[ { "instruction": "食物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切生物为了维持生命都必须从外界摄取能量和营养,以这种能量和营养的联系而形成的各种生物之间的联系。食物链有4种类型:①捕食性食物链。生物间以捕食关系而构成的食物联系,由较小生物开始逐渐到较大生物,后者捕食前者。如:牧草→蚱蜢→田鼠→鹰。②寄生性食物链。生物间以寄生物与宿主关系而构成的食物联系,由较大生物开始逐渐到较小生物,后者寄生在前者的机体上。如鸟类→跳蚤→原生动物→细菌→滤过性病毒。③腐生性食物链。腐烂的动物尸体或植物体被微生物利用而构成的食物链。④碎食性食物链。经微生物分解的野草或树叶的碎片,以及微小藻类组成的碎屑性食物,被小动物、大动物相继利用而构成的食物链。在自然界,多种动物的食物不是单一的,故食物链之间往往是相互交错关联的,构成食物网。" }, { "instruction": "下击暴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雷暴云中下曳气流在近地面附近形成的突发性辐散型强风。风速常超过18m/s,水平尺度可达数公里。由于产生比较突然、风速大并伴有强水平和垂直风切变,因此具有一定的破坏性,尤其是危及飞机起降安全。下击暴流还可与雷暴群一起成带成群出现。通常下击暴流是由积雨云成熟后,随云中下沉气流发展,并向下加速遇地表辐散而成。" }, { "instruction": "北大西洋暖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墨两哥湾暖流到达西经45º附近以后,继续向东北运行,斜穿大西洋,形成北大西洋暖流。在北纬50º,西经20º附近分为三支,一支向南流,形成加那利寒流,一支向西北,叫伊尔明格海流,流向冰岛南部;一支流向东北,沿挪威海岸流动,形成挪威暖流。北大西洋暖流对西欧和北欧的气候有很大影响。" }, { "instruction": "化学风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水、水溶液、空气和生物等影响下岩石发生化学成分变化的过程。又称分解作用。化学风化的主要方式有水化、水解、溶解、碳酸化、氧化和生物化学风化等作用。水化作用是指水分与一些不含水的矿物相化合,形成新矿物的过程。水解作用是指矿物与水发生反应而分解的过程,它是水与矿物发生化学反应的另一种途径。溶解作用是指水对矿物的直接溶解。碳酸化作用是指含有CO2的水溶液对矿物的离解过程。氧化作用指大气和水中的游离氧与矿物的化合过程。生物化学风化作用指生物作用引起的化学风化。而这些作用多数是同时进行的。" }, { "instruction": "生物圈中的营养级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根据生物营养方式所划分的级别叫营养级,这样可把生物分为若干个营养级。例如,作为生产者的植物和所有自养生物都属于同一个营养级,即第一营养级。所有以生产者为食的动物为第二营养级。所有以植食动物为食的肉食动物(一级肉食动物)为第三营养级。依此类推,还可以划分出第四和第五营养级等。一般来说,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种类和数量越少,当少到一定程度时就不能再维持更高营养级的生物生存了,所以,营养级的数目不能很多,一般3到5级,最多不会超过6级。" }, { "instruction": "海洋性气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长年受来自海洋湿润气流影响的气候。与陆面相比,海水热容量大、并有较厚的水层参与和大气的热交换,海温稳定,是大气的“恒温”下垫面,冬季直接以大量感热加热大气,夏季洋面温度要比陆面低,是“凉”的下垫面。因此海洋性气候表现为冬暖夏凉,年日较差都小,极值温度均小于同纬度大陆性气候、并且出现时间也推迟,春温低于秋温,降水丰富、季节分配较均匀。西欧沿海地区长年受西风带控制.是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区,那里冬雨更明显。热带海洋性气候多出现在岛屿或信风带的迎风岸一侧,热季降水较多。" }, { "instruction": "成土母质因素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五大成土因素之一。母质是成土作用中的直接参加者,它既是土壤矿物质部分的基本材料,又是植物矿质养料元素的最初来源。母质含养料丰富的,土壤的质量也较高,它对酸性淋洗作用的抵抗力较强,使土壤中的盐基物质不易枯竭。母质中矿物颗粒的大小与耐风化强度,影响土壤的通气性、导热性、透水性与容重等,从而又影响土壤的耕作以及土壤中微生物区系的发展。从地质学观点看,成土母质大致有三类:①各类岩石及其所含矿物,又习称“母岩”,这类母质的分布与地质构造及地层层位等密切相关;②各类第四纪疏松沉积物,类型多样,分布广泛,又习称“疏松母质”,其分布与各项外动力地质作用有关;③既已形成的土壤或遭受过较大变动的古土壤,在新的成土环境下都可作为新土壤的成土母质,可称为古土壤母质,特征是常保留着过去的土壤残遗性质。" }, { "instruction": "风化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表和近地表的岩石在日光、空气、水和生物等外力作用下所发生的物理或化学变化。被风化了的岩石圈疏松表层称为风化作用,使岩石(层)发生崩解和分解,所能达到的深度为风化壳的厚度。可以为几十厘米至几百米。风化作用通常分为物理风化作用和化学风化作用两类,前者因温度变化,晶体生长,水、冰及风的作用,生物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使岩石发生机械的破碎;后者在水、氧和溶于水中的各种酸的作用下,使岩石氧化、水解、水化、淋滤而分解并产生新矿物的过程。物理风化只产生破碎而不发生化学变化,化学风化不仅使岩石破碎,其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也发生改变。" }, { "instruction": "玄武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细粒的基性喷出岩。主要由钙质斜长石和辉石组成,橄榄石可有可无。玄武岩矿物成分大致相当于辉长岩,多呈黑、黑灰等色。主要以熔岩的形式产出,是地球洋壳和月球月海的最主要组成物质,具有斑状结构,并常有气孔、杏仁状构造。" }, { "instruction": "隐晶质结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全部或大部由隐晶物质和玻璃组成的全岩结构。岩石中矿物晶粒极为细小(小于0.1毫米)。在偏光显微镜下也难于分辨,但有光性反应,据此可以有别于玻璃质的一种结构。具有隐晶质结构的岩石叫隐晶岩(aphanite)。一般火山熔岩常具有这种结构。" }, { "instruction": "淋溶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由土壤水自上而下长期淋溶而形成的土壤层次。在土壤剖面的上部。淋溶作用包括土壤水对可溶性盐类的溶移、对土壤胶粒的悬浮、对细小土粒的推移。淋溶层下的腐殖质、植物营养元素比较少,土壤色泽较浅,有的甚至呈灰白色。土壤质地比较粗。水稻土剖面的耕层下部也可出现带有灰白色的层次,这是长期受灌溉水渗漏、淋溶作用的结果。用符号“E”表示。" }, { "instruction": "标准化死亡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也称按年龄调整的死亡率,是用同一年龄构成作为权数来计算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人口死亡率。由于人口年龄结构是影响死亡率高低的主要因素之一,为了消除人口年龄结构不同所产生的死亡率差异,人口学采用标准化死亡率的方法来把握死亡率的真实情况。标准化死亡率-(年龄别死亡率×标准年龄结构)之和。 选择什么样的人口年龄分布为标准年龄分布,取决于比较两个地区粗死亡率的目的。如果想重点比较老年人口的死亡率,则应选择一个老年人口结构作为标准年龄结构,以便给老年死亡率以较大的权数,加大老年死亡率在总死亡率中的影响。一般利用全国最新一次的普查数据的各年龄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标准化死亡率虽然不能反映实际的死亡水平,但却可以对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死亡率进行比较。" }, { "instruction": "人力资本投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人力资本投资是通过对人的投资,增加人的生产与收入能力的一切活动。它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含义:①人力资本投资的对象是人;②人力资本投资需要放弃眼前的利益;③人力资本投资指在未来可以获得的收益,包括货币和其他收益;④人力资本投资可以增强人的生产能力。人力资本投资的方式主要有四种:①普通教育;②职业技术培训;③健康保健;④劳动力流动。" }, { "instruction": "世界气象组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促进和协调各国气象业务交往和合作活动的政府间国际机构。前身是创建于1873年的非政府间国际气象组织——IMO。1947年IMO决定成立世界气象组织,并通过了世界气象组织公约,于1950年3月23日正式生效,我国是创始国和签字国之一。1951年WMO作为政府间国际组织正式诞生,同年,WMO正式成为联合国的专门机构。WMO的主要任务是协调和改进世界气象业务并促使其标准化,促进气象情报的高效率交换和全球合作,促进气象学的应用,加强气象部门与水文部门间的舍作,鼓励气象学领域的科学研究和人员培训等。近几十年来WMO组织了“世界天气监视网”、“世界气候研究计划”等多项大型国际协作活动。还率先指出全球温室气体的迅速增加将可能造成全球气候变暖,并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谈判和履约提供了权威性的科学评价意见。WMO总部在日内瓦,目前,共有成员187个(其中181个会员国),中国继1971年恢复联合国席位后,于1972年恢复了本组织的合法席位。前中国气象局局长邹竞蒙曾于1987年当选及连任世界气象组织主席。" }, { "instruction": "世界旅游组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世界上唯一全面涉及旅游事务的全球性政府间机构。其前身最早是1925年成立的官方旅游宣传组织国际联盟(IUOTPO),当时总部设在荷兰的海牙。世界旅游组织于1975年1月2日正式成立,总部迁往西班牙的马德里。其宗旨是:通过推动和发展旅游,促进各国经济发展和繁荣,增进国际间的相互了解,维护世界和平。它下设6个地区性委员会,即非洲、美洲、欧洲、中东、南亚、东亚与太平洋等地区分会。该组织除召开全体大会及各种技术性会议外,还出版《世界旅游组织信息》(月刊)、《旅游统计年鉴》等。中国于1983年加入该组织。" }, { "instruction": "西风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中高纬度盛行的偏西气流。也称盛行西风带,是行星风带之一,约活跃在30°~70°纬度之间,冬季强并向低纬度扩展、夏季减弱向高纬收缩。西风带风速随高度而增大,常在对流层顶部或平流层低层形成宽约几百公里、连绵数千公里强而窄的高空急流。低层西风带表现不是很明显,大体与极锋活动带一致,中高空西风带上经常活动的西风槽,是造成中纬度天气变化的主要高空天气系统。" }, { "instruction": "赤铁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俗称红铁矿。成分Fe2O3,含Fe 70%。三方晶系。晶体呈菱面体或板状。由磁铁矿氧化而成者可具有磁铁矿的假象,称为假象赤铁矿。集合体有各种形态:玫瑰花状或片状且呈金属光泽者称镜铁矿,细小鳞片状者称云母赤铁矿,鲕状集合体称鲕状赤铁矿,具放射状构造的肾状块体称肾状赤铁矿。赤铁矿晶体和块状赤铁矿呈铁黑至钢灰色。金属至半金属光泽。硬度5.5~6。鲕状、肾状、土状和粉末状呈赭红色。光泽暗淡,硬度降低。条痕均为樱红色。密度5.0~5.3克/厘米3。赤铁矿是自然界分布很广的铁矿物之一。它可形成于内生、外生和变质作用条件下,出现于各种不同成因类型的矿床中。内生的主要以热液成因为主,外生的主要由胶体溶液凝聚而成,具有鲕状、肾状等胶体形态的特征。在区域变质过程中,由铁的氢氧化物经脱水作用而形成。赤铁矿是炼铁的重要矿石矿物。还可作为矿物颜料。" }, { "instruction": "儒略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公元前46年,罗马统帅儒略·恺撒在埃及天文学家索西琴尼的帮助下制订实行,故称为儒略历。儒略历以回归年为基本单位,是一部纯粹的阳历。它将全年分为12个月,单数月是大月,长31日,双月是小月,长为30日,只有2月平年是29日,闰年30日。全年平年365日,每四年一闰,闰年366日,每年平均长度是365. 25日。" }, { "instruction": "二氧化氮污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二氧化氮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二氧化氮为红棕色气体或黄色液体,有毒,毒性为一氧化氮的4~5倍,对呼吸器官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对植物也有较强的毒害作用。大气中该污染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二氧化氮溶于大气水汽中,并氧化生成硝酸,这是造成环境酸化或形成酸雨的来源之一;二是二氧化氮在阳光照射下会与碳氢化合物引发一系列的链反应而形成光化学烟雾。大气中的二氧化氮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及汽车的排气。" }, { "instruction": "年代地层单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时间地层单位(time stratigraphic unit)。是指在特定的地质时间间隔中形成的层状、似层状或非层状的岩石体。年代地层单位与地质年代表中的地质年代单位是互相对应的。如年代地层单位宇、界、系、统、阶、亚阶分别与地质年代单位宙、代、纪、世、期、亚期相对应。从理论上讲,年代地层单位之间的界线应为等时面。确定等时面,最有效的是年代对比方法,它包括古生物的、同位素年龄的、构造运动的(区域性不整合),古地理的(海陆变迁),以及古地磁和古气候等方法。由于生物演化阶段具有全球的等时性,适于地质年代的划分和洲际地层的年代对比,因而以古生物(或生物地层)的方法最有成效。" }, { "instruction": "风蚀地貌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风力吹蚀、磨蚀地表物质所形成的地表形态。主要的风蚀地貌类型有风蚀石窝、风蚀蘑菇、雅丹地形,风蚀城堡、风蚀垅岗、风蚀谷和风蚀洼地等。在中国新疆等地多有分布。" }, { "instruction": "晶胞参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晶胞参数又称晶格参数、点阵参数(lattice parameters)。决定晶胞形状、大小的一组参数。包括晶胞的3组棱长(即晶体的轴长)a0、b0、c0和3组棱相互间的夹角(即晶体的轴角)α、β、γ。其中:α=b0∧c0β=c0∧a0γ=a0∧b0" }, { "instruction": "中国8级以上地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近千年以来中国的8级和8级以上地震,共有23次,现核定后共有21次(见表)。已经中国地震学界科学论证和确认最早的8级地震是公元1303年(元大德七年)的山西洪洞、赵城地震。中国近千年以来发生的8级以上特大地震简表编号发震日期震中位置震级(M/级)震中烈度(I/度)11303.09.17山西洪洞、赵城8Ⅺ21411.09.29西藏当雄、仁布一带8Ⅺ31556.01.23陕西华县8Ⅺ41654.07.21甘肃天水8Ⅺ51668.07.25山东莒县、郯城8Ⅻ61679.09.02河北三河、北京平谷8Ⅺ71739.01.03宁夏平罗、银川8>Ⅹ81806.06.11西藏错那8Ⅺ91812.03.08新疆尼勒克一带8Ⅺ101833.08.26西藏聂拉木8Ⅺ111833.09.06云南嵩明、杨林8Ⅺ121879.07.01甘肃武都南8Ⅺ131902.08.22新疆阿图什附近8≥Ⅹ141920.06.05台湾花莲东南海中8151920.12.16宁夏海原8Ⅻ161927.05.23甘肃古浪8Ⅺ171931.08.11新疆富蕴附近8Ⅺ181950.08.15西藏察隅墨脱附近8>Ⅹ191951.11.18西藏当雄附近8201972.01.25台湾台东东北海中8212001.11青海昆仑山口西8.1注:历史地震震级是根据地震破坏程度的历史记载推测的,不同地震学家往往存在不同意见;此表为经核定后的8级和8级以上的地震。" }, { "instruction": "根劈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生长在岩石裂隙中的植物,特别是一些高等植物,随着植物长大,根部变粗,对周围岩石产生压力(可达约1~1.5兆帕),根劈作用这种压力促使岩石裂缝扩大、加深,以致崩解。根劈作用是生物物理风化作用的一种方式,在植物茂盛、岩石裂隙发育的地区很常见。" }, { "instruction": "旅游动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直接推动一个人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而决定外出旅游的内部动力或动因,即促使一个人有意于旅游以及到何处去、作何种旅游的心理动因。人为了满足或实现某种需要就产生了行为的动机。旅游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各种需要中的一种。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研究旅游动机的基础。当人们满足了温饱之后,就会追求更高层次的享受,旅游动机就是人们在满足了最低的生理要求之后提出来的。人类有探新求异的需要,喜欢在适当时候短期改变一下自己的生活环境,对不同于自己多土的事物、风光、文化、习俗颇感兴趣。人类还有逃避紧张现实的需要,在现代社会中,特别在高度城市化和工业化的社会中,在竞争和效率的驱使下,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使人在精神上产生一种单调的紧张和厌倦。旅游动机的分类有很多种。美国学者约翰.A.托马斯提出促使人们外出旅游的动机有18种之多。另一位美国学者罗伯特.W.麦金托什的旅游动机分为4类:①身体方面的动机。如度假休息、海滩消遣、娱乐活动、体育健身、疗养活动等;②文化方面的动机。如了解音乐、艺术、民俗、舞蹈、绘画及宗教等;③交际方面的动机。深入他乡接触民众、探亲访友、结识新朋友、逃避微社会环境等社会交往;④声望方面的动机。关心个人成就和个人发展,这类动机的旅游如会议、考察、求学等。实际上,人们外出旅游时除具有某一主要方面的动机外,往往还会兼有其他方面的动机,如购物动机等。人们不同旅游动机的形成归根结蒂是由个人方面因素影响的结果。" }, { "instruction": "氯乙烯危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氯乙烯是环境致癌物之一,可诱发肝血管肉瘤。氯乙烯主要用于生产聚氯乙烯塑料制品,生产过程中的漏失率达3%~6.3%。故从生产车间到周围居民区都会受到污染危害。据调查研究,车间工人患肝血管肉瘤者约为一般居民的400倍;作业工人妻子的死胎率和畸胎率均高于对照组。必须重视氯乙烯的污染,在生产中特别要注意防止渗漏和事故性排放。" }, { "instruction": "渤海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中国渤海内的三大海湾之一。位于渤海西南部,北起河北省乐亭县大清河口,南到山东省黄河口。有蓟运河、潮白新河、海河、马颊河、徒骇河等人海,分别形成海河现代三角洲,黄河水下三角洲和古滦河三角洲平原。湾内地形单调,向东缓倾。湾内有天津新港。渤海湾渔场是重要渔场之一,盛产对虾等海产品。" }, { "instruction": "中国国家旅游局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中国的旅游行政主管机构,它对外代表中国的国家旅游组织,对内负责统管全国的旅游业。其前身是1 964年成立的“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1 9 78年改名为“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总局”。1982年更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其主要职责是:研究拟定全国发展旅游业的方针、政策和规划,拟定旅游业管理的行政法规、规章并监督实施;研究国际旅游市场开发战略;研究发展国内旅游的战略措施并指导实施;组织全国旅游资源的普查工作;拟定各类旅游项目的设施标准和服务标准;审批经营国际旅游业务的旅行社;研究拟定中国公民出国、出境旅游的政策;监督、检查旅游市场秩序和服务质量;指导旅游教育和培训工作等。" }, { "instruction": "风蚀壁龛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降窝石、风蚀石窝、石格子窗。干燥地区悬崖上发育的一种密布着圆形或椭圆形的风蚀凹穴。直径大多约 20cm,深为10~15cm,有时群集,有时零星散布,使岩石表面具有蜂窝状外貌。主要由于阳光强烈照射,温度发生变化,引起岩石矿物体积不断胀缩,矿物颗粒间产生热力的差别风化,再经风力吹蚀,使岩石表面形成许多坑,又经风所携带的沙粒在凹坑内磨蚀形成较大的石窗。大的石窝称为风蚀壁龛。" }, { "instruction": "双名法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国际通用的生物命名法,指每一个种的学名必须由一个属名和一个种名共同组成的生物命名系统。如Nankinella orbicularia,属名在前,第一个字母大写,种名在后,第一个字母小写。在印刷体中,属名及种名均应用斜体字。种名之后可附以命名者的姓,其第一个字母大写,印刷体中用正体字。有时在命名者的后面还附以命名的年代,其间隔以逗号。如Nankinella orbicularia Lee,1934,即李四光在1934年命名的圆形南京。中文一般将种名写在属名之前,也有放在属名之后者,如南京圆形种。学名必须是拉丁字或拉丁化文字,其含义是代表生物的特征或为地名、人名等。" }, { "instruction": "潘帕斯草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南美亚热带湿润气候下的高草草原,分布在拉普拉塔平原的南部,包括乌拉圭、阿根廷东部、巴西南部等地区。这些植物具旱生结构,主要成分为多年生禾本科植物,如针茅属( Stipa)、三芒草属(Aristida)等;双子叶植物有石竹科( Caryophyllaceae)、豆科(Leguminosae)、菊科(Compositae)等。" }, { "instruction": "复合制国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近代以来世界各国所建立的较为完备的国家体制之一。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成员国(邦、州、共和国等)联合组成的联盟国家或国家联盟,其国家整体观念与各个组成成员之间是一种联盟关系。近代复合制国家又有联邦、邦联、君合国、政合国等多种形式,其中联邦是现今最主要的复合制国家形式。联邦乃联邦复合制国家的简称,是由若干成员单位共同组成的联盟国家。如美国,自1776年后1 00年内,其版图不断扩大,形成现今由50个州组成的联邦制国家,其他如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俄罗斯、奥地利、巴西、阿根廷、墨西哥、委内瑞拉、印度、巴基斯坦、缅甸、马来西亚、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尼日利亚、坦桑尼亚等亦为联邦制国家。它们在数量上虽比单一制国家要少得多,但分布广泛,其联邦成员名称则有州、共和国、邦、省等多种。联邦制国家不同于单一制国家的主要特征,在于其国家整体观念与组成部分之间不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是权限不同的中央之间的关系。在发展过程中,当代联邦制国家,有的联邦政府集权力量渐占上风,使成员单位原有政治实体名存实亡;有的干脆演变为单一制国家。" }, { "instruction": "单一制国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近代以来世界各国所建立的比较完备的国家体制之一。指由若干行政区域组成的拥有完整主权的国家。其国家整体与其各个组成部分之间构成中央与地方的行政隶属关系。中央享有最高权力,地方权力则由中央授予。全国仅有一部宪法、一个最高权力机关和一个中央政府,国家是国际交往中的单一主体。地方行政区域分设地方政权,在中央政权统一领导下行使其职权。世界上大多数现代国家均为单一制国家。按中央政权拥有权力大小的不同,单一制国家又有中央集权国家和非中央集权国家之分,前者由中央政府委派官员直接管辖地方事务,地方没有自治权,或者有自治机关,仍受中央政府严格控制,这在现今单一制国家中居多,如法国、波兰、朝鲜、埃及等国。后者在单一制国家中属少数,其中央政权很少干预地方性事务,地方政权机关由民选产生,带有行政自治性质,英国、意大利、日本等国即为其中较为典型的国家。" }, { "instruction": "凝结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凝结过程中,能起凝结核心作用的气溶胶质粒。粒径一般小于0.1μm。按成分的性质可分为三类:①不溶于水,但表面能为水所湿润的核;②可溶性核。是一些可溶性盐类质粒;③混合核。每个核同时含有可溶性成分和非可溶性成分。" }, { "instruction": "土壤质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土壤机械组成。土壤是由许多大小不同的土壤颗粒组成的,这些不同的粒级土粒混合在一起表现出来的土壤粗细状况即为土壤质地。土壤质地分类以土壤中各粒级含量所占的百分比作为标准。各国土壤质地分类的标准也不相同,但广泛运用的则是国际制和美国制土壤质地三级分类法,即按土壤中砂粒、粉粒和粘粒的百分含量划分为砂土、壤土、粘壤土、粘土四类十二级,这种分类法可以用土壤质地分类三角形表示。如图所示。美国农业部制土壤质地三角图1.砂土;2.壤砂土;3.粉土;4.砂壤土;5.壤土;6.粉壤土;7.砂粘壤土;8.粘壤土;9.粉粘壤土;10.砂粘壤土;11.粉粘壤土;12.粘土国际制土壤质地三角图1.砂土及壤砂土;2.砂壤土;3.壤土;4.粉壤土;5.砂质粘壤土;6.粘壤土;7.粉砂粘壤土;8.砂粘土;9.壤粘土;10.粉粘土;11.粘土;12.重粘土" }, { "instruction": "国家测绘局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直属国土资源部管理,是主管全国测绘事业的行政机构。其主要职责是:拟定测绘行政法规、规章,制订测绘事业发展规划、测绘行业管理政策、技术标准,并依法监督实施;组织并管理全国性或重大测绘项目、重大测绘科技项目;管理、指导和监督各类测绘成杲及设施的使用,使各类基础地理信息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依法监督、审查测绘法的执行情况,依法查处全国性或重大的测绘违法案件,负责有关行政复议等。" }, { "instruction": "人口惯性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也称人口再生产惯性。在一个不断增长(或减少)的人口群体中.妇女生育率已降到更替水平甚至更低(或上升到更替水平甚至更高),但在相当时期内,人口仍然保持原有的增长(或降低)趋势的力量。人口再生产是人口不断更新的过程,现有的人口年龄结构是过去各年妇女生育率和分年龄死亡率长期发展的结果,过去人口增长速度快,人口的年龄结构就轻。人口惯性就来源于人口的年龄结构。在一个不断增长的人口群体中,就是在生育率降到更替水平以后,由于人口年龄构成轻,未来育龄人群大,出生人数仍然多于死亡人数,人口将继续增长一个时期。反之,在一个不断减少、年龄结构老化的人口群体中,即使妇女生育率上升到更替水平以上,但人口的惯性作用仍然造成出生人数少于死亡人数,人口将继续减少一个时期。人口惯性作用是人口再生产内部所具有的客观必然性。在研究人口发展趋势时必须考虑人口的惯性作用。" }, { "instruction": "绿洲农业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绿洲灌溉农业。凡干旱荒漠地区的河流沿岸、山麓地带和冲积扇地下水出露的地方有灌溉水源的农业生产方式。我国绿洲农业主要分布于斯疆、甘肃河西走廊等地,这些地区光、热资源和宜耕荒地较丰富,制约因素是水源短缺,且年蒸发量远超过年降水量,没有灌溉就没有农业,为此利用雪山上积雪和冰川融化的雪水,经灌渠灌溉,新疆哈密地区采用坎儿井灌溉农田和果园成为绿洲农业。" }, { "instruction": "人口迁移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在一定的时间间隔(通常为1年)内,某一人群中发生过迁移的人数在此人群中所占的比例,或迁移事件数在该人群中所占的比例。对于某一地区的人口迁移包含迁出数和迁人数。为此,可以分别计算其迁入率、迁出率、总迁移率和净迁移率。迁入率( in-migration rate)某一时段迁入人口数除以这一地区的年平均人口数。迁出率(out-migration rate)某一时段迁出人口数除以这一地区的年平均人口数。净迁移率(net-migration rate)某一时段迁入人口与迁出人口数之差数除以这一地区的年平均人口数。总迁移率( total migration rate)某一时段迁入人口与迁出人口数之和除以这一地区的年平均人口数。" }, { "instruction": "土壤缓冲性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当向土壤中加入酸性或碱性物质时,土壤所具有的缓解土壤溶液中pH发生剧变的能力。土壤的缓冲体系由土壤胶体和土壤溶液共同组成。土壤具有缓冲性有以下原因:①在土壤溶液中存在有一些弱酸如碳酸、硅酸、磷酸、腐殖酸和其他一些有机酸及其盐类组成土壤缓冲体系,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冲土壤pH的变化,但所起缓冲作用较弱;②土壤具有较强的缓冲能力是由于土壤固相物质参与的结果。一般讲,盐基饱和度大的土壤缓冲酸的能力强,盐基饱和度小的土壤缓冲碱的能力强。缓冲能力强的土壤,保肥供肥能力较强,反之,缓冲能力弱的土壤,则保肥供肥能力较弱。" }, { "instruction": "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我国1957年建立的1 95 6年黄海高程系,按当时的条件来说是最佳选择方案。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验潮资料的积累,黄海高程系已显现出明显的不足和缺陷,如潮汐数据时间短、数据记录有误等。为了更好地适应国民经济建设和科学研究发展的需要,有关部门于1 983年研究决定采用青岛验潮站1 9 52年至1 9 79年共28年的潮汐观测数据确定的平均海面作为国家高程基准,后命名为1 985年国家高程基准。1985国家高程基准仍采用青岛国家水准原点为全国统一高程的起算点,并推算出国家水准原点新的高程值为72.2604m。" }, { "instruction": "风蚀柱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产状水平、垂直节理发育,岩性单一的岩层区,受风沙的长期吹蚀风蚀塔(甘肃婆娑泉)作用下形成的石柱状地貌,称风蚀柱。它的高低大小不一,有的孤立存在,有的成群分布。如新疆准噶尔盆地德伦山冈发育的风蚀柱。在岩性软硬相间的岩层区,产状水平,垂直节理发育,受风沙长期的吹蚀作用下形成的塔状地貌称风蚀塔。图为甘肃婆娑泉侏罗系地层受风蚀作用形成的风蚀塔。塔的基座为坚硬的砂岩。风蘑菇" }, { "instruction": "千枚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具典型千枚状构造的浅变质岩石。由粘土岩、粉砂岩或中酸性凝灰岩经低级区域变质作用所形成。变质程度比板岩稍高,原岩成分基本上全部重结晶,主要由细小的绢云母、绿泥石、石英、钠长石等新生矿物组成。具细粒鳞片变晶结构。岩石的片理面上具有明显的丝绢光泽,并常具皱纹构造。千枚岩可根据矿物成分和颜色的不同详细命名,如硬绿泥石千枚岩、黄绿色钙质千枚岩等。" }, { "instruction": "白色人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简称白种人。又称欧罗巴人种(European)、欧洲人种、欧亚人种(Eurasian)、印欧人种(IndoEuropean)、高加索人种(Caucasoid race)。世界三大人种(或四大人种)之一。主要分布于欧洲及相邻的北非、西非、北亚和印度半岛。美洲和大洋洲由于近5个世纪以来有大量欧洲移民迁入,也成为白色人种主要分布区。白色人种的主要体质特征是头发为柔软的直发或波状发,发色多样;体毛和胡须发达,眼睛呈褐、灰或蓝色,鼻梁高而窄,侧视其鼻梁直形至凸形,且鼻基部,呈水平状或下垂状,即俗称的鹰钩鼻,鼻孔卵圆形或长形,长径前后向拉长。唇不向前突,唇薄;白色人种的肤色差别比较大,欧洲的肤色很浅,而北非埃塞俄比亚人、阿拉伯人和南亚北印度人肤色相当深。与其他人种相比,白色人种内各地域人种间其特征的变异性比较小。在史前时期和历史早期,各地白色人种之间的接触和迁移较频繁。近1200年以来,中东和北非的穆斯林由于宗教等原因减弱了与其他白色地域人种之间在遗传上的联系。" }, { "instruction": "加利福尼亚寒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北太平洋东南部寒流。北太平西风漂流在大洋东部分为两支,其中一支沿美国西部加利福尼亚海岸往南流,最后以补偿的性质汇入北赤道洋流,这就是加利福尼亚寒流。其流幅宽约为550 ~650km;流速1~2km/h,盐度约为33‰~34‰,温度:二月份北部为1 2℃,南部为25℃,八月份北部为17℃,南部为26℃。" }, { "instruction": "晶面指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晶体的常数之一。晶面在3个结晶轴上的截距系数的倒数比,当化为最简单的整数比后,所得出的3个整数称为该晶面的米勒指数(Miller indices)。六方和三方晶系晶体当选取4个结晶轴时,一个晶面便有4个截距系数,由它们的倒数比所得出的4个整数则称为晶面的米勒 膊祭 维指数(Miller ravais indices)。以上两种指数一般通称为晶面指数。" }, { "instruction": "侵蚀基准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控制河流下切侵蚀的水平面,又称河流侵蚀基准面。地球上绝大多数河流汇入海洋,所以海平面就足这些河流的总侵蚀基准面,又称终极侵蚀基准面。而流域内还存在着一系列局部或地方侵蚀基准面,如支流注入干流,干流的水面即成为支流的侵蚀基准面;河床中的坚硬岩石也可作为其上游河段的侵蚀基准面;注人湖泊的河流,湖面大致为该河的侵蚀基准面。这些地方侵蚀基准面又称为暂时侵蚀基准面。河流的发育受基准面控制,基准面上升,水流的挟沙能力降低,就会发生淤积作用;基准面下降,河道比降增大,水流侵蚀作用加强,并由下游开始向上游发展,发生溯源侵蚀。溯源侵蚀在河流纵剖面的塑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 { "instruction": "冰碛地貌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冰川堆积物组成的地貌。冰碛地貌比较常见的有分布于冰川谷地两侧的侧碛,冰川末端的终碛垅、冰碛扇和冰碛丘陵等。此外还有鼓丘、蛇形丘、冰砾阜、冰水平原和冰水阶地等。冰碛地貌的遗迹则标志着古冰川达到的位置和规模。" }, { "instruction": "龙山文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距今4000~4500年。1928年首先发现在山东章丘龙山镇城子崖,因以得名。龙山文化主要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属新石器时代晚期。以磨制石器为主棰产工具,并常有蚌器。陶器已开始用轮制,以灰陶为主,黑陶次之,红陶和白陶极少。除平底器外,有圈足或三足的。饰纹有绳纹、篮纹、方格纹、弦纹等,还有镂孔的。此处,还出现了卜骨。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较仰韶文化发达,牧畜业主要饲养猪、狗、羊、牛等。根据生产力发展水平、村落遗迹、埋葬制度和原始宗教遗物等各方面的研究,已近入父系氏族社会制时期,即原始社会行将解体的阶段。沿海地区 龙山文化中常有一种薄而有光泽的黑陶(蛋壳陶),所以也曾称为黑陶文化(Black Pottery Culture)。" }, { "instruction": "土壤渗透系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水力传导度。饱和土壤中,在单位水压梯度下,水分通过垂直于水流方向的单位截面的速度。通常以mm/s、cm/s、cm/h或m/d作为计算单位。一般来说,透水性好的土壤的渗透系数为1m/d,半透水土壤为0.001~1m,/d,不透水性土壤为<0.001m/d 。" }, { "instruction": "非密度制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对种群中个体的影响不随着种群的拥挤程度而变化。其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无关的因素,如温度、降水、风等气候因素,污染、环境的pH等环境因素。" }, { "instruction": "淋溶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土壤淋溶过程。土壤中的可溶性物质随下渗水流向下淋洗的过程。由于天然降水并非纯水,尤其通过枯枝落叶层的水往往含有强烈的酸性,这更有助于土壤物质的溶解和淋移。被淋溶的土壤上层,改变了原来的性质,形成淋溶层。其中以灰化土的灰白色淋溶层最为明显。被淋洗的物质,除一部分流出土体外,其余则淀枳于土壤剖面中。这样,在淋溶层之下形成淀积层。许多土壤都有淋溶过程,但其程度各有不同。例如,在中国,由华北向东北过渡,除钾、钠、钙、镁等盐基淋失外,铁、铅等有自土壤表层下移的趋势;由华北向西北过渡,钾、钠、钙、镁等盐基离子淋移程度逐渐降低;由华北向华南过渡,除钾、钠、钙、镁等盐基淋失外,铁、铅等在土壤表层积累,硅则遭到淋溶。" }, { "instruction": "中国最美的五大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经过专家评议和打分,中国最美的五大湖依次为青海湖、新疆喀纳斯湖、西藏纳木错、吉林长白山天池和浙江西湖。评选的前提条件:湖必须是自然成因的,不是人工造成的水库。评选的标准为:①湖面与周围环境的视觉关系好;②湖区的水生与陆生生物物种丰富;③湖区拥有丰富的人文积淀;④湖水受污染程度小;⑤湖区的旅游开发以不破坏自然美为原则。 (1)青海湖 Qinghai Lake 评为中国最美的第1大湖,被喻为“陆心之海’’。青海湖是我国第一大内陆湖泊,国内最大的咸水湖,是青海高原的圣湖。湖面海拔3260m。青海湖环湖地区冬春多雪,夏秋多雨,水量充足,是辽阔而丰美的天然牧场。不同的地点、角度、时间、季节,青海湖的颜色各不相同。草原的优美、海的浩瀚和湖的沉静成就了青海湖的博大之美。湖心小岛海心山,岛上岩石瘦枯嶙峋,状如宝塔,也称为龙驹岛。湖中最具魅力的蛋岛和海西皮,因为岛上候鸟众多而被称为鸟岛。因多年的人为因素,“鱼鸟共生”的平衡被破坏,青海湖的环保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 (2)喀纳斯湖 Kanas Lake 评为中国最美的第2大湖,被喻为“上帝的调色板”。位于阿尔泰山下,是亚寒带高山河谷型湖洎。不同时间颜色各不同,是瑰丽秀奇的典范。湖东西两岸的针叶林和红桦林呈现出北欧的异域情趣。从湖区延伸出去的原始河谷山林地带是我国唯一的古北界高寒带动植物分布区。喀纳斯湖中的冷水型哲罗鲑(大红鱼)能吞食水中野鸭、岸边牛犊,从而以“湖怪”著称。 (3)纳木错 Namtso Lake 评为中国最美的第3大湖,被喻为“与神耳语的地方’’。位于藏北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湖,是朝圣者心中的圣地,被誉为“天湖”。纳木错是西藏三大圣湖中海拔最高的湖,也是我国第二大咸水湖。夏天的纳木错欢腾喧闹,翌年5月冰化时,冰裂声响传数里,是纳木错一大景观。纳木错神秘而高洁,湖畔半岛留有众多教派高僧的圣迹。在天湖还有祭祀水族之神——“鲁”的仪式。 (4)长白山天池 Tianchi Lake评为中国最美的第4大湖,被赞为“盛怒之后的平静”。位于吉林长白山。天池是我国第一深水湖和面积最大的火山口湖,是松花江、图们江、鸭绿江的三江之源。天池所在的长白山风景奇绝,是我国的绿色宝库,名贵药材之乡和藏有众多珍禽异兽的天然动物园。 (5)杭州西湖West Lake 评为中国最美的第5大湖。位于浙江杭州。西湖的风雅从湖西开始,有一种令人心动的神秘之美。西湖的每一滴水都有文化,历史在湖水中沉积,洇熏着湖畔的每寸土地,也滋养着湖边居民的心灵。西湖是伟大心灵最好的栖息地,是一座书院,让我们在湖上走读。" }, { "instruction": "球状风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岩石呈圆球状,由表及里、层层风化剥离的现象。它主要发生在花岗岩、辉绿岩以及某些砂岩中。不同方向的裂隙切割岩体,水、气体及各种微生物等沿裂隙侵入,结果产生由表及里,层层风化剥离。由于裂隙交汇处岩块的表面积较大,风化作用的强度和深度相对也大,使岩块内部未受风化的部分呈球形,因此称球状风化。球状风化的风化碎屑物质被剥离以后,残留的球形岩块称为“石蛋”。" }, { "instruction": "恩格尔系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人们全年的食品支出与消费性支出的比率。采用恩格尔系数划分贫富的标准是:E>0.60为贫困,0.5<E≤0. 60为温饱,0.40<E≤0.50为小康,0. 30<E≤0.40为富裕,E≤30为最富有。恩格尔系数比较多地被用于家庭贫富的测定,也可用于个人特别是一个区域总体水平的划分。E.恩格尔是德国经济统计学家,恩格尔系数是他于1857年提出的一种研究贫富问题的理论。" }, { "instruction": "螺旋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将晶体内部结构的图形看成是晶格无限图形时的复合微观对称要素之一,是一种假想的直线,图形中任意一质点绕此直线旋转一定的角度,并平行于此直线方向平移一定的距离后,均可与性质相同的对应质点发生重复,亦即通过上述变换后,整个图形复原。螺旋轴的国际符号一般写成ns。这里的n是轴次,s是小于n的自然数。与对称轴的情况一样,螺旋轴的轴次n只能是1、2、3、4和6,相应的最小基转角α=360°、180°、120°、90°和60°。螺旋轴根据其旋转的方向,可以分为右旋(逆时针方向)螺旋轴、左旋(顺时针方向)螺旋轴和中性(逆时针方向或顺时针方四次轴(a)四次对称轴(4); (b)右旋四次螺旋轴(41);(c)中性四次螺旋轴(42); (d)左旋四次螺旋轴(43)向)螺旋轴。如沿螺旋轴方向的结点间距为T,则对称变换中平移的距离t=(s/n)?T。对于一次螺旋轴,不存在s小于n的自然数,所以一次螺旋轴与一次对称轴对无限图形晶格来说没有差别。根据螺旋轴旋转方向和平移距离以及单轨旋转、双轨旋转或三轨旋转,除一次螺旋轴外,螺旋轴共有11种:21、31、32、41、42、43、61、62、63、64和65。螺旋轴11种符号的角码(即ns中的s)是以右旋螺旋轴旋转后从平行六面体底面向上平移变换得出的效果为标准给出的。例如,“41”是四次左旋螺旋轴的符号,“43”是四次左旋螺旋轴的符号(见四次轴二次轴(a)二次对称轴(2); (b)二次螺旋对称轴(21)三次轴(a)三次对称轴(3); (b)右旋三次螺旋轴(31); (c)左旋三次螺旋轴(32)图)。质点围绕螺旋轴逆时针方向旋转(右旋)90°后平移t=(1/4)?T距离所产生的效果,与该质点围绕螺旋轴顺时针方向旋转(左旋)90°后平移t=(3/4)?T距离所产生的效果完全一样,所以用符号“41”代表四次右旋螺旋轴,用符号“43”代表四次左旋螺旋轴,其余类推。符号“21”代表二次螺旋轴(见二次轴图),绕轴旋转180°后再平移结点间距的1/2距离。符号“31”和“32”分别代表右旋和左旋三次螺旋轴(见三次轴图),绕轴分别按逆时针方向和顺时针方向旋转120°,平移距离分别是结点间距的1/3和2/3。符号“41”和“43”分别代表右旋和左旋四次螺旋轴,绕轴分别按逆时针方向和顺时针方向旋转90°,平移距离分别是结点间距的1/4和3/4;符号“42”代表中性四次螺旋轴,系双轨(四方原始格子底面对角线两端的结点同时旋转、平移)螺旋轴,按逆时针方向或顺时针方向旋转90°,平移距离是结点间距的2/4。符号“61”和“62”均代表右旋六次螺旋轴,前者为单轨(六方原始格子正六方形底面一个角顶的结点旋转、平移),后者为双轨(六方原始格子正六方形底面最长对角线两端的结点同时旋转、平移),按逆时针方向旋转60°后,前者的平移距离是结点间距的1/6,后者的平移距离是结点间距的2/6;符号“63”代表中性六次螺旋轴(见六次轴图),系三轨(三个菱形在六方原始格子正六方形底面中心相交的三个边的外端的结点同时旋转、平移)螺旋轴,平移距离是结点间距的3/6;符号“64”和“65”均代表左旋六次螺旋轴,前者为双轨(六方原始格子正六方形底面最长对角线两端的结点同时旋转、平移),平移距离是结点间距的4/6,后者为单轨(六方原始格子正六方形底面一个角顶的结点旋转、平移),平移距离是结点间距的5/6。对螺旋轴而言,凡0<s<(n/2)者,为右旋螺旋轴,包括31、41、61和62;s=(n/2)者为中性螺旋轴,包括21、42和63;凡(n/2)<s<n者,为左旋螺旋轴,包括32、43、64和65。六次轴(a)六次对称轴(6); (b)和(c)右旋六次螺旋轴(61和62); (d)中性六次螺旋轴(63); (e)和(f)左旋六次螺旋轴(64和65)。" }, { "instruction": "角闪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简称闪石。是角闪石族矿物的总称。根据所属晶系的不同,可分为斜方角闪石和单斜角闪石两个亚族。斜方角闪石属斜方晶系,主要是直闪石;单斜角闪石属单斜晶系,主要有透闪石、阳起石、普通角闪石和蓝闪石、钠闪石等。角闪石属链状结构硅酸盐矿物,成分中类质同象现象普遍。晶体呈长柱状;集合体呈放射状、纤维状或粒状。除成分中不含铁的角闪石外,颜色均较深,从绿色、褐色至黑色。玻璃光泽。硬度5~6。斜方角闪石中解理平行斜方柱{210}中等至完全,单斜角闪石中解理平行斜方柱{110}中等,两个方向解理面的交角为124°(56°)。直闪石、钠闪石、透闪石、阳起石有时成为呈丝绢光泽的纤维状集合体,统称角闪石石棉。隐晶质致密块状的透闪石、阳起石称为软玉。角闪石是分布很广的造岩矿物,见于有关的火成岩和变质岩中。" }, { "instruction": "人口年龄金字塔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对人口年龄结构非常形象的描述,它是研究人口年龄结构比较常用的手段。以总人口为分母,以各年龄或年龄组为分子,求得男、女各年龄或年龄组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以年龄为纵轴,百分比为横轴,绘制直方图,纵轴的左边为男性;右边为女性。用人口年龄金字塔描述的人口年龄结构主要有三种基本类型:一是增长型,即年轻组人口比重大,塔型下宽上窄,呈锥型;二是稳定型,除了老年组外,其他各年龄组人口比重差别不大,塔型呈桶型;三是缩减型,中年人口比重较大,年轻人口较少,塔底收缩,下窄上宽。" }, { "instruction": "李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该定律是德国化学家李比希(J.von Liebig)在1840年首先提出。认为个体或种群增长受对于需要而言最低量基本营养物的限制,即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成分。李比希在进行各种因素对作物生长影响的研究时,发现作物的产量常常不是被需要大量的养分所限制,而是被某些只需要微量的物质所限制,如缺磷经常是限制生长的因素。" }, { "instruction": "洪积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暂时性或季节性河流流出山口后变为多河床辫流形成洪积扇1.泥石流沉积; 2.筛状沉积; 3.天然堤沉积; 4.河道沉积; 5.河流洪泛沉积的一种扇状堆积地形。主要发育在干旱或半干旱山区,往往是由多次洪积过程形成。由于洪水大小不同,洪积作用规模也有差别。洪积扇顶部地形坡度较大,沟谷起伏,多巨大砾块,往边缘坡度逐渐变小,地形趋于平坦。形成洪积扇的暂时性河流到山前多呈散流而消失,因此洪积扇是这类河流末端的堆积地形。所以洪积扇又有旱三角洲之称。洪积扇的叠置和变形是确定活动构造的重要证据之一。中国广大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如西北和华北山区的山前地带,暂时性和季节性河流常形成典型的洪积扇。" }, { "instruction": "中央经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亦称中央子午线,指处于地图投影带中央的子午线。中央经线一般投影为直线,成为其他经线的对称轴,因此通常作为地图投影坐标系的纵轴。" }, { "instruction": "遥感影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通过安装在遥感平台上的遥感仪器对地球表面摄影或扫描获得的影像。包括:光学摄影成像的航空像片、紫外和近红外像片;以及用各种类型扫描仪成像的单波段影像(如紫外、红外、被动微波影像和雷达影像)和多波段扫描影像(如“陆地卫星”的MSS和TM影像)。遥感影像有黑白的和彩色的(包括真彩色和假彩色)两种;可以处理成像片或透明软片(包括正片和负片)。根据投影性质可分为中心投影(如航空像片)和多中心投影(如“陆地卫星”影像)两种;根据比例尺又分为大比例尺、中比例尺和小比例尺三种。遥感影像经过处理或再编码后就产生“遥感图像”。通过其影像特征综合反映地理环境或某些地物的数量、质量和动态信息,甚至还能反映出一些从地下或水下一定深度地物传递到地表面的隐伏信息。遥感影像所反映的各种信息是遥感图像判读的基础资料。" }, { "instruction": "雷诺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表示管内水流惯性力与黏滞力的比值的量。它是判别层流与紊流状态的指标。同样,对多孔介质中的水流,也用雷诺数判别层流和紊流运动状态。雷诺数与地下水渗透速度、颗粒平均粒径呈正比,与流体黏滞系数呈反比,一般表示为Re=vd/ν(式中:Re为雷诺数;v为地下水渗透速度;d为含水层颗粒的平均粒径;ν为地下水的运动黏滞系数)。当水流速度很慢,雷诺数较小时,质点间的黏滞力占优势,水流呈层流状态。一些研究者认为临界雷诺数在100左右,大于临界雷诺数时,水流由层流转变为紊流状态。雷诺数除受黏滞力作用外,还受与岩石颗粒大小、形状有关的惯性力的控制。" }, { "instruction": "土壤比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土壤真比重、土壤密度。土壤固体部分的烘干重量与同体积水的重量之比。它的大小取决于土壤固相组成物质的种类和相对含量。土壤中,各种矿物的比重,一般多在2.6以上,腐殖质的比重为1. 25~1.40 。故腐殖质含量少的土壤,比重大;反之,比重小。各种土壤,因矿物成分和腐殖质含量不同,比重亦有差别,一般在2.4(黑土)~2.7(红壤)变动。同一土壤,表层比重常小于下层。通常把2. 65作为土壤固相比重,用于孔隙度计算或其化测定。" }, { "instruction": "大气污染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入大气的并对人或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物质。大气污染物的种类很多,按其存在状态可概括为两大类:①气溶胶状态污染物。在大气污染中,气溶胶系指固体、液体粒子或它们在气体介质中的悬浮体。其粒径约为0. 002~100μm大小的液滴或固态粒子。气溶胶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有不同的分类方法,若按粒子的粒径大小分,可分为总悬浮颗粒物、飘尘和降尘;若按气溶胶的来源和物理性质分,可分为粉尘、烟、飞灰、黑烟和雾;②气体状态污染物。气体状态污染物简称气态污染物,是以分子状态存在的污染物,大部分为无机气体。常见的有五大类:以SO2为主的含硫化合物,以NO和N O2为主的含氮化合物,COx、碳氢化合物以及卤素化合物等。" }, { "instruction": "自动气象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自动观测、收集和传递气象信息的观测装置。经传感器、变换器、数据处埋、传输等单元,再由有线或无线方式传输给用户,或暂置于储存器上,由用户定期回收。观测项目通常为气压、气温、相对湿度(或露点)、风向、风速、雨量、日射等基本气象要素。有时,经有线通信方式传递资料的通称为综合有线遥测气象仪。用无线通信方式传输资料的通称为自动气象站;经卫星中继的称资料收集平台。无线自动站适用于海岛、高山及边远地区,以获取无人区的气象资料。" }, { "instruction": "冰碛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冰川砾岩(glacial conglomerate),是副砾岩的一种类型,其砾级碎屑含量一般占5%~30%,砾级大小悬殊,砾径大小相差可达100倍以上,分选差,填隙物以粉砂和泥级碎屑为主。冰碛砾石的重要特征是形状奇特,形成所谓五角砾石或熨斗状砾石,表面有丁字形擦痕,以此可区别于其他成因的副砾岩和正砾岩。冰碛岩代表冰川作用的产物,是鉴别冰川的主要依据之一。" }, { "instruction": "chalcocite,chalcosine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Cu2S,含Cu 79.86%。斜方晶系。晶体少见,通常呈烟灰状、粒状或致密块状。铅灰色。条痕暗灰色。金属光泽。硬度2~3。略具延展性,以小刀刻划留下光亮的沟痕。密度5.5~5.8克/厘米3。辉铜矿可以是内生热液成因的,也可以是外生成因,是炼铜的主要矿石矿物之一。" }, { "instruction":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迄今国际海洋发展史上最为全面的一部法典。从1973年开始,150多个国家联合国及联合国海洋法会议会徽和地区的代表,50多个国际组织的观察员,在纽约和日内瓦等地先后开了11期共15次会议,于1982年4月30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完成了公约的制订工作,并以130票赞成,4票反对,17票弃权获得通过。公约已于1994年11月16日生效,包括17个部分,以及9个附件共446个条款。内容涉及海洋科学和海洋法的各个主要方面,尤其是领海、毗连区、海峡、群岛国、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和国际海底区域、海洋环境的保护和海域争端的调解原则等。1995年5月15日,中国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9次会议已作出关于批准该公约的决定。" }, { "instruction": "地物反射光谱曲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物的反射率随入射波长变化而变化的规律,称作地物的反射光谱;按照地物反射率与波长之间的关系所绘制的曲线图称为地物反射光谱曲线,其中横坐标表示波长,纵坐标表示反射率。地物的反射率主要采用多通道地物光谱仪测试得到,根据所测数据绘制成地物反射光谱曲线图。同一地物的光谱曲线反映出不同波段的不同反射率,将此与遥感传感器的对应波段接收的辐射数据相对照.可以得到遥感数据与对应地物的识别规律。地物反射光谱曲线除随不同地物(反射率)不同外,同种地物在不同内部结构和外部条件下形态表现(反射率)也不同。一般说,地物反射率随波长变化有规律可循,从而为识别与区分地物属性的遥感判读提供依据。例如,雪的反射光谱和太阳光谱很相似,在0. 40~0. 60μm波段有一个很强的反射峰,反射率几乎接近100%,因而看上去是白色的,随着波长的增加,反射率逐渐降低,进入近红外波段吸收逐渐增强,变成了吸收体。雪的这种反射特性在各种地物中是独一无二的。植被的反射光谱曲线规律性明显而独特,主要分三段:可见光波段(0. 40~0. 76μm)有一个小的反射峰,位置在0. 55μm (绿)处,两侧0. 45μm(蓝)和0.67μm(红)则有两个吸收带。这一特征是由于叶绿素的影响,叶绿素对蓝光和红光吸收作用强,而对绿光反射作用强。在近红外波段(0. 70~0. 80μm)有一反射的“陡坡”,至1.10μm附近有一峰值,形成植被的独有特征。这是由于植被叶细胞结构的影响,除了吸收和透射的部分,形成了高反射率。在中红外波段(1.30~2. 50μm)受到绿色植物含水量的影响,吸收率大增,反射率大大下降,特别以1. 45μm、1.95μm和2.70μm为中心是水的吸收带,形成低谷。植被的光谱特征还与植物的种类、季节、病虫害影响、含水量多少等有关系。为了区分植被种类,需要对植被的光谱进行专门的研究。" }, { "instruction": "等角投影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正形投影。等角投影具有以下特点:①没有角度变形,即图上每一点的任意两条方向线的夹角都等于实地相应方向线之间的夹角(ω=0),所以经纬线处处正交;②图上任意点的各个方向长度变形值相等,不同点的长度变形则不同;③所有的变形椭圆都是正圆;④面积变形通常较大。等角投影适用于交通图、洋流图、风向图等。" }, { "instruction": "燧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俗称火石(flint),又称燧石岩(chert)。一种致密坚硬的硅质沉积岩。主要矿物成分为玉髓和微晶石英,有时有蛋白石,颜色暗淡无光彩,常为浅灰至褐黑等色。燧石与碧玉岩的重要区别之点,是产状为不稳定的块体或夹层,而不成为厚的稳定的独立岩层。呈结核状或透镜状的燧石称为燧石结核,呈条带状称为燧石条带。燧石非常坚硬,断面呈贝壳状。主要产于石灰岩中,多为成岩后生交代成因的。" }, { "instruction": "旅游市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旅游市场是指一定时期内,某地存在的对旅游产品具有支付能力的现实和潜在购买者,即旅游客源市场。广义旅游市场是指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之间围绕旅游商品交换所产生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它由旅游需求市场和旅游供给市场构成。它不同于一般的产品市场和服务市场,具有异地性、季节性、全球性、波动性、多样性和竞争性等特点。旅游市场的作用有五个方面:①联结旅游供给和旅游需求的纽带;②解决旅游产品供求矛盾,推动旅游经济活动的杠杆;③检验旅游企业经营好坏及其产品质量优穷的镜子;④旅游部门和企业获得旅游供求信息的源泉;⑤制定旅游规划与决策的依据。旅游市场的划分标准很多,主要有四类:①按地理范围。分为国际旅游市场和国内旅游市场,或按洲别、国别或省(州)、市等行政区域划分的旅游市场;②按人口统计因素划分。如年龄、性别、职业、受教育程度、家庭收入水平,以及老、中、青、儿童和妇女等旅游市场;③按旅游活动类型分。如观光、度假、购物、体育、会议、探险和科学考察等旅游市场;④按旅游接待量和地区分布划分。如一级市场、二级市场和机会市场等。旅游市场营销要从关注传统的4P(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促销Promotion)转变到注重4C(顾客Consumer、成本Cost、方便Convenience、沟通Commerce)。研究旅游市场的目的是确定旅游需求的现状和变化趋势,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和市场占有率。与大多数发达国家不同,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模式是:“先发展入境旅游,后发展国内旅游,再发展出境旅游”。现在中国旅游市场开发战略已由“大力发展入境旅游,积极发展国内旅游,适度发展出境旅游”的方针,调整为“大力发展入境旅游,规模发展出境旅游,全面提升国内旅游”的发展思路。" }, { "instruction": "灾害等级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对区域灾情定性定量的描述和对比以及对区域灾情轻重度的确定,用来衡量各个地区灾害所造成社会损失的大小。灾害等级的分级主要有:①三个等级。分为重灾、中灾、轻灾;②四个等级。分为特大灾、大灾、中灾、小灾;③五个等级。分为巨灾、大灾、中灾、小灾、微灾。研究灾害等级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给公众一个灾情大小的概念,以便更好地进行灾情评估和分级管理。因此,建立灾害等级必须符合:①可比性;②可操作性;③可传递性等原则。灾害等级的评价方法是主成分分析法。它能够在保留原有信息的基础上,对变量系统进行最佳的综合与简化,并且能客观地确定各个指标的权数。因此,根据该方法对灾害等级所作的计算与评价,能够客观而准确地衡量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大小。如地质灾害灾情按照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大小共划分四个等级:因灾死亡30人(含)以上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为特大型;因灾死亡10人(含)以上3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为大型;因灾死亡3人(含)以上1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 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为中型;因灾死亡3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的为小型。" }, { "instruction": "森林蓄积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木材蓄积量。森林中活立木的材积总量,以立方米为计算单位。它可衡量一国或一地区的森林资源丰富程度。森林蓄积量可以按林种蓄积量表示,如针叶林蓄积量、阔叶林蓄积量;也可按树种计算蓄积量,如落叶松蓄积量、马尾松蓄积量等;按树龄计算蓄积量,如幼龄林、成熟林、过熟林等蓄积量,一般林业生产可对成过熟林进行采伐。" }, { "instruction": "气象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研究大气中各种气象要素、物理现象和天气变化的学科。几乎所有出现在大气中的冷暖干湿、风云雨雪等大气状态、以及各种声光电等物理化学现象都统称为气象。气象学研究就是揭示它们发生的本质和规律,用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在研究实践中出现了许多分支学科,如天气学、气候学、动力气象学、边界层气象学、高空气象学、中小尺度气象学、高原气象学、热带气象学、海洋气象学等,随着研究的深入和研究领域的扩大,上世纪60年代以后气象学已经逐渐发展为大气科学。" }, { "instruction": "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某种旅游产品从最初投放市场,经过发展与成熟期后到最后逐渐衰退直至被淘汰的整个市场过程。理论上可分为4个阶段:④介绍期。指旅游产品刚进入市场,销售缓慢增长,利润几乎为零的时期;②发展期。指旅游产品被市场迅速接受和利润迅速增加的时期;③成熟期。指旅游产品已经被大多数潜在的购买者所接受而形成增长趋缓、利润下降的时期;④衰退期。指旅游产品销售量下滑趋势明显和利润不断下降的时期。该理论最早于1 963年由德国学者克里斯塔勒( HristallerWalter)提出,目前公认并广泛应用的理论是1 980年由加拿大学者巴特勒( Butler)提出的。该理论受到旅游学界的广泛关注,尽管有不少批评,但接受这个理论的趋势更强。" }, { "instruction": "斜长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钠长石分子Na〔AlSi3O8〕和钙长石(anorthite)分子Ca〔Al2Si2O8〕两种组分组成的系列矿物的总称。按形成时结晶温度高低的不同,斜长石可分为Al Si无序结构的高温斜长石和Al Si有序结构的低温斜长石两个系列。从两种组分含量比例的变化情况来看,高、低温斜长石系列都是完全的连续系列,但低温斜长石系列中在晶体结构上有几处突变,实际上它不是一个连续的完全类质同象系列。但目前习惯上只按两种组分含量比例的不同而将斜长石进行如下划分。钠长石(Ab)分子含量/% 钙长石(An)分子含量/% 钠长石albite100~900~10 奥长石oligoclase90~7010~30 中长石andesine70~5030~50 拉长石labradorite50~3050~70 培长石bytownite30~1070~90 钙长石anorthite10~090~100不同系列的斜长石种名可在名称前加上“高温”、“低温”前缀,如高温钠长石、低温钠长石等,以资区别。但自然界中实际上还存在着有序度介于高温、低温系列之间的中间状态斜长石。斜长石成分中所含An的百分数称为斜长石的“号码”或“牌号”。如No18斜长石即指成分为82Na〔AlSi3O8〕*18Ca〔Al2Si2O8〕的奥长石。三斜晶系。晶体呈板状或扁柱状;聚片双晶极为常见,在有的晶面及{001}解理上可见双晶条纹;集合体呈粒状或块状。白色至暗灰色,间或为绿色,偶为肉红色。玻璃光泽。硬度6~6.5。密度2.61克/厘米3(钠长石)~2.76克/厘米3(钙长石)。解理平行{001}和{010}完全,解理交角为86°左右。斜长石的正确鉴别需借助于偏光显微镜。斜长石占全部长石总量的70%,是构成火成岩的最主要矿物,几乎占了火成岩平均矿物组成的一半。斜长石的分布,就两个不同的系列而言,高温斜长石形成于较高温度、较迅速结晶条件下,主要见于喷出岩、浅成岩、高级接触变质岩及某些深成岩体边缘相斑状岩石中;低温斜长石形成于较低温度、较缓慢结晶条件下,主要见于深成岩和变质岩中。从成分来看,斜长石按其中SiO2含量由高到低还可划分为酸性斜长石(相当于An=0~30)、中性斜长石(An=30~50)及基性斜长岩(An=50~100),它们大致上分别存在于酸性、中性和基性火成岩中。此外,钠长石还是碱性火成岩的重要矿物成分;在变质岩中则以酸性斜长为主。" }, { "instruction": "反气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大气中占据一定水平范围的高气压涡旋。简称高压,大的反气旋东西范围可超过四千公里,与气旋不同,反气旋近中心区域气压梯度都很小,多为风速很小的均压区,在北(南)半球,反气旋中气流作顺(逆)时针旋转,近地面层气流在旋转的同时,因地面摩擦影响还有向外辐散,导致高压区盛行下沉气流,多晴朗稳定的天气。按生成和活动地域反气旋可分为极地反气旋、温带反气旋和副热带反气旋。按热力结构可分为冷性和暖性反气旋。极地反气旋和温带反气旋都是冷性高压,分别由冰洋气团和极地气团所组成,系统越往上越弱,到一定高度就成为冷槽了。副热带高压及高纬高空形成的阻塞高压,都是暖性高压,越往高空越明显。" }, { "instruction": "燕山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燕山运动为整个侏罗、白垩纪期间广泛发生于中国全境的重要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褶皱断裂变动、岩浆喷发侵入活动及部分地带的变质作用。燕山运动在不同构造部位的强度和表现形式有明显差别,如中国东部和东亚濒太平洋地区,其构造变形和岩浆活动具有自西向东愈加强烈的演变规律,地壳运动与构造变动具有长期性与多幕性相统一、渐进与激化相交替的特点,岩浆喷发和侵入活动具有多期次性。翁文灏(1927)以燕山为标准地区创名,原意代表侏罗纪末期、白垩纪初期产生的不整合、火成岩活动和成矿作用。1929年翁文灏又将燕山运动划分为A、B两幕,分别代表前髫髻山组、前王氏组的不整合。谢家荣(1936,1937)分为5期,分别以前门头沟组、前九龙山组、前东岭台组、前坨里组、前长辛店组的不整合或假整合为代表。黄汲清(1945)认为谢家荣的第一幕应属印支旋回,并将北京西山地区分为前九龙山组与髫髻山组、前坨里组、前长辛店组3幕,后来(1960)黄汲清又将中国东部的燕山运动分为5期,并认为是中国东部、俄罗斯远东及西伯利亚的主要造山运动,甚至波及到中国西部。《中国地质学》(1999)把发生在侏罗—白垩纪阶段的燕山运动分为早、晚两期:中国东部,二者的划分系以辽西义县组、北京西山东岭台组以及时代与之相当的岩组之底界(为一较清晰广泛的构造运动界面)为界限,在各自的中期与末期又分别划分出2个区域性构造幕;中国西部,则划分为相当于侏罗纪阶段的与相当白垩纪阶段的早、晚两期,又进而划分出4个构造幕,与东部2期4幕的划分颇为近似。燕山期为中国重要的形变期与成岩、成矿期,也是中国基本构造格架的形成期与改造期。不仅是中国的重要地壳运动,而且对整个环太平洋带乃至部分特提斯带等都有重要影响,因而燕山运动应属洲际性的重要构造运动。燕山运动划分沿革划分方案时代翁文灏(1929)谢家荣(1936,1997)黄汲清(1945)崔盛芹(2002)北京西山辽西造山阶段构造幕t/Ma新生代中生代古近纪白垩纪侏罗纪三叠纪E3E2E1K2K1J3J2J1T3T2王氏组髫髻山组长辛店组坨里组东岭台组九龙山组门头沟群长辛店组坨里组髫髻山组长辛店组||||||||夏庄组坨里组大灰厂组东狼沟组东岭台组后城组髫髻山组九龙山组门头沟群南大岭组杏石口组东营组沙河街组房身泡组孙家湾组阜新组九佛堂组义县组土城子组蓝旗组海房沟组北票组兴隆沟组坤头波罗组喜马拉雅期燕山晚期燕山早期印支期Ⅳ幕Ⅲ幕Ⅱ幕Ⅰ幕65137205" }, { "instruction": "美国土壤分类级别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美国旧的土壤分类制在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初对中国影响至深,1975年美国正式公布的《土壤系统分类》(Soil Taxonomy),影响了许多国家,有45个国家直接采用这一分类,80多个国家将其作为本国的第一或第二分类,以此为指导思想,建立自己国家的土壤分类制,联合国FAOUNESCO的世界土壤图图例的图单元也以此为基础,土壤学界对此给予很大的重视。1983年起对《土壤系统分类》进行了修订,1994年美国《土壤系统分类检索》第五版以全新的面貌问世(见表)。美国土壤系统分类级别级别数目区分特征〖〗举例土纲order11按主要成土过程,根据主要诊断层的有无如有机土(histosols)土纲为直至地面下40cm,土壤有机质含量均大于30%;又如灰土(spodosols)土纲为2m以内有灰化淀积层亚纲suborder53在土纲内按有较大发生意义的特征细分,如水分、温度、母质等因素影响所表现的关键性性状有无如新成土(entisol)中又可分潮新成土(aquent)、冲积新成土(flurent)、红砂质新成土(arent)、正常新成土(orthent)等亚纲土类great group261在亚纲内按发生层的相似种类与表现,盐基状况、土温和水分状况或某种诊断层等,再行划分如在潮软土(aquoll)亚纲中又分6个土类:薄层潮软土(haplaquoll)、粘化潮软土(argiaquoll)、冷潮软土(cryaquoll)、石灰性潮软土(calcaquoll)、硬盘潮软土(duraquoll)、碱化潮软土(natraquoll)亚类subgroup1887根据土类的中心概念和不影响整个剖面的偏离特征,对土类进一步的细分,划分依据常包括向其他分类单位的过渡性状如在薄层黑软土(haplatoll)土类中,又分5个亚类,分别在前面冠以以下形容词:正常(orthic)、新成性(entic)、碱化(natric)、潮(aquic)、堆积(cumulic)等。土族family4500在亚类中的续分,按照土壤质地等级、土体中的矿物种类、土温等级等项细分,这项划分常适合土壤持水、植物生产或工程上的利用需要如在典型冷冲积新成土(typic cryofluvents)亚类中又可分粗壤质(coarse loamy)、混合型(mixed)和酸性(acid)等土族。干热冲积新成土(torrifluvent)亚类中又可分细壤质(fineloamy)、石灰质(calcareous)等土族。土系series约17000按土层的种类和排列,土层的颜色、质地、结构、酸度以及化学和矿物性状等。是分类上的最基本单位,一般按该土系分布最广或最先被认定的地名命名如在典型冷冲积新成土(typic cryofluvents)亚类中有susita土系;变性干热冲积新成土(vertic torrifluvents)亚类中有glamis土系" }, { "instruction": "岩浆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壳深处的岩浆,具有很高的温度,遭受很大的压力,当地壳运动出现破裂带时,局部压力降低,岩浆向压力降低的方向运移,沿着破裂带上升,侵入到地壳内,称侵入活动;如喷出地面,称火山活动;同时在运移中不断地由于分异作用和同化作用等的影响而改变着自己的化学成分和物理化学状态,直至冷凝成为岩石。这种包括岩浆活动和冷凝的整个过程叫作岩浆作用。由于岩浆作用的结果,不仅形成各种各样的火成岩,而且还可形成与其有关的各种矿床。但岩浆作用对自然界有时也起破坏作用,如火山爆发、火山地震等。" }, { "instruction": "星云假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1755年,年轻的德国哲学家康德(1724~1804)根据牛顿的万有引力理论,第一个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假说的基本论点:其一,太阳系是由弥漫星云物质,即大团的气体和尘埃演化而来;其二,形成太阳系的动力是自引力,即星云各部分之间相互吸引的力。1796年,法国天文学家拉普拉斯(1749~1827)独立地提出了另一个星云假说,细节上稍有差异,但两者的基本观点一致。因此,通常把它们合称为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 }, { "instruction": "土壤形成过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简称成土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物质与能量迁移和转化而形成土壤的复杂过程。其中成土母质与气候(水分与热量)之间的交换是基本动力;母质与生物之间的物质交换,是创造有机质,构成肥力的基础;过程的实质则为土体内部物质的迁移与转化。土体内物质最重要的转化是土壤特有的粘粒矿物,包括有机质与矿物质复合体的形成。成土过程是随时间而进行的,随时间其物质转化与迁移的范围不断扩大,交换不断加强,成土作用也随之加深。成土过程中能量转换关系图从图中可见,土壤的前身成土母质在生物与气候(热量与降水)的影响下形成土壤的过程中,有各种能量转换关系,而它们均为地质作用所推动。地质作用包括地面的风化、沉积与侵蚀,地下水内物质的带入与排泄,土体内地下的影响,土体内液态物质垂直上、下的迁移运动。成土过程中的物质迁移主要有两类:一为土壤颗粒,又以粘粒矿物为主;二为特定的化学元素。" }, { "instruction": "煤的分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煤的分类,世界各国不尽相同。中国煤炭分类由国家标准局于1 986年颁发,系根据煤的炭化程度参数,将煤区分为无烟煤、烟煤和褐煤三大类。又根据黏结性参数等的不同,把烟煤分为贫煤、贫瘦煤、瘦煤、焦煤、肥煤、1/3焦煤、气肥煤、气煤、1/2中黏煤、弱黏煤、不黏煤、长焰煤等1 2类。并根据干燥无灰基挥发分和干燥无灰基氢含虽为指标,把无烟煤分为无烟煤一号、无烟煤二号、无烟煤三号。以透光率为指标把褐煤分为褐煤一号和褐煤二号。国际上也有将煤分为无烟煤、烟煤、褐煤、泥炭四大类。还有将煤分为硬煤和褐煤两大类。硬煤包括无烟煤和烟煤等,褐煤包括次烟煤和褐煤等。" }, { "instruction": "工业布局因素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也称工业布局条件。指影响工业在一国一地区动态空间分布与地区组合的因素或条件。主要有自然、社会经济、生产技术及心理、行为等因素。其中自然因素是影响工业生产发展、布局的物质基础(矿产、土地、水、生物资源等)与重要外部条件(工程与水文地质、地形、气候、陆地水文、自然灾害、生态环境条件等);包括原有经济基础、经济发展水平、运输政策、价格及税收制度等在内的社会缢济因素,对工业布局尤其是工业企业最优区位之选择至关重要;由生产工具、工艺流程与方法和劳动者技能3者组成的生产技术因素,对工业布局向广度、深度发展有深刻影响。工业布局诸因素对工业布局之影响,在不同时期不同工业部门与工业企业间有明显差别,故应对影响各地区各工业部门和企业布局起决定作用的主导因素作动态研究。如对当前中国钢铁工业及多数有色金属工业布局起主导影响作用的是原料和燃料动力因素;而劳力、市场和技术协作等则是影响中国多数轻纺及汽车、造船、机床、仪表、农机等制造工业布局的主导因素。" }, { "instruction": "可溶性岩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易溶解矿物组合的岩石。有些岩石含有易溶解的矿物,如碳酸盐类岩石(石灰岩、白云岩、大理岩)、硫酸盐类岩石(石膏)及卤化物岩(石盐岩)等。其中硫酸盐岩、卤化物岩可直接被水溶解又称易溶岩(readily soluble rock),这些岩石遇水以后就容易部分或全部溶解,形成各种岩溶地貌,在某些部位形成岩溶沉积物。" }, { "instruction": "海岸侵蚀地貌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海岸主要受海水动力因素侵蚀所产生的各种地貌形态。又称海蚀地貌。在基岩海岸有海蚀崖、海蚀台、海蚀穴、海窗、海穹、海蚀柱和海蚀拱桥等;在沙泥质海岸有陡坎与潮水沟等。海蚀地貌景观奇特,常成为旅游胜景。如中国普陀山的观音洞、梵音洞,青岛的老人石,海南岛的天涯海角等都是海蚀地貌景观。海蚀地貌发育的岸段多天然的深水良港,如青岛港、大连港等。" }, { "instruction": "气象雷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专用于探测大气状况和天气要素和分布的雷达。大多数雷达都是发射特定波长的电磁波束,利用天气目标的散射回波来分析各种气象信息,属于主动式遥感探测工具。常用的有天气雷达、毫米波雷达、测风雷达、多普勒雷达、激光雷达和声雷达。天气雷达也称测雨雷达或常规雷达,利用3~10cm微波波段探测降水云和含水量大的云体分布特征;毫米波雷达采用较短的波长,穿透云层能力较弱,主要用于探测天气雷达探测不到的非降水云,有效探测距离远远不如波长较长的雷达;测风雷达为被动式雷达,接受探空仪的应答信号,来探测气球所在气层风的向风速。" }, { "instruction": "土壤孔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土壤颗粒之间及结构体之间存在的间隙。土壤孔隙的形状、大小极不规则,它们是土壤水分和空气的通道和储存空间。土壤孔隙按其直径的大小可分为毛管孔隙和非毛管孔隙。通常将孔隙小于0. 1mm的孔隙称为毛管孔隙。毛管孔隙具有毛细作用,既能输导水分,又可保持水分。非毛管孔隙不具毛细作用,不能保持水分,是通气透水的通道,水分迁移出后,即被空气占据。土壤孔隙对土壤水气比例、对土壤保水保肥、植物根系伸展、微生物活动、养分物质的转化等都有很大影响。土壤孔隙的容积占整个土壤容积的百分数称为土壤孔隙度。土壤孔隙度难以直接测定,一般通过土壤比重与容重间接求得:土壤孔隙度(%)=(1 — 容重/比重)×100%。不同土壤和不同土层的孔隙度不同,主要受土壤质地、结构的影响。砂土的孔隙度约力33%~35%,黏土孔隙度约45%~60%,壤质土孔隙度约55%~65%。在孔隙度的计算中,一般把普通耕地表土的比重以2. 65来计算。" }, { "instruction": "相对过剩人口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通常指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失业和半失业人口,因为这部分劳动力是相对于资本的需求,而形成的多余人口。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发生作用的必然产物。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积累不断地并且同它的能力和规模成比例地产生相对的即超出资本增殖的平均需要的,因而是过剩的或追加的工人人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 91页)。同时,相对过剩人口又成为资本主义积累的杠杆,甚至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的一个条件。相对人口过剩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人口规律。" }, { "instruction": "全新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第四纪分为更新世和全新世两个阶段。从更新世结束,即大致从距今10?000年左右至现在的时间范围为全新世,它是更新世最后一次冰期(维尔姆冰期)消融后的时期,所以又称冰后期。全新世自然地理状况与更新世比较更接近于现在,生物几乎都是现代种。全新世延续的时间虽短,但自然地理状况仍然有一定程度的变化,如气候冷暖干湿的波动,在有些地区还是相当明显的。最近国内外对全新世的下限有往下延的趋势,其延续年代大致在12?000~14?000年之间。" }, { "instruction": "冻融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融冻作用。地表岩石和土层中的水反复冻结和融化而引起的各种地质作用的总称,包括冻融风化作用、冻融泥流作用、冻融扰动作用和冻融剥夷作用等。各种冰缘现象都是冻融作用产物。现代冰缘区,冻融作用仍在进行;古代冰缘区,它们在地层中和地形上保存下来,成为研究地貌发育、地层划分和古气候变迁的重要依据之一。" }, { "instruction": "晚期智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新人。早期智人阶段后的人类,是人类发展的第四阶段,包括从更新世晚期的化石人类克罗马努人直到现代人类。不过一般指生存于距今4万~1万年前的人类,而距今1万年以来的人类称现代人类。新人化石首先于1868年在法国南部克罗马努(CroMagnon)山洞中发现,所以人类发展的这个阶段又称克罗马努人阶段。晚期智人的体质特征是:头骨高而长,额部垂直,眉嵴微弱,颜面广阔,眼眶低而短,眼眶间距离较窄,鼻狭,脑容量大;身体高大,四肢骨髓腔较大,骨嵴显著,这些特征与现代人接近。中国晚期智人化石发现较多,如柳江人、山顶洞人等。关于晚期智人的起源及早期智人的关系尚有不同的意见。晚期智人除有多种类型的精致石器外,还有骨制、角制的工具,如鱼叉、箭等,并能人工取火。营渔猎生活。他们已具绘画、雕刻等艺术活动能力,在欧洲西部,克鲁马努人住过的洞穴壁上有以动物为题材的壁画,中国山顶洞人已有磨制、染色技术和埋葬死者的习俗。时代约属旧石器时代晚期。晚期智人化石地点在世界各地屡有发现,除欧、亚、非三洲外,美洲及大洋洲亦有晚期智人化石发现。在中国已发现的晚期智人化石点很多,遍布全国各地。但所发现的化石中多数仅有零星牙齿及头骨残片。头骨保存最多的仍为山顶洞人,次为柳江人和资阳人。这些化石的生存年代一般较晚,详见附表。非洲、美洲、大洋洲晚期智人化石概览名称化石产地地点国家地区发现年代(年)化石状况地质年代或距今年代塔勒盖人Talgai澳大利亚1886〖〗头骨1.1万~1.2万年博斯柯普人Boskop南非1913头晚更新世奥杜威Ⅴ层Olduvoiv坦桑尼亚1918成年男性骨架1.1万柯胡纳人Cohuna澳大利亚1925头骨更新世末圣地亚哥人SanDiego美国19253个个体2.8万~4.8万年阿塞拉人Asselur马里1927成年男性更新世末阿尔法卢人Alfalon阿尔及利亚1928~192948个个体晚更新世福拉特角人Cape Flats南非1929头下颌体骨1.5万年明尼苏达人Minnesota北美1931头1.1万年弗洛里期巴人Florisbad南非1932头3.5万年洛杉矶人Los Angeles美国1936头骨四肢骨2.3万~2.6万年凯洛人Keilor澳大利亚1940头骨等1.3万年特佩克斯潘人Tepexpan墨西哥1949头1.1万年马尔莫人Marmes北美1967头1.1万~1.3万年奥莫基比什人Omo Kibish埃塞俄比亚19672个个体5万~13万年(有人列为古人)芒戈湖人Lake Mungo澳大利亚1968头2.5万~3.2万年科阿沼泽人Kow Swam澳大利亚196840个个体1万年。" }, { "instruction": "辉长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深成基性岩的一种。主要矿物成分为单斜辉石(普通辉石、透辉石等)和基性斜长石,二者含量近于相等。次要矿物为角闪石、橄榄石、黑云母等,副矿物为磷灰石、磁铁矿、钛铁矿等。颜色灰黑。中粒到粗粒。半自形等粒结构(或辉长结构)。根据次要矿物不同,辉长岩可分为:橄榄辉长岩、角闪辉长岩等。辉长苏长岩为既含有单斜辉石也含有斜方辉石的岩石,介于辉长岩和苏长岩之间的过渡类型。如含有少量正长石,称之为正长辉长岩,是向碱性辉长岩过渡的种属。辉长岩中辉石可蚀变为纤维状阳起石、透闪石。基性斜长石可蚀变为钠长石、黝帘石、绿帘石等矿物集合体以及碳酸盐矿物、葡萄石、高岭土等。辉长岩常呈规模较小的侵入体,如岩盆、岩盖、岩脉、岩株等。可与超镁铁质岩和闪长岩相过渡,有时可与超镁铁质岩组成杂岩体。与辉长岩有关的矿产为铁、钛、铜、镍、磷等。该术语源自古老的意大利语。" }, { "instruction": "文化区的分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有两种分类:①按作用分。分为形式文化区和机能文化区,前者指一种或多种文化体系的人所居住的地区,后者指在政治上、社会上或经济上具有某种机能作用的地区,如行政区、经济区、教区都可视为一个机能文化区。少数学者还划分出乡土文化区或感性文化区,是存在于居民意识中的一种“地区”概念,既无一致的文化体系,也无实现某种机能的组织,只能根据流行文化或民间文化的地区差异特征来加以划分;②按影响分。有:核心文化区、控制文化区、一般影响文化区、汇融文化区。" }, { "instruction": "周长面积比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多边形的周长与面积的比值,用来度量多边形的紧凑度。圆的周长面积比在所有的几何图形中是最小的。面积是缺陷特征的一个度量。面积只与缺陷的边界有关,而与其内部灰度级的变化无关。缺陷的周长在区别具有简单和复杂形状物体时特别有用。一个形状简单的物体用相对较短的周长来包围它所占有的面积。周长与面积比是用来描述缺陷形状的参数,当形状为圆时,周长与面积比最小,越呈长条状,周长与面积比越大。" }, { "instruction": "新月形沙丘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新月形沙丘连接而成。它与风向呈垂直分布,是在两个相对风向的条件下形成的,中国阿拉善东南部的腾格里沙漠,西北季风盛行,但东南季风也能到达,因此常形成东北西南走向的新月形沙丘链。图为甘肃河西走廊一带分布的新月形沙丘链。" }, { "instruction": "河谷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河流所流经的线状延伸的凹地,由河水侵蚀冲刷而成。河谷主要包括谷坡和谷底两部分。谷坡是河谷两侧的斜坡,常有河流阶地发育。谷底比较平坦,由河床和河漫滩组成。谷坡与谷底交界处称为坡麓,谷坡上缘与高地面交界处称为谷肩或谷缘。河谷的加深、拓宽和加长是同时进行的,但在不同河段和不同时段,三者各自所起的作用不同。河谷的形成和发展还受到地壳构造运动的影响。地壳上升,河流下蚀作用占优势,形成深切峡谷;地壳稳定或下沉,河流旁蚀作用占优势,河谷得以展宽,河漫滩发育。如果地壳升降在时间上交替出现,河谷就发展成为阶梯状的复式河谷。河谷按形态分为隘谷、峡谷、宽谷和复式河谷等;按走向与岩层产状的关系分为顺向谷、次成谷、逆向谷和偶向谷等;按与地质构造关系分为纵谷和横谷;按地貌轮回分为幼年谷、壮年谷和老年谷等。" }, { "instruction": "土壤矿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土壤中具有一定结构和化学成分的各种天然无机固态物质。它是土壤的主要组成物质,构成了土壤的“骨骼”,并对土壤的性质、结构和功能有重要影响。按成因可将土壤矿物划分为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前者是直接来源于母岩,只受物理风化作用,其化学成分和结晶构造均未发生变化的矿物,包括硅酸盐(长石类、云母类等)、铝硅酸盐(辉石、角闪石等)、氧化物类(石英、金红石等)、硫化物(黄铁矿、白铁矿等)和磷酸盐类(磷灰石)等;后者是在母岩风化和成土过程中新生成的矿物,包括简单盐类(碳酸盐、重碳酸盐、硫酸盐和氯化物等)、次生氧化物(如褐铁矿、针铁矿、赤铁矿、二氧化物、三氧化物、氧化锰等)、次生铝硅酸盐(如蒙脱石类、水化云母类、高岭土类等)。土壤中次生矿物的粒径一般小于2微米,是土壤粘粒的主要组成成分。" }, { "instruction": "戟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角龙科的一属。拉丁文中Styrax为钉状物之意,颈盾整体形似古代的戟,故名戟龙。戟龙是四足行走的素食性恐龙,头上有角,有一颈褶,长约5.5米,重约2.7吨。6个长的刺状物在颈褶后边缘呈扇状展开。一对最长的骨刺生在上枕骨派生的骨质瘤上。在颈盾的边缘还生有短骨刺。颈褶是大多数角龙的共有特征,但边缘的刺却各不相同。戟龙生活时期,颈褶的4个最长的戟和其鼻上的角可能与人的胳膊等长。戟龙头上的刺和颈盾能防止大型肉食性如霸王龙从颈部和肩部攻击,可以保护头部不受伤害。但有化石证据显示其仍然受到了伤害。虽然戟龙褶刺和其他头骨特征非常明显,但有些科学家认为戟龙、刺角龙和独角龙(Monoclonius)的一些种都应归入同一个属。角或刺的大小、形状会随性别、年龄和物种的不同而变化。产于加拿大艾伯塔省、美国蒙大拿州晚白垩世地层。" }, { "instruction": "有机氯农药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含氯的有机化合物,大部分是含一个或几个苯环的氯素衍生物,最主要的有六六六(六氯化苯)、滴滴涕(二氯二苯基三氯乙烷,DDT)、氯丹等。有机氯农药化学性质稳定,在环境中存留时间长,不易降解。有机氯农药,杀虫效果好,但毒性大,化学性质稳定。在环境中残留时间长,不易降解(生物降解、光化学降解),易溶于脂肪中,容易在脂肪中蓄积而在水生生物体内富集可达水中浓度的数十方倍,不但影响水生生物繁衍,而且通过食物链(网)危害人体健康,许多国家已禁止使用,我国也已于1983年全部禁止生产和使用。" }, { "instruction": "黄铜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CuFeS2,含Cu 34.56%。四方晶系。晶体呈四方双锥或四方四面体,但很少见;经常呈粒状或致密块状集合体。黄铜色。表面常因氧化而呈暗黄或斑状锖色。条痕绿黑色。硬度3~4。密度4.1~4.3克/厘米3。主要产于铜镍硫化物矿床、斑岩铜矿、接触交代铜矿床以及某些沉积成因(包括火山沉积成因)的层状铜矿中。在风化作用下,黄铜矿转变为易溶于水的硫酸铜,后者当与含碳酸的溶液作用时便形成孔雀石、蓝铜矿。黄铜矿是炼铜的主要矿石矿物之一。" }, { "instruction": "海洋能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海洋能,亦称蓝色能源。是海水运动中产生的可再生能。海洋的能源来自太阳辐射和月球、太阳等天体的引力等。海洋能主要有波浪能、潮汐能、海流能、盐差能和温差能等,这些能在地球上均有极其巨大的蕴藏量,功率分别可达到10~1010 kW数量级。但由于海洋能的能流分布不均,密度低且随机变换性强,因此人类利用尚有一定困难且成本高。海洋能的利用可追溯到11世纪的潮汐磨坊。近代海洋能利用技术已取得突破性的进展。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投入巨资研究海洋热能转换。目前世界上已有从百万到上亿千瓦规模的波力发电站,而且其成本与柴油发电机接近。随着地球矿物资源不断枯竭和环保的要求,预计不到21世纪,海洋能的利用将会有更大发展。" }, { "instruction": "矽卡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主要由钙、镁硅酸盐矿物组成的接触变质岩石。主要在中酸性侵入岩与碳酸盐岩(石灰岩、白云岩等)或中基性火山岩的接触带,在热接触变质作用的基础上和高温气水热液的影响下,经接触交代作用所形成的一种变质岩石。矽卡岩常根据其中主要矿物的化学成分特点分为两种类型:①主要矿物为石榴子石(钙铝榴石—钙铁榴石)、辉石(透辉石—钙铁辉石)、符山石、方柱石、硅灰石等富钙的硅酸盐矿物,称为钙质矽卡岩(calcic skarn)(或简称矽卡岩);②主要矿物为镁橄榄石、透辉石、尖晶石、金云母、硅镁石类、硼镁石、硼镁铁矿等富镁的(铝)硅酸盐矿物,称为镁质矽卡岩(magnesium skarn)。两种类型的矽卡岩之间可以有过渡类型。矽卡岩中还可有绿帘石、透闪石、阳起石、方解石等次要矿物。矽卡岩的颜色和外表特征变化较大,主要与矿物成分和粒度有关。常见为暗褐色、暗绿色等,一般矿物晶形较好,具不等粒粒状变晶结构和块状构造,密度较大(3.3~3.9克/厘米3)。矽卡岩根据其中主要矿物可分为:石榴子石矽卡岩、透辉石矽卡岩、符山石矽卡岩、硅灰石矽卡岩、锰质矽卡岩、金云母镁橄榄石矽卡岩、粒硅镁石矽卡岩、尖晶石矽卡岩等。矽卡岩与许多金属和非金属矿床有密切关系,主要有铁、铜、铅、锌、钼、钨、锡、硼、金云母等。需要指出的是,在前寒武纪变质岩地区,当镁质大理岩遭受混合岩化作用后,也可形成与镁质矽卡岩的矿物组合相似的岩石,有人也称为镁质矽卡岩。此外,有些矿物成分与矽卡岩相似而成因尚不能确定的岩石,可称为似矽卡岩(skarnlike rock,skarnoid)。" }, { "instruction":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为国际社会就气候变化问题提供科学咨询的专门委员会。是在科学界和国际社会对气候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认识加深、特别是对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与气候变化关系的了解与关注背景下,于1988年11月由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UN-EP)联合建立的。IPCC评估气候与气候变化科学知识的现状;评估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的潜在影响及适应对策;提出减缓气候变化的可能对策;探讨加强有关气候问题的现有国际法规和将来可能列入国际气候公约的内容等。IPCC陆续出版了多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除论述了最新科学进展外,对制定气候变化应对策略和国际谈判具有重要影响,促进了政府间的对话,并推动了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1997年《京都议定书》的签署。" }, { "instruction": "潮汐能发电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简称潮汐发电,它是利用潮水涨、落产生的水位差所具有的势能来发电。将海水涨、落潮的能量转变为机械能,再将机械能转变为电能(发电)的过程。潮汐发电和水力发电的原理相似。它是在海湾或有潮汐的河口上建筑一座拦水堤坝,形成水库,并在坝中或坝旁放置水轮机组,然后利用潮汐涨落时海水位的升降,使海水通过水轮机时转动水轮发电机组发电。是海洋能利用中,发展最早、规模最大、技术较成熟的一种。由于开发成本较高和技术上的原因,发展不快。世界上第一座具有经济价值的潮汐发电站,是1966年在法国建造的朗斯潮汐电站,总装机容量240 000kW,年平均发电5.44×108 kW·h。 1968年原苏联在巴伦支海建成的基斯洛湾潮汐电站,总装机容量800kW,年发电量2 300 000 kW·h。中国沿海已建成9座小型湖汐发电站。1980年建成的江厦潮汐电站,总装机容量3200kW,年发电量10 700 000 kW·h 。" }, { "instruction": "流域面积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集水面积(water collecting area)、汇水面积(catchment area)。流域的分水线所包围的面积。流域面积大都先从地形图上定出分水线,用求积仪或其他方法求得分水线圈定范围内的面积。计算单位一般为平方千米。" }, { "instruction": "遗传多样性是什么?", "input": "", "output": "J.McNeely(1990)的定义将遗传多样性定义为蕴藏在地球上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个体基因中的遗传信息的总和。世界资源研究所(WRI)1992年在“全球生物多样性策略”纲领性文件中明确地定义为:遗传多样性是指种内基因的变化,包括同种显著不同的群体间或同一群体内的遗传变异。是对一个种群的基因库中遗传因子多样化的测度。" }, { "instruction": "石芽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土下溶蚀加后期地表水沿可溶性岩石的节理裂隙进行溶蚀、侵蚀形成溶蚀裂隙纵横交错的形态,其间残存的芽状岩体,称为石芽。高度一般不超过3米。如被松散岩类覆盖,称埋藏石芽。" }, { "instruction":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对污染物在土壤中的最大容许含量所做的规定,是进行土壤环境保护和管理的重要依据。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制定一般以污染物和农药在作物体内的残留量超过卫生标准时土壤污染物临界含量作为主要依据。1968年前苏联最早制定了土壤污染物的控制标准和农业土壤中农药含量的量高允许标准。我国也于1995年颁布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该标准适用于农田、蔬菜地、茶园、果园、牧场、林地、自然保护区等地的土壤,按土壤应用功能、保护目标和土壤主要性质,规定了土壤中污染物的最高允许浓度指标值及相应的监测方法。" }, { "instruction": "正交晶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斜方晶系(rhombic system)。正交晶系7个晶系之一。属低级晶族。其对称特点是,无高次轴,但2次对称轴和对称面的总数不少于3个。晶体即以3个相互垂直的2次对称轴或对称面法线作为结晶轴,从而保持轴角α=β=γ=90°。" }, { "instruction": "潴育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土壤形成中的氧化-还原过程。潴育化过程和潜育化过程共同之点是:它们都是渍水影响下发生的。但潴育化的渍水经常处于移动状况下,即水分直渗及上下升降和侧向流动,同时有一定的干湿交替过程,以而使土壤的铁、锰物处于还原和氧化的交替过程,因此,在渍水中铁、锰被还原迁移;土体内水位下降时,铁、锰又被氧化而产生淀积,在这种干湿交替下,土体中形成锈纹、锈点、黑色铁锰斑或结核、红色胶膜或“鳝血斑”等新生体层次,称为潴育层。该过程多见于草甸土和透水性能较好、地下水位较低的水稻土。" }, { "instruction": "数字地球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数字地球的概念是1998年在美国副总统戈尔的演说“数字地球——新世纪人类星球之认识”中提出的。数字地球可以看作,是一个可以嵌入海量地理数据的、多分辨率的、真实地球的三维表示,可以在其上添加数据,实现在不同分辨率水平上对地球的三维浏览。数字地球本质上是一个信息系统,是人类认识地球的一种新的方式,它涉及对地观测、地球科学、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等多个领域。" }, { "instruction": "水化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亦称水合作用。指水与物质所起的化合作用。一般有两种:①物质与一定数目的水分子化合的过程,形成含水分子的物质,称为水合物或水化物。例如:CuSO4+5H2O→CuSO4·5H2O②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双键或三键在催化剂作用下加添水分子的过程。例如:CH2=CH2+H2O→CH3CH2OH 。" }, { "instruction": "安山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与闪长岩成分相当的中性火山岩。其特点是,颜色为深灰色、浅玫瑰色和褐色。斑状结构。基质有玻基交织结构、交织结构及玻璃质结构。斑晶通常为具环带状的中、基性斜长石,而基质中斜长石较斑晶成分酸性。根据斑晶中有辉石、角闪石、黑云母等深色矿物,可划分为辉石安山岩、角闪石安山岩和黑云母安山岩等。安山岩为造山带内最普通的火山岩。随石英含量增加,过渡为英安岩,与流纹岩等为钙碱系的主要岩石。安山岩在新生代环太平洋地区有大量喷出,称为安山岩线,而在海洋地区几乎无产出。" }, { "instruction": "加里东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泛指早古生代志留纪与泥盆纪之间发生的地壳运动,属早古生代的主造山幕。欧洲普遍用于早古生代变形的名词。以英国苏格兰的加里东山而命名。那里志留系及更早地层被强烈褶皱,与上覆泥盆系呈明显的不整合接触。形成从爱尔兰、苏格兰延伸到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北东南西向的加里东造山带。传统的加里东运动仅指早古生代发生的造山运动,而且典型的造山运动时代应接近志留纪末期;有人主张加里东运动既包括造山运动亦包括造陆运动。史蒂勒(1924)和许多人均将此词用于一个造山时期——包括从奥陶纪到志留纪甚至更晚时期的一系列脉动,并划分出3个构造作用幕,即塔科尼幕(Taconian,奥陶纪与志留纪之间),阿登幕(Ardenian,志留纪内部)和伊利幕(Erian,志留纪与泥盆纪之间)。由于劳伦古陆、冈瓦纳古陆和波罗的古大陆之间的艾佩塔斯洋(原始大西洋)闭合有关,而引起的早古生代造山运动。这个地壳遗迹在现今认为这次造山运动影响了格陵兰、爱尔兰、苏格兰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均可见到。" }, { "instruction": "雨影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山脉背风侧降水显著少于周围或上风方的地区。也称雨影。降水系统中,山脉迎风方的上升湿空气受地形抬升,凝结加强,增加了地形性降水;气流运行到山脉下风方时,含水量减少,还因下沉增温导致云层消散,而不利于降水,久之,常年都处于山脉下风方的地区,形成降水量偏少的雨影区。雨影的强弱视山地高度、方位与风向等因素而异。我国台湾海峡与福建沿海年降水量就少于台湾东侧。人工增水作业增水区的下风方,因空气含水量减少也会出现降水量较少的雨影效应。" }, { "instruction": "晶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晶体按对称分类的级别之一。共分为低级、中级、高级3个晶族。低级晶族包括三斜、单斜和正交(斜方)3个晶系,它们都不具有高次轴。中级晶族包括四方、六方和三方3个晶系,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必定有且只有1个高次轴。高级晶族只有等轴晶系1个晶系,它的特点是具有多于1个的高次轴。参见“晶系”。" }, { "instruction": "中度干扰假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美国学者J.H.Connell于1978年提出。认为物种多样性在具有中等强度物理干扰的栖息地中最大,即中等程度的干扰能维持高多样性;其理由是:①在一次干扰后少数先锋种入侵断层,如果干扰频繁,则先锋种不能发展到演替中期,使多样性较低;②如果干扰间隔期很长,使演替过程能发展到顶级期,多样性也不高;③只有中等干扰程度使多样性维持最高水平,它允许更多的物种入侵和定居,即演替早期和晚期出现的种类可在群落中共存。" }, { "instruction": "V形河谷 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两侧为倾斜的谷坡,谷坡陡峭,坡麓常有倒石堆。横截面呈V形的河谷。谷顶间距远大于河底的宽度,谷底狭窄,无河漫滩,V形河谷通常是幼年河谷的特征。" }, { "instruction": "soil heat capacity;soil\\rthermal capacity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单位重量或体积的土壤温度升高1℃所需的热量。可分为重量热容量(又称土壤比热,使1g土壤温度上升1℃所需的热量)和容积热容量(简称热容量,使1 cm3土壤温度上升1℃所需的热量)。二者之间的关系为:Cv=Cwd。式中Cv为容积热容量,Cw为重量热容量,d为土壤容重。土壤热容量取决于土壤的水分状况、矿物组成和机械组成。土壤水分愈多,其热容量愈大,增温就愈慢。一般说来,砂性土热容量比黏重土壤小,前者白天升温较快,常称之为暖性土,后者升温较慢,常称之为冷性土。" }, { "instruction": "空气污染指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一种反映和评价空气质量的方法,就是将常规监测的几种空气污染物的浓度简化成为单一的概念性数值形式、并分级表征空气质量状况与空气污染的程度,其结果简明直观,使用方便,适用于表示城市的短期空气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空气污染指数的确定原则:空气质量的好坏取决于各种污染物中危害最大的污染物的污染程度。空气污染指数是根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和各项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来确定污染指数的分级及相应的污染物浓度限值。目前我国所用的空气指数的分级标准是:①空气污染指数(API)50点对应的污染物浓度为国家空气质量日均值一级标准;②API100点对应的污染物浓度为国家空气质量日均值二级标准;③API200点对应的污染物浓度为国家空气质量日均值三级标准;④API更高值段的分级对应于各种污染物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同影响时的浓度限值,API500点对应于对人体产生严重危害时各项污染物的浓度。" }, { "instruction": "人类发展指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描述在最基本的收入条件下一个国家取得的平均成就。主要有人均GDP,出生时的预期寿命,成人识字率,初等、中等、高等教育综合入学率四个指标。" }, { "instruction": "赤道气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赤道两侧纬度5°~10°之间地带的气候。这里长年受热带辐合带的影响,气温高、雨量多、湿度大,是全球气候要素年较差最小的地区,年平均气温约为25~28℃。降水多为对流雨,陆上出现在午后,海上多见于夜间,年平均降水量为1000~3000mm,为全球降水最多的地区,全年雨量分配较均匀。本地区发育了全球流量最大的非洲刚果河流域以及南美亚马孙河流域。几内亚湾、亚洲印度尼西亚诸岛等也属于赤道气候类型。也有人将赤道气候归入热带气候带,称为热带多雨气候或热带常湿气候。热带常湿气候的南北两侧,因热带辐合带的季节性摆动,冷季转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形成热带冬干气候,也称热带干湿季气候。" }, { "instruction": "风化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风化作用形成、分布于大陆表面的风化产物所组成的不连续薄壳。地壳表层岩石在风化作用下遭受破坏,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一般包括弱风化带、强风化带、残积层、残积土等。由于在不同气候条件下,风化作用的因素、方式、强度以及原始母岩性质的差异,风化壳沿垂直方向常形成不同成分和结构的多层残积物层。层与层之间的界面一般呈过渡关系,但每一层又都具有一定特征,反映了当时物理、化学和生物等作用的特点,表示是在一定气候条件下、风化作用一定发展阶段的产物。风化壳的厚度,因上述条件的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有的厚达数十米,有的地区则很薄。风化壳按其物质成分可划分为岩屑型、碳酸盐型及硫酸盐型、硅铝粘土型及砖红土型等。根据不同地质构造发育的关系,又可分为面型、线型、岩溶型和复合型等。" }, { "instruction": "肿头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肿头龙科代表属。拉丁文pachy是厚的意思,kephale是头的意思。二足行走素食性肿头龙类恐龙,长约4.6米。肿头龙的材料只有一块头骨和几件极厚的头盖。又名厚头龙,因为其头部肿厚,头顶骨骼厚度达25厘米,形成一个圆形穹顶保护头骨。骨质瘤长在圆形穹顶边缘,短刺从口鼻部向上伸出,脊齿极小。从肿头龙科的其他已知属种推测该龙与大汽车长度接近,非常短而厚的颈、前肢短、笨重的身体、长腿、坚硬的骨质腱支撑尾。肿头龙头骨上厚的穹顶是用于争夺配偶打斗的武器,一方面保护大脑,另一方面因穹顶与脊柱相连,能将撞击力通过脊柱、四肢进行分散。头骨中巨大的嗅叶喑示其具敏锐的嗅觉。大眼窝说明其目光敏锐。食性不清楚。产于美国蒙大拿州、怀俄明州、南达科他州晚白垩世最晚期地层。" }, { "instruction": "矿床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矿床地质学(mineral deposit geology,geology of mineral deposits)、经济地质学(economic geology)。地质科学中的主要学科之一。其研究对象是对国民经济及地质科学发展有意义的矿床。矿床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各类矿床的特征、成矿物质来源及其经济意义、成因及其时空分布规律;具体的研究内容则是矿体的规模、产状、形态和物质组成,矿床的形成条件及控矿因素,矿床的成因类型、含矿建造、成矿系列和矿床模型等。研究矿床学的目的是为了经济合理地进行找矿、勘探和开发矿产,以满足人类社会对矿产资源不断增长的需要。" }, { "instruction": "土壤导热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导热系数。土壤传导热量的性能。通常用导热率(导热系数)表示,即当温度相差1℃时,每秒钟在断面积lcm2、厚lcm的物体内所通过的热量卡数。土壤导热率取决于固、液、气三相的相对含量。土壤固相物质导热率最大,水次之,空气最小。在固相物质组成一定的情况下,土壤导热率随湿度增大而增大。故湿土温度变化比干土和缓。" }, { "instruction": "假彩色合成影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就是利用三原色光的加色原理,将不同光谱段的黑白胶片影像分别配以不同颜色(蓝、绿、红)的滤色片直接进行合成的影像。假彩色合成的遥感图像所显现的地物信息的颜色特征与自然界的天然颜色是不太一样的。因此,不论采用哪种组合方案的结果,都称作为假彩色(或称伪彩色)合成图像。就组合方案而言,假彩色合成可以分为标准假彩色合成和非标准假彩色合成两大类。所谓标准假彩色合成,系指组合方案为绿光波段胶片影像配以蓝滤色片,红光波段胶片影像配以绿滤色片,近红外波段胶片影像配以红滤色片所进行的合成。以陆地卫星MSS影像和TM影像为例,以下的组合方案为标准假彩色合成方案。MSS4或TM2配以蓝滤色片,MSS5或TM3配以绿滤色片,MSS7或TM4配以红滤色片。标准假彩色合成的图像,信息量相当丰富,它是综合反映地物的有效方案。这种图像的色彩显示效果类似于彩红外图像,其颜色特征相对固定,例如:植被信息(包括植物与农作物),显示为红色调;清水(包括静态水体),显示为深蓝色调,随着水体混浊度的增大图像色调逐渐变为浅蓝白色;城市居民地,显示为青蓝色,当城市面积与人口密度较大的情况下,图像色调显示为深蓝色,当居民地面积与人口密度都较小的情况下,显示为浅青灰色调;云层、冰、雪信息,显示为白色调,其中云层可以通过阴影效果区分于冰雪信息。应该指出,上述举例的地物信息色彩是相对的,随着地理环境及光谱效应而变化,这就需要处理人员具备经验知识及专业知识相综合的能力。所谓非标准假彩色合成,系指除了标准假彩色合成方案以外的任何组合方案的处理技术。也就是说彩色合成的组合方案是任意的,可以是任意波段与任意滤色片匹配,可以是二个波段影像合成,也可以是三个或多个波段影像的合成。非标准假色彩合成的作用,主要是能根据用户所需的内容进行专题信息提取,它不仅增强了影像信息,同时也突出了专题信息,而可将背景噪音压制或消除掉。假彩色合成是影像增强技术的重要方法之一。假彩色合成影像目前广泛应用于专题制图、资源调查、地学研究和环境监测等方面。" }, { "instruction": "centre of symmetry,symmetry centre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对称心、反伸中心(inversion centre)。对称要素之一。是物体或图形中的一个假想的定点,在通过此点的任意直线上,其两边等距离处必有对应的相同部分;借助于对称中心的倒反作用,可使对应的相同部分相互重复(倒反作用也称反伸作用,它相似于照相机镜头的成像作用,由它所造成的像与原物体互成上下、左右、前后均颠倒相反的关系,且大小彼此相等,各对应点距对称中心的距离也都各自相等)。对称中心的习惯符号为C,国际符号用1来代表。" }, { "instruction": "白垩纪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中生代第三个纪或最后一个纪。“白垩”一名来自拉丁语“Creta”,即白垩的意思。由于这一时期,西欧沉积一种极细的、富含钙质的白垩层,故以岩性取名。现在英法海峡两岸的断崖均为这种白色的白垩所构成,是研究白垩系的最早地区。白垩纪开始于距今137百万年,延续了7200万年,分为早、晚两个世。白垩纪又是一次生物界显著变革的时期,许多生物类别于白垩纪末相继绝灭。植物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早白垩世植物群虽是晚侏罗世植物群的继续,松柏、银杏、苏铁、蕨类植物继续存在,但在早白垩世被子植物开始出现,至晚白垩世大量发展,占了主要地位,与新生代古近纪与新近纪接近,而典型的中生代裸子植物则趋向衰亡;早白垩世植物分区与中、晚侏罗世大致相似,不过温带与热带植物分区界线更向北移。在脊椎动物中,爬行动物达到极盛时期,但至白垩纪末,由于自然环境的急剧改变,这些形体巨大的爬行动物失去了适应环境的能力相继绝灭。白垩纪淡水全骨鱼类继续发展,真骨鱼类开始繁盛,还出现了真正的鸟类。哺乳动物开始发展,出现了一种形体很小的原始有胎盘类,以虫类为主要食料。在陆生无脊椎动物中,淡水双壳类、叶肢介、介形虫和昆虫等进一步发展,成为陆相白垩系划分对比的重要依据。海生无脊椎动物中,菊石类和箭石类仍然繁盛,并有新的发展,海生动物分区与侏罗纪相似,北极动物区以菊石Polyptychites,正常的箭石和双壳类Aucella为其特征,而在古地中海区以变形的箭石、厚壳的双壳类Rudistes,形如珊瑚的Hippurites和大型有孔虫Orbitolina等为其特征;澳大利亚产北极区菊石Polyptychites等,说明当时南方区与北方区是互相沟通的。白垩纪是地史上最广泛的海进期之一,白垩纪末发生了世界规模的海退。" }, { "instruction": "岩石地层单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岩性地层单位(lithologic unit),是根据可观察到并呈现总体一致的岩性、变质程度或结构特征以及与相邻地层间关系所定义和识别的一个三度空间的岩石体。一个岩石地层单位可由一种或多种沉积岩、喷出岩或其变质岩组成。岩石地层单位有三种:正式岩石地层单位、非正式岩石地层单位和特殊岩石地层单位,正式单位包括群、组、段和层。岩石地层单位(群、组、段和层)与年代地层单位(界、系、统和阶)之间没有相互对应的关系,因此前者可以穿越后者的界线。岩石地层单位与生物地层单位根本不同,两者的界线在局部上可以是一致的,大多数情况下是互相穿越的。" }, { "instruction": "板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具特征的板状构造的浅变质岩石。由粘土岩、粉砂岩或中酸性凝灰岩经轻微变质作用所形成。原岩因脱水,硬度增高,但矿物成分基本上没有重结晶或只有部分重结晶,具变余结构和构造,外表致密,矿物颗粒很细,肉眼难以鉴别。有时在板劈理面上有少量绢云母、绿泥石等新生矿物,并使板劈理面略显丝绢光泽。板岩根据其原岩类型、杂质成分和新生矿物等,可分为粘土板岩、硅质板岩、粉砂质板岩、钙质板岩、炭质板岩、凝灰质板岩等。其命名可按新生变质矿物+原岩成分+板岩,如绢云粘土板岩、堇青石板岩等,还可根据颜色和杂质的不同详细命名,如黑色炭质板岩、灰绿色钙质板岩等。" }, { "instruction": "热成风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气层上下的水平地转风向量差。热成风具有方向和大小,方向平行该气层的平均等温线,在北(南)半球,保持背风而立高温在右(左),大小与平均温度梯度成正比。气压随高度递减的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高的地方递减慢,等压面间的厚度也大,因此斜压大气中,等压面坡度将因温度分布不均、而随高度发生变化,水平地转风(与等压面坡度方向、大小相关)也将随高度发生变化。因此,热成风并不是那一层的风,实际上表征的是气层的水平温度场分布,通过温度场(热成风场),和上下气压场(地转风场)刻画了大气三维、整体的温压结构,对理论研究和实际天气应用都有一定意义。正压大气中热成风为零。" }, { "instruction": "遥感技术系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遥感技术的体系组成。它是一个从信息收集、存储、传输处理到分析判读、应用的完整的技术体系。该系统的组成主要包括遥感平台、遥感传感器、遥感信息的传输与处理和遥感信息的分析应用等四部分。其主要内容和基本特点就是探测、记录、分析研究以及应用地物的电磁波特性及其变化规律,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庞大系统,涉及多个学科及应用领域。它是一个从地面到空中、从室内到室外的多层次、多视野、多角度的立体交叉作业系统。其中遥感平台和遥感传感器决定了对原始数据的获取数量和质量,而遥感信息的传输与处理和遥感信息的分析应用则决定了对原始数据的质量改善和应用效果。" }, { "instruction": "三名法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属名、种名和亚种名共同组成一个亚种学名的命名法。三名法是双名法的扩充,即在种的学名后加上亚种名而成。如Lithostrotion planocystatum minor,其中Lithostrotion(石柱珊瑚)是属名,planocystatum(平泡沫板)是种名,minor(小型)是亚种名,有的在亚种名前注以subsp.(subspecies的缩写),中文名为小型平泡沫板石柱珊瑚,或译为平泡沫板石柱珊瑚小型亚种。亚种名第一个字母小写,印刷体中也与属名、种名同用斜体字。亚种名后可附以命名者的姓,其第一个字母大写,印刷体中用正体字。" }, { "instruction": "环境优先污染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按确定的筛选原则,用数理统计学的筛选过程,从众多的有毒污染物中选出优先级高的有毒污染物。其特征是:具有较大生产量(或排放量),并广泛存在于环境中;毒性效应强,对环境和人体健康具有严重的现实危害或潜在危险;经济技术可行,可进行控制和监测。优先污染物是根据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和环境管理的需要,有步骤地控制最具代表性的、对人体健康和生态平衡危害大的、潜在危险性大的有毒污染物。" }, { "instruction": "土壤的可塑性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土壤在湿润状态下,能被塑造并保持其所取得形状的性能。土壤只有在一定的含水量条件下,才表现出可塑性。当土壤开始呈现可塑状态时的水分含量,称为可塑下限;当可塑状态开始消失时的含水量,称为可塑上限。在上塑和下塑之间,是土壤的塑性范围,称为塑性值。塑性值越大,可塑性越强。土壤黏粒愈多,土粒愈细,土壤可塑性愈强,砂土可塑性弱。土壤中吸收性钠离子可以增加土壤的可塑性,而吸收性钙离子则能抑制土壤的可塑性。可塑性与耕作难易及耕作质量关系密切。在塑性范围内,进行土壤耕作较难,同时犁锄等操作,都不能达到使土块破碎、松土和创造良好结构的目的。" }, { "instruction": "土壤氧化还原电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土壤中的氧化态物质和还原态物质在氧化还原电极(常为铂电极)上达到平衡时的电极电位。它是反映土壤氧化还原状况的重要指标,其表示符号为Eh值,用伏或毫伏表示。土壤中可同时存在氧化态和还原态的某些物质体系,如OH2O体系、Fe3+Fe2+体系、MnO2Mn2+体系、SO2-4S2-体系、NO-3NO-2NH+3体系等。上述体系是决定土壤氧化还原电位的重要物质。在一般情况下氧化还原电位即Eh值在100~800毫伏之间,水稻土和沼泽土的Eh值可低于300毫伏。土壤的Eh值大致以300毫伏为界,大于300毫伏的土壤以氧化反应占优势;小于300毫伏的土壤则以还原反应为主,小于200毫伏时土壤则发生强烈的还原反应。" }, { "instruction": "科里奥利效应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科里奥利加速度。是由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的一个偏转分力,使北半球上的流体向右偏移,而南半球上的流体则向左偏移的现象。科里奥利(G.C.de Coriolis,1835)首先发现科里奥利力(简称科氏力)引起的效应。其大小与纬度角正弦值成正比,即1.5×10-4vsin?/(cm?/s-2),式中v为速度。因此由赤道上的零值变化到极地的1.5×10-4v值。此效应对大气和海洋环流的影响很大,使北半球形成顺时针方向的巨大海洋环流,而在南半球则形成反时针方向的海洋环流。" }, { "instruction": "非甲烷总烃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除甲烷以外的所有烃类。由于甲烷的光化学活性低,从总烃中除去甲烷后,余下的就是光化学活性相对较高的非甲烷烃。" }, { "instruction": "六方晶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7个晶系之一。属中级晶族。其对称特点是,惟一的高次轴为6次对称轴或倒转轴。此惟一的6次轴即选择作为晶体的直立结晶轴,3个水平结晶轴的正端互成120°交角,它们与c轴均正交,从而必定有:轴角α=β=90°,γ=120°,轴单位a=b≠c。早先曾将三方晶系包含于六方晶系之内,而将它们区分为菱面体亚晶系和六方亚晶系两者。" }, { "instruction": "热岛效应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城市地区由于人口稠密、工业集中,造成温度高于周围地区的现象。在温度空间分布图上,城市好像一个温暖的岛屿,所以称为热岛。热岛形成的主要原因有:①城市上空污染物质的保温作用,增加了大气的逆辐射;②城市的建筑物和道路的建材发挥了地表热交换及大气动力学特征,更易大量吸收辐射热;③城市大量高层建筑减低风速,使热量平衡的水平输送相对困难;④城市居民生产生活形成丰富的人工热源。热岛效应具有阻止大气污染物扩散稀释的不良作用,并可以造成城市风等局部地区气象异常。热岛效应的强度与局部地区气象条件(如云量、风速等)、地形、建筑以及城市规模、性质有关。其温度分布一般是工商业和人口密集的城市中心区域温度最高,随着与城市中心距离的增加,温度不断下降。热岛强度有明显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 }, { "instruction": "抛物线沙丘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沙丘的一种形态,呈弧形沙堆,形似抛物线而得名。多见于海岸地区。 其平面形态中部突出,似新月形沙丘。但是,抛物线沙丘突出的一面为背风坡,比较陡峭,凹进的一面为迎风坡,较为平缓。中部的宽度与两翼没有多大差别, 高度一般为2~8米。它的成因通常是横向垄状沙丘前移过程中受草丛阻碍演变而成。" }, { "instruction": "中国北极黄河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中国在北极建立的第一个科学考察站。为深入、系统地开展北极环境与气候变化的科学研究,探索和了解北极地区自然因素的快速变化及其对中国气候、环境和重大自然灾害产生的影响,中国于2004年7月28日在北极建立了第一个常年科学考察站。黄河站位于挪威北部海域斯匹次卑尔根岛的新奥勒松镇(78°55′N,11°56′E),常年保持4~6名工作人员,最多可供20~25人工作和居住。该站建成后,中国派出了气象学、高空大气物理学、生物与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的科研人员12人,在站上进行了第一年的科学考察活动。中国北极黄河站将重点支持围绕全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极区空间环境与空间气候、极地环境中的生命特征与过程三大科学领域开展研究。特别是该地区的地磁场空间环境与中国在东南极的中国南极中山站构成了地磁共轭关系,为开展南、北极地磁空间物理现象的共轭对比研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同时在该站还将开展地质学、冰川学和生物多样性的调查与环境监测工作。将来换新条。" }, { "instruction": "土壤有机氮的矿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土壤中原有的或进入到土壤中的有机肥和植物、动物残体中的有机氮被微生物分解转变为氨,因此,这一过程又叫氨化过程。土壤中有机氮化合物的矿化作用主要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先把复杂的含氮有机化合物(腐殖质、蛋白质和核酸等)经多种微生物酶的作用逐级分解成简单的氨基化合物,称之为氨基化阶段;第二阶段是在微生物作用下备种简单的氨基化合物分解成氨,称为氨化阶段或氨化作用。" }, { "instruction": "黑色人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简称黑种人。又称尼格罗人种(Negroid race)。世界三大人种(或四大人种)之一。主要分布在非洲。由于欧洲殖民者贩卖黑奴,而使他们比较广泛地分布到美洲、欧洲和其他一些地区。黑种人的体质特征是肤色从黝黑到较浅的黑色,卷发,鼻根低而平,鼻扁平,颌部外凸、口宽,红唇在各大人种中最厚而外凸。具有典型尼格罗人种特征的是非洲尼格罗人(Negroes)。另有一些如居住在非洲热带森林中的俾格米人(Pygmies),个子矮小,肤色比尼格罗人稍浅,而多呈黄褐色,脸小而宽,头骨顶面呈五边形。非洲南部的科伊科伊人(Khoikhois)和桑人(Sans)。前者过去被称为“霍屯督人”(hottentots,意为“口吃的人”),后者被称为“布须曼人”(bushmen,意为“丛林中的人”)。他们在人种上与尼格罗人和俾格米人差别较大,如妇女的臀部很发达,小孩子可以手扶妇女的肩膀而平稳的站在妈妈后翘的臀部上,人们认为这是积存脂肪的一种独特方式,以免过多的脂肪包裹在躯干表面不利于散热,是耐热的适应性。" }, { "instruction": "三方晶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7个晶系之一。属中级晶族。其对称特点是,惟一的高次轴为3次对称轴或倒转轴。采用四轴定向时,此惟一的3次轴即选择作为晶体的直立结晶轴c轴,3个水平结晶轴的正端互成120°交角,它们与c轴均成正交,此时必定有:轴角α=β=90°,γ=120°,轴单位a=b≠c。也有采用三轴的米勒(Miller)定向的,此时选择三方晶系(米勒定向)与晶体惟一的3次轴均以相同的角度斜交而呈3次对称分布的3根晶棱方向为结晶轴,它们的正端均指向斜上方,并从而有:轴角α′=β′=γ′,轴单位a′=b′=c′。" }, { "instruction": "冰晶效应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冰晶和过冷水并存的混合云中冰晶凝华增长为降水粒子的过程。由纯过冷水或纯冰晶云滴组成的冷云中,云滴均匀,都很难继续增长成较大的降水元。因为冰面饱和水汽压要略低于同温度下的水面饱和水汽压,它们的差值在-12℃时最大,若此时纯过冷水滴的云中出现少量冰晶粒子,水汽压相对水面为饱和,相对冰面就是过饱和了,因此冰晶将很快凝华增长为大雪晶降落,这一过程也称冰晶效应。据此,在过冷云中播撒干冰或类似冰晶晶格的碘化银粒子,有可能使部分晶粒很快增长成降水粒子。这是目前针对冷云人工影响降水的主要途径之一,贝杰龙于1933年首先提出这一理论,也称贝杰龙过程。" }, { "instruction": "土壤凋萎系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生长在湿润土壤上的植物经过长期干旱后,因吸水不足以补偿蒸腾消耗而叶片永久萎蔫时的土壤含水量。当土壤的含水量达到凋萎系数时,土壤中的水分活动已接近于零,土壤水分形态类型主要是吸湿水和部分薄膜水。凋萎系数是个理想化的概念,它是理论规定的在水汽饱和的大气中发生蒸腾作用的条件下,植物发生永久萎蔫时的土壤含水量,而事实上植物的蒸腾作用是必然发生的。尽管如此,它仍是了解土壤水分状况和进行土壤改良与灌溉不可缺少的重要水分常数之一。不同的土壤其凋萎系数差别很大。黏质土壤的凋萎系数较高,而砂质土凋萎系数很低,壤质土的凋萎系数居中。" }, { "instruction": "金伯利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角砾云母橄榄岩。最初见于南非金伯利地方,故名。是一种角砾化的钾质超镁铁质岩,主要为金伯利岩和金伯利角砾岩。产状为爆破岩筒、火山颈,或为岩墙、岩脉,金伯利岩SiO2<35%。多呈深色,以绿色居多。矿物成分十分复杂,一般可分三种类型:①原生矿物,如橄榄石(大都已蛇纹石化,或钙化)、金云母(大都已绿泥石化)、镁铝榴石、金刚石等;②来自上地幔、地壳深处其他岩石和围岩的捕虏体中的矿物;③金伯利岩蚀变产生的矿物,如蛇纹石、碳酸盐矿物等。金伯利岩包括火山角砾岩或凝灰岩到浅成侵入岩的一套岩石,因此,可分为凝灰质金伯利岩、角砾状金伯利岩及岩浆型金伯利岩等。岩浆型的金伯利岩常具斑状结构,斑晶主要为镁橄榄石、金云母、镁铝榴石、铬透辉石等。含特征性副矿物,它包括镁铝榴石、钙镁橄榄石、金红石和钙钛矿。普遍受到熔蚀和蚀变。金伯利岩主要分布于稳定地区的深断裂带中。金伯利岩现已将它归入煌斑质岩石,是原生金刚石矿的主要母岩。" }, { "instruction": "1956年黄海高程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简称黄海高程系或黄海高程基准。根据青岛验潮站1 950年至1 95 6年记录的验潮资料,确定了黄海平均海水面作为高程基准面,并由此测出设在青岛市观象山的青岛水准原点高程为72. 2893m。" }, { "instruction": "闭合流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流域的地表分水线与地下分水线相重合的区域。没有相邻流域的地表水或地下水的流入或流出。在该流域中所形成的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最终流经出口断面。实际上,完全的闭合流域几乎很难找到。" }, { "instruction": "冰蚀地貌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冰川侵蚀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貌形态。包括小到擦痕、磨光面,大到冰斗、刃脊、角峰、冰川槽谷、岩盆等冰川侵蚀地貌。峡湾是一种特殊形式形成的冰蚀地貌,为海侵后被淹没的冰川槽谷。大陆冰盖或岛屿冰帽入海处常形成很深的峡湾,如挪威西海岸的峡湾十分发育,以风光漪丽闻名于世。" }, { "instruction": "淀积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即B层。土壤剖面中部或中下部由粘粒或氧化物或碳酸盐等盐类物质聚积而成的土层,用符号B表示。大都比较紧实、不易透水,其中的粘粒或氧化物或碳酸盐等常形成不同形态的新生体,如氧化铁、锰形成的锈纹、锈斑便很常见。淀积层受生物活动影响相对微弱,所含有的氮素养分也较少。" }, { "instruction": "土壤发生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土体自上而下分化为一系列性质不同而又发生联系的水平层次,简称土层。它们是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由于土体内的物理、化学、生物学作用引起物质迁移转化、淋溶淀积的结果。不同自然条件下形成的土壤,其土壤发生层的数目、厚度、性状及排列组合方式不同。我们把土壤发生层的组合型式称为土体构型,也称剖面构型。各类土壤都有其特定的土体构型。自然土壤的纵断面一般分为四个基本层次,即覆盖层(A0)、淋溶层(E)、淀积层(B)、母质层(C)。每个层次又可以其不同的颜色、质地、结构、松紧度、新生体等进行细分。当过渡层不便详细划分时,通常用上下两层代表符号并列来表示,如AB层、BC层等。以上是自然土壤剖面的一般图示,实际上,某一自然土壤不一定同时具有上述全部层次。由于自然条件和土壤发育程度不同,自然土壤剖面构造的层次组合可能很不相同。耕作土壤纵断面一般具有耕作层(表土层、熟化层)、犁底层(亚表土层)、生土层(心土层)、死土层(底土层)。剖面构造的层次组合随耕作情况不断变化,某一种耕作土壤不一定同时具有上述全部层次。耕作层浅薄的,表土之下就是犁底层或心土层。水田土壤的耕作部分为淹育层(即表土层),以下是犁底层与潴育层(即心土层);地下水位较高的可以出现潜育层。" }, { "instruction": "土壤熟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在人类的合理利用和定向培育下,土壤向着肥力提高的方向发展的过程。人类通过耕作、培肥和改良等措施,消除土体的障碍因子,如铲除或打破犁底层、硬盘层、脆盘层、卵石层、铁锰斑纹层,淋洗盐渍层,开沟排水,施石灰消除酸害和改造土体构型,以及调节土壤水、肥、气、热条件和补充土壤养分等,使土壤更适合作物的生长,这就是土壤的熟化过程,通常分为旱耕熟化过程和水耕熟化过程。" }, { "instruction": "信风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低纬度近地面层盛行的东风带。是全球行星风系的重要成员,由哈德莱环流圈的下沉气流,从副热带高压近赤道侧吹向赤道低压带时经地转偏向力作用后形成的偏东风,北半球为东北风,南半球为东南风,分别称为东北信风和东南信风。信风带异常稳定,其位置随季节有南北摆动。太平洋上东北信风带3月份位于5°~25°N,9月份位于10°~30°N,平均宽度约为20个纬距。印度洋地区南北摆动幅度最大,夏季南半球印度洋的东南信风带受南亚大陆影响能越过赤道形成印度西南季风。古代,信风带成为海上贸易航行的主要通道,故称贸易风。我国早有信风记载。例如,李肇《唐国史补》卷下:“自白沙溯流而上,常待东北风,谓之信风”。" }, { "instruction": "次生矿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在风化过程及成土过程中新生成的矿物。土壤次生矿物种类极多,主要有简单的盐类;三氧化物类;次生硅酸盐及铝硅酸盐类。其中组成土壤黏粒的矿物主要是次生铝硅酸盐类和铁、铝氧化物。这些黏粒矿物有晶态与非晶态之分。晶态次生矿物主要是次生铝硅酸盐和含水氧化铁、氧化铝;非晶态次生矿物呈胶膜状附着在土壤颗粒表面。次生铝硅酸盐类通常是土壤黏粒的主体,称之为黏土矿物,具有层状结晶构造。根据结晶构造和性质上的差别,土壤中的黏土矿物可分为伊利石、蒙脱石和高岭石等类型。这些次生黏土矿物比表面大,吸收性强,是土壤中无机胶体的重要来源,给土壤带来了吸收性、胀缩性、黏结性、黏着性等物理化学特性。" }, { "instruction": "剥蚀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组成地壳表面的物质受重力、风力、地面流水、地下水、冰川、湖泊、海洋和生物等各种外动力破坏,并不断降低着地面高度的总称。按动力来源可分为风的吹蚀作用、流水的侵蚀作用、地下水的潜蚀作用、冰川的刨蚀作用、海水或湖水的冲蚀作用。剥蚀作用在破坏组成地壳物质的同时,也改变着地表的基本形态。由剥蚀形成的地貌称剥蚀地貌,其中剥蚀成的近似平坦的地面,称为剥蚀面。剥蚀作用一词比侵蚀作用的含义较广。从词源上说,剥蚀的含义是:通过侵蚀作用将基岩或某一指定岩层上面的覆盖物质去掉而揭露或裸露出来。这是此词原义,常兼有灾变的意义,如“大剥蚀”(great denudation)便是指世界大洪水的结果而言的。" }, { "instruction": "土壤胶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土壤中直径在10-7~10-5厘米之间,呈胶体分散状态的固相颗粒。它包括有机胶体、无机胶体和有机无机复合胶体,其中有机胶体主要是土壤腐殖质,它是土壤微生物分解有机物质而形成的复杂混合物,包括胡敏酸和富啡酸;无机胶体是母岩风化的产物即次生粘土矿物(粒径小于2微米的层状硅酸盐和氧化物等)。土壤胶体具有较大的表面积,并带有电荷,能够吸持大量养分元素,且具有较大的缓冲能力。土壤胶体本身所具有的分散、凝聚、收缩、膨胀、粘结等特性,对土壤结构的形成和肥力变化都具有重要影响。" }, { "instruction": "标准化死亡比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简称S.M.R( SMR)。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对同种疾病死亡率进行比较的一个指标。为使获得的资料在统计研究时具有可比性,须先选出特定人群的人口作为标准人口。某种疾病(如癌症)的标准化死亡率( SM1)作为基准,然后再按这一标准人口求得其他国家、地区该种疾病的标准化死亡率( SM2)。 SM2/SM1的比值,即为标准化死亡比。中国标准人口以1964年人口年龄构成计算年龄调整死亡率。" }, { "instruction": "定位符号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地图上有确定的位置,一般不能任意移动的符号。地图上大部分符号都属于定位符号,如测量控制点、独立地物、河流、道路、居民地、境界线等。在地图应用中,人们可以根据这些符号的位置,以及地图上的数学要素(经纬网、方里网及相关注记等)确定相应地物的实地位置。" }, { "instruction": "沙丘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风力作用下沙粒堆积而成的丘状或垄岗状地貌。是风积地貌最基本的形态。高几米至几十米,个别也有超过百米的。按形态类型分,主要有新月形沙丘及沙丘链,纵向沙丘、格状沙丘、金字塔形沙丘、蜂窝状沙丘、抛物线沙丘和各种复合型沙丘等。按流动程度可分为固定沙丘、半固定沙丘和流动沙丘三种。裸露沙丘易于随风流动,生长植物后流动性减弱甚至被固定。在荒漠和半荒漠地区分布最广,其他如海岸、湖滨、河岸上、沙滩上也可见到。沙丘流动时,可掩埋耕地、居民点、道路和工矿企业等。而水分、植被条件好的地区,则不利于沙丘的发育。" }, { "instruction": "土壤耕性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土壤在耕作时所表现的性状,包括耕作难易,宜耕期长短及耕作质量等,它是土壤各种理化特性在耕作上的综合表现。土壤质地、结构、含水量、黏结性、黏着性、可塑性、胀缩性等,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土壤的耕性。土壤耕作的难易主要指耕作时土壤对农具阻力的大小,这种阻力如抗压力、抗楔人、抗位移等。耕性好的土壤一般是耕作阻力小,质地轻,有机质含量多。结构性良好者易耕、省力。适耕期的长短、耕作质量的好坏,也与这些性质成正相关,此外还与土壤含水量和耕作技术有关。" }, { "instruction": "四方晶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正方晶系。7个晶系之一。四方晶系属中级晶族。其对称特点是惟一的高次轴为4次轴。此4次轴即选择作为晶体的c轴,3个结晶轴相互垂直,从而必定有:轴角α=β=γ=90°,轴单位a=b。六方和三方晶系" }, { "instruction": "母质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即C层。母岩风化碎屑物的原地残积层或经搬运形成的沉积层,用符号C表示。母质层受生物过程的影响小,成土作用不明显,基本上保持着母岩的特点。母质层是土壤矿物质及其矿质养分元素的重要来源,对土壤的物质组成及其性状有重要的影响,但这种影响随成土年龄的延续而逐步减弱。" }, { "instruction": "泥灰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介于碳酸盐岩与粘土岩之间的过渡类型岩石。由粘土质点与碳酸盐质点(矿物大于50%)组成,色浅黄,呈微粒或泥状结构,一般粒径在0.01毫米以下。常分布在石灰岩和粘土岩的过渡地带,夹于薄层石灰岩或粘土岩之中,呈薄层状或透镜状产出。它分为灰质和白云质两类,与石灰岩区别之处是泥灰岩滴稀盐酸后,多有暗色泥质残余物。它在中国各地海、湖相沉积中均有分布,泥灰岩可作水泥原料和建筑石料。" }, { "instruction": "晶格缺陷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晶体缺陷(crystal defect),在晶体结构中的局部范围内,原子的排列偏离了成周期性平移重复的格子构造规律而错乱排列的现象。根据其错乱排列展布范围的特点,可分为点缺陷(只涉及约一个原子大小范围的晶格缺陷,如空位、填隙、替位等)、线缺陷(沿晶格中某条线周围约几个原子间距范围内的晶格缺陷,如位错等)和面缺陷(沿晶格内或晶畴间的某个面两侧约几个原子间距范围内的晶格缺陷,如堆垛层错、畴界壁、小角晶界等)。晶格缺陷有的属生长现象,也有的是由于热振动或应力作用等原因而产生的。它们均可在晶格内移动乃至消失。晶格缺陷的存在会对晶体的物理、化学性质产生显著的影响。" }, { "instruction": "埃德蒙顿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壮龙亚科恐龙。因化石发现于加拿大艾伯塔省红鹿河地区埃德蒙顿组而得名。二足或四足行走的素食性恐龙,长约10米,重3~4吨。产于加拿大艾伯塔省埃德蒙顿组的埃德蒙顿龙是最大的壮龙类恐龙之一。具大而扁平的头骨,颌骨强大,身体笨重,有较平的鸭嘴状喙,前上颌骨及前齿骨前端无牙齿,似鸭嘴。上颌骨及齿骨上生有紧密排列的牙齿,每颗牙顶端为窄圆形,颊面有一纵棱,通常每侧有3~5排牙齿,内侧下牙最先生长,外侧依次替补,牙齿3~5个为一组,约60组紧密排列形成一排,这几排牙齿咀嚼时,上牙靠近下牙的边路滑动。上颌骨上一排牙齿可有53颗,齿骨上可有49颗。可膨胀的皮肢瓣置于大的鼻骨空腔之上。一般情况下,皮肢瓣膜松软下垂,但发出叫声时则膨胀隆起。脊椎在肩胛处急剧弯曲。前肢小,无拇指。后肢强大,尾与禽龙相似。每只手有4指,并有肌肉垫起缓冲作用。人们曾认为埃德蒙顿龙生活于水中,皮肤上有小鳞片,以水生植物为食,现在认为其颊齿适合吃粗糙的陆生植物,生活于陆地,因在埃德蒙顿龙化石旁,人们发现了未消化的陆生植物种子、果实、树叶等残留物。产于加拿大艾伯塔省,美国蒙大拿州、达科他州、怀俄明州、科罗拉多州晚白垩世地层。" }, { "instruction": "城市首位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个国家或地区内首位(规模最大的)城市与其第二位(规模次大的)城市的人口数之比。如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首位度比值为5时,即表示首位城市人口为第二位城市人口的5倍。城市首位度是表示城市化特点的一个指标。城市首位度高(比值在2以上),是经济不够发达的特点;城市首位度低(比值在2以下),则是经济发达国家的特点。" }, { "instruction": "大气窗口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未被吸收、反射和散射的透射率比较高的波段范围称为大气窗口。遥感探测地表,要避开吸收与散射强的部分电磁波,选择透明度大的波长范围。主要有:①紫外-近红外反射窗口。波长范围0. 30~1. 30μm,可以进行白天的摄影和扫描成像;②近红外中段反射窗口。波长范围1. 30~2.50μm,其中1.55 ~1. 75μm和2.11~2. 40μm可以探测区分岩性,主要用于白天的扫描成像;③中红外混合窗口。波长范围3. 50~5.50μm,可以进行全天时的扫描成像;④热红外发射窗口。波长范围8~14μm,也能进行全天时的扫描成像;⑤微波发射窗口。波长范围0. 8~30cm,可以全天时和全天候的扫描探测。" }, { "instruction": "气团分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依形成源地或对天气影响等对气团分类。主要有两种。一类为气候学分类,也称地理分类:按形成源地将气团划分为北极气团(也称冰洋气团)——形成于北半球极圈内冰洋地区;极地大陆气团及极地海洋气团——形成在高纬大陆和海洋;热带大陆和热带海洋气团——形成于副热带大陆和海洋上;还有赤道地区的赤道气团。形成地域决定了气团的性质,极地大陆气团是高纬度的主要气团,也是冬季温度最低的干冷气团,而北极气团则以冷湿为特征,热带气团形成于盛行下沉气流的副热带地区,以干、热为特征,是低纬度的主要气团,赤道气团形成于热带辐合带地区,高温高湿,盛行不稳定天气。另一类为天气学分类,也称热力分类:依气团移行后的热力影响将气团划分为冷气团和暖气团两种,冷气团来自高纬度,受影响地区将产生降温大风等天气,移行时近地层大气始终处于加热状态,易形成局部不稳定,多对流云,气团变性也较快。暖气团多来自较低纬度,近地层大气始终处于冷却状态,易形成稳定的逆温层,出现平流雾等天气。此外还有据气团静力学稳定度把气团分为稳定气团和不稳定气团两种。" }, { "instruction": "内力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地球内部营力所引起的地质作用。内力地质作用包括地壳运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火山、地震等。它们不仅作用于地表,改变地表的轮廓,形成陆地和海洋,塑造山岭和低地,更作用于地球内部,改变地壳的物质组成、结构和构造,形成矿床,并作用于地幔。" }, { "instruction": "城市边界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气流受城市下垫面动力、热力作用后形成的特殊内边界层。由几部分构成:建筑群顶以下的城市覆盖层,直接受建筑物以及人为热、水汽排放等影响,属小尺度气候;覆盖层向上到积云高度的城市边界层,受城市建筑群顶的热力、动力的影响,空气质量较差,湍流混合作用显著,与下层不断有物质和能量交换,同时又受区域气候因子影响,属中尺度气候范畴,其高度因天气而异,白天晴天可达1000~1500m,夜晚只有200~250m左右;城市下风方还可能形成城市尾羽层或称为市尾烟气层,在它下面是乡村边界层,尾羽层中的污染物、云、雾和气温等特征都受到城市影响,对城市下风方向的影响可达30km.甚至100km。静风并又有显著热岛环流时,城区上空出现穹隆形尘盖,此时城市尾羽层不复存在。" }, { "instruction": "中国沿岸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中国近海的海流系统之一,主要由黄海沿岸流,东海沿岸流和南海沿岸流组成。黄海沿岸流属低盐低温水,沿山东半岛北部东流,绕过成山角后南下,在北纬32º~33 º间流向东南。东海沿岸流源自长江江水,盐度特别低,水温年变幅大,水色浑浊。流向随季节而变,冬季顺岸南下,夏季流向东北。南海沿岸流指东径116 º以西广东沿岸的海流,盐度较低,流速较大。流向随季节而变,冬季沿海岸流向西南,夏季从湛江港流向东北。" }, { "instruction": "自然地理环境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即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界。由地球表层中无机和有机的、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所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的环境整体(系统),是人类生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基础。根据其受人类社会的冲击和干扰的程度不同,可分为:天然环境(原生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 }, { "instruction": "片麻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含长石和石英较多,粒度较粗,具明显片麻状构造的变质岩石。岩石中长石(钾长石、斜长石)和石英的含量大于50%,长石含量大于25%。片状或柱状矿物可以是白云母、黑云母、角闪石、辉石等。有时可含石榴子石、矽线石、红柱石、堇青石等特征变质矿物。片麻岩可据长石种类和主要的片状或柱状矿物详细命名,如黑云(钾长)片麻岩、角闪(斜长)片麻岩等,当长石种类未定时,则长石不参加命名。根据原岩性质可分成由火成岩形成的正片麻岩(orthogneiss)和由沉积岩形成的副片麻岩(paragneiss)。片麻岩主要是中高级区域变质作用或热接触变质作用的产物,但也有一部分是混合岩化作用的产物。" }, { "instruction": "Pacific\\rAsia Travel Association(PATA)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一地区性的非政府间国际组织。原名为太平洋地区旅游协会,成立于1951年。1986年起改用现名。总部设在美国的圣弗兰西斯科,另设马尼拉和悉尼2个分部。其宗旨是:发展、促进和便利世界其他地区的游客前来太平洋地区各国旅游以及本地区各国居民在本地区内开展国际旅游。该组织每年召开协会年会,举办太平洋旅游博览会,出版《太平洋旅游新闻》等多种期刊。中国于1993年加入该协会。" }, { "instruction": "土壤湿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土壤的干湿程度。它与土壤的含水量成正比。含水量达到饱和状态时,土壤湿度是100%;水分逐渐减少,土壤湿度随之降低,但土壤湿度不会降低到0 。土壤湿度分为土壤绝对湿度和土壤相对湿度两种。土壤湿度的大小,影响土壤的通气性和养分分解。调节土壤湿度的措施主要有灌排、耕耙、覆盖等。 土壤的绝对湿度=土壤中的水分含量/烘干土重;土壤的相对湿度=土壤的绝对含水量/土壤田间持水量。" }, { "instruction": "胡敏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腐殖质中溶于碱而不溶于酸的一种组分。即当用NaOH等溶剂从土壤中提取出的、当用HCl等矿质酸酸化时以暗色凝胶的形式沉淀出来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分子量400~100 000。元素百分含量:C50~62, H2.8~6.6, O31~40,N2. 0~6.0,胡敏酸是一类缩合程度不同的多聚体化合物,其分子由芳香核(主链)、含氮化合物和碳水化合物的侧链三个基本部分构成。具有疏水性的芳香核与具有亲水性的边缘侧链的显露程度决定了胡敏酸的疏水性与亲水性。胡敏酸具有能和外界进行反应的基(即官能团),如羧基、酚羟基、醇羟基、甲氧基、甲烷基、醌基等,是它具有酸性、吸收容量、可溶性及能够形成有机-无机化合物的先决条件。胡敏酸分子疏松的“海绵状”结构使之具有膨胀和吸附能力。不同类型土壤中的胡敏酸,具有不同的元素组成、精细结构和性质。例如,从灰化土到黑钙土的一系列土壤中,胡敏酸分子的芳构化程度、C/H比值、疏水性与惰性等逐渐增加。" }, { "instruction": "单斜晶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7个晶系之一。属低级晶族。单斜晶系其对称特点是,无高次轴,且2次对称轴和对称面均不多于1个。晶体即以此惟一的2次对称轴或对称面法线作为b轴。b轴与a轴、c轴均成正交,从而仅保持轴角α=γ=90°。" }, { "instruction": "马达加斯加暖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印度洋南赤道洋流在非洲东部的马达加斯加岛附近转向分流,一部分海水沿马达加斯加岛向南流动,形成马达加斯加暖流。流速2~3km/h。二月份水温为27~28℃,八月份为22~24℃。盐度大于35‰。" }, { "instruction": "河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蜿蜒曲折的河道或河床。又称曲流。典型的河曲常形成在冲积平原上。河床边界由沙砾与黏土层组成,具有二元结构,这样由沙砾和黏土组成的冲积层,若分布宽阔,极有利于河曲发展。坏流作用使河流一岸受冲刷,另一岸堆积,也可形成曲流。河床两岸岩性不一或因构造运动造成两岸差异侵蚀等均可形成曲流。长江中游荆江段,河曲极为发育。为了缩短航程,在有条件的地区可对曲流进行人工裁弯取直。" }, { "instruction": "弗劳德数值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简称弗劳德值。符号为Fr。指水的惯性力与重力之比,是用来确定水流动态如急流、缓流的一个量纲为一的数。以下面的关系式表示:Fr=vgh(式中:v为水流平均的流速;h为水深;g为重力加速度)。当Fr=1时,即水的惯性力等于重力,水流为临界流;当Fr<1时,即水的惯性力小于重力,水流为缓流,代表流速小、水流平缓的流动状态。当惯性力大于重力,Fr>1时,水流为急流,代表流速大、水流湍急的流动状态。当Fr=1时,所要求的各种水深及其相应的流速如下:水深/m流速/m*s-1弗劳德数水深/m流速/m*s-1弗劳德数0.010.311109.9010.100.99110031.32113.121" }, { "instruction": "光能利用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表征植物固定太阳能效率的指标,用%表示。由于研究方法不同,光能利用率可以有很多种表示方法,如按时间段来分可以有日、生长季、年光能利用率;按辐射光光质不同可以分为总辐射为基础的和以光合有效辐射为基础的光能利用率;还有以经济作物产量来计算的光能利用率;甚至于表观量子效率也可以算作光能利用率的表示方法,只是它所表征的是在光合器官这一水平上对光能的利用效率。在某些研究领域,光能利用率被用来表示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所截获/吸收的能量转化为有机干物质的效率,单位用gC·MJ-1来表示。" }, { "instruction": "地质时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地史时期。指地球历史中有岩层记录的一段漫长的时期。地球历史一般分为两大阶段。由于目前已经发现的最老地层,其同位素年龄值约为39亿年,如果以39亿年作为一个界限,39亿年以前的阶段称为“天文时期”或“前地质时期”,39亿年以后的阶段称为“地质时期”。" }, { "instruction": "新月形沙丘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沙丘的一种形态。在风力作用下沙粒堆积平面呈新月形的沙丘地貌,是沙丘发育成熟的形态,随风移动,高达数新月形沙丘米至数十米,宽度自十余米至数百米不等。沙丘的两坡不对称,向风坡平缓,背风坡较陡,两坡交接成弧形尖脊,两翼末端顺盛行风向伸展。主要分布于沙漠中,海岸、河滩、湖滨也有分布。 " }, { "instruction": "古近纪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前人把第三纪的前半期称为老第三纪、古第三纪,原作为第三纪的一个亚纪,现在已把它作为纪一级的时间单位称古近纪。延续时间为6500万~2350万年(中国2330万年)。古近纪从老到新包括古新世、始新世和渐新世。由于古地中海区海相古近系中常含货币虫(Nummulites),故在欧洲常称古近纪为货币虫纪(Nummulite Period)。古近纪动物界的基本特点是哺乳动物的迅速辐射演化。除了适应陆地生活的多种方式外,还出现了空中飞翔的蝙蝠类和适应海中生活的鲸类。海生无脊椎动物中以有孔虫类、软体动物、六射珊瑚等为主。淡水介形虫等亦大量繁育。植物界中,从晚白垩世开始占主要地位的被子植物更趋繁盛,植物分区更加接近现代。古地理方面,在大陆内部海侵范围显著缩小。由于地壳运动的结果,开始奠定了许多山系的雏形。" }, { "instruction": "蛇纹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主要由蛇纹石组成的变质岩石。通常是由超基性岩经中低温热液交代作用,使原岩中的橄榄石和辉石发生蛇纹石化所形成。主要由各种蛇纹石(叶蛇纹石、纤维蛇纹石、利蛇纹石等)组成,其次有磁铁矿、钛铁矿、铬铁矿、水镁石、镁铁碳酸盐矿物等,有时可含少量透闪石、金云母、滑石等。橄榄石和辉石可呈残留状态存在。岩石一般为黄绿色至黑绿色,致密块状,硬度较低,略具滑感。风化面常呈灰白色,有时可见网纹状构造。因外表像蛇皮的花纹,故名蛇纹岩。蛇纹岩或蛇纹石化橄榄岩常与铬、镍、钴、铂等金属矿床密切共生。在蛇纹石化过程中还可形成石棉、滑石、菱镁矿等非金属矿床。含镁高的蛇纹岩还可作为耐火材料和化肥原料。" }, { "instruction": "氮氧化合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氮的氧化物总称。有1~5价态的氧化物。有氧化二氮(N2O)、一氧化氮(NO)、二氧化氮(NO2)、三氧化二氮(N2O3)、四氧化二氮(N2O4)、五氧化二氮(N2O5)等。大气中除二氧化氮较稳定,一氧化氮稍稳定外,其他都不稳定,且浓度很低,因此,通常所称的氮氧化物主要指NO和NO2两种成分的混合物,用NO表示。NO和NO2是大气中常见的重要污染物,其主要污染源为燃料燃烧时,空气中的氧和氮在高温下生成的产物。" }, { "instruction": "辉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辉石族矿物的总称。根据所属晶系的不同,可分为斜方辉石(正辉石)和单斜辉石(斜辉石)两个亚族。斜方辉石属斜方晶系,是由顽辉石Mg2[Si2O6]与铁辉石Fe2[Si2O6]组成的类质同象系列;单斜辉石属单斜晶系,主要有透辉石、钙铁辉石、普通辉石、霓石、锂辉石、硬玉等。辉石属链状结构硅酸盐矿物,成分中类质同象现象普遍。晶体多数呈短柱状。除成分中不含铁的辉石以外,颜色均较深,从绿色、棕色、褐色至黑色。玻璃光泽。硬度5~7。斜方辉石中解理平行斜方柱{210}中等,解理面交角为92°(88°);单斜辉石中解理平行斜方柱{110}中等,解理交角为87°(93°)。密度3.1~3.6克/厘米3。辉石是主要的造岩矿物。主要产于火成岩中,也可见于深成变质岩及矽卡岩中。富含钠的辉石称碱性辉石,如霓石,是碱性岩的主要造岩矿物。" }, { "instruction": "下垫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通过热量、动量和水汽交换过程与大气相互作用的地表面(土壤、草地、水面、冰雪面等)。下垫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吸收率、红外辐射发射率,下垫面本身的比热、导热率、水气含量以及形态特征,都会对地表热量平衡、水分平衡起着重要作用。下垫面性质对大气边界层的温度、湿度、风以及尘埃含量等有很大影响。下垫面对大气的动力学特征用粗糙度参数表示,定义为贴近地表平均风速为零的高度,在地面有较高覆盖物时,要加上一个约为覆盖物高度三分之二到五分之四的零平面位移订正值。粗糙度是作为表征下垫面粗糙程度的几何长度参数,也称粗糙系数,它和摩擦速度等都是边界层动力学和大气污染问题中的重要参数。" }, { "instruction": "生物小循环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物质的生物小循环、植物营养元素的生物小循环、物质的生物累积过程。系指植物营养元素在生物体和土壤之间进行的循环变化过程。植物吸收土壤中的养分,合成自身有机体;动物食用植物,变成动物有机体;植物和动物死亡后,其有机体回到土壤;经微生物和化学作用,又转化为可溶性养料,供下一代植物吸收利用。这种往复不断的循环是在地质大循环的基础上进行的,但与后者相比,其时间和范围都较小。生物小循环使植物营养元素在土壤表层集中和累积,称为生物积累作用,成为土壤及其肥力形成和发展的核心。" }, { "instruction": "竹叶状灰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典型的砾屑灰岩。通常呈薄层状产出。平面观之由圆形、椭圆形扁平砾石组成, 平行层面排列;在垂直切面上,砾石的形状似竹叶故名竹叶状灰岩。边缘常见一层黄或紫红色的氧化铁质圈。砾石大小不等,一般长几厘米至十几厘米,成分单一,多为泥晶方解石。胶结物为微晶方解石、细晶方解石,局部有白云石化现象。它形成于潮汐波浪活动频繁的潮坪海滩地区。中国华北寒武系、奥陶系中有广泛分布。" }, { "instruction":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简称能源弹性系数。指在同一时期内,经济增长率与能源消费增长率之间的比例。经济增长率通常以国民生产总值进行度量,并以此定为1。例加某一国家于一定年份内,其国民生产总值每增长1%,能源消费只增长0.5%,其能源弹性系数即为0.5%。分析国家、地区或部门各个时期的能源弹性系数,可以了解能源供应与需求之间存在的特点与问题,并作为制定能源政策和采取有关措施的参考。" }, { "instruction": "船舶载重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船舶允许载运的最大重量,包括货物、燃料、淡水、食物、船员和旅客及其行李的重量。计算单位为吨。其中的货物、旅客及其行李的重量称为净载重量。货船的载重量通常是船舶总重的 40%~60%,客货船的载货量通常是船舶总重的30%~40%。船舶满载时的总重量为船舶本身的重量与船舶载重量之和,等于满载排水量。船舶本身重量等于空船自由于静水面时所排开水的重量,即空船排水量。满载排水量减 去空船排水量等于船舶载重量。船舶载重量和满载排水量的比值称为载重量系数,其大小同船舶的类型、尺度、结 构、主机类型、航速等有关。" }, { "instruction": "东澳大利亚暖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太平洋南赤道洋流在向西流动的过程中,受澳大利亚大陆,新几内亚岛等陆地的阻挡,大部分海水转向高纬流动,即沿澳大利亚东岸南下,然后汇入西风飘流,东澳大利亚暖流的温度和盐度较高,表层海水温度:南部约1 5℃;北部约25℃。盐度在3 5‰以上。" }, { "instruction": "南极洲气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南极洲是地球上最冷的大陆。南极夏季(一月份)平均气温在滨海区为零下几摄氏度,内陆区为-30℃;南极冬季(七月份)平均气温在滨海区为-20℃,内陆区为-65℃。1983年7月,苏联东方站曾记录下-89.2℃的南极洲最低气温。这也是地球上的最低气温记录。南极洲亦以风暴频繁而强烈著称。由南极中央高原向大陆沿岸方向流动的下降风常在沿岸形成强烈的暴风雪。暴风雪来时,能见度急剧下降,甚至下降到零。暴风雪的持续时间由几小时至几天。风速可达85米/秒以上。南极洲是地球上最干燥的大陆,有“白色沙漠”之称,年平均降雪量为12厘米。在大陆内部的中央高原,年平均降雪量只有5厘米,仅比撒哈拉大沙漠稍多一点;在沿海地带宽200~300千米的范围内,年平均降雪量可达20~50厘米。" }, { "instruction": "毛管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土壤中存在于土粒之间所形成的毛细管中的水分。它的保持和运动受毛管力的支配。毛管水可向任何方向运动,但主要的是由下向上和由上向下的运动,前者为毛管上升水,后者为毛管悬着水。毛管水运动的方向和速度取决于毛管水势能的大小:总是从毛管势能大处移向势能小处。毛管细时,上升高度高,但上升速度慢;毛管粗时,上升高度小,但速度快;温度高时,上升快,但高度低;水中盐分含量愈多,上升速度愈慢。毛管水有溶解力,是土壤溶液的主体。毛管水中溶解有各种营养物质,又有毛管力的作用能较长久地存在于土壤中,可被植物充分利用,故是土壤中最宝贵的水分。土壤水通过毛管上升至地表蒸发易引起土壤干旱;当地下水矿化度高时,可引起地表返盐。" }, { "instruction": "光补偿点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相平衡时的光强度。在光补偿点以上,植物的光合作用超过呼吸作用,可以积累有机物质;光补偿点以下,植物的呼吸作用超过光合作用,此时非但不能积累有机物质,反而要消耗储存的有机物质。" }, { "instruction": "遥感平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装载遥感仪器的运载工具。也称遥感工作平台。按不同高度可以分为地面平台、航空平台和航天平台,组成了一个立体的对地观测遥感系统。①地面平台(0~30m)。主要有遥感汽车、遥感轮船、遥感高塔和三脚架等,在地面平台上工作的就称为地面遥感。地面平台可以测得地物的光谱资料;可以配合辅助航空、航天遥感;但其不能反映环境的综合信息;②航空平台(2000- 12000m)。是指在飞机或气球上装载遥感仪器的方式,也称航空遥感工作平台。在航空平台上工作的就称为航空遥感。航空平台的作用:获取信息的分辨率高,不受地面条件的限制,收集资料方便,用于局部地区的资源遥感;③航天平台(150~36000km)。是指在人造卫星、探测火箭、宇宙飞船、天空实验室和航天飞机上装载遥感仪器的方式,也称航天遥感工作平台。在航天平台上工作的就称为航天遥感。其中,探测火箭在300~400km上空以试验为主;宇宙飞船和天空实验室主要用于宇宙空间遥感。航天平台的作用:可以对地球进行宏观的、综合的、动态的、快速的观测,开展资源调查和环境监测等。这三类遥感平台在具体的遥感作业中,可以互为配合使用,得到同一研究区域的不同波段、不同成像范围、不同比例尺以及不同地面分辨率的遥感信息资料。" }, { "instruction": "双壳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软体动物门的一纲。全身侧扁,左右对称。软体外有两个壳瓣,故名双壳纲。多具瓣状鳃,又名瓣鳃纲(Lamellibranchia);或因常有发育的斧形足,又称斧足纲(Pelecypoda);或因其头部退化而称无头纲(Acephala)。双壳纲一名最早,多采用此名。个体形状大小差异很大,最小成年个体可小于1毫米,大者体长可达2.5米左右。软体外一般具有左右两个互相对称、大小相等、凸度相同的外壳,而每一壳的前后两侧多不对称,固着生活的种类两壳常不等也不对称,一般固着壳较膨凸。壳体由壳表的贝壳质表壳层及内部的钙质壳层组成。壳形变化大,多为圆形、椭圆形、三角形或扇形等。壳喙一般指向前方,也有彼此相对或向后弯曲者。壳喙与铰合线之间的面为基面,有的壳喙之前可形成心脏形凹陷的小月面,壳喙之后形成长盾形凹陷的盾纹面。韧带司壳开启,外韧带附着于两壳背缘的基面或韧片,内韧带则位于两壳背缘下的壳内弹体窝中。从壳顶向壳面延伸的脊为壳顶脊,若其伸向后腹方则称为后壳顶脊。有的壳体背缘前后伸出翼状前耳及后耳,通常前耳小后耳大。前耳下有供足丝伸出的足丝凹曲(左壳)和足丝凹口(右壳)。壳的内面有一个或两个闭肌痕,两个者称双柱,等大(等柱)或前小后大(异柱);一个则称单柱,必在后部或中央偏后。壳内近腹部有一条与腹边缘平行的外套线,有的外套线后部弯曲成外套湾。每壳背部内侧多具有齿及齿窝,两壳的齿与齿窝互相对应,司壳铰合,铰齿数目及排列方式变化很大,可分为栉齿型、假异齿型、裂齿型、异齿型、等齿型、弱齿型。齿式是双壳纲分类的重要依据之一。壳面具同心壳饰及放射壳饰,或可具刺、瘤等。双壳纲化石多仅保存外壳或外壳印模等,外观与腕足类外壳十分相似,但腕足类壳分腹背,具有茎孔,两壳大小不等,也不对称,每一壳两侧对称,腹壳具齿,背壳具齿窝,数目均为两个,壳内且可有腕骨、齿板等复杂构造,壳内肌痕及壳层构造也明显不同。双壳纲的分类意见迄未一致,一般分为古栉齿亚纲、隐齿亚纲、翼形亚纲、古异齿亚纲、异齿亚纲及异韧亚纲。全为水生,主要海生,少数半咸水或淡水生,底栖爬行或穴居于泥沙或其他物体中,也有固着或游泳生活,分布广泛。寒武纪至现代,以中生代及新生代最为繁盛,中国发现双壳类化石甚多。" }, { "instruction": "国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储和管理全国范围多种比例尺的地形、地貌、水系、居民地、交通、地名等基础地理信息,包含数字栅格地图数据库、矢量地形要素数据库、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库、地名数据库和正射影像库等。" }, { "instruction": "配位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晶格中,一个原子或离子周围与其最紧邻的原子或异号离子的个数。例如在氯化钠晶格中,每个钠离子(Na+)周围有6个氯离子(Cl-)与之相邻接触;同样,每个氯离子(Cl-)周围也有6个钠离子(Na+)相邻接触,因此Na+和Cl-在氯化钠晶格中的配位数都是6,或者说它们均为6次配位。配位数主要取决于键性、阴阳离子半径比值的大小、离子的极化性能及外界条件等。" }, { "instruction": "travertine,calcsinter,calcareous sinter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石灰华、灰华。指地下水或地表水经蒸发沉淀而成的碳酸钙沉积。最常见的是泉水形成的钙华,其次是岩溶水形成的钙华。钙华的矿物成分大部分是方解石,其次是文石,可能有少量的其他矿物如褐铁矿等,也可能混入一些碎屑物质,如石英、长石、黑云母等。方解石、文石一般为结晶体,矿物集合体形态或呈水草状、树枝状、葡萄状或厚层块状。后者常具水平层理,偶见波痕与斜层理,有时具韵律构造。钙华常见于泉口附近及石灰岩溶洞中。厚度与规模不等。" }, { "instruction": "风沙地貌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风成地貌、风力对地表物质的侵蚀、搬运和堆积过程中所形成的地貌,主要分布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又可分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两大类。前者如风蚀谷、风蚀残丘、雅丹、风城和风蚀蘑菇等;后者主要为各种类型的沙丘。在干旱地区,由于物理风化强烈,降水量极小,蒸发量很大,地表水贫乏,植被稀少,沙质地表裸露,风力作用活跃,风沙地貌最为发育,也最为普遍。在半干旱区和大陆冰川外缘,甚至在植被稀少的沙质海岸、湖岸和河岸,也可形成风沙地貌。" }, { "instruction": "岩溶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喀斯特率。反映可溶岩(主要是碳酸盐岩)分布区在一定地段内岩溶发育程度的指标。岩溶率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岩溶发育的强度及方式。它分为:①点岩溶率:单位面积内岩溶空间形态的个数;②线岩溶率:单位长度上岩溶空间形态长度之百分比;③面岩溶率:单位面积上岩溶空间形态面积的百分比;④体岩溶率:孔洞体积占所测量可溶岩体积之百分比;⑤钻孔岩溶揭露率:在一定深度或层位的条件下,揭露到孔洞的钻孔占勘探钻孔总数之百分比。依据统计方法不同可计算出:线岩溶率=钻孔所遇溶洞、溶隙长度钻孔穿过可溶岩的长度×100%面岩溶率=地面漏斗、落水洞和溶洞面积所测地段面积×100%体岩溶率=溶洞体积岩石总体积×100%通常线岩溶率法适用于勘探钻孔 ,面岩溶率法适用于水文地质测绘,体岩溶率法仅用于特定的工程项目。" }, { "instruction": "森林古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灵长目人科森林古猿亚科化石猿类的森林古猿头骨(西班牙)一属。曾被认为是人和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森林古猿化石于1856年发现于法国的中新统,为带有牙齿的下颌骨碎块,因岩层中同时发现槲树叶化石而得名,故又译为槲猿或林猿。此后在欧、亚、非洲的中新统至上新统中发现不少类似化石,森林古猿的牙齿及四肢的特征介于猿类与人类之间。犬齿小于猿类而大于人类,下前臼齿与下犬齿间具小的齿隙。其第一前臼齿呈扇形,臼齿前后径较大,臼齿从前向后逐渐增大,下臼齿具五个齿尖等均与人类不同;但下门齿较小较薄,向前倾斜度小,下颌联合外无猿板,臼齿咬合面皱纹远不如现生猿类发达等与猿类不同。森林古猿的四肢,既没有适应臂行的特征也没有适应于直立行走的特征,介于现代猿类及人类之间。过去根据已发现的零星牙齿及下颌骨碎块等化石,建立了28属50余种,后趋向于归属森林古猿属的森林古猿、西瓦古猿(Sivapithecus)、原康修尔猿(Proconsul)三亚属,有些又被归入拉玛古猿。中国曾发现开远森林古猿(Dkaiyuanensis),但其中有些应属西瓦古猿。" }, { "instruction": "亚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土类范围内的进一步划分。可体现同一土类内某些诊断层或诊断特性的变异。不同亚类在主要的和附加的土壤形成过程方面有质的区别。亚类既可以是同一土类的不同发育阶段,也可以是土类之间的过渡。如淋溶褐土、碳酸盐褐土反映了褐土中碳酸盐积聚和淋溶不同的发育阶段,草甸盐土和盐化草甸土反映了盐土与草甸土之间的过渡。" }, { "instruction": "寒带气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泛指高纬度带的气候。这一地区纬度高、日照少、温度低、蒸发也较少,气温的高低成为气候分异主要因素。本地带内纬度较低的地区,一年中有几个月的月平均气温可大于10℃,可发育针叶林,有人称它为森林气候。再往高纬一年中气温高于0℃而低于10℃的月数也只有2~4个月,仅能生长低等苔藓植物,被称为苔原气候。全年皆为冰雪所覆盖地区的气候称极地气候,如南极大陆、格陵兰岛内陆地区及北极中央水域地区,是无人定居的气候区。" }, { "instruction": "灵长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哺乳动物的一目,人类亦属此目。身材大小不等,形态差别很大。其主要特征是:大脑半球较大且表面具沟回。除少数种类外,大部分是双眼大而前视,围以骨质眼眶,双眼眶间隔狭窄;身上除颜面、手掌和足跖()部裸露外都生有毛;四肢发达,具灵活的五指(趾),前后肢第一指(趾)与其他指(趾)对生,适于掘洞攀登,指(趾)端的爪多数变为指甲。前后肢均能握物(人类后肢握物能力退化);锁骨发达,与前肢的活动能力相关联;跖()行。有的有尾,有的则尾部退化消失。臼齿丘型、低冠。杂食性,以果实、树叶及谷物等为主,亦食少量昆虫、鸟卵、小兽等;齿式(以一侧牙齿数目表示)为I22C11P33M33或I22C11 P22 M33。除人类外多营树栖生活,性喜群居,现生种主要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地区。过去通常分为原猴类(prosimiian,包括近猴、狐猴、眼镜猴)和类人猿(anthropoid,包括猴、猿和人)两大类。最早的化石发现于晚白垩世地层。由于灵长类化石较稀少,灵长类的分类,在同一时期内可能有多个不同的分类方案。现介绍一种分类意见(德尔松E.Delson等,2000)。灵长目分类系统图灵长目(Primates) 近猴半目(Semiorder Plesiadapiformes) 十平猴超科(Paromomyoidea)(化石23属) 十近猴超科(Plesiadapoidea)(化石12属) 真灵长半目(Euprimates) 卷鼻猴(湿鼻猴)亚目(Suborder Strepsirhini) 十兔猴下目(Infraorder Adapiformes)(化石43属) 狐猴下目(Lemuriformes) 狐猴超科(Lemuroidea)(现生4属,化石1属) 大狐猴超科(Indrioidea)(现生5属,化石7属) 懒猴超科(Lorisoidea)(现生13属4亚属,化石5属) 十近狐猴超科(Plesiopithecoidea)(化石1属) 直鼻猴(干鼻猴)亚目(Haplorhini) 眼镜猴次目(Hyporder Tarsiiformes) 眼镜猴超科(Tarsioidea) 眼镜猴科(Tarsiidae)(现生1属,化石2属) 十曙猴科(Eosimiidae)(化石1属,曾用曙猿一名) 十镜猴超科(Omomyoidea) 十始镜猴科(Omomyidae)(未订亚科化石3属) 十始镜猴亚科(Omomyinae)(化石19属)十猫人猴亚科(Ekgmowechashalinae)猫人猴的拉丁学名是美国达科他州的苏安族印第安语的音译,其意为猫人。(化石1属) 十悬猴亚科(Anaptomorphinae)(化石16属) 十小豚猴亚科(Microchoerinae)(化石4属) 人猿次目(Anthropoidea) 阔鼻下目(Platyrrhini) 蛛猴超科(Ateloidea) 蛛猴科(Atelidae)(现生9属,化石14属) 卷尾猴科(Cebidae)(狨科,绢毛猴科)(现生7属,化石10属) 狭鼻下目(Catarrhini) 真狭鼻小目(Parvorder Eucatarrhini) 人(人猿)超科(Hominoidea) 十原康修尔猿科(Proconsulidae) 十Proconsul(原康修尔猿) 十Kamoyapithecus 十Rangwapithecus 十Limnopithecus(湖猿)\\n长臂猿科(Hylobatidae) Hylobates(长臂猿) H.(Hylobates) H.(Symphalangus)(合趾猿) H.(Nomascus) H.(Bunopithecus) 人科(Hominidae,霍米尼科、荷谟科)十肯尼亚猿亚科(Kenyapithecinae) 十非洲猿族(Tribe Afropithecini) 十Afropithecus(非洲猿) 十Morotopithecus 十Heliopithecus 十Otavipithecus 十Equatorius 十肯尼亚猿族(Kenyapithecini) 十Kenyapithecus(肯尼亚猿) 十Griphopithecus 十森林古猿亚科(Dryopithecinae) 十Dryopithecus(森林古猿) 十Lufengpithecus(禄丰古猿) 十山猿亚科(Oreopithecinae) 十Oreopithecus(山猿) 猩猩亚科(Ponginae) Pongo(猩猩)十Sivapithecus(西瓦古猿) 十Ankarapithecus(安卡拉古猿) 十Gigantopithecus(巨猿) 人亚科(Homininae,霍米尼亚科) 大猩猩族(Gorillini) Gorella(大猩猩) 人族(Hominini)十Sahelanthropus(萨赫勒人) 十Orrorin(原初人、图根人) 十Kenyanthropus(肯尼亚人)十Ardipithcus(地猿) 十Australopithecus(南方古猿、南猿) 十Paranthropus(傍人) Homo(人) 人亚科分类位置未定(Hominini,in certae sedis) Pan(黑猩猩)十Graecopithecus(希腊古猿) 十Samburupithecus 猴超科(Cercopithecoidea) 猴科(Cercopithecidae) 猴亚科(Cercopithecinae) 猴族(Cercopithecini)(现生4属) 狒狒族(Papionini)(现生5属2亚属,化石4属2亚属) 疣猴亚科(Colobinae)(内含位置未定化石\\n3属2亚属) 疣猴亚族(Colobina)(现生2属2亚属,化石4属) 叶猴亚族(Presbytina)现4属6亚属) 十维克多猴亚科(化石2属) 十Victoriapithecus 十Prohylobates 始狭鼻小目(Parvorder Eocatarrhini) “树猿组”(“DendropithecusGroup”) 十Dendropithecus(树猿) 十Micropithecus 十Simiolus 十Kalepithecus 十Mabokopithecus 十Nyanzapithecus 十Turkanapithecus 上猿科(Pliopithecidae) 十上猿亚科(Pliopithecinae) 十Pliopithecus(上猿) 十克罗乌兹猿亚科(Crouzelinae) 十Plesiopliopithecus(近上猿) 包括十Crouzelia 十Anapithecus 十Laccopithecus(池猿)亚科不能确定(Subfamily indeterminate) 十Dionysopithecus(醉猿) 十Platodontopithecus(宽齿猿) 十原上猿科(Propliopithecidae) 十Propliopithecus(原上猿) 包括十Aegyptopithecus(埃及猿) 十Moeripithecus(莫湖猿) 十副狭鼻猴下目(Infraorder Paracatarrhini) 十副猿科(Parapithecidae) 十副猿亚科(Parapithecinae)j 十Apidium(亚辟猴) 十Parapithecus(副猿) 包括十Simonsius(塞蒙斯猿) 十夸特拉尼猿亚科(Qatraniinae) 十Qatrania 十Serapia 十Arsinoea 十亚科不能确定(Subfamily indeterminate) 十Biretia 十Algeripithecus 十Tabelia 十渐新猿科 十Oligopithecus(渐新猿) 十Catopithecus 人猿次目分类位置未定(Hyporder Anthropoidea,in certae sedis) 十Proteopithecus 灵长目分类位置未定(Primates,incertae sedis)\\n十Petrolemur(石猴)以上分类是根据德尔森、塔特赛尔、范考瑞和布鲁克斯(E.Delson,I.Tattersall,J.A.Van Courering & A.S.Brooks),2000年资料编定的。但其分类仅为多种意见中的一种,中国的许多灵长目化石的分类地位,归并的与原研究者意见不一。" }, { "instruction": "企业空间演变模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企业空间变化的一般形式。国外学者依据发达国家公司空间演变实践,认为可把企业空间演变归纳为四种模式,即:①沃茨市场区扩大模式;②泰勒组织变形及区域演化模式;③哈坎逊全球扩张模式;④迪肯全球转移模式。前两种模式反映的主要是企业国内扩张状况,后两种则主要涉及企业的国际扩张。其中:①是1980年哈茨针对英国酿造业而提出,反映的是众多小公司通过合并而引起的空间组织变化过程;②是泰勒于1975年为了解释公司在一国范围内的空间扩张过程而提出;③描述的是以市场占领作为公司主要动力,公司从单厂向多厂,从本国向海外扩张的过程;④是迪肯在1986~1990年期间提出,主要揭示一个制造公司从仅仅在国内生产发展到在多国生产的理想演变过程。" }, { "instruction": "草原土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草原植被下发育的土壤。草原土壤在欧亚大陆的温带和暖温带内陆地区,呈带状分布,走向呈北东南西向。中国草原土壤集中分布在小兴安岭、长白山以西,长城以北,贺兰山以东的广大地区,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3%。草原土壤的特点恰与森林土壤相反:①有机质主要以植物根系的形式进入土壤,故含量自表层向下逐渐减少。②年降雨量较少,土体内的淋溶作用弱,所以盐基物质较多,交换性盐基均呈饱和状态。尤其是土壤下层均有明显的钙积层,被称为钙层土,为其最大特点。土壤反应为中性至碱性。③成土母质经受的风化程度相对较弱,常还保留着一些易风化的矿物类型。中国草原土壤类型也相当齐全,自东向西分布有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灰钙土,均为温带草原土壤。在暖温带则有黑垆土。以黑钙土、栗钙土与黑垆土三者为典型草原土壤。" }, { "instruction": "气象要素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表征大气状态的各种基本物理量和各种天气现象。主要有大气的温、压、湿、风、日照、辐射等基本物理量,以及云、雨、能见度、降水、雷暴等天气现象,广义上还包括大气稳定度、涡度等导出量。我国以摄氏温标(℃)表示大气温度,气象上地面气温简称气温,统一指1.5m高度上百叶箱内的大气温度,此外还要观测地表、地下和大气各代表性层次上的温度。气压观测通常使用水银气压表。风的观测通常有瞬时风和某时段(如一分钟、十分钟等)的平均风之分。湿度表示大气中水汽含量多少。除云的观测尤其是云状主要由观察员目测外,其他气象要素均可由仪器测得。" }, { "instruction": "土壤矿物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土壤中各种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的总称。土壤矿物质是土壤固相的主要组成部分,一般占土壤固相重量的9 5%左右,构成土壤的骨架,对土壤的形成过程和理化性质都有很大的影响。" }, { "instruction": "遥感图像解译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从遥感图像上获取目标地物信息的过程。遥感图像解译分为两种:一种是目视解译,又称目视判读,是指专业人员通过直接观察或借助辅助判读仪器在遥感图像上获取特定目标地物信息的过程。另一种是遥感图像计算机解译,又称遥感图像理解,它以计算机系统为支撑环境,利用模式识别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根据遥感图像中目标地物的各种影像特征,结合专家知识库中目标地物的解译经验和成像规律等知识进行分析和推理,实现对遥感图像的理解,完成对遥感图像的解译。" }, { "instruction": "世界天气观测系统(监测网)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世界气象组织(WMO)组织管理的全球性常规天气监测系统。1968~1979年间基本建成。天气预报和现代气象学依赖于全球范围资料的及时交换,作为WMO的核心计划,WWW将观测、通讯、资料处理三大系统和预报中心相结合。WWW系统提供的信息包括基础气象学、水文学、海洋学和其他相关的环境数据;天气分析、预警和预报数据;由气象现象(特别是热带气旋)引起的自然灾害的预警报等。是全球少有的日复一日为各国提供有效服务的业务运行系统。WWW还在持续不断地为全球气候和其他环境项目提供新的支持。 由世界气象组织协调的三个全球性气象观测框架,除WWW外,还有提供全球大气含量,包括臭氧、温室气体、降水化学成分、气溶胶成分、再活化气体和UV辐射等要素变化的全球大气监视网(GAW)以及包括全球几万个水文站对地表和地下水进行监测的世界水文循环观测系统(WHYCOS)。全球天气、气候和水文多平台观测和通信网已经形成相当的规模。" }, { "instruction": "腐殖化系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表示土壤腐殖质的形成速度的强弱。指的是每克干物质加入土壤后产生的腐殖质的克数。大多数有机物的腐殖化系数在0. 2~0.5,腐殖化系数和矿化率一样,在有机肥计量施用上常作计算的依据和基础。" }, { "instruction": "allitication;allitic enrichment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也称为脱硅富铝化。在湿热气候条件下,土壤形成过程中原生矿物强烈分解,盐基离子和硅酸大量淋失,铁、铝、锰在次生黏土矿物中不断形成氧化物而相对积累,这种铁、铝的富集称富铝化过程。由于伴随着硅以硅酸形式的淋失,亦称为脱硅富铝化过程。由于铁的氧化染色作用,土体呈红色,甚至出现大量铁结核或铁磐层。" }, { "instruction": "黄河水文特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黄河地区的特殊水文现象,包括:特殊产流现象(前期影响雨量对产流影响很小)、特殊汇流现象(黄土地区汇流特快、洪水暴涨暴落)、特殊水流现象(浑水容重特大)、特殊水面现象。" }, { "instruction": "云母片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主要由云母组成的具片状构造的变质岩石。它是片岩中最常见的岩石类型。矿物成分主要为白云母或(和)黑云母,其次为石英和中酸性斜长石,可含有少量铁铝榴石、十字石、蓝晶石等特征变质矿物。云母片岩可根据片状矿物和粒状矿物相对含量命名,如云母含量大于50%,则有白云母片岩、黑云母片岩、二云母片岩;如云母含量小于50%,可有长石云母片岩,石英云母片岩等,还可根据云母的种类及特征变质矿物详细命名,如石榴子石黑云母片岩、十字石石榴子石二云母片岩等。云母片岩是粘土岩、粉砂岩或中酸性火山岩经中级变质作用的产物。" }, { "instruction": "棕色人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澳大利亚及大洋洲人种、澳大利亚人种(Australoid race)。世界四大人种之一。一般认为大约在3万年之前(也有人认为至多不超过5万年)他们才开始来到澳大利亚。棕种人的体质特征是肤色较黑,波形发,面部和体部再生毛发达,鼻梁低而宽,颧宽中等。澳大利亚土著波形发和浓密的髭须接近于欧洲白种人,而黑的肤色、宽鼻、突出的嘴唇与黑种人相似,有人认为他们是黑种人和白种人混杂后产生的。但是,根据在澳大利亚和亚洲发现的人类化石,以及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大部分学者相信是原居住在亚洲的一部分居民(大体有尼格利陀人,默雷伊人、卡彭塔里人等)越过南海诸岛与巽他海峡扩散到澳大利亚,再迁到美拉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和波利尼西亚群岛等太平洋中的岛屿上。" }, { "instruction": "植被覆盖度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植被郁闭度图。表示植被投影面积与植被分布区面积比值的地图。是植被图的一种,阐明制图区域内植被分布的密度。是确定植被资源(森林资源、草场资源等)和土壤侵蚀程度的重要参数。为制定植被资源的管理(如森林资源的经营管理)与开发和水土保持规划提供重要科学依据。植被覆盖度用百分数(%)表示,覆盖度的分级根据制图目的来确定。林业部门常用大比.例尺航空像片(如1:10000)的郁闭度判读模片或已知郁闭度的立体判读样片进行林相郁闭度的判读;为土壤侵蚀研究服务的植被覆盖度图,除用航空像片判读制图外,我国水利和水保部门还利用1: 25万或1: 50万比例尺的假彩色“陆地卫星”影像直接判读制图,编制出以流域为单位的1: 50万比例尺植被覆盖度图,以满足建设和科研的需要。经野外实地验证表明能达到一定精度。" }, { "instruction": "公害病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环境污染引起的地方性疾病。如日本的四日市哮喘病、骨痛病、水俣病等。公害病需经严格鉴定和国家法律认可,故它不仅是一个地理医学概念,而且还有法律意义。公害病应具有下列特征:①它是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所引起的疾病;②损害健康等环境污染,可能为单因素或多因素联合作用的结果;③公害病可能出现急性爆发性疾病,也可能具有长期陆续发病特征,还累及胎儿,危害后代。公害病在疾病谱中是新病种,有些发病机制尚未清楚,因此还缺乏特效疗法。日本是公害病发生最早和最严重的国家,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就通过法律条文确认:国家或社会对公害病应设有专门的研究和医疗机构,对患者进行追踪观察,以探明其发病机制及根治措施。" }, { "instruction": "土壤酸碱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土壤酸性或碱性的强度,采用土壤溶液中H+离子浓度的负对数表示,又叫土壤pH。土壤水浸出液的pH一般在4~9之间,《中国土壤》一书中对我国土壤酸碱度通常分为五级:<5.0,强酸性;5.0~6.5之间,酸性;6.5~7.5之间,中性:7. 5~8.5之间,碱性>8.5,强碱性。土壤溶液的酸碱中和反应决定了土壤的酸碱条件,其主要影响因素盐类、酸类、黏土矿物、有机胶体和微生物活动等。土壤酸酸咸度是土壤重要的理化性质之一。它可以反映土壤空气、土壤溶液和土壤有机质与矿物质之间的物质交换的动态平衡。它影响着土壤的微生物活动,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营养元素的转化与释放,以及土壤发育过程中元素的迁移和积累等。各种植物的生长又要植物的生长又都要求有适宜的土壤pH范围。" }, { "instruction": "城市职能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可以分为基本的和非基本的两种。主要为城市以外地区服务的生产、生活、文教活动是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基本因素,并相应产生城市的基本职能;主要为本市服务的企业、事业单位均属非基本因素,并产生相应的非基本职能。现代化大城市常具有多种职能,不发达地区的中小城市职能则相对简单。城市职能常随社会经济发展或自然资源、交通运输、供水、用地等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 { "instruction": "同源器官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外形、功能不同,但却具有共同起源、相似结构的器官。如鲸前肢似桨,用于游泳;蝙蝠前肢成翼,适于飞翔;马的四肢细长,利于奔跑。鲸、蝙蝠及马均属哺乳动物,它们的前肢形态各异,机能不同,但却具有基本相似的内部结构,在胚胎发育中有共同的起源,故称为同源器官。" }, { "instruction": "外动力地质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外营力地质作用、表生地质作用、表层地质作用。大气、水和生物在太阳辐射能、重力能和日月引力等的影响下产生的动力对地壳表层所进行的各种作用,统称为外动力地质作用。具体表现为风化、剥蚀、搬运、沉积和成岩作用等等。它不断地雕刻、塑造着地形景观和夷平地表的高差。" }, { "instruction": "等轴晶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等轴晶系又称立方晶系(cubic system)。7个晶系之一。属高级晶族。其对称特点是,必定有4个3次对称轴,同时,不是还有3个相互垂直的4次轴,就是还有3个相互垂直的2次对称轴。此3个4次轴或2次对称轴即选择作为晶体的3个结晶轴,并必定有:轴角α=β=γ=90°,轴单位a=b=c。" }, { "instruction": "自然选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最适者生存(survival of the fittest)。生活于自然界的生物普遍具有个体差异,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有些变异对生物的生存有利而被保存,有些变异对生物生存不利而被淘汰。达尔文把生物在生存竞争中具有利变异能适应者被保存和具不利变异不能适应者被淘汰的自然界优胜劣汰作用谓之自然选择。自然选择的要素是变异、遗传和环境条件对变异的选择作用。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主要因素。在漫长的地史时期中,自然选择创造出极其丰富多彩的大量生物类型。" }, { "instruction": "黄土湿陷等级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根据黄土湿陷量的大小来划分的黄土湿陷性强烈程度的级别。划分的具体方法是按规定的压力(一般约为2×105帕)求出湿陷系数,根据基底下各土层累计的总湿陷量(Δs)和计算自重湿陷量(Δzs)的大小等因素对湿陷性黄土地基进行划分的等级。湿陷等级划分为三级按下表判定:湿陷类型等级划分总湿陷量非自重湿陷性场地自重湿陷性场地Δs/cmΔzs<77<Δzs≤35Δzs>35Δs<30Ⅰ(轻微)Ⅱ(中等)—30<Δs≤60Ⅱ(中等)Ⅱ或ⅢⅢ(严重)Δs>60—Ⅲ(严重)Ⅳ(很严重)" }, { "instruction": "富里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腐殖质中能溶于碱又溶于酸的一个组分。其分子结构类型与胡敏酸类似,但分子内芳香核和边缘侧链的对比关系不同。有人把富里酸看作是胡敏酸的初始形态,或崩解产物。富里酸缩合程度低,C/H比值小;分子结构比较简单,分子量小;元素百分含量:C40%~50%,H4%~6%,O40%~48%,N2%~6%;分散性大,流动性强,对电解质稳定;酸性强,能与许多金属离子形成稳定的络合物;代换量低。各类土壤的富里酸在分子结构和性质方面没有本质的差别,具有较大的同一性和同型性。富垦酸在土壤元素的迁移与富集、土壤形成,特别是灰化土、白浆土、红壤等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 { "instruction": "非监督分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无先验(已知)类别标准的分类方法。对于待研究的对象或区域,没有已知类别或训练样本作标准,而直接依据样品观测资料的内在联系进行分类。非监督分类的前提是假定遥感图像上同类物体在同样条件下具有相同的光谱信息特征。主要采用聚类分析方法,聚类是把一组像素按照相似性归成若干类别,即“物以类聚”,其常用的方法包括有分级集群法和动态聚类法。非监督分类不需要更多的先验知识,仅根据地物的光谱特性进行分类,因此方法比较简单,分类速度快。但是,当两个地物类型对应的光谱特征差异很小时,非监督分类效果不如监督分类效果好。" }, { "instruction": "地图投影分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图投影的种类很多,也具有不同的分类方案。按投影方式,地图投影分为几何投影与条件投影。几何投影中,根据承影面的形状又分为方位投影、圆锥投影和圆柱投影;根据承影面与地轴的关系可分为正轴投影、横轴投影与斜轴投影;根据承影面与地表面的关系又分为切投影和割投影。条件投影是以几何投影为基础的,因此条件投影中也有方位投影、圆锥投影和圆柱投影以及以此变化而来的多圆锥投影、伪方位投影、伪圆锥投影和伪圆柱投影。按投影的变形性质,地图投影可分为等角投影、等积投影和任意投影。" }, { "instruction": "土壤水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简称土水势。土壤水分做功的潜在能力。以相对能量水平(即以参考状态水的能量水平来比较)来表征。土壤水势=基质势十渗透势十压力势十重力势。在非盐碱土或土壤不饱和时,土壤总水势值取决于基质势。在盐化土壤中,渗透势也起一定的作用。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土水势均为负值。用土水势来研究土壤水,可以更充分地利用热力学原理和数学方法,定量地研究土壤水的运动规律及其有效性。" }, { "instruction": "铁细菌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能把水中可溶性铁转化成不溶性铁的细菌。铁细菌在生活过程中通过它分泌的酶的作用,能把二价铁氧化成三价铁,在合适条件下大量繁殖,随之而产生铁的氧化物的沉淀,数量非常可观。前寒武纪大气中含氧量适合铁细菌生长,那时全球性大量铁矿的形成与当时铁细菌的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已在辽宁鞍山群条带状含铁建造中发现铁细菌化石。" }, { "instruction": "数据现势性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数据现势性反映数据随时间变化而更新的程度,是衡量数据使用价值的重要标志之一。数据的现势性直接影响着数据库的有效应用。" }, { "instruction": "城市化分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有五种分类法:①按城市化的速度分。有超前城市化、同步城市化、滞后城市化;②按城市化的水平分。有过度城市化,适度城市化,低度(受抑)城市化;③按城市化的地域表现分。有向心型城市化,离心型城市化(亦称扩散型城市化,又可分为外延型城市化、飞地型城市化);④按城市化的启动力分。有自力型城市化、他力型城市化;⑤其他。有乡村城市化、假城市化、再城市化、景观城市化、逆城市化(即郊区化)。" }, { "instruction": "沙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根部与岸相连,顶端伸向海中的狭义状堆积体。多形成于河口、湾口、海峡,或岬角两侧,由泥沙纵向搬运堆积而成,形似镰刀。当海岸上某一段突出海岸,在强度大致相等的两组波浪作用下形成沙嘴时,沙嘴会远远地伸人海中,形成箭状沙嘴。" }, { "instruction": "环节动物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环形动物。动物界的一门。是分节的蠕形动物,如沙蚕、蚯蚓、蚂蟥等。身体呈长圆柱形或长而扁平,左右对称,由大体上相同的重复环节(体节)前后连贯组成,故名环节动物。身体前端为口,后端是肛门,体腔多数明显,有的每一环节有不分节的附肢(疣足)及成束刚毛,或仅有刚毛而无疣足,或两者皆缺。分布于海水、淡水及土壤中,少数寄生。环节动物本身因无硬体,化石稀少,有些种类(多毛纲polychaeta)的几丁质齿状颚可保存化石,称为虫颚。有些环节动物栖居于其所分泌钙质或胶结他物而形成的管穴中,这些管穴常保存为虫管化石。最早出现于元古宙,一直延续至现代。" }, { "instruction": "美洲印第安地理人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世界九大地理人种之一,分布于北美、南美及加勒比海地区。包括很大数量的地域人种和微人种,是美洲的土著居民。过去曾将其划入蒙古人种,肤色棕褐或棕红,粗直发,发黑眼黑,体毛稀疏,男子秃顶和生痤疮者少,铲形门齿出现率高,颅骨骨缝复杂。并常有缝间骨增加现象,如印加骨(顶枕间骨)。身材较矮小,躯干相对较长,脊柱不弯或很少弯曲,手、脚均较小。无A2、B型和Rh阴性血型,N型也很少,Diego阴性出现率高。其血型特征与蒙古人种截然不同。自欧洲殖民者迁入美洲后,土著印第安人被迫迁向荒凉和偏僻地域,或遭大量屠戮,在北美尤甚。在中美及南美洲现代居民中相当多的居民是印第安人与欧洲人的混血后裔,在中美洲及加勒比地区和南美部分地区则为印第安人与尼格罗人种的混血后裔。在巴西等热带雨林地区尚可找到血统较纯正的印第安人种的聚集部落。缝间骨(颅骨后视)【北美印第安地域人种】North American Indian local race美洲印第安地理人种的一支,分布于北美洲许多互相隔离的地区。其特征是体形较高大,头窄,鼻窄,呈鹰钩状,颧骨高。肤色棕褐或棕红,粗直发,色黑,髭须和体毛(包括腋毛)较稀疏,蒙古褶出现率低,铲形门齿出现率高。无A2、B型及N型血型,Rh阴性血型亦少。A1型从南向北自不足1%到35%,在个别部落可达50%,β氨基异丁酸排泄出现频率低。" }, { "instruction": "动态地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亦称地图动画。根据动画的原理,动态地图可以分为两大类,即视点动画和时间动画。视点动画实质上是基于观察者视点的移动而生成的动画,对象本身是静态的。时间动画则真正表达动态地理要素随时间的变化过程,它实质上是将不同时期所采集的信息按照一定时序、一定速度展现幽来。动态地图可以理解为静态地图动起来,因此,所有的动态地图都是以静态地图为基础的。" }, { "instruction": "交代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变质作用和混合岩化作用过程中有物质成分加入和带出的一种作用。它是岩石的物质成分在温度、压力和溶液浓度发生变化时的一种置换作用。这一概念首先由瑙曼(C.F.Naumann,1826)提出。在交代作用过程中,原有矿物的分解和新矿物的形成是同时发生的,整个过程是在有溶液参与的固体状态下进行的。交代作用使原岩的化学成分发生变化,形成具有各种交代结构的岩石。" }, { "instruction": "城市功能分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城市规划中,为合理利用土地和自然条件,避免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居民生活互相干扰,创造健康的生活居住环境,将城市按功能划分的区域。可分为生活居住区、工业区(大中城市可分为一般工业区和钢铁、化工等产生有害因素的工业区)、仓库堆场区、农业生产区,某些城市还可设文教区(或大学区)、高科技区、金融贸易区、风景浏览区等。" }, { "instruction": "地球静止气象卫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定位于赤道上空35800km某处用于气象观测的地球同步卫星。卫星绕赤道运行,周期正好与地球自转同步,从地面看,卫星静止在赤道上空固定地点,故称静止卫星,也称地球同步卫星。其特点是高度高,观测范围广,可对同一地区的天气系统连续监测,但分辨率不及太阳同步气象卫星,观测范围也不能覆盖高纬度和极地地区。在赤道上空均匀设置5颗地球同步卫星和至少两颗极地太阳同步卫星,就能组成全球卫星观测体系,对全球天气进行不间断地监视。1997年6月10日发射的中国风云2号气象卫星是我国第一代静止气象卫星,定位于105°E赤道上空,它上面装有多通道扫描辐射仪,能获取可见光、红外云图和水汽图,也收集来自海洋飘浮站和自动气象站的数据。" }, { "instruction": "地图现势性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图内容表现出的最新程度。由于地图内容的复杂性,使得从资料获取到成图出版的地图生产过程相对来说比较长,而一切地理要素都在不断变化之中,尤其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改造,可以说是日新月异。因此,我们不得不接受“过时”的地图,也就必须了解和关注其“过时”的程度即现势性。地图上一般以说明注记的形式在适当的部位说明之,内容包括:资料获取时间、调绘时间、成图时间、出版日期等。" }, { "instruction": "人口结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一定时间和地域内按一定质的规定性来划分的组合人口总体内部的比例关系,各个组成部分的比例关系。人口结构可以分为三大类:人口自然结构(包括人口年龄结构、性别结构)、人口的地域结构和人口的社会结构。人口结构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口特征,同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紧密相连,是人口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 { "instruction": "不连续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震波在地下某一深度,传播速度发生急剧变化的面,称为不连续面。变化最显著的不连续面,叫一级不连续面,其他还可依次分出次一级或更次一级的不连续面。" }, { "instruction":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1992年5月9日在纽约联合国政府间谈判委员会就气候变化问题达成的公约。并于稍后召开的联合国环境发展大会(地球首脑会议)上,由与会154个国家以及欧共同体元首和高级代表共同签署。该公约于1994年3月生效,目前已有近两百个国家和区域一体化组织成为缔约方。《公约》的最终目标是稳定温室气体浓度水平,以使生态系统能自然适应气候变化,确保粮食生产免受威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公约》各缔约方在公平的基础上,规定了共同承担但又有区别的重要责任原则,以及依据各自能力的承诺义务。是世界上第一个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经济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的国际公约,也是国际社会在对付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进行国际合作的基本框架。" }, { "instruction": "中国最美的十大海岛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中国近3×106 km2的蓝色国土上,面积在500 m2以上的海岛有6500多个,其中有人居住的岛屿有460多个。因为有了它们,蔚蓝的海域才更加美丽。此次评选出的十大海岛依次为海南西沙群岛、广西北海涠洲岛、海南南沙群岛、台湾澎湖列岛、浙江温州南麂岛、山东长岛庙岛列岛、浙江舟山普陀山岛、福建福鼎大嵛山岛、福建漳州林进屿南碇岛和广东阳江海陵岛。评选的标准为:①岛屿周围海水洁净,岛土山石形胜有突出美感;②有丰富或独特的生物资源;③岛上自然环境保护良好,与人文景观和谐统一;④有独特或稀罕的地质地貌景观;⑤在标志国家领土上有重要意义。 (1)西沙群岛 Xisha Islands;Paracel Islands 评为中国最美的第1海岛,被赞为“珊瑚为国土增色”。西沙群岛位于南海西北,岛群分成东西两组,东面为由7座岛屿组成的宣德群岛,西面为由8座岛屿组成的永乐群岛。西沙群岛海水清澈洁净,五光十色、变幻莫测。南海诸岛是我国造礁珊瑚的重要分布区,其中以南沙群岛和西沙群岛资源最为丰富。西沙的石珊瑚有百余种,形状、颜色各不相同。两沙群岛生物资源的丰富与它面积的辽阔相匹配,因此有人说西沙一半是海水一半是鱼类。西沙群岛还是南海航线的必经之路,是一条“海上丝绸之路”。 (2)涠洲岛 Weizhou Island 评为中国最美的第2海岛,被喻为“水火雕出的作品”。位于广西北海市南面。是中国最大、最年轻的火山岛,岛的南部有大量火山地貌景观。海蚀地貌也散布在周围沿岸,奇妙壮观,仿佛海上秘境。涠洲岛地势北高南低,北半部以海积地貌为主,海底有绚烂多姿的珊瑚,滨海景色丰富多样,因此涠洲岛有南海“蓬莱岛”的美称。 (3)南沙群岛 Nansha Islands评为中国最美的第3海岛,被赞为“珊瑚为中国铸就的界碑”。南沙群岛是南海诸岛中分布海域最广、岛礁最多、但平均每个岛礁面积最小的一个珊瑚岛群,其中太平岛最大。南沙群岛是珊瑚的王国,天然的海底物种库,千姿百态、五光十色,是中国的财富。 (4)澎湖列岛The Pescadoreslslands 评为中国最美的第4海岛,被赞为“人文与自然交相辉映”。位于台湾。澎湖海域澄澈,极少污染,海底景观瑰丽,有着“台湾夏威夷’’的美誉。澎湖的沙滩宽广平坦、柔软细致,远近闻名。长达半年之久的季风使澎湖有了“风岛”的称号。澎湖不仅有阳光、沙滩、海浪、仙人掌,世界罕见的玄武岩海景才是澎湖绝美风景的代言。澎湖群岛是我国唯一由火山熔岩组成的岛县,其中最珍贵的是小白沙屿、鸡善屿、锭钩屿。这里还有着台湾历史最悠久的天后宫,当地居民的生活景象与自然景象交相辉映。 (5)南麂岛 Nanji Islands 评为中国最美的第5海岛,被喻为“神奇的海上生物园”。位于浙江温州,因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海洋类型自然保护区之一。大沙岙上是又细又软的贝壳沙,这种贝壳沙是国内唯一的贝壳沙,在国外也极力罕见。这里是碧海仙山般的旅游胜地,金沙碧海、奇礁怪石、异峰雅洞、天然浴场、自然壁画共聚一岛,还有一片天然大草坪。南麂岛是一个“贝藻王国”、“海上神农架”。 (6)庙岛列岛 Miaodao Islands评为中国最美的第6海岛,被喻为“海上有仙山’’。庙岛列岛即长岛县,位于山东、辽东半岛之间,黄海渤海交汇处。是由构造断陷而形成的基岩岛,地势陡峭,地貌多样,自然景观壮丽。岛群间,各岛有各自的神奇,如万鸟岛是鸟的王国,大、小竹山岛以竹得名,小黑山岛是蛇的王国,砣矶岛是石头的世界。庙岛列岛还有丰厚的历史遗迹和深厚的文化韵味。素有“京洋门户”之称,是海上要道、兵家必争之地。 (7)普陀山岛 Mount Putuo 评为中国最美的第7海岛,被喻为“海天出佛国”。东海上有中国最大的岛群舟山群岛,普陀山是舟山群岛的大岛,是国内外最大的观音菩萨供奉地。普陀山已成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普陀山还是风景名胜区,石奇、洞幽、林茂、古树参天。古人云:以山而兼湖之胜,则推西湖;以山而兼海之胜,当推普陀。 (8)大嵛山岛 Mount Dayu 评为中国最美的第8海岛,被赞为“山、湖、草、海在此浓缩”。大嵛山在福建福鼎的福瑶列岛,为福建省最高海岛。在海拔400m处,有大小两个天然湖泊,各有泉眼,常年不竭,水质甜美,水清如镜。青山、碧水、礁石林立,还有连片的万亩草场般的景观,被誉为“岛国天山”,是东海上的神奇水岛。 (9)林进屿、南碇岛 Linjin Island& Nanding Island 评为中国最美的第9海岛,被喻为“古火山地貌珍品的遗存”。在福建漳州的滨海火山景区海域里有两座神奇的火山岛:林进屿和南碇岛。它们是世界极为罕见、保持较为完美、珍贵的古火山地质地貌资源景观。岛上有壮观罕见的柱状节理玄武岩景观、不同规模古火山喷口群景观、各种海蚀火山熔岩型景观、完全裸露的火山颈景观、玄武岩球状海蚀画廊景观等大规模成片的自然景观。还有埋藏地下8000年的古森林遗址和优质沙滩,是我国唯一海洋地貌的火山公园。 (10)海陵岛 Hailing Island 评为中国最美的第1 0海岛,被喻为“南中国海边的银滩’’。位于广东省阳江市南面,为广东省第二大岛。四面环海,中心为盆地,设有海陵、闸坡两镇。闸坡大角环湾内风和浪软,两边岬峰时云雾缭绕,景色迷人。南湾的沙滩有“十里银沙滩”之称,水清澈沙柔净,白色沙滩与湛蓝大海、浓绿林带相互辉映,有人称之为“上帝的杰作”。" }, { "instruction": "监督分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有先验(已知)类别标准的分类方法。对于待研究对象或区域,先用已知类别或训练样本建立分类标准;而后对样品的观测数据进行分类,是一种受控(监督)的信息类别识别过程。监督分类包括利用训练区样本建立判别函数的“学习”过程和把待分像元代人判别函数进行判别的过程。常用的具体分类方法包括:最小距离分类法、多级切割分类法、特征曲线窗口法以及最大似然比分类法等。监督分类方法的分类精度很高,关键在于训练场地的选择。" }, { "instruction": "石油农业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亦称无机农业。大量使用以石油、天然气、煤为原料和能源,制成化肥、农药、除草剂等,提高农业产量的生产措施。优点是:农业生产现代化程度高,能在短期内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缺点是:由于过多依赖使用化肥、农药和有关的生长素或激素,而忽视施用畜粪、人粪和绿肥等有机肥料,造成土壤、大气、水源和食品污染,破坏生态环境,危害人畜健康,并对水土保持、土壤肥力、土壤良好的结构性能都带来严重危害的后果。" }, { "instruction": "气候要素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表征气候特征和变化的各种气象统计量。也称气候统计量。包括常规气象要素如温、压、湿、云、雨、风、光照等的平均值、距平、极值、频率、变率、总量等,包括有气候代表意义的天气特征,如每年霜、雷暴等的初、终日,雪线、湖面、冰川纪录,包括重要天气系统统计特征,如热带气旋、寒潮的频数、路径,以及其他能帮助推断气候熟力、动力状态的广义气候要素,如边界层的各种物理量通量等。也有把各气候要素分别组成热量、水分指标两大类,有时也称气候指标。要得到稳定的气候统计量,必须要有较长的、通常至少十年以上的连续观测纪录,世界气象组织曾建议把1901~1930年、1931~1960年和1961~1990年三个30年的时段作为统一的参照统计年代,并建议每过十年后(如1971~2000)再重新计算一次30年的统计值,以做比较研究。" }, { "instruction": "变晶结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变质作用过程中,原岩在固体状态下由重结晶作用形成的结晶结构。变晶结构与火成岩的结晶结构的区别,在于前者基本上是在固态条件下,各种矿物基本上同时重结晶而成,可具有明显的定向性;而后者则是在熔融岩浆逐渐冷却的过程中,不同矿物先后分别结晶而成,常具有明显的结晶顺序。根据组成矿物的相对大小,可以把变晶结构分为等粒变晶结构、不等粒变晶结构、斑状变晶结构等;根据矿物的形态,又可分为粒状变晶结构、鳞片变晶结构、纤状变晶结构等;根据矿物之间的关系,又可分为包含变晶结构和残缕结构等。" }, { "instruction": "土壤环境容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定的土壤环境单元、在一定的时限内、遵循环境质量标准,既维持土壤生态系统的正常结构与功能,保证农产品的生物学产量与质量,也不使环境系统污染时,土壤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土壤环境容量属于一种控制指标,随环境因素的变化以及人们对环境目标期望值的变化而改变。土壤容量是对污染物进行总量控制和目标管理的重要手段,是限制人类破坏土壤资源的主要指标。" }, { "instruction": "二叠纪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古生代最后一个纪。原译二叠纪,是德文“Dyas”的意译,即二元的意思,故命名为二叠纪。现在国际上常用的二叠纪是“Permian”,源出于俄罗斯乌拉尔西坡的彼尔姆城(perm)。由于此城附近这一时代的地层发育完整,故名。因为Permian创立在先,又因一系二分比较明显。二叠一词系德文Dyas的日文译名,中国沿用。二叠纪开始于距今2.95亿年,延续了4500万年。本纪原只分为早、晚两个世。现国际上和中国均已采用三分为早、中、晚三个世。二叠纪时,由于地壳运动强烈,自然地理条件发生急剧变化,生活环境的迅速变化,又促进了生物界的大变革。植物界除由石炭纪延续下来的石松类、楔叶类、真蕨类、种子蕨外,二叠纪后期出现了松柏类、苏铁类等植物,开始显现了中生代植物的面貌。植物的气候分带和地理分区与石炭纪相似。不过在植物的地理区划方面有了进一步的划分。由于在中国、朝鲜及东南亚一带出现以Gigantopteris为代表的独特植物群,因而将上述地区划分出来称为华夏植物区。与植物密切相关的昆虫类有了新的发展,与石炭纪巨大而单纯的昆虫群不同,形体变小、种属增多。脊椎动物中的两栖类仍很繁盛,还出现了原始的爬行类。海生无脊椎动物以类、珊瑚、腕足类和菊石类最重要;海百合和苔藓虫十分繁盛,双壳类和腹足类也有新的发展。二叠纪海生动物分区与泥盆纪和石炭纪基本上相似。在中国境内由于为中朝古陆和中天山隆起所分隔,二叠纪动物群基本上可以分为北方区和南方区。北方区如天山、北山、内蒙古、东北北部与俄罗斯西伯利亚、北美洲的北太平洋动物群相似;南方区如华南,与西欧、乌拉尔、中亚、澳大利亚和古地中海(或特提斯)动物群相似。当时南太平洋区与古地中海区很可能形成一个统一的主要生物区,即广义的古地中海区。" }, { "instruction": "大陆桥运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借助于不同运输方式,跨越辽阔的大陆或狭窄的地峡,以沟通两个互不毗连的大洋或海域之间的运输形式。通常也是一种国际联合运输。目的在于缩短运输距离、减少运输时间和节约运输费用。目前,从太平洋东部的日本,通过海运到俄罗斯远东沿海港口,再经西伯利亚大铁路,横跨亚欧大陆,直达欧洲各国内地或沿海港口,再利用海运或陆运到大西洋沿岸各地,是最为典型的大陆桥运输。" }, { "instruction": "饱和水汽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某一温度下水(冰)面附近水汽与水(冰)处于相平衡时的水汽压。这时微观上进、出水(冰)体的分子数相等。饱和水汽压即是该温度下湿空气所能容纳的最大水汽分压强。对于平面水(冰)体,饱和水汽压E仅是温度t(℃)的函数,表达式为:E=6. 1078×107. 45t/(t+235)( hPa),温度增高时,饱和水汽压随温度增大更快,大气的含水能力将犬大增加。此外,冰面的表面张力比水大,对水分子的约束也大,因此冰面饱和水汽压小于同温度的水面。饱和水汽压还受蒸发(升华)面曲率、水溶液浓度的影响,凸面上水(冰)体对水分子的约束减小,水分子更容易脱离水(冰)体,因此随凸面曲率增加,相应的饱和水汽压也迅速增大;凹面情况正相反。水中含有溶剂(如盐分)后,通常将加大对水分子的约束,而降低饱和水汽压。这些特性对云中凝结过程影响很大。" }, { "instruction": "荒漠植被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荒漠分布地区的气候是极端干燥的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年降水一般不超过250~300mm。日照强,蒸发量大大超过降水量,年温差和日温差都比较显著。荒漠植被通常是叶高度退化,根系发达的植物,其特殊的生理特征是高度适应高温、干旱的荒漠环境。" }, { "instruction": "海-气相互作用 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气候系统中水圈与大气圈的相互作用。海-气耦合是气候系统中最活跃、最重要的气候过程。海、气都是地球上的层结流体,运动均具有准地转、准水平和准无辐散性,容易产生耦合,海洋是大气的热源和水汽源,也是大气的“恒温”下垫面,海洋还参与了热量的南北输送,与大气共同维持气候系统的热量平衡。因为海、气密度和热容量的差异,海洋对大气中的瞬变过程和其他快过程反应慢而不敏感,而对低频慢过程较容易耦合,如几年一次的ENSO事件,因此海洋又是气候的“稳定器”。大气对海洋的作用也表现在很多方面,如风吹海流、离岸风冷涌流,以及ENSO事件中的海面振荡等。据研究,海-气耦合的特征时间尺度在热带以季度~年际间、即以短期气候变化过程为主,中高纬以年代际较明显。热带海洋、ENSO事件、西太平洋暖流等对东亚和全球短期气候变化过程的作用等问题均受到重视。" }, { "instruction": "埃德蒙顿甲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四足行走的素食性恐龙,体表披骨板。长约7米,重约4吨。产于加拿大艾伯塔省的埃德蒙顿组,故名。埃德蒙顿甲龙是最大也是最晚的结节龙。头骨呈犁形,骨板之间的缝合线似锯齿状,这样牢固的拼合加强了头骨的强度。从侧面看,埃德蒙顿甲龙窄长的头骨与羊相似。骨骼厚,牙齿排列成行,极度弯曲,有储藏食物的颊囊。颊齿小,有一脊,叶片状,比大多数鸟臀目原始。虽然连根部在内共长4厘米,结节龙的颊齿是较小的。但是结节龙的牙齿相对于甲龙类其他成员是大的。具有与甲龙相似的骨质尾棒。埃德蒙顿甲龙是身体呈桶状的四足动物,身上的甲胄可以抗击霸王龙的袭击。三排大的骨板保护颈和肩部。一些小的脊状板覆盖背部、臀部和尾部。骨质刺长,呈一定角度从边部伸出,保护侧面和肩部。产于加拿大艾伯塔省、美国蒙大拿州、得克萨斯州晚白垩世晚期地层。" }, { "instruction": "定位图表法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也称定位统计图法,是一种将固定地点上某种现象的统计资料用图表形式绘在图上相应地点或其附近,以显示该地点上此种现象的数量特征或在一定周期内数量变化的表示方法。主要用于反映具有周期性变化现象的数量特征。定位图表的形式有多种,常见的有金字塔式、曲线柱状式和玫瑰式等。" }, { "instruction": "浮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俗称浮石。多孔的玻璃质酸性喷出岩。其特点是气孔较多。白色或浅灰色,无光泽,全玻璃质结构。相对密度很低(0.3~0.4),能浮于水,故名。浮岩的成分相当于流纹岩,化学成分变化较大,含SiO2 65%~75%,Al2O3 9%~20%,其次为钙、镁、钾、钠的氧化物。多产于火山岩分布的地区。浮岩在化学工业中可用作过滤剂、干燥、催化剂。孔隙间壁锋利的可作磨料,用以磨制大理石、金属等。在建筑材料方面可制浮石混凝土、石灰浮石加料,以使建筑物体轻,并具隔热、隔音的性能。取名源自拉丁语pumx,意为浮岩。" }, { "instruction": "社会调查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就某一社会生活领域或社区的某一类社会现象,或某一地区内居民的各种社会事实,用实地考察的手段,收集第一手定量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用以说明或解释所要了解问题的过程。社会调查的种类很多:①按调查的地域范围划分,有全国性调查、地区调查、社区调查;②按调查对象(人)的不同分层状况来划分,有阶层调查、群体调查;③按调查内容划分,有普通调查、专题调查、行业调查、市场调查、民意测验;④按调查内容的性质划分,有工作性调查、研究性调查。" }, { "instruction": "混合岩化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简称混合岩化。由新生成的长英质或花岗质组分和原来的变质岩相互作用并形成各种混合岩的一种地质作用。它是介于变质作用和典型岩浆作用之间的一种造岩作用。关于混合岩化作用的方式目前尚存在不同的认识,一般认为主要有如下四种方式:①岩浆注入作用,由外来的花岗质岩浆注入变质岩中所形成;②再生作用,由来自地壳深部的富含碱金属和二氧化硅的流体与变质岩发生交代作用所形成;③重熔作用,由原来的变质岩在高温下发生选择性熔融所形成;④变质分异作用,由原来的变质岩发生部分熔融后经变质分异作用所形成。这四种方式在不同的混合岩地区都可能存在。根据发生时地质背景的不同可将混合岩化作用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如区域混合岩化作用、边缘混合岩化作用等。也有人称超变质作用。" }, { "instruction": "领海基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测算领海宽度或范围的基准线。有正常基线、直线基线和混合基线三种:正常基线,采用低潮线外为领海基线;直线基线,是在大陆岸上和沿海外边岛屿上选定若干个基准点,使一系列直线沿着沿岸国构成一条折线,即为领海基线;混合基线,在海岸线较长、地形复杂,可采用混合基线,以前两种基线交替使用确定领海基线。" }, { "instruction": "马寅初人口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1 9 5 7年马寅初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新人口论》,他认为中国人口繁殖太快,人口多、资金少,影响工业化的进程,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应该控制人口。他的主要观点是:①人口数据是制定政策的关键;②提出人口增长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为:一是人口与加速资金积累之间的矛盾;二是人口与提高劳动生产率之间的矛盾;三是人口与工业材料方面的矛盾;四是人口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之间的矛盾;五是人口与科学事业发展的矛盾;③提出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三点建议:一是进行新的人口普查,坚持进行人口动态统计,在此基础上确定人口政策;二是大力宣传,破除“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和“五世其昌”等封建传统观念,实行晚婚。实行生两个孩子有奖,生三个孩子征税,生四个孩子征重税;三是在节育的具体办法上,主张避孕,反对人流。" }, { "instruction": "热带辐合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活跃在赤道地区风场上的气流辐合带。通常成东西走向,断断续续在南北5°~10°纬度范围内,围绕全球,也称赤道辐合区、赤道低压带或赤道无风带。是两半球东北和东南信风气流在赤道低压区的汇合带、宽约200~300km,盛行不稳定对流,午后常发展为深厚的塔状积云,在卫星云图上表征为散落分布的积云群或由有组织积云群组成的热带云团,它是热带地区的主要降水系统。这里也是赤道海洋气团的源地,和形成热带气旋初始扰动源的主要源地。有时还同时存在于南北半球,形成双热带辐合带结构。热带辐合带有季节性的南北摆动,受夏季东南亚大陆加热的影响,这一带的热带辐合带可以推进到20°N以北的南亚大陆上,它南侧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后受北半球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逐渐转向为西南风,称为西南季风,相应的热带辐合带也称为季风槽,湿润的西南气流对印度半岛和东南亚的夏半年降水有重要影响。" }, { "instruction": "生态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同一物种内因适应不同生境而在遗传上具有明显差异的种群。种内分化成生态型的主要原因,是物种扩散到新生境,或原生境局部条件改变。一般说来,物种分布越广,特别是分布区内生境差异越大,分化出的生态型就越多;物种系统发育的历史越久,分化的机会也越多。" }, { "instruction": "贝氏拟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警戒拟态。是指一个无毒的物种模拟一个有毒或不适口的物种的现象,以欺骗捕食者,多见于鳞翅目昆虫。1862年,英国博物学家H.贝茨首次以假警戒色假说来解释巴西丛林中一些亲缘关系很远的蝶类之间在色斑上的相似性。他发现有些可食性蝴蝶(粉蝶科)与另一些分类地位相距甚远的不可食蝴蝶具有相同的色斑,而这些色斑在被拟者所属的属中是典型的,在拟者所属的属中则是不典型的,这说明拟者的警戒色是假的,被拟者的才是真的,这种拟态现象后来就被称为贝氏拟态。" }, { "instruction": "褶皱山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褶皱构造形成的山地。主要是由软硬相间的沉积岩层构成。中国的喜马拉雅山是典型的褶皱山脉。褶皱山包括简单的褶皱构造隆起并经过侵蚀形成的背斜山、向斜山、单斜山、猪背山,也包括由复背斜与复向斜构造隆起并经过侵蚀形成的复杂山岭。简单褶皱山,通常多受基底褶皱山断裂的影响,使盖层褶皱隆起成山,它的特点是褶皱形态舒缓、宽展,背斜为山,向斜为谷,山脉的走向与构造走向一致。四川盆地东部的华蓥山是简单的褶皱山。在长期剥蚀作用下,可出现背斜成为谷地,向斜成为山地的地形倒置现象(如图)。复杂的褶皱山,主要受侧向挤压形成复杂的褶皱带隆起成山,它的特点是褶皱形态紧闭,山势陡峻高大,复背斜成为山脉或山带,山岭间的谷地则与向斜槽一致,如欧洲的侏罗山。" }, { "instruction": "土壤背景值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土壤本底值。它代表一定环境单元中的一个统计量的特征值。背景值这一概念最早是地质学家在应用地球化学探矿过程中引出的。背景值指在各区域正常地质地理条件和地球化学条件下元素在各类自然体(岩石、风化产物、土壤、沉积物、天然水、近地大气等)中的正常含量。在环境科学中,土壤背景值是指在未受或少受人类活动影响下,尚未受或少受污染和破坏的土壤中元素的含量。当今,由于人类活动的长期积累和现代工农业的高速发展,使自然环境的化学成分和含量水平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要想寻找一个绝对未受污染的土壤环境是十分困难的,因此土壤环境背景值实际上是一个相对概念。" }, { "instruction": "牛顿黏滞定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牛顿内摩擦定律。是流体内部阻碍其相对运动的一种定律。如果在流体中平等于流动方向将其分为流速不同的各层,则在任何相邻层的接触面上就有与面平行而与相对流动方向的阻力或拖曳力存在。这种阻力称黏滞力或内摩擦力。根据黏滞力(F)的性质,它与流层接触面积(A)和相对速度差(dv)成正比,而与垂直距离(dz)成反比,这一结论称为牛顿黏滞定律。其数学表达式为F=ηAdvdz式中:F为黏滞力(牛);dv/dz为流速梯度(秒-1);A为接触面积(m2);η为与流体种类、温度有关的系数,称动力黏滞性系数(帕?秒)。大气、水、石油、岩浆等都属于牛顿流体,其运动符合牛顿黏滞定律。" }, { "instruction": "污染指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定量表示环境污染程度或环境质量的一种数量指标。是以一定标准为依据,对各种测定的统计值,通过各种数学公式计算出来的无量纲数值。按测定的项目、范围与种类及其综合程度的不同,污染指数分为单项污染指数、类污染指数和综合污染指数3种,用以表明污染程度或环境质量等级,便于对比各地区不同类别的污染状况与环境质量。目前许多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多种污染物综合作用的机理尚不完全清楚,故各种指数值只能大致反映环境质量。" }, { "instruction": "土壤肥力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土壤具有在植物生长的各个时期及时为植物供给和协调所必需的水、肥、气、热等生活条件的能力。肥力是土壤的本质属性。自然界中土壤的肥力水平却千差万别,作物产量的高低是土壤肥力水平的重要体现。土壤肥力可分为自然肥力和人为肥力。自然肥力是指在自然因素(生物、气候、母质、地形及时间等)的综合作用下,土壤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肥力。末经耕种的自然土壤只具有自然肥力。人为肥力是人类在利用土壤进行作物栽培的过程中,通过对土壤耕作、施肥、排灌及土壤改良等农业技术投入所创造的肥力。耕作土壤所具有的肥力是自然肥力与人为肥力的综合,这种肥力称为有效肥力,也称为经济肥力。" }, { "instruction": "石英砂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正石英岩。砂岩中石英的含量大于90%,仅含少量的长石及其他岩屑和重矿物。碎屑颗粒以单晶石英为主,磨圆度和分选性都比较好,因此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都是砂岩中最好的。胶结物中都为硅质,有次生加大,钙质和铁质次之,杂基很少或没有,颗粒支撑。可分为硅质石英砂岩、石英岩状砂岩、沉积石英岩。" }, { "instruction": "冰劈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充填在岩石裂隙中的水体,当气温降至冰冰劈作用(据WK汉布林,1980)点以下时就结成冰,体积增大约1/11,可产生约96兆帕的压力,使原有的裂隙扩大。但当气温回升至冰点以上,冰又融化成水,水体下渗,充满扩大了的裂隙;当温度再次降至冰点以下,水再次冻结成冰,使裂隙进一步扩大。如此反复的冻、融,结果使完整的岩石崩解成岩石碎屑。冰劈作用主要发生在高纬度和中纬度高山地区的雪线附近。因此也称为寒冻风化作用。" }, { "instruction": "吸附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吸附作用是指各种气体、蒸气以及溶液里的溶质被吸着在固体或液体物质表面上的作用。具有吸附性的物质叫做吸附剂,被吸附的物质叫吸附质。吸附作用可分为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物理吸附是由吸附质和吸附剂分子间作用力所引起。吸附剂表面的分子由于作用力没有平衡而保留有自由的力场来吸引吸附质,是可逆过程;结合力较弱,吸附热较小。如活性炭对许多气体的吸附,被吸附的气体很容易解脱出来而不发生性质上的变化。化学吸附是由吸附质和吸附剂间的化学键所引起,犹如化学反应,吸附热较大,大都是不可逆过程,如镍催化剂对氢气的吸附,被吸附的气体很难解脱而且在性状上有变化。同一物质,可能在低温下进行物理吸附而在高温下为化学吸附,或者两者同时进行。吸附作用的大小跟吸附剂的性质和表面的大小、吸附质的性质和浓度的大小、温度的高低等密切相关。如活性炭的表面积很大,吸附作用强;活性炭易吸附沸点高的气体,难吸附沸点低的气体。" }, { "instruction": "反相畴界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般缩写为APB。晶格中的一种畴界面。由它所分隔的晶畴称为反相畴(antiphase domains,四方Au u合金之反相畴的(001)投影示意图实心圆与空心圆分别代表Au、Cu原子;实线代表APB;平移矢量R=12(a+b);⊥指示刃位错露头缩写为APD)。在相互邻接的任意两块APD之间,它们中原子分布的位相关系是相反的,畴内晶格本身所具有的平移对称性在APB上被中断而互不连续,但二相邻畴间可以通过一个确定的平移矢量(通常为晶胞基矢或它们之矢量和的1/2)之作用而使晶格彼此重复。通常每一块APD都被APB所包围,在截面上呈封闭的曲线,但APB也可在一个刃位错处被终止。" }, { "instruction": "能源结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能源的总生产量或总消费量中,各种能源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如从总生产量中分析能源结构,称为能源生产结构。如从总消费量中分析能源结构,称为能源消费结构,在能源消费供应基本上自给自足的国家,能源的消费结构与生产结构基本相似。在大量进口或出口能源的国家,能源的生产结构与消费结构有很大差异。" }, { "instruction": "八面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单形名称。只在等轴晶系晶体上出现。是由两两平行的8个呈等边三角形的相同晶面所组成的正八面体。其通过中心且连接每一对角顶的三根连线彼此垂直而等长。相邻晶面间的夹角为109°;每 一对晶面均与晶体中的一个3次对称轴垂直;每个晶面与3个结晶轴均八面体相截等长。单形符号为{111}。磁铁矿、尖晶石等晶体常具此单形。此外,在晶体结构中,八面体是一种很常见的配位多面体形式。但用于表示配位多面体时,所称的八面体可以不是正八面体而容许有畸变。" }, { "instruction": "风化带类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风化壳的垂直分带性。由于距地表不同深度的岩石,所经受物理、化学作用的程度不同,因此根据化学作用方式,风化壳自上而下可分为:氧化作用带、水解作用带、淋滤作用带、水合作用带;根据风化程度、风化特征等自上而下又可划分为:土壤层、风化土层(全风化带)、风化碎石带(强风化带)、风化块石带(弱风化带)、风化裂隙带(微风化带)及未风化的原岩。各带之间呈过渡关系。风化壳的水平分带性。气候是决定风化壳形成的主要因素,气候带不同,风化壳发育的阶段、形成风化壳的类型都不相同,因此风化壳的水平分布具有地带性(水平分带性)的特征,即同一气候带发育的风化壳,其物质成分、结构等都具有相似性,如高山寒冷气候带,主要发育岩屑型风化壳;温带森林气候带,主要发育硅铝粘土型风化壳;温带草原气候带,主要发育硅铝碳酸盐型风化壳;温带半干旱和沙漠地带,主要发育硅铝氯化物硫酸盐型风化壳;热、亚热带湿热气候条件下,发育铁铝砖红壤型风化壳。各气候带风化壳发育阶段示意图(据WKenneth Hamblin,略有修改)1新鲜未风化岩石;2角砾带(很少化学变化);3轻微化学风化带;4高岭土带;5铝土带;6砖红壤风化壳。" }, { "instruction": "胡克定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胡克(R.Hooke)提出的关于强性材料应力与应变关系的定律,是物理学的基本定律之一。理想材料中的应力与应变呈直线性关系,在介质的弹性极限内,应变与施加的压力成正比,其比值称弹性模量。应力等于应变乘以弹性常数,应力除以应变为一常数。材料在施加应力后发生应变,在弹性极限(elastic limit)、屈服点(yield point)内,发生弹性形变,应力解除后,材料复原到它原来的应力状态。这个形变符合胡克定律。当应力加大,形变超过弹性极限层,材料破裂,产生永久变形。地震波速度取决于所通过介质的弹性模量和密度,岩石中亦有理想的弹性应变和黏滞分量。" }, { "instruction": "以SiO2为标准的火成岩分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以硅酸盐组分为主的火成岩,SiO2含量最高,因此常以它作为分类的基础。按SiO2含量把火成岩分为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和酸性岩。需注意,这里没有碱性岩的位置,有人将正长岩列入碱性岩类,按SiO2含量它应属于中酸性岩类。辉石岩在教科书中常常并入超基性岩类。但是按SiO2含量,它们不属于超基性岩类,由于它们是以铁镁矿物占绝对优势,被称为超镁铁岩。同样,苦橄玄武岩、碧玄岩常常并入玄武岩类,但按SiO2含量苦橄玄武岩与部分碧玄岩属于超基性岩类,而不属于基性岩类。" }, { "instruction": "中国洞穴之最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最高的天生桥:贵州水城干河天生桥。拱高12lm。桥面修筑了公路,堪称世界上最高的公路天生桥。最深的垂直竖井:贵州盘县白雨洞,深424m,不仅是中国最深的垂直竖井,世界上也位居第一。最深的洞穴:重庆武隆气坑洞,洞深达920m。最大的洞厅:贵州紫云县素以“洞中人家”、“洞中教室”闻名于世。格必河苗厅,面积1. 16×105m2,居世界第二。最大的天坑:重庆奉节小寨天坑。体积1. 19×108 m3,在世界上也排名第一。最长的洞穴:贵州绥阳双河洞。长度达到85. 3km。" }, { "instruction": "更新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第四纪(Q)分为更新世(Qp)和全新世(Qh)两个阶段。更新世是第四纪最初的一个阶段。更新世又进一步划分为更新世早期(Q1p)、更新世中期(Q2p)和更新世晚期(Q3p)。" }, { "instruction": "阳伞效应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大气中固、液体粒子对太阳辐射的强烈阻挡作用。大气气溶胶粒子对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有较明显削减作用(包括散射、吸收和反射),尤其是火山爆发、战争等自然和人为因子引起尘埃的突然增加,会导致到达地面的总辐射减少,特别是紫外辐射减少,引起一系列包括降低地气系统温度等气候效应,形容为阳伞效应。固体微粒增多除增强散射外,还增加了大气中的凝结核、云量增多,也会增大对太阳辐射的反射。" }, { "instruction": "斑铜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Cu5FeS4,含Cu 63.3%。等轴晶系。通常呈粒状或致密块状集合体。新鲜断口呈暗铜红色,表面因易氧化而呈蓝紫斑状的锖色,因而得名。条痕灰黑色。金属光泽。硬度3。密度4.9~5.0克/厘米3。斑铜矿为许多铜矿床中广泛分布的矿物。内生成因的斑铜矿常含有显微片状黄铜矿的包裹体,为固溶体分解的产物。次生斑铜矿形成于铜矿床的次生富集带。是炼铜的主要矿石矿物之一。" }, { "instruction": "绿泥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绿泥石族矿物的总称。成分比较复杂,是镁、铁、铝的铝硅酸盐,常含钙、钛、锰、铬等。按化学成分的不同可分为正绿泥石和鳞绿泥石两个亚族。正绿泥石中FeO和Fe2O3的含量不超过MgO和Al2O3的总量,一般结晶较粗,主要有叶绿泥石和斜绿泥石;鳞绿泥石中的FeO和Fe2O3超过MgO和Al2O3,故又称富铁绿泥石亚族,晶体一般很细小或呈隐晶质,主要有鳞绿泥石和鲕绿泥石。绿泥石为单斜晶系。晶体呈板状,集合体呈片状、鲕状(鲕绿泥石)或致密块状。深浅不同的绿色。解理面呈珍珠光泽。硬度2~2.5。片状解理平行{001}极完全。薄片具挠性。常见于变质岩中,是构成绿泥石片岩的主要矿物成分;也常见于热液蚀变的岩石中。鲕绿泥石则为海洋沉积成因,大量聚积时,可作炼铁矿石。" }, { "instruction": "社会距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两个或多个社会群体由于相互有分离意愿或相互歧视所造成的分离。社会距离通常用群体间相互交往频度来度量,如通婚率。度量很难具有全面性(除了在种族隔离或类似的社会中),但它可以排出一个距离系列,从完全融合的一端(同化,一体化)到完全分离(通常在同一城市内)的另一端。两个群体间的社会距离常常与他们在同一城市中的空间距离相关——既是原因又是结果。两个群体之间的社会距离越大,他们居住在同一社区内的可能性就越小。" }, { "instruction": "辉石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超镁铁质深成岩的一种。SiO2含量55%~66%。矿物成分几乎全由辉石(90%~100%)组成,含有少量橄榄石、角闪石、黑云母、铬铁矿、磁铁矿、钛铁矿等,色深,粒状结构。辉石易蚀变成纤维状蛇纹石,这种蛇纹石变种称为绢石,肉眼观察呈灰黄色及强烈的丝绢光泽。辉石岩根据辉石的不同可分为斜方辉石岩、单斜辉石岩和二辉岩等。根据次要矿物的不同,分为黑云母辉石岩、角闪石辉石岩等。辉石岩常与纯橄榄岩、橄榄岩、辉长岩形成杂岩体。有关矿产是铬、镍、钴、铂等。" }, { "instruction": "下切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下蚀作用、垂直侵蚀作用。是流水对河床垂向的侵蚀切割作用。河流下切作用下切的强度与河水量、河床坡度密切相关,河流上游来沙量小于夹沙力时,则水流垂向侵蚀作用强,使河床高程逐渐降低。随着河流水量的增多、动能增强或新构造抬升都会加强流水的下切作用。" }, { "instruction": "牛轭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河道裁弯取直后废弃的弯道。因形似牛轭,故名。又称弓形湖、月亮湖。牛轭湖是河曲弯道衰亡的标志,对研究河曲的形成与演变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湖北省境内长江中游牛轭湖广泛分布,其中最大的为下荆江尺八口牛轭湖,长达2lkm,形成于1907年。" }, { "instruction": "北太平洋暖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北太平洋西风飘流,是日本暖流的延续。日本暖流的续流再往东去,即大体自东经160º以东,到太平洋东部,此后,分为两支:一支北上,称为阿拉斯加暖流,一支南下,称为加利福尼亚寒流。北太平洋暖流的流速由西往东从0. 5m/s减至0.1m/s。表层水温:二月份为7 ~16℃;八月份为18~23℃。" }, { "instruction": "布拉维法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其内容为:晶体上的实际晶面平行于面网密度大的面网,且面网密度越大,相应的晶面在实际晶体上就越常见。此法则系由法国学者布拉维(Auguste Bravais)首先提出的,其后为弗里德尔(G.Friedel)的观察基本证实,故又称布拉维 哺ダ锏露法则(law of Bravais riedel)。但这一法则仅是从空间格子的几何关系考虑而得出的,因而实际上也常出现例外。唐奈(J.D.H.Donnay)和哈克(D.Harker)曾对布拉维法则作了修补,故又称为唐奈 补克原理(Donnay arker rule)。" }, { "instruction": "中国最美的十大峡谷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自然地貌的美是多样的,但又是共通的,因此排行榜的产生是水到渠成。此次评选出的十大峡谷依次为西藏雅鲁藏布大峡谷、云南金沙江虎跳峡、重庆湖北长江三峡、西藏云南怒江大峡谷、云南澜沧江梅里大峡谷、台湾太鲁阁大峡谷、黄河晋陕大峡谷、四川大渡河金口大峡谷、太行山大峡谷和新疆天山库车大峡备。评选的标准为:①峡谷地貌形态具有震撼性;②峡谷中的河流具有动态美;③峡谷的深度、长度特征突出;④峡谷没有受到人类活动的破坏;⑤峡谷地区具有生物多样性;⑥峡谷地区历史文化悠久。(1)雅鲁藏布大峡谷 Yarlung Zangbo Grand Canyon 评为中国最美的第1大峡谷。位于西藏东南,围绕南迦巴瓦峰。可被看作是世界上最大最雄险的峡谷。这里生物资源丰富、完整,也是世界上最绿色的峡谷。可向有“世界第一大峡谷”之称的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挑战。雅鲁藏布奇特的大拐弯和青藏高原最大的水汽通道这两大特点构成了世界上最珍奇的自然景观之一。它独一无二的景观:原始、自然、质朴,魅力无穷,可用“高壮深润幽,长险低奇秀”10个字来概括。这里有从极地寒冻带到低河谷热带季风雨林带的世界上最齐全、最完整的垂直自然带。雅鲁藏布江单位河段拥有世界河流最丰富的水力资源。是地球上“最后的秘境”。 (2)金沙江虎跳峡 Tiger Leaping Gorge of Jinsha River 评为中国最美的第2大峡谷。位于云南省。虎跳峡有着世界影响,是世界上落差最大的峡谷之一,以奇险雄壮闻名于世。具有激情热烈、奔放汹涌、粗犷豪迈的阳刚之美。虎跳石把江流一分为二,咆哮江水宣泄其间,惊心动魄,是整个虎跳峡最险最美的景点。走进虎跳峡,会有一种大悲大喜的经历,感到生命更自然,是一个可养浩然之气的峡谷,是一个令人心灵安息的地方。 (3)长江三峡 the Three Gorges ofYangtze River 评为中国最美的第3大峡谷。西起重庆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市的南津关。是中国第一大河上最富传奇色彩的峡谷。全长192km。由西端的瞿塘峡、中间的巫峡、东端的西陵峡构成。瞿塘峡最短,但最雄伟。巫峡最长最完整,有惊险之美。西陵峡则呈现秀美景观。长江三峡是世界上人流和物流最大的峡谷,区别与其他峡谷的特点是其庞大的规模。她流淌在几千年中华文化的血脉里,浸染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4)怒江大峡谷the Grand Canyon of Nujiang River评为中国最美的第4大峡谷。怒江出西藏进云南,怒江大峡谷长约300km,河床宽度一般100~150m,江面宽阔,水流平缓,呈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然画面。但最窄处数十米,响起怒江惊天动地的怒吼。峡谷长度和深度都远超过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被称为是世界上最神秘和最原始古朴的“东方大峡谷’’。怒江峡谷山高谷深,在“三江并流’’的三兄弟中原始状态保存最完整,因此也最有神秘感。怒江大峡谷地区以民族文化多样性而著称,有20多个民族聚居于此。 (5)澜沧江梅里大峡谷Meili Grand Canyon of Lancang River 评为中国最美的第5大峡谷。位于云南德钦县境内,是云南省内高差最大的地方。澜沧江是一条国际河流,被称之为“东方多瑙河”。澜沧江梅里大峡谷,陡峭的高山纵谷地形,奇异绝妙的地理构造,实为罕见。这里是我国最大最重要的自然保护区之一,以保护滇金丝猴等珍稀物种,以及横断山典型山地森林垂直带自然景观为主。深邃的谷地,高耸的雪山,汹涌澎湃的水流和郁郁葱葱的茂密森林是澜沧江大峡谷的特色。 (6)太鲁阁大峡谷 Taroko GrandCanyon 评为中国最美的第6大峡谷。位于台湾岛阿里山,长约20km。峡谷崖壁皆曲脆硬坚固且极富纹理之美的大理岩构成,在峡谷底部河床及其两侧由流水侵蚀造成一系列称之为“壶穴’’的地貌。峡谷窄而幽深,峡壁耸立,刚劲雄峙。太鲁阁大峡谷是雄伟壮丽的青年期的峡谷,是独步全球的大理石峡谷。 (7)黄河晋陕大峡谷 JinshanGrand Canyon of Yellow River 评为中国最美的第7大峡谷。从内蒙古河口镇至山西禹门口。晋陕大峡谷长725km,是黄河干流上最长的连续峡谷。晋陕大峡谷河段的来沙量占全黄河的5 6%,深涧腾蛟,浊浪排空,黄河蛱谷的典型风貌尽集于此,其中又以龙门峡最壮观。 (8)大渡河金口大峡谷 Jinkou Grand Canyon of Dadu River 评为中国最美的第8大峡谷。峡谷西起四川中部的汉源县乌斯河,东至乐山市金口河,长26km,最大谷深达2600余米,其连续完整的峡谷长度和险峻壮丽程度世所罕见。金口峡谷是我国大型河流上最典型的嶂谷和隘谷,其特点是谷坡直立;谷地深窄,谷底几乎全为河槽占据,河滩不发育。大渡河金口大峡谷是典型的河流侵蚀峡谷地貌,两侧壁立千仞,千姿百态,具有罕见的自然奇观。 (9)太行山大峡谷 the Grand Canyon of Mount Taihang 评为中国最美的第9大峡谷。位于山西的太行山大峡谷是一个长约600km,气势恢宏的太行山峡谷系,是国内外罕见的、具有独立美学单元特征的、其杰出品质具有区域性的峡谷群。整个太行山峡谷系表现出惊人的一致性,形成如嶂谷、瓮谷、悬沟、长崖、阶梯状台栈等典型组合,在中国东部地区有美学价值如此高的峡谷群是极其罕见的。谷底急流飞穿,谷壁瀑布高悬是太行山大峡谷的特色,山的静态美和水的动态美融为一体。 (10)天山库车大峡谷 Kuche Gorge of Tianshan 评为中国最美的第10大峡谷。位于新疆天山南麓,峡谷深一般150~200m,最窄处仅1.2m,呈典型的地缝式隘谷。整个峡谷皆由新生代的红色砂岩、沙砾岩构成。峡谷内奇峰异石,嶙峋百态,汩汩清泉,朝夕之际或雾气升腾,或有谷鸣声,神秘诡异。大峡谷内还发现有盛唐时期的千佛洞遗址,壁画艺术水平可与同时代的敦煌壁画相媲美。" }, { "instruction": "矿物饱和指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表示溶液对某种矿物的溶解能力的热力学指标。以某种矿物在溶液中的离子的活度积与其平衡常数之比的对数值来表示。例如某种溶液的方解石饱和指数小于零,则说明此溶液对石灰岩有侵蚀性,反之,则说明其已达饱和或过饱和。" }, { "instruction": "霏细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最初用于具微晶质基质的斑岩,而现在普遍用于花岗质成分的微晶质岩石。酸性超浅成岩或浅成侵入岩的一种。是具有无斑隐晶质结构或霏细结构的流纹斑岩。浅色,主要由石英和长石组成。基质脱玻化现象很明显,在重结晶以后出现微晶和雏晶。如呈放射状排列,称为球粒结构。霏细岩如具有长石斑晶,则称为霏细斑岩(felsophyre)。" }, { "instruction": "土壤圈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土壤在地球陆地表层呈近似连续的分布,称为土壤圈或土被。土壤圈是地球表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处于地圈系统(即气圈、水圈、生物圈与岩石圈)的交接界面,既是这些圈层的支撑者,又是它们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土壤圈是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的中心环节,也是结合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的纽带。" }, { "instruction": "山地土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山地停积形成的土壤。山地指有一定的相对高差,地势有明显起伏的地段。其成土因素有以下特点:①山地坡度在5°以上即有明显侵蚀,25°以上侵蚀加剧,45°以上土层停积困难,这就导致土壤的发育程度随坡度增加而明显降低。②北半球南向的山坡暖而旱,导致温度与水分有变化,北向则相反。很多海拔较高的山地,北坡的森林分布上限较南坡高,致使土壤发育不一。③从局部地形看,通常上坡侵蚀强,分布粗骨性土壤;而下坡质地较细,这是坡地物质搬运的分选结果。山坡下部因多坡积或洪积母质,使土层与基岩间常有明显的不整合接触。山坡下部因被上坡运积的物质覆盖,常形成母质夹层或被覆盖的古土壤层。④从大范围来看,随海拔高度的增加,温度逐渐降低,在一定高度范围内,降水随高度增加,但超过一定界限,降水又会减少。气候的变化又会引起植被的不同,这样就造成了山地土壤有垂直分带的特征,即垂直带谱的形成。" }, { "instruction": "生物发生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重演律(recaptulation)。指个体发育一定程度地重现其祖先在系统发育中所经过的阶段。重演现象是普遍的生物学现象,一切多细胞动物,从海绵动物、腔肠动物到哺乳动物都具有基本相似的若干发育阶段。但由于系统发育具有悠长的历史过程,所以重演是不完全的,同时个体发育也不仅是系统发育的简单重复,个体发育通过有利变异的产生、遗传和累积而影响系统发育。" }, { "instruction": "森林土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森林植被下发育的土壤。它们在世界上分布很广,除干旱与半干旱区属草原植被外,从热带到寒带都有分布,约占世界陆地面积的35%。中国的森林土壤以东部为主,从东北地区经华北、华东直至海南与台湾,乃至南海诸岛。此外,中国西部山地在一定海拔高度上也有森林土壤。森林土壤的共同特点是:①有机质以地表枯枝落叶进入土壤为主,所以在表层含量特高,且常有枯枝落叶层,向下即含量锐减。②年雨量高,气候湿润,土体内的淋溶作用强,所以盐基物质较少,交换性盐基多不饱和,土壤反应也以酸性为主。③成土母质经受的风化程度相对较强,土壤矿物也有相应的变化。中国森林土壤类型最为齐全,土壤资源最为丰富。" }, { "instruction": "土壤自净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土壤被污染后,由于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等的作用,在一定时间后,各种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卵、有机物质和有毒物质等,逐渐达到无害化的程度。土壤的自净过程很复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物理作用。主要是日光、土壤温度、风力等因素的作用。日光可使土壤表层温度升高,再加上风的作用,可使某些污染物挥发,能减少其在土壤中的含量;②土壤的过滤作用和吸附作用。污染物通过土壤时,比孔隙大的固体颗粒被阻留。士壤颗粒表面还具有很大的吸附作用,能吸附溶于水中的气体、胶体微粒及其他物质,并将它们聚积或浓缩在土壤颗粒表面,逐渐形成一层胶质薄膜(生物膜),增强了土壤的吸附作用;③化学作用。土壤中某些金属离子,可与进入土壤的污染物发生中和、氧化、还原、水解等反应,改变污染物的化学性质而降低其毒性;④生物化学作用。有机污染物在各种土壤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的作用下,将复杂的有机物逐步无机化或腐殖质化而达到自净。" }, { "instruction": "泥盆纪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古生代第四个纪,“泥盆”一名来自英国西南的泥盆郡(Devonshire),由于这一时期的地层首先在此地研究,故就地取名。“泥盆”为日文音译,中国沿用。泥盆纪开始于距今4.10亿年,延续了5600万年。本纪分为早、中、晚三个世。由于志留纪末加里东运动的影响,促进了泥盆纪生物界的重大变化。陆生植物进一步发展,早、中泥盆世以Psilophyta为主,早泥盆世后期出现了原始石松类,中泥盆世出现了Protolepidodendron、原始楔叶类和原始真蕨类,至晚泥盆世出现了原始石松类的Leptophloeum rhombicum和裸子植物的Archaeopteris。海生动物中的正笔石类中只有单笔石延续到早泥盆世;三叶虫大量减少;而四射珊瑚进一步发展,如早泥盆世广泛分布的珊瑚Calceola;腕足类中石燕类极为繁育,穿孔贝类的Stringocephalus在中泥盆世分布也很广泛;原始菊石类出现了,如晚泥盆世的棱角石类和海神石类;竹节石和牙形石也很发育。由于无颌类和盾皮鱼类等鱼形动物大量繁育,故又称泥盆纪为鱼类时代(Fishes age),如中泥盆世的Bothriolepis等,它是由一类总鳍鱼类变化而产生的最原始的两鳍类。泥盆纪大西洋动物群与印度太平洋或南太平洋动物群没有多大差别,可以合称为欧亚古地中海动物区。由于加里东运动的结果,北欧格洛彭地槽区褶皱隆起,形成了广大陆地,并堆积了陆相老红砂岩。当时海水主要集中在古地中海区,向北进入乌拉尔海槽,泛滥于俄罗斯地台、捷克摩拉维亚、德国莱茵区、法国北部、英国南部,向东经喜马拉雅、昆仑、南天山海槽,直达华南。这个生物区,在早至中泥盆世,以含有拖鞋珊瑚和头贝为其特征,其范围遍及北美西部。北美洲东部的泥盆纪动物群与中国东北北部、内蒙古、北天山、俄罗斯西伯利亚东南部所产者相近,以不含拖鞋珊瑚和头贝为其特征,应属北极太平洋区或太平洋区。至晚泥盆世,海水互通,以尖棱菊石、海神石为代表的动物群广泛分布。" }, { "instruction": "氟氯烷烃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也称氟氯烃。烷烃中含氟及氯的化合物。市场上也称为氟里昂(freon),最常用的有氟里昂-11和氟里昂-12,其化学式分别为CCl2 F和CCl2 F2 。化学性质稳定,常温下与金属、酸类、氧化剂都不产生作用。目前最主要的用途是作为致冷剂。现研究发现并证实它是重要的温室气体,在环境中极难分解,氟氯烷烃扩散到高空在臭氧层中分解,同时消耗臭氧,导致臭氧层的破坏,而臭氧层对太阳紫外线有遮蔽作用,一旦破坏难于恢复,这样地表生物界将受到过量紫外线辐射,人类皮肤癌症将增加,生态环境受影响。工业发达各国为保护高空臭氧层,多已禁止开发性用途。" }, { "instruction": "国际地层委员会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的下属机构。负责协调从太古宇经元古宇、显生宇至现代的国际地层学研究。它包括对地层学的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学的研究。目的在于制定一个标准的全球地层表,确立该表的重要地层单元和它们的界线以及地层单元的对比关系。根据研究需要,国际地层委员会设立有各种下属机构,包括各地质时代的“分会”,如奥陶纪地层分会,石炭纪地层分会等;“工作组”如界线工作组;“专业委员会”即根据一项研究的需要可设立一个专业委员会。这些组成机构不断地修订和对比全球标准的系、统和阶,其中主要是确立各单元的界线,包括系间和系内统间和统内阶间的界线。" }, { "instruction": "解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劈开。晶体或晶粒在外力打击下总是沿一定的结晶方向裂成平面的固有性质。所裂成的平面称为解理面。解理面的方向平行于晶体结构中面网与面网之间连结力最弱的方向,并且它们在晶体上的分布符合于晶体的对称特点,亦即解理必定沿着同一个单形中的所有晶面方向发生。所以,解理面的方向通常都用相应的单形符号或单形名称来表示,如方铅矿的解理平行{100},或者说具有立方体解理。通常将解理的完善程度分为五级:①极完全:受力后极易沿解理面分裂成薄片,解理面相当平整光滑,例如云母。②完全:受力后总是沿解理面分裂,解理面显著而平滑,例如方解石。③中等:受力后常可沿解理面分裂,解理面清楚,但不很平滑,且常不连续,例如辉石。④不完全:受力后沿解理面分裂较为困难,仅断续见到不明显的解理面,解理面不平滑,例如橄榄石。⑤极不完全:受力后极少沿解理面分裂,仅在显微镜下偶尔可见零星的解理面,例如石英。晶质矿物的解理特性,包括解理的组数及其方向和完善程度,以及解理角(两个相交解理面所夹的平面角)的大小,是鉴定矿物的特征之一。" }, { "instruction": "二氧化硫污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二氧化硫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二氧化硫为无色有刺激性气体,易溶于水,在催化剂(如大气颗粒物中的铁、锰等金属离子)的作用下,易氧化成三氧化硫,遇水可变成硫酸,对环境起酸化作用,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物之一。城市、工业区大气中的二氧化硫主要来源于含硫的矿物燃料或含硫金属矿的冶炼排放废气。二氧化硫对呼吸器官和眼睛黏膜有刺激作用,吸入高浓度二氧化硫可引起喉头水肿和支气管炎。长期接触低浓度二氧化硫,不仅引起呼吸道疾病增加,而且对肝、肾、心脏皆有损害。防治的主要措施是煤的气化、液化,集中供热以及进行燃料脱硫、排烟脱硫技术的应用等。" }, { "instruction": "土壤腐殖质类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土壤腐殖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类特殊的暗色、无定形、酸性的不均质高分子缩聚物。按其在不同溶剂中的表现,可分为几种不同类型的腐殖物质:①胡敏酸(或黑腐酸)。溶于碱,而不溶于酸和酒精溶剂;②富里酸。溶于碱和酸;③吉马多美朗酸(或棕腐酸)。溶于碱和酒精,而不溶于酸;④胡敏素。不溶于碱、酸和酒精溶剂。其中,主要是胡敏酸和富里酸。腐殖质主要由C、H、O、N、S等元素组成。其分子结构单元主要有芳香族化合物、碳水化合物、含氮化合物及含氧功能团,芳香族化合物为分子结构的核心。腐殖质因功能团的解离而带有电荷,具有阳离子吸收性能与缓冲性能。并能与若干金属离子形成络合物或螯合物。这些特性对土壤的形成和肥力水平都有重大影响。" }, { "instruction": "粉砂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细碎屑岩,其中粒径为0.025~0.0039毫米的粉砂的含量占50%以上,其余为砂、粘土或化学沉淀物。粉砂的成分以石英为主,其次为白云母和长石,岩屑少见,重矿物含量比砂岩多,可高达2%~3%。碎屑的磨圆度不好,常呈棱角状。胶结物以钙质、铁质为主。红层及煤系地层中经常遇到粉砂岩,黄土也是一种疏松或半固结的粉砂沉积物。" }, { "instruction": "河流污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未处理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田排水以及其他有害物质直接或间接进入河流,超过河流的自净能力,引起水质恶化和生物群落变化的现象。河流污染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污染程度随径流量变化。径流量大,污染轻;②污染物扩散快;③污染影响大。按污染物性质,可分为有机污染及重金属污染两种类型。按河水遭受污染的程度,可分为严重污染、重污染、中度污染、轻度污染及未污染等不同的等级。" }, { "instruction": "抚养比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社会负担系数 指社会劳动人口与被抚养人口的比例。计算公式: 社会负担系数=(被抚养人口÷劳动人口)×100% 老年负担系数:指社会劳动人口与老年人口的比例。计算公式: 老年负担系数=(老年人口÷劳动人口)×100% 少年负担系数:指社会劳动人口与少年儿童的比例。计算公式: 少年负担系数=(少年儿童人口÷劳动人口)×100%" }, { "instruction": "夷平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均夷面(graded surface)。地壳在长期稳定的条件下,各种外动力地质作用对地面进行剥蚀与堆积的过程中形成的一个近似平坦的地面。因此,这个风蚀夷平面统一的夷平面各个部分的成因和性质是很复杂的,既包括剥蚀面(如侵蚀面、山足剥蚀面、海蚀面、溶蚀面、风蚀面),也包括相关沉积面(堆积面)。各类剥蚀面、堆积面间的关系是逐渐过渡的,互相交错的。同一时期形成的多成因夷平面,组合在一起就成为一个广大的、自内陆向海倾斜的统一的夷平面。有人认为夷平面的概念,仅限于剥蚀面,不包括相关堆积面。夷平面是一个广大地区的构造长期稳定、地貌发育成熟的产物,因此标志着一个重要而巨大的地貌发育阶段。一个夷平面的形成需要很长的时间,世界上现有较典型的夷平面都是第四纪以前形成的。夷平面被抬升以后即成为残留在山坡或山顶的古夷平面(ancient planation surface);若地面下沉后常被掩埋于地下而成埋藏古夷平面(buried ancient planation surface)。山地夷平面是农牧业、城镇工厂和道路的主要利用地,有些矿产(如古砂矿,与风化壳有关的铝土矿、镍矿)也分布在夷平面上。图示沙漠地带一个受风蚀作用剥蚀夷平的背斜。" }, { "instruction": "中国土壤分类简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据1998年的中国土壤分类方案,按土纲、亚土纲、土类、亚类等方面进行划分的,见表。中国土壤分类简表土纲亚纲土类亚类铁铝土ferralsol湿热铁铝土砖红壤,赤红壤,红壤砖红壤,黄色砖红壤,赤红壤,黄色赤红壤,赤红壤性土,红壤,黄红壤,棕红壤,山原红壤,红壤性土湿暖铁铝土黄壤黄壤,漂洗黄壤,表潜黄壤,黄壤性土淋溶土alfisol,eluvial soil湿暖淋溶土黄棕壤,黄褐土黄棕壤,暗黄棕壤,黄棕壤性土,黄褐土,粘盘黄褐土,白浆化黄褐土,黄褐土性土湿暖温淋溶土棕壤棕壤,白浆化棕壤,潮棕壤,棕壤性土湿温淋溶土暗棕壤,白浆土暗棕壤,灰化暗棕壤,白浆化暗棕壤,草甸暗棕壤,潜育暗棕壤,暗棕壤性土;白浆土;草甸白浆土;潜育白浆土湿寒温淋溶土棕色针叶林土,漂灰土,灰化土棕色针叶林土,灰化棕色针叶林土,白浆化棕色针叶林土,表潜棕色针叶林土,漂灰土,暗漂灰土,灰化土半淋溶土semialfisol半湿热半淋溶土燥红土〖〗燥红土,淋溶燥红土,褐红土半湿暖湿半淋溶土褐土褐土,石灰性褐土,淋溶褐土,潮褐土,土,燥褐土,褐土性土半湿温半淋溶土灰褐土,黑土,灰色森林土灰褐土,暗灰褐土,淋溶灰褐土,石灰性灰褐土,灰褐土性土,黑土,草甸黑土,白浆化黑土,表潜黑土,灰色森林土,暗灰色森林土钙层土calsimorphic soil半湿温钙层土黑钙土〖〗黑钙土,淋溶黑钙土,石灰性黑钙土,淡黑钙土,草甸黑钙土,盐化黑钙土,碱化黑钙土半干温钙层土栗钙土暗栗钙土,栗钙土,淡栗钙土,草甸栗钙土,盐化栗钙土,碱化栗钙土,栗钙土性土半干暖温钙层土栗褐土,黑垆土栗褐土,淡栗褐土,潮栗褐土,黑垆土,粘化黑垆土,潮黑垆土,黑麻土干旱土aridisol干温干旱土棕钙土,灰钙土灰钙土,淡灰钙土,草甸灰钙土,盐化灰钙土漠土dcsert soil,yernosol干温漠土灰漠土,灰棕漠土〖〗灰漠土,钙质灰漠土,草甸灰漠土,盐化灰漠土,碱化灰漠土,灌耕灰漠土,灰棕漠土,草甸灰棕漠土,石膏灰棕漠土,石膏盐盘灰棕漠土,灌耕灰棕漠土干暖温漠土棕漠土棕漠土,草甸棕漠土,盐化棕漠土,碱棕漠土,石膏棕漠土,石膏盐盘棕漠土,灌耕棕漠土初育土amorphic soil土质初育土黄绵土,红粘土,新积土,龟裂土,风沙土,粗骨土黄绵土,红粘土,积钙红粘土,复盐基红粘土,新积土,冲积土,珊瑚砂土,龟裂土,荒漠风沙土,草原风沙土,草甸风沙土,滨海风沙土,酸性粗骨土,中性粗骨土,钙质粗骨土,硅质岩粗骨土石质初育土石灰(岩)土,火山灰土,紫色土,磷质石灰土,石质土红色石灰土,黑色石灰土,棕色石灰土,黄色石灰土,火山灰土,蝉火山灰土,基性岩火山灰土,酸性紫色土,中性紫色土,石灰性紫色土,磷质石灰土,硬盘磷质石灰土,盐渍磷质石灰土,酸性石质土,中性石质土,钙质石质土,含盐石质土半水成土semihydromorphic soil暗半水成土草甸土草甸土,石灰性草甸土,白浆化草甸土,潜育草甸土,盐花草甸土,碱化草甸土淡半水成土潮土,砂礓黑土,林灌草甸土,山地草甸土潮土,灰潮土,脱潮土,湿潮土,盐化潮土,碱化潮土,灌淤潮土,砂姜黑土,石灰性砂姜黑土,盐化砂姜黑土,碱化砂姜黑土,黑粘土,林灌草甸土,盐化林灌草甸土,碱化林灌草甸土,山地草甸土,山地草原草甸土,山地灌丛草甸土水成土hydromorphic soil矿质水成土沼泽土沼泽土,腐泥沼泽土,泥炭沼泽土,草甸沼泽土,盐化沼泽土,碱化沼泽土有机水成土泥炭土低位泥炭土,中位泥炭土,高位泥炭土盐碱土alkalisaline soil盐土草甸盐土,滨海盐土,酸性硫酸盐土,漠境盐土,寒原盐土草甸盐土,结壳盐土,沼泽盐土,碱化盐土,滨海盐土,滨海沼泽盐土,滨海潮滩盐土,酸性硫酸盐土,含盐酸性硫酸盐土,漠境盐土,干旱盐土,残余盐土,寒原盐土,寒原草甸盐土,寒原硼酸盐土,寒原碱化盐土碱土碱土草甸碱土,草原碱土,龟裂碱土,盐化碱土,荒漠碱土人为土anthropic soil人为水成土水稻土潴育水稻土,淹育水稻土,渗育水稻土,潜育水稻土,脱潜水稻土,漂洗水稻土,盐渍水稻土,碱酸水稻土灌耕土灌淤土,灌漠土灌淤土,潮灌淤土,表锈灌淤土,盐化灌淤土,灌漠土,灰灌漠土,潮灌漠土,盐化灌漠土高山土*highmountain soil半湿寒高山土草毡土(高山草甸土)草毡土(高山草甸土),薄草毡土(高山草原草甸土),棕草毡土(高山灌丛草甸土),湿草毡土(高山湿草甸土)黑毡土(亚高山草甸土)黑毡土(亚高山草甸土),薄黑毡土(亚高山草原草甸土),棕黑毡土(亚高山灌丛草甸土),湿黑毡土(亚高山湿草甸土)寒钙土(高山草原土)寒钙土(高山草原土),暗寒钙土(高山草甸草原土),淡寒钙土(高山荒漠草原土),盐化寒钙土(高山盐渍草原土)冷钙土(亚高山草原土)冷钙土(亚高山草原土),暗冷钙土(亚高山草甸草原土),淡冷钙土(亚高山荒漠草原土),盐化冷钙土(亚高山盐渍高原土)冷棕钙土(山地灌丛草原土)冷棕钙土(山地灌丛草原土);淋淀冷棕钙土(山土淋溶灌丛草原土)干寒高山土寒漠土(高山漠土)寒漠土(高山漠土)冷漠土(亚高山漠土)冷漠土(亚高山漠土)寒冻高山土寒冻土(高山寒漠土)寒冻土(高山寒漠土)\\n*括号内为过去曾用的名称。" }, { "instruction": "计曲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加粗等离线,地图上一般用较粗的实线表示。地图上一般不会给每一条等高线标注高程,但计曲线上则需注记高程,并据此推算其他等高线的高程。顾名思义,计曲线是为方便高程计数用的,由于人们计数时通常习惯以5作为差数进行。因此,地图上通常每5条(隔4条)加粗一条基本等高线作为计曲线。当等高距为2.5m时,为了使计曲线保持整数,则每隔三条(高差为4个等高距)基本等高线一条,这时高程为0m、l0m、20m、30m……的等高线应加粗为计曲线。" }, { "instruction": "土壤氧化铁矿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土壤中的氧化铁,可以存在于粘粒和非粘粒部分,它们可来自母质,但主要是成土过程的产物,形成的矿物称氧化铁矿物。它的形态和性质,土壤中常见的氧化铁矿物及其存在环境名称化学式颜色存在环境赤铁矿aFe2O3红热带与亚热带高度风化以及干燥、高Eh的土壤中最多针铁矿aFeO(OH)aFe2O3?H2O黄〖〗温带、热带、亚热带地区的湿润且Eh较高的土中多见于A层下部,土壤中铁结核、锈纹锈斑等新生体中较多纤铁矿γFeO(OH)γFe2O3?H2O〖〗棕橙排水不良且富含有机质的土中,水稻土的棕色锈斑中,以温带非石灰性水稻土里多见磁赤铁矿γFe2O3Fe2+nO3+nn=0.14~0.43暗红棕有适量有机质存在表土中多见,形成环境与赤铁矿相似,在磁性铁锰结核中较多磁铁矿Fe3O4棕黑多为母质成分残遗,有时与磁赤铁矿共生氢氧化铁或水铁矿Fe(OH)3或Fe5HO8?H2O红棕寒温气候和富有机质的土壤或热带雨林气候下土壤的A层蓝铁矿Fe3(PO4)2?8H2O青蓝沼泽土或强还原性的积水土壤中多见菱铁矿FeCO3浅灰棕积水低Eh的土中黄铁矿FeS黑积水与低Eh的土中,并有含硫物存在褐铁矿①2Fe2O3?H2O黄褐多水但Eh并不过低处或为母质残遗①Rooksby(1961)等的研究认为,X射线衍射图谱上证明:褐铁矿为含水稍多的针铁矿,有时还含有纤铁矿,呈混合物态存在。常是成土过程和成土环境的反映。由于氧化铁在土壤中分布普遍,其表现形态随环境改变比较敏感,同时又易于在颜色变化上被识别,所以氧化铁矿物的鉴定在土壤发生学上有重要意义。土壤中常见的氧化铁矿物及其存在环境如表所示,表中以前三者为多见,其余都只在特殊情况下方会含量稍高,但对土壤鉴定仍有重要意义。氧化铁矿物的形成与转化,受温度和土壤Eh值的影响最大,此外有机质也有影响,这些因素在不同土壤类型与一定的土层中都不相同,因而能反映出成土环境。" }, { "instruction": "季风气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季风盛行地区形成的气候特征。东亚和南亚是典型的季风气候区。东亚地区,冬季盛行源自大陆冷高压的干冷冬季风、夏季盛行源自副热带海洋湿热的夏季风,春秋为过渡季节,一年中冷暖干湿四季分明,雨、热同季,成为同纬度冬季最冷、最干,夏季最热、降水最多的地区,属典型的海陆季风型。南亚盛行.热带季风,主要属行星风带季风型,一年中温度变化不大,但冬半年千旱、夏半年为湿润雨季的气候特点非常明显。季风具有明显的不稳定性,年际变化大,以及季风时期的活跃、爆发、中断等非周期变化明显,因此多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也是季风气候的特点之一。" }, { "instruction": "推拉理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人口迁移的推力拉力理论认为,迁移行为发生的原因是迁出地和迁入地的推力(或称排斥力)和拉力(或称吸引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一理论起源于莱文斯坦的“人口迁移法则”,后经勃拉和米歇尔的发展,最终由埃弗雷特·李于20世纪60年代使其完善。这一理论可以分成四个方面:①影响迁移的因素;②迁移量;③迁移流向;④迁移者的特征。主要内容是: 影响迁移的因素主要包括迁出地因素,迁入地因素、中间阻碍和个人因素。 迁移量随着该地区范围内各地之间的差异程度而异,地区之间的差异程度越大则迁移流就越大;同时也因迁移人群之间的差异而不同,如迁入地与迁出地人群间的同质性高,则迁移量少;也与克服中间障碍的难易有关,自然障碍和政治的限制,都会抑制地区之间的人口迁移;另外,迁移流量随经济情况的变动而变动;并且迁移量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大。 迁移流向。人口迁移具有特定流向;每一个迁移流向都伴有一个相反方向的反迁移流;当原居住地表现为排斥力时,流向效率(主迁移流与反迁移流之比)较高;当原居住地与迁入地的情况类似时,则流向效率较低;当中间障碍较大时,则流向效率较高。 迁移者的特征主要由迁移选择性决定,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 }, { "instruction": "total fertility rate\\r(TFR)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这是生育率分析中最常用的一个重要指标。在数值上,将分年龄组生育率从低龄到高龄,一般从15~49岁累计加总。总和生育率在数值上是当年分年龄妇女生育率之和,它的人口学含义是,如果同一批妇女按照当年的分年龄生育率度过整个育龄期,并且在整个育龄期内无一死亡(即都能活到育龄期结束),总和生育率的值就是该批妇女终身平均生育子女数。" }, { "instruction": "刃脊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刀刃状的山脊。由冰斗不断扩大,斗壁后退,相邻冰斗间的岭脊形成。位于冰川樯谷之间或相邻冰斗之间的山脊,经冰川侵蚀和长期冻裂风化,逐渐变成十分尖薄陡峭,峰顶参差不齐,形如锯齿,故又称锯形脊。" }, { "instruction": "云英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主要由花岗岩在高温气水热液影响下经交代蚀变作用所形成的一种变质岩石。一般为浅色,如灰白色、灰绿色、粉红色等,具中粗粒鳞片粒状变晶结构和块状构造。矿物成分主要为石英、云母(白云母、锂云母、铁锂云母)、黄玉、电气石和萤石,其次为绿柱石、石榴子石、金红石等。常见的金属矿物有锡石、黑钨矿、辉钼矿、辉铋矿、毒砂、黄铁矿及其他金属硫化物。主要矿物含量变化较大,一般以石英和云母为主,但有时可以黄玉、电气石或萤石为主。因此,根据主要矿物的相对含量可分为:白云母石英云英岩、石英萤石云英岩等。云英岩一般分布在中等深度花岗岩侵入体边部及接触带附近的围岩中,常存在于侵入体的穹窿形顶部或岩枝部分。云英岩与钨、锡、钼、铋、砷、铍、铌、钽及多金属硫化物矿床有密切关系。我国云英岩以南岭地区最为著名。" }, { "instruction": "模铸化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古代生物遗体留于围岩或在其中空部分填充物表面上的印模(外模、内模)以及生物遗体溶蚀后所留空隙的泥沙充填物(如铸型)等保存而成的化石。模铸化石是一种常见的化石保存类型,对于研究不具硬体的古生物及壳易溶蚀的生物内部构造等都很重要。常见的模铸化石有印痕、外模、内模、铸型、内核、复型等。" }, { "instruction": "Shelford耐性定律 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美国生态学家V.E.Shelford (1913)认为,限制植物生存和繁殖的不仅是处于最低量的生态因子,光、温、水、营养等生存必需条件过高也可以起到限制作用。即每株或每种植物对影响它的每一项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为耐性范围,这种生态因子量对生物的生存既有上限又有下限的情况,叫Shelford耐性定律。" }, { "instruction": "粒序层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粒序层理称粒级层理。韵律层理的一种类型。它的特点是在每一个沉积单元中都表现出颗粒大小的逐渐变化,通常是从沉积单元的底部到顶部,颗粒由粗逐渐变细,这种粒序性称之为正粒序。如果自底到顶表现为由细粒过渡为粗粒,则称为逆粒序。" }, { "instruction": "胶结类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胶结物、基质与碎屑颗粒之间的接触关系。可分为三种主要类型:①接触胶结;②孔隙胶结;③基底胶结。按胶结物(或有时是基质)的结构及生长方式,可以分为:带状胶结、嵌晶胶结、再生生长胶结等。" }, { "instruction": "莒县郯城地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1668年7月25日晚8时山东省莒县郯城发生地震。震中位置35.3°N,118.6°E。震级8.5级,震中烈度Ⅻ。灾情:重灾区20余县,轻灾区100余县。此震未见人员伤亡总体数字,但极震区三县重灾区:莒县死亡2万余人,郯城死亡8700余人,临沂死亡7000余人,3县共死亡3万余人。其他县区死伤不详。地震位于沂沭深大断裂带上,震中区是断裂带由北向南收敛并拢地段,有利于应力集中;大地震位于沂沭带内活动最强烈的地段,又有规模较大的北西向与近东西向构造带与之交会,是发震断层闭锁、应变能高度积累的构造部位。" }, { "instruction": "亨利定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一定温度下,气体溶解于液态溶剂形成稀溶液,若气体的分压力(p)不大,且气体在溶液中不与溶剂起作用,则被溶解气体的数量(c)与其分压成正比的定律。即p=Hc,式中H称为亨利常数,其值高,表示该物质在环境中易于进入大气;反之,表示易于进入水体。由英国化学家亨利(William Henry,1775~1836)于1803年提出。" }, { "instruction": "局地环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因下垫面受热不匀而驱动的大气局地环流。强度一般不大,仅当大范围背景环流较弱时,才显露出来。局地环流是地表面受热不均而发展的直接热力环流,通常都有明显的日变化或日夜相反的环流 特征,水平温度差异越大,环流发展越旺盛。常见的局地环流有因山谷中受热坡面和同高度谷中自由大气间温差驱动的山谷风;滨海地区海陆受热差异驱动的海陆风;城乡间产生的热岛环流;冰川表面的冰川风,坡地上的下降风等。局地环流形成后可以调剂局地温差,有时也可能成为大气污染物的输送通道。" }, { "instruction": "北票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兽脚亚目镰刀龙类(Therizinosaurs)的一属。属名取自化石产地Beipiao(北票)、saurus(龙)。化石产自辽宁北票四合屯晚侏罗世或早白垩世义县组下部,身体全长估计约2.2米,头大;牙齿齿冠较矮且显球形,下颌牙齿超过37枚,牙齿边缘小锯齿较大;叉骨弓形,无锁下突;前肢手部较长,长于股骨10%;肠骨前突较浅,胫骨长于股骨;足为三趾型且第Ⅰ骨近端薄片状,第Ⅲ及Ⅳ骨近端侧扁。比较特殊的是,北票龙的尾椎有7枚已不同程度的愈合形成类似尾综骨的构造,这种构造可能与鸟类的尾综骨具有非同源关系。北票龙身体上发育着结构简单、毛发状的原始羽毛或皮肤衍生物,中空,多数约50毫米长,大多平行排列。北票龙是已发现类似尾综骨结构最原始的非鸟兽脚类恐龙,但由于其无发达的尾羽,表明尾综骨最初的作用也许与尾羽无关。" }, { "instruction": "原生矿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未改变化学组成的原始成岩矿物。主要有石英、长石、云母、角闪石、辉石等抗风化能力较强的矿物。原生矿物是土壤矿物质当中颗粒比较粗的部分,粒径为1~0. 01mm的砂粒和粉砂粒几乎都是原生矿物。由于原生矿物颗粒较粗,比表面积小,所以它们给土壤带来疏松通透的物理性质。土壤原生矿物也是土壤中各种化学元素的最初来源。因此,土壤原生矿物的种类和数量直接影响土壤的化学组成。" }, { "instruction": "土壤侵蚀分布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根据土壤侵蚀外营力、土壤类型、土壤侵蚀强度及特征、土壤侵蚀防治对策的相似性与差异性而编制的反映区域土壤侵蚀空间分异规律的专题地图。" }, { "instruction": "悬谷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以陡崖形式与主谷相汇的支谷。一般是在山谷冰川汇合时,因主冰川侵蚀力强,谷底深,而较小的支冰川的谷底较浅,故常形成悬谷。河流作用受构造、岩性影响,有时能形成悬谷,要注意区分。" }, { "instruction": "阳离子交换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土壤胶体上吸附的阳离子和土壤溶液中的阳离子进行交换的作用。土壤胶体大多带阴离子,它的外层吸附着阳离子,其中有些阳离子能够与土壤溶液中的阳离子交换。通过交换,大多数阳离子能被植物吸收利用。各种阳离子代换力的大小顺序是与它们对溶胶凝固力的大小一致,而且受质量作用定律支配,即离子浓度愈大,代换能力愈强。在每百克干土中所含全部阳离子总量称盐基代换量或称代换性阳离子总量,简称代换量。代换量高的土壤一般都是较为肥沃的土壤。" }, { "instruction": "标准大气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温度和密度垂直分布按需要设定的、力图描述实际大气的一种理想大气模式。实际大气温度和密度垂直分布非常复杂,难以用函数关系来表达,应空间飞行、遥感探测等领域的实际需要,各国都制定适合各种目的的标准大气,在50km以下它们的结构基本相同:①海平面重力加速度为9. 80665m/s2,温度为15℃,气压p0=1013. 25hPa,密度为1.225kg/m3;②对流层高11km,其气温垂直递减率为0. 65℃/l00m,类似多元大气;③11~20km为等温平流层;④20~32km的气温垂直递减率为-0.1℃/l00m(负值表示随高度增加温度增高);因此0~11km的压(p)高(z)公式为:z=44300(1-p/p0)0.19,11~22km的压高公式为z=14600logp1/p,p1是11km处的气压。我国于1980年5月1日起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大气》(30公里以下部分)。" }, { "instruction": "条纹长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条纹长石不是一种单独的矿物,而是钠长石(有时可为奥长石)嵌生于钾长石(一般为微斜长石或正长石)中所构成的两相混合体。它是由一系列呈条带状或透镜状、树枝状的钠长石嵌晶大致平行地嵌生于钾长石晶体中而成,同一钾长石晶体中的各钠长石嵌晶均具有相互平行一致的结晶取向。条纹长石通常按嵌晶的大小分为:纹长石,嵌晶肉眼可见;微纹长石,嵌晶肉眼不能见到,但在显微镜下清晰可见;隐纹长石,嵌晶在显微镜下只隐约可见。此外,根据主晶钾长石种类的不同,还有正长纹长石(主晶为正长石)和微斜纹长石(主晶为微斜长石)等名称。如果主晶是钠长石,而钾长石呈嵌晶生于其中的,则称为反条纹长石(antiperthite)。条纹长石和反条纹长石都可以是K〔AlSi3O8〕与Na〔Al3Si8〕在高温下形成的类质同象混晶在低温下发生分离的产物,也可以由钾长石经受钠长石化而成。常见于花岗岩、正长岩及伟晶岩中。" }, { "instruction": "海西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华力西运动(Variscan orogeny)。泛指晚古生代发生于欧洲的造山运动,其时限自泥盆纪初期至二叠纪末。有人认为这一运动始于晚泥盆世,延续整个石炭纪。还有人认为这一晚古生代造山期包括整个石炭纪和二叠纪。德国地质学家史蒂勒(Wilhelm Hans Stille)1924年将此造山期划分为五个构造作用幕:布雷顿幕(Bretonian),晚泥盆世至泥盆纪末;苏台德幕(Sudetic),早、晚石炭世之间;阿斯图里幕(Asturian),石炭纪晚期,威斯特伐利亚期(Westphalian)和斯蒂芬期(Stephanian)之间;萨尔幕(Saalic)早、晚二叠世之间和普法尔茨幕(Pfalzian,Palatinian),二叠纪末。关于‘Hercynian’和‘Variscan’二术语的用法,在欧洲分为两派:德国地质学家用‘Hercynian’描述欧洲北西走向褶皱带,而没有赋予‘Hercynian’以时间概念,在讲时间时用‘Variscan’;法国和瑞士的地质学家则把‘Hercynian’用于表示时间,因此说到阿尔卑斯山北部结晶岩块的时代时用‘Hercynian’,而不用‘Variscan’。" }, { "instruction": "旧石器时代文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旧石器时代包括着人类发手斧展的三个阶段(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在此期间,人类创造和发展了人类社会的最初的文化。由于这些文化以石器等易保存的遗物为代表,因此,旧石器时代人类文化遗存远比人类化石丰富。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分布广泛,新地点还在不断增多。最早的旧石器文化以山西芮城西侯度和云南元谋为代表。旧石器时代早期稍晚的文化遗存有蓝田猿人文化、北京猿人文化、贵州黔西观音洞文化、山西河文化、湖北大冶石龙头文化等,此外河南三门峡、山西垣曲等地也发现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存。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有丁村、周口店第十五、第三和第四地点、贵州桐梓、辽宁喀左旗鸽子洞以及山西阳高许家窑等。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以宁夏灵武水洞沟、内蒙古乌审旗大沟湾、山西朔县峙峪、旧石器时代文化分期表地质时代考古时代人类发展阶段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欧洲旧石器时代文化第四纪全新世现代现代人新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更新世晚期后阶段前阶段中期早期旧石器时代晚期 晚期智人河南安阳小南海文化(12710±215)河北阳原虎头梁文化、内蒙古萨拉乌苏文化、宁夏灵武水洞沟文化北京周口店山顶洞文化(18340±410)山西朔县峙峪文化(28135±1330)台湾台南左镇庄文化马格德林梭鲁特中期早期智人、尼人山西阳高许家窑文化山西襄汾丁村文化周口店十五地点文化辽宁喀左旗鸽子洞文化莫斯特初期〖〗后阶段前阶段直立人阶段晚期湖北大冶石龙头文化北京周口店文化贵州黔西观音洞(60万)蓝田陈家窝猿人文化(78万~85万年)猿人文化(78万~85万)(100万)〖〗克拉克当阿舍利早期山西芮城河文化河北阳原东谷坨文化(100万)陕西蓝田公王岭文化(100万~115万)元谋猿人文化(170万)山西芮城西侯度文化(180万)安徽繁昌人字洞文化(200万年)阿布维里奥杜威河南安阳小南海、四川汉源富林镇、北京周口店山顶洞、河北阳原虎头梁、台湾台南左镇庄等为代表。确定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年代的方法,绝对年龄主要靠放射性同位素法,相对年代除依靠石器的打制技术传统等以外,主要是根据同时发现的古生物(古脊椎动物,尤其是哺乳动物以及软体动物、孢子花粉等)材料进行综合分析对比而确定,同时发现的人类化石亦可供参考。由于旧石器时代与地质时代的整个更新世一致,因此,地质工作者发现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的机会较多。中国旧石器时代的石器打制技术,由于石器原料质地的不同,而与欧洲发现的技术传统有较大差异。经过长期工作后,中国旧石器时代不同时期的打制技术的发展源流和继承关系及不同时期内不同地区间石器工具的演化规律等已粗具轮廓。" }, { "instruction": "哈迪-温伯格定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英国数学家哈迪(G.H.Hardy)和德国医生温伯格(W.Weinberg)在1908年提出,该定律认为种群中基因和基因型频率在没有选择、突变、遗传漂变和选型交配的情况下保持不变。" }, { "instruction": "钙铀云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Ca[UO2]2[PO4]2*10~12 H2O,含U 46%~52%。四方晶系。晶体呈细小的薄板状;通常成鳞片状或被膜状集合体。柠檬黄、绿黄或灰黄色。玻璃光泽,解理面呈珍珠光泽。硬度2~2.5。解理平行底面{001}极完全。密度3.05~3.19克/厘米3。具强放射性。在紫外光照射下发强浅黄绿色荧光。产于原生铀矿床的氧化带,系原生铀矿物的次生变化产物。由于其颜色鲜艳夺目,成为原生铀矿床的重要找矿标志。" }, { "instruction": "晶体习性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晶癖。指一个晶体外表的一般形态特征。根据晶体在空间三维方向上发育程度的不同,可将结晶习性分为3种基本类型:①一向延伸:晶体沿一个方向延伸,呈柱状、针状、纤维状等,如绿柱石、电气石和角闪石等矿物常具此习性。②二向延展:晶体沿平面延展,呈板状、片状、鳞片状等,如黑钨矿、云母和石墨等常具此习性。③三向等长:晶体在三维方向上大致均匀发育,呈等轴状、粒状等,如黄铁矿、石榴子石、橄榄石等常具此习性。结晶习性主要决定于晶体的内部结构,同时与晶体形成时的外界条件(如温度、压力、浓度、黏度及杂质等)也密切相关。" }, { "instruction": "莫霍界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球内部地震波波速突变的界面。是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于1909年研究发现的。一般位于地表以下5~60km处。地表以下,平均33km处的一级不连续界面,此处纵波、横波波速都突然发生转折,其上为地壳,其下为地幔,这个一级不连续面简称莫霍面或莫氏面。" }, { "instruction": "风蚀壁龛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石窝。风沙对岩壁表面进行磨风蚀壁龛(青海柴达木)蚀或吹蚀形成的形状各异的小凹坑,使岩石表面呈蜂窝状的外貌。在干旱区的花岗岩、砂岩分布地区最为发育。" }, { "instruction": "人口属性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人口具有生物属性,也称自然属性,表现为人类个体的出生、成长、繁殖、衰老和死亡的生命历程,并以此为基础构成了人类自身的繁衍和世代更替。人口还具有社会属性,它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各种人口过程、人口结构、人口变迁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进行的,物质资料的发展水平决定着人口的生存和发展;第二,各种人口过程、人口结构、人口变迁都是在一定文化中进行的,表现为社会成员的生活方式,包括语言、习俗、知识、信仰和全部人文环境影响人口的生物属性;第三,各种人口过程、人口结构、人口变迁都是在一定的政治制度下进行的,表现为维持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的规范和控制力量影响和制约人口的生物属性。" }, { "instruction": "积极老龄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积极老龄化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提出的,在2002年第二届世界老龄大会上被采用。它表达一个比健康老龄化内涵更为广泛的概念。它是指,人到老年时,为了提高生活质量,使健康、参与和保障的机会尽可能发挥最大效益的过程。积极老龄化对个人和群体两者都适用。它容许人们在一生中能够发挥自己在物质、社会和精神方面的潜力,按照自己的需要、愿望和能力参与社会,在需要帮助时,能获得充分的保护、安全和照料。 “积极’’强调的是继续参与社会、经济、文化、精神和公益事务,而不仅仅是体力活动的能力或参加劳动队伍。从工作中退下来的老年人和那些患病或有残疾的人,能够仍然是他们家属、亲友、社区和国家的积极贡献者。积极老龄化的目的在于使所有进入老年的人,包括那些虚弱、残疾和需要照料的人,都能提高健康的预期寿命和生活质量。" }, { "instruction": "大气湿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表示湿空气中水汽含量的气象要素。表示湿度的参数很多,最基本的是水汽混合比和比湿。混合比是一定体积中的水汽质量和干空气质量之比,比湿是水汽质量和湿空气质量之比(克/克或克/千克)。还有一些导出参数,如表示大气中水汽分压强的水汽压;表示单位体积湿空气中所含水汽质量的水汽密度(克/立方米),也称绝对湿度;湿空气定压降温直到饱和时的温度称露点温度,简称露点。还有一些仅表示湿空气接近饱和状态程度的相对参数,如相对湿度(%),是比湿(混合比)与饱和比湿(饱和混合比)之比;以及温度露点差等。气象观测中通常用百叶箱中的干、湿球温度表测量并计算得到各湿度参数,也可用毛发湿度表直接测量相对湿度。不同的参数在各热力过程中保守性不同,可分别用于不同的场合,如在绝热变化过程中只要不出现蒸发或凝结,比湿就不变,但混合比就不保守。" }, { "instruction": "土壤团聚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叫土团。土壤颗粒(包括土壤微团聚体)经凝聚胶结作用后形成的个体。其直径一般在0. 25~10mm范围以内。按其对抵抗水分散力的大小,可分成水稳性团聚体和非水稳性团聚体。水稳性团聚体构成的主体,雨后爽水性较好,有利于抗旱、保墒,不易产生地表径流;非水稳性团聚体构成的土体,雨后被分散的细小土粒堵塞土壤孔隙,不利渗水、保水,地面径流大,易引起水蚀。但在干旱地区,通过合宜的耕作所形成的非水稳性团聚体,在一定时间内也能起抗旱保墒作用。" }, { "instruction": "纯橄榄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超镁铁质深成岩的一种。矿物成分几乎全由橄榄石(90%~100%)组成,可有0~10%的辉石,还可有少量铬铁矿、磁铁矿、钛铁矿、磁黄铁矿、自然铂等。岩石呈深绿、褐绿色。全自形或全他形粒状结构,致密块状构造。蚀变后成为具油脂光泽的致密蛇纹岩。常与橄榄岩、辉石岩、辉长岩等形成杂岩体。因在新西兰之邓尼山初次发现,故又音译为邓尼岩(dunite)。较新鲜的纯橄榄岩多为地幔岩包体。" }, { "instruction": "银道坐标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恒星天文学中应用的一种天球坐标系。经过太阳且与银盘的对称平面相平行的平面称为银道面,它与天球相交而成的大圆称为银道。银道面是银道坐标系的基本平面。银道的几何极称为银极,与北天极邻近的银极称北银极。经过银极的任何大圆称为银经圈;与银道平行的小圆称为银纬圈。取银河系的中心方向在天球上的投影为银道坐标系的主点。从银河系中的方向起沿银道逆时针方向量到天球上一点的银经圈与银道交点的弧长为经向坐标,称为银经。银经从0°到360°计量。从银道起沿过该点的银经圈量度到该点的大圆弧长为纬向坐标,称为银纬。银纬从0°到±90°计量,银道以北为正,银道以南为负。其中,银道与赤道的交角为62°,称为银赤交角。1958年以前国际上采用的银道坐标系其主点为银道对天赤道的升交点。这样规定的坐标系称为旧银道坐标系。" }, { "instruction": "历史地理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理学的分支学科之一。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的动态结构与变迁规律,及其同人类活动间的关系和与此相关的历史人文景观的地理分布、演变和发展规律。其研究时间上限可从新石器时代起始,但主要是从人类有文字记载时期开始;下限则可至近代(中国可至1949年前)。按其研究对象,又可分历史自然地理学、历史人文地理学、历史区域地理学和历史地图学四大分科。历史地理学很早就已成为人文地理学学科体系中一门独立分支学科,其研究目的在于古为今用,通过探索历史时期自然环境与人文活动间相互关系的分布、演变规律与发展趋势,为当前社会经济、政治活动服务。国外如英、美、日、前苏联等国家都十分重视历史地理学研究,并颇有建树和贡献。中国是历史地理学发展甚早、资料极为丰富的国家。 1949年后其研究范围从传统的沿革地理扩展到历史地理学各个领域,其研究方法在继承传统的历史文献分析基础上,加强了野外实地考察和验证,并已开始应用孢粉分析、沉积分析、C14测定年代,航空、航天像片判读等新的科学手段,注重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服务,如对历史时期气候变迁规律、植被变迁过程、海岸变迁趋向、沙漠、河流等变迁规律研究,为今天中长期天气预报及灾害性天气预报,农、林、牧合理布局,港口建设与潮滩围垦,指导洽水、治沙等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 { "instruction": "地缘政治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西方政治地理学中创立较早、影响最大、最为重要的学科之一。它依据各种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和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势及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乃是地理和政治的结合体,故又称地理政治学。在其分析和预测中,把地理位置、国土面积、人口、民族、资源、经济实力、战略军备等地理要素看作是影响乃至决定国家对外政治决策的一个基本因素,主要研究各国对外政治战略(包括国防和外交战略)决策与地埋环境的相互关系,因而亦为一种战略地理学。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它曾流行于中欧,并传遍全球。法国K.豪斯霍弗把它同希特勒的第三帝国联在一起,为纳粹德国领土扩张和对外侵略辩护,故而遭到普遍谴责,第二次大战后一度销声匿迹。20世纪70年代以来,受当代世界地缘政治现实影响,由资源、能源、人口、生态等全球性问题引发的人类生存空间问题愈加突显,加上有关国家政府决策与学术研究的迫切需要,其受重视程度有增无减,并有进一步扩展趋势。" }, { "instruction": "温带气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泛指中纬度地带的气候。本地带长年受西风带控制,冬半年更为强盛,盛行极锋、锋面气旋。因陆地与西风带相对位置的差异,温带的大陆西部长年为西风带的迎风海岸,仝年温和,雨量分配均匀,冬雨略多,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受强盛北大西洋暖流影响的西北欧一带最为典型。同为温带的大陆东岸冬季盛行西风,来自高纬大陆的冷高压势力强盛,寒冷少雨,夏季受来自低纬的暖湿气流调剂,为高温雨季,形成温带湿润(北美)或温带季风(华北、东北一带)气候。难以直接受海洋气流调剂的内陆地区,夏热冬冷,雨量偏少,形成干旱的大陆性气候特征(新疆、甘肃等)。" }, { "instruction": "蛇纹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蛇纹石族矿物的总称。成分均为Mg6〔Si4O10〕(OH)8,是一种层状结构硅酸盐矿物。它的结构层是由一层硅氧四面体层与一层氢氧镁石八面体层结合而成的双层。结构层平坦如板者称利蛇纹石(lizardite);结构层卷曲成管状者称纤蛇纹石(chrysotile);结构层呈波状起伏如叶片者称叶蛇纹石(antigorite)。利蛇纹石为单斜晶系;纤蛇纹石为斜方或单斜晶系;叶蛇纹石为单斜晶系。隐晶质的利蛇纹石或纤蛇纹石或二者的混合物称胶蛇纹石。集合体通常呈致密块状、细条片状、叶片状或纤维状;呈纤维状集合体的纤蛇纹石称蛇纹石石棉或温石棉。颜色灰白、浅绿、深绿或黄绿色。蜡状光泽,石棉具丝绢光泽。解理平行{001}完全。块状者具贝壳状或参差状断口。硬度2.5~3.5。密度2.5~2.62克/厘米3。蛇纹石是超基性岩中的橄榄石、辉石受热液蚀变作用而成的产物;此外,白云石受热液作用也可形成蛇纹石。是制造钙镁磷肥的原料和耐火材料;质地细密,呈不同色调绿色的,称蛇纹石玉,是工艺雕刻品的玉石材料,其代表即中国辽宁岫岩所产的岫玉。" }, { "instruction": "鲕状灰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鲕粒灰岩。一种以鲕粒为主要组分的石灰岩。按鲕粒之间的填隙物成分可分为亮晶鲕灰岩和泥晶鲕粒灰岩。按鲕粒内部的结构特征,可分为正常鲕灰岩、薄皮鲕灰岩、假鲕灰岩、变鲕灰岩、负鲕灰岩等。它是兼具化学和机械成因的石灰岩,形成于碳酸钙处于过饱和状态的海、湖波浪活动地带或潮汐通道水流活动地带。波浪和潮汐的作用引起水介质的搅动,每搅动一次,生物碎屑、球粒、内碎屑、陆源碎屑等便处于悬浮状态,同时促使二氧化碳从水体中逸出,过饱和的碳酸钙(文石针)围绕碎屑颗粒沉淀一圈包壳,这样周而复始的搅动,便形成具有一圈圈同心纹包壳的鲕粒。当鲕粒达到一定大小,其质量超过波浪、水流搅动的能量,便堆积在海底,不再被搅动,并为亮晶方解石胶结,形成亮晶鲕粒灰岩,若鲕粒被带到低能环境,则形成泥晶鲕粒灰岩。" }, { "instruction": "cataclasite,cataclastic rock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于原岩遭受较强裂破碎后所形成的一种动力变质岩石。主要由较小的岩石碎屑和矿物碎屑组成,有时可形成少量绢云母、绿泥石等新生矿物。岩石一般具碎裂结构或碎斑结构和块状构造。碎裂岩可根据原岩类型详细命名,如碎裂花岗岩、碎裂石英砂岩等。有人把具有碎斑结构的碎裂岩分为两种类型:①碎斑粒度较粗(2~0.5毫米),碎斑结构明显,称为碎斑岩(porphyroclasitic rock);②碎斑粒度较细(0.5~0.02毫米),碎斑结构不明显,称为碎粒岩(finegranulated catactasite)。" }, { "instruction": "小扰动法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线性化或简化微分方程的方法之一。中高纬度大气中上层盛行纬向气流,同时还叠加有南北扰动,形成各种大大小小的波动和涡旋运动,据此气象上常将各物理量表达为平均值(基本气流)加上扰动值,扰动的振幅比基本状态振幅至少小一个量级,带入非线性的动力学方程后,略去高阶扰动项(扰动乘积),动力学方程就可简化为平均运动方程和扰动变量的线性齐次小扰动方程。仅当扰动值增大到可以和平均值(基本气流)相同量级时,才产生较大的误差。小扰动法常用来求解或研究波动问题及运动的稳定性问题,与之相关的小扰动理论在动力学问题中被广泛应用。" }, { "instruction": "大气逆温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大气中温度具有上高下低结构的气层。温度随高度降低是对流层的主要特征之一,因此称局部气温随高度增加的现象为逆温,其厚度从几十米到上千米不等。逆温层是非常稳定的气层,湍流交换弱、辐射热量传输向下,成为大气层中物质、和各种物理量垂直交换的阻挡层,近地面的水汽、烟尘杂质等只能积聚在逆温层下方,易形成低水平能见度、晴天天不蓝的霾、雾天气,对城市环境影响很大。逆温层还有利于形成上千下湿的对流不稳定性气层。按成因可分为静风晴夜易出现、由辐射冷却形成的辐射逆温;在高压区因空气下沉增温形成的下沉逆温;暖平流过程中地面接触冷下垫面而形成的平流逆温;锋区暖空气在上、冷空气在下形成的锋面逆温;盆地冷空气池等特殊地形条件下出现的地形逆温等。其中辐射逆温白天容易消散,平流逆温范围广强度大,二者都是接地逆温。下沉逆温维持时间长,多不接地。" }, { "instruction": "海洋牧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利用天然饵料丰富的浅海、海湾、滩涂,或利用人工改造的海湾等海域养殖经济鱼、虾、贝或海藻等的大型养殖场。经常把人工培育出来的鱼、虾幼苗有计划地投放到自然海域内发育成长,当生长到一定规格时,再进行捕捞,其生产方式如同在草原上放牧牛羊,由陆地牧场引申而来,是当今世界海洋渔业生产的发展方向。目前采用电脑遥控手段管理海上牧场已较普遍,可以实现大面积管理,减轻人力和危险性操作,达到丰产的目的。利用海洋水域,在海上用人工方法栽培植物、繁殖生长,达到稳产、高产和优质之目的的农场称为海洋牧场。" }, { "instruction": "大气吸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太阳辐射及地、气辐射在大气传播过程中的吸收。因分子、原子结构的差异,大气吸收具有明显的选择性。太阳辐射中小于0. 2μm的紫外辐射大多在高层的臭氧层即被O2、O3及N2所吸收,约占太阳辐射能的2%左右,导致平流层上部温度出现极大值。太阳辐射的主要能量分布在可见光波段,大气吸收能力弱,透射率高。太阳红外辐射区以水气吸收最明显,吸收了约20%的太阳能,其次是CO2和O3等。对于长波辐射,液态云层为黑体吸收,气体中,H2O的吸收几乎覆盖整介红外波段,其次是CO2和CH4。结果,地面发射的红外辐射几乎全部为大气吸收,仅在8~12μm存在一个吸收能力较弱的波段,被称为大气窗或大气光谱窗,它正好与地面的主要辐射光谱带一致,通过这个窗口才能在卫星上直接接受来自地面的长波辐射信息。具有选择吸收能力的多是大气中的微量气体成分,它们对地-气系统热过程的作用比主要成分N2和O2大得多。" }, { "instruction": "影像地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以遥感影像为基础信息的地图。将遥感影像进行几何纠正、投影变换等处理,使其具有地图的数学特征。通过有针对性的影像处理使主要的地理要素,如地形地貌、水系、道路、居民地等清晰而直观。对于影像上不易识别的地物,为了强调它的重要性,也可以在影像上适当叠置一些地图符号、属性注记。由于影像地图具有实地写真性,因此它比线划地图更加形象、直观,易于阅读。" }, { "instruction": "十二气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中国北宋科学家沈括提出的一种历法。该历法实行阳历,不用闰月;不以月亮的朔望定月,而以节气定月。把一年分为12气,取消12月,有“两小相并”的年为365日,没有“两小相并”的年为366日,这和现今阳历是相同的。十二气历既可以和天文实际相吻合,又便利了农时的掌握和安排,是一种很有料学价值和实用意义的历法。但是,它遭到封建势力的诋毁,并未行用。" }, { "instruction": "早期智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远古智人、古人(Homo sapiense neanderthalensis)。即尼安德特人。人类进化第三阶段的代表性居群的通称,以发现于德国尼安德特谷地的化石为代表。过去曾将生存在晚更新世距今约10万~3.5万年的广泛分布于欧洲和亚洲的人类化石均称为尼安德特人。在中国还被称为古人或早期智人。在日本称为旧人。介于直立布罗肯山人人(晚期猿人)和克鲁马努人(晚期智人)之间。最早发现的尼安德特人化石是1848年出自直布罗陀的一颅骨,但当时未被重视。1856年在德国杜塞尔多夫附近的尼安德特河谷的一个山洞里发现的头骨和部分体骨引起了学者注意。后来发现了更多的类似尼安德特人的化石,尼安德特人的地位才最终被承认。除欧洲外,后来又在亚洲、非洲(布罗肯山人)和近东发现了与欧洲尼安德特人同时代的人类化石。尼安德特人在分类上最初由金氏于1864年定为人属的单独的一个种,即人属尼人种(Homo neanderthalesis)。现在,尼人已被定为人属尼人亚种(Homo sapiense neanderthalensis)。尼安德特人前额倾斜低欧洲早期智人化石概览名称化石产地地点国家地区发现年代化石状况〖〗地质年代或距今年代昂日人Engis比利时〖〗1830头骨体骨维尔姆晚期直布罗陀人Gibraltar直布罗陀1848,1926成年女性及幼童头骨3万~5万年尼安德特人Neanderthal德国1856头骨、肢骨4万~7万年瑙勒特人La Naulette比利时1886女性下颌维尔姆早期斯庇人Spy比利时1886二个成年男性骨架维尔姆早期巴诺拉人Banolas意大利1887下颌2万年克拉皮纳人Krapina克罗地亚1895~190514个个体,(9个成人5个幼童,200多牙齿)莫斯特人Le Moustier德国1908青年幼童骨架4.5万以下圣拉沙佩勒人La ChapelleauxSaints法国1908老年男人骨架6万年夏朗德河畔新堡人ChateouneufsurCharante法国1908幼童下颌头骨碎片成人体骨维尔姆早期费拉西人La Ferrassie法国1906~19107个个体,包括胎儿〖〗7万年基纳人La Quina法国1908~19216.5万年德拉泽人Pech de L′Aze法国1909幼童头骨维尔姆中期埃林斯多夫人Ehringsdorf德国1914~192520多岁女人头下颌,幼童下颌,头后骨骼12万~20万年奥哈巴波诺尔人Ohabepanor罗马尼亚1923趾骨维尔姆早期基克柯巴人KikKoba乌克兰1924成年肢骨,小儿体骨肢骨4万~7万年加诺西人Ganovce斯洛伐克1926~1955颅腔内膜7万年萨科帕斯托人Saccopastore意大利1929~1935成年男女头骨6万年苏巴约克人Subalyuk匈牙利1932头骨下颌体骨维尔姆早期施泰因海姆人Steinheim德国1933女性头盖骨20万年斯旺司孔人Swanscombe英国1935头2万年切舍克塔什人TesekTash乌兹别克1938幼童4万~7万年坎简诺人Quinzano法国1938头7万~15万年奇尔切奥山人Mante Circeo意大利1939~1950头(成田),下颌维尔姆早期丰德谢瓦人Fontechevade法国1947头骨碎片7万~15万年蒙莫兰人Montmaurin法国1949下颌7万~15万年屈尔河畔阿尔西人ArcySurCure法国1949~1951下颌14万年斯塔罗谢雅人Stalocelje乌克兰19522岁幼儿莫斯特晚期佩特拉罗那人Petralona希腊1960头骨20万~35万年陶塔维人Tautavel法国1964面骨、额骨,下颌20万年毕尔斯莱人Bilzingsleben德国1973头骨23万~35万年阿塔普尔卡人(西玛德洛韦索斯人)Atapuerca(Sima de los Huesos)西班牙1976下颌、头骨片,25个体旧石器时代中期圣瑟塞尔人Saint cesaire法国1979头骨3.5万年比阿奇人Biache St.Vaost法国头骨牙齿下颌17.5万年拉谢司人La Chaise法国头盖、面骨股骨干5万~12万年拉扎里特人Lazaret法国牙、顶骨(有病理损伤)里斯冰期平、眉嵴发达,枕骨较为圆隆。脑量平均1440毫升,略大于现代人的平均值,可能与其肌肉较为发达有关。尼人面部长而鼻部宽扁且明显向前突出(可能是对寒冷气候的适应)。眼眶圆而大,两眶间距相当大。牙齿位置非常靠前,以致在第三臼齿与下颌支之间出现一较宽的间隙。颧骨倾斜后转折,颊部后缩。肢骨粗壮,关节面大。尼人的大腿和前臂呈略弓形的弯曲,但其步态仍类似于现代人。成人平均身高约160厘米。过去认为尼安德特人弯腰、屈膝和用脚外缘着地的姿势是不准确的。大多数尼安德特人是穴居者,以狩猎为生,可能已经能用兽皮御寒。并已经能够埋葬死者和放置陪葬器物。尼人大多从燧石石核上打下石片后修理而制成尖状器、刮削器和石刀。其制成品称莫斯特石器,属旧石器时代中期。世界各地发现尼人的地点70余处,发现的化石代表200余个不同年龄及性别的个体,分布遍及欧、亚、非洲。根据已发现的这一阶段人类化石的体质特征大致可分为三类:①发现于南非、东南亚的类尼人,它们生存的年代一般早于欧洲的典型尼人,且表现出一些更原始的特征,如布罗肯山人、昂栋人等。20世纪90年代以来,其中不少已被置于海德堡人名下,被视作晚期猿人。②发现于欧洲维尔姆冰期的典型尼人,如圣拉沙佩勒人、费拉西人和尼安德特人等。其特征是在维尔姆冰期因被隔离在欧洲,为适应寒冷气候而形成的。③发现于近东及欧洲部分地区的斯旺斯孔人、施泰因海姆人、塔邦人、沙尼达尔人等,称为“”。他们的脑量略小于典型尼人,形态特征更接近于现代人。尽管其生存年代早于典型尼人,还被认为是现代人的祖先。这些化石被统称为远古智人或早期智人。至于典型尼人的消失,有人认为在当地进化为晚期智人;也有人认为他们被较进步的类型的新居民所取代。中国发现早期智人的化石点不多。而且多数地点化石数量不多,保存亦较差。头骨较完整者有大荔人和金牛山人,仅保存部分头盖者为马坝人。其余多为头骨残块和零星牙齿。" }, { "instruction": "气压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气压的空间分布。通常指水平气压场,并以海平面图上的等压线显示气压水平分布形势,不同高度等压面上的等位势高度线来描绘空间气压分布形势。气压分布形势中几种典型的气压系统为:高(低)压——中心为高(低)气压极值的闭合等压线组成的系统,也称反气旋(气旋);高压脊(低压槽)——某区域内相邻等压线曲率明显较大的脊(槽)形区域,曲率最大点的连线称为脊(槽)线,根据风向还可分为槽前、槽后,还把气压呈北高南低的低压槽称为倒槽;鞍形场——一对高压脊和一对低压槽相间形成的形如马鞍形的气压区。一般情况下,高压脊区盛行下沉气流,多晴朗天气,低压槽区多云雨天气。气压场与风场相互配合一致。" }, { "instruction": "农业区位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1 9世纪初,德国经济学家屠能( Johann Heinrich von Thünen,1783~1850)的著作《孤立国对农业和国民经济之关系》中创立了区位理论,它是在市场经济初级阶段的历史背景下建立的。理论假设平原是广阔肥沃的,运输工具仅限于马车,平原中央的唯一城市是农民出售农产品及购买工业品的市场,假设与外界无联系的“孤立国”。农业生产类型因距城市中心远近而异,呈有规律的同心圆状分布,并论证其不同的经济效益。但以后交通运输条件和农业生产设施产生巨大变化,现代学者已由屠能的静态、单因子、孤立的观点,向动态、多因子、现代定量方法和应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综合分析,为农业布局决策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 { "instruction": "普通角闪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NaCa2(Mg,Fe,Al)5〔(Si,Al)4O11〕2(OH)2。单斜晶系。晶体呈柱状,其横切面为近于呈菱形的六边形;依(100)的接触双晶较常见;集合体通常呈粒状或放射状。暗绿、暗褐至黑色。玻璃光泽。硬度5.5~6。解理平行柱面{110}中等。密度3.11~3.42克/厘米3。是中性火成岩以及角闪石片岩、角闪石片麻岩、角闪岩等变质岩的主要造岩矿物,也见于花岗岩、辉长岩和碱性岩中。" }, { "instruction": "横向沙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复合新月形沙丘链。规模巨大的新月形沙丘链,长达10~20千米,高达100米左右,相邻沙丘链之间的距离达1500~3500米。它与风向垂直分布,故称横向沙垄。沙垄两坡不对称,迎风坡长而缓,背风坡短而陡。在迎风坡上,常叠加一些小型新月沙丘和沙丘链。横向沙垄是在两个相对的风向条件下形成的,当两个不同气流相遇发生抑制或由于气流受山地阻碍发生反射时,便形成与盛行风向垂直的横向沙垄。中国腾格里沙漠发育有横向沙垄。" }, { "instruction": "纵向沙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风沙堆积的,轴向与主要风向平行的长条垄状地形。是一种规模远比沙丘大的复合型沙丘。垄脊一般平缓,纵向沙垄或表现为波状起伏。中国敦煌鸣沙山的纵向沙垄高130米;柴达木的沙垄高10~20米,最高达40米,长数百米或数千米。纵向沙垄的成因,有的是新月形沙丘两翼在定向风的作用下演化而成;有的是由单向派生的涡流作用而成;有的是在大山中下降的强大定向风的作用下,于山口前方形成;有的是两个以上的草丛沙堆同时顺主要风向延伸互相衔接而成。" }, { "instruction": "地心坐标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其采用的是三维坐标系。它包括地心直角坐标系和地心极坐标系。地心直角坐标系(或称空间直角坐标系)以地球质心为坐标原点,以参考椭球体旋转轴为z轴,从原点向北为正方向,以参考椭球体赤道面为xy平面。赤道面同参考椭球体上的本初子午面的交线为z轴,指向本初子午面的方向为正方向。xyz三轴形成右旋系统。地面上任意一点的坐标可用X、y、Z三个坐标值表示。地心极坐标系的经度(λ)的定义与大地经度的定义相同,而纬度(φ)是地面上一点和地心的连线同参考椭球体赤道面的夹角。" }, { "instruction": "白浆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土壤亚表层因上层滞水引起的淋溶漂洗过程。白浆化过程产生的条件是气候冷凉湿润,土壤母质黏重并有季节性冻层,地形多平缓的台地或阶地,通常不受地下水影响。由于母质黏重和冻层的顶托作用,每逢雨季,丰富的降水常阻滞于土壤上层,平缓的地形使壤中水侧流也很缓慢,造成土壤表层,特别是亚表层经常处于还原环境,引起铁、锰等深色矿物还原。还原后的低价铁、锰一部分随壤中水缓慢而不断地流失;一部分沿土壤结构裂隙下渗而淀积于土体下部;还有一部分未及流失的铁、锰在滞水消失时重新氧化,在局部形成铁子。铁、锰染色物质的流失与局部集中,使该土层脱色而呈灰白色,形成白浆层。这一过程是东北东部白浆土形成的主要地球化学特征,长江中下游的各种白土也有类似过程。" }, { "instruction": "鲍温反应系列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简称反应系列。岩浆在结晶作用过程中,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先析出的矿物与岩浆发生反应,鲍温反应系列使矿物成分发生变化,产生新的矿物。随着温度降低,反应继续进行,便有规律的产生一系列的矿物,称反应系列。N.L.鲍温认为,由于反应进行程度的差异,是岩浆分异作用的最本质的重要原因,此即鲍温的反应原理。反应系列分为两支进行:①连续系列(浅色的——斜长石),矿物的结晶格架不发生大的改变,在成分上有连续渐变关系;②不连续系列(深色的——铁镁矿物),相邻矿物之间结晶格架发生显著变化。其顺序见图。在岩浆冷却过程中,同时会析出一种斜长石和一种铁镁矿物,它们的成分随结晶过程而变,两系列为互相独立的结晶作用而继续进行,晚期合并形成单一不连续系列,以石英为最后产物。反应系列对了解岩浆结晶作用基本规律有一定意义,但由于岩浆结晶过程的因素非常复杂,而实验条件过于简单,因而与一些实际情况不尽相符。" }, { "instruction": "地震仪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记录和测星地震用的仪器叫地震仪。地震仪一般由拾震器、放大器、记录器三部分组成;拾震器有水平和垂直两种,分别接受地震时地面的水平震动和垂直震动。" }, { "instruction": "原材料指向型工业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也称原料趋向工业或资源密集型工业。指在生产过程中需消耗大量原材料及燃料,要求摆布在接近原材料(或燃料)产地的工业部门。包括:有色金属冶炼及铜铁工业之类,单位产品耗用原材料量大,且原材料中所含有效成分较低、失重比大的工业部门;在生产过程中需耗用大量电力及其他燃料的铁合金冶炼、炼铝之类的工业部门;制糖、茶叶初加工之类所需原材料不宜长途运输的工业部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有些原料指向型工业部门的要求会有所改变。如早期钢铁工业布局往往趋向于矿石和炼焦煤产地,但随着交通运输和选矿、冶炼技术的进步,其布局已转而趋向沿海港口和消费区。" }, { "instruction": "土壤吸附性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土壤颗粒表面所具有的吸附固体、液体和气体以及液体中溶解物质的能力。根据土壤颗粒表面的吸附机理,可将土壤吸附性能划分为:机械吸附性、分子吸附性即范德华力吸附性、物理化学吸附性或胶体吸附性、化学吸附性和生物吸附性。土壤吸附性使得土壤具有保持水肥的能力,对土壤的形成发育及其理化性质均有重要影响,同时也是土壤能够净化污水的重要原因。" }, { "instruction": "铜蓝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CuS,含Cu 66.5%。六方晶系。通常呈薄片状、被膜状或烟灰状集合状。靛蓝色。条痕灰色至黑色。金属光泽。硬度1.5~2。解理平行底面{0001}完全。密度4.59~4.67克/厘米3。薄片稍具弹性。铜蓝主要是外生成因,是含铜硫化物矿床次生富集带中最为常见的矿物。由热液作用形成的铜蓝极其稀少。是炼铜的矿石矿物之一。" }, { "instruction": "volcanic ash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细粒火山碎屑物质,粒径一般小于2或4毫米。也有人认为最大粒径小于12毫米的松散火山灰掩盖房屋火山碎屑都称为火山灰,它可分为粗粒火山灰(0.7~2毫米)和细粒火山灰(小于0.7毫米)。按照火山灰的物质来源可以分成同源、早成同源和异源三种;按照火山灰的结构,玻璃质的称玻璃火山灰,以晶粒为主的称结晶火山灰,以岩石碎屑为主的称石质火山灰。除那些迅速堆积于火山喷口附近的外,玻璃火山灰具玻璃状构造,其质点既未变形也未熔结。火山灰固结后形成凝灰岩。在中国古代文献中称火山灰为雨粟或雨豆。因为火山灰颗粒小,重量轻,可以随风飘流到天涯海角。" }, { "instruction": "孟加拉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印度洋东北部的海湾。位于印度半岛与中南半岛、安达曼群岛和尼科巴群岛之间。是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重要海上通道。面积2 172 000km2,平均深2586m,最深5258m。位于北半球热带海域,水温25~27℃,盐度30‰~34‰。有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等河流注入。重要港口有印度的加尔各答、马德拉斯和孟加拉国的吉大港等。在河口附近沿岸多红树林,在斯里兰卡沿海浅滩盛产珍珠贝等。海区属季风洋流,海流方向随季风风向变化而变化,冬季向西流,呈反时针方向流动,夏季向东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 { "instruction": "文化地理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以研究地表各种文化现象为主旨,探讨其分布、空间组合及演化规律,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更新进行分析、评价,并研究地表文化景观和文化生态特征,划分文化区。学科体系是:①文化地理学概论,探讨文化地理学的一般理论和方法;②部门文化地理学,分别研究个别文化要素,比较成熟的有民族地理学、语言地理学、种族地理学、宗教地理学,正在逐步成长的有文化资源地理学、文化景观地理学、教育地理学、体育地理学、音乐地理学、建筑艺术地理学、人才地理学、饮食地理学、民间文化地理学;③区域文化地理学,研究特定区域的文化地理特征。文化地理学和社会地理学有密切的联系,有时合称社会地理学。" }, { "instruction": "花岗质片麻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泛指矿物成分与花岗岩相似,具明显片麻状构造的岩石。这是一个广义的岩类学名称,主要包括三种不同的成因类型:①区域变质作用形成的碱性长石片麻岩;②混合岩化作用形成的花岗质混合片麻岩;③与造山运动同时在强应力作用下,由压结晶作用形成的片麻状花岗岩(同构造期花岗岩)。" }, { "instruction": "世界黄土分布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球上北半球黄土分布在北纬24°~55°,在南半球分布在南纬24°~45°。在西欧黄土分布高程在300~400米,在中亚和中国最高分布在2500米高程。黄土状土在帕米尔达到4500米。黄土的分布与气候和山区地理条件有密切关系。在热带多雨区如巴西、刚果等地区完全缺失黄土堆积。在欧洲和美洲黄土分布面积就有1300万平方千米,如按平均厚度10米计算,其体积约130?000立方千米。欧洲黄土主要分布于莱茵河、马斯河沿岸;在瑞士巴寨尔有典型黄土分布。中欧中部有黄土和黄土状土成带状分布,并延伸到德国易北河流域。另一较宽的黄土分布带在阿尔卑斯山的山麓和多瑙河上游。多瑙河中、下游(匈牙利及其邻国)是欧洲最大的黄土分布区。欧洲的黄土厚度一般不超过15~20米,但在多瑙河下游黄土类土厚度可达到80米。在保加利亚、前南斯拉夫、罗马尼亚都有分布。乌克兰也广泛分布黄土,主要在德涅斯特河下游、南布格河及因古列茨河和亚速海沿岸。乌克兰南部的克里木半岛和顿河流域都有黄土类土的分布。在高加索山脉与亚速海之间和高加索山区都分布着黄土与黄土状土。在中亚准噶尔阿拉套山前地带及邻近平原有黄土分布。但中亚黄土类土主要分布于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国山麓地带及河谷阶地及平原中,多为洪积、冲积成因。典型黄土堆积呈淡灰黄色,成分均一,粉土粒级含量大于50%。埋藏土层不明显,钙质结核小且零星分布。最大厚度100米。有一部分黄土状土分布在伊朗北部库尔库克城的西北,以及伊拉克高程300米的地方。黄土状土含钙质结核,有大孔构造,夹有砾卵石透镜体。以色列的黄土状土及黄土,粒度成分含65%粉土及25%的粘土。非洲撒哈拉沙漠北缘有黄土状土分布。新西兰的黄土状土与欧洲和北美的黄土很相似。在北美洲典型黄土分布在密西西比河流域及密苏里。华盛顿东部有黄土状土,厚度不大。北美阿拉斯加有黄土类土分布,主要分布在山麓地带,厚30米,有垂直节理,常见有岩坡碎石夹在黄土类土内。在南美的阿根廷平原有近似典型黄土的堆积,含有钙质结核。阿根廷的黄土类土的矿物成分主要是火山物质,颗粒成分无大于0.25毫米的粒级,小于0.001毫米的粒级占0.8%~14.0%。" }, { "instruction": "深度基准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海图及各种航道图中水深的起算面,亦称海图深度基准面和水深零点。该基准面要定得合理,以保证航海的安全和充分利用海域为原则,不宜过高或过低,即在大部分时间内,实际水深大于海图上标明的深度值。目前世界各国的深度基准面很不一致,根据各自的潮汐特征而定。我国1956年曾采用过略最低低潮面、平均大潮低潮面等作为海图深度基准面。1956年后采用理论深度基准面(可能最低潮面)作为深度基准面。它是取8个主要分潮及三个浅水分潮的调和常数,计算求得理论上的潮高值,它在当地平均海平面以下。某时刻的实际水深为海图中的水深与该时间的潮高之和。" }, { "instruction": "水云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水云母族(也称伊利石族)矿物的总称。其化学成分中的钾含量较云母低而水含量则较之为高,是云母族矿物向蒙脱石族矿物转变的过渡产物。通常呈鳞片状,具珍珠光泽,弹性较云母差,有滑腻感。是组成粘土的主要矿物成分。主要包括水白云母(伊利石)、水黑云母等矿物。" }, { "instruction": "内陆国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没有海岸的国家。这些国家周边均被邻国陆地领土所环绕而与海洋隔绝,没有自己国家的出海口和管辖海域。全世界有30多个内陆国,都具有特殊地质、地理特征。如亚洲的蒙古、尼泊尔和阿富汗;非洲的马里、乌干达和赞比亚;拉丁美洲的巴拉圭和玻利维亚;欧洲的瑞士、卢森堡和捷克等。它们曾以政治、法律、历史、经济、地理、地质和资源分布等各种不同情况为理由,说明未能像其他沿海国那样,享有相应宽度的海域和充分履行本国的海洋权益,称自己是“地理条件不利的国家”。《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对内陆国在开发和利用海洋中享有的权利,已得到一定的特殊照顾。有关条款还特别强调内陆国与沿海国享有平等的法律地位。" }, { "instruction": "土地属性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对土地综合的或某一方面性质的描述。由于土地的两重性,决定了土地不仅具有自然属性,还有社会经济属性。土地的自然属性指自然形成的土地固有的特性。如空间特性(土地的外形、三维空间)及土壤、植被、水文、地质等的特性。土地的社会经济属性指土地作为社会土地关系的客体表现出来的特性,即在土地自然力的基础上,土地被人类社会利用、改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特点。" }, { "instruction": "分流排水系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将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雨水分别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各自独立的管道内排除的系统。排除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或城市污水的系统称污水排水系统;排除雨水的系统称雨水排水系统。根据排除雨水的方式不同,分流制排水系统可分为完全分流制、不完全分流制和半分流制三种。完全分流制排水系统是既有污水排水系统,又有雨水排水系统。不完全分流制排水系统是只有污水排水系统,没有完整的雨水排水系统,雨水通过地面漫流进入水体。半分流制排水系统是既有污水排水系统,又有雨水排水系统,该种系统与完全分流制的不同之处在于雨水排水系统中设有雨水跳越井,从而把初期雨水引入污水管道。" }, { "instruction": "洛杉矶地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①1857年洛杉矶发生8级地震,发震时间(月日)及灾情等不详。②1971年2月9日发生于美国洛杉矶市,震中位置34.4°N,118.4°W,震中烈度不详。据仪器测量,震源深度10千米。有感范围7.8万平方千米,震坏房屋1070幢,毁损4400幢,死亡65人,伤2000人。严重破坏市内立交桥、高速公路、铁道、变电站和供水管道等设施。水库大坝裂缝,致使8万人迁移。经济损失很大。此震之前已经设置地震观测台网,装备高灵敏度地震仪300台,强震仪200多台,以及激光测距仪等观测仪器,但只测到此震的最大水平向重力加速度值为1.25厘米/秒2,地震持续时间为7秒等数据,没有观测到发震时间的信息。此震对研究地震预报有一定影响。" }, { "instruction": "成土因素学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阐明土壤发生发育与多种环境因素之间关系的学说。1881年俄国著名土壤学家道库恰耶夫(B.B.Dokychaev)提出的成土因素学说,认为土壤是独立的历史自然体,是在气候、地形、母质、生物与时间等五大成土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和发展的,各成土因素对土壤是同时起作用、同等重要且相互不可替代的。各成土因素和土壤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且都是环境中的一部分。" }, { "instruction": "岩溶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也称喀斯特作用。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的以溶蚀作用为主的破坏和改造作用。这是一种复杂的外力作用过程,除化学溶解作用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岩溶作用不仅发生在地表,而更多的发生在地下。" }, { "instruction": "生物富集系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生物浓缩系数、生物浓缩率、生物积累率、生物积累倍数、生物吸收系数等。生物体内某种元素或化合物的浓度与其所生存的环境中该物质的浓度的比值。可表示生物富集、浓缩、积累、放大和吸收能力与程度的数量关系。植物和土壤间的富集系数是植物灰分中某物质的浓度与其所生长的土壤中该物质浓度的比值,即植物灰分中某物质的含量与土壤中该物质含量的比值。随着元素测定技术的提高,各种元素的生物吸收系数会有所变化,某些变化甚至很大,不断被以后的学者修正和改进。" }, { "instruction": "土壤质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亦称土壤机械组成,指土壤中各粒级土粒占土壤质量的百分数或者说各粒级土粒的配合比例。是土壤的基本性质之一。自然界中各种不同类型的土壤,其固相部分的矿物质颗粒组成差异很大,但均是由砂粒、粉粒和黏粒在自然条件下,以不同粒级含量比例组合而成,即便是粗砂或黏土也是如此,如砂土以砂粒所占比例大,黏土以黏粒所占比例大。" }, { "instruction": "捕虏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岩浆侵入过程中所捕获的围岩碎块。其形状和大小不一,有的为不规则棱角形,有的为长圆形、透镜形;有的很大,如某些矽卡岩矿体就产生在捕虏体中。捕虏体由于围岩崩落时发生移动,因此其构造方向与围岩整体的构造方向常不一致。围岩崩落于岩浆中,大部分都被岩浆所熔化及交代,只有少数在岩体边缘还可残存,因此,捕虏体多分布于火成岩的边缘部分。捕虏体如呈平行排列,其扁平面方向与岩浆流面方向一致,其长轴常为岩浆流动方向(流线)。" }, { "instruction": "腕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四足行走的素食性恐龙。最大、最长、最重的恐龙之一。拉丁文中brachi为臂之意。全长约25米,重约30~50吨,相当于6头大象重。腕龙的颌骨强壮,牙齿像凿子,轻窄的骨质框形成眼眶和鼻腔。前肢比后肢长许多,站立时肩部比臀部高许多。加上极长的颈椎,能使腕龙头骨升至四层楼那么高。一些科学家认为腕龙缺少抬起头骨的肌肉,另一方面,心脏也不能将血液输送到如此高度。腕龙与大多数蜥脚类比较,尾巴显得短。如此大的身躯,可防止任何肉食龙的袭击。腕龙的脊椎骨有较多的空洞可减轻体重。产于坦桑尼亚美国科罗拉多州、怀俄明州、犹他州及葡萄牙、阿尔及利亚的晚侏罗世地层。" }, { "instruction": "前进色与后退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视觉上,黄色、橙色和红色具有凸起感、接近感,而绿色、蓝色、棕色则给人以深沉感、远离感。基于这样的感受特征,色彩就有了前进色和后退色之分。通常来说,波长越长、亮度越大、纯度越高的色彩前进感越强,反之后退感越强。地图设计中,常常通过前进色与后退色的对比来表现不同的要素,体现地图的层次性。" }, { "instruction": "对马暖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日本暖流的分支。日本暖流在北纬30º、东经127º海域分出一支洋流,经朝鲜海峡(主要是对马海蛱)进入日本海,这一分支叫对马暖流。它对日本西岸的气候有显著影响。" }, { "instruction": "Redfield比值是什么?", "input": "", "output": "Redfield发现了浮游生物中C/N//P比例的近乎恒定性以及浮游生物与深层海水中N/P比例的相似性,并研究给出了海洋浮游生物的元素组成为:( CH2O)106 (NH3 )16 H3 PO4,其再矿化作用方程式为:(CH2O) 106 (NH3 )16 H3 PO4+138O2=106CO2+16HNO3 + H3 PO4+122H2O,即O2/C/N/P=138/106/16/1,相当于每消耗138mol的氧气可产生1mol的磷酸盐、16mol的硝酸盐和106mol的二氧化碳。这一元素比值被广泛接受,并称之为Redfield比值。" }, { "instruction": "外营力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地球外部层圈的运动而产生改变地表形态、物质迁移和堆积的力量。它与内营力的区别在于内营力是来自地球内部,而外营力主要来自太阳的辐射热,日、月对地球的引力以及地球本身对物质的引力而引发的。风化、剥蚀、搬运、沉积等作用皆由外营力作用于地表而产生的。" }, { "instruction": "沿程水头损失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实际液体(有黏滞性)中,在固体边界平直的渠道里,水流作均匀和渐变流动,单位重量的液体从一个断面流至另一断面所损失的机械能。这种损失是沿程都有的,称为沿程水头损失,常用hf表示。它与液流的形态有关。" }, { "instruction": "土壤腐殖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土壤中除未被分解的动植物组织和土壤生命体等以外的棕色或暗褐色高分子有机化合物的总称。它是构成土壤有机胶体、有机无机复合胶体的物质基础,按在酸、碱溶液的溶解状况可将其划分为三个组分:只溶解于碱溶液而不溶解于酸溶液和水的部分称为胡敏酸;既溶解于碱溶液又溶解于酸溶液和水的部分称为富啡酸;既不溶解于碱溶液又不溶解于酸溶液和水的部分称为胡敏素。土壤腐殖质中含有许多能被解离的功能团,因而常带有电荷,使土壤腐殖质具有吸附与代换离子的性能,土壤腐殖质中的许多功能团能与重金属离子进行配合、螯合反应,这些特性对土壤肥力水平都具有重大影响。" }, { "instruction": "banded migmatite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具有条带状构造的一种混合岩。基体通常为片理较好的片岩、片麻岩等。脉体多为粉红色或灰白色的花岗质,基本上平行片理分布,与暗色矿物较多的基体呈条带状互层,条带的宽窄变化较大,可有分枝及尖灭现象。基体与脉体的相对含量变化较大,二者之间的界线有时比较明显,有时呈渐变过渡关系,这主要与交代作用的强弱有关。若条带的宽度变化较大,延长不远即尖灭,呈断续分布时,则称为条痕状混合岩(streaky migmatite)。这种混合岩可以是脉体沿变质岩的片理注入交代所形成;也可由变质岩本身的物质成分发生选择性熔融,使暗色矿物和浅色矿物相对集中所形成。" }, { "instruction": "变粒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含长石和石英较多,含云母或其他暗色矿物较少(一般小于30%),具细粒等粒粒状变晶结构(一般小于0.5毫米)的区域变质岩石。岩石中的长石含量大于25%,可以是中酸性斜长石、钠长石或微斜长石,暗色矿物可以是黑云母、普通角闪石、透闪石、透辉石、电气石、磁铁矿等。由于岩石中的片状或柱状矿物常呈定向排列,故具有似片麻状构造。变粒岩与片麻岩的主要区别是粒度较细,暗色矿物的含量较少,矿物成分分布较均匀。但二者之间常有过渡类型存在。变粒岩是粉砂岩、硬砂岩、凝灰岩及少量中酸性熔岩经区域变质作用的产物。" }, { "instruction": "人口容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人口承载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一国或一地区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利用该地的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及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一般理解为在一定的生态环境下或一定地区的资源所能养活的最大人口数,所以有时又称之为人口最大抚养能力或最大负荷能力。另外一种理解是,把人口容量看成一定自然资源条件下的最理想人口数量或适度人口数量。他们认为,一定生态环境或一定地区的资源所能养活的最大人口数,是人口容量的极限状态,这个极限状态受到多种条件的制约,所以在正常情况下是难以实现的。因此,应把适度人口数量作为人口容量的基本内涵。" }, { "instruction": "夷平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壳长期稳定情况下,侵蚀—剥蚀作用把山地夷平为起伏不大的地面。又称剥夷面、剥蚀面、均夷面。夷平面是一个广大地区的构造长期稳定,地貌发育成熟的产物,标志着地貌发育的重要阶段。夷平面形成后,可再次受到地壳的强烈抬升而呈现出不同的高度。一个山区常见有多级夷平面构成的层状地貌景观。如湖北西部山区海拔1700m左右的鄂西期夷平面,l000m左右的山原期夷平面。据夷平面形成的年龄、出现高度和变形情况,可了解该地区新构造运动的强度、幅度和性质。夷平面多为山区居民所在地和工、农业较发展的地区。" }, { "instruction": "干湿球温度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对并列安置的用以测定空气温度和湿度的温度表。两支温度表球部大小和形状一样,其中一支用以测定大气温度,称为干球温度表;另一支的球部裹以湿润纱布,称为湿球温度表,只要空气不饱和,纱布上水分就会不断蒸发,它显示的温度就将低于干球温度,其差值与空气湿度等因素有关。根据干、湿球温度表读数,可从专用的气象常用表上查算出当时的空气湿度。这是目前最常用的大气湿度测量方法,适于测定气温高于-10℃时的湿度。温度\\r\\n " }, { "instruction": "黄土物质成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组成黄土的物质种类及数量。一般包括黄土的颗粒(或称粒度)成分、矿物成分、化学成分。其中化学成分还包括可溶盐类成分和有机质成分。" }, { "instruction": "菱形十二面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单形名称。只在等轴晶系晶体上出现。由两两平行的12个呈菱形(内角为70°和菱形十二面体109°)的相同晶面组成,相邻晶面间的夹角为120°;每个晶面均与3个结晶轴中的一个平行,而与另两个相截等长。单形符号为{110}。石榴子石、磁铁矿等晶体常具此单形。" }, { "instruction": "似斑状结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斑状结构的一种。其特征是基质多为显晶质(细粒、中粒、粗粒),斑晶可以与基质是同一世代的产物,在相同或近于相同的冷凝条件下形成的,也可以是由交代作用形成的变斑晶(由交代成因的似斑状结构,有人称为交代斑状结构)。这种结构多见于花岗岩类岩石中。似斑状结构与斑状结构的区别是,除其基质前者为显晶质的而后者为隐晶质的外,很重要的一点是:似斑状结构中斑晶和基质基本上是同一世代产物,而斑状结构中斑晶与基质是不同世代的产物。" }, { "instruction": "阴影特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阴影特征是指遥感图像上某些目标由于阻挡了阳光的直射而出现的情况。可以分为本身阴影和投落阴影两种。本身阴影(简称本影)是地物本身未被阳光直接照射到的阴暗部分的影像;投落阴影(简称落影)是在地物背光方向上地物投射到地面的阴影在像片上的构像。阴影特征非常重要,因为在信息判读中,本影有助于获得地物的立体感,这对于地质、地貌判读很有用;地物落影的形状和长度,则可以帮助判读地物的属性和高度,如水塔、烟囱等圆形建筑,它们顶部的影像形状较难区分,但利用其落影就很容易将二者分辨出来。在利用落影长度判断地物高度时,应注意太阳高度角的变化,以及该地物所处的地形位置,因为这些因素都能影响地物落影的长度。阴影特征也会给图像判读带来不利,如高山或高楼的阴影会遮盖其他地物而影响判读。热红外图像能记录物体的温度差异,也能产生热阴影,其特点是物体的热阴影在投射物体移走后仍能保留数小时,如飞机场的停机坪,很容易出现这种热阴影。雷达影像的阴影是由发射雷达和目标之间的障碍物所引起的,即不能产生回波能量。" }, { "instruction": "波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亦称波阵面。从波源发出的振动经过同一传播时间而达到的各点所组成的面,即波动的同相面。如投石于静水中,水波的波面是许多同心圆。在各向同性的均匀媒质中,波速与方向无关,所以点波源形成的波面(例如电铃发出的声波)是以波源为中心的同心球面。在各向同性媒质中,波面的法线方向就是波的传播方向。" }, { "instruction": "大气波导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大气中因特殊温度层结或水气分布结构而形成的电磁波传播渡导。波导原指供电磁波传播的特制导体,束缚在波导管壁中的电磁波来回反射向前传播时损耗很低,传播距离加大。当对流层中出现逆温或水汽急剧减少等反常结构、折射率垂直差异很大的层次时,也可将电磁波限制在该气层间,犹如波导般的超折射向前传输。大气波导可以贴近地面,也可在大气层中。只有与波导小于一定仰角及波长的电磁波才能在大气波导中传播,主要是厘米波波段。大气波导既可使雷达和通信的工作距离增加,也可使雷达定位产生偏差。大气波导可以根据气象探测预测。" }, { "instruction": "人口承载力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人口承载力是指一定技术水平条件下,一个地区的资源能够承载的、一定生活质量的人口的数量。对于人类,承载一定数量的人口所需要的面积在不同区域差异很大,这源于人类的资源利用强度、消费水平、废物排放水平的区域差异性。所以,用人口承载力这一概念必须十分谨慎,必须清楚资源所承载的人口的生活质量,对于不同生活质量的人口,资源的承载力显然是不同的。此外,人口承载力还难以分析贸易的影响。国际资源贸易改变了资源利用的空间格局,无疑,许多发达国家(如日本)的人口承载力远远低于其目前的人口规模。特别是不同的生活质量,不具有直接可比性。" }, { "instruction": "河流地质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河流的侵蚀、搬运与堆积作用的统称。是外动力地质作用中比较普遍的一种类型。在地层中常常保存有古河流地质作用的遗迹。现代河流地质作用可以在地表直接观察,也可以通过模拟实验进行分析研究。" }, { "instruction": "温带气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形成、活动在中纬极锋上的低压涡旋。一般由极锋上的波动发展而成,也称锋面气旋。典型的锋面气旋的生命史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初生(波动)、成熟、锢囚和消亡阶段。整个过程中高空由西风带小扰动发展成为西风槽,最后成为温、压中心接近的涡旋,同时扰动槽后冷平流和槽前暖平流诱导低层锋面上出现低压环流、冷锋和暖锋天气,以及冷区和暖区,气旋加深过程中气压下降、风速增大、暖区范围逐渐缩小,当气旋中的冷锋赶上了暖锋形成锢囚锋时,低压最强、风最大、云雨天气也最为剧烈,以后冷空气逐渐占据整个气旋区域,气旋逐渐减弱消亡,生命史可持续2~6d。实际天气中,几个阶段并不都很典型,我国黄海、东海在春季有时有十几小时就形成的强锋面气旋,突然出现的大风往往酿成海上灾害,被称为气象炸弹。活跃在我国的南北两支西风带上,分别有东海气旋、江淮气旋以及黄河气旋、蒙古气旋及东北气旋两个气旋活动带。有时在同一条锋面上可接连产生一系列不同阶段的气旋,称为气旋族。" }, { "instruction": "昆虫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六足纲(Hexapoda)。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中最大的一纲。体躯分节,分别集合组成头、胸、腹三个体段,外被几丁质外骨骼。头部具有口器、三对附肢和一对触角,通常还有复眼及单眼;胸部具有3对足,一般还有2对翅;腹部包含生殖系统和大部分内脏,无行动用的附肢,但多数有转化成外生殖器的附肢。昆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通常要经过变态,即一系列显著的内部及外部体态上的变化才能转变为性成熟的成虫。昆虫在动物界中的地位非常重要,是动物界中最大的纲,有100万种以上,约占全世界已知动物种数的三分之二。其同种的个体数量十分惊人,如一个蚂蚁群体可多达50万个体,小麦吸浆虫大发生的年代一亩地有2592万个之多。昆虫分布十分广泛,几乎遍及整个地球。最古老的昆虫化石发现于泥盆纪,古生代的昆虫面貌与现在大不相同,到二叠纪,已知23个目级类群大都绝灭,中生代的昆虫面貌与现生类群在目级单元上已基本相同,现在的目级类群均已出现。大多数昆虫分类学家将现生昆虫划分为两个亚纲34个目;绝灭的昆虫有9个目:古网翅目、巨翅目、透翅目、原蜻蜓目、原直翅目、原鞘翅目、华脉目、小翅目、舌鞘翅目。中国昆虫化石十分丰富。主要的昆虫化石有冀北辽西的热河昆虫化石群(晚侏罗世)、酒泉盆地昆虫化石(侏罗纪—白垩纪)、辽宁抚顺的琥珀昆虫(始新世)、山东山旺昆虫化石(中新世)等。其中以热河生物群中的昆虫化石和辽宁抚顺的琥珀昆虫最为著名,在世界上享有盛名。" }, { "instruction": "晶体几何常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简称晶体常数。指轴角α、β、γ和轴率a:b:c。正确选择的晶体几何常数应与晶体内部结构中的单位晶胞参数相一致。除等轴晶系外,不同晶体的几何常数各不相同,是晶体的一组特征性常数。各晶系的晶体几何常数特点如下表:晶系晶体几何常数间的固有关系实例等轴晶系a=b=cα=β=γ=90°方铅矿四方晶系a=b≠cα=β=γ=90°〖〗锆石α:c=1:0 4037六方晶系和三方晶系(四轴定向)a=b≠cα=β=90°γ=120°绿柱石α:c=1:0 989方解石α:c=1:0 543三方晶系(三轴定向)a=b=cα=β=γ方解石α=101°55′正交晶系a=b≠cα=β=γ=90°〖〗自然硫a:b:c=0 131:1:1 034单斜晶系a=b≠cα=γ=90°β≠90°正长石a:b:c=0 585:1:0 554; β=116°03′三斜晶系a≠b≠cα≠β≠γ≠90° 钠长石a:b:c=0 335:1:0 577;α=94°03′, β=116°29′, γ=88°09′" }, { "instruction": "soil taxonomy;soil\\r taxonomic classification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也称为土壤诊断学分类。系以诊断土层和诊断特征为主要依据对土壤类型进行划分的土壤分类。以美国土壤分类为代表。该分类所依据的具体指标是可直接感知和定量测定的土壤特性。这些特性可分为4类:①土成特性。系成土过程中形成的土壤剖面形态特征,包括诊断层和某些诊断特征。它是土壤诊断分类中首要考虑的因素;②气成特性。主要指在外界水热条件下形成的土壤温度状况和土壤水分状况;③岩成特性。主要指土壤母质特性。它是土壤各种特性中最稳定的因素;④人为特性。指人类活动影响成土过程而使土壤所获得的特性。高级土壤分类单元的主要依据是土成特性,而低级分类单元则根据土壤的其他特性划分。在土壤分类时必须联系土壤形成过程的特点选择与其他土壤特性具有较好相关的土壤特性项目作为分类依据;再恰当地将选取的土壤特性定量化,并划定各种分类的量的限度;在此基础上,按照土壤诊断层的有无或强度的大小,进行土壤类型的划分。该分类系统共分6级: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土族、土系。" }, { "instruction": "南极绕极环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围绕南极洲大陆顺时针流动的海流。因受盛行西风的作用,又称西风漂流。此自西向东流动的海流,位于南纬60°附近,深度可达3000~5000米,并具有表层和底层水向北流动而中层水向南流动的特征,且受海底地形影响。流速一般小于25厘米/秒(0 ?节),而流量却特别大,相当于墨西哥暖流的二倍、亚马孙河流量的400倍以上。如在南美洲德雷克水道每秒高达240×106立方米,在南极洲和澳大利亚之间为每秒233×106立方米。它分隔了南极和亚南极的表层水,成为各种水文、化学、生物和地质环境要素的自然边界。它是太平洋、大西洋及印度洋海水相互交换的重要因素。环流是在晚渐新世早期澳大利亚大陆从南极洲大陆分离时开始,约3000万年前南美洲的德雷克水道流通之后完全形成。南半球高纬度区海洋生物地理和沉积分布格局也因之发生变化。" }, { "instruction": "天气现象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大气中或地表上出现的各种水汽凝结(或冻结)物、各种声、光、电等物理现象的统称。气象观测中,要把本测站视线内这些现象出现的时间、强度等主要特征记录下来,它们是当时、当地大气物理过程和状态的综合反应,也是天气分析和预报的重要依据。天气现象包括有露、霜、结冰积雪等地表凝结物;影响水平能见度大小的各种形态的雾、浮尘、霾、沙尘暴等;各种性质和形态的降水,其中有毛毛雨、雨、阵雨和雷雨之分,有雨、雪、冰粒之分,还分间歇性、连续性及大中小等各种等级;此外还包括龙卷风、大风等特殊天气现象。广义上也常把云层变化、干湿冷暖都理解为表示大气物理状态的天气现象。" }, { "instruction": "针铁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αFeO(OH),含Fe 62.9%。斜方晶系。晶体呈针状或柱状,通常呈肾状、钟乳状集合体。暗褐色。条痕褐色。半金属光泽。硬度5~5.5。密度4.0~4.4克/厘米3。主要是由含铁矿物经过氧化和分解而形成的次生矿物,是构成褐铁矿的主要矿物成分。内生成因的针铁矿呈针状或柱状出现于某些热液矿脉中,但极少见。是炼铁的矿石矿物。" }, { "instruction": "倒石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沿斜坡崩落的石块在坡度较平缓的山麓地带堆积而成的锥形体。它的平面形态主要呈三角形。有时几个倒石堆连接成带状分布。倒石堆由大小不一、棱角明显的碎石块组成,较大的石块动能较大,滚动距离较远;较细的物质则滚动距离较近,故有一定的分选现象。一般由细而均一的物质组成的锥体称岩屑锥(talus cone)。岩屑锥连续分布于山坡下段时称岩屑坡。" }, { "instruction": "soil order;soil class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系土壤分类中的高级分类单元。①在中国土壤分类中,土纲又称土壤系列(或土类系列),是根据成土过程的共同特点对土类加以概括的。全国划分为10个土纲:富铝土、淋溶土、钙层土、石膏盐层土、盐成土、半水成土、水成土、水稻土、高山土等。如富铝土纲,即红壤系列,是以富铝化过程为其共同特征,包括砖红壤、赤红壤、红壤、黄壤、燥红土等;②在新的美国综合土壤分类系统中,根据土壤的大致组成、土层分化和发育程度,诊断土层等划分为10个土纲:新成土、变性土、始成土、旱成土、软土、灰土、淋溶土、老成土、氧化土和有机土等。如氧化土纲与灰化土纲,分别具有氧化与灰化诊断层。" }, { "instruction": "岩屑砂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岩屑含量大于25%的砂岩。岩屑多为隐晶质的细粒岩石,如喷出岩、板岩、千枚岩、泥页岩,胶结物多为硅质及隐晶质碳酸盐质等,属不稳定的及成熟度低的组分。当岩石杂基的含量大于15%时,则属岩屑杂砂岩(lithic graywacke);当砂粒中石英的含量超过75%时,则过渡为岩屑石英砂岩(lithic quartz sandstone)。岩屑砂岩是一种不成熟的快速堆积物,是构造变动强烈地区的产物,常在山前冲积扇、山间盆地及河流相中产出。 " }, { "instruction": "文化圈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具有相似文化特征、尤其是文化起源具有共同性的地域。由一群民族和部族组成。有时连续分布于地表,有时被割裂,范围大小不一,大的可达洲际范围,如汉文化圈,小的仅几个平方千米,如非洲的一些部族文化圈。文化圈与文化区的概念不同,前者主要着眼于历史文化特征的异同,后者主要着眼于现代文化特征的异同。" }, { "instruction": "凝结高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湿空气上升过程中达到饱和开始凝结时的高度。用得最多的是对流凝结高度,指对流运动中热泡上升冷却、达到饱和凝结的高度,通常就是对流云云底的高度。抬升凝结高度指气层受到动力强迫抬升时达到饱和凝结的高度。这两种高度都可以通过气层的温、湿层结曲线结构求得。有时也有把因整个气层水汽增加和温度降低时出现凝结的高度称为层结凝结高度。" }, { "instruction": "传统工业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主要是西方经济学中使用的概念。指发达国家整个工业体系中,其地位渐趋下降的工业部门,包括钢铁、汽车、建筑、纺织、橡胶、造船,以及与之相关的一些附属工业部门在内的传统基础工业部门。它们大多是工业革命后机器大工业鼎盛发展的标志。随着现代科技发展和经济结构的优化,石油化工、合成材料、电子技术之类的新兴工业不断兴起,致使传统工业生产停滞、衰退。但传统工业目前在发达国家经济中仍占有重要地位,而在发展中国家这些传统工业发展则尚处于兴起、兴盛阶段。当务之急,是应通过引入、采用新技术,对其进行改造,以提高其生命力,使它得到继续发展,以适应工业现代化发展之要求。" }, { "instruction": "基本比例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国家基础地形图的比例尺。我国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包括八个比例尺类型,分别为1:5000、1:10000、1:25000、1: 50000、1:1 00000、1:250000、1:500000、1:1000000。" }, { "instruction": "斜长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主要是由基性斜长石(>90%)组成的浅色深成岩。角闪石、普通辉石、紫苏辉石、黑云母等深色矿物的总含量不超过10%。其他矿物成分有钛磁铁矿、钛铁矿、铁和铜硫化物、金红石、刚玉等。色浅,常呈灰色。半自形或他形粗粒结构。基性斜长石一般为拉长石,肉眼观察有闪光变彩现象,也有更基性的培长石或钙长石。基性斜长石易蚀变为钠长石、黝帘石、绿帘石等矿物集合体。斜长岩一般认为是基性岩浆分异的产物,常分布在分异岩体的上部;也有人认为是地壳深部或上地幔的深熔作用形成。与斜长岩有关的矿产有钒钛磁铁矿及钛铁矿等。斜长岩本身也是优良的建筑材料。" }, { "instruction": "土地适宜性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土地在一定条件下对不同用途的适宜程度。土地适宜性可分为现有条件下的适宜性和经过改良后的港在适宜性两种。土地按其适宜的广泛程度,又有多宜性和单宜性之分。多宜性是指某一块土地同时适用于农业、林业、旅游业等多项用途;单宜性是指该土地只适于某特定用途,如陡坡地仅适于发展林业、水域仅适于发展渔业等。由于每块地有不同等级的质量,因此在满足同一的用途上,还有高度适宜、中等适宜、勉强适宜或不适宜的程度差别。" }, { "instruction": "文化层次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通常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意识文化,又称精神文化、观念文化。包括纯意识文化(如心理、心态、观念、思想、价值观、认知方式等),理论化和对象化的意识分化(如哲学、伦理、道德、宗教、美学、音乐、诗歌、文学、绘画等)。第二层次,制度文化,包括反映社会形态的基本制度(如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具体制度(如政治、法律、经济、家庭、婚姻等方面的制度)、一般规章制度(如生产管理条例、奖惩条例等)。第三层次,物质文化,如建筑、园林、饮食、服饰等物质产品都是意识文化的载体。三个文化层次互相渗透,各自与环境有着不同程度的联系。" }, { "instruction": "卫星覆盖范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面上能同时观察到同一颗卫星的区域。一般以该地区所对应的地心张力角来表示。显然,卫星轨道高度越高,覆盖范围就越大。轨道高度为1000km时,卫星的覆盖范围约为6 5○,同步卫星的覆盖范围达162. 5○。" }, { "instruction": "北极海洋生物资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北极的海洋生物资源主要为鱼类、鲸、北极熊和海豹资源。其中鲸、北极熊和海豹由于长期的过量捕杀,资源量急剧减少。近些年来,在世界捕鲸委员会重视北极生态环境保护下已有所恢复。鱼类资源目前仍较丰富,主要鱼种为北极鲑(Salvelinus Alpinus)和北极鳕(Boreogadus)。巴伦支海、挪威海和格陵兰海是世界著名的渔场之一,近年的捕鱼量约占世界的8%~10%。" }, { "instruction": "世界植物区系分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根据植物区系成分、性质、形成和发展历史的相似程度及密切程度,把地球表面的植物区系划分为若干从属的植物区系单位。通常划分的6个植物区是:泛北极植物区、新热带植物区、古热带植物区、澳大利亚植物区、好望角植物区及南极植物区。" }, { "instruction": "滑移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滑移反映面(glide reflection plane)。将晶体结构的图形看成是晶格无限图形时的复合微观对称要素之一。通过它的转换,晶格中的质点经镜面反映并平行于该镜面滑移一定距离,整个晶格中的质点将占据与未转换前周围环境相同的位置,也就是说,经过滑移面的变换,晶体结构能自相重合。晶格中质点滑移的方向或平行于晶胞的棱,或平行于两个或三个晶棱的矢量和方向;晶格中质点滑移的距离为晶胞棱长的1/2或两个或三个晶棱的矢量和的1/2或1/4。根据滑移面的定向和滑移的距离、方向,可分为:①a 不 移(面)(a lide)滑移面平行于(010)或(001),或结晶轴a在滑移面内,质点经镜面反映后,沿a轴移动a轴结点间距的1/2;②b 不 移(面)(b lide)滑移面平行于(100)或(001),或结晶轴b在滑移面内,质点经镜面反映后,沿b轴移动b轴结点间距的1/2;③c 不 移(面)(c lide)滑移面平行于(100)或(010),或结晶轴c在滑移面内,质点经镜面反映后,沿c轴移动c轴结点间距的1/2;④d 不 移(面)(d lide)质点经镜面反映后,平行于镜面滑移,滑移距离为晶格的两个或三个基本矢量(晶胞的两个或三个棱)的矢量和的1/4,或者,两个或三个基本矢量的差值。这种型式的滑移面只出现在以斜方面心格子、正方体心格子和立方面心格子或立方体心格子为基础的空间群中;⑤n 不 移(面)(n lide)质点经镜面反映后,平行于镜面滑移,滑移距离为晶格的两个或三个基本矢量的矢量和的1/2。" }, { "instruction": "国际海底管理局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联合国管理深海大洋底矿产资源勘探开发活动的国际组织。管理局已于1994年11月16日在牙买加首都金斯敦宣告成立。所有联合国的缔约国都是管理局的当然成员。管理局的主要机构有大会、理事会和秘书处。大会作为管理局惟一由其所有成员组成的机构,被视为管理局的最高权力机关。大会选出36个管理局成员组成理事会,作为管 砭值闹葱谢?关。理事会下设经济规划委员会和法律与技术委员会以及秘书处。理事会有权向大会提出选举秘书长的候选人名单。海洋法公约规定:秘书长是管理局的行政首长,秘书长及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时,不应寻求或接受任何政府的指示或管理局以外其他来源的指示。他们应避免足以影响其作为只对管理局负责的国际官员的地位的任何行动。中国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缔约国,也是国际海底管理局第一届理事会及其下设经济规划委员会和法律与技术委员会的理事或委员。" }, { "instruction": "粗放农业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集约农业的对称。在广阔的土地上投入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采用广种薄收的经营方式。特点是投入少,单产低。总产量的增长只有扩大耕地或农业用地,和依靠耕地的自然肥力。粗放经营的生产水平低下,耕地的自然肥力衰退。在我国,粗放农业一般存在于边远偏僻、人少地多和生产后进的地区。" }, { "instruction": "黄土高原地貌类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采用地表形态与成因相结合来划分黄土地貌类型。仅按形态进行分类,如塬、梁、峁等,不能完全反映地貌的发生,发展历史和特点;按成因划分可反映出黄土地貌形成的内因,可分为侵蚀构造类型、剥蚀构造类型、剥蚀堆积类型、侵蚀冲积类型、堆积构造类型及风成堆积类型等六大类。" }, { "instruction": "玄武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基性火山岩的一种。矿物成分相当于辉长岩。一般呈灰黑色,细粒致密状,常具气孔状构造、杏仁状构造及六方柱状节理。常见斑状结构。斑晶为橄榄石、辉石、基性斜长石等。基质一般是细粒的,有时为隐晶质或半晶质。具间隐结构、拉斑玄武结构、粗玄结构、辉绿结构。基质中基性斜长石较多,也有深色矿物。根据次要矿物的不同,可分为橄榄玄武岩、紫苏辉石玄武岩等。按结构构造,可分为气孔状玄武岩、杏仁状玄武岩等。玄武岩浆急速冷凝成玻璃态时,称为玄武玻璃。广义的玄武岩,按化学成分、矿物成分及成因和分布特征,可分为拉斑玄武岩、高铝玄武岩、碱性玄武岩等,各有其伴生岩系。玄武岩在火山岩中分布最广,常形成广大的熔岩台地、火山岛及海岭,在造山带内作为钙碱岩系的基性成员。在大洋底部广泛分布有大洋中脊拉斑玄武岩,在岛弧区常见钙碱性玄武岩,多为高铝玄武岩。由于玄武岩浆黏度小,流动性大,溢出地表时易形成大规模熔岩流、熔岩被;亦可呈层状侵入体,如岩床等。中国西南诸省有二叠纪玄武岩;华北、西北、东北和华东有古近新近纪、第四纪的玄武岩。玄武岩除可用作熔铸耐酸铸石原料外,其气孔中往往充填有铜、钴、硫磺、冰洲石等有用矿产。经风化作用,玄武岩可变成黄褐色玄武土,进一步淋滤,可除去二氧化硅,而形成有价值的铝土矿。" }, { "instruction": "兰勃特投影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以德国数学家兰勃特名字命名的投影。常用的包括:兰勃特等角圆锥投影、兰勃特等积方位投影。前者属于正轴等角圆锥投影,后者属于正轴等积方位投影。" }, { "instruction": "角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角页岩。具有细粒粒状变晶结构和块状构造的中高温热接触变质岩石的统称。原岩可以是粘土岩、粉砂岩、火成岩或火山碎屑岩。岩石主要由长石、石英、云母、角闪石、辉石等组成,有时含少量红柱石、堇青石、石榴子石、矽线石等特征变质矿物。岩石外表一般为深色,有时为浅色,致密坚硬。角岩按主要矿物成分可分为云母角岩、长英质角岩、钙硅质角岩、基性角岩、镁质角岩等,还可根据其中主要矿物和特征变质矿物详细命名,如堇青石黑云母角岩、长英质角岩等。角岩一词的应用范围目前尚不一致,一般是把原岩(不包括碳酸盐岩和石英砂岩)经热接触变质作用后已基本上全部重结晶,并具有角岩结构和块状构造的岩石称为角岩。对未全部重结晶的浅变质岩石,则称为变质粘土岩、变质粉砂岩等。有人则把所有具块状构造的热接触变质岩石,包括未全部重结晶的浅变质岩石(大理岩除外)均称为角岩。" }, { "instruction": "社会观念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特定社会内的客观世界在人们头脑中共有的反映。代表了该社会的文化特征,在社会群体中起作用。在单一民族的社会中,社会观念就是民族观念。" }, { "instruction": "物理风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岩石在外力作用下所发生的物质疏松、结构崩解的机械破坏过程,一般不引起化学成分的变化。又称机械风化或崩解作用。引起物理风化的原因,有压力释放、温度变化、冰冻、新晶体生长和生物活动等方面。主要受昼夜之间及寒暖季节酌温度变化,使岩石交替胀缩,表层形成裂缝而破碎,不同矿物颗粒不断差别胀缩而使之松散。岩石裂隙、孔隙中的水,反复冻结、融化及岩石中盐类的结晶,使岩石崩解,以及当岩石露出地表,压力解除,产生差别膨胀而破裂等。" }, { "instruction": "国内人口迁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人口从国内某地迁居到另一地区,可按照行政区域分为省内迁移、县际迁移和城乡迁移。国内人口迁移的居留时间各国规定不一,有的是三个月,有的是半年或一年。我国以正式户口的变动为人口迁移的标准。" }, { "instruction": "地带性植被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显域植被,是指能充分反映一个地区气候特点的植被类型。在综合的外界环境条件中,特别是热量和水分以及两者的配合状况,使地球表面的气候条件依纬向、经向和垂直三个方向改变,植被类型也依这三个方向分布。地带性植被在地理分布上表现出明显的三维空间规律性,即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 }, { "instruction": "青磐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绿磐岩或变安山岩(metaandesite)。一种绿色致密块状的变质岩石。主要由中基性火山岩在中低温热液及火山硫质喷气的影响下,经交代蚀变作用所形成。这种蚀变作用称为青磐岩化作用。它们是钠长石化、阳起石化、绿帘石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等的综合产物。青磐岩的矿物成分主要为钠长石、阳起石、绿帘石、黝帘石、绿泥石和碳酸盐矿物(方解石、白云石等),其次为绢云母、石英、黄铁矿及其他金属硫化物。岩石一般为细粒变晶结构,常具变余斑状结构。它们的岩性和区域变质作用形成的绿岩有时不易区别。青磐岩常与金、银、铜、铅、锌等金属矿床伴生,也是寻找这些矿床的重要标志。" }, { "instruction": "标准差分级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也是一种等差分级,只是分级间隔是通过计算得出的分级对象数据集的标准差。实际操作时,先以数据集的平均值作为第一划分值划分出上下两部分,然后以平均值加或减一个标准差值作为第二、第三划分值,并根据需要逐级加或减一个标准差得到更多的划分值,从而分出若干数值范围。设数据集平均值为x,其标准差为m,则分级如下: ……,x-2m,x-m,x,x+ m,x+2m,……" }, { "instruction": "印支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法国地质学者弗罗马热(J.Fromaget)1934年始将印支半岛晚三叠世前诺利期与前瑞替期的两个造山幕,命名为印支褶皱(Indosinides)。黄汲清(1945)将中国的阿尔卑斯旋回划分为印支、燕山、喜马拉雅3个亚旋回,以印支造山旋回,称呼中国中生代初期的地壳运动,并将其划分为2~5个造山幕,主褶皱运动发生在晚三叠世晚期,介于瑞替期与诺利期之间。中国东部印支期的地壳运动较为明显,早已引起中国地质学家的重视并给予专名。如东京运动、南象运动、金子运动、艮口运动、安源运动、淮阳运动、桂西运动、龙华运动等。印支运动对西南及青藏地区也有重要影响。一般认为,印支运动应包括整个三叠纪期间到早侏罗世之前的地壳运动,其主要时限为250~205百万年。印支期不仅是中国重要的形变期及岩浆期,以及其中若干地段的变质期和成矿期,亦为中国构造格局发生明显转折的时期;在构造发展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 { "instruction": "层状硅酸盐矿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硅酸盐类矿物按晶体结构特点划分的亚类之一。在其配阴离子中,各个硅氧四面体之间通过共用大部分角顶(通常是3/4的角顶)的方式相互连接而组成二维无限延展的硅氧四面体层。在层中,未被共用的硅氧四面体角顶上的氧还有剩余的负电荷,从而可以与金属阳离子(主要是Mg2+、Al3+以及Fe2+、K1+、Li1+等)结合而形成硅酸盐。有时,部分硅氧四面体还可以被铝氧四面体所置换。此时,一部分共用的角顶上的氧也将出现剩余的负电荷而可与金属阳离子相结合。此外,一般还都含有附加阴离子(OH)-。例如,滑石Mg3〔Si4O10〕(OH)2、白云母KAl2〔AlSi3O10〕(OH)2。层状硅酸盐矿物一般呈浅色(含铁者颜色加深),具平行于层的片状晶形和极完全的片状解理,硬度低,密度亦偏低。粘土矿物多数是层状硅酸盐矿物。" }, { "instruction": "沙坝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沙堤。由波浪、激浪流作用下,堆积在海岸带沙滩外缘海中的长条形堤坝状海积地貌的统称。由沙或砾石组成,海积地貌1 绷 岛坝; 2 被纷瓷嘲樱?3 蓖迥诎樱?4 苯翘玻?5 蓖逯邪樱? 焙L玻?7 鄙匙欤?8 蓖蹇诎樱?9 奔?状沙滩; 10 ?翼状沙嘴; 11 比?角洲; 12 崩氚兜蹋?13 蹦嗵渤;煸佑斜纯撬槠 等其他物质,顶部一般出露于海面之上。沙坝长达几千米,宽达几百米,高出海面可达数米。由于堆积的位置不同而有岸外坝、拦湾坝、连岛坝之分。沉积物来源和波浪作用方向的变化常发育成弧状、环状、钩状等多种形状。反映具有大量沙源及定向风浪为主的海湾环境。中国海岸带的沙滩外缘,分布有各种类型的沙坝。" }, { "instruction": "大陆性气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长年受大陆影响显著的气候。长年受不到海洋湿润气流调剂,其气候特征与海洋性气候相反,冬寒夏热,在同纬度中,年日较差大、极值温度突出,降水少并多集中在夏季,干旱气候是最典型的大陆性气候。一般意义上的大陆性气候,常指较少能直接受到海洋气流影响的地区,它的分布要广得多,这里降水虽少,但多集中在暖季,较有利于农业生产活动。" }, { "instruction": "污染物迁移转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污染物的行为( behavior)或归宿(fate)。污染元素及其化合物在自然环境中空间位置的移动及其存在形式或存在状态的变化。污染物质本身的特性以及环境的温度、介质的pH、氧化还原电位、吸附剂种类和数量等,均会影响污染物迁移的强度和速度。可分3个研究层次:①把自然界作为统一整体,研究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过程;②深入研究污染物在气-液-固3个界面间的微观迁移机理;③研究污染物在水、气、土、生物中的迁移转化。环境中污染物的迁移转化一般又分为:①机械迁移。包括水流冲刷的机械搬运作用与湍流扩散作用的水迁移与大气迁移;②物理化学迁移。包括络合、絮凝、吸附、沉降的累积过程以及光解、水解、自然蜕变及氧化还原、溶解或解吸等离散过程;③生物迁移。包括生物链锁的吸收、转移或代谢分解过程。" }, { "instruction": "晶体化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结晶化学。结晶学的一个分支。是结晶学与化学之间的边缘科学。主要研究晶体的化学组成与晶体结构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对于阐明晶体的一系列现象和性质及它们相互的内部联系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 { "instruction": "结晶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简称晶轴。是按一定法则在晶体中人为地选择的三根(或四根)坐标轴。选择结晶轴时必须考虑到晶体所固有的特点,应使之平行于晶体的对称轴(或倒转轴)、对称面法线或适当的晶棱方向。等轴、四方、正交(斜方)、单斜和三斜晶系选3个结晶轴:a轴、b轴、c轴,三者交于晶体中心,其中c轴永远置于直立的方向,上正下负;b轴处于左右方向,右正左负;a轴对着观察者,前正后负。三方和六方晶系由于对称性特殊,常采用四轴定向,又称布拉维定向(Bravais orientation),即选定4个结晶轴:a轴、b轴、d轴和c轴,四者交于晶体中心,其中c轴仍置于直立方向,上正下负;a轴、b轴、d轴均位于同一水平面内,3个轴的正端相互间的交角均为120°,b轴正端指向右方,a轴和d轴的正端分别指向左前方和左后方。但三方晶系也可采用三轴定向,并特称为米勒定向(Miller orientation),详见“三方晶系”。" }, { "instruction": "人口素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亦称人口质量。是指人口总体上质的规定性,是一定时间和地域的总体人口的素质,主要包括人口的身体素质、文化教育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人口的身体素质和文化教育素质是人口素质的基础,是比较容易考量和进行实证分析的。在考察人口身体时,生育健康(生殖健康)受到极大关注。此外,衡量和评价人口素质时,常常使用生活质量指数,指的是人们综合生活状况的优劣程度,是一个综合性的评价指标,人口学在生活质量的分析中,经常使用生命素质指数(PQLI,包括婴儿死亡率、出生时的预期寿命和成人识字率等指标,社会发展综合指标(ASHA,除以上三项指标外,还包括出生率、死亡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就业率等指标)。" }, { "instruction": "冰楔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冰楔辟。冻融风化作用在松散堆积物中形成的楔状裂隙,多发育于冻土的活动层中。经反复的冻结和融化,冰冻膨胀和劈开的力量,使冰楔由浅入深、由窄变宽地发展,深可达数米,上部宽度一般小于深度。现代冰楔多为冰体充满,第四纪冰楔则多为松散物质充填,称沙楔、土楔。冰楔融化后,空间被周围物质填充则叫化石冰楔。冰楔通常形成于年平均气温零下六摄氏度以下的环境中。" }, { "instruction": "耕作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简称耕层。又称熟化层。受耕作影响较深的表土层,经耕种熟化而成,一般厚15~20cm。由于经常受耕作、施肥等影响,该层腐殖质含量高,养分丰富,颜色较暗,土层疏松,以团粒结构为主,根系密集。深厚的耕层有利于作物根系的发育和吸收养分。它是耕作土壤区别于自然土壤的最重要部分。" }, { "instruction": "瓦拉几亚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译瓦拉赤运动。史蒂勒(1924)创名。阿尔卑斯山旋回末期一幕,发生于上新世末的构造运动。此运动遗迹见于罗马尼亚境内南喀尔巴阡山和瓦拉几亚(Wallachia)地区。同期运动在阿尔卑斯山、喀尔巴阡山、利古里亚—亚平宁山、狄拿里克、高加索、印度及美洲西部地区都有发育。" }, { "instruction": "磁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太阳活动引起地球磁场剧烈扰动的现象即磁暴,而变化幅度不大的地磁暴称为磁扰。磁暴平均每年可发生十多次,而且往往发生在太阳活动较强烈时。磁暴按形态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急始型磁暴,在开始时地磁的水平强度突然增大,几小时后又急速地下降,变幅为5×10-8~3×10-7 T,个别的可达10-6T以土,几天后慢慢地恢复到磁暴前的状态。另一种是缓始型磁暴,开始时变化较慢些,但延续时间长。磁暴在太阳活动峰年时频次和强度均比谷年时大,在春秋时磁扰天数比夏冬时多。磁暴发生时,高纬地区常伴有极光出现,磁暴对人类活动影响也很大,使电工、磁工设备运行失灵,给测量和导航造成困难;无线电通讯会受到干扰或中断;使输电线和变压器中产生很高的感应电压,并使之击穿,造成严重事故等。如2003年日本通讯卫星“KODAMA\\\"号由于磁暴干扰,使该卫星起初传输失真信号,后来索性失去了信号,彻底丧失了工作能力。" }, { "instruction": "自然区划等级系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反映在不同尺度上的自然地理分异及从属关系的系统。因为自然区划的对象是不同等级的自然综合体,所以自然区划是多级的系统。这个系统由地带性区划单位和非地带性区划单位组成。地带性区划单位可分为自然带或热量带,自然地带和自然亚地带等。非地带性区划单位可分为自然大区、自然区域(也有人不划出自然区域)、自然地区、自然区等。区划的一般等级系统有两种:一是单列系统,将地带性区划单位与非地带性区划单位相间排列成一个系统;另一种是双列系统,将两类区划单位按双列系统排列,中间有联系单位。" }, { "instruction": "地震加速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震时地面运动的加速度。可以作为确定烈度的依据:在日本地震烈度表中即包含有与每一烈度相当的地震加速度值。地震加速度值为2.5~8厘米/秒2 时,多数人可以感到;达到25~80厘米/秒2 时,房屋强烈摇动。" }, { "instruction": "窃蛋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像鸟一样的兽脚类恐龙。拉丁文中ovi意为蛋,raptor为盗贼。头骨形态非常奇怪。无齿的颌骨末端是角质喙,头上有一骨质嵴状突起,口中无齿,上颚中部有两颗尖钉状骨质突起(一些以蛋为食的蛇,口中就有这样的骨质突起)。窃蛋龙身体的其他部分与典型的兽脚类一样,发达的肢骨、爪,每个前肢或后肢具有3趾。尾巴长。研究表明窃蛋龙是素食性恐龙,不吃蛋也不吃蚌。多具完整骨架产于蒙古和内蒙古乌拉特后旗巴彦满都忽附近早白垩世至晚白垩世地层。" }, { "instruction": "能源强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用于部门或地区间的能源利用效率比较。国际上也应用于国与国间能源利用效率的比较。又称单位产值能耗。它反映能源的合理利用程度。一般用货币形式表示单位产品所需消耗的能源数量。因为最终产品与初级产品相比,在价值量的计算上有重复部分,故最终产品能耗计算时,应除去当其为初级产品时的能源消耗量。" }, { "instruction": "橄榄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超镁铁质深成岩的一种。主要由橄榄石和不定量的辉石组成。辉石为斜方辉石或单斜辉石。橄榄石的含量占40%~90%。有时可含有少量角闪石、黑云母、铬铁矿等。深绿色,密度大。粒状结构,其他如反应边结构、包含结构、海绵陨铁结构也较常见。橄榄岩根据其所含辉石成分的不同,可分为斜方辉石橄榄岩、异剥橄榄岩及二辉橄榄岩等数种。蚀变后成为蛇纹岩。橄榄岩常与其他超镁铁质岩如纯橄榄岩、辉石岩及镁铁质岩形成杂岩体,主要产于造山带中。与之有关的矿产是铬、镍、钴、铂、石棉、滑石等。此名源于法语perido(橄榄石)。" }, { "instruction": "菱面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单形名称。只在三方晶系晶体上出现。菱面体是由两两平行的6个菱形的相同晶面所组成的斜平行六面体,恰似由立方体沿其中一条体对角线的方向(即3次对称轴的方向)拉长或压扁而成。各相邻晶面间均斜交;其上部3个晶面与下部3个晶面彼此间绕3次对称轴错开60°而相间排列。方解石、石英等晶体常具此单形。" }, { "instruction": "土壤水分常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土壤水分从完全干燥到饱和持水量,按其含水量的多少及土壤水能量的关系可分为若干阶段,每一个阶段即代表着一定形态的水分,表示这一阶段的水分含量,称为土壤水分常数。包括吸湿含水量(也称吸湿系数)、凋萎含水量、毛管破裂含水量、田间持水量、饱和含水量等。数值大小以百分数表示。土壤水作用力的构成随含水量的多少有所不同,水分状态和运动性质也有差异,土壤水分常数基本上反映这种变化。它对指导土壤改良、农业灌溉、防洪防涝设计都有重要意义,也是研究水体转换、土壤水调节和水资源评价中不可缺少的参数。" }, { "instruction": "花岗结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深成酸性岩的一种结构。这种结构常见于中酸性和酸性深成岩中,以花岗岩中最为典型,故称花岗结构。其特点是全晶质,岩石中的主要矿物呈半自形粒状,其中斜长石自形程度比钾长石要高,而钾长石又比石英自形程度要高;深色矿物角闪石和黑云母与斜长石相比晶形发育较好,因此,又称半自形粒状结构(hypidiomorphic granular texture)。" }, { "instruction": "水平结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植物群落的结构特征在植物水平方向分布的特点,也称为群落的二维结构。包括整个群体有规则的分布,以及群落内一个种群个体在水平空间上的分布,即随机分布、簇生的或成群蔓延的分布、有规则的分布、个体高度的簇生结合成群这四种方式。形成不同形式水平分布的原因主要有生境条件的差异和种群的生物学特性。" }, { "instruction": "超基性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超基性(ultrabasic)是一个常用的化学名称。超基性岩是指在火成岩的全碱二氧化硅分类中指SiO2小于45%的岩石。因超基性岩为一集合名称,建议不再使用。根据国际地科联(IUGS)火成岩分类学分委会推荐的火成岩分类及术语,通常用超镁铁质岩来代替它。" }, { "instruction": "新华夏构造体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简称新华夏系,曾称新华夏式。是亚洲东部濒太平洋地区中生代形成并持续活动的巨型多字型构造体系。它由一系列走向北北东的几条大型隆起带和沉降带构成,并有斜交的扭断裂和直交的张断裂相伴生;带内韧性与脆性变形均甚发育,西侧并表现为明显的重力梯度异常带,反映深部地壳与浅层构造之间具有成生联系。自东而西(见图)为:新华夏系隆起带与沉降带展布示意图1纬向构造体系;2新华夏系隆起带;3新华夏系沉降带;4其他压性或压扭性构造第一隆起带由千岛群岛、日本群岛、琉球群岛、穿过台湾、吕宋、巴拉望和加里曼丹岛的诸山脉所组成;第一沉降带被鄂霍次克海、日本海、东海和南海所淹没;第二隆起带出现在俄罗斯的朱格朱尔山脉和锡霍特山脉及斜贯朝鲜半岛的褶皱山脉,中国张广才岭、老爷岭、长白山、狼林山和胶辽山地,以及东南沿海丘陵山地;第二沉降带起于松辽平原,经渤海、华北平原、江汉平原、湘赣众多中小型盆地,越过南岭直至北部湾;第三隆起带北起大兴安岭、太行山,南达贵州高原东部的褶皱地带;第三沉降带由呼伦贝尔巴音和硕盆地、陕北盆地和四川盆地所构成。它们分别形成于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运动,自西向东,愈接近太平洋,其形成时代愈新、构造活动愈强、岩浆活动和地震活动也趋于频繁。所有隆起带和沉降带都被阴山、秦岭两条纬向构造带分隔为若干段落,并在其旁侧弯转,形成一系列岛弧和内陆弧。所谓太平洋金属成矿的一部分可能与新华夏系成矿带相当,而大型沉降带中的石油及煤等矿产丰富,并对地震和地热分布有明显控制作用。" }, { "instruction": "菱铁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FeCO3,含Fe 48.2%。三方晶系。晶体呈菱面体,晶面往往弯曲;集合体呈粒状、块状或结核状。浅褐色,但由于所含低价铁易于氧化,致使颜色转变为深褐、黑褐色。玻璃光泽。硬度3.5~4.5。解理平行菱面体{1011}完全。密度3.9克/厘米3。热液成因和外生沉积成因,后者常产于煤系地层内,并具结核状等形态特征。是炼铁的矿石矿物。" }, { "instruction": "家计调查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亦称家庭收支调查。即对居民家庭的收入和支出及与其有关的基本经济情况进行的专门调查。进行家计调查的方法,是从居民中抽选具有代表性的部分家庭,详细登记其一切货币收支、实物收支、成员人数和就业、就学、健康情况等,加以整理分析,作为研究有关经济问题的参考。" }, { "instruction": "西藏地域人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蒙古地理人种中的一支,分布于中国的西藏及其周边地区,如印度锡金邦的雷布查人、尼泊尔的尼瓦尔人、印度那加兰邦的那加人等。肤色较深,一般为棕褐色或深褐色。波状黑发,鼻梁高和鹰钩鼻较常见。身材较高而健壮,适应于寒冷和低钙环境。内眦褶少见。" }, { "instruction": "地图数据库系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简称地图数据库。指在一定的软件支持下,单幅数字地图上各要素间、不同数字地图之间的数字化管理系统。从应用方面来说,地图数据库有两种类型:一是以机助制图为目的的地图数据库;二是以地理信息系统开发为目的的地图数据库。前者通常以单幅地图为基本存储单位,并且一般不具备信息查询、检索功能;后者一般根据GIS开发目的存储相关的地图信息,并可以在系统支持下进行信息查询、统计、分析。" }, { "instruction": "旅游环境容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旅游生态容量。一定时间内,旅游地域的自然生态环境不致退化的前提下,旅游场所能够容纳的旅游活动量。维持旅游地的自然生态质量,包含两方面内容:①自然环境应能承受住由于旅游活动造成的对生态的直接消极影响,如在旅游旺季时,自然风景区的植物遭受旅游者的践踏,但这些植物至迟能在下一个旅游旺季到来时恢复到原有的生长状况;②自然环境对于旅游者所产生的污染物能够完全吸收与净化,如旅游者的大量集中导致对水质的污染,而这些被污染的水可在较短时间内为当地自然生态系统所净化。旅游环境容量的确定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其大小取决于两个参数:①每位游客一天所产生的各种污染物量;②自然环境净化与吸收各种污染物的数量。这两个参数随旅游地所处的区域自然环境和旅游活动的性质而不同。在大多数情况下,旅游污染物的产出量都大于旅游地生态系统的净化与吸收能力,因而一般都需要对污染物进行人工处理。人工处理污染物的速度要比自然的净化和吸收速度快得多,旅游地可以接待旅游量的能力会明显扩大。在旅游需求日益增长,旅游旺季流量增大的情况下,为保护旅游地的生态环境,旅游风景区应重视配备旅游污染物的人工处理设备。" }, { "instruction": "斜长角闪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角闪岩。主要由普通角闪石和斜长石组成的区域变质岩石。岩石中普通角闪石(含量90%~40%)和斜长石(含量10%~60%)的含量相近或前者稍多于后者,可含少量石英、黑云母、铁铝榴石、绿帘石、透辉石或紫苏辉石。当透辉石含量大于角闪石时,则称为斜长辉石岩。粒度变化较大,构造为片麻状、条带状或块状。它们是基性火成岩、凝灰岩或泥灰岩经中高级变质作用的产物。根据它们的原岩性质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由基性侵入岩和火山岩形成的正斜长角闪岩(orthoamphibolite);另一类是由铁镁质泥灰岩形成的副斜长角闪岩(paraamphibolite)。" }, { "instruction": "酸性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火成岩的一个大类。酸性(acid)是一个常用的化学术语。酸性岩在全碱二氧化硅分类(TAS图解)中,指SiO2含量大于63%的岩石。通常狭义指SiO2含量大于或等于70%,硅铝浅色矿物含量大大多于深色矿物,色浅。浅色矿物以钾长石,酸性斜长石,石英为主。其中石英含量约占岩石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深色矿物一般为黑云母。常见的酸性深成岩为花岗岩及花岗闪长岩,分布很广,岩体大小不一,多呈岩基产出。浅成岩为花岗斑岩,火山岩为流纹岩。同酸性岩类有关的矿产异常丰富,如锡、钨、钼、铋、铅、锌、银、铜、铁、铀及稀有元素等多种金属矿产。" }, { "instruction": "三叠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三叠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称三叠系,分为下、中、上三个统。欧洲的三叠系研究较详,一般分为三种类型:①在英国纯属陆相,以新红砂岩为代表;②在德国为海陆交互相,上下两统均为陆相,下统称斑砂岩统,上统称杂色岩统,中统为海相,称壳灰岩统;③在阿尔卑斯地区全属海相,共分七个阶,下三叠统包括印度阶和奥伦尼克阶,中三叠统包括安尼阶和拉丁阶,上三叠统包括卡尼阶、诺利阶和瑞替阶。以上各个阶的模式地点均在阿尔卑斯。中国三叠系分为南、北两种类型。2001年全国地层委员会在中国南部海相沉积区建了六个阶,下统包括殷坑阶、巢湖阶,中统包括青岩阶和一个待建阶,上统包括亚智梁阶、土隆阶;在陆相沉积区建了七个阶,下统包括大龙口阶、和尚沟阶,中统包括二马营阶、铜川阶,上统包括胡家村阶、永坪阶、瓦窑堡阶。中国北部及西北部除黑龙江沿乌苏里江西岸那丹哈达岭一带及甘肃秦安地区有海相沉积外,其余地区全为陆相。沉积矿产有石油、天然气、岩盐、石膏、煤、含铜砂页岩、油页岩及赤铁矿等。" }, { "instruction": "细晶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长英岩(felsic rock)。晶粒微细的酸性脉岩。该术语可用于只含长石和石英的细粒花岗岩,也可作为岩石组名用于任何浅色细粒到隐晶的脉岩。主要矿物成分为碱性长石和石英,几乎不含深色矿物。一般呈灰白色、浅黄色或肉红色。具有细粒的他形粒状结构(细晶结构)。大部分产于深成岩体的裂隙和附近的围岩中,有时也见于侵入岩的边缘部分,多半为岩浆杂岩体的晚期产物。细晶岩也包括其他具细粒他形结构的脉岩。因此,细晶岩如单独应用时,一般是指花岗细晶岩(granitic aplite),其他按其成分不同:含辉长石的称为辉长细晶岩(gabbroaplite);含闪长石的称为闪长细晶岩(dioriteaplite)等。该术语源自希腊语aploos,意为简单的。" }, { "instruction": "比率符号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尺寸大小与所表达的要素数量指标(以绝对数量指标为主,如人口数、年总产值、进出口总量等)成一定比率关系的符号。根据比率关系的数学特性,比率符号又分为绝对比率、相对比率和任意比率。" }, { "instruction": "北极矿物资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北极的矿物资源十分丰富,其中石油、天然气、煤炭和金属矿物资源的蕴藏量达到世界总蕴藏量的三分之一,尤以石油、天然气蕴藏量最丰富和最重要。主要的油气富集区有北美洲阿拉斯加北岸海域、巴伦支海、挪威海、喀拉海和加拿大北极群岛沿岸的陆架区。北极的油气资源已为环北极国家开发利用。" }, { "instruction": "分光光度法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仪器分析方法。将混合光色散为各种单色光,使每种单色光依次通过被测物质的某一浓度的溶液,测定溶液对每种光的吸光度,可绘出相应的吸收光谱,可作分子的结构分析。利用某种单色光分别透过标准溶液与待测溶液,而比较其吸收强度可作定量分析。是环境分析监测中常用的一种分析手段。" }, { "instruction": "主动式遥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根据电磁波辐射源分类的一种遥感探测方式。主动式遥感,就是指遥感仪器主动向目标物体发射一定波长的电磁波,然后接收目标物体反射回来的电磁波能量信息的方式(或是后向散射信号),如雷达遥感、闪光灯摄影等。" }, { "instruction": "过水断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横穿河道与水流方向相垂直的断面,称为横断面。其中流速大于零部分,称过水断面;流速等于零部分称死水断面。研究时刻水面线与河底线所包围的面积称为过水断面面积。" }, { "instruction": "离堆山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孤立在深切曲流河谷中的小丘,是深切曲流发育过程中河道经过“裁弯取直”的产物。离堆山原为深切曲流凸岸的一部分,由于河流弯曲度不断加大,相邻的凹岸逐渐接近,形成狭窄的曲流颈,被水流切穿后,曲流颈的一端即形成被河道包围的孤立小丘。如四川省嘉陵江中有许多离堆山。唐代书法家颜真卿《鲜于氏离堆记》中:“有山曰离堆,斗入嘉陵江,直上数百尺,……不与众山相连属,是之谓离堆”。但平原区自由河曲裁弯取直后废弃河曲间的平地,不是离堆山。" }, { "instruction": "地表辐射平衡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表的辐射能量收、支差值。也祢地表净辐射或辐射差额。收入项为地面所吸收的太阳总辐射,支出项为地面辐射和大气对地面的逆辐射合计的长波辐射(称大气有效辐射),方程中控制各收支项大小的因子和作用各不相同,白天地面辐射差额为正,其中一部分引起地面温度增高,向地表下传递热量,一部分通过地面辐射、潜热、湍流热输送向大气输送,加热大气,入夜后太阳总辐射收入为零,大气有效辐射大小决定了地表温度以及向大气和地表层以下输送的热量,阴天逆辐射强,地面就不容易降温。整个大气层的辐射差额中,射出长波辐射等支出项远大于吸收的太阳辐射,因此总为负值,地面必须不断向大气提供感热输送以达到热平衡,成为大气的热量供应源。辐射平衡是研究地-气系统热量输送、温度变化以及有关气候问题的基础。" }, { "instruction": "浓缩铀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浓缩铀以天然铀为原料。天然铀中,铀235的丰度为0.7 1%,铀238的丰度达到99. 28%。但核武器装料却要90%以上的铀235 。低浓铀核反应堆的核燃料要求含铀235在2%~3%;故以天然铀作为原料,将铀235和铀238分开,增加铀235浓度。这就是铀的浓缩过程。铀的浓缩原理是利用铀235与铀238原子质量的差异,应用电磁法、气体扩散法、离心法等浓缩原理来实现。早期发展核武器,曾用电磁法生产高浓缩铀。以后用气体扩散法大规模生产浓缩铀。近期则用离心法生产浓缩铀,其生产过程中的耗电量仅为扩散法的约1/10。目前正发展用激光法生产浓缩铀。" }, { "instruction": "新石器时代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考古学上相对年代概念,石器时代的最后一个阶段。当时石器工具均经过磨制,并且开始制造和使用陶器。这一时期约开始于距今7000年前后,是原始氏族的繁荣时期。从考古发掘材料可以证明,许多地方已有原始的农业和驯养家畜,并已发明了纺织工艺。由于生活资料的来源较可靠,故多数已开始定居生活,西安半坡的村落遗址面积达5万平方米,仅居住区内就有40多座房子和畜栏、窖穴等。至新石器时代的晚期开始出现红铜器,有人将这一时期称为铜石并用时代。至距今约4000年左右的时期开始进入青铜器时代,但各个地区往往有先后差异,有些地区磨制石器可以延续使用很长时间。中国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很多,几乎遍布全国,著名的有河南渑池仰韶村、河南陕县庙底沟、陕西西安半坡、山东宁阳大汶口、山东历城龙山镇、浙江吴兴钱山漾、湖北京山屈家岭等。" }, { "instruction": "煤液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煤经过化学加工转化为液体燃烧的过程。包括直接液化和间接液化。直接液化是在高压和较高温度下将固体煤直接转化成液体。是在有氧气和催化剂作用下使用固体煤加氢转化为一氧化碳和氢,然后在催化剂作用下合成为烃类或醇类液体燃烧,如汽油、柴油、或甲醇燃烧。煤液化后不仅提高效率、减少污染,而且也便于用管道运输。" }, { "instruction": "净生产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生物、种群或整个群落通过生长和生殖,作为生物量积累的总能量或总营养物;等于总生产量减去呼吸量。" }, { "instruction": "冰碛丘陵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冰碛物构成的丘陵。在冰川后退过程中,由于冰体逐渐消融,原来的表碛、内碛、中碛都堆积在底碛之上形成的。表面丘陵起伏,洼地常积水,这种地貌多出现在曾经发育冰盖的地区和山麓冰川分布的地方。" }, { "instruction": "土壤水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土壤中各种形态的水分之总称。其来源主要有大气降水、灌溉水和地下水以及大气中的水汽遇冷后在土壤表面凝结成的土壤水。根据土壤水的存在状态可将其划分为固态水、液态水和气态水三种,一般以液态水为主。液态水又根据其受力状况分为束缚水和自由水。前者包括化合水、结晶水、吸湿水和膜状水;后者包括毛管水和重力水。毛管水是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重要水分。土壤水分是植物及其他土壤生物新陈代谢所必需的物质,其中所溶解的各种元素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有效养分的重要来源,也是土壤形成发育的重要因子。" }, { "instruction": "高程控制网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亦称水准网,是确定地貌地物海拔高程的坐标系统。在全国领土范围内,由一系列按国家统一规范测定高程的水准点构成的网称为国家水准网。国家水准网按逐级控制、分级布设的原则分为一、二、三、四等。全国各地地面点的高程,不论是高山、平原及江河湖面的高程都是根据国家水准网统一传算的。" }, { "instruction": "重力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受重力作用向下移动并能由土壤中排除的水分。有自由重力水和支持重力水之分。重力水的向下移动主要是在非毛管的大孔隙及土壤裂隙、根孔、动物洞穴中进行。重力水可以被植物利用。但自由重力水很快排走,很少为植物直接吸收,而支持重力水会妨碍土壤通气性,故应及时排除。因此,重力水不是供给植物需要的理想水分。" }, { "instruction": "中国鸟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兽脚亚目奔龙科的一属。属名源于Sino(中国)、ornitho(鸟)、saurus(龙)。化石产自辽宁北票四合屯和凌源大王杖子晚侏罗世或早白垩世义县组下部,个体较小,头骨长仅13厘米。前颌骨前缘伸向后背方,前颌骨齿齿冠前后缘不具小锯齿:上颌骨可能参与构成外鼻孔,眶前窝前侧面发育一些装饰性的小坑或嵴状纹饰:顶骨后侧突折向后方;齿骨很细长,后部二分叉。肩带及前肢与原始鸟类的较相似,肩胛骨与乌喙骨的夹角小于90°,肩臼窝面向侧方;乌喙骨有上乌喙孔,叉骨U字形;前肢相对很长,约占后肢长的80%:第Ⅲ指的第1指节长于第2指节的2倍;耻骨中部具一突出的瘤,坐骨后背突存在;第Ⅲ骨部分窄型形态。中国鸟龙是首次发现的生有羽毛的奔龙类,其身体上披有一层简单的原始羽毛,有些羽毛已经有简单分叉及类似羽轴的结构。这些不同类型的原始羽毛结构为羽毛起源与早期演化模式(鳞片拉长→羽枝出现→羽轴出现→羽小枝羽小钩出现→羽片不对称羽毛)的提出提供了重要依据。" }, { "instruction": "黄棕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或针叶混交林植被下发育的地带性土壤。在中国分布范围北起秦岭、淮河,南到大巴山和长江,西自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东至长江下游地带。浙北的低山与丘岗、长江以南若干山地上也有。分布区年均温15~16℃,年雨量1000~1200毫米,母质以Q3黄土为主,黄棕壤既似棕壤,通体颜色为黄棕红棕或灰棕等,粘粒ki值2.5~3.3;又似黄壤,有弱富铝化过程,土体含一定量的活性氢与铝,粘化特征也很明显。这些体现了地理位置上处于南北过渡的特点。黄棕壤的土粘粒含量常在30%以上,一般呈块状或棱块状结构,土壤呈微酸至酸性反应,盐基饱和,自然肥力较高。" }, { "instruction": "震旦系沿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震旦系在中国最先命名,1882年李希霍芬建立震旦层系;1922年葛利普(Grabau.A.W)称震旦系,并认为它是代表寒武系之下、五台群或泰山群变质地层之上的一个沉积单元,岩石轻微变质或不变质,与其上覆寒武系呈连续或不整合接触,是古生界的第一个系,其分布具有世界意义;1924年李四光建立了三峡震旦系;1934年高振西等对蓟县震旦纪地层进行了详细研究并划分为3群10个岩组,成为多年来中国震旦系研究对比的依据;1939年李四光称蓟县剖面为震旦系标准剖面,长期以来人们将蓟县剖面与三峡剖面相对比。随着工作深入,逐步澄清两个剖面的地层并非同时形成,实为上下关系。1960年在编制全国1∶300万地质图时,决定“北方震旦系”用Z1、Z2、Z3表示,代表上、中、下三统,而“南方震旦系”用Za、Zb以示区别。习惯称南方型和北方型。1975年为出版1∶400万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图,全国地层委员会召开了中国震旦系讨论会,进一步明确南北两者为上下关系,并建议将三峡的“震旦系”自上而下称震旦系上统和下统,将蓟县的“震旦系”自上而下划分为青白口系、蓟县系和长城系,上述四个系合称为震旦亚界,属中、上元古界。由于这一划分方案在实践中存在许多问题,1982年7月第二届全国地层委员会召开晚前寒武纪地层分类命名会议,决定废除“震旦亚界”一名,将“震旦系”一名专用于以湖北三峡剖面为代表的晚前寒震旦系划分沿革表 南方震旦系 李四光等(1924)北方震旦系 高振西等(1934)全国地层委员会197519821999Ma上 统灯影灰岩陡山沱统下 统南沱粗砂岩及冰碛层青白口统景儿峪灰岩下马岭页岩蓟 县 统铁岭灰岩洪水庄页岩雾迷山灰岩杨庄红页岩长 城 统高于庄灰岩大红峪石英岩夹 安山岩串岭沟页岩常州沟石英岩震旦亚界震 旦 系青白口系蓟 县 系长 城 系上统灯影组陡山沱组下统南沱组莲沱组景儿峪组下马岭组铁岭组洪水庄组雾迷山组杨庄组高于庄组大红峪组团山子组串岭沟组常州沟组新 元 古 界中 元 古 界震 旦 系青白口系蓟 县 系长城系震旦系南华系青白口系蓟 县 系长城系680800100014001800注:据最新研究成果,震旦系底界年龄定为630Ma。武纪地层,并明确其为晚前寒武系最上部的一个系级年代地层单位,代号为“Z”,其底界暂定为三峡剖面的莲沱组底界,顶界为寒武系底界,内部分上、下两统,自下而上分四个组:莲沱组(即南沱粗砂岩)、南沱组(南沱冰积层)、陡山沱组(陡山沱砂岩)、灯影组(灯影灰岩),与下伏地层为不整合接触(晋宁运动)。为与国际接轨,适应国际上在新元古界最顶部要建“末元古系”(Ⅲ系)的趋势,2000年第三届全国地层会议决定,将“震旦系”解体,原下统(包括莲沱组和南沱组)另建一新系,称南华系,底界年龄暂定为800百万年;原上统(包括陡山沱组和灯影组)称震旦系,以陡山沱组的底界作为与南华系的分界,其底界年龄暂定为680百万年。" }, { "instruction": "裂脚亚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哺乳纲真兽次亚纲食肉目的一亚目,陆生的食肉类。第四上臼齿及第一下臼齿发育成裂齿,用于撕裂食物。除个别种类为杂食或植食外,皆以其他动物为主要食物。分为3个超科:细齿兽超科(Miacoidea)为古新世至始新世的古老食肉类,中国内蒙古等地产有此类化石;犬形超科(Canoidea)包括犬科、熊科、熊猫科、浣熊科、鼬科,均是比较不特化的食肉类,有的已杂食(如熊),有的基本素食(如大熊猫);猫形超科(Felinoidea)包括灵猫科、鬣狗科和猫科,身体灵巧,善跳跃攀爬,裂齿发达,其后的臼齿渐退化。古新世至现代,分布广泛,但不见于大洋洲(有以后移入的犬类)。中国此类化石甚多。" }, { "instruction": "红柱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Al2〔SiO4〕O。与蓝晶石、矽线石均为Al2SiO5的同质多象变体。常含锰、铁。斜方晶系。晶体呈柱状,横断面近正方形;有时在柱的四角和中心可见有黑色炭质包裹物,在断面上排列成规则的十字形,这种红柱石特称空晶石(chiastolite);集合体呈放射状,形似菊花,俗称菊花石。灰白、褐或红色。玻璃光泽。硬度7。解理平行斜方柱{110}中等。密度3.1~3.2克/厘米3。主要是接触变质产物,见于侵入体与泥质岩石的接触带中,也见于结晶片岩中。红柱石在1380℃高温下将分解成为富铝红柱石,后者是高级耐火材料。色美透明的红柱石可作宝石。" }, { "instruction": "海洋能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海洋能中蕴藏着大量的能源,其储藏量约占世界能源总量的70%以上。除矿物燃料外,还有以位能、热能、动能、化能等形式出现的“海洋能” ,它们是蕴藏于海水中的可再生能源,包括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盐差能等。由于海洋能的存在形式不同,在技术上转换的方式也是多样的,通常将海洋能转换成电能,也可转换成其他形式的能量。因为海洋能也具有:①能量密度较低;②有的海洋能不够稳定等特点。使得对其集能及转换装置体积庞大,技术复杂。故除潮汐发电技术和小型波力发电技术已进入实用阶段外,其他几种海洋能的转换技术现尚处于试验阶段。" }, { "instruction": "土壤透气性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叫土壤通气性。指土壤空气与大气相互交换的性能,或大气进入土壤的速率。它与土壤结构,特别是与孔隙特性密切相关。总孔隙度或大孔隙比例较高的土壤,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如结构良好的土壤通气性比结构不良的土壤好;砂质土比黏土质好;水分含量适中的土壤比过度潮湿的好;表层土壤比下层土壤好等。土壤透气性还与土壤透水性呈正相关。透气性良好的土壤能保证土壤空气与大气的正常交换,从而满足土壤和作物对氧的需求,使土壤肥力得到进一步发挥。可通过排水、客土、耕作、轮作等措施改善土壤的透气性。" }, { "instruction": "migmatitic granite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强烈混合岩化作用形成的外表类似花岗岩的一种混合岩。岩性比较均匀,与岩浆成因的花岗岩很相似,但局部仍可见残留阴影构造和不明显的片麻状构造(或线状构造),有时可见有变质岩的残留体,其片理产状与混合花岗岩的片麻理及围岩的产状基本一致。在野外可见混合花岗岩与其他类型混合岩呈渐变过渡关系。与围岩没有明显的侵入接触关系。在显微镜下可见有各种交代结构。它是混合岩化作用最强烈时的产物,可以是由渗透交代作用所形成,也可以是由重熔作用所形成。" }, { "instruction": "土壤剖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即土壤的垂直纵切面。由上而下可分为许多层次,各层的颜色、质地、结构和松紧程度等都不同。森林地带的自然土壤一般可分为残积物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农业耕作土一般可分为耕作层、犁底层、心土层、底土层(死土层)。它可以反映出土壤形成的过程及其性质。在土壤污染调查和质量评价工作中,通过对典型地区土壤剖面观察和取样分析,用以研究土壤重金属元素及其他有害有毒污染物的积累和分布规律。" }, { "instruction": "原油比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系指20℃的原油同4℃同体积水的重量比值,以符号磁0表示。比重是石油的重要的物理参数之一。世界各国各地区,甚至同一油区的原油,比重方面的差别很大。一般说,比重0. 855以下的称为轻质原油;0. 856~0.8708的称为中质原油;0. 8709~0. 8927的称为重质原油。" }, { "instruction": "白云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以白云石为主要组分的碳酸盐岩。常混入方解石、粘土矿物、石膏等杂质。色白、浅黄或浅粉红,外貌与石灰岩很相似,滴稀盐酸(5%)极缓慢地微弱发泡或不发泡。形成于某些特殊的沉积环境或石灰岩经白云石化作用而成。白云岩风化面常有白云石粉及纵横交叉的刀砍状溶沟,且较石灰岩坚韧。白云岩按成因可分为原生白云岩、成岩白云岩及后生白云岩,后二者称交代白云岩或次生白云岩。按结构可分为结晶白云岩、残余异化粒白云岩、碎屑白云岩、微晶白云岩等。白云岩在冶金工业中可作熔剂和耐火材料,在高炉炼铁中作为熔剂,部分也用来提炼金属镁;在化学工业中用以制造钙镁磷肥、硫酸镁等。此外还可做陶瓷、玻璃的配料和建筑石材。" }, { "instruction": "交通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指定时间内通过道路某地点或某断面的车辆、行人数量。不加说明时,一般是指机动车交通量。交通量是道路与交通工程中的一个基本交通数据,常用平均交通量、高峰小时交通量、设计小时交通量来表示。年平均日交通量是一项重要的规划指标,用作道路、交通设施规划、确定道路等级以及道路、交通设施可行性等的依据。" }, { "instruction": "正长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碱性长石和次要的钠质斜长石、黑云母、辉石、角闪石组成的中性深成侵入岩。二氧化硅含量约60%,与闪长岩安山岩类相近,但碱含量稍高(Na2O约4%,K2O约5%)。矿物成分以长石、角闪石和黑云母为主,不含或只含极少量石英。如石英含量达5%~20%,称为石英正长岩(quartz syenite)。长石中碱性长石(通常为正长石、微斜长石、条纹长石)约占三分之二以上,还有少量斜长石(An20~40)存在。呈浅灰色或玫瑰色。等粒或斑状结构。块状、似片麻状构造。一般形成中等大小的岩体(如小岩株),或与基性岩,碱性岩形成杂岩体。是优良的建筑材料。与正长岩有关的矿产有铁矿和稀有元素等。" }, { "instruction": "超结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能够占据晶体结构中同类构造位置的两种原子或离子、分子、离子团甚至空位A和B,如果相互间的分布是有规则的,即A只占据这些构造位置中的某些特定位置,B则占据另一些特定位置,这样的晶体结构称为超结构或超点阵(superlattice),为有序结构;反之,如果A和B相互间是无规则地随机分布的,相应的晶体结构则称为无序结构。晶体的此种有序 参扌蚪峁梗 是同质多像的一种类型。一般是高温(或低压)下形成无序结构,低温(或高压)下形成有序结构,而在一定的温度(或压力)下则将发生结构的有序 参扌蜃 变。此外,在完全的有序结构与完全的无序结构之间,还存在着部分有序的过渡类型。" }, { "instruction": "大气活动中心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平均海平面气压图上出现的大型、闭合高、低压系统。通常以一、七月平均海平面气压图代表冬、夏半年气压形势。位于陆上的活动中心其性质冬夏相反,称为半永久性活劫中心,如西伯利亚高压;印度低压;北美高压等。位于海上的常年性质不变,称永久性活动中心,如北太平洋高压(夏威夷高压)、阿留申低压;北大西洋高压(亚速尔高压)、和冰岛低压等。平均图上的高、低压系统表示该地区常有高、低压频繁活动且位置稳定,因此活动中心表征该地区占主导的环流、风系以及天气特征,对该地区及周边地区的天气和气候特征都有决定性意义。其形成,主要与大面积陆地的热力性质与行星环流和气压带的相互作用有关,如冬季相对海洋呈冷性的欧亚大陆上经常形成强冷高压,并将中纬副极地低压带切断成海上的两个低压中心(阿留申低压和冰岛低压),形成了冬季的活动中心主要格局。" }, { "instruction": "三斜晶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7个晶系之一。属低级晶族。其对称特点是,既无高次轴,也无2次对称轴和对称面。3个结晶轴均相互斜交,故轴角之间和轴单位之间均无任何固有的特定关系。" }, { "instruction": "波浪能发电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简称波浪发电。利用海面波浪的垂直运动、水平运动和海浪中水的压力变化产生的能量发电。海水中蕴藏着巨大的波浪能,若波高3m,周期为7s,每1m宽的海面可提供63kW的能量。波浪能发电一般是利用波浪的推动力,使波浪能转化为推动空气流动的压力(原理与风箱相同),气流推动空气涡轮机叶片旋转而带动发电机发电。波浪发电自付诸实用以来.世界各国提出许多波浪发电的新设想和新技术,至今大约有340余种不同的方案。中国海岸线漫长,每年平均浪高2m、波长1m的时间可达6000h左右。据此估计,波浪能量可达1.7×108 kW以上。波浪发电装置的原理、结构均较简单,因而不仅经济,且效果显著。目前,波浪发电作为海上航标灯、观测浮标及灯塔的电源被广泛应用。" }, { "instruction": "蓝晶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Al2〔SiO4〕O。与红柱石、矽线石均为Al2SiO5的同质多象变体。常含铁。三斜晶系。晶体常呈扁平柱状。蓝或蓝灰色。玻璃光泽,解理面呈珍珠光泽。在{100}晶面上平行晶体延长方向的硬度为4.5,而垂直晶体延长方向的硬度则为6.5~7,差异显著,故有二硬石之称。解理平行{100}完全,{010}中等。密度3.56~3.68克/厘米3。产于区域变质的结晶片岩中,为粘土质岩石经区域变质作用形成。蓝晶石在1300℃高温下分解成为富铝红柱石,后者是高级耐火材料。色泽艳美的蓝晶石可作宝石。" }, { "instruction": "拦河坝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人工建造的横穿河道拦水坝。按结构可分重力坝、拱坝、支墩坝等;按筑坝材料可分混凝土坝、土坝、堆石坝、木坝等;按施工方法可分为圬工坝、辗压土坝、水力冲填土坝、水中填土坝、定向爆破土石坝等;按作用可分为溢洪坝和非溢洪坝等。拦河坝主要用于抬高水位,积蓄水量,在上游形成水库,以供防洪、灌溉、航运、发电、给水等需要。" }, { "instruction": "波浪浅水变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深水波浪进入浅水区后的变化。它包括深水波浪进入水深小于半波长的区域成为浅水波后的波浪折射、绕射、反射以及破碎现象。浅永波在传播中,由于水深变浅,波浪要素不断变化,其变率以浅水系数表示。当波峰线与等水深线不平行时,将发生波浪折射,波向及波要素均改变,其变率以折射系数表示。波浪传播中遇到陡坡或人工建筑物时,将发生波浪的反射;传播中如遇到岛屿或建筑物,除反射外还将发生波浪的绕射扩散。波浪行近海岸失去平衡而破碎,称为破波。在缓坡上破碎可能多次发生,最终一次破碎后,部分水体形成射流沿坡面上爬,其上爬高度称为波浪爬高。波浪的浅水变形极为复杂,它常是多种过程同时作用的结果,对海岸工程(如港口工程建筑物、海岸保护、航道等)极为重要。" }, { "instruction": "拉斑玄武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以富硅(SiO2 45%~52%)、贫碱(Na2O+K2O 1.5%~3.0%)为特征的玄武岩。主要组成矿物是斜长石和辉石,有时含少量石英和碱性长石,橄榄石少或无,深海的类型中含橄榄石较多,斜长石平均成分为拉长石,斑晶成分可达倍长石,未经变化的斜长石有序率低,发育环带或韵律环带。辉石主要是普通辉石贫钛低钙,有时出现少量紫苏辉石或古铜辉石,基质微晶可见易变普通辉石或易变辉石。橄榄石可以斑晶和微晶同时出现,斑晶橄榄石可见紫苏辉石反应边。橄榄拉斑玄武岩主要见于洋脊和海盆。在大陆内部,拉斑玄武岩与碱性玄武岩相伴生,同深断裂带或裂谷有关。" }, { "instruction": "瓦尔特相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相的继承准则。在没有大的沉积间断情况下,只有在平面上互相邻接的相才能在纵向上叠置在一起。相的纵向相序也是它的横向相带。由于地球表面各种自然沉积环境的组合与彼此之间的过渡是有规则的,因此沉积环境的古代产物——沉积相,在纵向或横向上彼此之间的过渡也是有规律的。19世纪末,瓦尔特(J.Walther,1894)从陆相海相连续过渡沉积平面上侧向过渡与垂向过渡的一致性总结得出。这一规律在研究古代沉积环境中有着重要指导作用,特别是对于那些沉积特征相似,而又可以多解的沉积单位进行沉积环境判别时,必须考虑其上下左右相邻相的特征。" }, { "instruction": "petrifaction,petrification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简称石化,化石化作用的一部分。埋藏于沉积物中的生物遗体被溶于地下水中的矿物质所填充或交代变成石质,而仍保存生物原有构造的作用。石化作用有生物硬体内的空隙为地下水中所含矿物质填充的过矿化作用;生物硬体的原来成分为地下水中所含矿物质置换的交代作用,交代物质一般为氧化硅、碳酸钙、黄铁矿等,分别称为硅化、钙化、黄铁矿化等。" }, { "instruction": "透辉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CaMg[Si2O6]。与钙铁辉石形成完全类质同象系列,两者间的中间成员为次透辉石(salite)。单斜晶系。晶体呈柱状,横切面近于正方形;通常成粒状、棒状或放射状集合体。浅灰或浅绿色。玻璃光泽。硬度5~6。解理平行柱面{110}中等。密度3.3~3.4克/厘米3。是一种常见的接触交代矿物,为矽卡岩的主要矿物成分。此外,也有岩浆成因的,分布于基性、超基性岩中。用作陶瓷、玻璃原料及各种填料。" }, { "instruction": "潮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日、月等天体的引潮力作用下产生的海水周期性水平运动。它与潮汐(海水的周期性升降运动)有相同的周期,是海水在日、月等天体引潮力作用下的两种表现形式。潮流按周期分为:半日潮流、全日潮流和混合潮流(不正规半日潮流和不正规全日潮流);按运动形式分为:旋转流和往复流。潮流的流向和流速在1 2小时25分或24小时50分周期内(即半日潮流或全日潮流)不断变化。连接一个周期内每小时的潮流矢端一般呈椭圆形,称为潮流椭圆。大洋和外海潮流椭圆,大多具旋转流的特点。在海峡、海湾和河口,受两岸地形限制,潮流流向主要在两个相反的方向上往复运动,即称为往复流。一般根据潮流椭圆的短轴和长轴之比,即椭率的大小来判断潮流是往复流还是旋转流。" }, { "instruction": "polycyclic aromatic\\r hydrocarbons(PAHs)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分子中包括二个或二个以上苯环结构的碳氢化合物。多环芳烃是指两个以上的苯环连接在一起的化合物,两个以上的苯环连接在一起可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非稠环型的,苯环与苯环之间只由一个碳原子相连,如联苯、联三苯等;另一种是稠环型的,两个碳原子为两个苯环所共有,如萘、蒽、菲等。这类化合物种类很多,其中至少有二十多种有致癌作用。最典型的是3,4-苯并芘,即苯并(a)芘,此外还有1,2-苯并蒽,即苯并(a)蒽等。多环芳烃为含碳氢有机物,在温度高于400℃时,经热解环化、聚合作用而生成的产物,最适宜生成温度为600~900℃。因此,煤炭、木材、石油、气体煤料、纸张和烟草等有机物在一定条件下燃烧均可产生多环芳烃。水体中多环芳烃的重要来源是大气中的煤烟随雨水降落,及煤气发生站、焦化厂、炼油厂等排放含多环芳烃的废水进入水体。进入环境以后,多环芳烃难以通过生物降解消除而形成长期积累,也可以通过食物链富集浓缩,在浮游生物体内可富集数千倍。其在环境中虽含量不高,但分布很广,水体、土壤、水底质等是其主要归宿。多环芳烃类化合物中含有很多致癌和致突变的成分,还含有多种促进致癌的物质,它能够通过大气、饮水、饮食及吸烟等进入人体,危害人体健康。在美国国家环保局( EPA)列出的优先控制污染物清单中有16种PAHs榜上有名。" }, { "instruction": "河流类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按一定分类方案划分河流的种类。河流的分类依据很多,如戴维斯根据河流发育史与地质构造的关系,分为顺向河、再顺向河、逆向河、次成河和偶向河(如图);根据河流发育与新构造运动史的关系,又分为1.顺向河; 2.逆向河;3.再顺向河; 4.次成河先成河、叠置河;根据河流的平面形式和演变过程,又可分为直线型河流、弯曲型河流、汊道型河流和游荡型河流等类型。" }, { "instruction": "棱齿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棱齿龙科的代表属。最初的研究者之一赫胥黎认为它的牙齿与鬣蜥科动物中的一属Hipsilophus的牙齿相似,因而得名。棱齿龙是敏捷的二足行走素食性恐龙。长约2.3米,是比人稍高的鸟脚类。棱齿龙头小、眼大、目光敏锐,与羚羊相似。有储藏食物的颊囊,适合食草和逃离危险。有复杂的进食结构。棱齿龙颌骨强壮灵活,吻部有角质喙,颊齿高冠,也就是颊齿露出牙床的部分较长,上下颊齿的锋利齿缘可以相互切割,它取食的方式与畸齿龙有点相似。逐渐变细的长尾巴有骨质腱结构,一般僵直不落地,除非棱齿龙放松或睡着了。棱齿龙臂短,有5个粗短的指头,末端是强壮的爪。后腿长有延长的胫腓骨,较长的跗骨、骨。每只脚3个前伸的指头带有锋利的爪。胫腓骨较股骨长,与进步的鸟脚类不同,壮龙类手有4指,脚有3趾,而棱齿龙的手有5指,脚有向前伸的4趾。但是第5指和第4趾太小而不能接触地面。棱齿龙的骨盆有典型的鸟臀类向后倾斜的耻骨,耻骨指向前端的部分叫前耻骨。与大多数蜥臀类食草恐龙不同的是:棱齿龙的身体重心在臀部下,而大多数蜥臀类素食恐龙的身体重心靠前。产于英国、西班牙、美国早白垩世中期地层。" }, { "instruction": "绿泥片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主要由绿泥石组成的具片状构造的区域变质岩石。它是绿片岩中最常见的岩石类型。岩石中除细鳞片状绿泥石外,还含有绿帘石、阳起石、钠长石、石英、绢云母等,有时可含少量方解石。岩石一般为绿色至暗绿色,稍具滑感,硬度较低。绿泥片岩可根据次要矿物的种类详细命名,如绿帘绿泥片岩、阳起绿泥片岩等。它们通常是基性火山岩或粘土质岩石经低级变质作用的产物。" }, { "instruction": "日本地震烈度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日本根据本国情况制定的地震烈度表。在制订时除根据宏观地震现象外, 还考虑了地震时地面的最大水平加速度。 日本地震烈度表划分为从零度到七度的八个等级(如下表),它和一般划分为12个等级的地震烈度表差别较大。 日本地震烈度表 烈度名称说明加速度/cm?s-20无感觉〖〗人无感觉,地震仪可以记录到<0.3Ⅰ微震静止的人或对地震特别注意的人能感到有地震0.8~2.5Ⅱ轻震多数人可感到,屏风仅有轻微的震动2.5~8.0Ⅲ弱震房屋摇动,屏风咔咔响,电灯等垂吊物在摇动,容器内水面发生波动8.0~25.0Ⅳ中震房屋强烈摇动,放置不稳的花瓶等倾倒,器内水外溢,行人有感,人逃屋外25.0~80.0Ⅴ强震墙壁裂缝,墓碑、石灯笼倒塌,烟囱毁坏80.0~250Ⅵ烈震房屋倒塌30%以下,山崩、地裂、多数人无法站立250~400Ⅶ激震房屋倒塌30%以上,山崩、地裂、有断层发生>400" }, { "instruction": "累积曲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累积频率曲线(cumulative freguency curve)或累积百分含量图(cumulative percentage plot)。其方法是先求出大于各粒度级别的百分含量(如>2毫米,>0.5毫米、>0.1毫米……的百分含量;若按Φ值标准,则求出>1Φ、>2Φ、>3Φ……的含量),粒度分布累积曲线图以横坐标表示颗粒大小,如以毫米计,用对数坐标,如以Φ值计,则用算术坐标,纵坐标表示累积百分含量。绘图时从粗的一端向细的一端累积,以每一粒级的下限(如粒径为2~1毫米者,毫米为下限)为基线,向上数出累积百分数,各点以圆滑曲线连接起来即成累积曲线。它通常是一个平滑的S形曲线。" }, { "instruction": "自然地理尺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自然地理意义上的时空范围。一般把空间尺度划分为全球(行星),大洋(大陆),区域,局地等几个层次;也可以按大、中、小尺度进行划分,如大尺度地域分异规律,中尺度地域分异规律的相对区分。时间尺度有人按自然界的时间节律(日、月、季、年)进行划分。不同时空尺度下的自然地理问题有其相对不同的特殊性,需采取相应的方法和手段进行研究。" }, { "instruction": "油当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石油是高热值的矿物燃料。1kg原油燃烧可产生10 000~11 000kcal热量,约为煤炭(标煤)发热量的1.5倍。但世界各地区的原油因受化学组成等因素的影响,单位热值各不相同。为计箅方便,国际上一般以原油热值每千克10 000kcal或41 870 000J为一个原油当量,简称油当量。其符号为Oe。" }, { "instruction": "海洋法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全世界各国共同管理海洋的立法。确定各类海洋区域的法律地位,及各国在各类海洋区域内的权限。在从事航行、资源开发、科学研究、环境保护、海洋管理等方面具有法律性的海洋文件。" }, { "instruction": "大陆腹地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主要依据地理位置划分地缘政治地带,并借以分析国际政治战略的一种学说。又称大陆心脏说,1914年由英国地理学家麦金德提出。认为欧亚大陆和非洲是“世界岛”,这个“世界岛”上从东欧到中央亚细亚的广大内陆地区是“心脏地带”。环绕此“心脏地带”的边缘地带则是“新月形地带”。谁控制了“心脏地区’’谁就可以控制“世界岛”,进而就可主宰世界。鼓动当时英国从海上控制中东、远东和亚欧大陆沿海地带。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又为德国豪斯霍弗(K. Haushfer)所承袭,并结合国家有机体学等理论,为希特勒向外扩张,吞并邻国领土,掠夺海外土地和自然资源,提供“理论’’依据。" }, { "instruction": "行星风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因极地、赤道间加热不均和地球自转而形成的地面盛行风带。地球自转使得极地-赤道间的直接热力环流断裂为三圈经向环流,近地面层从赤道到极地依次形成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气压带间相应出现了环绕全球的三个风带,即信风带、盛行西风带和极地东风带,风带的水平尺度与行星尺度相当,常通称为行星风带。它的强度和位置依季节而变化。这种按纬度贫布的地带性特征成为全球大气环流、天气和气候分布特征的背景。由于海陆、地形的干扰,出现了许多非地带性特征,气压带常断裂为气压活动中心,行星风带变得不完整。" }, { "instruction": "渐新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渐新世是新生代古近纪的最后一个世。延续时间约为3200万~2330万年(国际上是3370万~2350万年)。渐新世哺乳动物群比起始新世来,与现代更为接近。这个时期在中国有雷兽、爪兽、犀类、兔形类及啮齿类等;陆相介形虫以Cyprois,Cyprinotus及Sinocypris为主;同时期的海相介形虫目前仅在西藏等地发现;轮藻以Charites,Grambastichara等为主。" }, { "instruction": "径流总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定时段内(日、月、年、多年)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总水量。表达式为W=Q·T式中,W为径流总量,量纲为m3或108 m3,Q为T时段的流量,T为时段长,是水资源的重要特征值,它与河流的补给量有关。" }, { "instruction": "背斜山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与背斜构造相一致的山体。在褶曲构造地区,地貌发育初期,背斜部位尚未经受明显的外力侵蚀破坏,形成背斜山。其山脊位置和背斜轴相当,两坡岩层向 两侧倾斜。四川东部的一些山体即为 背斜山。" }, { "instruction": "腔肠动物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动物界的一门,现生的水螅、水母及珊瑚等均属此门。单体或群体,体壁具内、外两胚层,两层之间为中胶层。身体中央为一空腔,用以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故称腔肠。腔的顶端开口,兼具口及肛门的功能,口的周围生有一定数目的触手。外胚层上多有刺细胞,用以捕食和自卫。有水螅型和水母型两种体形,无性和有性两种生殖方式常交互出现,形成世代交替。多具有外骨骼或中胶层内的骨骼,骨骼多为钙质,有些可成礁。绝大多数海生,营浮游或固着底栖生活,分布极广,极少产于淡水。最早出现于前寒武纪,一直延续至现代。腔肠动物包括种类甚多,一般分为:原水母纲、水螅纲、钵水母纲、珊瑚纲及栉水母纲。珊瑚纲现生及化石类型均极丰富,是本门中最重要的一类,原水母纲是原始的化石种类,水螅纲及钵水母纲主要为现代生物,也有少量化石保存。栉水母纲无刺细胞而具黏细胞,胚胎发育中还形成原始的中胚层,故有将其另列为一亚门,称栉水母亚门(Ctenophora)或无刺胞亚门(Acnidaria),未发现化石,其余具刺细胞者统称为刺胞亚门(Cnidaria)。也有将这两个亚门提升为独立的门,废弃腔肠动物门一名。或仍用腔肠动物门一名而不包括栉水母纲。 " }, { "instruction": "质量底色法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简称质底法。以不同的色彩或纹理等面状符号区分制图区域内专题对象的质量差别。质底法所表达的对象具有连续成片分布特征,常用于制作各种类型图、区划图,如土地利用类型图、地质类型图、行政区划图、气候区划图等。质底法制图的关键是制图区域界限的划分及设计不同的色彩或纹理,以区分不同的定性特征,并在充分考虑象征与联想色的基础上,使不同类型的色块有明显的差异,以突出表现类型的质变。在常用的数字制图软件中,质底法与范围法同属独立值法。但质底法所表达的要素是布满整个制图区域的,故专题色亦成为底色,范围法则不同。参见范围法。" }, { "instruction": "风化作用阶段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岩石遭受风化,可分为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实际上它们并不是单独进行的,只不过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下,以这种或那种风化作用为主。在潮湿而炎热的气候条件下,岩石风化具显著的阶段性:初期阶段,岩石以机械破碎为主的物理风化阶段,并有轻度化学分解。第二阶段,岩石以分解为主的化学风化阶段,伴随进一步的物理风化,这一阶段又分为:①化学风化早期(富钙化阶段),此阶段硫化矿物受到氧化而变为硫酸盐,并形成次生碳酸盐矿物。②化学风化中期(富硅铝化阶段),此阶段硅酸盐及铝硅酸盐矿物被分解形成粘土矿物。③化学风化晚期(富铝化阶段),此阶段硅酸盐矿物完全分解,使铁和铝变成水氧化物(如氢氧化铁和氢氧化铝等)而残留下来。" }, { "instruction": "天气概率预报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用百分数来表示天气现象发生的可能性。用概率值表示预报量出现可能性的大小,替代了某种天气现象的“有”或“无”和气象要素值的“大”或“小”。如降水预报,概率预报给出可能出现降水的百分数,百分数越大,出现降水的可能性越大。概率天气预报既反映了天气变化确定性的一面,又反映了预测天气变化的不确定性和不确定程度。很多情况下,概率预报形式更能适应经济和军事活动中决策的需要,适应公众对预报的置信度。我国研究天气概率预报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首次发布是在1995年6月15日由上海中心气象台在《新闻报》上发布。" }, { "instruction": "土壤新生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土壤形成过程中新产生并聚积于土壤中的物质。它具有一定的形状和界限,与其周围的土壤显著不同。可分为化学来源与生物来源两种,前者指由化学作用而产生的新生体,有易溶性盐类、石膏、碳酸钙、铁锰氧化物、二氧化硅和腐殖质等,形状有粉末、胶膜、屑皮、假菌丝体、斑点、脉纹、管状物、结核、黏聚体、片状物、板块和胶结层等;后者有粪粒、鼠穴斑、蠕虫洞、小根痕等。新生体反映了成土过程与土壤性质的某些方面,是土壤的重要形态特征。根据新生体可以判断土壤类型、起源及其发展过程,是确定土类时的重要依据之一。" }, { "instruction": "等积投影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面积变形为零的投影。为满足这个条件,必须使变形椭圆的最大长度比a与最小长度比b互为倒数,即a=l/b或b=1/a,这样才能使微分圆投影前后保持面积不变。因此,变形椭圆的长轴越长,其短轴就越小,与投影前的圆形相比,其视觉变形就越大,即“非正形”。等积投影具有以下特点:①所有的面状要素投影前后面积保持不变,因此可以直接在等积投影图上进行面积量算;②角度变形大,等积投影适用于对面积要求较高的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如行政区划图、土地利用类型图筹。但不适用于制作航海、航空、军事等对方向精度要求较高的地图。" }, { "instruction": "晨昏蒙影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日出之前(黎明)和日没以后(黄昏)的一段时间,天空仍然明亮,处于半光明状态。这段时间,既不是真正的白昼,也不是真正的黑夜,是昼夜交替的过渡时期,叫曙暮光。现代天文学称晨昏蒙影,即晨光和昏影的合称。按不同的需要,晨昏蒙影分为民用晨昏蒙影、航海晨昏蒙影和天文晨昏蒙影三级。" }, { "instruction": "委任统治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殖民地类型之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有关战胜国通过国际联盟,把战败国原有殖民地转让给英、法、日等战胜国,这些战胜国以受委任统治国家名义统治这些殖民地。这些被统治的殖民地叫委任统治地。按国际联盟规定,受委任统治国无权兼并或转让这些殖民地,并须受国际联盟机构监督,但它们对委任统治地进行的统治仍为殖民统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迫于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一些受委任统治国被迫承认一些委任统治地的独立;一些尚未独立的委任统治地,则由联合国托付一国或数国进行管理,故称托管地。" }, { "instruction": "谬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梁龙科蜥脚类恐龙。拉丁文中apat是错误或骗人的意思。曾以雷龙(Brontosaurus,在拉丁文中bronte为雷)之名而为世人所熟悉,雷龙的命名晚于谬龙,依生物学命名的优先律以先命名的为准。巨大的四足行走的素食性恐龙,具有长尾巴和脖子。共发现12具骨架,分别属于谬龙属(Apatosaurus)的3个种。长约21米,重约25吨,鞭状尾巴具有82节尾椎,四肢柱状。前肢大拇指有爪。估计为了维持生活所必需的能量,谬龙须不停地进食,长颈使它能吃到树冠上的叶子。长的鞭尾可用于抵御肉食类动物(包括肉食恐龙)。产于美国科罗拉多州、俄克拉何马州、犹他州、怀俄明州及墨西哥的晚侏罗世地层。" }, { "instruction": "淋溶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湿润土壤水分状况下,石灰充分淋溶,具有明显黏粒移淀的土壤。本土纲相当于美国分类的软土纲(mollisol)、始成土纲(inceptisol)、淋溶土纲(alfisol),相当于联合国分类的始成土( cambisols)、高活性淋溶土(luvisols)、灰化淋溶土(podzoluvisols)、黏磐土(planosols)。它包括的土类有暗棕壤、棕壤、黄棕壤和白浆土等。淋溶土的特征是具有淡色表层或暗色表层,黏化层,具有中度至高度的盐基饱和度,美国土壤分类中,淋溶土的黏化层中的盐基饱和度要超过35%,剖面中石灰充分淋溶,pH<7。淋浴土广泛分布于世界温带、暖温带和北亚热带地区。" }, { "instruction": "温带草原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类型条件形成的一种植被类型。可分为三个亚型:草甸草原(半湿润)、干旱草原(半干旱)和荒漠草原(干旱)。在欧亚大陆中纬地区占有相当面积,从东欧平原南部起呈带状连续向东延伸,经西伯利亚平原南部、蒙古高原南部,直达我国构成世界最宽广的草原带;北美洲中部的温带草原改变了东西向而呈南北向带状分布;南半球草原面积则小得多,仅南美、非洲南部等地有局部分布。土壤主要是黑钙土及暗栗钙土。植被以禾本科植物为主。动物多穴居洞中,啮齿类动物、有蹄类动物和一些草原肉食动物是温带草原的主要动物。" }, { "instruction": "泥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干裂(drying crack,desiccation crack)。沉积岩中的一种层面构造。未固结的沉积物被阳光晒干或脱水收缩作用形成。平面上呈不规则的多边形裂块,横剖面上呈V字形。常见于粘土岩及石灰岩的顶面,但可在上覆岩层的底面上留下印模。泥裂构造主要出现在间歇性曝晒的地方,例如在潮汐带、滨岸带、河流的天然堤等,因之可以作为鉴定相环境的成因标志。借助泥裂产状为下尖的V形,还可判别岩层的顶和底。" }, { "instruction": "副热带高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活动在副热带地区的大型带状高压系统。它形成于低纬哈德莱环流的下沉气流区,属动力性暖性高压,在高空高压环流更为明显,通常稳定少动,是大气环流的重要成员。副热带高压常成以脊线约成东(偏北)西(偏南)向的单体形式,南北跨20纬距、东西60经距以上、分布在西风大槽间的副热带地区。它与西风带的相互作用,对中低纬的天气过程和天气变化影响很大。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是其中一环,它的西北侧常阻滞西风带短波槽移动,形成准静止锋系和雨带,夏半年雨带随西北太平洋副带高压的季节性、跳跃式的北移,分别形成我国的江南雨季、江淮梅雨、华北及东北雨季。西北太平洋副带高压南侧则是热带系统活跃地区,盛夏可形成华南地区的后汛期。它的强度、位置还对热带气旋的活动与路径影响很大。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异常稳定常常带来旱一片、涝一线的天气特征,对我国夏半年天气和气候影响很大(参见图5.8)。" }, { "instruction": "位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晶格中最(a)刃位错(左)和螺位错(右)的示意图ABCD为滑移面; B′为滑移矢量; AD为位错线常见的一种线缺陷。它是由于晶格发生并未贯穿整体的局部相对滑移,因而导致在滑移面的终止线(称为位错线)上产生原子错乱排布的现象。有两种基本类型:其滑移矢量相当于所谓的伯格斯矢量(Burgers vector)与位错线垂直者称为刃位错(edge dislocation),亦称棱位错;相互平行者则称为螺位错(screw dislocation)。其中前者表现为位于滑移面两侧的晶格有一侧被相对压缩,从而在位错线处多(b)以原子面形式表示的刃位错(左)和螺位错(右)点划线为位错线出半个插入的原子面。在螺位错中则表现为滑移面两侧的晶格沿位错线方向彼此错开了一定的间距,而在未发生滑移的那部分晶格内则未被错开,从而使得与位错线正交的原子面,由原来层层相互平行的平面连接成为以位错线为轴的一个连续不断的螺旋面(见图b)。后 呤蔷迓菪?生长理论的基础。" }, { "instruction": "等压面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反映等压面上气象要素分布的专用天气图。大气中气压相同的点组成的空间面称等压面,它的几何高度通常用位势高度代替,两者数值差别很小,等压面的高度起伏形势与它附近的水平气压分布形式基本一致,天气分析中一般都用等压面分析代替等高面分析,这能带来很多理论计算上的优势。等压面图主要用于高空分析中,气象上最常用的标准等压面是850hPa、700hPa、500hPa高空等压面图,分别反映1500m、3000m、5500m高度附近的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也代表了对流层中下层的大气状况。更高的还可有300hPa、200hPa、100hPa等压面图。除等位势高度线外,等压面上通常还分析温度、湿度、风等气象要素。" }, { "instruction": "橄榄玄武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含必要成分橄榄石(小于30%)的玄武岩,橄榄石多呈斑晶。这种岩石常见于玄武岩安山岩流纹岩组合、拉斑玄武岩组合以及碱性玄武岩组合中。前两个组合中的橄榄玄武岩,含橄榄石较少(小于25%),且斜长石为基性斜长石。后一组合中的橄榄玄武岩含橄榄石较多,常含少量碱性长石,是一种碱性的玄武岩。" }, { "instruction": "居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种群。生活在同一生境、属于同一物种的个体群。居群是物种的基本结构单位,是物种存在的具体形式。任何物种都是由居群所组成。同种的居群个体间具有经交配可相互交流遗传信息和产生能育后代的实际或潜在能力。" }, { "instruction": "侵蚀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外营力对地表冲刷、磨蚀和溶蚀等作用的总称。外营力包括流水、冰川、波浪、潮流、海流和风等。狭义的侵蚀作用主要指流水对陆地的破坏作用。流水和它所携带的泥沙和石砾,冲刷和磨蚀地表,并把所产生的碎屑物质向下游搬运,从而造成沟、谷,并使其延长、加深和加宽,侵蚀作用分为片状侵蚀和线状侵蚀。线状(河流)侵蚀又分为源蚀、下蚀和侧蚀。广义的侵蚀作用包括流水侵蚀、冰蚀、风蚀和海蚀等。" }, { "instruction": "同功器官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外形、功能相似,而起源、基本结构却不相同的器官。如昆虫和鸟类都有翅膀,用于飞翔,但无脊椎动物昆虫的翅膀是由表皮角质膜扩展而成的膜状结构;而属于脊椎动物的鸟类的翅膀内有骨骼,外被羽毛,是由脊椎动物的前肢变态而成。两者起源、结构虽然不同,却具有相同的功用,故称为同功器官。" }, { "instruction": "地物反射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物的反射能量与入射总能量的百分比,称为反射率。即:P=P物/P总×100%。同~地物在不同波长具有不同的反射率,而在同一波长,不同的地物也具有不同的反射率。但是也会出现同物异谱和异物同谱现象,这主要取决于地理位置、光照条件、地物本身性质(如干湿程度、表面状况)以及环境影响因素等。地物的反射形式主要有:①镜面反射。也叫规则反射,即地物的反射满足反射定律。主要发生在平静的水面和金属光滑面等,常出现在航空遥感中;②漫反射。也叫朗伯反射,向四周均匀地反射,在各个方向上亮度和强度一样,航天遥感中多为这种现象;③方向性反射。也可称作实际地物反射,多数介于镜面和朗伯面之间。一般而言,实际地物表面在有入射波时各个方向上都有反射能量的,但大小不同,在某一方向上比较强。" }, { "instruction": "埃洛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多水高岭石、叙永石。成分Al4〔Si4O10〕(OH)8*24H2O,相当于含层间水的高岭石(但构造不同)。单斜晶系。晶体在电子显微镜下可见呈细长的空心管状;通常呈土状块体产出。纯净者白色,常因含杂质而带有各种色调。光泽暗淡。硬度1~2。疏松土状的具滑感,致密块状的常因干裂而成带棱角的碎块。断口平坦状。失水后不再重新吸水。密度2.0~2.2克/厘米3。其外表特征与高岭石相似,正确区别需靠差热分析。为外生成因的矿物,最常见于岩石风化壳部位。用于陶瓷工业。" }, { "instruction": "curtain,drapery, bacon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石帷幕、石帘。为饱含碳酸钙的薄层水由洞顶或洞壁流出,沉积成为波状或褶状的流石,形如布幔,故名。" }, { "instruction": "火成岩分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火成岩分类方法很多,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和标准提出许多分类方案。通用的分类有三种:①按产出和形成条件分为深成岩、浅成岩、火山岩;按矿物成分及其含量分类;②按化学成分分类。本辞典采用国际地科联火成岩分类学分委会推荐的QAPF法和TAS法。火成岩分类主要应以其矿物含量或实际矿物成分为基础,采用QAPF图解法。如果由于玻璃质的存在,或由于岩石结晶很细而不能测定实际矿物时,可采用其他方法,如用化学成分进行分类,如TAS图解法。" }, { "instruction": "stibnite,antimonite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Sb2S3,含Sb 71.4%。斜方晶系。晶体呈长柱状,柱面具纵条纹。集合体常呈放射状或粒状。颜色和条痕均为铅灰色,晶面常带暗蓝锖色。金属光泽。解理平行{010}完全,解理面上常可见横的聚片双晶纹。硬度2~2.5。密度4.6克/厘米3。熔点很低(550℃)。是低温热液成因的矿物,常与雄黄、雌黄、辰砂等共生。是炼锑的重要矿石矿物。" }, { "instruction": "被动式遥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根据电磁波辐射源分类的一种遥感探测方式。被动式遥感,就是指不依靠人工辐射源,直接由遥感仪器接收目标物体自身发射或反射自然辐射源的电磁波能量信息的方式,如可见光摄影和扫描等。" }, { "instruction": "化学风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大气条件下,岩石受水或水溶液的化学作用发生的破坏作用。化学风化不仅使岩石破碎,还使岩石的矿物成分、化学成分发生变化,产生新矿物。由于岩石性质及参与化学风化的物质成分不同,风化的方式也不同,主要有溶解、水化、水解、氧化和碳酸化等几种方式。如在湿热气候条件下,花岗岩中的正长石在水解作用下经过脱碱去硅、吸水,先变成高岭石,高岭石进一步水解变为铝矾土。其分解过程是4K〔AlSi3O8〕+nH2O→4KOH+8SiO2+Al4〔Si4O10〕(OH)8(正长石)(高岭石)Al4〔Si4O10〕(OH)8+nH2O→2Al2O3*nH2O+4SiO2+4H2O(高岭石)(铝矾土)正长石水解转化为高岭石和铝矾土的过程,是长期由量变到质变的结果,它反映着两次质的飞跃。岩石在化学风化的同时,通常伴随进一步的物理风化。二者是相互促进的。在炎热而潮湿的气候条件下,岩石化学风化最为显著。" }, { "instruction": "波痕对称指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用来表示波痕对称性的指数。其值是缓坡(上游边)在水平方向上的投影长度(L1)与陡坡(下游边)在水平方向上投影(L2)的比值。不对称波痕对称指数大于1,对称波痕对称指数近等于1。" }, { "instruction": "第四纪沉积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第四纪时期由各种地质作用所沉积的物质,如河流沉积物、湖泊沉积物及海洋沉积物等。它们断续地覆盖在陆地表面和海洋底部,一般仍呈松散状态,保持原有堆积形态和原始产状。在第四纪构造运动强烈的地区,第四纪沉积物也发生相当程度的变形。第四纪沉积物厚度各地差异较大,在第四纪连续下沉地区,它的最大厚度可达到1000米左右。第四纪沉积物中最常见的化石是哺乳动物、软体动物、有孔虫、介形虫和植物及其孢子与花粉。人类化石及文化遗存则是第四纪沉积中所特有的。" }, { "instruction": "铁橄榄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Fe2〔SiO4〕。与镁橄榄石Mg2〔SiO4〕组成完类质同象系列,是该系列中的富铁成员,含Fe2〔SiO4〕分子在90%以上。性质与橄榄石相似,但当其成分中的铁氧化时,颜色则转为红褐至黑色;密度较大,可达4.4克/厘米3。主要见于某些酸性或碱性的富钠火山岩中。也作为高温变质矿物见于榴辉岩中。" }, { "instruction": "磷铝锂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LiAl〔PO4〕(F,OH)。三斜晶系。晶体呈等轴状,通常呈细粒状或放射状集合体。白色、乳白色、蓝白色。玻璃光泽。解理面呈珍珠光泽。硬度5.5~6。解理平行{100}完全,平行{110}中等。密度3.11克/厘米3。是富锂伟晶岩的典型矿物。是提取锂的矿物原料。" }, { "instruction": "流纹构造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为流纹岩具有的典型构造。其特征是由不同颜色的结晶矿物颗粒、隐晶物质、雏晶、玻璃质和气孔等在岩石中呈一定方向的流状排列。流纹构造由熔岩流动造成的,它可以表示熔岩流动的方向。常见于酸性或中酸性熔岩中。" }, { "instruction": "五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于地球公转,产生了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及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造成了地球表面接受太阳热能因纬度不同而有差异的现象。根据地球表面冷热差异而划分成热带、南温带、北温带、南寒带、北寒带五个带,简称五带。五带是按着天文因素划分的,并以回归线和极圈等纬线圈作为分界线,因此它与气候学上的气候带不同。" }, { "instruction": "地热梯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地热增温率或地温梯度。地壳内部热流与深度关系的一种表示方法。在区域变质作用过程中,温度和压力之间的关系可用温度压力梯度表示。由于压力通常以随深度而增加的负荷压力为主,故用地壳内部每加深1千米温度所增加的度数(度/千米)表示,称为地热梯度或地热增温率。但是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变质作用过程中的压力不只是与深度有关,有时可出现由应力所产生的构造超压和由流体所产生的流体超压。不同地区的地热梯度不完全相同,它们与大地构造环境和地壳演化过程有密切关系。" }, { "instruction": "WGS-84坐标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WGS-84坐标系是一种国际上采用的地心坐标系。坐标原点为地球质心,Z轴指向BIH1984.0定义的协议地球极( CTP)方向,X轴指向BIH1984.0的零子午面和CTP赤道的交点,y轴与Z轴、X轴垂直,构成右手坐标系,称为1984年世界大地坐标系统。" }, { "instruction": "内循环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为小循环或局部水分循环。从海洋表面蒸发的部分水汽,又以降水的形式降落在海洋上,称为海洋小循环或海洋内循环。从陆地表面蒸发的部分水汽,又以降水的形式降落到陆地上,称为陆地小循环或陆地内循环(如图6.1)。" }, { "instruction": "质底法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质底法全称质量底色法,又称定质底色法或底色法,是用不同的底色显示在整个制图区域某种现象在各地分布的质量差别的一种方法。因为此法是表示现象的质量分布特征,而不是表示其数量特征,故又称质别底色法、定质底色法。其表示形式足采用不同色相、色调和色度,或设计不同网纹符号。常用于自然地图中,如地质图、地貌图,、土壤图、植被图等。" }, { "instruction": "头足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软体动物门中最高级的一纲,因足环列于头部而得名,现生的乌贼、章鱼、鹦鹉螺等均属此纲。体左右对称,分为头、足、胴三部。足特化成腕及漏斗,腕8个、10个或更多,环生于口的周围,用于捕食、爬行等。多分泌钙质硬壳,壳被体外,或位体内,也有无壳者。外壳多为长锥形管,两侧对称,直、弯曲或旋卷,大小不一,长从数毫米至近10米。壳内为许多横向隔壁分为若干气室,最前端为体室,始端为原壳,两者间有一纵贯气室及隔壁的体管。过去根据壳的位置,头足纲分为两个亚纲:壳在软体外面的外壳亚纲(Ectocochlia),因具四鳃,又称四鳃亚纲(Tetrabrachiata);壳在软体内部的鞘形亚纲(Coleoidea),又称内壳亚纲(Endobrachiata),因具两鳃,亦称二鳃亚纲(Dibranchiata)。现在通用的分类系统中已将外壳亚纲细分为直角石亚纲、鹦鹉螺亚纲、内角石亚纲、珠角石亚纲、菊石亚纲、杆石亚纲,化石在古生代及中生代海相地层中非常丰富,十分重要;现生仅鹦鹉螺1属。鞘形亚纲在现代海洋中极为丰富,约130属650种;化石种类以箭石类为主,繁盛于中生代。头足类全为海生,广泛分布于浅海、深海或大洋上层,是凶猛的肉食动物。化石十分丰富,是一类很重要的标准化石及指相化石。" }, { "instruction": "榴辉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主要由绿色绿辉石和粉红色含钙的铁镁铝榴石组成的区域变质岩石。典型的榴辉岩不含斜长石,可含少量石英、蓝晶石、顽火辉石、橄榄石、金红石、尖晶石、黝帘石等矿物,有时含柯石英、金刚石等超高压变质矿物。岩石一般具中粗粒不等粒粒状变晶结构和块状构造,以密度大(3.6~3.9克/厘米3)为特征。榴辉岩的产状和成因比较复杂。根据地质产状可分为三种类型:A型,呈包裹体产于金伯利岩和层状超基性岩中;B型,呈透镜体产于角闪岩相的变质岩中;C型,呈透镜体产于蓝闪石硬柱石片岩相的变质岩中。它们的化学成分与玄武岩相近,一般认为是在高压至超高压条件下形成的岩石,但温度范围变化较大。关于榴辉岩成因的主要观点有:榴辉岩是在地幔条件下,地幔物质的结晶产物或地幔岩石部分熔融的残留体;榴辉岩是玄武岩在地幔或地壳深部经变质作用所形成;榴辉岩是在高压条件下由玄武质岩浆结晶所形成。形成榴辉岩的压力很高,一般在1.1~1.5吉帕,最高可达3吉帕以上,温度范围较宽,一般在450~750℃。" }, { "instruction": "陆地卫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原名地球资源技术卫星。由于第一颗地球资源技术卫星发射后,人们认为它取得的影像和数据主要应用于对地球陆地资源及环境的观测和研究,所以从1 975年第二颗卫星发射后改名为“陆地卫星”。目前在轨运行的只有陆地卫星-7号:陆地卫星的运行轨道为近极地近圆形轨道,属于极轨卫星,可以覆盖全球绝大部分地区,图像分辨率高。由于是圆形轨道,探测器在地面上的视场大小一致,图像比例尺能保持相同。而且其轨道与太阳同步,保证了能在光照条件较为一致的情况下对地观测,以获得高质量的图像;同时也能保证卫星在同一地方时经过各地上空,便于不同时期成像的卫星资料上各同名地物的对比分析。" }, { "instruction": "有序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用来表征晶体结构中不同质点在同类结构位置上排布之有序程度的一个参数。有长程有序度与短程有序度之分。一般所称的有序度通常都是指长程有序度。计算有序度的公式随晶体结构的不同而异,但完全有序和完全无序结构的有序度总是规定分别为1和0;且质点在有关结构位置上的占位率越是接近于完全有序时的极限占位率时,其结构的有序度就越高。" }, { "instruction": "差别侵蚀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于物质抗蚀性的不同,造成侵蚀强度的差异现象。又称分异侵蚀。地表各物质抗蚀性不同,造成对水流等外力侵蚀强度的差异。坚硬岩石不易侵蚀,突起成山丘,软弱岩石处易被侵蚀成沟壑。山区许多沟谷与软岩、断层带相一致;河流中的岩滩和深潭,都是水流差别侵蚀的结果。" }, { "instruction": "南极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南极洲位于地球最南端,离南非约3600千米,离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约2200千米,离南美最近,约1000千米。关于南极洲的地理北界目前尚无定论,通常把南纬60度(60°S)作为其北界。南极洲的面积包括冰架在内大约为1400万平方千米。无冰区约30万平方千米,仅占总面积的2%左右。南极洲是地球上最高的一个大陆,平均海拔高度为2050米。造成南极洲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是在南极大陆上覆有一层厚厚的冰雪,其厚度平均为2450米,最厚处达4750米。南极洲的山脉以横贯整个南极大陆的横贯南极山脉为代表。该山脉呈南北向自160E左右向45W方向蜿蜒延伸,其高度可达4000~5000米。它把南极洲分成东南极与西南极两个部分。东南极是南极大陆的主体,形状近似椭圆形。西南极包括斯科舍弧、南极半岛、埃尔斯沃思地、埃尔斯沃思山和马丽?伯德地等。" }, { "instruction": "基性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火成岩的一个大类。基性(basic)是一个常用的化学术语。在全碱二氧化硅分类(TAS图解)中是指SiO2 45%~52%的岩石。主要矿物成分为辉石、基性斜长石,有时含少量橄榄石,不含石英或石英含量极少,色深,密度较大。在基性岩中,常见的深成岩为辉长岩;浅成岩为辉绿岩、辉长辉绿岩;火山岩为玄武岩。与其有关的矿产是铁、钛、钒、铜、镍等。" }, { "instruction": "火山碎屑岩分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按照火山碎屑岩中火山碎屑含量、胶结形式,火山碎屑岩分为以熔岩胶结为主的碎屑熔岩、以熔岩胶结向压结过渡的正常火山碎屑岩和以压结与水化学胶结为主的火山沉积碎屑岩三大类。按粒度又细分为各类的集块岩、角砾岩和凝灰岩三个等级。火山碎屑岩分类:碎屑熔岩类 正常火山碎屑岩类 火山沉积碎屑岩类 粒度(mm):亚类 火山碎屑含量胶结类型 基本岩石名称 碎屑熔岩淬碎碎屑熔岩10%~90%>90%熔岩胶结为主压结和水化学胶结集块熔岩淬碎集块岩 (玻璃集块岩)角砾熔岩淬碎角砾岩(玻璃角砾岩)凝灰熔岩淬碎凝灰岩 (玻璃凝灰岩)熔结碎屑岩普通火山碎屑岩>90%熔结为主压结为主熔结集块岩火山集块岩熔结角砾岩火山角砾岩熔结凝灰岩凝灰岩沉火山碎屑岩火山碎屑沉积岩90%~50%50%~10%压结和水化学胶结沉火山集块岩凝灰质巨角砾岩(凝灰质巨砾岩)沉火山角砾岩凝灰质角砾岩(凝灰质砾岩)沉凝灰岩凝灰质砂岩凝灰质粉砂岩凝灰质泥岩凝灰质化学岩ⅠⅡ十进位值标准标准粗100细50粗10细2 0.05 0.0056421/161/256国际推荐方案火山碎屑含量755025(体积分数%)(据李兆鼐等,1984,1)【自碎火成角砾岩】igneous aulobreccia又称自碎角砾熔岩(autobrecciated lava)。一种产于浅成侵入体、筒状体,岩株的顶部和穹状突起处的角砾岩。碎屑的大小不一,大到集块级,小至凝灰级;它不是火山物质喷到地表堆积形成,而是地下爆炸或熔浆冷凝过程中的自角砾岩化的产物。" }, { "instruction": "搬运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表的岩石碎屑物质或被溶解的矿物质被流水、冰川、风、波浪或海流等外营力从一个地区转移到另一地区的作用。在搬运过程中,风化物的分选现象以风力搬运为最好,冰川搬运为最差。搬运方式主要有推移(滑动和滚动)、跃移、悬移和溶移等。不同营力有不同的搬运方式。有的物质以固体状态进行搬运,称机械搬运,如岩石或矿物碎屑在水、风或重力作用下的搬运;有的物质以真溶液或胶体溶液状态进行搬运,如溶解于水中的钠、钾、钙、镁离子或铁、锰、铝、硅的氧化物胶体在水中的搬运,称化学搬运;有的物质被生物吸收,如钙、磷等元素.是特殊的搬运方式,称生物搬运。" }, { "instruction": "裂点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河床纵剖面上缓坡段与陡坡段的突然转折处。它的形成与河流的溯源侵蚀、河床的构造、岩性有密切关系,在地壳长期稳定的条件下,河床为一条平缓的、圆滑的纵剖裂点面。由于河床的急剧抬升,或侵蚀基准面(海面或湖面)急剧下降,河流从河口段开始恢复深切侵蚀,并逐渐向上游推移。新形成的、深切的、较陡峻的河段和早期形成的平缓河段之间的交点即成为裂点(如图)。裂点在河道中常以急流、湍滩、瀑布等形式出现。河流溯源侵蚀形成的裂点与阶地的形成和分布存在相关的联系,这种裂点叫循环裂点。因断层、坚硬岩层使河流形成的裂点叫构造裂点。" }, { "instruction": "农业遥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般指为农业服务的遥感。它的范围很广,包括农业资源调查、作物长势监测和估产、农业结构调查、病虫害监测和预报、土壤湿度调查和田间管理等。使用的遥感手段有:地面遥感、航空遥感以及卫星遥感等。遥感的主要内容有:农业资源调查、土壤普查、作物估产、田间管理和灾害调查等。农业遥感在整个遥感应用中占有重要地位。" }, { "instruction": "四城市指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内将首位城市的人口数与次于它的三个城市的人口数之和进行比较的数量指标。例如,当这个指数为3时,即表明首位城市人口数是它以下三个城市人口总和的3倍。这是美国都市专家戴维斯(K.Davis)设计的,借以弥补用都市首位度指数显示一国一地区都市化进程的局限性。" }, { "instruction": "黄土高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中国中西部西起祁连山东段、东至太行山西侧,南到秦岭北坡、北到腾格里沙漠边缘范围内分布的,面积达40多万平方千米,由厚层黄土连续堆积而成的高原。它是中国自西向东在地势上形成的三大阶梯地形的第二个阶梯地形的组成部分。黄土高原内部以六盘山和子午岭为界可分为三部分:六盘山以西为西部黄土高原,主体部分位于甘肃东南部地区,统称陇中黄土高原;六盘山以东至子午岭间为中部黄土高原,主体部分位于甘肃东部和宁夏南部地区,统称陇东黄土高原;子午岭以东至吕梁山之间为东部黄土高原,主体部分位于陕西北部和山西西部地区,统称陕北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陇中黄土高原海拔一般1800~2000米,最低500米;陇东黄土高原一般海拔1400~1600米;陕北黄土高原一般为1200~1400米。高原内沟谷纵横,深达100~200米。黄土高原属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高原东侧的黄河和南部的渭河为本区的侵蚀基准,控制了高原地区大部分水系的发育方向。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区水土流失最严重,也是现代侵蚀作用强烈地区。暴雨期大量泥沙汇入黄河,成为黄河泥沙主要来源。" }, { "instruction": "接触变质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发生在侵入体与围岩接触带的一种变质作用。根据作用过程中有无交代作用又可分为热接触变质作用和接触交代变质作用两种类型。前者主要是由于温度升高引起,没有明显的交代作用;后者则在温度升高的同时,还有显著的交代作用。也有人把接触变质作用一词专用于热接触变质作用。" }, { "instruction": "大陆架公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54个国家于1958年4月29日在日内瓦签定的国际性条约。1964年6月10日生效,该公约确定了大陆架法律制度及大陆架的意义。其中大陆架被第二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确定为以自然延伸为基础,将大陆架范围扩大到大陆边缘,包括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基的海底和底土。公约确认,沿诲国以勘探开发自然资源为目的,对大陆架享有主权权利,同时沿海国有权对大陆架勘探开发和进行科学研究。公约明确规定,大陆架的上覆水域具有公海的法律地位。该公约建立的法律制度,基本上被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所接受,并成为制定《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基础。" }, { "instruction": "顶级格局假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美国生态学家R.H.Whittaker(1953)提出的一种假说,认为自然界中植物群落性质随所在地环境梯度变化,从而形成的顶级也呈现相应的分布格局。" }, { "instruction": "土壤质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即土壤的好坏程度。土壤学上所指的土壤质量,主要是指土壤肥力的高低,即土壤生产能力的大小。环境科学研究中所指的土壤质量,一般侧重土壤环境质量,通常是以土壤环境对人类健康适宜程度为标准。一般认为,土壤质量的好坏应以是否适于人类生产、生活和发展作为判断的标准。因此,土壤质量应包括土壤生产质量(肥力)和土壤环境质量两个同等重要的方面。在评价土壤质量时,既要有生产的观点,也要有生态的观点。在生产实践,一切提高土壤肥力、增加作物产量的措施,都应该以不降低土壤环境质量为原则。" }, { "instruction": "proluvium,diluvium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干旱、半干旱山区暂时性河流在山麓地带形成的沉积物。洪积物在山前呈扇状分布,称洪积扇。其粒度从山谷口到山前平原方向,由粗变细,碎屑分选性和砾石磨圆度增高。洪积物和冲积物相比,一般颗粒较粗大,厚度变化也大。其分选性与砾石磨圆度都比冲积物差。" }, { "instruction": "total suspended\\rparticulate(TSP)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悬浮在大气中各种不同粒径的固体或液体颗粒状态物质的总称。中国大气环境质量标准中的总悬浮颗粒物系指100μm以下的微粒。一般浓度单位用mg/m3或μm/m3。总量浮颗粒物的测定方法多用过滤采集法。测定时用抽气泵使空气以一定流速通过滤膜,空气中的颗粒物就被阻留在滤膜上。根据采样前后滤膜的质量差,计算悬浮颗粒物的总质量,从而求出大气中颗粒物的质量浓度。" }, { "instruction": "东非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已废弃的南方古猿型化石属种名。1959年发现于坦桑尼亚奥杜威峡谷。曾定名为鲍氏东非人(Zinjanthropus boisei)。现在一般认为东非人从类型上应归属于粗壮型南方古猿,保存鲍氏种名(Australopithecus boisei)。" }, { "instruction": "Gondwana,Gondwanaland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史时期南半球各陆块组成的超大陆。徐士(Eduard Suess)1885年根据舌羊齿植物群和冰川沉积的分布提出。按它们的亲缘关系和演化历史通常把分成两个部分:东冈瓦纳大陆由印度、南极洲和澳大利亚组成;古陆西冈冈瓦纳古陆的再造位置瓦纳大陆包括南美洲和非洲。生物地理区系和古地磁资料表明,青藏高原及其以东的滇缅泰马和中南半岛等地都是泥盆纪以后分批从冈瓦纳大陆裂离、向北运移并陆续和欧亚大陆拼接的。其依据是在印度半岛,从石炭纪到侏罗纪包括其下部的特征冰碛层到较上部的含煤地层,南半球各大陆都发现有这一时代的相似岩系和化石,根据这种相似性和其他证据,便给这个推论为统一的古大陆命名为冈瓦纳古陆。它存在的时代,有人认为是古生代初或更早至部分中生代,另一些人则认为主要是晚古生代。它是一个有特殊动植物发育的大陆块,包括非洲,马达加斯加、印巴次大陆、澳大利亚、南美和南极大陆。冈瓦纳古陆的分裂形成许多大陆块,一般认为是古生代以后才开始的;有些早期的地质学家曾设想那是由于印度洋和南大西洋等地区的此大陆的连接部分的陆沉所造成,从而又出现了冈瓦纳陆桥的假说;而最近一些年来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它们是由于海底扩张推动大陆漂移而致分离成现在位置的。在北方,相对于冈瓦纳古陆的假想大陆是劳亚古陆。" }, { "instruction": "unit form,simple form,singular crystal form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晶体上相互间能够由对称要素联系起来的一组晶面的组合。属于同一个单形的各个晶面彼此间按一定的对称关系分布,它们必定可以通过所属对称型之对称要素的作用而相互重复。当晶体发育理想时,同一个单形的各晶面应具有相同的形状、大小。在实际晶体中,经常因为在形成时受到外界条件的影响,同一单形的各晶面在同一晶体上不能表现出同形等大的特点来,但同一个单形的各晶面与对称要素间的方位关系不变,且仍均具有相同的物理和化学等性质。晶体上可能出现的几何形状不同的单形共47种,它们是:低级和中级晶族晶体均可有的单形:单面、平行双面(板面)。低级晶族晶体特有的单形:双面、菱方柱、菱方锥、菱方双锥、菱方四面体(以上名称中“菱方”又称“斜方”,如菱方柱又称斜方柱等等);中级晶族晶体特有的单形:三方柱、复三方柱、四方柱、复四方柱、六方柱、复六方柱、三方锥、复三方锥、四方锥、复四方锥、六方锥、复六方锥、三方双锥、复三方双锥、四方双锥、复四方双锥、六方双锥、复六方双锥、三方偏方面体、四方偏方面体、六方偏方面体、菱面体、四方四面体、复三方偏三角面体、四方偏三角面体(以上名称中“四方”又称“正方”);高级晶族晶体特有的单形:立方体(六面体)、四六面体、八面体、三角三八面体、四角三八面体、五角三八面体、六八面体、四面体、三角三四面体、四角三四面体、五角三四面体、六四面体、菱形十二面体、五角十二面体、偏方复十二面体(偏方二十四面体)。47种单形中,在矿物晶体上常见的仅有十几种。单形常用单形符号(简称形号)来表示。它是将这个单形中正指数为最多且首先最近于垂直a轴、其次较近于垂直b轴的该晶面之晶面指数用大括号括起来而构成。如立方体之单形符号为{100},它代表立方体的全部6个晶面。同样的单形符号,在不同的对称型中,特别是在不同的晶系中,所代表的单形往往可以是不同的。例如{100}在四方和正交晶系中所代表的分别是四方柱和平行双面。" }, { "instruction": "对外贸易地理方向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亦称对外贸易地区分布或国别结构。指一定时期内各个国家在某国对外贸易中所占有的地位,通常以它们在该国进口总额、出口总额或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来表示。对外贸易地理方向指明某国进口商品的来源和出口商品的去向,从而反映该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经济贸易联系的程度。某国的对外贸易地理方向,除历史原因外,常常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该国的对外政策。对外贸易地理方向用以表明世界各国、各个国家集团或各洲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地位。某国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常与该国进出口商品结构结合起来研究,对查明该国出口中不同类别商品的去向和进口中不同类别商品的来源,具有重要意义。" }, { "instruction": "晶带定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魏斯定律(Weiss zone law)。系由德国学者魏斯(Christian Samuel Weiss)于1805~1809年间所确定的。其内容为:晶体上的任一晶面至少同时属于两个晶带,或者说,平行于两个相交晶带的公共平面必为一可能晶面。根据晶带定律可知:由任意两个互不平行的晶面即可决定一个晶带,而由任意两个晶带又可决 ㄒ桓鼍妫淮佣?,由互不平行的4个任意已知晶面(其中每3个均不属于同一晶带),或由任意4个已知晶棱(即晶带轴,其中每3个均不共面),即可导出此晶体上一切可能的晶面和晶棱,并推算出相应的晶面符号和晶棱符号。" }, { "instruction": "砂质海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海岸物质由大于0.1mm粒级的砂粒组成的海岸。简称砂岸。在港湾岸段或较平直岸段,如有人海河流带来大量泥沙沿岸堆积,或将海湾淤平肘,即形成砂质海岸。如山东胶州湾西岸、山海关至滦河口之间的岸段皆属之。这种类型海岸常见规模较大的沙嘴、沙坝、溻湖等地貌形态。海岸线较平直,海滩宽长,海岸坡度介于粉砂淤泥质海岸与岩岸之间。这些沙粒物质在波浪和海湾作用下可形成各种海积地貌。" }, { "instruction": "断块山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壳断裂上升所形成的块状山体。又称断层山。按断层形式,可分地垒式断块山和掀斜式断块山。前者山坡为陡削的断层崖,山体边线较平直,与相邻的谷地或盆地之间有明显的转折,如江西的庐山。后者山形不对称,断裂上升一侧为陡峻的断层崖,另一侧山坡和缓,向谷地或盆地过渡,如山西的五台山、恒山等。" }, { "instruction": "石英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石英含量大于85%的变质岩,成分接近于纯二氧化硅(SiO2),由石英砂岩或硅质岩经热变质作用而形成,大量石英晶体紧密地镶嵌在一起,致密坚硬。" }, { "instruction": "第四纪大冰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第四纪冰期。新近纪末,第四纪初,气候开始转冷,寒冷气候带向南迁移,使高纬度和高山地区广泛发育着冰盖或冰川。第四纪冰盖的规模很大,在欧洲,冰盖南缘可达北纬50°附近,在北美,冰盖前缘一直伸到北纬40°以南,南极洲的冰盖也远比现在大得多,包括赤道附近地区的山岳冰川和山麓冰川,都曾下降到较低的位置。在中国,第四纪冰川作用的范围,不仅包括东北、西北、西藏和西南等地的山地和高原,而且也波及到东部山区和山麓平原。这次大冰期,至少可分四次冰期和三次间冰期。在最大的一次冰期中,世界大陆有32%的面积为冰川覆盖,大量的水分停滞于大陆上,致使海面下降约130米。在第四纪冰期中,气温平均比现在低3~7℃,降水量也比较大。不但高纬度地区为冰川覆盖,中低纬度地区也出现寒冷气候,并在山区发育山岳冰川。但是,并不像灾变论者所说的那样,生物会全部消灭。相反,从人类发展历史来看,原始人类就是在第四纪冰期和间冰期的气候变化中,同自然界严寒条件的激烈斗争,发展成为现代人的。" }, { "instruction": "图像灰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也称灰标或灰度等级,是陆地卫星图像的物理特性。地面上各种地物的辐射强度不同表现在卫星图像上是色调的深浅不同,包调深浅的分级称为灰阶。图像的原始数据的灰度值为256个量化级,在MSS图像上合并为1 5级,TM和ETM+图像为24级。灰阶是区分地物辐射强度的大小和影像色调深浅的标准,便于识别不同属性的目标物体。在多波段遥感中,不同波段图像上的灰阶,只反映该波段的地物辐射强度,即多波段图像上的同一个灰阶并不代表同一种地物。例如,植被信息在可见光图像上一般呈现深黑色调,而在近红外图像上却呈现为亮浅色调:因此,灰阶在各种遥感图像上的物理含义是指地物在特定波段内的辐射强度的大小,既有亮度信息,又有温度信息。即可见光图像是反映地物的亮度信息,反射率高,色调浅,反射率低,色调就深;热红外图像是反映地物的温度信息,温度高,色调浅,反之色调就深。而微波雷达图像是反映地物的后向散射(入射方向上的雷达回波)能量的强弱,回波能量大的浅色调,没有回波的深色调,也称雷达阴影。" }, { "instruction": "溶滤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由于地下水的溶解、水化、水解、碳酸化等作用,使岩石中部分成分进入水中并被带走的作用。溶滤作用在地壳表层比较广泛。在地形强烈切割的地区,水流动较快,溶滤作用也进行得较为强烈。溶滤水的化学成分和周围岩石的成分及溶滤环境等密切相关。例如,溶滤火成岩的水含有较多的碱金属离子、溶滤石灰岩的水含有较多的钙离子,溶滤石膏层的水含有较多的硫酸钙。" }, { "instruction": "内陆国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其领土深居内陆,四周被邻国陆地领土包围,而不具备海岸线和出海口的国家。它们进出海洋均须假道他国,因而可能受制于人。又因被一个或若干个国家所包围,往往要深受邻国外交政策、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影响。现今全球共有40多个独立的内陆国。为打破其领土被封锁隔绝状态,一些内陆国作了种种不懈努力;如非洲内陆国赞比亚,在20世纪70年代积极要求中国援建坦赞铁路,就是为了谋求为其铜矿砂出口提供方便通道。" }, { "instruction": "大气演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球大气圈的形成、演变过程。在地球约46亿年的历史中,大气圈在与其他圈层的相互作用中历经了原始大气、次生大气、最后演变为现代大气。地球形成初期由宇宙中最丰富的较轻气体氢、氦和一氧化碳等构成了原始大气。地球造山运动等过程中,由地圈内部释放的水蒸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气等逐渐形成了次生大气(还原大气)。约30亿年前,地球上出现最早的生物——蓝藻,在光合作用下,永和二氧化碳合成为碳水化合物,并释放氧气,开始了氧化过程,在生物进化的同时,更多的一氧化碳、甲烷、氨等气体转化为二氧化碳、水汽和氮、氧,逐渐形成了以氮、氧为主的现代大气(氧化大气)。工业化以来人类活动增多了大气中的某些成分,如二氧化碳等的含量,还增加了一些原本没有的新成分,如氟氯烃等。" }, { "instruction": "双向指示种分析方法是什么?", "input": "", "output": "M.O.Hill等(1975)首先引入一个重要的多元分划方法,叫指示种分析(indicator species analysis).后经修改而成为双向指示种分析(two-way indicator species analysis),简称TWINSPAN 。前一方法仅给出样地分类,后一方法同时完成样地和植物种分类。由于TWINSPAN分类技术可提供满意的结果,加之M.O.Hill编有国际通用程序,使这一方法在20世纪80年代大为流行,成为当今最主要的分类方法。" }, { "instruction": "柳江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中国南方洞穴中发现的晚期智人化石。1958年发现于广西柳江县通天岩旁的小岩洞中(北纬24°15′,东经109°20′)。头骨1个、完整的下段胸椎4节(并粘连有长短不一的肋骨5段)和全部5节腰椎及骶骨、髋骨、股骨。柳江人骨属于同一中年男性个体。头骨属中头型,面部和鼻部短而宽,眶部低宽,特征与现代人相似,尤其是具柳江人头骨有颧骨大且又前突、鼻骨低宽,鼻梁稍凹、梨状孔下缘低凹、鼻前窝浅,犬齿窝不明显、上门齿舌面呈铲形等蒙古人种的性状。与人类共生的哺乳动物化石,有近完整的大熊猫的骨架,完整的箭猪的头骨及中国犀、剑齿象、巨貘、牛类、鹿类的牙齿和肢骨,为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成员,生活于晚更新世,距今约5万~10万年。人类化石时代可能较晚,估计距今约2万年左右。" }, { "instruction": "刺胞动物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原为腔肠动物门的一亚门,除栉水母纲以外的具刺细胞腔肠动物均属此门。现多主张将腔肠动物门中不具刺细胞的栉水母动物亚门又称无刺胞亚门Acnidaria从腔肠动物门中分出,提升为独立的栉水母动物门,将刺胞亚门提升为独立的刺胞动物门,以替代腔肠动物门。或仍用腔肠动物门一名,但不包括栉水母纲。" }, { "instruction": "海底石油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埋藏于海底的石油。世界约有65%的石油和天然气蕴藏在沿海盆地和大陆架地区的中 残律?界中,具有含油气远景的海洋沉积盆地面积共有7800万平方千米,约与陆上具有含油气远景的沉积盆地面积相当。估计其油气储量约2400亿吨,海底盐丘剖面图开采海底石油(据金性春)约占世界总储量的30%以上。世界已有100余个国家和地区从事海上油气勘探开发活动,迄今已在800余个含油气盆地中发现1600余个油气田,其石油地质储量约1450亿吨,天然气地质储量46.6万亿立方米。有些国家正在深水区域,如大陆坡和大陆隆以及小洋盆内进行油气资源开发。国外在海上开采油气的主要地区,有中东海湾地区、委内瑞拉马拉开波湖、美国墨西哥湾和加利福尼亚沿海、尼日利亚沿海、澳大利亚巴斯海峡、印度 嵛餮茄睾!⑽髋繁焙:投 欧里海等。渤海、东海和南海北部陆架是中国重要的海洋石油、天然气产地。图示盐丘型海底石油圈团。" }, { "instruction": "颅指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颅长宽指数。人体测量中的重要数据之一。反映人颅骨的顶视特征。以颅宽(两侧顶骨间最大距离)与颅长(两眉间至颅后的最长距离)之比乘100的颅指数表示。64.9及以下,为超长颅型,65~69.9为特长颅型,70~74.9为长颅型,75~79.9为中颅型,80~84.9为圆颅型或短颅型,85~89.9为特圆颅型,90以上为超圆颅型。根据颅骨顶面形态还可对颅形作出以肉眼观察方法作出的形状判断,一般分为椭圆形、五角形、球形、菱形、卵圆形和楔形。对于畸形的头还有舟状头、尖头、三角头、扁头和斜头、楔状头等。" }, { "instruction": "V字形法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V字形定律(law of Vs),在山谷地区,倾斜产出的地质体和地质现象的界面(如岩层层面、断层面等)在地表的出露界线,在平面上近似V字形。描述地质界面的产状及其与地形之间在地形底图V字形法则示意图1岩层倾向与流水方向一致,岩层倾角小于沟谷坡度; 2岩层倾向与流水方向一致,岩层倾角大于沟谷坡度; 3岩层倾向与流水方向相反,岩层倾角大于或小于沟谷坡度上的组合关系的法则,称V字形法则。具体情况有:①当地质体界面倾向与沟谷流水方向相同,但界面倾角小于谷底坡度时,则勾绘出的地质界线V字形尖端应指向沟谷上方,且与地形等高线相近;②当地质体界面倾向与沟谷流水方向相同,但界面倾角大于谷底坡度时,则勾绘出的地质界线V字形尖端应指向沟谷的下方,且与地形等高线弯曲相反;③当地质体界面倾向与沟谷流水方向相反时,无论界面倾角大小,其地质界线的V字形尖端总是指向沟谷的上方。" }, { "instruction": "世界旅行旅游理事会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世界旅行旅游理事会是一个全球百强旅游企业的领袖论坛。作为旅游业者的代表,WTTC呼吁旅游业的所有利益相关者响应《新旅游蓝图》的号召,从长远看待发展,努力实跋“新旅游”,促进旅游业——这个为全球创造约2亿个就业岗位和10%GDP的第一大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并使更多的人受惠。" }, { "instruction": "贝壳状断口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简称贝状断口。断裂面呈具有同心圆纹的规则曲面,状似蚌壳的壳面。石英、蛋白石常具贝壳状断口。断裂面呈弧形状曲面,而不具同心圆纹者,称为次贝状断口(subconchoidal fracture)或半贝壳状断口。" }, { "instruction": "数值天气预报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通过数值求解大气动力学方程组客观定量预报未来天气的方法。简称数值预报。基于对大气热力学、动力学过程理解和特定目标而建立的预报模式是数值预报的主体,它包括构造和简化方程组、设置合理的边界和初始条件,及各种物理过程和非线性过程的参数化、计算方法的设计、误差分析等许多环节。虽然预报过程是客观定量的,但对不同系统的预报能力并不相同,预报误差可能来自上述过程中的任何环节,积分时间过长还会有来自非线性过程的蝴蝶效应。数值预报模式按结构可分为地转模式、平衡模式、原始方程模式等,还有全球、有限区域模式,中长期和短期模式之分等。常规预报内容包括气压形势场、风场、温度和降水场等。目前,数值预报在天气预报业务中已取得了指导地位。" }, { "instruction": "花岗岩地貌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花岗岩岩体上发育的地貌。常见的为丘陵状花岗岩山地,多由窟窿构造的花岗岩体组成,常为红色风化壳,在风化壳剥去后,则露出球状石蛋,或馒头状岩丘,形态独特,为花岗岩地貌的主体,在中国东南部地区较多见。还有峰林状花岗岩山地,多由岩株构造的花岗岩体组成,地势高峻,岩石裸露,沿节理、断裂进行强烈的风化、侵蚀以及流水的切割,形成奇峰深壑,如中国的黄山和华山等,多为风景旅游胜地。" }, { "instruction": "深成岩QAPF分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深成岩的实际矿物成分的分类,即QAPF图解,是由国际地科联(IUGS)火成岩分类学分委会1976年推荐的。为了使用本分类,必须知道和重新计算Q、A、P和F的实际矿物含量,以便使其总量深成岩实际矿物含量QAPF图解分类和命名(据Streckeisen,1976) Q=石英;A=碱性长石;P=斜长石;F=副长石本图解不适合那些镁铁矿物含量(M)大于90%的岩石达到100%。例如,某岩石的Q为10%,A为30%,P为20%和F为40%,则其Q、A和P的重新换算值如下:Q=100×10/60=16.7A=100×30/60=50.0P=100×20/60=33.3 虽然在这种情况下岩石能够直接投点于三角图解内,但是如果所要求的只是给岩石定名称,那么用确定斜长石比率=100×P/(A+P)的方法更简便一些,因为在QAPF图解上,非水平的分割线上QAPF图解的分区符号(据Streckeisen,1976)6*~10*区是6~10区轻微过饱和的变种;6′~10′区是6~10区轻微不饱和的变种分区编号16留给镁铁质物含量(M)大于90%的岩石斜长石的比率都是固定的。因此在确定了斜长石的比率以后,可很容易地通过观察来确定岩石投影点所落入的分区内。在上述例子中,若岩石的斜长石比率为40,该岩石投点于QAPF图解的石英二长岩区内。同样地,一种岩石具有A=50%,P=5%,F=30%和镁铁质矿物及有关矿物M=15%,其中A、P和F重新换算值如下:A=100×50/85=58.8P=100×5/85=5.9F=100×30/85=35.3斜长石比率=9 这个岩石的投点落在QAPF图的副长石正长岩区内。更进一步,假若在岩石中主要的副长石是霞石的话,那么它应该叫做霞石正长岩。" }, { "instruction": "劳动地域分工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生产地域分工。社会分工的空间表现形式。经济地理学研究重要内容之一。其性质、程度受区域资源与条件制约,区域自然与资源条件、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与基础、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区差异,是导致劳动地域分工发生发展的基本原因。劳动包括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随生产力现代化和社会化的发展,生产劳动相对减少,包括管理、信息、科研、教育、商业、服务业等在内的非坐产劳动则相对增加。原先着重研究生产地域分工的经济地理学,其所研究范围势必愈益扩展至非生产性劳动的地域分工。合理的劳动地域分工有助于充分开发利用区域资源,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取最佳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 { "instruction": "海洋地理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研究地球表面被海水淹没部分的环境空间结构、组成、动态和演变规律,以及对人类活动影响的综合性学科。它是地理学和海洋学之间的一门边缘科学,是自然地理的一个分支学科。研究对象主要为海洋自然地理、海洋经济地理、海洋政治地理和区域海洋学。海洋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内容主要有:海洋自然环境的整体、各组成要素及其相互结构与功能;海洋与陆地及其与各圈层的物质迁移、能量交换、时空特征和分异规律;海洋自然地理与海洋动植物群落的组成和分布;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及海洋环境生态系统的保护和规划。海洋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内容主要有:海洋自然条件和资源的经济评价及其地域分布和开发利用;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开发利用及管理;海洋综合利用开发和环境监测保护及海洋经济区划。海洋政治地理研究内容主要有:领海、大陆架、专属经济区、专属渔区、国家海洋疆界的形成和演变及其争端;国际海洋资源开发和通航政治地位及其海域领空范围划分。区域海洋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世界海洋中某一特定区域的海洋地理环境及其开发利用的综合研究。海洋地理学对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 }, { "instruction": "凝灰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火山凝灰岩简称。一种压实固结的火山碎屑岩。主要由粒径小于2毫米的晶屑、岩屑及玻屑组成。碎屑物质小于50%,分选很差,填隙物是更细的火山微尘。质软多孔隙。按火山碎屑物的物态可以进一步细分为:玻屑凝灰岩、晶屑凝灰岩、岩屑凝灰岩及混合型凝灰岩。玻屑凝灰岩一般在时代较新的尚未受强烈变动的地层中容易保存下来,其蚀变作用多从脱玻化开始,常见的产物是膨润土及漂白土。可作建筑材料与水泥原料。" }, { "instruction": "弗洛勒斯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俗称小矮人。21世纪初新发现的人属的一个新种,其智力发育水平应与智人相当。2003年9月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的新英格兰大学和印尼雅加达印尼考古中心的科学家在印尼东部的弗洛勒斯岛(Flores)西部芒噶赖省(Manggarei)省会鲁滕(Ruteng)以北15千米距北部海岸25千米约海拔500米的名为利昂?布阿(Liang Bua)的石灰岩山洞中发现了一批人类化石。其中包括头骨、下颌骨、股骨、胫骨、腓骨、髌骨和不完整的盆骨、手骨、足骨、脊椎骨、荐椎、肋骨、肩胛骨和锁骨残片。据骨骼及牙齿特征判断化石应为30岁左右的女性。年代测定距今1.8万年。由于气候环境潮湿,遗骸没有被石化,容易破碎。骨架包括有较完整的头骨、下颌骨、右侧股骨、胫骨及左侧髋骨。另外还有一些如脊柱、骶骨、肩胛骨、销骨和肋骨等的残片。最令人注目的特征是脑容量极小,约为现代人三分之一,即380立方厘米。根据骨骼的长度推算,身高106厘米。被科考队员称之为“霍比特矮人”。弗洛勒斯人头骨长而低平。骨壁较厚在直立人和智人的变异弗洛勒斯人头骨范围内。最大宽在乳突上部膨胀区。从后面观顶骨的外形相似于直立人,脑容量正好低于人属的变异范围,约与最小的南方古猿相当。枕外隆突是一低的小丘状突起。枕骨大孔的宽度(21毫米)相对于长度(28毫米)是窄的,这与南方古猿和早期直立人相同。在乳突和鼓部之间有一凹陷深沟把它们分开,这与亚洲和非洲直立人相同。在乳突两侧,鼓板和锥体之间有一窝把它们分开,这两个特征在现代人中是看不到的。弗洛勒斯人的面部缺少像南方古猿那些适应咀嚼的功能特征,而与人属相似。牙齿的大小和上颌齿槽突像面部高度和突颚一样是非常退化的。眶上隆起超过眼眶但并不形成一条直的脊。额鳞的弯曲度更比爪哇的人科成员接近于非洲早期人属。下颌骨的齿弓前面部分较窄,相对于宽度来说是较长的,p3—m3轴是鼓起的而不是直线。下颌枝下部最宽,而且向后倾斜。下颌体的前面部是圆形的,没有下颏。下颌联合的全部形态与南方古猿莱托里4号下颌(LH4)相似,而不像周口店和爪哇桑吉兰直立人。在两侧均有两个颏孔,双颏孔是印尼直立人的共同特征。上下颌骨保留的牙冠咬合面已被磨损,牙齿齿尖及沟纹已不明显,除p3以外,牙齿大小和形态继承直立人的智人,上下臼齿尺寸排列的次序是m1≥m2≥m3。上颌的两侧p4牙根是两个且并列于牙齿排列,这一特征似乎在其他人科成员尚未有纪录。右侧髋骨翼短而宽,但坐骨棘突起不明显,与现代人相比较,弗洛勒斯人的髋骨明显向侧面伸展。右侧股骨所有解剖特征均在智人的变异范围之内。与非洲和亚洲直立人相反,股骨的骨髓腔没有减小,股骨的臀肌粗隆与智人相同,较南猿和直立人发育粗壮。胫骨的周长和胫骨的长度之间的指数关系在黑猩猩的变异范围之内,而不同于人属。报告中认为,在现代人类中平均身高最矮的人生活在非洲赤道地带和亚洲美拉尼西亚的雨林中的居民。对于这些小躯体人的解释,一般认为在炎热潮湿的森林中生活,矮小的身躯可减慢体内热度产生的速度,对生命是有利的;另外,在无农业情况下热带森林提供的有效资源有限,导致种间斗争剧烈,在这种情况下,较小个体所需的能量少较为有利。弗洛勒斯人与发育不全的侏儒是不一样的。虽然弗洛勒斯人身高变小,但头骨与面骨残骸比例仍与较高身材的成年人的比例相近,而侏儒和异常小脑袋的人的遗骸就与正常人比例不一样。报告最后指出,弗洛勒斯这一新种具有原始特征和后来获得的结合体,这是因为长期与其祖先直立人后裔隔离生存,获得后来地方性的变矮性状。弗洛勒斯人显示人属在形态上其适应性的反应要比原先认为的更多变和更具可变性。弗洛勒斯人在进化历史是独特的。它是古老特征与新特征的结合体。最近在该岛上发现80万年前的石器。总之弗洛勒斯人的谜团尚待揭开。" }, { "instruction": "水解法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化学中指化合物加水后引起分解的过程。有些化合物加水即能发生水解,有些则分别需加入少量酸、碱、催化剂、酶类或在高温、高压下才能发生水解。可用于处理废水中的有害有机物,如脂肪族和芳香族有机物、醚类、磺酸类、卤代化合物、磷酸盐等。采用该法之前必须具体研究污染物经过水解是否转化为环境可接受的物质。" }, { "instruction": "标准化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通常只出现在一定层位的地层中,可以作为划分地层的可靠标志的化石。一般将那些生存时间短,演化快,分布地区广,个体数目相对较多的生物化石称为标准化石。" }, { "instruction": "结晶分异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岩浆分异作用的一种方式。从岩浆开始结晶到固结的过程中,随着晶体不断从岩浆中析出,其成分逐渐改变,所以一种岩浆因结晶分异作用结果往往可以形成多种的火成岩。结晶分异作用主要是通过重力分异作用(gravitational differentiation)方式进行的,即早期析出的矿物,如橄榄石、辉石等,因其密度大,而向岩浆底部集中,而密度小的晚期析出的矿物,则集中在岩体的上部。这种现象在超镁铁质和镁铁质杂岩体中比较常见。此外,早期析出的矿物,组成骨架,其中还有残余岩浆包于骨架之间。当岩浆受压时,残余岩浆即被挤出,也可发生分异。这种分异作用为压滤分异作用(filter pressing differentiation)。" }, { "instruction": "砾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由粒径大于2毫米的圆状、次圆状砾石经胶结而成的粗粒碎屑岩。砾石之间的填隙物为砂、粉砂、粘土物质及化学沉积物。按成分的复杂与否可分为单成分砾岩、复成分砾岩;按成因与形成时的环境可分为滨海砾岩、河流砾岩、洪积砾岩等;按它在地质剖面上的分布位置可分为底砾岩和层间砾岩;按支撑类型可分为正砾岩和副砾岩。" }, { "instruction": "大气环境质量标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大气环境质量标准是以保障人体健康和生态系统不受破坏为目标,对大气环境中多种污染物所规定的含量限度。它是进行大气质量管理和评价,制订大气污染防治规划和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依据。" }, { "instruction": "震旦纪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为新元古代最后一个纪。震旦纪在中国最先命名,“震旦”是中国的古称,震旦纪约始于距今6.8亿年左右,延续1.4亿年以上。以后生动物(即伊迪卡拉动物群,又译称埃迪卡拉动物群)、后生植物化石和蠕形动物化石为主。震旦纪时期沉积的地层称震旦系,广泛分布在中国华南、西南各地,东北、西北、华北也有零星分布。" }, { "instruction": "地-气系统辐射平衡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视地-气为一体的辐射能量收、支。辐射平衡指某实体的辐射能量收、支差值。也称净辐射或辐射差额,通常以正值表示收入大于支出。辐射交换是地一气系统与外空间热量交换的唯一途经,因此,地-气系统辐射差额长期平均应为零,其中收入项为接受的太阳的辐射,应与地-气系统反照率、太阳常数有关,支出项的控制因子是地-气系统平均温度。行星体辐射平衡温度由辐射平衡方程制约,也称行星温度,一旦地-气系统反照率发生变化,这个温度会发生相应变化。" }, { "instruction": "近红外影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遥感仪器接收地物反射或辐射近红外波段所形成的影像。通常把电磁波谱中波长为0.76~3.0μm的波段称为近红外波段。近红外影像可以是黑白的,也可以是彩色的,可用摄影方式成像,也可用扫描方式成像。在近红外影像上,水体一般为深色调,植被信息显示浅色调,因此影像的反差比较大,目标物体比较容易区分。" }, { "instruction": "位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干空气块按干绝热过程移动到l000hPa高度时的温度。以K为单位。按绝热变化可推导出气块温度为T、气压为P的位温(θ)公式,也称泊松公式:θ=T(1000/P)0.288(K)。位温是气块的一种属性,它在干绝热过程中具保守性,据此可用它来鉴别干绝热过程中的气块行踪。比较不同高度上的位温值还可来判别大气静力稳定度:若气层位温上下相同,表明在不发生凝结时,气块无论移动到哪个高度,总与周围环境温度一致,气层处于中性层结,若上层位温高,说明上层气块下沉到低层时的温度会比周围空气温度高,气块所受浮力会使气块产生回到原气层的趋势,气层是静力稳定的。相反的情况属于静力不稳定状态,也称绝对不稳定。" }, { "instruction": "断陷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构造湖的一个类型,断层陷落形成的湖盆积水而成。它的特征是湖泊平面形态比较简单,断陷湖(昆明滇池)常呈狭长状,湖岸线较平直,岸坡陡峻,深度较大,分布有一定规律性。如中国云南的滇池、洱海,四川的邛海,内蒙古的呼伦池以及青海省的青海湖等;世界著名的东非大裂谷中的湖群(坦噶尼喀湖等)都是典型的断陷湖。图示云南昆明滇池断陷湖,为中生代末期形成的走向南北的西山大断层,下降侧积水成湖。湖泊长轴呈南北走向,面积约340平方千米,湖面海拔1886米。" }, { "instruction": "社会问题分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根据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社会问题的行为主体、社会问题的个体性或群体性、社会问题分布的领域、社会问题的性质等不同标准,可以将社会向题作出不同的分类,到2 1世纪初,共有十几种分类。对具有一般性的社会问题,即世界共同面临的社会问题,可以分为四大类,即:①结构性社会问题。如社会公平问题、贫困问题、就业问题、腐败问题;②变迁性社会问题。如城乡二元社会结构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环境污染问题、家庭解体问题;③越轨性社会问题。如卖淫嫖娼、赌博、吸毒、自杀、精神失常、封建迷信、拐卖人口、杀人;④道德性社会问题。如关系网、集体坐视不救、损害公物。" }, { "instruction": "蒙古地域人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蒙古地理人种中的一支,蒙古人种的典型代表,分布于西伯利亚、蒙古、中国北部和西北部。许多形态特征都是适应于寒冷而多风沙,白天多日照的环境下形成的。如皮肤色素沉着,高颧骨,平扁的脸部、鼻子突出不高,内眦褶,皮下脂肪聚集,男子秃顶少等。" }, { "instruction": "土壤侵入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土壤中与成土过程无关的外来物质。例如,软体动物的贝壳、动物骨骼、漂砾与卵石、煤核与灰烬、瓦片与碎石等。其中,有些是从母质中继承而来的(如漂砾、卵石、贝壳等),有些是在成土过程中受外力作用而侵入的(如煤渣、瓦片等)。侵入体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土壤的形成与土地利用的状况。侵入体过多时,不仅会影响耕作,也会妨碍作物地下部分的生长发育。" }, { "instruction": "盐度跃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盐跃层。海水盐度在其垂直方向上发生显著差异的水层。海水的盐度随深度增加一般是递增的,到达一定深度,盐度发生突变。可作为划分水团的分界面。" }, { "instruction": "地转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忽略摩擦力的理想海洋中,当海面(等压面)倾斜于等势面时,将产生水平压强梯度力。在这个力的作用下,海水发生运动。但运动一开始,地转偏向力(柯氏力)便随之发生,致使流向不断向右偏(北半球),直至水平压强梯度力与柯氏力平衡时,海流遂趋稳定。这种稳定海流称为地转流。其流速与等压面倾斜角的正切成正比;其流向与等压面上的等势线走向一致,在北半球(面朝流向观察),等压面自左至右向上倾斜。" }, { "instruction": "板状交错层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层系上下界面平直,呈板状,厚度稳定不变或变化不大的交错层理,各层系内的细层倾向常为同向的。这种交错层理由具平直脊的沙浪迁移而成。有大型(层系厚大于10厘米)、中由于沙浪移动而造成的板状交错层理(据Harms,1975)型(层系厚5~10厘米)及小型(层系厚小于5厘米)板状交错层理之分。大、中型板状交错层理常是河流凸岸坝、潮道等环境中的典型层理。" }, { "instruction": "旅游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也称旅游客流。指旅游者借助交通工具从始发地到旅游目的地所产生的客流。其构成要素是旅游者、旅游节点(旅游地和客源地)和运输方式三部分构成。其产生受制于多种因素,如旅游地和客源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两地间的空间距离、自然环境、文化观念、经济联系、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强度、服务设施的完备程度、交通的便捷与安全的程度等,还受政治局势、自然灾害、疾病流行、突发事件的干扰。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旅游流的人口构成、旅游流的产生动因、旅游流的流向和强度、旅游流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等。根据旅游流持续力的变化可分成两类:即稳定性旅游流和非稳定性旅游流。前者在较长的时期内客流量的变幅较小或处于不断的增长趋势,如北欧居民每年涌向地中海沿岸度假,表现特点为定向的、往复式的、不断再现的旅游行为;后者的某些地方由于特殊原因只能激发旅游者进行一次性旅游,如四年一度的奥运会,会使游客数量激增,以后很难再现这种盛况,表现特点为突发式的游客密度很高的旅游行为。旅游流的确定通常要用数理统计、回归分析、抽样调查和模型预测等方法来完成。" }, { "instruction": "内动力地质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内营力地质作用、内生地质作用、内部地质作用。指由于地球在运动,演化过程中,内部温度和压力的变化而导致物质位移或物相改变(如固相、液相的变化),从而驱使岩石圈板块运动、岩浆的侵入和喷出作用以及地震、变质作用等等,不仅使岩石圈内部构造产生变化,也影响到地面高度的变化、海陆分布的变化等。" }, { "instruction": "片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具明显片状构造的变质岩石。一般以云母、绿泥石、滑石、角闪石等片状或柱状矿物为主,并呈定向排列。粒状矿物含量大于30%,主要为石英和长石,石英含量一般大于长石,长石含量常小于25%。此外常含有红柱石、蓝晶石、石榴子石、堇青石、十字石、绿帘石及蓝闪石等变质矿物。具鳞片变晶结构或纤状变晶结构,粒度比千枚岩较粗,有时具斑状变晶结构。片岩可根据主要的片状或柱状矿物进行分类,如云母片岩、角闪片岩、绿片岩等。" }, { "instruction": "淀积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成土过程中物质移动并达某一部位而发生沉淀积聚的作用。结果形成土壤发生层B。几乎大部分土壤都有物质的移动与淀积。它与发生层A的淋溶相对应,均为成土过程的基本作用。淀积作用有多种情况:在盐土中多种盐类在不同土层中淀积;在灰化土中有以铁、锰、铝等化合物为主的灰化淀积;在半水成土或水稻土中有氧化还原交替产生的铁、锰质新生体的淀积。最常见的还是自上而下的淋溶作用产生的淀积,物质有细土粒或CaCO3等盐类,前者多见于湿润地区,后者则以干旱或半干旱区为主,可称之为淋溶淀积。较为特殊的是表聚淀积,它是物质自下而上移动引起的表土淀积。主要是毛细管水上升,使土层下部的溶解性物质随水升至地表,干燥后成为特殊的淀积B层。" }, { "instruction": "非地带性植被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隐域植被,是指主要受非地带性的气候(局地气候)或土壤等因素影响,范围较小、空间不连续,呈斑点分布规律的植被;但其分布与某类土壤因素联系更密切,以至同样的植被类型见于不同气候的相似土壤上,如石质土、沙土、盐渍土、沼泽土、渍水土、贫瘠土等。" }, { "instruction": "生育观念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人们关于生育的态度和看法,包括为什么要两性结合、为什么要生育子女、生育几个子女以及希望生育什么性别的子女等问题。生育观念直接支配人们的生育行为。宏观上,生育观念反映了社会的生育文化;微观上,生育观念体现着个体行动者的选择。生育观念不是一承不变的,其变化的方向受到社会多种因素的影响。人类的生育观念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与传统农业社会相关的“多子多孙多福”;另一类是与现代工业社会相关的“注重自我发展”的生育观念。它们代表着不同生产力水平下的生育价值取向,生育率的下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们生育观念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 }, { "instruction": "钙积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碳酸钙在土壤剖面中明显累积的土壤。本土纲相当于美国土壤分类的软土纲和干旱土纲,联合国分类的黑钙土、栗钙土、钙质土( calcisols)。包括的土类有黑钙土、栗钙土、灰钙土、棕钙土和黑垆土等。钙积土主要分布在温带、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向干旱气候过渡区。钙积土最主要的特征是具有饱和暗色表层,剖面中具有钙积层或强石灰性特征,有的还有盐化层、碱化层以至石膏层。" }, { "instruction": "迁移者网络理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这一理论强调迁移者和迁入地已有移民的联系,这种联系构成的网络是一种社会资本,起着降低迁移成本,增加收益和减少风险的作用。迁移网络理论认为,迁移是不断生成社会网络的过程。在迁移过程中,迁入地与迁出地之间的关系网络一旦形成,就会引发更大规模的人口迁移。网络式的人口迁移以自发式为主,不受短期经济波动的影响。在国际人口迁移中,已有的社会网络常常会促成新网络的发展,形成动态的自我延续。移民网络的自我维系过程导致了迁入地移民区的形成,这种移民区的形成又进一步吸引了未来的移民,这一过程是迁移网络的积累因果关系。" }, { "instruction": "三叠纪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中生代第一个纪。三叠纪一名来自德文“Trias”的日文意译,中国沿用。由于在德国,这一时期的地层研究最早,一系三分的性质非常明显,故名。三叠纪开始于距今2.50亿年,延续了约4500万年。它又分为早、中、晚三个世。生物界与二叠纪相比有了显著的变化。繁盛于晚古生代的鳞木、封印木、科达树都绝灭了,而裸子植物中的苏铁类占重要地位,真蕨类和木贼类也逐渐繁荣;脊椎动物方面,鱼类以亚全骨鱼类的繁盛为其特点,爬行类动物迅速发展,恐龙类开始出现,而两栖类则趋向衰退;海生无脊椎动物中,繁盛于晚古生代的四射珊瑚和类已完全绝灭,腕足类明显衰退,所存无几,软体动物中菊石类和双壳类及腹足类的神螺超科进一步发展,成为重要标准化石,从菊石类和双壳类的属种来看,中国三叠纪动物群与古地中海动物群关系密切。至晚三叠世,海生动物分区现象已不明显,各个海区的动物群面貌基本上一致。" }, { "instruction": "专属经济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沿岸国或群岛国领海以外并邻接领海的区域。按《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其宽度从领海基线算起不超过200海里。区内实行与领海及公海不同的特定法律制度:沿海国在专属经济区内有勘探和开发、养护和管理海床上覆水域和海床及基底自然资源的主权权利;有对人工岛屿、设施和结构的建造与使用权;海洋科学、海洋环境的保护和保全有管辖权;其他国家在区内有航行和飞越的自由、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的自由。" }, { "instruction": "固溶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化学成分在一定条件下变化而不破坏晶体内部结构的单一相结晶物质,或者说,化学成分在一定条件下变化而不出现另外结晶相的单一相结晶物质。根据导致固溶体化学成分变化的途径的不同,可以将固溶体划分出以下三种类型:①填隙式固溶体(interstitial solid solution):较小的原子或离子在物质结晶过程中随机充填于晶体结构中原子之间的孔隙而形成的固溶体;②替位式固溶体(substitution solid solution):晶格中的等效位置可以同时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离子或原子充填形成的固溶体;③缺位式固溶体(omission solid solution):晶格中等效位置没有被相应离子或原子全部充填的固溶体。橄榄石是由镁橄榄 和铁橄榄石为两个端员组成的镁橄榄石 蔡?橄榄石类质同像固溶体系列中的一员,位于配位多面体中心阳离子位置中的镁离子(Mg2+)和铁离子(Fe2+)可以互相替代,所以该系列中的所有成员都是替位式固溶体。镁离子和铁离子在晶格中的数量比是任意的,当铁离子全部被镁离子替代时,该固溶体的内部结构不被破坏,这一固溶体便是镁橄榄石(Mg2SiO4),当镁离子全部被铁离子替代时,该固溶体的内部结构也不被破坏,这一固溶体便是铁橄榄石(Fe2SiO4),这种类质同像固溶体系列中的成员都被称为完全固溶体(complete solid solution)。在闪锌矿(ZnS)中,铁替代锌的情况十分普遍,但Fe2+在ZnS中的替代量不能超过阳离子数的30.8%,否则就会导致晶格的破坏。这种在一定限度内发生原子或离子替代才不会破坏晶格的固溶体,称为有限固溶体(limited solid solution)。" }, { "instruction": "放射状水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辐射水系。水系格局的一种。在穹窿构造上或火山锥上发育的河流,形成顺坡向四周呈放射状外流的水系。如海南岛五指山的水系即属这种类型。" }, { "instruction": "闪长玢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常见的中性浅成岩。成分与闪长岩相当。斑状结构,斑晶以中性斜长石为主,其次为角闪石和黑云母。基质为细粒或微晶质。一般呈小型岩体,有时是闪长岩体的边缘相。与闪长玢岩有关的矿产,如铁、铜、黄铁矿等。" }, { "instruction": "赤铁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为铁的氧化物(Fe2O3),赤铁矿包括两类:一类为镜铁矿,可呈钢灰色至铁黑色,常呈板状、麟片状集合,主要产于接触变质带;另一类为沉积型铁矿,则呈鲕状、肾状或粉末状。有高度的抗酸碱性和抗辐射性,条痕樱红色,具金属、半金属光泽,硬度较小,是一种重要铁矿石。" }, { "instruction": "太阳辐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太阳放射的电磁波和其他粒子能量流。也称为日射,气象学中太阳辐射通常仅指电磁波能量。太阳辐射光谱范围很广,但99. 9%的辐射能集中在0.2~l0μm波段内,相当于温度6000K的黑体辐射,以可见光及近红外辐射为主,可见光波段(0. 40~0.76μm)约占44%,并以0. 480μm的蓝光最强,红外波段(波长大于0. 76μm)占47%,紫外波段(波长小于0. 40μm)只占9%。地球近日点和远日点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能相差约3. 5%。以太阳常数表示日地平均距离上的太阳辐射强度。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可作为平行光处理,进人大气层后,要受到大气中的气体分子、大气气溶胶、云、雨滴的吸收、散射和反尉衰减,最后形成太阳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达到地面,并称为到达地面的太阳总辐射。" }, { "instruction": "地震仪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用来记录地震时地面质点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各种仪器。通常使用的是记录地面质点位移的地震仪,一般由拾震器(摆)、放大器、记录器3部分组成。拾震器有水平的、垂直的两种,分别接受地震时地面的水平振动和垂直振动。拾震器牢固地设置在稳固的地基上,地震时随地面一起震动,摆的重锤由于惯性产生相对于其他部位的差异运动,由此反映出地面的振动。放大器用机械的、光学的或电子的方法将这种相对运动加以放大,随之用记录器的记录笔、照相或磁带等方式连续记录下来,在记录纸上留下一条锯齿状曲线,称为地震图或地震谱。记录器还附有时间讯号装置以确定地震波到达的时刻。地震仪类型繁多,灵敏度范围也很宽。现代地震仪可分3类:短周期地震仪、长周期地震仪和宽频带地震仪。按其放大倍数可分为万倍级、千倍级、十倍级和几倍级。现代化的精密地震仪可测到振幅仅百分之几微米的振动。" }, { "instruction": "等值区域法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色级统计图法或分级统计图法。它是用不同的色级或纹理普染各统计单元区,以表达相应统计区的数量特征。其一般制作方法是:首先将统计数据按一定的原则(如等差、等比等)分为若干等级;再设计相应数量的色阶或密度渐变的纹理;最后以量值由小到大分别填充由浅到深的色阶或由疏到密的纹理即可成图。色彩的深浅、纹理的疏密变化,只反映对象的密集程度,而非绝对数量的变化。因此,等值区域法通常只用以表示相对数量指标,如人口密度、人均产值,而不适宜于表示人口总数、总产值这样的绝对数量指标。" }, { "instruction": "碳酸盐岩孔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碳酸盐岩的孔隙一般按孔径大小分为:隐孔(孔径<0.01毫米),显孔(孔径0.01~2毫米),孔洞(>2毫米)。按成因分为原生孔隙与次生孔隙,在原始碳酸盐颗粒沉积物中形成的孔隙称原生孔隙,其中包括粒间孔隙(存在于颗粒之间)、粒内孔隙(存在于颗粒之内,如生物体腔孔隙)、生物骨架孔隙(存在于造礁生物骨架之间或之内的孔隙)、遮蔽孔隙(由于大颗粒如生物介壳的遮蔽,其下所保留的孔隙),以及生物虫孔孔隙(未被充填的虫穴)、鸟眼孔隙等;次生孔隙是成岩、后生及表生阶段经过改造作用产生的孔隙,其特征是破坏原始沉积结构,主要类型有:铸模孔、溶孔及溶洞(由于大气地下水或深部有机质裂解产生的埋藏水的溶解作用形成的鲕模孔、介模孔、膏模孔、粒内溶孔、粒间溶孔、溶洞、溶缝等),晶间孔隙(通过白云石化产生)、裂缝孔隙(通过构造应力或干缩作用等产生)。" }, { "instruction": "商品粮基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亦称粮食生产基地。是可向全国或地区稳定地提供大量粮食的生产区,所生产的粮食绝大部分是提供市场交易的商品粮。建立粮食坐产基地的条件是:①适宜粮食生产的自然条件,广阔肥沃的土地等;适用先进技术装备;②原有生产基础较好,具备抗旱排涝的水利设施,基本上有旱涝保收的条件,增产潜力大;③投资少,收效快;④交通运输便利,因为粮食产量大,所以便利的交通设施是重要因素。" }, { "instruction": "戈尔德施密特定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晶体化学第一定律(first law of crystallochemistry)。由挪威学者戈尔德施密特(Victor Moritz Goldschmidt,1888~1947)于1927年提出。即:晶体结构取决于晶体中基本质点(如离子、原子)的数目、相对大小(半径)和极化性质。这一定律主要适用于离子晶体,且只是一般的定性概括,并不完全反映晶体结构形成的整个情况。" }, { "instruction": "固溶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化学成分在一定条件下变化而不破坏晶体内部结构的单一相结晶物质,或者说,化学成分在一定条件下变化而不出现另外结晶相的单一相结晶物质。根据导致固溶体化学成分变化的途径的不同,可以将固溶体划分出以下三种类型:①填隙式固溶体(interstitial solid solution):较小的原子或离子在物质结晶过程中随机充填于晶体结构中原子之间的孔隙而形成的固溶体;②替位式固溶体(substitution solid solution):晶格中的等效位置可以同时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离子或原子充填形成的固溶体;③缺位式固溶体(omission solid solution):晶格中等效位置没有被相应离子或原子全部充填的固溶体。橄榄石是由镁橄榄 和铁橄榄石为两个端员组成的镁橄榄石 蔡?橄榄石类质同像固溶体系列中的一员,位于配位多面体中心阳离子位置中的镁离子(Mg2+)和铁离子(Fe2+)可以互相替代,所以该系列中的所有成员都是替位式固溶体。镁离子和铁离子在晶格中的数量比是任意的,当铁离子全部被镁离子替代时,该固溶体的内部结构不被破坏,这一固溶体便是镁橄榄石(Mg2SiO4),当镁离子全部被铁离子替代时,该固溶体的内部结构也不被破坏,这一固溶体便是铁橄榄石(Fe2SiO4),这种类质同像固溶体系列中的成员都被称为完全固溶体(complete solid solution)。在闪锌矿(ZnS)中,铁替代锌的情况十分普遍,但Fe2+在ZnS中的替代量不能超过阳离子数的30.8%,否则就会导致晶格的破坏。这种在一定限度内发生原子或离子替代才不会破坏晶格的固溶体,称为有限固溶体(limited solid solution)。" }, { "instruction": "放射状水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辐射水系。水系格局的一种。在穹窿构造上或火山锥上发育的河流,形成顺坡向四周呈放射状外流的水系。如海南岛五指山的水系即属这种类型。" }, { "instruction": "闪长玢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常见的中性浅成岩。成分与闪长岩相当。斑状结构,斑晶以中性斜长石为主,其次为角闪石和黑云母。基质为细粒或微晶质。一般呈小型岩体,有时是闪长岩体的边缘相。与闪长玢岩有关的矿产,如铁、铜、黄铁矿等。" }, { "instruction": "赤铁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为铁的氧化物(Fe2O3),赤铁矿包括两类:一类为镜铁矿,可呈钢灰色至铁黑色,常呈板状、麟片状集合,主要产于接触变质带;另一类为沉积型铁矿,则呈鲕状、肾状或粉末状。有高度的抗酸碱性和抗辐射性,条痕樱红色,具金属、半金属光泽,硬度较小,是一种重要铁矿石。" }, { "instruction": "太阳辐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太阳放射的电磁波和其他粒子能量流。也称为日射,气象学中太阳辐射通常仅指电磁波能量。太阳辐射光谱范围很广,但99. 9%的辐射能集中在0.2~l0μm波段内,相当于温度6000K的黑体辐射,以可见光及近红外辐射为主,可见光波段(0. 40~0.76μm)约占44%,并以0. 480μm的蓝光最强,红外波段(波长大于0. 76μm)占47%,紫外波段(波长小于0. 40μm)只占9%。地球近日点和远日点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能相差约3. 5%。以太阳常数表示日地平均距离上的太阳辐射强度。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可作为平行光处理,进人大气层后,要受到大气中的气体分子、大气气溶胶、云、雨滴的吸收、散射和反尉衰减,最后形成太阳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达到地面,并称为到达地面的太阳总辐射。" }, { "instruction": "地震仪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用来记录地震时地面质点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各种仪器。通常使用的是记录地面质点位移的地震仪,一般由拾震器(摆)、放大器、记录器3部分组成。拾震器有水平的、垂直的两种,分别接受地震时地面的水平振动和垂直振动。拾震器牢固地设置在稳固的地基上,地震时随地面一起震动,摆的重锤由于惯性产生相对于其他部位的差异运动,由此反映出地面的振动。放大器用机械的、光学的或电子的方法将这种相对运动加以放大,随之用记录器的记录笔、照相或磁带等方式连续记录下来,在记录纸上留下一条锯齿状曲线,称为地震图或地震谱。记录器还附有时间讯号装置以确定地震波到达的时刻。地震仪类型繁多,灵敏度范围也很宽。现代地震仪可分3类:短周期地震仪、长周期地震仪和宽频带地震仪。按其放大倍数可分为万倍级、千倍级、十倍级和几倍级。现代化的精密地震仪可测到振幅仅百分之几微米的振动。" }, { "instruction": "等值区域法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色级统计图法或分级统计图法。它是用不同的色级或纹理普染各统计单元区,以表达相应统计区的数量特征。其一般制作方法是:首先将统计数据按一定的原则(如等差、等比等)分为若干等级;再设计相应数量的色阶或密度渐变的纹理;最后以量值由小到大分别填充由浅到深的色阶或由疏到密的纹理即可成图。色彩的深浅、纹理的疏密变化,只反映对象的密集程度,而非绝对数量的变化。因此,等值区域法通常只用以表示相对数量指标,如人口密度、人均产值,而不适宜于表示人口总数、总产值这样的绝对数量指标。" }, { "instruction": "碳酸盐岩孔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碳酸盐岩的孔隙一般按孔径大小分为:隐孔(孔径<0.01毫米),显孔(孔径0.01~2毫米),孔洞(>2毫米)。按成因分为原生孔隙与次生孔隙,在原始碳酸盐颗粒沉积物中形成的孔隙称原生孔隙,其中包括粒间孔隙(存在于颗粒之间)、粒内孔隙(存在于颗粒之内,如生物体腔孔隙)、生物骨架孔隙(存在于造礁生物骨架之间或之内的孔隙)、遮蔽孔隙(由于大颗粒如生物介壳的遮蔽,其下所保留的孔隙),以及生物虫孔孔隙(未被充填的虫穴)、鸟眼孔隙等;次生孔隙是成岩、后生及表生阶段经过改造作用产生的孔隙,其特征是破坏原始沉积结构,主要类型有:铸模孔、溶孔及溶洞(由于大气地下水或深部有机质裂解产生的埋藏水的溶解作用形成的鲕模孔、介模孔、膏模孔、粒内溶孔、粒间溶孔、溶洞、溶缝等),晶间孔隙(通过白云石化产生)、裂缝孔隙(通过构造应力或干缩作用等产生)。" }, { "instruction": "商品粮基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亦称粮食生产基地。是可向全国或地区稳定地提供大量粮食的生产区,所生产的粮食绝大部分是提供市场交易的商品粮。建立粮食坐产基地的条件是:①适宜粮食生产的自然条件,广阔肥沃的土地等;适用先进技术装备;②原有生产基础较好,具备抗旱排涝的水利设施,基本上有旱涝保收的条件,增产潜力大;③投资少,收效快;④交通运输便利,因为粮食产量大,所以便利的交通设施是重要因素。" }, { "instruction": "戈尔德施密特定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晶体化学第一定律(first law of crystallochemistry)。由挪威学者戈尔德施密特(Victor Moritz Goldschmidt,1888~1947)于1927年提出。即:晶体结构取决于晶体中基本质点(如离子、原子)的数目、相对大小(半径)和极化性质。这一定律主要适用于离子晶体,且只是一般的定性概括,并不完全反映晶体结构形成的整个情况。" }, { "instruction": "土地要素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构成土地的成分。它是一个有三方面内涵的立体的概念,它不仅包括土地本身,还包括地下的矿藏和地上的自然资源。各成分又包括许多子一级成分,这些成分和子成分不是孤立地单独存在,而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促使土地系统内部物质和能量不断转化,因而使土地保持着一定的生产潜力。" }, { "instruction": "锂云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鳞云母。成分K(Li,Al)3〔(Si,Al)4O10〕(F,OH)2,含Li2O 1.23%~5.90%,常含铷、铯。单斜晶系。通常呈细鳞片状集合体。一般淡紫色,有时呈黄绿色。玻璃光泽。硬度2~3。片状解理平行底面{001}完全。密度2.8~2.9克/厘米3。主要见于伟晶岩中,亦常见于云英岩和高温热液脉中。用作陶瓷及特种玻璃原料;提炼金属锂,同时回收钾、铷和铯。" }, { "instruction": "大气静力稳定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表征处于静力平衡气层中气块受垂直扰动后稳定性的特征量。可以用气层的气温垂直递减率Γ判断气层的静力稳定性:当ΓΓd时气层不稳定;Γ=Γd时,气层处于中性平衡状态。这种用气块位移来诊断气层静力稳定度的方法也称气块法,它不能完全描述大气中气层的稳定性。" }, { "instruction": "植被遥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应用遥感信息进行植被研究的各种方法的总称。许多遥感技术都可用于植被研究:(一)航空遥感:进行植被航空遥感的最佳时期应在乔木完全展叶时开始,在树叶大部枯黄之时结束;对栽培作物,应在营养生长迅速时开始,在大部黄熟之时结束。判读植被的航空影像主要根据其色调、纹理结构、树冠大小和形状、树冠投影形状、林冠结构以及颜色等标志。航空遥感的主要类别为:①全色航空摄影。可区分某些建群种的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群落,并具有成本较低的优点;②彩色航空摄影。植被影像的颜色与植物群落的真实颜色基本一致,直观性强,判对率较高,能区分的植被类型较多;③彩色红外航空摄影。能明显区分枯萎的植物和正常生长的植物,能清楚显示森林的采伐迹地和火烧迹地,能识别处于不同物候期的植物群落;④热红外航空遥感。能在照明条件差或夜间获得植被信息,可区分森林、草甸、水稻或旱作栽培植被。能监测林灾,但划分植被类型的潜力不如前三种影像;⑤多波段航空遥感。划分植被类型的潜力较大,但需选择最佳波段才能获得良好效果。例如,进行草场遥感以选用0. 32~0. 38μm、0.45~0.50μm、0.63~0. 69μm、0.74~0.80μm、8.00~14.00μm波段的效果为好;⑥侧视雷达航空遥感。划分植被类型的潜力不大,但具有能全天候地获得植被信息的优点,在晴朗天气极少的热带雨林地区使用效果尤佳。(二)航天遥感:判读植被航天影像主要根据其颜色、色调、纹理结构和各种间接判读标志。在各植被类型建群种物候期差异最大的时段,所获得的影像的判读潜力最大。 MSS影像适用于编制1:20万~1:200万的植被图,TM影像适用于编制1:10万~1:100万的植被图,“斯波特”影像适用于编制1:5万~1:50万的植被图。(三)地物波谱测试:对各植被类型建群种的反射波谱进行测试和研究,有助于建立准确的植被判读标志,而且是确定植被遥感最佳谱段的主要依据。(四)图像处理:利用图像处理设备,可按照不同的研究和应用目的,选用不同方法提取其所需要的植被信息。" }, { "instruction": "断层地貌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断裂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岩层受力发生破裂并产生相对位移,断层位移有的以垂直方向为主,有的以水平方向为主。断层垂直位移能形成断层崖、断块山地、断陷盆地和断裂谷等地貌。断层崖受横穿崖壁的一些河流的侵蚀,被分割成许多断层三角面,即残留的断层崖面,其底线就是断层线。断块山地为断层上升所抬起的山地,有地垒式山地和掀斜式山地。断陷盆地是断层围限的陷落盆地,断陷盆地常有较厚的沉积层,断裂谷是沿断裂发育的河谷。断层水平位移能错断原有的各种地貌,或在断层带附近派生出若干构造地貌。错断地貌如冲沟被切断,洪积扇水平错开形成眉脊,沟谷被错断,上游受阻形成小湖泊。" }, { "instruction": "内流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内陆湖(interior lake)。湖水不排入海洋的湖泊。多数是不排水湖,少数是排水湖,湖水通过内流河排入另一内流湖。中国西半部地区为内流湖区,如青海湖、罗布泊等均属于内流湖。" }, { "instruction": "巴拿马地峡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史时期连接南北美洲的地峡。中生代,大西洋与太平洋之间有一个开阔海域相连,到晚白垩世,北、南美大陆间形成短暂连接,从而造成加利福尼亚植物群与南美植物群的相似性。一些早期哺乳动物也通过该地峡南迁。新生代早期,该地峡一度中断,到上新世又再次形成,使得许多科的哺乳动物能够通过该地峡由北向南迁移。" }, { "instruction": "亚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次于门的一个门级的分类等级。一个门可再分为若干亚门,每个亚门由此门内一个或若干个与其他纲性状不同的纲组成。植物亚门的学名词尾为phytina,真菌亚门的学名词尾为mycotina。" }, { "instruction": "成像雷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形成高分辨率信息图像的雷达系统。能直接显示被测物体的电磁波散射特性的几何分布。当成像雷达的窄波束照射地面时,由于地面阴影和不同单元的散射特性不同,使雷达显示器上图像的灰度发生变化,因此呈现出清晰的地面影像。这种显示器的图像与空中拍摄的像片很相似,分辨率比较高,因此像对机场、港口的信息分析常使用毫米波成像雷达图像来监视跑道和航道。为提高雷达分辨率,获取清晰的图像,可用脉冲压缩技术提高距离分辨率,使用更矩波长(毫米波、亚毫米波)和大口径天线,或合成孔径技术提高方位分辨率。成像雷达有相干型和非相干型两种,非相干型的有针状波束扫描的连续波成像雷达,方位扫描脉冲测距的成像雷达,以及真实孔径侧视雷达。相干型的有合成孔径雷达和微波全息雷达。在遥感中常用的成像雷达是真实孔径侧视雷达和合成孔径雷达。20世纪70年代的合成孔径雷达的航空遥感图像能清楚地分辨出地面上目标的细微结构和轮廓,空间分辨率达3m。成像雷达已广泛应用于地形测绘、地质勘探、水资源调查、海洋、冰川研究以及植物识别和行星观测等领域。" }, { "instruction": "球体紧密堆积原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金属晶格和离子晶格中原子或离子的排布,在几何形式上可视为球体的堆积。这种堆积应遵循内能最小,使晶体处于最稳定状态的原则,因而要求球体尽可能地相互靠近,占据最小的体积。此原理的基本内容是:等大球体在平面内作最紧密排列时,在此密置层中,每个球必定均与周围的6个球相邻接触而呈图1的形式,且每3个彼此相邻接触的球均围成一个呈弧线三角形的空隙,其中半数空隙的1 钡却笄蛱逶诿苤貌隳诘淖罱裘芘帕屑捌间的空隙; 2 绷讲闱蛱宓淖罱裘芏鸦?方式尖角指向图的下方而另半数指向上方。若将层内球心的位置及两类空隙中心的位置分别记为A、B和C,则当在第一层球体上最紧密地叠置第二层球体时,后者球心的投影位置必定不是位于B上即是位于C上。假设落于B上,则叠置第三层时其球心投影位置必定不是位于C上即是位于A上;其余均可类推,亦即其堆积顺序中不可能连续出现相同的代号。等大球体的最紧密堆积主要有六方和立方两种基本型式。研究等大球体的最紧密堆积,对了解金属晶格和离子晶格的晶体结构有很大帮助,因为前者可以看成是等大球体的最紧密堆积;在后者中,一般阴离子远大于阳离子,可看成是阴离子呈某种形式的紧密堆积,阳离子则充填在其空隙中。" }, { "instruction": "土壤垂直地带性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随着山体海拔高度的增加,土壤带呈现有规律更替的现象。这是由于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气温不断下降,水热条件及植被类型逐渐变化,使土壤的形成和发育亦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在不同的海拔高度处分布着不同类型的土壤,构成土壤垂直地带谱。例如,台湾省玉山西北坡的土壤垂直地带谱(自下而上)依次为:砖红壤性红壤、山地黄壤、山地黄棕壤或山地暗棕壤、山地草甸土。土壤垂直地带谱的组成,受山体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和坡向的影响。一般说来,在相近的经度上,自低纬到高纬,带谱组成趋于简单,同类土壤的分布高度逐渐降低;而在相近的纬度上,自沿海至内陆,带谱组成趋于复杂,同类土壤的分布高度逐渐升高。山体愈高,相对高差愈大,带谱愈完整。坡向不同,山地下部建谱土壤类型不同,至山体上部土壤类型逐渐趋于一致。" }, { "instruction": "流变性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物体在长期载荷下,应变和流动随时间而连续、缓慢变化的性质。这里所说的应变是指物体在受力作用的瞬间所发生的大小和形状的改变;这里所说的流动是指物体的变形程度随着时间的增长而发生的变化。流变性是物体最一般的力学性能,它把弹性、塑性、黏性流动等都作为特例包括在内。具有流变性的物体是流变体(rheological body),弹性体、塑性体、黏性流体等都是流变体的特例。实验指出,固体在力的长期作用下不但有变形而且在流动,固体和流体两概念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物体的流变性研究十分必要,在理论和实用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 { "instruction": "土壤硝化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硝化细菌的作用下,土壤中的氨态氮被氧化成亚硝酸,并进一步被氧化成硝酸的过程。影响土壤硝化过程的因子主要有土壤通气状况、水分含量、pH值和土壤质地等。土壤硝化过程的最终产物是硝酸盐,这是作物特别是旱作物所需氮素的主要来源。" }, { "instruction": "河床地貌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河床在流水作用下,形成各种地形形态的总称。包括河床类型、河床侵蚀地貌和河床堆积地貌。河床又称河槽,为平水期河水所淹没的河谷底部。河床类型常用的是根据河床平面形态及其演变规律,划分为顺直微弯曲型、弯曲型、分汊型和游荡型4种。河床侵蚀地貌有河床深槽、壶穴、岩槛和深切曲流等。河床堆积地貌有分布在岸边的边滩,分布在河心的心滩,当心滩增大淤高,出露于中水位以上的称江心洲。边滩的尖端不断顺水流方向向下延伸,形成长条状与水流斜交的沙滩,称为沙嘴,有的沙嘴可长达10多公里。沙滩不断展宽、加高、增长,可逐渐形成为河漫滩。在平原河流下游,洪水期大量悬浮物质沿河床两侧堆积成的长堤,称为天然堤。" }, { "instruction": "煌斑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特殊的深色脉岩类岩石的总称。其特点是全晶质,具有明显的斑状结构。暗色矿物含量很高,主要为黑云母、角闪石、辉石,其含量在斑晶或在基质中不少于30%,且自形程度良好。常见的浅色矿物有斜长石、正长石等,它们都局限在基质中;此外,还有较多的含挥发分的矿物。随着深色矿物和浅色矿物组合的不同,可划分为云煌岩、云斜煌岩、闪斜煌岩、拉辉煌岩、方正煌斑岩等。煌斑岩脉大多与深成岩体有关,侵入于岩体或其围岩中,也有一些与火山岩有关,并经常显示热液蚀变的标志。煌斑岩按其成分而言,几乎都是镁铁质岩或超镁铁质岩。根据斑晶的性质同基质相对比,推测有些煌斑岩可能是混染成因,如某些含石英的云煌岩,可能是花岗岩质物质被基性岩浆部分同化而成。该术语源自希腊语lampros,意为辉煌、闪耀。" }, { "instruction": "额尔齐斯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Na2Si4O9。等轴晶系。呈细小粒状。无色。透明。玻璃光泽。硬度5.8~6.5。条痕白色。密度2.35克/厘米3。是中国学者1985年在新疆阿尔泰含铌钽铍伟晶岩晶洞中发现的新矿物。" }, { "instruction": "芒硝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Na2〔SO4〕*10H2O。单斜晶系。通常呈粒状、块状,也有呈皮壳状或被膜状。无色透明,有时混浊而微带黄或绿色。玻璃光泽。硬度1.5~2.0。解理平行{100}完全。密度1.48克/厘米3。味苦。在干燥空气中逐渐失水而转变为白色粉末状的无水芒硝。是干涸盐湖中化学沉积的产物,也见于热泉中。用于陶瓷、洗涤剂、药品、制纸、玻璃、纺织工业中,也可作中药药用。" }, { "instruction": "渗透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溶质势( solute potential)。极小单位水量从一个平衡的土-水系统可逆地移到没有溶质的,而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参比状态水池时所作的功。由于土壤中溶质作用降低的土壤水的自由能。这主要是溶质离子或分子对水分子吸引的结果。其大小等于土壤溶液渗透压,但符号相反。和基质势不同,渗透势对土壤中大量水分运动几乎没有影响。溶质的存在会降低水汽压,故渗透势影响水的气态运动。渗透势主要影响植物根部对水分的摄取。" }, { "instruction": "土壤热扩散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导温度(temperature conductivity)土壤传递温度变化及消除土壤不同部分之间温差的快慢和难易的性能。通常用导温率(K)表示。K=λ/Cw(cm2 /s)。式中λ为导热率,Cv为土壤热容量。当热容量不变时,导温率与导热率的增高呈正相关;若容积热容量发生变化时,两者表现则不一致。例如,干燥土壤,当水分开始增加时,土壤导温率因导热率增高而变大,但当土壤水分增至一定数量后,虽导热率可能增加,而由于热容量随之变大,导温率反而降低。土壤水分含量适中,有利于土温的提高,过湿则土温升高极为缓慢。" }, { "instruction": "中期天气预报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对未来4天至旬的天气做出预报。我国气象部门制作的中期天气预报重点是对灾害性、关键性和转折性天气的预测。20世纪60年代以前,多采用以分析环流形势演变过程为基础的天气学预报方法。60年代开始发展了数理统计预报方法。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数值预报方法较好地做出了3~5d的形势预报。90年代申后期,随着数值模式的改进,预报能力大为提高,可以较好地描述10d之内的大气环流演变状况。目前,数值预报已作为中期天气预报的主要工具。" }, { "instruction": "生态幅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就是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根据耐受范围的宽广或狭小,把生物分为广生态幅生物和狭生态幅生物。" }, { "instruction": "风化壳类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于岩石性质不同和自然条件的差异,所形成的风化壳的类型很复杂。一般说来,风化壳的形成通常和风化阶段相对应。风化壳各类型之间也和风化阶段一样是依次相接的(见表)序次风化作用阶段风化壳类型1机械破碎阶段岩屑型风化壳2富钙化阶段碳酸盐型风化壳3富硅铝化阶段高岭土型风化壳4富铝化阶段砖红土型风化壳这些不同类型风化壳在自然界中的存在,既具有时间上发展的规律性,也具有空间上分布的规律性。如砖红土型风化壳主要发育在潮湿炎热的气候条件下。" }, { "instruction": "舌羊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种子蕨植物化石的一属。乔木,高可达6米,具长短枝,叶螺旋状或互生排列。叶舌形、披针形,全缘,有柄或无柄,中脉明显,侧脉多次分叉连成单网状。叶化石常发现于秋冬季沉积物中,说明为落叶植物。晚石炭世至早三叠世,分布于冈瓦纳古大陆。包括南美洲、非洲、印度半岛、澳大利亚和南极大陆。舌羊齿为舌羊齿植物群(冈瓦纳植物群)的代表分子。中国产于西藏中二叠统。" }, { "instruction": "土壤代谢熵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定时期土壤呼吸作用产生的CO2-C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比值。实际上是单位数量的土壤微生物的呼吸强度。土壤代谢熵在逆境条件下,其值是增加的,即单位数量的土壤微生物的呼吸强度增加,土壤微生物借此来提供自身能量抵抗逆境条件。因此,用土壤代谢熵作为重金属污染的表征指标可以与其逆境因子作相应的比较,同时,它是一个无单位的比值.其他的因子对其无直接的影响。" }, { "instruction": "温室效应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大气对辐射的选择吸收而引起的低层大气增温效应。太阳辐射大部分都能透过大气直接加热地面,而大气却能吸收几乎全部的地面长波辐射,并向地面发射长波辐射(称大气逆辐射),这种辐射能易进而不易失的效应,因有类似温室玻璃的作用而得名,称温室效应,也称花房效应。地面因大气逆辐射而提高了平衡温度。大气中有此选择吸收能力的气体很多,如水汽、二氧化碳、高云等,近年来人为因素引起二氧化碳含量增加而导致温室效应加剧的事实,越来越引起重视,同时还发现了一些含量更少的气体如甲烷等,可能具有更强的温室效应,人们特别把二氧化碳和这些大气中的微量气体称为温室气体。金星大气二氧化碳含量占95%以上,温室效应特别强烈。" }, { "instruction": "海口鱼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比较原始的无颌鱼类。与昆明鱼产自同一地区同一层位。鱼体纺锤形,但比昆明鱼更为细长,仍可分为头部和躯干部两个部分。背鳍明显靠近身体前部,具鳍条。腹侧鳍在下腹部与躯干连接,很可能为偶鳍。头部至少有6个鳃弓,也可能多达9个。躯干肌节与昆明鱼一样,呈双“V”形。内部解剖构造包括头颅软骨、围心腔、肠道以及一列生殖腺,生殖腺沿躯干腹侧排列。在某些方面,海口鱼与昆明鱼很相似,整体形态差别不大,只是前者稍为细长些;头部与躯干部都易区分;二者躯干部的肌节形态相同;而较强后倾的“V”字形肌节可能是由于轻微斜向埋葬的结果。海口鱼的背鳍比昆明鱼更为明显,不同之处在于它具有紧凑排列的鳍条(约每毫米7根);躯干与腹鳍褶之间的陡坎表明腹鳍褶是成对的。海口鱼和昆明鱼的发现不但将鱼化石的年代记录大为提前,而且还意味着,可能有更为原始的脊椎动物起源于早寒武世中期以前,这对于人们认识脊椎动物谱系发生意义重大。与昆明鱼、海口鱼共同出现的动物群包括三叶虫类中的始莱德利基虫、云南头虫,以及精美保存的节肢动物娜罗虫、瓦普特虾等。昆明鱼与海口鱼皆为侧压保存。" }, { "instruction": "红巨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赫罗图的右上方,有部分恒星虽然温度不高,但光度却很大,这部分恒星就称为红巨星。" }, { "instruction": "专题地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有选择地表示一种或几种专题现象和地理要素,在表达方法上使之突出显示,而对其他要素予以舍弃或简单表达,以重点表达某一主题的地图。专题地图通常将区域与专题组合命名,如上海市土地利用图、江苏省人口分布图。专题地图的主题可以是普通地图上某种要素的专题化,如地势图、水系图等;而更多的则是普通地图以外的内容,如人口流动、居民收入、社会产值、灾害发生、流行病分布、罪犯流窜……。可以说,大部分自然或人文的、可见成不可见的、不同时间状态的事物或现象,都可以通过专题地图来表达和传递它们在空间或时间上的分布特征。因此专题地图涉及的专业广泛,不仅包括地学各学科,也包括若干其他需要使用地理参考信息的学科。" }, { "instruction": "泉州地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1604年12月29日在福建省泉州市发生地震。震中位置24.7°N,119.0°E,震级原为8,后修定为7,烈度Ⅸ。灾情:福建、江西、浙江3省有22个县(市)记载了不同程度的震害。闽南沿海大部分地区都有人畜伤亡,一些城墙及其突出部位遭到破坏。地震发生于毗邻台湾地震区的泉州汕头地震带,该带位于长乐诏安断裂带内。长乐诏安断裂带主要由4条近于平行的北东北北东向断裂组成,并受到北西向断裂的横切。该带是活动的巨型深断裂,处于北东向的闽东沿海重力梯级带东侧的正异常带上,也是地热异常带,其活动方式为右旋走滑。另一震源断裂为沙县南日岛断裂,它是沿海北西向断裂中延伸较长、切割地壳较深、全新世以来活动性较强的断裂,活动方式为左旋引张。地震的主压应力轴方位角80°,仰角22°;主张应力轴方位角181°,仰角27°。" }, { "instruction": "原角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角龙类的一属。四足行走、素食,具有宽的骨质颈褶。长约1.8米,重约180千克。原角龙是美国中亚考察团于20世纪早期在蒙古发现的。原角龙具有锋利、可剪切的颊齿和鹦鹉嘴似的嘴。原角龙的颈盾长略大于安氏原角龙复原图宽,边缘光滑,中央有骨质中隔,两侧有两个圆形孔洞,生活时外面应包有一层厚的皮肤。原角龙的穴、蛋和幼仔化石的发现清楚地说明了原角龙科在恐龙世界的地位。头骨和颌骨有异速增长的现象。与其后来演化的大个体新角龙一样,原角龙有一深喙,鼻上有脊,颈上有一巨大的骨质褶,个体成熟后,骨质褶长大,鼻上的脊增高。前后肢基本等长。原角龙荐骨弓形(荐椎融合),尾弯曲向下,但原角龙的前颌骨上有牙,而且胫腓骨比股骨长。每个前肢有3指,爪较粗短,第4和第5指退化。后肢4个趾的爪较粗短,向末端逐渐变细。颧骨张开,喙骨可见。产于中国甘肃、内蒙古和蒙古国晚白垩世地层。" }, { "instruction": "进出口商品结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定时期内各类进出口商品在某国对外贸易中所占的地位,构成这个国家的进出口商品结构。通常以各类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来表示。某国的进出口商品结构主要取决于该国的社会制度、经济政策、资源状况和经济发展水平。一定时期内各类商品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地位,构成国际贸易商品结构。" }, { "instruction": "差异风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选择风化、差别风化。在地面同时出露的抗风化性能不同的岩石,由于遭受风化破坏的程度不同,在形态上表现出凹凸不差异风化平或参差不齐的现象。如北京市昌平区的龙山地区,震旦系岩层中抗风化性强的石英岩形成凸起的山脊,而抗风化性弱的页岩则形成低凹的山鞍,构成差异风化现象十分明显的参差不齐的地貌。水平岩层由于岩性不均一,受差异风化作用后,垂直方向上形成参差不齐的地貌。" }, { "instruction": "亮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全称亮晶方解石(sparry calcite),又称淀晶(cumulus crystal)。碳酸盐岩结构组分之一。是直径为0.01毫米(10微米)或更大的方解石晶粒。只作为异化颗粒的胶结物出现于碳酸盐岩中。是异化颗粒下沉到水盆地底部以后,由碳酸钙达过饱和的粒间水沉淀结晶而成的,故不单独组成岩石。在薄片和手标本中亮晶都比较干净、透明,常充填于粒间孔隙之中,不破坏颗粒边界,并常围绕颗粒呈两个或三个世代结构。早期世代晶粒较细,由纤柱状或马牙状晶体组成栉壳边;而晚期世代晶粒较粗,晶面较平直,常呈粒状镶嵌结构,充填于孔隙中心。亮晶粒径大小决定于孔隙空间的大小和结晶速度。" }, { "instruction": "大气污染常规分析指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对一个地区的大气质量水平、发展趋势以及污染物的排放控制等状况进行定时定点重复监测的项目。大气污染常规分析的指标是根据国家颁发的环境标准和主管部门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确定的。按《大气环境质量标准》规定的常规分析指标有总悬浮颗粒、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和光化学剂等。" }, { "instruction": "土壤氧化还原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土壤中存在的氧化态与还原态物质之间的反应。在土壤中,氧化和还原作用往往相伴进行,在土壤化学、生物化学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如氧化作用可使土壤酸化而降低碱性,使土壤氧化还原体系中Fe、Mn和S体系处于氧化态,在土壤中的物质、能量的转换中起着重要作用。" }, { "instruction": "水成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主张地球一切岩石都是在水中沉积形成的一种学说。德国人维尔纳(A.G.Werner,1771)创立了水成说的全面理论。他认为地球初期,地表全为原始海洋所淹覆,现在地表所有岩石都是从海水沉淀 、结晶形成的。最先沉积的是花岗岩,次为结晶片岩,两者都是地球最古也是最多的岩层,叫“原始层”;而后沉积的叫“过渡层”;再上为含有生物化石的岩层;最上的为松散泥沙等组成的“冲积层”。沉积早的在下,沉积晚的在上,越晚越靠上,最晚的在最上面。海水可以变浅,“原始层”可以露出水面,经过水力的侵蚀、搬运、沉积,产生了“过渡层”等。水成论者,只强调水的沉积作用,不承认有火成岩一类的岩石。魏尔纳是著名的地质教育家和演说家,水成论曾盛行一时。" }, { "instruction": "“Changr\\rE-1”lunar probe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中国自主研制、发射的第一个月球探测器,主要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承担研制,以中国古代神话人物嫦娥命名。“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器主要用于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美物质元素的分布特点、探测月壤厚度、探测地月空间环境等。经过8~9d的奔月过程后,“嫦娥一号”将运行在距月球表面200km的圆形极轨道上,其工作寿命为la,计划绕月飞行时间为la。" }, { "instruction": "catastrophism,convulsionism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灾变说。法国学者居维叶(Georges Cuvier,1812)提出的灾变说是指:①全球性的突然的、剧烈的短时期出现的大变动。这些变动超出了我们当前的经历和自然知识。这种突然变动强烈地改变了地球的面貌。②认为地壳的当前形态以及生物的分布情况,是由于五六千年以前一次“强大而突然的变革”导致的后果。从范围来说,过去的地质作用较之现在的作用,在强度上和频率上都大得多。③地球上生物(包括动物和植物)的变化,是反复多次灾变的结果。灾变重复出现,随着灾变也不断地创造出不同的有机体来。过去认为灾变论全部是错误的,但近来地质学的发展,发现有些地质事件不是均变论所能解释得了的。如气候的变化,中生代后期大量生物的灭绝等等,有些学者认为这些具有灾变的性质。" }, { "instruction": "有机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土壤的最上层,富含大量有机质,由枯枝落叶和苔藓地被物或草本植物活体和残体所构成的以有机质占优势的层次。用符号“O”表示。" }, { "instruction": "岩溶角砾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溶洞角砾岩、喀斯特角砾岩。一种发育在石灰岩地区,由于溶洞崩塌或岩溶水搬运堆积而成的角砾岩。它的特点是分布局限,角砾成分单一,属原地来源;角砾的粒度分选极差,圆度也较差,充填在角砾中的基质为富含泥质的碳酸盐。" }, { "instruction": "立体效应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立体像对上同名地物点影像的左右视差反映在人眼里转变为生理视差而产生的立体感觉。立体效应有:正立体效应、反(负)立体效应和零立体效应。立体观察时,将像对影像重叠部分朝内,当左眼看左片、右眼看右片时,可得到正立体效应,即立体效果与观察实物相似。如将像对影像重叠部分朝外,则得到的是反(负)立体效应,即立体效果恰好与观察实物相反,出现正负地形倒置。若将像对绕各自中心点向同一方向旋转90○,此时像片基线垂直于眼基线,立体观察时便会得到呈平面的影像,称为零立体效应。" }, { "instruction": "助曲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辅助等高线,按1/4等高距局部加绘,表示首曲线和间曲线之间都不能显示出的某些重要的微型地貌。助曲线在图上表现为短虚线。" }, { "instruction": "海洋自然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以热量为基础,以海洋生物为主要标志所划分的自然带。世界海洋划分为北极带、北温带、北热带、赤道带、南热带、南温带、南极带共七个海洋自然带。" }, { "instruction": "正轴等积圆锥投影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圆锥投影的一种。它的几何特征是:经线为收敛于极点的放射直线,纬线为以极点为圆心的同心圆弧;经线间隔相等,纬距则由切线向南、向北同时缩小,或由两条切线向内扩大、向外缩小。其经纬网特征如下图所示。正轴等积圆锥投影面积变形为零,长度变形和面积变形的等变形线呈与纬圈平行的同心圆分布,并且离开标准纬线越远,变形越大。常见的中国政区图(南海诸岛作移图),以及我国大多数省区图,习惯上都采用正轴等积圆锥投影。" }, { "instruction": "中国土壤分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中国土壤的分类,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几年里,追随当时的美国分类;1954~1958年又学习苏联的地理发生分类;1958年起全国第一次土壤普查期间,建立了一些以地方性农业土壤为主的新分类;嗣后有1978年的《全国土壤分类暂行草案》以及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等。各分类级别互有差异,未能统一。这里主要介绍1998年3月正式出版公布的《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分类方案》中的分类级别,共分为七类,即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土属、土种及亚种。" }, { "instruction": "海洋鱼类资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生活在海洋中的鱼类,种类繁多,能对生活和生产提供重要价值。它们都能适应高盐度环境;属于较低等的脊椎动物。一般具有流线型体型,用鳃呼吸,以鳍游泳。按照骨骼性质可分为:①软骨鱼类。包括各种鲨鱼、鳐鱼等,其中很多为大型凶猛鱼类;②硬骨鱼类。很多是游泳快速的、水体内中、上层鱼类,如金枪鱼、飞鱼、鲇鱼、旗鱼等。" }, { "instruction": "波峰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同一特定相位波峰的连线。它是垂直于波浪传播方向的线。在浅水中,波峰线的确定是自深处某一已知的波峰线开始,于此线上取点为圆心,以各点所在处的深度对应的波速乘周期为半径,于波浪传播方向作多数圆弧。此等圆弧的包线,即为一周期后波峰线所在位置,从这新波峰线出发,重复上述方法,即得一系列的波峰线。作线垂直波峰线得波向线,故波峰线绘制法也是浅水海浪折射图制作的一种方法。波峰线的分布,表征了近岸波动的传播特征。" }, { "instruction": "峨眉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大型的较进步的蜥脚类恐龙,马门溪龙科的一个属。共命名了5个种:荣县峨眉龙(O.junghsienensis)、长寿峨眉龙(O.changshouensis)、天府峨眉龙(O.tianfuensis)、釜溪峨眉龙(O.fuxiensis)、毛氏峨眉龙(O.maoi)。其中四川自贡中侏罗世的天府峨眉龙可作为峨眉龙的典型代表,不仅保存较完整,而且至少已发现十多个个体的化石材料。天府峨眉龙最大可达20米,其脖子特别长,有17枚长的颈椎,颈部的长度将近身体全长的一半,尾相对比较短,末端具有3~5个尾椎愈合膨大而成的骨质尾锤,或许表明它与蜀龙(Shunosaurus)有密切的演化关系。峨眉龙头相对稍大,牙齿勺形,四肢粗壮,后肢明显长于前肢。主要生活在内陆湖泊的边缘地带,可能群居。产于中国四川盆地的中、晚侏罗世的地层中。" }, { "instruction": "中国最美的六大瀑布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瀑布美是一种动水景观之美,融形、色、声之美为一体,这六大瀑布分别呈现了壮美和优美之特点,都是大自然的神奇之作。此次评选的六大瀑布依次为西藏藏布巴东瀑布群、广西德天瀑布、黄河壶口瀑布、云南罗平九龙瀑布、四川诺日朗瀑布和贵州黄果树瀑布。评选的标准为:①水量大、气势磅礴;②宽度超过20m,落差超过20m;③不依靠水库调节流量,四季流量相对稳定,枯水期具有观赏性;④观赏性没有受到人工建筑的影响。 (1)藏布巴东瀑布群 Tsangpo Badong Waterfalls 评为中国最美的第1瀑布,被喻为“大峡谷中的隐士’’。在雅鲁藏布大峡谷核心无人区河段,20余千米峡谷隐藏着以藏布巴东瀑布群为代表的4大瀑布群。藏布巴东瀑布群气势汹涌,蔚为壮观,是中国最壮观、最原始、最神秘的瀑布群,当居中国瀑布之首。由三个瀑布组成:藏布巴东瀑布、白浪瀑布、藏布巴东三号瀑布。其中白浪瀑布是现知雅鲁藏布江干流落差最大的瀑布,也是世界上最神秘的瀑布。两岸是近于垂直的陡壁,巨石、岩墙耸立江中,汹涌江水轰鸣而下。这具有雷霆万钧之力、狂野奔腾美的瀑布,体现了大自然的威力,令人景仰和叹服。 (2)德天瀑布 Detian Waterfall评为中国最美的第2瀑布,被喻为“跨国的风情”。位于中国广西和越南高平省边界线上,是世界笫二跨国瀑布。德天景区方圆五百里的“百里画廊”中,汇集了岩溶地貌、田园风光、峡谷飞瀑、幽深河谷、断崖险路、高峡平湖以及异域风情等景色,美不胜收。德天瀑布处于国界河上,平添了一些神秘感,但附近的居民生活平静而祥和。 (3)黄河壶口瀑布 Hukou Waterfall of Yellow River 评为中国的第3瀑布,被赞为“万千气象一壶收”。位于山西吉县,是国内外罕见的黄色瀑布。汹涌黄河水倾泻而下,巨响如雷,黄浪滔天,雾气飞腾,是黄河上最具气势的自然景观。冬季的壶口瀑布呈现冰水交融之美。周边的开发影响了观赏效果,使整体的自然景象打了折扣。 (4)罗平九龙瀑布 Jiulong Waterfall in Luoping 评为中国最美的第4瀑布,被喻为“红土地上的飘带’’。位于,云南东部,分10级跌落。各级瀑布瀑姿各异,景色随季节和水流大小变幻无穷,有“九龙十瀑,南国一绝”的美誉。其中最壮观的是“神龙潭”。九龙瀑布周围群山环绕,阡陌纵横,一派田园风光。但因上游水库调节水量,使瀑姿自然形态受影响。 (5)诺日朗瀑布 Connaught onLong Falls 评为中国最美的第5瀑布,被喻为“树丛中的织锦’’。位于四川九寨沟的诺日朗瀑布是中国大型钙华瀑布之一,有“森林瀑布’’之称。树木和瀑布各自独立又融为一体,尽显雍容豁达的风度。在九寨沟瀑布群中,诺日朗以最震撼人心的瀑布著称。瀑布上端是恬静的镜海,丛生的灌木,瀑布下端花草繁茂,乔木挺立,远望可见雪峰、青山、林莽、海子、蓝天、白云,各景相互交融。瀑布如银河飞泻,声震山谷。 (6)黄果树瀑布 HuangguoshuWaterfall 评为中国最美的第6瀑布,被喻为“不能复制的雄浑”。位于贵州的黄果树瀑布发源于珠江水系,主瀑布后有134m长的水帘洞,可在洞窗内观看飞流直下的瀑布,堪称奇观。瀑布所在区属岩溶地貌,水量难保持长期丰沛,要靠人工调蓄供水。夏秋季水量大增,瀑布气势磅礴,阳光照射下,常出现彩虹。由于景区植被覆盖率低、环境差等原因,1 9 9 2年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失败,现虽略有改善,但仍较差。" }, { "instruction": "乡村城市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般指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并向城镇性质的居民点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或在乡村地域中城市要素逐渐增长的过程。乡村城市化是一种人口、经济、社会甚至文化现象,其实质是乡村与城镇居民共同继承、创造和平等分享人类共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逐步缩小并消灭城乡差别,达到城市和乡村协调发展。" }, { "instruction": "类星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既非普通恒星和星云,也非普通星系,而是一种新型的类星射电源和蓝星体的统称,因在照相底片上类似恒星,故名类星体。其最显著特征是:具有很大的谱线红移现象。" }, { "instruction": "间冰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两次冰期之间,气候变暖,冰川消融的时期。此时,气候向湿热化发展,形成巨厚的风化壳,植物茂密,产生泥炭沼泽,海面上升,气候比较温暖。冰期和间冰期的气候变化,使动物界、植物界发生重大变迁。" }, { "instruction": "前寒武纪地质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研究地壳发展历史中前寒武纪时期的地层、化石、岩石、构造、矿产及其形成演化的学科。在地球形成的46亿年中,前寒武纪约占整个地质时期90%的时间(近40亿年)。从全球最古老的岩石记录,西澳大利亚杰克山变沉积岩系的变质砾岩中所含碎屑锆石,用离子探针方法获得43亿年的UPb等时线年龄,说明在43亿以前已经开始了洋陆分异,发生了沉积作用。在前寒武纪发育的40亿年间,随着克拉通化的发展,以陆核为中心逐步形成若干大陆,发育了大面积的麻粒岩片麻岩区、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岩套(TTG岩套)、花岗绿岩带、条带状铁建造、磷块岩建造、金铀砾岩建造等,其中蕴藏了铁、锰、铀等矿物原料。在南非太古宙绿岩的沉积物中,保存有呈球状的古球菌(Archaeospheeroides)和呈杆状的原始细菌(Eobacteriumisolatun),说明生命遗迹在34亿~35亿年前已经存在。前寒武纪地质记录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经历了多期次构造运动、变质作用改造,一般构造复杂,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为人类研究地壳演化、生命起源和开发矿产资源提供了条件。" }, { "instruction": "晶洞构造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侵入岩中有小型孔洞的构造。孔洞多数是不规则的,孔洞中经常生长着完好的晶体。晶洞一般被看作在岩浆冷却过程中体积收缩而成,也可能是岩浆凝固时产生气体逸出的结果。如在晶洞壁上生长着排列很好的自形晶体,则称晶簇构造或晶腺构造。这种构造在某些花岗岩中比较常见,例如福州鼓山的花岗岩晶洞构造非常发育。" }, { "instruction": "原上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最早的狭鼻猴类化石。1908年采自埃及法雍附近,距今约2800万~3500万年的渐新世地层并于1910年建立二属二种:海克尔氏原上猿(Propliopithecus haeckeli)及马克格拉夫氏莫湖猿(Moeripithecus markgrafi)。1965年于同一地点发现若干化石,建立了另二属二种:连接埃及猿(Aegyptopithecus zeuxis)和腕攀风神猿(Aeolopithecus chirobates)。后来陆续发现保存较完整和较好化石,包括埃及猿头骨正视及侧视海克尔原上猿右下齿列侧视及嚼面视头骨及下颌骨。现在将其归并为原上猿一属。原上猿体形近似现代长臂猿,约如较大之猫。吻部狭而前突,如犬;脑颅小于面颅,前脑膨大,嗅叶相对较小。眶后骨壁未完全闭合。臼齿低冠、具钝圆的低齿尖,前臼齿拉长,白齿大小自前向后递增,犬齿硕大,门齿垂直着生。四肢较强壮,后肢较前肢长。有尾。行动时可以攀爬、跳跃,亦可四足屈肘行走。树栖或林栖。其头骨近似于猴类,其牙齿特征有些与后期的猿类相似。被视为狭鼻猴类和猿类的祖先。最初将其与发现于欧洲的中新世上猿类组成上猿科,近来已新建与上猿科并列的原上猿科(仅1属4~5种)。但也有人仍视其为不同的二属,即原上猿与埃及猿。" }, { "instruction": "黑风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黑风暴是沙尘暴的一种。沙尘暴是指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浑浊,水平能见度低于1公里的天气现象。当沙尘暴的瞬时最大风速≥25m/s,空气水平能见度≤50m,甚至降到0m时,即称为黑风暴,也称特强沙尘暴,俗称黑风。黑风暴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气候长期干旱,表土疏松,自然植被稀少和人为对植被的破坏,地面大风和强烈的垂直湍流将干燥地表的沙尘卷入空中,形成尘云,天空昏暗,能见度极低。黑风暴造成的最严重危害是大范围的土壤风蚀,使土地失去肥沃的表土层,它还是导致沙漠地区内河改道的原因,也是荒漠外围黄土沉积的重要来源。黑风暴一般发生在春夏交接之际,主要是在欧亚大陆的中亚地区、原苏联欧洲部分南部、中国北部和西北部、北美洲西南部等干旱地区。" }, { "instruction": "风化指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它是描述岩石风化程度的岩石化学参数,由ParRer(1970)提出,其公式为WI=[(Na)a0.35+(Mg)a0.9+(K)a0.29+(Ca)a0.7]×100(式中:(Na)a、(Mg)a、(K)a、(Ca)a表示元素X的原子质量)。函数中的分母是每个元素和氧之间键的强度。" }, { "instruction": "失业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国际劳工组织对失业的界定是:一定年龄以上参考时间内没有工作,目前可以工作正在寻找工作的人。失业主体必须具备三个条件:①有劳动能力,世界大多数国家规定,16~65周岁的人口称为劳动年龄人口;②愿意就业;③现在没有工作。中国国家统计局于1994年对失业的界定基本上符合国际劳工组织对失业的界定,而更为具体、明确,在年龄上限定为男60周岁,女5 5周岁。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比较满意的失业率水平大约为5%左右,3%~4%可以归入充分就业范畴。" }, { "instruction": "新兴工业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与传统工业相对应的概念。指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而迅速发展起来的富有生命力的工业部门。在现有工业部门结构中虽还不占主导地位,但发展迅速,代表着未来工业发展的方向。它们的兴起与发展,已经和还将有为地促进工业与整个经济实现新飞跃。如电子技术、激光、光纤通讯、信息技术、机器人、宇航、新型能源、海洋开发、新型材料及生物工程等工业部门。与传统工业不同,其发展与布局要求有高投资,大型、超大型设备,高科技投入,高精密度、高质量的环境条件,接近科研技术中心,要同基础材料工业相配套。近年来,新兴工业在西方国家发展极为迅速。在中国则尚处于初创、起步阶段。北京、上海、天津、西安、深圳等地出现的经济技术开发区、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试验区、科学工业园等,将成为中国新兴工业发展重要基地。" }, { "instruction": "高空急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对流层上层以上高度出现的具有行星尺度的强而窄的气流。长几千公里,宽几百公里,厚几公里,急流轴上风速30m/s以上,强的可达150~180 m/s。其中心轴向基本准水平,具有强的水平风切变和垂直风切变,易产生晴空湍流。可有多个风速极大值。 急流的生成和强度与行星锋区、地面气旋和反气旋的活动有密切关系。在北半球有:与极锋关系密切的极锋急流,叉称温带急流或北支急流,它的左前方下方是锋面气旋活跃的地区;位置稍偏低纬、与哈德莱环流活动有关的副热带急流,称南支急流,它们又统称西风急流。南北急流相互作用时,易产生降水天气,我国的梅雨天气就与此有关;极区平流层急流,又称平流层极地黑夜急流(简称极夜急流);热带系风急流等。在对流层低层局部地区也可出现低空急流。" }, { "instruction": "有机磷农药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含磷的有机化合物,也有的还含有硫和氮等元素。其化学结构中一般含有C-P键或C-O-P键、C-N-P键、C-S-P键等,大部分是磷酸酯类或酰胺类化合物。毒性大,但较易分解,在环境中存留时间短,不易在生物体内蓄积,其对环境的影响比有机氯农药小。常用的有毒性大的对硫磷(1605)、毒性中等的敌敌畏,低毒的敌百虫等。" }, { "instruction": "矿质化过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残体以及土壤腐殖质分解成简单无机物的过程,是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完成的。其速率和产物的组成受温度、水分和pH等环境条件的影响。在好气条件下,生成CO2、H2O、NH3、NO3—以及PO43—等;当嫌气条件占优势时,除生成CO2、H2O和NH3等外,还生成CH4、H2S等,并有简单有机酸等中间产物的某些积累。农业耕作、排水、施用石灰等措施,就是通过调节土壤的水热等状况来控制矿质化过程的进程,或者借以达到控制有机结合态的养分转变为植物可给态的速率,或者避免硫化物、有机酸等物质的积累危害作物。" }, { "instruction": "专属经济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沿海国家在其领海以外邻接其领海的海域所设立的一种专属管理区。它既非公海,亦非邻海,而是自成一类的特殊的国家管辖范围内的海域。在此类区域内,沿海国家拥有勘探、开发、养护和管理海床和底土及其上覆水域自然资源等的主权权利,并拥有在其中开展海洋科学研究和海洋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管辖权,但其他国家仍享有在其中航行和飞越,以及辅设电缆与管道的自由。辟设此类区域1 972年由肯尼亚正式提出,迄今已为大多数国家接受,并当作一项新的国际海洋制度载入1 9 82年通过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专属经济区的宽度从其所属沿海国家领海基线起,不超过200海里。海岸相邻或相向国家间专属经济区的划分,应在相关沿海国家间平等协商基础上共同确定。" }, { "instruction": "海尔维第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译海尔微运动,史蒂勒(1924)创名。欧洲新生代中新世兰哥期(Langhian)与托尔通期(tortonian)之间的造山运动,是阿尔卑斯造山运动的第八幕。是瑞士阿尔卑斯运动的最重要一幕。" }, { "instruction": "地表热量平衡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表热收入和热支出各项相等。地面热量平衡方程描述了大气和地表热交换的物理过程,既是气候系统中大气圈和地圈相互制约的理论基础之一,又涉及小气候效应、边界层过程、生态系统能量交换等问题。平衡方程中包括了地表辐射平衡各项、蒸发潜热项、地气间的湍流热交换项和地表与下方土壤间的热传导交换各项的贡献。一个因子的变化可能破坏原有的平衡,方程所代表的物理过程的约束下,通过其他因子(如地表温度的变化)的调整,很快又会达到新的平衡,在地表热量平衡的动态过程中,温度(表层、深层及近地气层)、热交换各项、各参数都随之变化。白天,太阳辐射是主导因子,引起地表、土壤温度、蒸发和近地层湍流等的响应。如水体上,热盈余很容易向水体深层传递或通过潜热转移,因此水表温度振幅不大、湍流也不会发生明显变化,而在沙漠上完全不同,地表温度振幅大,白天湍流发达。" }, { "instruction": "蓝闪石片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蓝片岩(blueschist)。以含蓝闪石类矿物为特征的区域变质岩石。它们一般具细粒鳞片变晶结构或纤状变晶结构,片状构造。特征变质矿物为蓝闪石、青铝闪石、镁钠闪石、硬柱石、硬玉、硬玉质辉石、绿纤石和文石,可含有钠长石、石英、白云母、绿泥石、绿帘石、黝帘石、阳起石、石榴子石、黑硬绿泥石、红帘石等。蓝闪石片岩常与绿片岩、榴辉岩等紧密伴生,主要分布于环太平洋褶皱带、阿尔卑斯构造带、乌拉尔构造带及中国华中苏鲁变质带。关于蓝闪石片岩的成因,一般认为是高压变质作用的产物,它们的构造环境相当于大洋板块的俯冲带。" }, { "instruction": "重熔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深熔作用。在区域变质作用的后期阶段,由于温度继续升高,在没有外来物质的参与下,使已变质的岩石发生选择性熔融,其中具有低熔点的长石和石英首先开始熔化成为液相,这种作用称为重熔作用。由这种作用产生的岩浆,称为重熔岩浆、深熔岩浆(anatectic magma)。" }, { "instruction": "农村人口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居住在农村的人口。农村人口与农业人口不同。农业人口是指其职业专门务农;农村人口是指居住在农村地区而不论从事何种职业。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农村人口不断地流入城市。不同国家城市化进展速度和原有的人口基础不同,农村人口所占比重也不相同。多数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水平低,农业还占较大比重,所以农村人口的比重也较大。" }, { "instruction": "槽齿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双孔亚纲初龙次亚纲中的原始类群。头骨具特征的眶前孔,牙齿为边缘有锯齿的尖锥状,槽生型,颌骨边缘齿单列;有完整的下颞弓,颈部短。槽齿目是一并系类群,是其他初龙类(恐龙、翼龙和鳄类)的祖先类型。槽齿类包括大型肉食性的古鳄亚目(Proterosuchia),更进步的假鳄亚目(Pseudosuchia),鳄形的植龙亚目(Phytosauria)和披有厚甲植食性的恩吐龙亚目(Aetosauria)。化石发现于除南极洲以外所有各大陆的三叠系。中国有较丰富的此类化石,如新疆韭菜园组的加斯马吐龙(Chasmatosaurus)和山西二马营组的山西鳄(Shansisuchus)等。" }, { "instruction": "水螅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腔肠动物门的一纲。单体或群体,终生水螅型或水母型,多孔螅或两者兼有。口直通腔肠,没有食道,腔肠内无隔膜。水螅型常形成群体,外胚层分泌几丁质或钙质骨骼,水母型多具缘膜。大多数海生,少数产于淡水。寒武纪至现代。水螅纲可再分为硬水母目、螅形目、海绵形螅目、多孔螅目、柱星螅目、层孔虫目及管水母目,其中层孔虫目为本纲的重要化石代表,中国化石很多。中国西南上三叠统及上侏罗统产有海绵形螅类化石,云南澄江早寒武世澄江动物群中水母化石极为丰富。" }, { "instruction": "火山角砾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压实固结的火山碎屑岩。主要由粒径为2~64毫米的火山角砾组成,也含有其他岩石的角砾及少量的石英、长石等矿物晶屑。多数具明显的棱角,分选差,大小不等。填隙物是火山灰,火山尘。常与火山集块岩伴生,位于火山口外侧。" }, { "instruction": "顺行演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群落向着适应当地气候、土壤的演替。演替的结果是生物种类由少到多,结构由简单到复杂,由不稳定到相对稳定。" }, { "instruction": "极轨卫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太阳同步卫星。此类卫星轨道经过两极地区,轨道高度在1000km左右。这类卫星对地观测分辨率高,重访周期短,在资源调查和环境监测方面具有优越性。如陆地卫星、NOAA气象卫星、风云-1号气象卫星等都属于极轨卫星。" }, { "instruction": "限制因子定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英国科学家布莱克曼(F.F.Blackman)于1905年研究环境因子对光合作用影响时提出。认为当一个过程的速率被若干个不同的独立因子所影响时,这个过程的具体速率受其最低量的因子所限制。" }, { "instruction": "古无脊椎动物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无脊椎古生物学。古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专门研究地史时期无脊椎动物的科学。无脊椎动物体内没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神经系统在身体腹侧,心脏在背侧。无脊椎动物并不是一个正式的动物分类单元,是除脊椎动物亚门以外所有动物的通称,内容十分庞杂,包括门类很多,其中原生动物门、海绵动物门、古杯动物门(现已绝灭)、腔肠动物门、苔藓动物门、腕足动物门、软体动物门、节肢动物门、棘皮动物门等,常形成重要化石。已知最早的无脊椎动物为伊迪卡拉动物群,均为软躯体动物,寒武纪大量出现了具硬体的无脊椎动物,此后其丰度及分异度便一直占据化石记录的首位,具有极其重要的地质意义,如地质年代表的建立、海相地层地质时代的确定和对比、古环境分析等,均主要依据无脊椎动物化石。古无脊椎动物研究为阐明生物发展规律、分类系统等提供重要资料。" }, { "instruction": "1954年北京坐标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简称北京坐标系或54坐标系,因大地原点位于北京而得名。但我国1 9 54年北京坐标采用克拉索夫斯基椭球体,它实际上是前苏联1 942年大地坐标系的延伸,其真正的原点不在北京,而是在苏联的普尔科夫。由于前苏联1 942年大地坐标系建立时并没有考虑我们国家的情况,这就造成了我国1 954年北京坐标系的先天不足,尤其是在我国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误差较大,影响了这些地区大比例尺地形图的精度。为了克服北京坐标系存在的问题,因此诞生了1 980年西安坐标系。" }, { "instruction": "土壤酸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由于土壤本身的化学、生物学过程或者由于外部化学成分的输入使土壤pH降低,或者交换酸增多使土壤酸性增强的现象,其本质就是使土壤中和能力下降。土壤酸化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在自然条件下,由于土壤淋溶作用强,盐基大量淋失造成土壤酸性和强酸性。不仅直接影响到作物的生长和发育,而且还会引起缺磷、钙、镁、锌、硼等以及铝、锰毒害和破坏土壤结构等多方面不利作用。在人为条件下,由于酸性化肥用量的增加,有机肥用量的减少,耕地普遍有变酸的趋势。" }, { "instruction": "猪背山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单面山、单斜山口在单斜构造地区,如岩层倾角较大,则山岭成为两坡大致对称的猪背山,故名。如中国的四川盆地和法国的巴黎盆地的猪背山、单面山。多发生在背斜或穹隆构造的陡斜翼上,在构造盆地边缘,岩层倾角较大处,较多见。是单面山的一个特殊类型。" }, { "instruction": "全球气候观测系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致力于全面支持保障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气候系统监测系统。20世纪90年代由世界气象组织WMO、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IOC和国际科学联合会ICSU共同创办,试图成为一个长期的、用户共同承担运作的系统,它包括能为监测气候系统、气候变化(特别是陆地生态系统和海平面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支持气候变率评价及其影响(尤其是尽早地发现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响应)、支持为改进气候模拟及气候系统预测研究提供全面高质量的观测资料。因此强调应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特征以及大气、海洋、水文、冰雪和陆地过程的全面监测和全球覆盖。 GCOS主要组织、协调各参加国或组织的观测系统成为一体化的渐进的运作框架,并与其他现有或将建立的系统间以共享方式建立和运作,如全球海洋观测系统GOOS、全球陆地观测系统GTOS、全球观测系统GOS、及WMO的全球大气监测GAW等。为响应这一计划,我国已组成“全球气候观测系统中国委员会”。以我国现有的大气、海洋、水文、陆地、环境观测系统为基础,设计成为高效的、多部门参与的国家气候观测系统。2002年还从专家层面提出了《中国气候系统观测总体实施方案》。" }, { "instruction": "岩相古地理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表明某个古地理阶段(或相应年代地层单位)岩相类型空间变化规律的古地理图。岩相类型通常以时间地层单位内占统治的、平均的或特殊的内容来表示。如果采用时限很短的特有标志层(index bed)或特有标志面(index horizon)作为编图单位,则可以精确地表示编图单位的全部内容,称为“瞬时”岩相古地理图。岩相古地理图的优点在于不仅能反映当时的古(a)鄂尔多斯地区下奥陶统马家沟一组陆源物质含量(%)单因素等值线图1一级露头剖面; 2二级露头剖面;3一级钻井剖面; 4二级钻井剖面(据冯增昭等,2004,经简化)地理环境(海陆分布、海水深浅、地形高低等),还能具体地反映沉积记录的物质内容(岩石岩相类型、矿产资源特征等)。对于地质理论研究,特别是油气资源和沉积层控矿床的寻找、勘探具有良好的指导意义。" }, { "instruction": "彩色红外影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用彩色红外感光胶片摄制的影像。此种胶片由三层乳剂构成。第一层感受绿光,第二层感受红光,第三层对从紫外到近红外波段都感光。任何反射红外波段的地物在彩色红外影像上都呈红色,反射红光的地物呈绿色,反射绿光的地物呈蓝色。所以在彩色红外影像上的地物色彩与其原色不同,属于假彩色影像。但这种影像信息量丰富,色彩鲜艳。目前广泛应用于农林、水利、地学、环境等研究部门,在军事上常用于揭示军事伪装。" }, { "instruction": "短波槽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西风带上波长小于5000km的波动。一般为2000~3000km,在大环流背景下快速东移,平均速度约10~15纬距/天。短波槽经常与西风带的天气尺度系统相联系,槽前一般盛行辐合上升气流,暖空气活跃,多云雨区,常配合有锋面气旋发展,槽后为锋后冷高压活动区,以下沉气流为主,天气晴朗。频繁的短波东移常造成阴晴相间的天气变化,成为短期天气预报注意的重点。槽前偏南气流与槽后偏北气流,也使得短波槽成为热量南北交换的基本成员。" }, { "instruction": "肢口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腿口纲。节肢动物门的一纲。巨大的用鳃呼吸的海生有螯肢动物,头胸部有附肢6对,第一对小,具螯,位于口前为螯肢。其余5对为步足,其基部形成咀嚼面,生在口的周围,故名肢口(腿口)。腹部附肢板状,内侧有叶状鳃。头胸部背面生复眼和单眼各一对。尾节伸出长刺状剑尾。寒武纪至现代。再分为剑尾亚纲及板足鲎亚纲。" }, { "instruction": "雷达遥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周雷达来探测、接收被测物体在微波波段的散射特性,以识别远距离物体的遥感技术。雷达遥感是微波遥感中的有源遥感的分支,属于主动式遥感方式。遥感仪器的工作波段是电磁波谱中的微波波段。雷达可根据人们的意愿,随意变化辐射能量的方向与大小。故比被动式的微波辐射计更为主动和灵活。" }, { "instruction": "孢粉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孢子和花粉的简称,二者均是植物繁殖器官的组成部分。孢子为孢子植物的生殖细胞,可分为只有一种类型的同形孢子及大(雌性)小(雄性)不同的异形孢子;花粉为种子植物的雄性生殖细胞。孢子花粉形状多样,一般为近球形、长球形、扁球形等,左右对称或辐射对称,其极面轮廓多呈圆形、多角形、裂片形等,赤道面轮廓则为圆形、椭圆形、豆形等。孢粉体积均小,小的10微米以下,孢子(7~8)及花粉(1~6)1.四沟粉; 2.多孔粉; 3.三沟粉; 4.三孔粉; 5.三孔沟粉; 6.单孔粉; 7.单缝孢; 8.三缝孢大的可达200微米以上,一般孢子稍大于花粉。孢子花粉通常具有萌发器,孢子的萌发器多成裂缝(射线),大多数孢子具放射状排列三条裂缝的三缝孢,有的为单缝孢,也有的为无缝孢。花粉的萌发器为圆形的孔或长形的沟,或有孔,或具沟,或孔沟兼有,如具三孔的三孔粉、具有三沟的三沟粉、或是二者兼有的三孔沟粉。有些花粉具单孔、单沟,或多孔、多沟,但也有少数不具孔或沟。孢子花粉的壁多为两层,内壁为纤维素组成,质软而薄,易于破坏,化石仅保存致密而硬的外壁。外壁可分为内层及外层,表面光滑或具有颗粒状、刺状、瘤状、网状等各种饰纹。孢子花粉质轻量多,传播极远,各种类型的沉积岩层中均可保存,用以划分对比地层、恢复古地理、古气候等极有价值。" }, { "instruction": "始祖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最早发现的鸟类化石,它产于德国上侏罗统。始祖鸟体长约60厘米,大小如乌鸦,体外披有羽毛。脖子窄长,颌骨长满锋利的牙齿,身体短,腿骨短,脚长。前肢已变为翼,有由锁骨愈合形成的叉骨,耻骨向后伸长,足具四趾。始祖鸟记录了鸟纲的早期演化阶段。始祖鸟前肢、腿、臀、头骨与小兽脚类恐龙相似,可能起源于恐龙。与现代鸟类不同,始祖鸟颌上有牙齿、四肢、带爪的趾和骨质尾巴甚长(尾椎达20个)。始祖鸟可能不是现代鸟的直系祖先但代表了从兽脚类恐龙分化出来的最早鸟的一个分支。中国辽西义县组大量原始鸟类化石的发现表明:所有的鸟,包括始祖鸟,都是从恐龙演化而来的。始祖鸟缺少现代鸟类发达的胸肌,比现代鸟的飞行能力弱,其飞行时要在地面助跑,达到一定速度后向空中跳跃。" }, { "instruction": "Xan thous,the yellow race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简称黄种人。又称亚美人种(Asian)、蒙古人种(Mongoloid)。世界三大人种(或四大人种)之一。起源于中亚和东亚,而后逐渐向南亚、东南亚扩散。西伯利亚的楚克奇人和通古斯人、北极圈内的因纽特人(曾被称为爱斯基摩人)和美洲印第安人也都起源于中亚和东亚,并曾认为均属蒙古人种。黄色人种的体质特征是:肤色在所有人种中居中,呈黄色至棕黄色,头发黑并直而硬,体毛和胡须均较少,鼻宽度中等,鼻梁较低,颧突明显,脸平扁,唇的厚度适中,介于白种人和黑种人之间,眼睑多具有内眦褶;眼眶较高,但美洲印第安人面部不像亚洲的蒙古人种那样扁,鼻子的突出度也稍大。除上门齿舌面的铲形结构是黄种人的显著特征之外,其他如头顶前部正中的矢状嵴、头后部的印加骨(缝间骨)、前突的颧骨、第三臼齿的先天缺失,宽而垂直的鼻骨等一系列特征出现比率高也是黄种人的显著特点。在中国发现的众多人类化石中也具有这些显著特征。在黄色人种分布区域内的阿伊努人(Ainu,过去曾称虾夷人)的体质特征比较特殊。他们曾居住在日本北部的大部地区,现仅在北海道和库页岛有几千人。他们的体毛和髭须特别发达,波形发,长头型,其起源问题至今尚不清楚。此外,居住在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印度洋上的安达曼群岛的尼格利陀人(negritos)也很特殊,他们比邻近的地域人种矮而更黑。" }, { "instruction": "关税及贸易总协定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英、法等23个国家政府间缔结的旨在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的有关关税和贸易政策的多边国际协定。到21世纪初缔结国已增至60个,中国也于2001年加入。该协定已发展为重要的国际经济组织,总部设在日内瓦,其对外贸易额在世界贸易总额中占90%以上。" }, { "instruction": "格式塔理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现代心理学理论之一,其关于图形认知的原则可用于指导地图设计,格式塔是德文Gestalt的音译,直译为“形状”或“形式”,意译为“完形”,有完整、完满、成形之意。所以,在我国格式塔心理学也称完形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诞生于20世纪初,主要研究人类知觉与意识上的问题,分析了解人类如何对视觉刺激产生视觉上的认知概念。格式塔强调的是视觉整体,人们看到的首先是一个视觉场,然后才是这个场内相互作用的个体,人们所感知的个体已经不是原来孤立的个体,而是按照一定的组织原则经过组织后的个体,即完形。这种组织原则并非有意识的、强加的,而是人的知觉系统固有的、自然产生的。这些组织原则便是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之二,因而也称为“完形法则”。在地图设计中,掌握和利用这些法则,可有助于设计出符合人的心理感受特征的完美地图。" }, { "instruction": "灾害地质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通过运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一些原理和方法专门研究地质灾害的一门学科,其涉及的地质作用类型广泛,现有的工程地质学、水文地质学、环境地质学等任何一门地学学科均不能全部包含。灾害地质学在介绍地质灾害和概念、类型及分布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地震灾害、火山灾害、斜坡地质灾害、地质变形地质灾害、矿山与地下工程地质灾害、表生环境地球化学异常与地方病、土地荒漠化、特殊土地质灾害、地下水资源恶化、海岸带地质灾害等各类地质灾害的特点、形成条件与机理、影响因素、发育规律和危害方式,对不同类型地质灾害的监测预报、防治与减灾对策等进行系统介绍,并研究合理的生产布局方案、各种地质灾害的监测预报方法和具体的治理技术方案。评价、预测研究是地质灾害防治的前提条件,是灾害地质学的研究基础。地质灾害灾情评估与地质灾害减灾对策分析,是灾害地质学的研究目的。" }, { "instruction": "土壤发生学分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其理论基础是道库恰耶夫的土壤形成因素学说。道库恰耶夫认为,土壤是一个独立的历史自然体,它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自然地理条件及其历史的发展紧密联系着的。成土因素的发展和变化制约着土壤的形成和演化,土壤是随着成土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的。由于成土因素,特别是气候和植被,具有地理分布的规律性,因而土壤的分布也表现出地理分布的规律性。基于这一思想,土壤划分是以土壤形成和演化的地理环境作为主要依据之一,这就形成了地理发生学分类。伊万诺娃(ИBaHOBa)继承和发展了地理发生学分类。随后许多学者虽然基本接受了道库恰耶夫的上述见解,但感到其中有不完善的地方,他们作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和补充,侧重点不同,又派生出许多不同的发生学分类体系。" }, { "instruction": "距离衰减规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区位论基本理论出发点之一。指地理客俸间的相互影响与相互间的距离成反比,距离越大,影响越小。在此规律基础上,曾推导出不少区位模式。如杜能提出的农业区位论,即认为农业生产按距离消费市场远近形成同心圆式布局,即围绕消费市场的环状农业地带,距城区最近的第一带是生产蔬菜、饲养奶牛的自由农作带;依次是生产柴禾的林业带、作物轮作带、放牧带等。在实践中,依据交通新建引起的空间距离变化,可预测城市或区域经济地理位置的变化。如中国南(宁)昆(明)铁路和南宁至北海铁路线修通后,北海市不仅是广西出海口,且亦将成为广大西南地区的重要出海港口,其腹地辐射范围将扩大至云、贵、川、桂诸省区。" }, { "instruction": "突厥地域人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中亚地域人种。蒙古地理人种的一支,分布于亚洲的中部乌拉尔以东,青藏高原以北和贝加尔湖以西广大地域,卡尔梅克人和鞑靼人等居于欧洲伏尔加河流域,部分土耳其突厥人生活于土耳其的欧洲部分。肤色白至暗褐、发色多数黑,也有金发者。脸宽,蒙古褶少见。鼻梁高、鹰钩鼻常见。眼色黑。多髭须。身材细长。突厥人种分为东西两部分,西突厥人种包括土耳其突厥人和伏尔加流域的部分民族。东突厥人种又可分为三部分: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的乌兹别克人、土库曼人等;锡尔河以北天山、阿尔泰山山麓草原的哈萨克人、吉尔吉斯人及喀什噶尔地区的维吾尔、塔吉克人等。多数信仰伊斯兰教,雅库特人和楚瓦什人、卡尔梅克人等信仰喇嘛教或其他宗教。" }, { "instruction": "黑钙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温带半湿润草甸草原植被下发育的土壤。土壤剖面层次十分清楚,由暗色腐殖质层、腐殖质舌状淋溶层、钙积层和母质层组成。腐殖质层一般厚度为30~50厘米,钙积层多出现于50~90厘米的深度,层内淀积有白色粉末状碳酸钙。中国黑钙土主要分布于大兴安岭中南段的东麓和西麓,该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丰富,自然肥力高,土壤多呈现中性至微碱性,是重要的旱作农业和畜牧业土壤。" }, { "instruction": "马尔萨斯人口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马尔萨斯人口思想主要体现在其《人口原理》(1798) 一书中,1803年再版时扩充为20万字的书籍《论人口原理及其人类幸福的过去和现在的考察,附我们预测将来关于除去或缓和由人口原理所生的弊害之研究》。 《人口原理》的主要内容,可以归结为两个前提、两个级数、三个命题和两个抑制,其中心思想是人口的增长将快于可能提供给人类食物的增长。马尔萨斯认为建构人口理论必须明确两个前提:一是食物是人类生存所必需;二是两性间的性欲是必然的;同时他认为人口的增殖力和土地的生产力之间的关系是不平衡的,前者要大于后者,因为在不加限制的情况下,人口是以几何级数增长,其增殖力是无限的;而生活资料只能以算术级数增长,因此人口过剩和食物匮乏便成为必然。他提出了减少人口的两种途径:当人口过剩时,由于自然规律的作用,就会出现抑制人口的力量:“积极性抑制”。它通过增加人口死亡率,减少现存人口,其手段包括战争、瘟疫、饥荒和各种疾病。另一种是“预防性抑制”,它是通过限制出生人数而控制人口增长,其手段包括晚婚、避孕、流产、杀婴和节育。后来又增加了“道德的抑制”提倡那些无力扰养子女的人过独身生活。根据上面两个公理和两个级数,他推论出三个命题:第一,人口增长必然地要受到生活资料的限制。第二,只要生活资料增长,人口一定增长,除非受到某种有力的抑制。第三,抑制人口的力量使现实人口与生活资料相平衡。这三个命题构成了马尔萨斯人口波动理论。" }, { "instruction": "河流平衡剖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河流均衡剖面。假定在地壳相对稳定的条件下,河流的侵蚀和堆积作用总是使整个河床纵剖面方向趋于平缓,最终形成一个平滑的、下凹的曲线;河床各段的坡度恰好保证河流泥沙的正常运移,河流既不下切,也不堆积;这种理论的河床纵剖面称河流的平衡剖面。实际上在自然界侵蚀和堆积是矛盾的统一体,平衡是很难达到的,即使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达到也只是暂时的,而不平衡则是绝对的。" }, { "instruction": "冰蚀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刨蚀作用(glacial ploughing)。指冰川对地表进行磨蚀、掘蚀和啮蚀等的剥蚀作用。冰川重量对冰床有很大压力,它又挟带着各种大小的岩屑和石块,运动着的冰川,对流经的基岩进行推锉和碾磨,称为磨蚀(abrasion),同时,冰川又能开挖掘取底床的物质,故又称掘蚀作用(quarrying excavation,glacial plucking)。冰融水渗入冰下岩石的裂隙,发生冻融风化,加速了磨蚀和掘蚀的进行。在冰斗后壁边缘裂隙位置,冰和山坡之间有时张开,有时密合,冻融风化使山坡石块松懈崩塌进入冰斗,啮蚀岩石,使山坡不断后退造成陡立的冰斗后壁。" }, { "instruction": "柱状节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几组不同方向的节理将岩石切割成多边形柱状体,柱体垂直于火山岩的基底面。如熔岩均匀冷却,应形成六方柱状,上细下粗,二者由顶柱盘面隔开。这种构造多发育在产状平缓的玄武岩内,也见于安山岩、流纹岩、熔结凝灰岩中。另外,在超浅成岩、次火山岩脉、火山通道内及熔岩湖中也见及。长期以来一直认为柱状节理是熔岩冷却收缩形成的,长柱方向垂直于熔岩冷却时的等温面。但是一些学者认为,单纯冷缩难以形成数米至十余米长的节理。康瑟(L.H.Kantha,1981)提出,高度规则的柱状节理是熔岩在冷却过程中的双扩散对流作用引起的。" }, { "instruction": "显晶质结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全晶质结构(holocrystalline texture)。是指火成岩中的矿物晶体颗粒肉眼能分辨的结构。具有显晶质结构的岩石叫显晶岩(phanerite),如花岗岩、辉长岩等。按晶体颗粒直径的大小分为粗粒结构、中粒结构和细粒结构。" }, { "instruction": "黄土结构特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表征黄土矿物颗粒大小、形状及其相互间的排列、胶结和组成关系。如具有细粒“等粒”结构和“斑状”结构等的特征。黄土的宏观结构以孔隙率高达40%~50%的蜂窝状结构特征为主,这种结构特征是由矿物单体颗粒或集合体等组成的。此外黄土中还发育有各种特有的大孔隙,其成因和形态都很复杂,有虫孔、植物根孔、裂隙、封闭孔洞和巨大的潜蚀空洞等。" }, { "instruction": "硬水铝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硬水铝矿。成分αAlO(OH),含Al2O3 85%,常含铁、锰等。斜方晶系。晶体极少见;通常呈细鳞片状集合体。白、黄褐、淡紫等色。玻璃光泽。硬度6~7。解理平行{010}中等。密度3.3~3.5克/厘米3。主要在外生作用中形成,偶见于某些接触交代矿床、热液矿床和结晶片岩中。硬水铝石是铝土矿的主要矿物成分,也是炼铝的重要矿石矿物。" }, { "instruction": "灌溉农业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通过灌溉措施补给农田水分,满足植物生长对水分的需要,调节土地的温度和土壤的养分,可以提高土地生产率。广泛采用灌溉水浇田的农业称灌溉农业。在干旱少雨地区,没有灌溉就没有农业,也属灌溉农业。我国是较早采用浇灌发展农业的国家,战国初期兴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灌溉成都平原大片农田,使之成为粮仓。美国中西部干旱区和中东沙漠与半沙漠地区靠人工灌溉发展农业,灌溉方式包括渠灌、井灌、喷灌、滴灌和渗灌等多种设施。" }, { "instruction": "胶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胶核(大量分子或原子的集合体)和环绕其周围的扩散双电层。在稳定的溶胶体系中有无数胶体微粒,这些微粒不溶于周围介质,而构成溶胶粒子的核心,称为胶核,在胶核表面,拥有一层离子称为“电位离子”,使胶核带有电荷,通过静电作用把溶液中电荷符号相反的离子吸引到周围形成液相中的反离子吸附层,另一部分反离子距离胶核稍远,是微粒中较常变他的部分,称为反离子扩散层。胶核、电位离子层和反离子吸附层共同组成运动着的单位,称为胶粒,是胶体微粒的主体,胶粒和反离子扩散层组成胶团。整个胶团呈电中性。" }, { "instruction": "侵蚀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松散堆积物的斜坡上被暂时性水流侵蚀而成的各种沟谷的统称。它的发育过程可分为细沟阶段、切沟阶段和冲沟阶段。在黄土区还可形成悬沟和急沟等特殊地貌。" }, { "instruction": "洪积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干旱区或半干旱区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降雨量极少,暂时性洪流在山麓谷口多形成扇状堆积地貌。组成洪积扇的泥沙石块,颗粒粗大,磨圆度差,层理不明显,透水强,扇面网状水系发育不显著。在山前断裂活动的盆地,洪积扇具有很大的沉积厚度,紧靠山前部分通常厚度达数百米。洪积扇从顶部到扇缘的高差也可达数百米。一系列洪积扇互相联结则形成洪积平原,又称山麓洪积平原。中国西北干旱区山麓地带均有分布。" }, { "instruction": "经济协作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中国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单位,为促进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之间经济协作而组成的经济地域组织。1958年中国把全国划分为七个经济协作区。1961年又将华中、华南两区合并,形成东北(辽、吉、黑)、华北(京、津、冀、晋、内蒙古)、华东(沪、苏、皖、闽、赣、鲁)、中南(豫、鄂、湘、粤、桂)、西南(川、黔、滇、藏)及西北(陕、甘、青、宁、新)等六大经济协作区。每个区是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又要逐步建成为各具特点、不同水平、相对独立又区际相互大力协作、经济结构较完整又协调发展的经济地域单元。是类似于大经济区一级的经济行政区。" }, { "instruction": "高岭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因首先发现于中国江西省景德镇的高岭而得名。与迪开石、珍珠石、变埃洛石呈同质多象,成分都是Al4〔Si4O10〕(OH)8。单斜晶系。晶体在电子显微镜下可见呈细小的假六方片状,通常呈土状块体产出。纯净者白色,常因含有各种杂质而染有不同颜色,含有机质者呈黑色。光泽暗淡。硬度近于1。断口平坦状。密度2.6克/厘米3左右。干燥时粘舌,用手易捏成粉末,潮湿时具有可塑性。主要是外生成因的,是正长石、云母等铝硅酸盐矿物的风化产物。此外,还有热液交代成因,为某些低温热液矿床的围岩蚀变产物。高岭石是陶瓷和电瓷的主要原料;搪瓷的釉料;纸张、油漆、橡胶、塑料、化纤、化妆品、清洁剂、医药、食品工业的填料。在中药中称“白石脂”。" }, { "instruction": "冰碛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冰川搬运堆积的各种物质的总称。冰碛没有层理,大小混杂,无分选性;砾石少定向排列,一般磨圆较差,常有磨光面,其中可以找到条痕石。在现代冰川学中常把冰川在运动过程中搬运的物质叫做运动冰碛;经冰川搬运后堆积下来的物质叫做堆积冰碛。在冰川地质工作中,冰碛是专指堆积冰碛而言。冰碛剖面的颜色,除受基岩地层的直接影响外,还与间冰期气候条件影响下的风化作用有关。经过长期湿热风化的冰碛层,常呈红色。" }, { "instruction": "文化的视角分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从不同视角分类:①从时间视角,可以分为原始文化、古代文化、现代文化等;②从空间视角,可以分为东方文化、西方文化、海洋文化、大陆文化,再下可分为国别文化、地区别文化,如中国文化可分为燕赵文化、齐鲁文化、中原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等;③从生产和生活视角,可以分稻作文化、游牧文化、茶文化、酒文化等。" }, { "instruction": "岩溶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喀斯特湖。由岩溶作用形成的湖泊。其成因有:由岩溶漏斗或落水洞淤塞积水而广西宜山石别岩溶湖成者,水量变化大;由溶蚀洼地与地下含水层直接相连形成者,终年有水,水量稳定。如贵州织金八步湖、云南个旧金湖、广西宜山石别岩溶湖等。" }, { "instruction": "空军基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保障空军部队驻扎、训练和作战的军用根据地。一般都配备有设备完善的永久性大型机场或机场群,防空体系,能提供军需给养、油料弹药、技术器材,以及进行飞机维修、通讯导航、气象观测等的保障设施和机构。" }, { "instruction": "热带病分布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热带病分布十分广泛。世界卫生组织重点研究的6大热带病为:①疟疾。一般见于北纬60°至南纬30°之间的地区;②血吸虫病。主要分布于北纬36°至南纬34°之间的热带、亚热带地区。中国的血吸虫病主要分布于水系河网密布的长江和珠江中、下游地区;③丝虫病。主要分布于东半球北纬41°至南纬28°、西半球北纬30°至南纬30°一带。中国的丝虫病主要分布于苏、鲁、皖、豫四省毗邻的广大平原地区;④锥虫病。又分非洲锥虫病和美洲锥虫病;⑤利什曼病。广泛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及温带地区。中国的利什曼病发源于西北地区,分布于北至内蒙古,西至新疆,南至湖北、江苏等省;⑥麻风病。流行甚广,以热带及亚热带为主要分布区。" }, { "instruction": "辉绿结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浅成基性岩特有的结构。因辉绿岩常具有此结构,故名。在肉眼或偏光显微镜下,岩石中斜长石和辉石的大小相近,或辉石略大于斜长石。斜长石呈自形板条状交织分布,而他形粒状辉石则充填在斜长石板条状晶粒构成的三角形空隙中间,并部分包裹了斜长石晶体的端缘。有的又称嵌晶含长结构。粗面结构基质由近平行排列的透长石组成,斑晶为长石。" }, { "instruction": "滑石片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主要由滑石组成的具片状构造的变质岩石,也是主要的滑石矿石。岩石中除细鳞片状滑石外,还可含少量绿泥石、蛇纹石、碳酸盐矿物(方解石、白云石或菱镁矿)及石英等。岩石一般为浅色,可以是浅灰色、浅绿色、浅红色或灰紫色,并以硬度低、具滑感为主要特征。它们通常是超基性岩或极富镁的碳酸盐岩经低级区域变质作用的产物,超基性岩在热液蚀变作用及应力影响下也可以形成滑石片岩。" }, { "instruction": "生物碎屑灰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生物贝屑灰岩。一种由破碎的生物贝壳被碳酸钙胶结而成的石灰岩。它多形成于水流或波浪作用强烈的地区或生物礁的侧翼。本类岩石中的生物一般具异地埋藏的特征。" }, { "instruction": "红外遥感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工作波段在红外光谱段的遥感仪器。目前其主要工作光谱段在0.76~15μm之间,即从近红外波段至热红外波段。遥感仪器基本上都由能量收集系统、探测系统、信号处理与转换系统及记录系统四部分组成。能量收集系统把各种辐射聚焦到探测系统,一般是由透镜与反射镜组成的光学系统。如进行多光谱遥感,其收集系统还包括分光元件,如滤光片、棱镜、光栅、分色片等。探测系统即为进行光电转换的探测器,按工作原理分,有热探测器及光电探测器两大类,当然还有直接记录成像的感光胶片。信号处理与转换系统是把电信号处理后再转换为可见光信息。记录系统则把遥感仪器的输出信息记录下来,一般有胶片、磁带等方式。红外遥感器的种类很多,主要有热成像仪、红外辐射计、多光谱扫描仪、热红外扫描辐射计等。" }, { "instruction":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超出当地天气气候正常范围的异常或罕见天气气候现象。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强度有赖于当地的平均气候状况。对少雨的西北地区而言,24h出现100mm的降水天气,可能是几十年一遇的极端天气,而对雨水充沛的南方地区构不成极端天气。尽管并非所有的极端天气气候都会造成灾害,但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出现频率的变化,往往是气候变化的先兆,应引起各方面的高度关注。" }, { "instruction": "社会决定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西方的一种社会学理论。主张社会因素决定人类行为和社会现象。特别强调社会集体生活因素和文化因素的关系。其依据是,社会对人类行为有强制性和约束性,表现于法律制度、道德观念、宗教戒律、风俗习惯对社会成员的影响。又认为文化是影响人格形成的经常的主要因素。" }, { "instruction": "成土因素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即土壤形成因素,系指参与土壤形成过程的诸因素。自然土壤有五大成土因素:气候、生物、母质、地形和时间等。气候因素,尤其是水、热,是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的主要推动力,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土壤形成过程的方向和强度。生物因素,包括植物、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是促进土壤发生、发展的最活跃因素。母质是形成土壤的物质基础,它的某些性质可直接影响成土过程的速度和方向。地形与前三要素不同,它不以物质和能量参与成土过程,一般只是引起地表物质与能量的再分配,故又称之为成土条件。时间因素,即土壤年龄,可反映土壤在历史进程中发生、发育、演变的动态过程,气候、生物、母质和地形因素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强度,均随着成土年龄的增长而加深。耕作土壤不仅是历史自然体,而且也是人类劳动的产物,因此,人类活动如耕种、施肥、灌溉、改良等也应是土壤形成因素之一,常称之为人为因素。它是与自然成土因素有着本质不同的一个独特的因素。成土因素不同,形成的土壤也不同;成土因素改变,土壤也随着改变。" }, { "instruction": "粗面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相当于正长岩的火山岩。呈浅灰、浅黄或粉红等色。常具斑状结构。按所含长石性质的不同,分为钾质粗面岩和钠质粗面岩。前者以碱性长石(透长石、正长石)占优势,并含少量斜长石,有时含角闪石、黑云母等暗色矿物;后者以钠长石和歪长石占优势,或含量较多,同时铁镁矿物也常富含钠质。基质常为隐晶质或微晶,具粗面结构。有时具流纹构造或气孔构造,通常与流纹岩或安山岩等伴生。粗面岩一词源自希腊语trachys,意为粗糙。" }, { "instruction": "硅铝铁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Saf值。土壤黏粒的氧化硅与氧化铝、氧化铁的摩尔比率。以Si O2/(A12 O3+Fe2 O3)或SiO2/R2 O3表示。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土壤风化过程的强弱和黏土矿物的组成,是土壤发生分类的重要依据之一。" }, { "instruction": "踝节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哺乳纲真兽次亚纲的一目。最原始的有蹄类,包括原属于肉齿目的熊犬科(Arctocyonidae)和中兽科(Mesonychidae),是现生奇蹄类、偶蹄类以及古有蹄类的祖先。个体小型,头骨低长,似食肉类。牙齿原始,齿冠低,门齿、犬齿、前面的前臼齿简单且相似,后面的前臼齿简单或臼齿化,臼齿有4~6个主尖,齿尖多丘形,只有一种为新月形齿。四肢短而尾长。脚皆5趾,趾窄像爪,或增大成蹄。杂食或植食为主。晚白垩世至中新世,繁盛于古新世及始新世,美洲、欧洲、亚洲。近年中国发现此类化石很多,如产于广东古新统的粤齿兽(Yuodon)等。" }, { "instruction": "埃达克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年龄小于25百万年的洋壳俯冲形成的一套岛弧岩浆岩系,此类岩石首次在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岛的埃达克岛发现而确认。其特点:①是一套火山侵入岩组合,并非单一岩石类型;②岩相变化较大,主要由安山质英安质流纹质岩石组成;③其地球化学特征,以w(SiO2)≥56%、w(Al2O3)≥15%、w(MgO)<3%为特点。Y和重稀土元素含量较岛弧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要低,而Sr较高;④埃达克岩多不与玄武岩或玄武安山岩共生;⑤87Sr/86Sr<0.7040。是岛弧环境下高铝高锶而贫重稀土元素的一种特殊岩石组合。" }, { "instruction": "辉钼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MoS2,含Mo 60%,常含有铼。有3R和2H两种多型,分别为三方和六方晶系。晶体呈六方板状,常呈鳞片状集合体。铅灰色。条痕为微带绿的灰黑色。金属光泽。硬度1。解理平行底面{0001}极完全;薄片具挠性,有滑腻感。密度4.7~5.0克/厘米3。主要产于与花岗岩、石英二长岩有关的高、中温热液矿床和接触交代矿床中。热液矿床中的辉钼矿多为三方晶系3R多型变体,富含铼。接触交代矿床中的辉钼矿多为六方晶系2H多型变体,贫铼。是炼钼和铼的重要矿石矿物。" }, { "instruction": "中国测绘学会是什么?", "input": "", "output": "1 956午7月开始筹建,1 95 9年2月1 9日正式成立。是我国测绘科技工作者和有关测绘单位自愿组成的具有社会公益性质的学术性、科普性的社会团体,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组成部分。学会的办事机构挂靠在国家测绘局。学会下设大地测量、摄影测量与遥感、地图制图与地理信息系统、工程测量、测绘仪器、海洋测绘、矿山测量、测绘经济与管理、地籍测绘与土地信息系统、测绘教育、科学普及、咨询、测绘名词审定、《中国测绘史》编辑、《测绘学报》编辑等1 5个专业(工作)委员会,这些机构分别挂靠在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及企事业单位。全国除台湾省以外3 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成立了测绘学会,全国还有70多个地市县级测绘学会,各地方测绘学会在业务上受中国测绘学会指导。" }, { "instruction": "岩槛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岩坎。河流与构造线直交,坚硬岩层横亘谷底,如槛如坎。水下岩槛常成险滩、跌水、瀑布。岩槛是上游河段的地方侵蚀基准面。" }, { "instruction": "水解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物质与水发生的复分解反应。通常指盐类的水解反应,盐溶于水时,盐的离子与水电离出来的H+或OH—作用,生成弱酸或弱碱,引起水的电离平衡发生移动,改变了溶液中H+和OH—的相对浓度,所以溶液就不再是中性了。由弱酸根或弱碱离子组成的盐类的水解倾向比较强烈,例如弱酸盐乙酸钠与水中的H+结合成弱酸,使溶液呈碱性:NaAc+H2O→HAc+NaOH;弱碱盐氯化铵与水中的OH—结合成弱碱,使溶液呈酸性:NH4 Cl+ H2O→NH3·H2O+HCl;酯、多糖、蛋白质与水的作用也称为水解:CH3COOC2 H5+ H2O→CH3 COOH+C2 H5OH。" }, { "instruction": "前寒武纪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先寒武纪、前古生代,泛指寒武纪以前的一段漫长地质时期,包括太古宙(始生宙)和元古宙(原生宙)。在中国则包括震旦纪和前震旦纪。前寒武纪约占整个地质时期的将近90%的时间(近40亿年),是地壳形成和发展史中的早期阶段。此阶段生物以水生菌藻植物为主,后期出现了后生动物。这些生物保存成为化石的极少,因此有人把前寒武纪称为隐生宙。近年来对前寒武纪的划分大致有两种倾向:一种是过分强调构造期,单纯地以同位素年龄值作为划分的主要依据,如美国地质调查所1971年提出的方案,不用太古宙和元古宙,而用符号来代表这些不同的阶段,把前寒武纪划分为:W(>25亿年)、X(25亿~16亿年)、Y(16亿~8亿年)、Z(8亿~5.7亿年)四个大阶段;另外一种认为前寒武纪的划分也可以用显生宙所用的生物演化和沉积发展的阶段性那样的原则,其中如美国的格劳德(P.Gloud,1972),把前寒武纪划分为四个大阶段(宙):冥古、太古、元植(protophyte)和元古或元动(protozoan),其时间界限分别置于35亿~36亿年、26亿年左右和19亿年;这四个阶段和以后的显生宙是同一级别的;显生宙的起点下移到前寒武纪最后一次冰川作用消退和后生动物出现的位置,即大约6.8亿年的时期。显生宙起点的下移是考虑到从6.8亿~5.4亿年之间建立一个新的纪(系),并把它归入古生代。" }, { "instruction": "磷灰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矿物族名。成分Ca5〔PO4〕3(F,Cl,OH),含P2O5 40%~42%。根据其成分中附加阴离子的不同,可分为氟磷灰石(fluorapatite)、氯磷灰石(chlorapatite)、羟磷灰石(hydroxylapatite)等。有时其附加阴离子以(CO3)2-为主,则称为碳氟磷灰石(carbonatefluorapatite)和碳羟磷灰石(carbonatehydroxylapatite)。六方晶系。晶体呈六方柱状,集合体呈粒状、致密块状或结核状。颜色不一,以灰色、褐黄、淡绿等色为常见。玻璃光泽,断口呈油脂光泽。硬度5。解理平行底面{0001}不完全。断口参差状。密度3.2克/厘米3。在内生、外生和变质作用中均可形成。内生成因的磷灰石作为副矿物见于各种火成岩中,有时在基性、碱性岩中形成富集;此外,亦见于伟晶岩、接触交代矿床和热液脉中。外生成因的磷灰石,由生物和生物化学沉积而成,常呈隐晶质块体或结核状,通称胶磷矿(collophane)。变质岩系中的磷灰石矿层由沉积磷矿经区域变质而成。有时磷灰石肉眼难于识别,可借助简便化学方法试磷:将钼酸铵粉末置于矿物上,加一滴硝酸,立即产生黄色沉淀。用于制取磷肥及黄磷;化学工业上制造各种磷盐和磷酸;透明色美者可作宝石;氟磷灰石晶体可作激光发射材料。" }, { "instruction": "海洋地质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质学的分支学科,也是海洋科学的基础学科。研究地球被海水覆盖部分(海洋地壳和大洋底部)的特征及其演变规律的综合性科学。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海洋地质作用,大洋地质历史,海洋与海岸地貌,岩石、沉积与构造以及海底矿产资源等。涉及许多基础学科,主要应用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和海洋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进行研究,并与测深技术、地球物理、海洋钻探,海底观测和取样技术有密切联系。海洋地质研究对海底工程、海洋矿产预测、海岸防护、港口建设、海底火山、地震预报等方面均有重要意义。" }, { "instruction": "自然综合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自然地域综合体。在地球表层各自然地理成分相互联系,相豆制约,有规律地组合而成的内部相对一致性整体。包括自然区划和土地类型的各级单位。自然综合体是由低级单位逐级合并,水平范围和垂直厚度也逐级扩大。不同等级之间彼此联系,当一个要素发生变化时,必然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并不断发展和演变。等级越高,内部相对一致性愈小;反之,内部相对一致性愈大。" }, { "instruction": "腕足动物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无脊椎动物的一门,为具两个旋卷腕(纤毛环)的单体真体腔无脊椎动物,体不分节,两侧对称,纤毛环司摄食及呼吸之用,但最早研究时误以为有足的功用,故取名腕足。软体外被两个几丁磷灰质或钙质外壳所包围,化石多仅保存外壳,其轮廓有近方形、圆形、卵形、三角形等。一般壳的长宽约50毫米左右,小的仅约5毫米,最大的宽可达375毫米。两壳大小不等,但每一壳左右对称,一般大者称腹壳,又称茎壳;小者称背壳,因腕附着其上,也称腕壳。两壳凹凸情况不同,可分为双凸型、凹凸型、平凸型、双曲型等。腹壳中央常有中槽,背壳中央常有中隆。壳面光滑或有放射状或(及)同心状壳饰,有的具有壳刺。壳壁可分为疹壳、无疹壳及假疹壳三类。有的类群在腹壳内后侧具有一对铰齿,与背壳对应的铰窝相铰合,为两壳启闭的支点。壳喙与铰合线之间常有三角形的铰合面,铰合面中部三角孔洞开,或覆有三角板(窗板)或三角双板。铰齿下可支有齿板,两齿板可联合而成匙形台。背壳内位于三角孔附近的主突起、腕基、铰窝、铰板总称主基。纤毛环附着于腕基或腕棒,有的腕棒向前延伸而成环带状的腕环或螺旋状的腕螺,两者均是支持纤毛环的腕骨。两壳内面均有肌肉留下的痕迹,如闭肌痕、启肌痕及调整肌痕等。根据壳的成分、构造及胚胎发育等,腕足动物门一般分为无铰纲(腹茎纲)及有铰纲(尾茎纲、具铰纲)两大类,现在也有主张将有铰纲与无铰钢之间的过渡类型建立为始铰纲,并将具腕骨的类群从有铰纲中分出建立腕铰纲。腕足动物大多群居在水深200米以内的温暖浅海地带,以肉茎或壳体固着海底或附着其他物体上,或在潮汐带穴居生活,有的以腹壳或以壳刺支持壳体自由躺卧海底,也有少数种类生活在深海中。腕足类自寒武纪开始出现,晚古生代达到全盛,中生代大量减少,少数种类延至现代,演变显著,分布广泛,是一类重要的标准化石。中国古生代海相地层中腕足类化石极其丰富,中生代及台湾省新生代海相地层中也有代表。" }, { "instruction": "北极地区居民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北极地区现有人口约900万,主要分布在8个环北极国家的北纬60°以北地区。其中土著居民200多万人,主要居住在北美洲的阿拉斯加、加拿大北部的北冰洋沿岸和格陵兰岛的北部。由20多个民族组成,最大的民族30多万人,最小的200多人。具代表性的土著民族有爱斯基摩人(Eskimo)(亦称因纽特人)、阿留申人(Aleut)、科米人(Komi)、曼西人(Mansi)、可汗人(Khant)、塞库普人(Selkup)、恩特西人(Entsy)、恩加纳桑人(Nganasan)、多尔干人(Dolgan)、侗人(Tungus)、拉穆特人(Lamut)、育卡格赫人(Yukaghir)、南特西人(Nantsy)、雅库特人(Yakut)、库雅特人(Koryat)、堪察加人(Kanchadal)、鄂温克人(Howek)、萨米人(Sami)、拉普人(Lapp)、楚科奇人(Chukchi)、凯特人(Ket)等。在格陵兰岛西北部北纬79°以北的爱斯基摩人,称为极地爱斯基摩人。这些土著民族世代生活在气候环境恶劣的北极地区,靠渔猎(主要是海豹、鲸、海象和鱼类)为生,居住极其简陋。至今,他们驯养驯鹿,也开始享受着现代科技与物质文明生活,又保留着北极地区土著民族的渔猎和生吃鱼肉的风俗习惯。" }, { "instruction": "污染物地质大循环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污染物在地质轮回中的循环过程。由火山喷发、尘暴等形成的自然污染物及由采矿、三废排放等形成的各种人为污染物,均能进入地质大循环。许多重金属元素,如Hg、As、Pb、Cd、Cr等污染毒物排入环境后,虽比重大,不溶于水,但易被各种无机或有机胶体悬浮微粒吸收,通过流水搬运、沉积或生物迁移,进入海洋或埋藏于沉积物中,此后在下一轮地质循环过程重返人类环境。" }, { "instruction": "象形符号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点状符号的一种,亦称形象符号。其形竹林状特征与所表达的对象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或关联性,容易使人在符号和对象之间产生联想,因此更直观。但是,由于象形符号的构图相对较复杂,视觉上不易区别其在尺寸上酌少量变化,因而在表达要素定量特征时,其精度不如几何符号。" }, { "instruction": "物理风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机械风化。地表岩石受太阳辐射能的影响,发生冷热、干湿或冻融并长期反复交替的作用,使组成岩石的颗粒物质之间的连接遭到破坏,由大变小,由粗变细,石佛受风化的现象(山西云岗)以至于成为松散破碎状态。植物的根劈作用、动物的挖掘作用也属物理风化。随着机械破碎程度的加强,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也相应发生变化,如岩石孔隙度、表面积相应增大;密度等相应减小。岩石的物理风化为化学风化的深入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在干热或干寒的大陆性气候条件下,岩石的物理风化最为显著。物理风化又分为热力风化和冻融风化等类型。" }, { "instruction": "大气的微(痕)量成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大气主要成分以外的气体成分总称。这些成分的浓度都在20ppmv(总体积百万分之一)以下。微量气体中的惰性气体Ne、Kr、Xe及He等为准定常成分,在大气中的平均寿命大于1000年;还有可变成分,平均寿命从几年到十几年,包括CO2、CH4、H2、N2O和O3以及平均寿命短于一年的碳、硫、氮的化合物等。有人还把微量成分中不足1ppmv的称为痕量成分,主要指O3、H2、氮氧化物、硫化物和人为泻染物氯氟烃类化合物等。水汽和气溶胶虽不属大气干洁成分,也是大气的可变微量成分,还是快变成分,平均寿命为十天左右。除惰性气体外,微量成分大多具有化学活性,极易参与大气中的化学过程,如形成酸雨、光化学烟雾等,或参与气候系统的辐射过程,如温室气体CO2、CH4、以及O3等,也是大气科学关注的焦点之一。" }, { "instruction": "毗连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沿海国邻接领海并在领海范围之外设立的一定宽度的专门管辖海域。在毗连区内,沿海国行使有限的专门管辖权,主要是为防止、惩治在其领土或领海内犯有海关、财政、移民和卫生的法律规章的行为而行使必要的管制权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中国的毗连区宽度自领海基线算起为24海里。" }, { "instruction": "莱得利基虫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三叶虫纲莱得利基虫目的一属。头部大,半圆形。头鞍锥形或近柱形,头鞍沟显著,向后斜伸,中莱得利基虫部连接或不连接。眼叶长大,弯曲成半月形,靠近头鞍。内边缘极狭。固定颊窄,活动颊宽,具强颊刺。面线前支向前扩张与中轴成45°~90°角。胸节多。尾部小,不分节,具有一对小突起。早寒武世,亚洲、大洋洲及非洲。中国产于北方及西南下寒武统。" }, { "instruction": "大陆架界限委员会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联合国专门委员会之一。全称是联合国“二百海里以外大陆架界限委员会”。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76条的规定,沿海国根据公平地区代表制基础上成立的大陆架界限委员会,应就有关划定大陆架外部界限的事项向沿海国提出建议。沿海国在这些建议的基础上划定的大陆架界限应有确定性和拘束力。本委员会的委员由21名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和水文学方面的专家组成,委员由本公约缔约国从其国民中选出,并以个人身份任职。委员会的职责是:①审议沿海国提出的关于扩展到200海里以外的大陆架外部界限的资料和其他材料,并按有关原则提出建议;②经有关沿海国请求,在编制上述资料时,提出科学和技术资讯意见。该委员会第一届会议已于1996年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召开。中国推荐的候选人被选为首届委员会委员。" }, { "instruction": "独居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磷铈镧矿。成分(Ce,La)〔PO4〕,常含钍、锆等,含Ce2O3 25%~30%,La2O3 20%~30%,ThO2 5%~12%。单斜晶系。晶体常呈平行{100}的板状。蜜黄色或棕色。树脂光泽。硬度5~5.5。解理平行{100}中等。有时具平行底面{001}的裂理。断口贝壳状至参差状。密度5.1克/厘米3。常具放射性。主要产于伟晶岩中,与锆石、磷灰石、铌铁矿等共生,但独居石的主要矿床是滨海砂矿和冲积砂矿,是提取铈、镧、钍的主要矿石矿物。" }, { "instruction": "南极洲土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发育于南极洲上的土壤。国际上对南极洲土壤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至今已取得不少资料,中国也做了努力。南极洲丰富的动植物化石佐证了南极大陆原与澳大利亚、印度、南美洲同为古冈瓦纳大陆,其相互分离始于侏罗纪,完成于古近纪,从沉积岩中发育良好的交错层理,说明南极洲在分离过程中,环境由暖湿森林过渡到后来的干寒荒漠。目前南极洲土壤虽具有典型的极地特征,诸如永冻层浅(多在30厘米以内)、腐殖质含量极低(有机碳平均<1克/千克)、土层薄(<20~30厘米)、砾石含量高(60%~70%)、土壤中矿物风化度低等。但也有盐化、钙化与脱钙、漂洗等成土过程。最值得注意的:南极土壤中有红化作用,在67°S的恩德比地的红色土中,B层结构体上还有富铁胶膜;64°S的南设德兰群岛的土壤可呈强氧化色,有的土壤中可含有2%~12%的游离铁。更令人费解的:南极半岛还发现了微弱发育的沙漠漆皮。唯一的解释是:这些可能是过去潮湿或炎热气候条件下的产物。" }, { "instruction": "土壤热容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单位质量或原状体积土壤温度升高1℃所需的热量。它有两种表达方式:一是土壤质量热容量,即为1克土壤温度升高1℃所需的热量,用cw表示,单位是焦/克?℃;二是体积热容量,即为1立方厘米原状土壤温度升高1℃所需的热量,用cv表示,单位是焦/厘米3?℃。两者的换算关系式是cv=cw?d,其中d是土壤密度,单位是克/厘米3。据估算在土壤孔隙度为50%、含水量为30%时,土壤的体积热容量一般为1.68焦/厘米3?℃。" }, { "instruction":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仪器分析方法。由待测元素灯发出的特征谱线通过供试品蒸气时,被蒸气中待测元索的基态原子所吸收,吸收遵循一般分光光度法的吸收定律,通过测定辐射光强度减弱的程度可求出供试品中待测元素的含量。通常借比较标准品和供试品的吸收度,求得供试品中待测元素的含量。该法特点为:测定元素多,灵敏性高,选择性强,快速简便。广泛用于冶金、地质、石油、化工、农业、医药以及环境污染物的分析。" }, { "instruction": "大气污染的危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大气中污染物质的浓度达到有害程度.以至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人或物造成危害的现象叫做大气污染。随着人类经济活动和生产的迅速发展,在大量消耗能源的同时,也将大量的废气、烟尘等有害物质排入大气,严重影响了大气环境的质量。大气污染对气候的影响很大,对局部地区和全球气候都会产生一定影响。具体表现为:①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污染的大气会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一方面会直接引发多种疾病,另一方面会降低人的免疫功能,使人体的抵抗力下降,从而诱发或加重其他疾病的发生;②对动植物危害。大气污染会使植物的细胞和组织器官受到伤害,影响植物生理功能和生长发育,甚至造成植物个体死亡,种群消失。如二氧化硫会使植物发生落叶或死亡现象。动物则由于食用了被污染的植物和水,会发生中毒或死亡现象;③对材料的危害,如腐蚀金属、侵蚀建筑材料、使橡胶制品脆裂、损坏艺术品、使有色金属褪色等;④对大气的影响。大气污染能改变大气的性质和气候的形式。如燃料燃烧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破坏了自然界的二氧化碳平衡,由此引发“温室效应” ,造成全球气候暖化的不良后果。" }, { "instruction": "角闪岩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分布比较广泛的区域变质相。变质基性岩的典型矿物组合为斜长石和普通角闪石,有时出现铁铝榴石,低角闪岩相(十字石蓝晶石带)高角闪岩相(矽线石钾长石带)常见的岩石类型为斜长角闪岩。泥质原岩在中压条件下形成含十字石、蓝晶石、矽线石等的云母片岩或片麻岩,而在低压条件下则形成含红柱石、堇青石、矽线石等的云母片岩或片麻岩。它与绿帘角闪岩相之间的界线以变质泥质岩中十字石或堇青石的开始出现为标志。根据实验资料,角闪岩相的温度在570~700℃,属于中压变质相系的压力为0.5~1吉帕,属于低压变质相系的压力为0.2~0.5吉帕。角闪岩相可进一步划分为低角闪岩相(low amphibolite facies)(相当于十字石蓝晶石带)和高角闪岩相(high amphibolite facies)(相当于矽线石钾长石带),它们之间的界线以变质泥质岩中矽线石+钾长石的开始出现为标志。" }, { "instruction": "健康老龄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1987午世界卫生大会上首次使用“健康老龄化”这个词。它的含义是指努力改善老年人口群体的躯体与心理健康状况,使老年人口的平均预期健康寿命的增长速度快于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提高速度,以不断增大平均预期健康期在老年人口整个生命期中的比重。是指在环境和行为两个危机因素对于慢性病和功能衰退的影响保持在低水平上,而保护因素较高时,人们将会享有数量和质量都好的长寿;他们在步入老年时既能保持健康,又能生活自理,极少需要高开支的医疗和照料服务。那些现在需要照料的人,他们在步入老年时必然需要得到全方位的医疗和照料服务。健康是劳动能力的基础,拥有健康是人们实现积极老龄化的先决条件。积极老龄化行动的目的在于使更多的老年人保持健康,具备参与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充当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劳动力资源。" }, { "instruction": "脉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经常呈脉状产出的火成岩。它们在空间分布上常与一定的深成岩体有密切关系:产于深成岩体内。或产在岩体附近的围岩中。有的脉岩以其成分与深成岩不同,分为两类:①浅色脉岩,浅色矿物特别集中,如细晶岩、伟晶岩;②深色脉岩,深色矿物特别集中,如煌斑岩。有的脉岩其成分与深成岩相似,而被划分为花岗斑岩、闪长玢岩等。" }, { "instruction": "类木行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根据质量、大小和化学组成的不同,以木星为典型代表,称类木行星,包括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 { "instruction": "chorisogram method;cartodiagram method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分区图表法、图形统计图表法,是一种依据制图区域内各区划单位某同类现象的统计资料作成图表,绘在相应区划单位内,以示各区划单位同一现象绝对数量指标的总和及其动态变化的表示方法。可以用由小到大的渐变图形或图表反映不同时期内现象的发展动态。" }, { "instruction": "北极理事会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8个环北极国家于1996年9月19日,在挪威首都奥斯陆成立的一个政府性质的官方组织。主要宗旨是:通过定期召开AC成员国部长级会议来决策、协商、讨论与协调有关北极地区的重大事务,并制定出相关政策与条约来实施与推进。" }, { "instruction": "数字地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以数字形式储存在磁带、磁盘上,需要在一定的软硬件环境下方能显示的地图。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发展,与传统纸质地图相比,数字地图的优势越来越明显:数字制图软件不仅便数字地图易于编辑、随时修改,并且可以真正实现立体地图、动画地图,因而具有动态性;数字地图可以任意缩放,可以使不同比例、不同投影的多源地图集成使用,具有无缝性;数字地图还具有容易保存、复制、传播、共享等特性。从功能上来说,数字地图不仅可以输出为模拟地图,而且随着整个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地图正在逐渐取代纸质模拟地图,尤其是它与GIS的结合,使得地图在科学研究、城市规划、市政建设、国土管理、环境监测,以及现代战争与国防建没等领域如虎添翼,发挥着更加出色的作用。" }, { "instruction": "发震构造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发生地震的地质构造,常指震源断层。可以是发生粘滑错动产生地震的先存活动断层,也可以是岩石承受的应力应变超过其强度极限发生破裂产生地震的新生断层。按照发震构造的运动学特征或震源力学性质,可将发震构造或发震断层划分为走滑断层、正断层、逆断层和盲断层—褶皱等四大类型。" }, { "instruction": "土壤相对年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系指土壤的发育阶段和发育程度,而不是指年数。通常所说的土壤年龄即相对年龄。相对年龄是土壤学家B.P.威廉斯揭示的另一土壤年龄概念。一般说来,发育程度高的土壤,所经历的时间大多比发育程度低的土壤长;绝对年龄愈大,相对年龄亦愈长。然而,由于土壤形成的空间因素经常有很大变动,绝对年龄虽然相同,但土壤发育程度可能有很大变化。土壤相对年龄,一般用土壤剖面分异程度加以确定。" }, { "instruction": "孤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同义词残丘。兀立在岩溶平原或盆地上的孤立石峰。峰体低矮,相对高度由数十米至百余米不等,以广西桂江、柳江两岸,宾阳和黎塘一带为代表。也有人称孤峰残丘,都是指热带或亚热带地区的流水岩溶发育到一定程度产生的地形。波多黎各的残丘有呈长条状、稻草堆状者。" }, { "instruction": "太阳同步气象卫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用于气象观测、运行与太阳同步的卫星。这类卫星的轨道经过精心设计,虽然经过各地的时间不同,但都在每天相同时间两次经过同一地点。它的轨道平面与赤道交角约90°,故称极轨太阳同步气象卫星,离地球表面高度约1000km,绕地球一周约100min。太阳同步气象卫星的监测范围可覆盖全球,分辨率比较高,但不能对同一天气系统进行不间断观测。常与地球静止气象卫星配合使用相互补充。中国1988年9月7日发射的中国风云1号气象卫星是我国第一颗极轨太阳同步轨道试验卫星。" }, { "instruction": "通用土壤流失方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坡耕地土壤流失量的预报方程为A=RKLSCP(式中:A为土壤流失量;R为降雨侵蚀力;K为土壤可蚀性;L为坡长;S为坡度;C为作物覆盖度及管理措施;P为水土保持措施)。它是美国学者威施麦尔(Wischmeier)在综合观测研究的基础上,于20世纪中期首先建立的土壤侵蚀预报模型,该模型形式简单、使用方便,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许多国家都以USLE为基础,发展了适合本国具体情况的土壤侵蚀模型。在具体应用的实践过程中,USLE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并于1997年形成了修改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即RUSLE(revised universal soil loss equation),从而使该模型的适用性更为广泛。" }, { "instruction": "铁锰结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氧化铁与氧化锰在土中共同沉积形成的结核,因杂有氧化锰多呈褐黑色。一般出现在水稻土中的形体较小、易于破碎;出现在红壤中的常形体较大、不易破碎,这也可能与红壤的成土年龄较长有关。" }, { "instruction": "土壤动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生活在土壤中的原生动物、线虫类、昆虫类、节肢动物、环节动物和啮齿动物的总称。原生动物和线虫类属于土壤中的微型动物;啮齿动物(如鼠类)、环节动物(如蚯蚓)、节肢动物(如螨虫、蜈蚣、蚂蚁、弹尾虫)等属于土壤中的大型植食类动物;而鼹鼠、蜘蛛和某些昆虫等,则属于土壤中的大型肉食类动物。它们作为土壤有机质的消费者和分解者,在搅动、粉碎和吞食有机质,以及粗有机质的转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 { "instruction": "超科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总科。高于科的一个科级分类等级。超科由一个科或若干个科组成,位于亚目与科之间,如在科与目之间,则相当亚目。国际动物命名法规建议动物超科名的词尾用oidea,但一般也常用acea。" }, { "instruction": "全球数字地震台网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支持下建立的。GDSN包括数字化世界标准地震台网(DWWSSN),地震观测台系统(SRO),简易地震观测台系统(ASRO)。数字化世界标准地震台网可参考词条“数字化世界标准地震台网”。地震观测台系统(SRO)始建于1974年,该系统最大特点是所使用的地震计都安装在井下约100米,以排除工作频带内的地表噪声。其地震计由井下地震计和一套先进的数字记录系统组成。简易地震观测台系统(ASRO)于1976年开始安装,1978年安装完毕。其与SRO的最大差别是ASRO系统使用常规短周期和长周期地震计,而不是井下地震计。目前已有11个台,是世界上最为先进的地震台网之一。" }, { "instruction": "指名亚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模式亚种。当一个种分为几个亚种时,包含种的模式标本在内、并与该种具有相同名称的亚种称为指名亚种。" }, { "instruction": "角闪石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普通角闪石岩(hornblende rock)。超镁铁质深成岩的一种。主要矿物成分为普通角闪石(含量>90%),有时含少量辉石和橄榄石,还可能见到铬铁矿和钛磁铁矿。与之有关的矿产主要是含钒的钛磁铁矿?此词与变质作用形成的角闪岩(amphibolite)不同,不可混淆。" }, { "instruction": "梯度风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地转偏向力和水平惯性离心力达到平衡时与气压场相应的风。空气微团作曲线运动时,除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地转偏向力外,还将受到与风速平方和运动曲率有关的惯性离心力作用,三力平衡形成的风压关系,风向仍与地转风关系相同,因此可得出北(南)半球低压区的气流逆(顺)时针转,高压区相反,曲率对梯度风速影响很大,高压内梯度风速大于相同气压梯度的地转风,但高压中心附近三力平衡受到限制,水平气压差出现后,气流将径自从高压流向低压,气压差随之消失,因此实际上,高压区内通常为大片均压区,风速反而很小。低压内梯度风速小于地转风,曲率越大越明显,近中心附近仍可以有很大的气压梯度并保持风平行等压线的平衡关系。梯度风关系考虑了曲率影响更接近实际风,但风速表达式较复杂而不便应用,大多只用于定性讨论用。" }, { "instruction": "民族同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个民族接受另一民族的民族特征,逐渐丧失自己民族特征而成为另一民族。有两种性质截然不同的同化:①强制同化。即统治民族的统治阶级用强制手段对被统治民族采取一系列强制措施,迫使其改变其民族特征,溶化于统治民族之中。其表现为摧残、扼杀被统治民族的经济和文化;扼杀被统治民族的语言文字;强制被统治民族信仰统治民族的宗教;强行改变被统治民族的风俗习惯等;②自然同化。即在长期密切的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过程中,比较落后的民族(或其中一部分)在没有专门和强制手段的情况下,自然受到比较先进的民族影响,失去自己的民族特征,与比较先进的民族溶为一体。有人把自然同化也称为民族融合。" }, { "instruction": "浅源地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震波发源的地方,叫作震源。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叫做震中。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做震源深度。而通常将震源深度小于70km的叫浅源地震。目前浅源地震数量最多,约占地震总数的72%以上。而浅源地震一般都是破坏性地震,因为浅源地震发震频率高,距离地面短,烈度大,破坏性强,造成的地震灾害损失最大,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也最大。如1979年江苏溧阳地震,震级只有6级,但震源深度只有12公里,地表烈度达到8度,地震造成41人死亡,500人重伤,2900人轻伤,牲畜损失1.2万多头,房屋倒塌和破坏的达34万间。该地震还使9座容量为百万立方米以上的水库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数百处涵洞、闸门和几十座桥受损。而1973年吉林珲春附近发生7.7级地震,因震源深度达595km,故地表建筑物没有受到明显破坏。" }, { "instruction": "古文明中心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产生人类极重要的发明创造的地方,均为农业发展最早取得成就的地方,有一部分人分化出来从事非生产性活动,发挥他们的文艺、科学才能,使文化得以发展。世界古文明中心共有五处:我国古代的黄河中下游,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印度河流域西北部的古印度,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间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以秘鲁、墨西哥高原、尤卡坦半岛为中心的地区。前四个古文明中心为旧大陆文化,是河流平原文化中心,后一个古文明中心为新大陆文化,是高地文化中心。" }, { "instruction": "分层设色法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等值线地图的基础上根据地图的用途、比例尺和区域特征,将等值线划分出若干层级,并在每一层级的面积内涂以不同的颜色。一般以浅色调表示量值较低、深色调表示量值较高,因而形成一定的色阶,并通过色彩的渐变直观地反映所表达对象的数量变化规律。较常见的如:等高线分层设色中0m以上用绿→黄→橙→棕→紫等色的渐变,反映地形的高低起伏;气温等值线分层设色用浅红→深红的过渡,表示温度从低向高变化的趋势。" }, { "instruction": "大气湍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大气中看似无规律的随机运动。是流体运动的基本形式之一,有时也称大气乱流。流体力学实验表明,当雷诺数超过临界值后,层流(片流)转化为湍流,这时描述流体状态的物理量在时间和空间上快速大幅度起伏,各层流体间强烈混合。大气的雷诺数一般都很高,因此大气运动尤其在边界层内具有完全湍流的运动特征,具有随机性、非线性、扩散性、涡旋性及耗散性等特征,为定量描述带来很大的困难。大气中风切变、地形起伏、对流及各种波动是激发和维持湍流的主要外部因子,湍流尺度从毫米级到公里级不等。湍流除对边界层特征、湍流通量有重要影响外,大气中污染物扩散也与湍流活动有密切关联。" }, { "instruction": "土地利用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表示土地利用现状的类型和利用程度的空间分布的地图。土地利用现状的类型有:耕地、园地、林地、牧地、城乡居民点用地、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特殊用地和难利用地、荒地等。在大比例尺土地利用图上可以详细表示这些类型的分类属性单位。如耕地中的水田、水浇地、旱地、菜地等。土地利用程度可以通过面积量算来实现。国内外已广泛利用航空像片和“陆地卫星”影像进行土地利用制图。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的量算,除常规方法外,还采用计算机和光学-密度分割仪等先进手段进行,可达到较高精度。土地利用图是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制定农业发展规划和国土整治的重要基础图件。" }, { "instruction": "光谱效应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于各种地物的物质成分、表面结构以及表面温度等的不同,造成了光谱特性的差异。地面遥感是多波段的,不同的地物在相同波段影像上具有不同光谱特性,同一地物在不同波段影像上具有不同的光谱特性。因此,对不同波段的图像判读、识别地物的能力和判读效果是不一样的,称为光谱效应。即不同的波段,具有不同的遥感探测能力。以陆地卫星专题制图仪(TM)的图像信息为例,TM1(0.45~O:52μm),属于蓝光波段,其光谱效应可以探测水下特征,可以区分土壤和植被信息等TM2(0. 52~0. 60μm),属子绿光波段,可以探测水下地形、水体污染、第四纪松散沉积物以及海冰等信息,还可以探测健康植被的绿色反射率,评估作物长势TM3(0. 63~0. 69μm),属于红光波段,不仅可以探测植被分布、地貌类型、水体中的悬浮泥沙等信息,还可以进行植被的分类以及环境考古等。TM4 (0.76~0. 90μm),属于近红外前端波段,可以探测湿地分布、居民地分布、隐伏构造、充水断层、水陆界线等信息,还可以编制水系、水体分布图,可以揭示军事伪装等信息。TM5(1. 55- -1. 75μm),属于近红外中端波段,是地质遥感的专用波段,可以探测土壤的湿度、岩石类型,还可以区分云和雪。TM6(10. 40~12. 50μm),属于热红外波段,其光谱效应可以探测城市热岛效应、火山喷发、森林火灾以及热分布制图等。TM7(2. 08~2.35μm),属于近红外末端波段,也是地质遥感的专用波段,可以探测岩石类型,区分人造建筑物类型等。" }, { "instruction": "地内行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太阳系的行星中,水星和金星的轨道位于地球轨道以内,称为地内行星。" }, { "instruction": "全国地理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在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领导下,在地理信息领域内从事全国性标准化工作的技术组织。该委员会于1997年1 2月1 9日成立。" }, { "instruction": "麻粒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以含紫苏辉石为特征的区域变质岩石。岩石中暗色矿物以紫苏辉石、透辉石、石榴子石等无水暗色矿物为主,角闪石、黑云母等含水暗色矿物较少或不出现。浅色矿物主要为斜长石、条纹长石、反条纹长石和石英,有时可含矽线石、堇青石等。岩石一般为中细粒粒状变晶结构,具不明显的片麻状构造或块状构造。它们是麻粒岩相变质作用的典型岩石,由于原岩成分不同,可出现不同类型的麻粒岩。根据岩石中暗色矿物的含量可分为暗色麻粒岩(melanogranulite)或基性麻粒岩(basic granulite)和浅色麻粒岩(leucogranulite)或酸性麻粒岩(acidic granulite)。也有人进一步分为暗色麻粒岩、中色麻粒岩(mesogranulite)和浅色麻粒岩。目前对麻粒岩的定义尚存在不同的认识:有人认为麻粒岩中暗色矿物的含量不大于30%;有人认为麻粒岩的暗色矿物应以紫苏辉石为主;还有人把含紫苏辉石和不含紫苏辉石的麻粒岩相变质岩(除大理岩、石英岩外)均称为麻粒岩,等等。" }, { "instruction": "城市重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亦称城市再开发、旧城改造。局部或整体地、有步骤地改造和更新老城市的物质生活环境,以便根本改善其劳动、生活服务和休息等条件,既反映城市的发展过程、空间规划组织以及建筑和社会福利设施的完善过程,又表示物质成果,反映当时的建筑和福利设施状况。城市重建是个不间断的过程,取决于城市的发展方向和速度。城市重建是城市更新的三种形式之一。" }, { "instruction": "透闪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Ca2Mg5[Si4O11](OH)2,常含铁。单斜晶系。晶体呈长柱状或针状;集合体成放射柱状或细长柱状,白色或浅灰色。玻璃光泽。硬度5.5~6。解理平行柱面{110}中等。密度2.9~3.0克/厘米3。是不纯灰岩或白云岩遭受接触变质的产物。在区域变质作用中,也可由不纯灰岩、基性岩等变质形成。用作:陶瓷、玻璃原料及各种填料。成纤维状者称透闪石石棉,隐晶质致密块状者与阳起石一起组成著名的“软玉”。" }, { "instruction": "气候反馈机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大气候系统中后续气候过程反过来部分影响其先导过程的作用机制。反馈机制是气候系统中的重要气候过程,结果是加强先导过程的称正反馈,它是气候变化中的不稳定因子,反过来称负反馈。以冰-反射率反馈为例,极冰面积增大—地球反射率增大—地面热能收入减少而降温—加大极冰面积,形成正反馈;同时,极地降温导致极地-赤道温差增大—南北环流加强—向极地输送很多的热量—极冰面积减小,属负反馈。正负反馈同存在,称为多后效效应,展示了气候系统的复杂性。反馈机制是气候系统全球性、非线性本质的表现。气候变化的历史表明气候系统是一稳定的系统,以负反馈占统治地位,但也具有突变性。反馈机制很多,多用于模式研究中,是揭示气候形成和开展气候预报的重要途径。" }, { "instruction": "克鲁马努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人类进化最后一个阶段居群的代表性化石。化石于1868年在法国多尔多涅区的莱塞济附近的克罗马努山洞裂隙中被发现。骨骼至少属于5个个体,其中包括2具男性及2具女性成年个体及1具小孩。保存最好的是50岁左右的老年个体。与人类化石一起发现的还有大量的石器和海生贝壳,其上有打穿了的孔洞。克罗马努人头骨大且粗壮,顶视呈长卵圆形,额部较狭,头顶隆起,脑量很大,男性约1600毫升,女性约1402毫升。克鲁马努人头骨骨壁较现代人厚。额部宽而高,眉弓粗壮,但不呈连续的眉嵴。面骨宽而低,上颌齿槽向前突出,下颌有显著的三角形颏部。股骨粗壮,股骨嵴发达,胫骨扁平,直立行走,身材高大,体长约180厘米。与克罗马努人相似的人类化石克罗马努人复原像在世界各地都有分布,其生活年代可能为距今2万~3万年前的晚更新世晚期,也泛称克鲁马努人。这一时期相当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奥瑞纳、梭鲁特和马格德林三期,发现有长石片和石叶制作的工具(尖状器、刮削器、雕刻器、钻头和各种石刀),也有骨锥、投矛器、骨针和鱼叉,还发现各种装饰品,居住地岩壁上还有用骨头和软石刻画的精美壁画。中国晚期智人在石器制造上主要用直接加工方法,在不少遗址里发现磨制骨器,如骨针、骨锥等和装饰器。现在世界上发现晚期智人化石的地点已达百余个,而且随着旧石器考古工作的开展,还将有更多的发现。欧洲晚期智人化石概览名称化石产地地点国家地区发现年代(年)化石状况地质年代或距今年代克鲁马努人GroMagnon法国18685个个体2万~3万年格里马尔迪人Grimaldi意大利1872~190116个个体2.5万~3万年尚塞拉德人Chancelade法国1888成年男子1.2万~1.7万年布尔诺人(姆拉代奇人)Brno(Maldec)捷克1891头骨下颌碎片头后骨维尔姆晚期普雷德摩斯提人Predmosti捷克1894~195727个个体3.48万年孔博卡佩人CombeCapell法国1909成年男人头3.4万年上卡瑟人Oberkassel德国19142个个体1.2万~1.7万年乔克洛维人Cioclovina罗马尼亚1942头维尔姆期阿布利帕塔人Abri Pataud法国1950~60年代2万~3.4万年柯斯琴基人Kostenki俄罗斯19525个个体1.1万~3.6万年伦达人Rhunda德国1956头骨右侧骨片晚更新世维利卡庇西纳人Velica Picina克罗地亚1961额骨3.4万年松吉尔人Sungir俄罗斯19644个个体2.4万年。" }, { "instruction": "圆顶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四足行走的素食性蜥脚类,北美材料最完整的恐龙之一。四肢长。长约18米,重约20吨,比著名的梁龙(Diplodocus)重。脊椎骨是空心的,圆顶龙的头骨大而深、似戴着头盔。大眼眶、鼻腔和其他骨质上的空洞减轻了骨骼重量,因为其鼻腔和眼眶大,视觉和嗅觉可能非常灵敏,能及早发现附近潜在的危险。牙齿强壮,呈勺状。颈短,中轴骨包括12个短的颈椎骨和细长的颈肋、12个空心的脊椎骨、约50个短的尾椎。尾长,四肢相对长,强壮,肩高,臀部基本水平。肱骨和尾骨约等长,趾骨短。曾经在圆顶龙的化石骨骼上发现了与跃龙和角龙争斗痕迹。产于美国科罗拉多州、犹他州、怀俄明州,葡萄牙和中国的晚侏罗世地层。" }, { "instruction": "城市灾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由于自然灾变、人为作用或二者兼有的原因而给城市人口和域市社会发展带来的不良影响和危害。由于城市是集生产系统、生活系统、基础设施系统、生态系统于一体的有机综合体,人口、财富的高度集中性与对生产、生活和公共设施的高度依赖性,使城市的灾害脆弱性尤为突出。城市灾害具有与其他灾害类型不同的特点,主要表现为:①具有多样性与复杂性。城市灾害可分为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两大类。各种灾害类型的致灾因子及灾害过程空间分布的集中性,使之相互交织、相互作用,构成了复杂的城市灾害系统;②灾害连锁性强,灾害链发生明显。当城市强大的功能网中某一种功能失效时,常波及到其他系统的功能。一种灾害现象发生时,常诱发一连串的灾害现象,形成城市灾害链;③灾害的放大性特征。城市由于其人口和财富的高度集中,一旦遭受重大灾害,灾害引起的损失将更加严重;④缓发性灾害的危害性程度增强。按时间尺度,城市灾害可分为突发性灾害和缓发性灾害。突发性灾害包括地震、火灾、水灾等在短期内发生,危害效果、破坏程度十分明显。缓发性灾害包括城市地面沉降、沙漠化等发生期缓慢,带有隐蔽性但整体危害效应十分显著;⑤人为因素作用显著。人为因素对城市灾害的影响表现在诱发自然灾害、提高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强化自然灾害的灾损程度;⑥城市灾害类型有阶段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人类科学技术进步,处在不同发展阶段城市的主要灾害类型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如北京市上世纪50年代城市灾害为旱、涝、蝗、震、疫等五大类,而如今则归为气象、污染、交通、水灾、地震、生物及流行病灾害七大类。" }, { "instruction": "城市性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狭义的城市性质仅反映一定时期内的主要职能。广义的城市性质包括现状、主要职能及其发展方向。城市性质对一个城市的发展方向、生产、生活及其自身的发展和建设有着深远的影响。中国的城市按性质可分为以下七类:综合性城市、政治中心城市、工业城市、矿业城市、交通城市、经济特区城市、特殊职能城市(革命纪念地、休养疗养地、边防口岸重镇)。" }, { "instruction": "晶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晶体结构中为界面所分隔的各个局部范畴。畴间的界面则称为畴界(domain boundary)。相邻晶畴间既有其结构上的某种一致性和连续性,但在某种特性上彼此间又表现出不一致性和不连续性。例如反相畴、磁畴(相邻畴中磁矩的取向不一致)等等。" }, { "instruction": "小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方照潮。农历每月初八、二十三日为上弦月和下弦月,月球、太阳和地球三者的位置形成直角,月球引潮力和太阳引潮力作用方向互相垂直,而太阳潮最大限度地削弱了太阴潮, 佣?产生一月中两次最小的太阳、太阴合成的小潮。这时海水涨得不高落得也不低,潮差最小。俗称“初八、二十三,到处见海滩”。" }, { "instruction": "印度地理人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世界九大地理人种之一,分布于印度次大陆,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尔、不丹和斯里兰卡。包括很多地域人种、微人种和“部族”。最早的居民皮肤深暗,身材短小,波状发。面部特征介于高加索人种和澳大利亚人种之间,如鼻梁低矮、有时有宽鼻孔等。来源于澳大利亚人种和尼格罗人种的包括鬈发和波状发直发;此外为达罗毗荼地域人种及雅利安人。大体上,北部及西部居民与中东及阿拉伯的高加索人种有基因交流,南部一些讲吠陀语的民族与澳大利亚人种近似。印度地理人种的特征为肤色暗褐至较淡的褐色,直发或波状发。身材细长,有些则纤细甚至达骨瘦如柴类型,骨密底低。B型血出现率高,Rh阴性出现率低。其血型特征与蒙古人种接近,外形特征接近高加索人种。" }, { "instruction": "风化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表岩石圈被风化形成的疏松层。风化壳是岩石圈、生物圈、水圈和大气圈相互作用的产物。风化壳的厚度取决于气候、岩性、构造、地貌和发育时间等因素。按风化壳所处的形成时期,可分为碎屑状风化壳、含盐风化壳、碳酸盐风化壳、硅铝风化壳、富铝风化壳。按风化壳形成年代,风化壳可分为现代风化壳(第四纪或冰后期形成)和古风化壳(第四纪前形成)。风化壳的研究对找矿、研究自然环境变迁、土壤发生和演化,以及土地利用等均有一定意义。" }, { "instruction": "自然地理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动态及其空间分异规律的学科。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只受到人类间接或轻微影响,而原有自然面貌未发生明显变化的天然环境和长期受到人类直接影响,而使原有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人为环境。其研究目的是认识自然环境的规律,以便合理地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发展生产。按研究特点,自然地理学可分为综合性的和部门的两组分支学科。前者有综合自然地理学、区域自然地理学、古地理学和历史自然地理学等。后者有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生物地理学、冰川学、冻土学、化学地理学和医学地理学等。现代自然地理学正在不断加强定量分析、生态化和应用研究。注意吸收其他学科的新成就和研究方法,开始进行地理预测研究,并将更加重视全球环境问题。同时,自然地理学研究与人文地理学研究将越来越紧密结合。" }, { "instruction": "硅铝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Sa值。土壤黏粒的氧化硅与氧化铝的摩尔比率。以SiO2 /A12 O3表示。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土壤风化过程的强弱和黏土矿物的组成,是土壤发生分类的重要依据之一。" }, { "instruction": "阜平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新太古代的一次褶皱运动。五台群与下伏的阜平群上亚群(龙泉关群)间确属角度不整合接触。五台群与阜平群无论在构造形态、构造方向、混合岩化作用、变质作用以及沉积建造上都有明显差异。因而主张将其放在阜平群与五台群之间,其时限置于26亿年。阜平运动在华北各太古宙变质岩区影响较广,它使阜平群及更老地层普遍发生变形和产生以角闪岩相为主的区域变质,并伴随大量花岗质岩浆侵位。所造成的角度不整合,除五台—太行山区外,还包括吕梁山区吕梁群与下伏界河口群之间、中条山区绛县群与下伏涑水杂岩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等。阴山、燕山及辽东、吉南、山东、豫西以及小秦岭等地亦然。" }, { "instruction": "等震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根据一次特定强震的烈度分布资料,在地图上把各等烈度区分开的曲线。由等震线海城地区等震线图组成的图件称等震线图(isoseismal line map)。等震线图在地震工作中用途很多:利用等震线图,可确定宏观震中和估计震源深度;了解一次地震中各地地面烈度的变化;根据震中区的形状可推断产生地震的断层走向等。" }, { "instruction": "土地类型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表示土地分类单位分布状况的地图。是一种综合性地图。在图上表示出土她分类单位的自然属性,即各自然地理要素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形成的自然综合体,它的结构特征和地域分异规律等信息。图上表示的土地分类单位等级取决于地图比例尺和制图目的。土地类型图是编制土地资源图和自然区划图的基础;是农业区划和规划的基础图件之一。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我国就成功地利用航空像片编制了大比例尺土地类型图,70年代后期全国性的1:100万土地类型图和县级1: 50万土地类型图的编制。后者广泛利用了1: 25万和1: 50万的假彩色“陆地卫星”影像。在制图的理论和方法方面已积累丰富的经验。" }, { "instruction": "溺谷型海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溺谷湾所在的海岸。深海处的河谷或山谷,因陆地下沉或海面上升,被海水淹没后形成的狭长海湾。在水下常保留有古河道,是沉降海岸特有的一种海岸地貌类型。其特点为越向海深度越大,海岸曲折,多港湾、岛屿和半岛。海岸经受强潮的长期作用,进而可发展为三角港海岸。如爱尔兰西南沿海海岸。中国的溺谷海岸常见于浙、闽、粤三省的海滨。" }, { "instruction": "大气气溶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悬浮于大气中的各种固体或液体粒子。气溶胶原意指这些粒子与大气共同组成的均匀混合胶体,因粒子浓度较低并有独立的理化性质,故习惯上气溶胶仅指烟、尘、微生物、孢子花粉,以及云滴雾滴、雨雪粒子等。习惯上,半径小于0. 1μm的气溶胶称为爱根核,0.1~1.0μm的称为大粒子,大于1.0μm称为巨粒子。粒子越大,在大气中的浓度就越小。直径大于10μm的粒子容易作为降尘逐渐沉降到地面,较小的能较长时间地飘浮在空中,通称飘尘。气溶胶作为凝结核或凝华核,在云雾滴和雨滴形成过程中有重要作用,气溶胶还参与辐射过程,削弱太阳辐射,对大气电学特征也有一定影响,有些气溶胶还参与大气中某些化学过程,如光化学烟雾及有毒污染物的形成,飘尘等本身也是重要的大气污染物。" }, { "instruction": "自然土壤剖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未经人工专门挖掘、自然暴露的土壤剖面,多见于筑路、开矿、开渠、制砖取土、兴修水库等原因取得。这种剖面最大的优点是可在较广的范围内观察成土母质分布、母岩岩体延伸与产状、母岩风化状况,土壤在水平方向上的发育变化。但在使用自然剖面时应注意表面遭冲刷、冻融、干湿等影响造成的形态变化,尤其在采集样品时必须削除相当厚度的壁面层。" }, { "instruction": "绝对湿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湿度。" }, { "instruction": "三角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角龙类中最著名的一属。拉丁文tri是三的意思,keratos是角的意思,ops是脸的意思。四足行走的素食性恐龙,头骨巨大,头上有3角,身长约9米,重约5.4吨。1880年,北美西部山区发现了一奇怪的化石额角角心。进一步研究发现它们来源于巨大的、有角的素食性鸟臀类。一开阔的骨质颈盾从头骨的后面伸出,两只长的空心额角长在眼眶之上,鼻角短。三角龙属于开角龙亚科,该科大多数成员具有长颈盾。三角龙有一长而低的颅面,额角比鼻角长,三角龙的头骨巨大,超过整个动物体长的1/3。牙齿冠面的一侧有珐琅质,坚硬,另一侧没有珐琅质。当三角龙咀嚼食物时,无珐琅质的软边磨蚀更快,出现了一锋利的切口。其他特征包括颈盾覆盖着的短颈,短尾,强有力的四肢。三角龙是趾行。共有50余件完整或不完整头骨,没有发现完整骨架。产于加拿大艾伯塔省、北美西部等地晚白垩世最晚期地层。" }, { "instruction": "内行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八大行星以小行星带为界,其中,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位于带内,称为内行星,意即带内行星。" }, { "instruction": "人口密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人口数量,这一概念最早是1837年爱尔兰建筑师哈奈斯提出来的,在人口分析中得到广泛的运用。设某一区域的土地面积为S,在某时的人口数为P,人口密度为D,则有:D=P/S。其常用的计量单位是人/公顷或人/平方公里。土地面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除内陆水域相沿海水域外的总面积。" }, { "instruction": "地质构造三重基本概念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结构要素(构造要素)、地块形态(构造地块)和构造体系。概括出构造三重基本概念是地质力学对地质构造研究的重要贡献,对于探讨地质构造和地壳运动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它们不是地质构造现象的三种类型,而是并行不悖的三重地质构造概念;从这三重不同含义的概念角度观察地质构造,某些地质构造现象(如东西复杂构造带)既可看作巨型的结构要素,又可视为活动的构造地块(褶皱地带),同时它也自成一个构造体系。" }, { "instruction": "蠕变现象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物体在大小和方向都保持不变的小的外力长期作用下,其变形随时间增长而不断缓慢增加的现象。固体材料在不变化的外力作用下都会发生蠕变现象,其差别只是在于有的固体材料蠕变很慢,有的蠕变较快。温度对蠕变的快慢影响颇大,温度越高,蠕变越快。例如,将一直杆的上端固定,在其下端挂一重物,此杆除了在挂重物时立即发生弹性伸长外,还随着时间的增长而继续伸长,并且温度越高伸长得越快。岩石的蠕变现象可以从保留至今的古代建筑物中石件的永久变形看出,如石柱和石梁的弯曲;并可用实验证实。岩块和地块也有蠕变,但其具体规律必须从有关问题的现场试验得出。蠕变是由结晶物质内部质点的运动或空位的扩散而引起的变形作用;它可以沿晶粒边缘发生,也可在晶粒间进行,是塑性流动的机制之一。蠕变过程可划分为初始蠕变、稳态蠕变和加速蠕变三个阶段。蠕变的宏观规律,有人利用数学中的积分方程来描写;也有人按照弹簧、阻尼器等元件所组成的模型列出微分方程来描写。至于蠕变现象的微观机理,迄今还没有完善的能作出定量的解释。" }, { "instruction": "除趋势对应分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群落排序方法。是在排序的过程中当确定第二排序轴坐标时,将第一排序轴分成数个长度相等的区间,在每一个区间内将第二轴原坐标值以平均数为零的方式对之进行调整,借此除趋势的步骤来消除弓影效应的影响。" }, { "instruction": "人力资本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人力资本是与物质资本相对的一个概念,一般认为,人力资本是通过人力投资形成的,寄寓在劳动者身上并能够为其带来持久性收入来源的生产能力。它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含义:①人力资本不是指人本身,而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知识、技术、能力和健康;②一个人所拥有的人力资本并非与生俱来,而是靠后天投入一定成本后获得的;③人力资本是一种能带来经济收入的能力。" }, { "instruction": "角砾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由粒径大于2毫米而末被磨圆的砾石经胶结而成的粗粒碎屑岩。组成角砾的碎屑一般没有经过搬运或搬运距离很短,特点是大小不等,形状各异,多半带有棱角。按成因可分为岩溶角砾岩、成岩角砾岩、后生角砾岩等。在蒸发岩中,例如石膏经过次生变化,也可形成溶塌角砾岩及交代角砾岩,它是普查原生蒸发岩矿床的标志之一。除上述角砾岩外,在火山碎屑岩及构造破碎带也经常见到角砾岩,前者属火山角砾岩,后者属构造角砾岩(断层角砾岩)。" }, { "instruction": "块状结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水平轴和垂直轴相近,界面平或弯曲,彼此能吻合的结构单位。结构体三轴大体均衡发展,外形不规则、边面不明显的一种似立方体结构。常见的有小块状(直径5~10mm)、中块状(10~20mm)、大块状(>20mm)。块状结构易形成于缺乏有机质的黏重土壤和质地较轻的心土层。具有这种结构的土壤,往往湿时黏韧,干时坚硬,适耕性差,宜耕期短。块状结构多是耕作质量差的一种表现。" }, { "instruction": "奥米伽导航系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双曲线无线电导航系统一种。与台卡导航系统相同,都是测定相位差,惟岸台发射电波的方式和接收方式不同。工作原理是,由设在陆地的奥米伽岸台分别发射10 ?千赫的电波,利用船上接收装置测定各岸台发射电波的相位差,然后利用奥米伽海图或计算表求得奥米伽位置线(奥米伽双曲线),在几族位置线的交点上确定船舶位置。由于采用甚低频(VLF),其传播特性和相位较稳定,可增大岸台之间的距离,一般基线长5000~6000海里,现正试图用8个岸台覆盖整个地球表面。测定精度白天和夜间略有差异,一般为1~2海里。已有挪威、特立尼达、夏威夷、纽约、留尼旺、阿根廷、澳大利亚、日本等8个奥米伽岸台,其代号分别为A,B,C,D,E,F,G,H。" }, { "instruction": "主方向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不管投影系统如何,椭球面上的每一个点至少有一对相互正交的方向投影后仍然保持正交,而且它们的长度比是该点所有方向上长度比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称为极值长度比),这两个方向也就是变形椭圆的长轴方向和短轴方向,它们被称为主方向。在经纬线为正交的投影中,经纬线方向即为主方向。" }, { "instruction": "钙钛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CaTiO3,含TiO2 58.9%,此外常含稀土、铌等。假等轴晶系(实际为斜方晶系。)晶形呈假立方体或八面体,晶面上常有平行立方体棱的条纹。灰黑、红褐和橙黄色。条痕白色或灰黄。金刚光泽。硬度5.5。密度4.2克/厘米3。常以副矿物存在于碱性岩中或某些变质岩中。" }, { "instruction": "土壤诊断特性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用以鉴定土壤类型的某些土壤特性,其作用与诊断层是相同的,不过特性不表现为一个土层,而是一定范围的土体。诊断特性概念在美国《第七次土壤分类草案,1960》中提出,再于美国《土壤系统分类》(Soil Taxonomy,1975)中修改补充,被很多国家采用。与土壤诊断完全一样,各国在引用时也按各自情况做了调整与补充。土壤诊断特性多指某部分土壤的特殊性质,如滑擦面、触变性、可风化矿物等;也可表现为二土层之间的关系,如淋淀层段、质地突变、石质接触界面等;也可体现为土壤的温湿状况,包括水分与温度。但无论是哪一种,所指都很具体,并常有一定的数量指标。美国土壤系统分类中列出的土壤诊断特性共24种。除大部分将分列专门词条叙述外,还有以下几种:①土壤水分状况,划分为干旱水分状况、半干旱水分状况、湿润水分状况、常湿润水分状况、潮湿水分状况等;②土壤温度状况,划分为永冻、寒性、冷性、温性、热性和高热等温度状况;③永冻层次,土温常年低于或等于0℃的层次;④淋淀层段,是由淋溶层与其下的淀积层所构成的层段,如漂白层与灰化淀积层,松软表层与粘化层等;⑤土壤颗粒分级,即土壤中细土粒、大石块及石屑的分级,它不同于一般土壤质地测定中着眼于土粒粒径分布状况;⑥土壤线性潜在伸展性;⑦柔软粉末状石灰;⑧舌状或指状土层延伸等。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除引用部分美国的土壤诊断特性外,还建立了一些新的诊断特性。如①岩性特征,指地表至12.5厘米深度范围内,土壤保留了母岩或母质的岩石学特性;②变性特征,指富含膨胀性粘土矿物,土壤胀缩明显的特性;③腐殖质特性,指腐殖质自土表层向下逐步减少的分布特征。此外还有龟裂特征、荒漠特征等。" }, { "instruction": "海洋资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自然资源分类之一。指形成和存在于海水或海洋中的有关资源。包括海水中生存的生物,溶解于海水中的化学元素,海水波浪、潮汐及海流所产生的能量、贮存的热量,滨海、大陆架及深海海底所蕴藏的矿产资源,以及海水所形成的压力差、浓度差等。广义的还包括海洋提供给人们生产、生活和娱乐的一切空间和设施。按资源性质或功能分为海洋生物资源和水域资源。世界水产品中的85%左右产于海洋。以鱼类为主体,占世界海洋水产品总量的80%以上。海水中含有丰富的海水化学资源,已发现的海水化学物质有80多种。其中,11种元素(氯、钠、镁、钾、硫、钙、溴、碳、锶、硼和氟)占海水中溶解物质总量99.8%以上,可提取的化学物质达50多种。由于海水运动产生海洋动力资源,主要有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及海水因温差和盐差而引起的温差能与盐差能等。估计全球海水温差能的可利用功率达100×108千瓦,潮汐能、波浪能、河流能及海水盐差能等可再生功率在10×108千瓦左右。" }, { "instruction": "指相化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能够指示生物生活环境特征的化石称为指相化石。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生活着不同的生物组合,也沉积着不同的沉积物,形成不同的沉积相,其中所含的化石组合也不相同。而生物对其生活环境变化的反映远较沉积物明显,是自然地理环境最好的指示者。如珊瑚、腕足类、棘皮动物等都是只生活在海洋中的生物,如果在地层中找到这类化石,也就可以推断含有这些化石的地层是在海洋中形成的海相地层。" }, { "instruction": "膜状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松束缚水。土壤颗粒与液态水相接触时,被吸附在吸湿水膜之外的水分。保持这种水的力为土粒吸附吸湿水后所剩余的分子引力。这种力超过地心引力70000倍以上,故重力不能使膜状水移动。但土粒保持这种水分的力和吸湿水比较起来小得多。故称之为松束缚水。膜状水冰点较低(-15℃时仍不结冰)、滞度较高、溶解力较小,熊从膜厚的土粒向相邻的膜薄的土粒移动,但移动速度很慢(不大于0.2~0. 4rnm/h)。植物可以吸收利用,但对其生长意义不大。" }, { "instruction": "淋溶类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淋溶作用在土壤中的[H+]环境。因土壤酸碱度不同,溶解的物质不同,淋溶在成土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也完全不同。常见的大致有三类:①酸性淋溶作用。被淋出的物质以铁、锰、铝等元素的化合物为主。如针叶林下的灰化土,淋溶后能产生白色酸性的A2灰化层;热带红树林群落产生的酸性硫酸盐盐土,淋洗后常产生大量红色的“铁锈水”。②中性淋溶作用。热带、亚热带土壤(红壤为主),多为酸性反应,但它的脱硅作用是在早期土壤盐基淋失不多、土壤呈中性至微碱性反应时进行的。③碱性淋溶作用。如在碱性土壤中含多量NaHCO3与Na2CO3等碱性盐类,常使土壤胶粒因含大量代换性钠而高度分散,土壤结构不良、透水性差,会使多量胶粒淋失。" }, { "instruction": "猿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对人类发展第二阶段代表的俗称或通称。日译原人。译名来源于爪哇猿人的学名——直立猿人(Pithecanthropus erectus)。拉丁文pithec意为猿猴,anthrop意为人,erect意为直立。该属名虽已被废弃,而猿人一词已成为通俗名称。是生活于距今300万~30万年,地质时代属更新世早期和中期,考古期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一批化石人类。近来有人主张将这一阶段划分为早期猿人和晚期猿人两阶段。早期猿人为形态与南猿接近而能制造工具的较原始类型,大约生活于距今300万~150万年左右,如坦桑尼亚的能人(Homo habilis)。晚期猿人为生活于距今150万~30万年的其他已知的各种猿人,又称直立人,如北京人、爪哇人等。猿人仍保留着较多的猿类的体质特征,如头盖骨低平,颅腔小,骨壁厚,眉嵴粗大,颌部向前突出,下颏部后缩等。牙齿虽与猿类有较大不同,但比现代人略大。下肢与现代人相近,能两足直立行走。能制造工具,并能掌握和利用天然火,居住于洞穴或河岸等地,以采集植物及猎捕动物为生。猿人化石曾发现于亚、非、欧洲的许多地点。中国是世界上发现猿人化石最多的国家,如北京猿人、蓝田猿人、元谋猿人、湖北郧县及郧西及安徽和县、山东沂源、南京汤山、陕西洛南、河南淅川等地发现的猿人化石等。此外,荷兰古生物学家孔尼华根据购自香港中药店的化石牙齿所命名的中国猿人药铺种(Sinanthropus officinalis),可能为生活在华南洞穴中的猿人的代表。由于猿人化石数量少,且多保存不甚完整,各类化石之间体质形态特征差异并不明显,因此不少化石的归属尚有不同意见。如被认为可能属于南方古猿的开普远人、乍得人、魁人即被一些人归属于猿人;而匈牙利猿人化石的特征在猿人及智人之间,对其归属也有不同见解。在中国也有类似情况,如金牛山人等,这些都需参考同时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石器及绝对年龄值等资料,并对化石作详细比较研究才能确定。有时也作为晚期猿人的简称。" }, { "instruction": "四川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肉食龙类(次亚目)跃龙科的一属。因化石发现于四川而得名。1942年,杨钟健依据四川广元的牙齿等很少材料建立,但由于化石材料太少,特征不很明确,甚至对该属的成立尚有疑问。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四川广元、自贡相继发现了几具完整程度不等的骨架标本,明确了该属的特征。四川龙具有一般肉食龙类的身体形态,头大颈短尾长,前肢短而后肢强壮,三指型的手部具有大的尖利的爪。体长约6米,高3米。其牙齿显著侧扁且向后弯曲,齿冠前后缘均具有栅状小锯齿。四川龙的骨骼较晚期跃龙类的属种显得稍原始,其耻骨远端的脚状突不发育,骨未愈合,后凹的颈椎腹面无腹嵴。产于四川盆地的中、晚侏罗世地层中。" }, { "instruction": "近祖性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祖征。在分支系统学中指在祖先分裂成后裔的过程中由祖先遗留下来的性状。近祖性状是原始性状(primitive character),可在演化过程中保持不变,故不能据以划分单源类群。同样的性状可以是近祖的,也可以是近裔的,取决于其使用的普遍性高低或范围大小。一个近祖性状只能适用于一个特定的普遍程度或分类等级,到比之更高的范围内,近祖性状就可能成为近裔性状。故近祖性状和近裔性状都是相对概念。" }, { "instruction": "商务旅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商务客户以商务洽谈、考察、投资、推销为目的,把商务活动与度假、旅行和观光游览结合起来的旅游形式。其吸引物是商业社会,目的地不一定是旅游胜地。这种旅游涉及的是那些因为工作关系而旅行的人们,它已成为旅游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是旅游业中赖以生存的一个重要市场。商务旅游具有多种形式:①商务散客。单独或多人去某地处理业务或完成某项工作;②商务会议。公司会议、同行交流信息或协会会议;③展览和交易会。通常是大型活动,可吸引成千上万人参观。商务旅游的主要活动包括拜访客户和供应商,进行业务洽谈和商务考察,调查合资及投资机会,视察有关企业的经营活动等。其特征是:①商务旅游的目的地主要在城市;②商务游客为高消费群体,能够为旅游地带来经济效益;③商务旅游时间短,受季节影响小;④商务旅游者大多为专业人士。" }, { "instruction": "陆地水文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表示陆地水文要素特征和水资源分布的地图。包括水系分布图、河川径流图、流域下垫面类型图、冰雪覆盖分布图、地下水资源分布图和水文区划图等。遥感技术对于编制上述地图是行之有效的。例如,编制水系分布图,确定其干支流和湖泊水库的界线,利用“陆地卫星’’影像的近红外波段图像效果最好;利用“陆地卫星”假彩色合成影像可以编制流域下垫面类型图,我国的遥感应用结果表明,对于水文预报的准确性可达90%以上;若用于编制冰雪覆盖厚度分布图也颇见成效;浅层地下水既可利用热红外影像直接判读制图,也可以利用“陆地卫星”影像判读地貌、植被、岩性等间接标志来编制地下水资源分布图。" }, { "instruction": "沉积接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火成岩侵入体遭受风化剥蚀后,为沉积岩层覆盖的接触关系。其特征是在接触带上没有接触变质及同化混染现象,在接触面上部可以看到侵入岩供给的碎屑产物,成为新地层(上覆地层)的底部沉积,而在接触面下岩体的上部可以看到不平整的侵蚀面和风化壳。这种接触关系反映岩体的侵入时期较沉积盖层要早。" }, { "instruction": "巨椎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四足或二足行走的素食性原蜥脚类恐龙。拉丁文中mass是庞大之意,spondylos是脊椎骨之意。具长颈和长尾,长约5米,是中等大小的原蜥脚类恐龙。头骨小,比板龙的头骨低、短。牙齿变异大。上颌明显突出,下颌比上颌短,一些人推测它下颌前端可能有喙。较长的身体,肚皮小,四肢比其他原蜥脚类恐龙如禄丰龙和欧洲板龙更纤细。早侏罗世的巨椎龙分布广泛,大多数材料发现于南非,1985年在北美也发现了一具头骨。因此联合古陆形成时巨椎龙生活在两大古陆上。巨椎龙四足行走,也可能站立起来食高处的树叶,巨椎龙是该科中的唯一成员,可能代表禄丰龙、板龙和近龙等原始原蜥脚类恐龙之间的一个演化阶段。约80具不完整骨骼材料产于美国亚利桑那、南非、津巴布韦的早侏罗世地层。" }, { "instruction": "柄眼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腹足纲肺螺亚纲的一目。头部长,有两对可以翻转伸缩的触角,前一对触角作嗅觉用,眼在后一对触角的顶端,故称柄眼。螺壳发达,或退化缺失。多为陆生,晚白垩世至现代。化石有琥珀螺(Succinea)、椎实螺(Lymnaea)等。" }, { "instruction": "空间自相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用于度量空间对象及它们相应的某一属性值在空间上的聚集程度。分正相关和负相关两种情况。正相关表示某一空间对象及其邻居的属性值均大于平均值或均小于平均值,负相关表示高值被低值包围或低值被高值包围的情况。空间自相关又分全局自相关和局部自相关,全局自相关描述整体分布情况,判断某属性在特定区域内是否有聚集特征存在;局部自相关能指出显著的聚集发生在哪些位置。常用的空间自相关指标有Moran’s I,Getis Gi*等。" }, { "instruction": "海岸堆积地貌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近岸物质在潮流、波浪和风的搬移下沉积而成的各种地貌形态。按海岸物质的组成及其形态,可分为砂砾质海岸地貌、淤泥质海岸地貌、三角洲地貌、生物海岸地貌等。按堆积体形态与海岸的关系,又可分为海滩、潮滩的毗连地貌,以沙嘴为主的自由地貌,包括海湾沙洲和连岛沙洲的封闭地貌,以及以堡岛为主的隔岸地貌等。" }, { "instruction": "环形山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月面上比较阴暗的部分被称为月海。月面上比较明亮的部分是高地,统称月陆。无论在月海还是月陆上,都遍布一种四周凸起、中部低凹的环形隆起,称为环形山,也叫月坑。环形山内侧的坡度陡峻,外侧坡度平缓,形状颇似地面上的火山口或陨星坑。伽利略首次在望远镜中发现环形山,把它喻为“孔雀羽毛上的翠眼”。" }, { "instruction": "磷酸盐矿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本类矿物为金属元素与磷酸根相结合的化合物。在地壳中聚集的磷酸盐矿物为制造磷肥、提取稀有、放射性元素的来源。阳离子以铁、铝、钙、锰、铀、钠、稀土元素为主,它们与磷氧四面体结合成离子键化合物。矿物呈板状、柱状和粒状,颜色较鲜艳,透明至半透明,玻璃光泽为主,硬度中等,密度中等。砷酸盐矿物、钒酸盐矿物与磷酸盐矿物类似。" }, { "instruction": "古生界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古生代时期形成的地层。一般为二分:下古生界(包括寒武系、奥陶系和志留系),以海相沉积为其特征;上古生界(包括泥盆系、石炭系和二叠系),以陆相沉积大量发育,含煤沉积广泛分布以及大陆冰川沉积遍及冈瓦纳古陆为其特征。在中国华北及东北南部,下古生界由浅海相石灰岩为主的寒武系和中、下奥陶统组成,缺失上奥陶统、志留系、泥盆系及下石炭统;上石炭统为海陆交互相的含煤沉积、二叠系则以内陆盆地沉积为主;中奥陶统至下石炭统之间为一广泛分布的区域性沉积间断。在中国南方,古生界是一套巨厚的浅海相石灰岩;上二叠统底部夹有重要的海陆交互相煤系;志留系至二叠系之间在西南部分地区存在着区域性沉积间断。在东北北部,古生界为巨厚的海相沉积和海陆交互相沉积,以夹有中酸性火山岩和凝灰岩为其特征。在西北地区古生界以巨厚的海相沉积为主,并以含有大量火山岩和火山沉积岩为其主要特征。包括喜马拉雅山区在内的西藏、青海和云南西部地区,出露岩石以浅海碳酸盐岩为主的奥陶系—二叠系。台湾省海相石炭系、二叠系均已变质。中国古生界产有丰富的沉积矿产,如华南、华中寒武系底部的磷,泥盆系的铁、锰,华北上石炭统底部的铁和铝土矿,华北上石炭统及二叠系的煤,华南上二叠统的煤等等。" }, { "instruction": "地理信息图谱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亦称地学信息图谱,指由地图、遥感影像、剖面图、统计图等各种图解形式所构成的图形系列,是经过了高度抽象和概括,并按照地理要素的特征和时间序列排列的结果。地理信息图谱通常具有专题性,以表达整个地球系统及特定专题要素的空间形态结构与时空变化规律。地理信息图谱的建立可以作为相关专题研究的“标准”进行推理、反演与预测。" }, { "instruction": "绿片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绿色片岩。绿色至暗绿色具片状构造的区域变质岩石的统称。岩石主要由绿泥石、绿帘石、黝帘石、阳起石等绿色矿物和钠长石、石英、绢云母等组成,有时可含少量方解石。常具细粒鳞片变晶结构或纤状变晶结构。根据岩石中主要暗色矿物的种类可分为绿泥片岩、阳起片岩等。它们通常是基性火山岩经低级变质作用的产物。" }, { "instruction": "透镜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层的一种几何形态。在地层中沿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均不连续,呈孤立的扁豆体,由中心向周边逐渐变薄,而后消失。主要形成于泥沙沉积区的静水与涡流交替变化的环境。常位于潮下带或潮间带。在三角洲前缘的海区和湖底沉积物中,也常有透镜体。组成物质有泥质也有沙质,形态有厚透镜体和扁平透镜体。" }, { "instruction": "沙罗周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日食、月食发生的周期。沙罗为巴比伦文“重复”之意。每次交食后经过6585. 32日(或1 8年1 1日,若在这段时间内有5个闰年,则为18年1 0日),太阳、月球和白道与黄道的交点差不多又回到原来的相对位置,前一周期内的日月食重新出现。一个沙罗周期平均约有71次交食,包括日食43次,月食28次。" }, { "instruction": "海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海水冻结形成的冰。包括海水本身冻结而成的咸水冰以及进入海洋中的大陆冰川、河冰和湖冰等淡水冰。狭义的海冰仅指海水本身冻结而成的冰,海冰的盐度和密度要比海水低,在标准海平面气压下盐度为34. 5%的海水凝固点为-1.9℃。海冰主要分布在高纬度海区,具有显著的季节和年际变化,海冰对海洋水文条件的构成、海水运动、海洋热状况及大洋底层水的形成均有重要影响。海冰对结冰海域的交通运输、油气开发和海洋工程都构成潜在危害。在靠近南北两极海域出现的巨大冰山,对航行船只直接构成了威胁。历史上由冰山造成的海难事故不胜枚举。如1912年4月15日英国豪华客轮“泰坦尼克号”触撞冰山沉没,造成1503人葬身大海的特大海难事故。因此,海冰及冰山是高纬度海洋中的一大危害。在我国渤海和黄海北部,每年冬季都有不同程度的海水结冰现象。一般冰期长达2~3个月,其中辽东湾冰期最长,可达3~4个月。通过对冰封的发生时间、港口封冻情况、解冻日期、以及海上冰情的变他趋势等准确观测预报,可以减少海冰对航运业、海洋工程等造成的危害。" }, { "instruction": "假菌丝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北方土壤中常见的一种新生体,由石灰质在土壤结构体表面或裂隙中逐步淀积形成,其外部形态酷似真菌丝体,故名。假菌丝体形成的气候与土质条件,与石灰斑相似,褐土、黑钙土、黑垆土中最为常见。假菌丝体特多的黑钙土,又被称为假菌丝黑钙土,其他土壤也可以这样命名。假菌丝体特别集中处可见结核,又称假菌丝结核(pseudomyce concretion)。" }, { "instruction": "珊瑚岛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珊瑚堆积物露出海面而成的岛屿。其基底往往是海底火山的顶部,如太平洋的马绍尔群岛、中国的南沙和西沙群岛。珊瑚岛主要分布在南、北纬30°之间的海洋中。澳大利亚东北部沿海海域分布有世界上最大的珊瑚岛礁――大堡礁,南北蜿蜒长达2000千米,东西宽150~200千米。珊瑚岛礁在大洋中分布广,常形成环礁,成为鱼类栖息地、天然避风港和旅游胜地。由于人类活动和全球气候变暖等原因,全世界大约80%的珊瑚岛礁已经走上缓慢死亡的道路。即使保存相当完好的澳大利亚的大堡礁,事实上已有三分之一的珊瑚礁正在走向灭绝。" }, { "instruction": "地图数字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数字地图制图及GIS开发过程的主要任务之一,其实质是在一定的软硬件支持下把纸质模拟地图转变为具有特定数据结构的数据文件,以便计算机处理。根据数据结构类型,地图数字化有两种方式:栅格化和矢量化。栅格化是指利用扫描仪直接将纸质图扫描为栅格数据文件;矢量化是通过手扶跟踪数字化仪按照一定的顺序跟踪地图要素、采集特征点坐标、写人数据文件,也可以将扫描获取的栅格数据经过屏幕跟踪转换为矢量数据。栅格化与矢量化各有所长,前者简单、易实现,但后期编辑处理困难;后者费力费时、工作量大,但易于进行投影变换、制图综合、符号设计等地图设计必要的数据处理工作。因此,就数字地图制图来说,更多的是采用矢量方式的地图数字化。" }, { "instruction": "卫星云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气象卫星摄取发送回地面的云的影像。能显示大范围的云层分布和结构.目前已成为天气预报的重要参考依据。云图上附加了经纬线,通过连续几张云图分析,能提供大范围内各种天气系统的移动和发展情况,并可推测风和其他气象要素的分布。常规卫星云图按卫星扫描仪的感应波长,可分为红外卫星云图和可见光卫星云图,可见光卫星云图依据云和地面物体对阳光的反照率成像,能观测到白昼半球的云图,红外卫星云图反映的是云顶温度,以此区分云层高度,还可给出夜间的云况,比可见光云图包含更多信息。通过卫星遥感,还可得到大气的水汽分布及高层风场等卫星影像。" }, { "instruction": "终端能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各种一次能源(如原油、原煤、天然气、水、天然铀等)或二次能源(如电力、油品、焦炭、煤气、氢能等)通过用能设备,经输送、储存和分配直接供消费使用的能源,称为终端能源。" }, { "instruction": "有机无毒物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主要指耗氧有机物,人类排放的生活污水和大部分工业废水中都含有大量有机物质。其中主要是耗氧有机物,如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等。这些物质的共同特点是:没有毒性,进入水体后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最终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质,并在生物氧化分解过程中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因此,这些物质过多地进入水体会造成水体中溶解氧严重不足甚至耗尽,也会对水中生物的生存产生影响和危害。" }, { "instruction": "季风洋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于受北部印度洋季风气候的影响,形成了有季节性流向转换的洋流系统。从10月到次年4月,盛行东北季风,形成东北季风洋流,洋流呈逆时针方向运行,自孟加拉湾流向西南与赤道洋流的北分支汇合,转而向东,形成赤道逆流。5月至9月,出现夏季风,形成西南季风飘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加强了南赤道洋流。这种随季风的更替而有季节性转换流向的洋流叫季风洋流。" }, { "instruction": "浪基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浪底。指波浪作用能波及的海、湖水深度,在此深度以下波浪的作用不再影响到沉积物表面颗粒的运动。浪基面的深度大约等于二分之一表面波长,浅海中通常20米左右,湖泊中通常5~10米。" }, { "instruction": "中国最美的七大丹霞地貌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丹霞地貌在形态和色彩上都具有鲜明独特性:红色沙砾构成,以红色崖壁为特色,具有顶平、坡陡、麓缓的形态。此次评选出的七大丹霞地貌依次为广东任化丹霞山、福建南平武夷山、福建泰宁大金湖、江西鹰潭龙虎山、广西湖南的资江—八角寨—崀山丹霞地貌、甘肃张掖丹霞地貌和贵州赤水丹霞地貌。评选的标准为:①丹霞地貌景观在成因、年代及地貌特征上具有典型性;②地貌的形态、线条、色彩、类型及与周围景观的结合具有美学观赏性;③自然地貌与人文景观和谐统一;④自然原貌是否保持完整、良好,未经破坏性开发。 (1)丹霞山 Mount Danxia 评为中国最美的第1丹霞地貌,被喻为“中国的红石公园”。位于广东省韶关市东北郊。丹霞山是丹霞地貌的出处。以赤壁丹崖为其地貌特征,大多直立呈反坡,令人望而生畏。可供攀登的悬崖道只有几条,可谓“飞鸟回翔不敢度”。丹霞山遍山皆奇,山奇、崖奇、石奇、洞奇、桥(天生桥)奇,河谷也奇。阳元石、阴元石、望夫石和龙鳞石被称为“丹霞四绝”。丹霞山既椎又秀,形成阳刚与阴柔的统一。丹霞之秀主要秀在锦江,景色不亚于桂林山水。 (2)武夷山 Mount Wuyi 评为中国最美的第2丹霞地貌,被赞为“碧水丹田甲东南”。位于福建省北部。武夷山的美景是由无比秀逸精美的山岩,清幽平和的溪流和满山满谷的绿林秀竹构成,玉女、天游、大王等丹霞群峰搭起了武夷山的骨架,体现了武夷山的精华。这里形成了“溪曲三三水,山环六六峰’’的山水皆胜的自然景观。九曲溪两岸即为典型丹霞地貌,丹山与碧水组成罕见的山水奇观。 (3)大金湖Dajinhu Lake 评为中国最美的第3丹霞地貌,被喻为“水上丹霞奇观”。位于福建武夷山山脉中段。其中的金湖上清溪是中国面积最大的水上丹霞地貌区。大金湖丹霞地貌类型齐全,造型丰富,其深切峡谷之深,深切曲流之曲、之多,属全国罕见。湖中有山,山中有湖,山环水、水绕山,千顷碧波,万朵金莲,可谓“山为锦屏何须画,水做琴声不用弹”,是天下第一湖山。 (4)龙虎山 Mount Longhushan 评为中国最美的第4丹霞地貌,被赞为“炼丹之处红崖显”。位于江西省鹰潭市。是我国丹霞地貌发育程度最好的地区之一。龙虎山属于发育到老年期的丹霞地貌,地形高差相对较小,总体昱现秀美多姿。景区内有泸溪河流过,也有碧水丹崖的特点。这里是中国道教发祥地和活动中心之一。大量的春秋战国的古崖墓群与碧水、丹山构成龙虎山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三绝’’。 (5)资江—八角寨—崀山丹霞地貌Zijiang-Bajiaozhai-Langshan DanxiaLandform 评为中国最美的第5丹霞地貌,被赞为“青峰赤壁丹霞魂”。位于湘桂交界处。崀山是密集式分布的丹霞峰林,众多狭窄幽深的巷峪是其突出特点。崀山可与丹霞地貌标准地——丹霞山相媲美,是典型的丹霞峰林地貌景观。这里雄奇不失雅静,刚烈蕴含柔情,资深专家赞誉这里是“丹霞之魂’’。 (6)张掖丹霞地貌Zhangye DanxiaLandform 评为中国最美的第6丹霞地貌,被赞为“宫殿式丹霞天地造”。位于甘肃张掖。地理学家称之为“窗棂式和宫殿式的丹霞地貌”,这种地貌中国发育最好的是这里的冰沟等地。张掖是中国干旱地区最典型和面积最大的丹霞地貌景观之一。周围成片的彩色丘陵色彩之缤纷、观赏性之强冠绝全国。 (7)赤水丹霞地貌、Chishui DanxiaLandform 评为中国最美的第7丹霞地貌,被赞为“银瀑飞泻映丹崖”。位于四川盆地南缘的赤水市。红岩、绿树、银瀑、清泉同汇聚,而巨大的岩廊和洞穴更是亮点。风溪沟的十丈洞瀑有“中国丹霞第一瀑’’之誉。" }, { "instruction": "准平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夷平面。起伏和缓、宽谷残丘相间的近似平原的地形。W.M.戴维斯认为,这种地形是侵蚀旋回老年期的典型代表,它的形成过程是在地壳相对稳定的条件下,河谷受河流侧蚀作用而逐渐展宽,山坡因准平原风化作用和流水冲刷而高度降低,坡度变缓。他把这种外动力地质作用的过程称为准平原化作用。这种论点称准平原学说。它强调河流侧蚀和山坡在后退过程中坡度逐渐变缓。而山麓片状水流的冲刷和山坡在后退过程中,始终保持同一坡度,是平行后退,最后使山地夷平。" }, { "instruction": "环境现状评价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对某一区域内当今环境质量状况的分析和评价,目的是为环境污染综合防治提供依据。包括单个环境要素现状评价和区域综合环境现状评价。前者分为大气、水体(河流、湖泊、海洋等)、生态(动植物资源)、土壤、人群健康等方面的评价。后者内容广泛,按自然条件分为流域、海域、平原、盆地和山地的评价;按功能分为能源基地、工农业生产基地、工矿厂区或旅游区的评价;还可按行政区划进行评价。现状评价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评价,前者是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改变程度、范围及结果;后者着重于社会发展、工农业生产、文化、交通、人口等社会环境的变化。评价方法主要以国内外公布的环境质量标准和环境背景值为依据。根据评价的对象与要求、有害物质含量水平和污染物迁移、转化状况,确定污染评价要素与各评价参数的权系数,建立评价模式,求出综合污染指数,利用矩阵计算,系统分析、模糊数学等方法说明环境质量现状。" }, { "instruction": "坡立谷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溶蚀谷。长条形或椭圆形受构造控制的溶蚀谷地。一般四壁陡峻或被峰林所包围。其延长方向与当地构造线一致,长度可达数千米至数十千米,面积可达数十至数百平方千米。谷底平坦,有河流及冲积层,是岩溶地区的主要农耕区。坡立谷一词为前南斯拉夫学者J.司威依奇首先使用。塞尔维亚语“坡立谷”并无岩溶成因上的含义,仅仅指可耕种的土地,通常是指平底,周围被山封闭,具有地表河和地下排水系统的大型封闭洼地,底部或边缘常有泉、地下河出没。" }, { "instruction": "海水水质标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国家对所辖海域的海水制定的质量评价标准。即对开发利用的海域按其用途制定的水质污染最高容许限度。它是判断海水是否受到污染的依据。其目的是为了防止和控制海水水质污染,保护人类健康、保护海洋生物资源的生态平衡和海洋资源的安全利用。世界各国制定的水质标准不是统一的,按本国国情来制定的,中国海水水质分为三类:①适用于保护海洋生物资源和人类的安全利用;②适用于海水浴场和风景旅游区;③适用于工业用水、港口水域和海洋开发作业区。" }, { "instruction": "正常年径流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年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称为年径流量。由于每年径流量不同,有的年份是丰水年、枯水年或平水年。在年际间呈现丰、平、枯水交替变化。将年径流量的多年平均值称为多年平均年径流量。当观测年份不断增加,多年平均年径流量趋向于一个稳定数值,即为正常年径流量。一般认为有二十年以上年径流量观测数值,其多年平均年径流量可近似地代替正常年径流量,二者可不再区分。所以对一个流域(或一条河流等)来讲,正常年径流量是个稳定值,它反映多年平均来水情况。" }, { "instruction": "环境背景值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环境地球化学背景值,即在未受人为污染的情况下,环境要素的化学元素自然含量水平,通常以平均含量表示。按环境要素分为大气环境背景值、水体环境背景值、土壤环境背景值、植物环境背景值;按范围大小分为环境单元环境背景值、区域(河系)环境背景值、全球环境背景值;按生物效应分为高环境背景值和低背景值。由于化学元素在自然界中迁移累积,并受地质地貌、生物、气候和历史等因素制约,故环境背景值发生时空分异,不仅要反映环境要素和不同范围的化学元素平均含量以及环境系统的组成成分和亚系统间的相互作用的性质,而且要反映环境中化学元素迁移转化强度特征——环境地球化学背景值结构。该结构一般用化学地理系数来表征,如生物吸收系数(反映土壤-植物系统中化学元素的关系)、淋溶累积系数(反映土壤发生剖面的化学元素分异)、地方迁移系数(反映自成景观的土壤、风化壳与从属景观的差异)。" }, { "instruction": "片麻状构造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片麻理。变质岩中常见的一种构造。特征是岩石主要由粒状矿物组成,但有一定数量呈定向排列的片状或柱状矿物,后者在粒状矿物中呈不均匀的断续分布。" }, { "instruction": "中国螈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原始两栖动物。2002年在中国宁夏中宁地区距今大约3.55亿年的晚泥盆世地层中发现。是全球第10种泥盆纪四足动物,是鱼石螈类化[HT6SS〗似卡玛螈的头骨左前部【离片椎类】Temnospondyli两栖纲的一个类群(目),其脊椎椎体由位于腹面的一个大的新月形间椎体和位于背侧的一对小的侧椎体构成,故得名。但该类群中的全椎亚目(Stereospondyli)没有骨化的侧椎体,只有间椎体。生存于早石炭世至早白垩世,全球分布。体型如大蝾螈或鳄,头骨多具厚重的纹饰,短吻到长吻。体长20厘米到3米,水生、半水生或陆生。晚石炭世和早二叠世繁盛。从晚二叠世开始至最后灭绝期间以水生(淡水或海)为主。一般认为,现生的两栖类从离片椎类演化出来。中国离片椎类化石包括二叠纪的双顶螈类(如似卡玛螈)、三叠纪的大头鲵类(如远安鲵)和侏罗纪的短头鲵类(如中国短头鲵)。" }, { "instruction": "闭合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控制测量中用来描述测量误差的一个术语,它是指通过一系列观测得到的数值与应有值或理论值之差。为了获得理论值,控制测量时需要选择包含未知点的闭合路径(形成回路)或符合路径(从一个已知点开始到另一个已知点结束)。根据观测值的种类分为高程闭合差、坐标增量闭合差、角度闭合差。" }, { "instruction": "倾斜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坡度流。风力、气压变化、降水或大量河水注入造成海面倾斜所引起的海流。是地转流的一种形式。由上述原因造成的等压面(海面)倾斜不随深度而变,故倾斜流的流速和流向也不随深度而改变。在北半球,倾斜流的左边等压面低,右边等压面高。南半球反之。" }, { "instruction": "美国土壤系统分类土纲检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Soil Taxonomy》土纲反映了成土过程,并依据诊断层或诊断特性进行划分,为使用方便美国编制了土纲检索表(见下列附表)。美国《土壤系统分类》土纲检索 土纲字根①字根来源综合特征检索有机土(histosols)isthistos(德文)有机质土直至地面以下40cm,土壤有机质含量>30%灰土(spodosols)odspodos木灰(希腊)灰化土除以上土壤,在2m内有灰化淀积层氧化土(oxisols)oxoxidel(法文)氧化物土除上述土壤,在2m内有氧化层,并且无粘化层变性土(vertisols)ertverto翻转(拉丁文)翻转土〖〗除上述土壤,在所有剖面发生层中粘粒含量>30%,在50cm深度中干燥时有裂隙干旱土(aridisols)idaridus干旱(拉丁文)干旱土除上述土壤,一年中干燥天数多于50%老成土(ultisols)ultultimus终了(拉丁文)高度风化土除上述土壤,有粘淀层,表层下1.8m处pH值8.2时盐基饱和度<35%软土②(mollisols)ollmollis软(拉丁文)松软腐殖质土除上述土壤,有松软表层续表土纲字根①字根来源综合特征检索淋溶土(alfisols)alf音节无含义淋溶土除上述土壤,有粘淀层,pH值8.2时的盐基饱和度>35%始成土(inceptisols)eptinceptum开始(拉丁文)幼年土除上述土壤,具有下述表土层之一:暗色表层、松软表层、淡色表层、垫熟表层和雏形层火山灰土③(andisols)andando暗铝土(日文、中文)〖〗火山灰土除上述土壤在地表60cm深范围内具火山灰特性的亚层累加厚度≥35cm新成土(entisols)ent音节无含义新近土壤除上述以外的其他土壤①字根指每一土纲名称特有的结尾字母组合,如aquent属新成土纲;argid属干旱土纲等。②软土又称暗沃土。③火山灰土又称暗铬土。" }, { "instruction": "硅质页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富含游离二氧化硅的页岩。若岩石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增高,即向生物化学成因的硅质岩过渡。它比普通页岩硬度大,常与铁质岩、锰质岩、磷质岩及燧石岩等共生。成因有生物的、火山的及化学的。" }, { "instruction": "埋藏白云石化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埋藏过程中,盆地相泥页岩沉积物由于压实作用不断地排出孔隙水,这种孔隙水往往为富含镁离子的热卤水,它可以向上或向盆地边缘运移,或沿同沉积断裂向上运移,源源不断地向具有一定孔渗性的颗粒石灰岩或泥粒石灰岩或礁滩石灰岩输入,因而引起白云石化作用,形成块状白云岩。也可能是在深埋条件下,一些来自盆地的海水成因并富含卤水的砂岩含水层,由于地层负荷的压力,驱使砂岩层中的热卤水向上倾方向运移,输入具有孔渗性的石灰岩中,引起白云石化形成块状白云岩。这种白云石晶粒较粗,常达1~20毫米,具特殊的马鞍状晶体,常称马鞍状白云石或异形白云石,在正交偏光下呈波状消光,晶体内充满液态包裹体,包裹体测温50~150℃,常与铅锌矿有关。" }, { "instruction": "冰进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冰盖边缘、山麓冰川尾部和山谷冰川冰舌末端的位置向前移动称冰进,向后退缩时称冰退(glacier regression),当冰川积累大于损耗时,发生冰进;反之则造成冰退。多年平均气温的变化是造成冰进和冰退的主要原因,而季节性的气候变化对此影响很小。对冰川进退的观察和研究,可以了解古气候变化的规律。" }, { "instruction": "临界坡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渠道断面形状和尺寸及流量一定的情况下,水流作均匀流动,其正常水深等于临界水深时的渠道底坡称为临界坡度。它与断面形状、尺寸、流量和糙率有关。" }, { "instruction": "人口红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所谓“人口红利”就是通过家庭计划生育,在比较低收入条件下,加速人口转变,形成较高比例的劳动或工作人口。这意味着相对比例较高的工作者与储蓄者,相对比例较少的非工作者和非储蓄者,既促进经济增长,又促进储蓄积累。从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进入“人口红利”阶段。人口红利表现为:一是劳动人口比例不断上升;二是抚养系数比例迅速下降;三是家庭人口规模减少,家庭户数大幅度增加;四是总人口就业率和家庭就业面提高,促进了人均收入增长。从1980年起到2003年是中国抚养系数最低的时期,整个社会有较高的储蓄率、较高的投资率、较低的经济负担,这支撑了过去20多年的经济高增长,加速了人口转型,也创造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期”,使大规模减少贫困人口成为可能。" }, { "instruction": "拉玛古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西瓦古猿的同义名,也译为腊玛古猿。生存于距今700万~1400万年以前的古猿。1932年美国耶鲁大学研究生刘易斯(GELewis)发现于印巴接壤的西瓦立克晚中新世到早上新世地层中,1934年将带牙齿的上颌骨碎块命名为短吻拉玛古猿(Ramapithecus brevirostris),带牙齿的下颌骨命名为布拉玛猿(Bramapithecus),并认为它们应属人科,为现代人的远祖。拉玛古猿的属型种为旁遮普拉玛古猿(Rpunjabicus)。拉玛古猿面部较短、下颌短小,突颌不明显;门齿、犬齿和前臼齿较小,拉玛古猿无齿隙,整个齿弓两侧向后张开,似抛物线状;牙齿咬合面皱纹简单,第三臼齿小于第一、二臼齿,门齿向前的倾斜度中等,两足行走。估计身高约1米稍多,体重约20千克,脑量可能在300毫升左右。根据伴生动物群及其牙齿特征,它们是热带茂密森林边缘空地的素食者。由于目前发现的伴生动物化石材料少而零星,以上推测尚待更多的材料证明。一般估计人类最早从猿系统分离出来大约在距今700万年前。而拉玛古猿时代太早,因而不是最早人科成员。另外,化石地点和化石材料的增多,发现只要有拉玛古猿的化石,同时也会有西瓦古猿,甚至在同一层位中两种化石同时存在,两者在形态性状的许多方面没有重大差别。于是1979年提出拉玛古猿和西瓦古猿应是同一类型的雌雄个体,并入西瓦古猿属,近十年来,对原来被认为是拉玛古猿类型的各地点的古猿化石研究,发现形态上有明显的差别,不能都归一属。如肯尼亚猿,希腊的奥郎诺古猿也应认为是与西瓦古猿不同的属,匈牙利的鲁达古猿,其形态介于西瓦古猿类与森林古猿类之间,有的人主张作为单独一属,更多的人把其归入森林古猿属。现在认为西瓦古猿可能是猩猩的远祖。" }, { "instruction": "钾长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K〔AlSi3O8〕的三个同质多象变体透长石、正长石和微斜长石的总称。透长石为稳定的高温变体,在高于900℃温度下结晶,配阴离子中SiAl的分布呈无序结构。结晶成单斜晶系。微斜长石是稳定的低温变体,在低于900℃温度下结晶,SiAl呈有序结构,三斜晶系。正长石也在低于900℃温度下结晶,但呈短程有序结构,结晶成单斜晶系,一般认为是不稳定的低温变体,会逐渐向有序的微斜长石转变。这种转变表现在正长石—微斜长石晶胞参数的连续可变性上。具体说来,轴角α可从90°连续变化到90°41,γ从90°到87°30,相应地晶体的对称即从单斜晶系偏离为三斜晶系,其中α=γ=90°的即为正长石;α=90°41,γ=87°30的微斜长石称为最大微斜长石;介于正长石与最大微斜长石之间者称为中微斜长石。后者偏离单斜对称的程度可用三斜度Δ表示。正长石的三斜度Δ=0,最大微斜长石的三斜度Δ=1。许多正长石实际上是具有较小三斜度的微斜长石。钾长石中以微斜长石分布最广,正长石次之,透长石较少见。主要用作陶瓷原料,此外并用作玻璃、搪瓷、造纸、化工、油漆、耐火材料的原料或填料,亦可作钾肥。" }, { "instruction": "尖晶石双晶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双晶律的一种。等轴晶系六八面体晶类晶体中的双晶律,常见于尖晶石族矿物的晶体中。例如,尖晶石的双晶具有三次对称轴的双晶轴,其双晶面平行于六八面体的一个晶面。呈接触双晶,接合面与双晶面一致。双晶通常平行于接合面发育而呈扁平的板状习性。" }, { "instruction": "土壤渗透性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亦称土壤透水性。即土壤对地表水的渗透能力。是影响土壤侵蚀的主要性状之一。决定于土壤的质地、结构、孔隙、湿度、剖面构型等因素。一般质地较粗、结构性好、孔隙较大、湿度较小的土壤,渗水比较容易,透水性大,地表径流量则减少。反之,土壤渗水慢、透水性小,地表径流量则增大,对土壤的侵蚀作用也就增强。土壤剖面构型中,如上下各层的透水性能不一致时,土壤渗透性常由透水性最小的一层决定。透水性较小的一层距地面愈近,这种作用愈大,因而愈容易引起比较强烈的水土流失。" }, { "instruction": "土壤发生层国际代号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年国际土壤学会提出的新代号方案:O层表示有机质层,包括过去的AOO、AO以及泥炭层T;A层表示腐殖质层,相当于过去的A1层,E层表示漂白淋溶层,相当于过去的A2层;B层表示淀积层;C层表示母质层;R层表示岩石层,相当于过去的D层。共计6个主要发生层,现基本上已在国际上通用。中国土壤学会根据实际情况还增添了G层表示潜育层、K层表示矿质土壤层A之上的盐碱结壳层或铁结壳层,还有水稻土剖面中常用的AP,P,W等土层,因这些土层有独立的发生学意义,但又未归入已列代号的层中。" }, { "instruction": "中国南极长城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中国南极长城站和中国南极中山站是中国在南极建成的二个科学考察站,分别于1985年2月20日和1989年2月26日在乔治王岛和拉斯曼丘陵上建成。长城站的地理坐标为60°12 ′5 9″S、58°57′ 52″W,海拔高度为10m;中山站的地理坐标为69°22′24″S、76°22′40″E,海拔高度为11m。" }, { "instruction": "生物半衰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评定环境污染物毒性蓄积量的重要指标。又称生物半减期。环境污染物在机体或器官内的量,由于生物的代谢,而减少到原有量的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又称代谢半衰期(T1/2)。同时环境污染物在不同组织器官内的消除情况存在差异,因此,又可分全身生物半衰期和某一器官生物半衰期。有蓄积性的毒物,生物半衰期一般比较长,例如甲基汞在人体的生物半衰期为70d;镉在人肝内的生物半衰期为6. 2a。" }, { "instruction": "内碎屑灰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以内碎屑为主要组分的异化粒灰岩。按内碎屑的形状和大小可分为砾屑灰岩(及角砾状灰岩)、砂屑灰岩、粉屑灰岩等。它是水盆地中已固结的或弱固结的碳酸盐沉积物,遭受波浪、水流冲刷、破碎、磨蚀后再次沉积而成的具有碎屑结构的石灰岩。竹叶状石灰岩便是一种典型的砾屑灰岩。" }, { "instruction": "米兰科维奇理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关于冰期起源的理论,它从日地关系的地球轨道三要素考虑气候变化。地球绕日公转的轨道是椭圆轨道,偏心率e的变化引起地球接受太阳日照量的变化,e的变化周期平均10万年左右;黄赤道面的交角ε是地球上季节变化的根本原因,在几百万年时间里ε在22°02′~24°30′之间变化,ε值越大,一年中冬季与夏季差别越大,ε值越小则相反,ε值的变化周期约为4万年;岁差P即地轴章动使地球在近日点的季节发生变化,P的周期是2万年左右。地球上气候变化也有10万年、4万年和2万年的周期。20世纪20年代末,南斯拉夫数学家米兰科维奇综合了e、ε和P,计算出北纬45°~70°间不同纬度上60万年以来的夏季辐射量变化并制成曲线,选取北纬65°的曲线用来说明当时欧洲4个冰期的形成。根据太平洋和大西洋上的深海沉积物氧同位素分析和磁性地层研究,在过去78万年内世界上发生过8次完整的冰期间冰期旋回,而过去170万年以来则发生过17次,黄土古土壤系列从粒度曲线的峰谷变化可划分为164个气候事件,而深海沉积物氧同位素曲线可划分为103个气候事件,它们都可以和地球轨道事件进行对比。黄土古土壤系列250万年至160万年间有10万年、4万年和2万年的周期,160万年至80万年间以4万年周期为主,80万年以来以10万年周期为主。这种变化现已推算到距今500万年。" }, { "instruction": "第三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第三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称为第三系。第三系分为老第三系,包括古新统、始新统、渐新统;新第三系,包括中新统和上新统。莱依尔(Charles Lyell,1797~1875)在研究巴黎盆地等的第三纪海生软体动物化石时,发现由老而新各层内所含现生种的数目明显地逐渐增多,故根据所含现生种的百分率,把第三系分为始新统、中新统和上新统,后来有人又把始新统的最上部和中新统的底部合并起来称为渐新统。至于古新统,有的国家把它包括在始新统内,而大多数国家把它划分出来作为第三系最早的一个统。第三纪海侵范围大大缩小,大陆沉积广泛分布。中国第三系以陆相为主,仅在中国边缘地带新疆、西藏、台湾、海南岛北部、旅顺等地有海相沉积。近来在江汉平原、苏北、山东等地,陆续发现含有孔虫化石的第三系海相沉积。第三系中富含石油、天然气、油页岩、煤、硅藻、石膏、岩盐、残积锰矿、含铜砂岩以及建筑材料等。目前,国际和国内均已不再用“第三系”名称,分别将原“老(下)第三系”和“新(上)第三系”称为古近系和新近系。" }, { "instruction": "波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亦称波浪流。由于波浪在近岸形成的壅水现象而引起的海底回流或沿岸流动。近岸波浪运动往往伴随着岸边的壅水现象,其原因是:波浪水质点运动轨迹严格地说并不是封闭的,不仅有波形的传播,而且水体本身也做平移运动;波浪在浅水中破碎,导致水体向岸移动,从而使岸边水位增高;在向岸风的作用下,也会导致岸边水位增高。由于岸边增水,则必然导致水体的补偿运动,以调节海面高差,于是形成海底回流、沿岸流和裂流。由于它们主要由波浪运动所致,故称“波浪流”。波流达到一定速度时,对海底有侵蚀作用。波流是海岸带细粒泥沙掀扬输运的主要动力因素之一。" }, { "instruction": "火成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岩浆岩(magmatic rock)。岩浆在地下或喷出地表后冷却凝结而成的岩石。由于岩浆固结时的化学成分,温度、压力及冷却速度的不同,可生成各种不同的岩石。大部分火成岩是结晶质的,小部分为玻璃质。火成岩的形成温度一般较高(主要在700~1500℃)。有学者认为,除由岩浆冷凝形成的火成岩而外,还有一部分火成岩不是由岩浆形成,而是由先成岩石经过超变质或强烈交代作用形成,例如某些花岗岩类岩石。火成岩在地壳里占主要地位,从地面到深达16千米的地方,火成岩的体积几乎占95%,而沉积岩仅占5%。火成岩是组成地壳的主要岩石。" }, { "instruction": "航空像片判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依据地物的光谱特性、几何特性和成像规律等来判读航空像片上相对应的地物类别、属性和某些要素的工作。可根据影像直接判读标志如地物的形状,大小、颜色、阴影、纹理和影像结构,以及间接判读标志进行判读。所谓间接判读标志即自然界中各种地物和各种自然现象产生的规律,例如根据甲地物的存在来推断乙地物必然存在,根据某种判读准确的自然现象来识别另一种在像片上表现不明显的现象。这些地物或自然现象就叫做间接判读标志。根据像片判读地物相互位置和地物的光谱特性等,配合立体观察或使用专门判读仪器,即可获得各种判读资料。在资源清查和生态环境调查等工作中很有用途。" }, { "instruction": "细石器文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以细小打制石器为特征的文化。石器的原料主要为石髓、玛瑙、燧石等。有多角锥状石核、细长石片(或称石叶)、小石片等。器型有刮削器、圆头刮削器、短刮器、尖状器及石钻、石簇等。已出现复合工具,如以小长石片嵌在骨刀上使用,并已广泛使用弓箭。峙峪文化、许家窑文化均具细石器文化的原始面貌。细石器文化繁盛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中石器时代,如中国最早的细石器文化发现于河南灵井、陕西大荔沙苑、山西沁水下川等地。细石器文化可一直延续到新石器时代,甚至可延续到铜石并用时代,如赤峰红山文化中有彩陶,时间约相当于仰韶文化。中国细石器文化广泛分布于东北、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一带。可能细石器文化传统与当时人类以狩猎为主的生活方式有关。" }, { "instruction": "亚洲地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在地质上是一个年轻的拼合大陆,由欧亚古陆与多个源自南地球冈瓦纳大陆的陆块拼合而成。总的可分成六个地台和四条挟持其间的巨型造山带。地台自北向南分别为:①西伯利亚地台,一个基底由太古宇组成、古元古代出现最早地台盖层的前寒武纪克拉通。中石炭世以后以陆相沉积为主,二叠纪—三叠纪有大规模的暗色岩喷发。②中朝地台,基底由太古宇—古元古界组成,古元古代吕梁运动后形成克拉通,中、新元古界发育坳拉谷,普遍缺失晚奥陶世早石炭世沉积。中生代以来受环太平洋构造带的影响而大规模活化。③塔里木地台,为以塔里木盆地为中心、原来规模更大前寒武纪克拉通的残留部分,晋宁运动后固结,构造演化历史与扬子地台关系较为密切。④扬子地台,是晋宁运动后形成的地台,晚二叠世有大面积溢流玄武岩喷发。⑤阿拉伯地台,位于非洲大陆的东北边缘,新元古代通过一系列的岛弧向东侧向增生而生成。⑥印度地台,是东冈瓦纳大陆的一部分,南部地盾区出露太古宙深变质杂岩,其中印度半岛东侧东高止造山带中的孔兹岩系——被认为代表当时的古风化壳——的命名地点。古、中元古界为浅变质沉积岩或火山沉积岩系,新元古界已属盖层沉积。地台西北部覆盖着大面积的地幔柱成因的德干暗色岩,时代为晚白垩世—古近纪。亚洲围限地台的造山带自北向南分别有:①北极造山带,位于西伯利亚地台北侧,从泰梅尔半岛向东延伸到楚科奇半岛,是晚中生代才最终拼接的欧亚大陆与美洲大陆之间的碰撞造山带。②乌拉尔中亚造山带,挟持在东欧地台、西伯利亚地台与塔里木、中朝地台之间,呈弧形分布的宽阔、由不同时代消减增生杂岩和相应的深成岩带组成,中间挟持规模不等的陆块,如图瓦蒙古地块、额尔古纳地块、布列亚佳木斯地块和兴凯地块等,记录了古亚洲洋的演化历史。消减增生杂岩的时代大致对称分布,从造山带两侧向中间变新。洋盆在早二叠世最终闭合,主缝合带沿额尔齐斯到贺根山一线分布。③阿尔卑斯喜马拉雅造山带,从高加索经科佩特山脉、兴都库什延伸到青藏高原南侧,包含古特提斯和新特提斯两个世代洋盆的演化。中国境内塔里木地台、中朝地台和扬子地台之间的昆仑祁连秦岭造山带,是晚古生代古特提斯洋的一个分支。喜马拉雅造山带是欧亚大陆和印度地台和阿拉伯地台之间新生代初碰撞的产物,现在还在强烈活动。④环太平洋构造活动带,是晚中生代以来因库拉板块等古大洋板块向欧亚大陆东缘之下消减而发展起来的现代沟弧盆系,呈北东向从科里亚克山脉向南经锡霍特山脉、朝鲜半岛东南、中国浙闽沿海到越南南部,与大陆边缘平行而斜截下伏不同时代的老构造单元。从大陆内侧向外分别发育晚中生代安第斯型陆缘火山弧、从鄂霍次克海到南海的现代弧后盆地、千岛群岛至菲律宾的岛弧系和更东侧的海沟系。亚洲大陆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以阿拉伯半岛为中心的中东地区是全世界最主要的油气产区。它的外围从西西伯利亚、南里海到塔里木盆地也有大量油气田分布。中国的稀有金属和钨、锑,从云南到马来西亚的锡矿带以及哈萨克斯坦穆龙套的金等,也居世界首位或前列。西伯利亚雅库特是世界少数几处产金刚石的前寒武纪克拉通之一。中国辽东半岛和山东也有金刚石产出。亚洲构造略图(据都城秋穗,1982)1中新生代造山带; 2古生宙造山带; 3地台; 4元古宙地盾; 5太古宙地盾; Ⅰ塔里木地台; Ⅱ.扬子地台; Ⅲ.中朝地台." }, { "instruction": "潮汐周日不等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约在一周日中,相邻两个潮汐循环的涨潮历时、落潮历时、周期、高潮和低潮潮位等不相等的潮汐现象。潮汐周日不等主要是由月球赤纬变化产生的。当月球在最北或最南附近时所产生的周日不等现象最大。" }, { "instruction": "焚风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沿背风坡面吹向下游地区的地方性干热风。气流过山时,迎风面受迫上升,气块按干绝热递减率降温,至凝结高度后,水气凝结阵落同时还释放了大量潜热,因此空气按湿绝热递减率继续降温,降温率将减慢,气流过山后,沿山坡下沉时复又经历干绝热增温,气流变得又热又干,温度将比山前提高几度到十几度。焚风可引起作物早熟、积雪融化、火灾等自然灾害,反常的天气甚至还造成人体不适,被称为焚风病。焚风最早在奥地利的阿尔卑斯山谷观测到而被引用,foehn也源自德文,我国太行山东麓也曾观测到焚风现象。" }, { "instruction": "原核生物界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生物的一界,由核质与细胞质之间不存在明显核膜的原核生物组成,包括细菌、蓝藻。或分为细菌界、蓝藻界两个界。最早的化石为产于非洲南部距今约32亿年的古老地层中的古杆菌(Eobacterium)。" }, { "instruction": "人类纪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第四纪的别称,人类的发生和发展是第四纪划时代的重大事件,所以也有人称第四纪为人类纪。" }, { "instruction": "三角洲沉积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海陆相互作用在河口区的沉积。属海陆过渡相。快速沉积作用是三角洲沉积的基本特征。因此三角洲沉积体系可不断向海方向延伸。其沉积结构一般可分三层:顶积层(包括水上与水下两部 分)、前积层和底积层。顶积层以粉砂为主,分选较好。前积层以黏土质粉砂为主,呈斜层理和波状层理,以海相生物为主,有机质含量高。底积层以黏土和亚黏土为主,海相生物占绝对优势,呈水平层理。三角洲沉积的最大特点是上述三种沉积结构在分布上常出现相互叠置现象。" }, { "instruction": "海洋物理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海洋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研究海水的各种物理性质以及海洋中发生的多种物理现象,例如海水的热传导和热平衡,声、光在海水中的传播和透入的深度,由温度、压强和盐度的改变而引起的海水密度变化等。海洋物理学包括海洋声学、海洋光学、海洋电磁学和海洋热学等分支学科。" }, { "instruction": "山体效应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于山体隆起,对山体本身及其周围环境造成的气候效应。在相同的海拔高度上,山体表面积越大,山体效应也越大。山体能吸收更多的太阳辐射,并将其转换成长波热能,使温度远高于相同海拔自由大气的温度,而且气候的变化也比低地大。山体效应对山体本身也有影响,与低地相比,山地的气压、气温和湿度都有所降低,而日照和辐射则有所增加,到一定的高度时有较大的降雨量。在山坡上,多种不同气候带的分布,与从赤道到两极气候带的分布有些相像。" }, { "instruction": "配位多面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晶体结构中,使与某一原子或离子成配位关系的各个原子或异号离子(即与某一原子相邻结合的各个原子或与某一离子相邻结合的全部异号离子)的中心连线所构成的几何多面体,称为该原子或离子的配位多面体。大多数情况下具有意义的是阳离子的配位多面体。最常见的如配位八面体、配位四面体等。" }, { "instruction": "鲕状结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鲕粒和相同物质成分的填隙物组成的一种结构。鲕粒一般为球形或椭球形颗粒,直径0.20~2毫米,外形像鱼卵,故名鲕石。鲕粒有核心,可以是各种矿物碎屑、生物碎片或球粒等,围绕核心具同心纹或放射状构造的包壳。此种结构常见于石灰岩、白云岩、硅质岩、铁质岩、磷质岩、铝质岩之中。" }, { "instruction": "透长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K〔AlSi3O8〕,常含相当数量的Na〔AlSi3O8〕组分。无色透明。其他肉眼鉴定特征与正长石相似。光性上光轴面平行(010)的透长石特称为高温透长石,它是在很高温度下快速结晶形成的。透长石一般产于酸性和碱性的喷出岩中或近地表的浅成岩中。" }, { "instruction": "青泥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蓝泥。呈蓝灰色的半远洋泥质沉积物。成分主要取决于风化程度,一般含有60%以上的二氧化硅,其他化学成分不定。其颜色是由富含有机质的在还原环境中硫酸还原菌的作用下形成的硫化铁所致。主要分布在水流动小而缺氧且水深大于1000米的陆坡下部。" }, { "instruction": "分选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碎屑物在搬运过程中按颗粒及密度大小进行分异沉积的作用。分选作用与碎屑物被搬运的距离和运动介质的性质密切相关。如流水搬运的碎屑物,由于动能减小,粗、重的颗粒首先发生沉积,随着搬运距离增长,细、轻的颗粒依次发生沉积,因此搬运的距离越远,分选程度越高,即颗粒按大小和质量逐渐分开。冰川是固体载运,不发生分选,因此分选作用最差,风是气体搬运,分选作用最好。" }, { "instruction": "泥河湾动物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长鼻三趾马真马动物群(ProboscidiparionEquus Fauna),是华北地区更新世早期的一个哺乳动物群。它以河北阳原泥河湾更新统下部所发现的化石群为代表,在山西榆社、河南三门峡等地也有类似发现,重要化石代表除中国长鼻三趾马(Proboscidiparion sinense)、三门马(Equus sanmeniensis)外,还有古板齿犀(Elasmotherium inexpectatum)、裴氏板齿犀(Elasmotherium peii)、梅氏犀(Rhinoceros mercki)、泥河湾剑齿虎(Machairodus nihowanensis)、后期剑齿虎(Cynailurus pleistocaenicus)、桑氏鬣狗(Hyaena licenti)、德氏后裂蹄兔(Postschizotherium chardini)、步氏大角鹿(Eucladoceros boulei)、中国古野牛(Palaeobison sinensis)、李氏野猪(Sus lydekkeri)、直隶狼(Canis chihliensis)、狐(Vulpes)、纳玛古象(Palaeoloxodon namadicus)、平额原齿象(Archidiskodon planifrons)等。本动物群的各个属,有一部分是新近纪残留的,一部分是第四纪新生的。目前它们中有些已经绝灭。前者如后裂蹄兔属、三趾马属、剑齿虎属;后者如长鼻三趾马属、真板齿犀属、古菱齿象(Palaeoloxodon)属。新近纪出现的现生属有犬属、猪属、狐属等及仅在局部地区残留的鬣狗属、角麂(Muntiacus)属、轴鹿(Axis)等。第四纪初期出现的现生属有额鼻角犀(Dicerorhinus)属、犀属、象属、马属和羊(Ovis)属等。本动物群中的各个种,除个别是新近纪残留种外,几乎全部是第四纪初期出现的新种,目前它们绝大多数已经绝灭。从动物的生态类型来看,本动物群是一种温带森林草原型动物群。" }, { "instruction": "侨民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凡离开本国,在另一国家定居,但仍然保留本国国籍的人。侨民是国际迁移的结果。按照国际法规定,侨民(不分民族、种族、肤色、国别)的基本权利应受到居住国政府的保护,而侨民的本国政府也有权通过外交途径保护本国侨民的正当权益。侨民应遵守居住国的法律并承担相应的义务。侨民入境必须得到接受移民国家的政府同意,并履行必要的手续,才能成为合法的侨民。未经同意和履行手续而私自入境者称为非法侨民。" }, { "instruction": "更长花岗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奥长花岗岩。英云闪长岩的浅色变种,主要由钠质斜长石、石英和少量黑云母组成。岩石以不含正长石为特征,并且只出现少量普通角闪石。现作为QAPF图解5区中的斜长花岗岩和浅色英云闪长岩的同义词。该名词源出于挪威Trondhjem。" }, { "instruction": "制图六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两晋制图学家裴秀提出,是我国最早的制图理论。地图制图的六条原则为分率、准望、道里、高下、方邪、迂直。一般认为,分率即比例尺,用以确定图上各要素的大小;准望即方位,用以分辨图上各要素间的位置关系;道里即距离;高下指高低起伏;方邪指陡缓变化;迂直表示实地的高低起伏距离与图上距离的换算与纠正。" }, { "instruction": "细碧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富含钠长石的基性熔岩。最初指蚀变的少斑或无斑隐晶质的玄武质岩石,但后来用来指蚀变的(常为钠长石化)玄武质熔岩。常具枕状构造和细碧结构。矿物成分复杂且变化很大,主要以钠长石和辉石斑晶为主,基质由绿泥石、阳起石、方解石、绿帘石、葡萄石、石髓等矿物以及分解了的玻璃质组成。浅绿色、隐晶质。常与角斑岩、石英角斑岩共生,组成海底喷出的火山岩系,称为细碧石英角斑岩系。在中国分布相当普遍,主要见于地槽区或造山带。常伴有黄铁矿、黄铜矿的富集层。近年来有人认为细碧岩是原生火成岩。其成因有争议,也有的认为是在水的参与下经过变质的基性火山岩。有人认为就是变了质的玄武岩。由于成因观点不同而不愿使用细碧岩这个名词时,可用变玄武岩,角斑岩则可用变安山岩(或变粗面岩),石英角斑岩可用变流纹岩(或变英安岩)的术语取而代之。" }, { "instruction": "北京猿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中国最早发现的直立人化石之一。化石产于北京房山周口店村(北纬39°41′,东经115°51′)附近的龙骨山的北坡,北京猿人生活于距今60万~29万年以前,属中更新世中期。1921年和1923年瑞典人安特生和奥地利人师丹斯基整理在周口店采集的动物化石时发现有近似于人类牙齿的化石。1927年正式发掘,在洞穴堆积中发现人类下臼齿化石,定名为中国猿人北京种。第一个头盖骨于1929年12月发掘出来。至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时,陆续发现的化石计头盖骨5具、头骨残片7块、面骨6块、下颌骨14块、牙齿147颗(零散牙64颗)、股骨断片7段、肱骨2段、锁骨1根、月骨1块,分别来自40多个不同年龄和性别的猿人个体。新中国成立后又先后发现头盖骨、下颌骨各一件,牙齿6颗及肱骨、胫骨等。同时在瑞典所存的周口店化石中也清理出猿人牙齿一枚。在遗址除发现猿人化石外,尚有90余种动物化石,称周口店动物群,其中30%为绝灭种。1931年裴文中首先发现了猿人用火的遗迹,这是最先发现的猿人已会用火的直接证据。同时还发现有猿人使用的石器工具十万余件。北京猿人头盖骨低平,额向后倾,眼眶上方有粗壮的眉嵴(眶上圆枕),并在眉间连接。眉嵴与额之间有一深沟;在头后的枕骨北京猿人头骨及下颌复原图上也有显著圆枕;头骨骨壁较厚(达9.7毫米),头骨最宽处在耳孔上后方,头骨内壁上的脑膜中动脉压痕以颞上支最大,细小分支较稀少。成人脑量平均1088毫升。嘴部较现代人向前突出,下颌骨无下颏,牙齿粗壮。咬合面比现代人有较多的皱纹。大腿骨在长度、形状和肌肉附着处与现代人相似,左右径大于前后径,骨壁较厚,髓腔较小。身长约1.56米。群居洞穴,狩猎为主。使用的工具是石器和骨器,但制造粗糙,用途多未分化。北京猿人遗址的堆积厚达50多米,自上而下划分为18层。人类化石大部分出自4~11层。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化石最丰富的遗址之一,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所发现的标本,除1927年发现的牙齿化石仍在瑞典外,其余均在抗日战争期间(1941)下落不明。但当时主要的化石均由胡承志等做成北京猿人女性复原像模型保存了下来,这些模型就成为研究新中国成立前发现的化石的唯一材料。1949年以后,在周口店又现牙齿6颗,额骨、枕骨、下颌骨和肱骨、胫骨残块各一块。其中,1956年发现的额骨、枕骨与1934年在附近发现的两块颅骨碎片(现仅存模型)可拼合成一个完好的头盖骨。" }, { "instruction": "内禀增长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具有稳定年龄分布种群的指数增长率,即种群处于不变条件下。" }, { "instruction": "行星边界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受行星地表动力、热力影响的近地面湍流层。也称大气边界层或摩擦层,其厚度约1~1.5km,边界层内湍流充分发展,湍流尺度受边界层稳定度程度和动力条件的影响,小到几毫米、大到可与边界层厚度相当。通过边界层内的湍流活动,地面和大气间不断有水汽、热量和动量交换,是地-气相互作用的重要界面。边界层还可分为以分子黏性力为主紧贴地面的黏性副层,其厚度从几厘米到一、两米;其上50~100m气层是湍流通量值随高度基本不变的常通量层,也称近地面层;弄往上到边界层顶称为摩擦上层或爱克曼层,层中湍流摩擦力可达到气压梯度力的量级,不能忽略,当大气呈不稳定状态时,该层也称为对流边界层或混合层。行星边界层之上大气湍流摩擦力可以忽略不计,称为自由大气,它和边界层间有时还存在很薄的过渡层。" }, { "instruction": "流纹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酸性火山岩的一种。成分与花岗岩相当。斑状结构,斑晶为石英、碱性长石(透长石、歪长石)及斜长石。基质一般为致密的隐晶质或玻璃质,有时有球粒结构。常具流纹构造。流纹岩在中国许多省广泛分布。与其有关的矿产有高岭石,蒙脱石、叶蜡石、明矾石、黄铁矿和萤石等。如斑晶为碱性长石及石英,并含有霓辉石,基质为微晶霓辉石及碱性长石,Na2O>K2O,则称为碱流岩(pantellerite)。名称源自希腊语rheo,意为流动。" }, { "instruction": "莱索托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鸟臀目恐龙中最原始的一属。1964年Ginsburg依据发现于非洲莱索托王国马费腾区的一件带有数枚牙齿的右齿骨化石,建立了法布尔龙(Fabrosaurus),属名用于纪念法国昆虫学家、科普作家J.H.法布尔(Fabre)。后来,Thulborn又将一些材料归入该属,包括头骨及头后骨骼。1978年,美国学者将Thulborn描述的材料重新建立了一新属,即莱索托龙(Lesothosaurus),属名取自莱索托王国,其生活时代为早侏罗世早期。莱索托龙是个体很小的恐龙,长约1米;头骨侧视呈三角形且相对较高,外鼻孔小,圆形的眶孔大,下颞孔近于长方形且其背缘处最宽,位于齿骨、上隅骨和隅骨相接处的下颌外窗中等大小;前颌骨齿较窄、尖锥状、略弯曲,中后部的牙齿齿冠在直立的中央主嵴前后对称发育着几个竖立的小锯齿;前颌骨前端可能具较小的角质喙;牙齿结构显示,其上下颌只能垂直咬合而不能前后运动,这在已知鸟臀类中是最简单的;前肢相对于后肢较短,仅为后肢长的40%左右;前肢5指,第5指极小;后肢胫骨显著长于股骨,而骨亦超过股骨长的一半。由于该恐龙骨骼轻盈,小腿较长,颈部与躯干较短,尾长约占全长的一半,肢骨骨壁较薄等,表明其两足行走、行动灵活并奔跑迅速。目前有一些学者认为法布尔龙为一有疑问的属,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莱索托龙应是法布尔龙的晚出同物异名。以莱索托龙(或法布尔龙)为代表的法布尔龙科(Fabrosauridae)的成员曾被作为最原始的鸟脚类(Ornithopoda)恐龙;由于该类化石具有许多鸟臀类恐龙尚未特化的解剖特征,因而在现在的恐龙系统分支当中,该类恐龙已不被作为鸟脚类中的原始类型,而被认为代表着最原始的鸟臀类(Ornithischia)恐龙,处于鸟臀类恐龙这一支的最基部。中国四川中侏罗世的灵龙属(Agilisaurus),四川和新疆晚侏罗世的工部龙属(Gongbusaunts)亦被归入法布尔龙科中。" }, { "instruction": "航空遥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以飞机或气球作为工作平台的一种方式。主要包括航空摄影和航空,扫描两种方式,其所获得的地面影像称为航空像片。目前,航空遥感主要是以航空摄影为主,在资源调查和环境监测中,一般都使用航空摄影资料。所谓航空摄影,是航空遥感的基础,它是利用安装在飞机上或气球上的航空摄影机,从空中拍摄地面物体,根据用途的不同,可选择不同的方式和感光材料,从而得到性能不同的航空像片的过程。在航空摄影的发展历史上,法国人纳达尔乘坐气球,于1 858年1 0月拍摄了世界上第一幅航空照片(亦称鸟瞰照片),开创了空中摄影之先例。1 860年1 0月,J.M.布赖克在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上空拍摄了这个地区的鸟瞰照片。它是世界上现存的最早的航空照片之一,也是航空摄影中,用倾斜取景方式,反映物体三度空间的较早照片之一。此照片收藏在美国国会图书馆。1 885年6月,嘎士顿·梯山第尔和杰克士·杜康合作,在巴黎上空二千英尺高的气球上,拍摄了巴黎一角的照片。他们当时采用的是垂直取景的方式,使垂直取景成为空中摄影用来研究地面的最有效的取景方式之一。此照片收藏在乔治·伊斯曼纪念馆国际摄影博物馆。它也成为最早的航空摄影照片之一。1 906年,C.R.劳伦士从空中拍摄了一些旧金山地震和火灾的照片。他用的也是垂直取景方式,照片的细节十分清晰,现收藏在美国国会图书馆。20世纪气球让位于飞机平台,摄影镜头和胶片的改进也很快,1 935年开始有彩色摄影,1 943年设计了红外彩色胶片。由于航空像片的比例尺较大,地面分辨率高,利用像对可以进行立体量测,即使在航天遥感高度发达的国家,航空遥感仍然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航空遥感应用于大比例尺系列制图、地理信息系统建库和航天遥感的模拟试验和仪器检测;应用于城乡土地资源、森林、草场资源和区域矿产资源的预测和详查;应用于工程规划设计等。这些都已纳入作业规程,形成生产行业。一般航空遥感比单一的地面作业可节约经费,加快速度,减少野外工作量,可似克服自然环境的障碍。我国于20世纪30年代引进航空摄影,50年代开始应用于林业、水利、地质部门,60年代建立了航空像片综合利用专题研究部门,70年代完成了覆盖全国的航空摄影测量与制图,积累了多年重复摄影的资料,为研究河道、海岸、湖泊、城市环境变迁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记录。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航空摄影的范围将会越I来越广泛,这就为航空遥感事业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 }, { "instruction": "天文经纬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根据地面点的铅垂线定义的经纬度。天文经度指地面点的天顶子午面(过铅垂线且与地球旋转轴组成的平面)与格林尼治天顶子午面的两面角;天文纬度即铅垂线与赤道平面形成的锐角。" }, { "instruction": "蕴震构造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泛指能够使岩石圈介质内应变能得以蓄积、发展,直至在其某一部位发生地震的构造。可以是一条蓄积应变能的断层,也可以是一个简单的或复杂的地震构造带。" }, { "instruction": "手盗龙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兽脚亚目之下非常重要的一个分类单元。最早由美国学者Gauthier提出。其最初的含义是指那些具有与鸟翼类(Avialae)及恐爪龙类(Deinonychosauria)共同祖先所具有的特征、而不具有与似鸟龙类(Ornithomimidae)祖先所具有的特征的一些进步兽脚类类群。Gauthier所指的恐爪龙类包括奔龙科(Dromaeosauridae)和磔齿龙科(Troodontidae)。然而,一些学者认为磔齿龙类与似鸟龙类(Ornithomimosauria)的亲缘关系最近。由于不同的学者对一些科的系统位置存在着不同看法,也影响着他们对手盗龙类的认识。关于手盗龙类主要存在以下几种主要观点:①是一个节点(nodebased)类群单元,包括鸟翼类(Avialae)和恐爪龙类(Deinonychosauria)以及它们最近共同祖先的所有后代;②是一个节点(nodebased)类群单元,包括最早具有“手盗龙类状态”(maniraptoran condition)的虚骨龙类的所有后代。手盗龙类在这个意义上几乎与手盗龙型类的含义相同或相近,它几乎包括除少数类型如美颌龙(Compsognathus)之外的所有虚骨龙类,霸王龙类(Tyrannosauridae)和似鸟龙类(Ornithomimosauria)亦包括在内;③该类主要包括一些较小型的类群如奔龙科、鸟翼类(Avialae)、磔齿龙科(Troodontidae)、窃蛋龙类(Oviraptorosauria)、镰刀龙超科(Therizinosauroidea)等;而霸王龙类(Tyrannosauridae)和似鸟龙类(Ornithomimosauria)不包括在内;④是一个节点(nodebased)类群单元,仅包括窃蛋龙类(Oviraptorosauria)和由奔龙科(Dromaeosauridae)和磔齿龙科(Troodontidae)所构成的恐爪龙类(Deinonychosauria)以及鸟类(Aves,与许多学者使用的鸟翼类Avialae几乎同义)。到目前为止,关于手盗龙类所包含的类群等,仍未取得完全一致的认识。手盗龙类的恐龙通常个体不大,具有相对较长的前肢和手部,腕部可使手部向身体侧方折过来,该类的一些类型已经发育了真正的羽毛结构,鸟类就是由手盗龙类的一支逐渐发展演化而来的。中国辽西义县组和九佛堂组中发现了许多手盗龙类化石,代表属有:原始祖鸟(Protarchaeopteryx)、中国鸟龙(Sinornithosaurus)、小盗龙(Microraptor)、中国猎龙(Sinovenator)、切齿龙(Incisivosaurus)和义县龙(Yixianosaurus)等。" }, { "instruction": "岩溶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岩溶地区有岩溶作用形成的湖泊。又称喀斯特湖。岩溶作用形成的岩溶洼地或岩溶漏斗中的落水洞被堵塞后,潴水而成岩溶湖泊。形状多呈圆形或椭圆形,若由岩溶谷地积水形成的湖泊也可呈长条状。岩溶湖一般面积不大,湖水较浅,多为泉水或暗河补给,水量稳定,终年有水。如贵州的草海,丽江盆地两侧的拉石坝湖等。" }, { "instruction": "矽线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Al〔AlSiO5〕。与蓝晶石、红柱石均为Al2SiO5的同质多象变体。斜方晶系。晶体呈针状,通常呈放射状和纤维状集合体。灰白色。玻璃光泽。硬度7。解理平行{010}完全。密度3.23~3.25克/厘米3。是标准的变质矿物。常见于侵入体与富含铝质岩石的接触变质带中,以及结晶片岩和片麻岩中。矽线石在1545℃高温下分解成为富铝红柱石,后者是高级耐火材料。" }, { "instruction": "海洋型冰川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暖冰川(warm glacier)。在海洋性气候条件下以暖渗浸重结晶成冰作用为主发育的冰川。其主要特点:①补给充分,雪线附近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②冰川主体(恒温层)温度较高,10米深处的冰温接近0℃;③运动速度快,约100米/年以上;④雪线分布低,冰面消融强度大,每年可达10米水柱以上。而且冰川进退幅度亦大,冰蚀作用明显。冰川活动性强,冰舌常能延伸到较低的森林带内。冰川地质地貌作用明显。中国西藏东南部的一些地方和欧洲阿尔卑斯山的现代冰川属于这种类型。若中国东部地区第四纪存在山岳冰川也应属于海洋性冰川。" }, { "instruction": "土壤温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即土壤的冷热状况,简称土温。土温的主要能源是太阳辐射。土温随昼夜、季节的变化而改变。昼夜变化以表面最强烈,影响深度仅达表土下20cm左右;季节变化影响可深至几米以下的土层。小气候环境对土温也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遮荫和坡间的差异较明显。含水量多的土壤,土温变化缓慢。颜色深、粗糙度大的土壤,土温易升高。土温对种子发芽、作物根系的生长、土壤微生物活动和某些土壤性质都有一定影响。" }, { "instruction": "I型花岗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系列准铝质钙碱性花岗质岩石的总称,主要是各种英云闪长岩到花岗闪长岩和花岗岩。这种花岗岩的源岩物质是未经风化作用的火成岩熔融而来,是活动大陆边缘的产物,简称I型花岗岩。“I”指火成的Igneous一词的第一个字母。其特征是基本上由石英、数量不等的斜长石和碱性长石、普通角闪石和黑云母所组成,不含白云母。" }, { "instruction": "侵入接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岩浆上升侵入于围岩之中,经冷凝后形成的火成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其特征是围绕侵入体的周围岩石,有一热变质接触带;岩体边缘有冷凝带,结晶比较细,称为冷凝边;岩体中有围岩的捕虏体;岩体的原生流面构造及原生层面节理与围岩的接触面是一致的;同时还有小型岩枝穿插于围岩之中。这种接触反映岩体的侵入晚于围岩的形成。" }, { "instruction": "城市地表径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城市市区内所产生的地表径流。城市地表径流与农业回流水一样是一种面污染源。污染物进入城市地表径流有以下三种方式:①雨水冲洗残留在城市地面上的有毒重金属粉尘、灰尘、垃圾、废渣等;②雨、雪淋洗城市污浊空气;③合流制下水道溢流污水。城市地表径流是一个重要的环境污染源,随着城市人口集中,工业、交通运输业和饮食业增加,排放的三废和生活垃圾也不断增多,城市地表径流污染水体的问题也日益严重。" }, { "instruction": "锂辉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LiAl[Si2O6],含Li2O 8.1%,有时含铯。单斜晶系。晶体呈柱状,柱面具纵纹。双晶依(100)。集合体成板柱状或致密块状。灰白色,有时带微绿或微紫色调。玻璃光泽。硬度6.5~7。解理平行柱面{110}中等至完全。密度3.1~3.2克/厘米3。产于花岗伟晶岩中。是提取锂的主要矿石矿物。" }, { "instruction": "基座阶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两层不同时期的物质组成的阶地。上层为冲积物,下层为基岩或其他成因类型的堆积物构成基座的阶地。" }, { "instruction": "人类地理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德国早期人文地理学的分支学科之一,人文地理学的始称。乃是指从人类本身的角度研究与地理环境有关的人类社会的学科。德国地理学家拉采尔1882年发表《人类地理学>一书,主要是在人类学基础上论述地球与其居民生活的关系,故以书名作为学科名称。但他在论述地理环境对人种、各民族历史、文化发展与分布的影响时,过分强调了地理环境的决定性作用,而忽视了人的主观动能性。自20世纪初法国地理学者应用人文地理学一词之后,人类地理学一词已很少被使用。" }, { "instruction": "亚结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作为超结构和调制结构之基础的基本晶体结构(对超结构而言即为与之对应的无序结构)。它们都是与超结构或调制结构相对而言的,其晶胞此时称为亚晶胞(subcell)。反之,相对于亚晶胞而言,超结构和调制结构的晶胞则称为扩展晶胞(extended cell)。" }, { "instruction": "白令陆桥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包括白令海峡及其毗邻的西伯利亚白令陆桥存在的证据(据王宇飞等,2003)东部和阿拉斯加西部,中生代晚期—新生代期间,白令海峡曾是干旱的陆地,是一条植物和动物在古北极区与新北极生物地理区之间迁移的重要路径。新生代期间,西伯利亚与阿拉斯加之间有断断续续的陆地相连,为哺乳动物从欧洲进入北美提供了唯一路径。" }, { "instruction": "波浪力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波浪行进到海洋工程建筑物前,运动受到阻挡,水分子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运动方向、速度、加速度)而产生的作用力。一般指波浪作用于建筑物上的净波浪力。波浪力是海上防浪建筑物和其他受波浪作用的建筑物的主要设计荷载之一。波浪力的大小与建筑物型式、波浪要素、水深、建筑物前底坡等因素有关,可分为立波波压力、破波(远破波和近破波)波压力、斜坡上波压力和桩柱上(小尺度、大尺度)波压力等。波浪力常用特征波法和谱分析法来确定。各种波浪力的计算公式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对于一些特殊形状或特别重要的建筑,要通过数学模型和物理模型试验确定。" }, { "instruction": "世界土壤资源参比基础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IUSS和FAO联合领导下的土壤分类组织。作为IRB(International Reference Base)的继承者,在联合国图例单元的基础上,经过包括中国土壤学家在内的各国土壤学家历时7年的共同努力,1998年形成了WRB的正式方案。WRB方案是以欧洲土壤学学派的学术思想为基础的,特别是吸取了俄罗斯、英国、德国和法国土壤分类的一些概念和术语,如盐土碱土、黑钙土、栗钙土和黑土等。此方案与美国土壤系统分类同样以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基础。" }, { "instruction": "胆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Cu〔SO4〕*5H2O,有时含镁和锌。三斜晶系。晶体呈厚板状,集合体呈钟乳状、肾状或粒状。蓝色。玻璃光泽。解理平行{110}不完全。断口贝壳状。硬度2.5。性脆。密度2.29克/厘米3。为含铜硫化物的氧化产物。见于干旱地区铜矿床氧化带中。“chalcanthite”源于希腊文,意为铜的颜色。“胆矾”源于明李时珍“胆以色味命名,俗因其似矾,呼为胆矾。”可用作杀虫剂及化工原料,亦可作药用及颜料用。" }, { "instruction": "National Geomatics Center of China(NGCC)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兼国家测绘档案资料馆,是国家测绘局直属事业单位。主要从事全国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资料的汇集与处理、建库与维护、分发与服务、应用与开发以及重大测绘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实施等。其主要职责是:管理全国测绘成果资料和档案资料;负责国家级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维护、更新、开发,以及国家测绘局下达的专题数据库的建库;承办国家测绘局交办的基础测绘和重大测绘项目等。" }, { "instruction": "航空像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简称航片。资源调查和环境监测所用的大多是航空摄影像片,是根据航空摄影的底片晒印成的纸质像片。20世纪初出现航空摄影后,航空像片首先被用于军事侦察目的,随后开始用于测制地形图。航空像片的应用范围日益扩大。航空摄影相机不断得到改进,航空像片质量有很大提高。不仅有黑白可见光像片,还有黑白红外像片、天然彩色像片、彩色红外像片以及多光谱摄影像片。航空像片的幅面大小,称作像幅。根据所采用的航空摄影相机的不同,可获得不同像幅的航空像片,如18cm×18cm、23cm×23cm和30cm×30cm的像幅。为了便于使用,在航空像片的边缘部分,通常晒印有各种摄影参数和注记符号。航空像片是属于中心投影摄影成像的。由于像片上有倾斜误差和投影误差的存在,所以像片上各部位的比例尺是不一致的。通常所说的像片比例尺,系指平均比例尺而言。在摄影机焦距固定的情况下,航空像片的比例尺主要取决于航高,相对航高愈大,航空像片的比例尺就愈小。航空像片是通过影像的大小、形状和色调反映地表形态和地物信息的。航空像片的影像客观而详实地反映地面上的地理要素。所以在农林牧渔业、地理、地质、海洋、水文、气象、环境科学、资源调查、国土整治、考古、旅游和军事等方面均被广泛应用。航空像片除被直接用于信息判读分析外,还用于制作像片镶嵌图、像片略图、像片平面图和航空影像地图等产品。航空像片的摄影技术要求有:像片的倾斜角应小于3○,对预定航高的偏差不应大于5%,在一条航线上最大最小航高之差不应超过50m;航向重叠应为60%~53%,旁向重叠应达到30%-18%,不得少于1 5%,航线的飞行直度和底片的压平度,均有具体要求。航空像片的质量评定,要求影像清晰,灰度适中,反差正常,曝光时间和显影时间要准确,像片中央和边缘的色调要均匀,滤色片的选择要舍适,云影、阴影、损伤擦痕等不致影响观察和使用。" }, { "instruction": "晚期猿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人类发展第二阶段的代表,生活于早更新世晚期至中更新世(距今约180万年前到距今20万年前),中国习惯上称为猿人。其脑容量继续匠人头骨及头后骨骼(KNMWT 15000)俗称纳里奥科托男孩或图尔卡纳男孩增大,能两足直立行走,能制造较进步的工具,能用火。在生物学上,直立人(Homo erectus)与现代人(Homo sapiense)为不同的种。晚期猿人化石分布于亚、非、欧洲许多地点。在直立人之外,1991年英国的伍德以稍晚于能人而较早于直立人的化石,如库彼福勒的匠人、西班牙的先驱人、海德堡人为人属的一个种,用以代表生活于欧洲的距今50万年前后的人类化石。" }, { "instruction": "硬骨鱼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鱼形脊椎动物中最高等的一类,分布广泛,类型众多。内骨骼多为硬骨,体外多被有骨质鳞片,亦有次生性裸露无鳞者。鳃裂一般四个,外有鳃盖。具奇鳍及偶鳍。尾一般为正型,原始类群为歪型。多数有鳔,少数有肺。始见于泥盆纪,现代仍极繁盛,生活于海洋和淡水。硬骨鱼纲可分为2或3个亚纲:辐鳍鱼亚纲(Actinopterygii)及肉鳍鱼亚纲(Sarcopterygii),肉鳍鱼亚纲或分为两个独立的亚纲:总鳍鱼亚纲(Crossopterygii)和肺鱼亚纲(Dipnoi)。" }, { "instruction": "海洋生态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研究海洋生物的生命活动规律与其生存环境间相互关系的学科。研究的内容主要有海水的温度、盐度、透明度、压力、海水运动、海洋地质、地貌和海水化学成分等海洋环境条件对海洋生物的影响,以及海洋生物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和改变环境的本能作用,同时研究海洋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内在联系,以便人类对海洋生物的捕捞、利用、控制和改造。" }, { "instruction": "文化模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文化在习俗、制度、行为等方面所具有的独特型式。是文化发展过程中自身形成的,一旦形成即为人们所承认、遵守、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人们的行动。一个民族的文化模式与“民族精神’’同义。" }, { "instruction": "文化整合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文化发展完善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文化体系处于不断变化中,但原有的文化秩序仍被维持着。通常有三种反应方式:①发展创新;②补充从其他文化中采纳的内容;③文化本身对新用途的适应。" }, { "instruction": "双标准纬线圆锥投影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即正轴割圆锥投影。按投影性质可分为等角、等积和等距兰种投影。适宜于中纬度南北跨度较大、且沿东西方向延伸的地区。我国出版的中国地图多采用这种投影。参见正轴圆锥投影。" }, { "instruction": "原康修尔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人猿超科原康修尔猿科古猿化石。最早发现于1931年,在东非肯尼亚发现两种这类化石,Proconsul major和Proconsul nyanzae。时代为早中新世,距今1800万年前。复原后,推算这类猿的体重约为11千克,脑量约为167.3毫升,比现生猿类都大。1965年西蒙斯(Simons,E.L.)和皮尔比姆(Pilbeam,D.)将这类化石作为森林古猿属的原康修尔猿亚属,包括三个种,即Dryopithecus(P.) africanus(小型种);Dryopithecus(P.) nyanzae;Dryopithecus(P.) major.(大型种)。1969年皮尔比原康修尔猿头骨正面视姆对这些化石研究后提出森林古猿(原康修尔猿)大型种可能是非洲现生大猩猩的祖先,森林古猿(原康修尔猿)小型种,可能是非洲现生黑猩猩的祖先。近年来有人对原康修尔猿、西瓦古猿和森林古猿牙齿釉质层厚度的研究发现,原来一直以为原康修尔猿牙齿釉质层较薄,并用来区分于另外两类,而实际上是其较厚,因其在齿尖磨耗早期便进入齿质,进入的程度很大,与森林古猿和西瓦古猿类不同;另外其牙尖和颌骨也有些性状与森林古猿和西瓦古猿不同。所以有人指出森林古猿与中新世的人猿超科成员,如与肯尼亚古猿(Kenyapithecus)具有一些共同的性状,而与原康修尔猿无关,暗示原康修尔猿不应归属森林古猿,主张把其提升为单独一属。但有人仍持传统的观点,还认为原康修尔猿与森林古猿有关。所以现今仍常被指为是森林古猿的一个亚属。" }, { "instruction": "冰坎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横埂于冰斗、冰窖出口或冰川槽谷的岩坎,是冰川谷的最重要特征之一。有时它两端有凹口,系冰川两侧的冰水下切而成。其中一个凹口叫风口,在冰退时暴露于岩坎上;另一凹口叫水口,常为现时水流通道,系冰退时流水继续下切而成。冰坎的位置常由冰期前的河谷形态或由冰床岩性差别所决定。在河曲及峡谷地带冰川流速和冰层厚度发生变化,并导致冰蚀强度的改变,一旦形成了冰阶或冰坎,则在整个冰期内长期存在并不断加大。在冰川消融阶段,冰水河流将冰坎切割成V形的排水口,排泄其上游的湖水。" }, { "instruction": "潮汐通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连接海洋与溻湖的水道。经过潮汐通道,外海与溻湖的水体、沉积物、营养物、浮游生物和污染物不断进行交换。潮沆在通道中进出,对溻湖的水下地形有显著影响。涨潮流所带泥沙经通道进入溻湖,由于水流扩散,泥沙沉积,形成涨潮三角洲;反之,落潮流挟带泥沙在通道口外沉积,形成落潮三角洲。一般而言,弱潮的溻湖通道,落潮三角洲较小;而中等强度的潮汐通道,落潮三角洲较大。潮汐通道断面积与溻湖的纳潮量有密切关系。美国水利学家M.P.奥布赖恩(O'Brien)发现,纳潮量P和通道口门段平均海面下的均衡过水面积A之间具有简单的函数关系:A=CPn 。这一P-A关系式,被广泛引用。潮汐通道往往是溻湖港的天然航道。如中国海南省的清澜港、广西北海港等都利用潮汐通道作为进出航道。" }, { "instruction": "晶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晶芽(crystalline germ)。物质结晶时的成长中心。它可以是从母相(例如溶液等)中首先结晶出来并达到一定临界尺寸的一些极小的结晶相微粒,也可以是某些外来的固体微粒。后者包括:与结晶物质相同的已存晶粒;与结晶物质的结构类同,能吸附溶质的其他物质的晶粒;能吸附溶质的胶体颗粒。由母相本身结晶形成的晶核称为自发晶核,由外来微粒构成的晶核称为非自发晶核。人工培养晶体时放入的籽晶(seed crystal),就是远大于临界尺寸的非自发晶核。" }, { "instruction": "自然硫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S8。斜方晶系。晶体呈斜方双锥状或厚板状,通常呈粒状、块状、粉末状集合体。浅黄色。金刚光泽,断口呈油脂光泽。性脆。硬度1~2。解理不完全。断口贝壳状或参差状。密度2.05~2.08克/厘米3。自然硫见于地壳的最上部分及其表部。由以下作用形成:①火山硫质喷气凝华结晶;②硫化氢不完全的氧化;③生物化学作用;④某些沉积层中石膏的分解。主要产于火山岩和沉积岩中。大约在4000年前人类就已利用硫。sulphur 为拉丁文,含意为鲜黄色。硫85%以上用于制造硫酸,此外用于橡胶、塑料、火药、染料、造纸、农药、纺织、冶金、玻璃等工业中。" }, { "instruction": "城市道路系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城市范围内所有道路(快速路、主干路、支干路、支路,其比例一般力1:2:3:6)组成的相互联系的道路体系。它将城市用地各组成部分有机地联系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其结构形式主要有:棋盘式(方格式)、放射环形式、自由式、混合式等。城市中心区的道路系统占地面积一般为20%~40%,郊区为10%~20%,主要取决于城市规模的大小和小汽车数量的多少。" }, { "instruction": "打制石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原始人类利用从石块上打下的石片或所剩下的石核加工而成一定形状的石器。有的石片具薄刃,不经加工即可使用,旧石器时代广泛使用,新石器时代初期仍大量存在。打制石器的方法主要有:①锤击法:以石锤直接在石料上进行打击的方法。打击时以石锤猛击石料的一个平面(台面)的边缘。打下的石片具有台面、打击点、半锥体、锥疤、壳纹、裂纹等人工打制石片的特征。②碰砧法:将所选石料往另一更大的石砧上摔去或碰击的方法。产生的石片多半宽大于长,且具半锥。③砸击法:也称两极打法。手持所选石料,将其一端置于石砧上,以石锤打击另一端。所产生的石片较小,台面、疤痕、壳纹等均不明显,石片受砸击的一端及受反冲力的另一端往往有稍凹入的边刃,且有因砸击而产生剥落碎屑的痕迹。④间接打法:前面三种均属直接打法;如打制石片时,石锤不直接落在石料上,而是通过木棒或骨棒等中介物的传导而打下石片的方法就是间接打击法。产生的石片大多狭长而两边平行,常称之为石叶或小长石片,这种方法多出现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打制石器根据其器形和功用可分为:尖状器(石器具一个锐角尖部,两侧边均经修制);刮削器(以具锐缘的小石片制成,刃缘有直、凸、凹或锯口状者,中国旧石器时代遗址中极为常见);砍砸器(以大石片或石核制成,只在刃缘部位进行加工,又称砍斫器或砍伐器);手斧(一种石核工具,器身全部经过修理加工,大型手斧实际上也是一种砍砸器,中国不多见);雕刻器(旧石器是代晚期较常见,但中国发现不多,多以小长石片修制而成);球状器(球状,能辨认出剥落石片的疤痕,用途不详)等。打制石器的石料以燧石(火石)、玛瑙为最好,其次为石英(脉石英及水晶)、人工打制的石片石英岩、砂岩、角岩及各种硅质岩等。古代人类打制石器的技术随时代的推移,制作日益精湛。早期的手斧据统计每件至少须经50~80次打击才能制成,而晚期的石叶工具则每件至少须经200多次打击修制才能制成。许多旧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大量石片、石核均系制造石器时丢弃的不合格的半成品。" }, { "instruction": "地层对比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把不同地区的地层单位,根据岩性、化石等特征,作地层层位上的比较研究后,证明这些地层单位,在层位上是相当的,在时间上是接近同时的,这种工作方法称为“地层对比”。根据地层所具特征,地层对比可以有许多种。利用岩性特征进行地层对比,称岩性对比;利用所含化石进行地层对比,称“生物对比”;利用由于古气候的变化而形成的特殊沉积如冰碛层,进行地层对比,称“古气候对比”;利用同位素年龄值进行地层对比,称“同位素年龄值对比”。在石油和煤的勘探和开采中,对(钻孔、井)地层作层位对比时,物探方法如地震法、电法等,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上述各种方法在实际运用中,常常是互为补充的,但对古生代以后的地层,生物对比则是常用的主要方法。地层分类表之一(二分)类型适用范围年代地层单位地质年代单位年代地层(时间地层)或生物地层国际性的区域性的宇 界 系 统 阶 亚阶宙 代 纪 世 期 亚期岩石地层 (岩性地层)地方性的群 组 段 层地层分类表之二(三分) 类型年代地层单位地质年代单位年代地层 (时间地层)宇 界 系 统 阶 亚阶宙 代 纪 世 期 亚期生物地层生物地层带(包括组合带、延限带、谱系带、间隔带、富集带等)岩石地层 (岩性地层)群 组 段 层" }, { "instruction": "火山岩TAS分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分类是国际地科联(IUGS)火成岩分类学分委会1986年推荐的一种火山岩化学成分分类方法。只有岩石被认为是火山岩,并且由(a)“高镁”火山岩(苦橄岩、科马提岩、麦美奇岩和玻古安山岩)用TAS结合MgO和TiO(wB/%)进行分类和命名;花线指示TAS分区的位置于岩石中含有玻璃质或具有细粒结构而不能测定其实际矿物含量,但有岩石化学分析结果时,才可采用这种分类法。本分类的主要部分是以全碱二氧化硅(TAS)图解为基础,使用方便,因为它的基本要求只需知道全碱(Na2O+K2O)和二氧化硅(SiO2)的含量。假若分析结果落在一定区内,就可得到分类所需的正确基本名称。在进行TAS分类之前,必须先采用下列步骤:①在去掉H2O和CO2含量以后,其余所有分析数据必须重新换算成100%。②为了确定正确的基本名称,而不得不计算CIPW的标准矿物时,那么应使用分析测定的FeO和Fe2O3的含量。假若只分析了全铁的含量,那么,使用者应该确定一个能把铁分成FeO与Fe2O3的有效方法。然后,必须检查分析结果,看进行分类命名的岩石是否为“高镁”火山岩,如苦橄岩、科马提岩、麦美奇岩或玻古安山岩等。检查的标准是(见图a):①玻古安山岩:SiO2>53%,MgO>8%和TiO2<0.5%。②苦橄岩类:SiO2<53%,Na2O+K2O<2.0%和MgO>18%。苦橄岩类还可根据下述标准分类:苦橄岩——Na2O+K2O>1% 科马提岩——Na2O+K2O<1%,TiO2<1% 麦美奇岩——Na2O+K2O<1%和TiO2>1%(c)全碱二氧化硅(TAS)图解的分区符号成对出现的数字分别代表横坐标和纵坐标数字(据Le Bas et al.,1986)分委会建议的苦橄岩类可包括苦橄岩、科马提岩和麦美奇岩。假若岩石不属于上述四种超镁铁质岩,则应按全碱二氧化硅(TAS)图解(见图b)进行分类,分区符号(见图c)。某些区还可根(b)火山岩全碱二氧化硅(TAS)图解的化学分类和命名(据Le Bas et al.,1986)落在黑点区的岩石可以进一步细分(参见图下表)。副长石岩区和碧玄岩—碱玄岩区之间的界线为虚线,表明必须采用另外的准则来区分这些岩石。代号:Q=标准矿物石英;Ol=标准矿物橄榄石据下面的叙述进一步分类。B区——基本名称玄武岩,按照二氧化硅饱和程度可分为碱性玄武岩和亚碱性玄武岩。假若分析计算结果含有霞石标准矿物,则这种岩石叫碱性玄武岩;假若岩石中不含有霞石标准矿物,则为亚碱性玄武岩。俄罗斯人曾把碱性玄武岩和亚碱性玄武岩分别叫亚碱性玄武岩和玄武岩。由于许多用于玄武岩类的专门名称目前变动较大且缺乏一致性,因此再细分类不会产生令人满意的结果。B区、O1区、O2区、O3区和R区——这些区的基本名称分别为玄武岩(假若SiO2>48%)、玄武安山岩、安山岩、英安岩和流纹岩,还可用低钾、中钾和高钾修饰上述各基本名称。R区——基本名称流纹岩,假如过碱性指数即(Na2O+K2O)/Al2O3>1(分子比),可进一步分出碱性流纹岩。T区——包含两个基本名称粗面岩(Q值<20%)和粗面安山岩(Q值>20%),若过碱性指数大于1,可进一步分出过碱粗面岩。S区——根据Na2O和K2O的相对含量进一步分为3个区:其中S1区为粗面玄武岩,若Na2O-2>K2O,为钠质岩石,称夏威夷岩;若Na2O-2<K2O,为钾质岩石,称钾质粗面安山岩;S2区为玄武粗安岩,可进一步分为橄榄粗安岩(钠质)和橄榄玄武粗安岩(钾质)。S3区为粗安岩,可再分为歪长粗安岩(钠质)和安粗岩(钾质)。U1区——包含碧玄岩和碱玄岩。F区——包含副长石岩石,主要岩石为霞石岩和白榴岩。Ph区——响岩。Pc区——苦橄玄武岩。" }, { "instruction": "火山岩QAPF分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火山岩实际矿物含量QAPF分类图解是由国际地科联(IUGS)火成岩分类学分委会1978年推荐的(如图)。与深成岩实际矿物分类相同,是根据石英Q(包括石英、鳞石英、方石英)、碱性长石A(包括正长石、微斜长石、条数长石、歪长石、透长石和钠长石(An0~5)、斜长石P(包括斜长石An5~100)、方柱石和副长石类F(包括霞石、白榴石、钾霞石、假石榴子石、方钠石、黝方石、蓝方石、钙霞石和方沸石等)等矿物组的相对比例来进行的,在分类时必须测定这些矿物组的实际体积数据。为了使用本分类,必须知道和重新计算Q、A、P、F的实际矿物含量,计算方法“参见深成岩QAPF分类”。火山岩根据实际矿物含量用QAPF图解分类和命名(据Streckeiscn,1978)双三角图的各端员分别为:Q=石英,A=碱性长石,P=斜长石,F=副长石类" }, { "instruction": "工业布局的集聚和分散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工业布局在各国各地区演变的两种趋向,以及它的空间特征的丙种基本表现形式。工业布局的集聚是指在一定地区范围内集中摆布有较多工业企业。一般而言,此集聚有利于工业生产的专业化协作与联合化;可共同利用厂外市政工程设施和服务设施;可减少投资;可综合利用原料、燃料和“三废”等资源;可共同使用动力基地,提高能源利用率。但此集聚所能取得效益之大小,跟集聚高低成正比。集聚过度其效益将适得其反。过度集聚会导致原料、燃料和产品的过远运输,增加运费;城市建设亦会产生“臌胀病”:出现人口剧增、交通拥堵、用地用水紧张、污染加剧、农副产品供应困难等。于是迫使工业由过度集中地向外围扩散。而工业布局的合理分散,对充分利用各地自然资源和劳力资源有利,亦利于实现产、供、销在地区上的密切结合,使过度集聚带来的弊端大为减少。同样,工业布局的分散也要适度,过度分散亦将造成、技术经济协作上的脱节,增大不合理投资,从而导致多方面效益降低。" }, { "instruction": "斜层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层理基本类型之一。由一系列倾斜层系重叠组成,层系之间界面较平直。层系由同向倾斜的许多细层重叠组成,细层与层系界面斜交。若相邻层系互相平行,各层系中的细层均向一个方向倾斜,称为单向斜层理。它是当沙浪向一方向运动时形成的,其细层的倾斜方向指示水流的下游方向,常见于河流沉积及其他流动水的沉积物中。若相邻层系相互交错,各层系中细层的倾斜方向也多变,称为交错层理。斜层理在欧美文献中很少采用,在前苏联则作为层理的三大基本类型之一。" }, { "instruction": "挥发性悬浮固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悬浮固体在马福炉中灼烧(温度为600℃)所失去的重量称为挥发性悬浮固体(又称为灼烧减重),代表有机物。" }, { "instruction": "元素丰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丰度又称存在度、频出度。表示某种元素在某种地学概念空间存在的比例。如宇宙中用宇宙丰度(cosmic abundance);在太阳中用太阳丰度( solar abundance)。地壳的元素丰度指地壳中各个组成部分(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的化学元素平均含量。又如岩石圈化学元素的丰度值,可有元素在整个岩石圈的平均含量,亦可有元素在主要岩石类型中的平均含量。任何一种化学元素在岩石、土壤、水体或其他自然体中的分布,均取决于它们的起源条件和多种因素的影响,故从同一客体中选取的不同样品,其元素含量有的可高于平均值,有的则低于平均值。但各种类型自然体中化学元素的分布都有一定的规律。" }, { "instruction": "土地质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有两层含义:①土地质量是指土地在一定的用途条件下,对该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的程度或生产力的大小或价格的高低;②土地各种属性综合影响效应的总和,它是土地的综合属性,也是土地对某种用途适宜不适宜,或适宜程度高低的表示。土地质量的差别,实质上是土地生产力高低的差异。" }, { "instruction": "溶解性有机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能溶解于水中的有机碳,它是陆地水系统中的重要物质。一般采用野外土壤溶液样品直接经TOC仪测定而得到,也可用热水浸提测定。" }, { "instruction": "地下水地质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表以下岩石和松散堆积物空隙中的水体所进行的潜蚀、搬运和沉积作用。主要发生在可溶性岩石地区。地下水在运移过程中,通过冲、磨、溶等方式不断地破坏、改造周围的岩石。地下水的破坏作用(以溶蚀为主)称潜蚀作用,形成落水洞、溶洞、地下河、峰林等奇特地形;地下水的搬运、沉积作用形成各种石钟乳、石笋、石柱、泉华等沉积物,也可形成冰洲石、砂锡等矿产。地下水分布很广,不但在潮湿气候区有地下水,沙漠、极地及高山地区也都有地下水存在,因此地下水地质作用也是外力地质作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 "instruction": "冰凌灾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冰凌造成的洪水灾害,指江河中大量冰凌积压成为冰塞或冰坝,使水位大幅度上升的现象。冰凌洪水的特征是:流量不大但水位较高。而当堵塞部分由于水压过大被冲开时,流量迅速增加,则会形成历时短暂、急剧涨落的洪峰。在中国主要发生在黄河下游、河套地区及松花江依兰河殷。由于天寒地冻,历来有“伏汛好防,凌汛难抢”之说。冰凌灾害主要有两种形式:①冰塞洪水灾害。悬浮的冰花遇到过冷的固体时则贴附在外表,层层冻结,逐渐加厚,减少甚至完全堵塞过水断面,使水位上升,形成洪水灾害;②冰坝洪水灾害。是天然河流中最严重的冰凌灾害。由于河道障碍物、弯道、卡口、河道束窄、断面变化等,大量的冰块在河道中堆积形成冰坝。冰坝堵塞河道,大大减少过水断面面积、增加水流阻力,使水位上涨,在某些河段流水漫堤溃坝,形成灾害。" }, { "instruction": "鲕粒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鲕石、鱼卵石。包粒类型之一。直径小于2毫米。根据鲕粒的内部构造及其遭受变形、重结晶和溶蚀后的特征,可分为:正常鲕、薄皮鲕、复鲕、偏心鲕、变晶鲕、负鲕等。包壳的厚度大于变形鲕核心半径的叫正常鲕,小于核心半径的叫薄皮鲕或表鲕;包壳内包含两颗或两颗以上鲕粒叫复鲕;包壳偏在核心的一侧呈半包卷状态,核心的一部分露在外面,叫做偏心鲕或静水鲕;鲕粒变形后,包壳破裂、拉伸,常呈蝌蚪状叫变形鲕;鲕粒重结晶后呈单晶或多晶的球形颗粒,叫变晶鲕;鲕粒核心被溶蚀成空心叫负鲕,又称内鲕、空心鲕。" }, { "instruction": "像片比例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航空像片上某一线段的长度(两点之间的距离)与地面相应线段的长度(相应两点的实际距离)之比,称为像片比例尺。即:1/m=ab/AB。比例尺的种类有:①主比例尺。即1/m=F/H,表示像片大概的比例尺,一般用于平坦地区的水平像片。其中F为焦距,H为航高,由 航测部门提供;②平均比例尺。即1/m =F/H0±△h用于地形起伏地区的像片。对于平坦地区而言,则为1/m=1/2 (d1 /D1+d2/D2)。对于比例尺的选择,主要是根据工作任务和用途来确定。例如城市布局结构信息的遥感分析可采用大比例尺的航空像片,而区域地质遥感分析则可采用小比例尺的航空像片。一般说来,大比例尺(1:1000~1:10000)的像片,地面信息清晰,能显示足够细节。小比例尺(1:35000~1:60000)的像片,能显示区域性的特点,便于宏观分析。引起像片比例尺变化的主要因素是:①航高的变化。当焦距f一定时,航高越高,比例尺就越小;②投影面的倾斜。可造成像片各部位的比例尺不同;③地形的起伏。会引起投影误差(即像点位移)。通常使用的水平像片,误差主要来源于地形起伏,像片边缘部分误差大。工作中只使用像片的中间部分,这部分称为航空像片的有效使用面积。一张像片的有效使用面积一般可由像片的航向重叠和旁向重叠部分的中线所确定。" }, { "instruction": "海蚀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浪蚀崖(wave cut cliff)。海蚀崖基岩海岸受海蚀及重力崩落作用,常沿断层节理或层理面形成的陡壁悬崖。在海蚀崖与高潮海面接触处,常有海蚀穴形成。在中国北方基岩海岸发育完好。" }, { "instruction": "augen migmatite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具有眼球状构造的一种混合岩。基体通常为片理较好的片岩、片麻岩及变粒岩等。脉体呈大小不等的眼球状,通常为微斜长石晶体或长石和石英的集合体,它们大致平行变质岩的片理分布,与变质岩基体之间的界线比较清楚,主要由注入交代作用所形成。若脉体为半自形或自形的微斜长石,则形成交代斑状结构。有时基体中的眼球状脉体增多,形成串珠状,可逐渐过渡为条带状混合岩。" }, { "instruction": "经济活动人口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对总人口中已经参加和要求参加经济活动人口的用语。前者指参加一定社会经济活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员。包括已办理离退休手续,但又再次就业(含有酬或自营等各种劳动方式)的人员(但不包括从事少量经济活动的在读学生)。同时也包括在规定的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在调查期内无业并以某种方式寻找工作的人员。" }, { "instruction": "pentagonal dodecahedron,pyritohedron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单形名称。只在等轴晶系晶体上出现。由两两平行的12个呈五边形(其中有四条边等长)五角十二面体的相同晶面组成。相邻晶面间的夹角不等于120°或90°;每个晶面均与3个结晶轴中的一个平行,而与另两个相截不等长。单形符号为{hk0}(h、k分别代表两个不等的正整数)。黄铁矿等晶体常具此单形。" }, { "instruction": "第四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第四纪时期所形成的地层。1932年国际第四纪会议上确定的第四纪地层划分方案,把第四系划分为下更新统、中更新统、上更新统和全新统。这个方案是最初的第四纪地层划分方案之一,已被许多国家普遍采用。1959年中国全国地层会议上,也采用这一四分法的第四系划分原则。根据最新版《国际地层指南》(1994)和2000年中国第三届全国地层会议通过的《中国地层指南》(2001,修订版)中关于年代地层单位等级划分原则进行分析,过去长期使用的第四系“四分方案”,实际上混淆了不同级别的年代地层单位。第四系应当是二分,即更新统和全新统。根据划分原则,统的再分应是“阶”级单位,过去所使用的下更新统、中更新统、上更新统不再是“统”级单位,而应是“阶”级单位。" }, { "instruction": "天气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以天气系统和天气过程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气象学分支学科。是大气科学的主要学科之一。天气学的主要任务是揭示天气系统的活动和演变规律,在此基础上预报未来天气及天气要素的分布,尤其是可能出现的灾害性天气。传统的天气图形势分析和基于流体力学原理的数值天气预报,基于统计学原理的统计天气预报方法是制作天气预报的重要方法。根据研究客体特征的不同,天气学有许多分支,如热带天气学、高原天气学、中小尺度天气学等。来自各种观测网的气象资料是天气分析和预报的基础,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以及雷达和卫星遥感等各种探测技术、非线性理论等在天气学中的应用,将进一步丰富天气学的内涵。" }, { "instruction": "旋转反伸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倒转轴或反演轴(inver ion axis)。是一种复合的对称要素。相应的几何要素是一个假想的定点与通过此点的一根假想直线两者的组合。当物体或图形绕此直线旋转一定的角度后,紧接着再借助于此假想点的倒反(也可以先倒反再旋转),其最后结果可使各相同部分发生重复。类似于对称轴,旋转反伸轴也有一定的轴次和基转角,且同样不能存在5次和高于6次的旋转反伸轴。晶体中可能存在的旋转反伸轴及其符号如下表。旋转反伸轴轴次(n)一次二次〖〗三次四次六次基转角(α)〖〗360°180°120°90°60°习惯符号(Lni)L1iL2iL3iL4iL6i国际符号12346图示记号等效的对称要素或其组合〖〗CPL3+C-L3+P (P⊥L3)" }, { "instruction": "腐殖化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土壤发生中的重要作用之一。土壤中的动、植物残体在微生物作用下,通过化学与生物化学作用,可转化为腐殖质的作用。因作为土壤肥力象征的土壤有机质,必须经过腐殖化作用,方能促进土壤优良性质的发展。它包括生物体内各种组成成分及其代谢产物的分解和腐殖物质的合成两个重要过程。各种高分子组分分解的中间产物和最终产物多种多样,包括来自蛋白质的氨基酸与有机酸;来自多糖类的低聚糖、单糖、丙酮酸;来自木质素的醚、醇、醛、酸等以及最终产物CO2与CH4等。腐殖质的合成则包括:多酚和含氮化合物的缩合反应、木质素与含氮化合物的缩合反应、糖与胺的缩合反应等。最终在化学成分不断变化的同时,在形态上表现为原生物体组织特征消失、颜色逐步加深,碳氮比值(C/N)逐渐变为10左右,在焦磷酸钠(Na2P2O7)溶液中溶解度增大等。" }, { "instruction": "富啡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腐殖质中能溶于碱又溶于酸的一种组分。其分子结构类型与胡敏酸类似,但分子内芳香核和边缘侧链的对比关系不同。某学者把富里酸看作是胡敏酸的初始形态,或崩解产物。富里酸缩合程度低,C/H比值小;分子结构比较简单,分子量小;元素百分含量:C40~50,H4~6,O40~48,N2~6;分散性大,流动性强,对电解质稳定;酸性强,能与许多金属离子形成稳定的络合物;代换量小。各类土壤的富里酸在分子结构和性质方面没有本质的差别,具有较大的同一性和同型性。富里酸在土壤元素的迁移与富集、土壤形成,特别是灰化土、白浆土、红壤等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 { "instruction": "洪流地质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洪流的地质作用包括冲蚀、搬运和沉积作用。洪流是降雨时沿沟谷流动的暂时性水流。洪流在流动过程中,水流及其中挟带的沙、砾通过冲、磨对沟壁、沟底进行的破坏作用,称冲蚀作用,可形成形态各异的冲沟。洪流将风化、冲蚀所形成的碎屑物搬运至沟口,因地形开阔,水流分散,流速骤减,活力降低,便发生沉积,形成的沉积物称洪积物,堆积的扇状地形称洪积扇。" }, { "instruction": "人口转变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以西欧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历史资料为依据,对人口发展不同阶段作出描述性说明的理论。其基本观点认为,人口过程不是一个独立自行运动的过程,而是与社会经济条件变化密切相关的过程。法国人口学家兰德里( Landry Alphounse,1874~1956)首创人口转变论,他认为生产力是所有人口过程的主要因素。并把人口再生产类型划分为三种:原始的、中期的、现代的。它们分别与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而依次更替。并根据现代社会生育率普遍下降甚至低于更替水平,引申出:当前人口过剩消失;人口不足成为主要问题的结论。 美国人口学家诺特斯坦( Notestein.Frank. W)是西方当代最著名的人口转变论者,他把南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的人口转变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工业化以前的阶段,出生率高而稳定,死亡率略有起伏,维持在高水平上,人口自然增长率低;第二阶段即工业化初期阶段,死亡率开始下降,出生率维持在较高水平上不变,人口自然增长率提高;第三阶段即进一步工业化阶段,死亡率下降,生育率也开始下降,但下降速度慢于死亡率下降速度,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第四阶段即完全工业化阶段,死亡率和生育率都降到很低水平,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很低,甚至为零或负数。诺特斯坦认为,人口死亡率下降的根本原因是医学的进步;而出生率下降是经济因素的变化:①儿童的经济价值发生变化。现代儿童的抚养费用上升,对家庭的经济贡献下降;②妇女的经济作用发生变化,现代社会中妇女的就业机会增多,妇女在就业获得收入和生育子女之间产生了矛盾;③在农业社会,高死亡率理所当然要求高出生率来补偿,以保证人类的延续。现代社会死亡率的下降,为出生率的下降创造了条件;④家庭的传统功能发生了变化。家庭不再是一个生产单位和教育单位,子女也不再是老年人养老的可靠保证,社会提供的养老金或退休金已成为养老的主要经济来源。" }, { "instruction": "应用气象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将气象学原理应用于其他对气象条件有特殊要求的专业而形成的专业气象学总称。着重研究气象学对该专业的影响和相互关系,研究气象学在该领域内的特有规律,以便在该专业领域内更有效地利用气象条件。主要有农业、林业、航空、海洋、水文、军事、交通、建筑气象学等。" }, { "instruction": "全日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潮汐的一种类型。指在半个只期间有连续七天以上在一个太阴(24小时50分)内出现一次高潮和一次低潮,而其余的日子里可以出现一日两次涨、落的半日潮,但不能超过七天,这种类型的潮汐称为全日潮。在潮汐学中常用指标F(F=(HK1+HO1 )/HM2)大于0.5m为全日潮,其中H为其脚标表明的分潮调和常数的振幅。" }, { "instruction": "漂白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胶质粘土。成分与膨润土相似,但含钙较多,含钠较少,吸水性和膨胀性较差。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能吸收大量色素、黏液、胶状物及其他杂质,故在精炼石油产品、精制各种矿物油和植物油时,作为脱色或漂白剂。工业上利用的漂白土有两种:一种是活性白土,即用酸处理(活化作用)后才具有强的漂白性能;另一种是天然漂白土(又叫酸性白土),即天然产生的漂白土,本身就具有漂白性,但漂白性能比活性白土差得多。" }, { "instruction": "硅碱指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里特曼指数(Rittmann index)。是指用化学成分中含的二氧化硅w(SiO2)(%)和全碱[w(Na2O)+w(K2O)](%)来确定火成岩的碱性程度的一种指数,是用岩石化学成分中的SiO2和Na2O+K2O组合指数来表示岩石系列,故又称组合指数。即σ={〔w(Na2O)〕%+〔w(K2O)〕%}2〔w(SiO2)〕%-43,式中:σ值愈大,碱性程度愈强。根据σ值的多少可划分4种岩石系列,即钙性、钙碱性、碱钙性和碱性系列。" }, { "instruction": "气象站网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各种气象观(探)测站的总称。亦称观(探)测网。我国气象观(探)测网分为七种,即气候站网、天气站网、高空站网、航危报站网、农业气象站网、日射站网、天气雷达站网。近年来,作为全球气候观测系统(GCOS)的组成部分,还建立了中国气候观测系统(CCOS),逐步向多功能综合观测平台和多圈层观测系统转变,形成国家气候观象台、国家气象观测站、区域气象观测站和国家气候监测网、国家天气规测网、国家专业气象观测网和区域气象观测网(简称“三站四网”)。 国家气候观象台是观测分析与气候变化相关的五大圈层自然现象与人类活动影响的业务与服务机构,国家气象观测站是与国家气候观象台相衔接的获取基本气象观测资料的平台,达到全国气象站间距平均60km,目前有一级站840个,二级站1453个。 国家气候监测网提供基准气候观测产品,还可承担业务试验任务;国家天气观测网由国家气候观象台、国家气象观测站组成;国家专业气象观测网由“三站”观测设施或观测要素组合形成各种专业气象观(监、探)测网,包括大气成分观测网、生态与农业气象观测网、海洋气象观测网、沙尘暴监测网、天气雷达观测网、酸雨观测网、雷电探测网、风廓线仪观测网、GPS观测网、干旱监测网、气象辐射观测网、卫星地面接收站网、航空气象观测网、冰川冻土观测网、交通气象观测网、空间天气监测网、风能观测网等;区域气象观测网由区域气象观测站组成,获取的观测资料主要用于本省(区、市)气象服务,是国家天气观测网的补充。" }, { "instruction": "包辛内斯克近似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运动方程中对流体可压缩性特征的一种简化。包辛内斯克近似是指运动方程组中的连续方程不考虑流体密度变化,但在同重力相联系的其他项中则须考虑密度变化的影响。因此在包辛内斯克近似下,连续方程与不可压缩流体的连续方程完全一致,有利于方程的进一步简化处理,密度的变化主要由于受热不均匀(温度场的变化)和垂直位移引起。" }, { "instruction": "粘粒矿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土壤中的次生矿物因大部分存在于平均粒径小于0.002毫米的粘粒中(国际制分级),故称粘粒矿物或次生粘粒矿物。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抗风化力强、在地表环境里相当稳定、有高度的分散性、同晶置换现象普遍。因此胶体特性突出,与土壤里的多项理化性质关系密切,它是土壤里最活跃的部分。粘粒矿物大部是晶体,但也包括少数非晶质物。" }, { "instruction": "迂回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河曲在发育过程中,由于长期的洪水位和平水位的交替作用,形成在洪水漫溢时,河漫滩的滨岸多条弧形排列的滨河床沙坝,汇集略成扇形分布,称迂回扇。迂回扇它的出现说明河床移动过程是按阶段进行的。它分布在河流的凸岸,各条滨河床沙坝向河流下游方向辐聚,向上游略呈扇形散开,它们的部位就是不同时期河床凸岸边缘所在位置的遗迹。" }, { "instruction": "斯托克斯定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探讨晶体在岩浆(液体)中沉降速率的定律。是斯托克斯(Stokes)于1851年提出。晶体在岩浆中的沉浮决定于晶体与岩浆的密度差(Δρ=ρS-ρm)以及岩浆对晶体的黏性拖曳。用斯托克斯公式表达:υt=2gΔρr2qη式中:g为重力加速度;ρ岩浆密度;r为球形晶体半径;η为岩浆黏度。该定律只有当晶体移动速度很慢不产生湍流的情况下,方才有效。" }, { "instruction": "volcanic cloud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爆破云(eruption cloud)、火山灰云(volcanic ash cloud)、尘云(dust cloud)。火山喷发时由火山灰和其他细碎屑物质所组成的烟云。火山云喷淋状降落即成火山灰。" }, { "instruction": "终碛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前碛(frontal moraine)或尾碛(terminal moraine)。冰川暂时稳定时期在冰川前端的堆积物。由于堆积作用在冰川末端的一定位置连续进行,终碛逐渐加厚增高,常形成弧状冰碛堤,称终碛堤。终碛可以指出冰川停滞的位置和停滞的时间,是冰川地貌中的重要特征。终碛堤中砾石的排列方向基本与终碛堤平行。构成终碛堤的物质是由冰川上游而来,一部分冰碛物早在冰川前进过程中,沿途捕获携带而来,若碎屑来源丰富则形成规模巨大的终碛堤。古老的终碛常被后期的冰川或冰融水所侵蚀破坏与掩盖。" }, { "instruction": "高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由高程基准面起算的地面点的高度。高程分为绝对高程和相对高程,通常所说的高程一般指绝对高程。绝对高程即地面点到大地水准面的垂直距离,由于大地水准面即平均海平面,因此通常也将绝对高程称为海拔;相对高程是地面点对任一水准面的高度。" }, { "instruction": "全北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生物地理区,包括从欧亚大陆北缘到撒哈拉和喜马拉雅,以及从北美次大陆至墨西哥索诺拉州。有人将全北区再划分为古北区和新北区。" }, { "instruction": "大气碳循环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大气圈中的碳与其他圈层各种碳源汇间循环交换的全过程。大气中的碳主要以CO2、CO、CH4的形式存在。大气碳循环中以大气圈和水圈之间的CO2平衡交换最具有意义,海洋是最大的CO2储藏库,大气中的CO2大部分通过海洋吸收,大气中CO2减少时,水圈里溶解态CO2会更多地进人大气圈,水圈里的碳酸氢根离子在光合作用中被植物过多消耗时,也可从大气中得到补充。植物的光合作用是碳循环的主要过程,人类活动参与的非生物的燃烧也会增加大气圈的CO2含量。总体上,大气中碳含量变化主要由植被净光合作用量、残落物及土壤有机质分解量、海气交换量、人类活动释放量等几个因素引起。大气中CO2的浓度变化影响全球热辐射平衡,改变植物合成有机物质的速度和数量,使得碳循环是硫、氮等诸多循环中最重要的循环,受到全球变化研究的关注。" }, { "instruction": "总矿化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水中所含有的离子、分子和各种化合物(不包括游离状态的气体)的总量。量纲为克/升。它说明水中所溶盐分的多少。河水矿化度普遍低,一般小于1. 0g/L,平均只有0.15~0.35g/L。湖泊按照矿化度大小,可分为淡水湖(小于1.0g/L)、微咸水湖(1.0~24.7g/L)、咸水湖(24. 7~35g/L)、盐湖(大于35g/L)。地下水按矿化度大小也可分为淡水(小于1. 0g/L)、微咸水(1.0~3.0g/L)、咸水(3.0~10g/L)、盐水(10~50g/L)、卤水(大于50g/L)。海水的矿化度相当高,海洋的平均盐度为35‰,即每1000g海水中含有各种盐类为35g。" }, { "instruction": "风蚀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风力对地表岩土的破坏作用。它包括风直接的吹蚀作用和风蚀蘑菇风沙的磨蚀作用,这两种作用彼此相辅相成。风蚀作用的强度取决于风速和地表物质的结构及地形状况。风蚀作用以近地面30厘米高度内最强烈,许多风蚀微地貌(如风蚀蘑菇)都表现了这个特点。" }, { "instruction": "分割的劳动力市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由于政治、经济等外在的制度因素或者经济内生因素的制约,使劳动力市场划分为两个或者多个具有不同特征和不同运行规则的领域。不同领域在工资决定机制、工作稳定性、劳动者获得提升机会等方面有明显差异,而且劳动者很难在不同的劳动力市场之间流动。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一些学者放弃了主流经济学完全竞争劳动力市场的假定,强调劳动力市场的分割性,强调制度和社会性因素对劳动报酬和就业的重要影响。劳动力市场分割实际上是对劳动力市场非竞争性的一种表述。" }, { "instruction": "造岩矿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组成岩石的矿物。它们大部分是硅酸盐及碳酸盐矿物。在火成岩中造岩矿物又可根据其在岩石中的含量和在火成岩的分类、命名中所起的作用,分为主要矿物、次要矿物和副矿物。" }, { "instruction": "板块构造学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当前最有影响的关于全球构造形成、演化的学说。1912年魏格纳(ALWegener)提出大陆漂移学说;20世纪60年代赫斯(HHHess)和迪茨(RSDietz)提出海底扩张理论;1965年威尔逊(JTWilson)提出转换断层和板块构造概念,由此产生板块构造学说。该学说认为:地球表层岩石圈分为若干个“刚性”板块,板块间以洋中脊、转换断层、沟弧盆体系、造山带、缝合带等为边界;“刚性”板块浮于上地幔软流圈之上,进行大规模水平运动,使板块间发生离散、汇聚和走滑作用,导致大洋的扩张与大陆裂解和碰撞造山闭合,并使板块边界发生地震、火山活动等。一般认为板块运动的动力来自地幔对流和海底扩张作用。" }, { "instruction": "岩溶发育阶段性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根据岩溶旋回理论,岩溶地貌发育过程,在地壳上升的情况下,经历幼年期、青年期、壮年期而达老年期,这样的发展序列称为岩溶发育的阶段性。幼年期岩溶——地表出现溶沟、石芽和溶斗,有较完整的地表水系;青年期岩溶——地表岩溶地貌发育,地表水循环岩溶负地形迅速转入地下,地表水系消失,仅存主谷水源水系;壮年期岩溶——地表有大量溶蚀洼地、溶蚀谷地。由于溶洞顶板坍落,部分地下河出露地表;老年期岩溶——不透水岩层广泛出露,地表水系发育,仅留一些岩溶孤峰、残丘等。" }, { "instruction": "地球动力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球科学的一个重要的综合性分支学科,它是通过研究地球及其组成部分的运动和形变以及动力过程,寻求地球运动和演化的原因以及动力的学科。板块构造学说出现之后,探索板块运动的动力促使地球动力学迅速发展。根据研究对象及方法不同,它有许多分支,如板块动力学、大陆动力学、地幔动力学等等。" }, { "instruction": "土壤新生体类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可以按照形态与成分对土壤新生体进行的分类。又可按其存在位置与发育程度进一步区分。常见的类型如表:土壤新生体的类型类型胶膜结核斑纹结皮或结壳晶体组成 成分粘粒,腐殖质,有机无机复合体,二氧化物、三氧化物,石灰膜(石灰结皮),粉砂膜铁、铝质,铁、锰质,石灰质有机无机复合体,水化氧化铁,二氧化物、三氧化物(褐色),锈纹,锈斑,高岭土斑,假菌丝体,石灰斑盐结皮,石灰质结皮,黑色有机质结皮碳酸盐,硫酸盐,氧化物(据庄卫民,1994)" }, { "instruction": "羊背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岩性坚硬的小丘经冰川磨削而成,顶部浑圆,状似羊背,故名。又称羊额石。具有卵形的基部,长轴延伸的方向和冰川运动的方向一致。纵剖面前后不对称,迎冰坡一般较平缓和光滑;背冰坡较陡峻和粗糙。多数羊背石分布的地区,地面呈波状起伏。石丘面上往往会布满磨光面、擦痕和刻槽。" }, { "instruction": "海浪要素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波浪参数。表示海浪形态和性质的主要参数。波面的最高点(P)称为波峰;最低点(T)称波谷。相邻的波峰和波谷之间的垂直波浪参数图距离称波高(H);它的一半称振幅(a);相邻波峰或波谷间的水平距离称波长(λ);相邻的波峰或波谷通过任一固定点所需的时间称周期。波高与波长之比叫波陡(S),垂直波浪传播方向并连接波峰的线叫波峰线,垂直于波峰线的线叫波向线。" }, { "instruction": "自然灾害地域分布规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反映自然灾害客观分布的规律,即自然灾害各要素及各灾害相互作用引发的灾害链在地表上呈现的分布规律。从自然灾害地域分异的规模或尺度看,可分为全球性、海陆性、区域性、地方性和局地性等结构层次的分布规律。我国自然灾害的空间分布及其地域组合,就体现了自然灾害的地域分布规律。就宏观分布而言,干旱主要分布在西北、黄土高原和华北;暴雨、洪涝灾害主要分布在广阔的东部季风区,集中在七大江河流域;森林火灾主要分布在东北和西南林区,多发生在冬春干旱季节;地震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华北的活动构造带上;低温冻害和冰雪灾害在青藏高寒流地区尤为突出;台风、风暴潮多发生在东南沿海地区;西南地区伴随地震、暴雨会引起滑坡、崩塌、泥石流和山洪的集群发生。任何一个区域都是一个复杂的自然综合体,每个复杂综合体的自然灾害种类:组合及灾害链的形成,都包含地带性因素与非地带性因素、外生与内生因素以及自然与社会因素等。因此,自然灾害地域分布是综合性的地域分布,对其的认识有助于人类对自然灾害的防范。" }, { "instruction": "六方紧密堆积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等大球体最紧密堆积的两种基本型式之一。其圆球的配位数为12,空间利用率为74 5%,密置层按两层重复,即ABAB…的方式重复堆积,其第三层的球心投影位置与第一层的重复,第四层与第二层重复,其余依此类推。由于在这种堆积中可以划分出六方原始格子,故称为六方最紧密堆积。其密置层平行于{0001}。锇、锌等的晶体结构即属此种堆积。" }, { "instruction": "被动式遥感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无源遥感器。不需要人工电磁辐射源,而利用自然辐射源,如太阳光、宇宙射线、物体自身发出的红外辐射等来测出目标的反射或辐射电磁波的遥感仪器。.通常包括四个基本功能部件:电磁辐射能量的收集器,在可见光和红外波段即为光学系统,在微波波段则为天线;将电磁辐射转变成其他形式信号的检测器,如感光胶片、光电导器件、微波谐振腔筹;信号处理器,如负载电阻或放大器;输出装置,如相片、带状图或编码的视频电信号等。被动式遥感器的工作波段一般在紫外、可见光、红外、微波等波段。其主要的遥感仪器有照相机、摄像机、扫描仪、分光计、辐射计等。目前,被动式遥感器占遥感探测的绝大多数,而其中使用最多的是光学成像手段,因为其分辨率高,得到的数据可转换成直观的遥感图像,易于分析与判读。" }, { "instruction": "电磁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遥感的物理基础。由振源发出的电磁振荡在空间的传播叫电磁波。它是能量的一种动态形式,只有当它与物质相互作用时才表现出来。这种电磁能量的传递过程称为电磁辐射,包括发射、反射、吸收和透射现象。自然界中,太阳光、各种自然光、灯光等可见光都是电磁波;那些看不见的但能感觉到的热辐射和只能用仪器测得的微波、无线电波也都是电磁波;还有紫外线、X射线和γ射线等。电磁波是一种横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相垂直),它具有明显的波动性和粒子性(双重性)。一般波长较长,能量较弱的微波、红外线波动性比较明显;波长短,能量强的X射线和γ射线则粒子性明显;总之,电磁波是连续的波动性和不连续的粒子性相互对立而又统一的综合体。电磁波表示方式的参数有波长(λ)、周期(T);频率(f)、振幅(A);以及速度(C)=光速3×1010 cm/s。记录电磁波的方式有乳胶记录和电带记录两种,光信号用胶片记录,光电转换用磁带记录,但记录的都是二维平面信息。" }, { "instruction": "中央商务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最初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意为商业汇聚之地。现代定义上的中央商务区是集金融、商务、贸易、信息和中介服务机构,拥有大量商务办公、商店、公寓等配套设施,具备完善的市政通讯和交通,便于商务活动的场所。它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主要有三种扩展模式:纽约模式、巴黎模式、东京模式。虽然各具特点,但都有一定缺憾。" }, { "instruction": "淀积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土壤中发生淀积作用的层次。一般多在土壤剖面的中部或中下部。它承受淋溶层淋洗下来的可溶性物质、土壤胶体,以及其他的细微物质,并且淀积起来形成不同形态的新生体。淀积层比较紧实,不易透水。由于淀积的结果,铁、铝、锰、钙、镁等盐基成分的含量较多;它受到生物活动的影响比淋溶层要小得多。植物所需的主要营养元素,特别是氮素的含量,也比其上层土壤的含量少。用符号“B”表示。" }, { "instruction": "mudstone,argillite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成分较复杂,层理不明显的块状粘土岩。是弱固结的粘土经压固作用、脱水作用,微弱的重结晶作用形成的。可按混入物质不同分为炭质泥岩、铁质泥岩、砂质泥岩。红层有大量泥岩分布。暗色泥岩,如黑色泥岩含有机质,是良好的生油岩系。" }, { "instruction": "构造窗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逆冲断层上方的推覆构造的上盘岩块中局部被剥蚀后,露出下方较新的原地岩块的区域,在构造上称为构造窗。构造窗的表现是新岩层的周围都是老岩层。" }, { "instruction": "海洋观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为了解和掌握海洋环境的基本情况及其变化规律,通过在海岸边设置观测站,利用海上船只以及海洋遥感,获取海洋环境中各要素的基础资料而进行各种专业的海洋调查,例如海洋水文观测:通常对水位、水深、海流、海浪、水温、盐度、水色透明度和海发光进行观测。观测的方式采用定点连续观测、大面观测、断面观测和同步观测等;海滨观测:在设于岸边或岛屿的海洋观测站上,进行长期连续的海洋观测,是海洋环境调查、监测的组成部分。海滨观测包括海滨的水文、气象要素的观测、发报和编制报表。观测项目包括潮汐、波浪、表层海水温度、表层海水盐度、海发光、海冰和气象等;海冰观测:对诲洋上出现的冰情报进行的专门观测,通常进行浮冰观测。观测项目有冰量、密集度、冰型、表面特征、冰状、漂流方向和速度、冰厚及冰区边缘线。另外还有观测冰型和冰界的固定冰观测和观测位置、大小、形状及漂流方向和速度的冰山观测。" }, { "instruction": "二次颗粒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二次气溶胶。由排放源排放的气体污染物,经化学反应或物理过程转化为液态或固态的颗粒物。如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有机气体等经光化学反应可形成硫酸盐、硝酸盐和有机气溶胶等。二次颗粒物的物理化学性质与其前体物(即SO2、NOx、有机气体等排放物)完全不同。" }, { "instruction": "断层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断层上盘前缘形成的陡坎或崖坡。断层崖的存在是新构造运动的重要标志。阶梯状断层可形成阶梯状断层崖。老断层崖形成后,断层运动复苏,在老断层崖下可出现新断层崖,又称复苏断层崖。断层崖遭河流切割,可形成断层三角面。在断层崖下,因谷口流水堆积而成一系列扇形地。如云南元江附近的哀牢山东坡,江西庐山的东南坡都有明显的断层崖或断层三角面。" }, { "instruction": "环境质量指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定量表示环境质量的一种形式。在评价环境质量时,为反映环境要素间相互制约的关系,需用一定的计算方法得出无量纲的相对数,以反映环境状况。然后进行指数分级,用来表示环境质量的差异。多用于对污染源、污染治理及环境质量评价。分为单项环境质量指数和综合环境质量指数。前者由若干分指数组合而成,表示各种污染物作用于单项环境要素的适量状况。后者由多个单项环境质量指数综合而成。综合质量指数和单项质量指数计算是由单项和分指数加权或作极值取舍求得的。当用平均值不能有效地反映环境质量时,可加权求积求和作出综合指数。" }, { "instruction": "ocean floor topography,submarine topography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海底地貌(sea ?loor land form)。被海水覆盖下的海洋底部的地貌形态。典型的由三大地形单元构成:大陆边缘,由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隆等地形组成,其上还有海底阶地、海底谷、海底扇等次一级地形;洋盆,其中有深海平原、深海丘陵等;中央海岭或大洋中脊,脊部有中央裂谷,翼部有海底山脉或丘陵地形。海山和海底平顶山广泛分布于大洋中脊和洋盆上,靠近岛弧一侧常有巨大海沟。它主要是海底地壳运动的产物,能反映海底地质构造和地质历史的演变。" }, { "instruction": "霞石正长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属于副长石正长岩一类。碱性的长石质深成岩。在化学成分方面富含碱质,特别富含钠质。矿物成分主要为碱性长石(正长石、微斜长石、钠长石)及各种副长石(以霞石为主),次要矿物有碱性辉石及碱性角闪石。灰色或浅灰色,中粒,有时为粗粒结构。霞石正长岩可分为:以钠长石为主的称钠霞正长岩;以正长石为主的称正霞正长岩和流霞正长岩;以其他副长石为主的称钙霞正长岩和方钠正长岩等。产状不一,通常成不大的岩体(岩株、岩盖、环状岩体等)。常与碱性正长岩、碱性辉长岩类等岩石共生。中国山西、四川、云南、辽宁等省都有发现。与霞石正长岩有关的矿产有铌、钽、锆、钍、铀和稀土元素等。" }, { "instruction": "土壤元素背景值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未受或少受人类活动(特别是人为污染)影响的土壤环境本身的化学元素组成及其含量,它是诸成土因素综合作用下成土过程的产物。土壤元素背景值,通常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土壤中某个元素的平均含量作为该国家或地区的土壤背景值。以此为参照,与研究区的土壤中,同一元素的平均含量进行比较,来确定所研究地区的土壤是否已受到污染。在不同的土壤中,同一化学元素的含量是不同的。因此,用同一个土壤类型的非污染土壤与污染土壤中的元素含量平均值作对比,更为确切。超过背景值者即属污染土壤,如北京市东南郊及西部污灌区土壤背景值的确立,采用X+2S(平均值加2倍标准差)作为土壤污染起始值。在全球环境受到污染的情况下,要寻找绝对不受人为污染的背景值是十分困难的,故土壤环境背景值实际上只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只能是相对不受污染或少受污染的情况下,就土壤的基本化学成分而论。土壤背景值是制定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基本依据,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地方病的防治以及矿产资源勘探方面均有广泛的应用。" }, { "instruction": "近裔自性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自体近裔性状。在分支系统学中指只为一个分类单元所有的性状。近裔自性是一个类群的使其成为独立单位的独特性状,故无助于其归类。" }, { "instruction": "钾镁煌斑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世纪70年代末,在澳大利亚发现了富含金刚石的钾镁煌斑岩,引起世人瞩目。与金伯利岩相比,钾镁煌斑岩SiO2含量高(40%);MgO、K2O含量高于一般镁铁质岩,而Al2O3含量低,是一种过钾质岩类。矿物中除含橄榄石(粗晶或斑晶)、金云母(斑晶及嵌晶)外,还含钾碱镁闪石和白榴石、透辉石。副矿物以含铁矿物为主,类型复杂,也含铬铁矿、石榴子石和硫化物等。其基质可含玻璃质,但多已脱玻化。" }, { "instruction": "大羽羊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可能属种子蕨植物叶化石的一属。大型单叶,倒卵形、歪心形或长椭圆形,边缘全缘、波状或锯齿状。中脉粗,侧脉1~3级羽状,第3级脉联成较大网,并再分出细脉,细脉单轴式分枝联成小网,形成大网套小网的重网状脉。网眼内无或有盲脉,中脉上常有邻脉伸出。大羽羊齿的脉序与进化的双子叶被子植物叶的脉序极为相似。此属为东亚地区二叠纪特有的植物,为华夏植物群的代表分子,北美少数地区也发现有类似标本。中国产于南方晚二叠世地层,著名的有烟叶大羽羊齿(Gigantopteris nicotianaefolia)等。" }, { "instruction": "天然气凝析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如将天然气进行深冷分离,则除甲烷外,其所含有的乙烷以上的烃类可冷凝而得部分液体,即是天然气凝析液。简称NGL。它的组成与天然气的来源及分离时的温度、压力等条件有关。乙烷、丙烷、丁烷等是其主要成分。它可用作气体燃料,亦可经裂解制取乙烯、丙烯等化工产品的原料。" }, { "instruction": "南极辐合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南界为南极洲的海岸线,北界则是一条变动于南纬50°和南纬60°之间的假想线之间的地带。在南极辐合带中,来自南极大陆的几乎不含盐的冷水向来自温暖地区含盐较高的温水之下流动。这样,南极辐合带不仅是一条海洋地理界线,同时也是一条海洋生物学界线。在辐合带以南,所有的生物都生活在一种非常特殊的环境中,形成独特的海洋生态系统。因此,南极辐合带是一条环绕南极大陆的海流、水温、盐度及生物的跃变带。以南极辐合带(南纬50~60°之间)为界。往南与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的南端部分构成南大洋。总面积约3800万平方千米。" }, { "instruction": "chestnut soil;kastanozem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温带半干旱、干旱草原地区发育的一组土壤。包括栗钙土、棕钙土和灰钙土等土类。栗钙土是在温带半干旱草原(干草原)植被下形成的。棕钙土是温带草原向荒漠过渡的一种地带性土壤,形成于荒漠草原的自然环境。灰钙土是地区性的土壤,常与黄土母质相联系,植被类型也是荒漠草原,气候条件较接近于暖温带。这些土类的共同特点是有较明显的腐殖质累积过程和石灰的淋溶一淀积过程,并存在着弱度的石膏化和盐化过程,这是与黑土系列的本质区别。土壤剖面一般多具“二层性”结构,即由腐殖质层和钙积层组成,通体呈微碱性至碱性反应,交换性阳离子以钙镁为主,盐基高度饱和。但各类土壤在理化性质上也存在许多差异,随着干旱程度的增强,腐殖质含量由栗钙土至棕钙土、灰钙土渐减,而石灰淀积层深度变浅,从表层开始即有较强的石灰反应;石膏和易溶性盐的累积现象越来越明显。栗钙土系列在草原地区分布面积很广,主要用于牧业生产,也可发展农业。在土地利用上,应实行农牧结合,建立粮草轮作制度,做到用地养地并重,以合理利用资源。" }, { "instruction": "近裔性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衍征、裔征。在分支系统学中从祖先分裂成后裔的过程中由祖先派生出来成为后裔所有的进步性状称为近裔性状。近裔性状是派生性状(derived character),来源于祖先的相应性状而又与其不同。同样的性状可以是近裔的,也可以是近祖的,取决于其使用的普遍性高低或范围大小。在某一特定的普遍程度或分类等级上的近裔性状,到比之较低的范围内就可成为近祖性状。故近裔性状和近祖性状都是相对的概念。" }, { "instruction": "惯性力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假想的在每个点的分布强度等于物体在此点的质量密度乘以加地球自转的离心惯性力加速时纬向惯性力减速时纬向惯性力地块相对运动时的科氏惯性力速度大小的体力。地球自转时,地块有三种主要的惯性力:①离心惯性力(centrifugal inertia force),简称离心力(见图)。地球自转时,它每个点都在作圆周运动,圆心在地轴上,圆面与地轴直交,因而每个点都具有指向圆心的加速度ω2r(ω是地球自转角速率,r是点到地轴的垂直距离)。设地球内各点的质量密度为ρ。假想地球内有这样一种分布的体力,其分布强度为ρω2r,其方向与地轴垂直且背离地轴。这种假想的体力称为地球自转时的离心惯性力。不论地球自转角速率ω如何变化,离心力的大小必然随着变化,但离心力的方向总是背离地轴,因而它的水平分量总是指向赤道的。②纬向惯性力(latitudinal inertia force),地球变速自转时,它的每个点都沿纬度圈作变速圆周运动,因而每个点都具有切向加速度rα,其中α是地球的角加速度。r是点到地轴的垂直距离。设地球内各点的质量密度为ρ。假想地球内有这样一种分布的体力,其分布强度为ρrα。其方向与纬度圈相切且指向加速度的相反方向,这种假想的体力称为地球变速自转时的纬向惯性力。地球加速自转时的纬向惯性力朝西,减速自转时的纬向惯性力朝东(见图);③科氏惯性力(coriolis inertia force),简称科氏力,即科利奥里力。地块相对于地球运动时的一种惯性力。此时地块内每个点都具有这样一种加速度:它的大小是2ω υsinθ,其中 ω是地球自转角速度的大小,υ是地块上的点相对于地球的速度的大小,θ是ω与υ之间小于180°的夹角;它的方向与υ和ω的方向都垂直,而且从ω方向经过θ角转到υ方向,若按右手螺旋的转动方向,则螺旋前进的方向就是这加速度的指向。设地块内各点的质量密度为ρ。假想地块内有这样一种分布的体力:它的分布强度为2ρωυsingθ,它的方向与上述加速度的方向相反。这种假想的体力称为地块相对运动时的科氏惯性力。地块相对于地球静止时(υ=0),或者υ与ω平行时(θ =0°或180°),科氏惯性力为零。地质力学认为地壳构造运动的主要动力是:地球自转角速率变更时,地壳内在重力作用控制下的离心惯性力改变量的水平分量和纬向惯性力。" }, { "instruction": "铁铝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在热带和亚热带湿润气候条件下,土体中的铝硅酸盐矿物受到强烈分解,盐基不断淋失,而氧化铁、铝在土壤中残留和聚集所形成的土壤,其中氧化铝的稳定性最强,因而称之为富铝土。本土纲相当于美国分类的氧化土纲( oxisol)、老成土纲(utisol);相当于联合国分类的网纹土( plinthosol)、高活性强酸土(alisol)、铁铝土( ferralsol)、强风化黏磐土(nitosol)、低活性淋溶土(lixisol)、低活性强酸土(acrisol)等单元。它包括的土类有:砖红壤、砖红壤性红壤、红壤和黄壤等。砖红壤相当于美国分类的强风化正常氧化土( acrorthox);相当于联合国分类的网纹土、高活性强酸土、铁铝土、强风化黏磐土。砖红壤性红壤相当于美国分类的暗红色湿润老成土( thodudult);相当于联合国分类的低活性淋溶土、强风化黏磐土、低活性强酸土。红壤相当于美国分类的弱发育湿润老成土( hapludult);相当于联合国分类的低活性强酸土、强风化黏磐土。黄壤相当于美国分类的不饱和淡色始成土( dystrochrept);相当于联合国分类的低活性强酸土。广泛分布在世界上亚热带和热带地区。诊断富铝土是以表现出中度以上富铝化特征的土层为依据。铁铝层的厚度在30cm以上。" }, { "instruction": "地平坐标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平坐标系就是用来表示天体在天空中的方位、高度及其周日变化。基圈是地平圈,原点通常是南点,始圈通常是午圈,地平纬度称高度(h),是天体相对于地平圈的方向和角距离。高度自地平圈起,沿天体所在的地平经圈向上(下)度量,自0°~±90°。高度的余角为天顶距(z);地平经度称方位(A),是天体所在的地平经圈相对于午圈的方向和角距离。方位以南点为起点,沿地平圈向西度量,自0°~360°。南点、西点、北点和东点的方值,分别为0°,90°,180°和270°。" }, { "instruction": "空间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费多洛夫群(Fedorov group)、申夫利斯群(Schnflies group)。晶体内部结构中的对称要素的集合。晶体中可能的空间群共有230种。它们是由俄国结晶学家费多洛夫(Евграф Степанович Фёдоров)和德国结晶学家申夫利斯(Arthur Moritz Schnflies,1853~1928)分别于1889年和1891年各自独立导出的;其后,英国人巴洛(William Barlow)于1894年也独立地导出了相同的结果。由于晶体外形上的对称是晶体内部结构对称的外在表现,所以230种空间群与32种对称型是密切相关的,每种对称型都有确定的若干种空间群与之相对应。空间群与对称型的根本差别在于,晶体的几何多面体外形是一个有限图形,而晶体的内部结构则近似地是一个无限图形,它必定可以借助于平移而发生重复,并因而还可出现在晶体外形上所不能存在的其他对称要素――平移轴、螺旋轴和像移面,从而使空间群的种数远比对称型为多;同时,任一空间群,其对称要素的种类和方位虽然都是确定的,但是数目则是无限的。如果设想把空间群中的平移因素消除掉,空间群即演变为相应的对称型。" }, { "instruction": "环境地理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研究人类和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和作用,是地理学研究人地关系的分支学科,主要涉及人地系统结构功能的变化和效应,即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结构功能的影响及其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反馈作用。其主要研究内容为:①区域开发和发展生产、工业化和城市化、大规模工程和工矿建设、战争和军事行动等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整体及其各要素的影响;②人类活动污染物的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其生态健康效应;③地理环境及其各要素的质量评价;④地理环境改良优化规划与区划。当今,人口不断增长和迅速集中,物质生产迅猛增加,能源和资源大量消耗,各种废物被大量排放,地理环境的结构功能以前所未有的速率发生变化和演化。这种变化或演化的趋势、速率及效应,是关系到人类生存和未来的大问题。随着人类对环境影响能力的增长,环境地理学的作用将愈益重要。" }, { "instruction": "面状符号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能够正确表达要素实际空间分布的符号。面状符号可以用一系列首尾相同的(x,y)坐标对来表达,在地图上表现为有一定范围轮廓以及普染色或纹理填充的图斑。" }, { "instruction": "流域蓄渗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发生在流域内降水之后,产流之前这一阶段。降水被植物枝叶拦截的过程,称为截留;降水通过土壤颗粒间向下运动称为下渗,降水在地面洼地停蓄的过程称为填洼。而土壤蒸发,植被蒸发和水面蒸发又伴随着降水的全过程。在流域面上绝大部分降水并不立即形成径流,而是消耗于截留、下渗、填洼和蒸发,因这部分降水不产生径流,对径流来讲是损失,因此流域蓄渗过程又称为损失过程。" }, { "instruction": "挥发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岩浆中所含的水、二氧化碳、氟、氯、硼、硫等易于挥发的组分。岩浆中含挥发分多少,对于岩浆结晶作用及成矿作用有很大的影响。例如侵入岩,由于挥发分不易散失,它在岩浆中既可减低岩浆的黏度,又可促使结晶作用的进行,因此其中的矿物晶形比较完整,结晶程度较高。反之如火山岩,由于其中挥发分易于散失,岩浆冷凝很快,往往呈隐晶质或玻璃质。在矿床学中,将矿化流体中的挥发分称为矿化剂(mineralizer)。" }, { "instruction": "里亚斯型海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横向海岸的一种。因西班牙西北部大西洋岸的里亚斯地区最为典型,故名。指山地海岸中,海水里亚斯型海岸淹没后与海岸呈直交的谷地而形成的海岸。即由于地面沉降或海水上升,沿海谷地与山脉形成与海岸正交的漏斗状海湾和岛屿、半岛。海岸曲折呈锯齿状。中国福建省的海岸也属这一类型。" }, { "instruction": "海德堡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欧洲发现的直立人化石之一。只有一个下颌骨,其上保存16颗牙齿。1907年在德国海德堡东南约6千米穆尔附近河流阶地的沙层中发现。1908年海德堡人(正型标本)定名海德堡人。下颌骨粗壮、下颌体厚,在前臼齿及臼齿下的下颌体较高。下颌颏部向后收缩,有多个颏孔,下颌支很宽,咬肌附着处清楚,牙齿较小,但臼齿的大小在北京猿人臼齿的变化范围之内,臼齿咬合面呈森林古猿型。但与其巨大下颌相比,牙齿显得小。海德堡人的分类位置至今仍有不同意见,有人认为属于猿人(Homo erectus heidelbergensis);也有人认为属于早期智人,即尼安德特人。和下颌骨一起发现的动物化石包括犀、赤鹿、古菱齿象、牛、麋鹿、河狸、狮、原始狐、马等。其时代为中更新世,也有人认为属里斯冰期,距今约30万~25万年。1996年前后,一些古人类学家认为海德堡人可以作为距今50万年前后出现在欧洲及非洲、亚洲的一些具直立人特征而被列入早期智人(尼安德特人)的化石均可视为海德堡人。如匈牙利的维特斯佐洛人、法国的阿拉戈人(Arago)、德国的毕尔金斯莱人(Bilzingsleben)、希腊的佩特拉罗纳人(Petralona)、法国的陶塔维里人(Tautavel),埃塞俄比亚的博多人(Bodo)、赞比亚的布罗肯山人(Broken Hill,旧称罗德西亚人)、中国的大荔人等人类化石。这一欧洲晚期猿人阶段化石概览名称地点国别发现年代地质时代或距今年代曾用名、附注海德堡人海德堡 (Heidelberg)德1907 40万~50万年海德保人(Hama heidelbergensis)佩特拉罗 纳人佩特拉曼纳 (Petralona)希腊196020(35)万年维特斯佐洛猿人维特斯佐洛 (Vertesszollos)匈196540万年〖〗古匈牙利人(Homo paleohungaricus)捷克猿人布拉格以北捷196940万年阿拉戈人陶塔维里阿拉戈洞(Tautavel Arago)法国197145万年看法目前正在争论中。" }, { "instruction": "大气动力方程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定量描述大气运动和状态的方程组。大气运动遵循流体力学的基本规律,考虑地球形状及自转,构成了以下几个相互独立的方程:①牛顿第二定律应用于流体中的纳维一斯托克斯( Navier-Stokes)方程,也称大气运动方程,是动量守恒定律的表征;②描述大气可压缩性及连续性的连续方程.是空气质量守恒性的表征;③热力学第一定律导出的热流量方程,是系统能量守恒性的表征;④理想气体状态方程,规定了气体状态变化时,对气压、温度和密度等各物理量的约束;⑤描述大气中水汽守恒的水汽方程。方程组中包含了描述大气运动和大气状态的气压、温度、密度、风、比湿等变量,构成了完备方程组,是定量研究大气运动的基础。理论上,在给定系统的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后求解,但因方程的高度非线性,只能在简化后求解析解,或求数值解。" }, { "instruction":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类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按其发生的主要地质侵蚀营力特点划分的类型。主要分为三大类,即流水作用侵蚀类、重力作用侵蚀类、风力作用侵蚀类。流水作用侵蚀是径流在位能势差控制下产生流动过程中发生的侵蚀作用。流水作用侵蚀有两种形式,一是沟壑侵蚀;二是面状侵蚀。重力侵蚀作用是以土体自身重力影响产生的侵蚀作用。如滑坡、崩坍、泻溜等。风力侵蚀作用是在具有一定速度的风力吹扬、破坏土壤或表层土体,并搬运再堆积的作用过程。不同的侵蚀作用会形成不同的侵蚀形态。" }, { "instruction": "浅粒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含暗色矿物很少,颜色很浅,具粒状变晶结构和块状构造的区域变质岩石。岩石中长石和石英的含量大于90%(长石含量大于25%),少量矿物可以是黑云母、角闪石、电气石、磁铁矿、铁铝榴石等,并可分别称为黑云母浅粒岩、磁铁矿浅粒岩等。它们是酸性火山岩(包括凝灰岩)或长石砂岩经区域变质作用的产物。" }, { "instruction": "蓝闪石 硬柱石片岩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蓝闪石片岩相(glaucophane schist facies)、蓝片岩相(glancophane schist facies,blueschist facies)。一种低温、高压的区域变质相。主要分布于环太平洋和阿尔卑斯等中、新生代褶皱带内,一般认为它们是大洋板块俯冲带的标志。它们常与绿片岩相伴生,且有过渡性组合。这一变质相的特征矿物为蓝闪石、硬柱石、硬玉和文石。在不同压力条件下的典型变质矿物组合如下:①硬柱石+钠长石+绿泥石(±石英±方解石±多硅白云母);②硬柱石+蓝闪石+钠长石+文石(无石英时可出现硬玉);③硬柱石+蓝闪石+硬玉+石英。这一变质相的温度为250~350℃,压力在0.6~1.2吉帕之间。" }, { "instruction": "Tethys ocean,Tethys seaTethys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古希腊神话中海神之母,也是大洋神之女的名字。徐士(E.Suess,1893)首先根据喜马拉雅地区发现和阿尔卑斯山脉相同的侏罗纪菊石化石,敏感地觉察到两地之间必然存在深水海洋联系,就将这个中生代时期存在的古海洋称为特提斯洋(海)。徐士据此还提出了冈瓦纳大陆和劳亚大陆等古地理术语,在建立全球构造古地理概念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欧洲阿尔卑斯地区存在晚古生代(海西期)变质基底,二叠、三叠纪发育裂谷型红层火山岩和浅水碳酸盐台地沉积,侏罗纪至早白垩世依次出现深水红色菊石瘤状灰岩、菊石口盖灰岩、放射虫硅质岩和泥灰岩,代表陆壳拉张和洋盆形成的发育过程。晚白垩世开始发生板块碰撞和复理石出现,开始进入了洋盆收缩期。因此,阿尔卑斯经典地区的特提斯洋盆发育高峰时期仅在晚侏罗早白垩世(延续数十百万年),其空间尺度也是宽度仅达到数百千米级的小洋盆。" }, { "instruction": "统计天气预报方法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利用数理统计原理开展气象预报的一种方法(简称统计预报)。通常多用于定量规律比较难以建立的中长期天气预报,并与其他天气预报方法相互补充。从大量历史气象资料、天气现象中找出与预报对象有较好关系的物理因子,选定合适的概率统计方法,建立所选择的因子与预报量之间的统计规律,以预报未来天气。所选的因子还可以是天气事件、物候等非气象信息。常用的有相关分析、回归分析、主成分分析等。由于统计规律具有随机性,不能揭示因子和预报对象之间的内在物理联系,因比,统计预报规律的稳定性较差,尤其对于特殊或小概率天气现象的预报成功率较低。" }, { "instruction": "兰州地区成土环境演变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甘肃兰州地区在黄土母质上广泛发育着灰钙土,这类土壤在剖面上各层的成土年代不同,下部老,上部新,从植兰州地区灰钙土剖面上记录的生物气候演变时代剖面深mm14C测年a孢粉成分/%草本加灌木蒿属加藜科乔木喜湿的蕨类反映的气候特征Q340.6~0.42400~23009075~782.4~2.8〖〗很少较前更干旱Q24前段2.5~2.17500~500080~88778.14.1较前略湿润Q24后段2.0~0.95000~310080~8773~749.52.2~3.1较前略温湿Q2-340.9~0.63100~270093~9584~862~31.2~1.8较前低温干燥Q142.6~3.211000~800089~91803.55.3干燥温凉物孢粉分析,它记录着晚更新世(Q3)末期以来气候不断变旱。虽一直保持着草原荒漠景观,但成土内容不尽相同。剖面上的腐殖质积累与碳酸盐等淋淀,反映了草原土壤成土过程,但也有代表荒漠特点的地表假结皮层。" }, { "instruction": "决口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自然或人工河堤溃决后,外溢河流携带大量泥沙,在决口处因地形坡度减缓,水流分散、流速减弱,泥沙沉积而成的扇状地形,叫决口扇做决口扇。三角洲水上平原的增长,主要是由一系列决口扇发育而成,如中国长江和美国密西西比河三角洲。黄河下游历史上多次决堤,在两侧形成一系列决口扇。" }, { "instruction": "辉长岩分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深成岩QAPF分类图解10区中辉长岩,可以根据斜方辉石、单斜辉石、橄榄石和普通角闪石的相对含量来进一步划分,如图所用的某些专门术语为: 辉长岩类的分类和命名(据Streckeisen,1976)以斜长石(Plag)、辉石(Px)、橄榄石(Ol)、斜方辉石(Opx)、单斜辉石(Cpx)和角闪石(Hbl)的含量为基础,落在三角图解的阴影区内的岩石还可按照图解中阴影区内的矩形再进一步划分为:辉长岩(狭义的)=斜长石+单斜辉石 苏长岩=斜长石+斜方辉石 橄长岩=斜长石+橄榄石 辉长苏长岩=斜长石+几乎同等数量的单斜辉石和斜方辉石 斜方辉石辉长岩=斜长石+单斜辉石及少量斜方辉石 单斜辉石苏长岩=斜长石+斜方辉石及少量单斜辉石 角闪石辉长岩=斜长石+角闪石+含量小于50%的辉石。" }, { "instruction": "聚片双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双晶的一种类型。由彼此间的接合面均相互平行的多个单晶体,按同一种双晶律多次重复所构成的双晶。在聚片双晶中,在与接合面相交的晶面和解理面上,常可以看到由双晶缝合线所构成的双晶条纹。常见的聚片双晶如斜长石的钠长石律双晶、方解石的机械双晶等。" }, { "instruction": "地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台上大面积长期隆起的部分,从古生代以来趋向上升的构造单元,长期隆起,遭受剥蚀,没有盖层,其轮廓一般呈盾形。著名的波罗的海地盾、加拿大地盾就是其代表,我国地台上有胶辽地盾、淮阳地盾等。" }, { "instruction": "土壤发生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研究在成土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母岩或母质转变为土壤的整个过程的学科。其中研究现代地理环境特征与土壤发生、发展及其空间分异关系的称为土壤地理发生学;研究古地理环境演变与土壤发生、发展关系的称为土壤历史发生学。俄国科学家B.B.道库恰耶夫是土壤发生学的主要奠基人。" }, { "instruction": "城市分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为了从总体上了解城市基本特征,人们根据城市的性质、规模、行政等级、外貌、地理交通位置、历史起源等把城市分为若干类型。以下三种分类最能提示城市的基本特征:①按性质分类,见城市性质;②按人口规模分类,见城市规模;③按行政等级分类,见城市等级。" }, { "instruction": "苔原植被或冻原植被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分布于极地附近或高山的无林沼泽型植被。主要植物是苔藓和地衣,还有种类不多的多年生植物,海拔分别在2100m和3000m以上。苔原植被区通常分布在高海拔或高纬度的地区,其环境条件较为恶劣。" }, { "instruction": "正长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K〔AlSi3O8〕,常含一定数量的Na〔AlSi3O8〕组分。单斜晶系。晶体呈短柱状或厚板状;双晶常见,主要为卡尔斯巴律的贯穿双晶或接触双晶;也有成粒状或块状集合体的。多呈肉红色,或呈黄褐、灰白等色。玻璃光泽。硬度6~6.5。解理平行{001}和{010}完全,解理交角90°。密度2.57克/厘米3。正长石产于酸性和碱性以及部分中性火成岩中,也是某些片麻岩的主要矿物,在长石砂岩等碎屑岩中也有正长石存在。用于作绝缘电瓷和瓷器釉药的材料以及玻璃和搪瓷的配料,并可用以制造钾肥。" }, { "instruction": "古人类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化石人类学。体质人类学的一个分支。通过地史时期遗存的高等灵长类化石(包括人类化石)研究人类起源及发展规律、化石猿猴和现代猿类及人类的亲缘关系、人类发展过程中体质特征的变化及其规律等。由于它的研究对象为化石,因此也属于古生物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动物分类学、比较解剖学、人体解剖学、人类遗传学、第四纪地质学、埋藏学等学科关系密切。古人类学还广泛地利用古人类制造和使用的工具及其他生活遗迹及与其共生的动物、植物,结合古地理、古气候及地质年代学的资料,探索古人类的行为、习性,进而探索古人类的社会性生活发展的规律等,从这一角度出发它与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古生态学、史前学、历史学等有关学科也有较密切的关系。随着灵长类(尤其是古人类)化石的不断发现、新的人类化石地点及旧石器时代遗址的不断发现并扩大其地理分布范围和各方面技术方法的进步,尤其是一些新兴分支学科如分子生物学等的发展,古人类学研究将不断深入。" }, { "instruction": "北冰洋海底地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北冰洋略呈椭圆形,沿短轴方向相间排列着三条主要海脊和两大海盆。三条海脊是:北冰洋中脊、罗蒙诺索夫海岭和门捷列夫海岭。两大海盆是:欧亚海盆和加拿大海盆。北冰洋洋底地形复杂而特殊,其最突出的特点是:大陆架非常广阔,面积约400万平方千米,占整个北冰洋面积的三分之一。在亚洲大陆以北,其大陆架从海岸一直向北延伸1?000~2?000千米;在北美洲大陆以北,其大陆架比较狭窄,只有20~30千米。" }, { "instruction": "点断平衡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间断平衡论。说明地质历史中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式的理论,N.Eldredge和S.T.Gould于1972年创立。点断平衡论认为绝大多数新种的形成是在极短的地质时间内由成种作用迅速完成的,是地质历史中的瞬间事件(所谓“点断”),新物种一旦形成之后,其形态便往往处于一种无明显变化、长期稳定的“停滞”(stasis)状态(所谓“平衡”)。意即生物谱系进化是一个不断被形态速变的成种事件所“点断”的物种形态长期稳定的“停滞”的历史。也称点断模式(punctuated model)。和种系渐变论的传统观点不同,点断平衡论强调进化速度是不恒定、非匀速的,进化量主要由迅变成种作用组成,突变是生物进化的主流。点断平衡论提出以来,得到古生物学界和生物学界的重视,并较合理地解释了化石记录,但也有许多学者提出了异议。" }, { "instruction": "污染物转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的作用而改变其形态或转变为另一种物质的过程。往往三种作用伴随发生。污染物的物理转化可通过蒸发、渗透、凝聚、吸附以及放射性元素的蜕变等一种或几种过程来实现。污染物的化学还原反应和络合水解等作用最为常见。生物转化是污染物通过生物的吸收和代谢作用而发生的转化。各种污染物转化的过程取决于它们的物理、化学性质和所处的环境条件,一些转化过程往往与迁移过程伴随进行。" }, { "instruction": "推覆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倾角平缓的逆掩断层的上盘沿断层面远距离推移数千米至上万米或更远的巨大岩块,称为推覆体。" }, { "instruction": "人体测量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对人的活体(包括尸体)和骨骼,甚至生理机能等方面进行的度量和观测的大量数据进行比较研究的科学。人体测量的数据常应用于人类学、医学、遗传学、法医学以及体育、国防、工业等方面。例如国外进口的载重汽车的座位到油门的距离偏大,部分中国人,尤其妇女感到不方便。军用的飞机、坦克如能根据中国人的平均身高、体重和臂长、腿长设计也可提高机械的适用性和灵敏度,还可节约空间和原料消耗。甚至小学生的课桌椅和校服的设计均应依照特定年龄儿童人体测量的成果来设计。人体测量曾作为人类种族差异研究的主要手段。由于其他各种检测技术方法的应用,人体测量的工作已更多的转向古人类学研究领域。" }, { "instruction": "影响半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下降漏斗的半径。下降漏斗随井中水位不断下降而逐渐扩大其范围,当含水层流人井中的水量与自井中抽出的水量相等,井中水位不再下降,下降漏斗扩展的形状和范围趋于稳定,地下水从非稳定流转化为稳定流。这时下降漏斗所达到的范围,即为抽水时的影响范围。自井孔中心到影响范围的边界距离,即下降漏斗的半径,称为影响半径。从理论上讲,影响半径应为无穷大,但从实用观点看,可以认为接近于潜水位的地方,井的影响到此为止了。参见下降漏斗。" }, { "instruction": "金牛山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中国东北地区发现的早期智人化石。1984年发现于辽宁营口西田屯村(北纬40°35′,东经122°27′)的金牛山洞穴堆积中。化石为一个相当完整的头骨和一部分体骨、肢骨。头骨最宽处在颞部,明显高于北京猿人,脑量约1300毫升,颅骨壁薄,枕平面与项平面间三角圆枕不发达,面部与齿槽突度小等均为较北京猿人进步的性状。但颅骨低矮、眉嵴发达,具浅的眉嵴上沟,眶后额骨缩窄较明显,枕骨圆枕较发达等均属较原始特征。化石出土层位的距今约28万年。其中大部分骨骼(包括头骨)均属于一个30岁左右的中年男人。金牛山人应归入早期智人范畴,但是属于其中较早期较原始的类型,是继大荔人之后中国又一早期智人的重要发现。与人类化石共生的还有丰富的哺乳动物群化石,时代为中更新世晚期或晚更新世。" }, { "instruction": "第三纪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新生代的第一纪。第三纪开始于距今6500万年左右,延续了约6300万年。第三纪包括古新世、始新世、渐新世、中新世和上新世。前三个世合称老(古)第三纪,后两个世合称新第三纪。目前国际上已不再用“第三纪”名称,分别将老第三纪和新第三纪作为纪一级的时间单位,称为古近纪和新近纪。" }, { "instruction": "中国三大构造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即古亚洲构造域、特提斯构造域和滨太平洋构造域。黄汲清(1945)将中国大地构造划分为三个主要构造型式,即古亚洲式、太平洋式和特提斯喜马拉雅式。指出西伯利亚地台及其古冠(前寒武纪)向南推进,于华力西时期在蒙古地槽内产生大蒙古弧;与此同时,由于塔里木地块和中朝地块之相互作用及这两个地块与中亚地槽之相互作用,而产生中亚褶皱带,并出现古亚洲大陆。在中生代,当古亚洲大陆向太平洋推进时,太平洋以强大的推力“回击”,因而产生太平洋褶皱;同一向南推进的古亚洲大陆遭遇向北移动的冈瓦纳大陆的巨大抵抗,由此而产生的强大水平压力,使深厚的特提斯沉积变成特提斯喜马拉雅式褶皱,构成世界最大最高的褶皱山脉。1973年以来,黄汲清、任纪舜结合板块构造学说,在1945年论述的基础上从全球动力学角度把古生代以来的中国大地构造划分为古亚洲、特提斯、滨太平洋三个构造域。指出正是此三大构造域的发生、发展、叠加、复合控制了古生代以来中国大地构造的发展。中国古生代构造主要受古亚洲构造域的控制,中、新生代构造主要受滨(环)太平洋和特提斯构造域的控制。" }, { "instruction": "深切曲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发育在山地的一种河流地貌形态。河曲形成后,如地壳复又抬升,河流下切速度与地面的抬升速度基本协调时,河曲则保持原来弯曲的形式逐步下切到基岩之中。它具有山地峡谷的特点,在穹窿构造隆起段剪切裂隙和追迹裂隙发育区深切曲流也很发育,如四川嘉陵江、河北永定河、滹沱河穿越山区地段,都发育着典型的深切曲流。多数情况下由于深切河曲形成的同时地壳抬升缓慢,侧蚀作用同样很活跃,以致并不按原来自由曲流的形式下切。这种曲流的谷底较宽,河漫滩和曲流阶地发育。" }, { "instruction": "光卤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KMgCl3?6H2O,含Mg 8.7%,K 14.1%,常含溴,有时含微量铷和铯。斜方晶系。通常呈粒状或致密块状集合体。纯净者无色,有时因含有Fe2O3等包裹体而显淡红或褐色。油脂光泽,新鲜断口呈玻璃光泽。硬度2~3。密度1.60克/厘米3。极易潮解,味苦咸。是富含镁、钾的盐湖中最后形成的矿物,因此,它出现于沉积盐层的上部。是提取镁和钾的矿石矿物,其中铷、铯也可综合利用。" }, { "instruction": "土壤调查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研究区域土壤发生、分类、分布及其肥力变化规律的一种基本方法。通过土壤调查,可以揭示区域土壤类型、数量、质量及其空间分异的规律,为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壤资源,发挥土壤生产潜力,实行科学种田提供依据。区域土壤调查一般包括三个步骤:①准备工作,收集和阅读有关资料和图件,如区域地形图、地质图、植被类型图、土地利用图和不同时相的遥感影像图等,制定统一的调查规范和工作流程,草拟区域土壤分类及制图单元系统;②野外调查与采样,根据调查规范要求选线和布点,并挖掘相应的土壤剖面进行观察分析、记录和采样,并通过野外系列调查断面以及遥感影像等勾绘区域土壤草图;③室内资料整理与土壤样品分析,经过系统整理与研究,最后编写区域土壤调查报告和建立区域土壤信息数据库,绘制土壤类型图,根据需要还可以编制其他相应的有关图件。" }, { "instruction": "石英斑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具有流纹岩成分的隐晶质岩石。斑晶以石英为主,还有少量透长石或正长石及黑云母。基质为隐晶质。石英斑岩多呈脉状产出,有时为浅成岩体的边缘相。最初欧洲岩石学家仅用来指前古近纪的此类岩石。由于该名称不确切,建议不用。" }, { "instruction": "陆-气相互作用 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气候系统中陆面和大气圈的相互作用。包括土壤和大气边界层的热传导、感热和潜热输送;摩擦和湍流产生的动量交换;地表和植被与大气边界层的水分交换等物理、动力、水文过程。陆面特征非常复杂多样,因此研究尺度要比海-气过程小,在气候模式中多采用参数化方案加以研究,参数取值常常依赖诸如“通量观测”的野外观测试验。陆-气相互作用还应包括冰雪-气、植被状态、高原特殊地形与大气的相互作用。陆地状况直接影响人类生存条件,人类活动又会改变陆面状况和生态环境,它们的相互作用直按影响气候变化。" }, { "instruction": "标准化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能据以确定地层地质年代的化石。标准化石应具备时代分布短、特征显著、数量众多、地理分布广泛等条件,以利于地层的划分对比。但标准化石的标准性是相对的、可变的,取决于对所定地层年代的范围要求和化石的研究程度。同时,这种标准随着化石资料的不断丰富和研究程度的逐步深入而有所修改和补充。" }, { "instruction": "全国地层委员会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全国地层委员会成立于1959年,是在国家主管地质科技的主管部门领导下的全国地层工作的学术协调组织,负责促进全国地层工作,研究并解决有关地层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组织起草、修订《中国地层指南》,负责拟定全国统一地层表及全国地层对比表,负责全国地层单位名称的管理等。全国地层委员会下设各大断代及一些专业分委员会和断代工作组。在全国地层委员会主持下,于1959年召开了第一届全国地层会议;1979年召开了第二届全国地层会议;2000年召开了第三届全国地层会议,总结了广大地质工作者在地层工作方面的成就,推动了地层工作与地层学研究的深入发展。" }, { "instruction": "地理学思想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着重研究地理学思想起源、继承和发展的理论思维规律。主要内容包括:①古代、近代和现代各阶段中地理学思想的起源、演变与发展;②地理学科学体系结构的形成与演化、发展;③各个历史阶段,人们对地理学科学性质认识的形成与发展;④对地理学方法论的思考;⑤地理哲学与科学哲学思想对地理学领域的渗透,新旧哲学理念更替对活跃地理学思想的促进。地理学思想史的研究有助于从历史发展中阐发地理学的进取与开拓。" }, { "instruction": "生物化学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生物化学沉积岩。是岩石风化产物中的溶解物质(胶体溶液的和真溶液的)通过生物化学作用或生物生理活动使某种物质聚集而成的岩石。自然界中常见的生物化学岩有硅藻土、介壳石灰岩、礁灰岩、磷块岩等。这类岩石往往具有生物或生物碎屑结构。有关的矿产有磷矿、铁矿、硅藻土矿等。" }, { "instruction": "致死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各种物质(如药物、生物制品)或物理因素(如射线)足以引起生物死亡的剂量。可用于表示药物等对生物的损害强度。最常用的为半数致死量(LD50或LC50),即在试验生物的群体中能引起半数生物死亡的剂量。在群体中仅仅足够引起个别生物死亡的剂量,则称最小致死量(MLD)。由于生物种类不同,对各种物质的感受也不一样。如镍对刚孵化出的鲤鱼苗的96h LD50为6.l0mg/L,而对体长为4~5cm的鲤鱼则为35mg/L。" }, { "instruction": "洪水灾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暴雨、融雪、融冰和水库溃坝等引起河川、湖泊及海洋的水流增大或水位急剧上涨形成洪水,当洪水超过了一定的限度,给人类正常生活、生产活动带来损失和祸害,就称为洪水灾害。洪水灾害是洪水作用于人类社会的产物,形成洪水灾害的条件一般有三个:①致灾因子。指能诱发洪水的各种条件,如暴雨、融雪等;②孕灾环境。指能够形成洪水灾害的自然环境;③承灾体。指洪水影响区有人类居住或分布有社会财产。当这三个条件都满足时就造成了洪水灾害。洪水灾害发生的频率高、范围广,全世界各国约有2%的土地定期受到洪水灾害的影响。而且洪水造成的损失往往巨大,不仅包括直接的经济损失,还包括人身的伤亡、疾病,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干扰等间接损失。全世界每年自然灾害死亡人数中约有75%是洪水灾害造成的。" }, { "instruction": "三叶虫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节肢动物门中已绝灭的一纲。成虫一般长3~10厘米,最大的长可达70厘米,小型的长仅数毫米。体分节,背部覆以几丁质背壳,腹面为柔软的腹膜和附肢。化石多仅保存背壳或其外模。背壳一般为椭圆形,分为头、胸、尾三部,被两条纵向背沟三分为轴叶及其两侧的肋叶,故名三叶虫,纵分三叶是三叶虫类区别其他节肢动物的独特特征。头部多为半圆形,头鞍圆锥形、圆柱形、梨形或球形等,无或具1~5对头鞍沟,其形状、大小、凸度等变化很大,是三叶虫的重要特征之一。多数三叶虫的颊部被称作面线的狭缝所切而分为固定颊及活动颊,活动颊位于面线之外,常脱落,剩下的头鞍及连于其两侧的固定颊合称头盖。有眼一对,多为全膜眼,少数为裂膜眼,也有无眼者。眼位于活动颊上,受固定颊外缘的眼叶支撑,面线即由眼与眼叶之间穿过,并据以分为面线前支和面线后支两部分。面线类型是三叶虫分类的重要依据之一。面线后支切于颊角之内的为后颊类型面线,切在颊角之前的为前颊类型面线,切于颊角的称为角颊类型面线。胸部由若干胸节组成,故许多三叶虫都能卷曲,以保护其柔软腹三叶虫背壳构造部。胸节最少者两节,最多40余节。每一节可分为中间的轴节及两侧的肋节。尾部的中间部分为中轴,两侧为肋部,分节或不分节,边缘光滑或具尾刺。多数三叶虫壳面光滑,也有的壳面有陷孔、瘤包、斑点、线纹或短刺等。全部海生,绝大多数营游移底栖生活,少数钻入泥沙中或浮游生活。寒武纪至二叠纪,以寒武纪及奥陶纪最繁盛,志留纪已衰退,晚古生代仅有少数代表生存。化石繁多而重要,可分为:球接子目、莱得利基虫目、耸棒虫目、褶颊虫目、镜眼虫目、裂肋虫目及齿肋虫目,也有分为少节目及多节目两大类者。中国三叶虫化石非常丰富,是早古生代地层的重要标准化石之一。" }, { "instruction": "侵蚀旋回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地貌旋回(geomorphic cycle)。戴维斯(W.M.Davis)提出的一种地貌发展的理想模式(如图)。一个平坦地区由于地壳运动而被抬升,其后在长期地壳稳定条件下,地貌受长期侵蚀作用经历幼年期、壮年期、老年期(准平原)三个地貌发育阶段,侵蚀旋回的三个阶段称一个侵蚀旋回。又一次地壳运动后,准平原再度被抬升,地貌又进入一个新的发育阶段,即侵蚀回春。这一学说所假设的构造运动条件过于简单、机械;在论述地貌发育过程时,单纯强调流水侵蚀作用,并称之为“常态侵蚀”是主观性的;对侵蚀旋回发展阶段只用演绎的方法,比较片面。戴维斯后来也考虑了其他外动力地质作用,划分了冰蚀旋回,干燥旋回及海蚀旋回等。" }, { "instruction": "气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大气中占据一定水平范围的低气压涡旋。也称低(气)压,水平尺度约在几百到二三千公里之间。在北(南)半球,气旋中的气流作逆(顺)时针旋转,近地面屡气流在旋转同时,受地面摩擦影响向中心辐合,因此低压区一般盛行上升气流,多低云降水天气。按气旋性质和形成地域将气旋分为温度气旋、热带气旋和极地涡旋(极地低压)。按温压结构配置可分为对称与不对称两类,对称气旋的气压和温度中心重合,中心轴线垂直,也称正压气旋,对称暖心气旋的环流随高度增加逐渐减弱,也称浅薄系统,如热低压和热带气旋。冷心气旋属于深厚系统,地面环流不一定明显,高空却越来越强,如东北冷涡。不对称气旋中气压与温度中心不重合,也称斜压气旋,温带气旋最为典型,也称锋面气旋。通常以中心气压值的高低来表示气旋的强度,气压越低、气压梯度越大、风速也越大。" }, { "instruction": "化石层序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英国地质学家史密斯(W. Smith)1816年首先提出生物顺序发生的概念,即在地质时期内,各种生物一个接着一个地按顺序出现,相同的地层总是发现有相同的叠覆次序并包含相同的特有化石。化石顺序律与地层叠覆律是一致的。" }, { "instruction": "台风委员会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负责协调台风及其他气象水文事务的政府间国际组织。由联合国亚洲和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 ESCAP)与世界气象组织(WMO)于1968年设立,我国是成员国。其目的是为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最大限度地减轻台风造成的损失。为提高对台风的预报、警报和防灾的能力,经我国提议于1982~1984年执行了台风业务试验,于1990年7~9月在西太平洋开展了台风转向和异常运动特殊试验口此外还负责对这一地区的台风统一编号和命名事务。" }, { "instruction": "验潮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亦称潮位站,在选定的海滨安装验潮仪器,用以长期观测潮汐(潮位)变化的观测站。按观测时段长短又可分为长期验潮站和临时验潮站。验潮站附近需设有基本水准点,作为与大地水准网相联系的永久性高程原点。验潮站布局要合理,须选择潮波最容易到达的地方。所测得的潮位资料,是海洋水文科学研究重要资料,也是港工和航道设计的基础资料,潮位资料可用以潮汐调和分析求出调和常数,从而作出潮汐预报等。" }, { "instruction": "砂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砂姜。指土壤中的石灰结核,形状不规则,状如生姜。一般认为是含大量CaCO3的地下水,在水位变动过程中,于地下水面上部逐渐脱水沉淀造成。它是研究土壤发育过程中地下水变动的良好标志,因成层的砂礓代表地下水位的一次相对稳定。例如在长江下游的下蜀黄土中就有3~4层砂礓。砂礓可按其固结程度分为刚砂礓与面砂礓,前者坚硬难碎,是长期结晶与固结造成的;后者形成的时间较短,重压后可碎。砂礓的大小差别很大,小者直径仅1~2毫米,大者直径达20~30厘米。砂礓是研究土壤形成过程中气候变化的良好依据,在高湿润条件下,地下水中含钙少,不易形成砂礓;在干旱条件下,钙质不能集中,也不易形成砂礓;所以砂礓多形成于土中多钙又有一定雨量的地区。" }, { "instruction": "鸟眼构造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窗孔构造(boxwork)。是碳酸盐岩中的一种微小的空洞构造,空洞的形状像鸟眼,故名。鸟眼孔一般高1~3毫米,宽几个毫米,孔内常充填亮晶方解石或石膏,成群或单个出现。关于鸟眼构造的成因有种种说法:①碳酸盐沉积物曾一度露出水面,由于干裂而成;②碳酸盐沉积物中生物遗体等有机质腐烂而成;③碳酸盐沉积物成岩时干涸收缩形成等。鸟眼构造只形成于潮上或潮间沉积环境中,所以是特定的沉积相标志。" }, { "instruction": "酸性降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通称酸雨。通常指pH低于5.6的降水,但现在泛指酸性物质以湿沉降或干沉降的形式从大气转移到地面上。湿沉降是指酸性物质以雨、雪形式降落地面,干沉降是指酸性颗粒物以重力沉降、微粒碰撞和气体吸附等形式由大气转移到地面。酸雨形成的机制相当复杂,是一种复杂的大气化学和大气物理过程。酸雨中绝大部分是硫酸和硝酸,主要来源于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 }, { "instruction": "寒冻风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物理风化作用。高纬度地区和中纬度高山区,气温变化于0℃上下,冰劈作用活跃,致使完整的岩石破坏崩解。其原因是岩石裂隙、孔隙中水分结冰时所产生的巨大压力。" }, { "instruction": "中新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中新世是新生代新近纪的第一个世。延续时间2330万~530万年(国际上是2350万~530万年)。中新世动物群与渐新世相比,更接近现代。哺乳动物群中最主要的代表有奇蹄类的Anchitherium和Maerotherium,偶蹄类的Stephanocemas和Platybelodon等,这一动物群自中国延伸到哈萨克斯坦地区,在欧洲也有发现。陆相介形虫以Potamocypris,Ilyocypris,Cyprideis等为主;海相介形虫以Cytheris,Quadracythere,Haplocytheridea,Cytherella为主。轮藻以Tectochara,Charites为主。新近纪是以中新世的海侵而开始的,然后是一次新的普遍的海退,形成中新世的沉积旋回。" }, { "instruction": "矿物脆性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矿物受外力打击或碾压时易于发生碎裂的性质。有些矿物,如自然硫、黝铜矿等,具有显著的脆性,是它们的鉴定特征之一。当用小刀刻划这些矿物时,将产生粉末,并留下无光泽的刻痕。" }, { "instruction": "弹性回跳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出现最早、应用最广的一种关于构造地震成因的假说。它是里德(H.F.Reid, 1911)在解释1906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发生地震、地壳岩石弹性回跳曲线圣安德烈斯断层产生水平移动时提出的假说。他认为地震的发生,是由于地壳中发生了断裂错动;因为组成地壳的岩石具有弹性,在断裂发生时,原来发生了弹性变形的岩石回跳到未变形前的状态,释放出大量的能,引发了地震。" }, { "instruction": "重结晶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结晶学中可有两种含义:①已形成的晶体,由于所处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部分地熔融或溶解而转入母液,然后又重新成长的作用。②已形成的晶体,由于温度和压力的影响,在固体状态下通过原子或离子的扩散而再次成长,使结晶颗粒由细变粗的作用。如石灰岩变质成大理岩时,方解石晶粒的变粗。也有人将后者称为再结晶作用,以与前一种含义的重结晶作用相区别。在岩石学中,凡是岩石基本上处于固体状态下,其中有矿物的新晶粒形成的作用,都称为重结晶作用或再结晶作用。由此所形成的新晶粒,其化学成分和矿物成分可以与原岩的相同,也可以不同;原岩的矿物可以是结晶质的,也可以是非晶质的。" }, { "instruction": "极轨气象卫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沿着南北方向近圆形轨道运行的气象卫星。每一条轨道都经过极地附近,其轨道平面和太阳保持固定的相对取向,在每天固定的时间两次经过同一地区的上空,能够进行全球观测。通常,这种卫星倾角为1 00○左右,运行周期约1 00',又称为太阳同步气象卫星。这类卫星轨道高度较低,一般为900km左右。采用电视摄像、扫描辐射计和分光遥感等技术,获取昼夜全球云图以及温度、湿度等参数的定量资料。还有进行太空环境监视以及数据收集和转发等功能。这类卫星自1 9 60年发射以来,在世界上已被广泛使用。譬如,美国宇航局发射的“泰罗斯”卫星、“艾萨”卫星、“诺阿”系列卫星等;前苏联的“宇宙”系列和“流星”系列卫星;还有我国的“风云1号”气象卫星( FY-1)等。“风云1号”气象卫星属于风云系列气象卫星,是由我国自己设计制造并发射的,从1 988年9月6日发射第1颗以来,该系列先后共发射了8颗,其中“风云1号”气象卫星有4颗。其轨道高度为900km,重访周期2次/天,地面分辨率为星下点1.1km。" }, { "instruction": "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一定地区以一种或少数几种农业产品为主,进行专门化生产,和其他地区实行分工和协作的农业经营方式。其特点是地域性强、生产技术水平高、单位面积产量和商品率高。可以合理利用本地区的自然条件和资源,有利于提高生产技术、经营管理水平,大大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 }, { "instruction": "微波遥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利用微波和物体的相互作用(辐射、吸收、反射和透射等)关系探测大气。从1~300mm波长的电磁波称微波,例如可用氧的5mm吸收带特征反演大气温度,用水汽的13.5mm吸收带特征反演大气中水汽,用30mm波段特征反演液态水等。由于云对微波的衰减作用较小,故相对可见光和红外遥感,微波以具有全天候的优点,能穿透云盖、降水和浓雾,甚至一定深度的地表,可在阴天遥感大气温度,探测云内、云下大气和地表特征。微波遥感有主动和被动式遥感,被动遥感多用于星载,其空间分辨率一般比红外遥感低,主动遥感利用人工辐射源探测,多用于天气雷达和多普勒雷达等。" }, { "instruction": "土壤侵蚀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表示土壤侵蚀类型、强度和分区的地图。是土壤侵蚀调查研究成果的综合反映,以及制定水土保持规划和流域整治的基础图件。土壤侵蚀类型、侵蚀强度和侵蚀分区可以综合表示在一幅图上,也可以单要素制图。大比例尺土壤侵蚀图常用航空像片与地形图判读相结合的方法编制。1980年以来,我国开展了利用假彩色“陆地卫星”影像进行中、小比例尺土壤侵蚀制图的研究,先后编成1: 25万山西省土壤侵蚀类型图,永定河上游和梅河、滦河流域的1: 50万土壤侵蚀现状图。1 984年,水电部遥感中心制定了“应用遥感技术编制全国土壤侵蚀图技术工作细则”作为规范,在全国开展了土壤侵蚀图的编制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 { "instruction": "国际化大都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亦称国际性大都市、全球性大都市。英格兰城市规划师P.格迪斯(PatrickGeddes)于1 9 1 5年将那些经营着世界上相当大部分重要事物的大城市命名为世界城市(world city)、全球城市(global city)。1966年英国地理学家、城市规划师P.霍尔( Peter Hall)对这一概念作了经典解释,专指已对全世界或大多数国家发生全球性经济、政治、文化影响的国际一流大都市。当代国际化大都市指城市人口规模达到较高标准、人口组成多国化、多民族化以及经济、政治、文化活动世界性程度很高(如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跨国公司总部所在地、国际性机构的集中地、第三产业高度发展、重要制造业中心、世界交通电讯的重要枢纽、国际贸易中心、科技文化交流中心)、高度现代化的大城市。" }, { "instruction": "买麻藤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倪藤纲,裸子植物。现存的买麻藤植物包括麻黄目(Ephedrales)、买麻藤目(Gnetales)和百岁兰目(Welwitschiales),均为单科单属。麻黄植物叶鳞片状、对生或轮生,雌、雄球花由1~3朵被交互对生的苞片包围的“花”组成,种子无柄、不具翅;买麻藤植物叶片具羽状脉,相似于双子叶植物的叶,“花”环状排列在伸长的穗上,种子具长柄、不具翅;百岁兰植株茎粗短且终生只有两片对生的叶片,单性球花在茎端呈假二歧式排列,种子卵形,具膜质翅。现代麻黄植物主要分布于欧亚大陆及美洲的干旱区域,买麻藤植物分布于美洲与亚洲的赤道附近以及非洲西部,而百岁兰植物分布区域非常狭窄,仅限于非洲西南部的沙漠地带。麻黄目的化石报道有麻黄属Ephedra、似麻黄属Ephedrites以及异麻黄属Alloephedra。买麻藤目的化石目前仅在荷兰与俄罗斯交界地带上新世的地层中报道过Gnetum scandens var.robustum,为雄花序片断。百岁兰目的化石已报道了产自蒙古下白垩统Tsagan—Tasb组中的Gurvanella和产自中国辽宁朝阳地区的上侏罗统—下白垩统义县组的Chaoyangia,它们的种子均非常相似于现代百岁兰的具翅种子。" }, { "instruction": "埋藏阶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掩埋阶地。被后期沉积物掩埋了的早期形成的阶地。即在已形成河流阶地的地区,由构造上升转为下降时,则埋藏阶地这些河流阶地被冲积物完全掩埋。这种被埋藏的阶地距地面越浅的形成的时代越早。也有人把山前沉降平原区不同时代冲积层的叠加称为埋藏阶地,认为它们的层序与山地河谷内的不同时代形成的阶地相当。这种命名的埋藏阶地实际上没有阶地的形态表现,而只是顺序叠加的冲积层,越近地表反而越新。" }, { "instruction": "等变形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同一类投影地图上,通过计算一定数量的经纬交点上的变形值,将变形值相等的各点联结而成的曲线。等变形线可表示地图投影的变形大小及分布规律。根据变形值的类型,等变形线分为长度变形、面积变形和角度变形三类。不同的地图投影等变形线的形状和分布不同,方位投影的等变形线是以投影中心为圆心的同心圆;圆锥投影的等变形线是与标准线平行的同心圆弧;圆柱投影的等变形线是平行直线。正轴时,它们都平行于纬线。" }, { "instruction": "冰川谷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常称U形谷(Ushaped valley),又称幽谷(Uvalley)。指从粒雪盆伸出的冰舌在山谷中流动时,磨蚀和掘蚀冰床岩石而形成的谷地。谷底宽敞,两坡陡立,横剖面呈U形,与河流的V形谷有明显的区别。其纵剖面有时呈阶梯状,其中常保存各种冰蚀痕迹、冰碛和冰水沉积。Linton(1963)将冰川槽谷分为四种类型:①阿尔卑斯型,冰川自成体系,源于冰斗或冰斗群,而无外来冰源,冰川占据了冰期前的河谷。②冰岛型,冰川源于山区的冰盖,冰川常以冰瀑布形式向下流动,冰川谷陡而深。③复合型,冰川由中心区沿冰川谷向外扩散,冰川的分流和穿越分水岭隘口而产生新冰川谷的现象十分活跃。④倒转型,在某些低山丘陵区,由于冰源的强大冰流压力使某些冰川朝向冰期前的排泄体系相反方向流动。冰蚀谷" }, { "instruction": "钙质页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富含碳酸钙的页岩,滴稀盐酸起泡,但岩石中碳酸钙的含量不超过25%,若超过25%即成为泥灰岩。常见于陆相红色地层及海相钙泥质岩系中。" }, { "instruction": "骨粒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骨骼颗粒、生物颗粒、化石颗粒。是碳酸盐岩中异化颗粒类型之一。由生物分泌的硬体残骸组成。完整的生物壳体叫骨粒,破碎的壳体叫骨屑。" }, { "instruction": "辉长结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粒状结构的一种,以辉长岩最为特征,故名。这种结构是辉石和斜长石晶形发育程度相近,或均为半自形晶粒,或均为他形晶粒,这表明辉石和斜长石同时从岩浆中共结结晶的结果。" }, { "instruction": "人口职业结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它表明在业人口在经济结构中的数量关系,同时也反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职业是指从业人员为获取主要生活来源所从事的社会工作类别。职业须具备以下特征:①目的性。即职业活动以获得现金或实物等报酬为目的的;②社会性。即职业是从业人员在特定社会生活环境中所从事的一种与其他社会成员相互关联、相互服务的社会活动;③稳定性。即职业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形成,并具有较长的生命周期;④规范性。即职业活动必须符合国家法律和社会道德规范;⑤群体性,即职业必须具有一定的从业人数。职业分类是以在业人口所从事的工作性质的同一性为基本原则,对社会职业进行的系统划分与归类。这种分类不论其所在的工作单位是属于哪种经济所有制,哪种用工形式(合同工、临时工、劳务工等),或是哪个行政主管系统,都是一样的。根据我国1992年颁布的《职业分类大典》,共归并为8大类,66个中类,4 1 3个小类,具体划分1838个细类(职业)。" }, { "instruction": "平行不整合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假整合。具有明显沉积间断面的,上下两套产状一致的岩层的接触关系。代表下伏岩系形成后,地壳均匀上升,发生较长时期剥蚀作用,致使地层缺失,其后再度均匀下降重新接受沉积。" }, { "instruction": "喜马拉雅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新生代以来的造山运动。黄汲清(1945)引用。因最先在喜马拉雅山区确定,故名。这一运动在亚洲大陆广泛发育,使中生代的特提斯海变成巨大山脉,更新统的湖泊、河流堆积物隆起高度达4000多米。一般认为包括3个主要造山幕:第一幕在始新世末期至渐新世初期,海水从青藏高原全部退出,并伴随强烈褶皱、断裂及中酸性岩浆侵入,同位素年龄值为30~40百万年;第二幕开始于中新世初期,有强烈褶皱、断裂、岩浆侵入、变质作用等,形成大规模逆冲断裂和推覆构造,导致地壳大幅度隆起,其侵入岩同位素年龄为10~20百万年;第三幕从更新世至今,主要表现为高原急剧隆升、周围盆地大幅度沉降以及老断裂继续活动,部分地区有第四纪火山喷发活动。《中国地质学》(扩编版,1999)将其划分为早(古近纪阶段)、晚(新近纪—第四纪阶段)两期,并进而划分出3个区域性构造幕。中国东部不同规模的中新生代盆地中,古近纪之间和新近纪与第四纪之间多为不整合接触;台湾地区埔里运动和蓬莱运动,与上述第二、第三幕大致相当。喜马拉雅运动使中国现今构造地貌景观得以形成,且延续至今正在发生的地壳运动和地质作用,对自然环境演变、地质灾害发生及区域地壳稳定性均有重大影响。此运动也发生在地中海、高加索、缅甸西部、印尼、菲律宾、日本及堪察加等广大地域,并形成地壳上最新的褶皱山系。" }, { "instruction": "羽状交错层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人字型交错层理(chevron cross bedding)、鱼骨状层理(herringbone bedding)。其特征是层系互相重叠,相邻层系中细层的倾斜方向相反,呈羽状或人字型,层系间夹有泥质水平薄层。它是在沉积介质具有双向流动的情况下产生的,如涨潮流形成的前积层与退潮流形成的前积层交互而成。羽状交错层理一般出现在潮间带下部及潮汐通道中。" }, { "instruction": "黄铁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工业上又称硫铁矿,俗称愚人金。成分FeS2,含S 53.4%。常含钴、镍和金。等轴晶系。晶体常呈立方体或五角十二面体,晶面上有条纹;集合体呈粒状或块状。浅黄铜色。条痕绿黑色。金属光泽。硬度6~6.5。断口参差状。密度4.9~5.2克/厘米3。在地壳中分布很广,可在各种不同的地质作用中形成。内生成因的黄铁矿主要产于热液矿床中。外生成因的黄铁矿见于沉积岩、煤层中,它往往呈结核状、团块状和浸染状。黄铁矿易风化而转变为褐铁矿,后者有时仍保留黄铁矿晶形的假象。是制取硫酸的主要矿石矿物,当成分中含金或钴、镍时,可综合利用。" }, { "instruction": "洪洞赵城地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1303年9月17日晚9时在山西洪洞、赵城发生地震,震中位置36.3°N,111.7°E,震级8,震中烈度Ⅺ。灾情:山崩、滑坡,地裂成渠,死人不可胜记。一说,死亡475800人。地震发生在新生代汾渭地堑强震带临汾凹陷的边缘部位。Ⅶ至Ⅺ度区等震线长轴走向为北北东,等震线平面位置与地表断续出露的赤峪断裂相吻合。是北北东向赤峪断裂发生走向滑动,引起右旋剪切破裂的结果。" }, { "instruction": "斑状变晶结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变斑状结构。变晶结构的一种。其特征是,在较细粒的变质矿物集合体中有较大的矿物晶体,其中较大的矿物晶体称为变斑晶(porphyroblast,metacryst,metacrystal),较小的矿物称为基质。它与岩浆岩中的斑状结构相似,但二者的成因和特点不同。斑状变晶结构中的变斑晶和基质矿物是在变质作用过程中的固体状态下基本同时形成(有些变斑晶的形成时间可能比基质矿物稍晚)。变斑晶一般是结晶力较强的矿物,如石榴子石、十字石、蓝晶石、红柱石等,在变斑晶中往往有基质矿物的包裹体。而斑状结构中的斑晶和基质矿物是从岩浆中结晶形成的,斑晶比基质矿物先结晶,其中没有基质矿物的包裹体。" }, { "instruction": "地图分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根据不同的分类指标,地图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方式。常用的分类方式如:①按地图的内容和性质可以分为普通地图和专题地图;②按比例尺分为大、中、小三类(主要适用于地形图)。其中,大于或等于1: 10万比例尺的为大比例尺地图;小于或等于1:100万的为小比倒尺地图;小于1:10万且大于1:100万比例尺的为中比例尺地图;③按制图区域分为世界图、大洲图、国家图、省市图、区县图等;④按地图的瞬时状态分为静态地图和动态地图;⑤按地图的维数分为二维地图和三维地图;⑥按地图的用途分为教学用图、科研用图、军事用图等;⑦按地图信息载体形式分为模拟地图和数字地图等。" }, { "instruction": "volcanic gases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火山喷发时所排出的挥发物质。火山气体曾溶于岩浆之中,随岩浆喷溢到地表,由于压力下降而释放。一般认为气体的组分与喷气孔的温度有关。据已有资料,火山气体中主要组分是水蒸气,其体积百分比可达45.9%~99.96%,其余体积为不凝气体。1966年岩崎岩次(I.Iwasaki)提出了不凝气体的分类,可分为四级五种,见下表:分类温度/℃火山气体Ⅰ1200~800HCl,SO2,CO2,H2≥H2S,N2Ⅱ800~100(A)HCl,SO2,H2S,CO2>N2,H2(B)SO2,H2S,CO2≥N2≥HCl,H2Ⅲ100~60H2S,CO2>N2>SO2≥H2Ⅳ<60CO2>N2>H2S在火山的一次爆破喷发中,气体的膨胀性和发泡性起很大的作用。长期休眠后的喷发均由富气岩浆开始。但尚不能肯定气体组分的来源。" }, { "instruction": "黄土高原地貌区划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黄土高原地貌分区。根据黄土高原地貌形态、成因发育的地区性差异进行的区划。不同的地貌分区其黄土地貌特征、形态组合主要受区域地质构造的控制。依据区域构造特点的不同,将黄土高原地貌自西向东划分为7个大区:Ⅰ青海东部地区;Ⅱ陇西地区;Ⅲ陇东地区;Ⅳ子午岭—吕梁山间地区;Ⅴ内蒙古南部地区;Ⅵ吕梁山以东地区;Ⅶ河南西部地区。其中陇西地区可再划分南北两个亚区;陇东区可再划分北、中、南3个亚区,子午岭—吕梁山间地区由北至南可再划分4个亚区。" }, { "instruction": "褐钇铌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Y(Nb,Ta)O4,常含铈、铀、钍等。与黄钇钽矿形成类质同象系列。四方晶系。晶体呈长柱状或腰鼓状。常呈变生非晶质。黄色、褐色、深褐色至黑色。条痕黄色至深褐色。光泽暗淡,新鲜断口呈半金属光泽至树脂光泽。断口贝壳状。硬度5.5~6.5。密度5.6~5.8克/厘米3。产于伟晶岩中,与锆石、独居石、褐帘石、黑稀金矿等共生。是提取稀土元素、铌、钽和放射性元素的矿石矿物。" }, { "instruction": "拍岸浪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击岸浪、击岸波。当波浪由深水向浅水传播时,由于受到海底摩擦的强烈影响,波形发生显著变化:前波变陡,后波变缓,波长缩短,波高增大等。当波形的这种变化发展至极限时,即波峰部分超越波谷部分时,将导致波浪的倒卷和破碎。这种波浪叫破碎浪。在水深骤减情况下,波浪一次破碎后即向海岸拍击。拍岸时表层水质点呈显著的向前运动,形成一股水流,底层则产生回流,这种波浪称拍岸浪。" }, { "instruction": "土壤溯源侵蚀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向源侵蚀。河流或沟谷底坡坡度变陡处,因水流冲刷作用加剧,受冲刷的部位随着物质的蚀离,不断向上游方向移动的现象。河源地区沟头溯源侵蚀现象分外明显,如发育在黄土中的沟谷,其沟头因溯源侵蚀向沟间地推进,每年可达数米至数十米。溯源侵蚀使河床向纵深的方向发展。" }, { "instruction": "切变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天气图中具有气旋性切变的风场不连续线。风切变指垂直于风矢量方向上的风向或风速变化,有水平、垂直切变之分,气旋性切变指切变场附近的风速或风向分布将导致空气微团产生气旋式旋转,它在气象学中具有重要的天气和动力学意义,例如急流左侧才是气旋性切变。切变线是具有气旋性切变的线性区域,常出现在850hPa或700hPa等压面天气图上,多由低压槽南端的冷性高压和槽前暖性高压相互接近而形成。春季切变线往往与地面准静止锋相配合,形成稳定的降水带。梅雨期的地面梅雨锋就多有江淮切变线配合,切变线上还常生成中尺度的气旋性涡旋,配合一个个沿切变线东移的暴雨云团。" }, { "instruction": "硅质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含二氧化硅 70%~90%的沉积岩石。二氧化硅通过化学作用或生物化学作用沉积、热水作用沉积或某些火山作用沉积生成。主要矿物成分是蛋白石、玉髓及自生石英。混入有碳酸盐、氧化铁、海绿石、粘土矿物等,具隐晶质和非晶质的致密块状结构或生物结构。常呈薄层状及结核状构造。主要岩石类型有硅藻土、硅华、蛋白土、碧玉岩、燧石等。" }, { "instruction": "平均运距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亦称平均运程、平均行程。旅客或货物的平均运输距离,以公里或海里为计算单位。它反映各地区生产力布局、生产地和消费地之间的经济联系、各地区物资交流范围,以及居民在生产和生活上对旅行的要求等情况。" }, { "instruction": "乘潮水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有潮港区和航道,为使船舶能在一定时间内,乘较大的潮位进港和通过航道的浅水段的水位。在设计港口、进港航道、河口浅段航道以及船坞坞口底面高程时,常需乘潮水位的资料。乘潮水位的计算按以下步骤进行:①在当地潮位过程曲线上量取各项高潮历时为t小时的潮位,统计其在不同水位纵向的出现次数;②与高潮累积频率曲线的绘制步骤相似,绘出持续时间为t小时的高潮乘潮水位累积频率曲线;③从该曲线上读取累积频率为P的潮位值,即为相应的乘潮水位,其中P为按设计要求确定潮位达到和越过该潮位的累积频率。" }, { "instruction": "港口集疏运系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为港口服务的汇集和疏散客货的运输系统,它的便捷、畅通是港口能力发挥的关键因素和重要环节。分为两个部分:①与港口所在城市直接有关的客货运量,其集疏运主要利用市内交通系统;②与港口所在城市无关的中转客货运量,其集硫运主要利用城市对外交通系统。" }, { "instruction": "成土时间因素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五大成土因素之一。时间和空间是一切事物存在的基本形式,土壤既已形成,它便在地形、气候、生物、母质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随时间进程而不断地向前发展。所以时间在成土作用中是一个强度因子,表达时间用语,常又称土壤年龄。土壤年龄有绝对年龄和相对年龄之分。" }, { "instruction": "文象花岗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花岗岩的一种。主要由钾长石和石英组成。其中石英和长石相互交生成为具有楔形文字或古代北欧文字样式的文象结构。含深色矿物很少。这种岩石多数属于伟晶岩相。" }, { "instruction": "中国大地构造单元是什么?", "input": "", "output": "1980年在1∶400万中国大地构造图划分的中国(及部分邻区)大地构造单元为:Ⅰ级Ⅱ级中朝准地台扬子准地台塔里木地台南海地台萨彦额尔古纳地槽褶皱区额尔古纳褶皱系天山兴安地槽褶皱区阿尔泰褶皱系;准噶尔褶皱系;天山褶皱系;内蒙古大兴安岭褶皱系;吉黑褶皱系昆仑秦岭地槽褶皱区昆仑褶皱系;祁连褶皱系;秦岭褶皱系滇藏地槽褶皱区松潘甘孜褶皱系;三江褶皱系;喀喇昆仑唐古拉褶皱系;冈底斯念青唐古拉褶皱系喜马拉雅地槽褶皱区喜马拉雅褶皱系滨太平洋地槽褶皱区华南褶皱系;东南沿海褶皱系;延边褶皱系;锡霍特阿林褶皱系(含那丹哈达优地槽褶皱带);蒙古鄂霍次克褶皱系(含上黑龙江冒地槽褶皱带)西太平洋岛弧褶皱区台湾褶皱系。" }, { "instruction": "环境地质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运用地质学原理,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更有效地利用天然资源的一门学科。环境地质学是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年轻学科。" }, { "instruction": "“ChangE\\\" plan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为嫦娥工程,中国首个月球探测计划,于2003年3月1日启动,分三个阶段实施:首先,发射环绕月球的卫星,深入了解月球;然后,发射月球探测器,在月球上进行实地探测;最后送机器人上月球,建立观测站,实地实验采样并返回地球,为载人登月及月球基地选址做准备。整个计划大概需要二十年的时间。" }, { "instruction": "条带状构造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某些变质岩和混合岩中,各种矿物成分分布不均匀,以石英、长石、方解石等粒状矿物为主的浅色条带和以黑云母、角闪石、磁铁矿等为主的暗色条带,各以一定的宽度成互层状出现,形成颜色不同的条带状构造。若条带的宽度变化较大,呈不连续分布,则称为条痕状构造(streaky structure)。" }, { "instruction": "岩浆分异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岩浆在演化过程中,在没有外来物质的加入下,受物理化学及地质条件变化的控制,使原始成分均匀的单一岩浆分化为不同组分的多种岩浆的现象,称为岩浆分异作用。这种作用以结晶分异作用为主,并包括液态分离、气体搬运、索列效应的组分扩散等。" }, { "instruction": "湖盆成因类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般分为:①内动力地质作用形成的湖盆,包括构造运动形成的湖盆(即向斜凹地、地堑及其他断裂凹地形成湖盆)和火山活动形成的湖盆(即火山口形成的湖盆、熔岩流表面凹地形成的湖盆)。②外动力地质作用的湖盆,包括河流作用形成的湖盆(旧河床形成的湖盆、冲积平原凹地形成的湖盆)、地下水作用形成的湖盆(溶蚀凹地形成的湖盆、潜蚀塌陷作用形成的湖盆)、冰川和冻土作用形成的湖盆(包括冰蚀湖、冰碛湖、冰川表面湖、冻土融化地表塌陷等形成的湖盆,冰川阻塞河谷形成的湖盆)、风力作用形成的湖盆(风蚀凹地、沙丘间凹地形成的湖盆)、海洋作用形成的湖盆(海洋沉积物拦阻海湾、河口形成的湖盆)、重力作用形成的湖盆(崩坍、滑坡堆积物阻塞河谷形成的湖盆)及生物作用形成的湖盆(珊瑚环礁、堡礁形成的湖盆)。有些湖盆是多种营力复合作用形成的,如熔岩流阻塞河谷而成的湖盆是内动力、外动力地质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 }, { "instruction": "离石黄土古土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离石黄土(Q2)古土壤层形成于相对温湿的环境下,可划分出14层古土壤,因其所经环境相对稳定,古土壤发育好。通常古土壤可划分:A、Bt1、Bt2、C等层次。古土壤里的不稳定矿物常小于10%,明显低于相应的黄土母质;粘粒矿物中伊利石占50%以上,另有蒙脱石、蛭石和高岭石,与相应的黄土比较,伊利石与蛭石均明显增加。十余层古土壤的共同特性是:腐殖质积累、碳酸盐有淋溶与淀积、强度粘化;风化产生大量铁、锰、铝的氧化物和粘粒矿物;属中性与微碱性的成土环境。黄土母质层与古土壤层的交互叠置,记录了古气候的波动周期,植被为森林草原,由于未发现密林下发育的A0和A1层,说明并非典型的林下环境。在微碱性的条件下,土壤脱硅过程明显,表现在镜下微形态可见石英的溶蚀与再淀积,在钙结核中还含有3%~6%的移动性SiO2。" }, { "instruction": "风暴沉积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风暴潮掀起陆架上的沉积物,及由风暴潮的离岸流搅起海滩沙,形成向海方向流动的异重流,当风暴减弱时,在风暴浪基面之下形成的沉积物或岩石称为风暴岩(tempestite)。风暴岩的沉积层序:①冲刷面,由强大的风暴流或风暴浪搅动早期的沉积物(多为陆架泥),形成具冲沟、冲槽和工具痕等特征的冲刷面;②递进层,由较粗的滞留沉积物(粗砂或细砾)组成,由下向上粒度逐渐变细,有些风暴岩,冲刷面上有介壳层;③平行层理段;④丘状交错层理段,是风暴岩的重要识别标志;⑤水平层段,随着风暴作用的减弱而出现的缓流沉积物,有时在水平层之上可见有浪成沙纹的沉积物;⑥泥质沉积物,为正常天气的浪底下的安静环境沉积,生物扰动构造发育。风暴岩与浊积岩的区别是:①流态,浊流是单向的,风主要风暴与风暴潮的形成关系联系理想图解(据Norward and Nelson et.al.,1983)暴流是双向或多向的,局部也可呈单向;②层序组合,浊积岩属深水沉积组合,而风暴岩为浅水组合;③垂向层序及层内沉积构造,风暴岩与浊积岩具有相似的鲍马层序,但风暴岩内具有典型的丘状交错层理,而浊积岩中绝对没有;④层面构造,风暴岩中常见特殊的渠槽和钵模,而浊积岩常见槽模和重荷模;⑤生物标志,风暴岩中化石组合标志着浅水陆架环境,而浊积岩中既有浅水生物化石,也有深水生物化石,表现为原地和异地生物混杂。此外遗迹化石也有不同,风暴岩中以叶迹、针迹为主,浊积岩中以弯曲及网状觅食迹为特征。" }, { "instruction": "响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基本上由碱性长石和任何一种副长石组成的火山岩。岩石以含副长石和碱性铁镁矿物为特征,具斑状结构、斑晶为碱性长石,各种副长石及高钠铁镁矿物,基质为隐晶质。因某些响岩类岩石在沿节理击碎时能发出响声,故名。常为斑状结构,有时为无斑隐晶结构。呈斑状结构时,斑晶大多为钠正长石或透长石及霞石、黝方石、白榴石等副长石类矿物。根据所含主要副长石矿物种类可分为霞石响岩、黝方石响岩和白榴石响岩等。岩石呈灰白色或深灰色,略具脂肪光泽。常呈小型岩丘或岩流产出。若其中仅有霞石一种副长石,则可称响岩;若白榴石是最丰富的副长石,则称白榴石响岩(leucite phonolite),以此类推。按实际矿物成分在QAPF图解11区中确定,若得不到岩石的实际矿物资料,可根据化学成分在TAS图解Ph区来确定。源自希腊语phone,意为声响,lithos意为岩石。" }, { "instruction": "太空雷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空间雷达或星载雷达。指装载于太空飞行器上的雷达。在遥感中使用的合成孔径雷达等均可安装在太空飞行器上使用。太空雷达除了像机载雷达那样要求体积、重量、可靠性、稳定性等指标(通常,这些要求超过对机载雷达的要求)外,耗电量小也是一个突出的要求。" }, { "instruction": "海洋湍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亦称紊流或乱流。海洋水体中任意质点的速度大小和方向均存在不稳定的紊乱流动。只有从外界不断向水体供应能量,才能维持湍流状态。其重要特征是能使流体的动量和热量,以及所含的盐分等物质的扩散过程显著增强。通常湍流扩散较分子扩散高几个数量级,并导致能量较大尺度涡旋运动向较小尺度的涡旋运动转移。尽管湍流看上去杂乱无章,但它依然符合流体力学方程奈维-斯托克斯方程。在海洋中,无论湍流的尺度或强度,其垂直分量和水平分量都极不相同。产生这种差别的原因,首先是因海洋的水平尺度比垂向尺度大得多;其次是由于海水的密度垂直稳定分层的影响,垂直方向的湍流黏性系数一般为1~103 cm2/s,而水平黏性系数却达到105~108 cm2/s,两者相差悬殊。引起海洋垂直湍流的主要过程,有风应力对海洋表层的作用,海底对海流、特别对近岸潮流的摩擦效应,以及因水平压力不均匀而导致潮流垂向切变。" }, { "instruction": "国家有机体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缘政治学的核心理论。用生物学的观点与方法研究国家发生、发展的一种学说。1 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地理学家拉采尔(F.Ratzel)运用达尔文的“物竞天择,优胜劣败”的进化论观点,提出以国家空间增长基本规律为主要理论的国家有机体说。把国家比作生命有机体,向邻国扩张领土,争夺生存空间,是其生存基本法则。据此,美国地理学家范肯堡提出“国家轮回说”,把国家分为幼年、成年、壮年、老年四个时期,认为在各个不同时期,国家内部结构和国力不尽相同,幼年期和成年期比较稳定;壮年期国家内部结构坚实,就要向外侵略扩张;老年期国家则国力衰微,常易遭侵略,是为殖民帝国侵略扩张辩解的理论。" }, { "instruction": "土壤次生潜育化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因长期淹水,土壤得不到通气氧化的机会,使土壤Eh值不断下降,表现出土壤原来没有的潜育化特征,也简称次潜作用。这一作用在地势低洼、质地粘重的土壤中最易出现,据统计在全国水稻土中约占六分之一,是水稻增产的重要障碍因素之一。" }, { "instruction": "参考椭球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亦称参考椭圆体,与大地水准面具有确定位置关系。它是一个在局部范围内(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大地水准面在各个方面都最接近的理想椭球体。它的表面称为参考椭球面,是测量计算的基础面。" }, { "instruction": "人口爆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二战后,世界人口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人口总数和人口自然增长率迅速上升,一些学者认为人口增长过快,破坏了人口和资源的平衡,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有的称之为人类危机,有的警告说,这种状况如果不迅速得到控制,人类将面临犹如原子弹、氢弹爆炸那样可怕的毁灭性的灾难,“人口爆炸”因此得名。美国保罗·埃利希曾以《人口爆炸》为书名写了一部著作。赫茨勒则以《世界人口危机》写了另一部书。" }, { "instruction": "压溶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上覆重荷的压力下,沉积岩中的一些颗粒接触处有较高的有效压力,使点上的溶解度增大,从而使颗粒发生溶解的作用称为压溶作用。包含有物理作用和化学作用两方面。压溶作用将引起颗粒接触处的晶格形变和溶解。例如使碎屑岩及碳酸盐岩中的碎屑或颗粒呈凹凸接触,形成压入坑,甚至成缝合线状接触。一般在受力方向上发生溶解,而在垂直力的方向上发生沉淀,如有些石英砂岩的次生加大边就属压溶作用的产物。少量粘土矿物的存在,能大大促进石英的溶解作用。" }, { "instruction": "钛铁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FeTiO3,含TiO2 52.7%。三方晶系。晶体呈菱面体或厚板状,很少见;通常呈不规则粒状集合体。铁黑色。条痕黑色。半金属光泽。硬度5~6。密度4.72克/厘米3。微具磁性。常与磁铁矿一起见于基性岩中,也可产在碱性岩中。当含矿岩石遭受风化破坏后,钛铁矿常转入砂矿中。是炼钛的主要矿石矿物。" }, { "instruction": "天球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天球就是以地心为球心,以任意远为半径的一个假想的球体,天文学用作表示天体视运动的辅助工具。天球的半径是任意的,所有天体,不论多远,都可以在天球上有它们的投影。在说明地球或行星公转的时候,人们也使用以太阳中心为球心的天球,叫日心天球。通常所说的天球,皆指地心天球。" }, { "instruction": "斯托克斯沉速公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年美国物理学家斯托克斯(G.G.Stokes)从理论上推算球体在层流状态沉速(w)的公式。公式如下:w=29(ρS-ρ)μgr2(式中:ρS为颗粒密度;ρ为水的密度;μ为流体黏度;r为颗粒半径;g为重力加速度)。此公式是在静水、20℃恒温、介质的黏度不变、球形颗粒、密度相同、表面光滑、颗粒互不碰撞的实验室理想条件下获得的。当然与自然界的实际情况相差很大,因自然界静水条件几乎不存在。影响碎屑颗粒沉速的因素很多,主要有颗粒的形状、水质及含沙量等。所以沉速公式大多数都为经验公式。尽管与实际情况有出入,但此式仍然有理论意义。它表明碎屑颗粒的沉速与颗粒直径的平方成正比,这可用来解释沉积盆地中粒度分布规律,以及不同形状、密度和大小颗粒混积现象,同时它也是颗粒(0.1~0.14毫米)机械分析中沉速分析法的理论根据。" }, { "instruction": "等距投影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常见的任意投影,它能保持某特定方向(变形椭圆主方向之一)的长度比为1,使该方向没有长度变形。以斜轴等距方位投影最为常用。例如在飞行图上对航空中心到目的地的距离要求十分精确,就可以使用以航空中心为投影中心、其射线方向没有长度变形的等距投影。" }, { "instruction": "人口模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对人口现象及其过程中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制约进行概括、抽象及提炼后的一种文字或数量关系的描述。前者如由人口学家概括出的“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人口再生产模型;后者如人口指数增长公式、静止人口模型、人口迁移模型、邦戈茨综合生育模型等。人口模型有不同层次。在人口学分析中,既有微观层面的,如孩子的成本—效用模型,也有宏观层面的人口模型,如人口—经济模型。在人口分析模型中,“时间—年龄—事件’’的关系非常重要。而对时间与年龄,既可以构成离散函数,也可以构成连续函数进行分析。人口模型有时还包括随机变量从而构成随机模型。" }, { "instruction": "结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土壤表面的一层相对坚硬的壳状物,有时又称结皮。最常见的是干旱或荒漠条件下形成的浅色多孔状结构,在较薄的硬壳之下为多孔层,1~2厘米以下为片状结构层,它的成因和暂时性水流与较粗的质地有关(多粉砂与细砂)。盐土或碱土表面常有盐壳,是盐分集聚的结果,最典型的称“结壳盐土”。古红土表层有时有铁质壳状物,是铁随季节性水流在地表淀积造成的,也是结壳的一种。" }, { "instruction": "冻融风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融冻风化。冰缘地区气候寒冷,因季节性的气候和昼夜的温度变化,岩层的裂隙和孔隙中的水发生冻、融交替作用,造成地面物质松动和崩解的过程(参见冰劈作用)。" }, { "instruction": "藻灰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由钙藻堆积而成的石灰岩,或者由于藻类生命活动产生的石灰岩。如红藻类的珊瑚藻科及绿藻类的伞藻科、毛藻科。可以分泌钙质或促使水介质沉淀出钙质构成坚硬钙质鞘或钙质骨骼,直接形成岩石。也可以通过藻类的特殊生长方式,例如蓝绿藻的生命活动过程,形成一种具有叠层构造的灰岩。藻灰岩在中国震旦纪地层中较常见。" }, { "instruction": "活化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化学反应中,使反应物的分子得到活化能的过程。也即,使普通分子变为活化分子而能发生反应的过程。使分子活化的方式有温度增高、高能射线或电磁波的辐照,以及超声波的激发等。处于活化状态的分子数愈多,化学反应的速度愈快。大气光化学烟雾就是由于氮氧化物经阳光中紫外线照射,使其产生活化作用并与其他污染物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而生成的。活化作用的产物(生成物)称“活化产物”。" }, { "instruction": "无尾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两栖纲滑体亚纲的一个类群(目),统称为蛙类,与原无尾类(proanurans)共同构成跳行超目(Salientia)。成年个体无尾(故得名),尾椎愈合为棒状的尾杆骨,后肢骨骼伸长,多数适应于陆地上的跳跃,但少数终生在水中生活。变态现[HT6SS〗三燕丽蟾复原图栖纲无尾目盘舌蟾科的一属。生存于早白垩世的辽宁西部,是中国乃至亚洲已知最古老的无尾类之一,与孔子鸟(Confusiusornis)、带羽毛的恐龙等热河生物群的成员共生。头宽大于头长,吻部圆。上颌骨前端以凹缺与前颌骨关节,二者上的牙齿颊舌方向扩展;鳞骨的颧支不与上颌骨接触;具有9个骶前椎,3对自由肋和膨大的骶椎横突;肠骨背脊弱,无背突;胫腓骨略长于股骨,代表世界上已知骨骼特征最原始的盘舌蟾类。" }, { "instruction": "沉积层序等级划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沉积层序等级划分,国内外学者提出的方案大致相同,其所用名词术语与时限有所差别(见表)。①Haq et al,(1988)将中—新生代的沉积层序分为5级:1级(含2个亚级):巨层序组(megasequence set),由1级海平面升降巨旋回组内的巨层序构成,时限250百万年(二叠纪末期至今);巨层序(megasequence),由重要不整合界定的一套超层序组或超层序,为1级海平面升降巨旋回的沉积记录,时限39.5~78百万年;2级(含2个亚级):超层序组(supersequence set),由重要不整合界定的一套超层序,为2级海平面升降超旋回组的沉积记录,时限30~40百万年;超层序(supersequence),由重要不整合界定的一套层序,为2级海平面升降超旋回的沉积记录,时限4~13.5百万年;3级:层序(sequence),时限0.3~9百万年;4级:层序或副层序;5级:副层序。这套术语中存在的问题是将以海泛面为界的副层序纳入了以不整合为界的沉积层序等级体系。②Vail et al.(1991)的沉积层序分级:1级:巨层序,为1级大陆淹没旋回的沉积记录,元古宙以来的地层序列中可分出4个巨层序,其中二叠纪末期至今的巨层序仍在发育中,其余3个的时限为295,350,600百万年;2级(含2个亚级):超层序组,含义与Haq的相同,为2级层序旋回的沉积记录,平均时限27~30、30~40百万年;超层序,含义与Haq的相同,为2级层序旋回的沉积记录,平均时限9~10百万年;3级:层序,时限0.5~5百万年;4级:简单层序(simple sequence),时限0.1~0.5百万年;5级:简单层序,时限0.01~0.05百万年。这个术语体系中的简单层序亦以地表暴露不整合及与之相当的整合面为界,与下述的高频层序含义相同,被认为是4,5级层序旋回(或冰川海面升降旋回)的沉积记录。③Mitchum & Van Wagoner(1991)的3~5级沉积层序:3级:层序(sequence)或复合层序(composite sequence)它们分别由体系域或高频层序组成,为海平面升降基本旋回的沉积记录,时限0.5~4百万年,平均1~2百万年;4级:高频层序(highfrequent sequence),平均时限0.1~0.2百万年;5级:高频层序,平均时限0.01~0.02百万年。4、5级高频层序均为4或5级海平面升降副旋回的沉积记录。作者层序等级Haq et al. (1988)Vail et al. (1991)王鸿祯等(1996)1级2级3级4级5级巨层序组 时限250Ma巨层序 39.5~78Ma超层序组 30~40Ma超层序 4~13.5Ma层序 0.3~9Ma层序/副层序副层序巨层序 295、350、600Ma超层序组 27~30Ma30~40Ma超层序 9~10Ma层序 0.5~5Ma简单层序 0.1~0.5Ma简单层序 0.01~0.05Ma超级1级2级3级4级5级巨层序 500~600Ma大层序 60~120Ma中层序 30~40Ma正层序组 9~12Ma正层序 2~5Ma亚层序 0.1~0.4Ma微层序 0.02~0.04Ma." }, { "instruction": "煤炭加工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将矿田产出的原煤,通过加工,以产出优化的煤炭产品的过程。包括物理加工和化学加工。物理加工有洗选、筛洗、摩擦洗和电磁洗等。化学加工有热解、焦化气化、液化、煤化工等。通过以上加工,可取得较高质量的煤固体、液体、气体燃料或化工原料及产品。从20世纪末期起,为了克服煤炭能源对环境的污染问题,又兴起了许多洁净煤加工技术(参见洁净煤技术)。" }, { "instruction": "变质级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变质程度。变质作用过程中原岩受到改造的程度。由于在变质作用过程中,温度往往起主导作用,一般是温度愈高,原岩被改造愈强烈。因此,按温度的高低,可将变质作用分为四个等级:很低级、低级、中级和高级。变质程度不同,形成的矿物组合及岩石类型亦不同。例如,粘土质岩石在低级变质时形成板岩、千枚岩,中级变质时形成云母片岩,高级变质时则形成片麻岩。此外,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按压力的高低,可将变质作用分为低压、中压、高压和超高压。" }, { "instruction": "硅华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下水或地表水经化学作用而形成的二氧化硅沉积物。它主要出现在富含硅酸的温泉口(包括喷泉口),有时也见于某些洞穴裂隙中,主要矿物成分为各种蛋白石和玉髓,有时可见细小的石英晶粒,有时混入微细的氢氧化铁,偶含氧化镁、氧化钙、氧化铝、硫等杂质,因而使蛋白石形成各种变体及各种颜色。硅华外形可呈水草状、瘤状、钟乳状及致密块状。它们是富含硅酸的胶体溶液与真溶液的化学沉积物。在干旱地区碱性土的表面上有时也可见到非晶质的二氧化硅的粉末状沉淀物。" }, { "instruction": "韵律层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韵律层。其特征是组成层理的细层或层系,在成分上、结构上以及颜色上作有规律的重复变化。最常见的韵律层理是缟状层理与粒序层理。" }, { "instruction": "石榴子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为石榴石。是石榴子石族矿物的总称。一般化学式为A3B2〔SiO4〕3,其中A代表二价阳离子钙、铁、镁、锰等,B代表三价阳离子铁、铝、铬等;属岛状结构硅酸盐。类质同象现象广泛存在。常见的端员矿物有:镁铝榴石 Mg3Al2〔SiO4〕3、铁铝榴石Fe3Al2〔SiO4〕3、锰铝榴石Mn3Al2〔SiO4〕3、钙铁榴石Ca3Fe2〔SiO4〕3、钙铝榴石Ca3Al2〔SiO4〕3、钙铬榴石Ca3Cr2〔SiO4〕3。一些含特殊成分的类质同象混晶有:黑榴石和钛榴石(含钛的钙铁榴石)、锆榴石(含ZrO2约20%的钙铁榴石)、钇榴石(含钇的钙铁榴石)等。等轴晶系。晶体常呈完好的菱形十二面体{110}或四角三八面体{211}或这两者的聚形。颜色不一,有血红、暗红、褐红、褐、红褐、黄褐、黄绿、鲜绿、黑等色。玻璃光泽,断口油脂光泽。硬度6.5~7.5。密度3.1~4.3克/厘米3。是典型的高温矿物和变质矿物。用制各种研磨材料,透明色美者可作为宝石。" }, { "instruction": "地貌演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貌形成和发展的阶段与过程。1899年美国学者戴维斯提出地形循环论,认为地形的发展可分为幼年期、壮年期和老年期三个阶段,并定出各地形演化阶段的标准。近期来非循环观点在国内外地貌学界发展很快。该观点认为地貌演化不是按固定的时序,从年轻向年老地貌演化。而是同一时期内,不同岩性和不同高程地貔,因内外营力的差异,在横向上可形成不同的地貌形态。地貌的发育和演化与地貌的动力过程性质有关。" }, { "instruction": "非闭合流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流域的地表分水线与地下分水线不相重合的区域。降水下渗后形成的地下径流,流入相邻的另一流域,即本流域与相邻流域有地下径流的交换。对大中流域这种交换量与流域总水量相比,可忽略不计,可直接用地表分水线所包括的区域代表流域。但对小流域或岩溶地区这种地下水的交换量占的比重较大,必须通过调查,确定地下集水区的范围,估算出与相邻流域的地下水交换量。" }, { "instruction": "湖蚀洞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湖蚀崖的下部因湖浪侵蚀而成的断续分布和大致等高的凹槽。在现代湖蚀洞穴上方一定高度的地方可见古湖蚀洞穴。洞穴中有时被砂砾石充填。有的湖泊虽然现代已经消失但湖蚀洞穴仍然保存。" }, { "instruction": "土壤的膨胀性和收缩性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土壤因吸水而膨胀,脱水干燥而收缩的性质。这种性质与土壤的胶体含量和种类以及吸收性阳离子的种类有关。胶体含量少,质地粗的砂土表现不出胀缩性,而黏土或有机质含量多的土壤,则胀缩性较大。黏土矿物中,含蒙脱石多的黏土胀缩性最大,含高岭石多的黏土胀缩性较小。有机质含量与胀缩性的关系较复杂,一方面有机质本身具有巨大的胀缩性,可以影响土壤的胀缩性。另一方面,有机质又可促进土壤结构的形成而减少土壤的胀缩性。被吸收钠离子所饱和的胶体,具有强烈的胀缩性,被钙饱和的胶体则胀缩性很小,因此各种土壤的胀缩性不同。" }, { "instruction": "直接热力环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水平加热不均驱动的暖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的闭合环流。也称正环流。从赤道到南北纬30°~40°之间的低纬平均经向环流,是全球最大的直接热力环流,称为哈得莱环流,它对低纬大气热量、角动量等物理量的输送、对维持东西风带和平均温度场起了重要作用。在纬圈上,也存在东西方向称为沃克环流的平均直接热力环流,如低纬海面的高温和低温区间常有几个这样的环流,它能将局部地区的热力特征影响很快地传递到其他地区。此外,海陆间的季风环流、海陆风环流、山谷风环流、城市热岛环流等都是不同尺度规模的直接热力环流。热力环流将水平不均匀加热聚积的有效位能转化为动能,维持了生生不息的大气运动。" }, { "instruction": "风积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即风力沉积物、风成沉积物的简称。指经风力搬运后沉积下来的物质。主要是砂粒和更细的粉砂。风成沙的分选性较好,沙粒均匀,圆度和球度较高,表面常有一些相互撞击而形成的麻坑,常堆积成沙丘和沙垅等地形,沙层常形成高角度的斜交层理,厚度从数米到近百米。风积物是干旱与半干旱地区分布最广、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沉积物。不少人认为黄土属风积物。在湿润地区的海岸、湖岸地带,有时也可见到风成沙丘,有的还形成风成砂矿。" }, { "instruction": "立体农业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垂直农业。有两层含义,一层指地域广阔的山区土地,随地形高度的差异,安排农业生产。一般海拔高度不同,其水、热资源条件呈明显差异。如我国西南地区的金沙江谷地,从海拔1000m左右上升至4500m的川西高原,气候从亚热带、温带到高山寒带,农业熟制由河谷的三熟制到一熟制,至高山寒带则是纯牧业带,以牦牛、绵羊为主。另一层指在一定土地上,为了充分利用空间和光能,进行多层次种植或养殖。如我国珠江三角洲的桑基、蔗基和果基鱼塘。即使在鱼塘内也根据鱼类生活的特性,分上层、中层和底层三层养殖方法。此外,在城郊的设施农业,玻璃大棚内进行分层栽培蔬菜,也属立体农业。" }, { "instruction": "地形倒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岩层发生褶曲隆起时,背斜形成山,向斜形成谷。但由于背斜轴部往往张节理比较发育,侵蚀作用进行较快,背斜山可以逐渐演变为背斜谷,而两侧的向斜谷则变成了向斜山。这种地形起伏和构造起伏不一致的现象称为地形倒置(如图)。在软硬岩层相间的褶皱构造区常形成这种地形倒置的现象。" }, { "instruction": "首曲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基本等高线,地图上一般用细实线表示。首曲线的高程值一般取等高距的整倍数,因此不同地图上等高距不同首曲线亦不相同。如等高距若为10m,则地图上则应选择0m、10m、20m、30m、……等高线作为首曲线;若等高距若为50m,则选择0m、50m、100m、150m……等高线作为首曲线。" }, { "instruction": "信息地理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经济地理学新兴分支。研究信息产业的区位、空间组织及其地理环境相互关系,以及信息产业对其他产业部门地理影响酌学科。信息业指的是从事信息生产、加工、存储、流通与服务的新兴产业部门。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以微电子、电子通信、电子计算机等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信息革命的兴起,信息产业迅猛发展,并已成为一些发达国家的主导产业部门。信息地理学即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并获得较快发展的一个经济地理学新兴分支。" }, { "instruction": "进化不可逆法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多洛定律(Dollos law)。比利时古生物学家多洛(Louis Dollo)1893年将生物前进性的发展称为进化不可逆法则。生物按先后顺序出现是生物进化的结果,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是一个前进性的发展。因此,化石是鉴别地层相对时代的最好工具。" }, { "instruction": "东伪偏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图投影坐标系的建立往往选择中央经线为纵轴,原点一般也位于投影带或制图区的中央。因此,平面坐标值便可能出现负数。为了使用方便,尤其是对平面坐标使用较多的大比例尺地图,人们通过平移坐标系来确保坐标值不出现负数。其中纵坐标轴的平移称为东伪偏移,横坐标轴的偏移称为北伪偏移。如我国大、中比例尺地形图的高斯直角坐标系的东伪偏移量为500km、北伪偏移量为0km。在地图数字化时应注意正确设置东伪偏移和北伪偏移这两个参数。" }, { "instruction": "淋滤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即淋积层(illuvial horizon)。土壤层的第二层。从表层淋滤下来的溶解物质一部分在该层沉淀,腐殖质大部分被淋滤到下层,因此该层中的腐殖质较少,颜色较浅。淀积层之上的土壤层,即土壤层中的上层,又称淋溶层(horizon A,eluvial horizon)。该层中母岩的矿物,在腐殖酸的作用下被分解,某些物质在下渗水流的作用下,通过溶解或悬浮被带到下层(淀积层)沉淀。" }, { "instruction": "中生界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中生代时期形成的地层称为中生界。中生界包括三叠系、侏罗系和白垩系。中国中生界以陆相为主。三叠系分南方和北方两种类型,南方为海相,北方为陆相。侏罗系、白垩系仅在中国边缘地带有海相沉积,其余广大地区全为陆相沉积,已无南北之分,而为东西两区所代替。东部盆地群内早侏罗世至中侏罗世早期沉积了含煤地层,中侏罗世中晚期至白垩纪主要为红色碎屑岩或杂色岩系,并夹有火山岩系。西部内陆盆地群早侏罗世为含煤沉积,中侏罗世至白垩纪以红层及不含火山岩系为特征。沉积矿产有煤、石油、油页岩、岩盐、石膏及沉积铁矿和铜矿等。" }, { "instruction": "毒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砷黄铁矿。成分FeAsS,含As 46.0%,常含钴、镍等,含钴高者称钴毒砂,钴含量最高可达9%。单斜或三斜晶系。晶体呈柱状。晶面上有平行条纹。双晶呈星芒状三连晶。集合体常呈粒状和致密块状。锡白色,表面具浅黄的锖色。条痕灰黑色。金属光泽。密度5.9~6.2克/厘米3。硬度5.5~6。性脆。敲击时发出蒜臭味。金属矿床中分布最广的一种原生砷矿物,见于许多高温和中温热液矿床中。是制取各种砷化物的主要矿石矿物。钴毒砂是提取钴的矿石矿物。" }, { "instruction": "冻融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寒冷气候下,由于岩土中水体冻结和融化等引起的各种作用的总称。主要见于冰川作用区、冻土区或高山地区,它使岩石遭受破碎,松散沉积物受到挠动和再分选,从而形成各种冻土或冰缘地貌。" }, { "instruction": "大气物理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以物理学理论和方法研究大气中各种物理现象、过程及其机理和规律的学科。大气物理学是大气科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和物理学理论基础,研究内容包括大气层的结构特征、发生在大气中的各种云雾物理过程和声、光、电特性和现象,以及辐射能量传输理论和大气热力过程等。因涉及面广,逐渐形成一些专门领域,如研究湍流和边界层结构的大气边界层物理学,研究大气平流层以上大气成分和辐射物理特征为主的高层大气学,以云雾降水微物理过程和人工影响天气为主的云雾物理学,还有大气辐射学、大气电学、大气光学等。" }, { "instruction": "ACF图解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表示变质相中矿物共生组合与岩石化学成分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三元系图解。一般用等边三角形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分别为A、C、F,其中A=Al2O3+Fe2O3-(Na2O+K2O),C=CaO,F=FeO+MgO+MnO。各种氧化物的数量均用分子数表示,将A、C、F的分子数换算成各自所占百分数,并使A+C+F=100。现用辉石角岩相的ACF图解ACF图解和AKF图解加以说明。图解中每一个小三角形的顶点各相当于一个具特定化学成分的变质矿物,如红柱石、堇青石、斜长石等。每一个小三角形顶点的三个矿物代表在辉石角岩相的条件下,化学成分位于这一小三角形内的原岩所具有的变质矿物组合。图解中的数字表示在辉石角岩相的条件下,由于原岩的化学成分不同,可能出现的10种矿物共生组合。例如,泥质岩石变质后可出现红柱石(或矽线石)+堇青石+斜长石,基性岩变质后可出现紫苏辉石+透辉石+斜长石,碳酸盐岩变质后可出现硅灰石+透辉石+钙铝榴石,等等。ACF图解的优点是能表示各种原岩成分与变质矿物组合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变质泥质岩和变质基性岩的矿物共生组合。" }, { "instruction": "山坡平行后退理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山坡坡面在被剥蚀后退过程中,其坡度保持不变的理论由德国W.彭克(1888~1923)首创的一种山坡侵蚀变化的学说。他认为山坡坡面在剥蚀作用下是平行后退的,即后退过程中坡度不变,由单一岩性组成的直线坡或由不同岩性组成的陡缓交替的复式坡都是如此。但美国学者W.M.戴维斯认为坡地的剥蚀是自上而下进行的。实际上这两种模式在自然界同时存在,前者盛行于干旱和半干旱气候区,后者盛行于湿润多雨区。这两种坡面发育理论均推动了地貌学的建立。" }, { "instruction": "石炭纪—二叠纪大冰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冈瓦纳古陆从早石炭世到中二叠世被大陆冰川广泛笼罩着。澳大利亚的大陆冰盖发育经历了三个阶段:①晚石炭世在崎岖的岛屿和高地上发育山地冰川;②二叠纪初期冰盖占据了大陆的一半地域;③中、晚二叠世海面冰盖消退。这个大冰期冰川覆盖了南美洲南部的大部分地区。前苏联中西北部石炭—二叠纪大冰期有五次冰期,一直延续到晚二叠世,跨越了距今235亿~32亿年。又称晚古生代大冰期(Late Paleozoic great ice age)。" }, { "instruction": "剑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大型四足行走的素食性恐龙。拉丁文中steg是屋脊之意,早年杨钟健教授译为剑龙,沿用至今。外貌较奇特,从颈部到尾部有两排骨板。长约9米,重约2吨。因为颈、背和尾有大量向外长出的骨板,剑龙复原图故名。骨板可以保护背部。两排剑状骨板保护尾部。剑龙站立时,臀部可以高出一层楼,四肢与大象腿相似。头骨窄长而低,与典型的恐龙头骨不同。有的剑龙的头骨可能短、钝,缺少前眶骨(眶骨和鼻骨之间)的孔洞。嘴前端有一个角质喙,喙上无齿,喙后颊部生有非对称小牙,牙齿为叶片状,牙冠弱小,两侧有小锯齿。大多数剑龙的牙齿几乎没有脊,这类齿有利于食植物。剑龙的尾巴末端长有长刺,肩部无刺,身体背部、臀部有巨大的碟状骨板。后肢比前肢长许多。每只后脚有3个宽而短的趾。有脚垫可以缓冲行走时的振动。前脚脚垫小,有5趾。前后趾均发育有钩状爪。骨板薄、直立,从颈、背到尾部大小逐渐增大减小。最大的骨板位于背部。产于美国科罗拉多州、怀俄明州晚侏罗世中期地层。" }, { "instruction": "大气凝结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空中凝结过程中能成为水滴最初凝结界面的气溶胶颗粒。能成为冰晶凝华界面的大气气溶胶颗粒称凝华核或冰核。受凝结(华)面的曲率、溶液成分等因素影响,小水滴(冰粒)附近的饱和水汽压要比平水面大很多倍,在自然条件下不可能出现,因此,水(冰)滴要以自然存在的气溶胶颗粒作为凝结(华)的初始胎才能继续增长,这类气溶胶称为凝结(华)核。大气中不乏大大小小的能为水所湿润的或可溶性凝结核,如碳酸钙、盐粒等,可溶性核在水汽凝结后还能成为浓度很大的溶剂,相应的饱和水汽压将低于100%。凝华或冻结(液相到固相)过程中,作为泳核的晶格结构必须与冰晶相近,凝华或冻结才能得以继续,在自然条件下这种核比较少有,因此常有温度低于零度水滴组成的过冷云存在。" }, { "instruction": "磁铁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Fe2+Fe3+2O4,含Fe 72.4%,常含钛、钒等。钛在磁铁矿中,常呈钛铁晶石和钛铁矿片晶形式存在,系固溶体分离产物。这种富含上述片晶的磁铁矿,通称为钛磁铁矿(titanomagnetite)。等轴晶系。晶体呈八面体和菱形十二面体;通常呈粒状或块状集合体。铁黑色。条痕黑色。半金属光泽。硬度5.5~6.0。密度4.8~5.3克/厘米3。具强磁性,可为永久磁铁所吸引,少数磁铁矿也能吸引铁屑等物质。形成于内生作用和变质作用过程,见于岩浆成因铁矿床、接触交代铁矿床、气化高温含稀土铁矿床、沉积变质铁矿床以及一系列与火山作用有关的铁矿床中,是主要的矿物成分。此外,还常见于砂矿中。是炼铁的重要矿石矿物。如含钛、钒时,可综合利用。在自然条件下由赤铁矿还原而成的磁铁矿称为穆磁铁矿(mushketovite)。" }, { "instruction": "松脂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酸性的玻璃质火山岩。通常含少许斑晶,含水分4%~10%。有各种颜色,一般呈褐色或浅绿色,具松脂光泽(类似沥青光泽)和贝壳状断口。松脂岩可用作制造膨胀珍珠岩的原料。该术语源自德语pechstein,意为沥青石。" }, { "instruction": "长江冲淡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长江人海径流与外海水混合并随之流动的水体。通常以盐度5‰(内缘)~31‰(外缘)作为长江冲淡水的特征指标,其温度、盐度和扩展范围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这主要取决于长江径流的多寡与近岸海流流动状况。夏季6~7月,长江冲淡水的前端可达33°15′N、125°30 ′E附近,南北最大宽度可达30°~33°N;9月以后径流量减少,冲淡水范围随之缩小至123°00′E附近;12月至翌年1月,长江枯水,冲淡水仅至长江口门附近;3月起又开始向口门外扩展。长江冲淡水夏季最为发育,6月份先顺河口方向流动,约至122°30′E附近转向东北,直至济州岛方向。 1 2月沿河口方向流向东南,然后从浙江沿海南下。长江冲淡水是东海沿岸水系重要的组成部分,因其携带较丰富的营养物质和悬浮泥沙,对近海渔业及滩涂冲淤变化起重要作用。" }, { "instruction": "分度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形图上对经度和纬度的详细划分带,通常以“分”(1/60度)为单位。在小于1:250000的地形图上绘有地理坐标网,并注有经纬度数值,但在大于(含)1:250000的地形图上,完整绘出的经纬线只是表现为图廓的4条线。为了便于在用图时加密成网,在小于1:10000的地形图外图廓粗细双线间以1分为单位加绘经纬度分划短线。需要时,只要把南图廓与北图廓、东图廓与西图廓上分度带的相应分划连接起来,就构成了地理坐标网。" }, { "instruction": "白岗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碱长花岗岩的浅色变种。化学成分和碱长花岗岩相似,但二氧化硅含量近于75%,较花岗岩为高,属超酸性岩石。其特征是几乎不含深色矿物,全部由石英、碱性长石和酸性斜长石组成,可含少量的云母。具花岗结构。为浅色碱长花岗岩的同义词,与其有关的矿产主要是锡、钨、铌、钽等。据美国阿拉斯加地名命名。" }, { "instruction": "巴西暖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南大西洋西部南美洲沿岸的洋流,大西洋南赤道洋流在向西流动的过程中,受南美大陆形态的影响,在南纬7º附近的巴西罗克角发生分流,其中一支从罗克角向西南流动,形成巴西暖流,到达南纬30º~40°附近后,与西风飘流汇合,流速为1~2km/h,温度为18~26℃,盐度为35‰~37‰以上。" }, { "instruction": "硬绿泥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Fe,Mn)2Al2〔Al2Si2O10〕(OH)4。单斜晶系,晶体常呈假六方片状,集合体呈玫瑰花状,双晶常见。暗绿色至绿黑色。玻璃光泽。硬度6.7~7。解理平行{001}完全,但比云母稍差。性脆。密度3.26~3.57克/厘米3。硬绿泥石是经受浅变质作用的泥质片岩中的常见矿物,在变质程度很深的岩石中往往不存在。偶尔也见于热液矿脉中。" }, { "instruction": "地物光谱特性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自然界中任何地物都具有其自身的电磁辐射规律,如具有反射、吸收外来的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和微波的某些波段的特性;它们又都具有发射某些红外线、微波的特性;少数地物还具有透射电磁波的特性,这种特性称为地物光谱特性。一般说,绝大多数地物对可见光都不具备透射能力,而有些地物,例如水体,对一定波长的电磁波则透射能力较强,特别是0. 45~0. 56μm的蓝绿光波段,一般水体的透射深度可达10~20m,混浊水体则为1~2m,清澈水体甚至可透射到100m的深度。对于一般不能透过可见光的地物对波长5cm的电磁波则有透射能力,可以透过岩石和土壤,可以不破坏地面物体而探测到地下层面的信息。在反射、吸收和透射的物理性质中,使用最普遍最常用的还是地物的反射信息。地物光谱特性是遥感技术应用的重要的理论依据,它可以为遥感传感器的工作波段的选择提供依据,更是遥感数据正确分析和判读的理论基础,其中包括:①时间特性。反映在不同时间被测地物的光谱特性变化;②空间特性。反映在由被测地物的不同特性光谱而造成的空间差异来区分。" }, { "instruction": "土地覆被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覆盖地表的自然营造物和人工营造物的综合体。是随遥感技术发展而出现的一个新概念。其含义与“土地利用”相近,只是研究的角度有所不同。土地覆被侧重于土地的自然属性,对地表覆盖物(包括已利用和未利用)进行分类。如对林地的划分,根据土地生态环境的不同,来划分土地,以反映土地所处的生境、分布特征及其地带性分布规律和垂直差异。" }, { "instruction": "三角洲平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三角洲发展而成的平原。河流注入大湖或海洋时流速降低,在河口附近产生大量堆积,形成堆积体。当堆积体逐渐加积,脱水成陆,或与沙岛、沙嘴、沙洲等相连,并向湖、海域推进,发育成三角洲平原。如长江三角洲平原。世界上许多三角形平原的平面形态往往像希腊字母△,它的顶端指向上游,底边对外海。最初由希腊人用于形容近似三角形的尼罗河三角洲、鸟爪形三角洲,以后就被引用。依形态特征,可分为扇形三角洲、鸟嘴形三角洲和港湾式三角洲等。" }, { "instruction": "标准大气压力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气压。" }, { "instruction": "陈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化学反应过程产生沉淀析出完全后,让初生的沉淀与母液放置一段时间的过程。可使小晶粒转化为大晶粒,不完整的晶粒转化为较为完整的晶粒,亚稳态的沉淀转化为稳定态的沉淀。可应用于环境分析化学及污染治理工艺。" }, { "instruction": "绕流阻力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表面阻力和形状阻力统称为绕流阻力。当泥沙颗粒在水中沉降时,其背后将出现空隙,由于水流的连续性,下面的水体将流过来补充,从而引起泥沙颗粒和水体之间的相对运动,水流与泥沙颗粒表面发生摩擦,产生摩擦阻力,称为表面阻力。当水流绕过泥沙后,如果流速较大,在颗粒背后常常发生分离现象,从而引起负压力。它与水流对泥沙颗粒的正面压力合并起来,称为形状阻力,试验表明,绕流阻力与泥沙粒径、沉降速度和水的运动黏滞系数有关。" }, { "instruction": "堆垛层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广义的层状结构晶格中常见的一种面缺陷。它是晶体结构层正常的周期性重复堆垛顺序在某二层间出现了错误,从而导致的沿该层间平面(称为层错面)两侧附近原子的错误排布。例如在立方紧密堆积(CCP)结构中,其固有的正常堆垛顺序为三层重复的……ABC ABC ABC……如果局部出现诸如……ABC A\C ABC……或者……ABC AB\A\C ABC……则在划线处便是堆垛层错的所在。它们在形式上也可看成是由一个完整的晶格沿层错面、其两侧晶格间发生非重复周期平移所导致的结果。参见“球体紧密堆积原理”。" }, { "instruction": "壤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按一定比例的砂粒、粉砂粒及粘粒构成的一类土壤。可按土壤质地细分为不同的壤土,如砂质壤土、粉砂质壤土、粘质壤土等。一般土性疏松、透气、透水和保水较好,适宜耕作和作物生长。粉砂粒多的土壤则容易产生板结,作物生长较差。" }, { "instruction": "东格陵兰寒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大西洋西北部的寒流。它起源于北冰洋,沿格陵兰岛东岸流动,其强弱变化直接受北冰洋冰块的形成与融化的影响。流速为75cm/s,盐度为32‰~33‰;水温一般低于0℃。夏季可达2.4℃。" }, { "instruction": "玻基交织结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安山结构(andesitic texture)。是安山岩中常见的一种结构。其特征是,在玻璃或其脱玻化产物的背景上散布有大量细小斜长石微晶和细小的铁镁矿物颗粒。交织结构斑晶拉长石,石基为斜长石微晶、长柱状辉石及玻璃质。" }, { "instruction": "earthquake force, seismic force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地震波传播时引起地面振动所产生的力。地震力具有复杂的力学要素,如能量、振幅、频度、速度、加速度、持续时间等。地震力作用于建筑物,当超过建筑物所能承受的极限时,即造成破坏。地震力愈大,造成的破坏也愈大。地震力具有方向性,可分解为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远离震中,一般水平方向地震力的破坏作用更强。抗震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针对可能发生的地震中地震力的大小,采取预防措施。" }, { "instruction": "横贯南极山脉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南极洲阿代尔角和科茨地之间延伸的山脉,其中有几处间断。该山脉系东南极和西南极的分界线。包括罗斯海西侧和南侧的山群,以及霍利克山、蒂尔山、彭萨科拉山脉、沙克尔顿岭和西伦山。1962年美国南极名称咨询委员会推荐这一名称,得到国际承认。" }, { "instruction": "重爪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大型肉食性恐龙。Bar为希腊文词根,有重量之意,onyx为希腊文词根,有指甲和爪之意。重爪龙头长约1.1米,锋利而稍圆的牙齿,适应于捕鱼,具有很强的捕鱼能力和食腐能力。重爪龙的颈椎骨较长而直(大多数兽脚类颈椎骨呈S型),尾椎僵直长约5米。无论是它的上下颌,还是牙齿的生长方式、形状,都很像现代的鳄。重爪龙的上下颌以及鼻骨的位置特征与双冠龙相似。它的前肢强壮,有四指,前3指有爪,第4指已退化,尤其是拇指上有一个超过30厘米长的巨爪。重爪龙因此得名。整个身体长约10.5米,重约2吨,头部及胸腹部呈前倾姿势时臀部可高达2.5米。一具完整的骨架保存完好,重爪龙产于英国南部和尼日尔早白垩世地层。 " }, { "instruction": "基准面原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沉积基准面相对于地表会产生波状升降,在此过程中伴随着可容空间的变化。一个基准面旋回由一个上升半旋回和随后的一个下降半旋回组成。基准面上升时,向陆方向有新增可容空间产生,当基准面下降时,剩余可容空间向盆收缩。在一个基准面旋回变化过程中(可理解为时间域)保存下来的沉积地层为一个成因地层单元,即成因层序,其以时间面为界面,因而为一个时间地层单元,也就是说一个基准面旋回是等时的。" }, { "instruction": "楔形交错层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呈楔状的交错层理。它的层系上下界面平直,但层系厚度在小范围内变化很快。各层系内细层的倾向可以同向或不同向。楔形交错层理可能是在异向流动的水动力条件下造成的,例如,在河口湾沙坝沉积及海相障壁浅滩沉积中常见此种层理。它也可能是单向水流造成的,如河流的横沙坝、纵沙坝、斜沙坝在前进途中的彼此叠覆,即可造成此种楔状交错层理。" }, { "instruction": "单面山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单斜山(monoclinal mountain)。发育在单斜构造上的山地。单斜构造是被单面山破坏了的背斜或向斜的一翼。单面山的特征是山体沿岩层走向延伸,两坡不对称,一坡陡而短,一坡缓而长。与岩层倾向相反但与层面近乎垂直的一坡是陡而短的前坡;与岩层倾斜一致且与层面近乎平行的一坡是缓而长的后坡(如图)。" }, { "instruction": "坡积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坡面径流携带的碎屑物形成的堆积地形。因坡积物沿山麓地带分布,形成好像镶边的衣裙而得名。" }, { "instruction": "阿尔卑斯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译为亚平宁运动。中、新生代发生在欧洲南部和亚洲的地壳运动。德国地质学家史蒂勒(Wilheim Hans Stille)于1924年将阿尔卑斯造山运动期的时限确定为自侏罗纪至新近纪末,并将这一时间段的造山运动划分成11个(运动)幕:早基梅里幕(early Cimmerian,三叠纪晚期诺利期和瑞替期之间)、晚基梅里幕(late Cimmerian,侏罗纪末)、奥地利幕(Austrian,早白垩世末)、亚海西幕(Subhercynian,晚白垩世土仑期(Turonian)和瑟农期(Senonian)之间)、比利牛斯幕(Pyrenean,始新世末巴顿期与路登期之间)、萨瓦幕(Savic,晚渐新世夏特期与中新统最下部的阿基坦期(Aquitanian)之间)、施蒂里亚幕(Styrian,中新世阿基坦期(Aquitanian)与布尔迪加尔期(Burdigalian)之间)、海尔维第幕(Helvetian,中新世兰哥期(Langhian)与托尔通期(Tortonian)之间)、阿提克幕(Attic,中新世萨尔马特期(Sarmatian)与蓬蒂期(Pontian)之间)、罗纳幕(Rhodanian,中新世末)和瓦拉几亚幕(Wallachian,上新世末)(参见各相关词目)。欧、美大部分地质学者把阿尔卑斯运动的时间限制在第三纪,结束于中新世或上新世。也有人认为阿尔卑斯造山运动起始于三叠纪,运动高峰在渐新世晚期和中新世。中国地质学家将中国境内发生于中生代的地壳运动称为印支运动和燕山运动,发生于新生代的运动称喜马拉雅运动。" }, { "instruction": "华北地台地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华北地台又称中朝地台,是中国最古老、规模最大的前寒武纪克拉通。其范围包括华北和东北南部、朝鲜半岛大部以及渤海和北黄海。南、北分别为秦岭大别造山带和中亚造山带围限。地台的太古宙结晶基底主要沿北部从内蒙古到冀东的近东西向条带出露,其中迁安曹庄表壳岩系铬云母石英岩碎屑锆石的UPb年龄达372亿~36.5亿年,属古太古宇。鞍山岩群中38.4亿年的花岗质古陆壳残余更是全球最古老的岩石露头之一。华北地台由冀北、辽东、渤海、山西、河淮及蒙陕等六个古陆核拼接而成。它们之间为含洋壳碎片和岛弧火山组合的绿岩带环绕,譬如五台山就是这样一个古元古代的碰撞造山带。统一的华北地台约在18亿年前的吕梁运动后形成。中元古代出现最早的未变质沉积盖层。中、新元古代是华北地台早期裂陷阶段,发育三个向地台外开口、朝地台内部尖灭的横向坳拉谷。北东向的燕辽坳拉谷位于地台东北部,著名的蓟县剖面就位于其中。元古宇总厚近10千米,始于长城系底部的河流和滨岸沉积,向上的大红峪组有碱性火山活动。它们分布局限,沿垂直海槽方向向外迅速尖灭。到蓟县纪时海槽扩大,巨厚的燧石条带灰岩向两侧广泛超覆到不同时代变质基底之上。近南北向的豫陕和贺兰坳拉谷位于地台西部,都向南开口。从寒武纪起,地台南缘遭受漫长的海侵超覆。早、中奥陶世浅海灰岩在地台内部的广泛分布,提示当时地形已高度夷平。晚奥陶世地台抬升及由此造成的到早石炭世长达1亿多年的沉积间断是华北地台演化历史所特有的。晚古生代前期是地台的成煤时期,从大同、开滦到平顶山、淮南的大型煤田都产于这一阶段。晚古生代末随着中亚造山带生成,地台自北向南抬升。早、中三叠世地台内部发育大型东西向的湖盆。华北地台现在的构造格局和山川形势是晚中生代以来构造活化的结果。" }, { "instruction": "镍危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镍及其化合物引起的对人体健康的损害。镍侵犯皮肤,引起湿疹。冶炼中的镍可导致肺出血、浮肿、毛细管脂肪变性并发生呼吸障碍。镍及其化合物已被确认为环境致癌物。精炼镍工人的鼻腔癌和肺癌发病率高。镍污染致癌的潜伏期较长,肺癌平均为27年,鼻腔癌平均为23年。镍在土壤中可富集,主要来源为含镍的大气颗粒物沉降,含镍废水灌溉、动植物残体腐烂、岩石风化等。镍对水稻产生毒性的临界浓度为20mg/kg。中国规定车间空气羰基镍的最高容许浓度为0.001mg/m3,地面水中镍的最高容许浓度为0. 5mg/L。" }, { "instruction": "大城市连绵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法国地理学家J.戈特曼(Gottm arn)在研究了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的城市群以后,于1 9 5 7年提出了megalopolis达一概念,他选用了古希腊时代建立的一个理想中非常大、但从未达到这么大的城市的名字,来称呼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当时人口超过3000万的超级大都市区。其后,很多学者对megalopolis这一概念进行了广泛研究,多数学者认为,megalopolis应该是规模很大(总人口在2500万人以上)、具有世界意义的城镇集聚区,以若干个数十万以至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为中心,大中小城镇呈带状连续分布、形成城市化高度发达的地区。这里集中了全国相当大一部分人口和经济活动,并常拥有国际性大海港和大空港。“megalopolis’’这一概念于上世纪80年代引入中国,学者们的译名颇多,有大城市连绵区、巨(特)大城市区(或城市集群)、大城(都)市带、大都市密集区,但比较多的学者认为译为“大城市连绵区”较为妥贴。" }, { "instruction": "威德尔海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位于东南极毛德王后地挪威角和南极半岛之间的大陆外,是一个由冰组成的大海区。1823年由詹姆斯?威德尔(James Weddell)发现,并命名为“乔治四世海”。1900年卡尔?弗里克博士提议用现在的名称来纪念该海区的发现者。这个名称已被人们普遍接受。威德尔海东南陆架的沉积厚度为2.0~2.5千米,但在73S~75S之间有一狭窄的深海盆地称布伦特巨槽,沉积厚度可达10千米。威德尔海东南部陆架地区第四纪冰川及冰海相沉积中被改造了的孢粉主要为白垩系陆相组合,而威德尔海东北部陆架的孢粉则主要为海相组合。布伦特巨槽及其西的克拉里海槽西边的陆架,两地的钻孔中见到的白垩系炭质泥岩均是有潜力的生油岩;该区发育的三角洲及冲积扇可能构成良好的储油层和盖层,其油气具有潜力。" }, { "instruction": "平太阳秒是什么?", "input": "", "output": "1820年法国科学院正式提出了秒长的定义:全年中所有真太阳日的平均长度的86 400分之一为1秒,即平太阳秒。" }, { "instruction": "西瓦古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人科猩猩亚科古猿化石。1910年发现西瓦古猿臼齿模式图于印度与巴基斯坦接壤处的西瓦利克山区。西瓦古猿总体上骨骼较粗壮,以矢状嵴发育、面部较宽、颧弓较张开、犬齿大而高、下颌齿弓近于“U”形为特征。西瓦古猿有印度西瓦古猿(Sindicus)、西瓦西瓦古猿(Ssivalensis)、达尔文西瓦古猿(Sdarweni)和梅特西瓦古猿(Smeteai)。1965年归并,组成森林古猿的一个亚属,名为西瓦古猿。1977年认为西瓦古猿是一个独立的属。现在认为它代表雄性个体,拉玛古猿代表雌性个体,因西瓦古猿命名在先(1910),拉玛古猿命名在后(1934),将拉玛古猿作为同物异名而予以废弃,并入西瓦古猿。" }, { "instruction": "同期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人口社会学研究中十分重要的概念,它是指同一年代出生的一群人。可理解为是由于年龄近似者构成的阶层,他们是一组具有相同社会时代背景的人口。由于同期群人口共同经历了相同的社会历史事件,因此,在社会变迁的研究中具有特殊意义。从某种程度上讲,社会变迁是发生在一个连续的同期群身上的现象,这种变迁的标志在于他们的行为并非重复父辈们的行为方式。同期群的概念把年龄角色、年龄分层和历史环境结合起来。同期群的概念也是一个动态问题,可以用同期群流动的概念表示,它反映个人在一生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各年龄阶段所经历的年龄角色的移动,它包括了个人生理、心理的发展和社会变迁的关系。" }, { "instruction": "热带气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生成于热带洋面的暖心强低气压涡旋。属暖性对称低压系统。水平范围一般为数百公里,可分为三个区:中心区为半径从几公里到数十公里的眼区,眼区内云少风静,并为半径约几百公里的筒状密蔽云区所包围,密蔽云区狂风暴雨天气最为恶劣,再向外,是三五条不等可伸展到距中心200~500km、呈气旋式状的螺旋云带,云带中对流旺盛,可形成大雨或暴雨。热带气旋的垂直结构也分三部分:低层气流旋转辐合流入,密蔽云区上升,高层向外流出,眼区有微弱的补偿下沉气流。上升区暖湿空气的凝结不但产生强降水,还释放大量潜热加热空气,形成热带气旋独特的暖心结构,暖空气增加的浮力又加速上升气流,吸引低层更多暖湿空气向中心汇合,形成热带气旋自激发展的机制。大风、暴雨、风暴潮和引发的地质灾害使得热带气旋成全球自然灾害之首。西北太平洋(包括南中国海)是地球上唯一全年各季均有热带气旋发生的海区,生成数约占全球的三分之一,我国除新疆、西藏自治区等少数地区外,均能不同程度地受到它的影响。另一方面,热带气旋带来的降水,常能缓解我国南方大面积的夏旱和酷暑天气。" }, { "instruction": "海蚀阶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海岸地带一种基岩平台。又称浪蚀阶地。在基岩海岸,海蚀作用形成的海蚀平台,因陆地或海面的升降,当海浪作用不能到达时,即成为海蚀阶地。出露于水面的称水上阶地,淹没于水面以下的称水下阶地。阶地的级数,反映海陆相对升降的次数。第四纪以来,由于冰期与间冰期气候交替出现,新构造升降运动频繁进行,导致世界沿海各地普遍出现不同级数和不同高度的海蚀阶地。" }, { "instruction": "潴育化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土壤在水分频繁变化的条件下,产生含多量铁、锰新生体潴育层的作用。多在渍水影响下发生,但水经常处于移动状况,无论是水位上下升降或侧向流动,都有一定的干湿交替过程。因此土中的铁、锰化合物可出现氧化和还原的交替过程。当还原时可被还原移动,氧化时又可产生淀积,这样就产生了土体中的锈纹、锈斑、黑色铁锰斑与结核或红色胶膜等新生体。潴育化作用在地下水位升降交替的层段中,表现最为明显。例如河滩地的砂砾堆积层中,常有铁、锰胶结物形成的硬层;平缓低丘陵区的谷口地段,有时有胶结极紧实的土壤底隔层,都与此有关。排水良好的水稻土、草甸土与潮土等土类的发育中,也普遍有潴育化作用。" }, { "instruction": "芦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楔叶植物类茎化石的一属。木本,高可达20~30米。常保存为茎髓部的内模或内核化石。茎分节,节和节间分明,节间具纵肋和纵沟,肋宽而平,相邻节间的肋和沟常为交互排列。在节下肋的顶端常具节下管痕。茎外模节部有枝痕、叶痕。石炭纪至二叠纪,世界各地。中国此类化石很多。" }, { "instruction": "洋中脊地震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沿着洋中脊轴部分布的地震带。其宽度较窄而延伸很长,震源较浅,震级很少超过6级,具有火山地震性质。在大西洋中脊、印度洋中脊和东太平洋洋隆上都有浅源地震带分布。" }, { "instruction": "人种单一地区起源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现在世界不同地区的不同人种起源有两种理论,一种叫现代人起源替代说,也称作单一地区起源说,这种理论认为现代人是某一地区的早期智人侵入世界各地而形成的。现在对这一地区多认为是非洲(见夏娃假说)。" }, { "instruction": "农业生产结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亦称农业部门结构。指一地区内农、林、牧、副、渔诸部门的组成比例,或部门内部的品种构成比例关系,如某一地区或生产企业内的农、牧业的比例关系,或者种植业内的粮食和经济作物的比例关系等。结构采用单项指标表示,如用种植面积构成产、值构成、劳动力和资金占用构成等。产结构是农业地理学重要研究内容之一。一个地区农业生产结构合理可使农业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经济效益高,保持生态平衡,使农业生产能持续发展。" }, { "instruction": "长阳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中国南方发现的早期智人化石。1956年在湖北省长阳县赵家堰下钟家湾(北纬30°15′,东经110°50′)洞穴中,发现的人类化石有右侧上颌骨一部分(带三枚牙齿)。1957年又发现单个右下第三前臼齿1枚,其牙齿冠面有较多皱纹,犬齿隆突明显,均为原始特征。但吻部向前突出不明显,为其进步特征。其总体特征更接近现代人。共生的哺乳动物化石有东方剑齿象(Stegodon orientalis)、中国犀(Rhinoceros sinensis)、巨(Megatapirus augustus)、中国短吻缟鬣狗(Hyaena brevirostris sinensis)、大熊猫(Ailuropoda sp.)、虎(Panthera tigris)等。代表温暖湿润气候。动物群的生存时代为中更新世晚期至晚更新世早期。其中牛牙的绝对年龄为距今19.5万年。" }, { "instruction": "弧段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具有起点终点的一系列有序顶点序列,用来表示线状特征。是计算机存储的基本单元。弧段由一串坐标对包括2个端点组成,坐标串次序决定了弧段走向,端点称为节点,有起始节点和终止节点之分,每个节点连结2个或2个以上的弧段。" }, { "instruction": "大气污染效应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于大气污染物对自然环境的作用使某个或多个环境要素发生变化,以及使生态环境受到冲击,甚至产生结构和功能的变化,破坏自然生态相对平衡的现象。大气污染引起环境变化的性质,可分为物理效应、化学效应和生物效应三种。物理效应如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产生的温室效应,工业区排放大量颗粒物,会形成更多的凝结核而造成局部地区降雨增多;城市排放大量的热量而产生的热岛效应等。化学效应如化石燃料燃烧排放二氧化硫会形成酸雨,光化学生成的烟雾、硫酸盐气溶胶等会降低大气的能见度;氟氯烃化合物破坏臭氧层,使地面紫外线的照射量增多等。生物效应会导致生态系统变异,造成各种急性或慢性中毒等。" }, { "instruction": "数学地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由地质学、数学和计算机科学互相结合而产生的、较新的边缘学科,数学地质的产生是地质学向定量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主要从定量角度研究和解决地质学的规律、理论和实际问题。目前数学地质的基本内容为:①矿产统计预测;②地质统计学;③随机类数学在地质中的应用,随机类数学包括:概率论、数理统计、多元统计、随机过程等;④地质数据库;⑤应用计算机自动绘制地质图件;⑥地质专家系统;⑦地质过程的数学模拟;⑧其他数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在地质学中的应用。其中包括:模糊数学、分形理论、稳健统计学、成分数据统计学、灰色系统理论、数字图像分析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等。" }, { "instruction": "布兰斯菲尔德海峡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位于南设德兰群岛和南极半岛之间,呈北东南西向延伸,长约200海里,宽60海里。是一个张性盆地。重力、磁力及地震等地球物理调查表明盆地中的沉积物厚2.5~3.0千米。下伏为洋壳。" }, { "instruction": "健康地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研究人群健康状况和生命现象或过程的空间模式及其与环境因素关系的领域。是一个较新的研究方向。健康意味着环境与人体处于生态平衡状态,疾病就是这种平衡遭到破坏。要保持健康,就要保持这种平衡。健康地理既研究平衡破坏的原因、趋势及其空间模式,也要研究维持平衡的最佳条件。许多人类生理现象、遗传特性、血液学特征、人类活动的危害影响,以及太阳黑子活动都可以成为健康地理关注的内容。" }, { "instruction": "黄道十二宫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为了表示太阳在周年运动中到达的黄道位置,西方天文学按太阳黄经,把黄道等分为十二宫,分别以黄道十二座命名;每宫跨黄经30°,相当于中国的二个节气。十二宫的划分,以春分点为起点。" }, { "instruction": "成土因素函数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成因作用与气候、生物、地形、成土母质时间的函数式。美国土壤学家詹尼(Hans Jenny,1941),将B.B.道库恰耶夫提出的五大成土因素,以函数式表达其关系:S=f(cl,o,r,p,t,……),式中cl,o,r,p,t分别表示气候、生物、地形、母质与时间。他还指出,土壤形成的主导因素是随土壤种类和环境条件转变,每种因素都可在一定条件下成为主导因素。此外,在五大因素之外还可有其他因素存在。詹尼1983年还将土壤视为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将上述函数式的右端不变,左端除土壤外增加了l,v,a三项并列性质,分别表示全部生态系统、植被和动物的特性:l,v,a,S=f(cl,o,r,p,t……)。上述两种函数式均为一些学者简称为clorpt式,是取每因素首字母合并而成的。" }, { "instruction": "葡萄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Ca2Al〔AlSi3O10〕(OH)2。斜方晶系。通常呈肾状、葡萄状、钟乳状或粒状集合体。白色、浅绿或黄绿色。玻璃光泽。硬度6.5。解理平行底面{001}中等。密度2.8~3.0克/厘米3。通常是基性斜长石经热液蚀变的产物,见于蚀变的辉长岩、辉绿岩等基性火成岩中。色泽美观者可作工艺雕刻材料。" }, { "instruction": "花斑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花岗斑岩的一种。这一术语最初用于具微晶基质的花岗斑岩。后来重新定义为一种花岗质成分的斑状岩石,其基质碱性长石和石英呈显微文象交生结构。" }, { "instruction": "更新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更新世所形成的地层。更新统可分为下、中、上三部分。在中国,更新统内自下而上建立了三个阶:泥河湾阶、周口店阶和萨拉乌苏阶(黄土地层区相应的阶为午城阶、离石阶和马兰阶)。" }, { "instruction": "中国第四纪地层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中国全国地层委员会于2000年5月召开的第三届全国地层会议上,建立了中国区域年代地层表,其中将第四系划分为:统(世)全新统(世)Qh更新统(世)Qp阶(期)代号未建萨拉乌苏阶(期)Q3p[马兰阶(期)]周口店阶(期)Q2p[离石阶(期)]泥河湾阶(期)Q1p[午城阶(期)]Ma0.010.140.732.60" }, { "instruction": "岛屿生物地理平衡理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由麦克阿瑟(R.MacArther)与威尔逊(E.Wilson)于1967年提出,认为一个岛上生存的物种数是新迁入物种的定居和居留物种的灭绝之间的一种平衡的观点。岛屿生物具有三个特征:①生物种数与岛屿面积呈正相关;②生物种数与岛屿距大陆或其他生物源地的远近呈正相关;③岛屿在生物种类组成上出现连续的种类流通,但种类数量保持大致稳定。" }, { "instruction": "砂砾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砂砾石组成的沉积层。如河床相、海滨相、湖滨相等沉积物,均有砂砾层。砂砾层中常有层理、互层和凸镜体等结构。" }, { "instruction": "田间持水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在地下水较深和排水良好的土地上充分灌水或降水后,允许水分充分下渗,并防止蒸发,经过一定时间,土壤剖面所能维持的较稳定的土壤水含量(土水势或土壤水吸力达到一定数值)。达到田间持水量时的土水势为- 50~- 350mbar,大多集中于- 100~- 300mbar间。田间持水量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土壤所能稳定保持的最高土壤含水量,也是土壤中所能保持悬着水的最大量,是对作物有效的最高的土壤水含量,且被认为是一个常数,常用来作为灌溉上限和计算灌水定额的指标。但它是一个理想化的概念,严格说不是一个常数。虽在田间可以测定,但却不易再现,且随测定条件和排水时间而有相当的出入。" }, { "instruction": "结构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构造面。用于表示岩石结构形态的面状构造。有的接近平面,或呈曲面或不规则形态。有原生结构面和次生结构面之分。按存在形式分为分划性结构面和标志性结构面。按力学性质则分为压性结构面、张性结构面、扭性结构面、压性兼扭性结构面和张性兼扭性结构面等。鉴别结构面的力学性质,可推断其形成的地应力状态和形成机理。" }, { "instruction": "地层分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根据岩石本身客观存在的不同特征或属性,将组成地壳的岩层划分为不同类型的地层。目前国际上主要把地层分为三大类型:①以岩性作为主要划分依据的岩石地层(岩性地层);②以化石作为划分依据的生物地层;③以形成时间作为划分依据的时间地层或年代地层。另外一种意见认为,年代地层也就是生物地层。尽管在年代对比方法上虽然有许多种,但以古生物和同位素年龄测定的方法具有普遍意义。并指出,虽然同位素年龄测定是前寒武纪和寒武纪以后的深度变质地层时代对比的重要方法,但它在显生宙地层的详细划分和对比方面,还不够完善。而古生物(生物地层)的方法,在地质时期划分和地层的时代对比方面,具有全球的相对同时性。而且,迄今为止,年代地层单位(界、系、统、阶)也像生物地层一样,都主要是以化石作为划分和对比依据的,因而年代地层也就是生物地层,进而主张把地层分为两大类型。20世纪中、后期,随着新技术、新方法的运用和新理论的产生,地层学出现一系列新分支学科,因而地层分类也随之扩大。目前除以上三大类以外,还出现了以岩石体剩余磁性方向的变化作为划分依据的磁性地层;以各种客观存在的,且易用近代地质地球物理方法追踪而识别的物理界面(不整合面、地层结构转换面等)作为划分标志的层序地层等等。" }, { "instruction": "印度地域人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雅利安地域人种(Aryan local race)。印度地理人种中更接近高加索人种的一支,主要居住于印度北部、中部及巴基斯坦、尼泊尔、斯里兰卡等地。其肤色淡褐至深褐,中等身材,直发或波状发,发黑色。鼻窄而略高,尖端呈鹰钩状。由于长期以来社会种姓及宗教种姓等的影响和同操印欧语系的语言,成为一个地域人种。雅利安人(Aryan)是史前居住在伊朗和印度北部的一个民族,操雅利安语,现在南亚印欧语系即源于雅利安语。" }, { "instruction": "碎屑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正常沉积碎屑岩(normal sedimentary clastic rock)、陆源碎屑岩(terrigenous clastic rock)。母岩机械破碎产物的碎屑物质经搬运、沉积、成岩形成的岩石。碎屑岩包含四种基本组分,即碎屑颗粒、杂基、胶结物和孔隙。其中碎屑颗粒是碎屑岩的主要组分,如砾岩中的砾石、砂岩中的砂、粉砂岩中的粉砂等,占整个岩石组成的50%以上。碎屑岩按碎屑颗粒的大小,又可分为砾岩、角砾岩、砂岩、粉砂岩等。" }, { "instruction": "泛非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肯尼迪(W.Q.Kennedy,1964)创名。代表非洲大陆乃至整个冈瓦纳大陆前寒武纪晚期—寒武纪的构造运动。发生于600百万~500百万年前或950百万~500百万年前的构造热事件为其主要表现形成的地壳运动。有人认为,此期造山带的形成导致原始冈瓦纳古陆聚合。南美的巴西造山运动与之发生时限及运动性质颇为相近,故又统称巴西泛非事件。" }, { "instruction": "视星等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天文学上,天体的亮度和光度都用星等表示:表示天体亮度等级的叫视星等,记作m;表示天体光度等级的叫绝对星等,记作M。通常所说的星等是指视星等。" }, { "instruction": "褶皱山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壳运动形成的褶皱岩层所形成的山体。褶皱山是地球内力作用在地貌上的表现,山体的形态主要取决于构造运动的强度及岩体本身的性状,外力则起雕塑改造作用。根据褶皱的形式.可分为单背斜形成的褶皱山,如中国重庆附近的歌乐山;多褶皱山,如法国、瑞士交界的侏罗山;褶皱推覆体山,如阿尔卑斯山等。此外,地槽中的沉积岩层经过强烈的地壳运动而褶皱抬升,常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如喜玛拉雅山系、阿尔卑斯山系等。" }, { "instruction": "气候系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冰雪圈和岩石圈五个子系统所组成高度复杂耦合的物理系统。各子系统物理性质差异很大,热力、动力、惯性等各不相同,它们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系统的动态变化决定了全球气候过程和气候环境变化。能量和水循环、海洋物理以及内部反馈(如云过程、陆面过程和乎流层过程)等诸多过程是控制系统状态的主要过程口其中能量循环是驱动物理气候系统的基本动力。气候系统具有热力强迫、耗散、非线性、开放系统的动力学性质。大气圈层惯性最小、变化最快、有序性最低,是气候系统中最活跃最易变的圈层,也是与其他圈层交换物质、能量最频繁,并最直接受到其他圈层影响的子系统。上世纪70年代末在深层次的研究土地荒漠化、全球性变暖、臭氧层破坏等环境问题的内在联系时,开始建立气候系统的概念和理论,它的提出被认为是大气科学发展中的里程碑之一。科学家认识到天气和气候变化的原因不只是孤立地存在于大气内,它的影响也波及其他圈层。近年来,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受到广泛关注,甚至有人提出把人类圈也作为气候系统的圈层之一。" }, { "instruction": "天王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天王星是太阳系的行星之一,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为第七颗,与大阳的平均距离为19.28个天文单位。它是1781年3月13日由英国天文学家威廉·赫歇尔发现。在古老的希腊神话中,天王星被看作是第一位统治整个宇宙的天神“乌刺诺斯”。天王星的体积为地球的65倍,在八大行星中仅次于木星和土星。质量为8.742×1028g,为地球质量的14. 63倍。天王星公转轨道的偏心率为0. 05,公转周期为84a,自转周期是24±3h,它的赤道面与轨道面的倾角为97°55′,自转轴几乎倒在轨道面上,所以它是躺着转的,其中一个极点正对太阳。天王星和土星一样,也有美丽的光环。目前天王星有5个卫星,它们都是逆向卫星。" }, { "instruction": "海浪谱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描述海浪内部能量相对于频率和方向的分布。包括频谱和方同谱,频谱是方向谱特例。通常假定海浪由许多随机的正弦波叠加而成。不同频率不同方向的组成波,具有不同的振幅,因而具有不同能量的组成波构成海浪谱。在海浪谱中,风浪频谱得到最广泛的研究。但尚无严格理论的风浪频谱,已提出的经验或半经验的频谱很多,且有一定区域性。目前常采用皮尔逊-莫斯科维奇谱,简称P-M谱,应用于充分成长风浪。北海联合海浪计划(JONSWAP)谱,为成长谱,适用范围更广。它得到了谱相对风区的成长过程,证实了谱频衡域的超射现象,揭示风浪能量传递过程。中国学者研究出的海浪谱其中有一种是包含参量平均周期T的谱,当给出了T相对风时或风区的成长关系后.就能得到谱随风要素的成长过程。" }, { "instruction": "放射性废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含放射性物质的液态、气态和固态废物。来自原子能工业生产过程和放射性同位素的试验及应用过程。放射性液体废物主要可分为高水平、中水平、低水平三类;放射性气态废物可分为气溶胶、微粒、惰性气体、挥发物四类;放射性固体废物可分为废铀矿渣、各种废弃物和废液固化产品等。由于放射性元素的衰变特性不随外界条件变化,放射性物质的辐射对人体有害,因此在放射性废物的处理、处置和利用上,需采取一系列特殊的方法和措施,特别对高水平、长寿命的放射性废物更需要研究和应用严格、慎重的处置方法。" }, { "instruction": "石油地质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质学的一个分科,是研究地壳中石油及天然气形成和分布规律的学科。它以地质理论为基础,并利用沉积学、构造地质学、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等学科的成就,来研究石油及天然气的生成、运移、聚集和保存条件。通过对石油、天然气的物质成分和生油岩、储集岩、盖层、上覆岩层以及沉积盆地的地质发展史的研究,探索石油及天然气的成因、运移、聚集作用过程和阐明油气田在地壳中的分布规律,从而有效地指导油气田的调查、勘探和开发工作。从广义上看,这里的石油包括了气态烃;但从狭义上看,特别是与天然气地质学并列时石油地质学仅指液态烃的地质研究。" }, { "instruction": "地图模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图是地理环境诸要素的缩影,是对整个地理环境抽象的结果,与所表达的原形具有相似性,因此符合模型的特征。地图不仅是一种符号模型,而且是一种数学模型,因为地图的数学法则使它与表达对象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定的数学函数来表达。而地球仪、地形沙盘等特殊类型的地图也可以看成是一种实物模型。" }, { "instruction": "交织结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主体由密集的斜长石微晶杂乱无章地分布。在其间隙中有显微晶质或隐晶质的物质充填。这种结构常称为交织结构。如果斜长石微晶相互紧靠,交织成不规则形式,则称毡状结构(felty texture,felty texture)。" }, { "instruction": "上新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上新世是新生代新近纪的第二个世,也是新近纪最后的一个世,延续时间530万~260万年(国际上是530万~175万年)。上新世是哺乳动物的繁盛时代,哺乳动物进一步分化、大型化和特化为其特征,已与现代属群十分相似。最特征性的动物群是上新世早期,即欧亚大陆的蓬蒂期动物群,它广泛分布于中国北方和南方,向西延伸到地中海沿岸,这一动物群在北方主要发现于黄河流域的三趾马红层,其中有Hipparion,Chilotherium、长颈鹿、乳齿象和一些啮齿类如Prosiphneus等;上新世中期在山西省静乐发现较进步的中趾马和羚羊等。陆相介形虫以Linocypris,Subulacypris,Advenocypris等属为主;海相介形虫以Cushmanidea,Cytheropteron,Xestoleberis,Neomonoceratina等属为主。轮藻组合与中新世相似。上新世发生小规模的海侵,接着发生了最后一次海退,导致了第四纪的开始。" }, { "instruction": "新夏威夷地域人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居住在夏威夷岛上的地域人种之一,是一个在较近代形成的混血地域人种。他们的人数已超过留居夏威夷岛而不混血的波利尼西亚人。根据血型研究,即使是自称为夏威夷人(玻利尼西亚地理人种)的当地居民也包含有8%以上的高加索人种和14%以上的蒙古人种的混血成分。那些实行族外婚的居群和个体其混血成分更高。显然新夏威夷人是玻利尼西亚人种(土著)、高加索人种和蒙古人种三个地理人种混血的产物。这些新夏威夷人,不论从体型、身材和肤色、容貌上均具特色,为众多旅游观光者所称道。" }, { "instruction": "渔区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供渔业部门指挥生产、捕捞作业使用的专用海图。根据渔业生产的特点和要求,在海图上标绘出渔区及其编号、禁渔区域、影响捕捞作业的障碍物、主要渔港等要素。图幅以渔场为中心划分,与一般海图不同。卫星影像能大范围地直接反映洋流、水温、水色、水中叶绿素及泥沙含量等遥感信息。据此可发现鱼群的位置和监视海洋鱼群的动态(如回游路线和位置等信息)o美国利用遥感影像发现鱼群的分布几乎都在影像低密度区,密西西比海峡鲱鱼的活动与海水的盐分、水色、水深要素有着密切关系;加拿大利用大比例尺航空像片,判读鲸鱼及其群落的特性,数出鲸鱼的数量和量测单体鲸鱼的大小。" }, { "instruction": "土地评价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对土地的质量进行鉴定和估价。分析评估土地质量的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土地现在合理利用的程度、改变土地用途的可能性和提高土地生产率所采取的措施等。国民经济诸部门对自身用地都有一定的要求,有必要对所占用的土地作出全面详细的评估。如农业部门对土地评价包括:①自然因素。土壤、地形、水文、植被和气候等因素评价;②社会经济因素。人口、劳动力、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灌溉设施等评价。评价方法既可用单指标评价,如单位面 积产量或产值,经济收益等;也可采用系统论中的综合评价方法,进行定量比较。" }, { "instruction": "零时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把地球按地理经度分为24个时区,每一个时区包含地理经度15°,并以格林尼治本初子午线东、西各7.5°的范围作为零时区。" }, { "instruction": "灌丛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以灌木占优势的植被类型。建群种多为中生、簇生的灌木 生活型,群落高度通常<5m,郁闭度多>0. 3~0.4。通常可划分为常绿针叶灌丛、常绿革叶灌丛、落叶阔叶灌丛、草灌丛等不同的植被型。" }, { "instruction": "电导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溶解于水的酸、碱、盐电解质,在溶液中解离成正、负离子,使电解质溶液具有导电能力,其导电能力大小可用电导率表示。电解质溶液的电导率,通常是用两个金属片(即电极)插入溶液中,测量两极间电阻率大小来确定。电导率是电阻率的倒数,其定义是电极截面积为lcm2,极间距离为lcm时,该溶液的电导。电导率的单位为西/厘米(S/cm)。在水分析中常用它的百万分之一即微西/厘米(μS/cm)表示水的电导率。溶液的电导率与电解质的性质、浓度、溶液温度有关。一般情况下,溶液的电导率是指25℃时的电导率。" }, { "instruction": "环境效应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自然作用或人为作用引起的各种环境因子变异的一种后效反应。按成因分为自然环境效应和人为环境效应。按性质分为环境物理效应、环境化学效应和环境生物效应。如因大量燃烧化石燃料使大气中CO2含量不断增加而产生的温室效应;人为排人大气中的碳氢化合物与氮氧化物在阳光作用下产生的光化学效应;因大型水利工程使一些地区出现沼泽化、盐碱化以及使某些水生生物增多或减少的生态效应;因地质历史发展或人为原因,使某些化学元素的地理分布出现异常而发生的地方性疾病与污染病,以及因地下水开采过量所致的地面下沉、海水倒灌等现象,均是环境效应问题。" }, { "instruction": "伟晶结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伟晶岩石中的一种结构类型,它由巨粒的微斜长石、白云母、石英等为主的浅色矿物组成。按矿物粒度分为巨晶(>1厘米)、伟晶(>3厘米)。" }, { "instruction": "人口分布规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人口分布状况是人类在适应和改造自然、发展生产、繁衍子孙后代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从一开始就不是一种纯自然现象,而是社会经济现象,这同动植物是有本质区别的。影响人类分布的主要因素就是人们的物质生产方式,尤其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生产布局的特点。但这一切也都离不开一定的自然环境的基础,无论人们的物质生产方式在将来可能进步到何种程度,这一点是不会改变的。在那些自然条件相对恶劣的地区,人们纵然能够适应下来,但生产力的发展必然要受到种种局限,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尤其明显,人口也难以大量增殖。而自然条件比较优越的地区,水热资源丰富、土层深厚肥沃,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就成为人口稠密的地区。" }, { "instruction": "普通辉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Ca(Mg,Fe,Al)[(Si,Al)2O6],富含TiO2和Fe2O3的称钛辉石。单斜晶系。晶体常呈短柱状,其横切面呈近于等边的八边形或假正方形;依(100)的接触双晶常见;集合体通常成粒状。暗绿色至绿黑色。玻璃光泽。硬度5~6。解理平行{110}中等。密度3.2~3.6克/厘米3。是基性、超基性、部分中性火成岩以及某些变质岩的主要矿物成分。" }, { "instruction": "pyrrhotine,pyrrhotite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Fe1-xS,式中x通常为0.1~0.2,含Fe 39%~40%。有时含镍和钴。六方或单斜晶系。通常呈致密粒状块体。暗铜黄色。条痕灰黑色。金属光泽。硬度4。密度4.6~4.7克/厘米3。具磁性。见于各种类型的内生矿床中。常与黄铜矿等硫化物共生。" }, { "instruction": "黄土层古土壤类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根据黄土古土壤颜色、成分、结构、发育程度所划分的土壤类型。一般黄土堆积中常可见到:①黑垆土型古土壤;②褐色土型古土壤,以浅红褐色为主,底部多有钙质结核沉积层;③棕壤型古土壤,多呈深红棕色,多见于早、中更新世黄土层中。" }, { "instruction": "水生昆虫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个时期或终生生活在水中的昆虫,可分为水生和半水生两大类。蜻蜓目、蜉蝣目、衤责翅目、广翅目、毛翅目的幼虫完全是水生的,其他如弹尾目、鞘翅目、双翅目、半翅目、鳞翅目都有一部分是水生的。水生昆虫是经济鱼类的食料之一。幼虫可应用于水质监测。水生昆虫化石对恢复远古时代水生环境有着重要意义。" }, { "instruction": "台风风暴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由强台风引起的风暴潮,多见于夏秋季节。其特点是来势猛、速度快、强度大、破坏力强。凡是受台风影响的海洋国家沿海地区均有台风风暴潮的发生。太平洋是全球台风生成的主要地区,其生成的台风约占全球总数的63%;其次是印度洋和西北大西洋,分别占26%和11%。频繁遭受台风风暴潮袭击的均是分布在以上三大洋沿岸的国家。如中国、孟加拉、印度、菲律宾、越南、日本、朝鲜、美国及墨西哥湾其他沿岸国家和澳大利亚等国。濒临我国的西北太平洋,以及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是世界上最不平静的海洋,每年生成台风总数占全球38%。并且每年都有近20个台风影响我国沿岸海区,直接在大陆登陆的就有7~8个。台风风暴潮财我国沿海地区的影响较为强烈,浙江、福建、广东、海南等省沿海地区是台风风暴潮灾害的多发区域。台风所带来的风暴潮给沿岸地区带来了巨额的经济损失和一定的人员伤亡。据1949 ~1990年资料统计,中国沿海发生台风风暴潮92次,平均每年发生2~3次,其中造成人员伤亡千人以上或直接经济损失10亿元以上的重大风暴潮有1 1次。" }, { "instruction": "钙积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美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诊断表下层之一。拉丁文calcis,意为石灰,是其名称来源。系由碳酸盐积聚与蚀变造成。在形态上有弱而层次不明显的分化,含束状或丝状石灰质淀积物,多将土壤孔隙填塞。常有薄片状结构,盐酸反应明显,和其上下层对比一般色调浅淡。" }, { "instruction": "土壤发生亚层代号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主要发生层之后附加代号,以下标的形式列于右下方,用以表示该层的发生学特征。如:Bh(腐殖质淀积层)、Bt(粘粒淀积层)、AP1(耕作层)、AP2(犁底层)等。这些代号至今尚无统一规定。这种特征层如需再加细分还可再加次序号,如Bt1、Bt2、Bt3等,用以表示Bt层中还有程度或其他性质的差别。按成土特征附加的代号中,传统土壤学里常见的还有:Ca(CaCO3淀积)、s(CaSO4淀积)、ir(Fe2O3淀积)、mn(MnO2淀积)、sa(盐分淀积)、g(潜育特征,与大写G的潜育层不同)等。" }, { "instruction": "无洞贝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腕足动物门有铰纲无洞贝目的一属。壳体近圆形或长卵形。铰合线短,主端圆,两壳成不等双凸型,腹壳近平,背壳高隆。腹喙小而无洞贝弯曲,具茎孔。铰合面不发育,三角孔为分离的三角双板所掩盖。壳面覆有壳线,并常有较显著的同心层。铰齿粗大,无齿板。腕螺顶端指向背壳的中部。志留纪至泥盆纪,世界各地。中国主要产于泥盆系。" }, { "instruction": "林业遥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利用光学、电子学和电子光学的遥感仪器从高空或远距离处,接收林区物体反射或辐射的电磁波信息,然后加工处理成能识别的图像或计算机用的磁带数据,用来观测研究森林生长发育的环境、词查森林资源、监测森林自然灾害,以提高林业经营管理的水平。遥感技术现在应用到林业工作中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森林资源调查。林业资源分布范围广,面积辽阔,森林属于再生生物资源,因此是再生资源的调查,包括动物、植物等野生资源和水资源等。应用遥感技术可编制大面积的森林分布图,测量林地面积,调查森林蓄积量和其他野生资源的数量等。对宜林区、荒山荒地进行立地条件调查,绘制林地立地条件图、林地利用现状图和林地潜力图等,测算各类林地面积,进行林地质量评价;②森林自然灾害监测。森林火灾是林业的大敌,为了保护森林资源,利用遥感技术可以提高监视火情的效果。可从卫星影像上调查易燃物的分布,进行森林火灾危险性等级分类,研究辨识雷暴雨的性质,发现雷雨和林火位置及雷雨的分布,以研究人工降雨的可能性,扑灭火灾。其次是遥感技术用于森林病虫害的监测。世界各国早已成功地应用红外航空像片估测森林病虫害造成的损失,寻找病虫害蔓延的地点,进行灭害与防治。林业生产的灾害很多,例如水、旱、病、虫、火、冰雹、霜冻等受灾面积往往很大,需要迅速查清受害面积、范围以及程度,以便及时抢救或供生产计划部门进行防治、扑灭林火、监测火灾蔓延、林区水利建设以及火烧迹地的管理等,利用红外波段的航空遥感和热红外卫星影像绘制灾区范围平面图是非常有效的;③森林现状调查。包括森林生长更新调查,研究植被的物候现象,收集林业经济信息,进行科学的经营管理,应用遥感技术能及时对林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采种、育苗、造林、采伐、更新、林产品运输,以及灾害防治等工作起指导作用。" }, { "instruction": "干沉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酸性物质直接沉降到地表面的现象。能引起环境的酸化。干沉降中有气态酸性物质,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硝酸、盐酸等,可被地表物体吸附或吸收。颗粒状的酸性物质有硫酸雾,含硫、氮的颗粒物等,它们经扩散、惯性碰撞、受重力作t用而最后降落到地面。" }, { "instruction": "棕色石灰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为石灰(岩)土土类中的一个亚类。它是亚热带石灰岩的古老风化壳,因遭受强烈的淋溶和生物风化过程而发育形成的黄棕色或棕色土壤。在分类上单独列出的时间略迟。其特点是:土壤呈现中性反应,土体中无或有微量的石灰反应,游离铁含量较高,并有铁锰结核,母质层上部常有白色碳酸盐积聚。中国棕色石灰土主要分布于亚热带岩溶区,以广西面积最大,在云南、贵州、广东和湖南也有一定面积分布。" }, { "instruction": "伊朗地域人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高加索地理人种中的一支,分布于安那托利亚(土耳其亚洲部分)、伊朗、阿富汗到巴基斯坦的部分地区,亦称西亚地域人种或划入地中海地域人种。肤色棕褐或暗褐、身材瘦高健壮、多髭须、发色黑、鹰钩鼻。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乏症在疟疾流行区多见。" }, { "instruction": "社会地理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人文地理学的分支学科。研究各种不同社会现象、社会群体的区域分布,分析比较各种社会类型的形成条件、过程、特征、物质和文化生活方式及其空间结构。有广狭两义。狭义的侧重于联系实际,着重研究人们的生活方式。对阶级冲突、种族歧视、贫富不均、福利、犯罪等问题也有所探讨。其分支学科有福利地理学、住房地理学、选举地理学、消费地理学、犯罪地理学等。广义的除上述内容外,还包括文化地理学的部分内容,又称社会文化地理学。" }, { "instruction": "微波遥感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利用微波波段获取遥感图像和数据的遥感仪器。主要有微波成像遥感仪器和非成像微波遥感仪器两大类,微波成像遥感仪器有聚焦合成孔径雷达、非聚焦合成孔径雷达、真实孔径侧视雷达、合成孔径侧视雷达、微波扫描仪等;非成像的微波遥感仪器有微波辐射计、微波散射计,和雷达测高计等。按是否有微波发射源可分为有源微波遥感仪器和无源微波遥感仪器两大类。" }, { "instruction": "土壤诊断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用以鉴别土壤类型的层次,特别强调其发生学特征所体现的定量指标,是美国提出的概念,在《土壤系统分类》(Soil Taxonomy)中加以表述。后为很多国家接受与应用,但各国在应用时常有修改与调整。中国至今已有初步的分类方案及诊断层系列。作为土壤分类依据的诊断层,其特点必然和土壤发生层密切相关,甚至是平行出现,如诊断层中的粘化淀积层与发生层中的粘粒淀积层(Bt)是相当的;诊断层中的钠质层、石化石膏层、积盐层等分别和土壤学里的碱化层、石膏盘层与盐分积聚层大致相当。但诊断层都有明确的定量指标,而一般土壤发生层的命名并不十分严格。又如诊断层的漂白层可包括很多种土壤中具漂洗特征的层次,包括灰化土、白浆土、太湖白土等。而土壤学中的有机质表层又被细分为松软、暗色、厚熟、淡瘠等数种表土诊断层。" }, { "instruction": "华夏鳗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脊索动物门头索动物亚门的一属。体小,不足2厘米,呈鳗形,体前端较粗,向后逐渐变细,末端尖细。前端具宽大咽腔,其内有密集型鳃裂;体中、后部由明显的“之”字形肌节组成,背鳍长。产于中国云南早寒武世地层中,是澄江化石库的一分子。" }, { "instruction": "榍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CaTi〔SiO4〕O,含TiO2 40.8%,常含钇、铈。单斜晶系。晶体常呈横切面为斜形的扁平柱状或板状,也常呈粒状。依(100)的双晶常见。黄或浅褐色,有时为红、绿、黑色。玻璃光泽。硬度5~6。解理平行斜方柱{110}中等。密度3.3~3.6克/厘米3。榍石在许多火成岩中作为副矿物出现,在碱性伟晶岩中常有较大的晶体,也常见于砂矿中。大量聚集时作为炼钛的矿石矿物,并可综合利用钇、铈等。" }, { "instruction": "斜方辉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正辉石(orthopyroxene)。斜方晶系辉石的总称,是由顽辉石Mg2[Si2O6]和铁辉石Fe2[Si2O6]两个端员组分构成的完全类质同象系列。近年来国际矿物学会辉石小组拟定了辉石命名法,将这个系列中含Mg2Si2O6>50%分子者称为顽辉石,含Fe2Si2O6>50%分子者称为铁辉石(ferroaugite),而取消了这个系列的中间成员古铜辉石和紫苏辉石等名称。考虑到目前习惯上的用法,本书仍保留古铜辉石和紫苏辉石等名称。仍将这个系列中含Fe2Si2O6<10%分子者称为顽辉石(enstatite),又称顽火辉石。含Fe2Si2O6为10%~30%分子者称为古铜辉石(bronzite)。含Fe2Si2O6为30%~50%分子者称为紫苏辉石(hypersthene)。晶体呈短柱状;集合体成粒状或块状。颜色随Fe含量的增高而加深:顽辉石为无色或带浅绿的灰色,紫苏辉石呈绿黑色或褐黑色,古铜辉石呈特征性古铜色。玻璃光泽。硬度5~6。解理平行柱面{210}中等。密度3.15~3.6克/厘米3,随铁含量的增高而增大。主要是基性岩浆结晶作用的产物,见于橄榄岩、辉石岩中。此外,也是区域变质程度较深的变质岩中常见的矿物。" }, { "instruction": "胶结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碎屑岩中对碎屑颗粒起粘结作用的物质。在地质文献中它有两种含义:①碎屑颗粒间的粘土物质及化学沉淀物质;②充填于颗粒间孔隙中的化学沉淀物,不包括粘土及其他细屑物质。目前流行的是第二种概念。最常见的胶结物是氧化硅(蛋白石、玉髓、石英)、碳酸盐(方解石、白云石、菱铁矿)以及各种氧化物。较少见的有重晶石、石膏、硬石膏和黄铁矿等。" }, { "instruction": "层裂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层状节理化、席理。某些块状岩石(如花岗岩等),由于温差变化层状剥落形成的剥落丘(据W.K.汉布林)及卸载等因素的作用,使其产生层状剥落的现象,可造成突出地表的剥落丘。" }, { "instruction": "机载侧视雷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装载在飞机上的微波传感器。又可叫作SLAR或SLR,它的优点是能昼夜工作,具有全天候能力,能高速率获得大面积范围的信息情报,并能穿透植被、岩石和土壤,探测地下埋藏。可用于勘探各种地表资源、测绘地形、判别地质结构特征等。侧视雷达分为真实孔径侧视雷达和合成孔径侧视雷达两类。但机载侧视雷达的分辨率不如航空摄影图像的高,而且容易受电子对抗和气象或电噪声的干扰,容易降低效能,设备比较复杂,这些是它的缺点。" }, { "instruction": "和县猿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中国南方发现的直立人化石之一。包括一个仅颅底缺失较多的近完整头盖骨、两块头骨碎片、一块破碎的下颌骨和9枚零星的牙齿。1980年和1981年发现于安徽省和县陶店汪家山龙潭洞(北纬31°45′,东经118°20′)。和县猿人头骨属于约20岁的男性青年个体,它具有许多与北京猿人相似的特征:例如头盖骨低,颅骨最大宽和县人处在外耳门附近,额骨扁平而明显后倾,具有矢状脊,眉嵴和枕嵴均发达,颅骨壁厚,脑量约1025毫升。此外,和县猿人头骨又显示出若干较为进步的特征:下颌骨粗壮,大于北京猿人、蓝田猿人和爪哇猿人,可能属于一男性个体。牙齿咀嚼面复杂。与和县猿人共生的哺乳动物化石达40多种,是个混合的动物组合。其地质时代属于更新世中期。绝对年龄距今约27万~20万年。和县猿人是中国南方发现的第一个直立人头骨,和县为长江流域第一个猿人化石产地。1989年和1990年在湖北郧县发现直立人头骨2件,1993年3月13日在南京汤山再次发现直立人头骨化石。使长江流域的猿人化石地点增加到3处。" }, { "instruction": "自然灾害地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反映造成一定范围内生产和生命财产较大损失的各种自然灾害的地图。如地震破坏程度图,滑坡、塌方和泥石流分布图,洪水淹没范围图,冰雹分布图,森林火灾分布图,病虫害分布图等。在这些图上可以表示各种自然灾害的分布、危害程度,甚至蔓延速度。目前利用遥感技术对自然灾害进行监测,卓有成效。各种类型遥感图像成为编制自然灾害图的基本制图资料和信息源。如利用热红外影像编制森林火灾图;利用多波段、多时相卫星影像编制洪水淹没范围以及受涝程度图等。" }, { "instruction": "剑齿象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哺乳纲真兽次亚纲长鼻目的一属。与现代象类同属于真象科。剑齿象复原图上门齿长大,弯度很小。下颚短。臼齿低冠至半高冠,齿脊数目逐渐增加,中间臼齿有6~11个横脊,最后一个臼齿有9~15个横脊。产于亚洲上新统至更新统。中国是世界上剑齿象化石种最多的国家,东方剑齿象(Stegodon orientalis)是中国南方更新世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的主要分子。1973年1月在甘肃合水县发现一具剑齿象化石,身高约4米,体长约8米,门齿长3.03米,是目前世界上已知个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剑齿象化石,命名为黄河剑齿象(Stegodon huanghoensis),简称黄河象。" }, { "instruction": "胡敏素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土壤中与矿质部分牢固结合的腐殖物质的总称。不能直接溶于一般弱酸弱碱,但用氟氢酸破坏黏土矿物后可溶于碱。分子较胡敏酸简单。由于与矿质部分牢固结合,具有较高的化学和生物学稳定性。在各组腐殖物质中,它在土壤肥力上的作用最小。" }, { "instruction": "文化的雅俗分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可分为:①雅文化,在上层统治集团和知识分子中流行的文化,又称上层文化和精英文化;②俗文化,在百姓中流行的文化,又称大众文化、民间文化和下层文化。在现实生活中,雅俗文化的区别是客观存在的,但两者又是互相渗透的、界限模糊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雅俗文化的界线正逐步淡化。" }, { "instruction": "回顾性调查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流行病学调查中一种从果到因的逆行追踪调查方法。又称病历-对照研究。主要通过追溯一定人群中的患者和对照组,对已经发生的某种疾病在以往是否有可疑的共同病因和发病性质,从而找出可疑病因,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较为可靠的线索。回顾性调查适用于发病率低的疾病,其优点是方便、经济,短时间内可获得提供病因线索的结果;缺点是在选择病历和对照时的偏性和回忆误差,可能影响研究结论的可靠性。" }, { "instruction": "海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以海域为主要制图区,详细表达海岸线、水下地形、航道、航行标志等各种自然要素和人工地物信息,用于海洋或海岸带管理以及海洋航行的地图。海图按用途分为总图、航行图、港湾图。其中,总图包括世界海洋总图、大洋总图和海区总图,主要供研究海洋形势、拟定航行计划等使用;航行图包括远洋航行图、近海航行图和沿岸航行图,主要供航行使用;港湾图包括港口图、港区图、港池图、狭水道图等,主要供进出港口、锚地,通过狭窄水道、进行港口管理等使用。根据航海图编绘规范,航海图一般采用墨卡托投影,1:2万及更大比例尺的海图,必要时亦可采用高斯一克吕格投影。" }, { "instruction": "土壤分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根据土壤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把自然界各种土壤加以区分、归纳、命名,并纳入一定的分类系统之中。土壤分类是在充分研究自然界各种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和土壤属性的基础上对土壤作出的科学区分,它能反应各种类型的土壤间的自然发生联系和本质上的差别。目前国际上尚无统一的土壤分类原则和方法,各国学者从本国实际出发,对土壤进行分类,出现了不同的分类体系,主要有以前苏联为代表的土壤发生学分类,以德国为代表的土壤形态发生学分类,以美国为代表的土壤诊断学分类,以澳大利亚为代表的土壤形态学分类。" }, { "instruction": "上海地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上海市位于扬子地台的东北部,陆域面积6340平方千米,除西部一些残丘出露上侏罗统外,地表全部被第四系覆盖。地质情况来自历年钻井和地球物理资料的综合分析。上海市区以南和西部的吕巷地区有前寒武系分布,下部称金山群,为一套绿片岩相变质基性中酸性火山岩和碎屑碳酸盐岩组合,变质年龄11.23亿年。上部称惠南板岩,为一套低绿片岩相的变质砂泥质碎屑岩,含长城纪晚期至蓟县纪早期的微古植物化石。假整合于其上的上震旦统灯影组白云岩属盖层沉积,它和下古生界都是稳定型浅海相泥质碳酸盐岩组合,可和以西苏南、浙西的同时代地层对比。下、中泥盆统缺失,区域不连续面上面是上泥盆统五通组含砾石英砂岩。占基岩分布面积70%的晚侏罗世中酸性火山岩和火山碎屑岩,不整合覆盖在上述岛状古生界和前古生界上面,可分出三个喷发旋回。上白垩统—古新统为断陷盆地红色沉积,层序清楚,化石丰富,厚度最大可达3000米,松江北桥盆地中的上白垩统中夹薄层石膏。中新统以橄榄玄武岩为主,上新统为湖积粘土层和冲、洪积泥质砂砾石层交互。上更新统顶部的硬粘土层因含水量低、压缩系数小,是上海市大、中型建筑物良好的桩基持力层。本市岩浆活动以晚侏罗世陆相钙碱性火山作用最强烈。早白垩世有30多个闪长岩、花岗岩体,其分布受北东向断裂控制,同位素年龄120~107百万年。古新世有玄武岩喷发。东南沿海新近纪有碱性橄榄玄武岩,厚度超过250米,同位素年龄26.7百万年。新生代晚期以来,区内以掀斜式缓慢沉降为特征,接受了200~300米不等的松散沉积物,其沉积厚度从杭州湾北岸向长江口方向逐渐增厚。5000年前的海岸线在太仓—奉贤一线,以东大片滨海平原及崇明岛等是后来岸线东撤淤积形成的。北西向断层对古岸线变迁、基岩地形乃至现代地貌和地震活动都有明显的控制作用。研究地面沉降规律及治理是上海地质工作者的重要课题。" }, { "instruction": "雅典宪章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关于城市规划的理论和方法的文件,对世界建筑学产生重大影响。是1 9 33年8月国际现代建筑学会第4次会议在希腊首都雅典通过的。对1 9世纪后期以来城市规划理论和方法较为系统的总结。1 9 77年12月通过的《马丘宪章》对其作了修正和发展。" }, { "instruction": "黄土含水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黄土所含水分质量与土颗粒质量之比(%)。在黄土高原的塬区黄土的含水量可达20%左右(洛川塬),含水量低的可小于10%,如黄土高原北部梁、峁区。黄土中的古土壤的含水量均比黄土为高,有的达到25%以上。黄土含水量随深度增加而增大。" }, { "instruction": "马斯特里赫特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欧洲上白垩统顶部的一个阶。位于坎潘阶之上,古近系丹尼阶以下,过去曾作为塞农阶的一个亚阶。马斯特里赫特阶一名源自荷兰的马斯特里赫特(Maastricht)。现为国际通用的一个阶。其底界位于箭石Belemnella lanceolata的最低层位,或紧邻菊石Pachydiscus neubergicus的最低层位。" }, { "instruction": "目视判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目视解译。它是信息社会中地学研究和遥感应用的一项基本技能,是地学工作者必不可少的一项基本功。是指根据专业判读人员的经验和知识,按照应用的目的,借助于简单的仪器与工具,如立体镜、放大镜等,直接用人眼来识别遥感信息的特征,从而判断识别地物属性和研究自然现象的过程。例如,地理学家通过目视判读遥感图像,可以了解山川分布,研究地理环境等;地质学家通过目视判读遥感图像,可以了解地质地貌或深大断裂;考古学家通过目视判读遥感图像,可以在荒漠中寻找古遗址和古城堡。由于目视判读需要的设备少,简单方便,可以随时从遥感图像中获取许多专题信息。它是遥感图像计算机技术判读发展的基础与起始点。主要步骤包括资料收集、室内的初步判读、野外的抽样调查核对和室内的总结成图。这种判读方法具有速度快、成本低、效果直观等特点。但是,由于受人眼分辨率以及人为经验等因素影响,目视判读一般只能进行定性的和半定量的分析。" }, { "instruction": "诊断方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泛指微分方程中描述物理量之间相互依存的平衡关系式。一般可在一定的条件下由大气动力方程组推导得到,方程中不出现时间导数,因此不能用于预报气象要素的变化,仅能限定和诊断分析气象要素的关系,用于客观分析与解释某些物理过程、导出某些非观测要素,是帮助推断和理解天气、气候过程的一种途径。常用的诊断方程有:平衡方程、地转风关系、热成风关系、ω方程等。平衡方程和地转关系描述了气压场与风场之间的平衡关系,知道风场就可推导出流场,或由流场推导风场;热成风关系描述气压场、风场与温度场之间的平衡关系;ω方程则是由位势场计算垂直速度的重要诊断工具之一。" }, { "instruction": "红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热带、亚热带森林地区发育的一组土壤,包括砖红壤、燥红土(热带稀树草原土)、赤红壤(砖红壤性红壤)、红壤、黄壤等土类。砖红壤发育在热带雨林或季雨林下,在中国分布面积较小;燥红土是在热带干热地区稀树草原下形成的;赤红壤发育在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下,具有红壤与砖红壤的过渡性质;红壤与黄壤发育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下,前者分布在干湿季变化明显的地区,后者分布在多云雾、水分条件较好的地区。这些土类在成土过程上的共同特点是:具有不同程度的铁铝化作用;在酸性环境中进行腐殖质累积以及淋溶作用和黏粒的下移都很强烈。表现在土壤属性上亦有某些相似,如土壤呈酸性反应,盐基不饱和,磷的有效性低等。但燥红土的铁铝化程度较弱,有时还具有石灰性反应。该系列的土类大多处在高温多雨条件下,生物循环作用旺盛,土壤肥力可维持在一定水平上,能满足植物生长发育的需要,特别是红壤分布区气候条件优越,光热充足,植物生长期长,适于发展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果树和林木,且作物一年可二熟乃至三熟、四熟,土地的生产潜力很大,是热带、亚热带地区重要的土壤资源。" }, { "instruction": "双变质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空间上并排分布的地质时代相近而压力类型不同的两条区域变质带。在大陆侧为低压变质带,并伴有大量的花岗质深成岩和中酸性火山岩。在大洋侧为高压变质带,并伴有基性和超基性侵入岩。这一概念首先由都城秋穗于1961年提出。他认为双变质带的形成是大洋板块在岛弧和大陆边缘之下俯冲的结果。但是除环太平洋中生代变质带外,在各大陆内部的变质带多数不是典型的低压变质带和高压变质带,有些是无法确定压力类型的单相变质带,它们也不一定是代表大洋板块的俯冲带。" }, { "instruction": "阴离子交换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土壤胶体表面吸附的阴离子同土壤溶液中的阴离子交换的现象。是由某些土壤胶体,例如铁、铝水合氧化物带正电荷所引起的。被吸附的阴离子可同氯离子和硝酸根交换,也易被植物所吸收。另一种阴离子交换叫做配位基交换,即液相中的阴离子同铁、铝水合氧化物的配位基之间的交换。这种交换限子能同铁、铝金属原子形成配位化合物的阴离子,例如氢氧根、磷酸根、硫酸根、氟离子等。它们被吸附后,就难以被氯离子和硝酸根所置换。" }, { "instruction": "怀远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李四光(1939)命名。发生于早、中奥陶世之间的构造运动。中奥陶统所含化石:北方以珠角石为主,南方以直角石为主;他认为,可能由于早奥陶世末秦岭附近造成一断续的隆起所致,但未找到地层间的不整合。在怀远煤田,中奥陶统珠角石灰岩的底砾岩覆于一套灰岩、砂岩和夹灰岩的页岩上,灰岩中有球体,应为中寒武统。据安徽地质局区测资料,在淮北地区,下奥陶统新厂阶贾汪组与下奥陶统道保湾阶韩家组(有化石)之间为假整合接触;在萧县一带,下奥陶统与上寒武统凤山组为假整合,淮南亦然。安徽地质局认为应属区域性超覆关系。此术语多被误写为“淮远运动”。" }, { "instruction": "落水洞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消泄地表水的近于垂直的或倾斜的洞穴。它是流水沿落水洞裂隙进行溶蚀、侵蚀作用以及塌陷而形成。分布于溶蚀洼地、岩溶沟谷和坡立谷底部,也有分布在斜坡上的。其形态不一,深度可达100米以上。有的有松散堆积物充填,没有明显的入口。在中国尚有消水洞、消洞等地方性名称。广义上的美国术语sinkhole则与欧洲术语dolinea是同义语。美语sinkhole 还包含岩溶塌陷之意。" }, { "instruction": "格子双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双晶的一种。见于微斜长石和歪长石晶体中。由钠长石律与肖钠长石律两组近于相互垂直的聚片双晶组合而成,在正交偏光显微镜下可见呈交织的方格状。" }, { "instruction": "冲洗交错层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海滩加积层理(beach accretion bedding)。形成冲洗交错层理的块状图解(据J.C.Harms,1975)当波浪破碎后,继续向海岸传播,在海滩的滩面上,产生向岸和离岸往复的冲洗作用,形成冲洗交错层理。层系呈楔状,层系界面成低角度相交,一般2°~10°左右,相邻层系的细层倾向可相同或相反,细层平直,延伸较长,常被误认为平行层理。常出现在后滨—前滨带及沿岸沙坝等沉积环境中。" }, { "instruction": "临汾地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1695年5月18日晚8时在山西省临汾市发生地震。震中位置36.0°N,111.5°E,震级7,震中烈度Ⅹ度。灾情:极震区有今临汾、襄汾、洪洞、浮山4县,临汾县城民房倒塌70%~80%,压死数万人,襄汾县民房倒塌殆尽,死者不计其数。重灾区30余县,地震波及陕西、甘肃、河南、河北、江苏、山东等省全部或部分,总共死亡人数不详。地震发生在新生代汾渭地堑强震带临汾凹陷中。Ⅶ至Ⅹ度区等震线长轴走向为北北东向,据卫片和深部物探资料推断,这次地震可能是在北东东向主压应力作用下,以北西西向断裂左旋平推错动为主,以北北东向断裂右旋平推错动为辅的共轭剪切破裂。" }, { "instruction": "多普勒声呐导航系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利用声波的导航系统。船在航行时,向海底发射某个频率的水声信号,而船上位置固定的接收器接收此信号时,将有一个频率偏移存在。这种现象,在物理学上叫多普勒效应。根据测得的频率偏移值可求出船的行进速度,再据水声信号在发射与接收之间所经历的时间值,即可确定船在某个瞬间的位置。" }, { "instruction": "碱性花岗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通常指钠质花岗岩,用于过碱性花岗岩。亦即含有碱性角闪石或碱性辉石的花岗岩。其化学成分显示碱过饱和:N(Na2O)+N(K2O)>N(Al2O3)(分子数),出现Ac分子。按深色矿物碱性花岗岩分为:钠闪石花岗岩、霓石花岗岩等;也有将不含深色矿物但含碱高的白岗岩等列入碱性花岗岩。与碱性花岗岩有关的矿产为铌、钽、锡、稀土元素、锆等。" }, { "instruction": "甲壳亚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节肢动物门中较原始的一亚门,或列为一纲,虾、蟹、水蚤等均属此亚门。体分头、胸、腹三部,胸部或多或少的胸节与头部愈合而成头胸部,体外被以一层硬壳,故名甲壳。具触角两对,附肢多为两叉型,用鳃或皮肤呼吸。一般雌雄异体。多为水生,海水及淡水中均有分布,少数陆生。寒武纪至现代。种类很多,可再分为鳃足纲、介形纲、挠足纲、鳃尾纲、蔓足纲及软甲纲等,除鳃尾纲外,均有化石,以鳃足纲及介形纲最重要。" }, { "instruction": "地面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设置在地球上的进行太空通信的地面设备。遥感地面接收站的任务主要是监控卫星运转情况,接收遥感和遥测数据,以及对信息进行数据处理、储存以及分析等。美国“陆地卫星”地面站由五部分组成:①地面测控中心。监视和跟踪卫星的运转情况,指挥星上遥惑器工作和发送遥感数据;②地面接收中心。接收卫星发回的遥感图像数据和转发的遥测数据;③地面数据处理中心。将地面接收站的高密度数字磁带转换成计算机兼容磁带和胶片影像信息,并对上述磁带和胶片进行加工处理,晒印成粗制像片或精制像片;④图像分析中心。对数据处理中心产生的磁带、胶片进行影像增强、自动识别分类、产生专题图;⑤综合数据库。我国于1 986年建成了遥感卫星地面站,逐步形成了接收美国Landsat、法国SPOT、加拿大RADAR-SAT和中巴CBERS等遥感卫星数据的能力。" }, { "instruction": "巨齿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第一个被命名的恐龙。僵尾龙类巨齿龙科的代表。杨钟健教授首先译为巨齿龙(按拉丁文原意为megalo—大,sauros—蜥蜴,中文转为恐龙)。巨齿龙长9米,头大,口中生有边缘带小锯齿的尖而稍弯的匕首状利齿,前肢短,后肢强健,身高3~5米,体重可达2吨。化石发现于英国牛津郡中晚侏罗世的斯通费尔德板岩中,有带牙齿的上下颌碎片及髋骨、肋骨。巨齿龙化石的发现历史很有趣。1677年出版的R.Plot著《牛津郡自然史》中就记述了一个巨大的股骨远端,并认为应属于巨大的人,出版时编辑在素描图上标记为Scrotum humanus,意为人的阴囊。这块标本已丢失。1822年J.帕金孙(James Parkinson)首先使用Megalosaurus,但书中没有描述化石特征,也没有作为专名词。1824年巴克兰(W.Buckland)正式使用Megalosaurus描述这批标本。麦尔(H.v.Meyer)1832年正式使用于属名。到20世纪结束,巨齿龙已被描述的种达到10余个。但其中许多都因化石材料破碎或研究不够而不被承认。" }, { "instruction": "断块山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壳因断块活动隆起而成的山。它的特点是山边线平直,山坡陡峻成崖,即断层崖。与相邻平地之间没有过渡地带,常常急转直下。断层崖受到横向沟谷的分割,变成一系列三角形的平面又称断层三角面。如断层上升盘为软弱岩层,下降盘为硬质岩层,受侵蚀后上升盘低于下降盘则成断层线崖(如图)。断块山可在各种构造的基础断块山上形成。有的只在一面有断裂,有的两面均受断裂控制,有的是单独存在,但多数是成群分布,排列方式为相互平行的、雁行的、斜交的或同心圆状的。根据排列方式可以推定地下掩盖断层的分布。常见的断块山有地垒式断块山和掀斜式断块山。中国华北和西北地区多见断块山。" }, { "instruction": "沥青铀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系晶质铀矿的沥青状隐晶质变种。常具显微干裂纹。沥青黑色。条痕黑色。树脂光泽或半金属光泽。硬度3~5。断口贝壳状或参差状。密度8.5~6.5克/厘米3,视铀被其成分中的钍、稀土元素等置换量增加或放射性蜕变程度的增加而降低。具强放射性。主要产于中、低温热液矿床和沉积矿床中。是提取铀最主要的矿石矿物。" }, { "instruction": "字列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注记的排列。对带状或线状分布要素进行注记时,注记中的文字要根据所标注对象的走向沿线同侧均匀排列,排列方式分为雁行字列和屈曲字列两种类型。雁行字列是指字列中的所有文字均为南北正向;屈曲字列中文字随线状符号的方向而改变,所有文字的中轴线均垂直于所标注的线状符号中心线。无论是雁行字列还是屈曲字列,整条字列的标出方向的原则是:水平字列或接近水平的字列从左到右排列;垂直字列或接近垂直的字列则从上到下排列。" }, { "instruction": "白铁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FeS2,与黄铁矿都是FeS2的同质多象变体。斜方晶系。晶体呈板状,常呈鸡冠状复杂双晶;通常呈结核状、肾状或皮壳状集合体。淡黄铜色。条痕暗灰色。金属光泽。硬度5~6。密度4.6~4.9克/厘米3。在自然界的分布远较黄铁矿为少。内生成因的白铁矿见于热液矿床中;外生成因的主要见于炭质砂页岩中,呈结核状出现。当大量积聚时可作为制取硫酸的矿石矿物。" }, { "instruction": "明渠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人工渠道和天然河道通称为明渠。其中具有自由表面的水流,表面压强为大气压强,这种水流称为明渠水流。在管道或涵洞中,当水流未充满整个断面时,具有自由表面的水流也属明渠流。明渠流又称为无压流。" }, { "instruction": "地震云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震发生前出现的形象奇特的云彩。有人认为与地震有关,是地震的前兆。日本有较多的观测记录,是正在探索的一种自然现象。" }, { "instruction": "吕梁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李四光1933年创名。又称吕梁变革(Lüliang transform)。古元古代滹沱群与中元古代长城群之间发生的强烈构造运动。在中条山区、辽东、山东及鄂尔多斯等地均有代表吕梁运动的不整合存在。此运动主要表现为褶皱断裂变动、岩浆活动、区域变质及混合岩化作用。其时限大致距今18亿年与17亿年左右,可分别视作第一幕(主幕)和第二幕(末幕),在燕山地区大致应与前常州沟组、前大红峪组界面相当。吕梁运动影响范围甚广:在山西则可能分别与五台山的郭家寨亚群及中条、吕梁、太行山区的担山石群、黑茶山群及东焦群的顶部界面相当。在豫西为古元古代嵩山群与上覆五佛山群之间的不整合;燕山、阴山地区分别为长城群与朱杖子群、渣尔泰山群与二道凹群之间的不整合;自胶辽 、吉南至贺兰山、阿拉善的广大地区亦受其影响;塔里木有相当于长城群的杨吉布拉克群与下伏古元古代兴地塔格群的角度不整合;滇东、鄂西为昆阳群与大红山群、神农架群与水月寺群之间的不整合。浙西南古元古界八都群,与其上中、新元古界龙泉群在变质程度和形变特征上的差异,当属吕梁运动之反映。" }, { "instruction": "侧蚀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旁蚀作用、侧方侵蚀作用。指流水对河岸的侵蚀作用。由于横向输沙的不平衡,水流不断地冲刷河岸,河岸就不断后退,例如由于弯道环流的作用,引起凹岸冲刷、凸岸堆积。这种凹岸冲刷作用即侧蚀作用,结果使河床更加弯曲、加长,河谷加宽。" }, { "instruction": "long shore current;coastal current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沿着局部浅海海岸流动的海流。这是一种按地理位置分类的海流名称,一般指岩坡较陡或砂质海岸主要由于波浪破碎所产生的波生流。是由于沿海岸斜向吹送的盛行风产生的波浪斜向行近浅水岸边时,在破波区所产生的沿岸水流,又称波浪流。它包括与岸平行的顺岸流和与岸垂直的离岸流,又称裂流。现场观测及实验结果表明,沿岸流流速与波浪要素、离岸距离、水底坡度、摩阻系数等因素有关。沿岸流是沿岸泥沙运动的主要动力因素之一,与航道淤积及岸滩冲淤演变有密切关系。沿岸流亦可泛指沿着大陆海岸,具有一定方向和规模的各种成因的海流。" }, { "instruction": "初育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相当于联合国分类的浅层土( leptosols)、粗骨土( regosols)、始成土(cambisols)、暗色土(andosols)等单元。初育土包括的土类有:石质土、粗骨土、黄绵土、风沙土、紫色土、石灰土、磷质石灰土、火山灰土等。初育土广泛分布于全球各地,分布较零散,与周围其他土壤类型的过渡界线明显,多分布于植被覆盖稀疏、土壤侵蚀严重的地区,干旱半干旱的沙漠地区,热带亚热带的石灰岩、紫色砂页岩地区,死火山口附近。初育土发育很弱,土体分异很不明显,在地表至50cm范围内缺少为鉴定其他土纲用的诊断层或诊断特性。初育土可以有薄的腐殖质层,或有机表层或发育弱的人为表层,但一般缺乏诊断表下层。" }, { "instruction": "重力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稳定层结大气中重力和垂直惯性力作用下产生的波动。有重力外波和重力内波之分,分别出现在流体自由表面和内部密度分布不均匀的层次中。它们对大尺度天气过程都没有影响,有时还被视为方程中的噪音。但重力内波尺度小于10km,浮力作用下通过稳定气层中的空气微团上下振动,产生水平空气质量辐合辐散、并向四周传播,成为给中、小尺度系统发展输送能量和动量的重要机制,可触发中尺度系统的发生。重力外波是经扰动后产生的水平振动,并以近300m/s的速度向四周传播,属于大气中的快波。" }, { "instruction": "地理实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球空间上不能继续分割的单元,它是一种空间实体D地理实体的界定依赖于我们研究的空间尺度。对一个地理实体的描述包括:标识符、空间位置、空间关系、属性特征和功能等五个方面。" }, { "instruction": "旅游交通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帮助旅游者完成从出发地至目的地的空间转移过程而提供的服务。它既是旅游者“抵达目的地的手段,同时也是在目的地内活动往来的手段”(Burkart and INA[edlic,1981)。其任务要解决两地间往来的空间距离问题,还要解决时间长短问题。旅游交通的作用:①从需求看,是旅游者完成旅游活动的先决条件;②从供给看,是发展旅游业的命脉;③从经济上看,是旅游创收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交通的特点,除具有和国民经济交通运输业的某些特性外(如季节性、区域性、无形性、不可储存性和供给消费的同步性),还具有游览性和舒适性两个显著特点。旅游交通的方式:①“大交通’’旅行方式,即外部旅游交通,为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的交通,旅行方式为乘坐飞机、火车、汽车和轮船4种;②“小交通”旅行方式,即内部旅游交通,是旅游景区(点)内部游览的交通,旅行方式为乘坐索道、缆车、竹排、雷橇、马车、自行车等。" }, { "instruction": "环境质量参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根据不同环境条件选出表示环境特性和质量优劣的一系列环境要素的测定值和评定值。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质量参数。前者又分为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自然环境质量参数。后者分为经济的、文化的、历史的、人口的、交通和居住条件及美学等社会环境质量参数。根据不同目的和要求还可划分为历史的、现状的和潜在的环境质量参数。在环境质量评价工作中,经常选用的自然环境质量参数有:地质、地貌、气候、地表水、地下水、动植物类型、土壤等方面的参数。在评价环境污染程度时,常按以下系统选择自然环境质量参数:①化学污染参数。包括有机化学污染参数,如挥发性酚、氰化物、油、有机磷、有机氯、多环芳烃、洗涤剂、水体中溶解氧、生化需氧量、化学耗氧量等以及以重金属污染为主的无机化学参数;②物理参数。有振动、噪声、热辐射、光辐射、放射波等;③生物系统环境参数,有植物类型及覆盖度、珍奇动物种、水土保持状况、风沙质量等,有时还包括灾害、风险质量参数。社会环境质量参数有:文化、人口、交通、居住条件、工农业生产状况、能源及城镇发展等。" }, { "instruction": "红色人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亚美利加人种,简称红种人,曾被认为是第五大人种,是对美洲印第安人的一种误称。是德国生理和比较解剖学家布鲁门巴赫(Johann Friedrich Blumenbach,1775提出的五个人种划分方案中指出亚美利加人种皮肤色红,并且直到20世纪中期仍有人沿用。后来发现他们常在皮肤各处涂红色颜料,被误认为肤色是红的。实际美洲印第安人皮肤是黄色的,头发长而黑,与蒙古人种接近。在三大人种(或四大人种)体系中被列入黄色人种中。" }, { "instruction": "北极地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北方地区,指北极圈(66°33′N)以北的地区。包括北冰洋的绝大部分面积、海冰区、岛屿与欧洲、亚洲、北美洲及格陵兰岛在北极圈以内的陆地,总面积约2100万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约800万平方千米,北冰洋面积为1310万平方千米。“Arctic”一词源于希腊语“熊”,意指正对大熊星座的海洋。1650年,北极探险家巴伦支首先把它划作为独立的海洋,称之为“极北的海洋”或“寒冷的海洋”。1845年,伦敦地理学会正式命名为北冰洋。在气候上,也有以最热月份10℃的等温线(海洋为5℃等温线)作为北极地区的南界,如这样界定,北极地区的总面积约2700万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约1200万平方千米。还有把全年北极气团占优势的地区作为划分北极地区南界的依据。总之,北极地区是一个在地理上难于确定其确切边界的地区。" }, { "instruction": "数字线划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USGS地图和相关数据源得到的矢量图。包括从基图分类中得到的数据,如交通、水利、轮廓图、公共用地和测量边界等。其数据量小,便于分层,能快速地生成专题地图,所以也称作矢量专题信息DTI( digital thematic information)。此数据能满足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各种空间分析的要求,视为带有智能的数据。,可随机地进行数据选取和显示,与其他几种产品叠加,便于分析、决策。数字线划地图( DLG)的技术特征为:地图地理内容、分幅、投影、精度、坐标系统与同比例尺地形图一致。图形输出为矢量格式,任意缩放均不变形。" }, { "instruction": "bioconcentration\\rfactor(BCF)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生物浓缩率、生物积累率、生物积累倍数、生物吸收系数等。生物体内某种元素或化合物的浓度与其所生存的环境中该物质的浓度的比值。即:BCF=Cb/Ce,Cb为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物质在机体中的浓度;Ce为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物质在机体周围环境中的浓度。可表示生物富集、浓缩、积累、放大和吸收能力与程度的数量关系。影响生物浓缩系数的有关因素:①在物质性质方面;②在生物特征方面;③在环境条件方面。" }, { "instruction": "表层岩溶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岩溶地区包气带上部,碳酸盐岩基岩与上覆土层交界面以下一定厚度(一般为5~30米)内的岩溶和裂隙强烈发育带。该带与饱水带之间被岩溶发育相对较弱常常是无水的基岩所隔开,仅局部被垂直溶蚀裂隙或竖井所贯通。表层岩溶带常可调蓄一定的地下水,并可在高于饱水带数十米至数百米高处排出而成表层岩溶带泉,常被用作岩溶山区居民饮用水源。表层岩溶带泉的动态明显受森林植被影响,在石漠化地区旱季断流,而在森林植被较好的地区终年不干。" }, { "instruction": "固溶相线(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复数solvi)又称溶线(面)、溶离线(面)。单一相固溶体区与单一相固溶体发生出溶或不一致熔融现象而形成的多相共存区之间的界线(二元系)和界面(多元系)。固溶相线一般为一曲线。线的一侧区域为单一相区,即固溶体区,在本区内物质结晶成单一相的均匀固溶体;线的另一侧为不混溶区,即为两相或多相共存的区域。" }, { "instruction": "中国成土风化壳类型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土风化壳类型图是研究土壤地理分布规律的极好参考。图中所列的“还原系列”是指分布于平原地区、含还原性物质较多的堆积型风化壳,因其中元素变化比较复杂,相应的土壤类型也多。" }, { "instruction": "和谐城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具有丰富内涵,可归结为以下四个方面的和谐:①社会系统内,部诸种基本社会关系、社会结构和要素之间的和谐;②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③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和谐;④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和谐是现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在动力。" }, { "instruction": "碧玉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致密坚硬的硅质岩石。主要由微细晶石英、玉髓及氧化铁混入物所组成。常呈红色、棕色、绿色、玫瑰色等,具贝壳状断口。主要为火山热水沉积成因,故常与火山岩、火山碎屑岩伴生。中国华东、华北及东北地区的中生代火山沉积岩系中均有碧玉岩产出,美丽坚硬的碧玉,可作各种工艺品。" }, { "instruction": "社区区位理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人文区位理论。着重于把社区作为一种空间现象或区域单位来研究。一般认为芝加哥学派是社区区位理论的创始者。芝加哥学派的区位理论是通过研究都市社区而形成的,它是区位理论的主流。但社区理论还来源于20世纪初农村社会学的研究。社区区位理论在发展过程中可分为古典理论(20世纪20~30年代)、社会文化区位理论(20世纪40年代)、新正统区位理论(20世纪40年代)和社会地区分析理论(20世纪50年代)。随着1940年后,美国人口普查资料的完善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社会地区分析理论的3个测量指标(以职业声望和教育程度来测量的社会状况,以生育率、妇女就业人数、单身住户数目来测量的家庭状况,以外国移民或黑人的百分比来测量的种族状况)成为简单易行的方法,社会地区分析理论(被称为因素区位论)成为发展较快的研究领域。" }, { "instruction": "测绘标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国家相关部门针对测绘的各个方面所制定的法律、法规。根据标准法规定,测绘标准分:国家标准(代号为“GB”,是“国标”两字汉语拼音的第一个字母“G”和“B”的组合)、行业标准(代号为“CH”,是“测绘”两字汉语拼音的第一个字母“C”和“H”的组合)、地方标准、企业标准。另外根据标准的要求执行程度有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之分。强制性标准是由法律规定必须遵照执行的标准,推荐性标准也叫非强制性标准。推荐性标准代码在前述分类代码后加字母“/T”,不加的为强制性标准。故“GB”表示强制性国家标准,“GB/T”表示推荐性国家标准,“CH”表示强制性测绘行业标准,“CH/T”表示推荐性测绘行业标准。" }, { "instruction": "巨行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巨行星离太阳距离比类地行星远,体积和质量都很大,平均密度小,表面温度低,主要由氢、氦、氖等物质构成。包括有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 { "instruction": "侵蚀基准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侵蚀基面。河流垂直下切侵蚀的界限,在这个面上侵蚀停止或侵蚀与堆积达到平衡。河流下切侵蚀的限度,往往受某一基面所控制。就一条河流各河段而言,一些坚硬的岩坎、湖泊与河流的汇口等,起着暂时的、局部控制河流下蚀的作用,因之这种岩坎、汇口就称之为地方侵蚀基准面。对于终止于内陆盆地的河流而言,盆地最低部分就是它们的终极侵蚀基准面。对所有入海河流而言,海平面起着控制整个流域水流的下蚀限度,因此海平面也是终极侵蚀基准面(如图)。由于海面或湖面本身并不固定,因此有人建议把河流作用停息,并为海浪过程和湖浪作用所代替的那一点称侵蚀基准面。实际上较大的河流,在入海或入湖以侵蚀基准面和局部侵蚀基准面后并不立即停止侵蚀,在一定范围内还能继续切蚀海底、湖底形成水下河谷形态,称湖底或海底河槽。这是由于异重流作用和河流的流水有一定的惯性,动能并不立即消失的缘故。实际测量中也发现在许多大河,离海很远的河段上,由于涡流的侵蚀作用,在河床中常形成深槽,其底部的高度可以比海面低很多。在长江、西江的峡谷中都有这种情况。也有许多河流由于携带的泥沙极多,所以在远离海边地方就已丧失侵蚀力而转向大规模堆积。但总的来说,海面仍不失为入海河流的侵蚀基准面。" }, { "instruction": "桐梓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中国西南地区洞穴中发现的早期智人化石之一。1971年首先在贵州桐梓云峰村(北纬28°15′,东经106°45′)的岩灰洞发现哺乳动物化石,1972年发现人类牙齿化石两枚(右上内侧门齿及右上第一前臼齿)、旧石器、用火痕迹以及相当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门齿粗壮,有发达的底结节,呈铲状。前臼齿不完整,相当粗壮。舌面呈球面隆起。1983年又发现4枚人类牙齿化石,与北京猿人非常相似,而与早期智人有明显差异。在岩灰洞中找到石器12件,加工粗糙。哺乳动物化石大部分是零星的牙齿,有金丝猴、长臂猿、硕豪猪、古爪哇豺、大熊猫、最后斑鬣狗、东方剑齿象、巨貘、中国犀等。根据哺乳动物群推断,应属更新世中晚期,距今约18万~20万年。桐梓化石保留有早期智人的某些特征,也有某些与北京猿人相似的特征。有人认为可能属直立人。" }, { "instruction": "生物风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生物的生命活动对于岩石的破坏作用。生物作用于岩石的破坏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机械破坏,如生长在岩石裂隙中的植物根系的长大对岩石所施加的压力,促使裂隙扩大以致崩解的机械破坏作用;另一种是化学破坏,如生物新陈代谢分泌出的有机酸或生物遗体腐烂后分解产生的有机酸都可能腐蚀岩石,对岩石进行分解和破坏。此外,人类活动在岩石的风化过程中也起着一定的作用。" }, { "instruction": "分位数分级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根据分级数选择数列的2分位、4分位、8分位以及更高分位数作为数量分级的界限值。此法适用于数据变化比较均匀、呈线性分布趋势的数据集。" }, { "instruction": "镜眼虫亚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三叶虫纲镜眼虫目的一亚目。具裂膜眼。面线前颊类型,沿前部边缘相连,无腹边缘板。胸部11节,具肋沟,关节面明显。奥陶纪至泥盆纪。代表属为镜眼虫(Phacops),著名的小达尔曼虫(Dalmanitina)也属此类。" }, { "instruction": "立体像对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像对或重叠像对。是指在同一条航线上两张相邻像片之间的重叠,其重叠度在60%~53%。立体像对可供在立体镜下观察判读,可以观察目标物体的立体信息,即高度信息。" }, { "instruction": "前寒武纪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前寒武纪又称前古生代。寒武纪之前的地质时期,是地球历史最早的地质阶段。即自地球形成至大约5.7亿年以前的地质时代,地球年龄大约46亿年,从40亿年前开始进入地质阶段,故前寒武纪时距今约为34亿年,占地质历史的85%。" }, { "instruction": "土壤地质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土壤地质学是一个新的分支学科。是把土壤作为地球表面的一种物质或地质体,去研究它们的化学组成、粒度成分和矿物成分及其形成演化的学科。同时还要研究土壤的形成过程及其与基岩岩石间的关系;在风力和流水作用力,甚至人力(如不正确的开荒等)作用下,土壤的侵蚀和破坏;有机物、盐类和气体成分在土壤层中的分布;土壤中微量元素的组成及其分布及土壤的成因等。土壤地质制图对于农业生产,研究人类文明的起源与变迁,提供了基础资料。" }, { "instruction": "雷达影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雷达(如侧视雷达)向目标地物发射无线电波,并从目标产生的散射波中,接收其后向散射回波所形成的影像。由于雷达的发射方式和雷达波与地表物质相互作用的特点,使雷达影像色调具有不同于一般摄影影像的特性。所以色调是雷达影像重要的判读标志。介电常数高的地物对雷达波反射较强(如湿地、清水等),因而影像色调较亮;地物表面粗糙度差异,产生回波强度也不同,平坦地或无浪水面回波较弱,影像色调较深;地表起伏或有波浪海面,则色调浅。纹理是雷达影像判读的另一重要标志,如不同岩性形成不同河流密度或地面有切割的地域,在雷达影像上产生不同粗疏或细密的纹理。可以用来判读地质和地貌信息,并能划分地域单元。利用雷达影像的阴影长度可确定某些地物的高度。因此,雷达影像判读目前广泛应用于军事和环境研究。" }, { "instruction": "水银气压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以水银为介质测量大气压力的气象仪器。倒插在水银槽内的真空玻璃管中的水银柱因大气压力将高出槽面,水银柱底部的压强正好等于大气压力。据此原理制作了水银气压表,读取水银柱高出水银面的高度,经水银密度和重力等订正后,可计算得到以标准状态水银高度表示的大气压力,通常以毫米汞柱(mmHg)为单位,1mmHg=1.3322 hPa(百帕)。由于水银具有比重大,蒸汽压低、温度膨胀系数小等特点,是最普遍应用的测压液。水银气压表形式多样,气象上最基本的常规气压测量仪器是动槽式水银气压表和定槽式水银气压表,以真空金属盒为感应器的空盒气压表简单而便于携带,但准确性、可比性不及水银气压表。" }, { "instruction": "铜铀云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Cu[UO2]2[PO4]2*12H2O,含U 42%左右。四方晶系。晶体呈细小的薄板状;通常呈鳞片状或被膜状集合体。翠绿色。玻璃光泽,解理面呈珍珠光泽。硬度2.5。解理平行底面{001}极完全。密度2.3~2.6克/厘米3。具强放射性。产于原生含铀矿床的氧化带,系原生铀矿物的次生变化产物。由于其颜色鲜艳夺目,成为原生铀矿床的重要找矿标志。" }, { "instruction": "潮流椭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海水在潮位升降的同时,还有潮流涨落运动。近岸河口或狭窄航道、海峡区,因受地形影响潮流矢虽往往主要在两个相反方向上变化,最大流速和最小流速相差较大。在外海,潮流各分潮矢量的大小相差不大。潮流名分矢量不断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变化周期大约半天或者一天,潮流矢端的轨迹往往是一个椭圆,在近岸潮流椭圆较扁,而外海较圆。实际定点观测的流矢端迹,可以呈现出复杂的环线。根据潮流调和常数可算得名分潮流的椭圆要素,以研究潮流的各种运动形式。" }, { "instruction": "碳酸盐结合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与碳酸盐结合的元素形态。天然水体中的碳酸盐(如碳酸钙)沉淀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和其他地带的石灰岩地区水体中广泛进行的地球化学过程。其所结合的重金属,对环境中的pH变化最敏感。在天然条件下受二氧化碳的影响很大,因其溶于水而形成的碳酸,可促使碳酸盐岩溶解,从而把结合的重金属重新释放到水中。沉积物中的碳酸盐形态的重金属通常用醋酸提取。" }, { "instruction": "河口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河口地区存在着不同性质的水体,在一定条件下,它们之间形成较明显的界面。在界面的法向上水体的物理、化学、生物等特征指标变化明显,也即某一种要素有着较大的梯度,这种现象称之“河口锋” ;按其生成部位可分为表面锋、基底锋和岬角锋等;按其形成机制又可分为羽状锋、潮混合锋、流速切变锋等。河口锋多属于中、小尺度的锋,如羽状锋一般可绵延数十至数百公里,存在时间以“月”论计,属中尺度锋。而潮混合锋存在于一个潮周期内,多属于小尺度锋。" }, { "instruction": "高空气象观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借助气球等携带仪器对地面以上各层大气的气象状况进行探测。探测的主要要素有气压、温度、湿度、风等。全球高空观测网每天两次进行常规探测,在世界时00时和12时进行,探测高度达30000m以上,是目前高空气象资料的主要来源,它由气球携带无线电探空仪,将不同高度土探测到的气象要素数据发回到地面观测站。除了用气球进行常规探空观测以外,也可用飞机下投探空仪或携带仪器直接在空中进行观测,还可用火箭搭载工具进行高空探测。用雷达或卫星遥感高空大气结构广义上也属于高空探测范畴。" }, { "instruction": "霓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同义名锥辉石(acmite)。成分NaFe[Si2O6]。单斜晶系。晶体呈长柱状或针状,柱面上经常有纵纹。集合体成柱状、针状或放射状。暗绿色或墨绿色至黑色。亦见红褐色。条痕浅绿色。玻璃光泽。硬度6。解理平行柱面{110}完全。密度3.55~3.60克/厘米3。是碱性火成岩的造岩矿物,常见于霞石正长岩等碱性岩及其伟晶岩中。" }, { "instruction": "峰林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中国岩溶工作者通用的热带岩溶地貌名词。在国外也有音译fenglin而加以使用者。在广义用法上,包括峰林、峰丛两类。在热带地区,气候高温潮湿,碳酸盐类岩石被强烈溶蚀,石峰突起,并有地下排水系统,组成广义的峰林地形。在缅甸、老挝、越南、泰国、印尼、巴布亚新几内亚、古巴、牙买加、波多黎各等地均有峰林地形分布。狭义的峰林在国外称圆锥状岩溶(kegelkarst)和塔状岩溶(tower karst, turmkarst),系指高耸林立的石灰岩山峰,分散或成群出现在平地上,远望如林,称之为峰林。其个体为石峰。峰体相对高差100~200米,坡度很陡,一般均在45°以上,有的地方依构造方向排列,其表面发育石牙与溶沟。桂林附近石峰脚常有脚洞,它是在岩溶边缘平原上长期受洪水泛滥形成的,内部常发育溶洞或地下河,共同蛀蚀山体,使石峰成为一空架子。中国的桂林、阳朔、安顺、独山、丘北等地最为典型,国外学者称为中国式喀斯特。" }, { "instruction": "冥王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1930年由于一个巧合而被发现。起初,它被认为是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离太阳的平均距离最远,质量最小,也是太阳系中最后被发现的一颗行星。在西方,人们用罗马神话中冥王普鲁托来称呼它,中文则译为冥王星。2006年8月24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通过新的行星定义,根据决议:冥王星从太阳系九大行星中“除名”,被视为是太阳系的矮行星,为表示该含义,有人建议将其中文译名改为冥神星,以体现低于天王星、海王星,而与谷神星、婚神星等同属矮行星的含义。" }, { "instruction": "海洋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性质明显不同的两种或几种海水参数之间的狭长过渡带,按参数类型,分别叫做水温锋、盐度锋、密度锋、声速锋、透明度锋等。" }, { "instruction": "交通运输枢纽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简称交通枢纽、运输枢纽。几种交通运输方式或几条交通运输干线在大量客货流集散地(重要城市、工矿基地或河海港湾等地)交汇,办理客货运输作业的各种技术设备的综合体(统一体)和几种交通运输方式协调运营的结合部。是综合运输网的重要环节。" }, { "instruction": "基础生态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一个物种在缺少与其他种相互作用条件下所拥有的能够持续生存的条件和资源范围。" }, { "instruction": "热红外影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扫描仪对8~14μm波长的地表辐射记录的影像。热红外影像以不同灰度表示地物的热辐射差别。温度高的目标物体呈白色调;较低的地物目标呈灰暗色调。地物目标的热辐射与周围环境的影响和物质的热传导率有密切关系。因此,热红外影像能揭示一些地表难以直接观察到或可见光遥感图像上难以发现的地物。例如古河道信息,其土壤层色调与周围环境的色调有差别,因此热红外影像的判读必须研究判读对象与背景的关系。此外,还应考虑成像时间,因地物的热惯性差异在影像上的色调会随时间而变化。热红外影像目前广泛应用于岩性、地质构造的制图,寻找地下水的分布,大地热流、火山地区地表温度的探测和热污染、油污染等环境监测,以及军事侦察中的伪装识别等。总之,热红外影像的地面分辨率比较低,但温度分辨率很高。" }, { "instruction": "土壤有机硫的矿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土壤中含硫的简单有机化合物,在微生物作用下,将有机硫转化成无机硫的过程。在好气情况下,微生物分解土壤有机硫的最终产物是硫酸盐;在嫌气条件下,则为硫化物。土壤中有机态硫矿化可出现下列四种情况:①起始阶段,硫酸盐被固定,随后有SO42—释放;②在整个研究过程中SO42—稳定地呈线性释放;③开始几天释放很快,随后缓慢地呈线性释放;④随着时间的增加释放速度下降。" }, { "instruction": "重力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极小单位水量从一个平衡的土-水系统可逆地移到任何位置,而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参比状态水池时所作的功。土壤水因重力影响而获得的势能。水分在土壤中所处位置不同,重力势也不相等。具体计算时,一般以土壤剖面的地下水位作为参比标准(此处土壤水重力势作为零)。地下水位以上的土壤水重力势恒为正值,以下则为负值。" }, { "instruction": "爬行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脊椎动物亚门的一纲。绝大部分为陆生脊椎动物,也有终生羊膜类系统发育简图,深色部分示并系的爬行纲生活于水中者,但均以肺呼吸,无变态。心脏具二心房和二心室,但除鳄类外,心室分隔仍不完整。变温。头骨较高,无耳凹,具一个枕髁。脊椎骨的椎体发育完全,间椎体退化。荐椎2~8个。肩胛骨及乌喙骨发育。卵生,卵具羊膜、尿囊,可产于陆地。爬行纲为并系类群,它包括除鸟类和哺乳动物之外的所有羊膜类。目前一般根据头骨上容纳颞肌的颞孔的有无、数目及其位置,将爬行纲分为无孔亚纲、下孔亚纲和双孔亚纲。最早出现于石炭纪,繁盛于中生代,属种极多。现代只残存有龟鳖目、鳄目、有鳞目及楔齿蜥目。" }, { "instruction": "梅树村小壳动物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产于云南晋宁地区梅树村寒武纪最早期地层(梅树村组)中的小壳动物群。梅树村动物群的特点是,没有三叶虫化石,全部为小壳体的化石类型。已知有12个类别57属98种,分别归入软体动物门原始类群(软舌螺纲、腹足纲、单板纲、双瓣纲、喙壳纲),腕足动物无铰纲,以及分类位置不明的似软舌螺类、管壳类、骨片类、齿形类、球形类、开腔骨类等。梅树村组内的小壳化石自下而上可分为三个组合:第一组合,主要由软舌螺、似软舌螺、单板类、球形类和管壳类组成;第二组合,门类最多,数量最为丰富,由软舌螺、似软舌螺、单板类、腹足类、双壳类、腕足类、管壳类、骨片类、球形类、齿形类、开腔骨类等组成,为小壳化石发展的高峰阶段;第三组合,由软舌螺、单板类、腹足类、似软舌螺类、骨片类和球形类组成,不论在门类上还是在化石数量上都显著减少。第三组合之上便是含有三叶虫、金臂崇等大型带壳动物的筇竹寺组。" }, { "instruction": "软甲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节肢动物门的一纲。高等的甲壳动物,如蟹、中华泡虾虾等均是。甲壳单瓣或双瓣或不发育。体节数目固定,头部6节,胸部8节,腹部7节,个别8节。除尾节外,均有附肢。复眼一对位于可活动的眼柄上。绝大多数水生,主要是营自由生活的海生种类,也有陆生及寄生者。寒武纪至现代,现代海洋中极其丰富,化石稀少。中国贵州三叠系产有中华泡虾(Sinopemphix)、华北侏罗系产有河虾(Astacus)、台湾上新统有平蟹(Galene)等。" }, { "instruction": "冲积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有两种解释:欧美地学界认为冲积扇与洪积扇是同义词;前苏联和中国地学界认为冲积扇专指山区经常性水流出山口形成的扇状堆积体。在湿润区具有经常性水流的大的山地河流,由于河床比较固定,冲积物出山口后可继续被带到很远的地方,但通过河床的摆动,也可以形成一个延伸很广、坡度较缓的扇状地形,称为冲积扇。由于经常性水流在洪水期时洪水漫流,使冲积扇上的水系也不固定,因而形成相应的洪积物,成为冲积扇的一个重要物质组成部分,所以这种冲积扇又称为冲洪积扇(alluvial-proluvial fan) 。中国华北地区属于半湿润的大陆性季风气候,河流平水期和洪水期的水位和流量变化很大,大的山地河流在流出山口后,广泛形成冲洪积扇,既有不固定洪流形成的具有多元结构的洪积物,又有固定河床水流形成的具有二元结构的冲积物。例如,燕山南麓、太行山东麓便分布着连续的冲积扇或冲洪积扇;北京即位处永定河流出西山山口后所形成的冲积扇巨大而复杂的冲洪积扇之上;成都平原的主体也是以灌县为顶点的巨大冲洪积扇。冲积扇的叠置和变形是确定新构造活动的一种直接证据,北京附近山前的新老冲积扇就有叠置和变形现象。" }, { "instruction": "古腹足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腹足纲前鳃亚纲的一目。原始的前鳃类,大多数古生代腹足类均属此目。鳃一对或一个,鳃叶在鳃轴两侧作羽状排列,其前端游离,呈状。除少数例外均具两个心耳。壳形变化大、多具缺凹、裂口、裂带,内壳层常为珠母质。可具口盖或缺失。主要海生,少数见于淡水及陆地。寒武纪至现代。化石有神螺(Bellerophon)、马氏螺(Maclurites)、脊旋螺(Lophospira)、松旋螺(Ecculiomphalus)、似玉螺(Naticopsis)等。" }, { "instruction": "氧化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在2m厚的表土内具有氧化层、或者在30cm厚的表土内具有呈连续状态的铁铝斑纹层,而在氧化层之上并无灰化淀积层或黏化层的矿质土壤。为美国农业部土壤分类的一个土纲。其特征是:①大部分矿物是高度风化的;②黏粒部分的活性很低;③质地壤质或黏质。氧化土分布于热带或亚热带地表长期以来相对稳定的地区,大多数是早更新世或更古老时期的地层。氧化土应是湿润气候条件下的产物,但由于气候的变迁,目前有些氧化土却出现于干旱环境。属于氧化土的有砖红壤、砖红壤性红壤等。" }, { "instruction": "船山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船山石灰岩。时代属晚石炭世晚期至早二叠世早期。广泛分布于长江下游、东南沿海诸省。命名地点在江苏句容东昌街北东5千米的船山。为浅海相碳酸盐沉积,下部为灰白色灰岩,质细脆,与黄龙灰岩相似;上部为浅灰色至蓝灰色灰岩。全部灰岩中均含扁豆状及球状结核,其成分与灰岩相同,散布层中,排列无序。富含类化石,下部以Triticites,上部以Pseudoschwagerina为主,但在安徽贵池大岭牌,假希瓦格见于船山组底部。厚数十米。与下伏黄龙组在南京龙潭、船山等地呈假整合接触,在江西、湖南呈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孔子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孔子鸟目孔子鸟科的一属。属名来自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孔子鸟教育家孔子(Confucius)。化石产自辽宁北票、凌源、义县、阜新等地上侏罗统至下白垩统义县组下部。孔子鸟的属型种是圣贤孔子鸟(C.sanctus),北票四合屯尖山沟及其周边一带圣贤种化石最为富集,数量以千计,使它成为数量最多、被人们认识最为清楚的原始鸟类。头骨上下颌均无齿而具粗壮的角质喙;前颌骨极长,其前端愈合而后端直接与额骨相接触,使两侧的鼻骨不在中线处相接;眶孔大;颞区为典型的双弓型,三射型的眶后骨与鳞骨接触并完全分隔上、下颞孔;方颧骨Y形;下颌前部粗壮,其腹缘距前端1/3处向下突出呈一明显的钝角;齿骨后部分叉,前下颌窗很大而后下颌窗小且呈圆形;背椎椎体具有很深的侧凹;7枚荐椎完全愈合;尾综骨长,略长于胫跗骨之半;肩胛骨与短的乌喙骨愈合,叉骨为与始祖鸟相似的U字形,胸骨单枚、大、低平,腹膜肋完全且发达;肱骨稍长于尺骨,肱骨近端非常宽大且被一大的卵圆形孔所洞穿;前肢各骨未愈合,第Ⅱ、Ⅲ掌骨近于等长,指式234xx;第Ⅰ指爪很大,第Ⅱ、Ⅲ指长度近于相等,第Ⅱ指强壮但爪小;第Ⅱ—Ⅳ骨近端愈合,趾式23450。羽毛非常发达,飞羽窄长,羽片不对称,其长度超过骨骼体长,显示其具有较强的飞行能力,抑或能够短距离奔跑而从地面直接起飞。一些化石的尾端还发育着一对极长的中央尾羽,尾羽基部及中部无羽枝分化,其末端约1/4处具明显的羽枝,具有这种尾羽的通常被认为是雄性个体。后又建立了另两个种,即川州孔子鸟(C.chuanzhous)和孙氏孔子鸟(C.suniae),这两个种普遍被认为是圣贤孔子鸟的同物异名。1999年,又建立了杜氏孔子鸟(C.dui),其个体稍小,下颌前部相对较细弱,第Ⅰ指爪小,胸骨相对窄长且侧突短,跗骨相对较短等与圣贤孔子鸟有别。" }, { "instruction": "云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云母族矿物的总称。主要包括白云母、黑云母、金云母、锂云母、铁锂云母等。是钾、铝、镁、铁、锂等的层状结构铝硅酸盐。由于多型的不同而可有不同的晶系。多为单斜晶系,即以1M、2M多型为常见。但对不同云母而言,不同多型的出现几率不相同。常呈柱状、板状或片状,集合体常呈鳞片状。玻璃光泽。解理面呈珍珠光泽。硬度2~3。片状解理平行底面{001}极完全,可沿解理剥成具弹性的薄片。云母是分布很广的造岩矿物,常见于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中。“云母”一词始见于《神农本草经》,明李时珍引《荆南志》:“华云方台山出云母”。" }, { "instruction": "间距量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不仅包含数据的顺序关系,还可清楚表明彼此数量指标间距大小的量表。间距的大小是相对某标准单位而言,而这个度量单位在某种意义上具有任意性。如温度的单位可以是摄氏度,也可以是华氏度,它们的不同在于起始点零度的不同。这个零点具有一定的人为性,0○并不代表没有温度。间距量表上没有绝对的零值,因而不能根据间距量表获得比间距大小更多的信息。例如,不能说40○C(104○F)是20○C(68○F)的两倍。" }, { "instruction": "加积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松散沉积物在地表低洼的地方沉积,从而对地表起填充变平的作用。加积作用一般又指当松散物质来源丰富,河流在搬运过程中,无力把它全部搬走,因而就有一部分沉积下来,不断填高河床使河床坡度变缓的作用。" }, { "instruction": "AFM图解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表示变质相中矿物共生组合与岩石化学成分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三元系图解。它是以A、F、MAFM图解为顶点的三角形图解,其中A、F、M分别代表Al2O3、FeO、MgO的含量,实际上是K2OAl2O3FeOMgO四面体中Al2O3FeOMgO面及其延伸部分(图中带点部分)。A是在四面体内的含钾矿物都以白云母(M点)作为投影点投到Al2O3FeOMgO平面上。AFM图解上各种变质矿物的位置根据下面的公式计算出的A值和M值确定,各种氧化物的数量均用分子数表示。AFM图解主要适用于变质泥质岩。A=Al2O3-3K2OAl2O3-3K2O+FeO+MgOM=MgOMgO+FeO" }, { "instruction": "中国最美的五大城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拆’’字当头的今天,大兴土木的城市中,中国最美的城区在哪里呢?此次评选给出了答案,最美的五大城区依次为福建厦门鼓浪屿、江苏苏州老城区、澳门历史城区、山东青岛八大关和北京什刹海地区。评选的标准为:①城区个性鲜明、历史积淀丰厚;②整体环境和谐;③城区格局清晰、古建筑保存良好;居民能很好地维系社区的传统和文化习俗;④现代化与传统和谐并存。 (1)厦门鼓浪屿 Culang Island inXiamen 评为中国最美的第1城区,被赞为“听罢琴声听涛声”。鼓浪屿素有“海上花园’’的美称,居民喜爱音乐,钢琴拥有率居全国前茅,被赞为“琴岛”。鼓浪屿的周边镶着波浪的花边,老诗人蔡其矫比喻它为“彩色的楼船”。鼓浪屿最负盛名的是各种风格的建筑,号称“万国建筑博览会”,虽自夸,但的确体现其规模。这里有四季如春、礁石成趣、植被茂密的海岛风光,更有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独具特色的闽南风情,是一幅融自然风景、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于一体的美丽画卷。 (2)苏州老城 Old town of Suzhou .评为中国最美的第2城区,被喻为“现代化包围的古老”。苏州老城是世界级历史名城,形态格局保存完整,中国古代私家园林分布最集中的城市。苏州古城是人类伟大的艺术杰作,展现出天堂般的人居环境,蕴含着深邃的人生哲思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其艺术和技术成就达到了人类聚居历史的极致,是中国古代思想和生活经验、工艺传统、经济能力的完美结合。“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是对它的完美赞誉。苏州园林体现的是“诗意的栖居”。 (3)澳门历史城区 Historic Centre of Macau 评为中国最美的第3城区,被喻为“西方文化由此登陆”。澳门历史城区以昔日华洋共处的旧城区为核心,至今基本保持原貌,有中国最早一批天主教堂、第一所西式剧院、第一所西式大学和西式医院。漫步澳门历史城区,就是在穿越历史时空,这里中西文化和睦共存,诗意无处不在。澳门历史城区成为澳门近代殖民地文化的露天博物馆,是澳门最富魅力和吸引力的标志地区。 (4)青岛八大关 Eight Passes in Qingdao; the Badaguan 评为中国最美的第4城区,被喻为“殖民者留下的风情”。青岛八大关是现代的整体设计杰作,和谐、有序、宜人的山地滨水城市风貌典范。是青岛近代建筑遗产集聚地,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近百幢西式别墅庭院造型迥异,充满了异国风情。最著名也是最有代表性的别墅是花石楼。 (5)北京什刹海地区 Shichahai Area 评为中国最美的第5城区,被喻为“紧邻中南海的时尚”。什刹海地区基本保持传统面貌,体现北京古朴的文化,是北京胡同最为集中的地区。这里不仅有中国最传统的民间文化,还有都市酒吧;不仅有破旧的小院,也有红墙丽宫。什刹海在一种不同文化、不同地位、不同肤色的相互撞击中展现着她的魅力。 34公顷的水面自然融入城市街区,湖岸的垂柳、水中的荷花成为什刹海颇具特色的自然景观。" }, { "instruction": "中国地震烈度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中国现在通用的地震烈度表是1957年谢毓寿以西伯格烈度表为蓝本,结合中国建筑物特点,编成新的中国地震烈度表,分为十二级。中国地震烈度表 烈度地震现象Ⅰ度人无感觉,仪器能记录到Ⅱ度个别完全静止中的人感觉到Ⅲ度室内少数人在完全静止中能感觉到Ⅳ度室内大多数人感觉,室外少数人感觉;悬挂物振动,门窗有轻微响声Ⅴ度室内外多数人有感觉,梦中惊醒,家畜不宁,悬挂物明显摆动,少数液体从装满的器皿中溢出,门窗作响,尘土落下Ⅵ度很多人从室内跑出,行动不稳,器皿中液体剧烈动荡以至溅出,架上的书籍器皿翻倒坠落,房屋有轻微损坏以至部分损坏Ⅶ度人从室内匆忙跑出,许多房屋损坏以至少数破坏,表土中产生裂缝Ⅷ度人很难站住,房屋损坏或破坏,工厂烟囱损坏,地面裂缝,喷出夹泥沙的水,常有滑坡、山崩Ⅸ度许多房屋破坏,少数倾倒,工厂烟囱破坏,地裂缝多,绵延很长,很多滑坡、山崩,常有井泉干涸或新泉产生Ⅹ度许多房屋倾倒,工厂烟囱大都倒塌,地裂缝宽几十厘米,裂缝带可绵延数千米,个别情况下岩石中有裂缝,道路变形Ⅺ度房屋普遍破坏,路基大段破坏,大量铁轨弯曲,地下管道完全不能使用,地面除许多裂缝外,大规模滑坡、山崩,地表产生相当大的垂直和水平断裂Ⅻ度房屋及其他建筑物普遍破坏,山崩地裂,地形改观,由于滑坡山崩等影响,动植物遭受毁灭(据谢毓寿,1957经修订)" }, { "instruction": "冰沼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苔原植被下发育的土壤。广泛分布于北极圈以北的北冰洋沿岸地区和北冰洋的许多岛屿。在中国,仅于高山上部有零星分布,如阿尔泰山(南坡)西北部的高山区和长白山顶部。其分布地区属苔原气候,植被以苔藓、地衣为主,脱离冰川覆盖不久,冰川地形相当完整,母质以冰碛物、残积物、冰水沉积物为主。成土过程以冰冻风化为主,化学风化和生物学过程极其缓慢;有泥炭化和潜育化作用,但都很微弱,大多处于原始土壤形成阶段。土层浅薄,剖面由泥炭层和潜育层组成。表层有较厚的活有机体(苔藓),向下迅速过渡到粗腐殖质层,以富里酸为主。通体潮湿,呈酸性至强酸性反应。盐基代换量很低。利用价值不高。" }, { "instruction": "八面体空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等大球体的最紧密堆积中,由6个球体所围成的空隙。因其周围6个球体中心的连线连接成八面体形状,故称。在n个等大球体所作的最紧密堆积中,共有n个八面体空隙存在。" }, { "instruction": "鸟臀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爬行纲双孔亚纲的一个目。塞雷创立于1888年。鸟臀类具四射型腰带,鸟臀目四射式腰带构造肠骨与坐骨正常排列:耻骨有一个前向分枝和另一个下垂分枝,后者常平行于坐骨。该类恐龙因其耻骨主要部分伸向后下方而平行于坐骨,与鸟类的相似,从而得名鸟臀类;然而鸟类耻骨的后伸特征是从兽脚类中演化而来的,鸟类与鸟臀类并不具有较近的系统关系。鸟臀类均为素食性恐龙,包括几个大的传统意义上的类群:剑龙类(Stegosauria)、甲龙类(Ankylosauria)、角龙类(Ceratopsia)、肿头龙类(Pachycephalosauria),以及种类多样的鸟脚类(Ornithopoda)。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Sereno对鸟臀类不同类群间的分支系统关系做了许多研究,并建立了一些新的单元名称。" }, { "instruction": "菱镁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MgCO3,含MgO 47.6%,常含铁、锰、钙等。三方晶系。晶体很少见,通常呈粒状集合体或瓷状致密块体。白色、灰色或黄色。解理平行菱面体{1011}完全,瓷状致密块体具贝壳状断口。硬度4~4.5。密度2.9~3.1克/厘米3。主要是热液作用的产物:含镁热液可以交代白云岩和白云质石灰岩形成菱镁矿;含碳酸热液与超基性岩作用也可以形成菱镁矿。用作冶金工业的耐火材料;水泥、橡胶、塑料、化肥的原料或填料;提取金属镁;制作轻质耐腐蚀的铝镁合金。" }, { "instruction": "丘状交错层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一些大的宽缓波状层系组成,外形上像隆起的圆丘状,向四周缓倾斜。是在正常的浪基面以下,风暴浪基面之上的陆棚地区,由风暴浪形成的一种重要的原生沉积构造。最早称为截切浪成纹层,后来重新命名为丘状交错层理。丘状交错层理一般丘高为20~50厘米,宽为1~5米;底部与下伏泥质层呈侵蚀接触,顶面有时可见到小型的浪成对称波痕;层系的底界面曾丘状交错层理的块状图(据J.C.Harms 1975)被侵蚀,细层平行于层系底界面,它们的倾向呈辐射状,倾角一般小于15°;在一个层系内,横向上有规则地变厚,因此,在垂直断面上它们像“扇形”,倾角有规则地减小;层系之间以低角度的截切浪成纹层分开。丘状交错层理主要出现于粉砂和细砂岩中,常有大量云母和炭屑。" }, { "instruction": "包卷构造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包卷层理(convolute bedding)、旋卷层理(convolute bedding)、扭曲层理(contorted bedding)。它是在一个层内的层理揉皱现象,表现由连续的开阔“向斜”和紧密“背斜”所组成,一般细层向岩层的底部逐渐变正常,包卷层理向顶部扭曲细层被上覆层截切,表明层内扭曲发生在上覆层沉积之前。包卷构造有多种成因,主要是由沉积层内的沉积物液化流产生了细层的扭曲;也可以由沉积物内孔隙水泄水作用形成。一些学者曾用实验方法做成了包卷构造,他们认为上覆砂质沉积物所引起的超负荷垂向力是产生包卷构造的主要原因。" }, { "instruction": "土壤氧化还原电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土壤总氧化还原状态的强度指标。它的大小主要由土壤各氧化还原体系之间的动态平衡所决定。通气良好,还原性物质少,电位较高;当氧的含量低,还原性物质多时,电位则下降。一般情况下,土壤Eh值在200~700mV之间。大致以300mV为界,>300mV,氧化作用占优势,< 300mV,还原作用为主;< 200mV.还原过程强烈进行,> 700mV,为完全氧化条件。对同一种土壤,它可作为通气状况的相对指标。" }, { "instruction": "风化产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风化作用形成的物质。包括岩石、矿物的碎屑和易于淋出元素形成的真溶液或胶体溶液以及残留的物质。但由于风化作用的方式不同,所形成的风化产物也不完全相同。如物理风化作用的产物主要是粗细不等、棱角明风化壳剖面图显、没有层次的岩、矿碎屑,其成分与下伏未风化的基岩一致;化学风化作用的产物则主要是Fe、Al、Mn、Si等难溶或难于迁移的成分,它们残留在原地,形成残积物,其化学成分与原岩有显著差别。易于淋出的元素则形成真溶液及胶体溶液随水流失。生物风化作用的产物是土壤。土壤为富含腐殖质、矿物质、水和空气的松散物质。实质上,土壤是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综合作用的结果,尤其是生物的化学风化起主要作用。" }, { "instruction": "自形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岩石中矿物晶体所具有的完整的固上为自形晶;右下为半自形晶;左下为他形晶有晶形。这种晶粒是在有足够的空间允许其充分发育的条件下形成。如晶粒的结晶较早或晶粒的生长力很强,也可以形成自形晶,前者如斑岩中的斑晶,后者如深成岩中的某些副矿物都呈自形晶。" }, { "instruction": "硬锰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mMnO*MnO2*nH2O,含Mn 45%~60%。通常呈钟乳状、肾状和葡萄状集合体,亦有呈致密块状和树枝状。颜色和条痕均为黑色。半金属光泽。硬度4~6。密度4.4~4.7克/厘米3。主要是外生成因的,见于锰矿床的氧化带和沉积锰矿床中,是炼锰的重要矿石矿物。" }, { "instruction": "原位微生物修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在不经搅动、挖出的情况下,通过向污染土壤中补充氧气、营养物或直接接种微生物对污染物就地进行处理,以达到污染去除效果的生物修复工艺。这类修复一般多采用土著微生物进行处理,有时也加入经过驯化和培养的微生物,以加速修复的过程。在这种工艺中,经常采用各种工程化措施来强化处理效果,包括泵处理技术、生物通气、渗滤、空气扩散等。" }, { "instruction": "隔离指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研究较大人口范围内次一级人口分组之间居民的隔离程度。隔离指数内涵研究的发展,为社会阶层和城市居住分异研究奠定了基础。表示隔离的一个简单方法就是罗伦斯曲线。如某一区域几个种族的变化情况。X轴表示每个种族的累计百分率,Y轴表示城市次一级区域其他种族的累计百分率。对角线表示没有隔离,也就是说次一级区域中某个种族人口所占的百分比与整个城市中该种族人口所占的百分比完全一致。一般来说,隔离线是一条偏离对角线的曲线。曲线偏离对角线的距离表示隔离程度的大小。" }, { "instruction": "艾姆斯试验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用于快速鉴定化学物质致癌性的方法。1972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生物化学教授艾姆斯(B.N.Ames)用鼠伤寒沙门氏菌——哺乳动物微粒体酶致突变性实验,鉴定化学物质的致癌性,发现已知的175种致癌物中90%(1 5 7种)具有致突变性。而108种非致癌物中,仅有1 4种(约1 3%)致突变实验呈阳性。这一方法设备简单,操作方便,时间短,费用低,较灵敏,适用于环境污染物的快速筛选工作。如今,全球已有许多实验室采用此法筛选和鉴定致癌物。" }, { "instruction": "平原城市与自然灾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陆地上海拔高度相对比较小的地区称为平原。而平原上的城市多为沿江河分布,地面较为平坦宽阔,一般没有高差20m以上的坡坎,极易遭受洪水淹没,故洪涝灾害是平原城市的主要灾害。平原城市从地貌学角度可细分为:①冲积平原城市。冲积平原地势平坦、河流支岔繁多,散流入网。这种水系格局使城市排水不畅,加之城市建设挤占河道,垃圾、废渣等淤积导致河床抬高,使城市的排洪能力更为缩减,极易形成淹没性洪灾;②河流阶地城市。由于河流冲积物所组成的阶地面积不大,故此类城市多为中小城市。而城区所在处一般高出河流水面几米至几十米,又背依起伏不大的丘陵或低地,一旦洪水水位达到或超过第一级阶地时城区就会被淹没。此外,由于阶地物质较为松散,也极易发生水土流失、地面塌陷等灾害;③洪积扇城市。此类城市多位于山间小盆地溪河出口处的洪积扇上。由于扇顶组成物质粗大,地面坡度可达10̊~15̊,故该类城市主要会发生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 { "instruction": "行星反照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球-大气系统对太阳辐射的反照率。因反照率概念也适用于其他行星,而称为行星反照率。地面反照率大小依赖于下垫面性质和入射角度。冰雪面通常大于50%,沙漠在25%~35%之间,水面小于10%,但在太阳高度小于5°时可达40%以上。植被和积雪的反照率在可见光和红外波段并不完全相同,这一特征被利用在遥感中设计不同通道来判断植被生长状况。据观测,在地-气系统中,云的反照率最大,变化也最大,平均60%,高的可达90%以上,对辐射过程极为重要。经多次测量地球平均反照率可取为0. 30,它综合了地表平均反照率(0.15)、云的反照率和大气后向散射的作用。行星反照率对地-气系统的辐射和热量平衡有较大的意义。" }, { "instruction": "流动沙丘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根据沙丘移动性划分的沙丘类型。流动沙丘在沙漠区分布很广。 其特征是地表植被稀少,沙丘形态标准,在风力作用下易于顺风向前移动,因此对工农业和交通建设威胁很大。沙丘的移动速度与沙丘的高度、风速及其变化规律、下垫面的状况等因素有关,年平均前移值不过数米至十余米。" }, { "instruction": "Xi’an geodetic coordinate system 1980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简称西安坐标系或80坐标系。西安坐标系采用1 9 75年IUGG第1 6届大会推荐的地球椭球体参数。大地原点位于陕西省泾阳县境内,又称西安原点。西安原点位于我国大陆中部,且地质条件好,以全国范围内参考椭球面和大地水准面的符合差最小为原则进行椭球体定位,从而保证了全国范围的整体精度,也克服了北京坐标系的不足。使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大比例尺测图精度大大提高。" }, { "instruction": "土壤的阴离子交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土壤中带正电荷的胶粒所吸附的阴离子与土壤溶液中阴离子的交换作用。阴离子交换吸收作用有些也是可逆的,并能很快达到平衡,而平衡的转移也受质量作用定律的支配。但是,土壤中阴离子的交换吸收作用往往和化学的固定作用同时发生,很难区分两者的差异。另外,阴离子交换吸收不像阳离子交换吸收那样具有明确的当量关系。由于被吸收的阴离子往往转而固定在土壤中,所以常常把阴离子交换吸收和其后的化学固定作用,混称为阴离子的吸收作用。" }, { "instruction": "峙峪文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中国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1963年发现于山西朔县峙峪村附近。除发现人类枕骨之外,共发现石器15000多件,并有烧石、烧骨、骨器及装饰峙峪石器品等。动物群中以野马、野驴和普氏羚羊为主,此外尚有披毛犀、王氏水牛及鸵鸟等,共发现哺乳动物牙齿5000余颗。时代约相当于晚更新世晚期,早于山顶洞动物群,晚于许家窑、丁村动物群,约与萨拉乌苏动物群相当。14C法测定绝对年代为距今28135±1330年。石器多以脉石英、石英岩、硅质灰岩、石髓、砾石等为主要材料。石器类型有小型砍砸器、尖状器、刮削器、雕刻器及小石刀、石镞等。除使用锤击法、砸击法打制石片外,也采用间接打片技术打制小长石片。峙峪石器中有多面石核和两极石核。峙峪文化所具有的细石器传统,有助于认识中国细石器文化的起源与发展问题。" }, { "instruction": "赤道洋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赤道附近的海水自东向西大规模移动形成的巨大洋流系统。在信风的影响下,由三大洋流组成:在信风影响下形成向西流动的南赤道洋流和北赤道洋流;在信风带之间的最低风压带内形成向东流动的赤道逆流;以及赤道表层海水之下向东流动的赤道潜流。参见“赤道潜流”。" }, { "instruction": "盖天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中国古代对宇宙的一种认识。古代人们认为上为天,下为地,但究竟什么叫天,什么叫地,并不清楚,通过长期的观察,到春秋时期,有人提出大地像棋盘一样,天像圆盖一样,天和地形成半球状态,后来人们对此说法进行修正,认为天像一个斗笠,中间高,四周低,盖在地的上面,而地像一个倒扣的大盘子,也是中间高四周低,这样天和地的连接问题就解决了,这些看法都是把天比作大盖子盖在地上,故称为盖天说。" }, { "instruction": "水库地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于水库蓄水产生的水体附加应力引起岩体中应变能集中和释放,导致水库附近发生的地震称为水库地震,又称水库诱发地震。水库蓄水并不一定都诱发地震,需库区本身要存在发生地震的地质构造。水库她震虽不常见,影响范围也不大,但造成的严重后果不可低估。如印度戈伊纳水库在1962年开始蓄水。一年后,地震便开始在这个历史上无地震的区域发生了,且变得越来越频繁和强烈。1967年12月10日,一次6.2级的强烈地震致使177人死亡,2300多人受伤,并造成广泛的破坏。从全世界来讲,目前得到地震专家承认的水库地震约70~80起,仅占全球3.5万座水库的0.2%~0.3%。最大的诱发地震有4个超过里氏6级。如我国广东新丰江水库自1959年10月建成蓄水以来,截止到1987年,已记录到337次地震,其中1962年发生的6.1级地震,使混凝土大坝产生82m长的贯穿性裂缝。" }, { "instruction": "土壤酸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土壤酸性的程度。由土壤胶体上的吸附性氢、铝离子和土壤溶液中的氢离子所引起的,酸度的大小决定于这些离子的多少。依据H+和A13+的存在形式和测定方法的不同,土壤酸度可分为活性酸度和潜在酸度。在土壤-水体系中,活性酸度与潜在酸度处于可逆的动态平衡。土壤酸化过程,在自然条件下,受盐基离子的淋溶、植物根系和微生物分泌物等因素的影响;在耕作条件下,还与生理酸性肥料的使用有关。" }, { "instruction": "固体地球物理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应用物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各种固体地球物理场和地球的物理性质、结构、形态及其中所发生的各种物理过程的科学。在地质学中是研究固体地球的物理性质及其物理过程的科学,故称固体地球物理学或大地物理学。主要包括大地测量学、火山学、地震学、地电学、地磁学、地热学、重力学、大地构造物理学和应用地球物理学等。" }, { "instruction": "集约农业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相对粗放农业而言。在单位面积的耕地上,投入较多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实行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经营方式。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一般衡量集约化程度的定量指标包括两个方面:①单项指标。单位面积耕地或农业用地所拥有的农机马力数、投入的用电量、施肥量、农药量、种籽量和劳动量等指标;②综合指标。单位面积耕地或农业用地的生产成本、净产值、纯收入和投入产出比等综合指标。从这些定量指标可以分析集约化程度和经济效益的高低。" }, { "instruction": "永川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肉食龙类(次亚目)的一属。因最早在重庆永川发现而得名。目前已命名了上游永川龙(Y.shangyouensis)、巨型永川龙(Y.magnus)两个种,分别产于重庆永川、璧山的晚侏罗世早期上沙溪庙组。永川龙具有一个大而高、呈三角形的头,头骨上孔窗发育,牙齿尖锐,颈部短,后肢强壮,两足行走,长的尾巴在站立时着地可以支撑身体,在行走和奔跑时则抬离地面平衡身体,是非常凶猛的猎食者。上游永川龙的正型标本为一几乎完整的头骨和大部分头后骨骼,长7米,头骨长82厘米、高50厘米。巨型永川龙的正型标本为一不完整骨架但头骨近于完整,长超过9米,头骨厚重。发现于四川自贡上侏罗统上沙溪庙组中的和平永川龙(Y.hepingensis)被许多学者归入了中国盗龙属(Sinraptor)中,代表中国盗龙的另一个种(S.hepingensis)。" }, { "instruction": "海百合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棘皮动物门的一纲,外形似百合花,故名。硬体一般分根、茎、冠三部,以冠部为主。冠部分为萼和腕,均由许多钙质骨板组成。萼常呈球形或杯形,由交错排列的几圈钙质骨板组成,其上有由小骨板组成的萼盖,口孔位于萼盖之下或露于其外。腕由许多腕板组成,两侧可有排列紧密的羽枝。茎由许多茎板叠置而成,长短不一,外形有圆形、椭圆形、五边形等,中心具大小不等、形状不同的茎孔。茎根据其形态特征可建立形态属、种,对确定地层时代也有一定作用。根简单或分叉,或呈锚状等。浮游生活的海百合根茎不发育,或在茎的末端系以漂浮器。全为海生。奥陶纪至现代,石炭纪最盛,化石海百合皆为浅海生物,现生类型可在浅海至深海固着或浮游生活。中国奥陶纪至侏罗纪海相地层均发现有海百合化石,如四川志留系的豆海百合(Pisocrinus)、河北上石炭统的中国海百合(Sinocrinus)、贵州中三叠统的创孔海百合(Traumatocrinus)等。海百合茎化石则产出更多,常在灰岩中大量富集,形成海百合茎灰岩。" }, { "instruction": "夷平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各种外力地质作用对起伏不平的地表进行侵蚀、风蚀、刨蚀、溶蚀、浪蚀和堆积而促使地表逐渐平坦化过程的总称。地壳升降运动和夷平作用是对立统一的过程,升降增加地表高差,夷平则减小地表高差。在地壳稳定的条件下,夷平作用可使地表形成相当平坦的夷平面。" }, { "instruction": "可降水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表征某时刻地面单位面积上空大气柱所含水汽总量的参量。用相当的水量在同面积容器中的深度表示,以mm为单位。可降水量根据探空资料或水汽密度随高度分布的经验公式估算,它代表整个大气层实时的水气分布。一般情况下,可降水量比实际的降水量约大1~2倍,强降水系统中,特别是强对流降水系统中,实际降水量可显著超过可降水量,这与垂直运动大小有关,强降水系统中还伴有水平辐合气流,从而使大量湿空气不断向降水系统进行补充。" }, { "instruction": "人口再生产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人口新一代出生、成长和老一代衰老、死亡不断重复的过程,它通过世代更替,实现人口的延续和更新。 人口再生产具有两个方面:即自然方面和社会方面。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生命的生产——无论是自己生命的生产(通过劳动)或是他人生命生产(通过生育)——立即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34页)人口再生产的自然方面,即人口不断出生、成长、衰老、死亡的生理过程。社会方面,是指人口再生产要通过一定的婚姻关系、家庭关系来实现。而婚姻关系、家庭关系又总是由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所决定,受社会的政治、法律、思想、文化、宗教、道德等上层建筑所制约。 人口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具有不同的特点。主要表现为:第一,物质资料再生产是通过农场、工厂等社会化了的生产单位来进行的。人口再生产是通过男女之间结成一定的婚姻关系,组成家庭进行的。第二,人口再生产的周期较长(指母女两代人之间平均间隔时间)。第三,人口再生产具有明显的惯性,它表现为凡是长期不断增长的人口都具有一种继续增长的趋势,而长期不断缩减的人口,则具有一种继续缩减的趋势。" }, { "instruction": "震旦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新元古代震旦纪。其下与南华系相接,其上被寒武系所覆。层型剖面位于长江三峡地区。分上下两统,下统陡山沱阶,上统灯影峡阶。底界定在南华系南沱组顶,地质年龄约为6.3亿年,顶界为寒武系梅树村组底面,时限约为5.4亿年。震旦纪生物群由蓝藻类、刺球藻类和凝源类组成。" }, { "instruction": "雷兽科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哺乳纲真兽次亚大角雷兽复原图纲奇蹄目的一科。早期代表大小似狼,之后逐渐增大,可大于现代犀。鼻骨常前伸并上翘,后期种类扩展成一对大而相连的角。齿冠低,臼齿为丘一脊形齿,上臼齿外壁成“W”形,内侧有2个锥形尖,保持孤立,下臼齿由并列的两个宽“V”形脊组成。始新世至渐新世。广泛分布于亚洲及北美。中国始新统及渐新统中化石很多,如上始新统的鼻雷兽(Rhinotitan),内蒙古渐新统的大角雷兽(Embolotherium)等。" }, { "instruction": "侵蚀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表岩石和土壤等物质受到自然作用力而发生松散、溶解和破坏,而且从原地搬运到他处的现象,是许多作用的总和。在自然界这些作用包括风化作用、溶蚀作用、磨蚀作用和搬运作用等,但是,整体坡移不属于侵蚀作用。一般来说,侵蚀作用主要是指陆地岩石、土壤的机械破坏,以及被破坏的物质(如土壤等)被流水(包括降雨)、波浪、海流(包括潮汐)、冰川或风力等随动力从原地移去。此词有时也不含搬运作用和风化作用,而剥蚀作用则常含有这一意义。狭义的侵蚀作用是专指河水在其流动过程中,以其自身的动力(活力)以及所挟带的沙石对河床的破坏作用。其结果使河谷加深、加宽、加长,并产生大量碎屑物。侵蚀作用以机械方式切刻地面为主,化学方式则在可溶性岩石地区才明显。侵蚀作用在作用方向上可分为下蚀作用和侧蚀作用两种。" }, { "instruction": "空间聚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一种特殊的空间布局,一些空间对象紧紧靠在一起而另一些则彼此离得很远。栅格数据的空间聚集运箅实际上是一个地图综合的过程,它用较大的网格对栅格数据重新采样,以减少网格数量、降低栅格数据的中间精度。空间聚笼运算不是对栅格数据进行压缩,而是以较大的网格表示某一地区。该运算采用一定大小的矩形窗口或邻域计算,窗口一般与输出网格等大,窗口越大,综合程度就越高,有关地理实体的细节也就丢失得越多。输出网格值的计算主要有三种方法:①中心网格值法,以位于窗口中心的输入网格值为输出网格值;⑦平均值法,计算窗门内所有输入网格值的平均值,以此作为输出网格值;③中数法,以窗口内所有输入网格值的中数为输出网格值。" }, { "instruction": "富铝化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热带、亚热带湿润地区成土母质高度风化使三氧化二物(Fe2O3与Al2O3)富集的作用。铁铝土纲土壤(砖红壤与红壤等)及古红土的形成多与此有关。这一作用的内容包括脱硅、富铝与富铁等,因铁的成分容易变化,而铝含量则相对稳定,所以用“富铝”来表达其特征。故又称脱硅富铝化作用(desilicified allitization)。在湿热条件下,土壤中铝硅酸盐矿物分解后产生风化度最高的三氧化二物矿物(赤铁矿、针铁矿、三水铝石等),氧化硅与盐基被大量淋失,粘粒矿物以1∶1型的高岭石为主,铁、铝氧化物大量积聚。据统计,砖红壤与红壤中硅的迁移量达50%~70%,钙、镁、钾、钠的迁移量为70%~100%;铁与铝的富集量分别达10%~12%与7%~15%;粘粒矿物中高岭石占30%~65%,三水铝石约为5%~13%,赤铁矿为6%~18%。富铝化作用在湿热的热带、亚热带进行最强,且涉及范围很广。中国北亚热带的黄棕壤有轻度富铝化,有少量高岭石,硅铝率(ki值,均指粘粒部分)常在2.4以上;中亚热带红壤富铝化明显,高岭石为优势粘粒矿物,ki值为1.9~2.2;南亚热带的赤红壤与砖红壤地区,高岭石所占比例偏高,三水铝石的比例大大上升,ki值降为1.5~1.8。" }, { "instruction": "硅铝化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土层内原生矿物就地风化后产生的粘粒矿物的过程。即硅与铝二元素含量均高,故称硅铝化。" }, { "instruction": "猪背山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单面山的一个特殊类型。形成于岩层倾斜较大的单斜构造上的两坡较陡,并且近似等长的山岭。由于岩层倾角一般超过45度,由构造猪背山面所控制的后坡同由侵蚀造成的前坡常形成对称的斜面,形如猪背脊,故名(如图)。猪背脊几乎完全由硬岩构成,走向平直。这种地貌多发生在背斜或穹窿构造的陡斜翼上。在构造盆地边缘,由于岩层翘起,倾斜较大,也常出现猪背山。" }, { "instruction": "方铅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PbS,含Pb 86.6%,常含银。等轴晶系。晶体呈立方体或立方体和八面体的聚形;通常呈粒状或块状集合体。铅灰色。条痕灰黑色。金属光泽。硬度2~3。解理平行立方体{100}完全。密度7.4~7.6克/厘米3。常与闪锌矿共生,产于各种类型的热液矿床中。是炼铅的主要矿石矿物;同时又是银的主要来源之一。中国古代所开采的银矿,实际上很多是含银的方铅矿矿床。" }, { "instruction": "波向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波动传播的方向。观测时,波向是指波动传播的来向。波向通常分1 6个方位。在海面风浪和涌同时存在时,必须同时观测风浪向和涌向。海浪传入浅水后,由于波速随深度减小而减小,导致波动传播方向不断变化,最终波向与岸线垂直。" }, { "instruction": "苔藓动物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具触手环的群体真体腔无脊椎动物。外形很像苔藓植物,故名苔藓虫。苔藓虫为由许多微小个体组成的群体,故亦称群虫(Polyzoa)。群体的骨骼部分称硬体,多为钙质,或为几丁质,可保存化石,也有极少数没有硬体。硬体由许多个体分泌的虫室组成,外形呈树枝状、块状、球状、半球状、薄片状及网状等,小的仅数毫米,大者可达数百毫米。表面常具尖峰、突起或斑点等。许多苔藓虫硬体内部可以分为轴部的未成熟区及边缘的成熟区。虫室小而形状各异、多呈管状,直径一般不超过0.5毫米,但长可达数毫米至数十毫米,顶端为室口,有的具口盖。虫室内常具横板和泡沫板,室口有时具口围、月牙构造。虫室紧密排苔藓虫硬体外形列,或被隔以泡状组织或间隙孔。在成熟区虫室体壁上常有刺孔。具多态现象,即除一般个体外,还有专司特定功能的变态个体,如卵胞、鸟头器等,是苔藓动物固有的重要特征。苔藓动物门原根据其肛门位于触手环的内、外而分为内肛亚门及外肛亚门两类,现多主张苔藓动物门只包括具真体腔的外肛动物,以外肛动物门代替苔藓动物门,内肛动物具假体腔而另独立为门。再分为窄唇纲、裸唇纲及护唇纲。苔藓动物主要分布于海洋,固着海底或其他物体上生活,分布极广,常与珊瑚、腕足类等共生。极少数生活于淡水的种类,多无硬体,不易保存为化石。奥陶纪至现代。中国奥陶纪至三叠纪海相地层中均发现有苔藓虫化石,晚古生代地层中较为丰富,近年中、新生代地层中也有发现。" }, { "instruction": "古海洋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亦称历史海洋学。是从1968年开始深海钻探计划以来,从海底获取大量沉积物样品后,得以迅速发展起来的。古海洋学是研究地质时期的海洋环境状态和演化的一门科学,又是地球科学的一个新领域。它主要通过分析研究海洋环境下生成的沉积物的岩石,结合现代海洋学的知识,来塑造地质时期的海陆分布、海底地形、海水物理化学性质、海水运动、生物及气候演化,进而建立在古海洋环境模式,为发展地原理论和预测海洋环境、气候和生物演化提供理论基础。古海洋学的研究一般首先从地球化学、古生物学和沉积学方面分析海底新老沉积物样品;其次是把上述分析结果转换成温、盐、波、流、潮、生物生产率等海洋环境参数;再者是根据这些参数和其他定性分析资料,结合现代海洋理论,建立全球性海洋环境模式;最后在此基础上创立海洋学理论并加以应用和检验。" }, { "instruction": "海蚀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海浪、潮汐、海流并包括海水及其挟带的砂石对海岸进行的机械的、化学和生物的破坏作用的总称。其中,波浪对海岸的冲击称浪蚀作用。波浪及其中所携带的固体物质、对岸边进行的冲刷与磨削称磨蚀作用。这些都是塑造海蚀地貌的主要动力。" }, { "instruction": "南极洲发现考察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Antarctica”一词源出希腊字Anti和Arktos。Anti即相反之意,Arktos即熊之意,系指小熊星座。当时的古希腊人根据对称理论猜想在与他们自己所在的陆地对称的地方有一个未知的陆地存在。这一设想经历了数千年,在无数探险家和科学家为之付出了艰苦的劳动甚至牺牲后最终变成了现实。关于南极的发现和考察史,曾经有人将其分为发现时代(1772~1900年)、英雄时代(1901~1927年)、航空时代(1928~1956年)和科学时代(1957年以后)四个时代。而从科学考察的角度来看,则可分为下述四个阶段:①探险阶段(1520~1824年)。人们对南大陆的寻找最早可追溯到1520年(?)麦哲伦(Magellan)的探险。自那以后还先后有不少探险者进行过这种探索,但均未成功。1772~1775年,英国航海家詹姆斯?库克(James Cook)在环球航行中三次穿越南极圈,1818年,英国商人威廉?史密斯(William Smith)第一次见到一块陆地,即现在的南设得兰群岛的利文斯顿岛,在岛上见有南美海豹猎人的活动遗迹。同年,纳撒尼尔?帕尔默(Nathaniel Palmer)到达欺骗岛,见岛上亦有海豹猎人活动过。其后,他又与鲍威尔(Powell)一道驱船向东行驶,到达现在的南奥克尼群岛。1819~1921年,俄国人T.别林斯高晋(Thaddeus Bellingshausen)率船越过南极圈,到达现在的别林斯高晋海,见到了现在的亚历山大岛,并到达过南设得兰群岛。之后,威德尔(James Weddell)于1820~1824年到达过威德尔海。②初期科学航海阶段(1833~1843年)。1833年,高斯(K.F.Gauss)关于地球磁场的研究成果发表后,一些国家开始组织寻找磁南极。1837~1840年,迪蒙?迪尔维尔(Dumont d'Urville)受法国科学院派遣前往南极地区进行地球物理观察。他不仅到过南极半岛,而且到达了他命名的阿黛利地。1838~1841年,威尔克斯(J.C.Lieutenant Charles Wilkes)沿现今的威尔克斯地海岸进行了航行。1839~1843年,罗斯(James Ross)受英国海军派遣前往南极进行地理、海洋和天文考察,并同时进行了一些地磁、地质、植物及动物观察,在78°04′S,他发现了现在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罗斯冰架。此后,由于当时不少国家内战迭起,致使19世纪中叶的南极探险与考察很少有人问津。③早期科学调查阶段(1882~1912年)。19世纪末期蒸汽机的发明给早期的南极科学考察创造了条件。1882~1883年的第一个国际极地年(1st International Polar Year)标志着这一阶段的开始。1895年在伦敦召开了第六届国际地理大会。嗣后,提出了第一个具有科学意义的联合计划,并建议各科学协会敦促各国政府推进南极考察,担负起科学考察的使命。1899年在柏林召开了第七届国际地理大会。南极问题仍然是会议的主要议题。与会者着重指出,在南极开展各自孤立的考察是不合适的。他们敦促对南极研究有兴趣的国家开展合作考察。其结果,德国、瑞典、英国和法国在1901~1905年间成功地组织了国际考察。1901~1904年,英国探险家罗伯特•斯科特(Robert Scott)率“发现号”船驶入罗斯海地区,对麦克默多海峡地区进行了详细勘测。1902~1903年,苏格兰人威廉•布鲁斯(William Bruce)在南奥克尼群岛的劳里岛上建立了第一个小型气象和地磁观测站,称奥斯蒙德站。这是南极洲的第一个常年观测站。该站于1903年由阿根廷政府接管,一直运转至今。此外,1903~1905年和1908~1910年间,法国人查尔科特(Charcot)率“法兰西号”在南极半岛地区进行过海洋、地理和环境方面的考察。从1907~1909年,欧内斯特•沙克尔顿(Ernest Shackleton)率“Nimrod”号的探险可能是第一次企图到达南极点的尝试。他曾于1909年1月4日到达88°23′S。1909年,他们成功地到达磁南极。该极点当时的坐标是72°25′S,155°16′E。1911年12月14日,阿蒙森(Roald Amundsen)第一次到达南极极点。稍晚,1912年1月17日,斯科特(Robert Falcon Scott)也到达南极极点。④科学考察阶段(1928年至今)。飞机应用于南极考察标志着这一阶段的开始。1928年英国人休伯特•威尔金斯(Hubert Wilkins)从欺骗岛起飞,在南极半岛上空进行了长距离的观测和航空摄影。1929年,美国人伯德(Richard E.Byrd)首次完成飞越南极极点的航行及空中摄影。1933~1935年,他再度通过航测证明罗斯海与威德尔海不相连,即南极大陆是一个整体。此外,美国人林肯•埃尔斯沃思(Lincoln Ellsworth)于1935年对南极半岛及西南极以及德国人里奇尔(Alfred Ritcher)于1938年对毛德王后地进行了航空摄影及考察。1946~1949年,美国派出大规模的考察队对南极大陆沿岸进行了面积达390万平方千米的航测,拍摄了航空照片1万5千张,侦察照片7万张。通过航测确定了18条山脉的地理位置,并把新发现的山脉、半岛、海岛及海等填入地图。1957~1958年的国际地球物理年把南极科学考察推向高潮。在这一年中,67个国家的科学家在南极洲密切合作进行科学考察,建立了大约50个考察站,并建立了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Scientific Committee on Antarctic Research,SCAR)。1959年,参加国际地球物理年的12个国家在华盛顿签订了《南极条约》(《Antarctic Treaty》)。截至1990年,加入这个条约的国家已达39个,其中协商国27个。中国于1983年6月8日加入《南极条约》,1985年10月7日成为南极条约协商国。" }, { "instruction": "火山地貌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地壳内部岩浆喷出堆积而成的山地形态。地球内部处于高温和高压的状态,当上覆岩层发生破裂或地壳背斜褶皱升起时,地下的炽热岩浆岩底层的破裂面或背斜轴部喷出地表,形成火山。火山通常由火山锥、火山口和火山喉管三部分组成。根据火山喷发的特点和形态特征,可分为盾形火山、弯形火山、锥形火山和马尔式火山等。马尔式火山只有低平火山口,无火山锥,多因水蒸气爆炸而成。按喷发活动情况,可分为死火山、活火山和休眠火山三种。中国已发现的火山有600多座,大部分属于死火山。" }, { "instruction": "流域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以河流流域范围为制图对象的地图。包括普通流域图和流域图集。普通流域图要求详细反映流域内水系分布和地貌特征,为了解流域全貌,为流域规划、整治、开发提供依据。为了增强地貌的立体效果,流域图常采用分层设色表示法。流域图集是全面系统反映流域范围内自然条件、社会经济要素、水利资源、水利建设、流域规划与整治的综合性图集,为了解流域基本情况提供科学参考资料。遥感图像上对水体有良好的分辨能力,因此对编制流域水系图,准确划定洪水泛滥范围和受灾地区都是很成功的。" }, { "instruction": "盐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表示海水中盐分多少的一个参数。最早,盐度的定义(1889)是指1千克海水被蒸干后所得到的溶解盐的总量。后来,根据氯度和盐度的关系,给盐度重新下了定义:1千克海水中的溴和碘全部被当量的氯置换,而且所有的碳酸盐都转换成氧化物之后,其所含的无机盐的质量(克)。用符号“S”表示,单位为克/千克。{S}‰=0 ?3+1 ?050{氯度}‰1978年,根据海水的电导率,提出了 “实用盐度”的概念,用K15来定义了海水实用盐度(S):S=α0+α1K1/215+α2K15+α3K3/215+α4K215+α5K5/215 α0=0.0080α1=-0.1692α2=25.3851α3=14.0941α4=-7.0261α5=2.7081∑iα=35.0002≤S≤42式中:K15是在15℃和一个标准大气压(101325帕)的条件下,海水样品电导率和质量比为32.4356×10-3的氯化钾溶液电导率的比值。当K15准确为1时,S恰好等于35。" }, { "instruction": "高原季风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青藏高原与其四周同高度的大气间因冬夏温度梯度相反而形成的独立风系。属季风类型。庞大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约四千米,夏季成为自由大气中的热源,冬季为冷源。夏季,在高原近地面层形成热低压,对流层上层为暖高压,冬季高原近地面为冷高压,上层为冷低压。冬夏气压形势以及同一季节低层和高层的气压形势相反,启动了围绕高原、冬夏盛行风向相反的季风层,并且同一季节高低空间也出现盛行风向相反的季节性特征。高原季风对高原及周边地区天气和气候有明显影响。" }, { "instruction": "土壤形态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研究土壤剖面构造特征及其物质性质的学科。其研究内容包括土壤剖面中发生层的种类、厚度和排列组合(即土体构形),土壤发生层的颜色、质地、结构、孔隙、紧实度等,以及成土母岩或母质在成土过程中的变化。土壤形态是土壤内在性质的反映,一定的土壤类型具有特定的土壤形态。在实际土壤调查过程中,土壤形态也是诊断土壤类型以及鉴别土壤与风化壳界线的重要标志,故土壤形态研究是进行野外土壤调查、分类、制图和进行土壤资源评价的基础。" }, { "instruction": "考古地理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理学的方法论学科之一,介于考古学和地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它的任务是把考古学方法应用于地理学,研究和探讨根据化石、文物、遗址等实物史料,来分析、解决历史地理学和古地理学课题。其基本理论、方法、技能及其应用发展,为佐证和补充历史地理和古地理资料,复原历史地理和古地理环境开辟了简捷实用的有效途径。" }, { "instruction": "总鳍鱼亚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硬骨鱼纲的一亚纲,曾列为肉鳍鱼亚纲的一目。脑颅被颅中关节分为前、后两部。背鳍两个,具多肉质的鳍柄。偶鳍有很发达的肉质基部,鳍内有与肩胛骨相连的多节的中轴骨,在其一侧着生辐状骨,鳍上均被有鳞片。牙齿具迷路构造。尾歪型或原型。具整列层鳞。肠道内有螺旋瓣。分为扇鳍鱼类及空棘鱼类。总鳍鱼类曾被认为具有内鼻孔,因现生空棘鱼的发现及对化石空棘鱼类的重新研究,已否定空棘鱼类具有内鼻孔的观点。扇鳍鱼类是否具有内鼻孔尚有争议。最初出现于泥盆纪,生活于淡水,中生代迁居海洋,肉食性。原认为已在白垩纪末绝灭,后于非洲南部东海岸查卢姆纳河口附近的印度洋中发现现生的空棘鱼类,即著名的拉蒂迈鱼(Latimeria)。最近的系统发育关系研究成果表明空棘鱼类与扇鳍鱼类亲缘关系不是很紧密,它们并未组成一个单系类群;与肺鱼类相比,现生的空棘鱼类只能算是四足动物的远亲。因此,在系统发育生物学上总鳍鱼类的重要意义已逐渐失去。" }, { "instruction": "二长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中性深成岩。岩石性质介于正长岩和闪长岩之间,其中碱性长石和斜长石(An40~50)的含量近于相等,深色矿物成分约占30%,以角闪石为主。但某些二长岩  的斜长石,有的相当基性,大部为拉长石,其次为培长石或中长石,这是介于辉长岩与正长岩之间的岩类。具二长结构,含石英5%~20%的叫石英二长岩。较少成单独岩体,大多数同正长岩、碱性正长岩或闪长岩伴生。该术语源自意大利上阿迪志地区的蒙祖诺(Monzoni)山。" }, { "instruction": "上地幔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根据模拟上地幔岩假设的一种岩石,其成分比较接近球粒陨石的硅酸盐相或二辉橄榄岩。地幔岩可顺超壳深大断裂带进入地壳,如洋中脊的二辉橄榄岩和裂谷带的金伯利岩。高温高压实验研究表明,地幔岩在不同的深度,所分熔出来的玄武岩的成分并不相同,如拉斑玄武岩在深度大于15千米处分熔产生,高铝玄武岩在深度15~35千米处产生,而碱性橄榄玄武岩则在35~70千米处产生。" }, { "instruction": "两极同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极地分布(bipolar distribution)。某一类生物同时分布在两极及温带区域的海洋内,而不见于中间的热带海洋,是海洋生物的一种隔离分布现象。例如早二叠世晚期澳大利亚、新西兰一带的腕足类和一些双壳类与阿拉斯加、东西伯利亚及中国东北北部同时存在的动物群有共同的面貌。" }, { "instruction": "地质力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李四光创立,是地质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地质力学最早把力学系统地引入地质学,是地质学与力学相结合的边缘科学,是用力学原理研究岩石圈变形和水圈运动的过程和方式,进而探讨地壳构造和地壳运动规律及其起因的科学。1926年和1928年李四光先后发表《地球表面形象变迁之主因》及《晚古生代以后海水进退规程》等,从理论上探讨自水圈运动到岩石圈形变、自构造形迹到大陆构造运动等问题。1929年提出构造体系这一重要概念,建立了一系列构造体系类型。1941年他在演讲“南岭地质构造的地质力学分析”时正式提出“地质力学”一词。1945年发表《地质力学之基础与方法》,1962年《地质力学概念》出版,对其理论和方法作了系统概括。它从观察地质构造的现象(构造形迹)出发,分析地应力分布状况和岩石力学性质,追索力的作用,从力的作用方式进而追索地壳运动程式,并结合海水进退规程,探索地壳运动的规律和起源。它研究地壳运动产生的各种形变的规律及其引起的物质变化规律,以及二者间的相互关系。地质力学强调:①任何一种地壳构造运动的正确假说,都必须能够完满地说明客观地质现象,必须接受客观地质构造实际(和水圈变化)的严格检验,地质构造就成为探索地壳构造运动的主题;②各种地质构造大都是力作用的直接结果,它们都有一定的力学属性和力学本质,查明地质构造的力学性质就成为首要的基础性工作;③任何地质构造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它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必有其不可分割的伴侣,成群成带相伴出现的地质构造现象的总体构成统一的构造体系。每一类型的构造体系,均可当作一幅形变图像来看待,它反映一定方式的地壳运动。上述论点是地质力学的三个主要立论依据及其三个基本特征,它们分别反映了地质力学实践的观点、本质的观点和联系的观点。现已认识的构造体系,可划分为三大主要类型,即纬向构造体系、经向构造体系和扭动构造体系。这些构造体系主要是地壳的水平运动(经向的和纬向的)造成的,而地球自转速率的变化是发动地壳水平运动的主因。李四光把地球自动调节自转速度变化的作用称为“大陆车阀作用”,因而把这一假说称“大陆车阀说”。地质力学研究地壳运动一般遵循七个步骤:①鉴定结构要素的力学性质;②辨别构造形迹的序次和不同序次结构面力学性质的转变;③确定构造体系的存在和范围;④划分巨型构造带,鉴定构造型式;⑤分析联合和复合的构造体系;⑥探讨岩石力学性质和各类构造体系反映的应力活动方式;⑦构造模拟实验。以上方法步骤并不是严格划分的,在实际工作中总是穿插进行。七个研究步骤包含和表明了地质力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它的八个基本概念:前五个步骤是构造地质学方面的,反映了构造要素、构造地块和构造体系等地质构造三重基本概念,以及构造级别、构造序次和构造复合等地质构造之间相互关系的三个概念;后两个步骤则是力学方面的,反映岩石力学性质和构造应力场两个重要概念。在中国,地质力学已应用于:①探索矿床和矿田的分布规律,预测隐伏矿产;②推断石油和煤等能源矿产的远景和有利地段;③解决巷道变形的施工设计问题和分析工程建设地区的地基稳定性;④探索地震预报的途径与方法;⑤研究地下水和地下热水的贮集和运动的地质构造条件等;这些研究都已取得显著成就。它的一些分支学科,如矿田地质力学、工程地质力学、地震地质力学等已逐渐形成。" }, { "instruction": "智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现代人在生物分类中的学名。1758年瑞典博物学家林奈订立人属智人种,意思是“智慧的人”。智人完全直立行走,四肢细而直,四肢骨髓腔较大,骨嵴显著;有发达的脑,颅容量平均约1350毫升;头骨高而长,额部圆隆,眉嵴微弱,眼眶间距较窄,鼻梁隆起,枕骨大孔朝向下方;下颌出现颏隆凸,齿弓呈抛物线状。1868年,在法国的多尔多涅区克罗马努洞穴中发现5具骨骼化石,其体质特征与现代人相差甚微,随即被归入智人种内。随着人类化石的相继发现,在地质年代、体质特征上存在的差异愈益明显。人类学家认为人类的发展过程大体分为早期猿人、晚期猿人、尼安德特人和克鲁马努人四个阶段。古人过去用的分类名称是Homo neanderthalensis,意思是人属尼安德特种,简称尼人。新人的分类名称是智人,它包括了现代人和化石智人。近年来更多的古人类学家认为古人和新人并没有种的差别,在分类上同属于智人种,因此,智人包括现代人和被称为古人和新人的化石人类。古人(Homo sapiense neanderthalensis)亦称远古智人、早期智人和尼安德特人。新人又称晚期智人,其化石类型又称克鲁马努人和古现代人(Archaic moderns)。20世纪90年代更有些古人类学家认为直立人也不应单列为一种,也只是人属智人种直立亚种。各地的直立人只不过是亚种中的一个按地理划分的“族群”。但这一意见仍不被多数古人类家所接受。" }, { "instruction": "同质多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即同质多象,又称同质异像、多形性。指化学成分相同的物质,在不同的物理化学条件下结晶成具有不同结构晶体的性质。成分相同而结构不同的晶体,称为同质多像变体(polymorph,polymorphic modification,allomorph)。根据变体数目的不同,则有同质二像、同质三像等区分。例如黄铁矿和白铁矿就是FeS2的同质二像变体;α 彩 英和β 彩 英则是SiO2的十多种同质多像变体中的两种。不同的变体,虽然成分相同,但因晶体结构不同,因而在晶形和物理性质上都有明显的差异;并且各有自身一定的稳定范围,当环境的物理化学条件(温度、压力、介质的性质等)改变到一定程度时,原来变体的结构就不再稳定,要转变成在新的物理化学条件下稳定的变体,即发生同质多像转变(polymorphic transformation)。例如,在常压下,当温度降到573℃以下时,β 彩 英即转变为α 彩 英。同质多像的概念是由德国化学家米切尔利希(Ernst Eilhad Mitscherlich)于1822~1823年间确立的。迄今已发现不少物质都存在着同质多像,它是物质中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 }, { "instruction": "土壤孔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土壤中土粒与土粒、结构体与结构体之间通过点、面接触关系而形成的孔隙。按其直径大小可分为无效孔隙、毛管孔隙和大孔隙。其中无效孔隙的孔径极小,具有不透水不透气的特征;毛管孔隙具有毛管作用,能吸持水分,并供给植物利用,但通气性较差;大孔隙因不具有毛管作用而不能保持水分,可利于土壤空气和水分的流通。土壤孔隙状况与土壤水分含量、土壤结构密切相关,是决定土壤肥力的主要因子。人类通过耕作、施用有机肥等可以改善土壤孔隙状况。" }, { "instruction": "像点坐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航空像片上以方位线为准建立的直角坐标系统。像主点为坐标系的原点,像片方位线为X轴,并以右方向为正方向;Y轴是通过像主点且垂直于X轴的直线,以上方为正方向。利用像点坐标,像片上任何像点的位置都可以确定。" }, { "instruction": "生物区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生物区系包括生物相分异与生物地理分区两个相互联系的概念。生物地理分区(简称生物分区)主要是指由各种阻绝因素长期形成的生物分类和演化体系上的差异。对海生生物来说,阻绝因素一是大陆和地峡,飘浮生物同样受到影响;二是深海洋盆,对底栖生物有明显的阻绝作用;三是纬度因素引起的温度差异,对生物丰度和一些狭温生物有重要影响。生物分区一般可以分为两级,生物大区指长期隔绝形成的系统分异,表现为平行演化和某些受环境条件控制的趋同现象。生物区的划分或者由基本环境条件形成的生态类型特征(如中国早古生代的底栖型壳相和浮游型笔石相);或者由于某种地理阻绝,形成一定演化系统上的差异,如中、晚古生代的古地中海南缘和北缘。由于地质历史中地表高差和洋盆深浅的改变和赤道两侧温暖气候带宽狭的变化,以及大陆边缘的破碎和地块移离等海陆分布格局的变迁,生物区系的分异有时明显,有时模糊,特别是温暖气候带广布时,生物的混生现象就会出现。我们主要是利用相对明显的分异时期,推断整个阶段海陆展布的基本轮廓。地理和温度隔离对生物分区的控制陆地隔离:A.美洲, E.欧洲、非洲;深海隔离:O.东太平洋,T.大西洋;图中热带、亚热带生物区用小圈表示(据G. de Lattin,1967)" }, { "instruction": "卧城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职能上以居住为主的中小卫星城镇。用以缓和大城市的居住危机,这类城镇位于大城市郊区或大城市的邻接地区,以住宅建筑为主体,居住职能为主,依附性强,基本上没有工业企业,有相应于人口数量的公共福利设施和商业网点。由于生活地与生产地、工作地相分离,居民上下班对交通压力很大,因此,卧城规模的大小、距离大城市市区的远近往往取决于城市交通的类型和能力。" }, { "instruction": "生物痕迹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沉积岩中的层面构造。指动物在未固结的沉积物表面活动所留下的脚印、爬痕或钻孔,被沉积物覆盖而保留在岩层中的痕迹。常见的生物痕迹是动物足迹、动物爬痕、虫孔。" }, { "instruction": "对地静止卫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地球同步卫星。卫星运行在地球赤道上空35860km高的圆形轨道上,且卫星的运行方向与地球自转的方向相同,则卫星绕地球一周的时间与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正好相等(即周期为23小时56分),卫星相对地球上某点是静止不动的,因此称为对地静止卫星,亦称静止卫星。我国自行研制并发射的“风云-2号’’气象卫星属于静止卫星。" }, { "instruction": "区域自然地理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自然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研究特定地域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结构、组成和发展变化规律的学科。它最能体现自然地理学中区域研究的特色。传统的区域自然地理学以记载、描述特定区域的自然地理事象为主。在全球变化的背景下,现代区域自然地理学正在利用新的资料和新的方法,对自然地理状况进行新的区域划分,建立新的等级体系,以便为全球变化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服务。" }, { "instruction": "晶棱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晶体上晶面与晶面的交线。两个实际相交晶面的交线称为实际晶棱,任意两个互不平行的晶面延展相交后的交线称为可能晶棱。晶棱相当于晶格中的行列。晶棱在晶体上的方向用晶棱符号来表示,即:过结晶轴的交点作晶棱的平行线,在后者上任取一点,设此点在3个结晶轴上的坐标值之比为ra:sb:tc(a:b:c为轴率),将r:s:t化为最简单的整数比,然后略去比例符号,用中括号括起来,写作〔rst〕形式,即为晶棱符号(symbol of crystal edge)。" }, { "instruction": "等动力(学)采样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等速采样。采集烟气中尘粒的一种采样条件。为了取得有代表性的尘粒样品,必须使尘粒进入采样器的采样嘴的速度与采样嘴周围(或烟道内)该点气流的速度相等,这样才能使采得的尘粒与实际相符。如非等动力(学)采样,则大于3~5μm的大尘粒,由于惯性作用,有一部分不能适应气流流线方向而改变,使采得的样品不能真实地反映实际气流速度时,测得的尘粒浓度偏低,当果样速度小于实际气流速度时,则所得的尘粒浓度偏高。" }, { "instruction": "廖什景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德国经济学家廖什(angust. loschian)于1940年发表了他的名作《经济的空间分布》,认为:市场网的排列并不是任意的,而是取决于经济原则的。根据这个原则,必须有一个城市,环绕这个大城市是它的一系列市场区和竞争点。由这种市场网系统形成的经济空间分布的等级序列,廖什称它为经济景观,学术界称它为廖什景观。" }, { "instruction": "铁锂云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K(Li,Fe2+,Al)3〔(Si,Al)4O10〕(F,OH)2,含Li2O 1.1%~5%。单斜晶系。晶体呈板状,通常片状集合体。淡黄或褐绿色。玻璃光泽。硬度2~3。片状解理平行底面{001}完全;薄片具弹性。密度2.9~3.2克/厘米3。主要产于云英岩中,亦见于伟晶岩、高温热液脉中。是提取锂的矿石矿物。" }, { "instruction": "平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潮汐的涨落过程中,当海面升降到最高和最低时的短时间内,海水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既不上升,也不下降,此时称为平潮。当海面升至最高时称为高平潮,落于最低时称为低平潮。" }, { "instruction": "精细化预报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加强数值天气预报及其解释应用基础上制作可用时效内所需地点的精细预报。是天气预报业务的进一步深化。在常规预报基础上,依靠气象综合观测系统和预警系统获取精细觋测资料,以数值天气预报为基础,结合预报员经验制作产生。“精”指预报准确率要高,这是精细天气预报的前提和条件;“细”,是指气象要素和相关灾害的时间、空间分辨率以及强度、量级的细化程度,是精细天气预报的核心和关键。与传统天气预报相比,更注重对气象要素演变过程的描述和定时、定点、定量预报,尽量抛弃“局部”、“有时”等模糊用语。对于不同的类型和预报时效,精细天气预报的程度要求不同。" }, { "instruction": "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猩猩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PongoAiluropodaStegodon fauna)、猩猩大熊猫动物群(PongoAiluropoda fauna)。这是在中国南方地区首先建立的一个第四纪哺乳动物群。这个动物群的分布范围相当广,东起江苏、浙江,西到四川、云南,北自湖北,南达广东,台湾省也可能包括在内。这个动物群延续的时间也比较长,从更新世早期至更新世晚期。重要化石地点有广西柳城巨猿洞、重庆万州盐井沟、湖北长阳下钟家湾、广东曲江马坝狮子岩,广西柳江通天岩等。这是广义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随着研究程度的提高,现在已把含巨猿的动物群从其中划分出去,同时又有人建议把长阳、马坝、柳江等与人属化石伴生的动物群也从其中划分出去,这样狭义的或典型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便是以盐井沟动物群为代表的一个更新世中期动物群。其他化石地点有云南富民县河上洞、广西兴安县、浙江杭州市留下及江苏丹阳等地。以猩猩(Pongo)、大熊猫(Ailuropoda)、东方剑齿象(Stegodon orientalis)、巨(Megatapirus)、中国犀(Rhinoceros sinensis)等为代表,其他重要化石有洞穴竹鼠(Rhizomys sinensis troglodytes)、中国竹鼠(Rhizomys sinensis)、柯氏西藏熊(Ursus thibetanus kokeni)、最后斑鬣狗(Crocuta ultima)、次脊豪猪(Hystrix cf.subcristata)、角麂(Muntiacus)、水鹿(Rusa)等。本动物群与华北的周口店动物群代表中国更新世中期南北两个主要动物群,它们都有各自的特有的动物,如华北的梅氏犀(Rhinoceros mercki)、大河狸(Trogontherium)、转角羚羊(Spirocerus)、褐熊(Ursus arctos)等;华南的大熊猫(Ailuropoda)、剑齿象(Stegodon)、猩猩(Pongo)、巨(Megatapirus)等。有的动物,两区同属而不同种,或同科而不同属,如华北为貉(Nyctereutes)、华南为沙獾(Arctonyx);华北为肿骨鹿(Megaloceros pachyosteus)、华南为水鹿(Rusa);华北为梅氏犀(Rhinoceros mercki),南则为中国犀(Rhinoceros sinensis)。从动物群的组成看,本动物群南北方的差异较大,有人认为应划分为南北两个亚区,四川、重庆、湖北等属于北部亚区,很少发现猩猩化石;广东、广西等地属于南部亚区,其特征是含猩猩等化石。" }, { "instruction": "甲胄鱼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化石无颌类的泛称。外形似鱼,头及身体前部被以骨板,有如甲胄,故名甲胄鱼。但无上下颌,没有骨质的中轴骨及真正的偶鳍,与鱼不同,而与现生的圆口类相似,故同被归属于无颌纲。甲胄鱼生活于淡水。寒武纪已有报道,确切的化石记录始见于奥陶纪,繁盛于晚志留世至早泥盆世,泥盆纪末绝灭。中国南方泥盆系此类化石甚多。" }, { "instruction": "心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河床中心枯水期出露水面的水下浅滩。其顶部因受水流冲刷而尾部易淤积,使浅滩造成逐渐向下游移动的趋势。如果心滩逐渐淤积发展,面积不断扩大,逐渐形成江心洲。" }, { "instruction": "世界气候研究计划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世界气候计划的主要分计划之一。始于1980年,由世界气象组织,国际科学联盟(ICSU)和政府间海洋委员会(IOC)共同组织。着重研究气候系统中的物理问题,主要目的是确定气候变化的可预测程度、及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程度。在过去二十多年中,WCRP执行了一系列基础性研究工作和核心研究计划,以了解物理气候系统的基本行为:通过揭示ENSO等强气候信号,实现了季节预测的重大突破;根据气候模式得到了新证据,表明最近50年观测到气候增暖大多与人类活动有关。目前仍在进行的有:气候变率和可预测性研究(CLIVAR);全球能量与水循环试验(GEWEX);平流层过程及其在气候中的作用(SPARC);气候与冰冻圈(CliC)等。 WCRP还开始执行为期20年的气候系统观测与预测试验计划(COPE),其中包括观测和模式两部分;作为它以后的主要科学发展方向,并提出几周到几十年,最后到上百年的无缝隙气候预测所应考虑的内容:包括气候系统各圈层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与化学与生物系统的相互作用,较短的时间尺度(包括天气过程)的变率对较长时间尺度行为的影响等。" }, { "instruction": "鲁道夫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早期猿人化石之一。理查德?利基(R.Leakey)于1972年在肯尼亚鲁道夫湖(此湖后改名为图尔卡纳湖)东岸的库彼福勒发现一个头骨(KNMER 1470号头骨),他确认为人属未定种。与头骨一起发现的还有些肢骨表明已能直立行走。1973年又发现了编号为ER 1813号头骨,作为人属的一个新种,叫鲁道夫人。鲁道夫人头骨是广义的能人。一般现今文献中的能人指的是广义的能人,包括上述两种。鲁道夫头骨有进步性状,也有原始性状。其枕骨大孔位置靠前、眉嵴突出,脑量约700毫升像较晚的人属,但它的咀嚼颌部较为粗壮,面部也较宽。相似于粗壮南猿。1968年至1969年在库彼福勒找到几个石器地点和人骨,年代测定为250万年前。" }, { "instruction": "二齿兽亚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兽孔目中的进步类群。身体短而宽,头大,颈及尾均短。除少数原始类型尚有一些小牙齿外,仅上颌骨上有一对大的獠牙,故名二齿兽。头骨及下颌前部狭窄,呈喙状,盖有角质。生活于池沼低地,以植物为食。晚二叠世的二齿兽类(狭义)极为丰富,发现于非洲、欧洲和中国。新疆和内蒙古的上二叠统分别产二齿兽(Dicynodon)、双齿兽(Diictodon)和大青山兽(Daqingshanodon)。早三叠世早期的二齿兽类(广义)种类单一,但分布广泛。水龙兽(Lystrosaurus)的化石不仅发现于非洲、欧洲、亚洲的中国、印度、蒙古、老挝等地,还发现于南极,亦是大陆漂移的生物证据之一。早三叠世晚期至晚三叠世的二齿兽类(广义)沿不同的方向发展,一些进步的类型中獠牙缩小,甚至完全缺失。化石发现于非洲、欧洲、亚洲、北美洲和南美洲。中国的此类化石丰富,主要分布于华北和新疆,包括山西兽(Shansiodon)、中国肯氏兽(Sinokannemeyeria)、副肯氏兽(Parakannemeyeria)、陕北肯氏兽(Shaanbeikannemeyeria)等多个属种。" }, { "instruction": "黑钨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钨锰铁矿。成分(Fe,Mn)WO4,是钨铁矿(ferberite)FeWO4和钨锰矿(hübnerite,huebnerite)MnWO4完全类质同象系列的中间成员。含WO3 76%,常含铌、钽等,但其成分中MnO和FeO的含量变化不定。其中含FeO<4.8%者称为钨锰矿,含MnO<4.7%者称为钨铁矿。单斜晶系。晶体呈平行{100}的板状或柱状。红褐至黑色,条痕黄褐至暗褐,均随含Fe量的增加而变深。半金属光泽。硬度4.5~5.5。解理平行{010}完全。密度自钨锰矿的7.1克/厘米3至钨铁矿的7.5克/厘米3。富含铁者具弱磁性。主要产于花岗岩分布地区的高温热液矿床中。是炼钨的主要矿石矿物,同时对其成分中铌、钽等元素可综合利用。" }, { "instruction": "辽宁黄土古土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分布在辽宁沈阳及大连等处岗坡地上的黄土,上面发育的古土壤,现称棕壤。这种黄土的特点是粘粒含量30%~40%;颜色以棕黄为主,当地称“棕黄土”;不含石灰质;剖面在1米以下渐现棱柱状结构,结构体面上有棕红色粘土胶膜。显然这是经古湿热环境下成土作用的结果。" }, { "instruction": "钠长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斜长石的一种。产于伟晶岩中而成片状集合体的变种,称为叶钠长石。柱状晶体沿b轴伸长的变种称为肖钠长石,呈乳白色,形成于低温条件下。钠长石用作瓷器釉药的材料及玻璃和搪瓷的配料。" }, { "instruction": "对流不稳定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整层气层被抬升后气层的稳定状态。静力稳定、水汽呈下湿上干分布的气层受迫抬升时,整个气层温度都首先按干绝热递减率Γd下降,但气层下部将率先达到饱和,接着按湿绝热递减率Γm降温,降温速度将小于气层上部的干绝热降温,结果整个气层的温度递减率Γ将变大,甚至大于Γm,静力稳定气层转化成了不稳定气层。具有这种层结的气层称为对流不稳定气层。没有扰动时,它们呈现的是稳定气层特征,一旦气层发生气流越山、辐合等受迫抬升过程后,就有可能演变为不稳定气层,而释放大量不稳定能,形成强对流天气。" }, { "instruction": "混合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混合岩化作用形成的各种岩石。它们是由原来的变质岩经注入、交代、重熔等作用所形成。这一名词是由塞德霍姆(J.J.Sederholm,1907)所创立。混合岩是介于变质岩和岩浆岩之间的过渡性岩类,主要特点是岩石中的矿物成分和结构构造很不均匀,在混合岩化作用较弱的岩石中,可区分出原来变质岩的基体和新生成的脉体。随着混合岩化作用的增强,基体与脉体之间的界线逐渐消失,最后可形成类似花岗质岩石的混合花岗岩。根据混合岩化作用的方式和强度以及所成岩石的构造特征等,混合岩可分为不同的类型,如眼球状混合岩、条带状混合岩、混合片麻岩、混合花岗岩等。" }, { "instruction": "人文区位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亦称社会区位学或人文生态学。社会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包括个体区位学和群体区位学。前者研究个体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后者研究人类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所处的关系,尤其是指“空间”或区位的安排,包括人口的分布、合作、竞争、淘汰等社会现象财人类生活的影响。西方人文区位学者认为:人类为着有限的空间和资源而竞争,有的倾向于直接竞争和彼此并吞;有的则互相帮助、互相照顾,以获得稳定的调适和环境的控制。美国帕克和伯斯提倡采用区位学(生态学)原理和方法研究城市的发展及在城市环境中生活的人类行为,其注意力完全集中于人们的区位关系以分析社会现象。" }, { "instruction": "分异指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根据岩浆分异的理论,复杂成分的硅酸盐岩浆,经过分离结晶作用,逐步向形成SiO2 NaAlSiO2 KAlSiO2残余岩浆系统演化。即原始岩浆中钙铝、钙镁或铁的硅酸盐结晶早,并被分离出来,而残余岩浆则富含碱铝硅酸盐。它们表现为六种可能的标准矿物组分:石英(Q)、正长石(Or)、钠长石(Ab)、霞石(Ne)、白榴石(Lc)和六方钾霞石(Kp),1960年绍汤和脱特尔(Thornton & Tuttle)将这六种标准矿物组分的总和,即Q+Or+Ab+Ne+Lc+Kp称为分异指数,以其字首英文字母DI作为代号。分异指数是岩浆分离结晶程度和岩浆基性程度的标志,是一种重要的岩石化学参数。分异指数越大,说明岩浆分离结晶作用越强烈,酸性程度越高。" }, { "instruction": "环境质量标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为保护人群健康和生态环境对污染物或有害物质容许量所制定的规定。是国家对环境保护政策和要求的体现,是制定环境规划和改善环境的远期或近期奋斗目标,检验环境质量是否受到污染和破坏的标尺。分为国家颁布的标准和区域性(地方性)标准,前者是为控制和改善环境质量,防止生态破坏,保护全体人民健康而制定的适合于全国环境质量要求的标准;后者是根据区域环境特征和区域环境保护目标而制定的。按环境要素有,水质量标准、大气质量标准、土壤质量标准、生物质量标准及噪声、辐射、振动、放射性物质等质量标准。在各种环境要素的质量标准中,又可按各种污染物的最大允许浓度作出不同的标准值。环境质量标准是随环境污染问题的出现而产生,它不仅考虑环境介质中污染物的最大允许值,而且考虑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由科研、设计、生产、监测、治理、评价、法律等方面综合分析制定,由管理机关颁发,具有法律效力。" }, { "instruction": "鱼眼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KCa4〔Si4O10〕2(F,OH)*8H2O。根据结构中氟大于羟,或反之,而分为氟鱼眼石和羟鱼眼石。四方晶系。晶体常见,呈双锥状、等轴状或板状;集合体呈叶片状。新鲜的无色,经过风化或部分蚀变的呈现雪白至乳白色,含有杂质时呈浅黄色或红色。解理平行底面{001}完全。硬度4.5~5。密度2.3~2.4克/厘米3 。是低温热液矿物,产于火山岩的气孔中,与沸石、葡萄石、方解石等共生。" }, { "instruction": "black soil,phaeozem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分布在东北松嫩平原东侧的起伏台地和毗邻的山间盆地中的土壤。地区气候为温带半湿润型,植被为森林与草甸草原过渡带,母质多黄土状沉积物,有季节性冻层。黑土的最大特征为:深达30~100厘米的腐殖质层,并向下呈舌状延伸,腐殖质含量达3%~6%。土壤有良好的团粒状结构,pH值在6.5左右,通体无石灰反应。近期研究说明,黑土的深厚腐殖质层与其具半水成的发育特征有关。" }, { "instruction": "透镜状层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多层系层理。其特点是砂质透镜体包于泥质层之中,砂质透镜体内部具发育良好前积纹层(细层),纹层的倾向大多是单向的,但透镜状层理有时为双向的。它是水流作用较弱,沙的供应不足,泥的沉积保存条件较沙有利的情况下形成的。在潮汐带的潮坪(主要是泥坪)沉积中较常见。" }, { "instruction": "石炭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石炭纪时期沉积的地层称为石炭系。在西欧多为二分。在中国及俄罗斯曾为三分,分为下、中、上三个统,当前随国际上统一二分。在中国,全国地层委员会2001年将下石炭统(曾称丰宁统)自下而上分为岩关阶,大塘阶和德坞阶;上石炭统(曾称壶天统)自下而上分为罗苏阶、滑石板阶、达拉阶和逍遥阶。2000年国际地科联国际地层委员会将其划分为二个亚系:下部密西西比亚系(含三个阶)和上部宾夕法尼亚亚系(含四个阶)(详见下表)。石炭纪早期,中国南方由于海水时进时退,形成海陆交替相,沉积了1000米左右的碎屑岩、不纯灰岩和煤层;至晚石炭世,海水比较稳定,沉积以浅海相灰岩为主。自奥陶纪后,海水退出整个华北及东北南部地区,长期遭受风化剥蚀,直到晚石炭世时,海水才又重新侵漫到这一地区,形成一般不超过500米的海陆交替相的含煤沉积,所含动物群与华南相似。东北北部区下石炭统以海相碎屑岩为主夹灰岩,时夹陆相碎屑沉积,厚度较大;上石炭统以海相灰岩为主,所含动物群与华南相似。西北区的石炭系比较复杂,厚度大,所含动物群与华南相似。青藏区的石炭系沉积厚度较大,也含有火山岩系,所含动物群与华南相似。石炭纪在全世界是最早的重要成煤时期。在中国华南有测水段,寺门段及万寿山段;在华北有本溪组和太原组,太原组是中国北部石炭系中最重要的煤系地层,广泛分布于华北、东北南部及西北等地区。其他沉积矿产有铁、锰、黄铁矿、铝土矿及石膏。2000年国际地科联国际地层委员会将国际石炭系区域年代地层划分与对比列表如下:系GSSP①石炭系GSSP③亚系宾夕法尼亚亚系GSSP②密西西比亚系阶STAGES 国际标准格舍尔阶卡西莫夫阶莫斯科阶巴什基尔阶谢尔普霍夫阶维宪阶杜内阶北美弗吉尔阶Virgilian 密苏里阶Missourian得梅因阶Desmoinesian 阿托克阶Atokan 莫罗阶Morrowan切斯特阶 Chesterian梅拉梅西阶 Meramecian奥萨格阶 Osagean金德胡克阶 Kinderhookian俄罗斯格舍尔阶 Gzhelian卡西莫夫阶 Kasimovian莫斯科阶 Moscovian巴什基尔阶 Baskhirian谢尔普霍夫阶 Serpukhovian维宪阶Visean杜内阶 Tournaisian西欧斯蒂芬阶 Stephanian威斯特法阶 Westphalian纳缪尔阶 Namurian维宪阶 Visean杜内阶TournaisianJ.瑞曼等:国际地层表说明;①(哈萨克斯坦 Aidaralash Creek);②(美国内华达州 Now Canyon);③(法国 La Serre,Montagne Noire)。" }, { "instruction": "“雨云”气象卫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气象卫星的一种。主要研究和探索新的太空遥感技术,同时也提供部分实用气象探测资料。“雨云”系列卫星自1964年8月至1978年1 0月共发射了8颗卫星。卫星呈蝴蝶形,高3m,直径1. 5m,采用三轴稳定对地定向。轨道为1100km的近极地太阳同步轨道。星载的遥感仪器主要有:高级光导摄像机,高、中、低分辨率辐射计,扫描辐射计,扫描微波辐射计等多种,还有数据收集中继系统。遥感仪器使用的光谱谱段,可从可见光谱段向两边扩展到红外、微波和紫外。该卫星系列获得了数十万幅云图以及大量红外、紫外、大气垂直温度的探测资料。 1 964年利用“雨云”-1号上高分辨红外辐射计首次取得了夜间云图;1 9 6 9年利用“雨云”-3号的红外分光计和红外干涉分光计探测的数据,首次反演出了大气温度垂直分布图,这被誉为气象研究领域的一次重大突破;1 9 72年“雨云”-5号首次采用微波探测技术,实现了有云天气条件下的大气垂直温度的探测等。这些资料和研究成果,为美国的第二代和第三代极轨实用气象卫星积累了经验,许多实验成果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同时,也为其他遥感卫星的发展,以及地学研究提供了有用数据。" }, { "instruction": "近裔共性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共近裔性状、共同裔征。在分支分类学中由一个最近祖先传下来的为其所有后裔类群所共有的相同近裔性状称为近裔共性。近裔共性是识别姊妹群的进步性特征。" }, { "instruction": "泥沙起动流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泥沙原来在河床上是静止不动的,如果按近河底的水流流速增加到一定数值时,作用于泥沙颗粒的力开始失去平衡,泥沙便开始起动,这时的临界流速称为起动流速。量纲为m/s。" }, { "instruction": "球面调和函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球函数。调和函数的一种。当n级球体调和函数用球极坐标:γ(矢径的大小),θ(余纬度),ψ(经度)表示为(γ,θ,ψ)=γnV(θ,ψ)时,其中函数V(θ,ψ)称n级球面调和函数或简称n级球函数;当n=2时,称二级球面调和函数或二级球函数。" }, { "instruction": "波浪理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研究海面波动特性的学科。目前一般从两个角度对海浪进行研究。一个领域是从流体力学角度研究液体波动,它包括线性波浪理论和非线性波浪理论两大类。各种波浪理论具有各自不同的应用范围。另一个领域是将海面波动看作一个随机过程,结合流体运动规律,研究其随机性和统计特征,从而揭示海浪内部波动能量的分布特点及其与统计特征值的关系。海浪是作用在海洋工程结构上的最主要外力之一。开展波浪理论的研究,对海上工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 { "instruction": "剖面构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土壤剖面构型是土壤剖面构造类型的简称,也称为土体构型。是指土壤发生层或土壤层次(如冲积层次)有规律的组合、有序的排列状况,是土壤剖面最重要的特征。" }, { "instruction": "地区优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某一地区在其开发利用、经济发展方向客观存在的有利因素或优越地位。其构成要素主要有:①各区地理位置及其所拥有的各项自然资源数量、质量、地位组合等方面具有相当优越的开发利用价值;②在区域生产能力、资金聚集度、市场、交通运输、经济协作、生产专业化与集约化特点,传统生产特点与特长等方面所具有的优越地位;③具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与管理水平。另外,还包括政治、文教、科研、旅游等方面的优势等。地区优势通常具有区域性、相对性、关联性和可变性等特征。发挥地区优势既应着眼国民经济发展全面利益,亦应注意体现地区利益,以利充分调动各地区发展经济的积极性。" }, { "instruction": "用材林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凡以生产和抚育为主要目的的森林与竹林。按经营目的的不同,可分为一般用材林(生产板材、建筑用材等),纤维用材林(生产纸浆和木纤维原料),矿柱林等。用单位面积立木蓄积量、出材率和材质等经济指标衡量用材林的经济价值。用材林是林业中的主要林种,必须按照国家的法规实行科学合理的采伐方式,使能成为永续利用的木材生产基地。" }, { "instruction": "红色风化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可视为古红土的同义词,是风化壳发展的最后阶段——富铝化阶段的产物。其特征是脱硅、富铝与富铁(与原母质成分比较),在新形成的粘粒部分尤其明显。典型红色风化壳粘粒部分,含氧化铁、铝常达40%以上,其中Al2O3为20%~30%,Fe2O3为10%~20%。" }, { "instruction": "虚拟地理环境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从计算机技术、地理信息系统角度来看,虚拟地理环境是基于因特网、万维网的多用户虚拟三维环境,可用于发布地学多维数据,模拟和分析复杂的地学现象过程,支持可视和不可视的地学数据解释、未来场景预见(现)、设计规划、协同工作和群体决策等;同时它也可以用于地理教育、旅游和娱乐。其中,三维空间既可以是对应于现实地理环境的地理空间,是现实地理空间的表达与仿真,也可以是一个用于协同工作、支持群体决策的虚拟地理试验与工作空间。从地理学、社会学角度来看,虚拟地理环境可定义为包括作为主体的化身——人类社会以及围绕该主体存在的一切客观环堍,包括计算机、网络、传感器等硬件环境,软件环境,数据环境,虚拟图形境象环境,虚拟经济环境,以及虚拟社会、政治和文化环境。通过虚拟地理环境,可以促进实验地理学、地理遥感信息科学、信息地理学、以及虚拟地理学的研究与发展。" }, { "instruction": "地图语言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图与自然语言基于功能的类比。自然语言通过音响和文字进行信息的交流和传递,地图则通过图形符号传递地理信息,并且是地理信息传递的主要形式,故历来有“地理学第二语言”之称。类似于音乐语言、舞蹈语言等非自然语言,地图语言是一种特殊的图形视觉语言。制图者将自己对现实地理环境的认知结果通过地图语言即地图符号系统地表达为地图,而用图者则必须掌握地图语言,才能完成地图阅读,从而在理解地图信息的基础上获得地理信息。地图语言是一种科学语言,最大的特点是形象直观,可以突破自然语言的障碍,在世界范围内使用。" }, { "instruction": "晚新生代大冰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南极洲从始新世开始冰川占据了西南一些高地,晚渐新世南极洲西部形成巨大的冰体。从中新世开始,南极洲周围出现冰筏碎屑物,中新世中期南极冰盖达到现在的规模,晚中新世—早上新世的气候变冷使南极冰盖扩大,比现代冰盖大50%。冰岛和格陵兰冰盖的大量堆积可能开始于320万年前,北欧和北美距今250万年的冰川作用最盛期,冰川面积为晚更新世冰川的三分之二。北晚新生代世界主要地区冰期对比表 中国中欧(阿尔卑斯北麓)北欧(德国北部)北美距今时间万年大理冰期维尔姆冰期(Würm)威赫塞尔冰期(Weichselian)威斯康星冰期(Wisconsin)8~1.1〖4〗Cochrane民德里斯间冰期荷斯廷间冰期(Holsteinian)雅莫斯间冰期(Yarmouth)大姑冰期民德冰期(Mindel)埃尔斯特冰期(Elster)堪萨冰期(Kansan)40~50恭兹民德间冰期克罗默尔间冰期(Cromerian)阿夫唐间冰期(Aftonian)鄱阳冰期恭兹冰期(Günz)梅纳帕冰期(Menapian)80多瑙恭兹间冰期沃林间冰期(Oling)多瑙冰期(Donau)艾普龙冰期(Eburonian)内布拉斯加冰期(Nebraskan)130~150比伯多瑙间冰期蒂格利间冰期(Tiglian)比伯冰期(Biber)前蒂格利冰期(Pretiglian)300美加利福尼亚内华达山脉的冰川作用从台曼隘口冰碛测定年龄为270万~310万年间,南美巴塔哥尼亚—阿根廷的冰川开始于350万年前,欧洲最早的冰期是阿尔卑斯的比伯冰期和北欧的前蒂格利冰期,开始于约300万年前。欧洲第二个冰期为阿尔卑斯的多瑙冰期,北欧的伊布龙冰期,起讫于距今150万~130万年间。欧洲第三个冰期为恭兹、梅纳帕和北美的内布拉斯加冰期,形成于距今80万年间,民德冰期,埃尔斯特冰期和北美的堪萨冰期开始于距今约40万~50万年,里斯、萨勒和北美的伊利诺冰期约始于距今20万~15万年,维尔姆、威赫塞尔和北美的威斯康星冰期起讫于8万~11万年间。" }, { "instruction": "崮山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崮山页岩。时代属晚寒武世早期。分布于华北及东北南部。命名地点在山东济南市长清区崮山。为浅海相碳酸盐沉积,以紫红色竹叶状灰岩、紫色和黄色页岩为主,含三叶虫Blackwelderia,Drepanura等,厚25~50米。与下伏张夏组呈假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红色古土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般将红色风化壳(古红土)视为现代土壤的一种成土母质,实际上它在富铝化过程中,还包含生物参加的古成土过程,故其内容不限于风化,所以称为红色古土壤。" }, { "instruction": "土地报酬递减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土壤肥力递减律。一种关于土地生产力的资产阶级经济理论。指在技术程度不变的条件下,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作物的产量随投入的资本和劳动而增加,当超过某一限度时,追加部分所得收益必渐趋减少,即土地报酬由递增转为递减。该理论由法国杜尔哥、英国安特生同时各自提出,英国马尔萨斯加以宣扬。" }, { "instruction": "开普地域人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尼格罗地理人种中的一支,分布于非洲南部,其中包括布须曼人(Bushmen)约11万,居住于博茨瓦纳、纳米比亚和安哥拉西南部;霍屯督人(Hottentot)约13.7万居住在南非的开普省和纳米比亚。早期布须曼人和霍屯督人发现于东非及苏丹,后迁向南部。布须曼男人身高约150厘米;霍屯督男人略高,约160厘米。布须曼人的小螺旋状鬈发呈胡椒仔状簇生于头部,胡须和体毛少或无。肤色黄,比其他非洲地理人种色素沉积均少。老年皮肤多皱褶。耳朵小,具直上缘和耳垂。蒙古褶较常见,且眼部四周脂肪发达。四肢短,手、足小。皮下脂肪少,而在局部地区聚积,尤以女性臀部最明显。女性小阴唇长大,其原因一半由于遗传因素,一半由于出生后人为因素。两性乳头位置均较高,女性乳晕狭窄。霍屯督人外貌与布须曼人相似,包括布须曼人臀部和生殖器的特征,且一些霍屯督人甚至缺少腋毛和阴毛。布须曼人A、B血型出现率高,无Rh阴性,非洲Rh阳性出现率高(89%)。血液中有仅见于蒙古人种而不见于高加索和尼格罗人种的特殊的亲血色素蛋白、血红蛋白等。" }, { "instruction": "地幔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球的一部分,介于地壳与地核之间,其体积占地球总体积的82%,即居于莫霍面与古登堡面之间,推测其主要成分可能是MgO和SiO2,并含少量钠、钙和相铝。相当于镁、铁的硅酸盐矿物,温度随深度缓缓增加。一般以l000km为界,把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 { "instruction": "标准化大都市统计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美国的一种城市地域范围。具体包括一个具有5万人口以上的中心城市,或共同组成一个社区的总人口达5万以上的两个相连城市,中心城市所在县的其余部分,75%以上的劳动力是非农业的邻近县。 1980年实行新标准后,改称为大都市统计区(MSA)" }, { "instruction": "石冰川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分布在古冰缘作用的高山区,外貌呈舌状与现代冰川相似,边坡陡,前缘阶状,由棱角尖锐、大小不等的石块碎屑混杂堆积而成,碎屑间缺乏细粒物质,但含裂隙冰。石冰川的轮廓清晰,其表面的同心圆状垅堤为石冰川向前缓慢运动的结果。" }, { "instruction": "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区域性中、小比例尺的水文地质调查。工作区域可以是自然地理单元或水文地质单元,也可以是行政区域,面积一般较大,在数百平方千米以上。小比例尺(小于1∶10万)区域水文地质调查为综合性区域水文地质调查,目的是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远景规划提供水文地质依据,并为今后进一步更大比例尺各种水文地质工作提供区域性水文地质基础资料。中比例尺(1∶5万~1∶10万)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可以是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提供较详细区域水文地质资料的综合性水文地质调查,也可以是为某一专门性水文地质工作任务提供较详细区域水文地质背景资料的,在综合性调查基础上加有必要专门性调查工作的水文地质调查。小比例尺区域水文地质调查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收集资料、地面调查、勘探、试验和观测工作等手段,查明调查区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包括主要含水层的岩性、埋藏分布条件,各含水层地下水的成因、类型、补迳排条件及其水质水量的分布和变化情况等。中比例尺区域水文地质调查的主要任务是在小比例尺区域水文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增加必要的调查工作和提高调查工作的精度要求,进一步查明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并根据其专门性水文地质调查任务的需要,进行必要的专门调查、勘探、试验和观测工作,查明有关问题。中国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工作始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50年代和70年代初,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约1/3的地区完成了1∶2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20世纪70年代后至今,全国除西藏地区、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寒山区、原始森林地区和部分沙漠地区外,都已完成了1∶2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此外,根据需要,部分研究程度较高的地区完成了诸如农田供水、土壤改良、城市供水、生态环境等不同目的的1∶5万或1∶10万比例尺的区域水文地质调查。" }, { "instruction": "生态地理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理学分支学科之一。生态学与地理学之间新兴的边缘学科。研究各类生态系统的空间分布、结构、功能及演替等规律,及其与地理环境之间协调平衡机制的学科。其研究内容与任务,乃是运用生态学基本原理与方法,围绕人地关系研究生命系统与地理系统之间的整体性与相关性,系统行为的目的性,以及相互作用、相互联系机理及其调控方法与途径。在研究中既要改善地理学系统结构,达到生态学上最佳结构状态和提高生产效率,又要考虑协调系统内部联系,以求改善和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在生态规律与地理规律的结合点上,开展生态地理学研究,有利于深入探明生态演化与人类作用机制,可为人类合理开发利用地理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 { "instruction": "海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位于平均高潮线与平均低潮线之间的海岸带。海岸带泥沙在激浪流作用下形成各种堆积体。海岸沙堤、沙坝、沙嘴、滩肩等都是海滩的特殊形式。一般由各种粒径的砂、砾石、贝壳或泥质组成。按其物质组成通常可分为泥滩、砂滩、砾石滩等数种。根据形成海滩的动力与海滩的形态,又可分为堤式海滩和斜坡式海滩两类。海滩大规模发育的结果,可扩展成海积平原。" }, { "instruction": "等效点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晶体结构中,能通过其空间群之对称要素的变换作用相互重复而联系在一起的一组几何点。它代表了晶体结构中具有相同性质和环境的一组空间位置的中心点,是同种离子或原子在晶体结构中占有的可能位置。一个等效点系在单位晶胞中的点的数目称为该点系的等效点数(multiplicity)。各等效点的具体空间位置,由它们各自在单位晶胞中的坐标值来表示(依次以晶胞的三个棱长a0、b0和c0为轴单位)。" }, { "instruction": "大气绝热变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系统和外界没有热量交换条件下的状态变化。气块的垂直运动通常被视为绝热变化过程,因为气块在短时间内经历了较大的气压变化,空气导热率低,气块与周围环境空气的热交换可忽略不计。据热力学第一定律,绝热过程中气块的温度变化仅取决于气压变化,上升运动气压降低,气块绝热膨胀对外作功消耗内能,温度降低;下沉运动刚好相反。相应的气块温度变化速率称干绝热递减率Γd,在静力平衡假设下,Γd的大水约为0.98K/100m。若绝热上升时伴有水汽凝结,称为湿绝热过程,凝结潜热将减小气块降温幅度,相应的降温率称为湿绝热递减率Γm,Γm小于Γd。大气低层温度高,含水丰富,差值Γd-Γn要比高层大。近地面过程同时受湍流热交换、辐射过程影响,多属非绝热过程,其他情况下,大气中无论气块或整个气层的垂直运动,都比较接近绝热过程。" }, { "instruction": "液相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液相线一词,由liquid加后缀us构成,这与液体(liquid)或液相(liquid phase)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在岩石相平衡研究中,液相线是指岩石熔融作用结束,即固体全部转换为液体那一瞬间的pTX条件,或者,反过来说,岩浆刚刚开始结晶作用的pTX条件。在上述两种条件下,矿物的数量为无穷小。" }, { "instruction": "叠层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泛指主要由蓝藻及菌类的生物作用和无机沉积作用相互影响而形成一种生物沉积构造体,常成同心状的叠层体,故名“叠层石”。叠层石形态、大小变化很大,最常见的有柱状、锥状、层状、板状、球状等。狭义的叠层石仅指柱状和锥状者。叠层石均系由向上凸起的基本层叠覆而成的叠层体,基本层是一亮层和一暗层组成。暗层是富叠层体构造图含有机质层,由藻菌等的复杂组合构成。亮层是由藻类粘附的细粒沉积物构成。叠层体分叉或不分叉,表面光滑或具环脊、瘤剌、檐等体饰。其间可有微微下凹的连接桥相连。多根据形态特征进行分类,使用独特的类、亚类、群、型等分类等级,仍用拉丁文双名法命名。叠层石形成于海洋及淡水湖泊,主要产于石灰岩、白云岩中,在燧石层、磷块岩铁矿中也有发现。最早的叠层石发现于西澳大利亚距今约35.2亿年的岩石中,新元古代极繁盛,奥陶纪开始衰退,现代海湾和湖河中仍有少量叠层石存在。中国叠层石十分丰富,其中柱叠层石主要产于晚前寒武纪地层中,分布广泛,类型繁多,特征清楚,变化规律明显,对地层划分对比十分重要。" }, { "instruction": "气象卫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探测和研究全球大气要素、地面和海洋气象状况的卫星。可以获得制定天气预报、进行科学研究所需的数据。从气象卫星获得的数据可以绘制云图、冰雪覆盖图及其他天气图;发现气压形成物(旋风、台风、飓风)和大气锋面的生成并跟踪其发展;发现湍流;确定云顶温度和地表湿度;研究温度、湿度和风的垂直分布等。 气象卫星通常采用两种轨道,一种是高度为1000km左右的近极地太阳同步轨道。另一种是地球同步轨道。近极地太阳同步轨道的气象卫星,轨道低、观测效果好,可以获取全球范围的气象资料。它使用的遥感器先后达30多种,如可见光和红外扫描辐射计、多通道高分辨率辐射计、多通道高分辨率红外探测仪、多通道扫描微波辐射计和太阳后向散射紫外光谱仪等。地球同步轨道的气象卫星能拍摄近半个地球,连续监视某一地区的气象状况,目前达到的水平约是隔30min实时发送可见光和红外云图各一张,可及时监视灾害性天气的发生、发展、移动和消亡的过程。这两种轨道的气象卫星上都装有数据收集和转发系统,可搜集气球、船舶、浮标及无人气象站等的气象资料。这两种轨道的气象卫星配合起来进行气象观测,是一种相互可取长补短的理想组合。" }, { "instruction": "地质温度计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根据热力学的基本原理,利用岩石的矿物成分、化学成分和结构构造资料,估算矿物和岩石形成温度的方法,称为地质温度计。估算矿物和岩石形成压力的方法,则称为地质压力计(geobarometer)。二者又合称为地质温压计(geothermobarometer)。目前常用的方法是矿物温度计和矿物压力计。此外还可利用变质矿物共生组合、变质反应和实验资料,估算变质岩形成时的温度和压力范围。" }, { "instruction": "浙江地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浙江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是中、新生代环太平洋岩浆活动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江山绍兴断裂为界,以西属扬子地台,东南属华夏地块。两者的地层、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地质历史迥然不同,统一的演化中生代以后才出现。华夏地块的变质基底出露在诸暨、遂昌、龙泉等地,包括古元古界八都群(锆石UPb年龄18.31亿年)和中、新元古界陈蔡群/龙泉群(13.76亿~9.01亿年)黑云斜长片麻岩、片岩、变粒岩和大理岩系,已广泛经受混合岩化作用,原岩为中基性火山岩浊积岩和陆源砂泥质组合。全区缺失南华系、震旦系和下古生界,上古生界鹤溪群含煤碎屑岩和镁质碳酸盐岩也变质成低绿片岩相的片岩、千枚岩和大理岩。陆相中生界不整合覆于其上。扬子地台的基底沿西北部浙、皖边境和诸暨以北出露。前者称上溪群,时代为中元古代;后者称双溪坞群,是一套岛弧型浅变质火山岩系,时代也属中元古代。不整合上覆的新元古代河上镇群为砂砾岩夹陆相火山岩。浙西地层齐全,南华系至下古生界为碎屑碳酸盐岩组合,其中上奥陶统于潜组为厚度超过2000米的复理石,标示扬子地台东南的大陆边缘。下、中泥盆统缺失。上泥盆统至下三叠统为陆架碳酸盐台地滨岸含煤碎屑岩组合。中三叠统缺失,上三叠统—中侏罗统转为河湖相碎屑含煤沉积。晚侏罗世—白垩纪中、酸性火山岩大规模喷发,形成宽达360千米的火山岩带。岩石化学属高钾钙碱性岩系,有相应的花岗闪长岩、花岗岩和石英正长岩等深成侵位并伴生铁、钼、钨、铍及叶蜡石等矿产;代表当时的安第斯型大陆边缘弧。晚白垩世后全区转入伸展构造体制,火山岩向碱性系列转化,伴生晶洞钾长花岗岩,有关的矿产有铅锌、银和萤石。新生代有超镁铁质角砾岩、玻基辉橄岩及超碱性霓霞岩等侵入。" }, { "instruction": "生态风险评价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就是评价一定区域环境中各种应力是否对人体健康或环境生物构成威胁以及危害的潜在频率和后果。写成数学表达式即为:R=F(S,P)。其中R为风险指数,S是环境损害事件的严重性,P是环境损害事件发生的概率。生态风险评价的主要任务是,评价污染物质对生态系统造成的环境影响、事故隐患和危险性,以便确定污染事故的风险类型和等级,预测污染事故的影响范围及危害程度,为制订事故的预防对策和应急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 { "instruction": "均值中心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组空间点的中心,其位置由这些点的X及Y坐标的平均值得出。就是将元数据集的每一个元素减去该元素所在列的均值的操作 X'ij=Xij -Xj(i=1,2,3,…,n; j=1,2,3,…,p)其中,Xij为原始量测值,,是原数据矩阵X中第i行第j列的元素,X'ij是均值中心化处理后的第i行第j列的元素,Xj是矩阵X中第j列n个样本的平均值。在样本数据集中特征或变量类型基本相同,大小范围基本一致,比如X全部是由光谱数据构成时,常采用此法。中心化变换后的数据X'ij具有每一列的均值都等于零的性质。" }, { "instruction": "向源侵蚀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溯源侵蚀。河流下切侵蚀作用引起河流向源头的侵蚀,使源头向河间地(分水岭)不断扩展伸长的现象;从河口开始逐渐向上游扩展的下切侵蚀的现象;河流各个跌水向上游推移的现象(亦称后退)都称向源侵蚀。" }, { "instruction": "正变质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火成岩遭受变质作用形成的变质岩称为正变质岩,由沉积岩遭受变质作用形成的变质岩则称为副变质岩(parametamorphic rock)。但是由于变质岩的原岩类型比较复杂,既有火成岩或沉积岩,也有过渡类型的火山沉积岩,因此,有时简单地将变质岩划分为正变质岩或副变质岩也不完全恰当。" }, { "instruction": "fissure eruption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简称裂隙喷发。指岩浆物质通过地壳中的裂隙喷出地表的活动。地球上最大规模的喷发活动是从裂隙中喷出的,与火山锥和盾状火山无关。一方面产生大面积的硅质熔结凝灰岩被,另一方面形成大体积和延伸广的高原玄武岩或洋底玄武岩。熔结凝灰岩被的喷发非常强烈,而大陆高原玄武岩的喷溢则十分宁静;前者以美国内华达州早渐新世—晚上新世的爆炸性喷发为代表,后者称为冰岛型火山喷发。" }, { "instruction": "人口再生产类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与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以及人口自然增长率三者相结合而形成人口再生产的特征,依据这些特征人口再生产区分为不同类型。 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的变化是受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制约的。生产力不仅是生产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人口发展过程中的决定因素。生产力发展必然引起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以及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一系列条件的变化,必然引起婚姻生育观和行为的变化,所有这些终将导致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变化,从而形成人口再生产类型。社会生产力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与此相适应,人口再生产类型也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 { "instruction": "海侵沉积层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岸退层序、退积层序(retrograding sequence)。是海平面上升,引起海岸线向陆方向推进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砂泥岩组合。深水沉积物沉积在浅水沉积物之上,如陆架泥沉积在滨岸沙之上。在海侵层序的底部有一个突然的粒度间断面,其下是分选好的砂质沉积物,自下而上沉积物的粒度由粗变细,分选性则由好变坏。" }, { "instruction": "岩株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岩干。侵入岩的一种产状。一种作树干状向下延伸的呈不整合的岩体。规模较大,但较岩基为小,在深部常与岩基相连。出露面积小于100平方千米。岩株以花岗岩类最为常见。" }, { "instruction": "不平衡系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亦称波动系数。一定时期内,各个阶段(如一年内的各季、各月,一季内的各月,一月内的各日)的最大运输量对该时期(年、月、日)平均运输量的比值。影响不平衡系数大小的主要原因有各种货物生产与消费的不同特征、储存中转仓库的布置状况等。降低不平衡系数是运输合理利用运输工具、减少基建投资的重要措施之一。" }, { "instruction": "中国国家遥感中心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我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下属的一个专门机构。成立于1 981年。该中心得到联合国科技发展基金组织的资助以及联合国技术合作部的帮助。任务是协调全国各部门遥感技术力量,制定遥感发展规划,组织国民经济建设中急需解决关键项目的攻关,开展遥感技术交流,促进遥感技术的发展研究和应用推广工作,积极开展遥感服务和技术咨询。该中心主要下设:①研究发展部(设在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②技术培训部(设在北京大学遥感技术应用研究所);③资料服务部(设在国家测绘局测绘科学研究所);④遥感卫星地面站(中国科学院);⑤航空遥感一部(中国科学院航空遥感中心);⑥航空遥感二部;⑦国土资源遥感中心(地质矿产部);⑧长沙遥感部(湖南省遥感中心)。 国家遥感中心拥有很强的技术力量:中、高级科技人员500余名;装备可见光、红外、微波先进遥感仪器的遥感飞机多架,适用于高、中、低空的各种遥感作业;功能齐全的能接收美国“陆地卫星”以及法国“斯波特”卫星图像的卫星地面站,及时提供各类空间遥感数据;能力超强的大、中、小型数字图像处理系统多套,适用于各种航空和空间遥感数据的处理;完备的资料服务,能提供各类遥感图像产品与咨询服务以及专题地图。该中心已经完成全国性的以及地区性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几十项重大科研项目,成果十分显著。此外,还与世界各国、各地区进行了广泛的国际学术交流和遥感合作。" }, { "instruction": "构造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壳运动所形成的各种构造凹地,如向斜凹地、地堑及其他断裂凹地积水而形成的湖泊。如中国云南省大理的洱海、昆明滇池,青海省的青海湖及东非断裂谷中的坦噶尼喀湖,俄罗斯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等都是构造湖。它的特征是湖泊平面形态比较简单,湖岸线比较平直,一般面积和深度较大。" }, { "instruction": "石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调色板(palette)。一种由上下两块平行的石盾板组成的外形似盾状的洞穴次生碳酸钙沉积物。多出现于洞壁及洞顶。有时可见数盾连生。石盾是由略具承压性质的裂隙水从裂口流出时形成的。从裂隙口开始,形成上下两个板面,并向外呈环形逐层生长。若流量较大,从石盾周缘裂口流出的水可向下形成石钟乳或石幔,并与盾面组成一种“圆顶蚊帐”的形态(如桂林芦笛岩洞内所见)。石盾盾面可有各种产状。但受供水裂隙产状和渗透水压力大小控制。常见石盾的直径多在2米以内。北京西山石花洞内的石盾,数量多、态势生动。" }, { "instruction": "地转偏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实际风对地转风的偏差。在风速、风向以及气压场分布不均匀、随时间变化较大的地区,都难以维持地转平衡,实际风的方向、大小都会与地转风不一致,这时空气会出现穿越等压线的运动,或风速低于、高于地转风的情况,不平衡的结果是气压场和地转偏向力发生变化。通过不断调整气压场和风场,趋向建立新的平衡,即进行所谓地转适应过程。据研究,尺度较大的系统中多是流场的较大变化来适应气压场,较小的系统多是较大的气压场变化来适应流场,地转偏差演变反映了天气发展过程。近赤道低纬度地区,地转参数很小,很难达到地转平衡,实际风经常直接从高压吹向低压一方,因此也很少出现较大的气压梯度和地转风关系。" }, { "instruction": "胶结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松散的碎屑颗粒通过粒间孔隙水的化学沉淀而转变为固结的坚硬岩石的作用。它也可通过碎屑颗粒本身的溶解、沉淀及粒间压溶等方式进行。此作用在成岩的各阶段都可能发生。其胶结物质的成分一般为硅质、碳酸盐质、粘土质、铁质等。" }, { "instruction": "水成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成土过程中长期或季节性(周期性)受到水分浸润或饱和的土壤。湿成土的水分含量多,有机质含量丰富,土体中物质还原作用强,在土体一定部位显灰蓝色或灰色,有锈斑和铁子等新生体。该土纲相当于美国分类的有机土( histosols)、软土(mollisols)及若干土纲中的“潮湿”( aquic)亚纲;相当于联合国分类的有机土( histosols)、潜育土(gleysols)、冲积土(fluvisols)和黑土(phaeozems)等单元。湿成土包括的土类有:沼泽土、草甸土、潮土和黑土。湿成土的分布很广泛,不受纬度限制,只要是水分充足的地方,水分对土壤的形成过程起着主导作用,就可能有湿成土的分布。划分出湿成土纲是以反映水成作用的诊断层或诊断特性为依据的,湿成土具有常潮湿或潮湿土壤水分状况,地表至1m范围内有潜育层或氧化还原特征。" }, { "instruction": "硬石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Ca〔SO4〕。斜方晶系。晶体呈厚板状,通常呈致密块状或粒状。白色、灰白色,常微带浅蓝,有时带浅红色。玻璃光泽。解理平行{010}完全,平行{100}和{001}中等,三组解理相互垂直。硬度3~3.5。密度2.8~3.0克/厘米3。主要为盐湖中化学沉积的产物,常与石盐、钾盐和光卤石共生。在地表条件下,硬石膏可水化而变为石膏。" }, { "instruction": "诊断层和诊断特性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诊断层与诊断特性是美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用来鉴定和命名的主要依据。美国《土壤系统分类检索》(第五版)中共有7个诊断表层,19个诊断表下层。其划分见表:美国《土壤系统分类检索》(1994)中的诊断层和诊断特性诊断表层诊断表下层诊断特性人为松软表层(anthropic epipedon)有机表层(histic epipedon)松软表层(mollic epipedon)淡色表层(ochric epipedon)黑色表层(melanic epipedon)厚熟表层(plaggen epipedon)暗色表层(umbric epipedon)耕作淀积层(agric borizon)漂白层(albic horizon)淀积粘化层(argillic horizon)钙积层(calcic horizon)雏形层(cambic horizon)硬磐(duripan)脆磐(fragipan)石膏层(gypsic horizon)高岭层(kandic horizon)碱化层(natric horizon)氧化层(oxic horizon)石化钙积层(petrocalcic horizon)石化石膏层(petrogypsic horizon)薄铁磐层(placic horizon)积盐层(salic horizon)腐殖质淀积层(sombric horizon)灰化淀积层(spodic horizon)含硫层(sulfuric horizon)舌状层(glossic horizon)质地突变(abrupt textural change)火山灰土壤特性(andic soil properties)线性延伸系数(coefficient of linear extensibility)硬结核(durinedes)粘土微地形(gilgai)石质接触面(lithic contact)准石质接触面(paralithic contact)漂白物质(albic materials)n值(n valule)永冻层(permafrost)石化石质接触界面(petroferric contact)聚铁网纹(plinthite)线胀性(linear extensibility)层序(sequum)滑擦面(slickensides)松软粉状石灰(soft powdery lime)土壤水分状况(soil moisture regimes)土壤温度状况(soil temperature regimes)舌状延伸及指状延伸(tonguing and interfingering)可风化矿物(wetherable minerals)硫化物质(sulfidic materials)灰化物质(spodic materials)." }, { "instruction": "隐头虫亚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三叶虫纲镜眼虫目的一亚目。背壳中等至大。头部半圆形或近三角形,有或无边缘。头鞍钟形或梯形,鞍沟4对或少于4对,明显程度不等,也有少数无鞍沟。固定颊后部靠近轴沟部分常分出呈半月形的部分,多无颊刺。面线后支切于颊角或颊角之前。胸部多为13节、中轴约占胸宽的三分之一,肋节末端圆润。尾部中等或大,横椭圆形至长三角形,早期属群分节少,晚期者分节多,肋部下弯。奥陶纪至中泥盆世。中国南方奥陶系产有瑞德隐头虫(Reedocalymene)、岛头虫(Neseuretus)等。" }, { "instruction": "冰砾阜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冰前和冰川两侧流水沉积的、呈圆形或不规则的丘陵。它是由冰水砂砾组成的有层次、经分选的堆积物,并含有冰碛物包裹体,外表常有薄层融碛层覆盖。典型的冰砾阜是单个的丘陵,并由层状和交错层砂砾石(在中心附近)组成,其边缘部分有后期滑动的迹象。冰砾阜常有锅穴伴随。湖相的冰砾阜由细粒沉积物构成,有时可出现纹泥。" }, { "instruction": "编绘成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利用实测数据以外的其他资料来源进行室内编辑制图的方法。这些资料来源包括比成图比例尺大的地图资料、遥感影像等。相比实测成图而言,编绘成图是制作地图的主要方法。包括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各种一般参考图,以及所有专题地图,可以说都是采用编绘成图法制作的。" }, { "instruction": "似鸵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北美像鸵鸟一样的奔跑型恐龙,与现代鸵鸟惊人的相似。拉丁文中struth是鸵鸟之意,mimus是善于模仿者的意思。头小、头骨圆形,长约25厘米,与现代鸵鸟头大小形状相似。头骨骨壁薄,口中没牙,仅具角质喙。大眼窝,喙无齿,颈长、背短,腿细长,骨(脚掌骨)细长,髁关节离地很高,像鸟,胫腓骨的长度比股骨长。脚上骨长,向前的三趾有利爪。与鸵鸟不同的是,似鸵龙具有细长的前肢,三指的利爪强烈向内卷曲,适于掘地取食。研究表明似鸵龙类的前肢末端呈掌状。根据它无牙而具喙的嘴,可以推测它既吃植物性嫩枝叶和果实,也吞食昆虫、蜥蜴和大小类似鼠类的小动物。专家估计其最高时速可达每小时80千米,身长4米,重150千克。一完整骨架产于加拿大艾伯塔晚白垩世地层。" }, { "instruction": "弓石燕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中国石燕(Sinospirifer)。腕足动物门有铰纲石燕弓石燕目的一属。壳体横长,近菱形。铰合线直长,是壳的最宽处。两壳双凸型。中槽、中隆发育,从喙部开始,贯穿全壳。铰合面低而凹曲,具三角孔或覆有三角板。壳面有细密壳线,中槽及中隆壳线细密分叉,两侧壳线较粗且不分叉。齿板发育,主突起粗大,二分叉。晚泥盆世至早石炭世,世界各地。中国主要产于南方上泥盆统,下石炭统也有产出。" }, { "instruction": "大都市统计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美国于1 980年后实行的确定城市区域范围的新标准,其前身为标准化大都市统计区( SMSA)。至少包括一个5万居民以上的中心城市或至少5万居民的城市化地域,总人口至少1 0万人(在新英格兰至少7.5万人)。一个MSA由中心县和外围县两部分组成。" }, { "instruction": "淋洗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土壤中可溶性物质被溶解淋出土体之外的作用。显然,它在多水与高亢的地形条件下最易进行,而在干旱与半干旱地区,土壤只有在灌淤或灌溉的情况下,方有明显的淋洗作用。土壤中被淋洗的物质,首先是钾、钠等碱金属与钙、镁等碱土金属,其次在中至碱性环境中有可溶性硅酸,以及还原环境中的铁、锰等化合物。影响淋洗作用的因素是:物质溶解度、水分、温度、土壤pH值与Eh值。它与淋溶作用相似,只是淋溶更加强烈。中国东部的湿润地区,尤其是炎热多雨的华南地区,淋洗作用旺盛,表现在土中缺乏盐基质养分并表现为强酸性。" }, { "instruction": "毕鸟夫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译为贝尼奥夫带。是板块的汇聚形边界或消亡带。构成岛弧—海沟系所特有的地震活动的震源由浅而深形成一个倾斜带。后来证明这个倾斜带就是大洋壳的俯冲带,人们就把这个俯冲带称为毕鸟夫带。" }, { "instruction": "非洲地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非洲大陆除西北缘摩洛哥到突尼斯的阿特拉斯山脉为阿尔卑斯造山带和大陆最南端开普造山带以外,包括马达加斯加岛在内的主体部分都属非洲地台,晚前寒武纪泛非运动后生成。地台有太古宙陆核组成的四个克拉通:卡拉哈里克拉通、刚果克拉通、西非克拉通和非洲北部的西尼罗克拉通。以南部非洲的早前寒武纪地质记录保存最为完整,研究程度也最高。卡拉哈里克拉通由卡普瓦尔和津巴布韦两个陆核组成,中间被林波波古元古代造山带隔开。卡普瓦尔的巴伯顿绿岩带是全球典型绿岩带的发育区,称斯威士兰超群,它和津巴布韦的塞巴奎超群都是全非出露最老的地层,下部是一套以超镁铁质岩为主的火山岩,著名的科马提岩即产于其中;它的SmNd年龄达35.4亿年,但变质程度只达绿片岩相,总的成陡倾的向形,与高级变质杂岩共生,被认为代表地球原始的基性地壳。不整合在斯威士兰超群上面的新太古代—古元古代地层(30亿~17.5亿年)变质和变形轻微。其中新太古代多米尼群和维特沃特斯兰德超群都发育含金、铀砾岩。不整合于其上的古元古代德兰士瓦群是最主要的铁矿层位,条带状含铁建造在层系中部和白云岩共生。中元古代瓦特堡群不整合在德兰士瓦群和毗邻的布什维尔德火成杂岩上面,是一套夹火山岩的陆相碎屑岩。非洲中部的基巴拉群和布隆迪群也属盖层沉积。因此,非洲地台的克拉通化过程到16.5亿年已先后完成。新元古界主要分布在中非和西非,为陆相和陆非洲构造略图(据Dallmeyer et al.,1990)1赞比西造山带; 2达马拉造山带; 3阿特拉斯造山带; 4开普造山带表海沉积,夹三期冰碛岩。6亿~5.5亿年的泛非运动使非洲大陆最终一体化,它也是非洲大陆影响范围最广的一次构造运动。显生宙阶段非洲地台很少再受造山运动影响。古生代以来的盖层分散在各个盆地中。其中西非乍得盆地的上寒武统—奥陶系为含三叶虫和笔石的砂岩、页岩夹灰岩;海相志留系以笔石页岩为主;泥盆系、石炭系为浅海相碎屑岩和含珊瑚和腕足类化石灰岩。二叠系以陆相为主。南非晚石炭世到早侏罗世的卡鲁群全部是陆相地层,总厚达6000米,直接不整合在前寒武系基底之上。其中上石炭统底部含冰碛岩,下二叠统碎屑岩所夹煤系中产舌羊齿植物群。上二叠统至下三叠统有丰富的爬行类和两栖类动物化石,如水龙兽。上三叠统—下侏罗统下部为砂岩、页岩夹煤系,上部德拉肯斯山组为产状近水平的高原玄武岩。盖在卡鲁群上面的始新统—第四系为河、湖相碎屑沉积。非洲还是探索人类起源的最佳地点,肯尼亚和南非奥兰治洞穴堆积中已发现众多古灵长类的化石。非洲大陆的岩浆活动主要在前寒武纪和新生代。著名的津巴布韦大岩墙是古元古代的产物,长480千米,宽8~10千米,由蛇纹石化辉石岩、橄榄岩、方辉橄榄岩和苏长岩等组成,含铬铁矿层。东非大裂谷位于非洲大陆东部高原,北从红海沿阿尔法洼地经埃塞俄比亚裂谷向南沿坦噶尼喀湖、马拉维湖到莫桑比克赞比西河,新生代的火山作用主要沿裂谷分布,活动一直持续到今天。非洲矿产资源丰富,其中金刚石、金和铝土矿占世界首位,锰、铀、镍、钒、钴、铂、锑和石棉也位居前列。非洲的金刚石产量占全球的95%,主要集中在南部。南非的金刚石产自金伯利岩岩筒,外围是后者风化形成的砂矿。南非的金储量大约占世界总储量的一半,主要产在古太古代维特沃特斯兰德超群的含金铀砾岩中,是全球规模最大、产量最高的矿床。津巴布韦是非洲第二大产金国。几内亚的铝土矿属世界第一,属风化红壤型铝土矿。南非比勒陀利亚的层状褐铁矿和鲕状铁矿是全球最大的铁矿床之一。德兰士瓦杂岩中含世界最大的层状铬铁矿。赞比亚和扎伊尔是世界四大产铜区之一,属含铜砂岩型。磷矿主要产在西北非的摩洛哥至突尼斯和西撒哈拉地区,为古近纪早期的沉积磷矿。" }, { "instruction": "地心经纬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根据地面点与地心的连线定义的经纬度。这里地心指地球的质量中心。地心经度等同大地经度,地心纬度是指地面点与地心的连线与赤道面的夹角。" }, { "instruction": "底心格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种空间格子型式中的一类。指除了在单位平行六面体的各个角顶外,在某一对面〔一般为(001)面〕的中心还各分布有一个结点的空间格子。符号C,故又称C心格子(C entred lattice)或C格子。若中心带结点的面为(100)面或(010)面,则分别称为A心格子(A entred lattice)和B心格子(B entred lattice),符号为A和B。按照单位平行六面体对称性的不同,共有正交(斜方)和单斜两种底心格子。三方和六方原始格子早先也被称为六方底心格子。但此种所谓的“六方底心格子”是对于呈六方柱状的平行八面体而言的,它由3个横切面之内角为60°和120°的菱方柱状的单位平行六面体(即六方原始格子)拼合而成。" }, { "instruction": "海洋仿生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门属于海洋生物科学与技术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也是20世纪60年代才兴起的研究领域广阔的学科。主要研究海洋生物体的构造原理和机能,并模仿其某些方面的特殊功能,以改进科学技术设备,实现新的技术设计并制造出更好的新型仪器或工程技术设备。如研究模仿海豚的回声定位系统而改进的声纳;研究模仿海龟回游的机能原理,设计出高精度的定位、导航装置等。" }, { "instruction": "恒显圈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恒显星区的界线,就是在北点同地平圈相切的那条赤纬圈,叫恒显圈。其半径就是它的仰极距,或天北极高度,即等于所在地的地理纬度。" }, { "instruction": "中国最美的十大名山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经过专家评议和打分,中国十大名山最新排行榜诞生。令人耳目一新的是,西部雪山横空出世,在榜上占据了重要位置。十大名山依次是西藏南迦巴瓦峰、四川贡嘎山、西藏珠穆朗玛峰、云南梅里雪山、安徽黄山、四川仙乃山(稻城三神山)、新疆乔戈里峰、西藏冈任波齐峰、山东泰山、四川峨眉山。评选标准为:①有独特的观赏价值;②从地貌形态上要具备该种地貌的典型特征;③相对高度超过1000m,垂直分布的自然带数量和特征突出;④有较高的人文价值;⑤没有被人类过度开发。 (1)南迦巴瓦峰Mount Namjagbrawa评为中国最美的第1名山,被喻为“云中的天堂”。位于西藏地区,被雅鲁藏布江所围绕。存在于世上7亿多年,是喜马拉雅地区最早脱海成陆之地,终年被云遮掩。海拔7782m,因处于喜马拉雅强烈上升的中心,绝壁凌云,峻峭挺拔,绿意婆娑,冰天雪地。被地质学家比喻为一根锁定乾坤的神针。 (2)贡嘎山Minya Konka 评为中国最美的第2名山,被赞为“风停止了脚步”。是四川省的最高峰,主峰7556m,被誉为蜀山之王,也是横断山系的第一高峰。贡嘎山以雄壮为美。贡,藏语表示堆积着常年不化的雪,嘎代表白色。“日照金山”是贡嘎地区最负盛名的景观。位于贡嘎山和伍须海风景区的荷花海,是高山淡水湖泊,四周有草原、森林、雪山相伴,风景如画。泉华滩位于贡嘎西麓,有形态各异的五色彩池,池水清澈透底,水草相依相伴,让人留连忘返。 (3)珠穆朗玛峰 Mount Everest;Mount Qomolangma 评为中国最美的第3名出,被喻为“心灵的守望”。位于中国和尼泊尔两国边界,是喜马拉雅山主峰,高8844. 43m,是世界第一高峰,被誉为万山之尊,世界第三极。“珠穆朗玛’’在藏文化中有多种含义,有时为“女神第三”,有时为“圣母之地”,还有“鸟地’’的意思。山体呈巨型金字塔状,威武雄伟,昂首天外,四周地形极为险峻,登山难度极大。珠峰最有名的景观要数旗云,因为在“日照金山”的画面中,珠峰多了一条在峰顶拉出的细长白丝带,很像旗帜,所以被称作“旗云”。 (4)梅里雪山 Mount Kawa Karpo 评为中国最美的第4名山,被喻为“雪神的仪仗队”。位于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和西藏的察隅县交界处,地处横断山脉中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并流之腹地。梅里是藏传佛教的朝觐圣地,位列藏区八大神山之首。主峰卡瓦格博高6740m,是云南省第一高峰。梅里冰川分布广泛,发育有世界上罕有的低纬度、高海拔季风海洋性现代冰川。与贡嘎的雄壮相对应,梅里以景观多变幻著名。 (5)黄山 Mount Huangshan 评为中国最美的第5名山,被喻为“上帝的盆景”。位于安徽省南部,是长江水系和钱塘江水系的分水岭。是典型的峰林地貌,方圆250km2,堪称集奇异深邃、雄件险峻和神秘莫测于一身。黄山四绝:奇峰、怪石、云海、灵泉。游客盛赞“天下名景集黄山”,徐霞客留下了“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名句。 (6)稻城三神山 Daocheng ThreeSacred Peaks 评为中国最美的第6名山,被喻为“香格里拉的地标’’。位于青藏高原的南缘,横断山脉东侧。三神山是指仙乃日、央迈勇和夏诺多吉,呈品字状。仙乃日是主峰,高6032m。三神山自古就是藏传佛教的圣地,三者分别为藏传佛教三怙主:观音、文殊和金刚手菩萨的化身。仙乃日和央迈勇之间是“五色海”,为藏区著名的圣湖。央迈勇拥有金字塔般的山峰,约瑟夫·洛克称赞它是世上最美的雪山。在希尔顿的《消失的地平线》中,这片地域被赋予“香格里拉’’的美称。 (7)乔戈里峰 Mount Qogir 评为中国最美的第7名山,被喻为“遥远的秘境”。位于中巴边境,喀喇昆仑山脉(K2)中段。乔戈里在国际上更流行的名字是K2。乔戈里山势险峻,气候变化无常,是世界上著名的高难度攀登山峰,也是1 4座8000m高峰中攀登难度最大的。登顶死亡率高达30%,登山者为它起名“野蛮巨峰”。但它也因无比险峻而成为登山家神往的最美山峰。 (8)冈任波齐峰 MountKangrinboge 评为中国最美的第8名山,被喻为“众神的居所”。是西藏南部的冈底斯山脉主峰。冈任波齐是世界公认的神山,被印度教、藏传佛教等认作为世界的中心。是亚洲四大河流的发源地。冈任波齐峰形独特,遗世独立,风化形成的天然台阶纵贯中央,堪称天成的神殿。 (9)泰山 Mount Taishan 评为中国最美的第9名山,被喻为“华夏的图腾’’。位于山东省中部。泰山被称作“五岳之宗”,是我国古代唯一受过皇帝封禅的名山。古人相信泰山是神仙府地,是神秘仙境,是古代中国文明和信仰的象征。古人用诗句“造化钟神秀,五岳岱独尊”形容其秀美和气势。 (10)峨眉山 Mount Emei 评为中国最美的第1 0名山,被喻为“从盆地开向天庭”。位于四川盆地西南,主峰万佛顶高3099m。峨眉山兼具秀绝天下的自然风光和名满佛门的梵林气场。因多数寺庙都有普贤菩萨,所以有“普贤道场”之称。“儒、释、道”三教并存共处,相依相存。在峨眉山时刻会浸染到融和的气氛,人工和自然都达到壮阔的境地。峨嵋意欲成为“天下第一山”,第一就在于自然景观和文化遗存极为丰富。" }, { "instruction": "空间插值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用于将离散点的测量数据转换为连续的数据曲面。它包括了空间内插和外推两种算法。空间内插通过已知点的数据推求同一区域未知点的数据。空间外推则通过已知区域的数据推求其他区域数据。" }, { "instruction": "临界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河渠中过水断面上的水深等于临界水深或断面平均流速等于临界流速,再或者弗劳德数等于1.0时的水流必定是临界流。这时的流速称为临界流速,其量纲为m/s。" }, { "instruction": "上湖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中国陆相古近系古新统底部的一个阶,位于上白垩统顶部富饶阶之上,古新统上部池江阶之下。阶名源自岩石地层单位“上湖组”,层型剖面位于广东南雄北东约12千米的湖口上河洞五头江附近。上湖阶以含下列在本阶首次出现并特有的哺乳类动物化石为特征,主要有:Carnilestes,Prosarcodon,Anchilestes,Linnania,Stenanagale,Wanogale,Chianshania,Anaptogale,Astigale,Zhujegale,Lofochaicus,Meiostylodon,Dysnoetodon,Dissacusium,Hukoutherium,Yudon,Palasiodon,Bemalambda,Hypsilolambda等。" }, { "instruction": "咆哮西风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南纬35°~65°洋面上持续而又强烈的西风带。其成因与北半球类似,是经圈环流中的极地低压带低纬一侧的西风带,南半球中高纬度陆地面积比北半球小得多,极地低压带受热力性质稳定的洋面影响,位置稳定、强度大,西风带全年稳定强劲,尤其在40°~50°附近的洋面上最为明显,而得此专名。" }, { "instruction": "始盗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迄今发现的最古老、最原始的恐龙化石之一。1993年最早发现于阿根廷晚三叠世卡尼期(Carnian)地层。体长仅约1米;鼻孔较大,前颌骨上的牙齿呈叶状,上颌骨具15个稍向后弯且边缘带小锯齿的尖利牙齿;前肢短,后肢很长。始盗龙和产自同一地区同一层位的赫雷拉龙具有一些恐龙类所共有的特征,如,臼齿的形态、后额骨消失、前肢第4、5指变小、距骨上升突很发育等。这两类恐龙具有很多原始特征,关于其系统位置还有不同看法。" }, { "instruction": "土壤有机污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土壤中有机物含量过高而引起的土壤污染。土壤中有机污染物按溶解性难易可分成为两类:①易分解类,如:有机磷农药、三氯乙醛;②难分解类,如:有机氯等。部分有机污染物在生物和非生物,特别是微生物的作用下,可转化为无害物质,但仍然有相当一部分,不易转化,造成农作物减产,并在植物中残留,成为植物残毒。" }, { "instruction": "环状硅酸盐矿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硅酸盐类矿物按晶体结构特点划分的亚类之一。其配阴离子是由若干个硅氧四面体通过共用部分角顶(通常为1/2的角顶)而连结成的封闭环。例如,三方环〔Si3O9〕6-、四方环〔Si4O12〕8-、六方环〔Si6O18〕12-及双层六方环〔Si12O30〕12-等。各硅氧四面体环之间则由金属阳离子相连而结合成硅酸盐。例如,绿柱石Be3Al2〔Si6O18〕。环状硅酸盐矿物可呈各种颜色,一般呈柱状晶形,解理差,硬度高,密度则偏低。" }, { "instruction": "他形粒状结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岩石中同种主要矿物晶粒不出现它们固有的晶形,其形状受相邻晶体或遗留的空间所限制,因此多半是不规则的全晶质结构。" }, { "instruction": "黑色页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富含有机质及分散状黄铁矿的页岩。外貌与炭质页岩相似,但不污手。厚度大时,可成为良好的生油岩系,它是一种循环极差的停滞水环境(如深湖、深海、淡化湖等)的沉积产物。" }, { "instruction": "古地理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质学的一个分支。研究和描述地史时期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如海陆分布,海的深度、盐度、温度,陆地形态,气候条件,生物分布等的特征及其发展的历史。古地理研究,通常是在地层和所含化石、岩石和相分析、地球化学、大地构造、区域地质及古地磁等方面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并通过综合分析得出结论。古地理研究的成果,对于阐明地壳发展史,揭示表生矿产的形成环境及其分布规律具有指导意义。广义的古地理学,包括古地形学、古气候学、古海洋学、古生物地理学等。" }, { "instruction": "同位素稀释法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应用放射性同位素(或稳定同位索)测定物质中元素的质量和数量的放射化学分析法。取一定量已知放射性比度(稳定同位素则为比丰度)的同位素或标记化合物加入试样中,使与被测元素或化合物混合,待交换完成后,再用化学方法分离出被测元素或化合物,提纯并测定其放射性比度(或比丰度),按其放射性比度的改变,根据一定的关系式可以计算该元素在试样中的含量。" }, { "instruction": "柯本分类系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Koppen (1931)基于生理学和植被分类发展了生物气候分类方法。是以温度、雨量的年平均值及其年变化为依据的。该分类系统有5个生物气候指标.即最热月温度、最冷月温度、温度的年较差、年降水量和可能蒸散。" }, { "instruction": "军事行政区划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国家所进行的军事行政区域的划分。它是国家为实施军队指挥和展开国防建设,依据其领土面积大小及其自然地理特点,社会经济情况,及军事战略地位等因素而进行的。世界各国的军事行政区划不尽相同。如美国实行的战区、军区二级制。法国只实行军区一级制。中国则实行军区、省军区和军分区三级制,即全国划分成各自包括数个一级行政区的若干大的军区;军区之下划分为省军医、卫戍区和警备区;省军区之下又分为军分区和警备区。各级军事行政区域均设有相应的军事机关,负责对所属部队的指挥,实施对所辖区域警备、兵役动员等方面工作的领导。" }, { "instruction": "立方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单形名称。只在等轴晶系晶体上出现。是由两两立方体平行的6个正方形的相同晶面所组成的正平行六面体。其三对晶面彼此间均互相垂直,每个晶面均与3个结晶轴中的一个垂直而与另2个平行。单形符号为{100}。萤石、黄铁矿等晶体常具此单形。舅拿嫣濉etrahedron单形名称。只在等轴晶系晶体上出现。是由4个等边三角形的相同晶面所围成的正四面体。其通过中心且连接每一对晶棱中点的四面体三根连线彼此垂直而等长。相邻晶面间的夹角为70°;每个晶面均与晶体中的一个3次对称轴垂直,并与3个结晶轴均相截等长。单形符号为{111}(正四面体)或{111}(负四面体)。闪锌矿、黝铜矿等晶体常具此单形。此外,在晶体结构中,四面体是一种很常见的配位多面体形式。但用于表示配位多面体时,所称的四面体可以不是正四面体而容许有畸变。" }, { "instruction": "极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极地气团和热带气团间的锋面。一般泛指中高纬极地气团和低纬热带气团间的半永久性气候锋带,有时也具体指天气过程中两气团间的锋面。极锋通常在长波槽前极地气团的东南沿(北半球)比较活跃,槽后往往中断,它在副极地低压内断断续续几乎围绕全球,是中高纬的重要锋系和天气系统。极锋区是全球斜压性最强的地区,温度对比明显,常有气旋发生、发展,不同阶段的气旋还可以形成气旋族,产生大风、强降水等剧烈天气。极锋上空西风带明显,对流层顶部还伴有极锋急流。东亚极锋平均位于北纬40°~50°,随季节南北摆动很大,我国每年入春后从华南到东北顺序形成的雨季以及季节变化,都与极锋雨带活动有直接关系。" }, { "instruction": "链状硅酸盐矿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硅酸盐类矿物按晶体结构特点划分的亚类之一。在其配阴离子中,各个硅氧四面体之间通过共用半数角顶的方式相互连结而组成一维无限延伸的硅氧四面体单链;或者由两个平行的单链彼此再通过共用某些角顶而连接成一维无限延伸的硅氧四面体双链。链与链之间则由金属阳离子(主要是Mg2+、Fe2+、Ca2+、Na1+、Al3+等)相连而结合成硅酸盐。例如,钙铁辉石CaFe〔Si2O6〕(单链)和透闪石Ca2Mg5〔Si4O11〕2(OH)2(双链)。链状硅酸盐矿物以深色矿物占多数,一般呈平行于链的方向延伸的柱状或针状晶形,解理也平行于链的方向发育,硬度较高,密度一般低于岛状硅酸盐而高于其他两类的硅酸盐。" }, { "instruction": "邻里单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为适应现代城市因机动交通发展而带来的规划结构的变化,改变过去住宅区结构从属于道路划分为方格状而提出的一种新的居住区规划理论。要求在较大范围内统一规划居住区,使每一个邻里单位成为居住区的“细胞”,并把居住区的安静、朝向、卫生和安全置于重要位置。该理论对20世纪30年代欧美的城市规划影响很大,在当前的国外城市规划中仍被广泛应用。" }, { "instruction": "地貌类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具有共同形态特征和成因的地貌单元。它们所组成的地貌分类系统,是地貌研究工作的基础。同一类型的地貌具有相同或近似的特征。目前流行的为形态成因分类,主要有构造地貌类型、气候地貌类型、动力地貌类型和应用地貌类型等。其中动力地貌类型又可划分出重力、坡流、河流、湖泊、海洋、冰川和冰冻、风成、岩溶、生物和人为等10种外力成因地貌类型。应用地貌类型又可划分为农业地貌、工程地貌和矿业地貌等类型。一般都是在研究地貌类型、成因及其演变规律的基础上,按特定的任务要求进行地貌条件评价、灾害性地貌过程预测,然后拟订出整治规划和措施等。" }, { "instruction": "炭质页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含大量分散的炭化有机质的页岩。能污手,但含灰分高,故不易燃烧。常形成于湖泊沼泽环境,与煤层共生。" }, { "instruction": "火山口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通常指在火山锥顶部盆地状的环形构造,火山口的底部大体相当于喷口所在位置。形状可以有碟形、碗形或漏斗状。火口的形状取决于爆炸喷发的性质以及抛出物的力学性质。一般来说,浅处的爆炸形成宽阔而浅的火山口。火山口正常情况下火山口的最初形态为漏斗状,但是通常由于火口壁的垮落,物质掉入喷口,或者熔岩从火口溢流都可改变火山口的形状。有人将火山口分为三类:①喷发火山口:即一般截头圆锥状火山锥顶部的火山口,火口直径一般200米,小于1千米;②爆炸火山口:即马尔式火山(小火口),其底部可能为金伯利式岩筒;③沉降火山口:即破火山口,直径一般大于3千米。" }, { "instruction": "新疆地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于中国西北边疆,与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阿富汗等国接壤,是中国最大的省区。地质上横跨五个构造单元,自北向南依次为:阿尔泰造山带、准噶尔地块、天山造山带、塔里木地台和昆仑造山带。其中前三个单元共同组成天山兴蒙造山带的西段。阿尔金断裂带把昆仑造山带左行错移而分成东、西昆仑两个部分。新疆最老的地层是出露在塔里木地台周边的太古宇和古元古界结晶基底,原岩为一套中基性、酸性火山岩和陆源碎屑岩的混合岩、斜长角闪岩、片麻岩和片岩系。在库鲁克塔格地区托格拉克布拉克杂岩中角闪岩全岩SmNd等时线年龄达32.63亿年。中、新元古界为含藻类和叠层石的白云质大理岩和石英岩。南华纪有三个冰期和两个间冰期,是全国层序最全的剖面之一。寒武系—下奥陶统为浅海碳酸盐岩和泥岩,底部普遍有硅质含磷碎屑沉积,局部夹火山岩。中奥陶统至下志留统以碎屑岩为主。中、上志留统大多缺失。上古生界开始新一轮的海侵,石炭系为浅海碳酸盐岩。巴楚地区晚二叠世有大规模的基性火山喷发。中生代起进入内陆盆地发展阶段。准噶尔盆地周边出露的最老地层为奥陶系变质火山岩和碎屑岩。志留系、泥盆系以碎屑岩夹灰岩为主,也有火山活动,北准噶尔晚泥盆世出现陆相粗碎屑岩。石炭系、二叠系广泛发育火山岩,上部转为陆相。天山造山带最老的变质基底出露在西部伊犁地区,属古元古代,是一套片麻岩夹片岩和大理岩系。向上的中、新元古界和古生界层序基本齐全,为海相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含多层火山碎屑岩,其中上奥陶统含放射虫硅质岩。晚二叠世后转为海陆交互相和陆相沉积。准噶尔盆地以北的阿尔泰造山带是俄罗斯西萨彦造山带在中国境内的延续,除富蕴地区有少量中元古界片岩和叠层石大理岩变质基底外,造山带内主要是南华系到下、中奥陶统的半深海碎屑岩和复理石。下志留统缺失,中、上志留统和泥盆系、石炭系仍保持活动型海相碎屑和火山沉积。二叠纪起转为陆相,伴随酸性火山碎屑岩和苦橄岩喷发。昆仑造山带研究程度相对较低,大致划分三带:北带是以曼于特蛇绿混杂岩带为核心的早古生代碰撞造山带,中奥陶世晚期拼接,晚泥盆世奇斯拉夫组为后造山磨拉石;中带是以苏巴什蛇绿混杂岩带为核心的晚古生代碰撞造山带,中二叠世末拼接,三叠系阿他木帕下组代表后造山磨拉石;南带是由巴颜喀拉群构成的三叠系褶冲带,侏罗纪的前陆冲断带位于南部甜水海地块内部。" }, { "instruction": "满洲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壮龙亚科的一属。在中国最早发现和命名的恐龙化石。1914年,俄罗斯人在中国黑龙江省境内黑龙江下游右岸(现属嘉荫县)晚白垩世地层中,挖掘到一具不完整的恐龙骨架化石;1925年被命名为粗齿龙(Trachodon);1930年原命名者将其归入壮龙亚科,并重新命名为满洲龙,这一标本现保存在俄罗斯列宁格勒。1970年以后,在原产地陆续挖掘出不少化石标本,并装架出几具完整程度不同的骨架。满洲龙是平头型的壮龙类,全长8米,齿骨具有35个齿沟,坐骨远端不扩展。1933年在将内蒙古二连晚白垩世地层发现的一些恐龙被归入满洲龙属。但因其与满洲龙区别较大,故被命名为另一属:吉尔摩龙(Gilmoreosaurus)。" }, { "instruction": "人口过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人口过程是人口的生育过程、死亡过程和迁移过程的总称。人们通过出生或迁入进入到某一社会;同时,人们又通过死亡或迁出离开某一社会,这些过程本身就是人类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 { "instruction": "晶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晶体按对称分类的级别之一。晶体的32种对称型按对称特点的不同可归属为7个晶系。最初德国学者魏斯(C.S.Weiss)于1813年首次提出晶体的对称分类时,将三方晶系包含于六方晶系之内而只划分为6个晶系。它们分属于3个晶族。具体见表。 晶族晶系对称型(点群)名称对称特点名称对称特点对称要素总和*国际符号圣弗里斯符号晶体实例低级晶族无高次轴。所有的对称要素必定互相垂直或平行三斜晶系无L2和PL11C1高岭石C1Ci=S2钙长石单斜晶系L2和P均不多于一个L22C2镁铅矾PmCs=C1h斜晶石L2PC2/mC2h正长石正交(斜方)晶系L2和P的总数不少于三个3L2222D2=V泻利盐L22Pmm2C2v异极矿3L23PCmmmD2h重晶石中级晶族必定有且只有一个高次轴。当除高次轴外还有其他对称要素存在时,它们必定与唯一的高次轴垂直或平行四方晶系唯一的高次轴为L4或L4iL44C4四聚乙醛L4i(L24)4S4砷硼钙石L4 PC4/mC4h白钨矿L4 4L2422D4镍矾L4 4P4mmC4v羟氯铜铅矿L4i2L22P42mD2d=Vd黄铜矿(L242L22P)L4 4L25PC4/mmmD4h锡石三方晶系唯一的高次轴为L3L33C3细硫砷铅矿L3C(L36)3C3i=S6白云石L3 3L232D3α 彩 英L33P3mC3v电气石L3 3L2 3PC3mD3d方解石(L363L23P)六方晶系唯一的高次轴为L6或L6iL66C6霞石L6i(L3P)6C3h磷酸氢二银L6PC6/mC6h磷灰石L66L2622D6β 彩 英L6 6P6mmC6v红锌矿L6i3L23P6m2D3h蓝锥矿(L33L24P)L66L27PC6/mmmD6h绿柱石高级晶族高次轴多于一个。对称要素间可以彼此斜交等轴(立方)晶系必定有四个L3;同时,必定还有三个相互垂直的L4或L4i或L2,它们与每一个L3均以等角度相交3L2 4L323T香花石3L24L33PCm3Th黄铁矿(3L24L363P)3L4 4L36L2432O赤铜矿3L4i4L36P43mTd闪锌矿(3L244L36P)3L4 4L3 6L2m3mOh方铅矿9PC(3L44L366L29P)*L2,P等记号分别见“对称中心”、“对称面”、“对称轴”、“旋转反伸轴”及“旋转反映轴”。括弧内是以旋转反映轴代替相应旋转反伸轴时的对称要素总和。" }, { "instruction": "动线法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动线法是一种用箭形符号显示自然现象和社会经济现象的运动趋向及其数量、质量特征的专题地图表示方法。箭形符号的箭头和箭体上部的方向应保持一致,箭头的两翼应保持对称,一般的箭头,其顶角在30○左右,两翼的夹角为15○~25○。" }, { "instruction": "芒塞尔土色卡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根据芒塞尔颜色系统和芒塞尔颜色命名法编制的用以测定和描述土壤颜色的标准比色卡。全球土壤-土地数字化数据库。" }, { "instruction": "地月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于地球比月球质量大得多(81倍),地球与月球相互吸引的结果,使月球不停地围绕着地球公转,地球和月球在一起,在宇宙中形成一个很小的天体系统,称为地月系。月球和地球绕它们的共同质心的旋转,但由于地月系质心十分接近地球质心,因此,通常把地月系的共同运动,看作月球绕转地球的运动。其中,月球轨道在天球上的投影叫做白道。白道面相对于黄道面有5°9′的倾角,称为黄白交角。" }, { "instruction": "军事地理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人文地理学或军事科学分支学科之一。亦称国防地理学、战争地理学或兵要地理学。从战争角度综合研究战争活动、国防建设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是军事科学和地理科学之间的边缘科学。其研究主要任务,乃是从军事和战争全局出发,分析国家和战区军事地理环境与战争的关系,及其对准备和实施战争的影响与相应对策。其研究目的,是为战争决策者客观分析军事战略环境,确定战略战术方针,进行战略部署,拟订作战计划,指导军队作战提供全面、综合的地理情况资料和方案。其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国家或战区地理位置的战略意义;自然地理因素对军事活动的影响;战略资源、经济基础、交通运输等因素构成的军事经济实力基础;战场准备和军事行政区域的划分;历史战例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等。" }, { "instruction": "政治地理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人文地理学分支之一。研究人类社会政治现象的空间分布及其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主要研究:国土和疆界;不同政治单元或政治区域(以国家为主)的力量及其消长;在区域经济和文化基础上一国内部的政治结构;不同政治区域的核心地域和政治职能及其相互关系等。曾一度是人文地理学中颇为活跃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其思想萌芽可追溯到古代,在各国古代文献中,就有不少关于国家疆域的形成、边界的演变、首都和行政区建置沿革等方面的记述,但其学科形成则是在1 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当前,全球范围内国际关系愈趋复杂,重大国际问题不断发生,各国国内国土整治与规划方兴未艾,行政管理体系完善日趋迫切,以及稳定政权、增强国力等方面的需求与日俱增,都使政治地理学的研究愈益受到人们重视,有越来越多的政治地理学者正积极参与国土整治决策、国家首都定位、大都市区的结构、领海界线确定、领海捕鱼权立法、大洋内资源主权归属,及南极大陆划分等问题的研究。" }, { "instruction": "区域地质调查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选定地区的范围内,充分研究和应用已有资料的基础上,运用当代地质科学理论和技术方法,进行全面系统的综合性的地质调查研究工作。区域地质调查是地质工作的先行,又是地质工作的基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地质填图、找矿和综合研究,阐明区域内的岩石、地层、构造、地貌、水文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基本地质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研究矿产的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为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国土整治、环境地质、科学研究和进一步的地质找矿工作,提供基础地质资料。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范围,一般按经纬度进行分幅,或按工作任务要求划分。按工作的详细程度可分为小比例尺(1∶100万,1∶50万)区域地质调查、中比例尺(1∶25万,1∶20万)区域地质调查和大比例尺(1∶5万,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同一地区一般先进行小比例尺地质调查,在特殊情况下,也可按实际需要在选定地区内直接进行中比例尺或大比例尺的地质调查。过去曾译作区域地质测量,20世纪70年代起已逐步停止使用。" }, { "instruction": "稀性泥石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紊流型泥石流(turbulence mudflow)。固体物质含量较低(体积分数10%~40%),容重1.3~1.5吨/米3,黏度小于0.3帕?秒的泥石流。流态为紊流或半紊流;石块的搬运呈滚动、跃移方式。稀性泥石流对河床的下切作用较明显。黏性泥石流" }, { "instruction": "交错层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欧美文献中,此术语泛指细层与层系界面相交成角度的多层系的(不管各层系内细层倾向是否一致)或单层系的层理,它常常是由沙丘(大型)、沙浪(中型)或沙纹(小型)的迁移而造成的。在前苏联文献中则指各层系中细层倾向相反的多层系层理,把它算作斜层理大类中的一个亚类。在中国,以上两种用法均有。" }, { "instruction": "土壤结构系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已团聚化的黏粒占土壤黏粒总量的百分数。由下式算得: K=(b-a)/b×100式中,K为土壤结构系数。A为土壤微团聚体分析时小于0. 001mm颗粒的百分含量。b为土壤机械分析时小于0.001mm颗粒的百分含量。结构系数用以鉴定微团聚体在水中的稳定程度,它是土壤团聚化程度的一个指标。结构系数越大,土壤微结构的稳定性也越大。" }, { "instruction": "海洋气象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气象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研究海洋上的大气现象,海洋与大气的相互作用以及气象为海洋事业服务的科学。主要研究海洋与大气之间的水分和热量交换,以及海洋对天气和气候变他的影响。海洋气象学与渔业、海水养殖、海运、海洋资源、勘探、国防建设以及其他各种海上作业等有着密切关系。" }, { "instruction": "断层泉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当断层沟通下部承压含水层时,承压水沿导水断层上升至地表而形成的泉。山区呈线状排列的泉常为断层泉,断层如沟通深部构造,可形成温泉。" }, { "instruction": "石英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石英包括三方晶系的低温石英(α石英)和六方晶系的高温石英(β石英)。常压下高温石英在573~870℃之间稳定,高于870℃将转变为高温鳞石英,低于573℃则转变为低温石英。一般所称石英均指低温石英。三方晶系。晶体呈六方柱状,柱面具横纹。有左晶和右晶的区别。双晶很普遍,最常见的为道芬双晶和巴西双晶。通常呈晶簇或粒状、块状集合体。颜色不一,无色透明的称水晶,紫色的称紫水晶,黄色的称黄水晶,浅玫瑰色的称蔷薇石英,烟黄至暗褐色的称烟水晶。含针状金红石或电气石等包裹体的水晶称发晶。玻璃光泽,断口呈油脂光泽。硬度7。断口贝壳状。密度2.65~2.66克/厘米3。具旋光性和压电性。在自然界分布极广,大的石英晶体,主要见于伟晶岩的晶洞中,块状的常产于热液矿脉中,粒状石英是花岗岩、片麻岩和砂岩等众多岩石的主要矿物成分。“quartz”源于萨克森语或波希米亚语,1632年在英语中开始使用。中国文献中,“石英”最早见于秦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公元前2~3世纪),显然早于英文。" }, { "instruction": "环境自净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进入特定环境中的外来物质(主要是人为污染物),因自然作用使该环境的原来状况得到部分或完全恢复的过程。其本质是环境中物质迁移转化结果的一种表现。按环境介质类型分为大气自净、水质自净和土壤自净。按发生机理分为:①物理净化。包括环境中物质的稀释、扩散、挥发、沉淀与淋洗等过程,影响这些过程的主要环境因素是温度、风速和水流速度以及地貌形态和水文条件;②化学净化。其发生机理与影响因素相当复杂,物质的氧化还原反应、络合、吸附及凝聚作用,各种水解、光解与离解过程及离子交换等化学反应,均可使环境中物质的数量与质量发生深刻变化。大部分化学反应与温度、介质的酸碱度及氧化还原电位的关系都极为密切;③生物净化。主要在新陈代谢过程中通过生物的吸收、降解作用使环境污染物的浓度与毒性减弱以至消失。" }, { "instruction": "地方恒星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以当地经度为标准所测定的时间。因所在经度不同,在同一瞬间太阳或春分点的时角也不同,因而各地的时刻便不一样。经度相差1°,地方时刻相差4分;经度相差1',地方时刻相差4秒。以春分点时角所计量的地方时为地方恒星时;以太阳时角所计量的地方时为地方平太阳时或地方真太阳时。" }, { "instruction": "湖泊类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根据不同的研究任务,采用不同的分类指标,可将湖泊分成许多不同的类型。根据湖泊起源,可分为海源湖与陆源湖;根据湖泊形成方式,可分为堰塞湖与凹陷湖;根据湖泊与海洋的关系,可分为外流湖与内流湖;根据湖泊与河流的相互关系,可分为河口湖、河源湖与连河湖;根据湖水的水量平衡关系,可分为排水湖、间歇性排水湖与不排水湖;根据湖水水量变化,可分为常年湖与时令湖;根据湖水的热状况及水温变化,可分为暖湖、冷湖与混合型湖;根据湖水的化学成分,可分为碳酸盐湖、硫酸盐湖与氯化物湖;根据湖水的矿化度,可分为淡水湖、半咸水湖与咸水湖。" }, { "instruction": "判读标志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解译标志。它指能够反映和表现目标物体信息的遥感影像的各种特征,这些特征能帮助判读人员识别遥感图像上目标物体或现象。判读标志可以分为直接判读标志和间接判读标志。直接判读标志是指能够直接反映和表现目标地物信息本身属性的影像特征,主要包括:形状、大小、颜色、阴影以及组合图案等;间接判读标志是指能够间接反映和表现目标地物信息的遥感图像特征,借助它可以推断与某些地物属性相关的其他目标物体或现象,主要包括:地理位置、排列组合、水系格局、地貌形态、植被分布以及人类活动等。例如,通过水系分布特征与岩性的关系来识别岩性;根据植被、地貌与土壤的关系来识别土壤类型和分布状况等。" }, { "instruction": "绿色革命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应用生物科技培育高产粮食作物新品种为主的农业技术改革活动。它试图解决第三世界国家的缺粮问题,这一活动泛称为绿色革命。上世纪六十年代,诺曼·布劳格博士领导的国际小麦、玉米改良中心,将高产谷物品种和农业技术推广到亚洲、非洲和部分南美洲国家。如60年代初育成的矮杆高产“墨西哥小麦”品种,和1 965年育成的矮杆高产“菲律宾水稻”品种。对当时这些第三世界国家的粮食增产起到显著作用。墨西哥由粮食输入国一跃成为粮食出口国。但由于社会改革没有同步协调配合,并由于人口增长过快,数年后重又回到粮食入口国的行列。" }, { "instruction": "返回式遥感卫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中国自行设计、研制的国土资源普查卫星。该卫星由航天部负责、在中国科学院等有关单位的配合下于1966年初开始研制,19 75年11月26日首次发射回收成功。迄止1 988年8月共发射11颗。1 9 78年以前发射的三颗返回式卫星均为试验型卫星,重约1800kg,三轴稳定。典型轨道为:近地点高度173km,远地点高度493km,周期91min,倾角59. 5○。星上携带一台可见光照相机,用于对国内预定地区进行摄影;另有一台恒星照相机,用于在可见光照相机工作的同时拍摄太空中的恒星像片。该卫星在太空运行3d后,将装有胶片暗盒的返回舱在国内着陆回收,获得遥感资料。1977~1980年,在试验型卫星获得成功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修改设计,发展了实用型返回式遥感卫星。主要改进有:卫星运行时间由3d增至5d;增加一台CCD相机用以试验电子成像技术。另外,为提高着陆精度及可靠性采取了若干措施。这些卫星所获得的遥感数据与资料,在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如国土普查、石油勘探、铁 选线、海岸测绘、地图测绘、地质调查、电站选址、地震研究、草原与林区普查、 环境考古等,都取得了很大成效。" }, { "instruction": "黄龙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黄龙石灰岩,时代属晚石炭世早、中期。广泛分布于宁镇山脉及南方各省。命名地点在江苏镇江石马庙西南3千米的船山西端。因这组石灰岩构成江苏龙潭镇以西黄龙山的主体,故名。为浅海相碳酸盐沉积,岩性稳定,下部为灰白色、浅红灰色厚层白云岩,含燧石结核;上部为灰白色、微显红色厚层纯灰岩。组内富含类Profusulinella,Fusulinella及珊瑚Multithecopora huanglungensis;腕足类Choristites mosquensis等。厚约20~110米。与下伏下石炭统在桂、黔、滇东地区呈整合接触,在苏南、皖南呈假整合接触,在桂中为角度不整合或假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海洋化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海洋学的分支学科。研究海洋物质的化学组成、性质、变化过程、分布规律及其开发利用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内容有海水物理化学性质;海水中元素及其同位素的存在形式、溶解过程、分散和富集规律;对海洋中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环境监测和污染的防治与治理。海洋化学的研究已进入采用各种先进的测试分析技术探讨海洋物质的物理化学变化过程的新阶段,以便更好地利用和保护海洋资源。" }, { "instruction": "生物固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微生物自生或与植物共生,通过其体内固氮酶的作用,将大气中的氮气还原成氨态氮的过程。常见的自生固氮菌有固氮菌、克氏杆菌、巴氏梭菌、光合菌等;与豆科植物共生固氮的有根瘤菌;与非豆科植物(如杨梅、赤杨、木麻黄和罗汉松等)共生固氮的有放线菌;某些生长在冰原、冰山或裸岩表面的藻类也具有自生固氮能力。此外,茜草科、紫金牛科中有的植物叶面有与微生物共生的叶瘤也具有固氮的能力。生物固氮作用对于植物生长和土壤发生发育均起着重要的作用。" }, { "instruction": "八腕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头足纲鞘形亚纲的一目。体短,后端圆,一般无鳍,古鞘腕仅4对,腕吸盘无柄及角质环。一般无内壳,有的具小的鞍状壳,特殊的是船蛸(又称舡鱼Argonauta),雌体的背腕具翼状腺质膜,分泌钙质假外壳,卵即产于壳内,为特殊的孵卵袋。壳小,旋卷,旋环增大很快,内部无隔壁及体管等构造,壳面有明显横肋及瘤,分布于现代暖海中,新近纪地层中也有报道。八腕目全为海生,多在近岸海底生活,活动比较缓慢,常潜居岩石裂隙、窟洞中,伺机捕猎食物。中侏罗世至现代,化石有产于上白垩统的古蛸(Palaeoctopus),现代海洋中产有章鱼(又称蛸Octopus)等。" }, { "instruction": "蒸腾流浓缩系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TSCF值为蒸腾流中农药的浓度与外部溶液中农药的浓度之比值。研究发现水总是优先于农药而被吸收,TSCF值总是小于1。TSCF值与农药在培养液中的浓度无关,说明农药从根部到茎部的运输过程是一种平衡分配的结果。" }, { "instruction": "分支系统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即系统发育系统学(phylogenetic systematics)。以共祖近度为衡量物种或类群间亲缘关系唯一标准的生物系统学派。德国昆虫学家W.Hennig于1950年创立,一般称为分支系统学。分支系统学认为物种分裂是进化中最本质的过程,一般总是一分为二,由一个祖种一分为二形成二个分支(clade),称为姐妹群,姐妹群是具有近裔共性的类群。一对姐妹群共同组成一个单系类群,若这个单系类群(分类单元)与另一分类单元具有一个不为其他分类单元所共有的祖先,便又成为一对姐妹群,组成高一级的单系类群,并可据以再组成更高一级的单系类群,从而建立系统发育系统。分支系统学问世以来,发展很快,得到日益广泛的传播和采用,已成为当今系统学流行的三大学派之一。由于其基本概念、原理、方法与综合系统学、数值系统学不同,至今仍有激烈争论。" }, { "instruction": "真彩色影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比较真实地反映地物原来色彩的影像。虽然彩色影像上地物的色彩是地物本身天然色彩的再现,但也并不完全相同。因为摄影时间、摄影高度、地物亮度、表面结构、洗印条件或是合成方法等因素的影响,彩色影像上的地物色彩有时也会失真。真彩色影像可通过彩色感光胶片拍摄获得,也可以用彩色合成方法获得,其结果都比普通黑白影像优越。试验表明,1:2.5万的彩色航片的信息量比黑白航片平均多1 5%左右。彩色影像的优点还在于人眼辨别彩色比辨别黑白影像上的灰阶能力要强。我国曾利用1:10000真彩色航空像片进行过泰山风景名胜的旅游资源调查,证实比黑白航片优越。" }, { "instruction": "海洋初级生产力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海洋原始生产力。是浮游植物、底栖植物以及自养细菌等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的能力。一般以每天或每年单位面积所固定的有机碳表示,即克(碳)/(米2?天),焦/(米2?时)。它是估计海域生产力和渔业资源潜力大小的重要标志之一。古海洋生物生产力反映古海洋生物地理和上升流等古海洋状况,是海洋石油、多金属结核和结壳及磷钙土等海洋沉积矿产重要产区的标志。" }, { "instruction": "临空型工业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工业发展的空间形式之一。指需要依靠便利的航空运输条件、集聚于机场附近的工业部门。大多属现代尖端新兴工业,一般均具有以下特点;①多属于研究开发密集型工业部门。如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等生产部门;②产品耗用原材料少,体积小,重量轻,附加值高,适于利用空运快速传送;③许多产品不在同一企业或同一地区全部制成,须应用空运进行生产协作联系;④企业科研人员流动交往频繁,对航空交通运输需求迫切。如英格兰中央谷地,即有大型机场4座,为附近多家大小电子公司的信息交流和商务往来提供了必要保证条件。" }, { "instruction": "多氯代二苯并二嗯英/呋喃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多氯代二苯并二嗯英(PCDDs)和多氯代二苯并呋喃(PCDFs)通常被称为二嗯英类化合物。它们都是三环氯代芳香化合物,并且侧位(2,3,7,8-位)被氯取代的那些化合物具有很强毒性,其中2,3,7,8-四氯代二苯并嗯英(TCDD)是目前已发现的最毒的有机化合物之一。" }, { "instruction": "消色物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也叫非彩色体。是指对入射的太阳光没有分解成单色光能力的物体,即对太阳光不能进行选择性的吸收与反射,它仅仅改变了入射光的强弱,而其光谱成分不变。这种物体的特点是对入射光吸收多的,反射就少;吸收少的,反射就多;如雪、水体、黑土、白色大理石以及各类地质体等都属于消色物体。" }, { "instruction": "蔷薇辉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Mn,Fe,Ca)5〔Si5O15〕。三斜晶系。晶体呈板状、短柱状,通常呈粒状或块状集合体。玫瑰红色。玻璃光泽。硬度5.0~5.6。解理平行{100}和{010}完全,夹角92°,平行{001}中等。密度3.40~3.75克/厘米3。可以形成于热液作用和接触交代作用中,也可经区域变质作用而见于结晶片岩中。在风化条件下,蔷薇辉石易氧化而形成黑色的氢氧化锰。可以作为工艺雕刻材料。" }, { "instruction": "经济区划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一国或一地区内,按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条件、历史发展与原有基础地区差异,地区经济联系特点,生产专业化发展程度与方向,所进行的多层次经济地域划分,并对其进行研究的工作。其基本内容与任务,主要包括对经济地域的分区划片和对所划出的经济区进行分区研究两大方面。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区划,有助于明确各经济区的地区优势与不足,及其在全国劳动地域分工中的地位、今后经济发展的方向、区内合理的产业结构与优化生产力总体布局,确定各级经济区中的及区内外经济联系的内容与范围,使每个经济区的经济发展及空间布局,真正做到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促进各地区经济普遍发展。因此,它是制定与实施国民经济长远规划、合理布局生产力的前提,亦为实行国民经济体制改革和调整行政区划分的重要依据。" }, { "instruction": "排污系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生产单位产品所产生的原始污染物量经污染控制措施削减或未经削减直接排放到环境中的污染物量,即连续监测周期内废水排放量或污染物的排放量与产品产量的比值。" }, { "instruction": "旁蚀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流水拓宽河床的作用。又称侧蚀。旁蚀作用主要发生在河床弯曲处,因为主流线迫近凹岸,由于横向环流作用,使凹岸受流水冲蚀,从而加宽了河床,使河道更弯曲,形成曲流。河流的溯源侵蚀、下切侵蚀和旁蚀作用往往是同时进行的。一般河流的上游以溯源侵蚀和下切侵蚀作用为主,中下游以旁蚀作用为主。" }, { "instruction": "水文年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水量的积蓄和消耗的一个年循环变化周期。水文年度的划分可根据河流水源自然转变的时候,即从稳定的地下水补给转变为变化较大的地表水补给的时候起,至枯水期结束止,也可以根据地表水文气象相适应的时候,即选择降水极少,地表径流接近停止的时候。每一水文年度的开始日期是不同的,为了便于整编计算,实际划分时仍以某一月的第一日作为年度开始日期,我国大多数河流以每年春季三月一日作为水文年度开始,东北河流四月一日开始,华北地区六月一日开始,俄罗斯的水文年度从十月一日开始。在一个水文年度内可根据水位、流量动态分为冬季枯水、春季平水、夏季洪水和秋季平水四个时期。" }, { "instruction": "红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分布在长江以南的低山丘陵区的红色土壤。大致在北纬25°~31°之间的中亚热带地区,年均温16~18℃,年雨量800~2000毫米,大于或等于10℃积温4500~6500℃,自然植被为常绿阔叶或常绿针阔叶混交林。它是中国南部分布最广、生产力最好的土壤。脱硅富铝化现象明显,但程度不及砖红壤与赤红壤。红壤以发育在Q2红土母质上的性状最为典型,pH值为4.5~5.5,土层深厚,网纹层清晰。" }, { "instruction": "最大降水高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高山坡地带降水量分布达到最大值的高度。一方面高山迎风面强迫上升气流随高度增加而趋明显,降水条件随高度而增加,另一方面随高度增加空气含水量不断减少,两种因素综合作用,使某高度上实际降水量达到最大。这一高度视山地的湿度、温度、方位和季节而异。干燥条件下比湿润气流要高,冬季一般比夏季高。据观测,喜马拉雅山区最大降水高度位于1000~1500m,阿尔卑斯山夏季约在2000m,冬季在3000m以上,我国秦岭约在2000~2500m的高度。" }, { "instruction": "钵水母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真水母纲。腔肠动物门的一纲。多为水母型个体,水螅世代极其短暂而不显著。水母体一般较大,大者直径可达2米,不具缘膜,多呈明显四辐射对称,肠腔被四个辐射状的隔膜分隔。可分为两亚纲:钵水母亚纲(Scyphomedusae)及锥石亚纲(Conulata)。钵水母亚纲无硬体,化石少见,偶有保存为印模或内核者;锥石亚纲具几丁磷灰质外壳,是古生代及三叠纪分布很广的一类生物。寒武纪至现代,全为海生,多营浮游生活,也有固着海底者。" }, { "instruction": "浮游生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体型细小悬浮于水层中,无或仅有微弱游泳能力随水流移动的水生生物。1887年德国著名浮游生物学家V.Hensen首先应用“Planktorl”一词,随后被学术界广为应用,并把所有水域中随水流漂浮的生物统称为浮游生物。浮游生物一般个体都很小,必须借助于显微镜或解剖镜才能看清它们的构造。它们缺乏发达的运动器官,运动能力很弱,只能随水流移动,不能像鱼那样自由游泳。浮游生物又分为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前者包括浮游细菌和浮游单细胞藻类;后者包括所有动物门类中营浮游生活的成体和幼虫(包括仔鱼、稚鱼)。浮游生物是一个庞大的生态类群。它们又是许多经济动物直接或间接的饵料,同时在海洋生态系统,特别在食物链、生产力、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研究中占有重要位置。" }, { "instruction": "雷暴灾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发生在积雨云中的闪电、雷鸣或仅闻雷声不见闪电的夭气现象,是一种中小尺度强对流性天气。雷暴的形成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大气层结处于不稳定状态;充沛的水汽和足够的冲击力。雷暴形成于强烈的积雨云中,一次雷暴过程并不只是一块积雨云,往往是由几个或更多处于发展阶段的雷暴单体组成。这些多单体的雷暴云所包含的每个单体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产生和消失的新陈代谢过程中。因此,尽管每个单体的生命期有限,但作为一个整体的多单体雷暴却可以持续好几个小时。根据雷暴形成时不同的大气条件和地形条件,可将雷暴分为热雷暴、锋雷暴和地形雷暴三大类。雷暴出现时常伴有狂风、暴雨甚至冰雹、龙卷风等灾害性天气。2002年9月1 4日凌晨0时58分至7时32分,我国云南省红河县发生了一场持续长达6小时的强雷暴灾害,全县直接经济损失110多万元,间接经济损失上千万元。" }, { "instruction": "黑种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赤道人种或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皮肤呈黑色或深棕色,头发为黑色卷法,鼻梁宽扁,嘴唇厚而凸出,体毛发达程度中等。指居住在撒哈拉大沙漠以南的非洲居民和16 ~19世纪被殖民者掠卖到美洲为奴的非洲人的后裔。属于尼格罗人种。长期以来受欧洲白人殖民者、种族主义者的残酷剥削和奴役。二次大战后,在非洲大多数黑人国家获得独立。广泛分布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大洋洲,以及南亚、东南亚部分地区。" }, { "instruction": "thematic mapper(TM)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陆地卫星的第二代多波段扫描遥感仪器。主要装载在陆地卫星4号和5号上。光谱通道增至7个,其中包括两个短波红外和一个热红外通道。它主要由成像光学系统、扫描机械、光谱波段分离光学部件、探测器列阵、辐射致冷设备、飞行校准器以及所需的操作和处理电子系统等组成。轨道高度705km,扫描带宽185km,地面分辨率30m(热红外波段为120m)。专题制图仪是由美国航宇局的喷气推进实验室为增加陆地卫星的实用范围而研制的。除保持原有的多波段扫描数据的应用外,在地质信息填图、识别岩性、制作岩性图、绘制土壤类型图以及环境考古等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效果。" }, { "instruction": "断层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岩层或岩体断开后,两侧岩体沿着断裂面发生显著位移,这个面称为断层面。这个面可以是一个平滑的面,也可以是一个宽阔的破碎带或一系列密集的破裂面。" }, { "instruction": "燧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致密坚硬的硅质岩,俗称火石。其成分为(SiO2)隐晶质结构,往往出现在石灰岩或页岩中,燧石呈层状分布或呈结核状产出,多为海洋沉积或成岩交结而成。" }, { "instruction": "腐殖质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表或有机质层下面,与矿质部分充分混合的腐殖质聚积层。用符号“A”表示。" }, { "instruction": "chestnut soil,castonozem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温带半干旱草原植被下发育的土壤。土壤剖面层次十分清楚,由栗色腐殖质层、灰白色钙积层与母质层组成。腐殖质层一般厚度为20~40厘米,钙积层多出现于30~50厘米的深度,层内淀积有灰白色层状或斑块状碳酸钙,碳酸钙含量多在10%~30%。中国栗钙土主要分布于内蒙古高原东部和南部、鄂尔多斯高原东部、呼伦贝尔高原西部以及大兴安岭东南麓的丘陵地区,该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较丰富,自然肥力较高,土壤多呈现微碱性至碱性,是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区的主要土壤,在开发时应注重防治风蚀沙化的发生。" }, { "instruction": "旋衡风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水平气压梯度力和惯性离心力相平衡时的空气运动。旋衡风出现在小尺度低压系统运动中,时间尺度短,可以忽略水平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仅考虑水平气压梯度力和惯性离心力相平衡,因此空气运动的旋转方向可以是逆时针,也可以是顺时针。龙卷就是一种旋衡风,观测到的龙卷还是以反时针旋转为主(北半球)。" }, { "instruction": "热接触变质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热变质作用(thermal metamorphism),有时简称接触变质作用。主要由于侵入体放出的热能,使接触带附近围岩的矿物成分和结构构造发生变化的一种变质作用。这种变质作用主要表现为原岩成分的重结晶,形成新的矿物组合和新的结构构造,而化学成分基本上没有发生变化,即没有发生明显的交代作用。这种变质作用可形成各种热接触变质岩石,如斑点板岩、角岩等。" }, { "instruction": "北美洲地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北美地台位于北美洲中心,造山带环绕地台周边分布。地史演化总的表现为同心式向外生长的单式大陆。北美地台的北部前寒武纪基底大面积暴露,称加拿大地盾。向南逐渐为显生宙的地台盖层覆盖,称北美地台。两者共同构成全球最大的前寒武纪克拉通。北美地台东侧由内向外分别是新元古代的格林维尔造山带和古生代的阿巴拉契亚造山带。北侧是北极古生代造山带。西侧是科迪勒拉中、新生代造山带。老于25亿年的太古宇占克拉通面积的将近一半。它们大致成两个北东向条带,分别沿加拿大西北的塞隆河大奴湖至美国的怀俄明州,以及格陵兰南端—加拿大东北纳因地区—美国苏必利尔湖分布,由花岗岩绿岩带及其高级变质产物组成。其中沿格陵兰海岸带出露的伊苏阿表壳岩系时代超过37.6亿年,被认为是全球最古老的岩石露头之一;那里副片麻岩中磷灰石的痕量有机碳比值提示35亿年以前地球上就有生命存在。霍夫曼(P. Hoffmann, 1988)提出北美大陆共有六个太古宙陆核,中间被长条状的古元古代造山带隔开。20亿~18亿年的沃普迈、潘诺克等构造事件代表它们之间的增生和拼接。到16亿年前统一的劳伦大陆,即北美大陆生成。新元古代的格林维尔造山带和更晚的阿巴拉契亚造山带和科迪勒拉造山带都沿此大陆边缘发育。寒武系和下奥陶统是地台最早的未变质沉积盖层,从四周向大陆中心缓慢超覆。东侧阿巴拉契亚造山带内中奥陶世的塔康运动代表一次弧陆拼接,新生成的山系在北美的东海岸升起。志留纪时仍保持向西倾斜的古地理格局,从北阿巴拉契亚向西由含铁碎屑岩、礁灰岩和膏盐沉积变为密西西比河以西广布的浅海碳酸盐岩。早石炭世的阿卡迪亚运动使北美和欧洲碰撞、阿帕塔斯洋北段闭合,新生成的山系从北阿巴拉契亚经格陵兰东部折向北极加拿大的艾尔斯米尔山脉。下泥盆统大多缺失,中泥盆统为巨厚的红色磨拉石和洪泛平原沉积在这些山脉两侧,并广泛超覆不整合在不同时代基底之上。大陆东南的石炭系为碎屑沉积和巨大的成煤沼泽。石炭纪末的阿勒格尼运动使阿巴拉契亚造山带最终生成。北美大陆西部在泥盆纪后期转化成活动大陆边缘,石炭纪时从爱达荷至内华达州一线出现火山弧和构造高地,海域逐渐演化成以得克萨斯州为中心的内陆海。中、新生代阶段北美大陆东、西部分构造性质明显不同:东部大陆边缘因潘基亚泛大陆在三叠纪裂解,大西洋在其中生成而拉张成为被动陆缘,墨西哥湾和佛罗里达半岛就是这一伸展过程沉陷填充的产物。而北美大陆西缘中生代到古近纪是活跃的洋壳消减和弧陆碰撞时期,著名的弗朗西斯科蛇绿混杂堆积和大谷群被认为是典型的弧前盆地组合,代表当时洋、陆板块汇聚边界,科迪勒拉造山带内发生一系列的叠瓦冲断作用和大规模的岩浆活动;这一时期还是地体叠接的高峰,普遍认为北美大陆西缘从海岸向内500千米范围内多由各种外来地体拼接组成。古近纪末北美西部转化成拉张应力场,科罗拉多高原、哥伦比亚溢流玄武岩和盆岭构造、变质核杂岩等都是在这一阶段生成。北美大陆岩浆活动的时、空分布和不同部分的构造演化密切相关。前寒武纪岩浆活动主要在加拿大地盾,包括30亿年前格陵兰的同造山花岗岩幕、25亿年前的后造山钾质花岗岩活动、20亿~18亿年前以萨德伯里岩盆为代表的辉长质层状侵入幕和16亿~12亿年前的斜长岩侵位(如阿迪朗达克)。古生代的岩浆活动主要沿大陆东缘的阿巴拉契亚带分布,有两期侵入幕:其中440~415百万年的与塔康造山运动有关,伴随着大规模向西的构造推覆;360~330百万年的深成岩浆岩和当地的区域变质作用同时,都是阿卡迪亚造山运动的产物。中生代的强烈深成岩浆活动在大陆西部的科迪勒拉造山带中形成长达数千千米的巨大岩基群,它们的方向和大陆边缘平行,单个岩体面积可达上千平方千米,侵位时期主要在晚白垩世。1980年圣海伦斯火山爆发和阿留申弧的火山活动,表明活跃的板块汇聚仍在持续进行中。北美大陆矿产资源丰富,石油、煤、铀、铁、镍和贵金属储量均居世界前列。其中铁和金、铀主要产在加拿大地盾的结晶基底中,金和绿岩带中的变质火山岩有关。镍产自萨德伯里镁铁质杂岩岩盆。阿巴拉契亚造山带和密西西比河之间的宾夕法尼亚煤系是北美东部的主要产煤层位。从得克萨斯到墨西哥湾周缘是北美大陆的主要油气产区,落基山东麓的前陆盆地是另一油气富集带。有色金属和银则和科迪勒拉晚中生代的岩浆活动有关。\\n北美大陆构造略图(据都城秋穗,1982)1中、新生代造山带; 2阿巴拉契亚造山带; 3地台; 4元古宙地盾; 5太古宙陆核" }, { "instruction": "冥外行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冥王星于1930年被发现之后,一致认为它的质量太小.不足以用来解释海王星和天王星运行位置中的偏差,于是,一些人考虑,冥王星轨道外面是否还有一颗比较大的、尚未被发现的大行星。它就是人们常说的冥外行星。" }, { "instruction": "水环境容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定水体能容纳污染物的总量或排入的污染物经水体自净而能保持生态平衡的能力。即在人类生产、生存和自然生态不致受害的前提下,水体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广义上除污染因素外,还应包括水、土流失、水源涵养等因素。一个特定的水体对污染物(含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污染物)的容量是有限的。它的大小与水体的多少、水体的水文特性、污染物本身的物理及化学性质有关。水环境容量包括绝对容量和年容量两个方面。以化学污染物为例,水体的绝对容量。以化学污染物为例,水体的绝对容量(WQ)是某一水体所能容纳某种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它由水质标准的规定值(Ws)和水环境背景值(B)来决定。表达式如下:以浓度为单位WQ=Ws — B, 以重量为单位WQ =M(Ws — B),式中,M为某一水体的体积。 水体的年容量(Ws)是某一水体在污染物的积累浓度超过水质标准规定的最大允许值情况下,每年所能容纳的某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年容量的大小不仅与水质标准的规定值(Ws)和某一水体环境背景值(B)有关,还与该水体对某种污染物的净化能力有关。其表达式如下:以浓度为单位Wa =K(Ws— B),以重量为单位Wa =K·M(Ws—B),式中K值为某污染物在某一水体中的年净化率,K=(A′/A) ·100%,式中A为某污染物年输入量,A′为一年间某污染物被净化量。" }, { "instruction": "海南岛地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海南岛位于大陆南端,是中国第二大岛。由于中、新生代大规模的岩浆活动,地层多呈天窗式出露,仅占全岛面积的18%。最老的地层为中元古界抱板群,出露在西部昌江和东方县,为深水碎屑浊积岩夹镁铁质火山岩,经角闪岩相区域变质作用形成的混合片麻岩、混合岩化片岩夹斜长角闪岩系,组成海南岛的结晶基底,锆石UPb同位素年龄17.51亿年和14.63亿年。新元古界石碌群含铁岩系不整覆于其上。石碌铁矿是著名的富铁矿产地,和澳大利亚哈默斯利碧玉赤铁矿建造类型相似。上覆南华系石灰顶组含冰碛砾岩。南部三亚地区的寒武系、奥陶系碎屑岩、碳酸盐岩属稳定型台缘盆地沉积,中寒武统大茅组夹含磷层系,所含化石可与澳大利亚昆士兰地区的科伦特组对比。下奥陶统的牙形刺为较低纬度浅海陆架环境产物,与三亚早奥陶世南纬9°的古纬度相符。五指山南部的志留系为碎屑岩、灰岩夹板岩,产珊瑚、腕足类和三叶虫,其中Eospirifer, Coronocephalus是扬子地台的常见分子。其他地区的志留系主要是深水浊积岩。泥盆系缺失。上古生界只见于五指山地区,为砂泥岩、灰岩、硅质岩夹阳起石岩(火山岩),产华南常见的腕足类、双壳类和植物化石。下三叠统为陆相磨拉石。中、上三叠统和侏罗系缺失。下白垩统仍保持红色陆相粗碎屑岩夹火山岩。新生界在断陷盆地区厚度超过3000米。第四纪岛北部夹多层玄武岩。海南岛岩浆岩分布广泛,占全岛面积的53%,以侵入体为主,海西和印支期形成完整的侵入序列,从镁铁质岩演化到中酸性和酸性岩类,属壳源、S型。燕山期岩浆活动受东西向和南北向断裂控制,具钙碱性系列演化趋势。岩浆源相对较深。从上述地质演化和空间位置看,海南岛可能属于华夏构造域。根据沿昌江琼海东西向断裂带北侧分布的前晚二叠世大量变基性岩块的岩石化学和在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图上的投影,它们与南秦岭勉略、滇西双沟、八布等蛇绿岩相似,可能代表把以北华夏地块和以南块体隔开的古特提斯残余洋壳。根据上述石碌群和大茅组等的资料,这个块体有可能属于澳大利亚大陆亲缘的地块。" }, { "instruction": "异物同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异义名。同一分类级别内的不同分类单元被命名以相同的学名,因而形成了同一属内不同的种或不同的属、科等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同的名称,这些名称虽同,而实指异物,其含义各异,故称为异物同名或异义名。不同属内的种名可以相同,如Dendrograptus sinensis(中国树笔石)、Acanthograptus sinensis(中国刺笔石)、Inocaulis sinensis(中国毛茎笔石)等,这些种名虽然一致,而各个种的双名仍然不同,故不属同名。又动物与植物的命名法规各具独立性,同一级分类单元的动物与植物的名称可以相同而不算同名,如植物与皱纹珊瑚各有一属均名为Sinophyllum。异物同名分为原同名及后同名两类,又可根据其发表时间的早晚而分为首同名及次同名。" }, { "instruction": "南极洲极点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南极洲有四个不同的极点。通常所说的南极是指地理南极(south pole),即地球自转轴的出露点,亦即90S点。所有的经线均在此会聚。磁南极(magnetic south pole),是地球磁场中磁力线会聚的地方。由于地球的磁场不是固定不变的,因此这个点也不是固定不变的。1990年地球磁南极的坐标是64.8S,138.6E。其年平均移动距离约在10~20千米之间。地磁南极(geomagnetic south pole)是把地球作为一个均匀的磁性体来看的磁极位置。它是一个用于分析地球磁场变化的理论值,其坐标为7805′S,111E。除此以外,南极洲还有一个相对不可接近极(pole of relative inaccessibility),是南极洲最靠内即离海岸最远的一个点,其坐标为8206′S,5458′E,高度为海拔3720米。" }, { "instruction": "黄土矿物成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组成黄土土壤的矿物种类及其含量。常以某种矿物占总矿物的质量分数(%)来表示。中国黄土的矿物成分已知约有60多种,其中以石英(约占黄土矿物总质量的50%)、长石(约占黄土矿物总质量的20%)、碳酸盐类矿物(约占黄土矿物总质量的10%)和粘土矿物(包括高岭石类、伊利石类和蒙脱石类,约占黄土矿物总质量的10%)为主,其余还有磁铁矿、褐铁矿、绿帘石、普通角闪石、辉石和黑云母等数十种。由于黄土高原不同区段、不同地貌单元以及不同时代、不同成因的地层,甚至不同层位的黄土,其形成的地质环境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其矿物成分亦有差异。" }, { "instruction": "鲕状白云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鲕粒白云岩。一种具鲕状结构的白云岩。鲕粒具有核心及泥晶白云石的同心纹包壳,胶结物为亮晶白云石。按鲕粒的大小可分为鲕粒白云岩、豆粒白云岩。它常出现于震旦纪地层中。是一种交代特征不明显的白云岩。" }, { "instruction": "大荔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中国西北地区的早期智人化石。1978年发现于陕西大荔王家村边的甜水沟的岩壁上(北纬34°52′,东经109°40′)。地质时代为中更新世末期。距今约15万~20万年。近完整头骨属于20余岁的男性青年个体。头骨低矮,大荔人头骨前额扁平,眉嵴粗壮,后上方有一横沟,骨壁厚,与北京猿人相近。此外,嘴鼻都不大向前突出、颧弓细弱、颅骨最宽处不接近颅底而在颞骨鳞部后上部、颞骨鳞部呈圆状等,为与现代人相似的进步特征。脑量约1120毫升,比北京猿人的脑量平均量稍大。这些特征表明它介于猿人和智人之间。出土地点还发现了上百件打制石器和哺乳动物化石。动物化石有古菱齿象、犀、马、肿骨鹿、斑鹿、野猪、野牛、河狸、鸵鸟和鱼。显示当地气候温和而略干燥。" }, { "instruction": "苏铁杉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裸子植物松柏植物叶化石的一属。叶为披针形或卵形,基部收缩,螺旋状排列于枝上,呈假两列状。叶脉细而平行,常在顶端聚集。晚三叠世至早白垩世,分布于北半球。中国分布很广,上三叠统至下白垩统均有发现,常见的种有披针苏铁杉(Podozamites lanceolatus)等。" }, { "instruction": "鬣刺结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大的板状、叶片状、针状或复杂形态骸晶状橄榄石或单斜辉石,杂乱地或相互近于平行地(呈束状、球状、书页状)排列于由细小骸晶状单斜辉石和脱玻化玻璃组成的基质中。鬣刺结构形成于熔岩快速冷凝条件下,是科马提岩(镁绿岩)特有的结构。" }, { "instruction": "碎斑结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动力变质岩石的一种结构。岩石受较强烈的应力作用后,大部分被压碎成细粒至隐晶质的碎屑,其中尚残留有一些较大的矿物碎块,外表很像斑晶,称为碎斑(porphyroclast),细粒部分则称为碎基(cataclastic matrix)。碎斑和碎基的成分基本相同,常具有裂隙、粒化边缘及波状消光等现象。" }, { "instruction": "概率累积曲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概率累积曲线又称粒度概率图(grain size probability plot)。一种在概率坐标纸上作出的累积曲线。概率纸上的纵坐标是概率分度的百分数值,横坐标是(等差比)算术分度的Φ值。它通常是由若干直线段组成的。不同性质的沉积物,其线段的数目、交切点和线段的斜率等性质亦不同。借助它可以直观地比较沉积物之间的差别和辨别沉积环境。" }, { "instruction": "水质评价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根据不同的用途,选定适当评价参数,按对应用途的质量标准和评价方法,对水资源的质量状况进行定性或定量的评定。水质评价的目的是了解水体的质量状况,为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依据。水质评价中首先要解决评价参数的选择和评价标准的确定,并在此基础上选定相应的评价方法。水质评价参数通常可分为感官性因素,包括色、味、嗅、透明度、浑浊度、悬浮物、总固体等;氧平衡因子类,包括溶解氧、化学耗氧量、生化需氧量等;营养盐因子类,如硝酸盐、铵盐和硫酸盐等;毒物因子类,包括挥发酸、氰化物、汞、铬、砷、镉、铅、有机氯等,以及微生物因子类,如大肠杆菌。在评价中应依据评价的目的、水体类型及具体水域的水质监测现状、环境特点及水质特征,选用不同参数来评价水资源质量。" }, { "instruction": "纹泥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带状粘土(banded clay)或缟状粘土(ribbon clay)。冰水湖泊的沉积,为颜色深浅相间、粗细颗粒的层次厚薄有别地交互出现而韵律性强的湖相沉积层。其色浅而较厚的粉砂细砂层是在夏季冰融水增多时形成的,称为夏层(summer layer);色深层薄质细的粘土层是在冬季冰融水剧减时由悬浮于湖水中的粘土胶粒发生沉淀而形成,称为冬层(winter layer)。它反映季节变化,故又称季候泥(seasonally banded clay)。由夏层和相邻的冬各层组成一个年层。可像树木年轮那样用纹泥来推算冰退的年代及古气候演变。" }, { "instruction": "船舶吨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船舶丈量所得的船舶内部容积,以吨位表示。一吨值等于1 00立方英尺(2. 83m3)。船舶吨位用于船舶登记,所以又称为登记吨位。分为总吨位和净吨位。总吨位指丈量确定的船舶内部总容积,一般用于表示船舶的大小,一国或一公司的拥有船舶量,计算造船费用,计算船舶保险费用,在有关国际公约和船舶规范中作为划分船舶等级以确定技术管理和设备要求的标准,以及作为船舶登记检验和大量的收费标准等。净吨位指从总吨位中减去不能用于载运客货的容积后的船舶有效容积,一般作为船舶税、港口费、引水费、码头费、代理费等的计算基准。" }, { "instruction": "爬升沙纹层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上叠沙纹层理(rising ripple lamination)。一种由一系列相互叠置的波状细层组成的小型层理。常见于粉砂泥质或粉砂质沉积物中,它是由于沙纹的迁移,而且同时向上生长而成的。产生爬升沙纹层理的条件必须有丰富的沉积物,特别是呈悬浮状态沉积物的不断供给,以致沙纹不仅向前迁移,而且能向上建造成一个叠置的沙纹系列。这种层理在中国地质文献中又称作波状层理。" }, { "instruction": "沉积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堆积作用。被河流携带的物质由于水流减少不再继续搬运而发生沉淀堆积的现象。堆积下来的物质称为沉积物。形成的堆积地貌最为主要的是冲积平原,因搬运物质的量超过搬运能力,受重力作用支配而沉积,称为机械沉积,如河谷中的砂、砾石的沉积。因介质的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而产生的沉积,称为化学沉积,如盐湖、海洋中的盐类物质通过咸水的蒸发浓缩作用而发生的沉积。通过生物的生命活动也能发生沉积,称为生物沉积,如海洋中的生物,吸取各种物质而生长、繁殖,同时制造出各种沉积物,最后其遗体也可堆积成沉积物。" }, { "instruction": "残遗分布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那些最初具有广泛分布区,后来由于气侯变迁、构造运动等原因,面积大大缩小或星散分布的区域,如水杉在白垩纪分布很广,由于冰川的影响,现在仅残遗分布在中国的湖北、四川两省交界处很小的范围。" }, { "instruction": "侵蚀轮回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地表在河流的作用下,地貌形成与发展经历幼年期、壮年期和老年期阶段的学说,又称地貌轮回说、地理轮回说。由美国地理学奠基人W.M.戴维斯(1850~1934)于1889年提出。他认为地理是构造、过程与发展阶段的函数。首先假设有一个因构造运动从海底抬升的陆地,由于抬升迅速,地面立印受到侵蚀,原来的低平地形变为高山、深谷、陡坡;然后,构造运动处于长时间的稳定,高地被夷低,河谷变宽浅,缓坡复盛行;最终整个地面变成仅有微小起伏的准平原。这就是一个地貌轮回,或称侵蚀轮回、地理轮回。戴维斯把上述过程不同的阶段形象地命名为幼年期、壮年期和老年期。有些学者认为在长时期的地质发展史中,有否侵蚀轮回的存在还无定论。至于外营力不是仅有流水侵蚀,还有冰川侵蚀、寒冻风化与风的侵蚀(风蚀)等。" }, { "instruction": "冰期间冰期旋回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质历史时期,地球上曾发生过多次气候冷暖变化。气候变冷以至于使陆地表面出现大规模冰盖和山地冰川,这种发生强烈冰川作用的时期称之为冰期。在距今约6亿多年前以来,地球上共发生三次大冰期,它们分别发生在南华纪、石炭二叠纪和第四纪。相邻两次大冰期之间,是气候温暖的大间冰期。在大冰期中又可划分出若干次时间尺度为10万年以上的亚冰期和亚间冰期。亚冰期期间气温比现代的平均气温低8~12℃;而亚间冰期期间的气温则比现代的气温要高一些。亚冰期还可进一步分出几次时间长达万年左右的副冰期与副间冰期。气候的大幅度冷暖交替变化以及因此而造成的冰川大规模扩展和退缩的循环变化,就是冰期—间冰期旋回。" }, { "instruction": "英安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化学成分和矿物成分与花岗闪长岩和英云闪长岩相当的火山岩。其特征是色浅:灰色或灰白色。斑状结构,斑晶多为中性斜长石,碱性斜长石较少,有时含少量石英。基质为细粒的长石、石英等。通常为玻璃质结构、玻基交织结构或霏细结构。有的具流纹构造。英安岩常与流纹岩、粗面岩和安山岩等共生,组成巨厚的火山岩系。中国火山岩地区均有出露,特别是东南沿海一带最为发育。与英安岩有关的矿产有高岭石、蒙脱石、明矾石、叶蜡石、黄铁矿、萤石等。" }, { "instruction": "沼泽地质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沼泽是陆地上充分湿润、喜湿性植物大量生长并形成大量有机质堆积的地带。因此沼泽地质作用实际上只有沉积作用,而且主要是生物沉积作用。一些低等植物的遗体沉积后,与粘土、粉砂混合,经成岩作用可转变为油页岩。大量高等植物的遗体在细菌、温度、压力等因素作用下,可转变为泥炭、褐煤、烟煤、无烟煤。" }, { "instruction": "斜方辉石橄榄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方辉橄榄岩。橄榄岩的一种。几乎全部由橄榄石和斜方辉石(顽火辉石、古铜辉石或紫苏辉石)组成的超镁铁质岩。次要矿物和副矿物常为铬铁矿、磁铁矿、透辉石和异剥石,有的还含有少量斜长石。属于超镁铁质深成岩。常与纯橄榄岩组成杂岩体。主要分布于造山带中。" }, { "instruction": "峰丛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联座的峰林。由岩溶水垂直溶蚀扩大而成。顶部山峰分散,基部彼此相连成一体。峰丛与峰林的区别主要在峰体与基部的比例,峰丛的基座部分大于峰林,峰丛 位于山地的中心部分,而峰林在山地的边缘。中国的峰丛主要分布在桂西、桂西北与云贵高原边缘,相对高度可达 600m以上。" }, { "instruction": "地貌类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貌形态成因类型的简称,从形态成因上进行地貌分类。自然界中地貌形态有大型、中型、小型或微型等,地貌成因类型是相当复杂的。例如,剥蚀地貌有河蚀、湖蚀、海蚀、溶蚀、冰蚀、风蚀的地貌;堆积地貌有冲积、洪积、湖积、海积、冰碛、风积的地貌;构造地貌有褶皱的、断块的地貌;气候地貌有湿热气候地貌、干旱气候地貌等等。" }, { "instruction": "玄武岩地貌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玄武岩地区发育的地貌。玄武岩为喷出岩,有两种喷发形式,一种为裂隙式喷发,熔岩流呈层状由中心向外缘平缓倾斜,形成桌状山体和熔岩台地,面积较小则形成孤立的方山地貌,如南京的方山。另一种为中心式喷发,形成锥状火山,往往成群分布,如山西大同和云南腾冲一带的火山地貌。火山口还可形成火口湖,如长白山脉的白头山天池等。" }, { "instruction": "美拉尼西亚地理人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世界九大地理人种之一。分布于太平洋最西南缘的美拉尼西来群岛,包括斐济、新赫布里底群岛、所罗门群岛、俾斯麦群岛及圣克鲁斯及新几内亚等。过去曾划归澳大利亚人种。美拉尼西亚人种肤色浓黑、波发至鬈发。下颌粗壮、臼齿硕大、容貌粗犷。铲形门齿出现率高,接近蒙古人类。美拉尼西亚人种生活于新几内亚岛北部沿海一带,与内地的巴布亚人(澳大利亚地理人种中的一个地域人种)相比,除肤色更黑之外,还不具鹰钩状鼻子和不像尼格罗人。B型(ABO血型系统)和S型(MNSS血型系统)为主。有地中海贫血基因和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乏症。β氢基异丁酸排泄出现率极高(约85%)。" }, { "instruction": "海水入侵灾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于在沿海地区大量开采地下水和濒海陆域地面压密沉降导致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海水侵入沿海含水层并逐渐向内陆渗透,这种现象称为海水入侵。海水入侵的直接后果是地下淡水咸化、沿岸土地盐碱化、水源受到破坏、沿海建筑物受损等。海水入侵作为沿海地区水资源不合理开发而带来的特殊环境问题,在国内外广泛存在。目前,全世界范围内已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几百个地段出现海水入侵现象,其主要分布于社会经济发达的滨海平原、河口三角洲平原及海岛地区。如美国的长岛、墨西哥的赫莫斯城,以及日本、以色列、荷兰、澳大利亚的滨海地区都存在这一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地下水的过量开采,我国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苏、上海、广西、海南和台湾等省市均发生不同程度的海水入侵现象,其中环渤海地区比较严重。海水入侵分布面广、发展快,若不采取措施加以控制,危害将日趋严重。而且海水入侵的潜在威胁,如破坏生态环境和诱发地方病等影响是无法估量的。因此,控制海水入侵,防止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已迫在眉睫。" }, { "instruction": "赤道潜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赤道附近赤道流之下、中层水上部次表层水中,自西向东流动的海流。太平洋中者出现在大洋表层之下、300米深度上的温跃层,其厚度约200米,流幅约300千米,大致介于南、北纬2°之间,最大流速可达1 ?米/秒,流量约4 ?×107米3/秒,流长约14?000千米,几乎横跨太平洋。大西洋者的特点与太平洋相似。" }, { "instruction": "页岩地貌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页岩构成发育的地貌。页岩因岩性软弱,容易受到风化和侵蚀。在地貌上多表现为盆地、谷地等负地形。质地较坚硬的页岩分布地区,如产状平缓,有钙质胶结,也可形成丘陵山地。由于页岩不易透水,在低平地区,常成湿地和沼泽。" }, { "instruction": "工业中心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能在产品生产、交换、技术、管理等多方面对周围地区起先导作用的较多工业企业集聚地。各类工业中心均可对其周围地区经济发展发挥扶助与推动作用。按其影响范围大小,有全国性、大区性和地方性工业中心之分。按其工业部门结构状况,则可分为:综合性工业中心(如中国上海、沈阳等),部门工业中心(如煤炭工业中心、纺织工业中心等)。" }, { "instruction": "硅藻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白色或浅黄色、粉状、主要由成分为蛋白石的硅藻遗体组成的硅质岩石。由硅藻遗体组成,硅藻含量可达70%~90%。当硅藻遗体被破坏,岩石成板状者,称为板状硅藻土。硅藻土主要矿物成分为蛋白石,常有碳酸盐或粘土物质混入,呈黄色或浅黄色,质轻而软,易研成粉末。多孔状,孔隙度达90%左右。吸附能力很强,是良好的吸附剂。可作炼油、制糖的净化剂、助滤剂,又是隔音、隔热的优良材料。在化学工业上,常用作催化剂的载体。硅藻土是较新地质时代的沉积,多产于第四纪和新近纪地层中。" }, { "instruction": "比例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图上长度与地表相应长度之比。比例尺常见的几种形式有数字式、文字式、图解式。其中,图解式比例尺又分为直线比例尺、斜分比例尺和复式比例尺三种。准确地说,由于地图投影变形分布的不均匀性,地图上各处相对于实地的压缩比并不相同,因此一幅地图实际上不只有一种比例尺。图上标出的比例尺又称为主比例尺,相当于平均比例尺,且只有少数标准点、标准线与之相符。其他各处的实际比例尺被称为局部比例尺。因此,“图上长度乘以比例尺(图上注出的)分母等于实地长度”的表述只适用于比例尺较大(变形可忽略)的地图,或者地图上符合主比例尺之处。" }, { "instruction": "工矿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工业生产地域类型之一言在采掘工业基础上逐步发展而成的工业区。一般多具有地域范围较大、各个工业点分布比较分散、各个工业企业间相距较远等特点。按其部门构成特点,可分为以采掘工业为主体的工矿区和采掘工业地位重要而加工工业亦较发达的工矿区两类。前者拥有矿石洗选、部分原材料初加工、为采掘工业服务的矿山机械修造业,以及满足区内生产和人民生活需要的基础设施与食品、轻工等自给性生产部门;后者所拥有的加工工业一般是在采掘工业发展基础上,通过对原、燃料的深加工,并联合其他一些与其生产、工业、经济有密切关联的企业和部门组合而成,如中国的鞍山、唐山、黄石等工矿区即是。" }, { "instruction": "赤铜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Cu2O,含Cu 88.8%。等轴晶系。晶体呈细小八面体,有时呈针状或毛发状称为针赤铜矿;集合体呈粒状、致密块状或土状。暗红色。条痕褐红色。金刚光泽或半金属光泽。硬度3.5~4。密度6克/厘米3。形成于外生条件下,主要见于铜矿床氧化带,是含铜硫化物氧化后的产物。可作为铜矿石利用。" }, { "instruction": "lava tunnel,lava tube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熔岩内部狭长的洞穴。当岩浆喷出地表后,熔岩流的表层冷凝固结,因固结的岩石导热性极差,熔岩内部仍然保持高温,呈熔融状态,形成潜流,并逐渐集中于壳下的通道之下,形成熔岩暗道,当暗道中的熔岩流空之后,又无新的熔岩来补充,便形成这种形似隧道的洞穴。熔岩隧道的规模变化很大,高可为几厘米到30米,长可有几米到几千米。熔岩隧道常出现于玄武质的结壳熔岩之中,在高硅质的熔岩中比较少见,在渣块熔岩中也稀少,在块状熔岩中完全缺失。" }, { "instruction": "外流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湖水排入海洋的湖泊。位于海滨的外流湖,湖水可直接排入海洋;位于内陆的外流湖,湖水可通过其他的湖泊与河流排入海洋。中国东半部为外流湖区,如鄱阳湖、洞庭湖、洪泽湖、太湖等均属于外流湖。" }, { "instruction": "区域差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球表面不同区域存在的自然、经济、人文、社会等诸方面差别的综合反映。是地理学研究历来涤受关注与重视的主题之一。从广义上看,地理学区域差异的概念,实质上乃是区域差异研究的简称。它包括区域的相似与差异研究两个方面。区域相似性研究虽并不显示区域差异特点,但从大范围看,在研究分析各个区域的某个或某几个要素的相似程度后,通常即可划分出不同类型的区域,因而区域相似同区域差异并非是对立的。在中国现代地理学发展过程中,应用的是广义的区域差异概念,充分研究区域优势和区域差异特征,有助于科学地实行因地制宜原则,发挥区域优势,加速区域经济的开发。" }, { "instruction": "国际运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一国领土上人工开凿、沟通两个海或洋的可航水道,也称通洋运河。它与其他国内水域一样,属于该国内水,国家对其行使完全的、排他的管辖权。它的凿建,目的是为缩短海洋间航程,具有国际通道性质,故通常对一切国家的船舶开放。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基尔运河和科林斯运河,为当今全球4条国际运河,尤以前两者最为重要。" }, { "instruction": "成核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形成晶核的作用。作为晶核,必须达到一定的临界尺寸。在此之前,结晶相微粒的增大会导致体系自由能的增高,因此,临界晶核(critical nucleus),即正好达到临界尺寸的晶核,它的形成是需要一定能量的,此能量称为成核能(nucleation energy)。然后,随着晶核的长大,体系的自由能便趋于下降。形成自发晶核的作用称为均匀成核作用(homogeneity nucleation);借助于外来物的成核作用称为非均匀成核作用(inhomogeheity nucleation);后者中借助于已存晶体者则特称为二次成核作用(secondary nucleation)。" }, { "instruction": "地史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史学是研究地球发展历史及其规律性,包括地层学等学科。是以古生物地层学资料为依据,依靠对岩石矿物地磁场随时间的不断变化及对构造地质和地球物理的分析,研究各个地质时期的自然地理环境,研究地壳的地质构造及其发展的历史;研究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的历史,是地质学中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 { "instruction": "岩石圈灾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岩石圈内部动力活动以及岩石圈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相互作用下,岩石圈表层或内部发生形变,造成对人类生命与财产安全的危害并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资源和环境的条件,称为岩石圈灾害。如地震、火山、滑坡、地面塌陷、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岩石圈灾害是自然灾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危害主要有:①直接或间接造成人员伤亡,最严重的就是地震和火山。据统计,近100年来,全球发生的7级以上地震1 200多次,200多万人在地震中丧生;②被坏铁路、公路、桥梁等工程设施和房屋建筑,严重时毁灭城镇、企业;③破坏各类资源和环境,包括水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等。如大规模的火山爆发对区域甚至全球气候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④破坏工农业生产以及其他社会经济活动。" }, { "instruction": "地层接触关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两个岩石地层单位间或两套不同时代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一般分为连续和不连续两种类型。当上下地层之间没有发生过长期沉积中断所导致的地层记录和生物演化,被认为是连续的,称这种接触关系为整合(conformity)。相反,如果上下地层之间有过长期沉积中断或陆上剥蚀所导致的广泛地层缺失,则认为是地层的不连续,称这种接触关系为不整合(unconformity)。" }, { "instruction": "马门溪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蜥脚类恐龙。因最初发现于四川宜宾马门溪而得名。目前无疑问的种共有6个:建设马门溪龙(M.constructus)、合川马门溪龙(M.hochuanensis)、中加马门溪龙(M.sinocanadorum)、杨氏马门溪龙(M.youngi)、安岳马门溪龙(M.anyueensis)、井研马门溪龙(M.jingyanensis),马门溪龙是巨大的四足行走素食性恐龙,是所有恐龙中颈最长、所有蜥脚马门溪龙复原图类中尾最长的恐龙,有的个体颈长约15米。但是,颈椎轻,骨骼薄弱部位只有蛋壳那么厚,脊椎骨其他特征与梁龙相似。遗失的马门溪龙的头骨可能与盘足龙相似,鼻腔突出,而梁龙的头骨长而低。1980年发现的马门溪龙头骨显示鼻骨比梁龙高、钝。牙齿比梁龙更大、更像一把勺。前肢可能比梁龙更大更强。尾长,与梁龙相似,末端鞭状。身体最长的约25米,重约27吨。产于中国四川、甘肃、新疆中、晚侏罗世地层。" }, { "instruction": "增长极模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区域产业展开的空间形式之一。指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从选择有利地区、形成区域集聚经济、培育一个或少数几个经济增长中心人手,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通常在区域经济发展之初,其经济增长在地理空间上的发生并不均匀,而是以不同程度呈点状分布,通过各种渠道影响区域经济发展。此时把推动性工业嵌入某一地区后,往往即可促进区域经济集聚,形成增长中心,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尚较滞后,其产业布局模式即宜选择采取增长极模式。一般而言,增长极的建设与改造,必须加强推动性工业与地方性工业的融合,增强前后相关联效益。并应逐涉建立增长极体系或系统,不断拓展增长极吸引辐射范围,借以全面振兴区域经济,并为下一时期实行点轴开发打下基础。" }, { "instruction": "杂砂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瓦克岩(w~a~c~k~e)、硬砂岩(g~r~a~y~wacke)。指杂基含量多(>15%)的砂岩。这种砂岩中的碎屑一般呈棱角状,分选性差,结构成熟度低,属密度流沉积。graywacke一词是沉积岩中含义有分歧的术语,国内外学者有不同的解释,中文译名也不一致。过去习惯上将它译为硬砂岩,后来有人按音译成瓦克岩,近来又译为杂砂岩。该术语最早用来描述德国哈茨山区上泥盆统—下石炭统的库姆层砂岩,其特征是暗色、坚韧、固结很好,含有多种岩屑,主要为粉泥质岩屑和低变质岩屑,酸性火山岩屑亦常见,石英含量高达三分之一至四分之一,长石以钠长石为主,含有绢云母、绿泥石、绿帘石等包裹体。碎屑颗粒呈棱角状,分选性极差。表明graywacke原意为浅变质、分选极差的岩屑砂岩。此岩多产于构造运动活跃的沉积盆地复理石建造中。" }, { "instruction": "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利用微生物的作用降解土壤中的有机污染物,或者通过生物吸附和生物氧化、还原作用改变有毒元素的存在形态,降低其在环境中的毒性和生态风险。根据对污染土壤的扰动情况进行分类,微生物修复可以分为原位修复和异位修复两大类型。从污染物的角度来看,微生物修复既可以用于修复受有机物污染的土壤,也可以用于修复某些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壤。" }, { "instruction": "鲸背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一种和羊背石形态、规模相近的冰蚀地貌,平面呈长椭圆形,最高点大致在椭圆形对称中心,长径与冰流方向一致,与羊背石不同处在于迎冰面和背冰面坡度相近,表明在其形成过程中冰川以磨蚀为主而缺乏掘蚀作用。在唐古拉山口东部,西藏东南部来古附近,见有发育在灰岩和板岩上的鲸背石,长约十数米,宽数米,高度小于宽度。" }, { "instruction": "图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图的基本要素之一。其主要功能是使读者了解地图表达的地区、内容、时间等。图名要尽可能贴切,并一定要简练。图名是读图者首先阅读的对象,应当突出、醒目、一目了然。图名放在图廓内外均可,在图廓外一般取正上方位,在图廓内则应根据制图区轮廓特征横排或竖排在适当的位置。" }, { "instruction": "海林檎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棘皮动物门的一纲。体似林檎(沙果),故名。萼部卵形、球形、瓶形等,无辐射对称,由许多多边形骨板组成,骨板数目不等,板上具单孔、双孔或菱孔。口孔位于萼顶中央或近中央处,肛孔位于其侧,上覆以由小板中国海林檎形成的肛锥,二者之间有水孔及生殖孔。由口孔辐射出5条或更少的短食物沟。或具腕羽,茎不发育,有的完全缺失。固着海底生活,奥陶纪至泥盆纪,以奥陶纪、志留纪最繁盛。中国奥陶纪地层中产有中国海林檎(Sinocystis)、椭圆海林檎(Ovacystis)等。" }, { "instruction": "恐龙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恐龙产的卵。具有坚厚的外壳,易保存为化石,通常称之为恐龙蛋。最初对恐龙蛋的分类完全依据其外形、大小等形态特征,分为长形蛋、圆形蛋、粗皮蛋等。1974年,赵资奎等对恐龙蛋壳的微细结构进行了深入系统研究,提出了一套关于恐龙蛋的分类命名方案,即根据恐龙蛋的形态、大小、蛋壳厚度、蛋壳表面纹饰,并结合蛋壳的微细结构特征(内层“乳突层”、外层“层状棱柱层”、气孔),来对恐龙蛋进行划分。该划分方案逐渐得到国内外同行的认可和使用。目前中国已发现的恐龙蛋基本上都可归入下面的几个科中:长形蛋科(Elongatoolithidae)、圆形蛋科(Spheroolithidae)、蜂窝蛋科(Faveoloolithidae)、丛状蛋科(Phaceloolithidae)、棱齿龙科(Hypsilophodontidae)。一窝长形恐龙蛋除了极少数恐龙蛋(如棱齿龙科的蛋)能与恐龙骨骼化石的分类系统联系起来外,尚不确切知道哪种恐龙产什么样的蛋。因而,这个分类方案仍然是一个形态分类方案。中国是世界上恐龙蛋化石最为丰富的国家,至少在一多半的省份中都有分布,其中又以河南西峡、山东莱阳、湖北郧县、广东南雄、广东河源、江西赣州等地的恐龙蛋数量巨大,类型多样,基本上都产于白垩纪晚期地层中。这些恐龙蛋仅其大小和形态就有很大差异,如形态有圆形、短圆形、长圆形、长形,长径从5厘米左右到50厘米以上,蛋壳表面比较光滑、具细嵴到具有较粗的虫状纹饰。一般情况下,成窝的圆形的恐龙蛋排列没有明显的规律,一窝可达30余枚;而成窝的长形的恐龙蛋多呈放射状排列成圆圈,多可达三层。近年来在蒙古和阿根廷的一些恐龙蛋中发现了数种恐龙的胚胎化石,为研究不同类型的恐龙蛋与不同恐龙类群间的对应关系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 { "instruction": "风蚀谷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早期的河谷或盆地,受风力的吹蚀作用逐步扩大而形成的谷地。风蚀谷在平面上位于主支流交汇点。河流侵蚀谷的主支流常以锐角交汇,而且风蚀谷形状多样,或呈狭长沟谷,或呈宽广谷地,或呈围场,谷底凹凸不平,谷壁形成很多风蚀壁龛。" }, { "instruction": "副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译傍猿。猿猴类最早的代表。曾被认为是旧大陆猴的最早代表;现在认为副猿类是高等灵长类的最早代表,但与阔鼻猴及狭鼻猴有共同的祖先。包括自1907年起,采自埃及法雍的渐新世地层上部的弗拉斯副猿(Parapithecus fraasi)、法雍亚辟猿(Apidium phiomense)和塞蒙斯猿(Simonsius)及1981的一个新属——夸特拉尼猿(Qatrania)。夸特拉尼猿距今约3500万年,比其稍晚为穆斯塔法亚辟猿(Amoustafai),发现于地层中部副猿臼齿模式图,其余化石发现于上部,均属于早渐新世。包括以上4属,在埃及法雍地区及阿尔及利亚晚始新世至早渐新世地层中共发现化石9属12种构成副猿科。副猿类个体较小,头小,最小的夸特拉尼猿重约300克,最大的塞蒙斯猿大约重1800克。P. grangeri脑量约11.4厘米3。臼齿齿冠较高,具低而圆的齿尖。臼齿紧密排列,门齿垂直着生、调漆刀状,犬齿稍突出而粗壮,前臼齿3枚(与阔鼻猴类相同)。嗅叶退化,但视觉敏锐。不同个体间牙齿的大小不同表明它们可能有性别差异。眶后骨壁封闭。副猿科与渐新猿科共同组成副狭鼻猴下目(Paracatarrhini),为猿猴类早期代表,与阔鼻猴和狭鼻猴为并列的傍支。" }, { "instruction": "土壤新生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土壤形成发育过程中新形成的物体,有别于原成土母质中的残留物,如砾石或母岩残屑;也有别于来自外部的土壤侵入体。新生体可来自化学物质或细小土粒移动后的积聚,可存在于土壤的各发生层内,常可作为成土过程的良好见证,是野外识别土壤的重要观察项目。" }, { "instruction": "湖水化学类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简称湖水类型。湖水按化学成分划分的类型。湖水化学分类的方法与其他天然水相同。目前常用的方法是:按湖水中主要的阴离子,将湖水分为重碳酸盐与碳酸盐型、硫酸盐型、氯化物型。它们的化学符号分别用C、S、Cl三个符号来表示。每一类型又按其中主要的阳离子,将湖水划分为钙、镁、钠等亚型。它们分别用Ca、 Mg、 Na三个化学符号来表示。根据湖水中主要离子间数量对比关系(毫摩/升),其基本单元按具有单位电荷离子,将湖水分为4型:I型:HCO-3>Ca2++Mg2+;Ⅱ型:HCO-3<Ca2++Mg2+<HCO-3+SO2-4;Ⅲ型:HCO-3+SO2-4<Ca2++Mg2+或Cl->Na+;Ⅳ型HCO-3=0即酸性水。将上述3类、3组、4型综合起来,可以得到27种湖水。其中碳酸盐类水、硫酸盐类钠组水、 氯化物类钠组水无第Ⅳ型水。硫酸盐类钙组水、镁组水、氯化物类钙组水、镁组水均无第Ⅰ型水。湖水化学类型,可以同时以符号表示,如湖北省洪湖为重碳酸盐类钙组第Ⅰ型水,其符号为CCaI。青海湖属氯化物类纳组第Ⅲ型水,其符号为C1NaⅢ。" }, { "instruction": "岩溶旋回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岩溶地貌由上升的岩溶高地开始发育,经幼年期、壮年期、壮年后期和老年期,完成一个发展序列,称为岩溶旋回。假定在上升的厚层石灰岩地区,地面微有起伏,岩溶地貌发育过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①幼年期,地表有水系,地面上石芽、溶沟、落水洞逐渐发育,漏斗开始出现,地下水流处于孤立状态;②壮年期,地面落水洞、漏斗和溶蚀洼地满布,地下洞穴相互连接,成为完整的系统,地表水几乎全部被它们所吸收转为地下水,地表河逐渐消失,地下则形成一个统一的地下水面;③壮年后期,即盲谷期,洞顶不断地塌陷,地面上溶蚀洼地不断合并成盲谷,许多地下河又转为地表河,四周山岭被蚀低,盲谷底平坦,渐渐扩大成岩溶平原;④老年期,即准平原期,地面起伏渐小,残留着一些孤峰残丘,形成准平原,洞穴顶部已坍塌,地下河多成为地表河,但准平原之下岩溶作用仍在继续进行。" }, { "instruction": "城市热岛效应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城区温度高于周围郊区2~3℃以上的现象。是由城市特殊的下垫面,密集的交通、工业活动等释放的热量、气溶胶等因素和局地天气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通常采用城、郊代表性测站的温度差来定义热岛强度,它与城市规模、结构、季节和地区气候背景有关,有明显的周期性变化特征。城市热岛现象是人地关系的特征之一。晴稳风小的天气形势下更有利于热岛的形成,大多是夜晚强,白昼午间弱。伴随着城郊温差还可能形成厚约200~300m、有时可达900m的城市热岛环流,直接影响污染物的分布与扩散,还可引起周边郊区污染物向城市的转移。夏季,热岛效应还可能增多和加强高温炎热天气。" }, { "instruction": "元古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原生代、元古代(Proterozoic Era),属隐生宙。是地壳演化过程中的第二个时间单位,时间是距今25亿年至5.4亿年之间,元古宙自老而新分为古元古代、中元古代和新元古代。元古宙中已发现了很多菌藻植物的化石,如藻类化石和微古植物,因而将元古宙称为菌藻植物时代。元古宙末期,除藻类大量繁育外,还出现了著名的伊迪卡拉动物群,其中有腔肠动物、环节动物、节肢动物和介壳动物。由于这些动物缺乏坚硬骨骼,保存下来的多为动物躯体的印痕化石和遗迹化石。元古宙后期曾发生过全球性的大冰期。例如中国南方、西北和华北南部等地,以及澳大利亚、印度、西北欧、西伯利亚、北美西部、南非等地都发现过冰川遗迹。元古宙火山作用已渐减弱。元古宙中期发生过广泛的地壳运动,在华北称为吕梁运动。伴随构造变动有岩浆活动以及与岩浆活动有关的内生成矿作用。元古宙与古生代的界限问题,其中涉及到伊迪卡拉动物群的时代隶属问题,尚未最后确定。目前广泛采用寒武系底界(5.4亿年)作为界线。" }, { "instruction": "扁平鱼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名大瓣鱼目(Macropetalichthyida)。盾皮鱼纲的一目。体扁平,头部及胸部均具坚厚甲片。头甲长椭圆形,长度大于胸甲,头甲与胸甲不是活动的铰链状结构,与节颈鱼目明显不同。躯干后部体表覆有较大鳞片组成的甲胄。其头甲上的感觉沟系统明显地不同于其他盾皮鱼类。仅见于泥盆纪。近年中国西南各省发现许多扁平鱼类化石,如拟瓣鱼(Quasipetalichthys)、新瓣鱼(Neopetalichthys)、中华瓣甲鱼(Sinopetalichthys)、广西瓣甲鱼(Guangxipetalichthys)等。" }, { "instruction": "古虫动物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后口动物谱系中已绝灭了的一个门,其躯体两侧对称,分为前体和后体两部分。前体分为6节,左右两侧各有1条纵沟,沿沟分布5个鳃裂构造;后体7节,纵贯肠道,肛门位于后端。产于中国云南早寒武世和加拿大中寒武世地层。主要代表有古虫(Vetulicola)、西大动物(Xidazoon)、地大动物(Didazoon)、北大动物(Beidazoon)等。" }, { "instruction": "堆积阶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河流冲积物堆积阶地剖面图组成的河流阶地。河谷被侵蚀成宽广谷地,并为冲积物所堆积,其后由于地壳抬升或气候变迁,下切作用强烈而成。根据构成上、下两级阶地的两套冲积层间的结构关系,分为上叠阶地和内叠阶地。在已形成的堆积阶地上,后期河流未切穿早期冲积层,使后期堆积阶地叠置在早期堆积阶地之上,称上叠阶地(superimposed terrace,on-laid terrace);若后期河流切穿早期冲积层,使后期堆积阶地直接覆盖在谷底基岩之上时,称内叠阶地(inlaid terrace)。" }, { "instruction": "孢粉分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孢子花粉分析的简称。对一定层位样品中的孢子花粉进行离析、鉴定、统计,以研究其组合特征和百分含量及变化规律。孢粉分析广泛应用于农业、考古、医学、地学等许多方面,地质学方面用于地层划分对比、确定地质年代,恢复古植被、古地理、古气候等。" }, { "instruction": "三巴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个存疑的恐龙属名。脊椎重,荐椎关联疏松未愈合。前肢较长,脚骨远端较薄,尺骨、桡骨长而细,尺骨略长于桡骨,股骨腓骨亦较小,足爪末端弯而扁。化石产于四川咸远自流井组。属名取自四川之代称,因嘉陵江、綦江以东之巴郡地自东汉末屡次被分割为3个群,遂统称为三巴。三巴龙的原研究者认为是一种鸟臀类的禽龙类恐龙。后来有人认为三巴龙为幼年的蜥脚类恐龙。" }, { "instruction": "沉积物-水界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水环境的一个特殊而重要的区域,是底栖生物的栖息地带和水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水相与沉积物相之间的转换区。按氧化还原电位不同,沉积物-水界面的结构可描述为氧化带、还原带和重还原带;根据物质的传输途径,沉积物-水界面自下而上可划分为浸出层、亚扩散层和紊动层。物质在各带发生的化学过程不同,累积与迁移扩散也不同,沉积物-水界面在物质传输与水污染控制具有重要作用。" }, { "instruction": "沉积物再悬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沉积物再悬浮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物理现象,无论在深海区、浅海区还是内陆河均有此类现象发生。特别是在河流入海口、潮间带、浅海区等与人类关系比较密切的地区此类现象更为明显。风浪、潮汐等自然现象,蛤类等底栖生物的扰动,人类的挖掘采沙、拖网捕鱼、航船运输等均可导致沉积物的再悬浮,从而明显影响此区域生源要素氮、磷以及碳等的循环、转移、储存等过程,并严重干扰对这些区域颗粒物垂直转移的研究。" }, { "instruction": "分类单元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复数taxa)又称分类阶元、分类群,任何生物分类等级上的一个命名的生物类群,如某一种、科或纲。每一分类单元都由一些具有共同性状的生物所组成。等级低的分类单元共同性状多,等级高的分类单元共同性状少。" }, { "instruction": "铝土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极湿热坏境下形成的一种风化残留沉积物,属于残余矿床。其中含水合的铝氧化物,铝土矿是铝的重要来源。" }, { "instruction": "金云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KMg3〔AlSi3O10〕(F,OH)2,常含钠。单斜晶系。晶体呈假六方片状。黄褐或红褐色,亦有无色或绿色者。玻璃光泽。硬度2.5~3。片状解理平行底面{001}极完全。薄片具弹性。密度2.70~2.85克/厘米3。主要是接触交代作用的产物,常见于侵入体与白云岩的接触带。此外,金伯利岩常含金云母。色浅质纯者用作电气工业上的绝缘材料。" }, { "instruction": "千糜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千枚糜棱岩。一种原岩遭受强烈挤压破碎后,经明显重结晶作用形成的动力变质岩石。它们的特征是具有细粒结构和千枚状构造,主要由细粒的石英、长石和大量新生矿物(如绢云母、绿泥石、绿帘石、钠长石等)所组成。千糜岩的矿物成分和结构构造与区域变质作用形成的千枚岩有些相似,但在形成条件和野外产状等方面有所不同,它们通常在韧性剪切带中呈带状分布。" }, { "instruction": "硅铁铝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用以说明铁质红壤风化程度的比值,以SiO2/(Al2O3+Fe2O3)表示,习惯上有时又写作SiO2/R2O3。因为考虑有些铁质砖红壤含Al2O3并不太高,用SiO2/Al2O3比值不能说明其高度风化的特点,所以采用粘粒中氧化铁、铝二者总量来计算。" }, { "instruction": "石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Ca〔SO4〕*2H2O。单斜晶系。晶体常呈板状,少数呈柱状;燕尾双晶常见;通常呈致密块状或纤维状,呈纤维状的称为纤维石膏(fibrous gypsum)。晶体无色透明的称为透石膏(selenite)。一般为白色,常因混入杂质而染成灰、黄、褐等色。玻璃光泽,透石膏{010}解理面上呈珍珠光泽,纤维石膏呈丝绢光泽。硬度2。解理平行{010}完全,平行{100}和{011}中等。密度2.3克/厘米3。主要是盐湖中化学沉积作用的产物,与石盐、硬石膏等共生。此外,硬石膏在外部压力降低的情况下,受地面水作用,也可形成大量的石膏。用作水泥、建材、模型、化工、纺织业的填料;是一种重要的中药材。" }, { "instruction": "珊瑚礁海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珊瑚礁组成的海岸。根据结构、形态与发育过程可分岸礁、堡礁、环礁三种类型。造礁珊瑚的生长受水温、盐度、氧气和养料供应等控制,分布于热带、亚热带海区。岸礁形成于靠近海岸处,如赤道海岸、巴西海岸以及台湾、海南岛一些地区;堡礁形成于远离海岸处,与海岸之间常隔有宽度不一的溻湖,最典型的地区就是澳大利亚东岸;环礁分布在火山岛屿或其他礁体的周围,呈环状围绕着岛屿,如太平洋中的一些环礁,中国西沙群岛中的一些环礁等。" }, { "instruction": "火山集块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压实固结的火山碎屑岩(如火山渣、火山弹以及火山灰等)。其中粒径大于64毫米的火山岩块占30%以上,偶尔含有其他岩石的碎屑。陆相沉积中,这些火山块多具尖锐的棱角,但在水下沉积的,有时部分被磨损。填隙物是火山灰及其他带棱角的小的火山碎屑物。通常分布在火山口附近。" }, { "instruction": "网纹红土形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网纹红土的红白两部分只有氧化铁含量的明显差异,大部分成分都很相似,因此可以认为它是在淋洗过程中,局部铁质迁移后形成的。网纹红土只能形成于湿热环境中。网纹发育的清晰程度与质地有关,玄武岩或页岩风化物黏重较清晰,砂岩或花岗岩等颗粒状风化物上则较模糊。此外它与母质的透水性及岩层产物也有一定关系。" }, { "instruction": "整合侵入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岩体侵入围岩,接触面与围岩的层理或片理相一致的侵入岩体,它们主要是沿着层理或片理侵入而成。根据形态不同,可分为:岩床、岩盖、岩盆及岩鞍等。" }, { "instruction": "土壤淋洗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用淋洗剂去除土壤污染物的过程。这一过程可能包括物理、化学或物理化学反应,例如将挖掘出的污染土壤用水淋洗、过筛、悬液分离、浮选、磁选等方法将土壤分成粗砾、砂砾、砂和黏粒四个部分,其中粗砾和砂砾部分可以回填;而富集重金属的黏粒部分可经絮凝、浓缩、压滤脱水而形成淤泥饼,再进行填埋处理,这一操作可认为是一个单纯的物理过程;然而,如果在将污染土壤淋洗、分级后,继续将含有重金属的组分用化学浸提剂进行浸提处理,那么该步骤便是一个化学或物理化学过程,这一过程有时亦称为化学淋洗。土壤淋洗过程包括了淋洗液向土壤表面扩散、对污染物质的溶解、淋洗出的污染物在土壤内部扩散、淋洗出的污染物从土壤表面向流体扩散等过程。" }, { "instruction": "海洋环境科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海洋学的分支学科,介于海洋学与环境学的交叉学科。是研究人类活动引起的海洋环境变化及其影响的学科。主要内容包括: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乃至全球环境的影响过程;海洋对污染物的自净作用、迁移与转换过程;人类与海洋生态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的关系,对海洋污染物的预测、综合防治措施与管理制度;海洋的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等。海洋环境科学研究还要结合社会、法律和经济等多方面的因素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以减轻和防止海洋污染。" }, { "instruction": "镁铁质矿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深色矿物(dark colored mineral, melanocratic mineral)、暗色矿物。指火成岩中含镁铁成分较多的硅酸盐矿物的总称。主要为橄榄石类、辉石类、角闪石类和黑云母类等。岩石的颜色和相对密度常与镁铁矿物的含量多少有关。含镁铁矿物多的颜色深,相对密度较大,反之颜色浅,相对密度较小。" }, { "instruction": "城郊农业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亦称郊区农业。城市郊外的农业生产布局,其农产品应以满足或部分满足城市居民、加工工业和外贸出口等的需求为主。如精细蔬菜、水果、花卉、乳、禽、蛋、肉和水产品等。城郊农业应使用先进设施和高新科技手段进行生产;以达到单位面积产量高,产值大,经济效益高等特点。" }, { "instruction": "生物积累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生物有机体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直接从环境介质或从所消耗的食物中摄取并蓄积化学物质的现象。生物积累的程度可用浓缩系数来表示。它与生物特性、营养等级、食物链类型、发育阶段与接触时间、污染物浓度尤其是该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及正辛醇-比分配系数有密切关系。持久性污染物如DDT和多氯联苯等易溶于脂肪,难溶于水,生物降解慢,摄取速度大大快于排除速度,从而得以在生物体内积累。影响生物积累的因素较多,可用较复杂的数学模型加以表达和预测,对化学品环境影响评价有重要意义。" }, { "instruction": "整数定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有理指数定律(law of rational indices)、有理截距比定律(law of rational ratios of intercepts)、阿羽依定律(law of Haüy)。由法国学者阿羽依(René Just Haüy)于1784年提出的定律。其内容为:如以平行于晶棱的三根直线作为坐标轴(三者交于晶体中心且三者不在同一平面内),则晶体上任意两晶面在三根坐标轴上所截对应截距的比值之比为一简单整数比。设两晶面在三根坐标轴上的截距分别为OA1、OB1、OC1和OA2、OB2、OC2,令OA1OA2:OB1OB2:OC1OC2=p:q:r则p:q:r必可化为简单的整数比。这一定律的意义在于它阐明了用数学方法来表示晶面在晶体上的方向的可能性,从而为晶面符号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同时它对晶体结构几何理论的形成也曾起了重大的启示作用。" }, { "instruction": "兽脚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蜥臀目的一个亚目。1881年美国学者Marsh创立,用以代表当时所有已发现的肉食性恐龙。1986年,美国学者Gauthier重新厘定了这一名称的含义,将所有鸟类亦归入该类群。目前作为基干(stembased)分类单元的兽脚类,可被限定为包括鸟类在内的所有与鸟类关系更亲近的蜥臀类恐龙。通常情况下,兽脚类为后肢加长的两足行走恐龙,具有比素食性恐龙更快的运动速度,大多数兽脚类具有边缘发育着小锯齿的匕首状牙齿,所有的爪,尤其是前肢的爪较弯曲而其末端锋利,不少类型发育了具有气孔或气窝状的中空骨骼。另外兽脚类还具有其他一些独特特征如泪骨扩展到头骨背部,颈椎后关节突之上的支上突(epipophyses)突出,荐椎至少5枚,尾椎前关节突长,手部加长且次末端指节长,肠骨前髋臼区变大,耻骨末端扩展等等。兽脚类可分为两个基干类群,即嵴鼻龙类(Ceratosauria)和僵尾龙类(Tetanurae),以及一些最原始的属种。作为传统分类中的虚骨龙类(Coelurosauria)和肉食龙类(Carnosauria),仍是兽脚类最大的两个类群。兽脚类类型较多,个体大小变化很大,最早出现于晚三叠世,至白垩纪末所有非鸟兽脚类绝灭。鸟类目前被公认为兽脚类的直接后裔,到今天仍是最繁盛的脊椎动物群之一。" }, { "instruction": "针阔叶混交林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寒温带针叶林和夏绿阔叶林间的过渡类型。通常由栎属( Quercus)、槭属(Acer)、椴属(Tillia)等阔叶树种与云杉(Picea)、泠杉(Abies),松属(Pinus)的一些种类混合组成。在欧亚大陆的中高纬度形成一条不连续的混交林带,在北美主要分布于五大湖地区和阿巴拉契亚山地,在中国主要分布于东北山地。" }, { "instruction": "灾害预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通过分析灾害发生的孕灾条件,找出灾害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从而对即将来临的灾害进行发生可能性的估计,并对灾害发生时间和强度做大致预报。灾害预测的目的是帮助人类做好灾害预防工作,从而使灾害损失减少到最小程度。灾害预测可分为时间性预测和区域性预测,其中按照时间可分为长期、中期和短期预测以及临灾预测,这些都是减灾工作的前期准备和制定减灾对策的科学依据。灾害预测的依据主要是人们对灾害发生规律的认识和掌握。因此,人们对不同灾害规律掌握程度的高低会对不同灾因的灾害预测产生影响。目前对水文灾害、大气灾害的预测水平相对较高,而对地质灾害尤其是地震的预测仍处于较低水平。因此,要加大对灾害发生规律的总结以及对数据的收集分析,大力发展先进的监测预报技术及手段,提高灾害预测预报能力,最大程度地减轻灾害的损失。" }, { "instruction": "石英片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含石英较多的具片状构造的区域变质岩石。主要由石英、酸性斜长石、绢云母、绿泥石或白云母、黑云母等组成,其中石英和长石的含量大于50%(长石含量小于25%)。它与一般片岩的区别是石英含量较多,与片麻岩的区别是其中的长石含量小于石英,而片麻岩中的长石含量则大于石英。石英片岩可根据其中片状矿物的种类详细命名,如绢云母石英片岩、白云母石英片岩等。它们是粉砂岩或中酸性火山岩经中低级变质作用的产物。" }, { "instruction": "土壤原生矿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参与成土作用的直接来源于地球表层各类未经变化岩石的组成矿物。常见的有石英、长石、云母、赤铁矿等。以深度风化的花岗岩母质上发育的土壤为例:在小于0.001毫米粒级中,原生矿物极少;在0.002~0.001毫米粒级中,次生矿物与原生矿物都有,比较复杂;在0.01~0.1毫米粒级中,主要由原生矿物组成;大于1毫米粒级中则几乎全为石英。总的说,从细粒到粗粒,原生矿物逐步增加,次生矿物逐步减少。中国华南湿润地区有很大的代表性。而北方的黄土母质中,主要矿物以石英、长石和云母为主,总量常占80%。原生矿物中常见方解石、石膏、辉石、角闪石、黑云母,甚至橄榄石等易风化的矿物。这在中国干旱或半干旱区有较大的代表性。" }, { "instruction": "主动式遥感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有源遥感器。用人工的特定电磁波辐射源来照射目标,再根据所接收的目标反射电磁波特征来识别目标的遥感器。这种遥感器通常由振荡器、信号处理器、功率放大器及发射天线四部分组成。目前在成像遥感器中,主动式遥感器主要使用激光和微波作为照射源。主动式遥感器有:激光雷达、激光高度计、激光散射计、雷达测高计、微波散射计、真实孔径雷达和合成孔径雷达、微波全息雷达等。" }, { "instruction": "“巫山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被作为直立人,现已被大多数人类学家认为是一种古猿。1985年发现于重庆市巫山县庙宇镇龙坪村附近的龙骨坡(北纬30°21′,东经109°04′)。发现了带有第1和第2前臼齿的下颌骨残块及门齿1枚。化石最初被鉴定为直立人(1991),后来又与国外学者联合研究,1995年下颌残块被改为匠人(Homo ergaster),1996年又被改订为尚不能确立种名的人属。根据多数人意见,这一下颌骨残块是古猿的,其牙齿的诸多细节均不同于人而专属于猿。而门齿化石经研究应属晚期智人,系最早的裂隙堆积靠近岩壁部分被后期流水溶蚀,使沉积物与岩壁间形成次生裂隙,其间被后期粘土所充填,门齿就是随后期粘土填入其中的。这一地区石灰岩基底,多为晚古生代及早中生代海相灰岩,地表的喀斯特(岩溶)地貌并不发育,而埋藏型的古喀斯特溶洞、裂隙较发育。并常被新生代沉积物填满。著名的南方大熊猫—剑齿象代表性动物群——盐井沟动物群就发现于龙骨坡西百余千米的万县盐井沟的一个石灰岩裂隙中。" }, { "instruction": "凝析油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地下深处高温高压条件下,某些气藏中的液态轻烃类,因逆凝结现象呈气相溶解于气藏中。待升采到地面,由于温度与压力降低而又凝结为液态轻汽油,称为凝析油。它除产生于含凝析油气藏( gas reservoir with condensate)外,有时亦产自气井或油井。" }, { "instruction": "风化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球和宇宙间、地壳表层与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之间物质与能量转化的表现形式。风化作用是岩石的物理性状和化学成分发生变化的过程。作用的营力有太阳辐射、水、气体和生物。按岩石风化的性质分为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两种基本类型。在岩石风化过程中,这两类风化通常是同时进行,而且往往是互相影响又互相促进的。不过在不同气候条件下常常是以某一种风化类型为主导。风化作用是地表普遍而广泛、时时刻刻发生的地质作用。风化作用也是人类文明遗迹和建筑物遭受破坏的重要原因。" }, { "instruction": "cubic convalution;cubic interpolation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三次插值。一种复杂的内插方法,一般用于栅格重采样。这种方法通过给4×4领域单元匹配一个三次多项式表面来计算新的栅格单元值,结果比原来更光滑。" }, { "instruction": "熔岩高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地壳内部大量熔岩流出地表堆积而成的高原。一般多由玄武岩构成,面积巨大,表面平坦,可由一次或多次熔岩流出形成。可分两类,一类为从地壳的巨大裂隙或裂隙群中向外漫溢,如印度的德干高原;另一类为从许多狭小裂口中溢出,由扁平的盾状火山集合而成,如朝鲜的盖马高原。" }, { "instruction": "地理人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人种分类中的最高级别,体质特征上相似,遗传特征相同,而被较大地理因素所隔离开的人类群体集团,其分布区域常相当于地理上的洲或稍小些的范围。原则上不同地理人种由于地理阻隔而不能相互通婚,因而在遗传上是不同的。但实际上,没有任何一个地理人种是真正孤立的,他们或多或少与周边的其他地理人种有所混合。一个地理人种内可以包括若干更小些的人类群体集团,他们间的体质特征上的相似程度更为明显,称为地域人种。地理人种是人类对环境长期适应的结果,这一适应是不可逆的,也是不可重演的。例如尼格罗人种的卷发、暗色皮肤、细长的四肢等是对炎热气候和强烈日照长期适应的结果。非洲的俾格米地域人种现在虽居住于阴暗的热带雨林中,却仍保持着尼格罗人种的典型特征。世界地理人种和地域人种分类表澳大利亚地理人种默伊雷(墨累)地域人种;卡本塔里亚地域人种;巴布亚地域人种;尼格利陀地域人种波利尼西亚地理人种新夏威夷地域人种,其余未细分美拉尼西亚地理人种未细分密克罗尼西亚地理人种未细分高加索地理人种西北欧地域人种;东北欧地域人种;阿尔卑斯地域人种;地中海地域人种;伊朗地域人种;拉普地域人种;阿伊努地域人种美洲印第安地理人种北美印第安地域人种;中美洲印第安地域人种;南美印第安地域人种;火地岛地域人种;拉迪诺地域人种蒙古地理人种蒙古地域人种;华北地域人种;东南亚地域人种;西藏地域人种;爱斯基摩地域人种;突厥(中亚)地域人种尼格罗地理人种森林尼格罗地域人种;班图地域人种;俾格米地域人种;开普地域人种;东非地域人种;北美有色地域人种;南非有色地域人种印度地理人种印度(雅利安)地域人种;达罗眦荼地域人种等【地域人种】local race人种分类中第二个级别,也是最实用的自然居群的分类。一个地域人种,不仅遗传特征相同,而且在体质形态上有更多的相似之处。他们的形成或由于地理阻隔,如桑人(过去称布须曼人),或由于社会、经济、民俗等禁忌和习惯而长期内婚。它们属于最基本的人种单位。一个地理人种内常可包含若干地域人种。由于近代交通的发达,人群的迁移加速,常使一些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地区的地域人种发生混合,甚至产生新的地域人种,如夏威夷地域人种、美洲有色人种等。在人口稠密和经济发达地区有时由于各种原因,常有一些较小的居群集团,他们表现为具有某些单独遗传因素,常称少数人种或小人种、微人种等。其中较明显者如西班牙和法国交界处的巴斯克人和北欧北极圈内的拉普人。但这种划分不是绝对的,有些学者将拉普人列为地域人种;巴斯克人也常被列为民族。" }, { "instruction": "“陆地卫星”影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美国“陆地卫星”上由返束光导管摄像机、多波段扫描仪和专题制图仪对地面探测所获得的多波段影像。其成像波段范围从可见光到热红外。其中RBV有三个波段;“陆地卫星’’1、2号和3号的MSS分别为4个波段和5个波段;而4、5号卫星上的TM则为7个波段0 7号卫星上的ETM则为8个波段。即同一地区一次成像可获得与波段数相同但波段范围不同的影像。每幅影像对应的地面面积均为1 85×185km( 34225km2,相当于一个海南岛的面积)。“陆地卫星”在同一地区重复成像的间隔时间为:1、2、3号卫星18d,4、5、7号卫星为16d。所以“陆地卫星”影像又具有多时相特点,可以进行动态分析应用。影像的比例尺一般为1:100万、1: 50万和1: 25万,需要时还可以继续放大。除黑白影像外,还可以通过影像增强技术处理成假彩色影像。目前1: 50万和1: 25万比例尺的标准假彩色“陆地卫星”影像已广泛应用于各种专题地图编制、区域专题系列制图,农林、地质、地理、水利等部门的资源调查、环境监测和军事侦察等方面,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 "instruction": "生态地质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研究各种生态问题或生态过程产生的地质学机理、地质作用过程及其背景的一门学科。生态地质学尚处于探索阶段,大多采用植被地理学、地质学、水文地质学的方法和遥感技术研究植物(生物)与地质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今后的理论发展将更侧重于地学与生态学的渗透与融合,在植物(生物)与地质因子之间建立沟通的桥梁,突出两者的协同效应。" }, { "instruction": "缓冲溶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不因加入少量的酸或碱而显著改变氢离子浓度的溶液。一般为由浓度较大的弱酸及其共轭碱或弱碱及其共轭酸所组成的溶液。当溶液稍加稀释或加入少量酸或碱,或溶液中产生少量酸或碱,都能使溶液的酸度基本上稳定不变,溶液具有这种抗酸、抗碱作用,称“缓冲作用”。金属离子溶液中加适当的配位体,也可促进对金属离子的缓冲作用。" }, { "instruction": "洋流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海洋中在一定时间内流动方向和流动速度大致不变的水流对洋底、海洋所产生的地质作用。按流动特点可分为表层洋流和深部洋流。表层洋流主要是由盛行风的摩擦拖曳力引起海水的定向运动,因此其分布与全球性的风带有密切关系。表层洋流的流速一般小于1米/秒,影响深度100~200米,宽度可达数百千米,流程可达数千千米。深部洋流是由海水的盐度和温度的差异引起的定向水流,沿洋底流动的称大洋底流,垂直方向运动的称上升流或下降流。根据水温,表层洋流又可分为暖流和寒流。" }, { "instruction": "阈限值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作业工人每日暴露于生产环境中某种物质下会引起有害作用的浓度。美国政府工业卫生专家会议曾于1945年制定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允许浓度。以后每年修订、颁布一次。该限值只适用于生产环境中潜在有害健康物质的管理。在该浓度下工人每天反复接触有害物质,几乎都不会引起不良反应。但由于各人人体敏感的差异,少数工人仍可能出现不适,或可能加重已有疾病,甚至患职业病。在阈限值表中规定有3种限值,即时间加权平均浓度(TWA)、短时间接触阈限值(TLV-STEI。)及阈限值上限(TLV-C)。" }, { "instruction": "同生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沉积物沉积后被埋以前,沉积物表层与底层水之间所发生的一系列作用和反应。沉积物发生同生作用的时期称同生阶段或同生期。同生作用用于海洋沉积时,称海解作用,用于大陆淡水沉积时,称为陆解作用。海解作用阶段的代表性矿物是海绿石、钙十字沸石和沸石,以及结核型铁、锰质矿物。" }, { "instruction": "羽毛状水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水系的一个类型。支流短而密集,从渭河羽毛状水系主流两侧汇入与主流呈直角相交的水系。它多发育在断陷谷中或断崖的一侧,或是线状褶皱地区。流经甘肃、陕西的渭河及其支流,钱塘江和滦河等水系即为比较典型的羽毛状水系。" }, { "instruction": "新太古代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距今28亿~25亿年之间的地质时期,在这期间形成的地层称新太古界(Neoarchean Erathem)。新太古界是太古代陆壳的主要组成部分。中国华北地台的新太古代地层分布最广,西自阿拉善、贺兰山、阴山、太行山吕梁山、燕山、辽、吉、鲁西、胶东、皖、豫、陕均有出露,建立的群及岩群最多。同时在扬子地台和塔里木地块的陆核也有新太古界出露,这些岩石大多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变质作用和构造运动以及岩浆侵入。中国新太古代绿岩系就是指这些地层中以沉积和火山沉积方式生成岩石又经历了中、浅变质作用的绿色岩系。" }, { "instruction": "ferruginous quartzite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铁英岩(itabirite)。主要由石英和铁矿物(磁铁矿、赤铁矿、假象赤铁矿)组成的区域变质岩石,也是重要的贫铁矿石。岩石中还可含少量角闪石(铁闪石、镁铁闪石)和辉石(透辉石、紫苏辉石)等。一般具宽度不等的条带状构造,有时为片麻状构造或块状构造。一般认为是含铁硅质岩经区域变质作用的产物。当含铁量大于20%~25%时即可作为铁矿石开采。含铁石英岩根据其中铁矿物的种类可分为磁铁石英岩、赤铁石英岩、假象赤铁石英岩等。" }, { "instruction": "熔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岩浆从地下喷出后,所含挥发组分大量散失而留下的硅酸盐熔融体。但有人把火山喷出的液态物质称为熔浆,将固结的熔浆称为熔岩。熔岩的温度和黏度因岩性而不同:基性熔岩温度在950~1125℃之间,黏度低,在102~104帕?秒之间;中性熔岩温度在850~1000℃之间,黏度在104~106帕?秒之间;英安岩温度约1000℃,黏度为107~108帕?秒。由于熔岩性质的不同,以及地形和环境的差异,致使产状不一样,在地表可表现出各种形态。其中主要的有结壳熔岩、块状熔岩、渣块熔岩和枕状熔岩四类。一个火山在一次喷发期间喷出的熔岩量差别很大。最大一次是冰岛在史前喷出的熔岩,体积为43立方千米;次为冰岛的来克火山,1783年喷出熔岩为12立方千米;夏威夷的基拉韦厄火山在1840年喷出量为5.5立方千米。" }, { "instruction": "钙铁榴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Ca3Fe2〔SiO4〕3。含钛的称为黑榴石(melanite),富含钛的称为钛榴石(schorlomite),含锆的称为锆榴石,含钇的称为钇榴石。晶体常呈菱形十二面体与四角三八面体的聚形;集合体为粒状或块状。以褐色为常见,亦有黄、绿等色,黑榴石和钛榴石则呈黑色。硬度7。密度3.83克/厘米3。钙铁榴石是接触交代作用的产物,为组成矽卡岩的主要矿物成分。" }, { "instruction": "苏台德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史蒂勒(H. Stille)1924年创名。海西构造运动的第二幕,时代为早、晚石炭世之间。在下列地区都见到了苏台德运动的遗迹:波兰和捷克边界上的苏台德山、法国的孚日山脉(Vosges)、德国的黑森林山(Hessen Wald)、哈茨山(Hartz Mts.)、丹麦法罗群岛(Faroe)的萨克森(Saksun)、英国和乌克兰的库兹巴斯。北美洲东部也见到这一时期运动的遗迹。" }, { "instruction": "三水铝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水铝氧石。成分Al(OH)3,含Al2O3 65.4%,常含铁和镓。单斜晶系。晶体极少见;通常呈细鳞片状集合体,有时呈结核状、豆状或隐晶质块状。白、灰绿或浅红色。玻璃光泽。硬度2.5~3。解理平行{001}极完全。密度2.43克/厘米3。主要是含铝硅酸盐矿物分解和水解的产物,在风化型或称红土型铝土矿矿床中大量出现,在沉积型铝土矿矿床中较少分布。是铝土矿的主要矿物成分。为炼铝的最重要的矿石矿物,同时镓可综合利用。" }, { "instruction": "地质时代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一个地层单位或地质事件的时代和年龄。地质时代包括相对时代和绝对年龄。" }, { "instruction": "城市蔓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亦称城市蔓延。城市市区不断向郊区扩展,利用和开发郊区土地,建设生活居住和企事业单位。由于各个方向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不同,其蔓生(延)的速度、长度和宽度亦有所差异,齐头并进的较少,沿交通线呈指状扩展的较多。" }, { "instruction": "变质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变质作用所形成的岩石。在变质作用条件下,使地壳中已经存在的岩石(火成岩、沉积岩及先前已形成的变质岩)变成具有新的矿物组合及变质结构与构造特征的岩石。它们是组成地壳的三大岩类之一,约占地壳总体积的27%。其岩性特征,一方面受原岩的控制,而具有一定的继承性;另一方面,由于受到变质作用的改造,在矿物成分和结构构造上具有与其他岩类不同的特征。变质岩在中国和世界各地分布很广。前寒武纪的地层绝大部分由变质岩组成;古生代以后,在各个地质时期的地壳活动带和一些侵入体的周围以及断裂带内,常有变质岩分布。" }, { "instruction": "黄土风成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黄土成因说之一。1877年由李希霍芬(F. Richthofen)提出。认为黄土来源于大气粉尘降落。粉尘受到雨水、霜雪、生物活动等作用,发生次生碳酸盐化、碳酸盐与粘粒物质构成微团粒或集合体,附着于堆积物根孔或虫孔内,形成大孔构造;又与氧化铁、锰等一起包裹粉尘颗粒而呈黄色而成为黄土并被搬运到沙漠以外的附近地区堆积而成的。风成说观点被多数学者所接受,是黄土形成的主流学术观点。" }, { "instruction": "土壤动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经常或暂时栖息在包括大型植物残体在内的土壤环境中并在那里进行某些活动的类群。主要包括蚯蚓、线蚓、线虫、甲壳类、多足类、软体动物、昆虫及其幼虫、螨类、蜘蛛当中的某些类群。土壤动物身体微小,通常不引人注意,然而它们的数量惊人、生物量巨大,它们在土壤的形成与发展及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 { "instruction": "人口迁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就是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地理流动或者空间流动,这种流动通常会涉及永久性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的变化。这里要把握两个要素:①时间性。不能把所有的空间移动都当成人口迁移。只有那些居住地发生永久性变化的运动才被当作人口迁移。强调时间性就是要把人口迁移与人们每天在工作地与居住地之间的通勤往返、外出购物、旅行等活动区分开;②必须以居住地的改变为条件,它包含人口迁移必须超过一定的距离。只有超过一定的距离,迁移者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关系才会发生显著变化,人口迁移对迁出地、迁入地和迁移者的影响等才有实际意义。" }, { "instruction": "non rystalline substance,amorphous substance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玻璃质。组成物质的原子或离子在三维空间不呈规则排布的固态物质。例如,玻璃、塑料和火山熔岩快速冷凝而成的火山玻璃,以及因受放射性元素蜕变的影响而使晶格遭受破坏的某些褐帘石、烧绿石等,都属于非晶质。非晶质没有固定的熔点,受热时逐渐软化而最后变成流体。非晶质体因内部不具格子构造,不能自发地成长为几何多面体,因而也被称为无定形体(amorphous body)。与结晶质相比,非晶质是不稳定的,它有向结晶质转变的自发倾向。" }, { "instruction": "火山通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岩浆从岩浆库穿过地下岩层经火山口或溢出口流出地面的通道。火山通道的形状与火山喷发的类型有关。中心式喷发的常具有一个主要的通道,铅直方向,似圆筒状,一般称之为火山筒或火山管。裂隙式喷发型的通道常呈长条状或不规火山角砾筒的典型剖面(以北美蒙塔那北中部的为例)则状。火山喷出的大量物质就是经这些通道运移至火山口而溢出地面的。同时和这个主要通道相连的还有许多无固定形状的分支通向地面,或在地下尖灭而消失。火山通道中的残余岩浆,冷凝后成为岩石,凝结在火山筒中的称为岩筒(pipe)。在穿过固态岩石的垂直管道或火山颈中,充填有各种各样的角砾状岩石,称为火山角砾岩筒(diatreme)。它是温度较低、富含气体的侵入体穿透地壳而形成的。其深部可能是金伯利岩筒,顶部可能为马尔式火山口。" }, { "instruction": "墨西哥湾暖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简称湾流。北大西洋西部最强的暖流。由佛罗里达暖流和安德罗斯暖流汇合而成,沿北美洲东海岸流向东北,在佛罗里达海峡中,幅宽60~80千米,深约700米,流速每昼夜为150千米。" }, { "instruction": "矿质营养学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1840年德国化学家李比西在伦敦英国有机化学学会上,发表了《化学在农业和生理学上的应用》的报告提出:土壤中的矿物质才是植物的唯一养分,厩肥及其他有机肥料对植物生长所起的作用,并不是因为其中含有有机质,而是由于这些有机质分解所产生的矿物质。为农作物的产量提高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还引出了一个巨大的化肥工业。" }, { "instruction": "河流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河流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河水是一种流体,并无时无刻不在对地表进行作用。而流水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是经常变化和更替的,对一般河流来说,在正常的情况下,上游以侵蚀作用为主,中游以搬运作用为主,下游以堆积作用为主。河床因水流的下蚀而加深,因堆积而加高,因侧蚀而展宽,因一侧侵蚀另一侧沉积而使河身弯曲。如果河流水量减少,泥沙物质增多,在河流上游段也可以以堆积作用为主。如果海面下降,下游段也可转化为侵蚀作用为主。在同一时间,同一地段内,侵蚀和堆积作用也能同时进行,搬运作用则是联结两者的纽带。河床的纵向与横向变形,及其所造成的沙滩、沙洲、天然堤、河漫滩及河流阶地等都是河流作用的结果。河流作用塑造成各种河谷地貌,并引起流域地貌的发展变化。" }, { "instruction": "水铝英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旧称铝英石。成分mAl2O3*nSiO2*pH2O。一种胶体物质。非晶质。呈玻璃状外貌。颜色白、蓝或微黄。硬度2.0~3.5。密度1.85~1.90克/厘米3。是铝硅酸盐矿物风化的产物,与高岭石、埃洛石、水云母等共生。" }, { "instruction": "冈瓦纳植物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冈瓦纳术语来源于印度中部的一个小村名称,该地因发育特殊类型的石炭—二叠纪冰川沉积和舌羊齿植物群而得名。地质学上著名的冈瓦纳岩系、冈瓦纳大陆和冈瓦纳植物群均由此得名。冈瓦纳植物群按其化石内容也称为舌羊齿植物群(Glossopterisian floa)。该植物群是温凉气候条件下的灌木低矮乔木型植被类型,以种子蕨类的舌羊齿(Glossopteris)和圆舌羊齿(Gangamopteris)为首要代表。此外,种子蕨类植物如美瑞昂羊齿(Merionopteris)、箭羊齿(Belemnopteris)、冈瓦纳羊齿(Gondwanidium),木贼类植物如杯叶(Phyllotheca)、裂脉叶(Schizoneura)以及和科达(Cordaites)相近似的拟诺格拉齐羊齿(Noeggerathiopsis)和银杏植物相近似的似扇叶(Rhipidopsis),还有美丽楔叶(Sphenopbyllum speciosum)等,也都是这个植物群中的特征植物。" }, { "instruction": "风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气象上称6级(12m/s)或以上的风为大风,大风可摧毁建筑物、大树等,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即通常所说的风灾。风灾一般包括:热带气旋(台风)、龙卷风、雷暴‘大风、寒潮大风、焚风等,威胁我国的风灾主要是台风和寒潮大风。长时间的大风会使土壤风蚀、沙化,对作物和树木产生机械损害,造成倒伏、折断、落粒、落果及传播植物病虫害等;严重地破坏各种设施,输送污染物等,大大影响人民的正常生产、生活。风灾造成的损失往往极其严重。据初步统计,台风给人类遣成的伤害全球每年平均80起}左右,造成的损失达到了上千亿美元。1970年11月1 2日,台风袭击了孟加I拉,6米高的海浪淹没了数万平方公I里,致30万人丧生,是20世纪以来人类最悲惨的灾难之一。" }, { "instruction": "趋同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适应趋同(adaptive convergence)。指亲缘关系较远的生物,由于长期适应于相似的生活环境,使其体形及运动器官外形上相似的现象。如鱼类的鲨鱼、中生代爬行动物鱼龙及属于哺乳动物的鲸是不同类别的生物,但都在海洋中游泳生活,它们的体形和运动器官却十分相似,形成异物同形。" }, { "instruction": "金字塔形沙丘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锥形沙丘(conical dune)、星状沙丘(star dune)。具有明金字塔形沙丘显棱面的高大沙丘。各种方向的风相互作用干扰下堆积而成,高度可达100米, 在撒哈拉沙漠和中亚一带都有分布;中国昆仑山北麓当东北风和西北风前进时,山地成为屏障,气流受其干扰,形成巨大旋涡,同时又受山前地带西南风等局部气流影响,风向复杂,相互干扰,将沙吹扬并堆积下来,便形成金字塔状沙丘。" }, { "instruction": "气候模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求解气候数值模式揭示气候形成变化规律、评价和预测气候过程。气候数值模式是关于气候系统的热力学和动力学方程组,并针对大气、海洋、陆面、冰雪和生物各圈层耦合的某些设定过程。是研究气候系统的主要手段之一,它具有事先确立有限目标、特定物理过程、初始和边界条件的可控性、结果定量等优点,使气候学也成为了一门可实验学科。目前对某些气候事件如季风、准两年振荡(QBO)筹的模拟已取得较好结果。数值模拟更广泛地用于气候系统中的某些过程或因子的敏感性评价,如火山灰烬、核冬天、雪盖陆面生态变化、各种CO2浓度排放方案的后果预测和评价,既检验模式的可靠性、又提供了认识内部过程机理的途径。目前还有许多认识、技术上的困难:影响因子多、方程复杂、非线性等,气候模拟仍属前沿研究难题。" }, { "instruction": "agrogeology,agricultural geology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地质科学与农业科学相结合衍生的边缘学科。19世纪中叶法鲁(F.A.Fellow)和李希霍芬(F.V.Richthofen)最早提出农业地质一词,认为土壤由岩石碎屑演化而来。20世纪前40年里,主要研究农业经营和农学中所遇到的地质问题。50年代后,随着全球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农业地质逐渐列入环境地质或生态地质范畴。在中国,20世纪80年代前,主要集中在为农业服务的区域地质、区域水文地质、农药农肥矿产勘查等传统地质领域。80年代发展为以地层、岩石和地貌等农业背景条件为对象的农业地质研究,探讨特产农作物的不同地质背景及其与某些地球化学元素的关系,以及增产途径。90年代为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经济和良好的生态环境,逐渐形成了生态农业地质学。其研究方向主要有三个:①研究开发或改良各种适宜地质环境的农作物;②研究农业生产活动对地质环境产生的影响及对策;③评价区域农业生态地质条件,揭示各种名、特、优农林生物产品的最佳生态地质环境,以及为发展区域农林产品,对地球表生带进行的最佳改造和利用。" }, { "instruction": "《地质力学概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李四光著。成书于1960年代初,1962年内部出版,1973年科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共分四章,约20万字,简洁系统地论述了地质力学的研究内容、任务、学术思路、理论体系、方法步骤、存在问题、发展方向、地壳运动问题起源,以及在地质勘查工作的应用。第一章,有关地质构造的若干传统概念述要。第二章,提出研究地壳构造七个方法步骤:第一步,鉴定每一种构造形迹或构造单元的力学性质;第二步,辨别构造形迹的序次,按照序次查明同一断裂面力学性质可能转变的过程;第三步,确定构造体系的存在和它们的范围;第四步,划分巨型构造带,鉴定构造型式;第五步,分析构造体系的联合和复合;第六步,探讨岩石力学性质和各种类型的构造体系中应力活动方式,进行构造应力场分析;第七步,构造模拟实验。第三章,当前地质力学中存在的问题。重要的有构造运动时期的鉴定,古构造型式的鉴定,各级构造型式对大矿化带和矿田的控制作用,构造型式所涉及的地壳深度、各种结构面或构造显示力学含义的特点,各种褶皱形式的决定因素,岩石的弹、塑性能的统一性与松弛现象,在岩层中不显示构造迹象的应力作用和现时尚在活动的应力分配情况的探测等。第四章,地壳构造运动起源问题。指出地壳运动都具有全球性、周期性和定时性。确定地壳运动方式,特别是运动方向,是追索地壳运动起源的先行步骤,论证了地壳运动起源于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等。" }, { "instruction": "中国翼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翼手龙亚目(Pterodactyloidea)古神翼龙科(Tapejaridae)的一属。分布于辽宁西部早白垩世九佛堂组。中小型的翼手龙类,两翼展开最大约1.2米。吻端尖长,无齿,具角质喙。头骨相对低长,前颌骨和齿骨弧形脊突低而小,前颌骨后延脊突与头骨分离,与顶骨上延脊突近平行并向上弯曲。鼻眶前孔大而长,超过头骨长度的1/3。肱骨、桡骨、翼掌骨和第一翼指骨依次加长,后三者分别是肱骨长度的1.5、1.6和2倍。腕骨粗大,未愈合。肩胛骨强烈弯曲,乌喙骨关节肩胛骨一侧异常膨大。胫骨长度是股骨长的1.4倍。、趾骨短。中国翼龙代表了古神翼龙科的最早记录,该科可能起源于辽西地区,然后逐渐向外扩散。中国翼龙已经报道了2种,即董氏中国翼龙(S. dongi)和谷氏中国翼龙(S. gui)。" }, { "instruction": "阳离子代换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土壤中带负电荷的胶粒吸附的阳离子与土壤溶液中的阳离子进行交换,称为阳离子代换(吸收)作用。阳离子代换作用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可逆反应,即反应方向可左右进行,而且能迅速地达到平衡;二是等当量代换,即代换作用进行时,离子间是以离子价为根据进行等价交换。" }, { "instruction": "恶臭物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能产生强烈臭味的的气体、蒸气和颗粒物并污染环境,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常见的主要有氯、氨和硫化氢等无机化合物,以及胺类、硫醇类、脂肪酸类、酚类和各种蛋白质的分解产物等有机化合物。造纸、皮革、石油化工等工业生产中都有恶臭物质产生。恶臭会直接刺激人的嗅觉,引起不愉快的感觉,影响人的精神和情绪,降低工作能力,所以恶臭物质也成为公害之一。" }, { "instruction": "铬铁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Fe,Mg)Cr2O4。与镁铬铁矿形成完全类质同象系列。在结构式中铁原子数大于镁原子数。当后者大于前者时,则称为镁铬铁矿(magnesiochromite)。等轴晶系。晶体呈细小的八面体,通常呈粒状和致密块状集合体。黑色。条痕褐色。半金属光泽。硬度5.5。密度4.2~4.8克/厘米3。具弱磁性。是岩浆成因的矿物,产于超基性岩中。当含矿岩石遭受风化破碎后,铬铁矿常转入砂矿中。是炼铬的最主要的矿石矿物,富含镁的劣质矿石可作高级耐火材料。" }, { "instruction": "中性关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生态学中指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种类的生物经常一起出现而彼此无明显影响的关系。" }, { "instruction": "偏害共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一种生物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某种代谢产物或改变环境条件,从而抑制其他生物的生长繁殖,甚至杀死其他生物的现象。" }, { "instruction": "生物群层序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地质学的一个普遍法则:生物化石在地层中,彼此有一定的相互联系的可以辨别的演化顺序。每一个地层建造都有其特殊的总的生物面貌,它既不同于上覆地层,也不同于下伏地层。所以,岩石的年龄可以根据其所含化石的面貌(即生物群)加以鉴别。" }, { "instruction": "货币虫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大型有孔虫,为有孔虫目轮虫亚货币虫目货币虫科的一属。壳呈透镜形、圆盘形,状如货币,故名。壳钙质,包旋,两侧对称。壳圈多,为隔壁分隔成许多房室,具支柱及管道系统。海生,产于温暖浅海地带。亚洲、欧洲及北美古近纪,始新世最盛,中国珠穆朗玛峰等地始新统中产出甚多。Nummulites Lamarck, 1801为Camerina Bruguiere, 1792的次异名,但因使用已久,经国际动物命名委员会决定保留使用。" }, { "instruction": "盐湖类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根据不同指标盐湖可以划分为多种类型。根据湖泊起源,可划分为海源盐湖、陆源盐湖与混合型盐湖。根据湖水化学成分,可以划分为碳酸盐型盐湖、硫酸盐型盐湖与氯化物型盐湖。根据湖中盐类沉积的成分,可以划分为苏打湖、芒硝湖、盐湖和混合型湖等。根据湖水体积与湖沉积体积的比例,可以划分为卤水湖、干湖与沙下湖。" }, { "instruction": "吹蚀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风蚀作用的一种方式,由于风的吹刮,将大量物质运移去使地面遭受破坏的作用。多见于干燥和缺乏植物的地区,如荒漠、海滩、湖岸及干涸的河床、湖底等。吹蚀作用形成的地貌景观有吹蚀盆地、戈壁、风蚀垅槽(即雅丹)等。" }, { "instruction": "碳酸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集合名词。由原生碳酸盐矿物(方解石、白云石、菱镁矿等碳酸盐矿物占80%以上)所组成的火成岩。在碳酸岩中,次要矿物种类很多,数量不等,常见的有碱性长石、霓石、钠闪石、透辉石、金云母、黑云母、磷灰石、钛铁矿、微斜长石、黄长石、霞石、黑榴石以及含稀有、稀土元素的矿物(如烧绿石、氟碳铈矿等)。具中粒、粗粒结构。块状构造。碳酸岩在成因上和空间上与超镁铁质碱性岩有紧密关系,组成超基性碱性碳酸岩杂岩体。杂岩体呈岩筒或火山颈产出。碳酸岩常分布于杂岩体上部的中心部分,少数在边部,呈同心状脉、放射状脉、囊状体及筒状体,全球已发现400余处,这类杂岩体主要分布于地壳稳定地区,沿区域性深断裂分布。围岩常具明显的长霓岩化现象。关于碳酸岩的成因,有以下不同说法:①超基性岩浆分异的产物;②富含二氧化碳的热液交代碱性超镁铁质岩的结果;③是石灰岩被花岗岩浆同化的产物;④碱性超镁铁质岩的霓石化、霞石化的发展的结果。碳酸岩常富集稀有稀土元素,与其有关的矿产是铌、锆、稀土元素、磷、铁、金云母及蛭石等。最重要的矿床类型为稀土碳酸岩及烧绿石碳酸岩。" }, { "instruction": "前鳃亚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扭神经亚纲(Streptoneura)。软体动物门腹足纲的一亚纲。内脏囊扭转,外套腔移至背侧前方,侧脏神经连索交叉成8字形,鳃位于心脏之前,故名前鳃,也有鳃全消失而以肺腔呼吸者。头部有触角一对。一般均具螺壳,壳形多样,多为螺旋,壳口全缘或具裂口、裂带、前沟等,偶有为无壳者。常具口盖。通常为雌雄异体。大部分腹足动物均属此亚纲。多数海生,少数生活于淡水及陆地。寒武纪至现代。再分为古腹足目、中腹足目及新腹足目。" }, { "instruction": "可见光遥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主要利用人的眼睛可见光谱段(波长0. 4~0. 7μm)的遥感技术的统称。一般采用感光胶片或光电探测器作为感测元件,以摄影方式为主体。利用航向重叠的立体摄影像对,通过立体量测仪与制图仪,可以获取地面的高程数据和高精度的空间定位数据,满足地形图测绘的要求。我国为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研制了全景摄影仪,回收的像片星下点附近的地面分辨率达到10m左右;法国的地球观测实验卫星(SPOT)的全色扫描影像地面分辨率为10m,完全能满足资源调查和环境监测的要求。" }, { "instruction": "阿伦规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生活在寒冷地区的内温动物较温暖地区内温动物外露部分(如四肢、尾、耳朵及鼻)有明显趋于缩小的现象,称阿伦规律,是减少散热的适应。" }, { "instruction": "齿形粒状变晶结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缝合粒状变晶结构(sutured granoblastic texture)。它是粒状变晶结构的一种类型。特征是矿物颗粒的形状极不规则,彼此之间的接触线呈锯齿状或缝合线状。" }, { "instruction": "色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亦称色调,即色彩的相貌,是色彩最基本的特征,也是色与色彼此相互区分最明显的特征。可见光谱上不同波长的辐射在视觉上就表现为不同色相,通常说的彩虹系列色:红、橙、黄、绿、青、蓝、紫,便是其中的基本色。在地图符号设计中,常常利用不同的色相来区分要素不同的定性特征。例如,地形图上用蓝色表示水体、绿色表示植被、棕色表示地貌;专题地图中的各种区划图、类型图,常用不同的色相表示制图对象质的差异。" }, { "instruction": "中国地震分布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于不同学者对中国地质构造的认识不完全一致,对中国地震带的具体划分略有出入。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划分为23个地震带,如图(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运用地质力学观点,根据中国活动构造体系特征,划分出20个地震带。中国地震分布图(一)1.郯城庐江带; 2.燕山带; 3.山西带; 4.渭河平原带; 5.银川带; 6.六盘山带; 7.滇东带; 8.西藏察隅带; 9.西藏中部带; 10.东南沿海带; 11.河北平原带; 12.河西走廊带; 13.天水兰州带; 14.武都马边带; 15.康定甘孜带; 16.安宁河谷带; 17.腾冲澜沧带; 18.台湾西部带; 19.台湾东部带; 20.滇西带; 21.塔里木南缘带; 22.南天山带; 23.北天山带 中国地震分布图(二)1.新华夏构造体系; 2.青藏滇缅印尼歹字型构造体系; 3.祁吕贺山字型构造体系; 4.天山带; 5.经向构造体系的川滇南北构造带; 6.为地震带编号。①台湾带; ②闽粤沿海带; ③东北深震带; ④营口郯城庐江带; ⑤河北平原带; ⑥海原松潘雅安带; ⑦山西带; ⑧渭河平原带; ⑨银川带; ⑩兰州天水带; 河西走廊带; 马边巧家通海带; 冕宁西昌鱼带; 腾冲澜沧带; 哀牢山带; 炉霍乾宁带; 花石峡带; 拉萨察隅带; 西藏西部带; 天山带" }, { "instruction": "层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在地层层序中的某一特定位置。地层层位有许多种,例如具有特殊岩性特征的岩性层位,具有特殊化石的化石层位,具有特定时代的年代层位,以及地震层位、电测层位等。因此地层的层位可以是地层单位的界线,也可以是属于某一特定时代的标志层等。" }, { "instruction": "树枝状水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水系格局的一种。支流较多,主、支流以及支流与支流间呈锐角相交,排列如树枝状的水系。多见于微斜平原或地壳较稳定,岩性比较均一的缓倾斜岩层分布地区。世界上大多数的水系,如中国的长江、珠江和辽河,北美的密西西比河、南美的亚马孙河等,都是树枝状水系。" }, { "instruction": "环境地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以人类和地理环境所构成的系统为对象,研究其发展、组成和结构、调节和控制、改造和利用的科学。是环境科学的分支学科。主要对地理环境和地质环境等进行环境质量调查、评价和预测,探讨其环境质量变化财人类的影响和人类活动对其环境的影响。其分支学科有环境地质学、环境地球化学、污染气象学、环境水文学、环境海洋学和环境土壤学等。" }, { "instruction": "石笋古气候记录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岩溶洞穴中的石笋是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至今仍在不断地增长着;石笋在漫长的生长过程中,记录了气候变迁的信息。运用地质年代学、同位素地质学等技术,研究石笋的结构、成分变化、同位素组成,可以恢复古气候。如果气候变暖,冰川消融,导致海平面上升,海水淹没溶洞,石笋停止生长,并在其上堆积海相沉积物。若气候再度变冷,冰期来临,海平面下降,溶洞又暴露在大气中,石笋会继续生长。1991年法布里齐奥?安东尼奥在意大利西海岸阿根塔罗石笋古气候记录1 14.5万年前; 2 18.9万年前; 3 20.1万年前; 4 20.6万年前拉岛附近海区水下30米发现一个溶洞,取出了30厘米高的一个石笋,这个石笋记录了20多万年以来的气候变迁历史。这个石笋纵切面上呈现出黄色岩石层与白色沉积层的交替现象。运用铀系测年技术,对石笋逐层测年发现,这个石笋在20.6万年前开始生长,到20.2万年,由于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海水淹没了石笋,在其上堆积了白色沉积层,这种沉积作用持续了1.2万年。然后,又一个冰期来临,海平面下降,溶洞露出水面,岩溶作用继续,石笋接着生长,至14.5万年停止。14.5万年至今,石笋上又继续堆积了白色沉积。这个石笋完美记录了20.6万年以来的古气候冰暖变迁的历史。" }, { "instruction": "小壳化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寒武纪初大量繁盛,小型多门类的原始带壳动物化石。小壳动物是个体微小、具有外壳的动物总称,不具严格的分类学意义,包括众多的无脊椎动物门类,主要有软舌螺类、单板类、双壳类、腹足类,喙壳类、腕足类、多孔类、锥石类、节肢动物等,以及分类位置不明的管壳类(tubelichitids)、齿形类(conodontomorphs)、球形类(globomorphs)、腔骨类(coeloscleritophorans)、托莫特类(tommotiids)、开腔骨针类(chancelloriids)、织金壳类(zhijinitids)等。化石个体小,0.1~5毫米左右,形态多样,有锥形、帽形、针形、放射形、贝壳形等。小壳动物繁盛于软躯体动物群之后,三叶虫动物群之前,寒武纪一开始便大量出现,是最早出现的带壳动物群。其化石研究对确定前寒武系与寒武系界线,探索无脊椎动物起源及早期带壳动物骨骼化作用均有重要意义。小壳化石数量多,分布广,世界各大洲都有发现,已成为寒武系底部分带对比的标准化石,在中国许多地区均有发现。" }, { "instruction": "土壤侵入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土层中与成土过程无关的外来物质,包括残存的母质碎块、砾石和砖块、瓦片等物,常是人为扰动土层的重要证据。根据侵入体类型还可判断土层翻动年代的大致差别。在古文化遗址附近观察土壤剖面时可作为参考。" }, { "instruction": "软骨硬鳞鱼次亚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硬鳞鱼类(Ganoid)。辐鳍鱼中最原始的一类。内骨骼多为软骨,体被斜方形坚厚硬鳞。上颌骨参与颊部的组成,与前鳃盖骨固着联结,口裂深,口缘具锥形齿。各鳍鳍条很多,单背鳍与腹鳍靠近身体的后部,歪型尾。软骨硬鳞鱼类包括古鳕目、多鳍目及鲟目。泥盆纪至现代,晚古生代及中生代初期繁盛,新生代衰落,只有少数代表如鲟、白鲟、多鳍鱼等延续至今。中国软骨硬鳞鱼类化石有吐鲁番鳕(Turfania)、中华扁体鱼(Sinoplatysomus)、北票鲟(Peipiaosteus)、原白鲟(Protosephurus)等。" }, { "instruction": "标准分析方法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分析方法标准。是技术标准的一种。为权威机构对某项分析所作的统一规定的技术准则和各个方面共同遵守的技术依据。必须按规定程序编制,按规定的格式编写,所用方法的成熟性得到公认。通过协作试验确定方法的误差范围,由权威机构审批和发布。要用规范化的术语和准确的文字对分析程序的各个环节进行描述,还要对实验条件、结果的计算方式和表达方式(包括单位)作出规定,以及确定结果好坏的判断准则等。" }, { "instruction": "成土母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土壤母质或成土母质。是岩石经过风化作用形成的细碎物质。坚硬的岩石风化为疏松的母质后,不仅有了通气透水的能力,而且在细小颗粒中可以释放出植物所需要的营养元素并保持一定的水分,从而为形成土壤创造了条件。根据母质被搬运和沉积方式的不同可以划分为原积母质、坡积母质、洪积母质、淤积母质、湖积母质、海积母质、风积母质、黄土与黄土状物质、红土母质。" }, { "instruction": "菱沸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斜方沸石。成分Ca〔Al2Si4O12〕*6H2O。常含钠,当钠多于钙时称钠菱沸石。三方晶系。晶体呈近于立方体的菱面体。常呈以c轴为双晶轴的贯穿双晶。白色、肉红或浅黄色。玻璃光泽。硬度4~5。密度2.05~2.10克/厘米3。产于玄武岩、安山岩等岩石的气孔或裂隙中,与其他沸石共生。" }, { "instruction": "肉鳍鱼亚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为硬骨鱼纲的一亚纲。偶鳍基部有肉质柄,外被鳞片,故称肉鳍鱼类。曾被认为具内鼻孔,又称内鼻鱼类(choanate)。背鳍两个,偶鳍、背鳍及臀鳍均具肉质鳍基,内具分节骨骼支持。尾歪型或原型。具整列层鳞。繁盛于泥盆纪,此后衰落,现仅有极少数残存类型。早期分为总鳍鱼目及肺鱼目,现多认为是两个独立的亚纲。" }, { "instruction": "原气管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有爪纲(Onychophora)。节肢动物门的一纲。陆生用气管呼吸的原始节肢动物,身体延长似蠕虫,但体节分界不明显,体表仅具角质薄膜,无坚实外壳。头部具一对触角,一对单眼,躯干部每个环节有一对不分节的圆形附肢,末端由若干细小环节组成,并有一对爪,气管构造简单,故名原气管。生活于热带陆地及潮湿地区,现生代表为栉蚕(Peripatus),化石有发现于海相寒武系的Aysheaia等。本类动物兼具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的特点,代表两者间的过渡类型,故有将其提升为独立的一门,或列为节肢动物门的一原始类别而与真正的节肢动物相区别。" }, { "instruction": "社会空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社会群体感知和利用的空间(由个体感知利用的空间常被称为个人空间)。正如布蒂默(Buttimer,1969)所介绍的,这个术语与社区和自然区的定义非常接近:通过他们的社会经济和人口统计学的特征,他们共同的价值观和态度,以及由此所形成的相同的行为方式,可以确认城市居住区内马赛克图中被同质群体所占据的部分。" }, { "instruction": "地震频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定时间范围内,单位时间所发生的地震活动次数。地震活动性的标志之一。全球各级地震每年的频度通常是:震级每降一级,地震发生次数约增大8倍。地震震级与频率关系表地震震级(M)地震频率(N)地震震级(M)地震频率(N)>908.0~8.917.0~7.9186.0~6.91205.0~5.98004.0~4.962003.0~3.949000<34950000" }, { "instruction": "雅丹地貌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河湖相土状堆积物地区发育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相间的地貌形态。“雅丹”是中国维吾尔语,意即为“陡峭的土丘”,因中国新疆孔雀河下游雅丹地区发育最为典型而命名。其发育过程是挟沙气流磨蚀地面,地面出现风蚀沟槽。磨蚀作用进一步发展,沟槽扩展为风蚀洼地;洼地之间的地面相对高起,成为风蚀土墩,土墩和洼地的排列方向明显地反映主风方向。土墩一般高1~10m,长20~100m,甚至更长;全由粉砂、细砂和砂质黏土互层组成,砂质黏土往往构成土墩顶面,向下风方向微倾。在中国罗布泊盐碱地北部的东西两侧,黏土土墩的顶面是盐壳,呈白色,称为白龙堆。" }, { "instruction": "生态位重叠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两个或更多物种共享的生态位空间,即资源需求和生态条件耐受度的相似性。" }, { "instruction": "镍黄铁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Fe,Ni)9S8,含Ni 34.2%,经常含钴,可达3%。等轴晶系。通常呈不规则的颗粒。古铜黄色。条痕绿黑色。金属光泽。解理平行八面体{111}完全。硬度3~4。密度4.5~5克/厘米3。产于与基性、超基性火成岩有关的铜镍硫化物岩浆矿床中,与磁黄铁矿、黄铜矿以及铂族矿物共生。有时也见于超基性岩的铬铁矿矿床中。是炼镍的主要矿石矿物,同时可炼钴。" }, { "instruction": "次生矿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岩石或矿石形成之后,其中的矿物遭受化学变化而改造成的新生矿物。如橄榄石经热液蚀变而形成的蛇纹石,正长石经风化分解而形成的高岭石,方铅矿经氧化而形成的铅矾,铅矾进一步与含碳酸的水溶液反应而形成的白铅矿等,均是次生矿物。次生矿物在化学成分上与原生矿物间有一定的继承关系。次生矿物一般不包括变质作用所形成的新生矿物。此外,有人将热液蚀变形成的矿物专门称为蚀变矿物以区别于表生成因的次生矿物。" }, { "instruction": "菱锌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ZnCO3,含Zn 52%,常含铁、锰,有时含钴、镉、铟等。三方晶系。晶体呈菱面体或复三方偏三角面体,但不常见;通常呈土状、钟乳状或皮壳状集合体。白色而微带浅绿、浅褐或浅灰。玻璃光泽。硬度5。解理平行菱面体{1011}完全。密度4.1~4.5克/厘米3。是闪锌矿氧化后所形成的次生矿物。产于铅锌硫化物矿床氧化带下部及其附近。大量聚积时是炼锌的矿石矿物。" }, { "instruction": "豹皮灰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具黄色、褐红色不规则斑纹的石灰岩,貌似豹皮,故名豹皮灰岩。通常基质部分为隐晶质方解石或微晶方解石,斑纹部分含有较多的白云石。它是石灰岩在成岩过程中发生白云石化而成的,白云石化作用常选择石灰岩中渗透性较好含颗粒的条带或斑块进行。此种灰岩在中国寒武纪、奥陶纪地层中常见。" }, { "instruction": "超富集植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能超量吸收重金属并将其运移到地上部的特殊植物。对于超富集植物的界定,植物地上部重金属是常用的指标。由于各种重金属在地壳中的丰度及在土壤和植物中的背景值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对不同重金属,其超富集植物的浓度标准也有所不同。" }, { "instruction": "“斯波特”卫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全称为地球观测实验卫星,简称SPOT,由法国空间中心 (CNES)设计制造并发射,至今已发射了5颗。 1 978年2月正式开始研制,原计划1 984年初交付使用,由阿里安火箭送入832km高的太阳同步轨道,重复周期26d。卫星重1830kg,采用三轴稳定,工作寿命三年。第一颗“斯波特”卫星1 9 86年2月22日发射成功,“斯波特”-2号于1 990年1月22日发射人轨,“斯波特”-3号于1993年9月26日发射人轨,“斯波特”-4号于1998年3月24日发射人轨,“斯波特”-5号于2002年8月2 7日发射人轨。发射此种卫星的主要目的是进行土地利用调查、植物长势监测、土壤水含量评价、海洋与海岸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研究。“斯波特”卫星携带有两台相同的高分辨率CCD相机,能在可见光和近红外谱段工作,电子自扫描成像。每台相机扫描宽度为60km,多波段成像的地面分辨率为20m,全色波段成像的地面分辨率为10m。" }, { "instruction": "向斜山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发育在向斜部位的山体。向斜两翼若为松软的老岩层,易被侵蚀;核心部分为新岩层,侵蚀较慢,其坚硬岩层突露,从而高出背斜谷地而成为山岭,如浙江杭州的飞来峰,即为向斜山。" }, { "instruction": "十二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中国古代对周天的一种划分法,大抵是沿天赤道从东向西将周天等分为十二个部分,用地平方位中的十二支名称来表示,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它与二十八宿星座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当星宿南中天的时候,十二辰与地平方位中的十二支正好一一对应。" }, { "instruction": "矿物分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为了区分矿物,从而掌握和利用矿物,人们必须进行矿物的分类研究。矿物分类有如下几种:外表特征分类、化学成分分类、晶体化学分类、地球化学分类及成因分类等。国内外多采用晶体化学分类,其分类的层次是:大类、类、(亚类)、族、(亚族)、种。凡是具有同一晶体结构,化学成分中类质同象在一连续范围变化的所有自然作用形成的矿物个体,属于同一矿物种。矿物种是矿物分类的基本单元。目前,矿物类以上的分类方案已较合理地建立,并得到广泛采用。具体划分如下:第一大类自然元素及其类似物,下分自然元素,碳、硅、氮、磷化物类;第二大类硫化物及其类似物,下分砷、锑、铋化物类,碲化物类,硒化物类,硫化物类;第三大类氧化物、氢氧化物,下分氧化物类,氢氧化物类;第四大类含氧盐,下分硅酸盐类,硼酸盐类,钒酸盐类,砷酸盐类,磷酸盐类,钨、钼、铬酸盐类,硒、碲酸盐类,硫酸盐类,碳酸盐类,碘酸盐类,硝酸盐类;第五大类卤化物,下分氯、溴、碘化物类,氧、氢氧、硫卤化物类,氟化物类。对于包含矿物种数多、晶体结构多样的矿物类,其下增设亚类,甚至族下增设亚族。例如,硅酸盐类下增设:岛状硅酸盐亚类、群状硅酸盐亚类、环状硅酸盐亚类、链状硅酸盐亚类、层状硅酸盐亚类和架状硅酸盐亚类。" }, { "instruction": "无线电导航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利用陆地已知无线电发射台站发射的无线电波进行船舰定位导航的方法。一组无线电发射台站的地理 恢檬蔷 过准确测定的。由于无线电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可以认为是常数,根据船舰上精确地测定出发射台发射到船舰上的无线电波传播的时间,即可确定船舰对于发射台站的相对位置线,两条位置线的交点即船舰在海上的位置。按位置线的形式,无线电导航系统大体可分为:测向系统,如康索尔;测距系统,如肖兰;测向测距系统,如雷达;双曲线系统,如劳兰、台卡、奥米伽等。海洋地质工作中广泛使用双曲线系统和测距系统。" }, { "instruction": "冰洲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无色透明纯净的方解石。在透明矿物中具有最高的双折射率。主要用于国防工业和制造特种光学仪器。工业上对冰洲石的质量要求是:无色,全透明,无包裹体,无裂缝,无双晶,用紫外光照射时无荧光。优质冰洲石晶体产于玄武岩的方解石脉和沸石方解石脉中。其形成与热液作用有关。冰洲石矿床也产于石灰岩中,但晶体质量稍差。" }, { "instruction": "残积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基岩经物理风化作用后,残留在原地的碎屑物。其成分主要为基岩碎屑、黄褐色铁质斑点、红色铁铝质土、高岭土和黏土等。无分选,无层理,仅因风化程度不同,使上下层在成分和特性上有所差异,构成复杂的风化壳。" }, { "instruction": "硅铝质矿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浅色矿物(light colored mineral)。是指火成岩中的石英及含钾、钠(部分钙)较多的铝硅酸盐矿物的总称。主要有石英类、长石类、副长石类和白云母类等。岩石中硅铝矿物和镁铁质矿物相对含量的变化,常是火成岩分类的依据,同时也是反映岩石化学成分的特征。如花岗岩,其中硅铝矿物含量往往大于镁铁质矿物,而二氧化硅的含量常超过65%;而超镁铁质岩则几乎不含硅铝矿物,二氧化硅含量往往在45%以下。" }, { "instruction": "淤泥质海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泥滩岸(mud flat coast)。主要由粉砂及粘土淤淤泥质海岸1.泥质; 2.沙质; 3.古沙质泥组成的海岸。是海流或河流携带的粉砂、淤泥物质被涨潮潮流搬运到海岸地形浅平、波浪微弱的港湾顶部、河口区或有地形屏障的海岸带,在落潮前的间隙沉积而成。发育典型的淤泥岸,坡度平缓,宽度很大,可达4~5千米,沉积物自海向陆由粗变细。位于低潮海面以下的水下岸坡,因受波浪作用,沉积物质较粗,含沙较多;位于高低潮海面之间的宽广潮滩,是涨落潮流作用带,沉积有大量的粉砂和富含有机质的淤泥,因受潮流的冲刷作用,常形成潮沟;位于高潮面附近及其以上的湿地,生长有大量盐生植物,是原有潮滩因堆积旺盛、扩大加高而成,特大高潮时海水才能波及。其上的湿地和潮滩是发展围垦、开辟盐田和养殖场的有利地带,但港口易受泥沙回淤,开发时应注意保护生态环境和湿地等。中国渤海湾西岸、苏北海岸和辽东半岛东北段海岸溺谷海岸即是,在粤、闽、浙等省的一些港湾顶部亦有小片发育。" }, { "instruction": "门对门运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亦称门到门运输。用机动灵活的公路汽车运输工具,不经任何中转环节,把货物从生产工厂、农林渔牧场、货物发点(仓库、车站、港口、机场等)直接运送到用户或货物终点的一种运输。最大优点是加速货物送达时间,减少由于倒运所引起的货损、货差和费用。" }, { "instruction": "霓霞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副长石深成岩一类,为不含长石的一种碱性岩。主要由霞石和霓石或霓辉石、钛辉石组成,有时有黑榴石及黑云母。深色矿物含量为35%~70%。典型的霓霞岩的深色矿物含量为50%。它常常一方面向磷霞岩过渡,一方面向霞霓钠辉岩过渡。" }, { "instruction": "卫星遥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即航天遥感的组成部分。以人造地球卫星作为遥感平台的各种遥感技术系统的统称。主要是利用卫星.对地球和底层大气进行光学和电子观测,包括科学技术实验卫星、资源卫星、陆地卫星、气象卫星、海洋卫星、环境卫星等对地观测遥感卫星系列。迄2008年4月,我国成功地发射了60多颗,其中包括返回式遥感卫星和气象卫星。资源调查和环境监测主要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可以充分发挥其明显的空间特性、波段特性、时相特性以及资料收集方便等特性。" }, { "instruction": "矿物硬度计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矿物摩氏硬度、新摩氏硬度和显微硬度等级的对比的硬度可通过实验方法来测定。通常采用的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根据矿物与标准硬度矿物间的相互刻划对比来测定。在矿物学中一直沿用下来的是摩氏(Friedrich Mohs)1822年所提出的十个标准硬度矿物,从低到高为:①滑石;②石膏;③方解石;④萤石;⑤磷灰石;⑥正长石;⑦石英;⑧黄玉;⑨刚玉;⑩金刚石。它们用来对比矿物的硬度,故称摩氏硬度计(Mohs'scale)。利用这十个标准矿物将矿物的硬度分为10个等级。但是各等级间的间隔是不均等的,除硬度9~10的间隔特别大以外,其他只是粗略地相等。后来波瓦连内赫(А.С.Поваренных,1963)提出较为精确的新摩氏硬度计(new Mohs'scale),以一定方位上的硬度为准。即①滑石(001);②石盐(100);③方铅矿(100);④萤石(111);⑤白钨矿(111);⑥磁铁矿(111);⑦石英(1011);⑧黄玉(001);⑨刚玉(1120);⑩TiC;硼;B4C;B6.5C;黑金刚石(111);金刚石(111)。将矿物的硬度分为15个等级,1~9约与摩氏硬度相当。另一种方法是用显微硬度计(microindentation hardncss scale),它是根据矿物表面(晶面、解理面等)上所能承受的重量来测定其硬度的大小而制造的一种仪器。各种可从矿物显微硬度仪上直接测得显微压入硬度。这种测定方法较刻划法精确,在应用对比时也可折合成摩氏硬度级或新摩氏硬度级。" }, { "instruction": "假提罗菊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头足纲菊石亚纲的一属。壳外卷,盘状,侧部具明显的肋,近腹部常有腹侧瘤和横肋,腹棱明显。齿菊石型缝合线,侧叶宽而深,下端具很多锯齿,腹鞍低,分腹叶为两个尖的腹支叶,鞍部为圆顶。产于中国南方上二叠统大隆组。" }, { "instruction": "硼中毒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硼对人体的危害。硼对大气污染主要发生在制造火箭燃料的工厂。硼烷的毒性比其他硼化物高,乙硼烷对大鼠4小时半数致死浓度为30~90mg/m3 。美国规定生活用水中,硼的最大容许浓度为1mg/L;长期灌溉用水中硼的最大容许浓度为0. 75mg/L。中国污水灌溉建议硼的容许浓度,对果树为1. 0mg/L,对谷物为2.0mg/L,蔬菜为3.0mg/L。" }, { "instruction": "石英闪长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闪长岩的一种。主要由斜长石、石英和镁铁质矿物组成。含石英5%~20%。这种岩石往往与其他中酸性侵入岩相伴生,因此,常把它归属于花岗岩类。" }, { "instruction": "临海型工业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工业发展的空间形式之一。一国一地区集聚于海岸带地区的工业企业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等少数国家在海岸带地区形成、发展起来的大型工业综合体,即是此类工业的代表性实例。其特点是:①在利用海运优势基础上兴建高耗能、高耗原材料的重化学工业,其绝大部分原料来源和主要产品多与国际市场联系密切;②大多数工业企业均拥有一定岸线与自备专用深水码头,便于由海外输入笨重原材料,向海外市场输出各类产品;③多为工业生产地域综合体,如日本太平洋工业地带即力其中典型之一,通过填海造陆、扩建海湾等途径建设而成。" }, { "instruction": "冰蚀洼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冰川对冰床基岩软弱地段的挖掘和刨蚀形成的洼地,常积水形成冰蚀湖,山谷冰川形成的冰蚀洼地,如秦岭太白山的大爷海、二爷海等,规模小。大陆冰盖区的冰蚀洼地如密西西比河上游的洼地,规模很大。" }, { "instruction": "环流指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表征某区域内平均西风强弱的定量参数。最早在1939年由罗斯贝提出,称罗斯贝指数。以后以高空任两纬度间的位势高度差(正比于该地区平均地转西风风速)来表征该地区高空的西风强弱,也称西风指数。高指数时期,该地区西’风强,多快速东移的短波活动,南北热量交换相对较弱,是高纬度地区冷空气积聚加强的时期。一旦西风带上经向气流发展,甚至出现暖脊向北发展被后侧冷空气阻断,而成为孤立稳定的大型暖性阻塞高压、或冷槽向低纬发展被高纬暖空气切断,形成孤立冷性切断低压时,就转为低指数时期,常伴有寒潮爆发,南北交换明显加强。高低环流指数代表了大气环流不同的两种基本形态和天气分布,一般以3~8周的准周期交替循环,其持续性和转折性明显,成为中长期天气交化的环流演变背景。目前,多平衡态理论、共振理论等为指数循环提供了新的解释。" }, { "instruction": "柯伊纳大坝地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1967年12月10日发震,震中位置17.5°N,73.8°E。在印度孟买东南200千米的柯伊纳大坝附近。震级6.7,震中烈度ⅧⅨ。震源深度27千米。地震连续45秒,极震区内有47300幢房屋被破坏,大坝和水电站建筑损坏严重。死110人,伤2300人,26万人流离失所。" }, { "instruction": "隐灰化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灰化作用还未发展到明显的灰化层出现,而实际上已有铁、锰、铝等物质的酸性淋溶和淀积的作用。有时有不甚明显的灰化层,其表现是颜色略浅。这种土壤被称为隐灰化土,一般多分布在针叶林下。" }, { "instruction": "地图配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图数字化需要借助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因此数字化首先获取的是仪器设备的坐标,即物理坐标。在物理坐标系下,虽然能够正确发现要素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它相当于纸质地图的硬拷贝),但这些坐标数据却不具有实际意义,不能用来直接进行空间运算和分析。这就需要把物理坐标转换为用户所需要的地理坐标或投影坐标,即用户坐标。建立物理坐标与用户坐标转换关系的过程就称为地图配准,它是通过采集适量的控制点来完成的。" }, { "instruction": "分类等级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生物分类体系中的不同级别。生物分类的主要等级由大而小依次为:界、门、纲、目、科、属、种。种是基本的分类等级。具有共同起源、相近性状的种,归并为属,依此类推,由属而科,由科而目,等等。在主要等级之间有时还设置辅助等级,其名称是在主要等级名称前冠以前缀“超”或“亚”等组成,如亚纲、超目等,种以下还可有亚种。在动物法规中,还把相关的分类等级归纳成同一分类级别,如种和亚种视为种级,属和亚属视为属级,依次为科级、目级等。" }, { "instruction": "伪投影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简单正轴投影的基础上,附加一定的条件,并保持纬线的形状不变,将经线的形状变为对称曲线而成。因此,伪投影图14. 21又分为伪方位投影、伪圆锥投影、伪圆柱投影。伪方位投影的纬线投影为同心圆、伪圆锥投影的纬线为同心圆弧、伪圆柱投影的纬线为平行直线。它们共同的特点是:除中央经线投影成直线外,其余经线均投影成对称于中央经线的曲线。" }, { "instruction": "间粒结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粒玄结构(doleritic texture)、粗玄结构。玄武岩的一种结构。显微晶质结构的一个变种。斜长石比辉石的颗粒粗大而且自形,长柱状的斜长石杂乱分布,构成交错的格架,在每个间隙中充填有几个他形的辉石小颗粒。" }, { "instruction": "沉积韵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两种以上的岩性单元组成的,有规则的和频繁重复的层序。例如粉砂岩、泥岩与泥灰岩的互层,韵律层厚度薄的几厘米、几米,韵律层系厚达几百米。规模较大的“沉积韵律”常构成“沉积旋回”,但这时所强调的是沉积作用和过程的重复。大多数沉积韵律与地壳运动、海平面与气候以及沉积物变化引起沉积环境的周期性变化有关。" }, { "instruction": "微结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必须借助于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晶体结构中的种种非均一结构现象。例如各种晶格缺陷、畴结构、细微的出溶现象、结构双晶、调制结构等。对于仅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的微结构有时特称为超微结构(ultramicrostructure)。" }, { "instruction": "潮汐发生装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在实验水池里产生与天然潮汐相似的水位变化规律的设备,亦称潮汐模拟控制仪。是潮汐物理模型试验的主要设备。其生潮设备可分为潮水箱和尾门两大类。潮汐发生装置用微型计算机作为控制主机,经过接口,控制水泵向水池进水,同时控制尾门(或潮水箱)内水位的升降高度和池内水位变化,以模拟潮波运动。以用尾门为生潮设备为例,其具体过程是根据给定潮位时间过程线,计算出水池的瞬时进水量及尾门运行轨迹的时间过程,向步进电机发出驱动脉冲,控制进水阀的开启度和尾门的升降,同时把模拟的潮位数据采入计算机,实时修正脉冲信号。如此反复经若干次修正后,模拟出要求的潮汐。" }, { "instruction": "商品性农业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农业生产产品是以满足市场的需求为目的,农产品成为市场上流通的商品。农业生产由自给性农业演化到商品性农业是重大的跨越。原因是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工具由手工工具和畜力农具向半机械化和机械化农具发展,生产中较广泛地应用先进科学技术,如育种、饲养、土壤改良、植物保护等,农产品的产量大幅度提高。从事商品性生产的农场成为农业经营的主要方式,农业生产的社会分工涌现,农产品的商品率高。同时,农业生产的运行受到市场需求的制约。" }, { "instruction": "石膏 硬石膏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主要由单矿物石膏和硬石膏组成,常有白云石、石盐、天青石、黄铁矿和各种硅质矿物伴生,以及往往有大量的砂质、粉砂质和泥质混入物。一般认为从浓缩卤水中沉淀的原生硫酸钙矿物是石膏,即在30℃以下,海水含盐度提高3.55倍时石膏就开始沉淀。在42℃以上温度或浓度很大时,石膏的沉淀就为硬石膏所代替。石膏 硬石膏岩极易发生交代作用、重结晶作用和溶解作用。现代沉积及地质证据表明石膏—硬石膏可以在深水、浅水和滨海、内陆萨巴哈环境中沉积。在成岩阶段,石膏往往向硬石膏转变,大多数专家认为硬石膏是早期成岩作用的产物,在表生阶段硬石膏水化变为石膏。" }, { "instruction": "今鸟亚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今鸟亚纲的成员在中生代鸟类产生最初分化时就已出现了。与其他中生代鸟类相比,今鸟类至少具有以下重要的共近裔特征:尾综骨短,长度不及跗骨长的1/3;异凹型颈椎;荐椎不少于9枚;肩胛骨显著弯曲;乌喙骨具有发达的前乌喙突和圆形的肩胛关节窝;胸骨前后长,发育侧前突,龙骨突高并从胸骨的前端开始向后伸展;尺骨远端发育半月形背髁;第Ⅱ指的第1指节特别宽大:跗骨远端愈合等。早白垩世今鸟亚纲的鸟类在飞行结构上,和现生鸟类已几乎没有明显区别。然而它们还保留有一些原始的特征,如上、下颌骨都保留牙齿,叉骨前后扁平并发育深沟,具腹膜肋,第Ⅰ指较长,第Ⅰ和Ⅱ指有较发育的指爪,第Ⅰ掌骨还不发育屈肌结节,耻骨远端联合,胫跗骨未发育骨质腱桥等,因此它们和现生鸟类还具有相当大的距离。现生鸟类最近的共同祖先可能在新生代时期才开始出现。中国中生代的今鸟类化石主要有:辽宁鸟目(Liaoningornithiformes)的辽宁鸟(Liaoningornis)、朝阳鸟目(Chaoyangiformes)的朝阳鸟(Chaoyangia)和义县鸟(Yixianornis)、燕鸟目(Yanornithiformes)的燕鸟(Yanornis)以及甘肃鸟目(Gansuiformes)的甘肃鸟(Gansus)等。" }, { "instruction": "色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颜色指数。岩石中含镁铁质矿物(深色矿物)的体积分数常称为色率。为火成岩分类的基础之一。色率0~35%称浅色岩,35%~65%称中色岩,65%~90%称暗色岩,90%~100%称超镁铁质。例如,花岗岩的镁铁质矿物占10%,称浅色岩;闪长岩的镁铁质矿物占30%~40%,称中色岩;橄榄岩的镁铁质矿物占90%以上,称超镁铁质岩。" }, { "instruction": "国际土壤分类参比基础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国际土壤学会下设组织,成立于1980年。其目的是在目前全世界尚无统一土壤分类的情况下,提供一个国际间可相互比较的土壤分类体系,并于1989年提出了初步土壤分类单元参比的方案。" }, { "instruction": "钠硼解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硼钠方解石。成分NaCa〔B5O7(OH)4〕*6H2O,含B2O3 43%。三斜晶系。通常呈针状、纤维状或结核状集合体。白色。透明。玻璃光泽或丝绢光泽。硬度2.5。解理平行{010}和{110}完全,平行{110}中等。性脆。密度1.95克/厘米3。为盐湖的化学沉积产物,见于干涸的含硼盐湖中。是提取硼和硼化物的主要矿物原料。" }, { "instruction": "黄土化学成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组成黄土土壤的化学组分的种类及数量。通常以某种化学成分含量占黄土化学成分总含量的百分比来表示。中国黄土的化学成分以SiO2(约占黄土化学成分总含量的50%左右)、Al2O3(约占黄土化学成分总含量的8%~15%)和CaO(约占黄土化学成分总含量的10%左右)为主,其他较重要的化学成分还有Fe2O3(约占黄土化学成分总含量的4%~5%)、MgO(约占黄土化学成分总含量的2%~3%)和K2O(约占黄土化学成分总含量的2%左右),有机质组分约占黄土化学成分总含量的1%左右。由于黄土高原不同区段、不同地貌单元以及不同时代、不同成因的地层,甚至不同层位的黄土,其形成的地质环境及气候环境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其化学成分亦有差异。黄土化学成分中与人类经济活动关系比较密切的是可溶于水的盐类成分。黄土化学成分中的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铝、碱金属、钙、镁、碳酸盐类的含量相对较高,反映了其化学组分与矿物成分基本一致的特点,也反映了黄土形成于干燥气候环境的特点。" }, { "instruction": "构造要素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也称结构要素。作为地质构造三重基本概念之一,为存在于各种地质体中的基本构造形迹,主要有构造面理(结构面)和构造线条两类,是标志地质构造存在或划分构造地块的基本单位。可分为原生结构要素和次生结构要素:前者指成岩过程中形成的结构面和构造线条,如层理和流层、流线等;后者指岩石在机械运动中发生形变产生的结构面和构造线条,如褶皱轴面、各种破裂面、一部分节理、片理等。不同结构要素往往具有不同力学属性,可分为压性、张性、扭性、压扭性和张扭性等。" }, { "instruction": "痕量分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般指被测物含量在万分之一以下的化学分析方法。常用于生物体、纯金属及各种超纯物质的测定。通常选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分析、离子选择电极分析及分光光度分析等。以1mg/L或1mg/kg以下的污染物质为对象的分析称超痕量分析。" }, { "instruction": "新生代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显生宙的第三个代。新生代不仅是地史时期中最新的一个代,而且也是延续时间最短的一个代。约开始于距今6500万年,延续至今。新生代依现今国内外一般通用的标准,划为三个纪,共七个世,如下表: 新生代第四纪全新世(现代) 更新世(冰期) 新近纪上新世 中新世 古近纪渐新世 始新世 古新世 古近纪和新近纪延续时间约为6500万年,第四纪延续时间约260多万年。新生代生物界已与现代接近。植物界以被子植物为主,故称新生代为被子植物时代(Angiosperm Age)。脊椎动物中爬行动物如恐龙类已绝灭,鸟类繁多,唯化石保存少,而哺乳动物则极为繁盛,故新生代又有哺乳动物时代(Mammal Age)之称。人类的出现和发展是第四纪的最重要特征,故第四纪又称为灵生纪。第四纪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更新世全球性大冰期,故又有冰川时代(Glacial Age)之称。由于第四纪地层记录保存最全,研究最详细,而且大多数工程建筑等也都是在第四纪地层的基础上进行的,在人类现实生活上的意义很大,因而把第四纪地质划分出来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来研究。新生代古地理,从世界范围来看,海陆分布情况与现代趋近一致。当时,古地中海区发生了强烈的地壳运动,在欧洲称为阿尔卑斯运动,在亚洲称为喜马拉雅运动。现代的最高山系,如亚洲的喜马拉雅山系,欧洲的阿尔卑斯山系,北美洲的西海岸山系,南美洲的安第斯山系等,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古近纪时期冈瓦纳古陆继续解体,在非洲东部发生了断裂带,形成了现代的红海和东非湖盆地,同时有大量玄武岩喷溢。" }, { "instruction": "地理坐标网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即地图上的经纬网。小比例尺地图上通常按一定的经差、纬差完整地绘制其经纬网,对于小区域范围的较大比例尺普通参考图则不表示。在比例尺大于(含)1:250000的国家大、中比例尺图上,除内图廓为实际的经纬线外,没有完整地绘制更详细的经纬网,而是在图廓间以分度带的形式表达了以“分”为间隔的经纬网。因此,可以在地形图上精确地量算具体点位的地理坐标。" }, { "instruction": "灾害强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为灾强,指在单位区域内,某次某种灾害所造成的损失量。灾害强度同灾害损失二者成正比关系,损失量越大,强度亦越大,反之亦然。一般灾害损失主要表现为人员的死伤数量和折算成金额数量的社会经济损失。所以,灾害成灾的强度大小由两个基本因素决定:一是致灾因子变化的强度,二是受灾地区人口和经济密度以及防御和耐受灾害的能力。衡量灾害强度有两个重要指标:一是灾害所造成的绝对损失量,这主要用于同一区域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比较上,即成灾比=成灾面积/受灾面积,它表示在受灾面积中所造成的成灾损失比率;二是灾害所造成损失的比值。如在农业灾害中可称作绝收比,用绝收耕地面积与受灾面积的比值表示绝收比,这反映了灾害所造成损失的强度。目前,国内外还没有统一划定灾害强度的标准,因为它涉及一个国家承灾的能力和灾情处理的层次和职责的划分。" }, { "instruction": "冲积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河流沉积物(fluvial deposit),曾称淤积物。是第四纪陆相沉积物中最常见、最重要的一种类型。它包括河槽沉积物、河漫滩沉积物两种基本亚类和其他一些亚类(或过渡类型)。河槽沉积物(channel deposit)是流速、水深较大的河槽水流沉积物,一般以粗粒碎屑物为主,在山区常为砾石和粗砂,平原区也常为细砂级以上粒级的碎屑。河漫滩沉积物(flood plain deposit)是河流洪水漫溢河槽后,堆积于河漫滩或泛滥平原上的沉积物,由于流速和水深较小,以细粒碎屑物为主,经常为细砂级以下粒级的碎屑。曲流发育的河流,在现今河床两侧常出现牛轭湖沉积物,它的下部为原来河槽沉积物,上部为湖泊沉积以至沼泽沉积的淤泥、泥炭等。河流在入湖、入海处的沉积物称三角洲沉积物。干旱与半干旱地区山地河流出山后,在山麓形成的沉积物,称冲积扇沉积物(alluvial fan deposit)。大平原区的多沙性河流,河床淤积加高,洪水经常漫溢河床,并在河床两侧形成自然堤。自然堤沉积物比河槽沉积物略细,比河漫滩沉积物较粗,一般为粉土质砂或砂质粉土。洪水在某一处冲破自然堤后,如果流行不远即散失,则在其尾闾形成扇形堆积体,称为决口扇。决口扇沉积物的粒度组成更接近河槽沉积物。平原区多沙性加积很快的河流,不但它的自然堤堤顶,就是它的河槽也可能高于河外的平原地面,成为“地上河”。这类河流之间的低洼地面,不但易受洪水泛滥影响,而且常积水成为湖沼。所以这种平原上的冲积物常与湖泊沉积物、沼泽沉积物在垂向或横向上紧密交织。冲积物自河流上游向下游,其平均粒径和不稳定矿物的含量逐渐减小,而颗粒的分选性和砂砾的磨圆度则逐渐增高。如果河流流量比较稳定,则冲积物具有明显的层理,除水平层理外,还常见由河底沙波或沙丘形成的斜层理。斜层理的倾斜方向指示水流方向,冲积物中的扁平砾石的扁平面多数倾向上流,相互成叠瓦状排列。长条形砾石长轴多垂直水流方向。冲积层的剖面上常见粒度韵律现象及沉积旋回现象。在逐渐下沉的平原区,冲积层常具有多旋回性并可累积到数百米以及近千米的厚度。冲积物中常蕴藏着丰富的砂矿及泥炭、天然气等,并常构成良好的含水层。" }, { "instruction": "“斯波特”卫星影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法国空间局发射的“斯波特”卫星获得的影像。由电荷耦合器件(CCD)列阵组成的两台HRV遥感器成像。包括:①全色波段(0. 51~0. 70μm)影像,地面分辨率为10m;②多波段(三个波段分别为0. 50~0.5μm,0.60~0. 68μm,0.79 ~0.89μm)影像,地面分辨率为20m。 HRV上装有侧视反射镜.可同时进行垂直摄影和倾斜摄影。在卫星重访周期26d中,可获得同一地区的一张垂直影像(60km)和两张基高比近似的倾斜影像(80km)。HRV还可以从不同轨道以不同角度对同一地点拍摄得到立体像对。这些影像可用于土地利用研究、再生资源评价(农业、森林)、地质矿产勘探等。此外,由于有较高的几何特性,可用于测制不同比例尺的地图,以及利用“斯波特”影像的立体像对资料绘制等高线或建立数字地形模型。" }, { "instruction": "断裂活动方式分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断裂是在长期的地史中各阶段形成的。先前形成的断裂,在晚期构造阶段中产生再活动。在两组断裂走向夹角不大于30°的情况下,在新的构造阶段统一应力场内,同一条断裂可具有不同的活动方式。根据模拟实验和野外观察,有五种活动方式(见图):①纯挤压;②纯拉张;③纯剪切(分左旋和右旋两种);④剪切挤压;⑤剪切拉张。地球表面巨型和大型断裂带,常为剪切拉张和剪切挤压型。还有两种剖面上断裂的活动方式。" }, { "instruction": "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一个世的时间内形成的地层。是比系低一级,比阶高一级的国际性年代地层单位。统是“系”的再分,其统的名称即在系的名称前增加下、中、上,或下、上等字样。例如下寒武统、中寒武统、上寒武统;下石炭统、上石炭统等。或者称寒武系下统、寒武系中统、寒武系上统;石炭系下统、石炭系上统。现在一律采用前者。另外有少数统名不用上、中、下,而给予命名,如西欧三叠系自下而上分为斑砂岩统、壳灰岩统、杂色岩统。统的符号是用在系的符号右下方加上1、2、3表示,如寒武系下、中、上统其符号分别为1、2、3,但第四系更新统和全新统的符号则分别用Qp(p是更新统Pleistocene的第一个字母)和Qh(h是全新统Holocene的第一个字母)表示;更新统又分为下、中、上,符号曾用Q1、Q2、Q3表示,而Q4代表全新统,这种用法不符合国际地层指南与中国地层指南的规定,经第三届全国地层会议讨论决定废止Q1、Q2、Q3、Q4的用法;更新统三分,如已建阶用Qp1、Qp2、Qp3表示,未建阶用Qp1、Qp2、Qp3表示,全新统用Qh。" }, { "instruction": "东洋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生物地理区,包括印度次大陆、喜马拉雅山、缅甸、中南半岛、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中国南部,是一些世界性热带种类的栖居地。东洋区又分为3个亚区:印度、中南半岛和南中国-喜马拉雅。" }, { "instruction": "青白口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青白口群。属新元古界下部。分布于冀北一带,为浅海相碳酸盐岩、碎屑岩地层。由砂岩、页岩、石灰岩组成。其中含以个体较大(50~100余微米)、表面粗糙为特点的微古植物组合。自下而上分为下马岭组和景儿峪组。延续时限约为10亿~8亿年。" }, { "instruction": "地层划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对一个地区的地层剖面中的岩层进行划分,建立地层层序的工作。一般对一个地区的地层剖面,首先根据岩性、岩相特征进行岩石地层划分,然后根据系统采集的化石进行生物地层划分,进而建立年代地层顺序。在划分一个地区的地层时,必须充分参考邻区已经建立的地层划分方案,便于地层对比。" }, { "instruction": "冰川堆积地貌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冰川搬运物质堆积而成的地貌。这些堆积物在地貌上组成形形色色的终碛垄、侧碛垄、冰碛丘陵、槽碛、鼓丘、蛇形丘、冰砾阜、冰水外冲平原和冰川阶地等。" }, { "instruction": "等物理系列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化学成分不同的岩石,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变质条件下形成的所有变质岩。属于一个等物理系列的岩石,由于原岩的化学成分不同,可具有不同的矿物共生组合。例如,粘土岩和石灰岩,在中级区域变质作用下,前者形成云母片岩,后者形成大理岩,二者属于一个等物理系列。" }, { "instruction": "束缚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土壤中被固体颗粒束缚而不能自由移动的水分。束缚水分两类:化学束缚水、物理束缚水。" }, { "instruction": "地槽地台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自从霍尔(J.Hall,1859)和丹纳(J.Dana,1873)提出地槽概念,修斯(E.Suess,1885)和奥格(G.E.Haug,1900)提出地台概念并区分地壳为地槽和地台两大基本构造单元以来,就逐渐形成了地槽地台学说。这个学说的要点是:地壳可分为两个基本构造单元,即活动性较强的地槽和稳定性较大的地台,而且地槽经过发展也可以转变为地台。地槽是巨大窄长的沉积盆地,在其发展初期表现为强烈的沉降作用,在沉降过程中,不断接受沉积,形成厚度巨大的沉积岩层,并且常常伴有火山活动;在其发展后期,则表现为强烈的上升作用,地槽回返使其中沉积岩层遭受强烈褶皱,并且隆起为山,还伴有强烈的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地槽经过这样的变动后,逐渐稳定下来,进而转化为地台。剥蚀作用又使之最后达到准平原化。由于地台的稳定性较大,只能发生一些幅度和频率都不大的升降运动,所以它的沉积物的厚度和厚度变化也不大,岩相稳定;地层没有受到较强的构造变动,岩层产状平缓;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都微弱。" }, { "instruction": "棘皮动物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类进化地位很高具真体腔的后口动物,有与其他无脊椎动物外骨骼不同的、由中胚层分泌的内骨骼,具特殊的水管系统,其末端伸出体外成管足(步足),司行动、取食、呼吸等功能。幼体两侧对称,成体则多为五辐对称。体不分节,无头部,体表具瘤粒或棘刺,故名棘皮,现生的海星、海胆、海参等均属本门动物。棘皮动物的内骨骼多为一球形、梨形、薄饼形、或星形的钙质壳,壳由许多骨板组成,有口、肛门、水孔等。五辐对称者可有五条自口向外辐射对称排列有管足的步带,步带之间为间步带。有的且有由许多骨板组成的茎及腕。壳及茎等均易保存化石。棘皮动物门过去分为多以茎固着生活的有柄亚门(Pelmatozoa)及无茎而游移生活的活动亚门(Eleutherozoa),又称无柄亚门。现多分为海扁果亚门、海百合亚门、海蕾亚门、海星亚门及海胆亚门,并细分为20余纲。全为海生,从潮汐带到深水皆有分布,固着海底或游移生活。化石自寒武纪即有发现,以海胆亚门的海胆纲、海百合亚门的海林檎纲、海蕾纲、海百合纲等最重要。中国棘皮动物化石也很丰富,古生代和中、新生代海相地层中都有发现,其中很多是标准化石。" }, { "instruction": "辉绿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基性浅成侵入岩。主要矿物成分为辉石和基性斜长石,还可有少量橄榄石、黑云母、石英、磷灰石、磁铁矿、钛铁矿等。基性斜长石显著地较辉石自形,常构成辉绿结构。灰黑色。根据次要矿物的不同,进一步分为橄榄辉绿岩、石英辉绿岩等。基性斜长石常蚀变为钠长石、黝帘石、绿帘石等矿物集合体及高岭土等,辉石常蚀变为绿泥石、角闪石、碳酸盐矿物等。产状常为岩床、岩墙、火山颈等。辉绿岩是制造铸石的原料。名称源自希腊语diabasis,意为交叉穿过。" }, { "instruction": "Yitong volcanic cluster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位于吉林省长春市东南伊通县境内,为新近纪火山群。根据现有地质资料判断,大部是没有溢出地表的岩浆固结而成的火山锥,这些锥状孤峰呈双列排列在伊通平原之上,北列有莫里青山、马鞍山、横头山;南列有小孤山、大孤山、西尖山、东尖山,其中以西尖山最为雄伟,玄武岩柱状节理发育,呈伞状排列,是中国少见的典型火山地质、地貌,对科研及教学工作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 { "instruction": "湖泊水平衡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主要是湖泊水量平衡。任意时段湖泊水量平衡遵循方程:P+Qc=E+Qo+q±△V式中:P为湖面降水量;Qc为入湖径流量;Qo为出湖径流量;E为湖面蒸发量;q为工农业从湖泊中的取水量;△V为湖盆渗流量。当Qc>Qo时,湖泊水量是正平衡,湖水位上升,湖面扩展。如果Qc<Qo,湖泊水量为负平衡,湖泊水位下降,湖面萎缩。可见,湖泊水位、湖面的变化与湖泊水量平衡有密切关系。湖泊水量平衡因季节和年际之间变化而变化。对多数外流湖泊的水量平衡特点是:补给中以入湖径流量为主,消耗中以出湖流量为主。而湖面降水量、蒸发量、湖盆渗流量三项所占比重很小,可以忽略不计。内陆湖泊水量平衡式中,Qo=0,湖泊所消耗的水量以蒸发为主。" }, { "instruction": "沸石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以中性水分子形式存在于沸石族矿物晶格中的水。沸石水在矿物晶格中占有确定的位置,其含量有一个确定的上限值,最大含水量与矿物的其他组分间成一定的比例;但矿物的具体含水量则随外界条件而变。当温度升高时,水分即逐渐逸出,至80~110℃时便大部逸出。在失水过程中并不导致晶格的破坏,但折射率、密度则相应增大;而在适当的外界条件下,又可吸水并恢复原来的物理性质。沸石水的性质是介于结晶水与吸附水之间的一种过渡类型。" }, { "instruction": "劳动密集型工业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按术装备程度较低,生产中需投人大量劳力的工业部门。在劳力与资金投入比例中,其单位产品所占劳力较多,产品成本中活劳动所占比重较大。如与人民日常生活消费密切相关的服装、玩具、家具、皮革、地毯、竹藤棕草编织等轻工业即是。通常它有投资省、见效快、单位投资吸收劳力多、生产设备较简单、技术操作较易,职工多具有熟练工艺技能、产品所需活劳动大等特点。其中不少部门还具有浓郁地方特色、民族特色,有些还是珍贵民族文化遗产。早期工业多属于劳动密集型工业,之后随科技发展、工业生产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劳动密集型工业的含义、实质亦有变化,其中不少部门逐步转化成资金密集、技术密集型工业。" }, { "instruction": "总初级生产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同化的总能量。" }, { "instruction": "花鳞鱼亚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腔鳞鱼亚纲(Coelolepida)。无颌纲的一亚纲。体扁平,无头甲,皮肤具细小鳞片或齿质小齿状突起。眼位于两侧,口近端位。具一背鳍及臀鳍。尾下歪型。鳃孔8对。无骨骼保存化石,其构造及亲缘关系尚不清楚。奥陶纪至早泥盆世,欧洲、亚洲、北美。代表属花鳞鱼(Thelodus)。中国泥盆系中已发现此类化石。" }, { "instruction": "陆连岛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连岛沙坝与大陆相连的岛屿。可形成沿海或湖泊成带分布。由沿岸的泥沙流从陆向岛屿堆积,也有因岛屿受波浪侵蚀,碎屑物质由岛屿向陆地方向堆积,从而使岛屿与陆地相连形成陆连岛。意大利的蒙特·阿尔金达尼亚(Monte Atgen-tanio)陆连岛,被较早研究,当地称为Tombolo。所以,世界各国乡把陆连岛叫做Tombolo。" }, { "instruction": "基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古成体(palaeosome)、中色体(mesosome)。在混合岩化程度较弱的岩石中,通常可分为原来变质岩的“基体”和新生成的“脉体”两个部分。基体部分基本上代表原来变质岩的成分,一般暗色矿物较多,有时由于受交代作用的影响,可有一定程度的变化,如粒度变粗、长英质增多、角闪石发生黑云母化等。随着混合岩化程度的增强,基体与脉体之间的界线逐渐消失。" }, { "instruction": "核能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系原子核中的核子重新分配时释放出来的能量,故又称原子能( atomic energy)。可分三类:①裂变能。是铀、钚等重元素的原子核发生分裂时释放的能量;②聚变能。由氘和氚等轻元素的原子核发生聚合反应时释放的能量;③由原子核衰变时发出的放射能。现已利用核裂变能发电、供热。放射能的利用也已推广,例如放射性电池等。核聚变能则正在研究开发中。" }, { "instruction": "自生矿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在沉积成岩过程中新生的矿物,它包括同生、成岩及后生矿物(见表)。作用(阶段)海解/同生成岩后生表生自生矿物海绿石、沸石、隐晶方解石、隐晶文石、隐晶白云石、粘土矿物、凝胶含铁、锰、磷质矿物莓状黄铁矿、菱铁矿、方解石、白云石非晶质胶体硅质矿物、粘土矿物的自生及转变、鲕绿泥石、绿泥石、沸石次生加大石英、次生加大长石、次生加大电气石、自生长石晶体、自生金红石、自生板钛矿、自生十字石、自生石榴子石、重晶石、萤石、天青石、绿泥石、沸石钙结层、海滩岩、沙漠漆(含铁粘土膜及盐膜等)、洛费尔石、六价铀矿物、石灰华、硅华结核特征常见铁、锰质结核(分布排列平行于围岩的细层),并见细层绕结核而过常见硅质、菱铁矿质、碳酸盐质结核,与围岩细层一致平行排列,但常切割细层、绝不切穿层面各种次生矿物集合成结核、切穿层理和层面、常沿层面、节理或裂隙附近局部富集不规则状结核,穿切层理和层面。" }, { "instruction": "茅口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茅口灰岩。时代属中二叠世中晚期。分布于华南、西南一带。命名地点在贵州郎岱西南20余千米的茅口河两岸。为浅海相碳酸盐沉积,主要为浅灰色及灰白色块状纯灰岩,含燧石结核很少,厚40~450米,含Verbeckina、Neoschwagerina及Yabeina等。在四川,茅口组自下而上分为四个岩段:①具眼球状构造的页岩和泥质灰岩,富含腕足类Cryptospirifer;②浅灰色至灰色块状灰岩,上部夹硅质层和黑色页岩,含珊瑚Tachylasma,Paracaninia,Ipciphyllum,Yabeina,Chusenella和Sumatrina;③浅灰色块状质纯灰岩,含Neoschwagerina,Yabeina,Sumatrina和Chusenella;④浅灰至灰色灰岩与燧石层互层,含Chusenella,Yabeina和Neoschwagerina。此外,在第四层中还发现珊瑚Huangophyllum,在第二层中见有腕足类Urushtenia,Neoplicatifera等。本组与下伏栖霞组呈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灰黑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灰色森林土(grey forest soil)。它是温带森林草原地区森林植被下发育的土壤。具有深厚的腐殖质层和SiO2淀积、弱度淋溶等特征。主要分布于温带地区山地,海拔高,年均温度0~4℃,年降水量400~500毫米。大兴安岭、阿尔泰山、呼伦贝尔等处均有分布。一般无石灰反应,心土常有铁锰结核与大量硅粉为其特征。" }, { "instruction": "雌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As2S3,含As 61%。单斜晶系。晶体呈短柱状、板状或片状,也常呈梳状、块状以及粉末状集合体。柠檬黄色,有时微带浅褐色。金刚光泽至油脂光泽,解理面上呈珍珠光泽;暴露空气中易变为暗淡。硬度1~2。解理平行{010}完全。薄片具挠性。密度3.4~3.5克/厘米3。熔点很低(320℃),烧灼时发出蒜臭味。主要是低温热液成因的矿物,与雄黄、辉锑矿等共生。此外,见于火山喷发物中,与自然硫等共生。雌黄一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公元前三世纪)。可作中药药用矿物。用于提取砷和砷化合物,制作杀虫剂、除草剂、熔炼砷合金、玻璃除色剂等。" }, { "instruction": "天然气水合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可燃冰。在低温(-10~28℃)、低高压(1~9兆帕)条件下,来自微生物作用或有机质热甲烷水合物分子构造大球为甲烷分子,笼角上为氧分子,小球为氢分子解而成的气体,如甲烷、乙烷和二氧化碳等天然气和水分子结合而成的具有笼型构造的冰状结晶物质。除海底外,在多年冻土上层中也有,如西伯利亚和西藏冻土区。因90%以上的天然气水合物主要由甲烷构成,通常称甲烷水合物(methane hydrate)。一个饱和的甲烷水合物中,甲烷和水的光分子比值是1∶6,而在标准压力条件下,它们的体积比为164∶1,即一个单位体积的天然气水合物可释放出达100~200倍于这个体积的天然气。甲烷水合物不仅是重要的能源资源,而且有可能成为危及人类生活的温室气体和引发海底滑塌等地质灾害的有害气体。海底天然气水合物主要分布在水深大于300~400米的大陆边缘区沉积物中。全球天然气水合物分布极为广泛,以海洋中更为普遍。迄今为止,已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的80多处发现水合物产地。根据其产状与地质构造特征大致可划分出15个大型或超大型规模的成矿区。其资源量达2×1016立方米。其中,碳量相当于世界石油、天然气和煤已探明储量中碳量的两倍多。因此,已将其视为21世纪替代能源资源。世界各国正争相开展天然气水合物调查和研究,主要用多道反射地震、地热、钻探取样及地球化学等综合方法进行调查,其中地震方法能确定水合物底界面――似海底反射层(BSR)的最有效方法。开采技术有三种:热激发法、减压法和阻凝剂流入法。" }, { "instruction": "表面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瑞利波,也称L波。是地震所产生的表面波,它使地表发生滚动运动。具有低频率,长波长的特征。由于表面波的振幅大,传播速度比体波慢,是造成建筑物强烈破坏的主要因素。" }, { "instruction": "可持续发展城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简称可持续城市。以节约资源、提高技术、改善环境等为主要手段,以经济发展、财富增值、社会进步和生态安全为目标,维持城市系统内外的资源、环境、信息、物流的和谐一致,在满足城市当前发展需求和正确评估城市未来需求的基础上,满足城市未来发展的需要。可持续发展城市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是一个城市空间功能、结构、规模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非持续性到可持续性的有序动态过程。相对于传统的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城市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城市更注重城市空间发展的科学性、合理性、安全性和协调性。" }, { "instruction": "沿革地理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历史地理学的前身,历史地理学的分支学科之一。研究一国或一地区政区、疆域、边防、地名等地理事物古今沿袭变迁过程及其规律,并探明其与地理环境间的关系。为历史政治地理学研究重要内容,历史地理学研究的一项基础工作,主要属于历史人文地理学范畴。其研究在中国历史悠久,并具有特殊地位。因为要研究历史,要对历史事件作认真剖析,必然涉及疆域政区变迁、都邑兴衰、地名更易等,故而一向受到人文——史学工作者重视。20世纪30年代,著名史学家顾颉刚提出扩大、改造沿革地理学的创见,打破了以往沿革地理学研究侧重沿革,只限于古今异同考订之局限,致力于建立作为现代地理学一个组成部分的历史地理学,把沿革地理学研究推向一个新阶段。" }, { "instruction": "顶级群落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群落演替系列或顺序的结束点。在特定环境条件的组合下,一个群落达到的稳定状态。" }, { "instruction": "双孔亚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双弓亚纲。爬行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个亚纲。头骨后部具两个颞孔,为鳞骨和眶后骨所隔开。可分为两大类:鳞龙次亚纲(Lepidosauromorpha)及初龙次亚纲(Archosauromorpha)。晚石炭世至现代。双孔类是中生代占统治地位的爬行动物,足迹遍布于当时的陆地、天空和海洋。现生代表包括除龟鳖类之外的所有现生爬行类。" }, { "instruction": "四面体空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等大球体的最紧密堆积中,由4个球体所围成的空隙。因其周围4个球体中心的连线连接成四面体形状,故称。在n个等大球体所作的最紧密堆积中,共有2n个四面体空隙存在。" }, { "instruction": "三趾马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哺乳纲真兽次亚纲奇蹄目的一属。曾广泛分布,现已绝灭的马类进化中的一个较繁盛的旁支。hippar为希腊文的马,ion指小的词尾,中文因其具三趾而译为三趾马。在马科中除早期(始新世)四趾型马和晚中新世以后向单趾型过渡的马以外,很多属都是三趾型的马,如间马(Miohippus)和草原古马(Merychippus)等。现在认为应分成若三趾马复原图干属。身体较现代马稍小。眶前窝多很发育。上臼齿原尖孤立,圆形或长卵形,釉质层褶皱很多。前后肢均各有三趾,中趾很粗,侧趾较小。生活于草原及湖沼地区。化石大量发现于欧洲、亚洲、非洲及北美的中新世—上新世地层中,非洲更新统中也有产出。中国此类化石很多。" }, { "instruction": "环境结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环境要素的组成及其配置的关系。不同类型的环境具有不同的结构和特点。地球环境结构的特点表现为:①圈层性;②地带性;③节律性;④等级性;⑤稳定性和变异性。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所有因素与条件的总和,包括自然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环境两大部分。广义的自然环境可泛指人类社会以外的自然界,包括大气、陆地、水体、生物及各种资源的空间组合与配置,它受太阳能量辐射的控制与地质构造的影响。社会经济环境的组成则是在一定自然环境制约下社会发展的产物,同时受人类的主观意志与社会经济发展自身规律的影响,使城乡布局,工矿区开发,农林基地建设与道路、交通等社会经济环境的组合结构,均有以人类聚集区为中心向外扩散的圈层性特征。" }, { "instruction": "冰裂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冰川中的裂缝。由于冰川各部分的运动速度不均一而产生。一般冰川的中部运动速度比两侧快,从而在两侧产生斜向裂隙一一侧裂隙;从谷地流出时,冰川向两侧扩展,并破裂产生纵裂隙;冰川通过陡峭冰床时则产生横裂隙。" }, { "instruction": "地形图图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各基本比例尺地形图中所有符号的集合,通常按地图比例尺分别列册,或相近比例尺共同成册。地形图图式既是测量和制图人员绘制地形图的执行标准,也可以作为独立于地形图以外的图例为地形图使用者所用。在每一种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图式中,针对每一个符号都分别作了详细说明,包括符号的图形、颜色、尺寸,并对各符号所表达对象作出简要说明和规定。" }, { "instruction": "卫星气象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研究利用气象卫星探测气象要素并如何应用于大气科学的学科。气象卫星探测属被动式遥感探测,卫星气象学通过研究目标物(如各种气体、云、地表等吸收体)的辐射光谱特性和大气对辐射传输的影响,建立从卫星遥感中获取气象信息的理论和方法。通常采用紫外、可见光、红外和微波波段遥感,近年来还发展了几个波段同时探测同一目标的多光谱遥感。并以图像式和非图像式形式传递信息。除云和地表外,探测的内容还包括温、湿、大气成分和风遥感。卫星遥感开拓了自上而下对大气的观测平台,具有观测范围广、不受地域和天气影响等特点,将对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监视突发性灾害性天气的能力和对气候系统的研究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 { "instruction": "脱玻化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失透作用(devitrify)、晶化(devitrification)。玻璃质岩石随着地质时代的增长,特别是由于埋藏使温度、压力较高时,玻璃质将逐渐转化为结晶物质,即产生脱玻化作用。酸性玻璃脱玻后,常具霏细结构,析出高价氧化铁,使岩石呈浅红、浅黄、浅褐色等。基性玻璃脱玻后为隐晶质结构,析出高价氧化铁,加上暗色矿物次生形成的绿泥石、蛇纹石等,使岩石呈紫红、褐紫、暗绿色等。" }, { "instruction": "农工商一体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以农产品生产为中心,把农业生产与其产前、产后有关的工商业务有机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经济联合体的过程。它是在工业化及农业生产专业化、商品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盛行于北美、西欧等发达国家及前苏联、东欧地区。在中国,国有农场和有条件合作企业中亦已出现。它有水平一体化—横向联合和垂直联合—纵向联合二种形式。前者是各相似专业化农业企业间的联合,后者指农、工、商几个部门间的联合。实行农工商一体化,有利于密切工农之间、产供销之间的联系,使其获得协调发展;可合理组织生产,减少周转环节;亦有利于农业生产技术改革,提高农业生产专业化水平,获取良好经济效益。" }, { "instruction": "异剥辉石橄榄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异剥橄榄岩。橄榄岩的一种。主要由橄榄石和异剥辉石所组成的超镁铁质岩。异剥辉石含量小于60%。还含有少量(小于5%)的顽火辉石、角闪石和铬铁矿等。" }, { "instruction": "白垩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白垩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称为白垩系。白垩系一般二分为上下两个统,但也有三分为下、中、上三个统。在西欧海相白垩系发育较好,研究较详,根据菊石类和双壳类中的叠瓦蛤(Inoceramus)等,分为12个阶,自下而上:下白垩统包括贝里阿斯阶、凡兰吟阶、欧特里沃阶、巴列姆阶、阿普特阶、阿尔必阶;上白垩统包括塞诺曼阶、土伦阶、科尼亚克阶、桑顿阶、坎潘阶、马斯特里赫特阶。中国白垩系,除西藏、新疆、台湾等地有海相和滇南可能有半咸水相沉积外,其余地区均为陆相沉积。在西藏江孜一带发现早白垩世早期的菊石和箭石,如菊石Calliptychoceras welkeri,箭石Belemnopsis,Hibolithes等。陆相白垩系的范围和性质与侏罗系大致相似,根据沉积环境的不同,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①东部火山活动带,以含有大量火山岩和杂色岩系为特征;②西部内陆区,以鲜红色粗砂砾沉积(红层)和不含火山岩为特征。沉积矿产有石油、油页岩、石膏等。在火山岩系中含重要金属和非金属矿产。2001年全国地层委员会将中国陆相白垩系自下而上建立了12个阶,其中下统包括义县阶、九佛堂阶、沙海阶、阜新阶、孙家湾阶和泉头阶;上统包括青山口阶、姚家阶、嫩江阶、四方台阶、明水阶和富饶阶。" }, { "instruction": "藻白云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由藻类生物遗体组成的白云岩,属准同生交代白云岩。藻类的形态多样,常见的有球粒状、松柏枝状、线状、波纹状、叠层状等。多出现于高盐度的潮坪及湖环境。中国华北及西南前寒武纪地层中藻白云岩较为发育。" }, { "instruction": "钙碱性系列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其岩石组合是玄武岩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可用Ol’Ne’Q’三角图解和AMF三角图解,划分出钙碱性系列。也可以根据火成岩中里特曼指数,将岩石划分为亚碱性系列,含拉斑和钙碱性系列(σ<3.3%)、碱性系列(σ=3.3~9%),和强碱性系列(σ>9%)。" }, { "instruction": "古浪地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1927年5月23日06时32分47秒(北京时间)在甘肃省古浪发生地震。震中位置37.5°N,102.7°E,震级8,震中烈度Ⅺ。灾情:极震区窑洞全塌、房屋倒塌90%多,城内建筑全毁,地面裂缝发育,最长达14千米,以北侧下降为主,有下降3~5米者,大滑坡长达1500米,覆压村庄。重灾区主要为河西走廊,共20余县,波及敦煌、天水、都兰、刚察、西安等县市。其中古浪死4000余人,武威死3.5万人,牛马20余万头。震中位于祁连山北西西向构造带北缘。等震线长轴北西西向。古浪地震的发生在北西西向的塔尔庄皇城断裂带及武威天祝断裂带的交汇处。是主要以倾滑为主的地震。" }, { "instruction": "外流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河水能直接或间接流人海洋的河流。世界上的河流,大多都是外流河口如我国的长江、黄河、珠江注入太平洋,雅鲁藏布江注入印度洋;叶尼塞河注入北冰洋;密西西比河、亚马逊河注人大西洋;尼罗河注入地中海等。" }, { "instruction": "最小含氧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缺氧层或最低含氧层。海水中含氧量最低的水层。由于水中生物或有机质的氧化自表层向深处逐渐减小,到达500~1000米水深处,海水含氧量达最小值。此层具有重要地层意义,可形成富含有机质的沉积物,如白垩纪大量出现富含有机质的黑色灰岩层,即海水中出现缺氧层所致。白垩纪全球气温较高,赤道和两极之间温度梯度很小,极少出现环流,易产生缺氧层。深层水的氧含量较低,当极地近表层形成的富含氧层流入深海盆地底部时,由于生物的呼吸和碎屑物质的氧化作用而逐渐失去氧气,导致含氧量低的深层水年龄较老,可据深层水含氧量的多少作为鉴定海水年龄的指标。" }, { "instruction": "纹理特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也叫内部结构。遥感图像中的纹理可解释为影像内的色调变化频率。纹理是用来判读和区分专题影像信息的主要特征。例如,遥感图像中海滩纹理能表示组成海滩的沙粒的颗粒度,因而能说明其成因及其沉积环境。又如,在森林地区的上空拍摄的大比例尺航空照片上,树上的树叶有助于形成森林树冠纹理,可以区分树种;在小比例尺航空照片上森林顶部有助于形成全林区的纹理,可以区分林相。" }, { "instruction": "剥蚀地貌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剥蚀作用塑造形成的地形。这种地貌介于侵蚀地貌和准平原之间。" }, { "instruction": "水平层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层理的基本类型之一。由许多呈直线状彼此平行(平行于层面)的细层组成。形成于平静的或微弱流动的水介质中,如海洋、湖泊的深水地带及湖、沼泽地区。常见于粘土岩、泥质粉砂岩及石灰岩中。" }, { "instruction": "蓝藻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蓝绿藻门。一门最简单而原始的藻类植物,属原核生物。藻体为单细胞或单细胞集成群体,仅具核质,没有核膜和核仁。细胞内含叶绿素、藻蓝素、类胡萝卜素,有的尚含藻红素,藻体因所含色素的种类和含量不同而呈现不同的颜色,一般为蓝色。繁殖方法主要为细胞分裂,无有性生殖。适应性极广,主要分布于淡水,部分生活于海水或附生于土壤、岩石、树干、树叶上,有些种类甚至能生活于温泉或严寒极地。蓝藻化石最早出现于前寒武纪,在世界许多地区的不同时代的地层内均有发现。中国产有蓝藻化石很多。" }, { "instruction": "古鳕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硬骨鱼纲、辐鳍鱼亚纲中最原始的一目。背鳍一个,尾歪型,体多覆有菱形珐琅质硬鳞。头部膜质骨发育,表层有珐琅质。有锁骨,无间鳃盖骨,上颌骨发育,与前鳃盖骨固着联结。口缘具锥形齿。主要以无脊椎动物为食。中泥盆世至早白垩世,石炭纪、二叠纪最繁盛。吐鲁番鳕复原图中国新疆二叠纪的吐鲁番鳕(Turfania)即属此类,浙江等地的二叠系中也有发现。" }, { "instruction": "性状替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两个其他方面相似、分布区重叠的物种,由于竞争选择影响在物种分布重叠区内性状的分歧。使一种生物进化发展以将另一种生物从其生态小境中排除的适应性特征。" }, { "instruction": "塑性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物体受力超过屈服极限而变形,在材料尚未破坏薄层石英岩的塑性形变时而解除外力,这时物体不能恢复原来的形状和大小,而使一部分变形保留下来,且永远不会自行恢复的性能。具有塑性的物体称塑性体(plastic body),它的变形称为塑性变形。地质学把一切永久变形视为塑性变形;把能够产生永久变形的物体都叫做塑性体。常温常压下比较坚硬的岩石,在地壳深部高温压下也往往成为塑性体。如图所示:坚硬的薄层石英岩发生显著的塑性形变。" }, { "instruction": "土壤质地剖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土壤剖面中不同质地土层的排列状况。剖面中质地的排列相当复杂,往往是砂、壤、黏相互交错,如华北平原土壤,既有砂夹黏或黏夹砂的夹层土,又有砂盖黏或黏盖砂的二层土。土壤剖面的质地排列,对土壤中水分的运行和调节,以及由此引起的其他肥力因素都有影响。土壤质地剖面过砂或过黏均不如壤土有利于土壤肥力因素的发挥与调节。" }, { "instruction": "红河活动断裂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红河主干断裂北西端起自云南省南涧西部,向南东延伸经戛洒、元江、河口沿红河进入越南境内;它的东南端伸达海南岛西南的莺歌海盆地边缘。总体走向北西,是一条规模很大、构造演化复杂的新生代右旋走滑活动断裂带。在云南境内,红河主干断裂沿哀牢山东北坡延伸;主干断裂也控制了礼社江、元江和红河河谷的发育,并形成一系列串珠状古近纪第四纪盆地。断裂带内发育了糜棱岩带、碎裂岩带和断层泥带,边缘有宽阔的哀牢山变质岩带。在卫星影像上,红河河道两侧的羽状支流呈同步的右旋扭动拐折;在红河县至元江县一带,一系列羽状山脊也被断裂带右旋扭错,反映了断裂带的第四纪右旋走滑位移。中国地震局组织有关单位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对云南境内的红河活动断裂带进行了1∶50000大比例尺填图,结果表明断裂带第四纪右旋位错量达到若干千米和百米量级。已有的地震记录中沿红河活动断裂带最高只有5~6级地震,但是活断层填图揭示出的古地震迹象表明,晚第四纪古地震震级可能达到7级以上。" }, { "instruction": "核形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广义叠层石的一类,为小型封闭同心层状,直径一般不超过10厘米,形态多样,但以球状者最常见,因似结核,故名。或称藻灰结核。晚前寒武纪至现代。中国中—新元古界产有奥赛基核形石(Osagia)等。" }, { "instruction": "终碛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前碛堤(frontal moraine bar)。冰川将冰碛物携带到它的末端连续堆积,逐渐加厚增高形成的弧状堆积堤坝。" }, { "instruction": "Koppen’s climatic\\r classification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气候分类。" }, { "instruction": "刚玉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Al2O3,有时含微量铁、钛或铬等。三方晶系。晶体常呈腰鼓状;集合体呈粒状、致密块状。颜色常为蓝灰色或黄灰色;透明且含有微量铬呈红色者,称为红宝石;透明且含微量钛和铁呈蓝色者,称为蓝宝石。玻璃光泽。硬度9。密度3.95~4.10克/厘米3。刚玉可由富含Al2O3而贫SiO2的岩浆熔融体中结晶而出,见于刚玉正长岩和斜长岩中。亦见于火成岩与石灰岩的接触带,是火成岩去硅作用的产物。粘土质岩石经区域变质作用,可形成刚玉结晶片岩。红宝石和蓝宝石主要以来自地幔的深源包体形式赋存于碱性玄武岩中。当含刚玉的岩石遭受风化破坏后,可转入砂矿中。主要用作研磨材料,透明色美的红宝石和蓝宝石可作高档宝石。corundum系由梵文kuruvinda(红宝石)演变而来。" }, { "instruction": "腐殖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亦称胡敏酸、黑腐酸。腐殖质的一种组分。由生物(主要是植物)的残骸经微生物分解和复杂化学过程形成的深色、酸性和亲水胶体类有机物。腐殖酸广泛分布在土壤、水域沉积物、泥炭和煤矿等碳质矿藏中,形成过程千差万别,组成和结构也各不相同,迄今看法也不一致。大体上讲,其分子量为102~104,含碳(45%~70%)、氢(2%~6%)、氧(30%~50%)和氮(1%~6%),有时也含硫、磷等。主要分子结构包括中间是含芳环的骨架,周围有许多羧基、羟基等官能团和一些氨基酸、氨基糖等,而且常有金属离子配位,无光学活性,普遍存在氢键,因此可形成各种超分子结构,一定条件下还能聚集成类似海绵状的结构。腐殖酸可通过降解(尤其是氧化降解)并甲基化得到可溶于有机溶剂和有挥发性的物质,也可与金属离子或金属水合氧化物络合。" }, { "instruction": "祁连山地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祁连山是甘肃、青海两省的界山,由走廊南山、托赖山、拉脊山等一系列平行排列的山脉及其间的谷地组成,西北被阿尔金断裂带截断,东南和北秦岭带相连,长达1200千米,构成青藏高原的东北边界。这里矿产资源丰富,包括金川镍矿、镜铁山铁矿和白银厂大型块状硫化物铜和多金属矿等。玉门还是中国最早发现的油田产地。祁连山是华北地台和柴达木地块之间的早古生代造山带,自北向南包括:①河西走廊坳陷,其基底是华北地台西南缘的大陆斜坡,志留纪末造山带抬升以后的前陆盆地所在地。②北祁连带,发育多列消减增生杂岩、岛弧、蛇绿岩套和少量陆块碎片,是早古生代洋盆的所在地。③中祁连带,元古宙变质基底大面积出露区,少量下古生界盖层属浅海碳酸盐岩和碎屑沉积。④南祁连带,其主体为奥陶纪的浅变质碎屑岩系,东部拉脊山也有蛇绿岩带,代表早古生代后期的古消减带。祁连山造山带的历史始于元古宙以陇东为中心的三叉裂谷作用,其中祁连山和秦岭代表扩张的主干,贺兰山代表夭折支。寒武纪时洋盆在北祁连带出现,在大岔大坂等地完整沟弧盆系的发育意味着洋盆的消减在奥陶纪时已在进行。海盆在志留纪末关闭,晚泥盆世磨拉石盆地生成。祁连山的石炭系、二叠系和以北的华北地台一样都是海陆交互到陆相沉积,表明到那时它已成为华北地台扩大了的西南边缘。但是也有学者对祁连山早古生代是否存在洋盆还有疑问。对祁连山在阿尔金断裂以西的延伸也有不同的看法。" }, { "instruction": "锆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锆英石、风信子石。成分Zr〔SiO4〕,含ZrO2 67.1%,常含铪、稀土、铌、钽、钍和铀等。四方晶系。晶体呈四方柱状或四方双锥状;集合体呈粒状。含钍、铀高者常呈变生非晶质,称为曲晶石(cyrtolite)。褐黄色、灰色或无色。金刚光泽。硬度7~8。密度4.7克/厘米3。主要形成于火成岩特别是碱性岩中,也形成于碱性伟晶岩和花岗伟晶岩中,有时形成工业矿床。但锆石的主要矿床是滨海砂矿和冲积砂矿床。锆石有耐高温(熔点高达2750℃)和耐腐蚀的特性,主要用于铸造工业,以及制造耐酸、耐火玻璃器皿,同时是提取锆和铪的主要矿石矿物。透明色美者可作为宝石。" }, { "instruction": "Vesuvius volcano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位于意大利那波利湾东岸,为第四纪形成的火山。海拔1281米。火山地区的基岩为侏维苏威火山罗系—白垩系的石灰岩及古近系沉积岩。火山活动始于更新世晚期,形成索马火山,呈对称的圆锥形层状的火山锥,主要为白榴石碱性玄武岩质熔岩流同火山碎屑物的互层构成。公元前8世纪左右发生大规模的普里尼式喷发,扩大了火山口。经过长期停止活动后,公元62年2月5日,拿波里地区发生强震,这是火山将喷发的前奏。公元79年8月24日开始大规模的喷发,持续达2~3日之久,喷出大量的白榴石响岩质的浮石和火山灰,埋没了庞贝城;火山泥流淹没了赫尔库拉纽姆城;最后索马火山顶部下陷。此后直到1631年间仅有小规模的火山活动。1631年12月火山再度喷发直至今日,维苏威火山有一不太规律的喷发旋回,间歇期为25~30年。主要喷出物为碱性玄武岩质白榴岩及火山碎屑物。" }, { "instruction": "预警卫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为国家指挥部门提供有关洲际弹道导弹、潜射导弹、部分轨道轰炸武器发射等警报信息的卫星。平时主要监视别国洲际弹道导弹试验和太空发射活动.是弹道导弹预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最大的优点是,能提供长达25~30min的预警时间。已发射部署的预警卫星使用两种轨道:美国是地球同步轨道;前苏联是带有倾角的大椭圆轨道。前者轨道高度为36000km;后者远地点为40000km,近地点为600km。它们都是通过所装载的红外遥感仪器来感受导弹炽热尾焰的红外辐射,从而实现对其探测和跟踪。迄今世界上只有美国和前苏联部署使用这种卫星。预警卫星上除装有红外遥感器外,一般都装有电视摄像机作为辅助手段,防止出现虚警问题。" }, { "instruction": "粗壮南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即粗壮傍人。南方古猿的一个种。1938年布鲁姆(R.Broom)将发现于克罗姆德拉依(Kromdraai)的南方古猿头骨及四肢骨碎片订名为Paranthropus robustus(粗壮傍人)。以其矢状嵴发育、眉嵴突出、下颌粗壮、颊齿大、门齿及犬齿较小等而区别于非洲南猿。1949年布鲁姆将1948年在斯瓦特克朗兹发现的南方古猿类化石命名为巨齿傍人(Paranthropus crassidens)。以后在此地又发现了大量化石,粗壮傍人头骨其中以1950年发现的头骨(SK48)和下颌骨(SK23)保存较好。1992年后在德利莫兰(Drimolen)也陆续发现了保存较好的南方古猿类化石。这些都被归于南方古猿粗壮种,生存于距今180万年至100万年;雄性身高约1.3米,体重40千克,雌性身高约1.1米,体重约32千克;脑量约500毫升。" }, { "instruction": "常州沟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长城石英岩、黄崖关组。位于长城系底部,广泛分布于冀北一带。本组为陆相浅海相碎屑沉积,以浅灰、灰白色厚层质纯的石英岩为主,底部多为河流相或三角洲相石英砂岩及砾岩,具交错层。局部地区偶见黄铁矿结核及假象磁铁矿结核。厚800~1000米。与下伏迁西群呈不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渤海海峡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位于辽东半岛南端老铁山角与山东半岛蓬莱角之间,宽约106km,为渤海通向黄海的门户。海峡南部有庙岛群岛中的长山、大钦、隍城等40多个岛屿纵列其间,将海峡分割成8条水道,平均水深25m,北部的老铁山水道最深,达78m,因水深流急而冲刷成一“O”形深槽。是渤海和黄海之间的航运要道。海峡附近海面是渔场,盛产对虾、鲐鱼和鳕鱼等。" }, { "instruction": "雷达天气观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应用气象雷达进行天气观测。专为大气探测而设计的气象雷达有测雨雷达、测风雷达相测云雷达,还有用于气象的激光雷达和声雷达等。通过荧光屏上云、雨回波特征,探测大气中的云雨分布、云层高度和厚度、降水强度以及大气层内的风向、风速等气象要素,也用来警戒局地强对流天气,跟踪降水天气系统,进行台风定位等,探测距离可达几百公里以上,是极为有效的主动式遥感探测工具。气象雷达的探测内容和能力在不断提高,以探测原理、技术和分析解译为主要研究内容的雷达气象学已成为独立分支学科。" }, { "instruction": "气候模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对特定时空尺度气候系统演变体系的物理描述。气候系统是一个包括能量、生物、化学等过程、非线性的多层次、多尺度的复杂系统,大多只能从系统中抽象出各种理想化过程加以研究,如某些特定时空的重要耦合机制,称为机制模式。也有些模式力图能再现系统或子系统中几乎所有的物理过程和因子的相互作用(如三维模式),努力使模式具有预测能力。各种模式中都要考虑能量输入的外源强迫、特定的边界和各种主要耦合作用。按性质大体可划分为热力学模式和动力学模式两大类:目前有辐射对流模式(RCM)、能量平衡模式(EBM)、维向平均动力模式(ZACM)和三维大气环流模式(GCM)等。近来,还发展了生物、化学耦合和随机模式等。" }, { "instruction": "冰砾阜阶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冰川两侧的冰水沉积在冰川消失后形成的阶地。冰砾阜阶地沉积在冰体边缘与谷壁之间,沉积物的边部随着冰的融化而向下游滑动塌落。当冰川紧靠山麓或其他障碍物周围流动时,冰砾阜阶地不发育。" }, { "instruction": "天镇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甲龙类甲龙科(Ankylosauridae)的一属。因化石发现于山西天镇县而得名。材料包括完整头骨和头后骨架,长约5米、背高仅1米。头骨低平、中等大小,顶面呈长的等腰三角形,具形状多样、排列无序的膜质骨瘤状突。眼眶较小,位于头骨中后部,周边具膜质骨环。前颌骨较长,上颌左右齿列近平行。枕部近直立,枕髁窄而高,呈纵长椭圆形,不超出头骨顶面之外。下颌高,外侧无膜质骨覆盖。齿冠唇面具齿带,舌面基部肿大,中棱粗壮。颈椎椎体短,双凹型;背椎长,双平型;荐部由8枚愈合的椎骨构成,其中前3枚是背椎而最后1枚是尾椎。前半部尾椎椎体短粗,后半部的则窄长,尾末端具有大的尾锤。肩胛骨发达,呈矩形板状;肠骨前突侧扁而长;四肢为一般的甲龙类类型。天镇龙以低矮的植物嫩枝叶为食,头顶的骨板和瘤突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尾末端沉重的尾锤是有效的防御武器。天镇龙是中国重要的甲龙类代表,产于山西天镇上白垩统灰泉堡组中。" }, { "instruction": "滨海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海相沉积类型之滨海相环境一。海岸是分隔大陆与海洋,并具有海滩微地貌特征的滨海区域。这一地带通常由砂质沉积物构成,但在悬崖海岸,由于母岩受到波浪的破坏作用,也可以出现砾石质沉积物。此外,滨海相沉积也可发生在湖、潮汐水道、小海湾等处,它们在这些地方主要沉积细粒沉积物。滨海相沉积在石油地质中是非常重要的,世界上许多含油层都与海岸沙体有关。" }, { "instruction": "嘉陵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剑龙类剑龙科(Stegosauridae)的一属。因产于嘉陵江流域而得名。材料仅有不完整的一些头部骨骼和一些头后骨骼。个体中等大小,与其他的剑龙类相比,嘉陵龙的身体相对较为狭长。头骨高且窄,下颌亦较高,牙齿数目较少。颈椎和背椎双凹型,尾椎双平型。前肢较长,股骨与肱骨的长度之比为1.6,股骨直而细长。背部骨板小,成对排列。嘉陵龙在剑龙类中是特化程度较小的类型,产于四川渠县中侏罗统上沙溪庙组。" }, { "instruction": "军事判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根据航空和航天侦察所获得的侦察信息,判明实地上的军事目标的过程。目的在于获得与作战有关的敌情资料,如兵力部署、阵地配置、火力配备、工事构筑、障碍设置、飞机与机场、军舰与港口、交通枢纽、导弹阵地以及后方基地等信息。军事目标大小不一,十分复杂,且经常有伪装。判读时应根据目标的直接识别特征(形状、大小、颜色等)和间接识别特征(阴影、军事地理位置、目标组成关系、活动迹象等),并结合地形条件、编制装备特点、战略战术原则等以及多时相影像,进行综合分析判断,才能得出正确结论。判读结果要制成便于部队和司令部使用的形式,如侦察报告、标注了侦察结果的影像图、大比例尺地图或像片略图等。" }, { "instruction": "初始冲刷效应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假设在降雨过程中,最初产生的那部分径流中污染物质的浓度是最高的,这种现象称之为暴雨径流的初始冲刷。在一次降雨事件中如果存在初始冲刷,说明降水的初期携带了大量的污染物质,那么只要把开始的这部分径流收集下来进行处理,可以保护受纳水体的水质和降低水处理成本。" }, { "instruction": "风化地貌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风化作用所塑造成的地形。风化地貌的形态与岩石性质、地层产状及地质构造发育程度有很密切的关系,如在片岩分布区常见的梳状地形,花岗岩地区常见的石蛋地形,以及垂直节理发育的红色砂岩地区的丹霞地貌等。" }, { "instruction": "区位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也称经济区位论、空间经济学。主要研究经济的空间分布、结构及演变的理论。其发展大体经历古典区位论、近代区位论和现代区位论等三个阶段。古典区位论主要是指1875年杜能(J.H. Thunen)创立的“农业区位论”和韦伯(A.Weber)1909年创立的“工业区位论”,其共同特点是立足于单一的农场淦业或工厂,着眼于成本、运费最省。近代区位论,从着眼于成本、运费最省发展为追求市场的扩大,主要有“贸易区边界区位理论”、“综合区位理论”、“中心地理论”等。现代区位论,则在内容上把整个区位的生产、交换、价格与贸易等融为一体,以解决现实社会经济问题为主要方向;研究对象上从单个经济区位转向区域总体;研究方法由静态转向动态,加强区域分析与应用模型研究工作。现代区位论研究对于建立现代地理学区域发展理论,拟定区域发展战略,选择最佳经济开发区位,确定区域发展模式与协调区域发展对策,都有重要意义" }, { "instruction": "宗教地理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研究宗教的地理分布、发源地、传布路线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和对文化景观的影响等的学科领域。研究内容有:①宗教的起源地、分布和传播;②宗教文化景观;③宗教对自然环境的影响;④宗教对领土和疆界变动、战争、人口分布、聚落形成以及地区经济结构等方面的影响等。宗教地理的研究对政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文化地理学以及旅游地理学等的研究均有帮助,并有助于对宗教这一重要的社会现象的认识和研究。" }, { "instruction": "玄武安山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具有安山岩的长石成分,而又常见玄武岩中的镁铁质矿物(如橄榄石)的火山岩。位于TAS图解的O1区内。其含量SiO2 52%~57%。" }, { "instruction": "热带气旋路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热带气旋中心移动的轨迹。是掌握热带气旋动态的主要依据。离开赤道5个纬距以上的高温高湿热带洋面,以及存在垂直风切变很小的热带扰动源,被认为是热带气旋形成的三个必要条件。西北太平洋、南海、南太平洋西部、印度洋以及北大西洋等的低纬地区均为高温高湿洋面,常有热带辐合带活动,成为热带气旋源地。热带气旋形成后,自身有向北的分量(北半球),同时又首先受到副热带高压南侧的偏东气流引导,开始向西北方向移动,到接近副热带高压西端时,转向北移动,越过脊线后进入高纬西风带,常有冷空气进入,热带气旋转为温带气旋加速移向东北,因此典型的路径呈抛物线状。西移中遇到陆地就成为西行登陆台风,登陆后水气潜热供应切断;地面摩擦导致风力减小,中心气压上升,很快减弱为一般低压,高空环流一般减弱较慢,强降水可能持续更长时间。当热带气旋周围系统不强,引导气流不明显时,热带气旋的路径可能出现停滞、突然折向、打转等异常路径。两个台风接近时,还会发生相互影响、合并及绕行的藤原效应。" }, { "instruction": "冰斗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冰蚀作用造成的三面环山、后壁陡峻的半圆形洼地。其出口向山坡前方,口中常有凸起的岩坎,整个地形似汤匙状。冰斗一般发育在雪线附近,是调查冰川遗迹的重要标志之一。冰斗虽广泛分布在世界各地,但局限在过去或现在发生过冰川的地方。冰斗的高程受方向性和气候条件所控制。利用冰斗底部的高程可以概略估计出当时粒雪线的高程。冰斗常由雪蚀坑发育而来。融冻作用和溯源侵蚀是冰斗扩大和加深的主要力量。" }, { "instruction": "达瑞威尔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位于大湾阶之上,上奥陶统艾家山阶之下。达瑞威尔阶原为澳大利亚中奥陶统上部的一个阶,2000年国际地层委员会已将该阶名用于《国际地层表》中,并经国际地层委员会和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批准,将该阶底界线层型剖面和点(GSSP)确立在中国的浙江长山附近的黄泥塘处,因此中国现在也沿用该阶名。达瑞威尔阶的底界以笔石Undulograptus austrodendatus的首现为标志。阶内自下而上包括四个生物带:①Undulograptus austrodendatus生物带(又分下部Arienigraptus zhejiangensis亚带和上部Undulograptus sinicus亚带),②Acrograptus ellesae生物带,③Nicholsonograptus fasciculatus生物带,④Didymograptus (D.) murchisoni生物带(又分下部Pterograptus elegans亚带和上部Didymograptus (D.) jiangxiensis亚带)。" }, { "instruction": "海洋旅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以海洋为依托,以海水、阳光、沙滩为主要内容,以海洋探险、游览、娱乐、体育和疗养为目的的旅游活动。海洋地貌主要有三类,即平原海岸、基岩海岸和生物海岸。其中,以山地丘陵构成的基岩海岸自然景观最为宜人。我国主要的海滨旅游胜地多数分布在基岩海岸上,它一般是以具有美学价值的海岸为依托,以辽阔壮观的海洋为主景,与清澈透明的海水、洁白平缓的沙滩、风和日丽的气候相结合,组成独特的海滨景观地。海洋旅游景观可分以下几类:①海岸景观;②海岛景观;③海滨山岳景观;④海洋生态景观;⑤海底景观;⑥海洋历吏文化景观;⑦滨海城市景观等。以上景观各具特色,又共具“蓝色”风情。21世纪是“海洋世纪’’。发展海洋旅游是步入小康和富裕社会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重要标志和必然需求。海洋空气中含有碘、氧、臭氧、碳酸钠和溴,灰尘很少,对人体健康有利。这里可以游泳、潜水、钓鱼、海水浴,也可开展划船、冲浪、赛艇等各种体育活动,还可以观看日出。开发海洋旅游是一项重要的新型海洋产业,它可以回笼货币,增加收入,在吸引国际游客方面,为国家创收大量外汇。从全球看,特别是中低纬度滨海地带,海洋旅游的发展尤为迅速。西班牙、泰国、夏威夷是海洋旅游的热点地区。中国海南岛热带海滨旅游资源将成为国际的、参与型的综合性旅游胜地。" }, { "instruction": "shortterm earthquake prediction,shortterm forecast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对某地几个月至几天内将要发生破坏性地震作出的预报。是在长期和中期地震预报的基础上,主要根据地震前兆进行的。" }, { "instruction": "开角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开角龙亚科的代表,拉丁文中chasma是开口、打开、裂开之意。中等大小的开角龙,长约4.9米,重约2.2吨。狭长的颈盾斜伸向颈部及肩部之上。开角龙的一对眉角向侧上方伸出,并略向后方弯曲,与牛角类似,不过有些开角龙的眉角长,而另一些短,这可能与性别有关。许多个体的头骨在北美西部发现。开角龙出现比牛角龙(Torosaurus)和五角龙(Pentaceratops)早几百万年。产于加拿大艾伯塔省和美国得克萨斯州晚白垩世晚期地层。" }, { "instruction": "poly-conic projection tangent descending meridian’s space是什么?", "input": "", "output": "1 9 7 6年我国制图工作者设计的一种介于等角和等积之间的任意投影。纬线为对称于赤道的同轴圆弧,圆心位于中央经线的延长线上;经线为对称于中央经线的曲线,其间隔由中央经线向东西两侧按与中央经线经差的正切函数递减;两极表示为圆弧线。在此投影中,我国位于图幅中部,轮廓形状较正确;为保持大洋的完整,经度出现了600的重复,南北美洲在图的两侧同时出现。我国地图出版社1981年出版的1:1400万世界全图采用了这个投影。" }, { "instruction": "古红土成因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对古红土形成原因的分析。发育良好的古红土,一般集中分布在新构造运动上升与下降的过渡区域,分布区本身常以轻微上升的低丘为主。在低丘位置最易形成古红土的原因是:在新构造运动中,地盘逐渐上升,地下水位相对下降,淋溶作用能顺利进行;氧化铁、铝流失的可能性不大, 而逐步脱水、大量淀积的条件却很好;低丘位置常有易红化的深厚且疏松的堆积物;侵蚀作用不强,红化作用易于深化;与平原地区相比,成土时间相对较长等。" }, { "instruction": "晶体测角仪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测量晶体面角以研究晶体几何形状的仪器。常用的有接触测角仪和反射测角仪。最普通的接触测角仪(contact goniometer)相当于量角器加一小尺,适用于较大晶体的测量,精度较低,只达12°。反射测角仪有单圈反射测角仪和双圈反射测角仪两种。单圈反射测角仪(one ircle reflection goniometer)主要由水平圈、光管、视物管(望远镜)和掣晶台四部分组成。根据晶面对光线反射的性质,利用光学系统进行测量,精度较高,可达1′,适用于测量粒径约数毫米而且晶面平整光滑的小晶体。双圈反射测角仪(two ircle reflection goniometer)比单圈反射测角仪多一个直立圈,使晶体可绕互相垂直的两个轴任意转动,大大简化了测量手续,是晶体测量的主要仪器。用接触测角仪或单圈反射测角仪测得的是每两个晶面法线间的夹角值,即面角值。而由双圈反射测角仪测得的则是每一个晶面的一组球面坐标值――方位角和极距角值,前者相当于地球上的经度而后者则相当于纬度。" }, { "instruction": "泡碱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名苏打。成分Na2CO3*10H2O。单斜晶系。晶体呈长菱形板状,通常呈粒状集合体。白色或灰色、黄色,在空气中失水变成白色。玻璃光泽。硬度1~1.15。密度1.46~1.48克/厘米3。易溶于水。产于碱湖中。用作冶金、建材、化工、玻璃、造纸、肥皂、洗涤剂、纺织、制革等工业原料。" }, { "instruction": "均质地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功能呈离散、均匀分布的连续地区。均质性即地域在职能演变分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保持同质、排斥异质的特性。均质地域以某项职能为主,其他职能或为其服务(如居住区中的商业网点、绿化带等),或为其排斥(如居住区中的工厂等)。" }, { "instruction": "环太平洋地震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沿太平洋边缘分布的强震带。它与最新的造山带一致,是世界上地震活动最频繁的地区之一。地理位置大致从印度尼西亚,经日本、阿留申群岛、北美和南美西岸,直至南极洲的北岸。" }, { "instruction": "成土气候因素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五大成土因素之一。气候因素中温度与湿度影响成土作用最深。对于无机矿物,风化速度、化学分解与物质淋溶、地面侵蚀等均取决于水、热条件。而有机质的生长量、腐殖化、分解与养料释放等也均与水、热条件有关。所以不同气候条件形成的土壤也不同。小至局部范围的岗地与洼地差别,大至不同海拔高度的山地与不同纬度带上的差别,都是这样。大范围的气候差异,常与相应的植被条件相联系,在一定纬度或经度或海拔高度上形成独特的土壤带,这便是生物气候带。中国湘、赣、内蒙古等地的始新统,在山间盆地条件下呈红色,常含石膏及盐类,这是该时期炎热而干旱的古气候条件下的古土壤沉积物;第四纪间冰期形成的几种古红土,是湿热成土条件的反映。" }, { "instruction": "箭石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头足纲鞘形亚纲箭石的一目,现已绝灭。内壳由鞘、闭锥及前甲三部分组成,化石多仅保存鞘。鞘一般呈柱状或圆锥状,横断面圆形、近四方形或卵形等,鞘面常具纵向凹沟。闭锥呈锥形,位于鞘的前锥槽内,内由隔壁分成许多气室,体管位于腹缘。闭锥背部长而阔的舌状突起称前甲。闭锥及前甲均很少保存化石。主要在大陆架海区自由游泳生活。石炭纪至始新世,古生代很少,是侏罗纪和白垩纪海相地层中常见的化石。中国西藏、云南等地中生代海相地层中均发现有丰富的箭石,如似箭石(Belemnopsis)等。" }, { "instruction": "原始农业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有两义:①主要指使用简陋的石器、木棍等工具从事简单农事活动的农业。在人类农业发展史上,属于最早期阶段,大约相当于新石器时代的农业。其特点是使用石刀、石锄等简陋工具,采用刀耕火种的耕作方法,具有以简单协作为主的集体劳动;②指在新石器时代以前,主要从事采集和狩猎获得生活资料的农业,即旧石器时代的农业。在农业发展史上,从采集、狩猎进化到新石器时代农业是人类经济史上的第一次革命。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极低,人类只能获取极有限的生活资料,以维持低水平共同生活的需要。" }, { "instruction": "灾害地理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研究自然灾害的形成机制和分布的地理规律是研究灾害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以及人类采取的防灾对策与措施的学科。灾害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灾害生态系统和区蜮自然灾害结构两个方面。它是运用地理学的理论、观点和方法,综合分析灾害的形成机理和分布规律,确定灾害要素和人的环境要素的类型,研究灾害要素之间以及与人的要素之间的关系,重点研究灾害要素、人的要素以及二者关系的演变规律,并通过对灾害形成要素的变化过程和条件分析,掌握灾害宏观和微观动态、探索预报和预防的途径和方法。1980年在第24届国际地理大会上专题讨论了地理环境中的灾害问题,提出灾害地理研究的重点:①分析各类自然灾害区域分异规律、形成机制和本质联系、发生发展趋势,进行定量分析评定;②各种防御措施的效果分析,进行经济核算,提出最佳防御决策;③区域开发、国土整治中的灾害地理预测与评价研究。灾害地理学研究的目的主要是使人们了解灾害现象,识别灾害规律,研究灾害对策,探讨治理措施,培养人们对灾害的地理思维能力等。" }, { "instruction": "正模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发表一个新种或新亚种的原始描记中,被作者指定为其模式的一个标本。如新命名的种级分类单元仅是根据单个标本,这个标本即是正模。正模应是保存完好,能清楚地表现这个新种或新亚种特征的标本。" }, { "instruction": "地球空间信息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利用一切手段,通过一切途径获取和管理在空间基础信息生产管理过程中的空间参考数据部分的科学与技术。包括大地测量、地籍测量、摄影测量与测深等传统测绘领域以及遥感和空间信息系统等新领域的全面、综合的学科体系。主要有:定义空间参考基础;建立和使用对空间参照和现象迸行定位和量测的方法、技术和工具;整合不同参考坐标系中的数据;提供合格的数据;应用计算机技术改善数据的处理、存储和发行。" }, { "instruction": "土壤分段命名法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美国土壤命名采用的主要方法。即用拉丁、希腊、法语等词汇,取其二、三个字母的字根或短词组,由两个字根或词组拼接而成。土壤亚类的命名,则在土类名字之前加上形容词即可。例如,始成土纲( Inceptisol)的命名,利用拉丁文inceptum(开始)一词的词根与isol转化而来。漂白潮淋溶土类前加上Orthic(正常的),则成为正常漂白潮淋溶土亚类。" }, { "instruction": "方柱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方柱石族矿物的总称。其成分类似斜长石,但含Cl-、(CO3)2-、(SO4)2-等附加阴离子,形成架状结构的铝硅酸盐。由钠柱石分子Na4〔AlSi3O8〕3Cl和钙柱石分子Ca4〔Al2Si2O8〕3(CO3)两种组分组成一个完全类质同象系列。根据两种分子含量比的不同,划分如下:名称 钠柱石(Ma) 分子含量/% 钙柱石(Me) 分子含量/% 钠柱石marialite100~800~20 针柱石dipyre80~5020~50 中柱石mizzonite50~2050~80 钙柱石meionite20~080~100四方晶系。晶体常呈四方柱状,集合体呈粒状或致密块状。灰、灰黄、灰绿或海蓝等色。玻璃光泽。硬度5~6。解理平行四方柱{100}和{110}中等。密度2.60~2.75克/厘米3。常见于矽卡岩中,与石榴子石、透辉石等共生,也见于片麻岩和角闪岩中。" }, { "instruction": "伟晶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为具有巨粒或粗粒结构的酸性至碱性脉岩。常呈脉状,并成群产出。矿物晶体很粗大,数厘米至数米。有时具带状构造。是富含挥发分的硅酸盐残浆,侵入到火成岩或围岩裂隙中缓慢结晶而成的,按矿物的组合可以分为:花岗伟晶岩、霞石正长伟晶岩(nepheline syenite pegmatite)和辉长伟晶岩(gabbropegmatite)。按形成过程中矿物种类的复杂程度,可分简单伟晶岩和复杂伟晶岩。花岗伟晶岩中除水晶、长石和白云母为重要矿产外,还经常伴生有含稀有元素的矿物,如绿柱石、铌钽铁矿等,故为稀有元素矿床的重要母岩。该名词源自希腊语pegma,意为联合、结合、格架等。" }, { "instruction": "axis of symmetry,symmetry axis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旋转轴(symmetry axis of rotation)。对称要素之一。是物体或图形中的一条假想直线,绕此直线每旋转一定角度,物体或图形的各相同部分便发生一次重复,亦即整个物体或图形复原一次。旋转360°过程中物体或图形复原的次数称为此对称轴的轴次(repetition frequency,number of repetition times);使之复原所需的最小转角称为基转角(elementary angle of rotation)。轴次n与基转角α之间的对称轴轴次(n)一次二次三次〖〗四次六次基转角(α)360°180°120°90°60°习惯符号(Ln)L1L2L3L4L6国际符号12346图示记号注:其中L1到处都存在,无特殊意义。关系为:360°/α=n。晶体由于受内部结构必能平移重复规律的限制,其可能存在的对称轴如上表;亦即在晶体中不能存在5次和高于6次的对称轴。这一规律即是晶体对称定律(law of crystal symmetry)的内容,由德国学者魏斯(Christian Samuel Weiss)确定。" }, { "instruction": "生物化学地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研究生物圈的化学组成,化学元素的迁移、累积及其地理分布规律的学科。生物化学地理过程是高级复杂的运动形式,既服从生物规律,也服从化学地理规律。物质的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构成地理壳的两大对立统一系统,并决定物质的地域分异。研究内容包括:①化学元素的生物循环及其对环境的影响;②生物化学地理分异;③生物迁移;④生物地球化学省;⑤生物化学地理探矿;⑥环境生态效应;⑦生物化学地理区划和制图。生物化学地理研究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农业、医学卫生、环境保护和矿床勘探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 { "instruction": "浙江翼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翼手龙亚目(Pterodactyloidea)阿奇达翼龙科(Azhdarchidae)的一属。分布于浙江临海晚白垩世塘上组。成年翼龙两翼展开最大可达5米,头顶未发育中棱或其他构造,鼻眶前孔极大,约占头长的一半,眼眶小且位置低,喙细长、尖、无齿,颈椎椎体细长,翼掌骨显著长于尺骨,并长于所有的翼指骨,尾非常短。浙江翼龙代表了中国较为进步、层位最高的翼龙化石,也是该科翼龙在东亚的第一次发现,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这类翼龙的形态、生态、系统关系等提供了许多新的化石依据。" }, { "instruction": "中国袋兽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哺乳动物纲后兽次亚纲(Metatheria)的一属,目、科未定。属名来自拉丁词Sino(中国)、希腊词delphys(子宫,常作为有袋类属名的后缀)。上侏罗统或下白垩统义县组下部,辽宁凌源大王杖子。个体较小的原始后兽次亚纲化石,头骨相对较大,齿式:4?1?4?4/4?1?4?3。后两枚上门齿侧扁,侧面观呈不对称的披针状或矛状;犬齿很大;第1上前臼齿明显前倾且与犬齿相距很近,该牙齿之后有一很大的齿隙;臼齿具有特化和原始的混合特征。中国袋兽缺少较进步后兽类所具有的内弯的下颌隅突。腕部及踝部具有许多有袋类的近裔性状特性,腕部的钩骨肥大,近端的三角骨和手舟骨增大,而大多角骨很小且呈豆状。踝部具一横向扩展而前后方向短的足舟骨,其与距骨头间的关节面向中部扩展;与跟骨长轴方向相比,跟骨与骰骨间的关节面斜向延伸且具一大的前腹瘤。前肢手部大于后肢足部,手部与现生树栖哺乳类具有许多相似之处,后足趾骨明显弯曲而可能适应于抓握。总体上看,中国袋兽在骨架及前部齿列方面具有许多与有袋类相近的特征,而它的臼齿与下颌则具有后兽类进步的和真兽类近祖性状的混合特征。中国袋兽被认为是一种敏捷的攀缘哺乳动物,具有较强的抓握与在树丛中行走的能力,在地面上或树丛间都较为活跃。中国袋兽对攀爬能力的适应也表明双子宫有袋类动物攀爬和树栖的生活方式有着非常古老的起源。中国袋兽与有袋类的亲缘关系比它与有胎盘类的关系要密切,它代表着已知最为古老的有袋类动物化石,并被置于有袋类系统树的根部。" }, { "instruction": "单板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软体动物门的一纲。壳呈帽状、匙状或低锥状,帐篷螺多近两侧对称。壳口近圆形至椭圆形,壳顶钝或尖,常向前方呈不同程度的弯曲,壳内留有成对肌痕,与帽形腹足类的单一马蹄形肌痕不同。海生,寒武纪至现代。中国寒武系所产帐篷螺(Scenella)即属此纲。" }, { "instruction": "工业区位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西方关于优选工业企业空间位置的理论。研究工业企业按哪些依据被吸引到特定场所,从而获得最大利益。1909年德国经济学家韦伯( Alfred Weber, 1868~1958年)发表其代表作《工业区位理论:论工业区位》,提出区位因子决定生产场所,应把生产吸引到费用最小、节约费用最大地点的主张。认为工业区位的确定取决于影响产品成本的运费、劳工和集聚三因素,其中尤以运费最为主要;并进一步分析运费因素三指向,即原料指向、动力指向和市场指向,三者都把工业企业引向自己方向。把这三个指向各点相连形成一个“区位三角形”,运用几何方法即可求证出,工业企业的空间位置应当设置在运费最小的地点,此乃不受社会经济制度影响的工业区位规律,企图从纯经济角度建立合适于各工业部门企业区位选择的一种“纯理论’’。它对于通过优化工业布局以提高经济效益有一定指导意义。此论乃是当今西方区域科学、工业布局学的理论基础,并逐步形成、演化出各种科学学派,如美国经济学家胡佛(E.M.Hoover)的运输费用学派,德国经济学家廖什(八Losch)的市场学派,区域科学创始人伊萨德(W. Isard)的区域学派等。" }, { "instruction": "鸟足状三角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桨叶状三角洲。平面形态形似鸟爪的三角洲,故名。因含沙量大的河流在河口区分为几个大小不一的汊流,以不同速度和不同方向向海推进,其中最大的汊河常夹带大量泥沙以最快的速度向海伸展,沿河床两侧形成狭长的天然堤,致使汊流形成的天然堤参差不齐,每一单独汊河形成的天然堤状似一长条形的桨叶,以美国密西西比河三角洲最为典型。" }, { "instruction": "地质大循环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物质的地质大循环的简称,又称物质的地质淋溶过程,系指在大陆和海洋之间进行的物质循环过程。陆地表面的岩石,经风化作用变成细碎颗粒,并释放出可溶性物质。部分碎粒和可溶性物质,经降水冲刷和淋溶,随流水最终流入海洋,沉积至洋底,形成各种沉积岩。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由于地壳运动和海陆变迁,海洋底层的岩石又上升为陆地,岩石再次遭受风化。这个时间极长、范围极广的过程,称为物质的地质大循环。它是生物小循环的基础,但它形成的仅仅是成土母质。" }, { "instruction": "鳄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双孔亚纲初龙次亚纲中的一目,是初龙类唯一延续至今的类群。进步的鳄类常有狭长而具利齿的颌部,粗壮鳄目的腿的末端有具蹼的宽脚,长而高的尾部是游泳的强有力的推进器。头骨表面具纹饰,躯干和四肢覆有角质的鳞和骨板。依进化程度鳄目可分为4个亚目:楔齿鳄亚目(Sphenosuchia)保持了许多槽齿类祖先的特征,但它的方骨顶端前倾悬于宽的鳞骨腹缘之下,伸长的耻骨并不参与髋臼的形成。这是一类结构轻巧,善于疾走的陆生动物。中三叠世至早侏罗世。分布于欧洲、亚洲、非洲、北美和南美。云南禄丰下侏罗统产裂头鳄(Dibothrosuchus)。原鳄亚目(Protosuchia)是一类小型活跃的陆生动物。上颞孔和眶前孔缩小,下颌具一大的犬齿状齿,腭骨参与次生腭的形成,脊椎双凹型。晚三叠世至早侏罗世。分布于亚洲、非洲、北美和南美。云南禄丰下侏罗统产扁颌鳄(Platyognathus)和滇鳄(Dianosuchus)等。中鳄亚目(Mesosuchia)次生腭进一步发育,腭骨形成内鼻孔的前缘,脊椎为浅的双凹型。包括水生、半水生和陆生的鳄类。早侏罗世至第三纪。分布于欧洲、亚洲、非洲、北美和南美。四川中侏罗统产北碚鳄(Peipehsuchus),上侏罗统产西蜀鳄(Hsisosuchus)等。真鳄亚目(Eusuchia)具完善的次生腭,内鼻孔为翼骨所包围,前凹型脊椎。晚白垩世至现代。我国此类化石丰富,内蒙古始新统产亚洲鳄(Asiatosuchus),广东古新统产平顶鳄(Planocrania)等。" }, { "instruction": "模式属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个科级分类单元的模式,即据以命名一个科、亚科或超科的一个命名属。如中国笔石属(Sinograptus)是中国笔石科(Sinograptidae)的模式属。" }, { "instruction": "感光材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航空摄影中记录信息的载体。它包括感光胶片和感光相纸,它们都具有一定的感光性能指标。在摄影成像中,质量的好坏除取决于硬件外,还与使用的感光材料有关。感光材料分有黑白感光材料和彩色感光材料两种。黑白感光材料有一层感光乳剂层,彩色感光材料有多层感光乳剂层。一般都有保护层、感光乳剂层、结合层、片基(纸基)、防光晕层等结构。感光材料的感光性能有:①感光度。是指感光材料对光线的敏感程度,它是确定曝光时间的重要参数。它与曝光量成反比关系;②宽容度。是指感光材料能够正确记录表达目标物体亮度间距的能力,即最大值与最小值,宽容度大的曝光伸缩适应的范围大,信息量多;③反差性。是指黑白感光材料表达影像的明暗部分的密度差,黑白分明的反差大,中间层次多,反差小;④颗粒度。是指形成影像银粒的粗细程度,它决定了信息再现的清晰度,细颗粒的分辨率高;⑤分辨率。也叫解像力,是表示感光材料能够分辨地物细部信息能力的一种指标,以线对/毫米来衡量的,如8DIN的1 50线对/毫米,21DIN的100线对/毫米,32DIN的85线对/毫米;⑥感色性。是指黑白感光材料对不同色光的敏感程度,它决定了摄影的效果。其中有色盲片、分色片、全色片和红外线片等;⑦色温。不是光的温度,是指感光材料对白光色质(色光成分)的敏感程度,有日光型6000K和灯光型3200K两种;⑧保存性。是指感光材料的各种感光性能在一定保存时间内的稳定程度。主要取决于乳剂配方、包装材料与密封程度以及防潮、防热、防化学气味等的条件。总之,当感光材料的感光度高时,其宽容度就大,反差小,颗粒粗,分辨率低;当感光材料的感光度低时,其宽容度就小,反差大,颗粒细,分辨率高。在航空摄影中要选取感光度高的、宽容度大的、反差适中的、颗粒细的、分辨率高的感光材料来获取高质量的遥感信息。" }, { "instruction": "冲积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河流相(fluvial facies)。陆相沉积类型之一,指由于河流或其他径流作用形成的一套沉积物和沉积岩。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微地貌沉积类型成因剖面类型河床 凸岸坝(边滩) 滨河床沙坝(心滩)滞留沉积 凸岸坝(边滩沉积)沉积 滨河床沙坝(心滩沉积) 沉积底层沉积(河道沉积) 天然堤 滨河床沙坝上的串河 决口扇 洪泛平原(河漫滩) 天然堤沉积 串沟滩及串沟淤填沉积 决口扇沉积 洪泛平原沉积或河漫滩顶层沉积(泛滥沉积) 牛轭湖废弃河道充填沉积(牛轭湖沉积) 过渡性沉积" }, { "instruction": "石炭纪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古生代第五个纪。石炭纪一名最初创用于英国,由于这个时期的地层中蕴藏着丰富的煤矿藏,故称成煤时代(coal age)。开始于距今3.54亿年,延续了5900万年。本纪分为早、晚两个世。在北美洲通常把石炭纪分为两个独立的纪或亚纪,相当于早石炭世的称为密西西比纪;相当于晚石炭世的称为宾夕法尼亚纪。由于二叠系亦含煤,在法国有时将石炭系和二叠系合起来称为大石炭系(Anthracolithic)。石炭纪陆生生物进一步发展,以植物界的空前繁盛为其特点,其中以石松、楔叶、种子蕨和真蕨最重要;至晚石炭世,由于大陆气候分带非常显著,从而出现了植物分区的现象,北有安加拉植物区,南有冈瓦纳植物区,中间为从西欧向西到美洲东部,向东经东欧、中亚到中国,向南转至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一带的中部欧美和华夏植物区。由于森林广布,昆虫大量繁育。脊椎动物两栖类中出现了只能匍匐前进的坚头类。海生无脊椎动物以类的出现和发展为其特征;珊瑚和腕足类仍繁盛,四射珊瑚以三带型为代表,腕足类以长身贝科最突出,深水生活的棱菊石类进一步发展。石炭纪的海生动物分区与泥盆纪相似。总的说来,中国石炭纪动物群除早石炭世具有一些太平洋特有的化石外,与古地中海或西欧动物群比较接近,属古地中海动物区。" }, { "instruction": "南大洋海底锰多金属结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南极洲周围的南大洋海底,锰多金属结核分布带宽达400千米,覆盖面积约占南大洋海底面积的68%。每平方米含金南大洋洋底锰多金属结核分布区属量超过2千克,其成分以锰为主,目前所知镍、铜、钴含量较低。南大洋锰多金属结核的分布情况可分为六个区。每个区的范围大体上相当于一个洋盆,南面为南极洲,北面为隆起构造。Ⅰ区:位于南印度洋的深海部分,锰多金属结核主要集中在盆地西部,产于水深大于2300米的地方。据31个样品的分析结果,金属的含量都很低,Ni+Cu+Co平均为088%。然而在不和谐带地区Ni+Cu+Co可达2.08%。最重要的金属是Co,在凯尔盖朗高原附近Co含量可达0.31%。锰多金属结核在海底的覆盖率可达30%。Ⅱ区:铁锰结核分布很广,分布深度可达2000米。据16个样品的分析结果表明结核中含Co较高,达073%,而含Ni、Cu低。本区面积不大,但洋底结核密度大,因此储量可能不小。Ⅲ区:这是南大洋中面积最大的锰多金属结核分布区,位于东南太平洋盆地的最南部。结核主要分布在别林斯高晋海盆及阿蒙森埃尔坦尼海盆的最深部位,并一直延伸到切割东太平洋隆起的断裂带上,在140W及160W之间的断裂带及埃尔坦尼断裂地区结核特别丰富。而在海水深3000~6000米以上地区尤为富集。这里结核的成因可能是海底火山活动与强烈的底流共同作用的结果。该区面积很大,平均宽400千米,长300千米以上,结核覆盖面积可达75%以上。根据168个样品分析结果,结核中平均含Ni 0.45%、Cu 0.21%、Co 0.24%。总的来说盆地东部的Ni、Cu较低,向西略有增高。有2个样品Ni+Cu+Co的含量分别达到2.57%和2.48%。结核中的Ni、Cu、Co含量还很低,尚不具经济价值。Ⅳ区:是Ⅲ区的东延部分。它穿过德雷克(Drake)海峡和斯科舍海进入西南大西洋。洋底结核覆盖率达75%。结核中金属含量与Ⅲ区相似。在福克兰德海脊Ni含量略高,约0.80%。总的来说结核中的金属包括Co在内含量低。Ⅴ区:区内资料很少,该区深海盆即威德海盆地面积大。结核主要分布在北部邻近非洲大陆边缘的地区。从其他处于南半球高纬度地区的深海盆的情况看来,推测该区存在丰富的结核。但含Ni、Cu、Co低。Ⅵ区:范围大体上与非洲南极洲海盆一致,海盆大部分地区水深超过5000米。据32个结核分析结果看,Ni、Cu、Co含量低;结核在洋底的覆盖率达30%。目前尚难对其资源潜力做出评价。" }, { "instruction": "莫来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富铝红柱石。成分Al〔AlxSi2-xO5.5-0.5x〕。斜方晶系。呈针状或短柱状集合体,单晶横断面呈四边形。一组解理完全。硬度6~7。密度3.155~3.158克/厘米3。产于高温变质岩中。莫来石是高温条件下稳定矿物,红柱石、蓝晶石、矽线石等加热过程中都能转变成莫来石。莫来石是重要化工原料。" }, { "instruction": "环境要素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称为环境要素,也称环境基质。是环境评价的基本对象。" }, { "instruction": "区域经济成长阶段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关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明显阶段特征理论。较有代表性的有美国区域经济学家胡佛(E.Hoover)与费希东(J.Fisher)、美国学者罗斯托(W.W.Rostow)及中国学者陈栋生等所提出的论述。胡佛一费希尔认为任何区域经济的增长都存在“标准阶段次序”,即大体都要经历:①自给自足阶段;②乡村工业崛起阶段;③农业生产结构转换(粗放型向集约型转换)阶段;④工业化阶段;⑤服务业输出阶段。罗斯托认为-国或-地区经济增长有6个阶段,即传统社会、为起飞创造前提条件、起飞、成熟、高额消费和追求生活质量等阶段。陈栋生等则认为区域经济发展是个渐进过程,大体要经历待开发(不发育)、成长、成熟和衰退等阶段;有些区域经济经历成熟阶段后,可能出现停滞乃至衰退;但如能及时调控,即可防止进一步衰退,保持经济稳定,甚至促进区域经济进入新的增长发展时期。区域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各阶段发展条件、特点有所差别,其所采取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对策亦应因阶段制宜,才能取得预期效益。" }, { "instruction": "等深线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海底地形图、水深图。利用等深线表示海底深度和地形的图件。是研究海底地形、地质构造及沉积物分布规律的重要资料。过去一般用测锤或测杆在不同观测点上进行不连续的水深测量,编绘等深线图时假定海底地形坡度变化均匀,采用内插法确定未测的位置;现已广泛应用回声测深技术,连续测量地形断面,可直接确定各等深线的位置,精度很高。" }, { "instruction": "圭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中国古代量度日影长度的一种天文仪器。是由土圭发展演化而来的。汉代以后,土圭改为石或铜制作,并且成平板形状,长度一般是1丈5尺(5rn),并且土圭相表联用,互相垂直,合成一个整体,称为圭表。如今保留下来的最大、最完整的圭表是建于元代的登封测景台。" }, { "instruction": "航道网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一定地区范围内,由多条互不沟通的天然航道和将它们连接起来的运河所形成的水路运输网。航道网为发展干支流直达运输、江海联运、水陆联运、充分发挥水运优势创造条件。建设航道网要在全面规划的基础上,按照统一标准有计划地进行。一般可以从低标准逐步向高标准发展,其范围也可以从小到大逐步扩充,逐步延伸。航道网的建设,一般是在各水系之间开凿连接运河,并通过渠化所沟通的天然河流干线及其支流,整治和疏浚干线的中、下游,使它们符合通航的要求,从而使这些航道沟通成网。航道网的规划要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国防战备的需要,其布局一方面要按照自然条件合理安排,另一方面要与工矿企业、高产粮棉农业基地、重要城市和港口、铁路和公路的重要枢纽和站场的布局相协调。航道网还要结合水资源的综合开发进行,充分发挥一水多用,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 "instruction": "符号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用图形符号表达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的过程。它的实质是从地理空间到符号空间的转化过程。符号化既是对地理空间的一种抽象,以反映地理要素的本质规律,也是对地理信息的形象化表达,使人们通过视觉感受直观地认识地理规律。因此,符号化必须在综合分析和处理所表达对象的基础上,首先考虑地图的整体视觉样式,确定地图表示法,再选择恰当的个体符号,进行各种造型设计。" }, { "instruction": "pyroclast,tephra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火山活动时在热而高压气体的侵蚀和爆破作用下所产生的碎屑物质。在给定的爆破过程中,他们由三种不同源的物质组成。①熔融的或半固结态的“活”的熔岩;②在火山通道附近的“死”的熔岩和火山碎屑物;③在火山锥之下的基岩物质。火山碎屑物被胶结成块体后称火山碎屑岩。根据火山抛出物的形态和构造可分成三类:①无一定火山活动时产生的碎屑物质抛出时的状态固态或半固态流 动 体大小形状构造没有一定形状和内部构造的有一定形状的有一定内部结构的(多孔质)直径>32mm火山岩块火山弹浮石直径4~32mm火山砾熔岩饼火山渣直径<4mm火山灰火山毛、火山滴(据久野久,1971)形态和构造;②具有一定的形态;③具有一定的内部构造(见上表)。tephra为希腊语,原意为火山灰、火山碎屑、爆发岩屑。1941年被汤拉林松(Thorarinsson)用来描述所有空降的松散的和固结的火山碎屑物,并很快地从冰岛传播开,用以描述以同源抛出物为主的火山产物。火山碎屑物的主要成分为流纹安山质。下列几个火山区的喷出量最大。地点火山名称喷发时间/年(公元)喷出量/km3印度尼西亚松巴哇岛坦博腊火山1815100美国俄勒冈州克雷火山史前40~50美国阿拉斯加州卡特迈火山191220印度尼西亚喀拉喀托火山188318冰岛厄赖法冰盖火山156210尼加拉瓜科西圭纳火山10俄罗斯堪察加别济米杨尼火山19562.8" }, { "instruction": "不整合侵入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切穿周围岩石的层理或片理的侵入岩体。它们往往沿着切穿层理或片理的裂隙、断裂贯入而形成,如岩墙、岩栓、岩瘤、岩株及岩基等。" }, { "instruction": "无缝隙预报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时间、空间上连续不断、全覆盖的天气预报。是天气预报业务进一步深化的方向。它以气象现代化建设为基础,提供从数分钟到数年(数分钟、数小时、数天、7 ~10d、10~30d、数月、数季、数年)时间尺度、无缝隙、不同地理位置的各种天气、水文和气候预报产品。它有4个特点:①预报是连续、渐进、滚动、相互关联一致的;②强调天气、水文和气候三大学科的交叉和相关技术的融合,预报内容更丰富、分辨率更高,使用更方便;③预报产品的透明、开放性;④预报产品在精度、可靠性、分辨率、信息内容、时间和空间跨度、时效性等方面都有很大提高。" }, { "instruction": "贝格曼规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生活在寒冷气候中的内温动物的身体比生活在温暖气候中的同类个体更大,这种趋向称贝格曼规律,是减少散热的适应。" }, { "instruction": "结晶灰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晶粒灰岩(crystal grain limestone)。一种主要由方解石晶粒(含量大于50%)组成的石灰岩。它常常是泥晶灰岩或其他类型灰岩通过重结晶形成的,按晶粒的大小可细分为粉晶石灰岩、细晶石灰岩、粗晶石灰岩等。" }, { "instruction": "波状层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层理基本类型之一。由许多呈波状起伏的细层重叠在一起组成,是由于波浪引起沙纹的移动造成的。" }, { "instruction": "兽孔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下孔类中向哺乳动物发展的进步类群,最早出现于二叠纪,繁盛于二叠纪和三叠纪,侏罗纪早期灭绝。颞孔扩大,高等种类颞孔上缘为顶骨。方骨和方轭骨缩小。牙齿分化更为显著,进步类型中已有门齿、犬齿、颊齿之分。有的具有与哺乳动物同样的两个枕髁。兽孔目包括始巨鳄亚目、恐头兽亚目、二齿兽亚目、丽齿兽亚目、兽头亚目和犬齿兽亚目。此类化石广布于世界各大陆。" }, { "instruction": "古杯动物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海生多细胞动物的一门,有单体、群体或礁体。单体杯状、锥状或圆柱状等,一般高80~150毫米,直径10~25毫米,表面光滑,或具瘤状突起及横向、纵向褶皱。骨骼钙质,具外壁或可兼有内壁,内、外壁之间有放射状纵古杯类硬体构造向排列的隔板及横向排列的横板等,内壁之内为中央腔,有时部分填有泡沫板。内、外壁及隔板、横板等均穿有小孔,孔型多样。古杯类在动物界中的分类位置争论已久,过去根据其外形及多孔特点,认为属于多孔动物门。但古杯骨骼穿有小孔,从未见有骨针,这与多孔动物由于骨针松散联结而成的小孔不同,多孔动物骨骼由骨针组成,无内、外壁及隔板等构造也不相同。现多主张将古杯类列为动物界一个独立的门。繁盛于早寒武世,分布极广,遍及世界各地,中寒武世即显著减少,产于部分地区,晚寒武世的古杯类仅零星见于南极洲。中国古杯化石主要分布于南方下寒武统,新疆也有发现,常见属有原古杯(Archaeocyathus)、网格古杯(Retecyathus)等。北方中寒武统张夏组也产有少数代表。" }, { "instruction": "科马提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镁绿岩。从含MgO 18%~32%的高温岩浆中结晶出来的一类超镁铁质熔岩。成分与深成的橄榄岩相当。常常形成枕状构造,具有冷凝的流动顶盖并且通常显示发育良好的鬣刺结构:在大量玻璃基质中橄榄石和辉石晶体呈骸晶状或刀片状彼此交生,常与拉斑玄武岩呈互层状产出,其中更加富镁的变种常称为橄榄岩质科马提岩。可在TAS图解中按化学成分确定。该词源自南非特兰斯瓦巴伯顿科马提河。" }, { "instruction": "底砾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位于海进层序底部的砾岩。其下为一侵蚀面(或冲刷面)。一般分选性较好,厚度不大,分布面积很广。以成熟度高的砾石为主,因为它代表一长期的侵蚀间断,不稳定的组分完全被破坏之故。" }, { "instruction": "重矿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矿物密度每立方厘米大于2.9(或2.86)克的陆源碎屑矿物。如锆石、电气石、绿帘石、石榴子石等。它们通常是母岩中的副矿物,在沉积岩中的一般含量在1%以下,它在推断陆源区及母岩成分,划分对比地层等方面,具有一定作用,但它在成岩后生阶段可以遭到溶解,也可产生自生重矿物,因而运用时应特别慎重。" }, { "instruction": "悬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泥沙在水中或气下(指大气层近地面部分)运动时,以悬浮状态向前移动的形式。处于悬移状态下的物质称悬移质。例如干旱地区的尘暴、混浊的河水就是一种悬移现象。" }, { "instruction": "辉银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Ag2S,含Ag 87.1%。等轴晶系。晶体呈立方体、八面体,通常为致密块状。颜色和条痕均为铅灰色。新鲜断口呈金属光泽。硬度2~2.5。密度7.2~7.4克/厘米3。具弱延展性。是热液成因矿物,形成于173℃以上。在此温度以下,则转变为成分相同的螺状硫银矿。是炼银的矿石矿物之一。" }, { "instruction": "遥感制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利用航空或航天遥感影像作为主要数据源的地图编制或更新过程,其成果一般可以分为两类:遥感专题图、遥感影像地图。遥感专题图的简要制作过程是:通过对遥感影像的室内处理、分析、判读、解译、矢量化,以及野外抽样调查和验证等工作,获得所需要的专题信息,然后采用一般的专题地图制作方法完成专题地图的制作。常见的以遥感制图法制作的专题地图如土地利用现状图、地貌类型图、植被类型图、城市建筑密度图、建筑容积率分布图等。遥感影像图制作的简要过程参见影像地图词条。" }, { "instruction": "光谱—光度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20世纪初,丹麦天文学家赫茨普龙(1873 --1967)和美国天文学家罗素(1877~1957).不约而同地创制了恒星的光谱型和光度的坐标关系图,简称光谱一光度图,通常也叫赫罗图。它以恒星的光谱型(或温度)为横坐标,以它的光度(或绝对星等)为纵坐标,每颗恒星按照各自的光谱型和光度,在图上占有一定的位置。" }, { "instruction": "变质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岩石受热力、压力或两者共同作用发生变化以后称为变质岩。原来的岩石可以是沉积岩、火成岩甚至是变质岩,变质岩是组成地壳的三大岩类之一,由于变质作用常引起岩石在矿物成分、结构成分上发生变化,形成一些各具特征的变质矿物。最常见的火成岩和沉积岩都有一种对应的变质岩。" }, { "instruction": "龙马溪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是中国南方下志留统的专名,并与英国的兰多弗里统相比。龙马溪统包括龙马溪组、罗惹坪组和纱帽群的下部。目前本统名已停止使用。" }, { "instruction": "尤尔斯特隆图解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尤尔斯特隆(F.Hjulstr m,1936)通过研究碎屑颗粒的侵蚀、搬运、沉积与水流速度的关系所作出的图解。表示经森德伯格修改的尤尔斯特隆图解,图示水深为1米时平坦河床上石英颗粒发生侵蚀、搬运和沉积的临界流速。虚线区表示实验数据的离散度。在粘土和粉砂区只有极少可靠数据起动流速与碎屑大小之间的关系。由图可看出如下几点:颗粒开始搬运(侵蚀)所需要的流速大,因为起动流速不仅要克服颗粒本身的重力,还需要克服颗粒彼此间的吸附力;Φ值为+4~-1(0.05~2毫米)的颗粒所需要的起动流速最小,而且与沉积临界流速间差值亦不大。所以砂粒在流水中既易搬运又易沉积,最为活跃,常呈跳跃式搬运。Φ值小于-1(大于2毫米)颗粒的起动流速与沉积临界流速相差也很小,并随着颗粒的增大而增大,所以砾石是很难作长距离搬运的,且都呈滑动或滚动方式移动;Φ值大于46(小于0.05毫米)颗粒的起动流速与沉积临界流速之间差值很大,所以粉砂以下颗粒,尤其是泥质颗粒一旦起动,就可在水中长期悬浮作长距离搬运。" }, { "instruction": "太阳直接辐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经大气层吸收、散射后以平行光形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大气吸收太阳辐射具有选择性,大气中的H2O、O2、O3及CO2分子等均能直接吸收太阳辐射,并转化为热能或化学能。散射过程仅改变辐射方向,散射光的强弱、方向依入射波长(λ)和散射粒子尺度(r)而异:当r\\r\\n " }, { "instruction": "metaquartzite,secondary quartzite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主要由中酸性火山岩或次火山岩,在火山硫质喷气和热液的影响下,经交代蚀变作用所形成的一种高度硅化的变质岩石。矿物成分主要为石英,可有绢云母、明矾石、高岭石、红柱石、水铝石和叶蜡石,其次为刚玉、黄玉、电气石、蓝线石、氯黄晶等。岩石一般为灰白色至深灰色,具细粒至显微粒状变晶结构和块状构造,有时可见变余斑状结构和变余流纹构造。次生石英岩可根据其中的主要矿物详细命名,如明矾石次生石英岩、刚玉红柱石次生石英岩等。次生石英岩主要与明矾石、高岭石、叶蜡石、水铝石、刚玉、红柱石等非金属矿床有密切关系,是寻找这些矿床的主要标志。有时也与铜、铁、金、银及多金属矿床伴生。" }, { "instruction": "湿沉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大气中的酸性气体及酸性物质的颗粒物(即酸性气溶胶)在降水过程中被冲刷消除的现象。有两种方式:一为云中洗脱,即酸性物质在云的形成过程中被消除;另一为云下洗脱,即酸性物质在云降雨时,被雨滴吸附、扩散、溶解而消除。" }, { "instruction": "人口地理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人口地理是地理学人文地理专业中的一门分支学科,鉴于它与人口学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因此也可以认为人口地理学是介于地理学和人口学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人口地理学主要研究对象是人口发展过程和人口观象的空间表现形式及其地区差异,以及它们与各种自然的和人文的环境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 { "instruction": "北欧冰后期古气候分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自维尔姆冰期(曾译玉木冰期、武木冰期)以来气候变迁史的分期。更新世最后一次大冰期以后,气候显著变暖,但在这短暂的地质历史时期内,气候仍有多次干、湿、冷、暖的波动,不过变化的幅度比更新世冰期与间冰期的幅度要小得多。1876年布利特(Blytt)根据对挪威冰后期沼泽沉积中植物残体的研究,提出了北欧冰后期古气候的分期(见表)。以后被谢尔南德尔(Sernander)在瑞典证实。所以这个分期被称为布利特谢尔南德尔古气候分期(BlyttSernander palaeoclimatic division)。以后,波斯特(Von Post,1928)、尼尔逊(Nilsson,1935)等分析了上述沼泽沉积中的孢粉,进一步加深了对北欧冰后期植被和气候变迁史的了解。关于古气候分期的年代问题,还有不同的计算方法(如德格尔的纹泥法、古文物法与14C法等),有不同的划分方案,其结果略有出入。北欧冰后期古气候分期表地质年代斯堪的纳维亚气候期(距今)年气候状况波罗的海气候期(距今年)考古期全新世(冰后期)更新世亚大西洋期(300~今)或(2000~今)干凉湿凉亚北方期(3300~300)或(4500~2000)干温大西洋期(7700~6200)或(8500~4500)温暖北方期(7700~6200)或(10?000~8500)干温前北方期 (8300~7700)或(11?000~10?000)冷维尔姆冰期寒冷现代波罗的海期海螂期 (1500~今)滨螺海末期 (4000~1500)滨螺海期 (7500~4000)螺湖期 (8500~7500)刀蚌海期 (10?000~8500)冰盖及局部冰湖期现代铁器时代 铜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中石器时代" }, { "instruction": "锐钛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TiO2。四方晶系。晶体呈近似八面体的四方双锥,少数呈板状或柱状。褐至黑色。条痕无色至浅黄。金刚光泽。硬度5~6。密度3.9克/厘米3。解理平行底面{001}和四方双锥{101}完全。产于区域变质岩系的石英脉中或作为副矿物产于火成岩及变质岩中。锐钛矿、板钛矿和金红石均为TiO2的同质多象变体,但前二者在自然界的分布远较金红石为少。" }, { "instruction": "河漫滩沉积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洪泛平原沉积(flood land deposit)。冲积相沉积类型之一。河漫滩指河流泛滥期,由于洪水漫岸,而被洪水所覆盖的一片平的或近于平坦的地带;它在平时是干的,没有水流。该沉积具水平层理、爬升沙纹层理;分布很稳定,在河流相剖面中位于顶层沉积中。" }, { "instruction": "褶颊虫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三叶虫纲的一目。面线多为后颊类型,少数为前颊类型,有些具边缘面线。头鞍一般向前收缩,鞍沟形状不一,内边缘多发育。多数胸大尾小。寒武纪至二叠纪。褶颊虫目是三叶虫纲的一个大目,包括属种极多,可分为五个亚目:褶颊虫亚目、栉虫亚目、斜视虫亚目、镰虫亚目及三瘤虫亚目。" }, { "instruction": "期望寿命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评价居民健康状况的主要指标。又称预期寿命。指同时出生的一代人活到X岁时,尚能生存的平均年数,用ex表示。刚满x岁的期望寿命ex受x岁以后各年龄别死亡率的综合影响。 0岁时期望寿命e0简称平均寿命,是各年龄组死亡率的综合反映,可以概括地说明某人群的健康水平。期望寿命一般用线形图表示,分析不同地区、不同时期人口的期望寿命曲线时,要注意曲线的起点e0,曲线头部曲率(反映婴幼儿死亡率高低),以及整个曲线的高度和曲线变化。" }, { "instruction": "慈母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壮龙亚科恐龙。希腊语maia意为好妈妈,因为该化石旁边有一窝幼仔。故名慈母龙。慈母龙是典型的壮龙,被置于壮龙亚科是因为缺少空的头冠。但因在眼眶上有坚固的角一样的头冠,在颊骨上有三角状突起,有人称其为短冠龙类(Brachylophosaurs)。慈母龙是四足或二足行走素食性恐龙,长约9米,高约4.5米。仅具短冠和宽阔的鸭嘴喙。颌骨强壮有力,颊部紧密排列着数百颗牙齿,颊齿互磨锋利。1978年第一次发现,随后发现了数千件标本。产于美国蒙大拿州晚白垩世晚期地层。" }, { "instruction": "有机矿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有机化合物组成的矿物。包括碳氢化合物和有机酸盐,如琥珀(C20H32O2)、草酸钙石(Ca〔C2O4〕?H2O)等。具有易熔、可燃等特性。已知的有机矿物仅有数十种。" }, { "instruction": "碳酸盐补偿深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海底富含碳酸盐的沉积和非碳酸盐沉积之间的岩相界面。海水到达某一深度时,碳酸盐的补给速率和溶解速率可大体得到补偿,故名。大约深海底的一半为钙质软泥所覆盖,另一半则为缺少碳酸盐的沉积物所覆盖。二者之间的界线大致随等深线变化,是因碳酸盐的溶解速度随海水深度的增加而增高的缘故。这种深度的连线便构成碳酸盐线或碳酸盐补偿面,根据补偿物质的不同,补偿深度又有方解石补偿深度、文石补偿深度及有孔虫补偿深度之分。一般在此补偿面之上保留有大量碳酸盐沉积物,而此面以下则代之以大量非碳酸盐沉积物,主要为红粘土。补偿面的深度和形状因受海区碳酸盐补给量和溶解速率、地形、再沉积作用等的影响而变化。在全球范围内,碳酸盐补偿面的深度变化幅度在2000米左右。而各大洋不尽相同,如太平洋为4300米、大西洋为4900米、印度洋则为4850米。对其深度和形状的研究,有助于了解构造运动、海平面变化、海洋物理化学环境等的特点及其演变历史。" }, { "instruction": "中国最美的十大森林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自然界,整齐划一是一种美,但森林中景观的交错与复杂更是一种美,各种景象和谐交融,展现出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和无尽魅力。此次评选出来的十大森林依次为新疆天山雪岭云杉林、吉林长白山红松阔叶混交林、海南尖峰岭热带雨林、云南白马雪山高山杜鹃林、西藏波密岗乡林芝云杉林、云南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新疆轮台胡杨林、贵州荔波喀斯特森林、大兴安岭北部兴安落叶松林和四川蜀南竹海。评选的标准为:①有鲜明的地带性生态特征,保存良好,年代久远;②森林规模、面积大,具有幽深或开阔感;③林中稀、奇、古树种多,结构复杂性高,季节特征明显;④有珍稀动植物伴生等。(1)天山雪岭云杉林 the SchrenkSpruce Forest in Tianshan 评为中国最美的第1森林。主要分布在新疆天山南北坡的雪岭、昆仑山西部和准噶尔西部山地上,东西绵延1 800余千米。雪岭云杉有四千万年的生命历史,是天山上的活化石。这种常绿针叶林林相高大挺拔,素有“望天树”之称。其林冠浓郁,层代结构复杂,具有鲜明的原生性和地带性,给人浓郁、浩瀚、挺拔和伟岸之感。在雪峰、冰川、草原、湖泊、蓝天、白云的交错中,整齐划一的雪岭云杉耸立其间,震撼人心。 (2)长白山红松阔叶混交林 Korean Pine mixed Forest in Mount Changbai 评为中国最美的第2森林。位于吉林长白山。长白山红松阔叶混交林展现的是一种立体之美、组合之美。丛林密布,原始风貌浓郁,随着季节的变化,给长白山披上不同的盛装。红松的蓄水量很大,以至一棵红松就是一座小水库。其中的露水河红松母树林是国家1 964年划定的中国最大的红松母树林。长白山这个森林的原始性、壮观性、神奇性都值得赞美,它以丰富的物种、多样的森林类型、复杂的群落结构及绚丽的景观而著称于世。 (3)尖峰岭热带雨林 the TropicalRain Forest in Jianfengling 评为中国最美的第3森林。位于有“东方夏威夷”之称的海南岛西南部。进入雨林,随处可见雨林内特有的板根、老树生花、绞杀等奇异景象。这里孕育着的蝴蝶达449种,超过了有“蝴蝶王国’’之称的台湾:尖峰岭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是重要的物种基因库。空中花园是尖峰岭的重要特征。除了有奇特的景观,尖峰岭的热带雨林还有很强的生态环境保护功能。 (4)白马雪山高山杜鹃林 the Alpine Rhododendron Forest in BaimaSnow Mountain 评为中国最美的第4森林。白马雪山位于横断山脉中段。高山杜鹃林是一种重要的矮曲林类型,也是最娇艳的一种森林类型。其植株低矮,形态自然,极具观赏性,是滇西广泛分布的植被类型之一。在春夏之交,200余种杜鹃集体开放,形成“花海”奇观。 (5)波密岗乡林芝云杉林 theLinzhiensis Forest in Bomi 评为中国最美的第5森林。波密岗乡地处雅鲁藏布江下游,蕴藏着中国最大、最好也是最后一片原始森林,虽然没有天山雪岭云杉那样秀美,但其原始、茂密和壮观,可称“惟我独尊”。壮观的林木层蔽荫下,灌木草本均匀分布,苔藓发育良好,形成湿润暗针叶林的典型景观,如此壮美的高原山地温带暗针叶林,在我国乃至全球均属罕见。 (6)西双版纳热带雨林 the Tropical Rain Forest in Xishuangbanna 评为中国最美的第6森林。位于滇南澜沧江河谷盆地。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是典型的热带风光,树木种类特别丰富。不论原生性、神秘牲、观赏性及科学研究价值等都非常高。当地的野生动物大象更值得研究和观赏,是研究我国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基地,是植物的资源库和动物的乐园。 (7)轮台胡杨林 Poplus Forest in Luntai 评为中国最美的第7森林。地处新疆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缘的轮台县,有世界上面积最大、分布最密、存活最好的“第三纪活化石”——40多万亩的天然胡杨林。轮台胡杨林集大面积胡杨林与河流、沙漠、戈壁、绿洲、沙湖、古道及荒漠草原为一体,四季景色变化明显,十分迷人,是中国最美的森林之一。 (8)荔波喀斯特森林 Libo Karst Forest 评为中国最美的第8森林。位于贵州南部荔波县境内。茂兰喀斯特森林是我国石灰岩地区保存最好的森林,地学等专家称荔波茂兰喀斯特森林的原始自然本底,是世界上同纬度地区绝无仅有的,是亚热带喀斯特自然环境的本来面目,是当代世界保存最完美的喀斯特原生森林风光。那里密密层层的森林植被覆盖在漏斗洼地和石崖峰丛上,还有着独特的大树抱石的“树根现象”,构成了一幅优美的画卷。 (9)大兴安岭北部兴安落叶松林Xing'an Larch Forest in the North Daxing’anling 评为中国最美的第9森林。位于黑龙江、内蒙古境内的大兴安岭森林以兴安落叶松为主,它是环北极针叶林的组成部分。季相变化明显,尤以春夏最美,峰峦叠嶂,林木苍莽,景色雄奇秀丽,平静的河水中倒映着山林,构成一幅绝妙的山水画。 (10)蜀南竹海 the South SichuanBamboo Forest 评为中国最美的第1 0森林。四川长宁县的蜀南竹海原名“万陵箐”,其中心景区是以楠竹为主的竹类森林。登高远望,万顷碧波,翠绿如海,故有“竹海天下翠”的称誉。蜀南竹海以天然竹景为主体,天然主景区面积之大居全国之首,景观类型丰富,组合自然曼妙,竹文化底蕴浓厚。" }, { "instruction": "沙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根部同陆地相连,尾端伸入海或湖中的狭长堤坝状地貌。常形成于岬角和河口处,前端略向内侧弯曲,向海侧的坡度一般较大。在形成过程中,若波浪和沿岸流的方向发生变化时,常在内侧形成小型弯曲的沙嘴。分布于河口的沙嘴,位置常因枯水期和洪水期水流的冲刷变化而不断移动。" }, { "instruction": "对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气象学指热空气泡上升、周围环境空气补偿下沉的上下运动。对流是流体中相邻较热与较冷流体元之间通过上下流动传递热量的主要方式。大气中有自然对流与强迫对流两种。近地面大气因加热不均,受热空气形成热泡上升的对流称为自然对流,亦称热对流,热泡上升时绝热冷却,若水气充足就可形成云底平整的对流云(尺度为几十到几百米),云底高度就是凝结高度,云体向上发展,边界明显,这也是上升气流的边界。对流云常见于夏天午后,当大气层结不稳定时,淡积云发展为云顶呈花椰菜形的浓积云,甚至发展为高耸、云顶几乎达到对流层顶部并平衍成铁砧状的积雨云。在外力影响下,气流受地形阻挡或另一气流冲击而形成的对流,称为强迫对流,亦称动力对流,在气层不稳定时,更容易形成积云,如在山脉迎风面形成的对流云。" }, { "instruction": "哺乳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脊椎动物亚门最高等的一纲。体一般分为头、颈、躯干、尾和四肢五部分,外被毛发,恒温,大多胎生,以乳汁哺育幼兽。牙齿分化为门齿、犬齿、前臼齿和臼齿,有的齿退化。中耳内有三块小骨(镫骨、砧骨、钅追骨)。下颌骨由单一的齿骨组成。肠骨、坐骨、耻骨愈合成单一的髋骨。最早发现于三叠纪,新生代极为繁盛,化石种类极多。一般分为原兽亚纲(Prototheria)及兽亚纲(Theria)。原兽亚纲包括所有非兽类哺乳动物,其脑颅侧壁由相对较小的翼蝶骨和围耳骨的扩大前缘组成,臼齿上的主要齿尖成前后排列。原兽亚纲包括单孔目(有现生代表的卵生哺乳动物)、三锥齿兽目、梁齿兽目及多瘤齿兽目,也曾被分解为原兽(单孔目)、始兽(三锥齿兽目、梁齿兽目)及异兽(多瘤齿兽目)三个亚纲。兽亚纲是胎生兽类,其脑颅侧壁由加大的翼蝶骨及部分鳞骨构成,臼齿最初具有呈三角形的三个主尖。兽亚纲(Theria)再分为原始的完兽次亚纲(Pantotheria)、有袋哺乳动物的后兽次亚纲(Metatheria)及有胎盘哺乳动物的真兽次亚纲(Eutheria)。近年以发现于中国四川侏罗系的下臼齿三角座之前具假跟座的蜀兽(Shuotherium)为代表建立阴兽次亚纲(Yinotheria)。" }, { "instruction": "roche moutonnée,sheepback rock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羊额石。基岩受到冰川侵蚀形成的孤立的石质鼓包,形状与伏在地面的羊背相似,故名。它迎冰面低而仄,受冰川磨蚀成光滑面,有时见定向的冰溜条痕,背冰面受冰川挖掘破碎,陡而成阶槛状,其长轴方向指示冰川流向。" }, { "instruction": "中国地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中国大陆的主体部分属欧亚板块,青藏高原南部属印度板块,台湾海岸山脉属菲律宾海板块,是全球构造最复杂地区之一。中国有三个前寒武纪克拉通和五个围绕它们的造山带。华北地台是中国最古老、也是规模最大的地台,有36亿年以前的始太古界出露。吕梁运动后基底固结,中、新元古代的长城系、蓟县系和青白口系陆源碎屑岩和碳酸盐岩成为最早的未变质沉积盖层。显生宙期间的演化以普遍缺失晚奥陶世—早石炭世沉积为特色。中生代以来受环太平洋构造带的影响而大规模活化。扬子地台和塔里木地台都是晋宁运动后形成,南华纪有冰碛层,晚二叠世都有玄武岩喷发。塔里木内陆盆地晚到新近纪才出现。天山兴安岭造山带位于华北地台、塔里木地台和西伯利亚地台之间,是巨大的中亚弧形造山带的南部。中国境内的演化始于中元古代的裂陷作用(白云鄂博群和渣尔泰群)。前寒武纪末洋盆在蒙古西部湖区出现。内蒙古海拉尔的奥陶纪火山弧,提示那时古亚洲洋的消减已经开始,这个洋盆在中石炭世到二叠纪分段闭合,主缝合带沿斋桑—额尔齐斯和索伦—贺根山分布。志留纪图瓦贝冷水动物群和晚古生代安加拉植物群都限于此线以北。祁连山昆仑山造山带和秦岭大别造山带位于塔里木地台、华北地台和扬子地台之间,是横贯东西、分隔南、北地台的重要地质分界线。其中祁连山为早古生代造山带,洋盆在志留纪末关闭,晚泥盆世出现磨拉石。柴达木是夹持在祁连山和昆仑山之间的前寒武纪地块,新生代被中国陆地部分大地构造分区略图Ⅰ.天山兴蒙褶皱系:a1.额尔古纳褶皱带; b1.阿尔泰褶皱带; c1.斋桑额尔齐斯褶皱带; d1.天山褶皱带; e1.兴安岭褶皱带; f1.内蒙古褶皱带; Ⅱ.秦祁昆仑褶皱系:a2.祁连山褶皱带; b2.秦岭大别褶皱带; c2.昆仑褶皱带;Ⅲ.滇藏褶皱系:a3.巴颜喀拉褶皱带; b3.羌塘保山陆块; c3.拉萨腾冲陆块; d3.印度地台北部陆缘; Ⅳ.华南褶皱系:HN.华南造山带; HX.华夏造山带; T.台湾造山带; F.乌苏里造山带; 1.准噶尔地块; 2松辽地块; 3布列亚佳木斯地块; 4柴达木地块; 5松潘地块; 6大别地块; 7华夏地块巨厚沉积覆盖而成为内陆盆地。昆仑山是古特提斯洋北侧的大陆边缘,古生代以来经历过多期构造变动,它以南的龙木错澜沧江缝合带是古特提斯洋闭合、欧亚大陆和冈瓦纳大陆拼接的地方。秦岭大别造山带是秦祁昆造山带沿走向的东延,演化始于古元古代,通过两个阶段洋盆的发育,最终在晚三叠世闭合,华北地台和扬子地台拼接。青藏滇西造山带覆盖整个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脉,是欧亚陆块与印度陆块之间的巨型中、新生代复合造山带。自北向南、自东向西由思茅、羌塘保山和拉萨腾冲等地块以及围绕它们的碰撞缝合带组成,缝合时代总的由北向南变新。喜马拉雅造山带是新生代初欧亚大陆和印度地台最终拼接的地方。整个造山带从西部的近东西向,向东到围绕印度地台的东北角(山结)向东急转成近南北向,显示了印度地台向北楔入的效应。华南造山带是扬子地台和华夏陆块之间的早古生代造山带,统一的华南地台在广西运动以后生成。环太平洋造山带是中生代以来库拉板块等古大洋板块向亚洲消减的产物,中国境内包括佳木斯地块和兴凯地块东侧的那丹哈达岭和东南沿海、台湾地区。其中浙闽沿海大片晚中生代火山深成岩代表安第斯型大陆边缘弧。台湾纵谷为新生代欧亚大陆和吕宋弧的弧陆碰撞缝合带。中国东部的黄海、东海和南海是新生代早期才产生的边缘海;位于琉球和菲律宾岛弧的弧后部位,南海中心已有洋壳出现。东经105°大致沿贺兰山、龙门山至横断山脉一线为一巨大重力梯度带和地壳厚度陡变带,也是现代地震活动带。这个带以东地壳厚度较小,山川走向、区域地球物理场和地壳厚度等值线的方向都成北东向,和大陆边缘及环太平洋带一致。以西呈近东西向,地壳厚度从塔里木盆地的近50千米增加到青藏高原70千米,区域重、磁场变化剧烈,地壳均衡程度低。1998~2000年全球定位系统观测数据表明,青藏高原目前在印度大陆的推挤下正向北偏东方向顺时针方向移动。" }, { "instruction": "太阴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阿拉伯历中,太阴年是以太阴计年计月,意为“动的月”,供宗教活动和历史纪年之用。" }, { "instruction": "海进超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于地壳下降或海平面上升而引起海水向陆地侵进的现象,称为海进(transgression)。随着海水向古陆侵蚀面侵漫,海进范围不断扩大。时代较新的沉积岩层,其分布范围超越了时代较老的沉积岩层而直下寒武统从西南向东北超覆示意图接覆盖在古老侵蚀面上,这种关系称为地层的海进超覆。例如华北区的上石炭统太原组和本溪组一般为连续沉积,但太原组的沉积范围比本溪组更为广泛。在冀北、河南及皖北缺失本溪组,而太原组直接超覆在奥陶纪马家沟灰岩古老侵蚀面之上。在地史记录中,超覆现象颇为常见。" }, { "instruction": "深海照相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用于海底和水中摄取地质、生物以及海水流动态的照相机。有潜水员可携带的简单的和架在其他观测设备或专用支架上的复杂的照相机。深海调查所用相机由摄像机、闪光灯、水声测位仪、罗盘、电源及金属支架构成,可在水深6000多米的海底摄深海照相示意图取几十平方米宽的海底表面。通过两种方式进行操作:一是利用附在相机上的触发设备,当相机临近海底时,触发器先接触海底而启动快门进行拍摄;二是利用机内的微型计算机预先编好程序,按一定间隔自动连续地进行拍摄,可连续摄取数十到数百张照片。它在多金属结核、锰结壳及块状硫化物等资源详查中非常实用,可获取上述沉积物的产状、覆盖率及丰度等资料。" }, { "instruction": "山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构成山地的三大要素之一,山地的最高部分。山顶呈线状延伸的叫做山脊。山顶的形态是复杂的,一般为尖顶、圆顶和平顶,此外还有梁峁状、锯齿状和峰林状的山脊等。它的形态主要受外力剥蚀,岩性和构造等因素的控制。" }, { "instruction": "伴生气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与石油沉积一起存在的天然气,通常以气顶的形式存在于含油层之上或溶解于原油中,被称为气顶或溶解气。它的存在表示原油是处于压力下,故有助于石油的开采。而在石油开采时也总是或多或少地同时采出伴生气。因为伴生气的组成主要为甲烷至戊烷的饱和烃,所以可作为优质燃料和化工原料。伴生气亦称油田伴生气或石油伴生气。" }, { "instruction": "角闪片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主要由普通角闪石和石英组成的具片状构造的区域变质岩石。岩石中普通角闪石的含量较高,还含少量斜长石、绿帘石、黑云母等矿物。常具纤状变晶结构。角闪片岩是泥灰岩或基性火山岩经中级变质作用的产物。" }, { "instruction": "阿伊努地域人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虾夷地域人种、埃努人。高加索地理人种中特殊的一支,分布于日本北海道和俄罗斯库页岛南部、千岛群岛。肤色浅褐多髭须,男性表现为络腮胡,女性则沿唇边有较浓的髭状痕迹。波状黑发,体毛多,眼浅褐色(有少数为浅绿色),无蒙古褶,宽脸,鼻宽扁,两眼间距宽。A型血出现率23%、B型28%,无A2型。Rh阴性仅4%,NS(MNSS血型系统)出现率为全世界最高者。阿伊努人的起源说法不一,其体质特征及地理分布一直是体质人类学中的谜。" }, { "instruction": "大隆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大隆层。时代属晚二叠世晚期。分布于广西、贵州、江苏、安徽、四川及陕西汉中等地区。命名地点在广西来宾大隆煤田矿场附近。为海陆交替相泥砂质沉积,上部为灰色、灰黄色、灰绿色硅质岩及砂岩等,厚15米;下部为黑色砂质页岩夹灰白色、灰绿色页岩及砂岩,厚20米。富含以Pseudotirolites和Pleuronodoceras为代表的菊石群,还有腕足类Oldhamina及植物化石Ullmania等。与下伏地层(相当于龙潭组或吴家坪组)和上覆三叠系均呈整合接触。关于大隆组的层位问题,尚有不同意见,一种认为大隆组与长兴组是上下关系,位于长兴组之上;另一种意见认为大隆组与长兴组是同时异相。" }, { "instruction": "架状硅酸盐矿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硅酸盐类矿物按晶体结构特点划分的亚类之一。在其配阴离子中,每个硅氧四面体均以其全部的四个角顶与周围的硅氧四面体相连,组成三维无限连续的硅氧四面体骨架。其中,硅与氧的原子数之比为1∶2,电荷已达平衡,但实际上总是有为数不超过一半的铝(个别情况下可以是铍)成类质同象置换配阴离子中的硅,从而产生剩余的负电荷得以与金属阳离子(主要是K1+、Na1+、Ca2+、Ba2+等)结合而形成铝硅酸盐。例如,正长石K〔AlSi3O8〕。架状硅酸盐矿物一般呈浅色,硬度较高,密度偏低,形态和物理特性则随具体矿物而异。" }, { "instruction": "间隐结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填间结构。间隐结构由辉石和斜长石及黯黑色玻璃组成玄武岩常见的一种结构。一种半晶质的基质结构。其特点是长柱状或板条状矿物不规则分布,互相交接呈格架状,在格架的间隙中的为玻璃或隐晶物质所充填,有时也含有极少量铁镁矿物或金属矿物微粒。如晶体间隙中除玻璃质之外,还有粒状矿物,如辉石、磁铁矿等,则称为拉斑玄武结构(tholeiitic texture)。" }, { "instruction": "旅游者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无论是国际旅游者还是国内旅游者,都是出于就业和移民之外的任何原因,暂时离开常住地去异国他乡访问的人。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主体。按旅行范围划分,可分为国际旅游者和国内旅游者。1 937年,国际联盟统计委员会首次对国际旅游者做出详细定义:外国旅游者“就是离开自己的居住国,到另一个国家访问至少24小时的人”。具体包括:①为了消遣、家庭事务及身体健康方面的目的而出国旅行的人;②为出席会议或作为公务代表而出国旅行的人;③为商业原因而出国旅行的人;④在海上巡游途中登岸访问的人员,即使其停留时间不足24小时的人。同时规定下列人员不属于旅游者:①抵达某国就业任职(不论是否签订了合同)或者在该国从事营业活动者;②到国外定居者;③寄宿在学校的学生;④边境地区的居民中日常跨越边界到邻国工作的人;⑤临时过境而不停留的旅游者,包括在境内时间超过24小时的人。1 963年,联合国在罗马召开国际旅游会议(简称罗马会议),在1937年国际联盟定义的基础上提出游客的概念,并把游客分为两类:①过夜旅游者;②短程游览者(一日游游客),实际上就是当日往返的不过夜的旅游者。其中过夜旅游者指到一个国家作短期访问至少逗留24h以上的游客,其访问目的包括消遣、公务、商务、会议及家庭事务等。短程游览者指停留时间不超过24h的游客。20世纪80年代中期世界旅游组织提出过关于国内旅游者的统计范围,即任何因消遣、度假、体育、商务、公务、会议、疔养、学习和宗教等目的而在其居住国内进行24小时以上、一年之内的旅行的人。以后该组织又补充规定,国内旅游者不包括那些外出打工就业的人。 中国国家旅游局和国家统计局对纳入中国旅游统计的来华入境人员统称为海外游客。海外游客指来中国大陆观光、度假、购物、探亲访友、就医疗养、出席会议或从事经济、文化、体育、宗教等交流活动的外国人、华侨、港澳台同胞。海外游客按时间长短分为两类:①海外旅游者。即在中国大陆旅游.住宿设施内停留至少一夜的海外游客(过夜游客);②海外一日游游客。即没有在中国大陆旅游住宿设施内过夜,而是当日往返的海外游客(不过夜游客)。中国在旅游统计中还规定,下列人员不属于海外游客:①来华访问的政府部长以上官员及其随行人员;②外国驻华使、领馆人员以及随行的家庭服务人员和受赡养者;③在我国驻期达一年以上的外国专家、留学生、记者、商务机构人员等;④乘坐国际航班过境,不需要通过护照检查进入我国口岸的中转游客;⑤回大陆定居的华侨、港澳台同胞;⑥因日常工作和生活而入出境往来的边境地区的居民;⑦已在中国大陆定居的外国人;⑧已经回国的中国出国人员。根据中国旅游统计中的口径,国内游客分为两类:①过夜国内旅游者,指我国大陆居民离开常住地,在我国大陆境内其他地方的旅游住宿设施内停留至少一夜,最长不超过6个月的国内游客;②不过夜国内旅游者(又称国内一日游游客),指我国大陆居民离开常住地10km以外,出游时间超过6h又不足24h,并且没有在我国大陆境内其他地方的旅游住宿设施内过夜的国内游客。此外还规定下列人员不属于国内游客:如到各地视察工作的部级以上领导,驻外地办事机构的临时工作人员,调遣的武装人员,到基层锻炼的干部,到外地学习的学生,到其他地区定居的人员,无固定居住地的无业游民等。" }, { "instruction": "尖端放电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强电场作用下尖锐物体向周围大气的放电现象。是特殊的电晕放电。导体(包括非绝对绝缘体)中电荷更容易在曲率较大的尖端聚积,引起尖端周围的外电场强烈畸变,周围部分气体被击穿而放电。放电强烈时,黑暗中可以看到尖端周围有浅兰色的光晕,曾被认为是守护圣徒爱尔摩的灵光,得称爱尔摩火花。地面附近,尖端放电电流与其周围环境的电学特性以及风速、尖端形状、高度等因子有关。雷雨云临近时,更易引起自然尖端放电。尖端放电在全球大气电平衡中、雷雨云起电机制中、降水元携带的电荷以及在生命起源的研究中都有一定意义。避雷针就是利用尖端放电原理提前缓慢释放聚积的电场。" }, { "instruction": "矿物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研究矿物的化学成分、内部结构、形态、物理和化学性质、成因、产状、共生组合、变化条件、用途以及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的一门学科。当前,对上述各方面内容的研究,除了促进矿物学本身的发展外,其主要任务一方面是据以扩大矿物的利用;另一方面是为找矿、勘探提供有关的资料;此外,并为阐明地壳物质的演化历史及其过程提供科学根据。" }, { "instruction": "累托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K,Na)x{Al2〔AlxSi4-xO10〕(OH)2}*4H2O。单斜晶系(?),为云母和蒙脱石的有序混层结构,两者比值常为1∶1。叶片状,白色。一组解理完全,解理片具挠性。硬度小于滑石,具滑感。产于沉积岩中。用作钻探泥浆,优于膨润土;石油的催化剂载体;陶瓷和耐火材料原料。" }, { "instruction": "雏形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发育程度微弱,母质特征明显,发生层分异不显著或只有轻度发育的幼年性土壤。初育土相当于美国分类中的新成土( entisols)。" }, { "instruction": "long-range(weather)forecast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对未来一个月及以上的天气状况进行预测和展望。包括月、季、农时季节和全年预报等。长期天气预报主要是预报旱涝和冷暖趋势,对台风、梅雨、连阴雨、汛期雨量、夏天的持续高温以及冬天霜冻、寒露风等灾害性天气作较长时间的展望。 制作长期天气预报通常采用相关、相似、周期、韵律等统计方法。近年来,随着对长期天气变化物理机制的深入研究,也开展了相应的长期数值模式预报。制作长期天气预报除采用常规气象资料外,还使用太阳黑子活动、气候系统其他圈层的物理状态等参数,如太平洋和赤道海面的洋流和温度状况以及青藏高原的积雪、两极冰雪覆盖状况。" }, { "instruction": "应力集中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物体内某一点的应力比相邻部分应力集中与断裂拐点的关系的应力大得很多的现象。它常出现在受力物体的尺寸形状或力学性质有突然改变的地方。物体在应力集中处容易破坏,因此在工程设计中人们很重视应力集中问题。在地震地质的实践中发现活动断裂带的两端(端点)和曲折最突出的部位(拐点),以及一条活动断裂带与另一条断裂带交接的地方(交点),地应力容易集中,地块或岩块容易破裂,往往是地震频繁、强烈的地方。" }, { "instruction": "瓮安生物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an Biota发育于贵州省瓮安地区震旦纪陡山沱期含磷地层中的一个多门类、种属丰富、类型多样、保存完美的晚前寒武纪化石生物群。该生物群最早发现于80年代初期,之后陆续有文章报道。作为一个正式生物群名称由袁训来、王启飞、张昀1993年提出(微体古生物学报,10卷,4期,409~420)。经过近20年的研究,瓮安生物群所涉及的生物属种和内涵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90年代末期,后生动物休眠卵和胚胎化石在该生物群中被发现和确认,使瓮安生物群不仅包含具细胞组织结构和组织分化的多细胞藻类原叶体、多细胞藻类集合体、丝状藻类、球状藻类、疑源类等化石,还包括后生动物休眠卵和胚胎化石以及早期后生动物的遗体或遗迹等化石。据最新的研究资料,含瓮安生物群的地层年龄在5.8亿~6亿年左右。" }, { "instruction": "走时曲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时距曲线。表示地震波传播的距离与传播所需要的时间之间的关系曲线。可以根据各个地震台的地震图资料,利用统计方法绘制出走时曲线。最早是由杰弗里斯(H.Jeffreys)和布伦(K.E.Bullen)作出了P波(纵波)、S波(横波)从表面震源到700千米深震源的各种走时曲线。称JB走时表,目前仍在采用。" }, { "instruction": "半风化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风化壳中位于残积层之下的层带。该层的岩石已遭受风化,变得松软多裂隙、易碎,部分矿物成分发生变化,但风化程度较弱,仍保存有原岩的部分结构、构造。该层与残积层及未风化的原岩呈渐变过渡关系。" }, { "instruction": "微晶结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熔岩基质的一种结构。由长石的微晶组成,微晶近于自形,两端不规则。按微晶的排列形式,可分为定向微晶结构(即粗面结构)和交织微晶结构(即交织结构)。这种结构可以是原生的,也可以由重结晶形成。" }, { "instruction": "过渡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海陆交互相(marinecontinental alternation facies)。指在海洋与大陆之间的过渡环境中,河流与海洋相互作用的沉积物、岩层。过渡环境的特点是含盐度不正常,含有大量盐度变动生物如藻类、有孔虫、软体动物等。其沉积作用受海陆二者的影响。过渡相包括三角洲相等。过渡相中常见的岩石类型是细粒碎屑岩、粘土岩、碳酸盐岩等,干燥地区的过渡相还有盐类的沉积。" }, { "instruction": "相对比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亦称条件比率。当采用绝对比率不能够使各符号间具有足够的视觉差异(视觉上不能够区分)时,或者当极值符号差异过大而影响图面视觉效果时(如大符号占据空间太大,或大符号的尺寸合适了,小符号又可能太小),需要对符号大小做出适当处理,使之与要素数量成相对比率关系。" }, { "instruction": "火山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下岩浆通过导浆通道喷出地表的全过程。它既包括火山的喷发作用及与其有关的沉积作用,又包括与火山喷发有联系的侵入作用。一些与火山活动有关的成矿作用也是其全过程的一部分。常见的火山作用以喷发作用为主,其表现的形式基本上有三种:①爆发,喷出大量气体的猛烈喷发,形成大量火山碎屑物,堆积成火山碎屑锥;②喷溢,岩浆从火口比较宁静地溢出大量黏度较小的熔岩流,形成熔岩被和盾状火山;③侵出,上侵并溢出黏度较大的熔岩流,在一次气体大量释放后,涌出火口,堆积而成。后期形成岩钟、岩针等。" }, { "instruction": "浮游生物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研究浮游生物的生命现象和活动规律的科学。浮游生物学和其他生物学科一样,包括形态、分类、生理、生化和生态等部分。浮游生物学一方面研究浮游生物的形态构造、系统分类、化学组成和生命活动(生理机能、质能代谢、渗透调节)等生物学内容;另一方面也涉及浮游生物在时间空间上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变动与海洋水文、地质、物理、化学等海洋环境的相互关系。海洋浮游生物学在确定海流、寻找渔场、勘探石油、海洋污染分级,以及在研究海洋地质年龄和古代海洋环境等方面都起着积极的作用。海洋浮游生物学是海洋综合调查的一个重要项目,也是高等院校海洋生物和水产专业的一门必修课。" }, { "instruction": "绿脱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绿高岭石、囊脱石。成分Na0.33Fe3+2〔(Al,Si)4O10〕(OH)2*nH2O,有时含镍。按其成分特征,实际上是一种含铁的蒙脱石。单斜晶系。通常呈隐晶质土状和致密块状集合体。黄绿或褐绿色。致密块状者呈蜡状光泽。贝壳状断口。硬度2~2.5。密度1.7~1.9克/厘米3。具滑感,主要是超基性岩中铁镁矿物风化分解后所形成的次生矿物。含镍的绿脱石可作为镍矿石利用。" }, { "instruction": "状态—压力—响应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状态—压力—响应”评价体系是世界银行、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国发展署、联合国环境署联合开展的土地质量指标研究项目。①状态指标。描述土地资源状态,指示土地质量变化;②压力指标。描述人为活动对土地资源造成的压力,指示影响土地质量变化的人类活动、过程和格局;③响应指标。描述社会对造成土地质量状态变化的压力响应,指示政策取向和对土地质量变化所做出的其他反应。“状态—压力—响应”指标之间有时没有明确的界线,在分析过程中,必须把压力指标、状态指标、响应指标结合起来考虑,而不能仅仅依赖某一项指标,孤立地考查一项指标往往可能出现不正确的结论。" }, { "instruction": "马丘比丘宪章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肯定《雅典宪章》的基础上,提出的城市规划的思想和观点。1977年1 2月,一些国家的专家和学者在秘鲁首都利马马丘比丘山的古文化遗址签署,具有宣言性质。" }, { "instruction": "earth resource technology satellite(ERTS)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现称陆地卫星。是美国宇航局(NASA)发射的一种利用星载遥感仪器获取地球表面图像数据进行地球资源调查的卫星。该卫星于1970年开始研制,由“雨云”气象卫星改迸而成。1 9 72年7月23日发射第一颗地球资源技术卫星,1975年改名“陆地卫星”,至今共发射了七颗卫星。前三颗卫星进入高约9 1 8公里近圆形近极地的太阳同步轨道,运行周期103. 27min,每天绕地球运行14圈,每18d覆盖全球一次。星载遥感仪器有:①三台返束光导摄像机,以三个不同谱段每隔25s对准同一地面进行同步成像,地面分辨率为100m;②多光谱扫描仪,简称MSS。在绿、红、近红外和热红外区的五个光谱段工作,其中前四个光谱段的地面分辨率为80m,热红外波段的地面分辨率为240m。后四颗卫星进入高约705km的近圆形近极地的太阳同步轨道,倾角98. 25○,每16d覆盖全球一次。第四颗、第五颗卫星上装载有第二代多光谱扫描仪一一专题制图扫描仪,简称TM。可在包括可见光、近红外和热红外在内的7个波段工作,每幅图像的信息量达300Mbit,是第一代多光谱扫描仪图像的近1 0倍,其数据传输速率为85Mbit/s,地面分辨率为30m(其中第6谱段的地面分辨率为120m)。在第六颗、第七颗卫星上装载有第三代多光谱扫描仪——增强型专题制图扫描仪,简称ETM+。其在TM基础上增加了一个全色波段( pan).工作波长0. 50~0.90μm,地面分辨率为15m。其余7个波段与TM一样,但ETM+的第6波段(热红外波段)的地面分辨率提高到60m。" }, { "instruction": "指示植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在形态结构和生理上常反映环境条件特点的一类植物。如铁芒箕为酸性土的指示植物,柏木为石灰性土壤的指示植物,多种碱蓬是强盐渍化土壤的指示植物等。" }, { "instruction": "对象管理组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一个国际性开放会员的非赢利的计算机组织,成立于1989年。拥有约300家机构的国际联盟,它开发了对象管理体系结构(OMA)。OMA是一种描述OMG希望为面向对象的应用和环境开发的标准模型。任何组织都可以加入OMG并且参与标准制定的过程。OMG的OOOV(one-organization-one-vote)原则,保证每个组织无论大小,都拥有具有影响力的发言权。它制定的UML,MOF和IDL标准早已是ISO和ITU-T的椎荐标准。" }, { "instruction": "宽频带数字地震仪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主要由拾震系统、数据采集系统、记录系统、时间服务系统和电源系统组成。具传统的用于记录远震以进行全球地震学研究的中长周期地震仪和用于记录近震与地方震以进行区域性地震学研究的短周期地震仪的功能于一身,并具有动态范围大、记录易储存和易联机分析等优点,是新一代地震仪。" }, { "instruction": "横轴投影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横投影或赤道投影。指投影时投影面的轴与地轴垂直的一类投影。其中,横轴圆锥投影因其经纬网复杂而较少使用;横轴方位投影常用于制作东、西半球图,或者赤道附近地区图;横轴圆柱投影则适于制作沿经线方向分布的地区图。国家基本地形图所采用的高斯-克吕格投影也属于横轴圆投影。" }, { "instruction": "黑海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位于北大西洋东部,欧洲东南部和小亚细亚半岛之间。东北以刻赤海峡通亚速海,西南经博斯普鲁海峡和达达尼亚海峡通地中海。面积461 000km2,平均深1166m,最深2211m。盐度约1 6‰~22‰。因冬季多雾使海水呈黑灰色,故名黑海,冬季北部海面结冰。有多瑙河、第聂伯河等河流注入。沿岸有土耳其、格鲁吉亚、俄罗斯、乌克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诸国。主要港口有罗马尼亚的康斯坦察、乌克兰的敖德萨和赫尔松、尼古拉耶夫等。" }, { "instruction": "硬硼钙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Ca〔B3O4(OH)3〕*H2O。单斜晶系。晶体呈短柱状或等轴状,集合体呈粒状或块状。无色、白色。玻璃光泽。解理平行{010}完全。硬度4.5。密度2.42克/厘米3。是硼砂等硼酸盐矿物在地表水作用下形成的。是提取硼的矿物原料。" }, { "instruction": "调孔亚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阔弓亚纲。爬行纲分类中已废弃不用的一个分类单元。过去曾经将头骨后部具一个颞孔,眶后骨及鳞骨构成其下界的海生爬行动物(原龙类、鳍龙类、鱼龙类等)归入“调孔亚纲”。该结构可以由双孔类失去其下颞弓得来,海生爬行类被归入双孔亚纲。" }, { "instruction": "枝脉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真蕨植物叶化石的一形态属。2~3次羽状复叶,枝脉蕨小羽片一般较大,镰刀形,全缘或具锯齿。基部全部着生于羽轴上,有时略收缩或下延,顶端尖锐或圆凸。中脉明显,侧脉分叉。二叠纪至白垩纪,世界各地。中国主要见于上三叠统至下白垩统。" }, { "instruction": "冰楔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冰劈作用。因其破坏岩石的过程为楔状冰体撑裂岩石的过程。参见冰劈作用。" }, { "instruction": "大汉族主义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汉族的大民族主义。是汉族地主、资产阶级在国内民族关系上的反映,主要表现为否认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政治上限制甚至剥夺少数民族的权利,经济上进行残酷剥削,文化上实行愚民政策,任意践踏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强制改变少数民族服饰,禁止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对少数民族的革命反抗实行武装镇压,并蓄意制造民族纠纷,挑起民族冲突,勾结帝国主义奴役、宰割少数民族,破坏民族团结。" }, { "instruction": "高原玄武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英国盖基(Geikei)提出。认为它适用于苏格兰外赫布里底群岛广阔的玄武岩被,并且认为玄武岩浆是从密密麻麻的裂隙群喷出,而不是从盾状火山喷出的。1937年特勒尔将它称为溢流玄武岩(flood basalts)和复合喷口玄武岩(multiplevent basalts)。这种熔岩多是低黏度的拉斑玄武岩,分布广,厚度大。如印度德干高原玄武岩,分布达50万平方千米,厚逾千米。" }, { "instruction": "土壤侵蚀类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按土壤侵蚀的营力、强度和侵蚀形态的异同对区域土壤侵蚀进行科学的划分。如按侵蚀营力可分为水蚀、风蚀、冻融侵蚀和重力侵蚀四种类型;按侵蚀强度及其形态则可分为溶蚀、溅蚀、冲蚀、风蚀等。" }, { "instruction": "历史自然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道库恰耶夫给土壤所下的定义,至今仍被很多学者广泛引用。他将土壤看作一个特殊的自然体,认为土壤的生成和发展是和环境统一的、不断演变的。“土壤像任何其他动物和植物一样永远地活着和变化着”。也就是说,土壤按照它自己存在于自然界的规律发生与发展,是独立的历史自然体。" }, { "instruction": "成像光谱仪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遥感仪器。主要使用了二维探测器阵列,从而可同时获取目标影像和该影像各像元的光谱组成,因此是一种“谱像合一”的遥感器。物镜将收集到的来自目标的光能聚焦到一条狭缝上,狭缝确定了地面的横穿轨迹扫描线。通过狭缝的光线被光谱仪的棱镜或光栅色散,然后重新聚焦到放置有二维探测器阵列的焦平面上。这样,由光谱仪狭缝所确定的横穿轨迹扫描线上的每个像元在许多邻接的光谱带内同时成像,随着遥感平台的运动,狭缝推扫成像。从而获得一组谱像合一的遥感信息。成像光谱仪是性能比较完备的遥感仪器,应用前景看好,能广泛应用于收集高质量的科学数据,犬大提高通过遥感方法来识别地物目标信息的能力。" }, { "instruction": "蒙脱石粘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主要由蒙脱石族矿物组成的粘土,亦可含有水云母、沸石、石英、长石、方解石、石膏、重晶石、有机质等。是凝灰岩或玻璃质火山岩在地下水或海水作用下的分解产物,在中性或碱性的环境下(pH=7~8.5)堆积在原地或被搬运沉积在湖泊、海洋中而成。质纯的蒙脱石粘土按其工艺性能及用途又分为膨润土和漂白土二种。" }, { "instruction": "南雄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镰刀龙类的一属。因最早发现于广东南雄而得名。广东南雄晚白垩世地层中的化石材料仅有一串相关联的颈椎、背椎、荐椎,及较完整的腰带。1979年,董枝明依据这些材料建立了短棘南雄龙(N.brevispinus),但将其归入蜥脚类。由于南雄龙与懒龙(Segnosaurus)在颈椎和腰带方面有较大的相似之处,如:耻骨指向后下方等,后来南雄龙被正确地归入镰刀龙类。南雄龙在镰刀龙类中是个体较大的属种,颈短,前部颈椎双凹型而后部为后凹型,神经棘低;背椎双平型,神经棘低而横宽;荐椎5枚,牢固愈合,神经棘联合在一起;肠骨低,前突十分发育;耻骨直,外缘加厚且向后下方延伸;坐骨板状,远端愈合。与懒龙不同的是,南雄龙肠骨前部相对较低、髋臼下方的耻骨和坐骨相接触的部分更长等。1997年,董枝明等依据甘肃马鬃山地区早白垩世晚期新民堡群中的16枚颈椎和背椎,又建立了布氏南雄龙(N.bohlini),将它归入南雄龙属的重要依据是它的颈椎与短棘南雄龙非常相似,但它以其椎体更大、颈椎和背椎的所有椎体平凹型、颈椎神经棘极低且纵向拉长等与短棘南雄龙区分。" }, { "instruction": "湖泊地质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湖水运动所产生的地质作用。湖泊是陆地上的集水盆地,湖水在运动过程中不断改变地表的物质组成及地表形态。湖泊地质作用包括湖泊的剥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由于湖水是地表相对比较平静的水体,因此其剥蚀作用较弱,而沉积作用占主要地位,可形成很多有用的矿产,如石油、铁、锰、天然碱、石膏、岩盐、光卤石等等。另外,由于湖泊的沉积作用明显受气候、地形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地质历史时期湖泊的沉积物可用来分析古地理、古气候及构造运动规律等。" }, { "instruction": "volcanic pisolite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或称外加火山砾(accretionary lapilli)。火山喷发时,以落在烟尘中的雨滴为中心,或者在地表滚动时,以其他碎粒为核心,由微细的火山灰凝结而成的小圆球,它通常具有同心圆状结构。" }, { "instruction": "水文预报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根据前期或现时水文气象资料,主要运用于水文学的原理和方法对某一水体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的水文状况作出定性或定量的预测。它是防洪抗旱决策,水资源优化调度,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的科学依据,是一项重要的防洪非工程措施。按预报内容,包括水位、流量、水深、水温、冰凌、墒情、含沙量等;可分为紧急、短期、中期和长期预报等。" }, { "instruction": "内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国领海基线以内的水域。包括湖泊、河流及其河口、内海、港口、海湾、海峡及其他位于领海基线以内的水域。它是沿海国领土的组成部分,沿海国对其拥有完全排他的主权。" }, { "instruction": "黑稀金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Y,U)(Nb,Ti)2O6,其中(Nb,Ta)2O5∶TiO2=1∶2~1∶3。斜方晶系。晶体细小,常呈柱状或板状。黑色。表面常附有黄色薄膜。条痕浅黄色或浅红褐色。树脂光泽至半金属光泽。硬度5.5~6.5。断口贝壳状。密度4.5~5.9克/厘米3。具放射性。一般产于花岗伟晶岩中,与独居石、锆石、褐帘石、钍石、磷钇矿、铌铁矿等共生。是提取稀土金属和铀的矿石矿物。" }, { "instruction": "变质重结晶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常简称重结晶作用。在变质作用过程中,原有的矿物晶体由于重新生长而粒度变粗的作用(如细粒方解石变为中粗粒方解石等)或由于原岩化学成分的重新组合而形成新矿物的作用(如高岭石变成红柱石和石英等)。有些学者只将前者称为重结晶作用,而将后者称为变质结晶作用(metamorphic crystallization)、重组合作用(recombination)。这些作用基本上是在固体状态下进行,而不同于岩浆冷凝过程中的结晶作用。根据重结晶作用和构造变形作用之间的相互关系,可分为前构造期结晶作用、同构造期结晶作用和后构造期结晶作用。" }, { "instruction": "北冰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位于地球最北端,为亚洲、欧洲和北美洲大陆所环抱,有常年不化的冰盖,为世界大洋中最小的一个。面积1310万平方千米,约占海洋总面积的3 ?%。平均水深约1205米,最深处在南森海盆阿米兰特海沟,达5527米。分为两部分:北极海区,有喀拉海、拉普捷夫海、东西伯利亚海、楚科奇海、波弗特海;北欧海区,有格陵兰海、挪威海、巴伦支海和白海等附属海。它拥有宽阔的大陆架,最宽达1200千米以上,面积达440万平方千米,占北冰洋面积的三分之一。中央有罗蒙诺索夫海岭,将北极海区分隔成加拿大海盆、马卡罗夫海盆和南森海盆。其洋流系统由北大西洋暖流的分支挪威暖流、斯匹次卑尔根暖流、北角暖流和东格陵兰寒流等组成。大陆架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和天然气水合物,沿岸及沿海岛屿有煤、铁、磷钙土、泥炭和砂矿等资源。" }, { "instruction": "伊利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水白云母(hydromuscovite)。成分K<1Al2〔(Al,Si)Si3O10〕(OH)2*nH2O。水的含量变化很大。单斜晶系。常呈鳞片状块体。白色。不具膨胀性和可塑性。是火成岩、云母片岩、片麻岩等岩石中云母的风化产物。用作陶瓷、耐火材料、玻璃的原料;橡胶、油漆、建材、食品、化妆品、药品的填料;制造钾肥和钾明矾等。中药称“银精石”。" }, { "instruction": "大洋洲地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大洋洲的主体澳大利亚位于印度澳大利亚板块东端,它北部的新几内亚和东部的新西兰分别与欧亚板块及太平洋板块交界。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白垩纪时才从南极洲分离,两者间现以麦夸里脊隔开。白垩纪以前它们和印度共同组成了东冈瓦纳大陆。大洋洲陆块的北部陆缘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岛北部,它和以北的美拉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以及波利尼西亚岛群是太平洋板块向南消减产生的新生代岛弧和现代岛弧。澳大利亚的西部和中部是前寒武纪克拉通,其中的皮尔巴拉地块和伊尔冈地块是典型的太古宙花岗绿岩带。向东元古宙地层大量出露(图a)。大洋洲的构造轮廓大致以澳大利亚克拉通为中心向外变新,自西向东依次为阿德莱(a)澳大利亚构造略图(改自郑剑东,1993)德造山带(500百万年)、拉克伦造山带(430~370百万年)、塔斯曼造山带、新英格兰造山带(300~250百万年)和新西兰中生代造山带,总的反映了东冈瓦纳大陆古生代以来的向外生长。新西兰是侏罗纪出现的中生代造山带,以纵贯南、北岛的阿尔卑斯断裂带为界,以东属太平洋板块,以西属印度澳大利亚板块。新西兰以北太平洋板块正沿汤加克马德克海沟向西消减;而南印度洋则沿麦夸里海沟向东消减;阿尔卑斯断裂就(b)新西兰地质略图(据郑剑东,1992)1第四系; 2白垩系(曼加哈希亚群); 3三叠系侏罗系(马里希库超群); 4二叠系复理石建造; 5托勒斯超群; 6哈斯特和奥塔戈片岩; 7前寒武系查尔斯顿片岩; 8花岗岩是调节两者的转换断层(图b)。新几内亚岛的主体连同以南的阿拉弗拉海是大洋洲陆块的一部分,其主脊毛克山脉及其以北是弧陆拼接形成的渐新世造山带。目前加罗林洋盆正沿其北部的新几内亚海沟向南消减。皮尔巴拉地块和伊尔冈地块最老的瓦拉沃纳群是变质基性火山岩组成的绿岩带,时代超过34.5亿年。古元古代的哈默斯利群富铁岩系已属盖层沉积。中元古代出现镁碳酸盐岩。新元古代沉积转移到东部的阿德莱德造山带中,为砂、泥质岩、碳酸盐岩、蒸发岩和冰川漂砾;它在塔斯马尼亚岛和金伯莱盆地中的时代为725~670百万年。澳大利亚的显生宇主要分布在东部造山带中。其中阿马杜斯盆地中的新元古界寒武系和中奥陶统为连续沉积,系含盐层系,现仍保持近水平产状;它向东相变成复理石和火山岩。上奥陶统至石炭系主要在拉克伦造山带发育,为复理石、硬砂岩和硅质岩系,向西变为碳酸盐岩。二叠系、三叠系为含舌羊齿的含煤层系,底部有冰碛层,可和印度同时代的地层对比。侏罗纪至早白垩世是澳大利亚的主要成煤期。晚白垩世起除西部陆缘外都是陆相沉积。新西兰的地层以古生界和中生界为主。前寒武系查尔斯顿群片岩仅在南岛阿尔卑斯断裂西侧零星出露,原岩为碎屑沉积,可和阿德莱德造山带的晚前寒武系对比。古生代奥塔戈片岩夹灰岩在南岛阿尔卑斯断裂以东大片出露,属硬砂岩建造,厚达5000米。向上的石炭-二叠系托勒斯超群为碎屑复理石。三叠系-侏罗系马里希库超群沿北岛西缘和南岛的向斜核部产出,为快速堆积的粗碎屑岩夹酸性火山岩。白垩系为滨海相碎屑岩和泥灰岩。新生界以火山岩为主,从钙碱性安山岩发展成玄武岩系列。火山活动延续至今,并伴生大规模的地热田,也是强烈地震活动带,1840年以来超过七级的地震就达22次。澳大利亚矿产资源丰富,其中铁、金和铝居世界前列。哈默斯利赤铁矿的品位可高达68%, 储量250亿吨。奥林匹克坝的铜、金、铀矿和布罗肯希尔的铅、锌和铂也属超大型矿床。新西兰与火山活动有关的地热资源十分丰富,是世界少数几处成功开发和利用地热的国家之一。" }, { "instruction": "淡红银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硫砷银矿。成分 Ag3AsS3,含Ag 65.4%。三方晶系。晶体呈短柱状,通常呈致密块状和粒状集合体。鲜红色,但表面可因光的作用而逐渐变为黯黑。条痕砖红色。半透明。金刚光泽。硬度2~2.5。解理平行菱面体{1011}中等。密度5.57~5.64克/厘米3。它的人工晶体可作激光材料。见于铅锌银热液矿床中,往往为热液过程最后形成的矿物。是炼银的矿石矿物。" }, { "instruction": "科学考察旅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以探索、游览科技景观,研究、交流科技知识为目的的旅游活动。其特点是:①科学考察与旅游相结合,通过旅游活动获得科学知识;②考察项目和内容广泛,包括地质地貌、水文、动植物、历史上的遗址和文物、现代先进的科技工程、自动化生产线等;③旅游者多为某一科学领域内具备一定专业知识和专长的科学工作者;④具有一定的风险性。科学考察活动主要是在各大洲典型的原始环境条件下进行,有的自然条件较差,风险较大,如中国澜沧江源头漂流科学考察、神农架原始森林珍稀动植物群落考察旅游等。考察旅游之前,应在物质、财力、体力、安全、资料收集等各方面都要做好充分准备。" }, { "instruction": "沉积模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岩相模式(facies model)、沉积相模式(sedimentary facies models)。是对沉积环境的沉积特征、发展演化及其空间组合形式的全面概括,以图形或文字方式表现的一种理想的、概括的沉积相格局。在一定的沉积环境中,沉积物的物理、化学、生物特征在空间上的物质表现。它是在对现代和古代沉积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而成的。一个沉积模式包括下列要素:沉积体的空间形态、物质组成、结构特征、水动力标志、相序关系、构造背景等。沉积模式主要类型有①直观模式(visual models),以简化的图式直观地表现出沉积环境、沉积作用过程和最终产物之间的复杂关系;②事实模式(actual models),以现代有代表性的地区或地质时期沉积岩层的相结合,以相序为基础建立的模式,如巴哈马模式;③静态模式(static models),表示在特定时间内沉积层反映的沉积环境特征和沉积物的相变规律。这种模式可用来预测物源区位置、古沉积环境,再造古地理;④动态模式(dynamic models),表示一个特征沉积体的沉积作用全过程的沉积模式;⑤模拟实验模式(scaled experimental models),以模拟实验所获得的沉积特征为基础而建立的沉积模式,有助于查明具特殊沉积特征的沉积物成因;⑥数学模式(mathematic models),以数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模拟复杂的地质作用过程的模式。按沉积环境可归纳为为数不多的几个沉积模式,如河流沉积模式、湖泊沉积模式、三角洲沉积模式、现代海洋碳酸盐沉积模式等。建立沉积相模式可以起到①建立对比标准,如垂向序列模式可作为对比和解释沉积环境的标准;②指南作用,根据沉积模式,可以更有目的地观察、收集和分析地层剖面中的相关资料;③预测作用,可以预测地层剖面中可能出现的沉积相及其沉积环境,推断它们在横向上可能的变化。借助沉积环境模式可以重建古代沉积环境,指导沉积矿产的普查和勘探。" }, { "instruction": "volcanology,vulcanology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涉及火山现象各方面的学科。研究的内容包括:火山的形成、分布和分类;火山构造和各种喷出物;火山喷发和其他大规模地质作用,如造山作用、地震活动和板块构造的关系;地球上的火山与其他天体上的火山的对比等。火山学的实用价值是环境监测和寻找有工业价值的矿床和地热能源的开发。公元79年古罗马作家小普林尼(Pliny the Younger)对维苏威火山喷发作过详细的纪录和描述。19世纪初期,火山学成为自然地质学的一个重要分支,1815年布赫(L.von.Buch)提出火山隆起说,1825年斯克罗普(G.P.Scrope)提出了对立的火山堆积学。至20世纪世界上建立了许多火山观察所,火山学逐步形成一门新科学。" }, { "instruction": "地图生产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从地图设计到一定数量新地图出品的全过程。在我国,必须是具备一定测绘资质证书的单位才能从事地图的生产。地图生产有实测成图和编绘成图两种基本途径。前者是根据实地测量获取的资料直接绘制成图,并定量复制;后者是利用已有的地图及其他资料,通过必要的编辑设计后印刷成图。地图生产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如同其他工业生产一样,批量的地图生产都必须按照一定的工艺流程来进行,并分别由不同的专业人员来完成,以保证地图质量、降低生产成本、缩短成图周期。概括起来,地图生产的过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资料获取、地图编辑与设计、出版准备、地图制印。" }, { "instruction": "波能谱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描述波浪的内部结构,视为各频率的线性波的能量叠加而成。它比例于单位频率间隔内的能量,给出波浪的能量密度。波能谱给出了不同频率间隔内的组成波提供的能量,表征了海浪能量相对于组成波频率的分布,故也称频谱。波能谱在频率0~∞范围,对其积分,得到波能谱的零阶矩,反映了单位断面积水柱内的海浪的总能量。波能相对于方向分布,称为波浪的方向谱。" }, { "instruction": "黑龙江地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黑龙江省位于中国东北边陲,地质构造复杂,岩浆活动频繁,矿产资源丰富,但因森林覆盖和位置偏远,研究程度相对较低。全区大致以嘉荫佳木斯和方正长汀断裂为界,以西属天山兴安岭造山带,以东为布列亚佳木斯地块和兴凯地块。最东部的那丹哈达岭为中生代大陆边缘造山带。全省最老的地层为出露在牡丹江地区佳木斯地块中的麻山群麻粒岩相和高角闪岩相变质岩和紫苏花岗岩,同位素年龄25.39亿年,属太古宙。上覆古元古界的兴东群石墨大理岩、混合岩及伴生的混合花岗岩,是地块边缘增生作用产物。近年来在依兰中元古代黑龙江群强烈变形的片岩中发现了含放射虫硅质岩,提示其中可能含有大洋沉积。呼玛以西出露的变质基底称兴华渡口群,时代为古元古代,属天山兴安岭造山带中的额尔古纳地块。那里中元古界缺失,新元古界落马湖群和倭勒根群片岩、变粒岩和变质火山岩,代表当时的安第斯型大陆边缘。早寒武世兴隆群含磷层系和炭质板岩不整合覆于其上,代表盖层沉积。黑河以西向海拉尔方向延伸的奥陶纪多宝山钙碱性陆缘火山弧提示以南古洋壳的向北消减。奥陶纪以后额尔古纳地块抬升,志留纪、泥盆纪沉积东移到小兴安岭地区,为一套连续沉积、向上变粗的海相碎屑岩夹细碧岩和石英角斑岩系。晚泥盆世内部的角度不整合标示额尔古纳地块和佳木斯地块拼合,伊春延寿褶皱带生成,时代为456百万年的同碰撞花岗岩随之侵位。小兴安岭和佳木斯地区的石炭系、二叠系都是含植物化石的浅海相碎屑岩夹中酸性火山岩。晚二叠世海水从全区退出。黑龙江省东部乌苏里江左岸的那丹哈达岭优地槽型海相中生界,是由镁铁质堆晶杂岩、枕状熔岩、含锰质结核的放射虫硅质岩和碎屑岩组成的大洋沉积,时代从中三叠世到侏罗纪。原来认为含和珊瑚化石的石炭纪、二叠纪浅海灰岩地层实际上是包含在上述蛇绿混杂体中的外来岩块。它和以东俄罗斯的锡霍特阿林共同组成向东变新的中、新生代环太平洋大陆边缘造山带。在这个大陆边缘造山带以西,黑龙江省内部的中、新生界是以湖、河相为主的成煤、成油盆地沉积。从新近纪开始沿敦化密山断裂有大规模玄武岩喷发。第四纪的火山活动形成了著名的五大连池和镜泊湖等火山群。更新世有猛犸象和披毛犀产出。" }, { "instruction": "泥质结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粘土结构(clay texture)。粘土岩的特有结构。其特点是岩石中粘土物质占50%以上,由于混有不同含量的砂及粉砂,故存在一系列过渡型结构,它们的名称及其中各粒级的含量如下:粒度及含量结构类型各粒级含量/%粘土粉砂砂泥质结构>95<5含粉砂的泥质结构>505~25<5粉砂泥质结构>5025~50<5含砂泥质结构>70<55~25砂泥质结构>50<525~50。" }, { "instruction": "槽状交错层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交错层理类型之一。其特点是单个层系厚度变化极快,各层系底界强烈下凹,具明显的槽状侵蚀底界。层系中的细层亦可大致平行层系底面,也可能与之相交,槽形曲轴的倾向,基本上与介质流动方向由于沙丘(垅)移动而造成的大型槽状交错层理(据Harms,1975)一致。若层系形态呈舟状,称舟状交错层理。槽状交错层理是由弯曲、舌状、新月形床沙形态的脊迁移形成的。大型槽状交错层理常为游荡性河流的沉积特征。常见于滨河床砂坝沉积物中,由大型舌状沙丘迁移而成;小型槽状交错层理系由舌状沙纹拖移而成的。" }, { "instruction": "真掌鳍鱼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扇鳍鱼目的一属。真掌鳍鱼是骨鳞鱼类中最著名的真掌鳍鱼代表,它主要发现于加拿大距今约3.6亿年前的泥盆纪晚期地层中,是一种身体细长、肉食性的鱼类(主要以水生动物为食),体表有鳞,有两个背鳍和一个上下对称的尾鳍,其头颅、上下颌的骨片式样与早期两栖类已比较接近,偶鳍(胸鳍和腹鳍)的内部骨骼结构已具备四足动物肢体的雏形。" }, { "instruction": "矢量数据的缓冲区分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根据点、线、面实体,建立其周围一定宽度范围内的缓冲区多边形,实现空间数据在水平方向上的扩展。" }, { "instruction": "辰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俗称朱砂、丹砂。成分HgS,含Hg 86.2%。三方晶系。晶体呈细小的厚板状或菱面体;集合体呈粒状、致密块状。猩红色,有时表面现铅灰色的锖色。条痕红色。金刚光泽。硬度2~2.5。解理平行柱面{1010}完全。密度8.09克/厘米3。是低温热液成因的矿物。有时可有外生成因的辰砂形成于氧化带的下部,由黑黝铜矿(含汞可达13.71%的黝铜矿)分解而成。辰砂是炼汞的最主要的矿石矿物。还可作颜料、中药药用。过去以湖南辰州(今沅陵)所产最佳,故名。" }, { "instruction": "原始成土过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土壤形成作用的起始点,它是土壤发生发育的最初阶段,是土壤肥力的萌芽阶段。在岩石风化形成的薄层松散细碎物中,最初出现的生物有机体,可能是无机营养型细菌.它们将铁、硫、磷、氮等各种元素吸收到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中来,并产生了有机残体的累积。随之,破坏自养型细菌有机体的异养型细菌的出现,把营养元素分解出来并纳入生物小循环,同时产生了大量二氧化碳。随着二氧化碳的产生,首先出现了藻类和地衣,它们和细菌、真菌共同构成了陆地上的原始植物群落,开始了土壤形成的累积过程。在原始成土过程作用下,形成的土壤为土层浅薄、无明显腐殖质层的原始土壤。" }, { "instruction": "湖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湖环境下形成的沉积物。按形成条件的不同,湖可分为淡化湖相、咸化湖相、沼泽化湖相等。淡化湖相的形成条件是气候潮湿、雨量丰富,有大量的淡水供给。主要由碳酸盐质粉砂岩、粘土岩及粉砂质粘土岩组成。生物种属单调,以海相生物化石为主,常具变态特征,形体变小。单斜交错层理不发育,具波状层理或水平波状层理。咸化湖相的形成条件是气候干燥,蒸发作用显著,淡水补给困难。因此,它主要由纯化学沉积岩及细粒碎屑岩组成,并有盐渍化及石膏化砂质粘土岩。生物化石单调,仅见有能适应高盐度的生物化石。单斜交错层理不发育,一般为水平层理或塑性变形层理,层面上常有波痕、泥裂及雨痕等。沼泽化湖相是指在湿热的气候条件下,滨海平原上的沼泽化了的淤积盆地。其岩石组分以粘土岩为主,其次是粉砂岩、砂岩、油页岩和煤层。具水平层理及韵律层理。植物化石丰富。" }, { "instruction": "密度制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对种群中个体的影响随着种群的拥挤程度而变化。其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的因素,如竞争、捕食、寄生、疾病和种内调节等生物因素。" }, { "instruction": "直闪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Mg,Fe)7[Si4O11]2(OH)2。斜方晶系。通常成放射状或纤维状集合体,后者构成直闪石石棉。颜色随铁含量增高而加深,有白、灰、绿及黄褐色等。玻璃光泽,纤维状集合体呈丝绢光泽。硬度5.5~6。解理平行柱面{210}中等至完全。密度2.8~3.3克/厘米3。主要产于富含镁的变质岩中。" }, { "instruction": "盾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形变十分轻微,属于块垒地类型的一种相当稳定的地块;常无规则形态,一般长度和宽度不很悬殊。盾地的基本特点是:①规模可大可小,甚至很小;②一切盾地都是一定类型构造体系的组成部分,它的位置、形态和大小受所属构造体系展布规律所制约,并与同一构造体系其他构造成分有成生联系。例如山字型构造体系脊柱两侧的马蹄形稳定地块,无论规模大小,都称为马蹄形“盾地”。盾地正是以这些特点和“地盾”一词相区别。因此,即使规模相当的“盾地”和“地盾”,其轮廓和形态偶尔相像,在多数情况下仍是不相同的;它们的涵义也不一样。" }, { "instruction": "人口过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个地区相对于资源或更广泛的经济、社会目标的人口过多现象。自马尔萨斯首次提出其人口观点以来,经济学家和人口学家都试图改进人口过剩、人口不足和适度人口等概念,但都没有成功。人口过剩可以出现在乡村、城市、区域或国家等级上,而目前在不发达的乡村地区最为常见,那里人口增长超过了资源的开发和承载能力,营养不良和就业不足就是很好的证明。相对过剩人口是指作为特殊商品的劳动力的供给超过资本的需要而形成的相对多余的劳动人口;绝对过剩人口是马尔萨斯所说的人口增长超过生活资料增长造成的人口过剩。" }, { "instruction": "rotoreflection axis,rotatory reflection axis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映转轴。是一种复合的对称要素。相应的几何要素是一个假想平面与垂直此平面的一根假想直线两者的组合。当物体或图形绕此直线旋转一定的角度后,紧接着再借助于此假想平面的反映(也可以先反映再旋转),其最后结果可使各相同部分发生重复。晶体中只能有1次、2次、3次、4次和6次旋转反映轴。通常用Lns来表示;但亦有用L24和L36分别表示4次和6次旋转反映轴的。旋转反映轴与旋转反伸轴之间存在着对应的等效关系,即:L1s=L2i,L2s=L1i,L3s=L6i,L4s=L4i,L6s=L3i,彼此间可以相互替代。" }, { "instruction": "直角石亚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软体动物门,头足纲的一亚纲。壳为长锥状管,两侧对称,直或弓状,类型多样。因多呈圆锥形,似羊角直壳鹦鹉螺外壳构造而名角石。壳面光滑或具饰纹。缝合线大都为简单的环形,少数弯曲。体管细,多位于壳体中央或近中央,少数位于腹面或背面。隔壁颈多为直短颈式,或为弯颈式,体管节膨胀。连接环薄或厚,无或有体管沉积。常有气室沉积。直角石亚纲可分为爱丽斯木角石目、直角石目、袋角石目。全为海生,底栖爬行或游泳底栖生活。始见于晚寒武世,奥陶纪最盛,志留纪后显著衰退,至晚三叠世绝灭,中国直角石类化石非常丰富。" }, { "instruction": "全新世大暖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大暖期一词系哈夫斯坦(U.Hafasten)于1976年提出的,是指间冰期中最暖阶段。这个时段时限较宽,包括了一些冷波动和在水分热量搭配上的气候不良波动。用大暖期替代以前应用较广但含义较窄的高温期与气候最宜期。哈夫斯坦建议的全新世大暖期起于北欧的孢粉气候分期系列的北方期与大西洋期过渡阶段,约在距今8200年前,终于亚北方期的后段,约距今3300年。中国研究者提出大暖期或高温期始于距今10?000~7500年,止于距今5000到2000年。大暖期延续约5500年,包含了相当多的气候与环境波动。" }, { "instruction": "波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对于风浪,为波速与风速之比值。波龄的大小,可视为风浪发展的阶段指标。如波龄小于1/3,风浪为成长初期,波面较陡;波龄在1/3~1范围内,是风浪成长主要阶段,海面出现较长而高的大浪;波龄大于1,风浪为充分成长阶段,海面波动稳定。" }, { "instruction": "丝光沸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发光沸石。成分(Na2,K2,Ca)〔Al2Si10O24〕*7H2O。斜方晶系。晶体呈针状,通常呈放射纤维状或棉絮状集合体。白、淡黄或淡紫色。玻璃光泽或丝绢光泽。硬度3~4。解理平行{010}完全。密度2.15克/厘米3。产于安山岩和流纹岩等喷出岩的空洞中。" }, { "instruction": "生育模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社会文化经济条件下存在的、具有明显差异的生育类型。如传统的农业社会,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紧密,生育行为直接受到生物因素的影响,妇女能否活到和活过生育期直接影响到生育率的高低,低下的农业生产力水平使物质资料的生产仅维持着人类的生存,农业社会的生产组织方式是以家庭为单位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组织生产的方式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育观念。" }, { "instruction": "斜方辉石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辉石岩的一种。主要由斜方辉石(含量>90%)组成。常与其他辉石岩、橄榄岩、苏长岩、斜长岩等组成层状杂岩体。在斜方辉石岩中以古铜辉石岩最为常见,此外,还有顽火辉石岩等。在某些斜方辉石岩与其他超镁铁质杂岩体中,常有铬铁矿呈层状或条带状分布。" }, { "instruction": "特提斯构造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TethysHimalaya tectonic domain)。在特提斯洋和印度洋两个前后相继的动力体系作用下形成的一个中新生代构造域。以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为界分为两部分:南部,喜马拉雅山为新生代构造带;北部,包括滇藏、松潘甘孜和昆仑秦岭地区,为中生代构造带。向西包括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朗、土耳其和欧洲南部及北非的阿尔卑斯造山带,向南则为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构造带。除北支伸入秦岭外,构造线主要为弧形,包括兴都库什喀喇昆仑弧、喜马拉雅弧和三江弧等。特提斯构造域经历了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三个旋回的发展。印支旋回形成世界上最大的北特提斯印支造山系——松潘甘孜、秦岭、三江以及中南半岛上的印支造山系;燕山旋回形成改则那曲燕山造山带;喜马拉雅旋回是其最新发展时期,由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强烈碰撞挤压,不仅使喜马拉雅地槽褶皱隆起,而且使滇藏和昆仑、秦岭的造山系再次遭受强烈构造变动,大面积整体隆起形成今日的青藏高原,并给古亚洲构造域以强烈影响,使天山、昆仑山、祁连山等老造山带再次遭受挤压、褶皱、逆掩,山脉快速隆升,形成被巨厚磨拉石充填的山前坳陷带。" }, { "instruction": "网纹红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通常指第四纪红色粘土下部,具有红(或橙、黄等)与白(或浅黄、浅棕等)二色斑纹交织的层次,网纹的白色或浅色部分是连通的,而红色或橙色部分是分散的。网纹的直径多在2~4厘米之间,它的上部是均质红土,向下渐现网纹,愈下愈为清晰,且网纹更加粗大,最下可与一白色为主的层次过渡相连。与一般红土比较,网纹红土含铁铝偏高、含硅则偏低,表明其脱硅富铝化更强。网纹红土属于中更新世(Q2)后期大姑庐山间冰期的产物。网纹红土通常指示着土体酸性较强、质地黏重、结构稳定等特征。在中国长江以南地区广泛分布。" }, { "instruction": "泥沙止动流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起动流速和扬动流速是泥沙从静止到运动或连续运动的临界值。当流速减小到某数值时,运动着的泥沙便降落在河床面而停止不动,此时的临界流速称为泥沙止动流速。止动流速一般比起动流速小。其量纲为m/s。" }, { "instruction": "岩石力学性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岩石在应力作用下表现的弹性、塑性、弹塑性、流变性、脆性、韧性等力学性质。不同性质岩石的应力应变关系、变形条件或破裂条件等都不同。由于各种岩石的组分和结构各异,形成的年代不同,其中还有许多裂隙,致使其力学性质相差很大,小块岩石与大块岩石,以及岩块和地块的各点之间,差别也很大,此种性质还受时间、温度、湿度、围压、加力的方式和快慢、变形的历史,以及岩石所处的周围介质等因素的影响。地块的变形与之密切相关,力学性质不同的岩石,即使在相同的外力作用下变形也不相同;反之,变形相同的岩石,若力学性质不同,它们所受的力也一定不相同。因此在地质学中,无论从已知外力和边界条件去推测地块变形,或从地块的变形去反推地块所受的边界条件和外力,都需了解当时当地的岩石力学性质。" }, { "instruction": "自然地理系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地表各自然要素通过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的作用结合而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能完成一定功能的自然整体。即一个动态的多等级开放系统,这是系统论在自然地理学中应用的产物。强调自然客观内部结构的“耦联”关系和物质、能量、信息的接受与传递,并以认识其整体功能,追寻其综合行为,预测和调控其动态演替为目的。但在应用过程中,其概念存在两个主要困难,系统边畀很难科学的划定;从不同角度划定的系统不具可比性。" }, { "instruction": "月奶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乳白色、含水量高、可塑的、乳酪状的洞穴堆积。在其形成中微生物起着重要作用。早在15世纪已在瑞士为人们所发现。1959年,月奶石的矿物成分经法国和美国学者详细研究,确定是方解石和文石,有时还有含水菱镁矿[Mg4(OH)2(CO3)3*3H2O]、碳酸钙镁矿[Mg3Ca(CO3)4]、菱镁矿(MgCO3)、三水菱镁矿[MgCO3*3H2O]、白云石[CaMg(CO3)2]等,北京西山石花洞内有大量的月奶石。" }, { "instruction": "行为地理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与感应地理学一起为应用地理学 “孪生的”两个分支学科之一。是在行为科学、心理学、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科学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一个应用地理学分支。广义还包括感应地理学。是研究人类不同群体在不同地理环境下的行为类型和决策行为及其形成因素(地理与心理因素)的学科。简言之,它主要研究人们在认知环境之后的决策反应行为。其具体研究内容包括:居民的感应与行为地理;企业经理阶层的区位行为;规划决策者的感应与行为;感应与行为地理研究与城市规划的关系;特殊环境(通常指灾区和宗教环境等)内人们的感应与行为等。行为地理学在当今西方地理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还形成了行为地理学研究中心地区。但在西方地理学界对其褒贬仍有分歧。中国近年来也开始研究。" }, { "instruction": "甲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希腊语pelte指小(dun,异体汉字,因古脊椎动物学中沿用已久,故仍其旧)。甲龙是北美产出的最早最原始的结节龙。长约7.6米,重约2.7吨。进步的结节龙如埃德蒙顿甲龙有巨大的骨质肩板,但是甲龙的肩、背和尾覆盖角质鞘、骨质锥和一排排小的骨质钉。前颌骨牙齿(位于喙的前半部的上牙)特征原始。颊齿弱小。缺次生腭(有助于吃和呼吸同时进行的器官),颈部骨骼没有融合,距头骨最近。与其他结节龙一样,甲龙的锥形尾巴逐渐变细,没有尾锤。与其他甲龙或剑龙一样,是非攻击型的笨重的素食类,主食低矮植物。生活在1亿年前的北美西部,这个时期的其他素食类个体变化大,包括个体小的二足行走的棱齿龙和巨大的蜥脚类。肉食动物包括火鸡大的小猎龙(Microvenator)、恐爪龙、以及与似鸵龙(Struthiomimus)相关的鸵鸟龙(Struchiosaurus)。当今尚未发现的巨型兽脚类可能是甲龙的天敌。甲龙的甲胄与进步的埃德蒙顿甲龙相比显得原始,身披活动的链状铠甲,颈部的刺位于两侧,防止侧面袭击。前肢骨的关节部显示出强大的肩带肌肉,它能使甲龙较其他甲龙更自由地弯曲肢骨。产于美国蒙大拿州、怀俄明州早白垩世地层中。" }, { "instruction": "秦岭大别山地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秦岭大别山是华北地台和扬子地台之间的碰撞造山带,从青海省东部经甘、陕、豫、皖,在合肥以东被郯庐断裂带向北错移,到鲁南后继续东延入黄海,长度超过1500千米,包括秦岭、大巴山、武当山、桐柏大别山脉和胶南山地。 造山带总体由南、北秦岭和其间的两个世代洋盆组成。其中北秦岭带广泛出露的秦岭群为古元古代、中元古代弧增生杂岩。商州—丹凤至桐柏一线的蛇绿混杂岩带代表新元古代至早古生代的商丹洋。其南的南秦岭带属扬子地台北部被动陆缘,含新太古代的陆壳基底(鱼洞子群),因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勉县略阳洋盆生成,使其与扬子地台分开。造山带的历史始于古元古代的裂陷作用。商丹洋在新元古代出现,早古生代初它的向北消减,使华北南缘转为活动大陆边缘;在经历了一系列的弧陆拼接事件以后,商丹洋盆在早泥盆世关闭。豫、皖交界的商城—固始石炭系和陕西北秦岭带的石炭系、二叠系(草凉驿组、二峪河组等)都是前陆盆地堆积。与此大致同时南秦岭的裂陷作用导致了新的勉(县)略(阳)洋在石炭纪产生,这个洋的消减始于早三叠世,到中三叠世拉丁期闭合。大别山在洋壳消失以后,陆壳继续俯冲到约90千米以下的地幔深度,形成规模宏大的超高压变质带。中国第一口大陆科学钻就设置在江苏东海县这个超高压变质带上面。" }, { "instruction": "叉尾虫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三叶虫纲耸棒头虫目的一属。头盖近梯形。头鞍大,凸出显著,两边近平行,前端两侧有明显的凹坑,有3对短而不清晰的头鞍沟。颈环凸,中部略宽,且有一长颈刺。前边缘极窄。固定颊狭,眼叶较小,位于中部。尾部大,近梯形,中轴柱状,凸起甚高。尾轴及肋部均分节明显,具5~6对尾刺,后侧端的一对或两对尾刺粗而长,成叉尾虫叉状,其余尾刺短小。壳面布满疣点。中寒武世,亚洲、欧洲及大洋洲。中国主要产于北方中寒武统上部。" }, { "instruction": "植物钝化/稳定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植物钝化是利用植物来固定或沉淀土壤中的有毒金属,以降低其生物有效性,并防止其进入地下水和食物链,从而减少其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威胁。利用特殊植物将污染物钝化/固定,降低其生物有效性及迁移性,使其不能为生物所利用,达到钝化/稳定、隔断、阻止其进入水体和食物链的目的,以减少其对生物和环境的危害。植物枝叶分解物、根系分泌物以及腐殖质对重金属离子的螯合作用等都可固定土壤中的重金属。" }, { "instruction": "碎屑结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碎屑岩内各结构组分的特点和相互关系。包括碎屑颗粒的结构(碎屑大小、圆度、球度、形状和颗粒表面特征),杂基和胶结物结构,孔隙的结构以及碎屑颗粒与杂基和胶结物之间的关系。如按主要碎屑颗粒的大小可分为砾质结构(>2毫米)、砂质结构(2~0.05毫米)、粉砂质结构(0.05~0.005毫米)、泥质结构(<0.005毫米)。" }, { "instruction": "鲍马层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译博麦韵律(Bouma rhythmite)。浊积岩在垂向上常为砂质层、粉砂质层和泥质层交替,内部一定的沉积构造层序。此现象首先由鲍马(A.V.Bouma,1962)研究阿尔卑斯复理石时总结出来。一般认为它是鉴别古代浊积岩的证据。一个完整的浊流沉积层序(鲍马层序)由五个沉积构造单元组成,自下而上是:A段:块状层理或粒序层理段,位于浊流沉积层序的最下部,由砂岩或含砾砂岩组成,有粒序层理,底部有冲刷面、底模构造。B段:平行层理段(或下部平行纹层段),由中—细粒砂岩组成,具平行层理,从A段到B段是递变的,多数情况下平行层理是不清楚的。C段:沙纹层理段,由粉砂岩组成,有沙纹层理或爬升沙纹层理,有时有包卷层理。D段:水平纹层段(或上部平行纹层段):由粉砂质泥岩组成,有水平纹层。E段:远洋泥质岩段,由页岩和泥岩组成,含有半深水、深水的浮游生物化石及生物扰动构造。一个完整的鲍马层序厚几十厘米到1~2米,是代表一次浊流形成的,但这种完整的鲍马层序较少见,经常缺失一个或几个层段。" }, { "instruction": "褐帘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Ce,Ca)2(Fe,Al)3[Si2O7][SiO4]O(OH),含Ce2O311%,有时含钇、钍等。单斜晶系。晶体呈厚板状,通常呈浸染粒状。常呈变生非晶质。褐色至沥青黑色。树脂光泽。硬度5.5~6。断口参差状或次贝壳状。密度3.2~4.2克/厘米3。具放射性。产于花岗岩、花岗伟晶岩及某些热液矿床中。是提取铈等稀土元素的矿石矿物。" }, { "instruction": "任意投影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长度、面积和角度都有变形的投影。在任意投影中,有一种比较常见的等距投影(equidistance projection),定义为沿某一特定方向的距离,投影前后保持不变,即沿着该特定方向长度比为1。任意投影多用于要求面积变形不大、角度变形也不大的地图,如一般参考用图和教学地图。" }, { "instruction": "势力范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也称利益范围。帝国主义国家在瓜分、控制殖民地过程所采取的一种掠夺形式。1885年欧洲列强为瓜分非洲召开柏林会议,英、德、比等国凭借其军事和经济实力把一些非洲国家领土的一部分或全部作为其掠夺的特殊地区,不许别国插足,从而使非洲成为它们的势力范围。为确保其在控制地区的特权或独立地位,它们还往往迫使被侵占国家与其订立不平等条约,以保证不将其控制地区及其利益转让他国;或同其竞争者订立条约,相互承认各自的势力范围。如1894 ~1895年中日战争后,英、法、日、德、俄等国,凭借有关条约,分别在中国各个不同地区所划分的各自势力范围。" }, { "instruction": "中国大地构造及其演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任纪舜等著,1980年科学出版社出版中文版,1986年日本地书馆出版日文版,1987年科学出版社和SpringerVerlag联合出版英文版。该书是1979年出版的1∶400万中国大地构造图(地图出版社)的简要说明,其主要创新点是:将黄汲清的多旋回构造运动观点与板块构造学说结合,首次在中国大地构造图上详细标绘了中国境内主要的板块缝合带;从全球动力学角度,将东亚划分为古亚洲、特提斯喜马拉雅和滨(环)太平洋三大构造域。将中国的主要断裂带划分为古亚洲、特提斯和滨(环)太平洋三大断裂体系;重新系统划分了中国的造山旋回,建立了构造年表;重新划分了中国的主要构造单元,建立了中国大地构造演化模式:早元古代,中条旋回之后,中朝准地台形成;晚元古代扬子旋回之后,古中国地台形成;古生代初兴凯旋回之后,古中国地台解体,中国古生代构造格局逐步建立;晚古生代,华力西旋回之后,古亚洲大陆(古亚洲构造域)形成;中新生代,印支旋回以来,滨(环)太平洋和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逐步形成。" }, { "instruction": "阔鼻猴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灵长目直鼻猴亚目人猿次目中的一个下目。身长从16厘米到75厘米,尾长16~80厘米;有些种类有长而能缠绕的尾巴,具有辅助攀爬树木的作用。其鼻中隔宽阔,鼻孔向左右分开,故名。阔鼻猴因为仅分布于中南美洲故又称新大陆猴。因研究工作较少(化石研究更少)。根据颅骨结构,阔鼻猴颅骨具颧骨顶骨连接、具三个前臼齿、无耳咽管。现生阔鼻猴下目仅包括蛛猴超科(Ateloidea)的蛛猴科(Atelidae)和卷尾猴科(Cebidae)两科,共16属70余种。蛛猴科包括蛛猴亚科(Atelinae)和僧面猴亚科(Pitheciinae),前者有蛛猴(Ateles)、绒毛蛛猴(Brachyteles)、绒毛猴(Lagothrix)、吼猴(Alouatta)4属;后者有僧面猴(萨基猴,Pithecia)、红背僧面猴(Chiropotes)、秃猴(Cacajao)、夜猴(Aotus)、伶猴(Callicebus)5属。卷尾猴科包括卷尾猴亚科(Cebinae)和狨亚科(Callitrichinae),前者有卷尾猴(悬猴,Cebus)、松鼠猴(Saimiri)2属,后者有狨(绢毛猴,Callithrix)、倭狨(Cebuella)、狮面猴(Leontopithecus)、柽柳猴(Leontocebus或Saguinus)、节尾猴(Callimico)5属。化石阔鼻猴也仅分布于加勒比诸岛及南美洲的新生代(晚渐新世至更新世)地层中,现已发现蛛猴亚科化石属4,僧面猴亚科化石属10,卷尾猴亚科化石属4,狨亚科化石属4,共21属。晚渐新世化石2属仅见于玻利维亚;中新世早期至中期化石6~7属,分布于阿根廷及智利南部;晚中新世以后,一些较接近现生属的化石约10属分布于哥伦比亚;更新世化石多发现于加勒比诸岛,如古巴、多米尼加、牙买加等。" }, { "instruction": "海洋测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为了解指定海区各种环境特征的分布和变化规律,通过海洋调查船只或卫星,应用众多物理、生化方法和仪器,从而获得各种海洋环境要素的重要调查方法。常有的海洋专业测量有:测量海底地球物理性质及其变化,得出海底地质构造和矿产分布的海洋地球物理测量;在海面上通过磁力仪测量地磁强度的海洋磁力测量;利用天然地震或人工激发所产生的弹性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规律,来探测海底地壳和地球内部结构的海洋地震测量;为确定海底地壳各种岩层质量的水平和垂直分布,求得地壳结构、沉积岩层中各密度界面数据,进而解决海底地质构造问题,保障航天和远程运载工具发射和为寻找海底矿产资源提供依据,用海沣重力仪在船上或海底,对海域进行的海洋重力测量;利用水听器,测量由于波浪、潮汐、风暴、海啸、湍流、热骚动、生物群、水体空化、船舶航行、混响及海洋工程等所产生的总噪声功率谱及其指向性的海洋环境噪声测量;为获取海底地貌形态信息,探测海底沉积物的分层结构,收集固定于底土的植物等,为编制海底地形图提供基本资料,利用船只、潜艇或潜水器和空中遥感,测量海底起伏形态的海底地形测量;为制作、校正海图和提供航海资料而进行的海道测量等。" }, { "instruction": "磷铝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Al〔PO4〕*2H2O。斜方晶系。通常呈块状或结核状集合体。淡绿至鲜绿色,有时为蓝绿色。玻璃光泽,致密块体呈蜡状光泽。硬度3.5~4.5。解理平行{010}完全;块状者断口参差状。密度2.2~2.6克/厘米3。在地表或近地表条件下形成,产于洞穴或角砾岩中。" }, { "instruction": "氧化还原反应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氧化还原反应是指一种物质被氧化,同时另一种物质被还原的化学反应。这类反应中参与反应的物质所含的元素有电子的得失,而改变其化合价。失去电子的过程为氧化,化合价由低升高,获得电子的过程为还原,化合价由高降低。在环境中该类反应很多,如环境中的硫在转化过程中,可不断被还原,而其化合价逐步降低。又如氮在环境的转化过程中,会不断被氧化,其化合价逐步升高。" }, { "instruction": "沉积分异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岩石母岩风化产物及其他来源的混杂沉积物,在搬运沉积过程中,按照物理的(或机械的)、化学的性能分别按一定顺序相互分离并重新组合的沉积作用。沉积分异作用分为机械和化学的二类。" }, { "instruction": "岩溶平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即喀斯特平原。岩溶地区近于水平的地面。由于长期的岩溶作用,使岩溶盆地面积不断扩大,可达数百平方公里,地表为溶蚀残余的红土覆盖,是和缓起伏的平原地形,局部散布着岩溶残丘和孤峰。一般是在湿润的热带,高温多雨,降水强度大,河流泛滥,岩溶作用加强的条件下形成的。以广西黎塘、贵县等地区最为典型。" }, { "instruction": "牛蹄塘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牛蹄塘页岩。时代主要属早寒武世筇竹寺期。各地顶界层位不一,具有穿时性。命名地点在贵州遵义市牛蹄塘村,广泛分布于贵州、扬子区中、东区和湘黔交界地区。下部为黑色炭质页岩,中上部为黑色炭质页岩夹灰绿色砂质页岩,底部为黑色硅质页岩、硅质岩夹黑色磷块岩。与下伏灯影组和上覆明心寺组均呈整合接触,厚218米。含Tsunyidiscus niutitangensis带。它代表水体较深的缺氧沉积,显示海平面上升的海侵层。" }, { "instruction": "环境地球化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研究环境中天然和人为释放的化学物质分布状况、赋存状态、迁移转化规律、环境生态效应及其与环境质量的关系。与景观地球化学、生物地球化学和化学地理等有关学科有密切关系。随着环境科学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诞生了该学科。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①环境中化学物质的分布状况与赋存状态;②化学物质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③环境中化学物质对人类及动、植物的影响;④地球化学演化与生命过程的关系。通过宇宙元素、地壳元素和海洋的化学组成与生命元素间的关系研究目前环境中出现的某些元素过多或不足可能引起的人体健康效应及其防治对策。" }, { "instruction": "次生黄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原生黄土被流水冲刷、搬运再堆积而成的黄土。它与原生黄土的主要区别是具有层理,并含有较多的砂以至细砾。黄土状岩石和黄土状土即次生黄土。" }, { "instruction": "扇状水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支流从不同方向汇入主流,形成以主流和支流组成的扇骨状的水系,海河水系、南疆的叶尔羌河水系都属这种类型的水系。" }, { "instruction": "海退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一个较短的地质时期内,由于陆地上升,导致海水后退,从而使海岸线向海洋方向后撤,这种海域离开大陆的现象,称为海退。此时大片陆地出露,这种现象也叫作海相沉积的退覆。" }, { "instruction": "二长花岗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具有大致相等数量的碱性长石和斜长石的花岗岩。具二长结构,即一种半自形粒状结构,其特征是斜长石的自形程度高于正长石。" }, { "instruction": "林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天然森林垂直分布的上限和北极地区森林的北界。林线以上即为高山灌丛和草甸。林线高度依地理位置不同而不同,如中国东北长白山为1800~2l00m,而四川西南则为3800~4200m。大致由赤道向极地逐渐降低,在亚热带最高。" }, { "instruction": "点阵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一系列有规律地在空间呈周期性平移重复排布的几何点所构成的无限的几何图形,用以表示晶体结构中原子、离子或分子在空间分布的规律性。其中阵点分布在一根直线上的点阵称为一维点阵(one imensional lattice)或直线点阵(line lattice),分布在一个平面内的称为二维点阵(two imensional lattice)或平面点阵(plane lattice),分布于三维空间的称为三维点阵(three imensional lattice)或空间点阵(space lattice)。阵点、直线点阵、平面点阵及空间点阵分别与结点、行列、面网及空间格子相当,通常彼此间被视为同义词。它们间的严格区别仅在于,点阵只是阵点在空间的分布,而行列、面网及空间格子则是结点在空间按一定方式的连接,并因而存在着空间划分的问题。但实际上一般都不作如此严格的区分。" }, { "instruction": "水工模型试验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天然情况下出现的实际水流和实际建筑物,称为原型。把仿照原型(实物)按一定比例缩小(或放大)的代表物,称为模型。水工模型试验,是依照水工建筑物的原型按一定比例缩小制成模型,模拟与天然情况相似的水流进行观测和分析研究,然后将模型试验的成果换算和应用到原型中去,以分析判断原型的情况。" }, { "instruction": "冰蘑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顶覆盖石块的孤立冰柱,状如蘑菇,故名。冰川地区的一种特殊地貌。冰体在消融过程中,局部冰体因冰面被石块所覆盖,遮蔽阳光以致消融较慢,使石块突出于周围冰块之上,呈蘑菇状。石块一般多为扁圆形,直径在1m以上。" }, { "instruction": "色调特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色调特征是指物体辐射强度在遥感图像上物理特性的反映。地物的属性、几何形状、分布范围和规律都通过色调差别反映在遥感图像上。如果影像信息之间没有色调差别,图像上物体的形状显然分辨不出来。色调差别可以用灰阶(灰度)表示。航空像片上的灰阶从白到黑分为白、灰白、淡灰、浅灰、灰,暗灰、深灰、淡黑、浅黑、黑等等级。美国“陆地卫星”影像MSS灰阶为1 5级;TM分24级。同一地物在木同波段成像的影像上色调也会有很大差别。同一波段成像的影像上,由于成像时间和季节的差异,即使同一地区同一地物的色调也会有所不同。地物色调的变化是遥感技术研究的重要课题,因此遥感图像上的色调特征是识别目标物体信息的最好标志之一,有时也是唯一的线索。例如,某些指示植物(因指示其研究区域的通用性故称之为指示植物)只能根据遥感图像上的色调差异加以区别。可见光遥感图像的色调特征取决于物体的反射率(亮度系数)大小,当物体的反射率高,图像上的色调就浅,反之则深;红外遥感影像的色调特征是根据物体辐射的红外线(温度的高低)多少而定的,当物体的温度越高,遥感图像上的色调就越浅;雷达影像的色调深浅视地面物体回波到传感器上的雷达能量的大小而定的,当其回波能量大时,色调就浅,如果没有回波,就会产生雷达阴影。" }, { "instruction": "力管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组等压面与等密度面交割所形成的空中网管。力管存在是斜压大气的特征之一,表现为等压面上有冷暖平流。在与力管正交的垂直剖面上,可看到一组等压线和一组等密度线相交,同高度上密度的差异将驱动低层密度较大的冷空气流向暖空气-再进一步上升-高层返回-下沉的热 力直接环流,也称力管环流。大气斜压性越强,力管环流也越强,导致位势能释放,动能增加,环流发展同时,等压面也逐渐趋于平行等容面,斜压性减少。大气中的不均匀加热将直接产生力管环流,例如极地-赤道间、大洋-大陆间,小范围的有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环流等。" }, { "instruction": "大陆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大陆基、大陆脚,简称陆隆、陆基。大陆坡与深海平原或深海丘陵之间的平缓斜面。坡度为1∶40~1∶2000、平均坡度0.1°~0.6°,宽度0~600千米,水深1400~5100米。陆隆是由陆源粉砂和粘土堆积而成的海底扇或沉积裾,其纵向剖面呈楔形。全球陆隆面积19×106平方千米,占洋底总面积的6%。多发育在被动大陆边缘(如大西洋和印度洋周边),活动大陆边缘由于海沟截留陆源碎屑物而不能发育(太平洋周边除白令海和阿拉斯加湾以外均属之)。" }, { "instruction": "长度变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衡量地图投影精度的一种基本数量指标。长度比与1之差即为长度变形,通常用Vμ表示,则Vμ=μ-1。当Vμ =O时,表示投影后长度无变形; Vμ为正值或负值,分别表示投影后长度增长或缩小。" }, { "instruction": "土壤污染预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根据土壤环境质量现状及污染物进入土壤的特点及其在土壤中的迁移转换规律,通过对污染物输入量、输出量、残留率、污染趋势的研究,合理估计开发活动对土壤环境质量产生影响的范围,建立土壤污染物累积模式和土壤容量模式,预测污染物浓度的变化规律,判断未来土壤环境质量的状况,为项目的合理布局和环境保护的对策措施的设计和实施提供依据。" }, { "instruction": "山字型构造体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构造体系(∈type structural system),简称山字型构造。由具有成生联系的弧形褶带及其凹侧中间部位的直线状隆起挤压带,以及它们所夹的地块共同组成形似“山”字的构造体系。主要组成部分(见图)为:①前弧(正面弧,frontal arc),以若干相互平行的褶皱和冲断层等压性构造形迹为主构成的弧形构造,中部弯山字型构造1褶皱;2挤压带;3冲断层;4扭断层;5张断裂;6主压应力方向;7旋扭方向曲度最大部分称弧顶,两端继续往后伸展的部分称两翼;②反射弧(reflex arc),在前弧两翼开始呈现反向凸出的弧形;③脊柱(backbone),在前弧所半包围的中间地带呈直线状的隆起挤压带,大致与前弧的两翼的对称轴一致,并大都正对弧顶且逐渐消失(有的也有反射弧脊柱(backbone of reflex arc));④马蹄形盾地(horseshoeshaped betwixt land),脊柱与前弧之间形变轻微的地块;⑤砥柱两个反射弧凹侧的先存稳定地块称之,砥柱是形成山字型构造的重要边界条件,而脊柱的形成还要有北缘(弧顶向南者)不连续边界这一必要条件。鉴定山字型构造,首要的是确定前弧和脊柱的存在。它所属构造带及所夹地块具有独特展布规律,据此可预测某些未知构造现象。山字型构造是扭动构造体系的一种类型,反映它所在的地块向弧顶方向的不均衡挤压导致的相对水平扭动;它形成的力学机制,可以用横梁弯曲理论加以阐明。大多数山字型构造前弧向赤道(或偶尔向西)凸出,表明地壳表层曾发生向赤道方向(或有时向西)的不均衡挤压。从这个意义上,又可以把它看做是东西向构造带(或南北向构造带)的变种。山字型构造体系在世界各地多有发现,巨型的有地跨欧亚两洲的欧亚山字型,大型的中国的祁吕贺兰山字型和淮阳山字型等。中国大陆中部还集中地出现一系列山字型和弧形构造,它们有自北而南、由老而新的趋势。我国已确立的山字型构造体系,大部分是中生代以来发育成型的,有些至今仍有不同程度活动的迹象,如祁吕贺兰山字型和云南山字型等,往往还控制地震的发生。" }, { "instruction": "地图载负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地图容量,指在保证地图的清晰易读性的前提下,地图单位面积内线划、符号和注记面积的总和,它反映了地图内容的丰富程度。显然,地图载负量受地图符号、线划和注记的制约。但选择科学的地图表示法、合理的符号造型设计,可以在线划粗度和符号、注记大小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地图载负量。应该注意的是,地图上的内容并不是越多越好,如果超过了地图本身所能承受的载负量,就可能如车辆超载一样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 { "instruction": "glaciation,glacial action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范围比较广泛的概念,包括冰川或冰盖的运动和消亡、地理分布、冰川活动的地质过程以及对地球环境的某些影响,有时与冰期一词通用。在地质学上,它一般指冰川的侵蚀、搬运和堆积等地质过程。" }, { "instruction": "有孔虫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类真核单细胞动物,属原生动物门肉足虫纲的一目,或列为有孔虫亚纲(Foraminifera)。壳小,一般不到1毫米至数毫米,大者可达数十毫米甚至110毫米,故有小有孔虫及大有孔虫之分。壳由单房、双房或多房组成,呈平旋、螺旋、绕旋,或成单列、双列、三列式排列,或为不规则排列,外形变化很大。壳口一个或多个,形状多样。壳根据其成分可分为蛋白有机质(假几丁质)壳、胶结壳及钙质壳。其中钙质壳最常见,不同壳质是有孔虫目划分亚目的依据。壳壁无孔或具细孔,表面光滑或具各种壳饰。绝大多数海生,以底栖生活为主,也有浮游者,极少数生活于湖或淡水湖泊,生活于淡水者仅限于极少数假几丁质壳的有孔虫。寒武纪至现代,以石炭纪、二叠纪、中生代后期及古近纪最繁盛,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中国有孔虫化石十分丰富,盛产于石炭纪、二叠纪及中、新生代海相地层。" }, { "instruction": "定襄忻县地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1038年1月9日发震,震中位于山西定襄、忻县,其坐标38.4°N,112.9°E,震级7.3,震中烈度Ⅹ度。灾情:极震区定襄、忻县,山崩、地裂、涌水,重灾区各州县城倒、屋塌。死亡32300人,伤5600余人,牲畜死5万余头。仅定襄县居民死亡近60%~70%。地震波及本省代县、太原等10余县,余震持续近10年。" }, { "instruction": "构造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成型地面(patterned ground)、几何形土(polygon soil),指冻土区在冰缘气候条件下,第四纪堆积物的表面物质,在冻融作用和冻融胀力推挤的影响下,运移、分选而形成的一定几何形态的构造和微地形现象,有石环、石质构造土、石质多边形土、石玫瑰及泥质多边形土等多种形式,一般为五边形或六边形,巨型者直径3~5米或更大,微型者直径仅数十厘米。长期活动的构造土,是多年冻土的地表标志之一。" }, { "instruction": "粒度参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从累积曲线上求出来的能表示样品粒度分布特征的数值。如平均粒径和中值、标准偏差或分选系数、不对称系数或偏度等。这些数值是鉴别沉积环境的参考数值。粒度参数有几种求法:①四分位数法:平均粒径Md=累积曲线中50%处的粒径大小;分选系数S0=Q3/Q1;不对称系数Sk=Q1*Q3/M2d,Q1及Q3分别为累积曲线中25%及75%处的粒径大小。②图算法:中值Md=Φ50;平均粒径 Mz=Ф16+Ф50+Ф843;标准偏差 σI=Ф84-Ф164+Ф95-Ф56×6;偏度 SKI=Ф84+Ф16-2Ф502(Ф84-Ф16)+Ф95+Ф5-2Ф502(Ф45-Ф5);尖度 KΦ=Ф95-Ф152×44(Ф75-Ф25) 当Ф25相当于累积曲线中25%处的Ф值,余者类推。③矩法:是一种数理统计方法,不需要作累积图线,直接用粒度分析记录表中各粒级的百分数值计算。第一矩(平均值)XФ=Σfm/100;第二矩(标准偏差)σI=Σf(m-XФ)2/100;第三矩(偏度)SKФ=Σf(m-XФ)3/100σ3Ф;第四矩(尖度)KФ=Σf(m-XФ)4/100σ4Ф(式中:f为各个粒级的质量百分数;m为各个粒级的中间值(单位为Ф))。" }, { "instruction": "小盗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兽脚亚目奔龙科的一属。属名由Micro(小)、raptor(捕捉、盗猎)构成,示该属非常小的个体。化石产自辽宁朝阳等地早白垩世九佛堂组。小盗龙个体小,牙齿接近于原始鸟类,前部的上颌齿包括前颌骨齿较弯曲和侧扁,齿冠前后缘都缺少小锯齿,而后部的牙齿也仅发育后缘小锯齿且齿冠基部明显收缩。尾椎数目相对较少,不多于26枚;中部尾椎长,约为前部背椎长的3~4倍。耻骨联合部长约为整个耻骨长的一半;坐骨板状,其长不足耻骨长之半,具后突,远端封闭突很大。足部第Ⅰ趾位置较低,趾爪锐利且强烈弯曲,次末端趾节较长。小盗龙已发现命名了两个种:赵氏小盗龙(M.zhaoianus)及顾氏小盗龙(M.gui)。赵氏小盗龙种名献给中国恐龙学家赵喜进:化石发现于辽宁朝阳下三家子;赵氏小盗龙个体极小,比始祖鸟(Archaeopteryx)还小:身上披有原始羽毛,而且有的羽毛已具有了羽轴的构造,表明它已具备了真正的羽毛。顾氏小盗龙种名取自我国著名古生物学家顾知微的姓氏:化石发现于辽宁朝阳大平房;顾氏小盗龙正型标本全长仅约77厘米,躯干相对较短,仅为后肢长的44%~50%,尾很长:其以桡骨具突出的二头肌结节、前肢第Ⅰ指很短、单一胸骨平且大、耻骨强烈弯曲、胫骨拱曲等可与赵氏小盗龙相区分。顾氏小盗龙最引人注目的特征是其身体上除了发育着绒羽状羽毛外,在其前、后肢及尾后部还发育着非常长的飞羽或尾羽。其前肢上飞羽的分布形式与现代鸟类的相似,初级飞羽约12枚,次飞羽约18枚:前者明显长于后者,前肢外侧的飞羽羽片呈不对称状而内侧的飞羽羽片对称。最不寻常之处是其后肢股骨、胫骨及骨上亦发育有很长的羽毛,其中骨上的最长且其外侧的亦呈不对称状,与前肢上的飞羽类似。第15~18尾椎以及之后的尾椎上发育较长的尾羽,向后逐渐变长。这种羽毛分布形式表明从兽脚类恐龙向鸟类的演化过渡之中,可能经过了一个四翼阶段,同时也表明这类小型的奔龙类可能已具备了一定的滑翔能力。" }, { "instruction": "六分仪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通过测量水平角和垂直角测定船舰位置的手持航海仪器。因其水平刻度盘为全圆周的六分之一而得名。它借助于两平面镜的反射作用,可同时从望远镜中看见两个物标,并用重合面测定其角度。一般用于航海定位,在天文定位中用以测定天体的高度角,在地物定位中则测量两物标之间的水平夹角。" }, { "instruction": "冰碛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各种冰碛构成的地层单位。一个冰碛层,通常包括一次冰期的各种冰川沉积,可作为划分地层和进行地层对比的依据。冰碛层一般用于第四纪以前冰川堆积成因的地层,如震旦纪的南沱冰碛层。" }, { "instruction": "落水洞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流水沿裂隙进行溶蚀、机械侵蚀以及坍陷形成的近于垂直的洞穴。又称无底洞、消水洞、消洞等。是地表水流入石灰岩含水层和地下河的主要通道,分布于岩溶洼地的底部或斜坡上,形态不一。深度可达l00m似上,直径很少超过l0m。按形态可分为圆形、井状和缝隙状落水洞。" }, { "instruction": "岩溶现象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可溶性岩石发生以化学溶蚀作用为特征的现象的统称。为前南斯拉夫学者J.司威依奇提出(1893)的术语。包括碳酸盐岩石的水的机械侵蚀和崩塌作用以及物质的携出、转移和再沉积的综合地质作用。" }, { "instruction": "日面坐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用来测定日面上某一特征位置的坐标系统。通常采用随太阳自转的坐标系统。日面上的位置常用日面经度(L)和日面纬度(¢)来表示。太阳绕着自转轴由东向西(从地球上看)自转,自转轴和太阳表面相交于两点,分别称为太阳北极和太阳南极。通过北极和南极的大圆,叫做日面子午面。规定1954年1月1日格林尼治平午(儒略日2398220.0)通过太阳赤道对于黄道的升交点的子午圈为本初子午圈。日面经度由本初子午圈量起,向西计量,由0°~360°,该经度又称卡林顿经度。通过太阳中心作垂直于自转轴的大圆,称为太阳赤道,它将太阳分为北半球和南半球。日面某点的铅垂线和赤道面间的夹角即为该点的日面纬度,由赤道起沿着某点的子午圈向两极计量,由0°~90°。分别称为北纬、南纬。" }, { "instruction": "花岗岩绿岩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常简称绿岩带,又称低级变质区(lowgrade metamorphic terrain)。以发育绿色低级变质超镁铁质和镁铁质火山岩为特征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早前寒武纪(尤其是太古宙)的浅变质地区,通常与大量花岗质岩石紧密伴生。典型的绿岩带由三部分组成:下部主要为超镁铁质和镁铁质火山岩;中部主要为钙碱性火山岩;上部主要为碎屑沉积岩。它们遭受了绿片岩相变质作用和强烈的变形作用。世界各地绿岩带的特征不完全相同,可进一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对绿岩带的含义尚存在不同的认识,有些学者将高级变质区内原岩类型相似的深变质岩石组合也归于绿岩带。关于绿岩带的成因和构造环境也存在不同的观点,有的学者认为其形成于弧后盆地,有的学者则认为形成于硅铝地壳上的裂陷带,等等。" }, { "instruction": "地层缺失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简称缺失。指地史时期中地层记录的比较大的明显中断,一般指由于假整合或不整合的产生而构成的地层缺失。如由于不整合而造成的地层缺失,从时间意义上来说,停止沉积的时间也就是对老地层侵蚀破坏的时间,不仅意味着停止沉积了一段地层,而且还包含着对已沉积的老地层侵蚀破坏了一部分。例如华北中奥陶统与上石炭统之间的假整合,缺失了上奥陶统、志留系、泥盆系和下石炭统,这一地层缺失表明不仅中止沉积了几个纪的地层,而且还侵蚀掉了一部分奥陶纪地层。" }, { "instruction": "volcanic bomb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长度大于64毫米、喷出时局部或完全呈塑性的岩浆,因在空中飞行旋转冷凝而成的火山碎屑物。一些火山弹大得惊人,如1935年日本浅间火山喷发时喷出的火山弹直径达5~6米,重200吨,喷到离喷口600米远。大多数火山弹的形状主要取决于岩浆的初始流动性,也取决于在空中飞行的距离和速度,气泡膨胀的速度以及与地面碰撞时的变形程度。具有高表面张力的极易流动的岩浆的凝块常形成椭球状火山弹;流动性小的凝块形成杏仁状或纺锤状火山弹;如果表面凹凸不平可形成牛粪状火山弹;黏性大的安山质和英安质岩浆块在空中骤冷先形成表皮,内部岩浆继之冷却并放出气体,由于膨胀,在表皮产生裂隙形成面包皮式火山弹。火山弹内部多孔,表皮为致密玻大同火山群的火山弹璃质。纺锤形火山弹上常有与外形平行的、容易剥离的几层皮壳。火山弹核中如果含有外来岩片则称为核心火山弹。火山弹常是火山口内熔岩的最表皮部分被抛出地表而形成的,从而说明其爆破力不能太强,否则岩浆将被切断成碎片而不形成火山弹。火山弹常局限分布于火山口附近。" }, { "instruction": "耸棒头虫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三叶虫纲的一目。背壳长椭圆形,多为大尾。头部半圆形,颊刺发育。头鞍长,两侧近平行,有的向前扩大。眼窄长,常具眼脊。面线后颊类型,前支近于平行。胸部5至11节,肋沟明显,具肋刺。尾部中等至大型,常具边缘刺。寒武纪。常见属有叉尾虫(Dorypyge)、库廷虫(Kootenia)、双耳虫(Amphoton)等。" }, { "instruction": "叶蜡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Al2〔Si4O10〕(OH)2,常含镁。单斜晶系。通常呈片状、放射状或隐晶质致密块状集合体。灰白色,有时带黄、绿、褐、红等色。玻璃光泽,致密块体呈蜡状光泽。硬度1~2。解理平行底面{001}极完全。薄片具挠性。有滑感。密度2.66~2.90克/厘米3。主要由酸性火山岩和凝灰岩经热液蚀变而成,在某些铝质变质岩中也有产出。中国浙江青田的青田石,是白垩纪火山岩经热液蚀变形成的,以叶蜡石为主要成分的岩石,质地细密,是传统的工艺雕刻石料。此外用作陶瓷、玻璃、水泥原料;耐火材料;润滑剂、橡胶、纸张、医药、化妆品、洗涤剂、涂料的填料。" }, { "instruction": "古气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与日常生活中短暂的天气(几小时到几天、十几天尺度)概念相比,古气候是指一个地区在较长的时期(几十年到几千、上万年尺度)内各种气象要素(如降水量、气温、风力和风向等)的综合表现。当代地球科学研究中所指的“古气候”包括两种范畴:①地质历史中的古气候,包括地球早期自从有内外力地质作用并保存物质记录以来的整个地史时期的古气候变化史;②人类历史中的古气候,一般指第四纪或人类出现以来的气候变化历史。古气候研究,主要依据沉积岩中所存在的某些具有特征的岩石和标志,及其所含化石来进行;同时也采用古地磁学和同位素地质学方法。通过这些资料的研究分析和方法的应用,估量出某些古气候因素,如风向,大气圈和海洋的温度及其变化结果:其中最明显的是严寒冰期和炎热、干燥阶段的辨认和确定。古气候研究,对于地层划分对比,地壳演化史的探讨以及矿产资源的成因与探测,都具有指导意义。地质时代的古气候研究,与同样以历史资料和考古资料以及树木年轮为主要依据的历史时期的古气候研究有所不同。" }, { "instruction": "环境遥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用遥感技术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环境,以及环境各要素的现状、动态变化及前景发展趋势,进行研究的各种技术和方法的总称。环境遥感按其应用研究的对象不同,可分为植被环境遥感、土壤环境遥感、城市环境遥感、海洋环境遥感、农业遥感、林业遥感、草场遥感、地质遥感和大气环境遥感等。能用于环境遥感的平台分为两大类:①航天遥感平台。包括飞船、航天飞机和人造地球卫星;②航空遥感平台。包括高空、中空和低空的遥感飞机和气球。环境遥感根据所用技术的特点不同也可分为两大类:①图像类型。其中属主动方式的有微波雷达和激光雷达;属被动方式的有光学摄影(用宽波段摄影和多波段摄影),光电摄影(用各种摄像管的电视摄像机系统)和光学机械扫描(用多波段扫描的电视摄像机系统)和光学机械扫描(用多波段扫描仪);②非图像类型。包括雷达高度计、激光雷达,以及电磁场、重力场、辐射场、湿度场和气体分析等的遥感技术。能用于环境遥感的信息获取方式也有两大类:①摄影方式。包括紫外摄影、普通全色摄影、红外摄影、彩色摄影、假彩色摄影和多波段摄影;②非摄影方式。包括热红外扫描、多波段扫描和空中侧视雷达等。环境遥感技术已日益广泛地应用于自然资源调查、环境监测、灾害预报和生物产量估算等方面。" }, { "instruction": "逐步聚类法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非监督分类的迭代法。它将咒维栅格空间分成K个集群,群在所有集群中所处的位序由群均值来决定,处理完所有的栅格单元就会产生新的群均值。这个处理过程是迭代的,直到集群牧敛为止。" }, { "instruction": "地开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与高岭石、珍珠陶土同为Al4〔Si4O10〕(OH)8的多型变体。单斜晶系。是热液蚀变的产物。根据X射线数据与高岭石、珍珠陶土区别。" }, { "instruction": "涡度方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描述大气中涡度变化的方程。涡度方程包含了引起涡度变化的各种因子和过程,辐合辐散、流场不均匀以及热力驱动环流等都可引起涡度变化。涡度方程为研究大气运动提供了除运动方程外的另一种重要选择,应用较为广泛,在讨论大尺度运动时更有优势。在方程中略去一些小项并应用在水平无辐散层(约在500hPa附近)上时,可导出绝对涡度守恒,即局地相对涡度变化只能由相对涡度平流和地转涡度变化引起,空气微团的相对涡度与地转涡度之和不变,此时若气块向北运动,地转涡度增加(北半球),相对渴度相应减小,气块获得反气旋涡度,渐向右偏转,一旦成为南向运动时,又会导致地转涡度减小,气块渐折向北,形成大气长波运动。" }, { "instruction": "钛辉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普通辉石的一个变种。富含TiO2和Fe2O3,含TiO2可达5%。主要产于基性火成岩中。" }, { "instruction": "潮区界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亦称感潮河段或河口区的上界。入海河流下游受海洋潮汐运动影响,水位开始出现潮周期升降变化的位置。海洋潮波进入河口向上游传播时,河口水位产生周期性的升降波动,波动幅度(即潮差)向上游逐渐减小,最终在某一位置升降幅度为零,该位置即为潮区界。因海洋潮汐和径流大小发生变化,潮区界的位置有一定的变动范围。通常把多年平均枯季大潮的潮区界作为一个河口的潮区界。潮区界至口门的河段为感潮河段。平原河流河口的感潮河段一般比山溪性河流的感潮河段长得多。" }, { "instruction": "解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外力的作用下,矿物晶体按一定方向破裂并产生光滑平面的性质,叫做解理。沿着一定方向分裂的面叫解理面,解理面是由晶体内部构架构造所决定的。" }, { "instruction": "成分成熟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化学成熟度(chemical maturity)、矿物成熟度(mineral maturity)。指碎屑物质在成分上被改造的程度。" }, { "instruction": "热融现象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热喀斯特(thermokarst)。冰缘地区因热力条件改变,使地下冰局部融化,形成洞穴、地表沉陷和塌落等现象。当植被遭破坏、森林火灾、水文地质条件变化和气候变暖时,都可以产生热融现象,致使冻土区出现小的陷穴和某些较大的湖泊。" }, { "instruction": "同生群生命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种群中同生群个体,从出生到最后一个个体死亡构成特定年龄的存活率和出生率表,即动态生命表。" }, { "instruction": "潜育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这个过程指终年积水的土壤发生的还原过程,又称灰黏化作用或潜水离铁作用。由于土层长期被水浸润,空气缺乏,处于缺氧状态,由嫌气微生物进行分解有机质的同时,高价铁、锰被还原为低价铁、锰。一方面,由于铁、锰还原的脱色作用,使上层颜色变为蓝灰色或青灰色,这个过程称为潜育化作用,这个还原层次称为潜育层或青泥层。另一方面,低价铁、锰流动性强,极易流失,即发生所谓“潜水离铁作用”,使潜育层黏粒部分的硅铝率和硅铁率都较高。" }, { "instruction": "比值法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影像增强技术之一。指同一地区的一对或多个不同波段的负片和正片叠加,获得新的比值影像的方法。其目的在于突出某种地物、现象或现状,以便于判读。其中相同时期的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波段的负片和正片叠加后产生的比值影像,是识别各种地物及其特征的有效手段。如黄河口幅TM-2正片与TM-4负片叠加的黑白比值影像,清楚地显示出海岸类型、高低潮滩界线、潮间带地貌特点、泥沙移动方向和扩散类型等信息。不同时期不同波段的正片和负片混合叠加产生的比值影像,可以揭示地物或现象的动态变化,如枯水期TM-2正片与洪水期TM-47负片叠加产生的比值影像,可清晰显示出湖泊的枯、洪水期水面的动态变化信息。" }, { "instruction": "山原红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中在红壤土类里新增的一个亚类。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面上海拔1800~2200米处。在土壤性质上虽发现有复盐基作用的倾向,但与中国东南部低海拔的红壤没有明显差别。" }, { "instruction": "电气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电气石族矿物的总称。化学成分较复杂,是以含硼为特征的铝、钠、铁、镁、锂的环状结构硅酸盐矿物。类质同象发育,主要由以下三种端员组分构成:黑电气石(schorl),NaFe3Al6[Si6O18](BO3)3(OH)4、镁电气石(dravite),NaMg3Al6[Si6O18](BO3)3(OH)4 、锂电气石(elbaite),Na(Li,Al)3Al6[Si6O18](BO3)3(OH)4。三方晶系。晶体呈柱状。柱面具纵纹(见图),柱体横切面呈弧线三角形;也常呈放射状、针状或柱状集合体。黑电气石通常为绿黑色至深黑色,镁电气石的颜色变化于无色至暗褐色之间,锂电气石常呈玫瑰红色、蓝色或绿色。电气石的晶面纵纹有时在一个晶体的两端,或晶体的中心与边缘部分,呈现不同的颜色。玻璃光泽。硬度7~7.5。密度2.9~3.2克/厘米3。具热电性。产于花岗伟晶岩、气化高温热液脉和云英岩中的电气石属黑电气石锂电气石系列;产于变质岩中,由交代作用形成的电气石属黑电气石—镁电气石系列。用作电磁屏蔽材料;声呐及无线电元件;超细粉碎后用于涂料及水处理材料,以净化空气和吸附细菌等有害物质。透明色美者可作宝石。" }, { "instruction": "土壤粘粒矿物水平分布规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粘粒矿物大部系成土过程的产物,其分布必然与成土因素相联系,所以它与生物、气候的地理分布带基本吻合,大致呈现出水平分布的规律。从全国土壤粘粒矿物分布图中可看出以下主要规律:①从西藏高原经新疆、青海、内蒙古直至东北东部的1~4区,粘粒中国土壤粘粒矿物分布概图(据许冀泉资料简绘)矿物均以水云母和绿泥石为主,处于风化微弱的初期阶段,其原因包括高寒、高纬度或干旱等,4区里蒙脱石只出现在相对湿润的东面部分地区。②以上述1~4区为始,依次向东南再转向南,经5、6、9、10与11区,随着气候带的逐渐变暖变湿,土壤大致经棕壤与褐土、黄棕壤、红壤与黄壤、赤红壤与砖红壤诸地带,粘粒矿物类型按照水云母与绿泥石、蛭石、蒙脱石、高岭石、赤铁矿与三水铝石的序列,作有规律的演变。③5、6两区处于过渡地段,矿物类型多,也反映着过渡性质。9、10、11三区属强烈富铝化的红壤土纲,都是以高岭石为主的矿物,而10、11区含一定量的三水铝石,砖红壤带中赤铁矿跃居主要位置,都表明了风化与成土作用的依次加深。分区1234567891011主矿物Hm、ChHmHm、SmHmHm、Ch、VHm、VHm、SmV、KKKK、He次矿物V、SmCh、V、SmChSm、ChSmK、Ch、SmK、ChHm、Gi、GoHm、V、HeGi、HeGi注:Hm.水云母;Ch.绿泥石;Sm.蒙脱石;V.蛭石;K.高岭石;He.赤铁矿;Go.针铁矿;Gi.三水铝石;表内含量较高的放在前面。" }, { "instruction": "曲流颈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河曲高度发展的结果,河道弯曲成环,当一个曲环近似封闭,河道间仅残留很窄的形似脖颈的陆地,这一狭窄的颈状陆地称曲流颈。" }, { "instruction": "化学地理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研究地球表层化学元素(物质)地理分异规律的科学。化学元素的地理分异过程复杂,主要涉及元素在地理环境中空间分布、时间变异和迁移转化的地域差异及其与地理因素间关系的规律。其基本任务是阐明地理环境的化学特性。化学地理学分成一些专一但又相互紧密联系的研究领域。①按地理要素传统地分为综合化学地理和部门化学地理;②按化学成分分为元素化学地理和有机化学地理;③化学地理应用于社会经济建设各部门,形成农业、环保、医学等应用化学地理。研究的主要内容是:①地理环境及其组成要素中化学元素(物质)的组成、含量、分布和变化;②化学元素(物质)在地理环境及其组成要素中的迁移转化规律;③地理生态系统化学元素(物质)的生态输移和生态平衡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其特点在于重点阐明上述研究内容的地域差异及其成因。" }, { "instruction": "土壤连续命名法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前联采用的土壤命名法。即在土类名称的前面加上亚类的形容词,亚类名称之前冠以土属或土种的形容词,依次逐级连续拼接。例如,“壤质深厚典型黑钙土”是变种的名称。其中壤质为变种的形容词,深厚是土种的形容词,典型黑钙土为黑钙土亚类名称。" }, { "instruction": "直立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晚期猿人的代表。生活于距今180万年前至20万年前,是已经能够制造工具的人。中国一般称为猿人,在生物分类上叫直立人(Homo erectus)。最初的直立人化石是1891年在印度尼西亚中爪哇岛上特里尼尔附近的更新世地层里获得的。1892年以来,世界各地,除美洲和大洋洲外,已在10余个国家的50个地点发现了直立人化石。如1907年在德国发现海德堡人、1927年在中国发现北京猿人、1953年在北非发现的阿特拉猿人等。中国是发现直立人化石较多的国家之一。直立人的生物学名,曾按发现者及研究者的意见订为不同的属种,如上述中国猿人、阿特拉猿人等。至20世纪60年代多数人类学家赞同把已知的直立人归入同一属同一种。属名以享有优先权的爪哇猿人的猿人属(Pithecanthropus)为准。但随着材料的增加,人类学家认为从总的形态来判断,猿人与古人(尼安德特人)、新人(克鲁马努人)并没有属一级的差别,而只是不同的种,故将猿人归入人属(Homo),废弃原来的猿人属名,因为Homo属名是林奈1758年最早提出的。直立人的种名则保留最早提出的erectus(意为直立的)。从而把世界上发现的猿人都归属同一属同一种。但考虑到化石在地理分布上的差异,将原种名处理为地理亚种名。因此北京猿人的学名为Homo erectus pekinensis。基于人类化石的稀少、保存不完整和仅有骨骼等特点,亚种的建立确有诸多困难。目前对猿人化石仅确定为直立人,而以俗名分别称呼,如和县猿人、汤山猿人等。直立人与现代人的区别主要在头骨及牙齿上。已发现的直立人四肢骨与现代人差别不大。直立人脑容量平均941立方厘米(14个头骨的平均值),变化范围在750~1225立方厘米之间。现代人平均脑容量为1350立方厘米,其变化范围在1000~2000立方厘米之间。直立人前额后倾,头盖骨低平,眉嵴突出而粗壮,头骨最宽处在耳门附近,头骨枕部有尖突的圆枕,下颌骨无下颏;牙齿比现代人大;头部各骨比现代人厚而粗壮。直立人化石地点常有石器(旧石器或打制石器)和用火遗迹。过去曾认为直立人是最早能制造和使用工具的人类,自东非发现了能人化石和砾石工具后,将能人类型的早期人类称为早期猿人而称直立人为晚期猿人。由于猿人化石数量少而且完整性差,以致有些化石的确切归属尚不能确立,只能作暂时的划分。爪哇的魁梧猿人有的学者归入南猿,华南的裴氏半人也被一些学者归入南猿,欧洲的海德堡人、维特斯佐洛人、佩特拉罗纳人和阿拉戈人(陶塔维里人)被一些学者列入早期智人范畴。非洲的博多人、爪哇的昂栋人和中国的金牛山人也被不同的学者或置于晚期猿人范畴或置于早期智人范畴。亚洲晚期猿人阶段化石概览名称地点国别发现年代地质时代或距今年代曾用名、附注直立人爪哇印尼1890~1974中更新世50万~80万年直立猿人、爪哇猿人Pithecanthrapus erectus北京猿人北京周口店中国192759万~20万年中国猿人北京种Sinanthropus pekinensis莫佐克托猿人爪哇莫佐克托(Modjokerto)印尼1936180万年或80万年莫佐克托猿人Pithecanthropus modjokertensis粗壮猿人爪哇三吉兰(Sangiran)印1938早更新世末粗壮猿人Pithecanthropus robustus药铺猿人华南地点不明中国1952中更新世中国猿人药铺种Sinanthrepus officinalis自中药材店收购蓝田猿人公王岭陈家窝中国陕西1964 1963110万~18万年 60万~70万年中国猿人蓝田种 Sisanthropus lantienensis沈劝人沈劝 (Thamkhuyen)越南1965第二间冰期建始巴东 人建始巴东中国 湖北1968100万年曾疑为南方古猿元谋猿人云南元谋中国1972180万年或 100万以上65万年桐梓人贵州桐梓中国1972 1983晚更新世小于20万可能为早期智人淅川人淅川中国 河南1973自药材仓库收购郧县(梅铺)人郧县梅铺中国湖北1975中更新世早期郧西猿人郧西县白龙洞中国湖北1975中更新世庙后山人本溪庙后山中国 辽宁197824万年可能为早期智人南召人南召杏花山中国 河南1978中更新世和县人和县陶店中国 安徽1980 198124万~28万年讷尔默达人讷尔默达 (Narmada)印度1980中更新世晚期可能为早期智人沂源人沂源土门中国山东1981中更新世约 31万年洛南人洛南东河村中国 陕西1985中更新世早期郧县(曲远河口)人郧县学 堂梁子中国 湖北198956万~83万年汤山人南京中国 江苏199340万年昂栋(梭罗)人昂栋(Ngandong) (棱罗Solo)印尼1931~1941中更新世 20万~100万年金牛山人营口金牛山中国 辽宁198428万年1975发现臂骨1984年发现头骨。" }, { "instruction": "cinder,scoria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火山喷出的炉渣状火山砾的统称。cinder是指多孔而且是玻璃质的同质火山砾。粒径一般4~32毫米。它是富含气体的熔浆碎片喷到空中冷凝,所含气体膨胀逃逸,留下气孔,形成渣状外貌,呈黑色、暗褐色,气孔常为不规则状、圆形和长圆形,大小由数毫米至10厘米不等,分布于火山口的周围。scoria是指安山岩和玄武岩表面的多气孔的渣状壳。有时cinder和scoria又被当作同义词。" }, { "instruction": "制图综合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地图概括。由于比例尺的限制,或者地图主题的要求,不可能把地球上的现象和事物的全部信息在同一幅图上表示出来,必须根据地图的主题、用途、比例尺及区域特点,进行适当的综合取舍,从而保留那些基本的、典型的和主要的特征。制图综合的基本内容包括:要素的取舍、图形的化简、定性和定量特征的概括等。" }, { "instruction": "光化学烟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排入大气中的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在阳光(紫外线)诱发下发生的一系列化学反应。是光化学反应的一次污染物(NOx和HC)和二次污染物(O3、PAN)的混合物所造成的烟雾污染。主要过程有:①大气中NO2的光解反应;②碳氢化合物被氧化,导致二次污染物的生成;③氮氧化合物的转化,并导致臭氧和过氧乙酰硝酸酯(PAN)的生成。与大气稳定度、风向、风速、湿度、光通量以及污染物的成分、含量有密切关系。在出现逆温或不利扩散的气象条 件下易发生。一年中以夏秋季多发,一日中的下午2时前后达到峰值。洛杉矶和日本均发生过这类事件。中国兰 州也发生过类似现象。其主要危害是刺激眼睛和上呼吸道,引起眼红肿和咽炎,损害敏感植物、降低空气能见度,损 坏各类材料。" }, { "instruction": "鹦鹉嘴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角龙亚目鹦鹉嘴龙科的一属。美国学者Osborn命名,属名意为具有像鹦鹉嘴一样的恐龙。鹦鹉嘴鹦鹉嘴龙龙一般被认为是早白垩世的标志性化石,分布于东北亚的蒙古、西伯利亚、日本、韩国和中国的新疆、甘肃、内蒙古、辽宁、河北、山东等地。中国是鹦鹉嘴龙化石最为重要的产区,也是鹦鹉嘴龙种类最多的国家。全长一般在1~2米。头骨背视约呈三角形,眶前部短而一般不足头骨全长的40%,外鼻孔位置高,眶前窗缺失;前颌骨前部很窄而后部急剧变宽,前颌骨无齿,上颌骨不参与外鼻孔的构成,颧骨突发达并伸向两侧,下颌具前齿骨。前肢4指,第Ⅳ指仅有一枚指节;后肢显著长于前肢。两足行走,陆地生活,以低矮的植物为食,在有些化石中还保存有较好的胃石。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该属的有效种只有7个,而这7种在中国北方均有分布。它们是:辽西沙海组(或九佛堂组)、内蒙古鄂尔多斯盆地伊金霍洛组及甘肃相当层位的蒙古鹦鹉嘴龙(P. mongoliensis),山东半岛青山组中的中国鹦鹉嘴龙(P. sinensis),辽西朝阳沙海组(或九佛堂组)中的梅勒营鹦鹉嘴龙(P. meileyingensis),新疆准噶尔盆地吐谷鲁群的新疆鹦鹉嘴龙(P. xinjiangensis),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伊金霍洛组中的内蒙古鹦鹉嘴龙(P. neimongoliensis)和鄂尔多斯鹦鹉嘴龙(P. ordosensis),甘肃西部新民堡群的马鬃山鹦鹉嘴龙(P. mazongshanensis)。中国辽西义县组下部还发现有鹦鹉嘴龙属化石,可能代表了该属化石的最低层位。" }, { "instruction": "鞘形亚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软体动物门头足纲的一亚纲。现生头足类除鹦鹉螺一属外均属鞘形亚纲,如乌贼、章鱼等。因只具内壳或无壳,故又称内壳亚纲(Endocochlia)。有鳃和肾各一对,亦称二鳃亚纲(Dibranchiata)。多具十腕,或八腕。腕上具吸盘,一般具墨囊。根据腕的数目可分为十腕目(Decapoda)及八腕目(Octopoda)。十腕目又可再分为箭石亚目、乌贼亚目及枪亚目等,现多已提升为独立的目。全为海生,生活于近海者,多不善游泳,活动较缓慢,胴部常呈球形,如八腕目的章鱼;生活在远洋者,体呈纺锤形或流线型,游泳能力较强,如十腕目的枪乌贼、柔鱼等。石炭纪至现代,化石以箭石目最重要。" }, { "instruction": "开放式地理信息系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定义~组基于空间数据的服务。目的是提供一套具有开放界面规范的组件,这些组件可以实现不同类型地理数据和方法的透明访问。" }, { "instruction": "中国最美的六大沼泽湿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以前,沼泽是人们惟恐避之不及的地方,评选中国最美的沼泽湿地可以说是给沼浑正名。入选的六大沼泽各具特色,让人在欣赏到最动人的美景同时感受大自然的美妙与神奇。此次评选出的六大沼泽依次为川北甘南若尔盖湿地、新疆巴音布鲁克湿地、黑龙江三江平原湿地、山东黄河三角洲湿地、黑龙江扎龙湿地和辽宁辽河三角洲湿地。评选的标准为:①具有典型性;②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③核心景区的品位高,四季景象变化丰富;④湿地原生态受到人为破坏程度小;⑤珍稀濒危植物和水禽的数量多、等级高;⑥与人类生存、发展有密切关系。 (1)若尔盖 Ruoergai 评为中国最美的第1湿地,被喻为“高原碧宝”。在青藏高原东缘保存着被国际湿地专家称为“世界上面积最大、最原始、没有受到人为破坏的最好的高原湿地——若尔盖”。它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基础地带及高寒湿地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独特旖旎的自然风光和古朴多彩的民族风情交相辉映,黄河九曲第一湾蜿蜒逶迤,沙洲点点,水鸟翔集。 (2)巴音布鲁克 Bayanbulak 评为中国最美的第2湿地,被喻为“天山雪水创造的奇迹”。地处新疆天山腹地。巴音布鲁克,蒙古语意为“富饶之泉”,以“天鹅之乡”闻名,是世界上最大的大天鹅繁殖栖息之地。总面积10万多公顷,是鸟类生活的天堂。数目庞大的天鹅和怍为背景的天山雪山是巴音布鲁克湿地独特的魅力所在,也是排名第二的重要原因。 (3)三江平原湿地 the Three River Plain 评为中国最美的第3湿地,被赞为“残存的壮美”。三江平原是我国沼泽分布最集中最广泛的地区,处于黑龙江东部最低处,由松花江、黑龙江和乌苏里江冲积形成,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沼泽湿地,俗称“北大荒”。各种类型的湿地纵横交织,构成丰富多彩的湿地景观。生物多样性也极为丰富,已建立多个保护区。有“中国黑土湿地之王”、“高寒湿地之乡”、“沼泽湿地之最’’等称号。 (4)黄河三角洲湿地 Yellow River'Delta 评为中国最美的第4湿地,被喻为“沧海桑田进行时”。黄河以每年12多亿立方米的输沙量造就了这片年轻、宽阔的河口三角洲湿地,而且仍以每年25km2的速度向渤海湾增长。黄河三角洲是中国暖温带最年轻、最广阔、保护最完整的湿地,也是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徙的中转站,被国际湿地组织官员称为“鸟类的国际机场’’。 (5)扎龙湿地 the Zhalong Wet-land 评为中国最美的第5湿地,被喻为“优雅鹤乡”。位于东北松嫩平原的乌裕尔河下游。扎龙湿地是我国最大的以鹤类等大型永禽为主体的珍稀水禽分布区,堪称我国鹤类种类和数量最多也是世界鹤类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这里苇草茂密,鱼虾肥美,为众多水鸟提供了优良生境。是世界鹤类饲养和培育中心,我国鸟类宣传教育中心,东北鸟类繁殖中心。 (6)辽河三角洲湿地 the Liao River Delta 评为中国最美的第6湿地,被喻为“红地毯”。地跨辽宁省盘锦市和营口市的辽河三角洲,是东亚和澳大利亚鸟类迁徙路线上的重要栖息地和驿站。一望无际的“红地毯”——秋季的盐地碱蓬群落,形成天下奇景,大芦苇荡号称世界第二,还有丹顶鹤、黑嘴鸥和斑海豹等众多珍稀动物和鸟类,构成丰富多彩的湿地生态系统。" }, { "instruction": "热带荒漠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位于副热带高压带和信风带的背风侧,主要分布在纬度15°~35°之间的地区,如地球上最大的荒漠撒哈拉、西南亚的阿拉伯、北美的西南部、澳大利亚中部和西部、南非和南美部分地区。气候属于全年干燥少雨的热带干旱与半干旱类型,潜在蒸发量大大超过降水量。植被贫乏,存在着大面积表土裸露地段,植物以稀疏的多年生有刺、垫状的旱生灌木和少数草本植物以及一些雨后生长的短生植物为主。动物的种类和数量都很贫乏,占优势的是那些能迅速越过长距离的动物,以及一些爬虫类和啮齿类。成土过程进行得十分微弱,形成荒漠土。" }, { "instruction": "石炭蜥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传统观点认为是两栖纲的一个类群(目),走廊泰齿螈下颌骨化石现在多数学者认为这类动物与羊膜类的关系更近。包括赛姆龙形类和迟滞鳄类的各种动物。典型代表赛姆螈(Seymouria;曾译为蜥螈、螈蜥、赛姆蜥)产自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下二叠统,头骨及牙齿特征与两栖类相似,但头后骨骼与爬行类相似。故被作为两栖类与爬行类之间的过渡类型。中国石炭蜥类化石代表均产自上二叠统,如新疆的乌鲁木齐鲵、甘肃的泰齿螈、兄弟迟滞螈等。" }, { "instruction": "后方交会法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地形图野外应用中经常采用的野外定位方法。它是在地形图定向的前提下,通过图上的符号瞄准相应的地形或地物,并作反向延长线。如此作两条这样的方向线交会出来的点便是描绘者在图上的位置。为了提高交会精度,一般应选择三个以上的参照物作后方延长线,且方向线间的最佳夹角范围是60○~120○。" }, { "instruction": "volcanic cone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火山喷出物在喷火口周围堆积形成的山丘。是中心式喷发的一种重要特征。由于喷出物的性质、数量不同及喷发方式的差异火山锥1.层状火山锥外观;2.层状火山锥剖面;3.盾状火山,火山锥具有多种形态和构造。以组成物质划分:有火山碎屑物构成的火山渣锥;熔岩构成的熔岩锥或称熔岩穹丘;碎屑物与熔岩混合构成的混合锥。以形态来分,则有:盾形锥、穹状锥、钟状锥。截头圆锥状的火山锥被认为是标准的火山锥形象。火山锥可以因火山爆发猛烈及受到风化剥蚀而破坏直至消失。" }, { "instruction": "黄土湿陷性评价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系统地确定黄土的湿陷性,划分黄土自重湿陷性和非自重湿陷性的类别,对湿陷性黄土的湿陷程度进行分级以及判定黄土湿陷性的起始压力等工作。此外黄土的湿陷性评价还包括确定湿陷性黄土的分布范围、深度界限与厚度大小,区分湿陷性强烈程度及其在地层中的规律性等。" }, { "instruction": "浮游生物定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研究和测定浮游生物的一种方法。当研究整个浮游生物群,或其中的某一类群,或某一优势种的生物量(单位水体中的生物个体数、重量或碳重量等)时,必须进行浮游生物定量研究。当研究整个浮游生物群落的生物量时,其浮游生物定量通常采用测定浮游生物的全容积(沉淀容积法和排水容积法)或其总个数( Hensen个数测定法、Hjort&Rund个数测定法和Lohmann个数测定法)。浮游植物定量,常用细胞体积计算法、色素测定法、颗粒计算器法、三磷酸腺苷测定法等。浮游动物定量,常用个数计数法、直接称重法和生物个体体积计算法等。" }, { "instruction": "晋宁梅树村震旦系—寒武系界线剖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中国发育最好的重要地质剖面之一。位于云南省晋宁县昆阳镇梅树村,是中国下寒武统梅树村阶的层型剖面和震旦系—寒武系界线层型剖面。1984~1991年,此剖面曾是全球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层型剖面的最佳候选者。包括下寒武统底部梅树村阶和筇竹寺阶。梅树村阶层型剖面的岩性主要由含磷白云岩或夹磷块岩的碳酸盐岩组成。底界以著名的小壳化石出现为标志,年龄为540百万年。其上的筇竹寺阶层型剖面的岩性分为上下两段,下部为黑色炭质粉砂岩和炭质页岩,上部为灰色、灰绿色页岩夹薄层粉砂岩,底界以中国最古老的三叶虫Parabadiella的首现为标志,包含两个三叶虫化石带。" }, { "instruction": "土壤溶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土壤中的液相部分,含有各种无机、有机可溶性物质和悬浮胶粒。其溶质主要有:①无机盐类,如碳酸盐、重碳酸盐、硫酸盐、氯化物、磷酸盐、硝酸盐等;②无机胶体类,如铁、铝氧化物等;③有机化合物类,如腐殖酸、有机酸、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及其衍生物等;④配合物螯合物类,如铁、铝、铜、锌与有机物组成的配合物或螯合物类;⑤溶解性气体类,如O2、CO2、NH3、N2、H2S等。土壤溶液中上述物质的组成比例及其性质受成土因素的制约而经常发生变化,如在潮湿的森林土壤中其溶液的浓度最稀,一般为0.3~2.0克/升;在草原土壤中其溶液浓度一般为1.0~3.0克/升;在干旱或半干旱区的盐土中其溶液的浓度最浓,可达5.0克/升以上。" }, { "instruction": "再作用面构造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再作用面是指同一层系内的一个侵蚀面,因再作用两侧的前积纹层的倾向是基本一致的。再潮汐作用形成再作用面构造示意图作用面的形成与水流的方向或水位的变化有关。潮汐流的方向改变,可以使先形成的前积层遭受侵蚀截平,当潮汐流的方向恢复原来方向时,在此侵蚀面上又重建相同的前积层,这一侵蚀面即再作用面。水位的变化也可形成再作用面构造,如在河床沉积物中,高水位时形成的前积层,在低水位时受到流水的侵蚀,当再进入高水位时,在此侵蚀面上又重建相同的前积层。" }, { "instruction": "堆积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运动介质搬运的碎屑物,由于介质条件改变,在适宜场所发生机械沉积的过程。如流速或风速降低、流量减少、冰川消融等原因都可使碎屑物发生堆积,堆积作用是沉积作用的一种方式。以化学沉积为主的沉积方式可称为沉淀作用。胶体溶液发生沉积时称为胶凝絮作用。即沉积作用,两词往往通用,但堆积作用的含义比沉积作用更广泛一些。如火山喷发物的堆积等。“剥蚀”和“堆积”是地面夷平统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堆积作用形成堆积地貌,使凹地增高、填平。" }, { "instruction": "和政动物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主要产于甘肃和政、广河、东乡、临夏、康乐等地区的新近纪红土层和第四纪地层中。和政动物群可以分为三个不同时代的动物群:①铲齿象动物群(距今约1500万~1200万年);②三趾马动物群(距今约1000万~700万年);③真马动物群(距今约200万年)。化石分属爬行纲和哺乳纲的6目70余属种,代表化石为:铲齿象、库斑猪、长颈鹿、和政羊、三趾马及陆龟等。对研究中国西北地区自古近纪以来生物群的演化、分布及气候环境变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2005年12月7日改的。" }, { "instruction": "冰蚀平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大陆冰川长期挖蚀和磨蚀作用所形成的广阔平原。因大陆冰川范围广,冰层厚,冰蚀作用明显,基岩面上往往有刻痕,羊背石、冰台广布,冰蚀洼地发育,积水即成冰蚀湖。" }, { "instruction": "加勒比暖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大西洋北赤道暖流在小安的列斯群岛附近分为两支,其中一支(南支)穿过小安的列斯群岛进入加勒比海,与南赤道洋流的北分支,即圭亚那暖流汇合,构成了加勒比暖流,它经由尤卡坦海峡,小部分进入墨西哥湾,沿墨西哥湾海岸流动,主流则急转向东,穿过佛罗里达海峡,进入大西洋。流速25~75cm/s;水温25~38℃;盐度约36‰。" }, { "instruction": "古里雅冰心气候记录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古里雅冰帽位于西昆仑山,古里雅冰心是从海拔6200米处钻取的308.6米透底冰心,是迄今为止在中低纬度地区钻取的长度最大、记录时间最长的冰心。根据36Cl测年结果,古里雅冰心最底层冰形成于76万年以前。12.5万年以来古里雅冰心中末次间冰期以来气候变化与格陵兰冰心记录对比如图。末次间冰期以来气候变化曲线(引自姚檀株)古里雅冰心δ18O与深海δ18O比较,可将12.5万年以来划分为5个阶段:阶段1为冰后期,阶段2为末次冰期晚冰阶或冰盛期,阶段3为末次冰期间冰阶,阶段4为末次冰期早冰阶,阶段5为末次间冰期,阶段5又可分出5个亚阶段。末次间冰期(7.5万~125万年前)气候变化很剧烈,三个暖期5a、5c、5e气温分别为3开、09开和5开,而二个冷时段5b和5d气温分别降低3开和4开以上。末次冰期是突然来临的,δ18O从5a暖峰到阶段中冰谷降低了75‰,换算成温度,即下降了12开。阶段4(5.8万年前)与阶段2时间长度相当。气温剧烈波动和最低值出现在阶段2,最低值出现在距今2.3万年前,冰盛期出现时间距今2.1万年。阶段2平均δ18O低于现代6‰,折合温度即下降9~10开。阶段3(距今5.8万~3.2万年)出现异常高温,δ18O高于现代。古里雅冰心与格陵兰冰心一样,记录了末次冰期的几次冷暖期变化,但变幅较格陵兰冰心记录大,说明古里雅冰心所处的青藏高原对气候的反应比格陵兰地区敏感。" }, { "instruction": "白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白色疏松的土状石灰岩,主要化学成分是CaCO3,矿物成分是生物泥晶方解石,可含少量石英、长石等杂质。有人认为白垩是富含生物方解石软泥(而不是富含文石软泥)的原生堆积物,在成岩过程中不会出现文石转变为方解石的重结晶过程,因此岩石得以保存它的原生孔隙与硬度。在电子显微镜下白垩大部分是由颗石藻组成的,说明白垩形成于温暖浅海,一般水深54~90米。" }, { "instruction": "土壤三水铝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铝质凝胶或水化云母组成的一类土壤粘土矿物。常用化学式为Al2O3?3H2O,其形成环境是高[H+]与低硅含量。在矿物风化顺序中,三水铝石一般被认为是强烈风化的最后阶段产物,通常较多地出现在北纬30°以南,而以南面砖红壤地带含量最高。成土作用较深、残存的原生矿物少、ki值常在1.5左右、游离氧化铁含量多。" }, { "instruction": "灰色片麻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长英质片麻岩(felsic gneiss)。主要由长石和石英组成的片麻状岩石。它们呈大面积出现在太古宙的高级变质区,其中常有大小不等的各种变质岩的夹层或包裹体。岩石外表为灰白色,矿物成分主要为中酸性斜长石和石英,不含或含很少量钾长石,常含有少量黑云母和角闪石,有时含少量辉石和石榴子石。一般为中粗粒变晶结构,片麻状或条带状构造。变质作用为角闪岩相至麻粒岩相,构造变形作用十分强烈。目前对灰色片麻岩的成因尚存在不同的认识,一般认为主要是由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即TTG岩系)等中酸性侵入岩经变质和变形作用所形成,也有些是由中酸性火山岩或沉积岩经变质和变形作用所形成,还有些是由区域变质岩经混合岩化作用所形成。" }, { "instruction": "蛙嘴龙科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喙嘴龙亚目的一个科。个体一般很小,最大的两翼展开约90厘米。蛙嘴龙科的化石发现很少,已知仅包括哈萨克斯坦卡拉套(Karatau)的Batrachognathus、德国索伦霍芬(Solnhofen)灰岩中的Anurognathus、中国辽宁北票的树翼龙(Dendrorhynchoides)和内蒙古宁城的热河翼龙(Jeholopterus)。与喙嘴龙亚目其他科相比,蛙嘴龙科化石的头骨明显较短宽,头骨上孔窗大,口大而阔,以捕食飞行中的昆虫;该类翼龙另一个显著特征是其具有较短的尾。中国的热河翼龙不仅保存了相当完好的翼膜,还保存了遍布全身的纤维状的毛状物,对探讨翼龙是否是温血和带“毛”的脊椎动物具有重要意义。" }, { "instruction": "火山碎屑沉积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凝灰质碎屑岩(tuffaceous clastic rock)。一种以正常沉积物为主,含一定数量火山碎屑物(<50%)的岩石类型。这类岩石多分布在离火山机构较远的地区,通常是在火山爆发时,由于火山碎屑物落入水盆地中,与泥沙、砾石等正常沉积物掺杂在一起,通过压结和水化学沉淀物胶结成岩。混入的正常沉积物可以是陆源的、生物的或水化学沉淀的。在自然界常与正常沉积岩、正常火山碎屑岩等共生,彼此呈过渡关系,层理清晰。按碎屑物的粒径可分为凝灰质巨砾岩或凝灰质巨角砾岩(>64毫米)、凝灰质砾岩或凝灰质角砾岩(2~64毫米)、凝灰质砂岩(0.1~2毫米)凝灰质粉砂岩(0.01~0.1毫米)、凝灰质泥岩(<0.01毫米)等。" }, { "instruction": "蒙皂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即蒙脱石类,系从蒙脱石至皂石等多种粘粒矿物构成体系的总称,是深入研究蒙脱石后新出现的名词。" }, { "instruction": "退化变质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退变质作用。它是复变质作用的一种类型。在岩石遭受较高温度的变质作用后,又受到较低温度的变质作用。特征是原来在较高温度下形成的矿物组合被较低温度下形成的矿物组合所代替。例如,原来由粘土岩经中级区域变质作用形成的黑云母片麻岩,后来又受到低级区域变质作用,变成了绿泥石白云母片岩,等等。" }, { "instruction": "地球化学屏障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表生带内化学元素迁移强度骤然减弱导致化学元素浓集的地段。常发生在两种过程或两种环境交替处,是化学地理异常的重要原因之一。按化学元素的迁移形式和浓集特征,分为3个基本类型:①机械屏障。发生在水分和空气运动速度骤变处。Au、Sn、Zr、Tl、Th等金属元素的冲积矿床形成即与机械屏障有关;②物理化学屏障。由介质的物理化学状况,特别是酸碱条件和氧化还原条件骤变引起。常形成共生矿床和后生矿床。又分为氧化屏障、硫化氢还原屏障、硫酸盐屏障、碳酸盐屏障、碱性屏障、酸性屏障、蒸发屏障、吸附屏障等;③生物屏障。由生物及其产物的积累作用引起,又分为局部的、区域性的和全球性的。" }, { "instruction": "渐变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在一个地理区域中种群特征所适应的逐渐变化。如果种群很大,或者同一物种的多个种群散布在大片地理区域中,邻近的种群虽然仍可杂交,但位于边缘的种群,彼此相隔很远,已不能杂交,它们只能和相邻的种群杂交,而这一相邻的种群又可和它周围的种群杂交,这样的大种群称为渐变群。" }, { "instruction": "ubac;shady slope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背向阳光的坡面。阴坡光照较短,温度低,温变小而湿度大的中生冷湿生镜。其特点是物理—化学风化强度较低,坡度较缓,水分与物质向外转移的强度低于阳坡。土层厚而有机质含量较高,因此生境相对稳定性高。" }, { "instruction": "数字地图制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机助制图发展的高级阶段,它与机助制图一样都是在计算机环境下,依靠特殊的制图软件编制地图。机助制图以输出纸质地图为目的,而现代数字地图制图不仅可以输出模拟地图,甚至可以取代模拟地图,以全数字化方式为各种与空间位置有关的研究服务。在数字地图制图中,制图者与用图者往往是不可分的,它强调动态性、人机互动性。" }, { "instruction": "岩溶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即喀斯特学。是介于地质学与地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它主要研究岩溶现象及其形成过程和岩溶的改造利用,其内容包括岩溶发育的理论基础、岩溶地貌、岩溶洞穴、岩溶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岩溶水文学、岩溶矿床、岩溶地区的生物地球化学、岩溶区的环境及综合开发利用等。" }, { "instruction": "缔合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相同或不相同分子间不牢固的化学结合。具有较弱的键力,发生缔合作用的分子易重新分离。在自然环境中非常普遍,如水溶液本身可称为缔合胶体。许多重金属、有机污染物(如洗涤剂)在水体中可与水分子或其他有机分子发生缔合。因此,研究缔合现象对了解环境中污染物的形态、转化、毒性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 { "instruction": "波级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表征海洋 表面水波动程度大小的等级。依风浪 有效波高大小从0至9分为10个等 级:波高0米为0级,称无浪;波高0~ 0. 1m为1级,称为微浪;波高0.1~ 0. 5m为2级,称为轻浪;波高0.5~ 1. 25m为3级,称为中浪;波高1. 25~ 2. 5m为4级,称为大浪;波高2.5~ 4.0m为5级,称为巨浪;波高4.0~6.0m为6级,称为狂浪;波高6.0~9.0m为7级,称为狂涛;波高9.0~1 4.0m为8级,称为怒涛;波高大于14.0m为9级,称为暴涛。依涌浪(sweu)波高和波长的大小,从0至9分为:无涌、短轻涌、长轻涌、短中涌、中中涌、长中涌、短狂涌、中狂涌、长狂涌和暴涌等10个涌浪等级。这种将风浪波级、涌浪波级分开定级,在海洋航海、海洋水文学中应用称之为道氏( Doaglas)波级,在世界气象组织预报中应用的这种风浪级为海面状况等级,简称海况等级。" }, { "instruction": "滑体亚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两栖纲的一亚纲,曾译为无甲亚纲。包括现生两栖动物以及与它们亲缘关系密切的化石类型。因皮肤腺体发育、体表无鳞甲覆盖而得名。牙齿为基座型齿(pedicellate teeth),一般体型小(隐鳃鲵类例外),头扁平。早三叠世至现代。包括四个类群:无尾目(Anura)、有尾目(Urodela)、无足目(Apoda)和异螈目(Allocaudata)。该亚纲一般被认为是一单系类群(monophyletic group),从古生代离片椎类中演化出来。但也有人认为,有尾目和无足目起源于壳椎类,从而支持滑体两栖类是多系起源的观点。" }, { "instruction": "皱纹珊瑚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珊瑚纲的一目,或列为一亚纲,因珊瑚体的外壁表面上常有横向生长纹饰而得名。单体或复体,单体外形有柱状、锥状、盘状及拖鞋状等;复体外形为丛状或块状。皱纹珊瑚骨骼构造以具有放射状排列的隔壁及横向排列的横板和鳞板大量发育为特征,较高级的种类还具有轴部构造。隔壁为纵列的薄板,是珊瑚骨骼构造中最主要的部分。原生隔壁有六个(主隔壁、对隔壁、两个侧隔壁及两个对侧隔壁),后生的一级隔壁每轮增加四个,故又称四射珊瑚。隔壁序生,形成两侧对称。成年期各轮生长的长隔壁近等长,长隔壁之间尚可有较短的短隔壁,有时主隔壁萎缩形成较大凹陷的主内沟,也可有对内沟、侧内沟。由于隔壁的四分羽状排列特点,故又名羽珊瑚。横板完整或不完整,多位于珊瑚体的中部或穿越整个体内。珊瑚体外壁的内缘有位于隔壁之间的鳞板及不为隔壁分隔的泡沫板。轴部构造主要是坚实的中轴或蛛网状复中柱。外壁上与隔壁位置相当的纵沟称为隔壁沟,表面具细的生长线及粗的皱纹。皱纹珊瑚骨骼的微细构造可分为层状骨骼和纤状骨骼两种基本形式。皱纹珊瑚根据其骨骼构造配置特点一般分皱纹珊瑚隔壁发生方式C.主隔壁; K.对隔壁; A.侧隔壁; KL.对侧隔壁; 1.2.3.…各为同时生长的四个隔壁;隔壁发生部位为四种主要构造类型:①单带型:由隔壁及横板组成;②双带型:由隔壁、横板及鳞板组成;③三带型:由隔壁、横板、鳞板及中轴或复中柱组成;④泡沫型:一般仅由泡沫板组成。皱纹珊瑚目一般分为三亚目:扭心珊瑚亚目、柱珊瑚亚目及泡沫珊瑚亚目。奥陶纪至二叠纪,全为海生,分布广泛,演化迅速,是古生代的重要标准化石之一,也是一类很好的指相化石。中国皱纹珊瑚化石非常丰富,十分重要。" }, { "instruction": "光饱和点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德国人J.赖因克(1883)首先发现植物的光饱和现象。是指在一定的光强范围内,植物的光合强度随光照度的上升而增加,当光照度上升到某一数值之后,光合强度不再继续提高时的光强度。一般阳生植物的光饱和点高于喜阴植物,C4植物高于C3植物。" }, { "instruction": "寒武纪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古生代第一个纪。“cambrian”源自英国威尔士的古拉丁文“Cambria”。“寒武”是日文音译,中国沿用。寒武纪开始于距今5.40亿年,延续时间为5000万年。本纪分为早、中、晚三个世。动物群以具有坚硬外壳的、门类众多的海生无脊椎动物大量出现为其特点,是生物史上的一次大发展。其中三叶虫最为常见,是划分寒武系的重要依据。其他尚有无铰、几丁质外壳的腕足类Lingulella,Obolella以及古杯类和软舌螺等。植物群以藻类为主,还有一些微古植物。寒武纪三叶虫动物群分区现象特别明显,动物地理区主要有两个,即东方太平洋区和西方大西洋区。大西洋动物群,其分布范围包括大西洋两岸,如西北欧及美洲最东部新英格兰地带;早、中、晚寒武纪分别以Holmia,Paradoxides和Olenus为代表;太平洋动物群,则以Redlichia,Kootenia和Ptychaspis为代表;Redlichia只出现在以亚洲、澳大利亚和北非为主要分布区的印度太平洋区(或南太平洋区);而在太平洋北部沿岸地区的北极太平洋区(或北太平洋区),早寒武世三叶虫群则以Olenellus为代表,中国寒武纪动物群主要属印度太平洋区。中国寒武纪动物群分为三大类型:东方动物群、西方动物群和中间动物群。东方动物群又可分为华北型、东南型和过渡型。华北型主要分布于中国的华北、东北南部,华中和西南、南亚、东南亚、西亚南部、澳大利亚西部及中部和南极洲,动物群以含Redlichia,Amphoton,Damesella,Changshania,Kaolishania等为特征;东南型主要分布于中国东南部、西北部、云南西部、澳大利亚东部,动物群除含Redlichia外,尚有Westergaardodina等,以含大量球接子为特征;过渡型分布于中国湘西、黔东、皖东南、朝鲜西部、澳大利亚中部,动物群为华北型和东南型三叶虫混生。寒武纪联合大陆动物群分布图1.东方动物群;2.中间动物群;3.西方动物群西方动物群又可分为北美型、大西洋或阿卡多波罗的型和过渡型。北美型分布于阿巴拉契亚区、科迪勒拉区,纽芬兰东部、挪威西北部、爱尔兰西北部、英格兰北部、苏格兰、斯匹次卑尔根群岛、加拿大、北极区,动物群以含Olenellus、奇异虫类和油栉虫类为特征;大西洋型主要分布于西欧、西北欧、北美东部、纽芬兰东南部、爱尔兰东部、英格兰中部和南部,动物群以含Holmia,Paradoxidex和Olenus为特征;过渡型主要分布于北美动物群与大西洋动物群交接处,中间动物群主要分布于东方动物群与西方动物群的中间地带,自乌拉尔山以东的西伯利亚地区直至亚洲大陆的东北部进入北美西部中阿拉斯加东部;另外由亚洲中部的哈萨克斯坦向西进入欧洲南部和非洲北部,动物群为西方动物群和东方动物群混生。" }, { "instruction": "内蒙古黄土岩石地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包平原东南的蛮汗山以西的山前地带,以及托克托旗以南的黄河两岸及其支流浑河、清水河流域地区黄土岩石地层的划分。这些黄土状堆积物厚度不大,由数米至40余米,其分布的地貌位置常在山前斜坡地带或基岩山坡上。较典型的地层剖面有清水河窑兔、东胜敖包梁和林格尔樊家窑等。从岩性特征上可划分出四组。分别代表早、中、晚及全新世黄土堆积。" }, { "instruction": "马坝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中国早期智人化石,以1958年在广东省韶关市马坝乡狮子山(北纬24°45′,东经113°30′)石灰岩洞穴中发现的一个不完整的人类头盖骨化石而得名。头骨化石有顶骨、额骨、右眼眶和鼻骨大部分。马坝人其形态特征:额骨向后逐渐倾斜,较现代人为低,但高于北京猿人;眉嵴粗壮,眉嵴之后的额骨部分明显收缩,类似猿人;鼻骨同猿人和尼安德特人相似,远比现代人宽阔;头骨骨壁较猿人为薄,同尼安德特人相似;头骨高度较小,眼眶上缘圆弧形等,也同尼安德特人相似。是属于早期智人阶段的人类,代表一个中年男人。共生的动物群有:熊猫(Ailuropoda)、剑齿象(Stegodon)和犀(Rhinoceros)等。其地质时代为晚更新世初期,与其共生的哺乳动物化石的年代距今约12.9万~13.5万年。" }, { "instruction": "金凤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鸟翼类的一属,产于河北丰宁上侏罗统或下白垩统桥头组。金凤鸟从头到尾全长约55厘米,头骨侧视略呈三角形,吻部较短;上下颌各发育有18枚光滑的牙齿,牙齿排列紧密。尾部长度占身体总长的一半,由23枚尾椎组成,与始祖鸟(Archaeopteryx)的相同;前部4~5枚尾椎椎体较短,中后部椎体细长;中部脉弧低长,其前后端均二分叉。前肢相对很短,其长度仅为后肢长的62%;后肢粗壮,腓骨中下部窄细但远端到达跗部。金凤鸟尾部羽毛的排列方式亦与始祖鸟的相同,尾末端的羽毛宽大。金凤鸟与始祖鸟非常相似,代表着最原始的鸟类之一。但金凤鸟相对较短的吻部、数目多且排列紧密的牙齿、相对很短的前肢则表明它比始祖鸟要更原始一些。分支系统分析显示:金凤鸟处于鸟翼类谱系树的基部,与始祖鸟为姐妹群关系,它们介于兽脚类和其他所有鸟类之间,处在兽脚类向鸟类演化过程中的非常关键的位置上。" }, { "instruction": "机械双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滑移双晶(glide twin)、形变双晶(deformation twin)。晶体形成后受到应力的作用,使晶体内的部分晶格沿着面网一定方向发生均匀的滑移变形所导致的双晶。一般都成聚片双晶。例如,方解石以(0112)为双晶面和接合面的聚片双晶大多是机械双晶。机械双晶是晶体塑性变形的一种形式。" }, { "instruction": "间歇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季节性河流、暂时性河流。在干旱与半干旱地区,旱季河流干涸断流,雨季或冰雪消融季节有短期水流。内流河多半为间歇河。山区一些小河常是间歇河,降雨时,河内有水流,雨后很快断流。" }, { "instruction": "杏仁状构造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熔岩和部分潜火山岩中,由次生矿物充填于火山岩气孔中的一种构造。由于充填体宛如杏仁,故名。此种构造在玄武岩中最为常见,充填的矿物多为沸石、冰洲石、玉髓、方解石、绿泥石等,有时有金属物质如自然铜等充填其中,形成有工业价值的矿床。气孔中的充填物又叫杏仁石(amygdale)。" }, { "instruction": "层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也称正层序。为在一个三级海平面变化周期内形成的沉积,是层序地层的基本层序,平均时限为2~5百万年。在稳定的地台区往往表现为全球性的。在晚奥陶世至早志留世、早泥盆世晚期、晚石炭世、晚二叠世至早三叠世、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末期以及新近纪都有时限不同程度变短的现象,可能受到冰期、构造活动期以及地磁极向多变期等全球性现象的影响。" }, { "instruction": "冰碛地貌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冰川堆积作用形成的各种地貌的总称,主要有终碛堤、侧碛堤、鼓丘、冰碛扇和冰碛丘陵等。" }, { "instruction": "生物迁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生物散布的一种类型,指生物长距离的运动。一个生物种的个体可以在其生命周期内迁移,也可以累积它很多世代个体的短距离运动而进行迁移。迁移可能是暂时的,也可能是永久的。迁移可引起分布区的扩大、缩小或更换以及物种的演化、灭绝与新种的形成。" }, { "instruction": "火成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英国赫顿(J.Hutton,1788)提出火成论。他们不否认水的沉积成岩作用,但强调火山喷发和岩浆侵入等作用和由此而形成的火成岩类的重要性。他们的根据是花岗岩体有侵入围岩的分枝和围绕花岗岩的围岩出现热力变质现象。花岗岩类在地表岩石中数量最多,因此产生了“火成论”一个学派。火成论的提出比水成论还早两年,但主张火成论的郝屯是均变论者,这种说法和宗教势力有很大冲突,受宗教势力的压抑,一时不易传播。由于自然科学的日渐发展,这一学派才逐渐抬头。已经没有纯水成论和纯火成论的说法,但某些具体问题还有争论,岩石学中的“花岗岩化论”和“岩浆论”之间,矿床学上的“热液矿床”和“同生矿床”之间的争议,也都还是水火之争。" }, { "instruction": "北冰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球上四大洋中最小的洋。大致以北极为中心,介于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的北岸之间,面积131 100 000 km2 。经白令海峡通太平洋,以威维亚、汤姆孙海岭与大西洋分界。罗蒙诺索夫海岭把它分成两个海盆。平均深度1 200余米,最大深度5449m。大陆架宽广,几乎占北冰洋面积的一半(尤其是在亚洲大陆和北美大陆的一侧)。表面温度大多在 - 1.7℃左右,大部分海面常年冻结。但来自北大西洋的暖流,因盐度较高,下沉至深度100~250m到600~900m处.形成中间温水层,温度在0~1℃。表面盐度较低,约30‰~32‰。海洋生物主要有海象、海豹、鲸、白熊等,大陆架中蕴藏丰富的石油。北冰洋航行季节只限于夏季,并须由破冰船导航。" }, { "instruction": "原始方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未经简化和动力学处理的描述犬气运动的基本方程。又称初始方程。在天气尺度系统范畴内,很多情况下也把引进了准静力平衡假定的基本运动方程称为原始方程。由于大气运动方程组的复杂性、对物理过程认识不足和计算技术的限制,数值预报研究多基于过滤模式和简化的方程组,近些年来计算科学的发展,原始方程模式逐渐取代了简化模式,成为主要业务模式之一。它充分考虑了各种物理过程,保留了简化模式中常要过滤的重力波,所以能描述大气的演变,也能描述依赖于重力惯性波的大气适应过程,还考虑了非地转风过程,因此更加逼近实际大气,提高了对天气剧烈变化的预报能力。" }, { "instruction": "陨击灾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地球大气圈中未被完全烧毁而坠落的陨石撞击地球表层时造成的生命和财产损失称为陨击灾害。陨石触地时释放出的巨大动能常使陨石的大部分和撞击处的地面物质粉碎、气化,形成比陨石大得多的陨石坑,大的陨击还会伴有爆炸,具有非常大的摧毁性。如1908年6月30日在西伯利亚通古斯卡地区发生大爆炸,烧毁了1600多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比较可信的解释是陨石坠落碰撞引发的。现在大致估计每天降落到地球上的陨石量有100~1000t。这样大的数量,虽然大部分在坠落时烧毁,但那些较大陨石落到地面上仍会造成陨击灾害。根据对世界上现存的陨石坑的研究,可以推测在地球漫长的历史中发生多次严重的陨击事件。如美国亚利桑那陨石坑就是由一颗直径约30~50m的铁质流星锤撞击地面的结果。当时的爆炸力大约相当于2×l07kg TNT,超过日本广岛原子弹的一千倍。爆炸在地面形成了一个直径约为1245m,平均深度180m的大坑。陨击灾害被人通俗地称为天地大冲撞,是人类主要防范的天文灾害之一。" }, { "instruction": "逆行演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顺向演替过程中,群落受到干扰破坏而被迫倒退的演替,称逆行演替。" }, { "instruction": "非金属矿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不具有金属或半金属光泽,无色或呈各种浅色,在0.03毫米厚的薄片下透明或半透明,导电性和导热性差的矿物。包括绝大部分的含氧盐矿物以及部分氧化物和卤化物矿物。它们大多是造岩矿物,部分则是构成各种非金属、轻金属、稀有金属和稀土金属等矿床的矿石矿物,其中有的本身就是矿物材料,如白云母、高岭石等;有的则用以提取其成分中的金属或非金属元素,如从绿柱石(Be3Al2〔Si6O18〕)中提取铍,从磷灰石(Ca5〔PO4〕3(F,Cl))中提取磷等。" }, { "instruction": "蝶柱鱼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原始的肉鳍鱼类。2002年发现于云南。蝶柱鱼一方面保留了一些属于肉鳍鱼类基干类型(以斑鳞鱼、无孔鱼为代表)的特征,如眼柄构造、头颅蝶区的侧柱等;另一方面,蝶柱鱼具有一些四足动物(如肯氏鱼)或肺鱼(如杨氏鱼、奇蝶柱鱼头颅复原图异鱼)的进步特征,如下颌上只有3块冠状骨,眶上感觉管的路线构成竖琴状等。蝶柱鱼同四足动物肺鱼的共同祖先构成姐妹群关系,蝶柱鱼比斑鳞鱼、无孔鱼和空棘鱼进步,但比肺鱼和四足动物原始。蝶柱鱼的发现不仅使我们有了一个最接近四足动物与肺鱼共同祖先的化石实证,而且使肉鳍鱼类基干类型与四足动物、肺鱼运动基干类型之间的演化序列变得更连续,为解决肺鱼动物与四足动物的起源问题,追索这两个类群重要特征的出现序列提供了关键的资料,同时也为探讨肉鳍鱼类的早期演化历史提供了新的重要证据。" }, { "instruction": "圆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磨圆度(psephicity)。指岩石或矿物颗粒在搬运过程中,经流水冲刷,互相撞击之后,棱角被磨圆的程度。颗粒棱角越多越尖锐则圆度越差;反之棱角圆滑,圆度就好。碎屑颗粒圆度可用公式P=Σr/N*R计算求出。式中Σr=r1+r2+r3……+rn为颗粒各角的曲率颗粒最大投影面上圆度的测量半径总和,R为该颗粒轮廓内最大内接圆半径,N为所测角的曲率半径的数目。卢赛尔等(1937)曾分出五种颗粒类型:棱角状、次棱角状、次圆状、圆状、极圆状,并提出相应的圆度数值。当对碎屑沉积物的圆度作整体分析时,要求出所有碎屑的平均圆度,这时,可统计各类圆度等级的颗粒数按加权平均法求其平均圆度即可。" }, { "instruction": "crack central type eruption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中心式喷发和裂隙式喷发之间的过渡类型。差不多所有的火山锥和盾状火山最初都是沿着断裂喷发和分布的,后来才集中于一个或几个喷口。即使火山已达到很大之后,局部和区域的应力一般能产生放射状裂隙,并在火山的翼部和基部使喷口呈线状排列。在这样背景下喷出的岩浆从一个火山到一个火山,甚至沿着一个简单的裂隙也可以变化很大。一些火山在高层位喷出流纹岩,下部为玄武岩,根据火山的构造和地下水所起作用的不同,喷发的性质变化很大。" }, { "instruction": "建康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宁镇山脉早石炭世中期(大塘期)高骊山组与早期(岩关期)金陵组之间的平行不整合。这个运动比布雷顿运动稍晚,可能是天山运动早期的一幕。在湘南、粤北、粤西、黔南的维宪阶都夹有陆相沉积,表明海水进退不止一次。" }, { "instruction": "戈壁兽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原始哺乳动物三尖齿兽目戈壁兽科(Gobiconodontidae)的一属。化石多分布于蒙古、俄罗斯西伯利亚、美国蒙大拿州等地早白垩世中晚期的地层中,以蒙古产出最多。已知的种包括:蒙古和俄罗斯的Gobiconodon borissiaki、蒙古的G.hoburensis和G.hopsoni,以及美国的G.ostromi。中国确切的戈壁兽属化石代表一独立的种——索菲娅戈壁兽(Gobiconodon zofiae)。化石产于上侏罗统或下白垩统义县组下部,辽宁北票陆家屯;正型标本为不完整的头骨及下颌。索菲娅戈壁兽头骨窄长,长约45毫米;齿式2?1?4?4/1?1?4?5;上臼齿有明显的环状齿带,A、B、C三尖呈直线排列,E和F尖突出而D尖退化;下臼齿齿带几近缺失,b尖小于c尖,e尖发育,f尖退化缺失;眶下孔偏后,位于M2之上;第5脑神经的第Ⅱ、Ⅲ支共用一个出口;下颌骨唇侧面具有4个颏孔;保留有骨化的麦氏软骨。索菲娅戈壁兽齿列咬合关系表明上臼齿数目应为4个而不是5个,使戈壁兽属此前存有疑问的上臼齿数目得到确认;耳区的岩骨前骨板提供了第5脑神经Ⅱ、Ⅲ分支的汇合出口,这可能是类似犬齿兽类的原始特征;骨化的麦氏软骨表明它具有与下颌分离的耳区结构,为哺乳动物中耳的起源的进化提供了新的直接的化石证据。" }, { "instruction": "山顶洞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发现于华北的晚期智人化石。因化石地点(北纬39°41′,东经115°51′)在周口店北京猿人洞上方的山顶洞内而得名。1933年发现3个头骨和其他骨骼化石(代表至少8个个体)。山顶洞人头骨及复原像山顶洞人3个头骨分属于老年男性、青年男性和中年女性。头骨硕大,上面部低矮,整个面部中等程度的突出,眼眶较低,梨形孔较阔,其下缘呈鼻前窝形,下颌骨颏孔位置较低,且较靠后,颏部突度较小。接近现代黄种人。山顶洞人生活的时代约为1.3万~2万年前的晚更新晚期。山顶洞人的文化遗物丰富多样。石器很少而且制作粗糙,与北京猿人石器相差不多。骨器中有一根骨针,针身光滑,微弯,一端有针孔(用其他带尖器物挖成的),可见山顶洞人已会缝制衣物,并能制造和使用细的纤维。装饰品丰富多彩,有穿孔的兽牙、蚶、石珠、小砾石、鱼的眶上骨、短的骨管和去除横突和棘突的鱼类脊椎骨。牙齿和砾石的孔是从两面对钻或挖成的。孔的周围多带红色,可能是用红色的条带串连所致。意味着山顶洞人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生活中也有休暇,不需终日劳累了。山顶洞中还发现48种哺乳动物化石,其中多为现生种(赤鹿、亚洲象等)包括洞熊(Ursus spelaeus)、最后斑鬣狗(Crocuta ultima)、虎(Panthera tigris)、獾(Meles)、赤鹿(Cervus canadensis)、斑鹿(Pseudaxis)、野猪(Sus)、牛(Bos)、羊(Ovis)、象(Elephas)和鸵岛(Struthio)、青鱼(Ctenopharyngodon)等。其中洞熊、最后斑鬣狗等现已绝灭,还有落入洞隙的熊和虎的骨架,还有现在生活在炎热地带的猎豹和鸵鸟化石,说明当时气候相当温暖。山顶洞人骨周围散布着红色的赤铁矿粉末,这是埋葬死者的标志。山顶洞的重要化石及遗物均在1941年随同北京猿人标本一起丢失而下落不明,目前只有当时制作的模型仍保存完好。山顶洞堆积已全部挖光,原来的洞顶已被挖掉。今后在原址也不会再有新的发现。" }, { "instruction": "土壤分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根据土壤的土体构型、土壤属性或者土壤诊断层及诊断特性,采用类比与归纳的方法将各种土壤分别纳入不同类型系统,构成一个规范的由不同分类单元组成的依次排列的完整系统。世界上主要有三种类型的土壤分类系统:①土壤系统分类或土壤诊断分类,其特点是依据土壤诊断层和诊断特性进行分类,采用土纲、亚纲、大土类、亚类、土族与土系等分类单元。美国1975年开发了此分类系统,现已成为国际学术界流行的土壤分类系统。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结合其土壤特征的研究,建立了适应中国土壤特征的土壤系统分类。②土壤发生学分类,主要是依据生物气候条件、主导成土过程以及土壤属性进行分类,采用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土属与土种等分类单元。俄国学者1883年开创 了此分类系统,构成了现代土壤地理学的基础,在中国土壤地理学界具有重要的影响。③土壤形态学分类系统,是依据土壤形态特征进行分类,采用门、纲、亚纲、土类、亚类、变型与亚变型等分类单元。德国学者首先创立了此分类系统,在西欧土壤学界曾有过重要的影响。" }, { "instruction": "古风化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风化壳形成后,被后来的堆积物质所掩盖,避免了剥蚀作用而被保留下来,成为地层中的特定组分,称为古风化壳。" }, { "instruction": "太空遥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航天遥感,与卫星遥感大同小异。泛指利用各种太空飞行器为平台的遥感技术系统。以地球轨道人造卫星为。主体,包括宇宙飞船、航天飞机和太空站。有时也把各种行星探测器包括在内,涉及空间天文学的一部分内容。但并不包括平流层以下的火箭、气球、飞艇和超高空飞机。其主要特点是,由运载火箭发射太空平台,一般超过第一宇宙速度,按一定的轨道高度运行。采集遥感信息有四种基本形式:①宇航员操作。如在“阿波罗”飞船上利用组合相机拍摄地球像片;②卫星舱体回收。如中国科学技术卫星和前苏联“联盟”号拍摄的卫星像片;③通过扫描将图像转换为数字编码,传输到地面接收站记录于高密度磁带并回放为图像;④卫星数据采集系统收集地球及其他行星、卫星上定位观测站发送的观测信号,中继传输到地面接收站。太空遥感技术的发展,使人类观察地球达到了新的高度。极地轨道卫星的高度一般约1000km,一幅美国NASA的陆地卫星多谱段图像,覆盖地表面积达34225km2,相当于海南岛或台湾岛的面积。静止气象卫星轨道高度约36000km,可覆盖到南北纬40○以内,东西经距70○左右。通过太空遥感,人们获取了许多前所未有的客观图像。诸如大气环流、海流、板块构造缝合带、大裂谷等,已成为太空技术和平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 }, { "instruction": "断层蠕滑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断层稳滑(fault stable slip)。断层蠕滑是相对于急剧破裂位移活动的另一种相对缓慢运动的断层活动方式。对断层滑动的研究,已采用仪器观测,如设置蠕变仪网等,并取得了较深刻的认识。断层蠕滑可以反映断层构造活动的增强或减弱,它是抑制弹性应变积累的一个因素。岩石力学实验研究表明,在高压、低温、低孔隙度或含白云石、蛇纹石、方解石等软弱矿物的条件下,易于产生蠕滑。在高温和熔化条件下,也可发生蠕变。这种运动方式一般不产生地震,但可能造成地面和建筑物破坏。有人提出了断层的震前蠕变滑动对于研究地震前兆有重要意义,但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 { "instruction": "灾害风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风险即遇到危险或遭受伤害或损失的概率。灾害风险是专门用于评述灾害将要发生的概率,即表示灾害发生及损失的不确定性。表示灾害风险概率值的相应术语是高风险、中等风险和低风险等。实际上决定灾害风险,即灾害是否发生和发生后损失大小的主要因素是灾因因素和灾源因素:灾因因素主要指引起灾害损失的直接原因,如火灾、地震、海啸、台风和洪水等;灾源因素指在某一灾因确定的条件下,所产生或增加损失机会的条件,即灾害损失得以出现和放大的环境因素。减少灾害风险,包括减少易受自然灾害的概率,有助于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加强灾害风险识别有助于掌握灾害源、灾因因素、灾害类型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 }, { "instruction": "社会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以共同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类生活有机体。广义的泛指从古到今的全人类,称人类社会。狭义的可分为不同层次,小的把一个家庭、一个小群体称为社会;稍大的把一所学校、一座工厂或一个村庄、一个城市、一个社区称为社会;更大些则把一个国家称为社会;或把历史阶段上的五种社会形态称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未来的理想社会称为共产主义社会等。" }, { "instruction": "土壤相对年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即土壤的发育程度,最具体的是土壤层次的分化,或说发生学土层的清晰度,可作为相对年龄的衡量尺度。发生学土层(A1、A2、B1、B2、C等)越明显的表示土壤相对年龄越长。决定土壤相对年龄的是土壤是否有一相对平静的发育环境,例如地面侵蚀或不断有新母质覆盖,就会使成土难以深化。" }, { "instruction": "背斜谷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发育在背斜轴部的河谷。纵谷的一种。延伸的方向与背斜轴的方向平行或一致。其谷坡因岩性软硬程度上的差异,常呈阶梯状。" }, { "instruction": "经济地理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从地理学角度,运用综合的、区域观点,从自然、技术、经济三者相互结合中,研究经济活动区位一一生产力布局和经济地域综合体形成条件、特点和发展规律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等关系极为密切,是跨越地理学和经济学两门学科,有地理学与经济科学之间边缘科学的科学属性,具有地域性、综合性和(人地关系)统一性的特点。按研究对象与内容的不同,通常可分为普通经济地理学、部门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经济地理学。1 9世纪后期,经济地理学才开始从人文地理学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学科。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即有长足发展,其研究领域扩及各种具有地域性的经济、社会实践课题及经济地域体系形成发展规律。以及以社会、生态观点探讨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协调问题;研究方法也愈益朝定量化、经济化、生态化、社会化方向发展,从而在资源开发利用、国土整治、区域与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经济区划等重大社会、经济实践课题研究中,越来越有效地发挥出它的建设性和预测性作用。" }, { "instruction": "潮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河流沉积物上受地下水影响,并经长期旱耕而成的半水成土,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是重要的粮棉生产基地。潮土在20世纪30年代称冲积土,20世纪50年代中期又命名为浅色草甸土,至1978年的全国土壤学会上方按其多有毛管水造成的“夜潮”现象,定为独立土类潮土。潮土的剖面特征是:耕作层上部沉积层理消失,结构改善,养分增加;心土与底土层,有地下水升降造成的锈色斑纹或小结核;母质层,仍保留沉积层原状。以上特定的土层组合使其有别于平原冲积土或草甸土等。" }, { "instruction": "表生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壳表层称为表生带。表生带是岩石圈演化及其与其他圈层相互作用的活跃地带,也是对地球系统变化响应的敏感区域。表生带的概念源于地球化学研究,它是相对于地球深部而言的。表生带的厚度由岩石圈算起,有的地方可达几千米,其下部即为变质岩带,再下为岩浆带。表生带化学元素的迁移是在低温低压下进行的,土壤形成作用、风化作用、沉积形成作用、地下水的地球化学作用及其他的地表过程都属于表生作用。" }, { "instruction": "旅游经济容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一定时期,一定区域范围内经济发展程度所决定的旅游业发展的最大规模。旅游业与国民经济其他行业密切相关,其发展会促进地区经济的繁荣,而其发展规模、综合接待能力又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它包括以下几个因素:①基础设施和旅游专用设施的容纳能力,即设施容量;②投资和接受投资用于旅游开发(含基础设施)的能力;③当地与旅游相关的产业所能满足旅游需求的程度及区域外调入的可能性和可行性;④如果发展旅游业而使某些产业萎缩或停业,则需比较旅游业与这些产业之间的利益大小;⑤为旅游开发区域所能投入旅游业的人力资源的供给情况等。经济较发达地区满足旅游业发展的文化、物质需求能力较强,经济承受力大;而欠发达地区对快速增长的旅游需求,经济承受力较小。因此,旅游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必须考虑地区对旅游业的经济容量,如果盲目扩大规模,超出其承受力,将对当地的旅游业相地区经济带来不利影响。" }, { "instruction": "平原海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平坦海岸。沿岸的陆地面和水下岸坡十分平缓的一种低缓而平坦的海岸。通常由平原地形被海水淹没后逐渐改造而成,故名。主要发育于构造拗陷沉降区,受波浪作用,可形成各种各样的海积地形、淤泥质浅滩和潮成三角洲等,其组成物质颗粒较细,多为粉砂和淤泥质。" }, { "instruction": "坟头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早志留世晚期。分布于江苏宁镇山脉。命名地点在南京汤山附近的坟头村旁。为海相泥沙质沉积,为黄绿色砂岩及砂质泥岩夹含锰磷块岩,含三叶虫Coronocephalus、腕足类Eospirifer tingi及双壳类Orthonota perlata等。出露厚度约120米。与下伏高家边组呈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苦橄玢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超浅成具斑状结构的苦橄玄武岩的变种。斑晶为蛇纹石化橄榄石、普通辉石,基质为普通辉石、古铜辉石、黑云母、培长石和大量玻璃质。" }, { "instruction": "能源供需平衡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一国或一地区在某一时期内能源侠应量和需求量之间的平衡关系。因自然储存、开发技术、投资能力、劳动力水平、环境和运输等条件不同,形成了能源生产的地区不平衡。又因经济需求、能源政策、产业结构和规模的不同而产生了能源消费的不平衡,因此其能源供应量和需求量存在着多种形态的差异,或供过于求或求过于供。由此而产生了能源的区际流动。对此进行平衡研究工作和有效措施,是一国一地区经济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建立能源平衡表和能源平衡模型是主要的研究方法之一。" }, { "instruction": "哈迪-温伯格平衡 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种群的基因型比率服从哈迪-温伯格定律。" }, { "instruction": "红色盆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中国华南的构造盆地,大部因燕山运动中的断陷或拗陷而产生,属中生代或新生代凹陷。其中沉积了红色岩系(JKE)及第四纪古红土,分布着土层相对较厚的红壤,通称红色盆地。它是古红土或红壤的主要分布区。" }, { "instruction": "石燕贝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腕足动物门有铰纲的一目。具有旋向主端或侧方的腕螺是本目的重要特征,形如飞燕,故名石燕。壳体多横向扩展,铰合线一般直长,两壳双凸型,中槽、中隆多发育。铰合面发育或不发育,三角孔洞开或掩覆,可具有茎孔。除少数例外均具腕螺,有的腕螺之间有腕锁相连。无疹壳或疹壳。放射状壳饰多发育,可有同心状壳饰,或缺失。海生,奥陶纪至侏罗纪,繁盛于晚古生代。石燕贝目化石甚多,十分重要,常见化石有石燕(Spirifer)、弓石燕(Cyrtospirifer)等。" }, { "instruction": "晶体物理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结晶学的一个分支。是结晶学与固体物理学之间的边缘科学。主要研究晶体的各项物理性质及其形成机理和规律。它在指导对晶体的利用及鉴定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 }, { "instruction": "湖北鳄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仅发现于中国的非常特化的海生爬行动物类群。身体呈侧扁的纺锤形。头骨具伸长而不长湖北鳄牙齿的吻部和下颌。颈椎和背椎神经棘上方有膜质骨板。肋骨加粗,腹肋由中板和一列小的侧板组成。四肢呈鳍状,但仍保留了许多其陆生祖先的特征。以身体和尾部的侧向摆动产生前进的动力。化石发现于湖北下三叠统嘉陵江组。仅包括湖北鳄(Hupehsuchus)和南漳龙(Nanchangosaurus)二属。" }, { "instruction": "突发性地质灾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突发性地质灾害是指突然发生的,并在短时间内完成全部活动过程的地质灾害。主要有地震、火山、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岩爆、冒顶、瓦斯突出、突水突泥等。其灾害成因具有多元性,活动过程也常具有复发性、,群发性和同步性,部分突发性地质灾害还具有不同形式的周期性,且经常伴随其他灾害而发生或者诱发其他自然灾害。突发性地质灾害一般发生突然,活动过程短,前兆迹象不明显,可预见性差,对其的防治往往是被动式地进行。突发性地质灾害因预防比较困难,其成灾后果不仅仅是经济损失,也常造成大量人员伤亡,是地质灾害防治的主要对象。如2002年6月20日,黑龙江省矿业集团城子河煤矿发生特大瓦斯突出燃爆,造成了124人死亡、24人受伤的重大灾害事故。" }, { "instruction": "铈铌钙钛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钛铌钙铈矿。成分(Ce,Na,Ca)(Ti,Nb)O3。假等轴晶系。晶体细小,多呈立方体,常成尖晶石律的贯穿双晶。黑色或灰黑色。条痕褐色。表面光泽暗淡,新鲜断口呈油脂光泽。硬度5.5~6。断口参差状。密度4.6~4.9克/厘米3。溶于氟化氢(HF)。产于霞石正长岩等碱性岩及有关伟晶岩中,与榍石、异性石、霓石等共生。" }, { "instruction": "大气污染面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一个大面积范围排放大气污染物的污染源。家庭炉灶、商业用锅炉和比较小的工业污染源均属面源。这些小锅炉和小火炉效率低,不宜安装除尘和烟气脱硫装置;加上烟囱低矮,排出的烟尘和二氧化硫难以扩散,从而造成人口集中的城区严重的局部污染。" }, { "instruction": "钙质片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钙硅酸盐片岩(calcsilicate schist)。含有一定数量碳酸盐矿物和钙镁(铁)硅酸盐矿物的片岩的统称。岩石主要由云母、石英、方解石、白云石、绿泥石、绿帘石、透闪石或阳起石等组成,其中方解石和白云石的含量不大于50%。主要为钙质页岩经中低级变质作用的产物。钙质片岩可根据其中的矿物成分详细命名,如方解石白云母片岩、方解绿帘透闪片岩等。" }, { "instruction": "圈闭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油气储集层中,可以阻止油气向外继续移动,并在其中储存起来形成油气聚集的一种场所。其形成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即储集层、盖层及遮挡封闭条件。圈闭按成因大致可分为三类,即:①构造圈闭。如断层圈闭、背斜圈闭、遮挡圈闭;②地层圈闭。如地层不整合圈闭、岩性尖灭圈闭;③界于构造因素与地层因素之间的圈闭。" }, { "instruction": "镜眼虫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三叶虫纲的一目。可能源于褶颊虫类的寒武纪后的三叶虫类。面线主要为前颊类型或角颊类型,也有后颊类型或无面线。头鞍多向前扩张,或向前收缩,形状不一,鞍沟发育程度不同。具裂膜眼或全膜眼。内边缘狭或缺失。胸部8~19节。尾部多大或中等,少数小。奥陶纪至泥盆纪。分为三个亚目:手尾虫亚目、隐头虫亚目及镜眼虫亚目。" }, { "instruction": "优头甲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甲龙类甲龙科的代表属。希腊语eu为良好、佳美、真实之意,此处音译兼意译;cephal为头之意。四足行走的素食性恐龙,长约7米,重约2吨。具巨大的甲胄,有骨质角、板、棒分布于头和背部。典型的甲龙科成员,头骨宽短,鼻腔通道复杂。条状的骨质甲胄,平铺着保护整个头骨。骨质眼帘像钢条百叶一样保护眼睛。四只短角保护头的后部。颈部、身体和尾巴底部覆盖有骨棒、锥、刺和巨大的脊状角质板。骨板表面粗糙,其上长有小的骨锥,覆盖背部,骨板之间可有一定自由度。尾巴僵化,末端有沉重的骨质锤。对全身的甲胄而言,遇到危险时仍然是很柔弱的,优头甲龙可以以一定速度笨重地移动。所发现的超过40件化石材料分散保存,证明其独居。优头甲龙7000万年前是北美西部最丰富的恐龙,这只具宽大喙的恐龙生活在森林中,吃低冠树叶。优头甲龙最大的危险是被食肉龙拱翻后攻击腹部,因为那里没有甲胄的保护。产于美国蒙大拿州、加拿大艾伯塔省晚白垩世晚期(73百万年)地层。" }, { "instruction": "几何符号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点状符号的一种,其形状为简单的几何图形。几何符号的特点是构图简单、便于计算,因而易于通过符号的尺寸变量来反映要素对象在定量特征上的变化。" }, { "instruction": "中国黄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以其分布范围广泛、连续、地层发育完整、厚度大而著称于世。中国黄土分布在北纬30°~49°之间,以34°~39°之间最为发育,较之欧洲、北美的黄土分布区45°~62°N稍靠南。分布面积约63万平方千米。在西北地区、黄河中游一带构成著名的黄土高原,连续面积可达44万平方千米。黄土的厚度变化一般自数米至数十米,黄土高原黄土厚度可达百余米,最厚达400余米。地层层序完整,从更新世早期到全新世都有沉积。黄土地层中夹有多层古土壤,标志着黄土形成时的古气候有过多次干冷和暖湿的变化。黄土地貌形态受基岩及黄土沉积前古地形的控制,与新构造运动有密切关系,后期的剥蚀、侵蚀起着塑造地形的积极作用。对中国黄土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公元前300年的《禹贡》一书。" }, { "instruction": "弹性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变形,当外力除去后,能够完全恢复原状(形状和大小)的性质。具有弹性的物体是弹性体,它的变形称为弹性变形。弹性分理想弹性和非理想弹性。理想弹性是指在外力作用的同时,物体立即产生相应的全部变形;在外力解除的同时,相应的全部变形立即消失;当外力保持常量时,变形也保持常量。理想弹性变形是可逆过程,在它的应力和应变之间有一个确定的单值关系。根据这个关系的线性和非线性,理想弹性又分为线性弹性和非线性弹性。线性弹性的应力应变关系又称虎克定律。各向同性的弹性材料内主应力方向与主应变方向重合,而且当这种材料服从虎克定律时,它只有两个独立的弹性常数E和ν,其中E称为杨氏模量;ν称为泊松比。实验表明,性质与流体越近似的物质,其泊松比ν的数值越接近1/2。另一个弹性常数G称为剪切弹性模量或刚性模量,它与E,ν的关系是G=E2(1+ν) 非理想弹性是指这种弹性:物体受外力后并不立即产生全部弹性变形,而是随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大弹性变形到应有的值;当外力除去后,它也并不立即恢复原状,而是随时间的延长逐渐恢复原状。这种现象也称为弹性后效(elastic aftereffect)。" }, { "instruction": "合理运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不合理运输的对义词。选取运距短、运力省、运费低、速度快的最佳运输路径和方式组织的货物运输。运输合理与否,是从国民经济的全局出发,考察用于运输的活劳动耗费和物质消耗是否经济合理;而不能局限于某个地区、部门、企业的个别利益,或仅限于某种运输方式某项经济指标的局部优劣。" }, { "instruction": "水体生物净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生物化学净化。是指生物活动尤其是微生物对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使污染物质的浓度降低。工业有机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水域后,即产生分解转化,并消耗水中溶解氧。水中一部分有机物消耗于腐生微生物的繁殖,转化为细菌机体;另一部分转化为无机物。细菌又成为原生动物的食料。有机物逐渐转化为无机物和高等生物,水便净化。如果有机物过多,氧气消耗量大于补充量,水中溶解氧不断减少,终于因缺氧,有机物由好氧分解转为厌氧分解,于是水体变黑发臭。影响因素有:污染物本身的性质,水中的溶解氧的含量,水体中生物群落结构,水体的水热状况等。其作用机理是需氧微生物在溶解氧存在时将水体有机污染物氧化分解为简单稳定的无机物;厌氧微生物在缺氧时把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分解为H2S,CH4等。水生植物吸收水体中镉汞等重金属,水体生物净化是环境自净的重要过程之一,其机理可应用于生物处理工程,完善生物监测手段。" }, { "instruction": "海洋资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海岸带和海洋中的一切能供人类开发利用的天然物质、能量和空间的总称。可分为五大类:①海洋空间资源。指全球海洋水面,主要用于水运、海上娱乐、水产养殖及引用海水供陆地工厂化养殖等;②海洋生物资源。主要指海洋渔业资源。海洋中鱼类约16000种,可捕对象约200余种。其他如药用资源、浮游生物、微生物、藻类资源也十分丰富;③海洋化学资源。海水中溶有陆地上所有化学元素,但含量较高的只有钠、钾、氯等1 1种。其中最主要的是NaCI,其总量约占海水盐类的80%以上;④海底矿产资源。主要指海底石油、天然气和多金属等。据调查,海底有5.0×107 km2(约占海洋面积的l 4%)潜在的含油沉积盆地,其中石油可采储量约为1. 35×1012 t。多金属结核总储量约3.0×1013 t;⑤海洋动力资源。主要指潮汐能、波浪能、温差能、风能等。其理论蕴存量约1.5×1012 kW,其中可开发利用的约有7.0×1010kW。" }, { "instruction": "灾害系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由孕灾环境、承灾体、致灾因子与灾情共同组成具有复杂特性的地球表层异变系统,它是地球表层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①孕灾环境是指由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所组成的综合地球表层环境以及在此环境中的一系列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以及信息与价值流动的过程与响应关系。地球表层的孕灾环境对灾害系统的复杂程度、灾情强度以及灾害系统的群聚与群发特征起着决定性的作用;②致灾因子是指可能造成财产损失、人员伤亡、资源与环境破坏、社会系统混乱等孕灾环境中的异变因子;③承灾体是指包括人类本身在内的物质文化环境,主要有农田、森林、草场、道路、居住区、城镇、工厂等人类活动的财富集聚体;④灾情是指在一定的孕灾环境和承灾体条件下,因灾导致某个地区一定时期内生命和财产损失的情况。灾情是孕灾环境、承灾体、致灾因子综合、相互作用的产物。" }, { "instruction": "单系类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分支系统学中根据近裔共性归类的类群称为单系类群,是包括最晚共同祖种及其全部后裔种在内的一个类群,在这个类群内的物种相互之间比类群外的任何物种有更近的亲缘关系。分支系统学只接受单系类群,排除并系类群和复系类群。" }, { "instruction": "竹节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竹节石纲竹节石目的一属。壳长锥形,直或始部略弯,中等大小,一般长约10~40毫米。壳壁厚,表面有明显横环,环间有次级横环,横环向末部逐渐增大和变稀,具纵纹。壳体内表面呈波状,竹节石塔节石始部为隔壁分隔,多数隔壁中部游离,仅其末部连结为内锥。初房锥状。奥陶纪(?),志留纪至泥盆纪,世界各地。" }, { "instruction": "增强技术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改善影像清晰度或突出影像某些地物特征的技术。有助于目视或计算机判读识别。增强技术分光学增强和数字增强两大类。光学增强是把各种目标影像的密度差异用光学方法扩大,或者用色彩差异来代替影像密度间微小差异,从而提高人们对图像的分析判读能力。光学增强包括:图像放大、假彩色合成、密度分割、反差增强、边缘增强等技术。数字增强是指借助计算机系统对图像密度进行数字运算,达到图像增强的目的。有两种方式:空间域处理和频率域处理。前者是图像数据f(x,y)直接在图像空间经过处理算子H(x,y)后得到新图像g(x,y);后者是指图像数据f(x,y)变换为频率函数F(u,v),经滤波,再反变换得到新图像g(x,y)。" }, { "instruction": "双神经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一类比较原始的海生软体动物。体呈椭圆形,两侧对称,头部不明显,口位于前,多具齿舌,肛门在后,腹面具肥大的足用以附着或爬行。鳃一对或多对。身体两侧有两对纵行神经索,故名双神经。体背可具有钙质骨板。原列为软体动物门的一纲,根据钙质骨板的有无而分为多板亚纲及无板亚纲两类,现多已分别提升为两个独立的纲,替代了双神经纲。" }, { "instruction": "层间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以中性水分子形式存在于某些层状结构硅酸盐矿物晶格的结构层之间的水。层间水在矿物中的含量不定,随外界条件而变。当温度升高时,水分即逐渐逸出,至110℃时便大部逸出。在失水过程中并不导致晶格的破坏,仅相邻结构层之间的距离减小,同时折射率、密度则增大;而在适当的外界条件下,又吸水膨胀,并相应地改变其物理性质。层间水的性质是介于结晶水与吸附水之间的一种过渡类型。具有层间水的矿物如蒙脱石(Na,Ca)0.33(Al,Mg)2[(Si,Al)4O10](OH)2*nH2O。" }, { "instruction": "恒星月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恒星月是月球绕转地球的真正周期,即月球在白道上连续二次通过同一恒星(无明显的自行)所需的时间,其长度为27. 3217日,即27日7时43分12秒,是月球绕转地球的恒星周期。" }, { "instruction": "洁净煤技术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使用煤为能源时,会排放出大量污染物。故必须从它的勘探、生产、利用和消费的全过程进行治理。其中,有一系列创造的煤炭加工、燃烧、转换和烟气净化新技术,总称为洁净煤技术。包括选煤新工艺、水煤浆、流化床燃烧、烟气净化、煤气化新工艺、煤基燃烧电池,煤液化新工艺,直接炼铁新技术等。煤在流化床燃烧时生成的二氧化硫可被加到硫化床中的石灰石吸收,生成硫酸钙,以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由于硫化燃烧温度较低,二氧化硫的排放减少。煤气化联合发电、可利用余气再驱动气轮机;烟气中的二氧化硫、氧化氮、粉尘很少,效率高,发电成奉减低。这样就可从总体上提高煤炭的利用效率、降低成本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 { "instruction": "钠沸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Na2〔Al2Si3O10〕*2H2O。斜方晶系。常呈放射针状或放射纤维状集合体。无色、白色或浅黄至红色。玻璃光泽,纤维状的呈丝绢光泽。{110}解理完全。硬度5~5.5。密度2.20~2.26克/厘米3。产于玄武岩等喷出岩的气孔中,与其他沸石或方解石共生。在碱性岩中,它是霞石、斜长石等的蚀变产物。" }, { "instruction": "河口区絮凝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河口区,水中的物质颗粒由于化学因素和静电的作用而产生的絮凝和沉降现象。当粒度直径小于2μm,表面带有负电荷的悬浮颗粒进入海水时,由于与海水中的离子发生交换,致使沉积物颗粒之间相互吸引,从而使颗粒变大。当紊动垂直分速小于沉降速度时,则颗粒下降。一般絮凝有四种机制:①黏土胶体上的负电荷,被带正电荷的质点通过特性吸附所中和;②由于河水中离子强度的不断增加而使颗粒上的双电层受到压缩;③由于被吸附物质,例如水解产物和有机物质的作用而形成粒间桥键;④黏土和氢氧化物颗粒被捕集。海水中的盐度和颗粒的粗细及水流的扰动,将影响絮凝作用的速度。通常黏土颗粒越细,絮凝作用越强烈;而水流的扰动可以使颗粒相互碰撞,从而加剧絮凝。" }, { "instruction": "潜蚀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土层内部在地下水浸湿和活动的影响下,使可溶性物质溶解流失,粘土微粒被冲刷带到下部的过程。潜蚀作用的结果常使土层发生塌陷现象。地下水的剥蚀作用。包括机械的和化学的两种方式,但以化学潜蚀为主。潜蚀作用可形成落水洞、溶洞、峰林、溶盆等地形。" }, { "instruction": "多瘤齿兽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哺乳纲原兽亚纲的一目。多是小型植食动物。有咬嚼、切割、研磨不同类型的牙齿。门齿扩大,进步类型(纹齿兽亚目Taeniolaboidea)门齿在一定程度上变尖,形成啮齿式的长牙,但无永远增长的齿根。犬齿退化或缺失。多有一二枚下前臼齿变为剪切片状齿。臼齿有排成2至3纵列的锥状齿尖,因齿尖多而得名。下颌骨与鳞骨关节,齿骨单一。耳蜗平直,末端有细钩。头颅部分骨化不好。乌喙骨已和肩胛骨愈合,腰带尚有上耻骨。再分为3亚目。晚侏罗世至渐新世,繁盛于北方大陆,是唯一进入新生代的原兽类,化石常见,多为牙齿。是所有中生代哺乳动物中生存时间最长、分异最成功的一目。中国内蒙古古新统中产有斜剪齿兽(Lambdopsalis)等。" }, { "instruction": "碱性长石花岗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碱长花岗岩。花岗岩变种的专门术语。一种富含碱性长石(正长石、微斜长石、条纹长石、歪长石、钠长石)的花岗岩,斜长石含量不超过长石总量的10%。" }, { "instruction": "遥感专题图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反映某一时期遥感图像判读在地学和环境各方面应用成果的专题图集。包括各种类型空中像片专题判读综合性图集、假彩色卫星影像地学分析综合性图集和专题判读系列图集。其共同特点是:图像与专题图相互对照,附有专题图的文字说明,或图像处理方法和判读标志等说明。有的还有遥感在各方面应用的实践成果资料。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出版的《长春地区遥感试验典型图像分析》、《航空遥感图像(腾冲试验区)》、《空间遥感图像的分析与应用》、《陆地卫星影像中国地学分析图集》和《陆地卫星像片太原幅农业自然条件目视解译系列图》等,就是总结1 970年以来遥感在我国地学和环境研究、应用与制图等领域的丰硕成果。" }, { "instruction": "土屑蠕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土屑潜动。是斜坡上的碎屑或土壤颗粒在重力作用下,发生顺坡向下的缓慢土屑蠕动蠕动。这种运动表现为颗粒间相对的微小位移,使斜坡上的各种物体发生变形,如电线杆歪斜、树干弯曲等,土屑蠕动在寒带、温带或热带地区由不同原因皆可造成。" }, { "instruction": "萨菲尔-辛普森飓风分类体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热带气旋等级标准。" }, { "instruction": "厌氧生物处理法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缺氧条件下利用厌氧性微生物(包括兼性微生物)分解污水中的有机质的方法,亦称厌氧消化法或厌氧发酵法。其处理的对象是:高浓度有机工业废水、城镇污水的污泥、动植物残体及粪便等。" }, { "instruction": "髫髻山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髫髻山层。时代属中侏罗世。分布于北京西山等地。命名地点在北京西山的髫髻山。为陆相中性火山岩系,以安山岩为主,下部为火山沉积岩,向上为安山集块岩、安山岩,含植物化石Coniopteris hymenophylloides,Todites denticulata等,以及昆虫和叶肢介化石。厚度不一,最厚可达1600米。" }, { "instruction": "囊状风化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呈袋状、囊状分布的风化壳。多分布在古老、易风化的岩浆侵入体、矿脉或多组断裂的交汇地带,风化壳深度可达100~200米,以至更大的深度。" }, { "instruction": "人猿同祖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人类起源的基本论点之一。人在生物界的地位长期没有深入论述。直到18世纪C.von林奈在进行动物分类时,把人和猿、猴归入一类,称为灵长目。到半个世纪以后,即19世纪中叶,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C.Darwin)发表《物种起源》一书,指出生物经过生存斗争、自然选择,由低级向高级逐渐非洲南方古猿(上);智人(下)的骨盆比较发展变化才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生物世界,并在该书的末尾部分暗示人类是由动物起源的。文章发表后遭到教会的猛烈攻击。赫胥黎(T.H.Huxley)积极地支持这一观点,1863年发表的《人在自然界的位置》一书,提出人类是和猿类由同一祖先分化而来的,也即人猿同祖论。以后达尔文在1871年又发表了《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指出了人类也是进化产物,通过变异、遗传和自然选择从古猿进化而来。" }, { "instruction": "流水地质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即地面流水地质作用。是片流地质作用、洪流地质作用和河流地质作用的统称。地面流水是沿陆地表面流动的水体,包括片流、洪流和河流,片流是无固定水道沿斜坡流动的暂时性水流;洪流是沿沟谷流动的暂时性水流;河流是有稳定水源补给的水流,多有固定的流动水道。地面流水在重力作用下沿斜坡或沟谷向低处流动,产生动能,称为流水的活力。流水的活力(a)与流量(m)及流速(v)的平方成正比,即a=(1/2)mv2。流量主要受降雨量和蒸发量的影响,流速主要受坡度的影响,流水的动能不断改变陆地表面的物质组成及地表面貌。地面流水的地质作用包括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地面流水在陆地表面广泛分布,因此是一种重要的地质营力。" }, { "instruction": "允许流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不冲不淤流速。在设计过程中,使渠道断面平均流速控制在既不使渠道冲刷,又不使渠道淤积的允许范围内。应满足V不冲" }, { "instruction": "滑塌构造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滑陷构造。是指已沉积的沉积层在重力作用下发生运动和位移所产生的各种同生变形构造的总称。滑塌构造除塑性变形,还伴随有小型断裂和角砾化以及岩性的混杂等。滑塌构造往往局限于一定的层位中,与上、下层位的岩层呈突变接触,其分布的范围可以是局部的,延伸数百米,甚至几千米。滑塌构造是识别水下滑坡的良好标志。引起滑塌构造的原因较多,沉积斜坡、同沉积断裂、沉积物快速的堆积以及地震波的冲击等,均可引起沉积层顺坡向下滑动。常见于大陆斜坡、同沉积断陷的沉积层及震积岩中。" }, { "instruction": "群落波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在短期或周期性的气温或水分变动的影响下,植物群落出现逐年或年际的变化,它是短期的可逆变化。其逐年的变化方向常常不同,一般不发生新种的定向替代。波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类;环境条件的波动变化、生物本身的活动周期及人为活动的影响。" }, { "instruction": "犯罪地理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社会地理学的分支学科。研究犯罪活动的发生、发展变化规律及其空间分布形式。其宗旨在于为有关政府部门为防治社会犯罪、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提供科学依据。" }, { "instruction": "终身生育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已经历整个生育期的同时出生的一批妇女平均每人一生生育子女数,即这批妇女各年龄生育率之和,用于反映该批妇女一生的真实生育水平。与总和生育率反映假定同批妇女的生育水平不同,终身生育率反映的是同批妇女一生的真实生育水平,它是同一批人的指标。但收集计算终身生育率的数据却较困难。它必须跟踪这批妇女35年(从15~49岁)以上,并记录下这批妇女每个年龄的生育率,然后才能累加。因此,这一指标在历史生育率分析中经常使用,而在现实生育分析中使用较少。" }, { "instruction": "马塔巴拉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禽龙科的一个属。因为产于澳大利亚昆士兰Muttaburra地点,得此属名。长约7米,臀高约3米,重约2.6吨。头骨大,前肢强壮,鼻骨上方有一空心弓,与一些壮龙相似。无齿喙与禽龙相似,但其颊齿适合剪切,不像禽龙的颊齿起研磨食物的作用。手5指,包括钉状的拇指。" }, { "instruction": "合成风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某地某时段内不同时间风的矢量和。常用气象要素中,风是唯一同时具有方向和大小的矢量,风向的平均值毫无意义,风速的平均值也有赖于风向。风玫瑰表征某时期风的统计特征,用连续几个时刻风矢量相加而成的合成风则考虑了风向风速的累计作用,以气流运动总趋势来表征某时段内风向风速的共同影响,合成风更多的用于短时期内,如一天的合成风等。" }, { "instruction": "轮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楔叶植轮叶物叶化石的一属,芦木的叶化石。叶呈线形或披针形,数目不等,轮生于节的周围,故名轮叶。每轮叶在一平面上,与所着生的枝斜交。有时叶轮上有一个明显的叶缺。叶基部不相连合,或略相连,每叶具一条显著中脉。晚石炭世至二叠纪,世界各地。中国此类化石很多。" }, { "instruction": "土壤中域分布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在中地形条件及其相应的其他地方性因素变异的影响下,地带性土类(亚类)和非地带性土类(亚类)按确定的方向有规律依次更替的现象,通常又称土壤组合。一般常用的中域分布和中地形等概念,由于没有精确的定义,只定性地指那些未能发生垂直带分异的起伏<500m的丘陵地形中的分布规律,涉及的空间尺度较大,土壤单元较高级,分布的规律性也较明显。" }, { "instruction": "气候生产潜力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当地农业生产条件充分保证下、合理利用当地农业气候资源后作物所能达到的最高产量。它与当地的光、热、降水条件的相互配合有关,反映了地区气候资源所能提供的产量,即经过努力、各项保证措施最优所能达到的产量,也称气候肥料。气候生产潜力通常可在光温气候潜力估算基础上,通过水分条件订正的所谓光生理学-统计学方法得到,还可以采用动力学方法,从有关方程组求解得到。" }, { "instruction": "化学沉积分异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溶解物质由于溶解度和浓度不同,以及溶液本身的化学成分、温度、酸碱度化学沉积分异顺序示意图(据普斯托瓦洛夫,1954)等因素的影响,常有一定的沉淀顺序,这种作用叫化学沉积分异作用。普斯托瓦洛夫(Пустовалов,1954)提出的化学沉积分异顺序(如图从左至右),在一定的条件下,按照氧化物→磷酸盐→硅酸盐→碳酸盐→硫酸盐→卤化物顺序沉淀。" }, { "instruction": "柱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单形中的一类。按组成单形的相同晶面之数目及单形之横切面形状的不同,共有7种不同的柱,如表。柱类单形的共同特点是,组成单形的各个晶面均平行于同一直线;除菱方柱外,此直线方向即为晶体中惟一的高次轴方向,亦即结晶轴c轴的方向。单形名称晶面数目横切面的形状及其特点所属晶系四方柱(正方柱)4正方形。内角均为90°复四方柱(复正方柱)8复四方形。任两相邻的内角不相等,但相间的各内角相等四方晶系三方柱〖〗3等边三角形。内角均为60°复三方6复三方形。任两相邻的内角不相等,但相间的各内角相等六方柱 6正六边形。内角均为120°复六方 ?12复六方形。任两相邻的内角不相等,但相间的内角相等三方晶系和六方晶系菱方柱(斜方柱)4菱形。相邻的两内角不相等,互为补角;但相间的内角相等单斜晶系和正交晶系。" }, { "instruction": "黄土母质矿物特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应用矿物学特征对黄土母质作出成土作用的判断。其依据是:①不同时代新老黄土的矿物成分极其相似,在矿物的种属及含量上,同时代的各层位基本上一致。②矿物形状均为半棱角和棱角状,圆滑颗粒很少,尤其是硬度较大的矿物,如石英与石榴子石等更为明显。③无论何种矿物,其表面的风化均很微弱,只有那些不太稳定的矿物,如紫苏辉石、黑云母、角闪石等,表面才有微弱风化痕迹。④组成黄土的矿物成分虽较复杂,但各时代的黄土里均以石英、长石、云母为主,几乎占80%~90%。据统计,黄土大于0.01毫米的粗粒级中有多达38种矿物,其中相对密度大于2.9的重矿物占30种,轻矿物仅8种,这在黄土各层位里也变化很少。据矿物学特征,对黄土地区土壤可作出如下判断:①黄土矿物成分复杂,但各区相当一致,表明物质来源甚远,所以土壤特性与本地基岩的关系很小。②黄土矿物高度的一致性,决定了大范围内土壤性质的相似性,尤其在成土不深的情况下更是如此。③不同时代的黄土里,矿物有一定差异,所以研究土壤应追索地层分布。④黄土中矿物的风化度均弱,所以耕作以后,矿物将不断风化,提供矿质养料的潜力甚大。⑤黄土在各地层内的矿物学差异,可作为古土壤及古气候演变的研究依据。" }, { "instruction": "黄锡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黝锡矿。成分Cu2FeSnS4,含Sn 27.5%,Cu 29.5%。四方晶系。晶体呈四方四面体,很少见;通常呈块状、粒状或浸染状集合体。微带绿的钢灰色,当其成分中含较多黄铜矿包裹体时,则呈黄灰色。条痕黑色。金属光泽。硬度3~4。密度4.3~4.5克/厘米3。是热液成因的矿物,主要产于含锡硫化物矿床中。是炼锡和铜的矿石矿物。" }, { "instruction": "dipyramid,bipyramid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单形四方双锥中的一类。按组成单形的相同晶面的数目及单形横切面形状的不同,共有7种不同的双锥,如下表。它们好像由相应的两个锥以底相合而成。双锥类单形的共同特点是,组成单形的上下各半数晶面分别相交(或延展后相交)于上下各一点,在菱方双锥中,此二交点必定位于晶体中的同一个2次对称轴上;在其余各双锥中,此二交点必定位于晶体中惟一的高次轴上,亦即结晶轴c轴上。单形名称晶面数目单形单独存在时晶面的形状横切面形状*所属晶系四方双锥(正方双锥)8等腰三角形正方形复四方双锥(复正方双锥)16不等边三角形复四方形四方晶系三方双锥6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三方、六方晶系复三方双锥12不等边三角形复三方形六方晶系六方双锥12等腰三角形正六边形三方、六方晶系复六方双锥24不等边三角形复六方形六方晶系菱方双锥(斜方双锥)8不等边三角形菱形正交晶系*各种横切面形状特点见“柱”。" }, { "instruction": "假流状构造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似流动构造。由塑性玻屑、塑性撕裂状玻屑和浆屑平行排列而成。按其形态特征可细分为火焰性假流纹构造、透镜状假流纹构造和条带状假流纹构造等。" }, { "instruction": "午城黄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年刘东生、张宗祜等对早更新世黄土的命名。命名剖面在山西省隰县午城镇柳树沟,位于黄土高原地区。厚17.5米。黄土岩性为红黄色,结构致密而坚实,呈块状,大孔隙少,成分以粉砂为主,粘土含量高。夹有数层红棕色、褐色埋藏古土壤,钙质结核成层分布,多呈放射状空洞。黄土中含有中国长鼻三趾马(Proboscidipparion sinense)、三门马(Equus sanmeniensis)、中国貉(Nyctereutes sinensis)、李氏野猪(Sus cf. Lydekkeri)等化石。午城黄土下限磁性地层测年为248万年。" }, { "instruction": "红树林海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片含大量枯枝残根的淤泥岸。以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泥沙海滨的、红树林海岸红树科为主的常绿灌木或乔木丛,具有大量直立于水中的气根,可减弱波浪强度,阻留潮流携带的淤泥物质使之就地沉积。这类海岸发育在热带和亚热带,中国广东、福建和浙江等省的沿海,已成功地进行了红树林移植护岸和护堤。" }, { "instruction": "高斯平面坐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即高斯一克吕格投影坐标。由于高斯-克吕格投影中赤道和中央经线投影为互相垂直的直线,因此它们就很自然地成为投影后平面坐标系的直角坐标轴。为了保证所有的坐标值皆为正数,我国大、中比例尺地形图规定各投影带的坐标纵轴从中央经线西移500km。因为我国全部位于北半球,因此横轴保持不变。" }, { "instruction": "波高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海浪要素之一。作为二维海浪的波高,系指相邻波峰与波谷的高度差;作为三维海浪的波高,系指1个波峰与4个相邻波谷的高度差的平均值。在工程、预报等应用问题中,通常根据上跨零点定义波高。在统计分析中,用出现率和累计率说明波高的分布。而在理论分析中则采用分布函数,它给出波高出现于某一范围的概率。在实践中常应用部分波率平均波高,即有效波高和十分之一大波波高;累计率波高,即累计率百分之一和百分之五对应的波高,还有均方根波高、平均波高等。由海浪的谱分析与海浪要素关系的研究,得出各种波高与谱之间的关系。" }, { "instruction": "实体关系模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简称ER模型。是概念设计的主要方法和最常用的表达形式。ER模型的基本语义单位是实体与联系。ER模型可以形象地用图形来表示,成为ER图。在ER图中,以矩形框表示实体类型,用菱形框表示联系类型,用椭圆表示实体类型和联系类型的属性,所有类型和属性都以相应的名称记人框内。联系类型和相关实体类型间以直线相连,并在直线的两端标明联系的种类(1:M,1:1或M:N)。" }, { "instruction": "富林文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中国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是这一时期文化在南方的代表。1960年发现于四川省汉源县富林镇,除发现少量哺乳动物牙齿及骨骼外,尚有双壳类化石及植物叶化石。富林遗址有很丰富的石器。石器多以燧石为原料,但燧石质地较差,其他尚有石英、水晶、砂岩、花岗岩、角页岩、安山岩等。石器中以石片石器为主,有刮削器、尖状器、端刮器等。打片主要用锤击法,间或用砸击法。富林石器的特点为器形较小,有小石核、小石片和小石器,另有少数似石叶。其地质时代约为晚更新世晚期,距今约2万年。" }, { "instruction": "扎赉诺尔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发现于中国东北地区的晚期智人化石。1933年在满洲里东南的扎赉诺尔煤矿发现人类头骨一件。认为应属晚期智人化石。1943年后又发现头骨化石一枚和下颌骨及其他骨骼碎块。与人头骨同时发现的还有猛玛象、原始牛和狍等。这些化石多出自距地面10米左右的永久冻土带的砂层及泥层中。与第三号人化石同时出土的还有石器。1974年,在扎赉诺尔南露天矿的砂层中发现陶片、石器和骨器等。对扎赉诺尔人化石的地质年代有不同看法。最早认为可能是晚更新世晚期的旧石器时代末期或中石器时代的人类化石,距今约4万~5万年。后来有人推测为12000年左右。目前争论的焦点在于扎赉诺尔人及其共生的化石和文化遗物是否同时沉积,是否远不足10000年,如承认为同时沉积则其年代是大约距今6000年或稍多些,否则扎赉诺尔人也许是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人骨。因更多新的更古老的人类化石被发现,其详细研究工作未能完成。但各种文献中屡次涉及,现仅提供部分原始资料供参阅。" }, { "instruction": "空间元数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描述空间数据集的内容、质量、表示方式、空间参考、管理方式等特征的数据。GIS空间元数据包含两大类元数据:管理元数据和客户元数据。管理元数据是对GIS数据源及其内容、主题、数据转换和各种操作信息的描述;客户元数据帮助用户查询、理解信息,了解数据的组织方式等。现有的空间元数据标准如:GSDGM、GDDD、CGSB等。" }, { "instruction": "社会控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通过社会力量促使人们遵守社会规范、维持社会秩序的过程。广义的社会控制是指社会为达到维护社会秩序而采取的手段。狭义的社会控制则指社会对偏离社会规范的越轨行为所采取的限制措施和限制过程。社会控制的形式是多样的,如风俗习惯、道德、宗教、艺术和文化、教育,对人们起心理上的控制作用,而法律、法庭、监狱、警察和军队,则有强制控制的作用。" }, { "instruction": "沉积环境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发生沉积作用的自然地理景观的一种地貌单元。它在物理、化学及生物上均有别于相邻地区。如河流、湖泊、沙漠、冰川、海洋等沉积环境。" }, { "instruction": "蜂巢珊瑚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横板珊瑚目的一属。复体块状,外形半球状、圆饼状、板状或其他不规则形状。个体角柱状彼蜂巢珊瑚此紧密相连,状如蜂巢。体壁一般较薄,壁孔纵行排列,横板平直、规则。隔壁刺发育,也可不存在。晚奥陶世至中泥盆世,亚洲、欧洲、北美洲及大洋洲。中国志留系及泥盆系中多有产出。" }, { "instruction": "传粉昆虫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习惯于花上活动并能传授花粉的昆虫。不同的昆虫可根据花的大小、颜色、形状、气味、化学物质以及花期选择自己偏爱的花,形成不同的组合。根据传粉昆虫的特征可间接探讨被子植物起源问题,根据辽西义县组具长喙虻类化石的存在可以证明,被子植物在晚侏罗世已经出现并分化。主要的传粉昆虫多属于鞘翅目(14.1%)、双翅目(28.4%)、膜翅目(43.7%),此外还见于鳞翅目、直翅目、半翅目、缨翅目。" }, { "instruction": "偶蹄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哺乳纲真兽次亚纲的一目。是最繁盛的以植食为主的有蹄类。野生偶蹄类遍布除大洋洲以外的各个大陆。因蹄为偶数而得名。具2或4趾,第1趾退化,肢的中轴在第3和第4趾之间,第3、4趾特别发达,其掌骨、骨常愈合为炮骨,距骨两端均具滑车面,股骨无第三转子。始新世至现代。一般再分为3亚目:猪形亚目(Suiformes)头上无角,第3、4掌骨、骨分开或不完全愈合;胼足亚目(Tylopoda)头骨较长,无角,第3、4掌骨、骨已愈合为炮骨,但其下端仍分开尚未完全愈合;反刍亚目(Ruminantia)是偶蹄目中数量和种类最多的亚目,包括鼷鹿次亚目(Tragulina)及有角次亚目(Pecora),其中鼷鹿类体小无角;鹿类头部具骨质角,形状各异,每年脱落;长颈鹿类角极短小,外覆皮肤,终生存在;牛类角由骨质角心和其外套的角质鞘组成,多不分叉,也不脱落。角的特征是此类化石的重要鉴定依据。" }, { "instruction": "旅游资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对旅游者有吸引力、能激发旅游者的旋游动机,具备一定旅游功能和价值,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都可构成旅游资源。其特点是:①广域性;②区域性;③不可移动性;④重复使用性;⑤文化性。旅游资源的分类主要有:①按性质和成因划分。可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②按旅游资源的吸引级别划分。可分为世界级、国家级、省级和市(县)级旅游资源;③按旅游资源的利用程度划分。可分为现实旅游资源和潜在旅游资源;④按旅游资源分类系统的层次划分。1 997年国家旅游局资源开发司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把旅游资源分为3层,其中景系(大类)有3个,即自然景系、人文景系和服务景系;景类(类)有1 0个;景型(基本类型)有95个。" }, { "instruction": "壳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以含有丰富且具有厚重外壳的底栖生物为特征的生物相。例如,在中国古生代海相地层中壳灰岩甚为常见,其中含有大量完好的介壳类化石,如腕足类、类等,往往反映一种开阔的浅海环境。壳相一词有时指一种富含钙质介壳的地台型沉积相。" }, { "instruction": "拮抗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物质的作用被另一种物质所阻抑的现象。也称抑制作用或对抗作用。两种以上物质的联合作用的总强度,小于其中任何一种成分单独作用的总强度,即其中某一成分促使机体对其他成分的降减加速、排泄加快、吸收减少或产生低毒代谢产物等,从而使毒性降低。例如亚硝盐和氰化物能产生拮抗作用。通过一种微生物活动而抑制、杀死另一种微生物的现象,如青霉菌能产生青霉素,抑制其他某些微生物生长的现象,也称拮抗作用。" }, { "instruction": "岸线规划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岸线是港口城市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之一,包括一定范围内.的水域和陆域,是水域和陆域的结合地带。岸线规划是指对港口城市水域沿岸的合理布局与安排,确定岸线使用的性质(港口用、仓储用、工业用、生活服务用、其他用)和范围大小。总原则是:深水深用,浅水浅用,统筹兼顾,合理安排,留有余地,各得其所。" }, { "instruction": "海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圆形或椭圆形的巨大深海凹地。常为海岭、海山群所环绕。水深一般超过4000米,但边缘海盆的水深往往不到4000米。底部较平坦,但有微小起伏,有的底部沉积物很厚(主要为红粘土和软泥),即构成深海平原。有的几乎无沉积物而成深海丘陵地形。主要分布在大洋盆地中,已知太平洋中有14个,如东北太平洋海盆、菲律宾海盆、秘鲁海盆等;大西洋中有19个,如圭亚那海盆、安哥拉海盆、纽芬兰海盆等;印度洋中有12个,如沃顿海盆、阿拉伯海盆、克罗泽海盆等。" }, { "instruction": "表壳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上壳岩。由沉积岩和火山岩经区域变质作用形成的变质岩的统称。由于其原岩是在地表条件下形成,故称为表壳岩。" }, { "instruction": "南华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新元古代。位于新元古界中部,下与青白口系相接,上为震旦系所覆。2000年第三届全国地层会议决定新建立的一个系级地层单位。其范畴基本上为原震旦系的下统。系名取意于“南华大冰期”,代号“Nh”。其层型区位于华南地层区,分下、上两统。下界年龄推定为8亿年,上界年龄推定为6.8亿年。在层型区,下统自下而上包括渫水河组、莲沱组(及其同时代地层)、古城组及大塘坡组,主要由陆源碎屑岩、火山碎屑岩、火山熔岩、冰碛岩和含锰岩系组成;上统为南沱组,以碎屑岩为主。在华北一些地区,南华系或缺失,或为正常沉积。南华纪生物群由宏观藻类及微观藻类(微古植物)组成,迄今未发现可信的后生动物化石;微古植物以球藻群(Sphaeromorphida)为主,宏观藻类为原叶体不分枝的各种多细胞藻类,该生物群与震旦纪生物群截然不同。" }, { "instruction": "migmatitic gneiss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主要由渗透交代作用形成的具有明显片麻状构造的一种混合岩。因交代作用比较普遍和强烈,在岩石中一般已不能区分原来变质岩的基体与新生成的脉体,但能见到暗色矿物分布不均匀和局部比较集中的现象,常见有明显的变质岩残留体,在显微镜下可见到交代现象。有人称渗透混合岩(permeation migmatite),大致与混合片麻岩相当。" }, { "instruction": "波浪水槽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侧壁或连同底部用玻璃制成的条形水槽。波浪水槽是波浪模型试验的基本设备,其长度可达百米。槽内一端设造波设备以产生与天然相似的波浪(规则波或不规则波)。水槽两端安装消能设备,以免反射波影响试验结果。先进的波浪水槽内还设有造流装置和加沙设备。试验风成波用的波浪水槽,除造波机外,还配有鼓风设备,槽顶加盖板密封,使水面气流与外界隔离,以产生与天然相似的强制风成波。此外还有环形风浪水池,使风浪可在槽内循环传播,以研究风浪发生、发展和衰减的机理。在波浪水槽内主要进行波浪以及水流、泥沙与海洋工程建筑物相互作用的断面模型、局部模型和构件模型试验研究。" }, { "instruction": "北冰洋中脊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南森海岭(Nansen ridge)。东起亚洲大陆的勒拿河口,向西北方向延伸穿过欧亚海盆中部直到格陵兰岛北侧,与穿过冰岛而来的北大西洋海岭相连。全长约2200千米,宽约200千米。具典型的大洋中脊特征,裂谷发育、有平行洋中脊延伸的磁条带异常和垂直于洋中脊的转换断层。" }, { "instruction": "大气光象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日光、月光经大气分子和大气中的气溶胶、液态固态水滴折射、反射和散射后产生的各种光学现象。常见的有虹、华、晕等。虹是太阳光射人雨滴经折射、反射后,在太阳反方向雨幕上观测到的宽约2°的内紫外红彩色光环,光环的角半径为42°,有时还观测到角半径为52°的、外紫内红的第二光环,称为霓或付虹,雨滴越大越明显。华是日、月光通过薄云尤其是薄高积云时,由云中水滴或冰晶间隙衍射后,紧贴日、月周围观测到的彩色光环,与日、月角半径小于5°的称为华盖,呈内蓝外红色彩,偶尔,在10°处能观测到另一个内红外蓝的光环,月华比较容易观测到。峨嵋宝光是观测者背对太阳看到的另一种光象衍射现象,太阳光先经云滴折射、反射后,再经衍射而形成的内紫外红的光环,也称反华或宝光环,环中有时还可看到太阳照射观察者后,在云幕上的投影,因在峨嵋山常见而得名,飞机在云上飞行时,有时在云下太阳反方向也可观测到峨嵋宝光。晕是日、月光通过由冰晶组成的薄卷云时,经冰晶内晶面的折射、反射后,观测到的一个以日、月为中心,角半径为22°的内红外紫的光环,有时还可以观测到46°色彩相反的大晕,偶尔晕上伴有幻日、假日、日柱等,通常晕只出现在卷层云上。海市蜃楼(也称蜃景)比较少见,出现在近地面大气垂直温度梯度极度增大,大气密度产生反常垂直结构!近地层光线在水平传播时出现明显折射,人们可能在前方远处看到虚幻的景象,即海市蜃楼,在被强烈加热的沙漠、海面上比较容易出现。此外还有一些与大气散射有关的光象,如朝晖晚霞等。了解了产生光象的成因,就可以通过光象大体推断当前大气的物理状态。" }, { "instruction": "恒星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恒星时用春分点时角表示,恒星时的时刻与春分点的时角完全一致,即恒星时等于春分点时角。" }, { "instruction": "农业布局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亦称农业生产布局(alloc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是研究农、林、牧、副、渔等部门的地域分布和农业生产地域综合体的分布规律。研究内容是: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对农业布局的影响,同时密切注意市场供求的动态关系,因地制宜实现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和专业化,建立合理的地区农业生产结构,达到以最少的投入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 { "instruction": "黄土高原古红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分布甚广,可分三个类型:①夹于玄武岩岩层之间的红色粘土风化壳,包括冀北、晋北、内蒙古等地,有多层红土夹层,表明是玄武岩多次喷发与成土环境交替;②位于盆地或洼地里的古红土,如山西的保德、榆社、内蒙古的二连浩特与锡盟、乌盟的局部、陕西的蓝田等地,多为深红或淡红的粘土,在土壤分类系统里有专设的红粘土亚类;③被掩埋于黄土层之下的红色粘土,如兰州附近的“甘肃系红粘土”。" }, { "instruction": "太阳高度角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太阳所在方向与地平线方向的夹角。它是随着遥感作业的时间和地区纬度而变化的,直接导致遥感成像光照条件的变化,因此对遥感影像的质量有很大影响。在航空遥感中,为了获得良好的光照条件,避免过多的阴影遮盖,通常希望在太阳高度为90○左右,即中午前后进行遥感作业。在太空遥感中,为了便于影像的时相分析,要求同一地区的遥感成像在同一时刻进行(即高度角基本相同)。但在有些情况下,例如,某些军事侦察和地质构造或平原地貌遥感作业中,为了突出一些目标的阴影特征,就需要较低的太阳高度角。" }, { "instruction": "风积地貌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凤力堆积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形态。它们是在干燥气候和沙质来源丰富等自然条件下,由风力作用堆积而成,沙丘是其最基本的形态。依风力和沙丘形态之间的关系,主要分为横向沙丘、纵向沙丘、金字塔形沙丘、蜂窝状沙丘和沙堆等几种类型。横向沙丘的形态走向和起沙风合成风向之夹角大于60°或相垂直,如新月形沙丘和沙丘链、梁窝状沙丘、抛物线形沙丘、复合新月形沙丘及复合型沙丘链等。纵向沙丘又称沙垄,沙丘形态的走向和起沙风合成风向之夹角小于30°或近于平行,如新月形沙垄、纵向沙垄和复合型纵向沙垄等。金字塔形沙丘主要由于多方向风作用下形成的沙丘。沙堆则是一种特殊的沙丘形态,是风沙通过草灌丛植物时,风速受到减弱,大量沙粒堆积在植物根部形成。" }, { "instruction": "冻融泥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融冻泥流。含饱和水的松散土层和冻融风化层解冻时,因具塑性,发生沿斜坡蠕动的现象。它的堆积物称冻融泥流堆积(solifluction accumulation),简称泥流堆积。它主要由粘土和沙砾组成,是一种没有层理和分选的堆积物,成分与坡地的岩性一致,常有土层、泥炭和古土壤夹层,并出现小型的褶皱和断裂。位于高山和寒冷地区的路基和地基,必须防止泥流的活动,亦需注意泥流堆积的特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 }, { "instruction": "菱锰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MnCO3,含Mn 47.8%。三方晶系。晶体呈菱面体。通常呈粒状、块状或结核状。玫瑰色,容易氧化而转变成褐黑色。玻璃光泽。解理平行菱面体{1011}完全。硬度3.5~4.5。密度3.6~3.7克/厘米3。由内生作用和外生作用形成。前者见于某些热液矿床中,后者大量分布于沉积锰矿床中。是炼锰的重要矿石矿物。" }, { "instruction": "孢粉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孢子和花粉都是植物进行繁殖的细胞,分别存在于孢子囊和花粉囊中。孢粉学就是研究化石孢子和花粉的学科。这一研究,对于地层对比具有重要意义。" }, { "instruction": "交互移植实验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同一物种的个体在两个不同栖息地或区域之间的互换,用以测定基因型和环境对表型的相对贡献。" }, { "instruction": "化学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化学沉积岩。是岩石风化产物中的溶解物质(胶体溶液的和真溶液的)通过化学作用方式沉积而成的。如铝质岩、铁质岩、锰质岩、某些硅质岩、磷质岩、碳酸盐岩及岩盐等。化学岩大多是在海湖盆地中生成的,少数也可以在陆地地下水的作用下形成。成分常较为单一,具有结晶结构、隐晶质结构、鲕状结构、豆状结构。这类岩石往往本身就是一些有重要意义的沉积矿床,如岩盐矿、钾盐矿、石膏矿、芒硝矿、石灰石矿、白云石矿、铁矿、锰矿、铝土矿等。" }, { "instruction": "风化表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风化壳的表层(最上部的一层),为土壤层。土壤层是各种风化特别是生物风化作用形成的综合产物。土壤的成分很复杂,有矿物岩石的碎屑、空气、水分以及腐殖质。富含腐殖质,是土壤的最大特征,腐殖质的含量影响土壤的质量和肥沃程度,一般表层含量较多,往下逐渐减少。土壤层的厚度一般20~30厘米,但也可达25米。根据土壤的组成,在垂直方向上可大致分为三层:表层;淋积层;淀积层。基岩被风化的表层,即风化壳。" }, { "instruction": "地图认知理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现代地图学基本理论之一,地图认知就是通过地图阅读、分析与解释,充分发挥图形思维与联想思维,形成对制图对象空间分布、形态结构及其时空变化规律的认识。地图认知理论是地图应用的理论基础。" }, { "instruction": "砂岩地貌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砂岩地区发育形成的地貌。砂岩有多种类型,因砂岩的矿物成分、硬度和胶结程度的不同,发育成不同的砂岩地貌。石英砂岩或由硅质胶结的砂岩,抗风化和抗侵蚀作用较强,常形成相对较高的山岭;而胶结不坚实的粗砂岩、长石砂岩则常形成丘陵或盆地。如湖南和江西中部的红砂岩丘陵,安徽南部、浙江西部的红砂岩盆地,彼此相互联通,并分布有砂岩丘陵。" }, { "instruction": "钙十字沸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钙交沸石,旧称钙十字石。成分(K2,Na2,Ca)[AlSi3O8]2*6H2O。斜方晶系。晶体常形成假正方的十字形贯穿双晶;集合体呈放射状或球粒状。白色,有时淡红色。玻璃光泽。硬度4~4.5。解理平行{001}和{010}中等。密度2.2克/厘米3。产于玄武岩和响岩的气孔中,与其他沸石共生。" }, { "instruction": "竞争系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表示一个物种的个体对另一个物种的个体的负影响。" }, { "instruction": "波动系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即不平衡系数。" }, { "instruction": "航天遥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即太空遥感。是以人造地球卫星、探测火箭、宇宙飞船、天空实验室和航天飞机等作为工作平台的遥感方式,主要是通过光学机械扫描方式来获取地表信息的。由于宇航条件的限制,上述遥感平台大多为试验平台,对资源调查和环境监测常用的是人造地球卫星,因此也称卫星遥感。它是一种卫星技术和遥感技术结合在一起的综合技术,具有卫星的空间性和遥感技术的探测性。“航天”是我国特定的一个术语,指飞行器在太空中的航行活动。此外,还有人把太阳系内的航行活动称为航天,太阳系外的航行活动称为航宇。中国航天事业始于1 9 5 6年,迄今已整整走过五十多年光辉历程。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独立自主地发展航天事业,在若干重要技术领域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一贯主张外层空间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支持和平利用外层空间的各种活动,积极探索和利用外层空间,不断为人类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中国发展航天事业的宗旨是:探索外层空间,扩展对地球和宇宙的认识;和平利用外层空间,促进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造福全人类;满足经济建设、科技发展、国家安全和社会进步等方面的需求,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维护国家权益,增强综合国力。2 1世纪,是人类进行航天遥感、深空探测活动的新纪元。" }, { "instruction": "气候突变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气候从一种稳定态(或稳定持续的变化趋势)不连续地跳跃式地转变到另一种稳定态(或稳定持续的变化趋势)的现象。它表现为气候在时空上从一个统计特征到另一个统计特征的急剧变化。可以把气候突变归并为均值突变、变率突变及趋势突变三种类型。突变必定是突然变化,但突然变化不一定是突变。气候突变带有非线性和多重均势的特点。引起气候突变的原因主要有:①气候系统之外的参数或强迫力的突然变化;②外力的缓慢变化使气候系统越过突变的界限;③气候系统本身的内部混沌过程所产生的突然变化。" }, { "instruction": "第四纪古红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第四纪里曾出现过冰期与间冰期,古红土是在间冰期的湿热环境中产生的。当冰期来临,气候变冷,红土化作用停止,所以第四纪的红土化作用不是连续的。各时期的红土化以中更新世(Q2)为最强,晚更新世(Q3)相对较弱。至今有关早更新世(Q1)红土的报道较少,有可能是早更新世(Q1)红土在经历中更新世(Q2)湿热气候时,又遭强烈红化而与中更新世(Q2)红土不易区别所致。有关全新世(Q4)古红土的报道,仅限于闽、粤沿海一带。" }, { "instruction": "soilforming environment change in the area of “ThreeRivers\\\"Plain,Northeast China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三江(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平原在中国东北部,系新构造运动沉降地区(参阅附图),积水致土壤沼泽化,其泥炭土的发育受第四纪气候演变影响,在有机质形成与分解的消长中,积累不同品质的泥炭土,情况如表所示。三江平原自然环境演变与泥炭土的发育特征地质时代与泥炭土发育时期孢粉组合14C年龄〖〗a年均温℃气候特征年累积率mm有机质%分解度%泥炭类型Q43(发育盛期)松属为主(2281±80)2~3冷湿转偏干0.3765~8020~25低灰分,低分解泥炭Q42(发展期)阔叶林带(6317±105)6~8温暖湿润0.1635~4640~50高灰分,中分解泥炭Q33(开始发育期)桦木林带(10058±515)0~2冷偏干0.2345~5535~40中灰分,中分解泥炭(据孟宪民等资料)中国东北及内蒙古东部新构造运动及有关土壤分布概图(据《中国自然地图集》1965年资料增绘)A.科尔沁沙地;B.松辽分水岭;C.三江平原;D.黑土主要分布区;E.黑钙土主要分布区;F.白浆土主要分布区;G.呼伦贝尔高原区;H.盐土与碱土;粗线为主要新构造运动活动断层,实线为实测,虚线为推测" }, { "instruction": "波向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垂直于波峰线的线。它表征波动传播的方向。为了得到地形影响下,某一水域的波要素变化,需绘制出一系列由深水伸延到岸边的波向线,以提供波折射因子。在波向线辐聚区波高增大,辐散区波高减小,在海岸附近波破碎处的折射因子,可供计算破碎波高。故波向线分布给出海岸附近各处的海浪特性变化。" }, { "instruction": "鼓丘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冰川底部形成的流线型岗丘,其高度小于冰厚,基底轮廓一般为椭圆形,也称“蛋丘”。一般迎冰面陡,背冰面缓,主要由富含粘土的冰碛物构成,有时有基岩核心。它分布在大陆冰川或山麓冰川的终碛带内侧,鼓丘可能是孤立的山丘,更多的是成群出现,成带状分布,称鼓丘带或鼓丘群。分布于谷底的鼓丘,向下游伸展,并大致平行于冰流的方向。一般情况下,鼓丘的长轴方向指示了冰流的方向,但鼓丘中砾石的长轴方向并不总与流向一致,需具体分析。" }, { "instruction": "湖水矿化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湖水含盐量(salt content of lake water,lake salinity)、湖水盐度(salinity of lake water)。1升湖水中所含各种盐类的总质量,或每千克湖水中盐质量(克)表示。它根据水样蒸发干涸后的残余物来测定,一般给出的是某一湖泊矿化度平均值,有时给出它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如果给出的是某一湖泊在某一时刻、在它的某一部分、某一深度处的湖水矿化度,应当加以注明。湖水矿化度是表征湖水化学性质的重要指标之一。根据矿化度可将湖泊分为淡水湖、半咸水湖、咸水湖与盐湖。" }, { "instruction": "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按照一定的目的,依据一定的方法和标准,在各种单要素评价的基础上对一个区域的环境质量进行总体的定性和定量的评定。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的目的的多样性,评价范围可大可小,它以环境单元中某些环境要素为基础,评价过程中选取能表征各种环境要素质量的评价参数。采取的主要方法有:①先进行单要素评价,然后归纳评价结果,得出综合评价结果,如某个地区环境质量综合评价;②根据评价目的,直接选用最能反映环境质量的某些环境要素和某些有代表性的参数,求出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值的方法。在综合评价时,各级权系数的确定是一项重要内容。" }, { "instruction": "锥叶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真蕨植物叶化石的一属。2~3次羽状复叶。小羽片楔羊齿型,叶缘常深裂成圆形、楔形或线形的裂片,基部收缩。中脉不显著,侧脉分叉数次,直达各裂片顶端。实羽片常退缩,呈柄状,孢子囊群生于脉的顶端。早侏罗世至早白垩世,侏罗纪最繁盛,世界各地。中国陆相侏罗纪地层中化石很多,分布亦广,常见的种有盛产于早、中侏罗世的膜蕨型锥叶蕨(Coniopteris hymenophylloides)及中、晚侏罗世的布列亚锥叶蕨(Coniopteris burejensis)。" }, { "instruction": "镁橄榄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Mg2〔SiO4〕。与铁橄榄石Fe2〔SiO4〕组成完全类质同象系列,是该系列中的富镁成员,含Fe2〔SiO4〕分子小于10%。性质与橄榄石相似,帷色较浅,甚至可为无色或白色,密度稍低。主要产于接触变质或区域变质的不纯白云质大理岩中。参见“橄榄石”。" }, { "instruction": "“pendulum's pattern\\\"\\rfor industrial allocation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工业布局空间模式之一。指利用相距较远的两地资源、能充分利用动力的工业布局模式。它理论上受最小运费原则支配。20世纪30年代初,前苏联开发利用乌拉尔铁矿石基地,在马格尼托哥尔斯克建立大型钢铁基地,所需炼焦用煤和动力用煤则来自1900多公里之外的西伯利亚库兹巴斩,为充分利用运煤返空车皮动力,在利用当地丰富煤炭资源基础上,靠马格尼托哥尔斯克供应铁矿石,便同时在库兹巴斯建立库兹涅茨钢铁联合企业,是为运用“钟摆式布局”之首创。中国利用四川攀枝花之铁矿石和贵州六盘水之炼焦煤,分别在攀枝花和六盘水两地建立钢铁基地,亦为此模式运用之实例。此模式在实际运用中,往往由于工业生产能力不断扩大,原用可采资源逐渐耗尽,遂转而开发利用别地新资源,原有的“钟摆式”模式即会有所改变。" }, { "instruction": "黄土斜交层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黄土中可辨认的倾斜层理,为一种沉积构造,在距露头剖面数米远处,即可辨认出。它是由粒度大小不同的颗粒组成,呈交错状,最长可延伸数米;整体上呈倾斜弧形,但凹面向上,常见于甘肃地区的黄土中。" }, { "instruction": "Meta-种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异质种群、超种群、组合种群或复合种群,由美国生态学家莱文思(S.A.Levins)在1970提出的,是指由局部性绝灭,但又重新定居而再生的种群所组成的种群,或者说是由空间上相互隔离,但又有功能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亚种群组成的种群斑块系统。" }, { "instruction": "鸟翼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这一名称由拉丁词avis(鸟)及alae(翼、翅膀)组成。美国Gauthier于1986年建立,用以作为始祖鸟(Archaeopteryx)和与现生鸟类及与其更为接近的所有鸟类的总称;与此同时,将Aves的含义限定为现生鸟类及其最近祖先的所有后代。从而修订了原用于鸟纲(Aves)的定义。有不少学者认为,由于始祖鸟被视作原始鸟类已经有100余年了,因此最好还是将始祖鸟、现生鸟类以及它们最近的共同祖先都包含在鸟纲之内;同时将新鸟类(Neornithes)定义为现生鸟类类群。后一种观点将鸟翼类定义为一个基干(stembased)类群单元,它包括新鸟类以及那些与它们亲缘关系更为接近而与恐爪龙(Deinonychus)关系更远的类群。在这种情况下,鸟翼类与恐爪龙类(Deinonychosauria)构成一组基干姐妹群关系。" }, { "instruction": "海洋预报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根据理论研究得到一定的模式,对海洋中的各种运动特征或现象作出预测。其中通常有潮汐预报:是根据沿海各测站长期的水位资料、经过调和分析、算得众多分潮的调和常数,然后用这些调和常数,采用潮汐预报公式,对经过推算的港口或测站未来的潮高和潮时作出预测。这类工作常有国家或地方的职能部门每年出版固有的潮汐表,为港口、海运、军事等部门提供服务;其他有海况预报:预测内容有海况(海面外貌特征)、海浪以及温、盐等。海况预报有1~3天的短期预报,有旬和月的中长期预报;还有海浪预报:根据海浪的生成、发展、消衰和传播的外界条件、气象和地理环境,结合海区的初始海浪状态以及根据给定的海浪预报模式,计算海区未来的海浪形态。预报风浪和涌浪要素,即预报在统计意义上的特征波高、周期波向等,有时也要预报海浪谱。" }, { "instruction": "磷质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磷块岩(phosphorite)。一种富含磷酸盐矿物的沉积岩。主要矿物成分为碳氟磷灰石、细晶磷灰石、胶磷矿。混入物有砂、粉砂、粘土、白云石、方解石、石英和海绿石等。质量高的磷质岩含磷酸盐矿物在90%以上,其含P2O5 30%~40%。目前把含P2O5>5%~8%的沉积岩叫磷质岩。磷质岩的结构变化很大,有生物结构、砂状结构、球粒结构、泥状结构等,构造类型有结核状、层状两类。磷质岩大多是海洋中生物作用、生物化学作用沉积而成的。" }, { "instruction": "元素迁移能力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元素在环境中能够进行迁移的能力。元素能否迁移、是否具备迁移力,取决于其自身的物理化学性质,主要包括元素组成化合物的能力、形成不同电价离子的能力、水解能力、形成络合物的能力及被胶体吸附的能力等。原子的负电性、离子半径、电价、离子电、位、化合物的键性和溶解度等是决定元素迁移能力最主要的物理化学参数。元素在环境中的迁移力还取决于环境的物理化学条件和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前者主要指环境的酸碱条件、氧化还原条件、胶体的种类和数量、络合配位体的数量和性质等;后者包括气候、地形、水文、植被、土壤等。" }, { "instruction": "冰川条痕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简称条痕石,为在磨光面上刻有冰川擦痕的砾石和石块。冰碛物中的石块在一定压力下,在较长时间内,恒稳的顺着冰川流向移动,砾石表面被摩擦成光滑面和清晰的刻痕。在显微镜下可观察到这些细长的条痕头端粗大而尾端细尖,有时还间杂着颤动的痕迹,称为颤痕,是作为切割工具的砂砾强行通过坚硬的砾石表面产生的颤动位移而形成,这些擦痕主要分布在平行砾石长轴方向的磨光面上。" }, { "instruction": "铁白云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Ca(Mg,Fe)〔CO3〕2,常含锰。三方晶系。晶体呈菱面体,通常呈块状或粒状集合体,玻璃光泽。白或灰色,含锰的带红色。硬度3.5。解理平行菱面体{1011}完全。密度2.9~3.1克/厘米3。热液成因和外生沉积成因,常与菱铁矿共生。" }, { "instruction": "火焰状构造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泥舌(mud tongue,mud lobe)。与负荷构造密切相关的一种构造现象。其特征是下伏的泥质物呈不规则脉状、舌状或斑点状插入到上覆砂层中。有人认为它是形成负荷构造时的伴生物,即上覆砂质层借助本身重力作用陷入到泥质物中的同时,泥质物也发生流动,并挤入到砂层中形成。但也有人认为,它是由于水流流经饱含水的塑性泥质层时拖曳而成的。" }, { "instruction": "全自形粒状结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自形粒状结构(idiomorphic granular texture),岩石中同种主要矿物晶体具有完整的固有晶形,常见于深成岩中。" }, { "instruction": "碧玄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碱性玄武质岩石,由单斜辉石、斜长石、常见的副长石类和橄榄石斑晶组成的岩石。按实际矿物成分在QAPF图解14区中确定。按化学成分分类位于TAS图解U1区内。按副长石成分可分为白榴碧玄岩、霞石碧玄岩、方沸碧玄岩等。此名源于希腊语basanos,意为试金石。" }, { "instruction": "机械沉积分异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碎机械沉积分异作用(按颗粒密度分异)屑物质在搬运和沉积过程中按颗粒的大小、密度、形状、矿物成分进行分异。机械分异可形成各种不同粒级的碎屑岩,如砾岩、砂岩、粉砂岩等。也可以使密度大而体积小的矿物与密度小而体积大的矿物堆积在一起,如含金砾岩。沉淀分异作用是沉积学中一种重要的沉积作用和客观存在的沉积地质规律(如附图所示普斯托瓦洛夫的沉积分异模式),但普氏的沉淀分异模式过于简单化和理想化,仅从物理化学原理考虑沉积作用,没有考虑外界条件的控制和影响,因此与实际情况常有出入。" }, { "instruction": "sphalerite,zinc blende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ZnS,含Zn 67.1%,常含铁及镉、铟、镓、锗、铊等。含铁超过10%者称为铁闪锌矿。等轴晶系。晶体呈四面体,通常呈粒状集合体。随着含铁量的增加,颜色从浅黄至棕色,直至黑色。条痕由白色至褐色。树脂光泽到半金属光泽。透明至半透明。硬度3~4。解理平行菱形十二面体{110}完全。密度3.9~4.2克/厘米3。常与方铅矿共生,产于各种类型的热液矿床中。是炼锌的主要矿石矿物。同时还可提取镉、铟等一系列稀散元素。" }, { "instruction": "灰化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寒冷湿润气候和针叶林植被下形成的土壤。有铁、铝螯合淋溶与淀积的特征,并有明显的灰化层A2与灰化淀积层B。中国灰化土面积很小,仅发现于藏东南亚高山带,学者看法还不一致。" }, { "instruction": "silt discharge,sediment discharge,load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某一时间段内通过河流断面推移、悬移输沙的总量。为该时段内的平均输沙率与时间的乘积。河流的输沙量受地形、降雨量、植被、岩性等因素影响。一般情况下,地形高差大、气温高、植被不发育、降雨量大且集中的地区,输沙量较大。如黄河陕县站年平均输沙量为16.98亿吨,而长江流域的面积为黄河的2.4倍,但年平均输沙量仅为黄河的1/3。输沙量的大小,在一年内也是有变化的,以洪水期最大。" }, { "instruction": "Wudalianchi volcanic cluster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位于黑龙江省德都(今五大连池市)北部,是第四纪更新世以来多次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群。火山群由大小14座火山锥组成,包括北格拉球火山、南格拉球火山、卧虎山、笔架山、老黑山、火烧山、尾山、药泉山、西焦得布山、东焦得布山、西龙门山、东龙门山、莫拉布山及影背山,大部分火山锥略呈北东和西北两组方向排列。其中老黑山、火烧山为近期(公元1719~1721年)喷发而形成的火山锥。这次火山喷发的部分熔岩流堵塞河流形成五个串珠状的堰塞湖,合称五大连池,火山群也因此而得名。火山喷发的熔岩有玻基辉橄岩、白榴石玄武岩、歪长橄榄岩等,此外还有浮石、火山弹、火山砾、火山灰等。老黑山、火烧山喷发形成的熔岩流及火山锥,因其喷发时间较晚,故其构成的火山形迹以及火山熔岩特有的各种形态及原生构造,广泛分布于火山地区内,并裸露地表,保留完整。本区的火山锥,都是由喷出的火山弹、熔岩饼、熔岩渣、浮石块及火山砾等各种熔岩碎屑形成的,应属熔渣锥。由于喷发周期较短,火山锥体的规模一般都较小,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300米,火山口直径与基底直径之比,一般在1∶2~1∶3之间。火山锥在平面上呈较规则的圆形,锥体坡度一般为30°左右,火山口略呈圆形,内壁陡峭。从本区火山喷发的物质成分、火山机构的特点及新期火山喷发过程看来,应属于喷发周期较短的斯特朗博利式喷发类型。本区火山熔岩流有结壳熔岩和翻花熔岩两种类型。熔岩流中发育的次一级构造有熔岩表壳构造(这是由于结壳熔岩塑性变形而成的各种构造,如波状构造、绳状构造、平行褶皱构造以及小股熔岩流形成的熔岩扇、象鼻状熔岩流、熔岩瀑布等)、熔岩空洞构造(如熔岩暗道、表层流空洞等)、溢流拱起构造(如溢流丘、胀裂丘等)、裂隙塌陷构造、喷气溢流构造(如熔岩喷叠锥、喷气穴)等。其中以熔岩流表面成群成列出现的熔岩喷叠锥、喷气穴等千姿百态最为壮观,实为国内外所罕见。因此五大连池火山群被列为中国的自然保护区之一。被批准为世界地质公园。" }, { "instruction": "缓冲国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势均力敌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大国。为避免直接的武力冲突,把介于它们或其殖民地之间的弱小国家划作缓冲地区,这种被划作缓冲地区的国家,称为缓冲国。缓冲国的领土受相关大国间条约保证不被兼并。如近代,比利时曾因介于德法两国彼此相持而得以保持其独立,起着缓冲国的作用。又如1898年英法两国曾将暹逻(今泰国)划定法属印度支那和英属缅甸之间的缓冲国。" }, { "instruction": "狼鳍鱼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硬骨鱼纲真骨鱼次亚纲的一属。体小,长纺锤形狼鳍鱼,椎体筒状,中部略收缩。上、下颌骨上都有小而尖的牙齿。背鳍位置偏后,与臀鳍近于相对。有上神经棘。尾正型,最末尾椎骨向上扬。鳞片圆形。生活于淡水,主要产于中国北方,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地层中甚多。" }, { "instruction": "最大海泛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层序中海侵达到最大限度时所对应的界面。它是海侵体系系域与高水位体系域之间的地层界面,以海侵沉积体系向陆退积转换为高水位沉积体系向盆进积为特征,最大海泛面通常与凝缩层相伴生。在湖泊层序中对应于最大湖泛面。" }, { "instruction": "黄赤交角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黄道与天赤道之间的交角。它是天文常数之一。由于黄道面位置是变的,因此黄赤交角有长期的、周期性的变化。当前黄极正向天极靠近,黄赤交角每世纪减小47\\\"左右,因此目前黄赤交角的度数为23°26″,这种减小大约还要持续一万五千年左右,然后转为增大。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才使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作周年移动,从而产生了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四季更替等自然现象。" }, { "instruction": "直接梯度分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既使用群落植物种类组成数据的排序,同时使用植物种类组成数据和环境因子数据的排序叫直接梯度分析。" }, { "instruction": "土壤物理化学吸附性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叫离子交换吸附,是土壤的一种吸收性能。指土壤溶液里的离子与土壤细粒表面所吸附的同性电荷离子之间相互交换的物理化学现象。这是由土壤细粒带有电荷所引起的。土壤对阳离子和阴离子的交换吸附,就是因为土壤带有正、负电荷。它是土壤吸收性能中最为重要的一种,对植物养分的保蓄、供应和调节以及土壤形成和特性,都具有重大的影响。" }, { "instruction": "钙镁橄榄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CaMg〔SiO4〕。斜方晶系。晶体呈柱状、粒状。无色或灰白色。玻璃光泽。硬度5~5.5。解理平行{010}不完全。密度3.2克/厘米3。产于高温接触变质的不纯大理岩中,也见于基性火成岩中。" }, { "instruction": "沼泽植被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湿生植被类型,通常发育于所有地带中非常潮湿或过度潮湿的地方。由沼生植物组成,以草本为主,属隐域性植被类型。主要有莎草科、毛莨科、禾本科、蔷薇科、灯心草科、菊科、杜鹃花科、蓼科等科的种类。分为:①木本沼泽。主要建群种有杜香、丛桦、岗松等,苔藓,一般为中位沼泽;②草本沼泽。优势层片为草本植物,主要建群种有苔草、水葱、芦苇等,覆盖度大,生产力高,多为低位沼泽;③苔藓沼泽。藓类植物占绝对优势,在沼泽发育阶段上属高位沼泽。" }, { "instruction": "雨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降雨直接或间接引起的各种灾害的统称。雨灾发生后,又诱发出一连串的次生和衍生灾害,如雨灾形成洪涝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居住状态的变化,引起疾病的传播和蔓延以及农作物病虫害等,构成雨灾链。根据不同的降雨情况,雨灾又可以分为连阴雨灾,酸雨,冻雨,雨淞,雨蚀。连阴雨灾是指作物生长发育期间,由于持续阴雨,一般4~5d以上,土壤和空气长期过湿,日照严重不足,作物生长发育不良,产量及质量受到严重影响的现象。酸雨又称酸性雨,指pH小于5.6的降水,酸雨使土壤酸化,污染淡水资源,腐蚀建筑物,影响动植物生长及危害人类健康。冻雨是指温度低于0℃而未冻结的过冷却雨或雨滴在下落过程中冻结为细小而坚硬的小冰球固体降水。雨淞是过冷雨滴或毛毛雨降落到物体表面或地面冻结而成的较为均匀的冰层。可压断电线,拆损树木,对交通运输及农业生产有很大影响。雨蚀是雨滴对地面物品及空中高速飞行器的撞击、侵蚀等。" }, { "instruction": "轮藻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过去列为绿藻门轮藻纲,现已分出成独立的一门,是一类分化程度最高、构造比较复杂的藻类植物。外形似有“根、茎、叶”的分化,“茎”细弱且分节,节上轮生侧“枝”,“枝”上具“叶”和生殖器官。一般以具钙化能力的藏卵器(雌性生殖器官)化石为最常见。藏卵器呈球形、椭球形、梨形等,大小一般为0.3~2毫米,最大可达3.6毫米,外面是钙化的包围细胞(螺旋细胞),表面可具饰纹,顶端具有5个或10个因不钙化而不易保存为化石的冠细胞。有的藏卵器外面可再包有一层结构复杂、具奇特纹饰的外壳。轮轮藻藏卵器藻根据其包围细胞的旋转方向可分为直立轮藻(晚志留世至早石炭世)、右旋轮藻(晚志留世至晚二叠世)及左旋轮藻(中泥盆世至现代)三大类,以左旋轮藻类化石最多而常见。轮藻多生活于淡水或半咸水,晚古生代海相地层中也有发现。晚志留世至现代,有中泥盆世、中三叠世、早白垩世和古近纪4次繁盛期,在中、新生代含油地层的划分对比上应用较多。中国轮藻化石丰富,分布很广,南方中泥盆统产有包围细胞成直行排列的直立轮藻(Sycidium),侏罗系、白垩系和新生界中发现大量仅具5个左旋细胞的轮藻化石,如真开口轮藻(Euaclistochara)、孔轮藻(Porochara)、古近纪的有盖轮藻(Tectochara)等。" }, { "instruction": "大洋中脊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中央海岭。贯穿大洋,多位于其中部呈线状延伸的巨大海岭。总长可达84000多千米。大西洋中脊,地形最为崎岖不平,中央裂谷发育,宽达数十千米,较两侧下凹2000~4000米;印度洋中脊,成倒Y字形;太平洋海隆,位于东南部,宽达2000~4000千米,高出洋底2000~4000千米。其轴部有中央裂谷,地热值较高,有浅地震带和火山带分布。两侧地磁异常条带常具对称性,地壳年龄也随着离轴部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增大。垂直方向上发育许多断裂,一般叫转换断层。板块构造说认为,它是海底扩张中心,为新生海洋地壳的出生地。但大西洋中脊及印度洋中脊与东太平洋洋隆比较,在地形及地质上均有若干差别。前二者的两翼倾斜较陡,多形成山脉,轴部有很深的中央裂谷,地形起伏较大(约1~3千米);后者两翼较平缓,多为丘陵地形,中央裂谷不发育或不明显,故称东太平洋巨大隆起为海隆以与其他洋中脊相区别。已在其顶部,特别是东太平洋海隆和大西洋中脊顶部多处发现富含铜、铅、锌的热液多金属沉积物或块状硫化物。对其研究不仅具有地质理论意义,而且有经济意义。" }, { "instruction": "黄土古土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质历史时期,黄土堆积过程中,由于古气候的变化(暖、湿气候)形成的土壤层,形成后被后期黄土沉积掩埋。一般发育较好且保存完整的古土壤剖面,可划分出腐殖质层、粘化层、淀积层和母质层。古土壤产状的面状分布,代表当时的古地形面,因此在水平空间上有地层对比意义,在重现古地形变化的研究上有重要作用。古土壤按其埋藏和保留状态可分为埋藏古土壤和残余古土壤两类。" }, { "instruction": "黄土塬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黄土覆盖的较高平地。又称黄土平台。顶面平坦,边缘倾斜3°~5°,周围为沟谷深切,它代表黄土的最高堆积面。是主要的农耕地区,周围被沟谷环绕,沟头溯源侵蚀强烈,使黄土塬在平面上呈花瓣状特点。表面平坦而又宽广的黄土塬,称完整塬,如陇东的董志塬、陕北的洛川塬。而塬体被分割、轮廓破碎、但顶部仍较平坦的黄土塬,称破碎塬,如甘肃合水、陕西定边和山西吕梁山西侧的一些小型塬。" }, { "instruction": "裸子植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或列为一门。种子植物中较原始的类群,心皮不包成子房,胚珠(受精后发育成种子)裸露,胚乳在受精前已形成。都是木本植物,茎的次生木质部发达,没有导管,仅由管胞组成。重要化石类别有种子蕨植物门、苏铁植物门、银杏植物门、松柏植物门等,或列为纲。晚古生代开始出现,中生代极盛,种类很多,占当时植物界统治地位,故中生代亦称为裸子植物时代,中生代晚期衰退,现存者以松柏植物为主,主要分布于北半球。" }, { "instruction": "糜棱结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动力变质岩石的一种结构。是在强烈的应力作用下,岩石全部被搓碎成很细的矿物碎屑和粉末,常形成少量绢云母、绿泥石等新生矿物,有时可见类似流纹的条带状构造,并有少量较大的透镜状矿物碎屑(常为石英、长石等)。" }, { "instruction": "卫星海洋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海洋学的一个新分支学科,研究卫星探测海洋的理论方法,卫星资料的处理、传输和利用。以卫星为空间工作平台,斫究卫星海洋遥感,为海洋环境监测、海洋资源开发和海洋科研提供全球海洋过程及现象的动态信息,从而使人们从宏观上获得研究世界大洋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及对人类生存环境影响的新知识。" }, { "instruction": "熔结凝灰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岩石比较致密,貌似熔岩,但具火山碎屑结构。含有岩屑、晶屑,塑变玻屑、浆屑等。塑性碎屑常被压扁拉长,绕过刚性碎屑呈平行排列,形成假流纹构造,其成因说法不一,较流行的是火山灰流说(ash flow),即高黏度的富含挥发分的酸性,中酸性和碱性熔浆,上升到近地表处,由于外界压力骤降,膨胀起泡,犹如牛奶沸腾一样。气泡壁愈来愈薄,最终发生爆炸,泡壁破裂,熔浆被粉碎,并大量涌出火山口,呈炽热状态悬浮于气体之中,形成沿山坡流动的火山灰流或火山碎屑流堆积形成的岩石。然后火山灰流迅速堆积,在热力和重荷的影响下,玻屑受挤压变形,彼此熔结而成。" }, { "instruction": "多边形叠置分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对同一地区具有相同比例尺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多边形要素文件进行叠置,通过组合、删减、修改等操作生成新的多边形要素。" }, { "instruction": "示底构造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碳酸盐岩的原生孔隙中(包括鸟眼孔、窗孔、生物体腔孔等)有两种不同的充填物,在孔隙的下部为渗流的孔隙水带入泥屑或粉屑等内碎屑充填,或者为孔隙水沉淀的灰泥,颜色较暗;孔隙的上部为亮晶方解石充填,色较浅,两者之间具有明显、平直的界线,常可用它指示岩层的顶和底,及原始的水平面。" }, { "instruction": "瓦沙奇活动断裂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从美国犹他州的甘尼森至爱德华州的马拉德城,近南北向延伸约370千米。沿断裂带显示出几乎连续的晚第四纪断层的地貌表现。虽然沿瓦沙奇断裂带微震活动不断发生,但自1847年该地区有人定居以来,还未发生过与地表断裂有关的地震。然而地质和地貌的证据清楚地表明,在整个晚更新世至全新世,沿这一断裂大地震重复发生。自12000~13000年前普若沃阶地形成以来,已发生6次或7次相当于6.5~7.5级地震的地震断裂事件,平均重复间隔为1500~2000年。整个断裂带分成6~10条活动断层段。其中,克什维尔段单个地震断裂的纯垂直构造位移估计为1.7~3.7米,滑动速率为1.8毫米/年;霍布尔克瑞克段的平均垂直位置为0.8~2.8米,滑动速率为1.3毫米/年。" }, { "instruction": "浮游生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没有或略具有游泳能力悬浮于水层中生活的水生生物。浮游生物大多形体微小,呈球形、扁球形或树枝形等,或具长刺、突起,一般呈辐射对称,骨骼多不发育或具薄壳,运动器官不发育或缺失,分布范围受水流控制。如水母、正笔石、放射虫等。浮游生物种类和数量很多,分布也广。可分为浮游动物及浮游植物;或分为全浮游生物、季节浮游生物及假浮游生物;也可根据其体积的大小分为不同的级别,但划分标准并不一致。" }, { "instruction": "原生动物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动物界中原始的一门,是微小的真核单细胞或单细胞集成群体生物,细胞的功用没有分化,无组织、器官。多为异养,有的自养,也有兼能异养及自养者。无性或有性生殖。利用伪足、鞭毛或纤毛进行运动。多无硬体,也有少数具有骨骼者。分布于海洋、淡水、土壤或营寄生。个体多微小,一般需用显微镜观察研究。前寒武纪至现代。根据运动胞器的有无及类型,原生动物门可分为鞭毛虫纲、肉足虫纲、孢子虫纲及纤毛虫纲。除孢子虫纲外均有化石,其中以肉足虫纲的有孔虫和放射虫最重要。" }, { "instruction": "气候地带性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气候特征依纬度带分布的性质。理论上,没有大气和海陆影响的气候分布,只有太阳辐射特征(包括总量、年日变化等)的纬度差异,也称天文气候。因此,与纬度带有关的气候分布称为气候的纬度地带性,只要纬度相同,热量条件也基本相同,常划分为热带、副热带、温常、寒带和极地带等气候带,并以最热月平均气温10℃为温带和寒带的分界线,最冷月18℃为热带的界线,分别代表了森林和热带作物生长的热量条件。受大气和海陆地形分布共同作用,同纬度也会有很大的气候差别,有干湿和干湿季分配上的差异,也有温度高低的差异,称为气候非地带性。也有把因地形高低不同而形成的垂直气候分异称为气候的垂直气候带地带性特征,不同高度的热量分异类似纬度差异,但辐射条件反而是山顶优于山麓。" }, { "instruction": "客籍工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外来(客居)工人。指为了寻求就业岗位而迁移的工人。迁移有临时性和永久性之分,有长距离和短距离之分,常常涉及跨越国界的移动。它和其他移民的区别主要是两点:首先对于个人来说,经济方面的考虑是移动的主要动机,个人不断地迁移以寻求更优厚的工资和更有保障的就业岗位。尽管相当多的客籍工人是临时性的,但流向稳定后可能导致迁移者及其家庭的永久性定居。其次,客籍工人可以放在更为广阔的经济结构背景中来研究。由于资本主义发展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不均衡性,劳动力的移动是必要的。劳动力的迁移成为二战后西北欧经济增长、城市化和工业集中化中心化的基本部分。" }, { "instruction": "喙壳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软体动物门中已经绝灭的一纲,是一类呈双壳状的单壳软体动物。喙壳动物具单一的钙化中心,胎壳为低锥状单壳,两侧对称,发育至成年壳,则呈双壳状,但无背部接合线和韧带,与具两个钙化中心分泌两个外壳的双壳纲不同。壳一端延展,另一端多伸出一喙状管。壳面具放射线和生长线。生长线只有一个生长中心,与背缘近直角相交,与双壳纲的生长线也不相同。海生,寒武纪至二叠纪,分布于除南极洲外的各大陆。中国辽宁上寒武统即产有此类化石群。湖南、贵州、陕西等地下志留统产有敏峰壳(Technophorus),安徽、海南岛等地也产有此类化石。" }, { "instruction": "民族识别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民族成分的辨认。在多民族国家里,是落实民族政策的一项重要工作。其基本方法是:以民族问题的理论和政策为指导,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充分照顾各民族特点和各民族人民的意愿,对民族要素(语言、地域、经济生活、文化、心理素质等)进行历史的、综合的考察和分析,以此科学地确定民族成分,使国内各民族真正享受到民族平等的各项权利。民族特点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逐渐变化的,民族识别须经常结合实际需要不断进行。从1 9 53年起,中央及地方民族事务机关组织科研队伍,并吸收当地民族的代表人物参加,通过调查研究,进行识别。目前,除汉族外,经过识别,确认的少数民族共有5 5个。" }, { "instruction": "肿骨大角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简称肿骨鹿。哺乳纲真兽次亚纲偶蹄目鹿科大角鹿属的一种。头骨粗壮,下颌有明显肿厚现象。角甚粗壮,眉枝垂直扁平,主枝圆筒状,但远端呈掌状分叉,掌状面与眉枝成45°夹角,或掌状面几乎平行于眉枝的面。臼齿大而低冠,为新月形齿。中国北方中更新统中化石很多,北京猿人洞穴堆积中曾发现大量化石。" }, { "instruction": "硫酸盐矿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本类矿物分布不广,占地壳质量的0.1%,是金属阳离子与硫酸根相结合的化合物,常有附加阴离子。矿物中呈阳离子的主要有铁、钙、镁、钾、钠、钡、锶、铅、铝、铜等。阳离子以离子键与硫氧四面体结合,形成岛状、环状、链状与层状四种结构类型,其中主要是岛状结构硫酸盐矿物,矿物形态以粒状、板状为主。灰白色、无色,含铜、铁者呈蓝色和绿色。玻璃光泽,少数金刚光泽。透明至半透明。硬度低,含结晶水者更低。密度除含铅、钡和汞者较大外,一般属中等。硫酸盐矿物主要是表生作用产物,其次是热液后期产物。" }, { "instruction": "白浆土古成土过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多数学者认为土壤的白浆化,是指因土层中临时滞水,使土壤矿物里的着色物质,主要是铁、锰化合物溶解流失而形成白浆土的过程。这一过程与古老的地质条件有关,表现在已有较长的发育年龄;下部淀积层似非近期发育;白土层之上似曾存在古老的有机质层等。中国东北白浆土分布区,大部是新近纪末的沉降带,早更新世(Q1)或中更新世(Q2)时回升,随着上升使水分条件变化而土壤向白浆化发展,所以它已有较长的发育年龄。黑龙江与乌苏里江的河谷阶地上,阶地越高,白浆化越明显,与地面发育年龄正相关,也证明了这一点。然而也有报道,不长时间里近代的人为活动,也可有白浆化层次出现,如在梯田下部、沟渠边坡等处。" }, { "instruction": "礁灰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生物骨架灰岩(organic framework limestone)。一种具有原地固着生长状态的生物骨架构成的石灰岩。这些生物具有抗浪本能,因而能造成坚固的抗浪构造,如岗陵状、脊状、不规则状的骨架灰岩体,特称为“礁”。它比周围同时期沉积物要高得多。主要造礁生物有:群体珊瑚、钙藻类、苔藓虫、层孔虫、海绵、牡蛎蛤等。共栖生物有:腕足类、棘皮动物、软体动物等。由于生物礁灰岩多孔,渗透性良好,因此常是石油、天然气储集的有利岩石。此种灰岩在中国西南泥盆纪和二叠纪地层中颇为发育。" }, { "instruction": "嵩明杨林地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1833年9月6日云南省嵩明杨林发生地震。震中位置25.0°N,103.0°E,震级8,烈度≥Ⅹ。灾情:倒塌房屋48888间,死亡6700人。清道光县志载:“震动之时,西山岩石崩倒,滇池洪水沸腾,地自裂,桥自开,旱地出水,水田变陆,平畴隔成坑,田野生黑烟,瓦能舞,砖能飞,石能跃,墙能弯”。极震区中心在嵩明、宜良、澄江等地。地震破裂带全长约90千米,总体走向NE10°。地震位于中国中部南北地震带南部、川滇菱形块体东界的小江断裂中段,发震断层为小江深断裂的西支断裂。是小江深断裂发生左旋错动的结果。震源的主压应力方向为北西西向。" }, { "instruction": "岩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侵入岩的一种产状。岩浆侵入到岩层之间,其中央部分受岩浆的静压力使底板岩石沉陷,形成中央微凹下去的盆状侵入体。大小不一,个别大的超镁铁岩、镁铁岩岩盆直径可达数十到数百千米。" }, { "instruction": "海洋地质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海洋是贮集于地球表面低洼地区(海盆)的巨大水体,现约占地球面积的71%。海盆不仅容纳陆地上各种地质营力带来的物质,海洋本身的运动、生活其中的生物活动,以及海水的物理化学条件的发展和演化,在塑造岩石圈上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地质历史中绝大多数沉积岩和沉积矿产都是海洋地质作用的产物。海洋是巨大的地质营力,其地质作用可分为海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海蚀洞穴→海蚀穹→海蚀柱的演化" }, { "instruction": "尼格利陀地域人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澳大利亚地理人种中的一个地域人种。分散分布于几个孤立岛屿,如菲律宾的吕宋、棉兰老,印度的安达曼群岛、喀拉拉邦卡尔达蒙山区,马来半岛北部山区(塞芒人)及印度尼西亚的帝汶和松巴哇岛等。肤色深暗,鬈发,身材矮小(男性成年在1.5米或更少)。在安达曼群岛上居住的无髭须、妇女臀部脂肪较多,牙齿小。A型血占50%,B型又高于O型。Rh型中阴性占90%。塞芒人面部有须,身材稍高,O型血百分比高,A型15%,B型9%。RhcDe型占27%。其亲缘关系与澳大利亚、密克罗尼西亚、美拉尼西亚甚至东南亚蒙古人种均有关。与非洲尼格罗人与俾格米人无关。" }, { "instruction": "花岗闪长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花岗岩的一种。二氧化硅含量在56%左右,石英含量为20%以上,斜长石(更长石或中长石)含量多于碱性长石,深色矿物为角闪石或黑云母。色浅,具花岗结构,分布较广泛,常见大的侵入体。它是介于二长花岗岩和英云闪长岩之间的岩石,与它有关的矿产主要是矽卡岩型铜、铁矿产以及装饰石材等。" }, { "instruction": "黝铜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Cu12Sb4S13,含Cu45.77%。与砷黝铜矿(tennantite)Cu12As4S13,构成类质同象系列。一般所见的黝铜矿均含有一定数量的砷黝铜矿分子。等轴晶系。晶体呈四面体,但通常呈粒状或致密块状集合体。钢灰至铁黑色,新鲜断口呈黝黑色。条痕与颜色相同。半金属光泽。硬度3~4。密度4.4~5.1克/厘米3。见于各种成因的含铜热液矿床中。常与其他含铜矿物一起作为铜矿石利用。" }, { "instruction": "片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些矿物在变质岩中成层状相互平行和近于平行的定向排列所显示的特点。此层状面称为片理面,可以是平直的面,也可以是波状的曲面,岩石极易沿着片理面劈开,片理构造是变质岩中最常见,最具有特征性的构造,通常又可分为片麻构造、片状构造、千枚构造、板状构造和条带状构造。" }, { "instruction": "土壤结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土壤颗粒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团聚体及其组合。土壤的固相颗粒很少以单粒状态存在,它们通过各种胶结物质互相联系,并在干湿、冻融作用及植物根系的穿插挤压等力的作用下,形成不同形状和大小的团聚体,这些团聚体称为结构体。不同土壤或同一土壤的不同土层结构可以有很大不同。根据土壤结构体的形状,可将土壤结构分为片状结构、柱状结构、块状结构、粒状结构等。土壤结构是土壤的重要物理性质,它直接影响土壤的孔隙状况,从而制约着土壤水气运动及物质迁移转化,影响微生物的活动和植物根系的生长,并对土壤耕性有显著影响,是士壤肥力因素之一。" }, { "instruction": "黄土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沟谷分割的穹状或馒头状黄土丘。峁顶的面积不大,以3°~10°向四周倾斜,并逐渐过渡为坡度15°~35°的峁坡。若干个峁大体排列在一条线上的为连续峁,单个的叫孤立峁。连续峁大多是河沟流域的分水岭,由黄土梁侵蚀演变而成;孤立峁或是黄土堆积过程中侵蚀形成,或是受黄土下伏基岩面形态控制生成。" }, { "instruction": "无翅亚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包括5个目:①原尾目(Protura),代表种原尾虫,罕见的小型昆虫,尚未发现化石,现生约70属600余种,中国有34属164种;②弹尾目(Collembola),代表种弹尾虫或跳虫,小型昆虫,在土壤或落叶堆的沃土中数量极多,最古老的化石发现于英国泥盆纪老红砂层中,中国尚无化石报道,现生约516属6000种,中国有66属193种;③双尾目(Diplura),代表种虫八或双尾虫,以三对足爬行的简单昆虫,化石出现于北美晚石炭世,中国尚无报道,现生约84属800余种,中国有25属;④石目(Microcoryphia),代表种石,原名缨尾目,生于石上有鳞和三条尾须的小昆虫,最早出现于法国、俄国晚石炭世,中国尚无报道,现生65属250余种,中国有5属13种;⑤衣鱼目(Zygentoma),代表种衣鱼、毛衣鱼。衣鱼目自缨尾目分出,小型无翅避光的银色昆虫,化石初现于美国晚石炭世,中国尚无报道,现生约50属3000种,中国有7属8种。" }, { "instruction": "天文坐标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建立在天球上的、同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无关的坐标系。它以地球自转轴为极轴,极轴延伸与天球的交点为天极,经过地心并同极轴垂直的面为赤道面,由这个赤道面延伸与天球相交的大圆就是天赤道。观测者的地方铅垂线(或大地水准面的法线)为天顶方向的天球赤道面的夹角称为天文纬度(¢)。它从赤道分向南北两极,从0°量度到90° 。赤道以北的称为北纬,赤道以南称为南纬。经过天极和天顶方向的平面为天文子午面。某地天文子午面与本初子午面之间的两面角称为天文经度(λ)。在本初子午面以东的称东经,以西称西经,一般都0°~180°表示,但在天文学中常用0h~12h表示。" }, { "instruction": "闪斜煌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煌斑岩的一种,是一种含角闪石和斜长石为主的煌斑岩。斑晶为普通角闪石,有时出现黑云母,橄榄石或辉石,基质除了斑晶矿物外,还有斜长石及少量碱性长石。具细粒或斑状结构。深灰色。所含长石以斜长石为主,普通角闪石含量占40%以上。" }, { "instruction": "矿物颜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矿物对可见光中不同波长发生选择性吸收和反射后,在人眼中引起的感觉表现为颜色。当矿物对各种波长的可见光普遍而均匀吸收时,随吸收程度的不同使矿物呈现无色、白色、灰色和黑色等。如果矿物对不同波长的可见光选择吸收时,则可使矿物呈现出被吸收光波的补色而表现为特定的颜色。通常根据矿物呈色的原因,将矿物颜色分为自色、他色和假色三种。其中自色对于每种矿物来讲总是比较固定的,有的假色对于某些特定矿物是特征性的,因而,它们可作为矿物的重要鉴定特征之一。某些矿物由于其颜色美观鲜艳,可作为宝石和工艺美术品的材料。" }, { "instruction": "绝对涡度守恒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涡度方程。" }, { "instruction": "藤原效应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热带气旋路径。" }, { "instruction": "黄河流域输沙模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黄河流域单位面积(平方千米)的年平均输沙量(吨)。模数大为输沙量高。黄河流域可分为四个输沙模数不同的地区:河口镇以上2000~5000吨/千米2?年、河口镇至龙门10?000~20?000吨/千米2?年、龙门到三门峡2000~5000吨/千米2?年、三门峡到花园口1000~2000吨/千米2?年。" }, { "instruction": "喷出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岩浆喷出地表冷凝而形成的火成岩。包括各种熔岩及火山碎屑岩。熔岩由于冷却很快,多形成细粒至玻璃质岩石,常具斑状结构。由于熔岩是火山岩的主体部分,现在不笼统使用喷出岩一词而分别用熔岩和火山碎屑岩名称。" }, { "instruction": "硫砷铜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Cu3AsS4,含Cu 48.3%。斜方晶系。晶体常呈柱状,通常呈致密块状或粒状集合体。钢灰至铁黑色。条痕灰黑色。金属光泽。硬度3.5。解理平行斜方柱{110}完全。密度4.4~4.5克/厘米3。主要见于中温热液铜矿床中,与黄铜矿、黝铜矿等共生。富集时可作炼铜的矿石。" }, { "instruction": "超镁铁质岩分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深成的超镁铁质岩是按照其镁铁质矿物(由橄榄石、斜方辉石、单斜辉石、角闪石,有时有黑云母和通常含有少量的各种石榴子石及尖晶石等组成)的含量进行分类的。两个图解均由国际地科联(IUGS)火成岩分类学分委会1976年推荐。一个用于基本上由橄榄石、斜方辉石和单斜辉石等组成的岩石,而另一个则用于由角闪石、辉石和橄榄石等组成的岩石(见图)。根据橄榄岩含有大于40%的橄榄石,可把它从辉石岩中划分出来。选择40%而不是50%作为标准值,是因为许多二辉橄榄岩可含有高达60%的辉石。橄榄岩还可以进一步划分为纯橄榄岩(或辉闪苦橄岩,假若尖晶石族矿物是磁铁矿)、斜方辉石橄榄岩、二辉橄榄岩和异剥橄榄岩等。辉石岩可进一步分为斜方辉石岩(例如古铜岩)、二辉岩和单斜辉石岩(例如异剥岩)。含有石榴子石或尖晶石的超镁铁质岩应以下列的原则来命名:假若石榴子石或尖晶石小于5%则用含石榴子石橄榄岩和含铬铁矿纯橄榄岩来命名。假若石榴子石或尖晶石大于5%,则用石榴子石橄榄岩和铬铁矿纯橄榄岩来命名。超镁铁质岩的分类和命名(据Streckeisen,1973)按照橄榄石(Ol)、斜方辉石(Opx)、单斜辉石(Cpx)、辉石(Px)和角闪石(Hbl)的含量进行分类。" }, { "instruction": "土壤环境质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土壤自身性状对其持续利用以及对其他环境要素,特别是对人类或其他生物的生存、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性,是土壤环境优劣的一种概念,它与土壤遭受污染的程度密切相关。土壤环境质量依赖于土壤在自然成土过程中所形成的固有的环境条件、与环境质量有关的元素或化合物的组成与含量,同时考虑土壤作为次生污染源对整体环境质量的影响。" }, { "instruction": "中国历史地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据中国历史记载,中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早在公元前780年(周幽王二年)就有了关于丰邑(今陕西户县)地震的记录。在此之前已有关于公元前23世纪(舜三十五年)蒲坂(今山西蒲州)地震、约公元前1831年(夏帝发七年)泰山地震、约公元前1767年(夏帝桀末年)夏都斟寻阝(今河南偃师南)地震,约公元前1189年(商帝乙三年六月)周(今陕西岐山东北)地震,约公元前1177年(周文王八年六月)周都(今陕西户县东)地动的记录;但都出于后人的著作,如《墨子》、《竹书纪年》等书,是古代的传闻的追记,不是地震时的记录。所以,公元前780年的地震记录(见《国语?周语》),可信度更高。从公元前780年以来,近3000年中的地震记录,不绝于古籍,所载的地震近20000次。其中破坏性地震有6000多次。自公元1303~2001年,中国有记载的8级地震有20次,自公元1303~1989年7级以上地震有147次,而从1966~1900年发生的大地震(震级由6.7级至8级)就有20多次。" }, { "instruction": "艾特隆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欧洲石炭系下部狄南统底部的一个阶,是从泥盆系过渡到石炭系的中间过渡层,约相当于英国的珊瑚K带(Kleistopora Zone)。艾特隆阶一名源自法国的艾特隆(Etroeungt)。有些国家把艾特隆阶归入泥盆系顶部。" }, { "instruction": "晶面符号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表示晶面在晶体上方向的符号。常用的为米氏符号(Miller symbol),它以晶面在3个结晶轴上的截距系数的倒数比来表示。设晶体的轴率为a:b:c,某一晶面在a轴、b轴、c轴上的截距之比为pa:qb:rc,取截距系数p、q、r的倒数比,则1p:1q:1r=h:k:l式中:h:k:l应化为最简单的整数比,然后略去比例符号,用小括号括起来,写作(hkl)形式,即为晶面的米氏符号,其中h、k、l称为晶面指数。例如,某一晶面在3个结晶轴上的截距之比为2a:3b:6c,截距系数的倒数比为12:13:16=3:2:1其晶面符号即为(3 2 1)。当晶面与某一结晶轴平行时,相应的该晶面指数即为0;晶面如截某一结晶轴于负端时,其负号写于相应的晶面指数的上方。例如( 0 0 1)即代表截c轴于负端而与a轴、b轴均相平行的晶面。三方和六方晶系由于有4个结晶轴,相应地其晶面符号便由4个晶面指数组成,依次与a轴、b轴、d轴和c轴相对应,且前3个晶面指数之代数和永远为0,例如(1 0 1 0)、(6 1 5 1)等。应注意晶面符号与单形符号的区别。后者是用大括号括起来的,代表整个单形,如{3 2 1}、{6 1 5 1}等。米氏符号系由英国结晶学家米勒(William Hallowes Miller)于1839年所创的。除米氏符号外,尚有一种魏氏符号(Weiss notation),系由德国学者魏斯(C.S.Weiss)于1818年所创的,在早期曾有使用。它是直接以pa:qb:rc的形式来表示的。例如(3 2 1)晶面即记为:2a:3b:6c或a:32b:3c;(0 0 1)晶面则记为∞a:∞b:c。此外尚有诺曼符号(Numann symbol)等等,但都极少使用。" }, { "instruction": "三锥齿兽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三尖齿兽目。哺乳纲原兽亚纲的一目,包括最古老和构造上最原始的哺乳动物。体小,头骨与下颌骨为双关节,除鳞骨与下颌骨关节外,尚有爬行动物特有的方骨与关节骨组成的关节。门齿小,犬齿粗壮。前臼齿较简单,有1个主尖。臼齿齿冠具三个齿尖,前后纵列,中尖最大。可能为杂食。晚三叠世至早白垩世生活于欧洲、亚洲、非洲。中国云南下侏罗统产有中国锥齿兽(Sinoconodon),辽宁下白垩统产热河兽、爬兽和戈壁兽等属。" }, { "instruction": "twin plane,twinning plane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双晶中的一个假想平面。通过它的反映,可使双晶中的一个单晶体与另一个单晶体重合或处于完全平行一致的方位。双晶面不可能与单晶体中的对称面平行。双晶面的方向通常用平行于某一晶面或垂直于某一晶棱的方式来表示。" }, { "instruction": "土壤区划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亦称土壤地理分区。指在全面认识土壤发生特性、地理分布规律和生产力的基础上,按照区域特征,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客观地反映在区划单位系统中。区划所分出的土壤区域,着重于各种类型的共性在一定地区上的具体表现(个性),有特定的位置,在空间分布上只有一个,不能重复出现于各个地区。区划单位系统的繁简,随所研究区域面积的大小而定。全国土壤区划分土壤生物气候带(零级)、土壤生物气候地区(一级)、土壤地带(二级)、土壤省(三级)、土壤区(四级)、土组(五级)、土片(六级);一般省(区)的区划可着重土壤地带以下几级。土壤区划可作为自然区划的组成部分和农业规划的基础资料,为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和指导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 { "instruction": "钙质海绵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多孔动物门的一纲。小型单体或群体海绵。骨针钙质,一般为二射、三射或四射,常互相连接成骨架而保存海绵体的形状。水沟系有单沟型、双沟型或复沟型。均产于浅海。寒武纪至现代。化石有晚石炭世至二叠纪的钝管海绵等。" }, { "instruction": "钙质软泥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深海生物软泥的一类。深海中钙放射虫质生物含量大于30%或50%的沉积物。根据所含钙质生物,分别称为有孔虫软泥或抱球虫软泥或颗石藻软泥、翼足虫软泥。主要分布在海山、海岭的碳酸盐补偿深度之上。" }, { "instruction": "富营养化监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测定水体中富营养化物质的含量,研究富营养化物质的富集过程及其引起的后果。富营养化系指由于人为的原因使得大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排入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水体溶解氧急剧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好氧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富营养化的指标包括:磷(含量大于0.01~0.02mg/L)、氮(含量大于0.2~0. 3mg/L)、BOD(大于10mg/L)、pH(7~9)、细菌总数(超过1 0万个)、叶绿素-a含量(大于10μg/L)等。通过上述指标值来确定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其分析方法和分析测试技术与水质污染监测相同。" }, { "instruction": "功能反应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个捕食者个体对猎物利用率的变化是猎物密度变化的结果。类型Ⅰ:利用率与猎物密度成正比。类型Ⅱ:利用率在高猎物密度时变平(捕食者饱足)。类型Ⅲ:如类型Ⅱ,但是利用率在低猎物密度时更加低,这是由于缺乏搜索的信息或猎物有效的逃避机制。" }, { "instruction": "南极洲地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南极洲位于地球最南端,面积约1?400万平方千米,其中基岩出露面积仅占2%,主要分布在横贯南极山脉、南极半岛和大陆周边。南极洲的地质研究程度在全球各大陆中相对较低,但它在冈瓦纳古陆的复原中却处于核心位置。南极大陆由东南极地盾、横贯南极山脉造山带和西南极造山带三个构造单元组成。东南极地盾主要出露太古宙和元古宙的结晶岩系,东部查尔斯王子山发育有限的显生宙地层。横贯南极山脉造山带早古生代罗斯运动后生成,泥盆纪到侏罗纪盖层近水平地不整合在不同时代褶皱基底之上。其中石炭纪到二叠纪初为冰成沉积,多为陆相。西南极造山带是南美安第斯带的向南延伸。东南极地盾的太古宙纳皮尔杂岩为麻粒岩相紫苏花岗闪长岩、紫苏花岗岩和辉石斜长片麻岩系,铅全岩等时线年龄39.5亿年。向东恩德比地的元古宙雷内尔杂岩是一套正片麻岩系,年龄15亿~10亿年。在查尔斯王子山南坡和沙克尔顿山,元古宇以绿片岩和片状碳酸盐岩为主,同位素年龄约10亿年。横贯南极山脉及其西北彭萨科拉山的元古宇是厚达万米的绿片岩、板岩和硬砂岩系,夹多层火山岩。古生界主要分布在横贯南极山脉和埃尔斯沃斯山,南极半岛中也有零星出露。下古生界为陆源粗碎屑岩、碳酸盐岩和酸性火成岩。砂岩中含早寒武世至晚奥陶世的腕足类化石。碳酸盐岩中含早中寒武世古杯类、海绵、三叶虫和藻类。上古生界至三叠系称比肯超群,其中泥盆系以砂岩为主,夹少量砾岩,含海相动物、淡水鱼类、孢粉和植物化石,不整合在下伏地层之上。石炭系、二叠系底部有冰碛岩。二叠系、三叠系为含煤层系,分别含舌羊齿和二叉羊齿植物群。南极半岛晚元古代至早古生南极大陆构造略图(据陈廷愚)代的变质基底上面是晚古生代到三叠纪的板岩、硅质岩、火成碎屑岩系。上侏罗统和白垩系为浅海相和湖相砾岩、砂岩和中酸性火山岩,含大量海相动物和植物化石。东南极地盾太古宇中的紫苏花岗岩代表最老的岩浆活动。新太古代因塞尔杂岩的强烈混合岩化和花岗岩化作用发生在约31亿年前。元古宙毛德皇后地西部有约17亿年的暗色岩发育。东南极地盾中部有新元古代的花岗岩和花岗片麻岩。彭萨科拉山有13亿~5亿年的玄武岩、辉绿岩和酸性火山岩,古生代的岩浆活动主要分布在横贯南极山脉,以中、酸性为主,活动时代分别为520~480百万年和360百万年。中生代的岩浆活动以南极半岛最为强烈,时代从侏罗纪到早白垩世,以中酸性岩为主。彭萨科拉山北坡的杜费克层状辉长岩面积达34?000平方千米,厚6000~9000米,是仅次于南非布什维尔德的全球第二大基性层状杂岩。南极半岛新生代的岩浆活动包括古近纪的橄榄玄武岩、安山玄武岩和凝灰岩,最大厚度达1000~1200米。罗斯海东岸现在还有活火山。南极大陆的矿产以煤、铁最重要。煤主要分布在横贯南极山脉和查尔斯王子山的比弗湖地区,时代属二叠纪—三叠纪,煤系厚度超过500米,有40多层煤。铁以查尔斯王子山最好,属前寒武纪条带状含铁建造。杜费克层状岩体中有钒钛磁铁矿。南极半岛的铜与钼、铅、锌、银共生,与晚白垩世至古近纪中酸性岩浆活动有关。此外,南极洲的石油和天然气也很有远景。" }, { "instruction": "坚头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早期曾作为两栖纲的一个类群(目),包[HT6SS〗鱼石螈轮廓复原图具四肢并用肺呼吸,但在一些特征上仍与总鳍鱼类相似,如头骨骨片排列、脊椎形态、肢骨特征、牙齿构造、体表具小鳞片、具尾鳍等。但它的眼已经移到头骨的中部,而不再像总鳍鱼那样在吻部;具典型的四肢,脊椎骨上具关节突而使脊柱可以弯曲活动;前肢的肩带已与头骨失去连接,头部已能活动。这些进步的特征说明鱼石螈已进入了一个新的范畴,即两栖类的范畴。鱼石螈化石的发现,为鱼类向四足动物演化提供了最重要的化石证据。代表从鱼类向两栖类过渡的类型。早期四足动物现已广泛发现于格陵兰、俄罗斯、苏格兰、拉脱维亚、美国等地的上泥盆统中,中国近期报道了产自宁夏中宁上泥盆统的潘氏中国螈(Sinostega pani),是亚洲首次发现的泥盆纪四足动物。新的研究认为,早期四足动物如棘螈的四肢并不适应于陆地上的行走,而更适合在浅水的水底爬行。由此推测,从脊椎动物水生到陆生的演化过程可能更长、更复杂。" }, { "instruction": "演替系列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从植物定居形成群落,到演替成为稳定群落的过程,叫演替系列。如原生水生演替系列、原生旱生演替系列等。" }, { "instruction": "胶溶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土壤胶体由凝胶状态分散为溶胶状态的过程。其引起原因主要有:①由于亲液胶体(有机胶体)包围在疏液胶体(无机胶体)四周,促使其分散在溶液中;②由于一价阳离子代换了二价阳离子,使不可逆的凝胶变为可逆的凝胶,遇水即分散;③由于淋溶作用加强,移去了电解质,使胶粒逐渐分散。胶溶作用一般能使土壤养分有效性增加,但易引起养分流失,破坏土壤结构。" }, { "instruction": "行政区划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在一国领土范围内,按行使国家政权和执行国家任务需要,并考虑地理因素、历史传统、经济联系和民族分布等状况,为便于实行国家分级管理而划分的行政管理区域系统。世界各国的行政区划,依各自情况互有差异。日本行政区为都、道、府、县。美国划分州和特区,州以下设县和市等。中国行政区划除沿袭传统外,为发展经济和加强区域联系,根据政治、经济、自然资源及其他因素,各地多实行行政区划的市县建撤和归并调整,变革较大。" }, { "instruction": "自然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Pt,通常含铁,当铁的含量达9%~11%时,称为粗铂矿(polyxene),成分(Pt,Fe)。实际上一般所谓自然铂,大多是粗铂矿。等轴晶系。通常呈不规则形状的颗粒,偶尔成较大的块体。颜色随含铁量的增加由银白至钢灰色。条痕光亮钢灰色。金属光泽。硬度4~4.5。具延展性。是电和热的良导体。微具磁性。密度15~19克/厘米3。产于基性、超基性岩中。当含矿岩石遭受风化破坏时,常富集于砂矿中。是铂的主要矿石矿物。" }, { "instruction": "群岛水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群岛国可划定连接群岛最外缘各点的直线群岛基线,这些连续的群岛基线所包围的水域,不论其深度或距离海岸的远近如何,称为群岛水域。群岛国在群岛水域的主权范围及其群岛水域的上空、海床和底土以及其中所包含的资源。所有国家的船舶均有无害通过群岛水域的权利,所有船舶和飞机均享有在群岛国指定的群岛海道和空中航道内的群岛海道通过权。" }, { "instruction": "黄铁绢英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黄铁细晶岩。一种由酸性或中性脉岩经中低温热液交代作用所形成的变质岩石。主要由绢云母、石英、黄铁矿及少量碳酸盐矿物(铁白云石、方解石)等组成。岩石一般为黄绿色至浅灰色,具中细粒至显微粒状鳞片变晶结构和块状构造,有时可见变余斑状结构。黄铁绢英岩按其岩性特征和形成环境属于云英岩和次生石英岩之间的过渡类型岩石。它们是含金矿脉的主要找矿标志之一,有时也是锡、钼及多金属矿床的蚀变围岩。" }, { "instruction": "斯科舍海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以沙格群岩、南乔治亚岛、南桑威奇群岛、南奥克尼群岛和南设得兰群岛为界的海,大约在55W汇入德雷克海峡。以1902年W.S.布鲁斯率领的苏格兰国家南极探险队(1902~1904年)在这一海域使用的探险船的船名命名。" }, { "instruction": "蓄水变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研究时段终了的蓄水量与初始蓄水量高度差。若终了蓄水量大于起始蓄水量,蓄水变量为正,反之,则为负。若来水量大于出水量,蓄水变量为正,反之,则为负。如某年为丰水年,蓄水变量必为正值,表明该年内降水量,除了消耗于损失外,尚有多余部分水量增加了蓄水量;若某年为枯水年,蓄水变量必为负值,表明该年内不但完全消耗掉该年的降水,而且还消耗了蓄水量。对于若干个丰水年和枯水年在内的多年累加并求平均值,蓄水变量必然正负抵消,趋近于零,即蓄水变量多年平均值为零。" }, { "instruction": "搬运作用方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风化、剥蚀的产物,除少部分残留在原地外,大部分被水、风、冰、生物等搬运到沉积盆地中发生沉积。由于风化、剥蚀作用的性质不同,搬运的方式也不相同,可分为机械搬运、化学搬运和生物搬运三种方式。机械搬运是外营力搬运碎屑物质和粘土物质的过程,又可分为推移搬运、跃移搬运、悬移搬运和载运等方式,化学搬运(溶运)是搬运溶解物质的过程,又可分为胶体溶液搬运和真溶液搬运。生物搬运是生物活动使物质发生迁移的过程,其搬运数量不大。搬运方式与运动介质的特点也有密切关系,不同地质营力的搬运方式不完全相同,如地面流水的搬运方式既可有机械搬运,也可有化学搬运和生物搬运;地下水的搬运方式以化学搬运为主;冰川的搬运方式主要为载运;风的搬运方式只能是机械搬运等。" }, { "instruction": "海洋物理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海洋学的分支学科。是用物理学的理论及方法研究海洋中的自然物理现象和变化规律,及其海洋水体与大气圈、生物圈和地圈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其研究内容有:海洋的各种物理场(如声、光、电、磁、热等)形成过程、传播规律;海水的运动,如潮汐、海浪、水团、海流等运动的水文物理特征;以及海洋与大气的相互作用过程和规律。学科的研究对海上交通、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减灾防灾以及海岸、海底工程建设均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实用价值。" }, { "instruction": "天然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沿河两岸由河流沉积而成微见高起的长堤。又称自然堤。洪水漫溢河床时,在河床两侧,因流速骤减,泥沙沉积,洪水退后,沿河床两侧形成天然堤。其物质组成,下部为河床相的粗粉砂及砾石,上部为河漫滩相细粉沙性沉积物。主要分布于平原地区冲积性河流沿岸。中国黄河下游天然堤分布明显。" }, { "instruction": "前瞻性调查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流行病学调查中,一种从因到果的追踪调查方法。又称队列研究。即将一个范围明确的居民区的居民,划分为某一污染因素的暴露组和非暴露组(对照组),在一定期间内追踪观察和比较两组的健康差异和发病死亡情况。分析比较两组人群的发病率,以便确定某种疾病的发生与某种因素的关系。前瞻性调查适用于发病率较高的疾病,也适用于环境污染对健康影响的评价。" }, { "instruction": "四日市哮喘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因大气污染引起的以阻塞性呼吸道疾患为特征的公害病。最早发现于日本四日市。主要由于石油冶炼和工业燃油导致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和粉尘的严重污染所引起。造成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甚至肺癌等,其中尤以支气管哮喘最为突出。该病于1 9 6 1年在日本开始流行,1 9 64年严重患者出现死亡,1 96 7年有些患者因不堪忍受痛苦而自杀。至1 9 70年,日本的患者已达500人。以后该病在日本许多大城市蔓延,至1 9 72年,全日本患该病者已达637 6人。" }, { "instruction": "花岗岩化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使原来的岩石转变为花岗质岩石的作用。目前对这一名词尚存在不同的理解。一般认为花岗岩化作用是指混合岩化作用最强烈时形成花岗质岩石的一种作用,而不考虑它们的形成方式。但有些学者认为花岗岩化作用仅指原来的变质岩不经过熔融阶段,而在固体状态下经过交代作用直接转变为花岗质岩石的一种作用。" }, { "instruction": "淮阳山字型构造体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展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前弧弧顶位于湖北东南的广济、黄梅附近;东翼伸展于安庆、铜陵、无为及和县等地。宁镇山脉为其东翼反射弧,茅山山脉是东翼反射弧的脊柱;西翼在大冶、武汉、大洪山一带,襄樊以西至房县构成西翼反射弧,黄陵背斜是东翼反射弧的砥柱;山字型构造的脊柱,伸展于前弧北面的豫鄂皖边境大别山及其以北沉降地区。" }, { "instruction": "cobalt ?ich manganese crust,manganese crust,ferro ?anganese crust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钴结壳、铁锰结壳。生太平洋海底矿产分布图长在海底岩石或岩屑表面的皮壳状铁锰氧化物和氢氧化物。因富含钴,名富钴结壳。表面呈肾状或鲕状或瘤状,黑色、黑褐色,断面构造呈层纹状、有时也呈树枝状,结壳厚0 ?~6厘米,平均2厘米左右,厚者可达10~15厘米。构成结壳的铁锰矿物主要为δMnO2和针铁矿。其中,含锰24 ?%、钴0 ?0%、镍0 ?%、铜0 ?6%(平均值)、铂(0 ?4~0 ?8)×10-6、稀土元素总量很高,很可能成为战略金属钴、稀土元素和贵金属铂的重要资源。主要产在水深800~3000米的海山和海台顶部和斜面上,其赖以生长的基质有玄武岩、玻质碎屑玄武岩及蒙脱石岩。主要生长期可能是10百万年前和16~19百万年前的两个世代,生长速率为2 ?~4 ?毫米/百万年。在太平洋天皇海岭、中太平洋海山群、马绍尔群岛海岭、夏威夷海岭、麦哲伦海山、吉尔伯特海岭、莱恩群岛海岭、马克萨斯海台等地都有发现,其资源远景巨大。" }, { "instruction": "海底地震仪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为在海底观测地震及其他地壳构造事件引起的微振动而设计的地震仪。按用途和仪器装置不同可分为系留式、自浮式、电缆式和人造卫星式。通常都是在陆上地震仪的基础上增加一些特殊元件改制而成。与陆上地震仪相比,脉动的增强和衰减都比较快,其振幅比约有20倍以上的差距。脉动的来源为海洋,并和风、波浪成正比。这种地震仪结构复杂,体积大,造价高,布设和回收都比较麻烦。通过架设海底地震仪可观测到陆上不易观测到的前震和微震活动,便于弄清地球构造的区域性差异,是测定海沟、洋中脊附近地震动态和特征的最有力手段。" }, { "instruction": "蛇形丘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冰川内部水流夹带的砂砾堆积而成,弯曲如蛇,隆起如堤的冰水堆积地貌。脊部平缓,两坡陡斜。长数公里至数十公里,宽约数十米。一般高15~30m,并多分叉。主要分布于大陆冰川作用地区。如芬兰、俄罗斯欧洲部分的西北都等地,为冰下封闭隧道中的冰水沉积,砾石磨圆,偶夹冰碛透镜体。沉积时深藏冰下,冰消后出露成丘。" }, { "instruction": "硅镁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属硅镁石族,本族矿物的晶体结构由平行于(001)的若干层Mg2[SiO4]层与一层Mg(OH,F)2层相间结合而成。根据Mg2[SiO4]层数目的不同,本族矿物分为以下四种:块硅镁石(norbergite),Mg2[SiO4]*Mg(OH,F)2、粒硅镁石(chondrodite),2Mg2[SiO4]*Mg(OH,F)2、斜硅镁石(clinohumite),4Mg2[SiO4]*Mg(OH,F)2、硅镁石3Mg2[SiO4]*Mg(OH,F)2,其中块硅镁石和粒硅镁石为斜方晶系,硅镁石和斜硅镁石为单斜晶系。但它们的形态、物理性质、成因和产状均相似。晶体呈板状或粒状;单斜晶系者可出现依(001)的聚片双晶;集合体呈块状或粒状。白色或黄色至棕色。玻璃光泽。硬度6~6.5。解理平行{001}不完全。密度从3.15克/厘米3(块硅镁石)至3.30克/厘米3(斜硅镁石)。产于火成岩与白云质灰岩、白云岩的接触带,常与金云母、尖晶石共生。" }, { "instruction": "砾漠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为地势起伏平缓,地面布满砾石的地区。砾石的来源可以多种多样,但主要还是古代河流的冲积物和洪积物。它多发育于内陆山前冲积—洪积平原上,在强劲的风力作用下,吹走了细粒物质,整个地表留下了粗大的砾石,便形成一片广大的砾石沙漠。砾漠中的砾石常被风所夹带的沙子磨蚀成带棱角的、表面光滑的风棱石。有些砾石表面可见到油黑色的漆皮。" }, { "instruction": "短日照植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只有当日照长度短于每天12h以下,才能开花的植物。在一定的范围内,暗期越长,开花越早,在长日照下则只能进行营养生长而不能开花。菊芋、苍耳、牵牛等都属于短日照植物。" }, { "instruction": "种族主义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把人类不同种族区分为优等和劣等种族的反动理论。认为前者是人类文明的代表,负有统治世界的使命,后者愚昧低能,注定要沦为被统治者。现代种族主义者的鼻祖为1 9世纪法国社会学家戈宾诺( Joseph-Arthur Gobineau),他在其代表作《论人类各种族的不平等》一书中,认定“高等种族”一定能统治“低等种族”。19世纪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尼采更进一步把人类分成“强者’’和“弱者”。他的反动主张由希特勒加以发展,宣传日尔曼是世界上最优秀的人种,应成为世界的主人,并以此作为大肆屠杀犹太人和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理论根据。" }, { "instruction": "饮食地理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文化地理学的新兴分支学科之一。研究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饮食特征、地域差异,探讨各类饮食的不同文化表现,如中餐与西餐的差异,中国八大菜系的地域差异,中国酒文化、茶文化、烟文化的地域差异等。" }, { "instruction": "风成交错层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风的吹扬作用可以形成沙丘的移动造成床沙形体的迁移,从而形成风成交错层理。由于风的搬运方式与流水有所不同,因此,风成交错层理形成的机理与流水成因的交错层理,有着重要的差别:①风成沙纹主要是由跳跃和表面蠕动的颗粒向前移动形成的,沙纹脊之间的距离等于跳跃颗粒的轨道长度;②风成沙丘上的流动分离作用发生在折点处,因此,大多数情况下风成沙丘的背风坡的漩涡和回流是不重要的;③风的方向比流水方向更易变化,可以有横向风成沙丘(沙脊垂直主要风向),也可以有纵向风成沙丘(沙脊平行主要风向);④风成沙丘的大小,不受流动深度的限制,主要与风速及夹沙量有关;横向沙丘和纵向沙丘高从0.1~100米,更复杂的大型锥状沙丘高可达20~450米。因此,风成沙丘形成的交错层理的特点是:规模大,层系的厚度一般由几十厘米到1~2米,有时可达10米以上。如英国新红砂岩中的风成交错层理的层系厚度可达33米,中国云南白垩系扒砂河组砂岩及陕北白垩系砂岩中的风成交错层理的层系厚度可达4~6米及10米以上。沙丘的高度取决于风的强度和颗粒大小。在沙丘的脊顶沉积速度为零,在背风坡的沉积速度最小,到了背风坡的末端又降到零,结果导致崩落面(背风坡)的上部比下部推进(堆积)得快,所以前积纹层的倾角一般在25°~34°之间,并伴有同生滑动变形扭曲,接近崩落面的底部,前积层逐渐变平。风成交错层理中不夹有泥质物,而且沙粒的磨圆和分选较好。风成交错层理常呈板状、槽状交错层理,但也有楔状交错层理,一般认为楔状是由风向改变造成的。风成交错层理主要出现于沙漠沉积环境及海滩上的风成沙丘带。" }, { "instruction": "浊沸石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沸石相(zeolite facies)。一种埋藏变质作用中常见的变质相。主要见于地槽型沉降带中的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和硬砂岩内,近年来在我国内陆沉积盆地中的陆相碎屑岩内也有发现。一般代表变质作用的开始,它与成岩作用的界线是以浊沸石的开始出现为标志。浊沸石相的典型变质矿物组合如下:①浊沸石+绿泥石+石英;②浊沸石+葡萄石+绿泥石+石英;③葡萄石+方解石+绿泥石+石英。浊沸石相根据片沸石转变为浊沸石和石英的变质反应,浊沸石相的温度下限为230℃左右。根据浊沸石完全分解转变为绿纤石的变质反应,浊沸石相的温度上限(它与葡萄石绿纤石相的界线)为360~370℃。浊沸石相形成时的压力为0.2~0.3吉帕,相当于5~9千米的深度。" }, { "instruction": "中尺度对流复合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主要在卫星云图上呈现的强大的、有组织的中尺度对流系统。是20世纪80年代在卫星红外云图上发现的一种天气系统。其定义为:①≤-32℃的红外温度云罩面积不小于100000km2;≤-52℃的冷云区的面积不小于50000km2。②符合上述条件的云区能持续6h或以上。③形状呈圆形或椭圆形,旺盛期偏心率(短轴/长轴)不小于0.7。 中尺度对流复合体常由若干雷暴单体合并发展而成,成熟时表现为强雷暴群。发展过程约1天左右,且有明显的日变化,深夜最强。我国华南、长江流域或北方地区都有这种对流系统活动。中尺度对流复合体过境引起的天气变化类拟飑线,但其风力、气压骤变程度不及飑线强烈,局部地区可降暴雨,降雨时间要长一倍,可达4个多小时。" }, { "instruction": "地质学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质学发展的历史。古代人类在利用石器,制造陶器,开发铜、铁、铅、锡等金属矿产时,已经开始使用地球物质;在兴修农田水利时,开始了解水、土壤;在观察火山、地震等自然现象时,开始探索地壳变动的原因。所以,地质学是人类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和知识。在古希腊,罗马和中国春秋战国以至西汉,对于地质作用及地壳中的物质的科学记载和解释已有萌芽。公元四世纪,中国已有沧海变桑田的海陆变迁思想。宋代的沈括(1031~1095)于1086~1093年间提出了华北平原的沉积和西北黄土高原侵蚀切割的关系,论述了化石的成因和太行山的升高等地质现象,并根据化石推断了古气候,发现了磁偏角,考察了陕北的石油等。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随着工业的发展和对矿产资源的需求,矿物学和岩石学得到了发展。萨克逊人阿格里科拉所著《金属论》被认为是总结了当时地质学、矿物学、采矿学和冶金学的巨著。但是,宗教思想严重禁锢了欧洲地质学的发展长达一百多年(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末)。地质学在同宗教思想的斗争中逐步得到发展,丹麦学者斯泰诺(Nicolaus Steno)、意大利学者瓦利斯内里(Antonio Vallisneri)对于层状岩石和褶皱构造进行了研究,斯泰诺提出了著名的“叠覆律”和“面角恒定律”,成为地层学和矿物学研究的基础。1760年意大利学者阿尔杜伊(G.Ovanrii Arduino)根据岩石的结晶和固结程度,将地层划分为第一系、第二系和第三系。德国地质学家维尔纳将位于第一系之上的含化石的地层命名为过渡层。维尔纳是水成论者,并第一次对矿物和岩石进行了分类,创造了鉴定方法等。1785年苏格兰学者赫顿发表了《地球的学说》,提出了火成论,赫顿指出“今天是过去的钥匙”。他的这些观点为均变论奠定了基础。1812年法国生物学家居维叶根据对巴黎盆地的第三纪地层古脊椎动物化石的研究,提出了灾变论。英国地质学者史密斯根据地层中不同生物化石的特征,对比了英国不同地区的地层,于1815年编制出了第一张《英国地质图》。1830年,英国地质学家莱伊尔发表了《地质学原理》一书,使得均变论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成为地质学的一条基本原理,一直影响到现在。地质学从19世纪50年代已被介绍到中国,出版了一些地质译著。中国地质科学事业真正开始是在辛亥革命之后,1912年设置了地质机构,进行了地质调查研究工作,取得了不少成果。中国地质学的迅速发展则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组建了地质工作部门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地质院校,培养了大批地质人才,在全国系统开展了地质调查和矿产普查勘探,积累了大量的资料,编制了不同比例尺的区域性、全国性和洲际的地质图件,在矿产资源勘探和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保证社会主义建设对矿产资源和地质资料的需要;在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的调查与监测方面也取得了不少成果,为保护人类生存环境,合理开发利用地球资源创造了条件。与此同时,地质学的各个分支学科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 { "instruction": "钾明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名明矾。成分KAl〔SO4〕2*12H2O。等轴晶系。呈柱状晶体,集合体呈粒状、土状、盐华状和皮壳状。人工制取者为八面体或立方体晶体。无色或白色。玻璃光泽。无解理,贝壳状断口。硬度2~2.5。密度1.76克/厘米3。易溶于水。自然界产出很少。主要由人工制取,用于造纸、制革、医药、油漆、食品和纺织工业。" }, { "instruction": "锂铍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Li2BeSiO4,含BeO 25.47%,Li2O 23.43%。单斜晶系。晶体呈显微柱状。淡黄或乳白色。新鲜面呈丝绢光泽。硬度7。解理平行{010}完全,{010}、{001}中等。断口贝壳状。密度2.69克/厘米3。产于矽卡岩中。是中国学者1964年发现的新矿物。" }, { "instruction": "原始祖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兽脚亚目的一属,科级分类单元未定。也有人将其归入鸟翼类。属名由Prot(原始的)及archaeopteryx(始祖鸟)组成,表示其比始祖鸟更为原始的性质。化石产自辽宁北票晚侏罗世至下白垩统义县组下部,原始祖鸟目前未发现第二件标本。体长约1米左右,与现代的火鸡大小相近,但化石的许多部位保存不好或缺失,使得其特征还知之甚少。口里的牙齿还保留有一些微弱小锯齿、前肢相对于后肢长度来讲,比其他非鸟兽脚类的显得很长,是非鸟兽脚类中最长者之一,前肢的骨骼形态与始祖鸟的极为相似,手部较发达、爪尖锐,后肢很强壮、长大,第Ⅰ趾位置较高,且第Ⅰ趾爪尚没有反转过来而不能与其他趾对握。尾相对较短、弱、尾椎数目较少,尾末端没有发育类似尾综骨的构造。原始祖鸟的体羽已经具有明显的羽轴构造,而在其尾末端发育着数枚窄长的具有典型羽轴的羽毛,这些尾羽长可达15厘米,其结构已与现代意义上的羽毛没有区别。原始祖鸟强壮的后肢表明其具有较强的奔跑能力,适应陆地生活,它显然不具备飞行能力,也许预示着前肢的变长最初也不是为了飞行,而可能用于协助捕获猎物。" }, { "instruction": "泥炭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常年积水或季节性积水,生长茂密湿生植被或水生植被,形成大量未经充分分解的有机质积累,其厚度超过50厘米以上,称泥炭土。泥炭土多分布在局部构造沉降区,由于持续沉降,有时泥炭厚度可达数米,甚至10米以上,成为重要资源。中国泥炭土除分布于高原剥蚀面上外,也见于大湖边缘或复合冲积扇的交接洼地等处。低位泥炭土分布于古老的低平地面,形成的泥炭呈弱酸至中性反应,矿质元素较多;分布于山间低地的中位泥炭土,呈酸性;分布于山坡局部平地的高位泥炭土,可呈强酸性反应。" }, { "instruction": "首位城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个国家或地区内人口规模最大的城市。大多数国家的首位城市就是该国的首都,如俄罗斯的莫斯科、法国的巴黎、日本的东京、英国的伦敦,它们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少数国家的首位城市不一定是首都,如美国的纽约、澳大利亚的悉尼等。但它们在经济方面常占有最突出的地位。" }, { "instruction": "双曲线导航系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利用双曲线位置线实现导航定位的无线电导航系统。据解析几何可知,距两个固定点的距离差为常数的动点之轨迹,是以这两个点为焦点的一条双曲线。船舰(动点)在航行过程中利用无线电接收装置,接收陆地导航发射台(固定点)发射的无线电波,测定距两个固定点的距离差并画出双曲线,据双曲线的交点求得船舰位置。按测定距离差所用的方法可分为:①测定两个脉冲信号之间的时间差,称脉冲双曲线系统,如劳兰A;②测定两个连续电波信号之间的相位差,称相位双曲线系统,如台卡、奥米伽;③同时测定两个脉冲信号的时间差及其相位差,称脉冲相位双曲线,如劳兰C、劳兰D。它不受气候影响,能在短时间内测定船位,具有较高的精度,但夜间受天波干扰,精度降低。此系统必须有地理位置精确的陆地发射岸台,但其工作范围受功率的限制。双曲线巷格既不均匀又不正交,且设备昂贵、复杂。" }, { "instruction": "空间格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空间格架。通常与空间点阵视为同义语。是由一系列有规律地在三维空间成周期性平移重复排列的几何点(称为结点或格点lattice point,point)所连接成的无限的立体几何图形。它是从具体的晶体结构中抽象出来的。结点在空间格子中排布的规律性体现了晶体结构中的原子、离子或分子在空间分布的规律性。排列在一条直线上的结点连接成行列(row),行列上相邻结点间的距离称为结点间距。凡相互平行的行列,其结点间距必定相等。分布在一个平面上的结点则连 映擅嫱?,面网上单位面积内的结点数称为面网密度,相邻两平行面网间的距离称为面网间距。凡相互平行的面网,其面网密度和面网间距必定全都相同。一个空间格子总是可以被3组相交的面网将整个空间划分为一系列相互平行叠置的平行六面体而表现为格子状。如果所划分出来的平行六面(a)空间格子体既能完整地保持整个空间格子固有的对称性,且在此前提下六面体的三组棱间还具有尽可能多的固有直角关系而体积又为最小,这样的平行六面体称为单位平行六面体(parallelepiped cell)。其3组棱的长度a0、b0、c0及两两间的夹角α、β、γ合称为单位平行六面体参数。根据单位平行六面体对称性的不同,空间格子分别归属于7个晶系;再根据结点在单位平行六面体中分布的情况,还可将空间格子分为原始格子、底心格子、体心格子及面心格子4种可能的型式。这样,除去与晶系的对称性不相容的及不符合选择法则的格子型式外,在晶体中共有14种不同的空间格子型式,通常称为14种布拉维空间格子(Bravais lattice),因其由法国结晶学家布拉维(Auguste Bravais)于1855年所归纳确定,故名;也称为14种平移格子(translation lattice)。" }, { "instruction": "土壤诊断表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表土形成的诊断土层。诊断表层的构成条件必须是:能体现土壤的发生学过程,如颜色或结构等已有明显的成土变化;土层上部的覆盖层不可太厚,一般小于10~20厘米,否则将使土层失去表土意义。美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诊断表层分为6种:松软表层、人为松软表层、暗色表层、有机表层、厚熟表层、淡色表层。其划分依据是:有机质含量、土层厚度、盐基饱和度、磷酸等养分含量以及人为耕作的残留特征。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诊断表层分下列8种:①有机表层,是经常被水饱和、泥炭状、有机质含量极高或水饱和时间不到一个月但枯枝落叶有机质含量极高的层次;②暗沃表层,是腐殖质含量高或较高,盐基饱和度大于或等于50%的层次;③暗瘠表层,是腐殖质含量高或较高,盐基饱和度等于或小于50%的层次;④淡瘠表层,是有机质含量低,亮度和彩度高,或有机质和颜色虽符合暗沃表层或暗瘠表层的条件,但厚度较薄者,这是腐殖质少的诊断层;⑤灌淤表层,是由长期灌溉水的灌淤作用,并经耕作混合新形成的诊断层;⑥堆垫表层,是长期耕作并施用大量土粪、肥土等物新形成的层次;⑦肥熟表层,是长期种植蔬菜、施用大量有机肥、频繁灌溉与耕作形成的高磷含量肥沃层次;⑧水耕表层,是淹水耕作条件下形成的独特诊断层。自以上各层可见大部分是和美国的诊断表层相似或相当,但中国有独特的灌淤表层、堆垫表层、水耕表层等,体现了古老农业国的特点。" }, { "instruction": "两栖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脊椎动物亚门的一纲,是处于从水生到陆生过渡阶段的一类四足动物。头骨扁平、具两个枕髁,脊柱具一个荐椎。个体发育过程中一般经过变态过程:幼体多水栖,用鳃呼吸;成体一般用肺呼吸,多陆生。现生种类皮肤腺体发育,而缺少其他四足动物特征性的鳞片、羽毛和毛发等表皮结构;但早期化石种类体表常有坚厚骨板或皮膜、鳞片等。按传统分类包括迷齿亚纲(Labyrinthodontia)、壳椎亚纲(Lepospondyli)和滑体两栖亚纲(Lissamphibia,又称无甲亚纲);前两类都已灭绝,但从迷齿亚纲中演化出了更加适应于陆地生活的羊膜动物(包括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 }, { "instruction": "反鸟亚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鸟纲的一个亚纲,生活在白垩纪口内残存牙齿的一类鸟。英国沃克尔(C.A. Walker)所命名,因其肩胛骨和乌喙骨的连接方式与现代鸟类的正好相反,因而命名为反鸟类。反鸟类个体一般较小,具尾综骨,嘴里多残存牙齿,胸骨发达,叉骨Ⅴ形且具锁下突,具较强的飞行能力。反鸟类是中生代白垩纪分布最为广泛、种类和数量最为丰富的鸟类,在全世界各大陆几乎都有发现。早白垩世反鸟类主要发现于欧洲、亚洲和澳大利亚,而晚白垩世主要发现于北美、南美、欧洲、亚洲和马达加斯加等地。反鸟类化石在晚白垩世末全部绝灭。中国目前已知的反鸟类化石均发现于早白垩世以辽西为中心的区域内及其邻区,以热河生物群及其相对应生物群中为主。代表属有中国鸟(Sinornis)、华夏鸟(Cathayornis)、鄂托克鸟(Otogornis)、波罗赤鸟(Boluochia)、始反鸟(Eoenantiornis)、原羽鸟(Protopteryx)、长翼鸟(Longipteryx)、始华夏鸟(Eocathayornis)等,分属于几个不同的目。除此之外,中国的一些学者还命名了另外一些属种。" }, { "instruction": "石盐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蒸发岩(evaporite)。由35%以上的石盐和其他常伴生的石膏、芒硝、白钠镁矾、杂卤石、钾石盐、光卤石、粘土、有机质及铁质化合物等混入物所组成的岩石。是由含盐度较高的溶液或卤水,通过蒸发浓缩作用形成的化学沉积岩。主要矿物成分是以钾、钠、钙、镁的卤化物及硫酸盐矿物为主要组分的纯化学成因沉积岩。常见矿物成分有石膏、硬石膏、石盐、钾盐、光卤石等。混入物有粘土、碎屑物和其他化学沉积物(如白云石、方解石、氧化铁凝胶)及伴生元素溴、碘等。按成分,可分为石岩盐、石膏岩、硬石膏岩、钾镁盐岩、天然碱岩、钙芒硝岩等。形成于干燥气候带的湖泊和湖中。" }, { "instruction": "古热带植物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由旧大陆各热带地区组成,通常分为非洲亚区、马达加斯加亚区、印度-马来西亚亚区、玻利尼西亚亚区、新喀里多尼亚区五个亚区。该植物区种类异常丰富,含40个特有科,如龙脑香科、芭蕉科、猪笼草科和姜科等。" }, { "instruction": "金刚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为似球形的八面体或六面体晶体;具有强的金刚光泽和极硬的特点,完全解理,性脆,硬度为10;金刚石在紫外线下发出荧光,并具有高度的抗酸碱性和抗辐射性,因此常用于制造宝石和切削材料;透明金刚石琢磨后称为钻石。产于超基性岩和冲积矿床中。" }, { "instruction": "方钠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Na8〔AlSiO4〕6Cl2,有时含钾。等轴晶系。晶体呈菱形十二面体,通常呈粒状或块状集合体。无色或灰、蓝、浅黄等色。玻璃光泽。硬度5.5~6.0。解理平行菱形十二面体{110}中等。密度2.13~2.29克/厘米3。产于碱性岩中,特别是碱性喷出岩中。" }, { "instruction": "遥感图像制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处理和判读遥感图像(如航空像片、红外影像、雷达影像、多波段和多时相卫星影像等),制作或更新地图和专题图的技术。用于判读制图的遥惑图像需要经过处理(包括辐射校正、几何校正、图像增强、信息提取等),达到符合判读和制图的要求。遥感制图的成果主要包括:系列制图、专题制图和影像地图等可以在各个研究领域发挥作用。" }, { "instruction": "厄尔尼诺现象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赤道东太平洋地区海水温度异常急剧上升的现象。正常情况下,该区域的海面温度(SST)维持狭长的舌状冷水域,比同纬度著名的西太平洋“暖池”——西太平洋印度尼西亚以东的30多度要低8℃多。这一带经常在年末圣诞节前后出现SST增高现象,引起浮游生物减少直接导致鱼类大量死亡,鸟类也因缺食或死或迁,鸟粪肥出口也随之大幅度减少。当地居民早已注意到这些现象,并以“圣婴”(西班牙文:ElNino)命名。科学家仅把那些冷舌几乎消失的剧烈增温事件称为厄尔尼诺。同时把该地区SST低于正常温度的事件称为拉尼娜(LaNina>,也有称逆厄尔尼诺,它出现的几率较少。还选用几个代表性地区的海温正距平定义厄尔尼诺,近20 年中共发生6次厄尔尼诺事件,平均4~6年一次,1997 ~1998年的一次最强。厄尔尼诺出现后一般可持续一年左右。拉尼娜与厄尔尼诺经常交替出现,它们本身都是海洋现象,但它的变化“链”早已超出海洋的范畴。" }, { "instruction": "地面沉降危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面沉降是指在一定的地表面积内所发生的地面水平面降低的现象。由于地面沉降造成的对基础设施、道路桥梁、地下管线、排水、河流运载能力等的危害称为地面沉降危害。全球河口三角洲上酌城市大多受到地面沉降危害的困扰。作为自然灾害,地面沉降的发生有地壳构造沉降、地表土层自然压实等地质原因。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膨胀,过量开采地下水或开采石油、天然气以及高大建筑物的重荷载等人为因素所造成的地面沉降越来越频繁,沉降面积也越来越大。地面沉降危害主要有三方面:①破坏城市设施,妨碍城市建设。在沉降区内,建筑设施因发生严重下沉或不均匀沉降以及水平位移而遭到破坏;②积水滞洪,水患和潮灾加剧。发生地面沉降的地区一般地势低平,且大多沿河滨海发展,地面沉降活动使其高程继续降低形成洼地;③破坏土地资源。地面沉降使地表排水不畅,因此地下水位上升,从而导致了土地盐碱化。2005年我国国土资源部主持的《长三角地下水资源与地质灾害调查研究》显示,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形成的地面沉降灾害已造成长三角3150亿元的经济损失。" }, { "instruction": "范·艾伦辐射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根据空间探测资料发现,在大气圈外侧,环绕着运动的高能带电粒子带,此粒子带被约束在地球磁层之中,沿着磁力线作螺旋运动,同时不断地辐射出电磁波,故称为辐射带。其中,该辐射带中的第三辐射带离地面五万千米,带内电子能量较低。该带是美国物理学蒙范·艾伦测定的,故被称为范·艾伦辐射带。" }, { "instruction": "中元古代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元古宙三分的中间部分,时间从距今18亿年(国际上采用16亿年)至10亿年,包括长城纪和蓟县纪。此期间形成的地层称中元古界(Mesoproterozoic Erathem)。广泛出露于各大陆古老克拉通及活动带的中间地块,中国见于华北、华南古陆和塔里木等地块以及造山带中。主要岩性为沉积岩系和火山沉积岩系,一般未变质或轻微变质,或相当绿片岩相及低角闪岩相变质,富含叠层石、古藻类和微古植物化石。" }, { "instruction": "锋面天气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与锋面相伴的风云、冷暖、降水等天气。锋两侧气团冷暖、干湿特征对比明显,同时,锋面附近不同密度空气相遇产生的上升气流还会在倾斜的锋区上方形成云雨天气。一般,暖锋是暖湿空气沿冷气团上主动滑升,多形成稳定性云层。某地受暖锋影响时,最先看到的是卷层云,说明暖空气前沿已从冷气团上方侵入该地,随冷空气撤退,云层渐降低加厚为高层云、雨层云并开始连续性降水等,暖空气完全控制该地后,天气放晴,温度明显升高。冷锋是冷空气主动强迫暖空气抬升,云层多为波状或对流云,冷锋到达某地时,即刻转成强北风、同时气压升高,温度开始降低,并有云雨降水相伴,随冷空气加厚,逐渐雨停放晴。准静止锋附近天气云雨分布最广,雨带易停滞徘徊在同一地区,形成雨涝。实际锋面天气,受多种因素影响,表现不一,如春季西北地区干旱少雨,地面刚解冻蓬松,与冷锋相伴最多的就是强风、沙尘暴。" }, { "instruction": "冻裂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表水进入土岩层裂缝冻成脉冰,体积增大,使缝壁裂隙扩大和破碎的作用。又称冰劈作用或冰楔作用。在松软土层内可使缝壁受挤压而生成小弯曲。在岩石大裂隙和空隙中冰的楔开压力,同样会产生冰裂作用。" }, { "instruction": "冰川擦痕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冰川内的砂粒或石块的棱角,在磨光面上摩擦刻划成的深浅粗细不等的条痕。冰川擦痕一般呈钉头鼠尾状,绝大多数平行于砾石的长轴,可有不同方向的条痕重叠出现,与洪流、泥石流和滑坡等在石块或基岩面上形成的条痕不同,多数冰川擦痕平行密集形成于磨光面上。因此必须对区域地质、地貌条件进行全面调查分析,严格鉴别,才能查明擦痕的成因。" }, { "instruction": "黄土层间扭曲层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黄土天然露头剖面中由薄层理形成的扭曲或卷曲状沉积构造。薄层理由极细粉土或粘土颗粒组成,状似小型褶皱构造。其形状不一。常见于黄土梁的顶部。" }, { "instruction": "古气候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标示、描绘古气候空间分布特征的古地理图。目前常见的古气候图有全球性和区域性不同类型,内中国早白垩世古气候分带图Ⅰ.东北暖温带潮湿区; Ⅱ1.西北、华北干湿过渡区; Ⅱ2.华南亚热带干旱区; Ⅱ3.东南沿海干湿过渡区; Ⅲ.藏南热带潮湿区(据王鸿祯等,1985)容上除表示恢复后的古气候古带分布状况外,也可以具体展示古气候资料点的标志性沉积特征。前者可以中国早白垩世古气候图(见图)为例,分出了自东北往南的不同古气候分带。还可以将全球某个时期古气候带以及煤炭、膏盐和冰川沉积资料点综合表示在一张古大陆图上,更有利于进行与古洋流、古大气环流的综合分析研究。" }, { "instruction": "医学气象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主要研究天气和气候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规律的学科。用现代统计学研究天气与疾病的关系,用人工气候室研究气象因素对人体生理的影响,并对人体有影响的气象气候因素进行综合评价。研究方法主要有观察法和实验法。前者通过气象资料和医学资料的综合分析、数理统计处理,从中找出相互关系;后者在人工气候控制条件下,观察特定的气象因素对机体的影响。" }, { "instruction": "松弛时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物体受力变形,外力解除后材料恢复正常状态所需的时间。直杆在应变保持常值ε0(或γ0)的松弛过程中,其应力由初值σ0或(τ0)逐渐减少到0.3679σ0(或0.3679τ0)所需要的时间;精确地说,是逐渐减少到σ0e(或τ0e)所需要的时间,其中e是自然对数的底,e=2.71828…松弛时间与温度及直杆的材料有关。松弛时间通常是表示材料松弛性能的一个特征量。" }, { "instruction": "长波辐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面和大气的电磁波辐射。辐射能光谱与温度有关,地面和大气温度比太阳低很多,相当300K和200K的黑体辐射,辐射能分别集中在3.3~80μm及5~120μm波段,最大波长为9.659μm和14. 489μm,因此大气科学中,常把高温的太阳辐射称为短波辐射,地、气辐射以红外辐射为主,称为长波辐射或地球辐射,两者大体以4μm为界。地面对短波的吸收率与波长有关,通常都在0.5以下,而对长波的吸收率与波长无关,并且是有效的吸收和发射体,如纯水和雪面的吸收率接近黑体,吸收较差的岩石也在0.82以上。长波辐射在大气中传播也与短波不同,一是散射作用远小于吸收,通常可以不计,二是大气既吸收同时也发射长波辐射,发射强度与其温度及大气成分有关,有明显的选择吸收性。因此与地面辐射相比,大气顶部的射出长波辐射,无论强度和波长都有很大的变化。" }, { "instruction": "响岩结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显微晶质结构的一个变种。岩石基质中存在大量具短矩形(近正方形)和六边形断面的霞石。常见于霞石响岩和霞石岩的基质中。响岩的斑晶主要是碱性长石和副长石,铁镁矿物斑晶数量较少。基质以自形霞石为主。" }, { "instruction": "层间砾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层内砾岩、同生砾岩(syngenetic conglomerate)。一种位于某地层内部的砾岩。它与上下地层之间为连续沉积,无沉积间断。这种砾岩的碎屑与基质充填物是由于沉积不久的或只有部分固结的沉积物,在准同生期破碎成砾石或角砾碎屑堆积而成的,如滑塌角砾岩,生物礁的礁前塌积岩,中国北方寒武系中的竹叶状灰岩属之。" }, { "instruction": "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用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天气系统。多普勒天气雷达应用多普勒效应,由发射波和目标回波的频率变化计算目标物径向运动速度,测量云雨区域的降水粒子,测量其他运动目标相对于多普勒雷达的径向运动速度及流场结构,探测强风暴以及研究天气系统的动力学状态。" }, { "instruction": "锥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单锥,单形中的一类。按组成单形的相同晶面的数目及单形横四方锥切面形状的不同,共有7种不同的锥,如表。锥类单形的共同特点是,单形的各个晶面均相交(或延展后相交)于一点,且此点必定位于晶体中惟一的对称轴上,亦即结晶轴c轴上。单形名称晶面数目横切面形状*所属晶系四方锥(正方锥)4正方形复四方锥(复正方锥)8复四方形四方晶系三方锥3等边三角形复三方锥6复三方形三方晶系六方锥6正六边形六方、三方晶系复六方锥12复六方形六方晶系菱方锥(斜方锥)4菱形正交晶系*各种横切面形状的特点参见“柱”。" }, { "instruction": "非造礁珊瑚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六射珊瑚的两种生态类群之一,指没有单细胞藻类共生、不形成礁体的六射珊瑚,又称非共生型珊瑚或单性珊瑚。非造礁珊瑚多为单体,虽可和造礁珊瑚生活在一起,但适应性广,水深6000米,水温0.5℃的无光海底也可生存,但以水深500米,水温4.5~10℃地带最为繁盛。" }, { "instruction": "后鳃亚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直神经亚纲(Euthyneura)。软体动物门腹足纲的一亚纲。内脏囊逆转,除捻螺外,侧脏神经连索不交叉成“8”字形,次生变直,鳃位于心脏的后方,故名后鳃。仅具一鳃,或全部消失而代以次生鳃。头部有触角两对。螺壳退化,小而简单,有的为内壳,或完全无壳。一般无口盖。雌雄同体。全为海生,泥盆纪(?),石炭纪至现代。再分为侧腔目、翼足目及裸鳃目。" }, { "instruction": "海神石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头足纲菊石亚纲的一目。是一类原始的菊石,壳外卷到内卷,住室很长,一般等于一旋环或更长。无脐孔。体管位置与一般菊石不同,位于壳的背部。隔壁颈向后延伸,一般很长,壳面光滑或具各种横肋或刺状物。缝合线为棱菊石型,有的类别腹叶消失。仅出现于晚泥盆世。化石有海神石(Clymenia)、棱海神石(Gonioclymenia)等。中国广西、贵州等地上泥盆统发现有丰富的海神石类化石。" }, { "instruction": "河网汇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河槽集流。坡面上雨水经过坡地汇流注入河网后,并沿河槽向下游运动的过程。从支流汇入干流,从上游汇入下游,最终全部流经出口断面。河网汇流的距离较长,可达数百或数千公里,汇流的历时也较长,可达几小时或几十小时,河网汇流的速度要比坡地汇流的速度大得多。" }, { "instruction": "构造地貌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研究构造运动、地质构造与地貌形态之问关系的学科。狭义构造地貌是指已经形成的地质构造(如背斜、向斜、单斜),在外力侵蚀作用下形成的各种地貌,又称地质构造地貌;广义构造地貌还包括新构造运动直接造成的、未受外力侵蚀作用显著改造的地貌,如新近隆升的山地和高原,新近沉降的平原和盆地、新拱曲的背斜和拗陷的向斜等,又称活动构造地貌。对地质构造地貌,主要研究在外力作用下,各种地质构造总体地貌的具体表现,以及不同岩石组成的各种地层在地貌上的具体表现。对活动构造地貌主要研究地球内力引起的地貌变形,并借助大地构造学和地球动力学的知识,分析变形的动力来源。" }, { "instruction": "商业地理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经济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亦是经济地理学的前驱。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技术进步和生产分工日益深化,经济联系更加广泛,经济地理学应运而起,商业地理学退居为其分支学科。主要研究商业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商业生产的地域分布、运输条件、贸易和市场等商业活动的区域特点及其形成条件与发展变化的规律。其亚支为:国内商业地理学(简称商业地理学,又可分为区域商业地理学、城市商业地理学)、国际贸易地理学(亦称外贸地理学)。" }, { "instruction": "黏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土体中黏粒的生成或淋溶、淀积而导致黏粒含量增加的过程。尤其在温带和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土体中水热条件比较稳定,发生较强烈的原生矿物分解和次生黏土矿物的形成,或表层黏粒向下机械淋洗(lessivage)。一般在土体中、下层有明显的黏粒聚积,形成一个相对较黏重的层次,称黏化层( claying horizon)。" }, { "instruction": "森林土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森林植被下发育的土壤。在世界上分布极为广泛,从寒带到热带,除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外,均有分布。约占地球陆地面积的35%。在中国主要分布在东部广大地区及西南的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此外,西部山地的一定高度上也有分布。其共同特点是:①气候湿润,土壤淋溶作用强,盐基物质少,交换性盐基呈不饱和状态,土壤反应一般偏酸性;②地表有枯枝落叶层,有机质从地表进入土壤,腐殖质含量以表层较高,向下层锐减;③表层物质下移明显,剖面中一般均有淀积层发育;④矿物分解程度较强,次生矿物以高岭石与氢氧化铁、铝为主。森林土壤类型颇多,如灰化土、棕壤、褐土、黄壤、红壤、砖红壤等。" }, { "instruction": "海底峡谷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大陆坡上的深切大峡谷。又称水下峡谷。主要由构造因素与海底浊流作用形成。峡谷的横剖面多呈V型,两壁带有阶梯状陡坎,纵剖面多呈阶梯状,谷底有盆地及高差几十米的横脊。大多数峡谷切割在花岗岩、玄武岩中,多为直线形。少数可上溯到大陆架与河流相连接,具有河谷形态。大陆坡为地壳的活动地带,在形成过程中有一系列阶梯状断裂及垂直大陆坡走向的纵向断裂,纵向断裂构成海底峡谷的雏形,随后就被海底浊流及滑坡进行修饰和改造。" }, { "instruction": "结晶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形成晶体的作用。即原来不结晶的物质在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温度、压力、组分浓度)下转变为结晶质的作用。物质结晶的方式有:①由气体结晶,如火山口硫蒸气冷凝直接形成硫磺晶体;②从液体(溶液或熔融体)中结晶,如盐湖中因蒸发使溶液达到过饱和而结晶出石盐、硼砂等晶体,从岩浆中结晶出长石、石英、云母等晶体,水在低于冰点时因过冷却而结晶成冰;③由固态的非晶质结晶,如非晶质的火山玻璃经过晶化而形成结晶质的石髓。" }, { "instruction": "变余斑状结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残斑结构。变余结构的一种。原来具斑状结构的岩石经变质后,基质已全部重结晶,但仍保留原岩的斑状结构。如在变质火山岩中,原来的长石、石英等斑晶常被保留下来,形成变余斑状结构。" }, { "instruction": "岩溶类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按气候条件、形态特征、出露条件、可溶岩岩性、水文地质条件等对岩溶特点、发育规律的科学分类。例如,按气候带可划分为:冰川岩溶、寒带岩溶、温带岩溶、中欧型岩溶、亚热带岩溶、地中海型岩溶、热带岩溶、干旱区岩溶;按高度或地貌区可划分为:高山岩溶、高原岩溶、丘陵平原岩溶、滨海岩溶、礁坪岩溶;按出露条件可划分为:裸露岩溶、隐伏岩溶、埋藏岩溶、悬挂岩溶、绿岩溶;按所在深度可划分为:地表岩溶、地下岩溶、浅层岩溶、深部岩溶;按岩溶形成时期可划分为:化石岩溶、现代岩溶、古岩溶;按可溶岩岩性可划分为:碳酸盐岩溶(石灰岩岩溶、白云岩岩溶)、硫酸盐岩溶(石膏岩溶)、卤化物岩溶(岩盐岩溶、盐湖岩溶)、假岩溶、红层岩溶以及半岩溶、全岩溶;按水文地质条件可划分为:包气带岩溶、饱水带岩溶、深部缓流带岩溶;按溶蚀特征可划分为溶蚀为主类型、溶蚀侵蚀类型和溶蚀构造类型等。" }, { "instruction": "绿帘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Ca2(Al,Fe)3[Al2O7][SiO4]O(OH)。单斜晶系。晶体呈柱状,柱面具纵纹。集合体呈放射状或粒状。绿色或黄绿色。玻璃光泽。硬度6.5。解理平行{001}完全。密度3.35~3.38克/厘米3。常见于接触交代矿床中,由矽卡岩矿物如石榴子石、符山石等蚀变而成。此外,在热液蚀变的基性火成岩中,有着广泛的分布。" }, { "instruction": "气象指数预报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直接以气象指数级别为对象的天气预报。气象指数以基本气象要素为依据,根据不同行业和公众的各种生活需要,制作出具有个性化的气象指标,以量化形式表达气象要素变化对日常生活影响的程度,内容更具个性化和人情味。气象指数通常是某些气象要素与相应的各种生活标准适宜程度的比数。人体的冷热感觉,除与温度有关外,还受当时的湿度和风速影响,根据气温、湿度、风向风速等气象因子的预报值可以计算出体感舒适指数,指数值30以下为很冷,85以上为极热,69~71为最适宜。其他还有紫外线指数、穿衣指数、感冒指数等。" }, { "instruction": "硅镁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球地壳某些部分的术语,由含矽石和镁的岩石组成。其成分和玄武岩成分相似,所以又叫玄武岩层。" }, { "instruction": "地貌要素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貌形态各组成部分。地貌要素有多有少,有大有小,如山地的要素有山顶、山坡和山麓等;阶地的要素为阶地面、阶地斜坡或陡壁等。" }, { "instruction": "土壤年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土壤形成的时间。前苏联科学家威廉斯(1863~1939)在土壤学研究工作中提出了土壤绝对年龄和土壤相对年龄的概念。前者指某一地区的土壤从其开始形成直到现在所经历的时间,其数值大小取决于该地区的地貌动力学过程和历史演变。后者指土壤的发育程度和发育阶段,一般用土壤剖面分异程度加以确定。总的来说,土壤的绝对年龄愈大,则相对年龄也愈大。由于土壤形成的空间因素经常有很大变动,绝对年龄相同的土壤,其发育程度即相对年龄可有较大差异。故在实际土壤学研究中,要将土壤形成发育的时间和空间因素结合起来,进行综合研究,才能揭示土壤发生、发育的本质。" }, { "instruction": "广义适合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总适合度。是指个体适合度与根据亲缘关系程度进行加权的亲属适合度之和;通常应用于亲属间社会相互作用的后果。" }, { "instruction": "火焰光度法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用火焰作为激发光源的原子发射光谱法。该法系选择适当的方式将分析试样引入火焰中,依靠火焰(1800~2500℃)热效应和化学作用将试样蒸发、离解、原子化和激发发光。根据特征谱线的发射强度I与样品中该元素浓度c之间的关系式I=acb(a、b为常数),将未知试样待测元素分析谱线的发射强度与一系列已知浓度标准样的测量强度相比较,进行元素的火焰光谱定量分析。主要用于碱金属及碱土金属元素的定量分析。" }, { "instruction": "凝结尾迹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飞行中在飞机尾部形成的云带。也叫飞机尾迹,俗称飞机拉烟。一般出现在对流层上部或平流层下部湿度接近饱和的气层中,因发动机燃烧产生的水汽增加了空气湿度和扰动,也提供了凝结核,条件有利时,会在飞行轨迹上形成云带。据形成原因有废气尾迹、对流性尾迹和动力学尾迹之分。尾迹对飞行没有影响,只是容易暴露飞机位置,有军事上的意义。" }, { "instruction": "植物营养物质污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富含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的废水进入水体后,会引起水体富营养化,使藻类大量繁殖并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导致鱼类窒息和死亡。水中大量的NO3—、NO2—将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危害健康。" }, { "instruction": "立体镜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观察立体像对时,帮助人们获得立体效应的光学仪器。它是航空像片判读的主要设备。由于在立体判读过程中需要用左眼看像对左片,右眼看右片才能看到地物的立体影像,所以使用立体镜非常方便。仪器具有两组相同的光学系统,其下各安放像对的一张像片,按摄影基线将像片定向后,两眼经过各自的光学系统,分别观察立体像对的左右像片,即可看到像对上地物的立体模型,有利于识别地物的性质和类型。" }, { "instruction": "造父变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类高光度周期性脉动变星。因典型星仙王δ(中文名造父一)而得名。在可见光波段,光变幅度0. 1~2等。光变周期大多在1~50d范围内,也有长达一二百天的。造父变星的光变周期和光度之间有着密切关系,称为周光关系,它被用来建立天体的距离尺度。" }, { "instruction": "叠层石构造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叠层石构造又称叠层构造。由蓝绿藻(隐藻)呈层状生长,其细胞分泌黏液质捕陷和粘结沉积质点经碳酸盐化变硬而成。由两种基本层组成:①富藻纹层,又称暗层,藻类组分含量多;②富屑纹层,又称亮层,碎屑组分含量多。两种基本层叠置出现,即形成叠层构造。叠层构造形态变化多样,基本形态有层状、波状、柱状及锥状,发育于从潮上到潮下的潮间带。" }, { "instruction": "多金属泥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重金属泥。海底富含有铁、锰、锌、铜、铅、银、金等金属元素的一种软泥。最初发现于红海地区,继之在东太平洋洋隆顶部也有发现。红海多金属软泥中,主要金属含量为Fe 29%、Zu 3 ?%、Cu 1 ?%、Pb 0 ?%、Ag 54×10-6、Au 0 ?×10-6。估计其金属储量为:铁 243×105吨、锌 29×105吨、铜 10 ?×105吨、铅 0 ?×105吨、银 45×102吨、金 45吨。成因尚在探讨中。一般认为,其重金属来源与裂谷中溢出的岩浆后期热液有关。所含重金属,如铁、锌、铜,具有浅 仓猩钊纫盒涂笠旱奶卣鳌?" }, { "instruction": "明矾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KAl3〔SO4〕2(OH)6。三方晶系。通常呈细粒状、土状或致密块状集合体。白色,常带浅灰、浅黄、浅红或浅褐色。玻璃光泽。硬度3.5~4.0。密度2.6~2.8克/厘米3。为中、酸性火山岩经过低温热液作用蚀变而成。用于制取明矾。" }, { "instruction": "昔格达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属上新世—更新世早期。命名剖面位于四川会理昔格达村。在四川省汉源县富林剖面,岩性自上而下分为三段:①以厚—巨厚层状黄色细砂岩为主,夹杂色条带状粘土岩,含钙质结核和硅藻等,厚137.6米;②灰色、杂色条带状粘土岩与黄色细砂岩互层,顶部为厚层状紫红色钙质粘土岩,含 Pinuspollenites、Quercoidites 等孢粉、硅藻和少量介形虫化石,厚75.2米;③以砾岩为主,泥、钙质胶结,砾石成分复杂,常见石英岩、花岗岩等砾石,厚9.7米。本组下界属高斯正向极性时中马莫斯和凯纳反向亚时,年龄约为329万年;上界年龄为178万年。昔格达组广泛分布于安宁河谷、金沙江、雅砻江和大渡河等河谷中,不整合伏于前新生界之上,其上被更新统中部的红土砾石层和网纹红土所覆盖,呈不整合接触,厚度最大可达215米。" }, { "instruction": "冰斗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冰斗中的冰川退却后,冰斗部位积水而成的湖泊,在中国西部的高山地区多见。图为四川炉霍地区的冰斗湖。当地把湖称为“海子”或“错”,故称炉霍马海错。" }, { "instruction": "六方珊瑚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多角珊瑚(Prismatophyllum)。皱纹珊瑚目的六方珊瑚一属。块状复体双带型珊瑚。个体角柱状,隔壁薄,分长短两级,或具脊板。鳞板小,半圆形,组成较宽的鳞板带。横板完整或不完整,排列近水平。泥盆纪,世界各地,早石炭世也有产出。中国多见于南方的中、上泥盆统。" }, { "instruction": "超级单体风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具有单一雷暴云结构的中尺度强对流单体。与一般雷暴不同,对流体呈倾斜状,云体内同时存在的上升和下沉两支气流通道互不干扰,上升气流在风暴前进方向的右前方流入,直达高空云毡;另一支干冷气流,从雷暴后方进入云内下沉,形成强下击气流和中尺度冷雷暴高压。倾斜的上升下沉气流有利于雹块在云体中上下反复增长,因此一旦形成便可持续发展,其水平尺度可达数十公里,生命史可维持几个小时,成为局地强风暴中最猛烈的一种。常伴有大风、冰雹、龙卷等剧烈天气,在移动过程中常给沿途地区造成天气灾害。" }, { "instruction": "经济圈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生产力布局地域组合形式之一。从地区自然资源与经济技术条件可能,政府宏观管理需要的角度,所组成的具有内在联系的地区产业布局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在打破行政分割、努力发挥中心城市功能、发展城市与企业之间横向经济联系基础上所进行的经济圈建设,即是按此模式进行的。1969年日本政府制定“新全国综合开友计划”,把全国划分为7个经济圈,其中有3个是3大城市经济圈,位于中央部分,其余4个属地方经济圈。通常大的经济圈多为综合性产业圈,如中国,即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下游综合产业圈。按经济圈发展、布局经济,有利于中心城市与地区综合优势的充分发挥,有助于实现跨地区、跨行业的专业化协作,有效地发挥区域整体功能。" }, { "instruction": "图像放大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增大图像比例尺的操作。图像放大的常规方法是在放大机或纠正仪上进行。即在卫星像片上选择4~5个均匀配置的影像目标作为控制焦,并将这些点按要求放大的比例尺展绘在投影面上,利用放大机或纠正仪使卫星像片上目标点的投影点与投影面上相应控制点重合,经过晒像和摄影处理后,即可得到放大图像。此外,在数字纠正中也可进行图像放大。图像放大技术不会增加遥感信息,主要是可以提高信息判读的精度与效果。" }, { "instruction": "封闭人口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没有迁移变动的人口。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前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很不发达,人口在地区间的流动很小,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的变动基本上是由本地人口的出生和死亡引起的。因而当时的社会基本上是封闭社会、人口状况基本上是封闭人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在资本主义社会,交通运输业的发达,生产力发展,人口在地区间的流动增加,迁移变动对人口数量的增减发生重要作用。因而封闭人口在现实生活中已不复存在。但在对人口现象研究中,为了研究人口数量的变化,可以假定一定数量的人口是封闭人口,这样就可以只考察人口自然变动对人口数量的影响。" }, { "instruction": "水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裸子植物门松柏纲杉科(Taxodiaceae)的一属。现生仅一种(G.pensilis),分布于广东、广西、福建和云南等地。为半常绿性乔木,叶螺旋状排列,有鳞形、条状钻形和条形3种类型,鳞形叶宿存2~3年,条状钻形和条形叶当年脱落。喜温湿气候和水湿环境,不耐低温。在中生代、古近纪新近纪曾有北美西部,欧洲和东亚3个分布中心,第四纪冰期以后残存于中国南方。欧洲水松(G.europaeus)是古近纪新近纪最常见的化石种,在中国最早出现于吉林珲春晚白垩纪地层,在黑龙江、吉林、辽宁、新疆等地的古近纪新近纪地层也有记录。" }, { "instruction": "潜蚀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黄土地区流水沿黄土裂隙或动物洞穴下渗,发生机械侵蚀和对可溶盐进行的溶蚀作用。潜蚀作用形成黄土陷穴、黄土桥和黄土柱等地貌,促进坡面物质块体运动,对黄土地貌发育有很大影响。" }, { "instruction": "天河板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天河板石灰岩。时代属早寒武世沧浪铺晚期。分布于湖北峡东地区。命名地点在湖北宜昌天河板。为浅海相沉积,以灰褐色泥质石灰岩为主,富含古杯类Cambrocyathus等及三叶虫Megapalaeolenus deprati,Yuehsienszella等,厚75米。与下伏石牌组呈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草库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系蒙古语“草圈子”的意思。草场围栏的一种形式,即用木桩、铁丝网、土墙、荆条、草垡子等不同材料作围栏,进行封闭培育牧草、种植饲料和乔木或灌木,以达到牧草高产稳产的目的。在我国被广泛用于缺草季节的抗灾基地。由于使用目的不同,可分为打草草库伧、放牧草库伦、草、林与饲料相结合的草库伦和乔木、灌木与牧草相结合的防风固沙草库伦等类型。" }, { "instruction": "气候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气候分类。" }, { "instruction": "生物生产力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生物吸取外界物质和能量制造有机物质的能力。以单位时间内生产的有机物质总量来计算,一般分为初级生产力和次级生产力。前者指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有机物质总量;后者指消费者(主要是动物)同化所进食物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有机物质总量。生物生产力概念涉及的是生物群体,不能按个体计,需按单位体积(或面积)上的生物,总体来计。" }, { "instruction": "成熟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碎屑物质在风化、搬运过程中,被改造趋向于最终产物的程度。可分为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二种。成分成熟度愈高,则矿物上稳定的组分(如石英)愈多,不稳定的组分(如长石)含量愈少。结构成熟度愈高,则碎屑物质分选性愈好,磨圆度愈好,杂基含量愈少。" }, { "instruction": "混合溶蚀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两种以上碳酸盐浓度不同或温度不同的饱和溶液混合时产生的溶蚀作用。在饱和的碳酸盐溶液中,水中碳酸盐和CO2处于动态平衡。当两种以上碳酸盐浓度不同的或温度不同的饱和溶液混合时,则破坏了这种平衡。由于混合后的溶液达到平衡时所需的CO2比原来两种平衡溶液中含量为少,导致CO2释放,因而产生或加强对可溶岩的溶蚀。" }, { "instruction": "山地城市与自然灾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山地城市大多在距河流水面不高且地势相对平坦的山谷或河谷的谷坡、台地和阶地上呈梯形散状组团式构建。由于山地城市的城区高度差异明显要大于丘陵城市,且地质构造复杂,又常常是新构造运动抬升区,内外引力活跃,河流的侵蚀切割也较强烈,故容易导致自然灾害发生。山地城市主要是发生山洪暴发、泥石流、山体滑坡、地面塌陷等自然灾害,其主因是由于灾害地前期降水持续偏多,使土壤水分饱和,地表松动,遇局地短时强降水后,降水迅速汇聚成地表径流而引发的。山地城市一般可分为低山河谷城市和中山河谷城市两类:前者主要位于穿越低山的河谷中,多是重要的临江临河的港口城市。由于从码头到城区高处落差较大,坡地作用过程十分活跃,容易形成土溜、滑塌、崩塌等灾害;后者由于所处山坡基岩裸露,风化作用强烈,时常会发生滑坡、坍塌等灾害。由于山地自然生态环境的特殊性和复奈性,以及城市建设过程中的盲目性,从而导致了大量山地城市的生态环境恶化、地质灾害频繁、土地资源浪费、地域文化丧失等诸多问题,严重制约着山地城市的健康发展。" }, { "instruction": "大气污染监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对大气污染物质的排放特征、浓度分布和变化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测定,为防治大气污染、保护和改善环境提供科学依据。监测有两类:一类是污染源监测;另一类是环境污染监测,即对大气环境状况进行定时定点的监测,或长期连续的定点监测,通常的大气污染监测是指这一类。" }, { "instruction": "交通运输地理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简称交通地理学或运输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研究交通运输在生产力地域组合中的作用,客货流形成和变化的经济与地理基础,交通运输业的布局条件、特点及其类型、地域组合、演变规律。按研究内容可分为理论交通运输地理、部门交通运输地理、区域交通运输地理和城市交通运输地理等。" }, { "instruction": "褐色土型古土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黄土堆积中古土壤的一种类型。颜色为浅红褐色、浅棕褐色。粘化层中有少量钙质白色菌丝体,具团粒、棱柱状结构,结核层体较小,属干旱地区草原地带的土壤类型。" }, { "instruction": "柱状结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水平轴比垂直轴短,沿垂直线排列,有圆头的结构单位。结构体沿垂直轴方向发展,顶部圆而底部平,边面不明显,形似柱状的一种土壤结构。分小柱状(水平轴长< 3cm)、中柱状(3~5cm)、大柱状(>5cm)。柱状结构多出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含粉砂较多的底土层和碱土的心土层。具此结构的土壤常有垂直裂隙,通透性较好,但易漏水漏肥。结构坚实,不利于根系扎入或伸展。" }, { "instruction": "盾皮鱼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现已绝灭的原始有颌鱼类,已具有上、下颌骨,多具有骨质的头甲和胸甲,并在颈部以关节相连,身体后部裸露或被鳞片,通常都有偶鳍或相当于偶鳍的构造和较典型的背鳍,具歪型尾。盾皮鱼纲并不是一个自然类群,包括种类很多。各类形态特征差异较大,以均具骨质甲片而归入此纲。生活于淡水或海水,始见于志留纪晚期,泥盆纪最盛,化石很多,分布广泛,重要类别有节颈鱼目、胴甲鱼目、扁平鱼目等。极少数延至二叠纪。" }, { "instruction": "长者智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发现于非洲埃塞俄比亚的最古老的智长者智人头骨正视及侧视长者智人复原像人化石。化石包括未成年头骨1个,成年头骨2个及一些碎片。化石于1997年发现于埃塞俄比亚中阿瓦什地区的赫托(Herto)附近,同位素测定其绝对年代为距今15.4万~16万年间。其头部及面骨特征介于现代人与尼安德特人之间,形态上更接近大洋洲及太平洋群岛上的人,而与非洲人相差较远。论文在2003年发表,研究者订名为长者智人(Homo sapiense idaltu),idaltu在当地民族语中有长者之意。研究者认为这一亚种的出现支持了人类“非洲起源说”。但同样“多地区起源说”的主张者也起而争论。非洲早期智人化石概览名称化石产地地点国家地区发现年代化石状况地质年代或距今年代布罗肯山人(罗德西亚人)(卡布韦人)Broken Hill(Rodesian man)(Kabwe man)赞比亚1921成年男性头骨3万~10万年依塞人Eyasi坦桑尼亚1935~1938头骨中更新世晚期边界洞人Border Cave南非1940,1974头骨下颌体骨5万~7万年赫兹洞人Cave of hearths南非1947下颌7万~9万年豪亚弗塔人Haua Fteah利比亚1952~1955下颌4万年苏尔达纳人Saldanha南非1963头盖、下颌6万年杰贝尔依罗人Jebel Irhoud摩洛哥1961头骨及面骨8万~10万年奥莫人Omo埃塞俄比亚19672个个体5万~10万年恩加洛巴人Ngaloba坦桑尼亚1976头骨12万年" }, { "instruction": "最佳管理措施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任何能够减少或预防水资源污染的方法、措施或操作程序,包括工程、非工程措施的操作和维护程序:①工程措施。指兴建工程措施来达到控制污染,如修建沉淀池、渗漏坑、多孔路面、蓄水池和处理污染的建筑物等。这些方法对控制径流污染有很好的效果。②非工程措施。指用加强管理来达到控制污染,实质上就是对污染物源的控制,其具体的措施有分流制小区域水处理,增大城市绿化面积,污水管道混接的清理,清扫街道,加强对施工现场、机修厂、停车场废弃物的管理,控制城市绿地肥料、农药的使用等。" }, { "instruction": "白钨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钙钨矿、钨酸钙矿。成分Ca〔WO4〕。含WO3 80.6%。四方晶系。晶体呈四方双锥,通常呈不规则粒状。灰白色,有时略带浅黄、浅紫或浅褐色调。油脂光泽。硬度4.5。解理平行四方双锥{111}中等。密度5.8~6.2克/厘米3。在紫外光照射下发浅蓝色荧光。主要产于接触交代矿床中。是炼钨的主要矿石矿物。" }, { "instruction": "同位素地质年代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同位素年代学。同位素地质学分支之一。利用自然界放射性衰变规律研究测定各种地质体的形成时代的同位素记时方法。它根据放射性同位素衰变规律确定地质体形成时间和地质事件发生的时代,以研究地球和行星物质的形成历史和演化规律。所涉及的同位素主要有UThPb体系、SmNb体系、RbSr体系、KAr体系、ArAr体系、ReOs体系、LuHf体系、14C等。着重研究含高放射成因同位素的封闭体系。" }, { "instruction": "lapie,lapiaz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溶痕扩大而成的溶蚀沟道。" }, { "instruction": "副长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似长石。是指组分类似长石,但其Si∶Al不是碱性长石中的3∶1,而是低于这一比值的那些钾、钠等的无水架状结构铝硅酸盐矿物的统称。主要包括霞石、白榴石、方钠石、黝方石等矿物。由于副长石矿物中碱金属阳离子的含量百分比比长石高,SiO2的含量百分比则比长石低,所以,副长石矿物都只出现于碱性岩或碱性岩体附近的接触变质带中,从不与原生石英共生。是碱性火成岩的重要造岩矿物。" }, { "instruction": "始巨鳄亚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兽孔目中的原始类群。头骨保存了许多盘龙类的原始特征,但上颞骨缺失,隔颌骨暴露在头骨表面,犬齿大而强壮。肩臼和髋臼稍面向腹侧,显示了较进步的运动姿态。化石主要发现于俄罗斯的上二叠统。甘肃上二叠统的双列齿兽(Biseridens)是始巨鳄类在中国的代表。" }, { "instruction": "掘足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软体动物门的一纲。体细长,两侧对称,头不发育,角贝无眼,腹面伸出一锥状足,作掘泥沙之用,故名掘足。体外被钙质锥状壳,壳微弯曲,两端开口,前口大,后端尖细,壳面光滑或具饰纹。海生底栖,掘泥生活,仅壳的后半端露于海底泥沙之上。奥陶纪(?),泥盆纪至现代。典型代表为角贝(Dentalium)。中国黔西上二叠统已有发现。" }, { "instruction": "隔坨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亦称城市特殊人口聚居区。城市中被隔离的单一种族或文化集团的小集居区。早期只指中世纪欧洲城市中法律规定的犹太人集居区,四周有围墙等与外界隔离。从1 9世纪末开始,变成泛指城市中新移民的隔离集居区。现代的隔坨区是指有独特的民族或文化传统的社会集团所占区。美国城市中的隔坨区多指居住条件恶劣、与外界交流很少的黑人集居地。" }, { "instruction": "视太阳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以真太阳时角推算的时刻,叫真太阳时或视太阳时,简称视时。用日晷测定的时刻便是视时。" }, { "instruction": "mixed cone,composite cone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混合锥。部分为熔岩、部分为火山碎屑物成层状结构的火山锥。过去将这种火山称层火山(stratovolcano),实际很不确切,因为所有的盾状火山和火山穹丘都成层。大陆上的大型火山都是复合锥,但是与大洋盾状火山相混合锥比复合锥都小得多。复合火山锥的形态受喷出的熔岩成分和生长状态的影响,也受熔岩对火山碎屑物的比率、火山通道内爆炸源的深度,以及喷火口位置、大小、数目、形状或倾斜度的影响。在喷发早期,大部分喷发物是从中心通道喷出;后期,熔岩趋于从翼部的辐射状裂隙喷出,形成许多寄生火山锥。从中心喷口形成的复合锥,熔岩层和碎屑物均向外倾斜,但有众多喷口时可形成角度不整合。" }, { "instruction": "接触交代变质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接触交代作用(contact metasomatism)。由于岩浆结晶晚期析出的大量挥发分和热液,通过交代作用使接触带附近的侵入岩和围岩,在岩性及化学成分上均发生变化的一种变质作用。这种变质作用可形成各种接触交代变质岩石,如矽卡岩等。从岩浆中析出的气水热液,往往携带有某些金属和非金属元素,通过接触交代作用可形成接触交代矿床,如矽卡岩型矿床。" }, { "instruction": "单个土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土壤剖面的立体化形式,作为土壤的三维实体,其体积最小。单个土体的横切面形态近似六边形,面积为1~l0m2,在此范围内任何土层在性态上是一致的,而该面积的大小取决于土壤的变异程度。若水平方向变异幅度<2m,而且所有土层的特征在水平方向连续一致,厚度也基本一致,则单个土体的面积约为1 m2。若有些土层在水平方向间歇出现或呈波状变异,重现一次的间距为2~7m,则其最大侧向延伸范围应等于该间距的一半,即l~3.5m,面积约为1~10 m2。如果土层这种重复出现的间隔超过7m,说明此间隔范围内已经不只是一种土壤,可能是多种土壤并存而形成土壤复区,此时,单个土体水平面积仍只有l m2。单个土体的垂直面相当于土壤剖面的A+B层的总和,称为土体层( solum)。" }, { "instruction": "欧洲遥感卫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欧洲空间局研制的地球遥感卫星系列。包括三颗卫星,第一颗卫星于1983年开始研制,1991年和1 9 92年由阿里安火箭发射,进入高度为700km的太阳同步轨道,重复周期包括18d和26d两种(按需要改变),工作寿命为3a。该系列卫星主要目的是促进沿海地区的开发,同时通过卫星获得全世界海洋的气象资料,以改进全球气象预报。卫星采用法国“斯波特”卫星的多功能平台,星载遥感仪器有:①C波段有源微波仪。包括合成孔径雷达,分辨率30m;波浪散射计和测风散射计,分辨率50km,测量风场、波谱以及全天候图像;②测量海面温度和海洋水色的海洋水色监测仪。包括分辨率为1km、测温精度0.5度的红外成像辐射计;以及瞬时视场为22km的微波探测器;③雷达测高仪。测量波浪高度,测高精度0. 5m.卫星遥感数据的地面接收主站为瑞典的基律纳站,主要负责分发数据。" }, { "instruction": "方锑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Sb2O3。等轴晶系。常见晶形呈八面体或菱形十二面体;集合体呈粒状或块状,有时呈皮壳状。无色至灰白色。条痕白色。金刚至玻璃光泽。解理不完全。性脆。硬度2~2.5。密度5.22~5.78克/厘米3(实测),5.583克/厘米3(计算)。为辉锑矿或自然锑氧化产物。" }, { "instruction": "敏迷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甲龙类的一属,分类位置不清,可能属于结节龙科。发现于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的Minmi Crossing地点的Minmirock组地层。原始的甲龙,有可能属于甲龙类的一个新的第三个科。小的四足行走的素食性恐龙,长约3米。敏迷龙的头骨低,像盒子,侧面看与乌龟头骨相似。前后肢几乎等长,背部基本水平。具有骨质板甲胄。该草食类有两个不同寻常的特征:背部脊椎的神经棘旁的独特而平坦的骨板上有指向后端的骨棒;直径约5毫米的小的盾片构成的拼图保护腹部,这一点是其他甲龙所没有的。在每个背椎旁有一骨板,称为旁脊椎,长约2厘米,宽约4厘米,其上长有一个骨棒,这与鸟脚类的骨质腱有些类似,这能加强骨刺的强度。化石在澳大利亚海相岩层中发现。20世纪90年代发现的敏迷龙材料表明:胫腓骨及臀部有盾鳞,三角状的骨板形成巨大的刺起保护尾巴的作用。产于澳大利亚昆士兰早白垩世晚期海相沉积层。" }, { "instruction": "捕虏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岩浆上升过程中,周围的围岩常有变质的现象;被挤碎的围岩碎块,常常坠人岩体中,称为捕虏体。" }, { "instruction": "鲍林法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美国晶体化学家鲍林(Linus A Pauling)总结了离子晶体结构构成的一般性原理,归纳为五条法则,其内容是:①围绕每一阳离子形成一个由阴离子构成的配位多面体,阴、阳离子的间距取决于它们的离子半径之和,阳离子的配位数则取决于它们的半径之比。②在一个稳定的晶体结构中,从所有相邻接的阳离子到达一个阴离子的静电键之总强度等于阴离子的电荷。又称静电价原理(electrostatic valency principle)。③在配位结构中,两个阴离子多面体以共棱,特别是以共面方式存在时,结构的稳定性便降低。对于电价高而配位数小的阳离子,此效应显著;而当阴、阳离子的半径比接近于该配位多面体稳定的下限值时,此效应尤为显著。④在一个含有不同阳离子的晶体中,电价高而配位数小的那些阳离子,不倾向于相互共用配位多面体的面、棱、角等要素。⑤在一个晶体中,本质不同的结构组元的种类,倾向于为数是少的。" }, { "instruction": "穹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平面上大致为近似椭圆形,诸岩层在各个方向均向外倾斜的一种类似于背斜的中心向上突起的构造。" }, { "instruction": "自然铜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Cu,原生自然铜成分中有时含银和金等。等轴晶系。晶体呈立方体,但少见;一般呈树枝状、片状或致密块状集合体。铜红色,表面易氧化成褐黑色。条痕呈光亮的铜红色。金属光泽。硬度2.5~3。具强延展性。断口呈锯齿状。为电和热的良导体。密度8.5~8.9克/厘米3。自然铜常见于含铜硫化物矿床氧化带内,一般是铜的硫化物转变为氧化物时的产物。热液成因的原生自然铜常成浸染状见于一些热液矿床中。含铜砂岩中亦常有自然铜产出。大量积聚时可作铜矿石利用。" }, { "instruction": "Icelandic shield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最简单和最对称的盾状火山,差不多完全由中心的喷火口喷出的物质构成。自第四纪大冰期后期以来,冰岛出现20个盾状火山。火山高为50~1000米,平均350米;坡角1°~5°,个别达10°。冰岛盾状火山的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朝岛的中心增大。这种变化可能反映在岩浆室之上地壳岩石和冰的压力的差异。冰岛盾状火山的火口一般呈环形,直径小于1千米,为平底锅状。冰岛火山开始从裂隙喷出,当喷发范围局部化之后就形成盾状火山。喷出物是单一的玄武岩。冰岛的一些“桌状山”是产生于冰盖之下的玄武岩盾状火山,它们由黑曜岩和枕状熔岩组成。冰岛盾状火山直径可达10千米,高600米,喷出的熔岩为15立方千米。" }, { "instruction": "地垒式断块山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地垒山。断块山的一个类型。断块沿两条或多条断裂隆起而成的山地。山地侧方多呈断崖绝壁。断块山地与断陷盆地多共生,呈平行排列,这是一种共轭补偿现象。中国西北的阿尔泰山、天山,华北的恒山、五台山等都属这类山地。" }, { "instruction": "堆积平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堆积作用形成的平原。表面平坦,覆盖有松散的堆积物。按成因可分为洪积平原、冲积平原、湖积平原、海积平原、冰川堆积平原和冰水堆积平原。" }, { "instruction": "人本主义地理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人文地理学的分支。研究如何发挥人类认知和人类能动性、人类意识和人类创造性。" }, { "instruction": "阿拉木图地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1911年1月3日23时25分(国际时间)发震,震中位置在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其坐标:43.5°N,77.5°E,震级8,震中烈度Ⅹ-Ⅺ,震源深度25千米。极震区成一断裂带,长200千米,形成大规模地裂缝和山体崩塌。崩塌的岩土堆高达640米。在伊塞克湖岸出现断裂及逆掩断层。地裂缝长达2~3千米,垂直位移达6.5~8.5米。地震有感半径长达1000千米。死亡450人。建筑物、房屋破坏甚多。" }, { "instruction": "社会结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社会体系各成分之间,由阶级和其他社会集团的相互关系、劳动分工以及社会利益的性质所决定的、稳定的、有条理的关系网络。社会的基本结构是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社会的基本结构从根本上决定了社会中人与人的相互关系。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的阶级结构构成社会结构的主要表现形式具有最重要的意义。居民的社会结构也包括按职业、民族、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其他标志所作的划分。" }, { "instruction": "自重湿陷性黄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受水浸湿后在饱和自重压力下发生湿陷的湿陷性黄土。划分自重湿陷性和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可按室内或现场浸水压缩试验,在土的饱和自重压力下测定的自重湿陷系数δzs判定。δzs<0.015时,应定为非自重湿陷性黄土;δzs≥0.015时,应定为自重湿陷性黄土。" }, { "instruction": "土壤无机氮的微生物固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进入土壤的或土壤中原有的NH4+和NO3—被微生物转化成微生物体的有机氮。它不同于土壤NH4+的矿物固定,也不同于NH4+和NO3—被高等植物的同化。" }, { "instruction": "高岭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分子式为A14 Si4O10 (OH)8的一类黏土矿物,一般呈隐晶质、粉末状、土状。条痕白色,土状光泽,硬度1~2.5,是由长石类矿物风化分解而形成的。" }, { "instruction": "干扰性竞争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竞争个体之间一般通过行为或化学手段的直接对抗性相互作用。" }, { "instruction": "水农业污染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对水域环境造成有害影响的农田和各种农业设施。农业生产中大量施用农药、化肥和污水灌溉、污泥施肥、牲畜排泄物、生物残体及大气沉降物等,会造成土壤的农药、化肥、重金属和病原体的污染。同时,降水所形成的渗流和径流,把农田、牧场、养殖场以及农副产品加工厂等附近土壤中的这些残留污染物带入水体,使水体水质恶化。水农业污染源往往属于水体的线污染源或面污染源。" }, { "instruction": "酸性硫酸盐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现列为一个独立土类,分布于热带与亚热带海滨地带,因生长能聚硫的红树林植被,在植物残体分解后,使土壤富含硫化物,再经氧化成强酸性,故称酸性硫酸盐土。土壤的pH值可低达3以下,使得各种植物不能生长。地表常见强酸性造成的铁锈水,土层内常见硫磺结晶。" }, { "instruction": "活动构造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即活动断裂带(active fault zone)。挽近地质时期乃至近代尚在持续或断续活动的构造带。其活动性可通过地质构造、地震活动、火山活动、构造地貌和第四纪地质、考古等调查,以及地形变、地应力和各种地球物理场观测等加以鉴别;影响最新地层是其最确切的标志。它是活动构造体系中变形显著、活动较强的地带,展布规律和活动强度均受所属构造体系及其构造应力场制约。多属地震、火山、温泉和地下热水活动的地带,如环太平洋带和地中海带即为公认的超巨型活动性构造带。亚洲大陆东缘的岛弧带、郯城庐江断裂带等的构造活动性和地震活动性都很显著;中国西部青藏高原及其外围广大地域有许多巨大的活动性构造带。对其研究,有助于阐明挽近地质时期以来的地壳运动规律,为解决工程地质、地震地质、地热地质、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等生产实践问题提供依据。" }, { "instruction": "人口迁移转变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扎林斯基(1971)主要根据发达国家20世纪70年代前人口迁移与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以及工业化、城市化和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关系,提出“人口移动转变论’’,他将人口迁移进程分成五个阶段:①工业革命前传统社会阶段。高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低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很少迁移流动;②工业革命早期社会转变阶段。伴随人口死亡率的下降,人口迅速增加,农村剩余人口增加,出现大规模由农材向城市的人口迁移;同时在国内移民拓荒或殖民海外;③工业革命后期社会转变阶段。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而抑制了人口自然增长,因移民海外而使农村向城市的人口迁移速度放慢;④发达社会阶段。低死亡率和低生育率,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速度较以前更低,然而城市内部和城市之间的人口迁移和流动增强,来自欠发达国家的净迁入人口,以及因商业活动和旅游的周期性人口迁移和流动增加;⑤未来超发达社会阶段。推测未来大多数居民迁移发生在城市内部和城市之间,对于来自欠发达地区非技术工人的大量迁入,发达地区可能予以控制。" }, { "instruction": "河口拦门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河口口门附近的成形堆积体。包括河口心滩、浅滩、沙嘴和浅水通道。河流入海口附近,是河流动力和海洋动力相互作用的消能地带。径流入海,水流扩散,比降变平,流速降低,挟沙力减小。同时潮汐和潮流进入河口区,由于河口地形的摩阻效应,能量衰减。此外河口盐淡水交汇有利于泥沙絮凝沉降。因此,河口口门附近宜成为泥沙堆积的场所,形成堆积体发育。所以在河流纵剖面上,在口门附近,一般都存在着突出于上下游河段底床之上的局部隆起,类似“门坎” ,故称河口拦门沙;在河口河槽交错的横断面上,又呈滩、槽相间的马鞍状地貌特征,其中浅水通道被称为“航道拦门沙”。拦门沙在河口的位置,取决于河水造床流量与潮水造床流量的比值,拦门沙是河口入海航道上的天然障碍。深入研究拦门沙形成的机理和演变规律,对入海航道治理以及整个河口治理都具有重要意义。" }, { "instruction": "自然辐射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遥感电磁辐射源的一种。主要包括太阳辐射和地球的热辐射。太阳辐射是被动式遥感(主要是可见光和近红外遥感)的主要辐射源,其表面温度6000K左右。它涵盖了很宽的波长范围,但主要集中在0.3~3.0μm,最大辐射度在0. 47μm左右,大部分集中在0. 40~0.76μm的可见光,所以又称短波辐射。地球表面平均温度27℃,绝对温度300K,最大峰值在9.66μm,9~10μm为地球的热辐射。地球的热辐射是热红外遥感的辐射源,主要以火山喷发、温泉、大地热流等形式向宇宙空间辐射能量。" }, { "instruction": "地图综合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为一门制图艺术,地图综合已有很长的历史。随着地图比例尺的改变,并非所有的地理要素都有位置画在地图上。地图综合通过对地理要素的取舍和化简来实现在有限的地图图幅上以适当的详细程度、概括性和几何精度来表达地理要素。" }, { "instruction": "无孔亚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缺弓亚纲。爬行动物纲中的原始类群,头骨后部无颞孔。晚石炭世至现代。包括现已灭绝的大鼻龙目,有现生代表的龟鳖目和分类位置尚不确定暂置于此的中龙目。" }, { "instruction": "森林尼格罗地域人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刚果地域人种。尼格罗地理人种中的一支,居住于西非、扎伊尔和刚果(布拉柴维尔)等地。肤色黑至深黑,眼色黑,发色黑。为鬈发或卷曲成小螺旋状。唇厚、外翻,鼻宽,牙大。身材矮小至中等(仍比俾格米人高),体粗壮而趋向稍胖。为尼格罗地理人种的典型代表。具有多种畸变的血红蛋白和亲血色球蛋白(触珠蛋白)。导致镰状细胞贫血症的异常血红蛋白(血红蛋白S)基因的携带者可高达40%,尤其在与俾格米人混血的是慢性疟疾流行区。" }, { "instruction": "黑铜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CuO,含Cu 79.9%。单斜晶系。通常呈细鳞片状或土状集合体。黑或灰黑色。条痕灰黑色。半金属光泽。性脆。硬度3.5。密度5.8~6.4克/厘米3。主要见于铜矿床的氧化带。是含铜硫化物氧化后的产物。" }, { "instruction": "自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矿物颜色的一种。是由于矿物本身内在的原因所引起的颜色,它取决于矿物本身的化学成分及结构。例如,组成矿物的主要成分或类质同象混入物中含有色素离子(主要是钛、钒、铬、锰、铁、钴、镍、铜、铀等),晶体结构中存在某种缺陷等,均能使矿物呈现自色。矿物的自色基本上是固定的,是鉴定矿物的重要特征之一。" }, { "instruction": "板状构造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板劈理。它是板岩的特征构造。在应力作用下,岩石中出现了一组互相平行的劈理面,使岩石沿劈理面形成板状。它与原岩层理平行或斜交。劈理面常整齐而光滑,有时有少量绢云母、绿泥石等,显微弱的丝绢光泽。但是,由热接触变质作用形成的板岩,其板状构造有时是代表原来岩石的板状层理,而不是由应力作用形成的板状劈理。" }, { "instruction": "橄榄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Mg,Fe)2〔SiO4〕。是镁橄榄石Mg2〔SiO4〕—铁橄榄石Fe2〔SiO4〕类质同象系列的总称。斜方晶系。晶体呈厚板状;通常呈粒状集合体。橄榄绿至黄绿色。玻璃光泽。硬度6.5~7。解理平行{010}不完全。断口贝壳状。密度3.2~3.5克/厘米3。主要产于超基性和基性火成岩中,易蚀变为蛇纹石。此外,也是许多陨石的主要组分之一。含铁低者可作耐火材料,色泽优美者可作为宝石。" }, { "instruction": "碱性长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富含碱金属钾、钠的长石的总称。包括透长石、正长石、微斜长石、歪长石和含钙长石分子在5%以下的钠长石,以及条纹长石和反条纹长石。" }, { "instruction": "二十八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名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最初是古人为比较日、月、五星的运动而选择的二十八个星官,作为观测时的标志。在《步天歌》中二十八宿也成为二十八个天区的主体。天区以二十八宿的名称命名,与三垣的不同:作为天区,二十八宿主要是区划星官的归属。而在天象记录中,大量使用的“入×宿’’的字样,这里的“宿”所包括的范围,同二十八宿所指的天区是有区别的。" }, { "instruction": "鳃足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叶足纲(Phyllopoda),节肢动物门的一纲。几乎全为淡水生的小型浮游动物,头胸甲呈介壳形或背盾形,或缺失,胸部附肢数目变化大,为运动及呼吸器官,故名鳃足,因其多呈叶片状,又名叶足。泥盆纪至现代。再分为7目:无尾甲目(泥盆纪)、背甲目(晚石炭世至现代)哈萨克节目(早侏罗世)、枝角目(古近纪呈现代)、介甲目(泥盆纪至现代)、无甲目(晚石炭世?白垩纪至现代)、缺甲目(中泥盆世),化石以介甲目化石(叶肢介)最重要,中国产出甚多。西南中侏罗统还发现有背甲目化石。" }, { "instruction": "low-frequency oscillation in atmosphere(LFO)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气运动中准双周(10~20d)和季节内(30~60d)时间尺度的运动变化。因与长期天气变化和短期气候异常有密切关系而受到重视,尤其是后者,成了气候变化的前沿研究课题之一,大气低频动力学也是动力气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初在热带大气运动中发现的风场和气压场变化的准周期振荡现象,被证实普遍存在于全球大气运动中,在风场、位势高度场、温度场和降水等方面均有表现,对急流、极地涡旋及南亚季风槽等的活动均有影响。有科学家还把它们作为一种运动实体系统,研究它们的结构和传播规律。据研究,热带对流加热、蒸发-风反馈机制、基本气流的不稳定性,地形强迫、外源强迫(如海温异常)、地转、大气的非线性共振等都可能激发大气低频振荡。" }, { "instruction": "干涉波痕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菱形波痕(rhomboid ripple mark)、干扰波痕(interference ripple mark)等。一般认为是至少二组以上沙纹的相互干涉作用而产生的。例如,在滨海带有沿岸流的情况下,流动沙纹与浪成沙纹相互干扰可以产生多角形波痕,但在冲积相的泛滥平原沉积物中也常见之,因此这类波痕不总是由于两方向的介质互相干涉所造成的。" }, { "instruction": "地质灾害系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地球运动过程中,地质环境和地质体的异常变化造成了地质灾害的发生,而各种地质灾害除各具特点外相互间还保持着密切联系,这种联系表现在它们的生成、发展常具有同步性的变化,以及它们对人类的危害具有彼此叠加和相互影响的作用。所以从客观上可以将各种地质灾害看作相对独立的一个整体,称为地质灾害系统。地质灾害系统不仅包括地质灾害的各种自然因子,而且包括与之相关的社会经济条件,其独立性和完整性是相对的,具有很大的不可知性和不确定性,且系统内部各方面因子相互髟响,构成不同的子系统和不同的层次。如滑坡是一种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常与地震、崩塌、泥石流、人为的装卸或加载等相伴而成,引发各种工程项目、建筑物的损坏和人员伤亡,但形成滑坡灾害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需要作系统的分析。因此,分析地质灾害系统是进行地质灾害研究和经济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 }, { "instruction": "砷华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俗称砒石。成分As2O3。等轴晶系。与白砷石呈同质二象。晶体呈细小八面体;通常呈雪花状、土状或皮壳状集合体。无色或白色,有时带淡黄或淡红色。玻璃光泽。硬度1.5。密度3.72~3.88克/厘米3。解理平行八面体{111}中等。烧灼时发出蒜臭味。是原生砷矿物在地表风化时的产物,由于其不稳定性和溶解度大,在自然界不易保存。有剧毒,可作药用,农业上用制杀虫剂。" }, { "instruction": "上层滞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埋藏在离地表不深,包气带中局部隔水层以上的重力水。一般分布不广,季节性存在,雨季出现,干季消失。由于上层滞水距地表近,直接受降水补给,补给区与分布区一致。一般只能作暂时性供水水源。由于距地表近,易受污染。" }, { "instruction": "污染源贡献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发生源贡献率、源贡献率或源分担率。指某特定地点(受体)大气中的颗粒物由各个发生源所提供给它的质量(或浓度)所占该地点颗粒物总质量(或总浓度)的百分率。可用大气颗粒物的受体模型计算而得。主要是根据颗粒物中的化学组分(如某些无机元素的含量),用多元统计的数学方法求解,而获得不同源对观测点(即受俸处)大气颗粒物的贡献量(质量或浓度),从而可求得各污染源贡献率。" }, { "instruction": "内碎屑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盆地碎屑、同生碎屑(syngenetic clast)。碳酸盐岩中异化颗粒类型之一。是来源于水盆地底部的未完全固结或已固结的碳酸盐沉积物,经水流或波浪的作用被冲碎搬运、磨蚀和再沉积而成的碎屑。常具塑性变形或磨蚀的边缘,颗粒边界常切割粒内的化石、内碎屑、鲕粒或球粒。它可以具有复杂的内部结构,也可以是单一的微晶泥晶结构。圆度可以很好也可呈次圆状或次棱角状。竹叶状灰岩中的“碎屑”就是比较典型的内碎屑。内碎屑按其直径大小可划分如下几个粒级:大于2毫米砾屑;2~0.5毫米粗砂屑;0.5~0.25毫米中砂屑;0.25~0.1毫米细砂屑;0.1~0.03毫米粗粉屑;0.03~0.005毫米细粉屑。" }, { "instruction": "筛状变晶结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变晶筛状变晶结构结构的一种。它与包含变晶结构相似,主要区别是筛状变晶结构在较大的变斑晶矿物中包有很多其他矿物的细小晶体,形成筛网状。例如,角闪石、石榴子石、十字石等矿物的变斑晶中由于包有很多细小的石英,而形成筛状变晶结构。" }, { "instruction": "土壤圈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球表面的圈层之一。大致在岩石圈之上,大气圈之下,与生物圈有更多的穿插。它的范围按照广义土壤所定,横向应包括海洋底部及极地冰层之下,纵向应直达基岩之上,厚度则随地质构造与地形变化自然界五大圈层相互关系图有较大的差异。地球表面的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等圈层与土壤圈相互穿插与渗透,既深刻影响土壤圈,又受到土壤圈的反作用,在自然环境的演化中共同发展。岩石圈是土壤发生发育的基础,土壤固相部分有80%以上来源于岩石的风化或火山灰的沉积;水圈是土壤中各种物质淋溶与淀积作用发生的动力;土壤是地球表面一切生物活动的基本场所,又是自养生物营养和水分的主要供应者;土壤气相成分在CO2与N2等气体与大气的交换与平衡方面有重要作用。" }, { "instruction": "节肢动物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动物界中种类最多的一门。身体分节,两侧对称,一般可分为头部、胸部及尾部。具分节的附肢,神经系统发育完善,多具眼。大都具几丁质外壳,在其生长过程中有蜕皮现象。分布极广,生活于水、陆及空中,除自由生活的类型外,还尖峰虫复原图有寄生者。节肢动物门的分类有许多方案,目前一般分为4或5个亚门各再分纲,也有门下分为9个超纲的分类法。化石以生存于古生代的三叶虫纲为最重要,鳃足纲、介形纲及昆虫纲等也都形成重要的化石。中国云南澄江早寒武世澄江动物群中有保存软体和附肢的节肢动物化石,触角、鳃肢、腿肢、肠道等保存清晰,形态栩栩如生,如尖峰虫(Jianfengia)等。" }, { "instruction": "变质分异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和结构构造比较均匀的岩石变质时,在不发生部分熔融或交代作用的情况下,由于温度、压力、应力和溶液等的影响,使岩石中某些组分发生迁移聚集和重新组合,形成成分和结构构造不均匀的变质岩,这种变化称为变质分异作用。这一概念首先由史迪威(F.L.Stillwell,1918)提出。例如,在变质岩中出现的变斑晶,不规则的结核或团块,平行或斜交片理的小脉或小透镜体,某些条带状构造等,有时就是变质分异作用的结果。" }, { "instruction": "温盐深仪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海水物理和化学参数的自动测量装置。主要由水中探头和记录显示器及连接电缆组成:探头,由热敏元件和压敏元件等构成,与颠倒采水器一并安装在支架上,可投放到不同深度;记录显示器,除接收、处理、记录和显示通过铠装电缆从海水中探头传来的各种信息数据外,还能起整套设备的操纵器功能。此设备可测定海洋不同水层或深度的海水水温、盐度、氧含量、声速、电导率及压力,用以研究海水物理化学性质、水层结构和水团运动状况。" }, { "instruction": "区域产业结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定地区内各个产业部门相互间比例构成与联系协调状况。研究区域产业结构及其发展变化趋势,可为制定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各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及区域规划提供依据。任何区域所拥有的产业部门一般有三类,一类是地区经济支柱——主导产业部门;一类是围绕主导产业部门发展的关联产业部门(上游产业或支撑产业,为主导产业部门产品或“三废”进行加工或综合利用的产业部门,为当地居民提供一般性消费品的产业等);另一类则是基础结构部门,应能满足一、二类产业和居民生活需要,并留有相当余地。区域产业结构的特点。反映着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区域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及该区内外经济联系发达程度。优化区域产业结构,有助于充分有效地利用当地优势,使区域资源配置和利用产生最佳效益。" }, { "instruction": "副热带气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泛指介于热带与温带之间地带的气候。所跨纬度,北半球大陆西岸约为30°~40°N,东岸(如亚洲)为25°~35°N。本地区冬半年多受高纬度移来的温带西风环流系统支配;夏半年多受来自低纬度的热带环流系统支配。由于所处大陆和海陆相对位置不同,本地带内的气候类型差异很大,大陆西岸多为冬雨夏干、冬温夏热的地中海气候型;内陆为干燥的干旱气候、半干旱气候(草原气候)型;大陆东岸为冬干夏雨、冬冷夏热的湿润气候或季风气候型。" }, { "instruction": "深海沉积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水深超过2000米的深海底沉积物。主要由有孔虫软泥、放射虫软泥、硅藻软泥、珊瑚泥、火山泥和红粘土等组成,有的地区还有大量锰结核和多金属泥,偶见深海砂。地质时期的深海沉积物则构成深海相。" }, { "instruction": "酸沉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酸沉降的科学概念包括湿沉降和干沉降。湿沉降通常是指pH低于5.6的降水,包括雨、雪、霜、雹、雾和露等各种降水形式。干沉降指大气中所有酸性物质转移到大地的过程。" }, { "instruction": "有尾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两栖纲滑体亚纲的一个类群(目),统称为蝾螈类,做为冠群(crowngroup)有尾类,与一些原始的非冠群有尾类,如卡拉螈(Karaurus)等共同构成有尾超目(Caudata)。与无尾类、无足类的区别在于:个体发育的各个阶段都有一尾部(故得名),具有与身体成直角且基本等长的四肢(个别种类如鳗螈科Sirenidae无后肢)。多数种类的个体发育过程包括具外鳃的幼体阶段和经过变态,外鳃消失,用肺呼吸的成体阶段,但一些种类的成体保留幼体形态(称“幼态持续”现象,如鳗螈Siren),或无肺而全部用皮肤呼吸(如无肺螈科Plethodontidae)。多数体长十几厘米,但个别种类(如大鲵Andrias)超过1.5米。最早的有尾超目类见于中侏罗统,如英国的大理石螈(Marmorerpeton)和吉尔吉斯的柯卡特螈(Kokartus)。中国中生代有尾类有5属6种,包括热河螈(Jeholotriton)、初螈(Chunerpeton)、中华螈(Sinerpeton)、塘螈(Laccotriton)和辽西螈(Liaoxitriton)等,均产自下白垩统热河群或略低的层位;其中热河螈和初螈具幼态持续现象。中国新生代有尾类的代表为山东山旺中新统的原螈(Procynops)。" }, { "instruction": "壤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土壤颗粒组成中砂粒、粉粒、黏粒含量适中的土壤。为中国土壤质地分类中的一个级别,粗粉粒含量40%左右,黏粒含量30%左右。壤土兼有砂土和黏土的优点,物理性质良好,抗逆能力强,通气透水、保水保肥能力都较佳;耕作方便,适耕期较长,适种作物范围广,在一般农业生产上是较理想的士壤。" }, { "instruction": "生存曲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以坐标为时间,纵坐标为生存率绘出的曲线。生存率是导致生物种群中每一生物个体经过一定时间后生存的概率。根据生存曲线的类型,可以判断生物种群死亡的规律。" }, { "instruction": "流水波痕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单向水流作用于非粘质沉积物表面形成。波脊线形态的变化(据Allen,1968补充)波长小于0.6米,波高0.3~6厘米,波痕指数大于5,多数在8~15之间,流水波痕脊线的形态随水流速度、水深变化而改变。水深减少和流速加快,其脊线由平直变成波状和舌状。" }, { "instruction": "大陆漂移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大陆漂移的概念由来已久,自17世纪初以来不少学者相继做过明确的论述,但比较系统的大陆漂移学说,学术界一般认为是由德国学者魏格纳(ALWegener)于1912年提出的。他认为,地壳的硅铝层可以在硅魏格纳的大陆漂移示意图镁层之上自由运动,运动的动力源主要来自地球自转产生的向赤道的离极力和潮汐摩擦力;全球现有大陆在古生代时曾是一个统一的大陆,即泛大陆;中生代时泛大陆开始裂解漂移,逐渐到达现代位置(见图)。他发现有许多现象可以证明这种漂移。如大洋两岸(特别是大西洋两岸)的海岸线形状、地层、构造、岩相、古生物群、古气候、地球物理特征等具有相似性和连续性;又如在澳大利亚、印度、非洲、南美广泛分布的晚古生代舌羊齿植物群以及这一时期在这些地区发生了一次大冰期等,但在北半球其他地区却未发现可靠的遗迹;所有这些,特别是南半球的晚古生代冰川,说明它们原先是连接在一起的,原本位于极地位置,是以后才发生分裂漂移的。大陆漂移显示有两个明显的方向,即向赤道的离极运动和向西的运动。前者是由地球旋转的离心力引起的,后者则起因于日月对地球的引力所发生的潮汐作用。这个学说认为,美洲西岸的经向山脉,是由于美洲大陆向西移动时受硅镁层抵抗而挤压褶皱起来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纬向山脉是由于离极运动形成的;各大陆东边的岛弧是大陆向西漂移时,黏附于硅镁层之上的一些大陆碎片脱离大陆的结果。这个假说当时引起了地质学界及地球物理学界的重视。限于当时的科技水平,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在大陆漂移动力机制是否合理和硅铝层是否能在硅镁层之上作自由运动等方面引起了极大的争议,长期以来大多数学者都持反对态度。直至20世纪60年代,随着海底扩张说和板块学说的问世,新的大陆漂移观念(即大陆作为岩石圈板块的组成部分而漂移)才得到了普遍的赞同。" }, { "instruction": "建筑气象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气象对建筑和建筑过程的影响以及建筑物对外部气象条件的响应规律。建筑气象不仅要考虑各种气象对建筑物和建筑工程的影响,还要考虑不合理的城市规划和建筑布局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如污染物的扩散条件)。正确利用气象资料,营造适宜的局地小气候,又具有良好美学效应的和谐生态环境,是建筑气象学的主要研究任务。包括城市规划中考虑局地环流有关的地方性气象气候特征。如主导风原则、季风指数、风向的污染概率等;建筑结构设计中对风压和雪压等气象参数的合理利用;建筑物的朝向、密度、间距、排布形式和结构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等。" }, { "instruction": "阶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现代的社会理论中,阶级或阶层都是按一定标准区分的社会群体。根据不同的理论和不同的研究目的,也有不同的划分标准和方法,在当前中国,通常指在同一阶级中,由于地位不同而分成的若干层次。" }, { "instruction": "陵夷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陵削作用。地球表面由于风化、侵蚀等等自然作用使之逐渐剥蚀的总的降低趋势,如由于河道的加深而导致的地面降低。此词的涵义中含有搬运作用,有时用作剥蚀作用的同义词,或用作剥蚀作用的结果。由于河流下切(垂直)侵蚀的结果,使河床达到一个均一的坡度。此义较少使用。陵夷与剥蚀的区别在于:剥蚀是作用的过程,而陵夷是作用的结果。戴维斯(Davis,1909)认为剥蚀是地貌发育旋回早期阶段的积极的作用过程,而陵夷则是在旋回后期的漫长时期内缓慢进行的。" }, { "instruction": "阿尔奇定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适用于无粘土沉积物的一个经验性定律。该定律描述了含水岩石电阻率ρ与孔隙度之间的关系为ρ=ρ0s-ms-n(式中:ρ0为水的电阻率;s为岩石孔隙度。如果1/3孔隙充水,则指数n约为2,未固结很好的沉积物,指数m通常为1.3;胶结很好的沉积物,指数m则为2)。在含油气岩石中,剩余的孔隙被认为是油或气,则该定律通常表示为Sw=(RwRt)0.5φ(式中:Sw为充水孔隙度;Rw为水的电阻率;Rt为岩石的真电阻率;φ为孔隙度)。" }, { "instruction": "槽模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槽铸型(eroding cast)。是水流的涡流将泥质槽模右下角一条为沟模物的表面侵蚀成许多凹坑,被上覆砂质沉积物覆盖,在砂岩的底面上铸成的印模。槽模是一种规则而不连续的舌状突起,突起稍高的一端呈浑圆状;向另一端变宽、变平,逐渐与层面一致。槽模的大小和形状是变化的,可以成舌状、锥状、三角形等,形态上可对称或不对称;最突出的部分是泥质中侵蚀最深的部分,高几毫米到2~3厘米,长数厘米到数十厘米。槽模可以孤立或成群出现,但多数是成群出现的,顺着水流方向排列,而浑圆突起端迎着水流方向。槽模在浊积岩中普遍发育,但在河流、三角洲、海滩砂岩的底面上也见到。鞋带砂堆。" }, { "instruction": "巴拿马地峡关闭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巴拿马地峡位于墨西哥高原的东南,狭窄的陆地呈西北—东南走向,连接着北美与南美大陆,两侧分别濒临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墨西哥湾、加勒比海。巴拿马地峡原是一条狭长的谷地,阻碍了南、北美大陆之间动植物群的相互交流。后来,随着板块运动的影响,南极孤立,洋流的改变,古地中海消失,阻碍了海洋的径向交换。当北极接近海面冰流及格陵兰冰流形成后,巴拿马地峡闭合,南北美大陆连成一片,由此造成两洲之间动物的交流,同时也阻止了大西洋与太平洋的沟通。巴拿马地峡关闭对生物演变产生了巨大影响,具有重大的古生物学意义。" }, { "instruction": "河套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萨拉乌苏人(Salawusu man),曾称鄂尔多斯人。在中国发现的晚期智人化石。化石产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审旗境内的萨拉乌苏河两岸(北纬37°41′,东经108°30′)。因该地在地理上处于鄂尔多斯高原毛乌素沙漠东南缘,故早期曾名为鄂尔多斯人。化石材料包括1922年发现的一枚小孩上外侧门齿;1956年发现的左侧股骨的下半段和一块右侧顶骨破片;1978年和1979年发现3件额骨及下颌骨残片、右侧股骨和左侧胫骨各1件。河套人顶骨矢状嵴方向的长度和顶曲度与现代人接近,脑膜动脉沟后支比前支发达,与北京猿人接近。骨的厚度大于现代人的平均值,额骨与眉弓之间无明显的沟,眉弓显著,眉间部明显向前凸起,但不相连接。股骨壁厚,髓腔小;股骨中段横径比例与西欧尼人接近。胫骨与现代人相似。牙齿与现代人相近,具底结节并呈铲形。此外,1962~1963年在当地和邻近的陕西横山县还曾发现头骨碎片,可能也属于河套人。河套人具有较多现代人特征,但尚保存一些比较原始的特征,结合地层和共生的动物考虑,河套人应在丁村之后,而在峙峪人和山顶洞人之前。地质时代为更新世晚期,距今约3万~5万年。共生脊椎动物化石45种,如纳玛象(Palaeoloxodon namadicus)、最后斑鬣狗(Crocuta ultima)、披毛犀(Coelodonta antiquitatis)、王氏水牛(Bubalus wansjock)、河套大角鹿(Megaceros ordosianus)、赤鹿(Cervus canadensis)等,以及鸵鸟(Struthio)、山鹑(Coturnix)、野鸭(Anas)等鸟类化石。其中有不少是绝灭种。" }, { "instruction": "环境胁迫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环境因素的量接近或超过有机体、种群或群落的一个或多个忍耐极限时造成的胁迫作用。可使有机体、种群或群落发生改变。成为胁迫的因素有些是由自然灾害产生的,有些由人类活动引起。前者如地震、火山爆发、飓风、紫外线辐射、干旱、洪水、寒潮和火灾等;后者如战争、放射性散落物、交通运输影响、工业污染、农业开垦等。" }, { "instruction": "土壤反硝化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反硝化细菌的作用下,土壤中的硝酸盐被还原成氮气的过程。其还原反应过程可简述如下:NO-3→NO-2→NO→N2O→N2。在中性或碱性土壤处于嫌气状态时,其中的反硝化过程较为强烈。它使土壤中植物有效态氮素转化成无效态的分子态氮,从而引起氮肥的损失,最终导致作物减产。" }, { "instruction": "南极地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于地球磁场的偶极子结构,使极区磁场与地面近乎垂直,成为空间高能带电粒子易进入的窗口。所以,磁层、电离层、高层大气能量和质量及动量耦合主要发生在极区,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的日地物理过程,如极光、粒子沉降、极区风暴、西向浪涌、极盖吸收、中层大气加热等。上述这些过程对全球无线电通信、飞船、卫星的正常飞行都有重大影响。此外,磁南极的长期移动也是十分突出的研究课题。从1841年罗斯首次测定南磁极位置至今,磁南极位置大约移动了1000千米。磁南极的移动,与地磁偶极矩的减小、非偶极子场的西向漂移、南极大陆磁异常等都有密切联系。" }, { "instruction": "母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即R层,曾称D层。形成土壤的基岩,用符号R表示。" }, { "instruction": "诊断土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用于鉴别土壤类型,在性质上有一系列定量说明的土层,如美国土壤分类所采用的松软表层定义是深厚暗色表层,18厘米厚土层的混合样品的盐基饱和度在50%以上,有机质含量大于10克每千克土。世界各国的土壤分类系统仍有差异,但所应用的土壤诊断层的定义及鉴别标准却大同小异,大致可归纳为两类:一是诊断表层,如松软表层、人为表层、暗色表层、有机表层、草垫表层和淡色表层;二是诊断表下层,如淀积粘化层、高岭层、耕作淀积层、碱化层、钙积层、积盐层、石化石膏层等。" }, { "instruction": "土壤呼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土壤向大气释放的CO2主要是土壤碳库中有机物质矿化作用所产生的,土壤有机质产生CO2的过程也叫土壤呼吸。但从严格意义上讲土壤呼吸作用是指未受扰动的土壤中产生CO2的所有代谢作用,包括3个生物学过程(植物根呼吸、土壤微生物呼吸、土壤动物呼吸)和一个非生物学过程(含碳物质的化学氧化作用)。" }, { "instruction": "原生白云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通过化学沉淀作用或准同生交代作用形成的白云岩。化学沉淀白云岩是在半咸水或高盐度的湖、蒸发潮坪或内陆咸水湖泊中直接沉淀白云石而成的;准同生交代白云岩是咸水盆地中的Mg2+离子或潮坪沉积物上部浓咸水中的Mg2+离子,置换底部文石(CaCO3)灰泥中的部分Ca2+离子而成。原生白云岩的特征是成层稳定,生物化石稀少(藻类例外),有序度低,呈半自形他形微晶结构。常与石膏、硬石膏共生。" }, { "instruction": "洪积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干旱半干旱区山前洪积扇上形成发育的土壤,具有土壤剖面分异性差、粗骨性强和表土层常有砂砾化或盐化的特点。现有土壤分类已不再使用。" }, { "instruction": "凝灰质页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火山碎屑沉积岩之一。为火山碎屑物占50%~10%的页岩,火山碎屑物的粒径小于0.0039毫米。压实和水化学胶结成岩,具正常的粉砂岩结构和构造。" }, { "instruction": "灵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鸟臀目原始类群法布尔龙科(Fabrosauridae)的一属。属名表示它灵巧敏捷的身体,仅一种劳氏灵龙(A.louderbacki)。种名为纪念美国地质学家劳德贝克而定,他于1915年在四川首次发现恐龙骨骼化石。标本为一具几乎完全呈自然关联的、完整程度在90%以上的骨架,其中包括非常完整的头骨,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完整的原始鸟臀类恐龙之一,它的发现为我们认识法布尔龙科的特征及其系统关系提供了许多非常有价值的新信息。全长1.8米,重仅十余千克。头短而高,眼眶非常大。牙齿众多且有分化,前面的呈犬牙状,后面的为叶片状,表明它的食性较杂。灵龙具有一条超过身体全长一半的长尾巴,用于奔跑时保持身体平衡或休息时支撑身体。前肢短小而后肢粗壮,二足行走,通常生活在湖滨河畔或开阔的平原地带。仅产于中国四川自贡中侏罗世地层中,是蜀龙动物群的重要组成分子。" }, { "instruction": "东吴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东吴革命。李四光(1931)创名。指华东地区发生于上、下二叠统之间的一次构造运动。是根据南京青龙山和镇江南山的地质图推导出的下二叠统栖霞组或孤峰组与上二叠统龙潭组间的角度不整合确定的。并认为是远东华力西运动中最激烈的一幕,相当欧洲萨阿尔运动,时限为(250±6)百万年。但迄今关于苏、浙、皖、赣、湘、鄂等省的上、下二叠统间的接触关系,还未见及明显的角度不整合,而是平行不整合,因之不是一次褶皱运动,而只是造陆运动。《中国地质学》(扩编版,1999)认为,东吴运动在中国若干活动带及克拉通的构造演化中仍占有颇为重要的位置,大量研究成果表明,早、晚二叠世之间以东吴运动为代表的构造运动(约250百万年)影响较大:在大兴安岭上二叠统孙家坟组不整合于下二叠统柳条沟组之上;在内蒙古苏尼特左旗一带则为下二叠统哲斯组与上二叠统(或上二叠统—下三叠统)林西组之间的不整合;在甘肃北山可见上二叠统方山口组类磨拉石建造不整合于下二叠统海相地层之上;在华南,钦州—云开地区及武夷山南段东吴运动属造山性质(称钦廉运动),在钦州地区造成上、下二叠统呈不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黄土古土壤系列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黄土高原内黄土层与古土壤层交替出现构成特殊的第四纪厚层黄土堆积。由于黄土古土壤系列较完整地保存了古气候和古环境变迁的信息,因而成为当今研究全球变化的重要地质载体和重要资料。" }, { "instruction": "热带荒漠草原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草原植被中最干旱的一类草原,处在热带荒漠和亚热带森林带之间,在北半球位于热带荒漠带的北缘;南半球则出现在澳大利亚的南部以及非洲和南美洲南部的部分地区。气候属于亚热带干旱与半干旱类型。植被类型属于荒漠草原,通常生长有旱生灌木及禾本科植物,在较湿润的季节里有短生植物的生长,土壤属于半荒漠的淡棕色土。" }, { "instruction": "克氏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双壳纲的一属。壳近圆形,两壳不等,左凸右平。壳喙位于前端,铰边直,短于壳宽。前耳小,足丝凹口显著,后耳较大,与壳顶部分界不甚明显。壳面多具生长线,有的具放射纹。齿不发育。海生。亚洲、欧洲、北美、大洋洲及东非早三叠世。中国产于海相下三叠统。" }, { "instruction": "褐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也可叫褐色森林土,是半淋溶土中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代表性类型。主要分布在山西、河北、辽宁三省连接的丘陵低山地区,山东、河南两省的西部,陕西关中,甘肃东南角,西南地区的金沙江、澜沧江河谷地段也有一部分。在水平分布上,向东过渡到棕色森林土,向北面和西面过渡到栗钙土和黑垆土。南面因秦岭山地阻挡,故呈垂直分布与山地棕 色森林土连接。褐土的自然植被以中生和旱生森林灌木为主。气候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季风类型。成土过程以夏秋半年时期内比较活跃,所以淋溶程度不很强烈。碳酸钙仅被淋到土层70~90crn深处或更深一点,多呈白色斑点、假菌丝状,夹在褐棕色土体中,肉眼可以看出来,从微形态照片上则可清晰看到针状碳酸盐结晶;有时也形成较坚硬的小结核,碳酸钙含量2%~30%不等。" }, { "instruction": "古生态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古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研究地史时期的生物与生物之间及生物与其生活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古生态学根据对化石群和产出化石的沉积岩以及二者相互关系的研究,阐明当时生物的生态环境。它与古生物学、沉积岩石学、古地理学、古气候学等都有密切联系,对研究古生物分类、地层划分、古地理变迁以及沉积矿床的形成条件与分布规律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可再分为个体古生态学及综合古生态学。" }, { "instruction": "珊瑚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海生无脊椎动物,腔肠动物门的一纲。单体或复体,复体珊瑚常成珊瑚礁。软体顶部具许多中空的触手,外形似花,故其拉丁文学名为花状动物之义。珊瑚绝大多数具外胚层分泌的钙质外骨骼,少数具产于中胶层内的骨骼。珊瑚纲进一步分类意见颇不一致,重要化石类别有皱纹珊瑚、异珊瑚、石珊瑚、横板珊瑚及八射珊瑚等。其中皱纹珊瑚、异珊瑚及横板珊瑚主要生存于古生代,化石甚多,均极重要,是古生代地层划分对比的重要依据之一。石珊瑚生存于中生代至现代,也很重要。八射珊瑚出现于中生代,繁盛于新生代及现代,化石较少。珊瑚全为固着海底生活,大多生活于温暖浅海地带。造礁珊瑚主要分布于水深不超过90米的海底,水温低于15℃即不易生存,以水温25~29℃,水深20米以内地带发育最盛,但在温度较低、海水较深的地区仍有单体珊瑚生长。" }, { "instruction": "钠硝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智利硝石。成分NaNO3,含Na2O 36.5%。N2O5 63.5%。三方晶系。通常呈致密块状、皮壳状或盐华状集合体。白色、淡黄或褐色。玻璃光泽。硬度1.5~2.0。解理平行菱面体{1011}完全。密度2.24~2.29克/厘米3。易溶于水,味微咸。见于炎热干燥和沙漠地区,主要由腐烂有机物受硝化细菌分解作用而产生的硝酸根与土壤中的钠质化合而成。用于制造硝酸、炸药、氮肥及氮化合物。" }, { "instruction": "太古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太古代(Archaeozoic Era),又称始生代。属隐生宙,是地质年代中最古老的一个时期。距今25亿年前。目前认为最早的生物遗迹是在南非发现的距今32亿年左右的两个微古植物化石;一个呈球状可能与现代蓝藻有密切关系的,命名为古球藻(Archaeosphaeroides);另外一个呈杆状的细菌,命名为原始细菌(Eobacteriumisolatum)。据此,一般认为生物圈在距今36亿年左右可能已开始出现。原始地壳的形成开始于距今46亿年左右。最早的原始地壳为薄而脆弱的玄武岩圈(硅镁层),具有大洋地壳的性质,成分相当于大洋拉斑玄武岩。具体代表如津巴布韦(罗得西亚)的锡瓦克韦系下部的超基性岩等。可能在距今40亿年左右开始出现了原始水圈,从而开始出现了沉积圈。但这时火山作用频繁而强烈,与沉积作用相比仍占优势,故主要形成了基性至中基性火山岩和火山沉积岩,以后变成了绿岩。这些古老绿岩组成了所谓原始大陆的核心,成为古地台的基底。较晚的正常沉积,以后遭受变质作用和花岗岩化,是围绕着古老的陆核分布的。距今35亿~26亿年开始出现“花岗岩”圈(硅铝层),主要是钠质花岗岩。此阶段花岗岩化广泛发育,规模大,延续时间长。太古宙末发生了广泛而强烈的地壳运动,伴随着全球性的火山喷发,是地壳演变过程中最大的地质事件。太古宙包括四个代:始太古代,古太古代,中太古代和新太古代。" }, { "instruction": "连续比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不分级的比率,符号大小与符号所表达的数量指标是连续的,或者说是一一对应的。也就是说,按照一定的比率计算公式进行符号大小计算,每一个具体的数量指标,都用一个特定大小的符号来表达。采用绝对比率公式计算的称为绝对连续比率,用相对比率方法计算的则称为相对连续比率。" }, { "instruction": "白矮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赫罗图的左下方,有部分恒星温度相当高,但光度却很小,这些小而热的恒星叫白矮星。" }, { "instruction": "世界气候计划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由世界气象组织提出的二项全球性研究计划。于1979年在日内瓦召开的“气候与人类”专家会议正式通过,作为早先全球大气研究计划的延续和发展。目的是通过物理数学模型确定气候的可预报性,及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敏感程度,以及相关资料和各学科合作的课题。包括四个分计划:世界气候资料计划(World Cli-mate Data Program; WCDP)、世界气候应用计划(World Climate Application Program;WCAP)、世界气候影响计划(World Climate Influence Program;WCIP)和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这是一项长期的国际合作计划,WCRP是其最主要的组成部分,至今仍在不断发展和执行。" }, { "instruction": "纤细型南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A型南猿。南方古猿类中较纤细的一些类型的通称,包括非洲南猿和阿法纤细型(A型)南猿下颌南猿,为人类进化的早期阶段的代表或认为它们是雌性个体。上图为马卡潘司盖特10岁小孩下颌及齿列嚼面视,可能正在换牙;下图为汤恩小孩下颌及齿列嚼面视,他的牙齿尚未全部萌生。" }, { "instruction": "地表凝结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裸露地表上凝结的液态或固态水汽凝结物的统称。有露、霜、雾淞及雨淞等。露和霜都是地表降温过程中,引起邻近空气的饱和水汽压降低到低于实际水汽压时,水汽在裸露地表或地物上的凝结物。水滴凝结物称露,当地表温度低于零度时,露滴冻成冰晶,或水汽直接在地物上凝华为冰晶,形成白色晶莹的霜,也称白霜,通常出现在辐射降温幅度较大的晴朗无风的夜间。与雾不同,形成霜、露时并不要求整个近地层空气都处于饱和状态。露水量虽不大,但干旱季节清晨的露水也能滋润作物生长。雾淞是零度以下近地层空气湿度接近饱和或有过冷雾出现时,空气中的水汽直接凝华(气温通常在-15℃左右)在裸露物体的迎风面上,或过冷雾滴先附着在裸露物体上,再冻结(气温通常在-5℃左右)成白色的冰晶。直接在树枝上凝华而成的雾淞,多呈毛茸茸的针状结晶聚合状,也称树挂,直接冻结而成的雾淞比较透明紧密,呈乳白色。雨淞是过冷雨滴碰撞到温度低于0℃的物体后立即冻结附着在地表上的毛玻璃状的冰层,能形成雨淞的过冷雨称为冻雨。持续的雨淞附着电线上能形成比电线粗数十倍的冰条,压断树枝电线、击伤人畜,地面上的冰层也易阻断交通,形成灾害。" }, { "instruction": "水平控制网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平面控制网,由精确测定平面位置的地面点所组成,这些地面点被称为大地控制点,根据控制网的形式分为三角点和导线点。国家平面控制网是确定地貌地物平面值置的坐标体系,按控制等级和施测精度分为一、二、三、四等网。我国目前提供使用的国家平面控制网含三角点、导线点约1 5000余个,构成1 954北京坐标系、1980西安坐标系两套系统。" }, { "instruction": "铁路分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有五种分类法:①按用途分为营业铁路(公用铁路)、专用铁道、专用线和城市铁路;②按所有权和经营权分为国营铁路、地方铁路和私营铁路;③按机车牵引类型分为电气化铁路、内燃牵引铁路和蒸汽牵引铁路;④按钢轨轨距分为标准轨距铁路(轨距1435mm),宽轨铁路(轨距大于1435mm)和窄轨铁路(轨距小于1435mm);⑤按正线数量分为单线铁路、双线铁路和多线铁路。此外,区别于一般铁路的还有高速铁路、重载铁路、独轨铁路、悬浮式铁路、地下铁道等。" }, { "instruction": "河流袭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河流劫夺、河流抢水。相邻流域的河流由于侵蚀基准面的高度不同或新构造运动影响的差异,其向源侵蚀的速度各不相同;侵蚀速度较快的,源头向分水岭河流A向源侵蚀袭夺河流B伸展的速度也快,往往切穿分水岭,把分水岭的另一侧的河流抢夺过来,这种现象称为河流袭夺。抢水的河流称为袭夺河(pirate river,captor stream),使其水系扩大,水量增加,侵蚀能力增强;被抢水的河流称为被夺河(pirated stream,captured river),虽其流域未变,但流入侵蚀基点较低、侵蚀能力较强的袭夺河,可能使侵蚀复活形成新的阶地和裂点。被夺河的下游,又称断头河(beheaded river,beheaded stream)。因其上游被夺改道,水量减少,形成谷宽河小的不相协调的面貌,且可能出现河曲发育,多小型湖泊的反常景观。断头河与被夺河之间,河流袭夺前是连续的河谷,河流袭夺后,成了被夺河与断头河的分水岭,但河谷形态仍然保存,这种地形称为风口。风口内可以找到过去河流的沉积物,甚至老阶地还有保存。在河流发生袭夺的地方,即袭夺河与被夺河的连接处,河道往往成为很不自然的急转湾,称为袭夺肘湾(elbow of capture),又叫抢水湾。河流袭夺反映了河流发展和水系变迁的历史。根据河流地貌和第四纪地质的调查,划分出不同时代的河流流向和河道的位置,弄清河流发育的历史,这对寻找冲积砂矿很有意义。另外,河流袭夺往往是由于挽近构造运动所致,因而在地震地质工作中,为查明活动构造,往往需对河流发育历史进行分析和研究。" }, { "instruction": "环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环礁海洋中呈环状分布的珊瑚礁。中间有封闭或半封闭的? 湖或礁湖,但无非珊瑚礁成因的中央岛屿,此即与堡礁的不同之点。露出海面的高度达几米,呈圆形、椭圆形及马蹄形。直径为1~130千米,深度数米至百余米。向海一侧的斜面较陡,可达45°,上部甚至达90°。环礁内一般有厚达1000余米的造礁石灰岩,其基座为玄武岩质海底火山。一般分布在珊瑚易于生长的太平洋和印度洋的热带和亚热带海洋上,较典型者是马绍尔群岛和马尔代夫群岛。全球有环礁330~400个,大部分分布在土阿莫土群岛(62个)、印度尼西亚东部(37个)、加罗林群岛(32个)、马绍尔群岛(29个)和斐济群岛(25个),仅有大约10个分布在印度洋 蔡 平洋热带地区以外, 如中太平洋的中途岛和库 椎海 红海的两个环礁、巴哈马群岛的霍格斯提礁、佛罗里达的基韦斯特以西的干龟岛等。中国南海除少数基岩岛以外大多数为珊瑚岛,有台地环形礁。西沙群岛,有10个,如永兴、宣德及宣德东等,从渐新世以来形成了厚约1200米的珊瑚礁沉积。中沙群岛,为位于现代海面以下12~20米深的环形礁,长135千米、宽68千米,中心? 湖深75~85米。" }, { "instruction": "海洋岛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大洋岛。海底火山或珊瑚堆积体露出海面而形成的岛。按成因可分为火山岛和珊瑚岛两种。太平洋是世界上岛屿最多的大洋,也是世界上珊瑚岛礁最多、分布最广的海洋,主要岛屿有2600多个,总面积达440多万平方千米。" }, { "instruction": "底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生物生存所依附的物质,在其表面或内部生物栖居、生长、活动、附着,并获取营养物质。底质有泥沙沉物、土壤、水、岩石、生物骨骼、木材等等,可再分为软、硬等不同类型。底质的性质和特点明显影响着生物的分布及其生长发育。" }, { "instruction": "旅游活动类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旅游活动内容的分类。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划分标准。较为常见的划分标准是:①按地理范围划分。如国内旅游、国际旅游、洲际旅游、环球旅游、太空旅游等;②按消费水平划分。如经济团、标准团、豪华团;③按外出旅游的目的划分。如消遣型旅游、差旅型旅游、个人和家庭事务型旅游;④按计价方式划分。如包价旅游、半包价旅游、非包价旅游;⑤按费用来源划分。如公费旅游、自费旅游;⑥按组织形式划分,如团体旅游、散客旅游;⑦按旅行乘坐的交通工具划分。如徒步旅游、自行车旅游、游船旅游、汽车旅游、铁路旅游、航空旅游、飞船旅游等;⑧按活动方式划分。如观光旅游、文化旅游、体育旅游、探险旅游、宗教旅游、购物旅游等。以上按照不同标准划分的旅游活动类型,彼此之间互有交叉。在实际研究和工作中,有时需要采取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标准同时对旅游活动进行细分。" }, { "instruction": "土壤遥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应用遥感手段研究土壤科学的技术。根据电磁波辐射原理,用各种遥感仪器远距离接收土壤反射或发射的电磁波谱信号,加工处理后,得到能直接识别的图像或供计算机处理的磁带数据,通过这些图像和数据可以掌握土壤特性、土壤类型、分布规律和利用现状,从而绘制土壤图,计算土壤类型分布面积等。土壤遥感能对某些土壤性状、水分含量、养分供应状况,以及对土壤盐渍化、沼泽化、风沙化、水土流失、土壤污染等变化进行动态监测,为合理开发、利用与管理土壤资源及时提供科学数据。" }, { "instruction": "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个环北极国家(加拿大、丹麦、芬兰、冰岛、挪威、瑞典、俄罗斯和美国)于1990年8月28日,在加拿大的瑞萨鲁特湾市成立的一个非官方性的北极科学协调组织。其宗旨是制定北极科学考察研究、环境保护的规划和计划,协调、组织和促进北极地区国家间的科学研究、环境保护及学术交流与合作。从1991年以来,已先后接纳非环北极国家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荷兰、波兰、瑞士、英国、中国等国家加入,现有成员国为17个国家,委员会的常设办事机构在挪威的首都奥斯陆。" }, { "instruction": "亮甲山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亮甲山层。时代属早奥陶世新厂期晚期至道保湾期早期。相当于欧洲阿雷尼格期中期,分布于华北及东北南部。命名地点在河北秦皇岛北石门寨北1千米的亮甲山。为浅海相碳酸盐沉积,由下部黄色白云质石灰岩和上部厚层含燧石结核石灰岩组成,含角石Manchuroceras,Coreanoceras;蛇卷螺(Ophileta);似古杯(Archaeoscyphia);四笔石(Tetragraptus)等。共厚132米。与下伏冶里组呈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变余结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残留结构(relict texture)。变质岩中由于重结晶作用不完全,仍然保留的原岩结构。例如,原来沉积岩中的砾状结构、砂状结构,原来火成岩中的斑状结构、辉绿结构,都可能在变质岩中保留下来。研究岩石中的变余结构,对查明变质岩的原岩类型具有重要意义。" }, { "instruction": "剥离线理构造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这种构造主要出现在薄层砂岩中,与平行层理伴生,沿层面剥开,出现大致平行非常微弱的线状沟与脊,砂粒平行推移时形成,所以斯托克斯(W.L.Stroces,1947)定为原生流水线理构造(primary running water lineation structure),因为它在剥开面上比较清楚,所以又称为剥离线理构造。" }, { "instruction": "正立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正立体效应。立体观察时获得和实物凸凹、远近相同的立体视觉。在满足人造立体效应条件下,左、右眼分别观察像对的左右像片,保持左右视差角的原有符号,就获得正立体。例如进行火山地貌的判读,一般要显示正立体效应。对于森林信息的判读,除观察正立体效应外,还需要观察反立体效应。" }, { "instruction": "国家类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国家组合单元。它是按社会制度和历史文化发展一般规律,以经济基础、历史因素、种族特征、自然环境、地理位置、疆域幅员等为标志进行划分。按阶级和社会经济原则,可分为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政治国家类型;按经济基础和发达程度,可分为发达国、不发达国、发展中国家,及穷国和富国等类型;依据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可分为内陆国、海洋国、岛国、热带国、荒漠国等类型;按种族和文化,可分为亚利安、盎格鲁撒克逊等国家类型;从地缘政治角度划分,则有陆权国和海权国等类型。此外,现今分布在世界各地的经互会、华沙条约组织、北大西洋公约集团、欧洲经济共同体等国际组织,亦属一种特殊形式的功能性国家类型。" }, { "instruction": "碟状构造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属于泄水构造(water escape structure),是迅速堆积碟状构造(据D.H.Chipping,1972)的松散砂质或粉砂质沉积物,由于孔隙水的泄出过程中,破坏了原始沉积物的颗粒支撑关系,而引起颗粒移位和重新排列,形成向上凹的似碟状模糊纹层构造,碟状体直径1~50厘米,互相重叠,碟状体之间被泄水通道沙柱分开。常见于浊流沉积、颗粒流沉积、三角洲前缘沉积物中。" }, { "instruction": "海洋水文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水文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也是海洋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着重研究海徉环境各种物理现象和海水运动的发生、发展规律和变化过程。例如海洋潮汐、海流、波浪、涡流,水团等海水宏观和微观运动以及海洋与各种界面的相互作用。也常称为物理海洋学,与海上交通、海港工程、海岸防护、滩涂围垦、海洋污染、资源开发及国防建设等均有密切关系。" }, { "instruction": "畸齿龙科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狗一样大小的敏捷的早侏罗世鸟脚类恐龙。与其他鸟脚类不同,它们有3种形式的牙齿(门牙、犬齿、颊齿):颊齿具有高的齿冠,齿冠像凿子的形状,前上颌骨和齿骨上部长有犬齿状的牙齿。共6个属:南非5个,中国1个。科学家认为畸齿龙较其他鸟脚类更原始。像肿头龙一样,上颌前面的牙齿和后面的牙齿之间有一间隙。" }, { "instruction": "有机质-硫化物结合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元素与有机质-硫化物的一种结合形态。水体沉积物中的微量重金属常以不同形式,如进入或包裹在有机质颗粒中,或同有机质(腐殖质)发生螯合作用结合在一起,称为有机结合态重金属。具有亲硫特征的重金属易生成硫化物。如与有机质有很强结合力的Cu,在河湖水体中主要以有机质-硫化物的形态存在。这种结合态的重金属较为稳定,不易被生物吸收利用。在氧化条件下,天然水体中的有机质发生分解,导致这一形态的金属释放出来。该结合态的金属常是受污染河流水体中金属的主要存在形态。沉积物中这种形态的金属一般用双氧水提取。" }, { "instruction": "连岛沙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连接大陆与相邻岛屿或岛屿间的堆积地貌。又称连岛沙坝。由砾石、沙或贝壳等物质组成。当岛屿前方受波浪能量辐聚导致冲蚀破坏,而岛屿后方是波影区,波浪能量辐散,波能所携带的泥沙逐渐在波影区堆积,再加上河流携入的泥沙,从而使大陆与岛屿、岛屿与岛屿相连成连岛沙洲。如中国山东烟台的芝罘岛,青岛的麦岛、燕儿岛屿,海南岛的鹿回头等。" }, { "instruction": "眼球状构造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某些片麻岩和混合岩中,有时见有呈眼球状、透镜状或扁豆状的较大的长石晶体或长石和石英的集合体,被片状或柱状矿物所环绕,外形很像眼球,故称为眼球状构造。它们具有多种成因,可由变质分异作用、注入作用、交代作用、变形作用等形成。" }, { "instruction": "草甸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直接受地下水浸润并在草甸植被下发育的土壤。母质多为河流冲积物或地势起伏很小的洪积物或山坡坡麓地等。原始的草甸植被虽多已破坏,但草甸土式的发育仍在进行。草甸土的地下水位浅,层次分化明显。主要由完整的腐殖质层和有锈色斑纹的潴育层构成,有时下有潜育层。剖面中碳酸钙与盐分含量均不甚高。" }, { "instruction": "南美洲地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南美大陆的主体是南美地台及其以南的巴塔哥尼亚地块,西部是纵贯整个大陆的安第斯造山带,它向南通过斯科舍弧和西南极造山带相连。中生代以前南美和非洲大陆共同组成西冈瓦纳大陆,地层、构造带甚至金属成矿带都可相互衔接。南美地台是由元古宙至早古生代不同时代活动南美洲大地构造略图(据马丽芳,1993)1圭亚那地盾; 2中巴西地盾; 3巴西滨海地盾; 4拉普拉塔地块; 5潘帕斯地块; 6亚马孙盆地; 7巴纳伊巴盆地; 8巴拉那盆地; 9巴塔哥尼亚地块; 10德塞阿多地块带焊接起来的复合克拉通,有三个前寒武纪地盾:圭亚那地盾、中巴西地盾和圣弗朗西斯科地盾又称(巴西滨海地盾)。统一的地台在9亿~7亿年前的巴西运动(相当于泛非运动)后生成。其中石炭系、二叠系具有典型的冈瓦纳型特征。巴拉那盆地中生代有大规模的高原玄武岩喷发。南美大陆南部的巴塔哥尼亚地块连同以东的马尔维纳斯群岛是古生代拼接到冈瓦纳边缘的克拉通地体,原来不属于南美地台。安第斯是一复杂的中、新生代造山带,内部也含前寒武纪地块碎片,如阿雷基帕地块,基底的同位素年龄达19亿年。晚前寒武系—古生界组成盖层,进入中生代后随着大西洋扩张、美洲西移,其以西的纳斯卡大洋板块向东消减,大陆边缘转化成沟弧系。侏罗纪至早白垩世出现蛇绿岩系、混杂堆积、蓝片岩以及规模巨大的海岸岩基带。新生代安第斯山急剧抬升,现在的面貌到晚中新世以后才出现。南美最老的前寒武系称伊马塔卡杂岩,出露在委内瑞拉境内的圭亚那地盾,为片麻岩、麻粒岩和紫苏花岗岩组成的高级变质岩系,同位素年龄34亿~31亿年,被16.5亿~16亿年的罗莱马组含铁交错层砂岩、长石砂岩、砾岩和页岩不整合覆盖。中巴西地盾的基底称戈亚斯杂岩,下部为具鬣刺结构的超镁铁质岩和枕状玄武岩,上部为夹流纹岩和碳酸盐岩的碎屑岩系,经受了29亿~26亿年两次构造热事件;古元古界米纳斯超群为含铁岩系,夹基性火山岩,中元古界碎屑岩和中酸性火山岩不整合于其上,是最早的地台盖层。圣弗朗西斯科地盾(又称巴西滨海地盾)的基底是太古宙的麻粒岩、超镁铁质杂岩和绿岩带;新元古界含冰碛岩和冰海沉积,然后是含叠层石的碳酸盐岩和泥质岩;古生代初安第斯山东部遭受海侵,早-中寒武世灰岩含化石,早奥陶世后期局部有山岳冰川,中奥陶世早期海侵达最大。以东地台区的古生界从志留系开始,石炭系、二叠系为含冈瓦纳植物群的陆相地层和含澳大利亚宽绞蛤的海相夹层。早二叠世末的海西运动使海水退出南美大陆,晚二叠世已是广泛的陆相红层。南美大陆大部分缺失下、中三叠统;侏罗、白垩纪和古新世时东部以碳酸盐岩和碎屑岩为主,西部出现深海浊积岩和基性火山岩。强烈的造山运动发生在晚白垩世早期。南美大陆的岩浆活动以前寒武纪和中、新生代为主,前者见于各地盾的基底,后者则集中在安第斯带中,占地表面积15%的是100~15百万年期间侵位的深成岩,从早白垩世晚期到新近纪岩浆活动几乎是连续的。南美大陆矿产资源丰富,全球两个最大的铜矿床就位于安第斯带西部智利境内总长达3000千米的多金属斑岩型铜矿带中。东科迪勒拉从秘鲁到阿根廷还有一个钨锡矿带,玻利维亚的钨、锡、锑储量居世界前列。巴西铁矿储量居世界第二,主要产在古元古代的米纳斯超群或与之相当的含铁层系中。巴西还是锰矿主要生产国,占世界第三位。委内瑞拉是重要的石油生产国。" }, { "instruction": "环境保护地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环保地图。反映自然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相互关系、相互制约的地图。例如反映对自然环境加以特别保护地区的“自然保护区地图”;反映自然资源综合评价及其合理开发的“自然资源评价图”;反映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破坏、污染和反作用于人类本身的“环境污染地图”;反映疾病的发生与环境关系的“环境医学地图”(亦称“医疗地图”);以及建设工程对环境影响变化预测的“工程环境评价图”等。国内外相关部门都充分利用遥感技术对环境进行监测和制图,并已取得显著成效,特别是对环境现状及其质量评价和水污染的监测与制图。" }, { "instruction": "强震仪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记录强烈地震近地面运动的自动触发式地震仪。一般由拾震系统、记录系统、触发起动系统、时标系统和电源系统五部分构成。拾震系统通常采用三个拾震器,一个测量竖向运动,另两个测量互相垂直的水平向运动;记录系统是把拾震器相对于仪器底座的运动信号固定下来,可分为直接记录和非直接记录两种;触发起动系统是强震仪中控制仪器起动和停止的一套装置;时标系统是为精确反映测点运动与时间关系的记录时间坐标装置,由一套周期脉冲信号系统提供;电源系统是保证整套仪器正常运转的能源,一般由直流电源提供。强震仪种类很多,按记录物理量可分为强震位移仪、强震速度仪和强震加速度仪;按记录方式可分为直接记录式(机械记录式和光记录式)、电流记录式、磁带记录式(模拟磁带记录式和数字磁带记录式);按记录线道数,可分为三分量强震仪和多道(中心记录)强震仪。" }, { "instruction": "赤铁矿化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赤铁矿的化学式为αFe2O3,形成环境是热带、亚热带高度风化与高Eh值的土壤里,能使土壤呈深红色,这种积聚与着色称为赤铁矿化作用。在燥红土、砖红壤、褐红壤等土壤里十分典型。它是土壤性质及形成环境的双重反映。" }, { "instruction": "古盘虫亚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三叶虫纲球结子目的一亚目。为头尾近等大、具2或3个胸节的小型三叶虫。头鞍明显,近柱形或向前收缩,颈环浑圆或延伸成颈刺。佩奇虫颊部两侧凸起,在头鞍之前则下凹。头部边缘可具疣点或放射状痕纹。面线为前颊类型(佩奇虫科)或完全缺失且无眼(古盘虫科)。尾轴长而明显,分4~12节,边缘狭,多光滑,少数具刺。有的尾轴末节延伸成刺。早寒武世至中寒武世,中国甘肃、贵州等地下、中寒武统产有佩奇虫(Pagetia),华南下寒武统产有湖北盘虫(Hupeidiscus),遵义盘虫(Tsunyidiscus)等。" }, { "instruction": "城市合理规模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亦称城市最佳规模。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该城市的规模与资源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与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相适应,城市人口的素质能够全面发展。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依据不同的评价角度、不同的评价方法、不同的评价标准、不同的发展条件、不同的城市类型,城市的合理规模是不一样的。" }, { "instruction": "紊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湍流(tortuous flow,swift current,torrent,rapids)。平行流向的河流垂向剖面表示紊流及底层层流,流线长度代表流速大小(据W.W.Rubey,1938)是一种多漩涡的急速流动,流体质点的运动轨迹极不规则,彼此互相掺混,其流速大小和流动方向随时间而变化。雷诺数大于2000。自然界绝大多数水体是紊流运动。不过任何紊流的水体与固体边界接触处,如河道底和两壁,由于固体边界效应,在紧靠固体边界处的流动仍是黏滞力起主导作用下的流动,形成底层层流。底层层流的厚度随雷诺数的增加而减小。底层层流的存在对沉积物的搬运和沉积起着重要作用,使得沉积物与流体之间的界面上不断发生沉积和搬运的交替作用,即底层层流以下的沉积物沉积下来,底层层流以上的沉积物被搬运。" }, { "instruction": "莲沱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属南华系下统。分布于滇东、桂北、黔、湘、赣、川西、鄂、皖南及浙西等地。为陆相红色建造,由紫红色凝灰岩、凝灰质砂岩及紫红色砂岩与页岩互层组成,底部具微紫红色砾岩,下部砂岩中具交错层、波痕等。厚50~260米。与下伏三斗坪群(崆岭群)呈不整合接触。与滇东的澄江组和牛头山组相当。在川西、浙西、皖南、赣东北相应层位发现一套中酸性为主的火山岩系。本组中上部层凝灰岩锆石年龄7.5±0.1亿年。" }, { "instruction": "次成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戴维斯根据河流地貌发育历史与构造关系,划分的一种河流类型,顺向河水系向下深切过程中,某些支流切入下伏软岩层,沿着地层软弱带发育的河流,即为次成河。" }, { "instruction": "北赤道暖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源于中美洲西岸的一支洋流。沿北纬10°~20°之间西流,横穿太平洋至亚洲东部的菲律宾群岛,由此向北偏转北流,自此以北即称黑潮。流程总长(包括黑潮)达1.3万千米,是北太平洋著名的一支巨大洋流。" }, { "instruction": "断裂组合型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断裂体系(fracture system)。五种断裂组合型式在区域统一应力场内,断裂在平面上所表现的组合形态和交接型式。在断块大地构造学中,把长期活动的基底断裂、地壳断裂和岩石圈断裂划分为X、Y、V、Z和I五种组合型式(见图)。其中,X剪切组合型式、Y型剪切拉张组合型式和I型张性组合型式三种,为最基本的组合型式。" }, { "instruction": "航空考古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摄影考古学。利用气球或轻型飞机对地面拍摄像片,通过判读以发现与确定古代遗迹和遗物的考古技术。目前航空考古学可识别出的古代人类遗迹与遗物,大致有四类:①利用航空像片上地物的阴影和形状标志,可识别出古代堤坝、城墙、土墩墓等遗迹;②利用地物所产生的色调变化,可判别出坑穴、壕沟和道路等遗址;③根据植被及其他标志综合分析,可判读出古代村庄、城市、耕地、道路和排灌系统,以及运河等遗迹;④发现沉人海中的遗迹。随着多波段遥感技术的出现,航空考古学又在继续深入发展。" }, { "instruction": "自然旅游资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自然风景旅游资源。指由地貌、水体、气候、生物等以大自然造物为吸引力本源的旅游资源,基本上是天然赋予的。它们通常在某种主导因素的作用和其他因素的参与下,经过长期的发育演变而形成的,其中一些人工构景物体仅起着衬托和点缀作用。由于地表自然条件的地域差异,各地区各种自然要素的不同组合,构成了千变万化的景象和环境。风光胜地的美景为旅游者提供美的享受,异地风光使久居某地的人们感到新奇,温暖或凉爽的气候条件促使人们前往避寒或避暑,高山、激流、极地等严酷的自然环境可满足人们探险的需求。在工业化、城市化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对自然旅游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回归自然旅游正成为越来越多旅游者的愿望。自然旅游资源可划分为4大类:①地貌类。如典型地质构造、标准地层剖面、古生物化石、自然灾变遗迹、观赏岩洞、名山风光、峡谷风光、峰林景观、石林风景、土林风景、丹霞风景、黄土景观、沙漠景观、戈壁景观、风蚀风光、海蚀风光、沙滩、岛屿风光等;②水体类。如湖泊风光、瀑布风光、名泉风光、风景河段、漂流河段、冰川风景、浪潮景观、游览海域等;③生物类。如森林风光、草原风光、古树名木、珍稀植物群落、特殊物候景观、野生动物栖居地、典型的自然生态景观等;④气候与天象类。如避暑胜地、避塞胜地、云海、雾海、冰雪风景、树挂奇观、天象胜景等。" }, { "instruction": "底土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泛指土壤剖面下部的土层,不具发生学意义。在土层深厚且发育完整的土壤剖面中,底土层可以是心土层与母质层间的过渡层;而在土层浅薄且发育微弱的土壤剖面中,底土层可以是母质层。底土层性状对土壤也有重要影响,如对耕作土壤而言,如果底土层质地黏重紧实,则有益于土壤的保水保肥;如果底土层质地轻粗且松散,则会漏水漏肥。" }, { "instruction": "波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某海区以其一个时期的海浪要素的平均值确立的该海区海浪现象的总体统计特征。波候是以一个时期内收集的海浪要素,确立其总体统计特征(平均值、方差、极值概率等),使其基本上与任何瞬时状态无关。因此,波候可以反映海洋各区的海浪特征。波候可供海洋工程、水运规划设计和远洋航海参考使用。" }, { "instruction": "卡西莫夫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位于莫斯科阶之上,格舍尔阶之下,为俄罗斯上石炭统第三个阶。含Protriticites,Triticites以及腕足类化石等。现为国际通用的一个阶。" }, { "instruction": "气孔构造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火山岩的一种构造。当熔岩喷出时,由于压力降低,气体从熔岩中逸出而形成各种大小和数量不同的圆形或椭圆形气孔,个别呈管状气孔。以浮岩和火山渣的气孔构造最为发育。在玄武岩中经常见到。某些次火山岩、超浅成侵入岩也偶见气孔构造。" }, { "instruction": "原子荧光光谱法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利用原子荧光现象进行分析的方法,简称原子荧光法。试样所产生的原子蒸气,在被测元素特定的共振光激发下,产生一定强度的荧光,各种元素的原子所发出的荧光波长各不相同,根据荧光强度和原子浓度的线性关系,可测定试样中该元素的含量。该法特点为干扰少,灵敏度高。可用于冶金、地质、石油化工、医疗以及环境保护等部门的痕量金属元素的测定。" }, { "instruction": "空间数据压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分矢量和栅格数据压缩两类。矢量数据压缩算法包括Douglas-peuck-en法、垂足法、光栅法等;栅格数据的压缩算法包括游程编码、四叉树编码等。" }, { "instruction": "农业生产潜力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单位面积土地上每年所能获得的最大可能产量。其包括:①光合生产潜力。指在光、热、水、二氧化碳等外界环境条件和作物的群结构、长势以及农业技术措施都处于最适宜的条件下,由作物的光合效率所形成的群体最高产量,亦称为作物产量的理论上限;②光温生产潜力。在最优的土壤条件及最佳管理水平下,肥水充分满足作物生长发育的需求,仅由当地光温条件所决定的农作物产量的理论上限;③降水生产潜力。在自然降水条件下,仅仅由于水分不足而使作物的光温生产力下降所得到的作物生产力;④土壤生产潜力。指土地在无肥料投入条件下,能够持续生产人类所需的生物产品的潜在能力。" }, { "instruction": "构造长石砂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以碎屑分选性和磨圆度均很差、含较多粘土和稳定性较差的重矿物为特征的长石砂岩。这些特征的形成是因为这类长石砂岩形成于构造运动较强烈的地区,风化作用时间短促,化学风化不发育,母岩遭受强烈侵蚀并迅速堆积,长石可较多地保存而形成长石砂岩,故称为构造长石砂岩。" }, { "instruction": "沉降速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沉速。静水中的泥沙在水中受重力作用而下沉,在下沉过程中又受到水流的阻力作用。当水流对泥沙的阻力与泥沙的有效重力恰好相等,泥沙等速下沉,此时的泥沙下沉速度称为泥沙沉降速度。由于其数值也可用来表征泥沙粒径的大小,故也称水力粗度,常用W表示,量纲为cm/s。它综合地反映泥沙颗粒的比重、形状和大小及水流阻力的一个物理量。" }, { "instruction": "旅游线路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为旅游者设计和进行旅游活动的、由交通线把若干个旅游城市或旅游点合理地贯串起来的线路。一条完整的旅游线路应具备下列要素:主题、日期、行程、游览、交通、住宿、活动项目、服务标准、价格和备注等。旅游线路的基本类型有:①按距离可分为短程、中程和远程旅游线;②按全程计算旅游时间,可分为一日游、二日游、三日游和多日游的旅游线;③按性质可分为普通观光旅游线和专题旅游线;④按对游客吸引范围的大小,可分为国际级、国家级和区内旅游线;⑤按空间布局形态可分为两点往返式旅游线、单通道式旅游线、环通道式旅游线、单枢纽式旅游线和多枢纽式旅游线。其设计原则主要是:①满足游客需求为中心的原则。旅游线路选择的基本出发点是时间最省、路径最短、价格最低、景点内容丰富、最有价值;②最佳效益原则。以尽可能低的成本,获得尽可能高的效益;③布局合理原则。各旅游点之间的距离要适中,避免重复经过同一旅游点;④交通便利原则。即“进得去、散得开、出得来’’;⑤旅行安排的顺序与节奏感原则。应该有张有弛、而非走马观花,疲于奔命。旅游线路设计分4个步骤:①确定目标市场的成本因素,它在总体上浃定了旅游线路的性质和类型;②根据游客的类型和期望,确定旅游资源基本空间格局,旅游资源对应的旅游价值用量化的指标表示;③根据前2个步骤的有关材料,设计出若干可供选择的旅游线路方案;④选择最优的旅游线路方案。" }, { "instruction": "下蜀黄土古土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以江苏句容下蜀为代表的黄土古土壤。下蜀黄土(Q3)广泛分布于长江中、下游两岸,西端可直至武汉以西。它是中国黄土分布的最南范围。其成土作用有如下特点:①全层厚度从5~6米至20余米不等、均可找到成土痕迹(核状或柱状结构、棕红色胶膜、各种铁锰结核与石灰结核、生物遗体化石等),说明是在不断的新构造运动抬升中,逐步成土与加积。②下蜀黄土可分三层,下部为棕红色粘土,不整合于网纹红土之上,含多量石灰结核及圆形铁锰结核;中部为棕黄色粘土与亚粘土,也有钙结核及铁锰胶膜;上部为浅黄色粘土与亚粘土,仅底部含少量铁锰结核。从性质看,可认为系三期成土,而且从颜色与新生体数量分析,证明富铝化程度在逐渐减弱。总的说,其风化程度高于华北黄土。③在下层可见大砂礓,俗名“人头砂姜”,南京附近多处可见,反映了一度长期干旱气候与较稳定的成土条件。④下蜀黄土几乎无例外地被作为黄棕壤的典型代表。" }, { "instruction": "褶翅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双壳纲的一属。壳近三角形,壳喙较前转。壳面具一条或少数放射脊,后壳顶脊发育,此脊以上的壳面饰纹与其余部分不同。每壳有两短齿,属裂齿型。海生。三叠纪,亚洲、欧洲、大洋洲、东非及北美。中国产于南方海相三叠系。" }, { "instruction": "湖积平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湖泊堆积平原。由湖泊的沉积作用形成的平原。湖泊在发展过程中,湖盆中不断沉积,形成一个比较平坦的水下堆积面。当湖水浸没范围显著缩小,或向一方偏移,或湖水全部消失时,水下堆积面便部分或全部出露地表,成为湖积平原。 " }, { "instruction": "dubiofossil,problematic fossil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岩石中很像化石,但成因不明或尚不能确定为生物成因的物体或构造。多见于前寒武系,在前寒武纪地层中发现的曾被认为是生物成因的各种“化石”中,除已证明确为生物成因的化石及肯定为非生物成因的假化石外,尚有大量形似化石,而其成因不清或可能为生物成因者,则暂归为可疑化石。随着资料的不断累积和研究程度的逐步深入,可疑化石的成因也将逐步得到澄清而分别归入化石或假化石。" }, { "instruction": "广盐性生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盐度变化生物。能够在含盐度变化较大的海水中生活的生物,如某些双壳类及腹足类、介形虫、海绵等。近岸地带的海湾、湖等,因受气候变化、降雨量及海潮等的影响而使海水含盐度发生变化,其中常仅发育有广盐性生物。" }, { "instruction": "群岛国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全部由一个或多个群岛构成的国家,并可包括其他岛屿。群岛国可划定连接群岛最外缘各岛和各干礁的最外缘各点的直线群岛基线。在群岛水域内,不论其深度或距离海岸的远近如何,群岛水域的上空、海床和底土及其中所蕴藏的资源的主权归群岛国所有。但是,群岛国应尊重与其他国家间的现有协定,并应承认直接相邻国家在群岛水域或范围内的某些区域内的传统捕鱼权利和其他合法活动;尊重其他国家所铺设的通过其水域而不靠岸的现有海底电缆;应让所有国家的船舶均享有通过群岛水域的无害通过权。世界上有30多个群岛国。此外,还有20多个国家在远离其大陆的海洋中拥有岛屿、岛群和群岛;而在本土沿岸拥有岛屿、岛群或群岛的国家则多达近百个。" }, { "instruction": "紫苏花岗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以含紫苏辉石为特征的花岗质岩石。主要出现在早前寒武纪(尤其是太古宙)的深变质地区,并常与麻粒岩相变质岩紧密伴生,其中常有大小不等的各种变质岩的包裹体。岩石外表的颜色较深(石英常为深灰色),矿物成分主要为斜长石(更长石或中长石)、微斜长石、条纹长石、反条纹长石、石英和紫苏辉石,常含有少量黑云母,有时含少量角闪石、透辉石和石榴子石。一般为中粗粒不等粒结构,具有块状或弱片麻状构造。对紫苏花岗岩的成因尚存在不同的认识,一般认为主要有两种成因:一种是由紫苏花岗岩浆经结晶作用所形成;另一种是由麻粒岩相变质岩经强烈混合岩化作用所形成。" }, { "instruction": "巢县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银山人。在中国长江下游发现的早期智人化石,化石发现于安徽巢湖市南约6千米的银山(北纬31°33′,东经117°52′)的洞穴堆积中。枕骨化石发现于1981年,上颌骨发现于1983年。枕骨代表一青年女性个体。骨壁较薄。枕平面与项平面不呈角状过渡,枕外圆枕不发育,上颌骨不完整,带有6枚牙齿。颌稍突、鼻宽、牙齿粗壮、鼻棘发育、颌窦较扩展。还发现有中国鬣狗、肿骨鹿、小猪和剑齿象等哺乳动物化石,其时代约相当于北京猿人地点1~4层或稍晚,距今16万~20万年。亚洲早期智人化石概览名称化石产地地点国家地区发现年代(年)化石状况地质年代或距今年代朱蒂耶人(加利利人)Zuttiyeh(Galiles)以色列1925不完整男性头骨7万年塔帮人Tabun以色列1931~19325男,2女,3幼童4万年斯虎尔人(卡梅尔山人)Skhul(Mount Carmel)以色列1929~1934成年女性完整骨架,成年男性下颌5万年克巴拉人Kebala以色列1931埋葬现象4.5万~6.2万年昂栋人(梭罗人)Ngandong(Solo)印尼1931~1941头盖骨12个晚更新世卡夫泽人Kafzeh以色列1934~196710个个体9.2万年克萨拉基尔人Ksar Akil黎巴嫩1947上颌4.5万年沙尼达尔人Shanidar伊位克1953~19608个个体4.69万年丁村人山西襄汾中国1954~1976牙齿、头骨碎片10万年长阳人湖北长阳中国1956~1957上颌4万~6万年牛川人Ushikawa(爱知县)日本1957肱骨里斯—维尔姆间冰期马坝人广东韶关中国1958头骨10万年阿木德人Amad比色列1961~19644个个体一成年男性完整骨架4万~7万年沈海人Tham Hai越南1964牙齿2万年桐梓人贵州桐梓中国1972牙齿10万年龙骨山人周口店新洞中国1973牙齿11万~17万年许家窑人山西阳高中国1976牙齿、头骨碎片10万年鸽子洞人内蒙古喀旗中国1975牙齿10万年大荔人陕西大荔中国1978头骨18万~23万年巢县银山人安徽巢县中国1982头骨碎块16万~20万年金牛山人辽宁营口中国1984头骨体骨24万~28万年。" }, { "instruction": "峰峰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晚奥陶世早期。分布于华北地台中部。为潮上至陆棚浅海沉积,下段为角砾状灰岩、泥灰岩、白云质灰岩、含石膏假晶白云质灰岩;上段以厚层灰岩为主,下部夹白云质灰岩,上部夹角砾状灰岩。底部以角砾状灰岩与下伏马家沟组呈假整合接触,与上覆石炭系呈假整合接触。在邯郸地区自下而上包含两个牙形石带Scandodus handanensis带,Tasmanognathus sishuiensis带;两个头足类组合带FengfengocerasStreospyroceras组合带,StrophomenaRafinesquina组合带。层位与Husterograptus teretiusculus带至Climacograptus wilsoni带下部大致相当。厚192米。岩性稳定,但厚度变化大,薄者仅有几米,厚者可达222米。" }, { "instruction": "自然地理界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相邻两个或多个不同性质自然地理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独具特点的过渡地带。宏观上看,自然地理界面有山地平原交界带、农牧交错带、水陆交接带、沙漠边缘带、森林边缘带等。自然地理界面具有环境脆弱性,常导致自然灾害发生并对相邻自然地理系统形成不利影响,如洪涝灾害、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因此,对于其环境脆弱性的研究与治理日趋重要。目前,自然地理界面治理工程大致有三类,即水利工程、防护林和基塘农业系统。它们在提高劳动生产水平、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防御自然灾害、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都发挥了巨大作用,收到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综合效益。" }, { "instruction": "eruption symptom,forerunning phenomena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预示火山将要喷发的自然现象。重要的现象有:地温升高,喷气孔活动加强,气体温度升高,喷出的气体中硫质增多,火山脉动加强,地震频繁,火山及其附近地面出现微小的倾斜,地磁场发生特殊的变化等。这些现象都是火山喷发前高热的岩浆在地下大量聚集所引起。" }, { "instruction": "云南贝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腕足动物门有铰纲小嘴贝目的一属。壳体三角形,两壳双凸型,背凸强。腹喙尖耸,顶端具茎孔。中槽、中隆仅在壳体前端发育,中槽浅阔,向前方强烈弯曲。壳面覆有细壳线,在壳的前端若干壳线合并或由单独壳线扩粗云南贝而成棱角状壳褶。腹壳内齿板发育,背壳内具短小隔板槽及中隔板。晚泥盆世,东亚及西欧。中国产于南方上泥盆统。" }, { "instruction": "岩溶槽谷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岩溶谷地。有流水作用参与形成的长条状的岩溶洼地。其发育主要受构造、岩性控制。以川东最为典型。该地区构造上为一系列北北东向的梳状紧密褶皱,地形上为背斜呈山、向斜呈谷的平行岭谷。三叠系灰岩常出露于背斜轴部或两翼,发育成槽状岩溶谷地,长达几十以至百余千米。按其出露高度可分为高位洼地和低位洼地。少数远离河流下切地带的高位洼地,地下水位出露地表,保留着岩溶湖的形态。如四川广安、重庆青木关和歌乐山等地的“天池”等。" }, { "instruction": "尾羽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尾羽鸟。兽脚亚目尾羽龙科的一属,该属可能与窃蛋龙类(Oviraptorosauria)有着较近的亲缘关系。属名来自Caudi(尾)及pteryx(羽、翼),表示该属尾末端具有较长的扇状排列的尾羽。化石产自辽宁北票张家沟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义县组下部。尾羽龙属目前建立了2个种:邹氏尾羽龙(C.zoui)、董氏尾羽龙(C.dongi)。邹氏尾羽龙(C.zoui),种名献给时任中国国务院副总理的邹家华。这是一类个体与现代火鸡大小相当的动物,体长1米余。头骨眶前部短。牙齿仅在前颌骨上发育,每侧各具一个细长并弯曲的牙齿,其他牙齿较小或退化;上颌骨及齿骨均无牙齿。鼻孔较眶前窗大,泪骨Y形并具有一个较大的气窝。齿骨前端下倾,后端分叉。颈椎约12枚,背椎可能仅9枚,尾椎约22枚,末端尾椎没有愈合成尾综骨;肋骨具钩状突。前肢与后肢相比显得很短,指式为232,第Ⅲ指的2枚指节极为细短。耻骨呈前腹向伸展,具三角形的脚状突:坐骨封闭突大、尖锐。后肢相对很长,第Ⅰ趾与其他三趾具有一定的对握性。尾羽鸟最显著的特征是头又短又高,牙齿仅在前颌骨存在,前肢非常短,后肢强壮,尾短,而脖子较长:胃部保存有胃石,用以帮助磨碎食物,胃石的存在表明它可能是素食性的。尾末端长着一束扇形排列的尾羽,具有明显的羽轴与羽片,前肢上亦长着羽毛,其羽轴两侧的羽片是对称分布的。短的前肢及对称状的羽毛表明这种动物尚不能飞行,强壮的后肢显示该动物应该为陆地奔跑型动物。董氏尾羽龙(C. dongi)种名献给中国恐龙学家董枝明先生。该种与邹氏种的主要区别为:胸骨小,股骨与胸骨长比率约6.0(邹氏种为4.1);第Ⅰ掌骨与第Ⅱ掌骨长比率约0.45(邹氏种为0.40),坐骨较短,肠骨较长。但也有一些学者认为董氏种很可能就是邹氏种。" }, { "instruction": "固定沙丘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根据沙丘移动性划分的沙丘类型,地表及沙丘表面植被发育,风沙活动基本停止,沙丘的形态和分布的地理位置能长期相对稳定。据研究,凡植被覆盖度大于30%的沙丘就成为固定沙丘。" }, { "instruction": "冷原子吸收法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冷蒸气技术(cold-vapour technique)。室温下测定汞的原子吸收方法。不同元素有着不同的原子化温度,绝大多数要在高温下才能原子化,但汞是个例外。在室温下,用氯化亚锡或盐酸羟胺将试样溶液中的化合态汞还原为原子汞,然后通入空气将汞蒸气带到两端装有石英窗的长吸收管中,在波长253. 7nm处用原子吸收法测定汞。此法测汞灵敏度很高,可达μg/L级,广泛用于测定土壤和沉积物中的总汞,并作为测汞的标准方法来使用。" }, { "instruction": "共园实验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来自不同栖息地的生物在同一个地方生长,以揭示在没有环境影响差异存在时的遗传差别。" }, { "instruction": "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学联合会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简称IUGG,是一个非政府的科学组织,始建于1919年。是由国际科学理事会组织的25个科学联合会之一。致力于促进和协调有关地球及其环境空间的科学研究。这些研究包括地球的形状、重力和磁场,整个地球或部分的动力学机制,地球的内部结构、组成、构造作用,岩浆的产生、火山作用、岩石形成、水循环等,研究范围涉及陆地、海洋、大气层、电离层等所有地球环境空间。IUGG下属的半自治专业协会共有7个,它们是国际大地测量协会(IAG)、国际地磁学和高层大气学协会( IAGA)、国际水文学协会(IAHS)、国际气象与大气科学协会(IAMAS)、国际海洋物理科学协会(IAPSO)、国际地震与地球物理协会(IASPEI)、国际火山与地球化学协会(IAVCEI)。" }, { "instruction": "人为大气污染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所形成的大气污染源。如资源和能源的开发、燃料的燃烧以及向大气释放出污染物的各种生产过程等。按污染源的运动状况分为固定污染源和移动污染源;按人们的社会活动功能分为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和交通污染源;按排放污染物的空间分布方式分为点污染源、线污染源和面污染源;按污染物的影响范围分为局部大气污染源和区域性大气污染源。人为大气污染源是环境保护工作研究和控制的主要对象。" }, { "instruction": "浮游生物群落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浮游生物种群的集合体。一个自然生物群落(biotic community)是由一些生活在一定的地理区域环境里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种群的集合体。这些生物种群通过食物关系和空间联系而结合在一起,保持有机的联系,共同参与对环境的反应,组成一个具有独特的成分、结构和机能的整体,此即生物群落。而此生物群落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绝大部分营浮游生活,故为浮游生物群落。浮游生物群落,可根据其优势种、海流、水团或栖息水域的盐度以及各个种类的生态特性和水文情况等划分不同群落。如郑重(1964)将中国近海浮游生物划分为近岸群落和远洋群落;1965年又根据各个种类的生态特性和水文情况将黄海和东海西部浮游动物划分为7个群落。" }, { "instruction": "暂时性流水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非经常性流水对地面的地质作用。包括片流作用和洪流作用。例如坡地上的片状侵蚀和线状侵蚀即属这种作用,以干旱、半干旱地区这种作用最为显著。这种流水每每具有突发性或间歇性的特点。" }, { "instruction": "成熟土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幼年土壤经一定时间的发育,渐趋成熟的土壤。其标志是表现出土壤与成土环境达到相对平衡,包括物质循环、能量转换等方面的相对稳定,土壤性质与形态特征等的相对稳定。对任何一个土类来说,最能表现其典型特征,各发生层的分化也比较明显,例如成熟的红壤应表现为红色、酸性、黏重、多高岭石、有明显的A[B]C发生层等。" }, { "instruction": "西北航线发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从大西洋绕过北美洲大陆北部的北冰洋进入太平洋的航线。从15世纪末开始,先后有英国、丹麦、挪威和美国等国的极地探险家相继为寻找西北航线进行探险活动。其代表人物有:英国人富兰克林、美国人霍尔、挪威人南森和斯沃德鲁普,著名的挪威探险家罗尔德?阿蒙森(Roald Amundsen)率领的探险船队,在1906年8月30日进入了白令海峡,成为世界上第一支通过西北航线的探险队。" }, { "instruction": "极地冰层钻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冰心钻探。在巨厚的冰盖或冰帽中钻孔取心的过程。在北极海的格陵兰和南极洲有几千米厚的冰盖层。密闭的冰盖层中蕴藏着大量的微生物、微体动植物肢体、火山喷发的微粒、核爆炸的核微尘及大气中裹胁而来的各种微尘。冰层钻探始于20世纪30年代。1990年开始执行“格陵兰冰心钻探研究计划”(GRIP)。由法、德、英、比、意、冰岛、丹麦和瑞士等国40多位科学家参加,钻孔孔位选择在冰层最厚的制高点,1992年7月12日钻孔深度达3?029米处钻穿了20万年的冰盖达到了基岩,取得了3000多米冰盖的完整冰心样品。冰心自上而下的化学分析结果表明:冰层里有明显的季节气温变化痕迹。冰心里发现了1986年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的核微尘、1952年美国第一次氢弹爆炸试验的放射性粒子尘、1815年印度尼西亚坦博拉火山大爆发的火山灰、公元79年意大利维苏威火山喷发造成的酸雨痕迹和成分等,冰心化学分析还为大气循环、火山活动与大气化学结构构成的变化提供了最新信息。1994年开始,日本在南极标高3?810米的穹丘富士观测站,用耐-60℃和300个大气压的钻机,钻取冰心的深度达2500米。冰心总长超过2000米,冰层年代可上溯到35万年前。截止2200米深的冰心分析结果表明,厚达1~22毫米的火山灰共25层。1997年1月18日~2月1日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首次进入南极内陆冰盖进行考察,深入到海拔2300米、距中山站330千米处冰盖,沿途采集500多个雪坑样品,钻探取得50米长冰心2支,以研究中山站所处的伊丽莎白公主地区冰盖的冰川学特征,拟重建该地区2000年来的气候环境变化。" }, { "instruction": "裂点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河谷纵剖面上的坡度转折点。裂点处河流常形成急流或瀑布。侵蚀基淮面下降或地壳抬升,使河流产生溯源侵蚀,并形成新的河谷。它与未被溯源侵蚀的老河谷交替处,河床坡度突然增加,形成裂点。此外,河流纵剖面上,因岩性差异或构造断裂,也能产生差别侵蚀而形成裂点。" }, { "instruction": "侧羽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裸子植物,本内苏铁植物叶化石的一属。叶羽状,裂片线形或舌形,基部全部着生于羽轴之两侧。叶脉平行,分叉或不分叉。晚石炭世至早白垩世,以晚三叠世及侏罗纪最盛,世界各地。中国常见于晚三叠世及侏罗纪地层,上石炭统及二叠系也有少数代表。" }, { "instruction": "彗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呈云雾状、具有独特外貌的天体,其体积很大而质量很小。绕太阳运行的轨道又扁又长。彗星主要部分是彗核,一般认为它是由冰物质(包括水的冰块及各种气体冰块)所组成。在远离太阳时,彗核是朦胧的星状小斑点,当彗星接近太阳时,彗核中冰物质升华成气体,在彗核周围形成云雾状的一层,称为彗发。彗发和彗核合称为彗头。当彗星靠近太阳时,在太阳光的压力和太阳风的推斥下,彗发中的气体和微粒、微尘,在背向太阳的一面形成一条长几万至几亿公里的尾巴,称为彗尾。由于彗尾形如扫帚,因此彗星俗称扫帚星。" }, { "instruction": "湖泊富营养化指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示湖泊富营养化程度的理化和生物学数值标准。如湖水透明度、氮磷含量及比值、溶解氧含量及其时空分布、藻类生物量及种类组成、初级生物生产力等为湖泊富营养化的主要指标。" }, { "instruction": "埃特纳火山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埃特纳火山位于意大利西西里岛的东南部,海拔3295米,是欧洲最高的火山,也是世界上喷发频繁的活火山之一。历史上这座火山喷发的首次记载是公元前475年。至今2000多年里,喷发活动已有2000多次,仅20世纪以来埃特纳火山就喷发数十次。频繁的喷发造成了一次次灾害。埃特纳火山是一座典型的复式火山,即火山的底部是同一个岩浆源,而喷火口有多个。该火山的下部是一个巨大的盾形火山,上部为300米高的火山渣堆,是其活动历史的大部分时问里宁静喷发的熔岩流所建造的。埃特纳火山造成最大灾难的一次喷发始于1669年3月8日,在这次持续4个月的喷发中,几个火山口一起喷射灰尘、石块、火焰和熔岩流,先后摧毁50座城镇,喷发熔岩达7.8亿立方米,有6万~10万人丧生,财产损失无法计数。现在埃特纳火山仍然是具有潜在喷发危险的火山,最近的一次喷发是在2004年9月。" }, { "instruction": "扭月贝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腕足动物门有铰纲的一目。假疹壳,偶为无疹壳。两壳多为凹凸型至平凸型,也有双凸型、双曲型,或具膝曲。铰合面不发育或缺失,但某些类型极发育。两壳三角孔一般均覆有三角板,主突起多发育而复杂,有时简单或缺失。具腕基。壳面光滑或具壳饰,没有壳刺。海生,以腹壳躺卧海底,或以全部或部分腹壳固着他物上生活。奥陶纪至早侏罗世。化石甚多,有扭月贝(Strophomena)、米克贝(Meekella)等,十分重要。" }, { "instruction": "毛里坦猿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发现于北非的直立人化石。最初定名为阿特拉猿人毛里坦种(Atlanthropus mauritanicus),故又简称阿特拉猿人、毛里坦人。1954年及1955年先后共发现3个下颌骨和一件顶骨。化石地点位于阿尔及利亚的土尔尼芬。下颌骨全属于成年个体,可能2个为男性,一个为女性。结构粗壮,颏部后缩,下颌枝低而宽。没有颏突,在Ⅰ号下颌骨上有下颌圆枕,Ⅰ号和Ⅲ号标本上多颏孔。牙齿都较大,前臼齿、臼齿颊面有齿带,在磨损较轻的牙齿咬合面可见褶皱。脑量约为1300毫升。从顶骨、下颌及牙齿形态观察与北京猿人相似。和人类化石一同发现的石器和动物化石较多。地质时代是中更世早期,距今约70万年。1955年4月卡萨布兰卡附近的西迪阿布德拉曼发现下颌骨。1933年在拉巴特发现部分头骨、上颌骨和牙齿。萨勒(Sale)化石发现于1971年,头骨的脑容量约950毫升,年代为距今40万年。1969年和1972年在托马斯采石场发现带上颌骨的头骨和下颌骨化石。其年代亦晚于特尼芬化石。1976~1981年间埃塞俄比亚的博多亦曾发现人类化石,唯其特征介于猿人与尼安德特人之间。有可能属于海德堡人范畴。非洲晚期猿人阶段化石概览名称地点国别发现年代地质时代或距今年代曾用名、附注拉巴特人拉巴特(Rabat)摩洛哥1933归入毛里坦猿人开普远人斯瓦特克朗(Swartkranz)南非(阿扎尼亚)1949〖〗中更新世开普远人(Telanthropus capensis)毛里坦猿人土尔尼芬(Turnifen)阿尔及利亚195345万年阿特拉猿人(Atlanthropus mauritansicus)卡萨布兰卡人西迪阿布德拉曼(Sibi Abderrahman)摩洛可1955里斯冰期归入毛里坦猿人利基猿人奥杜威Ⅱ坦桑尼亚196050万年利基猿人Hamo laokeyi舍利人 Chellemn man奥杜威9号13号头骨奥杜威坦桑尼亚19601963奥杜威9、13号头骨Olduvai HominidOH9、OH13阿特拉猿人萨勒(Sale)摩洛哥197140万阿特拉猿人托马斯石场(Thomas Quarries)摩洛哥19691972恩杜图人恩杜图(Ndutu)坦桑尼亚197350万~60万可能为早期智人3733号头骨库彼福勒(Koobi Fora)肯尼亚19741975100万~130万年匠人(Homo ergaster)纳里奥科托姆人图尔卡纳湖西肯尼亚1984160万年匠人近完整骨架WT15000博多人博多(Bodo)埃塞俄比亚1976 20万~30万年。" }, { "instruction": "腹菊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头足纲菊石亚纲的一属。壳旋卷,亚盘状到球形,腹部圆。脐大,脐缘上有瘤。壳面饰有细的纵纹和横纹。棱菊石型缝合线,鞍叶均为8个,腹支叶窄尖。晚石炭世,世界各地。中国产于甘肃、宁夏、贵州等地。" }, { "instruction": "医学地理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研究一定地理区域内的各种自然因素、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地区生活习惯与人类健康关系的科学。是一门介于医学、地理学和环境科学等学科的边缘科学和新兴学科。随着国内外医学地理 的发展,如今医学地理学不仅要研究人群疾病和健康状况的她理分布规律,疾病发生、流行和健康状况变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而且还应研究具有地理学特色的医疗保健机构设施的合理配置和医学地理区划等。当前医学地理学主要包括疾病地理、营养地理、疗养地理、区域医学地理、健康地理、保健地理、环境医学地理、医学地理制图等研究领域。医学地理学对查明和控制疾病流行,探索环境致病原因,选择疗养地,评价最适宜人类生命的环境条件、进行新开发区医学地理评价等都有重要意义。" }, { "instruction": "硇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NH4Cl,成分中可含少量溴和碘。等轴晶系。晶体呈四角三八面体和菱形十二面体的聚形。通常呈骸晶或树枝状集合体,亦呈纤维状、团块状、皮壳状、钟乳状、土状。无色、白色,间带浅灰色、黄色和褐色。玻璃光泽。贝壳状断口。硬度1~2,密度1.159克/厘米3。微具延展性,不易成粉末。味咸。产于自燃煤层及火山气孔中,系凝华产物。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和医药业。" }, { "instruction": "接触泉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当河谷切割到含水层下的隔水层时,地下水沿两地层的接触面流出地表而形成的泉。实际上它与侵蚀泉没有原则上的区别,只是接触泉切割较深而已。" }, { "instruction": "热浪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大范围空气显著转暖或异常高温空气侵袭,并持续一段时间的现象,是极端气候事件的一种。热浪的主要表现是一段时期天气特别炎热,且非常沉闷湿热,高温持续时间通常维持数天,有时可长达数周。早期曾规定热浪的标准是持续三夭以上每天阴影温度均达到90华氏度(32.2℃)或更高,但实际上,不同地区的标准因地而异,如英国规定是27℃。北半球的热浪主要发生在大陆反气旋的两部,因为这一部分的空气来自低纬度的高温地区,而且有强烈的下沉气流.导致下沉逆温。热浪往往伴随着大范畴的干旱一起出现,会引发相关灾害,甚至会造成人类疾病和死亡。2003年欧洲发生的高温热浪导致约2万人死亡,造成农业经济损失超过100亿美元。同年夏季,热浪袭击我国南方地区,特别是江南和华南地区,造成了一个多月的持续高温(日最高气温≥35℃)天气,高温天气持续时间之长,温度之高为历史同期所罕见。" }, { "instruction": "土壤熟化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通过培肥、耕作和对不良性质的改良,使土壤适合作物生长的要求,或者说是提高土壤肥力的作用。由于旱耕与水耕的情况不同,种植作物的种类不同,耕作的环境不同,原土壤的基础状况不同,所采取的熟化措施也不相同。" }, { "instruction": "总可溶性固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也就是溶解于水中的固体的总量。如矿物质在水中的重量比数。水中的溶解固体主要是一些钙和镁,且不是可测得的污染物质。测量单位为( parts per millions)或mg/L(milligram/Liter),它表明1升水中溶有多少毫克溶解性总固体。" }, { "instruction": "伽利略卫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木星的四个大型卫星,由伽利略于1610年1月7日首度发现。这四个卫星可以低功率望远镜来观测,如果没有光害,且环境极好,甚至可用肉眼勉强看到木卫四。" }, { "instruction": "宝塔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宝塔石灰岩。因含巨大直壳的鹦鹉螺类震旦角石等形似宝塔而得名。时代属晚奥陶世艾家山期。分布于鄂西、陕南及四川一带。命名地点在鄂西新滩龙马溪艾家山。为浅海相碳酸盐沉积,以厚层灰白及灰褐色干裂纹石灰岩为主,夹薄层泥质灰岩,含角石Sinoceras chinense等。厚17米。与下伏庙坡组呈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小油栉虫亚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三叶虫纲莱得利基虫目的一亚目。背壳长,平或微凸,头大尾小胸节多,头部半圆形,常具明显的边缘或颊刺。头鞍长,鞍沟多而明显。眼大,新月形。面线融合不显,腹边缘板镰刀形,伸达颊角。胸节多,并具有肋沟,肋节末端常延伸成刺。尾部极小。早寒武世。代表属为小油栉虫(Olenellus)。" }, { "instruction": "垂线平均流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流速沿深度的变化。指垂线上各测点流速的算术平均值或加权平均值。水面以下0. 6m水深处的点流速与垂线平均流速相近。量纲为m/s。" }, { "instruction": "文象结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岩石中石英和钾长文象结构石(通常为微斜长石或微纹长石)成有规则共生的一种结构,这两种矿物互结成楔形连晶,似楔形文字,故名。它是石英、长石在共结情况下形成的,但也有由于交代作用或固溶体分解而成的。常见于花岗岩及伟晶岩的边缘带。大者肉眼可见。" }, { "instruction": "可视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在1 9 8 7年的报告中首次提出,并随后成为许多相关学科的研究热点。可视化的字面含义可以解释为:“使之可见”,因此这个概念在地理学和地图学领域并不新鲜,从形式上来看与符号化并无二致。但是现代可视化显然不能等同于地图化或图解化,其本质是模拟或是更充分地发挥人的形象思维功能。可视化所预期的各种效用都基于这样一个设想,即人类视觉和认知具有强大的信息综合与模式识别能力,而这种能力可以有效地辅助计算机进行原始信息的处理工作。地理可视化至少在两个方面扩展了关于地理参考信息的传统制图方法:①通过强调地图和其他表达形式的使用来构建知识(不仅仅是表达它);②通过动态地将视觉地图与底层的地理数据和系统用户连接起来,使地图能够对数据的变化和用户的作用做出回应。总之,现代可视化是在计算机软硬件技术支持下,以符号化为基础,通过人—机交互作用,充分挖掘人的形象认知潜能,实现知识创新。" }, { "instruction": "海洋地质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地质海洋学、海底地质学。地质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研究海水覆盖的地壳,包括海床、洋底及海岸的地貌、海底表层沉积物、岩石、地质构造、地质历史以及各种海洋地质作用和海底矿产的科学。海洋占地球总面积70.8%,并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也是探讨地球的发生、发展、物质组成、结构、构造的科学领域。近几十年来,许多国家从地球物理、构造地质、地貌、地层及沉积学、地球化学等方面,广泛开展海洋调查及研究工作,采用卫星导航、全球定位系统、航磁、海洋重磁、地震、遥感、水声、深潜、深海电视和照像、深海钻探、激光及计算机等现代科学技术,获得了丰富的资料,随之发现了“海底扩张”、“板块构造”及“古海洋学”等海底现象,创立了新的地质理论。中国海洋地质调查研究亦已得到飞跃发展,为港口建设、水下工程设置、国防、航海、渔业、石油天然气等海底矿产资源调查和开发以及维护中国海洋权益等,提供了大量资料。" }, { "instruction": "常绿阔叶林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分布在大陆东岸亚热带地区的森林植被。在南、北美洲、大洋洲、非洲以及亚洲均有分布,但以中国的常绿阔叶林分布面积最大,发育最为典型。主要由壳斗科、樟科、山茶科、木兰科等树种组成,乔木的叶子具有樟科植物叶子所特有的特征,叶片以小型叶为主,中型叶次之,椭圆形,单叶(占80%以上),革质叶占多数,表面光泽,被蜡层,且常与光线照射方向垂直,故亦称照叶林。" }, { "instruction": "seismic source, hypocentre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球内部发生地震时振动的发源地。通常指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最先开始破裂的部位。从微观来看,震源是首先发出地震波的地方;从宏观来看,震源是指地壳中大量释放地震能的部位。由于人为因素引起的地震震源、震中等地震要素图的发源地,称为人工震源(artificial hypocentre, artificial seismic source),如地下爆炸的场所,地震勘探的炮点。" }, { "instruction": "环境卫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定时提供全球或局部地区的环境影像的卫星。目的是为取得地球的各种环境要素的定量、多时相数据,供有关用户使用。这类卫星有气象卫星、陆地卫星、海洋卫星等多种。在所有已发射的太空飞行器中,除了各种军用卫星外,它们的数量最多,对国民经济和人类生活起的作用和影响都很大,能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 "instruction": "《中国地质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李四光著。1939年由英国伦敦杜马?摩尔第出版公司出版。是第一部用英文系统论述中国区域地质巨著,长达600余页,共10章,可概括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中国的自然区,将中国大陆按地理环境、构造地貌等划分为18个自然区。第二部分,按地质历史时代,论述中国区域岩石和生物地层、古生物特征与演化,海水进退规程与构造运动,建立了中国大陆地壳演化的标尺;论述中国前寒武纪特点及吕梁运动;论述从寒武纪到二叠纪末的10次海侵和9次海退的方向、范围以及9次构造运动的表现;论述中生代地层及燕山运动,指出燕山运动在其地壳变迁中起了重要作用。第三部分,用地质力学观点论述中生代以来中国主要构造体系的成生、演化及展布规律。确立了成生于震旦纪、结束于早二叠世时期的古华夏大向斜及古华夏大陆;成生于早二叠世末的中华夏大向斜及中华夏大陆;成生于三叠纪末以来的新华夏大向斜及新华夏大背斜;横亘中国大陆的三条巨大的东西向褶皱带:阴山东西褶皱带、秦岭东西褶皱带和南岭东西褶皱带;展布在局部地区的“多字型”、“歹字型”、“山字型”及“弧形”等扭动型式的构造体系。进而讨论了构造型式和地壳运动的关系;探讨了地壳运动与海水进退的原因,认为是地球自转离心力的水平分力,首先推动无强度的海水,作南北方向的海侵或海退,进而推动固体地壳,作南北方向或东西方向的水平运动,造成巨大东西向褶皱带等各类型构造体系。第四部分,通过对中国第四纪冰川痕迹研究建立了中国冰期和间冰期,指出在第四纪时期中国的气候曾发生过多次冷暖相间的变化。第五部分,全面论述中国区域地层。将全国划分出40个地层区,分别建立了区域地层表。本书是作者据1934~1935年应邀在英国牛津大学、伯明翰大学等八所大学讲座“中国地质”的讲稿整理而成。20世纪50年代《中国地质学》由张文佑做了节译;90年代孙殿卿主持对其进行了扩编并于1999年以《中国地质学(扩编版)》出版。" }, { "instruction": "旱谷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干旱区的干河谷。暂时性的洪流侵蚀形成的沟壑或河床,有的还参与改造,使谷道加深展宽,形状极不规则,主谷、支谷难以分辨。平时河床干涸,只在暴雨洪流时河床中才有水。西班牙语称旱谷为arroyo,多用于南北美洲;阿拉伯语称旱谷为wadi,多用于撒哈拉和西南亚的阿拉伯国家;印地语称旱谷为nullah,多用于印度等地。" }, { "instruction": "利用性竞争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个体之间以减少共享资源方式的竞争。" }, { "instruction": "球状风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岩石由表及里呈圆球状层层风化剥落,棱角逐步圆化的现象。如花岗岩节理发育,把岩体分成许多岩块,由于温度急剧变化,使岩块的表里和各种矿物胀缩不均,岩块表层发生裂纹并不断破碎。加之化学风化作用的影响,岩块表层受到化学分解,风化作用不断进行,使岩块逐步变为球状。球状风化的碎屑物质被剥离以后,残留的球形岩块称为石蛋。" }, { "instruction": "东南亚地域人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蒙古地理人种的一支,分布于中国长江以南和东南亚的越南、老挝、柬埔寨、马来西亚、泰国、缅甸、印尼、菲律宾及婆罗洲一带,非洲马达加斯岛上居民亦属之。肤色浅褐色、棕色至暗褐色,脸宽,鼻宽但不扁平,通常不具蒙古褶。身材较矮小,黑色直发。Rh阴性无或极少,Rh阳性极为普遍。与周围人种有混血,如尼格利陀、印度、澳大利亚和阿拉伯人等。适应于地理环境,易患各种营养缺乏症,如蛋白质及维生素B1、C,甚至A缺乏症,以利于仅摄取少量热量即能生存。生活于马达加斯加岛的蒙古人种,与印度尼西亚人有血缘关系。" }, { "instruction": "现代地壳垂直运动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表示区域性现代地壳垂直运动的图件。最近数十年来,由于测量学、海洋学、地质地貌学等各种方法的改进和运用,有可能使现代运动从点、线的研究,转向区域性的研究。这种反映垂直运动的图件主要内容有:①运动速度等值线;②上升区分最强、强、中、弱等数级;③下降区分强、中、弱等级;④地质界线及各种地质构造的符号。速度等值线间隔依区域地壳运动速率、图件比例尺与研究详细程度而定,一般为2毫米/年(如北欧,东欧现代垂直运动图)。1973年国家地震局采用等值线法编制的“中国地壳垂直形变图”,就属于现代垂直运动图。图件作法与一般地质图件类似。" }, { "instruction": "球粒灰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团粒灰岩。一种以球粒为主要组分的异化粒灰岩。按球粒之间的填隙物成分可分为泥晶球粒灰岩和亮晶球粒灰岩。泥晶球粒灰岩是藻球粒或粪球粒被泥晶方解石固结或被藻类粘结而成的,产生于湖或潮上带低能环境。亮晶球粒灰岩是泥晶球粒灰岩经过波浪及潮汐水流改造,灰泥被冲洗走,由亮晶方解石胶结而成的;也可以是潮坪上的细屑,经过潮汐水流冲洗、磨蚀、分选沉积而成的。" }, { "instruction": "城市集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城市集聚区。若干城镇集中发展的地区,是城市化水平较高的重要标志。在城市集聚区内,城镇大小不一,性质各异,交通方便,相互组成一个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整体。各城镇间的居民有相当数量往返通勤,并在社会、经济、文化、生活各方面有频繁住来。城市集群的形式和组合主要有两种:①以某个大城市为核心,周围有若干个中小城镇的团状组群,如莫斯科、巴黎等大城市及其周围地区;②以若干个规模相仿的城市组成的多核心城镇群,如德国的莱因-鲁尔地区。" }, { "instruction": "中国最美的六大乡村古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是中国人一直渴望着的一种乡间平静生活。停下奔波的脚步,让我们关注中国最美的乡村和古镇。此次评选出的六大乡村古镇依次为四川丹巴藏寨、云南红河大羊街乡哈尼村落、新疆喀纳斯湖畔图瓦村、贵州黎平肇兴侗寨、江西婺源古村落群和云南丽江大研镇。评选的标准为:①地域风土特征鲜明、历史积淀丰厚;②自然环境优美;③村镇格局清晰,建筑美丽、保存良好;④居民很好地维系了传统和文化习俗;⑤文化形态兼容并蓄的同时,保持本土性。 (1)丹巴藏寨 Danba Tibetan Village 诨为中国最美的第1乡村古镇,被喻为“空谷幽佳人”。丹巴县在四川省西部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藏寨依山傍水,面向太阳,坐落在山腰,其中最有特点的是甲居、中路等村寨,和大自然浑然一体,表现出中国西部天人合一的神奇和壮美景观。丹巴是碉楼最为密集,也是品类最齐全的地方。但在这里,碉楼和村庄存在着某种和谐,让人意识到战争与和平的转换关系。丹巴秀丽的村寨,美丽的少女让人魂牵梦萦,挺拔的碉楼又展现了傲然独立的风骨。 (2)哈尼村落 Hani Village 评为中国最美的第2乡村古镇,被赞为“万千明镜映炊烟’’。位于云南省红河县。在连绵起伏的云南哀牢群山中,哈尼人种的梯田从山脚顺坡势层层叠叠,直通茫茫云海,蔚为壮观。而哈尼村寨就坐落在这美丽的田园中,宁静祥和。哈尼梯田和聚落,是千百年来自然与劳动人民共同创造的独特文化景观,在这里土地的意义得到充分体现。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农耕文化,是平民景观和大地景观的精华。 (3)图瓦村 Tuwa Village 评为中国最美的第3乡村古镇,被喻为“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图瓦村在新疆北部的喀纳斯湖畔,自然环境极美,能真正感到人投入自然的怀抱。美丽的喀纳斯湖,诗一般的白桦树,加上图瓦人的木屋、栅栏、牛羊、马群,勾画出喀纳斯湖畔仙境般的音画。 (4)黎平肇兴侗寨 the Dong Village in Zhaoxing 评为中国最美的第4乡村古镇,被赞为“白云深处有人家’’。贵州黎平的肇兴侗寨是黔东东南侗族地区最大的侗族村寨之一,号称“黎平第一侗寨”。肇兴侗寨四面环山,一条小河穿寨而过,房屋为吊脚楼,错落有致。其中鼓楼、廊桥最具特色。有五座春笋般的鼓楼耸立寨中,称“鼓楼群’’。青山绿水和侗族人勤劳身影相辉映,在古老的贵州大地上显出诱人魅力。 (5)婺源 Village in Wuyuan 评为中国最美的第5乡村古镇,被赞为“最爱村头油菜花”。位于江西东北部。背倚秀美青山,清流抱户穿村,村落空间变化有致,建筑色调朴素淡雅。这里的明清古建筑群是中国徽派建筑艺术的典型代表。村落原始形态保持完好,有着历史发展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最美丽的时候是春天,油菜花开,一望无际的金黄衬着粉墙黛瓦,如诗如画。 (6)丽江大研镇 the Old Town ofLijiang; Dayan County 评为中国最美的第6乡村古镇,被喻为“琵琶弦上说相思”。丽江古城又名大研镇,位于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背靠玉龙雪山。四方街位于古城中心,是丽江古街的代表。大研镇是一个市民的城,是一个生活着的城。它存在的目的就是栖居,它的思想就是它的生活、日子。大研镇选址独特,布局上充分利用了自然环境优势,街道布局也独具一格,显示出依山傍水,自然古朴的特色,创造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 }, { "instruction": "复理石沉积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复理石一词源于阿尔卑斯山的复理石地区,指厚度有几千米,几乎是连续的沉积。它具有沙纹层理及底模构造,为递变的灰色杂砂岩与粉砂质页岩及页岩呈韵律互层。1938年,琼斯(Jones)命名为复理石沉积。复理石的沉积往往出现在地槽构造环境,所以复理石曾被作为构造名词使用,阿尔卑斯山的复理石为典型的浊流沉积。后来将复理石这一术语用于深海平原的浊流沉积。" }, { "instruction": "北极陆基观测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建在北冰洋沿岸地区和亚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站。8个环北极国家和部分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的成员国在环北极地区建有100多个陆基观测站。其观测和研究项目主要有:北极的自然环境、气象学、地貌学、地质与地球物理学、生物与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海洋学、海冰与冰川学、北极沿岸的土壤与植被研究等。" }, { "instruction": "浅地层剖面仪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探测海底浅部疏松沉积物的装置。其原理与回声测深仪相似,但声波频率较低。主要由收发射器、换能器和记录器构成。换能器将电脉冲变换成声波脉冲发射进入海底,声波在不同沉积层面上反射回来,再由换能器接收并转换为电脉冲,经放大输送到记录器上以扫描方式记录,即给出海底浅层沉积剖面图,能反映海底表面形态及不同类型沉积物的剖面。可用于水下工程地质、海底沉积物以及滨海砂矿调查,其控测海底沉积层的深度。根据底质情况而不同,一般为50~100米。" }, { "instruction": "古土壤测年法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测定古土壤年龄的方法。常用方法如下:①放射性碳法。前提是土壤必须含相当量的闭蓄态14C,包括有机质碳或碳酸盐碳。其测年最大不超过5.5万年,因目前放射性测年的极限是半衰期的10倍,14C的半衰期是(5568±30)年。该法对腐殖质丰富的泥炭、沼泽土、砂礓黑土、黑垆土和含碳酸盐的各种黄土和有钙积层的各种钙层土都行之有效。②热释光法。测定对象是含结晶固体的物质,包括石英或古代陶片等。将样品在不断升温过程中测定发出的光子,作成曲线便可判读与计算,测年范围自几十年到几十万年。此法已应用甚广,如对白浆土层,既少有机质,又无碳酸盐,则此法十分理想。③KAr法。40K衰变后成40Ar,其半衰期为1.25×109年,凡含钾多的土样可用此法。对中新世至中更新世时段,效果甚好,适合很多古土壤样品测定。此外,还有其他很多方法,但用于土壤者少。" }, { "instruction": "临湘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临湘石灰岩。时代属晚奥陶世钱塘江期早期,分布于鄂西及湘北一带。命名地点在湖南北部临湘五里牌附近。为浅海相碳酸盐沉积,以灰绿色瘤状灰岩为主。含三叶虫Nankinolithus等。厚20米。与下伏梅江组呈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应变分布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震时每一小区域内单位面积、单位时间中释放能量的平方根值分布图。" }, { "instruction": "图像比例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图像上的线段与地面上相应线段长度之比。对于静态遥感仪器图像,当遥感仪器水平且地面平坦而水平时,整张像片有统一的比例尺。该比例尺等于遥感仪器焦距f与航高H之比,即1/M= f/H。但上述理想的状况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因此,一张像片上图像比例尺随线段位置不同而变化。通常指的图像比例尺是指所摄地区平均高程上的比例尺,若遥感仪器不水平时,其平均比例尺也是一个近似值。对于动态遥感器图像(多波段扫描,CCD线列推扫成像等),由于在一幅图像成像过程中,其航高是变化的,所以即使是理想状况时,整幅图像比例尺也是变化的,故动态遥感器图像比例尺的值既是平均值又是近似值。" }, { "instruction": "高尖石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属更新世晚期偏早期。见于中国西沙群岛中惟一的火山岛高尖石。主要由火山角砾岩组成,具角砾状构造,火山碎屑结构。角砾成分以玻基辉橄岩为主,有少数珊瑚礁灰岩角砾,角砾含量约占40%,多为棱角、次棱角状,粒径一般为1~5厘米,最大的为15厘米,胶结物约占60%,主要是小于2毫米的玻基辉橄岩岩屑,其次为火山玻璃橄榄石及辉石晶屑,少量珊瑚、贝壳碎屑。同时还有次生沸石、方解石充填在裂隙和孔隙中。火山角砾岩化学成分与海南岛、雷州半岛更新世晚期火山岩的化学成分基本一致。火山角砾岩中珊瑚礁角砾呈白色,由原生钙质珊瑚体、有孔虫及贝壳碎屑组成,有孔虫为双盖虫(Amphistegina)、五块虫(Quingueloculina)等。" }, { "instruction": "最大长度比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图投影的复杂性,不仅使得地图上不同点的长度比不同,而且同一点在不同方向上的长度比也不相同,其中的两个极值分别被称为最大长度比和最小长度比。具有最大长度比和最小长度比的两个方向也就是变形椭圆的长轴和短轴方向。" }, { "instruction": "郧县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发现于中国汉水流域的直立人化石,以两件相当完整的头骨化石为代表。化石产于中国湖北省郧县青曲镇南约10千米曲远河口右岸的弥陀寺村学堂梁子上的浅褐色含钙质的砂质粘土层中(北纬32°51′,东经110°38′)。学堂梁子位于汉江及其小支流曲远河交汇处,由汉江第四级阶地构成。1989年发现了1号颅骨,1990年又发现了Ⅱ号颅骨。两个基本完整的头骨及上颌齿列,在中国已发现的直立人中为绝无仅有。郧县猿人头骨骨壁厚、颅顶低平、无矢状嵴、额骨后倾、眉嵴粗壮且左右相连、眉嵴上沟明显、眶后缩窄显著、且枕骨圆枕、枕平面及项平面呈角状转折。臼齿咀嚼面磨蚀纹路不复杂,牙齿粗糙,臼齿宽度大。脑量约1100毫升,大于已知直立人化石。两个头骨均属中年男人。但因保存为化石时受挤压而严重变形;早期曾误认为南方古猿在媒体予以报道。与猿人头骨同时还发现哺乳动物化石及打制粗糙的砾石制品。产地的地质时代属中更新世早期,古地磁法推断年龄为距今83万~89万年,电子自旋共振法测定为56.5万年。化石定名为郧县直立人。惟其名称与1973年发现于郧县梅铺龙骨洞以4颗牙齿为代表的直立人相同,二者关系如何,未加说明。也有人认为郧县人可能为早期智人。" }, { "instruction": "滑石板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晚石炭世早期。分布于贵州境内。命名地点在贵州盘县城东约30千米的滑石板。为海相碳酸盐沉积,以灰色、灰白色中厚层块状灰岩及白云岩为主,局部地段含燧石结核或夹薄层硅质岩,厚7~545米。富含腕足类Choristites及珊瑚Kionophyllum。在滑石板剖面上,其中上部富含菊石Reticuloceras,顶部产菊石Gastrioceras等。与下伏下石炭统摆佐组呈整合接触。本组现已归入黄龙组。" }, { "instruction": "苏长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基本上由培长石,拉长石或中长石和斜方辉石组成,还常含橄榄石的深成岩。色深,密度较大。苏长岩常与超镁铁质岩及辉长岩共生。" }, { "instruction": "中和法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酸与碱相互作用而生成盐和水的作用。在环境污染物控制中主要指向酸性或碱性废液中加入药剂使之成为中性而无害化或使之有利于继续处理的方法。一般不需用特殊装置,常用的碱性中和剂有:石灰、石灰石、白云石、电石渣、废碱液等;常用的酸性中和剂有:烟道废气中的二氧化碳、燃烧低质硫化铁矿产生的二氧化硫、废酸液等。" }, { "instruction": "化学化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保存在地层及化石中的古生物的残留有机组分。砂蚕迹遗迹相1.Spirorhaphe; 2.Urohelminthoida; 3.Lorenzinia; 4.Megagrapton; 5.Paleodictyon; 6.Nereites; 7.Cosmorhaphe这些残留有机组分虽然不像实体化石、遗迹化石那样具有一定的形态特征,但也能证明古生物的存在,故也可称为化石。现已在化石及地层中检测出各种残留有机物氨基酸、脂肪酸色素、卟啉、酚、烃、多糖类等。在前寒武纪地层中,生物遗体、遗迹极难保存,但却能保存化学化石。在南非及北美等地距今32亿年的古老地层中分析出多种氨基酸。化学化石的研究扩大了古生物学的研究领域,对从分子水平了解生物进化过程及探索生命起源等都有重要意义。化学化石中氨基酸外消旋特点可用以测定其地质年龄、古环境等。" }, { "instruction": "天空亮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给定方向上天空的光亮度。是表示天空散射光强弱程度的参数,可以指任意高度、方向上仰视或俯视大气时观测到的散射光亮度。它的理论计算比较复杂,主要由气柱的光学厚度及散射光与太阳的夹角决定。在太阳所在的半个天穹内看到的均为前向辐射,亮度比较大,与太阳成90°的天空部位处于测向散射区,亮度最小。天空亮度多作为目标物观测时的背景亮度,因此在能见度和目标识别、遥感探测方面有较大意义。天空亮度的概念还可从可见光推广到红外辐射范畴。太阳刚落入地平线以下不久时,阳光仍可照射到大气高层,看到的散射光在日出前称为曙光,日落后称为暮光,统称曙暮光,亦称晨昏蒙影。在极地地区冬季,暮、曙光相衔接时,即为“白夜”现象。" }, { "instruction": "岛状山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剥蚀平原上的蚀余残丘,常呈平的圆丘状。它以从沙漠或干热地区的低地或剥蚀平原(如阿扎尼亚或阿拉伯沙漠)中突然挺立为特征。岛状山常为裸露的岩石质的,或部分地为岩石碎屑所掩埋,它是干旱或半干旱地区的侵蚀旋回的后期地貌景观。此词源于德文inselberg(island mountain岛状山),是德国探险家威尔海尔姆(F.Wilhelm)和伯恩哈德(C.E. Bornhardt),1864~1946年首次提出的。后来,金(King,1948年)又把沙漠地区侵蚀旋回回春时的残丘命名为bornhardt(岛山,残山),以纪念他第一次在坦噶尼喀描述这种残丘。" }, { "instruction": "积累面积比率法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用以划分冰川的积累区和消融区,确定雪线位置的方法。具体计算方法是用积累区面积除以冰川总面积,所得的商即为积累面积比率。" }, { "instruction": "大气消光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大气中传播的电磁波辐射强度因气溶胶和分子散射、吸收而衰减的现象。以消光系数表示其强弱,亦称削弱系数或衰减系数(attenuation coefficient)。定义为电磁波在均匀介质中传播时,其强度因吸收和散射而衰减到入射强度的1/e(36. 7%)时所需通过介质距离的倒数,单位为cm-l,与传递的电磁波波长、气溶胶大小、密度、性质有关,消光系数等于吸收系数与散射系数之和。在可见光和红外波段,分子消光系数的理论计算比较容易,而对气溶胶的消光系数常要通过测量才能获取,在遥感辐射传输问题中还要知道消光系数随高度的变化。" }, { "instruction": "硬底构造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正常沉积中断的间断面上,由于生物作用和同生胶结作用形成的坚硬层即为硬底构造。硬底构造可在大陆条件或海洋条件下形成,但常见的是海洋硬底构造,主要标志为:①硬底层表面因受深水的溶蚀和生物作用,形成起伏圆滑或不规则的凹凸面;②在硬底面上常存在结壳的底栖生物;③硬底面上有海绿石、胶磷矿、铁锰质壳存在,或者这些矿物质壳同结壳生物交替出现;④硬壳层常具有海水潜流带胶结特征,如高镁方解石的等厚环边及泥晶化等。硬底的构造是判断深水沉积间断的标志,反映水下有海退或海底潜山存在。" }, { "instruction": "尼尔桑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蕉羽叶。裸子植物,苏铁植物蕉羽叶叶化石的一属。叶披针形或线形,不分裂或分裂成裂片,裂片变化较大,着生于羽轴的腹面,遮盖羽轴。叶脉近平行,不分叉或很少分叉。晚石炭世至新近纪,晚三叠世及侏罗纪最盛,世界各地。中国常见于晚三叠世及侏罗纪地层中,上石炭统及二叠系也有少数代表。" }, { "instruction": "红色石灰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为石灰(岩)土土类中的一个亚类。分布在老年期的岩溶区,成土历史悠久,在中国南方多与红壤或积钙红粘土等成复区分布。质地多粘重,上部土层钙质大多淋失,铁、锰也随之有移动,呈中性或微酸性反应,下部土层则呈微碱性反应。已初具脱硅富铝化特征,氧化铁、铝含量较高,但受母质影响深,不同于石灰岩上发育的酸性红壤。" }, { "instruction": "元素拮抗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化学元素的作用被同时存在的另一种化学元素所抵消的现象。是化学反应中普遍存在着的元素间的相互作用形式之一。可在无机化学反应中发生,但研究得更多的是在生物化学中的作用。产生这种作用的基本条件是必须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发生作用的元素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和原子结构特征。可在大量元素间进行,也可在大量元素与微量元素间发生,但微量元素间的拮抗作用更加重要。其意义是,在农业上能为改善和控制植物中的微量营养元素浓度提出依据措施;在人、动物微量营养元素方面揭示其生理和生物作用。" }, { "instruction": "穿孔贝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腕足动物门有铰纲的一目。壳体轮廓呈滴珠状,后端尖,侧视多为双凸型。腹壳具强烈的后转面,三角孔多为三角双板所掩盖,茎孔大而圆,故名穿孔。腕骨环状,简单或复杂。齿板发育或缺失。疹壳,壳面大多光滑。海生,泥盆纪至现代。根据腕骨特点可再分为三亚目:中脊贝亚目(Centronellina)、穿孔贝亚目(Terebratulidina)及小穿孔贝亚目(Terebratellidina)。常见化石有:头贝(Stringocephalus)、穿孔贝(Terebratula)等。" }, { "instruction": "拦湾坝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拦门沙、拦门坝。一端与海岸相连,另一端向海伸展横拦湾口的沙坝。有时能将海湾完全封闭。位于湾口者称湾口坝,位于湾中的称湾中坝,位于湾顶的称湾顶坝。" }, { "instruction": "沱江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四足行走的素食性恐龙。因发现地属于沱江流域而得名。身体弓背、笨重。长约7米,重约1吨。头低,从颈到尾有两排起保护作用的骨板。产于中国四川的最著名的剑龙类化石,比现代犀牛长,但是轻,站立时臀部比人高。它有典型剑龙小而低的头骨,具有无齿喙。颊齿小而有嵴棱,与剑龙相似,适合食树叶。四肢像柱子。颈、背和尾巴有15对尖的而垂直着生的骨板。背部的圆形骨板高。四个长的、尖的、圆锥形的尾刺从尾末端伸出,这种防御结构在其他剑龙如:华阳龙(Huayangosaurus)、刺板龙(Kentrosaurus)都可见到。尾刺是剑龙各属种的重要防御武器。产于四川晚侏罗世早期地层。" }, { "instruction": "成土风化壳类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因各种元素迁移的难易及地理环境差异,风化作用是分阶段进行的,由此产生了风化壳的多种类型。每种类型积聚的主要元素不同,有机质作用与溶液的酸碱性也不同,分别在上面发育了不同的土壤类型。如表所列的类型,前几项是由浅入深依次发展的,只有最后一项是各元素大量积聚的特殊类型。从中可看出土壤的性质与地理分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风化壳的类型。风化壳类型淋失的元素或化合物积聚的元素或化合物中国的主要分布区相应的主要土壤类型粘粒矿物类型碎屑型风化壳——年轻山区及高山地区石质幼年土水化度低的水云母为主碳酸盐风化壳Cl、SCa、Na、Mg、K(以CaCO3为主)华北、西北与东北等地褐土、栗钙土、黑钙土蒙脱石最多,另有水云母与绿泥石等硅铝型风化壳 Cl、S、Ca、Na、Mg、KSiO2(在上层)、Fe、Al(在下层)东北、华北、华中、青藏高原棕色森林土、黄棕壤、部分高山土壤蒙脱石及水云母为主,另有高岭石与绿泥石等富铝型风化壳Cl、S、Ca、Na、Mg、K、SiO2Fe2O3、Al2O3华南丘陵地区红壤、砖红壤高岭石与赤铁矿为主,另有三水铝石及水云母等含盐型风化壳Cl、S、Ca、Na、Mg、K新疆、内蒙古等内陆区荒漠土壤与内陆盐土水化度低的水云母为主,其次为蒙脱石与绿泥石." }, { "instruction": "毛庄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中寒武世早期。分布于华北及东北南部。命名地在山东济南市长清区张夏镇与馒头山之间的毛庄。为浅海相泥质沉积,以暗紫或灰紫色云母页岩为主,顶部夹鲕状灰岩,含三叶虫Shantungaspis等,厚32米。本组整合于馒头组之上或假整合超覆于震旦系之上,或不整合超覆于前震旦纪地层之上。辽宁太子河地区的石桥组与本组相当。在山东命名地点以及辽西和太子河流域的毛庄组中均发现三叶虫Redlichia与Probowmania共生。有人根据褶颊虫类的研究,认为本组与贵州的高台组大致相当,应属中寒武统。" }, { "instruction": "钠长石双晶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双晶的一种。见于三斜晶系的长石中的双晶律。斜长石的钠长石律双晶双晶面和接合面均平行(010),双晶轴垂直(010)。通常呈聚片双晶。钠长石律双晶在斜长石中极为常见,可在{001}解理面及一些晶面上见到平行的双晶条纹。在微斜长石和歪长石中,钠长石律双晶经常与肖钠长石律双晶在一起共同组成格子状双晶。" }, { "instruction": "西藏地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西藏自治区位于中国西南边陲,南与印度、尼泊尔、不丹接壤。它既是全球海拔最高的高原,也是全球地壳最厚的地方。由欧亚大陆和印度大陆拼接生成的喜马拉雅造山带,新生代以来的陆内俯冲、挤压缩短和侧向滑脱等变形作用一直在活跃地进行着,而成为全球大陆动力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地区。以龙木错-澜沧江(亦称空喀拉—澜沧江)带为界,以北属欧亚板块,以南来自冈瓦纳大陆。这里也是古特提斯洋盆的所在地。雅鲁藏布江缝合带是新特提斯洋沿之闭合的地方。以南为印度地台北部大陆边缘,所以沉积物形成深度总的自北向南变浅。西藏最老的地层沿南部国境线的高喜马拉雅和纳木错以南念青唐古拉山的主脊出露,分别称聂拉木群(RbSr年龄为19.21亿年,UPb年龄为12.5亿年)和念青唐古拉群,都是一套角闪岩相的片麻岩、片岩夹透辉石大理岩系。南部喜马拉雅地区古生界层序完整,地层连续,化石丰富,为稳定型浅海碎屑岩和碳酸盐岩组合。雅鲁藏布江以南的石炭系、二叠系含冰水杂砾岩和舌羊齿植物群,属冈瓦纳区系。龙木错—澜沧江一线以北则属华夏区系,含大羽羊齿和暖水动物群。两者之间为南、北大陆混生生物区。西藏普遍缺失晚二叠世早期沉积。三叠纪起构造明显分异,南部喜马拉雅地区三叠系为稳定连续的浅海碳酸盐岩碎屑岩沉积,一直持续到始新世中期。低分水岭的拉轨岗日地区变成半深海浊流沉积,含少量火山岩和辉绿岩墙群。雅鲁藏布江地区以上三叠统为主,为深海泥、硅质浊积岩。海相沉积一直持续到始新世以后转为陆相,标志着喜马拉雅造山的启动。西藏岩浆岩分布广泛,类型齐全,从北向南时代总的变新。蛇绿岩带数量居全国之首。华力西期、印支期、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火山深成岩多成规模巨大的岩带平行造山带分布,代表相应时代的岛弧和陆缘弧,如印支期他念他翁岩带、晚燕山期冈底斯岩带等。" }, { "instruction": "中国最美的六大旅游洞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中国是喀斯特地貌富集大国,也是名副其实的洞穴王国。此次评选安排了“中国最美的六大旅游洞穴”和“中国洞穴之最”两个序列,尽可能客观地评价出中国已知洞穴中的佼佼者。评选出的六大旅游洞穴依次为贵州织金洞、重庆芙蓉洞、湖南黄龙洞、湖北腾龙洞,、重庆雪玉洞和辽宁本溪水洞。评选的前提条件为:评选范围仅为旅游洞穴。评选标准为:①整体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给人高度的美感和美的体验;②能形成强烈的冲击力,给人深刻印象;③具有特别的科学价值;④具有特别的文化价值;⑤旅游开发经营的理念先进。 (1)梦幻织金洞 Zhijin Cave 评为中国最美的第1旅游洞穴。位于贵州省毕节地区。织金洞洞厅宏大,沉积物种类丰富,形象壮观,分布密集,一些沉积物如银雨树和霸王盔稀有而典型,在国际洞穴中也是独一无二。织金洞的美可概括为“大、奇、全”三个字,开发厅堂中最大的“广寒宫”完美结合了这三方面特征。“黄山归来不看岳,织金洞外无洞天”,很好的体现了织金洞的代表地位。 (2)多彩芙蓉洞 Furong Cave 评为中国最美的第2旅游洞穴。位于重庆市。芙蓉洞中银白色石幔层层叠叠,石田连绵,石柱高大,“珊瑚瑶池”更是旷世美景,它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一处水塘沉积景观。芙蓉洞是一座地下艺术宫殿,一座洞穴科学博物馆。 (3)全能黄龙洞 Huanglong Cave 评为中国最美的第3旅游洞穴。位于湖南省张家界。黄龙洞有多个大厅和地下河,其中石田大厅、石笋大厅尤为出色。其中的“定海神针”国内罕见。黄龙洞景观秀美,最突出的是石笋,其密集程度居全国之冠。享有“溶洞景观全能冠军”的美誉。 (4)震撼腾龙洞 Tenglong Cave 评为中国最美的第4旅游洞穴。位于湖北省利川市。是旅游洞穴中规模最大的一个,乃中国第二长洞穴。洞体空间恢宏,气势磅礴,水声如雷,具有强烈的听觉、视觉冲击力。洞中有山,山中有洞,水洞、旱洞相连,主洞支洞互通,别有洞天。 (5)本色雪玉洞 Xueyu Cave 评为中国最美的第5旅游洞穴。位于重庆市。雪玉洞小巧玲珑,有世界上规模最大、数量最多的塔珊瑚花群,有长达8m的世界上最大的石旗王,通体雪白的“雪玉企鹅”,堪称世界“石盾王”。雪玉洞中沉积物多样罕见,洁白娇嫩,令人难以忘怀。 (6)九曲本溪水洞 Benxi Water Cave 评为中国最美的第6旅游洞穴。辽宁本溪水洞是国内乘船游程最长的旅游洞穴,洞道宽阔,两岸景观绝佳。本溪水洞以水见长,其地下河曲折蜿蜒,故名“九曲银河”。作为地下河旅游洞穴,本溪水洞不愧为“北方第一水洞’’。" }, { "instruction": "还原性烟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含有还原性污染物的一种烟雾。特点是煤烟与雾混合在一起。主要有烟、二氧化硫和一氧化碳等。大气中这些还原性污染物,在金属(如锰、铁等)的催化作用下,易发生氧化作用。例如,二氧化硫被氧化为三氧化硫,与水蒸气结合形成硫酸雾。硫酸雾的毒性比二氧化硫更大。一般多发生在冬季,尤以清晨为严重,有时也可持续数日,例如伦敦型烟雾等。" }, { "instruction": "温度跃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温跃层。海水的温度在其垂直方向上发生显著差异的水层。海洋中随深度增加海水温度一般递减,但到达一定深度,冷海水和温海水层之间温度发生陡变。一般位于直接受到风力作用的混合层之下,可作为不同水团之间的分界面。" }, { "instruction": "六方锰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恩苏塔矿。成分Mn2+xMn4+1-xO2-2x(OH)2x,x=0.06~0.07。六方晶系,呈致密块状、粉末状。黑色、褐黑色。硬度6.5~6.9,显微硬度(8100~9740)×9.8×106帕。是次生氧化锰矿石中广泛分布的一种锰矿物。与软锰矿、锰钾矿、钙锰矿、锰钡矿等共生。其放电效能极佳,是优质放电锰矿石的主要矿物成分。" }, { "instruction": "张性结构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简称张裂面。垂直于主张应力方向、具有明显引张特征的破裂面。如一部分正断层、一部分节理和一部分裂缝等。裂面较粗糙,不整齐;单个常伸展不远,大致平行的裂面共同组成张裂带;张裂带中常有构造角砾岩,并以大小混杂、棱角显著、方向性差和成分单一为特征。" }, { "instruction": "侵蚀地貌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侵蚀作用塑造形成的地形(如图)。侵蚀地貌多出现于相对上升地区(或相对于其邻区较高的地区),同地层的性质和地质构造有很密切的关系。在断层破坏的地区常出现冲沟、峡谷;黄土地区多出现沟壑纵横的劣地;石灰岩地区多出现岩溶(喀斯特)地貌;冰川的铲刮力特强,则常常形成特殊的侵蚀地貌,如角峰、平底直谷(U谷)等等。" }, { "instruction": "城市风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城市化导致的城市内风场的改变而形成的城市尺度局地风场。表现在几个方面:因下垫面粗糙度增加,城区平均风速约减小20%~30%左右,白天更为明显,但盛行风速较小的夜间,郊区大气层结稳定,空气静稳,而城区因热岛效应引起的湍流动量交换明显,较大风速的上层动量易向下传递,城市风速反可熊大于郊区;盛行风速较小时,易形成城市热岛环流,城市热岛区形成热低压,流场辐合上升,在几百米的高空气复又流向郊外下沉,形成热力直接环流;在城市覆盖层内,受街道结构影响出现风影区,和风速明显增大的狭管效应。有利条件下,还可形成所谓城市通风道,郊外空气可直达城区,有利于缓解热岛效应。" }, { "instruction": "角龙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传统分类系统中鸟臀目的一个亚目——角龙亚目。白垩纪一类重要的素食性恐龙。它被定义为所有与角龙科(Ceratopsidae)接近而不与肿头龙类(Pachycephalosauria)相近的缘头龙类(Marginocephalia)类群。它们具有以下一些特征:具喙骨(rostral bone),上颌骨高至少为其长的2/3,较宽的牢固的下颌联合,吻部高且前颌骨相对较宽。角龙类与传统分类意义的角龙亚目较为吻合,包括北美晚白垩世大型四足行走的角龙科(Ceratopsidae)、东北亚晚白垩世较小的原角龙科(Protoceratopsidae)以及东北亚早白垩世较小的两足行走的鹦鹉嘴龙科(Psittacosauridae)。美国学者Sereno于1986年还创立了新角龙类(Neoceratopsia)一名,包括上述前两个科;新角龙类与鹦鹉嘴龙类(Psittacosauria)为一组姐妹群。" }, { "instruction": "元谋猿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元谋人。在中国发现的直立人化石。1965年9月1日发现于云南元谋上那蚌村与大那乌村之间(北纬25°41′,东经101°55′)。化石为男性的左右上内侧门齿,化石灰白色,呈铲形,齿冠基部结节显著突起。门齿的大小及齿冠基部肿厚等特征与北京猿人的门齿较相近,但也具有与北京猿人不同的特征,据其特征应早于北京猿人和蓝田猿人。与其共生的动物群有泥河湾短剑虎(Meganthereon nihowanensis)、爪兽(Nestoritherium sp.)、龙川始柱角鹿(Eostyloceros lungchunensis)、纤细原始狍(Procapreolus stenosis)等新近纪残存种及桑氏鬣狗(Hyaena licenti)、元谋剑齿虎(Stegodon yuanmoensis)、云南马(Equus yunnanensis)、中国犀(Rhinoceros sinensis)、山西轴鹿(Axis shansius)等早更新世的典型种。地质时代为早更新世晚期或中更新世早期。根据古地磁学及其他方法的研究,元谋人的绝对年龄约为距今170万~180万年左右。同时根据动物群分析及地层对比,也有一种意见认为其年代约为距今60万~65万年。在元谋人化石产地还发现少量的石器及用火遗迹。1984年在元谋人化石产地以南约250米的郭家包发现一根属于一个年轻女性的胫骨。其年代可能略晚于上那蚌的牙齿化石,估计在100万年左右。不过这一胫骨有许多进步特征,也有与能人相近的地方。依骨体推断该少女身高约为1.2~1.3米。" }, { "instruction": "岩溶洼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溶蚀洼地。是岩溶区一种常见的封闭状负地形,它与漏斗不易严格划分。一般说来,岩溶洼地较平坦,覆盖着松散沉积物,可利于耕种,漏斗则多为不规则的圆形,底部平坦,面积较小,在生产实践上以底部长径100米为两者之间的分界。洼地可以由漏斗扩大而成,而几个洼地又可进一步扩大合并成为合成洼地,保留底部不规则的形态。岩溶洼地底部除了有落水洞外,也可有小河小溪,它们是周边泉水汇集而成,可在一端没于落水洞中。洼地常沿构造带发育为串珠状的圆洼地,以后合并成长条状的合成洼地。在国外岩溶洼地一词的含义较广,泛指斗淋,合成洼地,甚至坡立谷。" }, { "instruction": "人口社会变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人口在一定的社会里从一个社会群体转换到另一社会群体的变化。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人口总是依据一定的社会经济地位和性质划分成若干集团,即一定的经济利益群体。行业、职业、文化、民族、阶级、阶层等,是划分这种集团和群体的标志,人口在这些层面上的变动,便形成人口的社会变动。人口社会变动的根源在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关系的性质,人口社会变动往往同人口的自然变动、人口的机械变动相联系,形成自然变动、迁移变动、社会变动相互交织在一起的互动。" }, { "instruction": "部分熔融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被熔融的岩石系统主要是无水的,即干的熔融作用。含水系统(造山带、消减带)也可部分熔融。" }, { "instruction": "光泽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矿物表面对可见光反射的能力。矿物光泽的强弱取决于矿物的折射率、吸收系数和反射率,其中反射率又是折射率和吸收系数的函数。反射率越大,矿物的光泽就越强。在矿物学中,将光泽的强度由强而弱分为以下四级,它们的名称及相应的反射率R的范围如下:①金属光泽,R>0.25;②半金属光泽,R=0.19~0.25;③金刚光泽,R=0.10~0.19;④玻璃光泽,R=0.04~0.10。其中金刚光泽和玻璃光泽统称为非金属光泽。非金属矿物一般都表现为非金属光泽,而金属矿物则具有金属光泽或半金属光泽。矿物光泽的强弱应以晶面、解理面等平滑表面的反射为准,其他反射表面及某些集合体形态则可引起特殊的光泽,如珍珠光泽、油脂光泽、松脂光泽、丝绢光泽、蜡状光泽、土状光泽等。光泽是鉴定矿物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评价宝石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 }, { "instruction": "生物灾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足指由于生物的活动(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对人类生命和生存环境引发的重大伤亡和破坏。生物灾害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生物灾害是由生物体本身活动带来的灾害现象,如蝗灾、鼠灾、兽灾等。广义生物灾害指人类不合理活动导致的生物界异常而产生的灾害,包括植物减少,物种退化、盲目引种等。生物灾害主要表现在:①有害生物对人类构成直接危害;②外来物种入侵,严重挤兑当地动植物;③生物多样性锐减使种质资源受到破坏;④有害生物对农牧渔业的破坏等。如我国农作物病虫草鼠等生物灾害种类多,发生重,危害大,是农业增产和农产品质量提高的主要制约因素。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病虫草鼠的发生防治面积约60亿亩,农作物有害生物达1600多种,其中能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有100多种。在自然界,人类与各种动植物相互依存,可一旦失去平衡,生物灾害就会接踵而至,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严重威胁。" }, { "instruction": "玻质纯橄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麦美奇岩。一种超镁铁质火山岩,由橄榄石斑晶及橄榄石、单斜辉石、磁铁矿和玻璃质构成的基质组成。该岩石术语来源于俄罗斯西伯利亚北部麦美奇河。按化学成分确定为MgO>18%,Na2O+K2O<1%和TiO2>1%" }, { "instruction": "假鲕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无内部构造、由泥晶方解石组成的球状或椭球状颗粒。因其外形与鲕粒相似,故称假鲕。但是严格按成因划分,属化学凝聚的叫球粒,属内碎屑被机械磨圆的叫假球粒,或磨圆的砂屑,前者一般小于0.2毫米,后者一般大于0.2毫米。" }, { "instruction": "罗斯海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南极洲在太平洋一侧的一个大海湾,西起阿代尔角,东至科尔贝克角,深入南极大陆。以1841年发现该海区的詹姆斯?克拉克?罗斯的姓氏命名。罗斯海是南极陆架研究最好的地区。在冈瓦纳古陆解体之前,罗斯海和玛丽?伯德地与新西兰连在一起。随着冈瓦纳古陆的裂解,该区在白垩纪时产生了一系列裂谷盆地。盆地中发育了陆相及浅海相沉积,与火山岩共生。在罗斯海中有4个沉积盆地:东盆地、中央槽地、维多利亚盆地和伯德盆地。这四个盆地均呈长条状,走向北北东南南西。东盆地位于罗斯海外海陆架上,沉积物厚6~7千米,下部为河流三角洲相,上部为冰海相,时代为晚渐新世。中央槽地中沉积厚6~7千米,地层与东盆地中的相似。在该槽地中,晚渐新世冰海相沉积以明显的不整合覆于白垩纪—古新世的陆相及浅海相沉积之上。维多利亚盆地是一个构造盆地,盆地中沉积物厚2~5千米。伯德盆地位于罗斯冰架之下,盆地中沉积物厚2千米。罗斯海中最有潜力的生油层是白垩系—古新统,在麦克默多湾施工的钻孔中于632米深处见到了沥青层,在该钻孔中还见到天然气。" }, { "instruction": "运输系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反映工农业生产与运输的比例关系的指标。指一定时期内某种工农业产品的运输量对生产量之比。一般就各种主要物资、按不同运输方式分别计算,如煤炭、钢铁、木材、水泥、粮食、棉花等的铁路运输系数、内河运输系数。运输系数是研究生产布局、运输网布局、确定货运计划任务、制订货运业务发展规划的重要依据。" }, { "instruction": "更长环斑花岗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奥长环斑花岗岩。花岗岩的一种。其特点是,具似斑状结构,钾长石斑晶为卵形,外面包围一圈更长石或中长石外壳为特征。斑晶大小可达数厘米;其中包有较多的石英嵌晶,可能为变斑晶。基质由石英、长石、黑云母及少量角闪石等组成。这种岩石常分布于前寒武纪变质岩系中。北京密云就有这种岩石,其中钾长石斑晶很大,最大的直径可达10厘米,多数呈卵形,外有一层白色的中长石环,非常美观,可作装饰石料。该术语源自芬兰语,意为擦亮石。" }, { "instruction": "古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泛指地史时期中各种形式的古老剥蚀陆地,未严格区分其规模大小、海拔高度、地貌形态和延续时间。在古生代及其前的古地理图编制中,经常用来作为未遭受海侵地区古地理特征的描述性术语,如康滇古陆、华夏古陆、塔里木古陆等。在中、新生代古地理研究中,由于大量陆相沉积资料能提供更多的相邻剥蚀区地貌特征,因此有条件使用低地、丘陵、高地、山地和高原等更明确的地貌单位术语,如古西藏高原、东南低山丘陵、古天山等。至于地史时期中的陆上沉积区,一般称为盆地或凹陷,如鄂尔多斯(陕甘宁)盆地、松辽盆地、库车盆地等。应当指出,某个地质时期某个古陆的确定取决于地层、古生物和沉积相的研究水平,例如,在新中国建国以来的数十年内中国地质科学的研究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以往文献中经常出现的早古生代“胶辽古陆”、“雪峰江南古陆”等,现在认为并不存在;前者早已经被海水侵没,后者实际上是水体较深的陆坡环境。" }, { "instruction": "滨海平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海岸平原或沿海平原。为地势低平向海缓倾的沿海地带。由浪蚀台地、水下浅滩升出海面而成,或由波浪、沿岸流直接堆积而成。" }, { "instruction": "相关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器官相关律。为法国动物学家居维叶提出的生物体各部分器官发育的相关性。生物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组成部分的结构和机能是相互联系和一致的,某一部分发生变化,其他部分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如肉食动物为对捕食猎物的适应,会引起牙齿分化,以及消化、四肢、感觉等方面的相关变化。相关律在古生物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器官相关的原则和方法,可根据保存的不完整化石资料对其进行整体复原,并推断其生态习性。" }, { "instruction": "交通区位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交通活动的空间聚集分布规律的基本研究方法。早期的交通区位思想呈各自孤立和分散的状态,以德国学者考罗和高兹(E.A.Kautz)为代表。公元2000年,我国学者管楚度在《交通区位论及其应用》一书中,运用经济学原理和系统论方法剖析了交通系统各层次的主要特性及其支配变量、交通系统与其运行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与协调,初步归纳总结了交通区位的基本规律。" }, { "instruction": "气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某较长时期内气象要素和天气过程的平均特征和综合统计状况。气候的概念如同对气候成因的认识一样,历经了狭义的、经典的到广义的深化。气候系统概念提出前,气候简单地被认为是受太阳辐射、海、陆地形、大气环流等几个因子决定的,本地区某时期天气的平均状态。当认识到气候系统对气候形成的重要意义后,描述气候不仅是平均值,广义的气候更表达为气候系统的综合统计状态,有气候要素的极值、出现几率、变率,还包括系统的状态、变化和变率。气候的含义从局地低层大气的特征转变为全球系统的特征。气候,指的不仅是各要素的表征、不仅是大气候、中气候或小气候,还同时与全球气候系统的状态和变化相联系。世界气象组织原规定的1931~1960年30年纪录的平均值不再是不变的“当地代表性”值,只是变化中的参考时段之一。" }, { "instruction": "稳定选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自然选择的一种类型。即倾向于选择中间表型,结果是一切偏离正常的、与共同的表现型不一致的类型都被排斥,仅保留中间表型的个体,使生物类型保持相对稳定。" }, { "instruction": "蛇绿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按1972年彭罗斯会议,蛇绿岩定义为:从镁铁质到超镁铁质岩石的一个特定组合,应包括地幔橄榄岩,辉长岩,斜长花岗岩,高位的辉绿岩席状岩墙杂岩、镁铁质火山岩和深海硅质岩。大多数蛇绿岩主要包括橄榄岩,辉长岩和玄武岩,而缺乏席状岩墙杂岩,各成员之间常为构造接触。蛇绿岩常被认为是古洋壳的残片。蛇绿岩可分为两大类,①洋中脊扩张型(mid ocean ridge spreading,MORS),②俯冲带型(supra subduction zome,SSZ)。" }, { "instruction": "浊沸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Ca〔Al2Si4O12〕*4H2O。单斜晶系。晶体呈柱状,集合体常呈放射状。瓷白色、乳白色或淡红色。玻璃光泽,解理面呈珍珠光泽。硬度3.5~4。解理平行{110}和{010}完全。密度2.25~2.36克/厘米3。是热液成因矿物,一般产于火山岩的空洞中,与其他沸石紧密共生。" }, { "instruction": "超痕量分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般指被测物含量每升或每千克为1ng左右的化学分析方法。如通常选用无火焰(冷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分析、质谱分析、溶出伏安分析、中子活化分析和荧光分析等。" }, { "instruction": "granitic migmatitic gneiss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主要由较强烈的渗透交代作用形成,成分与花岗岩相似,且具有片麻状构造的一种混合岩。由于交代作用的普遍进行,因此岩性比较均匀。在岩石中已不能区分原来变质岩的基体和新生成的脉体,但岩石的结构变化仍较大,矿物分布不均匀,可见到黑云母、角闪石等暗色矿物局部比较集中的现象,有时可见形状和大小不等的变质岩残留体,其片理产状与混合岩的片麻理一致,在显微镜下可见到明显的交代结构。" }, { "instruction": "脉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新成体(neosome)、浅色体(leucosome)。在混合岩化过程中,由于注入、交代或重熔作用而新生成的物质。主要由浅色的长石和石英组成,可含有少量的暗色矿物。结构变化较大,可为细晶状、花岗状或伟晶状,有时可具有片麻状构造。在混合岩化作用较弱时,常在原来变质岩的基体中呈树枝状、条带状、眼球状或交代斑晶出现,脉体与基体之间的界线比较明显。随着混合岩化作用的增强,二者之间的界线可逐渐消失。脉体的成因比较复杂,它可以是由外来物质的注入作用形成;也可以是原来变质岩中的长英质组分由于选择性熔融而相对集中的结果;还可以是外来物质与基体中的物质发生混合交代作用的产物。实际上这三种情况都存在,但在不同类型的混合岩中往往以某一种成因为主。" }, { "instruction": "生物地质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研究由生物引起的地质作用现象及其产物的学科。根据生物的生存时期,分为现生生物地质学和古生物地质学。现生生物地质学是研究由现生生物引起的地质作用及其产物的科学,古生物地质学是研究由地质时期生物引起的地质作用及其产物的科学,生物地质学就是从生物的角度来研究地质问题,具体要涉及生物圈和岩石圈、水圈以及大气圈之间的相互关系,生物圈作为四大圈层中最具灵敏反馈能力和最大再生产的圈层,将是解决的许多重大地质学问题的突破口,生物地质学是一个大有前景的交叉学科。" }, { "instruction": "拉森指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1938年由拉森(E.S.Larsen)提出,它是岩石酸度的一种表示方法。它可正也可负。拉森指数大,表示岩石酸度大,说明SiO2和K2O含量高,FeO、MgO、CaO含量低。它表示为 LI=〔13w(SiO2)+w(K2O)〕-〔w(CaO)+w(MgO)+w(FeO)〕式中:FeO=FeO+0.9Fe2O3+MnO。拉森指数中,未考虑Na2O和Al2O3,原因在于它们既可参加到基性组分中,也可参加到酸性组分中。以拉森指数为横坐标,以各种氧化物为纵坐标的一系列图解,可用来研究岩浆演化和岩系类型。1953年诺科斯将拉森指数修改后为LI=〔13N(Si)+N(K)〕-〔N(Ca)+N(Mg)〕(N为原子数)以修改后的LI为横坐标,稀有元素为纵坐标作图,可研究岩浆分异过程中各种稀有元素的变化趋势,进而还能区别正负变质岩。" }, { "instruction": "马平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马平石灰岩。时代属晚石炭世晚期至早二叠世早期。分布于广西、贵州及云南一带。命名地点在广西柳州(旧马平县)西南45千米的百子溢及东北约6千米的楼梯山。为浅海相碳酸盐沉积,以灰白色、灰色中层和厚层及块状灰岩为主,局部含燧石结核或夹白云岩,富含类化石,下部以Triticites为代表,中上部以Pseudoschwagerina为代表。总厚100~400米。与下伏黄龙组一般为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达尔马提亚型海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纵向海岸的一种。以亚得里亚海东岸的达尔马提亚海岸最为典型而得名。为山地海岸中海水淹没与海岸平行的山脊及谷地而形成的海岸。港湾、岛屿多呈长条状。中国珠江口的万山群岛一带也有部分表现。" }, { "instruction": "人种血型系统差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自1900年首先发现人类的ABO血型系统以后,已发现各自独立的血型系统10余个(见表)。一些血型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已经确定,如ABO座位在第九号染色体上,Xg在X染色体上,Kidd在第七号染色体上,P在第六号染色体上,Duffy、Rh、Dombrock在第1号染色体上。主要和较常见的血型系统如下:①ABO血型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血型系统。O型血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尤其在中、南美洲印第安人及北美的大部分地区频率达100%,世界其他各地也达50%左右。B型在亚洲分布广泛,印度北方最高达40%,美洲印第安及澳大利亚人种中没有B型血,在非洲和欧洲频率较低(15%)。A1型世界性分布,北美印第安人的某些部族频率极高。A2型不常见,在拉普人中高达50%,澳大利亚人种、爱斯基摩人种、某些蒙古人种(印度尼西亚)、太平洋人种及北美、加拿大的部分高加索人种中无A2型。②Rh血型系统的重要性仅次于ABO血型系统,1940年发现。Rh抗原不合可引起溶血症。高加索人种中Rh阳性者达85%。其血型基因为C.c,D.d,E.e三对等位基因,其座位在第一号染色体上。新生儿溶血症以双亲Rh不合所引起的较多、较严重。Rh阴性在高加索人种中为15%左右,其中巴斯克人可达25%~35%,非洲的柏柏尔人及西奈半岛的贝都印人可达18%~30%。蒙古人种Rh阴性者约1%,在中国汉族不足1%,维吾尔、哈萨克、锡伯等族约5%,布依族8%,苗族、塔塔尔族在10%左右。③MNSs血型系统,1927年发现MN抗原。1949年在这一系统中发现S抗原,更晚些又发现US抗原,这一系统因之名为MNSs血型系统。通常M及N的频率经常是相等的,很少有较大的差别。在英国为0.53和0.47,在日本为0.56和0.44。但在美洲印第安人中N常极小或0。太平洋区的巴布亚、斐济、夏威夷等血型N都超过M。④Duffy血型系统是与ABO、MNSS和Rh血型系统无关的独立血型系统。1950年发现。有Fya、Fyb两种抗原。Duffy阴性在东亚(日本、朝鲜和中国)占90%~99%,印度90%,美洲印第安人85%~90%,高加索人种65%左右,美洲的尼格罗人种为27%。Duffy阳性在澳大利亚人中为100%。澳大利亚—太平洋为其起源中心。在非洲人中Fya极低,但Fr基因极普遍(78%)。⑤Diego血型系统发现于1955年。有Dia和Dib抗原,在南美印第安人中Diego阳性者最高可占45%左右,北美印第安人最高大约为2%~20%,东南亚蒙古人种约5%~10%。其余人种如高加索、尼格罗、澳大利亚及太平洋和爱斯基摩人均极少。⑥Kidd血型系统有Jka和Jkb抗原。Kidd阳性在西非和北美尼格人类主要血型系统血型系统发现年代主要抗原血型系统发现年代主要抗原ABO1900A1,A2,B,HDuffy1950Fya,FybMNSs1927M,N,S,sKidd1951Jka,JkbP1927P1,P2Diego1955Dia,DibRh1940D,C,c,E,eYt1956Yta,YtbLutheran1945Lua,LubI1956I,iKell1946K,kXg1962XgaLewis1946Lea,LebDombrock1965Doa罗人种中极普遍,>90%,北美印第安人约70%~90%,高加索人种可达70%,在蒙古人种中较少50%~55%。" }, { "instruction": "酸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酸性降水的一种。无机酸与有机酸所形成酸性雾的总称。为大气中重要的二次污染物,有酸化作用,危害生态环境。形成途径有两种:一是在雾的形成过程中,以酸性气溶胶(如硫酸盐、硝酸盐)为凝聚核,使雾滴具有酸性;二是污染空气中的酸性气体(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溶入雾滴中,经氧化作用生成硫酸或硝酸,或是空气中的硫酸、硝酸、盐酸、有机酸的蒸气直接溶入雾滴中,通过雾滴与酸性气溶胶颗粒碰撞、溶解,最后转化成酸性雾。城市大气中的酸雾,主要是硫酸雾,此外尚有硝酸雾。某些制酸、制碱工业地区,则还可能有盐酸雾或其他类型的工业酸雾产生。" }, { "instruction": "辉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辉石含量大于90%的区域变质岩石。主要由透辉石或(和)紫苏辉石组成,可含少量普通角闪石、石榴子石、斜长石、石英、磁铁矿等,有时还可含少量黑云母。一般具中粗粒变晶结构和块状构造。通常呈透镜体或夹层产出,常与麻粒岩相或角闪岩相的变质岩密切共生。它们主要是超基性岩经中高级变质作用的产物。" }, { "instruction": "红外影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红外遥感器接收地物反射或自身发射的红外线所形成的影像。其中地物反射的红外线,一般可用摄影方式获得,称为近红外影像。地物自身发射的红外线,需要用红外扫描仪成像,如热红外影像,可以获得地物表面的温度信息。红外影像又分为:黑白红外影像和彩色红外影像。目前广泛应用于军事侦察和环境监测等方面。" }, { "instruction": "航片有效面积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航空像片中心部分的面积。由于像片是中心投影,所以像片倾斜和地形高差会产生像点位移,这些影像的变形实际上只在像片边缘部分上较大。像点位移的大小与该像点离像主点的距离成正比,即离像片中心越近变形越小。投影差不超过允许范围的面积,即为有效面积。在18cm×18cm的航空像片上,有明显的井字型压平线,其压平线的内侧即为像片的有效面积。" }, { "instruction": "土壤中的优势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土壤在整个人流边界上接受补给,但水分和溶质绕过土壤基质,只通过少部分土壤体的快速运移。优势流是田间土壤中非常普遍的一种水分和溶质运移形式,其存在将导致溶质快速向下迁移,从而有可能引起地下水污染。优势流受许多因素的控制,如土壤中的大孔隙、土壤结构、土壤质地、土壤含水量、土壤初始水分含量、水和溶质的施加速率及溶质的施加方法等。" }, { "instruction": "雨痕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沉积岩中的一种层面构造。系雨点降落在未固结的泥质或砂质沉积物表面,所产生的圆形或椭圆形的凹穴。凹穴深1~2毫米,直径2~3毫米,有时达15毫米。常见于泥质、砂质岩层的顶面,边缘稍高,也可在上覆岩层底面留下圆形或椭圆形突出的印模。因此,雨痕也可用来判断岩层的顶面和底面。" }, { "instruction": "台东东北海地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1972年1月25日10时6分22秒在台湾省台东东北海区发生地震。震中位置22.6°N,122.3°E,震级8。灾情:房屋全毁2栋,半毁4栋,死1人,伤1人;有山崩现象,公路遭到破坏;福建省沿海各地普遍有感。震中位于台湾东部地震带南区,以北西向的左旋走滑型断裂为其发震断层。从震源机制看,地震节面倾向菲律宾海。" }, { "instruction": "钾硝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印度硝石、火硝。成分KNO3,含K2O 46.5%,N2O5 53.5%。斜方晶系。通常呈疏松皮壳状或针状集合体。无色或灰白色。玻璃光泽。硬度2,解理平行{011}完全。性脆。密度1.99克/厘米3。易溶于水。产于干燥地区的土壤、岩石表面或洞穴中。用作农业上的钾肥和氮肥。" }, { "instruction": "均变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渐变论。?莱伊尔(Charles Lyell)在1830年所使用的一个术语,但其内容赫顿(J.Hutton)在1788年即已阐明。它是地质作用和自然规律的一个根本原则和学说。其涵义为:现在正在进行着的改变地壳形态的地质作用,也同样以基本相同的强度作用于地质历史的整个时期,以往的地质事件可以用今天所观察到的现象和作用力来加以解释。经典的概念是:“今天是过去的钥匙”。这一学说并不表示变化是匀速的,也不排除局部地区的灾变。?地质学家用以重建地质历史时所使用的逻辑和方法。但是,均变论把地球的过去条件等同于现在的条件是不对的,因为地球的条件在地质历史时期是不断地变化着的。地球现在的气候、大陆和海洋的面积、大陆的高程及相对的位置等等都在不断地变化,不是永恒的。" }, { "instruction": "古气候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广义的古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过去地质时代地球上的气候条件和变化,及其在某个地区或世界范围的变化原因。古气候学以研究古代的气候变化为目的,时间尺度范围一般在万年、十万、百万、千万到亿年之间。古气候学近年由于与“全球变化”研究目标关系密切而成为地球科学的热门课题之一。无论是哪一种古气候研究,由于无法直接观察当时的大气圈运动过程,研究对象只能是与古气候变化有关的多种物质记录(包括天然地质记录、考古发掘中获得的实物材料和历史文献记载)。很明显,遥远过去的古气候早已不复存在,现在保存下来的仅是它的物质记录,而且还是一个不完整的记录。我们只能根据这些有机界、无机界的物质记录,按一定的理论方法去恢复古气候。显然,这是一个极为困难和复杂的任务。为完成这个任务必须利用多种学科的知识,因此古气候学也是一个边缘学科。" }, { "instruction": "绿片岩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绿色片岩相。一种分布比较广泛的低温区域变质相。不同原岩形成的典型变质矿物组合如下:基性岩为钠长石绿片岩相+绿帘石+绿泥石+阳起石(±方解石);泥质岩石为钠长石+绿泥石+白云母+黑云母+石榴子石(MnO>18%)+石英(原岩富铁时出现硬绿泥石);泥质石灰岩为方解石+绿帘石+透闪石/阳起石。绿片岩相的温度下限为400℃左右,温度上限为510~530℃,压力在0.2~0.7吉帕之间。有些学者将绿片岩相称为低绿片岩相(low greenschist facies),而将绿帘角闪岩相称为高绿片岩相(high greenschist facies)。" }, { "instruction": "平罗银川地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1739年1月3日戌时在宁夏平罗银川发生地震。震中位置38.8°N,106.5°E,震级8,震中烈度Ⅹ度强。灾情:银川城墙陷落1米多,极震区地裂缝宽数米,涌水冒沙,淹没村庄、房屋倒塌殆尽,并引发大火,银川城民居全毁。地震波及今武威、正宁、靖远等10余县,有感范围包括今陕西、山西、河南等省。死亡6.5万人。地震发生在银川新生代断陷盆地中,位于南北地震带北端,是现代构造强烈活动地区。发震断层为银川平罗隐伏断层。" }, { "instruction": "天然植被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自然植被。是指不受人类活动影响或影响较小的,按照自然规律正常演替的植物群落。如自然分布的森林、草地等。" }, { "instruction": "神州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鸟翼类的一属。属名取自中国古称——神州的汉语拼音。化石产自辽宁朝阳及义县下白垩统九佛堂组。大小与始祖鸟相似的鸟翼类,它因具有很长的骨质尾椎而与始祖鸟大体处于同一进化水平。其牙齿退化而不发达;下颌强壮。尾椎数目应略多于25枚,而在始祖鸟中则为23枚;中后部尾椎椎体细长,长为高的3~4倍;尾椎低长,其前后的长度大体相当于一个椎体的长度。叉骨基本形态为U字形,与始祖鸟的类似。前肢极为发育,其与后肢的长度之比为127;而始祖鸟的前、后肢长度大体相等。肱骨粗壮,三角嵴长;第Ⅱ指第1指节宽大。耻骨联合部分短;坐骨近端具有一较发育的背突。后肢第Ⅰ趾爪未与其他三趾对握。前肢飞行羽毛长,羽轴两侧的羽片已呈不对称状。由于神州鸟的前肢显著长于后肢且具有较发达的飞羽,该动物可能具有一定的飞行或较强的滑翔能力。" }, { "instruction": "浮泥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河口区含泥量高达300kg/m3以上的细颗粒近底层的具有显著流动性的流沙。它是粉砂和黏土(黏土占20%~30%)混合的淤泥在水流和波浪作用下被掀起悬移,当动力减弱后形成的。浮泥的显著特点是:颗粒细、流动性大、含沙量高。浮泥颗粒极细,其中值粒径在0.005mm左右,湿容重在1. 05~1.20g/cm3之间,性质属于宾汉体。当底部流速较小时,浮泥与水之间有一清晰的界面,在自重作用下,能沿一定坡度运动。当水流平静,浮泥静止后,逐渐固结压实,比重加大,等到下一场风浪及水流作用下重新悬浮运动,再成为浮泥。由于浮泥的流动性犬,对港口及航道的水深维持会有一定的影响。如中国塘沽新港和杭州湾等地的浮泥现象就比较明显。" }, { "instruction": "硅孔雀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Cu4H4〔Si4O10〕(OH)8*nH2O。单斜晶系。常呈皮壳状、钟乳状或土状块体。浅蓝绿色。条痕浅绿色。玻璃光泽或暗淡。硬度2~4。断口参差状。密度2.0~2.3克/厘米3。常见于铜矿床的氧化带中,是原生含铜硫化物氧化后形成的次生矿物。与孔雀石相似,但遇盐酸不起反应,它的出现可作为找寻原生铜矿床的标志。" }, { "instruction": "顺时针pTt轨迹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轨迹的一种型式。主要特征是变质作用的演化轨迹与钟表上指针的旋转方向相同,在峰期阶段后可出现温度变化不大而压力明显降低的近等温减压(isothermal decompression,ITD)过程。它们与构造增厚作用有密切关系,有代表性的构造环境是陆壳碰撞造山带。" }, { "instruction": "生态位宽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个体、种群或物种所利用资源的多样性和耐受条件的范围。" }, { "instruction": "海底取样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海底采样。用采样器具采集海底沉积物 脱沂 样品的工作。是进行海洋研究工作的一种手段,用于采样的工具有拖网、抓斗、柱状取样器和海底浅钻等。取样后,在船上及时对样品的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及颜色进行初步观测和描述,进行湿度、可塑性、抗压强度等的简易试验,进行孔隙水抽取;并保留部分样品编号封存(为保证室内分析研究,最好保存在冷冻样品库,以免发生变化)。根据船上初步观察,亦可绘制海洋底质草图,供室内研究参考。" }, { "instruction": "复矿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矿物组成的岩石。如花岗岩由石英、长石及少量铁镁矿物组成。" }, { "instruction": "硼镁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Mg2〔B2O4(OH)〕(OH),含B2O3 41.38%。单斜晶系。晶体呈细针状,集合体常呈纤维状、疏松白垩状或致密块状。白色。玻璃光泽。硬度3~4,疏松白垩状者较软。密度2.62克/厘米3。产于侵入体与镁质石灰岩或白云岩的接触带中。也可由沉积硼酸盐矿床中的其他含水硼酸盐矿物在炎热干燥气候条件下脱水而成。是提取硼和制取硼化物的原料。" }, { "instruction": "岩相相关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瓦尔特定律(Walther law)。在前苏联地质文献中又称为葛洛金斯基—伊诺斯特兰采夫定律。德国地质学者瓦尔特(Johannes Walther)于1893~1894年提出,为地层学的一个指导原则。其内容为:在一定的沉积旋回中,相同的沉积系列,既出现于横向剖面,也出现于垂向剖面。这一定律适用于一定的条件和一定的沉积范围,既是沉积学的定律,也是有关振荡运动和沉积成分的一条定律。" }, { "instruction": "飓风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飓风和台风都属于北半球的热带气旋,是一种自然灾害,只不过是因为它们产生在不同的海域,被不同国家的人用了不同的称谓而已。一般来说,在大西洋上生成的热带气旋称作飓风,而把在太平洋上生成的热带气旋称作台风。通常所说的飓风,是指北大西洋或加勒比海里风速大于每小时75英里(12lkm/h)具有破坏性的热带气旋。飓风形成需要三个条件:温暖的水域;潮漫的大气;海洋洋面上的风能够将空气变成向内旋转流动。飓风通常发生在夏季和早秋,它来临时常常电闪雷鸣狂风暴雨,行进数千公里,横扫多个国家和地区,飓风所到之处的房屋被摧毁,道路被淹没,树木被连根拔起,船只被抛至岸边。飓风还常常引起大范围的洪涝灾害,甚至导致海啸、山崩、泥石流和滑坡等严重的次生灾害。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侵袭美国南部沿海城市新奥尔良,造成千余人的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达数百亿美元,致使新奥尔良市成为一座空城。" }, { "instruction": "Heishibeihulake volcanic cluster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位于昆仑山脉南坡黑石北湖南岸,北纬35°38′,东经82°41,熔岩流分布面积355平方千米,由七个保存较好的火山口组成的火山群。它分为三次强烈喷发。早期喷出的岩石位于南部,已剥蚀成低缓小丘;第二次喷发的仍保留熔岩被状,但被分割成孤立的熔岩方山,相对高80~100米;最后一次喷出的熔岩分布面积最大,直接覆盖了近代的高原夷平面,火山构造和岩流表部特征保存完好。在黑石北湖南岸,岩流顺着古近纪—新近纪红层的谷地一直流到湖岸。第四纪晚期喷出,斜长石的热发光年龄为6.7万年左右。" }, { "instruction": "爪哇猿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直立猿人(Homo erectus erectus)的原用属名。pithec拉丁文意为猿,anthrop意为人。晚期猿人的代表,是世界上最早发现的猿人化石。1891年在印度尼西亚爪哇岛特里尼尔(Trinil)附近发现。地质时代属更新世中期,距今约70万~80万年。化石有头盖骨一具,下颌骨残块带臼齿二枚,左侧股骨一根。由于化石的诸多特征介于猿与人之间故名猿人,1894年订名直立猿人(Pithecanthropus erectus),pithec为拉丁文“猿”,anthrop为拉丁文“人”,erect为直立之意。1936年以后又在三吉岭(桑吉兰)、莫佐克托等地不断发现新化石,至今已发现了代表不同性别年龄的30余个个体的8个头盖骨、5个下颌骨和6根股骨,但迄今未找到爪哇猿人所使用的石器工具。爪哇猿人颅穹低,头骨最宽处接近颅底,眉嵴粗壮,头骨后部乳突上嵴与枕嵴连成枕圆枕,乳突小,枕骨大孔位置靠前。颅容量大约900毫升(低于现代人,高于黑猩猩)。牙齿咬合面有小细纹。大腿骨近似于现代人,骨干较直、肌肉附着处表明髋关节周围有有力的肌肉附着。复原身高约1.65~1.70米。爪哇猿人头骨(正型标本)由于许多化石是自农民手中搜集的,加之地层关系不准确,导致爪 哇猿人化石年代意见纷纭。目前认为三吉岭(桑吉兰)化石约为距今83万年;特里尼尔层上部化石距今约50万年,特里尼尔层下部化石距今75万年。其中莫佐克托的幼童头盖骨比较早,约距今150万~190万年左右。" }, { "instruction": "化学模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环境化学研究中主要研究方法之一。主要指在实验室中建立尽可能近似于真实的环境条件或突出某些主要的影响参数的环境体系,然后对所形成的环境体系(大气、水质或土壤)进行实测,将所得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和研究。化学模拟试验结果的可靠性有赖于实验中的设计和实验装置。" }, { "instruction": "曝气池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利用活性污泥法进行污水处理的构筑物。池内提供一定污水停留时间,满足好氧微生物所需要的氧量以及污水与活性污泥充分接触的混合条件。曝气池主要由池体、曝气系统和进出水口三个部分组成。曝气方法主要有鼓风曝气和机器曝气。" }, { "instruction": "volcanic geology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把火山作为一种地质现象来研究的学科。是地质学的一个年轻的分支,也是火山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它着重研究火山(包括古火山)的形态和构造、火山喷出物、火山活动的成因、演化历史与空间分布规律。" }, { "instruction": "三角洲平原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三角洲相沉积亚类型之一。三角洲平原是三角洲的陆上沉积部分,河流大量分叉地方是它与河流系统的分界处。这一地带沉积环境多样,变化较大,沉积物类型也很多,有支流河道沉积、天然堤沉积、决口扇沉积以及牛轭湖、沼泽、湖泊、支流间海湾等沉积。常由砂岩、粉砂岩、泥岩和泥炭、褐煤等组成交替层,其典型沉积物是河床砂质沉积和沼泽泥炭、褐煤。" }, { "instruction": "波浪反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波浪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除了可发生绕射外,还可产生反向传播的这种现象。当波浪遇到理想的光滑铅直平面障壁时,波能完全反射回原水域,则称为“完全反射” 。此时入射波与反射波的振幅相等,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入射波波系与反射波波系叠加形成驻波性质的干涉波,其振幅为原入射波的两倍;当波浪遇到实际障碍物而反射,部分波能可能以渗透波的方式渗入有孔的建筑物内,或因摩擦作用、波面破碎等非线性效应而损耗,只有一部分波能反射回原水域时,称为部分反射。波浪反射在港口工程建筑物及防波堤的高程和强度设计中须加以考虑。" }, { "instruction": "有铰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尾茎纲(Pygocaulia)、具铰纲。腕足动物门的一纲。壳钙质,具疹、假疹或无疹,壳面光滑或具各种饰纹。由铰齿、铰窝组成的铰合构造多甚发育,故称有铰。胚胎分三节,即头节、胸节和尾节。幼虫经过一段短暂的游泳期后,即以尾节固着,发育而成肉茎,故称尾茎。壳内构造复杂,背壳内部后端常有主突起、铰窝脊、铰板等构造,纤毛环附着在腕基突起或腕棒上,有的且有腕环或腕螺支持;腹壳内可有齿板、匙形台等,肌痕发育。没有肛门。全为海生,以肉茎、壳刺或腹壳附着生活,有的腹壳成圆锥形,以壳顶固着,背壳则呈盖状。寒武纪至现代。一般再分为正形贝目、五房贝目、扭月贝目、长身贝目、小嘴贝目、石燕贝目、无洞贝目及穿孔贝目等。" }, { "instruction": "棋梓桥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棋子桥灰岩。时代属中泥盆世晚期。分布于湖南境内。命名地点在湖南湘乡以西约35千米的棋梓桥。为浅海相沉积,为灰岩和泥质灰岩,含腕足类Stringocephalus burtini和Atrypa desquamata,共厚约300~400米。与下伏易家湾组呈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向源堆积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溯源堆积(retrogressive accumulation)。河流自河口逐渐向河源的堆积作用。即从下游逐渐向上游发展的堆积作用。主要因为侵蚀基准面上升或河口外延,使河床比降减缓,河流夹沙能力减低所致。" }, { "instruction": "人口地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用地图的形式说明人口数量、密度、人种、民族、人口迁移、人口变动以及城乡居民点分布等各种信息。通过地图可以一目了然地反映各种区域性的人口信息,借以研究人口、民族、及城乡居民点的地理分布特点和规律。常用的人口地图主要有人口数值分布图、人口密度图、居民点分布图、民族(或种族)分布图等。" }, { "instruction": "尼格罗地理人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非洲地理人种(African geographical race)。世界九大地理人种之一,主要分布于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广大地区。肤色浓黑至中等。发型为卷曲状,有些成为螺旋性丛生发。身材细长(手、足均长、纤细)。牙齿长,厚唇、外翻,突颌、宽鼻,胸廓近桶状(前后径比左右径略小)。体毛稀少、有髭须。秃顶者少。身材最高的在白尼罗河流域,身材最低的在刚果盆地。A2型出现率高,与高加索人种相似。Rh阴性也较常见(约20%~25%),Rh阳性约60%。P血型系统中P1血型出现率为全世界最高的(超过80%)。有6磷酸葡萄糖氢酶缺乏症。" }, { "instruction": "甲龙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传统分类系统中鸟臀目(Ornithischia)的一个亚目——甲龙亚目。甲龙类可以被定义为与甲龙(Ankylosaurus)关系比与剑龙(Stegosaurus)关系更为接近的所有板盾龙类(Thyreophora)。甲龙类为四足行走披有盾板的鸟臀类恐龙,最早出现于中侏罗世,身长最大可达10米。甲龙类具有以下一些共同特征:头低而宽,颊齿深深插入颌骨中,头部盾板愈合不仅掩盖了头骨骨缝而且还覆盖在上颞孔之上,最后3枚或4枚背椎与荐椎愈合成联合荐椎,肠骨面向上而不是向外,髋臼次生封闭,耻骨变小,身体被盾板包裹。甲龙类据其尾部末端骨质锤的有无一般分为两科:具骨质锤的甲龙科(Ankylosauridae)和无骨质锤的结节龙科(Nodosauridae)。甲龙科头骨顶面一般呈三角形,其上的许多盾板突出类似“角”状,头骨表面完全被小的不规则的盾板覆盖,头骨前部宽具有较宽的喙,嘴前端窄尖,牙齿细弱,外鼻孔开口于前方。结节龙科的头骨较长且其棱角处较圆滑,头骨顶部中央具一较大的盾板而其吻部上方具有成对的较规则的盾板,外鼻孔开口于侧方,喙部宽,口前端亦宽颊齿相对较大。" }, { "instruction": "蜡状光泽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特殊的非金属光泽,某些隐晶质块体或胶凝体矿物表面所呈现的如同石蜡所表现的那种光泽,例如块状叶蜡石、蛇纹石的光泽。" }, { "instruction": "溺谷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海滨的河谷或山谷,因陆地下沉或海面上升,被海水淹没而形成的狭长海湾和水下古河道。是沉降海岸特有的海岸地貌。中国发育的溺谷常见于粤、闽、浙等省的海滨,有的湖滨也有类似的溺谷形成。" }, { "instruction": "高铝玄武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为拉斑质,钙碱性和碱性岩石组合中一类玄武岩的集合名称。岩石中一般Al2O3>16%,斑晶为斜长石、培长石、橄榄石,普通辉石、紫苏辉石。基质由拉长石、普通辉石、橄榄石和石英等组成,有时含碱性长石。矿物组分和化学成分位于拉斑玄武岩与碱性玄武岩之间。主要分布在岛弧和活动陆缘,与钙碱性安山岩,英安岩和流纹岩共生。" }, { "instruction": "鄱阳冰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中国第四纪冰期中较老的一次冰期。李四光在江西庐山鄱阳湖畔发现此期残留的冰碛物,故名。冰碛物为胶结坚硬的绛色泥砾,湿热化程度较深,剖面上具有直径一厘米左右的多数泥质白条,风化后呈蜂巢状孔洞。其冰水砂砾石分布在九江甘棠湖附近。鄱阳湖中鞋山岛遗留有本期冰川泥及来自庐山的漂砾。这期冰碛物在中国东部多有发现,由冰川遗迹表明它是大规模的山麓冰川。" }, { "instruction": "钠铁闪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亚铁钠闪石,成分Na3Fe2+4Fe3+〔Si4O11〕2(OH)2。单斜晶系。晶体呈短柱状或板状。深蓝至黑色。玻璃光泽。硬度5.5~6。解理平行柱面{110}中等。密度3.3~3.5克/厘米3。主要产于碱性花岗岩、正长岩和霞石正长岩中。" }, { "instruction": "lava cone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火山锥的一种,或称熔岩丘,是由熔岩凝结成的火山锥,实际上为圆丘形,形态受熔岩性质的影响,基性易流动的熔岩是从火山口流出后在周围分布,形成坡度很缓的盾形火山,一般坡角为2°~10°左右,很少超过15°;酸性的黏稠的熔岩则常在火山口上聚集成穹窿状的火山丘,或称穹状火山、火山穹丘。也有将熔岩流表面的鼓包称为熔岩丘的。" }, { "instruction": "海洋沉积速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单位时间内沉积物的增长厚度。因地质时期的沉积和侵蚀过程是反复交替进行的,而且沉积物本身也在不断地经历致密化过程,生物、化学、地质、地理等因素又均影响沉积速率。因此,很难用绝对值表示,只能用某一期间净沉积作用的平均值表示,单位为厚度/时间。其计算方法有:①直接观测法,用系统比较新老测深和地质测量资料求得,适用于沉积速率较大的港湾和三角洲地区;②理论计算法,是从特定时间内进入盆地的沉积量,减去从盆地中移出的沉积量,求得单位时间内的沉积量;③放射性测年法,为利用14C、10Be、26Al、234U、230Th、23P、210Pb等同位素测年法,测定沉积层上、下界面的时代并与沉积厚度相比较求得,其中长半衰期者适用于深海缓慢沉积,短半衰期者,如210Pb可用于近岸快速沉积区;④古生物学法,因最后冰期结束于11000年前,温水种有孔虫和冷水种有孔虫的比值发生突然变化,可据此确定地层年代后,可计算相应期间的沉积速率;⑤氨基酸消旋法,用沉积速率与特殊氨基酸消旋作用速率的比例关系计算;⑥污染物质厚度测定法,可提供相关沉积物的数据,如DDT、ABS、55Fe、137Cs及其他微量金属元素,用于测定近岸或港湾工业污染物质的沉积速率。据上述方法测定的沉积速率为,红粘土是1~4毫米/千年、抱球虫软泥是1~3厘米/千年、硅质软泥为1~10毫米/千年、大陆边缘的粘土和粉砂为60厘米/千年或更大。" }, { "instruction": "球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颗粒的形状与球体相似的程度。克鲁宾所提出的计算球度的公式如下:ψ=3BCA,式中ψ代表碎屑颗粒三个轴的位置球度系数,A、B、C分别代表颗粒的长、中、短三个轴的长度。A和B在最大投影面中度量,C在垂直AB面方向上度量。近于球形的颗粒,球度接近1;针状颗粒的球度最小,接近于零。" }, { "instruction": "河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曲流,蛇曲。蜿蜒曲折的河道。冲积平原上的河流(一般是中、下游河段),在一定地质条件下,长期侧方侵蚀和堆积作用的产物。在弯曲的河道上,水流常形成螺旋状前进的环流,使主流线偏向凹岸,形成向凹岸的强烈侵蚀,凸岸侧因流速变缓泥沙堆积使其更加突出,便逐渐形成曲流(如图)。中国长江中游荆江段,曲流地貌极为发育,因而河道自然变迁较大。可人工裁弯取直,大大缩短了航程。" }, { "instruction": "黄土结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钙质结核(calcic concretion)。一般指黄土中的碳酸钙形成的结核。黄土结核大小不等、形状各异,一般呈棒状体,有的棒状体带有分支。棒状体最长可达1米左右,短者几个厘米;还有的呈不规则的球形,球形大者可如人头一般大小,小者仅如豌豆一般。黄土结核具有不规则产状。黄土结核内部常是中空的。有时结核内壁附有方解石晶体。黄土结核呈分散或集中分布,有的沿黄土垂直节理或孔隙分布,有的则聚集成层称黄土结核层(loess concretion layer)或钙质结核层。在具有一定厚度的黄土层中,有时可见多层钙质结核。黄土结核是黄土层中的钙质在地下水或地表水淋溶聚集及胶凝、富集而成。也可能是在黄土表面成土过程中生成于淀积层中。" }, { "instruction": "lava ball,lava dumpling,pseudobomb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球状的熔岩块,由火山渣块的外面包裹上熔岩而成,故称为假火山弹,但其内部不具火山弹的结构。" }, { "instruction": "镰虫亚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三叶虫纲褶颊虫目的一亚目。头部半圆形,具长的颊部引长板或颊刺。头鞍向前收缩,后部具一对侧叶,头鞍沟1~3对。颊部多具叶状体。内边缘由平至向前下弯,或成凹的饰边或双层边缘。眼叶或眼粒显著,位于颊部中央,眼脊发育,可具颊脊。面线除在颊角部分外均为边缘类型。颊部和饰边常具放射状脊线,头部可具疣点或斑点。胸部12节或更多。尾部短,近三角形。晚寒武世至泥盆纪。代表属为镰虫(Harpes),中国西北下奥陶统产有圆月形镰虫(Selenoharpes)、似镰虫(Harpides)等。" }, { "instruction": "青河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Na2CaMn2Mg2(Al,Fe)2[PO4]6。单斜晶系。呈不规则晶粒、短柱状和板状。绿色。透明。玻璃光泽。硬度5.3~5.6。密度3.718克/厘米3。是中国学者1983在新疆青河白云母伟晶岩中发现的新矿物。" }, { "instruction": "天气预报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对未来一定时期内天气变化、特别是灾害性天气的估计和预测。天气预报由受权气象业务部门对公众发布。天气预报包括对公众的日常预报以及专业预报,分长期、中期、短期和现时预报,区域天气、本地天气预报。专业预报包括有航空气象、农业气象、水文气象、海洋气象预报等。天气学原理是天气预报的重要理论基础。传统的天气预报主要依赖天气图和数理统计方法,20世纪60年代后,计算机技术、探测技术长足发展,气象雷达和卫星探测资料等不断应用于预报业务,还发展了数值预报方法,从传统的半经验半理论定性预报,向综合运用各种科学技术成果、各种数值预报产品的客观化、定量化、精细化方向发展。" }, { "instruction": "埃塞俄比亚南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埃塞俄比亚傍人。南方古猿的一个种,现有人归入傍人。1967年发现无牙的下颌骨,1968年订名Paraustralopithecus aethiopicus,1985年在埃塞俄比亚傍人俗称“黑头骨”图尔卡纳湖西岸发现了一批化石才引起人们重视。化石包括几乎无牙的成年雄性头骨(因化石表面色泽黝深而得名“黑头骨”)、未成年头骨、带牙的下颌、零散牙齿等。埃塞俄比亚南猿下颌粗壮、面部凹、门齿较鲍氏南猿及粗壮南猿大、前臼齿臼齿化、臼齿具扩大的跟座。化石产地地层年代均在距今230万~280万年间。将黑头骨等合并建立独立的南猿类的一个种——埃塞俄比亚南猿。也有人建议黑头骨为另一独立的种,名为Paranthropus walkeri,也有人认为17000号头骨仍应归于鲍氏南猿。" }, { "instruction": "钼危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钼是生命的必要元素。对生物代谢有催化功能,可促进生长发育。但钼分布的不均性,可造成某些地区缺钼而出现导致硝酸盐的累积和抗坏血酸(维生素C)的破坏,从而有利于强致癌物亚硝胺的合成。含铝偏高地区会出现痛风病。人体的正常摄入量为100~500ug。钼多存在于辉钼矿、钼铝矿和水钼铁矿中。用钼最多的是冶金、电子、导弹、原子弹和航天等化学工业。钼和氧化钼的生产工人可患尘肺病、高尿酸血症。矿工可见体重减轻、关节肌肉痛、手指震颤和眩晕等症状。钼过多,会引起牛、羊、猪下痢,贫血,软弱和毛变色。我国规定地面水中钼最高容许浓度为0. 5mg/L,车间空气中可溶性钼最高容许浓度为4mg/m3,不溶性钼为6mg/m3 。" }, { "instruction": "光化学氧化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光氧化剂、总氧化剂。指大气中除氧以外显示有氧化性质的全部污染物。通常指能将碘化钾还原为碘的物质,主要是大气光化学反应的产物。包括臭氧(O3)、二氧化氮(NO2)、过氧酰基硝酸酯(PAN)、过氧化氢(H2O2)及过氧自由基(如过氧烷基RO2)等。由于一般情况下,O3占光化学氧化剂总量的90%以上,故常以O3浓度计作总氧化剂的含量。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日本以及中国等许多国家都把光化学氧化剂或臭氧浓度作为判断大气环境质量的标准之一。" }, { "instruction": "生态系统工程师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引起的物理环境的变化足以影响到群落、生态和景观结构的物种。" }, { "instruction": "雪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为垂直分布植物带之一,是指山岳的最高处雪线以上的地带,四季都覆盖着冰雪,除了其下面高山带和亚高山带暂时迁来的生物以外,看不到有生物的生长。在极地,雪线的海拔高度下降,从温带到热带则上升,阿尔卑斯山脉约为3000m,在赤道附近的高山则超过5000m。" }, { "instruction": "总需氧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水中几乎全部可被氧化的物质变成稳定氧化物时所消耗水中的溶解氧的总量。" }, { "instruction": "东岗岭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东岗岭建造、东岗岭灰岩。时代属中泥盆世东岗岭期,分布于粤北及广西境内。命名地点在广西象州县以东约2千米的东岗岭(又名斗篷岭)。为浅海相灰岩沉积,上部福隆段,以泥灰岩为主,夹泥岩,顶部多为厚层灰岩,底部常有一层钙质砂岩,含珊瑚Endophyllum及腕足类Stringocephalus等,厚180~270米;下部六卓段,顶部为泥灰岩及泥岩,中部有石灰岩多层,底部以泥岩为主,厚约195米,含腕足类Bornhardtina。与下伏郁江组、长村组、应堂组一般呈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土壤气候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土壤生物气候带。中国土壤区划系统中的最大单位(0级),但仅作为参考的级别。其划分依据是太阳辐射和热量条件的相似性(主要参考日平均气温≥10℃的积温总和等值线)。它们在大陆表面以带状形式随纬度而变化,表现出总的纬度地带性。在同一土壤气候带内,热力条件决定着土壤形成和风化过程的潜在能量。土壤具有一定的土纲群,如温带包括温带森林土壤、温带草原土壤、温带荒漠土壤等。农业上也反映一定的潜在的土地自然生产力(主要农作物的种植和复种指数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中国土壤区划系统中将中国分为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五个土壤生物气候带。" }, { "instruction": "能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早期猿人代表性化石。1960年发现于坦桑尼亚奥杜威峡谷。最初发现的是一个儿童的顶骨、下颌骨,成年人的锁骨、足骨和二者的手骨。1963年又发现一个头骨及带有牙齿的下颌骨。1964年以儿童下颌骨为正型,确定能人(Homo habilis)是比东非人等更进步的人属(Homo)中的一个新种。其依据为脑容量大,约680毫升,头骨骨壁薄,眉嵴不明显,前臼齿比纤细能人下颌骨能人头骨复原图型南猿窄。手骨及足骨与现代人相似。同时发现了砾石工具,主要是以火山熔岩及石英块为原料打制成的砍砸器,根据产地一些石块的排列,推测能人已经建立简单的住所。同时还发现能人吃掉的猎获物的残骸化石。能人大约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前。后在奥杜威及肯尼亚图尔卡纳湖以东地区和埃塞俄比亚的奥莫河谷等地陆续发现了一些标本(如ER1813号头骨),也归属能人。可以补充如下特征:平均脑量男性约700~800毫升,女性约500~600毫升,介于南方古猿与直立人之间。上颌和下颌小于南方古猿,门齿、犬齿相对较大,臼齿仍较大。头后骨骼显示完全适于两足直立行走。能人曾被划入南方古猿非洲种的范畴。实际可能是南方古猿中的一支向增加脑量的方向发展而形成的,成为最先能制造工具的人类。所以把它们作为猿人发展早期的代表,生活于距今180万~240万年间的开阔林地、河边林地、开阔草原和稀树干草原。能人的同时代还有另一早期猿人——鲁道夫人,可能是同一时期的人类进化中的旁支。根据现有材料,能人可能是阿法南猿的后裔,是直立人(Homo erectus)的直接的祖先。" }, { "instruction": "可容空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容纳空间,指位于基准面(高于这个面将发生剥蚀作用)之下的可供沉积物充填并保存的空间。从动力学上来讲,可容空间是一个在地质时间中形状连续变化的体积空间。某一时刻的可容空间既包括前期形成的、未被前期沉积物充填的剩余可容空间,也包括新生成的新增可容空间。" }, { "instruction": "原生岩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由源区经局部熔融作用产生的岩浆,在上升达地表或地壳浅部的过程中无化学组成的任何变异。在有的文献中译为原始岩浆。鉴于还有一个基本英文术语primitive magma,译为原始岩浆,故将primary译为原生为好。" }, { "instruction": "残海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残留海。地槽型海盆处于衰老化阶段的海域。如地中海地槽的各个支海。亚欧非之间的地中海由于面积很大,保留着大洋的一些特征;黑海则成为半封闭的残海;里海和咸海则已隔离出来,代表着海域发展的最后阶段。" }, { "instruction": "土壤地带性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土壤在空间上与大生物气候条件的变化相适应而呈带状分布的规律性。土壤地带性现象是由俄国学者B.B.道库恰耶夫(B.B.AOKyqaeB,1846~1903)首先发现和确定的,并因此建立了土壤地带性学说。土壤分布的地带性包括水平地带性与垂直地带性。水平地带性主要指纬度地带性,即土壤地带大致沿纬线方向延伸,按纬度方向逐渐变化的规律。产生的原因是太阳辐射在球形地表分布不均,造成不同纬度上热量的差异,从而引起温度、降水等气象要素自赤道向两极呈规律性变化,与此相应地引起生物、土壤呈带状分布。土壤地带又受到海陆分异的影响,因距海远近不同,气候的干湿状况不同,导致生物、土壤地带大致沿经线方向延伸,按经度方向由沿海向内陆变化的规律,广义上称之为经度地带性。土壤垂直地带性是山地土壤随海拔高度不同而变化的规律,是在水平地带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不同水平地带内,土壤的垂直带谱不同。土壤垂直地带只有在山体具有一定高度时才能表现。由于土壤分布的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产生的原因不同于土壤分布的纬度地带性,目前一些学者认为这两种分异规律并非地带性规律,故相应地称为经度省性和土壤的垂直带性。" }, { "instruction": "地层区划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根据地壳活动性、古地理条件、古气候条件和古生物群特征等因素,在各个地区的情况不一致所导致的地层发育上的差异划分出不同的地层区域。地层区划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按照某一层系的专门地层区划,另一种是综合各个层系共同特征的综合地层区划。后者划分的准则是沉积建造特征、层序特征、古地理条件、生物群特征和构造变动。综合地层区划一般分三级:一级地层区划(地层区),二级地层区划(地层分区)和三级地层区划(地层小区)。地层区划是为编制区域地层对比表,建立标准地层剖面,编纂区域化石手册以及合理规划区域的地质调查、普查找矿等服务的。?反映地表各区在长时限内地层发育的总体特征,是综合性的分区。前苏联纳里夫金(D.V.Nalivkin)在其《苏联地质学》(1962)著作中将地层分区与构造分区并提。黄汲清(1963)提出中国地层区划的三级划分,以构造单元为依据,以古生代地层为重点。王鸿祯(1978)按地层发育的构造背景性质,分为大陆大区,陆间大区和陆缘大区。1999年又按构造单元和古地理性质,以地壳消减带为界,以南华系至三叠系为主,划分了10个一级地层区,或地层大区。分为北部区:I阿尔泰兴安区,Ⅱ天山准噶尔大区,Ⅲ内蒙古松佳大区;中部区:Ⅳ塔里木北山大区,V阿拉善华北大区,Ⅵ昆仑秦祁大区;南部区:VII羌塘三江大区,VIII扬子大区,IX藏中南滇西大区,X华夏大区(见图)。一级地层区(大区)之下还可分二级(分区)和三级(小区)。NC.中朝地台; TA.塔里木地台; YZ.扬子地台; CT.华夏地区; Jg.准噶尔地块; Ag.额尔古纳地块; Sn.松嫩地块; Jm.佳木斯地块; Qd.柴达木地台; Lx.陇昌地块; Qt.羌塘地块; Gd.冈底斯地块; Sb.松潘碧口地块; Hm.喜马拉雅地块; Ls.兰坪思茅地块; Cc.陈蔡地块" }, { "instruction": "国际地图学协会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简称ICA,是国际性的关于地图学的权威学术团体,它的任务是促进整个世界范围内地图学学科与专业发展。至200 7年,ICA下设25个委员会或工作组,如理论地图学委员会、地图投影委员会、可视化与虚拟环境委员会、地图学历史委员会、数据更新委员会、制图综合与多重表达委员会、空间数据标准化委员会、海洋制图委员会、山地制图委员会、空间数据分析写建模工作组、空间数据不确定性与地图质量工作组等。" }, { "instruction": "岩溶地貌组合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即喀斯特地貌组合。在成因上有联系的一些岩溶地貌,常成为一定的地貌形态组合。如石芽与溶沟的组合,峰丛与洼地的组合,干谷与地下河的组合等。综合分析岩溶地貌组合,可以进一步了解各个岩溶发育阶段的特征。" }, { "instruction": "石棉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可剥分为柔韧细长纤维的硅酸盐矿物的统称。按成分和内部结构可分为两类:蛇纹石石棉(hydroforsterite)和角闪石石棉(amphibole asbestos)。蛇纹石石棉又称温石棉(chrysotile asbestos),是纤维蛇纹石的变种。角闪石石棉则包括直闪石石棉、透闪石石棉、阳起石石棉、青石棉等。各种石棉均能劈分成很细的纤维,可加工纺织成石棉绳、石棉布等,具有隔热、保温、耐酸、耐碱、绝缘、防腐等特性。其中蛇纹石石棉的劈分性、柔性、抗张强度及耐热和绝缘等性能比角闪石石棉好,而角闪石石棉的耐酸、碱及防腐性能比蛇纹石石棉好。将石棉在研钵中进行研磨时,角闪石石棉可研成粉末,蛇纹石石棉则粘合成薄片。各种石棉广泛用作传动、制动、保温、隔热、绝缘、隔音、防腐、防酸等材料;蓝石棉还具有防化学毒物和净化放射性微粒污染空气的特性,用作过滤器材。" }, { "instruction": "岩溶地貌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凡地表水和地下水对可溶性岩石的破坏和改造过程中形成的地表形态和地下形态统称为岩溶地貌,如石芽、溶沟、溶斗、峰林、溶洞等。这类地貌虽在各种可溶性岩石(严格地说是易溶性岩石)中都有表现,如石灰岩、白云岩、石膏、硬石膏和岩盐分布区,但碳酸盐类岩石分布最广,岩溶地貌也最为发育。有些碎屑岩,由于含有大量的钙质胶结物,也能形成一些岩溶地貌。在黄土中由于地下水的机械侵蚀作用(潜蚀),冻土中由于热力的融化作用,均可形成类似岩溶地貌的一些现象,诸如黄土中的陷穴、管道;冰川表面的冰塔与冰洞统称类岩溶地貌,曾称为假喀斯特和热喀斯特。它们主要是以物理潜蚀作用为主,而不是以化学溶蚀作用为主形成的,因此应属另一类型的地貌,如潜蚀地貌、塌陷地貌、融陷地貌和冰融地貌等。岩溶地貌与各种工程建筑有密切关系,既有危害的方面,如溶洞、暗河、落水洞等的存在可能造成水库、坝下或坝肩的渗漏,影响坝基、桥基、厂基的稳定,导致隧洞、地下厂房、坑道的涌水等;但也有有利的方面,如岩溶水可作为山区重要供水水源,某些大型干溶洞可用做天然的地下仓库和地下厂房及旅游胜地等。利用岩溶首先应调查研究其发育的规律,结合工程建筑特点,针对其主要危害采取相应措施,如水工建筑方面,为了防渗对岩溶大通道采取围隔、堵塞、回填,对小通道采用灌浆、铺盖、淤积等;铁路方面路基采用填堵、加盖、跨拱、引排,隧洞采用衬砌、引排、截导、架桥等措施。中国岩溶地貌分布极广,但因气候条件和岩性差异,造成岩溶地貌的地区性特征也不同,如华南地区气候湿热,厚层灰岩出露区,岩溶充分发育,多形成以峰林为代表的裸露型岩溶地貌;而华北地区因气候较干燥,厚层灰岩区多形成以常态山为代表的岩溶地貌。" }, { "instruction": "狭域分布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生物分布范围狭小,只限于局部地区,如银杉只分布在我国广西龙胜、四川金佛山等地。" }, { "instruction": "岩溶动力系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岩溶地区的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界面上的水、碳、钙(镁)循环系统。岩溶动力系统的功能是:驱动岩溶形成;调节大气温室气体和缓解环境酸化;驱动元素迁移、富集、沉淀,从而影响生物多样性、人类健康及矿产资源形成;记录环境变化。岩溶地区的一切资源环境问题(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油气资源、洞穴旅游资源、岩溶塌陷、水污染和石漠化等)都是岩溶动力系统运行规律的产物。岩溶动力系统是一个开放的不平衡系统,其研究方法也有以下特点:强调地球系统各圈层的相互作用;注重系统中物质、能量运移、转移的监测;强调必要的自动化系统连续监测;以及区分不同类型,因地制宜提出不同的研究目标。" }, { "instruction": "海参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棘皮动物门的一纲。体近筒形,无腕,口在海参骨片化石前端,周围有触手,肛孔在后端。没有完整的壳体,骨骼主要为微小的钙质骨片。骨片形状多样,有轮状、锚状、薄片状、弯钩状、十字形、针形等,可保存为化石。现代各海洋中均有分布,海底爬行或大部埋于土中,仅身体前部和触手露出。奥陶纪即有可能属于海参的化石,可靠的海参化石最早出现于泥盆纪,除骨片外还发现有整个海参动物的印痕化石,地层意义不大。中国湖南下石炭统发现有海参骨片化石。" }, { "instruction": "浪成波痕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波浪作用在沉积物表面而形成的波状痕迹。浪成波痕可以分对称波痕(symmetrical ripple mark,para ripple)和不对称波痕(asymmetric ripple mark)。前者的特点是波脊两侧对称波痕的波长和波高,波峰尖,波谷圆滑,大多数波脊平直,部分出现分叉,波长从0.9~200厘米,波高0.3~23厘米,波痕指数4~13,大多数6~7。不对称的浪成波痕,外形与流水波痕相似,波长1.5~105厘米,波高0.3~20厘米,波痕指数5~16,大多数在6~8之间,不对称指数1.1~3.8。它与流水波痕的区别在于内部构造不同。" }, { "instruction": "土壤氧化锰矿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土壤中由含锰物质形成的矿物。它分布广泛,常以带负电荷的胶体或准胶体形态出现,当环境变化时即发生沉淀,以曾渍水的湖积物与沼泽地为多见,呈黑霜、被膜或树枝状结晶(假化石),有时为泥状体。它们是水锰矿(MnO2?H2O)、软锰矿(MnO2)、偏锰酸矿(MnO2?nH2O)、沼锰矿(MnO2与其他金属氧化物同水组成的胶体矿物)。氧化锰与水结合为氢氧化锰形态的胶体,可吸附多种元素。" }, { "instruction": "生物骨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生物格架。生物礁灰岩特有的一种结构组分。是由原地生长的造礁群体生物分泌出的坚硬碳酸盐骨骼组成的。常见的造礁生物是珊瑚、苔藓虫、海绵、层孔虫、厚壳蛤、藻类等。" }, { "instruction": "层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丛系。是层理的组成单位,比细层规模大,由许多结构、成分、厚度和产状上近似的同类型细层组成,厚度不等,从几厘米至数米,形成于相同的沉积条件下,与其他层系之间具有明显的分界面。几个同类型的层系可以组成层系组。按层系的厚度可以把层理分为以下几种:大型层理大于10厘米;中型层理5~10厘米,小型层理小于5厘米。" }, { "instruction": "相关关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调查研究中常用于统计资料的两个变量(x和y)之间的相对关系。一般有正相关、负相关和无相关三种表示方法。其值可用相关系数r表示,当r为正值时,称正相关;r为负值时,称负相关;r=0或接近0时为无相关。如吸烟量(x)和肺癌死亡率(y)之间,有着肺癌死亡率随着吸烟量增加而上升的关系,即为一种正相关关系。相关关系可为探求两个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提供重要线索。" }, { "instruction": "光抑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当叶片接受的光能超过它所能利用的量时,光可以引起光合活性降低的现象。最明显特征是光合效率的降低。" }, { "instruction": "砂黄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含有细砂颗粒量较高一般大于30%的黄土。实质是黄土状土。砂黄土是当地对分布于陕西庆阳、清涧以北的成分较粗、砂质较多的黄土的称呼。" }, { "instruction": "钼华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MoO3。斜方晶系。晶体细小,呈针状或板状;通常呈土状集合体。黄绿或淡黄色。金刚光泽。硬度1~2。密度4.49~4.5克/厘米3。是辉钼矿氧化后形成的次生矿物。" }, { "instruction": "环太平洋火山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围绕太平洋边缘分布的火山带。广义的还包括邻近印度洋的印度尼西亚岛弧火山带和邻近大西洋的西印度群岛火山带及斯科舍岛弧火山带。分布于日本、千岛群岛、阿留申群岛、北美和南美太平洋沿岸直至南极洲沿岸,全球半数以上的活火山均位于这一地区。它与环太平洋地震带、环太平洋岛弧构成太平洋周围的地壳活动带。活动带的外侧主要为钙碱性的英安岩、安山岩和流纹岩;内侧主要为橄榄玄武岩、拉斑玄武岩、粗面岩及响岩等火山岩。这两类岩石的分布界线称安山岩线或马绍尔线。" }, { "instruction": "阿尔卑斯地域人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高加索地理人种的一支,分布于阿尔卑斯山区至巴尔干半岛一带。肤色白,有时较深,有浓密的体毛,身材矮而胖,短头型,褐色直发或波发。低碘地区,有PTC(苯硫脉检验)盲味现象。" }, { "instruction": "次表层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大洋表层之下,以跃层(盐跃层)为界形成的水团。厚度一般为200~300米。按形成过程和特征可分成三类:①中央水团,是表层水团在亚热带辐合带下形成的,具有盐度较高的典型特征。在大西洋有南、北两个中央水团;太平洋有赤道水团和南、北两个中央水团,再细分为东、西两个中央水团;印度洋有赤道水团和一个中央水团。②亚南极水团,分布在南纬20°~40°与南极辐合带之间,是由亚热带辐合带的表层水下沉后,向南扩散与南面的海水混合而成,其盐度低于北面的中央水团,但高于当地的表层水和其下的中层水。③亚北极水团,在大西洋是来自东格陵兰寒流,在太平洋则由西北辐合带的表层水下沉而成,盐度比表层水高,但低于其下的中层水。" }, { "instruction": "主应力轨迹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若平面内有一条曲线,除各向同性点和奇异点之外,其上任何一点的切线方向恒为此点的一个主应力方向,则此曲线称主应力轨迹线。当其切线方向代表σ1方向时,称为最大主应力轨迹线,用符号S1表示;当其代表σ2方向时,称最小主应力轨迹线,用符号S2表示。S1和S2形成正交曲线簇(见图)。不同类型的构造体系,主应力轨迹线的展布特点不同,在分析构造应力场时,常用主应力轨迹线标示地应力状态。" }, { "instruction": "喀斯特峰林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高耸林立的石灰岩山峰。分散或成群出现在平地上,远望如林而得名。石灰岩分布地区,由于水流长期溶蚀、侵蚀作用, 溶蚀洼地不断扩大,分割石灰岩地块,形成一系列奇突挺拔的山峰。山坡陡峭,规模比石林大,高度超过l00m。主要发育在热带和亚热带季风区,以中国广西的桂林、阳朔最为典型,是著名的风景旅游区。" }, { "instruction": "战略资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通常是指可供现代化经济部门和军事工业与军队提供燃料、原料的矿产资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矿产资源,铁、锰、铬等黑色金属矿产资源,金、银、铂等重金属矿产资源,铜、铅、锌、镍、铝、镁、钛等重金属和轻金属矿产资源,钨、钼、钽、铌等稀有金属矿产资源,铀、钍等核燃料矿产资源等。其富裕度和开采能力往往能标志一国经济及军事实力与潜力大小。战略资源短缺,常可成为导致战争失利的一个主要因素。其产地之争夺又往往可引发战争或军事冲突。" }, { "instruction": "黄土类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典型黄土与黄土状土的总称。" }, { "instruction": "旅游资源评价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对一个区域在旅游资源调查的基础上,对旅游资源的数量规模、质量等级、区域环境、开发条件、利用前景等因素进行科学地价值判断和旅游发展潜力进行界定。其核心住务是要确定区域旅游资源的优势与劣势,从而确定其开发的机会与约束,为旅游业发展确定导向、主题形象及发展规模提供依据。旅游资源评价工作:①对区域旅游资源进行普查、统计分类;②对资源的唯一性、比较优势进行评价。通过与之竞争的旅游区比较,确定最能满足目标市场需求的要素,并选出最能反映地区个性,同时能和其他竞争性旅游区明确区分开来,又符合消费者需要的特征与要素进行加强和提高,对制约旅游区发展的要素,通过新的产品、服务和宣传促销活动来改变,并消除其不利影响。旅游资源评价的原则是:客观实际、全面系统、符合科学、效益估算、高度概括、力求定量、动态进展等原则。旅游资源评价方法有美感质量评价法、“三三六’’评价法、资源及环境综合评价法等定性评价方法和价值工程法、层次分析法、指数评价法等定量评价方法。旅游资源的多样性、复杂性,给定量评价带来一定困难,单纯的定量评价往往具有机械性,纯粹的定性评价难免含有主观性,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做出科学评价。" }, { "instruction": "晶面条纹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复数striae),striation又称生长条纹(growth striation)、聚形条纹(combination striation)。指在单晶体中,出现于同一单形的各个晶面上的直线状条纹。它是在晶体成长过程中,由两个单形的细窄晶面成阶梯状生长反复交替出现而形成的。例如,石英晶体的柱面上一般都有水平的晶面条纹;黄铁矿立方体上的晶面条纹黄铁矿立方体晶面上也常有晶面条纹,其三对晶面上的条纹方向相互垂直。晶面条纹是在晶体成长过程中形成的,它的分布必定符合于晶体本身所固有的对称特点,而且它不可能在解理面上出现。以此可与形态上与之相似的双晶条纹相区别。" }, { "instruction": "黄棕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中国北亚热带生物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地带性土壤。集中分布于中国江苏、安徽、湖北和四川诸省长江中下游两岸的低山丘陵地区;在中、南亚热带山地垂直带谱中出现于黄壤带之上。成土过程具有淋溶、黏化和弱富铝化的特点。黏粒在剖面中的移动和淀积甚为明显。下蜀黄土上发育的剖面中常形成黏磐层。腐殖质层,厚10~20cm,暗灰棕色,粒状团块状结构;淀枳层,厚40~80cm,棕色或红棕色,棱块和块状结构,结构面上有棕色或暗棕色胶膜,有时有铁锰结核和锈斑;向下为母质层,其性状取决于母质的性质。表层有机质含量一般为2%~3%,腐殖质组成以富里酸居多,土壤溶液pH4. 0~6.0,发育在下蜀黄土上者,pH较高,盐基饱和度多在40%以上,淀积层黏粒含量达30%,黏粒硅铝率2. 1~2.3。受母质影响,发育在花岗岩、辉长石、石灰岩的黏土矿物以高岭石居多;发育在下蜀层母质上的以蒙脱石和伊利石为主。黄棕壤自然肥力较高,加上优越的水热条件,适宜多种作物生长,黄棕壤山地是中国经济林木基地。" }, { "instruction": "地震效应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震产生的影响。包括原生的影响,如岩石断裂位移、地面隆起及下陷等地震直宏观地震效应接造成的影响,以及次生的影响,主要是地震波传播时地面振动所产生的影响,如房屋破坏倒塌、山崩、海啸等。地震效应进一步分为需用仪器才能观测到的微观地震效应(microseismic effect)和不用仪器就能观察到的宏观地震效应(macroseismic effect)。图为唐山地震造成的房屋倒塌等情况。" }, { "instruction": "疑源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一类亲缘关系不明、可能是多源的微化石,主要是不同门类的单细胞藻。形态、结构、纹饰变化不一,一般以球形体和刺状体为主,具中央腔。外壁单层或多层,主要是有机质,表面光滑或具各种纹饰,也有具刺状突起者。中央腔封闭或以圆口、不规则开裂等与外面相通。直径通常小于100微米,大者可达数百微米。浮游生活,海生为主。前寒武纪至现代,以前寒武纪及早古生代最繁盛,被广泛用于地层划分对比、古生态研究等领域。疑源类与化石沟鞭藻类有较密切的关系,区别在于其外形一般辐射对称,不具沟及板片,开口一般为圆形,罕为多边形,也无顶角、底角和侧角突起。中国渤海沿岸古近系产有皱面球藻(Rugasphaeria)、网面球藻(Dictyotidium),毛球藻(Comasphaeridium)等。" }, { "instruction": "原生矿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在内生条件下的造岩作用和成矿作用过程中,同所形成的岩石或矿石同时期形成的矿物。如岩浆结晶过程中所形成的橄榄岩中的橄榄石;花岗岩中的石英、长石;热液成矿过程中所形成的方铅矿等,均是原生矿物。" }, { "instruction": "本溪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本溪系。时代属晚石炭世达拉期。分布于华北及东北南部。命名地点在辽宁本溪以西6千米新洞沟与蚂蚁村沟之间的牛毛岭。为海陆交互相含煤沉积,下部为紫色页岩夹铝土矿(即G层铝土页岩),厚约15米;中部为黄色砂岩、砂质页岩夹页岩、薄煤层及灰岩透镜体,厚约75米;上部为黄色页岩、细砂岩夹四层灰岩及铝土页岩,厚约55米。在太子河流域本溪地区,包含二个带:上为FusulinaFusulinella带,下为Eostaffella subsolana带;含腕足类Choristites等;珊瑚Multithecopora及一些小型单体珊瑚;植物化石以开平煤田的唐山层内最丰富,重要属种有Neuropteris gigantea,Linopteris neuropteroides等。本组底部多由铁质层(山西式铁矿)和其中的铝土层(即G层铝土)组成,与下伏奥陶系呈假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环境模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应用系统分析原理,建立环境系统的理论或实体模型,在人为控制条件下通过改变特定的参数来观察模型的响应,预测真实环境条件下实际系统的行为和特点。环境模拟是环境预测的重要手段,它包括数学模拟、物理模拟、化学模拟、生物模拟及计算机仿真模拟等。特别是风洞模拟、水团追踪等新技术的应用,提高了环境预测的可靠性。" }, { "instruction": "碳循环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自然界碳循环的基本过程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CO2)被陆地和海洋中的植物吸收,然后通过生物或地质过程以及人类活动,又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返回大气中。地球上最大的两个碳库是岩石圈和化石燃料,含碳量约占地球上碳总量的99. 9%。这两个库中的碳活动缓慢,实’际上起着储存库的作用。地球上还有,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三个碳库,这三个库中的碳在生物和无机环境之间迅速交换,容量小而活跃,实际上起着交换库的作用。碳在岩石圈中主要以碳酸盐的形式存在,总量为2.7×1016 t;在大气圈中以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形式存在,总量有2×1012 t;在水圈中以多种形式存在;在生物库中则存在着几百种被生物合成的有机物。这些物质的存在形式受到各种因素的调节。在大气中,二氧化碳是含碳的主要气体,也是碳参与物质循环的主要形式。在生物库中,森林是碳的主要吸收者,它固定的碳相当于其他植被类型的2倍。森林又是生物库中碳的主要储存者,储存量大约为4. 82×1011 t,相当于目前大气含碳量的2/3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从大气中吸收碳的速率,与通过动植物的呼吸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将碳释放到大气中的速率大体相等,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在受到人类活动干扰以前是相当稳定的。" }, { "instruction": "复钙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原已脱钙的土壤,在一定条件下钙质又进入土体的作用。常见的原因是:灌溉水或地下水将钙质带入,施用石灰或石膏等含钙肥料,施用紫砂土等含钙客土,或由于深根植物从深层吸收钙质死后留于表土等。复钙的钙积层常可出现在表土部分。此外由于地质学原因,如古气候变迁、海水内侵、黄土覆盖等也会造成较大规模的土壤复钙作用。中国河南、山西、河北、辽宁等地,常见一种红色粘土,外观与南方的红壤十分相似:红色、粘重、多铁锰结核、有核粒状“假砂结构”等。但这种红色粘土中有明显的复钙作用,表现在pH值为中性至微碱性,粘粒矿物中高岭石明显减少。" }, { "instruction": "高温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发生在冰后期距今8000~5000年间温暖期。世界年平均温度比目前高2~3℃,冰川后退,此温暖时期延续了3000~4000年,冰川学上称为高温期。在西北欧称大西洋期,其间最温暖的阶段约6000年前,为弗兰德间冰期(Flandrian)。北美洲称气候适宜时期(climatic optimum),又称大暖期(megathermal)。" }, { "instruction": "平顶冰川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平坦的山脊或山平顶冰川顶面上发育的冰川。有的像白色的冰雪帽子盖在山顶上,规模较小的又称冰帽。它的特点是没有表碛,没有露出冰面的角峰崖。冰川上层是粒雪,下层是冰川冰,一般厚度不大,数量也极少。在中国天山、祁连山、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北部均有分布。" }, { "instruction": "深海钻探计划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全球性地球科学钻探研究计划。在美国科学基金会的资助下,由斯克里浦斯海洋研究所、拉蒙特 捕喽?蒂地质观测所、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迈阿密大学和华盛顿大学等组成的地球深部取样联合海洋研究机构(JODIDES)组织实施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深海钻探,验证板块构造理论、探讨海底构造和沉积演化史。1968年8月11日,“格罗玛?挑战者”号钻探船,从墨西哥湾开始进行第一个航次钻探。1975年开始,苏联、英、法、西德及日本等国参加,转为“大洋钻探国际化阶段”。自1968年8月至1983年11月,“格罗玛?挑战者”号共完成96个航次,航程60万千米,在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624个站位上钻井1092口,取得岩心9500余米。它在发展地球科学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验证了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而且还发展了大洋地层学理论,创立了古海洋学等新兴学科。" }, { "instruction": "粉子山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古元古代。主要分布于山东半岛北部福山、蓬莱、栖霞、掖县一带,为变质地层。自下而上分为五组:小宋组,主要为含磁铁矿浅粒岩、变粒岩、石英岩和斜长角闪岩,顶部有大理岩,厚1734米;祝家夼组,为石英岩夹大理岩及变粒岩,厚474~659米;张格庄组:主要为大理岩,夹少量透闪片岩及黑云变粒岩、片岩等,含滑石矿,厚860~1307米;巨屯组,为片岩和大理岩,含石墨及透辉石矿和铜矿,厚466~977米;岗嵛组,主要为疙瘩状黑云片岩夹大理岩,含铜矿,厚度大于319米。变质程度属低角闪岩相。原岩主要为碎屑岩、粉砂岩、杂砂岩及少量火山物质及泥质和碳酸盐岩,并显示出海进、海退的正向沉积旋回,属大陆边缘浅海沉积。粉砂岩中锆石年龄22.24亿年和24.97亿年。与上覆蓬莱群呈不整合接触,与胶东群为构造接触。" }, { "instruction": "原始岩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母岩浆(parental magma)。这一术语,广泛用于地球化学文献中,指一个岩石省内发现的镁值最高,形成的液相线温度最高的岩浆称为原始(primitive)岩浆,它们常常并不是原生(primary)岩浆,而是在化学组成上已经经过某种程度变异的岩浆。" }, { "instruction": "脉羊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种子蕨植物叶化石的一形态属。小羽片舌形、宽线形或卵圆形等,全缘,顶端弯曲呈镰刀形,基部收缩成不对称的心脏形,仅中间部分着生在羽轴上。中脉略粗于侧脉,长达小羽片的或处,侧脉多次分叉。石炭纪至中二叠世,亚洲、欧洲及北美。中国多产于上石炭统,常见的种有大脉羊齿(Neuropteris gigantea)及卵脉羊齿(Neuropteris ovata)。" }, { "instruction": "Changbai Shan volcanic cluster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该火山群面积达2274平方千米,分布着93个火山锥,其中最著名的长白山主峰——白头山。长白山火山的喷出有漫长的历史,最下部的年龄为60万~300万年前早更新世(含部分上新世)喷出的熔岩高原,称盖马高原,形成熔岩高原的玄武岩可分三期。形成高原的主体是第二期,它是由许多北东南西向排列的盾形火山群组成,中心位置是白头山。白头山锥体大约是20万年前喷出的粗面岩类在高原玄武岩上堆积而成。最顶部为灰白色和黄色粗面质浮岩,其中所含炭化木,测得年龄为1153±90年,即在中唐(朝)时期喷出。白头山顶高2500米,上有天池,面积21.41平方千米,湖面海拔2155米,最深达312.7米,天池不是一般火山口,而是岩浆喷空塌陷而成的破火口。据研究,天池火山最近一次大喷发为公元1215±15年。而此前另一次大喷发在公元前2155年左右。公元1668~1702年曾发生多次中、小规模喷发。" }, { "instruction": "水龙兽科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爬行纲兽孔目的一科,是一类两栖生活的似哺乳动物的爬行动物,现知仅水龙兽一属。大小似狗,四肢及尾均短。水龙兽复原图头骨较高,头顶与吻部之间成角度弯曲,鼻孔位置很高。口内除在上颌相当犬齿的部位长有两个大牙外,没有其他任何牙齿,故属二齿兽类。生活于湖泊池沼边缘,以植物为食。早三叠世,分布于亚洲、南非及南极等地,是大陆漂移说的佐证。中国新疆下三叠统产有赫氏水龙兽(Lystrosaurus hedini)、杨氏水龙兽(Lystrosaurus youngi)等。" }, { "instruction": "河流偏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正常流动的河道,因某种作用力的影响而发生偏转。这种作用力一般有两种来源:一是地球自转偏向力,这是一种惯性力,它使北半球的河流向右偏移,南半球的河流向左偏移;二是地面因掀斜隆升,使河流从隆升一侧向下降一侧偏移。" }, { "instruction": "放射状集合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呈针状、长柱状或片状的许多同种晶体以一点为中心向外呈放射状排列而成的矿物集合体,常见的如钠沸石、菊花石(放射状红柱石或天青石)、放射状叶蜡石等。" }, { "instruction": "木化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石化木(petrified wood)。已石化的植物次生木质部。其物质成分多已变为氧化硅、方解石、白云石、磷灰石、褐铁矿或黄铁矿等,如主要是氧化硅者则称为硅化木(silicifid wood)。木化石多保存原物的微细构造,须切制薄片在显微镜下研究。晚泥盆世以后地层中常有发现。中国中生代陆相地层中木化石很多,主要是松柏类的硅化木,如矩木(Dadoxylon)、异木(Xenoxylon)等。新生代的木化石则以被子植物为主。" }, { "instruction": "类人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大猿。现生猿类的通称。因其与人类的亲缘关系最接大猩猩近,其形态特征及身体结构均与人相近,故名。为灵长目中最高等的动物。与猴类不同,无尾及颊囊,除长臂猿外亦无臀疣。其牙齿数目和结构,鼻子及耳壳的形状,眼睛的位置;复杂的大脑,盲肠蚓突,宽阔的胸廓和扁平的胸骨等均与人类相似;其他如血型,怀孕时间(7~9个月,一般每胎仅生一子),寿命(可达几十年)等也均与人类近似。但其前肢长于后肢,半直立行走及臂行等特点又与人类有很大区别。现生猿类有生活在非洲中部、西部赤道附近地区的大猩猩(Gorilla gorilla)和黑猩猩(Pan troglodytes及Pan paniscus)以及生活在亚洲苏门答腊、加里曼丹的猩猩(Pongo pygmaeus)和生活在亚洲热带地区包括中国海南岛及云南南部的长臂猿(Hylobates)。猩猩有1属1种,黑猩猩有1属2种,大猩猩可分为山地大猩猩(Ggorilla beringei)和低地大猩猩(Ggorilla gorilla)2亚种,长臂猿有1属4亚属8种。化石类人猿,生存于渐新世至更新世。中国南方更新世沉积物中曾多次发现长臂猿及猩猩化石。" }, { "instruction": "拉蒂迈鱼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矛尾鱼。残存至现代的空棘鱼类,为一长可达1.8米的大型蓝色鱼类,其主要特征与早期种类无大差别,1938年首次在非洲南部东海岸查卢姆纳河口附近印度洋中捕获,之后又在科摩罗群岛多次发现,是著名的活化石。" }, { "instruction": "区域开发模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区域产业结构组建、区域产业展开的空间形式,及作为两者统一体的产业地区组合所取的基本格局。区域产业结构组建,主要是指区域产业结构高度他和合理化。在优化区域产业结构过程中,要求把高度化与合理化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合理化化促进高度化,以高度化带动合理化。区域产业展开的空间形式,即指区域产业的空间布局模式。因为任何区域开发都是在一定区域内展开,同一时期的不同空间和同一空间的不同发展阶段,均应视需要与可能,采取不同的区域开发布局模式。这些模式一般有增长极模式、点轴开发模式、块状(或网络)开发模式以及地域产业综合体优化模式。选择区域开发模型,应遵循:增长与均衡相结合,不同层次区域开发模式应相互衔接,近期、中期、长期开发模式一体化等原则。" }, { "instruction": "周口店动物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华北地区更新世中期的一个哺乳动物群,它以北京周口店第一地点洞穴堆积中的化石群为代表,是与北京猿人同时期的一个动物群。化石种类相当丰富,仅周口店第一地点发现的哺乳类就有94种。其中有些是更新世早期动物群的残留种或其变种,如三门马(Equus sanmeniensis)、梅氏犀(Rhinoceros mercki)、纳玛象(Palaeoloxodon namadicus)、中国鬣狗(Hyaena sinensis)等。有些是更新世中、晚期所特有的新种,如肿骨鹿(Sinomegaceros pachyosteus)、葛氏斑鹿(Pseudaxis grayi)、洞熊(Ursus spelaeus)、最后斑鬣狗(Crocuta ultima)、最后剑齿虎(Machairodus inexpectatus)、杨氏虎(Panthera youngi)、德氏水牛(Bubalus teilhardi)等,是本动物群中最富有代表性的动物。还有些现生种如大熊猫(Ailuropoda)以及安氏鸵鸟(Struthio anderssoni)等化石。本动物群中包括比较喜湿与比较耐旱的、比较喜暖的与比较耐寒的多种生态类型的动物,反映了当时周口店一带自然环境是复杂的,同时也表示第一地点的地层,可能是先后不同阶段的产物。此外,在河北井陉青石岭洞穴堆积,山西、陕西、甘肃东部、河南北部等地更新世中期地层中,也发现有类似的动物群化石。" }, { "instruction": "山麓沉积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山麓堆积物(talus,talus accumulation)。山麓地带各种沉积物的统称。以冲积物、洪积物为主,并有坡积物、重力堆积物或泥石流沉积物等多种成因类型。在高寒山区的山麓堆积物中还有冰碛物和冰水沉积物。山麓堆积物特征是以粗碎屑沉积为主,碎屑的分选性和磨圆度较差,相变快,厚度大。有些强烈上升的山地的山麓地带或强烈拗陷的山麓地带,第四纪沉积物的厚度可达一千米。祁连山北麓的玉门砾石层与酒泉砾石层,喜马拉雅山南麓的上西瓦里克砾石层都是典型的山麓堆积物。" }, { "instruction": "石珊瑚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硬珊瑚目(Scleractinia)、轮珊瑚目(Cyclocorallia)。珊瑚纲的一目,是具钙质骨骼的六射珊瑚。单体或复体,以复体为主,骨骼成分为文石质,常呈多孔状。原生隔壁6个,后生隔壁以6、12、24等六的倍数增长,轮生于先形成隔壁之间,故又名六射珊瑚或轮珊瑚,每轮生长的隔壁等长,放射状排列。相邻隔壁之间可有棒状的横条相连,隔壁的外端伸出壁外形成隔壁脊。个体中心可有特殊的轴部构造。鳞板有时发育,横板一般不发育。中三叠世至现代,是重要的造礁动物。现生硬珊瑚类可分为造礁珊瑚和非造礁珊瑚两种生态类型。中国西南海相中生代地层中产有丰富的硬珊瑚类化石,如珠穆朗玛峰上三叠统有高壁珊瑚(Montlivaltia)、剑鞘珊瑚(Thecosmilia),上侏罗统有等星珊瑚(Isastrea),上白垩统有柱剑珊瑚(Stylosmilia),始新统有长星珊瑚(Astrocoenia)等。" }, { "instruction": "辐鳍鱼亚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硬骨鱼纲中种和属数目最多的一个亚纲。鳍均由平行排列的骨质鳍条支持,背鳍一个,偶鳍内无中轴骨。无内鼻孔。眼大。最早出现于泥盆纪,现代仍很繁盛,绝大多数现代鱼类属此亚纲,现生约30000种。化石属种也很多,分为数百个科,其高级分类单位变动较大,意见分歧,一般可分为三个大的类群:软骨硬鳞鱼次亚纲、新鳍鱼次亚纲和真骨鱼次亚纲。" }, { "instruction": "有源微波遥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那些能发出微波能量照射被遥感物体的遥感技术。微波遥感器发出探测用的微波能量照射被测物体,与被测物体相互作用,发生反射、散射或穿透一定深度,微波遥感器接收被测物体散射或反射回来的微波信号。通过分析回波信号,就能确定被测物体的各类性质。有源微波遥感器所记录的回波以及物体的图像和数据,只与被测物体的散射(或反射率)有关,与物体的辐射率、所在地的日照变化无关。它可以全天候的工作,合理选择微波频率、极化方式,可获得较好的遥感效果。有源微波遥感仪器主要有:真实孔径侧视雷达、合成孔径雷达、微波全息遥感器、雷达高度计和雷达散射计。目前所有星载有源微波遥感器均工作于K波段以下频率,所以不受天气条件的影响。" }, { "instruction": "对笔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正笔石目的一属。笔石体仅有两个笔石枝,两侧对称。两枝下垂、下斜、平伸或上斜生长。胞管为直管状或腹缘微曲。奥陶纪,世界各地。中国主要产于下、中奥陶统,上奥陶统下部也有少数代表。" }, { "instruction": "人为土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自然土壤经人类活动的影响改变了原来土壤的成土过程而获得新特性的土壤。我国农业历史悠久,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十分深刻,因此,在土壤分类上,应十分重视人为因素的影响。例如,水稻土、灌淤土、绿洲土和蝼土等都作为独立的土类,其共同特点是经受人类活动的长期影响,获得新的诊断层和诊断特性。它们被统归为人工土纲。美国的土壤分类,对人为因素的影响只体现于亚纲以下的分类单元上,如在亚纲中的耕翻扰动新成土(arent),土类中的耕作淀积湿润淋溶土(agrudalf)都是考虑到人为耕作活动这一因素。而联合国分类新增了人为土( anthrosols)单元。分布在人类开发较早、耕作历史悠久的地区,或是人工排灌和耕作活动容易引起土壤深刻变化的地区。在美国土壤系统分类制中,考虑到人为因素只是以人为表层(anthropic epipedon)和耕作淀积层(agric horizon)来确定的。" }, { "instruction": "中国最美的五大峰林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中国多峰林,峰林那毫无雕饰的朴素美,山体造型上的抽象、浪漫与真实的统一,都给人一种和谐的美感。此次评选出的五大峰林依次为广西桂林阳朔漓江山水、湖南武陵源石英砂岩峰林、贵州兴义万峰林、江西三清山花岗岩峰林和云南罗平峰林。评选的标准为:①景观奇特,形态丰富,具有突出的美学价值;②发育完整,具备该种地貌的典型特征;③分布集中,具有较大规模;④景区或周边有独特的人文价值;⑤自然环境保存良好,没有过度开发。 (1)桂林阳朔 Guilin Yangshuo评为中国最美的第1峰林,被喻为“山水相依的画廊”。位于桂林阳朔。漓江山水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是广西亚热带岩溶的典型地区。融峰林、溶洞、深潭、险滩、危崖、飞瀑之美于一体。“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就是形容这里美景的诗句。漓江之美,美在水之清丽,山之神奇……这里是世界上最典型、发育最完美的湿润热带亚热带者溶峰林地貌,峰林平原更是世界陆地上分布面积最大、景观美学价值最高的、具有珍稀性和垄断性的自然遗产。 (2)武陵源 Wulingyuan 评为中国最美的第2峰林,被喻为“失落深山的丹青’’。位于湖南和贵州交界的武陵山脉北段,是全国乃至全球最典型的石英砂岩峰林地貌。这里千峰耸立,万峰峥嵘,有超过300km2的丹青画卷,被称作“地质博物馆”。由于奇峰耸立,峡谷蜿蜒而被称为是“失落在神山的一颗明珠’’。武陵源风景区包括张家界、天子山、索溪峪及其他新开发区域。游人必至的地点是天子山脚下的“十里画廊”,景色奇美,如诗如画。武陵源最动人之处当属峰奇,砂岩柱、砂岩峰有300余座。“三千峰林八百水”,峰因水更奇,林因水更秀,举目皆美景,无景不动人。 (3)万峰林 Wanfenglin 评为中国最美的第3峰林,被喻为“高原上的心跳”。位于贵州兴义,总面积达2000km2 。万峰林将美学价值,喀斯特地貌发育演化过程的完整性,遗迹的丰富性,椎状峰林集中连片面积,景观典型性等特点集于一身。峰林地处“地球最美丽的伤疤”——马岭河峡谷的中下游,根据形态分为五大类型:列阵峰林、宝剑峰林、群龙峰林、罗汉峰林、叠帽峰林。万峰林山势不高,但峰笋比肩接踵,形成壮观之势。峰林屏障与万顷田园交错,纳灰河串连村寨,构成秀美的自然画卷。 (4)三清山 Mount Sanqingshan评为中国最美的第4峰林,被赞为“西太平洋边缘最美丽的花岗岩”。位于江西省东北部,形成了举世无双的花岗岩峰林地貌,是花岗岩节理的地质博物馆。景区内峰峦林立,“女神峰”、“琵琶峰”、“巨蟒出山”为稀世奇景,是国内最典型的花岗岩峰林地貌之一。 (5)罗平峰林 Luoping Peak Forest 评为中国最美的第5峰林,被喻为“金色的花园”。位于滇桂黔三省交界处。春季,罗平20万亩油菜花竞相怒放,铺就了一望无垠的金色花海。玉带湖、腊山湖、湾子湖三面银镜相互映衬,喀斯特锥形峰点缀花海间,形成奇丽风景。" }, { "instruction": "狭鼻猴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灵长目直鼻猴(干鼻猴)亚目人猿次目中的一个下目。因其鼻中隔狭窄,鼻孔开向下方,故名。曾被称为类人猿亚目或猿猴亚目。狭鼻类被分为两类:一类为由上猿(Pliopithecus)和原上猿(Propliopithecus)代表的上猿科和原上猿科及包括树猿(Dendropithecus)在内的一些生活于非洲及南亚早、中中新世的小型非人亦非猴的猿类组成的始狭鼻小目(Eocatarrhini);另一类为由人超科和猴超科组成的真狭鼻小目。狭鼻类化石在中国已发现的有:①上猿科的占祥上猿(Pliopithecus zhanxiangi)、粗壮池猿(Laccopithecus robustus)和双沟醉猿(Dionysopithecus shuangouensis)、江淮宽齿猿(Platodontopithecus jianghuaiensis)。后二者有些学者认为应属原康修尔猿科;②人科森林古猿亚科的武都森林古猿(Dryopithecus wuduensis)、禄丰禄丰古猿(Lufengpithecus lufengensis);③人科猩猩亚科的开远西瓦古猿(Sivapithecus kaiyuanensis)、步氏巨猿(Gigantopithecus blacki)及长臂猿亚科的长臂猿(Hylobates);④猴亚科中的化石种类有更新世的猕猴(Macaca)、狒狒(Procynocephalus);⑤疣猴亚科有更新世的仰鼻猴属(Pygathrix)的金丝猴亚属[Pygathrix (Rhinopihecus)]和早全新世的叶猴(Presbytis);⑥人科人亚科化石包括了人属(Homo)中的直立人、尼安德特人和智人阶段的化石。" }, { "instruction": "勘探地球物理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简称物探。它以地下物质(岩石或矿体等)的物理性质(密度、磁性、电性、弹性、放射性等)差异所引起的某些物理现象为研究对象,用不同的物理方法和仪器,探测天然或人工地球物理场的变化。通过对上述变化的分析、研究,推断和解释地质构造、矿产分布及人为因素在地下所产生的各种情况(古墓、管线、污染范围等)。目前主要的物探方法有重力勘探、磁法勘探、电法勘探、地震勘探、放射性勘探等。依据工作空间的不同,又可分为地面物探、航空物探、海洋物探、地下物探等。人造卫星测量技术的发展为地球物理勘探增加了获取地球物理信息的手段。" }, { "instruction": "加里东旋回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以英国苏格兰的加里东山命名的早古生代造山旋回。在中国及邻区主要有两期:早加里东运动,发生在中、晚奥陶世之间;晚加里东运动,发生在志留纪末,形成华南和祁连等加里东造山带。" }, { "instruction": "恒显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北半球看起来,天北极(仰极)周围的恒星,永不落人北方地平。这部分周日圈全部位于地平以上的恒星,叫做恒显星,有时也叫拱极星。" }, { "instruction": "岩屑坡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岩屑锥在山坡下段连续分布形成的斜坡。岩屑坡位于陡崖之下,由崖上崩落的松散岩屑和岩石碎块所组成的倒石堆所组成,所以在两个倒石堆之接合处常形成凹槽形。" }, { "instruction": "国土法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调整人们在国土工作中所发生的一切社会关系行为规范的总和。其主要特点是不仅要体现经济规律要求,还要体现自然规律要求,确保处理好人地关系。它包括综合性法规和专业性或单项性法规两大类。前者规定各项国土工作应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后者则指针对某种自然资源或某项建设规划而制定的法规,如水法、土地法、水土保持法、矿产资源法、森林法、城市规划法等。" }, { "instruction": "天然污染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环境中自然生成的物质,其浓度达到有害人体或其他生物的程度。非生物界和生物界均可产生污染物。前者如火山喷发的有害物质和放射性元素的辐射污染等。后者分布最广的是微生物产生的污染物,如在谷物和油料作物种籽中滋生的黄曲霉菌分泌的黄曲霉素是一种致癌物质。借助风力传播的花粉,分布也相当广泛,可引起一些人的过敏反应。花粉在雨季因潮湿而沉降,花粉过敏症发病率也随之下降以致消失。天然与人为产生的污染物两者互相作用,从而造成更大的危害。如水体富营养化使藻类大量繁殖,部分藻类分泌浮游植物毒素。城市和工业区人为污染物更为重要,从全球范围看天然污染物是主要的。" }, { "instruction": "非洲南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南方古猿的属型种。1924年发现于南非约翰内斯堡以西的汤恩。命名为Australopithecus(australis,拉丁文为南方之意;pithec,希腊文为猴之意),中文非洲南猿头骨(发现于斯克特方丹)译为南方古猿;属型种为A. africanus。化石为6岁左右儿童的头骨,保存了大部分面骨及下颌骨,同时保存了颅内模。颅骨脑量约500毫升(以此为根据估计成年时脑量约达600毫升),根据颅底的特征可以表明他可以直立行走。1936年在斯泰克方丹发现了头骨、面骨、下颌骨和头后骨骼。先后为这些化石命名为A.transvaalensis(德兰士瓦南猿)、Plesianthropus transvaalensis(德兰士瓦迩人)、A. africanus transvaalensis(非洲南猿德兰士瓦亚种)、A.prometheus(普罗米修斯南猿)。非洲南猿的生活时代为距今300万~200万年,平均脑量约440毫升,体重雄性约90千克,雌性约67千克。汤恩小孩的年龄也有人认为约3岁左右。1992年在格拉底斯瓦勒发现的牙齿化石也被归入非洲南猿。" }, { "instruction": "种的分布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个物种有许多个体组成,它们所占的全部地域,即为该种的分布区。分布区不仅是物种的栖息地和繁殖地,而且还能充分完成个体的发育,并产生有生命力的后代。" }, { "instruction": "土被结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土壤群体组合。土壤群体在空间上的构型。它可以反映不同形状单元土区在发生上的联系。土壤组合是构成土被结构的基本单位:一个以上的土壤组合所占据的空间位置就是一部分土被结构的反映。因此,一种土被结构类型可以包括多种土壤组合或复区单元。土被结构是土壤地理学新的研究内容之一。从当前研究的现状和趋势看,土被结构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土壤群体,而不是个体,但个体是群体的基础,因此土被结构主要集中研究单元土区(土壤个体)的形状、面积大小和相对比例,单元土被结构(土壤群体)及土壤群体组合的成因、类型及其构型、不同地区土被结构类型及其在农业生产上的意义等。在自然界大的地区或小范围内,都有相应的中域或微域的土被结构类型存在。只有通过大比例尺或详测土壤制图,才能深入揭示土被结构的不同类型及其发生演变的规律。" }, { "instruction": "活化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经繁盛于某一地史时期,种类很多,分布甚广,形成重要化石的类别,经过漫长地质时期缓慢进化,变化不大、至今残存个别地区的极少数物种。如银杏纲在中生代特别繁盛,分布极广,白垩纪末衰退,第四纪冰期后仅银杏一种残遗于中国,达尔文据之提出活化石一词。其他如舌形贝、拉蒂迈鱼、水杉等也都是著名的活化石。" }, { "instruction": "科学工业园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也称工业园。由大学、科研机构和数量众多的技术先进企业以灵活多样形式组成的科研一生产综合体。它是在科技革命浪潮中形成,使现代科学技术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并促进区域经济迅速发展的一种新模式。一般为以引进为主的经济型(如中国深圳科技工业园),自由组合而成的技术型(如美国加州硅谷),及由政府宏观控制的科学型(如日本筑波科学城,俄罗斯新西伯利业科学城)等3种类型。其区位选择应考虑的区位因素序列为智密区(大学及科研机构集聚地)、基础设施条件(包括拥有纯净水源及供水系统、稳定的电力系统、方便的交通运输系统等),及环境条件(四季温差变化不大,湿度、温度适中,空气清新等)。合理发展、布局科学工业园现已成为各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趋势,代表了2 1世纪新产业经济发展的方向。" }, { "instruction": "outgoing long-wave\\rradiation(OLR)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大气顶部地气系统的向外长波辐射。大气既是长波辐射的吸收体,又是发射体,因此射出长波辐射应是到达大气上界的地面和各层大气的长波辐射总和,地面和各层大气的辐射与该处大气温度和成分有关,同时,每层的辐射还要受到上层大气的吸收削弱,吸收量又与吸收成分的浓度和垂直分布有关。理论上,射出长波辐射中或多或少地包含了各层大气的温度和成分信息,例如,低透过率的信息主要来自高层大气,而高透过率的信息可能来自大气低层,地面信息主要来自大气窗波段等。因此依据辐射传输方程,利用卫星上越来越多的光谱通道和越来越灵敏的遥感信息来解译、反演大气状态已成为卫星遥感应用的重要任务之一。" }, { "instruction": "岛弧拉斑玄武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岛弧玄武岩(island arc. basalt)。产于岛弧的低碱拉斑玄武岩。其元素含量具有下列特征:K2O,Na2O和TiO2含量低,K/Rb比值(=500~1000)介于海洋岛(500左右)和海岭拉斑玄武岩(600~2000)之间,87Sr/86Sr为0 ?03~0 ?05,SiO2为45%~70%,Th为0 ?×10-6,U为0 ?×10-6。" }, { "instruction": "沉积过路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当沉积基准面与地表一致(重合)时,则沉积物继续向盆搬运,既不发生沉积作用,也不发生对下伏地层的侵蚀。" }, { "instruction": "海蚀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海蚀槽。海蚀岩岸与海面(高潮海面)接触处受海蚀作用形成的断续凹槽。深度大于宽度的称海蚀洞,深度小于宽度者称海蚀龛(sea chasm)或海蚀壁龛(wave ?ut notch)。多位于海蚀崖和浪蚀台前缘陡坎基脚处。中国北方的基岩海岸带有不同高程的海蚀穴,是海岸抬升的重要标志之一。" }, { "instruction": "洪积平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干旱区山前地带由一系列洪积扇不断扩大伸展连接组合而成的堆积平原。中国西北山区的山前地带多分布有这类平原。" }, { "instruction": "跳跃搬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颗粒一边跳跃一边向前搬运的方式。原因之一是涡流的扬举作用;原因之二是由于流水在各个不同深度上产生的流速差异所形成的水力上举作用。" }, { "instruction": "糜棱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于原岩遭受强烈挤压破碎后所形成的一种粒度很细的动力变质岩石。基质含量为50%~90%,碎斑含量主要由细粒的石英、长石及少量新生矿物(绢云母、绿泥石等)所组成,矿物碎屑的粒度一般小于0.5毫米,有时可含少量较粗的原岩碎屑,呈眼球状的碎斑。在显微镜下,可见碎屑矿物具有波状消光、解理和双晶纹弯曲、颗粒边部碎粒化等现象。岩石常具有类似流纹的条带状构造,岩性致密坚硬。主要由花岗岩、片麻岩等刚性岩石遭受强烈动力变质作用所形成。常见于扭性或压扭性断裂带。有人把岩石中矿物碎屑的粒度小于0.1毫米或碎斑含量小于10%的糜棱岩,称为超糜棱岩。" }, { "instruction": "卡尔斯巴德双晶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简称卡式双晶。长石中常见的一种双晶律。见于各种长石晶体中。长石的卡尔斯巴德律双晶双晶轴为c轴;接合面平行(010)。一般呈简单的接触双晶,但也可见到由3个或更多个单晶体组成的聚片式双晶。当晶体以斑晶出现时,则常呈穿插双晶。" }, { "instruction": "脱钙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从土体中淋出的作用。可发生在一个或多个土层中,主要是由生物呼吸或有机质分解产生的CO2,使CaCO3变为Ca(HCO3)2,并经水的淋洗流失。反应式是:CaCO3+H2O+CO2→Ca(HCO3)2,显然这一反应可因淋洗水分增多或生物活动加强而进行更快,所以气候湿润处、植被繁茂处土壤脱钙作用明显。值得注意的是脱钙作用与积钙作用常相伴发生,一般是上部土层脱钙而中、下部或底层积钙。石灰性母质在成土时,其脱钙程度常作为土壤分类的重要参考。" }, { "instruction": "奠基者事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也可称建立者后果。是指一个岛屿或斑块被少数个体定居,它们比亲代种群的遗传变异性更低。" }, { "instruction": "斜锆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ZrO2,含ZrO2 80%~98%,常含铪,有时含铌、钽、稀土元素。单斜晶系。晶体呈板状或片状。白色或红黄色。玻璃光泽。硬度6.5。解理平行底面{001}完全。密度5.4~6.0克/厘米3。产于成因上与碱性—超基性岩有关的烧绿石碳酸岩矿床中,也常见于砂矿中。是提取锆的矿石矿物。" }, { "instruction": "岩浆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岩浆房。地壳中储集岩浆的场所。岩浆房有深部岩浆房和高位岩浆房。后者指岩石圈浅层部位蓄积岩浆的地方;其规模直径达几千米或几十千米,大小不一。火山物质即来源于此。岩浆是从地幔上升到地壳的。一般位于较浅的部位,如夏威夷地区,其深度只有3~5千米。其上连接火山通道,供给火山喷发的物质。其下情况不明。一般认为上地幔是产生岩浆的场所,经过某种作用岩浆被运移和贮存于岩浆库中。在火山临近喷发前,岩浆库中的岩浆向地面运移,会引起地球物理场的变化。如果岩浆库内的岩浆逐渐冷却凝结,火山就停止活动,地下的岩浆库固结成为多种形态的侵入体。" }, { "instruction": "蓝铁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Fe3〔PO4〕2*8H2O。单斜晶系。晶体呈柱状及沿{010}呈扁平状,集合体呈肾状、球状及结核状。新鲜的无色,易氧化而变成蓝色、靛蓝或蓝黑色。玻璃光泽。解理平行{010}完全。解理片具挠性。密度2.68克/厘米3。见于热液矿床和伟晶岩矿床的风化产物中,也见于沉积铁矿床中。" }, { "instruction": "肿头龙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传统分类系统中鸟臀目(Ornithischia)的一个亚目——肿头龙亚目。个体小到中等(1~5米),两足行走,生活于白垩纪。头骨及头后骨骼的许多特征支持肿头龙类是一个单系类群。头骨外表面的许多部位具有显著的装饰,眶后骨和鳞骨一般具有明显的骨质瘤;眼眶前壁和中壁完全骨化;头骨基部前后向缩短;鳞骨扩展;荐椎及前部尾椎具长肋;肩胛骨细长且显著长于肱骨;前肢相对于后肢很短;比之于其他两足行走的恐龙,肿头龙类的腰带不寻常地横向加宽。肿头龙类保留有一些原始特征,如牙齿很小,且为异型齿;上颌骨齿及后部齿骨齿的齿冠大致呈叶状,并有明显的小锯齿;前颌骨仍残存牙齿;坐骨缺少闭突。肿头龙类与鸟臀类其他类别的关系还不十分确定。1986年,美国学者Sereno提出肿头龙类与角龙类(Ceratopsia)的关系最为接近,并将这两个类群共同置于缘头龙类(Marginocephalia)这一分类单元之下。根据头顶的构造,肿头龙类一般被分为两个小的类群,即平头龙科(Homalocephalidae)和肿头龙科(Pachycephalosauridae)。前者头顶均匀加厚而显得较平。后者头顶额骨和顶骨强烈加厚并愈合为一个牢固的圆屋顶构造,目前普遍认为这一构造可能用于同种间的争斗而非常类似今天的大角羊;在有些属种中,头顶的这种构造表现出两种主要形态,可能用于性别识别。" }, { "instruction": "苦橄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富含橄榄石的超镁铁质火山岩。深色。具粒状结构。苦橄岩这一术语最初用于含橄榄石和辉石极其丰富的一类粗玄岩或玄武岩。也用来表示与含长石橄榄岩或碱性橄榄岩相对应的火山岩,以及表示辉长岩和沸绿岩的富橄榄石变种。现在按化学成分确定为SiO2<47%,Na2O+K2O<2%,和MgO>18%的一组岩石。矿物成分为辉石(小于40%)、橄榄石(大于40%),有时有少量基性斜长石(<10%)、角闪石,副矿物为钛铁矿、磁铁矿及磷灰石等。相当于橄榄岩组成(钛辉石34%,橄榄石31%,棕闪石25%,副矿物5%,碱性玻璃5%)的浅成岩,亦曾命名为苦橄岩。此词中国原译辉云橄榄岩,该术语源于希腊语pikros,意为苦,系指氧化镁含量高。有人认为成分与橄辉岩相当的火山岩称为苦橄岩,而成分相当于纯橄榄岩的火山岩称为麦美奇岩。" }, { "instruction": "海底风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发生在海底的风化作用。海底,即被海水淹没的地表,由于海水中溶有氧以及有微生物的参与,使海底沉积物和基岩遭受破坏的作用。同理,湖底亦可发生风化作用。" }, { "instruction": "叠层石灰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具叠层构造的石灰岩。叠层在平面上是水平层状或呈波状起伏,更常见的是向上凸起;在剖面上则呈大小不一的馒头状或相互平行的掌状体,亦可出现球状体。内部则具平行的细纹层。它形成于蓝绿藻的群体中。蓝绿藻丝状体能分泌出胶状黏液,捕获各种漂移的灰泥球粒,形成富屑纹层(又称暗层)。然后藻细胞生长,分布在富屑纹层的表面,形成富藻纹层(又称亮层)。如此一再重复便形成叠层构造。若构成纹层的成分是白云石则称叠层白云岩。中国震旦纪地层中有大量的叠层石。叠层石常指示潮汐环境。" }, { "instruction": "地理坐标系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理坐标分为天文地理坐标和大地地理坐标。天文地理坐标是用天文测量方法确定的,大地地理坐标是用大地测量方法确定的。地理坐标系统是以参考椭球面为基准面,以法线为基准线的球面坐标系。以起始子午面和赤道面为参考面,用经度、纬度表示点的空间位置。某点的经度是过该点的子午面与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的子午面所夹的二面角;某点的纬度是过该点的法线与地球椭球赤道面的交角。" }, { "instruction": "内源沉积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构成岩石的原始物质主要来自陆源溶解物和生物源,少部分来自深源气水热液和深卤,在沉积盆地中通过生物化学作用和化学作用沉积形成的岩石。" }, { "instruction": "主比例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投影面上没有变形的点或线的比例尺,一般也是地球仪或地图上以数字或文字形式标注的比例尺。地球仪通常被视为地球的简单缩影,地球仪上的比例尺应该处处相等。但是,如果把地球仪按照一定的投影方式展开成平面地图,那么除了切点、切线和割线上没有任何变形,并保持原有的比例尺不变外,其余的地方比例尺都随变形的大小而变化。" }, { "instruction": "四色定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图设计中,尤其是地理底图的设计,为了尽量减少对主题要素表达的干扰,背景色的种类应该尽量少。事实证明,在一个制图区域范围内,无论其内部分割多么复杂,如果给它们普染颜色的话,最少用4种颜色就可以使任何具有公共边界的区域颜色不同,从而将相邻区域区分开来,这就是四色定理。" }, { "instruction": "水锰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γMnO(OH),含Mn 62.4%。单斜晶系。晶体呈柱状,柱面具纵纹。在某些含锰热液矿脉的晶洞中常成晶簇产出;在沉积锰矿床中多呈隐晶块体,或鲕状、钟乳状集合体等。黑色。条痕褐色。半金属光泽。硬度3~4。解理平行{010}完全。密度4.2~4.3克/厘米3。内生成因的水锰矿见于某些热液矿床中;外生成因的水锰矿广泛分布于沉积锰矿床中。是炼锰的矿石矿物。" }, { "instruction": "共存分析方法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定量重建古近纪新近纪陆地气候变化的研究方法(Mosbrugger & Utescher,1997),其原理是假定化石植物与其现存最近亲缘类群分布需要的气候与生态环境条件相同或相近,采用多个化石植物的现存最近亲缘类群现代分布区的气候参数变化范围的叠加产生共存区间,经转化得到古气候参数定量化的精确估测。该方法可用于木材、叶子、种子/果实以及孢粉植物群对古气候参数的定量分析。共存分析方法系统的核心是CLIMBOT数据库,该数据库含有800多个包括孢粉、果实、种子、叶和木材的古近纪新近纪植物类群,每个化石植物类群的数据包括其相应的现代最近亲缘类群及其生长所需的10个气候参数(年均温,最热月均温,最冷月均温,平均相对湿度,潜在蒸发量,年均降雨量,平均最大月降雨量,平均最小月降雨量,最热月降雨量和干旱指数)容许范围。根据该方法的CLIMST计算机分析程序,首先将化石植物类群准确鉴定到属或种,根据CLIMBOT数据库确定其相应最近亲缘类群,设定所要计算的气候参数,通过计算机程序计算整个化石植物群各类群气候参数的共存区间,即可得到该化石植物群产地在地质历史时期的古气候参数的定量值。" }, { "instruction": "标准点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图投影中没有变形的点。在方位投影中,当平面与球面相切时,投影后只有切点不产生变形,而其他各处离开这个点越远变形越大。这个切点就被称为标准点。" }, { "instruction": "总湿陷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湿陷性黄土地基受水浸湿饱和下沉稳定为止的总湿陷量。用来判定黄土地基的湿陷程度,划分湿陷等级。总湿陷量(Δs)(厘米)按下式计算:Δs=Σni=1βδsihi式中:β为考虑地基土的侧向挤出和浸水机率等因素的修正系数;δsi为第i层土的湿陷系数;hi为第i层土的厚度(厘米)。上式从基础底面算起至其下5米土层(对非自重湿陷黄土)或10米(对自重湿陷黄土)为止。其中,δsi<0.015的非自重湿陷性黄土不累计。" }, { "instruction": "文化景观类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根据地域差异划分出的不同类型的文化景观,如乡村田园景观、工业区景观、风景园林景观。每一个文化景观类型都有其独特的外貌特征以区别于其他类型。一个区域的文化景观可以由各种文化景观类型组成,而同一文化景观类型可以重复出现于不同区域中人类活动相似的地区。" }, { "instruction": "方头虫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三叶虫纲褶颊虫目的一属。头盖除后侧翼外呈长方形。头鞍长柱状,中部具一纵脊,方头虫头鞍沟3对,均短而浅。眼叶小,位于中部稍前。前边缘宽平,无边缘沟,前侧角圆滑。固定颊极窄。壳面布有细粒点。晚寒武世,亚洲东部。中国产于北方上寒武统上部。" }, { "instruction": "geology of earthquake,seismogeology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从地质学的角度研究与地震孕育和发生相关的地壳构造变形及其过程,着重描述单个地震的地质表现或地质特征的科学。是介于地质学与地球物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地震是一种地质现象,是现今地壳运动激化的表现。地震的分布与活动构造密切相关。探索地震与活动构造和现代构造应力场之间的关系,确定有可能影响人类活动的地震危险区,捕捉地震前兆,实现地震预报,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是地震地质工作的主要目标。" }, { "instruction": "自由曲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自由曲流下沉区沉积作用为主的冲积平原上常见的一种河流地貌形态。河谷中水流在平缓的河床上对一侧进行侵蚀、另一侧堆积,在河床迂回的范围内河床形态不断摆动形成的一种曲流,并形成迂回扇牛轭湖。" }, { "instruction": "intermediatefocus earthquake, intermediatefocus shock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震源深度在60~300千米之间的地震。90%以上的中源地震发生在环太平洋地震带上,一般不造成灾害。" }, { "instruction": "海扁果亚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以前称为海果类(carpoids),棘皮动物门中高度特化的一亚门。形态独特,壳体背腹扁平,形状不规则,缺乏对称性,或可呈两侧对称。多具腕或腕突,后端具一长短不等的茎尾。水管系统不明。可能为平卧海底生活,以茎尾锚定。中寒武世至中泥盆世。再分为海笔纲(Homostelea)、海箭纲(Homoiostelea)、海桩纲(Stylophora)、栉海林檎纲(Ctenocystoidea)。化石稀少,有些纲仅有2~3属。海扁果亚门的分类位置尚有争论,有些学者认为海桩纲是脊索动物而建立钙索动物亚门(Calcichordata)。" }, { "instruction": "熔岩台地土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火山熔岩喷溢后常覆盖了古老的夷平面,或岩流自然展布,形成台地。发育其上的土壤即为熔岩台地土壤。如长白山基座就是一个剥蚀夷平面,上面覆盖了多次喷发的玄武岩。在图们江沿岸可见到三级玄武岩台地,高山河面自130~400米不等,厚均百米以上。在长白山东北面,还有沿牡丹江分布的玄武岩台地,台地多已被分割为方山或孤丘。这些台地地势平坦,成土条件好,也是农业土壤的主要分布地。很多具地带性特征的土壤都在台地上发育,如牡丹江一带的黑土、山西大同的褐土、南京的黄棕壤与浙江嵊州的红壤等。" }, { "instruction": "热河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鸟翼类的一属。热河鸟的主要特征与神州鸟相同或相近,因而可能是神州鸟的同物异名。较之始祖鸟,该属上、下颌较短高且粗壮:前颌骨与上颌骨上均未发育牙齿,而齿骨仅观察到3枚小的尖锥状齿。颈椎可能不足10枚,背椎14枚,荐椎由愈合的6枚椎骨构成,尾椎最多可达27枚。尾相对较长,其长分别是前、后肢长度的125%、158%,而始祖鸟的尾则短于其前肢或后肢。该属肩臼窝的开口方向指向背侧方,表明其应具有较强的飞行能力。前肢显著长于后肢,手部相对于始祖鸟显得较短且粗壮。后肢第Ⅰ趾相对较短且该趾的爪较小。该属同时具有一些比始祖鸟原始的特征及比始祖鸟进步的特征,表明始祖鸟在鸟类的早期演化过程当中可能代表一个旁支而非主干。" }, { "instruction": "栉壳结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晶簇状结构(category texture)。由聚生在碎屑颗粒表面或岩石孔隙壁上的栉壳状晶体构成。常见于石灰岩、白云岩及砂岩的胶结物中。花岗状结构。" }, { "instruction": "近祖共性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共近祖性状、共同祖征。在分支分类学中指来源于较远祖先并存在于不同后裔类群中的相同近祖性状。" }, { "instruction": "南极考察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南极的科学考察站包括常年站和夏季站两种。迄今南极主要的考察站见表:国别南极考察站地理坐标阿根廷贝尔格拉诺Ⅱ站(Belgrano Ⅱ)77°52′S,34°37′W奥卡达斯站(Orcadas)60°44′S,44°44′W埃斯佩兰扎站(Esperanza)63°24′S,57°00′W马兰比奥站(Marambio)64°14′S,56°37′W圣马丁站(San Martin)68°08′S,67°06′W龙巴尼站(Jubany)62°14′S,58°40′W澳大利亚马阔里岛站(Macquarie Island)54°30′S,158°57′E67°36′S,62°52′E戴维斯站(Davis)68°36′S,77°58′E凯西站(Casey)66°18′S,110°32′E巴西费拉兹中校站(Commandter Ferraz)62°05′S,58°24′W续表国别南极考察站地理坐标智利普拉特上校站(Captain Arturo Prat)62°30′S,59°41′W奥希金斯将军站(General Bernardo O′Higgins)63°19′S,57°54′W马尔什中尉站(Teniente Rodolfo Marsh)62°12′S,58°54′W德国冯诺迈伊尔站(Georg Von Neumayer)70°37′S,8°22′W福斯特站(Georg Foster)70°47′S,11°51′E法国迪蒙?迪尔维尔站(Dumont d′Urville)66°40′S,140°01′E阿尔弗雷德富尔站(AlfredFaure)46°26′S,51°52′E马丁?德维维斯站(MartindeVivies)37°50′S,77°34′E弗朗塞港站(PortauxFrancais)49°21′S,70°12′E印度达克欣?甘戈特里站(D.Gangotri)70°05′S,12°00′E日本昭和站(Syowa)69°00′S,39°35′E飞鸟站(Asuka)71°32′S,24°08′E新西兰斯科特站(Scott)77°51′S,166°45′E坎贝尔岛站(Campbell Island)52°33′S,169°09′E中国长城站(Great Wall)62°13′S,58°58′W中山站(Zhongshan)69°22′S,76°23′E波兰阿克托夫斯基站(Arctowski)62°09′S,58°28′W世宗王站(King Sejong)62°13′S,58°45′W南非萨纳埃站(Sanae)70°18′S,02°25′W马里恩岛站(Marion Island)46°52′S,37°51′E高夫岛站(Gough Island)40°21′s,09°52′W英国鸟岛站(Bird Island)54°00′S,38°03′W法拉第站(Faraday)65°15′S,64°16′W哈利Ⅳ世站(HalleyⅣ)75°36′S,26°46′W哈利Ⅴ世站(HalleyⅤ)75°35′S,26°15′W罗瑟拉站(Rothera)67°34′S,68°07′W西格尼站(Signy)60°43′S,45°36′W美国阿蒙森斯科特站(AmundsenScott)90°S麦克默多站(McMurdo)77°51′S,166°40′E帕尔默站(Palmer)64°46′S,64°03′W俄罗斯和平站(Mirny)66°33′S,93°01′E新拉扎列夫站(Novolazarevskaya)70°46′S,11°50′E青年站(Molodezhnaya)67°40′S,45°51′E东方站(Vostok)78°28′S,106°49′E别林斯高晋站(Bellingshausen)62°12′S,58°58′W列宁格勒站(Leningradskaya)69°30′S,159°24′E乌拉圭阿蒂加斯站(Artigas)62°11′S,58°51′W(截至1990年止)" }, { "instruction": "火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火星是八大行星之一,按照距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为第四颗。与太阳的平均距离为1. 52个天文单位。由于火星荧荧如火,亮度常变,位置不定,令人迷惑,所以中国古代称之为荧惑;在古代罗马,因它带有血红色,所以用战神“玛尔斯”命名;而在希腊神话中,火星同样被看做是战神。火星的赤道半径为3395km,为地球的53%;体积为地球的15%;质量为地球的10. 8%。表面重力加速度为地球的38%。火星公转轨道面与黄道面的交角约为1 °5 1 ′,轨道偏心率为0. 093,公转周期为687d。火星的自转与地球很相似,周期为24小时3 7分22.6秒。赤道面与轨道面的交角为23°5 9 ′.因此火星上也有四季变化。" }, { "instruction": "潜在蒸发蒸腾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植物蒸腾和土壤蒸发的总量,如果水分是不受限制的,给出局域温度和湿度,它就能够被估算出来。" }, { "instruction": "异螈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已绝灭的非常奇特的滑体两栖类。下颌两齿骨间具特殊的绞合关节;额骨愈合呈三角形;从头至尾,在背部由具纹饰的骨板覆盖。仅包括一科三属,化石见于北美、欧洲、中亚及北非摩洛哥的侏罗纪至早中新世地层。" }, { "instruction": "陕北黄土岩石地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陕西省北山以北地区,即南以黄龙山、将军山、嵯峨山到永寿梁一线为界,东以黄河为界,向西至子午岭西坡,北到白于山—横山的范围内,黄土岩石地层的区域性特征及划分。区域地质构造上属鄂尔多斯台向斜东部。第四纪黄土堆积时的古地形基本继承了新近纪末已形成的古地形格局,有好几个较大的侵蚀盆地,如吴旗盆地、延安盆地、洛川盆地等。由于古地理沉积环境的不同,黄土堆积的岩相、厚度、成因等不尽相同。按黄土不同的堆积特征和地貌景观,本区可分为南、北两个亚区,大致以崂山(湫沿山)为界。典型地层剖面有吴旗土佛寺、洛川黑木沟、韩城北龙亭等。北部亚区黄土岩性较粗,常夹有粉砂层,古土壤成壤程度低,颜色较浅,钙质淋滤程度较低。南部亚区黄土特征相反,粘土含量稍高,古土壤成壤作用较高,颜色较深,钙质淋溶作用较强,形成多层密集钙质结核层。黄土岩石地层单位可划分为4个组。其地质时代分别相当于早、中、晚更新世和全新世。陕北地区黄土柱状对比图剖面(从北→南)1.Q4黄土; 2.Q3黄土; 3.Q2黄土; 4.Q1黄土; 5.古土壤及钙质结核; 6.砂页岩" }, { "instruction": "沟模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沟铸型。一种常见的印模构造。指砂质岩层底面上的平行小脊状凸起(或在下伏的泥质岩的上层面呈平行的沟),脊状体高数毫米,宽数厘米。因为它是水流拖运某种物质,在水底软泥层中留下沟槽或擦痕后,被上覆物质充填而成的,故亦称拖痕(drag mark,ksimoglyph)、滑动痕(slide mark)、工具刻蚀痕(tool mark)。其长轴平行水流方向。常见于浊积岩及冲积沉积中。" }, { "instruction": "角岩结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细粒粒状变晶结构。其中矿物颗粒常呈多边形,彼此紧密镶嵌,一般不呈定向排列。岩石常具角状断口和块状构造。它是热接触变质作用形成的角岩的特征结构。" }, { "instruction": "鞍状冰川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粒雪盆位于山脊的鞍部,成为粒雪山口,向两个不同坡向发育冰舌,发展成不同方向的山谷冰川或悬冰川。" }, { "instruction": "面积变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面积比与1的差值,一般用Vp表示,即Vp=P-1。当Vp =0时,表示投影后面积无变形;Vp为正值或负值,分别表示面积扩大或缩小。" }, { "instruction": "泥晶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泥晶化指碳酸盐颗粒边缘为穿孔藻类钻孔,一般为泥晶方解石(原始沉积矿物为文石或高镁方解石泥)充填。中国小柴旦盐湖发现的湖滩岩的陆源碎屑被藻穿孔,为泥晶白云石充填。这种颗粒边缘被泥晶化的现象称泥晶化边,如果全部颗粒泥晶化可以出现假球粒(原始颗粒不具泥晶结构)。泥晶套(micritic envelope)或称泥晶包壳指颗粒外围包裹泥晶文石或高镁方解石或经转化的方解石质薄包壳,颗粒边缘保存完好。自然界也出现颗粒既包壳又被泥晶化的现象,如鲕粒泥晶包壳常常被泥晶化的现象。" }, { "instruction": "球粒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团粒、球状粒。碳酸盐岩中异化颗粒类型之一。通常由泥晶方解石的集合体组成,不具内部构造。其形状为圆滑的球形到椭球形或卵形。球粒大小较均匀,粒径在0.03~0.20毫米之间,常见为0.04~0.1毫米。球粒成因不一,可以由化学或生物化学沉淀的极细的泥晶文石凝聚而成,以后转变为方解石;也可以是无脊椎动物的粪粒(常含有机质);或者由藻类粘结灰泥而成的藻球粒(常有藻类的遗迹);也有的是内碎屑经过磨蚀形成的球状颗粒,一般具有粒度分选及小型交错层等水流活动的沉积特征。" }, { "instruction": "滴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洞中滴水形成的碳酸钙沉积。滴石可形成各种形态,其具有代表性的有钟乳石、石笋、石柱等。" }, { "instruction": "磨圆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碎屑颗粒在搬运过程中棱角被磨损而接近圆形及球形的过程。又称圆化作用。由于磨、溶等原因,搬运的碎屑物被磨圆,因此随着搬运距离的增长或悬移物反复地迁移,磨圆程度增高。特别是在搬运初期,圆化较为迅速。但碎屑圆化的程度还受矿物的物理性质、搬运方式以及碎屑破碎等因素的影响。如硬度低的粒状矿物易被磨圆;推移、跃移搬运的碎屑易被磨圆;悬移的难磨圆;载运的则不能被磨圆,因此冰碛物多为棱角状。" }, { "instruction": "水体物理净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污染物质由于稀释、扩散、混合和沉淀等过程而降低浓度。污水进入水体后,可沉性固体在水流较弱的地方逐渐沉入水底,形成污泥。悬浮体、胶体和溶解性污染物因混合、稀释,浓度逐渐降低。污水稀释的程度通常用稀释比表示。对河流来说,用参与混合的河水流量与污水流量之比表示。污水排入河流经相当长的距离才能达到完全混合,因此这一比值是变化的。达到完全混合的距离受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有稀释比、河流水文情势、河道弯曲程度、污水排放口的位置和形式等。在湖泊、水库和海洋中影响污水稀释的因素还有水流方向、风向和风力、水温和潮汐等。通过物理净化作用,水体中的污染物得到初步稀释自净,为化学净化和生物净化提供了条件;在污水处理和污水总量控制中应用物理净化作用合理规划,可节省财力物力。" }, { "instruction": "仙女木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第四纪最后一次冰期。它有三次特有的气候变化并伴随沉积作用,构成末次序列的一部分。在丹麦表现为富含仙女木期化石Dryas octopetala的上下积土层,其间为含寒温带植物化石的湖泥层。这三层代表欧洲晚冰期和冰后期Ⅰ、Ⅱ、Ⅲ孢粉带。底部为较老仙女木期(Older Dryas),沉积了孢粉带Ⅰ(1.15万年前)。又细分为三个带:Ⅰa老仙女木期(Oldest Dryas)、Ⅰb伯灵间冰阶(Bolling interstadial),约1.3万年前、Ⅰc较老仙女木期;中部为阿勒略间冰期(Allerod),沉积了孢粉带Ⅱ(约1万年前);顶部为新仙女木期,沉积了孢粉带Ⅲ。" }, { "instruction": "下蚀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水流垂直向下的侵蚀切割作用。其效果是加深河床。又称下切作用。下蚀作用的强度决定于水流的动能、含沙量和河床组成物质的抗蚀强度。谷底窄,坡陡,流量大,谷底岩性松软,水流下蚀强度大。河谷下蚀还受侵蚀基准和地质构造运动的控制。" }, { "instruction": "次生加大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再生生长(regeneration)。在碎屑矿物的周围沉淀生长同一种矿物晶体的现象。碎屑矿物与自生结晶的部分在光性方位上完全一致,在正交偏光镜下可以看到有相同的干涉色和消光位。可以发生次生加大现象的矿物有石英、长石、方解石、锆石及生物碎片等。" }, { "instruction": "岩溶高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岩溶化的高原。岩溶高原内有明暗交替的河流、漏斗、盲谷、溶蚀洼地、岩溶盆地等发育,地下水往往从高原边缘的陡崖下流出。以贵州高原、鄂西高原、吕梁山南段为代表。" }, { "instruction": "水汽混合比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湿度。" }, { "instruction": "切齿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兽脚亚目窃蛋龙类(Oviraptorosauria)的一属。属名表示其具有切齿状(门齿状)的前颌骨齿。化石产自辽宁北票陆家屯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义县组下部,切齿龙个体较小。它具有许多窃蛋龙类所具有的特征,如头骨眶前部短,前颌骨主体部分高,外鼻孔背位,外翼骨直立,齿骨联合完全愈合,齿骨后腹突长而浅,夹板骨带状,下颌窗大等。但它的头骨相对较低,吻部相对较长(占头骨基部全长的48%),鼻骨长于额骨,眶后骨T形,这些都与其他窃蛋龙类不同。切齿龙最为特化的是其牙齿:牙齿高度分化,前颌骨齿4枚,第1前颌骨齿极大,前后侧扁且类似门齿,第2至4前颌骨齿非常小且似尖锥状;上颌骨齿9枚,小,呈针状,牙齿前后缘缺少锯齿;下颌齿8~9枚,排列较紧密,大小形态接近于上颌骨齿。此外,切齿龙基蝶骨腹面具有纵向的嵴;外翼骨具有一些辅助的孔窗;三射型的腭骨具有很短的上颌骨突。切齿龙以其相对低的头骨及具齿的颌骨,而与大多数其他窃蛋龙类短高且无齿的头骨区别明显。这种头骨形态介于典型虚骨龙类和特化窃蛋龙类的中间状态,缩短了两者形态间的差距。切齿龙是目前已知最早的也是最基部的窃蛋龙类代表。最近有一些学者主张窃蛋龙类与鸟类之间具有较近的系统关系,甚至代表了次生不会飞行的鸟类。然而切齿龙的一些特征则表明窃蛋类与鸟类间的一些相近特征是分别进化来的。切齿龙的牙齿分异程度似乎也表明这是对植物食性的一种适应。" }, { "instruction": "全球定位系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简称GPS。是一个提供导航数据的轨道卫星系列,可同时为无限多的用户提供高精度、实时、连续、全天候、全球性的三维坐标的导航、定位、定时服务。服务内容包括:高精度的三维坐标信息(经度、纬度、高度)、速度和精确的时间信息。GPS卫星导航系统,共包括三大部分:GPS卫垦星座(空间部分)、地面监控系统(地面控制部分)、GPS信号接收机(用户设备部分)。GPS接受仪可以被安置在飞机、轮船和地面交通工具上,也可以手持。GPS除运用于军事外,还广泛用于科研和生产实践,特别是测绘和地学领域。但其提供的民用信息比军用信息的精度要低一些。" }, { "instruction": "自重湿陷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判定黄土建筑场地湿陷类型的指标。可分为计算自重湿陷量和实测自重湿陷量(依现场试坑浸水试验)。计算自重湿陷量Δzs按下式求出:Δzs=β0Σni=1δzsihi式中:δzsi为第i层土样在上覆土饱和(Sr>0.85)自重压力下的自重湿陷系数,δzsi<0.015的土层不应计算;hi为第i层土样的厚度(厘米);β0为因土质而异的修正系数。" }, { "instruction": "海蚀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海岸受海蚀及随之产生崩坍而成的向海悬崖陡壁。主要见于基岩组成的海岸。在波浪长期撞击、掏蚀下,海岸被蚀成凹穴,由于波浪的不断侵蚀,穴上悬空的岩石崩落,形成近于直立的海蚀岩崖。继续受波浪作用,崖陡、崖面新鲜无植物的称活海蚀崖。当海蚀崖坡脚堆积大量海蚀碎屑物,不再受波浪侵蚀后退,崖面变缓,渐长植物,不再发育的称死海蚀 崖。" }, { "instruction": "门槛理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对城镇和工业区发展规模进行经济论证及其基本建设投资进行计量分析的一种理论。城镇和工业区发展到一定阶段,常出现妨碍其向某一方向发展的限制因素,这些因素标志着城镇用地规模和人口容量限度。城镇发展到达限度以前,只需按比例支付拆建投资,而为克服某一限制因素,则需突增一次跳跃式巨额投资,才能扩大城镇容纳能力。" }, { "instruction": "腐殖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草原及草甸植被条件下,土层上部积累大量有机质,由于气候、母质等因素作用,大量累积的有机质不能彻底分解,进行着以嫌气过程为主的转化作用。未彻底分解的有机质及中间产物,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进行着强烈的腐殖质化过程,形成了大量的腐殖质,在土壤表层累积为腐殖质层。这种土壤的腐殖质化过程广泛分布于自然界。" }, { "instruction": "交点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太阳沿黄道连续两次经过同一黄白交点所需的时间,又称食年。其长度为346. 62日,即346日14时52分53秒。" }, { "instruction": "广西地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广西壮族自治区位于中国大陆南部,与越南接壤。以喀斯特地貌发育为特色,“桂林山水甲天下”是极好的写照。地质上横跨三个构造单位:钦防粤西桂东造山带把以东华夏地块与以西的华南加里东造山带隔开;天峨那坡以西的桂西部分属扬子地台,因为那里的寒武系是稳定类型的碳酸盐岩和细碎屑岩,产状平缓;而南宁以北大明山、大瑶山地区的寒武系为地槽型复理石。区内出露最老的地层是古、中元古界四堡群变质杂砂岩、千枚岩夹凝灰岩,为裂陷环境产物。下部有包含科马提岩在内的超镁铁质到流纹质火山岩。科马提岩的SmNd同位素年龄2219亿年。新元古界丹洲群底部为变质砾岩,角度不整合在四堡群之上,显示了四堡造山运动。南华系有冰碛砾岩,震旦系以硅质岩为主。寒武系至下志留统保持地槽型笔石页岩相的碎屑岩夹白云岩。中、上志留统缺失。泥盆纪开始的地台盖层沉积是在加里东运动后侵蚀夷平基础上向北海侵、超覆的结果。晚古生代至中三叠世保持海相沉积,印支运动后全区抬升成陆。晚中生代和新生代为陆相断陷盆地沉积,北部湾新生代有滨海、浅海相含油碎屑岩。东部的钦防海槽是中国东部唯一和滇西等古特提斯洋盆一样,志留纪到二叠纪保持连续深水沉积的地方。沿海槽分布的晚古生代放射虫硅质岩系和锰、镍、钴质沉积共生,而不见陆源碎屑岩。整个剖面11个放射虫组合的时代跨度从晚泥盆世到晚二叠世,与滇西和日本等地的同期地层能很好地对比。因此,它们应代表远离陆地的广海沉积,而不是传统认为的围限碳酸盐岩台地的裂陷槽。桂西南的石炭系、二叠系也是含锰硅质岩等深水沉积,与之共生的玄武岩有可能属洋盆中的海山;许靖华等(1990)把它称之为南盘江洋。钦防海槽晚二叠世闭合,夹煤系和酸性火山岩的磨拉石型砂砾岩明显角度不整合在下伏海相地层之上,表明本区东吴运动的造山性质。与钦防海槽平行分布的台马等三条花岗岩岩基带时限为283~260百万年和250~225百万年, 分别显示碰撞前的洋壳消减和同造山岩浆活动。" }, { "instruction": "真核生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真核细胞的核质与细胞质之间存在明显的核膜,已具有细胞核及细胞器。真核生物能进行有性生殖,增强其后代的机体,促进了生物的变异和发展。一般认为真核生物化石最早出现于距今16亿~17亿年至13亿年前之间,但最近报道南非距今23亿~27亿年及北美距今约19亿年的地层中也有发现。真核生物包括真菌界、植物界、动物界,或将所有真核单细胞生物归为一个界,即原生生物界。" }, { "instruction": "二进制地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只包含两种取值的地图,这两种值通常用有/无或O/I来表示。即将数据转换为代码或编码字符,并能译为原数据形式。是计算机书写指令的过程,程序设计中的一部分。在地图自动制图中,按两种取值规则用数字与字母表示地图内容的过程,通过编码,使计算机能识别地图的各地理要素。" }, { "instruction": "胶体溶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物质的细质点(1~100纳米)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所组成的不均匀分散体系,称为胶体,这种细分散质点称为分散相,分散相周围的物质称为分散介质。在胶体分散系统中,当分散介质多于分散相时称为胶体溶液;而当分散相多于分散介质时则称为胶凝体(gelatin)。胶体分散系统中的分散相和分散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常见的胶体溶液是以水作为分散介质的水溶胶。在胶体溶液中分散质点均带电荷,带正电荷的为正胶体如铁、铝、铬、钛、锆、铈、镉等的氢氧化物,钙和镁的碳酸盐等;带负电荷的为负胶体如砷、锑、铜、铅、汞、镉等金属硫化物,二氧化硅、二氧化锡、二氧化锰、硫、金、银、铂以及粘土质和腐殖质胶体等。胶体溶液在搬运过程中,当胶体的稳定因素带电性及动力稳定性遭到破坏,例如胶体的质点电荷被中和时,胶体粒子发生凝聚,形成较大的粒子,然后在重力影响下聚沉,形成胶体沉积物或岩石。因此,大陆上的胶体进入海洋时,与海水的电解质作用发生凝聚而沉淀,由此形成沉积矿产,如锰、镍矿等。" }, { "instruction": "文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霰石。成分CaCO3,常含锶、铅、镁、铁等。与方解石为同质二象。斜方晶系。晶体呈板状或尖锥状,呈假六方柱状的三连晶常见,集合体呈棒状、放射状、钟乳状、豆状和鲕状等,其中呈豆状者称为豆石。白色、灰色、浅红色至黑色。玻璃光泽。硬度3.5~4.0。解理平行{010}不完全。密度2.9~3.0克/厘米3。遇冷稀盐酸剧烈起泡。主要形成于外生作用,产于近代海底沉积或粘土中;也可形成于内生作用,是一种低温矿物,产于温泉沉积物中及火山岩的裂隙和气孔中;也有生物成因的,是构成珍珠的主要矿物成分。" }, { "instruction": "阿门角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头足纲珠角石亚纲的一属。壳直,中等至大。隔壁较密,隔壁颈极短,弯颈式,颈缘长且与隔壁接触或相距很近。体管大呈宽扁串珠状,悬垂环珠沉积发育。此属与珠角石相似,但体管节更扁宽,隔壁颈极短,颈缘部分很长,且向外反转。奥陶纪至志留纪,亚洲、欧洲及北美。中国多产于北方中、上奥陶统。" }, { "instruction": "宽谷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横剖面宽阔的河谷。谷底一般有河漫滩,谷坡上有多级阶地。宽谷多发育于地壳稳定区或抗蚀力弱的岩层分布区。" }, { "instruction": "冰裂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冰川在运动过程中,冰层受应力作用形成的裂隙称冰裂隙,常见于山岳冰川上。垂直冰川流向的裂隙称横裂隙,平行于冰川流向的裂隙称纵裂隙,与冰川流向斜交的裂隙称斜裂隙,环粒雪盆分布的裂隙称边缘裂隙。根据应力的性质可分为张性裂隙、剪性裂隙和冲断裂隙。" }, { "instruction": "莱得利基虫亚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三叶虫纲莱得利基虫目的一亚目。背壳长,亚椭圆形,头大、胸节多、尾小。头部半圆形至半椭圆形,颊刺发育。头鞍两边近平行,或向前收缩或向前扩大,一般分节明显。后颊类面线。眼大,新月形。早寒武世至中寒武世。代表属为莱得利基虫(Redlichia),中国下寒武统产出甚多,其他尚有后莱得利基虫(Metaredlichia)、始(古)莱得利基虫(Eoredlichia)、古油栉虫(Palaeolenus)等。" }, { "instruction": "辫状河沉积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网状河沉积、游荡性河沉积。其弯度指数小于1.3,辫状河沉积模式图(据R.G.Wallker,1996)坡降大,河床不稳定,凸岸坝(边滩)不发育,滨河床沙坝(心滩)发育,宽深比大(>40)的河流的沉积。图为辫状河沉积模式,它表示了滞留沉积、具植被的冲积岛、横向沙坝、出露沙坝核心、出露沙滩和大波痕。其中最低的水平面,是坝与河道,最为活跃;最高水平面活动性最差,大都被植物固定下来。" }, { "instruction": "剑齿虎亚科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哺乳纲真兽次亚纲食肉目猫科的一亚科。与虎近似,上、下颌骨张开可达90°,上犬齿特别发达,扁平而尖锐,有的边缘呈锯齿状,齿冠高,可达5~6厘米。中新世至更新世,广泛分布于亚洲、欧洲、非洲及北美。中国上新统及下更新统中很多。具有类似牙齿的尚有食肉类假剑齿虎科,肉齿类的类剑齿虎属和有袋类的袋剑虎等。" }, { "instruction": "冰斗冰川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发育在冰斗冰斗冰川内的冰川。它的规模较小,尚未形成显著的冰舌,冰体很少向外流动。在冰斗冰川发育的早期阶段,常分布在山坡上部呈浅漏斗状的雪蚀坑里,其成因与冰斗冰川相似。故又称雪坑冰川(snow pit glacier)。" }, { "instruction": "人工辐射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属于主动式遥感的电磁辐射源。在实际应用中主要是进行雷达探测。包括:①微波雷达。又叫侧视雷达,在技术上应用的是电学技术,而可见光、红外是光学技术。②激光雷达。使用脉冲激光器,测定地形、记录海面波浪、监测污染、也可测定卫星位置、高度和速度等。" }, { "instruction": "无颌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脊椎动物亚门中最低等的一纲。外形似鱼,但无上、下颌,没有骨质中轴骨,也无真正的偶鳍。只有2个半规管。现生无颌类又称圆口类,包括七鳃鳗亚纲(Petromyzonida)和盲鳗亚纲(Myxinoidea),为鳗形、软骨、无鳞的特化类群。化石无颌类体外多被以骨质甲片,包括骨甲鱼亚纲(Osteostraci)、缺甲鱼亚纲(Anaspida)、盔甲鱼亚纲(Galeaspida)、异甲鱼亚纲(Heterostraci)及花鳞鱼亚纲(Thelodonti)。始见于晚寒武世,繁盛于志留纪及泥盆纪,泥盆纪后化石无颌类绝灭。现生少数圆口类营寄生生活,化石很少,北美上石炭统曾发现七鳃鳗亚纲化石Mayomyzon。" }, { "instruction": "抱球虫超科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有孔虫目轮虫亚目的一超科,全为浮游有孔虫,有孔抱球虫虫目中的浮游类型均属此超科。壳钙质,壳壁双层,薄而透明多孔,有放射纤维状构造。房室多近球形,以平旋式或螺旋式排列为主。单口孔或复口孔,常见补充口孔或辅助口孔。壳表面常有尖疣或细刺。中侏罗世至现代。浮游有孔虫在全部有孔虫中虽然只占极少数,但自中侏罗世出现以来演化迅速,分布广泛,很多属种是海相白垩纪至新近纪地层建带及洲际对比的重要化石,有些也是重要的指相化石。代表属为抱球虫(Globigerina),中国东南、新疆、西藏、台湾等地均有产出。" }, { "instruction": "隐晶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岩石中矿物晶粒极为细小,肉眼无法分辨出矿物颗粒,甚至在偏光显微镜下也不能分辨,但有光性反应,据此可与玻璃质相区别。一般火山岩常具有隐晶质。" }, { "instruction": "古地理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表示某个特定地质历史时期自然地理环境面貌的图件。编制任何古地理图,都有其特定的时间间隔(千万年、百万年、十万年或千百年级)和空间范围(地方性、区域性或全球范围)。古地理图能有效地反映古地理学研究的结果,如海陆分布、陆地形态、海洋深度、水流和气流方向、生物分布、沉积分布和气候带分布等等。根据研究目的和实际资料的详细程度,按—定的比例尺和图例编制成图。一般将编制1∶200万~1∶1200万古地理图的工作作为地质学的许多部门中具有最大综合性的工作。它几乎涉及一个广大区域中每一部分、每一时期、每—方面有关地质历史的发展。利用古地理图可以形象便捷地了解地球表面的古地理环境及其变化过程,并用于对某些沉积、层控矿产资源的探测。早期古地理图一般采用古海陆分布图形式,20世纪60年代起,随着古地理研究的逐渐深化出现了岩相古地理图、生物古地理图(古生物地理图)、构造古地理图、古气候带分布图以及古地形图、古等深线图等多种类型;表示内容上也由早期的单学科内容、定性示意图、手工绘图向更精确的多学科结合、定量化、电脑可视化成图等方向发展。" }, { "instruction": "鳞龙次亚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爬行纲双孔亚纲中的一个类群。原始的双孔类,牙齿为端生齿或侧生齿,体外被鳞片。和早期四足类一样具身体呈侧向波动的原始的运动方式,胸骨加大使前肢的力量和步幅增加。包括3个目:始鳄目(Eosuchia)为原始的鳞龙类,体纤小,结构轻巧,行动迅速,种类不多。化石仅发现于非洲的上二叠统至下三叠统。楔齿蜥目(Sphenodonta)前颌骨扩大而前突,呈喙状,上颌骨齿双排,端生。早三叠世开始出现,后繁盛于欧洲、北美和非洲,现生仅在新西兰残存一种。有鳞目(Squamata)包括蜥蜴类和蛇类。头骨的一些骨片退化,失去下颞弓,使方骨具活动性。晚三叠世至现代,世界上可能有3800种蜥蜴和3000种蛇。中国蜥蜴类化石丰富,但大多保存不完整。辽宁义县组产矢部龙(Yabeinosaurus),河北北部义县组产热河蜥(Jeholacerta)。蛇类化石仅有山东临朐中新统的中新蛇(Mionatrix)。" }, { "instruction": "狭温性生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温度固定生物。仅能生活于一定温度范围内的生物,如生活于温度一般不低于15℃海水中的造礁珊瑚,分布于热带的苏铁植物等。狭温性生物化石是推断古气候的重要标志之一。" }, { "instruction": "斑点板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具特征的斑点状构造(新生矿物雏晶集合体)和板状构造的浅变质岩石。主要由泥质岩石经低温接触变质作用所形成。当变质温度进一步升高时可形成具斑状变晶结构的片岩。" }, { "instruction": "龙马溪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龙马溪页岩、龙马溪群。属下志留统下部。分布于华中、西南地区和四川、湖北、贵州、湖南等省。命名地点在湖北秭归新滩龙马溪。为海相含粉砂泥质沉积。下部为黑色笔石页岩,上部为蓝灰色、黄绿色泥质或粉砂质页岩,含少量笔石。在宜昌大中坝剖面中,本组含笔石Glyptograptus persculptus带至Monograptus sedgwickii带,厚488米。与下伏上奥陶统观音桥组呈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沉积砂矿床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第四世纪期间由于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各种砂矿床。它主要是由各种不同外动力条件作用的结果。主要有坡积砂矿、洪积砂矿、冲积砂矿、坠积砂床、湖泊砂矿、滨海砂矿、风积砂矿、冰积砂矿等。" }, { "instruction": "调制结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般指:一个具有一定重复周期的基本结构(称其为“亚结构”),被一个重复间距更大的长程周期(其长度一般大于几十纳米)所修改而构成的结构。或者说,它是在一个晶体结构既有的基本重复周期的基础上,又叠加上了一个具有更大重复间距之附加周期的结构。这种调制的长程周期,可以是严格意义上的周而复始的周期,也可能是统计意义上的周期,即在一定范围内波动的平均周期。如果调制周期的长度是亚结构周期长度的整倍数,这样的调制称为是有公度的;如果两者间没有明显的特殊关系,则是无公度的调制。在有些情况下,一个调制结构内可有几个不同方向的调制存在,它们的调制周期一般也不相同。引起结构调制的原因有:①不同晶位中阳离子占位的有序化,例如许多晶体的超结构,长石、辉石等固溶体拐点分解所形成的成分调制波;②原子位置在空间的轻微移位,例如青金石中氧原子移位引起的调制结构;③以上两者的结合。" }, { "instruction": "very long\\rbaseline interferometry(VLBI)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为了利用射电望远镜“看到”光学望远镜无法看到的电磁辐射,从而实现远距离和异常天体的观测,就需要把望远镜的天线做成几百公里甚至地球那么大,以便能够达到足够清晰的分辨率。为此,把几个小型望远镜联合起来,从而达到一架大望远镜的观测效果,这种技术称为甚长基线干涉测量技术。上世纪50年代,剑桥大学的天文学家马丁·赖尔建成了第一台射电干涉仪,使不同望远镜接收到的电磁波可以叠加成像,在此基础上,VLBI得以发展。因为此项贡献,赖尔于1974年获得诺贝尔奖。" }, { "instruction": "结节地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作为结节点的城市,与周围地区的吸引范围,即城市与腹地,其大小取决于结节点对周围地区的影响能力。在城市市区,结节点(市中心、商业中心、文体中心、公交换乘点、车站、码头)与吸引区的构造和组织较为均衡。" }, { "instruction": "聚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形聚合在一起所构成的晶形。只有对称性彼此相同的单形才能在一起组成聚形。组成一个聚形的单形种类是有限的,最多不会超过7种;但组成一个聚形的单形个数则无限制,可以有若干个同种单形同时并存。所以,聚形的种数可多至无数。聚形中,属于同一个单形的各晶面,它们的性质必定相同;不属于同一个单形的晶面,彼此间的性质则不相同。此外,聚形中各个单形的晶面相互切割的结果,可以使得晶面的形状与该单形单独存在时的晶面形状有很大的变化。" }, { "instruction": "钽铁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Fe,Mn)(Ta,Nb)2O6,含Ta2O5 86.1%。与铌铁矿形成类质同象系列。斜方晶系。矿物的形态、物理性质、成因、产状和用途均与铌铁矿相似,惟密度6.55~8.25克/厘米3,较铌铁矿高。参见“铌铁矿”。" }, { "instruction": "结晶粒状结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化学岩和生物化学岩结构类型之一。岩石全部由结晶颗粒组成。按晶粒大小,分为粗晶结构、细晶结构和隐晶结构。划分的标准如下:结构名称颗粒大小/mm分辨标志粗粒结构>2肉眼能见晶体中粒结构2~0.5肉眼能见颗粒细粒结构0.5~0.01显微镜下能见颗粒隐晶质结构<0.01显微镜下也无法辨明矿物颗粒镶嵌结构。" }, { "instruction": "局域交配竞争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雄性之间为获得与雌性交配权的直接竞争,特别是在有近亲交配可能性自临近出生地的地方。" }, { "instruction": "海洋自净能力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海洋通过本身的物理、 学和生物过程,使其中的污染物的浓度自然地逐渐降低乃至消失的能力。影响海洋自净能力的因素主要是地形、海水运动、温度、盐度、酸碱度(pH)、氧化还原电位(Eh)和生物丰度及污染物本身的性质和浓度等。按发生机理,自净过程可分为物理净化、化学净化和生物净化三种。" }, { "instruction": "大气采样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采集大气中污染物样品或受污染空气样品的方法,主要可分为直接取样和浓缩取样两类。当大气中被测组分浓度较高或分析方法很灵敏时,采用直接取样法,常用的取样容器有注射器、塑料袋和一些固定容器等,测得的为大气中污染物的瞬时浓度或短时间内的平均浓度;当大气中被测组分浓度较低时,采用浓缩取样法,包括溶液吸收法、填充小柱采样法、低温冷凝法和滤料采样法,此法测得的为采样时间内大气中污染物的平均浓度。大气采样要根据采样的目的和现扬情况,选择合适的采样方式,确保采集的样品具有代表性。" }, { "instruction": "金山寨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震旦纪。分布于苏皖北部,为假整合在下寒武统沟后组之下,不整合在深变质地层之上的一套以碳酸盐岩为主的地层。从上到下划分为:震旦系的金山寨组、望山组、史家组、魏集组、张渠组;南华系的九顶山组、倪园组、赵圩组、贾园组、四十里长山组和南华系青白口系的刘老碑组、青白口系的八公山组。除金山寨组与望山组之间为假整合接触外,其他各组间均呈整合接触。①金山寨组,底部为砾岩下部为灰色页岩夹薄层细砂岩,上部为灰黄、紫色厚层含海绿石灰岩夹叠层石灰岩透镜体,顶部为青灰色薄层灰岩,厚20米,含叠层石、宏观藻类和微古植物化石等,其海绿石KAr年龄6.5亿年,伊利石RbSr等时线年龄6.5亿年;②望山组,下部为薄层白云质灰岩与钙质页岩互层,风化后呈肋骨状,中部为中厚层白云质灰岩夹泥质条带灰岩,上部为中厚层灰岩,含燧石结核及条带和叠层石礁,厚473~566米,含微古植物和叠层石;③史家组,下部主要为中厚层白云质灰岩、薄层泥灰岩夹钙质页岩及灰岩透镜体,上部为黄绿、紫色页岩夹海绿石石英砂岩、粉砂岩及泥灰岩,厚402米,含叠层石、微古植物、宏观藻类等;④魏集组,为中厚层白云岩及白云质灰岩、灰岩互层夹黄绿、青灰色页岩及叠层石灰岩透镜体,上部为灰紫色叠层石灰岩,厚211~319米,含叠层石、微古植物、宏观藻类等;⑤张渠组,下部为中厚层灰岩夹钙质页岩及泥灰岩,上部为中厚层结晶白云岩夹泥质灰岩、钙质页岩及鲕状灰岩,厚294~362米,含叠层石、微古植物及三射钙质海绵骨针;⑥九顶山组,以白云岩为主夹较多灰岩,厚1250~1550米,富含叠层石及微古植物;⑦赵圩组,为一套灰岩夹叠层石灰岩透镜体,含叠层石、微古植物;⑧贾园组,为薄至中厚层砂质灰岩,含云母砂质泥灰岩夹钙质石英细砂岩、粉砂岩、页岩,顶部夹叠层石灰岩透镜体,含叠层石、微古植物等,厚32~690米;⑨四十里长山组,为厚层含钙质石英砂岩及长石石英砂岩,岩性稳定,厚度一般为35~90米,普遍含海绿石及微古植物。海绿石KAr年龄7.5亿年。" }, { "instruction": "地形倒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形起伏与原有构造起伏相反的现象。又称倒转地形、逆地形。褶曲构造中原应背斜成山,向斜成谷。但经长期的外力侵蚀作用,背斜轴部因张节理发育,剥蚀较快,背斜山逐步发展成谷地;而向斜核部被挤压实,两翼侵蚀反而快于核部,使向斜逐渐演变为山地。地形倒置还与外力作用强度、构造本身产状、软硬岩层的组合有关。中国北京西山一带逆地形普遍发育。" }, { "instruction": "赤道海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叫赤道洋流。在东南信风和东北信风的西向风应力作用下,热带范围内海水自东向西大规模流动,宽度约2000km。在南半球叫南赤道海流;在北半球叫北赤道海流。它们相对于赤道的分布并不对称。由于强劲的信风、干燥的空气和强烈的太阳辐射的作用,其表层海水具有高温高盐性质。在表层海水下部,存在一密度跃层,阻碍着下层海水的上升,营养盐类得不到补充,限制了浮游植物的生长,所以,赤道海流又有水色高、透明度大的特点。" }, { "instruction": "山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构成山地三大要素之一,指山坡和周围平地明显的交线或山坡和周围平地之间的过渡带。在山麓地带一般有较厚的松散沉积物覆盖,覆盖物大多来源于山坡,并且和山坡的各次剥蚀作用能够对应起来,所以研究这些沉积物的分层、时代和成因类型,对揭示山地的成因和发展历史极其重要。山麓的平面曲直形态是解释构造的重要标志。" }, { "instruction": "会合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当行星和太阳的黄经相等时,二者都处于地球的同一侧,就是行星同太阳会合,叫做行星合日,或简称合。这种情况是一切会合运动所共有的,故被称为会合运动。" }, { "instruction": "生物污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对人和生物有害的微生物、寄生虫等病原体和变态反应原等污染水、气、土壤和食品的现象。水、气、土壤和食品中的有害生物主要来源子生活污水、医院污水、屠宰和食品加工厂污水、未经无害化处理的垃圾和人畜粪便,以及大气中的漂浮物和气溶胶。其中主要含有危害人与动物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的病毒、病菌、寄生虫,引起创伤和烧伤等继发性感染的病菌等,以及可引起呼吸道、肠道和皮肤病变的花粉、毛虫毒毛、真菌孢子等大气变态反应原。这些有害生物对人和生物的危害程度主要取决于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病原性、人和生物的感受性以及环境条件3个因素。空气中的微生物多数是借助土壤以及人和生物体传播,或借助大气飘浮物和水滴传播。" }, { "instruction": "城市自然灾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自然界物质运动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或数种的自然变异以非正常的方式释放而给城市造成的危害。迄今为止并没有一种纯粹的城市自然灾害,但城市是所有自然灾害的巨大承灾体,几乎包含了自然灾害类型的全部。城市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城市受地震、气象、洪水、海洋、地质等多种自然灾害的威胁。其中影响较大的有:①地震。地震是城市面临的第一大天灾。强烈的地震不仅造成大面积的房屋坍塌、工程建设破坏、人畜伤亡,而且诱发一系列次生灾害;②洪水。我国1/10的国土面积、5亿人口、5亿亩耕地、1 00多座大中城市、全国70%的工农业总产值受到洪水灾害的威胁;③台风。 2005年8月“麦莎”台风侵袭我国沿海城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5.19亿元,死亡7人。另外,龙卷风、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塌陷等自然灾害对城市也构成了严重的威胁;还有许多缓发性自然灾害对城市的发展同样也可造成危害,如淡水污染、地面沉降、大气污染、热岛效应、海水入侵等。" }, { "instruction": "华北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个体较大的蜥脚类。头骨缺失但保存有2枚牙齿及近于完整的头后骨架,据保存的材料推测其全长约20米,背高5米。属名依据“华北”的汉语拼音所建立。其背部短,尾很长,后肢长于前肢。牙齿钉状、较粗壮,齿冠较高,其与齿根的长度之比为3∶1。颈椎和背椎后凹型;背椎侧凹发育、规则而深,神经棘高而不分叉;荐椎5枚,其神经棘结合呈板状;尾椎为明显的双凹型,神经弧位于椎体的前半部,脉弧远端均不分叉。肠骨的坐骨柄不发育,坐骨牛轭状。四肢窄长、侧扁,肱骨与股骨的长度之比为0.78。华北龙的一些特征不同于其他所有科的蜥脚类,故可能代表着一独立的科:华北龙科(Huabeisauridae)。华北龙的诸多骨骼构造显示了蜥脚类恐龙最晚期的演化特征,与世界其他地区晚白垩世的蜥脚类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和可比性。产于山西天镇上白垩统灰泉堡组中。" }, { "instruction": "亚冰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于气候变化的波动性,在一个冰期内可鉴别出次一级的变化,相对寒冷的阶段冰川扩大,为亚冰期,相对温暖阶段冰川缩小,为亚间冰期。可将一个冰期划分为几个亚冰期或亚间冰期。" }, { "instruction": "巨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灵长目人超科人科猩猩亚科的一个属,亦有人认为应属于人亚科。是荷兰古生物学家孔尼华(GHRvon Koenigswald)根据购自香港中药店的巨大灵长类下第三臼齿而命名的,后来又陆续在香港、广州购得数颗牙齿。巨猿牙齿巨大,约相当于现代人的两倍。由于化石稀少,所以当时有人认为它属于人亚科,也有人认为它是人类的直接祖先。1955年以来在广西(柳城、大新、武鸣、巴马)及湖北(建始)的早—中更新世的洞穴堆积中已发掘到下颌骨三个、牙齿千余颗,基本上全部属于巨猿属中的一个种——步氏巨猿(Gblacki)。巨猿下颌及牙齿巨大,其特征介于猿与人之间,牙齿有向高冠发展的趋势。由于迄今未发现体骨,所以其身高及体重无法确定。目前一般认为它是灵长目演化中的一个极特化的旁枝,它的早期代表与直立人共生,因此不可能是人类的直系祖先。同时尚未发现巨猿制造的工具,因此倾向于认为它们是猿类。除中国以外,1967年后在印度距今约900万~600万年的上新世地层中发现了巨猿的下颌骨等化石被命名为比拉斯布尔巨猿(Gbilaspurensis=G. giganteus)。中国已发现的巨猿化石分属于更新世的早期和中期。柳城巨猿约生活于约200万年前的早更新世。湖北的巨猿稍晚些。武鸣及巴马的巨猿则可能延至中更新世。有人曾估计巨猿身高约274米,体重约272千克,此外,在印尼及越南也报道过与巨猿很相似的零星牙齿化石。至今发现最多的是在中国,可惜尚无其他骨骼成分被发现。巨猿下颌骨【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us简称南猿。日文译为猿人。南方古猿类之一属。1924年发现于南非的汤恩附近,为一幼童头骨化石,命名为非洲南猿。其颅底的枕骨大孔位置已移至近颅底中央部;骨盆比猿类宽,已能直立行走;体高约120~130厘米,估计平均体重约25千克左右;脑容量平均不到450毫升,脑的顶叶已扩大,可能具有原始的语言能力;额部低平,眉嵴粗壮;门齿较现代人略小,无齿隙,齿弓呈抛物线形,牙冠面磨蚀成均匀平整的平面。生活于较干燥而宽阔的草原地带;杂食性,而食肉稍多,动作较灵巧,已能使用天然工具。自1924年后,在非洲及亚洲发现了十余处化石地点,发现分属350余个体的化石逾千件。古人类学家曾据以建立南方古猿、迩人、傍人、东非人等属。目前多认为所有化石归为南方古猿1属9种按发现的先后顺序为:①非洲南猿以达特发现的非洲南猿为代表,并包括罗美修斯南猿(Aprometheus)和德兰士瓦迩人(Plesianthropus transvaalensis)。②粗壮南猿以粗壮傍人为代表,并包括巨齿傍人等。③鲍氏南猿以鲍氏东非人(Zinjanthropus boisei)为代表。④阿法南猿,“露西”为代表,⑤埃塞俄比亚南猿;⑥始祖南猿;⑦湖畔南猿;⑧羚羊河南猿;⑨惊异南猿,至今南方古猿复原像南方古猿化石仅发现于南非及东非,在乍得的发现使其分布范围有所扩大。在其他地方的发现均尚未能确认为真正的南方古猿化石。也作为南方古猿类的泛称,有人称之为前人,生活于上新世到更新世中期(距今约100万~500万年前)。南方古猿类的基本特征是两足直立行走和能使用天然工具,曾被认为是人类进化最早期阶段的唯一代表。并一般的将始祖种与湖畔种称为早期南猿,还将东非若干地点的400万年前的散非洲南猿(汤恩小孩)\\n模式标本复原图碎化石也视为尚不能确定的早期人类化石(包括南方古猿和其他可能的类别)。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的十多年间,关于早于400万年前的早期人类化石屡有报道(已有600万~700万年)。至今已将前人的范畴从南方古猿单一的属,扩大为同时存在于东非的若干能直立行走的“前人”的属。这些化石与早期南猿化石代表了从猿到人过渡阶段的最早期的主干和侧支。据现有证据,晚于300万年的晚期南猿(包括粗壮型南猿或傍人)是人类进化早期阶段的代表,而且其最晚期的属种已与人类进化第二阶段的猿人同时生存,并最终绝灭成为人类进化中的旁支。" }, { "instruction": "菊石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头足纲菊石亚纲的一目。壳多平旋,厚且多具显著饰纹,如横肋、纵脊、瘤、刺等。缝合线菊石型,大都十分复杂,鞍部主要二分,有时三分,但不呈叶状,并再二分。侏罗纪至白垩纪。除弛菊石类及叶菊石类外的所有侏罗纪及白垩纪的菊石均属此目,包括属种极多。化石有香港菊石(Hongkongites)、束肋旋菊石(Virgatosphinctes)、白羊石(Arietites)等。" }, { "instruction": "外肛动物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传统分类苔藓动物门的一亚门。现多认为苔藓动物门只包括具真体腔的外肛动物亚门,故主张将其提升为独立的外肛动物门以替代苔藓动物门。" }, { "instruction": "施蒂里亚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译斯提里运动。史蒂勒(1924)创名。阿尔卑斯旋回第七幕,发生于中新世阿基坦期与布尔迪加尔期(Burdigalian)之间的构造运动。创名地点为奥地利中南部施蒂里亚(Styria)山、斯提里阿尔卑斯山区。出现在阿尔卑斯山、喀尔巴阡山、利古里亚—亚平宁山、塔夫利山、美洲西部及其他地区。前苏联文献认为发生于中新世中期,由两个亚幕组成:一在海尔微期的早期,一在托尔顿(Tortonian)期的早期。前苏联有在如高加索,这一构造作用幕发生在早中新世末期和中新世初期。" }, { "instruction": "物种演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生物种群在传代过程中发生的累积性变化。广义上是生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种类由少到多的逐渐发展过程。其实质是种群遗传组成的改变,在环境和自然选择作用下,产生不同基因型,保存其适应的变异。突变选择、随机的遗传演变,分化迁移、隔离和变异现象,为物种演化的主要原因。种内演化及形成新物种的过程,称微观进化(演化)或同种演化,常在短时间内完成,如工业黑化现象的形成过程;凡由演化导致新属(genera)、科(family)、目(order)等的形成过程,称为宏观进化(演化)或异种演化,如始祖马( Hyracotherium)进化为现代马(Horses),它须以地质时期的变化为背景。物种演化模式分为:线系演化、量子演化和物种形成或分裂及爆发式演化。" }, { "instruction": "覃家庙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覃家庙石灰岩。时代属中寒武世早、中期。分布于鄂西三峡地区。命名地点在湖北宜昌覃家庙村西打磨山。为海相滨海平原浅水沉积,以薄层和厚层泥质灰岩为主,夹页岩,具波纹及干裂等构造,含三叶虫Yabeia,Anomocarella,Amphoton等,厚293米。与下伏石龙洞组呈整合接触。但有人认为是假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表碛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泛指寒冻风化、块体运动等作用下沉于冰川表面的碎屑物或冰川表面消融后而出露的冰碛物。一般愈向冰川下游,表碛覆盖愈增厚,面积愈大。" }, { "instruction": "泉华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狭义的泉华是泉水化学沉积物的一种。指矿物集合体具有水草状、小型树枝状、葡萄状等形状的泉水化学沉积物。最常见的泉华为钙华,其次有硅华,广义的泉华泛指各种形态的泉水化学沉积物。" }, { "instruction": "激浪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破浪(breaker)、拍岸浪。是海浪向岸边传播时,由于水深逐渐变浅,海底的摩擦引起波浪变形,当波峰水质点的速度等于或超过波速时,波峰破裂,出现白色的浪花,此时波浪称为破浪。当进入浅滩时,海底阻力更大,波峰超激浪1.进流; 2.退流前涌上海滩并拍击海岸,这种波浪称拍岸浪。在海岸陡峻处,前进的波峰在岸边遇到阻碍而破碎时,产生巨大压力,最大可达每平方米数十吨以上,有很大的破坏作用。海岸平缓处,波浪在距海岸一定距离处破碎形成片状的水流称激浪流。涌向海岸的激浪流称进流(往流);向海回流的称退流(返流、底流)。与海岸斜交的斜向波浪则形成前进方向与海岸线平行的激浪流,又称海岸浪流(岸流)。激浪和激浪流是形成海蚀地貌和海积地貌的主要动力。" }, { "instruction": "梁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最长的四足行走素食性恐龙。拉丁文中diplos是双、二之意,dokus是深之意。迄今为止发现的最长最完整的恐龙骨骼当属梁龙。长约27米,重约12吨。巨大的梁龙恰似一个吊桥,比一个网球场地还长。从前面和侧面看,梁龙的头骨小,有一斜坡,脑相对小,鼻骨远远地靠后。牙齿仅长在嘴的前部,由于没有咀嚼齿,食物应该是在胃中经胃石研磨后而消化的。后肢比前肢长。虽然梁龙拥有长的身体,但是脊椎骨中空腔大大地减轻了体重,只有2~3头成年大象重。颈长,尾巴逐渐变细末端像鞭子。足迹化石显示其成群生活,为觅食而迁徙。因为缺少尾巴拖地的痕迹化石,行走时可能尾巴抬离地面。前肢脚掌宽大,五趾着地,三趾长有爪。在美国怀俄明州、犹他州和科罗拉多州晚侏罗世晚期地层中发现的梁龙共有4个种。" }, { "instruction": "旅游环境破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旅游资源开发及旅游经营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广义的旅游环境破坏包括以下4个方面:①造成众多污染。不当的旅游开发及接待服务设施排放的污物造戍对水体、大气、土壤、植被的污染。如宾馆、饭店排出的污水,汽车排放的尾气,飞机、汽车和游人产生的噪音,特别是旅游者乱扔废弃物品已成为旅游区的普遍现象;②破坏生态系统。旅游业发展对环境资源不加节制的开发和利用,在景区内滥砍乱伐树木,开山取石,造成水土流失;在景区内大兴土木,筑马路、建宾馆、修停车场等,使野生动物失去栖息地,危及珍稀动物的生存;③导致过度拥挤。人流、车流的大量拥入,造成交通堵塞,基础设施的超负荷运转,造成供给不良,使当地居民的生活空间相对缩小;④损毁文物古迹。长期大量接待旅游者,如果管理和保护不力,有的旅游者或触摸攀爬,或乱刻乱画,会使当地历史文物古迹的原始风貌受到损害,甚至危及其寿命。旅游环境问题是旅游与环境非良性循环的具体表现,其实质是由于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没有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而造成旅游环境质量的下降和恶化。" }, { "instruction": "月球土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覆盖在月球表面的矿物质疏松层。已探明月球土壤层十分深厚。月球上没有水,也没有生命,其表面深厚的疏松层只能来源于长期的风化作用或是火山灰喷发冷却而成。据埃及科学家法鲁克?巴兹研究,美国“阿波罗”号飞船从月球带回的“土壤”,表明它是由细小的砂粒组成,含有较丰富可供生物利用的多种营养物,只因为没有水与生命,作用不能发挥。广义来说,“月球土壤”也可算做土壤,但因没有5个圈层的相互作用,所以不能有正常的肥力发挥。" }, { "instruction": "collapse caldera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于火山体下面的岩浆大量喷出,火山口周围崩塌下陷而形成的火山口。根据成因不同可以分为:①喀拉喀托型破火山口;②基拉韦厄型破火山口;③卡特迈型破火山口;④潜火山型破火山口;⑤格林考型破火山口五个类型。这是1941年威廉姆斯(Williams)提出的。1979年由他新提出的火山分类中④和⑤两种已经废弃。" }, { "instruction": "岩成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一定生物气候条件下,由于母岩的性质延缓了土壤形成过程,而保持在相对幼年阶段的土壤。如四川盆地的紫色土、贵州和广西的黑色石灰土和红色石灰土、西沙群岛的磷质石灰土及温带、暖温带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风沙土等,它们与所处生物气候带的地带性土壤有显著区别。例如,中国亚热带和热带地区出现的紫色土、石灰土等皆呈中性至碱性反应,而地带性土壤红壤、黄壤、砖红壤等都是酸性土壤。岩成土壤与水成土壤、盐成土壤虽同属隐域性土壤,但又有不同:岩成土在稳定发育的情况下,能逐步过渡到地带性土壤,如红色石灰 土,碳酸盐已深受淋失,脱硅富铝化作 用已开始,再进一步发展即可形成红壤或黄壤。" }, { "instruction": "环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海洋上呈环状或马蹄状的珊瑚礁。中国古代称石塘。大多数环礁都有起伏不平的底部,并有较多珊瑚丘形成的沙滩和凹陷部。中国南海诸岛多属环礁类型。巨大韵环礁上往往堆积有流水帽,即形成珊瑚岛,如永乐群岛的环礁。被环礁包围的水面称为溻湖,有水道与外海相通,可成为优良的避风港。" }, { "instruction": "钠长石 部ǘ斯巴德双晶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长石中的一种双晶律。见于斜长石晶体中。由两个以上的单晶体两两之间分别按卡尔斯巴德律、钠长石律及钠长石 部ǘ?斯巴德律卡 材聘春纤 晶3种不同的双晶律结合在一起所共同组成的复合双晶。图中单体1与2以及单体3与4之间均以钠长石律相接合;单体2与3之间以卡尔斯巴德律相接合,于是,单体1与4之间也成卡尔斯巴德律双晶的关系;单体1与3以及单体2与4之间则均构成钠长石 部ǘ?斯巴德律关系,其双晶轴平行(010)且垂直c轴。上述3种双晶律的双晶轴均相互正交。整个复合双晶的接合面平行(010),通常都为聚片双晶。" }, { "instruction": "中美洲印第安地域人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美洲印第安地理人种中的一支,分为许多部族,分布于美国西南部至中美洲及南美洲西北部地区。身材较矮小,但粗壮或细长不等。肤色以褐为主,或偏黑褐色。黑发粗而直,鹰钩鼻,脸型较平扁。无B型及A2型血型,A1型也极少,多数人为O型血,Diego阳性达20%。β氨基异丁酸排泄频率高,但因地而异,在遗传上有适应于蛋白质缺乏症的能力。在加勒比海周围地区常与尼格罗人种、高加索人种和蒙古人种混血。" }, { "instruction": "地震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标志地震大小的物理量。数值相当于地震错距与断层面上错动面积和切变模量三者的连乘积。在近代地震波频谱分析中,它与频谱的低频极限成正比。目前由于用震级来量度地震大小时产生种种不便,因此逐渐用地震矩描写构造地震的大小。严格地说,地震矩也是对地震大小的一种近似的描写。现在有人采用张量方法来表示地震矩。" }, { "instruction": "板内地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球表面分为若干块,地质学上称其为板块。由于地球内外层构造的巨大差异,板块内部会产生不均匀的应变,从而在地质构造不均匀处或薄弱处发生地层的错动或崩裂而形成地震,这种因板块内部断层活动而发生的地震称为板内地震。又因为板内地震多数发生在大陆内,又称为大陆地震。发生在中国大陆的大部分地区以及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地震都属于板内地震,具有震源浅、强度大、频度高等特点。板内地震分布面比较广,不确定性大,虽然发生的概率较低,但有时其强度很大,如果发生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及其周边地区,其破坏性极大。如176年的唐山大地震,在几十秒时间内,将一座用了近百年时间才建设起来的工业城市夷为平地,造成24.2万人丧生,36万多人受重伤,70多万人受轻伤,堪称人类史上晟惨烈的地震灾难之一。唐山大地震里氏7.8级,震中烈度11度,相当于800t黄色炸药在城市底下猛烈爆炸,主震区呈东北走向的椭圆形,面积约47km2,长轴约10.5km,短轴约3.6~5.5km,陆地有感范围达2 l70 000km2。" }, { "instruction": "流水地貌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表流水的侵蚀,搬运流水地貌块体图1.瀑布;2.心滩;3.江心洲;4.离堆山;5.牛轭湖;6.河曲;7.三角洲8.阶地;9.河漫滩;10.河床;11.冲积物;12.基岩和堆积作用形成的各种地貌。根据地表水流的水文动态或特征可分为暂时性流水地貌和经常性流水地貌,前者如冲沟、洪积扇等;后者如河谷、河漫滩、三角洲等。根据地表水流的形式又可分为有明显槽床的线性流水地貌和无明显槽床的片状流水地貌。前者又称河流地貌,在各个气候区普遍存在;后者主要出现在干旱区的山麓地带,表面覆盖着薄层的岩石碎屑,形成微缓倾斜的山麓剥蚀平原。根据塑造地貌的营力和结构特征又可分为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前者如侵蚀阶地、离堆山等,后者如河漫滩、堆积阶地等。图示流水地貌块体示意图。" }, { "instruction": "苔原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及北美大陆的最北部,以及北极圈内许多岛屿地区。生境条件恶劣,不利于树木生长,形成以苔藓和地衣占优势的、无林的苔原带。土壤属于冰沼土。动物界比较单一,种数不多,特有动物有驯鹿、旅鼠、北极狐等,夏季有大量鸟类在陡峭的海岸上栖息,形成“鸟市”。" }, { "instruction": "渍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为湿害、暗涝。在多雨或地势低洼、排水不畅的地区,因地下水位高,引起作物根系层土壤水分含量过高,土质黏重,使农作物根系长期缺氧,导致作物不能正带生长的现象。多雨、雨量大、雨日多是形成渍害的主要因素。渍害主要发生在作物秋播期间的苗期和春季拔节到抽穗以及灌浆成熟期。农作物遭受渍害主要发生以下几种症状:①根系生长受阻、活力下降。在受渍的土壤中,由于缺氧,嫌氧微生物活动产生有毒物质,如淹水时间过长,有毒物质积累到一定程度,植株根系会中毒死亡;②地上部生长缓慢。在发生渍害时,根系吸收面积的减少和吸收能力的削弱,间接影响地上部茎叶的生长,植株生长延缓,开花成熟推迟;③病害加重。土壤湿度大及光照不足减少了干物质的积累,使病害加重。防御渍害的方法主要有: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修建排水设施;低洼地区做好水土整治,降低内河水位,沟渠配套;提高栽培技术,中耕松土等。" }, { "instruction": "岩溶景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岩溶地区各种地表、地下自然形态的综合景象,其主要特征因地而异。有溶沟石牙、干沟大泉、溶蚀洼地、峰林、地下水系网,以及独特的植被等。中国桂林的峰林、北方的干沟和大泉、云南路南的石林,都是岩溶景观的代表。" }, { "instruction": "浮游生物当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浮游生物在生态学换算中所运用的等量关系。例如,浮游植物当湿重为1 00时,其干重为35(Beer&-Stewart,1969);当干重为1 00时,其灰重为23,有机碳重为35,氮重为6,磷重为0.7,叶绿素重为0.2~0.3( Margalef&Vires,1967)。浮游动物当湿重为100时,干重为13 (Mullin,1969);当干重为100时,其灰重为7,有机碳重为60,氮重为10,磷重为1.1( Margalef& Vires.1967)。当浮游生物干重为100时,灰重为15,有机碳重为45,氮重为8,磷重为0.9( Margalef&Vires,1967)等。" }, { "instruction": "地震序列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某一时间段内连续发生在同一震源体内的一组按次序排列的地震。在一个地震序列中,如果有一次地震特别大,即称为主震。主震前发生的地震称前震,主震以后发生的地震称余震。在一个地震带或地震区内历史上和现今发生的地震的时间序列。地震活动序列图中可以显示不同时间尺度的地震强弱时段,即地震多而震级高的活跃时段和地震少而震级低的不活跃时段。据中国华北地区千年以上的历史地震记录,可以明确分出200年左右的地震活跃期和间隔近百年的平静期(很少发生达到6级的地震);活跃期内又可分出10~30年的地震活跃幕和间隔10~20年的平静幕。地震活动序列分期性和分幕性的研究,既可用于地震长期、中期预报和地震区划,也可研究地质构造微变动的韵律性。" }, { "instruction": "领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国家基本的空间构成要素之一。广义乃指处于国家主权管辖下,包括其国界范围内,一切陆地、水域及其地下层和上空的全部空间。狭义则专指其中的陆域部分(包括河流、湖泊等内陆水域)。它是国家物质财富的主要源泉,人民生存繁衍的物质基础。任何一个国家的领土均具备一定的空间形态,其主要表现是:世界各国的领土规模大小不一;其由疆域和疆界组合而呈现的领土外表——领土形状亦不尽相同,大抵有紧凑型(比利时、波兰、肯尼亚、乌拉圭等)、松散型(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日本等)、狭长型(智利、越南、挪威等)、嵌入型与穿孔型(梵蒂冈、圣马力诺、莱索托等)等几种主要类型;从与其领土形状紧密联系的领土分布看,则有由一块紧凑完整的领土组成的单节国家(瑞士、波兰等),以及由两块或两块以上、空间上相互分离的领土组成的复节国家(美国、马来西亚、意大利等)两种类型。" }, { "instruction": "反立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反立体效应。立体观察时获得的和实物凸凹、远近正好相反的立体视觉。在满足人造立体效应的条件下,左眼观察像对的右像片,右眼观察像对的左像片,改变左右视差角的原有符号,就获得反立体。使用正反立体观测能提高观测精度。例如森林判读也常利用反立体观察识别树种和林相类型。" }, { "instruction": "残积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表岩石风化后残留在原地的堆积物。根据风化作用方式和风化作用强度的不同,残积物可分为机械风化残积物和化学风化残积物两类。前者主要由母岩机械破碎的岩屑或矿物碎屑组成;后者主要由化学风化形成。后者除了母岩机械破碎的岩屑或矿物碎屑外;主要为母岩化学分解后形成的一些新生矿物,如各种粘土矿物(水云母、胶岭石、高岭石等)及硅、铝、铁、锰等的含水氧化物矿物(如蛋白石、水铝石、褐铁矿、水锰矿等)。残积物一般保存在不易受到外力剥蚀的比较平坦的地形部位,而且常常被后期的其他成因类型的沉积物所覆盖。残积物的堆积形态、厚度、规模变化较大。残积物不具层理,碎屑颗粒为棱角状(砾岩风化残积物除外),无分选性。残积物的发育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如在高纬度地区、中纬度荒漠与半荒漠地区和高山地区,一般以机械风化残积物为主;而化学风化残积物则主要形成于热带和亚热带湿润地区。在湿热气候条件下,一个发育完全并保存完整的残积物剖面,其底部为与母岩逐渐过渡的以机械风化为主的残积物,向上渐变为化学风化残积物,如铝土矿等,厚度可达数十米以至二百余米。残积物中常会有丰富矿产,如贵金属、稀有与稀土元素的残积矿床。有的残积物本身就是一种矿石堆积体,如铝土矿、锰土矿等。残积物对分析一个地区古气候、古地形的变迁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 { "instruction": "景儿峪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景儿峪灰岩。位于青白口系上部。分布于冀北一带。为一套红色、灰绿色、蛋青色、灰褐色薄层含泥白云质泥晶灰岩,底部有一层含海绿石的长石砂岩或细砾岩。厚度变化大,一般59~202米。海绿石KAr年龄8.5亿~8.6亿年。与下伏骆驼岭组为整合接触,与上覆下寒武统府君山组呈微角度不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光行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光行差是由英国学者布拉德雷(1692~1762)所发现。他在测中发现位移的方向与预期的视差位移不同,并成功地解释了该物理效应,把它定名为光行差。" }, { "instruction": "卤化物矿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金属元素与氟、氯、溴、碘的化合物。其中氯化物分布最广,其次为氟化物,溴化物和碘化物极少见。形成氯化物的阳离子主要有钾、钠、钙、镁、铁、铜等,形成氟化物的阳离子主要有钠、铝、钾、钙、镁等,形成溴化物和碘化物的阳离子有银、铜、汞等。绝大多数氯化物矿物和氟化物矿物为离子键化合物,溴化物和碘化物为共价键化合物。氯化物矿物无色或浅色,透明度好,以玻璃光泽为主,硬度低,密度小,导电性弱,易溶于水。氟化物矿物无色或浅色,透明度好,硬度低,密度除含锶、钡的氟化物外,一般较小。溴化物和碘化物,透明度降低,光泽增强,具金刚光泽,密度增大。绝大部分氯化物矿物形成于海盆或湖盆中。大部分氟化物与热液作用有关。重金属元素溴化物和碘化物产于氧化带。" }, { "instruction": "土状光泽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特殊的非金属光泽。在矿物的土状集合体上,由于反射表面疏松多孔使光几乎全部发生散射而呈现的如同土块般的暗淡光泽,例如高岭石土状块体的光泽。" }, { "instruction": "祁连山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NaHCO3*H3BO3*2H2O。单斜晶系。主要呈粒状集合体,少见板状或柱状晶体,聚片双晶可见。无色。玻璃光泽。两组节理发育。硬度2。密度1.706克/厘米3。溶于水。加稀盐酸起泡。是中国学者1993年在青海祁连山脉西南红土硼矿床中发现的新矿物。" }, { "instruction": "梁山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栖霞底部含煤组。时代属中二叠世栖霞期。分布于陕南、西南地区。命名地点在陕西南郑梁山。为滨海相含煤沉积,由黑色、灰色页岩及灰白色粘土组成,含可采薄煤层,共厚约10米。除在灰白色粘土中采得植物根部化石外,在黑色页岩中采得海生动物化石,有腕足类Dictyoclostus等,双壳类Limipecten等,介形虫Hollinella,Amphissites等。在梁山地区与下伏志留系呈假整合接触,在西南地区与下伏船山组呈假整合接触。鄂西的马鞍山煤组、湘西的黔阳煤组、皖南的牌楼煤组、赣北的王家铺煤组及贵州的外套山煤组和铜矿溪组等均与梁山组相当。" }, { "instruction": "化学地理区划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根据地理环境的化学属性(元素及其各种结合形式的组成、含量和运动特性)在空间上的地域分异对地理环境及各要素进行区域划分。包括类型区划和区域区划。区划的依据主要有:①景观类型及影响化学元素迁移的地理要素的性质;②化学元素迁移特性的地理变化;③在生物学上或生物过程中有重要作用的生命元素的地理变化和生物效应;④有代表性、指示性意义的标型元素的地理变化。因化学地理区划的目的不同,其划分原则和方法不尽相同。" }, { "instruction": "多波段影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用多波段遥感仪器对同一目标(或地区)一次同步摄影或扫描获得的若干幅波段不同的影像。多波段遥感技术包括:多波段摄影和多波段扫描两种方式,可以在同一时间获得同一目标(或地区)从紫外、可见光到红外等不同波段的影像信息,能充分反映目标物体的地物波谱特性,所以光谱分辨率远较单波段影像为高;信息量也较单波段影像为多,并且可通过各种影像增强技术,获得天然彩色和各种假彩色影像,大大提高对地物的识别能力。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就试制成功多波段航空摄影机,并且在云南腾冲、天津、太原等地进行了多波段摄影试验;美国“陆地卫星”MSS影像和TM影像都属于多波段扫描影像,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各个研究领域。" }, { "instruction": "泥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灰泥。是异化颗粒同时沉积充填于粒屑间的化学、物理、生物化学沉积作用形成的碳酸盐沉积物,颗粒一般小于4微米。但也有人把化学沉淀及生物作用生成的灰泥称为泥晶,而把机械破碎作用生成的灰泥称作泥屑。" }, { "instruction": "吴淞零点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根据上海黄埔江口吴淞验潮站,1871~1900年的潮位资料中曾发生的最低一次低水位作为该站水尺零点,习惯称为吴淞零点。在全国高程起算点未统一之前,是长江流域地区高程的基准面。吴淞零点在黄海平面之下,具体数据由于测量的误差和历史的原因,各地所采用的不尽相同。上海选定吴淞零点在黄海平均海平面之下1. 630m,南京定为1.908m,武汉定为1. 894m,重庆定为1.675m,宜宾定为1. 590m。 1985年后,国家规定85黄海基面是国家法定的高程基准。吴淞零点位于该基准面以下1. 659m。" }, { "instruction": "新交通系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利用电子计算机、通讯卫星来管理交通工具的系统。具有高度灵活、服务范围广、速度快、效率高等优点。最早见的是呼应汽车系统。新交通系统在发达国家已广泛使用,我国在一些大城市的出租汽车系统内开始采用。亦称“智能交通系统’’(intelligent traffic systems;ITS)。" }, { "instruction": "遥感飞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装载遥感器用于获取地球表面数据资料的飞机。通常,在军事上称侦察飞机,在民用方面称遥感飞机。在遥感作业中,飞机是最常用的遥感平台,它能低至10多米,高至20多公里的各种高度上获取所需的遥感数据。它主要用于:①对太空飞行器上装载的遥感仪器进行模拟试验,论证其可靠性和有效性;②作为太空遥感的必要的辅助手段,通过太空遥感影像与飞机遥感影像的对此分析,有助于太空遥感影像的处理和判读;③直接进行各种遥感应用作业,如军事侦察及环境与资源遥感。按飞行高度可分为低空(实用升限9000m以下)、中空(实用升限9000~15000m)和高空(实用升限15000m以上)遥感。已使用的遥感飞机除某些军用侦察机以外,都是各种军、民用运输机改装的,未见有专门研制的。作为遥感飞机,还有一些特殊的要求:①飞机的稳定性。机载遥感仪器的工作,要求飞机非常稳定。造成飞机不稳定的因素是飞机本身在运行中产生的振动和颤动及大气状态的影响,如风、湍流等。对于前者,采取某些隔振措施或使用陀螺仪类的稳定装置来使遥感仪器保持稳定,对于后者,采用高空飞行则较低空要好,因为一般说来,大气是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变得更为稳定。对于这两者来说,选用喷气发动机的飞机较活塞发动机的稳定性要好;②某些专用设备。考虑到航空遥感作业区变化较大以及遥感影像的处理与判读等因素,遥感飞机应装备自动驾驶仪、惯性导航系统、精密测高仪、飞行姿态测量与记录仪、通信系统及数据传输系统等。世界上很多国家都装备有遥感飞机,多数是轻型飞机,只有一些技术先进的国家装备有少量的大型飞机。" }, { "instruction": "能源地理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研究一定地域内能源的储藏、生产、加工、消费、贸易和能源的结构、转化、布局、区划及能源对环境作用的规律等的科学。它是经济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可分为三个部分:①能源地理学概论。主要研究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如对象、任务、主要内容,研究方法;诸种能源的空间组合结构、转化、布局和区划;也研究诸种能源对环境的作用;提供合理、节约使用能源的根本措施;②部门能源地理。着重从能源部门出发,论述其特殊的自然、经济、技术条件结合情况下,对社会经济和生活发展的作用。主要有石油地理、天然气地理、煤炭地理、水能地理、核能地理、新能源地理等;③区域能源地理。着重从地区出发研究诸种能源的地区布局、结构和发展规律。地区范围大可至全世界、小可为个别小区。如世界新能源地理。中东石油地理、中国煤炭地理等。能源地理学的上述三个部门既有.区别,又紧密联系。概论的理论研究可以提高部门、区域钱源地理中的理论研究水平;部门与区域能源地理研究是概论理论的应用和深化,进而促进理论的提高。" }, { "instruction": "埋藏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研究生物遗体埋藏规律的科学,为I A Efremov(1940)创立。其原始概念并不仅指生物遗体的单纯埋藏,而是研究生物死后的全部变化历史。生物死亡后发生化学的、机械的及生物的作用而使群落面貌发生变化。埋藏学研究对阐明化石组合与原来生物群落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埋藏学可进一步分为研究生物死后至最终埋藏期间环境对生物遗体影响的生物层积学及研究生物遗体最终埋藏后化石化作用的化石成岩学。" }, { "instruction": "黄土侵蚀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黄土侵蚀量计算参数。利用137Cs测定土壤侵蚀和流失;利用土壤中铯的单位时间内的消失量,来计算侵蚀量。A=[(B-C)/B]×D/E式中:A为土壤侵蚀率(吨/(年?米2));B为铯的总活性(贝可/米2)(标准地表土层15厘米以内);C为受侵蚀地表土层15厘米内铯的总活性(贝可/米2);D为每公顷15厘米表土层土量(吨/米2);E为研究起止时间(年),Cs的年消失量。" }, { "instruction": "泥盆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泥盆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称为泥盆系。分为下、中、上三个统。2001年全国地层委员会将中国泥盆系建有十个阶自下而上:下泥盆统包括底部的待建阶、那高岭阶、郁江阶和四排阶;中泥盆统包括应堂阶和东岗岭阶;上泥盆统包括佘田桥阶、锡矿山阶、待建阶和邵东阶。泥盆系的模式地区虽在英国泥盆郡,但那里的海相泥盆系很难详细分层;在法国、比利时两国接壤地区和德国莱茵地区发育最全,研究较详,是欧洲海相泥盆系分层对比的典型地区,在这些地区泥盆系共分六个阶,分属三个统,但对下、中泥盆统的界线仍有争议。国际地层委员会2000年最新编制的“国际地层表”将泥盆系划分为下泥盆统的洛赫科夫阶、布拉格阶和埃姆斯阶,中泥盆统的艾费尔阶和吉维阶,上泥盆统的弗拉斯阶和法门阶。西欧泥盆系有海相和陆相(老红砂岩)之分。中国南方泥盆系一般分为陆相滨海相和浅海半深海相两种类型:陆相滨海相沉积主要由碎屑岩类构成,其中含有鱼类和植物化石,如中国南方泥盆纪早期陆相滨海沉积(莲花山组、翠峰山组等)和中、晚泥盆世滨海相沉积以及中国东南地区晚泥盆世陆相沉积;浅海半深海相又分为象州型和南丹型,西藏珠穆朗玛峰地区的单笔石、竹节石动物群也属南丹型。西北地区既有海相砂泥质沉积夹酸性火山岩系,也有陆相石英砂岩和砾岩。东北北部出露海相泥盆系,岩性为硬砂岩、砂岩、页岩夹火山岩系。华北及东北南部仍高出海面为一古陆,未接受沉积。沉积矿产有铁、锰、石油、石灰岩、白云岩、耐火粘土、玻璃原料等。" }, { "instruction": "吉林地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吉林省位于东北地区中部,华北地台的北界大致从怀德经永吉、敦化至图们,然后转成北北西向进入朝鲜咸镜北道。此线以北,吉林东部的延边地区属兴凯地块,以西为天山兴安岭造山带,松辽平原是白垩纪早期裂陷形成的大型含油气盆地。吉林省范围内华北地台的基底广泛出露在桦甸以南地区,称龙岗群,是一套由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组成的TTG岩系,含大小不一的表壳岩包体,同位素年龄29.7亿年,属中太古代。新太古界夹皮沟群为一发育完整的拉斑玄武岩钙碱性火山岩沉积岩系,下部含夹皮沟式金矿,上部为条带状含铁建造层位。古元古界下部集安群为含硼基性火山岩、镁质大理岩、变粒岩;古元古界上部老岭群变质碎屑岩及叠层石大理岩和新元古界色洛河群中基性火山岩属裂谷型沉积。它们所代表的裂陷槽空间上成两支:南支近东西向从通化至长白,北支成北西向从安图两江通过,两者向东在朝鲜境内汇合。未变质的地台盖层始于新元古代的青白口群。以后的地质演化同华北地台的其他部分一致:早古生代为以碳酸盐岩为主的陆表海沉积环境,上奥陶统—下石炭统缺失,上石炭统和二叠系为海陆交互相及陆相含煤沉积。天山兴安岭造山带最老的变质基底沿北部省界附近零星出露,为含变质中酸性火山岩的斑点板岩或片岩系,属新元古代。古生代地层总体保持完整,志留纪中期和泥盆纪晚期的两次构造变动使中志留统和上泥盆统缺失。兴凯地块部分缺失中志留统到下石炭统。它们与以南的华北地台界线由永吉头道沟志留纪的蛇绿岩系标示出来。印支运动后区域构造转为北东向,侏罗纪在长白山与大兴安岭之间形成一系列钙碱性岩浆活动带和陆相火山含煤沉积断陷盆地相间排列。白垩纪初进入拉张构造体制,全区出现一系列受同沉积正断裂控制的大、小断陷盆地。松辽盆地和延吉盆地等就是在侏罗纪断陷盆地的基础上,在新的伸展环境中发展起来的。伊通舒兰断裂和敦化密山断裂在此拉张裂解过程中成为郯庐断裂向北拓展的分支。古近纪以来在这些断陷盆地中聚积了褐煤、油页岩、硅藻土和砂金等矿产。裂隙中心式碱性玄武岩、粗面质、流纹质火山喷发形成了著名的白头山等火山群。吉林东部的珲春地区为中国最深的震源区之一,震源深度达430~590千米,6级以上的地震在20世纪发生过12次。" }, { "instruction": "内蒙古地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国北部边陲,与蒙古、俄罗斯接壤,面积118.3万平方千米,平均海拔超过1000米。以索伦山贺根山蛇绿岩带为界,以南为华北地台及其北部大陆边缘,以北为中亚造山带的天山兴安岭造山带。本区最老的基底沿南部呼和浩特—赤峰一线出露,是一套以片麻岩为主的深变质杂岩,同位素年龄32.18亿~23.45亿年,时代属太古宙到古元古代早期,实际上和山西北部的集宁群成一个条带分布,都代表华北地台的古老结晶基底。元古宇出露在上述太古宇条带以北,其中古元古界的色尔腾山群等为片岩夹大理岩、磁铁石英岩和底部砾岩。中元古界的浅变质碎屑岩、碳酸盐岩夹中基性熔岩,属裂陷槽沉积。其中北部的白云鄂博群中含滑塌堆积和浊流堆积,接近大陆边缘。南部的渣尔泰群近大陆内侧,发育时间相对较短。它们近东西向分布,长度超过500千米,厚度近10千米,而宽度仅20~30千米,标志着兴蒙造山带演化的开始。自古生代开始本区不同部分地层的构造性质明显分异,其中西部阴山和鄂尔多斯北部的寒武系、奥陶系为陆表海沉积,志留系至下石炭统缺失,上石炭统和二叠系为浅海、滨岸相含煤沉积。阿拉善地区除早二叠世有火山喷发外,古生界和三叠系全部缺失。在白云鄂博以北的天山兴安岭造山带范围内,白乃庙至达茂旗西北的早、中奥陶世包尔汗图群是绿片岩相碎屑岩、中基性火山岩夹碳酸盐岩,代表当时的火山岛弧。以北苏尼特右旗东南的早寒武世温都尔庙群硅质岩、灰岩和镁铁质熔岩为蛇绿混杂堆积,代表当时的洋壳残余。它们以南沿达茂旗至翁牛特旗出露的中、上志留统西别河组为复理石。三者共同组成华北地台北部早古生代面向北的沟弧盆系。晚古生代时的大洋沉积由更往北的早泥盆世贺根山组蛇绿岩和大兴安岭乌奴尔组等为代表。石炭纪至早二叠世转为陆源细碎屑岩和灰岩组成的浅海沉积,局部夹中酸性火山岩,如锡林浩特的阿木山组。上二叠统陆相碎屑岩和火山岩已属造山后的前陆盆地沉积。进入中生代在欧亚大陆和古太平洋板块相互作用下,区域构造方向转为北东向,东部大兴安岭三叠纪时整体隆起,往西鄂尔多斯成为大型盆地。早、中侏罗世为陆相含煤沉积,晚侏罗世大兴安岭有大规模的火山喷发,白垩系含煤碎屑岩盆地叠置其上,二连盆地等生成。新生代初环绕鄂尔多斯的裂陷系逐渐发展起来,阴山以南的河套断陷是它的北部成员。内蒙古高原崛起。锡林浩特等地有幔源型高原玄武岩产出。" }, { "instruction": "树木年轮年代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世纪初由A.E.道格拉斯创立的,利用树木年轮的形成规律进行断代的科学。断代精度为年。这种方法所根据的原理是:树木春长秋止,每年一轮,使树干横截面呈现木质疏密相间的圆圈状轮纹,就是常说的年轮。年轮就是树木的树龄。年轮的宽窄受光照方向、气候和地理、地貌位置影响。同一气候区相似地貌部位上的同种树木的不同树株,在同一时期内的年轮宽窄谱是相似的。如果,一株活树内层的年轮谱与同种不同株的死树外层年轮谱一致,就证明该株活树与这株同种死树有过共同生长期,它们的年轮就可以衔接起来。这样便建立起这个地区的主年轮序列,相当于建立了一部本地区的气候变化编年史。目前世界上年代最长的主年轮序列,是美国依据加利福尼亚白山上的刺果松年轮建立起来的,反映距今1万年前后以来的年轮谱系。14C年代只有经过树木年轮校正后,才比较可靠。" }, { "instruction": "生态脆弱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对环境因素改变的反应敏感而维持自身稳定的可塑性小的生态环境系统。是在生态交错带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由于它是不同生态系统间的过渡带,常偏离系统的中心,因此控制力量薄弱,处于物质、能量、结构和功能的非均衡状态,所以具有变化速率快,空间移动能力强,被替代概率大,恢复状态概率小,抗干扰能力弱等特点。" }, { "instruction": "中朝准地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总体呈三角形,并以深断裂与相邻单元分界,包括华北、东北南部、渤海以及朝鲜北部等地的准地台。它是中国境内时代最老的地台,主体形成于距今18亿年以前,阿拉善等边部地区则于元古代末的扬子旋回固结。基底有三个重要的不整合面,太古宇阜平群与下元古界五台群之间(阜平运动26亿~25亿年)、五台群与滹沱群之间(五台运动24亿年左右)、滹沱群及其相当地层与中元古界长城系之间(中条运动19亿~18亿年左右)的不整合面,它们代表基底形成、发展的三个阶段,其沉积盖层包括中元古代、晚元古代和寒武纪、奥陶纪的浅海相沉积,石炭纪、二叠纪的滨海相和海陆交互相沉积以及中、新生代的陆相沉积。大部分地区缺失志留系、泥盆系及下石炭统。中生代在燕山、辽宁、山东等地有大规模陆相火山喷发及花岗岩侵入,新生代玄武岩在其东部分布广泛。盖层构造变动以燕山旋回为主,但内蒙地轴等地加里东、华力西和印支运动亦甚重要。" }, { "instruction": "火成岩产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火成岩体的大小、形状、与周围岩石的关系、形成时所处地质构造环境及距离当时地表深度等。查明火成岩产状,可以帮助了解火成岩的形成条件,同时对找矿和勘探有一定意义。" }, { "instruction": "自然地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体现水平分异规律的复杂地理综合体。每一个自然地带都有特定的热量和水分组合,代表其自然界水平分异特征的土壤和植被类型,并有相似的垂直带结构。在不同的自然地带,许多自然过程和自然现象,如地貌外营力、化学元素迁移等也不相同。在自然区域中,自然地带作为一个等级单位,是最基本的地带性单位。" }, { "instruction": "中心投影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航空摄影的投影方式。就是指空间任意直线均通过一固定点(投影中心)投射到一平面(承影面)上而形成的透视关系。其特点是每一物点所反射的光线都要通过镜头聚焦在感光胶片上;而且每一光线与底片的焦点,都是在底片上构成负像,晒印后成为正像。中心投影具有成像规律,也称透视规律。是指在航空摄影像片上,同一地物所处的位置不同,由中心投影所构成的形状大小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了解和掌握中心投影的成像规律,对地物信息的识别和遥感制图等应用都有一定的帮助。①点的像还是点像;②直线的像还是直 线像;③垂直于地面的垂线像(如电线杆、烟囱、水塔、树木、纪念碑等)会有变化;当其位于像片中心点时显示为一个点,当离开中心点时,为一向外辐射的短线(伴有阴影显示),当离开像片中心点越远,其辐射的短线也就越长;④平面曲线还是平面曲线(例如湖岸线、水 库和水塘等);立体曲线还是立体曲线。(例如盘山公路、梯田、立交桥的空间分布等);⑤当空间曲线(面状物体)垂直于一个平面上,该平面又通过投影中心时,它呈现为一直线(例如单面山、竹篱笆、斜拉索桥等)。" }, { "instruction": "Holdridge分类系统 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以生物温度、降水和可能蒸散率作为植被类型和其地理分布的具体气候指标建立的分类系统。" }, { "instruction": "陡坡寺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中寒武世早期。分布于滇东一带。命名地在云南宜良陡坡寺。为浅海相泥质、碳酸盐沉积,由黄色钙质页岩夹薄层泥质灰岩,黄棕色云母砂质页岩及灰岩,浅灰色钙质页岩组成,共厚150米。自下而上含两个三叶虫带:①KunmingaspisChittidilla带,②KaotainaKutsingocephalus带。与下伏龙王庙组呈整合接触。贵州的高台组与之相当。" }, { "instruction": "张夏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张夏石灰岩。时代属中寒武世晚期。分布于华北及东北南部。命名地在山东济南市长清区张夏镇。为浅海相碳酸盐沉积,以灰色厚层鲕状灰岩为主,含三叶虫Liaoyangaspis,Crepicephalina,Amphoton,Taitzuia,Damesella等,厚170米。与下伏徐庄组呈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铁质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富含铁矿物的化学或生物化学沉积岩。主要矿物成分有赤铁矿、针铁矿、菱铁矿、富铁绿泥石等。常混入粘土、砂质、硅质等杂质。结构有鲕状、豆状、肾状、块状和结核状等。按矿物成分,可分为氧化铁铁质岩(主要成分为赤铁矿或褐铁矿)、碧玉铁质岩、菱铁矿铁质岩、鲕绿泥石铁质岩等。铁质岩是在陆地表面或浅海中形成的。元古宙铁质岩的形成与火山作用有关,较新时代铁质岩常产于海侵岩系的底部,均可形成有价值的铁矿床。" }, { "instruction": "蛭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Mg,Fe,Al)3〔(Si,Al)4O10〕(OH)2*4H2O,常变化不定。单斜晶系。通常呈片状。褐色、黄褐色或古铜色。油脂光泽。硬度1~1.5。片状解理平行{001}完全,薄片具挠性,有时微具弹性。密度2.4~2.7克/厘米3。烧灼后呈银白色,体积可膨胀18~25倍。是黑云母、金云母等矿物风化或热液蚀变的产物。由于优良的防火、隔热、隔音性能,用于建筑、石油、化工、纺织及航空工业中,作为骨料或填料;衬垫材料、润滑剂、污水和油污吸收剂、过滤材料、肥料载体及土壤疏松剂等。中药用称“金精石”。" }, { "instruction": "中国海洋功能区划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按海洋开发和经济建设的需要,将中国海洋自然功能划定其足以发挥最佳效益的区间,是中国海洋管理的重要措施之一。在具体划定中,是根据海滨的自然资源、环境状况和地理位置,并考虑到海洋开发利用现状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所划定的区域是具有特定的主导功能,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能够发挥最佳效益的区域。区划范围:包括中国享有主权和管辖权的全部海域、岛屿和必要依托的陆域。区划的目的:宏观指导中国的海洋开发活动,充分利用海洋资源和空间,形成合理的海洋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协调海洋各行业、沿海各地区之间在海洋开发利用活动中的关系,为加强和实施海洋综合管理、为维护国家权益,制定海洋发展战略、政策和规划创造条件;为确定海洋水质类型,维持良好的海洋环境提供科学依据。海洋功能区分为5类3级:开发利用区、治理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特殊功能区和保留区五大类,每类又分为若干次一级的功能区单位。" }, { "instruction": "始太古代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所属国际地层委员会前寒武纪地层分会将地质时期中大于36亿年的时段划归始太古代,始太古代期间形成的地层称始太古界(Eoarchaean Erathem)。一般认为最原始的地壳形成于距今46亿年左右,从45亿年开始,在地球的原始地壳上开始逐步形成水,到40亿年左右原始的水圈可能已具雏形,同时出现了最早的沉积,逐步形成地壳的沉积圈。但至今保留下来的始太古代沉积物仅在少数古陆核有发现,如西格陵兰阿米索克片麻岩和依苏亚沉积变质表壳岩,它们记录了始太古代的沉积作用、岩浆活动和构造运动及变质作用等重大地质事件发生、发展过程。另外还有加拿大艾伯塔省西部的阿卡斯塔英云闪长质片麻岩和南非巴布顿绿岩基底的安得森片麻岩。中国华北地台区鞍山附近白家坟38亿年的花岗质糜棱岩和冀东黄柏峪的曹庄岩组铬云母石英岩(其中的残余锆石年龄为38亿年)为其代表。" }, { "instruction": "生物侵蚀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生物用机械或生物化学方法在硬质底质中钻蚀破坏的作用。如有些海绵动物、蠕虫、软体动物等对岩石的侵蚀和破坏,所形成的钻孔等称为生物侵蚀构造(bioerosion structure)。" }, { "instruction": "分离结晶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岩浆冷却时,除硅酸盐矿物外,其他成分还易形成成分广泛变化的固溶体。在此情况下,岩浆中的某些成分较多的析出,形成晶体与岩浆不能保持平衡关系,岩浆就与晶体发生反应。例如使斜长石成分发生连续的变化,并且岩浆成分也随着变化。使铁镁矿物,如橄榄石,与岩浆发生不连续的反应,逐次变为它种矿物,如辉石、角闪石、黑云母等,这样的过程一直继续到岩浆完全固结。岩浆与晶体的反应,可使岩浆的成分发生显著的变化,以致形成岩石的多样性。" }, { "instruction": "碱性辉长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霞辉二长岩(essexite)、厄塞岩。霞石二长辉长岩或霞石二长闪长岩的变种。碱性辉长岩类的一种。SiO2含量与辉长岩相当,在45%~52%之间,但碱质含量较高(Na2O 4%~5%,K2O 3%~4%)。矿物成分主要为斜长石(中长石-拉长石)、含钠的角闪石、钛闪石、黑云母、钛辉石以及拉长石、碱性长石(正长石、歪长石)和霞石等。岩石一般呈深色,半自形粒状结构或辉长结构。块状构造。常与霞石正长岩共生,有时与基性岩共生。" }, { "instruction": "木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木星是八大行星中最大的一颗,按距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排第五颗。与太阳的平均距离为5.2个天文单位。中国古代称岁星,西方人用罗马主神“朱庇特”的名字称呼。木星是天空中最亮的星之一,其亮度仅次于金星。木星的赤道半径为71400km,为地球半径的11.2倍。体积是地球的1316倍。质量是1.9×1030g.相当于地球质量的300多倍。木星表面有引人注目的大红斑,这些红斑有大有小,有时浓艳、有时暗淡,而且还沿一定的方向漂移,因此,目前认为它很可能是巨大的风暴旋涡。木星公转轨道的偏心率为0. 048,轨道面与黄道面的交角约为1. 3°,公转周期为11. 86a。木星自转周期,赤道部分为9小时50分30秒,两极地区稍慢,在八大行星中,木星自转周期最快,因此,星体的扁率相当大,达0. 0648。木星的赤道面和轨道面之间的交角仅3°05′,也就是说,木星自转轴几乎垂直轨道面。目前已确认的卫星有13个。" }, { "instruction": "生物古地理大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划分的主要标准是海陆长期阻绝和纬度气候带的双重影响,生物地理分区一般采用了三级分区,即大区、区和亚区,在条件允许时,对有些亚区也可作进一步的划分。在地史上以晚古生代和中生代为准,可分为四个生物古地理大区:①北方大区、②特提斯大区、③澳大利亚太平洋大区、④冈瓦纳大区。随着板块运动和海陆易位,各大区的范围位置可以发生变化。" }, { "instruction": "宁夏地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宁夏回族自治区位于中国中北部,海拔高度超过1000米。西部贺兰山、香山、西华山、南华山和六盘山自北向南依次成向西凸出的弧形排列,中部为河谷平原,东南部属黄土高原。地质上以海原和尚铺断裂带为界,东北属华北地台,西南属祁连造山带。华北地台结晶基底出露在贺兰山北部,为贺兰山群(新太古代)片麻岩、变粒岩和混合岩以及赵池沟群(古元古代)石英岩、片岩和变粒岩系。中元古界黄旗口群起为未变质的盖层沉积,其上为巨厚的中元古界白云质灰岩王全口群。南华系有冰碛砾岩,寒武系、奥陶系稳定型浅海碳酸盐岩和碎屑岩沉积是地台西部层序发育最全的地方。志留系至下石炭统缺失。上石炭统为海陆交互相含煤层系。二叠纪起转为内陆河、湖相碎屑岩。其中下二叠统山西组和中侏罗统延安组是区内主要含煤地层。由此往南,宁夏中部中宁、香山、牛首山等地,寒武系香山群相变成以深海碎屑浊积岩为主,已浅变质。奥陶系为厚层灰岩、板岩夹笔石页岩。志留系也未缺失。不整合覆于其上的泥盆系为红色陆相碎屑沉积,含较丰富的鱼类化石。因此,早古生代时华北地台与贺兰山所在的阿拉善地块之间是以裂陷槽相隔。中宁石峡沟是中国北方陆相泥盆系的层型剖面所在地。石炭系为海陆交互相至陆相含煤层系,二叠系有火山碎屑岩。海原以南出露的中、新元古界南华山群、园河群和西华山群片岩和白云母大理岩系为祁连造山带的变质基底,上志留统旱峡群砂砾岩不整合覆盖其上,它和上覆中泥盆统雪山群都属磨拉石。再往上的石炭系、二叠系和中生界已和华北地台一致。区内岩浆活动总的不发育。贺兰山北段上三叠统延长群顶部有玄武岩,属拉斑系列,被中侏罗统延安组不整合覆盖。银川坳陷是新生代环鄂尔多斯裂谷系的一部分。宁夏是中国主要地震区之一,近1100年来共发生6~7.4级地震11次,7.5~8.3级地震3次。1920年12月16日的海原812级强震死亡人数多达20余万,发震构造就是海原和尚铺断裂。" }, { "instruction": "探矿工程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狭义是指地质矿产勘探中采用的工程技术手段,以做到直接采取岩矿样品或通过仪器测试,获取矿产地质赋存条件、矿产品位、储量等评价资料;具体地就是指用钻探工程或坑探工程的勘查手段完成获取矿产地质资料的探矿目的。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探矿工程的学科范围已不局限于地质矿产勘探,也指一切向地下进行的探查施工工程。包括陆地和海洋地壳深部的地质科学探查,石油、天然气、地热、地下水、煤或天然气资源等的钻采工程,固体矿产探采相结合的采掘工程,城市建筑、道路桥梁、港口堤坝、军事设施等的基础勘查和基础桩施工,钻井方法的竖井开凿和钻削方法的隧道掘进,建筑物基础加固和水库、水坝、港口、地下油库隔水封闭等的钻孔灌浆工程等等。此外,探矿工程学科还包括了它的外延工程技术,例如钻探及钻井设备和探矿掘进设备的设计与机械制造,钻进和凿岩工具以及新型的钻进岩石破碎方法的研究与开发,钻探和掘进自动化测试及控制技术;新型钻进用超硬材料、钻进泥浆用的高分子聚合物材料,固井和堵漏用的特殊硅酸盐材料等研究与生产。" }, { "instruction": "元素迁移系列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风化过程中化学元素迁移能力强弱的序次。其原因主要取决于元素本身的性质(如各元素原子的结构)和外界的条件(如介质的pH值和氧化、还原条件),现就元素迁移能力的强弱依序排列见表。元 素 迁 移 的 系 列序次类型成分1最易迁移的元素Cl(Br、I)、S2易迁移的元素Ca、Na、Mg、K3可迁移的元素Si(硅酸胶体)、P、Mn4惰性(略可迁移的元素)Fe、Al、Ti5实际不迁移的元素Si(SiO2石英)。" }, { "instruction": "老成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通常处于潮湿状态,但在暖季的部分时间里,部分土壤干燥。植被和母质对土壤发育的影响与淋溶土相似,但其风化和淋溶程度更高,土体因普遍受化学风化而有盐基移动。故为一种盐基饱和度低、具有黏黏淀积诊断亚表层的矿质土壤。黏化层的盐基饱和度<35%。在热带地区,与温暖湿润气候有关的网纹层和脆盘得到最广泛发育。该脆盘能阻止水分向下渗透和植物根系扩展。分为湿老成土、潮老成土、腐殖质老成土、干老成土和干热老成土等亚纲。大抵相当于美国农业部1938年土壤分类系统中的棕色砖红壤化土壤、灰化红黄壤及某些腐殖质潜育土、黏盘土筹土壤。" }, { "instruction": "赤道潜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赤道海流遇大陆后,一部分海水由于信风风应力南北向分速分布不均和补偿作用而折回,形成赤道逆流和赤道潜流。赤道潜流处在赤道逆流之下,中层水上部,位于赤道海面以下,自西向东,流动于南纬2°到北纬2°之间,轴心位于赤道水面以下100m处,轴心最大流速约为100cm/s到500cm/s。" }, { "instruction": "石磴子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石磴子石灰岩。时代属早石炭世大塘期中期。分布于湘中、湘南及粤北。命名地点在湖南湘乡以东约37千米石磴子村。为浅海相碳酸盐沉积,以黑色厚层灰岩为主,夹页岩,含珊瑚Thysanophyllum circulocysticum及腕足类Gigantoproductus等,厚约160米。与下伏陡岭坳组呈整合或假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层孔虫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类已经绝灭分类位置不定的海生群体动物,一般归为腔肠动物门水螅纲的一目,或列为一独立的纲,现在多因其体表星状沟与现生硬海绵类相似,而主张归入多孔动物,但层孔虫未见骨针。层孔虫硬体外形变化很大,有半球状、块状、分枝状、薄层状、圆柱状等,最小直径仅数毫米,大可达数米,由同心层状排列的钙质细层和与之垂直的支柱构成。细层平直、弯曲或褶皱,支柱限于细层之间或穿过细层,有时细层及支柱发育不完整而形成不规则的网格状。细层及支柱均是坚实的或穿有细孔。有的层孔虫外形圆柱状,中央具有空心的轴管,管内可具横板,管的周围被细层和支柱或泡沫状组织所围绕,如常见于泥盆纪的双孔层孔虫(Amphipora)。硬体表面常有成放射状排列的星状沟及刺、瘤、凹陷等。层孔虫全为海生,固着海底或附在其他物体上生长。可靠的层孔虫见于奥陶纪至白垩纪,志留纪及泥盆纪最繁盛,常形成礁体,石炭纪至三叠纪无化石记录,中生代仅有少数代表。中国层孔虫化石很多,常见的属有拉贝希层孔虫(Labechia)、方格层孔虫(Clathrodictyon)等,珠穆朗玛峰的侏罗系中发现有准放射层孔虫(Actinostromina)等。" }, { "instruction": "岩浆系列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原生岩浆连续演化而形成的不同成分的岩浆独立派生物。目前普遍采用三分法,即拉斑系列、钙碱性系列和碱性系列。其中拉斑系列和钙碱性系列又统称为亚碱性系列(subalkalic series)。在SiO2(Na2O+K2O)图上,位于碱性玄武岩系列的下方,即在SiO2含量相同条件下,比碱性系列贫碱。关于岩浆系列的划分仍有多种标准,在运用时要写明基于什么原则划分的属何种系列,因各个标准划分的系列在含义上不完全一致。" }, { "instruction": "黑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温带森林草原和草原地区发育的一组土壤。包括灰黑土,黑土、白浆土和黑钙土等土类。以明显的腐殖质累积过程为其共同特点,大多具有深厚的腐殖质层。但因水热条件和植被类型的不同,各类土壤的腐殖质累积状况及其相伴随的其他成土过程也各有区别。灰黑土处在温带半湿润地区,植被为森林类型。林下草灌植物繁茂,有机质累积量大,有较明显的淋溶作用和黏粒移动淀积现象。黑土的水分状况和灰黑土相似,植被为草原化草甸,以杂类草为主,根系发达、分布深,土壤有机质累积量比灰黑土大,但土壤因有季节性水分过多现象而出现轻度还原淋溶作用。白浆土处在湿润地区,植被类型复杂,多为喜湿性植物,根系分布浅,有机质累积量不及黑土,但土壤常发生季节性滞水,有机质分解程度差,并有泥炭化特征,土壤具强度还原淋溶作用,在腐殖质层下出现灰白色的白浆层。黑钙土分布在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地区,水分不足,植被以草原类型为主,也有草甸草原植物,根系深而根量少,有机质累积量较小,但分解强度比黑土大,土壤水分属半淋溶型,石灰在土壤中淋溶淀积明显。黑士系列的土类具有发展农牧业和林业的良好条件,尤其是黑土、白浆土和黑钙土是发展农业的重要土壤,除目前已开垦者外,在中国东北尚有大面积的宜农荒地,农业发展潜力很大。" }, { "instruction": "先成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河流形成以后,横截河流地带发生缓慢隆起的背斜构造或断块构造,当河流深切的速度与构造上升速度协调时,河流则维持原来流路切割岩层逐渐形成峡谷,因为河流是先于构造隆起而存在的,故称先成河。先成河形成的河谷称先成谷,一般在山地多形成峡谷,如中国长江三峡段就是典型的先成河谷。" }, { "instruction": "天象仪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也称殿天仪,是演示天文现象的仪器。其运用齿轮机械演示某地某时的星空状况。1923年,德国蔡斯光学仪器厂制造出第一架光学天象仪。" }, { "instruction": "鲕状集合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某种物质的胶体以其他物质颗粒(矿物或生物体的碎屑以及气泡等)为核心,逐层凝聚而形成呈鱼子状鲕状赤铁矿的一系列球体、椭球体(称为鲕状体)所组成的矿物集合体。鲕状体的大小一般小于2毫米,具同心层状构造。各鲕状体彼此间通常都被胶结在一起。常见的有鲕状赤铁矿等。" }, { "instruction": "红海海底成矿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红海裂谷下渗的海水溶解海底的硬石膏和岩盐沉积形成热卤水并发生成矿作用。红海裂谷中部,形成一条由阶梯断层造成的2000~2200米深的海渊,有热卤水分布,如阿特兰提斯Ⅱ号海热带循环和硫化物形成过程示意图渊海水温度达56 ?℃,盐度达257 ?6克/千克,海水中铁、锰、锌、铜、钴、铅和镍的含量比普通海水高出几百、几千、乃至几万倍。在热卤水层之下,有相当厚的铁、铜、锌、银等的硫化物,铁、锰氧化物、氢氧化物及硬石膏等的沉积。红海裂谷是一个正在形成的海底扩张带,它在裂谷演化的不同阶段发育了不同类型的矿床,而最新的矿床还正处在形成阶段,素有“天然成矿实验室”之称。故研究其成矿作用,对于了解热水成矿机制极为重要。" }, { "instruction": "酒泉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酒泉砾石层(Jiuquan gravels)。属更新世中期。分布在甘肃祁连山北麓河西走廊。山麓地带由冲积、洪积、冰水沉积物等组成,山前平原由冲积、湖积物等组成。山麓沉积物岩性以砾石(砾岩)为主,夹砂或粘土凸镜体;砾石由南向北逐渐变小,最大达1米,磨圆度较好;砾石成分在民乐县以西以南山系变质岩为主,民乐县以东以石炭系老君庙砾岩为主,砾石排列微具定向性;砾石层部分已胶结,厚度变化较大,最厚在酒泉盆地西南部可达800余米,在垂直剖面上呈明显的韵律构造。它广泛出露于走廊地带,或裸露地表形成戈壁滩,或被新沉积物掩埋,构造变动也很强烈,它部分出露于新断块隆起的顶部,部分被逆掩于南山系或古(新)近系之下。酒泉组湖泊沉积物出露于龙首山北草大坂区,底部为灰黑色含细砾泥灰岩,含植物碎片;中部为灰绿色、黄色粉砂质粘土,含土蜗螺(Galba)、琥珀螺(Succinea)等化石;上部为含砾泥灰岩,含平卷螺(Planorbis)、肋齿螺(Ganesella)、马(Equus)等化石,总厚大于200米。" }, { "instruction": "沙河街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始新世。命名地点位于山东商河县沙河街镇华七井。由一套灰色、深灰色泥岩为主的暗色砂泥岩组成,厚度大于2000米,是主要生油岩系。自下而上分四段:四段下部为红色泥岩,中部为蓝灰色泥岩夹石膏盐岩,上部为灰色泥岩夹生物灰岩、白云岩、油页岩。含介形类AustrocyprisCyprinotus组合、腹足类SinoplanorbisLymnaea组合、轮藻GyrogonaObtusochara组合、孢粉EphedripitesUlmoideipitespinaceae组合。三段为深灰、灰色泥岩夹砂岩,底部为含油页岩。含介形类Huabeinia chinensis组合、腹足类Liratina tuozhuangensis组合、轮藻Shandongochara decorosa组合、孢粉QuercoiditesUlmipollenites组合。三段和四段还含鱼类,Diplomystus shengliensis、Knightia bohaienisis、Tungtingichthys eocanus和Clupeidae等,其生态环境可能与海水密切相关。二段为杂色砂泥岩。含介形类Camarocypris elliptica组合、腹足类TulotomoidesTruncatus组合、轮藻Charites producta组合、孢粉EphedripitesRutaceoipollis。一段为灰色泥岩夹油页岩、生物灰岩、白云岩。含介形类Phacocypris huiminensis组合、腹足类BohaispiraGangetia组合、鱼类wangia yihezhuangensis、Serranidae等、孢粉QuercoiditesLiquidambarpollenites组合。是一套河湖相和海陆交互相沉积。本组与下伏孔店组为整合或假整合接触,与上覆东营组为连续沉积。" }, { "instruction": "巴布亚地域人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澳大利亚地理人种中的一个地域人种,分布于伊里安岛(新几内亚)。约200万人。肤色暗褐,但有些很浅。高鼻梁、钩鼻、唇厚而不外翻。鬈发。下颌突出。高山地区的身材矮,约5英尺或更少,但他们与非洲俾格米人无关。高山地区的巴布亚儿童迁到近海平原即可成长到正常身高。A型血占30%,B型10%~15%,Rh血型中阴性达90%。巴布亚人种所操语言极为复杂,达700~1000种。高地巴布亚人有蛋白质缺乏症。没有浅色皮肤和浅色头发的成年人。" }, { "instruction": "hemimorphite,calamine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Zn4[Si2O7](OH)2?H2O,含Zn 53.7%。斜方晶系。晶体呈两端不对称的板状或柱状,故名。通常呈钟乳状、葡萄状或块状集合体。白色,有时呈蓝、绿等色。玻璃光泽。硬度4.5~5。解理平行斜方柱{110}完全。密度3.4~3.5克/厘米3。产于铅锌硫化物矿床的氧化带。大量积聚时可作为锌矿石利用。" }, { "instruction": "农药残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所谓农药残留,是指施用农药以后,蔬菜中含有包括农药及其代谢物、降解物以及有毒杂质等物质残存。农药残留包括四部分,即农药使用后残存于生物体、农副产品和环境中的微量农药原体,有毒代谢物,降解物和杂质。农药残留是施药后的必然现象,但如果超过最大残留限量,就会对人畜产生不良影响或通过食物链对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造成毒害。最大残留限量(简称MRL)是指在农畜产品中农药残留的法定最高允许浓度,也就是按照农药标签上规定的施药剂量和方法使用农药后,在食物中残留的最大浓度。以每千克农畜产品中农药残留的毫克数表示。目前,社会上发生的因食用农产品发生中毒死亡的事件及出口的农产品被国外拒收和退回的事件,许多都是由于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超过了最大残留限量而导致。残留的主要农药品种为有机磷农药和氨基甲酸酯农药。这些农药对人体内的胆碱脂酶有抑制作用,能阻断神经递质的传递,造成中毒。" }, { "instruction": "矿物化学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矿物化学式有两种,即实验式和结构式。实验式只表示矿物化学成分中元素的种类及其原子数量之比。可用元素的形式写出,如白云母可写作H2KAl3 Si3O12;也可以用简单氧化物组分的形式写出,如白云母也可写作K2O*3Al2O3*6SiO2?2H2O。在矿物学中普遍采用的是结构式。它不仅能表示元素种类及其原子数量之比,并且可以反映矿物晶体结构中各组分相互结合的情况。其写法是:阳离子写在前面,阴离子写在后面;如为配阴离子时,将配阴离子部分用方括号括起;含中性水分子者,水分子写在最后,并用圆点与前面的其他组分分开;组分中成类质同象置换的离子用圆括号括起,并按含量多少排列,含量多者写在前面,彼此间以逗号分开。如白云母的结构式为KAl2〔AlSi3O10〕(OH)2,辉沸石的结构式为(Ca,Na2,K2)〔Al2Si7O18〕*7H2O。实验式可根据矿物的定量化学全分析的结果计算出来。进一步根据矿物的X射线晶体结构分析资料,即可写出结构式。" }, { "instruction": "最佳城市规模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当城市规模小于最佳城市规模时,城市发展收益高于成本;而城市规模大于最佳城市规模时成本大于收益。一些学者认为城市化使许多城市规模超过最佳城市规模,但在自由市场运作不能满足社会及其成员个体利益的许多城市中,不存在能限制城市超规模发展的机制(因此,例如一个拥有1 00万人口的城市每增加1万人,交通拥挤会增加1 0%,但每个人平摊这些成本时,只增加了0.01%的成本。)。有些人认为规划政策应明确最佳城市规模,并确保城市实际规模不超越最佳城市规模;另外一些支持自由市场经济的人则认为当达到最佳城市规模时城市化会停止。近来,世界的部分地区出现了逆城市化,使得这方面的争论有所减少。" }, { "instruction": "土壤绝对年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系指某种土壤在当地新风化层或新鲜母质上开始发育的时候起,直至现在的这一段时间。绝对年龄的概念是土壤学家B.P.威廉斯提出的。他从俄罗斯大平原曾为大陆冰川覆盖出发。提出当地土壤的绝对年龄自冰川退后算起。据此,他认为高纬度地区的土壤比较年轻,中纬度地区的土壤比较老,低纬度地区的土壤最为古老。显然,绝对年龄均以冰川退后算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地球陆地上许多地区并未经历冰川作用。土壤绝对年龄的测定应用放射性碳法,以土壤样品中碳同位素C14:C12的比值来确定。" }, { "instruction": "volcanic belt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火山活动比较强烈、活火山的分布相对集中的地带。多位于岩石圈板块的边缘。在离散板块的边缘有大西洋中脊、东太平洋中隆的洋底火山带。在汇聚板块的边缘有岛弧火山带和活动大陆边缘火山带,分布于太平洋周围的火山带,可合称为环太平洋火山带。另外从印度尼西亚岛弧到地中海也断断续续有活火山分布,它们也是汇聚板块边缘的火山带,称地中海火山带。" }, { "instruction": "海底平顶山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未遭侵蚀的呈平顶的大山岛。又称海底方山、水下平顶山。又称盖奥特,是一名发现海底平顶山的美国海洋地质学家H.赫斯于1942年10月为纪念他的瑞士地理老师盖奥特(gruyot)而命名的。海底平顶山是位于大洋底部呈孤立分布的、呈平顶高于海底的圆锥体。它的基底多为过去的大山,上部为珊瑚礁体,礁体厚度可达1500m。主要分布于太平洋西南部,如瓦列里厄海底平顶山、约翰逊南海底平顶山、林恩海底平顶山等。" }, { "instruction": "模式标本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种级分类单元的模式,即据以命名一个种或亚种的一个或一组标本。模式标本可以是一个标本的正模、新模或选模,也可以是若干个标本的全模等。模式标本是命名一个新种或新亚种的根据,必须编号登记,妥为保存。" }, { "instruction": "同生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同一时间补充到种群的同一年龄的个体群。" }, { "instruction": "石芽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表水沿可溶性岩石的节理、裂隙进行溶蚀和冲蚀所形成的沟槽间突起与沟槽形态,沟槽间的突起称石芽。石芽多分布在斜坡上。高度不超过3m。当石芽全被溶蚀残余堆积物——红土所掩埋,则称为埋藏石芽。" }, { "instruction": "晶质铀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UO2,常含钍、镭、稀土元素及铅等。等轴晶系。晶体以立方体或八面体为主,不常见;通常呈细粒状。黑色。条痕褐黑色。半金属光泽。硬度5~6。贝壳状断口。密度10~8克/厘米3,视铀被钍、稀土元素等置换量增加或放射性蜕变程度的增加而降低。具强放射性。主要产于伟晶岩和高温热液脉中。是提取铀的矿石矿物。" }, { "instruction": "粒度分布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各种不同粒径大小的颗粒在整个颗粒物粒度中所占的比例。可以是粒子数百分比,亦可以是质量百分比。是量度大气颗粒物特性的重要物理参数。大气颗粒物的各种不同粒度是不同化学组分颗粒的混合体,粒度分布的特征与各种颗粒的来源、形成,在环境中的聚集、分散、迁移、转化等有密切关系。其能反映大气污染的特征,是掌握大气颗粒物污染状况与程度的重要依据,如城市与远郊、荒僻地区大气颗粒物的粒度分布状况有明显的差异。" }, { "instruction": "实体化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生物遗体本身保存而成的化石的泛称。实体化石一般多仅是生物的硬体部分,虽仍保存其原来的形态、构皂特征,而物质成分多少已为其他物质所交代或填充,如珊瑚的骨骼、软体动物的壳、脊椎动物的骨骼、牙齿等。但在密封、冷冻、干燥等特殊条件下,也可保存完整的生物体,如西伯利亚冻土层中的猛犸象,其骨骼、皮毛及血肉等均保存完好;中国抚顺煤田主煤层内琥珀中的昆虫保存完美,栩栩如生。这些都是化石中极少见的保存类型。" }, { "instruction": "光化学反应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光化反应或光化作用。物质由于光的作用而引起的化学反应。即物质在可见光或紫外线照射下吸收光能而发生的化学反应。可发生化合、分解、电离、氧化还原等类型。主要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光合作用,如绿色植物借助叶绿素使二氧化碳和水在日照下合成碳水化合物。另一类是光分解作用,如高层大气中分子氧吸收紫外线而分解为原子氧,染料在空气中的褪色,胶片的感光作用等。" }, { "instruction": "兔形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哺乳纲真兽次亚纲的一目。小型草食哺乳动物。门齿发达,无齿根,终生继续生长。上门齿二对,一对大,另一对较小,位于较大门齿后面,下颌具一对门齿。无犬齿。颊齿高冠,具横棱脊型花纹。后肢长而发育,善跳跃,尾退化。因其上颌具二对门齿,故曾名双门齿亚目(Duplicidentata),过去将其置为啮齿目中一亚目,而将鼠类称为单门齿亚目。但二者差别很大,某些近似之处是适应于啮咬而形成的适应趋同,故现已分为独立的两个目。晚古新世至现代,现生种类遍布全球。中国北方古近纪、新近纪及更新世地层中产有很多兔类化石,如戈壁兔(Gobiolagus)等。" }, { "instruction": "亚化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半化石。更新世以后,保存似化石的生物遗体。也有认为并不限于全新世,凡保存于较新地层中、石化程度较低的生物遗体均属亚化石,如中国新生代地层中的木化石大都未完全石化,而处于亚化石状态。" }, { "instruction": "中心地理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亦称中心地学说。关于城镇区位的一种理论。德国地理学家克利斯泰勒(W.Christallcr)于1 933年创立。主要论述一定区域(或国家)内城镇等级、规模、职能间关系及其空间结构的规律性。假定一个她区居民点等距分布于平坦土地上,其中,就有许多大小不等的中心地(即城镇)呈规律状分布,分别为其周围地区服务。大的中心地服务范围广,即腹地大,并与其邻近较小一级的中心地有着职能上的密切联系。克氏提出的不同职能、规模的城镇在空间分布上的多级六边形图形和分级体系,是现代研究城镇居民点地理的重要理论之一。" }, { "instruction": "太古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始生界,太古界。太古宙时期形成的地层称为太古宇。太古宇一般变质程度较深,构造变动大,分布广,组成古地台的基底。它的主要特征是中基性火山岩、变质超基性岩和凝灰岩的广泛发育,很少有碳酸盐岩石。代表性的地层有:津巴布韦克拉通的塞巴奎群(>35亿年)和布拉瓦纳群(26亿~27亿年);南非卡普瓦尔克拉通的斯威士兰系翁韦瓦克特群(>35亿年),无花果群(29亿年)和木迪群;印度地盾的半岛片麻岩(33.6亿年),比尔沃拉超群(32亿~25亿年);西伯利亚地台的阿尔丹群(33亿年);东欧地台波罗的地盾的白海杂岩(35亿~30亿年),科拉群(27亿年),萨姆岩系(27亿年),乌克兰地盾的坎斯克—维尔霍夫群(35亿年);南美亚马孙克拉通的伊玛塔卡杂岩(34亿~27亿年);北美地台的斯蒂尔瓦特杂岩(27.5亿年),科切钦格群(30亿年),阿比提比群(>30亿年),卡迪拉克群(>27亿年),塔津群(>27亿年)等;澳大利亚皮尔巴拉地块的瓦拉伍纳群(34.5亿年),乔治溪群和惠姆溪群(29.5亿年)等。根据岩性、建造特征,并结合同位素年龄值,中国华北的阜平群、桑干杂岩群、泰山岩群、登封岩群和东北南部的鞍山群均属太古宇,组成了中朝地台的基底。扬子地台北缘鱼洞子岩群和塔里木北缘托格拉克布拉克杂岩也属太古宇。太古宇与元古宇之间一般为明显的角度不整合关系。太古宇中的绿岩带是重要的含矿带,条带状铁英岩和绿岩带金矿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另外还有铜、铅、锌、钨、锡、砷、硫、铬、镍和蛇纹石、石棉、菱镁矿、滑石、重晶石、刚玉等矿产。" }, { "instruction": "地理空间数据交换格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为了解决目前地理信息系统之间,数据共享的问题,由GIS软件公司或组织共同制定一种通用的、开放透明的数据格式,可以卖现信息系统之间的数据库交换。如美国的SDTS、英国的NTF、中国的地球空间数据交换格式等。" }, { "instruction": "土壤碱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土壤碱性的程度。由土壤胶体吸附性钠和溶液中的碳酸钠、碳酸氢钠所引起。吸附性钠与溶液中的钠可以相互转化。在石灰性土壤中,碱性主要来自碳酸钙、镁的水解。土壤溶液pH>7.5时,便称为碱性土壤。石灰性土壤pH一般为7.0~8.0;含有大量交换性钠和交换性镁的碱化土壤pH可达9以上,各种盐碱土壤的碱度,主要受所含可溶性盐的化学组成和交换性阳离子组成的影响,尤其与总碱度(CO32—+HCO3—)和钠、镁离子的活度有关。溶液pH>8.5时,作物正常生长开始受到影响;当总碱度(CO3 2—+ HCO3—)>0. 05%~0.07%时,作物生长受到严重抑制。" }, { "instruction": "lava lake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火山活动时喷出的熔岩,长期保持液态而聚集于火山口或破火口中形成的湖。它下连火山通道,四周受凝固的火山岩包围,湖面常有凝固和半凝固的熔岩块漂浮。在火山活动强烈时,熔岩湖面升高,有时可充满整个火山口,并越过或冲破火口缘外溢;有时熔岩可向空中抛出形成火山弹。形成熔岩湖的岩浆多为流动性的基性或碱性岩浆,但能长期存在的不多。世人曾观察到有21座火山出现过熔岩湖,其中最著名的夏威夷基拉韦厄火山的哈列冒冒熔岩湖,它在1823年就被发现,几经起落,在1924年因一次地震而消失,后又多次短暂出现。1980年,已知在火山口中存在熔岩湖的有南极埃里伯斯火山、埃塞俄比亚的埃尔塔阿勒火山和尼加拉瓜的马萨亚火山。" }, { "instruction": "海胆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棘皮动物门的一纲。无腕及茎。壳呈球形、半球形、心脏形、盘形等,由许多钙质骨板组成,可分为冠部、顶系、肛围及口围四部分,大多呈辐射对称,少数两侧对称。冠部占据壳之大部,分为10带,5带具成对的小孔,为步带,其间5条为间步带海胆。顶系在背部顶端。肛围位于顶系之内或移至顶系之外。口围位于腹面中央或移至腹面前方。壳上生有可活动的棘刺及瘤粒。海胆纲根据其对称性及肛围位置等特点可分为规则海胆及不规则海胆两大类。全为海生、底栖游移或潜穴生活。奥陶纪至现代,中国湖南、广西下石炭统中发现有瓜海胆(Melonechinus),珠穆朗玛峰上白垩统产有半孔海胆(Hemipneustes),古近系产有灯笼海胆(Echinolampas)等,台湾古近系有海胆(Clypeaster)等。" }, { "instruction": "气泡法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用气泡作为变形标志体,人为加入模型材料内部,以有限应变分析为基础的一种定量构造模拟方法(曾佐勋等,1990)。将由明胶、甘油和水按比例配制的明胶液倒入按模型几何形状、尺寸设计的加载装置中,并搅动使之形成气泡;当处于黏弹性状态、气泡已不能流动后加载;然后放大拍照、测量与计算,可得出整个模型的有限应变状态。因便于观测整个模型内部变形,标志体反应灵敏,能够达到较精确要求,故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 { "instruction": "等粒结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火成岩结构之一,岩石中同类矿物的颗粒大小相近的全晶质结构。按粒径大小,目前国内应用较广的划分是:粗粒(>5毫米)、中粒(2~5毫米)、细粒(<2毫米)、微粒(<0.2毫米)。" }, { "instruction": "制图夸大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或称夸张法。在制图综合的图形化简过程中,那些小于图解限制指标的要素通常称为化简的对象。但是其中有一些可能对制图目的和用途具有重要的或特殊的意义,因而应该保留。但它们本来不足以在图上清晰表达的,保留就意味着需要夸大表示。" }, { "instruction": "城市内部交通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城市交通的一部分。运行在城市内部道路系统、担负城市内人流、货流的各项交通设施(轨道交通、电车、公共汽车、轿车、卡车、自行车等)和交通管理组织机构。由于城市地域的扩大、城市人口的增加,对城市内部交通提出新的要求,加强城市内部交通建设是提高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方面之一。" }, { "instruction": "罗斯冰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分布于罗斯海湾南部,几乎全部浮在冰上。向海一侧以长约400海里的悬崖冰峰为边缘,高15~50米。是罗斯(James Ross)于1841年1月28日发现。罗斯曾绘制了向东至160W的冰峰图。" }, { "instruction": "蓟县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蓟县群。位于中元古界上部,分布于燕山地区,为一套以浅海相碳酸盐岩沉积为主,夹泥质沉积,在有些地区夹有铁、锰、磷等矿层,代表一个大的沉积韵律组合。含有以Baicalia baicalica为代表的叠层石组合和以膜壳较厚、个体较大(直径10~50微米)、表面粗糙为特点的微古植物组合。自下而上分为杨庄组,雾迷山组、洪水庄组和铁岭组。延续时限为14亿~10亿年。" }, { "instruction": "钙碱性火山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此类火山岩在化学成分上的特点是SiO2含量为45%~53%,K2O+Na2O含量平均为3.6%左右,σ值<3.3。Al2O3、CaO较超镁铁质岩类高,而FeO、MgO较其为低;在矿物成分上镁铁矿物含量为40%~70%,硅铝矿物以基性斜长石为主,如安山岩、英安岩等。" }, { "instruction": "风的地质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风和风沙对地表的吹蚀、磨蚀和搬运、沉积的作用。这种作用在干燥区最为显著。含沙的风(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表进行吹蚀和磨蚀,使地面形成起伏不平的风蚀地貌。风沙在地面上移动,一旦受阻就开始沉积,形成各种风积地貌,如各种类型的沙丘。风蚀区和风积区是紧密相邻的,风成沙一般来源于相邻的风蚀区。呈条带状分布的风积沙丘常是附近古河道中的冲积沙,被风改造堆积而成。细小颗粒则可被风吹扬悬浮在空中,搬运到很远的距离之外降落下来,中国北方尘土主要来源于西北干燥荒漠区。风成沙特点是,颗粒均匀、分选最好、磨圆程度高、表面有撞击麻点,砾石因细沙磨蚀常成表面光滑的风棱石。风沙常给农田、道路带来危害。" }, { "instruction": "古生物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保存有可用为计时标志的各种生长纹饰的化石称为古生物钟。生物的生长具有生长节律,其生理和形态受生活环境的更迭影响而产生周期变化。化石也可保存生物的生长节律特征,例如有些表壁保存完好的中泥盆世珊瑚具有日生长纹、月生长带、年生长环,据之不但可计算生物本身的年龄,并可推算中泥盆世一年大致有399天,一年有13.04个月,平均每月为30.6天,其结果与用天文学方法求得的数据大体一致。又如地球公转的时间在整个地质时期变化不大,故又可据以计算当时一天的时数为21.6小时。除珊瑚化石外,双壳类、腹足类、叠层石等也可进行类似的研究。古生物钟的研究,为古生物学、构造地质学、古地球物理学、天文学等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 { "instruction": "溶洞沉积类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对溶洞次生化学沉积物进行的类型划分。其分类方案有多种:①按沉积物结晶程度划分:鲍格利(A.Bgli)分为石灰华、洞穴碳酸钙和月奶石;契卡绍夫(А.Г.Чикищев)等分为钙华型、胶状型和结晶型。②按洞穴沉溶洞沉积类型示意图(据朱学稳,1988)积环境分为空气中的沉积、水下沉积和气水界面沉积。③按水流的运动形式,分为渗水类、滴水类、流水类等。④按沉积物所在洞穴部位,分为洞顶悬挂型、洞壁型、洞底型和水洼型。⑤按洞穴次生化学沉积的分类和系统关系,分为非重力水沉积类、重力水沉积类、协同沉积类和叠置沉积类。前三类存在密切的成因联系。叠生沉积为不同阶段沉积的叠合。" }, { "instruction": "小嘴贝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腕足动物门有铰纲的一目。壳体一般较小,多呈三角形,两壳双凸型,中槽、中隆发育。腹壳壳喙小,尖钩状,故名小嘴。腹三角孔部分为三角双板掩盖。齿板一般发育,有的联合成匙形台。背壳内铰板或隔板槽下常支有中隔板,腕棒长棒状。壳面多具放射状壳饰,大都无疹。海生,奥陶纪至现代,奥陶纪、泥盆纪及侏罗纪较繁盛,现代海洋中尚有少数代表。常见化石如穹房贝(Camarotoechia)、云南贝(Yunnanella)、隐孔贝(Hypothyridina)等。" }, { "instruction": "卞氏兽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似哺乳爬行动物的一属。牙齿已初步分化,身体骨骼上也有许多与哺乳动物相似的性质。但下颌骨不是由单一的齿骨组成,仍有关节骨卞氏兽头骨与上隅骨的残余,这一点又与哺乳动物不同,而显示了爬行动物的特征。化石产于中国云南禄丰下侏罗统下禄丰群。" }, { "instruction": "地动仪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中国汉代科学家张衡的传世杰作之一。为了掌握全国地震动态,他经过长年研究,于阳嘉元年(公元132年)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地震监测仪器——地动仪。据《后汉书·张衡传》记载,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圆径八尺”,“形似酒樽”,上有隆起的圆盖,仪器的外表刻有篆文以及山、龟、鸟、兽等图形。仪器的内都中央立着一根铜质“都柱”,柱旁有八条通道,成为“八道”。道中安有“牙机”仪体外部周围铸有八条龙,头朝下,尾朝上,按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个方向布列。龙头和内部通道中的发动机关相连,每个龙头嘴里都衔有一个铜球。对着龙头,八个蟾蜍蹲在地上,个个昂头张嘴,准备承接铜球。当某个地方发生地震时,地动仪内部的“都柱’’就发生倾斜,触动牙机,使发生地震方向的龙头张开嘴,吐出铜球,落到铜蟾蜍的嘴里,发生很大的声响。从而得知地震发生的方向。" }, { "instruction": "海浪预报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海浪的生成、发展、消衰和传播的外界条件、气象和地理环境等结合海区内的初始海浪状态,并根据给定的海浪预报模式计算海区未来的海浪状态。海浪状态的预报是指预报风浪和涌浪要素,即预报在统计意义上的特征波高、周期、波向等,有时也要预报海浪谱。预报海浪,必须已知下面3个因素:①气象条件。在预报海区内,各预报时刻的风速、风向的空间分布;②海区的地理环境。需要给出水平方向上的陆界分布和水深分布;③海区内海浪场的初始分布。这些初始海浪场,一般是根据现场观测或先前作出的预报结果而得到的。" }, { "instruction": "维尔姆冰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译为玉木冰期、武木冰期,长期在中国文献中使用。欧洲阿尔卑斯地区更新世的末次冰期,这一冰期是在里斯维尔姆间冰期之后,为第四纪最后的一个冰期。在阿尔卑斯北部阿默冰蚀地区维尔姆湖附近推定的第四纪最后的一个冰期。维尔姆冰期的冰水砂砾层形成河谷低阶地。它可与北美的威斯康星冰期,北欧的威赫塞尔冰期相对比。发生在距今8万~11万年间,可划分为3个亚冰期,其中距今1.8万年间为末次冰期的极盛期。雪线比现在低1200米,气温比现在低10~12℃。" }, { "instruction": "数字地形模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通过地表点集的空间坐标(z,y,z)及其属性数据表示地形表面特征的地学模型。在GIS中,DTM广泛地应用于各种线路、水利工程的选择、军事地形分析、土壤分析等,构成DTM的基础是数字高程模型,DTM的其他元素如等值线图、立体透视图、坡度图、土方计算等都可由DEM推出。" }, { "instruction": "梅树村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早寒武世早期。是寒武系底部的一段含软舌螺、磷块岩等,而不含三叶虫的地层。广泛分布于中国西南地区滇、黔、川等省,最初命名地点在云南昆阳梅树村。自下而上分三层:①蓝灰色磷块岩,产软舌螺等小壳化石,厚12米;②黑色泥质粉砂岩,产软舌螺(Hyolithes),厚32米;③灰绿色(风化后呈黄色)细砂岩与钙质页岩,厚33米。本组与下伏震旦系为整合或假整合接触,与上覆筇竹寺组为整合接触。昆阳的梅树村组相当于澄江渔户村组的上部磷块岩段和含磷粉砂岩段,还相当于四川的麦地坪组。本组原属灯影组上部地层,后因发现寒武纪早期古生物而将其划出另建“组”。此组实为生物地层单位,而非岩石地层单位。因而,目前多已停止使用。" }, { "instruction": "局限台地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受礁、滩限制的海湾、湖沉积体,主要是成层状的球粒(团粒)灰岩或泥晶灰岩,或含燧石和潜穴的骨粒泥粒灰岩、泥晶灰岩,局部夹有生物层。有的有潮缘窗孔灰岩与隐藻灰岩的薄互层,反映湖向潮汐水面变浅的旋回沉积。" }, { "instruction": "土壤腐殖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土壤中动植物残体经过土壤微生物的作用,转化合成的一种暗色、酸性、含氮量高的胶体状的有机化合物。土壤腐殖质是土壤有机质的一部分,但它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土壤性状的好坏,土壤肥力的高低,都离不了它,和它有密切的关系。腐殖质是非常复杂的有机胶体,其主要化学成分有胡敏酸和富里酸等,外型呈黑色。因为是有机胶体,所以具有以下特点:①腐殖质胶体是土壤形成团粒结构的良好胶结剂;②腐殖质能使砂土黏结,又能使黏土疏松;③腐殖质的吸水量为无机胶体吸水量的5~10倍;④腐殖质能缓冲土壤的酸碱度,从而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和农作物的生长。" }, { "instruction": "叠溪地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1933年8月25日在四川省叠溪发生地震。震中位置31.9°N,103.4°E,震级7.5,震中烈度Ⅹ。极震区叠溪镇全城及附近60余城镇、村寨完全覆灭。岷江两岸高山陡坡坍塌入江,堵塞江水,形成上下4个地震湖。45天后,湖水溃决,大水下冲过茂县、汶川、灌县入成都平原,沿江城镇村寨受毁于水灾。叠溪镇地震时,全镇覆灭,死亡6800多人。嗣后地震堰塞湖坝堤缺口,沿江水灾,死2500余人,伤者不计其数。重灾区有茂县、汶川、松潘、理县、黑水等10余县,波及彭县、新都、蒲江、梁平、北川、重庆及陕西南部等地。" }, { "instruction": "方钴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CoAs3,含Co 20.77%,常含少量铁和镍。等轴晶系。晶体呈立方体、八面体或二者的聚形。集合体常呈致密粒状。锡白色。条痕灰黑色。金属光泽。硬度5.5~6.0,密度6.5~6.8克/厘米3。产于钴镍热液矿床中,与少砷方钴矿、方镍矿等共生。在地表易氧化,变成玫瑰红色的钴华。是炼钴的重要矿石矿物。" }, { "instruction": "差别风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不同性质的岩石,因风化、剥蚀程度的不同,在形态上表现出差异的现象。岩石的成分、结构、构造的不同,是产生差别风化的主要原因。基性岩浆岩比酸性岩浆岩易于化学风化,岩浆岩又比石英岩、石英砂岩易于化学风化。沉积岩易于物理风化。断裂破碎带的岩石有利于风化。岩石的差别风化为各种地貌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 }, { "instruction": "硅化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土壤中次生二氧化硅相对集中的作用。常见的情况有:发生硅化作用的土壤,地表有机质产生的大量酸性物质,使表土下部的铝硅酸盐分解,氧化铁、铝随水下移,留下大部二氧化硅,失水后结晶,成为酸性、结构不良、质地轻的A2层(又称E层)土壤,这是判断硅化作用的根据。另一种情况是地下水内含二氧化硅,呈胶态或溶液态随水上升至土体内沉淀。SiO2是一般岩石风化后的产物,在湿润气候条件下地下水内常见,中国东北棕壤或黑土剖面下部,结构体表面常见二氧化硅粉末,就是这类硅化作用所致。岩石风化后形成的硅酸,有时在下层可再脱水结晶,成为砂砾层的胶结物,这是硅化作用的另一表现。 " }, { "instruction": "aa lava是什么?", "input": "", "output": "“aa”为夏威夷语,多刺之意。故又译为阿阿熔岩。为表面粗糙、多刺,布满气孔,形似炉渣的熔岩。小而松散、半孤立的碎块称阿阿碎石熔岩流(aa rubble flow);当碎块直径达几厘米时,可称为阿阿渣块熔岩流(aa clinker flow);当熔岩表面具aa熔岩和结壳熔岩之间的过渡类型时,其绳束很粗和呈树枝状,可称为起皱纹的阿阿熔岩流(furrowed aa flow)。熔岩的组分为玄武岩质和安山岩质,流速为零至数千米/小时以下,温度和黏度均中等,熔岩流的长度与厚度比大于50。一般情况下,在熔岩流中常可见到结壳熔岩转变为渣块熔岩,相反的转变则是例外。这种转变的最好解释是黏度和剪切速率之间的关系。如果熔岩的黏度相对低,剪切速度高,或具有高的黏度和低的剪切速率,都会造成同样的结果,使结壳熔岩变为渣块熔岩。" }, { "instruction": "古有蹄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哺乳动物中有蹄类的一个早期类群,包括:踝节目(Condylartha)、钝脚目(Amblypoda)、恐角目(Dinocerata)、焦兽目(Pyrotheria)、异蹄目(Xenungulata)、南方有蹄目(Notoungulata)、滑距骨目(Litopterna)、闪兽目(Astrapotheria)、管齿目(Tubulidentata)、裂齿目(Tillodontia)。其中南方有蹄目、滑距骨目、闪兽目、焦兽目及异蹄目仅分布于南美洲,统称为南美有蹄类(South American Ungulates)。晚古新世至更新世,繁盛于古近纪及新近纪早期。中国产有很多古有蹄类化石。" }, { "instruction": "breached cone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具有缺裂火山口的火山锥。一般为火山渣锥,在火山渣大量喷出堆积形成火山锥后,又有熔岩从火山口流出,因而把火山锥冲开缺口,形成缺裂火山锥。" }, { "instruction": "医学地理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反映人类健康与环境关系及其地理特征的专题地图。它能揭示危害人类健康的各种疾病在空间、时间和人群中流行的特点,以及发病环境背景的特性,是了解病情和疾病地理流行规律、防病治病的重要科学依据。中国的医学地理图编制工作开展较晚,但发展迅速。《中华人民共和国恶性肿瘤地图集》(1979),《中华人民共和国血吸虫病地图集》(1985),《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口地图集》(1986),《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病与环境地图集》(1989),《中国人口主要死因地图集》(1990),《中国生活饮用水地图集》(1991)等是较全面和系统地反映中国医学地理内容的图集。" }, { "instruction": "热河螈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两栖纲有尾目的一属,生存于早白垩世或晚侏罗世的内蒙古东南部,是中国已知最古老的有尾类之一,也是中国最奇异热河螈头骨背视、腹视早具有幼态持续现象的有尾类之一。具外鳃;前颌骨背突约为其宽度的2/5;上颌骨不完全发育;鼻骨无前凹,额骨无前侧伸;犁骨前部为一大的齿板,后部为一个具齿的纵向延伸的长棒;翼骨前突指向前内侧的犁骨;冠状骨具齿;具15或16个骶前椎,脊椎横突短,肋骨单头且近端膨大;指式2232;趾式(1/2)2332。共生的还有天义初螈(Chunerpeton tianyiensis)和道虎沟辽西螈(Liaoxitriton daohugouensis),它们都是中国最早的有尾类的代表。" }, { "instruction": "替代性指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恢复古气候与古环境的代用信息指标。有关古气候与古环境的信息常被保存在沉积体中,用这些沉积的物质记录可了解较长时间的环境变化。沉积体包括深海沉积、湖泊沉积、风尘堆积及冰心等,将这些沉积物中具有的一些特性通过替代性指标转化为古环境信息便可进行全球环境对比与演化研究。作为环境变化的替代性指标,应选择那些对环境变化响应明显,响应机理较清楚和有明确古环境意义的一些指标。例如古土壤中的替代性指标有粒度、磁化率、孢粉、古生物反映的生态、地球化学、稳定同位素等。" }, { "instruction": "抱球虫软泥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球房虫软泥、有孔虫软泥。远洋沉积物的一种。主要由浮游性有孔虫,尤以抱球虫遗骸组成,浮游有孔虫亦含大量颗石藻片、放射虫、硅藻以及翼足虫等。分布面积占海洋底总面积的40%以上。钙质成分在水深不到1000米的地带达90%,4000~5000米的地带为30%左右。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南半部、大西洋和印度洋的热带和亚热带海域。将来可能将其作为石灰原料开采。" }, { "instruction": "古生物地层法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依据古生物化石对第四纪地层进行划分与对比的一种最基本方法。对陆相第四纪地层具有重要意义的是哺乳动物化石。利用哺乳动物化石群划分和对比地层,除了根据其种属演化的历史(旧的种属的衰亡、新的种属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分布)以及一些标准化石外,更重要的是根据动物群演化的历史和哺乳动物的共生组合,包括共生组合的种属组成(上新世残余种类、更新世各个时期的特有种类及现生种类及其数量比例)和生态类型(喜冷的与喜暖的类型)。对海相第四纪地层具有重要意义的是有孔虫、介形虫等微体古生物化石。1969年布洛(W.H.Blow)提出了自始新世到现代的浮游生物有孔虫的生物地层表,为微体古生物的地层学研究提供了较好的依据。另外对一些内陆海和陆间海的海相地层及一些大湖的湖相地层来说,软体动物化石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 { "instruction": "黄土沉积构造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黄土堆积中反映当时沉积环境条件的地质构造现象。在黄土地层中常见到的沉积构造有:混杂岩性带、隐层理、斜交层理、层间扭曲层理、似潜育化层理、水平板状钙质层等。这些沉积构造成因不同,分布的地层层位和地貌位置也不相同。" }, { "instruction": "磁性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物体能吸引铁、镍等金属及在外磁场作用下被磁化时所表现的性质(如被外磁场所吸引、排斥等)。磁化程度即磁性的强弱,由磁导率来表征。在矿物学中习惯上按磁性的强弱将矿物分为以下四类:①强磁性矿物:可被永久磁铁吸引,例如磁铁矿;②中等磁性矿物:永久磁铁不能吸引,但可被弱电磁场的电磁铁所吸引,例如钛铁矿;③弱磁性矿物:只能被强电磁场的电磁铁所吸引,例如独居石;④无磁性矿物:强电磁场的电磁铁也不能吸引,例如刚玉。其中,中等磁性和弱磁性矿物通称为电磁性矿物。矿物的磁性是鉴定矿物的特征之一,也是矿物磁性分离、磁法选矿和磁法探矿的依据。" }, { "instruction": "纤铁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γFeO(OH),含Fe 62.9%。斜方晶系。通常呈鳞片状或纤维状集合体。暗红至红黑色,条痕橘红或砖红色。半金属光泽。硬度5。解理平行{010}和{001}完全,密度4.1克/厘米3。主要是由含铁矿物遭受氧化和分解而成的次生矿物,常与针铁矿共生。是炼铁的矿石矿物。" }, { "instruction": "磨蚀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风利用所挟带的沙、石对软弱岩石的磨损和破坏作用。常可形成很多奇特的微地貌,如风蚀穴、风蚀壁龛、风蚀塔等。还可以产生多种形态的风棱石;海岸、河岸及湖岸的水体波浪及其中所夹带的沙、砾等,对岸边进行的冲击与磨削作用。" }, { "instruction": "鄂霍次克海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太平洋西北部边缘海。位于亚洲大陆与千岛群岛之间,经宗谷海峡(拉彼鲁兹海峡)通日本海,经千岛群岛各海峡连接 太平洋。南北长2445km,东西最宽1407km,面积1603 000km2,平均深821m,最深3521m。盐度32.8‰~34. 7‰。东部和南部有暖流,北部和西部有寒流。11月至翌年6月大部分海面结冰,多浓雾。东部堪察加附近有世界上最大的捕蟹场。盛产大马哈鱼、鳟、鲱、鳕等。西部有萨哈林岛(库页岛)。沿岸港口有俄罗斯的马加丹、鄂霍次克等。" }, { "instruction": "年代地层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时间地层学(timestratigraphy)。是地层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为按年代顺序从老到新将地层划分为若干年代地层单位,从而说明地质历史的学科,它以年代地层单位(宇、界、系、统、阶、亚阶)为其主要研究内容。" }, { "instruction": "高镁方解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含MgCO3>4%的方解石。镁离子以置换钙离子的方式参加到方解石晶格中,常构成某些生物的骨骼,如棘皮动物、珊瑚藻等,或产于现代温暖浅海的碳酸盐沉积物中。它是一种不稳定的碳酸盐矿物,在成岩作用过程中即发生分解,析出镁,而变成方解石,故在石灰岩中是不存在的。" }, { "instruction": "平行连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同种晶体间成完全平行一致取石英的平行连晶向关系的规则连生体。成平行连生的各个单晶体之间,其内部结构完全平行一致且相互连续,表现在外形上各单晶体之间的所有各组对应晶面全都一一相互平行一致。这种平行连生的晶体,实际上应该属于单晶体,所以在环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连生晶体继续生长时,晶体个体间的凹陷可能被填满而形成大个晶体。" }, { "instruction": "区域混合岩化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区域变质作用较深的地区内大面积发生的一种混合岩化作用。它与区域变质作用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具有密切的成因联系,主要出现在早前寒武纪中深变质地区。一般认为区域混合岩化作用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区域变质作用的基础上,主要由于地壳内部温度的继续升高,可使部分岩石发生选择性熔融,生成部分熔浆,它们与已变质的岩石发生混合岩化作用,形成不同类型的混合岩;另一种是由地壳深部上升的流体,有人称为岩汁(ichor),它们与已变质的岩石发生交代作用,生成部分熔浆,并形成不同类型的混合岩。这两种方式在不同的混合岩地区都可能存在。" }, { "instruction": "新成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1m深的表层土壤内不具显著的土壤发生层的矿质土壤。它是美国农业部土壤分类的一个土纲。其特点是,受成土因素的影响极小,剖面性质很大程度上继承母质的特性,除可能具有淡色诊断表层外,尚没有发生层发育。分布于各个气候带的最新地貌表面上,或在有新沉积物的冲积扇和冲积平原上,或正在受侵蚀的陡坡上。既包括近代河流冲积物上生产力极高的或不毛砂地上瘦瘠的土壤,又包括基岩浅薄的土壤,如冲积土、粗骨土等。" }, { "instruction": "长身贝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腕足动物门有铰纲长身贝目的一属。壳体狭长,向前方伸展很长,腹壳顶部强烈凸起,前半部凸隆微弱,背壳微凹。两壳均在前方作膝状弯曲,拖曳部颇长。背壳内具围板。壳面密布壳线。后部常有壳皱。长身贝壳刺稀少,仅见于腹壳,并沿后缘排列成行,或在耳翼上聚成束状。早石炭世,世界各地。中国产于江苏下石炭统。过去长身贝一属的含义广泛,很多石炭纪及二叠纪的长身贝类均归入此属。随着分类研究不断深入,长身贝属的含义日益严格,上述为狭义的长身贝属征。" }, { "instruction": "地中海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广义的指内海(inland sea),受大陆包围,但有海峡与大洋相通的咸水水域。分为内陆海和陆间海两种:前者,为陆地所环绕,仅有海峡与大洋或其他海相连,如渤海、黑海、波罗的海和里海等;后者,位于两个以上大陆之间,两端有海峡与外海相通,如欧洲、非洲和亚洲大陆之间的地中海,非洲与亚洲大陆之间的红海。它不具独立的潮汐和海流系统,盐度、温度和水色等水文特征均受相邻大陆的影响,底部地质构造受邻近大陆地质构造控制。?狭义的地中海,专指为欧洲、非洲及亚洲大陆所包围的、从直布罗陀至达达尼尔海峡及苏伊士运河之间的地中海(Mediterranean Sea)。" }, { "instruction": "束肋旋菊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头足纲菊石亚纲的束肋旋菊石一属。壳大,半外卷,盘状,旋环横切面为扁圆形。侧面内侧具有粗肋,肋至外侧二分枝、渐变为三分枝或四分枝,在外围呈束状并越过腹部而不中断。口围有腹缺。菊石型缝合线。晚侏罗世晚期,亚洲、欧洲、北非及美洲。中国产于西藏上侏罗统上部。" }, { "instruction": "适度人口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根据一定的经济、军事和社会目标,能产生最大收益的人口规模。适度人口的观念已经经过长期讨论。由于人们消费水平的不同和科学技术进步的难以预测,也就难以精确确定适度人口,因此,它的确定和作用仍然是经济学家激烈讨论的焦点。适度人口理论已经经历两个时期,早期主要从经济因素(产业收益最大化、人均实际收入)讨论静态的适度人口规模,经济利益是判断适度人口规模的惟一尺度;现代适度人口埋论,把社会因素(主要是技术进步)引入适度人口分析中,不但探讨适度人口数量,也研究适度人口增长速度,将适度人口的分析推进到动态分析。现在,又有人提出可持续适度人口论,即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充分认识资源环境系统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和限制作用,适度人口不仅要与社会经济变化相互适应,而且还必须与资源环境系统的生产能力和供养能力相互协调,适度人口是人口数量、增长速度、质量与结构的全面适度。" }, { "instruction": "铁质化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土壤游离氧化铁在土中脱水、结晶、淀积而使土壤富铁的作用。它是在湿热气候下矿物高度风化后所造成的,如在含铁量高的成土母质中更易显现。氧化铁在酸性土壤中常被吸附,然后富集。在酸性土壤中,Fe(OH)3两性胶体可产生带正电的Fe(OH)2+和Fe(OH)+2,二者被带负电荷的层状硅酸盐吸附,使砖红壤与红壤常有大量铁质积聚,据测定其所含氧化铁数量可高过母岩50%~150%。氧化铁一般呈细粒均匀分布,呈橙黄至砖红色,这在显微镜下清晰可见。在不同条件下形成的氧化铁矿物不同,如常年气候湿润的黄壤里以针铁矿为主;干热气候条件下的燥红土与褐红壤以赤铁矿为主,二者颜色也显然不同。土壤中的铁在含铁量高的母质、高度风化、气候季节干湿交替明显等条件影响下,可大量积聚成结核层或铁磐等。" }, { "instruction": "第四系厚度等值线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用等值线法反映区域第四系厚度变化的图件。编图目的主要在于根据第四系厚度变化,分析新构造运动的性质和强度。第四系厚度等值线图适用于新构造沉降—堆积区,据此可推算第四纪沉降的速率。根据目的和要求,可以编制整个第四系的等值线图,也可以按地层单位分别编制。在第四系厚度等值线图上,数值最大的闭合线表示埋藏古地形的洼地,可能为新构造的沉降中心;等值线密集的地带,埋藏地形为陡坎,可能是新构造期活动的隐伏断裂所在。图件编制的基础,是获取当地若干地点的第四系厚度资料,重要的是确定第四系底界及对比依据。工作中,一般可利用前人钻探资料,或布置专门的填图钻探工程;有条件时可采用垂直电测深法、微地震法、折射波对比法等物探手段;在第四系厚度不大的地区,可以广泛利用修建民井、开挖地基等工程揭露的资料。等值线图编制方法与地形图、构造等值线图等相同,其比例尺及等值线间距随工作要求及研究程度而定。" }, { "instruction": "符山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Ca10(Mg,Fe)2Al4[Si2O7]2[SiO4]5(OH)4,常含硼、铍等。四方晶系。晶体呈四方柱状,常呈棒状和粒状集合体。黄绿或棕褐色。玻璃光泽。硬度6.5。密度3.34~3.44克/厘米3。是接触交代成因的变质矿物,见于酸性侵入体与石灰岩或白云岩的接触带中。" }, { "instruction": "京都议定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1997年1 2月在日本京都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上通过的具体的温室气体减排规定。《公约》本身是框架性的,为此京都议定书规定了发达国家在2008~2012年内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具体减排指标,而对发展中国家未规定减排义务。一些发达国家担心减排会对本国经济造成过重负担,就以气候变化问题在科学上具有不确定性的理由,拒绝对《京都议定书》表态。2001年7月在德国的波恩气候首脑会议上,在做了“增加森林面积可用以补偿工业温室气体的排放”的让步后,获得186个国家和区域一体化组织的同意(美国除外),通过了\\r\\n " }, { "instruction": "原羽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反鸟亚纲的一属,目、科未定。属名取自Proto(原始的)、pteryx(羽毛),示该化石具有原始的尾羽。化石采自河北丰宁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义县组。原始的反鸟类,乌喙骨具有小的前乌喙突及凸出的侧突,叉骨锁下突长度约为锁骨支的一半:第Ⅲ掌骨(小掌骨)末端略超过第Ⅱ掌骨(大掌骨)末端;第Ⅱ指第Ⅰ指节短于第2指节,第Ⅲ指第2指节小并呈三角形;第Ⅰ指第1指节细长,其远端达第Ⅱ及Ⅲ掌骨的远端;第Ⅱ指指节较为特殊,该指第2指节明显长于第1指节,与始祖鸟和孔子鸟相似而不同于其他反鸟类。原羽鸟具有一些较为进步的特征,如具有与现代鸟类相似的乌喙骨前乌喙突及侧突;另一方面,第Ⅰ指较长,腕掌骨及胫跗骨未愈合等又与始祖鸟相似。与其他反鸟类相比,原羽鸟以具有未缩短的第Ⅰ指、未愈合的腕掌骨及未愈合的胫跗骨而表现出较原始的特征。该鸟类还保存有3种不同类型的羽毛:飞羽(包括小翼羽)、绒羽、原始的长的尾羽。原羽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原始的反鸟类化石,主要表现为手部骨骼及第Ⅰ指较长。原羽鸟也是目前发现的最早具有前乌喙骨突的鸟类,其另一个重要特征是保存了小翼羽这一飞行结构,表明该鸟已具有了完成高难度飞行动作的结构基础。原羽鸟尾部具有一对特殊的原始羽毛:其远端部既有中央羽轴也有羽轴两侧的羽支,而羽毛近端部没有羽支等结构的分化而类似于爬行类的鳞片。" }, { "instruction": "多光谱摄影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航空摄影种类之一。其工作波长o.40~1.30μm,是利用摄影镜头和滤色片的组合,同时对一地区进行不同波段的摄影,取得分波段影像,一般是用蓝、绿、红、近红外4个波段摄影。这些多波段像片,可以单片使用,也可以进行假彩色合成。多光谱摄影的作用是:一次摄影,多方用途,多方受益。各种地物信息的颜色是任意色的,主要取决于组合方案。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多光谱摄影的遥感试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丰硕成果。" }, { "instruction": "ω方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位势高度场求解气压坐标中垂直速度的诊断方程。通过变换涡度方程和热力学方程,可以导出由位势高度求解气压(p)垂直坐标中垂直速度ω(=dp/dt)的诊断关系式。只要给定涡度平流、温度平流分布、以及非地转、非绝热作用项等即可由方程计算得出ω。在地转近似和绝热假定下,就仅剩前两项的作用。垂直速度很难直接观测,同时它又比水平辐合项中的两个分量小一个量级,不可能由连续方程直接求解,ω方程提供了一个较准确的、实用的垂直速度诊断方法。" }, { "instruction": "迁飞昆虫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些昆虫在其生活史的特定阶段,成群而有规律地从一个发生地长距离转移到另一个发生地,以保证其生活史的延续和物种的繁衍,称迁飞昆虫。昆虫迁飞时数量大、时间长、距离远,有时会跨越两个大陆,因此迁飞昆虫的化石对于地层对比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另外迁飞昆虫可应用于古生态、古气候的研究。常见的农业害虫如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就是一类著名的迁飞昆虫。" }, { "instruction": "地震长期预报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对未来10年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域的预报。主要是根据历史地震所总结出的时空活动规律和地震复发模型进行地震长期预报。" }, { "instruction": "压电性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某些晶体在压力或张力的作用下能激起表面电荷的性质。例如α石英晶体,当沿着晶体的一个水平结晶轴(即α石英晶体的电轴)方向对晶体施加压力时,在此电轴的两端即产生数量相等而符号相反的电荷;当以张力代替压力时,则电荷变号。如果将具有压电性的晶体置于外电场中时,晶体将相应地发生伸展或收缩;当外电场为一交变电场时,则晶体将随着电场的变号而同步地交替发生伸展和收缩,亦即发生其振动频率与电场频率相同的机械振动。压电晶体的后一特性被广泛地用于无线电工业等方面。只有不具对称心的电介质晶体才可能具有压电性。" }, { "instruction": "超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总目。高于目的一个目级分类等级,由一个或若干个相近的目组成。若位于目与纲之间,则相当于亚纲。" }, { "instruction": "捻翅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代表种捻翅虫或虫扇。雌虫是膜翅目和同翅目的寄生虫,是外形极为退化的昆虫。化石初现于侏罗纪,中国尚无化石发现。现生400余种,中国有近40种。" }, { "instruction": "镜铁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赤铁矿的一个变种,为玫瑰花状或片状集合体。铁黑至钢灰色。金属光泽。常含极细磁铁矿包裹体而具磁性。主要见于热液成因铁矿床中。" }, { "instruction": "水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个流域范围内河流的干流、各级支流及与河流连通的湖泊的组合,即同一系统地表水流的总称。它的发育和分布受地貌、地质和流水条件的严格控制。水系在平面上的几何形态有树枝状、平行状、格状、环状、放射状、辐聚状、星点状等。水系与区域地质构造和地貌条件关系密切:在下沉地区发育的河流往往呈辐聚状水系;穹形隆起区发育的河流,多呈放射状水系;活动断裂带发育的水系多呈直角转弯的格状水系;大面积掀斜地区发育的河流,多形成近于平行的平行状水系;岩溶区发育的河流多呈星点状水系。水系的研究对分析区域地质构造和新构造运动的意义很大,是解释构造的重要标志。在遥感图像地质解译中,水系是重要的解译标志。" }, { "instruction": "普通地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用相对平衡的详细程度来表示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水系、土质植被、居民地、交通网、境界线和社会人文要素一般特征的地图。包括地形图和地理图。普通地图可以用制图区域作为图名,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上海市地图”,也可用制图区中的主要地名作为图名。" }, { "instruction": "中国肯氏兽动物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中国北方中三叠世以兽孔类和原始初龙类为主体的四足类动物群。主要分布于山西、陕西、内蒙古的二马营组和新疆的克拉玛依组。动物群的成员包括迷齿两栖类,爬行纲大鼻龙目的新前棱蜥(Neoprocolophon),兽孔目二齿兽亚目的中国肯氏兽(Sinokannemeyeria),副肯氏兽(Parakannemeyeria),山西兽(Shansiodon),兽头亚目的似粗弯齿兽(Traversodontoides),犬齿兽亚目的中国颌兽(Sinognathus),初龙型类的吐鲁番鳄(Turfanosuchus),山西鳄(Shansisuchus)和武氏鳄(Vjushkovia)等。" }, { "instruction": "工业布局模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在一定区域内工业各部门生产与空间结合的形式。其形成和发展受各地生产力发展水平、自然资源地区分布与组合特点、城镇与交通运输网布局、历史因素及地形等建设条件的影响与制约。它的最优化,能以尽可能小的投入取得最大产出的宏观、微观效益。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内处于不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与水平的不同地区,其工业布局模式往往有明显差异。工业布局模式有部门结构模式和空间结构模式之分。前者可分以重工业为主(如冶金、能源、机械、化工等工业部门为主,或是它们相互结合的布局模式)或以轻工业为主两类。以轻工业为主的布局模式则有集中布局和分散布局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模式,以及按点—轴系统布局模式,或以各级中心城市、交通运输枢纽作为工业建设区位,或沿交通线布局的模式,乃至工业区、工业企业的成组布局,或是“一厂一点”布局模式等。" }, { "instruction": "土壤胶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土壤中粒径在1~100nm的微细颗粒,具有胶体性质。土壤胶体是土壤形成过程的产物,是土壤中最活跃的组分之一。土壤胶体最重要的性质是带电荷,并能吸收土壤液相中带有异电荷的离子,这对土壤养分的保蓄与供给具有重要作用。土壤胶体主要有三类,其一是矿质胶体,来自于土壤矿物质转化的产物,如次生含水氧化铁、含水氧化铝、含水氧化硅等,特别是次生铝硅酸盐类黏土矿物,是土壤矿质胶体的主要来源。其二是有机胶体,包括各种腐殖质,因其能够分解,故不稳定。其三是有机—无机复合胶体,是矿质胶体与有机胶体结合的产物。土壤胶体有溶胶与凝胶两种存在状态,并能互相转化。由溶胶转变为凝胶的过程,称为胶体的絮凝作用,絮凝作用促使物质聚集,免于淋失,并加强土填结构的形成,对保存养分有良好作用,但降低了养分的有效性。胶体由凝胶转变为溶胶的过程,称为胶溶作用,亦即胶体的分散作用。胶溶作用使胶体高度分散在土壤溶液中,使养分的有效性增强,但易引起养分流失,也破坏土壤结构。" }, { "instruction": "volcanic intensity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火山活动的强烈程度。目前尚无成熟的火山烈度表。1955年津屋弘达(H.Tsuya)根据喷出物的体积(不含火山气体),将火山活动的烈度分为10个等级。其烈度表列于下:烈度喷出物体积/km3烈度喷出物体积/km3ⅨⅧⅦⅥⅤ>10010~1001~100.1~10.01~0.1ⅣⅢⅡⅠ00.001~0.010.0001~0.0010.00001~0.0001<0.00001仅有喷气孔活动" }, { "instruction": "seismic zoning, seismological zoning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根据不同区域可能遭受地震破坏的危险程度所作出的区域划分。通常以地震烈度、地震震动参数为指标,通过地震地质的研究及历史上地震活动的科学分析,是目前进行地震区划的基本方法。通常用最近若干年内可能发生的最大地震的烈度表示,可以据此采取相应的防震抗震措施。" }, { "instruction": "冲出锥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侵蚀沟口由洪水搬运的碎屑物质堆积而成的半圆锥形体(如图)。冲出锥侵蚀沟中岩石受风化剥蚀形成的碎屑物,洪水期时被搬出沟口,由于水流分散,流速降低,坡度急剧减小,碎屑物便堆积于沟口而形成的半圆锥形地貌。冲出锥的物质成分称为洪积物。" }, { "instruction": "匠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晚期猿人化石之一。近年来有些国外的人类学家,认为亚洲的直立人与非洲的直立人分属两个不同的种,并将非洲一些年代较早(距今180万~140万年前)而形态进步的早期直立人化石,如库彼福勒的ER 3733、ER 3883及纳里奥科托姆的WT15000归入匠人。匠人的许多特征与直立人相似,主要区别是匠人的头盖较高、头骨较薄,缺乏矢状嵴等。与更早期猿人的区别在于脑容量较大(变化范围850~1100毫升之间,并随时代延续而增大,但与个体增大并不同步)。其他区别特征包括头盖低而长(直立人尤显突出),存在眉嵴,面孔短,鼻孔突出,显示典型的人型鼻鼻孔向下伸出的特征。鼻孔的这种特征表明其适应于干热环境。并认为匠人是晚期人类的祖先,而其后的较为粗壮的直立人是进化的旁支。但也有人认为两者形态差别不足以区别为不同种,“匠人”只是直立人的同义词。同时也有人宣布在外高加索也发现了匠人(即德曼尼西人)。" }, { "instruction": "川蔓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被子植物门单子叶纲眼子菜科的一属,为一年生或多年生沉水草本,分布于全球温带及亚热带海域及内陆盐碱湖,是眼子菜科中一个较为原始的类群。果实是最可靠的鉴定依据,为不开裂的瘦果,不对称,顶端常具喙,果柄(子房柄)长,通常4~6个簇生于总果柄上。果实外果皮海绵质,内果皮骨质,背部有一个大的萌发瓣,占据背部的大部分,两个侧面上靠近腹部边缘各有一个卵圆形的凹穴。现生种约3~7种,数目仍有争议。欧洲中新统和更新统有果实和种子化石记录,中国山西榆社盆地上新统最近报道了果实和种子,将川蔓藻属在古近纪新近纪的地理分布范围从欧洲延伸到了东亚,为探讨其系统演化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 { "instruction": "手盗龙形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美国学者Holtz于1996年建立的节点(nodebased)类群单元名称,其含义为似鸟龙(Ornithomimus)和鸟类的最近共同祖先及其所有的后代。包括4个基干类群:窄龙类(Arctometatarsalia),手盗龙类(Maniraptora),窃蛋龙类(Oviraptorosauria)和攫鸟龙(Ornitholestes)。可滑动的腕关节可使手部向后折向身体方向是其共有特征,但该特征在窄龙类中的似鸟龙类(Ornithomimosauria)和霸王龙类(Tyrannosauridae)中次生减弱或消失。不同的学者认为有些分类单元可能不应包含在其中,而导致手盗龙形类的成员可能不够稳定,但它的定义是较明确的,即只要是似鸟龙和鸟类最近共同祖先的后裔,就应是手盗龙形类的成员。在这里,Holtz所指的手盗龙类(Maniraptora)仅包括恐爪龙类(Deinonychosauria)和鸟翼类(Avialae)。" }, { "instruction": "水库诱发地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于水库蓄水诱发的地震。水库蓄水引起地震的原因,可能是由于这些地区地质构造原来就有发生地震的潜在因素或地应力积蓄,蓄水后改变了地应力条件和介质性质,导致了地震的发生。中国广东省河源市新丰江水库1959年蓄水以后发生6.0 级地震就是一例。水库地震一般不大,目前还没有超过6.5级的;但由于它有时可能破坏水库,造成危害,因此需要重视。" }, { "instruction": "定向构造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岩石中的矿物平行某一平面或某一方向排列所形成的构造,统称为定向构造。如千枚状构造、片状构造、片麻状构造、条带状构造及线理等都属于定向构造。" }, { "instruction": "历书秒是什么?", "input": "", "output": "1958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决议,把秒长定义为1900年1月0日1 2时正回归年长度的1/31556925. 9747。称为历书秒。并且规定自1960年起,由历书秒取代平太阳秒,作为基本的时间计量标准。" }, { "instruction": "页状剥落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鳞片状剥落、层状剥落。主要是由于温差风化使岩石产生与岩石露头平行及垂直的张裂隙,被这些风化裂隙割裂开的岩石表层呈一层层地崩解、脱落的现象。" }, { "instruction": "板足鲎亚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阔翅亚纲。肢口纲中现已板足鲎绝灭的一类。代表属为板足鲎(Eurypterus),体形大,有的可达2~3米,头胸部小,由6个体节合并而成,具背甲,有单眼及复眼各一对,具6对附肢,最后一对呈板状,用于游泳。腹部12节,尾节刺状。奥陶纪至二叠纪,志留纪及泥盆纪最盛,奥陶纪及志留纪海生,晚古生代转以淡水生为主。中国三峡地区志留系产有此类化石。" }, { "instruction": "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国家级的地理空间信息标准和政策法规,包括基础性地理空间信息系统及其交换网络体系,还包含面向应用领域的空间信息处理和服务功能。" }, { "instruction": "灰化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土壤的基本成土作用之一。早期的理解,以在针叶林下的酸性淋溶为主,产生独特的灰白色A2(或E)亚表土层为特征的作用。目前对这一概念有了适当的延伸,作用的基本特点是地表酸性腐殖质粗松层中的有机酸对上部土层中的铁、铝、锰等化合物,经络合下移,产生紧实的灰化淀积层B层(Bh、Bir、Bhir)的作用过程。因这些特征明显,不易破坏,被国际上定为鉴定灰化土的主要诊断层。中国典型的灰化土极少。" }, { "instruction": "土壤调查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研究土壤发生、分类、分布及其肥力变化规律的一种基本方法。广义的土壤调查包括大范围的区域性的土壤约测和概测,以及对小范围的大比例尺土壤调查和详测制图。一般分为三个阶段:①准备工作。收集和阅读有关资料及图件,必要的物质准备,试点统一调查规范,初步草拟土壤工作分类及制图单元系统;②野外实地调查。根据规范要求选线、选点,分别挖掘主要剖面、检查剖面和定界剖面,分层观察记载,采集土壤标本,找出土壤变异区界,勾绘土壤草图;③室内资料整理及标本化验。分析和系统整理大量野外调查资料和分析数据,编写土壤调查报告,绘制土壤图,根据需要还可编制其他相应的有关图件。通过调查,可以了解土壤的性态、形成、发展和演变过程及其分布规律,并掌握在人为活动影响下土壤肥力变化规律,为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壤资源,充分发挥土壤生产潜力,实行科学种田提供依据。" }, { "instruction": "旅客周转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旅客人数与平均运输距离的乘积,以人公里表示。是反映运输部门在一定时期内旅客运输工作量的指标,也是制订运输计划和考核运输任务完成情况的主要依据之一。" }, { "instruction": "脊索动物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动物界最高等的一门。身体背侧具有不分节而富于弹性的脊索,或仅见于胚胎,至成体时为分节的脊柱所取代。神经管位于脊索或脊柱的背方。消化道前端两侧具有鳃裂。再分为半索动物(Hemichordata)、尾索动物(Urochordata)、头索动物(Cephalochordata)和脊椎动物(Vertebrata)4个亚门。前3个亚门又统称原索动物,原索动物复原图1.文昌鱼;2.柱头虫;3.海鞘;是少数营固着或移动生活的海生生物,仍属无脊椎动物。半索动物现多作为一个独立的门,尾索动物及头索动物化石记录见于云南澄江化石群中。脊椎动物是动物界最高等的类群,现生及化石种类繁多,非常重要。" }, { "instruction": "Strombolian type eruption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白炽的熔渣和火山弹中等程度的喷发。黏性熔岩流可以较长的间隔伴随着爆破活动(如在斯特朗博利火山),或是连续地溢出(如像墨西哥的帕里库丁火山)。喷发次序是以潜水水汽爆炸开始,紧随着为熔渣的喷出,最后是熔岩流出地面。在喷发过程中火山口内的喷口可发生巨大的变化。斯特朗博利火山的喷发最典型,故名。经常都是在火山顶部附近一个马靴型火山口之内发生。" }, { "instruction": "新红砂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泛指西欧二叠纪至三叠纪时期形成的红色地层。在英国为了与泥盆纪老红砂岩相区别,取名为新红砂岩。新红砂岩由红色、绿色和紫色的砂岩、长石砂岩、砂岩和页岩组成,标志着一种干燥的气候条件下的荒漠沉积,并时有海相夹层。广泛分布于中欧华力西褶皱带地区,如德国的二叠系赤底统。英国的三叠系下部杂砂岩(Bubter)也与二叠系共同构成新红砂岩。" }, { "instruction": "盘谷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山谷冰川下达山麓地带时,在山前汇集冰流而加剧掘蚀作用造成大型的基岩凹地或盆地,称为盘谷。冰舌曾停顿的盘谷外围,盘谷及外围地貌展布有弧形终碛堤(垄),又称终碛盆地(terminal basin)。冰川消融后的盘谷中积水成湖,称山麓湖盆。盘谷外围弧形终碛堤(垄)外侧,是由冰水排泄物构成的大片冰水冲积扇或冲积平原。" }, { "instruction": "主观异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将各具命名的不同模式,归属于同一分类单元,而形成的同物异名,故又称异模异名(heterotypic synonym)。主观异名的形成取决于对其模式的分类意见,也可因为不承认这些模式是同一分类单元而不认为是同物异名。主观异名可根据其发表时间早晚不同而分为首主观异名(senior subjective synonym)及次主观异名(junior subjective synonym)。" }, { "instruction": "自由气球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通常指在科学探测和遥感应用中,利用平流层中的盛行风控制气球飞行的高空气球。在平流层内,气温随高度的增加几乎保持不变或略有上升,水汽与尘埃很少,气流平稳,很少有云和其他天气现象出现。因此,利用平流层的盛行风——西风带或东风带,进行气球遥感飞行比较理想。这类自由气球有时也称为平流层气球,通常由气囊、吊挂系统(包括有效载荷和压载物等)、降落伞等组成。气囊容积可达几万至几十万立方米,载荷可达数十至数千公斤,最大升高可达50km左右。按气球结构不同可分为零压式、超压式、混合式三种。平流层气球作为遥感平台,早在20世纪40至50年代就曾用于远距离军事侦察。60年代以来,由于它获得的影像比例尺较小(1/20万~1/30万),地面分辨率高(<5m)、覆盖范围大,成本低等优点,也广泛用于环境遥感。飞行方式基本有三种:精确控制飞行,定域飞行和可回收的往复飞行。中国科学院于1 985年9月用平流层气球进行了遥感试验,携带遥感器主要是K-25航测相机,试验完全成功,获得满意的结果。" }, { "instruction": "奥长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更长石,旧称钠钙长石。斜长石的一种。呈肉红色并由于含鳞片状镜铁矿细微包裹体而显现金黄色闪光的变种,称为日长石。日长石是名贵的工艺雕刻材料。" }, { "instruction": "清绘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传统地图制图中制作出版原图的一种方法。它二般是血专业的地图绘制人员按照出版要求用笔墨手工绘制地图上的各种线划符号,甚至注记。随着地图制图技术的发展,清绘逐渐被刻绘取代,地图上的文字注记也由专门的植字机植出,再粘贴到相应的位置。" }, { "instruction": "山旺生物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产于山东临朐东部解家河盆地的中中新世早期的以“万卷书”闻名国内外的山旺组硅藻土层中。地层内保存了各种精美的动植物化石,素有“化石博物馆”之称。主要化石门类包括:硅藻、孢粉、植物大化石、介形虫、昆虫、蜘蛛、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等。代表化石为:玄武蛙、临朐蟾蜍、中新原螈、中新蛇、鲁钝吻鳄、山旺鸟、山旺蝙蝠、硅藻鼠、孔氏半熊、三角原古鹿、柄杯鹿、犀类等。化石保存完整精美,有保存皮肤的犀、保存毛的啮齿类、保存翼膜的蝙蝠和从蝌蚪到成体的不同阶段的蛙化石等。山旺生物群是研究中国东部自新生代以来生物群演化和环境变迁的重要佐证。" }, { "instruction": "固着底栖生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固着水底生活的底栖生物,包括以壳体、肉茎、足丝等固着生活的生物及躺卧水底、虽非固着但也不能移动的生物。固着底栖动物运动器官退化,触觉器官发达,被动取食,幼虫营浮游生活。" }, { "instruction": "侧碛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冰川暂时稳定时期在冰川两侧连续堆积,形成条状岗地,逐渐加厚增高形成的堤状冰碛地形。" }, { "instruction": "峨眉山玄武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中二叠世晚期至晚二叠世早期。分布于西南各省,如川西、滇、黔西及昌都地区等。命名地点在四川峨眉山。主要为陆相裂隙式或裂隙—中心式溢出的基性岩流,以玄武岩为主,局部地区有粗面岩、安山岩、流纹岩及松脂岩等。常具拉斑玄武岩结构、气孔及杏仁状结构。在云南、四川会理及金沙江流域,厚达1000~2000米。与下伏茅口组呈假整合或不整合接触,与上覆宣威组呈整合或假整合接触。在昆阳石龙坝附近玄武岩组底部发现有孔虫、腕足类及珊瑚等海相化石。在贵州威宁玄武岩下部夹凸镜状灰岩层。" }, { "instruction": "扬子大镜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发现于中国的始镜猴类化石。其种名希腊文makros是长之意,希腊文rhyac是河流之意,此处指扬子江,P4比大镜猴属的其他种小,相对窄,具简单的下臼齿后尖。化石为单独的右P4(长2.65毫米,宽2.05毫米),产于江苏溧阳上黄中始新世地层中。" }, { "instruction": "角砾状混合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具有角砾状构造的一种混合岩。岩石中的基体呈大小不等的角砾,它们通常为片理不好,且富含暗色矿物的块状变质岩,常见为斜长角闪岩、闪岩、辉岩等。长英质脉体在角砾之间呈胶结物状态出现,二者之间的界线一般比较明显,主要由注入交代作用所形成。这种混合岩的出现有时与构造作用有一定关系。" }, { "instruction": "聚合土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许多单个土体组成,是土壤分类的最小单位,或说是一个基层分类单位(在中国称土种,在美国称土系)。它的面积在《Soil Taxonomy》中规定至少为1平方米,也有人按每单个土体最小面积为1平方米计,至少为2平方米,最大面积则不限。" }, { "instruction": "逆行沙波层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反沙丘交错层理(reversing dune cross bedding)。逆行沙波是在上部水流动态的急流条件下产生的床沙形体。它大致呈1~2米长的透镜状沙体,其内部纹理模糊不清,倾向上游,倾角较小,不到10°;常与平行层理及冲刷构造共存,见于很强的水动力条件下的沉积物中,如大陆河流及某些滨海沉积物中。" }, { "instruction": "煤当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煤,因组成成分不同,单位热值各不相同,甚至有很大差异。为计算方便,许多国家以每千克热值7000kcal,或29 300 000J为一个煤当量,称为标准煤当量。用Ce表示。" }, { "instruction": "巴林塘海峡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菲律宾北部海峡。位于巴坦群岛和巴布延群岛之间。宽82km,平均水深200m以上,最浅处超过50m。是南海和菲律宾海间的重要通道。新加坡至日本横滨的船只,多由此通过。" }, { "instruction": "小生境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生物生活或居住的微小范围的环境,又称小栖息地,常决定一种生物的存在与否,如林地生境中的不同树冠、树干、枯枝落叶层等。在每个小生境中都有特定的动、植物种,每个种亦有其特定的小生境。" }, { "instruction": "季风槽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夏季西南季风活动期在印度半岛形成的半永久性低压槽。槽大体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呈西北-东南走向,其南侧为西南季风,北侧为偏东风,属于热带辐合带在全球最北的一段,青藏高原的动力和热力作用对它的形成有重要作用。西南季风活跃时,季风前沿在孟加拉湾形成的季风低压(也称季风气旋)一般都叠加在季风槽上,季风低压为2000~3000km的中间尺度热带扰动,是该地区夏季的主要降水系统,季风低压常由季风云团发展而成。" }, { "instruction": "蠕虫结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岩石中斜长石交代钾长石后,由剩余的二氧化硅形成的蠕虫状石英,镶嵌在斜长石的边部,而与斜长石形成连晶的一种结构。此外,钾长石交代斜长石或由于出溶作用等也可形成这种结构。常见于酸性侵入岩和变质岩中。" }, { "instruction": "氧循环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氧的地球化学循环涉及的环节非常复杂,包括了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甚至整个地球的方方面面,是目前研究较多的领域之一。大气与海水的相互作用,生物的生理活动,地球内部的物质分异以及岩石圈表层的地质作用,大气圈臭氧层的变化等过程都发生着氧的交换。目前氧循环的研究主要通过分析氧同位素的构成,分馏机理等特征来探求氧的分异、固定、流动和混合的过程。至今科学家们还没有建立起氧循环系统的完整结构。但生物活动引起的氧循环已为人们所知。" }, { "instruction": "热带云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卫星云图上在热带地区活动的呈松散团状的云区。云团是由对流积雨云群组成的中尺度对流云集合体。主要有三种:①爆米花状云团。尺度最小,约为0.5×0.5纬距,多幽现在夏季高原上空;②一般云团。常活动在洋面上,较易发展成台风,尺度约为4×4纬距;③季风云团。其南北宽度在10纬距以上,东西长度可达20~40纬距,多产生在印度洋、南亚和东南亚季风区。近年在东大西洋还发现另一种尺度达20×20纬距的云团。热带云团内对流旺盛,水气含量较大。可带来大雨或暴雨。它与东风波、热带辐合带和台风等的相互关系,是热带天气学研究内容之一。" }, { "instruction": "翼龙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爬行纲双孔亚纲初龙次亚纲的一个目。三叠纪晚期至白垩纪的具翼而能飞翔的爬行动物。可能从某些三叠纪的槽齿类演化而来。个体大小变化很大,早期较小的种类翼展(wingspan)尚不足40厘米,而后期很大的类型翼展可达15米。翼龙类最显著的特征是其前肢已变成用于飞翔的膜状翼,由前肢第四指加长与腹侧延伸出的翼膜相连而成;由于翼膜之内无骨骼支撑,因而翼龙类不能作长途远距离飞行。骨骼中空而轻。头骨一般较低长,嘴部长;后期的一些种类在头骨顶面中后部具有嵴、冠等装饰物。胸骨大。前肢前三指很小且末端有爪,第五指消失。与前肢相比,后肢一般较为短小。翼龙类多生活在海边和内陆湖泊周边,以鱼类、昆虫、果类等为食。根据头骨上鼻孔和眶前孔是否融合、枕髁的位置、联合背椎是否发育、尾的长短、翼掌骨相对于尺骨的长度、后肢第五趾发达或退化等,可将翼龙目分为两个大类:即较原始的喙嘴龙亚目(Rhamphorhynchoidea)和较进步的翼手龙亚目(Pterodactyloidea)。中国是世界上翼龙化石较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已命名的属超过20个,多分布于北方的一些省份和南方的四川和浙江,时代从中侏罗世至晚白垩世。" }, { "instruction": "锖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某些金属矿物表面氧化薄膜所呈现的不同于新鲜断面颜色的彩色。常见具锖(读qiāng枪)色的矿物有斑铜矿、黄铜矿等。锖色可作为这些矿物的鉴定特征之一。" }, { "instruction": "台卡导航系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双曲线无线电导航系统的一种。根据测定岸台发射的连续电波到达船位的相位差求得距两个岸台的距离差之导航系统。其工作原理为,从陆地的主发射台和各副发射台发射频率成简单比率的电波,船上接收装置接收后转换成相同频率的电波并比较其相位差,然后利用台卡海图或台卡表查出此相位差给出的位置线,两条以上的位置线的交点为船在海上的位置。台卡发射岸台由主台和三个副台构成台链,大致在等边三角形的各顶点设置副台,在三角形的中心设置主台。台卡的电波频率为70~130千赫,有效距离约350海里,精度约0 ?海里。" }, { "instruction": "环境磁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环境磁学是一门介于地学、磁学和环境科学之间的新兴边缘科学,通过对环境物质磁性特征的研究,以提取古气候和古环境变化的信息。" }, { "instruction": "天然堤沉积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冲积相沉积类型之一,河流的洪泛期(高水位期)沉积物,由砂质粉砂和砂质泥组成。粗、细沉积常呈互层状,每层厚10~30厘米,具爬升沙纹层理、水平层理及波痕,还可见泥裂和虫迹。粗、细互层反映天然堤曾多次被洪水淹没。最大洪水位时,沉积砂泥,洪水位降低时,沉积砂质粉砂。在河流相中,天然堤沉积发育于曲流河凸岸坝沉积之上,辫状河沉积中一般不发育天然堤沉积。" }, { "instruction": "青白口纪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新元古代早期的一个纪。始于距今10亿年至距今8亿年。此时期的沉积称青白口系。" }, { "instruction": "镰刀龙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懒龙类(Segnosauria)。非常特殊的两足行走的兽脚类恐龙。关于它的分类位置在很长时间里都很不明确:1,有人认为它是一特化的兽脚类;2,有人将它视为蜥脚型亚目中一个关系尚不清楚的类群;3,也有人将其与蜥脚型亚目(Sauropodomorpha)、兽脚亚目(Theropoda)并列,作为蜥臀类的第3个单元;4,还有人将其与蜥臀目(Saurischia)和鸟臀目(Ornithischia)并列,而作为恐龙的第3个目。随着新材料的不断发现表明,与其他兽脚类明显不同:头很小、颈长、前肢较长、耻骨伸向下方或下后方、尾较短。主要分布于亚洲的白垩纪地层中。但2001年发现自中国云南峨山下侏罗统下禄丰群中的峨山龙(Eshanosaurus)使其地史分布延至早侏罗世。该类群具有一些极不寻常的特点:牙齿小,嘴前部具类似喙状结构且牙齿完全消失,脑颅与椎骨被一些气窝所穿透,前肢拉长且具较大的爪,腰带上部(肠骨)向前方张开而腰带下方骨骼(耻骨、坐骨)向后倾斜,足短阔,大小一般在2~8.5米之间;近来在中国相继发现了许多镰刀龙类化石。镰刀龙类最奇特的是其头很小,缺少锐利的牙齿,其颈部长且较细,骨架外形比例上与原蜥脚类明显趋同,可能次生适应素食性的生活方式,用它的荐部作支撑,利用较长的前肢和灵活的脖子来获取树上的枝叶。" }, { "instruction": "国际极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世界各国对两极和高纬度地区地球物理现象进行联合观测的活动。第一次国际极年是从1882年8月~1883年8月,第二次国际极年从1932~1933年,第三次从1957~1958年,并扩大为国际地球物理年。第四次国际极年从2007年3月~2009年3月,在国际合作基础上进行综合极地科学考察,重点了解极地气候写环境、生态系统和社会的相互作用。标志着极地考察进入现代高科技探索和研究的新时代。" }, { "instruction": "叶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泛指岩石中由变质作用和变形作用所形成的面状构造。主要包括由矿物平行排列所形成的片理、片麻理和成分层理,有人将变质岩中的劈理和深成侵入岩中的面状构造也称为叶理。叶理是一个没有严格定义而且多成因的名词,不同学者的理解和应用范围有所不同。目前在变质岩中使线理用较少,通常用相应的具体名词所代替。" }, { "instruction": "淀积粘化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湿润地区土壤上部的细土粒(以层状硅酸盐为主)随下降水流向下迁移,至一定深度淀积,从而使淀积部位粘粒增加的作用。这一作用包括土粒分散、迁移与沉淀三步骤,在多数土壤内普遍可见,是土壤剖面分化的基本作用之一。影响土粒分散的因素除一定的水含量外,阳离子浓度和土壤胶体种类都很重要,当具备含盐量高、钙与镁离子多,高度风化的土壤被铁与铝化合物胶结等特点时,土粒都不易分散移动。粘粒迁移依赖水的渗漏或毛管引力,所以土质过黏、毛管过细,土粒不易移动;而孔隙过大,土粒流出土体,也不易淀积。" }, { "instruction": "小冰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从1451~1881年间,在全球范围内曾出现历时300多年的寒冷气候,年平均气温比现在低2℃左右,冰川一度前进。这一时期在中国称为现代小冰期(presentday little ice age)或明清小冰期。小冰期中有三个强冷期,受此影响青藏高原冰川留下了冰川进退痕迹,保留了三道明显的终碛垅和侧碛垅。据青藏高原古里雅冰心纪录,揭示了小冰期三次冷暖交替的气候变化过程。三次冷期分别出现于1451~1500年、1601~1690年和1795~1880年。以17世纪的冷期最为寒冷。" }, { "instruction": "多孔动物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海绵动物门(Spongiaria)。是一类最低等的多细胞动物。单体或群体,大小不一,小的数毫米,大者可达2米。单体外形变化很大,有杯形、球形、瓶形或圆柱形等,中央为一中空的中央腔,体壁上穿有许多小孔,故称多孔动物。骨骼为硅质或钙质骨针,或为角质海绵丝,有的兼有骨针及海绵丝,也有极少数无骨骼。一般仅有骨针可以保存化石。骨针可分为大骨针及小骨针两类。小骨针长10~100微米,化石稀少。大骨针多长于100微米,类型多样,海绵骨针根据轴的多少而分为单轴针、双轴针、三轴针、四轴针或多轴针等,或可根据自中心点分出的数目而分为单射、双射、三射、四射等,也有的形状不规则。骨针常分散保存,或互相穿插形成骨架而保存海绵体的外形。多孔动物门根据其骨骼成分、水沟系特点等可分为普通海绵纲、玻璃海绵纲及钙质海绵纲,近年又建立了硬海绵纲。多为海生,极少数生活于淡水,均为固着底栖生活。最早出现于前寒武纪,一直延续至现代,欧洲中生代产出很多。中国早寒武世早期澄江动物群中产有细丝海绵(Lepitomitus),寒武系有原始海绵(Protospongia),志留系有盘海绵(Receptaculites),二叠系有钝管海绵(Amblysiphonella)等。" }, { "instruction": "云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圆形或浑圆云盆形盘状的水下碳酸钙沉积物。分布在平底的开阔溶洞中。盘顶面大致位于一个水平面上。常和边石、边石坝相伴出现。以阳朔兴坪莲花洞内的云盆为典型。" }, { "instruction": "资金密集型工业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生产所需技术装备要求较高、单位产品所需投资较多的工业部门。通常可用资金与劳力(或资金与产量)的比率指标作为它的衡量指标,其单位劳动占用投入资金较高,产品成本中物化劳动比重较大,如钢铁、有色金属、石油化工、重型机械制造、航天与航空等工业。其特点是基建与生产投资大,工艺过程较复杂,技术装备庞大,产品原材料消耗量多,单位投资所能容纳的劳力量较少,工人劳动生产率高。现今,有愈益增多的传统工业与劳动密集型工业,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广泛应用,生产过程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呈现出逐步向资金密集型工业转化的趋势。" }, { "instruction": "综合自然区划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以自然环境整体为对象,是在比较全面地认识地域分异规律和具有比较适当的方法论基础上进行的区域划分。是区域自然地理学研究进行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要想对研究区域各级自然综合体作全面的认识,就不仅要认识各自然组成成分的空间分布特征,还要深入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且对于区域地理现状和自然历史过程的了解和掌握也是必不可少的。它代表着一定时期区域自然地理研究最后的综合成果,是反映对自然地理环境认识程度和衡量自然地理研究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一个正确反映客观存在的区划方案,在深化了自然地理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的同时,也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宏观研究提供了地域自然结构的基础资料。" }, { "instruction": "视觉协调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当不同符号给读者造成的物理刺激差异不是足够大时,或者当它们具有共同的刺激特征时,会使人产生一种相互协调感,因而使人对它们所表达对象之间的共同性、关联性产生联想。因此,同一大类要素的子类表达的视觉协调在地图设计中应该得到强调。盟然,视觉对比与视觉协调是相辅相成的,正确的视觉对比和协调不仅可以提高地图的信息载负量,而且使地图更加清晰易读。" }, { "instruction": "波能玫瑰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亦称波浓能玫瑰图。在海浪各波级范围内,各波向上出现的频率图。它表征海浪能量在各方向所占的大小。波能玫瑰图是用一个时期某海区的海浪波高和波向资料,统计各波级(风浪或涌浪波级)在8个方位(N、NE、E、SE、S、SW、W、NW)上出现的频率,然后依极坐标表示,径向的8个方位是波向,径向距离为各波级出现的统计频率。波能玫瑰图可供海洋工程、水运规划设计和远洋航海参考使用。" }, { "instruction": "固结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松散沉积物转变为固结岩石的过程。固结作用可以通过许多方式完成,例如,压固作用、自生矿物形成作用、胶体陈化、结核的形成、重结晶作用、脱水作用等。" }, { "instruction": "透视投影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根据透视原理产生的投影,可以通过几何透视方法获得经纬线网,也称几何投影。几何透视的基本要素是:灯源、物体、承影面(或投影面)。灯源投射到物体,在承影面上形成投影。对于地图投影来说,物体是固定不变的地球(设想它只有经纬网),承影面则一般为平面、圆锥面和圆柱面,灯源相当于观察地球的视点。显然,它们三者本身的变化,以及彼此关系的不同都将影响投影的结果,因而也产生了不同的透视投影。" }, { "instruction": "碳锶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碳酸锶矿。成分Sr〔CO3〕,含Sr 55%~60%。斜方晶系。晶体呈细针状或柱状,少见;集合体呈粒状或纤维状。无色、浅绿、浅黄或浅灰色。玻璃光泽,新鲜断口呈油脂光泽。硬度3.5~4。密度3.6~3.8克/厘米3。遇盐酸起泡。主要是热液成因的,呈脉状产于石灰岩或泥灰岩中,与重晶石、天青石、方解石等共生。是提取锶的矿石矿物。" }, { "instruction": "辉沸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束沸石。成分(Ca,Na2,K2)[Al2Si7O18]*7H2O。单斜晶系。晶体常形成具有假斜方晶系对称的贯穿双晶,通常组成禾束状集合体。白色或浅黄色,偶呈淡红至棕色。玻璃光泽,解理面呈珍珠光泽。硬度3.5~4。解理平行{010}完全。密度2.1~2.2克/厘米3。产于玄武岩、安山岩等岩石的空洞或裂隙中。" }, { "instruction": "浮游动物生物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某一海区某一时间内,单位水体中所含的某种浮游动物或全部浮游动物的个数或重量。例如渤海湾北半部5月,中华哲水蚤的生物量达到100~250个/m3;渤海中部浮游动物生物量则高达30~57×106个/ m3 。" }, { "instruction": "喙嘴龙亚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翼龙目的一个亚目。该类翼龙一般个体较小,生活于晚三叠世至晚侏罗世,中国辽宁西部的翼龙化石或许表明喙嘴龙亚目的成员可延续至早白垩世。这类翼龙以牙齿发育,鼻孔与眶前孔分隔,枕髁朝向后方,无联合背椎,尾巴通常很长(蛙嘴龙科例外),翼掌骨短,后肢第五趾发达等特征与翼手龙亚目相区分。喙嘴龙亚目主要包括喙嘴龙科(Rhamphorhynchidae)、蛙嘴龙科(Anurognathidae)、双形齿翼龙科(Dimorphodontidae)和真双形齿翼龙科(Eudimorphodontidae)等,其中以喙嘴龙科的化石属种最多且分布最广。中国已记述的喙嘴龙亚目的属共有4个,即:中侏罗世的狭鼻翼龙(Angustinaripterus)、翼手喙龙(Pterorhychus)、热河翼龙(Jeholopterus),以及晚侏罗世或早白垩世的树翼龙(Dendrorhynchoides)。" }, { "instruction": "压电水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可供作压电材料用的水晶。它要求在可用部分内无色透明,没有双晶、裂隙、包裹体以及其他种种缺陷。把它切割成单晶片后制成的谐振器、滤波器,具有最高的频率稳定性,频率误差可小至10-9以内。广泛用于电子、电信设备中。光学水晶要求无色透明,无巴西双晶和裂缝等,用于制造石英折射计、红外线分析窗口、光谱仪等。形成于较高的温度条件下,常见于花岗岩的晶洞之中,也见于变质岩系的石英脉中。" }, { "instruction": "地貌图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测制地貌图时描绘地貌对象所使用的各种图形符号。地貌图例必须建立在合理的地貌分类基础上,主要建立在地貌基本成因类型分类的基础上。使用图例时,作形态描绘时要考虑图件比例尺,在大比例尺图上要能根据图形符号进行量计。地貌图例有单色和彩色两种,单色图例多用线条,不同的图形符号和文字代号表示不同成因类型和年龄;彩色图例对地貌形态多用不同颜色的图形符号表示,对成因类型多用不同颜色的底色和花纹表示。物质组成用灰色符号表示,年龄用文字代号表示。图例制定必须力求系统化、标准化、规范化,以便于使用和交流。" }, { "instruction": "溶孔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可溶岩中直径小于几厘米的小孔。它多是沿成岩孔隙、构造解理扩大溶蚀形成的。它可以分散成单个出现,也可以由许多溶孔组合成蜂巢状。" }, { "instruction": "粒度参数离散图解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粒度参数散布图。这种云南六苴白垩系冲积相的粒度参数离散图(由图算法计算的偏度和标准偏差)图解是利用粒度分析得出的各粒度参数,双双结成对,投绘在坐标纸上而成的。此图解由费里德曼(G.M.Friedman,1961,1967)研究现代海洋和河流、湖泊沉积时的粒度分析时提出。例如,平均粒径(M)对标准偏差(σI),偏度(SKI)对标准偏差(σI),中值(Md)对偏度(SKI)等。借助它可以判别某些沉积环境。" }, { "instruction": "测水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测水煤系。时代属早石炭世大塘期晚期至德坞期早期。分布于湘中、湘南及粤北。命名地点在湖南双峰(原属湘乡县)梓门桥煤田测水西岸。为海陆交互相含煤沉积,上部为砂质及炭质页岩,含无烟煤数层,并含褐铁矿及黄铁矿,含植物化石Lepidodendropsis;下部为石英岩或石英砂岩,含腕足类Gigantoproductus。厚80~100米。与下伏石磴子组呈假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褐锰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Mn2+Mn4+O3,含Mn 69.9%。四方晶系。晶体呈双锥状,也呈粒状和块状集合体产出。黑色。条痕褐黑色。半金属光泽。硬度6。密度4.7~5.0克/厘米3。由内生作用和变质作用形成,见于某些接触交代矿床、热液矿床和沉积变质锰矿床中,与黑锰矿等共生。是炼锰的矿石矿物。" }, { "instruction": "赛黄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Ca〔B2Si2O8〕,含B2O3 28.4%。斜方晶系。晶体呈柱状,与黄晶相似,故名。也常呈粒状集合体。黄至无色。透明。玻璃光泽。硬度7~7.25。密度2.95克/厘米3。透明色美者可作为宝石。" }, { "instruction": "需求门槛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某商业中心(贸易中心)、商业区、商业街、商圈、商城、商场、商业企业要维持供应某种产品和服务所需的最低需求水平,或者说,保证供应此种产品和服务的厂商能赚取正常利润所需的最低销售额和服务量。低于此值,提供此种商品和服务的厂商不能获利,甚至亏本,因而停止供应。" }, { "instruction": "花纹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广义叠层石的一类。其成因和叠层石(狭义)相似,但断面上呈花纹状,故名。又因其外形多变,也称变形石。晚前寒武纪晚期较重要,有一定的地层意义。中国产于新元古界,也有认为花纹石可能是一种沉积构造。" }, { "instruction": "色龙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中二叠世至晚二叠世。分布于西藏珠峰地区的聂拉木、定日、吉隆和定结等县。命名地点在聂拉木希夏邦马峰以北的色龙村附近。为海相沉积,以泥灰岩为主,夹多层砂岩和页岩,厚281米。本组富含腕足类Spiriferella,Costiferina,Wydhamia,Neospirifer;珊瑚Wannerophyllum,Tachylasma,Lytvolasma,Plerophyllum;苔藓虫Stenopora,Fistulotrypa;菊石Altudoceras等。与下伏基龙组呈整合接触,与上覆三叠系呈假整合接触。本群已被后人自下而上分解为曲布组、曲布日嘎组和扒嘎组。" }, { "instruction": "潮汐地质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潮汐运动进行的地质作用。潮汐引起海面高度发生变化,迫使海水作大规模水平运动(潮流)。涨潮时潮水涌向陆地;落潮时潮水退回外海。在平坦的海岸带,潮水涨落影响的范围相当宽阔,潮流与海浪共同对这一地带进行剥蚀、搬运和沉积作用,使海岸带的地形及沉积物的性质发生变化。在狭窄的河口地带,涨潮时潮水奔腾而下,因此河口区受到强烈的冲刷,形成三角港。如钱塘江、恒河等。" }, { "instruction": "成群分布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集群分布。表明个体有联合倾向的一种个体空间分布。" }, { "instruction": "铝土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铝矾土。一种富含铝质矿物的化学沉积岩。岩石中Al2O3:SiO2>1,主要矿物成分为一水硬铝石、一水软铝石、三水铝矿。外貌与粘土岩相似,但岩性致密、硬度,密度较大,没有可塑性。常具鲕状、豆状结构、块状构造。成因不一,主要是由铝硅酸盐类矿物受强烈化学风化、半风化带出溶解的氧化铝、高岭石等搬运到岩溶洼地、湖泊、海湾、湖盆地,直接沉积或经陆解作用而成的。" }, { "instruction": "沙漠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岩漆(rock varnish)。沙漠地区石砾被风磨平,由于毛细管作用地下水上升蒸发后,常在石砾的表面覆盖着一层氧化铁和氧化锰,呈黑褐色,像涂抹了漆一样,故名沙漠漆。" }, { "instruction": "植物降解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利用植物及其根际微生物区系将有机污染物降解,转化为无机物(CO2、H2 O)或无毒物质,以减少其对生物与环境的危害。" }, { "instruction": "冰川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冰川对陆地表面的侵蚀、搬运和堆积过程。冰川作用结果所产生的地表形态,称冰川地貌。冰川侵蚀形成冰蚀地貌,并把侵蚀下来的物质,经冰川搬运,最后由于冰川融化而堆积下来,形成冰碛和冰碛地貌,冰川达到一定厚度并克服冰川内部及其与岩床之间的摩擦力后,便产生滑动。滑动过程的侵蚀主要表现为磨蚀作用和拨蚀作用。磨蚀作用指富含岩屑的冰川底部对基岩床的磨光和磨平的侵蚀过程,是水平方向的破坏。拔蚀作用指底部冰川冰松动、拖曳和移动岩床上岩块的过程,是对岩床的垂直方向的破坏。冰川在滑动中挟带输送岩块、岩屑的过程称搬运作用,冰川搬运的岩屑堆卸在冰川末端或边缘的过程称堆积作用。" }, { "instruction": "压力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极小单位水量从一个平衡的土-水系统可逆地移到除压力不等于参比压力,而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参比状态水池时所作的功。土壤水处于饱和状态且受静水压力作用时,势值即为正的测压管压力。对于非饱和土壤水而言,势值应为负的基质势,用张力计(负压计)测定。它是由土壤颗粒对水的吸着力,毛管弯液面的表面张力等组织吸引力引起的。压力势还受土壤空气压力变化的影响,特别是空气被水封闭时产生的瞬时压力可以很大。" }, { "instruction": "山麓平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位于山区至平原的过渡地带,由一系列洪积扇或冲洪积扇发展形成的平原。根据成因又可分为洪积平原或冲洪积平原。西班牙语称山麓洪积平原为bahada或bajada。" }, { "instruction": "ptygmatic migmatite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具肠状脉体的一种混合岩。岩石中长英质脉体呈复杂的肠状褶皱,一般与变质岩基体中片理的褶皱完全一致。脉体可单独或成组出现,形态变化多端,脉体与基体之间的界线一般比较明显。这种混合岩可以是变质岩在塑性变形的过程中,由于脉体沿片理注入交代所形成;也可以是由于变质岩本身的物质成分在塑性变形的过程中发生选择性熔融,使暗色矿物和浅色矿物相对集中所形成。" }, { "instruction": "土壤原生矿物风化指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难风化矿物与相对易风化矿物的质量比。总的说,风化作用愈强,稳定矿物所占的比例愈高,矿物的风化指数也愈大。以广东万时山土壤0.1~0.5毫米粒级的矿物组成为例,各种土壤的原生矿物绝大部分为相对密度小于2.9的轻矿物,但在轻矿物中可按石英/长石比值来计算轻矿物风化指数。该山从海拔550米处的山地红壤向高处经山地黄壤与山地表潜黄壤,直至海拔1250米的山地草甸土,轻矿物风化指数从7.35渐减至1.77,表明风化度逐渐变弱,十分显著。中国北方黄土(山西隰县)中轻矿物约占矿物总量的96%,轻矿物中石英、长石与云母的总量约占矿物总量的80%~90%。据测定,Q1,Q2与Q3三种黄土的石英/长石指数分别为1.64,1.70与1.96,风化都弱,只相当于南方的高山土壤。" }, { "instruction": "美国地震烈度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年伍德(H. Wood)和诺曼(F. Neumann)合编出订正的墨加利(M.M)烈度表,李希特于1956年对其节本做了增改,称为MM烈度表的李希特1956年写本。 美国地震烈度表烈度地震现象Ⅰ度无感。若在大地震波及的边缘,可以看到一些长周期波动产生的影响Ⅱ度在楼上或其他有利场所的处在静止状态中的人有感Ⅲ度室内有感。悬吊物摆动,像有轻货车驶过。持续时间可以估计。但不能就认为是地震Ⅳ度悬挂物摆动,像有重货车驶过,或如大球撞墙的感觉。停放着的汽车摇动。门、窗、碗、盘有声,玻璃和陶瓷器皿丁当作响。最甚,可使木板墙和框架发出轧轧声Ⅴ度室外有感。方向可估计。睡者惊醒。液体物质荡动,有些溢出。放得不稳的小物体移动位置或翻倒。门窗自开自合。窗帘、挂着的图画移动。摆钟停摆、再起动或改变钟率Ⅵ度人人有感。多数惊慌逃出户外。行走困难。窗户、杯盘碰破。书籍和零碎杂物从架上掉下,图画从墙上掉落。家具移动或翻倒。不好的墙壁粉泥和D类房屋裂缝。教堂和学校的小钟自鸣。树木,丛林有些摇摆或听到沙沙声Ⅶ度人难站立。车上司机感到地震。悬挂物抖动。家具破坏。D类建筑损伤,包括裂缝。脆弱的烟囱齐瓦面裂开。壁泥、松散的砖、石、瓦、飞檐以及没有支持的栏杆和建筑物装饰品都纷纷落下。C类建筑亦发生一些裂缝。池面起波;水搅浑有泥。沿沙石筑的堤岸有小滑坡和崩陷。大钟自鸣。水泥做的排水道损坏Ⅷ度汽车驾驶受到影响。C类建筑损坏,部分坍塌;B类建筑亦有些损坏;只A类还不受影响。灰泥掉落,土墙倒塌。门窗、工厂烟囱,纪念碑、塔、高水塔扭歪或倒下。木结构房屋没有下栓的从基础上移动。嵌墙不牢的被推出。朽柱折裂。树枝掉落。井、泉水温或流量发生变化。潮湿地和斜坡地发生裂缝Ⅸ度普遍恐怖。D类建筑被摧毁;C类重大破坏,有的完全坍塌;B类损坏亦严重,普遍连基础破坏。木结构房屋没有上螺栓的从基础被推出,扯断构架。蓄水池遭受严重破坏。地下管道破裂。地面裂缝显著。冲积土地上喷泥喷沙,形成地震泉和沙穴Ⅹ度大多数泥水建筑和木造房屋连根摧毁,一些建造很好的木结构和桥梁亦毁坏。水坝、沟渠、堤防等遭受严重破坏。大块土崩。河、湖、池水激荡冲岸。水边沙滩地上沙泥平移。铁轨轻轻弯曲Ⅺ度铁轨大弯曲。地下管道完全失去作用Ⅻ度破坏几乎是全面的。大石块移了位置。风景改观。物件抛掷空中(据李善邦,1981)" }, { "instruction": "刺角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角龙科的一属。拉丁文kentron意为角。四足行走素食性恐龙。长约6.1米,重约2.7吨。典型特征包括在鼻骨和骨质颈褶(或称颈盾)上长的、弯曲的角。刺角龙具有沉重的头骨,强壮的肩胛,柱子一样的腿。脚趾就像宽大的蹄一样。尾巴小,尖鼻角长。刺角龙巨大的头上有两只小的额角,长在眼窝上方。从圆的颈褶后部,两个长的骨质钩向前、向下弯曲,两个短的钩向后、向内弯曲。刺角龙属为刺角龙亚科的代表属,有短而深的颅面,鼻角比额角长,刺角龙的颌骨适合吃粗糙的植物。臀部解剖特征显示其具有长的前耻骨和向下弯曲的坐骨。腿上的股骨比胫骨长。刺角龙有蹄状的四趾脚,荐骨弓形,使未僵化的尾下垂。产于加拿大艾伯塔省晚白垩世地层。共有2个种。" }, { "instruction": "眼镜猴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灵长目真灵长半目直鼻猴亚目中高度特化的较原始的一个下目。体较小,眼睛极大,彼此紧靠,现生眼镜猴直视前方。外耳亦大。尾长,后肢长,四肢的指(趾)细长,端部有肉垫。眼镜猴类栖居树上,善跳跃。现生代表仅眼镜猴(Tarsius),属3种,生活于东南亚菲律宾、印尼等地。化石类型构成始镜猴科(Omomyidae),分布于北美、欧洲及亚洲、非洲。化石最早发现于古新世地层,已发现近50个属。在江苏溧阳的中始新世地层发现始镜猴科(Omomyidae)的扬子大镜猴(Macrotarsius macrorhysis)化石。尤为引人注目的是1994年正式报道了发现于江苏溧阳上黄的中华曙猴(Eosimias sinansis),1997年又报道了发现于山西垣曲“第一地点”的较完整曙猴的下颌骨(带有几乎所有的牙齿)——世纪曙猴(Eosimias centennicus)。" }, { "instruction": "海洋沉积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海洋地质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海底沉积物类型、组成、沉积环境、分布规律及其演化的学科。海洋学与地质学的交叉学科。由于沉积物的整体记录了地质历史的发展演化过程和重大地质事件,对它的全面研究为人类认识地球,特别是海洋的发展演变有重要意义。" }, { "instruction": "中国冰川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分布发育于中国境内的冰川。中国在亚洲是冰川比较发育的国家。据《中国冰川目录》,中国共发育冰川46298条,分布面积59400平方千米,冰储量5590立方千米,占全球冰川总面积的0.4%,占亚洲山地冰川面积的47.6%。主要分布于西藏、新疆、云南、甘肃、青海等省区。尤以西藏冰川数量最多、面积大,其次是新疆,它单个冰川规模大、冰储量最多。中国主要冰川分布区见表。" }, { "instruction": "矿物稳定性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广义的矿物稳定性,是指一定热动力条件下形成的矿物,在热动力条件变化的一定范围内,能保持稳定的性质。一般的矿物稳定性,是指矿物抗风化的性能,就是造岩矿物在风化带中的稳定性,也就是各种造岩矿物,在风化过程中,风化速度及风化程度之差异性。矿物稳定性决定于两个因素,即矿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如化学成分、晶体结构及硬度、解理等物理性质),以及其所处的风化条件(主要是气候条件)。造岩矿物中以铁镁质矿物稳定性差,长英质矿物稳定性强。" }, { "instruction": "海原活动断裂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青藏高原东北边缘有一系列向北东突出的弧形断裂带及受其控制的弧形山系和压陷盆地带。自高原内侧向外侧,它们依次为:①海原活动断裂带,②香山天景山活动断裂带,③烟筒山活动断裂带,以及④牛首山罗山活动断裂带。断裂束自北西向南东逐渐收敛。新构造时期以左旋走滑为主,并兼有逆冲活动。海原活动断裂带是这个断裂束中最重要、最引人注目的一条,据1∶50000活动断裂填图成果,它东起宁夏硝口以南,西至甘肃兴泉堡,由11条次级左旋走滑断层呈羽列形式排列组成,总长度约240千米,总体走向北西西(西段280°~290°,至东端偏转为320°)。次级左旋走滑断层大多数呈左旋左阶反错列,在构造桥区发育第四纪拉分盆地;而在两个右阶错列区则形成推隆构造(pushup structures)。沿海原活动断裂带所发现的第四纪最大左旋位移量达12~14.5千米。估计中更新世以来海原活动断裂带的平均走滑速率的最大值为11.7~19.2毫米/年。1920年12月16日在宁夏南部发生的海原8.6级大地震,震中位于海原县城西。它波及范围和破坏程度很大,是20世纪少见的特大地震之一。伴随这次地震,沿海原活动断裂带形成了一条长达237千米的地震地表破裂带,在历时80载后的今天,许多形变现象仍然保存较好,清晰可辨。" }, { "instruction": "水化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水合作用。是水以一定的比例加入矿物的晶格成为结晶水,从而形成新的含水矿物的作用。结晶水只在高温下才能再分离出来。如硬石膏吸水转变为石膏:CaSO4+2H2O→CaSO4*2H2O(硬石膏)(石膏)在硬石膏转变为石膏的过程中,矿物由坚硬变为松软,体积也显著增大并对周围的岩石产生压力。" }, { "instruction": "物种灭绝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生物物种因受自然界或人类的各种侵犯而导致种类减少的现象。自然界对物种的威胁主要表现为风灾、雨灾、旱灾和生物之间的竞争等。人类的威胁主要有:①毁林开荒、围湖造田,使动植物失去赖以生存的空间;②大量有毒有害废弃韧的排放;③作为食物来源加以滥捕滥杀;④过度采伐利用等。生物多样化,包括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对人类的生存至关重要。然而,地球上生物资源的减少已达到历史上最严重的程度,且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2004年我国曾在全国范围内(含港澳台)对10211种动植物(其中动物5803种,植物4408种)的灭绝危险程度进行了评估。其结果表明:我国的物种濒危情况非常严重,各类生物物种受威胁的比例普遍在20%~40%,特别是植物的受威胁物种比例远远超出了过去的估计。防止物种灭绝的办法:①提高全球保护生物种类意识;②减少全球性的环境污染;③加强国际间的合作;④禁止,非法动植物国际贸易;⑤减少猎取动植物;⑥建立自然保护区,人工繁殖。" }, { "instruction": "游泳生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自游生物。能主动地自由游泳生活的水生生物。游泳生物全是动物,体形多呈纺锤形或鱼雷形等,两侧对称,常具发达的游泳器官。主要有鱼类、海洋哺乳类、头足类和一些甲壳类、爬行类等。" }, { "instruction": "气候变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泛指各种长短时间尺度的气候演变。时间尺度从年际变化直到几十亿年计不等。WCRP把气候变化主要归纳为三种时间尺度,即月或季、年际和年代际对间尺度。科学上,当指定时间尺度内的气候平均状态和距平中的一个、或几个同时出现统计意义上的变化时,称气候变化。习惯上,气候变率特指世界气象组织规定的能表现气候状态的基本时段(30年)内的气候振动;气候变化用来表征历史时期数千年间的变化;而气候变迁多用来表述百万年为单位的地质时期演变。引起气候变化的因子可分为自然和人类活动两类,它们都是通过气候系统的内部过程,包括在太阳能热强迫下气候系统各圈层间的热力、动力过程而形成的全球变化,这些过程大多是非线性的,有时候还发生突变,因此准确的预测气候变化将是漫长而艰巨的任务。历史上1万年前最后一次冰期结束后,气候总趋势是变暖,但其间至少有过四次寒冷时期,每次降温不过1~2℃,之后又是暖期,其中公元前5500~3000年和公元900~1300年时段气候温和宜人,被称为气候适宜期,第一次适宜期的温度比现代高出2~ 3℃。最后一次寒冷期通常称为小冰河期,温度约比现代低1~1.5℃。研究气候变化主要依据地质、树木年轮、冰芯及湖泊沉积物和历史记载的分析。" }, { "instruction": "第四纪环境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第四纪是地球历史上最新的一个纪,划分为两个世——更新世和全新世。从250万年前一直到现代。正是在这至关重要的时期,全球气候发生了非常频繁、迅速的变化,人类用双脚直立行走,学会制造工具和用火。给现代地球环境以极大的影响。" }, { "instruction": "牯牛潭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牯牛潭石灰岩。时代属中奥陶世达瑞威尔期,相当于欧洲兰维恩期。分布于鄂南一带。命名地点在湖北宜昌分乡场牯牛潭。为浅海相碳酸盐沉积,以灰色、红色瘤状灰岩为主,含头足类Sinoceras rudum,Kideroceras wahlenbergi,腕足类Phraemorthis,Tetradontella等。厚20~48米。与下伏大湾组呈假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冰蚀地貌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冰川侵蚀作用造成的各种地貌的统称。如冰斗、冰窖、冰川槽谷、悬谷、角峰、刃脊以及羊背石、冰坎等。" }, { "instruction": "地方性硒中毒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于土壤、饮水或食物中硒含量过高而引起的动物和人慢性硒中毒。长期吃食高硒牧草后,家畜出现食欲不振、脱毛、蹄畸形、行走困难,最后可因呼吸衰竭而死亡。人的慢性硒中毒,典型临床表现为毛发脱落、脱甲、皮肤损害、神经系统损害等。防治硒中毒首先要从控制过量硒摄入着手。通过排灌等措施处理土壤可减少植物对硒的吸收。中断对高硒粮食和蔬菜的食用。在膳食中加入蛋白质、蛋氨酸、维生素E等可拮抗硒的毒性作用。对于硒中毒病人,可使用大量的维生素C和维生素E促进硒的排泄,使用硫代硫酸钠能将二氧化硒和亚硒酸钠还原成红色硒而解毒。" }, { "instruction": "魁梧猿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魁人。有争论的早期直立人化石。1939~1941年在印度尼西亚中爪哇的三吉岭(桑吉兰)和特里尼尔、桑德找到两块下颌骨破片和一些臼齿。1945年定名为魁人古爪哇种(Meganthoopus palaeojavanicus)。1952年又找到一块下颌骨破片,也被归入魁梧猿人。此外,1939年发现的一件残破下颌骨曾被定名为疑似猿人(Pithecanthropus dubius),也被归入魁梧猿人中。下颌骨比现代人大;颏孔处骨的厚度为19.3~28.0毫米,和大猩猩相近,仅次于巨猿。它也具有人的特点,如没有猿板,颏孔的位置很高,前臼齿具两个尖,第一前臼齿比第二前臼齿小等。与人类化石共生的哺乳动物化石有丽牛和剑齿虎等。其时代为早更新世。有些古生物学家将其置于南方古猿类中。此外,1939年发现于坦桑尼亚埃亚西湖东岸莱托里地方的人类化石曾被命名为非洲魁人,但为一无效学名,现已被归入阿法南猿。" }, { "instruction": "梁窝状沙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沙漠中一种半月形的凹地。每一凹地中有一形如新月形沙丘的弧形沙垄,两侧比较对称,它主要由横向沙垄发展而成,当两个风力不等,风向相反的风交替作用时,形成摆动前进的横向沙垄。在略有植被的地区,而且两个相反方向的风中又有一个是主风的情况下,就形成梁窝状沙地,在准噶尔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西部可见到这种地形。它是一种半固定的沙丘。" }, { "instruction": "库鲁克塔格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南华纪至震旦纪。分布于新疆库鲁克塔格地区喀拉铁肯乌拉山南侧,为一套轻微变质的沉积岩系。该群包括三套冰川沉积和两套间冰期碎屑沉积,后者为深海浊流沉积,在库鲁塔格西部、中部东部均可见到,以中库鲁克塔格地区发育最厚6293米;西段5296米;东段3565米。本群的下限为8亿~8.5亿年(塔里木运动),上覆地层为含小壳化石及三叶虫化石的早寒武世沉积。" }, { "instruction": "蠕形动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俗称蠕虫(Vermes)。动物界的一大类,为体形伸长、左右对称、质帽天山虫复原图柔软、肌肉大多发达的三胚层动物。多无附肢,藉身体蠕动而移行,故名。绝大多数没有硬体,化石稀少。内容庞大复杂,分门甚多,有扁形动物门、纽形动物门、线形动物门、轮虫动物门、环节动物门等。中国三峡地区灯影组及云南澄江早寒武世澄江动物群中均发现有丰富的蠕形动物化石,如帽天山虫(Maotianshania)、古蠕虫(Palaeoscolex)等。" }, { "instruction": "A型花岗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产于裂谷带和稳定大陆板块内部的花岗质岩石。这类岩石通常是弱碱性花岗岩,CaO和Al2O3含量较低,Fe/Fe+Mg值较高,K2O/Na2O值和K2O含量较高;由石英、钾长石、少量斜长石和富铁黑云母,有时有碱性角闪石等组成。这类花岗岩因为通常是非造山期的、碱性的和无水的特点,恰好这三个英文单词的第一个字母都是“A”。故把这种花岗岩叫做A型花岗岩。" }, { "instruction": "钙硅酸盐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含有一定数量钙镁(铁)硅酸盐矿物和碳酸盐矿物的变质岩的统称。它包括钙质千枚岩、钙质片岩、钙质变粒岩、钙质片麻岩和具有块状构造的钙硅酸盐岩。具块状构造的钙硅酸盐岩,其矿物成分与钙质片岩或钙质片麻岩相似,但不具定向构造,可根据其中的矿物成分直接命名,如方解绿帘透闪石岩、绿帘角闪透辉石岩等。" }, { "instruction": "肾状集合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外表形态呈扁平长圆形、状如腰子的矿物集合体,大小一般为几厘米。其他特点及成因均同钟乳状集合体。常见的如肾状赤铁矿等。" }, { "instruction": "里亚斯型海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横向港湾海岸的一种。沿海山区河口段被海水淹没,形成岬角、半岛和海湾相互交错的曲折海岸。因西班牙的里亚斯海岸最为典型而得名。" }, { "instruction": "辉砷钴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辉钴矿。成分CoAsS,含Co 35.4%。等轴晶系或斜方晶系。晶体呈八面体、立方体、五角十二面体或它们的聚形;集合体呈粒状或致密块状。微带玫瑰红的锡白色。条痕灰黑。金属光泽。硬度5~6。密度6.0~6.5克/厘米3。是热液成因的矿物,产于某些接触交代矿床和含钴热液矿脉中,在地表易氧化而变成玫瑰色的钴华。是炼钴的重要矿石矿物。" }, { "instruction": "土壤肥力质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供应能力和环境条件,也就是土壤的生产能力。对土壤肥力质量评估的指标包括定性描述和定量描述两个方面,在实际工作中针对特定的土地功能、土地类型和各自的指标体系来进行。一般说来,土壤性质、作物、灌溉水水质这三方面因素在表征土壤肥力质量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 { "instruction": "石灰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以方解石为主要组分的碳酸盐岩,常混入有粘土、粉砂等杂质。呈灰或灰白色,性脆,硬度不大,小刀能刻动,滴稀盐酸会剧烈起泡。按成因可分为粒屑灰岩、生物灰岩、化学灰岩等。由于石灰岩易溶蚀,所以在石灰岩发育地区,常形成石林、溶洞等优美风景区。它是烧制石灰、水泥的主要原料,冶炼钢铁的熔剂,制化肥、电石的原料,也广泛用于制糖、陶瓷、制碱、玻璃、印刷工业中。" }, { "instruction": "成岩白云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碳酸钙沉积物与渗透咸水中的硫酸镁或氯化镁反应,方解石被白云石交代形成的白云岩,其中的白云石常呈半自形或自形菱面体,晶体中心常因含残余微晶方解石包裹体而混浊不清,晶体边缘常具明亮环带构造。成岩白云岩常呈似层状或透镜状、斑块状产于石灰岩之中,沿一定层位分布,与灰岩的接触界线不整齐,横向上渐变为白云质灰岩或石灰岩。成岩白云岩常具原来被交代石灰岩的残余结构,如鲕粒、球粒、生物结构等。由于方解石被白云石交代体积缩小13%,因而成岩白云岩孔隙发育,常为油气良好储层,也可成为层控矿床的容矿层。" }, { "instruction": "岩溶堆积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各种与岩溶作用有关的堆积物的通称。包括洞穴化学沉积物、洞穴其他成因的堆积物及地表岩溶堆积物。" }, { "instruction": "蠕形动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俗称蠕虫(Vermes)。动物界的一大类,为体形伸长、左右对称、质帽天山虫复原图柔软、肌肉大多发达的三胚层动物。多无附肢,藉身体蠕动而移行,故名。绝大多数没有硬体,化石稀少。内容庞大复杂,分门甚多,有扁形动物门、纽形动物门、线形动物门、轮虫动物门、环节动物门等。中国三峡地区灯影组及云南澄江早寒武世澄江动物群中均发现有丰富的蠕形动物化石,如帽天山虫(Maotianshania)、古蠕虫(Palaeoscolex)等。" }, { "instruction": "A型花岗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产于裂谷带和稳定大陆板块内部的花岗质岩石。这类岩石通常是弱碱性花岗岩,CaO和Al2O3含量较低,Fe/Fe+Mg值较高,K2O/Na2O值和K2O含量较高;由石英、钾长石、少量斜长石和富铁黑云母,有时有碱性角闪石等组成。这类花岗岩因为通常是非造山期的、碱性的和无水的特点,恰好这三个英文单词的第一个字母都是“A”。故把这种花岗岩叫做A型花岗岩。" }, { "instruction": "钙硅酸盐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含有一定数量钙镁(铁)硅酸盐矿物和碳酸盐矿物的变质岩的统称。它包括钙质千枚岩、钙质片岩、钙质变粒岩、钙质片麻岩和具有块状构造的钙硅酸盐岩。具块状构造的钙硅酸盐岩,其矿物成分与钙质片岩或钙质片麻岩相似,但不具定向构造,可根据其中的矿物成分直接命名,如方解绿帘透闪石岩、绿帘角闪透辉石岩等。" }, { "instruction": "肾状集合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外表形态呈扁平长圆形、状如腰子的矿物集合体,大小一般为几厘米。其他特点及成因均同钟乳状集合体。常见的如肾状赤铁矿等。" }, { "instruction": "里亚斯型海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横向港湾海岸的一种。沿海山区河口段被海水淹没,形成岬角、半岛和海湾相互交错的曲折海岸。因西班牙的里亚斯海岸最为典型而得名。" }, { "instruction": "辉砷钴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辉钴矿。成分CoAsS,含Co 35.4%。等轴晶系或斜方晶系。晶体呈八面体、立方体、五角十二面体或它们的聚形;集合体呈粒状或致密块状。微带玫瑰红的锡白色。条痕灰黑。金属光泽。硬度5~6。密度6.0~6.5克/厘米3。是热液成因的矿物,产于某些接触交代矿床和含钴热液矿脉中,在地表易氧化而变成玫瑰色的钴华。是炼钴的重要矿石矿物。" }, { "instruction": "土壤肥力质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供应能力和环境条件,也就是土壤的生产能力。对土壤肥力质量评估的指标包括定性描述和定量描述两个方面,在实际工作中针对特定的土地功能、土地类型和各自的指标体系来进行。一般说来,土壤性质、作物、灌溉水水质这三方面因素在表征土壤肥力质量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 { "instruction": "石灰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以方解石为主要组分的碳酸盐岩,常混入有粘土、粉砂等杂质。呈灰或灰白色,性脆,硬度不大,小刀能刻动,滴稀盐酸会剧烈起泡。按成因可分为粒屑灰岩、生物灰岩、化学灰岩等。由于石灰岩易溶蚀,所以在石灰岩发育地区,常形成石林、溶洞等优美风景区。它是烧制石灰、水泥的主要原料,冶炼钢铁的熔剂,制化肥、电石的原料,也广泛用于制糖、陶瓷、制碱、玻璃、印刷工业中。" }, { "instruction": "成岩白云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碳酸钙沉积物与渗透咸水中的硫酸镁或氯化镁反应,方解石被白云石交代形成的白云岩,其中的白云石常呈半自形或自形菱面体,晶体中心常因含残余微晶方解石包裹体而混浊不清,晶体边缘常具明亮环带构造。成岩白云岩常呈似层状或透镜状、斑块状产于石灰岩之中,沿一定层位分布,与灰岩的接触界线不整齐,横向上渐变为白云质灰岩或石灰岩。成岩白云岩常具原来被交代石灰岩的残余结构,如鲕粒、球粒、生物结构等。由于方解石被白云石交代体积缩小13%,因而成岩白云岩孔隙发育,常为油气良好储层,也可成为层控矿床的容矿层。" }, { "instruction": "岩溶堆积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各种与岩溶作用有关的堆积物的通称。包括洞穴化学沉积物、洞穴其他成因的堆积物及地表岩溶堆积物。" }, { "instruction": "流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过水断面的液体体积。表达式为Q=A·V,式中,Q为流量,量纲为m3/s,A为过水断面面积,V为断面平均流速。它反映了水流的过水能力。" }, { "instruction": "直孔贝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腕足动物门有铰纲穿孔贝目的一属。壳体大,长卵圆形,最大壳宽位于中部。两壳双凸型,前接合缘直缘型、单褶型,偶为槽褶型。中槽、中隆不发育。腹壳喙部直伸,顶端为巨大的圆形茎孔,三角双板宽阔。疹壳。壳面光滑,仅具同心线。铰齿不发育,腕环宽阔而简单。白垩纪,东亚及西欧。中国产于新疆白垩系。" }, { "instruction": "部门经济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经济区类型之一。按各经济部门特有地域的规律划分,具有相似发展条件与特征、相一致的发展方向的经济地域单元。如工业区、农业区、商业区等。它还可分为综合部门经济区和单项部门经济区两类,如农业区即可分为综合农业区和林业区、畜牧区、粮作区等单项部门农业区。划分部门经济区的目的,主要是为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布局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 { "instruction": "非点源污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由于土地利用活动产生的溶解的或固体的污染物(主要是地面各种污染如城市垃圾、农村家禽粪便、农田中的化肥农药、重金属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从非特定的地点随着降水产生的径流进入到受纳水体造成的污染,既包括城市地表雨水径流引起的水体污染,也包括广大农村地区等地表雨水径流引起的水体污染,它是相对于点源污染而提出来的。其污染对受纳水体的影响,取决于距污染源最近的汇水河流的远近及迁移污染物的径流。" }, { "instruction": "原始土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土壤形成最初阶段产物。在母岩的碎块上生长着地衣、藓类、藻类或菌类等低等植物,使表面成黑色。低等植物分泌的物质对岩石作用,产生了稀少而疏松的细土表层,这便是原始土壤。其特征是土层极薄、有机质极少、质地很粗、没有土壤发生层的分化,粘粒矿物以初始阶段的水云母等为主。这种原始土壤几乎在各土壤带里都有,常出现在侵蚀强的岩石碎屑表面。" }, { "instruction": "缪氏拟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两个或多个有显著标志和不适口的物种间彼此相似的现象。即模拟者和被模拟者都是不可食的,捕食动物只要误食其中之一,则以后两者就都不受其害,如在红萤科、蜂类、蚁类中均可见到这种拟态现象。" }, { "instruction": "潮流界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入海河流下游受海洋潮汐影响而开始出现的半日周期或全日周期的往复涨、落潮流的位置。外海潮波沿河口上溯时,自口门向上游的一定区段内,存在交替的涨潮流、落潮流。愈往上游,涨潮流历时愈短,落潮流历时愈长。潮流界即是涨潮流历时为零的位置。潮流界以上的感潮河段只有单向水流,尽管其流速亦会有周期性的变化。因潮汐和径流强度变化及两者组合情况不同,潮流界的位置实际上有一定的变动范围,一般把多年平均枯季大潮的潮流界作为一个河口的潮流界。潮流界位于潮区界的下游侧。两者的间距视河流性质而定。平原河流潮流界与潮区界的间距比山溪性河流大得多。" }, { "instruction": "四川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谭锡畴(1931)创名。发生在四川红层沉积之后的一次褶皱运动。红层为上侏罗统和下白垩统,与邻区对比,此运动发生在早白垩世与始新世之间,与拉拉米运动相当。白垩纪末经此运动四川盆地边缘产生剧烈褶皱及逆掩断层,盆地内部则产生复式背斜和向斜,如川东弧群、龙门山前凹陷、成都向斜、川北向斜、赤水凹陷及峨眉隆起等,古近纪和新近纪期间盆地内部多为山麓堆积及河流冲积的砂砾层,极少大面积沉积。黄汲清(1960)提出,这个运动究竟是指早、晚白垩世间的运动,还是白垩纪末的地壳运动尚待解决。20世纪70年代工作证实,川西原白垩系石门组(灌口组)上部应为古近系;川东垫江原东湖群发现恐龙化石,应属上白垩统,川南原自流井组应为下、中侏罗统,故四川运动的时限应略早。" }, { "instruction": "协同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两种或两种以上化学元素共存时所产生的一种附加增强作用(或效应)。如对某种农作物施P或施Zn后可测得一定的增产效应,但分别施用这两种元素所产生的效应之和则明显少于混合施用的效应;又如Zn和Cu,Cu和Cd,Ni和Zn共存时,毒性大于各毒物毒性之和。广义的元素协同作用还表现为某种元素与一些有机化合物间的协同作用。如Se和维生素E能协同保护生物膜免受过氧化物的损伤。研究元素的协同作用,不仅对毒理学,而且对生物学和环境科学都有重要意义。在农业生产中,可利用元素的协同作用增加生产效应。在环境科学领域,可对环境毒物的毒性进行正确评价,为制定环境毒物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 { "instruction": "火成岩侵入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岩浆在上升过程中,不断熔化围岩或俘虏崩落的岩块,从而不断扩大其侵占的空间,冷凝后形成各种侵入岩体。" }, { "instruction": "交代假象结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交代结构的一种。它是原有矿物被新矿物置换,但仍保留原有矿物的晶形,有时甚至还保留原有矿物的解理等内部特点。例如,蛇纹石交代橄榄石或斜方辉石后呈橄榄石或斜方辉石的假象,绿泥石交代黑云母或角闪石后呈黑云母或角闪石的假象,等等。" }, { "instruction": "潘基亚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联合古陆、泛大陆、超级大陆。根据大量地质学、古生物学、古气候学等资料,魏格纳(A. Wegener)首先指出在晚石炭世时期,当时地球上所有的大陆相互连接形成一个统一的巨型大陆。其顶峰时期是在二叠—三叠纪,从侏罗纪起这个联合古陆开始分裂并相互漂移开来的,至白垩纪进入大规模漂移的高潮期。在新生代中逐渐形成全球目前的海陆分布格局。" }, { "instruction": "幼年土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泛指一般有一定发育度但又很不成熟的土壤。其特征是剖面层次分化不明显,母质特征显著,全土层厚度常在10~20厘米以内,土体构型均为AC型或AR型。在地面发育处于幼年期地形多为这种土壤。在中国的土壤分类系统中的初育土土纲,大致与此相当。在初育土纲中分土质初育土与石质初育土两部分:前者包括黄土、红土与风沙等沉积物;后者有石质土与粗骨土两类。传统的幼年土通常指后者,以含大量岩块、砾石及层薄为特征。" }, { "instruction": "土被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陆地表面断断续续分布的土壤,状如被覆。因成土因素的地域差异,土被普遍呈现不均一性。在一个土壤带或土壤区内,除某些主要的土壤类型外,还穿插分布着其他类型的土壤,各种类型的土壤在空间上有规律地构成不同组合形式,这种土壤群体组合称土被结构。土被结构的最基层单元称单元土区(或土壤组合),相当于土壤分类单元。不同的土被结构具有不同的形态特征:与侵蚀地形相联系的呈枝状结构;与洪积-冲积地形相联系的呈扇形结构;与各种低地地形相联系的呈环形结构等。土被结构还具有不同的层次等级,如与微地形相联系的微域土被结构类型(土壤夏区),与中地形相联系的中域土被结构类型(土壤复域)等。层次越低,其内部结构单元间的物质、能量交换关系越密切。土被结构的研究对土壤资源的评价及农业生产的布局都具有重要意义。" }, { "instruction": "溢洪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拦河坝上或拦河坝附近山坡上建造的低于坝高的排泄洪水道。按建造位置,可分为河床式溢洪道和河岸式溢洪道。前者一般是利用坝的一段溢洪,坝顶可设闸门或不设闸门;后者建于河岸上,由进口段、溢洪段及泄水渠道组成。溢洪道的宽度和深度决定于该河流洪水量的大小,以能拦蓄最多的水量,而又能排泄洪水,保证拦河坝的安全为原则。" }, { "instruction": "软骨鱼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最原始的现生有颌鱼类。体内骨骼全为软骨,体外被鳞或无鳞。眼位于头部两侧。口在腹面,齿被珐琅质。鼻孔一对,位于口前。无鳔。具奇鳍和偶鳍。体内受精,卵胎生或卵生。大多为海生种类。最早出现于泥盆纪,石炭、二叠纪渐趋繁盛,此后一直稳定发展,直至现代。因体内无硬骨,化石多仅保存其零星牙齿及棘刺。软骨鱼纲再分为板鳃亚纲(Elasmobranchii)及全头亚纲(Holocephali)。板鳃类具板状鳃5~7对,各有鳃裂,无鳃盖,中国云南石炭系产有裂齿鲨(Cladodus)。全头类4对鳃裂外被一膜质鳃盖,种类远少于板鳃类,化石多仅保存齿板,中国四川二叠系产有瓣齿鱼(Petalodus)。" }, { "instruction": "北大西洋涛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大气涛动。" }, { "instruction": "岩溶水动力垂直分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垂直剖面上自上而下可以划分为:包气带或垂直循环带、季节变动带、饱水带或水平循环带和虹吸管循环带。" }, { "instruction": "自由港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划在一国国境之内、关境以外的允许外国货物自由进出口的港口。同样性质地区称为自由贸易区。自由港同自由贸易区的性质和作用基本相同,但自由港通常指整个港口或城市,包括停泊船只的水域、码头设施和陆上地区等。自由贸易区则限于港口或城市中的某一特定地区。有些自由贸易区如斯德哥尔摩,虽只限于在港口的一片特定地区活动,仍称为自由港。由于保护主义加强,有的自由港如汉堡、哥本哈根缩小为自由贸易区,有的国家如比利时则以保税仓库制度取代,不再设立自由港。目前世界上包括整港口或城市的自由港为数不多,著名的有香港、新加坡、直布罗陀等。" }, { "instruction": "无足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两栖纲滑体亚纲的一个类群(目),统称为蚓螈类,与一些原始的干群(stemgroup)无足类,如曙蚓螈(Eocaecilia)等共同构成裸螈超目(Gymnophiona)。无四肢,体形像蚯蚓,故得名。尾短或无,多数无足类的皮肢下有真骨性鳞片。最大者体长可达1.5米,主要营穴居生活。最早的曙蚓螈骨骼轮廓图蚓螈类是产自美国亚利桑那州下侏罗统的曙蚓螈。无足类化石在世界范围也很少见,巴西和玻利维亚的古新统,摩洛哥的下白垩统和苏丹的上白垩统有少量此类化石。中国无此类化石。" }, { "instruction": "物种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一个物种源区域中所有物种的整体。一个岛屿或栖息地的定居物种就来源于物种库。" }, { "instruction": "风棱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夹带沙石的风对砾石磨蚀的产物。 它具有明显的棱,表面因磨光显油脂光泽。常见风棱石有单棱石、双棱石和三棱石等。单棱石是砾石下方固定,上方受定向风磨蚀所形成;双棱石或三棱石是砾石可以滚动或风向不定磨蚀而成的。" }, { "instruction": "丽蚌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双壳纲的一属。壳厚,三角形、长方形或近卵形。壳面有较粗且微成片状的同心纹,并常具瘤状突起。壳顶部分隆起并常有尖端指向后方的V形或W形壳饰。假主齿粗大,片状齿长,均具有沟纹。前闭肌痕深而小。淡水生活。亚洲中侏罗世至现代。中国陆相中侏罗统和北方新生代地层中化石很多。" }, { "instruction": "同物异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同义名。同一生物分类单元先后被给予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学名,这些名称虽异,但实指同物,其含义相同,故称同物异名或同义名。如弓石燕(Cyrtospirifer)原为1918年所命名,至1931年,另一作者又将其命名为中国石燕(Sinospirifer),中国石燕即为弓石燕的同物异名,反之亦然。发表时间较早的同物异名为首异名,如弓石燕;发表时间较晚的同物异名,则称为次异名,如中国石燕。根据优先律,次异名应予废除,不能使用。同物异名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命名上的同物异名,即客观异名;另一类是分类上的同物异名,即主观异名。" }, { "instruction": "斜视虫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三叶虫纲褶颊虫目的一属。背壳卵圆形,中轴约占体宽的三分之一。头尾近等大,均短而宽,无边缘。头鞍光滑,向前扩大,与前边缘的界线不清,无头鞍沟及颈沟。眼叶中等大小,位于后方。胸部10节。尾部光滑,中轴短,向后变窄,后端与肋部无明显界线。奥陶纪至志留纪,世界各地。中国南方及西北奥陶系中古等称虫化石很多。" }, { "instruction": "人口分布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人口的地域分布是人口发展过程在地理空间的,表现形式。任何人口过裎和人口现象及其影响因素,不仅属于一定的历史范畴、发生和发展有其时间上的阶段性,而且又都离不开特定的地理空间,其演变过程和组合类型均有其鲜明的地域差异。人口地域分布广义上包括各种人口过程和人口现象的空间表现形式,且都有静态分布与动态分布,如人口再生产、人口结构、人口素质、城镇化、人口迁移和流动、人种和民族分布等。而狭义的人口分布仅限于人口数量的地域差异。" }, { "instruction": "人口布局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人口的再分布,属于人口分布规划的范围。人口分布一般指已经形成的人口地理分布状况,而人口布局则是指计划中的或规划中的人口再分布方案。 人口布局的主要内容包括:①人口迁入和迁出的数量;②确定原有城乡居民点可能的发展规模与人口结构;③选择新居民点的位置,确定新居民点的性质、规模、职能,并进行功能分区,制订新居民点的总体规划。 人口布局需要考虑一系列因素,但主要应考虑工农业的发展与布局,以及相应的交通运输线路的规划与布局。因此,对人口布局的预测,必须建立在国民经济发展预测的基础上,尤其是工农业和运输发展的基础上。" }, { "instruction": "岩溶作用的碳循环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碳在岩溶动力系统的岩石圈、水圈、气圈和生物圈之间,以CO2-3(以CaCO3、MgCO3为主)、HCO-3、CO2、CH4和(CH2O)n(有机碳)等形式相互转换和运移的过程。掌握岩溶作用的碳循环规律,对解决岩溶地区一系列资源环境问题和全面评价大气温室气体的源和汇有重要意义。" }, { "instruction": "陡山沱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分布于滇东、桂北、黔东、川西、湘北、鄂西及大巴山等地区,为黑色细碎屑岩地层。为富含炭质的页岩或石煤层、碳酸盐岩、泥质硅质岩为主的韵律性互层的沉积,为浅海湖相。以黑色页岩、泥岩、泥灰岩、砂页岩等为主,页岩富含炭质,普遍含磷,个别地区顶部有磷块岩;部分地区底部以碳酸盐岩为主(如湖南张家界天门山),为浅肉红色白云岩,在黔、湘、鄂西一带也可见到;在川东北城口一带,为暗灰色薄层灰岩,普遍含磷质。在石门地区,陡山沱组上部产叠层石Boxonia。本组厚约200~250米。与下伏南华系南沱组为假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第四纪风化矿床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第四纪期间形成的风化矿床。风化矿床产于风化壳中是与残积物同时形成的矿床,所以第四纪地质学中风化矿床也称风化壳矿床或残积矿床。风化矿床类型很多,根据矿石矿物的成因,大致可分为两种基本类型:碎屑残积矿床与化学残积矿床。前者的矿石矿物主要是岩石风化过程中残留的原生矿物,后者的矿石矿物主要是岩石化学风化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次生矿物。除了这两种基本类型以外,有一种混合类型,即碎屑残积化学残积矿床,还有一种过渡类型,即淋积矿床,或称淋滤矿床,它是风化矿床向沉积矿床过渡的一种类型。" }, { "instruction": "海星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棘皮动物门的一纲。体宽扁,由中央盘和向外辐射状排列的腕组成,腕一般五条,呈星状,故名。中央盘与腕的界线不明显,内脏器官伸达腕中。水管系统发达,末端为管足。皮蛇尾口在腹面中央,肛孔及筛板位于背面。体内骨骼由许多钙质骨板组成。海生。最早化石见于奥陶纪,化石不多,现生类型分布甚广,几乎所有海洋均有产出。" }, { "instruction": "土壤蒙脱石类矿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2∶1型矿物。即晶架结构都由两层硅氧片和一层水铝片重叠相间而成的一类土壤粘粒矿物。其典型分子式可写成Al2O3?4SiO2?H2O+nH2O,SiO2/R2O3分子比率为4。这类矿物以蒙脱石为代表,另外还有绿脱石与蛭石等。这类矿物的特点是普遍存在着同晶替代,胀缩性与吸湿能力均强,对养分的吸附能力也强。含蒙脱石类矿物多的土壤,保水保肥力强,但黏着性与可塑性也强,对耕作不利。这类矿物在东北的黑钙土与华北的栗钙土中含量多,华北的褐土与西北的灰钙土中也较多。" }, { "instruction": "牙形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牙形刺。一类形体微小的齿状微化石,由磷酸钙组成,化石保存为浅黄色至褐色,透明或半透明,微细构造为薄片状,有的变为纤维状。长度0.2~6毫米,一般小于1毫米,根据形态可分为直或弯曲的单锥型,齿耙或齿片上长有细齿的复合型及由齿台和齿片组成的台型等三大类。绝大多数分散保存,也有由若干不同类型的分离分子成行成对地排列在一起而形成牙形石集群。牙形石曾被认为是鱼牙,也有认为是头足类的颚器等,因现生动物中没有发现和它相同的骨骼构造,故其真正性质及分类位置长期以来都无定论,假说颇多,如牙索动物假说、触手环假说、毛颚类假说等,也有主张建立一个独立的牙形动物门(Conodonta)。牙形石形体甚小,易于鉴别,是一类重要的微化石,地层意义很大。寒武纪至三叠纪,分布于世界各地,各种类型海相沉积岩中均可保存。现已建立许多牙形石带,其详细程度可与笔石带或菊石带相比。中国牙形石分布也很广泛,古生代及三叠纪海端刺相地层中发现很多。" }, { "instruction": "浅色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淡色岩。是指深色矿物较少(在35%以下)而大部分为浅色矿物的一种火成岩,如花岗岩。在火成岩中按深色矿物与浅色矿物的量比可分为浅色岩、中色岩和深色岩。凡岩石中深色矿物多于浅色矿物的,颜色往往较深,如辉长岩。深色矿物略少于浅色矿物(深色矿物占35%~65%)或近于相等的,称为中色岩(mesocratic rock),如闪长岩。此外,在同一岩类中,还可按其深色矿物含量多少,而分为浅色的、中色的和深色的岩石。如辉长岩中的深色矿物含量为15%~30%时,称为浅色辉长岩;深色矿物含量60%以上时,称为深色辉长岩;而介于其间者称为中色辉长岩。" }, { "instruction": "矿物形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矿物单晶体、规则连生晶体和集合体的外形特征。矿物单晶体的形态包括晶体的形状、结晶习性、晶体的大小及晶面花纹等;规则连生晶体的形态是指双晶、平行连晶及不同矿物晶体间浮生的外形特征;矿物集合体的形态通常是指同种矿物集合在一起所构成的形态,它取决于矿物单体的形状及其排列的方式。矿物形态决定于其内部结构和生成环境。研究矿物形态具有重要的鉴定意义,对某些矿物形态的精细研究,往往可以了解矿物与生成环境之间的关系,具有成因意义。" }, { "instruction": "通渭地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1718年6月19日寅时在甘肃通渭发生地震。震中位置35.08°N,105.2°E,震级7.5,震中烈度Ⅹ度。灾情:极震区通渭、甘谷一带山崩地裂、房屋倒塌、通渭县城东北角,平地陷裂,冒黄沙、黑泥,城墙倒塌,城外毛架山崩陷。官署民居倒塌殆尽。甘谷县北山南移,毁民居数千户。城西北村庄民户,牲畜全被压死。重灾区包括静宁、庄浪、秦安等10余县市。地震波及山西、宁夏、河南等省。此次地震死亡4万余人,伤30000余人。" }, { "instruction": "嵩阳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新太古代后期的一次褶皱运动。系据河南登封县嵩山群底部石英岩与登封群变质杂岩间的角度不整合确定的,因在嵩山之阳而得名。其发生时间距今25亿年,大致相当于加拿大的基诺尔运动。" }, { "instruction": "地图模式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现代地图学基本理论之一,是用模型法来认识地图的性质,解释地图的制作和应用的理论。模型论在地图学中的应用目前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把地图作为客观世界的模型来进行研究,在模型上阐述地理环境的结构特点和功能;二是把地图制作和使用所形成的人一图系统作为一个模型来研究,并对地图信息传递模型进行探讨。" }, { "instruction": "脱硅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土壤矿物经水解使二氧化硅淋失的作用。土壤中大部分矿物都是硅酸盐或铝硅酸盐。它们在风化过程中,经CO2与H2O的作用,都是先脱盐基,接着便是脱硅,以长石为例:4KAlSi3O8正长石+4H2O+2CO2→2K2CO3+8SiO2+Al2[Si4O10]高岭石[OH]8 Al4[Si4O8]高岭石[OH]8+nH2O→2Al2O3?nH2O铝土矿+4SiO2+4H2O由铝硅酸盐风化后产生的二氧化硅胶体,能与土壤中的三氧化二铝胶体再结合为新的粘粒矿物。依二氧化硅胶体浓度的大小可形成蒙脱石、伊利石、高岭石等,以及不含二氧化硅的三水铝石等。根据硅酸淋失的程度可判断风化程度强弱和土中占优势粘粒矿物的类型。这也是成土类型的标志。热带与亚热带地区红壤中含氧化铁铝多,就是硅酸淋失多所造成的,所以常把“脱硅”与“富铝化”相连为“脱硅富铝化”。" }, { "instruction": "东方翼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翼手龙亚目的一属,目前归入翼手龙科(Pterodactylidae),也有学者认为属于梳颌翼龙科(Ctenochasmatidae);由于该属头骨的特征尚不明确,因此科一级的归类目前还存在争论。东方翼龙个体中等大小,两翼展开约1.2米,尾短,尺骨长为翼掌骨长的1.3倍,无联合背椎。它与西欧的翼手龙(Pterodactylus)、德国翼手龙(Germanodactylus)等处于同一进化水平。东方翼龙发现于辽宁北票四合屯地区晚侏罗世或早白垩世义县组下部,同层中还有另一可归入翼手龙科的翼龙——郝氏翼龙(Haopterus)。翼手龙科的成员主要分布在西欧晚侏罗世地层中,辽宁西部翼手龙科化石的发现为研究该类翼龙的地理分布、迁徙扩散等提供了依据。" }, { "instruction": "平均海平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海水水位在统计期间的平均位置,其根据统计期间,为一日、一月、一年或多年而有日、月、年和多年平均海平面之分。它由相应期间的逐时实测潮位求平均值而得到。海平面的高低是在不停地变化的,这种变化是由多种自然因素引起的,其中主要是与日、月运行在轨道上的相对位置有关,其大约以18.6年为周期,所以精确的多年平均海平面最好取19年的潮位资料作统计。平均海平面通常用来作为高程的统一基面。中国从1957年起至1985年规定用青岛验潮站1950~1956年潮位资料求得的用黄海多年平均海平面作为全国高程的基准面。在此基准面上的高度称为绝对高程,又称海拔。" }, { "instruction": "世界海洋环流实验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次大规模的全球性国际海洋学研究计划。主要内容是调查、模拟和研究世界各大洋环流行为,进一步了解全球海洋环流变化及其对全球气候影响的机制,为长期气候变化的预报提供科学依据。实验自1 982年开始筹备,经计划筹备、实验设计,至1990~2002年进入全面实施阶段。由国际科学联合会理事会的海洋研究科学委员会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政府间海洋学委员全联合组成,目前有43个国家参加。海洋环流实验的技术指导组设在英国,各参加国均有专设委员会或相应机构。中国于1989年8月在北京设置了世界海洋环流实验中国委员会( CWOCEC)。1991年2月,“世界海洋环流实验中国实验计划”正式通过。同年11~12月在热带西太平洋海域完成了中国计划的首次现场观测。实验室将充分利用各国海洋先进技术,包括新一代地球观测卫星、观测浮标、自动观测仪器、赘料传输网络等,组成一个全球性海洋观测网。现场观测计划由水文和地球化学观测、卫星观测、顺路观测船观测、现场海平面观测、漂流观测、定点测流、AD-CP海流剖面仪走航观测等7个主要子计划组成。" }, { "instruction": "辛辛那提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辛辛那提统一名源自美国的辛辛那提(Cincinati),是北美上奥陶统的专称。自下而上包括艾登阶(Edenian)、马斯威尔阶(Maysvillian)、瑞奇芒德阶(Richmondian)和戈马奇阶(Gamachian)。" }, { "instruction": "北大陆中纬环球地震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大陆7级以上强震,明显地集中于北纬20°~50°的中纬环带,包括欧洲大陆、亚洲大陆和北美大陆;在这个中纬地带的大洋区,强震则很少。这个带就是北大陆中纬环球地震带。" }, { "instruction": "古鼷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哺乳纲真兽次亚纲偶蹄目的一属。是反刍动物如鹿、牛、羊等的祖先类型。个体小,无角,四肢长,背脊弯曲,具长尾,臼齿由4个新月形小尖组成,前臼齿未臼齿化。尺骨、腓骨完整。掌骨、骨无愈合现象。产于中国内蒙古、新疆、云南、广西等地始新统上部。" }, { "instruction": "侵蚀泉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由于河谷或冲沟下切揭露了潜水或上层滞水含水层而形成的泉。其涌水量有季节的变化。" }, { "instruction": "核地质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质学的一个新兴分支学科。它主要研究天然放射性核素在各种地质作用中的行为,在地壳演化过程中的迁移、聚集和分布规律及其开发利用。已发现的天然放射性核素超过230种,但地壳中丰度大于2×10-6的只有8737Rb、4019K和23892U,在地壳中能形成矿石级聚集的仅有23892U、23290Th、4019K、14762Sm和18775Re。目前研究得较多的是与核能和作为地质过程的示踪物、地质计年、放射性测量等有关的核素,其中对尤以作为核电燃料的铀元素研究得最为广泛和深入,已经形成相对成熟的铀地球化学、铀矿物学、铀矿床学、铀矿勘查地质学等学科。这些年来,随着人们对天然放射性核素及其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以及核废物处置的重视,又形成了核环境地质学。" }, { "instruction": "杜鹃花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被子植物门双子叶纲杜鹃花科(Ericaceae)的一属,是杜鹃花科中最大的属,有900多种,仅云南就有227种。在中国西藏、四川、云南,以及日本、北美、欧洲等地的古近纪晚期和新近纪沉积中有杜鹃花花粉的报道。最早的化石出现在古新统,是根据种子所鉴定的,鉴定结果尚有争议。果实发现于加利福尼亚始新统,中国云南景谷渐新统、西藏南木林晚中新统和四川上新统产有叶化石,云南省龙陵县上新统报道了可靠的木化石,主要木材特征为:生长轮明显,半环孔材或散空材。导管横切面为多角形,单管孔,径小,散生。导管分子壁具螺纹加厚。复穿孔,梯状穿孔为主。管间纹孔式为互列。轴向薄壁组织量少,疏环管状。木射线多列和单列。" }, { "instruction": "钙质片麻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钙硅酸盐片麻岩(calcsilicate gneiss)。含有一定数量钙镁(铁)硅酸盐矿物和碳酸盐矿物的片麻岩的统称。岩石主要由斜长石、石英、云母、普通角闪石、透辉石、方柱石、钙铝榴石等组成。其中可含碳酸盐矿物,但含量不大于50%。主要为钙质页岩经中高级变质作用的产物。钙质片麻岩可根据其中的矿物成分详细命名,如角闪透辉斜长片麻岩、透辉方柱斜长片麻岩等。" }, { "instruction": "Longgang volcanic cluster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位于吉林省靖宇县和辉南县境,北纬42°07′~42°34′,东经126°10′~127°间,东西长70千米、南北宽20千米,总面积约1400平方千米。火山锥共有160多个,一般海拔800米。自新生代以来,该火山群共有七次重要的喷发活动。最早一次为上新世,喷出船底山玄武岩,厚达600米;第二次为早更新世早期,喷出巴厘玄武岩,厚仅80米;第三次在早更新晚期,称小椅山玄武岩,组成龙岗火山群的玄武岩台地;第四次喷出大量熔渣锥;第五次喷发于晚更新世,为一厚度不超过2米的新开岭火山渣层;第六、第七两次发生于全新世,第六次为四海火山渣层,其碳化木不大于200年,即乾隆、嘉庆年间;最后一次喷的是钢灰色玄武岩,流布甚广。" }, { "instruction": "骑田岭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Fe,Mn)2(Nb,Ta)2WO10。斜方晶系。呈薄板状。黑色。半金属光泽。显微硬度(520~580)×9.8×106帕。条痕褐色,密度6.42克/厘米3。与石英、钾长石、铁锂云母、白云母、铌钽铁矿共生。是中国学者1985年在湖南骑田岭铁锂云母花岗伟晶岩中发现的新矿物。" }, { "instruction": "水半球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地球的海洋面积最大,陆地面积最小的半个地球。水半球的中心在陆半球中心的对跖点,位于南太平洋新西兰东北沿海附近,地理坐标为经度180º,南纬38º。在水半球的陆地主要包括南极洲、澳大利亚及南美洲南端,占水半球面积9.5%;海洋几乎包括整个太平洋,占水半球面积的90. 5%,占全球海洋面积的63. 9%。" }, { "instruction": "哈雷彗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哈雷彗星是英国天文学家哈雷经推算第一个预言其必将重新出现,并且得到证实的周期彗星。其轨道的近日点位于地球轨道以内,而其远日点却在海王星轨道以外;其轨道的半长径为17. 95AU,偏心率是0. 967;远日距35. 31AU,近日距0. 59AU。它的公转是逆转,周期为76a,是唯一周期短于l00a的明显彗星。其最近一次的回归是1986年。" }, { "instruction": "遥感应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遥感技术在各个领域中的主要作用。可以分为宇宙遥感探测和地球遥感探测两大类。宇宙遥感是进行外层空间遥感,即除地球以外的其他星球的遥感探测,例如对月球的探测等。地球遥感又可以具体到:资源遥感、环境遥感、农业遥感、林业遥感、地质遥感、水文水资源遥感、城市遥感、海洋遥感、灾害遥感、旅游遥感、遥感考古、气象遥感以及军事遥感等。遥感应用已广泛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对于推动经济建设、社会进步、环境的改善和国防建设都起到重大作用,并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 "instruction": "公司地理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研究公司(企业)空间结构、空间行为及其与地理环境关系学科。公司地理学一词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大型公司、跨国公司在经济活动中地位的迅速提高,以及公司组织机构和决策过程的复杂化,对公司地理学研究不断发展。其研究领域包括:公司增长的研究,公司的空间结构,公司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公司活动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等。中国学者从20世纪90年代起,围绕农村工业企业、外资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展开系列研究,在国内外发表了一 批研究成果。" }, { "instruction": "逆地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同构造形迹不一致的地形。例如在厚层软岩和薄层硬岩互层的箱状褶皱条件下,当地区抬升或侵蚀基准面下降引起河流深切时,背斜顶部由于张节理发育,水流侵蚀比向斜部分超前进入巨厚的软岩中,迅速开拓出一个深而宽的河谷,而向斜部分受到上层硬岩的保护,侵蚀作用远远落后,反而高悬成为岭脊,这种背斜为谷、向斜为岭的现象称为逆地形。这种地形起伏与构造起伏不一致的现象又称倒置地形。顺地形和逆地形的分析是揭示新构造表现特性的重要途径之一。" }, { "instruction": "坳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山麓和阶地地区的一种宽浅谷地。又称坳谷。由冲沟发育而成。当冲沟向源侵蚀和下蚀减弱,不再加深谷底,纵剖面坡度平缓,沟床上有沉积物覆盖,并生长草木,沟坡愈来愈变得平缓,不再有明显的沟缘。坳沟的出现,标志着冲沟已进入衰亡阶段。多为丘岗阶地地区的农耕地所在。" }, { "instruction": "探险旅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人们在离开居住地到人迹罕至或险状环生的环境中,为追求冒险经历、自我挑战、自我实现的动机而进行的具有神秘性、刺激性、危险性和冒险性的旅行或考察活动。它具有以下特征:①特定性、局限性。参与者以喜欢冒险、刺激、运动,且体力较好的年轻人居多;②原始性、自然性。指旅游自然环境的原始自然性和文化环境的原始独特性。因此探险旅游线路大多选择自然环境比较艰苦,交通、通讯、食宿条件不太理想的高山、沙漠、戈壁、草原、湖泊等人烟稀少或经济落后的地区;③新奇性、探险性。项目和线路设计新颖,满足旅游者探险、求异和体验在现代都市生活中所体验不到的乐趣;④自主参与性。提供尽可能多的自主参与的机会,如自搭帐篷、参与野炊的准备与操作等;⑤多样性与专业性。世界上常见的探险旅游活动种类有近百种,内容要求有较深的科学文化内涵,如极地探险旅游、洞穴探险旅游、丛林探险旅游、野外生存探险旅游、自驾车探险旅游等。世界上探险旅游的发展已经具有相当规模,尼泊尔、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已成为全球探险爱好者的理想目的地。中国的探险旅游组织最早成立于1 95 8年,即中国登山协会。中国科学探险协会于1 9 9 3年成立。目前,中国的探险旅游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探险活动的组织以协会形式为主,旅行社虽有经营,但接待能力有限,旅游服务及安全保障体系尚不健全。" }, { "instruction": "大西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世界第二大洋。位于南、北美洲、欧洲和非洲大陆之间,面积9336 ?万平方千米,约占海洋面积的25 ?%,平均深度为3627米,最深处在波多黎各海沟,达9219米。其东西狭窄,作南北延伸,长1 ?万千米,略呈S形轮廓,赤道海域东西宽度最窄,仅2400多千米。重要的附属海和海湾有加勒比海、墨西哥湾、地中海、黑海、北海、波罗的海、比斯开湾、几内亚湾、哈得孙湾、巴芬湾、圣劳伦斯湾、威德尔海和马尾藻海等。它具有世界上最宽的大陆架,主要分布在欧洲和北美沿岸,约占其总面积的十分之一。中部有一条自冰岛至布韦岛呈S形蜿蜒的巨大海岭,称大西洋中脊,全长1 ?万千米,宽为375~2400千米,其轴部有中央裂谷。此洋中脊被一系列东西向断裂所错开,其中最著名的是罗曼斯断裂带,将洋中脊错位1000多千米,并形成7556米深的海沟;东、西两侧有一系列海盆,东有西欧罗巴海盆、伊比利亚海盆、加那利海盆、佛得角海盆、几内亚海盆和安哥拉海盆等,西有拉布拉多海盆、北美海盆、巴西海盆和阿根廷海盆。大陆边缘的沉积物主要为陆源碎屑和浅海生物碎屑沉积物,深海平原区则为钙质软泥和深海粘土及硅质软泥,南极地区还有冰成沉积。大西洋是由两亿年前的泛大陆张裂扩张而成,表层流系主要有拉布拉多海流、北大西洋海流、安德列斯海流、北赤道海流、加那利海流、圭亚那海流、南赤道海流、赤道逆流、东格陵兰海流和福克兰海流,深层和底层水团有北大西洋中央水、南大西洋中央水、北大西洋中层水、南极中层水、大西洋地中海水、北大西洋深层及底层水、南极绕极水和南极底层水。大西洋蕴藏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石油、天然气、煤、铁、硫、重砂矿、磷钙土、深海多金属结核和钴结壳以及块状硫化物。" }, { "instruction": "假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矿物颜色的一种。是由于物理原因(主要是光的内反射、内散射、干涉等)所引起的颜色。假色主要包括晕色、锖色和变彩。它们只对某些矿物具有鉴定意义。" }, { "instruction": "new genus and species,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拉丁文 genus et species novi(缩写 gen. et sp. nov.)正式发表的从属于一个新属的新种。仅在首次发表此新种原始描记的文献中,用括号注于种名之后,拉丁文学名之后则用gen. et sp. nov.表示。" }, { "instruction": "磷氯铅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Pb5〔PO4〕3Cl,含PbO 82%。六方晶系。晶体常呈六方柱状或针状,有时呈细小球状体产出。常呈黄绿色,有时呈褐色或橘黄色。树脂光泽。硬度3.5~4。密度6.5~7.1克/厘米3。见于铅矿床的氧化带中,是地表中所含的磷酸与铅矿物作用的产物。" }, { "instruction": "辐散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表层海水吹离原地的现象。是由于海岸风和信风的影响,在某些海岸和赤道地区的表层海水被风吹走,深层水便上升取代表层水所致。大规模的辐散现象常出现在赤道和南极等区域,故称赤道辐散带和南极辐散带。在赤道辐散带生物繁殖力高,因而在赤道太平洋和大西洋等地形成钙质软泥和硅质软泥沉积条带。" }, { "instruction": "辉砷镍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NiAsS,含Ni 35.4%,经常含铁和钴,后者可达8%。等轴晶系。晶体呈八面体、五角十二面体或立方体与八面体聚形,通常呈粒状集合体。银灰色至钢灰色。条痕灰黑色。金属光泽。立方体解理偶见。硬度5.5。密度5.6~6.2克/厘米3。是热液成因矿物。常见于某些钴镍热液矿床中,与红砷镍矿等矿物共生。是炼镍的矿石矿物,同时可炼钴。" }, { "instruction": "蒙脱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微晶高岭石、胶岭石。成分(Na,Ca)0.33(Al,Mg)2〔(Si,Al)4O10〕(OH)2*nH2O,水的含量变化很大。单斜晶系。通常呈土状块体。白色,有时带浅红、浅绿色。光泽暗淡。硬度1。密度约为2克/厘米3。吸水性很强。吸水后其体积能膨胀增大几倍到十几倍,具有很强的吸附力和阳离子交换性能。是膨润土和漂白土的主要组成成分。主要是火山凝灰岩经风化作用的产物。主要用于钻探的泥浆;铸造冶金的粘结剂和稳定剂;石油、食品、化工、建筑、环保中用做吸附剂及絮凝剂;纸张、洗涤剂、橡胶、塑料、药品、涂料工业中用做填料。" }, { "instruction": "旅游密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衡量旅游业对某个地区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程度或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地位的一种指标。它反映该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水平。旅游密度可分以下3个方面:①游客密度。接待地在一定时间内平均单位面积接待旅游者的人数;②旅游人口密度。接待地有效床位数与接待地人口的比值,也可用接待地某一时期旅游者数量与接待地人口数量的比值;③旅游经济密度。旅游者数量与旅游接待地国民生产总值之比。通过计算不同旅游区的旅游密度,可对不同旅游区进行分类比较,以便在制定旅游政策以及调控旅游业的发展时作为参考依据。" }, { "instruction": "劳伦古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整个古生代及其后一段时间分布于北美洲东北部的一个大陆块。包括加拿大的大部分和格陵兰。其名称来源于加拿大的圣劳伦斯河。它的核心是由前寒武纪古老岩石组成的加拿大地盾。劳伦古陆被认为是连接北美格陵兰与欧亚陆块在一起的假想古大陆——劳亚古(大)陆的西面部分。" }, { "instruction": "海泡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Mg8〔Si12O30〕(OH)4*12H2O,水分子中有4个为结晶水,其余为沸石水。斜方晶系。通常呈光滑致密的土状块体,在电子显微镜下可见由细小纤维杂乱堆积而成。白、灰或浅黄等色。光泽暗淡。性柔软,硬度2~2.5。密度2.2克/厘米3。产于热液蚀变蛇纹岩和沉积海泡石粘土岩中。用做深井钻探的泥浆原料;化工、石油、金属选矿、污水处理、酿酒等的吸附剂和载体;密封材料、摩擦材料等。" }, { "instruction": "青藏高原地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青藏高原夹持在塔里木地台和印度地台之间,平均海拔4500米, 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最年轻并且还在继续抬升的高原,号称世界屋脊。这里也是全球陆壳最厚的地方,最大厚度超过70千米。青藏高原是新生代初印度和欧亚大陆碰撞的产物,含有冈瓦纳大陆晚古生代在南半球裂解、裂解地块向北漂移,欧亚大陆向南增生,以及它们之间古特提斯洋和新特提斯洋开启和闭合的全部地质记录。青藏高原自北向南由祁连山造山带、昆仑山造山带和喜马拉雅造山带,以及位于其间的柴达木地块、羌塘地块和拉萨地块等构造单位组成。其中祁连山造山带是早古生代造山带。柴达木地块是一前寒武纪地块残余,其地层系统显示了与扬子地台的亲缘关系,现在的内陆盆地外貌到中生代末才出现。被阿尔金断裂系左行错开的东、西昆仑山脉是华力西和印支造山带;其中西昆仑南部石炭纪到晚三叠世的麻扎增生杂岩记录了古特提斯洋向北消减、欧亚大陆边缘向南生长的历史,东昆仑造山带沿花石峡、玛沁—玛曲一线蛇绿岩和构造混杂体共生,大量二叠纪灰岩和含煤碎屑岩等外来岩块产在早三叠世复理石的基质中。南面的龙木错澜沧江带是南、北大陆三叠纪沿之拼接的地方,代表古特提斯洋盆所在地。缝合带以南的羌塘地块已属冈瓦纳大陆组成部分,那里的古生界是稳定类型的滨海、浅海沉积,晚石炭世—早二叠世的霍尔巴错群含砾板岩冰海沉积含典型的冈瓦纳型双壳类Eurydesma。而唐古拉山以北的同时代地层却是含热带大羽羊齿植物群的煤系地层。羌塘和拉萨地块之间的班公湖怒江带为晚三叠世经陆内裂陷作用产生的新特提斯分支洋盆,向南掩覆的中生代蛇绿岩、复理石和混杂堆积被含有孔虫和植物化石的晚侏罗世到早白垩世浅海碎屑岩不整合覆盖。拉萨地块以南的雅鲁藏布江缝合带是晚中生代新特提斯洋的所在地,也是欧亚大陆和印度地台始新世沿之对接的地方。江北的拉达克冈底斯岩浆岩带东西绵延千余千米,是新特提斯洋向北消减形成的陆缘弧。古特提斯洋和新特提斯洋之间的陆域称基墨利大陆(Cimmerian continent),其名称来自黑海西北岸早期居民基墨利族。雅鲁藏布江以南属印度板块,其中藏南低分水岭以北是印度地台北部大陆边缘陆坡以下的深水沉积,主要是三叠纪、侏罗纪的浊积岩、火山岩和混杂堆积。其南的喜马拉雅山北坡古生界属陆表海沉积,层序齐全,岩相稳定,化石丰富。高喜马拉雅带是由角闪岩相片麻岩系组成的中央结晶岩带,同位素年龄12.5亿年。珠穆朗玛峰8200米以上的金字塔形峰顶为构造叠置的中奥陶世含海百合茎碎片的结晶灰岩。尼泊尔境内的低喜马拉雅带由元古宙片麻岩、古生界和少量中生界的逆冲岩片构成,其中可以见到蛇绿混杂体甚至地幔橄榄岩组成的飞来峰,被认为是从印度河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向南推掩过来。喜马拉雅山南麓的新生代锡瓦利克系已属前陆盆地堆积。由于印度板块在新特提斯洋闭合,始新世和欧亚大陆拼接后仍以5毫米/年的速度继续向北推挤,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向南生成了一系列的冲断层,如主中央冲断层(MCT)、主边界冲断层(MBT)和主前锋冲断层(MFT)等;它们向南依次变新,各构造岩片沿相应断层向南推掩,反映了下伏印度陆壳的大规模向北俯冲。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深反射地震剖面清楚显示出印度大陆岩石圈已下潜到班公湖一线下面。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已被一北倾的强反射带截过,它可能代表印度板块上、下陆壳之间的拆离带。青藏高原构造略图(据黄汲清等,1987)①.东昆仑缝合带;②.龙木错澜沧江缝合带;③.班公湖怒江缝合带; ④.印度河雅鲁藏布缝合带; Ⅰ.巴颜喀拉造山带; Ⅱ.羌塘保山陆块; Ⅲ.拉萨腾冲陆块; Ⅳ.印度地台北部陆缘" }, { "instruction": "扩容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微裂隙说、膨胀说。关于地震成因的一种假说。首先由努尔(1972)和阿加维尔等(1973)根据水饱和岩石的膨胀现象,提出的解释震前波速变化的理论。后又提出了湿模式和干模式两种模式。膨胀模式可表述为:地震发生前,岩石受力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许多大致平行于最大压缩方向的微破裂,致使岩石产生膨胀,即扩容。因为在湿的和干的韦斯特利花岗岩中,地震波速vP、vS随着有效围压的变化(据力武常次,1976)在含有大量缝隙的介质中,纵波(P波)的传播速度要小于不含缝隙介质;但缝隙的存在对横波(S波)的传播速度影响却相当小。因此就较圆满地解释了为什么当地壳应力增大到虽还不至于引起主破裂但却足以产生膨胀时,会出现vP/vS(纵波速度与横波速度之比)的减小。肖尔茨等(1973)的工作表明了在湿的和干的岩石中,随着有效应力(总应力和孔隙压力之差)的增加,vP和vS的变化趋势(见图)。在图内水饱和岩石的vP曲线中,AB的第Ⅰ阶段,由于地应力只有单纯的积累,故vP稍有增加;在BC的第Ⅱ阶段,由于出现了微裂隙,岩石已不再饱和,致使vP迅速变小;进入CD的第Ⅲ阶段,因为水从原有缝隙快速流入新出现的缝隙中,导致空隙压力的减低,出现了所谓的“膨胀硬化”现象,有效阻止了微裂隙的进一步产生,致使vP沿CD段又迅速增加;当达到D点时,岩石再次饱和,vP恢复到正常值后,又随地应力的单纯积累而缓缓增加,直至发生了主破裂——地震。这就是肖尔茨等(1973)著名的湿膨胀模式,已得到地震波速变化的初步证实。用干膨胀模式也可以解释各种地震前兆效应。" }, { "instruction": "石英颗粒形态特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石英颗粒形态在土壤中的变化特征,常被用作鉴定成土母质的依据。借石英颗粒形态可以判断母质的沉积类型、火山物质的影响、风化与成土后的次生淀积物状况等。" }, { "instruction": "分裂选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自然选择的一种类型。是指种群中存活率和生殖力的分化有利于两个或更多的极端表型,有促进遗传多态性的倾向。" }, { "instruction": "小生境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小而专化的生境,常用于某一生境的细部。也常指个别生物周围很小的范围,如一棵树周围的小生境。" }, { "instruction": "纤维状集合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呈针状或纤维丝状的许多同种晶体平行排列而成的矿物集合体,常见的如纤维石膏、石棉等。" }, { "instruction": "硅硼钙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Ca2[B2Si2O8(OH)2]。单斜晶系。晶体呈短柱状。集合体呈葡萄状、粒状或块状。白色。玻璃光泽。性脆。硬度5~5.5。密度2.9~3.0克/厘米3。主要是热液作用的产物。与葡萄石、沸石、方解石等共生。" }, { "instruction": "异化颗粒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简称异化粒,又称粒屑(grained clast)。即异常化学颗粒。碳酸盐岩的主要结构组分之一。指在沉积盆地中形成的一种非正常化学沉淀的碳酸盐颗粒。这些颗粒既可以是机械破碎作用形成的,也可以是生物作用形成的,也可以是化学凝聚作用形成的。它们的直径下限是0.03或0.05毫米。异化颗粒包括:①内碎屑;②球粒(团粒);③包粒(包括鲕粒、豆粒、生物包壳颗粒);④骨粒或骨屑;⑤核形石及凝块石。" }, { "instruction": "许家窑文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中国旧石器时代中期的一种人类文化。1973年于山西阳高许家窑发现了人类化石及脊椎动物化石和大量文化遗物。哺乳动物以野马、犀、羚羊为主,时代属晚更新世初期,距今约10万年。石器中有柱状石核,石片工具中有刮削器、尖状器等,还有大量打制较好的石球以及烧骨和骨器、角器等。许家窑石器具有细石器文化先驱的性质,对研究分布于中国北部及西伯利亚的细石器文化的起源有重要意义。目前许家窑遗址是中国旧石器时代中期内容最丰富的文化遗址。" }, { "instruction": "新构造运动研究法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新构造运动的研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根据观察、搜集资料的对象和手段以及整理资料方法的差异,可将新构造运动的研究方法分为:地质法、地貌法、天文法、大地测量法、地球物理法、水文法、水文地质法、历史考古法等。这些方法,按其特点又可归纳为定性法和定量法两大类。" }, { "instruction": "广温性生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温度变化生物。能在温度变化较大的环境下生活的生物,如腕足类等。" }, { "instruction": "斜发沸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Na,K,Ca)2-3〔Al3(Al,Si)2Si13O36〕*12H2O。单斜晶系。板状晶体,常呈板状集合体,无色,白色。硬度3.5~4。密度2.1~2.2克/厘米3。产于玄武岩等喷出岩的气孔中。用途见“沸石”。" }, { "instruction": "聂拉木地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1833年8月26日西藏自治区聂拉木发生地震。震中位置28.3°N, 85.5°E,震级8,烈度≥Ⅹ。灾情:聂拉木、定日、吉隆、定结等县,税卡、官邸和百姓住房大都倒塌、倾圮,人民伤亡惨重;尼泊尔王国总计房屋遭到破坏18000所,加德满都河谷共死414人;印度一些地方亦有损坏。" }, { "instruction": "海渊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深度超过6000米、轮廓清楚的深海凹地。多数位于海沟中,如马里亚纳海沟中的马里亚纳海渊,是世界最深的海底,最深达11034米。" }, { "instruction": "石龙洞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石龙洞石灰岩。时代属早寒武世龙王庙期。分布于湖北峡东地区。命名地点在湖北宜昌石龙洞附近。为浅海相碳酸盐沉积,由厚层深灰色石灰岩及灰白色白云质灰岩组成,下部含三叶虫Redlichia,厚约100米。与下伏天河板组呈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内眦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眼内角处,遮盖泪阜,并掩盖下眼睑端部的上眼睑皱褶的向下延伸部分。因常见于蒙古人种,故又名蒙古褶(Mongoloid fold)。通常所说单眼皮,即多为具内眦褶者。内眦褶的发育程度与人蒙古褶示意图左:无蒙古褶;右:有蒙古褶;上:侧视剖面图;下:正视图种、地理和年龄、性别都有关系。具内眦褶者多为低鼻梁,但低鼻梁者并非一定具内眦褶。女性多于男性,年龄小者多于年龄大者。在东亚、北亚的蒙古人种中,内眦褶出现率高,如山东为90%;朝鲜人20~25岁年龄组为92%,26~29岁为77%,40~50岁为36%;哈萨克人约25%;生活在伏尔加流域的鞑靼人为5%~7%;中国南方的黎族为48.5%。其他人种内眦褶出现率几近于0,唯布须曼人种中有内眦褶出现。内眦褶的产生可能和蒙古人种长期适应草原生活,防止尘沙更多的侵袭泪阜、泪腺有关。" }, { "instruction": "丁村文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中国旧石器时代中期的一种人类文化。1953年发现于山西襄汾丁村,1954年以来共发现化石地点14处,石器地点11处,同时发现了人类化石,计门齿2颗、白齿一颗,1976年又发现婴儿顶骨1件。根据哺乳动物化石确定其地质时代为晚更新世。丁村石器多以角页岩为原料,占总数的95%左右,少量为燧石、石灰岩、玄武岩、石英、石英岩、闪长岩制成。丁村石器以石片石器为主,石核石器数量较少,其数量略少于总量的三分之一。大部分石丁村三棱厚尖状器片均有使用痕迹,很少进行第二步加工,多以碰砧法制成。石器类型有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和石球等,其中厚三棱尖状器为其所特有。丁村石器类型区别较明显,有些尖状器修整得较平整,部分石片较规则等,表现了丁村石器的进步性。但以单面加工为主,尖状器数量较大,而且保持着旧石器时代初期文化的特点。与蓝田猿人文化与河文化有较密切的关系。" }, { "instruction": "基尼系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一个国家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由意大利社会学家C.Gini于1 922年提出。其含义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基尼系数给出了反映居民之间贫富差异程度的数量线,可以较客观、直观地反映和监测居民之间的贫富差距,因此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同和普遍采用。基尼系数在0.2~0.3之间为比较平均,在通常情况下0.3~0.4之间为比较合理,在0.4~0.6之间为差距偏大,在0.6以上为高度不平均。国际上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贫富差距的警戒线,如果达到0.6以上时,则很有可能发生社会动乱。" }, { "instruction": "重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重水即氧化氘(D 2O),与水类似,在常温常压下为无色无味的液体,但分子量比普遍水大,故称为重水。它可用作重水堆的慢化剂和冷却剂。重水电解后制得的氚可作为氢弹的装料和聚变堆的燃料。" }, { "instruction": "中国灾害带与灾害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中国自东向西有三条灾害带:一是沿海灾害带,以强烈地震为特点,海洋灾害较为严重。二是大兴安岭-太行山-武夷山灾害带,以地震、水土流失等地质灾害及森林灾害为主。三是贺兰山-龙门山-横断山灾害带,是我国震灾频发的强烈地震带,山地灾害、洪灾、森林灾害发生也较多。灾害区分别为:①东部灾害区。此区的灾害特点是类型多、强度大、频度离;这一地区受副热带高压与热带气旋影响最大,为大江大河下游地区。主要灾害是洪涝、干旱、台风、风暴潮、风雹、泥石流、地面沉降。主要影响工业、城市、农业;②中部灾害区。该地区北部受极地反气旋影响较大,南部为亚热带多雨区,为大江大河中游地区。主要灾害是干旱、洪涝、地震、冻害、风雹、农业病虫害、滑坡、泥石流、森林灾害。主要影响农业、工业、交通运输;③西部灾害区。该地区是我国最干旱的地区,为典型大陆性气候,河流多属内陆水系,人口密度较低。主要灾害是干旱、雪灾、地震、沙尘暴、滑坡、泥石流、山洪。主要影响农牧业生产。" }, { "instruction": "始新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始新世是新生代古近纪的第二个世,延续时间为5650万~3200万年(国际上是5300万~3370万年)。古新世与始新世之间动物群没有明显的间断。始新世早、中期,在中国有哺乳动物Coryphodon和Propalaeotherium。晚始新世,广泛分布于中国南方和北方的哺乳动物群中的主要代表,有Eudinoceras,Rhinotitan,Microtitan,偶蹄类中Dichobune,Gobihyus以及古老食肉类中Mesonyx等;陆相介形虫以小个体的Ilyocypris,Eucypris及Sinocypris等为代表;海相介形虫,目前仅在西藏等地发现,以Cytherella,Cythereis,Quadracythere,Cytheridea等为代表,与货币虫等共生;陆相轮藻则以Peckichara,Obtusochara,Sphaerochara等最多。始新世时欧亚大陆上的海进情况与古新世相似。有孔虫类的货币虫仍为海相始新统划分和对比的依据。" }, { "instruction": "帚状构造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ν”型构造(νtype structure)。由旋扭作用形成的一群向一端收敛、向另一端撒开,形如扫帚的弧形构造。是常见的发育程度较差的一种旋扭构造型式,经常环绕着一个圆筒状岩块(砥柱)发生;砥柱一般位于帚状构造的内旋方面。它的旋回面,有的由褶皱或压扭性断裂构成,有的是张扭性破裂面。根据不同力学性质结构面的收敛、撒开方向,可判断帚状构造的扭动方向:张扭性帚状构造的内旋方面,向撒开方向相对扭动;压扭性帚状构造的相对扭动方向,恰好相反。中型和小型者很多,平面和剖面上(尤小型)皆有发育,大型的较少见。迄今已知最大的是大洋洲帚状构造;中国陇西帚状构造和鲁西帚状构造,也具相当规模,它们的旋扭轴都是近于直立的。" }, { "instruction": "龟背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一种特殊的成岩结核,表面存在多边形的同心环及放射状细脉,因类似龟背的花纹而得名。它是在富水凝胶沉积物中析出的结核物质经脱水收缩而成的裂隙,尔后,再被其他矿物充填而成。煤系地层中常见菱铁矿质的龟背石结核。" }, { "instruction": "黄土孔隙成因分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黄土孔隙形成的原因是多种的,有沉积成因、风化成因及成壤作用。沉积成因的孔隙是原生孔隙,是矿物颗粒之间的孔隙,在沉积过程中形成的。风化成因与成壤作用的孔隙是次生孔隙,形成于黄土沉积之后的表生作用中。风化成因孔隙是在黄土材料沉积后,受气温、湿度等物理化学作用改变沉积时原生的孔隙而形成的。如在表生风化作用时形成的新的盐类再结晶,原有矿物颗粒的解体破碎等重新组成的孔隙。成壤作用形成的孔隙多为生物成因的,如虫孔,植物根孔等,后被泥质或钙质物质充填或半充填而成。此种成因的孔隙常是大孔构造形成的主要原因,在孔隙周壁上常形成泥质或钙质薄膜。" }, { "instruction": "地学分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地学相关分析。指地理景观各成分或要素之间的时空关系和相互依存关系的分析。其中包括地域分异规律(区域性)分析、相关性(综合性)分析和多时相(动态)分析。这是判读中小比例尺遥感图像上地物、地理景观成分及要素性质、类型、状况和规律性的重要理论和方法。例如,“陆地卫星”影像太原幅土壤信息的判读,就是通过地带性和非地带性规律分析,确定地带性土壤为褐士,并分析地形、海拔的影响判读出褐土的次一级类型。研究水系的图型结构、密度与均匀性,可以判读岩性和地貌类型;通过农时历、物候期和影像的多时相分析,可确定农作物与土地利用的类型以及进行作物估产等。" }, { "instruction": "树形笔石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笔石纲的一目。有两种胞管,即体积较大而明显、多为简单直管状的正胞管及体积较小而不显著、形状变化很大的副胞管,两者以茎系相连,茎系多为黑色坚硬有机质。过去一般均将具芽茎的正胞管始部另名为茎胞管。笔石体树形笔石的两种胞管多成树枝状、漏斗状或扇状,分枝规则或不规则,枝间有时有横靶或绞结相连。也有笔石体比较简单而规则、外形似正笔石者,又称为正笔石式树形笔石。一般固着海底,少数漂浮生活。中寒武世至石炭纪,以早奥陶世最盛,分布于世界各地。中国早奥陶世树形笔石甚多,如树笔石(Dendrograptus)、网格笔石(Dictyonema)、无羽笔石(Callograptus)及正笔石式树形笔石等,中寒武世至早石炭世均有发现。" }, { "instruction": "霞霓钠辉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暗色霓霞岩,暗霓霞岩、霓霞钛辉岩。霓霞岩系列中的暗色岩石,属暗色副长岩一类。其特点是几乎不含长石,深色矿物含量为65%~80%,主要为霓石、霓辉石、钛辉石;霞石含量20%~35%,次要矿物有钙霞石、榍石、磷灰石、黑榴石、方解石等。中国四川所产霞霓钠辉岩的矿物成分如下:霞石26.3%,钙霞石10.32%,钛辉石54.46%,霓石5.68%,次闪石0.60%,磁铁矿2.2%,锆石0.1%,方解石017%,赤铁矿0.08%。在结构方面,深色矿物及榍石、磷灰石形成自形晶,霞石呈他形晶充填于其他矿物的间隙中。" }, { "instruction": "环境流行病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应用流行病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地理环境中自然因素和污染因素危害人群健康的流行规律,尤其是研究环境因素和人体健康之间的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以便为制定环境卫生标准和采取预防措施提供依据。" }, { "instruction": "远洋渔业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般指远离本国渔港或渔业基地,在别国海域或公海从事捕捞作业的渔业。它是由大型加工母船、若干艘捕捞子船、补给船和运输船等组成庞大船队,机械化、自动化水平高,设备先进,续航能力长等特点。建立远洋渔业船队,投资大,技术要求高,故只有具备经济实力的国家才能建立。" }, { "instruction": "岩床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岩席(sheet)。是由岩浆沿层面流动铺开,形成与地层相整合的板状岩体。岩床厚度一般较小,而面积较大。呈岩床产出的岩体以镁铁质岩、超镁铁质岩为常见。" }, { "instruction": "风蚀城堡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风城。产状水平的基岩地形或堆积地形,由于垂直节理发育不匀,在间歇性水流侵蚀和风沙长期吹蚀作用下,常形成貌似城堡的地形。新疆准噶尔盆地乌尔禾地区的风城极为典型。" }, { "instruction": "深度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以岩石的埋藏深度为标准划分的变质带。这一概念首先由塞德霍尔姆(J.J.Sederholm,1891)提出。他认为岩石的变质程度主要和它们的埋藏深度有关,因为变质作用的温度、压力和应力随深度而发生变化,并按深度把变质作用划分为三个带:浅带、中带和深带。浅带的特点是低温、低压和强应力,出现的矿物以低温含水的变质矿物为主;深带的特点是高温、高压和弱应力,出现的矿物以高温不含水的变质矿物为主;中带的特点则介于浅带和深带之间。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影响变质作用的因素比较复杂,不同地区的构造环境和地热梯度不完全相同,因此不能将深度与温度、压力和应力之间的关系看成是固定不变的。" }, { "instruction": "技术密集型工业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也称知识密集型工业。指生产中需广泛应用先进、现代化科学技术(包括先进技术装备、高精尖技术产品、高知识水平的职工与技术人员)的工业部门。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一系列重大科技突破,技术密集型工业获得迅速发展。其规模、水平可反映一个国家科学技术与工业现代化的进程与水平。它们大多需花费较多研发时间和产品开发费用,是生产高精尖产品的技术领先部门。如电子计算机、集成电路、航天与航空、原子能、以及软件主设计、信息处理、生物工程、系统工程等。它们通常都需要综合运用多门学科最新成果,所用技术与设备先进、复杂,投资巨大,科研人员比重高,职工具有较高平均文化水平和科技技能,使用劳力与原材料较少,污染亦较少。其空间区位选择多毗邻科研中心,如美国加州“硅谷”。" }, { "instruction": "犭亚兽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哺乳纲真兽次亚纲的一目。白垩纪及古近纪亚洲特有的有胎盘哺乳动物中较原始的类群,过去曾分属不同的目,后来根据它们具共同的特点而合并建立独立的目。根据最早的属Anagale(曾译为安格勒兽)命名,中国学者因其分布仅限于亚洲,故创“犭亚”字以名之。个体小,最大者如兔。骨骼似兔。颊齿有单侧高冠倾向,齿冠咀嚼面釉质层薄。后面的前臼齿早期即已臼齿化,下臼齿的三角座前后压缩。始见于白垩纪,古新世种类繁多,至渐新世初期已绝灭。产于中国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中国发现犭亚兽类化石很多,如内蒙古西部早渐新世的犭亚兽(Anagale)等。" }, { "instruction": "粒雪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冰川表层大面积粒雪的下限,大体上构成冰面上冰雪积累区和消融区之间的界线。海洋性冰川的粒雪线与雪线的高度基本一致,大陆性冰川的粒雪线则略高于雪线。" }, { "instruction": "沉积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水成岩(neptunic rock,hydrogenic rock)。在地壳表层条件下,母岩经风化作用、生物作用、化学作用和某种火山作用的产物,经过搬运、沉积形成成层的松散沉积物,而后固结而成的岩石。如碎屑岩(砾岩、砂岩、粉砂岩)是从来源区机械破碎的岩石及矿物的碎屑经过水或大气或冰的搬运及沉积形成的;化学岩(如石盐岩、石膏岩)是从溶液中化学沉淀而成的;而生物岩(如某些碳酸盐岩)是由动物及植物的遗体或其分泌物形成的。沉积岩在地表分布面积广大,约占75%,占地壳岩石总体积的5%。" }, { "instruction": "道芬双晶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双晶的一种。石英晶体中最常见的一种双晶律。由两个左形或两个右形石英晶体以c轴为双晶轴 ?转180°而形成的穿插双晶。石英的道芬双晶接合面不规则。它在外形上与单晶体很相似,但可由下列现象识别:①三方双锥或三方偏方面体单形的晶面绕c轴相隔60°即重复出现;②晶面上可见弯曲的双晶缝合线,在缝合线的两边,晶面的反光不一样,柱面上的晶面条纹亦不相连续;③断口上可见不规则的弯曲的双晶缝合线;④在垂直晶体c轴切面上的人工蚀像,显示单体界线不规则,呈岛屿状图案。由两个左形晶体构成的双晶称为左旋道芬双晶,由两个右形晶体构成者则称为右旋道芬双晶。组成道芬双晶的两个石英单体,它们的光轴方向和旋光性都是一致的,但电轴方向正好相反,故道芬双晶又称为电双晶(electrical twinning)。具有道芬双晶的石英晶块不能作为压电材料,但不影响它作为光学材料的价值。" }, { "instruction": "石质初育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坚硬岩石上形成的初育土。土层厚小于10厘米,并夹大量岩石碎屑与砾石。又细分为若干土类,如石灰(岩)土、紫色土、磷质石灰土等。磷质石灰土分布在南海诸岛,母质为特殊的磷质珊瑚石灰岩(鸟粪与珊瑚共同作用而成),植被繁茂;土壤发育中有明显的脱钙与脱盐,磷素还会继续富集。石质土(lithosoil):土层极薄,可含30%~50%的岩石碎屑,多位于山区陡坡,植被稀疏;石质土无明显元素迁移特征与生物富集作用,土壤通透性强,粘结力弱。粗骨土(skeletal soil):土层较石质土厚,表土厚10~20厘米,均为AC或AACC剖面,也是侵蚀作用产物;多因土中细粒物质流失,粗骨性增强,有时系强烈物理风化造成。火山灰土(volcanic ash soil):零星分布于全国各地死火山口附近,以玄武岩喷发形成为主,云南、黑龙江、海南此土较集中;土体厚薄不等,常孔隙发达,表层色深暗,结构好;一般保水性好,养分含量也高,适宜耕垦。" }, { "instruction": "头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颅骨。由22块骨片(不包括内耳中的6块小骨)组成。头骨的后部及上部称脑颅,包括额骨(1)、顶骨(2)、枕骨(1)、颞骨(2)、筛骨(1)、蝶骨(1)等8块,组成一卵圆形的颅腔,容纳并保护脑,在内骨壁上具有反映脑部沟回及脑膜血管分布的压痕,可间接研究脑子的形状及特征、进化等。颅底枕骨当中有一枕骨大孔,脊髓由此通出,其两侧为枕髁,颅骨借此与颈椎相连,而使头部能自由转动。颅骨之前下部称面颅,由鼻骨、泪骨、颧骨、上颌骨、下颌骨共15块组成。自眼眶孔上方经颅顶至后脑枕骨部分称头盖骨,因颅骨中筛骨、蝶骨不易保存为化石,而顶骨、额骨、枕骨等常能保存为化石,即头盖骨。因下颌骨与颅骨不形成紧密骨缝连接,故下颌骨亦常单独保存成化石。头骨骨片数目在人类和各类脊椎动物中有很大差别,愈原始类型骨片数目愈多,愈进化则骨片数目愈少,如硬骨鱼类头部骨片可达百余块。古人类学家通常不将下颌骨计入颅骨中,但医学界却经常将下颌骨计入颅骨中。" }, { "instruction": "中国黄土母质古土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中国黄土分布面积广,堆积厚度大,沉积记录完整,黄土层中夹有大量古土壤层,即为中国黄土母质古土壤。它是沉积轮回中环境变化的重要反映。它常被分为午城黄土(Q1)、离石黄土(Q2)、马兰黄土(Q3)及全新世黄土(Q4)等岩石地层单位。在中更新世至全新世(Q2→Q3→Q4)的历史过程中,黄土中古土壤类型是褐土型→灰褐土型→发育弱的碳酸盐灰褐土型。碳酸盐淋溶及土体的粘化程度依次减弱,这与中国南方古红土发育是一致的,即由中更新世至全新世(Q2→Q3→Q4),程度依次减弱,可能受到生物气候的统一影响所致。" }, { "instruction": "沉积基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杂基(matrix)。充填于较大碎屑之间的机械沉积物,如砂岩中的细粉砂及粘土物质。在砂岩中基质的粒度上限为0.03毫米左右(或5Φ左右);应用于砾岩时,粒度上限要提高,但无统一严格的规定。常见的基质成分是绢云母、水云母、绿泥石、石英、长石以及隐晶结构的岩屑颗粒等。由于粘土矿物成因复杂,杂基有多种类型,迪金森(W.R.Dickinson,1970)分为四种:原杂基(protomatrix)指从水介质中沉积下来的细粒碎屑物质;正杂基(orthomatrix)指重结晶的原杂基;淀杂基(epimatrix)是成岩期从孔隙水中沉淀形成的粘土矿物;假杂基(pseudomatrix)是指在成岩压实作用的影响下,泥质岩屑挤压形变而形成的一种类似于杂基的填隙物质。可将淀杂基、假杂基、正杂基统称为似杂基。原杂基含量的多少,能反映搬运介质的流体性质、流体强度及岩石的结构成熟度。" }, { "instruction": "磔齿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二足行走肉食性恐龙。拉丁文中tro为损伤、伤害之意,odon为牙齿之意。有人译为伤齿龙不甚确切,应为伤损他人之意,因用磔齿龙。长2米,外表酷似鸟。几乎在所有恐龙中,磔齿龙的头骨相对于身体是最大的,眼睛大而向前突出,估计能精确判断距离,使其能发现老鼠大小的早期哺乳类和小而灵活的棱齿龙。上下颌每侧均有25颗三角形小牙,其锯齿边缘两侧平直。手能抓握,具有巨大、锋利、钩一样的爪。腿骨长而纤细,脚掌长,三趾。第2趾末端的爪极度弯曲,向上翘起。除了亚洲的似鸟龙外可能是奔跑速度最快的恐龙。尾巴不僵直。产于加拿大艾伯塔,美国蒙大拿州、怀俄明白垩纪最晚期地层。" }, { "instruction": "岩关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中国下石炭统下部的一个阶,与国际的杜内阶大致相当。层型剖面位于贵州省独山县城以南14千米的岩关处。岩关阶的底界以牙形石Siphonodella sulcata带之底为界。在浅水相区,本阶包含二个珊瑚带,下部为Pseudouralinia带(自下而上分三个亚带:Pseudouralinia tangbakouensis亚带,KoninckophyllumPseudouralinia tangbakouensis亚带,Pseudouralinia gigantea亚带),上部为Keyserlingophyllum带;二个腕足类带:下部为MatiniellaEochoristites带,上部为Finospirifer shaoyangensis带;同时自下而上还包含四个有孔虫组合:EarlandiaSeptatournayellaLatiendothyra组合,LatiendothyranopsisGranulifera组合,SpinoendothyraParaendothyra组合,及DinellaEoparastaffella Morphotype Ⅰ组合。在深水相区,本阶自下而上包含自Siphonodella sulcata带至Scaliognathus anchoralis带的八个牙形石带序列,在S.sulcata带中,含菊石Gattendorfia spp.,Initoceras folliforme,I.simile等。" }, { "instruction": "铅丹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Pb3O4。四方晶系。常呈粉末状块体,或细鳞片状集合体。鲜红色与黄色相间。条痕橙黄。光泽暗淡。硬度2~3。密度8.9~9.2克/厘米3。由方铅矿和白铅矿氧化而成。可作红色颜料和铅玻璃原料及药用。" }, { "instruction": "海洋调查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对海洋中环境的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质学、地貌学、气象学及其他一些性质的海洋状况的调查。一般分为综合调查和专业调查两类。专业调查如应用各种物理学方法和仪器,测量海底地球物理性质及其变化特征,从而得出海底地质构造和矿物分布的海洋地质调查;有在海洋区域进行地磁场要素测量的海洋地磁调查;有在调查船上用海底热流计,测量海底地壳温度梯度与热导率,计算海底地壳热流的海洋地热调查;还有对海岸带和海涂资源进行多学科综合性的海岸带调查等。" }, { "instruction": "炭化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简称炭化。生物体中易于挥发的成分如氮、氢、氧等被溶解或挥发逸去,仅留下炭质薄膜保存为化石的作用。常见的炭化化石是植物及具几丁质骨骼的动物。" }, { "instruction": "黄土陷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黄土区漏陷溶洞。由流水沿黄土层节理裂隙进行潜蚀作用而成,多分布在地表水容易汇集的沟间地边缘和谷坡。根据形态可分漏斗状陷穴、竖井状陷穴和串珠状陷穴3种。各种陷穴都有地下排水道和出水口。两个以上陷穴会在地下通道不断扩大,使通道上方的土体不断塌落,未崩塌的残留土体形如桥梁,称为黄土桥。" }, { "instruction": "土地限制性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土地对某些用途的不适性或局限性。它与土地适宜性相对立。通过土地的某些要素的不适宜来反映。如较陡的坡度限制种植业的发展。限制性往往从土地的或限制因素反映出土地的质量。有些限制因素是可改变的,如某些不适宜的土壤条件,有些文献将这类因素称为不稳定的限制因素。有些限制因素则不能或很难改变,如气候条件,称为稳定的限制因素。在土地评价中,通常使用限制因素来确定较低级的评价(分类)等级。" }, { "instruction": "条件投影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不借助于辅助投影面、不考虑光源位置,直接用解析洼得到经纬网的一种投影。由于几何透视投影变形较大,除了一些特殊用途外,一般使用较少。常用的地图投影大多是在透视方位、圆锥和圆柱投影经纬网格的基础上,根据某种条件改进而成的条件投影。" }, { "instruction": "腐殖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即A层。土壤剖面顶部富含腐殖质且具有独特形态特征的土层,用符号A表示。其最显著的特征是颜色较暗、土质疏松、土壤颗粒团聚成团粒状或粒状结构,土壤孔隙度大,通气透水性良好,并含有较多的植物生长所必需的营养元素。土壤腐殖质层的厚度和腐殖质含量是决定其肥力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因此腐殖质层的状况是进行土壤资源评价的重要指标,在土壤分类上也将其作为一个重要依据。" }, { "instruction": "岩屑型风化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物理风化作用的产物,母岩仅经风化破碎,岩石矿物的化学成分未发生改变。风化壳由岩屑构成,上细下粗,与下伏基岩呈过渡关系。岩屑型风化壳主要分布于寒冷及干旱气候区。" }, { "instruction": "光化学气溶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光化学反应形成的二次颗粒物(如硫酸盐、硝酸盐)或其产物凝集在大气颗粒物表面而形成的气溶胶。其粒径一般在0.3 ~1.0之间,不易沉降,能较长时间滞留于空中,能远距离迁移。对光线的散射作用较强,从而显著地降低大气能见度,缩短视程,造成交通运输阻碍,还能加剧污染物的毒害作用。" }, { "instruction": "砖红壤化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古红土是风化作用最后阶段富铝化作用的产物,在富铝化阶段中,发展最深的,就是通称的“砖红化”或“砖红土化”,在土壤学上则称之为砖红壤化作用。按照传统的化学标准,其粘粒部分的硅铝率(SiO2∶Al2O3),即ki值应小于1.33,说明含三水铝石较多。中国砖红壤的粘粒硅铝率在1.5~2.2之间,超出上述标准,说明它不是绝对的。不过1.33指标在世界范围内仍作为风化程度判断的参考。" }, { "instruction": "紫金山天文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中国著名的天文台之一,始建于1934年,位于南京市东南郊风景优美的紫金山上。紫金山天文台是一个综合性的天文台,可以进行恒星、小行星、彗星和人造卫星的观测与研究,以及对太阳的常规观测,研究太阳的活动规律并作出太阳活动预报。紫金山天文台还是中国历算的权威机构,负责编算和出版每年的《中国天文年历》、《航海天文历》等历书工作。" }, { "instruction": "热河兽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原始哺乳动物三尖齿兽目的一属,科未定。正型标本为一几乎完整的骨架。三尖齿兽类是最早的高度分化的中生代哺乳动物类群之一,它们在晚白垩世绝灭。热河兽为一个体较小的三尖齿兽类化石,全长仅约15厘米。齿式为4?1?2?3/4?1?2?4,臼齿舌唇侧扁,具直线排列的三主尖;门齿匙状,明显区别于其他的三尖齿兽类;该动物侧扁臼齿的齿带型式和咬合特征表明其具有食虫的食性。头后骨骼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其十分进化的肩胛骨,锁骨弯曲,肩胛骨锁骨的关节是灵巧活动的;锁骨间锁骨关节亦至少有某种程度的活动性,与现代兽类哺乳动物的情况相像。前肢与许多兽类那样几乎可以直立,而不似现生的单孔类和爬行类那样呈匍匐状。与进步的肩带和前肢相反,腰带、后肢和后足具有很多原始的特性,甚至比单孔类的还要原始。热河兽应是小型的地栖型动物,具有行步态和在不平坦地面上攀爬的某些能力,但不是树栖型动物。热河兽显示出明显的镶嵌进化特征:其肩带的大部分和肱骨具有进步的兽类特征,但其脊柱、腰带和后肢却十分原始,这也表明早期哺乳类镶嵌演化现象的普遍性。热河兽产于晚侏罗世或早白垩世,正型标本产于辽宁北票四合屯。" }, { "instruction": "堰塞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埝塞湖、壅水湖。狭义指火山喷出物、重力堆积物与冰川沉积物等形成天然堤坝横向阻塞河谷,上游段壅水形成的湖泊。如黑龙江省纳漠尔河一条小支流,因被熔岩流阻塞形成五大连池。图示1933年四川省北部叠溪地区发生地震,山崩堆积物阻塞岷江,遂形成三个小湖。由松散沉积物形成的天然堤坝如果决口,堰塞湖便迅速消失。湖按其形成过程也应属于堰塞湖。因此,广义上应包括由海洋沉积物、生物沉积物筑成的堤坝拦阻河口、海湾或分隔一部分海域所形成的湖泊。总之,堰塞湖是由其他水域,即河流或海洋的一部分转化而来。此外,牛轭湖按其形成过程与堰塞湖相似。" }, { "instruction": "居住迹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复数domichnia)又称居住构造(dwelling struc~t~u~r~e)。为S~e~i~l~a~c~h~e~r(1953)提出的遗迹化石五大习性分类之一。居住迹为潜穴或钻孔,简单直管状或呈U形,潜穴壁上可有衬壁以加固。主要为悬食生物多少带有永久性的居住构造,用于抗衡环境变化和保护自己。多见于浅水环境,尤其是潮间带。如石针迹(Skolithos)等。" }, { "instruction": "蓝铜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Cu3〔CO3〕2(OH)2,含Cu 55.2%。单斜晶系。晶体呈短柱状或板状,通常呈粒状、块状或放射状,以及土状或皮壳状集合体。深蓝色,土状或皮壳状者淡蓝色。玻璃光泽。硬度3.5~4。密度3.7~3.9克/厘米3。遇盐酸起泡。是原生含铜矿物氧化后所形成的次生矿物。产于含铜矿物矿床氧化带中,经常与孔雀石共生。它们的出现可作为找寻原生铜矿床的标志。粉末用制蓝色颜料,称石青。药用称扁青。大量聚积时可作为铜矿石利用。" }, { "instruction": "沙下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年中完全没有表面湖水的盐湖。它的底部湖水面比湖泊沉积物顶面低得多。沉积物顶面常被风成沙土所覆。标志着盐湖已发展到后期。" }, { "instruction": "莲花状构造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环状构造(ringshaped structure)。为旋扭构造的一种型式。大都由直立或近于直莲花状构造立的几套弧形冲断面组成,旋扭面一圈一圈参差不齐地围绕一个呈圆形或椭圆形的核心地块(砥柱,多半不在正中心),大致成同心状将其卷入的地区切成环形或新月形,而在某一半径方向出现一道未被旋扭面切断的埂子横贯各环直达砥柱。如辽宁省大连白云山庄莲花状构造(见图),在围绕山庄东南山地直径约1千米的中新元古界石英岩中,有几条环形横冲断层造成的深沟将山地切成重重叠叠的环形山岭,环形断裂与分支断裂构成的入字型构造和沟旁的帚状构造及拖曳现象,其外旋与西侧主干断裂扭动一致的顺时针旋扭方向。" }, { "instruction": "化石化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将古代生物遗体、遗迹保存成化石的各种作用,包括古代生物遗体、遗迹被沉积物掩埋、保存、石化以及模铸形成等各种作用。古代生物中绝大部分死后都腐烂毁坏,或为其他生物所食,不易保存。一般只有具备硬体的生物,死后又很快地被沉积物所掩埋,再经石化作用而保存为化石,所以化石多是生物的硬体部分。水生生物保存化石的机会又远较陆生生物为多。但在密封、冷冻等一些特殊条件下,也可将古代生物完整地保存下来,如冻土层中的猛犸象,煤层内琥珀中的昆虫等。化石化作用还包括形成模铸化石的各种作用等。" }, { "instruction": "陆地植被的经度地带性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植被的分布因受水分状况影响大体按照经度方向呈带状的依次更替,即为植被分布的经度地带性,又常被称为经度性。它和纬度地带性统称为水平地带性。" }, { "instruction": "大气潮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于月球和太阳对地球各处大气的引力不同及太阳辐射的日变化所引起的地球大气的周期性起伏现象。表现为某处的气压、风和温度有周期性变化,地面和高空大气中均有反映。周期有全日周、半日周、1/3日周和1//4日周等,以半日周最为显著。大气潮汐作用于海面所引起的振动可以叠加在海洋潮汐上,从而影响海面潮汐。" }, { "instruction": "晶带符号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用以指示晶带在晶体中方向的符号。它以平行于晶带轴的晶棱之晶棱符号来代表。其形式虽与晶棱符号完全相同,但作为晶带符号,此时它所代表的是以相应晶棱为晶带轴的整个晶带。" }, { "instruction": "肥熟表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长期种植蔬菜,大量施用人畜粪尿、厩肥、有机垃圾和土杂肥等,精耕细作而形成的有效磷含量高的高度熟化表层。" }, { "instruction": "二叠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二叠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称为二叠系。现国际上和国内均分为上、中、下三个统。2000年国际地科联国际地层委员会划分为下统乌拉尔统,中统瓜德鲁普统,和上统乐平统。德国的二叠系下部为红色砂岩,称为赤底统,包括奥图阶和萨克森阶,上部为镁质灰岩,称为镁灰岩统,包括提林根阶;俄罗斯的下二叠统包括萨克马尔阶、亚丁斯克阶和空谷阶,上二叠统包括卡赞阶和鞑靼阶。2001年中国全国地层委员会将中国二叠系三分,下统包括紫松阶、隆林阶,中统包括栖霞阶、祥播阶、茅口阶、冷坞阶,上统包括吴家坪阶和长兴阶。中国二叠系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以海相为主,如华南、青藏和台湾;另一种是以陆相为主,如华北;其他如西北、内蒙古及东北北部,既有海相沉积,也有陆相沉积。在中国南部,二叠系以浅海相灰岩为主,底部常有煤系;中二叠世末至晚二叠世早期,在西南地区有大规模玄武岩喷发,称峨眉山玄武岩(东吴运动);晚二叠世早期为海陆交替相含煤沉积(龙潭煤系),是中国南方的重要含煤地层;晚二叠世晚期又形成海相沉积。华北及东北南部,在若干盆地内形成了陆相含煤堆积,二叠纪末期,气候由温湿转为干燥,形成了红色砂岩(孙家沟)。东北北部的二叠系,以含有火山岩系及火山沉积岩为其特征,下二叠统为海相沉积,上二叠统为陆相沉积(开山屯组)。新疆的二叠系,陆相沉积较多,海相地层只零星出露。青藏地区,在早二叠世晚期与华南相似,发生大规模火山活动,形成千余米的玄武岩,晚二叠世早期,局部地区也沉积了与龙潭煤系类似的含煤地层;在台湾地区也发现了二叠纪海相灰岩沉积。沉积矿产有煤、铁、锰、铜、磷、石油、耐火材料、矾石、石膏等。" }, { "instruction": "市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广义的市区是一种行政区划单位,包括城市中心区、卫星城镇和一部分农村地区;狭义的市区专指与城市中心区连在一起的城市地区。不同规模的城市,其市区的地域也有所区别,某些小城市,其市区往往就是城市中心区,某些大中城市,其市区包括城市中心区及其毗连地区,特大城市的市区还扩大到原为郊区的部分地区。" }, { "instruction": "地中海地震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中海地震带通常是指沿地中海至喜马拉雅分布的地震带,有人也把它延伸到印度尼西亚列岛。" }, { "instruction": "小达尔曼虫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三叶虫纲镜眼虫目的一属。头部及尾部近等大。头鞍前部扩大,略似五边形。头鞍沟3对,前一对斜,后一对分叉。前边缘极窄或缺失。面线为前颊类型。活动颊较大,固定颊的颊角具短颊刺。尾部大,近三角形,中轴宽,分节多,末端常具一刺。晚奥陶世至志留纪,亚洲、欧洲、北美及北非。中国产于陕西及南方上奥陶统。" }, { "instruction": "阿拉善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镰刀龙类的一属。因化石采自内蒙古的阿拉善沙漠(Alxa Desert)而得名。该镰刀龙类生活于早白垩世晚期,已记述了2个骨架,包括一右齿骨和近于完整的头后骨骼。阿拉善龙以如下的组合特征区别于其他镰刀龙类:个体全长约3.7米,齿骨齿数目较多、约为40枚,齿骨联合部具有牙齿,颈肋不与颈椎椎体愈合,手部指节的韧带窝很发阿拉善龙复原图育,肠骨纵向不强烈缩短,髋臼前翼适度扩展,后肢第Ⅱ—Ⅳ趾的趾爪短于或大体等长于各自趾的第1趾节等。阿拉善龙与后期镰刀龙类所共有的祖征还有:肱骨具有相对较弱的三角胸嵴,前肢指节不缩短,后肢趾爪不侧扁,荐椎仅5枚等。阿拉善龙曾作为20世纪90年代早期保存最好最完整的镰刀龙类化石,为论证镰刀龙类归入兽脚类的观点提供了重要依据。" }, { "instruction": "威斯康星冰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北美更新世的最后一个冰期,是桑加蒙间冰期后的一个冰期,这一冰期始于8.5万±1.5万年以前,冰期极盛时北美劳伦冰盖扩展到五大湖以南,大约北纬40°附近,总面积达1600万平方千米,比欧洲同期冰川面积670万平方千米大2倍多,与现代南极冰盖(1400万平方千米)相比还稍大一些。威斯康星冰期劳伦冰盖从距今1.4万年后快速退缩,到距今1.1万年已退到加拿大地盾北缘,距今1万年整个加拿大平原和科迪勒拉冰盖已全部消失,距今8000年海水入侵哈得孙湾,福克盆地的冰盖一直存在距今7000年前,而拉多拉多冰盖直到距今6500年还残留有水川。威斯康星冰期按年代的顺序自老而新又分为洛瓦(Lowan)、凯里(Cary)、曼凯托(Mankato)、沃尔德斯(Valders)及科克伦(Cochrane)五个亚冰期。它与欧洲阿尔卑斯地区的维尔姆冰期、北欧的威赫塞尔冰期相当。" }, { "instruction": "气旋性切变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切变线。" }, { "instruction": "南美印第安地域人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美洲印第安地理人种中的一支,分布于除火地岛及西北部海岸以外的南美洲大部地区。他们肤色浅褐或黄色,身材较矮,脸宽、颧骨高,鼻宽扁,蒙古褶(内眦褶)出现频率高。髭须极少或无,无体毛。其脸型极接近蒙古人种。只有O型血,Diego阳性出现率达34%。巴西热带雨林有较多纯印第安血统的部落。" }, { "instruction": "阶地剖面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揭示阶地外部形态与内部结构之间相互关系的图件,内容包括形态、沉积物结构、地层年代、成因等。一般分为阶地位相图和阶地横剖面图两种。" }, { "instruction": "景观动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研究景观结构与景观生态过程随时间的变化特征与规律。景观动态被看作景观系统的行为,对它的检测和研究可揭示景观系统动态演变和发展的规律性,从而为景观预测和入为合理调控景观提供依据。" }, { "instruction": "土壤空气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土壤孔隙中气体的总称,是土壤的重要组成之一。土壤空气存在于未被水分占据的土壤孔隙中,这些气体主要来源于大气。其次是产生于土壤内的生物化学和化学过程。它的含量随土壤水分含量、土壤质地和结构的不同而变化。土壤空气是土壤肥力因素之一,它对土壤微生物活动、营养物质的转化以及植物的生长发育都有重要的作用。" }, { "instruction": "莱得利基虫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早寒武世全球二个古动物地理区之—,以含莱得利基虫(Redlichia)为代表的东方动物群为其特征,范围包括东亚和自地中海向东的南亚以及大洋洲和南极洲,亦称为印度—太平洋区。同时代的另一动物区称小油栉虫区(Olenellus province)或称大西洋区。其范围包括欧洲西部、西北部和南极洲、北极洲,以含小油栉虫为代表的西方动物群特征。" }, { "instruction": "微型浮游生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大小约从5微米至60微米的浮游生物,如腰鞭毛藻、颗石藻等。微型浮游生物小于小型浮游生物,大于超微型浮游生物。也有定为大小介于2~20微米之间者。" }, { "instruction": "斑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斑状结构中的较大的矿物称为斑晶,结晶通常较基质为早,故常为自形晶。由于结晶条件经常变化,斑晶形成后,往往遭受熔蚀、分解、破碎或转变为另一些矿物。" }, { "instruction": "陆解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大陆淡水环境下被搬运物质与搬运介质之间的化学反应作用。典型的例子是云母类矿物在河、湖的搬运过程中转变为粘土矿物。陆解作用远不如海解作用重要和广泛。" }, { "instruction": "企业空间扩张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企业在原有区位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向外扩展。早期,小企业所能获取信息有限,需要新建工厂时,一般常建在较近距离之内。随若企业扩大,信息获取量增加,技术发展促使生 产联系发生变化,管理的发展促使企业组织结构变化,加上市场的逐渐外扩,从而导致企业向远距离扩展。企业的 此类空间扩展,往往由于增长形式之不同而有所差别,内部增长引起的空间扩张,常具有规划特征,其就近布局特点 相当明显;而外部增长,由于被获取(兼并)之工厂(公司)原来即已存在,规划较难。作为一种经济现象,企业空间扩 张一般呈现两种趋势,即由近及远进行的接触扩散,及等级扩散(沿着一定等级规模的地理区域或城市作跳跃式的 扩散),以前一种较为常见。" }, { "instruction": "岩屑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火山碎屑物质。它们是火山通道围岩和基底岩石(变质岩、沉积岩、火成岩)被火山作用爆炸碎裂而成。岩屑形态不规则,主要取决于原岩结构构造。" }, { "instruction": "准静力平衡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静力学方程。" }, { "instruction": "中国最美的八大海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中国18000多千米长的海岸线上评选中国最美的海岸无疑是一场激烈的竞争,但越是美的地方,人工笔触比比皆是,最终的评选结果可说是一种遗憾中产生的美丽。此次评选出的八大海岸依次为海南三亚亚龙湾、台湾基隆野柳、山东荣成成山头、海南琼山东寨港红树林、河北昌黎黄金海岸、香港维多利亚港湾、福建惠安崇武海岸和广东深圳大鹏半岛海滩。评价的标准为:①在人眼力所能及的各种距离尺度上都有直观美感;②地貌形态具有独特性;③与人文景观协调一致;④自然景观没有遭到过度开发的破坏;⑤价值独特,对公众具有新鲜感。 (1)亚龙湾 Yalogn Bay 评为中国晟美的第1海岸,被喻为“跌落在地上的天空’’。位于海南三亚,是中国境内最美的海湾,碧海白沙是这里最显著的特点。亚龙湾平静含蓄,北面一脉青山,树木种类繁多,山下一马平川,呈现绿油油的升平景象。亚龙湾有9 km2的珊瑚生长区,形态各异的热带鱼穿梭在珊瑚丛中。亚龙湾开阔宽广,明朗清爽,微波轻浪,长风万里,天水相接,滋养着人的眼睛和肺腑。亚龙湾的海水透明度、酸碱度、溶解氧等都达到最上乘的标准。 (2)野柳 Yeliu 评为中国最美的第2海岸,被喻为“海浪留在大地上的作品”。位于台湾基隆。由于波浪差异侵蚀、岩石风化和海陆相对运动等作用产生了台湾野柳这一举世罕见的海岸地貌景观。拥有许多奇丽海蚀景观的地质公园,具有豆腐岩、蜂窝岩、龟阵岩等著名的独特地形。蕈状岩是数量最多、最引人注目的奇石,而最独特的是烛台石,全台湾只有野柳有,全球亦罕见。这里还有俗称妈祖洞或王爷间的海蚀洞,因此,在野柳可领略自然与人文两种奇特风采。 (3)成山头 Chengshanton 评为中国最美的第3海岸,被喻为“腹地对大海的渴望’’。成山头又名“天尽头’’,位于山东荣成市。被誉为“中国的好望,角”。成山头直插入诲,临海山体崖壁如削,崖下海涛翻腾,水流湍急。保护区内有典型的沙嘴、海驴岛上奇特的海蚀柱、海蚀洞等海蚀地貌以及受到地质学家高度重视的柳夼红层等自然遗迹。是世界上四大天鹅栖息地之一,被誉为“东方天鹅王国”。 (4)东寨港红树林 Dongzhaigang Mangrove 评为中国最美的第4海岸,被赞为“留在陆地上的碧浪”。位于海南琼山东寨港。红树林是生长在海水中的森林,是在热带、亚热带海岸及河口潮间特有的植被,是热带海岸的重要生态环境,能防浪护岸,又是鱼虾繁衍栖息的理想场所。东寨港红树林是我国最大最典型的红树林保护区,海岸、蓝天、绿树、大海组成优美景观。东寨港红树林海岸的入选得益于它的独特海岸类型和它胜似江南水乡般的海岸美景。 (5)昌黎黄金海岸 Changli Golden Coast 评为中国最美的第5海岸,被喻为“沙漠与大海的吻痕’’。位于河北省东北部昌黎沿海,全境为沙质海岸。沿岸分布有40多列沙丘组成的沙丘带,是全国最高和面积最大的海岸沙丘,呈现出一种沙漠大沙丘与大海相连的特殊景观,海滩地貌和风沙地貌绵延数十千米,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是令人叹为观止的自然之作。这里又被称为黄金海岸。 (6)维多利亚海淹 Victoria Bay 评为中国最美的第6海岸,被赞为“万丈红尘映碧海’’。位于香港的维多利亚海湾是人类海岸开发的超巨型现代艺术品,是摩天大楼与海的完美结合。熙来攘往的船只,升降频繁的航机,泊在港湾的国际游轮,瑰丽壮观的会展场所,海港四周繁星点点,万家灯火闪耀长空,是一颗璀璨的东方明珠。 (7)崇武海岸 Chongwu Coast 评为中国最美的第7海岸,被喻为“惠安女眺望大海的地方”。位于福建惠安县东南的崇武半岛南端。在崇武古城的最高处,可望见金沙碧水的“半月沉湾”和“西沙银蛇”天然海滨浴场。还可以看见闻名中外的惠安女。崇武海岸是一处集滨海风光、历史遗迹、地方风情于一体的特色海岸,最大的特色是古城与大海一体。 (8)大鹏半岛 Dapeng Peninsula 评为中国最美的第8海岸,被喻为“临近闹市的一块荒野”。位于深圳的大鹏半岛,山势陡峭,山谷幽深,奇峰怪石众多,山地直接临海,岸线曲折,景色宜人。金黄的海滩与蔚蓝的大海融为一体,是最适合的海岸度假之地。" }, { "instruction": "岩溶地质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喀斯特学。研究岩溶的地质学与地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它从许多不同学科领域研究岩溶现象及其形成过程和岩溶的改造利用。它的研究内容包括:岩溶发育的基础理论、岩溶地貌、岩溶洞穴、岩溶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岩溶水文学、岩溶矿床、岩溶地区的生物地球化学、岩溶区的环境及综合开发利用等。" }, { "instruction": "环境异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自然环境中某一个或多个环境要素发生异常变化,破坏自然生态的相对平衡,使人群或生物种群受到威胁或被灭绝的现象。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环境异常。物理环境异常指对人类生存和发展产生直接和间接影响的物理性因素的集合。化学环境异常指环境中某一元素缺乏或过剩而引起的地球化学环境的异常。生物环境异常指影响人类生命活动的生物因素等发生的异常。" }, { "instruction": "网纹红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蠕虫状红土(vermicular red earth,myrmekitic red earth)。带有白色如指状、管状、虫状或黄白色交织网纹的红色粘土。由于干湿气候的交替,红色粘土层长期受氧化还原交替作用的影响。还原部分粘土层中的铁质沿裂隙下移而使这部分粘土褪色成白色(白色为纯水铝石Al2O3?H2O),部分粘土层中的铁质发生水化使这部分粘土变成黄色,因而见白色及黄色网纹夹杂于红色粘土层中。网纹红土在中国长江以南地区广泛分布。" }, { "instruction": "嵌入阶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新老阶地呈嵌入关系的阶地组合。新的谷底低于老的谷底,新冲积层顶面高于老冲积层的基座。" }, { "instruction": "中酸性喷出岩土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酸性或中酸性喷出岩风化形成的土壤。形成的土壤质地粗、土层薄,肥力相对较差。酸性或中酸性火山喷出岩多是燕山运动的产物,全国集中分布在浙江与福建两省,面积仅浙江一省就达4万余平方千米,占全省基岩面积一半以上。岩石种类以凝灰岩、熔结凝灰岩及流纹岩等为主。" }, { "instruction": "地图制图软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能够用于数字地图制图的计算机应用软件。目前可用于编制数字地图的软件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平面制图为目的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简称为CAD软件;另一类是以开发地理信息系统为目的的GIS平台软件。由于我国的IT产业起步较晚,目前的国内市场,国外的商业化软件仍然占主导地位。 CAD软件的代表产品如美国Autodesk公司的AutoCAD、加拿大Corel公司的CorelDRAW、Intergraph公司的MicroStation等;GIS软件的代表产品如美国环境系统研究所(简称ESRI)的ArcGIS、美国MapInfo公司的MapIlnfo、中国地质大学的MapGis、中国方正集团研制的方正智绘等。" }, { "instruction": "断层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断层陷落积水而成的湖泊。构造湖的一种类型,如中国云南昆明的滇池、四川的邛海、青海的青海湖、内蒙古的呼伦池等。巨大的断裂带可形成成串的断层湖,如东非的大裂谷带。断层湖多呈长条状,延伸方向与断层线一致,湖岸顺直,常保留有明显的断层陡崖,陡崖附近多有上升泉和温泉等。" }, { "instruction": "土壤过渡层代号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两个主要发生层之间出现兼有上下两层特性的过渡土层划出后的代号。其表达方式:以两层代号同时大写并用,如AB层、BA层等,前一个字母表示主要发生特征,后一个表示兼有的性质。这种过渡层的出现还是较普遍的,如通常半风化母岩层(C)的上部,常略有不明显的淀积,则可用CB层表示,淀积明显的则应属BC层等。" }, { "instruction": "判读仪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遥感图像判读、量测和转绘所需的各种仪器设备。包括:①目视判读仪器。如各种类型立体观察仪器(透镜式立体镜、反光立体镜、可变焦距立体镜等)和非立体观察仪器(放大镜、加色法合成仪、密度分割仪和透光台等);②测量仪器。包括直线、高度和面积测量的各种仪器,如视差杆、求积仪、透明格网模片、立体测图仪等;③转绘仪器。用于把判读出的信息转换到工作底图上去,如各种型号的像片转绘仪(单投影转绘仪、航片转绘仪、立体可变焦距转绘仪等)。此外还有其他辅助设备等。" }, { "instruction": "Jiangnan oldland,Chiangnania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扬子江以南的一个古陆块,是加里东运动形成的一个褶皱山系,是扬子地台东南侧的前寒武纪变质基底分布区,包括桂西北、黔东、湘西、赣北、皖南、浙西、苏南和上海一带。本区位置相当于唐朝“江南道”的南侧。中国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震旦纪—三叠纪古地理图中,一般表示为江南古陆。后来的研究发现该区的震旦寒武奥陶纪沉积应属大陆斜坡较深水类型,真正的古陆或水下隆起面貌仅见于南华纪(以往称为早震旦世)和晚古生代—三叠纪阶段。" }, { "instruction": "山谷冰川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谷地冰川。在山谷中流动的冰川,其特点是积累和消融大致平衡,冰舌很山谷冰川发育,规模较大,短者数百米,长者几千米或几十千米,厚度达数百米至千米。根据冰川的形态,可分为单式山谷冰川、复式山谷冰川、树枝状山谷冰川和网状山谷冰川。" }, { "instruction": "黑硬绿泥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K(Fe2+,Fe3+,Al)10[Si12O30](OH)12。单斜晶系。呈薄片状、纤维状或绒毛状。黑色、深红褐色、金褐色或暗绿色。半透明至近于不透明。珍珠光泽至玻璃光泽。硬度3~4。密度2.8克/厘米3。产于蓝闪石片岩中,与蓝闪石、硬柱石等共生。" }, { "instruction": "树木年轮年龄鉴定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树木通常每年增长一圈,就会在树干的横切面上留下一个生长痕迹,称之为树木年轮。每个年轮由树木本身春季的粗细胞软材料相夏秋的小细胞硬材料构成。计算树木横切面上的年轮数目,并比较这一地区树木年轮的宽窄型式,便可以计算出几千年来树木的年龄并推测出气候的变化。" }, { "instruction": "结晶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简称晶质。组成物质的原子或离子都有规律地在三维空间呈周期性平移重复排列,即具有格子构造的固态物质。每一种结晶质各自都有确定的熔点。由结晶质构成的物体就是晶体。" }, { "instruction": "水平像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航空摄影时,垂直摄影或近似垂直摄影获得的像片。即航摄仪的主光轴偏离铅垂线在3○以内所拍摄的地面像片,水平像片和同航高拍摄的倾斜像片相比,虽然所摄面积要小,其优点是:航线重叠60%的水平像片可供立体观察,便于判读识别地面景物,可以量算目标物体的距离、大小和面积。显示的空间现势性好,不会出现一种物体掩盖另一种物体的现象。常用于地质、地貌、植被、土壤、流域特征等信息的调查,以及城镇、交通和土地利用、环境监测与评估等的社会经济调查。水平像片又是各种测图工作的最基本资料,用以测制各种比例尺的地形图,也可用于编制影像地图等。" }, { "instruction": "波浪散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波浪在传播过程中于水平方向遇到障碍物,当边界曲率半径比入射波波长更小时,波浪发生圆筒形向外传播的现象。例如海浪在传播过程。遇到一刚性直立堤,堤端边界的曲率半径比入射波长更小时,波浪就发生散射现象。在海洋波动中,波动散射通常是指在地转效应影响的长波,遇到海洋变化的曲率半径比入射长波更小时,发生的波动散射。" }, { "instruction": "骸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晶体在其生长过程中,沿着角顶或晶棱生长特别迅速而形成的晶面中心相对凹陷的结晶骨架。经常呈漏斗状、树枝状或羽毛状等形态。例如,雪花即是冰的骸晶。骸晶主要是在结晶作用的早期,从过冷却或过饱和程度大的熔体或溶液、蒸气中快速结晶时形成的。" }, { "instruction": "尼安德特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简称尼人。为早期智人化石之一,因1856年发现于德德国杜塞尔多夫尼安德特人头盖骨国杜塞尔多夫附近的尼安德特河谷中一山坡的洞穴中而得名。当时发现尼安德特人复原像的化石有头盖骨一个和体骨(包括肋骨、肩胛骨、锁骨、肱骨、尺骨、指骨、髂骨和股骨等)多块,属于一个年约40~50岁的男人。其额骨向后倾斜,眉嵴粗壮,枕部突出,头骨高度较小,而脑容量较大,约为1230毫升;体骨粗壮,骨嵴甚为发达。腿比现代人短,身长约156厘米,体矮而较粗壮。过去复原的尼人,以尼安德特谷地的骨骼和1908年从法国圣沙拜尔村附近山洞中发现的一具保存相当完整的老年男人骨架为依据。从过去的复原图看去尼安德特人头向前倾,双肩耸起,膝部弯曲,脊柱弯曲,身体不能全伸直,膝部弯曲,两腿外展,大脚趾与其余四趾分开。现经研究系因头骨复原不准确及脊柱、腿骨有后天病变所造成的。其生活的地质年代为中更新世晚期,距今约7万年。至今已有古人类学家,重新按尼安德特谷地和圣沙拜尔骨架的化石,重塑了尼安德特人的复原像。且发现尼安德特人能制造和使用工具,常佩用装饰品,能照顾老人和残废病人,埋葬死者,并可能为死者举行葬礼,并埋葬随葬品,还可能举行几种简单的宗教仪式等。尼安德特人亦曾是早期智人阶段所有人类化石的通称。" }, { "instruction": "罗惹坪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早志留世中期。分布于湖北宜昌一带。命名地点在宜昌罗惹坪(现名大中坝)。为浅海相泥质灰质沉积,下部为黄绿色泥岩夹灰质泥质粉砂岩,含笔石Monoclimacis,Glyptograptus,Pseudoclimacograptus;腕足类Stricklandia;珊瑚Densiphylloides;三叶虫Ptilillaenus等化石,厚161米;上部为黄绿色灰质泥岩、泥灰岩夹薄层灰岩,含珊瑚Palaeophyllum,Onychophyllum,Halysites,Catenipora;腕足类“Pentamerus”;海百合Petalocrinus;笔石Monoclimacis等化石,厚137米。与下伏龙马溪组呈整合接触。旧称之罗惹坪群仅相当于本组的上部。本组下部即为过去的龙马溪群的上部混合相地层。" }, { "instruction": "军事地理环境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亦称战争坏境。指与战争活动和军事行动密切相关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相对不变因素,及人口、民族、宗教、交通等社会、经济、政治方面诸多可变因素所构成的综合性地理环境。有战略环境、战役环境和战术环境之分。战略环境涉及的是地理位置、战区范围、敌我政治形势和经济状况、双方武装力量及战斗力等的内容,战役环境涉及大范围军队集团驻扎展开,及进行军事活动的陆地、海洋和濒临水域范围内,自然条件对大部队行动的通达度,机场网、港口、雷达设施和军事基地分布等情况;战术环境则涉及与具体军事行动密切相关的工事构筑、隐蔽地形、小气候利用、与航运相关的水文因素,战场建设的社会经济条件分析等。" }, { "instruction": "黄土年代地层界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根据同位素、古地磁等方法取得的测年资料确定黄土年代地层单位之间的界限。黄土年代地层的主要界限是:①第四系黄土与新近系之间的年代地层界限;②下更新统黄土与中更新统黄土的年代界限;③中更新统黄土与上更新统黄土的年代界限;④更新统与全新统黄土的界限。根据多数研究者的测定,黄土堆积地层的年代下限为248万年左右;下更新统黄土与中更新统年代界限的同位素年龄为73万年;中、上更新统黄土的年代地层界限有不同看法;一为11万年(据布莱克极性偏移),一为大于14.5万年(据氧同位素5e与6阶之间);更新统与全新统年代界限在黑垆土层之下,距今1万年。" }, { "instruction": "藻化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泛指由地质时期各种藻类保存而成的化石,主要有蓝藻、绿藻、红藻、轮藻、硅藻、金藻、甲藻等,化石保存整个藻体或局部构造,其中钙化者又统称为钙藻化石。藻类化石分类系统多样,一般分为骨骼藻化石及非骨骼藻化石或钙藻化石及非钙藻化石两大类。化石藻类多为水生,浮游或底栖生活。最早的藻类化石距今约35亿年。中、新生代地层中则产有丰富的硅藻、轮藻、沟鞭藻等。藻化石的研究方法比较特殊, 也具有重要的地层意义。" }, { "instruction": "盐都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鸟脚类棱齿龙科的一属。因化石的产地四川自贡是盛产井盐的“千年盐都”而得名。已知命名了两个种:鸿鹤盐都龙(Y.hongheensis)、多齿盐都龙(Y.multidens)。鸿鹤盐都龙产于中侏罗统上沙溪庙组,仅包括部分上颌、脊椎和肢骨等,估计身体全长约2米,为个体较大的棱齿龙类恐龙,上颌骨略呈三角形,牙齿多于12枚,齿冠扁平,中嵴不发育;颈椎平凹型且具明显的腹嵴,背椎双平型;肱骨与肩胛骨等长;整个骨架比较粗壮;善于奔跑,以灌木的枝叶为食。多齿盐都龙产于中侏罗统下沙溪庙组,是蜀龙动物群的组成分子,骨架完整,个体较小,身长仅1.4米,头小,脖子和躯干稍短,前肢细小,后肢相对很长,尾巴极长,是一个行动敏捷的恐龙;其嘴里的牙齿呈叶状,数目多,故被称为多齿盐都龙。" }, { "instruction": "逆向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逆着构造面的倾斜方向而流的河流。例如在单斜河谷的反岩层倾向的谷坡上发育的支流,即为逆向河。" }, { "instruction": "自由边境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与邻国接壤的边缘省或边境城市中划出的专供货物对邻国自由进出口的地区。它划在国境之内、关境之外,从邻国输入的货物只要不逾越关境进入内地,一般不征关税。但有时对少数几类货物征收关税。设置自由边境区可以繁荣边境贸易,特别是在一些国家,荒僻的边远地区与内地交通不便,设立自由边境区便于当地从邻国获得必须的物资供应。某些国家的自由边境区,还利用从邻国输入的设备和原料,建立和发展工业,以满足当地消费的需要。" }, { "instruction": "红花园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红花园石灰岩。时代属早奥陶世新厂期晚期至道保湾期早期。相当于欧洲阿雷尼格期早期Didymograptus deflexus带,分布于鄂西及贵州一带。命名地点在贵州桐梓县以南的红花园附近。为浅海相碳酸盐沉积,为深灰色至黑色厚层灰岩。含角石Coreanoceras,Manchuroceras,海绵Calathius,蛇卷螺Ophileta等。厚20~30米。与下伏分乡组呈整合接触。本组与华北的亮甲山组大致相当。" }, { "instruction": "溶解跃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快速溶解深度、溶跃面。海洋中碳酸盐溶解深度是其溶解速率突然增大的水平深度的界面。根据所溶物质的成分又可分为有孔虫溶解跃面、颗石藻溶解跃面等。一般在此跃面深度之下,生物的钙质外壳明显被溶解,仅保留难溶部分。此面在全球海洋的深度各不相同,太平洋的比大西洋浅,如赤道太平洋的溶解跃面深度仅3600米。生物成因物质的缓慢沉积、高静水压力、高CO2分子压力等均有利于海洋生物体中方解石和文石的溶解,甚至硅质骨骼也部分溶解。这些因素,应是溶解跃面深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在许多地方与碳酸盐补偿面趋于一致,但也有例外;有时,它和构成北大西洋深层水与南极深层水之间界面的温(度)跃层亦相一致。因此,在地质学中常将其与碳酸盐补偿面一起用于说明海洋水文特征和沉积环境及沉积机制。大陆 惭笾屑棺酆虾崆忻嬗肟蟛?示意图1.重矿物、金刚石、锡、金、贝壳、砂砾石; 2.铁、煤; 3.石油、天然气、硫;4.磷灰石; 5.锰、铜、钴、镍; 6.金属矿; 7.沉积物。" }, { "instruction": "晚冰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第四纪最末一次冰期在1.8万年前达到高峰,距今1.8万年后全球冰流由盛转衰,距今1.5万年冰流再度扩展,直到全新世开始,这一冰川扩展时期叫晚冰期。其间气候波动,出现三次寒冷和二次温暖的时期,冰川有三次前进。" }, { "instruction": "冈瓦纳生物古地理大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马尔文凯夫里克大区(Malvinokafric realm)。指以冈冈瓦纳生物古地理分区瓦纳超级大陆为主体及其北缘裂离地块为范围的生物地理大区。有时澳大利亚与东南亚组成澳大利亚-太平洋大区,与冈瓦纳大区关系密切。晚石炭世至二叠纪泛大陆形成,气候分异明显,形成陆上四大植物地理区,冈瓦纳植物区是其中之一。另三个是安加拉植物区、欧美植物区和华夏植物区。" }, { "instruction": "靶器官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某种毒物首先在某部分器官中达到毒作用的临界浓度,这种器官就被称为该毒物的靶器官。如脑是甲基汞和汞的靶器官;甲状腺是碘化物和钴的靶器官;肾脏和肺是镉的靶器官等。由此可见,环境污染物或毒物进入人体后,对机体各个器官并不产生同样的毒作用,只对部分器官产生直接的毒作用。而对机体毒作用的强弱,与靶器官中含该毒物的浓度有一定的关系。" }, { "instruction": "地理信息可视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将地理信息数据转换为人们容易理解的图形图像方式。例如用丰富的色彩、动画技术、三维立体显示及仿真等手段,形象地表现各种地形特征。" }, { "instruction": "泡铋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Bi2[CO3]O2,含Bi 87%。四方晶系。通常呈土状、粉末状或皮壳状集合体。颜色不一,以灰白、黄、浅褐等色为常见。玻璃光泽。硬度2.5~3.5。密度7.0~7.4克/厘米3。是辉铋矿和自然铋氧化后的产物。" }, { "instruction": "clear air-turbulence\\r(CAT)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晴天出现在对流边界层以上的大气湍流。大气边界层内受地表影响盛行湍流,晴天,边界层以上的稳定气层中,通常湍流较弱,但如果有较大的风切变时(即垂直于风向的方向上风的变化很大),例如在高空急流或过山气流附近、一些10~100km的中尺度过程中,也可以产生动力性的湍流活动。晴空湍流主要对进入湍流区的飞机产生20 ---200m尺度的晴空颠簸,由于肉眼观测不到,不易提前发现避让而受其影响,造成操纵困难,严重的还可能导致飞行事故。通常可以改变飞行高度来避开颠簸区。在近地层附近存在较大的风速垂直切变时,低空风切变所产生的动力性湍流对飞机起、降也有很大影响。" }, { "instruction": "大气环境容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满足区域环境目标条件时,因自然净化能力所能容许的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大气的自然净化能力是由于大气的稀释、降水、扩散、氧化等物理化学作用,使进入大气的污染物质逐渐消失。大气自净能力与当地气象条件、植被程度和工业布局等诸多因素有关。因此,大气环境容量会因污染物质的种类不同有很大的差异。" }, { "instruction": "黄河中游黄土地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黄河中游处于黄土高原中心地带,黄土发育齐全。刘东生(1964)根据古生物化石和气候期变迁,对黄河中游黄土地层进行了划分。黄土中的动物群都是陆生的,尚未发现水生属种,脊椎动物化石多发现于埋藏土中。黄土地层中鼢鼠黄河中游黄土地层划分表时代气候黄河中游河谷盆地黄土高原黄土中主要化石第四纪全新世Q4晚更新世Q3中更新世Q2早更新世Q1Ⅲ′间雨期Ⅲ雨期间雨期Ⅱ′Ⅱ′2间雨期Ⅱ2雨期雨期ⅡⅡ′1间雨期Ⅱ1雨期Ⅰ′ 间雨期Ⅰ 雨期低阶地及泥炭层黄土状岩石马兰黄土乾县组(萨拉乌苏组)(清水期侵蚀)离石黄土上部丁村组(铜川期侵蚀)离石黄土下部陕县组(河组)(湟水期侵蚀)午城黄土泥河湾组 (三门组)(汾河期侵蚀)Myospalax lontanicri Struthiolithus sp.Ochotonoides sp. Mnrinae Myospalx tingi Myoepalax chuoyatseni Spirceros cf.peii Myospalax fontanieriEquus wuchengensis Megaloceros pachyosteus(flabellatus)Nyctereutes sinensis Hipparion(proboscidipparion) sinensis Hipparion sp. Sus lydekkeri Hypolagus brachpus Gazella sp.(刘东生等,1964,略作修改)化石丰富,在黄土生物景观中占绝对优势。他认为黄土主要是风成的,在雨期或侵蚀期,没有黄土的堆积作用,黄土只形成于间雨期或堆积期。推动了生物地层法和气候地层法在黄土地层研究中的应用。地层划分见表。" }, { "instruction": "华莱士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东南亚一带的动物地理区划界线。由英国学者华莱士(A.R.Wallace) 1860年最先提出。该线从位于爪哇岛以东的巴厘岛和龙目岛间起,向北经加里曼丹岛和苏拉成西岛间,止于菲律宾群岛以南的海面。" }, { "instruction": "纽康周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美国天文学家纽康(1835~1909)于19世纪推得比较精密的交食周期,即一个交食周期为358个朔望月,该周期称为纽康周期。" }, { "instruction": "total suspended solids\\r(TSS)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分散在大气中的各种粒子的总称。是指用标准大容量颗粒采样器(流量在1.1~1.7 m3 /min)在滤膜上所收集到的颗粒物的总质量,其粒径大小,绝大多数在100μm以下,其中多数在10μm以下。也是目前大气质量评价中的一个通用的重要污染指标。" }, { "instruction": "earthquake intensity scale, seismic intensity scale 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把人对地震的感觉、地面及地面上建筑物遭受地震影响和自然破坏的各种现象,按照不同程度划分等级,依次排列成表,称为地震烈度表。最早的烈度表是卡塔尔迪(J.Cataldi)在1564年编制的,已废弃。目前,世界上烈度表的种类很多,以十二度表较普遍,此外尚有八度表(日本)和十度表等。" }, { "instruction": "谷中谷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叠谷。由于侵蚀基准面下降,气候及地表水流量的变化,下切作用加剧,在古老的宽谷中,又下切形成新的峡谷,称谷中谷。原来宽谷之底则表现为峡谷上的谷肩(replat,shoulder)。它是地形回春的产物。例如华北地区宽谷中往往嵌有下切峡谷;又如中国西部高山区冰期形成的冰川槽谷中,往往嵌入有间冰期流水下切形成的峡谷。" }, { "instruction": "溶斗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喀斯特漏斗。呈漏斗状或碟状的封闭洼地,较大者又称斗淋。漏斗直径几米到数百米,深几米到几百米。成因有两类:一类是地表水沿节理裂隙溶蚀而成的溶蚀漏斗,底部往往被溶蚀残余物质所充填,有的底部有落水洞。另一类是溶洞顶板塌陷而成的塌陷漏斗,横断面呈筒状。有岩溶漏斗、灰岩坑、盘坑、盆坑等别称。在中国重庆奉节等地,群众把塌陷漏斗称为天坑(tiankeng)。在峰丛地区发育的巨型漏斗称为“弄”,明代徐霞客称为“环洼”。" }, { "instruction": "云纹法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莫尔纹法。变形分析的一种模拟方法。由光的干涉而产生。此法即利用光的机械干涉形成的云纹图进行分析。分为面内和影像(面外)云纹法两类:根据前者的平行云纹图和转动云纹图可求得应变场;后者已成功地用于褶皱形式和断裂变形场的分析。其最大优点在于实用范围广,适于弹性、塑性、蠕变,静载、动载,常温、高温等,较简便、易行。" }, { "instruction": "大同火山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属更新世。分布于山西北部大同盆地东部。由熔岩和火山碎屑物组成。熔岩为橄榄玄武岩、橄橄玻璃玄武岩、玻璃玄武岩、橄榄中粒玄武岩、橄榄粗粒玄武岩、橄榄斜长石玄武岩等,一般呈黑色。熔岩流一般每层厚约2~5米,少数可达10余米,中部致密,顶、底面呈熔渣状,多气孔。火山喷出物SiO2含量一般为45%~49%,TiO2含量较高,一般为2.5%~3.0%。火山喷出物常见夹于更新世古大同湖的湖积物,古桑干河的冲积物以及风积、坡积、洪积的黄土层中。火山喷发时代大致是更新世中期—更新世晚期,可见多次喷发和喷发旋回现象。" }, { "instruction": "南华纪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新元古代中期的一个纪。始于距今8亿年至距今6.8亿年。这一时期的沉积称南华系。" }, { "instruction": "面状风化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呈层状、似层状分布的风化壳。又称面型风化壳。多数风化壳属于这种类型。面型风化壳可覆盖在不同母岩之上,但由于岩石性质不同,抗风化程度有差异,因此其厚度可以有很大变化。面型风化壳常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带性。风化壳形态类型示意剖面图1~7.示各种不同岩性; 8.风化壳; 9.地下水面。" }, { "instruction": "堇青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Al3(Mg,Fe)2[Si5AlO18]。斜方晶系。假六方柱状的贯穿三连晶常见,集合体通常呈块状或粒状。淡紫、淡蓝色最为常见。玻璃光泽。硬度7~7.5。解理平行{010}中等。密度2.60~2.66克/厘米3。变质成因矿物,见于角岩和结晶片岩中。透明色美者可作宝石。" }, { "instruction": "钙化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半干旱区土壤中发生的碳酸盐淋溶淀积的过程。在半干旱的成土环境中,由于降水量相对较少,土壤受降水淋溶较微弱,只能将土壤中的易溶性盐分(如氯化钠、碳酸氢钠、碳酸氢钙和硫酸钙等)淋洗出土体,硅、铝、铁基本上未移动,钙、镁只有部分淋失,部分仍残留在土壤中。因此,土壤胶体表面和土壤溶液中多为钙离子、镁离子所饱和,使土壤呈现碱性或中性反应。在雨季,这些钙镁离子与土壤腐殖质矿质化所产生的碳酸结合,形成重碳酸盐,向下部移动并淀积在土壤剖面中下部,形成钙积层。碳酸钙的淀积形态有粉末状、假菌丝状、斑状或结核状,并因土壤类型和成土环境的不同而有较大差异。" }, { "instruction": "hypergene mineral,supergene mineral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地表和地表附近范围内,由于水、大气和生物的作用而形成的矿物。主要包括湖海中的沉积矿物,如石盐、硅藻土等,以及原生矿物在地表条件下遭受破坏而转变形成的部分次生矿物,如褐铁矿、高岭石、铅矾等。" }, { "instruction": "种植制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耕作制度或农作制度。它是对土地利用因地制宜的农作物种植方式,以及相关的技术措施的总称。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前者指作物种植制度,这是核心内容。根据作物的生态特性和土地的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因地制宜确定作物的结构与布局、复种和休闲、间作、套作、单作、混作等种植方式,轮作、连作等的种植顺序。后者指相关的技术措施,有农田基本建设、土壤改良和培肥、排灌制度、水土保持、防治病虫害等技术措施。种植制度是在一定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和科学技术水平下形成的,并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变化。总的趋势是由初级向高级发展,生产率与时俱进。" }, { "instruction": "兵要地志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为适应军事战略、战役需要而编制的以某个区域为范围的综合性评述资料。其内容包括该地区的地形、水文、气候、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及社会、经济、政治等的历史简况和现状特点等方面。" }, { "instruction": "平行鬃岗式河漫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雏形河漫滩的一个类型。在平直或微微弯曲的河段上,河床向一方偏移,在河床的一岸形成断续分布的许多基本平行的滨河床沙坝残留的鬃岗地形。鬃岗之间多为线状洼地,充水后则成湖泊、水洼或沼泽,或在其中发育一些平行的汊河。河床的另一岸则常有一条断续分布的沙坝。这种类型的河漫滩比较少见。" }, { "instruction": "大气运动方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牛顿第二定律在大气中的表达式。牛顿第二定律描述了惯性坐标系中力与加速度的关系,运用于熟悉的地表局地直角非惯性坐标系中的相对运动时,要引入惯性离心力和地转偏向力两个虚力,并修正地表曲率的影响,最后可将单位质量空气相对运动方程简化为东西和南北两个方向上的水平运动方程及垂直方向上的垂直运动方程,水平运动方程描述水平运动加速度和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地转偏向力及水平摩擦力间的关系,进一步简化可得到近似的地转风关系式。垂直运动方程描述垂直加速度和垂直气压梯度力、垂直地转偏向力、重力(包含了惯性离心力的影响)相垂直摩擦分量的关系,进一步简化就成了静力学方程。" }, { "instruction": "推移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床沙载荷(bed load)、底载荷(bottom load)或推移载荷(solid load)牵引载荷(traction load)。指在流体介质推动下,以滚动、移动和跳跃形式沿河底搬运的碎屑物质。通常粗碎屑(如砾、砂)作滚动或滑动搬运,较细碎屑(如细沙、粉沙)则呈跳跃搬运。但搬运方式和碎屑大小之间的关系不是恒定的,随水流强度而变,水流强度大时,跳跃颗粒偏粗,反之则偏细。颗粒的搬运方式可随流动强度变化而相互转化,随着流速增大,滑动或滚动颗粒可变为跳跃,跳跃可变为悬浮;流速降低时则发生相反的转变。" }, { "instruction": "移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当制图区域的形状、地图比例尺与制图区域的大小难以协调时,可以将主图的一部分移到图廓内较为适宜的区域,这就成为移图,是主图的一部分。移图的比例尺可以与主图相同,但经常会比主图的比例尺缩小。例如,在以整个中国为制图区的地图中.经常把南海诸岛作移图表示。" }, { "instruction": "生物扰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沉积物的原始胶结和构造被生活在其中的生物的活动所破坏的过程,即动物对其周围沉积颗粒所进行的搅动、混合和破坏,包括可以鉴定和无法鉴定的各种潜穴、足迹和移迹。过去对生物扰动程度的描述一直停留在定性阶段。Droser和Bottjer(1986)首次正式提出了半定量划分生物扰动等级的方案,共分六级。第一级:无生物扰动,地层保持原始沉积层理;第二级:遗迹化石清晰可辨,至多10%的原始沉积层理被扰动;第三级:遗迹化石基本可辨,但潜穴局部相互叠覆,10%~40%的原始沉积层理被扰动;第四级:原始沉积层已难以辨认,40%~60%的原始沉积层理被扰动;第五级:原始沉积层已完全破坏,但潜穴依然可以观察到;第六级:原始沉积层因扰动而彻底均一化。" }, { "instruction": "液相线矿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与液相线的岩浆平衡共生的矿物(从理论上讲,矿物的数量为无穷小)。有的文献译为“液相矿物”显然是不确切的。液相与液相线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 { "instruction": "乳石英是什么?", "input": "", "output": " quartz即呈乳白色的石英。其颜色是由于含细小分散的气态或液态包裹体所致。通常呈块状产出,见于各种石英脉中和石英岩中。" }, { "instruction": "湖岸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湖盆边缘与四周陆地相邻的地区。大湖的湖岸带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①水上部分为湖岸岸坡(lake bank slope),坡脚位于波浪作用的上限。岸坡的高度与坡度不一,有时岸坡就是湖蚀崖。②水下部分为湖岸浅滩(lake shoal),简称岸滩,是由湖水塑造向湖心微微倾斜的比较平坦的水下滩地。其中近岸部分主要是由湖浪侵蚀、磨蚀而成,称湖蚀浅滩(lake-eroded bank)。近湖心部分主要是沉积作用而成,称湖积浅滩(lakeaccumulated bank),浅滩的前缘为一斜坡,逐渐向湖底区过渡。③水上与水下部分之间,即湖水面与湖岸岸坡的交界线,称湖岸线。它不是固定的,随湖水位升降而上下移动,湖岸线实际上是低水位湖面与高水位湖面之间的一个狭窄地带。" }, { "instruction": "thanatocoenosis,thanatocoenose,thanatocenosis,thanatocenose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生物死亡后的尸体堆积。尸积群的成分可以属于同一生物群落,也可能来源于不同的生物群落。常见的尸积群多是由死于不同原因、不同地点的生物遗体在沉积过程中混合堆积而成。" }, { "instruction": "构造复合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全称构造体系复合(compounding of structure systems)。是地质力学的重要概念之一。同一地域不同构造体系的各种构造成分依各种方式互相干扰和联合的现象,以及同一构造体系中两种极其接近的成分彼此复合、结合、联合的关系(泛指构造体系的“系间复合”及联合和同一体系构造成分之间的“系内复合”),相互复合的构造体系可以是同时或部分同时,亦可为不同时期形成,涉及地区大多不一致、规模也大都不等。狭义的构造复合主要包括归并、交接、包容及重叠四种现象。广义的构造复合则包括构造要素、构造地块和构造体系的各种交接关系。有的学者把构造复合系统分析归纳为:构造复合形态分析、构造复合力学分析、构造复合量级分析、构造复合主次分析、构造复合时序分析和构造复合带块分析等六个方面。对构造复合进行系统分析,有助于探讨构造体系的成生发展过程及其时空关系、进行构造体系划分,也是分析构造控矿和区域稳定性的基础性工作。" }, { "instruction": "无板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软体动物门的一纲,原属双神经纲的一亚纲或目,现已提升为一独立的纲。外套膜包被全体,外形呈蠕虫形,外套膜内有纤细钙质骨针,无钙质骨板,故名无板。腹面中央通常有一腹沟,故又名腹沟纲。全为海生,主要分布于低潮下数十米至深海海底,也有穴居或营寄生者。迄无化石报道,仅见于现代。参见“双神经纲”、“多板纲”。" }, { "instruction": "碱性角闪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富含钠的角闪石的总称。主要有钠闪石、蓝闪石、钠铁闪石等。是组成碱性岩或变质岩的矿物。" }, { "instruction": "地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早期南猿的一个种。Ardi在阿法语的意思是“地”,所以中文译为地猿始祖种。在埃塞俄比亚中阿瓦什地区Aramis的地点的上新世地层中发现了大约代表17个个体的多件人科化石,化石年代距今440万年前。这些化石与南猿相比,其后部牙始祖地猿始祖亚种齿巨齿程度不明显,上下颌犬齿与后部牙齿相比偏大,颞下颌关节无明显的关节隆起,犬齿和臼齿釉质薄等等。地猿始祖种的发现,在人类学界引起很大反响,从总体上是积极和肯定的,但涉及化石年代,演化上的系统位置及地猿始祖种的命名等方面学术界还存在着不同看法。" }, { "instruction": "拟丹尼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真蕨植物化石的一属。蕨叶大,1~2次羽状分裂,小羽片长带状,全缘,基部下延或略收缩,下延部分有邻脉自羽轴生出。中脉粗,直达羽片的顶端,侧脉先以锐角自中轴生出,分叉1~2次,并在叶缘处结成比较稀疏的网状。实羽片形态和裸羽片大致相同,孢子囊密布于羽片背面,成行排列于侧脉边缘。晚三叠世,世界各地。密囊拟丹尼蕨(Danaeopsis fecunda)是中国晚三叠世晚期植物群中的最重要分子之一。" }, { "instruction": "腔笔石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笔石纲的一目。笔石体皮壳状。正胞管构造复杂,明显分为始部膨大的腔部及末部较细而直立的管部。副胞管细管状,不规则分布于正胞管膨大的腔部或皮壳组织上。胞管口部圆形。具黑色坚硬茎系。现知仅出现于欧洲早奥陶世,代表属为复腔笔石(Bithecocamara)。" }, { "instruction": "海岸平衡剖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海岸均衡剖面(equilibrium profile of coast)。在地壳相对稳定条件下,近岸海底受波浪作用而形成的向海呈平缓倾斜的既不受侵蚀也不产生堆积的理想岸坡剖面。" }, { "instruction": "龙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中国对脊椎动物的骨骼化石和牙齿化石的俗称。一般指新生代的哺乳动物,主要是晚中新世至更新世的象、马、犀牛、鹿、骆驼等的骨骼和牙齿。中医用作镇惊、固涩药。中国对于龙骨知道很早,公元前5世纪的《山海经》第五《中山经》就有龙骨的记载;《计然万物录》也有“龙骨出河东”的记载。到了汉末,已作药用。?指鸟类胸骨腹侧正中的纵隆突,又称龙骨突起,为动翼肌附着处,因似船底龙骨,故名。缺乏飞翔能力的鸟类,龙骨不发达或退化。" }, { "instruction": "爬兽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原始哺乳动物三尖齿兽目爬兽科(Repenomamidae)的一属。属名来自拉丁词Repen(爬的、爬行的)、mam(哺乳动物)。上侏罗统或下白垩统义县组下部,辽宁北票陆家屯。爬兽是已知个体最大的中生代哺乳动物,其头骨长超过10厘米;上齿列齿式3?1?2?4,上犬齿大小与I3近于相等,上前臼齿锥状单尖,上臼齿有一明显的主尖(A尖)和弱的B尖和C尖,无明显外齿带;前颌骨有短的背突,但不与鼻骨相连;顶骨矢状脊短而低;人字脊发育,强烈前伸,使向后下方延伸的枕面明显暴露;下颌具骨化的麦氏软骨;齿骨无隅突;齿骨鳞骨关节发育,关节与齿列在同一水平线上。爬兽以其很大而强壮的个体而与中国辽西热河生物群中的其他哺乳动物明显不同,其骨化的麦氏软骨为探讨哺乳动物中耳的起源与进化提供了化石依据。" }, { "instruction": "爪兽亚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哺乳纲真兽次亚纲奇蹄目的一亚目。趾端生爪蹄兽复原图爪而不具蹄的草食动物,也是奇蹄目中唯一趾上有爪的一类。齿冠低,与雷兽相似,上臼齿外壁呈“W”形,但内侧两锥形尖分别与外壁相连成脊。下臼齿为双新月形,有分开的下后附尖。始新世至更新世,广泛分布于亚洲、欧洲、非洲及北美。中国渐新统至更新统中都有此类化石发现,如产于内蒙古及河北中新统的巨爪兽(Macrotherium)等。" }, { "instruction": "沉积间断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简称间断。指在沉积过程中出现的一个小的或比较短的沉积中断现象。沉积间断与地层缺失不同,它仅包括一个短暂的停止沉积的时间间隔,一般在恢复沉积以前很少或没有发生过侵蚀作用。沉积间断常常发生在一套整合的岩层中,一般很难鉴别。但由于生物的不连续往往反映沉积的不连续或沉积间断,因此常用生物地层方法,如利用化石带的缺失现象等来推断沉积间断。" }, { "instruction": "羟硅铍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Be4〔Si2O7〕(OH)2,含BeO 39.6%~42.6%。斜方晶系。晶体呈细小板状或柱状。无色或浅黄色。玻璃光泽。硬度6~7。解理平行{001}完全,{010}和{110}中等。密度2.6克/厘米3。主要产于花岗伟晶岩与基性岩的接触带,此外,见于霞石伟晶岩中。是提取铍的矿石矿物。" }, { "instruction": "蛩蠊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代表种蛩蠊。极罕见的高山性昆虫,是科学研究上极具趣味的昆虫,化石最早出现于俄国二叠纪,共有24种,中国尚无报道。现生4属29种,中国长白山有1种。" }, { "instruction": "空气污染气象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研究大气运动与大气中污染物相互作用的学科。是应用气象学的一个分支,也是环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排人大气的废气和粉尘等大气污染物,随风的输送和大气湍流的扩散稀释,导致区域性污染或全球性污染。污染物扩散与大气边界层结构、天气条件等许多因素有关,大气中污染物也会影响太阳和地一气辐射平衡(如阳伞效应),有些污染物还可能历经化学物理过程形成新的污染物,引起如光化学烟雾、臭氧层破坏等后果,影响天气和气候变化。污染气象学就是研究近地层大气运动引起的污染物扩散、输送、迁移和转化规律,以及大气污染对天气和气候变化的影响、预报和防治措施。" }, { "instruction": "脊椎动物亚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脊索动物门的一亚门。动物界最高等的类群。体形左右对称,大都分头、颈、躯干、尾四部分,颈、尾可不发育。躯干部多具成对附肢,陆生者为四肢,水栖者为偶鳍。背侧管状神经索分化为脑和脊髓,脊索在少数低等类群中终生存在,大部分仅见于胚胎期,成体时为脊柱替代。脊柱保护脊髓,其前端发展成为头骨以保护脑,故又称有头类(Craniata)。骨骼大部分为内骨骼,包括头骨、中轴骨及附肢骨,外骨骼有鳞片、骨板、羽毛、爪蹄等。卵生、卵胎生、胎生。最早见于早寒武世,一直延续至现代。一般再分为无颌纲、盾皮鱼纲、棘鱼纲、软骨鱼纲、硬骨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哺乳纲。盾皮鱼纲和棘鱼纲已经绝灭,无现生代表。脊椎动物化石是晚古生代至新生代陆相地层划分对比及古地理研究的重要依据之一。" }, { "instruction": "扫描数字化仪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扫描仪的一种。应用模一数转换原理,采用扫描方式对输入的胶片或相纸的图像、图形、字符自动转换成数字形式的装置。常用的有机械扫描数字化仪、电子扫描数字化仪和激光扫描数字化仪。这类扫描仪的特点是具有全自动化功能,但它不能对整幅内容进行选择性数字化,而必须实行全要素扫描数字化。在采用电子分色部件装置时,可按输入图像的颜色进行分色数字化。在常用的数字图像处理设备中的扫描数字化仪为滚筒式机械扫描数字化仪,由旋转滚筒、采样头、光栅检测系统、电子分色部件等组成。其分辨率、几何精度均比电子扫描数字化仪高,但又低于激光扫描仪。" }, { "instruction": "氯铜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Cu2Cl(OH)3。斜方晶系。柱状、板状晶体,集合体呈粒状、纤维状、块状及皮壳状等。亮绿色至深绿色。条痕苹果绿色。玻璃至金刚光泽。透明至半透明。具两组解理。断口贝壳状。性脆。硬度3~3.5。密度3.76克/厘米3。产于铜矿床氧化带中。用于药业。" }, { "instruction": "自然地理界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反映划分地理个体(即自然区域)各组成要素的空间结构。地表所有自然过程和现象的空间分布都呈现出过渡的和模糊的特点,很少出现突然跃迁的现象。因此,在自然地理区划中的界线就是两个隔邻的,彼此不同的自然地理综合体的结构的质的转变界线。这个界线是把具有一致的地理特点和自然地理过程大体一致的地段限定在一个界线内。在一个二维地图连翻体中,界线代表一区与另一区之间的过渡带,从中可划出这两个自然区域的界线。" }, { "instruction": "古果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迄今已知最古老的被子植物,为双子叶植物纲的一属,含两种:辽宁古果(Archaeofructus liaoningensis)及中华古果(A. sinensis),化石于20世纪90年代发现于中国辽宁北票黄半吉沟晚侏罗世尖山沟组(广义义县组下部),有世界最早的花之称。水生草本植物。生殖枝分枝,枝上螺旋着生果及成对出生的雄蕊。果由心皮对折闭合而成,内含数枚胚珠,种皮的表皮细胞具略弯曲的垂周壁及较强角质化。雄蕊位于心皮之下,每个雄蕊具一短的花丝及一枚花药。原位花粉小,多近椭圆形,具单沟,表面有网状装饰。复合叶小而扁平,多次分裂,每个裂皮具一细中脉,侧脉不清。古果的胚珠被心皮包藏,雄蕊中有原位花粉,当确属被子植物无疑,从中华古果复原图其果由心皮对折而成、含多枚种子、雄蕊成对生长、小的单沟粉等又显示被子植物较原始的特征。古果根据其茎纤细、叶片细而深裂、叶柄基部多膨凸等特征说明为水生。长期来认为被子植物最早出现于早白垩世早—中期,古果的发现不仅提早了对被子植物出现时间的认识,也对被子植物起源及早期演化研究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 { "instruction": "土壤保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土壤保持。保护区域土壤资源免受自然营力(水力、风力、重力等)的侵蚀以及人类活动的破坏。其保护手段有制定合理而持续的土壤资源利用规划,预防水土流失的发生,在土壤已经退化的地段,因地制宜地进行水土保持工作,将土壤资源的开发利用、土壤的培肥和养护、土壤改良等各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 }, { "instruction": "广生态幅植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该植物对某项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相对比较宽,具有较广的地理分布区,如世界广布的芦苇等。可分为广温性( eury-thermal)、广水性(eury-hydric)、广盐性等。" }, { "instruction": "寒冻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基岩在气温有较大的日变差,又有较大的年变差的条件下,反复发生的机械风化作用。这种作用不一定有水参加,也不一定发生在冰缘条件下,故与冻融风化的含义有一定的差别。冻融风化。" }, { "instruction": "土壤微生物区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定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土壤中微生物种类和数量的组成及其生命活动的综合体现。包括微生物的总数量、各类群的相对数量及优势种类。了解土壤微生物的区系特征和外界环境条件改变时区系的相应变化,可为有意识地控制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发挥其积极作用、防止其有害作用提供科学依据。" }, { "instruction": "特有分布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存在于局部生境的特有种所占据的分布地区。" }, { "instruction": "假化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因与生物无关而易被误认为化石的某些物体或构造,如龟甲石(septarian nodule)、燧石结核(chert nodule)、叠锥(cone in cone)、僵结人(黄土结核loessdoll)、树枝石(dendrite)、贝壳断口(conchoidal fracture)及石灰华(travertine)等。假化石是由与生物作用无关的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岩浆活动、构造运动或其他机械作用或化学作用所造成的。" }, { "instruction": "音乐地理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文化地理学的分支学科之一。探讨音乐特征的地域差异,分析自然环境和各种文化要素对地方音乐形成和发展的影响,研究不同文化区音乐形成的历史、传统和风格,从音乐这一侧面研究不同文化的特征。如东方文化注重家庭,音乐偏重于独奏,而西方文化则形成大型的交响乐队。根据音乐的产生、扩散和风格划分音乐文化区。" }, { "instruction": "大气气相反应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大气中的气态物质之间发生的化学反应。污染气体(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进入大气后,与其他痕量气体、自由基等活性化学物种(如臭氧、HO·自由基)等气态物质之间,极易发生各种均相化学反应。如一氧化氮与臭氧在大气中会急剧地进行氧化还原反应,生成二氧化氮和氧气。又如二氧化硫与HO·自由基发生自由基氧化反应,生成硫酸。" }, { "instruction": "前三角洲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三角洲相沉积亚类型之一。前三角洲位于三角洲前缘的向海或湖一方,滨外地区这一地带的沉积物是富含有机质的泥质物质,呈暗色,具细纹理,是良好的生油层。它是由河流搬来的最细粘土悬浮物质和胶体溶液在海底沉积而成的,含海相化石,纯属海相沉积。在泥质含量高的大河三角洲中,它是厚度大、分布广的相带。再向前方和三角洲两侧,则变为陆架沉积。" }, { "instruction": "armored cone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表面凝结有一层熔岩的火山锥。这是火山口中聚集的熔岩增多,升高到比周围的火山口壁还高,并从火口溢出,掩盖了整个火山锥的表面,火山活动减弱后,火山口中的熔岩下落,便形成了这种熔壳火山锥。" }, { "instruction": "山东盾壳虫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三叶虫纲褶颊虫目的一属。头盖短而宽,近方形。头鞍长方形,顶端平。头鞍沟3对,后一对有时分叉。颈环凸,中部较宽,具有一个向后上方斜伸的颈刺。眼叶中等大小,眼脊凸起,近于平伸。固定颊宽度约相当头鞍宽度的一半。内边缘平缓凸起,宽度与眼山东盾壳虫前翼相同或稍窄。前边缘沟较宽且深。外边缘窄而凸起,中部较宽,两侧变窄。产于中国北方下寒武统。" }, { "instruction": "资源地理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研究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形成、分布、评价、利用和保护的科学。研究自然资源的形成过程和分布规模属自然地理学的范畴;而研究其开发利用和治理保护以及研究社会资源则属经济地理学范畴。故资源地理学是介乎自然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之间的边缘科学。其主要研究内容为: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以及资源的地理组合;资源评价及其开发利用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合理利用方式及其保护措施等。" }, { "instruction": "异地物种形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坐物种群由于地理障碍被分隔后分别在不同地区向不同方向进化,最终形成生殖隔离的不同物种,即先有地理隔离,再形成生殖隔离的新物种形成方式,称为异域物种形成。" }, { "instruction": "湖泊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陆地表面低洼地积水形成比较宽广的水域。蓄积有停滞或缓慢流动的水体,是湖盆和运动的湖水相互作用的综合体。具有调节径流、供给水源、发展航运、水产养殖和调节气候等功能,并蕴藏有丰富水力资源和矿产资源。按成因可分为构造湖、火口湖、冰川湖、岩溶湖、溻湖、堰塞湖、风蚀湖和人工湖等;按洪水泄水情况,分排水湖和非排水湖;按盐度高低,分淡水湖和咸水湖等。地球上湖泊总面积约2500000km2,占陆地面积1.8%,世界上最大的湖泊是里海,面积达37l000km2;最高的湖泊是中国西藏的喀顺湖,湖面海拔5556m,最低的湖泊是死海,湖面低于海平面392m;最深的湖泊是贝加尔湖,水深达1620m。" }, { "instruction": "混染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混杂作用。岩浆与围岩接触,吸收部分围岩成分,岩浆被围岩所混染,所以称混染作用。这是不完全的同化作用。由于同化作用进行不很完全,岩浆只受到围岩物质的混染,常产生一些特殊的矿物和结构构造(如长石的反环带结构、斑杂构造等)。" }, { "instruction": "大气化学动力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大气化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主要研究大气组成(包括天然组分和人为组分)、发生化学反应的速度及其机制或过程等问题。由于大气始终处于物理、化学非平衡状态,光化学反应与阳光辐射密切相关,所以大气化学过程往往又与大气的迁移、扩散、混合等物理过程紧密相联;故其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化学反应的速度及其过程与大气物理因素之间的关系等。" }, { "instruction": "阿尔卑斯冰川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晚上新世,特别是更新世以来,地球上的气候呈现冰期—间冰期的频繁更迭。阿尔卑斯山地在更新世发育了山地冰川。冰川时代结束后,大部分冰川消失,留下了冰蚀谷、冰蚀湖及其他山地冰蚀地貌。根据阿尔卑斯山地冰川地貌遗迹,划分出四次冰期,即恭兹、民德、里斯和维尔姆冰期。长期以来,该经典冰期划分被当作对比的标准,即使在某一地区发现更多的冰期,也常加以归并。同时,在冰川的分类中,常把山谷冰川称为阿尔卑斯型冰川。" }, { "instruction": "密克罗尼西亚地理人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世界九大地理人种之一。居住于西南太平洋密克罗尼西亚群岛上的居群集团,包括马里亚纳群岛、加罗林群岛、马绍尔群岛、吉尔伯特群岛及瑙鲁岛。过去曾归于澳大利亚人种,或曾认为是澳大利亚土著与蒙古人种(印度尼西亚)的混血后裔。密克罗尼西亚人种肤色中等至浓黑,波型发至鬈曲发(尤其老年),身材较矮小(近似尼格利陀地域人种)。血型特征为B型血(ABO血型系统)出现率高,A型亦常见,N型血(MNSs血型系统)出现率高,M型稍低于N型,Duffy阳性和Diego阴性血型常见。" }, { "instruction": "连岛坝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连岛沙洲。连接岛屿与岛屿,或者连接岛屿与大陆的沙坝。是在沿岸流作用下,由泥沙逐渐堆积而成。" }, { "instruction": "箭钩角石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头足纲鹦鹉螺亚纲的一目。短角石式或弓角石式壳,多为外腹式,两侧压扁,口部通常收缩,也有壳为直形、旋卷、呈内腹式、腹背压扁者。隔壁薄、隔壁颈幼年期为弯颈式,连接环一般薄。体管位于腹侧,体管节细,也有较大且膨胀者。可有星节珠沉积及薄的气室沉积。壳面光滑或具饰纹。奥陶纪至早石炭世。化石有箭钩角石(Oncoceras)、理查逊角石(Richardsonoceras)等。" }, { "instruction": "customs duties;tariff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国政府所设置的海关根据国家制订的关税法、关税税则和有关规章,对经过关境的进出口商品或个人自用物品,向进出口商或物品所有者征收的一种捐税,具有强制性和无偿性。关税是国家的重要财政收入来源之一,由海关直接缴入国库。关税通过税率的高低或增减直接影响进出口商品的成本和价格而发挥作用。某些国家会建立关税同盟,某些国家之间会发生关税战,发展中国家采取保护性关税措施,发达国家会设置关税壁垒。" }, { "instruction": "空中油污染监测系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用来探测和监测油污染的空中遥感系统。石油和海水的特性不同,故可用多种空中遥感仪器进行油污染监测。例如,石油在0.3~0. 4μm波段上反射率较强,油膜在紫外像片上显示白色调,常温下石油的发射率为0. 27(海水的发射率为0.96),热红外像片上油膜显示深色调,用13.6千兆赫频率的微波辐射计成像,油膜的亮度温度比海水高50~60K。研究油膜厚度与影像灰度之间的相关关系,可推算油膜厚度及污染海面的石油量。目前,一些国家为监视码头上船舶的排油或漏油污染问题,常采用这种空中系统。" }, { "instruction": "唐县剥蚀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简称唐县面。华北山区唐县期中经过较强烈剥蚀作用而形成的起伏较小的宽谷浅丘地形。它在华北山区分布较广,在太行山东麓表现得最清晰,它的标准地点在河北唐县。" }, { "instruction": "雅莫斯间冰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北美更新世的又一个间冰期,是堪萨冰期与伊利诺伊冰期之间的一个气候温暖期,约与欧洲阿尔卑斯地区的民德里斯间冰期相当。" }, { "instruction": "短程有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局域性的有序现象。例如在一个单晶体的范围内,在其晶格的一个个局部区域内,质点均呈有序分布,形成许多局限于一个个小区域内的有序结构畴,但在畴与畴之间,亦即从整个晶体范围来看,质点的分布是无序的或只是部分有序的。再如在非晶质的硅酸盐玻璃内,如果从每一个硅氧四面体的局部区域来看,离子分布的方式和间距都是一致的,这也是一种有序,即只延伸到每个配位四面体的很短的距离内的短程有序。" }, { "instruction": "泥晶灰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灰泥岩(lime mudstone)、微晶灰岩(micrite)等。石灰岩主要类型之一。本类岩石几乎全由0.001~0.004毫米的灰泥(又称泥晶)组成,仅含少量异化粒(小于10%)。它在结构上相当于陆源粘土岩。常形成于低能环境,如湖、潮上带、浪基面以下的深水区。有些泥晶灰岩处在软泥阶段被生物扰动或遭受滑动变形,形成扰动泥晶灰岩。" }, { "instruction": "工业地理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经济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从区域和综合角度研究不同社会经济、技术和自然条件下工业生产空间分布与地域组合(工业地域综合体)规律的学科。其研究主要内容,包括自然、技术和社会经济诸条件在工业布局中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各个工业部门的地域组合类型与地区工业结构特点,工业企业最优区位选择原则和方法,不同社会方式下的工业布局特点及其形成、发展规律等。按其研究领域的不同,又可分为理论工业地理学;部门工业地理学和区域工业地理学3部分。其中理论工业地理学研究自然、经济、技术与其他社会因素在工业布局中的作用,工业企业区位优选原则和方法,工业地域组合类型、特点和地域体系,以及工业布局一般规律等;部门工业地理学主要以各工业部门技术经济特点与国民经济需要为依据,进行资源评价,分析其原料、能源地理分布与消费区分布之间的关系,并研究各个工业部门分布特点、发展方向与合理布局等问题;区域工业地理学着重分析各地区工业发展条件、工业分布特点和工业区位决策等。工业地理学研究目的,则是为国家、地区或有关部门优化工业布局提供科学依据和比较方案。当今世界工业地理学研究,呈现出观察、分析问题愈益全球化和经济化趋势。" }, { "instruction": "蔓足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节肢动物门的一纲。全藤壶为海生,成体营固着生活,可固着于岩石、游泳生物、漂浮物、船底等。一般为雌雄异体,腹部多退化,头胸甲极发达,呈套形包被体外,动物体用头部向下固着于壳中,触角退化,体节不明显,胸肢末端曲屈如蔓,故名蔓足。晚志留世至现代,常见属有藤壶(Balanus)等。" }, { "instruction": "破火山口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简称破火口。大型的火山口塌陷构造。外形为环形或似环形,直径可达数百米到数十千米。破火口在形态上类似于火山口,但规模要大得多,成因上也不同,火山口是火山喷出物堆积而成的地形,而破火口则是破坏的产物,如地下岩浆室的岩浆喷空而塌陷成洼地等。1941年威廉姆斯(Williams)等将破火口分为塌陷破火口、侵蚀破火口和爆破破火口三种。1979年他又将破火口分为下列七种:喀拉喀托型、卡特迈型、巴耶斯型、夏威夷型、加拉帕戈斯型、玛萨亚型和阿蒂特兰型。破火口地区常蕴藏着大量的高焓地热资源。" }, { "instruction": "岩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对中酸性岩体称岩盖,而类似形态的镁铁质岩体、超镁铁质岩体,常称岩盘(laccolith)。产于岩层间的底部平坦,顶部拱起,中央厚,边缘薄,在平面上呈圆形的侵入体,其形成深度一般较浅。岩盖直径一般是3~6千米,其厚度可达一千米。呈岩盖产出的以中酸性侵入体为常见。" }, { "instruction": "劳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双曲线无线电导航系统的一种。劳兰是音译名,英文Loran是long range navigation(远程导航)的缩写。有劳兰A、劳兰C、劳兰D等类型。劳兰A的原理,是由船舶接收一对(主台和副台)陆地导航台发射的脉冲信号,并测定其到达航位的时间差,然后利用劳兰海图或劳兰表查出此时间差给出的位置线,根据两条以上的位置线的交点确定船位。劳兰A发射台的最大有效范围,在中纬度地区,白天约750海里(地波),夜间约1400海里(天波),精度在1~4海里之间。劳兰C的原理与劳兰A相同,主要区别在发射台的配置和脉冲发射方式、发射频率及作用范围等方面。劳兰C由3~5个发射台构成一组台链,使用100千赫频率,约为劳兰A的1/20,其基线长(主台与副台之间距离)约1000海里,比劳兰A长得多;有效作用距离,白天约1000海里,夜间约650海里,精度为0 ?~1 ?海里。" }, { "instruction": "热带气旋警报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据热带气旋的影响程度对公众发布警报。当热带气旋移近我国大陆时,要及时向公众发布警报,根据热带气旋的强度、预计登陆时间和影响程度(沿海开始出现8级大风或暴雨为准)分为: 消息——远离或尚未影响到预报责任区时,根据需要发布消息,报道编号热带气旋的情况,警报解除时也可发布消息;警报——预计未来48h内将影响本责任区的沿海地区或登陆时发布; 紧急警报——预计未来24h内将影响本责任区的沿海地区或登陆时发布。 国家气象中心负责全国陆地上和北纬15°以北、东经132°以西的海域,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台负责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陆上和近海海域(一般指从海岸向外延伸300km以内海域)。" }, { "instruction": "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常用符号Fm,是岩石地层划分的基本单位。一个“组”具有岩性、岩相和变质程度的一致性。它可以由一种岩石组成,也可以由两种或更多的岩石组成。厚度可自几米到千米以上。《中国地层指南》(修订版)(2001年)规定,组名一律用地名加“组”来命名,如馒头组、冶里组。另外有一种命名法是,一个组如果岩性单一,可以用地名加岩石名称来命名,如栖霞灰岩、茅口灰岩,这种命名法,中国目前已很少使用。组的符号,采用在系或统的符号后边加该组汉语拼音头一个字母,用小写斜体字表示,如馒头组用1m。如果同一个统内两个组名第一个字母相同时,则时代较新的组在头一个字母之后再加上最接近的一个辅音字母,仍用小写斜体,如毛庄组用1mz。" }, { "instruction": "泰山岩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新太古代。为广泛出露于山东泰山及沂蒙山区中的深变质岩系。自下而上分为雁翎关组、山草峪组和柳杭组。本岩群厚度巨大,主要由黑云斜长片麻岩组成,含角闪(斜长)片麻岩、斜长角闪岩和黑云变粒岩等,某些层位有一定厚度的沉积变质铁矿。原岩主要为粉砂级的较细碎屑岩类,一部分具硬砂岩性质,局部含有一定的钙质。有些地区,中上部有一个角闪质岩组,属铁铝榴石角闪岩相,厚千余米;是一套变质的浅水至陆相喷发、具不同形态的杏仁至球粒状基性火山岩及细粒火山碎屑岩的岩组,伴有基性岩、超基性岩小侵入体。在较多地段,又受到两期混合岩化作用,形成不同类型的混合岩和混合花岗岩。区域变质时代为25.5亿年,侵入的伟晶岩的时代为25亿年。雁翎关组斜长角闪岩全岩SmNd等时线年龄(26.9±1.8)亿年,泰山地区斜长角闪岩和角闪岩全岩SmNd等时线年龄(27.4±0.7)亿年(江博明1986),雁翎关组角闪岩中锆石UPb一致线年龄(26.99+0.30-0.28)亿年,27.4亿~27.9亿年。在泰山附近,本岩群被辉长岩、闪长岩和花岗岩先后侵入,其上被寒武系或震旦系不整合覆盖。" }, { "instruction": "里斯维尔姆间冰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欧洲阿尔卑斯地区更新世的又一个间冰期,这一间冰期是在里斯冰期之后,维尔姆冰期之前的气候温暖期,故名。里斯冰期的冰水砂砾层形成高阶地。它可以与北欧的艾姆斯间冰期和北美的桑加蒙间冰期相对比。" }, { "instruction": "平行层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主要产于砂岩中,在外貌上与水平层理极相似,是在较强的水动力条件下,高流态中由平坦的床沙迁移、在床面上连续滚动的沙粒产生粗细分离而显出的水平细层,沿层理面易剥开,在剥开面上可见到剥离线理构造,平行层理一般出现在急流及能量高的环境,如河流、海滩等环境中,常与大型交错层理、底冲刷相伴生。" }, { "instruction": "外壳亚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头足纲的一亚纲,因壳在软体外部,故名。因具四鳃,又称四鳃亚纲(Tetrabranchiata)。外壳亚纲现多细分为鹦鹉螺亚纲、内角石亚纲、珠角石亚纲、杆石亚纲、菊石亚纲。或将鹦鹉螺亚纲再分为直角石亚纲及鹦鹉螺亚纲。" }, { "instruction": "拐点分解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旋节分解、增幅分解、亚稳分解。不是通过成核 采?长机理而是借助于成分调制而进行的一种固溶体出溶方式。在此种方式出溶的早期阶段中,在固溶体内并不存在有明显的两相界面,且过饱和的组分(例如钾长石中的Na)在固溶体内的扩散是向着其本身浓度梯度增高的方向进行的,从而在固溶体的不同部位形成了连续递变而呈波状起伏的成分差异,即形成了成分调制波。随着扩散作用的继续,调制波的振幅将不断增大,直到后期发生波峰的削方,才出现明显的两相界面,并因而形成与基体相截然分开的出溶相叶片。此时在形态上它与通过成核 采长机理形成的出溶叶片已不再有所区别。拐点分解因不需要成核能,所以它在低过饱和度的亚稳状 下也能进行,但前提是固溶体的化学组成必须落在体系自由能 渤煞滞贾凶杂赡芮线上两个拐点的成分之间,亦即位于由拐点分解线所界定的成分范围内。拐点分解作用在诸如长石、辉石、闪石等矿物中常见。" }, { "instruction": "并系类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分支系统学中根据近祖共性归类的类群称为并系类群,是一个没有包括其最晚祖种全部后裔种的类群。分支系统学排除并系类群,只接受单系类群。" }, { "instruction": "山谷风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局地环流。" }, { "instruction": "微体化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需要利用显微镜才能进行研究的微小化石的泛称。微体化石包括微小生物的整个遗体,如有孔虫、苔藓虫、介形虫等,以及一些大生物体的幼年类型或其某些微小部分,后者如牙形石、虫颚、棘皮动物的骨板、轮藻、孢子、花粉等。微体化石个体微小,数量众多,钻井岩心中易于发现,可大量采集,广泛用于地层的划分对比,尤以在石油勘探等工作中更为重要。以微体化石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称微体古生物学。" }, { "instruction": "北极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即小熊座中的α星,中国古代星名是“勾陈一”或“北辰”。北极星距地球约430光年,它是距北天极最近的一颗亮星,距极点不足1°,因此,对于地球上的观测者来说,它总是位于北天极处,可以靠其指引方向。" }, { "instruction": "球体调和函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调和函数的一种,即以变数x,y,z的齐次多项式表示的调和函数。以n次齐次多项式表示的调和函数称为n级球体调和函数;当n=2时,称二级球体调和函数。" }, { "instruction": "历月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阴历的首要成分是历月。它按朔望月的长度来定历月:大月30日,小月29日;通过大、小月的适当安排,使其平均历月接近朔望月。" }, { "instruction": "立方紧密堆积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等大球体最紧密堆积的两种基本型式之一。其圆球的配位数为12,空间利用率为74 5%,密置层按三层重复,即ABC ABC……的方式重复堆积,其第四层的球心投影位置与第一层重复,第五层与第二层重复,依此类推。由于在这种堆积中可以划分出立方面心格子,故称为立方最紧密堆积,其密置层平行于{111}。金、银和铜等的晶体结构即属此种堆积。" }, { "instruction": "Peles hairs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细长如发的火山玻璃丝浆骨。它是富含气体的极易流动的玄武岩熔浆喷泉状喷发时,飘浮在空中冷凝而成。一般丝粗不过半毫米,长可愈2米,它随风飘流的距离可达15千米。“Pele”源于夏威夷语,是“火神”之意。" }, { "instruction": "洋底变质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大洋中脊的一定深度范围内,由于海底扩张和深部热流上升以及海水通过热岩浆的对流循环而发生的一种变质作用。这种变质作用规模较大,可使大洋中脊的基性和超基性岩石发生重结晶作用,形成不具片状构造的变质岩石。有人根据磁异常的型式判断,洋底玄武岩层的厚度可能只有0.5~2.0千米,下伏岩层便是退磁的主要由变质的镁铁质岩石组成的,这些岩石包括变质玄武岩、变质辉长岩、含韭闪石蛇纹岩等。" }, { "instruction": "蓟县纪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中元古代晚期的一个纪。始于距今14亿年至距今10亿年。此期间的沉积称蓟县系。" }, { "instruction": "蹄兔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哺乳纲真兽次亚纲的一目。小型有蹄类。现生代表形态、大小及习性似兔。凿状上门齿1对,下门齿2对,无犬齿,颊齿高冠,脊形。四肢短,前肢4趾,后肢3趾,趾端有蹄状平爪,故名蹄兔。早期种类大者如马,齿式完全。渐新世至现代,非洲、欧洲、亚洲。中国北方上新统及更新统产有此类化石,如山西的上新蹄兔(Pliohyrax)。" }, { "instruction": "铯沸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铯榴石。成分Cs〔AlSi2O6〕*H2O。含Cs2O 23.5%~36.5%。等轴晶系。晶体呈立方体与四角三八面体的聚形,少见;通常呈致密块状集合体。无色透明。玻璃光泽。硬度6.5~7。断口贝壳状。密度2.86~2.90克/厘米3。产于花岗岩和伟晶岩中,与锂云母、锂辉石、叶钠长石等共生。是目前已知的含铯最多的矿物,为提取铯和制取铯盐的重要矿石矿物。" }, { "instruction": "原蜥脚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传统分类系统中蜥脚形亚目(Sauropodomorpha)的一个次亚目。原蜥脚类是个体中等至较大的早期蜥脚形类,也是最早出现的恐龙类别之一,化石分布于世界所有大陆,它们在早侏罗世末期绝迹。头约为股骨长的一半;牙齿小,同形或微弱异形,片状牙齿边缘具有小锯齿;颈部较长,但不及后期蜥脚类的长:第Ⅰ指爪较大,第Ⅳ、Ⅴ指指节退化或消失;后肢明显长于前肢。它们在休息或慢步时可用四肢支撑,而快速行走时可用后足运动,以植物为食。原蜥脚类可分为几个不同的科,它们的身体的结构基本类似,主要区别在身体大小、粗壮程度及身体不同部位的相对比例上,而头骨上的区别相对较大。代表属有西欧的槽齿龙(Thecodontosaurus)、板龙(Plateosaurus)、非洲的巨椎龙(Massospondylus)、南美的拉里奥哈龙(Riojasaurus)、中国的禄丰龙(Lufengosaurus)等。" }, { "instruction": "汤山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中国江苏南京附近发现的直立人化石。化石地点位于江宁县汤山镇西南的雷公山上的奥陶纪灰岩溶洞中(32°03′N,110°03′E)。化石发现于1992年,共有不完整的头盖骨及面骨两件,均未附有牙齿,化石属直立人。同时出土的尚有哺乳动物化石。在地质时代上属中更新世。绝对年龄测定的数据,由于测定方法的不同,有12万~18万年,29万~40万年。也有人认为依共生动物群,与周口店第一地点相近,其总体时代应在50万年左右。" }, { "instruction": "new genus,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拉丁文 genus novum(缩写 gen. nov.)正式发表的新命名的属。仅在首次发表此新属原始描记的文献中,用括号注于属名之后,拉丁文学名之后则注以 gen. nov.。新属所包括的种可以是已知种,也可以是新种,后者即为新属、新种。" }, { "instruction": "固态降水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大气中降落的雪、雹、霰等,其中主要是降雪等固态水融化成液态水的总量,常用降雪量来代表。" }, { "instruction": "黄土胶结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将黄土分散的矿物颗粒粘结在一起的胶结物质,使黄土具有不同的坚实程度。黄土的胶结物质有以下几种:①碳酸钙胶结;②粘土矿物胶结;③生物作用形成的有机物胶结。其中以碳酸钙胶结的黄土岩性强度最高。黄土的物理力学性质与黄土的胶结物及胶结程度有很大关系。" }, { "instruction": "古砂礓黑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属半水成土纲中的一个土类。地形平坦,母质多为黄土性古河湖相沉积。中国皖、豫、苏、鲁诸省均有分布,以淮北平原最为集中。该土最大特点是上部有厚30~40厘米的黑土层,下部有明显的石灰质结核层,即砂礓层。黑土土色虽黯,但能测出的有机质平均仅1.25%左右。这种土壤的形成过程一向少有明确解释,实际上它是地质构造、地壳沉降及古气候共同影响下的一种古土壤。砂礓黑土几乎都分布在新构造运动沉降区,但有构造回升处。淮河北岸,黑土分布集中,但南岸罕有,可能该河段为一断裂,造成两岸古环境的差异所致。黑土中的砂礓层,应是地下水中的Ca(HCO3)2向上蒸发形成的,因为仅土层中的碳酸钙不足以形成如此大量淀积。据刘良梧的14C测年表明:该区40000余年来一直有砂礓形成。" }, { "instruction": "气候可预报性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对气候系统不久的将来或长期的将来可能预报的精确程度。在大气运动过程中一般存在两类不确定性——初始条件的不确定性和外强迫条件的不确定性,它们分别构成了第一类可预报性与第二类可预报性问题。前者关心的是在预报过程中初始状态的不确定性是如何演变并制约预报水平的,随时间的推移,初始场对其后的大气运动的影响已不复存在,这个时间即所谓确定性系统的预报时效。后者实质上是研究非线性系统对外强迫变化的响应,其预报对象不再是瞬时状态,而是系统的某些统计量(如平均值),甚至是系统状态概率密度函数,由于对温室气体、辐射强迫和自然的气候变化幅度的估算、描述气候系统的资料不准确、模式不完善等原因,气候预测仍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但这一类预报问题具有喜人的前景。" }, { "instruction": "水平地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及其组成要素在地表沿经度或纬度方向的水平更替形成的带状地域。包括纬度地带性和干湿地带性。①纬度地带性。由于太阳辐射随纬度不同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导致地球表面热量由赤道向两极逐渐变少,因而产生地球表面的热量分带,纬度地带性规律是全球尺度的地域分异规律。由于受海陆分布、大气环流、洋流等因素的影响,纬度地带性有时会受到干扰,显得不太理想,但纬度地带性规律却是普遍存在的;②干湿度分带性。全球陆地降水量的89%来自海洋湿润气团,而海陆间的水交换强度越深入内陆越弱,因此导致了大部分大陆上的干湿度由海岸线附近向大陆内部发生规律性的变化。沿海地带比较湿润,向内陆逐渐变干燥。简言之,由于海陆分布导致的干湿度由海向陆的带状分布规律,就称为干湿度分带性。" }, { "instruction": "构造形迹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壳运动使岩层、岩体产生的各种永久形变和岩块、地块相对位移的踪迹。即指各种次生结构要素(如各种不同成因的褶皱和不同性质的断裂、节理、劈理和片理,以及各种隐裂隙、岩石和矿物的次生定向排列,乃至晶格位错等)。自然条件下地壳岩石形成的各种地质构造形体和岩块、地块相对位移的踪迹,包括各种次生结构要素(如各种褶皱、断裂、节理、劈理和片理)和原生结构要素(如沉积岩的层理、岩浆岩的流线和流面等)。泛指所有构造形迹,包括构造要素、构造地块和构造体系。通过构造形迹来研究岩石圈构造运动的过程和方式,是地质力学的基本工作内容,也是解决地壳运动问题的重要途径。鉴别不同类型的构造形迹,有重要理论研究意义和生产实践意义。" }, { "instruction": "南极底层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南极海水深3000米之下低温高密度的底层流动水体。其终年温度约-0 ?℃,盐度34 ?6‰南极水团和经向流示意图1 备蹦霞 表层水;2 蹦霞 辐集带或极峰;3 蹦霞 表层水;4 蹦霞 中层水;5 ?绕极深层水;6 蹦霞 底层水;7 蹦霞 辐散带;8 北醢端 由于密度很大,一般沿深海底部流动,活动范围可达太平洋的北纬50°、大西洋的北纬45°地区。对大洋盆地的地球化学过程、沉积物分布和地貌形态特征的形成起重要作用,特别是对深海水团的充氧作用、生物和沉积物的氧化作用、底部沉积物的侵蚀和不整合的形成、沉积物的再沉积和特殊海底地形的塑造、碳酸盐和硅酸盐的溶解 约懊探岷顺粱?场所的形成过程均起重要作用。地质时期的南极底层水可能形成于中新世中期(14百万年),在南极冰盖形成时,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广大地区产生了中新世大规模的沉积间断。" }, { "instruction": "条件性不稳定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湿空气受到向上扰动时的静力稳定性。饱和空气受到向上扰动时,气块温度将按湿绝热递减率Γm,变化,因此当实际气层的垂直温度递减率Γ出现Γd>Γ>Γm情况时(Γd为干绝热递减率),对干空气而言,气层是稳定的,而对饱和湿空气而言气层是不稳定的,称为条件性不稳定。" }, { "instruction": "他形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矿物晶粒看不出它们固有的晶面,其形状受相邻晶体或遗留的空间所限制,因此多半是不规则的,在粒状结构的火成岩中,他形晶常是结晶较晚的矿物,如花岗岩中的石英。" }, { "instruction": "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一个“期”的时间内形成的地层,是比统低一级,比亚阶高一级的基本年代地层单位。一个统可以分为几个阶,例如中国的上寒武统分为崮山阶、长山阶和凤山阶。从理论上讲,阶的专名应适用于全球。但实际上不同的生物地理区可以有不同的阶名。在不同的生物地理区内,同一个统可以分出数目不等的阶。阶的名称最好用它的模式地点的地名来命名。并且可以再分为亚阶。中国古生界各个系的一些阶多是在岩石地层单位“组”的基础上,经过区域性生物地层研究之后建立起来的。这就出现了一名二用的问题,如张夏阶和张夏组。尽管如此,张夏阶与张夏组还是容易区别开来,因为前者是以时带或等时面作为划分界线,而后者则以岩性标志作为划分界线。又由于在一个组的分布范围之内,其岩性界面不是完全同时的,所以张夏组的顶底界线和张夏阶的顶底界线也就不可能到处完全一致。中国面积大,可以建立中国区域性的阶名。阶的符号各国不完全一致,中国阶名的符号,是在统的符号基础上,在其右上角加该阶所处的层位序列号。如下寒武统梅树村阶用11、上寒武统长山阶用23、中二叠统栖霞阶用P12等。" }, { "instruction": "晶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生长在岩石的裂隙或空洞中的许多单晶体所组成的簇状集合体。它们一端固着于共同的基底上,另一端自由发育而具有良好的晶形。晶簇可以由单一的同种矿物石英晶簇的晶体组成,也可由几种不同矿物的晶体组成,常见的如石英晶簇、方解石晶簇等。工业上利用的压电水晶、冰洲石等矿物材料常呈晶簇产出。" }, { "instruction": "地球轨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就日地间的相对关系而言,地球绕太阳(确切地说是日地共同质心)公转所经过的路线,是一种封闭曲线,叫做地球轨道。通常所说的地球轨道,实际上是指地心的公转轨道。" }, { "instruction": "Katmaian type eruption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喷出流纹岩质火山灰流并广布地面的特殊喷发活动。经过这种活动极黏稠的酸性熔岩物质以碎屑物组成的火山灰流在地面散布堆积熔结,使地面变得比较平坦,形成火山灰台地。现已很难见到这种类型的火山喷发。1912年阿拉斯加的卡特迈火山,发生过具有近似这种特点的喷发,故名。按其喷发特征接近于熔结凝灰岩被的喷发,但它又有火山锥。1979年的新分类中已废弃。" }, { "instruction": "古地磁地层法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第四纪地质年代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20世纪60年代以来,地质历史上地磁场倒转的现象引起了广泛的重视。1969年考克斯(A.Cox)等根据多方面的资料制定了近450万年以来的地磁年表,或称地磁极性时期表。它表明了近450万年以来各个时期地磁场的极性,在每一个大的正向或反向时期中还有一些持续时间较短的极性倒转事件,同时附上了各极性世和极性事件的同位素年龄。现在对南北半球的火山岩与火山碎屑岩,海洋、湖泊、河流沉积物,黄土及其中古土壤的古地磁研究,证实了近450万年以来地磁极性变化的历史在全球范围内的一致性。这样地磁年表便成为新近纪—第四纪地层划分和对比的一个重要标尺,并为全球性的新近纪—第四纪地层对比开辟了新的途径。古地磁地层法研究的最好材料是地层中没有经过重大次生变化的含有铁磁性矿物的沉积岩与火山岩、基性熔岩。通过野外古地磁岩石标本的采集和室内基本古地磁数据的测定,就可以编制研究地区古地磁极性序列,并和标准的地磁年表进行对比,以此来确定地层的层位和年龄。用古地磁法与古生物法、同位素年代测定法等相结合,划分和对比第四纪地层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 { "instruction": "平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海拔高度较小,地表起伏微缓的广大平地。以较低的高度,区别于高原;以较小的起伏,区别于丘陵。平原的类型多样。按成因分为堆积平原、侵蚀平原、侵蚀—堆积平原、构造平原等。按形态分为倾斜平原、凹状平原、波状平原等。按外力作用分为冰川及冰水作用形成的平原、冲积平原、湖成平原、海成平原等。平原在陆地地形中占有特殊重要地位。是人类主要的经济活动场所。" }, { "instruction": "大洋中脊玄武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低钾拉斑玄武岩的变种,含钛量也较低,在大洋中脊喷出,由镁橄榄石、富钙单斜辉石、斜长石、钛磁铁矿和数量不等的浅棕色玻璃组成。岩石中斜方辉石和钛铁矿罕见。" }, { "instruction": "古元古代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始于距今25亿年,中国地质学家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古元古代结束时间定在距今18亿年。而国际上采用距今16亿年。其间形成的地层称古元古界(Palaeoproterozoic Erathem)。广泛出露于各大陆古老克拉通及活动带中间地块,中国见于塔里木地块、柴达木地块、华北地台、扬子地台和华夏地块以及天山兴安、祁连、秦岭、大别等褶皱带中间地块的变质岩地区。主要岩石为沉积岩系和火山沉积岩系,并遭受了多期的不同程度的变质、变形作用。岩石变质程度多为绿片岩相及低角闪岩相,局部有高角闪岩相及麻粒岩相。富含铁、铜、铅、锌、石墨、硼、菱镁矿和大理石矿床。" }, { "instruction": "新构造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挽近地质时期的地壳构造运动。舒尔茨(С.С. Шульц)指造成现代地势基本特点的构造作用。尼古拉耶夫(Н.И. Николаев)把新近纪到现代的构造运动统归为新构造运动。并认为新构造运动的特点具普遍性和节奏性,它最普通的表现形式是振荡运动。长期以来,新构造学者曾一致认为“差异性断块升降”是新构造运动最主要的特征。最新研究结果却揭示,水平运动是新构造运动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运动方式。不同学者对新构造运动的时限有不同的见解。新构造运动有多种形式,如地壳水平运动与地壳垂直运动,内生运动与外生运动,区域性运动与局部性运动,造山运动与非造山运动,断层蠕滑运动与断层黏滑运动,海平面升降运动,动压负荷运动与静压负荷运动,流体地质动力运动,以及拱曲运动、掀斜运动、地穹运动、地裂运动、块状运动和旋扭运动等。" }, { "instruction": "归还学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1840年德国科学家李比西在《化学在农业和生理学上的应用》中,阐述了养分归还学说:“由于人类在土地上种植作物并把这些产物拿走,这就必然会使地力逐渐下降,从而土壤所含的养分越来越少。因此,要恢复地力就必须归还从土壤中拿走的全部东西,不然就难以指望再获得过去那样多的产量,为了增加产量就要向土壤施加灰分”。传统的农业是以有机肥料来维持土壤肥力的,在有机肥料不足或依靠开荒来增加产量时,土壤肥力就会下降。1 9世纪在欧洲盛行的土壤肥力递减论就是这种状况的反映。养分归还学说的历史功绩在于正确指出要想土壤肥力不下降,就必须归还从土壤中取走的全部东西。" }, { "instruction": "地球化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主要研究地壳、地球乃至宇宙的化学组成和元素分布、迁移与演化的规律的科学。地球化学是地质学和化学相结合的一门边缘学科,并且与其他相邻学科(如海洋科学、环境科学、天文学、物理学、生物学等)互相渗透和结合,产生了海洋地球化学、环境地球化学、宇宙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生物地球化学、实验地球化学等数十个分支学科。可以说现代地球化学已成为一门枝繁叶茂的系统性学科。地球化学已建立了自己的理论系统,构成了完整的学科体系,完善了一整套研究方法,与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和大地测量学一起成为固体地球科学的四大支柱学科。它既肩负着解决当代地球科学面临的基本理论问题——天体、地球、生命、人类和元素的起源和演化的重大使命,又为人类社会提供充足的矿产资源和良好的生存环境提供依据。" }, { "instruction": "汇水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河流的某一地点的水量来自它的上游所有的主支流地区,这个地区就是它的汇水区。所谓的河流某一地点,既可以是某水文站或某水库,也可以是任意指定的某地点。汇水区也可定义为河流某一地点以上的流域。" }, { "instruction": "固定污染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在人为大气污染源中由于燃料燃烧而散发出气态污染物或粉尘的各种设备或工场,例如锅炉、加热炉等。它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 }, { "instruction": "传染病分布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传染病分布规律受病原体和传染媒介的活动规律所制约,其地理分布的特点:①病区不稳定。流行范围变化不一。传染病分布范围的大小,取决于病原体的数量和作用强度,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②具有区域性。各种病原体和媒介动物的生活习性和所要求的环境条件不同,因而传染病的分布区域也有差异;③季节性和周期性。传染病的流行有高峰期,也有波谷期,二者相互交替呈周期性发展;④人类活动对传染病的分布有很大影响。一方面传染病人在社会活动中可能将病原体四处传播;另一方面,人类通过搞好环境卫生、灭菌等措施,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扩展。" }, { "instruction": "元素迁移转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元素及其化合物在环境中所发生的空间移动及存在形式与状态的变化。即元素及其化合物在环境中空间位置的移动、伴随的转化及因移动和转化所引起的富集、分散等过程。根据迁移介质的不同,分为空气迁移、水迁移和生物迁移3种类型。迁移方式主要有:①机械迁移作用;②物理-化学迁移作用;③生物迁移作用。影响元素迁移的因素包括两个方面:①内部因素。即元素自身的物理化学性质,包括组成化合物的能力、形成不同电价离子的能力、水解能力、形成络合物的能力、被胶体吸附的能力等;②外部因素。包括环境的物理化学条件和区域自然地理条件。" }, { "instruction": "龚岔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为中祁连地区青白口系的地方名称,主要分布于甘肃肃北县至青海祁连县等地区。为一套富含叠层石及微古植物的细碎屑岩与碳酸盐岩建造,分四个组,包括两个碎屑碳酸盐岩旋回,厚3022~4200米。在西部碳酸盐岩中有1~3层石膏层,含有鲕状灰岩、角砾状灰岩、白云岩等。含丰富的叠层石Gymnosolen、Katavia、Jurusania、Linella和微古植物Trachysphaeridium sp.、Asperatopsophosphaera sp.等,RbSr等时线年龄10.4亿年。在北祁连,与上覆震旦系白杨沟组呈不整合接触,在中祁连与上覆震旦系多若诺尔群呈假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山西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早二叠世至中二叠世早期。分布于山西、河北以及河南、山东的一些地区。命名地点在山西太原一带。为陆相含煤沉积,为灰色、黑色砂岩、页岩夹煤层,并常含菱铁矿结核,含植物化石Emplectopteris triangularisEmplectopteridium等中期华夏植物群,其中重要分子有Lobatannularia sinensis,Sphenophyllum thonii,Emplectopteridium alatum,Taeniopteris mucronatus等。本组是中国重要含煤地层之一,煤层多(常发育6~10层)、储量大、质量好、层位比较稳定,经济价值很大。本组与下伏上石炭统太原组呈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外来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区内本没有分布,而是从另一地区移入的种或亚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外来种认为,只要进入一个生态系统的新物种就是外来种,它包括自然入侵的物种、无意引进的物种、有意引进的物种、基因工程获得的物种或变种以及人工培育的杂种;狭义的外来种指由于人类有意或无意的作用被带到了其自然演化区域以外的物种,强调物种被人为移动或引进,因此不包括自然入侵的物种和基因工程得到的物种或变种。" }, { "instruction": "峨山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镰刀龙类的一属。以化石产自云南峨山县而得名。仅包括一带有牙齿的不完整的左下颌。小型的镰刀龙类,其齿骨后部具有一圆形孔窗,保存下来的齿槽表明其下颌牙齿至少30余枚且牙齿排列很紧密,牙齿齿冠前后缘的小锯齿很小(后缘小锯齿更小一些),这种小锯齿几乎与齿冠前后边缘相垂直,齿冠与齿根之间明显收缩,这些特征表明它与其他任何镰刀龙类均不同。峨山龙产于云南峨山县早侏罗世下禄丰组,是最早的和最原始的镰刀龙类,将这一类群的地史分布从早白垩世前推至早侏罗世,对探讨镰刀龙类的起源和演化具有重大意义。同时,峨山龙又是已知最早的虚骨龙类,它的发现表明虚骨龙类早期分异的开始时间比以前所认为的要早得多。" }, { "instruction": "约旦规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鱼类的脊椎骨数目在低温水域比在温暖水域的多。" }, { "instruction": "经济地域综合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也称生产地域综合体。社会化现代经济的地域组织形式。它依据特定地区的条件优势,按国民经济当前与长远发展规划,把专业产业部门、辅助性产业部门、自给性产业部门与基础设施有机结合起来,组成有机整体,以期获取最佳效益。它是社会劳动地域分工高度发达的结果。亦为构成区域经济结构的物质技术基础。它所拥有的专业化产业部门,具有明显地域特征;各组成要素(辅助部门、自给性部门、基础设施等)之间彼此紧密相联,一个要素的变化必将引起其他要素相应变化。按其专业化方向与综合体内部结构,可划分为工业生产地域综合体、农业生产地域综合体、农工生产地域综合体、农工商地域综合体等各种类型。按其组合层次特点、地域范围与内容,又可分成不同等级。实行经济地域综合体,①可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建立起专业化部门,发挥其在全国劳动地域分工中的作用;②可充分节约社会劳动,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③可合理、综合利用各地资源;④可统一使用基础设施,减少投资、节约用地;⑤可充分利用当地劳力资源;⑥可尽快形成地区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基础建设投资效果,有利迅速改变地区经济面貌。" }, { "instruction": "海蚀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浪蚀台。在地壳稳定的条件下,海蚀崖长期受携带泥沙的激浪的磨蚀而不断后退,并在其前方形成一个向海微斜的近似平坦的基岩台地。其上常覆有砂、砾等海积物,或残留有较坚硬岩石形成的海蚀柱和海蚀残丘等。低潮时部分出露海面,高潮时则海蚀台柱没于海面之下。中国基岩海蚀崖前大都有海蚀台出现。由于陆地上升或海面下降,可被抬升而形成海蚀阶地。" }, { "instruction": "欧洲地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以波罗的地盾和东欧地台为核心,欧洲大陆总体上向西南方向增生。依次形成元古宙、古生代和新生代造山带,一直到地中海欧亚和非洲板块之间的活动过渡带。覆盖了陆壳发展的全部时间范围,包括:①东欧地台,时代老于25亿年的太古宙萨姆群和古元古代白海群花岗片麻岩和低压麻粒岩沿波罗的地盾出露。科拉半岛至奥涅加湖地区最老的卵圆形花岗片麻岩穹窿年龄超过36亿年,被形态不规则的绿岩带隔开。世界上第一口深度超过12000米的科拉超深钻揭露了包括康拉德不连续面在内的陆壳下部的组分和结构。在19亿~18亿年期间,整个东欧地台第一次遭受钾质花岗岩侵位活动,它们的广泛产出标志着成熟大陆壳以及统一克拉通基底的形成。古元古代的耶杜里系砾岩、长石砂岩和镁铁质熔岩以及中、新元古代的瑞芬群(18.7亿~16.4亿年)和哥特群(11亿~9亿年)石英岩、叠层石灰岩、层状铁矿和基性火山岩是最早的似地台盖层。在16.5亿~15.5亿年的更长环斑花岗岩侵位幕以后,15亿~14亿年未变质的地台盖层约特尼砂岩不整合在不同时代基底之上。苏格兰西北的赫布里底群岛出露的古老结晶基底属加拿大地盾的一部分,大西洋中生代裂陷使其与北美大陆分离。②加里东造山带,自挪威经不列颠岛折向德国北部、波兰,到黑海西海岸,从西面环绕东欧地台展布。这里的下古生界已普遍变形和变质,其中苏格兰的达拉德群硬砂岩、细碧岩和泥质岩系,随着变质温度升高而依次出现的绿泥石、黑云母、矽线石变质带等,是巴罗式递进变质带的命名地区。未变质的泥盆纪陆相红层到处不整合在下伏变质基底之上,组成了著名的老红砂岩大陆。③乌拉尔造山带,从东侧围限东欧地台,其位置与欧洲、亚洲界山乌拉尔山脉一致,近南北向延伸约2500千米,总的可分西乌拉尔外带、主乌拉尔断裂带和东乌拉尔内带。西乌拉尔带代表东欧地台古生代的被动大陆边缘,东乌拉尔带主要是古乌拉尔洋中的岛弧和增生杂岩。主乌拉尔断裂带代表东欧地台和西伯利亚地台的碰撞缝合带。造山带的历史始于早奥陶世的裂陷,在志留纪出现洋盆,经一系列的消减和弧陆碰撞,两侧大陆在古生代末最终拼接。④海西造山带,在加里东造山带以南从英国最南部和西班牙伊比利亚地块向东横贯整个中欧。泥盆纪、早石炭统是岛弧火山岩、深水复理石等,已遭受强烈变形和变质,晚石炭世和早二叠世出现海陆交互相沉积,上二叠统转为陆相磨拉石。从三叠系起的中、新生代蒸发岩、浅海碎屑岩、沼泽相褐煤以及特征的白垩层等已属新生的地台盖层沉积。它和以北的加里东造山带以指向北的欧洲构造略图(据Mueller et al.,1989)1地盾; 2地台; 3中间地块; 4加里东造山带; 5海西造山带; 6阿尔卑斯造山带; 7断层; 8俯冲带。 a伊比利亚地块; b阿莫利地块; c法国中央地块; d阿登地块; e波希米亚地块逆冲前锋为界,在康沃尔莱茵地块北部,缓倾的薄皮叠瓦岩片向北可推掩到晚石炭世磨拉石盆地上面。⑤阿尔卑斯造山带,在欧洲南部,从西班牙南部和非洲西北缘的阿特拉斯山向东经西西里岛-亚平宁半岛至瑞士-奥地利和匈牙利-罗马尼亚,再折向巴尔干半岛到高加索,平面上以高度弧形转折为特征。造山带的历史始于晚三叠世的裂陷,劳亚大陆和冈瓦纳大陆分离,侏罗纪时出现皮蒙特洋,可以看到侏罗系深海红色瘤状灰岩和放射虫硅质岩直接盖在浅水灰岩之上。白垩纪开始的消减作用导致始新世的碰撞,其中北侧的欧洲大陆为仰冲盘,南侧的陆块是从非洲板块分离的亚德里亚楔状地块。阿尔卑斯造山带平面上的弧形转折和剖面上的双倒向的向外逆冲推覆就是此楔状体在中地壳层次强力楔入的结果。地中海是今天欧洲板块和非洲板块相互作用的场所,东地中海沿希腊半岛、克里特岛和塞浦路斯岛南侧分布的消减带提示着非洲板块向北下潜。相反,西地中海却是一个裂陷、地壳减薄和大洋化地区,科西嘉岛以北的利古里亚海到利翁湾之间已出现洋壳,多数意见认为已进入造山带坍塌、岩石圈拆沉阶段。欧洲大陆矿产资源丰富,乌克兰古元古代的克里沃罗格铁矿是世界最大的铁矿床之一。从南威尔士向东经法国萨尔、德国鲁尔到波兰西里西亚的晚石炭世煤带分布于海西造山带北侧前陆盆地中;顿巴斯海陆交互相煤田也属同一层位。北海和里海南部是欧洲主要的油气产地,成矿时代从二叠纪到新生代,以侏罗纪最为重要。巴尔干半岛的铬矿和塞浦路斯的铜矿则和阿尔卑斯造山带中的蛇绿岩系共生。" }, { "instruction": "进化稳定对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M.Smith (1974)在博弈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一种进化对策。如果种群的全部成员都采纳这种对策,那么没有一种可替代对策能够入侵。假定一对个体是重复随机地来自于大的群体,去参与一个对称并有限的两人博弈,还假定所有的个体在博弈中起初都执行某一个纯的或混合的策略x是进化稳定的,那么对于每一个变异策略y,都存在一个正的入侵障碍,使得执行变异策略y的个体和群体所获得的支付低于此障碍,从而x赢得的预期支付比执行y的所得要高。" }, { "instruction": "亚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次于目的一个目级分类等级。一个目可再分为若干亚目,由这个目内一个特殊的科或若干个与其他科性状不同的科组成。亚目有时与超科相当。国际植物命名法规规定植物亚目的学名词尾用ineae。" }, { "instruction": "碱性玄武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基性碱性火山岩的总称。比一般玄武岩富碱,而二氧化硅、氧化钙较低。主要矿物为斜长石(中长石—拉长石)、橄榄石、富钙辉石和钛辉石,橄榄石与辉石间无反应边,不含紫苏辉石,而含有钾长石、歪长石以及白榴石、霞石、方钠石等副长石矿物。主要分布于大陆地区及海洋火山岛。在亚洲环太平洋火山带,碱性玄武岩分布于靠近大陆一侧。另外,在夏威夷群岛把含实际矿物橄榄石大于5%,标准矿物霞石小于5%的玄武岩也称为碱性玄武岩。碱性橄榄玄武岩岩系也简称碱性玄武岩岩系。" }, { "instruction": "云南地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云南省位于中国西南边陲,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大致以澜沧江一线为界,以东属扬子地台;以西属滇西造山带,是古特提斯洋及其以西冈瓦纳亲缘陆块与欧亚大陆拼接的产物。自东向西可分为思茅地块、保山地块和腾冲地块,它们彼此之间都以蛇绿岩或蛇绿混杂带代表的洋壳隔开。思茅地块是印支地块向北的延伸,普遍为中生代红层所覆盖,出露最老的地层为志留系笔石相砂岩、板岩和硅质岩。石炭系、二叠系浅海碳酸盐岩伴有高成熟度的陆源碎屑。东界哀牢山双沟蛇绿混杂岩带是它和扬子地台的缝合带,辉长岩角闪石的40Ar39Ar年龄339百万年。向南进入越南即黑水河缝合带。地块的上古生界可和扬子地台对比,其所含化石为典型的华夏植物群和暖水动物群,表明两者之间的亲缘关系。保山地块位于澜沧江和怒江之间,是缅甸掸邦地块的向北延伸。中元古界大勐龙群变粒岩、片麻岩夹大理岩系(SmNd等时线年龄14.36亿年)和新元古界澜沧群片岩夹变基性火山岩,变质基底成长条状沿地块东部出露。含化石的最老地层为寒武系公养河群浅变质复理石。古生界为碳酸盐岩和碎屑沉积,水深向东加大。上石炭统丁家寨组的含砾板岩含冷水动物群,属冈瓦纳相。它和以东思茅陆块之间的昌宁—孟连地区从早泥盆世到中三叠世都是放射虫硅质岩,与枕状熔岩共生。二叠纪的浅水碳酸盐台地直接盖在玄武岩上面,表明为洋盆中的海山。由玄武岩、二辉橄榄岩和绿片岩组成的蛇绿混杂体与之密切共生,因此是把欧亚和冈瓦纳构造域分开的古特提斯洋主干通过处。平行造山带、南北长达350千米的临沧花岗岩带,是洋壳向东消减形成的岩浆弧。最西面的腾冲地块,中、新元古界变质基底沿高黎贡山及盈江、瑞丽地区广泛出露。混合岩化黑云母片麻岩的变质年龄为806百万年。勐洪群杂砾岩和粉砂岩中,含石炭纪、二叠纪的冷水动物群。中生界缺失。上新世以来有大规模碱性橄榄玄武岩和英安岩喷发,形成著名的腾冲火山群和伴生的热泉。云南东部扬子地台的基底中元古界昆阳群出露在昆明以西的安宁、玉溪一带,为浅变质的板岩、富藻白云岩夹火山岩系。沿哀牢山东部出露的古元古界大红山群深变质杂岩是遭受强烈剪切变形的活化基底。晋宁运动后南华纪开始沉积,澄江海口虫等原始生物的发现使这里成为研究全球早期生命演化的理想地点。下古生界至三叠系总的保持陆表海沉积环境。上古生界以碳酸盐台地组合为主,二叠纪中期有峨眉山玄武岩喷发。上二叠统上部出现海陆交互相含煤沉积。侏罗纪起全区进入陆相环境,下侏罗统产著名的禄丰动物群。古近系为磨拉石,新近系为河湖相碎屑含煤建造。下更新统产出元谋猿人。扬子地台的南部大陆边缘位于滇东南地区,那里的南华系、震旦系、中泥盆统、上泥盆统、三叠系都是陆坡相深水沉积,建水附近有大塘期的枕状玄武岩。三叠系含浮游生物的陆坡深水浊积岩从广西西延到滇东的广南、丘北地区。" }, { "instruction": "饱和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纯度或彩度,是指反射或透射光线接近色谱色的程度。饱和度越高色彩越纯,感觉越艳丽;饱和度越低色彩越涩,感觉越浑浊。纯色是饱和度最高的一级,在纯色的颜料中加入灰色,就会降低颜料的饱和度。所以饱和度可以理解为含颜料多少的程度,也可以说是含“灰”的程度。因此,就同一个色相而言,饱和度越高亮度越高,饱和度越低亮度越低。在地图设计中,通常综合使用色彩亮度和饱和度这两个属性的变化来表达专题要素数量指标的变化。例如:如果用红色系列来表达人口密度,那么浅红色表示人口密度低,深红色或棕红色表示人口密度高;蓝色表示海洋,那么从浅海到深海,色彩亮度越来越小,饱和度越来越低。" }, { "instruction": "阴阳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历法的一种。是同时兼顾月球的圆缺变化、四季寒暖和节气周期的特点编制成的年历。阴阳历中一年一般分为12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一年有354或355天。每个月的开始和结束都是根据月球的圆缺变化来确定,同时为了照顾到寒暑节气,每隔2到3年就加1个月而使全年为13个月,这时全年就是384或385天,中国古代直到清代所用的历法,绝大部分都是这种历法。中国现行使用的夏历,实际上也是一种阴阳历。" }, { "instruction": "蜥脚形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传统分类系统中蜥臀目的一个亚目——蜥脚形亚目。蜥脚形类可被定义为蜥脚龙类和原蜥脚类以及与它们接近而与鸟类关系较疏远的所有蜥臀类恐龙,蜥脚形类和兽脚类(Theropoda)是蜥臀类之中的一组基干(stembased)姐妹群单元。蜥脚形类具有以下特征:细圆柱状或矛状齿冠,前后方向拉长的颈椎,与后肢相比较长的躯干,距骨上升突“楔入”胫骨远端等等。蜥脚形类包括稍小的原蜥脚类(Prosauropoda)和庞大的蜥脚类(Sauropoda),它们都具有较长的脖子。在原蜥脚类之内,身体增大和四足行走的变化趋势也许表明原蜥脚类是蜥脚类的祖先。" }, { "instruction": "糙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粗糙系数。一般用n表示。反映对水流阻力影响的一个综合性无量纲数。边界表面越粗糙,糙率越大;边界表面越光滑,则糙率越小。各类水力学书籍及水利手册中刊有根据人们长期工程实践经验和实验资料制成的n值表,可供确定糙率时参考。如无实测的糙率值,应据实际作调查研究,然后决定。应尽量参照本地和外地同类型的渠道实测资料和运行情况,使n选择切合实际。" }, { "instruction": "方硼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Mg3〔B3B4O12〕OCl,含MgO 25.71%、MgCl2 12.14%、B2O3 62.15%。斜方晶系,其高温变体β方硼石为等轴晶系。常按β方硼石呈假象。晶体呈立方体、四面体、菱形十二面体、四角三八面体等;通常呈粒状集合体,也见纤维状、羽毛状集合体。无色或白色,间带有灰色、黄色及绿色。条痕白色。玻璃光泽或金刚光泽。透明。无解理。断口贝壳状至不平坦。硬度7~7.5。密度2.97~3.10克/厘米3。晶体具强压电性和焦电性。产于海相盐类沉积矿床,是提取硼的矿物原料。" }, { "instruction": "水力压裂法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水压致裂法。一种绝对地应力测量方法。测量时首先取一段基岩裸露的钻孔,用封隔器将上下两端密封起来;然后注入液体,加压直到孔壁破裂,并记录压力随时间的变化,并用印模器或井下电视观测破裂方位。根据记录的破裂压力、关泵压力和破裂方位,利用相应的公式算出原地主应力的大小和方向。由图可得关泵压力(ps)、裂缝扩展压力(pr)和破裂压力(pf),并按下式计算主应力:最小水平应力σh=ps 最大水平应力σH=3ps-pr-po(式中:po为孔隙压力)。而铅直应力σv可根据上覆岩层的重量计算:σv=ρgH(式中:ρ为岩石密度;g为重力加速度;H为测量深度;主应力方位由印模器确定)。此法于20世纪50年代由哈伯特(Hubbert)、威利斯(Willis)在理论上进行论证,60年代由夏德格(Scheidergger)、凯利(Keighley)、费尔赫斯特(Fairhurst)等加以完善,海姆森(Haimson)等分析了压裂液渗入的影响,并作大量野外和室内实验工作。由于操作简便,且无须水力压裂法知道岩石的弹性参量而得到广泛应用。美国已进行很多水力压裂法地应力测量,德国、日本和中国等也已相继开展此项工作。目前,此法已能在5000米深处进行测量。" }, { "instruction": "绿硫钒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VS4,含V 28.4%。单斜晶系。常呈致密块状或粉末状集合体。暗灰或黑色。条痕灰黑色。金属光泽。硬度2。密度2.98克/厘米3。产于被酸性脉岩侵入的沥青质页岩中。是提取钒的矿石矿物。" }, { "instruction": "造礁珊瑚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六射珊瑚的两种生态类群之一,指共生有单细胞藻类、能形成礁体的六射珊瑚,又称共生型珊瑚或两性珊瑚。造礁珊瑚均为复体,其内胚层组织上共生有大量单细胞藻类,如虫黄藻或腰鞭毛藻等,藻类吸收珊瑚的排泄物,又促使珊瑚迅速生长,形成巨大礁体,造成珊瑚礁。造礁珊瑚因有藻类共生,故只能分布于浅水、温暖、透光的海底,水深超过90米,水温低于15℃即不易生存,而以水深20米以内,水温25~29℃的地带最为繁盛。也用于泛指能形成珊瑚礁的珊瑚,古生代的复体皱纹珊瑚及横板珊瑚也能造礁。珊瑚礁虽然主要是由造礁珊瑚的网状骨骼所组成,但尚有大量的其他生物骨骼,如有孔虫、水螅类、软体动物及棘皮动物等。现代海洋中许多岛屿是由珊瑚礁造成,中国境内也有不少,如西沙群岛等。" }, { "instruction": "袁氏珊瑚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皱纹珊瑚目的一属。单体三带型珊瑚,外形圆锥状或圆柱状。袁氏珊瑚对隔壁内端伸达轴部形成中轴,幼年期中轴粗壮,至成年期中轴似仍与对隔壁相连接,但变薄或弯曲。成年期长隔壁伸达中心,主部隔壁在横板带内加厚,短隔壁很短。主内沟显著。横板小,泡沫状。鳞板小,鳞板带宽可达个体半径的二分之一。早石炭世晚期,亚洲。中国产于下石炭统上部。" }, { "instruction": "桥式立体镜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袖珍立体镜或透镜式立体镜。是有折叠支架的小型航片判读仪器。两个透镜安装在一个桥架上,两透镜中心的距离45~75mm不等,可根据判读者的眼基线进行调节。桥架的高度等于透镜的焦距,透镜放大倍率一般为2倍左右。桥式立体镜的优点是携带方便,适用于野外工作;而且价格便宜;缺点是所用像片必须紧靠着放在透镜下的适当位置,观察范围比较小。由于这个原因,判读者如不把一张像片的一边抬高,就不能看到240mm航空像片的全部立体观察面积。" }, { "instruction": "内动力地质灾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质灾害的主导动力成因可以分为内动力地质灾害和人为动力地质灾害。由地球构造运动、岩浆活动等内动力地质作用形成的地质灾害称为内动力地质灾害,属于原生地质灾害。内动力地质灾害的产生完全不受人类活动影响,因此人类并不能控制它的发生。内动力地质灾害除了自身对人类社会产生危害外,还可以引起一些衍生地质灾害,从而加重灾害的破坏程度。常见的内动力地质灾害有火山、构造地震、构造地裂缝、构造塌陷、岩爆等。以岩爆为例,1988年台湾9. 21大地震后,在南投县境二山附近地底ll00m处发生岩爆,巨大而炙热的岩石碎片穿透ll00m的土层飞越出地面,火光四射,地表遗留了巨大的岩石喷射口。台湾西部山麓地区地表被撕裂近百公里,断层翘起最高处近8m。巨大的山脉被推移震垮,这次岩层爆炸的威力相当于38颗投掷在广岛的原子弹。" }, { "instruction": "丘陵城市与自然灾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丘陵是陆地上起伏和缓、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海拔大致在500m以下,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200m。丘陵城市多位于丘间沿河阶地和坳谷平坝上;地面略有起伏。由于丘陵坡度较大,岩土疏松,降雨径流常挟裹泥沙汇入城市的河流沟谷,造成洪涝、水土流失及河谷侵蚀等灾害。丘陵城市又可分为:①缓丘平坝城市。此类城市位于丘陵区的江河沿岸,地貌形态由一、二级河流阶地和丘间坳谷平坝所构成。城市所占丘陵面积不大,相对高度低于50m,阶地前后坡陡处常有侵蚀活动,易产生滑塌现象;而坳谷开敝平坦,排水缓慢,受河流洪水顶托容易形成水涝,故缓丘平坝城市的洪灾多为淹没型;②丘陵坡地城市。此类城市所处地表起伏较大,以丘陵为主。而丘陵岩性松软,侵蚀严重,容易发生滑坡和崩塌等灾害。此外,丘陵坡地城市所临江河河谷一般较窄,城区河段弯曲,洪水水位变幅较大,淹没区常直接处于洪水主流冲击之中,故丘陵坡地城市的洪灾多为冲毁型。" }, { "instruction": "山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般指高度较大,坡度较陡的高地。习惯上把山和丘陵通称为山,其中高大的可称山岳,如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嵩山等。多为地壳上升地区受河流切割而成。自上而下分为山顶、山坡和山麓三部分。山按高度可分为高山、中山和低山;按成因可分为构造山、侵蚀山和堆积山。呈条形脊状延伸的称为山岭,它以明显的山顶和山坡区别于高原,以较大的高度区别于丘陵。" }, { "instruction": "底质分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对沉积于水底形成水底沉积物或底质的分析。底质和水本体通过化学、物理、生物学、水力学的种种联系,彼此密切相关。底质能反映出水本体过去和现在的组成,与水体之间存在着物质交换,也为水体的自净提供容纳、消除有害物质、储备生物营养物质的场所。在某种情况下,底质较水体本身能更精确地反映水环境的污染。可从底质分析选择反映底质的化学、生物学活动状态并针对污染源所排放的有害物质,选出直接反映有害物质的污染指标,如重金属、放射性物质等项目。" }, { "instruction": "浮游指示生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研究海流或水团时,用来作为指示种的那些海洋浮游生物。指示生物一般具有个体大、易于采集和较易鉴定的特点。其仅能适应较狭变化范围的水温和盐度,故用以判断那些用水温和盐度难以判别的海流或水团,有助于水文学的研究。例如钵水母类的北极霞水母二者都可作为寒流的浮游指示生物。已确立的浮游指示生物,按生物分类系统可分为:浮游原生动物指示生物,是巴西暖流的浮游指示生物;浮游腔肠动物指示生物,是暖流的指示生物;浮游毛颚动物指示生物,是大西洋外海水团浮游指示生物;浮游甲壳动物指示生物是东海黑潮分支的浮游指示生物;浮游软体动物指示生物是东海黑潮支流的浮游指示生物;浮游被囊动物指示生物是南黄海黑潮分支的指示生物等。按其指示功能,可分为海流水团浮游指示生物、鱼群渔场浮游指示生物、石油资源浮游指示生物和海洋污染浮游指示生物等。浮游指示生物的研究始于Agassiz(1883年,提出三种热带水母可作为北大西洋湾流的浮游指示生物)。近20年来,对浮游指示生物的研究日益增多。陆续提出了许多海洋浮游指示生物新种类,为探明海流和水团的来龙去脉提供了有益的参考资料。尤其在研究海流交汇区时,跟踪和估量水体混合的比例与海流范围、测定流速和流向等方面,提供了有利的佐证。" }, { "instruction": "婚姻挤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由于婚姻市场可供选择的男性和女性比例失调,进而导致部分男性或女性不能按传统模式择偶的现象。婚姻挤压有不同的类型:按照性别分,有“男性婚姻挤压”和“女性婚姻挤压’’;按年龄分,有“局部婚姻挤压”和“整体婚姻挤压”;按持续时间分,有“暂时性婚姻挤压”和“持续性婚姻挤压”;此外,还可以结合夫妇年龄差模式等作更细致的划分。在人口学研究中,一般采用同龄性别比、相对性别比、可婚比、初婚频率及夫妇年龄差方法等进行测度和定量分析。造成婚姻挤压既有人口出生性别比、分年龄死亡率的性别差异、出生人口数量的波动及人口迁移等人口学因素,也包括夫妇年龄差模式、人口再婚的情况、婚姻问题历史的积累与传递、待婚者的个体性格相貌与外在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 }, { "instruction": "港口吞吐能力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亦称港口通过能力。一定时期内,港口能为船舶装卸货物的最大数量。单位以吨数表示。能力的大小是根据各项设备(码头、泊位、仓库、堆场、港内铁路、港内驳船、装卸机械)的数量和技术状况、船舶类型和吨位、货物品种以及装卸劳动力、所采用的装卸工艺和组织管理水平等因素确定的。是制订运输计划的主要依据。" }, { "instruction": "鱼鳞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双壳纲的一属。两壳扁平,等大,半圆形至半卵形。铰边直而长,壳喙小而微凸,位于近中部。无耳。壳面放射纹发育。铰齿不发育。海生。中三叠世至晚三叠世,亚洲、欧洲及北美。中国产于南方中三叠统。" }, { "instruction": "结晶白云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具结晶粒状结构的白云岩。按晶体颗粒大小可分为隐晶白云岩、微晶白云岩、细晶白云岩和粗晶白云岩。" }, { "instruction": "外轮山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当火山口或破火山口中产生新的火山喷发,并在其中造成新的火山锥后,原来的火山口边缘便成为环绕新火山锥的山脊,称外轮山。外轮山与中间的新火山锥合称为叠锥状火山。意大利的维苏威火山在公元79年爆发后,便在老火山口内产生了新火山锥,原有的火山口边缘部分成为外轮山,当地称为索马山(Mount Somma),外轮山在外文中即以somma为通称。" }, { "instruction": "冰蚀谷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即冰川槽谷。此种槽谷由冰川侵蚀作用形成。" }, { "instruction": "次生盐渍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干燥炎热和过度蒸发条件下,土壤毛管水上升运动强烈,致使地下水及土中盐分向地表迁移并在地表附近发生积盐的过程及结果就称为土地盐渍化或土地盐碱化。如果由于灌溉不当等人类活动原因引起一些非盐渍化的土地发生盐渍化,则称为次生盐渍化。盐渍化是盐化和碱化的总称。在发生盐渍化的土壤中,包括了各种可溶盐离子,主要的阳离子有钠(Na+)、钾(K+)、钙(Ca2+)、镁(Mg2+),阴离子有氯(Cl—),硫酸根(SO42—)、碳酸根(CO32—)和碳酸氢根( HCO3—),阳离子与前两种阴离子形成的盐为中性盐,而与后两种阴离子则形成碱性盐。盐渍化对农业生产构成严重的危害,高浓度的盐分会引起植物的生理干旱,干扰作物对养分的正常摄取和代谢,降低养分的有效性和导致表层土壤板结。" }, { "instruction": "车轮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PbCuSbS3,含Pb 42.5%,Cu 13.0%,Sb 24.7%。斜方晶系。晶体呈短柱状,双晶常呈轮式,故名。集合体呈粒状或块状。钢灰色至铅灰色,常带烟褐锖色。条痕暗灰色。金属光泽。解理平行{010}不完全。硬度2.5~3。密度5.7~5.9克/厘米3。是热液成因矿物。富集时可做提取铅、铜的矿石矿物。" }, { "instruction": "狄洛尼准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该准则用于生成不规则三角网(即TIN对象),狄洛尼准则要求任意一个三角形的外接圆不包含除这三个顶点外的其他数据集中的点。" }, { "instruction": "平行双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板面。单形名称。由两个相互平行的相同晶面组成的开式单形。平行双面可以在除等轴晶系以外的其他各晶系晶体上出现;当出现于中级晶族晶体上时,其晶面必定垂直于晶体中惟一的高次轴,亦即结晶轴c轴,相应的单形符号则为{001}或{0001}。" }, { "instruction": "基碛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冰川消融后,表碛和内碛均降落在底碛上而共同构成停碛称基碛。它是大陆冰川地区分布最广的一种冰碛,地貌上呈岗丘起伏的冰碛丘陵景观,又称基碛景观。" }, { "instruction": "海洋农牧业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把单纯采捕的海洋自然渔业、传统狩猎式海洋渔业生产,通过人为干涉积极地向农耕式和放牧式方向发展,以持续、稳定地提高沿海岸或近海水域内水产生产的产量和质量的产业。" }, { "instruction": "大红峪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大红峪石英岩。位于长城系中上部,夹安山岩岩流,分布于冀北一带。为浅海相沉积,以碎屑岩为主,自下而上分两段:下段为灰白色石英岩状砂岩和长石石英砂岩夹翠绿色富钾页岩,上部为富钾粗面岩粒玄岩的熔岩和火山碎屑岩;上段为含燧石白云岩。底部以紫红色页岩夹砂岩为标志与下伏团山子组整合接触。总厚408米。含叠层石Kussiella f.,Conophyton dahongyuense等;微古植物Trachysphaeridium cultum等。火山岩中锆石UPb下交点年龄(14.9+28-32)亿年,其下部富钾粗面岩RbSr全岩等时线年龄(14.95±0.4)亿年。其古磁性为负极性,古磁极位置-8.1°N,79°。" }, { "instruction": "种子蕨植物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或列为一纲。兼具真蕨植物和裸子植物的特征。植物体多为灌木或藤本,茎细长,分枝少,多具大型羽状复叶,也有具粗壮主茎和大的单叶。蕨叶与真蕨植物极相似,但生殖叶上着生种子和花粉囊,主叶柄常二歧分叉,叶表面角质层厚,有的具间小羽片。茎与现代苏铁植物相似,髓部发育,次生木质部较薄,皮部粗厚。晚泥盆世出现,石炭纪、二叠纪繁盛,中生代后期绝灭。由于繁殖器官化石发现较少,种子蕨植物的蕨叶化石难与真蕨类区分,通常根据叶的形态、脉序、叶轴等特征在各种形态属名下记载,化石很多,有脉羊齿(Neuropteris)、座延羊齿(Alethopteris)、栉羊齿(Pecopteris)、大羽羊齿(Gigantopteris)等。" }, { "instruction": "重力分异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别洛乌索夫(В.В.Белоусов,1951)提出的大地构造假说,认为地球最初是冷的,固态的,在放射性热的作用下,地壳下层物质熔化而引起重力分异作用,轻的物质上升,重的下沉,形成垂直流,引起地壳的垂直运动。由于深度不同,压力和温度的条件不同,熔化和分异作用的发展是多层的。主要有两层:浅层中具较强和较快的分异作用,是地槽中剧烈地壳运动的原因;深层中则为较缓慢的分异作用,是地台中缓慢地壳运动的原因。浅层分异作用开始早结束早,使地槽转为地台。深层分异作用继续进行,使已稳定了的浅层局部重新活动,产生地台活化现象。在重力分异过程中,在热能消耗后,当其再行聚集而达到一定程度时,熔化和分异作用又重新开始,构成一个构造旋回。这个假说强调地壳的垂直运动,是地槽地台说的理论基础。" }, { "instruction": "硝酸盐矿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本类矿物中阳离子主要有钠、钾、钙、镁等,与硝酸根以离子键结合。矿物一般为白色、无色、浅灰色,玻璃光泽,透明至半透明,常呈针状、毛发状、粒状、皮壳状、盐华状集合体产出。硬度小,密度不大。性脆。易溶于水,味苦有凉感。是表生作用产物。" }, { "instruction": "浅成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半深成岩。介于深成岩与火山岩之间,具深成岩与熔岩中间结构的火成岩。多具细粒、隐晶质及斑状结构,在成因上常与深成岩有密切的关系,也可以与熔岩有密切的关系。常构成小侵入体,如岩床和岩墙。" }, { "instruction": "均衡剖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河流处在侵蚀与沉积相对平衡条件下的纵剖面。由于河床深槽和浅滩的存在,河床最深点连线形成的河床纵剖面,呈现出一系列的波折。由于整条河流或长距离河段的存在,使波折与河段的长度相比值极小,因此河床纵剖面近似一条光滑均衡的上凹形曲线,与河流水面线相近的均衡剖面线。" }, { "instruction": "砾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直径大于2毫米,在一定程度上被磨圆了的岩石或矿物碎块。它是由暴露在地表的岩石经机械风化作用形成的粗碎屑,经过搬运后常沉积在山麓或山前地带,胶结后形成砾岩。砾石加在水泥里可制混凝土,也可作铺路材料。" }, { "instruction": "海底地滑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海底斜坡上未固结沉积物受重力作用,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或活动沙坡等所引起的较急速的物质移动现象。主要指大型沉积块体的滑动,而不包括以水为主体的流体对沉积物质的浊流搬运作用。有人认为,也不应包括以塑性变形为主的蠕动现象。据其形态,分为层间地滑、回转地滑和崩坍三类。研究海底地滑必须了解:斜坡的剖面、滑动面的形态、大小和倾斜度;滑动面上、下的物质;孔隙水压力、沉积物密度及剪切阻力等。发生地滑地区,其滑动面上沉积物的破坏条件,可用库仑 蔡 沙基(Coulomb Terzaghi)公式表示:S=c′+(σ′-μ)tan?(式中:S为剪切阻力;c′为有效垂直应力;σ′为垂直应力(垂直于滑动面的总重量);μ为孔隙水压力;?为内摩擦角。)多发生于仅海底地滑有几度的缓倾斜地区。发生原因:有些是属于沉积物内在的物质因素,如含水状态下超负荷的影响,沉积物中天然气产生的高压,粘土物质的含量等;有些则是诱发地滑的外因条件,如地壳变动、地震、海浪、天然气水合物等的影响。它可导致覆盖于海底峡谷与谷顶的新沉积物滑动,并形成浊流。" }, { "instruction": "潮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海潮冲上陆地造成沿海地区生命财产损失和海岸工程破坏的一种严重的海岸灾害。潮灾就其成因可分为风暴潮灾和地震海啸两类。风暴潮灾主要是由热带气旋风引起,它不仅在发生时造成沿海居民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还给沿海的滩涂开发和海水养殖带来严重的破坏,并污染沿海地区的淡水资源。我国几乎一年四季均有风暴潮灾发生,并遍及整个沿海地区,其影响时间之长,地域之广,危害之重均位列西北太平洋沿岸国家之首。据史料记载,我国发生的一次大风暴潮灾曾淹死10万余人,海水入侵内陆达30~40km。而地震海啸则主要是由发生在海底的强烈地震所引起的,次数虽然并不像风暴潮灾那样频繁,怛一旦发生,同样会给沿海地区造成极其严重的经济和生命财产损失。如2004年年底印度洋地震引发的世纪大海啸,造成二十多万人死亡,其经济损失更是无法估量。" }, { "instruction": "乌拉尔南天山造山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乌拉尔南天山洋封闭后形成的华力西造山系,位于科克切塔夫伊塞克地块与俄罗斯、塔里木克拉通之间,其主体部分——乌拉尔造山带,构成欧亚两大洲界线。分为乌拉尔造山带、阿赖造山带、南天山造山带和卡拉库姆地块等4个次一级构造单元组成。" }, { "instruction": "放射虫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主要由放射虫介壳组成的硅质岩,可有硅藻、海绵骨针、有孔虫等遗体,常有粘土、方解石、海绿石、碎屑石英混入物。" }, { "instruction": "生物地层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简称生物带(biozone)。是任何类型生物地层单位的通称,指以含有一个种或属,或者若干个种或属化石为特征的一段地层,一般由其中一个或若干个特征化石来命名。生物地层带的含义相当于过去古生物工作者经常使用的带。目前又把生物地层带进一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其中最常用的有组合带、延限带(分类单位延限带、共存延限带、奥佩尔带、谱系带)、顶峰带及间隔带等。" }, { "instruction": "世界土壤资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泛指现今地球上拥有的全部土壤资源。地球上无冰层覆盖的陆地面积有130多亿公顷。其中约四分之一为可耕地,即30多亿公顷。可耕地中约近半数为已耕地,还有半数以上有待开发,潜力很大。中国的土壤资源种类多,利用方式多样,潜力巨大。中国有耕地面积9900万公顷,占全国总面积的10.4%左右,为世界耕地面积的7%;但人均耕地仅0.1公顷,低于世界人均水平。" }, { "instruction": "冰川泥石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冰川末端高厚的冰碛体,冬季冻结,夏季融化,当冰雪消融和冰湖溃决供给大量的水使其达到饱和状态时,便成为泥浆和砂砾的混合物,顺地形坡降突然暴发奔流,即形成冰川泥石流。它对沿途有很强的侵蚀力,出山口后形成扇形堆积。中国西藏的某些现代冰川分布地区,冰川泥石流是经常发生的,研究它的活动规律,与农业、交通和居民点的安全有密切关系。" }, { "instruction": "地质学土壤分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早期的土壤分类常紧密结合地质学,例如1886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V.Richthofen)提出了某些地方大面积黄土风成的理论,还判定了斯里兰卡砖红壤是岩石深刻风化的产物。由此他建立了土壤的陆地区域概念,将土壤划分了残积、剥蚀、冲积、风积等区域。在土壤类型上有残积土、崩积土、冲积土和风积土等出现。这种地质学分类使人从名称上,可立即联想起该土壤具有的第四纪沉积物特征及其所处的地形位置等,有其独到之处,以至于仍被某些地质学家采用。然而这些名称没有土壤学上的严格定义。" }, { "instruction": "涝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长期大雨或暴雨后,在地表产生大量的积水和径流,由于排水速度有限,从而造成一定时间内淹没地势较低的地表,影响作物正常生长和人类正常生产、生活的现象。涝害有两层含义:一是旱田作物在土壤水分过多时所受到的伤害,通常称为湿害;二是指田里积水淹没作物的局部或全部时所造成的伤害。涝害根据危害程度可以分为轻涝、中涝和重涝;根据发生的季节可以分为夏涝、秋涝、春涝和“连季涝”。中国大部分地区都有涝害发生,是由季风雨带和雨时的异常、以及热带风暴的影响所造成的。易涝地区主要集中在东部的平原与盆地,如三江平原、嫩江平原、辽河平原、河套平原、冀中平原、淮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等。据统计,全国易涝面积达2487km2,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30%。" }, { "instruction": "Kilimanjaro volcano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位于肯尼亚、坦桑尼亚国境附近的成层火山,海拔5895米。火山底面积80千米×50千米。由东西并列的两乞力马扎罗火山个古火山体及其上部的吉博火山以及寄生火山群组成。火山顶部为直径2千米以上的塌陷火山口,其中有直径900米、深46米的火口;火口底部又有一个直径340米、深130米的小火口。熔岩为霞石玄武岩等碱性岩。火山体较新,但无喷发记载。" }, { "instruction": "lava sheet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熔岩席。从火山喷发出的大量岩浆沿地面向四方流动,当喷发量多时,岩浆可铺成一片覆盖了广大的地面后冷凝而成。形成熔岩被的熔岩一般是基性熔岩,因基性熔岩黏度小,流动速度快。" }, { "instruction": "地貌区划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地貌分区。根据地貌形态、成因和发育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等区域地貌特征,将地貌进行区域划分。每一地貌区都具有该区特有的地貌形态、成因与组合。地貌区划对于区域远景规划和国土整治有重要意义。" }, { "instruction": "地质柱状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表示指定地区的地质年代划分及地层序列的一种图表。" }, { "instruction": "砖红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热带地区一种富铝铁的赭红色粘土、粉砂质粘土风化壳。它是由富含铝硅酸盐矿物的岩石,在湿热气候条件下经强烈的化学风化形成的,主要由铝和铁的氢氧化物矿物组成,如三水铝石、一水铝石、褐铁矿、针铁矿、含水氧化铁等。此外,还有多水高岭石、水铝英石以及赤铁矿、磁铁矿等。细粒分散的含水氧化铁使砖红土呈现赭红色。砖红土化学成分的特点是富含铝,铝硅率Al2O3∶ SiO2≥2。砖红土呈疏松多孔的土状、鲕状或豆状结构。晒干后比较坚硬。可作建筑材料。" }, { "instruction": "海平面相对变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海平面相对于陆地表面(或下伏原始沉积表面,下同)的上升或下降的统称。这种升降运动可以是海平面本身的升降、陆地表面或下伏沉积物表面的升降,或二者同时发生不同幅度的升降。其表现有:①海平面的相对上升形成于海平面上升,陆地表面下降;或海平面静止不动,陆地表面下降;或海平面下降,陆地表面以更快的速度下降。②海平面相对下降,可为海平面本身下降,陆地表面上升或保持不动,或以缓慢速度下 担灰部梢允呛F矫姹3植欢 ,陆地表面上升;亦可为海平面上升,而陆地表面以更高的速度上升。③海平面相对静止,可以是海平面与陆地表面同时保持静止,或二者以均衡的速度升降。" }, { "instruction": "马尔式火山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具有低平火山口式的火山。是由火山活动胚胎期微弱的爆发活动而形成的低平小火山口。因为岩浆中的气体或地下水经加热后可产生潜水水汽爆炸,在地表可产生圆形的低平小火山口,而爆炸所产生的碎屑物虽然堆积在小火口的周围,但不能形成火口垣。小火口的底部常低于地下潜水位,从而聚水成为火山口湖。因它多见于德国埃菲尔地区,当地人称为马尔而得名。中国腾冲火山区北部,顺江一带的几个“龙潭”可能就是这种马尔式火山。" }, { "instruction": "Gulf Stream,gulf stream of Mexico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北大西洋副热带总环流系统中的西部边界流。广义的湾流,是指从墨西哥湾开始沿北美洲东岸北上,向东横贯大西洋,至欧洲西北沿岸,最后经挪威海流入北冰洋的整个暖流系统。在海洋学上,一般分为三部分:湾流,指系统的主体段,即从美国东岸哈特勒斯角向东流至加拿大纽芬兰大浅滩流势最盛的一段洋流;哈特勒斯以南为起始段,称佛罗里达海流;纽芬兰大浅滩以东为延续段,称北大西洋暖流。是由大西洋中的北赤道流,和南赤道流中的越过赤道的北分支汇合而成,表层宽度介于100~150千米之间,其西向顺流方向的左侧是高密度的低温沿岸水,而右侧则是密度稍低而温暖的马尾藻海水。其流通常仅限于75千米宽的一个窄带内,表层水最大流速可达250厘米/秒,偏于流轴左侧,且有较明显的季节变化。它的厚度一般为700~800米,流量沿流程递增:在佛罗里达海峡中,流量约30×106米3/秒;至哈特勒斯角增加一倍;从哈特勒斯往下游1000千米处,流量高达150×106米3/秒,约相当于全世界河流流量总和的120倍。湾流是热量的巨大传输者,每年向西北欧每千米海岸输送的热量约相当于燃烧6000万吨煤炭所放出的热量,致使西北欧气温和湿度均远高于同纬度的其他陆区。" }, { "instruction": "细晶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CaNaTa2O6(OH),含Ta2O5 55%~77%。常含铌、钛、稀土、铀等。等轴晶系。晶体呈八面体。浅黄到褐色。条痕淡黄或淡褐色。玻璃光泽或树脂光泽。硬度5~5.5。断口贝壳状或锯齿状。密度5.9~6.4克/厘米3。产于钠长石化的花岗岩、花岗伟晶岩中,常与铌铁矿、钽铁矿、褐钇铌矿等共生。当含矿岩石遭受风化破坏后,可转入砂矿中。是炼钽、铌、稀土及铀的矿石矿物。" }, { "instruction": "污染源识别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简称源识别。指对污染物的来源进行判别、解析与评价的方法。主要是根据颗粒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来识别。前者依据颗粒物的形状、粒度、密度、比表面、光学及电磁学性质等的不同,通过光学或电子显微镜技术来判别其来源,后者依据颗粒物的化学组成,应用受体模型,通过各种计算技术与方法,以获得某观测点(即受体)大气颗粒物的不同发生源类型及各发生源对该观测点颗粒物贡献量的大小(贡献率或分担率)。目前应用受体模型进行污染源识别较多的方法有富集因子法、化学元素平衡法及因子分析等。" }, { "instruction": "深熔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重熔作用。先形成岩石的熔化作用。由于温度增高(压力不变)或压力下降(温度不变),岩石产生部分熔融或不完全熔融。熔融沉积直立边界发生,熔浆可从部分熔融的岩石系统中释出,或保留在该系统中。如部分熔融的地壳硅铝质岩石产生的花岗岩质熔浆、部分熔融的地幔橄榄岩而产生的玄武岩质熔浆都是典型的例子。深熔作用还可分为粒间深熔作用、部分深熔作用、分异深熔作用、选择深熔作用、完全深熔作用等。" }, { "instruction": "大气污染点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集中在一点或一个可当作一点的小范围排放大气污染物的污染源。按施放污染物的持续时间,可分为瞬时点源和连续点源;按源的高度,可分为高架点源和地面点源。通常将工厂烟囱的排放当作高架连续点源。" }, { "instruction": "瓦窑堡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瓦窑堡煤系。时代属晚三叠瑞替期。主要分布于陕西宜君、神木、子长、永坪、富县、铜川等地。为沼泽湖泊相沉积,为黄绿、灰黑、灰黄色泥岩与砂岩、粉砂岩互层,夹多层煤层、煤线或黑色页岩。与下伏永坪组呈整合接触,与上覆侏罗系富县组呈假整合接触。厚224米。含丰富的动、植物化石,植物化石为DanaeopsisBernoullia组合,其中有Danaeopsis fecunda,Bernoullia zeilleri,Cladophlebis gigantea,CL. raciborskii,Todites shensiensis,Nilssonia pterophylloides,Thinnfeldia nordenskioldi等;介形虫Darwinula,Tungchuania等;双壳类Shaanxiconcha等。因各地遭受剥蚀程度不等,造成厚度变化较大。" }, { "instruction": "南极冰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南极冰盖面积约1259万平方千米,占南极大陆面积的98%,全球冰川面积的84%,冰盖体积2800万立方千米,折合水量2150万立方千米,占全球淡水总量的72%左右。南极冰盖平均厚度2450米,最厚处达4800米,如果去掉冰盖南极大陆的平均厚度仅有410米,冰盖下面是崎岖不平的山脉和海沟。靠近冰盖中心处有一海拔2000~3000米的山脉,而西部又有比尔德盆地,位于海面以下2000多米。由于冰体自身的重力,冰体向四周流动,冰盖内部的流速为1~30米/年,边缘地区20~30米/年。南极的雪线在海平面上。南极冰盖在末次冰期扩大到1320万平方千米。南极冰盖由东西两部分组成,东部冰盖以陆地为基础,规模巨大。西部冰盖大部位于海洋中,冰下除陆架和海盆外,还有许多岛屿。南极冰盖进入海中成为许多冰架,面积超过3万平方千米的不下10个,冰架总面积超过140万平方千米。南极的冰架主要集中在西部冰盖,以罗斯冰架为最大,面积约53万平方千米,菲尔希内尔冰架次之,面积约43万平方千米。冰架前缘与海水接触处为陡坎,称为冰障(ice barrier),罗斯冰障高2~60米。冰架运动速度很大,罗斯冰架前缘为1200米/年。冰架是供应南极海域冰山的源地。南极周围海域有22万多个冰山,这些冰山一般高12~27米,有的高达100米,平均长1500米,宽900米,大多是桌状冰山,大冰山有时长160~750千米,宽数十至二三百千米,高达数百米。南极周围的冰山和浮冰在寒冷季节一般终止于南纬53°附近,其面积比夏季一般增加一倍。1948年有人在南纬26°海域见到残余冰山,这是南极冰山漂浮最北界的纪录。" }, { "instruction": "蓝田金丝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化石鉴定特征为下颌支与下颌体垂直,冠状突略向后弯,齿尖起伏较大等显示了金丝猴的一般性质。上犬齿远中侧齿冠基部有破损,齿冠形态侧扁,从颊侧观呈新月形。近中侧有一近中沟,远中缘锐利。下犬齿基本上是锥形。近中舌侧有一浅沟,远中侧有一小的跟座。下臼齿磨耗重,舌侧起伏大,较深的中舌凹,其深度不超过中央窝,中颊裂不太宽,m3有第六尖。m1、m2的远中宽大于近中宽,三角座的近中远中长短于跟座的长。下颌体较高,下颌支由m3后缘开始升起,前缘近于垂直,冠状突略向后弯,下颌支切迹深。产于陕西蓝田公王岭更新世晚期地层中。" }, { "instruction": "波利尼西亚地理人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世界九大地理人种之一。分布于太平洋上的波利尼西亚群岛上,包括夏威夷至新西兰一线以东诸群岛的土著居群。过去曾将其划归澳大利亚人种,甚至尼格罗人种。波利尼西亚地理人种在形态上差别较大,肤色从较浅到中等深度,直发、波发至鬈发,鼻型不一,体健壮而稍胖,中等身高。它们的形态特征有些近似于高加索人种,如波发、肤色浅、络鳃胡须发育,但其面部特征及体毛少等又近似于蒙古人种。根据血型特征,他们应该是典型的太平洋上的人种。ABO血型系统的B型出现率低(0%~5%),MNSS血型系统N型出现率较高,Duffy阳性血型不甚高,这些都与蒙古人种不同。无ABO系统的A2型和Rh阴性血型,与高加索人种不同,由于与美洲西北海岸印第安人相似,而有波利尼西亚人种起源于印第安人之说。由于地理隔离,人口数目少,其下的地域人种研究不详。但夏威夷岛上的混血人种已构成一个独自的地域人种。" }, { "instruction": "灾害区域性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灾害的种类、数量和发生频率与地理区域有着密切的地域关系。在世界不同地区,灾害的类型是不同的,每一种灾害都有自己特定的分布区域,如台风灾害一般发生在沿海地区;而特定区域又往往决定了特定灾害种类及发生频率。灾害区域性主要体现为灾害的形成和发生具有一定的区域空间,即不同地区的主要灾害结构以及灾害的危害对象与危险后果存在区域上差异。灾害区域性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灾害发生区域的自然及社会条件客观上存在不同,因而发生在不同自然和社会条件上的灾害就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强调灾害的区域性有助于了解灾害发生的地域规律与区域差异以及区域内的灾害属性,以便指导区域内的合理经济布局,为开展灾害减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 { "instruction": "梯度分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物种沿物理条件梯度的丰富度描画与解释。可分为间接梯度分析(indirect gradient analysis)和直接梯度分析(direct gradient analysis)。" }, { "instruction": "比例尺特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例尺就是影像大小与物体大小的比值。随着所使用的遥感仪器不同而又不同。不同比例尺的遥感图像,其作用也不同。一般情况下,进行微观分析时,需要使用大比例尺的图像信息,进行宏观、综合分析时,采用小比例尺的图像信息。遥感图像信息放大是使目标的细节更为清晰,这是目视判读中最常使用的方法。然而,放大的倍率在一定程度上要受到感光材料本身解像力的限制。" }, { "instruction": "基准原油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系指沙特阿拉伯所产的轻质原油,API度为34,或比重为0. 855。它从腊斯塔努拉港出口的离岸价格,被石油输出国组织各成员国用作确定不同质量原油价格的一个标准尺度。" }, { "instruction": "土壤复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小范围内的微地形或母质差异引起的土壤类型呈小斑块更替或镶嵌分布的土被结构类型。复区内往往在50m距离内即出现不同的土被类型。同一复区内各种类型的土壤属于同一水热系列或水盐系列。如中国华北平原的瓦碱土-沙质潮土-壤质潮土复区、三江平原的白浆土-草甸土-沼泽土复区等。此外,也是土壤制图中用来表示上述土壤分布特征的一种方法。复区土壤在较小比例尺地图上难以用常规方法表示,这时可划分为几种复区类型,以复区土壤图斑来表达。" }, { "instruction": "奥陶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奥陶纪时期形成的地层。分为下、中、上三个统。2001年全国地层委员将中国的奥陶系划为六个阶分属三个统:下统新厂阶,道保湾阶;中统大湾阶、达瑞威尔阶和上统艾家山阶、钱塘江阶。由于各国奥陶系的分统界线多不一致,国际上近来趋向是不分统只分阶,或把阶改为统一级。例如英国的奥陶系共分15个笔石带,曾分属6个阶或统,自下而上为:特里马道克、阿雷尼格、兰维恩、兰代洛、卡拉多克、阿什极尔阶或统。美国过去把奥陶系分为三个统,自下而上为:加拿大统、占勃兰统和辛辛那提统。2000年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国际地层委员会将奥陶系三分,下统含已确定的底部特里马道克阶,中统含已确定的上部达瑞威尔阶和上统(其余层位尚未正式建阶)。古地理方面,在中国,奥陶纪海侵范围与寒武纪大致相似,但出现了岩相和生物群的分异现象,中期海侵范围最广,晚期在华北及东北南部发生了普遍海退现象。当时,华北及东北南部,地形低平,浅海广布,岩性稳定,奥陶系以灰岩及白云岩沉积为主,并含火山岩系;动物群除早期有笔石外,以鹦鹉螺类最重要,如Manchuroceras,Coreanoceras,Armenoceras;华南区地形比较复杂,岩相分异明显,出现笔石页岩相和壳灰岩相,以含Sinoceras为其特征;西北区岩相变异更为显著,以火山岩发育,大部分岩层变质、厚度巨大为特征,动物群在祁连山和天山地区以东南型为主,混生少数北方型,在鄂尔多斯台缘及天山以北地区以北方型为主;东北北部,仅大小兴安岭出露奥陶系,以碎屑沉积为主,夹有火山岩系,厚度巨大,岩层变质,动物群为东南型;西藏珠穆朗玛峰地区奥陶系以灰岩为主,早期动物群为北方型,中期为南方型。沉积矿产有华北亮甲山组及马家沟组的石灰岩,山西马家沟组上部的石膏,西北、华北及华南奥陶系中的铁矿,贵州及河北奥陶系中发现油苗等等。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国际地层委员会将全球奥陶系的统、阶、关键性动物群标志与部分区域性地层单位的对比关系列表如下:全球奥陶系划分对比表(国际地科联地层委员会,2000)系 奥 陶 系统 上统 中统 下统 阶 国际标准达瑞威尔阶特里马道克阶关键的笔石/牙形石生物带P.accuminatus (GSSP-Dob's Lin)D.complanatus或A.ordovicicus(c)N.gracilisU.austrodentatus (GSSP-黄泥塘)T.laevis(c) T.approximatus I.fluctivagus(c) (GSSP-Green Point)奥陶系传统区域性划分方案 (部分单元将有可能用来作为国际阶名)英国波罗的斯堪的纳维亚北美澳大利亚中国阿什极尔阶卡拉多克阶达瑞威尔阶阿雷尼格阶特里马道克阶HarjuanViruanKundanVolkhovianLatorpianTremadocian〖2〗辛辛那提Cincinnatian莫蒙克MohawkianWhiterockianIbexian〖3〗Bolindian EastonianGisbornianDarriwilianYapeenia GastlemainianChewtonian BendigonianLancefieldian〖4〗钱塘江阶艾家山阶浙江阶玉山阶宜昌阶443 Ma495 Ma" }, { "instruction": "硅藻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藻类植物的一门。藻体一般为单细胞或为集成群体,极小,通常是40~300微米。细胞壁充满果胶及硅质而成坚硬的外壳,故称硅藻。壳由上下两瓣壳组成,一壳稍大,套在另一个壳上,形似肥皂盒。形状变化大,有圆形、椭圆形、菱形、三角形等。壳面饰有呈辐射对称或左右对称排列的饰纹,据之可分为中心硅藻目(Centrales)及羽纹硅藻目(Pennales)。多水生,海水或淡水,死后沉于水底累积而成硅藻土,极少数生活于潮湿土壤。体内储藏的脂肪物质是形成石油的原料之一,对含油地层的研究很有意义。硅藻对于水体含盐度和温度相当敏感,是研究古环境的可靠资料。世界各地侏罗纪至现代,晚白垩世及古近纪、新近纪最繁盛。中国产于山东临朐和吉林桦甸等地古近系、新近系。" }, { "instruction": "杜尚别地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1907年10月21日发震。震中位置为塔吉克斯坦杜尚别(38.0°N,69.0°E),现为塔吉克斯坦首都。震级8.0,烈度不详。极震区村庄房屋均被破坏,多处地裂,岩崩,黄土河岸坍塌。死亡1.2万人。" }, { "instruction": "内蒙古大兴安岭褶皱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为一华力西褶皱系,包括居延海以东的内蒙古、大兴安岭广大地区。研究程度较低,暂分为内蒙古和大兴安岭两个地槽褶皱带。内蒙古地槽褶皱带主体为华力西优地槽褶皱带,但其南部边缘白云鄂博以北的上志留统不整合于包括中、下志留统在内的下古生界之上,应属加里东褶皱(前期旋回),向东延伸可能与温都尔庙群一起构成内蒙地轴北侧的加里东褶皱带;大兴安岭地槽褶皱带大部被中生代火山岩掩盖,古生界出露零星,是一被燕山运动强烈改造的华力西优地槽褶皱带。" }, { "instruction": "composite volcano,compound volcano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复合火山锥形成的火山。火山锥由火山复合火山结构①火山通道; ②岩墙; ③岩墙; ④后期的火山通道;⑤海相沉积碎屑层和熔岩层互层组成,成层构造明显,又叫层火山和成层火山。" }, { "instruction": "潮混合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潮水涨落导致海水混合的现象。潮汐观象在沿岸海区特别显著,在浅海区域、岛屿附近或海峡区域则由于海底的摩擦作用,产生的垂向速度梯度很大,因而引起强烈的涡动混合。在有风的时候,风混合与潮混合同时起作用。因此在浅海区域风混合的下界与潮混合的上界往往相互融合而无法分辨,这时水文要素从海面至海底呈均匀分布。" }, { "instruction": "土壤微形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借助偏光显微镜及电子显微镜等技术手段以研究和描述土壤形态特征的学科。它包括土壤中生物残体在分解腐殖化过程中的形态,土壤腐殖质的数量和形态,土壤结构体和孔隙状况,土壤矿物的组成及其风化状况,土壤物质的移动、淀积和分布,以及土壤的各种新生体和侵入体特征等。土壤微形态分析是研究土壤的重要手段,其成果还广泛应用于第四纪地质学、环境沉积学、考古学和材料科学等方面的研究。" }, { "instruction": "肯氏鱼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原始的肉鳍鱼类。肯氏鱼是1993年在中国云南曲靖地区发现的。它是四足形动物处于最基干位置的种类,被认为是最原始的四足形动物,与四足动物的起源有更直接的关系。肯氏鱼保留了较多的早期肉鳍鱼类的原始特征,虽然与斑鳞鱼、杨氏鱼等发现于同一地区,但生活的时代要稍晚一些,为距今约3.9亿年的早泥盆世晚期。" }, { "instruction": "蜀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颈部较短的蜥脚类,通常归入妖龙科(Cetiosauridae),因产地四川的简称——蜀而得名。已知的化石材料有数十具完整或不完整的骨架,其中包括几件保存完好的头骨,这些材料分别代表了幼年和成年不同个体发育阶段的标本。蜀龙是一种中等大小的脖子较短的蜥脚类化石,成年个体长约10~12米。头骨略高,牙齿细长且为勺状,牙齿边缘没有锯齿,应以鲜嫩的植物为食。4枚前颌骨齿,17~19枚上颌骨齿,18~21枚齿骨齿。颈椎13枚,背椎12枚,荐椎4枚,尾椎40~46枚。在尾椎的末端,有一个由4枚尾椎愈合膨大而形成的尾锤,用于防御肉食龙类的攻击。仅产于四川自贡大山铺中侏罗统下沙溪庙组。" }, { "instruction": "鱼龙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中生代高度适应海洋生活的爬行动物。身体特化为纺锤形,外表见不到严格意义的颈部。一般体长2米,大的可达10余米。眼大,鱼龙复原图喜马拉雅鱼龙复原图吻部特长,牙齿多且尖锐。脊椎已失去绞合的关节,简化成带髓突的扁平的碟状体。尾鳍大,尾椎骨下弯。四肢呈桨状。卵胎生。推测它们像鱼类一样凭借身躯的有韵律摆动推动身体前进,4个桡足起平衡作用。以鱼类和其他动物为食。始见于三叠纪,侏罗纪最盛,白垩纪末绝灭。鱼龙目的系统分类位置存在较大争议,它曾被看作单独的亚纲或归入调孔亚纲。应该属双孔亚纲,但存在三种不同的观点:①属初龙类;②属鳞龙类;③为初龙类及鳞龙类之外的双孔类。中国三叠系的下、中、上统均发现有鱼龙类的化石。其中安徽巢县下三叠统的巢湖鱼龙(Chaohusaurus)是已知鱼龙类最早的代表之一;贵州仁怀中三叠统产混鱼龙(Mixosaurus);西藏聂拉木县海拔4800米的上三叠统产喜马拉雅鱼龙(Himalayasaurus);近年来在贵州关岭上三叠统发现了大量保存完好的鱼龙化石,包括黔鱼龙(Qianichthyosaurus)和杯椎鱼龙(Cymbospondylus)等。" }, { "instruction": "方解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主要成分为碳酸钙CaCO3,常见良好的晶体,锤击后成菱形碎块,具三组完全解理,一般为乳白色,或灰、黑等色,玻璃光泽,小刀易刻划,遇稀盐酸起泡。常以石灰岩和大理岩形式产出,赋存于脉体中,也以石钟乳和石笋形式产出。无色透明者称冰洲石,是一种重要的光学仪器材料。" }, { "instruction": "基眼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腹足纲肺螺亚纲的一目。头部有可伸缩的触角一对,眼位于触角的基部,故称基眼。螺壳螺旋或呈帽状。多为水生,淡水及海水中均有产出。可靠的基眼目化石最早出现于晚侏罗世淡水沉积,一直延续至现代。化石有扁卷螺(Planorbis)、膀胱螺(Physa)等。" }, { "instruction": "张性兼扭性结构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简称张扭性结构面、张扭面。既有张性特征又具扭性特征的结构面。包括同时兼具这两种力学性质和先后出现这两种力学性质者。前者又有以张为主兼有扭性和以扭为主兼有张性两种;后者又分“先张后扭”和“先扭后张”两类。同时或先后形成的以张为主兼具扭性的结构面。以扭为主兼具张性的结构面,则称扭张性结构面(shearing tensile plane)。同时兼有张性和扭性的结构面,即不包括“先张后扭”和“先扭后张”产生的。由张性破裂面转化而来的兼具扭性的张裂面。由扭性破裂面转化而来兼具张性的扭裂面,则称扭张性结构面。张扭性结构面都是破裂面。" }, { "instruction": "江西地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江西省是中国钨、铜和稀有、稀土金属的主要产地。以萍乡广丰断裂带为界,以北属扬子地台,区域构造线近东西向;以南属华南加里东造山带,区域构造线北东向,早古生代期间属于华夏地块的西部大陆边缘。扬子地台的基底广泛出露在北部九岭及其以东地区,称双桥山群,是一套低绿片岩相千枚岩、板岩和变质砂岩系,间夹变细碧石英角斑岩,时代为中元古代(SmNd年龄15.15亿~11.12亿年)。在地台内部,新元古代落可岽群砂砾岩和变酸性火山岩角度不整合覆于其上。向东南怀玉山地区朝向地台边缘的新元古代登山群为海相火山岩系,含大量超镁铁质科马提岩及地幔岩岩块,被认为代表当时的蛇绿混杂带。南华纪至早古生代地层层序完整且连续,属陆表海和滨岸碎屑碳酸盐岩组合。华南加里东造山带的变质基底出露在武功山和赣中崇仁、乐安一带,称神山群,是一套经受动力变质的低绿片岩相绢云千枚岩、阳起石片岩、变余凝灰岩夹细碧岩和石英角斑岩,时代属新元古代,和上覆南华系至奥陶系为连续沉积,主要是由含笔石或海绵骨针的暗色碳硅质板岩和变余砂岩等组成的深水相复理石。志留系和下泥盆统缺失,未变质的中泥盆统跳马涧组红层角度不整合覆于其上,显示本区加里东运动的造山性质。晚古生代起全省统一演化,上古生界和下、中三叠统都是浅海和滨岸碎屑碳酸盐岩和含煤组合。印支运动以后,自晚三叠世起转为陆相堆积。古近系-新近系为断陷盆地沉积,第四系主要发育在鄱阳湖区和赣江及其支流的河谷地带。赣北庐山有第四纪冰期堆积。岩浆活动以燕山期最强烈,主要分布在赣中、南地区,是整个东南沿海中生代大陆边缘火山深成岩带的一部分。" }, { "instruction": "无水芒硝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Na2〔SO4〕。斜方晶系。晶体呈双锥状或板状。无色透明。玻璃光泽。硬度2~3。解理平行{001}中等。密度2.66克/厘米3。易溶于水,在室温和潮湿空气中,易水化成为芒硝而散作粉末,并失去透明和光泽。主要产于盐湖中。用于制造玻璃及化学药品。也可作中药药用,称玄明粉。" }, { "instruction": "条痕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矿物在白色无釉瓷板上摩擦时所留下的粉末痕迹。矿物碎成粉末后可消除假色并减弱他色,故矿物条痕的颜色较矿物颗粒的颜色为固定。条痕色主要对于金属矿物具有鉴定意义。" }, { "instruction": "恐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爬行纲双孔亚纲初龙次亚纲蜥臀目和鸟臀目化石的泛称,不是生物学中的阶元名。1842年R.欧文(R.Owen)在其所著《论英国爬行动物化石》一书中首先提出。1841年8月2日在普利茅斯的不列颠科学协会会议上,欧文根据W.巴克兰(W.Buckland)于1824年命名的巨齿龙(Megalosaurus),G.A.曼特尔(G.A.Mantell)于1825年命名的禽龙(Iguanodon),和1833年命名的林龙(Hylaeosaurus)共三种恐龙的荐(骶)椎共同特征建立了恐龙目(Dinosauria)作为爬行动物的一个分类阶元。在文中还提及了妖龙(Cetiosaurus),法国的G.居维叶(G.Cuvier)认为是鲸的化石,因此命名中用了Cet(海怪,鲸之意),但欧文认为是一种鳄,直到发现大腿骨及完整骨架之后,才被归入恐龙类。1888年英国的H.G.塞雷(H.G.Seeley)将恐龙划分为蜥臀目(Saurischia)和鸟臀目(Ornithischia)而废弃了作为分类名词的Dinosauria。此后,恐龙一词以俗称盛行于世,流传至今。恐龙化石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包括南极大陆)的晚三叠世至晚白垩世的地层中,已发现化石约800属。目前恐龙的分类意见不一。传统的分类以林奈的阶元体系划分。近年以分支系统学原则进行划分渐成热潮。尤其美国《古脊椎动物杂志》规定必须以分支系统学为基础进行分类,使更多恐龙研究者采用此种分类法。根据近年来的新发现,许多研究者已根据分支分析将鸟类归属为蜥臀目兽脚类恐龙中手盗龙类的一个支系。但生物学界和古生物学界尚未得出一致意见。" }, { "instruction": "地应力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狭义指地壳中的应力场。广义指地球体内的应力场。也有人用作“构造应力场”的同义词。地应力场一般随时间变化,但在一定地质阶段相对比较稳定。在地质力学中,地应力场分为古地应力场和现今地应力场。地应力场对地质构造研究,对震源、矿藏和地下水分布的研究,以及对工程开挖和地下建筑等均有重要意义。" }, { "instruction": "标准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图投影中没有变形的线,通常是承影面与地球表面的切线或割线。方位投影一般只有一条标准线或一个标准点;而圆柱投影和圆锥投影则可以有一条或两条标准线。在正轴投影中,切线或割线与纬线一致,所以标准线都是纬线,故称为标准纬线。" }, { "instruction": "阴影混合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雾迷岩、云雾岩(nebulite)。它是具有明显的残留阴影构造的一种混合岩。由于交代作用比较强烈,在岩石中已不能区分原来变质岩的基体与新生成的脉体。但可见黑云母、角闪石等暗色矿物分布不均匀,有时比较集中,呈不明显的条带状、团块状或斑点状,远看呈阴影状或云雾状,有时可隐约辨认出原来基体的轮廓。这种混合岩是交代作用较强烈时的产物。" }, { "instruction": "德氏虫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三叶虫纲褶颊虫目的一属。头部宽,头鞍长,近柱状,向前逐德氏虫渐收缩,具3对短头鞍沟。固定颊宽度约与头鞍宽度相等。眼叶中等大小,眼脊窄。无内边缘,外边缘宽而凸起。尾部大,半圆形,分节清楚。尾轴锥形,后端圆。肋节向外伸出成长短不同的尾刺。壳面具疣点。中寒武世,晚寒武世早期也有发现,亚洲东部。中国主要产于北方中寒武统上部,上寒武统下部也有产出。" }, { "instruction": "海水资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人类利用的海水及其中所含的元素和化合物。浩瀚的海洋是一个巨大的宝库,海水就是一项取用不尽的资源,它不仅有航运交通之利,而且经过淡化就能大量供给工业用水。海水总体积约有137亿立方千米,已知其中含有80多种元素,可供提取利用的有50多种。限于经济和技术条件,从海水中主要提取食盐和溴、钾盐、镁及其他化合物、铀、重水及卤水等原料。其中,食盐3.77×106亿吨,镁1800亿吨、钾550亿吨、溴95亿吨、碘820亿吨、铀45亿吨、金1500万吨。海水中提取淡水、食盐、金属镁及其化合物、溴等已形成工业规模,重水、芒硝、石膏和钾盐的生产也有一定的规模,将来还可望提取铀、碘和金等化学资源。" }, { "instruction": "遥感地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综合应用遥感技术来研究地质现象和规律,进行地质调查和矿产资源勘查的一种方法。主要应用遥感技术及成果图件,进行区域地质、构造地质、活动构造、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貌、矿产地质、油气地质、地质灾害解译和监测、编制有关成果图件。" }, { "instruction": "顺向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戴维斯根据河流地貌发育历史与构顺向河造之间的关系划分的一种河流类型,流向与原始地面倾斜一致的河流。例如顺坡向的河流,受构造控制的放射状河流,流向盆地中心的辐聚状河流等都是顺向河(如图)。" }, { "instruction": "松辽分水岭古土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分布在东北松辽分水岭地区的古土壤。该处土壤是全剖面有石灰反应,并在腐殖质层下部大量积累,有多种石灰质新生体。黑土层浅薄,颜色较淡。底土常有铁质、锈斑、棕色胶膜及SiO2粉末,保留着水成特征。对这种土壤的命名,有碳酸盐黑钙土、碳酸盐草甸黑钙土、栗钙土、灰钙土、灰栗钙土等各种不同名称。近期又定名为淡黑钙土。" }, { "instruction": "制图分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制图综合的基本内容之一,是对制图对象定性特征的概括。通常首先根据制图目的、制图比例尺制定相应的定名量表,以此衡量各制图要素,确定它们所属类别,然后设计不同的符号进行区分。制图分类只是表达对象分类的一种形式化手段,因此,其分类标志的确定或者由详细分类到概略分类的标准,通常应该遵循相应专题在本学科的分类原则进行,制图人员一般不能任意发挥。" }, { "instruction": "古病理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根据古生物遗体论证其病变的科学。如果动物受伤后能继续生存,则会存在病变现象,例如不适当的体积增大、骨瘤、骨疽、骨痂、骨髓炎、寄生病、脊椎变形、再生等。古病理状态主要见于恐龙、哺乳动物化石,在植物化石、无脊椎动物化石中也有记载。" }, { "instruction": "丹尼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译丹麦阶。国际海相古近系古新统底部的一个阶,位于白垩系马斯特里赫特阶之上,塞兰特阶之下。根据丹麦标准地点丹尼阶所含的浮游有孔虫,将其划入古近系底部。现为国际通用的一个阶。其底界以地球化学铱异常,并共生有生物集群灭绝事件为标志。" }, { "instruction": "同地物种形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母种群分布区内部,由于生态位的分离,逐渐建立起若干子群,子群间由于逐步建立的生殖隔离,形成基因库的分离而形成新种,如在非地理隔离状态下,多倍体的出现可以导致新种就地形成。" }, { "instruction": "集水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谷源的集水盆地或低洼地。又称汇水盆,多位于分水岭处。系由坡面水流、沟谷水流的侵蚀,或因斜坡物质块体运动而形成。水体由四周汇人盆地,然后由一出口注入谷地。故名。又称源头集水盆。" }, { "instruction": "姐妹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分支分类学中具有一个不为其他分类单元所共有的祖先的两个分类单元称为姐妹群。姐妹群是由一个祖种通过分裂产生的一对分支,是建立系统发育系统的基本结构,根据近裔共性加以识别。" }, { "instruction": "沟鞭藻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属藻类植物甲藻门的横裂甲藻纲,绝大多数是单细胞沟鞭藻生物、少数呈群体或丝状体。生活史的运动期与休眠期常交替出现,运动期的藻体球形至椭球形,具纵沟和横沟,各着生一根鞭毛,具规则分布的板片,板片排列方式(板式)是重要的分类标志,并具有各种纹饰,壳壁一般为纤维质,常不能保存化石。化石沟鞭藻类实为其休眠期的孢囊化石,有球形、卵形、椭球形、菱形、近矩形或鼎形等,两侧对称或近两侧对称,多有上下、腹背之分,常具多边形开口(古口),顶角、底角和侧角等,表面平滑或具纹饰,或发育形状多样的刺状突起。大小为10~400微米不等,一般小于100微米。现生类型主要为海生,为海洋浮游生物的主要成分,其他各种水体也有分布。最早出现于志留纪,侏罗纪开始繁盛,是中、新生代海相地层的一类重要微化石。中国中、新生代地层中发现丰富的沟鞭藻类化石,如渤海沿岸地区古近系产有德弗兰藻(Deflandrea)、渤海藻(Bohaidina)、菱球藻(Rhombodella)等。" }, { "instruction": "第四纪淋积矿床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淋滤矿床(illuvia deposit)。它是风化作用形成的含矿溶液,自地表向下运移过程中,其中有用组分在岩石裂隙中沉积充填或与围岩交代而形成的一种矿床,是风化矿床向沉积矿床过渡的一种类型。主要形成于硫化矿床氧化带下的次生硫化物富集带。其带中矿物有斑铜矿、铜蓝、辉铜矿等,可使金属品位大为提高。淋积矿床中主要的矿种除铜矿外,还有铁矿、锰矿、铀矿、磷矿和硼矿等。" }, { "instruction": "地图语言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以语言学为范式研究地图信息传输的埋论和方法。由于语言学与符号学具有天然的联系(被称为“现代语言学之父”的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就认为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地图语言学与地图符号学这两个概念并没有严格区分。根据语言学模式,地图语言学包括三个部分,即:地图语法、地图语义、地图语用。" }, { "instruction": "阿图什地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1902年8月22日11时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图什发震,震中位置39.8°N,76.2°E,震级8,烈度>Ⅹ。灾情:房屋倒塌3万多间,死伤1万多人,损失牲畜600多头。震中托盖山山顶南侧喀拉翁库尔削掉半个山头,崩落巨石20~30万立方米,崩塌的最大岩块可达1540立方米。个别地震裂缝长达500米以上。有感范围呈东西向不规则的椭圆形,东西长近1400千米,南北宽900千米,平均半径为540千米,有感面积达927×103千米2。Ⅹ度区位于南天山山前阿图什背斜新山南北,等震线呈椭圆形,长轴方向为北东东向。发震构造为托特拱拜断裂,该断裂东西向延伸长逾200千米,可能是第四纪有明显活动的、切割到上地幔的岩石圈断裂。震源应力状况为:主压应力轴方位角167°,俯角18°;主张应力轴方位角347°,仰角70°;中间应力轴方位角176°,倾角0°;是本区自南而北的挤压作用的结果。" }, { "instruction": "正笔石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笔石纲的一目。笔石体仅具有一种胞管,相当于正胞管,无坚硬茎系。笔石枝数目少,1个或多个,下垂、下斜、平伸、上斜或攀合生长。胞管单列、双列,偶为三列、四列,形状多样,可分为不同胞管类型,是正笔石的重要鉴定特征之一。有的胞管体壁退化成网状,或仅有大网,或兼有大网及细网。有的胞管口部或(及)腹部分别长有口刺、腹刺等。过去根据中轴的有无等特点将正笔石目分为无轴亚目及有轴亚目,穆恩之等正笔石目的胞管形态1.均分笔石式; 2.单笔石式; 3.卷笔石式; 4.半耙笔石式; 5.耙笔石式; 6.纤笔石式; 7.栅笔石式; 8.叉笔石式; 9.瘤笔石式; 10.中国笔石式于1966年又创建中轴夹于攀合的笔石枝之间的隐轴亚目。目前国际上一般分为对笔石亚目、舌笔石亚目、双笔石亚目及单笔石亚目。全为浮游生活,分布极广,仅见于奥陶纪至早泥盆世。演化迅速,是这一时期的重要标准化石之一。中国正笔石极其丰富,奥陶纪及志留纪地层中均产有大量化石,珠穆朗玛峰、云南、四川等地下泥盆统也发现有丰富的单笔石类。" }, { "instruction": "垭口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山鞍。山脊上相对低凹,似马鞍状的地形。特别显著的垭口常是主要的交通通道。垭口的形成与地质构造、基岩性质以及地表风化、侵蚀等外力地质作用有关,一般多位于断层穿越或软弱岩层分布地带。" }, { "instruction": "青海地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北部,平均海拔超过3000米。以昆仑山前-温泉-泽库一线为界,以北自北向南分别为祁连造山带、秦岭造山带和柴达木地块,区域构造北西向,地貌上属内流水域。以南属特提斯构造域,自北向南分别是东昆仑造山带和羌塘昌都陆块,区域构造呈向东北凸出的弧形,地貌上为外流水域,黄河、长江和澜沧江都发源于此。全省三叠系及其以前地层都已不同程度变质。祁连造山带包括中祁连带和南祁连带。出露最老的变质基底分布在西宁一带,称湟源群,是一套角闪岩相、局部麻粒岩相的片麻岩、片岩和大理岩系,属古元古代。中、新元古界为绿片岩相石英砂岩、板岩和叠层石白云岩系。下古生界海相变质火山岩和碎屑岩总体属弧后盆地沉积。加里东运动后转为地台型浅海和海陆交互相碎屑岩、灰岩和含煤层系。侏罗纪起全部成陆相。秦岭造山带出露最老的地层为下、中泥盆统鱼北沟群碎屑岩和大理岩。石炭系、二叠系为浅变质碎屑岩和含灰岩,含大量火山岩。下三叠统隆务河群为深水浊积岩。晚三叠世起转为陆相沉积。柴达木盆地为一前南华纪陆块,主体部分被近10千米厚的中、新生界覆盖。德令哈、茶卡一带沿盆地北缘出露的达肯大坂群和香日德以南沿盆地南缘出露的金水口群都是深变质片麻岩、混合岩、片岩和大理岩系,时代属古元古代。中、新元古界和下古生界层位较齐全,自南华纪起为未变质的地台型盖层沉积。志留系和下、中泥盆统缺失。不整合覆盖其上的上泥盆统在地块东北部有大量钾质粗玄岩和橄榄粗安岩等碱性火山岩产出。石炭系和下二叠统为浅海相灰岩和含煤沉积。上二叠统至中三叠统缺失,向上转为陆相地层。东昆仑造山带以昆仑中央断裂为界,以北的祁曼塔格和阿尔格山是由元古宇和华力西期深成岩组成的岩浆岩带,代表当时的安第斯型大陆边缘。出露最老的地层为中、新元古界万宝沟群片麻岩、大理岩和变玄武岩系,上部玄武岩的KAr同位素年龄为10.57亿年。南华系至中奥陶统缺失。上古生界至中三叠统为海相沉积。侏罗纪起转为陆相。最南部的唐古拉山地区海相地层持续到中、晚侏罗世,白垩纪起转为海陆交互相和陆相沉积。全省岩浆活动时代总的向南变新。南、北大陆拼接的龙木错澜沧江缝合带在本省南部穿过。" }, { "instruction": "孤立型地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前震、余震都很稀少且与主震震级相差非常大的地震序列。整个序列的地震能量基本上通过主震一次释放出来。这类地震比较少见。" }, { "instruction": "海源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海成湖(lake originated from the sea)、海迹湖(lake with marine vestiges)、残留湖(residual lake)。海洋的一部分转化而成的湖泊。由于海洋沉积物或隆起地块的拦阻,海湾或内海与外海隔离而形成湖泊。它可能是咸水湖,也可能已淡化成淡水湖。中国著名的太湖与西湖都是海源湖。" }, { "instruction": "天气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地图背景上表现某时刻气象要素和天气实况分布的专用图。是天气学分析的主要工具之一。大气圈层具有明显水平层次结构的特点,用一组二维平面分布图就可似简单地展现复杂的三维大气结构,地面天气图给出了海平面上的各种主要气象要素(气压、温度、湿度、风、地面观测到的云况、天气等)的分布,经等压线和天气分析后,可以一目了然地了解近地层大气的主要特征,同时用一组高空等压面图还可以反映高空大气状况。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专用天气图,如某时段的雨量图,空间气流分布的流线图,还可以把某系统不同时刻的位置综合在一张图上,称为综合轨迹图等。" }, { "instruction": "二齿兽科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爬行纲兽孔目的一科。身体宽短,头大,颈及尾均短。除少数原始类型尚有一些小齿外,仅雄性上颌骨上有两个大牙,故名二齿兽。头骨前部及下颌骨狭窄,呈喙状,盖有角质。生活于池沼低地,以植物为食。是二叠纪晚期最普通的爬行动物,早三叠世即大批死亡。中国新疆上二叠统产出的二齿兽(Dicynodon)、吉木莎尔兽(Jimusaria)等均属此类。" }, { "instruction": "针镍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针硫镍矿。成分NiS,含Ni 65%。三方晶系。晶体呈针状,偶尔呈粒状。浅黄铜色,表面常因氧化而呈现锖色。条痕绿黑色。金属光泽。硬度3~3.5。密度5.2~5.6克/厘米3。主要是热液成因矿物,见于某些钴镍热液矿床中,有时见于铜镍硫化物岩浆矿床中,但它仍然是后期热液过程的产物。此外,在沉积成因镍矿床中亦常有产出。是炼镍的重要矿石矿物。" }, { "instruction": "位置水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也称位置高度。单位重量水体的位能。一般以z表示,其量纲为长度。" }, { "instruction": "动力地质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质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动力地质学着重研究引起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形成演化的一般原理和基本规律,并探讨其发生的原因、条件、过程及相互关系的学科。按其动力来源又可分为:外动力地质学、内动力地质学(endogenetic geology)。" }, { "instruction": "古油栉虫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三叶虫纲莱得利基虫目的一属。头部半圆形。头鞍长方形,前端或略为扩大,头鞍沟3~4对。眼脊长而明显,与眼叶相连,后端延至头部后边缘沟。内边缘发育。固定颊宽平,活动颊窄,具有颊刺。尾部小,中轴宽,分为1~2节,肋部小,宽仅为轴部宽度的一半。早寒武世中期,中国及欧洲南部。中国主要产于南方下寒武统中部。" }, { "instruction": "榴闪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主要由石榴子石和角闪石组成的区域变质岩石。一般不含或含极少量斜长石。成因比较复杂,常与榴辉岩密切共生,可能是榴辉岩经退化变质作用的产物,也可能是由于其他成因所形成。" }, { "instruction": "冰桌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冰川表面当大块石遮阴,冰面融化降低后,大块石被冰顶托,成桌状,故名。也有人将古冰碛物中巨大漂砾叠置在另一石块之上者也称为冰桌。江西省庐山上,就有学者认为留有冰桌遗迹。" }, { "instruction": "弹塑性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物体在外力施加的同时立即产生全部变形,而在外力解除的同时,只有一部分变形立即消失,其余部分变形在外力解除后却永远不会自行消失的性能。具有弹塑性的物体是弹塑性体。在弹塑性体的变形中,有一部分是弹性变形,其余部分是塑性变形。在短期承受逐渐增加的外力时,有些固体的变形分两个阶段,在屈服点以前是弹性变形阶段,在屈服点后是塑性变形阶段。地质力学根据在自然界和实验室中的观测,认为岩石在长期力作用下可以是弹塑性体,其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可以不分阶段同时出现。" }, { "instruction": "挟沙能力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一定的水力、泥沙条件下,水流能够携带一定数量的泥沙。以kg/m3计。若上游来沙量大于本河段或渠段的挟沙能力,河床就发生淤积;反之,则冲刷。因此,挟沙能力是介于冲淤之间的相对平衡状态的平均含沙量。影响水流挟沙能力的因素很多,还不能完全用理论分析的办法取得结果,一般采用经验公式。" }, { "instruction": "气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物理性质相近的空气组成的水平尺度在几百公里以上的大型气块。大气团水平范围可达几千公里,气团内的温度、湿度、稳定度等主要物理因子以及天气特征比较接近。气团的形成,既要有大片性质均匀的地表,又要有利于空气较长时间逗留的大气环流条件(如稳定的高压辐散区),才能通过地、气间不断进行的水汽、热量交换,形成与地表性质接近的气团。高纬度大的大陆、中低纬度的大洋及沙漠地区都是有利气团形成的源地。一旦环流条件改变,气团将离开源地,一方面把原来源地的温、湿特征带到新的地域,影响当地的天气,同时气团的物理特性也随地表的改变而变化,称为气团变性。气团和锋面学说是20世纪20年代开始高空探测后,首先由挪威气象学派提出的,并认为中纬度的天气变化就是由不同源地的气团和锋面活动引起的,现在人们知道不能仅以气团活动来解释所有天气变化。" }, { "instruction": "裂肋虫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三叶虫纲的一目。背壳中等至极大,头部平凸或极凸。头鞍宽阔,伸达前边缘,前边缘有时不明显,具一对纵长的侧头鞍沟,头鞍侧叶和颈环可融合,并可与头盖其他部分融合。面线后颊类型。尾大,肋部较平,具3对成叶状或刺状的肋节。壳面多具疣点。奥陶纪至泥盆纪。化石不多,代表属为裂肋虫(Lichas),中国南方奥陶系产有眉形裂肋虫(Metopolichas)、双裂肋虫(Amphilichas)。" }, { "instruction": "复合纵向新月形沙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长大山脉山口地形的控制下,受来自山口中的长期定向风的影响,于山口前方形成的纵向沙垄上,叠置许多密集的新月形沙丘链称复式沙垄。中国塔克拉玛干西部的一些山口前方有这种沙垄的分布,一般长十余千米,最长达40余千米。复合纵向新月形沙丘垄的走向与主风向平行,或成30°交角,它顺主风向伸展得很长,一般为10~20千米,最长可达45千米,高50~80米,宽500~1000米,这种沙丘垄主要分布在中国塔里木盆地塔克拉玛干沙漠东南部和库姆塔克沙漠。" }, { "instruction": "闭海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所环绕并由一个狭窄的出口连接到另一个海或洋,或全部或主要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沿海国的领海和专属经济区构成的海湾、海盆或海域。如黑海是典型的闭海,它由俄罗斯、乌克兰和土耳其等国领土所包围,黑海的出海口仅有伊斯坦布尔海峡,也称博斯普鲁斯海峡与地中海沟通;黄海是中国、朝鲜和韩国的领海和专属经济区的共同海域,由于黄海西北部与渤海连接,南部与东海相通,属半闭海(semi ?nclosed sea)。" }, { "instruction": "中国盗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肉食龙类(次亚目)中国盗龙科(Sinraptoridae)的一属。属型种董氏中国盗龙(S.dongi)为一保存较好的骨架,仅缺失大部分尾椎和前肢,发现于新疆准噶尔盆地晚侏罗世石树沟组。个体大,虽然这一标本并未完全成年,但全长已超过7米。头骨长近于90厘米,眶前部长52厘米,在眼眶之前的高度为33厘米。中国盗龙眶后部有一明显褶皱;颧骨发育一大的气腔,颧骨的方颧骨突被分为三支;腭骨气腔化,枕髁指向后下方;4枚前颌骨齿,15枚上颌骨齿,16枚齿骨齿。中国盗龙代表了兽脚类演化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比跃龙(Allosaurus)更为原始。与一般肉食龙类一样,中国盗龙的头大、颈部粗短、尾长、前肢短小而后肢强壮。其头骨与永川龙(Yangchuanosaurus)的较为接近,但显得更低更长。发现于四川自贡晚侏罗世早期上沙溪庙组中的被定名为和平永川龙(Y.hepingensis)的骨架,目前被多数学者归入中国盗龙属,代表了中国盗龙的第二个种——和平中国盗龙(S.hepingensis)。和平中国盗龙是大型兽脚类,骨骼保存十分完整,是中国目前发现的保存最完整的肉食龙类恐龙之一,身长9米,高5米,其硕大的头骨就超过1米,它以相对较高较短的前颌骨、眶前窝中具有较少的更简单的副气孔(accessory pneumatic openings)等与董氏中国盗龙相区分。也有学者认为以上两个种都应隶属于永川龙属。" }, { "instruction": "碲金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AuTe2,含Au 43.59%,Te 56.41%,常含少量银。单斜晶系。晶体呈细条片状,集合体呈粒状。铜黄至银白色。条痕灰绿色。金属光泽。硬度2.5。密度9.10~9.40克/厘米3。见于中低温热液矿床中,是提取金和碲的矿石矿物。" }, { "instruction": "海底谷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海谷。切割海底而伸长的谷形凹地。有各种形态:有的切割很深,谷壁较陡的“V”形谷叫海底峡谷;有的谷坡平缓并具有较宽的剖面;有的谷壁很陡但谷底为宽而平坦的槽谷。切割陆架而成的海底谷称陆架谷或陆棚谷,包括冰川谷、潮汐冲沟及溺谷等;切割陆坡或陆隆而伸入到深海底的叫深海谷。“谷流说”认为,它是强烈的浊流侵蚀作用之产物。“构造成因说”认为,系在水下断层谷或向斜谷的基础上形成。“冰川控制说”认为,是冰川作用切割所致。还有人认为,是陆地河谷被海水淹没而成。许多海底谷中已发现并开采各种砂矿。" }, { "instruction": "冰水沉积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冰水停积(seepage)。以冰川融水为主要营力而产生的沉积物,由砾石和砂粒组成。与冰碛不同,它有一定的分选性和层理结构;与一般河流冲积层不同之处,在于其中夹有大漂砾和冰碛透镜体,并同冰碛层有紧密的接触关系。它常是地下水的良好含水层。与冰川直接接触的冰水沉积称冰川接触沉积,简称接冰沉积。" }, { "instruction": "祁连山河西走廊活动断裂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青藏高原北缘的第一列强烈活动的巨大弧形断裂系:阿尔金昌马海原活动断裂系中,它的中段除昌马俄博毛毛山断裂带外,自南而北还有大致平行排列的几条北西西向断裂带,包括祁连山北缘活动断裂带、河西走廊盆地带、龙首山南缘断裂带和龙首山北缘断裂带,它们被合称为祁连山河西走廊活动断裂系;其西端被阿尔金活动断裂带所截切,东端至甘肃兴泉堡,与海原活动断裂带相接。它原是一条古板块俯冲带,晚第四纪演化为逆冲兼左旋走滑断裂系,总体走向北西西。此断裂系的平面展布呈波状平行排列,显示了挤压性断裂所特有的“花边状结构”特征。昌马俄博毛毛山活动断裂带由7条大断裂连接而成,平面几何形态上略呈波状,它的走滑速率占有较大比例,逆冲分量较小,晚第四纪以来,其西段的水平走滑速率为2~4毫米/年,东段最大可达4~7毫米/年,相应的垂直滑动速率变化在0.6~1.2毫米/年之间。1932年12月25日昌马7.6级大地震时,沿断裂带形成了规模巨大的地震地表破裂变形带,至今仍保存完好、清晰可辨。沿这条地表破裂变形带的最大水平位错达5.5米,最大垂直位错3米。破裂变形带的总体走向北西西,与震源机制解的结果基本一致。在河西走廊前陆盆地带中,接受了渐新统中新统、上新统、更新统和全新统碎屑堆积,其总厚度可达2500米以上;其中,早更新统“玉门组”山麓磨拉石不整合在已褶皱的古近系、新近系之上,而盆地南侧的中更新全新统也因遭受边缘断裂带向北逆冲而发生了多期次变形。河西走廊盆地带西端被阿尔金断裂带所截切,东端隐伏于武威以东的腾格里沙漠之下。自西向东可依次划分为7个次级菱形构造单元,即:酒西盆地、文殊山隆起、酒东盆地、榆木山隆起、民乐盆地、大黄山隆起以及武威盆地,其间发育多条北北西向的挤压逆冲兼右旋走滑断裂,它们在第四纪期间仍有活动。从横断面上看,河西走廊前陆盆地带自南而北又可划分为:南部褶断带,中央凹陷带和北部单斜带。在宽达300多千米的祁连山加里东褶皱系中,广泛发育了大规模的逆冲断裂带,其中一些在喜马拉雅运动中被活化和改造,形成了北祁连山和南祁连山古近纪第四纪的挤压对冲山岭和盆地。据最新的研究,国内外专家估计晚第四纪期间北祁连山的上升速率为0.9~3.1毫米/年,若第四纪早期也保持这样的速率的话,那么现代的祁连山脉大部分应是在第四纪期间隆起的。" }, { "instruction": "金臂虫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高肌介目,曾称始足介目(Archaeocopida)。分类位置尚有争议,一般均暂置于介形纲。壳由几丁质及磷酸钙组成,薄而柔,背缘多直长,无铰合构造。壳瓣外缘常有一浅边缘沟,边缘窄而突起。壳面前端多具眼瘤,常有叶状、瘤状、脊状突起及线纹、刺状构造等,也有壳面无饰。化石多呈黑色。寒武纪,海生。化石很多,如高肌介(Bradoria)、闭壳介(Beyrichona)、印第介(Indiana)等。中国西南下寒武统化石很多。" }, { "instruction": "析离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异离体。在岩浆结晶过程中,有一部分早期结晶矿物相对集中,呈团块状或条带状分布在岩体中,其边缘界线有时不清,逐渐消失。析离体因受岩浆流动影响常与流动方向平行,呈定向排列。橄榄岩中常见铬铁矿析离体,基性岩中常见橄榄石析离体。" }, { "instruction": "滑擦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美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诊断特性之一。指一个土块滑动于另一土块上所产生的光亮而有槽痕的表面。产生滑擦面的条件是:土壤膨胀性粘粒含量高、干时裂成大块状体或棱柱体。常产生在有明显干湿交替季节的地区。" }, { "instruction": "工业地域综合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以一定区域为范围,由相互间有生产协作关系与经济联系的众多工业生产部门与企业共同组成的工业综合生产体系。它拥有包括主导工业部门或企业在内的较完整的工业生产体系。一般有区域性工业地域综合体和基层性工业地域综合体两类。前者幅员范围可大至几百万平方公里以上的大经济区,或20万~30万平方公里的省区;后者则可小至几千到几万平方公里的工业地区,乃至几十平方公里的城市工业区或工矿区。按其组成核心部门,又可分为能源综合体、矿业综合体、冶金综合体、机械工业综合体、石油化工综合体和食品加工综合体等。基层性工业地域综合体同区域工业地域综合体的差别,既反映在规模和等级上,也表现在组成布局特征上。德国鲁尔地区,即是工业地区级基层性工业地域综合体之实例。它以煤炭工业为主,包括冶金、机械制造、化工、炼油、动力、建材等众多工业部门与企业所组成的工业地域综合体。其内部各生产部门间,在共同利用原科、半成品、能源及公用等方面,有着广泛生产技术联系和经济协作。" }, { "instruction": "碳酸盐溶解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现代海洋中,由于CO2-3的浓度和碳酸钙饱和度的变化,对不同碳酸盐矿物溶跃层的补偿深度是各不相同的。在阿尔卑斯地中海海域中生代深水碳酸盐溶跃层的变动,可以作为例子来说明。浅水碳酸盐中的文石针或颗粒通过1000米水深的文石溶跃层发生大量溶解,在缓慢堆积过程中,沉积物中的文石的持续溶解导致方解石的沉淀,形成瘤状灰岩。文石完全溶解面的深度,称文石补偿深度(ACD,aragonite compensation depth),水深大致是1700米左右,在这个面以下为方解石溶跃层,即约2000米水深之间的地带,只有方现代太平洋的方解石补偿深度及深水沉积类型(据小泉格,1980)解石质沉积物,溶解非常缓慢而不发生胶结作用,形成薄层状远洋灰岩,如钙质放射虫(镁方解石壳)灰岩。到方解石溶跃层以下至方解石补偿深度(CCD,calcite compensation depth),即约2500米水深之间的地带,易于溶解的碳酸盐沉积物与难溶的SiO2沉积物,由于差异压实作用形成不规则条带状(硅质)钙质放射虫灰岩。到方解石补偿深度以下,所有碳酸盐全被溶解,形成成层性很好的条状硅质放射虫岩。以上这些碳酸盐溶解面,随着不同地质时期及不同海洋环境,因碳酸盐的生产率、海水温度、CO2-3的含量变化而有所改变。" }, { "instruction": "物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最早在美国被称作货物配送( physical distribution; PD)。1 9 63年引入日本,被理解为“在连接生产和消费问对物资履行保管、运输、装卸、包装、加工等功能;以及作为控制这类功能后援的信息功能。它在物资销售中起桥梁作用”。中国是20世纪80年代才接触物流这个概念的。此时的物流已被称为“logistics’’,意为“后勤’’, 这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军队在运输武器、弹药和粮食等给养时使用的一个名词。同时物流开始出现传统和现代的分流,现代物流成为原材料、产成品从起点至终点及相关信息有效流动的全过程。它将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信息等方面都有机地结合,形成完整的供应链,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性服务。" }, { "instruction": "滨岸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海滩上次一级地貌单元。是在大风浪作用下泥沙较集中地进入海滩时,沿海滩外缘堆积的堤状地形。有沙堤、砾石堤及大量贝壳与沙混合而成的贝壳堤,向海一侧坡度较缓,向陆一侧因是自然堆积坡,坡度较陡。其平面分布与形成时的海岸线平行,常多条成束出现。堤顶高度反映最大风浪的高度和海面升降变化。由于海岸的坡向、坡降、风浪及泥沙来源不同,发育程度也有区别,且形成后常被后期侵蚀破坏。" }, { "instruction": "microstructure of loess,microfabric of loess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或称为黄土微观结构,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黄土微观结构,包括单一矿物颗粒、多矿物组成的集合体、胶结物质、孔隙等结构单元。黄土的微结构是在黄土堆积后,经过成岩作用过程中形成。不同地区在不同地质环境下形成的黄土微结构特点不同。黄土的特殊工程地质性质湿陷性与黄土的微结构有密切关系。黄土湿陷现象的发生,土体破坏,实质上是黄土的微结构破坏的结果。" }, { "instruction": "构造等级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构造级别,简称等级或级别。地质构造规模的相对大小。是表示构造相互关系的三个概念之一。结构要素、构造地块和构造体系都有等级之分,可划分为一级、二级、三级等,或划分为巨型、大型、中型和小型等。通常在一个地区占主导地位的构造列为一级构造,规模稍小的作为二级构造,依此类推。它与构造序次的概念不同,一般不能与构造序次同等的次数依次对比。" }, { "instruction": "方钍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Th,U)O2,含ThO2 70%~80%,含UO2 12%,常含稀土元素和铅。等轴晶系。晶形呈立方体或立方体和八面体的聚形,晶体通常细小,常出现依尖晶石律形成贯穿双晶。暗灰至黑色。条痕深灰色。树脂光泽或半金属光泽。硬度6.5~7。参差状断口。密度8.9~9.8克/厘米3,视放射性蜕变程度的增加而降低。具强放射性。主要产于伟晶岩及高温热液矿床中。也见于砂矿中。是提取钍和铀的矿石矿物。" }, { "instruction": "碳酸盐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碳酸盐型湖。湖水阴离子中以CO2-3、HCO-3为主,湖中可能呈固相析出的盐类主要是碳酸盐的湖泊。它分为钙、镁和钠三种亚型。钙亚型、镁亚型碳酸盐湖属淡水湖,湖中可能呈固相析出的矿物主要是CaCO3、 MgCO3 、CaMg(CO3)2等溶解度较低的矿物。钠亚型碳酸盐湖多数是半咸水湖与咸水湖,湖中可能呈固相析出的矿物主要是Na2CO 3 、NaHCO3等,故又称为碱湖或苏打湖。" }, { "instruction": "生物阻障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阻碍不同地区之间生物(群体或者单个)自由迁移和混合的分割性自然地理环境实体。例如中国的秦岭淮河线是南北生物群的分野,显然与高峻山脉(西段)以及气候差异(东段)有关。现代中美地区东西两侧海洋的海生动物群的不同,与巴拿马地峡的存在阻碍了太平洋和加勒比海之间的生物群交流有关。著名的澳大利亚特殊有袋类世界,显然与新生代以来澳大利亚板块独立向北漂移并被海洋包围的地理条件有关。太平洋东、西两岸海生底栖海生生物群的明显差异,则是东太平洋辽阔的深海平原阻碍底栖动物传布的结果。因此,无论是高山、地峡、海洋或气候分带都可以造成生物阻障,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由陆地因素形成的生物阻障,可称为地障或陆障(land barrier)。曾有人根据华北和华南地区寒武奥陶纪沉积类型和海生动物群的差异,提出当时存在“秦岭汉城线”陆障的假设。后来的研究结果认为当时并不存在连续的秦岭汉城古陆,实际上是由秦岭洋等古海洋隔离因素所导致。" }, { "instruction": "冲积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般指河流沉积物。又称淤积物、河流沉积。组成冲积物的粒径大小,在纵剖面上,有距源地越远粒径越细的趋势;在横向上,常有距主流线越远粒径越小的分布规律。具分选性好,磨圆度高,层理清楚的特点,并含有多种砂矿。可分为河床相、边滩相、河漫滩相等不同类型。" }, { "instruction": "湿陷性黄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被水浸湿后在自重和外部荷载作用下结构迅速破坏而发生显著下沉的黄土。一般规定湿陷系数δs≥0.015的黄土为湿陷性黄土;δs<0.015时,定为非湿陷性黄土。" }, { "instruction": "九龙山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九龙山系。时代属中侏罗世。分布于北京西山、冀北等地。命名地点在北京门头沟区九龙山,主要为陆相碎屑岩夹火山碎屑岩。底部以砾岩为主;下部以灰白、灰绿、黑灰色凝灰质砂岩为主,夹粉砂岩及砾岩;中部以紫红、灰绿色凝灰质细砂岩、粉砂岩为主,夹多层砾岩、含砾粗砂岩及页岩;上部为紫红色凝灰质砂岩及粉砂岩,夹含砾火山岩屑砂岩。总厚300~1520米。与下伏龙门组呈整合接触,与上覆髫髻山组呈不整合或假整合接触。在滦平盆地周营子、王营子以及承德六沟乡小范杖子等地,含昆虫Mesobaetis sibirica,Mesoneta antiqua,Samarura gigantea,Yenliaocorixa chinensis;双壳类Ferganoconcha sibirica,F.curta,F.subcentralis;植物Coniopteris hymenophylloides,Sphenobaiera angustifolia,Podozamites lanceolatus;介形虫Darwinula sarytirmenensis,D.impudica,Timiriasevia catenularia,T.armeniacumiformis;叶肢介Triglypta pingquanensis等。各地岩性、厚度均有变化。" }, { "instruction": "龙王庙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中国下寒武统最顶部一个阶,位于沧浪铺阶之上,中寒武统毛庄阶之下,以云南昆明西山龙王庙剖面作为层型剖面。以三叶虫Hoffetella和Redlichia murakamii的首次出现作为本阶的底界;本阶仅有一个三叶虫带HoffetellaRedlichia murakamii带。" }, { "instruction": "斯堪的纳维亚冰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它是第四纪的大冰盖,末次冰期时它的面积达409万平方千米,曾到达英国伦敦,德国柏林和波兰华沙附近,局部到达北纬47°附近。冰盖中心厚约3000米,平均厚1900米。它以斯堪的纳维亚为中心,冰流向东、南、西三个方向运动。冰盖不但覆盖了波罗的海盆地,而且还覆盖了挪威陆架、北海和英伦三岛。到爱尔兰南部冰盖已减薄到300~400米。当时阿尔卑斯的冰川在北坡伸展到海拔500米处,南坡伸展到海拔100米处,成为山麓冰川,面积有3600平方千米,冰层厚达1500米。斯堪的纳维亚冰盖和阿尔卑斯山麓冰川之间的狭长地带处在冰缘环境,是多年冻土区。斯堪的纳维亚冰盖在晚新生代有过多次扩张和收缩,形成数次冰期,从早到晚有前蒂格利冰期、艾普龙冰期、梅纳帕冰期、埃尔斯特冰期、萨埃尔冰期和威赫塞尔冰期。荷兰、丹麦的一部分和比利时因长期处在冰盖边缘,接受沉积,故有冰期和间冰期的记录。末次冰期极盛期后冰川消退,斯堪的纳维亚冰盖在消退阶段有过数次停顿:第一次在瑞典南部边界的波罗的海地区,第二次在挪威南部、瑞典南部维纳恩湖地区,第三次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中部,然后冰盖全部消失。现代冰川只在斯瓦尔德群岛、法兰士约瑟夫地群岛等北冰洋的岛屿上才有发育。" }, { "instruction": "社会网络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于相同的价值观、态度和抱负把一个人同其亲戚、邻居和朋友社会性地联系起来。这种网络可具有空间集中性,既是原因又是结果:网络的成员愿意居住在一起,从而增大了相互联系的潜力。人们加入其邻居的网络也反映了社会交往中的距离衰减规律。" }, { "instruction": "肉食龙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是兽脚亚目的一个次亚目——肉食龙次亚目。肉食龙类一名最早是指各种各样大型的兽脚类恐龙,它们具有巨大的头及巨大的牙齿而不同于个体较小且骨骼轻盈的虚骨龙类(Coelurosauria)。在分支系统中,肉食龙类代表一基干(stembased)分类单元,被定义为包括跃龙(Allosaurus)在内的所有与跃龙关系更为接近而与鸟类较远的鸟兽脚类(Avetheropoda)恐龙。在过去的正式或非正式分类中,肉食龙类往往被认为或多或少是一自然类群,包括早侏罗世的双冠龙(Dilophosaurus)、晚侏罗世的嵴鼻龙(Ceratosaurus)、巨齿龙(Megalosaurus)、跃龙(Allosaurus)以及晚白垩世的霸王龙类(tyrannosaurids)等。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分支系统学方法在恐龙研究中的不断开展,许多学者认识到以往被认为是肉食龙类这一分类单元的属种应该归入不同类群中。肉食龙类与虚骨龙类构成一组姐妹群,两者组成的鸟兽脚类又处于基干类群僵尾龙类(Tetanurae)之中。与最早人们通常的认识不同的是,以嵴鼻龙(Ceratosaurus)为代表的嵴鼻龙类(Ceratosauria)被作为更为原始的新兽脚类(Neotheropoda)的一支,以巨齿龙(Megalosaurus)为代表的类群作为僵尾龙类的一支,这两类在分支系统中均较肉食龙类处于更为基部的位置;而个体巨大的霸王龙类则代表了虚骨龙类中的成员。目前,肉食龙类主要包括跃龙科(Allosauridae)、中国盗龙科(Sinraptoridae)以及鲨齿龙科(Carcharodontosauridae)的属种,如中国的单嵴龙(Monolophosaurus)、中国盗龙(Sinraptor)、永川龙(Yangchuanosaurus)等,它们构成一单系类群,分布于全球各大陆。肉食龙类个体很大,两足行走,前肢相对较短。由于其他一些巨大兽脚类如霸王龙类已从肉食龙类改归入其他类群,因而在兽脚类的演化过程当中,个体增大的现象在兽脚类中出现过多次而不是最早认为的一次。" }, { "instruction": "渣尔泰山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中元古代。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渣尔泰山一带,为浅变质岩系。自下而上分为:书记沟岩组、增隆昌岩组、阿古鲁沟岩组和刘洪湾岩组。主要为陆相至浅海相的碎屑岩、页岩及碳酸盐岩,含丰富叠层石,厚度大于3000米。与下伏新太古代地层和上覆什那干群均呈不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无洞贝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腕足动物门有铰纲的一目。无疹壳。壳多为圆形,主端阔圆,双凸型,背壳隆凸明显。腹壳壳喙尖,铰合面不发育,腹三角孔上盖有三角双板,茎孔显著。具腕螺,螺顶指向背方,少数指向壳体中心。壳面多饰有放射状及同心状两组壳饰。海生,奥陶纪至早石炭世,繁盛于志留纪、泥盆纪。代表属为无洞贝(Atrypa)。" }, { "instruction": "远洋软泥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简称软泥。深海沉积物的一种。生物遗骸含量大于30%的深海泥质沉积物。按成分可分钙质软泥和硅质软泥两大类,按所含的主要生物遗骸又可进一步分类命名,如钙质软泥可分为抱球虫软泥、颗石藻软泥、翼足虫软泥等;硅质软泥可分为硅藻软泥和放射虫软泥等。钙质软泥的分布面积占海洋总面积的50%,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南半部、大西洋中部和印度洋西半部;硅质软泥则分布于太平洋北部、赤道附近及南极大陆周围,占海洋总面积的15%。" }, { "instruction": "亨利常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亨利定律。" }, { "instruction": "黄土岩石地层划分标志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划分黄土岩石地层单位的依据或标志。主要划分标志为:①黄土的岩性特征及其变化、岩层组合、沉积旋回;②黄土中的侵蚀现象或沉积间断,如岩性混杂带、古土壤层的组合与交叉等。" }, { "instruction": "瑞德隐头虫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三叶虫纲镜眼虫目的一属。头部宽大,次三角形,前边缘向前延伸成一个大的舌状物,其中后部隆起,前部成一轴脊。头鞍短,截锥形,头鞍沟3对。眼叶小,靠近头鞍。面线为角颊类型。尾部近圆形,中轴狭,前部锥形,后部近柱形,各肋节外端有一中沟。奥陶纪,产于中国云南及湖北等地。" }, { "instruction": "海洋灾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海洋自然环境发生异常或激烈变化,导致在海上或海岸发生的灾害称为海洋灾害。海洋灾害主要指台风、风暴潮、海浪,海冰、海雾、雷暴大风、地震海啸以及赤潮、海水入侵、咸潮入侵、海上溢油等突发性的自然或人为灾害。海洋灾害除个别外,大多数并不是突然爆发的,而是由于大气的强烈扰动,如热带气旋、温带气旋等;海洋水体本身的扰动或状态骤变;海底地震、火山爆发及其伴生之海底滑坡、地裂缝等原因所引起的。海洋灾害不仅威胁海上及海岸,有些还危及沿海地区城乡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如强风暴潮所导致的海侵(即海水上陆),在我国少则几公里,多则20~30km,甚至远达70km。海洋灾害还会在受灾地区引起许多次生灾害和衍生灾害。如风暴潮引起海岸侵蚀、土地盐碱化等。我国是世界上海洋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2005年我国海洋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332.4亿元,仅次于内陆时洪涝和风沙等灾害。海洋占地球面积的2/3,随着海洋开发的进一步加快,海洋灾害的防范乜将日趋重要。" }, { "instruction": "波痕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于沉积介质(风、水流、波浪)的运动在沉积物表面所形成的一种波状起伏,称之为波痕,波痕的迁移,表现在垂直剖面上就是各种波状层理、斜层理或交错层理。" }, { "instruction": "色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俗称颜色。色彩由光驯起,是光作用于物体后所产生的不同吸收、反射的结果。在可见光谱范围内,不同波长的辐射能够引起不同颜色的感觉。色彩是最活跃的一种视觉变量,在地图设计中起重要作用,这是因为色彩不仅可以增强地图的美感,更重要的是能够提高地图的清晰性,从而使地图的信息载负量增大。它既可以表达地理要素定性特征的不同,也可以表达定量特征的变化。色彩包括彩色和非彩色,彩色具有色相、亮度和饱和度三种特征,而非彩色只有亮度特性。彩色的三种特性对地图制图具有不同作用,是颜色的从属变量。" }, { "instruction": "block lava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表面为多角状碎块的熔岩,它类似于渣块熔岩,但碎块形状比较规则。这类熔岩的熔浆多种多样,但含硅量较高,黏度稍大。在流动时表皮先冷凝成半固结或固结的外壳,里面的熔浆仍保持液态继续流动。壳层受推挤拖曳而破碎,并被驮带、运移、翻滚、碰撞和挤压;下面的液态溶浆也可挤入块体间的缝隙,穿插粘结,在熔岩层的顶部形成厚达几米至几十米的碎石层,称块状熔岩。熔岩层平均厚度可达10米或数十米,流速迟缓,温度低,黏度高,熔岩流的长度与熔岩流的厚度比为8~50。" }, { "instruction": "现代冰川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现代冰川学的研究对象,除冰川外,还包括了所有自然冰体。已形成地质地貌冰川学、水热冰川学、动力冰川学三个相互联系的发展方向。地质地貌冰川学以研究冰川的历史演变及其地质地貌作用为主。现代冰川学采用了一系列新的方法进行研究,如用雷达测量冰厚、冰川温度、冰层结构和冰川活动,用同位素法测古气候、年龄及冰川积累量;用β和γ射线测定积累量、积雪含水量;用航空遥感技术测冰雪分布、雪线位置、冰川运动速度、冰川进退变化等。在冰川动力学、冰川变化预测方面也广泛应用电子计算机。近年来冰川气候学和冰川水文学长足发展,从冰岩心的同位素揭示的气候变化曲线与深海沉积物同位素揭示的气候变化曲线相吻合,开创了古气候研究的新方向。" }, { "instruction": "加积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沉积学引用的普通术语,指沉积物总体垂直向上的堆积作用。其特点是沉积中心和沉积相带不发生侧向迁移,地层柱的岩相组合在垂向上基本不变。加积作用发生在盆地的沉积物容纳空间增长速率与沉积物堆积速率保持相对平衡的时期。同义词:垂向加积(vertical accretion)。" }, { "instruction": "水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于流速急剧变化而引起水流中压强大幅度的波动现象。压力管中的流速突然减小,而使管内压强急剧升高的水锤,称为正水锤;反之,为负水锤。由于水锤所产生的压强升高(或降低)的数值很大,可能导致压力管道的破坏。在水电站运行中,因电力负荷变化,或机组发生故障等原因而突然关闭(或开启),都可能引起水电站的损害。" }, { "instruction": "成熟度指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判别砂岩或其他碎屑岩在化学上及在矿物学上成熟度高低的一个指数,例如裴蒂庄(1957)曾建议采用Al/Na、石英/长石或石英+燧石/长石+岩屑的比值来表示沉积物(岩)的成熟度而称之为成熟度指数。" }, { "instruction": "微观地震前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震前人类不能感觉到的震前征兆。如地壳形变,地面倾斜,海平面的升降,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变化,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地应力、地磁、地电、地温和重力等地球物理场的变化等等。需用仪器和长期监测才能察觉到的这些变化统称微观地震前兆。" }, { "instruction": "绢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呈叶片状的块体而具斜方辉石假象的蛇纹石。橄榄绿、灰绿或棕色。显丝绢光泽。由斜方辉石经热液蚀变而成。见于蚀变的基性、超基性火成岩中。" }, { "instruction": "地图信息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现代地图学基本理论之一,是把地图作为地理信息的载体,以信息论为基础理论,研究地图及地图符号的信息载负量、地图信息的转换、传递、存储、处理、利用等方面的技术与理论问题。" }, { "instruction": "三列齿兽科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爬行纲兽孔目的一科。小型爬行动物。头骨有高大之冠脊,吻部窄,颧弓大。齿式特殊,上、下颌均有一对大门齿,其后有一长齿缺,齿缺后为颊齿。颊齿大致呈立方形,有纵列之齿尖,上颊齿有3列,下颊齿2列,咬合时上、下颊齿齿尖恰相契合,以磨碎食物。三列齿兽类与哺乳动物非常接近,长期被置于哺乳动物,后经详细研究头骨特征,其方骨与下颌关节骨虽然退化,但仍形成颌关节,而鳞骨与齿骨仅相接触,并未形成如哺乳动物之颌关节,乃归入爬行动物。三叠纪,后期分布极广,北美、亚洲、欧洲、非洲。中国云南著名的卞氏兽(Bienotherium)即属此类。" }, { "instruction": "盐漠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盐沼泥漠,盐碱地。盐水浸渍的泥漠。分布于荒漠的低洼部分,盐分易于吸收水分引起膨胀,所以长期处于潮湿状态。干涸时可形成龟裂地。仅能生长少数盐生植物,是荒漠中土壤最贫瘠的地区。 " }, { "instruction": "近点月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月球接近近地点时,运行速度快;接近远地点时,运行速度慢。这种距离和速度的差异,也是一种周期性变化,其周称为近点月,即27. 5546日。" }, { "instruction": "标型矿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只在一定物理化学条件下形成而能指示特定成因的矿物,例如只在花岗伟晶岩后期交代作用阶段出现的铯沸石(铯榴石)或只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蓝闪石等,称为标型矿物。" }, { "instruction": "硫镉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CdS,含Cd 77.7%。六方晶系。通常呈粉末状和被膜状。橙黄色。树脂光泽。半透明或微透明。硬度3~3.5。解理平行六方柱{1120}完全。密度4.9~5.0克/厘米3。主要是含镉闪锌矿遭受风化后所形成的次生矿物,常与闪锌矿相伴出现于铅锌矿床半氧化矿石中。是提取镉的矿石。近年来利用硫镉矿做表面弹性波器件。但硫镉矿不形成独立矿床,工业上镉的来源主要是冶炼铅锌矿石时进行综合回收。" }, { "instruction": "海侵海退层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海侵海退旋回(transgressiveregressive cycle)。是以特定的海泛面,或海侵面及与之相接的不整合面为界的地层层序。在地层学研究中划分海侵海退旋回已有很长的历史,至今仍然有人使用。为了在很少发育不整合的地层序列中引用沉积体系和层序地层学的理论、方法,提高地层分析、预测能力,可以划分海侵层序。其划分亦可借鉴沉积层序的体系域概念,在其内部自下而上分为海侵体系域,海退体系域(相当于沉积层序的高水位与低水位或陆架边缘体系域之和)。当以海侵面及与之相接的不整合为层序顶界时,可进一步将海退体系域分为两个分别与高水位、低水位(或陆架边缘)体系域相当的亚域:高水位海退体系域及低水位海退体系域。通过标定海侵层序及其体系域和重要海泛面的年龄,亦可建立高分辨率的区域性年代地层格架。" }, { "instruction": "凯塞效应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物体在加载、卸载后再次加载时,载荷在未超过前次加载的最大载荷时,声发射(acoustic emission简称A.E.)很少发生的现象。由德国凯塞(J.Kaiser,1953)所发现。坎奈加瓦(Kanagawa,1976)认为岩石声发射的凯塞效应具有方向性。米奇希罗(Michihiro,1985)则指出凯塞效应只对应引起岩石饱和残余应变(指每次加载至某一外加压应力卸载后的残斜应变量不再改变)的应力,而非历史最高应力,随后被中国学者所证实。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研究结果都证实凯塞效应无明显方向性。" }, { "instruction": "天文年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每年出版刊载一年中天象和天体坐标的表册。与普通年历相比,天文年历的主要内容有日、月、大行星和上千颗基本恒星在一年中不同时刻的位置;日月食、月掩星、行星动态、日月出没和晨蒙影等天象资料;进行天体各种坐标之间换算的有关数据和辅助用表等。可供天体测量、大地测量和天体物理学的观测和计算使用。" }, { "instruction": "钠闪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Na2Fe2+3Fe3+2〔Si4O11〕2(OH)2。单斜晶系。晶体呈柱状或针状;集合体呈纤维状的,称为青石棉。深蓝至黑色。玻璃光泽或丝绢光泽。硬度4~5。解理平行柱面{110}中等。密度3.44克/厘米3。主要产于碱性火成岩中。" }, { "instruction": "胡焕庸人口分布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1 935年,我国地理学家胡焕庸教授首次发现了著名的爱辉—腾冲人口地理分界线,从东北黑龙江省的爱辉到云南的腾冲划一条线。此线的西北占国土面积的较大部分,而人口却占极小比例,此线的东南占全国土地面积较小部分,人口却占很大比例。据1 93 3年统计,这条线的西北约占全国总面积的64%(当时蒙古人民共和国还未正式独立,其土地和人口均列入我国北方),人口仅占全国总人口的4%,这条线的东南约占全国总面积的3 6%(当时台湾还处于日本的殖民统治之下,其土地面积和人口均未计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96%。虽然新中国建立以来两部地区有很大发晨,但人口分布的总体格局没有大的改观。这条分界线被联合国人口基金驻华代表称之为胡焕庸线。" }, { "instruction": "港口工业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工业区类型之一。以港口为依托,在港口交通运输优势基础上形成的工业区。区内工业一般多是生产原料,或是产品运量大而低值笨重,需利用港口水运条件的部门或企业,如冶金、石油化工、火电、纯碱生产、造纸等。它与港口工业不同,后者指的是为港口服务的配套工业部门,而港口工业区内则是港口与工业相辅相成,构成不可分割的整体。" }, { "instruction": "盐渍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易溶牲盐类在土体上部的聚积过程。这是干旱少雨气候带及高山寒漠带常见的现象,特别是在暖温带漠境,土壤盐类积聚最为严重。成土母质中的易溶性盐类,富集在排水不畅的低平地区或凹地,在蒸发作用下,使盐分向土体表层聚集,形成盐化层。其中硫酸盐和氯化物是突出的盐类,硝酸盐和硼盐出现很少。" }, { "instruction": "变余砾状结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变余结构的一种。砾岩经变质后仍保留原岩的砾状结构。岩石中胶结物和砾石可由于重结晶作用形成新的矿物,而砾石的形态仍然保留。有时砾石由于受应力作用而被压扁。" }, { "instruction": "东西构造亚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比全球性东西复杂构造带级别小的东西带。常以半隐伏构造带形式出现,但对区域构造格架的形成和区域地质的发展有显著影响。有三个亚带较清楚:①阴山秦岭间东西构造亚带,约在北纬37°~38°附近,构成一条半隐伏断裂隆起带,在它延经的各个沉降带中,断裂隆起带以北相对抬升,一般出露地层较老,时而出现沙漠,甚至隆起成为山岳,带南多显著沉降,较新地层堆积较厚,形成内陆水系发育地区。它明显控制柴达木、陕北和华北含油气盆地的油气分区;②秦岭南岭间东西构造亚带,是北纬27°~28°附近的一条半隐伏东西向隆起带,白马山隆起和武功山隆起是它的主体,并限制了四川盆地和江汉平原的南缘,表明这个带以南地区强烈抬升;③南岭—西沙群岛间东西构造亚带,即海南岛东西构造带;它正位于南岭带和西沙群岛带两个东西复杂构造带之间。它规模较小,发育的历史较短,对新华夏系的影响不如东西复杂构造带那么明显,在东西构造亚带附近不出现弧形;每个亚带约只占一个纬度,比东西复杂构造带要窄一倍左右。它们至少在印支运动时期已经形成,中、新生代以来仍持续活动。" }, { "instruction": "后生白云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在后生作用阶段,石灰岩中的方解石被白云石交代而形成的白云岩。交代作用由于富含镁的深部地下水在石灰岩裂隙中不断循环而发生。后生白云岩中的白云石多呈自形菱面体,晶体粗大而且比成岩白云石干净、透明,不具环带,不含泥晶方解石和粘土包裹体。常具石灰岩的各种残余结构。后生白云岩的分布常有一定的局限性,一般呈不规则透镜状、脉状或枝状。产于石灰岩裂隙及断层附近,延伸不远,不显层理,无一定层位。孔隙发育时常可富集某些金属硫化物而形成矿床。" }, { "instruction": "鳍龙超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蜥鳍目。双孔亚纲鳞龙次亚纲的一个单系类群。它由三叠纪的基干类群和侏罗纪、白垩纪的冠状类群组成。基干类群包括齿龙类、肿肋龙类和幻龙类等。最早出现于早三叠世晚期的中欧、北美西部和中国,在中三叠世达到发展的顶峰,晚三叠世绝灭。它们的生存环境是陆表海和近岸的内陆海盆。冠状类群包括蛇颈龙类和上龙类。作为远洋动物它们的踪迹遍布全世界。" }, { "instruction": "茅山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早志留世。广泛分布于江苏南部地区。下部为灰白色细粒石英砂岩夹薄层紫红色粉砂岩(具交错层理);中部为紫红色中—细粒石英砂岩夹粉砂岩和砂质页岩;上部为灰、灰黄、灰白等浅色中—细粒石英砂岩。总厚115米。化石稀少,仅发育少量盔甲鱼类Sinogaleaspis、双壳类及单细胞藻类Leiopsophosphaera,Trachysphaeridium,Lophosphaeridium等。与下伏坟头组呈整合接触,与上覆上泥盆统五通组呈假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腕足动物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腕足类是一门化石种类多于现存种类的海洋单体动物。其壳瓣分为上下两瓣,分别称为背壳和腹壳,腹壳较大,称为茎壳,背壳较小,内具腕骨,也叫腕壳。典型的腕足动物,由壳端伸出一个肉茎,固着在海底,腕足动物根据两壳瓣的铰合构造,又分为有铰纲和无铰纲。作为化石,腕足类在整个古生代都很繁盛,在地层划分上具有重要意义。" }, { "instruction": "季风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冬、夏盛行风向明显呈反向交替转换的现象。季风定义上,很多学者试图以1、7月的风向频率等构造季风指数,同时规定冬、夏盛行风向至少相差120°以上,还强调季风要与降水等天气特征相联系。海陆热力差异、行星风带及高原地形等是形成季风的主要因素。经典的海陆季风是由海陆热力差异及其季节变化形成的,中纬陆上大气活动中心性质冬夏相反,启动了相应的海陆热机环流,以东亚季风最为典型,其夏季风来自较低纬度,具有副热带季风性质;行星季风是以纬向风为主的行星风带随季节南北移动时,两支风带交替影响某些地区而形成,以南亚季风最为典型,这里海陆大体呈南北分布,南亚大陆的热力影响,导致夏季南半球印度洋信风带越过赤道后渐转成西南风直达印度,形成著名的具有热带季风性质的西南季风,冬季则为东北季风所代替。此外,巨大的青藏高原与周围同高度的自由大气比较,夏季是热源利于低层热低压发展,冬季交替成为冷源,形成了高原附近的高原季风环流,它还有助增强海陆热机和行星环流,使得西南季风可一直深入到我国内陆。南亚和东亚成为著名的季风气候区。" }, { "instruction": "起迄点分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亦称起迄点调查,简称OD调查。对城市客货流的起迄点进行调查,其内容包括出行的时间、地点、途径路线、使用交通工具、换乘情况等。将各种出行的调查数据汇总,即可得到起迄点交流表(OD表),绘制期望线图,从而为城市交通的综合有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 { "instruction": "白铅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PbCO3,含Pb 77.6%。斜方晶系。晶体呈板状或假六方双锥状,贯穿双晶常见,集合体呈致密块状、钟乳状或土状。白色或微带各种浅色。金刚光泽。硬度3~3.5。密度6.4~6.6克/厘米3。遇盐酸起泡。通常是由方铅矿氧化成铅矾Pb〔SO4〕后,再由铅矾受含碳酸水溶液作用而形成的次生矿物。产于铅锌硫化物矿床氧化带中。通常与原生铅矿物一起作为铅矿石利用。" }, { "instruction": "凝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物质由气态转为液态的相变物理过程。气象学中主要涉及水的相变,水汽直接由气态转为固态称为凝华。一旦凝结界面附近的实际水汽压高于饱和水汽压(称为过饱和),就会在凝结面上出现水(冰)的凝结(凝华)过程。未饱和空气中的蒸发(升华)过程,只能使空气中的水汽压逐渐接近饱和水汽压,因此凝结(华)只可能出现在大气冷却过程中,空气饱和水汽压随温度降低而减小,一旦过饱和就开始凝结(华)。地面凝结大多与非绝熟冷却有关,空中凝结大多出现在上升绝热冷却过程中。水相变过程中还伴有能量的转移过程:蒸发(升华)面提供的潜热随水汽转移,在凝结(凝华)时又释放出来,成为能量输送转移的特殊途经。" }, { "instruction": "朝阳翼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翼手龙亚目(Pterodactyloidea)夜翼龙科(Nyctosauridae)的一属。发现于辽宁朝阳早白垩世九佛堂组。中等到较大的翼龙,翼展近2米。头骨低长,吻部长且前端尖锐,无齿。肩胛骨短于乌喙骨,胸骨小且长大于宽;手指爪粗大弯曲;肱骨、尺骨、翼掌骨和第一翼指骨的长度逐渐加长,而4节翼指骨依次逐渐缩短。胫骨远长于股骨。朝阳翼龙是夜翼龙科在亚洲的首次确切的化石记录,也是层位最低的属种。" }, { "instruction": "中新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中新世时期沉积的地层称为中新统。欧洲法国西南部的阿基坦盆地和意大利的波河谷的海相中新统发育较好,研究较详,世界各地多与之对比。目前国际上自下而上包括阿基坦阶、布尔迪加尔阶、兰海阶、塞拉瓦勒阶、托尔托纳阶和墨西拿阶(Messinian)。有人把陆相的“蓬蒂阶”作为中新统的上界。有一种意见认为中新统的底界应从布尔迪加尔阶开始。但根据大型有孔虫演化和新型哺乳类的出现,近来的趋向是把阿基坦阶作为中新统的下界。中国除台湾等地有海相中新统外,其余均为陆相沉积。华北典型的中新统为山旺组,内蒙古的通古尔组,陕西蓝田也有中新统;西北和北京地区中新统与渐新统多为连续沉积;在华南有南京方山附近的洞玄观组。中国陆相中新统自下而上包括谢家阶、山旺阶、通古尔阶和保德阶。" }, { "instruction": "断块山地型岩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碳酸盐岩岩层分布的断块山地中,发育于断裂带上的岩溶。是受构造形迹控制而发育的岩溶类型。在山麓和河谷地带有流量较大的岩溶泉出露,山体中地下水一般埋藏较深。华北太行山区这种类型的岩溶发育比较典型。" }, { "instruction": "铀黑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UO2?UO3?PbO。一般为非晶质。通常呈粉末状、土状集合体。灰黑、深灰或黑色。光泽暗淡。硬度1~4。密度2.8~4.8克/厘米3。硬度和密度都随成分中UO3∶UO2比值的增大而减小。具强放射性。按其形成条件可分为残余铀黑和再生铀黑。残余铀黑系晶质铀矿、沥青铀矿经不充分的氧化而成的残留产物,见于原生铀矿床的氧化带。再生铀黑是氧化带渗透下来的U6+在胶结带内沉积并部分还原而成。是提取铀的矿石矿物。" }, { "instruction": "冰水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冰川融水在终碛堤外形成的扇形堆积体。它与冰碛之间在垂直剖面上互相交错,在纵向上为一种突然的沉积相变关系。" }, { "instruction": "地震灾害评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不考虑发震可能性的前提下,利用如最大地震震级或地面峰值加速度等单参数进行的灾害预测,被称为确定性震害评估。在一定时间段内发生特定地震灾害可能性的概率预测称为概率性震害评估。" }, { "instruction": "石针迹遗迹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潮间带下部或潮间带,适应石针迹遗迹相及其常见遗迹化石1.Ophiomorpha; 2.Diplocraterion; 3.Skolithos; 4.Monocraterion强烈的水动力条件,分选好的砂及少量泥质移动底层,经常受突然的侵蚀和沉积作用(高能增加生物成因构造及物理分层性)。U形及垂直潜穴,具有前进、后退的蹼状构造,垂直分支的Ophiomorpha潜穴,主要为滤食生物,分异度低,但个体数量多。" }, { "instruction": "天青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Sr〔SO4〕,含Sr 45%~47%,有时含钡和钙。斜方晶系。晶体呈板状或柱状,集合体呈粒状、纤维状、钟乳状或结核状。浅蓝灰色,有时为无色透明。玻璃光泽。硬度3~3.5。解理平行底面{001}完全,平行斜方柱{210}中等。密度3.9~4.0克/厘米3。产于热液矿床和沉积矿床中。用于提取锶的化合物,制作显像管的屏幕、红色焰火等。" }, { "instruction": "棱菊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头足纲菊石亚纲的一属。壳近内卷呈球形,腹部宽圆,脐部窄小。缝合线为标准的棱菊石型,腹叶分为两支叶,侧鞍顶部近棱形至棱形。早石炭世,亚洲、欧洲、非洲及北美。中国产于宁夏下石炭统。" }, { "instruction": "母质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与土壤直接发生联系的母岩风化物,土壤剖面下部的层次。位于淀积层和母岩层之间。由岩石风化碎屑残积物或运积物构成,很少受生物作用影响,成土作用不明显,基本上保持着母岩的特点。用符号“C”表示。母岩( parent rock)形成土壤的基岩。用符号“R”表示。" }, { "instruction": "游耕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亦称迁徙农业、撩荒农业。属原始农业的一种。在原始社会人类聚居地周围使用简陋的工具开掘土地,撒播种子。到收获期进行采集,经数年后,地力衰退,于是弃耕另选土地如法种植,如此不断地更迭迁徙,聚居地亦随着搬迁,类似游牧,于是称谓游耕。游耕的生产水平非常低下,现今世界尚残存于撒哈拉以南的中非、西非、南美洲的亚马逊河流域和东南亚地广人稀的部分热带雨林地区中。" }, { "instruction": "古土壤法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划分和对比第四纪地层的一种方法。地层剖面中的古土壤,代表地质历史时期的沉积事件,反映地质历史时期古地理状况的变化,因此古土壤可以作为地层划分的一种标志。在同一地质历史时期,相同的自然地理条件下,古土壤的类型及其基本性状是相同的,因此古土壤又可作为地层对比的一种依据。在第四纪冰川发育地区,冰川外围地区以及中、低纬度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古土壤可作为冰期或雨期划分与地层对比的基础。古土壤法对于黄土地层的划分与对比更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古土壤的生物、物理和化学的研究不断深入,同时与古地磁地层法、同位素年代测定法相结合,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 { "instruction": "卫生昆虫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具有医学重要性的害虫,又称医学昆虫,包括某些疾病的传播媒介昆虫和吸血骚扰性昆虫。该类昆虫种类繁多,涉及面广,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工作和生活。主要包括双翅目(蚊、蝇、虻、白蛉、蠓),蚤目,虱目,蜚蠊目,鞘翅目(芫菁、金龟等),半翅目(臭虫、锥蝽等),鳞翅目(刺蛾、枯叶蛾、毒蛾等),膜翅目(胡蜂、蜜蜂、蚁等)。" }, { "instruction": "黄海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中国大陆东缘的陆架海。因海水中含有大量泥沙呈黄色而得名。位于山东和江苏两省之东,朝鲜半岛之西,西北以庙岛列岛与渤海分界,东南以长江口北嘴的启东角―韩国济州岛西南一线与东海分界。黄海南北长约800千米,东西最宽约650千米,面积约38万平方千米,平均水深44米,最深140米。西部苏北沿岸一带多浅滩,深度一般不到20米。黄海按其所处的构造部位及地质发展史的不同,分为南、北两部分:分别以山东半岛的成山角与朝鲜半岛的长山串连线为界。北黄海处于长期隆起的地质背景,从晚侏罗世开始出现分割性小型盆地,而从上新世开始形成一个较为统一的沉积区,沉积了中、新生代蒂层;南黄海是晚白垩世以来形成的沉积区,与江苏北部相连组成苏北 材匣坪V行律?代盆地,有较厚的中、新生代沉积层,为石油的形成提供了良好条件。" }, { "instruction": "孤峰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孤峰页岩。时代属中二叠世中晚期。分布于宁镇山脉、皖南一带。命名地点在安徽泾县孤峰镇附近胡家村。为浅海盆地或海湾硅质沉积,下部以黄色页岩为主,夹灰色硅质页岩及黑色燧石层,底部含锰质,稍上含磷泥质结核;上部以黑色硅质页岩为主,夹燧石层及炭质页岩。主要含菊石Paragastrioceras,Altudoceras及双壳类Nucula,Euchondria等。总厚约30米。与下伏栖霞组多呈假整合接触。浙西的丁家山组、福建的文笔山组、江西的鸣山组、湖南的当冲组,与孤峰组相当。" }, { "instruction": "弓鲛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软骨鱼纲板鳃亚纲的一属。其牙齿及背鳍棘常可保存为化石,常见于中生代地层。牙齿略呈“山”形,常单个保存。齿冠有一个主尖,两侧各有1或多个较小侧尖,均被以纹饰。背鳍两个,鳍前具坚硬棘刺。鳍棘化石表面常具纵行的纹饰突起等,后缘常具锯齿。由于牙齿及鳍棘不能同时保存为化石,故根据牙齿或鳍棘分别建立的种,其间关系是不清楚的。中国云南、四川、甘肃、陕西等省三叠纪和侏罗纪地层中均发现此类化石。" }, { "instruction": "变质相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简称相系(facies series)。在一个变质地区内反映温度和压力之间变化特征的一系列变质相,称为变质相系。这一概变质相系的分类念首先由都城秋穗于1961年提出。他认为一个变质地区内,由于温度和压力的变化范围较大,往往需要用一系列变质相来表示。不同变质地区可具有不同的变质相系,反映不同变质地区的地热梯度有所不同,它们与当时的大地构造环境有密切关系。根据特征的矿物组合和地热梯度,可将变质相系分为三个基本类型:①低压变质相系(lowpressure metamorphic facies series),即红柱石矽线石型,以泥质变质岩中出现红柱石、矽线石、堇青石为特征,地热梯度大于25℃/千米;②中压变质相系(mediumpressure metamorphic facies series),即蓝晶石矽线石型,以泥质变质岩中出现蓝晶石、矽线石、十字石、铁铝榴石为特征,地热梯度大约为20℃/千米;③高压变质相系(highpressure metamorphic facies series),即硬玉蓝闪石型,以泥质变质岩中出现蓝闪石、硬柱石、硬玉和石英为特征,地热梯度大约为10℃/千米或更低。" }, { "instruction": "半固定沙丘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介于流动沙丘和固定沙丘之间的沙丘类型。其移动能力较弱,但在一定条件下,它可能转化成流动沙丘或固定沙丘。因此,这类沙丘实际是处在发展过渡阶段。" }, { "instruction": "彩色物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对入射的太阳光具有分解成单色光能力的物体,即对入射的太阳光具有选择性地吸收与反射,它不仅改变了入射光的强,也改变了入射光的光谱成分。彩色物体又可以分为两类:①黄红色物体。如沙漠、黄土、红土、各类黄红色岩体、成熟的农作物等;②绿色物体。是指绿色天然植被与农作物,其在不同波段摄影的图像上具有不同的颜色变化。因此,它是遥感信息判读的指示剂。" }, { "instruction": "四象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把二十八宿按一定的次序分作四组,每组七宿,分别与四个地平方位、四种颜色、五种四组动物形象相匹配,叫作四象或四陆。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如下:东方苍龙(或青龙),青色;北方玄武(即龟蛇),黑色;西方白虎,白色;南方朱鸟(或朱雀),红色。" }, { "instruction": "水污染监测系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对公共水域或污染源水污染状况进行监视的系统。它一般由取样、测试和信号处理三部分组成。水污染监测系统监测参数通常有水温、流速、流量、pH、电导率、溶解氧、铵离子、氰离子、硝酸根、COD、TOC等。" }, { "instruction": "泡沫内沟珊瑚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皱纹珊瑚目的一属,或归入中珊瑚目。小型角锥状单体双带型珊瑚,一级隔壁发生情况特殊,生长在六个位置,除在主隔壁两侧及侧隔壁与对侧隔壁之间外,还生在对隔壁的两侧。对部隔泡沫内沟珊瑚壁细长,主部隔壁甚短且显著加厚,呈羽状排列。成年期边缘具泡沫带,隔壁不达外壁。短隔壁不发育。主内沟显著,位于凸侧。横板短小,常向凸侧倾斜。鳞板带与横板带的界线不明显。产于中国南方的下石炭统。此属隔壁发生情况与一般皱纹珊瑚不同,故也有主张将其从皱纹珊瑚中分出,另建立中珊瑚目。" }, { "instruction": "大地基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亦称大地基准数据,是建立国家大地坐标系统和推算国家大地控制网中各点大地坐标的基本依据。除了参考椭球体参数外,它还包括4个由椭球体定位决定的关于大地原点的参数:大地原点的经度、纬度、大地高和大地原点到另一大地点的大地方位角。" }, { "instruction": "黄土磁化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黄土在地磁场作用下产生磁性,受单位强度的磁场磁化所产生的磁化强度。其大小主要取决于黄土中小于等于1微米的细微矿物颗粒,主要是磁铁矿和磁赤铁矿。一般用磁化率仪以5~20厘米间隔在地层剖面上进行测量,得出黄土磁化率随深度变化的曲线。研究结果发现古土壤层的磁化率值要比黄土层的为高。现在磁化率也被认为是反映气候变化的指标之一。" }, { "instruction": "铬铅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Pb〔CrO4〕。单斜晶系。晶体常呈柱状。橙红色。玻璃光泽。硬度2.5~3。解理平行{110}中等。密度5.99克/厘米3。是次生矿物,产于超基性岩附近的含铅矿床的氧化带中。如有大量聚积时可作为提炼铬和铅的矿石矿物。" }, { "instruction": "震中距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某一指定点至地震震中的地面距离(震中距以符号Δ表示)。有时以长度来表示(千米);有时用它对应的地心张角(圆心角)的度数来表示,圆心角1度等于111千米。根据震中距离大小,可将地震分为地方震(Δ≤100千米)、近震(100千米≤Δ≤1000千米)和远震 (Δ>1000千米)。" }, { "instruction": "模拟上地幔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这一术语由Ringwood于1962年提出,用来表示熔出玄武质岩浆之前的原始上地幔岩石,用3份阿尔卑斯型橄榄岩(橄榄石79%、斜方辉岩20%和尖晶石1%)+1份夏威夷拉斑玄武岩的混合物当作原始上地幔的组成,英文名称用pyroxene(辉石)+olivine(橄榄石)的词头pyr和ol加上ite组成。所以它不是一种实际的岩石名称。" }, { "instruction": "库什台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青白口纪。分布于新疆科克苏河上游库什台地区,为一套浅变质岩系。主要由浅变质的碎屑岩及含叠层石白云岩、灰岩组成,底部常有底砾岩及粗碎屑岩;中上部含叠层石礁体或不稳定的灰岩、泥质灰岩,常具竹叶状或鲕状构造。含叠层石Gymnosolen romsayi,Tungussia f.等。厚611~952米。与上覆震旦系水泉组呈不整合接触,与下伏蓟县系科克苏群呈假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雏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火山玻璃中刚刚萌芽的极细小结晶物质。它较微晶的结晶程度更低,是炽热的熔岩到地表骤然冷却,迅速结晶而成。在正交偏光镜下无光性反应。根据雏晶的形状可分为:小圆点状的球雏晶,纤维状的发雏晶,链状的串雏晶和羽毛状的羽雏晶等。" }, { "instruction": "nannofossil,ultramicrofossil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需要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进行研究的微小化石的总称。包括的生物种类很多,主要是超微浮游生物,其中以颗石为代表。超微化石大部分是钙质的,也有为硅质或有机质的。其大小范围目前意见尚不一致,一般认为仅限于10微米以下,也有主张包括25微米或30微米以下的微小化石。前寒武纪地层中即有发现,如细菌和蓝藻等。古生代及古生代以后的地层中都有产出,灰岩、燧石、泥岩、砂岩,甚至砾岩中均能保存,有些岩石中的超微化石含量可多达60%。超微化石对研究前寒武纪地层及不含大化石的地层很有价值,并可用于古环境的推断。近年来随着油气地质勘探和海洋地质调查发展的需要,以及电子显微镜等新技术、新方法在古生物学领域中的应用,已发展成以超微化石为研究对象的超微古生物学。" }, { "instruction": "森林类型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森林分布图。表示林区内各种优势树种分布和森林类型的地图。属于植被图的一种,是林业部门进行森林资源清查的成果,又是进行林业经营管理和规划的重要图件。用航空遥感方法编制森林分布图,可以大大减少野外地面测量的工作量,而且精度可靠,便于计算森林面积。一些国家已广泛使用正射影像地图编制森林分布图,以适应林区变化较快的情况,满足林业生产的需要。" }, { "instruction": "不等粒状结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岩石中同类矿物的颗粒大小不等的全晶质结构。如其粒度依次降低,可称连续不等粒结构(seriate texture)。" }, { "instruction": "现实生态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有竞争者和捕食者存在时,种群能够持续的条件和资源范围。" }, { "instruction": "海岸带资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分布在海洋与陆地相互作用地带的可被人类开发利用的天然物质和能量以及空间。由于同时具有海陆两种不同属性的环境,其资源丰富多样。物质和能量资源有:海滨石油、天然气、煤等非金属及钛、铁、金、银等金属以及金刚石、金红石等稀有矿产资源,淡水资源、滩涂浅海水产资源及各种生物资源,另外还蕴藏潮汐能、波浪能、温盐差能等可再生的海洋能资源。空间资源有:陆域和潮间带土地资源、港湾资源、海滨旅游资源。海岸带是一个自然资源非常丰富的地区,对沿海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 { "instruction": "沉积交代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发生在沉积物或沉积岩内,一种新的矿物对已有矿物的化学替代作用。它主要发生在成岩期和后生期,作用时有物质的带入和带出。例如,碳酸钙沉积物或石灰岩的白云石化作用,便是溶液中的镁置换钙的作用。常见的有氧化硅与方解石相互交代作用,方解石对长石、粘土矿物交代等。" }, { "instruction": "碳酸盐胶结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颗粒石灰岩沉积物中的孔隙水过饱和沉淀的碳酸盐矿物。按孔隙水性质及成岩环境的不同,具有不同成分及结构的矿物。一般的浅海胶结物主要是在颗粒周围具有等厚环边的针状、纤状的文石或高镁方解石胶结物,也有的是泥晶文石或高镁方解石胶结构;大气淡水胶结物主要是短柱状或马牙状、片状方解石环边,及等粒状亮晶方解石胶结物,棘皮类节片常具有共轴生长的亮晶方解石环边胶结物。" }, { "instruction": "密度跃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海水密度在其垂直方向上发生显著差异的水层。海水密度随深度一般是递增的,但到达一定深度时密度就出现突变。此水层对声波会产生折射,对探潜声呐有一定影响。可作为划分不同水团的分界面。" }, { "instruction": "HSB表色系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计算机数字图形图像处理软件中常用的色彩模型之一。是以色相( hue)、饱和度( saturation)、亮度(brightness)三属性值来表述颜色的。色相取值范围是0~359,其中三原色和三间色的取值分别为:红0、绿120、蓝240、黄60、品300、青180。饱和度及亮度取值范围均为0~100。" }, { "instruction": "矿物世代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同一地质作用的不同阶段所形成的同种矿物,其间的先后关系称为矿物的世代。生成最早的为第一世代,然后依次为第二世代、第三世代等。由于在不同阶段中,形成矿物的介质成分和物理化学条件多少会有些不同,因此,不同世代的同种矿物往往在晶形、某些物理性质、微量元素成分、包裹体等方面表现出差异。分析、确定矿物的世代,可以有助于了解矿物形成过程的阶段性。" }, { "instruction": "复合型商业业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个商业企业经营多种商业业态,每一种业态适合不同目标市场特定的需要,从而通过资源合理配置和资源共享,获得合力效应的模式。世界最大的三家零售商业巨头(美国的沃尔玛WAL-MART、法国的家乐福Carrefour和德国的麦德龙Metro)都经营多种商业业态。" }, { "instruction": "元素富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元素累积。元素及其化合物在迁移过程中因物理吸附(泥沙、胶体)、化学沉淀和生物吸收等作用而积聚于环境介质中。在地表条件一定时,元素的化学性质是其迁移的主导因素。影响元素迁移的外界因素主要是迁移介质的化学环境,其中首先取决于迁移介质的酸碱度(pH)和氧化还原电位(Eh值)。在地理环境的水迁移中,元素的胶体吸附迁移形式是元素迁移和富集的重要形式之一。土壤腐殖质、泥炭和煤中聚集多种元素,均为生物累积作用的表现。" }, { "instruction": "冻融褶皱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冰卷泥(ficestirrer ground)。冰缘地区由于永久冻土的季节性冻结层的冻结、融化连年反复作用,将这层的粘土、砂和砂砾冻胀挤压,发生褶皱变形,但并不影响其上下层位。" }, { "instruction": "玛纳斯地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沙湾地震。1906年12月23日2时21分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玛纳斯发震,震中位置45.3°N,85.0°E,震级原为8,后修定为7.7,烈度Ⅹ。灾情:在当时人烟稀少,村镇寥寥的天山北麓,伤亡1400余人,其中压毙300多人;共倒塌房屋2000多间。极震区面积约630平方千米,长轴呈北西西南东东向,长约40千米,短轴长约20千米。地震发生在北天山强震带的中段,位于北西西走向的准噶尔南缘断裂带上。该断裂带是一条深大的基底断裂,整体为右旋扭动逆冲断层,新构造活动强烈。震源机制:主压应力平均方向14°,仰角平均16°,反映是近南北向水平压应力挤压作用的结果。" }, { "instruction": "变晶糜棱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变余糜棱岩。是在糜棱岩发育的基础上进一步静态重结晶的构造岩。岩石具变余糜棱结构,其重结晶及生长作用显著,已由动态重结晶转向静态重结晶,颗粒逐渐变粗,除残留碎斑外,还可见同构造生长的变斑晶。由于颗粒生长增大使糜棱结构破坏,因而与区域变质片岩或片麻岩在外观上较难区别。变晶糜棱岩具有明显的透入性面理,如果岩石的颗粒50%以上因静态重结晶作用而增大到肉眼能及,则根据其面理发育特点,分别称为构造片岩或构造片麻岩。" }, { "instruction": "奥陶纪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古生代第二个纪。“奥陶”一名源于英国北威尔士一古代民族名“Ordovices”。在这个古代民族居住的地区,奥陶纪的地层发育较好,故名。日文音译为奥陶,中国沿用。奥陶纪开始于距今约4.9亿年,延续时间约5200万年。奥陶纪是地史上海侵范围最广的一个纪,分为早、中、晚三个世。由于当时浅海广布、气候温和,故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发展。其中以笔石类和鹦鹉螺类十分繁盛为其特征。笔石类在中国南方分布较广,鹦鹉螺类在中国北方以弯颈式的Armenoceras为最多,而在南方则以直颈式的Sinoceras较为常见。三叶虫仍繁盛,其中以油栉虫类最重要。其他如牙形石、腕足类、海林檎也很重要。珊瑚和苔藓虫也有了代表。还出现最早的脊椎动物无颚类。植物界仍以水生藻类为主。从奥陶纪笔石、牙形石、三叶虫等动物群的分区情况来看,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动物群:太平洋(包括澳大利亚和北美洲)动物群和大西洋(欧洲)动物群。中国奥陶纪动物群可分为三种类型:华北型、华南型和扬子型。华北型动物群接近北太平洋(北美)动物群,扬子型动物群属大西洋动物群,华南型动物群则接近南太平洋(澳大利亚)动物群。晚奥陶世在非洲、南美洲和欧洲出现了大冰期,如非洲的南非共和国,南美洲的阿根廷和玻利维亚及欧洲的西班牙、法国南部等地。" }, { "instruction": "左镇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中国晚期智人化石。发现于中国台湾省台南县(北纬23°18′,东经120°19′)左镇乡而得名。第一件标本1970年捡拾自莱寮溪河床,1974年和1977年又有发现。莱寮溪是台湾地区出产动物化石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也是迄今台湾地区唯一发现人类化石的地点。化石材料包括两块右顶骨残片、一块左顶骨残片以及两颗臼齿,均已石化。在另一地点(冈子林)采集有右顶骨残片2块及额骨、枕骨残片各一件,左镇人约生活于距今2万~3万年之间。两颗臼齿的年代可能分别略早和更晚些。冈子林的化石可能稍晚。台湾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很可能是在第四纪中晚期,由于海退而使台湾与大陆相连时由闽浙一带迁移到台湾的。这一时期的哺乳动物群亦证明了这一情况。" }, { "instruction": "阳起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Ca2(Mg,Fe)5[Si4O11]2(OH)2,与透闪石成类质同象关系,其成分中透闪石分子的含量小于80%。单斜晶系。晶体呈长柱状;集合体成放射柱状,也有呈粒状或块状,成纤维状者称阳起石石棉。呈不同程度的绿色,随铁含量的增多而加深。玻璃光泽。硬度5.5~6。解理平行柱面{110}中等。密度3.0~3.3克/厘米3。常产于含铁的接触变质矿床和接触变质石灰岩、白云岩中。此外,还常见于低级区域变质的片岩中。可作药用矿物。" }, { "instruction": "driblet cone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熔岩喷气锥(fumarolic coneincone)。由熔岩饼围绕熔岩流上的无根喷气孔重叠堆积形成的锥体。一般高度只有1~2米,体积不大。是熔岩流的表层已有硬壳凝结,而壳下的熔岩还在流动时,熔岩喷叠锥(五大连池)如熔岩中所含气体较多,熔岩在壳下聚集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足够的压力使壳下还在流动的熔岩从壳层的裂口中喷出,如此多次活动到压力衰竭为止。这些喷出的熔岩,常和被熔结在一起的碎屑物质形成饼状、牛粪状的熔岩饼层层相叠,堆成烟囱似的锥。有时一个锥可有几十层熔岩饼组成。中国黑龙江五大连池,熔岩喷叠锥常成群成串出现,排列具一定方向性。" }, { "instruction": "古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史时期中的地表流体。它包括陆地上和海洋中的常规液态水流(河流、洋流、潮汐流等),非常规的泥石流、浊流和固态冰川流动等,往往能在沉积物中保存下清晰的沉积地质记录。沉积岩的一系列特殊结构和构造,例如交错层、波痕及岩层的各种底模标志等特征,都能指示古流的存在及其运动方向。例如,河流环境沉积物中经常保存良好的单向板状斜层理,通常可采用玫瑰花作图形式予以反映(图a)。而滨海带往复运动的潮汐作用则保存了典型的反向(鱼骨状)斜层理。泥石流和浊流的运动方向,与沉积盆地的构造地形格局密切有关。因此,古流方向研究在查明古地理环境、确定碎屑物来源方向和沉积盆地构造格局再造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已经成为古地理研究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之一。当然在收集野外原始资料时需要有大量的统计学依据并与沉积相研究配合(图b),才能得出可信的结论。(b)小型冲积扇内斜层理类型、粒径大小和古水流方向关系(a)新疆中天山侏罗纪古流向玫瑰花图(据李维锋、卢华复、王鑫峰,2002)" }, { "instruction": "隆林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中国下二叠统上部的一个阶,位于紫松阶之上,中二叠统栖霞阶之下。层型剖面位于贵州紫云羊场。本阶底界以类Pseudoschwagerina属的消失和Pamirina davasica的初现为标志;本阶以含类化石为主,在内陆棚浅水沉积区主要为Nankinella,Staffella和Pamirina;在外陆棚沉积区以Pamirina和Chalaroschwagerina为主。隆林阶相当于牙形石Sweetognathus whitei带;包含菊石Propinacocera simile带下部和上部Popanoceras kueichowensePropinacoceras nandanense组合带。与本阶同层位的曾称湘中阶、常么阶、猴场阶、羊场阶、垭口阶等。" }, { "instruction": "冈瓦纳古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人们认为在晚三叠纪以前,在南半球的高纬度地区曾存在一个“超级大陆”,此古陆由南美洲、非洲、印度、斯里兰卡、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南极洲组成。" }, { "instruction": "遮普惹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始新世。分布于西藏南部岗巴、定日一带。命名地点在定日北新浪遮普惹山。为海相沉积,自下而上分为五层:①下部碎屑岩,厚180米;②巨厚层灰岩,厚300米;③下货币虫灰岩,厚360米;④绿色和紫红色页岩,厚300米;⑤上货币虫灰岩,厚400米,含有孔虫Nummulites等。与下伏岗巴群呈整合或假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绿藻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藻类植物中最大的一门。藻体一般草绿色,类型复杂,有单细胞体、单细胞集成群体和多细胞体等,体形成球状、丝状、片状等。细胞壁主要为纤维素组成。所含色素为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及叶黄素,储藏养分主要是淀粉,无性生殖及有性生殖,游动细胞一般有二或四根顶生等长的鞭毛。主要分布于淡水,少数海生和陆生,或附着生物体外,也有寄生者。化石以海生的管藻目(Siphonales)和粗枝藻目(Dasycladales)等较重要。中国渤海沿岸地区发现古近纪盘星藻(Pediastrum)等,珠穆朗玛峰的上白垩统及古近系产有伞轴藻(Cymopolia)、三枝藻(Trinocladus),古近系产有双枝藻(Dissocladella)、莫氏孔藻(Morelletpora)、仙掌藻(Halimeda)等。" }, { "instruction": "地图量算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通过在地图上对有关要素的量测和计算,获取相关地理对象的定量特征或对象间的定量关系信息的方法,如河流或道路的长度、植被覆盖的面积、工程开挖的土方量、地面的高程或坡度、甲地到乙地的距离或方向等。地图量算是地理研究中获取地理信息的一个重要手段,为了确保信息获取的精度,所使用地图的选择非常重要。一般来说,由于地图投影变形等方面的原因,普通地理图上的量算结果不适宜用于地理研究中,而应该尽量选用一定比例尺的国家基础地形图,以保证量算结果的精度。" }, { "instruction": "灰褐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森林土向草原土的过渡类型土壤。主要分布在贺兰山、六盘山、祁连山和天山中西部海拔1500~2000米的垂直带中,年均温度4~7℃,年降水量400毫米左右,天然植被为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灰褐土色泽不如褐土鲜艳,粘化层不很明显,地表有森林枯枝落叶层。全剖面有石灰反应,pH值6.5~7.5。" }, { "instruction": "花岗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深成侵入岩。主要由石英、长石和云母组成的粗粒酸性岩,二氧化硅含量约70%,花岗岩是最常见的侵入岩。" }, { "instruction": "海绵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主要成分为蛋白石,有时为玉髓的海绵骨针组成的硅质岩,可有少量放射虫遗体和钙质贝壳,并有粘土、海绿石、粉砂等混入物。外貌呈细粒状,有致密坚硬和疏松状两种。致密坚硬者的海绵骨针系由不同比例的蛋白石、玉髓和石英胶结而成。" }, { "instruction": "氰化物危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氰化物是剧毒的化合物之一,极少量即可致死。常见的有氰化钾、氰化钠和氰氨酸。氰化物进入胃内,能立即转化为氰氢酸而被吸收。进入血液,会造成呼吸链中断,细胞窒息死亡。氰化钾对人体致死剂量为0. 12g,大量吸入高浓度的氰化氢后,在2~3min内即可造成呼吸停止而死亡。因此,含氰量低的废水应净化处理后排放。对急性中毒者应尽快注射亚硝酸钠及硫酸钠进行就地抢救,使氰基转化为低毒的硫氰酸盐。" }, { "instruction": "五房贝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腕足动物门有铰纲的一目。壳体多为长卵形,较大,无疹,两壳多为强双凸型。壳面光滑或具放射状壳饰。腹三角孔洞开或部分为腹三角板掩盖。腹壳内匙形台发育,固着壳底或支有双柱隔板。背壳内具有腕突,其下支有腕板,腕板分离或联合而成腕房。海生,中寒武世至泥盆纪。再分为共凸贝亚目(Syntrophiidina)及五房贝亚目(Pentameridina)。化石有五房贝(Pentamerus)、扬子贝(Yangtzeella)等。" }, { "instruction": "卡赞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位于空谷阶之上,鞑靼阶以下,是俄罗斯上二叠统下部的一个阶。卡赞阶有陆相和海相之分。在东部为红色或杂色陆相沉积,其中含有安哥拉植物群;在西部为海相沉积,其中产有腕足类和双壳类。卡赞阶一名源自俄罗斯乌拉尔山西坡的卡赞。" }, { "instruction": "季节性岩溶泉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流量明显受季节降水影响而发生大幅度变化的岩溶泉。其中在干季断流者称间歇性岩溶泉(intermittent karst spring)。" }, { "instruction": "潜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埋藏在地表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以上,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它在自然界分布极广,一般埋藏在第四纪疏松沉积物的孔隙及坚硬基岩的风化壳和裂隙内。它埋藏较浅,易开发,不承受静水压力,具有自由水面,在重力作用下由潜水位较高处向潜水位较低处流动,主要由降水和地表水补给,在大多数情况下补给区与分布区一致,因距地表较近,易受污染。潜水面的坡度通常与地面坡度一致,但潜水面的坡度通常小于地面坡度。潜水已被人们广泛地应用,一般的水井多半打在潜水层中。" }, { "instruction": "水迁移系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也称附聚。指水中悬浮颗粒在搅拌(机械作用)或化学物质(凝聚剂)作用下所发生的聚集现象。与絮凝不同,后者是凝聚过程形成的微絮粒进一步通过吸附、卷带、桥连而成长为更大的、更具有明显沉降特性的絮凝体的过程。絮凝只包括颗粒的迁移和聚集,凝聚还包括对胶体的脱稳作用。发生的机理主要是由于机械作用或凝聚剂的添加产生了如下作用:压缩双电层,吸附和中和电性,网捕作用及吸附桥连。凝聚和絮凝(合称混凝)理论在污水处理上,特别是沉淀池的建造、某些物质的沉积方面得到广泛深入的应用。此外,在研究河流、潮泊、河口、海洋等水体的自净作用机制及水体底泥对污染物富集方面也有较多的应用。" }, { "instruction": "纹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基本视觉变量之一。纹理也称网纹,是具有一定形状和大小的点、线及点线组合而成的图案按照一定方式排列的结果。通常所说的线状符号的线型也可以说是纹理,它是点、线图案沿一定路径排列的结果。例如,境界线通常由点、线交替排列而成;铁路符号由相等长度的黑条、白条相间构成;铁丝网符号则由长实线附加等间隔的十字符号形成等。纹理在某种意义上起着与颜色同样的作用,并主要应用于面状符号的填充,故纹理也可以称为底纹。在面状地图符号设计中,可以用不同的纹理表达不同的定性特征,或者通过纹理间隔的变化来表达定量特征的变化。点状符号的纹理形式上与面状符号相同,它也是通过对具有一定面积的符号进行图案填充实现的。" }, { "instruction": "兽齿亚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爬行纲下孔亚纲兽孔目的一亚目。是以肉食为主的兽孔类,为爬行动物向哺乳动物发展的一个重要类群。包括一些非常近似哺乳动物的爬行动物,如三列齿兽类(tritylodonts)和鼬龙类(ictidosaurs),个体多小型。牙齿高度分化,颞孔扩大,下颌骨减少,齿骨扩大,方骨和关节骨退化。尤其是鼬龙类双重关节的存在,最为特殊,方骨与关节骨虽已退化,但仍形成颌关节,并具有哺乳动物型鳞骨与齿骨间的关节,虽因其下颌及中耳性质,仍属爬行动物,然已是由兽齿类演化为原始哺乳动物的桥梁。后期出现植食类型。晚二叠世至早侏罗世,美洲、欧洲、亚洲、南非,近年在南极也有重要发现。犬颌兽(Cynognathus)是兽齿类的重要代表。中国产有卞氏兽(Bienotherium)、中国颌兽(Sinognathus)等。" }, { "instruction": "trace fossil,ichnofossil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史时期生物生活活动时产生在底质表面或其内部的各种活动记录所形成的化石,包括足迹、移迹、潜穴、钻孔和其他构造(如根系内模、蛋化石和粪化石等)。遗迹化石最常见的底质是沉积物,也有由岩石、骨骼组成的硬底,由纤维质组成的木底等。大部分遗迹形成于沉积作用之后,但也有一些遗迹是和沉积作用同时形成的(如逃逸构造)。遗迹化石同实体化石的区别在于它们并非生物的遗体而是代表生物为适应某种底质和其他生态条件所采取的某种行为习性活动的迹。遗迹化石对于岩相分析和古生态研究非常重要,有的还可用于确定沉积地层的年代及其顶、底面等。" }, { "instruction": "基性岩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基性火成岩含二氧化硅量45%~55%,主要矿物为富钙斜长石和辉石,岩石颜色较深,比重较大。典型的基性喷出岩是玄武岩。" }, { "instruction": "异位微生物修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该工艺是将受污染的土壤、沉积物移动到另外的位置,采用生物和工程手段进行处理,使污染物降解,恢复污染土壤原有的功能。主要的工艺类型包括堆肥化处理、挖掘堆置处理和土地耕作等。主要的工艺类型包括堆肥化处理、挖掘堆置处理和土地耕作等。" }, { "instruction": "时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天文上有两个太阳:一个是真实存在的太阳,即真太阳(或称视太阳);另一个是假想的太阳,即平太阳。它们之间便存在赤经差或时角差,也就是两种太阳时之间的时刻差.被叫做时差。" }, { "instruction": "海底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大陆坡坡麓海底峡谷前缘的巨大堆积体。又称深海扇。外形呈扇形或锥形,也称海底三角洲、海底冲积锥。为陆源碎屑物由浊流通过海底峡谷搬运至海底堆积而成。扇体长可达2000km,其前缘可达水深5000m处,表面多沟谷且相互交错,坡度1%-2%。沉积层厚可达几公里,总体积可达730000km3,如印度洋恒河深海扇。多蕴藏有石油和天然气。" }, { "instruction": "冰川风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冰川盘踞的地区,冰川表面较稳定而下沉的冷却气流沿冰面向冰川前方运动,迫使冰缘地区较暖的空气上升而产生交换对流,这样形成了由冰川表面向冰缘地带吹送的风。" }, { "instruction": "热河昆虫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该定义源于热河生物群,代表原热河省(冀北、辽西)热河生物群中的昆虫化石群,主要分布于大北沟组、义县组、九佛堂组(或相当层位)地层中。在地理上广泛分布于东亚大陆,以含有三尾拟蜉蝣(Ephemeropsis trisetalis)、长肢裂尾甲(Coptoclava longipoda)为特色,时代属晚侏罗世晚期。已知183属共293种。" }, { "instruction": "教学地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以教学为目的制作的地图,包括教学挂图、教学地图册、课本插图、作业填充图等。在内容上,教学地图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内容的取舍和概括;在可视化形式上,包括地图投影的选择、地图符号的设计,则应根据教学对象的年龄、文化层次,采用更加直观、活泼的表达形式。" }, { "instruction": "初碎裂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岩石发生断层脆性碎裂作用的初级产物。岩石具碎粒结构或碎斑结构,碎块位移或转动较大,常被碎基所包围而成碎斑状。碎基含量占10%~50%。初碎裂岩可在不同程度上保留原岩的性质和结构。有一类初碎裂岩的碎块和碎斑较大,并呈角砾状,角砾可以是棱角状、次棱角状、次圆状或扁豆状等,角砾岩石成分来自两盘,它们和碎基及次生充填物一起组成了角砾结构。一般将此具角砾结构的碎裂岩称为断层角砾岩。" }, { "instruction": "局部比例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投影面上有变形处的真实比例尺,故亦称实际比例尺。它们是变形的线段长度与实地相应长度的比值。局部比例尺处处不同,主要在地图投影研究中使用,一般地图上都不注此种比例尺,少量有特殊要求的地图上则用图解形式予以表达。" }, { "instruction": "土壤分类系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土壤分类的科学体系。我国采用土类、土种为主的分段分类制,共分为土纲、土类、亚类、土属、土种和变种等六级。①土纲。根据成土过程的共同特点加以概括,以反映各土类之间在发生上的联系,共分为10个土纲;②土类。根据生物气候条件,水文条件、耕作制度等自然和社会条件的独特的形成过程和主体构型划分,是分类的基本单元;③亚类。在土类范围内,根据主导土壤形成过程以外的另一个次要或者新的形成过程划分;④土属。根据母质、水文等区域性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土壤区域性变异或残遗特性划分;⑤变种。根据土壤发育程度或熟化程度划分,是基层土壤分类的基本单元;⑥变种(亚种)。土壤分类是土种范围内的进一步细分,一般以表层或耕作层性质的某些变化来划分。" }, { "instruction": "温带草原荒漠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在干旱气候条件下,以非常稀疏的真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并混生大量旱生小灌木的植被类型。荒漠草原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热量比较丰富,年降水量150~250mm,多风沙,土壤主要为棕钙土和灰钙土,腐殖质层较薄,肥力较弱,植被构成比较简单,多数是生长期较短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伴有灌木和半灌木,喜生于沙石间。具有明显的旱生性,叶极度弱化,变成棒状或针状,很多种为减少蒸发而气孔下陷,角质层加厚,另有些的营养器官变为肉质;大部分植物叶片上密生灰白色绒毛,并以节状的新枝进行光合作用。" }, { "instruction": "塔伯拉伯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古生代时期在现今澳大利亚东部曾有近南北走向的塔斯曼(Tasman)地槽。奥陶纪末至泥盆纪中期塔斯曼地槽区西部发生造山事件。这一运动使塔斯曼地槽西部褶皱、隆起,并有酸性及超镁铁岩体侵入,具有含植物化石陆相地层的上泥盆统至下石炭统沉积不整合于于前上泥盆统之上。" }, { "instruction": "蕉叶贝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腕足动物门有铰纲长身贝目的一属。壳体长卵形,两侧不对称。腹壳缓凸或近平,背壳小而平。假疹壳,壳面只有同心纹。腹壳内有一纵贯全壳的中隔板,两侧有一系列侧隔板,侧隔板与壳面垂直,顶端钝平。背壳由中叶及侧叶组成,中叶在壳内形成中隔板,在壳面有一中沟;蕉叶贝侧叶嵌入于腹壳侧隔板之间。蕉叶贝壳质薄,常易风化剥落,化石多仅保存壳的内模或其内部中隔板、侧隔板等构造。二叠纪,亚洲、欧洲及北美。中国常见于南方中、上二叠统。此属与晚二叠世的欧姆贝十分相似,但欧姆贝腹壳圆凸,背壳凹,侧隔板呈板状,顶端尖锐,强烈地向前倾斜,排列成覆瓦状。" }, { "instruction": "陕西地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陕西省位于中国中部,大致以宝鸡—洛南一线为界,以北属华北地台,以南属秦岭造山带。华北地台的太古宇基底出露在东部华阴和蓝田地区,称太华群,是一套经历角闪岩相变质的片麻岩、混合岩、石墨片岩、大理岩夹磁铁石英岩系,RbSr年龄25.49亿年,属新太古代,古元古界铁铜沟组石英岩不整合覆于其上。中元古界起为未变质的盖层沉积,始于熊耳群火山岩。它和上覆中、新元古界高山河群等共同组成地台南部的豫陕裂陷槽。罗圈组含冰碛岩,RbSr年龄722百万年。寒武系、奥陶系为陆架碳酸盐岩和泥质碎屑岩。陇县、耀县等地上奥陶统中的浊积岩显示已进入大陆边缘的陆坡部位。志留系、泥盆系和下石炭统缺失。上石炭统和下二叠统为滨岸含煤层系,向上逐渐转为内陆盆地含油气沉积。陕北鄂尔多斯盆地由陆相中生界组成,现仍保持近水平产状,是全国构造最稳定地区之一。新生代时渭河以新近纪的红色碎屑岩为主;陕北则形成著名的黄土高原。秦岭造山带以商州丹凤缝合带为界,以北为北秦岭带,出露最老的古元古界秦岭群深变质碎屑火山岩组合,代表岛弧和消减增生杂岩;中、新元古界宽坪群为裂谷火山沉积组合。南华系震旦系陶湾群为浅海碎屑含镁碳酸盐岩沉积。早古生代时北秦岭带转化成为华北地台南部活动大陆边缘。泥盆纪后期造山,上石炭统为前陆盆地含煤层系。商州丹凤缝合带以南的南秦岭带为扬子地台北部裂陷大陆边缘。从中、新元古代(郧西群、耀岭河群)起就是发育双峰式火山岩、沉积深度向北持续加大的裂陷过程。下古生界为碳硅质深水沉积。加里东运动后晚古生代至中三叠世转为浅海碎屑岩和碳酸盐岩。上三叠统起转为陆相。以松树沟蛇绿岩为代表的元古宙残余洋壳和早古生代蛇绿混杂岩带,沿商州、丹凤及以东的豫西地区断续出露,代表分隔两者的古秦岭洋盆。南方型震旦纪的硅质岩和碳酸盐岩从不越过此线。本省西南部宽川铺钟宝断裂带以南的汉南地块属扬子地台,那里以晋宁期英云闪长岩、花岗闪长岩等深成杂岩广泛出露为特点。" }, { "instruction": "扭动构造体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扭动构造型式。地壳某一部分对其邻近部分,产生相对扭动而形成的构造体系。中、小型的居多,但有的可达大型或巨型规模。它们主要发生在地壳表层,有时也涉及地球较大深度,是区域构造运动的产物。此类构造体系较复杂,又可分为直线扭动构造体系(structures resultion from linear shearing)和旋转扭动构造体系两类:前者由剪切作用(或力偶作用)形成,有多字型构造、入字型构造、山字型构造及棋盘格式构造等;后者由旋转扭动作用形成,包括帚状构造、S型(反S型)构造和旋涡状或涡轮状构造等。" }, { "instruction": "硅铍钇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Y2FeBe2[SiO4]2O2,含Y2O3 51.8%。常含其他稀土元素和钍等。单斜晶系。晶体呈柱状或扁柱状;集合体呈散粒状或致密块状。黑色或绿黑色。条痕绿黑色。玻璃光泽至树脂光泽。硬度6.5~7。断口贝壳状。密度4.0~4.65克/厘米3。具放射性。产于花岗岩和伟晶岩中。是提取钇的矿石矿物。" }, { "instruction": "lava flow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从火口和裂隙喷出的沿地表呈液态流动的熔岩。其范围视坡度及岩浆的程度而异,熔岩流有的呈狭长的带状,有的呈宽阔、平缓的舌状。新喷出的熔岩的温度很少超过熔点,按其组分和气体量,介于900~1200℃之间。当熔岩中的气体含量多时,冷却到700℃之前均可流动。基性熔岩黏性低,流动性大,流速取决于坡度,最高可达45~65千米/小时,一般为15千米/小时。酸性熔岩黏滞,流动不远,甚至壅塞于火山口内。当熔岩冷却和凝结,或气体排尽和成泡沫状时,它的黏度增加,运动滞缓。凝固的熔岩在地表形成特殊的形态,最常见的是陆地上的绳状熔岩和块状熔岩,以及水中的枕状熔岩等。" }, { "instruction": "社会地理学研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有关空间中的社会关系以及支撑这些关系的空间结构研究。有些学者认为,社会地理学正经历着一场识别危机。作为20世纪60年代激进主义的产物,社会地理学在70年代得到戏剧性发展,直到它与人文地理学的全部领域真正同义。其后,经历80年代整个人文科学的“文化转向”,社会地理学和文化地理学开始混合为很少有知识连贯性的学科。60年代中期,社会学家雷·帕尔指出社会地理学关注“常常是城市范围内社会群体和社会特征的理论区位(Pahl,1965)”。 60年代以后,社会地理学出现以关注人类主体为标志,包括强调对“社会群体利用他们所见的空间而产生的模式的理解,以及这些模式形成和变化过程的理解”( Jones,1975)。激进地理学家强调从空间角度定义的社会不平等,以及“稀缺资源的分配和获取中产生的社会类型与过程”的分析,认为分配“在很大程度上由经济决定”并受“权力和不平等在社会中的分配所控制”( Eyles,1975)。这些不同的学派使社会地理学在70年代后期成为完全的兼收并蓄的领域,包括了大量的思想、理论以及含有不同认知与理解的方法的经验性研究。" }, { "instruction": "硅氧四面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硅酸盐晶体结构中的基本构造单元。它是由位于中心的一个硅原子与围绕它的四个氧原子所构成的配阴离子〔SiO4〕4-,因周围的四个氧原子分布成配位四面体的形式,故名。在晶体结构中,各硅氧四面体可以各自孤立地存在,也可以通过公用四面体角顶上的一个、两个、三个以至全部四个氧原子相互连结而形成多种不同形式的络阴离子,从而形成不同结构类型的硅酸盐晶体。硅氧四面体的形式不一定是几何上的正四面体,往往有不同形式的畸变。" }, { "instruction": "梵净山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中元古代。分布于贵州梵净山地区,为变质岩系。自下而上分为淘金河组、余家沟组、肖家河组、回香坪组、铜厂组、洼溪组和独岩塘组。下部为细碧岩及层状辉绿岩、超基性岩及硅质岩、泥质岩互层;上部主要为砂岩、粉砂岩及凝灰砂岩等。顶部被板溪群覆盖,未见底。厚1000余米。其中陶金河组、余家沟组、肖家河组和回香坪组属长城系;铜厂组、洼溪组和独岩塘组属蓟县系。" }, { "instruction": "弯度指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判别河流类型的一个指数,如下式所示:弯度指数(曲率)(P)=河床的长度蛇曲带或河谷轴的长度" }, { "instruction": "工业布局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也称工业分布、工业配置。指工业在一国一地区的动态空间分布与地区组合。其状况取决于社会生产方式,并受自然、经济、技术、历史等诸因素影响。它有如下若干层次:①工业区枢纽布局。即工业中心布局,指在辽阔国土上,由乡个工业区组成的工业地域组合;②工业区布局。指在一定地区内以各类工业部门间的协作为基本特征的工业成组布局;③工业部门布局。指分布于全国各地的某一工业部门生产基地(如钢铁工业基地、轻纺工业基地之类);④各别工业企业布局。指某个工业企业在合适地点的选址建厂。工业布局各个层次之间紧密联系,相互影响。一般而言,上一个层次的工业布局对下一个层次的工业布局有制约作用,下一个层次工业布局应服从上一个层次工业布局的需求。工业布局合理化,有利于充分利用各地资源等优势条件,扬长避短,发挥区域经济优势,减少不合理运输,提高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完整合理工业体系之形成、发展。" }, { "instruction": "天津地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天津市位于华北地台北部,除北部蓟县山区有基岩出露外,其他地方都为新生界覆盖。地台基底由中、新太古界密云群和四合堂群片麻岩系夹磁铁石英岩组成。蓟县的中、新元古界层序连续、完整,顶、底界线清楚,也是燕山裂陷槽的标准剖面。和华北地台其他部分一样,天津自中元古代至石炭纪为稳定型浅海相地台沉积,二叠纪转为陆相环境,缺失南华纪、震旦纪、晚奥陶世—早石炭世沉积记录。中生代进入地台活化期,有花岗岩、霞石正长岩和霏细岩侵位。新生代初转入伸展构造体制,北北东向的阶梯状铲状正断层系形成一系列的断陷和断垒。在天津市及其周边地区自西向东有冀中断陷、沧县断隆和黄骅断陷,填充其中的新生界最大厚度可达9500米。大港、渤海等油气田都产于其中。天津市区以东还残存有三条大致与现代渤海岸线平行的贝壳堤,其时代分别为3800~3000年、2000~900年和500~400年前,是渤海变迁的可贵历史记录。" }, { "instruction": "石灰华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溶洞内部或岩洞泉露头处,往往有白色或淡黄色的碳酸钙沉积。为岩溶地区地下水或地表水中含有过饱和的碳酸盐类离 子,在适宜环境下沉积而成,此外,在石灰岩地区的流水的斜坡处或采水的出口处,也会产生外形不规则,且疏松多孔的石灰华,是盆景中常用的假山石料。" }, { "instruction": "本地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地方种、土著种或原生种,是指某一地区内原有的、而不是从其他地区迁移或引入的物种。它可以是该地区的固有种,也可以是该地区的特有种或孑遗种。" }, { "instruction": "菌藻植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低等植物,单细胞或单细胞集成群体,或为多细胞而无真正根、茎、叶的分化,形体多成丝状或叶片状,故亦称叶状体植物。大多生活于水中,类型很多,包括各种菌类和藻类。菌类大都是无叶绿素植物,多营腐生或寄生,包括细菌、黏菌、真菌等。细菌外形呈球状、杆状、螺旋状等,已发现最早的细菌化石距今约32亿年,化石在各断代地层中多有发现。黏菌和真菌种类虽多,但由于其不易保存,难于进行研究,在地层上的价值尚不大。藻类是含叶绿素和其他色素的低等自养植物,包括许多门,化石在元古宇中即有发现,地层上有意义的有蓝藻、绿藻、轮藻、硅藻、甲藻和红藻等。地史上一些矿产的形成,如硫、硅藻土、石油以及一些铁、锰矿等都与菌藻类的活动有关。" }, { "instruction": "龙潭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龙潭煤系。时代属晚二叠世早期。分布于江苏宁镇山脉。命名地点在江苏江宁(即南京附近)龙潭镇一带。为海陆交替相含煤沉积,是中国南方的重要含煤地层。上部为灰黑色页岩及砂质灰岩,含菊石Anderssonoceras,Pseudogastrioceras及Codonofusiella等;中部为灰黄色砂岩夹煤层,含植物化石Gigantopteris nicotianaefolia,Lobatannularia multifolia等;下部为黄及灰黄色粉砂岩和长石砂岩。共厚44~122米。与下伏堰桥组或茅口组呈假整合接触(?)。江西的乐平煤系,浙江的礼贤煤系,安徽的宣陉煤系,湖南的斗岭煤系、云南的宣威煤系等,均产大羽羊齿植物群,应与龙潭组相当。在南京天宝山龙潭组上部砂质灰岩中含喇叭,证明吴家坪组与龙潭组相当。长江下游的江西、安徽及江苏南部的龙潭组中含安德生菊石、前耳菊石等,证明与俄罗斯外高加索地区的朱法尔层相当。" }, { "instruction": "海积平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海岸带的砾石滩、沙滩及泥滩等扩展延伸形成的广大平坦地面。" }, { "instruction": "轴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轴单位比。如晶体中3个结晶轴a轴、b轴、c轴上的单位长依次为a、b、c,则三者的连比a:b:c即为轴率。根据对称特点,在四方、三方和六方晶系中有a=b的关系,故其轴率可简写为a:c;在等轴晶系中则有a=b=c,所以,等轴晶系的任何晶体之轴率总是a:b:c=1:1:1,从而不具有特殊意义。除等轴晶系外,不同晶体的轴率都是不同的,是晶体的特征性常数。" }, { "instruction": "考古遥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现代考古方法的新技术之一。指利用航空与航天遥感技术发现和研究古代人类活动遗迹。考古学家借助空中摄影、人造卫星所获得的遥感影像信息,结合以往的实况记载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古代人类遗迹的所在、范围、面积、方位,以及破坏程度等定性和定量信息资料,这在现代考古技术方法中占有重要地位。例如,英格兰底切律的罗马别墅遗址,就是利用航空像片上植被的包调变化,确定该别墅的建筑物基础和边界围墙信息,以及围绕别墅的周围环境的。通过像片上影像的量测,还确定了古遗址或土墩墓等信息的分布范围与面积。目前,已经重视采用微波探地雷达进行地下埋藏的无损探测,前景看好。" }, { "instruction": "灌淤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具有一定厚度灌淤土层的土壤。这种灌淤土层是在引用含大量泥沙的水流进行灌溉,灌水落淤与耕作施肥交迭作用下形成的。土壤颜色、质地、结构、有机质含量等性状比较均匀一致;有砖瓦、陶瓷、兽骨及煤屑碎片等人为侵入体散布;在地下水位较深的地区,土壤盐分随灌溉水的下渗而下移。" }, { "instruction": "工业部门区划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工业经济区划与综合经济区划的基础组成部分。依不同工业部门的发展条件、生产特点与空间分布规律,对工业各部门进行分区划片。它从工业部门特点与发展要求出发,制定划区原则、划区方法、区域等级系统与类型,从而划分出工业各部门最佳发展区域。按区划内容可分为能源区划、原材料工业区划、消费品工业区划,以及各工业行业区划等。不同工业部门区划应考虑的主要因素不尽相同,如原材料工业为原料资源的丰度与组合,合理运输与范围,地区产销平衡等;钢铁工业区划,则是原料、燃料的地域组合状况等。" }, { "instruction": "虚拟现实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计算机产生的集视觉、听觉、触觉等为一体的三维虚拟环境。用户借助特定装备(如数据手套、头盔等)以自然方式与虚拟环境交互作用、相互影响,从而获得与真实世界等同的感受以及在现实世界中难以经历的体验。随着三维信息的更易获取和计算机图形学技术的发展,地理信息三维表示不仅追求普通屏幕上通过透视投影展示的真实感图形,而且具有强烈沉浸感的虚拟现实真立体展示,日益成为主流技术之一。" }, { "instruction": "地下水有机污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下水中因渗入有机物而造成质量下降的现象。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及生活垃圾可使地下水中有机物浓度增加。农药对地下水的污染较轻,且仅限于浅层。地下水有机污染的途径大致可分为四类:①间歇入渗型;②连续入渗型;③越流型;④径流型。地下水一旦遭受有机污染就很难消除,应采取以防为主的方针。为此,必须进行必要的监测,一旦发现地下水遭受有机污染,就应及时采取措施。" }, { "instruction": "欧特里沃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位于凡兰吟阶之上,巴列姆阶以下,是欧洲下白垩统的一个阶。过去曾作为尼欧可木阶的一个亚阶。欧特里沃阶一名源自瑞士欧特里沃(Hauterive)。现为国际通用的一个阶。其底界位于菊石Acanthodiscus属出现的最低层位处。" }, { "instruction": "海洋生物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海洋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研究海洋生物的形态、分类、生理、生化、生活状况、栖息分布、相互关系等生命活动规律,以及海洋环境条件,例如地貌、底质、水温、水压、光照、海水化学成分和海水运动等对海洋生物生长、发育、繁殖、迁徙数量变动等方面的影响,为控制和利用海洋生物提供依据的生物学科。" }, { "instruction": "坡地汇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坡地漫流。降雨产生的水流从它产生地点沿坡地向河槽的汇集过程。它一般没有明显的固定槽形,由无数股时分时合的细小水流组成。在特大暴雨,降水强度很大时,可能发展成为片流,坡地汇流的距离不长,往往不过数百米,历时也较短,不过几十分钟,由于坡面糙率较大,故汇流速度小,水流经过坡地汇流注入河网。坡地汇流一方面继续接受雨水补给,另一方面继续耗于下渗,雨水不断渗入土壤到达地下潜水面产生地下径流。降雨停止后,坡地汇流并未终止,要等流域上最远点的雨水进入河槽时,坡地汇流才终止。流域上净雨有85%-95%是通过坡地汇流进入河槽的。所以它对净雨量在时空上起到了再分配作用。坡地既是产流的场所,又是径流输送的场所。" }, { "instruction": "犁底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亚表土层。紧接耕作层之下较为紧实的土层。系受农具(主要是犁)长期反复压实所致。呈片状、层状结构,腐殖质显著减少。一般离地表12~18cm,厚约5~7cm。如果犁底层深度适当,松紧适宜,可兼有保水、透水效能,则有利于作物生长;如果位置过高,过于紧实,则对作物生长不利。通道深耕、施肥等农业技术措施,可以改造犁底层。" }, { "instruction": "岩石化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化学岩石学(chemical petrology)。岩石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各种岩石的化学成分和有成因联系的岩石在化学上成分方面的相互关系。主要用于结晶岩(火成岩、变质岩)的研究,尤对火山岩研究更重要。研究内容为:①火成岩的酸碱度,铝饱和度;②火成岩系列、类型;③火成岩矿物组合及含量;④火成岩分类命名;⑤岩浆演化机理;⑥岩浆来源;⑦岩浆及火成岩的物理化学条件;⑧火成岩的成因;⑨火成岩与成矿作用。根据化学分析资料,按照结晶化学原理,进行化学成分计算,有的做出图解,进行分析对比、理论模拟。通过岩石化学的研究,不仅在鉴别岩石中起着很大的作用,而且对于研究岩石共生组合的规律,弄清岩浆的演化以及查明与成矿作用的关系,均具有一定意义。" }, { "instruction": "内角石亚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头足纲的一亚纲。一般为直形壳,中等大至巨大,已发现有长近10米的标本。体管一般粗大,圆柱状,多位于壳的腹边或近腹边,后部具内锥。隔壁颈为无颈式至长颈式,连接环简单或复杂。无气室沉积。奥陶纪,只有一属可能延至志留纪。化石甚多,分布广,十分重要,如内角石(Endoceras)、满洲角石(Manchuroceras)等。" }, { "instruction": "河北地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河北省的主体位于华北地台区,北部康保围场断裂以北属天山兴安岭造山带,早古生代是华北北部大陆边缘的一部分。基岩主要沿北部燕山山脉和西部太行山脉出露,东南部的华北平原广泛为新生界覆盖。冀东迁安的曹庄群和迁西群是中国最古老的岩系之一,前者的锆石UPb年龄达37.2亿~36.5亿年,属始太古代,是一套由英云闪长质、花岗闪长质、奥长花岗质和较少镁铁质杂岩组成,夹变质火山岩、条带状含铁建造和其他变质沉积岩,为经历了麻粒岩相变质作用的TTG岩系。中、新元古界的长城系、蓟县系和青白口系稳定型浅海沉积不整合覆于其上,代表华北地台的第一套盖层沉积。寒武系、奥陶系浅海碳酸盐岩呈席状分布,岩相和厚度都十分稳定。其中冀东是华北上寒武统各组的典型剖面所在地。晚奥陶世至早石炭世地台抬升,缺失沉积。石炭二叠系为含煤层系。中生代地台活化,产生强烈的岩浆活动和构造变形,燕山山脉既是中生代板内造山的产物,也是燕山运动的命名地。晚侏罗世开始的火山活动向北可影响到内蒙古南部造山带范围内。新生代的汉诺坝玄武岩中含大量幔源捕虏体,为岩石圈的组成和演化提供了宝贵的信息。斜贯全省的太行山断裂带与中国东部的重力异常梯度带及地壳厚度陡变带一致,从东向西莫霍面陡降了3~5千米。太行山急剧抬升,以东剧烈沉陷,新生代形成了广袤的华北平原。省内近代地震活动频繁,1966~1976年期间在邢台(M 7.2)、唐山(M 7.8)等地发生的强烈地震造成了严重的伤亡和破坏。" }, { "instruction": "埃尔斯沃思山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位于南极洲埃尔斯沃思地的一条大山脉,长约200海里,宽30海里。呈北北西南南东走向,矗立在东邻龙尼冰架的雪原上,被明尼苏达冰川分成北森蒂纳尔岭和南赫里蒂奇岭。前者高得多并有壮观的文森峰(海拔5140米),是南极大陆的最高点。该山脉由林肯?埃尔斯沃思在1935年11月23日从邓迪岛到罗斯冰架做横穿南极大陆飞行途中发现,并命名为森蒂纳尔岭,后由美国地质调查局根据测量和美国海军的航空照片(1958~1966年)详细绘图,当发现该山脉显然包括了两个不同的山岭后,美国南极名称咨询委员会给较高的北部定名为森蒂纳尔岭,南部为赫里蒂奇岭,并以发现者的姓氏埃尔斯沃思为整个山脉命名。" }, { "instruction": "麻源岩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古元古代。主要分布于福建蒲城、建阳、建瓯、松溪、顺昌、南平、建宁、宁化一带,为变质岩系。自下而上分为:①大金山组,主要为黑云斜长变粒岩、黑云石英片岩和黑云片岩,其中含晶质石墨、石榴子石、矽线石、蓝晶石,夹少量斜长角闪岩及大理岩,厚3275米,含石墨矿;②南山组,主要为黑云斜长变粒岩夹云母石英片岩、云母片岩,厚1970~6460米。变质程度属低角闪岩相。原岩为杂砂岩及泥质岩和少量玄武岩及碳酸盐岩。斜长角闪岩和变粒岩全岩SmNd等时线年龄(21±0.2)亿年。" }, { "instruction": "侵蚀平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地壳长期稳定条件下,地表被外力作用剥蚀后形成的波状起伏的平原。又称剥蚀平原。海拔较低,河流迂回曲折,下切微弱,地形起伏很小,其上堆积物较薄,往往有基岩裸露,构成起伏和缓的石质地面。偶尔有若干孤立的石质小丘分布。如江苏徐州一带的侵蚀平原地形。" }, { "instruction": "人口生态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人口学与生态学相结合而产生的一门交叉性科学。人口生态学把人口作为一个生物种群来加以研究,所以也称为人的种群生态学。它研究人作为一个生物有机体与其他有机体、无机环境间的相互关系。人口生态学研究的范围非常广泛,如人口增长速度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等。就人的生物属性而言,人口与动物种群变动规律有共性,因此人口问题既是社会问题也是生态问题。研究人口变动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对于提高生活质量,防止环境污染,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都有重要的意义。" }, { "instruction": "鸵鸟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鸵鸟的卵化石。中国北方更新统中常有产出,分布很广,安徽等地也有发现。尤以产于更新世黄土中的安氏鸵鸟(Struthio anderssoni)的鸵鸟蛋化石较为常见,蛋化石呈椭圆形,长径167~193毫米,短径135~155毫米,蛋壳厚2~2.6毫米,多为浅黄色,壳面光滑,或因溶蚀而呈粗糙状。" }, { "instruction": "溶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直径一般小于50厘米的穴孔。常因岩石组成物质不均一,经溶蚀而成。例如用作盆景的“太湖石”就是土下溶蚀的溶穴。" }, { "instruction": "霏细结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浅色火山岩或浅成岩的一种结构,是隐晶质结构的一个变种,岩石由极细小的他形粒状石英和和长石的隐晶物质集合体所组成,不具斑晶或具少量斑晶。除原生外,部分霏细结构可能是玻璃质发生脱玻化作用所形成。" }, { "instruction": "马氏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腹足纲的一属。螺壳盘形,下侧面平,螺环明显,外侧直或略倾斜。上侧凸,螺塔凹陷。脐深,位于上侧面。壳面饰有生长线。奥陶纪,世界各地。中国奥陶系多有产出。" }, { "instruction": "组件式地理信息系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组件式地理信息系统是指基于组建对象平台的、一组具有某种标准通信接口的、允许跨语言应用的、由软件构件组成的GIS。COMGIS的基本思想是把GIS的各大功能模块划分为几个控件,每个控件完成不同的功能。各个控件之间,以及控件与其他非GIS控件之间,可以方便地通过可视化的软件开发工具集成起来,形成最终的GIS应用。" }, { "instruction": "银川成都断陷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北起银川南抵成都的北稍偏东的巨型断裂带,主要由一系列大型断裂和断陷盆地所形成。银川盆地和成都平原就是断裂带内部的两个大型断陷盆地。这个断陷带也相当宽阔,时达80~100千米。它本身同时就是一条强震带。成都平原东缘的龙泉山断裂,向南插入川滇南北带断续延抵云南易门附近,就是这个断裂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是由于龙泉山断裂和较老的龙门山褶断带相交接,才使成都平原形成窄长的三角形,并引人注目地不再沿龙门山前北延。断裂带两侧显著的地质差异,反映着它的存在和巨大的规模,诸如地质特点不同的秦岭带和昆仑带恰在这里相接;跨越断裂带的陇西褶带,两侧分别由古生界和白垩系组成主体;这种地层转变的海原附近又发生过八级强震等。关于它的构造体系归属,有人划为南北向构造,根据它和郯城、庐江断陷带有许多共同的特征,应把它看作更新华夏系(或晚期新华夏系)的组成部分。" }, { "instruction": "典范对应分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群落排序方法。该方法是将CA/RA和多元回归结合起来,每一步计算结果都与环境因子进行回归,即将植被特征受各种环境因子影响的性质与程度以回归方程的方式表示出来,消除了以往排序结果图只能间接地指明环境因子对植物种,及群落影响的缺陷。" }, { "instruction": "舍利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即利基猿人。过去因与利基猿人一起发现的手斧,曾与法国旧石器时代“舍利文化”对比而泛称舍利人。现因东非的这一文化已正式命名为“奥杜威文化”,故“舍利人”一名遂逐渐废弃。" }, { "instruction": "地理地带性周期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用热量,水分平衡的对比关系阐述地球上每一地段的自然地理状态及分布规律的一种理论。地表地域分异是以能量差异为基础的,各自然地理地带的形成和特征取决于该地带热量和水分的对比关系,即热量的动力平衡状况,一定的平衡值与一定的自然地带类型相对应。正是这种平衡状况的地带性差异决定地表自然地带的分布规律。" }, { "instruction": "乌灶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乌灶煤系。时代属晚三叠世。分布于浙江境内,命名地在浙江义乌乌灶煤田。为陆相含煤沉积,由浅黄色细砂岩、砂质泥岩及灰色、黑色页岩组成,夹耐火粘土及煤层,底部为石英砾岩,总厚达50~400米左右。下部含植物Sinoctenis calophylla,Pterophyllum ptilum,Dictyophyllum exilis,Cycadocarpidium erdmanni,叶肢介Euestheria minuta及双壳类等。在建德寿昌李家源口南山坪及诸暨三都丰穆村,与下伏二叠系呈不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土壤比热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土壤热容量。" }, { "instruction": "gastrolith;stomach stone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某些脊椎动物生活时吞入胃中用于磨研食物的石头,日久被磨得光滑似卵石,谓之胃石。胃石常随脊椎动物骨骼一起被保存为化石,也是一类遗迹化石。" }, { "instruction": "古气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史前地质时期的气候。有别于历史时期气候,又称地质气候或地史气候,研究这一时期气候状况和变迁的学科称古气候学,主要依据古生物和地史资料等中得到的化石、沉积物、孢粉等信息推断气候的干湿和冷暖变化。" }, { "instruction": "黑土形成学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中国东北黑土以其腐殖质量多、层厚、肥力高,而号称“土中王”,在20世纪50年代初统称为黑钙土。后来将其中具半水成土特征、无石灰反应、微酸性的划为黑土;其余有石灰反应、微碱性的仍称黑钙土。早期对这类土形成有多种说法,有人认为是海水退去后留下的淤泥;或是侏罗纪黑色粘土的侵蚀堆积物;来过中国的美国学者潘德顿则认为是暗色火山灰沉积。总之对如此深厚的黑土层,感到很难理解。也有人想到它可能是沼泽产物,但显然又并非泥炭。B.B.道库恰耶夫首先正确地说明了黑钙土是草原草本植物与成土母质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但对于具半水成土特征的黑土仍不能解释。因此有人提出可能与新构造运动有关。可以设想在黑土分布区先构造沉降,再逐步上升,上述两种成土作用便可统一于一种土壤上,便成了可称为古土壤的黑土。黑土在深达近100厘米的土层中,有机质含量还可全层高达1.8%~2.0%,土中常有多层铁锰结核,锈斑几遍布全剖面。这些无法用另种猜想的季节性滞水来圆满解释,而只能是因构造逐渐上升所致。" }, { "instruction": "海上定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利用仪器设备测定船舶在海洋上的位置并引导船舶航行的过程。又称导航。定位的方法主要有推算航法、GPS定位系统光学仪器测定法、声呐法、无线电定位及卫星导航全球定位系统(GPS)等。海洋地质调查中,主要使用的定位系统为卫星导航系统。用仪器测定的位置称实测位置,用航迹和测程仪计算求得的位置称推测位置,对推测位置进行风压流、海流、潮流校正求得的位置则称推定位置。测定的位置(定位)应标定在海图或作业图上。" }, { "instruction": "无震海岭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海岭的一类。地震活动微弱或很少的海岭。一般高出周围海底2000~4000米、宽250~400米、长200~5000千米不等。与活动的洋中脊不同,其顶面起伏不大而两侧斜面较陡、构造活动微弱、无裂谷。较典型的是太平洋的夏威夷海岭和皇帝海岭、大西洋的鲸鱼海岭和里岛格兰德海岭、印度洋的东经90°海岭。对其成因的说法主要有:①大陆碎块;②洋壳上升的产物;③由地幔对流和岩石圈板块移动过程中产生的线状火山链构成,并由此产生了所谓“热点说”。" }, { "instruction": "龙门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中侏罗世。分布于北京西山地区。命名剖面位于北京西山门头沟龙门村北山坡。为灰黑、黑色粉砂岩、炭质粉砂岩与灰、绿灰色砂岩、含砾粗砂岩互层,夹灰色砾岩及煤线,底砾岩普遍发育(2~10米),且较稳定,与下伏窑坡组和上覆九龙山组均呈假整合接触。厚160~395.5米。含植物化石Todites denticulata,T.williamsoni,Clathropteris pekingensis,Cladophlebis aff.scariosa,Pterophyllum sp.,Anomozamites sp.,Nilssoniopteris vittata,Elatocladus manchurica,Podozamites sp.等。" }, { "instruction": "致突变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环境污染物或其他环境因素引起生物体细胞遗传信息发生突变的、根本变异的一种作用。突变本来是生物界的一种自然现象,是生物进化的基础,但对大多数生物个体的正常生长往往有害。尤其是环境污染物如果能产生致突变作用,被认为是一种有毒有害物质。哺乳动物的生物细胞如发生突变,可影响妊娠过程,导致不孕和胚胎早期死亡等现象。体细胞的突变,可能是产生癌变的基础。常见的有致突变作用的环境污染物有:亚硝胺类、苯并(a)茈、甲醛、苯、砷、铅、DDT、烷基汞化合物、甲基对硫酸、敌敌畏、谷硫磷、百草枯、黄曲霉素B1等及其他一些化学药物或毒物、生物因素等。" }, { "instruction": "弛菊石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头足纲菊石亚纲的一目。壳外旋或为异型壳,旋环横断面近圆形。缝合线菊石型,由少数很复杂的鞍和叶组成,鞍部分裂成许多小叶,其顶端多较尖锐而不浑圆,无助线系。侏罗纪至白垩纪。化石代表有弛菊石(Lytoceras)、杆菊石(Baculites)、塔菊石(Turrilites)等。" }, { "instruction": "韦尔登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英国南部下白垩统的一个阶,与欧洲大陆的尼可木阶大致相当。韦尔登阶一名源自英国伦敦南的韦尔德(Weald)。含禽龙、鱼类、昆虫、植物等化石。" }, { "instruction": "地貌土壤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研究地貌(地形)与土壤二者在发展演变过程中相互关系的学科。地形本为土壤形成的五大因素之一,但从地貌长期发展过程来看,其意义不同于一般的地形因素。联系著名地貌学家戴维斯(W.M. Davis)的地理循环,彭克(W. Penck)的山坡演变以及夷平面发育、多层地形等探讨过程中土壤发育的演变,应属新的分支学科。从理论上说,地貌是地球内力与外力相互作用的结果。" }, { "instruction": "生物古地理分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也称生物古地理区或古生物地理区。指以构造古地理为背景,以古生态、古气候为依据,包括生物类别和生态体系地理分布的综合划分。生物地理区的研究兴盛于20世纪70年代,哈勒姆(A.Hallam,1973)编有专集。生物古地理有三个流派:生态的(ecological)、分类的(taxonomic)和谱系的(phylogenetic)。王鸿祯(1981)提出生物古地理的主控因素是大陆与深海洋盆的阻绝,其次是纬度控制的气候带和生物的生态分异,主张生物地理分异的隔绝离散模式,分为生物大区、生物区、生物亚区和地方中心。" }, { "instruction": "滑石菱镁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主要由滑石和菱镁矿组成的变质岩石。主要由超基性岩或蛇纹岩在富含二氧化碳的热液作用下所形成。岩石主要由滑石、菱镁矿和其他碳酸盐矿物(方解石、白云石等)及石英等组成,有时含少量蛇纹石、透闪石、磁铁矿、尖晶石、铬云母、黄铁矿等。岩石一般为浅色,如灰白色、浅绿色、粉红色等,具中细粒鳞片粒状变晶结构和块状构造。若岩石具明显的片状构造,可称为滑石菱镁片岩。" }, { "instruction": "长江中下游成土环境演变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本区地跨中亚热带和北亚热带地区,具亚热带季风气候,植被以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为主,景观属于南北过渡类型。在末次冰期中,亚太地区大气环流形式发生很大变化,植被、气候与土壤都发生纬向的南北迁移,使环境变得更加复杂。2万~1万年前(Q33)为干旱寒冷的盛冰期,具稀树草原等半干旱植被,发育褐色土土壤。至约1万年前(Q14),冰期结束,向暖湿环境发展,发育黄褐土(江汉平原)与黄棕壤(太湖平原)等;7500~5000年前,气温普遍上升,长江中下游均发育红壤或近红壤型土壤。约5000年前(Q34),气温下降,发育黄红壤或黄棕壤类型。 " }, { "instruction": "湖蚀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湖岸特别是基岩湖岸,下部受湖浪侵蚀,上部因重力崩坍形成的陡崖。" }, { "instruction": "西伯格地震烈度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坎坎尼西伯格烈度表。德国人西伯格(Sieberg,1912,1924)将罗弗氏地震烈度表中的最高烈度又划分为3级,编成了十二度的烈度表,大大充实了每一烈度级别的多方面判据,并引入了坎坎尼(C.Cancani)绝对烈度表中表示地震作用力的加速度数据,成为当时最为完备的地震烈度表。由于此表每一烈度的判据充实,便于野外调查时判定烈度。表中又有加速度值,使抗震设计中西伯格地震烈度表烈度地震现象加速度cm?s-2Ⅰ度无感,只有地震仪器能记录<0.25Ⅱ度很轻。在极安静环境中,极少数感觉敏锐的人有感觉,处在楼上更容易感觉到0.25~0.5Ⅲ度轻。少数在室内的人感觉地动如汽车很快从旁驶过,事后回忆才知道是地震0.5~1.0Ⅳ度中度。室内大多数人有感,室外感觉的人不多;家具轻轻摇动或颤动,靠着放的玻璃、陶瓷器物轻相碰击;震动如载重汽车在不平道路上驰过。门、窗、屋、梁、地板轧轧有声,盆中水轻轻荡漾。人们感到有如重物坠下,床、椅摇晃如在舟中。惊醒一些睡觉的人,除了曾被地震吓坏了的人,一般不至惊慌1.0~2.5Ⅴ度颇强。室内的人普遍觉察,房屋全盘摇动,户外劳动中的人亦大多数有感。树梢与灌木如被风吹,摇晃可辨。悬挂物来回摆动。带摆锤的时钟停摆或增大摆幅,已停摆的也可以恢复摆动,报时发条振响。电线摇曳碰击,使电灯闪烁。壁上挂图和镜框与墙碰撞或发生歪斜,满盛水的器皿有些溢出。酒杯等高脚饮具可以倒翻,靠着墙安置的物件倒下。家具发出响声,轻的移了位置。门、窗自开自合,打破了玻璃。睡觉的人普遍惊醒,个别人惊逃户外2.5~5.0Ⅵ度强。人人惊慌,很多人逃出户外,感到立脚不稳。盆中水剧烈振荡。书画等物从墙上或架上掉落,器皿打碎,家具移动位置或推翻。教堂小钟和钟楼时钟自鸣。少数建造较好的房屋壁上微有裂缝,灰泥从屋顶和墙上掉落。不良房屋损坏较大,但仍不严重,屋瓦和烟囱个别坠下5~10Ⅶ度很强。室内大小陈设物品大批翻倒和打坏,损失很大。教堂大钟自鸣。河湖水面兴起波浪,底下污泥腾起使水浑浊。沙石成分多的堤岸有些崩滑。井、泉水量发生变化。多数结构坚实的房屋遭到一定程度的损坏;墙面发生小裂缝,灰泥及装饰品大部分溃裂,屋瓦普遍滑下,许多烟囱裂了缝、掀了顶,或掉下砖石,不结实的齐屋面断掉;高楼上附着不牢的装饰坠落。骨架建筑只是壁泥和嵌墙损坏;结构不良和老朽房屋有不少破坏Ⅷ度破坏。大树全身剧烈摇动甚至摧折。笨重家具推移很远或倒翻。石像、石碑以及立于教堂、坟地、广场等地的类似物,在座基上捩转或倒下,坚固的石围墙断裂倾斜。大约四分之一房屋遭受严重破坏,个别坍塌,很多不能居住。骨架建筑的嵌墙大部分倾,木结构房屋多扭歪或推倒,教堂塔尖及工厂烟囱严重损坏,且因其倒下伤害附近房屋,加重了破坏。陡坡和潮湿地上发生裂缝,常冒水并夹沙泥25~50Ⅸ度大破坏。大约二分之一砖砌房屋遭受破坏,坍塌的相当多,一般不能再居住,骨架建筑脱离基础,互相扼扭,折断骨架栓柄,造成严重破坏50~100Ⅹ度毁灭。大约四分之三的建筑物遭到严重破坏,大部分坍塌。很好的木结构房屋和桥梁严重破坏,个别被毁。堰堤、水坝等设施或多或少明显损坏。铁路轻轻弯曲,地下管道(水管、气管、下水道等)折断、开裂或挠曲。石铺或柏油路面发生裂缝,由于猛烈挤压出现宽大的波形皱褶。疏松,特别是潮湿土地上发生裂缝,宽可达数厘米,在近水边的土地上,出现与水道平行的大裂缝,宽可至1米左右。山坡上表面疏松土层崩滑,下面岩土亦溃裂成块,崩落于山谷之中。河、湖水边的陡岸完全崩坏,滩水泥沙大量推移,改变原来形貌。井水骤涨骤落,江、河、湖水拍溅上岸100~250Ⅺ度灾变。砖砌建筑全部坍塌,坚固的木结构房屋以及用柔性材料做成的小屋也只有个别幸存。桥梁等巨型建筑,即使是坚固的结构,亦遭破坏;粗壮的石柱破裂,钢梁折断。堤防、水坝全被破坏,常常是断错距离很大。铁轨剧烈弯曲以至挠折。地下管道全部破坏,不能使用。地面变化错综复杂,范围广大,与当地土质条件有关,一般是地开裂,开缝很大,低湿含水多的地区尤为严重,溃裂形式不一,有水平的,有垂直的,并以不同方式冒沙水浊泥。山崩、石坠现象很普遍250~500Ⅻ度大灾难。一切人工所兴,倒毁无遗。地表大规模变形,影响地面和地下水系,造成瀑布,江河壅塞,水流改道500~1000(据李善邦,1981)计算地震破坏力有了物理基础。其后,有些国家便以此表为蓝本,编制适合于本国实际的地震烈度表。" }, { "instruction": "现实主义方法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布丰(G.L.L.C.de Buffon,1749)提出,认为现今的各种作用可对过去的地貌现象提供充分的解释,尽管这些作用的活动速率可能有所不同。这一理论与赫顿的将今论古法成为莱伊尔(1830)均变论的基本原理。" }, { "instruction": "海底山脉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一系列平行山系列构成的海底地貌。又称水下山脉、海岭、洋中脊。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三大洋的海底山脉连成统一的全球性的巨型山系,有的峰顶出露海面,成为岛屿,总长达60000km,规模超过大陆山系。其轴部为岩石圈板块的交界,是地壳的破碎带,岩石的年纪最轻。海底山脉深1000~3000m.宽几十公里的中央裂谷。裂谷处多地震及岩浆喷发,并有较高的地热量。是地壳的最易活动的区域,也是岩石年龄最轻、地壳厚度最薄、新岩浆不断上升的地方。由高度磁化的玄武岩岩流、岩墙及超基性岩组成,并多断裂带。著名的大西洋中脊山脉,由北极起,穿过大西洋中部,在非洲南部转向印度洋,最后连接到澳大利亚南部海岭,与太平洋的中脊山脉相连系。" }, { "instruction": "泥炭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排水不良地方的有机物质的厚层聚集。这些有机物在过湿条件下,不被矿化或腐殖质化,而大部分形成了泥炭,有时可保留有机体的组织原状。" }, { "instruction": "霞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Na3K〔AlSiO4〕4。六方晶系。晶体呈短柱状;通常呈粒状或致密块状集合体。无色或白色,有时带淡黄色、淡褐色。玻璃光泽,断口呈油脂光泽。其浅色不透明而油脂光泽显著的称脂光石。硬度5~6。解理平行柱面{1010}及底面{0001}不完全。密度2.6克/厘米3。是碱性火成岩中的主要矿物。用作玻璃、陶瓷原料;油漆、颜料、乳胶、塑料、橡胶的填料;亦可提炼金属铝。" }, { "instruction": "碱化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土壤溶液中的钠离子进入土壤胶体,达到胶体阳离子代换量的20%以上,土壤性质便发生质的变化,特征是钠胶体水解后能释出NaOH,使土壤pH值达到8.5 以上,即为碱化作用。对一般作物毒害很强。这种土壤粘粒高度分散,湿时泥泞,干时坚硬,物理性极差。其最大特征是:土壤含盐量不高,尤其是土壤表层,但含一定量的Na2CO3或NaHCO3,碱性特强。" }, { "instruction": "长身贝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腕足动物门有铰纲的一目。两壳向前延伸,故名长身。假疹壳,腹壳凸,背壳多平或凹,可具膝曲及拖曳部。壳面饰纹多样,多有中空壳刺,壳内且有内刺。某些原始类别可具铰合面。铰齿、铰窝多不发育,主突起复杂,腕骨缺失,仅具腕痕。闭肌痕叶状或树枝状。以腹壳后端向下躺卧海底并多辅以壳刺支持,或仅依靠壳刺支撑。也有以全部或部分腹壳固着海底或他物上。晚奥陶世至二叠纪。长身贝目包括的属种甚多,晚古生代分布广泛,十分重要,化石有小长身贝(Productella)、长身贝(Productus)、耸立贝(Horridonia)等。" }, { "instruction": "一氧化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化学式NO。大气中痕量污染气体之一。是无色、无臭的气体。微溶于水,在空气中易氧化为二氧化氮(NO2)。大气中主要来源是高温情况或燃烧过程中,由空中的氮(N2)与氧(O2)化合而成。锅炉排出的烟气,机动车、飞机、轮船排出的废气中,均含有大量的NO。硝酸生产排出大量含氮氧化物的废气,其中NO约占一半左右。本身毒性不大,但进入大气后,易氧化成二氧化氮,是参与光化学烟雾反应的重要中间产物,从而增加了对人和动植物的毒害性。" }, { "instruction": "地平高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观测者看到某颗星的视线与地平面的夹角。在天文学上,这一角度叫做天体地平高度。" }, { "instruction": "笔石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以含有丰富笔石而很少底栖生物为特征的生物相。笔石相的岩性多为黑色页岩,故又称笔石页岩相。笔石相一般反映还原条件下的海湾环境。在中国海相奥陶系和志留系中,笔石相颇为常见。笔石相一词有时也指一种富含笔石的地槽型沉积相。" }, { "instruction": "含沙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单位体积流体(一般是指河流的水体)中所含泥沙的数量。河水的含沙量一般随河水深度加大而增加,河底含沙量最大,粒径也最大。含沙量可通过取样实际测定。如黄河的含沙量在三门峡测定平均为37.6千克/米3,最大达666千克/米3,长江大通站测定为0.54千克/米3。河水的含沙量与水流的流速、流量以及流域的岩性和河道特性等密切相关。当高含沙量水流进入下游河段,由于流速减小,往往造成大量淤积。" }, { "instruction": "生物地球化学地方病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因生物地球化学省内化学元素含量异常(缺乏或过剩,或比例失调)而引起动、植物和人类的地方性疾病。以生物最适浓度为标准,环境中的化学元素含量凡低于最适浓度下限而引起生物患缺乏病的,为元素缺乏;凡高于最适浓度上限而引起生物患中毒病的,为元素过剩。一种化学元素并非孤立地起着生理病理作用,而是与其他元素有协同作用或拮抗作用。生物地球化学地方病有明显的地域性。病人离开病区后,病情常自然缓解,甚至消失。病区成因类型大致有:蒸发浓缩成因类型、矿床矿化地层成因类型、矿泉成因类型、生物累积成因类型、湿润山岳成因类型、沼泽泥炭成因类型、高海拔成因类型及环境污染成因类型。同一种地方病的病区可属于不同的环境类型。划分病区环境分类,有利于因地制宜改良环境,防治地方病、使病区健康化。" }, { "instruction": "活动构造体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挽近地质时期以来乃至近代,部分或整体仍处于活动状态的构造体系。它由规律展布的活动性构造带及其间所夹地块共同组成。其活动性,可通过地质构造、地震活动、火山作用、地貌和第四纪地质、地热和考古等调查,以及地形变、地应力、断层微量位移、海平面和各种地球物理场等观测加以鉴别,而影响最新地层是其最重要的标志。此类构造地球表面很多,有的规模十分宏伟,如中国东部的新华夏系、西北的河西系、西南的青藏滇缅印尼歹字型构造,以及中部的祁吕贺兰山字型构造和川滇南北构造带等,中国境内的纬向构造体系,也具一定活动性。它们反映挽近以来的地应力场特征和地壳运动方式,说明中国大陆中部整体与太平洋壳和印度次大陆间迄今仍在发生相对扭动。对其研究可阐明挽近以来地壳构造和地壳运动规律,查明发震地质背景,有助于与地壳稳定性密切相关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和地热地质以及地质环境与灾害的研究。" }, { "instruction": "农业地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自然带具有水平和垂直地带性的分布规律,农业分布受自然带的影响较大,同样具有相应的地带性分布。水平地带性随纬度变化而变化,低纬度的热带作物和亚热带作物,中纬度的温带作物,高纬度的亚寒带和寒带作物;作物的熟制变化也随纬度而变化,从低纬度的一年三熟制、中纬度的一年二熟到高纬度的二年三熟和一年一熟。垂直地带性指作物受海拔高度的变化而变化,如我国川西滇北山区,河谷底部属亚热带,种植水稻、甘蔗等作物;海拔升高则为山地温带,以种植玉米或冬麦为主,兼有种植春麦;高度继续升高,则属山地寒温带和高山亚寒带,只能种植春麦或甜菜、亚麻;近山顶则属高山寒带,只能生长牧草。我国山地面积很大,为此农业垂直地带性分布显著。" }, { "instruction": "断块构造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阐述地球岩石圈块断结构及其运动规律的假说。是中国主要大地构造学说之一,由张文佑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应用地质力学分析和地质历史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形成与形变、建造与改造以及断裂的力学机制及其与褶皱的伴生关系等,并侧重研究地球上部岩石圈的块断结构。1984年出版的《断块构造导论》,系统阐述了断块学说的基本理论、学术观点及对中国及邻区大地构造的认识。它认为岩石圈被断裂分割成大小不等、深浅不一、厚薄不同和发展历史各异的断块。由此构成岩石圈的多层、多级和多期发展的断块构造格局。断块分为岩石圈断块、地壳断块、基底断块和盖层断块四个等级;边界断裂按其深度、规模和地球物理特征,也可分为相应的四个等级:岩石圈断裂、地壳断裂、基底断裂和盖层断裂。还有一种层间滑动断裂。断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由剪切开始、拉张完成,即首先形成共轭剪切断裂网络,继而形成锯齿状张断裂。按其力学性质分为七种活动方式;按组合形式分为Ⅰ型、X型、V型、Z型和Y型五种断裂体系。断块不仅沿断裂面滑动,而且也沿着软流圈、莫霍面、康拉德面、变质基底与盖层界面滑动。沿断块边界断裂面产生错动和沿断块的顶底而产生层间滑动,是岩石圈层状块体相对运动的两种基本方式。浅层构造受深部断块运动所控制,深层构造又受浅层构造的影响;基底断裂常可控制盖层褶皱,盖层褶皱也可影响基底断裂。大陆型地壳在拉开作用下可形成地堑,产生小海洋到大洋,而大洋型地壳在挤压作用下,也可挤压成岛屿或陆缘山脉,变成大陆。大陆和海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构造应力场产生的基本原因是地球内部的热力和重力所引起的胀缩交替作用,加上外部天体的影响、地球自转角速度变化和地球自转轴摆动的不均一性对地球的影响等,是大地构造形成、发展的主导原因。" }, { "instruction": "断块对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当两个陆壳断块发生相向运动并发生挤压碰撞时,若两个断块刚性程度较高且断裂带倾角陡立,则断裂两侧的断块将会发生强烈的顶撞隆升现象。中秦岭断褶带印支运动的对冲即为典型实例:秦岭断褶系南、北分别以断裂带与扬子断块区和华北断块区为邻,本身又被断裂带分划为北、中和南秦岭断褶三个次级构造单元。早古生代南、北秦岭均经历了拉张—强烈拗陷(地槽化),以及先后闭合回返而陆壳化的过程;泥盆纪—石炭纪中秦岭发生拉张形成地槽,海西运动表现以上升为主的褶皱断裂运动和岩浆侵入;三叠纪时全区隆起剥蚀,在三叠纪末的印支运动华北与扬子两断块区沿中秦岭带对冲,使其遭受强烈南北向挤压,南、北两侧断裂强烈逆冲,并形成低温高压变质带和三叠纪混杂岩,以及酸性岩基侵位,导致华北断块区与扬子断块区又拼成统一陆块并使陆壳面积扩大。" }, { "instruction": "准同生变形构造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沉积物沉积后,在固结成岩之前,还处于富含孔隙水的状况下,沉积层原始沉积构造发生的不同形态的变化。形变程度可以从轻微的扭曲层到复杂的“褶曲”层、破碎层及变位层。一般说,这种变形构造是局部性的,基本上局限于未形变层内的一个层,常出现于粗粉砂岩及细砂岩中。引起沉积物发生变形的作用有差异负荷作用、沉积物液化流作用及在重力影响下的顺坡滑动对沉积物的拖曳作用、地震影响等。常见的同生变形构造有重荷模、包卷层理、滑塌构造、砂火山、砂球及砂枕构造、碟状构造、碎屑岩脉等。" }, { "instruction": "地貌剖面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按一定比例尺记录和揭示各种地貌外部形态与内部结构相互关系的切面图件。它是进行地貌研究的一种重要图件。地貌剖面图可以在现场通过目测、半仪器测量或仪器测量进行实测,也可以根据各种地质地貌实际资料或文献、图表等资料进行编制。一般的地貌剖面图只代表一个断面的实际情况,反映情况要客观、正确,内容需包括形态、沉积物结构及相互切割和叠置关系、成因和年龄等。" }, { "instruction": "旅游社会容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也称行为容量或心理容量。指旅游地居民对旅游者数量和行为最大的容忍上限。由于旅游者与接待地居民在种族、经济、文化、宗教、生活习俗等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旅游者的出现会对当地居民造成一种心理影响。如果游客数量过多,当地居民会产生一种心理压力。由于外来旅游者的消费能力一般高于当地居民,因而他们能够出高价购买食、宿、行以及以旅游纪念品为代表的各种物质商品,引起当地物价上涨,使当地居民对发展旅游业产生不满情绪。加之某些旅游者高傲自得和对当地风俗不屑一顾的藐视态度,难免会激发当地居民的怨恨,从而造成旅游者和当地居民之间人际关系的紧张。西方学者将当地居民对旅游业的态度分为5个阶段:①欣喜。对发展旅游业持热忱态度;②冷漠。只把旅游业当成一种获利手段;③不满。游客数量接近饱和,接待地难以迅速增加旅游设施;④对抗。居民把一切不满都与旅游者相联系;⑤居民对旅游业失去兴趣,环境也遭到破坏。游客来访数量的增加一旦超越了当地的.承载能力,这些消极影响的增长速度便会成倍地增加,从而诱发出各种社会心理问题。这些社会心理问题的膨胀和加剧,则会进一步造成真正的社会心理问题。在旅游规划中,必须充分考虑当地居民的旅游社会容量。" }, { "instruction": "半自形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晶体发育不完整,部分带有晶体界面的矿物晶体。由于在岩石中矿物结晶有先有后,较后结晶的矿物由于部分先结晶的完整晶体存在而使晶粒不可能完全发育自己的晶面。" }, { "instruction": "等深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地球自转引起的,在大陆坡下方平行于大陆边缘等深线的水流。是一种牵引流,沿大陆坡的走向流动,其流速较低,一般15~20厘米/秒,能沿等深线方向长距离搬运沉积物,且搬运量很大,沉积速率很高,是大陆坡的重要地质营力。有人认为等深流亦属一种底流。" }, { "instruction": "转换断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转换断层是威尔逊(J.T.Wilson)于1965年提出的一种新型断层,大洋中脊常被垂直于它的横断层所错开,并被切成许多段。从表面看这些断层非常像平推断层,但研究发现转换断层只有在洋脊之间的地段才有浅层地震活动,它和平推断层存在着许多差异。转换断层也会出现在大陆上,例如美国西部的圣安德列斯断层和黑海以南的北安纳托利亚转换断层。" }, { "instruction": "蒙古地理人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世界九大地理人种之一,为人口最多的人种。约占世界人口的70%以上。分布于乌拉尔山以东的亚洲以及北极圈内的美洲部分地区,部分还分布在澳大利亚、非洲和欧洲。肤色白至浅黄、微褐至暗褐色不等。眼褐色。粗黑直发至波状发,以直发为主,直径超过100毫微米。蒙古褶(内眦褶)出现率高,门齿大,具铲状门齿者多。身材矮小至高大不等,四肢与躯干长度相比是较短的。手及脚均小。髭须较少,体毛稀疏而不明显。男性秃顶者少。脸宽、颧骨高,鼻小而不突出,高鼻梁及鹰钩鼻均较少。脸部平扁,眼眶不深陷。头骨骨缝复杂。B型血型出现率高,常可达40%以上。Rh血型系统中阳性较普遍,约99%。Duffy阳性(Fay)出现率较高。Diego(Dai)基因及Kidd(JKa)基因出现率变化比较大。β氨基异丁酸排泄出现率较高。指纹中斗的出现率高。" }, { "instruction": "残积粘化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风化与成土过程中,母岩的原生矿物遭受风化,生成的粘粒就地残积于土体的某一层位,成为土壤组成物质的作用。这是土壤形成过程中的普遍现象,除非成土母质是疏松堆积物,原已含有细土粒,则属例外。土壤内的可风化原生矿物,还可就地起“变质”作用,即层状硅酸盐经蚀变,但并未改变其基本层状构造,包括新元素加入、置换、变形或新合成等作用,转化为硅酸盐。以上两种粘化作用均为就地进行,基本上未改变其土体内位置,习惯上统称为残积粘化作用。也均可称“硅铝化作用”,还有划分较细的,将二者分别称为原生粘化作用(primary argillification)与次生粘化作用(secondary argillification)。" }, { "instruction": "山麓剥蚀平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山前夷平面(piedmont graded surface)。山麓地带受长期的片状水流冲刷和重力崩落作用,山坡逐渐后退而形成的山麓剥蚀面(如图),简称山麓面,又称山足剥蚀面,简称山足面。许多山麓剥蚀面连接后形成的广大平原,称山麓剥蚀平原。这种夷平面形成的论点称山麓剥蚀平原学说。它强调山坡始终山麓剥蚀面保持陡峭,平行后退,山麓剥蚀面逐渐扩大而使整个山地夷平。在山麓剥蚀面扩展过程中,残留着下凹坡形,陡峭的孤丘突露于山麓剥蚀平原上,称岛状山。中国内蒙古高原、柴达木盆地边缘可以看到典型的山麓剥蚀面及山麓剥蚀平原地貌。" }, { "instruction": "短棒角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头足纲、直角石短棒角石亚纲的一属。壳弯曲,两侧压缩。体管细,位于壳的凹面边缘。隔壁多而密,隔壁颈弯钩状,体管内无闭板。晚寒武世。只产于中国北方上寒武统。" }, { "instruction": "文洛克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位于兰多弗里统之上,拉德洛统以下,现为国际中志留统的专名。文洛克统一名源自英国希洛普郡的文洛克。自下而上包括申伍德阶和侯默阶。" }, { "instruction": "海底扩张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诲底扩张说认为:密度较小的大洋壳浮在密度较大的地幔软流圈之上,由于地幔软流圈中物质的对流,形成若干环流;在两个向上环流的地方,使大洋壳受到拉张作用,形成大洋中脊,地幔的岩浆不断从洋脊涌出,冷凝后形成新的洋甓。因此最靠近洋中脊的岩石最年轻,海底岩石的年龄则随与洋中脊距离的增加而增加,洋中脊两边的岩石磁异常在脊轴两侧则呈对称性分布。" }, { "instruction": "马兰黄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年刘东生、张宗祜等对晚更新世黄土地层的命名。命名剖面在北京市斋堂对面清水河右岸二级阶地上。马兰黄土呈浅灰黄色,疏松、颗粒较均匀,以粉砂为主,呈块状,大孔隙显著,垂直节理发育,偶夹黑垆土型古土壤。层中钙质结核小而少,常零散分布。粘土矿物主要是伊利石、蒙脱石和少量高岭土、针铁矿等。其厚度分布不均匀,从数米到数十米不等。如秦岭北翼仅厚2~5米,甘肃兰州可达50米。假整合覆于离石黄土之上。在马兰黄土中段见哺乳动物化石方氏鼢鼠(Myospalax fontanieri)、鸟类化石鸵鸟(Struthilithus sp.)。孢粉含大量(Artemisia,Chenopodipollis,Graminidites),还有较多木本植物(Pinus,Abies,Carpinus,Morus)等,同时仍有一些蕨类和苔藓的孢子。北京斋堂剖面马兰黄土中的古土壤,14C测年为(2.3±0.15)万年。在洛川剖面,马兰黄土厚35米,分二个粗粒层和中间一个细粒层,记录了距今7万~5万年、2万~1万年两个干冷气候期。" }, { "instruction": "中国第四纪冰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李四光根据江西庐山地区的冰碛物、冰蚀地貌及各种冰溜遗痕,划分出鄱阳、大姑、庐山三次冰期和两次间冰期。中国滇西点苍山海拔3800米左右保留较完好的冰川遗迹,它是较庐山冰期更新的一次冰期,即大理冰期。后在秦岭太白山建立的太白冰期与大理冰期相当。中国的四次冰期和三次间冰期,可与欧洲阿尔卑斯山的冰期作对比,见表。1949年以来,全国各地作了大量的野外地质、地理考察工作,在更广泛的区域发现了第四纪冰川遗迹的存在。各地所划分的冰期、间冰期,尤其是西部高原和高山地区的第四纪冰期,大致也能和上述分期进行对比。虽然,有些学者对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遗迹持有不同看法,提出泥石流成因假说。尽管意见不同,然而对秦岭太白山、长白山天池和台湾中央山脉的末次冰期冰川的存在没有异议,对中国东部地区第四纪气候的冷暖波动也有相同结论。中国欧洲阿尔卑斯地区大理冰期维尔姆(Würm)冰期庐山大理间冰期里斯维尔姆间冰期庐山冰期里斯(Riss)冰期大姑庐山间冰期民德里斯间冰期大姑冰期民德(Mindel)冰期鄱阳大姑间冰期恭兹-民德间冰期鄱阳冰期恭兹(Günz)冰期" }, { "instruction": "铁质页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含少量铁的氧化物、氢氧化物、碳酸盐(菱铁矿)及铁的硅酸盐(鲕绿泥石、鳞绿泥石)的页岩。常呈红色或灰绿色。产于红层、煤系地层及海相砂泥质岩系中。" }, { "instruction": "黄土侵蚀模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黄土高原在单位面积上,一定时间内,被侵蚀作用搬运走的泥沙量(或侵蚀物质量),以吨/(千米2?年)表示。黄土侵蚀模数[可由<200吨/(千米2?年)到>20000吨/(千米2?年)],反映了黄土土壤的侵蚀强度。" }, { "instruction": "渐新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渐新世时期沉积的地层称为渐新统。欧洲德国汉诺威盆地的海相渐新统研究较早,世界各地多与之对比。国际上自下而上包括吕珀尔阶和夏特阶。中国台湾、西藏等地有海相渐新统。在中国内蒙古、西北、华北、东北及华南等地,陆相渐新统和始新统多为连续沉积。渐新统在欧洲发育最好,在世界其他地区,多与始新统或中新统之间为连续关系,不易划分。在世界各地的渐新统中含有石膏、盐类和褐煤矿产。中国陆相渐新统划分为下部乌兰布拉格阶和上部塔本布鲁克阶。" }, { "instruction": "伪等值线法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借用等值线的表现形式表达制图对象的准连续渐变特征的方法。一些社会经济现象,它们的某些定量特征在空间分布上虽然不是真正的连续渐变,却具有连续渐变的趋势,如人口密度从城市向农村地区发生由密到疏的变化、房地产价格随着距商业中心或主要交通站点距离的增加而出现递减等。因此,等值线法在这里被借鉴和使用。同等值线法一样,制图者把若干地理区域(如人口统计单元)作为概念中的点(非现实点),并利用它们的数据进行内插获得等值线。显然,不可能在实地找到一条人口密度或房产价格处处相等的线,因此,“伪”字形容的是等值线的非真实性,而作为一种制图方法,伪等值线法的制图过程与(真)等值线法相同。" }, { "instruction": "感传感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收集、记录地物各种电磁波特征信息的仪器。它是遥感技术系统的核心部分,也称空中之眼、宇宙之眼。根据遥感传感器的记录方式,可以分为成像方式和非成像方式。其中,成像方式是指把地物辐射能量的强度,用图像的形式来表示,如摄影机、扫描仪、成像雷达等;而非成像方式是把地物辐射能量的强度用数字或曲线形式来表示,如辐射计、红外辐射温度计、雷达高度计、散射计、激光高度计等。在成像方式的传感器中,又可以分为:①摄影方式传感器。是将地物辐射能量的光信号,直接记录在感光胶片上构成影像的仪器。其特点是:历史悠久,较为完善;像片信息量大,分辨率高;但由于受感光乳剂性能的限制,其工作波长在0. 30~1.30μm之间;②扫描方式传感器。是将地物的电磁辐射能量的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存储在磁带上,然后再转换成图像的仪器。其特点是:以光电转换原理进行扫描;工作波段宽,可以从可见光到热红外和微波,弥补了摄影波段的局限性;③雷达。是属于主动式遥感传感器,主要接收后向散射能量,工作波长在0. 8~30cm之间。其特点:具有全天时和全天候的探测能力,对植被、雪、冰等都具有很强的穿透力。与摄影和扫描相比,可见光、红外遥感是采用光学技术,微波遥感采用的是电学技术。无论是哪一种遥感传感器都由四部分组成:收集系统、探测系统、信号转化系统和记录系统。其中探测系统的元件部分最为重要" }, { "instruction": "大理冰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云南省大理县的点苍山,海拔3800米以上分布一套冰蚀地貌以及冰碛和冰碛地貌,形态清晰,保存完好,首先由威斯曼(H.V.Wissmann)把这次冰川活动定名为大理冰期。李四光认为中国西部的大理冰期可能晚于东部的庐山冰期,可与欧洲阿尔卑斯地区的维尔姆冰期对比。此后,有关文献中就常把大理冰期作为中国末次冰期的通用名称。近年来,已证实了大理冰期时的寒冷气候在中国东部也存在,秦岭主峰太白山顶上和长白山天池一带也存在这期冰川遗迹。" }, { "instruction": "应力释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物体内某一点的应力由于释放能量而降低的现象;确切地说是能量释放。应力释放一般有两种情况:其一,在应力集中的部位,如断裂端点和交叉部位等处发生形变或破坏,导致应力释放。其二,并非应力集中的地区岩质相变、岩石力学性质变化或其他原因,致使强度降低,也会发生形变或破坏,造成应力释放。上述两种情况也是岩体失稳的两个主要条件。进行构造稳定性分析,必须注意应力集中区及岩石软弱结构等部位。在地壳中应力释放的方式一般表现为断层突然活动并伴生强烈地震;断层长期缓慢蠕动;受力地块局部地区剧烈变动;不同规模和不同幅度的大地形变等。上述不同情况的出现,主要是由当地的地质条件决定的。在进行地震预报和工程构造稳定性评价时,要分析哪些地区将要发生应力释放以及释放的方式、速度和可能造成的后果。" }, { "instruction": "风成波痕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风作用于沉积物表面而形成的波状起伏痕迹。风成波痕常具平直的、平行的波脊、形状不对称,波长约2.5~25厘米;波高约0.5~1厘米,波痕指数30~70或更大,波脊颗粒较粗,而波谷颗粒较细,这与流水波痕恰好相反。" }, { "instruction": "南津关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南津关石灰岩。时代属早奥陶世新厂期早中期。分布于鄂西一带。命名地点在湖北宜昌南津关。为浅海相碳酸盐沉积,以灰色厚层石灰岩及厚层含鲕粒砂屑灰岩及生物碎屑灰岩为主,底部夹少许钙质页岩或黄绿色页岩。含两个化石带,上为Asaphopsis immanis带,下为Dactylocephalus dactyloides带。厚50米。与下伏三游洞组呈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单矿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全部或几乎全部由一种矿物组成的岩石。如辉石岩由辉石组成,斜长岩由斜长石组成,以及石英岩由石英组成等。" }, { "instruction": "商业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商业亦称贸易,指从事商品流通的国民经济部门。广义的商业包括狭义的商业和饮食业、服务业。泛称的商业是指狭义的商业,可分为国内商业和对外贸易,又可分为批发商业和零售商业。商业是产品的生产与分配相消费之间必要的中间环节,是联结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的桥梁和纽带。" }, { "instruction": "土壤环境质量预测评价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根据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土壤的自净能力和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建立土壤污染物积累的计算模式,预测在一定条件下的土壤环境质量变化趋势,从而提出控制污染和消除污染的有效措施。是环境质量影响评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 { "instruction": "镁铁质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主要由一种或一种以上铁镁质(ferromagnesian)暗色矿物构成的火成岩。名称由克罗斯(Cross,1912)等人提出。" }, { "instruction": "无源微波遥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依靠接收被测物体辐射的微波能量来探测物体特性的一种遥感技术。被测物体辐射电磁波信号的强度不仅与物体的辐射率有关,而且与物体的温度、物体的性质,特别是物体的表面性质密切相关。由于影响物体辐射的因素较多,所以无源微波遥感所获得的数据和图像的识别和判读比较复杂,而且信号比较微弱。无源微波遥感仪器主要有:微波辐射计等,在大气探测、大地测绘、海洋学和气象天文等方面有着广泛应用。" }, { "instruction": "古异齿亚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双壳纲一亚纲。壳文石质,具珠母质内壳层,铰齿变化大,有假异齿型、裂齿型、栉齿型等。等柱闭壳肌。外韧带。外套线完整。现生代表具丝鳃、真瓣鳃。包括海生的三角蛤类及非海生的蚌类等。寒武纪至现代。化石有瓢形蛤(Modiomorpha)、三角蛤(Trigonia)、古米台蚌(Palaeomutella)、日本蚌(Nippononaia)等。" }, { "instruction": "雁石坪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中、晚侏罗世。分布于唐古拉山地区。为以碎屑岩、碳酸盐岩为主夹少量火山岩和石膏层的一套沉积,自下而上分为下砂岩段,以紫色砂岩为主间夹杂色及少量灰色灰岩,厚154米;下灰岩段,为黑灰色灰岩、泥灰岩夹生物介壳灰岩,偶夹砂岩,厚713米;上砂岩段,为紫红、青灰色砂岩、粉砂岩互层,夹黑灰色泥灰岩、灰岩及石膏,厚616米;上灰岩段,为紫红色与青灰色砂岩互层夹泥灰岩,厚度大于500米。本群未见底,与上覆古近系红层及火山岩呈不整合接触。各段均含丰富动物群,在雁石坪地区含双壳类Eomiodon namynauensis,Protocardia cf. consobrina,P. lamellosa,Corbula kidugalloensis,Lopha cf.costata,Tancredia cf.marmorea,Undulatula aff.sichuanensis,Chlamys(Radulopecten) cf.vagan,Isognomon cf.subplana,Camptonectes sp.等;其他地区含菊石Cyclioceras sp.,Reineckia(Kellawaysites)sp.,Dolikephallites sp.等;腕足类Burmirhynchia shanensis,B.namtuensis,B.longa,Holcothyris pinguis等;双壳类Astarte nerman,Liostra tangulaensis,Pseudotrapezium cf.cardiformis,Myopholas acuticostata,Eomiodon namtuensis,E.namynauensis,Camptonectes lens,Opis cf.virdunensis,Inoperna perplicata等。岩性比较稳定,厚度东薄西厚,约5400~6900米。与下伏三叠系结扎群或二叠系呈不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五大连池旧期玄武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属更新世晚期偏早期。分布在黑龙江德都(今五大连池市)五大连池火山区及绥棱、克东县等地。岩性为玻基辉橄岩、歪长辉橄玄武岩、白榴玄武岩、玄武集块岩及火山碎屑物等。总厚10~72米。" }, { "instruction": "独立值法是什么?", "input": "", "output": "GIS软件中区分制图对象属性差异的方法,类似于质量底色法、范围法。但对点状、线状要素同样适用。" }, { "instruction": "土地系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在地理上和地形上有相互联系的土地单元集合。在这个土地系统中地形、土壤、植被重复出现。这个系统可分为两个子系统,自然历史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从系统的观点来看,土地系统具有以下特点:该系统是由多组分、多层次和多功能要素组成的,其规模庞大;系统中某一组分又同其他所有组分发生关系,而且其性质错综复杂,如反馈、控制因果、顺序、递增或递减、非线性相关等;土地系统与外界的联系同样也是复杂的,除经常提到的地球引力与内力的作用外,还受到人为的干扰和控制;信息来源多,行为的不确定性或概率特性突出,往往不可能根据现时状态,精密而准确地预言未来的状态,故该系统的状态常常也只能采取统计方法或模糊数学方法来表示。" }, { "instruction": "光弹性模拟实验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简称光弹性实验,全称光测弹性力学模拟实验。采用具有特殊性质(暂时双折射现象)的透明材料制成研究对象的模型,用仪器测出模型在相似载荷作用下光学性质的变化,以达到分析模型中的应力分布之实验方法。其测量仪器简称光弹仪,据研究对象所受的应力状态又可分为平面(二维)光弹和立体光弹实验。一般的光弹法称普通光弹法,可求出两组图像:一组条纹称等差线或等色线(isochromatic lines);另一组称等倾线(isocline lines),此即实验所能直接取得的资料。根据等差线和等倾线,可用差分法求得各点的应力。而以激光为光源,将全息照相技术与光弹法结合,可直接求得主应力值,此方法称为激光全信息光弹法。用瞬时摄像技术定时记录模型在加载过程中的图像变化,从而给出应力场的动态演变的方法,称为火花动态光弹法。地质力学中常用光弹法模拟构造型式应力场和构造体系复合地区的现今构造应力场,为地震和其他地质环境灾害的预测预报提供依据。" }, { "instruction": "莫斯科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位于巴什基尔阶之上,卡西莫夫阶以下,是俄罗斯上石炭统第二个阶。所含化石有类Fusulinella,Fusulina及腕足类Choristites,Spirifer,Productus等。莫斯科阶一名源自俄罗斯的莫斯科盆地。现为国际通用的一个阶。" }, { "instruction": "平坦状断口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断裂面较为平坦光滑的断口。大多呈致密块状的矿物常具平坦状断口。" }, { "instruction": "克鲁斯迹遗迹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潮间到浅海环境,水体循环良好,位于浪基面之下,但在风暴浪基面之上。通常位于安静的外海条件,水动力条件适当,克鲁斯迹遗迹相及其遗迹化石1.Asteriacites; 2.Cruziana; 3.Rhizocorallium; 4.Aulichnites; 5.Thalassinoides; 6.Chondrites; 7.Teichichnus; 8.Arenicolites; 9.Rosselia;10.Planolites分选好的粉砂及砂的互层,夹有泥灰岩,中等到强烈的生物扰动,包括港湾、海湾、湖、潮坪和陆棚环境等。遗迹化石包括大量的爬迹、各种表层及内部潜穴、U形潜穴及不规则斜交潜穴,如:Ophiomorpha和Thalassinoides。包括活动捕食、滤食及食泥动物,分异度一般很高,为所有遗迹相中遗迹类别最丰富的遗迹相。" }, { "instruction": "大层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为层序地层长周期的一级单元,与Sloss层序相对应,时限约为60~120百万年。北美地台上识别的7个大层序又称Sloss层序。分别为索克大层序(sauk)、蒂珀卡努大层序(Tippencanoe)、卡斯卡斯基亚大层序(Kaskaskia)、下阿布萨罗卡下层序(un. Absaroka)、上阿布萨罗卡大层序(up. Absaroka)、祖尼大层序(Zuni)和特贾斯大层序(Tejas)。中国三大地台都可分出7个大层序,与Sloss层序界面和时限相近。" }, { "instruction": "黄土母质土壤分带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黄河中游大片马兰黄土的沉积区里,有多种土类发育,按质地可分为三个带,依次向东南渐黏,这与黄土风成来自西北有关。从土壤看Ⅰ带以北为风沙土;Ⅰ、Ⅱ两带在西部为黄绵土与黑垆土,东部为栗褐土与褐土;Ⅲ带则全为褐土。从图上可见Ⅱ带内褐土东侧多,向西渐少,极可能是受东西湿润空气影响而淋溶作用较强所致。褐土的特征原是黏化作用明显,有较强的矿物风化与淋溶淀积,如考虑成土作用特点,则质地分带的原因就不全是风力堆积的分选结果。黄河中游黄土质地分带与土类分布的关系(质地分类据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土类据中国科学院土壤研究所《中国土壤图》)" }, { "instruction": "阿萨姆地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1897年6月12日,印度阿萨姆省加尔各答以北发生8.7级地震。震中位置为22.5°N,88.4°E,震级8.7,烈度不详,为世界著名地震。此次地震破坏地面约35万平方千米,有感面积40万平方千米。极震区面积25万平方千米之内,震动引起的惯性力达到重力的50%,振幅达30厘米。地表变形,河流改道,并形成瀑布。山体崩滑,余震5000余次,伤亡损失不详。" }, { "instruction": "数-模转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即数字-模拟转换。将离散的数字量恢复为模拟量的过程。通常有数字控制的电子式或机电式转换机构。在数字图像处理系统中,把经过分析处理后的数字通过数字化绘图仪完成数字-模拟转换,输出影像图。数-模转换与模-数转换常结合起来使用,目的是为有利于信息的分析、传输和存储。" }, { "instruction": "再城市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20世纪70年代起,西方发达国家为重新振兴城市中心区,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如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适当在CBD周围增加一些高质量高品位的住宅,以吸引迁往郊区的人口回城居住和工作,使城市人口出现新增长。" }, { "instruction": "冰-反射率反馈 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气候反馈机制。" }, { "instruction": "沉积旋回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由全球海平面升降变化、米兰科维奇效应及地壳的周期性振荡运动、沉积物供给速率等引起的垂向上呈周期性或旋回性的沉积组合,如由河流相砾岩、砂岩、泥岩→湖相砂岩、泥岩→三角洲相砂岩、泥岩旋回;或滨海相砂岩、泥岩→浅海相砂岩、泥岩、石灰岩→三角洲相砂岩、泥岩、煤层旋回;或前三角洲泥岩、三角洲前缘砂岩、粉砂岩→三角洲平原砂岩、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旋回等。旋回之间以侵蚀面或间断面为界。沉积旋回层的厚度可以是几米、几十米,大的可达几百米。时间范围,大的几十至几百个百万年,中等的几个百万年,小的仅有几十万至几万年。" }, { "instruction": "山谷冰川冰碛母质土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第四纪初期至中期,欧洲与北美均发生过规模甚大的冰川,中国西部山地的阿尔泰山、天山及青藏高原都发育了冰川。至今有关山谷冰川的报道,包括青藏高原周边、大兴安岭、鄂西及长江中下游的庐山、黄山等地,都有冰碛母质产生。值得提出的:上述很多山谷冰川冰碛母质,在间冰期时已遭强烈湿热风化,或说已进行红壤发育作用。例如四川峨眉山(海拔3099米)山麓至峨眉县城之间,在十余千米内,有四道古冰川尾碛,都已发育为与雅安层(Q2)相当的红色古土壤;江西庐山附近有三种冰碛物,分别属于Q1、Q2、Q3三时代,此外在安徽、湖北等地都有类似的堆积物,统称为山谷冰川冰碛母质土壤。" }, { "instruction": "埋藏型岩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可溶性岩层表面有蚀余红土等松散土层覆盖,渗透水流对可溶岩石进行溶蚀,形成埋藏于土下的石芽、溶沟、溶斗、溶蚀洼地等岩溶微地貌。" }, { "instruction": "氨基酸外消旋定年法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利用死亡动物氨基酸的化学变化速度推算地质年代的定年方法,测年范围由数千年至数十万年。原理是:生物死亡被沉积埋藏,在自然条件下有机体被水解为氨基酸并保存于化石中。但氨基酸的左旋体结构在一定温度以一定“半衰期”向右旋体结构转化,最后达到平衡,以致旋光作用消失,这个过程称作外消旋反应。氨基酸外消旋反应的速度主要取决于环境温度,且各种氨基酸外消旋反应速度也各不相同。例如,异亮氨基酸在环境温度为20℃时,“半衰期”为11万年,15℃时“半衰期”是29万年。所以采集氨基酸外消旋测年样品过程中,必须考虑古温度的确定和古温度波动幅度问题。" }, { "instruction": "雅丹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名白龙堆(yardang)。雅丹为维吾尔语,意即风蚀垄槽。在干涸湖底或河、湖堆积阶地上,定向风沿干缩裂隙吹蚀。裂隙逐渐扩大,雅丹地形使平坦的地面逐渐形成与主风向略成平行的不规则的相间排列的鳍形垄脊和宽浅沟槽。垄脊高约半米至数米,沟宽一至二米,沟槽最深达十余米,长数十米至数百米,风沙常充填沟槽,这种支离破碎的地面称为雅丹。塔里木盆地的罗布泊地区最为典型。" }, { "instruction": "同化效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用百分数表达的吸收进入血流的摄食能比例。" }, { "instruction": "中腹足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腹足纲前鳃亚纲的一大而重要的目,现生及化石种类均多。仅具栉状左鳃,心脏只有一个心耳。壳多螺旋,也有为盘形或帽状者,内壳层无珠母质层。壳口多为全缘式,或具前、后沟,但前沟不呈管状。口盖多角质。生活于海水、淡水及陆地。奥陶纪至现代。常见属有玉螺(Natica)、田螺(Viviparus)、锥螺(Turritella)等。" }, { "instruction": "黄土湿陷系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评价黄土湿陷性的力学参数。指在一定压力下,土样浸水前后高度之差与土样原始高度之比。是评价黄土湿陷性的一个重要指标,可由试验直接测出。据中国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J 25—90),湿陷系数按下式求算:δs=hp-h′ph0(式中:hp为保持天然含水率和结构的试样,加压至一定压力下沉稳定后的高度(厘米);h′p为上述加压稳定后的土样在浸水作用下,下沉稳定后的高度(厘米);h0为土样的原始高度(厘米))。该规范还规定测定湿陷系数的压力值对10米内的土层用200千帕,10米以下的土层用300千帕,对新近堆积黄土,5米内的土层用150千帕。湿陷系数可分为自重湿陷系数和非自重湿陷系数。" }, { "instruction": "指纹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手指末节掌面上的、由嵴纹和沟纹交互组成的指纹的类型复杂花纹。嵴纹亦称纹线,呈突起的弓形、箕形、环形、螺旋形、弧形和棒状线,并间或组成眼状、桥状、钩状、分岔状的线,有时还有短棒及点。嵴线上具小坑,是汗腺的开口。嵴线之间为凹下的沟纹。手指末节掌面具三种基本指纹类型:弓型、箕型和斗型。箕型一般可分为尺侧箕和桡侧箕;弓型分为平弓和帐弓;斗型有真斗、双箕斗和复合斗。指纹在刑侦、法医学等方面的作用早为人所共知。指纹在不同人种中的分布情况亦有较多差别。弓型指纹在高加索人种的出现率为1%~10%,尼格罗地域人种为3%~12%,布须曼地域人种和俾格米地域人种为10%~16%,其他人种(除阿伊努地域人种)为0%~5%。箕型指纹在高加索人种、尼格罗人种和阿伊努地域人种中为52%~76%,其他人种为28%~64%。斗型指纹在高加索人种、尼格罗人种和阿伊努人中出现率为16%~42%。西方的人种弓型及箕型出现率高于东方。而东方的人种(除阿伊努人外)斗型出现率高于西方。" }, { "instruction": "黑锰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Mn2+2Mn4+O4,含Mn 72%。四方晶系。晶体呈四方双锥;通常呈粒状集合体。黑色,条痕棕橙或红褐。半金属光泽。硬度5.5。解理平行底面{001}完全。密度4.84克/厘米3。由内生作用和变质作用形成,见于某些接触交代矿床、热液矿床和沉积变质锰矿床中,与褐锰矿等共生。是炼锰的矿石矿物。" }, { "instruction": "旱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某段持续时期里(年或季)久晴无雨或少雨,降水量比多年平均降水量显著减少,造成水分严重不平衡,而使正常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受到危害的一种缺水性灾害。旱灾根据发生原因可以分为大气干旱、土壤干旱和生理干旱。旱灾形成的本质是降水失时,降水量偏少,而大气环流的异常转换是造成地球上某些地区出现旱灾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也对旱灾有很大影响,砍伐森林、破坏草地植被,加重了旱灾的程度。旱灾不仅影响农业,造成农业减产甚至绝收,也会影响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造成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紧张,同时还会诱发其他灾害,如森林火灾、疾病、病虫害以及由于粮食减产造成的饥荒等。如1981~1 984年连续几年的非洲特大旱灾,导致严重饥荒,使千百万人流离失所,造成几十万人死亡和数百亿美元的经济损失。人类目前还无力阻止干旱的发生,但通过必要的水利工程建设和环境整治,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以及严禁各种略夺性开发的措施,可以做到旱而不灾或减轻旱灾的影响。" }, { "instruction": "原龙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初龙类的早期成员,开始于二叠纪,延续到早侏罗世。二叠纪的原龙类为小型蜥蜴状的爬行动物。头骨后部有一对典型的上长颈龙颞孔,而下颞弓缺失。方骨被鳞骨的腹突所支撑,不具链接型(streptostylic)活动性。原龙类的颈部有伸长的趋势,它们或是由肩带后移,或是由单个椎体的加长所造成。欧洲中三叠世的长颈龙(Tanystropheus)颈部超过躯干部长度的两倍。肢短,很少形成化石。推测成年个体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水中度过的。化石发现于欧洲、北美、大洋洲、非洲和中国。贵州盘县中三叠统的恐头龙(Dinocephalosaurus)是长颈龙类在中国的唯一代表。" }, { "instruction": "制图专家系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利用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模拟地图制图专家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地图制作的软件系统。" }, { "instruction": "显微晶质结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显微显晶质结构、细晶质结构(finely crystalline texture)。岩石中矿物晶粒细小,肉眼无法分辨,只能在偏光显微镜下可以看出矿物颗粒的叫显微晶质结构。" }, { "instruction": "钙膜晶锥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在溶洞底部池水交替强度微弱,水下结晶条件优越,水面持续生成大量钙膜的情况下,在水下堆积形成的匀称的锥体。其中心多由较松散的钙膜片骨架组成。外层则是钙膜片和水下结晶的掺杂堆积,略呈似层状构造。" }, { "instruction": "地质旅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以游览考察具有观赏及科研价值的地质遗迹与地质体直接有关的人类活动遗迹为目的的旅游活动。地质旅游的核心是地质遗迹。地质遗迹是指在地球演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由于内外力的地质作用,形成、发展并遗留下来的地质自然遗产。其主要类型包括:有重大观赏和重要科学研究价值的地质地貌景观,有重要价值的地质剖面和构造形迹;有重要的古人类遗址、古生物化石遗迹;有特殊价值的矿物、岩石及其典型产地;有特殊意义的水体资源;有人类与地质体相互作用的遗迹,即人类开发利用地质环境、地质资源以及人类遭受地质灾害遗迹等。按地质学分类,地质旅游资源主要可分以下几类:岩石矿物与旅游资源、地质构造与旅游资源、新构造运动与旅游资源、外力地质作用成景、人类活动与旅游地质。自然遗迹与人文景观相融合存在着巨大的旅游价值,建设以地质遗迹和地质景观为核心内容,具有旅游休闲功能的地质公园,对保护和开发自然遗产具有重要的意义。地质旅游最早起源于美国,其背景为部分人士对美国18世纪的西部拓荒造成印第安文明和大量自然生态的破坏的反思而兴起的国家公园运动。1 832年美国在阿肯色州建立了热泉国家保留地,开始了最初的地质旅游。1 872年建立的世界第一个国家公园——黄石公园,使得地质旅游走向繁荣。中国的地质遗迹保护工作始于20世纪70年代。第一个国家级地质自然保护区是天津“中上元古界地层剖面’’。截至到2005年中国有国家地质公园85处,其中安徽黄山、江西庐山、湖南张家界、黑龙江五大连池等1 2处被评为世界地质公园。" }, { "instruction": "莱得利基虫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三叶虫纲的一目。是一类头部大、尾部小,胸节多的三叶虫。头部半圆形,颊刺发达,面线后颊类型或融合不显,头鞍分节显著,眼长,呈新月形。早寒武世至中寒武世。可再分为三个亚目:小油栉虫亚目、莱得利基虫亚目及宽背虫亚目。" }, { "instruction": "loess yuan,loess table like plain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中国西北黄土高原地区特有的一种地貌形态类型。厚度较大的黄土堆积在倾斜平缓的古地形面上,如大盆地山前地带或山间黄土塬盆地,形成面积较大的黄土平缓地面。塬面一般平坦,地面倾斜度在10°以下。面积不等,一般有几十平方千米。塬面周边为沟谷环绕,由于受到现代沟谷的溯源侵蚀和切割而参差不齐。少数冲沟甚至将塬面分割成若干块,使塬面逐渐缩小和支离破碎,这种形状解体的黄土塬称为残塬。著名的有甘肃东部的董志塬和陕西北部的洛川塬。" }, { "instruction": "loess hillock,loess mao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黄土高原地区特有的一种地貌形态,呈孤立的黄土丘状,顶部浑圆,坡面向四周倾斜,状如馒头。大多数黄土峁是由黄土梁进一步侵蚀切割形成的,极少数是晚期黄土覆盖在古丘状高地上形成的。黄土峁可见于甘肃环县、永登等地。黄土塬、梁、峁之间的关系基本代表了流水对黄土的侵蚀强度和地貌演化过程。" }, { "instruction": "绿帘角闪岩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低温区域变质相。不同原岩形成的典型变质矿物组合如下:基性岩为钠长石+绿帘石+普通角闪石;泥质岩石为斜绿帘角闪岩相长石(An<20)+白云母+黑云母+铁铝榴石+石英(原岩富铁时出现硬绿泥石);泥质石灰岩为方解石+透辉石+钙铝榴石+黝帘石+斜长石。绿帘角闪岩相的温度可能在500~570℃之间,压力为0.3~0.5吉帕。它与绿片岩相之间的界线是以普通角闪石代替阳起石和铁铝榴石开始出现为标志。绿帘角闪岩相处于绿片岩相和角闪岩相之间的过渡地位。有人将它归于绿片岩相,称为高绿片岩相,有人则将它归于角闪岩相,称为绿帘角闪岩亚相。" }, { "instruction": "工业地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带状伸展的工业布局相对集中的连片地区。一般由若干个工业地区和众多工业城市、工业区和工业点组成。其地区范围跨度较大,地带内拥有较齐全的工业部门、先进的生产技术与管理水平,工业及城镇人口密集,以及具有较为完备的公用基础设施。带内还有发育比较完善的工业地域组织系统,工业空间组合类型多种多样,在生产、管理、技术和经济上有着密切、广泛的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整体。本地带与其他地区及非工业地带亦有广泛的经济联系。而地带内各组成部分的发展则各有个性,在地带内各有不同职能,发挥着不同作用。" }, { "instruction": "直接能耗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产品生产或提供劳务的过程中直接消耗的能源数量。包括其直接消耗的由一次能源(如石油、天然气、煤等)提供的能源,以及由二次能源的电能等提供的能量。但其中产生二次能源(电能)所消耗的能源,则不属直接能耗。" }, { "instruction": "平水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中水年。年径流量与多年平均年径流量值接近的年份。或按保证率的年径流标准划分,保证率P=50%为平水年。有时也可用年降水量与多年平均年降水量相近,作为平水年。" }, { "instruction": "虚骨龙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是兽脚亚目(Theropoda)的一个次亚目。作为肉食龙类(Carnosauria)的姐妹群,分支系统概念的虚骨龙类被限定为包括鸟类在内的所有与鸟类亲缘关系更为接近而与肉食龙类更为疏远的兽脚类。虚骨龙类具有以下一些主要特征:坐骨相对变小而约为耻骨长的2/3或更短,坐骨脚(ischial foot)消失,坐骨闭突三角形,圆形的眼眶扩大,距骨上升突发达,前部具横突的尾椎数目不多于15枚等。虚骨龙类包括许多次级类群,这些类群之间的相互关系还存在着一些争议和疑问,目前的虚骨龙类主要包括由一些次级类群组成的手盗龙形类(Maniraptoriformes)和系统位置相对较低的美颌龙(Compsognathus)、攫鸟龙(Ornitholestes)等。虚骨龙类通常被认为是较小的兽脚类恐龙,大多数个体不超过2米;而现在意义上的虚骨龙类还包括一些个体很大的类型,如似鸟龙类(Ornithomimosauria)的个别属种可达3~5米,奔龙类(Dromaeosauridae)的个别属种估计其长约6~7米,而目前被归入虚骨龙类的霸王龙类(Tyrannosauridae)更是已知最大的兽脚类之一。以上表明个体增大现象不仅在兽脚类中多次出现,就是在虚骨龙类之中也分别出现过多次。鸟类作为虚骨龙类中的一支,显示出虚骨龙类是唯一越过中生代末而延续到现在的恐龙类群。" }, { "instruction": "角度不整合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上下两套岩层间不但有明显的沉积间断,且两套岩层的产状有明显差异的接触关系。代表下伏岩系形成后曾发生构造变动和剥蚀作用,不但出现沉积间断,而且岩层经构造变形产状也发生了改变,因此当剥蚀面上再度接受沉积时,上覆新岩层与下伏老岩层无论在产状上或构造特征上都有明显差异。" }, { "instruction": "化学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化学径流。一定时段通过某过水断面的离子总量。与河水、泥沙共同组成河川径流量。离子在径流量中含量虽少,但决定着河水的化学性质。离子径流通常以离子径流量(Rd)计量,Rd与离子总量(D,mg/L)、流量(Q,m/s)、相应时段(T,s)的关系为:Rd=DQT。 D指一定体积水中所含离子重量,它是河水矿化度的主要组分。河水中的主要离子有Ca2+、Mg2+、Na+、K+、Cl—、SO42—、CO32—、HCO3—等。河川径流量大的河流,离子径流量相应较大。径流量相差不大而离子总量大的河流,离子径流量相应较大。离子径流量反映流域化学元素迁移过程,同时受物理过程和生物过程综合作用的影响。地质和气候条件是决定离子径流量的主导因素。土壤、植被、河道及流域特征是次一级的影响因素。这些因素的不同组合,是离子径流产生区域差异和时间变化的基本原因。" }, { "instruction": "superfluous,\\rfeeding of zooplankton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浮游动物的一种摄食现象。滤食性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率(过滤速度)。如双齿许水蚤[Schmackeria dubia]对扁藻和长毛对虾[Penaeus penicillatus]第2期蚤状幼体对角毛藻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摄食率随着藻类密度的增大而增大。当藻类密度增至相当大之后,摄食率逐渐趋向于一个稳定的水平。此后,一直保持这个最大值,而不再随饵料密度的继续增大而变化。捕食性浮游动物的捕食率,随饵料动物密度的变化情况具同样的规律。吸收率(同化率)在饵料密度较低时,随饵料密度的增大而迅速增高;而后,这种变化趋势缓和下来,并在某一饵料密度情况下达到最大值;此后,不再随饵料密度的继续增大而变化。最大吸收率时的饵料密度值称为最适密度,而最大摄食率时的饵料密度为最大密度。当吸收率达到最大值,并开始进入稳定状态时,摄食率仍处在上升阶段,远未达到最大值。这说明,尽管动物此时已发挥最大的消化吸收能力,但此时的动物仍在继续增加饵料的摄入量。这种饵料密度大于最适密度之后,摄食率仍随饵料密度的增加而上升,这种摄入过量食物的现象,称为过剩摄食。过剩摄食在学术界引起过争论。目前多数学者认为浮游动物,特别是桡足类,存在“过剩摄食”现象。" }, { "instruction": "扬子旋回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元古宙晚期的一个造山旋回,标准地点在云南东部。包括两次重要的造山运动,即晋宁运动和澄江运动,前者指昆阳群与澄江砂岩之间的角度不整合所代表的构造运动,同位素年龄约为8.5亿年;后者指澄江砂岩与南沱冰碛层之间的不整合所代表的构造运动,同位素年龄为7亿年左右。晋宁运动使扬子地台大部固结,澄江运动使扬子地台最终形成。后查明澄江运动可能并非造山运动,而是一次伸展运动,因此有人将扬子旋回的上限划为8.5亿年左右的晋宁运动,故又称晋宁旋回。塔里木地台也是经扬子旋回才最终形成的。扬子旋回所形成的造山带在中国广泛分布,它已被证明是中国大地构造发展史上一次有划时代意义的构造旋回。" }, { "instruction": "纬向构造体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纬向构造带,曾称东西构造带、东西复杂构造带。出现在一定纬度上规模宏伟的东西复杂构造带。每个带都自成体系,主体由剧烈挤压形成的东西向复式褶皱带和压性断裂带(有扭性断裂与它斜交、张性断裂与之垂直)、岩浆岩带及构造动力变质带(低温高压变质带、韧性剪切带)等组成,反映它们的根基很深。因其具有定向性和定位性,故沿一定纬度作环球展布,以一定间距持续或断续出现,不仅在大陆上存在,大洋底也有其踪迹,惟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中国境内发育良好的有阴山天山构造带、秦岭昆仑构造带、南岭构造带及西沙群岛构造带,唐努肯特构造带则从中国黑龙江省北部通过。各带大致保持7°~8°纬度间隔,对此可用某种带调和函数表述。泛指东西向压性构造带,包括东西复杂构造带、东西构造亚带及区域性东西构造带等。一系列东西复杂隆起带及其间坳陷带的总称,在亚洲东部有自北而南由老变新的趋势。" }, { "instruction": "基本经济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经济区等级、层次之一。指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建立的最高一级经济区。在中国,它由若干省、自治区、直辖市组成,以若干大城市为依托,各具特点与水平、在全国劳动地域分工体系中占有独特地位的一组经济地域单元。它是全国国民经济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既是经济结构较为完整、相对独立的大经济地域单元,又并非封闭而包罗万象的“大而全”的孤立地域。从劳动地域分工角度看,中国以往出现过的经济协作区乃是基本经济区的一种类型。" }, { "instruction": "银川吉兰泰活动断陷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银川地堑、贺兰山地垒和吉兰泰地堑组成,三者近于平行斜列,总体走向北北东,构成鄂尔多斯周缘活动断裂系的西支,东西宽70~120千米,南北长逾3400千米。虽然古近纪时断陷带已开始发育,但直到新近纪末才基本造就了现今的构造格局。银川地堑北起石嘴山,南至青铜峡,长约160千米;除两侧的边界正断裂外,地堑内还发育5~6条规模较大的正断层,使古近纪—第四纪地层逐级向中心断落,形成复式地堑剖面结构。第四系最大厚度达1.6千米,并有三个沉降中心。地堑内还有横向的隆起和断裂构造。银川断陷西侧的边界断裂称为贺兰山东麓断裂带,第四纪期间总体上以垂直正断为主,兼具右旋走滑。1739年银川平罗8级大地震即发生在这条断裂带上,造成了著名的红果子沟明代长城错断。贺兰山断隆东陡西缓。吉兰泰地堑的基底主要由古老变质岩构成,盆地内新生界厚度达2~3千米,其中第四系最大厚度约400米左右。" }, { "instruction": "dormant volcano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现在没有喷发,但是可能在历史时期喷发过,并在将来有可能喷发的火山。因此,休眠火山和活火山之间没有严格的差别。" }, { "instruction": "短期天气预报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对未来3d以内的天气要素和演变做出预报。如天气、温度、风向风速等气象要素的具体变化,以及对台风、寒潮等灾害天气发布各类警报。短期预报是气象台最主要的预报业务。早期的短期天气预报主要依据锋面、气团学说和大气波动理论,以天气图方法为主推测天气系统演变和气象要素变化。计算机技术应用到气象领域后,多层斜压模式、细网格模式等多种数值预报产品和统计学方法的应用,使预报逐步客观、定量化,准确率也相应提高。近30年来,气象雷达、气象卫星的广泛应用,更加提高了分析、监视和预报天气的能力。在复杂天气形势下,有实践经验的预报员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 { "instruction": "入字型构造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λ”型构造(λtype structure)。由扭性(或压扭性、张扭性)主干断裂和入字型构造1主干断裂;2分支构造分支构造组成形似“入”字的构造型式。为常见的扭动构造体系类型。其规模大小悬殊,在平面和剖面上都经常出现。主干断裂早于分支构造形成,其分支构造是主干断裂两侧相对扭动产生的,以不穿越主干断裂为其重要特征。据此构造可判明主干断裂的扭动方向。按分支构造的性质可分为两类:①张扭性分支断裂,与主干断裂之间所夹锐角尖端指向分支断裂所在一侧的相对错动方向;②拖曳褶皱或其他挤压带,属压性或压扭性分支构造,与主干断裂之间所夹的锐角尖端指向分支构造所在另一侧的相对错动方向。大型的如美国的圣安德烈斯入字型,中国的郯城庐江入字型(见图)和小江入字型等。还有一种类似的构造类型,其主干构造是由雁列张裂或褶皱发展而来,故主干断裂晚于两侧一一对应的“分支构造”。这两类构造的演化过程不同。" }, { "instruction": "托尔托纳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国际海相新近系中新统的一个阶,位于塞拉瓦勒阶之上,墨西拿阶之下。本阶含双壳类化石Pleurotoma等。托尔托纳阶一名源自意大利北部的模式地名Tortona。现为国际通用的一个阶。其底界位于C5n地磁极性年代带的底附近。" }, { "instruction": "红石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PtCu。三方晶系。呈块状集合体。铅灰色。条痕黑色。金属光泽。有解理,显微硬度(204.3~276.8)×9.8×106帕。密度15克/厘米3。无磁性。产于阳起石化透辉石岩型铂矿石中,共生的铂矿物有硫铂矿、砷铂矿、硫钯矿等。是中国学者1974年发现的新矿物。" }, { "instruction": "铍中毒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铍及其化合物对人体的危害。一天内吸入氧化铍或氟化铍0.5~4mg就能使人急性中毒。症状为眼结膜炎、接触性皮炎、气管和支气管炎、急性肺炎等。慢性中毒,在肺内发生弥漫性肉芽肿病变、称慢性铍肺,还可发生皮下肉芽肿、皮肤溃疡,愈后不良。中国规定地面水中铍最高容许浓度为0.2ug/L;居住区大气中,铍日平均最高容许浓度为0. 01ug/m3,车间空气中铍及其化合物的最高容许浓度为1ug/m3 。" }, { "instruction": "土地处理系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利用土地及其中的微生物和植物根系对污染物的净化能力处理废水,并利用其中的水分和肥分促进植物生长的工程措施。由废水的预处理设施、储水湖、灌溉系统、地下排水系统等部分组成。进入储水湖的废水,大都使用氧化塘或曝气湖先行二级处理。该系统处理方法有三种:①地表漫流。即用喷洒或其他方式将废水有控制地排放到土地上;②灌溉。即通过喷灌、漫灌、垄沟灌溉等将污水有控制地排放到土地上,以促进植物生长;③渗滤。即使废水大部分进入地下水,小部分蒸发掉。污染物的去除包括土壤的过滤截留、物理和化学的吸附、化学分解和沉淀、植物和微生物的摄取、微生物氧化降解及蒸发等过程。其处理效率取决于废水负荷、土壤、作物、气候以及运行状况筹因素。" }, { "instruction": "角闪石 角岩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中温接触变质相。不同原岩形成的典型变质矿物组合如下:基性岩为普通角闪石+直闪石/透辉石+斜长石+石英(±黑云母);角闪石角岩相泥质岩石为红柱石+白云母+堇青石+斜长石+石英(±黑云母);泥质石灰岩为方解石+透辉石+钙铝榴石(±黑云母),硅灰石偶尔出现。角闪石角岩相的温度下限(它与钠长石绿帘石角岩相的界线)为540℃左右,温度上限(它与辉石角岩相的界线)为630℃左右,压力在0.2吉帕以下。" }, { "instruction": "shingle ridge,gravel ridge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主要由砾石组成的一种滨岸堤。在海岸带沙滩、砾滩的外缘,反映了具有大量砾石来源和定向风浪作用为主的海湾环境。中国山海关海岸带附近,自大石河口以西的沙砾滩外缘有数条很长的砾石堤,略呈东西向平行海岸分布。砾石主要来源于洪水期被大石河自山区搬运入海。" }, { "instruction": "疏散星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十几颗到几千颗恒星组成的结构较松散、形状不规则的星团。疏散星团大多分布在银道面附近,因此也叫银河星团。" }, { "instruction": "狭盐性生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盐度固定生物。仅能生活于一定盐度海水中的生物。开阔大洋海水的含盐度稳定,平均为3.5%,适于多数海生生物的生存,如、古杯、珊瑚、层孔虫、棘皮动物、头足类、三叶虫等。若海水中含盐度增大或减小,这些生物多不能适应,数量便会减少,形态也会发生变化。当含盐度变化达一定程度,甚至会引起一些狭盐性生物的绝灭。狭盐性生物化石是推断古地理环境的重要标志之一。" }, { "instruction": "地貌年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貌年龄有相对年龄与绝对年龄两种含义。相对年龄是指地貌形态的发展阶段,例如,各类地貌根据它的发育程度分为幼年期、壮年期、老年期等,但不能反映地貌形成的地质时代。绝对年龄是指地貌形成的具体地质时代。是根据与地貌相关的沉积物的地质时代确定的,沉积物的时代主要是依据沉积物中含有的化石和孢粉的年龄确定的。随着同位素地质年龄测定技术和其他物理和化学方法测年技术的发展,使沉积物年龄的确定更为准确。" }, { "instruction": "选举地理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关于选举的组织、实施和结果的地理研究。主要有五个方面:①选举的空间组织,特别是选区的划定;②投票形式的空间类型及其与人口各种特点的关系;③地方因素对政治态度的影响以及投票决定;④代表的空间类型,这取决于将投票转换为代表团体中的席位;⑤权力和政策实施的空间类型,这反映了代表的类型。" }, { "instruction": "碱化作用学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解释土壤碱化作用过程的理论。常见的学说如下:①胶体化学理论:中性钠盐解离的钠离子,能代换土壤胶体中吸附的Ca2+、Mg2+,而使土壤碱化,其反应式为土壤?||Ca2+Mg2++4NaCl土壤—4Na++CaCl2+MgCl2或土壤?||Ca2+Mg2++2Na2SO4土壤—4Na++MgSO4+CaSO4↓以上反应除CaSO4发生沉淀外,其余生成物不沉淀,使反应呈可逆性,则土壤钠胶体形成少,土壤的碱化也较慢。但当土壤中Na+占优势,达到[Na+]/[Ca2++Mg2+]≥4时,则上述反应仍能顺利进行,土壤的碱化将加速。②生物化学理论:认为生物参与的化学作用占主导地位,又有以下几种:干旱区旱生植物含大量钠盐,死后可产生Na2CO3或NaHCO3等碱性盐,与土壤胶体作用后形成难溶化合物,反应不可逆,而使土壤碱化:土壤?||Ca2+Mg2++2Na2SO4→土壤—4Na++MgSO4↓+CaCO3↓另一种情况是干旱区土中常有NaNO3,植物可吸收并同化其NO-3,而将Na+释出,并与土壤中CO2形成Na2CO3,以致碱化;干旱区含有Na2SO4的土壤较多,Na2SO4在草甸或沼泽环境中,可因有机质的嫌气分解及硫酸盐还原细菌的参与,被还原为Na2S,再与H2CO3作用产生Na2CO3与H2S,后者为气体释出,反应不可逆,前者促成碱化。以上两种学说均有一定根据,在不同条件下都有发生的可能。" }, { "instruction": "大姑冰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中国第四纪冰期中继鄱阳冰期后的一次规模较大的山麓冰川。命名地点在庐山鄱阳湖边大姑山一带,为红赭色泥砾,成岩化作用及湿热化程度均较鄱阳冰期的绛色泥砾为轻,但冰碛层剖面上泥质白条较粗,不呈蜂窝状,多网纹。本期冰碛物与冰蚀地形U谷、盘谷相联系,并伴随有羊背石、冰溜面、表皮构造等现象,前碛衔接有冰水沉积物,整套保存较好的冰川遗迹明显地代表一次冰期。本冰期又分为两次冰段,其中四道相互平行的前碛称为谷山段;另一道前碛截断了前三道前碛,称为高垅段。大姑冰期遗迹较广泛地散布于全国各地,由于经受了其后间冰期湿热化作用的影响,本期冰碛物多具有网纹红土化特征。" }, { "instruction": "河流复氧常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当河流水面与大气接触不断进行氧气交换时,大气中氧进入河流的数量。与河水的温度、河床的比降及河流的流速有关。通常,河水温度愈高,它与大气之间的交换能力愈强,河水复氧常数愈大;反之,复氧常数愈小。河床比降越大,河水流速愈急时,复氧常数愈大。排入河流的生活污水及工业废水是靠河流的复氧能力来净化的,在复氧能力强的河段,河流环境容量大;复氧能力弱的河段,河流环境容量小。为此,在某些河段采取人工措施增大流量,提高其复氧是一个提高水环境容量的主要手段。" }, { "instruction": "黑曜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酸性玻璃质火山岩的通称。成分与花岗岩相当,但全部由玻璃质组成。含水分很少(少于1%)。一般为黑色或褐色。有明显的玻璃光泽和贝壳状断口。常产于酸性火山岩分布地区,中国东南沿海火山岩出露地区即有产出。可做工艺品、装饰品的原料。" }, { "instruction": "鹦鹉螺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头足纲鹦鹉螺亚纲的一目。壳旋卷,外旋或内旋,也有为弓角石式、环角石式等。除少数外,体管为细圆柱状,连接环薄,位于近中心。无气室沉积及体管沉积。缝合线直线形,或具明显的鞍和叶,有些特殊类型的缝合线十分复杂。壳面光滑或具饰纹。泥盆纪至现代。化石有带角石(Tainoceras)、肋鹦鹉螺(Pleuronautilus)等,现仅存鹦鹉螺(Nautilus)一属,是鹦鹉螺亚纲中唯一的现生代表,分布于西南太平洋自吕宋岛至萨摩亚群岛一带,中国南海也有产出。" }, { "instruction": "黄土工程地质性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与黄土分布区工程建设施工及建筑物稳定条件密切相关的黄土的特殊性质,如黄土的湿陷性、压缩性、抗剪强度等。黄土的工程地质性质要阐明的主要问题有:①黄土一般的工程地质指标,主要包括黄土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力学性质三大指标;②不同地貌单元、不同时代、不同成因类型的黄土的粒度成分、湿陷性及与湿陷性有关的特殊性质,不同区段内的黄土的湿陷性的评价;③结合区内工程建设进行区域黄土工程地质条件的评价及黄土工程地质区域的划分。" }, { "instruction": "先驱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发现于欧洲的晚期猿人化石。1997年在西班牙北部阿塔普尔卡的Gran Dolina洞穴堆积中发现了至少代表6个个体的人类化石,包括头后骨骼、头骨和牙齿。化石发现于早更新世地层,距今约78万年。与人类化石同层还发现哺乳动物化石和石器。命名为先驱人(Homo antecessor),它可能是以后的海德堡人、尼安德特人和克罗马努人的祖先。也有人认为先驱人就是直立人。头骨有显著眉嵴与尼安德特人和中国猿人接近,脑容量大约1000毫升;与匠人和早期直立人比较,下颌体厚度减小;有与智人和鲁道尔夫人相似的较小的后犬齿,但仍在直立人和匠人变化范围内;门齿铲形;M3相对M1减小。牙发育适度,具低的根锥和膨大的髓腔(直立人和海德堡人的特征);与海德堡人一样具有较大的I2。有人根据骨骼痕迹判断其有同类相食的行为。" }, { "instruction": "哺乳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哺乳类动物属于有毛发和各类形态牙齿的温血脊椎动物的一纲,母亲以其乳汁喂养幼体。哺乳类化石自侏罗纪延伸至全新世,对于第三纪研究尤其重要,晚白垩世时哺乳动物有十多个科,到古新世却增加到40多个科,所以新生代又称为哺乳动物时代。" }, { "instruction": "俾格米地域人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尼格罗地理人种的一支,分布于从北纬5°到南纬5°间的非洲赤道雨林地带,包括加蓬到基伍湖和鲁文佐里山脉以及刚果河盆地。他们被以农业为主的尼格罗人包围在热带雨林分散的聚居区,以狩猎为生。俾格米男性身高约150厘米,体重约32千克,女性更矮、更轻。其四肢短(与躯干相比),但关节灵活,因此易于在密林中穿行和进行狩猎活动。出生时身材正常,但在整个青年期中不再像其他身材正常种族那样个加速增长阶段。他们的小身材可不必顾虑食物的不足,因为他们仅以兽肉和昆虫为蛋白质的来源。基础代谢率为世界最高的。俾格米新生儿肤色较浅,尔后渐加深。西部者色较黄,伊图里森林区者色赤褐、基伍湖边者色近黑且比低地者更高而壮。具螺旋状鬈发,男人多须、多体毛,眼色偏蓝,鼻短宽尖端鹰钩状,牙齿大,且向前突出(上颌向前突)。他们的生殖器与正常身材人无异,不特别小。俾格米人和尼格罗人通婚,常为尼格罗人娶俾格米女子为妻,无相反情况。俾格米人为未混血者,而尼格罗基因库中有俾格米成分。A、B血型出现率高,导致镰状细胞贫血症的Rh基因亦高。俾格米人血清胆甾醇低而血清蛋白高。从指纹及其他特征上看,不同地区的俾格米人与其相邻的尼格罗人有着不同的血缘关系。" }, { "instruction": "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震烈度区划是根据国家抗震设防需要和当前的科学技术水平,按照长时期内各地可能遭受的地震危险程度对国土进行划分,以图件的形式展示地区间潜在地震危险性的差异。国际上大致有三类地震烈度区划图:①第一类,以前苏联戈尔什可夫编制的前苏联区划图为代表,它以宏观烈度为区划标志,根据历史地震和地震地质资料编制;②第二类,以日本河角广编制的日本地震烈度区划图为代表,它以历史地震资料为依据,考虑地震发生频率,用地面加速率峰值等值线勾绘;③第三类,用科内尔提出的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以阿尔杰米森和珀金斯编制的美国地震区划图为代表。中国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作地震区划工作。新中国建立以来,曾三次(1956,1977,1990)编制全国性的地震烈度区划图。现行的1∶400万《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的编制采用当前国际上通用的地震危险性分析的综合概率法,并作了重要的改进。1992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由国家地震局和建设部联合颁布使用。图上所标示的地震烈度值系指在50年期限内、一般场地土条件下、可能遭遇的地震事件中超越概率为10%所对应的烈度值(50年期限内超越概率为10%的风险水平是国际上普遍采用的一般建筑物抗震设计标准)。因此,这张图可以作为中小工程(不包括大型工程)和民用建筑的抗震设防依据、国家经济建设和国土利用规划的基础资料,同时也是制定减轻和防御地震灾害对策的依据。" }, { "instruction": "历史地貌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广义理解是研究地貌形成和发育过程的科学;狭义理解是研究全新世,即1万年以来地貌形成和演变的科学。历史地貌学有两个任务,即古代地貌的复原和地貌年龄的确定。研究历史地貌通常有文献考证、文物考古、古地图对比、野外考察、遥感技术、测年技术、地层分析、古气候研究的技术与方法,以及地理环境分析法等各种方法和技术的相互配合。" }, { "instruction": "海洋环境容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某一特定海域所能容纳的污染物质的最大负荷量。在充分利用海洋的自净能力和不造成污染损害的前提下,容量的大小是特定海域自净能力强弱的指标。" }, { "instruction": "fissure volcano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岩浆沿地面的裂隙喷溢而形成的火山。裂隙长达数百米至数十千米,流出的熔岩常是流动性极强、黏度极小的玄武质熔浆,因此流布很广,常形成宽广火山平原或熔岩高原。最典型的为南冰岛的拉基火山,1783年熔岩从25千米长的拉基裂隙中喷出,从6月到11月,喷出的熔岩量为11立方千米,覆盖的面积近600平方千米。" }, { "instruction": "Tatun Shan volcanic cluster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位于台湾省最北端,共有20座火山。火山岩主要由安山岩和凝灰角砾岩构成,多达15层。它可分为8亚群,以磺嘴山、冬瓜山、七星山和纱帽山最为年轻。其中七星山海拔约1120米,是大屯火山群的主峰,火山锥形态完整,但由于火山喷发过于猛烈,使火口缘破坏,形成七个圆顶小峰,故名七星山。本区地热活动强烈。火山分布的地区内多温泉,并有天然蒸汽喷出,产硫磺,是中国最大的一个自然硫矿床产地。" }, { "instruction": "初龙次亚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爬行纲双孔亚纲中的一个较进步类群。原始的初龙类具一对眶前孔(anteorbital fenestra)。一些进步的初龙类有更加直立的姿势,四肢的前后向运动,比原始的双孔类和鳞龙类更有效。主要包括:槽齿目(Thecodontia),初龙类的原始类群,仅生存于三叠纪;鳄目(Crocodilia),初龙类中唯一有现生种类的一目,晚三叠世至现代;翼龙目(Pterosauria),三叠纪至白垩纪飞翔的爬行动物;蜥臀目(Saurischia)及鸟臀目(Ornithischia)通称恐龙,繁盛于中生代,化石很多,分布广泛。" }, { "instruction": "图像镶嵌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将经过几何校正的多张遥感图像,按地图图幅和制图要求严格拼接成整幅影像图。其方法有:①切割镶嵌。将几张校正后具有重叠的像片,根据控制点或同名影像进行拼接,沿重叠中线附近切割,舍去重叠部分的边条,将中央部分粘贴在图纸上而成整幅像片图;②光学镶嵌。将几何校正后的影像,在纠正仪上直接拼晒在裱有像纸的图板上,经摄影处理后制成整幅像片图;③数字镶嵌。通过计算机系统,根据重叠图像中的地面控制点,使相邻图像彼此在几何上配准,并调整像元到所要求的地图投影的相应位置上,去掉图像重叠区域的重复像元,然后把所有像元按需要的比例尺输出并记录在胶片上,从而完成整个数字图像镶嵌工作。" }, { "instruction": "古特提斯海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北方古陆和冈瓦纳古陆之间是东西横亘的古特提斯海。古特提斯海是冈瓦纳古陆南移时形成的。晚侏罗世时,古特提斯海扩张到最大规模。" }, { "instruction": "岩浆分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岩浆中所含矿物由于物理化学条件不断变化而分离为两个和多个不同成分的部分,称作“分馏部分”。随后各分离部分可结晶出化学成分不同的含不同矿物的各种岩石,这一种作用过程称为岩浆分异作用。" }, { "instruction": "固定大气污染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排放大气污染物的固定场所、设备和装置。如排放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氧化物、煤尘、粉尘及其他有害物质的锅炉、工业窑炉和民用炉灶等。在固定排放源中,又有高架源和无组织排放源之分。高架源是具有一定高度的烟囱和排气筒;无组织排放源是指所有以跑、冒、滴、漏形式或高度低于15m的敞口排放源。" }, { "instruction": "安粗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相当于二长岩的火山岩。其矿物成分介于粗面岩与粗安岩之间。特点是,斑晶中碱性长石与钠质斜长石含量相近,也可能不含有碱性长石,或斑晶为斜长石,而基质为微晶碱性长石。该术语由意大利Latium地名而得名。在中国安粗岩与粗安岩被许多学者视为同义词。" }, { "instruction": "旱成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具有干旱的水分状况,土壤连续湿润期不超过3个月。土体发育程度很浅。普遍的钙化作用与部分地区的盐化作用占优势。旱成土有机质含量低,为具有淡色表层的矿质土壤。可能有下列1个或1个以上性质不同的诊断亚表层:黏化层,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层状晶型硅酸盐黏粒的累积;钙积层,次生碳酸盐丰富,厚度超过15cm,碳酸钙含量>15%,比下面C层>5%;过滤层,为具有壤质极细沙或较细质地的矿质土层,有钙斑,呈灰色,比下层的色度强或更红;石膏层,有丰富硫酸钙的亚表层,至少比C层硫酸钙的含量高5%;碱化层,具棱柱状或拟柱状结构,心土被交换性钠饱和的程度至少达15%;石化钙积层,是不断硬化的钙积层;盐化层,亚表层可溶性盐的含量≥2%~3%,厚15cm以上。其他诊断层还有硬盘。旱成土分为黏化旱成土和典型旱成土两个亚纲,大抵相当于美国农业部1938年土壤分类中的漠境土、灰钙土及部分棕钙土、石质土壤、盐土和碱土等。" }, { "instruction": "疗养旅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疗养地进行以保健、治疗和康复为主要目的的旅游活动。在疗养条件方面,一般具备特殊的自然资源条件,具有地方特征的疗养设施或医疗保健技艺。由于工作压力增大,生活节奏加快,在城市里有很多人处于亚健康状态。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休闲时间的增加,自身保健意识的提高,疗养旅游的需求正在不断扩展。其客源市场主要是中年人和老年人。疗养旅游很适合老年人,节奏慢,强度低,安排灵活,尊重老年人的选择。其目的性明确,以治疗、康复为主,娱乐、观光为辅,是旅游和医疗的有机结合。如到高山、林地、海滨、湖区等疗养地进行日光浴、矿泉浴、森林浴、海水浴等多种形式的旅游。在理疗院,除浴疗外,还可进行泥疗、足疗、电疗、光疗、饮疗、蜡疗、针灸、按摩、气功等多种形式的治疗保健旅游。" }, { "instruction": "鸟形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鸟形龙是鸟形龙科中的唯一成员,二足行走的似鸟杂食类恐龙。拉丁文中avi是鸟的意思,mimus是相似的意思。具有长的颈椎和尾巴,与鸟相似,体轻,能高速奔跑。头短,喙无齿,颈椎长而弯曲,尾发达,前肢短。没有发现羽毛化石,但在前肢骨骼上有明显的嵴状突起,类似于现代鸟类供飞羽附着的构造,科学家推断它应该长有羽毛。腕部的骨节融合在一起,与现代鸟极其相似,被认为可像现代鸟一样伸缩前肢。与现代鸟不同的是它的尾椎中央有一条骨质嵴。尽管它极像鸟,但其他特征使它与兽脚类的窃蛋龙有联系。2个不完整个体的材料产于蒙古8300万年前的白垩纪地层中。" }, { "instruction": "氧化塘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生物塘或稳定塘。这是一类利用水塘中的微生物和藻类对污水进行好氧生物处理的构筑物。在氧化塘中,污水中的有机物主要通过菌类和藻类协同作用而被去除。按塘水中氧气的存在状态不同,可分为好氧塘、厌氧塘、兼性氧化塘、曝气氧化塘等。" }, { "instruction": "向光钟乳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植物光合作用吸取洞顶滴水中的CO2,引起滴水过饱和而沉积的钟乳石。植物的向光性也引起此种钟乳石只在向光一侧沉积,导致其向有光一侧倾斜。只见于洞口有光部位。" }, { "instruction": "铌钇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Y,U,…)(Nb,Ta)2O6,常含钍、铁、锡、钛等。单斜晶系。晶体呈柱状或板状。通常呈变生非晶质。松脂黑色,表面常有黄褐色薄膜。条痕暗棕色或红褐色。树脂光泽。硬度5~6。断口贝壳状。密度5.2~5.7克/厘米3。具放射性。产于花岗伟晶岩中,与铌铁矿、黑稀金矿等共生。是提取钇、铀、铌、钽的矿石矿物。" }, { "instruction": "标准剖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凡根据模式剖面在其他地区所选定的典型剖面,可以作为此地区对比标准的剖面。例如寒武系的模式地区在英国,但属于东太平洋区的中国,其寒武纪三叶虫属群与英国模式地区的不同,因此必须在中国建立寒武系的标准剖面。中国山东张夏寒武系剖面,发育完好,化石丰富,并作过深入研究,可以作为华北区寒武系的标准剖面。但就全国来说,张夏寒武系剖面中的下寒武统发育不全,必须以云南东部的下寒武统作补充,才能建立中国或东太平洋区整个寒武系的标准剖面。因此在大范围内,标准剖面往往是综合了几个地区的剖面情况。在较小的范围内,如在一个地层区内同样需要建立标准剖面,不过建立的标志多以岩性沉积相为主,主要是反映一个小地区内沉积环境特点。标准剖面可以用来补充模式剖面。" }, { "instruction": "coneincone volcano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外轮山和其中间的新火山锥的总称。在日本又称双重式火山。它们是成层火山的中央火山口经侵蚀稍微扩大后,或者在中央形成破火山口以后,在火山口内部一般往往会出现小火山锥。这种小火山锥多为熔岩穹丘,可称之为中央穹丘,或泛称为中央火山口锥。而围绕具中央火山口锥的火山口的边缘山陵又称外轮山。同样过程如果再重复一次,就可形成三重山。" }, { "instruction": "上孔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侧弓亚纲。曾列为爬行动物一亚纲。头骨顶部有一颞孔,位于后额骨及上颞骨的上方。过去认为鱼龙类具这种型式的颞孔,近年对颞部保存完好的鱼龙化石进行研究,发现并不存在这种颞孔类型。鱼龙类或列为独立的鱼龙亚纲,仅包括鱼龙目(Ichthyosauria);或作为一个目列入调孔亚纲。应置于双孔亚纲内。" }, { "instruction": "雏形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美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诊断表下层之一。英语cambium意为形成层,系植物分化开始形成组织之处,带有雏形含义。雏形层的形成与蚀变作用有关,其标准是:至少有一半体积已丧失母岩结构,有土壤块状结构发育,但土层分化不明显。本层较下垫层具较浓的彩度,一般呈灰色,土体中的风化矿物大于10%。" }, { "instruction": "数字中国地理空间基础框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数字中国地理空间基础框架是其他地理数据的基础参考框架,它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提供统一的空间定位与基础地理信息的公共平台。它主要包括五大体系: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体系,数据交换网络服务体系,政策法规与标准体系,组织机构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 }, { "instruction": "鼢鼠化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亚洲特有的一种啮齿类动物,主要出现在中国黄土分布区。鼢鼠Myospalax于更新世早期大量出现,可能从某类原始的鼢鼠系统演化图Prosjiphneus演化而来。牙冠很高,没有牙根,内外褶沟又深又长。根据头骨矢状区、枕骨部的形状、凸出程度及颊齿特征,鼢鼠被分为三种类型:以丁氏鼢鼠为代表的凹枕型,枕骨区内凹;以鼠平鼢鼠为代表的平枕型,枕骨区平;和以方氏鼢鼠为代表的凸枕型,枕骨区向后凸出。鼢鼠化石属种多,分布面积广,在黄土地层划分与对比中占有相当重要位置。1985年刘东生等在杨钟健和德日进早期研究基础上及新的资料,完善了鼢鼠演化系统图。" }, { "instruction": "三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人类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排放的废弃物,即废气、废水、废渣的统称,主要指工业废弃物。以气体、液体或固体形式进入环境,使大气、水体和土壤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并经迁移转化而扩散到更大范围或达到更严重的程度,其结果往往影响生物生长、危害人体健康和降低产品质量。通过全面规划、改革工艺流程、加强综合利用等措施,可减轻或避免三废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 { "instruction": "劳村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晚侏罗世。分布在浙西兰溪、道德。衢州及金华一带。命名剖面位于浙江建德县大同镇劳村之南,是一套紫红色碎屑岩及火山岩、火山碎屑岩互层地层。本组底部常见砾岩,砾石成分因地而异。向上为紫红色含砾粗砂岩、凝灰质砂岩、泥岩夹流纹质火山碎屑岩,局部含钙质或钙质结核,夹少许石灰岩透镜体,厚度大于1236米。与下伏渔山尖组不整合接触,有时超覆于更老地层之上。含双壳类Nakamuranaia chingshanensis,腹足类Probaicalia gerassimovi、Amplovalvata aff. suturilis、Lioplacodes shouchangensis,叶肢介Yanjiestheria sinensis,介形虫Cypidea (C)MonosulcocyprisRhinocypris组合,昆虫Mesopanorpa yaojiashanensis、Humiryssus leucus、Lycoriomima mictis,植物Equisetum sp. Coniopteris sp. Sphenopteris sp. Otozamites linguifolius等。本组为河湖相伴有火山喷发沉积。其分布以建德梅城至兰溪寿峰山一线为界,以西在建德梅城、更楼、寿昌、大同至衢县石梁一带,以紫红色沉积岩为主,夹火山岩,厚达1949米;以东以火山岩及其碎屑岩为主,沉积岩多以夹层出现。" }, { "instruction": "杆沸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NaCa2〔Al5Si5O20〕*6H2O。斜方晶系。晶体呈柱状或针状,往往集合成放射状球粒。白色或淡黄、淡红、淡褐色。玻璃光泽,新鲜解理面呈珍珠光泽。硬度5~5.5。解理平行{010}完全。密度2.3~2.4克/厘米3。产于玄武岩、响岩等喷出岩的气孔中。" }, { "instruction": "水交通运输污染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对水域环境造成污染的交通运输设施和设备。在水运过程中将泄漏有害液体,排放洗刷废水,从而对河流、湖泊、海湾和海域造成水体污染,特别是在发生事故时更甚。交通运输污染源向水体排放的污染物主要是石油和石油制品以及运载的有毒有害物。" }, { "instruction": "鳞片变晶结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变晶结构的一种。特征是岩石主要由云母、绿泥石或滑石等片状矿物组成。它们一般呈平行排列,形成结晶片理。常见千枚岩和云母片岩等具有此种结构。" }, { "instruction": "海洋地质调查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应用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各种手段探测海底地形、地质构造、海底岩石、沉积物及海底矿产的统称。调查内容和海洋地质调查作业示意图1.无缆自返式取样器; 2.测深剖面测量; 3~4.深海照相和电视; 5.活塞取样、抓斗、箱式取样、地热测量; 6.海底钻井; 7.拖网取样; 8.岩石拖网; 9.地层剖面测量; 10.重力测量; 11.电火花、气枪; 12.地震反射测量; 13.旁侧声呐; 14.地震折射 测量;15.磁力测量方法主要有:利用回声测深仪、旁侧声呐和多波束测深仪调查海底地形地貌;用拖网、抓斗以及柱状取样器和海洋钻探等获取沉积物和岩石样品;用地层剖面仪,了解水下疏松沉积物分布、厚度及其构造特征;用地震、重力、磁力以及地热等地球物理方法、海上钻探等,探测海底地质构造及矿产资源;在个别地区,通过潜水器、水下电视、照相等方法直接观测海底沉积物及其动态和地貌形态等。又可分为综合性和专业性两种:前者,在大范围内,采用小比例尺进行上述各项内容的综合调查,以获得较全面的地质、地球物理资料,为下一步工作提供依据;后者,专业性调查则是为某一具体目的而进行的调查,如寻找石油或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等。" }, { "instruction": "泥沙扬动流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当垂线平均流速超过起动流速时,河床上的泥沙就开始滑动,继而间歇性跳跃前进。若流速继续增大,跳跃的高度与距离也随之增大。当流速增大到一定程度后,泥沙就不再回到河床面上,而是悬浮在水中,随水流一起下移,这时的水流速度称为扬动流速。它是泥沙从推移运动进入悬移运动的一个参数。量纲为m/s。" }, { "instruction": "海岸滑坡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由于自然的因素(水或重力)和人类活动的干扰使坡度较陡的岩土体海岸沿着一定的软弱结构面产生剪切位移而整体地向下方移动的现象。沿着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海岸,滑坡现象时有’发生。如美国马萨诸塞州Cod海角是由松散的冰碛物组成,在大西洋的海浪和巨浪冲刷作用下,经过一系列的滑坡活动后,造成了海岸悬崖的后退。Highland照明灯塔修建于1797年,1857年又进行重修,从183英尺(56m)高悬崖后退了500英尺(152m)。到1 990年,一系列的滑坡使悬崖向灯塔后退了100英尺(30m)。海岸滑坡往往造成海岸后退,岸边建筑破坏,交通中断等严重灾害。为减轻海岸滑坡造成的危害,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①对重要海岸带进行调查,查清可能滑坡地带;②建设重要设施要避开可能的滑坡区城,如果一定要建在滑坡区,则应有抗滑坡的相应措施或提高设施的抗滑坡能力;③滑坡一般发生在风暴潮、台风、地震等灾害的爆发期,在此期间,要对可能滑坡区进行重点监视,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 { "instruction": "增强型专题制图仪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陆地卫星的第三代多波段扫描遥感仪器。主要装载在陆地卫星6号和7号土。光谱通道增至8个,除像专题制图仪那样包括两个短波红外和一个热红外通道外,还增加了一个全色通道,波长范围是0. 50~0.90μm轨道高度705km,扫描带宽185km,地面分辨率30m(热红外波段提高到60m),全色波段达15m的分辨率。这个全色通道可以进行地区性的农业监测,包括对农作物生长条件的评价、病虫害早期预警与监测等;可以进行海洋、海岸带资源的调查以及水体信息的分析等。" }, { "instruction": "构造体系控油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构造体系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包括多级构造体系控油、扭动(旋扭)构造控油、构造复合控油及不同力学性质结构面控油等。如中国东部新华夏系和西部的西域系与纬向构造带复合控制含油气区;青藏地区的含油气盆地则受控于歹字型构造。二、三级扭动构造及低级序旋扭构造控制着油气区和油气田。由于巨型构造体系均有漫长的成生发展过程,以致在其不同部位、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生、储油能力。根据构造体系发展演化历史及对古地理环境的控制,结合岩相和生油物质丰度的研究以及构造空间展布的组合规律,可预测含油气区内主要油气聚集类型和分布。这一认识已被中国油气勘探实践和一系列油气田的发现所证实。" }, { "instruction": "有机污染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对环境造成危害的一类有机化合物。按其来源可分为天然有机污染物和人工合成有机污染物两类。前者主要是由生物体的代谢活动及其他生物化学过程产生的,如萜烯类、黄曲霉毒素、氨基甲酸乙酯、麦角、细辛脑、黄樟素等。后者是随着现代合成化学工业的兴起而产生的。如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洗涤剂、染料、溶剂、涂料、农药、食品添加剂、药品等,在其生产和使用过程中进入环境并在达到一定浓度时,便造成污染,危害人类健康。" }, { "instruction": "包含变晶结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变嵌晶结构。变晶结构的一种。特征是在较大的变斑晶包含变晶结构矿物中包有其他矿物的细小晶体。例如,石榴子石变斑晶中包有石英或云母;角闪石变斑晶中包有石英或斜长石,等等。在一般情况下,变斑晶中的矿物包裹体,随着变质温度的增高而逐渐减少。" }, { "instruction": "等结构的晶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等型的晶体(isotypic crystal)。具有不同化学成分但具有相同内部构造的晶体被称为等构造晶体。例如锆石(Zr〔SiO4〕)与磷钇矿(Y〔PO4〕)之间,萤石(CaF2)与晶质铀矿(UO2)之间,方解石(Ca〔CO3〕)与菱镁矿(Mg〔CO3〕)、菱锰矿(Mn〔CO3〕)与菱铁矿(Fe〔CO3〕)之间,都是等结构的。等结构的各种晶体,应具有完全相同的结构几何特征,亦即具有相同的空间群,相同或相近的轴率、轴角和原子坐标,以及相似的化学式,但是,它们的化学组成和离子的电价、半径、键性以及晶胞的大小等,则既可以是相同或近似的,也可以是完全不同的。假若不同晶体间只是部分地符合等结构关系的条件,例如闪锌矿(ZnS2)与黄铜矿(CuFeS2)的结构之间,尽管其他几何特征均相同或相近,但两者的空间群不同,因而并不属于等结构而只是似型关系。" }, { "instruction": "体波震级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根据体波计算出来的震级。由B.Gutenberg和C.F.Richter于1956年提出,是以地动时体波(P波、PP波、S波)波群的运动能量来表示地震规模大小的标准。常用m和MB表示。计算公式为MB=lg({A}μm/{T}s)最大+Q(Δ,h)+S式中:A为地动波群的最大振幅的地动位移(单位微米);T为体波周期(以秒计);Q(Δ,h)为体波震级起算函数;S为观测分站的校正值" }, { "instruction": "瓦窑堡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中国陆相三叠系顶部的一个阶,位于永坪阶之下,下侏罗统八道湾阶之下。阶名源自岩石地层单位“瓦窑堡组”,层型剖面选在陕西铜川金锁关柳林川沟头。瓦窑堡阶的底界生物识别标志尚待深入研究后定义。阶内含有极丰富的古植物DanaopsisBernoullia组合,其种群面貌比永坪阶和胡家村阶的大为丰富,主要分子有:Equisetites acanthodon,Neocalamites carrerei,Danaeopsis fecunda,Bernoullia zeilleri,Asterotheca szeiana,Todites shensiensis,Cladophlebis gracilis,Cl. raciborskii,Thinnfeldia nordenskioldi,T. rhomboidalis,Glossophyllum? shensiense,Protoblechnum hughesi,Pterophyllum crassinervum,Nilssonia orientalis,Ginkgoites digitata,G. magnifolia,Podozamites lanceolatus等;介形虫仍为DarwinulaLutkevichinellaTungchuania组合,但与永坪阶相比,本阶内出现一些新型分子,如Darwinula opinabilis,Tungchuania perelegana等;双壳类为ShaanxiconchaUnio组合,主要分子有:S. triangulata,S. dilatata,S. mianchiensis,Unio xuefengchuanensis等;另外还含有叶肢介、古脊椎动物(以古鳕类为主)。" }, { "instruction": "北京地区成土环境演变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北京西山清水河右岸二级阶地上西胡林剖面厚达20米的黄土中,埋藏有7层古土壤,按自上而下土壤层序号,S0和S4为碳酸盐褐土型古土壤;S1、S2、S3为普通褐土型古土壤;S5为淋溶褐土型古土壤;S6为棕壤型古土壤(均按理化性状与现代土壤资料对比确定),依年代排列,可说明北京地区自50万~1万年前(Q3),交替经历了14次温湿与冷干的气候变化。" }, { "instruction": "大陆坡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大陆斜坡,简称陆坡。1900年,魏格纳(H.Wagner)针对陆架坡折与深海大洋底之间的整个地区而提出。是大陆边缘的中央部分,一般位于陆壳与洋壳的过渡带上。在地貌上陆坡开始于陆架坡折处,指从大陆架外缘向深海倾斜的较陡坡面。上界在陆架坡折,下界往往是渐变的,位于1400~3200米水深范围内,局部位于更大的水深之中。已观察到的最佳陆坡在珊瑚岛岸外,可延伸到深海盆,坡度可达45°,其基脚与大陆隆或海沟相接。倾角一般3°~6°,有些地段超过15°,甚至达35°,平均为4°17′,是很窄的海底区域。宽仅20~100千米,上覆水深100~3200米,其上常有许多深海谷和海底阶地,沉积物主要为陆源碎屑。坡面由基岩或很厚的沉积岩层构成,包括地层单斜构造面、断层面、基岩侵蚀面、生物礁面及三角洲前积层等几种类型。“沉积起源说”认为是原始坡面上沉积物堆积而成;“断层说”认为是由于断层下陷所致;“挠曲说”则认为是地层挠曲的产物。有人认为,有些陆坡是中新世以来上升地壳遭受侵蚀后被海水淹没而成。" }, { "instruction": "矿物相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应用热力学中的吉布斯相律,研究变质岩的矿物共生组合与岩石化学成分、温度和压力之间关系时所得出的规律。在封闭系统中,矿物相数(P)与自由度数(F)和独立组分数(C)之间的关系是:P+F=C+2。因为变质矿物组合一般是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范围内形成的,表明变质作用通常是在温度和压力都可变化的条件下进行,即自由度F≥2,由此得出变质岩中平衡共生的矿物相数应等于或小于岩石中的独立组分数,即P≤C。这一规律称为矿物相律,因为它是由戈尔德施密特(V.M.Goldschmidt,1911)首先提出的,又称为戈尔德施密特矿物相律(Goldschmidt′s mineralogical phase rule)。在开放体系中,岩石中的组分可分为惰性组分(Ci)和活动组分(Cm),即C=Ci+Cm,因为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岩石中只有惰性组分与变质岩的矿物组合有关,而完全活动组分对变质岩的矿物组合没有影响,即自由度F≥2+Cm,由此得出变质岩中平衡共生的矿物相数应等于或小于岩石中的惰性组分数,即P≤Ci。这一规律是由科尔任斯基(Д.С.Коржинский,1936)首先提出的,因此称为科尔任斯基矿物相律(Korzhinskiy minerological phase rule)。" }, { "instruction": "杜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被子植物门双子叶纲杜仲科的一属。现存仅一种,为高大、落叶乔木,分布于中国东经102°E~120°E,北纬25°N~35°N的丘陵山区,是现代中国特有植物。果实、叶片与枝条中均含有丰富的单细胞、长条形、两端膨大的细长胶丝。化石被广泛发现于欧亚与北美大陆古近系新近系。近年在中国抚顺始新统、山旺中新统和张村上新统陆续发现了可靠的果实或叶片化石,表明中国至少是杜仲早期演化中心之一,挑战了西方学者关于杜仲来自北美,经由欧洲在第四纪抵达东亚中国的传统认识,改写了杜仲的古近纪和新近纪地理分布历史。" }, { "instruction": "腐殖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土壤有机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土壤中由缩合和聚合作用而形成的一系列高分子有机化合物。按腐殖质的可溶性,可分为:①溶于碱而不溶于酸和酒精的胡敏酸(黑腐酸);②溶于碱和酸的富里酸(黄腐酸);③溶于碱和酒精而不溶于酸的吉马多美朗酸(棕腐酸);④不溶于碱、酸和酒精的胡敏素(黑腐素)。腐殖质具有适度的黏结性,能使黏土疏松、砂土黏结,含有多种养料和较强的吸收性,能提高土壤酸碱度变化,有利于微生物活动和作物生长。" }, { "instruction": "forgotten name,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拉丁文 nomen oblitum(缩写 nom.oblit.)指一个作为首异名发表在动物学主要文献中,经过50年以上仍未被再引用的名称。遗忘名称除非经国际命名委员会批准,不应再被使用。遗忘名称属于无用名称。" }, { "instruction": "龙首山岩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古元古代。分布于甘肃龙首山,为变质岩系。自下而上分为:A岩组,以条带状混合岩为主,夹斜长角闪岩和薄层大理岩,厚1880米;B岩组,以大理岩为主,夹片岩、片麻岩、斜长角闪岩和磁铁石英岩,厚2145~3745米;C岩组,以片岩、斜长角闪岩、浅粒岩为主,夹大理岩及片麻岩,厚1476~3237米;D岩组,下部为浅粒岩,中部为片岩,上部为变粒岩夹片岩、结晶灰岩,厚2110~2419米。变质程度属低角闪岩相。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全岩RbSr等时线年龄23亿年。" }, { "instruction": "污染土壤的化学修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基于污染物土壤化学行为的改良措施,如添加改良剂、抑制剂等化学物质来降低土壤中污染物的水溶性、扩散性和生物有效性,从而使污染物得以降解或者转化为低毒性或移动性较低的化学形态,以减轻污染物对生态和环境的危害。化学修复的手段主要包括沉淀、吸附、氧化-还原、催化氧化、质子传递、脱氯、聚合、水解和pH调节等。" }, { "instruction": "社会民俗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亦称民间社会传承,义同民风、习俗、风俗。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各社会集团结合、交往过程中各种关系间形成的习惯、风尚、礼仪,包括:①经济民俗。指居住习俗、服饰习俗、饮食习俗、工艺习俗、交易习俗;②亲俗民俗。包括家族习俗、生子习俗、婚姻习俗、丧葬习俗、馈赠习俗、结盟习俗;③文化和精神习俗。指信仰习俗、岁时礼仪、游艺民俗;④城乡民俗。指维护街道、村镇环境、组织城乡社会邻里间协同生活秩序。社会民俗支配着社会生活和事务,直接关系着社会发展的进程。" }, { "instruction": "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简称测绘法。为了加强测绘管理,促进测绘事业发展,保障测绘事业为国家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2002年8月2 9日修订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自2002年1 2月1日起施行。测绘法总则规定:“本法所称测绘,是指对自然地理要素或者地表人工设施的形状、大小、空间位置及其属性等进行测定、采集、表述以及对获取的数据、信息、成果进行处理和提供的活动”,因此上述相关活动均应受到测绘法约束。测绘法的主要内容包括:测绘基准的建立与统一原则、测绘实施的标准与注意事项、测绘资质的认定、测绘行业及其成果管理规定、公民对测量标志的保护义务,以及相关的法律责任。" }, { "instruction": "均衡补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壳上各地块间的高度差异,为其下面“根部”的深度差异所调节,或为其密度差异所调节,而处于平衡状态的方式。也就是说高山地区地壳陷入地幔越深,地幔给予的浮力也越大。这样就达到了均衡补偿。" }, { "instruction": "海洋污染调查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为摸清海洋污染状况而进行的调查研究工作。调查内容主要有海水水质、底质、生物体和海洋大气等的污染物浓度,存在形式、分布状况及分散富集变化规律。它们对海洋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影响的程度和范围,还要按调查规范、建立监测站进行多项目、多地域和多种方法的监测。海洋污染调查是实施海洋环境管理和保护的基础性工作,对控制海洋环境污染,保护其环境与资源有重要的意义。" }, { "instruction": "超碎裂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岩石遭受断层作用强烈研磨粉碎而成的脆性断层岩。岩石中碎斑极小而少见,碎基呈碎粉状,分布较均匀,粒径在0.1毫米以下,含量占90%以上。超碎裂岩又称碎粉岩。尚未固结成岩则称为断层泥。" }, { "instruction": "塌陷地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溶洞密布的石灰岩地区或大规模地下开采的矿区因基岩塌陷形成地表轻微震动称为塌陷地震。塌陷地震的成因有两种:一是由于岩层地下水的侵袭形成溶洞,由于风化和水的冲蚀作用产生坍塌而引起的地震;二是由于古旧沙坑或矿山采空区,当它们大到一定程度时,引发矿顶板崩塌、采空区围岩变形等作用使旧的沙坑或大片采空区坍塌而引起地面震动。由于塌陷地震产生的能量非常有限,与构造地震有着明显的区别:震源深度相对很浅,能量较小,波及范围也小。然而虽然强度低,震级小,多属微震,但烈度偏高。如大同煤矿自1956年以来出现顶板塌落而引起的较大地震有41次,最高震级3.4级,震中裂度可达V度。湖南恩斗桥煤矿1973~1981年间发生有感地震20次,震级3级,最大震级2.2级,震中烈度V度。四川自贡盐矿1974~1980年间共发生0.8- 3.8级地震288次,平均每年约44次。" }, { "instruction": "层状侵入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基性岩浆分异的火成岩(包括纯橄榄岩、橄榄岩、辉石岩、苏长岩、辉长岩及斜长岩等)所构成的层状盆或漏斗状侵入体。岩体具良好的韵律层和旋回性。著名的例子如非洲南部的布什维尔德火成杂岩体,规模达450千米×270千米,它是由超镁铁岩和镁铁岩层状侵入体所组成,超镁铁质岩约占七分之一。" }, { "instruction": "电磁波谱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按照电磁波的波长长短、频率大小、能量强弱依次顺序排列的图表称作为电磁波谱。电磁波谱的特点是:①各类电磁波由于波长和频率不同,其性质有很大的差别,在遥感测量中,量测与记录的仪器和方法也不同;②虽然它包括了所有的电磁波,但目前还不能完全用于地球遥感;③波长不同,单位也不同。无线电波用米或千米;微波用厘米或毫米;红外、可见光用微米;紫外用纳米;X射线、γ射线用埃;④所有电磁波都具有共同点: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相同,都等于光速;都遵守同一的反射、折射、透射、吸收和散射等规律。" }, { "instruction": "密西西比亚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原北美古生界的一个系,位于泥盆系之上,宾夕法尼亚亚系之下,延续时间为距今345~320百万年,大致相当于欧洲的下石炭统。当前国际上将其作为石炭系下亚系的专名。1869年根据密西西比河谷盆地出露好而命名。" }, { "instruction": "蚤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代表种蚤。成虫完全无翅,以吸血为生,幼虫栖息于寄主动物巢穴附近的碎屑中。尚无化石发现。现生2500种,中国已知640种。" }, { "instruction": "格陵兰冰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格陵兰冰盖面积有173万平方千米,占全岛陆地总面积的95%,冰盖周围是无冰的陆地,宽15~160千米,只有少数冰川的尾部到达海洋。冰盖的平均厚度1500米,中央部分达1860米。冰盖主体的运动速度20米/年,而冰舌部分流速达1000~7000米/年,格陵兰冰盖由三个活动中心组成,一个在北纬65°附近,海拔2700米;另一个在北纬70°附近,海拔2800米;还有一个在北纬76°附近,海拔3000米。格陵兰的雪线变化于300~1500米,从南向北降低,有些地方降到海平面的高度。格陵兰冰盖在末次冰期扩大到216万平方千米。北冰洋的冰山大部分来自格陵兰冰盖,仅西格陵兰100条冰舌破裂进入海中形成的冰山就有1.5万多座,贾克伯沙文冰川每年要为北冰洋提供1400多座冰山。由于北冰洋的水温和气温都比较高,冰山消融较快,多成金字塔状,高度常在10~12米间,有的可达30~170米。冰山可漂浮到北纬40°的洋面。1934年有人在北大西洋北纬30°附近见到巨大的残留冰块,这是冰山漂流最远的记录。" }, { "instruction": "鳞绿泥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Mg,Fe)3(Fe3+,Fe2+)3〔Al2Si2O10〕(OH)8,FeO 19.8%~39.3%,Fe2O3 7.2%~31.7%。实际上是一种富含铁的鲕绿泥石。单斜晶系。呈隐晶质致密块体,有时呈细鳞片状。橄榄绿色至绿黑色。条痕绿灰色。鳞片呈珍珠光泽。硬度2~2.5。解理平行底面{001}完全。密度3.15~3.19克/厘米3。成因和用途同鲕绿泥石。" }, { "instruction": "钾石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K2Ca〔SO4〕2*H2O。单斜晶系。板状晶体,集合体呈放射状。白、浅黄、肉红或乳白色。透明至半透明。具三组解理。断口贝壳状。硬度2.5,密度2.579克/厘米3。为陆相盐湖中常见的含钾矿物。" }, { "instruction": "锈斑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常见的土壤新生体之一,其成因与锈纹相似,呈锈黄色斑。比锈纹的淀积更为集中与明显,说明环境的氧化性更强,淀积铁的数量也更多。锈斑易出现的土壤也与锈纹一样,它们都是指示氧化还原交替的环境。" }, { "instruction": "笔石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类已经绝灭的海生群体动物,亲缘关系尚不肯定,过去一般将其隶属于腔肠动物门,后因其茎系及骨骼构造与翼鳃类相似而列为半索动物门的一纲,但也有不同意见。化石很像保存在岩石层面上的笔迹,故名笔石。笔石的骨骼称笔石体,过去认为其成分为几丁质,后经分析发现完全不含几丁质而是蛋白质的,含有大量的丝氨酸、谷氨酸、甘氨酸等多种氨基酸。笔石体由1个或若干个笔石枝笔石枝的生长方向组成,始端具一个长锥形的胎管,胎管尖端逐渐变细,形成向外伸出极细的线管。笔石枝1个或多个,系由向一个方向连续生长的许多胞管相连而成,不分枝或再分枝,枝下垂、下斜、平伸、上斜或攀合生长。胞管为笔石动物个体的住室,管状,壁由纺锤层及表皮层组成,前后相互叠覆,末端露出,形状变化很大,可分为很多胞管类型,是鉴定笔石的重要特征之一。笔石枝胞管均为单列,上攀生长的正笔石类笔石体胞管单列、双列,偶为三列、四列。树形笔石类等具有两种胞管,较大的正胞管及较小的副胞管两者以茎系相连。过去一般将具芽茎的正胞管始部另名为茎胞管。正笔石类只有一种胞管。笔石纲根据其胞管特点等可分为树形笔石目、管笔石目、腔笔石目、茎笔石目、甲壳笔石目及正笔石目,其中以树形笔石目及正笔石目最重要。全为海生、多为漂浮生活,也有固着海底者,分布极广,演化迅速。中寒武世至石炭纪,奥陶纪及志留纪最盛,早泥盆世末期衰退,仅部分树形笔石延至石炭纪。笔石在中国分布广泛,是奥陶纪、志留纪及早泥盆世地层的重要标准化石之一。" }, { "instruction": "smaltite,smaltine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Co,Ni,Fe)As3-x,钴、镍、铁的含量在较大范围内变动。当镍和铁增多时,Me(Co+Ni+Fe):As就显著偏离1∶3。等轴晶系。晶体呈立方体、八面体或二者的聚形,通常呈粒状和致密块状。锡白至钢灰色。条痕灰黑色。金属光泽。硬度5.5~6。密度6.4~6.8克/厘米3。主要产于钴镍砷化物热液矿脉中,与方镍矿、方钴矿、红镍矿等共生,在地表易氧化而变成钴华和镍华。是炼钴和镍的重要矿石矿物。" }, { "instruction": "大型浮游生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大小介于1毫米至1厘米之间的浮游生物。大型浮游生物小于巨型浮游生物,大于小型浮游生物。也有定为20~200毫米之间者。" }, { "instruction": "澄江动物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早寒武世筇竹寺期的动物群,是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主幕产物的典型代表,所包括动物类群的数量和保存质量均超过了加拿大中寒武统布尔吉斯页岩动物群。其保存十分精美的多门类软躯体构造化石既包含较为低等的海绵动物、栉水母动物和刺胞动物,更有各种各样的三叶形动物、甲壳形动物、叶足动物、腕足动物、帚虫类等原口动物类群,而且还产出了棘皮动物的始祖类群古囊类、半索动物、尾索动物、头索动物、真脊椎动物(昆明鱼、海口鱼、钟健鱼)以及绝灭了的古虫动物门等后口动物谱系的原始代表;它们为探索三胚层动物起源和早期演化提供了丰富的生物学信息。广布于我国西南各地,尤其集中于滇东地区。" }, { "instruction": "脉动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布契尔(W.H.Bucher,1933)提出,认为地球既有收缩又有膨胀,呈周期性的交替发展。但对地球胀缩的原因则有不同的看法:一种是从放射性热量聚集与消耗的观点来解释,聚热过程就是地球的膨胀过程,耗热过程就是地球的收缩过程;另一种则从地球最初是冷的和固态的观点来解释,认为组成地球的微粒因冷收缩,彼此吸引,而产生微粒的较快运动。运动激化又使温度上升,物体发热,引起地球膨胀,在能量消耗后,地球内部的压实作用又占主导地位,再次产生收缩。在地球的膨胀期,地壳受到引张作用,产生出大规模的隆起与坳陷、大型裂谷和岩浆喷溢;在地球收缩期,地壳受到挤压作用,产生出褶皱山系,并伴有岩浆活动。脉动说虽然解释了构造运动的周期性,但却不能解释地壳构造的定向性。?葛利普(A.W.Grabau)根据他于1933及1936~1938所从事的世界古生物发育情况的研究,提出的在古生代期间的同一时期内,由于海平面的升降运动,有节奏地反复进行海进、海退的现象。他的这种观点称为脉动说。" }, { "instruction": "块状构造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均一构造(homogeneous structure)。具有块状构造的岩石,其特点是岩石各组成部分的成分和结构是均一的,无气孔,矿物排列无一定次序,无一定方向,不具任何特殊形象的均匀块体。块状构造是火成岩最常见的一种构造。" }, { "instruction": "黑瑟定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寒冷地区生活的动物,其心脏的体积与重量均比温暖地区的同种动物具有明显增大的现象。" }, { "instruction": "古海槽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古地理研究中是对某些大规模、长条状、不同水深环境古海洋的总称,例如秦岭海槽、乌拉尔海槽等。在传统槽台学说中,海槽被解释为地槽造山带演化早期的古地理表现形式;在空间位置相对固定的前提下,强调其演化过程中出现海水深浅和盆山更替的古地理旋回性变化。板块学说则将海槽解释为古洋盆遗迹(old oceanic trough),强调通过多学科研究查明不同类型板块之间的俯冲、碰撞过程;从全球构造活动论的学术视野,再造古大陆和古海洋的时空演变历史。由于古代海槽沉积环境多变、后期又遭受强烈构造变动,往往成为古地理研究中的疑难问题和薄弱环节。" }, { "instruction": "寒漠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高山和亚高山草甸和草原植被下形成的、具有寒性土壤温度状况和胡敏酸与富里酸比值<1的暗色表层的土壤。相当于美国系统分类的软土纲、始成土纲,联合国分类的始成土、干旱土、黑钙土、栗钙土。它包括的土类有高山草甸土(草毡土、寒冻毡土)、亚高山革甸土(黑毡土、寒毡土)、高山草原土(莎嘎土、寒冻钙土)、亚高山草原土(巴嘎土、寒钙土)。高山草甸土和亚高山草甸土相当于美国土壤分类中软土纲的冷冻潮湿软土( cryaquoll)、典型冷冻潮湿软土(typic cryaquept)、始成土纲(inceptisol)的冷冻潮湿始成土(cryaquet)冷冻暗色始成土( cryumbrept)和典型冷冻暗色始成土(typic cryumbrept),相当于联合国土壤分类中始成土(cambisols)内的腐殖质始成土(humic cambisols)。高寒土分布在高山垂直带上部森林郁闭线以上或无林的高山、高原地区。高寒土一般具有寒性土壤温度状况和胡敏酸与富里酸比值小于1.0 的暗色表层,相当于把美国土壤分类系统中软土纲和始成土纲中所具有的冷冻或永冻土壤温度状况作为高寒土诊断层和诊断特性的依据。" }, { "instruction": "卡尔达西火山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分布在新疆于田南部昆仑山中一大型山间盆地中的现代火山群。卡尔达西是维吾尔语,意思是着了火的石头。熔岩为辉石安山岩、橄榄玻基安山玄武岩、碱性玄武岩,次火山岩为流纹岩。" }, { "instruction": "片状侵蚀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面状侵蚀、面状洗刷作用。片状流水在流动过程中对斜坡进行均匀破坏的作用。大气降雨形成无数细小的股流,它们片状侵蚀A—B.原始地表面;A′—B′片状侵蚀后表面无固定流道,沿坡面呈网状流动,流水产生的动能破坏(以机械破坏为主)地面的岩石或土层,并使地面均匀降低。面状侵蚀的强度与气候、地形、地面岩性和植被有关。因此在气候干燥、降雨强度大、地面缺少植被保护的地区,面状侵蚀强烈,往往造成大量水土流失。如中国的黄土高原地区。" }, { "instruction": "边石坝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垂直地下河或地表河流向,或围绕泉水形成的拦河坝状边石。石坝形成后,使地下河道(或地表河道)成为阶梯状,如有水流活动,则常出现一系列的石坝与水潭。" }, { "instruction": "冰川消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冰川融化、蒸发、升华所引起的消耗。粒雪线以上,冰川消融是微弱的;在粒雪线以下,冰川消融主要是融化产生冰水。" }, { "instruction": "奥伦尼克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位于印度阶之上,是海相下三叠统上部的一个阶。奥伦尼克阶源自西伯利亚北部奥伦尼克河口一带的奥伦尼克层。现为国际通用的一个阶。其底界以牙形石Neospathodus waageni和菊石Hedenstroemia的首现为标志。" }, { "instruction": "黄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浅黄或褐黄色,颗粒成分以粉土粒级为主(含量>50%),富含碳酸钙,有时含硫酸盐或氯化物盐类,具有肉眼可见孔隙的第四纪陆相沉积物。黄土有时具有湿陷性。最早李希霍芬(1877)对欧洲莱茵河流域及中国大陆的黄土提出的定义为:黄—褐色,含石灰质,以粉土为主的粉状土;没有层理,含陆生蜗牛,有垂直节理。“黄土”一词,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及民间就已出现。西方国家在19世纪后期将德国莱茵河流域的黄色松散堆积物命名为“lss”,由此音译出英(loess)、俄(лсс)等文。不同学者曾以不同观点提出黄土的定义。1933年奥布鲁切夫(Β.Α. Обручев)将没有层理的黄土称为原生黄土,并认为是风成成因的;次生黄土是其他各种成因形成的。" }, { "instruction": "地磁北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球是一个具有磁场强度不均匀变化的球体,19世纪20年代,德国著名数学家高斯(K. F. Gauss)发表了关于地球磁场的理论,将地球视为一个具有均匀磁场强度的球体而用数学推导出的磁极,称为地球的地磁南北极,是一个用于理论分析地球及其磁场随时空变化的理论值,它与地球南北极并不一致,其间存在11°30′的夹角。北半球的地磁极称为地磁北极(南半球的地磁称为地磁南极),1996年地磁北极的坐标为79.3°N ,71.5°W。" }, { "instruction": "岩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壳深部或上地幔物质经部分熔融而产生的炽热熔融体。其成分以硅酸盐为主,可含少量碳酸盐、氧化物等,并溶解有挥发分,温度一般为700~1200℃。岩浆具有一定的黏度。可划分为酸性岩浆、基性岩浆、碱性岩浆和碱土性岩浆。它在构造运动或其他内力的影响下,可以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经冷却固结后形成各种火成岩,与内生矿床关系密切。magma一词,最早来源于希腊语,原意是指像“稀饭”或“糨糊”一样的东西。" }, { "instruction": "埃姆斯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现为国际地层表中下泥盆统顶部的一个阶,位于布拉格阶之上,艾费尔阶以下,以产腕足类Euryspirifer arduenensis为其特征。埃姆斯阶一名源自德国的埃姆斯(Ems)。" }, { "instruction": "杂卤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K2Ca2Mg〔SO4〕4*2H2O。三斜晶系。晶体呈细小板状,集合体呈粒状、块状或纤维状。白色或灰色,常因含铁的氧化物而染成棕、红、黄等色。玻璃光泽,块状者呈蜡状光泽。解理平行{101}完全。硬度3.5。密度2.78克/厘米3。出现于盐湖中,与石盐、硬石膏等共生。可用以制造化肥。" }, { "instruction": "蝗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蝗虫足世界性害虫,由于它分布广、数量大,危害特别严重。全世界常年发生蝗灾的面积达46 800 000km2,约有三分之一的大陆,近100个国家和地区会不同程度受到蝗灾的威胁,尤以非洲和亚洲的一些国家蝗灾发生最为频繁,危害最为严重。通常大家关注的蝗灾一般是指暴发性蝗灾。造成暴发性蝗灾的蝗虫主要是沙漠蝗和飞蝗两种。沙漠蝗是非洲大陆的头号害虫。飞蝗则广泛分布于亚洲、非洲、大洋洲和欧洲的部分地区,我国历史上记载的蝗灾90%以上是由东亚飞蝗引起的。中国1944年发生的大蝗灾,约有5000万亩庄稼被吃毁,造成河南省严重灾荒。1998年和1999年河南、山东等地又发生了高密度蝗群,涉及面积达数百万公顷,遭受的损失难以统计。蝗灾是危害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严重生物灾害,我国史书上把蝗灾、水灾和旱灾并称为三大自然灾害,由此可见蝗虫灾害的严重性。目前防治蝗灾的措施主要是治改相结合。改:即改造蝗区,消除蝗虫的滋生、聚集的环境,根除蝗源。治:即对已有蝗区采取化学方法或生物方法治理。" }, { "instruction": "岩溶剥蚀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地壳运动相对稳定的碳酸盐岩分布区,遭受区域性的强烈溶蚀作用后,在较大的面积内形成的孤峰波地,这种区域性的剥蚀面叫做岩溶剥蚀面。当地壳相对上升运动较强时,剥蚀面被侵蚀切割,原有的岩溶景观受到破坏,同时发育新的岩溶现象。如果地壳多次阶段性上升,则形成多级区域性岩溶剥蚀面。" }, { "instruction": "流域面积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集水面积。分水线所包围的面积,一般用F表示,量纲为km2 。流域面积的大小不仅决定河流的水量,而且影响径流形成过程。" }, { "instruction": "微斜长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钾微斜长石。成分K〔AlSi3O8〕,常含有数量不等的Na〔AlSi3O8〕组分。三斜晶系,其轴角可在一定范围内变化,即具有不同的三斜度,从而区分为最大微斜长石与中微斜长石。经常具有依钠长石律和肖钠长石律两组近乎正交的聚片双晶所形成的格子状双晶。两组解理交角近于90°,仅差20;其他肉眼鉴定特征与正长石相似。微斜长石的产状也与正长石相同,但在侵入岩中它比正长石分布更为普遍。用途同“正长石”。富含铷和铯的变种称为天河石,呈绿色,产于伟晶岩中,可作为提取铷和铯的矿物原料,并用于装饰石料。" }, { "instruction": "跃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泥沙等在水中或气下(大气层近地面部分)运动时,沿地面以跳跃方式向前移动的形式。处于跃移状态下的物质称跃移质。" }, { "instruction": "成生联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同一方式地壳运动所产生的地质构造在空间展布、发生发展和力学机制等方面的内在联系。具有成生联系的构造形迹是统一地应力场的产物,反映一定方式的地应力作用。“成生”既表示形成,也包含发展的过程,而与“形成”、“生成”等词的含义有所不同。判明成生联系是确定构造体系的关键,必要条件是:①一定类型的地质构造形象,在不同地区迭次出现;②由同一场构造运动或同一方式多次构造运动所形成,具有相似的发生、发展历史或呈现一定的演化规律;③一定类型的地质构造形体,可用力学原理进行合理解释;④根据力学原理,通过模拟实验能再现类似的构造形象。" }, { "instruction": "准噶尔翼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翼手龙亚目(Pterodactyloidea)准噶尔翼龙科(Dsungaripteridae)的一属。分布于新疆准噶尔盆地乌尔禾及德仑山早白垩世吐谷鲁群。较准噶尔翼龙复原图大型的进步的翼龙,最大者两翼展开可达5米。头骨前部侧扁,上下颌前端极尖并向上翘起,头顶中棱非常发育,鼻眶前孔大并呈三角形,顶骨有一向后突起的小嵴突。牙齿短粗而稍尖,上颌齿约12枚,下颌齿约11枚,上下颌前部的牙齿均退化。具联合背椎,荐椎7枚,翼掌骨、翼指骨极长。准噶尔翼龙生活在湖泊周边,以鱼类为食。" }, { "instruction": "禄丰古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发现于中国的人科森林古猿亚科的古猿化石。生存的地质时代为晚中新世,距今约800万年前。化石发现地点位于云南禄丰城北庙山坡石灰坝褐煤地层中,最早化石发现于1975年。古猿化石计有:颅骨5个、下颌骨10个,颅骨破片6件、上、下颌破片41件,上、下齿列29件,单个牙齿650枚,指骨2根,禄丰古猿以及肩胛骨和锁骨各一块。禄丰古猿雌性个体颅骨的主要特征是形态比较纤细,尺寸也较小。颞脊较弱,左右分离呈弧形,颅骨不具矢状脊或极其微弱,枕外隆凸很小,面部比较窄眶上脊很弱,左右分开,其间隔有宽阔而凹的眉间区,颧骨浅,额蝶突较狭窄。犬齿小,犬齿轭不显著,犬齿窝浅。禄丰古猿雄性标本显示出与雌性的有较大差别,主要表现在它具有强烈突起的“V”字形的颞脊和矢状嵴。面部短而宽,整个面部带有向上翘起的上颌前部,颧弓明显向外张开。犬齿大且明显突出于齿列平面,出现显著的犬齿轭。研究后认为禄丰古猿在形态上表现出同种性双形的性质,它们是同一个种的雌雄个体,先订为禄丰西瓦古猿(Sivapithecus lufengensis)。在1987年研究者认为禄丰西瓦古猿与巴基斯坦和土耳其的标本存在明显的不同,把禄丰的标本修订为禄丰古猿属禄丰种(Lufengpithecus lufengensis)。它们可能是向南方古猿和非洲猿类方向进化的一种类型,或与之接近的类型。" }, { "instruction": "水准原点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国家统一的高程系统的起算点。我国的水准原点设于青岛观象山,1 9 54年10月建成,其高程是以青岛验潮站测得的,平均海平面为零点,经过精密水准测量而得。水准原点的高程值并非为零,随着高程系统的改变,水准原点的高程值也会发生相应改变。" }, { "instruction": "青岩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中国海相中三叠统下部的一个阶,位于下三叠统巢湖阶之上。层型剖面位于贵州省贵阳青岩镇。青岩阶的底界一般以菊石Japonites,Paradanubites,Paracrochordiceras和牙形石Chiosella timorensis的首现为标志。阶内自下而上包含四个菊石带:ParacrochordicerasJaponitesLenotropites带,Nicomedites yohi带,Paraceratites binodosus带和Paraceratites trinodosus带;还包含四个牙形石带:Chiosella timorensis带,Neogondolella regale带,Neogondolella bifurcataN.kockeli带和Neogondolella constricta带。" }, { "instruction": "庐山冰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庐山海拔800米以上,分布了一套冰斗、冰窖、U谷和悬谷等冰蚀地貌,U谷中见前碛三四道和侧碛等冰碛地貌,由黄褐色冰川泥砾构成,其下只见相互联系的冰水停积。这些相互关联的冰川遗迹,清楚地代表一次冰期,李四光定名为庐山冰期。它规模较小,为小型的山谷冰川和冰斗冰川。以冰川遗迹仅限于山上,保存较好,冰碛物风化浅,并能看到黄褐色泥砾覆盖在大姑冰期鲜红色泥砾之上等特点,确定庐山冰期比大姑冰期为晚,是庐山地区最晚的一次冰川活动。" }, { "instruction": "漠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荒漠土壤。在干旱荒漠条件下形成的土壤。土壤剖面的基本土层有:孔状结皮和结皮下的片状鳞片状结构表土层,有机质含量一般不足1%,因强烈的风蚀作用,表土普遍砂砾质化;棕色而紧实的亚表层,粘粒含量相对较高;底土层有盐分和石膏聚积层。主要分布于新疆、甘肃、内蒙古西部、青海和宁夏等省区,根据其成土条件和土壤特征可以将漠土细分为温带草原化荒漠地带的灰漠土、温带荒漠地带的灰棕漠土、暖温带荒漠地带的棕漠土。" }, { "instruction": "新生界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新生代时期形成的地层称为新生界。新生界包括古近系、新近系和第四系。在地质学发展的初期,人们把岩层自老而新划分为三个单元:第一系(原始系)、第二系和第三系,后来又创立了第四系。第一系和第二系早已不用,而第三系和第四系保留下来。2000年国际地层委员会将新生界划为古近系与新近系。2005年国际地层委员会又将第四系置予新近系上部。除古地中海区海相新生界比较发育外,其余地区多以陆相为主。中国新生界,除边缘地带如西藏、新疆、东南沿海和台湾等地有海相沉积外,其余均为陆相沉积。新生界中含有丰富的矿产,如煤、石油、油页岩、岩盐、石膏等。" }, { "instruction": "原生生物界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始先界。生物的一界,全为真核单细胞生物。包括真核单细胞植物及动物,也包括一些兼有动物及植物特征,归属不明的类群。原生生物界所包括的范围及应否成立尚有不同意见。前寒武纪至现代,其中很多门类形成重要的微化石,如金藻门、甲藻门、原生动物门等。" }, { "instruction": "流水沉积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狭义的流水沉积物指地表各种性质流水的沉积物,其中包括坡积物、洪积物、冲积物及泥石流沉积物等。它是陆地上分布最广也是最重要的一类沉积物。广义的流水沉积物除上述类型外,还包括地下河流沉积物等。" }, { "instruction": "角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被三个或三个以上冰斗或冰窖包围的、岩壁陡立的金字塔形山峰叫做角峰。它是由山峰周围的冰斗或冰窖中的冰体向后啮蚀山坡而形成的。" }, { "instruction": "民德冰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欧洲阿尔卑斯地区晚新生代的第四个冰期,是恭兹民德间冰期之后的一个冰期。这一冰期在阿尔卑斯地区可以划分为2~4个亚冰期,它可与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地区的埃尔斯特冰期,北美的堪萨冰期相对比。" }, { "instruction": "构造平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以地质构造作用为主而形成的平原。一般指海成平原。这种平原的地面坡度与组成平原岩层的原始产状一致。但也有因大型隆起拗陷形成倾角较大的平原。有的甚至形成凹状或凸状。如中国西北的三大盆地即属凹状平原;英国南部白垩纪平原属凸状平原。" }, { "instruction": "地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经过科学抽象、按照一定的坐标系统定位的地理环境的图形表达。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地图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模拟的(纸质的)或虚拟的(数字的)、平面的或立体的、静态的或动态的。总体来说,可以从三个方面概括地图的基本特性:①所有的地图都是整个地理环境经过抽象和概括的模型,地图上呈现的是由地图比例尺、地图主题、制图目的等所决定的取舍结果,而不是地理环境的全部;②所有的地图在本质上都需要经历一个空间变换的过程,或者是从三维空间到二维空间(平面图纸或者是到计算机屏幕)的变换、亦或是从实体三维到虚拟三维的变换。这种系统的空间变换就是地图投影。地图投影的选择将影响地图的使用方法和使用精度;③所有的地图都是一种符号空间,它以符号化的方式传递一切地理要素的时间、空间及属性信息。因此,地图历来被称为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在现代信息社会的科学可视化浪潮中,地图也无可置疑地成为地理可视化的主体。" }, { "instruction": "岩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基岩构成的海岸。断层海岸受岩性和构造控制明显,常具曲折陡峻的外貌。其海岸线蜿蜒曲折、岬湾交错,港湾分歧,岛屿星罗棋布;剖面形态呈凸形,地形险峻、起伏大,水下岸坡陡而窄,多形成深水良港。由于海蚀作用,沿岸形成形态多姿的海蚀地貌和堆积地形。根据形态、构造运动与海岸切割性质及成因等还可细分为各种类型的海岸。如海蚀港湾岸、海积夷平岸、上升海岸、下降海岸以及横向海岸、纵向海岸、断层海岸和断块山海岸等。" }, { "instruction": "硼酸盐矿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本类矿物为金属元素阳离子与硼酸根相结合的化合物。硼酸盐矿物在自然界中出现不多。矿物中金属元素阳离子主要有钙、镁、钠、锰、铁等,阴离子除主要的硼酸根及其复杂络阴离子根外,常含其他络阴离子及附加阴离子和结晶水,以离子键与阳离子结合。晶体结构中,硼氧三角形[BO3]3-或硼氧四面体[BO4]5-单独与金属元素阳离子结合形成岛状结构硼酸盐外,它们还以各种不同方式相互连接,组成环状、链状、层状、架状复杂络阴离子根,其情况类似硅酸盐。矿物形态多样。白色、无色或浅色为主,透明,玻璃光泽,一般硬度低,密度不大。含铁、锰者,色深,透明度降低。主要为表生作用产物,部分为接触交代作用产物。" }, { "instruction": "古新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古新世时期沉积的地层称为古新统。欧洲法国巴黎盆地、英国伦敦盆地和比利时盆地的海相古新统研究较早,分层较细,自下而上包括丹尼阶、塞兰特阶和塔内特阶。有些地区将古新统包括在始新统内而未分出。在世界各地,古新统发现不多,海相沉积很少,以陆相沉积为主。在中国以陆相沉积为主,如广东南雄盆地,湖南茶陵盆地、安徽潜山、宣城以及江西、内蒙古、陕西、新疆等地的红层。中国陆相古新统划分为下部上湖阶和上部池江阶。古新统与上白垩统多为逐渐过渡关系。" }, { "instruction": "塞诺曼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欧洲上白垩统底部的一个阶。位于阿尔必阶之上,土伦阶以下,塞诺曼阶一名源自法国的拉孟(Le Mans)的拉丁名塞诺曼(Cenomanum)。现为国际通用的一个阶。其底界位于浮游有孔虫Rotalipora globotruncanoides的最低层位。" }, { "instruction": "物候气候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研究影响物候的天气气候条件的学科。是气候学的一个分支。物候现象是生物受气候诸要素及其他生长因素综合影响的反映,气候往往是重要的外界敏感因子。其他条件相近时,物候期的早迟是局部气候差异的标志,由物候可以了解气候。物候气候学的研究,有助于阐明物候现象如现的气候原因。通常,将气候资料按物候期统计,可以分析得出物候期的气候条件,尤其在农业生产中还要按作物的不同生长期预测相应的气候条件。" }, { "instruction": "扬子准地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包括从云南东部至江苏的几乎整个长江流域和南黄海在内的准地台。为晚元古代末由扬子旋回形成的地台。基底由昆阳群(川西、滇东)、板溪群(湘西、黔东)、神农架群(鄂西)、九岭群(赣北)等中、晚元古界组成;南华系至三叠系海相沉积盖层发育良好且分布广泛,但在川中和黔北地区缺失泥盆系、石炭系,是一个重要特点。侏罗系及其以后的陆相沉积主要分布于四川、滇中、江汉、苏北等地。盖层的构造变动以燕山运动为主,形成良好的地台盖层褶皱带。在康滇地轴、下扬子等地为多旋回构造岩浆活动带。康滇地轴者系以华力西和印支旋回为主的多旋回构造岩浆活动带,下扬子主要是燕山及印支旋回的构造岩浆活动带。二叠纪峨眉山玄武岩广泛分布于西部也是它的一个重要特点。" }, { "instruction": "定向垂直地壳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一定地区新构造运动长期表现为正向或负向垂直运动的趋向。这是新构造运动的运动形式之一。" }, { "instruction": "流行病学调查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流行病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用以查明疾病发生的原因,在人群中分布的规徉及其影响因素。目的在于找出疾病发生、发展的原因和流行的规律,以便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止。运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探讨环境性疾病的病因有重要作用和价值。" }, { "instruction": "复稀金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Y,U)(Ti,Nb)2O6,其中(Nb,Ta)2O5∶TiO2=1∶4~1∶6。斜方晶系。晶体呈柱状或薄板状。黑色,常带浅褐色和浅绿色调。条痕浅黄或浅红褐色。半金属光泽。硬度5.5~6.5。断口贝壳状。密度4.7~5.4克/厘米3。具放射性。产于花岗伟晶岩中,与黑稀金矿、独居石、磷钇矿、褐钇铌矿等共生。是提取稀土金属和铀的矿石矿物。" }, { "instruction": "河床演变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水流与河床相互作用下,河道形态的变化。广义的河床演变指河道从河源到河口、河谷各个部分的形成和发展。狭义指近代冲积河道的演变发展。水流塑造河床,河床约束水流,两者相互制约,互为因果,在水流的作用下,使河床淤高、冲刷、束窄或拓宽。这些变化反过来又影响水流的运动规律。水流、泥沙和河床三者无休止地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导致河流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 }, { "instruction": "环太平洋地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太平洋海域各大洋板块与周边大陆板块中生代以来相互作用影响的地区,范围除太平洋及其边缘西太平洋现代沟弧盆系(据Jurdy, 1979)1.活动边缘盆地(弧间盆地); 2具高热流的不活动边缘盆地; 3具正常热流的不活动边缘盆地; 4海沟; 5磁异常显示的张开方向海域外,还包括与之毗邻的欧亚、美洲和印度澳大利亚大陆。东界落基山—安第斯山脉,西界从上扬斯克经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至红河断裂,南界从巴布亚新几内亚经西南太平洋诸群岛至新西兰,北部包括整个阿拉斯加和楚科奇半岛。上述广大地区内构造线方向总体和洋、陆板块边界一致,明显截切下伏不同时代的老构造单元。如亚洲东部由晚中生代到新近纪火山深成岩带表现出来的大陆边缘弧,自北向南分别叠置在近东西向的西伯利亚地台、中朝地台、地台褶皱带和华南地台上面,充分显示了它的新生性质。环太平洋带也是全球洋、陆汇聚正在进行、岩浆和构造变形最为活跃的地区,它和地中海喜马拉雅构造带集中了全球85%以上的活火山和强烈地震。洋壳年龄和洋底磁异常条带的分布图式揭示古大洋板块的历史可追溯到侏罗纪。日本岛弧最南端四万十带的地层柱和古地磁测定显示的纬度变化,清楚反映了白垩纪以来板块的向北运移。从千岛群岛经日本、琉球到菲律宾的岛弧系是新生代以来太平洋板块向西北俯冲消减的产物。岛弧西侧从鄂霍斯克海、日本海、东海到南海是弧后部位通过裂陷形成的边缘海(如图)。日本飞马单变质带、菲律宾西部的巴拉望地块和西加里曼丹地块等是从亚洲大陆裂离出来的。松辽盆地和华北平原是同一过程在陆上的表现。从楚科奇半岛向南经锡霍特山脉和朝鲜半岛东南,到中国浙闽沿海的侏罗纪、白垩纪火山深成岩带则是稍早的安第斯型陆缘岩浆弧。同一时段环太平洋带东部以美洲大陆向西掩覆到大洋板块上为特点。北美西缘先是大量来自赤道方向的外来地体向大陆拼贴增生,继之以盆岭区为代表的大规模伸展构造。南美西缘则形成安第斯陆缘弧。环太平洋西南段是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澳大利亚板块的斜向汇聚区。东南亚多列岛弧、陆壳碎片和小洋盆的复杂排列就是洋、陆相互作用的结果。环太平洋带的大陆边缘海域是石油天然气富集带。与岛弧岩浆活动有关的矿产品种多、规模大,如智利和秘鲁的斑岩铜矿、北美西部的钼、云南至马来半岛的锡矿、华南和玻利维亚的钨矿以及日本的多金属黑矿等。" }, { "instruction": "包含结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嵌晶状结构(poikilitic,poicilitic)。泛指岩石中大晶体包含小晶体的一种结构。根据包裹和被包裹的关系可分为主晶和客晶。主晶指大的包裹矿物,客晶指小的被包裹矿物。这种结构说明:客晶矿物形成早于主晶矿物。主晶常有熔蚀和交代早期客晶的现象。例如,在超镁铁岩中常见到大的辉石晶体包裹小的圆形的橄榄石晶体,是一种典型的包含结构。含长结构大的辉石晶体包裹长条状拉长石和橄榄石。" }, { "instruction": "索尔库里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为阿尔金山北坡的青白口系地方名称。为结晶片岩和大理岩,厚1850米,含叠层石Conophyton等。" }, { "instruction": "阿拉善盟成土环境演变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内蒙古阿拉善盟位于贺兰山、祁连山与腾格里大沙漠之间,是一封闭的内陆盆地,由盆地边缘至中心依次分布着淡棕钙土与几种盐土。经土壤研究发现:Q14、Q24、Q34的三阶段,年雨量自300~400毫米减到150毫米,年均温2~4℃增至8℃,植被从半湿润草甸草原或半干旱草原演化至半荒漠。土壤钙积层深度从60~120厘米减至10~50厘米。土壤钙积层上部的14C测年较下部小,这显然反映气候逐渐变旱。" }, { "instruction": "震源机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震源区在地震发生时的力学过程。利用地震波纵波的初动方向的分布状况来推断震源机制,常把震源区划分为压缩区和膨胀区相间的四象限区。在许多情况下,它们之间可划分出两个正交的平面界面(称为节面),其中之一为发震断层面。利用这种方法,对世界上不少大地震作出了比较合理的解释。采用断层错动的点源双力偶发震构造模型(如图),工作时首先汇集各台站记录到的某个地震的资料,将初至波的质点振动方向和振幅等,分别标在震源参考球的乌尔夫网图上(对于区域台网的资料,可用平面图代替震源参考球),求出两个节断层错动构造的点源双力偶模型面的走向、倾向及倾角,以及震源附近主压应力、主张应力的方向等参数。再进一步利用其他模式(如一维破裂源、位错模型等)和资料,求得断层的破裂方向、破裂速度与应力降等参数。研究震源机制,对于由前震报主震,或由主震资料预报强余震的分布,以及由地震资料研究构造带的应力分布状况,都是很有意义的。" }, { "instruction": "纱帽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早志留世晚期。分布于鄂西峡区。命名地点在湖北宜昌罗惹坪以北的纱帽山。为浅海相泥砂质沉积,下部以黄绿色页岩为主夹泥质粉砂岩和砂岩,含笔石Petalolithus,Demirastrites;三叶虫Latiproetus,Encrinuroides及腕足类等化石,厚94米,与下伏罗惹坪组呈整合接触;中部以黄绿色泥岩、页岩及灰绿色粉砂岩为主,底部为1.8米的紫红色泥岩,含笔石Retioclimacis;三叶虫Gaotania;腕足类Nucleospira等化石,厚356米;上部以灰绿色砂岩为主,交错层理发育,厚193米,与上覆中泥盆统云台观组呈假整合接触。本组的顶界较贵州东北、四川东南的秀山组和贵州北部的韩家店群的顶界要低。" }, { "instruction": "自然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Ag,常含金、汞等。等轴晶系。通常呈不规则的粒状、块状或树枝状集合体。新鲜断口银白色,表面常因氧化而呈现灰黑的锖色。条痕银白色。金属光泽。硬度2.5。具强延展性。为电和热的良导体。密度10.1~11.1克/厘米3。主要形成于中低温热液矿床中。" }, { "instruction": "燥红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分布于云南的金沙江、红河、怒江等河谷和海南岛西部的一类土壤。曾因地理纬度与土壤颜色与红壤相似而被划属铁铝土,现属半淋溶土纲。年均温度20~25℃,年均降水750~1000毫米,而蒸发高于降雨量3~4倍,具特殊的干热气候,自然植被为热带稀树草原。土壤有机质含量可达3%~4%,向下过渡至红褐色的淀积层(B)层,淋溶作用差,土壤pH值为6~7,ki值为2.0以上,粘粒矿物有蛭石与蒙脱石等。" }, { "instruction": "粒雪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原始结晶形态的雪,在热力或压力作用下,经过融解再冻结而形成团粒状的雪。由雪花变成粒雪的过程叫做粒雪化作用(firnification)。" }, { "instruction": "毕雷氏虫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毕雷氏虫三叶虫纲褶颊虫目的一属。头部半圆形。头鞍短锥形,具3对浅头鞍沟,颈沟明显。内边缘及固定颊均宽大,无眼。活动颊极窄,具颊刺。尾部较小,分3节,边缘清楚。中寒武世,亚洲、欧洲及北美。中国主要产于北方中寒武统下部,中国云南与越南交界处也有发现。" }, { "instruction": "静态生命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个种群在特定时间里不同年龄组个体的特定年龄存活力和生殖力;特定时间的生命表。" }, { "instruction": "纤状变晶结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变晶结构的一种。特征是岩石主要由阳起石、透闪石、矽线石、蛇纹石等柱状或纤维状矿物组成。它们有时呈无定向分布,形成块状构造,常见于蛇纹岩等变质岩中。有时则呈定向排列,形成片理及线理,常见于角闪片岩及某些绿片岩中。" }, { "instruction": "惰性组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固定组分(fixed component)。变质作用和混合岩化作用过程中,在特定的温度、压力、原岩成分等条件下,岩石中不能与外界自由交换的组分。它们在原岩中的含量,对最终形成的变质岩或混合岩的矿物组合有重大关系。在一般变质作用过程中,主要造岩氧化物均为惰性组分。但在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下,某些造岩氧化物也可以成为活动组分。例如,在混合岩化作用过程中,氧化钾、氧化钠及其他一些造岩氧化物均可成为活动组分。" }, { "instruction": "文化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考古学术语。指古代遗址中,由于人类活动所遗留下来的遗迹、遗物和含有其他有机物的堆积层。每一层次代表一定的时期,根据文化层的包含物和相互叠压关系,可以确定遗址的文化内涵和相对年代。凡是没有人类活动痕迹的地层堆积称为自然层。古代遗址的文化层多保存在全新世或更新世晚期的覆盖层中,间或有穿透至更早地层者。石器时代遗址的文化层中除石器外,晚期尚有陶器碎片。更晚的文化层则有铜器、铁器,建筑砖、瓦等可资区别。" }, { "instruction": "腹足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软体动物门中物种最多的一纲,在个体发育过程中躯体发生扭转而左右不对称。头部极发达,具有一或两对触角,眼一对,口内齿舌发达。腹面有肥厚而宽大的足,故名腹足。多具一不分隔的单壳,化石多仅保存螺壳或其内核。螺壳钙质,常螺旋成锥形壳或为笠状壳、盘旋壳,也有壳明显退化或完全消失。全壳有螺环数层,始端为原壳,最后较大的一环是体环,其上所有螺环统称为螺塔。每两个螺环的外接触线称腹足类螺壳构造缝合线。壳体中央有空凹的脐或坚实的壳轴。壳口可有口盖。有的壳口外唇具缺凹或裂口,裂口逐渐被壳质填充即成裂带,有的壳口前后尚可分别有前沟、后沟,或前端形成管状。壳口具缺凹或前、后沟者称不全缘式,反之则为全缘式。壳面光滑或饰有旋向或(及)轴向纹、脊、棱、瘤、刺等。根据旋转特点,螺壳可分为右旋壳及左旋壳两类,一般多为右旋壳,左旋者极少。螺壳平旋为盘状者外观与头足类的外壳十分相似,但其两侧多不对称,尤以壳内无隔壁、体管等构造而与头足类外壳明显不同。腹足纲根据其软体特点分类,一般分为:前鳃亚纲、后鳃亚纲及肺螺亚纲。广泛分布于海水、淡水及陆地,而以水生种类为最多,爬行或游泳生活。寒武纪至现代,古生代及中生代种类较少,新生代最盛。中国腹足类化石很多,奥陶纪和石炭纪有很多重要代表,新生代陆相地层中最为丰富。" }, { "instruction": "五大连池新期玄武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老黑山玄武岩组(Laoheishan basalt Fm)。属全新世。分布在黑龙江省德都(今五大连池市)五大连池火山群中的老黑山与火烧山,是公元1719年与1720~1712年二次喷发形成的。第一层为辉橄歪长玄武岩、白榴歪长玄武岩与玻基辉橄岩;第二层为玄武集块岩、浮岩、火山砾、火山弹;第三层为气孔状辉橄歪长玄武岩、白榴歪长玄武岩与玻基辉橄岩;第四层玄武质浮岩、火山弹、玄武集块岩及少量火山砾。总厚20~350米。可作水泥、石棉与建筑材料。" }, { "instruction": "原子秒是什么?", "input": "", "output": "1967年10月,第十三届国际计量大会正式把铯原子跃迁振荡9192631770周所经历的时间定义为一个原子秒长。它就是现代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长度。" }, { "instruction": "现代非构造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水热作用、水文气象作用、水文地质(流体动力)作用、成岩作用等引起的现代表生地质作用,其影响范围为沉积圈或仅仅涉及其上部。上述这些因素有的是短期的或季节性的,如土层的冻融、飓风的通过、雨水的降落、泥石流活动等;也可以是多年的和长期的,如永冻土的发育、冰盖冰川的发育、大气水热平衡、成岩过程、滑坡作用、泥流作用等。因此,有些现代非构造运动也具有季节性或周期性特征。" }, { "instruction": "悬浮颗粒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悬浮在大气中的固体、液体颗粒状物质(或称气溶胶)的总称。由于来源和形成不同,它的形状、密度、粒径大小,光、电、磁学等物理性质及化学组成有很大差异。大气中颗粒物的粒径从0. 001μm至1000μm以上,一般粒径大于50μm的颗粒物受重力作用很快沉降到地面,在大气中滞留几分钟到几小时;粒径为0. lμm的颗粒不但在大气中滞留时间长,而且迁移距离远。" }, { "instruction": "大气有效辐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地表辐射平衡。" }, { "instruction": "长兴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中国上二叠统最顶部的一个阶,位于吴家坪阶之上,下三叠统殷坑阶之下。本阶名源自浙江长兴,层型剖面位于长兴煤山D剖面。本阶底界位于D剖面第2层之底,相当于牙形石Clarkina subcarinata带之底为界,同时以Palaeofusulina的高级分子和大巴山菊石科及假提罗菊石科的首现为标志。本阶自下而上包含四个牙形石带:Clarkina subcarinata带,C. changxingensis带,C. postwangi带和C. yini带;三个菊石带:IranitesPhisonites带,ParatirolitesShevyrevites带和PseudostephanitesTapashanites带;一个带Palaeofusulina sinensis带。2000年国际地层委员会将长兴阶列入国际地层表中,作为国际通用的一个阶。" }, { "instruction": "冲击地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于受到突然冲击而产生的地震。洞穴塌陷、山上的土石崩落、地层滑动或陷落、矿井的坍塌以及陨石坠地等的冲击,都可以引起地震。" }, { "instruction": "微体古生物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古生物学中专门研究微体化石的一个分支学科。微体化石是形体微小的古生物或大生物体的某些微小部分,包括门类甚多,有古无脊椎动物(如有孔虫、介形虫)、古植物(如硅藻、轮藻)及分类位置不明的几丁虫、牙形石等,少量古脊椎动物的牙齿也属此范畴。所以微体古生物学是以其研究对象微小而非按生物分类系统建立的学科,一般需要用各种处理方法将微体化石从岩石中析出或切制薄片,在显微镜下观察研究。由于其形体小、数量多,广泛应用于钻井勘探工作中的地层划分和对比。" }, { "instruction": "长鼻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哺乳纲真兽次亚纲的一目。头部笨重,鼻和上唇愈合成圆筒形长鼻,能灵活卷曲,用以采食、吸水等。耳大革质,皮厚毛稀。四肢粗壮似柱,各具5趾,趾端有蹄,趾间有厚蹼相连,足短且宽,具弹性组织之肉垫。第2对上门齿特别发达,伸出唇外,称为象牙,无根,终生生长。颊齿大、脊齿型,分为4亚目:始祖象亚目(Moeritheroidea)、恐象亚目(Deinotheroidea)、乳齿象亚目(Mastodontoidea)及真象亚目(Elephantoidea)。始祖象亚目及恐象亚目各仅有1化石属,乳齿象亚目及真象亚目化石较多。真象亚目牙齿的生长方式特殊,上颊齿向前、向下移动生长,下颊齿向前、向上移动生长,臼齿由前向后依次磨损,替以新齿。中始新世至现代,非洲、亚洲、美洲、欧洲。现生只有两种,亚洲象(Elephas maximus)及非洲象(Elephas africanus)。中国象类化石很多,在甘肃发现黄河象完整骨架,黑龙江发现有猛犸象骨架。" }, { "instruction": "地方民族主义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通称狭隘民族主义。多民族国家内少数民族的剥削阶级思想在民族关系上的反映。以孤立、保守、排外为主要特征。在我国建国后仍有影响。毛泽东指出:“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一定要搞好。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克服大汉族主义。在存在有地方民族主义的少数民族中间,则应当同时克服地方民族主义。’’(《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386页)" }, { "instruction": "显生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显动宇,是显生宙时期形成的地层。显生宇的主要特点是所含动物化石极为丰富,从此生物地层学方法成了划分和对比地层的主要手段,分界、分系、分统、分阶有了古生物学的根据,统以上单位的划分也才具有国际意义。" }, { "instruction": "双房角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头足纲内角石亚纲的一属。壳细长,与鞘角石相似,但隔壁颈长达一个半至两个气室。内锥管顶部靠近体管中央,内隔壁不显,未见体隙。奥陶纪,亚洲、欧洲及南美洲。中国主要产于南方中奥陶统。" }, { "instruction": "黝方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Na8〔AlSiO4〕6(SO4),有时含钾和氯。等轴晶系。晶体呈菱形十二面体,通常呈柱状集合体。灰白色,微带浅黄、浅绿、浅蓝等色。玻璃光泽。常因含包裹体而不甚透明。硬度5.5。解理平行菱形十二面体{110}不完全。密度2.3~2.4克/厘米3。常产于碱性喷出岩中。" }, { "instruction": "罗楼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早三叠世。分布于广西西部。命名地点在广西凌乐东部罗楼圩东北二里的那利岭东坡。为浅海碳酸盐沉积,主要为浅灰色与灰色薄层灰岩夹扁豆状灰岩,厚20~100米。在若干地区的不纯灰岩中,富含菊石,自下而上可划分为四个菊石段,包括八个菊石带:Gyronites段:①Vishnuites marginalis带;Flemingites段:②Proptychites kwangsiensis带,③Koninckites lingyunensis带;Owenites段:④Owenites costatus带,⑤Pseudowenites oxynostus带;Columbites段:⑥Tirolites darwini带,⑦Columbites costatus带,⑧ProcarnitesLeiophyllites带。在Gyronites段之下发现一层生物碎屑灰岩(厚6米左右),含丰富的双壳类化石,Pteria cf.murchisoni,Oxytoma scythicum,Claraia cf. griesbochi,Eumorphotis sp.等。在本组页岩中发现鱼类化石Sinocoelacanthus fengshanensis。与下伏上二叠统大隆组和上覆中三叠统百逢组均呈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关东地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1923年9月1日在日本关东南部发震,震中位置为35.2°N,139.5°E,震级8.2,烈度不详,震中区包括东京、横滨。灾情:房屋倒塌,公路开裂,铁轨变形。关东西北部地面沉降,最大达1.4米。东南部沿海隆起1.8米。震后大火蔓延,东京房屋烧毁一半以上,横滨烧毁80%。海啸浪高8.1米,横扫相模湾及其周围沿岸陆地。死亡99331人,伤103733人。失踪4347人,房屋倒塌128266幢。破坏或半倒塌126233幢,烧毁房屋447128幢,总计损失28亿美元。" }, { "instruction": "水平断距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断层面上同一高度的两侧相当层的层面上的距离。" }, { "instruction": "潮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月球朔望时刻至发生大潮时相距的时间间隔。根据平衡潮理论,大潮和小潮应分别出现在朔、望和上、下弦时刻。事实上,大、小潮发生的时间通常滞后1~2d,这段时间称为潮龄。" }, { "instruction": "低于固相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在相平衡图解中,低于固相线、但邻近固相线的那一个区域的平衡状况,所以有的文献或词典中译为“亚固相线”、“半固相线”、“准固相线”、“次固相线”等都是不确切的。" }, { "instruction": "铝蛭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1.4∶1~2∶2过渡型蛭石的另一名称。蛭石在多铝环境中会向此矿物转变,即1.4纳米过渡矿物,旧称“14埃(?)过渡矿物”。又名铝间层蛭石过渡矿物(intergrade minerals of Alinterlayered vermicnlite)。" }, { "instruction": "粪化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石化的脊椎动物的排泄物,常见的有鱼、爬行动物及哺乳动物粪便形成的化石。粪化石大于粪粒,多为卵圆形或长条形,棕或黑色,大都由磷酸钙组成。各类脊椎动物的食物及消化道等特点不同,故其排泄物也常有一定的形态特征。有些鱼粪化石为螺旋状,哺乳动物粪化石一般呈椭圆形至长条形,其中属于食肉类的常含有骨骼碎渣,而食草类的则全由植物的纤维状构造物质组成。中国已知的粪化石产地很多,如陕西侏罗系、贵州白垩系的鱼粪化石,北京周口店中更新统的鬣狗粪化石,以及云南元谋下更新统的马粪化石等。有时也泛指动物的石化排泄物,包括粪粒等在内。" }, { "instruction": "暖色与冷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通常红、橙、黄等前进色会使人联想到炉火、太阳等温暖或火热的物体,使人感觉温暖,故称为暖色。而蓝色、绿色、紫色使人联想到大海、天空、雪原,产生寒冷感,故称之为冷色。" }, { "instruction": "交通线分级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各种交通运输方式有其自己的分级方法。我国铁路按其货物输送能力(万吨/年)分为一、二、三级;公路按折算小汽车通行量(辆次/日)分为高速、一、二、三、四级;内河航道按其通航船舶大小(载重吨)分为一、二、三、四、五、六级;航空线按其作用分为国际航线、国内干线、地方航线(支线)。交通线的分级与分类有密切的关系。" }, { "instruction": "南沱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南沱冰碛层(Nantuo Till Sheet)。位于南华系上部。分布于滇东、桂北、黔、湘、赣、川西、鄂、皖南及浙西等地,为冰川泥砾堆积。由灰绿色、紫红色泥砂胶结的稍经磨蚀的砾石组成,不显层理,厚60~110米。含微古植物Leiopsophosphaera densa,L.leguminiformis等。与本组相当的地层,在桂北及黔东南湘西南区发现两个冰期沉积层和一个间冰期沉积层,主要为浮冰砾石夹页岩及白云岩,厚达2000~3000米。" }, { "instruction": "视觉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物体的影像刺激视网膜所产生的感觉。视网膜的感光细胞接受光刺激后,再传导到大脑皮层的高级视觉神经中枢,产生物体大小和形状的感觉。视网膜的感受蓝光、红光、绿光的三种细胞,受到同等程度刺激时,便得到消色感觉。当刺激微弱时为黑色感觉。当三种色光不同程度刺激时混合产生彩色视觉。人眼的彩色视觉较之消色视觉敏锐得多。正常人用双眼观察物体时,由于左、右眼视线与物体产生的交汇角随物体远近而变化,在左右眼视网膜上的物像位置不同,又产生视差感觉,双眼便具有鉴别景深的能力,称为立体视觉。图像判读人员必须具备正常的视觉能力,才能正确判读彩色图像和进行立体观测分析。" }, { "instruction": "无国籍人口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没有任何国家国籍的人口。根据联合国人权宣言第十五条规定,享有国籍是基本人权之一。但由于种种原因,世界上还有相当数量的无国籍人口:或是由于该国政府不承认这些人为侨民(如被驱逐出境者,或是私自非法越境者;或是战乱流落他国(如难民)或是该国政府业已覆灭已不再存在(如二战前,欧洲各国的犹太人、吉普赛人);或是由于不同国籍的人结婚所生子女等。 鉴于无国籍人口经常得不到相应的法律保护,并遭受歧视和不公正待遇,联合国于1 9 6 1年通过《关于减少无国籍状态的公约》。公约规定,对于无国籍人不分种族、宗教和原籍均不应受到歧视,无国籍人应遵守其所在国的法律及规章制度。" }, { "instruction": "雕笔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正笔石目的一属。笔石体具双列胞管。胞管腹缘波状弯曲,膝上腹缘多近直,向外倾斜,口缘通常呈波形弯曲。中奥陶世至早志留世。亚洲、欧洲、美洲及大洋洲。中国南方及西北产有此类化石甚多。" }, { "instruction": "北京猿人文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中国旧石器时代初期的一种人类文化。发现于北京周口店。除发现丰富的人类化石、哺乳动物化石以外,自1921年起还发现不少打制石器和更多北京猿人的错向小尖状器的石片、石核及石器半成品等。北京猿人石器以石片石器为主,石核石器较少。原料以脉石英、燧石、砂岩等为主。其类型大体有刮削器、砍砸器、尖状器、两端刃器、石锤和石砧等,以砸击法制成的两极石片及用两极石片加工成的两端刃器为其特色。由于周口店第一地点的北京猿人堆积厚达40米,自下而上逐层均发现石器,因之可以看出其共同特点及发展趋向。其特点为以石片石器为主,第二步加工多用石锤直接打击,以单面加工为主;石器由大而粗糙逐渐变为小而精致,种类增加,第二步加工技术亦较前进步。" }, { "instruction": "红化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泛指一般地质沉积体或土壤颜色变红的作用,也常作为红土化作用或红壤化作用的简称。" }, { "instruction": "奥陶纪—志留纪大冰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非洲北部、撒哈拉中部为冰盖,阿拉伯半岛南部、西欧和北美东北部的冰碛岩也和此冰盖有关,晚奥陶世至早志留世的冰盖证据有冰壅沟槽、古冰穴、沙楔铸模和龟裂地面、鼓丘、冰核丘、蛇形丘、风成沙、从岩石类型和上述冰川遗迹可恢复当时的冰川区、冰缘区及北部的冰海沉积区的轮廓。南非也有同时代的两个冰碛层。此外,加拿大东部、西欧、德国中部、法国都有冰碛岩和冰海沉积岩发现,西班牙有冰碛岩和冰川刻槽发现,苏格兰有冰筏搬运的漂砾,南美阿根廷北部和玻利维亚南部的厚达2000米的冰碛岩属冰海成因,巴西东北部和秘鲁也有冰碛岩,巴西东北部有四组冰碛岩,从早志留纪到泥盆纪都有冰川发育。这个大冰期发生在距今41亿~47亿年。" }, { "instruction": "文化群落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任何时代、任何地区、任何民族的文化都是由各类文化个体组合而成的。由这些文化个体之间相互影响、互为条件、有规律地组合,从而构成完整的、有同一面貌的群体。" }, { "instruction": "人口自然构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按人口的自然表识(年龄、性别)将人口划分为各个组成部分而形成的人口构成。人口自然构成是人口最基本的构成。人口的自然构成同人口的再生产类型有着密切的关系。现有的人口自然构成是过去长期人口自然变动的结果,又是今后人口自然变动的基础。人口自然构成同社会经济发展也有着密切关系。不同年龄的人口对社会经济的要求不同,不同性别构成对婚姻和就业产生重要影响。" }, { "instruction": "对抗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生态学中指生活在一起的两种不同种类的生物,一方或双方遭受损害的关系。对抗通常是不同生物为占据同一生态位的结果。可分为:一种生物受益而另一种生物遭受损害的侵害(exploitation),如寄生、捕食;一种生物遭受损害而另一种生物不受影响的抗生(antibiosis);两种生物相互施加不利影响的竞争(competition)。" }, { "instruction": "土壤微域分布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在小地形或人为耕种利用差异的影响下,在短距离内土壤的中、低级分类单元依次更替、重复出现的现象,通常又称为土壤复区。与中域性分布相比,其涉及空间尺度较小(地形高差一般小于10m,土壤随地形变异的空间距离约数十、数百米为一个重复);地形条件通常属平原(或平地)区、洼地以及山地和丘陵的一段坡面;土壤的变化多为较低级分类单元;分布形式也较复杂。是小地形变化引起的土壤微域性分布的实例,在平面上多呈花斑状。耕作土壤的微域分布常表现为同心圆式、阶梯式、棋盘式和框(垛)式等分布模式。" }, { "instruction": "灌漠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引用坎儿井为主的冰川雪水灌溉的荒漠土壤。为新建立的土类,属人为土纲。经长久灌溉,并加耕作,已形成厚达数十厘米的熟土层,有机质含量大于1.5%,较一般漠土高1%左右,土壤脱盐明显,含CaCO35%~20%,并有趋高现象,分布于新疆、甘肃等荒漠区。" }, { "instruction": "湾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墨西哥湾暖流,是北大西洋西部最强盛的暖流,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暖流。北赤道洋流到达墨西湾后,与南赤道洋流的北分支汇合,构成佛岁里达暖流,在哈特勒斯角附近与安的列斯暖流汇合,形成湾流。湾流沿北美大陆东海岸自西南向东北运行,延续为北大西洋暖流,湾流的表层宽度在100 ~150km;表层流速可达250cm/s;表层水温27~28℃。对北美洲东部的气候有显著影响。" }, { "instruction": "陆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大陆相。指在大陆环境中形成的沉积物、岩石或岩层。按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可细分为残积相、坡积相、洪积相、湖泊相、沼泽相、沙漠相等。它的特点是相变大,不能在很大范围内保持均一的岩性。常见的岩石类型是碎屑岩和粘土岩,但是在某些陆相湖泊、沼泽中,则主要由化学岩与生物化学岩组成。含淡水动物、陆上动物(脊椎动物和昆虫)及植物化石。" }, { "instruction": "面波震级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根据面波计算出来的震级,以符号MS表示,是通用的震级。中国规定以它为标准,国外报道的地震震级一般也为面波震级。计算公式为MS=lg({A}μm/{T}s)最大+σ(Δ)+C (式中:A为面波水平方向最大地动位移的数值(以微米计);T为与A相应的周期(以秒计);(Δ)为面波震级量规函数;C为观测台站的校正值)" }, { "instruction": "黄绵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黄土母质上直接耕种和丢荒的土壤,也称为黄土性土壤。黄绵土剖面由耕作层和底土层组成,两者之间过渡不明显,其中耕作层养分含量相对较多,但有机质含量一般不超过1%,土质疏松且具有一定的结构,抗蚀性较强;底土层仍然呈现黄土母质的特征。黄绵土的颗粒组成和黄土母质近似,主要由粒径0.25毫米以下的颗粒组成,并以细砂粒和粉粒为主。黄绵土是陕西北部、甘肃中东部和山西西南部等地区的主要旱作土壤。" }, { "instruction": "栖霞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栖霞石灰岩。时代属中二叠世早期。分布于华南、西南地区。命名地点在南京东郊约20千米的栖霞山。为浅海相硅质碳酸盐岩沉积,以暗蓝灰色层状灰岩为主,含不规则的燧石结核,厚110~250米。在南京地区自下而上大致分为四层:①臭灰岩层,为黑色沥青质泥质灰岩,无燧石结核,含Misellina claudiae及Schwagerina tschernyschewi等;②下硅质层,为黑色不纯灰岩及硅质页岩,含燧石结核,含珊瑚Wentzellophyllum volzi,厚2~18米;③为黑或深灰色厚层灰岩,含燧石结核,上部含珊瑚Polythecalis yangtzeensis,Hayasakaia elegantula及Nankinela orbicularia等,下部含珊瑚Wentzellophyllum volzi等,厚100米;④上硅质层,为黑色硅质页岩及不纯灰岩,含燧石结核,含Parafusulina multiseptata,珊瑚Polythecalis multicystosis等,厚约20米。在宁镇山脉及桂西宜山等地,本组与下伏船山组呈假整合接触。在皖南贵池、巢县、和县等地,栖霞组底部有一含煤组,即“牌楼煤系”,栖霞组的Misellina claudiae带直接与底部煤组相接触,Schwagerina tschernygshewi带可能为底部含煤组所代替。在贵州郎岱茅口河以东,拉当附近的栖霞组上部页岩中含菊石Propopanoceras,说明栖霞组下部可与俄罗斯的萨克马尔组(狭义)对比。本组与下伏底部含煤组(梁山组)呈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土壤环境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固相、液相和气相三相物质组成的多相分散系统。固相物质包括土壤矿物质和有机体(动植物残体及其转化物、土壤动物及微生物)。固相物质之间是形状、大小不同的孔隙,在孔隙中存在着液相物质(水溶液)和气相物质(空气)。三相物质所占土壤容积比例因土壤类型不同而异。通常,固相物质约占土壤容积的50%,液相和气相之和约占50%。" }, { "instruction": "圆藻山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新元古代。出露于甘肃北山地区,为一套浅变质岩系。自下而上分为蓟县纪平头山组,青白口纪野马街组、大豁落山组和通畅口组,厚达12666米。主要为一套富含叠层石的碳酸盐岩,以白云岩、白云大理岩为主,夹泥灰岩、碎屑岩。叠层石在下部以Conophyton占优势(平头山组),上部以Gymnosolen,Inzeria等居多。与下伏长城纪古硐井群呈假整合关系,与上覆震旦系洗肠井组呈不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现代垂直地壳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垂直运动是现代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之一。由于垂直运动易被人们察觉和用仪器测定,对它的研究比较详细。有一部分学者曾认为垂直运动是现代地壳的主要运动方式;但自从板块学说被广泛接受以来,人们深刻认识到水平运动在现代地壳运动中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把现代运动划分为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并不意味运动完全是沿垂直或水平方向进行。在自然界,这两种运动往往相伴出现。现代垂直运动和地质构造单元之间有相当明显的相关性。可将现代垂直运动分为快速运动和缓慢运动。缓慢的现代垂直运动,上升或下降的速率一般为几毫米/年,最大达几厘米/年,甚至20~30厘米/年。现代快速垂直运动,往往沿断层进行。活动断层的一次垂直位移量,可达数百厘米,如1957年蒙古博格多断层活动,其垂直位移达到300厘米;新西兰怀拉拉帕断层,1955年一次垂直位移也达275厘米。活动断层的垂直位移,往往伴随水平位移出现,垂直位移数值也逊色于水平位移量。根据目前所得到的资料,在水平运动的断层中,不论是一次运动或是长期连续运动,其水平运动幅度一般都要比垂直运动幅度大2~10倍。现代垂直运动最有效的研究方法是重复水准测量、海面水位测量和合成孔径雷达测量(SAR)等。这些方法可以获取单位时间内海与陆或陆与陆之间的相对垂直运动,求得的数据在测量准确的前提下是相当可靠的。但是,其中包含了各种非构造因素导致的相对垂直运动,要摒除这些因素的影响,计算单位时间内单纯的现代地壳垂直运动,则是十分困难的。" }, { "instruction": "矿物弹性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这一术语在矿物学中一般专指:具有片状解理或呈纤维状的矿物,其薄片或纤维在外力作用下能显著弯曲而不断裂,当外力除去后又能恢复原状的性质。例如,云母、石棉等具有良好的弹性,故弹性是鉴定这些矿物的特征之一。" }, { "instruction": "兽头亚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高度分化的兽孔类类群。它包括小型可能以昆虫为食的掘兽类(scaloposaurids),大型肉食性的锯颌兽类(pristerognathids)和植食性的包氏兽类(bauriids)。哈镇兽早期的兽头类颌肌在脑颅上方扩展,在两个收肌腔间形成一窄的矢状脊。次生腭发育,在原始的兽头类中犁骨和前颌骨、上颌骨一道参与次生腭的形成,而腭骨处于背方的位置。上翼骨在脑颅的侧方扩展为板状。晚二叠世至中三叠世,化石发现于中国、俄罗斯、南非、东非和南极。中国产有新疆下三叠统的乌鲁木齐兽(Urumchia)、华北下—中三叠统的哈镇兽(Hazhenia)、河套兽(Ordosiodon)、似粗弯齿兽(Traversodontoides)等。" }, { "instruction": "阜平岩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新太古代。主要出露于太行山中南部,为中深变质岩系。命名地点在河北省阜平县。本岩群厚度巨大,主要由各种片麻岩组成,也有数量不等的各种镁质大理岩、变粒岩、斜长角闪岩以及浅粒岩,并有一定的麻粒岩和石榴子石紫苏斜长角闪岩,中下部还有含紫苏辉石变质铁矿透镜体或透镜层。原岩以半粘土质为主,也有长石砂岩、粘土岩、碳酸盐岩甚至基性岩类等,常显示不同规模的韵律性特征。阜平岩群区域变质程度深,主要属角闪岩相,局部为麻粒岩相。部分层位混合岩化作用强烈,有的还受到后期退化变质的影响。区域变质年龄大于25亿年,其形成年代28亿年左右。与上覆五台群为不整合关系。吕梁山区界河口岩群与本岩群相当。" }, { "instruction": "上新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上新世时期沉积的地层称为上新统。欧洲意大利波河谷的海相上新统研究较详,世界各地多与之对比。陆相以俄罗斯南部较发育。国际上将上新统自下而上划分为赞克尔阶、皮亚琴察阶和格拉斯阶。中国上新统除台湾等地为海相沉积外,其余广大地区均为陆相沉积。北方有土状堆积,以山西保德和陕西蓝田研究较详,一般统称为三趾马红土。在三趾马红土之上,第四系三门组之下,还有深红色土组成的静乐组。南方长江中下游地区及两广、云南诸省普遍有河湖相沉积。东部地区于上新世晚期普遍有玄武岩喷出。中国陆相上新统包括下部高庄阶和上部麻则沟阶。" }, { "instruction": "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分布在被动大陆边缘的盆地,又称大西洋大陆边缘盆地,是一个从大陆向大洋过渡的广阔带,地壳稳定。主要形成砂质粘土岩建造、石英岩建造和灰岩建造。" }, { "instruction": "bismuthinite,bismutinite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Bi2S3,含Bi 81.3%。斜方晶系。晶体呈长柱状或针状。柱面具纵条纹。微带铅灰的锡白色,表面常带灰黄斑状锖色。条痕铅灰色。金属光泽。硬度2~2.5。解理平行{010}完全。密度6.4~6.8克/厘米3。主要产于花岗岩分布地区的高温热液矿床中,与黑钨矿、锡石等共生。是炼铋的主要矿石矿物。" }, { "instruction": "冰水三角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冰融水携带的碎屑物注入冰水湖中形成的三角洲。它与河流三角洲沉积物的主要区别在于其中夹有冰川漂砾和冰碛透镜体。冰水三角洲沿着冰川的前缘展布,由砂和砾石构成的宽阔平坦地区以很陡的坡度结束,其中含有锅穴,这些锅穴是由搁浅的浮冰和冰退时所遗留被埋藏的冰体,经后期融化塌陷而造成。冰舌Ⅰ.主冰川;Ⅱ.支冰川;Ⅲ.悬冰川1冰舌;2冰面流水;3冰裂隙;4冰川水" }, { "instruction": "地图语义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研究符号与制图对象间的关系和各种地图符号所代表的信息含义。地图符号的设计应该使其所要传输的信息明确表达,符号与所表达对象之间的相似性、象征性和同构性是地图设计人员追求的一个目标。" }, { "instruction": "大陆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陆架、大陆棚。大陆的自然延伸,通常指大陆周围倾斜较缓的海底地带。即从海岸起逐渐向海洋方向延伸,直到坡度显著增大的转折点为止。其宽度各地不一(1~1300千米),水深一般为50~550米,平均深220米,坡度平均0°07′、内侧部分为0°12 ?′。世界各海域大陆架的宽度变化很大,有的宽达1000多千米,有的很窄,甚至缺失,如南美洲沿岸。其上发育有陆架(棚)谷、海底阶地和浅滩地形,沉积物主要为陆源碎屑物质,还有生物碎屑和少量化学沉积。一些边缘海和内海的海底多属大陆架的范围,如欧洲沿海的巴伦支海、挪威海(东部)、北海、爱尔兰海、比斯开湾和内海――波罗的海,亚洲的喀拉海、黄海、东海、爪哇海、北部湾、泰国湾、渤海和波斯湾,美洲的得克萨斯外陆架。构造特征受大陆地质构造的控制。其成因以“冰川控制说”较为盛行,认为是在第四纪冰期的低海平面时期,大陆边缘陆地受侵蚀和堆积而成;也有人认为是地壳褶皱或升降运动的产物。它约占海洋总面积的7 ?%,天然资源丰富,是世界三大渔场的所在地,并蕴藏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法律上的大陆架定义,在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规定沿海国的大陆架包括其领海以外依其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扩展到大陆边的外缘的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土。如果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到大陆边的外缘的距离不到200海里,则扩展到200海里的距离,显然它已超越地质地理的科学概念。" }, { "instruction": "大化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个体较大一般不需要利用显微镜即能进行研究的化石的泛称,如腕足类、头足类、三叶虫及植物的茎、叶等。但有些大化石的微细构造也要利用显微镜进行观察研究。" }, { "instruction": "中碛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两支山谷冰川相汇后,其相邻的两道侧碛汇合形成的堆积,称中碛,冰川消融后成为中碛堤。" }, { "instruction": "冰消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亦称末次冰期冰消期(last deglacial),指从盛冰期起冰川开始退缩至冰川消亡这一时段。它的时间跨度包括盛冰期后、晚冰期和冰后期的一段时间。" }, { "instruction": "连续分布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分布区是完整的区域。分布区内没有生态障碍(高山、海洋、不适宜的气候等)隔开,并没有失去基因交流;但在分布区内,生物种并不是在空间上连续密闭分布,只是分布在适宜的地点。" }, { "instruction": "黄长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Ca2(Al,Mg)[(Si,Al)SiO7]。四方晶系。晶体呈短柱状或板状。蜜黄色至褐色。硬度5~6。解理平行{001}不完全。密度2.9~3.1克/厘米3。产于硅质灰岩热变质接触带及某些基性火山岩中。" }, { "instruction": "斑点状构造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热接触变质岩石的一种构造。主要在受轻微热接触变质作用的泥质岩石中,由炭质、铁质或空晶石、堇青石、云母等矿物的雏晶,集中成不同形状和大小的斑点,不均匀分布于基本未重结晶的致密状泥质基质中。当温度进一步升高时,可形成斑状变晶结构。" }, { "instruction": "延迟型冷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低温冷害的一种,是指作物生育期遇到较长时间的低温,植株生理活性受到抑制,生长发育速度显著减缓,使作物生育期延迟,以至在初霜之前不能正常成熟,造成减产的病态现象。延迟型冷害一般是由于热量不足造成的,延迟型冷害的指标是随各地温度水平不同而改变的动态值。延迟性冷害并不直接造成对植物的伤害,实际上是破坏了作物生育进程与季节演进的同步关系,推迟了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使得以后各生育期遭受障碍型冷害或其他自然灾害的可能性增多。即使后天气候条件适宜,也会影响倒茬的合理布局。延迟型冷害对我国北方的高梁、玉米、棉花等农作物的影响很大,如1996年我国新疆南疆地区棉花产地遭受延迟型冷害,使棉花单产下阵了40%,直接经济损失15亿元以上。" }, { "instruction": "青甘地洼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属中亚期地洼区。位于青海及甘肃南部,包括河西走廊、祁连山及柴达木盆地。原为一后加里东期地台区,于侏罗纪进入地洼阶段至今。构造线属北西构造系。沿深大断裂带发育超镁铁质岩。此外,有地洼型油田分布。" }, { "instruction": "分布区扩展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个新种形成后,只要它的原始分布区周围存在着适合该种发展的有利条件,它就可能向分布区以外迁移,扩大自己的分布范围。另一方面,种群大量繁殖后,个体压力增大或环境不适宜,也要由发生中心向周围迁移,找到适宜的栖息地定居下来。种群这种由发生中心分布到另一地区的过程,称为扩展。一般包括主动扩展和被动扩展。" }, { "instruction": "海岸侵蚀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海岸侵蚀是指在自然力(包括风、浪、流、潮)的怍用下,海洋泥沙支出大于输入,沉积物净损失的过程,即海水动力的冲击造成海岸线的后退和海滩的下蚀。海岸侵蚀现象普遍存在。中国海岸遭受明显侵蚀的岸段主要分布在辽东半岛东西两侧,渤海及莱州湾沿岸,苏北灌河口至长江口部分岸段以及浙闽,两广的局部岸段。引起海岸侵蚀的原因有两种:一是由于自然原因,如河流改道或大海泥沙减少、海面上升或地面沉降、海洋动力作用增强等都会导致海岸侵蚀;二是人为原因,如拦河坝的建造、滩涂围垦、大量开采海滩沙、珊瑚礁,滥伐红树林,以及不适当的海岸工程建设等,均会引起海岸侵蚀。由于海岸侵蚀使土地大量失去、海岸构筑物被破坏、海滨浴场退化、海滩生态环境恶化、海岸防护压力增大,侵蚀下来的泥沙又移流到港湾淤积而使航道受损,从而成为一种严重的环境地质灾害,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随着全球气温上升,两极冰川加速融化,海平面持续上升也加剧了海岸侵蚀。" }, { "instruction": "黄土状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不完全具备典型黄土特征的土。必须具备以下特点:①颗粒成分中粉土粒级含量大于50%;②含有碳酸钙成分;③具备黄土基本颜色,灰黄或褐黄;否则不属于黄土类沉积。" }, { "instruction": "石龙头文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中国长江中下游旧石器时代初期的一种人类文化。1971年发现于湖北大冶石龙头,根据哺乳动物化石确定其地质时代为中更新世。石龙头石器多以大冶石龙头凸刃刮削器石英岩为原料,亦有燧石、石英、砂岩,极少数为角砾岩。石核及石片形状不规则,石片大部以锤击法直接打下,石器类型不多,以砍砸器为主,没有尖状器及类似手斧的工具。就其制作水平及文化发展阶段,结合动物化石,认为石龙头文化与北京猿人文化相当或稍晚。" }, { "instruction": "洞穴网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岩溶化岩体中,人可进入和不能进入的互相连通的洞穴管道系统。" }, { "instruction": "外力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地球外部营力所列起的地质作用。主要指地球表面经太阳辐射能、重力能、日月引力能为能源,通过大气、水、生物等外力所引起的作用。按照外力的性质可分为流水作用、波浪作用、海洋作用、地下水作用、冰川作用和风力作用等;按照作用的方式可分为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和块体运动等。" }, { "instruction": "大气光化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研究大气圈各组成物质在阳光作用下产生的物理和化学反应过程的一门科学。为大气化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研究低层污染大气及平流层中的光化学反应过程及其产物特性和对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是大气光化学的重要内容。对流层中参与光化学反应的代表性物质有O2、N2O、NO2及NO与碳氢化合物,它们大多来源于人为排放。研究高层大气中的光化学反应,对环境保护也有其重要意义。如中间层水蒸气的光解离,是大气中氧的一种来源,氧分子在热电离层、中间层和平流层上部吸收波长在180nm范围内的高能辐射光离解,生成氧原子,它在平流层又和氧分子结合形成臭氧,构成了臭氧层,形成保护地球上生命的一种屏蔽。" }, { "instruction": "次要矿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minor mineral火成岩中含量较少,对分类定名不起主要作用,但可作为确定岩石种属依据的矿物。如闪长岩中的石英,可有可无,并不影响岩石的命名。如含一定数量(5%~20%)时,则称为石英闪长岩。" }, { "instruction": "国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个国家主权管辖下的全部疆域,即领土、领海和领空的总和。是由各种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所组成的客观实体,人和自然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的综合体现,亦是以地理环境为基础,以人为主体的矛盾统一体,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它是该国人们赖以生存、生活的从事各种活动的场所,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广义的国土概念还包括该国所拥有的一切自然资源和包括人口、劳动力等在内的社会资源。" }, { "instruction": "碱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含有大量的交换性钠,并有强烈的碱化特性的土壤。碱土的含盐量不高,碱土在中国分布很广,从最北的内蒙古呼伦贝尔高原直至长江以北的黄淮海平原,从东北松嫩平原,跨山西北部、内蒙古河套,直至新疆的准噶尔盆地均有,但多系局部存在,它与盐土或其他土壤构成复区。碱土剖面在腐殖质层以下为碱化层,呈柱状或棱块状结构,紧实坚硬,pH值>9,交换性钠大于15%~20%,是主要的诊断层。碱化层以下为盐分积聚层。碱化严重的土壤如松嫩平原与内蒙古大、小黑河流域,不仅土壤的pH值高达10,附近河水与地下水中均含较多的苏打,但土壤所含全盐量仅0.1%~0.3%。" }, { "instruction": "罗蒙诺索夫海岭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新西伯利亚群岛向西北方向延伸穿过北极点位置,一直到格陵兰岛北岸。长约1800千米,宽约80~100千米。岭脊距海面水深1000~1200米。据研究,该海岭不具洋中脊特征,而具有大陆地壳结构,推测是5300万年前从欧亚大陆边缘分裂出来的一条古海岭。" }, { "instruction": "介形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一类具两瓣外壳的微小节肢动物,为节肢动物门甲壳亚门的一纲。化石多仅保存其外壳,壳长一般0.5~2毫米,最大者长可达70毫米。现代介形虫壳瓣分外薄板和内薄板两层,外薄板又可再分为外、内几丁质层及中间的钙质层,仅钙质层能保存化石,内薄板为几丁质,不易保存,但其两端边缘和外薄板接触处常钙化成钙化襞。壳分左右,形状多样,侧视有半圆形、椭圆形、纺锤形、菱形等。两壳等大或不等大,背缘以韧带和铰合构造相连。古生代种类的铰合构造大多简单,中、新生代海相介形虫铰合构造复杂,形成不同类型。壳的内面中部或偏前方有肌肉留下的肌痕,肌痕的数目、排列形式和分布特点是介形虫分科的主要依据。壳面光滑或具瘤、槽、刺、喙、网纹、条纹及球状、叶状等各种饰纹及不同形状的突起。具性双形现象。现分为五目:始足介目、豆足介目、古足介目、速足介目及丽足介目。水生,可生活于海水、半咸水、淡水各种水体中,几乎遍及世界各地,极少陆生,栖于潮湿土壤。寒武纪至现代,化石分布极为广泛,海相及陆相地层中均有产出,各种沉积岩中都可保存。介形虫个体微小,易在钻井岩心中发现,在石油煤田地质中应用很广。中国介形虫化石十分丰富,全国各地都有发现,对中、新生代地层的划分与对比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 "instruction": "膏溶角砾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属岩溶角砾岩的一种。夹有蒸发岩的碳酸盐岩,经岩溶作用产生的混合角砾岩。由于石膏遇水极易溶蚀成洞穴,引起顶板岩石的压裂塌落,其塌落的岩石角砾与残留的石膏混合胶结成角砾岩。另外,夹层如果是硬石膏,其在转化成石膏时,体积膨胀,也可使顶板岩石压裂崩塌形成膏溶角砾岩。在其形成过程中,除上述静压力外,地质构造应力也是重要的。这种角砾岩具顶板界面模糊和成层状分布的特征。其角砾砾径相差悬殊,以川东三叠系嘉陵江灰岩中所夹的膏溶角砾岩最为典型。" }, { "instruction": "始祖兽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哺乳动物纲真兽次亚纲(Eutheria)的一属,目、科未定。属名取自希腊词Eo(始)、maia(母亲),示该属为已知最早的真兽类化石。产自辽宁凌源大王杖子晚侏罗世或早白垩世义县组下部地层。始祖兽正型标本头吻端至尾末端全长约16.5厘米,估计生活时其体重20~25克。它具有真兽类典型的齿式5?1?5?3/4?1?5?3;上、下犬齿高,尖锥状;前4枚上前臼齿向后逐渐变小,第5枚大;下前臼齿由前至后逐渐增大;下臼齿高。与所有晚白垩世真兽类不同的是,始祖兽下颌骨上保留着较原始的麦氏沟。肩胛骨相对较窄长,肩胛冈高,肩峰发育,乌喙突突出;锁骨粗壮、弯曲。腕骨9枚,大多角骨较大且长,小多角骨和头状骨小,手舟骨及三角骨相对更小。腰带各骨愈合,侧面观较高;外耻骨存在;相对于腰带及闭孔的大小,耻骨联合部很短。踝关节与晚白垩世的真兽类非常类似,距骨胫骨间的中侧关节面很发育、直立,其与距骨胫骨间的外侧关节面被一尖脊所分隔;内楔骨长,其与第Ⅰ骨间的关节面比中间楔骨与第Ⅱ骨间的关节面明显靠下。第4、5趾相对于其他3趾均显得很长,且其近端与中间趾节亦较长。在身体周围保存着较长的毛发痕迹,尾部的毛发痕迹很薄(短)。始祖兽前肢指节、指爪及后肢趾节、趾爪的比例、弯曲度及形态等均与攀爬或树栖哺乳动物的相近,表明其适应于树栖生活。此外,发达的肩胛骨肩峰、乌喙突及高的肩胛冈,尾椎椎体长度两倍于尾前椎,中部尾椎椎体加长等特征,亦显示出该动物具有较强的抓握能力和攀缘能力。始祖兽被认为是已知最早的处于最基干位置的真兽类化石,它的发现表明中生代基干真兽类的早期分化发生的时间要远早于依据分子生物学研究而推测的现今有胎盘类超目一级发生大分化的时间。" }, { "instruction": "肖钠长石双晶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双晶的一种。见于三斜晶系的长石中的双晶律。双晶轴为b轴,接合面为平行于b轴而与(001)成某个角度相交的所谓菱切面。通常呈聚片双晶。在微斜长石和歪长石中,肖钠长石律双晶经常与钠长石律双晶在一起共同组成格子状双晶;在斜长石中,肖钠长石律双晶可单独出现,也经常与钠长石律双晶共同出现,但此时,两组聚片双晶的叶片相互交接而并不组成像微斜长石或歪长石中那样的格子状双晶。" }, { "instruction": "浊积扇沉积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海底扇沉积。在大陆坡与盆地平原间,由再沉积作用形成的锥状和扇状堆积体,主要由泥石流、浊流沉积及远洋沉积组成。扇的表面包括有水道、堤和水道间的沉积。在纵向剖面上可分为上扇(内扇)、中扇、下扇(外扇)。" }, { "instruction": "大洋钻探计划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继深海钻探计划(DSDP)之后实施的国际性海洋钻探计划。从1985年开始,利用“JOIDES决心”号钻探船进行钻探。由海洋研究机构联合公司负责管理,地球深部取样海洋研究联合机构进行学术领导。其学术目标是:①全球气候与环境演变;②壳幔相互作用;③地壳中的流体循环和全球地球化学平衡;④岩石圈的应力和形变;⑤生物圈的演化过程。主要研究领域:①地壳和上地幔的成分、构造和动力学;②地球环境――水圈、冰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的演化。ODP计划的成员,已有美、英、法、德、日、加、澳、韩、中及欧洲科学基金会(ESF)的比利时、丹麦、芬兰、希腊、冰岛、荷兰、挪威、意大利、西班牙、土耳其、瑞典和瑞士12个国家。" }, { "instruction": "猎户座大星云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位于猎户座的反射星云,1656年由荷兰天文学家惠更斯发现,直径约16光年,距地球1500光年,同位置也在中国星名“伐一”“伐二”“伐三”附近。" }, { "instruction": "浮游原生动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个体最小(一般小于250μm)、最原始的营浮游生活的单细胞动物。具有细胞膜、细胞质和一个或几个细胞核。它们没有组织或器官,有分化的细胞器履行各种生命活劫,具有多细胞动物所具有的基本生命特征。浮游原生动物主要隶属于有孔虫类、放射虫类和纤毛虫类。前二者多分布于外海高盐热带海区;后者则多分布于低盐近海区。它们多数为表层种,分布于100m上,特别是6~30m的水层数量最多。浮游原生动物在世界海洋中约有5.5万种以上,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尤其纤毛虫类,有的是鱼、虾、贝类幼体的良好饵料;有的能净化水质;有的则能引起赤潮(如中缢虫),危害渔业。有孔虫类是寻找石油、鉴定地质年龄和识别海流的标志。" }, { "instruction": "界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一个代的时间内形成的地层。比系高一级、比宇低一级的国际性年代地层单位,例如,古太古界、新元古界、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界的符号,用界名的英文字母来表示。如始太古界用EA(或Ae),是英文Eoarchean的Eo和Archean两词组的前两个字母。新元古界用NP(或Pn),是Neoproterozoic的Neo与Proterozoic两词组的前两个字母。古生界用Pz(Palaeozoic)、其中P是Palaeo-(古)的第一个字母,z是zoic-(生物)的第一个字母。中生界用Mz(Mesozoic),新生界用Cz,Cenozoic的缩写。中国的始、古、中、新太古界和古、中、新元古界的符号自成体系,分别用太古宇Archean的缩写Ar和元古宇Proterozoic的缩写Pt加数字表示,分别是Ar0、Ar1、Ar2、Ar3,Pt1、Pt2、Pt3。" }, { "instruction": "昆仑秦岭地槽褶皱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昆仑、祁连、秦岭等褶皱系组成。它与北邻的塔里木地台和中朝准地台,东南的扬子准地台以及西南的滇藏地槽褶皱区均以深断裂为界。地槽发育大约始于中寒武世,经加里东、华力西旋回的发展,逐步转化为褶皱区,此进程结束于早二叠世末,故为古生代地槽褶皱区。但秦岭地槽系进入印支旋回阶段仍继续发育地槽,三叠纪中、晚期才转化为褶皱带;而昆仑秦岭褶皱区之现代构造地貌,即昆仑山脉、祁连山脉、秦岭山脉则是喜马拉雅运动的结果。" }, { "instruction": "拟纺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目的一属。壳大到巨大,长纺锤形至近圆柱形。旋壁较薄,由致密层及粗蜂巢层组成。隔壁褶皱强烈且较规则,相邻两隔壁的褶皱相向凸凹,未达壳室底部即互相连接,以致和室底之间形成拱形的串孔。无旋脊。初房大。二叠纪,亚洲及北美。中国主要产于南方中二叠统。" }, { "instruction": "纺足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代表种足丝蚁。产于温暖地区的少见昆虫。化石出现于三叠纪,中国最古老化石发现于辽西中侏罗世地层。现生1000余种,中国有2属6种。" }, { "instruction": "锑华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Sb2O3,含Sb 83.3%。斜方晶系。晶体呈柱状,柱面具纵条纹。颜色以白色、黄色为常见。金刚光泽。解理平行斜方柱{110}完全。硬度2.5~3。密度5.76克/厘米3。是含锑矿物氧化后形成的次生矿物。可作为锑矿石利用。" }, { "instruction": "古脊椎动物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古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专门研究地史时期脊椎动物的科学。脊椎动物是动物界中最高等的一类,组成脊索动物门的脊椎动物亚门。体内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神经系统在身体背侧,心脏在腹侧,体形左右对称,一般分为头、颈、躯干和尾四部分,颈、尾可不发育,躯干多具四肢。古脊椎动物分为无颌纲、盾皮鱼纲、棘鱼纲、软骨鱼纲、硬骨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及哺乳纲。化石始见于寒武纪晚期,之后自低等至高等依次出现,其系统发生十分清楚。泥盆纪起便一直占据陆生生物历史的主导地位。古脊椎动物研究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晚古生代以来陆相地层研究、古环境分析、追溯大陆漂移历史等均起着重要作用。" }, { "instruction": "硫锑铅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Pb5Sb4S11,含Pb 55.4%。单斜晶系。 通常呈纤维状或毡状集合体。铅灰至铁黑色。条痕灰黑,微带棕色。金属光泽。性脆。硬度2.5~3。解理平行{100}中等。密度6.23克/厘米3。是热液成因矿物,见于某些铅锌热液矿床和锡石硫化物矿床中。当大量聚积时可作为铅矿石利用。" }, { "instruction": "岩溶塌陷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岩溶洞隙上方的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发生形变,并在地面形成陷坑的地质作用与现象称为岩溶塌陷。显然岩溶塌陷是由于岩溶洞隙的存在而产生的。岩溶塌陷体可以是组成岩溶洞隙顶板盖层的各类基岩,也可以是覆盖于可溶岩之上的各类松散土层。形成岩溶塌陷的条件可归结为:①动力因素。包括降雨、洪水、地震以及人为排水、抽水、蓄水、振动等;②基础条件。主要包括岩溶洞隙发育的可溶岩,覆盖层性质与厚度,地下水动力条件等。我国是世界上岩溶塌陷发育最广泛的国家之一。其散布范围约占国土面积的1/3 。各地区以分布在城市、工厂、交通干线、河湖堤防、水源地的岩溶塌陷危害最为严重。据初步调查,全国岩溶塌陷点有778处以上,塌陷坑总数超过3万个,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达数亿至10余亿元。" }, { "instruction": "威赫塞尔冰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北欧更新世最后的一个冰期,是萨埃尔冰期后的一个冰期,约与欧洲阿尔卑斯地区的维尔姆冰期、北美的威斯康星冰期相当。威赫塞尔冰期可分为3~14次亚冰期,与阿尔卑斯地区维尔姆冰期约3个阶段相对应。以波兰和德国的北部平原上广泛分布的几个冰碛垄为标志,即相当于维尔姆Ⅰ的是瓦尔岱冰碛,相当于维尔姆Ⅱ的是布兰登堡冰碛,相当于维尔姆Ⅲ的波美拉尼亚冰碛,以及Ⅱ~Ⅲ之间的法兰克福冰碛。" }, { "instruction": "ethnic group;race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即人类的种族,是指具有共同起源并在体质形态上具备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这些特征包括头颅、五官、眼睑、头发的形状,皮肤、头发和眼睛的颜色,身高及其比例等;此外,体毛、指纹、掌纹、牙齿结构以及不同血型的出现频率等也有一定意义。可见,人种概念是属于生物学和体质人类学范畴,它是人类自然属性的一种表现。" }, { "instruction": "板块边界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两个板块之间相互接触的接触线,是为岩石圈的活动带。板块边界可归纳为三种类型:即拉张型边界;挤压型边界及剪切型边界,以地震活动和构造活动为标志。" }, { "instruction": "砷铂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PtAs2,含Pt 56.5%。等轴晶系。晶体常呈立方体和八面体的聚形。锡白色。条痕暗灰色。金属光泽。硬度6~7。密度10.5~10.7克/厘米3。产于铜镍硫化物岩浆矿床中。这种矿床成因上与基性、超基性火成岩有关。砷铂矿与镍黄铁矿、黄铜矿、磁黄铁矿以及铂族矿物共生。是炼铂的矿石矿物。" }, { "instruction": "主要矿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火成岩中含量高,并在确定岩石大类名称上起主要作用,可作为区分岩类根据的矿物。如花岗岩中主要矿物是长石和石英,没有长石则为石英岩或脉石英,没有石英或含量不够则岩石为正长岩类。主要矿物和次要矿物因岩石种类而异,如石英在花岗岩中是主要矿物,而在闪长岩中则为次要矿物。" }, { "instruction": "阿尔戈马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译阿尔冈曼运动。发生于北美洲太古宇休伦系与元古宇阿尔冈曼系之间的造山运动。根据美国明尼苏达及其邻区安大略等地前寒武纪的褶皱运动确定的。伴随有花岗岩侵位,同位素年龄值为24亿年以前。与加拿大地盾新太古代末期的凯诺拉运动相当。" }, { "instruction": "岬角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向海(或河、湖)突出的陆地尖角。又称地角。常见于半岛前端。通常为岩岸或松散岩石组成的海岸突出地段。由于波浪能量集中,故侵蚀作用强。当海岬被波浪侵蚀后退而留下的狭窄岩滩称为岬滩。著名的岬角如中国山东半岛的成山角、南美洲的合恩角等。" }, { "instruction": "透长石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透长岩相(sanidinite facies)。变质相中很少见的一种类型,属于极高温、低压的接触变质相。分布很局限,仅见于基性火山岩和次火山岩中的捕虏体及接触带附近的围岩中。矿物成分比较复杂。因为变质作用的时间很短,温度降低很快,产生的矿物组合常没有达到平衡状态。由于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的压力很低,常出现一系列近似实验室干熔浆中结晶形成的高温矿物,如鳞石英、多铝红柱石、黄长石、钙镁橄榄石、斜硅钙石等。富钠的透长石是这个变质相的标志矿物。此外,在不同原岩中还可出现堇青石、矽线石、钙长石、透辉石、紫苏辉石、硅灰石、硅钙石等;在二氧化硅不足的原岩中可出现方镁石、尖晶石、刚玉等。由于温度很高,可使原岩局部熔化,形成一部分玻璃质。根据实验资料,透长石相的温度范围在800~1000℃左右,压力在0.05吉帕以下。" }, { "instruction": "自由贸易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也称自由区、出口自由区、自由关税区、免税贸易区、免税区、自由贸易港、自由工业区、投资促进区及对外贸易区等。指在主权国家或地区的关境外,准许外国商品豁免关税自由进出而划出的特定区域。实质上是采取自由港政策的关税隔离区。有广义、狭义之分,前者包括自由港和转口贸易区;后者仅指提供区内加工出口所需原料等货物的进口豁免关税地区,类似于出口加工区。它由自由港发展而来,通常设在港口的港区或邻近港口的地区,其设立数量尤以发达国家居多。" }, { "instruction": "异韧亚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双壳纲的一亚纲。多为不等壳,原始种类等壳。壳文石质,多具珠母质内壳层,壳面常具细小斑点或锥形刺,深掘穴类型壳后形成张口。弱齿型。外韧带,有的具内韧带,多为等柱闭壳肌,偶为异柱。水管多发育。现生代表具真瓣鳃或隔鳃。均为海生,多为深掘穴类型。奥陶纪至现代。化石有缅甸蛤(Burmesia)等。" }, { "instruction": "金水口岩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古元古代。分布于青海柴达木盆地南缘的东昆仑山北坡,西起祁漫塔格山,经布尔汗布达山,东至鄂拉山一带,为中深变质岩系。下部以大理岩、片麻岩及麻粒岩为主,厚2238~5672米;上部主要为黑云斜长片麻岩,夹各种片岩及变粒岩,厚2757~4847米。变质程度属角闪岩相至麻粒岩相,受区域混合岩化。混合花岗岩RbSr全岩等时线年龄(19.1±0.3)亿年。" }, { "instruction": "片沸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黄束沸石。成分(Ca,Na2)[Al2Si7O18]*6H2O。单斜晶系。晶体呈板状或片状,有时呈放射状或片状集合体。白色、淡红色或浅褐色。玻璃光泽,解理面呈珍珠光泽。硬度3.5~4。解理平行{010}完全。密度2.20克/厘米3。产于玄武岩、安山岩等岩石的空洞或裂隙中。" }, { "instruction": "粘粒矿物成土环境鉴定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定类型的粘粒矿物反映着一定的成土环境,从而可与一定类型的土壤相联系。从粘粒矿物—成土环境—土壤类型,三者之间的密切联系可以判断:各种粘粒矿物可能出现在哪些土壤类型里;哪些粘粒矿物可以形成组合或不能共生;从粘粒矿物到土壤反映了何种成土环境等。如高岭石的形成条件是高温、多湿与少盐基、强酸性等,则必然出现在华南的红壤地带为主,但它在北方的古红土母质中也有分布,那是古气候影响的残迹,又如蒙脱石的形成条件是碱性与高镁等,则必然分布在北方土壤中为主,但它在热带的燥红土中也有,则表明燥红土有特殊的干燥气候与酸度偏碱的成土环境。" }, { "instruction": "粒状结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水平轴和垂直轴相近,界面平或弯曲,彼此不能吻合的结构单位。土粒在有机—无机胶体和钙离子作用下胶结而成的多级团聚的似立方体结构。结构体长、阔、高三轴大致相等,具有平坦或弯曲的表面,形似球状。其直径约在0.25~10mm之间,农业上最理想的为2~3mm。团粒内有毛管孔隙,团粒间有非毛管孔隙。具多孔性、水稳性和机械稳定性。其形成分两个阶段:①原生或次生矿物颗粒,经无机黏粒之间的凝聚和有机—无机的复合等作用,形成复粒或原生微团聚体(直径<0. 25mm);②微团聚体在有机胶体参与下,再经黏结、胶结、根毛和菌丝体的固结等作用而成为团聚体。影响团粒结构形成的因素来自两个方面:①胶结物质的种类和数量。腐殖质是最重要的胶结剂,含量愈高,土壤的团粒化和水稳性愈高;吸附性钙离子有利于团粒的形成和保持,钠离子则相反;②外力的推动作用。干湿交替、冻融交替、根系穿插等产生的挤压、推动作用,可促进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团粒结构是土壤肥力的基础。有团粒结构的土壤,既保水又保肥,对作物能同时提供足够的水分、养分和空气,因而是一种较理想的土壤结构。" }, { "instruction": "盐度指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研究西南古季风变化的替代性指标之一。它是通过对海水盐度敏感的有孔虫N. dutertrei与某些不敏感有孔虫科属的含量比值,来反映西南季风风力强度的变化。" }, { "instruction": "大陆岛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大陆地块延伸到海底并露出水面而形成的岛。一般是地壳运动的结果,地质特征与相邻大陆基本相似,如中国的台湾岛、欧洲的不列颠群岛、北美的格陵兰岛。台湾岛是在古近 残陆?纪中期以后,在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中隆升为陆地,距今1000万~2000万年间,再次被海水淹没,只有高耸的中央山脉一带突出海面,直到距今约二三百万年前的第四纪初期,地壳再度剧烈上升形成现今的台湾岛。" }, { "instruction": "色尔腾山岩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新太古代至古元古代。分布于内蒙古色尔腾山一带,为变质岩系。主要为角闪斜长片麻岩、黑云斜长片麻岩、斜长角闪岩及变粒岩、石英岩和云母石英岩,下部含条带状铁矿。区域变质程度为低绿片岩相到低角闪岩相。下部原岩以拉斑玄武岩、陆源碎屑岩为主。侵入该群的花岗岩锆石UPb年龄为24.2亿年、24.7亿年等。" }, { "instruction": "雾淞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附着于地面物体(如树枝、电线)迎风面上呈针状和粒状的白色或乳白色不透明冰层。由于过冷雾滴或毛毛雨撞击地物表面后,迅速冻积而成,表面有粒状起伏,内部粒状结构间多空隙,密度为0.2~0. 3g/cm3 。雾淞形成的天气条件有两个,一是气温较低,一般要到-3℃以下;二是有雾或空气湿度大时。雾淞在过冷雾滴及毛毛雨滴质粒小,过冷却程度高,地物表面散热快时较易结成,多在物体突出部分或迎风面形成。根据雾淞的外形,可以分为粒状雾淞和晶状雾淞,粒状雾凇出现在气温约-2~一7℃,有雾且风速很大的天气,在风的作用下,过冷雾滴在物体表面凝结而成,形态呈球状;晶状雾淞是一种结晶冻结现象,形成在气温为-15℃的严寒天气中,是空气中的过饱雾滴和水汽在物体表面直接凝结而成。电线上的雾淞严重时会折断电线,使输电、通讯受到障碍。" }, { "instruction": "小油栉虫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为西欧、西北欧、南北美下寒武统的专名。以含有西方动物群大西洋型和北美型三叶虫小油栉虫动物群(如Holmia、Callavia等)为特征。" }, { "instruction": "范围法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离散面状分布要素的表示方法,以不同的色彩或纹理等面状符号表示要素的分布范围、定性特征。常用于制作某特定专题要素的分布图,如森林分布、耕地分布图、珍稀动物分布图等。范围法与质底法在制图手法上几乎完全相同,因此在常用的数字制图软件中,两者同属独立值法。范围法与质底法的不同在于,其所表达的要素是间断成片分布的,表示要素类型的色彩便不可能布满整个制图区,图面上往往留下较大面积的专题空白区。正因为如此,范围法可以在同一幅地图上重复使用。如:在一幅农作物分布图上,制图者可以用范围法分别表示小麦耕作区和水稻耕作区,两者均能被清晰表达。" }, { "instruction": "化石岩石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古生物岩石学(paleobiopetrography)。古生物学与岩石学(主要是碳酸盐岩石学)之间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应用岩石学的原理、方法来研究化石的科学。碳酸盐岩的生成常与生物作用有关,通过岩石学方法研究化石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及所属类型,并进一步研究其结构构造的分类、演化和形成机理,探索古生物的造岩、成矿作用。化石岩石学对古生物的合理分类、正确鉴定及探索生物的生活环境和进化等具有一定作用,对研究生物成因的沉积岩石和矿床,勘探开发礁灰岩相油气田、近海相煤田、磷酸岩和硅藻土等沉积矿床具有重要意义。" }, { "instruction": "热电性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某些晶体在热的作用下能激起表面电荷的性质。例如,电气石晶体在受热时,其结晶轴c轴的两端即产生数量相等而符号相反的电荷。" }, { "instruction": "区域分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理学研究为掌握区域特征、揭示区域差异而常用重要方法之一。其基本内容和目的,主要是:①区域发展的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的数量、质量及其空间分布与地区组合状况,区域优势与局限性;②本区域在大区乃至全国地域分工中所占地位;③区域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特点;④区域内部地区差异及其相互联系状况;⑤区域发展中存在主要问题及今后发展方向、途径等,从而为从区情实际出发制订切实可行的区域开发战略、区域规划,按区域个性特征实行区域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区域分析常用方法主要有区域对比法和历史比较法等。" }, { "instruction": "冶里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冶里石灰岩。时代属早奥陶世新厂期。分布于华北及东北南部。命名地点在河北唐山赵各庄冶里。为浅海相碳酸盐沉积,由灰绿色薄层灰岩夹黄绿色、灰黑色页岩组成,底部为黑色厚层灰岩,其中含黄铁矿结核,厚118米,自下而上含三个笔石带:①DictyonemaAsaphellus带,②Callograptus带,③Dichograptus带。与下伏上寒武统凤山组呈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粘土矿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组成粘土岩和土壤的主要矿物。它们是一些含铝、镁等为主的含水硅酸盐矿物。除海泡石、坡缕石具链层状结构外,其余均具层状结构。颗粒极细,一般小于0.01毫米。加水后具有不同程度的可塑性。主要包括高岭石族、伊利石族、蒙脱石族、蛭石族以及海泡石族等矿物。主要用作陶瓷和耐火材料,并用于石油、建筑、纺织、造纸、油漆等工业。" }, { "instruction": "小进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1940)提出,指种以下的变化,包括进化的因素和机制,新种的形成方式和过程。小进化是基于现生生物研究,在物种范围内因自然选择作用于基因而产生小的进化改变,所经历的时间较短,其主要机制是自然选择,变异来源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导致亚种形成,这和以化石为对象,研究种以上分类单元经历漫长地质时期演变的大进化不同。关于小进化和大进化的关系和范围均有争论。" }, { "instruction": "背景灭绝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在无快速环境变化时期,物种或较高分类阶元的灭绝,这是大多数物种的灭绝方式。目前约有9 9%的过去存在的物种现在已经不存在了。" }, { "instruction": "有序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晶格由无序结构向有序结构转变的过程。有序化需在低于一定的临界温度(或压力)下才能发生,这一无序 灿行蜃 变的临界温度在金属学中称为居里点。在地质作用中,有序化过程常经历很长的地质年代。一般是首先经过部分有序的阶段,逐渐增大长程有序度,最终转变为完全有序结构。" }, { "instruction": "传统农业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继承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耕作技术。我国传统农业的耕作技术十分丰富,包含作物和畜禽的良种选育和培育、复种、套种及间作,秸杆堆积有机肥、培育绿肥作物、兴建水利设施、防治病虫害、改良土壤和革新农具等。传统农业的特点是精耕细作,合理利用光、热资源,施用有机肥料提高土壤肥力,这些技术符合现今科学原理。缺点是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体,商品经济薄弱,农业生产地域分工尚未形成。" }, { "instruction": "平坦河漫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河漫滩地形的一个类型,在雏形河漫滩形成后,继续沉积细粒的沉积物(河漫滩相冲积物),逐渐形成平坦的或微波状的河漫滩地形。这种地形是在洪水期流动于雏形河漫滩上的水流在流速缓慢的条件下,悬移质沉淀充填在鬃岗间的洼地中,地形逐渐平坦而成的。平坦河漫滩上的河漫滩相冲积层,具水平层理,位于河床相冲积层之上,构成河漫滩冲积层的二元结构。从河床向坡麓的水平分布上,由于水层厚度及水流速度向坡麓方向逐渐变小,水中悬浮物质也因不断沉淀而逐渐减少,粒度愈细,因而其间的沉积相亦异,可划分为滨河床沙坝堆积带、河漫滩沿河堆积带和河漫滩内部堆积带。" }, { "instruction": "粘土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泥质岩(argillite,argillaceous rock,pelite)。一种主要由粒径小于0.0039毫米(重结晶后<0.01毫米)颗粒组成,并含大量粘土矿物(高岭石、蒙脱石、水云母等)的沉积岩。大多为母岩风化的极细碎屑物质呈悬浮物被搬运经沉积而成。疏松的称为粘土,固结的称为泥岩、页岩。粘土岩中除粘土矿物外还含石英、长石、云母等碎屑矿物及自生非粘土矿物。美国学者采用泥质岩的概念包括了粉砂岩。粘土岩因质点极细,故肉眼与显微镜不能准确地鉴定它的矿物成分,需要用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差热分析等综合研究方法。" }, { "instruction": "箱式取样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盒式取样器。采样管或采样筒呈方形或长方箱式取样器形的沉积物采样装置。由管架、采样盒、重锤、闭合铲等组成。当取样器到达海底时,靠重锤的重力使采样筒插入海底沉积物中,闭合铲转动切取底部沉积物入采样筒内。由于采样筒断面较大(15厘米×15厘米,20厘米×30厘米,30厘米×30厘米),取样时沉积物扰动较小或者基本不扰动,适于采取原状样品。" }, { "instruction": "多金属结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锰结核、锰矿球、铁锰结核、锰矿瘤和锰团块等。沉淀于海洋、湖泊底的黑色团块状铁锰氢氧化物。因含铜、镍、钴等多种金属元素,故名。它呈结核状、板状、皮壳状构造,多以贝壳、鱼齿、珊瑚片、岩屑等为核心,多半构成同心圆状构造。按成长程度和形状,可分为结核或团块、结皮或结壳、锰斑。其主要金属矿物是δMnO2、水钠锰矿(7埃水锰矿)、钙锰矿(10埃水锰矿),还有碎屑矿物和有机物以及蛋白石、针铁矿、金红石、锐钛矿、重晶石、绿高岭石等矿物。平均化学成分为:MnO2 32%,FeO 22%,SiO2 19%,H2O 14%,并含钴、镍、铜、钛、铝、钼、锆、镭、钍等多种元素。主要元素平均含量(以干重计):镍0 ?6%,铜0 ?5%,钴0 ?7%,锰18 ?%。锰结核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水深2000~6000米的深海底部,而在4500~6000米全球大洋多金属结核分布图深度内,随海水深度增加锰含量也增加,铁和钴则略有减少。大洋调查表明,深海粘土中锰结核丰度值最高(平均大于5千克/米2),硅质粘深海大洋底多金属结核土岩次之(平均3.9千克/米2),钙质沉积物中较少,钙质软泥中普遍不含锰结核。火山质粉砂半深海和浊流沉积区则几乎没有分布。洋底锰结核由于分布范围广、金属含量多等特点,是未来的一种极为重要的矿产资源。大洋区沉积物中的锰含量较之近岸的增高5倍多,而锰结核中的锰含量竟高达近岸沉积的180倍。已知太平洋底表层一米内锰结核中所含锰、铜、镍、钴等的储量,即相当于陆 卮⒘康募甘 至几千倍。太平洋的多金属结核主要富集在东太平洋克拉利昂和克利帕顿两断裂带间,又称C ?区。估计太平洋的多金属结核中,锰2000亿吨、铜50亿吨、钴30亿吨、镍90亿吨,是有远景的潜在海底资源。锰质物来源认为是:①大陆或岛弧上的岩石风化;②海底火山喷发物、海底温泉;③生物供给;④海水和间隙水供给。" }, { "instruction": "各向同性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异向同性。即某一物理性质在物体内某点的各个方向上都相同。物体的物理性质涉及力学、热学、电学和磁学等诸多方面;而地质学中所说的各向同性则通常是指地质体或岩体的力学性质在各个方向上相同,并常把“各向同性体”称为“均质体”,这与连续介质力学中的“均匀”概念不同。在各向同性体内的主应力方向与主应变方向是重合的,因此各向同性体力学问题的研究处理要比各向异性体简便。" }, { "instruction": "紫色土古土壤分布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紫色土一般被认为是隐域土,即不受生物气候带的影响。据现有土壤学文献,它只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区。但调查中发现,豫、皖二省的大别山北坡、湖北西北部郧县与房县等小盆地里、陕西南部汉中盆地与安康盆地,都有红紫色岩系发育的紫色土分布。其范围大致在秦岭、淮河以南,已向北越出了红壤带。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紫色土分布的北界恰和古网纹红土(Q2)分布的北界基本一致,这是新生代以来多次湿热气候到达的范围。据此可以认为紫色土是古土壤,而且是地带性土壤。" }, { "instruction": "无机污染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能对环境造成污染的无机物。如各种元素的氧化物、硫化物、卤代物、酸、盐等。采矿、冶金、机械、建筑、化工等行业排出的大量污染物,各种有毒金属、盐类、酸、碱、无机悬浮物等。它们通过各种途径污染环境,其中所含的重金属元素如铅、镉、汞、铬等可在土壤中积累,通过食物链在不同的营养级上逐级富集,对环境和生态会造成更大的危害。" }, { "instruction": "GIS软件工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GIS软件开发的过程中,遵循一般软件开发的工程化原理和方法,并照顾到GIS软件开发的特殊规律和要求,对GIS软件开发从可行性研究、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软件编制、软件测试,到软件维护的各个阶段进行工程化规范的一门技术。" }, { "instruction": "孤峰平原型岩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石峰稀散,孤立在岩溶平原上的地貌组合形态。石峰相对高度在100米以下,甚至仅数十米,如广西黎塘、宾阳一带。它是在较强的流水岩溶作用下所形成的。" }, { "instruction": "氟碳钙铈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Ce2Ca〔CO3〕3F2,含TR2O3 50%~60%。六方晶系。晶体呈腰鼓状,通常呈不规则粒状集合体。黄色或褐色。条痕淡黄色。玻璃光泽至油脂光泽。硬度4.5。解理平行底面{0001}中等。断口次贝壳状至锯齿状。密度4.3~4.4克/厘米3。产于与碱性岩有关的热液矿床中,与方解石、萤石等共生。是提取铈、镧等稀土的矿石矿物。" }, { "instruction": "板钛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TiO2。斜方晶系。晶体呈板状。黄褐或红褐至黑色。条痕无色至褐黄色。金刚光泽。硬度5~6。密度3.9~4.0克/厘米3。产于区域变质岩系的石英脉中,或作为副矿物产于火成岩及变质岩中。" }, { "instruction": "宗浦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宗浦群。时代属古新世中、晚期,分布于西藏岗巴、定日、定结和亚东等地区。命名剖面位于西藏岗巴县城东北宗浦(河)两岸。属近岸浅滩至开阔台地碳酸盐岩沉积,下段为灰色致密块状石灰岩,厚78米;上段为灰色致密块状和瘤状石灰岩夹薄层泥灰岩,厚158米。本组与下伏基堵拉组和上覆遮普惹组均为整合接触。化石丰富,含有孔虫、介形虫、腹足类、双壳类、腕足类、海胆、珊瑚及藻类等。下段含有孔虫RotaliaLockhartia组合,代表分子为Rotalia hensoni,Lockhartia conditi,Keramosphaera tergestina;腹足类有Confusiscala indica,Campanile brevius等;上段含有孔虫MiscellaneaDaviesinaOperculina组合,代表分子是Miscellanea micella,Daviesina khatiyahi,Operculina canalifera等。" }, { "instruction": "土壤养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土壤中含有的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是土壤肥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分成两大类:①速效性养分。不经过转化即可被植物根部直接吸收利用的养分;②迟效性养分。大多以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和难溶的无机化合物状态存在,只有经分解转化变为速效养分后才能被植物吸收。如氮在耕层土壤中全氮量一般为0.02%~0.2%,多数情况<0.1%,有效态氮仅占一小部分。速效性氮通常指无机氮和水解性氮。无机氮又称矿质态氮,包括铵态氮和硝态氮,极易被作物吸收利用,数量一般为全氮量的1%~3%左右。硝态氮存在于土壤溶液中,其数量变化较大,约在(1~10)×10-6至(80~100)×10-6间。铵态氮一部分溶于土壤溶液,一部分吸附于土壤胶体上,都能为植物根系所吸收,其数量约在(0.2~1)×10-6至(10~50)×10-6间。水解性氮主要包括无机氮和简单的易水解的有机态氮,是铵态氮、硝态氮、氨基酸、酰胺及易被稀酸或稀碱分解的简单蛋白质的总和,其中有的可被作物直接吸收,有的可在短期内供作物吸收,故也属于有效态氮。土壤中其他部分的氮为迟效的复杂有机态氮,主要包括腐殖质、蛋白质、有机残体等复杂的有机化合物,这部分含氮物质,必须经微生物的分解转变为无机态氮后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其数量约占土壤全氮量的90%左右。其他土壤养分还有土壤全磷、土壤速效磷、土壤迟效磷、土壤全钾、土壤速效钾、土壤迟效钾及Zn、Mn、B、Cu、Mo等微量元素。" }, { "instruction": "浮游桡足类渔业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以浮游桡足类动物为商品而进行的捕捞或养殖活动。桡足类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营养丰富,如哲水蚤干物质中蛋白质占80%,且含有20多种人类和动物所必需的氨基酸。再如虎斑猛水蚤[Tigriopus]和纺锤水蚤[Acartia]富含20:5ω3和22:6ω3高度不饱和脂肪酸。这类脂肪酸是鱼、虾类保持健康、促进迅速增长所必需的。因此,近年来已引起人们的关注,并大规模连续培养研究。日本已用大型水池投喂面包酵母,大量培养虎斑猛水蚤用作真鲷仔鱼的饵料。浮游桡足类渔业,在挪威沿海已有20多年的历史。那里的飞马哲水蚤年渔获量20~50t。有时一网可捕捞数百千克,作为鲑鳟幼鱼的饵料。羽哲水蚤在加拿大的弗雷塞河口和日本北海道沿岸已渔捞多年。日本于1965年前后,开始用浮游生物网大量采集天然浮游桡足类(主要是纺锤水蚤和拟哲水蚤的或幼体),利用浮游动物的趋光性,用灯光诱集的桡足类水泵采集后投喂养鲷。" }, { "instruction": "古海洋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海洋地质学的分支学科。研究地质时期的海洋环境状态和演化的科学。它是1968年开始实施的深海钻探计划(DSDP)而发展起来的地球科学的一门新学科。古海洋学以大洋的水体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研究海底沉积物为基础,采用多学科综合手段,探索海洋环流和海水物理化学特征的变化、海洋生物生产力和海洋生物的宏观演化等。主要研究内容是:大洋环流及其演化;古海水化学,即古盐度、含氧量、各种微量及痕量元素含量,同位素组分、海水碱度和碳酸盐补偿深度等;生物古海洋学,即生物生产力和海洋生物的演化。研究方法有:用大洋地层学确定古环境及其时序变化;用地球化学探索海水物理、化学性质和古生物生产力及其演化;用沉积学探索底层水团流动状态。其研究成果,为气候变化的预测、生物演化的研究,石油天然气、天然气水合物、多金属结核及富钴结壳等海底沉积矿产的成矿机理研究,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 { "instruction": "新石器时代文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新石器时代是原始社会的繁荣时期并正向有阶级社会过渡。人类文化有较快的发展,早期的石器工具大多为部分磨光(刃部),后期即为通体磨光石器,尤其以陶器的出现为其特征。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遍布中国各地,但在不同区域其文化类型及出现年代先后等均有所不同。新石器时代文化最早出现于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域,然后向四方扩展。从黑龙江流域到香港附近,从台湾到云南、西藏、新疆等地,随着中国考古事业的发展,更多的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及新方法,如14C方法的应用等,纠正了过去许多混乱的概念,并不断地有所发现。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分期见646页附表。" }, { "instruction": "二马营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中国陆相中三叠统下部的一个阶,位于和尚沟阶之上,中三叠统上部铜川阶之下。阶名源自岩石地层单位“二马营组”,层型剖面位于陕西吴堡张家焉。二马营阶的底界生物识别标志尚待深入研究后定义。本阶以含较丰富的中国肯氏兽动物群为特征,包含二个组合:下部为ShaanbeikannemeyeriaOrdosiodon组合,上部为SinokannemeyeriaShansisuchus组合;古植物为VoltziaAipteris wuziwanensis组合,主要分子有Pleuromeia wuziwanensis,Todites shensiensis,Bernoullia zeilleri,Aipteris wuziwanensis,Nilssonia grandifolia,Ginkgoites,Voltzia cf. walchiaeformis等;孢粉PunctatisporitesChordasporitesPlicatipollenites组合;介形虫ShensinellaLutkevichinella组合,叶肢介有二个组合,上部为BrachyestheriaPseudoestheria组合,下部为XiangxiellaProtomonocarina组合。" }, { "instruction": "雷公斧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雷楔。即新石器时代的磨光石斧。中国古籍中多有记载;由于夏季雨后,被埋藏的石斧表面被冲刷清洁而露出地面,古人缺乏考古科学知识,以为是雷击的产物,并附会为雷神所用的雷楔,故名。至今雷公斧一名仍为广大群众所熟知。" }, { "instruction": "竹节石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分布于奥陶纪至泥盆纪的一类小型锥状壳化石,一般作为一个独立的纲归入软体竹节石外壳构造动物门。壳为细小尖锥状,辐射对称,近来也有认为是两侧对称。一般长1~10毫米,最小的长不及1毫米,大者长可达80毫米,断面圆形,直径通常为1~3毫米,生长角2°~18°。壳厚或薄,由钙质薄层组成,厚壳的近壳口部穿有放射状细管。初房尖锐或膨胀成滴珠状。壳面多具粗细、间距不等的各种横环、横纹,很像竹节,故名,也有的壳面有纵纹或光滑。壳的内面光滑或具圆环,有的近壳顶部分为少数隔壁分隔成几个房室。壳口无缺凹或突起,不具体管及口盖。初房特征及壳壁厚度、结构等,是竹节石纲分目的根据。全为海生,化石常与介形虫、牙形石、苔藓虫,小型腕足类等共生,分布很广。奥陶纪至泥盆纪,泥盆纪最盛,是泥盆纪地层的重要分带化石之一。中国南方及黑龙江等地均发现有丰富的竹节石。" }, { "instruction": "印度石燕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腕足动物门有铰纲石燕目的一属。壳体横长或近方形。铰合线直,等于或短于壳宽。两壳双凸型。铰合面低,三角孔洞开,壳喙直或微弯曲。中槽深圆,内有壳线1~5条,侧区壳线较粗,每侧不超过10条。壳面尚有与壳褶斜交的细纹,细纹往往被同心纹割切成为不明显的瘤突。腹壳内齿板长,中隔板微弱。中泥盆世,亚洲及欧洲。中国多产于南方及西北地区中泥盆统。" }, { "instruction": "液化石油气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天然气、油田伴生气或炼厂气中的轻质烃类在通常的温度和压力下呈气态。但在加压和降温的条件下可冷凝成液态,即为液化石油气。丙烷、丁烷为其主要成分,并含少量其它成分。其热值高达50000kJ/kg。主要用作城市家用燃料和工业燃料,亦可用作石油化工原料。" }, { "instruction": "犬齿兽次亚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爬行纲兽孔目的一次亚目。进步的兽齿类爬行动物。体小至中等,头较大,长而窄。颞孔扩大,其上方为顶骨。下颌几全为齿骨所占。仅后方有数块小骨。方骨与下颌关节骨退化甚小,仍构成颌关节。有二枕髁。齿高度分化,门齿小,犬齿大,颊齿常具多尖。四肢腹位,足之5趾同等发达,便于行走,为行动灵活的肉食动物。晚二叠世至三叠纪,分布甚广,以非洲南部卡鲁系产地最著名。代表属为犬颌兽(Cynognathus)。中国山西中三叠统产有中国颌兽(Sinognathus)。" }, { "instruction": "钾玄岩系列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橄榄安粗岩系列(mugearite series)。碱性玄武岩系列和钙碱性系列之间的一个过渡型系列,为造山带特有的富K系列。在SiO2(Na2O+K2O)图上位于碱性玄武岩系列与钙碱性玄武岩系列的过渡地带,但是在AFM图上,有一个类于钙碱性系列的直线演化趋势,即没有富铁演化趋势。典型的岩石是橄榄粗面玄武岩、钾玄岩、安粗岩。" }, { "instruction": "峙峪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中国晚期智人化石,1963年发现于山西朔县峙峪(北纬39°25′,东经112°17′)。以枕骨残片为代表。同时发现了大量烧骨、动物遗骸化石及丰富的石器。动物群中以野马、野驴、普氏羚羊为主,并发现有披毛犀及王氏野牛。地质时代属晚更新世距今约28945年(以同层的牛骨测定)。" }, { "instruction": "三线工业是什么?", "input": "", "output": "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期,中国在重点建设战略后方中,集中发展、分布于三线地区的工业。所谓三线有大、小三线之分。大三线指全国性战略后方,主要包括以四川为中心及其毗邻地区(陕西、关中、鄂西、黔北、黔西、滇北、青东、陇东及晋南、豫西等地区);小三线则指各沿海、边疆省区靠近内地的山区(闽西、浙西、皖西等地)o三线工业的兴建、发展,对加强内地工业发展与布局,奠定西南、西北地区工业基础,开发山区,曾起一定作用。但因当时过分估计了战争爆发可能性和紧迫性,片面强调:“靠山、分散、隐蔽” ,打乱了工业建设、布局必需的基本程序,导致忽视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效益的消极后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依据合理布局和“军民结合”等原则,已对原有三线工业的一些工业企韭分别作了调整。" }, { "instruction": "潜在分布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物种完全可以生存和分布的地区,但由于受阻限的影响,该种生物尚未分布到此,当阻限消失后,不仅可以定居下来,还可以向分布区外扩展。" }, { "instruction": "人口机械变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亦称人口迁移变动。指人口在地域空间上的移动,包括永久性和暂时以变更居住地为标志的移动。这种变动使人口的地域分布发生变化,也会使流出地和流入地人口的年龄、性别发生变化,人口的行业、职业构成以及文化教育发生变化。人口的机械变动受资源分布、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政治、文化,制度,特别是市场化发育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变得越来越大,人口迁移对社会生产力布局产生重要影响。同时生产力布局的某些改变,也往往是人口迁移的直接动因。" }, { "instruction": "research of loess genesis,research of loess or~igin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黄土成因问题的讨论已有170多年,可分为六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灾变假说;第二阶段自1840年开始积累资料阶段,以现实观点为原则,收集黄土分布的实际材料;第三阶段从1877~1890年,确认黄土是陆地风成成因。第四阶段,自1890年到20世纪初,出现大量的研究黄土成因问题的详细资料,此时期产生了许多有关黄土成因的假说。如成土作用和风化作用假说。第五阶段继续到1935~1945年。这个时期冻土学与陆地景观学对黄土成因学说有了很大的影响。第六阶段和第五阶段一样,地理学观点渗入到黄土问题研究中,认为黄土是地理环境中各种作用的产物。20世纪中、后期以后,黄土成因问题已成为第四纪地质学的重要研究课题。" }, { "instruction": "底栖生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栖居水底生活的生物。底栖生物主要是海洋生物,包括无脊椎动物的绝大部分门类,以及藻类、少数高等植物等,淡水中有软体动物、环节动物、水草等。可分为表栖生物及内栖生物,也可分为固着底栖生物及游移底栖生物。" }, { "instruction": "走时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震纵波和地震横波从震源传到观测点时间先后相差的数值(用分、秒计算)。观测点距离震源愈远,走时差愈大;在接近震源的地方相差很小直至难以分辨。走时差是测定震中位置等地震参数的重要资料。" }, { "instruction": "残余岩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岩浆结晶作用进行至某时期时,其剩余的液相部分称为残余岩浆。原生岩浆在分异作用的某时期内所形成的火成岩的基质成分,即代表某时期残余岩浆成分。结晶作用充分进行后的残液,多形成伟晶岩,其成分一般富含二氧化硅、碱质及挥发分,但在某些基性残余岩浆中,则富含铁及钛。由于残余岩浆常携带一些金属物质,因此它对矿床的形成起着一定的作用。" }, { "instruction": "冬季风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北半球的冬季由于西伯利亚高压与阿留申低压的相互作用影响而盛行西北风,即冬季风。" }, { "instruction": "古典园林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人们对所居住的地方和游览的环境,按照客观条件,通过人为的变革而创造的源于自然山水、又高于自然山水的生活休憩空间。世界上古典园林的形式主要有两类:①西欧古典园林。它以16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发展起来的造园艺术思潮为墓础,在1 7世纪下半叶形成于法国。其特点是整个园林对称布局,有强烈的中轴线,建筑图案规则,水池喷泉众多,树木花圃精心修剪,还有宽阔的广场和笔直的道路。如法国巴黎的凡尔赛宫;②中国古典园林。其特点是体现一种“创造自然、借景寓情”的艺术。布局方式大多不规则,以效法自然为原则,依照建园处的地形地貌,任其高低起伏;溪河池塘、花石树木顺其原形。各景区的面积大小和配合方式,力求疏密相间,主次分明,幽曲与开朗相结合。在造园时常采用借景、对景、框景、藏景、引景等手法构景。建筑形式灵活多变,以亭榭轩厅、堂楼阁廊为主。中国古典园林按其艺术风格可分三类:①北方园林。以皇家园林为代表,风格粗犷,多野趣,各种人工建筑厚重有余,委婉不足。如北京的颐和园、河北承德避暑山庄;②江南园林。多属私家花园,规模较小,但充分利用一切空间造景,即使墙角、路面也精心点缀。如江苏苏州狮子林、拙政园;③岭南园林。发展历史较晚,曾师法北方园林和江南园林,故兼有两者风格,近代又受西方构园方法的影响。如广东顺德清晖园、东莞可园等。" }, { "instruction": "水碳硼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MgCa2(HCO3)2〔B(OH)4〕2(OH)2*2H2O。单斜晶系。晶体呈锥状或板状。无色透明。玻璃光泽。硬度2。解理平行{100}完全;平行{111}清楚;平行{001}不完全。密度2.12克/厘米3。与冷稀盐酸作用时剧烈起泡。水碳硼石是钠硼解石的次生矿物,产于现代盐湖中。是中国学者1964年发现的新矿物。" }, { "instruction": "M型花岗岩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即幔源型花岗岩。是基性岩浆房分异形成的构成蛇绿岩套的浅色岩组。它由蛇绿岩套中的奥长花岗岩所组成,是大洋环境火山岛内地幔和地壳两种岩浆混合的产物,取其首字“M”命名之。其空间分布一般与辉长岩的条带状构造走向相一致,岩体规模不大,多呈长条状或不规则状的小侵入体或悬浮体。" }, { "instruction": "偏利共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共栖。两种不同种类的生物,其中一方受益,如获得食物、保护、栖居场所等,另一方不受其害也不受益地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关系。如有些层孔虫、苔藓虫、横板珊瑚等固着生活在另外一些生物体上,仅为获得固着场所,对被固着的生物并无损害。" }, { "instruction": "劈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岩石沿一些近于平行的平滑面裂开或劈开的性质,其区别于矿物解理。" }, { "instruction": "矿产储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简称储量(reserves)。泛指矿产的蕴藏量。其表示方式有矿石储量(简称矿石量)、金属储量(简称金属量)或有用组分储量、有用矿物储量等,多数以质量(吨、千克、克拉)计,少数以体积(立方米)计。它不扣除未来开采和加工时的贫化与损失。矿产储量是矿产地质工作的一项主要成果,也是制定国民经济计划,进行矿山建设的重要依据。中国1999年《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中的储量指基础储量中的经济可采部分,即在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或编制年度采掘计划的当时,经过对经济、开采、选冶、环境、法律、市场、社会和政府等诸因素的研究和相应修改,结果表明在当时是经济可采或已经开采的部分。用扣除了设计、采矿损失的可实际开采数量表述。依据地质可靠程度和可行性评价阶段不同,又可分为可采储量和预可采储量。中国对储量所下定义与以前的概念有较大变动,特别是扣除设计、采矿损失等,与以往有明显的变化,但与国际上的表述更为相近。如与国际矿冶协会理事会(CMMI)的《矿产资源储量国际分类建议》、联合国《固体矿产储量/资源国际分类框架》的定义相似,但后两者将储量分为证实储量和概略储量两类。" }, { "instruction": "砖红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热带雨林或季雨林下发育的土壤。广泛分布于世界热带地区。在中国,主要分布在海南省、雷州半岛及云南、台湾等省的南部,大致在北纬22º以南。其形成主要包括两个过程:一是以生物为主导的养分吸收与富集;二是以母质为基础的风化与淋溶(即脱硅富铝化)。土壤剖面发育明显,腐殖质层厚约15~30cm,暗红棕或灰棕色;其下为棕红或赭红色的紧实黏土层,块状结构,结构面上有暗色胶膜,下部有时有铁质结核和红黄色斑状网纹,母质层为暗红色或红色。整个剖面厚度较大,有的可达3m以上。表层有机质含量达3%~5%,胡敏酸与富里酸的比值<0.5;全剖面呈酸性反应,pH为4.5~5.5,盐基饱和度多不超过30%;黏粒硅铝率1.5~1.8,黏土矿物主要为高岭石和三水铝矿,并含多量的赤铁矿。发育在玄武岩和石灰岩上的土壤,多含氧化铁和氧化铝;发育在花岗岩和页岩上的则多含石英。可分砖红壤、黄色砖红壤、褐色砖红壤等亚类。砖红壤地区为发展橡胶、咖啡、可可、香蕉、菠萝、油棕、剑麻等热带特有经济作韧的重要基地,农作物可一年三熟。在利用上,应注意施用石灰,防止土壤侵蚀。" }, { "instruction": "齿菊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头足纲菊石亚纲的一属。壳圆盘状,壳面有横肋,近脐及外缘上常有瘤。腹部宽平,无肋纹。齿菊石型缝合线。产于欧洲中三叠统。" }, { "instruction": "岩石弹性表象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岩石在自然条件下具有弹性的种种表现和现象。主要有:①煤矿坑道中的岩爆现象,固然一部分与岩层厚度所产生的静压力有关,但主要不在于岩层的静压力,而是强大的近水平应力积累所致,只有当岩石具有高度弹性时,才有可能积累强大的应力致使岩层发生爆裂;②大陆上不少地区存在相当显著的布格重力负异常,表明所在地区还远未达到重力均衡,即保持有一定的弹性作用;③地壳岩石常传播地震横波,尤其高频横波,其传播范围有时达3000千米的深度,而只有弹性物质才能传播横波。" }, { "instruction": "原生岩浆构造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火成岩在侵位或喷出和冷凝固结成岩过程中产生的构造。如岩浆在流动中产生的流面和流线,冷凝阶段产原生岩浆构造1.流线; 2.流面; 3.流线与流面关系生的原生节理,火山熔岩中的流纹构造、枕状构造和柱状节理等;侵入岩在向围岩侵位扩张的过程中,在内外接触带常可产生平行接触面的热动力构造,如压扁捕虏体、具S—C组构的眼球状片麻岩带、韧性剪切带等,可称为原生岩浆热动力构造。" }, { "instruction": "艾家山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是中国南方中奥陶统的专名,包括现在的胡乐阶和氵韩江阶。原(1962)包括三峡区牯牛潭组、庙坡组和宝塔石灰岩。现已停止使用。" }, { "instruction": "激烈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也称剧烈期。活动区发展过程的中期。以地洼区为例,此时地壳水平运动特别显著,造山作用最强,褶皱、断裂(包括逆掩及块状断层)亦最为强烈的时期,在此时期及以前形成的各个构造层均一同受到影响。到这一时期的后半期,便构成在构造上及地貌上反差更大的、以高原或高山为代表的地穹隆起,也可称断褶带或块断带;介于其间的是新生成的以盆地或谷地为代表的地洼陷落,也可称山间洼地;如东南、华北两地洼区的中侏罗世到白垩纪。在东南诸省,其中开始形成以红色岩层为主的后期地洼沉积(南雄式建造),此时一般有大量的酸性岩浆侵入,部分地区还有火山喷溢,形成建德式建造。此时期为地洼阶段内生矿床最重要的成矿期,中国东部主要有各种铀、有色、稀有金属及铁矿(部分地区且多火山岩型矿床),以及随红色沉积岩系产出的砂岩铜矿、铅锌矿及铀矿等。" }, { "instruction": "方镁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MgO。等轴晶系。晶体呈立方体、八面体;集合体为不规则粒状。灰白、浅黄、褐至黑色。解理平行立方体{100}完全。硬度5.5。密度3.56克/厘米3。是变质成因的矿物,易水化转变为水镁石。" }, { "instruction": "亲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千岛寒流,是北太平洋气旋型环流的组成部分。起源于白令海,从堪察加半岛沿着千岛群岛自东北流向西南,在北纬40°附近(日本北海道附近)与日本暖流相遇。亲潮主流的流速在1m/s以下,表面水温低于1 9℃,水色低,透明度小。" }, { "instruction": "沼泽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陆相沉积类型之一。在沼泽环境形成的沉积物。地质历史中沼泽发育的主要时代是石炭纪、侏罗纪、新近纪古近纪,当时气候温暖潮湿,沼泽中植物丛生,有大量的泥炭堆积。泥炭埋藏在地下,经煤化作用转变为煤,所以煤成为古代沼泽相的主要成分。除煤层外,还有炭质页岩、炭质粉砂岩及粘土岩等,它们的典型构造是块状层理、水平层理,偶有小型沙纹层理;常含大量植物化石,并常有黄铁矿、菱铁矿等,反映是在还原环境下生成的。" }, { "instruction": "三瘤虫亚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三叶虫纲褶颊虫目的一亚目。头部近半圆形。头鞍多呈棒状,有的具中疣或头鞍刺,鞍沟3对或少于3对,有的具一对卵形侧叶,颈环短而狭。幼虫期具叶状体,有的可保留至成虫。颊部凸,有眼粒,无眼叶,有的具颊脊。边缘狭,具有陷孔的宽阔双层饰边。颊刺长。面线为后颊类型或为边缘面线。胸部一般5~7节,胸轴狭,肋部宽平,肋沟深。尾部近半圆形或近三角形,尾轴狭,伸达后边缘,分节多,肋部平,边缘宽。壳面光滑或具网状或放射状脊线。奥陶纪至志留纪。中国奥陶系产出三瘤虫甚多,如南京三瘤虫(Nankinolithus)、汉中三瘤虫(Hanchungolithus)等。" }, { "instruction": "异齿亚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双壳纲一亚纲。等壳或不等壳,文石质,无珠母质内壳层。铰齿异齿型、厚齿型或不发育。外韧带,少数具内韧带,等柱闭壳肌。现生代表具真瓣鳃。海生为主,少数生活于淡水,掘穴、钻孔或以壳体固着生活。奥陶纪至现代。常见有蓝蚬(Corbicula)、满月蛤(Lucina)、马尾蛤(Hippurites)等。" }, { "instruction": "蓟县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蓟县上升(Jixian uplift)。孙云铸1957年创名。晚前寒武纪的一次地壳上升运动。是根据下寒武统砾状灰岩(府君山组)与新元古界青白口系景儿峪组千枚岩之间的平行不整合确定的。仅局部有微角度不整合,此后在辽宁省朝阳、河南省嵩山(少林运动)、河北省承德、北京市延庆均发现与此相当的运动。" }, { "instruction": "拉长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旧称钙钠长石。斜长石的一种。当转动某些拉长石时,在其特定方向上呈现美丽的蓝、绿、紫、金黄等色的变彩。这是由于极细的离溶薄片(在An 47~An 58范围间)对光的反射所致。因此,这些拉长石可用作装饰石料。" }, { "instruction": "镍纤蛇纹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暗镍蛇纹石、硅镁镍矿。成分Ni4[Si4O10](OH)4*4H2O,含Ni 22.5%,常含镁。通常成皮壳状或土状。草绿色。光泽暗淡。硬度2~2.5。密度2.3~2.8克/厘米3。是含镍的超基性岩风化后形成的次生矿物,产于超基性岩的风化壳部位。是炼镍的重要矿石矿物。" }, { "instruction": "黄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湿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下发育的黄色土壤。广泛分布于亚热带和热带中等高度的山地。在中国,以川、黔两省为多,滇、湘、鄂、桂、浙、赣、闽、粤及台湾等省也有分布。黄壤的水平分布与红壤属同一纬度带,惟水湿条件较好,云雾多,日照少,干湿季不明显。成土过程除脱硅富铝化和生物累积过程外,主要表现为黄化过程,即由于土层潮湿、氧化铁水化,使剖面染上黄色或蜡黄色。全剖面土层较薄,以黄色为主;腐殖质层,厚20~30cm,灰黄或暗灰色;淀积层,厚15~60cm,黄色或蜡黄色,质地黏重,结构块状,结构面上时有带光泽胶膜;母质层多保留母岩的色泽。表层有机质含量达5%以上,胡敏酸与富里酸的比值为0.3~0.5;土壤pH4.5~5.5,代换性酸以活性铝为主,盐基饱和度<20%;黏粒硅铅率为2. 0~2.5,黏土矿物以蛭石为主,高岭石、伊利石次之,另有三水铝矿。耕垦后,酸度下降,盐基饱和度增高。可分三个亚类:黄壤、灰化黄壤、表潜黄壤。山地黄壤以林为主,丘陵地区以粮为主。利用时需多施有机肥,适量施用石灰和磷肥,并注意水土保持。" }, { "instruction": "单元景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从属景观( auxiliary landscape)。由同一种岩石或冲积物所组成的一定的地形单元,生长有同一种植被,具有同一种类型的土壤水和潜水的地段。是构成地球化学景观的基本单位,也是区域划分的最小单位。在该单位内,物质的水平分异不大,垂直分异显著,自下而上可划分为潜水层、风化壳、土壤、植物群、大气层等。各单元景观中,自然体的百度与化学成分、化学元素迁移特性都不相同。可分为残积景观、水上景观、水下景观三种基本型。" }, { "instruction": "海底高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宽广而伸延较长的海底高原地。又称海底长垣。由海底山地与深谷交织而成。高出洋底达1~2km,绵延达几千公里以上,较少起伏。如太平洋马绍尔群岛和夏威夷群岛之间,海底长垣长达2800km,宽900km。" }, { "instruction": "大气圈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包围地球球体的气体圈层。大气是由太阳驱动、有特定的大气成分、受地球重力作用约束在地球周围、以地表为下垫面、并与地球一起旋转运动着的气体圈层,是组成地球系统的圈层之一。历经了漫长大气演化形成的现代大气,由干洁大气(干空气)、水(水汽或固、液态水滴)和气溶胶粒子所组成,对流层内各成分基本均匀混合。干洁大气中氮、氧、氩和二氧化碳气按体积各占了78. 084%、20. 948%、0.934%,0.033%,合计为99. 999%,称为主要成分,余下的通称为大气微量成分,其中有些可变成分(如O3)虽然量少,在气象问题中却非常重要。大气中的水汽在天气变化中充当了主角。受重力束缚的大气层大多情况下在垂直方向均处于准静力平衡状态,因此大气分层结构非常明显,各种气象要素的垂直差异要比水平差异大得多。地面接受到太阳能,再输送给大气,这是地球上能量传递的主要通道,因此以地表为下垫面的大气圈与地球系统的其他圈层时刻都有热力、动力和物质的交换和相互作用,尤其在紧贴地表的行星边界层内更为明显;大气受热木均驱动的热机在地球旋转的动力作用下;形成了包括大大小小各种尺度的天气系统和天气过程,构成了大气环流,其中大规模的水平运动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接近准地转平衡运动。大气圈是行星体共有的特色,因此有人把大气称为行星大气。富有氧气和在宇宙中呈现神秘蓝色的大气圈是地球所特有的。" }, { "instruction": "岩浆通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当地壳深部和上地幔中岩石发生熔融或局部熔融而形成岩浆时,其体积要增大。因此,为抵抗上覆巨厚岩层的高静压力,就必然要沿构造薄弱带(如断裂)向上运动。断裂一方面引起深部压力的释放而促使岩石熔点降低,另一方面它本身又是岩浆上升的通道。" }, { "instruction": "南京三瘤虫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三叶虫纲褶颊虫目的一属。头部宽,头鞍及颊部均凸起,头鞍有一明显的假前叶节。头鞍沟3对,后两对较明显。颊部无侧眼粒及眼脊。饰边分为凹下的内边缘及略为凸起的颊边缘,内边缘有三行排列在放射形陷坑内的小陷孔,颊边缘前部有放射状排列的小陷孔,侧部的小陷孔则为不规则排列。无颈刺。尾部短,三角形,中轴窄,分节明显,肋部有3对深的肋沟。产于中国南方上奥陶统。" }, { "instruction": "辉石 角岩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高温接触变质相。见于接触辉石角岩相变质圈的最内带。不同原岩形成的典型变质矿物组合如下:基性岩为紫苏辉石+透辉石+斜长石(±黑云母);泥质岩石为红柱石/矽线石+堇青石+正长石+斜长石+石英(±黑云母);泥质石灰岩为硅灰石+透辉石+钙铝榴石(±黑云母)。辉石角岩相的温度下限(它与角闪石角岩相的界线)为630℃左右,压力在0.2吉帕以下。" }, { "instruction": "新疆黄土岩石地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北麓以及塔城、伊犁盆地内黄土的岩石地层划分。天山北麓的黄土呈条带状分布。分布高程在800~1600米之间,厚度变化一般在5~30米之间。在山间盆地内的黄土堆积物西薄东厚,厚度数米到10余米或30余米。较典型地层剖面见于乌鲁木齐鲤鱼山(属山前洪积扇地貌类型)、乌鲁木齐河上游——大西沟的河谷高阶地和台地等地。本区黄土岩石地层可划分为4组:其地质时代分别相当于早、中、晚更新世和全新世。以上更新统黄土分布最为广泛。" }, { "instruction": "旅游空间容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保证正常开展旅游活动的前提下,一定时间内的旅游空间能够支持的旅游最大活动量。空间容量最简单的表示法是单位时间或单位面积内的游客数量。一个旅游点的容量可分为总容量、单位面积容量、小时容量和日容量。相同面积但不同类型的旅游点、不同的旅游活动内容,其空间容量不同。欧美国家对旅游场所和设施都制定出基本空间标准,一般以每人占用的面积计,如旅馆的建筑面积每人为10~35m2,山区旅店的建筑面积每人为19m2 。中国在旅游开发中使用的基本空间标准主要借用欧美的同类指标(主要是设施的基本空间标准),然后根据旅游地的总规模和接待时间计算总的空间容量。经过多年实践,已经产生了一些经验数据,如我国古典园林游览的基本空间标准,以每人20m2为宜(北京市园林局);山岳型旅游胜地中的观景点,每人的占用面积为8 m2(湖南省南岳管理局)。按黄山风景区总体规划,1 990年黄山的设施日容量为1万人,2000年为1.5万人。" }, { "instruction": "湖泊酸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含有硫酸和硝酸的雨、雪污染了湖泊水体,长年累月使湖水酸度增高的现象。酸雨在世界上许多地区,尤其在工业发达国家中的不断出现,往往使该地湖泊发生酸化,湖中水生生物和有机物逐渐减少,鱼类死亡。在酸性基岩和酸性土壤地区,因环境对酸度的缓冲能力弱,更易加速湖泊酸化。主要防治方法为:控制和治理高烟囱排放源散发到高空大气中的大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对于已经酸化的湖泊,治理办法是向湖中喷洒石灰。" }, { "instruction": "锌铁尖晶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Zn,Mn)Fe2O4。等轴晶系。晶体呈八面体,其棱线常带圆形;常呈圆粒状集合体。铁黑色。条痕红棕至黑色。新鲜断面呈金属光泽。微具磁性。硬度6。贝壳状断口。密度5.07~5.22克/厘米3。见于某些接触交代矿床中,与红锌矿、硅锌矿等共生。" }, { "instruction": "空间天气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日地空间环境中由太阳活动引起的短时间尺度的空间环境变化。如太阳耀斑和日面物质抛射等剧烈活动,常给地球磁层、电离层和中高层大气、卫星运行和安全、以及人类健康带来严重的危害。空间天气学研究空间天气变化的起源和规律,并做出预报,是一门新兴学科,研究内容包括太阳活动驱动的巨大能量和物质突然释放;星际间的传输;地球空间系统中的耗散、传输和转换;最终引起地球空间环境的灾变等。是涉及太阳物理、星际物理、中高层大气物理、地球物理、等离子体物理,以及非线性科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交叉的前沿科学领域,是多种间断面、多种非线性和激变过程共存的系统,是有待探索的前沿基础科学。" }, { "instruction": "底积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底组沉积(bottomset deposit)。为河流入海三角洲前缘斜坡的坡脚沉积物,主要由海底沉积的粘土组成,可见层理。" }, { "instruction": "龙山文化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属全新世晚期。命名剖面位于山东章丘龙山镇的城子崖。下部为约1米厚的黑色埋藏土,中部叠置3米厚的文化层,上部为2米厚的黄土堆积。经14C年龄测试,河南地区为2800~2300年,山东龙山镇为3000~2000年,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较仰韶文化发达,从村舍遗址和埋藏研究可认定,当时人类社会已进入父系社会。龙山文化为殷代后期的文化。主要分布于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苏北、皖北、鄂西等地,北至蒙古,东北达辽东半岛,比仰韶文化扩大了很多,在遗址的分布上也较仰韶文化遗址稠密,1959年在山东宁阳县发现的大汶口文化(Dawenkou Cultural)是龙山文化的前身。" }, { "instruction": "元古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元古界、原生界。元古宙时期形成的地层称为元古宇。元古宇中火山岩类已逐渐减少,各种碎屑沉积和生物、化学沉积大量出现,如含金铀砾岩、碧玉铁质岩及大量白云岩等。新元古界生物沉积大量出现,并可根据叠层石和微古植物以及其他古动物化石进行地层划分和对比。新元古界中部的红色碎屑堆积(莲沱群),广泛分布于中国南方。元古宇顶部的冰碛建造广泛分布于各大陆,是区域间对比的良好标志。元古宇中蕴藏着丰富的铁矿、原生沉积铜矿、碳酸盐岩型稀土矿床,以及硼、磷、菱镁矿、滑石等矿产。" }, { "instruction": "休宁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休宁砂岩。位于南华系底部。分布于皖南地区,为粗碎屑岩地层。下部为中厚层细砂岩、粉砂岩,底部为砾岩和含砾长石石英砂岩、泥质粉砂岩;上部为细砂岩、粉砂岩与粉砂质泥岩组成韵律层,含海绿石及黄铁矿,总厚1398米,含微古植物Trematosphaeridium minor,T.holtedahlii.等。与下伏上溪群呈不整合接触,与上覆冰碛层呈假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玻状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假玄武玻璃。一种由动力变质作用形成的玻璃质岩石。它们是原来岩石在强烈错动产生的高温影响下发生融熔,又经快速冷却所形成。岩石一般为黑色,有时为棕色玻璃或隐晶质,具玻璃结构或部分脱玻化结构,条带状或条纹状构造。常见于扭性或压扭性断裂带,分布范围有限。" }, { "instruction": "初级生产者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绿色植物或其他同化日光能合成有机化合物的自养生物。" }, { "instruction": "交代结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变质作用或混合岩化作用过程中,由交代作用形成的结构。其特征是,在形成过程中有物质成分的加入和带出,而岩石中原有矿物的分解和新矿物的形成是同时的。既可以置换原有矿物,保持原有矿物的晶形,又可以由交代方式形成新矿物,产生一系列特征的交代结构。根据形态不同可分为交代假象结构、交代残留结构、交代条纹结构、交代蠕虫结构、交代斑状结构等。" }, { "instruction": "溶解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相物质(固态相、液态相或气态相)在另一相物质(固态相、液态相或气态相)中的分子扩散作用。一般是指气体、液体或固体物质与另一种液体作用形成均匀的溶液的作用。如风化长石遇水,其中钾(K+)或钠(Na+)成为可溶性的碳酸盐或氯化物水溶液。" }, { "instruction": "经济行政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兼有行政区与经济区双重特点、具有区际意义经济专业化的规划、管理国民经济的地域单元。前苏联在1 95 7年时实行经济管理体制改革,为按区管理国民经济,曾撤销中央各部,而将全苏划分为105个经济行政区,借以计划与管理国民经济发展。这些区与行政区在地区范围上保持一致,有的是大州、边区或市划分为一个区,有的则是由若干州、市组成一区。但后来这些区又有所改变。" }, { "instruction": "间曲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名半距等高线,即按1/2等高距描绘的等高线。图上常以长虚线表示,描绘时可不闭合,只在基本等高线之间表示重要或特殊的地貌细部时加绘。一般用于平缓山顶、鞍部、微型地貌及坡度变化较多的地段。" }, { "instruction": "气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大气受重力作用施加在任意面上的大气压强。简称气压,其大小等于单位面积上空空气柱的总重量,基本单位为帕斯卡(Pa),气象上常采用百帕(hPa)为单位。气压随高度增加而减小,其降低的速率与温度和密度大小有关。气象学中还规定了标准大气压力,相当于在温度为0℃、标准重力加速度为9. 80665m·s-2,水银密度为1. 35951×104kg·m-3的条件下,高度力760mm的单位面积( lcm2)汞柱的重力。一个标准大气压力(latm)=101325Pa=1013. 25hPa=760mmHg。地面气压的变化取决于整层空气质量的辐合、辐散量,气压变化有年、日周期变化,气压的日变化呈现双锋型,最高(9~10时)、次高(21~22时)和最低(15~17时)、次低(3~4时);年变化则有大陆型、海洋型之分。气压也有非周期变化,通常冷平流时气压上升,暖湿平流时气压下降。" }, { "instruction": "碎屑熔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由正常火山碎屑岩向熔岩过渡的岩石类型。是火山碎屑物被熔岩胶结而成。火山碎屑物的含量由10%至50%。按碎屑和胶结物的关系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岩石碎屑同胶结物的成分甚至结构构造都基本一致,是同期熔浆冷凝过程中自角砾岩化的产物,属单成分的,常见于爆发岩筒中;另一种是碎屑与胶结物的岩性,结构构造均不同,是晚期熔浆胶结早期火山碎屑而成,属复成分的,多分布于火山口附近。按碎屑粒径大小,可分为集块熔岩( >64毫米)、角砾熔岩(2~64毫米)、凝灰熔岩(<2毫米)。" }, { "instruction": "塔里木古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大部分被塔克拉玛干沙漠掩盖的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基底,长期以来被推论是一个由前寒武纪结晶岩组成的古老地块——塔里木地块。从新元古代以来它在古地理上曾经历多次沧桑变化,其中震旦纪、志留泥盆纪和二叠纪总体呈古陆状态,是塔里木古陆发展的鼎盛时期。石炭纪时西部发生海侵,使古陆范围缩小。中生代起逐渐出现范围多变的内陆盆地,白垩纪时西南缘曾有海水入侵。新生代起随着周缘山脉的隆升,才出现现代范围的塔里木盆地。" }, { "instruction": "串岭沟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串岭沟页岩。属长城系中下部。本组主要为浅海泥、沙质沉积,以杂色、黄绿色、黄褐色、纸状粉砂质页岩为主,夹有微晶白云岩,厚913米。含微古植物Margominuscula antiqua,Dictyosphaera macroreticulata,和船形藻群Scaphomorphida的某些分子以及宏观藻类Chuaria等。伊利石PbPb等时线年龄为(17.5±0.4)亿年。本组沉积期古地磁极性为混合型,古地磁极位置22.2°N,239.1°。岩性稳定,但厚度变化大。广泛分布于燕山西段,辽西凌源、建平、朝阳、义县、锦西等地。" }, { "instruction": "毡状构造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粘土岩的一种显微构造。由细长纤维状粘土矿物错综交织而成。" }, { "instruction": "海水进退规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海水进退的运动规律、过程和方式。在地质历史时期海洋面积时大时小,海侵海退现象频繁发生,地球表面历经“沧海桑田”的变迁。①全球性海水进退(global transgressions and regressions),即海面在全球扩大或缩小,陆地相对缩小或扩大,如冰期发生海退,间冰期发生海进。②纬度性海水进退(latitudinal transgressions and regressions),根据大陆海相地层分布的范围自古生代以来每次大的构造运动之前出现低纬度方面海侵、高纬度方面海退,运动后期则相反,此与地球自转速率变化密切相关。因地球自转速率变快而发动地壳运动时,水圈比岩石圈更为灵敏,地球扁度逐渐增加,全球的海面相应变得更扁,此时两极海面下降产生海退,赤道一带出现海侵。地壳运动后期海水即由赤道向极地退却,出现高纬度地带海侵、低纬度地带海退。由此导致地质力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③区域性海水进退(regional transgressions and regressions)。" }, { "instruction": "悬浮式铁路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利用压缩空气或电磁感应作用使车体悬浮在车道的导轨面上运行的铁路。悬浮式铁路按悬浮方式可分为空气悬浮式铁路(又称气垫式铁路)和磁力悬浮式铁路(分为常导和超导两种方式)。后者的特点是:受气候影响小,采用橡胶轮,噪音小,振动轻微,对环境污染程度轻微,在运输、保证安全运行管理、车站业务等方面能充分利用电子技术,并能承担快速旅客运输。" }, { "instruction": "亚矮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比主序星稍暗的一类恒星。20世纪30年代,W.S.亚当斯进行恒星光谱分析时,发现了几颗金属线很弱的恒星。他根据金属线的强度,证明为A型星,但因其绝对星等比通常的A型星暗几个星等,因此称为亚矮星。" }, { "instruction": "钨华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WO2(OH)2。斜方晶系。通常呈细鳞片状、粉末状和土状。黄、黄绿或橙黄色。硬度1~2。解理平行{001}完全。密度5.5克/厘米3。见于钨矿床的氧化带中,是黑钨矿氧化后所形成的次生矿物。" }, { "instruction": "克山病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以心肌坏死为主要症状的地方病。1 93 5年最早发现于中国黑龙江克山县而得名。主要分布于中国东北、西北和西南山区、丘陵地带,具有明显的地区性。北方发病多在冬季,西南地区多在夏季。主要临床表现为急性循环衰竭。患者多有头晕、目眩、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以孕妇和儿童发病率最高,尤以农村人口为甚。病区群众称之为快当病、攻心翻、吐黄水病、窝子病。重症患者死亡率高达85%以上。重病区的共同环境特点力:气候湿润多雨的低山丘陵农耕区,土壤富含腐殖质,偏酸性。国外除朝鲜、日本曾有报道外,其他国家尚未发现与克山病完全相同的病症。" }, { "instruction": "波罗赤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反鸟亚纲的一属,目、科未定。属名取自化石产地辽宁朝阳波罗赤(Boluochi)。化石采自下白垩统九佛堂组,仅一件标本,为不完整的骨架。前颌骨齿缺失但齿骨齿存在;前颌骨前部主体背缘向上凸出,最前端向前向下弯曲,形成明显的钩状。胸骨后缘强烈内凹,且具有一伸向后方的龙骨突;尾综骨明显长于跗骨,这点与其他一般反鸟类都不同。耻骨细且显著弯曲。胫跗骨内关节髁与侧关节髁宽度几乎相等;骨Ⅰ呈J形且位置较低,第Ⅱ—Ⅳ骨仅在近端愈合,三者几乎等长;第Ⅱ骨的滑车宽于Ⅲ、Ⅳ骨滑车;该三个骨的滑车约在一个平面上;趾爪长且强烈钩曲。以上特征表明波罗赤鸟可能具有攀援树干及栖居树枝的能力,估计它与现生的肉食性猛禽具有相似的生活方式。" }, { "instruction": "manmade earthquake,artificial earthquake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人类为了某种目的而制造的地震。如人工爆炸(开矿、开山、地下核爆炸、地震勘探等)引起的地震。一般说来爆炸的能量愈大,产生的震动愈大;但同时还受到地质条件,如岩石性质的影响,在坚硬的岩石中爆炸,比在松软的土石层中影响要大些。一次百万吨级的氢弹在花岗岩中爆炸,所产生的地震效应大约相当于一个6级地震。" }, { "instruction": "块断构造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产生断块的作用过程称块断作用,所形成的构造块体称断块。断层(裂)将岩石圈切割成各种规模、各种深度、不同时期断块,这些断块的水平和垂直运动可影响以后地壳的沉积建造、岩浆活动、构造形变。由于岩石圈构造介质是很不均一的,在地壳运动过程中,构造作用力的不均一性岩石圈所受作用力大小、快慢和方向上有差异,导致块断构造作用的结果所产生的形变图像复杂多样。" }, { "instruction": "孟公坳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孟公坳石灰岩。时代属晚泥盆世晚期至早石炭世岩关期。分布于湘中、湘南及粤北。命名地点在湖南邵东县的孟公坳。为浅海相沉积,自上而下分为刘家塘段、孟公坳段(狭义)及邵东段。邵东段中含泥盆纪腕足类Tenticospirifer vilis,Hunanospirifer wangi,Camerotoechia kinlingensis,Plicochonetes cf.ornatus及珊瑚Caninia等,邵东段与锡矿山组上部相当;孟公坳段含珊瑚Cystophrentis,约与贵州的革老河组相当;刘家塘段中以含珊瑚Pseudouralinia为特征,约与汤耙沟组相当。共厚180~250米。孟公坳组与下伏泥盆系呈整合或假整合接触。现使用的孟公坳组仅为原孟公坳段,时代属晚泥盆世晚期。" }, { "instruction": "成土过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土壤形成过程的简称。指土壤在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及人类活动等成土因素综合作用下的发生发展过程。土壤形成过程是由一系列相互对立的生物的、物理的、化学的、物理化学的基本过程构成的复杂的物质与能量的迁移、转化过程,是一个从无到有、由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建造过程。在自然条件下,地理位置影响着这一过程的方向、速度和强度。土壤形成的基本规律是统一的,但由于成土条件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便决定了成土过程的复杂性和土壤类型的多样性。主要成土过程有:原始成土过程、腐殖化过程、灰化过程、黏化过程、富铝化过程、钙化过程、盐碱化过程、泥炭化过程、潜育化过程、潴育化过程、白浆化过程以及熟化过程等。" }, { "instruction": "现今构造应力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目前存在的或正在活动的构造应力场。现今构造应力场虽然不一定使地壳立即留下构造形迹,但是它对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震地质和地热地质等的影响却是十分重要的。在现今构造应力场作用下,岩石的物理性质会继续发生一定的变化,因此人们应该可以通过精密的仪器装置,用各种物理方法把这种应力场探测出来并记录下来。" }, { "instruction": "海洋倾倒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海洋投弃。指垃圾、工业废渣、污水处理厂污泥等倒入海洋的处置方法。由于海洋的巨大稀释和自净能力,远离海岸的深海倾倒还未造成明显的海洋污染。但近海海洋投弃已引起海域污染,以致造成海洋水产和沿海城市水源受害的现象不断发生。防止海洋污染是世界各国共同关心的环境问题。" }, { "instruction": "天然气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天然气在运移中,进入天然气圈闭,聚积于多孔岩石而形成天然气藏。它聚积的必备条件是:有多孔隙、多裂缝的储集岩层、良好的盖层和阻止气体向外界逸散的封闭条件。" }, { "instruction": "水镁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硫镁矾。成分Mg〔SO4〕*H2O,含MgO 29%。单斜晶系。常呈粒状致密块体。为无色、灰色或浅黄色。玻璃光泽。解理平行{110}和{111}完全。硬度3.5。性脆。密度2.57克/厘米3。主要产于盐湖中,是提取镁的一种矿石矿物。" }, { "instruction": "日本古红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日本红色土壤通称赤黄色土、赤色土,在全境分布甚广。1957年起有人提出它非现代气候条件下产物,至今已被公认为古湿热气候下形成物的残遗。日本古红土在质地黏、土层厚、颜色红、酸性强等方面都很明显,而且大部都有明显的网纹层,甚至在本州岛的最北端下北半岛,还可见土层厚达数米、网纹清晰的古红土。这些古红土亦多分布在新构造运动升降过渡区,即低丘陵或滨海与河流阶地上。日本古红土与中国对比,特征是:随纬度的化学性质变化不很明显;颜色偏黄,红色色调较弱;酸性较强;粘粒的硅铝率较低。这些差异似反映日本曾长期处于比中国更为炎热与潮湿的环境。" }, { "instruction": "肤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人类皮肤的颜色。皮肤的颜色与毛细血管中的血液和表皮中黑色素的含量和分布状态有关。人类皮肤分为表皮和真皮两层。表皮又分为四层,最下面的一层叫生发层。当生发层细胞中及细胞间聚积黑色素颗粒时,皮肤呈褐色;若色素量少或呈液体状时,皮肤色变浅;若黑色素增多且功能增强时,肤色变深变暗。若真皮层中有色素聚积时,则皮肤上出现青斑或蓝斑,如蒙古人种婴儿臀部的蒙古斑。肤色还受微血管中血液颜色的影响,尤其是浅色皮肤者,可使皮肤出现粉红色调。身体不同部位肤色不一,背部较胸部深,四肢外侧较内侧深,会阴及乳头附近最深。手掌及脚掌皮肤颜色最浅,尤以肤色极深的人种最为明显。浅色皮肤的人种,在阳光照射下多数人皮肤会变黑,原因在于阳光照射加强了黑色素的形成。观察时应选取背部或被衣服遮盖的上肢内侧,在阳光不直射的明亮处进行。除通常靠经验判断描述外,还可采用带颜色的肤色表对比鉴定。该表将肤色分为;十分浅、浅、中等、深、十分深五级36色。" }, { "instruction": "人类活动影响气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人类活动与气候的相互关系。气候被视为自然资源之一,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环境,人类活动中的许多环节又干扰了气候系统的变化,例如:改变植被面积和品种——水稻田就可增加甲烷(CH4)等温室气体;砍伐森林——减少CO2的吸收体、破坏水分循环;过度开垦——影响生物-气候反馈等;尤其是工业生产排放的CO2和其他废气、气溶胶近百年来已有明显增加。评估人类活动尤其是温室气体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并制定相应对策,已成为目前全球变化关注的焦点。虽然许多正、负反馈气候过程都还有不确定性,但各种研究都表明CO2浓度增加将引起气温增加,海平面升高、部分地区水资源短缺、旱涝等极端事件几率增加、生态环境尤其是中、高纬度将出现恶化等趋势。目前认为人类活动主要通过生物和化学过程产生温室气体影响气候。" }, { "instruction": "锥叠层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叠层石的一形态属。叠层体呈锥状和锥柱状,不分叉。基本层为锥形,一层套一层生长。轴部急剧加厚,形成一贯穿柱体的轴带,有时有特殊上翘的连接桥。无侧壁。晚前寒武纪,世界各地。中国此类化石很多,产于中—新元古界。" }, { "instruction": "珠角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头足纲珠角石亚纲的一属。壳直。体管粗大,体管节扁宽似串珠。隔壁颈向外弯曲与隔壁呈45度角。体管内悬垂环珠沉积发育,中央留有中央管及向外放射的放射管。奥陶纪,亚洲及北美。" }, { "instruction": "安加拉植物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库兹涅茨克植物群(Kuznetsk flora)或通古斯植物群(Tungus flora),其标准发育地在库兹涅茨克和通古斯盆地。一般贫于石松类,而以具有许多明显的土著蕨类、种子蕨类和大叶的似科达植物为特征,代表北温带的植被类型。晚石炭世时,安加拉植物群有蕨类或种子蕨类的准安加拉羊齿(Angaropteridium)、安加拉叶(Angaridium),石松类的安加拉木(Angarodendron),近似科达(Cardaites)的卢夫洛柯达(Rufloiria)以及似芦木(Paracalamites)等特有属群。二叠纪则有属于蕨类或种子蕨类的普利纳德羊齿(Prynadaeopteris)、科姆斯羊齿(Comsopteris)、戈姆羊齿(Comia)、塔塔林羊齿(Tatarina)以及从石炭纪延存下来的准安加拉羊齿(Angaropteridium)、安加拉叶(Angaridium),楔叶类的契尔诺娃楔叶(Tschernovia),银杏类的似扇叶(招li2idops~),似属裸子植物的匙羊齿(Zamiopteris),苔藓植物的原泥炭藓(Protosphagnum)以及大叶的Rufloria 等特殊的属群。" }, { "instruction": "云母赤铁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赤铁矿的一个变种。为细鳞片状集合体。钢灰色。金属光泽。见于沉积变质铁矿床中,由区域变质作用形成。" }, { "instruction": "水流边界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包括固体边界和气体边界。充满管道的水流只有固体边界;河渠水流的表面为气体边界,底部和两侧则为固体边界。水必须在固体边界约束下而流动,特殊情况下的水流,如射入空中的高速射流,则不受固体边界的约束。气体边界对水流运动的影响比固体边界的影响小得多。但在某些情况下,表面与空气相接触的高速水流,由于大量空气掺入水中,气体边界对水流运动有显著影响。" }, { "instruction": "Alleghany orogeny,Alleghanian orogeny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发生于美国阿巴拉契亚山脉南段和中段阿勒格尼山区(Alleghany Mountains,弗吉尼亚州-西弗吉尼亚州)及其附近阿勒格尼高原岩石变形的晚古生代造山运动。因为缺少可靠的能限定年代的上覆地层,所以运动的时限不能准确确定。宾夕法尼亚亚纪岩层在许多地方受到运动波及,而宾夕法尼亚亚系最上部下二叠统的敦卡德岩系(Dunkardian series)只在几个地方发现受到影响。由伍德沃德(H. P. Woodward,1957,1958)创名。始于早石炭世,结束于二叠纪末的造山运动。由于北美洲和非洲发生碰撞,导致阿巴拉契亚山脉南段和中段(从美国亚拉巴马州到宾夕法尼亚州)西缘的下古生代基底和下二叠世岩层变形,构成大体上呈南西西北东东向延伸的海西造山带的一部分。运动的影响向北远至加拿大的新不伦瑞克省和纽芬兰省。" }, { "instruction": "香溪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香溪煤系。时代属晚三叠世至早侏罗世。分布于鄂西地区。命名地点在湖北西部秭归附近的香溪。在鄂西兴山、巴东、秭归,本群下部的沙镇溪组或九里岗组,为灰色砂岩及黑色页岩,绿色砂岩、页岩夹煤层,厚140米;上部的香溪组或桐竹园组,为绿色砂岩、砂页岩夹煤层,厚170米左右。在沙镇溪组中含植物化石Sinoctenis,Cladophlebis raciborskii,Thaumatopteris remouyi,Cycadocarpidium等,时代属晚三叠世。在南漳、当阳,同层还发现Bernoullia,Lepidopteris;在沙镇溪发现有半咸水双壳类化石Modiolus及晚三叠世叶肢介、孢粉。沙镇溪组与下伏三叠系呈假整合接触。 " }, { "instruction": "板溪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板溪系。时代属青白口纪。主要分布在湖南、贵州、广西三省交界地区,为浅变质岩系。北区北部临湘石门一带为紫红色砂砾岩及粉砂质板岩为主,代表了滨岸带河流三角洲相沉积,厚300~900米;北区南部岳阳怀化地区由灰绿色、紫红色浅变质砾岩、砂岩、板岩、层凝灰岩、碳酸盐岩及炭质板岩等组成两个旋回,分别称马底驿组和五强溪组,厚572~3803米;中区由灰绿色,灰深灰色、紫色浅变质砂岩、层凝灰岩、板岩组成,下部夹炭质板岩,局部见有海底中性火山喷发岩,厚3290~4750米。含少量微古植物化石且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各地板溪群与下伏中元古界冷家溪群均呈不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马兰黄土古土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马兰黄土(Q3)中埋藏的古土壤。其发生学特性是:有明显的腐殖质层,厚约40~100厘米;碳酸盐被淋溶,淋溶层厚达1米余,发育有钙积层,但结核不大;粘化层明显,胶体粘粒含量较母质高30%以上,棱块与棱柱状结构清晰;全剖面中至微碱性反应,胶体粘粒的硅铁铝率与离石黄土中的古土壤相似;粘化层有大量红棕色光性定向粘粒,孔隙内有铁质粘土胶膜或絮凝物质,还有次生碳酸盐晶粒。" }, { "instruction": "铬中毒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铬对人体的毒害。铬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与脂类代谢有密切关系,能增加人体内胆固醇的分解和排泄,但过量摄入会导致中毒。环境中铬元素主要以三价和六价态存在,六价铬毒性大,是强致癌物质,且易为人体吸收,并能在体内蓄积。由于三价铬与六价铬可相互转化,故制定水质标准时应根据铬的总含量进行。对铬中毒至今尚无有效疗法,因此必须严格控制环境中的铬污染。" }, { "instruction": "挤压构造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简称挤压带。主要由许多压性构造形迹组成的窄长带状构造。带内岩石部分或全部呈现被搅乱的状态,挤压破碎带、陡立地层带(steeply dipping zone) 、直立地层带(vertical zone)、紧密褶皱带、地层倒转带和反复冲断带等往往相伴或单独出现,常有片理带、劈理带和构造透镜体等挤压性构造发育。在分析区域构造和划分构造体系时,它与褶皱轴面等压性结构面具有同等力学意义。" }, { "instruction": "昆仑祁连秦岭造山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位于昆仑山、祁连山和秦岭山区,是经古亚洲洋和特提斯两大动力体系叠加复合而形成的、结构十分复杂的、呈近东西向展布的造山系。向西经帕米尔、科佩特、高加索与欧洲华力西造山系相连,向东经大别山,跨郯庐断裂带,再经苏北胶南地区,最东到达朝鲜临津江流域。它由西昆仑、东昆仑、阿尔金、祁连、秦岭大别和苏胶临津等6个造山带组成。其构造复杂,既包含有加里东造山带(祁连造山带、东昆仑造山带北带、秦岭大别造山带北带),又包含有华力西造山带(西昆仑造山带北带、东昆仑造山带和秦岭大别造山带中带)以及印支造山带(西昆仑造山带南带、东昆仑造山带南带、秦岭大别造山带南带)。大别山与苏北胶南地区的高压、超高压变质岩已闻名于世,柴达木北缘又相继发现高压榴辉岩带。高压与超高压变质带的存在为其最大特征。" }, { "instruction": "大气涛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相隔一定距离两地区海平面气压持续的反位相振动现象。俗称“跷跷板”式的变化,高压加强、低压加深时,称为强涛动,并选择两地代表测站的气压差作为涛动指数。20世纪70年代沃克(Walker)就提出全球有三大涛动:阿留申低压和北太平洋高压间的北太平洋涛动,强涛动时,北美北部气温偏高,太平洋北部到亚洲东岸气温偏低,弱涛动时相反;冰岛低压和亚速尔高压间的北大西洋涛动,秋、冬季高指数时期大西洋上西风加强、墨西哥湾流加强,冬、春季时,斯堪的那维亚半岛和美国东部高温,加拿大东岸和格陵兰西海岸低温。这两个涛动实际上反映了中纬西风带的强度,强、弱涛动分别对应了强、弱西风环流;得到关注最多的是东南太平洋与印度洋到印尼地区间的南方涛动,以达尔文港和塔希捉岛间的气压差定义为南方涛动指数(SOI),发现有2~7年的周期振动,它与沃克环流相关联,并和厄尔尼诺耦合成恩索(ENSO)系统,波及全球环流变化、气候异常,它的强度已超过气候噪音年际尺度气候变化的信息,成为海-气相互作用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 { "instruction": "水下岸坡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海岸带的水下斜坡部分。为现代海陆交互作用地带。其范围自低潮线以下一直到波浪作用下界(相当于二分之一波长的深处)之间的地带。一般海滨所见大浪,波长为40~80米,亦即波浪作用的下界为20~40米。其地质作用一般以冲刷侵蚀为主,但在下降海岸沉积作用也很显著。" }, { "instruction": "arcogeny,arcogenesis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译为拱曲作用、地穹运动。巴甫洛夫斯基(Е.В. Павловский)1948年创名。指地台区在地貌上有明显表现的长期褶曲过程。其特点是缓慢的圆形上升运动,形成直径达数百千米的大面积的隆起或背斜;在背斜之间往往有长条形的凹陷;背斜轴部及边缘往往伴有断裂及火山活动。巴甫洛夫斯基所指的拱曲运动典型地区是外贝加尔。他认为拱曲运动与地裂运动结合,是从地台到褶皱带的过渡地区的标准运动。1956年黄汲清引用“拱曲运动”这一术语,描述范围较小的,直径为数十千米的拱形隆起,并认为拱曲运动在准噶尔界山最为典型,克拉玛依、和什托洛盖、布伦托海一带也有由拱曲运动造成的隆起及凹陷,“东满地块”上的拱曲运动还伴随有岩浆活动。他又称拱曲运动为半硬化地带的褶皱运动,是基底褶皱的一个重要类型。" }, { "instruction": "可塑性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物体在外力作用下极易发生塑性变形,可以随意塑造成各种形状而不破碎的性质。某些粘土矿物如高岭石、蒙脱石等,潮湿时具有良好的可塑性。" }, { "instruction": "溶丘洼地型岩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岩溶丘陵和岩溶洼地及干谷组成的组合地形。是以溶蚀作用为主形成的岩溶地貌。指岩石长期受水溶蚀的结果,形成溶蚀丘陵和洼地(或漏斗),串珠状洼地可发育成谷地,洼地内有落水洞或竖井。落水洞被堵塞后,洼地常积水成池塘或湖泊。地下逐渐发育成集中渗流通道或暗河。这种组合形态,常分布在河间地带与分水岭地带,如长江三峡与清江的分水岭地带,川东、湘西、鄂西高原与黔北高原等地。" }, { "instruction": "黄土古土壤有机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黄土古土壤中处于不同分解阶段的动植物遗体。包括进入古土壤土体中的植物落叶,已经枯死的植物根系,炭质残余及各种微生物等。这些有机遗体进入土体后逐渐朝着两个方向变化:一是分解成简单的无机化合物,如二氧化碳、水等,同时从复杂的有机化合物中分解出钙、镁、钾、钠等元素,形成古土壤中水溶液的阴、阳离子;二是形成新的、比较稳定的有机化合物,如泥炭、腐殖质。黄土古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一般均较少,多数不超过化学成分总含量的1%。" }, { "instruction": "战略后方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远离一国国境或前线,拥有人口与经济资源的国家纵深腹地,战时国家作战的总后方。现代战争已是立体战争,导弹核武器的发展和使用已使前方、后方界限愈益难辨。但地面战斗仍不可能遍及全国领土各个部分,故而相对稳固可靠的战略后方依然可存在于幅员辽阔的国家。" }, { "instruction": "通用横轴墨卡托投影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简称UTM投影,是一种横轴等角割圆柱投影。圆柱面与球面割于对称中央经线的两个小圆上,按经差6○分带单独投影,除赤道和中央经线为直线外,其余经纬线为对称于中央经线和赤道的曲线,相互正交。等变形线为平行于割线的直线,变形由割线向两侧增大,中央经线长度比为0.9996,全带长度变形小于0.1%。因此,UTM投影的变形较高斯一克吕格投影有所改善。目前,已有许多国家采用这种投影,作为国家基本地形图和遥感影像数据的数学基础。" }, { "instruction": "黄土多种地质作用形成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黄土成因说之一。认为风成、水成、冰水、残积、坡积等地质作用都可以形成黄土。前苏联学者曾提出不同的黄土是由不同地质作用形成的观点。" }, { "instruction": "海退沉积层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岸进层序、进积层序(prograding sequence)。海平面下降,引起海岸线向海方向推进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砂泥岩组合。浅水沉积物沉积在深水沉积物之上,如滨岸砂岩沉积在陆架粉砂岩、泥岩之上。底部常是粒度渐变,自下而上沉积物的粒度由细变粗,上部是分选好的滨岸砂质沉积物。" }, { "instruction": "劳亚古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与冈瓦纳大陆相对应的、曾出现在北半球的古大陆。它的组成包括今天的北美洲、欧洲和亚洲的大部分。它与冈瓦纳大陆之间以特提斯洋相隔。北大西洋两岸构造单位是可以彼此延连的,以及北美与欧洲晚古生代生物地理区的相似性,证明它们在晚古生代是相连的。但就现在所知,劳亚大陆的地质情况要比原来理解的复杂得多。例如在乌拉尔造山带二叠纪形成以前,西伯利亚与东欧并非为同一陆块;占据亚洲很大部分的中朝地台以及俄罗斯远东部分的情况也是如此。" }, { "instruction": "贺兰山岩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新太古代。在贺兰山宗别立地区出露的中深变质岩系,经历了多期变质作用和构造变形,难以建立地层学意义的地层系统,故称岩群。由下而上分三个岩组:①秃鲁根变粒岩大理岩组,②阿楞呼都格变粒岩组,③柳林沟片麻岩组。原岩为碎屑岩、泥质岩、石灰岩夹火山岩系列,属大陆边缘沉积相,变质作用达高角闪岩相至麻粒岩相、混合岩化作用普遍强烈、区域变质作用可分三期。侵入于眼球状混合岩的褐帘石伟晶岩中的褐帘石UPb年龄为20.8亿年。" }, { "instruction": "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为了实现大气环境质量标准,根据国家不同时期的经济技术条件,对排入大气环境中的污染物质浓度或数量所作出的限量规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也分为两级,即国家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和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也是环境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 { "instruction": "冰心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大陆冰盖带中钻取的冰川冰岩心。冰心因其分辨率高、信息量大、保真性强、时间序列长和洁净度高而成为研究古环境及古环境变化的最好地质体。因此,通过冰心中的各种记录来揭示古气候、古环境和古代大气成分的演化历史,从而成为全球变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冰心记录中气候与环境信息研究的主要内容有:①根据冰心中氧同位素或氢同位素的变化确定温度变化及其幅度;②用10Be研究降水的变化;③冰心断代;④用冰心结构变化研究古气候变化;⑤用各种微量气体、化学元素分析揭示冰心中的气候和环境信息。冰心研究将成为检测过去全球变化、监测现在全球变化和预测未来全球变化的重要手段。" }, { "instruction": "风蚀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风沙对陡峭的岩壁表面进行磨蚀或吹蚀形成的孔穴。" }, { "instruction": "Dong Fang\\r Hong 1;Red East 1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于1970年4月24日由“长征一号”运载火箭一次发射成功。卫星运行轨道距地球最近点439km,最远点2384km,轨道平面和地球赤道平面的夹角68. 5°,绕地球一周114min。卫星重173kg,用20009兆周的频率,播送《东方红》乐曲。于同年5月14日停止发射信号。它是中国的科学之星。" }, { "instruction": "地图整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按照地图编辑设计者的指导思想,从美学角度进行的美工整理、修饰过程,泛指整个地图制作中的艺术性装饰设计。如图例、符号外形、色彩或纹理、注记字体及大小、色带颜色及尺寸、图廓、图名等方面的设计。" }, { "instruction": "沉积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被搬运的物质由于搬运介质的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呈有规律地沉淀、堆积的现象。沉积作用可分为大陆的和海洋的两大类。大陆的沉积作用按介质不同有风、地面流水、地下水、冰川和湖沼等沉积类型;海洋中因为能够大量接纳由各种外力地质作用搬运来的物质,同时由于海底剥蚀作用相对减弱,故沉积作用非常发育。大陆或海洋中由生物遗体或生物分泌物质堆积而成的沉积称为生物沉积。此外,按沉积作用的方式还可分为机械的、化学的和生物的三种类型。" }, { "instruction": "苦橄玄武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含橄榄石和辉石极为丰富的一类玄武岩。橄榄石含量在25%~40%者称苦橄玄武岩,含量>40%者,称苦橄岩。它也是一个化学分类术语,表示包括某些苦橄质岩石和堆积岩在内的火山岩。引入这一术语以表示在TAS图解(化学成分分类图)内Pc区中的岩石。另外大洋岩(oceanite)是一种暗色苦橄质玄武岩,斑晶由丰富的橄榄石和比其量少的普通辉石组成,它们分布于普通辉石、橄榄石和斜长石的基质中。" }, { "instruction": "上升平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根据构造运动方向划分的一种平原类型。是由于地壳上升,外动力地质作用使地壳表面不断遭受剥蚀而形成的波状起伏的准平原。如内蒙古高平原。它是一个发育在古生代褶皱带上的剥蚀平原,广泛分布固定沙丘和风蚀残丘,其间常有浅盆地相间。" }, { "instruction": "城市生态系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城市人类活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网络结构。城市生态系统的主体是人,资源与环境是客体。所谓网络是指被物质流、能量流所联系起来的各种关系的整体。城市生态系统是开放式的生态系统,与其他生态系统既相互依赖又相互影响。" }, { "instruction": "蚀余山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地面夷平过程中残留的小山体。" }, { "instruction": "suborder;subclass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土纲的续分单位。其划分主要以反映土壤水热状况、土层特征、土壤矿物组成和风化程度等为依据。如干淋溶土、潮氧化土、始成土、腐殖质老成土等。" }, { "instruction": "中国笔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正笔石目的一属。笔石体由两个下曲的笔石枝组成。胞管强烈曲折,始部形成背褶,末部形成腹褶,背褶和腹褶的顶端均具有相当发育的刺。中奥陶世,中国及北美。中国产于南方奥陶统。" }, { "instruction": "云梦近代沉降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西起贵州枝江、松滋,东至湖北鄂城、黄岗,北起山西云梦、应城,南至湖南湘阴、益阳,约5.3万平方千米的范围,为古云梦泽故地。在地质构造上,南部属江南古陆背斜陷落带,北部属扬子地台凹陷带。新构造期中本区经受间歇性沉降运动和上升运动,而在近代云梦地区普遍下沉,接受近代冲积层堆积。在地貌上,云梦地区为海拔高度不及200米的冲积湖积平原。平原上河渠纵横,湖泊星罗棋布。河床纵比降小,水流慢,流路曲折,河面宽,多沙洲,湖泊边界不规则。由于云梦沉降区的特殊地貌位置,近期冲积物的堆积速度超过地壳沉降的速度,以致平原上的湖泊日益解体缩小,河道的自由河曲十分发育,尤以长江的荆江河段最为典型。" }, { "instruction": "哈萨克斯坦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哈萨克斯坦上寒武统顶部的一个阶,位于阿克萨阶之上,奥陶系特里马道克阶之下,自下而上含三个三叶虫带:①Trisulagnostus trisulcusSaukiella带,②Micragnostus mutabilisLophosaukia带,③Lotagnostus hediniDiceratopyge mobergi带。本阶由于广泛出露于哈萨克基坦而得名,与北美的特仑姆佩劳阶相当。" }, { "instruction": "鹦鹉螺亚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软体动物门头足纲的一个亚纲。平旋壳,少数为环形、弓形壳,或部分旋壳如薇角石。体管细,多位于中心。隔壁颈直短颈式一般无体管沉积,分为箭钩角石目、叠盘角石目、塔飞角石目、巴兰德角石目及鹦鹉螺目。化石发现于早奥陶世—早石炭世;仅鹦鹉螺目中的鹦鹉螺属(Nautilus),为外壳类唯一的现生属。分布于西南太平洋,自吕宋岛至萨摩亚群岛一带,中国台湾海峡、南海等地也有空壳产出。" }, { "instruction": "气候长石砂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以碎屑的分选性和磨圆度较好,长石较新鲜,而重矿物多半稳定性较高为特征的长石砂岩。反映该类长石砂岩形成条件是在构造比较稳定的环境中,母岩经受长期缓慢的侵蚀和长距离的搬运,并在干燥和寒冷的气候条件下长石难以风化和分解,故称为气候长石砂岩。" }, { "instruction": "寒漠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高寒干旱荒漠条件下发育的土壤,又称为高山寒冻土。土层浅薄,一般仅10~30厘米,土壤腐殖质层发育较差,呈淡灰色,为弱粒状或片状结构,有机质含量一般不足1.5%,其下土层为粗骨质,微显片状或鳞片状结构,颜色接近母质层。寒漠土主要分布于西部高山冰雪活动带的下部,其分布的海拔高度在天山为3700~3800米,昆仑山为5300~5800米,珠穆朗玛峰为5600~6000米。" }, { "instruction": "海洋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球物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研究海洋中的各种自然现象、机体的变化,研究这些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其与大气、海岸、海底相互作用的一门综合性学科。研究内容主要有海洋中的物理、化学、生物、气象、地质和其他一切海洋中的现象。根据研究对象的属性和运用的方法手段不同,海洋学相应可分为海洋物理学、海洋化学、海洋生物学、海洋气象学、海洋地质学、海洋环境和海洋工程学等分支学科。海洋学借助于数学、物理学、化学、气象学、地质学和生物学等基础科学,利用海洋调查、宇航、遥感、激光、超声波、数字化等科学技术,对海洋进行不断地研究。海洋学的研究对地球环境、能源开发、沿海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都有重要的意义。" }, { "instruction": "绿纤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Ca4MgAl5〔Si2O7〕2〔SiO4〕2(OH)5*H2O。单斜晶系。呈纤维状、针状集合体。绿褐色。玻璃光泽。硬度5.5~6.5。密度3.2克/厘米3。产于蓝闪石片岩及其他区域变质岩,也产于玄武岩、细碧岩中。" }, { "instruction": "泛大陆周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泛大陆又称联合古陆。指地球史上各大陆集中、联为一体的单一大陆。20世纪60年代以来,苏顿(G.H.Sutton)提出了地壳构造演化史的固化(chelogenic)长周期,认为大陆聚散可能与地幔对流有关。其固化周期即是古大陆聚散的周期,南北两半球两个大陆集群即为超级大陆。20世纪90年代初,设想元古宙以来曾出现5次泛大陆。王鸿祯于1997年提出可能自太古宙末至今曾出现5次泛大陆,周期约为5亿~6亿年。二叠一三叠纪泛大陆(250百万年)之前有800百万年的新元古泛大陆。更早的泛大陆尚属推测。(a)罗迪尼亚超大陆(据Hoffman,1991,经简化)【罗迪尼亚超大陆】Rodinia一个13亿~10亿年通过格林威尔造山运动生成、800~600百万年裂解的新元古代超大陆,麦克梅纳明(McMenamin,1990)提出,原意为俄文中的祖国。按哈夫曼(Hoffman,1991)和戴尔齐尔(Dalziel,1992)20世纪90年代(b)罗迪尼亚超大陆的AOSMEX连接La.劳伦; Au.澳大利亚;Ba.波罗的; Si.西伯利亚; Sc.扬子; T.塔里木; Am.亚马孙; Ka喀拉哈里;In.印度等(据Pisarevsry等,2003)早期的再造(图a),它以劳伦大陆为中心,东冈瓦纳大陆位于一侧,西伯利亚、波罗的地盾、巴西地盾和西非克拉通位于另一侧。卡拉哈里和刚果克拉通则分散在当时的莫桑比克洋中。90年代中叶有人根据中国扬子、塔里木地台、澳大利亚以及加拿大西部元古宙裂谷系地层的对比,提出扬子地台当时位于劳伦大陆西侧澳大利亚与西伯利亚陆块之间。21世纪有人根据新的古地磁资料将澳大利亚大陆移至低纬度(图b)。" }, { "instruction": "滞留沉积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冲积相沉积类型之一。又称深槽滞留沉积(deep trough lag deposit)。沉积在深槽(曲流河中靠近凹岸一侧水最深的部位,水流流速大)的较粗的砂和砾石沉积物。它在横剖面上呈透镜状,具大型槽状交错层理。沙漠中由于细粒物质被搬走而残留下的粗粒沉积物。" }, { "instruction": "棘鱼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棘鱼类是目前已知最早的有颌脊椎动物,它们出现于志留纪早期,繁盛于志留纪晚期和泥盆纪,至石炭纪和二叠纪逐渐衰落并绝灭。一些独特的特征使它们形成一类十分特殊的自然类群,现在一般将其看作与盾皮鱼类、软骨棘鱼复原图鱼类及硬骨鱼类并列的一个独立的纲。因其背鳍、胸鳍、腹鳍和臀鳍的前端有强硬的棘刺而称为棘鱼。体形似鲨,歪型尾;胸鳍、腹鳍发育完全,但鳍条不发育,在胸鳍和腹鳍之间有“额外”的偶鳍,或叫附加鳍;体被有细小的菱形鳞片,其结构似软骨硬鳞鱼;眼大,侧生,前位,并有围眶骨;有原始的颌,一个扩大的上颌骨与发育完善的下颌咬合,上颌无牙,下颌有牙;内骨骼已开始骨化。这一类群通常是比较小的鱼,长度很少超过20厘米。它们是从无颌类向有颌类进化的最早尝试者,是古生代唯一具有偶鳍棘的鱼类。古生代中期的棘鱼类化石通常由零散的骨骼(主要是鳞片还有鳍棘)所代表,现在常将这些化石归入鱼类微体化石中。古生代中期棘鱼类的鳞片基本上可以归入以下3个目:栅棘鱼目(Climatiida=Climatiiformes)、锉棘鱼目(Ischnacanthida=Ischnacanthiformes)与棘鱼目(Acanthodida=Acanthodiformes)。" }, { "instruction": "多元顶级假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英国生态学家A.G.Tansley (1935)提出的一种假说,认为同一种气候条件下,不同的土壤、地形和动物活动等产生的重要影响。即在各种生境中,植物群落各自形成性质有别却同样保持稳定的顶级,如土壤顶级、地形顶级等。" }, { "instruction": "原始格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种空间格子型式中的一类。指仅在单位平行六面体的各个角顶上分布有结点的空间格子。符号P,故又称P格子(三方菱面体格子也属于原始格子,但用特殊的符号R,并又称R格子)。按照单位平行六面体对称性的不同,共有三斜、单斜、正交(斜方)、三方和六方、三方菱面体、四方以及立方七种原始格子。其中的三方和六方原始格子,早先称为六方底心格子。" }, { "instruction": "海百合亚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棘皮动物门的一亚门。萼杯状或球状,由数圈骨板组成,五辐对称明显。萼上具与萼内体腔相通的直立腕,用以取食。水管系统辐射生长。口孔向上。多具茎。营固着或浮游生活。奥陶纪至现代。再分为海百合纲(Crinoidea)及拟海百合纲(Paracrinoidea),海百合纲化石多而重要。" }, { "instruction": "框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航空摄影机镜箱内承片框上的标志名在承片框四边的中央设有四个齿状标志,叫做框标。近年来生产的航空摄影机,框标分布于承片框的四个角隅。承片框上四个框标两两对应的连线成正交,其交点为承片框中心点,也称像片中心。在航空像片边缘上拍下框标的影像,可根据其确定像片中心点的位置。“陆地卫星”影像的四角上有“十”符号,其作用除与航空像片上的框标相同外,还起重叠符号的作用。" }, { "instruction": "锅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冰水平原表面和冰川两侧冰砾阜上发育的锅状凹地。是冰水河流沉积物和冰砾阜内埋藏的死冰块因气候转暖而融解,覆盖物塌陷所成。锅穴的平面近圆形,锅穴直径大小不等,一般为数十米,深仅数米。排列成行的锅穴称为锅穴链(kettle chains)。按其形态和规模,又可分为碟坑、锅状坑及盆坑等。" }, { "instruction": "土地分级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或称土地质量分级,是指以土地生产性能、生产力高低为依据,按其生产的适宜性、限制性、生产潜力的大小、保护和改造的措施等,把土地划分为不同的等级。是土地适宜性与生产能力调查和土地质量评价的重要内容。土地利用目的不同,分级也不同。相同的土地类型,具有相同的土地自然生产能力,相同的农业适宜性,相同的保护、改造和提高土地生产力的措施。土地类型在空间分布上是重复出现的,包含了农用地类型、天然草地类型、宜林地类型及天然林的林型,可以作为土地质量评价分级的基础。" }, { "instruction": "公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于人类活动而引起的环境污染和破坏对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所造成的近期或远期的社会性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都提出公害这一概念。当前的主要公害是由工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等所造成的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和放射性物质的污染等。" }, { "instruction": "碎屑残积矿床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岩石风化过程中残留的原生矿物堆积形成的一种风化矿床。在岩石风化过程中最常见的物理、化学性质比较稳定的矿物有金、铂、锡石、黑钨矿、白钨矿、铬铁矿、钛铁矿、金红石、铌钽铁矿、独居石、锆英石、磷钇矿、金刚石、刚玉、水晶、重晶石等,它们常常形成有价值的碎屑残积矿床。这一类碎屑残积矿床又称残积砂矿,如橄榄岩上的残积铂砂矿、金伯利岩上的残积金刚石砂矿等。矿石矿物在矿体中基本上以单体矿物形式存在,其数量远比脉石矿物为少。在一些易溶岩石上形成的碎屑残积矿床,规模虽小,但有时品位较高,如含有少量磷灰石的石灰岩上可形成磷灰石碎屑残积矿床。有的残积物本身便是可以开采的对象,如在纯石英岩上形成的碎屑残积矿床,基本上就是石英这一矿石矿物的堆积体。" }, { "instruction": "台地边缘浅滩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台地边缘的沙洲、浅滩、扇状或带状的滨外潮汐沙坝或沙丘岛的沉积。主要有各种颗粒(包括鲕粒、骨屑、介壳、核形石、球粒)的亮晶灰岩、泥粒灰岩,颗粒磨圆、分选较好,具大型交错层理。" }, { "instruction": "法定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实际生活中,使用同一种时间制度的现实时区,总是受政区界线约束的,而现实时区使用的标准时由法律规定,称为法定时。" }, { "instruction": "原水母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腔肠动物门的一纲,但归属尚有争议。原始的腔肠动物,外形变化大,多呈椭球状,被放射沟分裂成5~12个放射叶,一般为5个或7个,其间可再插入较短的附叶。胃盘状,藉放射管与每一放射叶相连,并有轴管通至腹布鲁克斯水母腔,口腕4个或5(?)个,内有中管与腹腔相通,末端为口孔。无触手、中央口及环管。前寒武纪晚期至奥陶纪。仅包括一目一科,代表属为布鲁克斯水母(Brooksella),见于北美及欧洲,北非也发现有类似标本,中国近来也发现有此类化石。" }, { "instruction": "浙江长兴煤山剖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二叠系与三叠系,即古生界与中生界的全球层型剖面和点位(GSSP)。2001年由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批准确认。剖面位于浙江长兴煤山西南约1.5千米。主要由因干组粘土、钙质泥岩、泥质灰岩组成。二叠系与三叠系界线定在牙形石Hindeodus parvus层的最底部,即煤山D剖面27c层泥质灰岩的底部,在因干组底界之上19厘米。同位素年龄为251.0±0.4Ma,大致在二叠纪生物绝灭顶峰之后约1Ma。在本剖面下三叠统最下部自下而上可出现Hindeodus parvus带和Isarcicella isarcica带。17-26是从地质遗产与地质公园移来包括:蓟县前寒武系剖面 三峡震旦系剖面 晋宁—梅ε/2界线 长清ε剖面 空??剖面 三峡与剖面 象州大乐D剖面 大龙口T/P界线剖面 辽西JK剖面。" }, { "instruction": "洞穴生物堆积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主要由动物粪便及骨骼所形成的土状洞穴堆积物。常常成为洞内磷酸盐矿物的主要来源。在热带、亚热带的洞穴中甚为常见。" }, { "instruction": "环棱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腹足纲的一属。螺壳圆锥形。螺环面近于平。体环大,具旋棱。壳口卵圆形,口缘薄,上端角状。脐小。侏罗纪至现代,亚洲及非洲。中国在侏罗系、白垩系及更新统均有化石产出。" }, { "instruction": "冰碛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冰砾扇。多为在山麓冰泛消融时持续均匀后退过程中形成的扇形堆积体。" }, { "instruction": "克立金内插法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依据统计学进行内插的一种方法。为了根据已知点的值推断未知点的值,克立金法首先分析已知点的空间分布特征,并生成半方差图( semi-varigram),作为选取合适内插法的依据;然后用移动窗口法来计算每个网格的取值,已知点的权重由上一个布骤确定。克立金内插法的适用条件是研究的变量存在空间相关性。" }, { "instruction": "石环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构造土的一种。当地面近于水平时,碎石围绕细土构成圆环状分布,称为石环。" }, { "instruction": "土壤实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两个以上的单个土体组成的群体,又称为聚合土体( polypedon)、土壤个体(soil individual)等。单个土体与聚合土体的关系就像一颗松树对一片松林、一株水稻对一块稻田一样。它是一个具体的景观单位,在土壤制图上为一最小制图单位,在土壤分类上则为一基本分类单位,相当于美国土壤分类中的一个土系( soil s eries)或土型(soil type),在我国土壤分类中大致相当于一个土种(soil species)或变种(varicty)。" }, { "instruction": "红色盆地土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红色盆地中分布的土壤总称。一般的断块或拗陷下沉产生盆地后,边缘山地上升,盆地内最先沉积紫色岩层,时代变动于晚三叠世至新近纪之间,接着有古红土形成,覆盖其上。自盆地边缘至中心,新构造运动上升量渐小,紫色岩上发育的紫色土(属岩成土纲,有轻度红化)逐渐减少,而第四纪红土渐多。低丘或高阶地是红土发育最深、也是最集中成片的地段。其中以中更新世红土为主,近盆地中心则出现晚更新世红土。在盆地中心因地势低,地下水位高,母质也更年轻,就依次出现红化较弱的黄红壤与无红化的潮土。" }, { "instruction": "软锰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发育完好晶形者称黝锰矿(polianite)。成分MnO2,含Mn 63.2%。四方晶系。晶体呈细柱状或针状;通常呈块状、粉末状集合体。颜色和条痕均为黑色。光泽和硬度视其结晶粗细和形态而异;结晶好者呈半金属光泽,硬度较高;而隐晶质块体和粉末状者,光泽暗淡,硬度低,极易污手。密度5克/厘米3左右。为沉积锰矿床的主要成分之一;亦产于热液矿床。此外,在锰矿床的氧化带部分,它是所有原生低价锰矿物的氧化产物。" }, { "instruction": "西边界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边界流的一种。沿大洋西部边缘大陆坡的狭窄地带,向高纬度方向流动的海流。是由科里奥利效应形成,当信风流抵达各大洋西部之后,一部分汇入赤道逆流,大部分沿大陆边缘向高纬度方向流动,而成为近岸水系和大洋水系之间的边界,如太平洋的黑潮、东澳大利亚海流,大西洋的墨西哥湾流、巴西海流,印度洋的莫桑比克海流、索马里海流等。由于均系信风流的延续,以致具有高温、高盐、水色高和透明度大的特征,且在流动过程中产生强烈的侵蚀和搬运作用,在大西洋西部形成一系列与海岸平行或斜交的沉积脊。" }, { "instruction": "碱性正长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含副长石碱性正长岩(foid bearing alkali syenite)。可用于过碱性正长岩。一种以碱性长石为主,而深色矿物为碱性辉石或碱性角闪石的正长岩。一般含有少量副长石(占长英质矿物的不到10%)。常与霞石正长岩等伴生。" }, { "instruction": "金属光泽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光泽强度的等级之一。如同金属抛光后的表面所反射的光泽,例如方铅矿的光泽。" }, { "instruction": "海底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海底锥(submarine cone)、海底三角洲(submarine delta)、深海扇(deep ?ea fan)。在大陆架大河口外或海底谷口外形成的扇状海底扇1 鼻懈盥郊芎蜕下狡碌南抗龋?2 鄙仙裙龋? 本哂猩裙鹊幕疃 扇;4 蓖馍龋? 鄙詈F皆 堆积地形。形似陆上的冲积扇或洪积扇,但规模很大。一般分布在海底谷的谷口外侧,有的是陆地三角洲被淹没而成,有的为浊流或滑动作用搬运的沉积物堆积而成。世界上最大者为孟加拉湾中的恒河口海底冲积扇,长达2500千米,一直延伸到斯里兰卡深海平原水深5000米处,平均坡度1∶500,面积超过200万平方千米。" }, { "instruction": "湖成阶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湖岸阶地。分布在湖岸地带湖水作用形成的阶梯状地形。它由阶地面及前缘坡坎组成。阶地面常是一个相当平整的、微向湖心倾斜的基岩侵蚀面,其上覆以厚度不等的砂砾石层。阶地的前缘坡坎曾是湖岸浅滩前缘的水下岸坡。由于湖岸地带构造上升或湖水位下降,湖岸浅滩及其前缘的水下岸坡便出露到湖水面之上,形成湖岸一级阶地。湖泊在其发展过程中,可能经历多次这样的变化,便相应地形成数级湖岸阶地。现代湖泊的湖成阶地可见于青海湖等地。有些古代湖泊,如桑干河盆地中下更新世的泥河湾湖,虽然湖泊已经消失,但部分阶地及阶地上的沉积物仍保存到现代。湖成阶地对研究湖泊发展历史、湖区构造运动与气候变化有重要意义。" }, { "instruction": "海解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颗粒刚刚沉积于海底,直至它被新的沉积埋藏覆盖之前,与底层海水之间的一种化学反应作用。大致上相当于咸水介质中的同生作用。大洋中的铁锰结核、海绿石、某些沸石都是海解作用的产物。" }, { "instruction": "地震地表破裂变形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震源断层错动在地表产生的破裂和形变的总称,有时就是地震断层在地表的露头。通常由雁行排列的张性或张扭性破裂组成,往往伴生挤压脊(地震鼓包)、地震沟槽、小地堑以及各类原生、次生、感应等形成的地表裂隙,包括由地形效应产生的张破裂。1906年旧金山大地震的地表断裂长达430千米;1932年甘肃昌马7.5级地震的地表地震断层长达120千米;1931年新疆富蕴8级地震的地表断层长达150千米。大量资料表明,一般大于6.5级(或7级)的地震都有地表断层出现。" }, { "instruction": "蕨类植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羊齿植物。高等植物中较低级的一类。世代交替明显,无性世代的孢子体占优势。除裸蕨纲外,孢子体都有根、茎、叶之分,不具花,以孢子繁殖。多繁盛于晚古生代,常为高大木本植物,形成大面积的森林,占据当时植物界的主导地位。现存者大都为草本植物。可分为四纲:裸蕨纲、石松纲、楔叶纲和真蕨纲,现多提升为门。" }, { "instruction": "铁路通过能力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条铁路线(或区段)一昼夜内最多能够通过的列车对数或列车数(也可用车辆数表示)。它是根据各项技术设备(区间、车站、信号、机务设备、给水设备、供煤、供油、供电设备)的情况以及所采用的行车组织方法等条件确定。这些条件中最薄弱的环节就是确定通过能力的限制因素。" }, { "instruction": "粗面玄武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虽然最初用于副长石质岩石,但该术语后来主要用于含拉长石和碱性长石的玄武质火山岩。现在按化学成分在TAS图解S1区中确定。其特征是含有钙质斜长石和碱性长石,还含有单斜辉石、橄榄石,可能有少量的方沸石或白榴石。" }, { "instruction": "风积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风力的搬运过程中,由于风力的变化、地形及植被等障碍物的阻挡,使所搬运的砾、沙、尘土等停止前进而堆积下来的作用。风积作用有停滞堆积、遇阻堆积和沉降堆积三种形式。堆积地带有明显的分带性,即砾→沙→土,形成砾漠、沙漠、黄土带等。" }, { "instruction": "地图定向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使地图的方向与实地一致称为地图定向。在一个陌生之地进行野外考察或旅游时,地图定向是确定前进方向、填绘考察内容的必要准备工作。对于一般的旅游来说,定位精度要求不高,只需要将地图平铺、使地图的北大致与实地的北一致即可。如果是野外考察,需要将考察的内容填绘到地形图上,则应尽量提高填绘精度,这就要确保地形图定向精度。地形图定向通常借助罗盘,依据地形图上的真北、磁北、坐标北及三北方向示意图,使罗盘的磁针指向与地图上的磁子午线方向精确一致。" }, { "instruction": "净生产效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生物同化的食物用于生长和生殖的比率。" }, { "instruction": "真蕨植物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隐花羊齿植物(Cryptogamic fern)。多为草本植物,常见的为叶化石。叶一般为大型羽状复叶,也有为掌状或单叶。叶轴有二歧式、合轴式、单轴式等分枝形式。叶脉羽状、网状或为扇形脉等。孢子囊生于叶的背面或边缘部分,单生成群或联合成聚合囊。中泥盆世至现代,石炭纪、二叠纪开始繁盛,中生代最繁盛。常见化石有锥叶蕨(Coniopteris)、枝脉蕨(Cladophlebis)等。" }, { "instruction": "岩溶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赋存于岩溶化岩体中的地下水的总称。碳酸盐岩岩溶水常有较高的方解石或白云石饱和指数。分为潜水或承压水。可溶性岩层大面积出露的地区,岩溶水的上部常是潜水。由于岩溶发育不均匀,岩溶潜水分布亦不均匀。它既具有相互联系的统一自由水面,又存在径流相对集中的暗河通道。岩溶强烈发育的山区,岩溶潜水比较集中于地下暗河系统中,地下水位较深,常形成地下富水而地表缺水的现象。在平原地区以及受某些地质结构控制所形成的汇水地区,由于暗河、溶蚀孔洞发育相连,岩溶潜水的分布比较均匀,水位较浅。岩溶水是良好的供水水源,但对于矿坑和地下建筑工程施工,常造成灾害性突然涌水。大量抽取岩溶水时要注意防治地面塌陷。" }, { "instruction": "利基猿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直立人化石。1960年发现于非洲东部的坦桑尼亚奥杜韦峡谷的LLK#Ⅱ地点的第二层上部,距顶约6.1米处。为一具人类头盖骨及颅底,编号为OH?9,1963年定名为利基猿人。OH?9头骨的头长在北京猿人变异范围内,头宽接近其最大值。脑量估计为1067毫升。额部较低平,骨壁厚,眉嵴厚而较宽。利基猿人头盖骨枕骨圆枕只在中部有中等程度的发育。下颌关节窝大而且深。鼓板位置垂直,岩部长轴与正中线交角较大。股骨特征与北京猿人相近。代表直立人在非洲的一个地区类型。其年代约距今70万年。" }, { "instruction": "Aso volcano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位于日本九州中部的活火山,海拔1592米。火山体的基盘为上新世一更新世的安山岩、流纹岩,破火山口位于火山碎屑岩构成的台地之间,形成的时间约在3.3万年以前。破火口直径达16~25千米,破火口在塌陷之前喷出辉石安山岩、角闪安山岩、英安岩等熔结凝灰岩(俗称“阿苏熔岩”或“灰石”),总体积达160立方千米。有的火山在熔结凝灰岩之前已形成辉石安山岩、角闪安山岩等火山,阿苏火山外轮山的外侧就可见到。破火口内侧的中部分布着火山锥群。破火山口内的西南部有含硅藻的泥岩及砂岩等火山口湖相沉积物分布,上面覆盖构成火山锥体的熔岩。中央火山锥群在破火山口有十数个喷火口,略成东西向排列,火山喷出物为熔岩流及火山渣锥等构成成层火山体。东部的根子岳为安山岩构成的成层火山,高岳、中岳为玄武岩和安山岩构成的成层火山。西北部的往生岳、杵岛岳、米冢等火山皆为玄武岩组成。西部的乌帽子岳、千里浜等为安山岩及流纹岩组成。其中中岳火山口是仅有的活动火山,自公元553年日本首次有火山纪录以来,至1984年共喷发过163次。自1984年10月以来阿苏火山的活动有所增加,在1985年6月阿苏气象站的火山灰降落量为1429克/米2。到1985年7月活动减弱,在7月1日早晨,火山口喷口已被六月暴雨的降雨淹没,到7月中旬火口内的水温达60℃,沿水池边缘出现很多喷气孔。" }, { "instruction": "冰长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在低温条件下形成的一种钾长石。一般认为是正长石的一个变种。其特点是,成分中钠的含量比一般钾长石低,常含钡。晶体以{010}板面缺失或不发育而{110}斜方柱特别发育为特征。无色透明或乳白色。" }, { "instruction": "连续不等粒斑状结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岩石中具有大小不等的斑晶矿物颗粒,其矿物颗粒粒度依次降低,中间没有明显的粒级间断,基质为隐晶质及玻璃质,则称连续不等粒斑状结构。" }, { "instruction": "残积砂矿床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第四纪期间,由于风化作用而形成的砂矿床。它是一种碎屑残积矿床。有的第四纪残积物本身便是可供开采的矿石堆积体。" }, { "instruction": "有序结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物体内部质点在空间呈某种有序排布的结构。但较常被用于专指“超结构”。" }, { "instruction": "地震中期预报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对几年或几个月内某地将要发生破坏性地震作出的预报。主要根据历史地震分析所获得的时空活动规律和地震复发模型进行地震中期预报。" }, { "instruction": "工业圈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城市工业向市域外部逐步扩展而形成的一种工业空间分布形式。围绕城镇呈圈状分布为其基本特征。其形成和发展,一般是以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工业生产的性质和特点,城市周围自然资源状况及原有工业基础等作为依据。圈内主要有工业区、工业片、工业点与工业卫星城镇等多种工业生产地域类型。按其与市区距离远近之差异,有近郊工业圈、远郊工业圈与再生工业圈之分,从而构成以工业城市为中心的城镇群体。工业圈布局的合理化,有利于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密切产销联系,提高经济效益,并可缓解特大城市、大中城市人口、住房、交通和用地等方面的压力,促进郊区城市化。" }, { "instruction": "资中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小型原始蜥脚类。化石产于四川资中县罗泉井中侏罗世地层。前肢较长,肱骨直,骨干圆。背椎神经棘高,顶端扩展成横板状;横突发育,在神经弓之上,与神经棘相交成直角。耻骨板状,在蜥脚类中是相当小的。" }, { "instruction": "多波束回声测深仪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利用多波束回声信号测量、绘制海底地形和水深的装置。整个系统由声波收发射器、信号处理装置和工作站三个基本部分组成。收发射器或探头安装在船底龙骨上,以“扇面”形式向水底发射数十、数百束声波,通过接收传感器接收自海底反射多波束回声测深仪工作原理示意图回来的回声波,并由电缆将回声信号传输到船上的信号处理机进行处理,再通过显示器或绘图仪将处理过的海底信号绘制成水深图或地形图(图)。经工作站处理的信号还可绘制成彩色地形图和底质图。根据此测深仪的用途可分为深水型和浅水型两种:深水型测深范围可达12?000米,精度为水深的0 ?%;浅水型测深范围0~500至1000米不等,精度可达水深的0 ?%,为提高测深精度,这种设备一般都配有船姿补偿仪和声速校正系统,已广泛用于大陆架、专属经济区调查和工程地质、多金属结核和结壳、热液硫化物等矿产资源调查。" }, { "instruction": "Datong volcanic cluster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位于山西省北部,大同盆地东部,距大同市约30千米,火山群面积约700平方千米,有22个火山锥,锥体大部是由熔岩和火山碎屑物组成的层状火山锥,熔岩主要为碱性橄榄玄武岩,测得的同位素年龄最老为98.5万年,一般为40万~54万年,最年轻的热发光年龄为9.8万年,故喷出活动自早更新世开始,以中更新世为主,并持续到晚更新世。火山喷出物常夹于更新世古大同湖的湖相沉积物中,也见于古桑干河的冲积物、风积物、坡积物以及黄土层中。" }, { "instruction": "均夷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通过外力作用,将高地剥蚀降低,低地被堆积垫高,使起伏不平的地表趋于均一低平的作用。如一个河床达到均一的均衡剖面的现象即为均夷作用的结果。" }, { "instruction": "歹字型构造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η”型构造(ηtype structure)、南北向之字型构造(NS reversed Sshaped structure)。由一系列辗转弯曲的弧形褶皱带或压扭性断裂带及其间所夹地块构成的形似“歹”字的扭动构造型式。是歹字型构造示意图1区域构造走向; 2砥柱旋扭构造的一种重要类型。它的显著特点是:①一般规模宏伟,属巨型或大型,总体大都近南北(或北北西)向延展;②发育历史较长,有的相当悠久;③构造成分复杂,除弧形构造带及其所夹地块等组成部分外,还有弧形褶皱带所环绕的不规则稳定地块(砥柱),以及众多不同力学性质的伴生构造和各种类型的旋扭构造;④按构造形态,弧形构造可分为头部、中部和尾部,头部曲度大,环绕着一个刚性地块展布,旋扭和挤压作用强烈。最为宏伟的是青藏滇缅印尼歹字型构造和阿拉斯加科迪勒拉歹字型构造,其共同特征为:均出现于大陆西缘;头部开始于不同纬度,尾部却皆终止于赤道附近;中部和尾部分别与经向和纬向构造带复合;尾部都出现发育极为完美的大型旋涡状构造。形成它们的强烈旋扭运动,是经向和纬向水平挤压在特殊边界条件下联合作用的结果;这正说明中、小型歹字型不发育的原因,及其与一般反S型构造的根本差异。" }, { "instruction": "底栖生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栖息在水域基底表面或底内的生物。在海洋中,这类生物自潮间带至水深大于万米以上的超深渊带(深海沟底部)都有分布,是海洋生物中种类最多的一个生态类型,包括了大多数海洋动物门类,大型和微型定生海藻类和海洋种子植物。按个体大小,底栖生物可分为大型底栖生物,指不能通过筛网孔径0. 5~lmm的底栖生物。如大型海藻、海绵、水螅虫、多毛类、蚶、蛤、虾、蟹、海星、海参等;能通过网筛孔0.5~1mm,而保留在0. 042mm分样筛上的底栖生物,如海洋线虫、甲壳动物猛水蚤类和介形类、涡虫、动吻动物等;能通过筛网孔径0. 042mm的底栖生物。如纤毛虫类原生动物、底栖硅藻和微生物。" }, { "instruction": "阶地横剖面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垂直河流流向的阶地剖面图,在河床两岸谷坡上测量不同高度的阶地,确定阶地的时代和类型,按一定的垂直比例尺和水平比例尺绘制的剖面图。" }, { "instruction": "前碟菊石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头足纲菊石亚纲的一目。壳盘形至薄透镜形,缝合线棱菊石型至齿菊石型,具助线系。隔壁颈向后延伸,为后伸体管。晚泥盆世至三叠纪。化石有前碟菊石(Prolecanites)、麦得利菊石(Medlicottia)、假胄菊石(Pseudosagenoceras)等。" }, { "instruction": "盲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瞎尾河。在干旱沙漠地区,有些河流在流动过程中,因河水蒸发和渗漏,最后消失在沙漠中。在石灰岩地区,有的河流突然消失于溶洞中,成为盲河,或称为断头河,这种河往往有头(源头)无尾(河口),也称无河口河。" }, { "instruction": "黑垆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全新世古土壤的一种土壤类型。多为暗灰或灰黑色,富含有机质,是全新世大暖期时形成的土壤层,也是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特有的土壤。" }, { "instruction": "鸡笼网状构造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潮上带的蒸发岩中,结核状的硬石膏层与纹层状白云岩互层,经压实作用,硬石膏结核密集,而白云岩纹层弯曲形成鸡笼网状构造。常为蒸发潮坪的指相标志。" }, { "instruction": "门卡墩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晚侏罗世。分布于西藏南部珠穆朗玛峰地区的吉隆、定日、岗巴一带。命名地点在西藏南部珠穆朗玛峰地区的门卡墩。为海相泥、沙质沉积,为粉砂质页岩、粉砂岩夹薄层石英砂岩,含粘土结核,厚360米以上。富含菊石Haplophylloceras strigile,Pterolytoceras exoticum,Virgatosphinctes denseplicatus,双壳及箭石(Belemnopsis uhligi)等。在岗巴一带,本组页岩以菊石Himalayites sp.和双壳类Astarte spitiensis的层位为界,向上过渡到岩性与之相似的白垩系岗巴群。与下伏聂聂雄拉群呈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理想刚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受外力作用,在任何机械运动过程中,点与点之间的距离在任何时刻都保持不变,因而其形状、大小都不变的固体。理想刚体内各处的应变等于零,但应力不一定等于零。实际上并不存在理想刚体。为了处理某些实际问题的方便,在固体的变形对这些问题的结论无关紧要时,不妨把有关固体当作理想刚体来看待。但在研究地壳变形时,不能把地壳中的岩块和岩体当作理想刚体看待。" }, { "instruction": "滑坡堆积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斜坡上的岩石风化产物,被水分浸湿后,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形成的堆积物。在雨季及多雨的年份容易形成,滑动面上常有擦痕、滑坡泥及滑坡搓碎角砾。" }, { "instruction": "红锌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ZnO,含Zn 80.3%,常含少量锰和铁。六方晶系。通常呈粒状或致密块状集合体。深红至橙黄色。条痕橘黄色。金刚光泽。硬度4~4.5。解理平行底面{0001}完全。密度5.66克/厘米3。产于接触交代矿床中,与硅锌矿、锌铁尖晶石共生。是炼锌的矿石矿物。近年来利用红锌矿做表面弹性波器件。" }, { "instruction": "旅游资源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表示有旅游观赏和探索科研价值的各种资源分布的地图。包括以山水名胜、奇松怪石、天气变幻、自然保护区为主的自然旅游资源,以及历史古迹、文化遗址、革命纪念地、游艺场所为主的人文旅游资源。在图上用符号法表示已开放的、尚待开发的和新发现的旅游资源。这种图是旅游资源综合考察的成果,又是旅游部门进行管理、制定旅游政策和规划的重要依据。国内有关部门已将航空遥感拍摄的大比例尺天然彩色航空像片,直接应用于风景名胜区的旅游资源综合考察,判读编制大比例尺旅游资源图,还在航空像片上进行某些旅游资源数量指标的量测研究,成效显著。" }, { "instruction": "西北欧地域人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高加索地理人种中的一支,被视为典型的高加索人,分布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英国、爱尔兰、荷兰及德国北部。适应于西北欧寒冷而少日照的地理环境,他们肤色白,无色素沉积,日晒不黑仅变红并有灼热感。日光下仅反映出皮下微血管内的红色而呈粉红色。发色多样,以浅色为主,直发或波状发、卷发。身材高而苗条,长头形。碧眼金发型出现率高,以斯堪的纳维亚和苏格兰人最多。对寒冷气候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尤其是北部地区的成员。A型血多于B型血。" }, { "instruction": "坡缕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名山软木。成分Mg5〔Si4O10〕2(OH)2*4H2O。单斜晶系,呈毛发状或纤维状,集合体呈毛毯状或土状。白、灰、浅绿、浅黄或浅褐色。硬度2~3。密度2.05~2.32克/厘米3。质松多孔,具吸水性,是富镁岩石风化产物,常与蒙脱石共生。用量最大的是石油钻探的泥浆;其他用于:医药、肥料、洗涤剂、化妆品、涂料的填料或载体;制糖、油脂、选矿、石油等的吸附脱色剂。" }, { "instruction": "脆硫锑铅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Pb4FeSbS14,含Pb 40.16%。单斜晶系。晶体常呈针状或细柱状,集合体常呈放射状。铅灰色,条痕灰黑。金属光泽。性脆。硬度2~3。解理平行{001}中等。密度5.5~6.0克/厘米3。是热液成因矿物,见于某些铅锌热液矿床和锡石硫化物矿床中。当大量聚积时可作为铅矿石利用。" }, { "instruction": "煌斑结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煌斑岩特有的一种结构。岩石中所有的铁镁矿物和浅色矿物各自均形成完好的结晶体。" }, { "instruction": "海源咸水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海源盐湖。由海洋的一部分转化而成的咸水湖。残留的海水便是湖水及其中主要离子的最初来源。在天然蒸发与降水、地表与地下径流等因素的影响下,原始湖水的化学成分与浓度有不同程度的变化。有的湖水逐步淡化,有的湖水在适宜的气候、地形条件下,仍保持其咸水性质。尚未淡化的湖便是一种海源咸水湖。" }, { "instruction": "岩石海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岩石构成的海岸。简称岩岸。岸线曲折、有众多的岛屿和深入的海湾,海蚀作用强烈,海蚀地貌普遍发育。港湾海岸、断层海岸、三角港岸皆属之。中国辽宁、山东、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台湾东部等海岸,多属由坚硬基岩组成的岩石海岸。多岬角、港湾、岛屿和海峡等地貌特征。" }, { "instruction": "原白云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钙白云石(calcareous dolomite)。是一种不稳定的无序白云石,即未构成Mg CO3 Ca离子层的有序排列,在其化学组成上,钙、镁含量在Ca60Mg40—Ca50Mg50(有序白云石)之间。原白云石中有过剩的钙存在,结晶的单位晶胞比有序白云石(Ca∶Mg=1∶1)要大些。在盐湖、湖和蒸发潮坪的碳酸盐沉积物中,最初形成的原白云石,经过成岩变化,钙离子继续被镁离子置换而转变成有序白云石。" }, { "instruction": "inner moraine,englacial till (moraine)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落入冰川表面后又被冰川掩没的冰碛物。落入冰舌裂隙中的砂砾、碎石及漂砾等被冰川吞没,或底碛中的卵砾石随冰川运动由底部向上抬升后,均可成为内碛。两条冰川汇合后,在汇合点以下,冰碛物的底碛可转变为内碛。" }, { "instruction": "北庵庄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早奥陶世道保湾晚期至中奥陶世大湾期。分布于华北地区。命名剖面位于山东新泰汶南北庵庄。由白云岩和灰岩组成,下段以薄—中厚层白云岩为主,夹白云质或泥质灰岩,常含角砾,底部有时可见石英砂岩、砾岩或页片状—薄层白云岩、白云质或泥质灰岩;上段主要由中厚层灰岩组成,夹白云岩。与下伏地层及上覆马家沟组均呈假整合接触。富含头足类,自下而上为Polydesmia zuezshanensis带,Ordosoceras quasilineatum带;河北唐山地区包含牙形石Aurilobodus leptosomatusLoxodus dissectus带和Tangshanodus tangshanensis带;三叶虫Eoisotelus orientalis带及头足类Polydesmia带,层位与Didymograptus deflexus带至D.hirundo带大致相当。厚263米。" }, { "instruction": "咸水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矿湖、矿化湖、矿物质湖。湖水矿化度大于35克/升或大于24.7克/升的湖泊。有时也把咸水湖称为盐湖。咸水湖基本上都是氯化物湖,非排水湖,内流湖。内蒙古的吉兰泰盐池、青海的茶卡盐湖等都是中国重要的咸水湖。" }, { "instruction": "山西多字型构造体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展布于山西省中部山西多字型构造1石炭—二叠系;2侏罗系;3新生界;4复式背斜轴;5前长城系的两个大型多字型构造。一是新生代多字型槽地,由彼此斜列的大同槽地、繁峙忻县槽地、太原槽地和汾渭槽地等组成,其边缘往往有大型的同沉积断裂,常停积巨厚的新生代沉积,表明新生代以来强烈沉降。作为近代活动性显著的构造类型,每一个槽地内都曾发生破坏性地震。另一个是中生代多字型褶皱,由石炭系—二叠系及侏罗系组成,包括大同西山含煤盆地、宁武静乐含煤盆地和太原西山含煤盆地等,控制煤田的分布。" }, { "instruction": "边界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亦称国界、疆界。分隔一国领土与别国领土,一国领土和公海以及一国领土和外层空间的界限,通常用界标、界墙等实际标志线或假想线(须标志在地图上)表示。它有陆地边界、海上边界、空中边界和地下层边界之分。所谓陆地边界,乃指把一国领土同毗邻另一国领土隔开的界线;海上边界指的是把一国领土同公海隔开的边界,亦即领海的外缘线;垂直于一国海陆边界之上的假想平面,则构成该国的空中边界;而这种假想平面向下延伸,则构成该国的地下层边界。可见,边界并非只是一条线,而是一个分隔相邻国家间的空域、地面和海域及其以下部分的垂直的面。现代边界具有法律、税收和管制等3项基本功能。边界标志着国家行使其领土主权的空间范围、国家法律通行至此为止,此为边界法律功能。其税收功能,最主要是指通过对外国产品征税来保护本国国内市场和民族经济,为国家财政提供资金。管制功能则指对通过边界的人和物进行检查、监督,以控制移民活动和资本、货物流动,防止非法越境、走私及其他危害、损害国家安全与主权的活动。" }, { "instruction": "雪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高山积雪区的下部界限高度。积雪区一般以视线内50%地表被雪覆盖为界定。有季节性雪线和永久性雪线之分,永久性雪线以上全年积雪。此外还有气候雪线和地形雪线之分。雪线附近固体降水量应与溶雪量收支平衡,气候雪线是根据气候因素,从多年气象记录计算得出理论值,与实际雪线必有差异。由具体地形条件差异形成的雪线起伏分布称为地形雪线,通常要比气候雪线低数十至数百米。雪线高度因气温、降雪量和地形等具体条件而不同。雪面的特殊性质,使由冰雪区形成的冰雪圈成为气候系统中的重要成员。我国国境内天山西段的雪线高度为3700m,东段为4200m,至祁连山西段,上升为5200m,再往东到祁连山东段又下降到4000m左右。" }, { "instruction": "岩溶生态系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受岩溶环境制约的生态系统。以岩溶环境系统为平台,受岩溶动力系统和遗传系统的联合驱动,在岩溶环境与生命的长期相互作用下,构成了不断演替的地表地下特殊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群落系统。" }, { "instruction": "新兽脚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目前许多有关恐龙系统关系的分支图上,新兽脚类被作为一个节点(nodebased)类群单元,包括嵴鼻龙类(Ceratosauria)和僵尾龙类(Tetanurae)两个次一级单元的基干类群单元。一些最原始的兽脚类,如始盗龙(Eoraptor)等属种,被排除在了新兽脚类之外。" }, { "instruction": "镍华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Ni3〔AsO4〕2*8H2O。单斜晶系。通常呈被膜状、皮壳状或土状块体。苹果绿至翠绿色。条痕淡绿色。玻璃光泽。硬度2.5~3。密度3.0克/厘米3。是含镍矿物氧化后形成的次生矿物,见于镍矿床的氧化带中。它的出现可作为找寻原生镍矿床的标志。" }, { "instruction": "碳钡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碳酸钡矿、毒重石。成分BaCO3,常含锶和钙。斜方晶系。假六方双锥状,三连晶较为常见;集合体呈粒状、块状等。具无色或微带灰、黄色。玻璃光泽。硬度3~3.5。密度4.2~4.3克/厘米3。遇盐酸起泡。通常见于热液矿床中,与方解石、重晶石等共生。用于颜料、玻璃、陶瓷、制革工业等。" }, { "instruction": "自重湿陷系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判别自重湿陷性黄土和非自重湿陷性黄土的指标。自重湿陷系数δzs按下式求出:δzs=hz-h′zh0式中:hz为保持天然湿度和结构的试样,加压至土的饱和自重压力时,下沉稳定后的高度(厘米);h′z为上述加压稳定后的土样,在浸水作用下,下沉稳定后的高度(厘米);h0为土样的原始高度(厘米)。当湿陷性黄土在土体被水浸湿时,由于外加荷重引起黄土湿陷所测得的湿陷系数,称非自重湿陷系数。" }, { "instruction": "高家边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高家边页岩。时代属早志留世。分布于宁镇山脉一带。命名地点在江苏句容县仑山附近的高家边村。为海相笔石页岩沉积,由黄、绿色页岩及砂质页岩组成。富产笔石化石,综合各地含笔石情况,自下而上包含四个笔石带:①Akidograptus ascensus带,②Cystograptus vesiculosus带,③Pristiograptus cyphus带,④Pristiograptus leei带。总厚131米。与下伏上奥陶统五峰组可能为假整合(?)接触。在皖南,于A.ascensus带之下尚有Glyptograptus persculptus带。" }, { "instruction": "生物地球化学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表环境化学元素(或化合物)含量水平互不相同并引起动植物区系生物反应的一些地区。是在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物和人文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其中有一个因素起主导作用。在极端情况下,由一种或几种化学元素含量显著不足或过剩而引起生物地球化学地方病。生物地球化学省分为地带性成因、非地带性成因和技术性成因。其形成不仅与岩石、土壤、水、大气的化学元素绝对含量有关,且与化学元素在环境中赋存的生物有效态有关。环境中化学元素不足或过剩而引起的生物反应是生物地球化学省的重要标志。" }, { "instruction": "盐碱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盐土、碱土和各种盐化、碱化土壤的总称。主要分布在内陆干旱、半干旱或滨海地区。盐土进行着盐化过程,表层含有0.6%~2%以上的易溶性盐。碱土进行着碱化过程,交换性钠占交换性阳离子总量的20%以上,结构性差,呈强碱性。盐渍土的形成,主要取决于盐分的来源、含盐水的径流条件、盐分性质,盐分在土体中迁移速度以及盐分之间相互作用能力等因素,与地带性自然条件也有密切联系,表现出明显的地带性烙印。盐渍土危害作物生长的主要原因是土壤渗透压过高,引起作物生理干旱、盐类对植物的毒害作用以及由过量交换性钠的存在引起一系列不良的土壤性状。需采取水利和农业等措施进行改良。" }, { "instruction": "中华龙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兽脚亚目(Theropoda)美颌龙科(Compsognathidae)的一属。属名取自Sino(中国)、sauro(龙)以及pteryx(羽毛)。化石产自辽宁北票四合屯上侏罗统或下白垩统义县组下部。中华龙鸟身体全长约1.2米,尾极长,几乎是头吻至臀部长度的2倍;前颌骨鼻突与上颌突长,上颌骨不参与外鼻孔构成;眶孔大,圆形;前颌骨齿4枚、上颌骨齿12枚、齿骨齿12~15枚,所有牙齿排列紧密;颈椎10枚、背椎13枚、尾椎64枚,背椎神经棘低长,尾椎脉弧结构简单;前肢很短但强壮,肱骨桡骨总长仅为后肢股骨胫骨总长的30%,前肢第1指长于肱骨或桡骨;肱骨短粗,尺骨具发达的鹰嘴突;第1指长于另两指,该指指爪强壮。中华龙鸟头顶部、颈部、背部、臀部及尾部周围披有浓密的毛发状原始羽毛;这种结构可以简单分叉,单个结构可能中空。中华龙鸟是世界上首次发现的具有原始羽毛的兽脚类恐龙,在研究鸟类起源、羽毛起源及其早期演化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科学价值与历史意义。" }, { "instruction": "天文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天体引潮力作用下而产生的海面周期性的升降运动。天文潮的周期与潮差都是有规律地变化着,与相应天体运动是一致的。中国近海的潮汐主要是从太平洋传入的潮波引起的,所以具有天文潮变化的规律。" }, { "instruction": "多环芳烃危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煤、石油、煤焦油、烟草等有机物的热解或不完全燃烧,会生成多种多环芳烃化合物,其中有一些是致癌物,如苯并(a)芘和苯并(a)蒽等,长期接触可诱发皮肤癌、阴囊癌和肺癌等。但多环芳烃类并非直接致癌,必须经细胞微粒体中的混合功能氧化酶激活后才会致癌。为控制其危害,俄罗斯学者建议车间空气中苯并(a)芘的最高容许浓度为14ug/100m3,居住区大气中的最高容许浓度为0. 1ug/100 m3 。" }, { "instruction": "特有种气候分析法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古近纪和新近纪气候定量分析方法之一。通过对特有植物类群自然分布区气候因子调查和它们在地质时期发生、发展过程和地理分布分析,研究古近纪新近纪全球气候变化,特别是对气候重要因子如温度和降水进行定量分析,在长时间尺度上和大空间范围内,研究和认识全球气候变化。该方法首先对现存特有植物类群及其化石种类在种级水平上进行综合研究,揭示这些类群的生物学性状、演化过程和演化规律;通过现存特有类群与化石种的对比研究,确认化石种的最近现存亲缘种(nearest living relative species);对现存特有类群的化石种在地质历史时期的地理分布进行调查和研究,确定其地理分布在时间序列上的动态变化过程;对现存特有类群化石种的最近现存亲缘种在自然状态下完成生活史的生态和气候条件进行调查和研究,获得其分布范围内准确的气候参数数值;对现存特有类群化石种的最近现存亲缘种在实验条件下进行个体发育、生理和生态学等相关研究,获得相应的实验数据;综合现存特有类群在地质历史时期地理分布上的动态变化与该类群在自然状态下完成生活史的生态和气候条件的准确数值,定量重建该特有类群古地理分布区的气候和在大的时间尺度上定量分析该区域气候演变的过程;通过对多个现存特有类群定量分析气候变化的数值进行叠加和修正,排除非气候因素的干扰,提高在长时间尺度上定量分析全球气候变化的准确度。" }, { "instruction": "十字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FeAl4[SiO4]2O2(OH)2,有时可含锰或钴。假斜方晶系,实际为单斜晶系。晶体呈柱状,常呈“十”字形或“X”形贯穿双晶,故称十字石。褐至褐黑色。硬度7~7.5。解理平行{010}中等。密度3.65~3.77克/厘米3。是区域变质作用成因的变质矿物,见于结晶片岩中,也见于砂矿中。" }, { "instruction": "文化景观要素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构成一种文化景观的成分,其内容很广,有物质的可见事物,如聚落、建筑、道路、农田、厂矿、古文化遗址,也有不可见的非物质成分,如语言、宗教、生活习惯等。" }, { "instruction": "下降泉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主要是由上层滞水和潜水补给,在重力作用下泉水由上而下自由流出地表。" }, { "instruction": "虫颚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虫牙。泛指环节动物多毛纲的颚器化石。虫颚黑色,几丁质,大小从50微米到几毫米,属微化石。化石保存为分离的颚板,或由几对颚板组成的完整颚器。颚板背缘锯齿状,齿长短不一,形态变狄更逊蠕虫复原图化大。完整颚器发现不多。奥陶纪至现代。" }, { "instruction": "造岩元素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地壳中分布最广,组成各种岩石的最基本的元素,如硅、铝、铁、锰、镁、钙、钾、钠、钛、氢、磷等几种。火成岩化学成分是用这些元素的氧化物的质量分数来表示的,如SiO2、Al2O3、Fe2O3、FeO、MgO、CaO、K2O、Na2O、TiO2、P2O5、H2O等,故又称为造岩氧化物(rockforming oxide)。" }, { "instruction": "中国地层指南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全名为《中国地层指南及中国地层指南说明书》,受全国地层委员会委托,由著名地层学家尹赞勋等编写,于1981年经国家科委批准颁布出版。内容基本上概括了中国地层工作的现状,并考虑到现代地层学理论的发展趋势,包括:①一般概念;②地层划分的种类;③岩石地层单位;④生物地层单位;⑤年代地层单位;⑥专用地层名称命名暂行规定;⑦年代地层单位的符号。“说明书”对各部分作了相应的论述。2000年,第三届全国地层会议通过了由全国地层委员会组织编写的《中国地层指南及中国地层指南说明书》(修订版),在内容上作了重要修订和补充,经政府主管部门批准,于2001年5月出版发行。" }, { "instruction": "岩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岩脉(vein)。浅成岩的一种产状。为充填在岩石裂隙中的板状岩体,横切岩层,与层理斜交,属于不整合侵入体的一种。岩脉的宽度一般为几十厘米至数十米,长度可由数十米至数千米,个别大的可达几十千米以上。依据成分、形态、产状及与地质构造的关系,可分为简单岩脉、复杂岩脉、岩脉群及环状岩脉等。有人将直立或近直立的板状岩体称为岩墙,而将与层理斜交,形状较不规则的板状岩体称为岩脉。" }, { "instruction": "非重力水沉积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洞穴中非重力水作用的沉积物。在包气带洞穴中,非重力水主要存在形式是薄膜水和毛细水。岩层微细裂隙、孔隙及粗糙表面是非重力水活动主要场所。洞穴中空气的湿度和运动强度对非重力水沉积物结晶的完美程度及形态有重大影响。非重力水沉积的主要类型有洞穴毛发、石枝(或卷曲石)、珊瑚状物、根须石枝、皮壳、石花、花斑、穴疱等。" }, { "instruction": "地质灾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因地质动力活动引起的自然灾害。地质灾害主要是由自然变异和人为作用而导致的地质环境或者地质体的一种变化,当这种变化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其产生的后果使地质环境恶化,进而危害人类生命财产安全,破坏人类资源及生活、生产活动。如地震、火山、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土地盐渍化、沙漠化、水土流失等,这些直接或间接恶化环境、危害人类安全的地质事件,都属于地质灾害的范畴。地质环境或者地质体异常变化的区域越广,变化的要素越多,变化的程度越大,所形成的地质灾害越严重。从不同角度可以把地质灾害划分为若干类型:根据形成地质灾害的主要条件分为自然地质灾害和人为地质灾害;根据造成地质灾害的动力来源分为内动力地质灾害、外动力地质灾害和人为动力地质灾害;根据地质灾害发生过程的缓急分为突发性地质灾害和缓变性地质灾害等。" }, { "instruction": "恭兹民德间冰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更新世欧洲阿尔卑斯地区的一个间冰期,是恭兹冰期与民德冰期之间的气候温暖期。它与北美的阿夫唐间冰期和北欧的克罗默尔间冰期相对应。" }, { "instruction": "吴川四会断裂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位于广东省西部从吴川到四会的一条硅铝层断裂带,长约320千米。主要特点是:沿断裂出现一条动力变质带和挤压带,使附近地层,无论是古生界还是侏罗系,都遭受不同程度的变质作用;但无明显的岩浆岩带状分布,缺乏超基性岩,推测断裂带切穿深度可能不太大,或只切穿到硅铝层。我国东南沿海一带的大断裂多属此类。" }, { "instruction": "上行控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食物链中生产者对于高营养级大小的影响,或指物理或化学因子如温度、营养可利用性等对群落或生态系统的控制。" }, { "instruction": "醉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亚洲中新世的上猿。个体小于树猿(Dendropithecus)。M2>M1>M3,第一、二臼齿近方形,结构较简单;三角座上的三尖丘形,彼此远离,由低长而显著的脊相连,三角凹深;次尖低,小于原尖,位置近舌侧;前窝小;齿带较树猿及上猿者弱,外齿带近于缺失;M3无后尖,次尖退化,位置向外,成为两列串珠状尖。醉猿比上猿个体小,牙齿不显得横宽,纹饰简单,齿带弱,内齿带可以和次尖清楚地分开,齿尖更呈丘形,三角凹深,次尖相对更小。双沟醉猿化石为一残破的左上颌骨,保留有M1—M3,其中M2前内侧齿带缺失,产于江苏泗洪王集松林村东南1华里晚中新世地层中,仅有一种:双沟醉猿(Dionysopithecus shuangouensis)。原作者归于长臂猿类。" }, { "instruction": "生物化学风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于生物活动引起岩石、矿物的化学成分发生变化而使其遭受破坏的过程。这种作用主要是由于生物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分泌物和生物遗体腐烂分解出的物质与岩石中的元素发生化学反应引起的。如植物和细菌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一方面要从土壤、岩石中吸取养分;另一方面又可分泌出有机酸、硝酸、硫酸、亚硝酸和氢氧化铵等物质,它们与矿物中的元素发生反应,促使一些活泼的金属阳离子游离出来,其中一部分作为养分被吸收,另一部分则随水溶液流失,而完整的岩石则遭受了破坏。生物,特别是微生物的化学风化作用是很强烈的。据统计,每克土壤中可含几百万个微生物,它们不停地制造各种酸类分解岩石,其分解力远远超过全部动植物的分解力。" }, { "instruction": "冰帽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规模比大陆冰盖小,而穹形更为突出的覆盖型冰川。又称冰冠,冰穹。是大陆冰盖和山岳冰川的过渡类型。在压力不均的情况下,冰体内的冰从中心向四周呈放射状漫流。多分布在一些高原相岛屿上,故又有高原冰帽和岛屿冰帽之分。如冰岛的伐特纳冰川即为一典型冰帽。" }, { "instruction": "构造体系控岩控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构造体系对与矿产相关的岩层、岩体及其所含矿产的控制作用。矿产受成矿条件和分布规律的双重控制;成矿条件主要决定于岩石性质和岩体、岩层形成时的地质环境及其相互关系,矿产分布规律则部分地与成生条件有关,但主要是受构造体系的控制,而且构造体系有时也影响成生条件。如内生矿床与岩浆岩类别及围岩、含矿流体、成矿元素的性质和结合能力,以及构造条件密切相关;外生矿床则受控于地层层位和岩相建造,而建造又受地壳运动幅度、频度和构造条件制约;变质等成因类型矿床也既与成矿物质来源有关,又无不与成矿构造条件关系密切。为指导找矿应侧重掌握矿产分布规律,而这种分布规律除与矿产形成的各种条件有关外,主要受构造体系的控制。可将其概括为结构面力学性质控矿、构造体系多级控矿、构造复合控矿扭动(旋扭)构造控制矿液移聚,以及构造控矿的等距性、方向性及对称性等。运用这些规律,指导金属与非金属矿产勘查、隐伏矿床预测及地下水寻找方面均取得显著成效。" }, { "instruction": "猛犸象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哺乳纲真兽次亚纲长鼻目真象科的一属。大小与近代象相似,是高度特化的真象类。体外被有长毛,故又名毛象。头骨短而高,正面成弓形,侧视顶部成圆顶三角形,额部下凹,枕脊部凸起很高。门齿长大,强烈弯曲并旋卷,最长的可达5米。臼齿宽大,高冠,齿板数目很多,排列整齐而紧密,第三臼齿齿板可达30片。生存于更新世晚期,可能到全新世初期。分布于亚洲、欧洲及北美阿拉斯加的寒冷地区,在西伯猛犸象复原图利亚北部冻土层中和北美阿拉斯加的冻土和冰层中都曾发现冷冻的、皮肉保存完好的猛犸象尸体。中国东北及内蒙古更新统中发现有猛犸象化石。猛犸象是中国东北地区更新世晚期动物群的代表性动物,一般把这个动物群称为猛犸象动物群或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 }, { "instruction": "冰期起源假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关于地质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和大冰期发生原因正在探索中,目前有各种假设。①宇宙假设多从太阳系在银河系中的位置来考虑,一种假设认为太阳系绕银河系中心运动轨道的偏心率很大,当太阳系在银河系外侧即星系稀薄处时为宇宙年的冬季,所有行星都变冷,地球处于大冰期,一个宇宙年约28亿年,大致相当于两个大冰期的时间间隔;②另一种假设认为太阳系经过银河系旋臂时,密集的星云使太阳到达地球的辐射量减少,地球气候变冷,形成冰期。③日地关系假设则从太阳活动,地球公转和自转等的变化来考虑,其中之一认为太阳活动增强时地球大气的平流型天气过程占优势,与间冰期相合,太阳活动减弱时则相反,与冰期相合;其中太阳黑子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最显著,太阳黑子的55年、11年、22年、63年、210年周期可和气候变化的周期相对应。④日地关系假设之二从地球绕日公转和自转的关系的变化考虑(即米兰科维奇理论)。⑤地质地理假设从大陆漂移出发,认为当大陆位于高纬度时发生冰期,位于低纬度时进入间冰期,用以解释第四纪以前各地质时期冰期发生原因。⑥其他如温室效应和阳伞效应的假设都是从大气中的物质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屏障,从而影响气候变化来考虑的,人们对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和核战争产生的尘埃云和烟云的阳伞效应尤为关注,前者使地球气候变暖,后者将会发生核冬天,这属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两者对地球环境将造成很大的影响。" }, { "instruction": "南天门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南天门层。时代属早白垩世。分布于河北张家口附近南天门。本组为燕山运动后盆地周围上升剥蚀阶段形成的磨拉石堆积。主要为棕灰色厚层疏松粗砾岩与灰色、红色、白色交错层长石砂岩互层,砾石圆滑,直径多为5厘米,大部为张家口斑岩,底部有灰色炭质页岩及薄煤层。含植物化石Onychiopsis psilotoides,Ruffordia goepperti,Podozamites及Pityophyllum等,前两种植物都是欧、美早白垩世威尔登期(Wealden)的常见分子。与下伏上侏罗统张家口组呈不整合接触。辽宁阜新的孙家湾砾岩、冀北承德附近的承德砾岩、北京西部的沱里砾岩均可与本组相对比。" }, { "instruction": "人造地球卫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沿一定轨道环绕地球运行的人造天体。按照任务可分为:①科学卫星。主要研究地球、太阳和宇宙天体及其周围环境的特性;②应用卫星。直接为军事、经济和工程技术试验目的服务,主要有侦察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卫星、气象卫星、陆地卫星、地球观测试验卫星、海洋卫星、资源卫星、技术试验卫星等,组成了对地观测遥感卫星系列。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前苏联于1 9 5 7年10月4日发射的。美国第一颗“探险者”一号卫星发射于1958年2月1日。我国1 970年4月24日首次发射了“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人造地球卫星轨道离度通常在1 50公里至几万公里之间。利用卫星上所携带的可见光、红外、微波等遥感器,可以探测获取陆地、海洋、地球周围环境等有用信息。" }, { "instruction": "南极高空大气物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高空大气物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从30千米高空一直到行星际空间所发生的地球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它是联系着天体物理和地球物理的一门边缘科学,研究内容包括大气结构、电离层和日地空间物理三大部分。在高空大气物理学研究过程中,极区观测研究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作为控制日地空间系统的太阳能输入,主要由电磁辐射和粒子辐射两部分构成。前者直接射向地球,后者在向地球的传输中受太阳风和电磁场共同作用的影响。地球南、北极区是地磁场近于垂直进出地面的区域,从而成为空间带电能量粒子易于进入的区域,它能使带电能量粒子近于垂直地向磁层、电离层以至中低层大气输出,使各层区产生重要的能量、动量和质量耦合区域,并形成一系列重要物理现象,如极光、粒子沉降、极区风暴、哨声与地磁脉动以及中层大气加热和光电离等。" }, { "instruction": "气溶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以固体或液体为分散质(或称分散相)和气体为分散介质所形成的溶胶。如雾和云是水滴分散在空气中的液态气溶胶,烟是固体微粒分散在空气中的固态气溶胶,烟雾是固液混合态气溶胶。其分散质微粒大多小于1μm。具有胶体性质,对光线有散射作用,并具有丁铎尔效应、电泳、布朗运动等许多特性。大气气溶胶主要来源于工业排放和海洋运动,其分布有近地大气层和低同温层两个高浓度 区。其微粒的成分相当复杂,含有40~50种元素,60%左右是无机物,其余是各种有机化合物、有机聚合物和可挥发性有机物,还有微生物如酵母菌、细菌、病毒等。其粒子可通过呼吸道侵入人体,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 }, { "instruction": "工业生产协作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工业生产社会分工的形式之一。指工业内部各专业化生产企业与行业间为了共同生产同一产品而建立的生产联系。工业生产专业化分工越细、同类生产越集中,其协作范围越广,联系也越深、越紧密。专业化分工乃是工业生产协作的前提,而工业生产协作则是专业化分工发展的保证,两者互为条件,互相依存,共同构成工业社会化组织的统一过程。工业生产协作按其性质可分固定协作与临时协作;按其范围可分部门内、地区内、部门间与地区间的协作;按其对象则可分产品、零部件、工艺与辅助性生产的协作。优化各种形式的结舍,有利于提高协作化生产的经济效益。" }, { "instruction": "棱状结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水平轴比垂直轴短,沿垂直线排列,无圆头的结构单位。体沿垂直轴方向伸展,不具圆顶,边面明显,棱角尖锐,表面均匀光滑,形似柱状的一种土壤结构。有小棱柱状(水平轴长度<3cm)、中棱柱状(3~5cm),大棱柱状(>5cm),常发育于土壤质地较黏,干湿交替频繁,剖面层次分化明显的土壤。棱柱的大小可反映土壤水分变化的情况。" }, { "instruction": "滹沱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滹沱系。时代属古元古代。分布于山西五台山及吕梁山地区,为浅变质岩系。曾称东冶灰岩、滹沱页岩等。分为三个亚群:下部豆村亚群,自下而上为变质含金砾岩和石英岩夹千枚岩;中部东冶亚群,以碳酸盐岩为主,夹板岩、石英岩和轻微变质的中基性火山岩,富含裸枝叠层石;上部郭家寨亚群,以碎屑岩为主,夹少量千枚岩。总厚8767米。上述层序大致显示了一种规模较大的沉积韵律,它本身包括了许多小的韵律沉积。变质轻微,属中、低级绿片岩相,局部为低级铁铝榴石角闪岩相。侵位于豆村亚群和东冶亚群的凤凰山角闪二长花岗岩中的黑云母KAr年龄为(18.1±0.3)亿年;豆村亚群中千枚岩、板岩RbSr全岩等时线年龄18.5亿年,玄武岩中单颗粒锆石UPb年龄为(23.7±0.10.9)亿年,推断其上限应是19亿年,下限年龄近年(2004)获得突破,在本群底部四集庄组的变质基性火山岩夹层中获得锆石SHRIMP UPb年龄24.54亿~25亿年。其上为花城子高于庄组灰岩不整合覆盖。" }, { "instruction": "工部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小型原始鸟脚类恐龙。属名源于唐诗人杜甫的别称,因杜甫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之故。保存化石材料仅为牙齿。前颌骨齿尖,前后缘具不对称的边缘小齿。颊齿扁,齿冠对称,前后缘有栅状小齿。产于四川荣县晚侏罗世上沙溪庙组地层。" }, { "instruction": "纽形动物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动物界的一门。身体成长带形,左右对称,体不分节,前端有能收缩的吻。吻为纽形动物化石管状盲囊,可伸出体外或缩回吻腔。有的吻上还有小刺和毒腺。无体腔,具肛门,雌雄异体。除极少数为淡水生及陆生者外,大部分海生,且多居于海底,也有为寄生者。现生代表为纽虫(Lineus)。已知最早的化石(Legnodesmus)产于上侏罗统。" }, { "instruction": "硅化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简称硅化。石化作用的一种,生物硬体原来的成分为二氧化硅所交代的作用。交代物质为石英、玉髓或蛋白石等,如硅化木。" }, { "instruction": "隐伏型岩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埋藏在已成岩的非可溶性岩层之下的岩溶。这种岩溶一般不反映于地表。如四川盆地底部被中生界红层覆盖的岩溶。" }, { "instruction": "纳兴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早石炭世中晚期。分布于藏南珠穆朗玛峰地区聂拉木、定日一带。命名地点在藏南聂拉木纳兴附近。为海相沉积,以灰黑色页岩为主,夹较多砾岩、砂岩和少量泥灰岩,厚1888米。下部含腕足类Schuchertella,Fusella,Eochoristites,Composita及锥石Conularia;中部含腕足类Syringothyris等早石炭世晚期化石;上部含双壳类Pernopecten,Sanguinolites,Clinopistha,Streblopteria等。与下伏亚里组呈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钼铅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彩钼铅矿。成分Pb〔MoO4〕,含Mo 25.1%。四方晶系。晶体呈四方板状,集合体呈粒状块体。蜡黄、灰、褐等色。条痕白色或稍呈浅色。金刚光泽。硬度3。解理平行四方双锥{111}中等。密度6.3~7.0克/厘米3。产于铅锌矿床的氧化带。大量聚积时可作为钼和铅的矿石利用。" }, { "instruction": "机助制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计算机辅助地图制图的简图称,始于20世纪60年代,是现代数字地图制图的初级阶段,以输出纸质地图为主要目的。机助制图是根据地图制图原理,在一定的软件平台支持下,利用计算机及其外围设备实现地图数据获取、处理、显示、存储和输出。机助制图的过程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数据输入阶段、数据处理与地图设计阶段、地图输出阶段。其中,数据输入阶段主要包括地图数字化及属性数据录入;数据处理包括自动制图综合、地图投影转换,以及地图设计过程中的各种数值运算等;地图输出包括屏幕显示、打印输出和印刷输出等。" }, { "instruction": "全新世地壳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最近1万年左右发生的地壳运动。把这段时间的地壳运动从新构造期中单独列出来,是因为它有如下特点:①这段时间的地壳构造运动,是在冰川消融、海面回升以及冰盖“卸载”导致陆地均衡上升这样错综复杂的背景下进行的;②这段时间的地壳运动,与威胁人类生活的地震活动关系非常密切,对它的研究有助于认识地震活动的规律性。" }, { "instruction": "内卷虫亚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有孔虫目的一亚目。壳壁钙质微粒状,不分层或分化为两层,少数多层。壳多平旋或扭旋,旋轴短。隔壁平直,口孔单一或复合。包括两超科:壳室1~2个、壳壁不分层的似砂户虫超科(Parathuramminacea),奥陶纪至石炭纪;壳室多、壳壁分层的内卷虫超科(Endothyracea),志留纪至三叠纪,化石多而重要。中国南方石炭系产有内卷虫(Endothyra)、科兰尼虫(Colaniella)等。" }, { "instruction": "泛地台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在地槽地台说出现后提出的一种关于地壳发展规律的设想。与泛地槽说相对立,它认为花岗岩质层主要是地球在形成过程中分异出来的,地表先形成统一的地台,称为泛地台。泛地台经过分裂和断陷作用而形成地槽。因此,地台先于地槽,大陆先于海洋。根据对前寒武纪地质构造的不断深入研究,发现前寒纪早期地壳即已有相对稳定和相对活动之分。" }, { "instruction": "表层潜育化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潜育作用仅发生于表层,为假潜育化作用的一种。它可以和脱碱层或白浆层等形成过程伴生,也用于某些成土过程的附加过程的命名。" }, { "instruction": "Katmai volcano 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位于阿拉斯加半岛和大陆相连部位的东侧,为安山岩质成层火山,海拔2047米,基盘为侏罗系沉积岩构成的北东向背斜。1912年6月6日晨至8日午夜发生爆发,喷出7立方千米火山碎屑物,当万烟谷的爆炸活动结束时,卡特迈火山卡特迈火山的顶部形成直径约3千米、深约1200米的破火山口。破火口的形成部分是由于爆破作用,主要是由于火山口底部的塌陷,因为来自隐伏通道的安山岩浆与万烟谷之下的流纹岩浆相混合。火山体西北方的谷地被火山碎屑物覆盖,形成许多二次喷气孔,谷顶部的侧火山也同时活动。火山爆发后在火山口内形成高达60米的圆顶丘,喷出物为流纹岩及安山岩的条带状浮石。" }, { "instruction": "马家沟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马家沟石灰岩。时代属中奥陶世大湾期晚期至达瑞威尔期。相当于欧洲的阿雷尼格晚期至兰代洛期,分布于华北及东北南部。命地点在河北开平盆地冶里附近的马家沟。由块状灰岩组成,自下而上含四个化石带:Eoisotelus orientalis带,Stereoplasmoceras pseudoseptum带,DiscoactinocerasLophospira yentaiensis带,Tofangoceras pauciannulatum带。厚约150米。与下伏北庵庄组呈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水锌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羟碳锌石。成分Zn5〔CO3〕2(OH)6。单斜晶系。晶体呈细条片状,通常呈致密块状、皮壳状或肾状集合体。白色或淡黄。硬度2.5。解理平行{100}完全。密度4克/厘米3。是闪锌矿氧化后所形成的次生矿物。可作为炼锌的矿石矿物。" }, { "instruction": "震旦角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中华角石。头足纲、直角石亚纲的一属。壳长圆锥形,壳面复以显著的震旦角石波状横纹,隔壁颈直,长约相当于气室深度之半。体管细小,位于壳的中央或稍偏。住室无纵沟。晚奥陶世早期,中国,主要产于南方。" }, { "instruction": "狭生态幅植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该种植物对某项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相对比较窄,如窄温性(stenothermal)既可能是耐低温的,也可是耐高温的或中温的。一般窄生态幅往往对某些极端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 }, { "instruction": "南海地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南海位于中国最南部,是西太平洋边缘海之一,面积约360万平方千米,平均水深超过1000米,中心已出现洋壳,是一个中生代末通过裂陷作用发展起来的弧后盆地。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等群岛为残留的陆壳碎片,西沙永兴岛上的钻孔揭示出1100米厚的新生代珊瑚礁灰岩直接不整合盖在RbSr同位素年龄为14.65亿年和6.27亿年的片麻岩、片岩和片麻状花岗岩系之上。中央海盆的洋壳可识别出两套磁异常条带:其中近东西向、编号为11~5天的条带时代为32~17百万年,代表从中、晚渐新世到早中新世阶段的扩张;北纬14°30′~15°30′分布的近东西向海山链代表当时的扩张中心。南海西南部还残留一套北东向、编号为27~32的磁异常条带,它的时限为70~63百万年,相当于白垩纪末至古新世早期。南海北部珠江口等盆地中,其盆地的最下部地层为上白垩统—始新统山麓河湖相沉积,向上的流沙港组为深湖相暗色泥岩,厚度超过5000米。渐新世起出现海陆交互相,新近系广泛不整合超覆在老地层之上,标示统一南海海盆生成。南海现正沿马尼拉海槽向东消减,表明这个洋盆已越过发展的全盛阶段。" }, { "instruction": "膝状双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双晶的一种。又称肘状双晶(elbow twin)。常见于金红石和锡石晶体中。双晶面和接合面均平行(101)。构成双晶的两个四方柱状单晶体的c轴相交成近120°,双晶形态有如弯曲的膝状,故名。呈接触双晶或环状双晶。" }, { "instruction": "土壤结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土壤中铁、锰、铝、钙、镁等元素化合物,都可随水分的淋溶与再淀积,逐渐形成各种结核,分布在土壤各发生层内。它是成土作用深度与水分运动状况的标志。一般在红壤带范围内,结核以铁、锰氧化物为主;红壤带以北的棕壤及多种石灰性土壤中则以钙、镁碳酸盐结核为主。结核的坚硬程度从固结难碎至软如粉团均有出现,这与形成时间长短及脱水结晶环境有关。结核的形成常围绕一个中心,物质逐渐结晶、长大与固结,所以以圆形为主,但也有姜状、管状或长圆形等。结核在破碎以后常可见层状同心圆,各层疏密不一,有的甚至脱空,有时还可见空心结核或结核内核心可以摇动等情况。结核的大小差别很大,其直径小者可小于2毫米,大者可在数十厘米以上。" }, { "instruction": "河漫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河床两侧河谷谷坡之间常被洪水淹没的平坦谷底部分。又称泛滥平原。由河流的横向迁移和漫堤的沉积作用形成。平原河流的河漫滩较发育,且宽广;山地河流的河漫滩不发育,宽度较小,但相对高度要比平原河流河漫滩稍高。极宽广的河漫滩,称泛滥平原或河漫滩平原。沉积物有明显的二元结构,下部由较粗大的冲积物(主要为粗砂和砾石)组成,上部由洪水泛滥时沉积较细的河漫滩堆积物(主要是细砂和黏土)组成。主要类型有河曲型河漫滩、汊道型河漫滩、堰堤型河漫滩和平行鬃岗型河漫滩。" }, { "instruction": "氟碳铈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Ce〔CO3〕F,含Ce2O374.6%。六方晶系。晶体常呈平行{0001}的板状,通常呈粒状集合体。黄色或褐色。玻璃光泽至油脂光泽。硬度4~4.5。解理平行六方柱{1010}不完全。不平坦断口。密度4.9克/厘米3。溶于浓盐酸和硫酸中。产于碱性岩、碱性伟晶岩及有关的热液矿床中。是提取铈、镧等稀土元素的矿石矿物。" }, { "instruction": "峰丛谷地型岩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以溶蚀作用为主形成的岩溶地貌。指受水流溶蚀形成的峰丛、谷地或串珠状洼地相间的岩溶地貌组合。有些谷地中有季节性或常年性地表水流,成为较大的暗河的泄水通道。有的地区峰丛进一步发育如林,称峰林。广西漓江、阳朔等地区峰丛、峰林及谷地、串珠状洼地极为发育,成为闻名世界的名胜。" }, { "instruction": "输沙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过水断面的泥沙总量。表达式为QB=QPA 。式中,QB为输沙量,量纲为kg/s或t/s,Q为流量,PA为含沙量,表明河水中携带的泥沙数量。" }, { "instruction": "重砂矿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岩石或矿石遭受风化、破坏所形成的碎屑物质,以及经搬运、分选而沉积的松散机械沉积砂粒,其中所含密度较大(一般在2.9克/厘米3以上)、机械性质和化学性质比较稳定的矿物,称为重砂矿物。常见的重砂矿物如自然金、自然铂、金刚石、磁铁矿、钛铁矿、铬铁矿、尖晶石、刚玉、金红石、锡石、铌钽铁矿、锆石、独居石、黑钨矿、白钨矿等。很多重砂矿物具有经济价值,如果其富集程度达到工业要求时,便成为砂矿床。重砂矿物的组合与原生岩石的种类有关,例如自然铂、锇铱矿、铬铁矿、磁铁矿的组合与超基性岩有关。利用重砂矿物及其组合,可以推测砂矿中某种有用矿物存在的可能性,并可对原岩类型的确定和寻找原生矿床提供线索。" }, { "instruction": "农业商品性生产基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亦称农产品商品基地。某类农产品集中生产的地区,能大量和稳定提供商品,并在全国或地区商品经济中占有较重要地位。主要有“粮食生产基地,棉花生产基地,油料作物生产基地,甘蔗生产基地,热带作物生产基地,蔬菜生产基地,林业生产基地,渔业生产基地,牧业生产基地等。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是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农业生产社会化的主要表现之一。它有利于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实行专业化、集约化经营,大大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商品率,为国家或有关地区稳定地、大量提供所需的农产品。" }, { "instruction": "苏打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名重碳钠盐。成分NaHCO3。单斜晶系。晶体呈柱状、板状。白色或灰色。玻璃光泽。硬度2.5~3,密度2.21克/厘米3。易溶于水。产于盐湖、矿泉中,与水碱、天然碱、无水芒硝等共生。用于医药及食品工业。" }, { "instruction": "飞马单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小林贞一(1941)命名。为佐川造山旋回中前佐川造陆运动的一幕,时代为中侏罗世,是继三叠纪末期丰岳造陆运动后的又一次造陆运动。结果使山口地带盆地上升陆化,形成手取盆地、七良谷层与鸟巢统间的假整合以及志津川统中的局部不整合,最后形成古日本脊梁。" }, { "instruction": "间歇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季节河(seasonal stream)。只在雨季或暴雨后才有水流的河流。" }, { "instruction": "阿特达班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西伯利亚下寒武统的一个阶,位于托姆特阶之上,波托姆阶之下,自下而上含有三个三叶虫带:①Profallotaspis带,②Pagetiellus anabarus带,③Judomia带。" }, { "instruction": "海底浊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大量携带海底浊流泥沙等悬浮质沿海底或湖底流动的束状水流。其密度远大于周围水体。海底地滑、洪水、强浪或海啸等都能引起浊流。既混浊又涡动,具有强大的搬运和侵蚀能力,是海底的一种重要地质营力。能将砂、砾等粗粒物质以及生物化石碎片搬运到深海平原,也可将海底和湖底刻蚀得很深。因此有人据此解释地槽区的复理式建造和硬砂岩的成因;也有人用浊流理论解释海底谷、海底扇和深海砂的形成。水槽模拟实验证明,其流速与海底地形原始坡度、水的密度及平均水深成正比。它往往把海底电缆冲断,亦能使海洋钻探井管弯曲。故对其研究,不仅有理论意义,而且有实用意义。" }, { "instruction": "冻涝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气象因子综合作用引起的灾害,指作物在越冬期间受内涝和冰冻形成的综合性灾害。冻涝害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水淹和冰冻,植物同时遭受涝害和冻害的袭击,土壤内水分过多旦由于温度低形成冰冻,造成土壤内空气严重不足。冻涝害首先危害植物根系,造成植物根系呼吸张度下降,根系生长停止或根毛稀缺,甚至造成烂根。植物根系受损后,导致植株营养不良,生长衰弱,株色褪色,叶片早衰,严重时甚至造成植物死亡。冻涝害主要发生的地区有中国北方麦区的北部,常因为小麦浇返青水过早造成;原苏联欧洲部分南部在冬末春初的时候常常由于雪水溶化发生冻涝害。冻涝害危害植物的轻重除了与植物种类有关外,也与植物所处的生育期和所受的抗寒锻炼有关。如冬前经过抗寒锻炼的麦苗,在越冬期间即使被水淹15~20d,仍能正常生长,但早春时的麦苗一般水淹7~l0d就会受到严重伤害,甚至死亡。" }, { "instruction": "土地退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土地受到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或人为、自然综合因素的干扰、破坏而改变土地原有的内部结构、理化性状,土地环境日趋恶劣,逐步减少或失去该土地原先所具有的综合生产潜力的演替过程。土地退化产生的原因有自然灾害、人为破坏和不合理利用等。土地质量退化的主要形式有:①土地侵蚀(水土流失);②土地沙漠化;③土地盐碱化;④土地次生潜育化;⑤土地污染。此外,还有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造成的土地质量退化等。" }, { "instruction": "蓄积器官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毒物在体内的蓄积部位。不同于靶器官。当毒物进入人体后,在蓄积器官内的浓度高于其他器官,但并不一定对蓄积器官显示毒作用。如DDT等氯化烃类农药的靶器官是中枢神经系统和肝脏,但它们主要蓄积在脂肪组织中。" }, { "instruction": "鞘角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头足纲内角鞘角石石亚纲的一属。壳直。隔壁颈直,长度为一个气室或稍长。体管粗大,位于腹侧,连接环较厚,具内锥,内隔壁较多,两侧压缩,横切面呈楔形,背、腹各具一个体隙(纵板状构造)。鞘角石与内角石十分相似,两者内体管特点不同,中国过去所发现的这一类标本,体管内构造多未保存,仅以隔壁颈的长度区分,即隔壁颈长仅达1个气室的为内角石,超过1个气室者为鞘角石。奥陶纪,亚洲、欧洲及北美。中国产于湖北、江苏等地中奥陶统。" }, { "instruction": "南大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环绕南极大陆周边呈带状分布的海域称南大洋。曾俗称南极海、南冰洋或南极洋。南大洋范围包括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最南部相互连通的海域和威德尔海、罗斯海、阿蒙森海及别林斯高晋海等组成,总面积达7700万平方千米。它的南限是南极大陆,北限到南纬40°的纬圈的海域或更明确的到南极峰亚热带辐合带的辐合线海域。有时也把南半球的陆地的南端部分也包括在内。在海洋学术界,常理解为围绕南极大陆旋转的同心圆状的特性海,即囊括南极圈、亚南极圈内的整个海区。广义的理解南大洋应是绕南极的环流水团――绕极流。绕极流和积冰是南大洋的最大特征。南大洋的海冰分布范围宽广、底层水环流发育,在海冰、冰架大面积分布的南极大陆的周围,特别在威德尔海是南大洋底层水生成的主要海域;在威德尔海、罗斯海、别林斯高晋海生成顺时针的旋转流。南大洋内侧大陆架海底地形起伏变化复杂,除威德尔海和罗斯海外,大陆架都窄而水深,坡折深达400~800米;陆坡陡峭,水深延伸很大,瓦尔迪维亚海盆最大深度达6922米。据中外各国科学考察,南大洋是一个生物生产力高、资源丰富的海区。在南大洋周边南极洲大陆架海区已发现多处重要油气构造,推断石油蕴藏量约达450亿桶(64.3亿吨)。此外,沿南纬50至60度的南大洋辐合带,存在一条宽500千米的连续分布的多金属结核或结壳矿带分布区。20世纪60年代以前,各国在南大洋的活动主要是从事捕获海豹、鲸、鱼类和磷虾等传统产业,近几十年来随着海底资源的发现,南大洋的地质地球物理勘查工作越来越引起各国的关注。" }, { "instruction": "水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海洋中一定自然条件形成昀、具有位置较稳定、范围较广、厚度较大的水体。其特征是:源地和形成机制相近,具有相对均匀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征及大体一致的变化趋势,而与其周围的海水存在着明显差异。一般情况下水团都是在海水表面获得其初步特征,即温度、盐度都较均匀,然后因混合、下沉或扩散而逐渐形成。识别水团最常用的是T-S(温度、盐度)曲线图法。海洋中的水团与海洋渔业生产、舰艇航运以及国防建设等方面有密切关系。" }, { "instruction": "土下溶蚀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土层下发生的溶蚀作用。主要是指对碳酸盐岩的溶蚀作用。在温暖潮湿的气候条件下,土下溶蚀一般比气下溶蚀(subaerial corrosion)要强。这是因为土下微生物分解土中有机质,产生大量CO2,与下渗的大气降水结合,形成大量碳酸,加上有机酸的作用,使其溶蚀作用比气下溶蚀强数倍至一个数量级。由于土中水是在孔隙中运动,比气下水(雨水、岩面水等)较均匀,因此两者产生的溶蚀形态也不同。气下溶蚀可产生深尖溶痕、藻类等钻孔所产生的麻面;而土下溶蚀则多产生浑圆的溶痕、溶芽及小穿孔等形态。在干旱半干旱条件下,即便土层中也有浓度很高的CO2,但由于水分不足,往往不能产生明显的土下溶蚀现象,甚至还有淀积作用。" }, { "instruction": "蓟县叠层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叠层石一形态属。柱体呈规则的柱状或扁柱状,多为平行或散开分叉,并有融合现象。基本层呈规则或不规则的穹形,相互叠合生长。多有特种壁和光滑的体表面。体表面上有时具海绿石的包裹物。产于中国北方中元古界蓟县系。" }, { "instruction": "斜长片麻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长石成分主要为斜长石(不含或含少量钾长石)的片麻岩。它是片麻岩中最常见的岩石类型。岩石主要由中酸性斜长石、石英、黑云母、普通角闪石、辉石等组成。斜长片麻岩是中酸性侵入岩、火山岩或硬砂岩等经中高级变质作用的产物。" }, { "instruction": "喀斯喀特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译卡斯卡底运动。又称安的列斯运动。舒克特(C.Schuchert)等20世纪20年代所使用的一个术语,指北美西部新近纪末期的造山运动。他们认为这一次地壳活动结束了新近系沉积。但在典型地区(喀斯喀特山脉)未发现此期间所发生的明显地壳运动,故此词应予废弃。" }, { "instruction": "硫氧化合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硫的氧化物的总称。通常硫有四种氧化物,即二氧化硫( SO2)、三氧化硫(SO3,即硫酸酐)、三氧化二硫(S2 O3)、一氧化硫(SO)。此外,还有两种过氧化物:七氧化二硫( S2O7)和四氧化硫(SO4)。通常大气中比较重要的是SO2和SO3,用SOx表示。是全球硫循环中重要化学物质。与水滴、粉尘(颗粒物)并存于大气中,由于颗粒物中铁、锰等其催化氧化的作用,使硫化物形成硫酸雾,严重时会发生煤烟型烟雾事件,或形成酸性降雨。可采用燃料脱硫、排烟脱硫的技术来降低或消除硫氧化物(主要是SO2)的排放。也可用高烟囱扩散的方法,使排放源附近的SOx浓度降低等。" }, { "instruction": "据点式开发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以发展极理论为基础的一种区域开发空间战略。据此,一个地区的开发应从一个或几个点开始,逐步形成中心城市,进而以中心城市为基础,带动周围区域发展。此空间战略的优点,在于既可集中使用有限建设资金,发挥各种设施空间组合的集聚效益,亦能就近支持新区开发。适用于广大较不发达和不发达地区。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对中西部地区和部分沿海地区开发中所运用的是点—轴开发和据点式开发相结合的空间战略。" }, { "instruction": "实测成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以野外实测获取地理要素的空间信息,再通过内业整理进行制图的方法。实测成图的工作过程主要包括四个步骤,首先在国家控制网(点)的基础上进行扩展、加密成实测地图所需的图根控制点或控制网,其次以图根控制点为基准,对实际地物的平面位置及高程进行实测,然后转入内业,对图件进衍整理、清绘,最后制作成地图。实测成图法主要用于小范围大比例尺的工程制图。" }, { "instruction": "异源母质土层代号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一个土壤剖面上,如发现母质并非一种来源,在鉴别出不同母质来源后,可在发生层代号之前加前缀“Ⅰ、Ⅱ、Ⅲ”等,一般将第一种母质的“Ⅰ”省略,第二、三种母质前加前缀,这一号码仅表示异源母质有几种,而并不说明系何种母质,同时也不表示任何发生学特征。例如A—Bt1—Bt2—ⅡBt3—ⅡBC—ⅡC— ⅢR的剖面层次系列,表示三种母质,范围依次为:A至Bt2、Bt3至C?R。" }, { "instruction": "感应地理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应用地理学的分支学科。研究人们对不同地理环境认识过程的反应特点、形成机制与相互关系。着重研究不同居民群体(旅游者及生活在特殊环境,通常指灾区和宗教环境等内的人群)和决策者对环境的感应认识,并编绘各居民群体的构想地图,为规划和决策提供依据。它与行为地理学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前者研究的主要是人们如何认识环境,而后者则研究人们在认识环境后的决策反应性行为。从感应到行为乃是一个从感知、记忆、思维、判断、决策到行为的完整过程,故应把感应地理学与行为地理学结合起来研究。" }, { "instruction": "建群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群落主要层次的优势种,是盖度最大,生物量也最大,占有最大的空间,并在建造群落、改造环境,以及在物质与能量交换中作用最突出的种群。" }, { "instruction": "国际地层指南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由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国际地层委员会地层分类分会主席赫德伯格(Hollis DHedberg,1976)主编的地层分类、地层术语和地层程序的指南,内容包括绪论、地层分类原理、定义和程序、层型、岩石地层单位、生物地层单位、年代地层单位、岩石、生物、年代以及其他各类地层单位之间的关系。1994年,国际地层分类分会主席萨尔瓦多(Amos Salvador)主编了第二版《国际地层指南》,其中文译本已于2000年出版。" }, { "instruction": "齿菊石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头足纲菊石亚纲的一目。壳形多种多样,多具各种壳饰,尤以粗的横肋为常见。缝合线多为齿菊石型,少数为棱角石型及菊石型。二叠纪至三叠纪。大部分三叠纪菊石均属此目,如蛇菊石(Ophiceras)、米克菊石(Meekoceras)、前粗菊石(Protrachyceras)等。" }, { "instruction": "异重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密度流。两种不同密度的流体产生密度差,在重力作用下使高密度流体流动,这种高密度流体称异重流。密度差可以由温度、盐度及悬浮物的含量不同所引起。" }, { "instruction": "砷中毒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元素砷的毒性不大,而砷化合物均有毒性,三价砷化合物的毒性更强。砒霜就是一种毒性很强的三价砷化合物。如果饮用水含砷量较高,长期饮用就会引起地方性慢性砷中毒。我国台湾省西南海岸布袋、北门等地区居民中发生的黑脚病即为一例。 1955~1956年日本森永奶粉公司在生产奶粉时,曾因使用了含砷的中和剂,使12100多人中毒,其中约130人因脑麻痹死亡。 1 9 73年日本政府已将慢性砷中毒正式列为公害病。砷还能引起皮肤癌。因此,必须严格控制含砷废气水的排放。我国《生活饮用水标准》规定的砷含量不得超过0. 04mg/L。" }, { "instruction": "岩溶盆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有松散沉积物覆盖的大型岩溶洼地。在斯洛文尼亚的高原上有广泛的分布,耕地也集中在那儿。湖南香花岭岩溶盆地岩溶盆地常沿主要构造线发育。中国云南的砚山、桂林南郊的思和、贵州的水城、湖南香花岭都是岩溶盆地。在巴尔干半岛的第纳尔岩溶区常是沿可溶岩与非可溶岩的接触带,长期溶蚀、侵蚀而成,称边缘坡立谷。长宽数千米,有的长轴可达几十千米。" }, { "instruction": "生物沉积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生物活动结果形成的沉积物。它包括由生物遗体或遗物(如粪便)直接形成的沉积物,如硅藻土、贝壳层、鸟粪层、泥炭、煤等;也包括与生物生命活动有密切关系的各种沉积物,如磷块岩,某些石灰岩、石油等。生物沉积物多形成于海洋中,部分形成于湖沼中。" }, { "instruction": "季候泥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冰水湖泊内具有明显季节变化的沉积。又称纹泥。春夏季水量大、人湖的有机质和泥沙较多,沉积成色深而厚的细泥层;秋冬时有机物和泥沙都较少,故沉积成色浅而薄的细泥层。每年包含两个薄泥层,可用以计算冰川的堆积和消退的年代。" }, { "instruction": "断褶带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简称断褶期。是地洼区发展过程的后期。按盆山构造发育特征地洼区的发展过程分为前后两期。后期以出现“断褶带”的山脉为特色,新生的地洼盆地继续沉积。大致相当于激烈期晚期及余动期。" }, { "instruction": "内蒙古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分布于西起阴山山脉(包括内蒙古狼山、乌拉山、大青山)向东经晋北、冀北、辽西等地,延续出露东西向的前震旦纪基底变质岩系分布地区。在大地构造单位上黄汲清(1945)曾称为内蒙地轴,代表华北地块北缘的长期隆起地带,在古地理图中一般也称为内蒙古陆或阴山古陆。后来的研究发现,晚古生代石炭二叠纪时,沿此古陆南侧经常发育滨岸粗碎屑岩相带,古陆的地形性质比较肯定,曾称为华北北缘高地。但早古生代和中、新元古代由于并未发现明确的滨岸相带,一般推测仅有少量孤立的岛状隆起,也可能处于大陆边缘的开放海域状态,尚待继续研究。" }, { "instruction": "environgeo1ogy,environmental geology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应用地球科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地质环境的基本特征和演化规律,以及人类工程技术经济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科学。它着力于研究合理开发利用地质资源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质环境,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起重要作用。研究内容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自然因素主要是指火山爆发、地震、山崩、雪崩、泥石流和滑坡等自然地质作用引起的地质灾害问题。地球表面的化学元素的聚集和迁移,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有密切关系,它们直接和间接地影响到动、植物和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也属于自然因素引起的环境问题。人为因素是指受人类工程活动直接或间接影响而产生的各类型环境问题。如大型人类工程技术经济活动对自然资源的开发而导致地形地貌的改变,水系的变化,岸线的浸没,原始生态系统受到破坏;城市化的结果是人口的高度集中,能源资源的大量消耗,酸雨面积的扩大,水资源的大量开采,地面沉降,水质的恶化,赤潮的频频发生,污水、固体或放射性废物对环境的污染等等。" }, { "instruction": "石质多边形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构造土的一种。当地面有微倾斜时,围绕细土的碎石圈顺斜坡方向伸长,构成具不规则几何形态的构造土,称为石质多边形土。" }, { "instruction": "国际海底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国际海底区域,是指国家管辖海域(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范围以外的海床、洋底及其底土。总面积约达2.8740亿平方千米,占全球海洋 婊?的65%以上。国际海底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认为可能有商业开采价值的是多金属结核。此外,还有富钴结壳、热液硫化物、“可燃冰”等。国际海底及其资源是人类共同继承的财产,任何国家都不容许对国际海底的任何部分或其资源主张或行使主权或主权权利,也不应将国际海底或其资源的任何部分据为己有。一切权利属于全人类,由联合国国际海底管理局代表全人类行使管辖。" }, { "instruction": "假层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类似层理的次生构造现象,常见于碎屑岩和火山碎屑岩中。它是在沉积岩形成以后,由于胶体溶液的扩散作用形成的。例如,氢氧化铁的溶液在多孔隙的岩层内部进行扩散时,可形成同心环状氧化铁沉淀,它的外貌是一系列同心状的色环(也称李泽冈格环)。当这种色环规模较大时,就会被误认为层理。" }, { "instruction": "方形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微古植物的一形态属。膜壳基本轮廓为四边形或不规则四边形,边长8~40微米。表面光滑或粗糙,或具放射状脊条。晚前寒武纪,产于中国中—新元古界。" }, { "instruction": "岩溶平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岩溶地区近乎水平的地面。在湿润的气候条件下,由于长期经受流水岩溶作用,岩溶盆地面积不断扩大,可达数百平方千米,地表为溶蚀残余的红土或冲积层覆盖的呈现出平缓起伏的平原地形,局部散布着岩溶孤峰。中国广西的黎塘、贵港等地区的岩溶平原最为典型。大型的岩溶平原常出现在可溶岩与非可溶岩接触带附近。" }, { "instruction": "石灰岩岩屑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高山岩溶区、北温带岩溶区由物理风化作用,特别是霜冻作用产生的顺山坡分布的角砾。角砾砾径较均匀(一般10厘米左右),成分全部为石灰岩。" }, { "instruction": "亲近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缩写aff.)当所研究的标本与某一已知种接近,似有亲缘关系,但其形态特征还有区别,并由于材料不足或标本保存不好,不能准确鉴定即为该种或为一新种,可定为这个种的亲近种。例如Thamnopora aff. T. reticulata网状通孔珊瑚(亲近种)。" }, { "instruction": "地质年代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研究地史时期年代顺序及其时限的年龄值,从而制定地质年代表的学科,包括建立地质年代系统的相对地质年代学和用同位素年龄测定得出的具有年龄数据的同位素地质年代学,又称同位素年代学。" }, { "instruction": "污染物浓度控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根据污水排放的最高容许浓度标准值,来控制污染源排放污染物的管理方法。污染物浓度控制虽然简单、统一,但由于没有与当地的实际水体稀释自净能力相联系,因此在技术经济上不能做到科学合理,然而在技术、人力条件限制下,它仍是一种常用的水质管理方法。" }, { "instruction": "晶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晶体生长过程中自发形成的包围晶体表面的平面。晶面基本上是光滑平整的平面;但仔细观察时,常可见微有凹凸而表现出具规则形状的各种晶面花纹。晶面实质上就是晶格的最外层面网。" }, { "instruction": "翼足虫软泥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属远洋沉积物。以文石质翼足虫翼足虫介壳、变形虫介壳为主组成的钙质软泥。呈白色、浅褐色,并夹有红色、粉红色或黄色。分布限于1500~3000米,比抱球虫软泥分布的水深浅得多,而且多出现于珊瑚岛附近和海底高地近岸附近。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海底,大西洋赤道一带分布尤多,分布面积约占整个大洋的1%。" }, { "instruction": "延限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从全部化石组合中任一选出的成分的总延续时限的一段地层。根据其选定成分的特点又可分为分类单位延限带、共存延限带、奥佩尔带、谱系带等。" }, { "instruction": "英吉利海峡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法国称拉芒什海峡( La Manthe)。位于大西洋东部的英国和法国之间。西通大西洋,东北经多佛尔海峡通北海。长520km,宽32~180km,深35~172m。世界上运输繁忙的海上航道之一。主要港口有英国的朴次茅斯、南安普敦、普利茅斯和法国的瑟堡、勒阿弗尔等。也是重要渔场,出产鳕鱼、牙鳕等冷水性鱼类。" }, { "instruction": "淡水、海水混合环境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海水潜流环境与淡水潜流环境之间,常常有一个狭窄的混合环境,它的孔隙水以半咸水为特征。海水与淡水混合形成的半咸水带,可以对方解石稍不饱和,而对白云石过饱和,在具有良好的水循环条件下,常发生白云石胶结物或白云石化作用,此种作用称为混合水白云石化作用。古代的礁和滩在暴露大气淡水环境下,常见混合水白云石化作用,在地表附近及浅的地下蒸发环境下,出现超咸水和大陆淡水的接触,以及由浅到深埋藏的潜流环境,淡水可以和沉积物掩埋的海水相混合,也可以发现混合水白云石化作用。混合水环境靠近淡水一侧,可见淡水潜流带的特征,靠近海水一侧可见海水潜流带的特征。" }, { "instruction": "层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沉积岩垂直剖面上,由于沉积物质颜色、成分和结构的变化而形成的一种层状结构。可以分为水平层理、波状层理、斜层理及它们之间的过渡类型,是研究沉积环境的重要标志之一。" }, { "instruction": "中太古代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距今32亿~28亿年之间的地质时期,在这期间形成的地层称中太古界(Mesoarchean Erathem)。中太古界主要分布在华北地台、阴山地区的桑干杂岩、冀东迁西群和辽北至延吉的龙岗群以及山东的沂水岩群等。它们大都经历了早期沉积和火山沉积以及以后角闪岩相到麻粒岩相的变质作用和强烈构造变形及花岗岩的侵入。" }, { "instruction": "单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根据单名法,由一个词构成的属级及属级以上分类单元的名称。国际命名法规对动物、植物科级名称和植物目级名称的词属有明确的规定,必须遵守,如动物科名词尾为-idae,植物科名词尾为-aceae,植物目名词尾为-ales。植物门级、纲级名称也有一些规定,但并非强制性的。故有些单名根据词尾变化可判别其分类等级。" }, { "instruction": "古土壤中孢子花粉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埋藏在古土壤中的植物孢子花粉化石。孢子和花粉分别是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的繁殖器官。它们在植物的孢子囊和花蕊中成熟后,飞离母体散落在土中,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形成孢子和花粉化石。植被的生长和分布直接受地形、气候和土壤条件等环境因素的控制。研究土壤中的孢子花粉,就是用特定的方法将其从不同的土壤中提取出来并鉴定它的类型及组合特征,以此恢复古植被类型、群落、生长的古地理环境和古气候条件。黄土高原的黄土中保存的孢子花粉极少,而古土壤中大都保存有孢子花粉。通过对黄土剖面古土壤中的孢子花粉的研究,其结果能较好地反映黄土高原区古地理环境和古气候的演化规律。" }, { "instruction": "海洋产业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亦称海洋开发产业。人类开发利用海洋生物资源、矿物资源、水产资源和空问资源,发展经济而形成的生产事业。一般按产业属性可分为海洋第一产业(海洋渔业和海涂种植业等)、海洋第二产业(海洋油气业、海盐业、海滨砂矿业、海洋药物产业和海水利用产业等)、海洋第三产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服务业等)三类。按形成产业的时间顺序可以分为海洋传统产业(海洋捕捞业、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海盐业等)、海洋新兴产业(海洋油气业、海水养殖业、海滨旅游业、海滨砂矿业和海洋报务业等)、海洋未来产业(海洋采矿业、海水化学资源开发产业、海洋能利用产业、海水直接利用产业等)。" }, { "instruction": "科尼亚克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欧洲上白垩统的一个阶。位于土伦阶之上,桑顿阶以下,过去曾作为塞农阶的一个亚阶,科尼亚克阶一名源自法国的科纳克(Cognac)。现为国际通用的一个阶。其底界以双壳类Cremnoceramus rotundatus的首现为标志。" }, { "instruction": "paleobionts,ancient organisms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生存于地史时期生物的泛称,多见于中文及日文文献。一般将更新世及其以前的生物称为古生物,全新世开始后的生物称今生物,但也很难以某一时间界线将古生物与今生物截然分开。古生物可分为古无脊椎动物、古脊椎动物、古植物、微体古生物等。保存于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遗迹称为化石。古生物中只有很少一部分能形成化石,而化石也并非都是古生物遗体,两者涵义不尽相同。" }, { "instruction": "超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层学引用的一个普通术语,词意为:整合层序中地层向陆延伸、尖灭的范围由老至新逐层扩大,较新的层依次掩埋并超越其下伏层的延伸尖灭边界。这种地层关系经常与不整合面伴生。" }, { "instruction": "贫营养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以湖泊的营养物质状况为依据划分的一种湖泊类型。贫营养湖内自然或人为污染物的量较少,阳光通过清澈透明的水可以从湖面富光层一直照射到湖底贫光层,使贫光层也能进行光合作用,从湖面到湖底都可以保持高浓度的溶解氧,湖水呈淡蓝色或淡绿色,透明度高,可以作为生活和工业用水。某些河水流动和交换较快的深水湖,虽有一定量的污染物进入,但由于自净能力较强,也能保持贫营养湖的状态。" }, { "instruction": "气候评价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对某地区某时期气候状况及其对人类活动影响程度进行综合分析和评定。气候是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又是可再生自然资源,是影响经济建设、尤其是农业生产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气候评价的内容根据服务对象各有侧重,包括反应当地气候条件的各种气候统计量、极端气候条件及出现的概率、气候资源和利用价值等,广义还包括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气候条件变化趋势的评估。气候评价是气候业务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气候服务的形式。我国气象部门从1983年起逐步开展了气候评价服务。" }, { "instruction": "沙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沙质的沉积物流。海岸或沙漠由于风力搬运所形成的沙流现象。在某些障碍物(岩石、灌木丛)的背风面所积累的沙堆。" }, { "instruction": "石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NaCl,含Na 39.4%,Cl 60.6%。等轴晶系。晶体呈立方体,通常呈粒状或块状集合体。无色透明或灰白色。玻璃光泽,潮解表面呈油脂光泽。硬度2.5。解理平行立方体{100}完全。密度2.168克/厘米3。易溶于水。味咸。常产于古代或现代炎热干燥地区湖盆中和海滨浅水湖中。是最重要的食品及饲料辅料之一;提取金属钠和制造盐酸的重要原料;用于制碱和氯气。" }, { "instruction":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研究土壤环境质量变化规律的基础上,按一定的原则、方法和标准,对土壤质量的高低与优劣的定性、定量评价。评价的目的在于提高与改善土壤环境质量,并提出控制与减缓环境不利变化的对策与措施。可分为单一污染物的单项评价和多种污染物的多项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综合评价。为研究不同时期的土壤环境状况,还可以分为土壤环境质量回顾评价、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和土壤环境质量影响评价。" }, { "instruction": "泥河湾第四系剖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张家口泥河湾盆地是中国北方著名的第四系分布区。其地层包括从上新世晚期的三趾马红土至第四纪更新世及全新世各期的沉积,尤其是更新世早期的泥河湾组是中国华北地区的标准地层,其层型剖面位于河北省阳原县化稍营镇郝家台、下沙沟处。其层型剖面的岩性下部(绿泥河湾层)的底为黄色含砾中细砂和红褐色粘土层,中为灰绿色粘土夹粉细砂层及10余层钙质薄层,上为灰黄色、灰褐色、灰绿色粉砂质粘土、粘土质粉砂层夹钙质薄层,具纹层理;上部(黄泥河湾层)的底为粗砂细砾层、黄色粉细砂层和黑色、灰绿色粉砂质粘土层,中为红褐色、紫红色粉砂质粘土夹黄色粉砂质粘土层,上为灰黄色、灰白色、灰绿色、浅红色粉砂质粘土层夹石膏薄层,顶部为红色古土壤层。总厚120米左右。主要含长鼻三趾马真马动物群,其代表属种有:Postschizotherium chardini,Megantereon nihowanensis,Hipparion sp., Proboscidipparion sinense,Palaeoloxodon namadicus,Elasmotherium sp., Equus sanmeniensis,Gazella sinensis,Bison palaeosinensis,Coelodonta antiquitatis,Nyctereute sinensis,Hyaena licenti等;另含一些小型哺乳动物:Minomys youheicus,Allophaionys cf. pliocaenicus,Ochotona nihewanica,Myospalax tingi,Lasiopodomys probradti等;还含丰富的介形虫和有孔虫化石。" }, { "instruction": "摄入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经呼吸道、消化道或皮肤进入机体的环境污染物的数量。用mg/kg表示。摄入量不等于吸收量,摄入量不一定对机体产生危害。机体对污染物的吸收量才会对机体产生毒作用。" }, { "instruction": "栅笔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正笔石目的一属。笔石体直,具双列胞管。胞管强烈弯曲,腹缘作“S”曲折,形成方形口穴,膝上腹缘直与笔石体平行,即栅笔石式胞管。中奥陶世至早志留世,世界各地。中国南方及西北很多。" }, { "instruction": "牛津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位于卡洛维阶之上,基默里奇阶以下,是欧洲上侏罗统底部的一个阶。牛津阶一名源自英国的牛津(Oxford)。现为国际通用的一个阶。其底界位于菊石Cardioceras scarburgense亚带(Quenstedtoceras mariae带)底部的Brightia thuouxensis层。" }, { "instruction": "泥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泥带(mud zone)。大陆架地区粉砂及粘土和砾及砂级物质沉积区之间的界线。其位置主要取决于海区的海流、潮流及波浪等海水运动状况,故为判断海水动态的重要标志。泥线的水深,一般在湾内较浅,在外海较深。" }, { "instruction": "岩石圈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球外层的固体部分包括地壳和地幔的上部,深度约l00km。岩石圈比其下部的软流圈刚硬。通常将莫霍面以下相当于固态的橄榄岩层加上其他的地壳合称为岩石圈。" }, { "instruction": "结点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GIS中代表弧段的始点或末点。" }, { "instruction": "地裂缝灾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裂缝是由于地球内应力(如岩浆运动、构造运动、地震、火山等)相地球外应力(如风吹、雨打、日晒、流水等)所产生的力量破坏了岩石和土层内部结合的连续性而形成地表裂隙现象。地裂缝的规模一般长十余米至数百米,长者达十余公里,宽几厘米到数米,深数米至数十米。据初步调查,在我国近20个省(市、自治区)的300多个县(市)发现地裂缝1000多处,累计长度700多公里。地裂缝的危害主要是造成公路、铁路、桥梁、供水(气)线路、房屋的损坏,甚至造成人员的伤亡。如我国西安地区有地裂缝带1 2条,总体延伸长度约120km。截止1999年,西安地区因地裂缝共毁坏楼房176幢,厂房57座,民房1813间,破坏道路92处,错断供水、供气管道50余次,直接经济损失1亿多元。近年来,地裂缝的活动因不合理的人类活动而更加强烈,成为城市建设的主要地质灾害。事实上我国产生的多数地裂缝都在不同程度上与人类活动有关。如过量开采地下水造成地表土层开裂、地下采矿活动造成上覆岩土体失去支撑而引起地面开裂等。" }, { "instruction": "化学定时炸弹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下,使长期储存于土壤中的化学物质活化,而导致突然爆发的灾害性效应。化学定时炸弹包括两个阶段,即累积阶段(往往经历数十年或数百年)和爆炸阶段(往往在几个月、几年或几十年内造成严重灾害)。" }, { "instruction": "制图分级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制图综合的基本内容之一,是对制图对象定量特征的概括。常用的数量分级方法有:等计数分级、等差分级、分位数分级、标准差分级、自然分级和任意分级。制图分级时,通过绘制和观察排序后的数据分布曲线,结合制图目的及制图要素的某些特殊数量指标,确定分级方法和不同等级的划分指标。分级不仅要符合数据集的分布特征,而且还要考虑地图使用者的易读性。各等级的范围级差和相邻等级之间的划分指标应该便于读者记忆。" }, { "instruction": "低水位体系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低位体系域,是I型层序发育初期的沉积体系域,沉积时水体深度较浅、沉积体系分布于盆地低部位,主要沉积相类型有低水位扇、斜坡扇和低水位楔状体和深切谷充填沉积,沉积物以粗粒为主。" }, { "instruction": "亚南极地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南极辐合带外围地区分布着许多小岛或群岛。虽然它们与南极环境有着密切关系,但本身又具有独特的气候、生物和海洋特征,形成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这些地区被称作亚南极地区。其中最重要的在大西洋一侧有南乔治亚岛、南桑威奇群岛、特里斯坦达库尼亚群岛及布韦岛;在印度洋一侧有爱德华王子群岛、克罗泽群岛、凯尔盖朗群岛、阿姆斯特丹岛、圣保罗岛、麦克唐纳群岛及赫德群岛;在太平洋一侧有麦夸里岛、奥克兰群岛、坎贝尔岛、安蒂波迪斯群岛和邦蒂群岛。" }, { "instruction": "亚尔伯斯投影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正轴等积圆锥投影。" }, { "instruction": "土壤酸碱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土壤酸碱性的程度,常用pH值(土壤溶液或浸提液中氢离子浓度的负对数)表示。土壤pH值随土壤类型及其成土环境的不同而变化,其变化幅度一般在3~10之间。按土壤pH值的大小可将土壤划分为:强酸性(小于4.5)中强酸性(4.5~5.5)弱酸性(5.5~6.5)中性(6.5~7.5)碱性(7.5~8.5)强碱性(大于8.5)土壤pH值对许多土壤性状与过程有重要影响,如它可影响土壤中某些盐类的溶解与沉淀过程、土壤养分如氮、磷、硫的转化与释放、土壤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土壤中微量养分元素的有效性等。植物及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均需要适宜的土壤pH值范围,如酸枣喜碱性土壤,茶树则喜酸性土壤,水稻、玉米和大麦则喜中性土壤。" }, { "instruction": "透翅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昆虫纲已绝灭的一目。前后翅外形和脉序均相似,拥有所有的主要纵脉,凸、凹脉交替;无原网脉,横脉消失,大多数科中R脉和M脉十分靠近,甚至汇合,形成显著的弯曲;弯曲的后部MA脉和MP脉与R脉分离。喙吮吸式,尾须非常长,产卵器发育完全。翅在休息时可以沿腹部向后折叠,但由于其翅脉特征和吮吸式的喙均类似于巨古翅目,并且它的翅基片缺少新翅类翅折叠时所需的第三腋片,所以仍定为古翅类。幼虫未知。石炭纪—二叠纪。见于宁夏。" }, { "instruction": "均质大气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多元大气。" }, { "instruction": "生物质能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生物质能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素,将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而储存在生物质内部的能量。它是可再生能源;据估计,地球上的植物每年所产生的能量约为世界能源消耗量的10~20倍。但目前,地球上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还较低,仅约1.5‰,与正常应达到的有效率5%还有很大距离。这说明,利用植物生产生物质能的潜力还是很大的。生物能资源大致可分为七类:①农作物类;②林作物类;③水生藻类;④绿色石油类(如橡胶树、蓝珊瑚、桉树等);⑤光合成微生物(硫细菌、非硫细菌等);⑥农林畜废物(如秸梗、林业废弃物、畜业废弃物等);⑦部分城市垃圾。" }, { "instruction": "火地岛地域人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美洲印第安地理人种中的一支,仅分布于南美洲最南端的火地岛。肤色黄褐或更浅,身材高大,鹰钩鼻。有人视其为最早的美洲居民的代表。适应火地岛的寒冷夜晚的能力强,能提高新陈代谢率以维持体温。在最冷时,他们的体温可低于30℃以下。这一特点在澳大利亚及太平洋地理人种中也常出现。" }, { "instruction": "石灰质红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钙质红土,是碳酸盐岩类岩石(主要是石灰岩)化学风化后形成的红色粘土。terra rossa是拉丁语红土的意思。它是由赖芬贝格(A.Reifenberg 1929)在地中海沿岸地区研究后建立的,它的化学组成为:SiO2 32%~41%,Fe2O3 12%~15%,TiO2 1%~1.5%,Al2O3 32%~39%,烧失量(ig loss) 11%~14%。" }, { "instruction": "形变模拟实验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采用各种适当材料进行的变形(包括破裂)模拟实验。以泥质试料为主的构造模拟实验,可称泥巴实验(experiment with clay model)。在所有试料中以泥质试料优点最多、应用最广。在中国,最早由李四光、陈庆宣等进行了压缩、拉伸和剪切扭裂缝泥巴实验,所得主要认识有:①一对互补扭裂缝间的初始夹角,不取决于泥的塑性或流动性,而夹角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随泥的不同类型和实验的不同方法而变化;②若扭裂发生以后无显著歪扭,则一对扭裂缝所夹的锐角等分线位于主压力方向;③在外力持续作用下,第一阶段产生的一对扭裂面,位于主压应力方向的夹角,逐渐由锐角变为钝角;④发展到一定阶段,泥巴可能由于工作硬化作用而显著硬化,又形成第二阶段锐角对主压应力方向的一对扭裂面等。早年曾将试料敷在空心球体的内壁,模拟山字型构造获得成功。后来改用滑石粉与聚酯酸乙烯混合作为旋转球体模拟实验的基本试料,比平面模拟更为逼真地用来模拟质点运动、块体运动和纬向构造体系、弧形、山字型构造、各种扭动构造体系的形成,说明地球自转速率变化可能是发动地壳运动的主要原因。" }, { "instruction": "艾姆斯间冰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北欧威赫塞尔冰期与萨埃尔冰期间的一个气候温暖期。这个时期气候转暖,冰盖大规模消融,欧洲北部普遍发生自北极海向南的海侵,同时温带森林向北扩展,北部边界可达北纬62°。据氧同位素资料,当时气候比当地现今的气候更为温暖潮湿。" }, { "instruction": "火成岩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表示火成岩由于生成条件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岩石和岩体的外貌特征相互关系的综合,可分为侵入岩相与火山岩相。侵入岩相(intrasive facies),根据岩体形成的大致深度,可分为深成相、中深成相、浅成相、超浅成相和喷出相。深成相和中深成相岩体较大,结晶较粗,同化作用强烈。浅成相岩体较小,结晶较细,常具斑状结构。喷出相由于冷却快,结晶程度较差,常具玻璃质结构。岩相划分的根据,还有岩体的大小,构造环境的差异,岩浆的性质,等等。所以上述三个相的划分,必须综合分析。此外,在同一侵入岩体中,由于各部分冷却条件和同化混染程度不一样,岩性有显著变化,因此有的也进行岩相划分,通常从内向外分为内部相、过渡相和边缘相,用以说明岩体各部分成分及结构的变化。由于火山作用而产生的不同的火山岩特征,则称为火山岩相(volcanic facies)。常见的火山岩相有:①喷发相,可进一步分为溢流相、爆发相、侵出相,②火山通道相,③潜火山相,④火山沉积相。" }, { "instruction": "土质初育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发育微弱、剖面层次分化不明显,基本上保留着母质为主要特性的土壤。土质初育土是在土状堆积母质上形成的。在中国有以下土类:黄绵土(loessial soil):分布在西北与华北风积黄土地区的丘陵及塬边坡地。地层以Q3马兰黄土为主,侵蚀强烈。土壤颗粒以粉砂为主,有机质含量0.5%左右,CaCO3含量10%左右,通体黄棕色为主。红粘土(red clay):是新近纪或第四纪的红色风化壳被侵蚀后的暴露物,分布在北方与南方各水土流失区,土层深厚,随侵蚀程度地面有不同的层次。在北方常含石灰质,在南方则显强酸性。新积土(neoalluvial soil):为新近流水沉积物,很少植物生长,没有明显的发生层与腐殖质层。沉积物包括各种常见的第四纪堆积类型。龟裂土(takyr soil):分布在干旱地区的沙丘间或古老冲积平原的封闭洼地,地面常有多角形龟裂纹,表层常有2~3厘米厚的气孔状结构层。无剖面分异,但多有冲积层次。风沙土:分布在全国各严重风蚀区,风沙沉积无剖面发育。" }, { "instruction": "夜郎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夜郎系。时代属早三叠世印度期。分布于黔北及川东地区。为浅海碳酸盐岩和碎屑岩混合型沉积,下段(沙堡湾段)为黄绿、黄灰、褐灰色页岩夹薄层泥质灰岩,底部时夹黄绿色蒙脱石粘土或凝灰岩薄层,厚5~205米;中段(玉龙山段或黄村坝段)以浅灰、灰色薄至中厚层微晶灰岩为主,时夹白云质灰岩、泥灰岩、页岩等,灰岩有时具斜层理,顶部常稳定地夹一层亮晶鲕粒灰岩(厚约20厘米),是很好的标志层,厚78~667米;上段(九级滩段)为暗紫、紫红、灰绿、暗灰色含钙质泥页岩,夹灰岩或粉砂岩,下部含砂质较重,厚20~513m。与下伏上二叠统长兴组(或大隆组)及上覆中三叠统茅草铺组均呈整合接触。沙堡湾段含双壳类Pseudoclaraia wangi,Claraia griesbachi,Towapteria scythica;菊石Ophiceras sinense,O. demissum;介形虫Hollinella tingi;玉龙山段富含双壳类,重要的有Claraia stachei,C.aurita,C.guizhouensis等;九级滩段富含以Eumorphotis multiformis为代表的双壳类动物群。" }, { "instruction": "磨盘山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晚石炭世罗苏期至达拉期,分布于吉林中部及辽宁西北部。命名地点在吉林中部盘石县的磨盘山。为浅海相碳酸盐沉积,由中厚层灰岩组成,含丰富类,自下而上包含①EostaffellaPseudostaffella组合,②ProfusulinellaEofusulina组合,③FusulinaFusulinella组合。厚约390米。与下伏下石炭统鹿圈屯组呈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构造序幕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简称序幕。同一场构造运动中有不同的发展阶段,构造形变等各种地质现象和各种地质作用也一幕接一幕地发生,每一阶段称为一个构造序幕。构造序幕与构造序次的含义不同;构造序幕的幕数与构造序次的次数,通常并不相当。构造序幕是个时间概念;构造序次则反映同一外力作用方式下,随地应力状态逐步变化所产生的不同地质构造的世代关系,不具有绝对的时间涵义。一般说来,同一序次构造大多为同一构造序幕的产物;但是同一构造序幕却可以形成众多的不同序次的构造。后已基本不同。" }, { "instruction": "黑白红外影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全色红外影像。指在全色感光胶片乳剂中加入红外增感乳剂的红外胶片摄制的影像。感光范围从可见光扩展到红外波段(0. 40~1. 30μm)。黑白红外影像上地物的色调是地物的红外反射结果,而不是地物本身可见颜色的结果。所以,同一种地物在黑白红外片上和在全色片上的影像色调是不同的。前者增强了地物与背景的反差而变得更清晰突出。例如,阔叶植物由于在近红外反射能力很强,影像色调浅;针叶植物因有吸收红外辐射的作用,故色调深得多。此外,绿色伪装设施与植被反射红外辐射不一样,因而对区分树木种类和揭示伪装都很有利。水体由于易吸收近红外辐射,影像呈深色调。这对确定江河、湖泊、水库、水塘、海岸线等水体的界线非常有用。" }, { "instruction": "有毒元素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机体少量摄入后能与机体组织起作用,破坏正常的生理机能,导致机体暂时或长期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元素。如Hg、T1、Cd、Pb、Ba、Sb、Be等。它们具有3个基本特征:①非生物所必需的元素;②其本身无生物学功能;③是微量元素。其对机体的毒性作用,主要表现在引起代谢过程的高度障碍,干扰酶的作用。能在机体内不断累积,导致机体慢性中毒。一次性大剂量有毒元素进入机体后,则引起急性中毒。有毒元素的毒性与其存在的形态有关,如Sb的毒性很大,而锑化氢的毒性更大;Cd本身无毒,但其化合物毒性很大,0. 03g硫酸镉就可致人死亡;Ba的化合物氯化钡毒性较大,而硫酸钡则无毒。" }, { "instruction": "small seism,small earthquake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弱震。即震级大于等于3,小于5的地震。这类地震人们可以感觉,故也称有感地震,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 { "instruction": "玄武玻璃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具玻璃结构的不含水的玄武岩。如含大量水,则称橙玄玻璃(palagonite)。" }, { "instruction": "CMYK表色系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计算机数字图形图像处理软件中常用的色彩模型之一。它是基于印刷或打印的4种基本色:青( Cyan)、品(Magenta)、黄(Yellow)、黑(Black)建立的。其中,青、品、黄为色料三原色,虽然三原色在理论上可以调配出任意色彩,包括黑色,但在实践中受工艺方法、纸张特性、油墨(或颜料)质量等因素的影响往往难以得到理想状态。因此,印刷或打印时通常需要增加黑色为基本色,并主要用于印刷黑色的注记、线状符号等。CMYK模型中的颜色值是以百分数表示的,因此各基本色的变化范围是0~100,100表示全饱和应用。在数字地图制图中,如果需要印刷输出,最好选择CMYK模型绘图。虽然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软件一般都具有各种颜色模型之间相互转换的功能,但实践证明其他模型用于制作印刷分色片时会产生信息丢失。" }, { "instruction": "碱性橄榄玄武岩系列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碱性玄武岩系列(alkalic basalt series)。为Na质系列。夏威夷洋岛是产生这一系列的典型地区,由夏威夷岩、橄榄粗安岩、歪长粗面岩构成。在SiO2(Na2O+K2O)图上位于亚碱性系列的上方,即在SiO2含量相同的条件下,比亚碱性系列富碱(Na2O+K2O)。" }, { "instruction": "作物-气候生产潜力 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光温生产潜力受水分条件限制而衰减后的作物生产潜力。而光温生产潜力是在假设其他条件均处于最佳状态下,由太阳辐射和温度条件所决定的生物生产力,是作物的理论产量(最大生产力)。在光温生产潜力的基础上,通过水分修正,即得作物-气候生产潜力。水对作物的供应主要表现为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天然降水(雨育);另一种为人工灌溉。因此,气候生产潜力分雨育和灌溉两个系列进行计算。" }, { "instruction": "残缕结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变晶结构的一种。残缕结构特征是变斑晶中的矿物包裹体呈平直或波状定向排列,且与变斑晶外面呈定向排列的基质矿物断续相连。一般认为变斑晶的形成比基质矿物和片理的形成稍晚。它们是由后构造期结晶作用所形成。" }, { "instruction": "透镜体层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泥质底土上形成不完全的沙波,后被泥层覆盖保存下来的层理。在地层中沿水平方向,孤立而不连续的层理。根据物质来源多少和透镜体的特征,可分连续透镜体和单一透镜体。前者沿水平或垂直方向延伸,或为厚透镜状,或为扁平透镜状;后者不连续,以沙质、黏土质或砾石浮沉于泥层或沙层中。" }, { "instruction": "锯齿状断口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断裂呈尖锐锯齿状的断口。具良好延展性的矿物一般均呈锯齿状断口,例如自然铜的断口。" }, { "instruction": "轻矿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矿物密度每立方厘米小于2.9(或2.86)克的陆源碎屑矿物。最主要的轻矿物是石英和长石。它在岩石中含量极多,是砂岩分类、命名的重要依据。" }, { "instruction": "远洋粘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褐粘土(brown clay)、深海粘土(abyssal clay)。远洋沉积物中生物遗骸含量小于30%的红褐色细粒泥质沉积物之总称。其特征为二氧化硅和碳酸盐含量较低,大部分物质来自风运尘土,其次是远洋生物和海水化学沉淀物,以及少量宇宙尘和火山泥。红粘土中有磁铁矿、锆石、电气石、石英、长石及云母等矿物和火山玻璃及沸石等火山物质,并含铜、镍、钴、铍及铝等元素及其他稀土元素,常伴有富含铜、镍、钴、锰的多金属结核。在各类海洋沉积物中分布较广,约占海洋总面积的36%。" }, { "instruction": "平头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平头龙科代表属。化石发现于蒙古晚白垩世地层。homalos希腊文作平、平坦解,cephale希腊文作头解。头顶骨骼厚而平坦,颞孔低而长,眼孔大而圆。肠骨低,与6~7个荐椎相关连。估计它们的这种结构适应于两个雄性恐龙相对而立,互以头顶相撞击以争胜负。有人认为平头龙是雌性个体,拱顶龙为雄性个体。但目前发现的拱顶龙远多于平头龙,与素食类雄性个体远小于雌性个体的现象极不相符。" }, { "instruction": "坠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浮冰承载的漂砾和碎屑,当浮冰倾覆或融化后,即坠落于当地,称坠石,为确定古冰川遗迹的重要依据。" }, { "instruction": "钙沸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Ca〔Al2Si3O10〕*3H2O。单斜晶系。晶体呈针状,通常呈放射状或球状集合体。无色、白色或浅黄至红色。玻璃光泽,集合体有时呈丝绢光泽。{110}解理完全。硬度5~5.6。密度2.26克/厘米3。产于基性火山岩的气孔或裂隙中,也见于变质岩中,是低温热液作用的产物。" }, { "instruction": "caldera of Katmai type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中央岩浆室的岩浆排放掉后而使其上的火山锥造成的塌陷构造的火山口。所排放的岩浆是提供给在原来的火山锥之外的新火山或裂隙喷发。典型例子是美国阿拉斯加的卡特迈山,当从中心通道喷出的安山岩被从临近的裂隙系统喷出的流纹岩所替代和混合时,卡特迈山的火山顶就塌陷了。" }, { "instruction": "沉淀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从液相中产生一个可分离的固相的过程,或是从过饱和溶液中析出的难溶物质。沉淀作用表示一个新的凝结相的形成过程,或由于加入沉淀剂使某些离子成为难溶化合物而沉积的过程。产生沉淀的化学反应称为沉淀反应。物质的沉淀和溶解是一个平衡过程,通常用溶度积常数Ksp来判断难溶盐是沉淀还是溶解。实验证明,沉淀类型和颗粒大小,既取决于物质的本性,又取决于沉淀的条件。" }, { "instruction": "晶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结晶质构成的物体。一切晶体都有自发地成长为几何多面体外形的固有特性;但许多晶体在生长过程中受到外界条件的限制,因而最终并不一定表现出几何多面体的规则外形。在自由空间结晶较早或具有较强结晶生长能力的矿物,形成具有较完好的几何多面体外形的晶体称自形晶(idiotopic crystal)。有些矿物几何多面体外形发育不完全或只有部分晶面发育称为半自形晶(hypidiotopic crystal)。晶体的分布极其广泛。绝大部分的矿物都是晶体,人类正是从具有几何多面体外形的矿物开始认识晶体的;各种金属、合金、陶瓷、水泥制品到白糖、食盐、青霉素等绝大多数的固态化合物,一直到组成生命有机体的某些物质,如我国在世界上首次用人工方法合成有活力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等,都是晶体。单个晶体的大小相差很大,可以从小于1微米到几十米。有时,晶体一词仅指具有几何多面体外形的晶体,即结晶多面体;而将不具几何多面体外形的晶体称为晶粒(crystalline grain),又称他形晶(anhedra crystal)。" }, { "instruction": "肺螺亚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软体动物门腹足纲的一亚纲。体形较小,侧脏神经连索多不交叉成“8”字形,无鳃,外套腔的壁上分布有许多血管,能呼吸气体,营肺的作用,故名肺螺。螺壳发育,或退化消失,多无口盖。雌雄同体。多生活于陆地或淡水,少数产于海水。中生代至现代。可再分为两目:基眼目及柄眼目。" }, { "instruction": "应用自然地理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运用自然地理学的理论方法,研究与某一具体实际问题有关的地理因素及其分布、演变规律,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实施方案与规划的现代自然地理学分支学科。它是因社会经济,政治,军事等各方面一系列现实问题需要从自然地理角度进行综合空间分析和评价,并给出改善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实施措施而产生,发展起来。其主要研究内容涉及国土整治,环境保护,灾害防治,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等诸多方面。诸如环境地理学,灾害地理学,感应地理学等分支学科均属应用自然地理学范畴。研究步骤可分为:地理调查资料收集;资料分析与整理后,作出基本认识;地理学判断和预测;对研究问题进行综合评价。" }, { "instruction": "密西西比河黄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美国密西西比河河谷(中、下游)的黄土古土壤系列。主要有上更新世末次冰期的皮奥里亚黄土、罗克斯纳粉砂和拉夫兰黄土(较老的黄土,年龄可能不老于距今50万年),黄土厚度自数米至30米不等。普遍发育最后间冰期(7万~13万年)以来的黄土沉积,其中的桑加蒙古土壤呈红褐色,铁锰胶膜发育。有时可见棱柱状结构体。在皮奥里亚与罗克斯纳黄土中往往发育浅灰色和灰绿色的湖相淤泥,其14C年龄约为2万~2.3万年,密西西比河河谷黄土广为分布,水土流失并不严重,是美国的农业区。" }, { "instruction": "假岩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有些学者把主要由非化学溶蚀作用产生的在形态上类似岩溶的现象,统称为假岩溶。如黄土地区的土林、天生桥、张家界的砂岩峰、火山熔岩洞穴等。" }, { "instruction": "投影变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将一种地图投影转换为另一种地图投影的过程。投影变换的实质是从一种投影坐标系到另一种投影坐标系的变换,常用于地图编制和计算机环境下的数据集成。传统纸质地图的投影变换比较困难,一般采用拼贴转换法、机械变换法、网格展绘法等。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发展,尤其是GIS技术发展,使投影变换的自动化成为现实。GIS软件的地图投影模块不仅使用户只要移动鼠标、点击菜单,就能够实现地图投影的变换,而且可以通过实时变换,把多种不同数学基础的数据源工统一在同一视窗中。当然,使计算机实现转换的前提是:①软件必须有相关投影的算法(投影方程);②用户必须正确输入投影参数,如标准纬线、中央经线、投影坐标原点等。" }, { "instruction": "土壤物理吸附性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分子吸附,是土壤的一种吸收性能。指土壤颗粒表面吸附气体分子或溶解在水中物质分子的能力。它是土壤胶体系统力求降低其表面性能所引起的。" }, { "instruction": "章氏硼镁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Mg〔B4O5(OH)4〕*7H2O,含B2O3 39.58%。三斜晶系。晶体呈假六方片状或柱状,集合体常呈豆状。无色至白色。玻璃光泽,集合体呈油脂光泽。硬度1~2。密度1.72克/厘米3。产于湖相盐类沉积层中。是中国学者1963年发现的新矿物。" }, { "instruction": "表型可塑性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个体之间由于环境对于形态和功能的影响而产生的变异。为同一基因型受环境的不同影响而产生的不同表型,是生物对环境的一种适应,表型的改变包括行为上的,生理上的,形态上的等。" }, { "instruction": "大义山式断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为广泛发育于中国东部的走向北北西,力学性质开始为扭性且常转化为兼具张性(扭张性)的断裂。因湖南大义山而得名,那里沿此方向断裂有花岗岩体分布。与之相伴而生的为北东东走向的泰山式断裂(faults of Taishan trend),两组新华夏系的共轭扭裂面组成棋盘格式构造。" }, { "instruction": "普通海绵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多孔动物门的一纲。种类很多,体形变化复杂。古钵海绵具硅质骨针,或具海绵丝,通常二者兼有,也有少数种类无骨骼,骨针各轴间多为60°或120°角,无六射三轴针。水沟系复杂。主要海生,也有少数生活于淡水。寒武纪至现代。化石有产于奥陶系的古钵海绵(Archaeocyphia)、奥陶系及志留系的钵海绵(Astylospongia)等。云南早寒武世澄江动物群中有单轴海绵类的细丝海绵(Lepitomitus)。" }, { "instruction": "碱性系列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含过碱性系列(有标准矿物Ac),强碱性系列(有副长石标准矿物Lc、Ne、Ab),超基性碱性系列(金伯利岩、碳酸岩)等。矿物成分含碱性长石,暗色矿物为碱性暗色矿物、富钛的辉石、富铁黑云母等。" }, { "instruction": "河西构造体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简称河西系。展布于中国西北地区中生代以来形成的多字型构造。它由走向北北西的褶皱、冲断面、片理带、韧性剪切带、动力变质带和构造岩浆带等组成,亦有张性和扭性断裂伴随。有四条较显著的构造带呈雁行排列,自西而东是温泉瓦洪山构造带、贵南民乐构造带、拉脊山临夏构造带、武威兰州构造带。它对中生代或其中后期的沉积和岩浆活动均有控制作用,白垩纪至古近新近纪为其主要活动时期,延续至今仍有明显活动;与纬向带、西域系和青藏歹字型构造的复合部位,常有矿产密集分布。" }, { "instruction": "青藏滇缅印尼歹字型构造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简称青藏歹字型构造、曾称康藏歹字型构造。青藏滇缅印尼歹字型构造(据孙宝珊简化)1压扭性断裂;2张扭性断裂;3背斜轴;4向斜轴;5纬向构造;6穹窿;7火成岩分布地区展布于中国西南部和东南亚地区的歹字型构造。它的头部及外围褶带散布于甘、青、藏及川西北地区,中部经藏东、川滇西部以及缅甸、泰国和越南,尾部在东南亚至印尼等地(见图)。头部,主体呈强烈压扭状态之巨大弯曲褶带,断裂发育且多自北向南逆冲推覆;中部,伴随南北向剧烈褶皱带和巨大冲断带,以低温高压构造动力变质带、构造岩浆变质带或高压动力变质带及蛇绿岩带为特征;尾部,终止于赤道附近,并有形态完美的班达海旋涡状构造伴随。它从晚古生代后期开始发育,三叠纪末印支运动基本成型,燕山运动及喜马拉雅运动为其活动的最高峰时期,导致青藏高原整体隆起,挽近至今仍强烈活动,是中国主要活动构造体系之一。除控制不同内生金属矿产和油气田外,对地下热能和一系列强震的发生亦具明显控制作用。" }, { "instruction": "构造层叠置定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地壳发展过程中,较晚发展阶段的后成构造层,必然叠加在较早发展阶段的先成构造层之上的排序方式。如地台构造层一般叠加在地槽构造层及(或)前地槽构造层之上,如此类推。发展较先的构造层叠覆在较后的构造层之上的现象,称构造层异常叠置。构造层发育不全,造成某一或某些构造层缺失的现象,称构造层越序叠置。" }, { "instruction": "安源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安源煤系。时代属晚三叠世中晚期。分布于江西、湖南境内。命名地点在江西萍乡以南的安源。为海陆交互相或滨海相含煤沉积,自下而上分为:①紫家冲段,为主要含煤段,以黑、灰黑色砂质泥岩、泥岩和炭质泥岩为主夹煤层,富含植物化石Ptilozamites chinensis,Pterophyllum ptilum,Anthrophyopsis crassinervis,Drepanozamites,Sinoctenis等;②三家冲段,以常呈球状风化的灰黑色泥岩为主,下部有时为砂岩、砂质页岩等,在灰黑色泥岩中富含双壳类化石Bakeoelloides hekiensis,B.liuyangensis,Jiangxiella subovata等;③爱坡里段,以砂砾岩为主,局部含可采煤层,含植物化石Pterophyllum ptilum,P.subaequble,Taeniopteris,Nilssonia等;④三丘田段,以浅色粉砂质岩石为主,富含双壳类化石:Myophoriopsis cf. perlonga,Trigonodus liuyangensis等。本组与下伏二叠系长兴组或茅口组或下三叠统大冶组呈不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承压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也称自流水。是充满于两个隔水层之间的重力水。能承受静水压力,钻孔打穿隔水层的顶板可喷出地表而自流。由于有稳定的隔水顶板,使承压含水层不能直接接受大气降水和地表水补给,因而补给区与分布区不一致。当钻孔揭穿隔水层顶板时,见到的水位为初见水位,在静水压力作用下,水位上升至某一高度稳定下来为稳定水位,这是承压水主要特征之一。水质与潜水相比不易受到污染。地下水虽然埋藏在两个隔水层间,但未充满具有自由水面时,称为无压层间水。" }, { "instruction": "溶解指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表示有孔虫和钙质超微遗体溶解程度的指标。用下列公式计算:有孔虫溶解指数(FDX)=∑(RiPi)∑Pi(式中:Ri为i种抗溶等级;Pi为该种所含的百分比;FDX为有孔虫溶解指数)。FDX越大,反映溶解程度越深。" }, { "instruction": "石碌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分布于海南昌江、东方石碌铁矿,为赋矿变质岩系。自下而上分七层,第六层为赋矿层位。第六层中含ChuariaTawuia生物群及SmNd全岩等时线年龄(8.4±0.2)亿年,将石碌群时代定为新元古代。第七层为震旦系,自下而上分为六层:①石英片岩及石英岩为主,顶部石英绢云片岩,厚度大于215米;②透辉石透闪石岩,厚50~100米;③绢云母石英片岩和石英绢云片岩,厚306米;④中厚层石英岩夹石英绢云片岩,厚103米;⑤绢云片岩夹石英绢云片岩,厚450米;⑥白云质结晶灰岩、白云岩,炭质板岩夹透辉石透闪石岩,含丰富宏观藻类化石Chuaria circularis,Shouhsienia shouhsienensis,等,厚度大于250米。" }, { "instruction": "冰塔林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冰川末端由于消融而残留的塔状冰体,称为冰塔。它往往已与冰舌分离。成群出现的冰塔为冰塔林。冰塔与冰塔之间往往密布冰碛,冰碛中可能有死冰。" }, { "instruction": "观音崖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为分布于康滇地轴上的震旦系地方名称。主要为紫红色砂岩、页岩夹灰岩、白云岩,底部有含砾石英砂岩。厚度变化大,从20米至600米。产微古植物化石Leiopsophosphaera pelucida,L.densa等。为南沱冰期之后海侵形成的沉积物。与下伏列古六组呈假整合接触,或超覆于开建桥组、苏雄组或更老层位上。" }, { "instruction": "其他行星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太阳以外的其他恒星可能拥有的行星系统。迄今很难给一般行星系下确切定义。现今有两种定义:广义的定义——存在一个以上的行星绕某一恒星作共面、近圆轨道和同方向的公转;狭义的定义——除公转特性外,还包括差异特性,即有类地和类木两类行星。" }, { "instruction": "刺板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四足行走的素食性恐龙。拉丁文kentr是刺的意思。长约4.9米,重约1吨。头低,颈和肩有数排起保护作用的骨板。背部和尾部是大型刺状骨棒。20世纪早期,非洲著名的剑龙类——刺板龙的几十块骨骼从坦桑尼亚产出。6对小的骨板在颈和肩部,背部有3对稍平扁的刺。尾巴上有5对锋利、长的、狭窄的刺。刺板龙也可能有板状或尖的刺位于臀或肩上。与其他剑龙相似,尾椎和背部无骨质腱,尾巴不僵直。产于坦桑尼亚晚侏罗世地层。" }, { "instruction": "北京地区燥红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北京低山区的山地夷平面和一些高阶地、山前台地等处,发现一种燥红土型古土壤,剖面多为B或BC层的残留,红棕色,质地为粘壤土,结构体面上有连续胶膜,无石灰反应。剖面上部常有后期沉积物的覆盖。这种土性质与海南或云南的燥红土非常相似,表现在粘粒矿物不含蛭石、粘粒硅铝率<3.2,以及具某些微形态特征等,故推测它形成于古近纪干热环境。" }, { "instruction": "易北冰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北欧更新世的第一个冰期,是埃尔斯特冰期前的一个冰期,约与欧洲阿尔卑斯地区的恭兹冰期、北美的内布拉斯加冰期相当。" }, { "instruction": "农牧交错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亦称半农半牧区,系指农业区和牧业区相互交错或重叠的地区,既经营农业又经营牧业,往往位于农区与牧区的过渡地带。" }, { "instruction": "地层单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根据岩石所具有的任一种特征或属性划分出,并能被识别的一个独立的特定岩石体或岩石体组合。由于地层划分的类别是多重的,所以地层单位也是多种的。包括根据岩性、岩相及其相互关系而划分的岩石地层单位,根据所含化石而划分的生物地层单位,根据地质时代而划分的时间地层单位(年代地层单位),以及根据岩石体剩余磁性方向的变化而划分的磁性地层极性单位,以用可识别的物理界面为标志而划分的层序地层单位,以及根据矿物成分、放射性、地震波传播速度、电测特性、化学成分等其他特征而划分的非正式地层单位等。" }, { "instruction": "斜绿泥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Mg,Fe)4.75Al1.25〔Al1.25Si2.75O10〕(OH)8。单斜晶系。晶体呈假六方片状,集合体呈鳞片状。草绿至淡橄榄绿色。解理平行底面{001}极完全。薄片具挠性。密度2.61~2.78克/厘米3。产状同叶绿泥石。" }, { "instruction": "心血管病分布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心血管病包括高血压病、中风、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肺心病和先天性心脏病等。其中高血压为各种心血管病、冠心病和中风的重要病因和诱因。其在空间、时间和人群分布上都呈现一定规律。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群所患心血管病的病种不同。如美国、澳大利亚等以冠心病居第一位;日本和中国则是中风死亡率高于冠心病。脑出血在冬季发病率明显增多,高血压以冬、春季发病率较高。在人群分布上,心血管病随年龄增长而土升,女性发病年龄平均较男性晚1 0年,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体力劳动者的冠心病患病率较脑力劳动者低。其原因除饮食习惯不同外,与脑力劳动者精神紧张和缺乏体力活动,使冠状动脉易发生脂质增高密切相关。" }, { "instruction": "土壤个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自然景观具一定特征的三维土壤实体,大致相当于一个土种(中国土壤分类制)或一个土系(美国土壤分类制)。可以理解为聚合土体的同义词。" }, { "instruction": "混合岩化变质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遭受轻微混合岩化作用的变质岩。变质岩的岩性特征基本保留,但在变质岩中分布有长英质、伟晶质、花岗质等新生成的脉体,它们的总含量小于15%,通常呈不规则的细脉,有时呈钾长石交代斑晶出现,脉体与基体之间的界线比较明显。它们的命名方法是在变质岩名称之前加“混合质”和混合岩化特点,例如,含长英质脉混合质斜长角闪岩、含钾长石斑晶混合质黑云母片麻岩等。" }, { "instruction": "锦州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鸟脚亚目(Ornithopoda)的一属。属名取自化石产地的地级市锦州的汉语拼音。化石采自辽宁义县白台沟。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义县组。与禽龙类相近的鸟脚类恐龙,体长约7米,头骨长约50厘米,高约28厘米。眶前部较长,接近头骨全长的1/3;上颌骨三角形,向前的突起窄而长;无眶前窗;额骨完全愈合为一块骨片,位置靠前接近眼眶前缘,额骨不参与眼眶的形成;方骨弯曲;方颧骨较大。前齿骨腹突单叶;下颌下缘平直,齿骨至少具有16枚牙齿,向后有增大的趋势。锦州龙头骨的特征组合不完全相同于其他的禽龙类,它具有一些原始特征,可以区别于大多数禽龙类,如下颌牙齿数目较少,前齿骨腹突单叶等;同时它又具有一些进步特征,如额骨前缘接近眼眶前缘,额骨不参与眼眶的形成,眶前窗不发育等,这些特征未见于已知禽龙类而与壮龙类的相类似。" }, { "instruction": "海王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太阳系中八大行星之一,按同太阳的距离由近及远排列为第八颗。1846年德国的伽勒根据法国勒威耶的计算结果而发现,它的亮度为7. 85等,必须借助望远镜才能见到。其赤道半径为24750km,是地球赤道半径的3. 88倍。海王星的自转较快,致使形状变扁,扁率为0. 0259。海王星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与黄道平面之间的夹角很小,只有1°46′22″,轨道的偏心率不到1%,近于正圆。公转周期约164. 8a。海王星本身也有自转,它的自转是顺行的,自转周期为22h左右。海王星上也有一年四季的变化,不过比地球上的一年要长得多,冬夏的温差也不及地球上明显。有两个卫星:海卫一是1846年由英国的拉塞尔发现的,它是一逆行卫星,而且是太阳系中质量最大的卫星。海卫二是1949年由美国柯伊柏发现的,它的轨道偏心率(0.75)在太阳系卫星中名列第一。" }, { "instruction": "早期猿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人类发展最初阶段的代表,包括生活于更新世早期或更早些(约相当于距今250万~180万年左右期间)的人类。其基本特点是能够直立行走,并能制造简单的砾石工具,脑容量亦较大。其体质形态特征与南方古猿仍有许多近似之处,故主要需以能否制造石器工具来判断。目前归属这一类的有奥杜威的“能人”,还有以肯尼亚1470号头骨命名的鲁道夫人(Homo rudolfensis)。鲁道夫头骨1972年发现于肯尼亚图尔卡纳湖(鲁道夫湖)东岸的库彼福勒,除头骨外尚有腿骨。头骨上无晚期猿人所具有的突出的眉嵴,脑量约700毫升,肢骨与现代人相似。经测定约距今200万~280万年。早期猿人阶段化石概览名称地点国别发现年代地质时代或 距今年代曾用名、附注能人奥杜威(Olduvai)坦桑 尼亚1960200万年Homo habilis伊利 雷特伊利雷特(Ileret)坦桑 尼亚1971200万年以上Koobi Fora组1470号、 1813号颅骨图尔卡纳1972200万~280万年Homo rudolfensis 鲁道夫人巴林戈巴林戈 (Baringe)肯尼亚1965300万~350万年切买隆层Chemeran F.卡纳姆卡纳姆 (Kanam)肯尼亚1932400万年Homo kanamensis马拉维优拉赫(Uraha)马拉维1990240万年鲁道尔夫人" }, { "instruction": "沉积体系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由一系列具有内在成因联系的、同时代的沉积体系所组成的地层单元,其形成受控于全球海平面变化、构造沉降和沉积物供给三者速率之间的相互关系。一个层序通常由三个体系域组成,I型层序通常由低水位体系域、海侵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组成,II型层序通常由陆棚边缘体系域、海侵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组成。" }, { "instruction": "深海燧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产于深海沉积物中的燧石。主要由方石英和石英组成。前者构成瓷状岩,后者构成石英质燧石。主要产于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白垩纪和始新世硅质沉积物中,往往构成区域性声波不透射层。其成因假说主要有两种:火山灰说,认为是由火山灰或火山玻璃经蚀变而成,依据是它常与火山成因的蒙脱石、坡缕石、皂石、α方石英及斜发沸石伴生;生物成因说,则认为是硅质生物经成岩作用形成,主要根据是燧石中常存有硅质生物遗骸及其假象。它是古海洋环境及其演化史的重要记录者之一。" }, { "instruction": "褶颊虫亚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三叶虫纲褶颊虫目的一亚目。多为后颊类,少数为前颊类或为边缘面线。头鞍多向前缩小,也有近长方形者,鞍沟平行。内边缘多发育。一般胸部大尾小,也有胸部短而尾大者。寒武纪至奥陶纪。包括属种甚多,中国寒武纪的三叶虫带化石多属此亚目,如褶颊虫(Ptychoparia)、毕雷氏虫(Bailiella)、德氏虫(Damesella)、蝴蝶虫(Blackwelderia)、蝙蝠虫(Drepanura)、长山虫(Changshania)、蒿里山虫(Kaolishania)、济南虫(Tsinania)、方头虫(Quadraticephalus)、泰勒氏虫(Tellerina)等。" }, { "instruction": "几丁虫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胞石。一类现已绝灭、分类位置尚不清楚的微化石。几丁虫有认为是一类已绝灭的后生动物、某些后生动物的卵或卵囊、笔石的前原胎管、或与藻类有关等。壳为有机质的囊体,一般黑色不透明,也有呈棕色半透明者,其确切成分尚无定论,最初因其类似几丁质而被命名为几丁虫,沿用至今。壳囊为瓶形,或为管形、漏斗形、钟形等,沿中心长轴呈辐射对称,一端较窄,称为颈,其末端开口,可具口盖,另一端闭合,称为体室,呈球形、锥形、圆柱形等。囊壁单层、双层或三层,表面光滑或具刺、瘤、棱状壳饰。囊体长50~2000微米,一般为150~300微米,单体或相连成链状的集成群体。产于海相灰岩、泥灰岩、页岩及硅质岩中,常与笔石、牙形石等共生,数量极多。主要分布于奥陶纪至泥盆纪,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及大洋洲,对这些时代地层的划分与对比很有价值,近来在前寒武纪晚期、寒武纪及石炭纪、二叠纪地层中也有报道。中国也有此类化石。" }, { "instruction": "自然地域分异规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地球表层自然环境及其组成要素在空间分布上的变化规律,即地球表层自然环境及其组成要素,在空间上的某个方向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在另一方向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和有规律的变化。可分为:(一)纬度地带性。由于太阳辐射随纬度不同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导致地球表面热量由赤道向两极逐渐变少,因而产生地球表面的热量分带o(二)干湿度分带性。全球陆地降水量的89%来自海洋湿润气团,而海陆间的水交换强度越深入内陆越弱,因此产生海陆分布导致的干湿度由海向陆的带状分布规律。(三)垂直带性。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大,气温逐渐降低,降水也呈现出一定的变化,因而导致了气候、植被、土壤和自然景观呈现出垂直方向上的带状分布与变化。(四)其他地域分异规律。①构造一地貌成因的地域性分异;②具有地方气候背景的地域分异;③高原地带性。" }, { "instruction": "潘基亚A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随着古地磁资料的积累,对潘基亚的再造出现了几种讨论模式,对劳亚大陆和冈瓦纳大陆的极移曲线拟合表明,在180~200百万年时期的古地磁数据能够很好的支持潘基亚A,一般认为它可以代表大西洋即将裂开之前的一种泛大陆模式。还有学者在潘基亚A1的基础上对冈瓦纳大陆做大约20°的顺时针旋转,使南美大陆西北部紧靠北美西部加利福尼亚湾附近,既改善了极移曲线总体拟合程度,又和环中大西洋地区古大陆再造的地质证据比较符合,是地质学和古地磁学两方面都比较能接受的一种模式。" }, { "instruction": "钠碳酸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碳酸熔岩(lengaite)。是一种罕见的碳酸熔岩。仅见于坦桑尼亚伦盖火山(Lungai)。1960年伦盖火山喷发出的一种碳酸熔岩。岩石由NaCaK碳酸盐矿物组成,包括尼碳钠钙石(尼雷尔石)和格碳钠石(gregoryite)。" }, { "instruction": "人群暴露监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对侵入人体的环境污染进行的定量监测。在环境医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其结果是开展环境流行病调查和制订环境卫生标准依据。实现这项监测的步骤:①列出各种可能的入侵途径;②测定出各种介质中污染物的浓度;③根据日摄入的各种介质的量乘以各该介质中污染物的浓度得出的各介质摄入的污染物的剂量;④各分剂量相加得出总剂量。" }, { "instruction": "涡轮状构造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旋涡状构造(whirl structure)、辐射状构造(radial structure)。由一系列弧形褶皱或断裂组成,以砥柱为核心,向四周撒开大致呈放射状或涡轮状的构造。是旋扭构造中发育最好的一种型式。巨型的如班达海旋涡状构造和加勒比海旋涡状构造,小型的如那林沟涡轮状构造。" }, { "instruction": "红土砾石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各种红土岩相中,常见的洪积、坡积与冲积等,多半含有砾石层,风化以后均保留在红土里,所以古红土又常被称做红土砾石层,尤其在华南地区,有时把它作为一个地层来称呼。" }, { "instruction": "衍生地质灾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等级高、强度大的自然灾害发生后,常常会诱发一系列的其他灾害,这种由原生地质灾害诱发的一系列灾害就称为衍生地质灾害,又称次生地质灾害或间接地质灾害。如火山爆发会引起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等灾害。衍生地质灾害是一种附属性或连带性灾害现象,通常原生地质灾害的规模越大,所形成的衍生地质灾害越严重,衍生地质灾害大多与原生地质灾害同步发生,也有的滞后一段时间,甚至有的出现在原生地质灾害的孕育过程之中。虽然衍生地质灾害是一种连带性灾害现象,常常形成前因后果的灾害链,但有时衍生地质灾害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的危害要超过原生地质灾害。如公元79年8月24曰,意大利维苏威火山爆发,大量的水蒸气和火山灰进入高空后很快出现滂沱大雨,由此引发的洪水夹带着大量火山灰、泥浆迅速混和而成巨大的火山糊将繁华的庞贝古城彻底湮没。" }, { "instruction": "晕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具有极完全解理或裂理的透明矿物,由于一系列平行的解理面或裂理面对光反射、干涉的结果而形成的如同水面上的油膜所呈现的彩色。常具晕色的矿物有白云母、冰洲石、透石膏等。" }, { "instruction": "古生物化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新兴的一门介于古生物学与生物化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应用生物化学和地球化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古生物残留的有机组分及其演变规律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是保存于岩石及化石中的古生物残留有机组分,这些称之为化学化石的有机化合物是古代生命的证据,特别是对前寒武纪地层中化学化石的研究,为探索生命起源问题提供了直接证据。古生物矿化产物的化学性质及其形成机理也是古生物化学的研究内容。古生物化学为古生物学研究开拓了一个新领域,对于从分子水平研究生物进化、探索生命起源、研究化石物质成分、分析古环境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 { "instruction": "中石器时代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考古学上相对年代概念,指由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转变的过渡时代。当时的石器工具以打制的为主,也有局部磨光的石器。其共同特点是器形较小,故又称细石器。其绝对年代为距今10000年前后,一般认为在距今15000~7000年之间。但这一时代的起始与结束年代在不同地区并不一致。当时以渔猎经济为主,石器中有较多的石簇,部分地区已开始驯养家畜,如狗等。中石器时代已进入地质时代的全新世。中国中石器时代的遗址目前已知者有河南许昌灵井、陕西大荔沙苑、山西沁水下川等。" }, { "instruction": "隐域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形、母质、地下水等区域性因素超越气候、植被等地带性成土因素影响而形成的土壤,如草甸土、沼泽土、盐土、碱土、石灰岩土壤等。" }, { "instruction": "植物挥发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利用植物根系吸收污染元素并促进其转变为可挥发的形态,从植物地上部挥发到大气中,以减轻土壤污染。植物可以从土壤中吸收污染物并将其转化为气态物质释放到大气中。一些植物能将土壤中的Se、As和Hg等甲基化,从而形成可挥发性的分子,释放到大气中去。" }, { "instruction": "黏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黏粒含量很高的紧实磐层。" }, { "instruction": "香花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Li2Ca3〔BeSiO4〕3F2,含BeO 15.79%~16.30%。等轴晶系。香花石晶形晶体有时具完美复杂的聚形。白色。玻璃光泽。硬度6.5。密度2.97~3.00克/厘米3。产于矽卡岩中的绿色锂云母脉内,与萤石、金绿宝石共生。是中国学者1956年发现的新矿物。" }, { "instruction": "变晶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结晶片岩中矿物自形程度的高低,决定于矿物在固态条件下重结晶时所具有的结晶能力。在一般情况下,矿物的结晶力愈强,则自形程度愈高。按矿物结晶力的大小及相对自形程度递减的顺序将其加以排列,称为变晶系。这一概念由贝克(F.Becke,1903)提出。他根据经验将结晶片岩中矿物的变晶系大致确定如下:榍石、金红石、磁铁矿、赤铁矿、钛铁矿、石榴子石、电气石、十字石、蓝晶石、绿帘石、黝帘石、辉石、普通角闪石、钠长石、白云石、云母、绿泥石、方解石、石英、斜长石、钾长石等。但是影响变质岩中矿物自形程度的因素比较复杂,变质矿物也不一定都是同时形成,因此上述变晶系中矿物的相对顺序常有变化。" }, { "instruction": "磨石山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晚侏罗世。分布于浙江永康、镇海、宁波、奉化、新昌、缙云、丽水、武义、义乌等县。命名地点在永康、缙云间磨石山。为一套以酸性为主的陆相火山岩系,根据岩性分为①以英安质角砾熔凝灰岩、英安玢岩、流纹质角砾凝灰岩、流纹质熔凝灰岩为主;②流纹质晶屑凝灰岩夹粗面质岩屑凝灰角砾岩及安山岩;③以酸性火山碎屑岩为主夹河湖相沉积,岩性为紫色,淡绿色英安质凝灰熔岩、凝灰岩、角砾熔凝砂岩等,含叶肢介Yanjiestheria ex gr.sinensis;④以酸性火山熔岩为主夹少量河湖相沉积,岩性主要为流纹斑岩、流纹岩、霏细岩夹少量层凝灰岩、凝灰质砂岩。总厚数千米。与下伏竹客组呈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海洋污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有害物质进入海洋环境而造成的污染。可损害生物资源,危害人类健康,妨碍捕鱼和人类在海上的其他活动,损坏海水质量和环境质量等。海洋污染物依其来源、性质和毒性,可分为以下几类:①石油及其产品(见海洋石油污染);②金属和酸、碱。包括铬、锰、铁、铜、锌、银、镉、锑、汞、铅等金属,磷、砷等非金属,以及酸和碱等。它们直接危害海洋生物的生存和影响其利用价值;③农药。主要由径流带入海洋。对海洋生物有危害;④放射性物质。主要来自核爆炸、核工业或核舰艇的排污;⑤有机废液和生活污水。由径流带入海洋。极严重的可形成赤潮;⑥热污染和固体废物。主要包括工业冷却水和工程残土、垃圾及疏浚泥等。前者入海后能提高局部海区的水温,使溶解氧的含量降低,影响生物的新陈代谢,甚至使生物群落发生改变;后者可破坏海滨环境和海洋生物的栖息环境。" }, { "instruction": "景观结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不同生态系统或景观要素的斑块特征及其在空间上的配置规律。同一景观单元,在不同尺度,景观结构是不同的。景观结构的基本组成要素包括基质(是由不同类型的景观要素组成。其中基质是面积最大、联通性好,对景观总体动态支配作用最大的景观类型),斑块(是指与周围环境不同的空间实体,是构成景观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元),廊道(是指线性的景观单元,景观中的廊道通常起连结与阻隔的双重作用,一方面几乎所有的景观都会由廊道分割,另一方面景观要素又被廊道连接在一起,成为功能的整体。)以及要素的\\r空间配置形式。" }, { "instruction": "文化传播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文化由其中心地向外传播、扩散的现象,也称文化扩散。是文化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文化传播主要有两种文化方式:①膨胀型传播(或称扩大传播)。指一种文化像滚雪球式的逐步向外传播,又可分为三种不同类型:传染性传播,等级型传播,刺激型传播;②迁移型传播(或称移植扩散)。如迁移到世界各地的华人把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带到各地,在那里继承、保持和发展,即是例证。文化传播中必然发展文化变异,即中心地的文化与传播所及地民族特性、文化结合文化传播中,时间越长,距离越远,其影响越小。文化传播的结果是文化移入,较强社会的文化改造、融合、同化、替代较弱社会的文化。文化隔阂是妨碍文化传播的因素。" }, { "instruction": "海底地热仪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测定海底热流的装置。主要由热敏探针和记录器组成。海底热流测量装置工作时将热敏探针插入海底沉积物中,测量各点的地热梯度,并由自动记录器记录,同时采取沉积物样品并测量其热导率,按公式Q=K?ΔΤ/Δh算出热流值。式中:Q为热流值;K为热导率;ΔΤ为温度差;Δh为热敏探针之间的距离;ΔΤ/Δh称地热梯度。现有两种类型:一是将热敏探针安装在其他柱状取样管上进行测量的,如拉蒙特型地热仪;另一种是热敏元件和取样管本来就构成一套仪器,如东京大学型。" }, { "instruction": "钙铁辉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CaFe[Si2O6]。与透辉石形成完全类质同象系列。单斜晶系。常成放射状或棒状集合体。暗绿至绿黑色。玻璃光泽。硬度5~6。解理平行{110}中等。密度3.5~3.6克/厘米3。是一种常见的接触交代矿物,为矽卡岩的主要矿物成分。" }, { "instruction": "法门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现为国际地层表中上泥盆统顶部的一个阶,位于弗拉斯阶之上,石炭系斯特隆阶以下,以产菊石Cheiloceras,Clymenia,Wocklumeria等为其特征。法门阶一名源自比利时的法门(Famenne)。" }, { "instruction": "萨克马尔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位于下二叠统阿瑟尔阶之上,下二叠统亚丁斯克阶以下。其底界以牙形石streptognathodus postusus的首现为标志。阶内含Pseudoschwagerina和Parafusulina,还产有菊石Popanoceras等。萨克马尔阶一名源自俄罗斯乌拉尔山西坡的萨克马尔。现为国际通用下二叠统的第二个阶。" }, { "instruction": "半翅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代表种蝽象、盲蝽、长蝽、水蝽和臭虫等,刺吸式口器昆虫,具有极大的危害,除吸取植物汁液外还会传染多种植物疾病。化石初现于二叠纪,中国最早发现于陕西三叠纪地层,又称异翅亚目。现生75科38000余种,中国有52科3100余种。" }, { "instruction": "蓝闪石 硬柱石片岩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蓝闪石片岩相(glaucophane schist facies)、蓝片岩相(glancophane schist facies,blueschist facies)。一种低温、高压的区域变质相。主要分布于环太平洋和阿尔卑斯等中、新生代褶皱带内,一般认为它们是大洋板块俯冲带的标志。它们常与绿片岩相伴生,且有过渡性组合。这一变质相的特征矿物为蓝闪石、硬柱石、硬玉和文石。在不同压力条件下的典型变质矿物组合如下:①硬柱石+钠长石+绿泥石(±石英±方解石±多硅白云母);②硬柱石+蓝闪石+钠长石+文石(无石英时可出现硬玉);③硬柱石+蓝闪石+硬玉+石英。这一变质相的温度为250~350℃,压力在0.6~1.2吉帕之间。" }, { "instruction": "复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外模之间的生物遗体被地下水溶蚀,所留空隙的充填物即为复型。复型的外形及表面纹饰与原物一致,但没有内部构造。" }, { "instruction": "cinder cone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碎屑锥(fragment cone)。由火山碎屑物堆成的火山锥。这是温和性爆发所形成的小规模的堆积,成分为玄武质到玄武安山质。这些锥体的特点是具宽的火口。这是因为主锥的形成过程是较大碎屑围绕火口弹射坠落,而较小的颗粒则顺风向被搬走,并形成分布有限的火山渣坠落堆积。火山渣锥具陡的斜坡(近30°)。火山渣向外侧崩落或落回火口内,是喷发期间锥体上的主要堆积作用。火山渣锥为典型的单成因的,是没有熔岩流的火山活动造成的。往往出现在较大的玄武岩区内。他们的高度可达700米,大多数在30~300米间。组成火山锥的物质具良好的成层构造,是由不同粒级的火山弹及火山灰组成,大部分碎屑为火山砾。各层粒级的变化反映出喷发强度的变化。" }, { "instruction": "自然元素矿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自然界中呈单质产出的自然元素矿物和多种元素组成的金属化合物矿物。约占地壳总质量的0.1%,分布极不均匀。组成元素主要有两类:d型元素钌(Ru)、锇(Os)、铑(Rh)、铱(Ir)、钯(Pd)、铂(Pt)、铜(Cu)、银(Ag)、金(Au)等;sp型元素砷(As)、锑(Sb)、铋(Bi)、硫(S)、碳(C)等及其之间锌(Zn)、汞(Hg)、铟(In)等。由d型元素构成的矿物,具典型金属键,原子呈最紧密堆积,呈等轴粒状和六方板状晶形,具典型的金属特性,不透明、金属光泽、硬度低、密度大、延展性强,为热和电的良导体。由sp型元素构成的矿物,主要是共价键和分子键,具有明显的非金属性,除金刚石外,具有低硬度、低熔点、导电性和导热性差的特点。本类矿物成因具多样化,内生和表生皆有。有些可富集成重要工业矿床。" }, { "instruction": "高于庄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高于庄灰岩。位于长城系上部,分布于冀北一带。为浅海相碳酸盐沉积。以灰色、黑色白云岩为主,含燧石团块或条带,所含叠层石以锥状的锥叠层石类型为主,并有柱状具假分叉的喀什叠层石。微古植物组合与大红峪组所产相同。在冀北,下部常夹含锰页岩(菱锰矿);在兴隆高板河有沉积铅矿。厚1540~1600米。与下伏团山子组之间有沉积间断。高板河的沉积铅矿,用普通铅法测定的同位素年龄为13.7、14.7亿年。广泛分布于燕山地区。" }, { "instruction": "管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充满整个管道断面的水流。水流特点是没有自由表面,管内各点的动水压强一般都不等于大气压强,它是靠压力的作用而流动的。管流又称为有压流。" }, { "instruction": "季风洋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随季风的更替海水形成的季节性变化海流。印度洋北部的海流系统属之。夏季在西南季风的影响下,海流作顺时针方向流动,从而强化了南赤道海流;冬季海水受东北季风的影响,形成反时针方向流动的海流,从而出现印度洋中部的南赤道逆流。" }, { "instruction": "液流边界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边界层理论是1904年由普朗特提出的。该理论的出发点是:当实际液体与固体相接触时,固体边界上的液体质点必然贴附在边界上,不会与边界发生相对运动。固体边界上的液流流速为零。所以在边界的法线方向上,液流的流速必然从零迅速增大。在这个流区内,黏滞性作用不能忽略,边界附近的这个流区称为边界层。对于边界层以外的流动,可以忽略黏滞性的作用,而按理想液体(没有黏滞性)来处理。这种处理流动的方法为近代流体力学和水力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 { "instruction": "拉什仲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晚奥陶世艾家山期,相当于欧洲卡拉多克期的Nemagraptus gracilis带。分布于内蒙古桌子山区。命名地点在内蒙古桌子山区拉什仲。为浅海相泥沙质沉积,以绿色砂岩及页岩为主,夹薄层透镜状灰岩,底部砂页岩互层中夹有砾岩层。页岩中含笔石、三叶虫及海林檎等化石,其中笔石有Nemagraptus? sp.,Climacograptus bicornis等。厚50~55米。与下伏乌拉力克组呈整合接触,与上覆石炭系呈假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贝塞尔日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恒星的岁首平位置计算其在观测瞬间的视位置所需要的一组参量。又称贝塞尔星数。它们反映出岁差、章动和周年光行差对天体坐标的影响。" }, { "instruction": "造迹生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可以形成遗迹的生物,包括动物和植物。同一种造迹生物由于行为习性不同可以形成不同的遗迹,而不同生物由于适应相同的环境可以形成相同的遗迹。在古遗迹学研究中,除极少数情况外,大多数造迹生物不能与其形成的遗迹同时保存下来,从而造成了许多遗迹化石不能确定其确切的造迹生物。主要原因有两点:①许多造迹生物本身仅由软躯体构成,没有有利于保存成实体化石的硬体部分;②造迹生物的死亡和埋葬环境与其生活环境不一致。" }, { "instruction": "河口环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河口区的一种水流现象。在河口的盐淡水混合区,密度较小的淡水位于上层,向海倾泄;而密度较大的海水位于下层,随涨潮流上溯,盐淡水交界面向上游倾斜呈楔状潜入。在交界面上盐水向上掺混逐渐被稀释,进入上层后又下泄入海,从而形成纵向环流。由于下层水的盐度比上层大,在纵向断面上,盐度等值线向上游倾斜,密度梯度力转向上游,与涨潮方向一致,因而可以使涨潮流速增加和落潮流速减小。在涨、落潮流均等、净流速为零的地方,称为滞流点。滞流点的摆动范围为滞流区。在滞流点上游,从水面到河底,净流均指向海,而在滞流点下游的盐水入侵区,却形成盐淡水界面之上净流向海,界面以下净流向陆的纵向环流。河口区除了有纵向坏流外,还存在平面上的潮汐环流。" }, { "instruction": "风蚀盆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荒漠地区松散物质组成的干涸的湖底等,在长期吹蚀作用下形成宽浅轮廓不清的凹地,一般呈椭圆形,长轴方向与风向平行,有时成排出现。风蚀盆地在内蒙古地区较为发育。" }, { "instruction": "奇异鱼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原始肉鳍鱼类。1984年发现。于中国云南曲靖地区距今4亿奇异鱼头颅背视(左)、腹视(右)年前的泥盆纪早期地层中。它是迄今所知最早、最原始的肺鱼形动物之一。对其及杨氏鱼的研究,奠定了中国肉鳍鱼类和硬骨鱼类起源研究的基础,使中国成为国际上早期脊椎动物研究中心之一。" }, { "instruction": "特克斯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长城纪。分布于新疆特克斯、昭苏县的哈尔克山北坡,为浅变质岩系。下部为一套浅变质碎屑岩、片岩;上部以碳酸盐岩为主,夹少量碎屑岩,含叠层石Cruneria f.,Kussiella f.,厚度大于3075米。与上覆科克苏群不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恶臭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能散发出刺激性的难闻臭味的气体、蒸汽及气溶胶物质的总称。至今凭人的嗅觉能感觉到的恶臭物质达4000多种,其中对人体健康危害较大的有硫醇、氨、硫化氨、三甲胺、甲醛、苯乙烯、酚等几十种。恶臭物质随“三废”排出,影响水体、大气和土壤,已成为一种公害。恶臭能直接刺激人们的嗅觉,影响人的精神和情绪,降低人的工作能力。恶臭物质可采用高温或催化燃烧,活性炭吸附净化,清水加除臭剂进行淋洗等方法清除。国家规定含恶臭物质的废水,在排放前必须进行除臭处理。散发恶臭严重的污染源,应迁出居住区。" }, { "instruction": "重要值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描述群落中不同种的重要性时所采用的一个比较客观的数量指标。重要值的计算方法是从株数、胸径和频度来进行统计,等于相对密度、相对频度和相对显著度之和。" }, { "instruction": "等价类质同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即等价类质同象。由电价相等的离子(或原子)进行置换所形成的类质同像。例如橄榄石(Mg,Fe)2〔SiO4〕中相互置换的镁和铁均为正2价(2+)阳离子,磷灰石Ca5〔PO4〕3(F,Cl)中的氟和氯均为负1价(1-)阴离子,它们都属于等价类质同像。" }, { "instruction": "下蜀黄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也有人称为下蜀土、下蜀粘土。长江中下游地区中、晚更新世黄土状堆积物。在江苏省南京市下蜀、镇江一带最为发育。多分布在长江的一、二级阶地上。下段岩性为黄棕色、微红色黄土状亚粘土,较致密坚硬,含钙质结核,夹有2~3层古土壤,该段顶部有一层淋溶程度较深的古土壤层,颜色较红,可能有过沉积间断。该段黄土地质时代属中更新世。上段岩性灰黄色和棕黄色黄土状亚砂土、亚粘土,较疏松,垂直节理、棱柱状结构、管状孔隙发育,富含钙质结核,最大厚度0.5米,常成层分布。在南京、镇江一带厚度10~20米。地质时代属晚更新世。在下蜀黄土中含有腹足类化石,以后又发现有斑鹿、轴鹿、牛等化石。对南京老虎山下蜀黄土钙质结核的14C测年资料,结核内层为4万年,外层为30?600±108年,属晚更新世末期。" }, { "instruction": "地文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新生代以来区域地形发展历史的分期。中国最早研究地文期是在华北地区,见表。地文期学说认为:华北地区的山地和高原,在燕山运动以后未经历大的造山运动,基本上为同期性地上升。区域地形发展的历史基本上表现为剥蚀期(侵蚀期)与堆积期的交替出现。在剥蚀期,构造运动常表现为显著的上升,山地河流强烈下切;在堆积期,构造运动常由显著的上升状态转化为相对稳定状态,山地河流展宽并发生不同规模的沉积。剥蚀期与堆积期同期性地演替,形成了华北山地非常醒目的多层地形(多级山地剥蚀类平面与多级河流阶地)。一个剥蚀期与其相随而来的堆积期组成一个地形发展旋回(地文周期)。每一个地形发展旋回持续的时间长短不一,剥蚀作用的强度与沉积作用的规模不同,它所塑造的地形形态也就不同。因此地形发展旋回不是地形发展的简单重复而是螺旋式地前进运动。地文周期侵蚀期堆积期地质时代Ⅵ皋兰期板桥期全新世Ⅴ马兰期清水期晚Ⅳ周口店期湟水期中Ⅲ泥河湾期(三门期、上榆社期)汾河期早更新世Ⅱ静乐期(中榆社期) X期(未名期)上新世晚期Ⅰ保德期(下榆社期) 唐县期上新世早期—中新世" }, { "instruction": "雪蚀冰川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初生的冰川,数量不多,分布在方形围谷的狭长洼地中,其冰床的扩大主要由于雪蚀作用,仅小部分由微弱的冰蚀作用造成。" }, { "instruction": "泡沫珊瑚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皱纹珊瑚目的一属。单体泡沫型珊瑚。外形宽锥状或柱状,体内充满泡沫状板,排列成倒锥状。隔壁基部呈板状,向内分离成刺状,分布于泡沫状板上。志留纪,亚洲、欧洲、大洋洲及北美。中国产于云南、贵州、湖北等地志留系。" }, { "instruction": "生态灾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由于环境条件突发性变化、有害物质侵入、系统能量和物质输入与输出不均衡等造成生态系统的平衡被破坏后,带来的各种始料未及的灾难性后果。按照诱发因子和发生的系统,可把生态灾害分为似下几类:①气候类生态灾害;②生物类生态灾害;③土壤类生态灾害;④污染类生态灾害;⑤地质环境类生态灾害。生态灾害对社会经济的危害除了直接扰动和打击之外(如洪水、风灾),更重要的是表现为生态系统的功能(生产力或资源供给能力)衰退。导致生态灾害的产生有自然因素,但更为重要的是人为的因素。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不仅诱发新的生态灾害发生,而且加剧自然生态灾害的发生进程和危害程度。如美国艾维格雷茨是一个长达240km,占地面积为233l0km2的大沼泽地,有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从1880年以来一直开展排水造地活动,使湿地面积丧失了1/3,鱼类和野生动物受到巨大损失,附近的国家公园也遭受严重干旱。从1970年开始恢复湿地建设,但恢复的代价要高出开垦的数十倍。防范生态灾害的措施主要有:①普及生态知识,提高人类生态意识;②强化环境管理,提高减灾能力;③保护生态环境,促进良性循环。" }, { "instruction": "土壤磁性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土壤中的磁性矿物颗粒在地磁场的影响下表现出的特性。土壤磁学在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获得很大发展,对多种土壤磁化率的剖面分布、磁性地理分布规律以及土壤磁性矿物的转化等研究成果颇多,其中红壤的研究前景最好,因为富铁,在发育过程中磁性变化灵敏。" }, { "instruction": "延安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中侏罗世。分布于鄂尔多斯盆地内。命名剖面位于陕西延安西杏子河。下为宝塔山砂岩段,主要由灰白、肉红色块状斜层理粗砂岩、细砂岩组成,底部为含细砾的粗砂岩,上部以细砂岩为主夹灰黑色泥质粉砂岩及页岩;上为枣园段,主要为灰、灰绿色砂岩与灰黑、深灰色页岩、泥岩互层。底部以粗砂岩(七里镇砂岩)为分界标志,与下伏富县组呈整合接触。含植物化石Coniopteris hymenophylloides,C.tatungensis,Baiera furcata,Phoenicopsis angustifolia等;双壳类Ferganoconcha sibirica,Tutuella crassa,Sibireconcha anodontoides等及孢粉化石。含丰富的煤层。厚100~300米,最厚可达600米。" }, { "instruction": "旋回地层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自从郝顿(James Hutton,1726~1797)提出“旋回”概念以来,虽然“旋回”被地质学家一直使用,但是作为旋回地层学——地层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提出来,却是20世纪80年代末的事情。费希尔(Fischer)和其他一些地层学家,根据米洛柯维奇理论提出了旋回地层学。目前,它依然是一个在不断发展、完善中的概念,对旋回地层学的定义本身仍然存在很大分歧和争议。有些学者认为,轨道驱动力与沉积旋回之间的成因联系是旋回地层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一般认为,旋回地层学主要是研究由于行星轨道参数变化所造成的地层韵律性变化,已经涉及到几乎所有天文因素。" }, { "instruction": "透视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绿铜矿。成分Cu6[Si6O18]?6H2O。含CuO 50.4%。三方晶系。晶体呈短柱状。绿至蓝绿色,条痕绿色。玻璃光泽。解理平行菱面体完全。硬度5。密度3.28~3.35克/厘米3。是铜硫化物的氧化产物,见于铜矿床的氧化带。" }, { "instruction": "淀积黏化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表层黏粒分散后随悬浮液向下适移并淀积于一定深度中形成的黏粒淀积层。" }, { "instruction": "渗透交代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渗滤交代作用。它是交代作用的一种方式。在这种作用下,岩石中的组分随着孔隙和裂隙中的溶液而移动。组分的移动主要决定于压力差。大面积的整个岩层被交代一般是通过这种方式进行的。" }, { "instruction": "冰川泥石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冰雪融水或冰湖溃决洪水冲蚀形成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多发育在现代冰川和积雪边缘地带,发生于增温与融水集中的夏秋季节。具有规模大,流动时间长,来势猛烈,难以预报等特征,常形成大灾。世界上有10多个国家遭受冰川泥石流灾害。中国冰川泥石流分布广泛,在东经102°以西的10多个山系中均有发育。目前以排导工程为多,道路桥梁多为离桥单跨。" }, { "instruction": "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热动力变质作用(thermal dynamometamorphism)。由于区域性的地壳活动及深部热流的影响,在大面积内发生的一种变质作用。主要发生在前寒武纪结晶基底和后期的造山带中,与这些地区的地热异常和应力作用有关。在变质作用过程中,温度、压力、应力和溶液等物理化学因素的变化比较复杂,可出现不同类型的递增变质带,在不少地区有混合岩和花岗质岩石相伴生。" }, { "instruction": "粗壮池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可能归于上猿类。面部与欧洲的上猿和现代长臂猿类相似,面部较宽,吻部较短,眶边缘稍突起,有发育的眶上圆枕。上门齿与多数新近纪长臂猿类一样呈抹刀状,有发育的舌齿带。上前臼齿的基本构造与上猿的相似,但是粗壮池猿的上前臼齿与臼齿相比,显得比例较大。上臼齿近方形,原尖和次尖的位置与Micropithecus一样更靠近舌侧,但是,池猿的上臼齿舌侧比较突起而使臼齿的轮廓呈方形。材料有90件,包括上下颌骨14件,齿列8件,单牙67枚,不完整头骨1个,产于禄丰石灰坝晚中新世约800万年前地层中。原研究者归之于长臂猿类。" }, { "instruction": "赤道辐合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赤道区南、北表层海水相汇而下沉的地带。" }, { "instruction": "托尔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西伯利亚上寒武统的一个阶,位于玛依阶之上,席德廷阶之下,自下而上含有三个三叶虫带:①Agnostus pisiformis带,②Glyptagnostus stolidotus带,③Glyptagnostus reticulatus带。" }, { "instruction": "下层阶级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无法逃避遭受某种贫困形式并已被剥夺了基本生活必需品的人们。那些长期面临贫困的人们主要是缺乏基础教育、基本技能以及任何明显可改变自身生存条件的手段。他们的问题是由多种形式的歧视造成的,因而少数民族、妇女及单亲家庭的子女构成了贫困阶级的主体。" }, { "instruction": "运动线法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表达要素沿线状运动或变化特征的地图表示法,如台风路径、寒潮侵袭、人口流动、货物转移等。运动线法通常选用带箭头的线状符号制图,线状符号的延伸路径表示要素的运动孰迹,箭头方向表示运动或变化方向,线状符号的粗细表示要素定量指标的变化,线型或颜色表达要素的定性特征。" }, { "instruction": "海绿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K,Na)(Fe3+,Fe2+,Al,Mg)2〔(Si,Al)Si3O10〕(OH)2*nH2O,各组分含量变化大。单斜晶系。常呈细小球粒或鲕状体分散于硅质或粘土质碳酸盐岩中,或呈细粒状集合体。暗绿至绿黑色。无光泽。硬度2~3。密度2.2~2.8克/厘米3。是外生成因的矿物,产于浅海相沉积岩和近代海底沉积物中。是铝硅酸盐矿物碎屑的海底分解产物。可作为钾肥原料。" }, { "instruction": "交代残留结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交代结构的一种。指岩石中被交代的矿物呈零星孤立的残留体被包在新生矿物之中(如上图)。它与包含变晶结构的区别是,残留体的外形通常很不规则,有时这些残留体彼此间在光性和双晶等方面显示出它们原来为同一晶体,可具有相同的消光位。" }, { "instruction": "相分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研究地层的岩性特征和古生物特征以恢复古地理的方法,称为“相分析”。相分析的基本原则是运用现代环境条件下形成的沉积物和生物特征的知识,以推测地史时期岩层的沉积环境,即所谓“将今论古”的现实主义原则。但由于沉积的形成条件和生物的生态特征是随时代而发展变化的,因此,不能机械地沿用。如现代白云岩的形成条件多与咸化湖有关,而某些老地层则几乎全由白云岩组成,显然是开阔浅海中形成的,在古生代海百合几乎都与浅海生物共栖,而现代的海百合则多生活在深海地带。因此在具体运用这一原则时,必须用辩证的、历史比较的观点和方法,而不能把不同地史时期资料机械地予以对比。关于运用“将今论古”的现实主义原理推断古地理、古气候的变化情况,以中国为最早。早在8世纪中国唐代颜真卿(公元709~785)在他的《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纪》一文中引用过葛洪(公元284~363)《神仙传》中“东海三为桑田、海中行复扬尘”的话,文中又说“南城县有麻姑山,顶有古坛,……东北有石崇观,高石中犹有螺蚌壳,或以为桑田所变。”就是用现实主义原理,推想以前是海,现在变为桑田的。唐代颜真卿虽曾用化石来推断海陆变迁,但真正利用化石作更具体的描述和更合理的解释的要首推11世纪北宋的科学家沈括(公元1031~1095)。1074年他察访河北时,发现“循太行而北,山崖之间,往往衔螺蚌壳及石子如鸟卵者,横亘石壁如带”。根据山崖之间螺蚌壳和鹅卵石的发现,作出了正确的论断,说“此乃昔之海滨,今东距海已近千里。所谓大陆者,皆浊泥所湮耳”。今之高山,昔之海滨,科学地论证了地理的发展变化。过了四百多年后,意大利人达?芬奇在岩层中发现化石,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 { "instruction": "塑变撕裂状玻屑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塑性撕裂状玻屑。是由炽热未冷凝的撕裂状玻屑堆积时,受到上覆静压力的作用发生塑性变形而成。形态特点与撕裂状玻屑近似,但外形更扁平,常与塑变玻屑共生,与刚性岩屑接触时,可发生弯曲及“绕过”现象。" }, { "instruction": "地台活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俄罗斯大地构造学家别洛乌索夫(В.В.Белоусов,1954)提出。用以概括并说明如中国东部等地中生代燕山运动时期出现的强烈构造岩浆活动现象。对燕山运动地区的地台活化现象有三种不同认识:①是地台的活动部分(别洛乌索夫,1954);②为地台转化为地槽的过程(谢音曼,1937;别洛乌索夫,1959);③属于一个新型活动区(米尔琴克,1940;陈国达,1956、1959)。陈国达(1960)把它系统化,成为地台活化说,是地洼学说的雏形。随后又将地台活化一词的用法分为:狭义的专指地台向活动区转化,即转化为地洼区过程;广义的则连地台发展期内出现的较强活动也包括在内。因此,按其活化强度而分为强地台活化和弱地台活化两级,也可据其彻底性分为完全性地台活化和不完全性(插曲性)地台活化。强的、完全性的地台活化相当于狭义地台活化,即活化结果产生地洼区;弱的、不完全性的地台活化则包括在广义地台活化中,即活化结果仅使地台受到某种程度的改造,其本质仍属于地台范畴。" }, { "instruction": "东岛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初步定为全新世早期。出露于中国西沙群岛中的东岛和石岛。岩性为珊瑚贝壳砾岩,呈粗砾状结构,砾石全由珊瑚碎屑,贝壳组成,良好滚圆或半滚圆状。中薄层状,单层厚1~2米,化石有蝾螺(Turbo)、砗磲(Tridacna)、砗石豪(Hippopus),它们均生活在潮间带浅水区。东岛组伏于石岛组之上,上覆岛粪层或现代珊瑚贝壳沙。分布高程5~6米。" }, { "instruction": "极地气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寒带气候。" }, { "instruction": "废黄河零点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根据废黄河口的潮位资料计算所得的平均海平面。在全面高程起算点未统一之前,作为江苏省苏北、安徽省淮北等地区高程的起算点。废黄河零点在黄海平均海平面之下0. 145m。由于测量的误差和历史的原因,各地所采用的这个数据略有不同。" }, { "instruction": "断块活动方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断块作为一个块体发生的运动及其与相邻断块的相互运动和相互影响。是断块的运动学问题,主要有三种活动方式:①拉张与挤压——分裂与拼合,大多表现为剪切—拉张和剪切—挤压。某一区域或某一地史发展过程中的具体活动方式复杂多变,拉张使原存的断块发生破碎、分裂,各新生断块间发生相背运动并经历不同地质发展历程;而挤压却使断块间互相靠拢、汇聚,若干具不同发展历程的断块拼合成新断块并开始统一的地质发展阶段;②断隆与断陷,抬斜与掀斜,即断块内的次级断块相对抬升和沉降,往往形成次级断块隆起和断块凹陷,并产生抬斜和掀斜,为常见活动方式;③层间滑动—水平错动,顺层滑动断裂不仅把岩石圈切割成不同厚度的块层,而且使厚薄不等的块层间作层间剪切滑动,可沿不同深度的各种界面(如沉积盖层和结晶基底间、康拉德面、莫霍面、软流圈顶面等)上发生,也可在各层圈内发生,可形成不同规模的推覆体和远程运移,据滑动过程中构成的撕脱岩片的岩石性质和组合,可判断滑动深度。它具有圈层构造的独立性,多层构造间的不和谐性等基本特征,并导致地震震中的层状分布。" }, { "instruction": "枕状构造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水底喷发的基性熔岩或从陆地流入海中的熔岩基性熔岩的枕状构造所形成的一种特殊构造。熔岩多呈枕状椭球体,也有球状、柱状者,岩枕一般底面较平,顶面上凸呈枕状,其大小不一,直径通常几厘米到几米,以1~2米为多。枕状熔岩常与沉积岩伴生,枕状椭球体之间常有沉积物充填,其中还可以找到生物化石。多数枕状体在固结时常残留塑性变形遗迹,有因重力向下方间隙下垂的形迹,由此特征可判断沉积当时的上下方向。枕状椭球体表层坚硬,结晶程度比内层要差,具有玻璃质冷凝边,有气孔呈同心层状或放射状分布,气孔数量由里向外逐渐增多,中部有空腔,以此可与球状风化所成的椭球体区别开来。河湖中喷发的基性岩中可见枕状构造,如汉诺坝玄武岩中即有。" }, { "instruction": "南华大冰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中国晚前寒武纪(新元古代晚期)的大冰期,即震旦纪大冰期(Sinian period great ice age)。因主要在南华准地台发现广泛的冰碛层,由刘鸿允命名。这次大冰期发生在距今7亿~74亿年间。它包括两个冰期:较早的一次冰期称长安冰期(Changan glaciation),以湖南洞口—广西三江的洞口组下段冰碛岩、贵州东北部、湖南西北部东山峰组冰碛岩、浙西下涯埠组冰碛岩、桂北长安组冰碛岩为代表,同期冰碛还在赣西、赣北、湘中、陕豫鄂边境、川甘边境和新疆发现。较晚一次冰期以南沱冰碛层为代表,称南沱冰期(Nantuo ice age),相当的冰碛岩还有皖南、浙西、浙中北和赣东北的雷公坞组、黔东南的黎家坡组、桂北的泗里口组、湘中的洪江组,豫西罗圈组下部的临汝冰碛岩,川甘边境、陕豫鄂边境、陕西、宁夏、青海和新疆都有发现。长安冰期和南沱冰期中间为间冰期沉积,为含锰或含铁的页岩、砂岩,有灰岩或白云岩透境体沉积,以黔东北、湘西北和赣西北的大塘坡组为代表,称大塘坡间冰期(Datangpo interglacial age)。" }, { "instruction": "登封岩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新太古代。曾称登封杂岩,出露在河南嵩山地区,为片麻岩系。自下而上分为四个岩组:石牌河岩组、郭家窑岩组、常窑岩组、石梯沟岩组。根据四部分岩层是有层无序,改称登封岩群。角闪片岩SmNd等时年龄为(25.09±0.16)亿年,变质酸性火山岩锆石UPb年龄为(25.12±0.12)亿年。" }, { "instruction": "围压率定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通过施加均匀围压于空心岩心上而对安装于岩心内孔的地应力测量传感器进行现场和室内率定的设备。其基本原理是将地应力测量过程中所测得的传感器电信号转换为相应的外加均匀围压,将其代入特定关系式即可求得地应力值。它通常分为围压器、支架和油泵三个主要部分。使用此机在现场或室内率定传感器时,只需将安装好传感器的岩心置入围压器中,启动油泵使围压器在所取各压力值时,同时记录相应被率定的传感器各电信号值。用此设备按特定程序对地应力测量传感器进行率定,不仅方法简便迅速,而且在提高测量精度和经济方面都有显著效果。" }, { "instruction": "宽背虫亚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三叶虫纲莱得利基虫目的一亚目。背壳椭圆形。头部半圆形,颊刺发育,面线为后颊类型。头鞍大而凸起显著,前端收缩,圆润,鞍沟2至3对,后一对相连。内边缘缺失或极小。眼大而长,眼脊宽。颈环具颈疣或颈刺。胸部13节,轴宽而凸,具轴疣或轴刺,肋部狭。尾部半圆形或近三角形,轴宽肋狭,分节不显。早寒武世至中寒武世。中国贵州下寒武统产有宽背虫(Bathynotus)。" }, { "instruction": "张性角砾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张性破裂作用产生的角砾岩。显著特征是:①角砾大小悬殊混杂,分选性差;②棱角张性角砾岩显著,圆球度低;③排列紊乱,无定向性;④近源物质,成分简单。此外,它常以角砾岩带形式出现,带内变动程度往往不同,变动剧烈的岩石十分紊乱,变动轻微的甚至保存着岩石层理等原生构造(见图)。此乃张性构造的定性标志。" }, { "instruction": "额尔古纳褶皱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位于黑龙江省北部,南以德尔布干深断裂与大兴安岭优地槽褶皱带分开,向西南延入蒙古,向东北进入俄罗斯并与布列亚地块相接。这是一个早寒武世末封闭的兴凯旋回褶皱系。由于华力西旋回的强烈改造,大量地层被花岗岩侵吞,破坏了兴凯运动形成的构造形态。燕山运动使之再次受到强烈改造,北北东向的断裂和火山岩带是其醒目的构造景观。" }, { "instruction": "工业地域组合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以一定区域为范围,以集中生产为前提,或是以分散的专业化生产为基础,所实现的地区工业企业的联合布局,或有密切内在联系的地区工业有机结构。是运用专业化、协作或集聚等组织手段,通过建立工业区、工业枢纽和工业生产地域综合体等途径,建成一个具有紧密内在联系的工业地域。它可分为各种不同的组合类型系统,即①按等级层次。可分为工业地带、工业地区、工业枢纽、工业区和工业点等若干级;②按组合性质。可分成各类工业生产地域综合体;③按所起作用大小。可分为工业中心和工业基地等。" }, { "instruction": "乌贼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头足纲鞘形亚纲的一目。具10腕,体背腹扁平,胴部两侧具鳍。旋壳乌贼内壳钙质,又称海螵蛸,呈椭圆形,几乎全由前甲组成,闭锥及鞘均极退化。发现于晚侏罗世的最早乌贼类化石Voltzia,是一近完整的前甲,闭锥很小。旋壳乌贼(Spirula)的内壳非常特殊,鞘及前甲均退化,闭锥长锥形,松旋,隔壁密,分为30~40房室,隔壁颈长,体管位于壳的凹侧,外形很像鹦鹉螺,但无住室,口缘呈简单圆形,体管位置及壳的旋转方向等也不相同。全为海生,游泳生活,侏罗纪至现代,化石不多,盛产于现代海洋,如乌贼(Sepia)等。枪乌贼" }, { "instruction": "天山兴安地槽褶皱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西伯利亚地台与中朝地台、塔里木地台之间规模宏大的中亚蒙古弧形褶皱区的一部分,主要为华力西褶皱系,包括阿尔泰(加里东及华力西)、准噶尔(华力西)、天山(华力西)、内蒙古大兴安岭(华力西)、吉林黑龙江(华力西)等几个地槽褶皱系。其特点是除南天山外,大多为优地槽。加里东旋回火山岩主要发育于奥陶系—志留系,在西准噶尔发育有蛇绿岩套。华力西旋回火山岩主要形成于泥盆系和石炭系,以中性火山岩(安山岩类)为主,在内蒙古发育有蛇绿岩套,是地槽发育的主旋回;从石炭纪至二叠纪地槽强烈褶皱,有大规模的花岗岩类岩浆侵入。该区中生代以来大部经受燕山和喜马拉雅运动的强烈改造,燕山运动的总趋势是东强西弱,特别是在吉黑、大兴安岭地区有大规模的断裂运动和岩浆活动;喜马拉雅运动的总趋势则是东弱西强、天山地区升降运动异常强烈,形成高耸的山脉与深陷的盆地,以天山南北的山前坳陷和吐鲁番哈密山间凹陷为代表。" }, { "instruction": "海龙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三叠纪海洋中一类非常特殊的爬行动物。具主要由前颌骨组成的窄而长的吻部,牙齿尖锐,有的种类具纽扣状的腭齿。眶后骨和后额骨愈合。上颞孔缩小甚至完全关闭,下颞弓不完整。枕面前凹,枕髁位于下颌关节之前。海龙类的头后骨骼保留了陆生四足类的一些结构特征,不具广海活动的能力,可能是陆表海和陆缘海盆的居住者,以鱼类和双壳类等动物为食。化石发现于北美、欧洲和中国的中、上三叠统。中国的海龙类化石数量很多,保存精美。目前已记述的有贵州关岭的安顺龙(Anshunsaurus)和新铺龙(Xinpusaurus)。" }, { "instruction": "泛北极植物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大体位于北回归线以北,是面积最大的植物区。特有科有30多个,典型的有银杏科、腊梅科、茶科、桦木科、木兰科、樟科等。通常分为北方亚区、古地中海亚区、马德雷亚区三个亚区。" }, { "instruction": "中国黄土岩石地层分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根据黄土堆积物所处的不同的地质地理环境、典型剖面、黄土岩性的特征和研究程度,分区进行岩石地层的划分,以便为整个黄土堆积的岩石地层划分提供基础。共分12个地区:陇东地区,陇西地区,宁夏南部地区,陕西北部地区,白于山地区,陕西渭河谷地区,山西、河南地区,河北山东地区,新疆地区,东北地区,内蒙古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 }, { "instruction": "地区经济专业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劳动地域分工的表现形式之一。指在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生产日益社会化条件下,各地区依据其社会、经济、自然、技术地区优势,形成某些各具特点的专业化经济部门,并成为该区区域经济主体。产品的区内、区际商品率,是衡量其专业化程度高低的标尺。一国一地区经济专业化的水平,大体决定其商品经济发达程度。" }, { "instruction": "前进变质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渐进变质作用、递增变质作用。由于温度的逐渐升高,在较低温度下形成的矿物组合依次转变为较高温度下形成的矿物组合的一种变质作用。主要表现为在一个变质地体内,出现变质级逐渐增高的一系列变质带。" }, { "instruction": "哀牢山岩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古元古代。分布于云南哀牢山,为一套混合岩化的变质岩系。自下而上分为:小羊街组,为黑云斜长片麻岩,厚1294米;阿龙组,下部含电气石石榴子石矽线石的黑云变粒岩、片麻岩,上部大理岩夹斜长角闪岩,厚1788米;凤港组,为矽线黑云斜长片麻岩、变粒岩夹石榴角闪岩,上部有大理岩夹斜长角闪岩,厚1419米;乌都坑组,主要为黑云斜长片麻岩及变粒岩、大理岩,上部为混合岩及混合岩化片岩等,厚2264米。已发现多处沉积变质型铜矿点,喜马拉雅期伟晶岩脉产红绿宝石、海蓝宝石和黄晶等。石榴辉石岩中的单矿物40Ar/39Ar年龄为(17±0.2)亿年。" }, { "instruction": "原鞘翅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昆虫纲已绝灭的一目。体小到中型。头小,眼显著,触角突出,中等长度,粗壮,多节;前胸背板宽而扁平,侧面有微刺;足坚硬,多刺,5跗节。前翅多形成凸出的鞘翅,前缘在翅的基部延长形成扁平突出物;大多数种有SC脉、R脉、RS脉、M脉、CUA脉、CUP脉和3条A脉,特化的少数种只有SC脉、RS脉的基端,CUP脉无法看到;接合缘加厚,平行于后缘,在亚前缘和接合缘的基部有成簇的刚毛。后翅较鞘翅长而宽,臀区大。腹部宽,有短而显著的尾须,雌虫有短、外露的产卵器。二叠纪—白垩纪。" }, { "instruction": "山麓剥蚀平原学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关于夷平面形成的假说。它强调山坡始终保持陡峭,平行后退,山麓剥蚀面逐渐扩大而使整个山地夷平。" }, { "instruction": "卢氏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始新世中期。主要分布于河南省卢氏盆地内。命名剖面位于河南卢氏孟家坡;参考剖面位于卢氏张麻后沟。下部为褐红色含砾砂质泥岩和砾岩互层;中部为浅棕色泥岩夹砾岩或互层;上部为深红色泥岩夹灰绿色砂质泥岩。总厚400米以上。与下伏老地层呈不整合接触,与上覆始新统锄钩峪组呈整合接触。组内含两个脊椎动物化石层位:上部(在孟家坡附近的王家坡)含30多种哺乳类化石,重要的有Lushilagus lohoensis,Tsinlingomys youngi,Lushius qinlinensis,Miacis lushiensis,Lohoodon lushiensis,Lunania youngi,Breviodon minutus,Lushiamynodon menchiapuensis,Sianodon honanensis和Gobiohyus orientalis等,这些化石,几乎都是内蒙古二连地区伊尔丁曼哈动物群中的属和种,时代为中始新世晚期;下部(在谢家沟和张家村一带)含Lophialetes sp.,Eudinoceras? sp.,Mesonychidae和Uintatheriidae等哺乳类化石,这些化石中有的与北美中始新统和山东中始新统官庄组的种类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卢氏组下部的时代有可能稍早,或许为中中始新世。" }, { "instruction": "季风低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季风槽。" }, { "instruction": "饱和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沙德(Shahd,1927)按饱和与不饱和这两组矿物将SiO2饱和度概念引入火成岩分类中,饱和岩不含石英,亦不含不饱和矿物副长石。在化学成分分类法则中,从标准矿物中未计算出游离硅酸及不饱和矿物时,称为饱和岩。" }, { "instruction": "被子植物亚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被子植物类,即开花的植物。与裸子植物同属于种子植物门,是植物界的主要划分之一。是自白垩纪以来最重要的植物种群,新生代也被称为被子植物时代。" }, { "instruction": "冲积平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河流挟带的泥沙进入低地堆积而成的平原。地势平坦,沿河谷延伸,呈带状或片状分布,多见于河流的中下游。如长江中下游平原。冲积平原是人类重要的栖息地。是工农业、交通、商业和文化发展的主要地区。" }, { "instruction": "interpenetration twin,interpenetrant twin,penetration twin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贯穿双晶、透入双晶。双晶的一种类型。两个或两个以上单晶体相互贯穿所构成的双晶,其接合面复杂而不规则。常见的如十字石的十字双晶。" }, { "instruction": "阳生植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强光环境中生长发育健壮,在阴蔽和弱光条件下生长发育不良的植物称阳性植物。多生长在旷野、路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速率都比较高,具有较高的光补偿点,如蒲公英、松、杉、柳、杨、桦、槐、甘草、芍药等都是阳性种类,草原和沙漠植物以及先叶开花植物和一般的农作物也都是阳生植物。" }, { "instruction": "航空港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航空运输用的飞机场及其服务设施。飞机场简称机场,是用于飞机起飞、着陆、滑行、停放、维修等活动的场地,其中有为飞行服务的各种建筑物和设施。在航空港内,除飞机场外,还有为客、货运输服务的设施,如货运站、候机楼等。航空港和飞机场原是两个含义不同的概念,但在民用航空中往往混用,如北京的国际航空港习惯上称为北京首都机场。中小型机场不能称为航空港。" }, { "instruction": "郎伊尔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世界上最北端的城市。郎伊尔译意为长年城,该城位于78°14′N。距北极点1300千米。为人类建在地球最北端的城市,是挪威所属的斯瓦尔巴群岛的首府,常年过冬的人口为1500人左右。这里常年有116天的极夜和116天的极昼。每年6~8月为夏季,平均气温可达4℃。最冷月份为1~2月,平均气温为-13℃,年平均气温为-7℃。与同纬度的南极地区相比,气温约高出20℃。斯瓦尔巴群岛的矿产资源很丰富,主要有煤、铁、大理石、磷灰石、云母、石膏、石油和天然气等。在该群岛上,挪威、日本建有数个北极观测站,开展了气象、冰雪环境、高空大气物理和北极光等学科的考察研究工作。" }, { "instruction": "棕红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红壤土类中的一个亚类,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北缘,是红壤向黄棕壤的过渡类型。母质以Q2红土为主,粘粒ki值在2.42~3.03之间,脱硅富铝化程度相对较弱,剖面大部有铁锰淀积物及网纹层。" }, { "instruction": "环带结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正交偏光下同一个矿物颗粒内不同环带的干涉色和消光方位不一致。这种光性的不一致是由于矿物颗粒内各种组成分子的比例改变所引起的。如斜长石常具环带结构,尤其是中长石环带结构最发育。根据环带的成分和形成变化特征,还可进一步细分为:正环带结构、反环带结构、韵律环带结构,弧圈带状结构,不规则带状结构和间断面结构。环带结构多见于浅成岩、次火山岩、火山岩中,是在温压变化较大条件下的产物。" }, { "instruction": "五通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五通石英岩。时代属晚泥盆世。分布于长江下游苏南、浙北、皖南一带。命名地点在浙江长兴西北煤山北端的五通山。为陆相碎屑沉积,以灰白或淡黄色厚层石英岩与粗粒石英砂岩为主,中夹薄层石英砂岩及灰、紫、绿等色粘土页岩,顶部含赤铁矿、褐铁矿和锰矿瘤状体或呈薄层状,含鱼类化石Asterolepis sinensis,Sinolepis macrocephala等,及植物化石Leptophloeum rhombicum,还有通常只见于早石炭世的Sublepidodendron mirabile,Lepidodendropsis hirmeri等。共厚约50~800(?)米。与下伏中下泥盆统茅山组和上覆下石炭统金陵组均呈假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鲁伊斯峰火山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位于南美洲哥伦比亚,西经75°19′,北纬4°53′处,火山顶端海拔5?321米,由安山岩和英安岩质的熔岩和安山岩质碎屑构成的层状火山。底部面积有200平方千米。更新世鲁伊斯火山即已出现,老的火山口已塌陷破坏,变得低平宽大。现在的火山锥是在这个破火山口中新产生的多个熔岩丘组合而成,顶端的火山口宽达1000米、深240米,平时为冰雪所掩盖。1585年鲁伊斯火山爆发,这些冰雪迅速融化,夹带火山喷出的灰渣形成火山泥流造成灾害。1985年9月悲剧重演,并伴生强烈地震,11月13日21点08分时火山爆发,火山泥流随后奔腾而下,阿尔梅罗城被埋葬,死亡超过23?000人,死亡人数在全球因火山爆发而导致死亡的事件中排名第四。" }, { "instruction": "压性兼扭性结构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简称压扭性结构面、压扭面。既有压性特征又具扭性特征的结构面。包括同时兼具这两种力学性质和先后出现这两种力学性质者。前者又有以压为主兼有扭性和以扭为主兼有压性两种;后者又分“先压后扭”和“先扭后压”两类。同时或先后形成的以压为主兼具扭性的结构面。以扭性为主兼具压性的,则称扭压性结构面(shearing compressive plane)。同时兼有压性和扭性的结构面。即不包括“先压后扭”和“先扭后压”形成的。由压性破裂面转化而来的兼具扭性的挤压面。由扭性破裂面转化而来的兼具压性的扭裂面,则称扭压性结构面。此类结构面通常指破裂面,也有压扭性褶皱。" }, { "instruction": "心笔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正笔石目的一属。笔石体窄长呈卵圆形,始端浑圆,末端平或凹陷。胞管双列,直管状,口部扩大。第1个胞管直向下生长,其余始端胞管近口部弯向斜下方至两侧,继而转为向斜上方生长。中奥陶世,大洋洲、亚洲、北美。中国产于南方及西北中奥陶统。" }, { "instruction": "中国南极科学考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中国的南极科学考察可分为四阶段:①20世纪20年代至新中国成立:知识准备阶段。192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刘虎如译的《两极探险记》。1936年,又出版了世界名著《南极区域志》。②1949~1980年:科学考察准备阶段。新中国成立后,自1951年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燕生编译的《南极洲——世界第六大洲》开始,中国又相继出版了一系列有关著作。1957年竺可桢建议要研究极地,中国派出了第一个学习极地冰川专业的留学生赴莫斯科大学学习。国家海洋局向国务院提交了《关于开展南极考察工作的报告》,多批中国专家加入其他国家的南极考察队,赴南极进行多学科考察。③1981~1990年:以建立南极科学考察站为主的阶段。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成立。中国于1983年6月8日加入《南极条约》。1985年2月14日,中国在南极半岛北端的南设得兰群岛中的乔治王岛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南极考察站——长城站,开始了中国每年一次的南极科学考察研究。1985年10月7日中国成为南极条约协商国。1989年2月26日,中国又在东南极伊丽莎白公主地的拉斯曼丘陵建立了第二个南极考察站——中山站,把中国的南极科学考察研究推向难度更高的南极洲腹地。这一时期中国的地质学家也在南极开展了大量的地质科学考察。④1991年至今:以科学考察为主的阶段。从1991年开始,中国的南极考察从以建站为主转为以科学考察为主。" }, { "instruction": "富铝片麻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云母片麻岩(mica gneiss)。含有富铝变质矿物的片麻岩。它是片麻岩中重要的岩石类型,能反映变质岩的原岩类型和形成条件。矿物成分主要为钾长石、酸性斜长石、石英、黑云母和白云母,常含有矽线石、红柱石、石榴子石、堇青石等富铝变质矿物,有时可含有刚玉和石墨。富铝片麻岩是富铝粘土岩经中高级变质作用的产物。" }, { "instruction": "异性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Na,Ca)6ZrSi6O17(OH,Cl)2,含ZrO2 11.84%~12.82%,常含稀土元素。成分中富钙以及负光性者称为负异性石(eucolite)。三方晶系。晶体呈菱面体或板状。玫瑰红或红色,负异性石呈褐色。玻璃光泽。硬度5~6。解理平行底面{0001}不完全。密度2.9~3.0克/厘米3。产于碱性岩及其伟晶岩中,是提取锆的矿石矿物。" }, { "instruction": "功能形态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研究古生物的形态结构及其与功能关系的科学。生物的形态结构必须和其生活习性、功能要求及生活环境相适应。现代生物的形态分析是通过直接观察现生生物进行的,而对古生物,特别是已经绝灭门类则需运用与现生生物同源比较、同功类比、范例法等方法进行古生物形态的功能分析。化石记录一般是古生物的骨骼部分,因此,古生物学中多是根据骨骼的生物学功能和生物的生活方式进行生态解释。功能形态学目前已广泛用于研究各种古生物门类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受到古生物学家的重视。" }, { "instruction": "西伯利亚南部地洼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包括内贝加尔、外贝加尔诸山脉及长形盆地。原为古西伯利亚地台的南部,地槽构造层形成的基底为下古生界至上古生界,地台体制延至中生代初。于中生代中期进入地洼阶段,拱曲、断裂作用产生地穹山脉和地洼盆地。世界第一深湖著称的贝加尔湖(1741米),即位于一裂谷型地洼中。其他地洼还有伊尔库次克(早侏罗世)、堪斯克、雷宾斯克等。岩浆活动强烈,中、新生代褶皱断裂发育,有些中、新生代地洼沉积被前寒武纪结晶岩所逆掩,在内贝加尔山脉及萨彦岭之间花岗岩广布,并有大量火山岩。本区还可细分为多个次级地洼区。认识其大地构造性质系属于地洼区后,找到了钨、锡、稀有、萤石等矿床。" }, { "instruction": "冰前沉积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冰川前端流出的冰水溪流,携带有大量的碎屑物质,粗屑部分一般沉积在冰川边缘的前端,细粒部分具有典型冰川乳特性沉积在冰湖中。根据当地地形的起伏特点,冰前沉积形成两种地貌景观,如冰川被局限在山谷内,其沉积物称为谷边碛;如冰川结束在广阔的平原上,其沉积物称为冰水平原沉积。" }, { "instruction": "生物滩灰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略高出周围海底的异地或原地生物骨壳堆积而成的灰岩。这种生物不具抗浪本能,因而不能形成坚固的抗浪构造,但骨壳常见破碎、磨圆、分选和定向排列,显示波浪水流活动特点。常见的生物滩灰岩如贝屑灰岩、棘屑灰岩、有孔虫、纺锤虫灰岩等。" }, { "instruction": "华脉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昆虫纲已绝灭的一目。前后翅结构、脉序相似,后翅无发达的臀区;CUA脉在基部与M脉的主干短距离重合,CUA脉和CUP脉十分靠近并平行,均无分支;有2条或更多的A脉;横脉很多。身体柔软;触角线状,多节;下口式或前口式,咀嚼式口器;足长而柔软,5跗节。雌虫有短且仅1节的尾须。石炭纪—二叠纪。共有9个科,另有2个属的科级分类位置未定。" }, { "instruction": "汝阳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蓟县纪至青白口纪。分布于河南熊耳山以东和山西南部等地,为一套轻微变质的碳酸盐岩、碎屑岩系。自下而上分为兵马沟组、云梦山组、白草坪组、北大尖组、崔庄组、三教堂组和洛峪口组。洛峪口组为一套碳酸盐岩夹碎屑岩组合,厚146米;三教堂组为一套石英砂岩,顶部为海绿石石英砂岩,厚231米;崔庄组主要由杂色页岩及少量石英砂岩组成,底部及中部分别夹有鲕状赤铁矿和菱铁矿,厚213米;北大尖组主要为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夹海绿石石英砂岩,顶部为白云岩,上部夹贫铁矿层,厚198米;白草坪组主要为红色砂质页岩夹薄层石英砂岩局部夹砾岩、白云岩,厚200米;云梦山组主要为紫红色不等粒石英砂岩夹页岩,底部为砾岩夹铁矿层,厚276米;兵马沟组主要由紫红色砾岩、砂砾岩、砂岩和粉砂质页岩组成,砂岩中含海绿石及铁质结核,厚达880米。与下伏登封群或熊耳群呈不整合接触,顶部与上覆罗圈组、辛集组等呈不整合接触。总厚13070米。云梦山组、白草坪组、北大尖组均含微古植物;北大尖组顶部白云岩中含叠层石。云梦山组火山岩夹层全岩RbSr等时线年龄12.7亿年,北大尖组海绿石常规KAr法年龄平均值(11.8±0.7)亿年,三教堂组(10.8±0.5)亿年。" }, { "instruction": "那丹哈达优地槽褶皱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位于我国东北部,属于锡霍特褶皱系。为一华力西褶皱基底之上的燕山优地槽褶皱带。中生代地槽型火山沉积岩沉积从晚三叠世开始,到中侏罗世晚期结束。地槽期后的沉积盖层称龙爪沟群,为海陆交互相沉积。" }, { "instruction": "历元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天文学上,历元是为指定天球坐标或轨道参数而规定的某一特定时刻。" }, { "instruction": "漂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埃克曼漂流(Ekman drift current),受盛行风影响和控制的宽阔而缓慢运动的海洋表层环流。是风海流近海洋表层流动的部分。如北太平洋中的东风漂流。" }, { "instruction": "断块仰冲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大陆壳断块大洋壳断块上逆冲的现象。仰冲与俯冲是冲断层两盘的相对位移运动,是剪切作用的构造表现,均发生在陆壳断块与洋壳断块的碰撞中,与板块说不同的是断块说强调仰冲是主要的,而俯冲作用是次要的。断块说认为在洋壳断块与陆壳断块相碰撞时,由于断裂常向大陆一侧倾斜,位于断层上盘的密度较小、强度较小、地形较高的陆壳断块,容易仰冲于位于断层下盘的密度较大、强度较大、地形较低的洋壳断块之上,因此,仰冲是比俯冲作用更普遍、更重要的构造现象。断层面(两个断块的接触面)倾角的变化对仰冲或俯冲亦起重要作用。板块构造说强调俯冲或消减带,而忽视仰冲叠加带,所基于的事实是:海洋地壳较冷、Q值较高、刚度较大、密度也较大;贝尼奥夫带向大陆倾斜;双变质带的高压低温带在海洋一侧,而低压高温带在大陆一侧;岩浆的分带由大洋向大陆酸碱性增大,向大洋则基性成分增高等。大陆向大洋仰冲模式不但能更圆满地解释碰撞带及其附近的上述各种地质现象,还可成功地说明远离大洋上千千米之遥的大陆边缘构造盆地的成因和机制。自始新世以来发育的东距太平洋上千千米的华北陆缘盆地为一剪切拉张大陆边缘构造盆地(北东向以剪切为主,近东西向以拉张为主)的形成机制是,在太平洋型大陆边缘,洋壳断块与陆壳断块发生碰撞,大陆向大洋仰冲,因而在大陆边缘部位产生垂直于陆洋边界的拉张应力,沿袭原断裂(构造薄弱带)即可发生拉张而形成盆地、裂谷等构造,并伴随上地幔上隆和地壳的减薄。向大陆倾斜的断裂面倾角越小,大陆向大洋仰冲的规模越大,影响形成大陆边缘盆地或裂谷构造的范围也就越大。由断裂带的仰冲和俯冲而决定的褶皱作用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一般以仰冲为主时,断裂面上盘的褶皱自大陆向大洋由新变老,岩浆活动等也自大陆向大洋由新变老;而以俯冲为主时则相反。" }, { "instruction": "地区主导工业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个地区的支柱性工业或战略重点工业。其发展和变化对该地区经济发展的规模、性质、内容、发展方向等方面均有深远影响。它一般是在地区优越资源与条件基础上建立、发展起来的工业生产专业化部门,标志着该地区工业结构特点及其在大区乃至全国劳动地域分工中所处地位。地区主导工业部门的形成与发展,因各地区自然资源条件、经济发展特点与技术水平有所差异,其特点与情况亦有不同。如中国上海,经济发达、经济发展有很强综合性,轻纺、电子、机械、钢铁、石油化工等多个工业部门成为其地区主导工业;盛产铁矿的中国鞍山地区,主导部门仅有钢铁工业一个;而中国唐山地区,在煤、铁资源优势基础上,形成、发展起了煤炭与钢铁两个地区主导工业。" }, { "instruction": "花岗斑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酸性火成岩的浅成相岩石。化学成分、矿物组成与花岗岩相当。色肉红或灰白,具全晶质斑状结构,斑晶为石英及碱性长石,可含少量斜长石、黑云母、辉石、角闪石等;基质由细粒石英、长石及少量深色矿物组成。岩体一般较小,常呈岩枝、岩瘤或岩脉产出。有关矿产是铜、铅锌、金、银等。" }, { "instruction": "大气污染源调查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根据控制大气污染、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的要求,对某一地区造成大气污染的原因进行调查,建立各类大气污染源档案,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确定评价标准,估算并比较各污染源对大气的危害程度及其潜在危险,确定该地区的重点控制对象和主要控制方法的过程。污染源调查的第一步是普查,查清区域内污染源名称、位置、污染物名称、排放量、排放强度、排放方式和排放规律等。第二步是根据区域内环境问题的特点确定进一步调查的对象,进行深入调查。最后一步是整理资料、写调查报告和建立污染源档案。" }, { "instruction": "深拖系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拖曳于船后的深海地质、地球物理综合观测仪器系统。是在一个仪器架或拖曳式航行器上组装精密导航定位系统,由旁侧声呐、窄射束(4°)精密回声测深仪、地层剖面仪、磁力仪、立体照相机、连续测温装置及底质或生物取样器等地质、地球物理观测仪器构成。可进行地形、地磁、地震、地热测量和海底摄影和取样等综合性观测。系由水面上的母船用嵌装电缆沿离海底10~100米的高度上缓慢拖曳进行观测,主要用于海底热液多金属沉积物或硫化物和多金属结核的调查。" }, { "instruction": "鳞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石松植物化石的一属。高大乔木,茎直立,高可达40米,基部粗2~3米。树干上部常为二歧式分枝,枝上布满细而长的叶。叶基部膨大,脱落后在茎上留下螺旋状排列的叶座。叶座多为纵菱形或纺锤形,中上部有叶着生处留下的叶痕。叶痕横菱形或盔形,中央有维管束痕。束痕两侧,有时在叶痕下方的叶座上,各有2个通气孔痕。叶痕上方的叶座上还有叶舌留下的一个小点称作叶舌痕。石炭纪至二叠纪,世界各地。中国石炭系和二叠系中此类化石很多,常见的种有猫眼鳞木(Lepidodendron oculusfelis)等。" }, { "instruction": "冰川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粒雪冰受压力排出气泡,而形成的冰川冰晶体。冰川冰由许多冰川冰晶体组成,呈浅蓝色,密度达0.9克/厘米3。" }, { "instruction": "鸟脚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传统分类系统中鸟臀目(Ornithischia)的一个亚目——鸟脚亚目。传统意义上的鸟脚类指两足行走、具三趾脚的鸟臀类恐龙,主要包括畸齿龙科(Heterodontosauridae)、棱齿龙科(Hypsilophodontidae)、禽龙科(Iguanodontidae)、壮龙科(Hadrosauridae)等。鸟脚类恐龙具有一些近裔特征:前颌骨齿列相对于上颌骨齿列来讲向腹方偏移,月牙状的副枕突(paroccipital process),颌关节低于咬合面,因前颌骨夹在其间而使上颌骨与鼻骨不相接触。目前多数学者认为鸟脚类与缘头龙类(Marginocephalia)为姐妹群关系。美国学者Sereno曾使用真鸟脚类(Euornithopoda)一词。将畸齿龙类排除在外,并主张真鸟脚类与缘头龙类为姐妹群关系。" }, { "instruction": "维拉弗朗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意大利北部的新生代的陆相年代地层单位,是帕里托(L.Pareto)在1865年创立的。标准地点在意大利北部皮埃蒙特区都灵城东南阿斯蒂附近。它的代表岩性是一套河流与湖泊沉积物,延续的时间较长,它的界线还不十分肯定。维热特(Viret)1954年根据动物群将维拉弗朗阶划分为四段,卢提格(Lüttig)1959年也根据动物群将阿尔诺河流域的维拉弗朗阶划分为四个单位。其中最下部的一段认为与海相的阿斯提安层(Astian)相当,属晚上新世(有人认为属中上新世—晚上新世早期)。第二段至第四段分别与海相的卡拉布里亚层(Calabrian)、埃米尔层(Emilian)和西西里层(Sicilian)相当,属更新世早期。这样,也就可将维拉弗朗阶划分为上下两部,下部属新近纪上新世,上部属第四纪更新世。维拉弗朗阶在第四纪地层的对比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华北地区的泥河湾组或三门组可与维拉弗朗阶的中、上部对比。" }, { "instruction": "景观诊断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研究景观结构和性质,对景观特性进行综合鉴定的过程。它包含三种观点:①认识论观点。反映了对自然景观结构和人文景观结构的认识;②评价观点。确定景观生态潜力及其范围;③比较观点。分析景观利用与其潜力之间的相互关系。景观诊断的重要内容是确定在自然结构的基础上形成的景观潜力,并更多地获取各种数据,同时也必须研究人类要素所创建的文化景观的影响。" }, { "instruction": "雷公坞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南华纪。分布于浙江常山、龙游地区。自上而下分为雷公坞组和志棠组。①雷公坞组,下部为冰碛含砾砂岩、含砾泥砂岩、含砾泥岩夹少量砂岩,中部为黑色页岩、含锰砂岩、页岩、白云岩、硅质岩等,上部为含砾冰碛砂岩夹少量泥岩、粉砂质泥岩,含微古植物化石Asperatopsophosphaera sp.等;②志棠组,底部为紫色砾岩、砂砾岩,中、下部为凝灰质粉砂岩、细砂岩夹层凝灰岩,上部以粉砂岩为主夹砂质页岩,含微古植物Pulvinomorpha sp.,Leiopsophosphaera sp.等。" }, { "instruction": "安宁砂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其时代可能属更新世早期。分布于甘肃兰州至靖远一带黄河两岸及大通河以东地区的第四纪砂层。较好的剖面见于兰州市安宁堡附近大沙沟(黄河北岸一支沟),1937年杨钟健等首先研究并命名为安宁系。安宁砂层呈浅橘红色,以石英砂粒为主,砂粒球度高,磨圆度差,多棱角,表面有麻炕,砂层疏松,厚约40~50米。它可能是附近红层中的砂粒经风力搬运再堆积而成。安宁砂层下伏地层为新近系甘肃群红层,上覆马兰黄土。" }, { "instruction": "豆状集合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外表形态呈豌豆状的一系列球体、椭球体所组成的矿物集合体,大小一般为几毫米。其他特点及成因均同鲕状集合体。常见的有豆石(豆状文石)等。" }, { "instruction": "曙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始新猴、曙猿。生活于中始新世中期到晚期(约距今4500万~4000万年)的眼镜猴类化石。小型猴类,估计体重约100克。中华曙猴下颌化石分别以带第四下前臼齿及第一、第二下臼齿及其余牙槽的破碎下颌骨和带有全部牙齿的世纪曙猴下颌近完整下颌骨为代表。前者为1994年正式命名的中华曙猴(Eosimias sinensis),产出于江苏溧阳睡山的石灰岩裂隙B堆积中,根据共生的哺乳动物化石,其地质时代为中始新世中期;后者为1997年定名的世纪曙猴(Eosimias centennicus),产出于山西垣曲黄河岸附近的“第一地点”。该地层是研究已有70余年历史的世界知名的中始新世晚期标准剖面。曙猴以它牙齿上的诸多特点显示出与高等灵长类接近,如下颌联合短而深,下齿式:2133。下门齿小而垂直生长;犬齿大于门齿和p2,而且突出,p2单根;p34中远侧短,与齿排方向倾斜(中根比远根更偏向舌侧)。m12下前尖尖锐,下后尖与膨大的下原尖远远地分离,下内尖位于下次尖和远端突出的下次小尖的水平位的中间。最后一个臼齿前半部分(三角座)宽于后半部分(跟座)。但曙猴的基本特征仍证明他属于早期的眼镜猴。由于晚期的眼镜猴已较特化,因此曙猴是向高等灵长类进化的最早的代表。" }, { "instruction": "紫阳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中国下志留统上部的一个阶,位于大中坝阶之上,中志留统下部的安康阶之下,层型剖面位于陕西紫阳西南10千米芭蕉口的麻柳树湾至仙中沟口。紫阳阶的底界以笔石Spirograptus guerichi的首现为标志。阶内自下而上包括九个笔石带:①Spirograptus guerichi带,②Spirograptus turiculatus带,③Monograptus crispus带,④Streptograptus exiguus带,⑤Monoclimacis griestoniensis带,⑥Torguigraptus tullbergi带,⑦Oktavites spiralis带,⑧Cyrtograptus lapworthi带,⑨Cyrtograptus sakmaricus带。" }, { "instruction": "统计动力模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统计学与动力学方法相结合的天气预报模式。简称MOS预报。首先在大量的历史资料中,以数值预报输出的天气形势场为预报因子,被预报时刻的实际天气或要素作为预报量,建立统计预报关系式,再纳入到数值模式中。以后在运转数值模式时即可直接得到所需要的预报值。其优势是:充分发挥了数值模式制作形势预报能力较强的特点,以及用同时刻的预报因子与气象要素建立的统计关系比较稳定的特点,弥补了数值预报模式对降水、云量等气象要素预报能力较弱的不足,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改善数值预报模式的内在缺陷,已成为预报降水、云量等要素的主要方法之一,但对一些强对流等小概率天气,预报准确率不高。统计-动力学方法的另一种途径是直接在动力学方程中引进统计项,也称为统计-动力的内结合方法。" }, { "instruction": "三岔子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长城纪。分布于辽宁铁岭一带,为浅变质岩系。自下而上分为大迫山组、康庄子组和关门山组。下部为含砾石英砂岩夹各种粒度的白云岩;中部为石英砂岩,板岩及微晶白云岩;上部为灰色富含角砾屑的白云岩。RbSr等时线年龄12.9亿年。白云岩中含叠层石,板岩中含微古植物化石。" }, { "instruction": "钙碱指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皮科克指数(Peacock index),划分岩系主要应考虑全碱(Na2O+K2O)对CaO的关系,因为,这两个数值与岩石中的长石成分和数量密切相关,而长石又是每种火成岩分类的重要依据。一般来讲,Na2O和K2O的变化有一致性,并随SiO2的增加而增加,而CaO则相反,随SiO2的增加而减少。如以w(SiO2)(%)为横坐标,w(Na2O+K2O)(%)和w(CaO)(%)为纵坐标,那么(Na2O+K2O)对SiO2的曲线和CaO对SiO2的曲线,势必相交于一点,这个交点(也就是(Na2O+K2O)与CaO数值相等时)相当的横坐标上SiO2数值,是反映岩系全碱和CaO之间关系的重要指数,称为钙碱指数,可用CA代号表示。按照钙碱指数的大小,可把各种岩系划分为四类:①钙碱指数CA<51的岩系,为碱质岩系;②钙碱指数CA 51~56的,为弱碱钙质岩系;③CA 56~61的,为钙碱质岩系;④CA>61的,为钙质岩系。" }, { "instruction": "第一性生产力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初级生产力。" }, { "instruction": "马鞍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变形砾石的一种,长时期受冰川压力作用所产生弯曲、变形呈马鞍状的砾石。" }, { "instruction": "亚高山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山岳的垂直带之一,山地带和高山带之间,严格来说是指山地带的上限到森林界线的部分。它足亚高山灌丛、矮曲林、草甸、草原、冻原等植被相结合的垂直带。" }, { "instruction": "微波影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应用成像微波辐射计(扫描型)接收地物发射波长为1mm~30cm的微波辐射能形成的影像。微波影像反映一定温度的地物,地面分辨率较低。判读时除需要应用判读普通图像所具有的基本要素外,同时还应了解有关各种地物的反射率(来自天空和大气的)、发射率(地面的和水面的)和透射率(从较深的下层透过表层的)的作用:由于水体是微波辐射十分理想的辐射体,因此在微波影像上产生较浅色调,国外广泛用于探测海上冰层、洋流和陆地上的水体、雪融状况、土壤含水状况等信息。还可应用于城市环境研究,绘制城市土地利用图。也可以探测地下埋藏,进行考古研究。" }, { "instruction": "叶相分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定量研究古近纪新近纪古气候和古环境的重要方法之一。叶相是植物叶片上各种形态结构的总称,主要包括叶级(叶片面积的大小)、叶缘类型、滴水叶尖的有无、叶形、叶脉类型、叶脉的密度、叶片质地、叶基形态和角质层等特征。早在20世纪初,I.W.Bailey和E.W.Sinnot提出一个新观点,即被子植物叶片的一些特征和气候条件的相关关系非常密切。他们调查了大量地区性植物群,发现全缘叶种类百分比和年平均气温之间具有相关关系。热带植物叶片主要是全缘的,在温带地区植物叶缘多数是有齿的。一些古植物学家接受了这一观点,并很快将其应用到化石植物群的古气候分析。20世纪60年代,美国古植物学家Jack Wolfe开始系统研究被子植物全缘叶种类百分比和平均温这一特定参数之间的相关关系。20世纪90年代初,Jack Wolfe进一步发展了叶相分析的方法,提出“气候与叶片多变量分析程序”(CLAMP),利用这一程序定量研究古近新近纪古气候和古环境可以得到较为准确和精确的结果。" }, { "instruction": "水下声学定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用水声设备确定水下载体或设备的方位、距离的技术。根据从构成基阵的三个以上声应答器接收到的声脉冲信号到达时间或相位进行定位。按应答器基阵基线长度分为长基线定位(long baseline positioning),短基线定位(short baseline positioning)、超短基线定位(ultrashort baseline positioning)。" }, { "instruction": "混积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由多种成因的组分(碎屑、粘土、生物化学组分)组成的岩石。其中每一种组分的含量均不超过50%,由砂、粉砂、粘土构成的混积岩称为垆坶土;由粘土和碳酸盐物质组成的混积岩称为泥灰岩;由陆屑和碳酸盐物质组成的混积岩如常见的砂质石灰岩、砂质白云岩等。" }, { "instruction": "洛南冰碛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属更新世早期。命名剖面位于陕西洛南眉底村黑十沟。洛南冰碛层,由底部紫红色粘土,中部紫红色泥砾及上部浅棕色砾石组成。为泥包砾、砾夹泥的混合堆积,砾石、漂砾以石英岩为主,砾径一般为15~40厘米,大者60~100厘米,砾石扁平者居多,并具两个磨光面,熨斗石、凹面石、压坑石较多见,偶见条痕石,呈半棱角—半圆状。总厚958米,伏于寒武纪、奥陶纪、二叠纪及古(新)近纪地层之上。孢粉以草本为主,有Chenopodiaceae, Gramineae, Artemisia,尚有Polypodiaceae,Schizaeaceae,木本极少。为冰川成因,冰碛物主要物源区是盆地北缘及盆地南侧。洛南冰期的冰川作用仅限于秦岭山区,而未到达山下。冰期年代经确定始于240万年。属更新世早期。" }, { "instruction": "岩溶泉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岩溶水向地表流出的天然露头。岩溶泉的地表,地下补给范围称岩溶泉域。岩溶泉有以下主要类型:①按照泉的水动力性质,分为上升泉(涌泉)、下降泉;②按照动态,分为常流泉(全年都出水的泉)、间歇泉或季节泉(仅在一定时间内出水的泉)、反复泉(又称涨落泉)或落水洞泉(季节性出流,不流水时成为井并可消水)、溢洪泉(间歇泉的一种,是常流泉的补充排泄口)、周期性泉;③按照泉口形态,分为溶蚀裂隙泉(泉口成缝隙状者)、溶洞泉(泉口为水平洞穴)、上升斜井泉(具有上升式出口通道的岩溶泉,相当国外的伏克律兹泉)、溶潭泉(出口为一大溶潭,看不到具体的出水部位);④按照出口的地理地质位置,分为河底泉、谷边泉、海岸泉、海底泉、断层泉、悬挂泉(包气带中的上层滞水露头或悬于谷坡的泉);⑤按照泉的补给条件,分为外源泉、内源泉。" }, { "instruction": "串珠状水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古冰川谷中的水系流经冰川刨蚀形成的冰斗、冰槛后洼地构成的小型湖泊,形若串珠故名。" }, { "instruction": "蓝石棉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青石棉(crocidolite)钠闪石的纤维状变种。区域变质成因,通常呈脉状产于铁质和硅质的沉积变质岩中及某些碱性变质岩中。" }, { "instruction": "阜新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中国陆相下白垩统的第四个阶,位于沙海阶之上,孙家湾阶之下。阶名源自岩石地层单位阜新组,层型剖面选在辽宁阜新露天煤矿处。阜新阶的底界生物识别标志尚待深入研究后定义。阶内富含古植物AcanthopterisNilssonia sinensis组合,主要分子有:Acanthopteris gothani,Nilssonia sinensis,Coniopteris burejensis,Onychiopsis elongata,Cladophlebis argutula,Pterophyllum cf.propinquum,Equisetites cf. burchardi,Elatocladus manchuricus,Ginkgoites sibiricus,Sphenobaiera longifolia等,阶内包含二个孢粉组合:下部为PilosisporitesAppendicisporitesTriporoletes组合,上部为DeltoidosporaCicatricosisporitesAppendisisporites组合;同时含一个介形虫Cypridea(C.)tumidiusculaPinnocypridea dictyodromaMantelliana papulosa组合,此外还含一些双壳类,腹足类及小个体的叶肢介化石等。" }, { "instruction": "消费地理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社会地理学的一个新分支。早期的消费地理学仅指商业地理学中的零售商业地理部分内容,20世纪70年代主要集中在住房消费问题上,80年代研究领域开始拓宽,主要集中在社会文化问题上,如文化中心、主题公园、购物中心。" }, { "instruction": "径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沿地表或地下运动的水流。按径流的途径,分为地表径流(地表水)和地下径流(地下水);按形成的水源条件,又可分为降雨径流、融雪径流。径流从广义上还应包括化学径流(在水流携带下的溶解质迁移)和固体径流(在水流携带下的泥沙、砾石等物质的迁移)。" }, { "instruction": "超新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爆发变星中,爆发规模特别大的变星叫超新星,其光度变幅超过17个星等,即亮度可突然增强到原来的几千万倍甚至近亿倍。这是恒星“临终前的回光返照”。" }, { "instruction": "水稻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长期水耕熟化条件下形成的土壤。分布于全国各地,但集中分布于中国南方的河湖平原、山丘沟谷及地势较平坦的岗坡地。在季节性干湿交替条件下,土体中还原与氧化过程交替,有机、无机物质的迁移与淀积,有机质的分解与积累等作用,造成土层的明显分异,出现由特定发生层构成的剖面形态。水稻土的发生层有:A为耕作层,AP为犁底层,P为渗育层;W为潴育层,G为潜育层,E为漂洗层,C为母质层。这些层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水分状况与土壤发育阶段。水稻土各主要亚类剖面构型的差别即因水分状况不同而不同。情况见下表。水稻土主要亚类剖面构型比较水稻土亚类淹育水稻土submergenicp.s.渗育水稻土percogenicp.s.潴育水稻土hydromorphicp.s.潜育水稻土gleyed p.s.脱潜型水稻土degleyed p.s.分布与环境坡地与沟谷上部、水源不足平原地势高处或缓坡地平原及丘陵沟谷中、下部平原或沟谷洼地或积水梯田平原及沟谷,地下部已修水利排水水分状况已脱离地下水影响受季节灌水影响受地面灌水及地下水影响地下水位高,土层长期浸水经排水后,土内氧化性增强土体构型A(AP)CAAPPCAAPPWC(G)A(AP)GAAPGWG具特征性的发育层犁底层、初步形成渗育层、厚大于20cm,有棱块结构、灰色胶膜及Fe、Mn淀积潴育层、厚大于20cm,有棱块及柱状结构与大量Fe、Mn质新生体潜育层,青灰色、软糊,还原性亚铁多,Eh<100mV脱潜层,氧化性增强,Eh200~300mV,在青灰土体上有结构及新生体发育." }, { "instruction": "热带稀树草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热带亚热带具有季节性干旱地区出现的散生有矮生树木的高草草地,草高常达2~3m。草类以黍属、狼尾草属、须芒草和白茅等高草占优势,树有金合欢、大戟和棕榈等。代表动物有羚羊、角马、斑马、长颈鹿、犀牛、狮子、猎豹、鬣狗和非洲鸵鸟。旱季较长,草原的有蹄类和鸟类多有季节性迁移现象。面积最大的稀树草原在非洲的中部和东部,南美的巴西、委内瑞拉,北美的墨西哥,亚洲的印度和缅甸中部,澳洲大陆东部和北部都有分布。" }, { "instruction": "上扬子古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以上扬子地台为核心,由晋宁运动奠定基础的一个大体呈斜长圆形的古陆。虽然它在早南华世初次出现,但接着被早古生代的扬子海侵所淹没;直到加里东运动后的泥盆石炭纪时才再次明显而较稳定地显现出来,但在二叠纪—三叠纪期间再次为海水所淹没。因此,上扬子地区在古生代至三叠纪期间更多时间属于上扬子海盆性质,呈上扬子古陆面貌的时间相对较短。" }, { "instruction": "矽卡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主要在中、酸性侵入体与碳酸盐岩的接触带上,经热力变质作用和交代作用生成的一种变质岩。主要矿物有石榴子石、透辉石、黄铜矿、黄铁矿等。矽卡岩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常和许多金属矿与非金属矿密切相关。" }, { "instruction": "定向选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自然选择的一种类型。是由范德普兰克(Vandelplank)于1968年在植物病害流行学中创用的新术语。是指种群中存活率和生殖力的分化有利于极端的表型,导致种群平均值向这些表型的进化漂移。" }, { "instruction": "冰碛母质土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冰川堆积物的总特征是:极细的粘土状物质、混杂着多角形砂砾或较大岩块、分选性差、无明显层理,少数情况下方有卵石或透镜体。这些特征常保留在成土后的土壤里,成为冰碛母质土壤。" }, { "instruction": "不规则三角网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由Peuker和他的同事于1 9 78年设计的一个系统,利用有限离散点,每三个最邻近点连接成三角形,每个三角形代表一个局部平面,三角面的形状和大小取决于不规则分布的观测点或称节点的密度和位置。" }, { "instruction": "空气吸举采矿系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开采海底砂矿和多金属结核的一种装置。由气压泵、水管和气管等组成,通过管道内空气抽吸功能,从海底空气吸举采矿系统吸扬矿物和沉积物。采矿时,把管道下端下放到海底与沉积物接触,使水管中充满海水,一旦其中注入高压空气就在管道内形成向上流动的液体和气体流,即可从海底吸扬矿石和沉积物。此种采矿技术,已在南非金刚石采掘中应用,但在深海采矿中尚处于试验阶段。铁锰结壳采矿机" }, { "instruction": "石化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使松散沉积物转变为坚硬沉积岩的作用过程,又称成岩作用。这一过程是通过对沉积物的压固、脱水、胶结和重结晶而实现的。火山熔浆固结成火成岩的作用。此义较少应用。" }, { "instruction": "阿巴拉契亚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此术语是用来表述结束古生代的重大地壳活动事件,导致了北美洲现今阿巴拉契亚山脉南段和中段的岩层发生变形。现在多用术语阿勒格尼造山运动来说明这一地质事件。" }, { "instruction": "硼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Na〔B4O5(OH)4〕*8H2O,含B2O3 36.6%。单斜晶系。晶体呈短柱状;集合体呈粒状、土状块体或皮壳状。白色,有时微带浅灰、浅黄、浅蓝或浅绿色调。玻璃光泽。硬度2~2.5。解理平行{100}完全。密度1.69~1.72克/厘米3。易溶于水,微带甜涩味。在空气中易失水,表面常现白色粉末状皮壳。易熔。烧灼时显著膨胀,随后熔成透明的玻璃状小球。是硼酸盐矿物中分布最广的一种。为盐湖的化学沉积产物,见于干涸的含硼盐湖中。是提取硼和硼化物的主要矿物原料,并用作火箭燃料;核辐射防护材料;冶金、玻璃、油漆、陶瓷、医药及化工原料。" }, { "instruction": "黄种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蒙古人种。皮肤呈黄色或黄白色、黄褐色,面部扁平,颧骨较高,鼻梁的高度和宽度属中等,嘴唇厚度适中,胡须和体毛不发达,头发为黑色直发,眼睛颜色较深,两眼内角有特别的内眦褶遮盖泪阜。集中分布于亚洲东半部。蒙古人种中还包括美洲印第安人。" }, { "instruction": "Peléa volcano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位于小安得列斯群岛的马提尼克岛。第培雷火山喷发景观四纪形成的复合火山。海拔1397米,火山锥的基岩为新近纪沉积岩和火山岩。火山锥为辉石安山岩质熔岩、火山碎屑物组成的成层火山,山顶的火山口已形成熔岩圆顶丘。1902年4月至1903年末曾有强烈的活动。1902年5月8日火山大爆发的同时,规模巨大的火山发光云,以每小时200千米的高速自山顶向下倾泻,发光云温度高达1000℃,降到附近的圣?皮尔市的火山灰温度仍达700℃,使该市遭受毁灭性的破坏,死亡达2.8万人,仅幸存二人。当富含气体的岩浆排尽之后,相对贫气的岩浆上升在喷口内形成具有陡边的熔岩穹丘,穹丘的增长速度很快,一日可达20米,到1903年9月已长到900米。这样规模的火山发光云其后又连续发生数次。1929~1932年间小规模的火山发光云发生约100次以上,这种火山发光云以后即被命名为培雷云。" }, { "instruction": "喷沙冒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震震动诱发地下含水沙土层液化并向上喷发的现象。中等强度以上地震震动就会引起地下沙体液化并似火山那样喷发到地表形成直径或长度几厘米到数米的沙堆积物,以及相关的裂隙、沙盖、沙柱和喷沙口等。喷沙现象又被称为沙涌(sand boil)。" }, { "instruction": "土壤片状侵蚀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表土壤颗粒被薄层水流均匀分离和搬运的侵蚀过程。其侵蚀强度决定于降雨的强度和历时、地面的坡度、漫流的速度、土壤理化性状以及地表植被状况,在无植被保护的坡地,片状侵蚀较为严重。" }, { "instruction": "总星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天文学上把目前所能观测到的最大范围内的各星系,总称为总星系。总星系包括存在于星系空间的各种天体和天体系统。范围约为以360亿光年为半径的球体。 总星系是无限宇宙中的有限部分。" }, { "instruction": "lava wedge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穿插在熔岩流壳层的裂隙中的熔岩。熔岩流的壳层固结后,内部处于液态的熔岩仍在运动。它使壳层开裂并楔入其中再凝结而成。" }, { "instruction": "前进终碛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当冰川顺河谷向前推进时,把河床中的砾石层向前推铲堆积而成的终碛,称前进终碛。这种冰碛一般分选较好,砾石磨圆度亦好。前进终碛堤的一侧坡度很陡,存在有断层,尤其是冲断层等构造搅动现象。" }, { "instruction": "大洋边缘盆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离散边缘盆地类型之一。指裂谷继续扩大时,地壳破裂并发生沉陷,部分或断续地发生淹没而形成的原始大洋湾。它的沉积特征是发育蒸发岩。可分年轻的红海型和成熟的大西洋型两种类型。" }, { "instruction": "老黄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质年代属于早、中更新世的黄土。包括早更新世的午城黄土和中更新世的离石黄土。土质密实,一般不具有湿陷性。此词现已不用。" }, { "instruction": "镶嵌结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结晶粒状结构的一种类型。在显微镜下观察,由自形或半自形晶粒组成,晶粒彼此镶嵌呈直线状接触,大部分白云岩具这种结构。" }, { "instruction": "法定时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受政区界线约束而使用同一种时间制度的现实时区称为法定时区。" }, { "instruction": "直角石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头足纲直角石亚纲的一目。壳一般较细,直或略弯,但不旋卷。体管细,圆柱状,或体管节略膨胀,隔壁颈直颈式,或为次生弯颈式,连接环薄,可具有附壁沉积。气室沉积发育。壳面光滑或具饰纹。奥陶纪至三叠纪,繁盛于奥陶纪至志留纪。再分为两超科:具直颈式或亚直颈式隔壁颈的直角石超科,化石有米契林角石(Michelinoceras)、震旦角石(Sinoceras)等;具弯颈式隔壁颈的假直角石超科,化石有假直角石(Pseudorthoceras)、豆房沟角石(Tofangoceras)等。" }, { "instruction": "人口政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政府的各种行为,这些行为的目的在于影响人口的增减、过程、规模、结构或分布。政府各种行为包括制定各种法律、法规和措施;还包括各种控制和激励手段。人口政策是社会政策的一部分,它体现了政府为了把事态和社会发展引向所期望的方向而制定的各种目标和手段。" }, { "instruction": "洋壳陆壳转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断块学说关于洋陆互相转化,可表述为:大陆型地壳区在剪切—拉张作用下,可通过裂堑(aulacogen)及其进一步发育而转变为大洋型地壳区;大洋型地壳区则在剪切挤压作用下通过造山带或岛弧(山弧)和海沟的形成而发展成大陆型地壳区。其地壳演化发展的剪切拉张造洋、剪切挤压造陆的过程,组成一个完整的构造旋回。一个完整的构造旋回常包括两个构造运动幕:初幕为(剪切)拉张幕、即造洋幕(thalassogenesis phase);终幕为(剪切)挤压幕,即造陆幕(epeirogenic phose)。前者又称前期造洋作用,后者即后期造陆作用。" }, { "instruction": "南大岭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早侏罗世。分布于京西、冀北等地。命名地点在北京门头沟南大岭。为深绿、灰绿、黑灰色致密块状玄武岩、安山岩、气孔状和杏仁状玄武岩、安山岩及安山集块岩、安山角砾岩、安山质岩屑凝灰岩,夹黄绿和黄褐色砂岩、砾岩、暗绿色粉砂质泥岩和黑灰色页岩,厚15~767米。与下伏杏石口组和上覆窑坡组均呈假整合接触。各地厚度和岩性均有变化,厚度自东向西变薄。" }, { "instruction": "顺层混合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间层状混合岩。它是条带状混合岩的一种类型。岩石中脉体与基体呈较薄的互层,脉体的宽度比较均匀,且延伸较远。它是由注入交代作用或选择性重熔作用所形成。" }, { "instruction": "海域环境容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根据海域的环境功能及一定海水质量标准确定的对污染物的容纳能力。在近海,由于海湾的封闭程度不同、海洋动力学条件的差异使海域的环境容量有明显的不同。封闭程度大的海湾水体交换能力差,海洋环境容量小,开放的海湾利于水体交换,海洋环境容量大。在海域环境容量大的地区可以布局污染物排放量大的工业,而在容量小的地区则应严格控制工业的发展,以免造成海域污染。" }, { "instruction": "基性熔岩土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以玄武岩为代表的基性熔岩分布甚广,以其为母质发育的土壤即为基性熔岩土壤。因结晶细小,含易风化的基性矿物多,形成的土壤多质地黏重,且土层深厚;因含铁量高,土壤多呈红色;因其化学性质特征,土壤的营养元素缺钾而富磷、富钙。以上各种特点在红壤地区表现尤为典型。" }, { "instruction": "长城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孔子鸟目孔子鸟科的一属。属名取自中国古代伟大的建筑——长城的汉语拼音(Changcheng)。化石产自辽宁北票尖山沟。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义县组下部,长城鸟比孔子鸟略小,它们在头骨整体特征、无齿而具角质喙、前肢、胸骨、腹膜肋、腰带、尾综骨、羽毛等方面均极为接近甚至相同,两者构成姐妹群关系。但长城鸟以头骨吻部钩曲、下颌前部较短且后部较高、叉骨结合部具一小瘤、肱骨近端不发育类似孔子鸟的孔、第Ⅰ趾相对较长等而有别于孔子鸟。长城鸟尾端的一对长长的中央尾羽表明正型标本是一雄性个体。" }, { "instruction": "冰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冻结核和凝华核的总称。其成冰阈温视成分及大小不同而异,温度愈低,大气气溶胶质粒中活跃冰核数密度也愈大。温度每下降4℃,冰核数密度约增大10倍。冰核只是气溶胶质粒中的一小部分。在-20℃时,活跃冰核数仅占大气气溶胶质粒总数的百万分之一。冰核的成分有多种,其中有一部分是硅酸盐粒子,尺度为0.1~15μm。有的冰核属于火山和钢厂、铝厂和硫他物等工厂的排放物,还有些冰核属微生物。一般说来,冰核是一些难溶于水,有一定大小,与冰晶有相似化学键的物质。" }, { "instruction": "晶针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呈细针状的晶体。系在洞壁或其他洞穴沉积物细孔中的水、析出碳酸钙或硫酸钙,形成它们的针状晶体。" }, { "instruction": "拉里奥哈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原蜥脚类黑山龙科的一属。化石产自阿根廷拉里奥哈省(La Rioja),因此得名。由于Rioja一名在秘鲁、古巴、西班牙通用,故中译名改用该省全称。长约10米,重约1吨。拉里奥哈龙的头骨相对较小,与板龙相似。叶片状牙齿表明其素食性,有胃石为证,高高的脊背和长脖子能吃到高处的植物。具长尾,身躯巨大,四肢强大沉重,四肢长,多个趾尖长有爪。四足行走的拉里奥哈龙前后肢基本等长。拉里奥哈龙的脊椎骨是空心的,以减轻身体的重量。在阿根廷拉里奥哈省晚三叠世(距今219ma)地层中发现了几乎完整的20多个骨架。" }, { "instruction": "斑鳞鱼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早期肉鳍鱼类的一属。发现于云南曲靖地区早泥盆世地层,比杨氏鱼、奇异鱼更原始。斑鳞鱼不但具有肉鳍鱼类的斑鳞鱼特征,而且具有辐鳍鱼类的特征。头颅前部骨骼和颊部骨骼结构都与辐鳍鱼类吻合。更有意思的是,它还具有过去仅发现于盾皮鱼类和棘鱼类(现已绝灭的有颌脊椎动物)的特征,比如它像盾皮鱼类那样在胸鳍前有一根向外伸展的长棘刺。斑鳞鱼的发现填补了肉鳍鱼类和辐鳍鱼类之间存在着的某些形态鸿沟,也缩短了硬骨鱼类和其他有颌鱼类之间的形态距离。斑鳞鱼所具有的特征组合很可能正是硬骨鱼类祖先的特征,其发现为解开硬骨鱼类起源之谜提供无孔鱼头颅化石背视了重要线索,这一新的发现也将过去对肉鳍鱼类演化的研究拓宽到对硬骨鱼类起源与早期演化的讨论。" }, { "instruction": "贺兰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属更新世周口店期。在河谷盆地主要由土黄或棕褐色亚砂土、亚粘土与灰白或灰色中细砂、砂砾石等互层组成,为一套河湖相沉积。在银川盆地南部大坝一带的黄河高阶地上为灰色砂砾石层。贺兰县园艺场区测队院内在孔深158米处见哺乳类化石Megaloceros (Sinomegaloceros) pachyosteus,是更新世中期的典型化石。在清水河盆地固原县城钻孔岩心中的孢粉有Piceapollenites, Alnuspollenites, Juglanspollenites, Ulmuspollenites, Celtis等,为华北周口店期的常见分子。磁性地层测试,布容极性时下部对应一套河湖相沉积。在银吴盆地厚约250米,盆地边缘变薄;清水河盆地厚约100~200米;苦水河盆地厚约20~50米。与下伏银川组呈假整合接触。主要分布于银吴盆地、卫宁盆地、清水河与苦水河谷地的地表和井下。" }, { "instruction": "静止人口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人口再生产最简单的一种情况,假定一个封闭人口(即没有任何迁移),每年出生人口人数和死亡人数相等,人口总数长期保持不变,那么这样的人口就稳为静止人口。它具有3个重要性质:①每年出生人数和死亡人数恒定,而且彼此相等;②在整个人口再生产过程中各个年龄的人数保持不变;③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而且与平均预期寿命互为。倒数。" }, { "instruction": "诊断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土壤分类中用以鉴定土壤类别,性质上有一系列定量规定的土层。" }, { "instruction": "帕斯德效应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生物的演化从厌氧到喜氧过程的转变,发生在大气氧含量为现今大气氧含量1%时期的某些生物中,转变的临界点称帕斯德点。在前寒武纪时期,地球大气圈中氧的逐渐富集大约在700百万年前跨越了帕斯德点,以后普遍转变为喜氧生物。" }, { "instruction": "黄土形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黄土的形成包括几个连续的过程:从材料的形成和搬运再堆积(主要是粉土为主的细粒材料)→黄土化过程(形成黄土的特殊结构)→黄土结构调整、强度增加过程→黄土风化及土壤化过程。仅是黄土材料的搬运堆积,并不能形成具有诸多岩性特征的黄土。它是在一定气候环境中经历了物理的、物理化学的以及生物的作用,最后形成的特殊沉积物。" }, { "instruction": "凤阳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古元古代。主要分布于安徽凤阳地区,为变质地层。自下而上分为:白云山组,为石英岩,厚490米;青石山组,为大理岩夹中厚层条带状铁英岩,厚459米;宋集组,为千枚岩及含砂千枚岩夹石英岩及大理岩透镜体,厚223米。该群含铁英岩条带和层状镜铁矿体,其石英岩可做耐火材料和玻璃的原料。属滨海—浅海沉积。大理岩中含微古植物化石。白云石英片岩中白云母KAr年龄16.5亿年和18.8亿年。与上覆青白口系和下伏五河群均呈不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pyroclastic flow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富含火山碎屑物的炽热的高密度流体。按沉积环境可分陆上及水下两种类型。陆上火山碎屑流沉积,通常又称火山灰流、沙流沉积,是高黏度、富含挥发分的酸性、中酸性熔浆,上升到地表浅处,压力骤降,气体大大膨胀,产生泡沫,部分被抛入空中者,呈白热状态的火山灰砂悬浮于火山气体中,气体的主要成分是CO2及H2O。由于CO2气体的密度大于空气,与空气形成密度差。悬浮的火山灰、砂沿山坡移动,向四周扩散,构成白热状态的火山碎屑和气体所组成的特别岩流,称之为火山灰流、砂流。流动速度比玄武岩流快,最大时速可达120~160千米,温度可高达550~959℃,流动距离从几十千米到近百千米。这种火山碎屑流依靠内部充有火山气体而流动;在高度充气处流动最快,可形成紊流,当气体放出后可发育成层流。最后熔结成岩,形成熔结凝灰岩。水下火山碎屑流沉积是指水下富含火山碎屑物的高密度浊流,由于流速降低而形成的沉积物。它比陆上火山碎屑流沉积物的成层性好,粒序构造明显,分选性较好,但不具熔结结构。成岩后称为玻(质碎)屑岩,碎玻质熔岩或玄武碎屑岩(hyaloclastites)。1902年在西印度群岛培雷火山所喷发的火山碎屑流被称为火山崩流和火山发光云。如果碎屑物以火山灰为主时,称火山灰流;也有人将火山灰流作为火山碎屑流的同义词。威廉姆斯(Williams,1979)将火山碎屑流分为三类七型:①与穹丘有关的火山碎屑流:分默拉皮型和培雷型;②来自山顶火山口的火山碎屑流:圣?文森特型、喀拉喀托型和浅间型;③从裂隙流出的火山碎屑流:分为万烟谷型和巴耶斯型。" }, { "instruction": "岩溶地貌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形成地表和地下各种地貌形态的总称。又称喀斯特地貌。在碳酸盐岩(包括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等)地层分布最广,地面往往崎岖不平,岩石嶙岣,奇峰林立,地表常见右石芽、溶沟、石林、漏斗、落水洞、溶蚀洼地、坡立谷、盲谷、峰林等岩溶地貌形态,而地下则发育着地下河、溶洞等各种洞穴系统。在岩溶地貌发育地区,地表水系比较缺乏,但地下水系比较发达。在进行农业开垦或工程建设时,必须注意调查当地渗漏和地下 溶洞的发育规律。中国广西、贵州、云南等省区是世界上岩溶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一,是很好的旅游景区。" }, { "instruction": "罗惹坪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是中国南方中志留统的专名,并与英国的文洛克统相当。罗惹坪统一名源自三峡区的罗惹坪组。后经研究证明,罗惹坪组不属中志留统(文洛克统)而属下志留统(兰多弗里统),因此罗惹坪统一名已失去意义,现已废弃。" }, { "instruction": "双线性内插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用2×2领域模板来内插新的栅格值的数学方法。双线性内插用于栅格重采样,可以产生一个与原栅格具有不同栅格尺寸、方向和内部几何特征的栅格对象。" }, { "instruction": "沧州断裂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隐伏于华北平原第四系之下一条张性大断裂带,南起大名,向北经临清、德州、沧州到天津附近,构成沧县隆起与黄骅坳陷分界线。沿断裂分布大量新生代玄武岩。断裂本身为一阶梯式向东倾斜之正断层,垂直落差近6000米。断裂东侧古近纪沉积巨厚,西侧缺失古近系,新近系直接覆于古生代地层之上。地震测深证明它已切穿莫霍面。" }, { "instruction": "半日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潮汐的一种类型。大多数海区潮汐的涨落在一个太阴日内(24小时50分)有两个周期,即出现两次低潮和高潮,完成一个潮水涨落周期约需半日,这种潮汐称为半日潮。典型的半日潮其一日内的两个高潮和两个低潮位分别几乎相等,但许多海域的半日潮具有不等现象,相近的高、低潮位是有高低的。" }, { "instruction": "杂食性昆虫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既吃植物性食物又吃动物性食物的昆虫,如蜚蠊、鞘翅目的多食亚目。" }, { "instruction": "角质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陆地植物器官大部分气生部位的表皮外覆盖着一层角质层,有助于保护植物抵抗干旱和潮湿的压力。角质层是由表层蜡质、角质、角质蜡、纤维素和果胶组成的异源复合物。角质多为C16和C18的羟基脂肪酸,是由酯链和醚链等连接构成的聚合物,蜡质多为由高碳脂肪酸和高碳脂肪醇构成的酯组成。角质和蜡质具有较强的耐酸碱性,一般透水性很弱,因此具有很强的化石化潜能,在地层中较易被保存下来,另一方面也适合用酸碱的方法对其进行处理,使之与细胞的其他结构分开。角质层不仅与表皮细胞外壁的外表面联系紧密,且常常深入到其垂周壁,构成表皮细胞垂周壁的组分之一。因此用酸碱腐蚀掉表皮细胞的壁物质后,留存的角质层内壁能以负像的形式反映出表皮的特征,如表皮细胞的形状、排列,气孔器的类型和分布,以及表皮附属物。角质层的上述特性不仅已经应用到植物分类学的研究中,而且它对环境变化的指示作用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目前已开展对植物的角质层和水分利用率的关系、角质层的厚度与环境干湿程度的关系以及角质层上表现的气孔器的分布与大气CO2浓度的关系等研究工作。" }, { "instruction": "海岸型岩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以溶蚀侵蚀作用形成的海岸岩溶地貌。指在碳酸盐岩岩层分布的海岸带,受海水的长期溶蚀、侵蚀作用形成的海蚀岩溶地形。如海蚀阶地、海蚀柱、海蚀礁、溶洞、溶沟等,有时岩溶泉沿海岸出露。如辽宁大连沿岸发育的海蚀柱、溶洞等构成壮丽的海岸岩溶景观。" }, { "instruction": "发光性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某些矿物当受到外界能量的激发,例如在紫外线或X射线、阴极射线、放射性射线的照射下,或者在打击、摩擦、加热时,能够发出可见光的性质。如果外界激发能量停止作用后,矿物还能继续发光一段时间,这种光称为磷光。如果外界激发能量停止作用后,矿物便停止发光,这种光称为荧光。常见的具有发光性的矿物有金刚石、白钨矿、硅锌矿、萤石等。发光性是鉴定这些矿物的重要特征之一,并被用于找矿和选矿上。" }, { "instruction": "第四纪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新生代的第三个纪。它包括更新世和全新世。第四纪是地质历史上最新的一个纪,它是地质历史上发生过大规模冰川活动的少数几个纪之一,又是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高度发展的时代,人类的出现是这个时代的最突出的事件。因此也有人称第四纪为人类纪或灵生纪。第四纪经历的时间较短,过去一般认为它延续约100万年。近年来由于古人类学的一些新发现和年代测定技术的新发展,目前普遍认为远远超过100万年,大约180万年、或200万年、或300万年。第四纪一词是法国学者德斯诺伊尔斯(J.Desnoyers)在1829年创立的。他在研究巴黎盆地的地层时,将新近系上的松散沉积物划分出来,命名为第四系,这样地质年代便由当时的三个纪增加为四个纪,即第一纪(原始纪)、第二纪、第三纪和第四纪。以后由于地质年代学的不断发展,第一纪和第二纪已废弃不用,它们原来所代表的地质时代已划分为许多个纪,而第三纪一直延用到20世纪末,1993年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地质学名词中,将第三纪划分为古近纪(原老第三纪)和新近纪(原新第三纪)。2004年国际地层委员会新编的国际地层表中将第四纪划入新近纪。关于第四纪归属问题正在讨论中,2005年国际地层委员会向国际地科联申报的新的国际地层表中,又将第四纪从新近纪中分出,将格拉斯期以上划归第四纪,与新近纪并列(见表)。宇 (宙)界 (代)系 (纪)统 (世)阶 (期)年龄 (Ma)显 生 宇 (宙)新 生 界 (代) 新 近 系(纪)第 四 系 (纪)全新统(世)更新统(世)上新统(世)中新统(世)上中下格拉斯阶(期)皮亚琴察阶(期)赞克尔阶(期)墨西拿阶(期)托尔托纳阶(期)塞拉瓦勒阶(期)兰海阶(期)布尔迪加尔阶(期)阿基坦阶(期)0.01150.1260.7811.8062.5883.6005.3327.24611.60813.6515.9720.4323.03" }, { "instruction": "朝阳鸟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今鸟亚纲的一目,目前已知包括朝阳鸟科(Chaoyangidae)的朝阳鸟(Chaoyangia)以及科未定的义县鸟(Yixianornis)。朝阳鸟(Chaoyangia)属名取自化石产地所在的县名朝阳。化石采自辽宁朝阳波罗赤早白垩世九佛堂组。朝阳鸟上颌骨及齿骨上还保留有牙齿;胸骨长,龙骨突的长度与胸骨的长度相等,胸骨前侧突发育,胸骨前端与乌喙骨的关节面深、凹,胸骨后缘具一对小的窗孔以及一对短的扩展的侧梁;乌喙骨有前乌喙突以及深的圆形的肩胛关节面;叉骨U形且不具锁下突;愈合的荐椎多于8枚;肋骨钩状突细长;肠骨后突圆钝;耻骨联合约为耻骨长的1/3;胫跗骨近端具有腔嵴;跗骨远端部分地愈合;第Ⅰ趾爪小于其他趾的爪。同一产地的松岭鸟(Songlingornis)被认为是朝阳鸟的同物异名。" }, { "instruction": "土壤形态发生分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按照发生学观点,以与自然条件、成土过程有直接联系的土壤剖面形态为依据进行的土壤分类。以德国著名土壤学家库比恩纳和莫根浩森的土壤分类系统为代表。如库比恩纳的土壤分类,其理论根据是把土壤作为一个整体,综合考虑土壤的形态特征、理化和生物学性质,同时以发生学观点,把土壤的形成发育和一系列的环境条件联系起来,按土壤发育程序来划分。他将土壤剖面层序归类区分为几种类型:(A)-C型土壤、A-C型土壤、A-( B)-C型土壤、A-B-C型土壤、B/A-B-C型土壤。在进行具体分类时,重视土壤水分状况、成土母质、风化类型以及土壤有机质的分解状态,并以土壤微形态作为分类的重要依据。该分类系统共分8级:门、纲、亚纲、土型、亚型、变型、亚变型、地方种。" }, { "instruction": "对流型风积地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沙漠中热天无风时,地面强烈地增温引起空气对流, 因而发生龙卷风。在这种气流的影响下形成的风积地形,称对流型风积地形,主要是蜂窝状沙地。" }, { "instruction": "冰川性海面升降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年麦克拉伦(C.MacLaren)提出的一个假说,他认为第四纪期间,由于气候的巨大变化,冰川随之增长和消融,也就形成了冰期和间冰期。冰期时气候干寒,冰川扩展,陆上冰量增加,海水量减少,海平面下降;间冰期时气候温暖,冰川消融,海水量增加,海面随之大幅度上升。他认为冰期中海平面比现在低数百英尺。1882年彭克(A.Penck)推论冰期中由于冰川扩展造成海平面下降100米。1915年戴利(R.A.Daly)研究了珊瑚礁的冰川控制作用后,完善了冰川性海平面升降理论。弗林特(R.F.Flint,1971)以地球上几个主要冰川区冰期和现代大陆冰总量的对比估算末次冰期冰川性海平面升降幅度达132米,这与北美得克萨斯外大陆架,欧洲北海大陆架和中国东海大陆架的研究结果基本相吻合。近年来研究表明,冰川性海平面变化是诸多海平面变化原因中的主要原因,因此全球变化研究十分关注由于气候变暖、冰川消融引起海平面变化对沿海平原地区的人类活动造成的重大影响。" }, { "instruction": "暗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低潮时也不露出海面的海底突起。如中沙群岛的民主礁有岩礁和珊瑚礁二类。低潮时能露出水面者称明礁。如西沙群岛的永兴岛。暗礁是航海中的危险区。" }, { "instruction": "卡拉套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新元古代。自下而上分为①吉麦尔达克组,为长石砂岩、石英长石砂岩、粉砂岩及细砾岩夹板岩和碳酸盐岩,含微古植物化石;②卡塔夫组,以灰岩为主,夹少量粉砂岩,富含叠层石及微古植物化石,含叠层石有Inzeria,Jurussania,Gymnosolen,Katavia等;③因泽尔组,为板岩、粉砂岩、灰岩和海绿石砂岩,含叠层石Inseria等,海绿石KAr年龄8.0~9.2亿年;④民尼亚尔组,以白云岩、灰岩为主,夹少量石英砂岩,含大量叠层石和微古植物化石,叠层石有Minaria等。总厚达2100米,与下伏尤尔玛金群呈不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清虚洞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早寒武世龙王庙期至中寒武世早期。命名地点在贵州湄潭县城东南清虚洞。分布于扬子区中区、东区至湘西凤凰一带。下段为灰、深灰色厚层块状灰岩,含丰富的三叶虫Redlichia murakamii及Hoffetella sp.等,厚38米;中段为灰色厚层豹皮状条带白云质灰岩、钙质白云岩夹条带状灰岩,含R. murakamii,厚112米;上段为灰色薄至厚层白云岩、泥质白云岩夹叶片状白云岩及钙质、泥质含云母粉砂岩,含Redlichia guizhouensis及大量的小型Ptychopariids类三叶虫,厚58米。与下伏金顶山组或杷榔组和上覆高台组均为整合接触。属浅海沉积。可建两个三叶虫带:下为Redlichia murakamiiHoffetella带;上为Redlichia guizhouensisR. nobilis带。" }, { "instruction": "鱼洞子岩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新太古代。出露于陕西略阳县东鱼洞子地区,为中深变质岩系。曾称鱼洞子群。主要岩石为混合质斜长角闪岩、条带状角闪质混合岩、混合质浅粒岩、斜长角闪岩及各种片岩。变质程度属低角闪岩相至绿片岩相。原岩主要是中酸性至基性火山岩和中基性凝灰质碎屑岩夹铁硅质岩,主要分布在陕甘川三省交界的摩天岭地区。斜长角闪岩中五种不同粒级的锆石UPb等时线年龄(26.6±0.1)亿年,长英片麻岩SmNd等时线年龄(26.9±0.8)亿年。" }, { "instruction": "农工商联合企业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农工商联合体。是以农业生产为基础发展而成为经济地域组织形成,实行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销售等联合经营的企业。 20世纪50年代以来,它在全球不少国家中有很大发展。中国于20世纪50年代在新疆石河子垦区等地,建立起农林牧相结合并经营农产品加工、销售一条龙,棉花生产与纺织生产及纺织品销售产销一条龙等更有较快发展。它使农产品生产与加工、加工与销售直接联系起来,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扩大了企业规模,集中了人力、财力与物力,有利于使用先进技术,提高生产专业化与社会化水平;它便于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减少运输与销售等环节的消耗;它亦有利于缩小工农业产品剪刀差,增加农业积累,提高产品竞争力,并解决农村剩余劳力出路。" }, { "instruction": "标志性结构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几何性结构面(geometrical structural plane)、定位面(orientation plane)。由岩石连续形变产生的、只具有几何意义和定位意义的结构面。有两种类型:①简单型,由岩层、岩体连续性形变产生的定位面,如各种褶皱轴面(左图为由单一褶皱轴面组成的标志性结构面)简单型标志性结构面复杂型标志性结构面;②复杂型,由一系列斜列的构造组成扭裂带时所显现的定位面(右图为由一系列斜列的破裂组成的标志性扭裂带)。前者又可称为褶皱式标志面,过去多指这类结构面;后者常见的是破裂式标志面。" }, { "instruction": "应用地图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现代地图学酌一个分支,研究地图应用的原理、方法与技术。本学科主要包括地图评价、地图分析、地图应用方法、地图数据库系统、地图发布、地图教育等。" }, { "instruction": "视点动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通过预先设置不同视角的场景或视点移动的路径,由计算机软件系统自动将不同视角之间的关系联系起来,形成动画。实质上,视点动画中动的不是表达对象,它们往往是静止的,如地形地貌、城市建筑群等。视点动画使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视角观察对象、探索新的信息。" }, { "instruction": "环境标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国家根据人群健康、生态平衡和社会经济发展对环境结构、状态的要求,在综合考虑本地自然环境特征、科学技术水平和经济条件的基础上,对环境要素间的配比、布局和各环境要素的组成所规定的技术规范。环境标准是评价环境和其他环境保护工作的法定依据。环境标准的种类,按适用地区和范围,可分为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等;按其内容和性质可分为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基础标准、环境样品标准、环境方法标准等。这些环境标准组成环境标准体系。" }, { "instruction": "冰川谷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冰川作用所形成的谷地。又称槽谷、V形谷。是冰川作用区最明显的冰蚀地貌类型之一。大多数冰川谷的横剖面是抛物线型,V形的出现主要与谷底被冰碛和冰水沉积充填有关。槽谷在山岳冰川地区分布在雪线以下,源头和两侧被冰斗包围,主、支冰川汇合处,易形成悬谷。槽谷两侧一般具有明显的槽谷肩和冰蚀三角面。槽谷底部常见冰阶(岩槛)与岩盆,两者交替出现,积水成为串珠状湖泊。大的冰阶形成冰瀑布,如中国贡嘎山海螺沟冰川,就有高达千米的冰瀑布。而冰蚀力量较小的冰川所形成的冰川谷,阶梯状纵剖面不太显著,形成宽平的冰川谷。" }, { "instruction": "年代地层单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年代地层单位是以地质时代为划分标准的地质柱状图的一个划分单位,是超越地区性具体差异的抽象概括。" }, { "instruction": "地貌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地形(relief feature)。地表外貌各种形态的总称。它是内动力地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对地壳作用的产物。按其形态可分为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等地貌单元。按其成因可分为构造地貌、侵蚀地貌、堆积地貌、气候地貌等类型。按动力作用的性质可分为河流地貌、湖泊地貌、冰川地貌、岩溶地貌、海岸地貌、干旱地貌、黄土地貌、风成地貌、重力地貌等类型。" }, { "instruction": "华夏古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葛利普(A.W.Grabau,1924)将中国东南沿海(浙闽地区)的前寒武纪变质基底分布范围称为华夏古陆。近年研究其范围也包括赣南、粤北、桂东南和海南岛等地(大体以武夷云开断裂一线为其西界),已发现古元古代变质基底及其上覆的中、新元古代似盖层沉积,显然已形成一个规模相当大的华夏古大陆,应当是元古宙晚期罗迪尼亚联合大陆的有机组成部分。新元古代晋宁运动时华夏古大陆和扬子地台对接碰撞,开始形成古地理上的原始华夏古陆(ProtoCathaysia)。古生代至三叠纪阶段,由于本区位处古中国大陆和古太平洋的交接部位,具有活动陆缘岛弧带的复杂演化历史。闽北政和地区已发现含几丁虫等微体化石的奥陶纪浊积岩,反映华夏古大陆已解体为复杂的岛弧海古地理面貌,并不存在大型古陆。加里东运动后本区岛弧面积增长,华夏古陆的性质比较明确,可见到石炭二叠纪海侵由西向东的超覆过程。但闽北福鼎地区出现泥盆石炭纪炭质千枚岩、粉砂岩夹结晶灰岩凸镜体,可能代表来自太平洋方向的裂陷沉积类型。闽南地区三叠纪早期硅质、泥质浊积岩的发现,也启示当时存在一定规模的裂陷作用。闽粤地区已发现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零星分布的岛弧型火山岩,可能仍代表活动陆缘弧的特征。" }, { "instruction": "自然地理结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地理环境各自然要素或自然综合体之间相互结合的形式。一般把自然综合体内部各自然地理要素(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动物等)之间的结合形式称为内结构,而把自然综合体群体之间的结合形式称为外结构,它们是不同层次上的两种基本结构。自然地理结构在空间、数量和时间等方面都有相应的表现形式。空间上的组合称为空间结构;数量上的配比称为数量结构,时间序列上的演替承袭关系称为时间结构。但狭义理解的自然地理结构主要指空间结构。" }, { "instruction": "热液粘土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主要由中酸性浅成岩、火山岩、火山碎屑岩经低温气液变质形成的粘土岩。主要矿物为蒙脱石、高岭石、埃洛石类矿物,次要矿物有绢云母、绿泥石、绿脱石、叶蜡石、方解石、白云石、铁白云石、蛋白石、玉髓等。岩石一般为灰白色、灰色,具变余斑状结构、变余凝灰结构、变余碎裂结构、显微鳞片变晶结构等,块状构造、变余角砾状构造等。" }, { "instruction": "水能资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广义的水能资源包括河流水能、海洋热能资源、潮汐能和波浪能等。狭义的水能资源,仅指河流水能资源,包括河流常规水能资源和抽水蓄能资源。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可将水能转变为机械能或电能。" }, { "instruction": "榴辉岩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高压至超高压区域变质相。特征岩石为榴辉岩,常呈透镜体产出。它们的化学成分相当于基性岩,特征矿物组合为绿辉石和含钙的铁镁铝榴石,不含斜长石,可含少量石英、顽火辉石、蓝晶石、橄榄石、尖晶石、金红石等矿物,有时含柯石英、金刚石等超高压变质矿物。榴辉岩相的压力很高,一般大于1吉帕,有时在2.5~3.5吉帕以上。温度范围变化较大。产于金伯利岩和超基性岩中的榴辉岩,来源于地幔,形成温度较高。产于蓝闪石硬柱石片岩相或角闪岩相中的榴辉岩则形成于中低温。" }, { "instruction": "构造序次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简称序次,曾称为构造世代或构造世序。是反映地质构造内在联系的一个重要概念。表示在一场地壳运动中,同一动力作用方式持续作用下,构造形迹形成的世代(辈分)关系。是由于边界条件的局部改变,各项构造形迹依挨次控制关系而出现。地壳岩石中每一点的应力状态与它的边界条件密切相关,当形变过程中局部边界条件发生变化时,各点的应力作用方式也必然随之变更。在同一方式动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各种构造形迹是一连串现象,局部应力状态变化前产生第一世代的构造称为初次构造(primary structural elements),它一般是区内的主导性构造,往往由其构成区内构造骨架;由它派生的构造,称二次构造,依此类推。如一个地区在持续单向挤压作用下,褶皱前产生的两组扭裂面和褶皱轴面本身均属初次构造;继之,随着背斜的拱曲,在其顶部出现的纵张断裂属于二次构造;若进一步发展,轴部地块因重力作用沿纵张裂面陷落并在近旁产生褶曲或分支断裂,都是三次构造(见图)。每一序次都代表一定方式的局部应力状态。构造要素、构造地块和构造体系都有序次之分。序次与“顺序”、“次序”等含义不同,它不是构造形成时间先后的概念;同一序次的构造不一定同时形成,再次构造也不一定晚于其他初次构造发生。一级构造虽然大都属于初次构造,但不限于初次构造;反过来说,再次构造大都是低级构造,但也不限于低级构造。" }, { "instruction": "龙岗岩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中太古代。分布于辽宁四平、通化一带,为中深变质岩系。下部四道砬子组为黑云斜长片麻岩、麻粒岩、斜长角闪岩及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铁英岩;上部杨家店组为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角闪片岩夹浅粒岩、角闪石英片岩夹浅粒岩。原岩下部为基性超基性火山岩建造;上部为基性中酸性火山岩沉积岩建造,反映了洋盆特征。与上覆的夹皮沟岩群为不整合接触。变质程度角闪岩相,局部为麻粒岩相。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RbSr全岩等时线年龄(29.7±1.9)亿年,4颗锆石的207Pb206Pb年龄(24.9±0.8)亿年,说明30亿年时原岩已喷发并经历了25亿年构造热事件。" }, { "instruction": "黑海北极式海侵颤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海侵、海退交替的现象,称为海侵颤动,是通过对研究黑海沿岸及北极地区海面升降而得名。是新构造运动震荡性的表现。" }, { "instruction": "岩溶饱水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潜流带(underflow zone)。岩溶含水层枯水期地下水位以下的地带。它的上限及厚度与补给排泄区的相对位置和高差有关。水流常具有连续性和静水压力。按其在地下水面以下的深度,可分浅饱水带和深饱水带。浅饱水带常常是岩溶强烈发育的地带。一些近于水平的洞穴,常发育在当时此带的地下水面附近,深饱水带与深部缓流带成渐变关系。" }, { "instruction": "劳动年龄人口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一定年龄范围内的人口。由于各国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劳动年龄人口的年龄界限的规定也不同。多数国家把年龄下限规定为1 5岁,上限定为64岁。我国规定的年龄界限是男子16~59岁,女子16~54岁。劳动年龄人口的数量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现有劳动力资源状况,是研究就业问题的重要依据。 劳动年龄人口的界限不是永久不变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民文化教育事业的普及,劳动年龄人口的年龄下限就可能会有所推迟;随着人们寿命的延长,和养老保险压力的增大,年龄上限也可能会有延后。" }, { "instruction": "大气生态灾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大气生态系统受到人类活动干扰后,其组织结构被破坏,成分改变.质量下降,从而对人和动植物造成危害的现象。大气被污染后,对人体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呼吸道疾病,动物则因吸人污染空气或吃含污染物食物而发病或死亡;对植物可使其生长不良,抗病抗虫能力减弱,甚至死亡;大气污染还会对气候产生不良影响,如降低能见度,减少太阳的辐射而导致佝偻发病率的增加。大气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同时也是维持人类生产和生活必需的物质,一旦被破坏,就很难恢复。引起大气生态灾害的原因主要有:①来自地面的污染,悬浮尘粒、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等;②来自空中的垃圾,主要是航空器等坠落产生的金属残片。大气本身有一定的自净能力,现代大工业发展以前,因自然过程等排进大气的污染物,与由大气自净过程而从大气移除的量基本平衡。但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现代大工业迅速发展,人类排进大气的污染物量大大超过了大气的自净能力,致使目前全球大气都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保护大气生态环境已引起各国的关注,我国已把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国策。" }, { "instruction": "扁卷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腹足纲的一属。螺壳盘形。螺环5~6个,增长缓慢,上侧面平凸。壳口斜,近椭圆形,不扩大,唇薄而简单。壳面具斜的生长线。淡水生。侏罗纪(?)至现代,亚洲、欧洲及北美。中国化石产于北方古近纪及新近纪陆相地层。" }, { "instruction": "海刺毛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名刺毛类、刺毛珊瑚类。一类分类位置尚未确定的动物,过去多列为腔肠动物门横板珊瑚目的一个科,或归入水螅纲。有的海刺毛类管壁中曾发现有单轴骨针,且形态与硬海绵类相似,于是将其归入多孔动物门硬海绵纲。近年来发现在部分海刺毛类管壁上有横板珊瑚类特有的壁孔及角孔,又将其归入横板珊瑚目。复体块状、半球状、板状等。个体极细,长柱状,横切面一般为多边形,具假隔壁突起。横板水平完整,或呈泡沫状。可具壁孔及角孔。奥陶纪至新近纪,多见于古生代,又以泥盆纪、石炭纪最盛。代表属为海刺毛(Chaetetes)。中国晚古生代海相地层中化石颇多,珠穆朗玛峰地区上侏罗统及始新统也有产出。" }, { "instruction": "张衡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CuZn,等轴晶系。呈粒状、片状,树枝状。金黄色。强金属光泽。显微硬度(145~150)×9.8×106帕。条痕铜黄色。密度8.32克/厘米3。是中国学者1986年在安徽亳县陨石中发现的新矿物。" }, { "instruction": "高山病分布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主要分布在高山、高原地区的疾病。其发生除了人体不适应低氧环境外,还与许多环境因素有关。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高山反应越严重,高山病发病率越高。从低地刚进入高山的人群,当上升到海拔3500m处,部分人出现高山反应;当上升到4000m处,则大部分或全部人出现高山反应。重型高山病——高山肺水肿和高山昏迷大多发生在海拔4000m以上的高山和高原地区。" }, { "instruction": "罗布泊地区成土环境演变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罗布泊在湖心有三层黑色淤泥层,经14C测年,分别为(20?780±300)年;(9360±120)年;(3610±90)年;时代相当于晚更新世至全新世,总沉积层厚8.83米。说明周围地区沼泽化有过3次小的旋回,但湖中心位置未变。目前湖中心30厘米的土层内含盐高达40%,该区周围雅丹地形发育,土丘高达15~20米。以上说明这里曾有过草甸化、沼泽化、盐碱化与风沙化的成土过程演变。" }, { "instruction": "新近纪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前人把新生代第三纪的后期称为新第三纪(现称新近纪),延续时间2330万~260万年(国际上是2350万~175万年),包括中新世和上新世。自新近纪起,生物界的大部分面貌与现代更为接近。哺乳动物又有新的发展,以形体增大为其特征。在海生无脊椎动物中,有孔虫类中的大型货币虫已经消失,为小型的有孔虫类所代替;六射珊瑚大量发展,形成大型珊瑚礁。淡水介形虫等大量繁育。在植物界中,高等植物区系与现代的几乎没有什么差别,低等植物中淡水硅藻较为常见,植物地理区已与现代近似。在古地理方面,新近纪只在大陆边缘地区发生小规模海侵,最后一次海退导致了第四纪的开始。在地壳运动方面,到了新近纪上新世,许多古近纪形成的新山系继续隆起,山势基本上与现代相近,如欧洲的阿尔卑斯山、亚洲的喜马拉雅山、南美洲的安第斯山等等。中国西部隆起成为山地,东部继续下降成为范围很广的凹陷平原,在隆起区沿断裂带发生连续的玄武岩喷发。" }, { "instruction": "限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土地限区简称限区。它是介于高级次和低级次之间的土地分级单位,系指那些自然界限比较清晰的初级地貌形态上的相的规\\r律的结合。也就是说,限区主要是在初级地貌形态特征的基础上,根据相的空间组合规律或一系列相的地球化学联系来划分的。限区内的水分运动,固体物质和化学元素的迁移方向一致。" }, { "instruction": "蠕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潜移、潜动。地表土石层在重力作用下,长期缓慢向下移动的过程。其移动体与基座之间无明显界面,无论形变量和移动量均属渐变过渡关系。蠕动速率每年不过数毫米至数厘米。" }, { "instruction": "同构造期结晶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变质矿物的形成与构造变形近于同时。主要标志如下:①矿物晶体的排列方向与结晶片理的方向一致;②变斑晶中包裹体矿物的排列方向与基质中的片理方向协调一致;③变斑晶中包裹体矿物呈S形分布(旋转结构),并与基质中的片理相连。" }, { "instruction": "波痕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沉积物或沉积岩层面上有规律的波状起伏的痕迹。它是由于流体作用在非粘质沉积物表面形成的一种波状起伏的层面构造,多见于砂岩、粉砂岩和颗粒灰岩的层面上。波痕在剖面上为起伏相间的峰和谷,在平面上则由一系列互相平行或分叉的波峰或波谷组成。在流体运动较慢时,形成的峰、谷其延伸方向垂直于流体运动方向。组成波痕的要素在纵剖面上表现得最清楚。峰顶:波痕的最高点,平面上连线称波脊。谷底:波痕的最低点,平面上连线称槽线。折点:波痕的峰部与陡坡的分界点,有时折点与峰顶相重。波长(L):相邻两峰顶之间或相邻两谷底之间的水平距离。波高(H):相邻的峰顶到谷底之间的垂直距离。迎流坡:或称迎流面,波痕迎向流体的缓倾斜面,其水平投影长为L1。背流坡:或称背流面,波痕背向流体的陡倾斜面,其水平投影长为L2。波峰:二分之一波高的水平所截取的波痕上半部。波谷:二分之一波高的水平线所截取的波痕下半部。波痕指数(RI):波长与波高之比(L/H);不对称指数(RSI),迎流坡与背流坡的水平投影长之比(L1/L2)。" }, { "instruction": "重污染工业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污染物,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工业部门。按所产生污染物——污染源的不同,可分若干类。①工业废水污染源。如炼油厂、化工厂、染料厂、电池厂等;②工业废气污染源。有火力发电厂、钢铁厂、炼焦厂、有色金属冶炼厂、石化厂、氮肥与磷肥厂等;③工业废渣污染源。有各种金属与非金属矿山开采生产中的采矿渣,化学工业的化工渣等;④工业噪声污染源。有金属矿山采选厂、发电厂、金属冶炼厂、水泥厂、纺织厂、机械工业的铸、锻等企业。重污染工业的布局应充分考虑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把污染对环境的危害减低至最小程度。" }, { "instruction": "阿夫唐间冰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北美更新世的一个间冰期,是内布拉斯加冰期与堪萨冰期之间的一个气候温暖期。它约与欧洲阿尔卑斯地区的恭兹民德间冰期相当。" }, { "instruction": "替代能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广义的替代能源是指可以代替当前广泛使用的矿产燃料(如石油、天然气、煤炭等)的能源,如水能、地热能、核工业能、太阳能、风能、氢能、海洋能等。狭义的是指可替代石油的能源,又称石油替代能源。" }, { "instruction": "洋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海隆。海岭的一种,两侧斜面较缓,延伸很长的海底隆起。为高出深海平原1000~3000米的海底高地,与洋中脊相似,顶部通常有断谷存在,大多具裸露的岩石和巨大的玄武岩。大西洋中脊附近的海隆,有北半球的亚速尔海隆、百慕大海隆、南半球的里奥格兰德海隆和福光兰海隆。东太平洋海隆,位于太平洋的东南部,地形较平坦,中央裂谷也不明显,其北端拐进加利福尼亚湾,具洋中脊特征,但边缘比洋中脊平缓。还有西太平洋沙次基海隆、南大西洋的斯科舍海岭、麦哲伦海隆,属无震海岭。" }, { "instruction": "太华岩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新太古代。分布于小秦岭和河南鲁山地区,为中深变质岩系。包括两套岩石组合:在小秦岭地区(包括太华山、老牛山),以斜长角闪岩、黑云斜长片麻岩、变粒岩和滑石透闪岩为主,呈岩片包在混合片麻岩或花岗片麻岩中、是主要产脉金的层位;在鲁山地区以变质的沉积岩和火山岩为主,含铁、石墨和蓝晶石等矿。变质程度,前者为低角闪岩相、混合岩化强;后者为高角闪岩相,局部达麻粒岩相,混合岩化弱。片麻岩中单颗粒锆石PbPb年龄28.4亿年、28.3亿年、(27.9±0.1)亿年和29.1亿年,众多年龄数据说明,该岩群经历了多期热事件叠加作用。" }, { "instruction": "锡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SnO2,含Sn 78.8%,常含铌、钽等。四方晶系。晶体一般呈四方双锥状、双锥柱状,膝状双晶常见;集合体呈不规则粒状。蜡黄、浅褐、深黑色。半透明至不透明。金刚光泽,断口呈油脂光泽。硬度6~7。密度6.8~7.0克/厘米3。主要产于花岗岩分布地区的伟晶岩、气化高温热液矿床(锡石石英脉)和锡石硫化物热液矿床中。伟晶岩产出的锡石呈双锥状,柱面不发育,常含铌、钽,颜色深黑。高温热液矿床产出的锡石呈双锥柱状,常含钨,颜色浅褐至暗褐。锡石硫化物矿床产出的锡石呈长柱状或针状,而且晶体细小,颜色蜡黄。原生锡矿床经风化破坏后,锡石常可转移到砂矿中。是炼锡的主要矿石矿物。" }, { "instruction": "气象灾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于地球大气发生激烈变化,给地球上的生命体带来各种灾难,给人类的生命财产造成损失,这种由大气作用对人类生命财产、国民经济及城乡建设所造成的损害,叫做气象灾害。气象灾害是自然灾害中的原生灾害之一,而且也是最常见、最主要的一种自然灾害。气象灾害具有种类多,分布范围广,发生频率高,持续时间长,群发性强,连锁反应显著和灾情重等特征。据统计,在所有的自然灾害中,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最大。根据联合国气象组织统计,气象灾害占自然灾害总数的60%以上。2005年8月,“卡特里娜”飓风袭击了美国南部墨西哥湾沿海地区,造成1200多人死亡,数百亿美元的损失。由于我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复杂,气象灾害发生频繁,威胁我国的气象灾害主要有干旱、暴雨洪涝、寒潮大风、台风、干热风、冰雹、低温冻害等。" }, { "instruction": "群岛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彼此相距较近的成群分布的岛屿。如中国的南沙群岛、西沙群岛、东沙群岛、中沙群岛、太平洋的马里亚纳群岛、夏威夷群岛等。全世界有数量众多的群岛,按照地理形态与地质特征相似之处,群岛可分为大陆型和大洋型两大类。大陆型群岛根据位置又可分为沿岸群岛和陆架群岛;大洋型群岛按地质成因分为火山型群岛和珊瑚礁型群岛。但是,随着各国对海洋权益的关注,“群岛”的涵义早已超越地学的范畴。国际法公认的“群岛”是指一群岛屿,包括若干岛屿的若干部分、相连的水域或其他自然地形,彼此密切相关,以致这种岛屿、水域和其他自然地形在本质上构成一个地理、经济和政治的实体,或在历史上已被视为这种实体。" }, { "instruction": "正形贝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腕足动物门有铰纲的一目。壳体多横圆,两壳双凸型或平凸型,铰合线宽直,常是贝体的最大宽度。腹壳及背壳铰合面均发育,三角孔多洞开,或具三角板。齿板及腕基支板多发育良好,常具匙形台。主突起显著,偶尔分叉或缺失。壳面多具壳线或壳纹,或具壳褶。疹壳或无疹壳,偶为假疹。海生,寒武纪至二叠纪。可再分为正形贝亚目、倾脊贝亚目及三重贝亚目。常见化石有正形贝(Orthis)、中华正形贝(Sinorthis)等。" }, { "instruction": "岸外坝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离岸坝。波浪、激浪流作用下,堆积而成的略与海岸平行的狭长堆积地貌。常顺潮流流向延伸,在波浪推动下,逐渐向陆地移动,最后并于海滩中。在渤海湾的基岩岸港湾的海岸部分广泛分布。" }, { "instruction": "青藏高原冰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青藏高原在第四纪有无大冰盖是争论颇多的问题。早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一些欧美学者认为青藏高原曾发生过冰盖。中国学者20世纪50~70年代的研究认为青藏高原在第四纪没有形成过统一的大冰盖,只在第四纪早期和末期存在过局部小冰盖。青藏高原发育的主要是山岳冰川。20世纪80年代又有人依据高原内部的一些冰川作用痕迹和周边地区的一些冰水沉积,推定青藏高原在末次冰期存在统一的大冰盖。对此,许多地质、地理学家有不同看法。关键在于:①对大冰盖和山岳冰川的冰川作用性质的正确认识,从而了解冰盖和山岳冰川作用的区别和冰川遗迹的鉴别;②区别冰川遗迹的形成时期,不要把不同时期冰川遗迹混为一体;③区别冰川堆积物与冰缘堆积物。" }, { "instruction": "图解限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图上符号图形的形状、尺寸、颜色、结构等都会直接影响地图要素表达的详细程度。符号越精细的地图,可表达的内容越多,其信息载负量越高。但符号的精细程度不可能是无限的,它不仅受到制图技术方面的限制(亦称物理限制),而且受到人的视觉生理条件的影响。随着现代制图技术的进步,物理限制条件已得到逐步改善,而生理限制成为图解限制的主要因素。这些生理限制主要包括:最细尺寸、最小间隔、最小弯曲、最小面积、最小色差等。" }, { "instruction": "禽龙科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大而笨重的二足或四足行走的鸟脚类。具有长的头骨,强壮的腿,3趾脚,蹄一样的趾和手爪,钉一样的拇指。可能共10个属,长度变化从4米至9米,尽管这些属之间存在相似性,仍有人认为不能将它们归入一个科。事实上,只有禽龙和悍龙(Ouranosaurus)确定是禽龙科的属。广义上来讲,禽龙类生活于早白垩世至晚白垩世的北美(可能也有南美)、非洲、欧洲和亚洲。" }, { "instruction": "地带性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相互作用形成的自然综合体,在地表近于带状分布,沿一定方向递变的规律性。包括纬度地带性、干湿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参见自然地域分异规律。" }, { "instruction": "硅酸盐矿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金属阳离子与硅酸根相结合的化合物。占已知矿物的四分之一,占地壳质量的四分之三,是自然界分布极广、种类众多的一类矿物。构成阳离子的主要是惰性气体型离子和过渡型离子,常见的有钙、钾、镁、铁、铝、锰、钛、钡、锆、锌、铍、铷、铯等。硅氧四面体是其基本结构单位,它们以离子键与阳离子结合。根据硅氧四面体连接方式及其与阳离子结合构成的各种类型硅酸盐,分为架状、岛状(包括群状)、环状、链状和层状硅酸盐五个亚类。" }, { "instruction": "山间盆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山地围限的低地。构造盆地多属山间盆地,山区中的河谷盆地、溶蚀盆地,也属山间盆地。" }, { "instruction": "地热应力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球温度所引起的地壳或地球内的应力。地球各处的温度不同,其表面与深部的温差较大,在热异常地区温度的差别更大,各种岩石受热后力学性质将伴随发生变化。它们的膨胀程度也不尽相同,而且每因周围条件的限制,有些岩石不能自由膨胀。这些原因都使地球或地壳产生热应力。地热应力对地壳构造运动有一定影响,对其进行研究,对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和地震地质等都很重要,但尚未广泛开展。" }, { "instruction": "水成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面积水或土层长期水分饱和,生长喜湿植被下形成的土壤。土壤中潜育过程活跃,土壤中游离铁、锰还原移位或再氧化淀积,形成潜育土层及其中的部分锈斑。水成土在中国土壤分类中历来作为土纲出现,包括沼泽土与泥炭土等土类。" }, { "instruction": "嘉陵江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嘉陵江灰岩。时代属早三叠世巢湖期(奥伦尼奥克期)。分布于四川、湖北、云南等地。命名地点在四川广元嘉陵江沿岸。为浅海相碳酸盐沉积,主要以灰色、灰黄色、灰绿色薄层致密灰岩为主,间夹钙质页岩,底部有一层砾状灰岩。灰岩中富含有孔虫Ammodiscs incertus和Glomospirella等;在广元至上寺、江油香水一带,含双壳类Hoernosia,Gervillia,Entolium组合;在川南、川东嘉陵江组第二段发现菊石Tirolites。厚350米。与下伏下三叠统铜街子组或飞仙关组呈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汇种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个种群由于高死亡率、低生殖率,或者两者兼有,如果没有从别的种群的迁入补充,该种群大小将连续下降。" }, { "instruction": "半咸水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微咸水湖(brackish water lake)、弱矿化湖。湖水矿化度为1~35克/升的湖泊,也有的指湖水矿化度为0.3~24.7克/升或1~24.7克/升的湖泊。它多数属于硫酸盐氯化物湖与氯化物湖,非排水湖,内流湖。青海湖是半咸水湖。" }, { "instruction": "结晶顺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火成岩中矿物晶出的先后顺序。一般根据矿物晶粒的相对自形程度、晶粒大小、相互包裹、反应、置换、熔离及其他关系判断矿物结晶顺序,但亦有例外。也有从矿物的相平衡及结晶化学的研究来判断结晶顺序的。" }, { "instruction": "PaleoTethys,Paleotethys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晚古生代到早中生代欧亚大陆和冈瓦纳大陆之间的古洋盆,位于新特提斯洋遗址以北,两者大致平行,20世纪中期以后青藏高原及其毗邻地带的地质调查,发现了冈瓦纳大陆和古亚洲大陆之间存在的二叠纪和更早时期的洋盆沉积记录,突破了特提斯洋限于侏罗纪开始的认识。因此把晚古生代(泥盆纪开始)—三叠纪阶段的古海洋称为古特提斯洋。古特提斯洋的发育时限较长,在滇西三江带等地已发现内部存在洋脊洋岛型火山岩、洋盆陆坡型放射虫硅质岩、洋盆陆缘海山型碳酸盐岩、岛弧海型火山沉积组合、被动陆缘碎屑岩和微地块稳定沉积类型,证明存在内部结构复杂的多岛洋古地理面貌。根据古特提斯南北缘生物古地理、古气候和古地磁研究成果,主支洋盆(昌宁孟连带)的延续时间超过100百万年,宽度达到>1000千米级别。整个古特提斯洋的总体宽度达到30°~40°(古纬度距,应属近纬向分布、行星级的大中型多岛洋盆。" }, { "instruction": "湖泊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陆相沉积类型之一。在湖泊区因地质作用形成的沉积物。淡水湖泊相的特点是平面上具环带状分布(湖泊边缘沉积物粗,中心部位较细),沙体延续性较好,具淡水生物化石组合,特征的层状构造是纹泥,常缺乏滨岸相(因不发育潮汐)。常见岩石组分是粘土岩、粉砂岩与砂岩,也常有泥灰岩、硅藻土等。盐湖相形成于大陆干旱气候环境,以各种盐类沉积为主,如石膏、石盐、钾盐、光卤石等,亦有各种细碎屑岩、石灰岩、白云岩伴生。沉积层理为水平层理,带有干裂、雨痕和生物扰动构造。中国各中、新生代大型内陆盆地中有广泛的湖泊相发育,河湖三角洲砂体控制着油气藏储集体的分布。" }, { "instruction": "罗弗氏地震烈度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意大利的罗西(M.S. de Rossi)和瑞士的弗瑞尔(F.A.Forel)在1883年共同发表的、第一个得到广泛使用的烈度表。他们将非破坏地震分为7个级别,把破坏性地震分成3个级别,编制出十度烈度表,分别用罗马数字Ⅰ、Ⅱ、Ⅲ、Ⅳ、Ⅴ、Ⅵ、Ⅶ、Ⅷ、Ⅸ、Ⅹ来表示。如表:罗弗氏地震烈度表烈度名称地震现象Ⅰ度微震有经验的人感到地震,一般只有地震仪(还不是所有各种地震仪)才有记录Ⅱ度极弱震各种地震仪都有记录,少数在休息中的人有感Ⅲ度颇弱震一些休息中的人感觉地震,并能略辨其方向和持续时间Ⅳ度弱震在行动中的人有感;易动的物体及门、窗振动,天花板作响Ⅴ度中强震差不多人人有感,家具、床等物体摇动,有些钟铃(一般是铜制品,内悬击子)自鸣Ⅵ度颇强震睡者大多数惊醒;钟铃普遍地自鸣;吊灯摇晃,带摆的时钟停摆,树和灌木摇动可见;有些人骇怕,走出家门Ⅶ度强震推倒易动物件;灰泥掉落;钟楼大钟自鸣;普遍惊慌,但未损害房屋Ⅷ度很强震烟囱倒下,墙开裂Ⅸ度极强震一些建筑物全部或部分震毁Ⅹ度最大强度地震建筑物毁灭,造成大灾;地面变动,产生裂缝,山石下滚(据李善邦,1981)" }, { "instruction": "固结指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凝固指数、硬化指数。任何岩浆的分异演化都是向贫MgO方向演化,而且MgO的变化比SiO2更显著。1957年久野等认为研究玄武岩浆演化用固结指数比用SiO2更好些。固结指数用下式表示:{SI}%=100w(MgO)w(MgO)+w(FeO)+w(Fe2O3)+w(Na2O)+w(K2O) 据公式计算,大多数原生玄武岩浆的固结指数为40左右或更大,若岩浆的分异程度差,SI值就大,岩浆的分异程度高,SI值就小。" }, { "instruction": "地理引力模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利用数学方法对相互作用的社会经济客体建造模型,根据牛顿万有引力公式创建的地理模式。长期以来,地理引力模式是研究空间相互关系应用最广的模式。在分析区域城镇等级体系时,可定量考察、比较城市间人口迁移和经济联系的密切程度,划定原有城市经济吸引范围的界限,预测新建城市对相邻城市零售商业和服务设施的影响及市场潜力的计算。" }, { "instruction": "熔结碎屑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由正常火山碎屑岩向火山碎屑熔岩过渡的岩石类型。由火山碎屑物被熔岩胶结而成,其中火山碎屑物的含量多于熔岩物质,按碎屑粒径大小,可分为熔结集块岩(>64毫米)、熔结角砾岩(2~64毫米)、熔结凝灰岩(<2毫米)。此类岩石的归属争论较大,有人主张把它归入火山碎屑熔岩类中。" }, { "instruction": "区域科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也称空间科学。研究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区域的新兴学科。其研究目标是揭示区域矛盾和区域分异规律,为各个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区域是一个研究客体,被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环境学、规划学和系统工程学等诸多学科所研究。其中尤以地理学和经济学为最主要支柱学科。不同学科对区域的研究,其内容各有侧重:地理学主要是景观、生态和区位研究;经济学主要是区域研究学、发展经济学和区位研究;环境学主要是区域环境学、环境生态学与环境经济学;系统工程学则是系统科学、系统工程与计算机应用等。这些学科对区域的研究,大多涉及区域发展理论,选择最佳经济区位,确定区域发展模式,最终提出区域发展对策。" }, { "instruction": "间接梯度分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间接排序。" }, { "instruction": "生活质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个人或团体的社会福利状态,这种状态要么能被感知,要么能被某些“可见的指示物’’标示出。生活质量取决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程度。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精神生活的量和质也会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从而把生活质量推向更新、更高的层次。生活质量概念的拓展以及内涵的多样性是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反映。通常,生活质量的构成分为两个主要方向,即客观方面,如人均可支配收入、恩格尔系数、人均住房面积、文化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例等;主观方面,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等。所以,生活质量可以定义为:社会提高国民生活的充分程度和国民生活需求的满足程度,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条件基础上,社会全体对自身及其自身社会环境的认同感。" }, { "instruction": "潜火山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次火山岩(subvolcanic rock),是一种与火山作用有关的并与火山岩系同源的浅成和超浅成侵入岩。有人把火山通道根部的岩石也称为潜火山岩。大部分潜火山岩同喷出熔岩的外貌十分相似,须经野外调查和室内鉴定才能把它们区别开来。一般认为潜火山岩具有下列特点:①在时间上,与火山活动同期或稍晚;②在空间上,主要分布于火山岩地区;③在成分上,与火山岩相似;④在岩石特征上,与火山岩相似。潜火山岩与火山热液成矿作用有密切联系。与潜火山岩有关的矿产种类很多,如铜、钼、铁、黄铁矿、金、银、锡、铅、锌等。" }, { "instruction": "大地原点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亦称大地基准点,它是国家水平控制网中推算大地坐标的起算点。通常在国家平面控制网中选择合适的三角点(比如位于区域中部、地质条件好等)作为原点,高精度地测定它的天文经纬度,及其到另一三角点的天文方位角,根据参考椭球体定位的方法,求得该点的大地经纬度、大地高和到另一点的大她方位角。这些数据称为大地基准数据,以此推算平面控制网中其他控制点的大地坐标。目前,我国的大地原点位于陕西省泾阳县永乐镇,又称西安原点。" }, { "instruction": "黄土造壤成因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黄土成因说之一。认为在黄土形成中,风化与造壤作用是主要的。1901年俄国西比尔采夫(Н.М.Сибирцев)把黄土视作土壤作用的产物。1922年俄国贝尔格(Л.С. Берг)提出冰碛层及其他岩土在草原土壤造壤过程中转变为黄土状土,并提出了黄土的土壤残积成因说。" }, { "instruction": "第四纪古红土剖面分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这里仍以发育最好的中更新世(Q2)古红土为代表。表层为腐殖质层,自然状态下厚可达50~100厘米,人为影响后,厚多在20厘米以内,腐殖质含量较高;第二层为红色层,厚可达2米以上,呈均匀的红色或棕红色,常有大型柱状结构,碎后呈核块状结构,较上层紧实;第三层为杂色层,厚自1~2米至数十米不等,可呈棕、红、紫、白等多种颜色斑块,经常穿插红白网纹构造,下部常过渡至母岩层。以上三层大致相当于土壤学中的A、B、C三层,最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第二层以B为代号,因为既有大量物质淋溶,又接受了上部下移的淀积物,故称残余积聚层,以区别于一般土壤发育中单纯以淀积为主的B层。" }, { "instruction": "阿山头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阿山头层。时代属始新世中期。分布于内蒙古四子王旗一带。命名剖面位于四子王旗的巴彦乌兰。为陆相棕红色和灰绿色泥岩和粉砂岩,厚38米。富含哺乳类化石Schlosseria magister,Lophialetes expeditus,Rhodopagus pygmaeus,Gobiatherium mirificum,Sinopa sinensis,Asiomys medius,Urtinotherium minor等,与下伏巴彦乌兰组及上覆伊尔丁曼哈组均呈假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硫酸盐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硫酸盐型湖。湖水阴离子中以SO2-4为主,湖中可能呈固相析出的盐类主要是硫酸盐类,它属于半咸水湖与咸水湖。湖中除可能析出Na2SO4、MgSO4、CaSO4等矿物外,还可能有MgCO3、CaCO3、NaCl等矿物析出。" }, { "instruction": "渔山尖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中侏罗世。分布于浙西浦江、兰溪一带。命名地点在浙江兰溪渔山尖。为内陆河湖相沉积,岩性为暗紫色,黄绿色细砂岩、粉砂岩、泥岩,顶部为块状砾岩,含植物化石Coniopteris hymenophylloides,Cladophlebis denticulata,Baiera gracilis,Pagiophyllum sp.及双壳类Tutuella sp.,Pseudocardinia sp.,厚3020米。与下伏下侏罗统马涧组呈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古赤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史时期一定阶段的地球赤道。古地球赤道的北美大陆晚寒武世古赤道方向(据Dott and Batten,1971)位置,是根据古地磁、氧同位素比、古动植物群和珊瑚礁分布,煤矿床、冰碛层,以及其他地质证据来确定的。古赤道过去曾经是和旋转轴垂直的—个大圆,由于经过大陆位移,某个大陆的古赤道方向可以与现代赤道迥异(见图)。" }, { "instruction": "综合地图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能够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面貌的地图集,内容包括普通地图、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等,其特点是内容较完整、图幅众多、图种复杂、综合性强。能全面系统地反映制图区的基础地理信息、人口状况、历史沿革、城市建设、社会经济、科教文卫、城市发展和规划等情况。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集》、《上海市地图集》、《深圳市地图集》、《江苏省地图集》、《GOODE’S WORLD ATLAS》、《GRAND ATLAS BORDAS》等均属比较大型的综合地图集。" }, { "instruction": "格陵兰岛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地球上最大的岛屿,面积达220万平方千米。90%的面积(约180万平方千米)常年被冰雪覆盖,形成了格陵兰冰盖,该冰盖的平均厚度达2300米,与南极冰盖的平均厚度2400米相似。格陵兰岛上的冰雪总量约为300万立方千米,约占全球总冰量的54%,冻结的水量约等于世界冰盖冻结总水量的10%。如果这些冰全部溶化,全球海平面将上升7.5米。" }, { "instruction": "水杉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裸子植物松柏纲杉科的一属,M. glyptostroboides为中国现存的特有植物,已将天然水杉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树种。从1948年起,水杉也成功地栽培到世界各地。水杉属的建立是依据化石标本,1941年,日本学者根据在早上新世地层里发现的标本而建立。其叶和果鳞交互对生,不同于红杉的叶片和种鳞的螺旋或互生的排列方式;其球果长在裸露的主茎末端,也不像红杉的球果是长在着生有针叶的小枝上。现生水杉种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1948年才发现于四川省万县。已报道有20个化石种。中国黑龙江省嘉荫县古新世地层产出丰富的水杉化石,包括营养器官和生殖结构。晚白垩世水杉广泛分布在北半球34°N~82°N之间,并且一直持续到始新世。在始新世与渐新世之交,水杉分布的北界,从北纬63°N向南移到45°N,并且维持到中新世中晚期。早上新世水杉在北美消失。第四纪水杉仅仅分布于中国中部和日本群岛。到1948年现存水杉种发表时,水杉仅仅存留在中国四川和湖北交界的狭小范围内。水杉在北半球分布范围的改变与全球气候变冷直接相关联。" }, { "instruction": "岩溶地下水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岩溶含水层的饱水带顶部,具有连续性的较规则的地下水面,即岩溶潜水面。这个面的各部位具有程度不同的水力联系。在地下水呈浸流面特征的地段,地下水面系潜在的承压水力面与潜水面的统一体。由地下水位差而造成的地下水在平面上的运动趋向和势能,可在地下水位等高线图上反映出来。有的岩溶工作者认为:地下水在岩溶通道中常是孤立存在的,因此岩溶化岩体中不存在统一地下水面。岩溶地下水面上呈槽状的低水位地带,称岩溶地下水面凹槽。它反映地下河或地下集中径流带的存在。" }, { "instruction": "地壳运动周期性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全球总体显示大致按一定周期发生一次强烈构造运动的规律性。至少自早古生代以来,强烈构造运动大都是全球范围周期性发生的。但这种构造运动全球性(global scale of tectonic movements)和周期性现象并不十分严格。" }, { "instruction": "矿床沉积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研究沉积矿床与层控矿床有关的沉积学分支学科,是矿床学与沉积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其内容包括沉积矿床的沉积、成岩成矿作用,矿床的沉积环境及富集条件,成矿的沉积地质背景;对层控矿床的矿床赋存层位、岩相及构造部位的研究;以及同生、成岩、后生矿床的成矿作用、物质组分、矿石结构构造、矿床地球化学,以及成矿的区域沉积地质背景等。" }, { "instruction": "中国短头鲵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迷齿亚纲离片椎类的一属。属名取自Sino(中国)和brachyops(短头鲵)。仅以一完整的头骨为代表,发现于四川自贡中侏罗世下沙溪庙组。中等大小的短头[HT6SS〗笠头螈(Diplocaulus)生态图索周围的结缔组织直接骨化而呈线轴状得名。头骨无耳凹,牙齿锥状、中空、无迷路构造,体型多样,四肢细弱或退化,多小型、水生。生存于早石炭世至早二叠世,从早期四足动物中演化出来。主要分为三个目:鳞鲵目(Microsauria)、游螈目(Nectridia)和缺肢目(Aistopoda),仅分布于欧洲、北非和北美。" }, { "instruction": "假浮游生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本身为固着生活而由于附着于漂浮的水草、浮木或浮游生物而营浮游生活的生物。如有些苔藓虫及双壳类等。" }, { "instruction": "粒状结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岩石中同种主要矿物的粒径大小相近或大小不等的全晶质结构。常见于深成岩中。根据矿物颗粒的自形程度,可以分为全自形粒状结构,半自形粒状结构和全他形粒状结构等。" }, { "instruction": "沉积基准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这样一个抽象的、动态平衡的界面,此面之上沉积物不能有效保存,此面之下沉积和埋藏作用则可能发生。海洋环境中基准面可以简单的认为是海平面,湖泊环境中基准面可以认为是湖平面,均可以认为是大致水平的,而陆相河流环境的基准面是递降水流平衡剖面,是一个有起伏的面。沿沉积基准面由陆向盆方向的不同地理位置,一般会依次发生侵蚀作用、沉积过路作用、沉积作用和饥饿沉积作用。" }, { "instruction": "云斜煌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煌斑岩的一种。斑晶以镁黑云母、斜长石为主,偶有普通角闪石、橄榄石或辉石为斑晶,基质由上述矿物加上斜长石,偶尔还有碱性长石组成。这种岩石最早发现于法国不列塔尼Kersanton而得名。" }, { "instruction": "谢尔普霍夫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俄罗斯下石炭统顶部的一个阶,位于维宪阶之上,巴什基尔阶之下。其中含Gigantoproductus latisimus,Spirifer pseudotrigonalis,Striatifera striata,Eostaffella antiquata等。谢尔普霍夫阶一名源自俄罗斯莫斯科以南的谢尔普霍夫城。现为国际通用的一个阶。" }, { "instruction": "扁体鱼亚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软骨硬鳞鱼次亚纲古鳕目的一亚目,繁盛于二叠纪。体形高而侧扁,头小,口裂短。偶鳍多短小,而背鳍及臀鳍较长大。中国浙江上二叠统发现有中华扁体鱼(Sinoplatysomus)。" }, { "instruction": "冰碛阶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冰川谷底的冰碛物,经间冰期或冰后期河流下切形成的阶地。" }, { "instruction": "海域环境影响评价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对海域周围地区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进行的预测、评价。沿海地区交通方便,经济发展迅速,从区域环境角度预测经济发展的环境影响,利于从总量控制角度协调环境容量的关系。评价内容主要包括:有机污染的预测;重金属污染的预测;海域污染对水生生物的影响;海域环境保护对策等。" }, { "instruction": "石松植物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小叶植物门(Microphyllophyta)。木本或草本。茎直立,二歧式分枝。叶小型,不具叶隙,多具单脉,螺旋状或直行排列,遍布茎枝。孢子囊多单生于叶腋,孢子叶集成孢子叶球或穗状,通常位于枝的顶端。晚古生代的鳞木类植物,多为高大的木本类型,叶长可达1米。枝干常保存有叶脱落后的痕迹,称叶座,其排列情况、形状及构造等特点是鉴定的重要依据。始见于早泥盆世,中泥盆世已遍及世界各洲,最繁盛于石炭纪,分布极广,是当时重要造煤植物之一,古生代末即衰退,现尚残留少数的草本类型,仅存5属。常见化石有晚泥盆世至早石炭世的亚鳞木(Sublepidodendron)、石炭纪至二叠纪的鳞木(Lepidodendron)等。" }, { "instruction": "长江海鞘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脊索动物门尾索动物亚门的一属。体长约3厘米,由上部的萼杯和下部粗茎两部分组成,固着生活,与现生海鞘动物Styela十分相似。身体为厚囊包裹,萼杯的顶端和背部分别有进水管和出水管,萼内的咽腔硕大、鳃裂排列不规则。产于云南早寒武世地层中,是澄江化石库的一分子。" }, { "instruction": "塑变玻屑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塑性玻屑。炽热未冷凝的玻屑,堆积时由于上覆静压力的作用发生塑性变形而成。其特点是呈压扁拉长状,棱角圆化,两端具燕尾分叉,彼此平行排列,并熔融粘结在一起。如遇刚性晶屑或岩屑则发生弯曲,“绕过”现象,形成假流纹构造。" }, { "instruction": "肿鼻角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拉丁文中Pachys为厚的意思,rhino为额外之意,指额上生的单个鼻角。刺角龙亚科的一员,长约6米,短喙。颅面低,巨大的骨质瘤覆盖其上。雄性的骨质瘤呈球状,雌性的呈杯状,颈盾较短,边缘有半圆形突起,后部中间向两侧各伸出一支骨质角,而且两个骨质角中间还有两个骨质突起。有的角长在头骨的褶中间,像独角兽。大量标本在加拿大艾伯塔省和美国阿拉斯加州晚白垩世地层中发现,肿鼻角龙能作长距离、季节性迁移。" }, { "instruction": "下颌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组成面颅的最大骨骼,侧视呈L形,生有牙齿的水平部分称水平枝或下颌体(mandibular body),后面垂直部分称下颌枝(mandibular ramus)或上升枝。左右两下颌体结合部有一直嵴称下颌联合(symphysis)。下颌枝顶部具二突起,前方的称冠状突(coronoid process)或喙状突(coracoid process),为下颌肌附着处,伸入颧骨弓与上颌骨之间;后方的称髁状突(symphysis),为下颌与脑颅相连的关节。下颌骨坚厚,尤其下颌体易保存为化石,下颌枝不易完整保存。" }, { "instruction": "根部浓缩系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RCF值为根部农药的浓度与外部溶液中农药的浓度之比值。对于活体植物根部的吸收,RCF值可以用以下两个过程来解释:①平衡分配过程。即农药在外部溶液和亲脂性外表皮之间的分配;②水化过程。根部液泡中农药的浓度与外部相等。" }, { "instruction": "第四纪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第四纪各种自然历史研究的统称。它包括第四纪地质学、古地理学、古生物学与古人类学、古土壤学、古地球物理学等方面的研究。第四纪地质学是其中最主要的分支。" }, { "instruction": "砂屑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纯砂岩(clean sandstone)、砂粒碎屑岩。指几乎不含基质或基质含量很少(<15%)的砂岩。这种砂岩中的碎屑磨圆度较好,分选中等至良好。" }, { "instruction": "双刺头虫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三叶虫纲褶颊虫目的一属。头盖梯形。头鞍凸起,切锥形,头鞍沟不显著。背沟宽而深。前边缘宽而隆起,前侧端具一对向前伸出的弯曲长刺。颈环中部宽,向后引长成一长刺。眼叶极小,具有眼脊。尾部宽,半椭圆形,两端略尖。中轴短,分4~5节。边缘甚宽,有不规则线纹。产于中国东北南部上寒武统下部。" }, { "instruction": "第四纪外生矿床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第四纪期间,由外生成矿作用形成的各种矿床,包括风化矿床与沉积矿床两大类,每一大类中都包括机械作用形成的矿床及化学的与生物化学作用形成的矿床。" }, { "instruction": "角块状结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结构体沿长、阔、高三轴平均发展,呈不规则的六面体块,表面平滑、棱角明显、尖削,多出现于中等质地和细密质地土壤的中、下层。其形成和发育与土壤排水、通气性和植物根的穿插作用有关。" }, { "instruction": "交代蠕状结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交代结构的一种。特征是交代作用过程中形成的新矿物在原来矿物的晶体中呈很小的蠕虫状嵌晶出现。最常见的是,在斜长石与钾长石接触时,在接触带附近的斜长石中,石英呈蠕虫状嵌晶出现,它们有时具有相同的消光位(如图),因此有人称为蠕英石结构(myrmekite texture)。这种结构的成因比较复杂,大部分是钾长石交代斜长石所形成;有时是在斜长石交代钾长石时,由于析出过剩的二氧化硅所形成;也可由其他成因所形成。此外,有时还可见到当微斜长石交代斜长石时,微斜长石也可呈蠕虫状嵌晶出现在接触带附近的斜长石中。" }, { "instruction": "泥沙横向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浅水海域中泥沙等碎屑物垂直海岸的运动形式。当波浪垂直海岸传播时,在垂直海岸的进浪与底流的作用下,泥沙等碎屑物被推向海岸或返回较深的海域。横向运动使较粗的碎屑物推向岸边,较细的碎屑物移向较深的水域,更细的则呈悬浮状态运往深水海域,结果使碎屑物表现出良好的分选性。" }, { "instruction": "迁西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发生于中国北方中太古代末的一次构造运动及构造热事件。因河北迁西得名。在冀东,表现为迁西群遭受强烈的变形、以角闪岩相—麻粒岩相为主的变质作用和以钠质花岗岩为主的岩浆事件。在华北及东北南部各太古宙麻粒岩片麻岩区具有广泛性和一定代表性,应属一次主要的构造运动。铁架山运动、兴和运动与之相当,为迄今中国境内确定之最早的构造运动。" }, { "instruction": "丁村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中国的早期智人化石。1954年在山西襄汾县丁村(北纬35°49′,东经111°25′)发现了三枚人类的牙齿化石,为同一个体的10余岁小孩的门齿2枚,臼丁村人牙齿齿1枚。1976年在同一地点的砂砾层中,又发现一个小孩右顶骨化石。丁村人的牙齿呈铲状,其舌侧隆突和指状突的发达程度介于北京猿人和现代黄种人之间。但齿冠和齿根细小及咬合面纹理较不复杂又显然比北京猿人的牙齿进步。新发现的小孩顶骨骨壁比北京猿人的小孩顶骨薄。丁村人的石器加工更细,在技术上比北京猿人有显著的提高,应属古人阶段的人类。与其共生的动物化石有梅氏犀(Rhinoceros mercki),普氏野马(Equus przewalskyi)、野驴(Equus hemionus)、纳玛象(Palaeoloxodon cf. namadicus)、葛氏斑鹿(Pseudaxis grayi)、方氏鼢鼠(Myospalax fontanieri)、转角羚羊(Spirocerus sp.)、熊(Ursus sp.)及鲤科鱼类咽喉齿等。地质时代属于晚更新世早期。" }, { "instruction": "古河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河道演变过程中被废弃的河道。古河道的主要戍因是河流改道。构造运动可以使河流大规模改道。被废弃的河段可能被抬高而位于现今的分水岭上,也可能由于沉降而被后来的沉积物所埋藏。河流本身作用引起的多半发生在堆积作用旺盛的平原河流上。中国黄河下游是一条善淤善徙的河流,所以在华北平原上留有无数古河道。平原曲流可导致洪水的裁弯取直,会留下牛轭湖式古河道。长江中游荆江段两岸就留下许多古河道。古河道最重要的特征是它伴生的河床相沉积,底部为卵石或粗砂层,向上过渡为沙层或粉砂层。研究一个地区的古河道,可了解河床演变的特征与规律,有助于河道根治方案的制定。埋藏古河道是地下水富集带,有时也是石油天然气的储层。" }, { "instruction": "五台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五台系、五台层。时代属新太古代—古元古代。出露于吕梁山、五台山、太行山北部等地,为以绿片岩为特征的变质岩系。自下而上分为石嘴亚群、台怀亚群和高凡亚群。以各种变粒岩、斜长角闪岩、角闪片岩为主,并有二云母片岩、石榴子石黑云片岩、蓝晶片岩,有时相变成各种片麻岩;中下部有时见有沉积变质铁矿岩组或含铁层位和金、蓝晶石矿床。底部原岩为火山硅铁建造和火山碎屑建造,中部为拉斑玄武岩建造和硅铁建造以及中酸性火山沉积,上部以碎屑浊流建造为主。厚度大于8110米。区域变质程度下部较深达到中压角闪岩相,中部为绿片岩相,上部为次绿片岩相。本群有大量同位素年龄数据,其中金刚库组斜长角闪岩的SmNd等时线年龄(25.99±0.41)亿年,RbSr等时线年龄(25.7±0.5)亿年,斜长角闪岩中单颗粒锆石UPb年龄(24.4±0.4)亿年,同一颗锆石蒸发法207Pb206Pb年龄为24.2亿年,侵入金刚库组的片麻状花岗岩中单颗粒锆石UPb年龄(26.1±0.4)年等。与其上覆滹沱群为不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五泉山砾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属更新世早期。零星出露在甘肃省陇中盆地的山前地带,命名剖面在兰州市五泉山公园东龙口。岩性为浅红色的砾石层,其中含多层粘土质粉砂凸镜体。砾石层为粘土质粉砂胶结,比较坚实。砾石砾径一般为1~4厘米,最大砾径达40~50厘米。砾石成分以杂色片岩和混合岩为主,全是来自南部的马山和兴隆山的近源物质;砾石磨圆度差,以次棱角的砾石为主;砾石大小混杂,排列无一定方向;厚度约30米,可能为冰水沉积。其基本性状与玉门砾岩相似,似属更新世早期偏早时期。五泉山砾岩与其下伏的甘肃群红层受构造运动影响,已明显变形,地层倾角达20°。" }, { "instruction": "底质符号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海图上表示构成海底表面物质的各种符号。国际上常用英文缩写字母表示。主要名称用大写字母、形容词用小写字母表示。若几种底质混合时,则先写含量小的,后写含量多的。如R为岩石、G为砾石、S为砂、T为粉砂、M为泥、Y为粘土。混合物名称,如S ?为砂质粘 痢? ?为粉砂粘土。" }, { "instruction": "华严寺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华严寺石灰岩。时代属晚寒武世早、中期。分布于浙西一带。命名地点在浙江常山西南天马山华严寺。为海相碳酸盐沉积,以深灰色薄层灰岩为主,夹中厚或厚层灰岩,富含球接子类三叶虫Pseudagnostus,Glyptagnostus等,以及后颊类三叶虫Proceratopyge,厚134米。与下伏杨柳岗组呈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可能最大降水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根据某地区的气候、地理、地形等条件估算出的最大降水量。被视为是该地区合理的自然降水量上限。可能最大降水量一般采用暴雨移地、水汽调整、暴雨模式、统计频率法等办法估算,它应大于历史上最大暴雨的降水量。可能最大降水量是水利工程设计的关键依据之一,依据科学、准确估计值,既能合理规划水利工程,避免浪费人力物力,又能保证工程的安全及充分利用水力资源。目前,准确的估算可能最大降水量仍是须待研究的理论问题。" }, { "instruction": "胶东岩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中太古代至新太古代。为胶东地区的中深变质岩系。1968年改称胶东岩群,分为三个组:唐家庄组(Ar2)、齐山组(Ar3)和林家寨组(Ar3)。主要岩石是各种片麻岩、变粒岩、斜长角闪岩。斜长角闪岩是重要含金层位。变质程度属高角闪岩相、局部麻粒岩相,混合岩化普遍。下部原岩为中酸性、中基性火山沉积建造,上部原岩为粘土半粘土质沉积建造。黑云斜长片麻岩中锆石UPb一致线年龄(26.8±0.20.1)亿年,属新太古代;但英玄闪长质片麻岩中UPb年龄为28.2亿~28.6亿年,侵入唐家庄组的英玄闪长岩中单颗粒锆石UPb年龄为28.3亿年,据此认定唐家庄组属中太古代;其他两组属新太古代。" }, { "instruction": "石柱珊瑚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皱纹珊瑚目的一属。块状或丛状复体三带型珊瑚。隔石柱珊瑚壁长短相间排列,对隔壁伸达中心加厚而成中轴。横板帐篷状。鳞板小,发育好,鳞板带较窄。石炭纪,常见于早石炭世。亚洲、欧洲及北美。中国南方及西北、吉林等地化石很多。" }, { "instruction": "草原牧区雪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依靠天然草场放牧的畜牧业地区,由于冬半年降雪量过多和积雪过厚,雪层维持时间长,造成牲畜吃草困难或无法放牧,甚至危及牲畜和人类生命安全的牧区自然灾害。草原牧区雪灾不仅直接危及牲畜,还威胁人的生命安全,尤其是大雪封山,人畜被困,灾情可能更为严重。草原牧区雪灾主要类型有两种:猝发型和持续型。猝发型是发生在暴风雪时,几天内积雪较厚对牲畜造成灾害;持续型指达到危害牲畜的积雪厚度后,降雪仍在继续,密度增加,积雪时间较长,可以从秋末持续到第二年春季。我国草原牧区大雪灾大致有十年一遇的规律,一般性的雪灾出现的次数更频繁。雪灾发生的时段,冬雪一般始于10月,春雪一般终于4月,危害较大的一般是秋末冬初大雪形成的所谓“坐冬雪”。" }, { "instruction": "懒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是镰刀龙类的典型代表属,懒龙拉丁语segn是慢和懒之意。发现于蒙古上白垩统。二足行走,腿长。长约6米,可与现代最大的鳄鱼等长。懒龙的头骨狭小,下颌浅。吻端是无齿的喙,喙狭长,口中生有类似原蜥脚类的尖锐的牙,两颊有肉质颊囊。前肢肌肉发达,前肢3指,末端长有巨大而弯曲的爪。耻骨和坐骨向后倾斜。其他独有特征包括短的四爪脚掌,脚趾之间可能有蹼连接。相对其他恐龙而言,懒龙股骨长,胫腓骨短,这种结构只能使懒龙短跑或慢跑,难以捕捉猎物。而且懒龙的无齿喙不适合吃鱼,所以推测懒龙以粗糙的植物叶为食。" }, { "instruction": "雾迷山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雾迷山灰岩。位于蓟县系中下部,分布于冀北一带。为一套富镁的巨厚碳酸盐建造,韵律明显,以含有各种燧石结核和条带状白云质灰岩为主,夹纯灰岩、白云岩、绿色砂页岩等。含叠层石Pseudogymnosolen mopanyuensis,Scyphus parvus,Conophyton lituum;微古植物化石有Asperatopsophosphaera umishanensis,A.umishanensis var.minor等。厚3340米。与下伏杨庄组为连续沉积。底部在河北西北部有铁矿层。雾迷山组沉积期古地磁极性为负极性,古磁极位置-18.2°N,49.2°。" }, { "instruction": "工业企业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区工业企业联合布局,或工业地域组合类型之一。指在生产或工艺上相互关联的一组工业企业,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空间分布形式。一般是在共同开发利用自然及矿产资源,或共同使用公用基础设施基础上,若干不同工业部门企业按不同的生产及工艺组织原则组合而成。前者如包括采矿、选矿、烧结、炼铁、炼钢、轧钢、焦化及耐火材料生产等部门企业在内共同组成的钢铁工业企业群,或由钢铁、水泥、化工、机械制造等相互间生产上有密切协作关系的不同工业部门企业所组成的工业企业群,后者如以热电站为核心,由纺织、造纸、化工等工厂组合而成的工业企业群。与工业分散布局相比,工业企业群布局的优势在于:可共同利用基础设施,可综合利用原、燃料和“三废”资源,有利于提高工业生产专业化、协作化、联合化和集中化水平,优化企业管理,亦可统一组织各种服务性与辅助性企业,为各工业企业服务,节省投资。" }, { "instruction": "eboulement,breakdown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重力地质作用的一种型式崩塌作用。指山坡上的岩石,经风化、剥蚀、地震、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使岩块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整块地突然向下移动的过程。按其运动方式可分为滚落和坠落两亚类。" }, { "instruction": "文化区划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按文化特征的地域分异划分文化区。是文化地理学对世界上各种文化进行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划区时,通常以语言、宗教、信仰、聚落形式、土地利用、人口密度等为主要内容和指标,一般采用各要素地域分异界线叠置法。文化区之间不存在截然的分界,有时只能以行政区界来划分。" }, { "instruction": "锅底坑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晚二叠世晚期。分布于新疆乌鲁木齐附近,往东到吉木萨尔,向东南至吐鲁番盆地。为河湖相沉积,下部为黄绿、灰褐、灰黑色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夹褐色泥质粉砂岩、钙质泥岩、钙质团块及紫色条带粉砂岩、岩屑砂岩和泥质灰岩团块;上部为紫红色粉砂质泥岩。与下伏梧桐沟组和上覆下三叠统韭菜园组均呈整合接触。厚140米。中下部含介形虫DarwinulaPanxianiaSuchonellaDarwinuloides组合;叶肢介FalsiscaCorniaCloiunguzites组合;脊椎动物化石Jimusaria sinkianensis,Striodon magnus,Dicynodon tienshanensis;古植物ZamiopterisViatscheslavia组合;孢粉LimatulasporitesAlisporitesLueckisporites组合;大孢子Triangulatisporites cf. triangulatusNarkisporites brevispinosus组合。上部含脊椎动物化石Lystrosaurus sp.;孢粉LimatulasporitesLundbladisporaTaeniaesporites组合;大孢子Triangulatisporites cf. triangulatusTrilites vulgaris组合;叶肢介Falsisca sp.,Cyclotunguzites sp.等化石。" }, { "instruction": "臭氧层耗竭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使臭氧层遭到破坏的现象。离地面 20~25km的平流层大气中的臭氧层能吸收太阳紫外辐射,给地球提供了防护 紫外线的屏蔽作用,并将能量储存在上层大气,起了调节气候的作用。臭氧层的破坏会使过量的紫外辐射到达地面,造成健康危害,使平流层温度发生变化,导致地球气候异常,影响植物生长、生态平衡等后果。由于人类活动产生了大量氮氧化物和氟氯烃化合物(即氟里昂)等污染物排入大气,并逐渐扩散到臭氧层,超音速飞机在臭氧层高度内飞行,宇航飞行器的不断发射都排出大量氮氧化物及其他污染物进入臭氧层,与臭氧发生化学反应,降低臭氧层中臭氧的浓度。" }, { "instruction": "漂白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黏粒和(或)游离氧化铁淋失后,土壤物质中以漂白物质占优势的土层。" }, { "instruction": "结晶指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波尔德瓦特(A.Poldervaart)和帕克(A.B.Parker,1964)提出,它是以钙长石透辉石镁橄榄石体系的实验为依据,用来度量岩浆或岩石的演化程度。它侧重研究岩浆结晶的开始。其计算公式为CI=∑(An+Di′+Fo′+Sp′)(式中:An为钙长石标准矿物;Di′为镁透辉石=2.157003 Endi;Endi为标准矿物透辉石中的En;Fo′为标准矿物镁橄榄石+换算成镁橄榄石的顽火辉石标准矿物=Fo′+0.700837Enhy,Enhy为紫苏辉石中的顽火辉石标准矿物,Sp′为镁尖晶石,在超基性岩中由标准矿物算出,只用于超基性岩)。对于仅有钙长石、镁透辉石、镁橄榄石的岩石,其CI=100%~60%,对仅含石英、碱性长石或似长石的岩石CI=0。一般岩浆岩的CI值在60%~0之间。" }, { "instruction": "黄土高原第四纪地质发展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上新世末,自距今260万年以前现在的黄土高原地区是一个广阔的、地形高差不大的古剥夷面,分布着不同地质时代的基岩残山以及河流相、湖相、坡积和残积相的红土、粘土及砾石,为一湿热稀树草原环境。至第四纪初,黄土高原受青藏高原隆升影响,发生了显著的构造运动。六盘山上升之后黄土高原分成东西两大区域。黄土高原内部也形成了大小不等的盆地和谷地,构成了黄土高原在第四纪初期的古地理格架。六盘山、子午岭、华家岭、白于山的逐渐隆起,形成了高原区内主要水系的分水岭。至今这些分水岭仍在阶段性地抬升,大体上分为三个时期,相当于早更新世早期,中更新世早期及中、晚更新世之间,为黄土高原的三个时期的新构造运动。" }, { "instruction": "蜂窝状沙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沙漠中具典型圆形碟状洼地及洼地间具丘状高地的沙地总称。一般是半固定的,但其形态受风力作用而变化,可能是在两个方向近似直交的风互相干涉下形成或是龙卷风作用下的产物。" }, { "instruction": "还原(性)淋溶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氧化态铁、锰等元素化合物在土中的溶解度不高,一般不易移动。但如果湮没呈还原状态,可提高溶解度,易被淋溶,尤其在有多量有机质时,更易促成还原性环境的发展。这种在还原环境下发生在土壤中的淋溶作用,称还原淋溶作用。所以耕作多年的老水稻土,铁、锰常被淋溶至下层,或流失,或在下层淀积为各种铁、锰质新生体(斑纹、结核、铁管等)。当大量铁、锰化合物在一个土层内损失时,会形成漂白层,如漂洗型水稻土的漂白层、白浆土的白浆层等,其形成都与还原淋溶作用有关。" }, { "instruction": "生物软泥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深海沉积物的一类。钙质或硅质生物含量大于30%或60%的细粒松散沉积物。根据所含生物类型可分为硅质软泥和钙质软泥,按生物种属又可分为有孔虫软泥、颗石藻软泥、翼足虫软泥、放射虫软泥和硅藻软泥等。" }, { "instruction": "佐川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小林贞一(1941)命名。佐川造山旋回中期最重要的一幕,开始于早白垩纪的宫古世,结束于晚白垩世早期。这一时期在西南日本内带发生大贺造山运动,东北日本发生大岛造山运动,西南日本外带有佐川造山运动。其中以秩父地带最为剧烈,如黑、大蕨、小富士、佐川、斗贺野、御在所等地构成复杂的叠瓦构造。" }, { "instruction": "延展性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矿物受到拉伸或碾压作用时,能发生塑性变形而趋于伸长或压扁的性质。它是纯金属键矿物的一种特性。自然金、自然铜以及个别硫化物矿物如辉铜矿等,具有延展性。延展性是矿物的鉴定特征之一,当用小刀刻划这些矿物时,不产生粉末,而只是留下光亮的刻痕。矿物的延展性随混入杂质的增多而降低。" }, { "instruction": "印度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世界第三大洋。位于亚洲、大洋洲、非洲和南极洲之间,面积约7492万平方千米,约占海洋总面积的20 ?%,平均深度为3897米,最大深度在爪哇海沟,达7729米。主要附属海和海湾有红海、阿拉伯海、亚丁湾、波斯湾、阿曼湾、孟加拉湾、安达曼海、阿拉弗拉海、帝汶海、卡奔塔利亚湾、大澳大利亚湾等。中部有“入”字形印度洋中脊,由中印度洋海岭、西印度洋海岭和南极 舶拇罄?亚海岭组成。这三支海岭将印度洋分成三个大洋盆,每个洋盆又被若干海岭、海台、海隆和海山分割成一系列海盆,如索马里海盆、纳塔尔海盆、马达加斯加海盆、中印度洋海盆、南极 舶⒎抢?加海盆、南极 舶拇罄?亚海盆、西澳大利亚海盆等。其沉积物:一类是远洋沉积物,于北纬26°至南纬40°之间,以钙质软泥分布最广,占总面积的54%,其次是红粘土,分布于北纬10°至南纬40°间的东半部,占总面积的25%,赤道地区有少量放射虫软泥,南纬50°以南的亚南极地区主要为硅藻软泥,约占总面积的20%;另一类为陆源沉积,主要分布于大陆沿岸和岛屿附近。它是经冈瓦纳古陆分离和特提斯海的衰减过程而形成的最年轻的大洋。季风环流很发育,有由北赤道流和赤道逆流组成东北季风环流,南赤道流的一部分和索马里海流组成夏季北印度洋环流,由南赤道流、厄加勒斯海流、部分西风漂流和澳大利亚海流组成反气旋型南副热带环流;印度洋主要水团有副热带次表层水、亚南极中层水、印度洋深层水和南极底层水。印度洋矿产资源丰富,其中油气资源产量约占全球海洋油气总产量的40%,并有砂矿、磷钙土和多金属结核及热液硫化物泥等矿产。" }, { "instruction": "飞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国领土的特殊组成部分。指属于该国而孤立于他国境内并完全为他国领土所包围的小块领土,或是被他国领土所隔开而不与本土相毗连的部分领土。前者如位于法国境内比利牛斯东部的利维亚镇,属西班牙领土,却与西班牙本土相距达6km,整个利维亚镇为法国领土所包围。此类“被(别国)包围领土”通常面积较小,也叫标准型飞地。后者如被白俄罗斯和立陶宛领土所包围的俄罗斯飞地加里宁格勒州,它们通常比标准型飞地要大。此外,在一国内部,属于某一行政区管辖,但不与该行政区毗连的土地,也属飞地。" }, { "instruction": "同步环境实用卫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戈斯”卫星,是英文“同步环境实用卫星”的缩略语。由美国国家海洋大气局研制发射。1975年1 0月发射了“戈斯”-1号,至1987年底已发射7颗。在此之前,美国航宇局发射了两颗同步气象卫星( SMS),是“戈斯”卫星的原型。前三颗“戈斯”卫星与之相同,后四颗卫星的星载遥感仪器有了很大的改进。“戈斯”卫星的星体呈圆柱形,高2. 31m,直径1.91m,重约294kg。前三颗星的星载遥感仪器有:可见光和红外自旋扫描辐射计和太空环境监测仪,另外还装有数据收集系统。后三颗星上有可见光和红外自旋扫描辐射计、大气探测器,有一个可见光通道和1 2个红外通道,增加了测量大气温度和湿度的能力。卫星在同步轨道上保持双星同时工作,每天连续24h对西半球上空进行气象监测,每隔30min发送一张云图,可见光像片的分辨率为0. 9km,红外像片的分辨率为9km。卫星还能收集和转发陆地、海洋和河流上的自动观测平台的数据,测量大气高层的高能粒子、磁场和太阳X射线,并承担卫星云图和气象图表的传真广播任务等。" }, { "instruction": "膨转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变性土。是具有强烈胀缩和扰动特性的黏质土壤。它相当于美国分类的变性土土纲和联合国分类的变性土单元。本土纲包括我国现行发生分类制的砂姜黑土、潮土、石灰土、赤红壤、水稻土诸土类中具备变性特征者,因为我国以往未设立变性土独立单元,1985年初拟的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才将其列为独立土纲。国际上,变性土曾称黑土(black earths,澳)、黑棉土(blackcotton或regur soils,印度)、黑黏土(margalitic soils,非洲、印尼)、蒂尔黑土(tirs,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暗色黏土(pelosols,美)、热带腐殖质黑黏土( grumusols)。现在变性土的概念不再局限热带暗色黏土,而是扩大到从热带到温带的各种具有变性特征的暗色和艳色土壤。分布在南、北纬45º之间,大面积出现在热带、亚热带季节性干旱地区。变性土没有特定的诊断层,以下列变性特征作为诊断依据:①土体厚度超过50cm;②各层中至少含30%黏粒;③在多数年份中的某些时候,土壤出现深而宽的裂缝(在50cm深处的宽度≥lcm);④至少具备下列特征之一:滑擦面、黏土小洼地、楔形结构(长轴与水平方向成10º~60º夹角,出现在25~100cm深度范围内)。" }, { "instruction": "新俘获学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科学家们以现代行星演化理论为基础,得出的一种新的月球起源学说。该学说认为,月球是在地球形成的初期,在地球的引力范围内被地球所俘获的,这种现象在当时是极为普遍的现象。新俘获学说是从整个太阳系行星形成过程来研究月球起源的。" }, { "instruction": "日晷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白天测时的仪器,它是利用太阳影子位置的变化来计量时间。在晷面中心立一根垂直于晷面的铜制指针,这个指针同地球自转轴的方向是平等的。晷面边缘刻有子、丑、寅、卯……等十二个时辰。每年春分以后,看盘上面针影;秋分以后,看盘下面的针影。" }, { "instruction": "肾硅锰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Mn6〔Si4O10〕(OH)8,含MnO 46%~53%。单斜晶系。呈块状、纤维状、席纹状集合体。深褐红色。蜡状—玻璃光泽。硬度3~3.5,密度2.83~2.91克/厘米3。是优质锰矿石的矿物成分。" }, { "instruction": "植物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分布于一定地区、环境或时代,历史上形成起来的各种植物的总体。在古生物学中常按植物类别、分布地区、或地质时代等进行划分、命名,其范围大小并无一定,如舌羊齿(Glossopteris)植物群、华夏植物群、二叠纪植物群等。" }, { "instruction": "三维地带性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的综合,即广义的地理地带性,包括纬向地带性、经向地带性及垂直地带性。" }, { "instruction": "个体古生态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古生态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研究地史时期单个生物、居群或一个特定分类单元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个体古生态学一名并不恰当,易于误解,但习用已久,故仍沿用。个体古生态学是古生态学研究的基础,它和综合古生态学是古生态学研究的两个方面,不能截然分开。" }, { "instruction": "紫色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亚热带、热带湿润地区紫色砂页岩风化物上发育的一种母质特征明显的土壤。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四川盆地,此外,滇、黔、湘、赣、浙、闽、粤、桂等省(区)也有分布。成土过程主要表现为母岩的物理崩解和侵蚀堆积作用,以及碳酸钙的不断淋失,而有机质的累积作用十分微弱。土层浅薄,一般厚50cm左右。剖面发育不够完善,多数没有明显的腐殖质层,表层以下即为母质层。通体紫色或紫红色,多岩屑碎片,上部屑粒状结构较明显,下部为母岩半风化物。有机质含量一般小于1.0%。大多含有游离石灰,呈微酸性至弱碱性反应,pH6.0~8. 5。阳离子交换量一般20毫克当量,盐基饱和度达80%~90%,以钙离子为主。质地多层中壤,黏粒硅铝率>3.0,以水云母、蒙脱石为主。土壤比较肥沃,农业利用价值高,但土质疏松,易遭水土流失。" }, { "instruction": "蓬莱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东宁运动(Tungning movement)。张丽旭(1954)创名。为发生于上新世—更新世的构造运动。这一运动导致中—上更新统冲洪积层与下—中更新统头山组巨厚砾岩层呈明显角度不整合接触,为台湾地层中所能见及之最清楚的不整合现象。蓬莱运动在台湾影响范围最广且最为重要,运动始于上新世中期,新生代地槽回返;至更新世早期地壳快速上升,形成大量粗碎屑物——头山组中的巨厚砾岩层及卑南山组砾岩层之堆积;在更新世中期,此次运动达到高潮,地槽消亡,其沉积岩层发生褶皱、断裂,逐渐隆起成为山脉,并持续至今,形成台湾现今仍在不断增高之山系。与台湾运动相当,大致相当于喜马拉雅运动的第三幕。" }, { "instruction": "双笔石亚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笔石纲正笔石目的一亚目。笔石体具上攀生长的两列胞管,双肋式(dipleural),中轴发育,胞管类型多样,体壁或可退化成网状。单芽式(platycalycal)发育型式,双芽胞管为th21或更晚的胞管,横管3个或更多。奥陶纪至早志留世。包括属种甚多,多很重要,有直笔石(Orthograptus)、栅笔石(Climacograptus)、细网笔石(Retiolites)等。" }, { "instruction": "有机质积聚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有机质通常指土中形成和外界加入的所有动物、植物残体,包括其不同阶段的分解产物以及又经合成的物质的总称。有机质在土壤中的积聚发展则称有机质积聚作用。有机质是土壤中最活跃的物质,影响多种土壤性质,也是土壤肥力的象征。有机质的形成与气候、生物等环境因素有关,因而其积聚形式又有多样。" }, { "instruction": "最小通用地理单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矢量数据的叠加操作中,用来判断多边形能否被进一步划分的依据。如何决定实体间功能上的关系,如定义由特殊线相连的左右多边形,定义线段间的关系去检查交通流量,或依据个别实体或相关属性搜索已选择实体。它也为叠加多个多边形图层建立了一种方法,从而确保连结着每个实体的属性能够被考虑,并且因此使多个属性相结合的合成多边形能够被支持。最小通用地理单元就是这种拓扑的结果。" }, { "instruction": "岩浆冲击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关于地震成因的一种假说。认为由于岩浆向地壳中的薄弱部位冲击,使地壳破裂和发生运动,产生了地震。大多数学者认为,这只是一小部分地震的形成原因。" }, { "instruction": "块状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浅水沉积环境中,大块状重力搬运作用及其沉积物(据Kruit, Brouwer, Knox, Schllnhergerand Van Vilet,1975)多数沉积是牵引流(液态流)搬运,然而在台地前缘斜坡或大陆斜坡地带主要是以块状重力搬运方式为主,在重力直接影响下由于巨大的沉积物块体间歇性、突变性顺斜坡向下迅速移动的结果。在斜坡上堆积的沉积物块体,只有在重力超过它们的剪切强度产生的剪切应力的情况下,才会顺斜坡向下移动。根据移动沉积物块体内部离解作用的增加次序,可分为岩崩、滑动和滑塌及沉积物重力流。" }, { "instruction": "致畸试验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用动物替代人类进行的畸变试验。一般要求实验动物胎盘解剖学结构和对受试验的代谢方式与人类相近,以选用一胎多仔,妊娠期短的动物更好。当前多用鼠或家兔,有条件的也用狗或猴。致畸作用具有较明显的种属差异,对动物有致畸作用的物质,不一定对人类均有致畸作用。" }, { "instruction": "鹿圈屯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早石炭世岩关期晚期至德坞期。分布于吉林中部及辽宁西北部。命名地点在吉林盘石县鹿圈屯。为浅海相碎屑及碳酸盐沉积,由灰岩、凝灰质砂岩、粉砂岩、页岩夹灰岩透镜体组成,在灰岩中含珊瑚Yuanophyllum sp.,Kueichouphyllum sinense,Gangamophyllum latum,Aulina senex,Arachnolasma sinense及腕足类Gigantoproductus edelburgensis等,厚约1230米。与下伏下石炭统北通气沟组呈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生物-气候反馈 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气候系统中生物圈与大气圈相互作用机制之一。,植被生长本身很大程度上依赖水、热气候条件,是气候带划分的重要指标,同时植被也会引起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蒸腾、土壤温湿条件和下垫面粗糙度的改变,和边界层大气附近的水、热和动量交换,除了影响局部天气过程外,也影响气候过程。恰尼( Charney)在上世纪70年代就提出了副热带植被影响气候的机制:副热带地区过度开垦-植被减少-地表反射率增大-地温降低-温度层结稳定度增大-辐散下沉气流加强-降水量减少-植祓进一步减少。有人认为,这一被称为生物-气候反馈的正反馈过程可能是沙漠化过程的机制之一。" }, { "instruction": "角斑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最初用于具有致密基质的含石英、正长石斜长石的岩石,后来用于钠长石化长英质火山岩。主要由钠长石和少量常蚀变为绿泥石的镁铁矿物组成。已知还有钾质角斑岩(kalikeratophyre),其中的长石以钾长石为主。它也是一种富含钠质的海底喷发的中性熔岩。常具斑状结构。斑晶主要为钠长石,其次为歪长石。深色矿物中偶可见到透辉石和黑云母,但已蚀变为绿泥石、绿帘石等。基质多为隐晶质。浅绿或浅褐色,在偏光显微镜下可以看出基质是由板条形钠长石微晶组成。有人认为角斑岩可能是钠长石化的碱性粗面岩。它们常与细碧岩共生,海底喷发产物,与海相沉积物互层,在地槽区组成海底喷发的细碧角斑岩系。中国西北等地区有这种岩系的分布,与黄铁矿型铜矿密切有关。此词原指前古近纪的熔岩,但未被普遍采用。该术语源自希腊语keras,意为角。" }, { "instruction": "畸齿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个体小的二足或四足行走素食性恐龙。拉丁文heter示不同,odon示牙齿。长约1.2米,重约2.5千克。犬牙短,具有锋利的切齿和磨碎食物的颊齿。许多爬行类只有一种类型的牙齿,畸齿龙却有三种:上颌最前端长着小而尖锐的上门齿,与下颌的角质喙相对应,用于咬住树叶;上颌前部生有肉食型的牙齿3颗,第3颗是锋利的牙齿,与下颌第1颗獠牙型牙齿相对,两颊牙齿齿冠边缘呈凿状,紧密排列,用于咀嚼食物。素食性,是最早、最小的鸟脚类,每只脚有3个长的向前伸的趾头。其他似鸟特征包括:背椎和荐椎骨质腱僵化,但是尾椎可以自由弯曲。融合的跗骨、骨、髁骨和下腿骨等。胳膊肌肉发达,每只手有3个长的指头,指甲粗短。第4指和第5指小。产于南非开普省早侏罗世晚期地层。" }, { "instruction": "角银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AgCl,含Ag 75.3%。等轴晶系。晶体呈立方体,少见;通常呈块状或被膜状集合体。新鲜标本无色或微带各种浅的色调。暴露于日光下,色变暗,直至成为黑色。结晶质的呈金刚光泽,隐晶质的呈蜡状光泽。硬度1.5~2。具延展性。密度5.55克/厘米3。角银矿往往见于干热地区银矿床的氧化带,是含银硫化物氧化后与下渗的含氯地面水反应而成。可作银矿石利用。" }, { "instruction": "自然锑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Sb。成分较纯,含Sb 99.8%。有时含少量砷、银、铁等杂质。三方晶系。假八面体或菱面体晶形,但晶形少见,集合体常呈粒状、放射状或薄片状。锡白色、钢灰色。条痕锡白色。金属光泽。一组解理完全。断口参差状。硬度3~3.5。密度6.65~6.72克/厘米3。" }, { "instruction": "土壤水蚀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降水、径流等水力作用下发生的土壤颗粒移动现象。多发生在湿润、半湿润地区的山地丘陵地带,如中国黄土高原、江南丘陵区。土壤水蚀现象特别严重,造成水土大量流失,增加河水中的泥沙含量。防止水蚀的综合措施称水土保持。" }, { "instruction": "生物扰动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生物由于其生活活动搅乱、中断和破坏了原来的沉积成因的物理成层构造或沉积组构的作用。如一些环节动物和海参等泥食动物在沉积物中吞食大量泥沙,以摄取有机物质,同时排出大量粪粒混入沉积物,破坏了原来的沉积物结构,进行了再沉积作用。由生物扰动所形成的构造称为生物扰动构造(bioturbation structure),如潜穴、逃逸构造、爬行迹等。" }, { "instruction": "水力提升采矿系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吸扬式采矿系统。开采砂矿和多金属结核的一种装置。吸扬式采矿由电机、水泵、吸水管和扬水管等组成,通过船上的水泵在采矿管道内抽吸海水,形成连续的水流把海底矿石吸扬到船上。以往在滨海砂矿采矿中应用,在浅海采矿技术的基础上,吸扬式采矿技术现已用于深海多金属结核采矿。" }, { "instruction": "区域变质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大面积内发生的变质作用的统称。它们的主要特征是呈面型分布,出露面积从几百至几千平方千米,影响范围可达几千至几万平方千米,形成深度可达20千米以上。根据地质环境和物理化学条件可分为不同的类型,如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埋藏变质作用、洋底变质作用等。" }, { "instruction": "生物净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生物类群通过代谢作用使环境中污染物的数量减少,浓度降低,毒性减轻,直至消失的过程。在自然界中,生物净化普遍存在并始终进行。生物圈可以分为陆地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它们对污染物均具有一定净化能力。只要不超过该生态系统的负载能力,污染物可以通过生物学的作用得到净化。如果环境污染物超过了生态系统的负载能力,生物净化作用就会遭到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有可能失去平衡。陆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净化作用主要包括植物对大气污染的净化作用和土壤-植物系统对土壤污染的净化作用。植物净化大气主要是通过叶片的作用实现的。城市中大面积种植草坪正基于此。木本植物比草本植物更有明显的优势,因而森林净化大气的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土壤-植物系统的生物净化功能主要由下列要素组成:①植物根系的吸收、转化、降解和合成作用;②土壤中微生物区系的降解、转化和生物固定作用;③土壤中动物区系的代谢作用。淡水生态系统的生物净化作用主要是通过水体中的细菌、真菌、水草、原生动物、贝类、昆虫幼体和鱼类等生物完成的。其中细菌起主导作用。通常用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和化学需氧量(COD)及总有机碳(TOC)和BOD5这两组参数比值作为衡量水体中生物降解有机物污染的综合指标。温度、营养物质比例(包括碳氮比、pH和溶解氧是影响水体自净作用的主要环境条件。水体生物净化的原理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类型的氧化塘,土地处理系统,以及各种生化处理污水的环境生物工程技术中。" }, { "instruction": "钙铝榴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Ca3Al2〔SiO4〕3,常含二价铁和三价铁。晶体多呈菱形十二面体。黄褐或黄绿色。硬度6.5~7。密度3.53克/厘米3。是接触交代作用的产物,为组成矽卡岩的主要矿物成分。" }, { "instruction": "栅格数据结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为格网(raster;grid cell)数据结构或像元( pixel)数据结构。在栅格数据结构中,整个地理空间被规则地划分为大小均匀且紧密相邻的格网阵列,每个格网作为一个像元由行列号定义。数字遥感图像属于典型的栅格数据结构,每个像元的数字表示影像的灰度等级。" }, { "instruction": "冻融夷平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主要受冻融作用的剥蚀和均夷,使山坡后退而形成的夷平面。在冰缘地区积雪很少或不积雪的山坡上,冻融风化使岩石松懈破碎,冻融泥流在夏季融雪水和降水的协助下,把冻融岩屑不断地搬运走,使山坡迅速后退和山岭逐渐降低,形成大片平坦的夷平面。冻融夷平面上常残留着孤立的小山。" }, { "instruction": "透明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矿物透过可见光的程度。它主要与矿物对光的吸收强弱有关。一般将矿物的透明度分为三级:①透明:隔着矿物可见另一侧物体的清晰轮廓,如水晶等;②半透明:隔着矿物碎片边缘仅能见另一侧物体的模糊阴影,如闪锌矿等;③不透明:隔着矿物完全不能见到另一侧物体的任何形象,如磁铁矿等。在岩矿鉴定工作中,通常根据矿物在薄片(约0.03毫米厚)下能否透光而将矿物分为透明矿物和不透明矿物两类。许多在标本上不透明的矿物在薄片下却表现透明而属于透明矿物之列,如辉石、角闪石等。非金属矿物都是透明矿物,属于光性矿物学研究的范围;金属矿物基本上都是不透明矿物,属于矿相学研究的范围。" }, { "instruction": "栉羊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真蕨或种子蕨植物叶化石的一形态属,绝大多数属真蕨植物。多次羽状复叶,小羽片小,呈舌形或线形,两边近于平行,顶端钝圆,基部全部固着在羽轴上,排列整齐。中脉明显或不明显,侧脉不分叉或多次分叉,有时呈合轴式分叉。石炭纪至三叠纪,繁盛于晚石炭世至二叠纪,世界各地。中国石炭系及二叠系中很多,云南永仁上三叠统也有产出。" }, { "instruction": "土壤侵蚀强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在外营力作用下,单位面积的土壤在单位时间内土壤物质的流失量,其单位是吨/(千米2?年)。" }, { "instruction": "隐口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苔藓动物门窄唇纲的一目。硬体多呈扇形的网格状,也有为枝状或螺旋状者。虫室梨形、柱状或棱柱状,大都很短,可分为内带(未成熟带)及外带(成熟带),二者分界明显。内带虫室短,体壁薄,彼此紧密相接;外带虫室间距加宽,体壁骤然加厚。室口顶端的延伸部分呈空管状,称为外室,其在硬体表面的开口称为假室口,真正的室口则隐藏在外室底部,故称隐口。虫室内近口部有半隔板,偶见横板。可具间隙孔及刺孔。海生。奥陶纪至二叠纪,繁盛于泥盆纪及石炭纪。化石很多,如常见的窗格苔藓虫(Fenestella)、多孔苔藓虫(Polypora)等。" }, { "instruction": "鸟粪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Mg(NH4)〔PO4〕*6H2O。斜方晶系。晶体常呈等轴状或楔状、短柱状、厚板状。无色,有时为白、淡黄或棕色。玻璃光泽。硬度2。解理平行{001}完全,平行{100}不完全。性脆。密度1.65~1.75克/厘米3。产于鸟粪堆积中。是优良的氮磷肥料。" }, { "instruction": "羚羊河南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南方古猿的一个种。1995年发现于乍得柯罗托罗地区的羚羊河地点。化石为带有左下犬齿(c1)、左前臼齿(p3、p4)和右下第二门齿(i2)、右下犬齿和右下前臼齿的下颌碎块,还有一个右上第二前臼齿(P3)。下颌联合与其他南猿不同,前臼齿可能仅二根。牙齿特点与阿法种相近。化石年代也与阿法种接近,约距羚羊河南猿下颌骨及齿列左:嚼面视;右:前视今350万~300万年。1960年在同一地区的亚约(Yayo)地点曾发现额骨及面骨的破碎化石。同时还发现象类化石(Loxodonta atlantica)。含化石的湖相砂岩为早更新世末或中更新世。" }, { "instruction": "舌形贝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俗称海豆芽。腕足动物门舌形贝无铰纲舌形贝目的一属。壳为几丁质和磷灰质交互成层。两壳大小近等,轮廓长卵形,后缘稍尖缩,前缘平直。肉茎长,自两壳间伸出,腹壳假铰合面上留有三角形茎沟。壳面平滑,或具同心纹。寒武纪至现代,世界各地。化石及现生种在中国均有发现。" }, { "instruction": "绢云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白云母呈致密状微晶集合体的变种。常呈带黄绿或灰白色。具丝绢光泽。是中低温热液蚀变的产物。用于:制作云母纸以代替大片云母;耐热耐火的云母板和云母带;塑料、橡胶、油漆、化妆品、建筑材料的填料等。" }, { "instruction": "黄土岩石地层划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根据第四纪黄土堆积物的岩性特征、古土壤分布特点等对黄土地层进行划分,并确定相应的沉积地质时代。从19世纪初即有不少学者对黄河中游黄土最发育地区进行了黄土岩石地层划分。20世纪80年代以后对黄土地层的划分意见(以陕西洛川黑木沟黄土剖面为例)。" }, { "instruction": "胶凝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土壤胶体由溶胶转为凝胶的过程。主要是由于电解质中的阳离子对带相反电荷的土壤胶粒进行中和,使胶粒的电动电位减低至等电点而互相结合、沉淀成凝胶。有可逆和不可逆两类,一价离子所引起的胶凝作用是可逆的,二价和三价离子所引起的胶凝作用是不可逆的。胶凝作用促使物质集聚,使之免于淋失,同时加强了土壤的结构性,对保蓄土壤养分,调节土壤水、气、热状况有良好作用。" }, { "instruction": "致密物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相对未蚀变的、根系难以空透的致密土状物质,浸入水中会消散。如冰碛物、火山泥流、压实的矿山废弃土石等。" }, { "instruction": "道格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欧洲中侏罗统的专名,与德国的褐侏罗统相当。道格统自下而上包括阿伦阶、巴柔阶、巴通阶和卡洛维阶。道格统一名源自英国一术语道格(Dogger)。这个术语系指含铁岩石中一些大而不规则的结核,由于中侏罗统中常含此种结核,因而得名。" }, { "instruction": "空谷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位于亚丁斯克阶之上,卡赞阶以下,是俄罗斯下二叠统上部的一个阶。底界以牙形石Neostreptognathus pneviN. exculptus的首现为标志。空谷阶含有腕足类Productus及双壳类Schizodus等,并与冈瓦纳植物群中某些标准分子共生。空谷阶一名源自俄罗斯彼尔姆城东南的空谷城。现为国际通用的下二叠统顶部的一个阶。" }, { "instruction": "古地理单元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古地理特征具有相对一致性而区别于周边地区的一个具体空间区域,具体有古地形单元、古生物地理单元和古气候单元等。" }, { "instruction": "元谋动物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马街动物群(Majie fauna)(元谋又名马街),为华南地区更新世早期的一个哺乳动物群。化石产于云南元谋盆地元谋组中,它是与元谋猿人伴生的一个动物群。据古地磁法测定,元谋猿人生存年代为170万年。因此元谋动物群是目前中国华南地区第四纪下限的代表动物群。元谋动物群中有一些新近纪残存种,其中有:泥河湾短剑虎(Megantereon nihowanensis)、爪蹄兽(Nestoritherium sp.)、龙川始柱角鹿(Eostyloceros lungchunensis)、细麂(Metacervulus attennatus)、湖麂(Muntiacus lacustris)、最后柱角鹿(Cervoceros ultimus)、纤细原始鹿包(Procapreolus stenosis)、矮小麂(Muntiacus nanus);元谋动物群中,还有典型的代表更新世早期的种类,元谋狼(Canis yuanmoensis)、鸡骨山狐(Vulpes cf.chikushanensis)、化石小灵猫(Viverxicula malaccensis fossils)、桑氏鬣狗(Hyaena licenti)、昭通剑齿象(Stegodon zhaotongense)、元谋剑齿象(Stegodon yuanmoense)、类象剑齿象(Stegodon elephantoides)、云南马(Equus yunnanensis)、中国犀(Rhinoceros sinensis)、复齿短耳兔(Ochotonoides complicidens)、山西轴鹿(Axis shansius)、粗面轴鹿(Axis cf.rugosus)、斯氏鹿(Rusa stehlimi)。元谋动物群中除个别现生种外,其余均为绝灭种。元谋动物群同华南各地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有一定的联系,如中国犀、化石小灵猫在两个动物群中均存在,但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中的一些典型种类,如大熊猫、、中国熊、猩猩及猕猴等,在元谋动物群中却没有发现。元谋动物群与华北三趾马动物群及泥河湾动物群有较密切的联系。如桑氏鬣狗、泥河湾剑齿虎、爪兽、复齿短耳兔、山西轴鹿、粗面轴鹿等同样存在于泥河湾动物群中。云南东北部昭通地区发现的昭通动物群(Zhaotong fauna),时代为更新世,相当于元谋动物群。" }, { "instruction": "湖积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湖泊沉积物的简称。一般在湖滨浅水地带以颗粒较粗的砂砾沉积为主,常见斜层理和波痕,厚度较小;在湖心深水地带以细粒的粉砂、粘土沉积为主,具水平层理,厚度较大,一般达数十米至数百米。湖积物和其他陆相沉积物比较,一般颗粒较细,颗粒的分选性、砂砾的磨圆度,砾石的扁平度较好。可出现石灰岩、泥灰岩、硅藻土、沼铁矿、有机质腐泥、石膏、岩盐等化学和生物化学沉积。以水平层理为主,层理比较清晰、规则、稳定,有时可见微薄水平层理,具对称型波痕,有的具韵律构造,厚度比较稳定,原始产状自湖岸向湖心微微倾斜。含湖泊水生生物化石,有时也含陆生动物与植物化石。按水体性质又分为淡水湖沉积物、咸水湖沉积物,湖积物中常含有各种沉积矿床。" }, { "instruction": "氢能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传统的能源,主要以碳氢化合物为基础。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至21世纪初渐趋成熟的氢能则以氢为基础。它的热值高,每克液态氢可达28900kcal,是汽油的3倍。已开始应用于航空器、航天器、导弹、火箭、汽车、发电等方面。氢能的优点是重量轻、热值高、爆发力强、品质纯洁、无污染、可再生、储运便捷。但目前制氢能技术比较复杂,成本较高,配套设施(如加氢站)困难等问题,尚待进一步探索。" }, { "instruction": "观音桥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原归属下志留统底部。分布于西南地区,如川、鄂、黔等省。命名地点在四川綦江观音桥。为浅海相介壳相灰岩、泥灰岩,含腕足Hirnantia动物群。厚度由不到一米至数米不等。与下伏上奥陶统五峰组呈整合接触。由于赫南特贝动物群过去发现于欧洲地区,均置于阿什极尔阶(Ashgillian)上部,属晚奥陶世晚期。因而观音桥组应属上奥陶统。目前有一种意见,将观音桥组归并于五峰组内,称观音桥段。" }, { "instruction": "走时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用表格形式表现的地震波传播距离与所需时间的关系。表格中的参数一般用地震波的纵波(P波)与横波(S波)的走时差和震中距等数字来表示。" }, { "instruction": "优地槽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人们通常把含有大量火山碎屑沉积物的地槽,称为优地槽。优地槽是深成造山活动的场所。" }, { "instruction": "树笔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树形笔石目的一属。笔石体呈树形,始部具有茎和根状构造。笔石枝分枝不规则,枝间无横靶或绞结连接。正胞管为管状或部分孤立,副胞管形状无定。中寒武世至早石炭世,世界各地。中国主要产于下奥陶统。" }, { "instruction": "天文单位距离的光行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天文常数之一,即电磁波通过一个天文单位的长度所经历的时间,以τA表示。它与天文单位A、光速c的关系\\r为:c.τA =A。" }, { "instruction": "异重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亦称密度流、分层流、浊流或底流。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流体,因密度差异而产生的相对运动。对水流而言,引起密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有:含沙量、水温、溶解质含量。由于水流挟带泥沙多,密度大而形成的异重流称浑水异重流。例如大陆坡处因地震而导致海底沉积物破碎,带有大量破碎沉积物的底层海水在重力作用下下滑,速度可达2m/s以上;由于水流温度不同而引起的异重流称为温差异重流,例如沿海发电厂的冷却水排入海洋或河流后,在较冷的环境水体上层流动,形成上层异重流,称为温差异重流;由于水流含有盐分而形成的异重流统称为盐水异重流。例如,在河口处,河水含盐量低,密度小于海水,入海后浮置于海水上层.并以扇状向海面散布,形成明显的羽状锋,而海水则侵入河底并沿河道上溯,形成成层程度不同的异重流。" }, { "instruction": "内角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头足纲内角石亚纲的一属。壳直,横切面为圆形,壳面光滑。隔壁颈直,长达一个气室。体管粗大,位于壳的腹部或近腹部,有内锥,内隔壁少,内体房尖圆锥形或腹背压缩,未见体隙。奥陶纪,亚洲、欧洲及北美。中国主要产于南方中奥陶统,北方也有产出。" }, { "instruction": "水质管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为保持或改善江、河、湖、库及地下水的质量所进行的各项活动,水质管理分为狭义与广义两种概念。狭义的水质管理是以污染控制为中心,采用法律、经济、技术、行政、教育等手段控制水污染,改善水的质量。广义的水质管理是从“人类—环境—资源”系统整体出发,通过全面规划、合理布局,使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水质保护协调发展,达到既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又能维持水质良好状态和生态平衡。水质管理包括计划管理、质量管理和技术管理。" }, { "instruction": "单位层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单位地层型。层型的一种。指一个地层单位所依据的模式剖面。它的上下限为界线层型所限定。" }, { "instruction": "变余矿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残余矿物(relict mineral)或不稳定矿物(unstable mineral)。变质过程中由于变质反应进行不彻底而残留下的部分原有矿物。" }, { "instruction": "土壤发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土壤从岩石风化产物或其他新的母质上开始成土时候起,在当地成土条件影响下向着与该成土环境相适应的方向发展,随着时间进程,土壤会从幼年状况不断向成熟土壤变化,这就是土壤发育。土壤发生与土壤发育既是两个概念,两者又关系密切。但在文献中二词时有混淆。因为既已发生(或形成)的土壤,多已有一定程度的发育;而发育较好的土壤,有时又被称为成熟土壤的发生过程,两者不易严格区分。" }, { "instruction": "第四纪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第四纪是地球发展历史上的最新阶段,也是新生代最新的一个纪,自距今248万年直到现代的纪。划分为更新世(早,中,晚)和全新世。第四纪出现了人类,开创了地球发展历史中一件大事,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中璀璨的文化。" }, { "instruction": "中性岩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中性火成岩中二氧化硅浅色矿物逐渐增多,SiO2含量为55%~65%,但石英少于10%,根据其中长石的含量可再分为闪长岩—安山岩类以及正长岩—粗面岩类。" }, { "instruction": "马特萨普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分布于德兰士瓦西部,不整合于德兰士瓦超群上,底部为石英岩、砾岩、片岩,中部为安山岩、凝灰岩、石英岩,上部为石英岩、细砾岩。" }, { "instruction": "台湾地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台湾省位于中国东南部,与福建省隔海相望,是中国第一大岛,包括台湾、澎湖、钓鱼岛等86个大小岛屿,是西太平洋现代岛弧系的一部分。以台东纵谷带为界,以西属欧亚板块,以东属菲律宾海板块,是一正在进行中的弧陆碰撞造山带。纵谷带以西的台湾主体部分地层呈北北东向分布,总体从东向西变新。变质基底沿中央山脉东翼出露,称大南澳群,是一套绿片岩、石墨片岩、硅质片岩和大理岩系,上部结晶灰岩中的变形碎片表明其时代包括早二叠世。江博明(1986)根据系统的同位素年龄测定,提出大南澳群的时限从晚古生代到中生代。大南澳群中叠加了一对双变质带:西面的高温低压变质带称太鲁阁带;东面的高压低温变质带含大量镁铁质到超镁铁质岩块,称玉里带。两者的变质作用都发生在87百万年,代表晚白垩世东侧洋壳消减产生的双变质带。中央山脉主脊和西翼是一套单调的海相泥质碎屑岩,称板岩系,其时代从始新世到中中新世早期,不整合在上述基底之上。岩相变化提示沉积物来自以西的大陆。板岩系的变形和变质程度向东增强,最东面可达低绿片岩相。新近纪的浅海碎屑岩分布在更靠西的台湾西部丘陵区,为互层状砂岩、粉砂岩和页岩,局部夹灰岩。北部大屯、基隆地区更新世火山活动强烈,是琉球火山弧的西延。西部澎湖列岛上的新生代玄武岩是拉张构造产物。纵谷带以东台湾海岸山脉的最老地层是中新世都峦山组安山岩、集块岩和火山沉积岩,它和共生的闪长质岩体组成岛弧杂岩,是菲律宾吕宋火山弧经兰屿、绿岛的向北延伸。向上是上新统大港口组浊积岩和著名的利吉混杂岩,晚上新世山麓砾岩不整合覆盖其上。台湾东部的弧陆碰撞发生在上新世,1999年9月21日发生的7.6级地震表明挤压汇聚作用现仍在活跃地进行着。近400万年来地壳水平方向已缩短了150~200千米,地壳正以5毫米/年的平均速率快速抬升,温泉发育、地震活动频繁。和西藏高原一样,堪称是中国地壳活动最为活跃的地区。" }, { "instruction": "浊积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系在浊流作用下形成的沉积物或岩石。又称混浊流沉积物。固结成岩石者称浊积岩。主要由砂和粉砂组成,并夹有各种岩屑和植物碎片。其地层特征是: 杂采把倚偷纳拔 主体;粒级层很发育;波痕和斜层理不发育;各种印模较发育;很少有砾,偶见含砾泥岩和层内砾石;地层厚度很大,分选性差等。陆上浊积岩往往形成复理式建造、硬砂岩建造,故有人认为它是地槽沉积物的特征。现代海洋中浊积物主要表现为形成海底扇、大陆隆、岛裾及深海沙等沉积,均具陆源碎屑沉积物特征。" }, { "instruction": "粒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即颗粒大小,通常用颗粒直径来表示。粒度一词用于碎屑岩中的碎屑颗粒,近来也用于非碎屑岩,如碳酸盐岩中的异化颗粒,甚至结晶颗粒。由于工作的性质和目的不同,所采用的粒度等级也不尽相同。在沉积学中自然粒级标准是按碎屑大小、水动力行为划分的:大于2毫米的砾(以滚动方式为主),2~0.05毫米的砂(以跳跃方式为主),0.05~0.005毫米的粉砂,小于0.005毫米的泥(粘土)(以悬浮方式为主)。关于粒度的测量,凡大于2毫米的砾石可用游标尺测量,砂和粉砂的粒度可在显微镜下或图像分析仪下测量,或用筛析法确定,筛孔的大小即为粒径。" }, { "instruction": "碱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苏打湖。湖水属碳酸盐型钠亚型,并有苏打、天然碱等矿物析出的一种咸水湖。" }, { "instruction": "volcanic sand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粒径与沙粒(一般为0.062~2毫米)相近的火山碎屑物。肉眼可见,粒径为2~5毫米,有人将其归为火山砾。" }, { "instruction": "易解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Ce,Th)(Ti,Nb)2O6,斜方晶系。晶体细小,常呈柱状或板状。黑色,表面有褐色晕圈。条痕褐色至黑色。树脂光泽至半金属光泽。硬度5~6。断口贝壳状。密度4.9~5.3克/厘米3。具放射性。主要产于霞石正长岩等碱性岩及有关的伟晶岩和热液矿床中。是提取稀土及放射性元素的矿石矿物。" }, { "instruction": "早坂珊瑚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方管珊瑚Tetrapora)横板珊瑚目的一属。复体丛状,个体棱柱状,断面近方形,也有成圆柱状者。相邻个体以分布在棱上的规则四排连接管相连。二叠纪,亚洲、欧洲。中国南方中二叠统化石十分丰富,石炭系也偶有发现。" }, { "instruction": "灾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大多数自然灾害发生之前总有端倪可察、征兆可觅,捕捉先兆可以说是减灾的重要前提,而把握灾兆机会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是灾害减防的重要途径。灾兆的类型很多,根据灾兆与灾害发生体关系的密切程度可分为间接灾兆、直接灾兆和随机灾兆等几种。如地面塌陷的前兆一般为:①井、泉的突然干枯或浑浊翻沙、水位骤然降落等异常变化;②产生地鼓,小型跨塌,地面出现环型开裂和出现沉降等地面形变;③建筑物作响、倾斜、开裂;④地面积水引起地面冒气泡、水泡、旋流等;⑤植物变态、动物惊恐。灾害先兆可能转眼即逝也可能持续不断。因此,发现灾害先兆应立即予以警觉或及早预备相关应变措施,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减灾的目的。成功的灾害预报就要善于捕捉灾兆,发现信息,及时处理。" }, { "instruction": "交通运输区划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揭示变通建设条件地域差异和对运输进行合理地域组织的一种重要手段。根据经济上的合理性、技术上的可能性、自然条件上的有利性与相似性等原则进行研究。目的是为运输的合理化和交通线网的优化布局提供科学依据。由于所要解决的问题和任务不同,主要有如下四种:货流区划、产销区划、吸引范围区划、陆路交通自然区划。" }, { "instruction": "像片平面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用纠正像片编制的平面图。平面图上有公里网和图廓内外的整饰、注记等内容。可在像片平面图上调绘地物和测绘等高线,得到所需的地形图。带有等高线的像片平面图,也可称作影像地图;按规定比例尺制作的像片平面图,称为固定比例尺像片平面图;近似于测图比例尺的像片平面图,称为自由比例尺像片平面图。" }, { "instruction": "桌状山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方山(mesa)。顶平如桌面,四周被陡崖围限的山体。在产状水平或平缓的岩层分布的地区,受到强烈的切割后,顶部覆有坚硬的岩层时,就会形成形若桌状的方山。中国四川盆地中部,岩层产状近于水平,以红色砂岩为顶盖的方山地形极为发育,沿嘉陵江合川至南充李渡间,方山地形最为典型。南京六合一带有玄武岩方山。" }, { "instruction": "自然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把在某地多年观测的各种物候现象出现的平均日期,按先后顺序排列出来,就成为该地的自然历。" }, { "instruction": "双笔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正笔石目的一属。笔石体具双列胞管,横切面为卵形或近长方形。始部胞管弯曲,形成方形口穴,似栅笔石式胞管,继而胞管弯曲变缓成雕笔石式,末部胞管为直管状。中奥陶世至早志留世,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中国多产于南方上奥陶统及下志留统西北也有产出。" }, { "instruction": "西山窑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中侏罗世早期。为灰、灰绿、灰黄、紫红色砂岩,炭质泥岩夹煤层及菱铁矿薄层,是重要的含煤地层。与上覆头屯河组及下伏三工河组均呈整合接触。一般厚600~1000米。含植物化石Coniopteris hymenophylloides,C.tatungensis,Equisetites ferganensis,Podozamites lanceolatus,Phoenicopsis angustifolia,Czekanowskia rigida及双壳类Pseudocardinia tuvaensis,P.t~u~r~f~a~n~e~n~sis,P.aff.ovalis,Ferganoconcha subcentralis,F.sibirica,Sibireconcha sp.。时代属中侏罗世早期,分布于新疆准噶尔盆地及其周围山区、吐鲁番哈密盆地,伊犁盆地的南、北缘、觉洛塔格山北麓也有零星露头。" }, { "instruction": "滑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Mg3〔Si4O10〕(OH)2。单斜晶系。通常呈叶片状或致密块状集合体,致密块状者称块滑石。淡绿或白色,微带浅黄、浅褐、浅绿色。解理面上呈珍珠光泽。硬度1,块滑石硬度稍高。解理平行底面{001}极完全。薄片具挠性。密度2.7~2.8克/厘米3。有滑腻感。是富含镁的基性或超基性岩石经过热液蚀变的产物;也有的是由白云岩经热液作用形成。此外,在区域变质中有时形成滑石片岩。用作造纸、医药、橡胶、油漆、化妆品、纺织品的填料;电瓷、日用陶瓷及水泥原料;润滑材料及耐火材料;亦可作中药药用。" }, { "instruction": "双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孪晶。同种晶体间的一种非完全平行一致取向的规则连生体。其连生的规律性表现在:成双晶关系的两个单晶体之间,它们内部结构中的各对应行列和面网(从而以及各对应晶棱和晶面)彼此全都呈反映对称或(和)旋转180°对称的关系。此种对称关系由双晶面或双晶轴来描述,并使双晶常呈现某种特定的形状。对于一些常呈双晶出现的矿物,如十字石、各种长石等,双晶是鉴别它们的重要依据之一。此外,双晶对于某些晶体(如压电水晶、冰洲石)的工业利用价值有很大的不利影响。" }, { "instruction": "古雪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质时期的雪线,一般指第四纪雪线。因为第四纪冰川作用造成的地形还有不同程度的保存,故可以根据不同冰期的冰斗底、冰窖底和某些计算方法等来恢复当时的雪线高度。第四纪的构造运动使山体升高或降低,又使反映古雪线位置的冰川遗迹改变了原来的高度,造成古雪线变形或变位。" }, { "instruction": "地址匹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将用文字描述的地址(如道路、门牌号)与其空间位置建立对应关系的过程。地址匹配最重要的前提是地址标准化,标准化后的地址易于计算机的存储和查询。" }, { "instruction": "集安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古元古代。主要分布于吉林老岭山脉南部通化、集安一带,为中深变质岩系。自下而上分为:清河组,以黑云变粒岩、透辉变粒岩、电气变粒岩为主,夹浅粒岩、片麻岩、斜长角闪岩及大理岩,厚920米;新开河组,为黑云变粒岩、浅粒岩、斜长角闪岩、电气变粒岩及混合岩,夹少量蛇纹石化橄榄大理岩,赋存硼矿,厚150米;大东岔组,以石榴堇青矽线斜长片麻岩、含石墨黑云变粒岩为主,夹石英岩,厚300米。相当于辽东辽河群下部。变质程度属角闪岩相。原岩为砂质和中基性火山岩及碳酸盐岩。变粒岩中锆石UPb年龄19亿年,斜长角闪岩中锆石UPb年龄19亿年。" }, { "instruction": "boulder clay,drift clay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冰砾土,习惯称泥砾。冰川直接堆积的粘土、砾石和砂的混合体,没有层状分选。冰碛中的含泥量,决定于基岩地层受冰川剥蚀时产生粘土的多少。发育在坚硬的粗粒岩层的冰川堆积物,粘土含量很少,常成砂砾冰碛。野外工作中通过地貌现象的综合分析,应注意把冰川泥砾与泥石流堆积相区别。也要区别冰碛物中粘土是堆积时就存在的,还是后期风化产生的。冰川泥砾的透水性差,常成为地下水的隔水层,且承载力较高,可作建筑物的天然地基。" }, { "instruction": "接触双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双晶的一种类型。两个单晶体间以一个近于规则的平面相接触而构成的双晶,其接合面简单而规则。常见的如锡石的膝状双晶等。" }, { "instruction": "蓄积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污染环境物在体内不断积累的过程。有害的污染物质的蓄积是亚急性毒作用和慢性毒作用的基础。当具有蓄积性的环境污染物,多次反复进入机体,并且每次进入的速度和数量,超过机体消除该污染物所需要的时间和速度时,就会有一定数量的污染物在体内不断蓄积,当蓄积量超过中毒剂量时,就会对机体造成中毒危害。" }, { "instruction": "盘龙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爬行纲下孔亚纲的基干类群,仅生存于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分为3个亚目,早期的蛇齿龙亚目(Ophiacodontia)为原始类群。身体中等大小,形似蜥蜴;头骨狭异齿龙(Dimetrodon)复原图窄;颌骨长,长有许多尖利的牙齿。因腕骨和跗骨很少骨化,推测它们营半水生生活,以鱼为食。由蛇齿龙类演化至早二叠世出现大型植食性基龙亚目(Edaphosauria)和肉食性的楔齿龙亚目(Sphenacodontoidea)。楔齿龙类头骨窄而高,牙齿分化,犬齿加大,下颌关节位置低于齿列,为凶猛的肉食性动物。脊椎上方有特殊的长神经棘,外包皮膜,形如船帆,可能用于调节体温,如异齿龙。基龙类头骨较小且低而短,牙齿未分化,为温和的植食性动物。有的成员脊椎上也有长的神经棘。化石发现于欧洲、北美和非洲。" }, { "instruction": "河口的“过滤器”效应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河流是许多天然风化产物和人类生产、生活,海运产物从陆地进入海洋的主要通道。河流流入海洋必须通过河口,在通过河口时,河流所携带的物质在径流与潮流、淡水与盐水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下,会发生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从而使河口类似一“过滤器( filter)” ,使经河口入海物质通量往往不等于河流输入海洋的物质通量。这种变化过程的结果,就是河口的“过滤器”效应。" }, { "instruction": "仰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天球的南北两极,在地平以上的一极,叫做仰极。对北半球而言,仰极就是天北极。" }, { "instruction": "粗壮型南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P型南猿。南方古猿的较粗壮类型的通称,以粗壮南猿(傍人)为代表,是人类进化早期阶段的旁支或认为是雄性个体。还包括鲍氏南猿、埃塞俄比亚南猿。" }, { "instruction": "科达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已绝灭的裸子植物,松柏植物门的一纲。高大乔木,常在茎的近顶端处分枝,单叶,多呈带状,大小不一,长的可达1米,边缘一般为全缘,螺旋状排列于枝上,叶脉密,平行伸展,多在基部分叉,脉间常见密集细纹。晚泥盆世至三叠纪,晚石炭世至二叠纪极繁盛,密生成林,是当时重要造煤植物之一。常见化石有科达(Cordaites)、匙叶(Noeggerathiopsis)等。" }, { "instruction": "浆屑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塑性屑(plastic fragment)、火焰石(fiamme)、熔岩条带(lava banding)、饼状体(driblet)等。火山喷发产物之一。由火山口抛到空中的熔浆团,落地后变形凝固形成。大火焰舌状塑变浮岩浆屑(浙江缙云)小从数毫米至数厘米不等,大于十厘米者亦常见。横切面多呈饼状,纵切面透镜状、焰舌状和带状。因冷却速度不同,其表面和内部往往可形成不同的结构。表面结晶程度很低,常有淬火壳,纤维状隐晶质物垂直淬火壳表面排列;内部结晶程度逐渐增高,结构与熔岩相似,甚至可出现斑晶,气孔和杏仁体。它在中酸性熔结成因的火山碎屑岩中十分常见。常绕刚性碎屑弯曲,形成假流纹构造。" }, { "instruction": "世代时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雌体生产后代的平均年龄,或当一个种群增长的因素等于净生殖率时的种群增长的平均时间。" }, { "instruction": "交代穿孔结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交代结构的一种。是由交代作用形成的新矿交代穿孔结构物在被交代矿物的晶体中呈浑圆形或乳滴状零星分布。例如,由交代作用形成的石英,呈浑圆形或乳滴状在长石或其他矿物中出现(如图)。这种结构可能是在交代作用过程中,由于新加入的组分沿原来矿物的解理或裂隙进行交代的结果。" }, { "instruction": "凝灰结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玻屑结构(vitroclastic texture)、弓形玻屑结构(bowshaped hyaloclastic texture)、火山灰结构(volcanic ash texture)。粒度小于2毫米的火山碎屑物含量超过75%,被细小的火山碎屑物(通常为火山尘)胶结而成的岩石结构。是玻屑凝灰岩的典型结构。岩石主要由凹面棱角状的玻屑所组成,有时还有少量晶屑和浮岩碎屑。单纯从物态和碎屑粒度考虑,凝灰结构也可以称为玻屑砂状结构(vitroclastic psammitic texture),尤其是自碎或淬碎玻璃组成的细碎屑岩,其结构应称为玻屑砂体状结构。" }, { "instruction": "动物足迹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生物痕迹之一。指鸟类、爬行动物、哺乳动物或其他动物在未固结的沉积物表面留下的脚印。" }, { "instruction": "轻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轻水是天然丰度比的氘和氢的水。轻水的中子吸收能力远比重水高。它被用作核电站中的压水堆和沸水堆的冷却剂和慢化剂。 压水堆和沸水堆都属轻水堆型。它们以低浓缩铀为燃料,效率与安全度都较重水堆佳。" }, { "instruction": "秦岭岩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秦岭系、秦岭群。时代属古元古代。主要分布于甘肃天水地区,陕西宝鸡、太白,河南西峡分水岭、内乡青山、马山口及桐柏县等地区,为变质岩系。自下而上分为:①郭庄组,以片麻岩为主夹少量麻粒岩、斜长角闪岩及大理岩,厚628~2150米;②雁岭沟组,主要为白云质大理岩及石墨大理岩,夹石英岩、石墨片岩及磷灰石大理岩,厚550~2257米;③石槽沟组,主要为变粒岩及含蓝晶石矽线石石榴子石黑云斜长片麻岩、石英片岩、石英岩夹斜长角闪岩及薄层大理岩。原岩为杂砂岩、泥质岩、碳酸盐岩及中基性火山岩。属浅海环境。片麻岩中锆石UPb年龄(22±1.71.5)亿年,斜长角闪岩SmNd等时线年龄(20±0.5)亿年。" }, { "instruction": "自然硒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Se。三方晶系。呈针状、柱状,羽毛状、树枝状、薄板状集合体。灰色。条痕红色。金属光泽。一组解理完全。晶体易弯曲,具挠性。硬度2.25~3,密度4.8克/厘米3(实测),4.84克/厘米3(计算)。主要成分为Se,99.4%,含微量硫。是电子、玻璃、橡胶、化学工业的重要原料。" }, { "instruction": "多水氯硼钙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Ca4B8O15Cl2*22H2O。单斜晶系。晶体细小,常与石盐一起组成块状集合体。无色透明。玻璃光泽。硬度2.5。密度1.83克/厘米3。解理极完全。溶于温水。多水氯硼钙石是钠硼解石的次生矿物,产于泥岩上部的盐壳中。是中国学者1965年发现的新矿物。" }, { "instruction": "乌兰布拉格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中国陆相古近系渐新统下部的一个阶,位于始新统顶部蔡家冲阶之上,塔本布鲁克阶之下。阶名源自岩石地层单位乌兰布拉格组,层型剖面位于内蒙古伊克昭盟(今鄂尔多斯市)千里山地区的呼吉尔图沟—伊克布拉格沟一带。乌兰布拉格阶以含下列在本阶内首现并特有的哺乳动物化石为标志Ordolagus,Cyclomylus lohensis,C.minutus,Anomoemys,Prosciurus,Haplomys,Pseudocylindrodon,Cricetops dormitor,Selenomys,Eomys orientalis,Eomyodon Eurydontomys,Bounomys,Karakoromys desessus,Gobiosminthus,Shamosminthus,Hanhaiceras,Palaeohypsodontus等。" }, { "instruction": "适应辐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从一个祖先起源的形态各异的生物的进化;常常出现在生物移居到一个岛屿群或进入一个新的适应区之后。" }, { "instruction": "美颌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最小的肉食恐龙之一。属名由拉丁文omps(华美的)和gnath(颌)构成。快速奔跑的肉食性恐龙,结构精巧,与鸟相似。狭窄的三角形头骨大、轻、低,嘴巴开合大,下颌骨细长,牙齿锋利,弯曲、稀疏。流线型的身体适合在密林中追逐猎物。灵活的颈椎,紧凑的身体,相对长的尾巴,腿长。前肢短,每肢二趾,与后来出现的巨型霸王龙相似,但爪不锋利。后肢胫腓骨比股骨长,2、3、4趾支撑奔跑,1、5趾短。趾骨带爪是典型的兽脚类恐龙特征。但前肢2指使其不同于兽脚类其他属。身长70~140厘米,重3千克,以无脊椎动物、蜥蜴等为食。产于法国、德国晚侏罗世地层。" }, { "instruction": "渐新猿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灵长目副狭鼻下目中的一个科——渐新猿科仅包括渐新猿(Oligopithecus)和小猫咪猿(Catopithecus)。渐新猿类前臼齿数目减少,齿式为2?1?2?3,上犬齿对着下第三前臼齿等方面与早期狭鼻类接近,但头骨及牙齿等的大小,渐新猿渐新猿上齿列(a)及下齿列(b)及雄性c1、p3(c)与雌性c1、p3(b)比较小于任何现生狭鼻类而接近现生阔鼻类。估计体重在600~1000克之间,与现代中南美洲的阔鼻类松鼠猴接近。渐新猿的化石材料为一个带有犬齿,3个前臼齿及m1和m2的残破的下颌骨,1961年发现于埃及法尤姆(法雍)始新世晚期地层,约距今34百万~35.1百万年,小猫咪猿发现于同一地点,约距今35.6百万~35.9百万年,化石为一较完整的头骨。1990年在阿曼也发现了一些渐新猿的散碎化石。有些人认为在亚洲发现的一些灵长类化石也属于渐新猿类,包括在中国山西始新世地层中的黄河猴、任村猴(Rencunius)和泰国晚始新世的Wailekia。" }, { "instruction": "利他行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进化意义上的理解。利他行为的个体降低自身进化适合度,但增加另一个个体的适合度。" }, { "instruction": "冲洪积平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半干旱区山前地带,由一系列冲洪积扇不断扩大伸展组合连接而成的堆积平原。如燕山南麓和太行山东麓分布的连续的平原等。" }, { "instruction": "东非地域人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尼格罗地理人种中的一支,分布于东非及苏丹。肤色中等,毛浓黑,长头型,眼色黑,发色黑,波状发至卷发,鼻狭,身体瘦长。世界上最高的人种即居住于苏丹南部。这些特征与他们处于几个人种交界处,并受当地炎热气候影响不无关系。苏丹人肤色更黑,突颌不明显,身体更加健壮,也有区分为东非地域人种及苏丹域人种者。" }, { "instruction": "腐殖质淀积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美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诊断表下层之一。h为腐殖质,B为淀积层段。它是热带或亚热带高海拔冷湿土壤中季节性淋洗造成的。较上覆土层有较暗的亮度或较低的彩度,有机质含量中等。结构体面上常有暗色特征,可发生在粘化层、雏形层或氧化层等的基础上,盐基饱和度小于50%(NH4OAC法),这些可为鉴定特征。" }, { "instruction": "玄武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两栖纲无尾目蛙科的一种。产自山东山旺中新统下部硅藻土页岩中,伴生有蝌蚪化石。头骨近三角形,头长略小于头宽,骶前椎8个,保存有皮肤印痕。与亚洲蛙(Rana asiatica)可能处于同一演化线系。在山旺中新统中还发现了临朐蟾蜍(Bufo linquensis)、强壮大锄足蟾(Macropelobates cratus)等无尾类化石。" }, { "instruction": "冰柱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冰川移动时受到冰川床地形起伏的影响,上层硬脆的冰体受拉裂作用产生冰隙,在两冰隙之间突起像柱和峰,故称冰柱。" }, { "instruction": "海底扇谷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深海扇谷(deep ?ea fan valley)。切割海底扇或海底锥呈扇状分布的海底谷。常具曲流或蛇曲形态,主要受沉积物类型及沉积速度的控制。其上游常呈对称的横剖面,有的谷壁较陡,深度可达300米以上,宽1~2千米。谷中的沉积物一般较粗,主要由浊流、地滑及表层蠕动等搬运作用供给。" }, { "instruction": "神仙洞洞穴堆积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为更新世萨拉乌苏期晚期。命名剖面位于江苏溧水东南回峰西北城神仙洞。下部为棕红色粘土、亚粘土和灰棕色粉砂及砂砾层,夹10厘米的钟乳石层,厚5米,有明显的层理,未见化石。中部为红褐色砂质土,未胶结,无层理,含石灰岩角砾、石英岩砾石及钟乳石块、动物化石和零星木炭屑,厚1.5~2.5米,此堆积的底部为10厘米左右的钟乳石盖板,与下部沉积隔开,局部在盖板上有厚约20厘米的粘土。上部为棕色亚粘土夹三层钙板层(3米),含哺乳动物化石17种,仅有一个绝灭种(占全种属的5.59%),其余皆为现生种,Ursus arctos, Scaptochirus moschatus, Cricetulus sp., Crocuta ultima, Paguma larvata, Macaca sp., Hystrix, Nyctereutes procyonoides, Canidae, Mustela sp.等,前三种是生活在中国北方或黄河以北地区的,表明当时气候凉爽。上部堆积物中骨化石测得14C年龄为(11?200±1000)年。孢粉组合,下部草本占51.9%,向上减少为32%~10.2%,并逐渐增加喜暖湿的成分,可能处于冰期向冰后期过渡时期。" }, { "instruction": "黄土沟谷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黄土地区发育的沟谷。按沟的大小和时间的长短可分为细沟、泼沟、切沟、悬沟、冲沟、坳沟和河沟等7类。大的沟谷可进一步发育成有经常性水流的河谷。一条沟谷可分为沟底、沟头和沟坡三部分。其形成和发展主要是沟谷流水侵蚀和坡面黄土物质移动的结果。黄土地区沟谷十分发育,地面被切割得支离破碎,形成千沟万壑的景象。" }, { "instruction": "海洋卫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探测全球海洋表面状况要素以及监测海洋动态信息的卫星。是美国航宇局地球和海洋物理应用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计划发射二颗卫星,“海洋卫星”-1号于1 9 78年6月26日发射入轨,卫星进入790km高的近圆形轨道,倾角108○,周期100. 75min,每天运行14.3圈,全球覆盖周期152d,重访周期为3天/次,1978年1 0月10日结束工作,所以又称作百日卫星。在卫星上带有五种遥感仪器:雷达测高仪、合成孔径雷达、微波风场散射计、扫描多频道微波辐射计和可见光/红外辐射计。这些遥感仪器用以测量海洋波浪高度和长度;海洋风速和风向;海洋温度、大气层水蒸气;海流、环流、潮汐、海浪和海啸;海貌和海洋粗糙度;全球海洋水准面;冰原、航路、冰期等。2002年5月1 5日,我国航天局和国家海洋局海洋卫星总体部应用中心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联合发射了以探测和研究海洋水色环境要素、海洋表层动力学以及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为目的的“海洋-1号”卫星,填补了我国没有海洋卫星的空白。卫星轨道高度为7 98公里,装载有两种遥感仪器:①海洋水色扫描仪,有8个可见光和近红外通道,2个热红外通道,地面分辨率为星下点1.1km。重访周期为3天/次;②CCD成像仪,有4个通道 (0. 42~0. 89μm),地面分辨率为250m, 主要用于监测近海大陆架、海岸带动态信息等。重访周期7天/次。" }, { "instruction": "粘粒矿物形成环境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各种粘粒矿物有一定的形成环境,包括环境中的H+浓度、盐基离子种类与含量、硅与铝元素的含量、先成矿物和其他条件等。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环境因素都可与一定的成土环境相联系。主要粘粒矿物的形成环境矿物类型常用化学式[H+]盐基Si,Al浓度先成矿物及其他条件蒙脱石类(蒙皂石)Mx(Al4xMgx)Si8O20(OH)4?nH2O低,高则不稳定高Mg高Si滞水处,多Si最易产生蛭石(Mg,Fe,Al)6[Si,Al]8O20?(OH)4?Mg0.7?8H2O中等K+与Mg2+全淋失高Si,低Al如多Al则向2∶1~2∶2型转变云母伊利石(K?H3O)2(Al,Fe,Mg)4(Si,Al)8O20(OH)4中或低,如高则向蛭石转变K入晶层夺取位置高Si或中Si云母2∶1~2∶2过渡型蛭石(在蛭石与绿泥石之间,不定)中至高—Si与Al均中至高云母或蒙脱石,风化强烈,干湿交替,少有机质绿泥石(FeMg)12(Si,Al)8O20(OH)16低高盐基—铁镁硅酸盐矿物蚀变,微弱风化高岭石Al4Si4O10(OH)8高无Mg及其他盐基Si与Al等量高温多雨,强烈风化埃洛石Al4Si4O10(OH)8?2~4H2O高低或无Si与Al等量长石快速风化或水铝英石老化针铁矿aFeO(OH)aFe2O3?H2O中——铁镁矿物快速分解,需高的正值Eh环境,但Eh持续>100mV,并有中等[H+],则向赤铁矿转变赤铁矿aFe2O3中至高——高Eh,针铁矿脱水或铁镁矿物风化可直接形成三水铝石Al2O3?3H2OAl(OH)3〖〗高低或无低Si铝质凝胶或水铝英石老化均可形成水铝英石12SiO2?Al2O3?nH2O〖〗中至高——高湿环境下,非晶质火山灰或长石快速风化均可形成蛋白石SiO2?nH2O——高Si全部来自植物体死后残遗,存在于古土壤埋藏表层中." }, { "instruction": "高原冰川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当某些高原地面达到雪线以上时,能发育连续的冰流,覆盖着高原的中央部分或向边缘溢流,这种冰川叫高原冰川。因为这种冰川在斯堪的纳维亚地区发育比较典型,故又称斯堪的纳维亚冰川(Scandinavian glacier)。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斯特达尔冰川,南美洲南部的巴塔哥尼亚高原的冰川,中国祁连山西南的平顶冰川,均属于这种类型的冰川,其主要特征是冰舌向四周伸出。" }, { "instruction": "潮棱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河口感潮河段内,介于高潮位与低潮位之间的蓄纳潮水的空间。潮棱体的大小,取决于径流量、河口宽度、河床坡降和潮差。包括涨潮阶段通过口门断面的进潮量和被潮水顶托而暂时积聚在感潮河段内的径流量两部分。" }, { "instruction": "后构造期结晶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变质矿物形成于构造变形之后。主要标志如下:①矿物晶体不具定向排列;②矿物晶体与结晶片理呈交切关系;③变斑晶中的包裹体矿物具有明显的残缕结构,晶体内外的片理和变形特征完全相同。" }, { "instruction": "克鲁克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晚石炭世早期。分布于青海柴达木盆地北缘。为海陆交互相沉积。下亚组下段为灰、灰黑色粉砂岩、粉砂质页岩、炭质页岩、泥灰岩、生物灰岩,夹叠锥灰岩及薄煤层,底部为含砾粗砂岩、石英砂岩,厚79米,生物群以植物为主,有Rhodea chinghaiense等及Rhodeopteridium chinghaienseLepidodendron aolungpylukense植物组合,腕足类Choristites等;下亚组上段为灰色中厚—厚层含泥质生物灰岩、粉砂质页岩,夹生物灰岩、生物碎屑灰岩、炭质页岩及细砂岩,局部夹菱铁矿结核层、薄煤层或煤线,厚185~394米,自上而下包含二个带:Pseudostaffella sphaeroides带,Pseudowedekindellina prolixa带,腕足类特别发育,几乎含有甘肃靖远羊虎沟组的全部属种。上亚组以灰白、灰色石英砂岩、页岩、灰岩的韵律层发育为特征,厚296~515米,生物群以类为主,腕足类、珊瑚次之,头足类及苔藓虫少量,类自上而下包含FusulinaFusulinella 组合带和ProfusulinellaPseudostaffella qinghaiensis组合带。与上覆扎布萨尕秀组可能为整合接触,与下伏怀头他拉组呈假整合接触。在东部的扎布萨尕秀一带,本组为灰黄、灰白、灰绿等色砂岩、灰色页岩、炭质页岩夹煤线或煤层及灰岩,厚度大于212~295m。" }, { "instruction": "compound cones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有一定的演化史,且具不同组分的岩浆喷出和不同类型的爆破作用而均匀叠加和拼接的大型复合火山锥(composite cones)以及盾状火山。这种复杂的火山锥可以称为混合火山锥,按其成因可以分成三种类型:正常型、回归型和颠倒型。" }, { "instruction": "S波 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为横波,介质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相互垂直,也称切变波。具有周期较长,振幅较大,传播速度较慢的特点。这种震动方式对建筑物的破坏性较强。" }, { "instruction": "测深导航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航路上用回声测深仪不断地进行水深测量,将所得数据与海图标定的水深值对照而求得船位的方法。此法只能给出船舶的大致位置。" }, { "instruction": "人口社会构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人口除了最基本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这类自然结构外,还有人口的经济、文化、社会结构等非自然结构。其中,人口的城乡结构、地域分布结构、文化教育结构及职业结构、行业结构等极具代表性。人口社会构成是由社会经济制度和条件决定的,它是社会经济长期发展的结果,也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人口构成上的反映。如不同的人口的部门构成、职业构成、文化构成和城乡构成是社会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的反映。" }, { "instruction": "松脂光泽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树脂光泽。一种特殊的非金属光泽。在某些呈黄、棕或褐色的矿物上,由于反射表面不平滑使部分光发生散射而呈现的如同松香般的光泽,例如浅色闪锌矿的光泽。" }, { "instruction": "海穹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基岩海蚀海岸的拱桥状地貌。又称陆桥、海蚀拱。常见于海岸岬角处,岬角的两侧因海陆作用强烈,使已形成的海蚀洞,最后从两侧方向相反的海蚀洞被蚀穿,并贯通,形似拱桥。中国广西沿海居民根据其形态似象鼻,故又称象鼻山。" }, { "instruction": "中国西部北东向构造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泛指中国西部北东方向的压性构造。近年在中国西部地区陆续发现不少这类构造形迹,包括大型断裂、褶皱带和隆起带等。它们的发育历史和构造体系归属尚无定论;有人认为,中国东部的华夏类型构造已越过贺兰川滇南北构造带一线西延,即有一部分可能是华夏系或新夏系的构造成分。" }, { "instruction": "古地貌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有两种涵义:一是指地质历史时期的地形状况,如上新世华北一些地区是以舒缓的宽谷浅丘地形为特征;二是指地质历史时期形成并残留至今的某些地形类型,如中国一些山地所保存的更新世古冰川地形,而塑造这些地形的冰川则早已消失。地质历史时期的地形,目前已不能直接观测;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地层的岩相古地理分析,可以间接地近似地得以了解。中国一些大型油田的生油与储油环境都与古地形有关,特别是与古三角洲有关。在有利的地质条件下,古地形如未受剥蚀作用和构造运动的强烈破坏,一些古剥蚀地形可以局部地保存到现代,例如华北地区出露的、被石炭系地层掩埋的奥陶系灰岩中发育的古岩溶地形。一般来说,古近纪以前的古地形很少保存,保存下来的也多是埋藏地形,并受到后期内、外力地质作用的强烈改造。古近纪以前的古地形与现代地形之间已无多少直接联系。古近纪以来,特别是新近纪末期、第四纪初期的地形状况和现代地形已基本一致。在这一段地质历史时期内,以至近数千年来,地形的变化也是很明显的。如更新世初期,分布于华北一些山间盆地中的湖泊群已经消失。根据渤海湾西部沿岸平原上的古贝壳堤,说明海岸线已向东推移。" }, { "instruction": "罗佛寨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古新世。现已划分为下部上湖组和上部浓山组。本组主要分布于广东南雄湖口上河洞、五头江、老圩、修仁等地。命名地点在广东南雄湖口地区罗佛寨附近。本组为湿润温暖气候条件下的一种湖泊沉积,下段(现称上湖组)以紫红色泥岩为主,夹砂砾岩,底部有一层厚2~5米的灰白色、灰红色砂砾岩,出露厚度达600米以上,含大量哺乳动物化石,如Bemalambda nanshiungensis,Linnania lofoensis,Lofochaius brachyodus,Dissacus feiganensis,Hukoutherium ambigum,Yuodon protoselenoides,Palasiodon等以及轮藻和介形虫,时代为古新世早、中期;上段(现称浓山组)由灰绿色、浅紫色、紫色泥岩、砂岩及细砾岩组成,厚200米,含爬行类Mongolemys australis,Hukouchelys chenshuensis等以及介形虫,时代为中、晚古新世。罗佛寨组与下伏南雄组呈假整合或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索伦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Ca2〔Si2O5(OH)2〕*H2O。斜方晶系。细粒状。白色。玻璃光泽至油脂光泽。密度2.68克/厘米3。产于超基性岩体内的辉绿岩脉中。是中国学者1965年发现的新矿物。" }, { "instruction": "砂礓黑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黑土和砂礓层组合的土壤。分布于皖、豫、苏、鲁诸省,但以淮北最为集中,母质多为黄土性古河湖相沉积物,地下水位约1~2米,地下水矿化度小于1克/升。此土最大特征为上部有厚30~40厘米的黑土层,下部有明显的石灰结核层,即砂礓层。近期研究表明它是一种古土壤。" }, { "instruction": "志留纪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古生代第三个纪。“志留”一名源于英国东南威尔士一个古代部族(Silures)居住的地方。在志留地区,以这一时代的地层出露较好而得名。志留为日文音译,中国沿用。最初的志留纪包括现在的奥陶纪和志留纪。1960年哥本哈根国际地层会议正式通过决议,确认奥陶纪与志留纪分立。志留纪开始于距今约4.38亿年,延续了2800万年。本纪分为早、中、晚、末四个世。生物界的主要特点是脊椎动物无颚类进一步发展和植物群中开始出现原始陆生植物裸蕨。海生无脊椎动物仍占重要地位,以单笔石的兴起,牙形石、珊瑚类和腕足类的大量繁育为其特点。最早的呼气动物板足鲎类,如Pterygotus等出现并达到极盛。由于志留纪浅海广布,各个海区互相沟通,使得动物群之间发生混生现象,所以志留纪动物群分区现象已不明显。志留纪初,海水又进入中国,除华北及东北南部隆起为陆外,中国广大地区为海水所淹没。志留纪晚期海水普遍退缩,在北欧及中国华南等一些地区发生了强烈的加里东运动。" }, { "instruction": "阿育索克康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西伯利亚上寒武统下部的一个阶,位于中寒武统玛雅阶之上,上寒武统萨克阶之下,自下而上含有三个三叶虫带:①Lejopyge laevigata带,②Kormagnostus simplex带,③Glyptagnostus stolidosus带。" }, { "instruction": "涌浪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简称涌。由产生风浪的海区传播到另一海区的波浪或风平息之后残留于海面的余浪。形状较风浪规则,呈对称波形,波顶平缓,周期长。涌浪在传播过程中波高逐渐降低,能量减少,波长变长,它往往比海上风暴移动得还要快。由于它传播距离较长,传播速度很快,每昼夜可传播1852千米(1000海里)。它常引起船舶的摇摆并对海岸建筑物有一定破坏作用。" }, { "instruction": "砚瓦山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砚瓦山石灰岩。时代属晚奥陶世艾家山期中期。分布于浙西、皖南一带。命名地点在浙江西南的江山县与常山县交界的砚瓦山。为浅海相碳酸盐沉积,以浅灰绿色及紫黄色瘤状灰岩为主,下部含牙形石P.anserinus带和P.lingulatas带,另外普遍含鹦鹉螺Sinoceras chinense yanwashanense,Michelinoceras huangnigangense,三叶虫Oualocephalus tetrasulcatus,Xiushuilithus xiushuiensis及介形虫等。厚54米。与下伏胡乐组呈整合接触。本组与华中的宝塔组大体相当。" }, { "instruction": "压扁层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脉状层理。其特征是,具沙纹层理的砂岩薄脉状层理层呈波状起伏,波谷与部分波脊中有不连续的泥质脉 ,故称脉状层理。它是在水流或潮汐流作用较强,而且沙层的沉积和保存较泥质更为有利的条件下形成的,常常是潮汐带沙坪沉积的特征。" }, { "instruction": "岛弧海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板块俯冲带附近经常与火山岛链形影相随、结构复杂海域的总称。从洋陆位置格局角度看,可区分为活动大大陆边缘型岛弧海(据Boulir,1977)陆边陆缘岛弧海和洋内岛弧海两种类型;从有无火山活动角度看,也存在火山岛弧海(多数)和非火山岛弧海(少见)的差异。前者可以东亚花彩列岛型岛弧海为例,自大陆向大洋方向依次出现弧后盆地、成熟岛弧和弧前盆地不同类型。后者可以西太平洋和菲律宾海之间的马里亚纳群岛附近海域为代表,仅出现弧前盆地和不成熟岛弧组合。岛弧海的火山沉积记录以出现大量钙碱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和正常沉积岩紧密共生为特征。火山碎屑岩中的石英颗粒在阴极发光下呈鲜艳的蓝色,容易与被动大陆边缘的沉积类型区分。现代印度尼西亚大巽他群岛一带,第四纪珊瑚礁有的已沉入深水海域,有的则抬升到高山位置,反映了岛弧海域强烈的构造作用。地史中的岛弧海也有岩相、厚度显著变化和复杂古地理环境变迁的记录。" }, { "instruction": "侧腔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被鳃目(Tectibranchia)。腹足纲后鳃亚纲的一目。外套腔向右开口或退化。鳃一个,多少被扩张的侧足或外套膜遮盖,故又称被鳃。螺壳发达,多内旋或包旋,或为内壳,或退化无壳。海生,石炭纪至现代。化石有小捻螺(Actaeonella)、轮捻螺(Trochactaeon)等。" }, { "instruction": "辫状指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网状指数,游荡性指数。判别河流性质的一个指数,如下式所示:辫状指数(B)=2×区内滨河床沙坝总长两岸间河床中线长。" }, { "instruction": "卡累利阿杂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古元古代。广泛分布于波罗的地盾东部,俄罗斯的卡累利阿和芬兰,地台型和冒地槽型两个沉积类型,前者发育于卡累利阿地块区,后者环绕地块发育于萨沃拉多加和拉普兰白海地槽带。卡累利阿地块区划分为:古元古界吉莫尔群、吉克绍兹尔群及帕拉得夫群,主要是火山岩、含铁英岩及铜矿层,厚700~1000米;中元古界不整合其上,底部有很厚一层角砾岩、长石砂岩及萨阿里白云岩,上覆贾图尔盖层,包括高泽尔角砾岩及奥涅加石英白云片岩层;新元古界有凝灰岩、基性喷发岩及石英砂岩。卡累利阿岩层上限年龄18亿~17亿年,下限年龄25亿~26亿年,铁建造年龄为28亿年。" }, { "instruction": "轴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平分褶曲两翼的假想对称面,轴面可以是平面,也可以是复杂的曲面;其产状可以是直立的、倾斜的或水平的。" }, { "instruction": "地球化学景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具有完全一致的化学元素迁移类型,相同的生物气候特征以及大体一致的地形和地质构造的一种自然景观。其特有的自成和从属单元景观间具有地球化学的共轭性(即有一定的物质、能量交换类型),并呈有规律的组合。自成单元景观在物质组成和特征上的变化,常引起从属于它的水上和水下单元景观的变化。在地球化学景观内,自成景观和从属景观既有联系又有一定差异。" }, { "instruction": "猴家山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早寒武世沧浪铺期晚期,分布于安徽淮南一带。命名地在安徽凤台猴家山。为浅海相碳酸盐沉积,以粉灰色、砖红色、灰色硅质灰岩为主夹紫色砂质页岩,顶部灰岩中产三叶虫Megapalaeolenus等,厚约80~140米。与下伏震旦系呈假整合接触。东北南部太子河流域碱厂组与之相当。" }, { "instruction": "水俣病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环境中汞污染造成的严重公害病。由于工业排放含汞废水经食物链富集在鱼、贝等水产品的甲基汞,经人体摄食而引起的中枢神经疾患,因最早发现于日本水俣湾而得名。有急性、亚急性、慢性、潜在性和胎儿性等类型。症状的轻重与甲基汞摄入量和持续作用时间有关。短期内摄入1000mg时可出现痉挛、麻痹、意识障碍等急性症状并很快死亡。长期摄入小剂量,会引起慢性中毒。孕妇体内的甲基汞可通过胎盘,侵入胎儿脑组织,引起胎儿性水俣病,发育不良和囚肢变形等。迄今尚无有效疗法。改革工艺,不向环境中排放汞及其化合物,对预防水俣病的发生十分重要。" }, { "instruction": "ramification migmatite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具有树枝状构造的一种混合岩。岩石中长英质等脉体呈树枝状分布于基体中,基体多为片理不好的块状变质岩。脉体与基体之间的界线一般比较明显,主要由注入交代作用所形成。若脉体含量增多,在基体中呈网脉状分布时,则称为网状混合岩(dictyonite)。" }, { "instruction": "裂开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裂理。晶体或晶粒在外力打击下有时可沿一定的结晶方向裂成平面的性质。裂开与解理在现象上极为相似,但解理是由内因决定的,是一种晶体固有不变的特性;裂开则是由外因引起的,对于同种晶体而言,可能出现,也可能不出现,出现时的方向也可以不同。产生裂开的原因主要是沿晶体结构中一定方向的面网上分布有他种物质的夹层,或具有机械双晶。裂开的出现远不如解理广泛,它仅对辉石、磁铁矿、刚玉等少数矿物具有鉴定意义。" }, { "instruction": "古孢粉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孢粉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研究化石孢子花粉的形态、分类、组合、分布及其进化规律的科学,是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孢子花粉均为植物的繁殖细胞,体积微小,数量极多,随风飘扬,分布广泛,各种类型的沉积地层均有保存。通过对地层中化石孢粉的离析、鉴定,并统计所含类别的百分含量等方法来研究它们的组合特征、演变规律,有效地用于地层的划分与对比,尤其是在石油、煤田勘探工作及解决不含大化石的地层年代问题和海陆相地层对比工作中作用更大。古孢粉学还广泛用于古气候学、古地理学等许多研究领域。" }, { "instruction": "德日荣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晚三叠世诺利期至瑞替期。分布于藏南珠穆朗玛峰地区。命名地点在聂拉木土隆村东的德日荣桥西。为浅海碎屑沉积,以石英砂岩为主,中下部夹砂质灰岩,上部夹含炭细砂岩,厚591米。砂质灰岩中含双壳类化石Palaeocardita mansuyi等。与下伏曲龙共巴组和上覆下侏罗统普色拉组均呈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垭口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高大山岭或山脊的鞍状坳口。又称山口。常由外力侵蚀造成。如山脊两侧河流的溯源侵蚀、冰川侵蚀等都能形成垭口。常为高大山岭的交通要道,如天山东段的达坂城垭口,自古就是新疆南北的交通要道。" }, { "instruction": "钽锰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MnTa2O6,含Ta2O5 74%~82.6%;常含铌。四方晶系。晶体呈短柱状或双锥状。黑色或浅褐黑色。条痕浅棕褐色至浅褐灰色。半金属光泽。硬度6~6.5。断口参差状到次贝状。密度7.85克/厘米3。产于花岗伟晶岩中,与钽铁矿、锡石、绿柱石、电气石等共生。当含矿岩石遭受风化破坏后,可转入砂矿中。是提取铌、钽的矿石矿物。" }, { "instruction": "剥蚀平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类非构造平原。地壳在长期稳定的条件下,由各种外力剥蚀作用所形成的平地。在这些地区地壳升降运动幅度不大,上升速度极其微弱,不同年代的河流基本上作用于一个侵蚀基准面上。这类平原根据外力剥蚀作用的成因,分为海蚀平原(面)、风蚀平原(面)、冰蚀平原(面)、溶蚀平原(面)、河流侵蚀平原(面)以及准平原等等。这类平原的范围较之其他类型的平原为小。" }, { "instruction": "刘家沟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早三叠世早期。分布于华北地区。命名地点在山西宁武孙家沟一带的刘家沟。为一套陆相紫红色,灰紫色长石砂岩和长石石英砂岩,夹砂质泥岩及粉砂岩。含植物、叶肢介和古脊椎动物等化石,植物化石有Pleuromeia jiaochengensis等,厚350~633米。与下伏上二叠统石千峰群的孙家沟组呈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parallel river system,parallel drainage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水系发育的一种格局。由数条平行流动的支流注入主流组成的水系类型。主要受构造和山岭走向的控制,如在平行褶曲或断层地区,河流常呈显著的平行排列,中国横断山脉中的水系为较典型的平行水系。淮河北岸的平行水系是发育在黄泛区斜坡上造成的。广东省的东江和北江水系,鲁南和苏北的沂沭河水系等都是平行水系。" }, { "instruction": "澳大利亚地理人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世界九大地理人种之一,居住在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新几内亚及附近岛屿。过去曾称棕色人种或列入尼格罗人种。肤色多数浓黑,仅巴布亚地域人种呈褐色。波形发至卷发,尤以卷发者多。欧洲人发现澳大利亚时,有土著居民30万,塔斯马尼亚岛4000人。澳大利亚土著主要居住在海岸附近,尤其是东海岸和南海岸及墨累河谷。塔斯马尼亚人肤色黑,卷发。身材短壮,少数站高约6英尺。鼻宽扁,大鼻孔。下颌突出,但下颏后倾。髭须浓密。于1876年最终绝灭(混血种尚存在)。未能留下血型资料。但其体质特征不同于澳大利亚土著,可能为一地域人种。澳大利亚岛的居民身材多细长、下颌突出、眉嵴显著、牙齿硕大,超过欧洲的尼安德特人化石,体毛多且浓密,头长而窄,下端宽,男子秃顶率高,并伴有小腿无毛现象,与高加索人种近似。儿童的发色有时为浅黄或微红色。ABO血型系统的B型血出现率很低,MNSS血型系统的N型血型出现率极高、无S型血型。与非洲尼格罗人种不同,未发现异常血红蛋白,亦未发现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乏症。在澳大利亚本岛有默伊雷(墨累)地域人种及卡彭(奔)塔里(亚)地域人种生存于内地以游动狩猎为生,他们极为适应夜间的寒冷。N型血型出现率极高(达100%),可能意味着M型血型对澳大利亚人种是不利的。" }, { "instruction": "粗菊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头足纲菊石亚纲的一属。壳近内卷呈厚饼状或扁饼状。腹部窄圆,腹中沟明显,两旁的腹棱上有两排瘤。侧面饰有微弯的肋纹,肋上有若干排成旋转状的瘤。亚菊石型缝合线,每边有两个分齿不长的侧叶。中三叠世晚期至晚三叠世早期,亚洲、欧洲及北美。中国产于云南中、上三叠统。" }, { "instruction": "澄江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澄江砂岩系,位于南华系底部。分布于云南建水、玉溪、昆明、东川至四川会理一带,为紫色陆相碎屑岩地层。厚200~2000米。与下伏昆阳群和上覆南沱组均呈不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趋异进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起源相同或亲缘关系相近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而产生不同的形态结构特征,这些特征往往具有适应的性质,如北极熊是从棕熊进化而来的。" }, { "instruction": "维拉弗朗动物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意大利北部新近纪晚期—第四纪早期的一个陆上动物群。化石产于维拉弗朗阶中,标准地点在意大利北部皮埃蒙特区阿斯蒂附近。这个动物群中包含一些新近纪残存的种属,如三趾马(Hipparion)、(Tapirus arvernensis)、乳齿象中的轭齿象(Zygolophodon borsoni)等;也有一些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种属,如丽牛(Leptobas stenometopon,L.etruscus)、真马(Equus caballus,E.stenonis),真象类以平额象(Archidiskodon planifrons)为代表,以及额鼻角犀(Dicerorhinus etruscus)等;其他化石有大型的剑齿虎(Machairodus)、小型的短剑虎(Megantercon)、斑鬣狗(Crocuta perrieri)、熊(Ursus etruscus)、狼(Canis arvernensis)、狸(Nyctereutes megmastoides)、猞猁(Lynx issiodorensis)、五棱齿象(Anancus arvernensis)、骆驼(Camelus bessarabiensis)、猪(Sus arvernensis,S.strozzii)、鹿(Cervus cusanus,C. philisi)、羚羊(Ovicaprine)、一种大型的大角鹿(Eucladoceras dicranius)、印度豹(Acinonyx)、水獭(Lutra)、一种猕猴类(Macaca dolichopithecus)等。维拉弗朗动物群延续的时间较长,维热特(Viret,1954年)根据动物群种属的变化,将维拉弗朗阶划分为四段,第一段以含有轭齿象、等为特征;第二段以五棱齿象、平额象的出现为特征;第三段以平额象为代表,乳齿象在欧洲绝灭;第四段以额鼻角犀出现为特征。第一段属上新世晚期,为喜暖动物群。第二段—第四段属更新世,其中第二段、第四段为喜冷动物群,第三段为喜暖动物群。也有的文献称第一段动物群为早期(下部)维拉弗朗动物群,第二段—第四段为晚期(上部)维拉弗朗动物群。维拉弗朗动物群的化石还发现于德国、匈牙利、罗马尼亚、前苏联西南部等地。" }, { "instruction": "爱克曼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边界层的摩擦上层。位于离地50 ~100m到边界层顶部。由瑞典海洋学家爱克曼( Ekman)发现。若湍流动力黏性系数为常数,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不随高度变化、并与湍流摩擦力和水平地转偏向力平衡时的中性层结边界层内(称为爱克曼层),风随高度将按爱克曼螺线规律变化:风速从零开始向上增加、风向右偏,最后在爱克曼层顶部趋于地转风。爱克曼层中空气会有穿越等压线的运动,气旋中就会气流辐合,并在爱克曼层顶部产生强迫上升运动,反气旋则相反,同时还会与外围大气形成垂直环流,引起边界层与自由大气间的空气、水汽和热量交换。这种作用称为爱克曼抽吸或爱克曼泵(Ekman pum-ping)。" }, { "instruction": "Piltdown man,Eoanthropus dawsoni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曙人。是古人类学研究中一个精心制造的骗局。1911年英国苏塞克斯郡律师陶逊(Dawson)声称,在辟尔唐(Piltdown)地方发现猿人头盖骨破片及半个下颌骨。英国地质学家伍德华(Woodward)认为是早期原始人类的化石,称为“曙人陶逊种”(Eoanthropus dawsoni),1913年又在此地发现动物化石、石器及人类犬齿化石。曙人头盖骨前额宽而平,眉嵴微弱,与近代辟尔唐人头骨复原图(正视及侧视)接近;而下颌骨形态却与黑猩猩相似,很多人对其表示怀疑。有些科学工作者为了替英国争得产出最古化石人类的荣誉而竭力为之争辩。争论多年不能解决。1948年后采用含氟量测定法确定颅骨和下颌骨属于不同时代;同时查明其颅骨时代不早于新石器时代,并经染色,使颅骨表面具有与哺乳动物化石相同的黑色;下颌骨属于一个未成年的现代黑猩猩,并且亦经染色,其牙齿有明显的人工磨锉痕迹;动物化石是由外地用人工搬移来,并埋入地下的,石器和骨器是伪造的。直到1954年6月30日在伦敦的一次地质学会的会议上,这一骗局才被彻底揭穿。此时陶逊早于1916年去世,伍德华也于1944年去世。1959年经用C14法测定,头盖骨属于距今620年前的现代人,黑猩猩下颌骨距今约500年。长期来,人们想弄清作伪者,但经多方探讨均无结果。自20世纪70年代,辟尔唐之谜,又引起了一些人的兴趣。多种说法仍莫衷一是。有人说奥克莱(K.B.Oakley)和韦纳(J.S.Weiner)已经调查清楚了作伪者,但决定保守秘密。二人已于1981年和1982年先后去世,在生前并未指出作伪者。20世纪90年代关于辟尔唐人的讨论又兴盛一时,有几部专著出版。一些报刊上还有一种传说,即《福尔摩斯侦探案》的作者柯南?道尔是作伪者,但未被学术界承认。" }, { "instruction": "光合潜力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作物生育期间温度和水分条件都处于最佳状态,由光资源所决定的最高产量。其本身并不是农业生产潜力,但为作物产量的理论上限,是研究农业生产潜力的依据。其估算公式为:\\rYL=666.7×104×15×K×E×Q\\r式中,YL为光合生产潜力,kg/hm2;Q为作物生长期的太阳总辐射量,kJ/cm2;E为光能利用率,5%的高限估计。K为能量转化系数,计算公式为:K = F/H\\r式中,F为经济系数;H为干物质产热量,为4250kJ/kg。" }, { "instruction": "悬吊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洞穴内位于洞顶或洞壁的基岩突出物。有的状如钟乳,可称其为钟乳状吊岩。洞顶悬吊岩多形成于洞穴发育的饱水带阶段。而洞壁悬吊岩,则常在洞穴的包气带阶段形成。" }, { "instruction": "嵌齿象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三棱齿象(Trilophodon)。长鼻目乳齿象亚目长颌乳齿象类的代表属。体躯较低矮,四肢短壮。头骨低宽,眼眶向后退缩。上、下颌伸长,各生有一对由第二门齿发育而成的大象牙。上门齿向下并稍向外弯,外侧层有一条较宽的釉质层条带。下门齿横切面趋向扁平,无釉质层条带。下颌联合部引长成喙状,嵌在两上门齿之间,故名嵌齿。颊齿由锥状齿尖联成横脊,齿尖仍清晰可见。中间颊齿有3个横脊,故又名三棱齿象。中新世至早更新世,亚洲、非洲、欧洲、北美洲。主要生活于树林、河流、湖泊地区的低地。中国化石很多,是最常见的乳齿象类。" }, { "instruction": "疾病地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研究疾病的地理分布规律及其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相互关系的领域。是医学地理学的主要分支。它包括:①与环境生物因素有关的疾病地理,如鼠疫地理、血吸虫病地理、疟疾地理等;②与环境化学因素有关的疾病地理,如碘异常疾病地理、氟异常疾病地理、硒异常疾病地理等;③与环境物理因素有关的疾 病地理,如高原疾病地理、医疗气象地理等;④病因复杂的疾病地理,如癌症疾病地理、心血管疾病地理、脑血管疾病地理等。研究疾病地理是为了揭示不同的环境因素和社会因素对疾病的作用,掌握疾病的地理分布规律及其变化趋势,为改善环境、预防疾病、保证人类生活环境最优化提出科学依据。" }, { "instruction": "内营力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球内部能量所产生的动力。又称内动力。它能使地壳产生一种强烈的挤压、拉伸或扭动,从而引起地壳褶皱、升降、断裂等变动,间或伴随有火山、地震等现象,这就是所谓地壳运动。地表上规模巨大的凹凸面,如大陆与大洋,以及大陆与大洋中的基本地形,如山地与平原、海洋深槽与海底山脊等基本面貌,都是由内营力作用所引起的地壳运动造成的。" }, { "instruction": "土壤暴雨侵蚀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日降雨量大于50毫米的降雨强径流作用下的强烈土壤侵蚀过程。这种土壤侵蚀的发生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性,在中国土壤暴雨侵蚀主要出现在夏季。中国南方地区在春季和秋季也有出现。" }, { "instruction": "土壤融雪侵蚀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表融雪径流作用下的土壤侵蚀过程,是寒温带、亚极地带和高山冻土带常见的土壤侵蚀方式。" }, { "instruction": "掀斜式断块山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断块山的一个类型。断块沿大断裂一侧隆起而成的山。这类山多数是高原掀升的边缘。它们通常是不对称的,沿断裂的一侧坡陡,为断层崖,靠近高原的一侧坡缓。中国大兴安岭和阴山是蒙古高原掀升的边缘;太行山是山西高原掀升的边缘,这些山也正是沿高原边缘一侧大断裂和高原同时隆起成山的。此外山东中部的泰山、沂蒙山也多是沿断裂的一侧隆起成山的。" }, { "instruction": "古海侵方向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海水侵进某个地区的方向或来源。海侵方向可以借助于不同地区之间古生物群的亲缘关系,即古生物化石的属种组分相似程度来确定,也可以根据相邻地区之间同一海侵序列的地层超覆关系作出判断。" }, { "instruction": "石炭兽科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哺乳纲真兽次亚纲偶蹄目猪形亚目的一科。猪形,齿式完全。臼齿低冠,为丘—新月形齿。上臼齿一般都有5个齿尖,前面3个,后面2个。下臼齿唇面的齿尖成新月形,舌面的齿尖成锥形。前臼齿短,前面的3个构造简单,单尖。犬齿强大。一般为四趾。始新世至更新世,分布于亚洲、欧洲、北美及非洲北部,各地延续时代不尽相同,生活于沼泽丛林地区,化石常在褐炭层中发现,故名石炭兽。中国北方及南方始新世、渐新世地层中均有发现,始新统中曾发现古老和原始的种类。" }, { "instruction": "hill slope debris,hillside debris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斜坡上各种沉积物的统称。主要是坡水沉积物。缓坡上还可能有残积物、风积物,陡坡下则可能有重力堆积物。在坡地上常出现它们之间的复合类型。" }, { "instruction": "天文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月球和太阳等天体引潮力作用下产生的潮汐。其中,月球引潮力产生的潮汐称太阴潮,太阳引潮力产生的潮汐称太阳潮。" }, { "instruction": "冰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冰流自高山向下流动过程中,掘蚀而成的数个陡峻冰坡与凹地相间的阶状地形,称冰阶。" }, { "instruction": "基本土壤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基本发生土层。它是与成土过程相联系的不同性状的土壤层的组合。它包括从土壤剖面由上而下的枯枝落叶层(O层),腐殖质聚集表层(A层),淋溶层(E层),淀积层(即B层),母质层(C层)和母岩层(D层)。针对一个具体的土壤剖面而言,上述6个基本土层中可能会缺少某一个或几个土层,如草原土壤就缺少枯枝落叶层(O层)和淋溶层(E层)等。" }, { "instruction": "new combination,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拉丁文 combinatio nova(缩写 comb. nov.)属级以下的一个命名单元,由于其分类位置或分类等级的改变而形成的一个新的学名组合。用于植物命名法,如Asterophyllites pingloensis Sze的分类位置改变,从Asterophyllites归入Annularia,其新的学名组合便是Annularia pingloensis (Sze) comb. nov.,种的原命名者保留,但需加上括号。又如将Sphenophyllum thonii var. minor Sterz.提升为种,其新的学名组合为Sphenophyllum minor (Sterz.) comb. nov.,亚种的原命名者即为种的命名者,并加上括号。" }, { "instruction": "通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源于日语。从远郊到中心城区、中心城区到卫星城镇、卫星城镇到卫星城镇间职工远距离上班的活动现象。发达国家大城市的通勤距离一般可达40~50km。我国辽宁省辽中地区工矿城镇众多,彼此联系密切,通勤职工比重较大,通勤距离一般在20km左右。" }, { "instruction": "杜费克杂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杜费克杂岩位于彭萨科拉山北段,是一个层状杂岩体,面积约50?000平方千米,厚达8000~9000米,是仅次于南非布什维尔德杂岩的世界第二大基性岩体。岩体侵入时代约在170亿年的中侏罗世。杂岩体具层状构造,形成一个开阔的盆地,以5~10倾角略向东南方向倾斜。杂岩体下部主要为辉长岩;杂岩体上部主要为铁质辉长苏长岩至闪长岩。岩体剖面大体上可与布什维尔德杂岩体上部的两个带即主带和上带对比。杜费克杂岩体无论是铁、钛还是铬及铂族金属、铜、镍等矿化均是有找矿潜力的。但目前研究尚不够。" }, { "instruction": "大洋斜长花岗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用于表示一个深成岩系列,由成分从更长石到钙质斜长石、石英,以及少量普通角闪石和辉石所组成。这些矿物经常表现为受到低级变质作用影响,出现绿帘石、绿泥石、阳起石和钠长石等。" }, { "instruction": "锉磨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冰川在运动过程中,由于本身的巨大压力使谷底及谷壁受到像推锉和碾磨的过程,称锉磨作用。因冰床底部的岩屑石块含量较多,锉磨作用更为强烈,往往在基岩面上留下冰溜面、擦痕及刻痕等遗迹。" }, { "instruction": "工业点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层次最低的一种工业生产地域类型。指在一个较小地区范围内,一个或若干个规模较小、内部结构较简单,相互联系不太紧密的工业企业摆布地。按生产需要,它既可单独摆布,亦可分城镇布局结合,通常是城市工业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易于接近原料地与消费区,产销结合较密切,其产品服务仅具有地方意义。有矿区工业点、加工工业区内的工业点与农业区内的工业点等3类。" }, { "instruction": "自然铬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Cr。等轴晶系。呈薄片状、厚板状和粒状,铅灰、锡白和银白色。金属光泽。显微硬度(1064.3~2000)×9.8×106帕。密度7.17克/厘米3。具磁性。是中国学者1981年在藏北铬铁矿石中发现的新矿物。" }, { "instruction": "城市规模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城市的大小。能从不同角度反映城市的某些特点。一般用两个指标来衡量,即一定时期内城市人口数量和用地面积。现多根据城市人口数量把城市规模分为若干等级,具体的划分标准各国不一。我国按非农业人口数量划分,1 00万以上称为特大城市,50万~100万人为大城市,20万~50万人为中等城市,不到20万人的为小城市。" }, { "instruction": "碱度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赖特(J. BWright,1969)认为,w(SiO2)>42%及>70%的岩石,其碱度不仅与SiO2和全碱有关,而且与Al2O3和CaO也有关。因此,他提出用碱度率来研究岩系的碱性程度,碱度率(AR)的计算公式为AR=w(Al2O3)+w(CaO)+w(Na2O)+w(K2O)w(Al2O3)+w(CaO)-[w(Na2O)+w(K2O)]若岩石的w(SiO2)>50%,w(K2O)/w(Na2O)大于1而小于2.5时,公式中的(Na2O+K2O)用2Na2O代替,而不考虑k20含量。在SiO2相同条件下,AR值越大,则表示岩石或岩系越碱性。赖特并用SiO2AR直角坐标图来确定岩石的碱性程度,研究岩系的演化。但SiO2AR图解,不能区别钙质及钙碱质岩系,也不适用于SiO2低的富铁富镁岩系,但对研究中酸性岩石、岩系的碱性程度和演化特点,其优点是很显著的。" }, { "instruction": "潘基亚B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莫瑞尔和欧文(Morel and Irving,1981)针对早二叠世的古地磁数据与潘基亚A模式存在很大矛盾而提出的一种泛大陆的新模式。在潘基亚B中,南美大陆西北部紧靠北美大陆的东南海岸,非洲大陆的西北部靠近欧洲和亚洲的西南部。相对于潘基亚A1、A2而言,它使冈瓦纳大陆在潘基亚中的位置更靠北和靠东。为使潘基亚B模式和中大西洋裂解时期的地质证据相符,需要在特提斯造山带地区引入达数千千米的右行走滑系统,以调整南、北两个超级大陆在二叠纪至中大西洋裂解之前存在的位置差异,但目前还不能确认该右行走滑系统的存在。" }, { "instruction": "新元古代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元古宙的第三阶段,从距今10亿~5.4亿年,包括青白口纪、南华纪、震旦纪。此期间形成的地层称新元古界(Neoproterozoic Erathem)。中国新元古界包括青白口系、南华系和震旦系。青白口系广泛出露于各大陆古老克拉通及活动带的中间地块,中国见于华北地台,岩性稳定,富含叠层石及宏观藻类和微古植物。南华系、震旦系主要分布于中国华南、西南以及西北、东北和华北地台东缘胶辽、徐淮地区。近年在震旦系上部发现了后生动物和后生植物化石。2004年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批准建立伊迪卡拉组(曾译称埃迪卡拉组),置于元古代末,其时限为630~542百万年。中国的震旦纪与之相当。" }, { "instruction": "鲜水河活动断裂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四川西部地区,是一条北西走向的弧形左旋走滑断裂带。在几何结构上,它可以划分为三大段:北西段由炉霍断裂、道孚断裂和乾宁断裂连接而成,各断裂之间在走向上有10°~15°的偏折,形成向北东突出的弧形;南东段进一步向南偏转,由康定断裂和磨西断裂连接而成。北西段和南东段之间有约20°的偏转角,是一个新破裂的连接区,由大致平行的折多塘断裂和色拉哈断裂等组成,可称为中段。鲜水河活动断裂带北西段的西端与北西西走向的甘孜玉树活动走滑断裂带相连,其间有一个拉分区;鲜水河活动断裂带南东段的南端与南北走向的安宁河活动断裂带相接。近20多年来,国内外学者曾经对鲜水河活动断裂带进行多次考察研究,对它的几何学、晚第四纪运动学和动力学,断裂分段性,以及古地震地表破裂带特征等取得了丰富而翔实的资料,求得断裂带北西段、中段和南东段的晚第四纪平均走滑速率分别为12~14毫米/年、2~5毫米/年和8毫米/年。鲜水河活动断裂带的历史地震记载比较短,自公元1747年以来共发生破坏性地震10余次。其中较著名的有1786年四川西部康定7级地震、1816年炉霍7级和1973年炉霍7.6级大地震等。沿鲜水河活动断裂带各段都保存有清晰而完好的地震产生的地表破裂变形带。" }, { "instruction": "高层大气化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上层大气化学。研究平流层以上大气层成分及其化学反应过程的学科。其研究内容包括平流层上部、中间层、热层及外层大气中各层大气的成分、属性以及离解、电离、复合、化合等化学反应的过程与变化规律。高层大气中的化学物种(成分)之间是一个不断发生物质转化的动态体系,其能量得失过程与化学物种的光化学反应往往相伴发生,并随不同高度各有其特征。由于近代工业与航天、高空飞行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流层中的污染物扩散上升至平流层日益增多。如含氯农药、氟氯烃等在平流层中的光化学反应,导致了臭氧层的破坏,应引起人们关注,并加强对高层大气化学的研究。" }, { "instruction": "日射珊瑚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复体,有块状或树枝状等各种外形,个体柱状,截面圆形或椭圆形。横板发育,隔壁缺失或发育为一般呈12纵列的隔壁刺。个体间由具有较日射珊瑚密横板的角柱状细管或泡沫状组织组成的共骨相连。奥陶纪至泥盆纪,亚洲、欧洲、大洋洲及北美洲,中国奥陶系、志留系及泥盆系均有产出。日射珊瑚的一般特征与横板珊瑚十分相似,故多归入横板珊瑚目,但也有因这一类珊瑚隔壁构造数目稳定,一般为12纵列,呈刺状或板状,个体间为共骨相连,不具任何类似横板珊瑚的连接构造,而将其从横板珊瑚中分出,另建立日射珊瑚目 (Heliolitoidea)。" }, { "instruction": "盔甲鱼亚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盔甲鱼类是东亚特有的早期脊椎动物类群,从早志留世一直延续到晚泥盆世,其中早泥盆世是其鼎盛时期。现有资料表明,该鱼群种类繁多,但地区性色彩强烈,虽然经历了志留纪泥盆纪这样漫长的历史时期,但其分布仅限于中国南方、宁夏、新疆,以及越南北部的志留系和泥盆系。盔甲鱼类的研究历史虽然不到40年,但目前已与骨甲鱼亚纲、异甲鱼亚纲一起成为化石无颌类中多样性最丰富的三个亚纲。到目前为止,在中国已发现并描述的古生代中期(志留纪、泥盆纪)的无颌类化石计有48属68种之多,这些盔甲鱼类分子分属于真盔甲鱼目(Eugaleaspidiformes)、汉阳鱼目(Hanyangaspiformes)和多鳃鱼超目(Polybranchiaspidida)。" }, { "instruction": "石千峰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石千峰系。时代属晚二叠世晚期至早三叠世。广泛分布于华北各地,鄂尔多斯盆地,甘肃河西走廊及新疆北部等地。命名地点在山西太原以西25千米的石千峰。本群为在比较干燥气候条件下形成的陆相红色为主的杂色岩沉积,以紫红色交错层砂岩和具波痕的粘土页岩为主,夹有泥灰岩和石膏薄层,厚约700米。在山西宁武地区,自下而上分为:①孙家沟段,②刘家沟段,③和尚沟段。太原西山模式剖面上的石千峰群仅存孙家沟段和刘家沟段。在山西保德,孙家沟段中产脊椎动物化石Shihtienfenia permica,时代属二叠纪无疑。经后人研究,现已将原石千峰群的三个段均提升为组。根据在刘家沟组和和尚沟组中所发现的古脊椎动物,叶肢介、介形虫、古植物和孢粉组合等化石,分别将其划归早三叠世早期和晚期;仅孙家沟组仍归晚二叠世晚期。" }, { "instruction": "扬子贝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腕足动物门有铰纲五房扬子贝贝目的一属。壳体近方圆形,铰合线稍短于最大壳宽。两壳双凸型,背壳凸度稍大。铰合面上有三角孔。中槽、中隆显著。壳面光滑,仅具同心纹。腹壳内齿板联合而成匙形台,后部固着,前端支有中隔脊,背壳内腕房为一横板托起,其后下方支以一对或两对副隔板。两壳内部并各有数条窄隆脊。产于中国南方中奥陶统。" }, { "instruction": "鸟格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鸟格页岩。时代属晚三叠世亚智梁期(卡尼期)。分布于云南东部。命名地点在云南开远以东15千米的鸟格煤田附近。为滨海相沉积,由灰色石英砂岩、灰黑色、灰绿色钙质页岩及砂质页岩组成,厚354米,含Halobia superba等双壳类化石。与下伏拖味组呈整合接触。本组与把南组为同物异名。" }, { "instruction": "长兴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长兴石灰岩。时代属晚二叠世晚期。分布于华南各地,如浙江、江西、四川、云南、江苏、安徽、广东等省。命名地点在浙江西北长兴大煤山。为浅海相碳酸盐沉积,以深灰色厚层灰岩为主,有沥青味,夹燧石层及燧石结核,厚约34米。含Palaeofusulina reichelina及腕足类Oldhamina和菊石等。与下伏龙潭组或吴家坪组呈整合或假整合接触,与上覆三叠系呈整合或假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碎屑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泥石流。在重力作用下沿斜坡向下流动的砂、砾、粘土物质和水的混合物高密度流体。粘土和水的混合物密度大,对碎屑颗粒有较大的浮力,从而支撑着砂和砾级的碎屑悬浮于流体内,即砂和砾石由基质(粘土和水的混合物)强度支撑。由于泥石流的搬运能力是基质强度的函数,强度愈大,浮力愈大,被搬运的颗粒愈粗,所以泥石流能够搬运巨大的碎块。" }, { "instruction": "达尔斯兰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达尔斯兰系在瑞典西北部,分为下部卡别包群,不整合于哥德群上,由砾岩、硬砂岩、石英砂岩组成,剖面下部有喷发岩;上部达尔斯兰群,底部为长石砂岩和砾岩,其上是三层石英岩和二层片岩,总厚1900米。" }, { "instruction": "水氡异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下水中氡气含量的突然大幅度增加或减少。在多次大地震前已观测到这种现象,其原因可能是地应力的变化,使岩石释放出一定量的氡气,而导致地下水中氡气含量的变化。水氡异常的观测是地震监测的一种手段。图中表示1973年2月6日四川炉霍7.9级大地震及松潘、马边等地临震前出现的水氡含量变化的异常曲线。" }, { "instruction": "肿肋龙亚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鳍龙类的基干类群。小型,最大的体长可达1.2米。贵州龙头骨特征原始,吻部短而宽。颞孔小,而眼孔非常大,经常保存有发育的巩膜环。一般具小而尖的同型齿。背肋的粗壮化与否是个体发育多样性的体现。大多数肿肋龙显示了性二态,特别是它们的肱骨。化石发现于中国和欧洲的下三叠统上部至中三叠统。肿肋龙在中国的代表是贵州兴义中三叠统的贵州龙(Keichousaurus)和湖北南漳下三叠统的汉江蜥(Hanosaurus)。分支系统学的分析表明贵州龙和汉江蜥是所有欧洲肿肋龙的姐妹群。" }, { "instruction": "bismite,bismuth ocher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Bi2O3。单斜晶系。通常呈土状、块状、被膜状或呈辉铋矿柱状晶形的假象产出。浅绿、黄、浅灰等色。玻璃光泽或土状光泽。硬度变化很大,致密块状者可达4.5,土状者则降至1。密度8.64克/厘米3。是辉铋矿、自然铋氧化后所形成的次生矿物。" }, { "instruction": "干旱地貌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干旱气候区发育的地貌。干旱气候区年降水量不超过200~250毫米,降雨大部分以暴雨形式降落,植被稀少,昼夜温差大,物理风化作用强烈,风力强,荒漠发育。地貌类型以风成地貌和暂时流水地貌为主,如沙丘、戈壁滩、干冲沟与洪积扇等等。" }, { "instruction": "华中地洼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属华夏期地洼区。位于东南地洼区和华北地洼区之间,包括长江中下游、东秦岭及大别山,呈向南凸出的弧形,受秦淮弧形构造系控制。其地槽阶段先后结束于志留纪末期;地台阶段开始于泥盆纪,至晚三叠世晚期或末期结束;地洼阶段开始于晚三叠世末或侏罗纪。地洼岩浆岩以花岗闪长岩类为主,形成以沉积加热液改造型铁(大冶式)、铜等矿产为特色的含矿区(铁多见于地洼陷落带,铜多见于地穹隆起带);地洼型油田也较重要。" }, { "instruction": "滇藏地槽褶皱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欧亚大陆南缘规模巨大的北特提斯中生代地槽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占据青藏高原的主体,包括东昆仑深断裂之南、雅鲁藏布江深断裂以北、龙门山深断裂之西的广大地域,并以金沙江红河深断裂和班公湖怒江深断裂为界分成三部分,即松潘甘孜褶皱系、三江褶皱系和冈底斯念青唐古拉褶皱系。滇藏地槽褶皱区主要特点是:优地槽带与冒地槽带相间排列,沿深断裂带为优地槽带,其间则为冒地槽带;在若尔盖、羌塘、保山、兰坪—思茅以及昌都等地,于中生代沉积之下(保山为古生代沉积之下)有几个时代不同的小型隐伏中间地块;地槽由北向南迁移,北为早中生代印支褶皱系,南为晚中生代燕山褶皱系。" }, { "instruction": "盐水渗透回流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为白云石化作用机理之一。在蒸发湖或咸水湖泊里,大量硬石膏沉淀之后,形成富含Mg2+离子的重卤水。由于卤水密度大,往往沿湖底低洼处流动,并可以穿过湖的障壁向海洋中回流。若回流向下渗透到湖底或湖的障壁的多孔沉积物中,这就是所谓渗透回流作用。若湖底或障壁颗粒碳酸盐沉积物,被这种富镁的重卤水将它交代,使其白云石化,从而形成白云岩。显然,这种交代作用是形成于沉积期后的成岩早期,在这一作用过程中,溶液的运动方向总是向下的。" }, { "instruction": "采样频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如一天、一月或一年)的采样次数。如大气污染物的时间分布与气象条件有关,所以在采样时间的选择上要抓住气象条件变化的特征,使采集到的样品能包括高浓度、低浓度和中等浓度出现的时间范围。在日平均浓度的测定时,如条件许可,可隔2~4h采样一次,在条件差的情况下,每天至少采样三次。采样的时间分配在夜问(大气稳定)、中午(大气不稳定)和早晨和黄昏(大气不稳定)。对年平均值的测定,最好每月进行一次,每次3~5d,每天采样的次数与日平均浓度测定时相同。" }, { "instruction": "兴城上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兴城运动(xingcheng epeirogeny)。辽西地区中元古界长城系大红峪组与串岭沟组间的构造运动。依据是兴城地区大红峪组微角度不整合覆于串岭沟组或常州沟组之上。这个不整合面还见于河北省迁安市北营子红石峪。在辽宁省凌源县小桦皮沟,大红峪组与团山子组(原串岭沟组上部白云岩)为平行不整合接触。距今约16亿年,属振荡运动。" }, { "instruction": "不排水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非排水湖、不流通湖、闭口湖、无开口湖。湖水不向外排泄的湖泊。不排水湖的水量(Q)变化,取决于3个主要变数;X(湖面降水量)、Y(注入湖泊的河流径流量)、Z(湖面蒸发量)。水量变幅ΔQ=X+Y-Z。" }, { "instruction": "地图规范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对于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以及其他需要全国性的专题地图(如土地利用图、她貌图、土壤图等),它们的制作往往需要由不同的单位来完成。为了保证不同单位制作的同类地图在内容、综合程度、表现形式等方面达到统一,就由国家测绘主管部门预先拟定一个对该类型地图各方面作出统一规定的大纲,这就是地图规范。" }, { "instruction": "通孔珊瑚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灌木孔珊瑚。横板珊瑚目的一属。复体枝状。柱状个体自群体轴部呈扇状向外生长,断面多角形或圆角形。体壁之灰质加厚层由枝体轴部向边缘逐渐加厚。壁孔发达,常单列。横板完整,水平排列,间距稀疏。隔壁刺发育差。晚奥陶世至泥盆纪,亚洲、欧洲、北美洲及大洋洲。中国多产于泥盆系。" }, { "instruction": "钾盐镁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KMg〔SO4〕Cl*3H2O,含K2O 15.70%,MgO 16.19%。单斜晶系。晶体呈板状或柱状;集合体呈粒状。浅黄色或灰白色,有时红色。玻璃光泽。解理平行{001}完全。断口平坦状或参差状。硬度2。性脆。密度2.1克/厘米3。易溶于水,味苦咸。为盐湖化学沉积作用的产物。可作化工和化肥原料。" }, { "instruction": "中国最美的六大冰川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和其他景观相比,冰川具有独特价值。作为世界中、低纬度山岳冰川最发达的国家,中国西部的许多高山发育有千万条冰川,这次评选只展示了冰川一角,却令人震撼。评选出的六大冰川依次为西藏绒布冰川、新疆托木尔冰川、四川海螺沟冰川、西藏米堆冰川、新疆特拉木坎力冰川和甘肃透明梦柯冰川。评选的标准为:①独特的观赏价值;②冰川地貌特征明显,科学价值高;③长度超过5km,周边垂直分布的自然带数量和特征突出;④与人文环境有较好结合;⑤周围自然环境受人类干扰小。 (1)绒布冰川 Rongbu Glacier 评为中国最美的第1冰川,被赞为“向第一高峰告别”。绒布冰川地处珠穆朗玛峰脚下,由西绒布冰川和中绒布冰川组成,是世界上发育最充分、保存最完好的特有山谷冰川形态,也是珠峰自然保护区内最大的冰川。绒布冰川广泛分布着冰斗冰川和悬冰川,并拥有无数的冰蚀湖、冰陡崖、冰洞、冰河、冰裂隙,由于景色奇绝,它又被登山探险家们誉为世界上最大的“高山公园”。绒布冰川规模大,最美的景观是冰塔林。 (2)天山托木尔冰川 TuomurGlacier of Tianshan 评为中国最美的第2冰川,被喻为“雪峰献给旱海的殷勤’’。托木尔峰坐落在新疆,是天山山脉最高峰,也是我国最大的冰川作用中心之一。在气势磅礴的托木尔冰川中,有着冰蘑菇、冰雕、冰湖、冰洞等美景,奇丽壮观。 (3)海螺沟冰川 Hailuogou Glacier 评为中国最美的第3冰川,被形容为“拒绝融化”。位于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沟内的冰瀑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冰瀑布,也是全球落差最大的冰川之一:最奇特的是在冰川旁边有高达79℃的高温温泉和茂密的原始森林。在春夏季,海螺沟一天可发生几百次冰崩,冰崩时蓝光闪烁,大地震颤。 (4)米堆冰川 Midui Glacier 评为中国最美的第4冰川,被赞为“桃花源里的冰雪’’。位于有“西藏江南’’之称的林芝地区。作为季风海洋性冰川,由两条世界级冰瀑布汇流而成,冰瀑之间分布着一片原始森林。米堆冰川高处随处可见冰盆绝壁,低处的冰川末端一直延伸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在这里,雪山、冰川、森林、湖泊、村庄、寺庙和谐共处,构成独特的风景线。 (5)特拉木坎力冰川 TelamukanliGlacier 评为中国最美的第5冰川,被喻为“冰雕嘉年华”。位于卡拉昆仑山脉下,冰川冰净储量大,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固体水塔’’。特拉木坎力冰川最奇异的自然景观是高达数十米的冰塔林。冰塔形成冰峰,冰峰下有冰湖,冰塔林还有冰胡同相连。还可以看到其他类型的冰川喀斯特地貌景观,如冰洞、冰桌、冰桥、冰蘑菇、冰芽等,形成一座独特的冰川公园。 (6)透明梦柯泳川 Toumingmengke Glacier 评为中国最美的第6冰川,被喻为“荒漠中的甘泉’’。位于甘肃省肃北县境内。蒙古语意为高大、宽广。具有典型的大陆性冰川的物理性质,表现出异常的稳定性。透明梦柯是典型的大漫坡。冰川景观惊心动魄:冰瀑、冰谷、冰蘑菇、冰水帘洞……,神奇幻妙。" }, { "instruction": "硫硒碲砷化合物矿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包括硫化物、硒化物、碲化物、砷化物、锑化物和铋化物矿物,其中硫化物占三分之二以上。本类矿物占地壳总质量的0.15%,是主要矿石矿物,金属阳离子主要有铜、铅、锌、银、铁、钴、镍、汞、铂、锡等,类质同象替代广泛。本类矿物主要是共价键化合物,并具有较高程度的金属键性。大多数矿物晶形较为常见。多数矿物呈金属色,深色条痕,不透明,金属光泽。少数呈半透明,金刚光泽。密度一般较大,硬度较低。绝大部分为热液作用产物,部分为岩浆熔离产物,也有沉积成因。表生作用下,易转变成次生矿物。" }, { "instruction": "脉翅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代表种草蛉、蚁狮、水蛉。多为肉食性,不论幼虫或成虫,在生物防治方面都颇具价值。化石初现于二叠纪,中国最古老化石发现于陕西三叠纪地层。现生4500种,中国有638种。" }, { "instruction": "禽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禽龙科的代表属。大型二足或四足行走的素食性恐龙,头相对较低,有磨碎食物的颊齿,颊齿磨平的同时,又因为对应的颊齿互相磨合而变得锋利,骨质腱强化了脊椎骨的关键位置,并使尾椎僵化。蹄一样的爪,钉一样的拇指可以防御,长约9米,重约4.5吨。用角质喙和颊齿吃食物,颌骨可以不同寻常的滑动。背椎较平,手有5指,形状独特,高度特化。拇指钉状,3个中指有蹄一样的爪子,第5指可以抓握。禽龙有时用四肢行走,但足迹化石显示禽龙只用具3趾的后脚行走。因为在德国某地发现了一群禽龙化石集体埋葬,科学家推测这种草食类成群生活。因为脚上部的骨和跗骨相对较长,表明禽龙是趾行。1825年,禽龙是得到科学命名的第二条恐龙。1809年1条禽龙的胫腓骨被发现,但没有得到认可,直到1870年才建立新属。因禽龙颊齿高冠有脊,与现代鬣蜥Iguana相似,禽龙的拉丁文名称也由此而来。产于美国达科他州、比利时、英国、德国、西班牙白垩纪地层。" }, { "instruction": "黄河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BaCe〔CO3〕2F,含BaO 36.84%。TR2O3 38.40%。六方晶系。晶体常呈板状。蜜黄或黄绿色。透明。油脂光泽。具{0001}解理。硬度4.7。密度4.51~4.67克/厘米3。产于热液矿床中以及受热液作用的白云岩中。是中国学者1961年发现的新矿物。" }, { "instruction": "蜥脚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传统分类系统中蜥脚型亚目(Sauropodomorpha)的一个次亚目——蜥脚次亚目。比原蜥脚类的体躯巨大,颈和尾亦非常长。头相对很小。鼻孔大且位于头背面,脊椎骨变轻,四肢上的趾节数目减少,第Ⅴ骨仍保留(这一结构在原蜥脚类中不发育)。传统意义上的蜥脚龙类包括几个类群,如:火山齿龙科(Vulcanodontidae)、妖龙科(Cetiosauridae)、圆顶龙科(Camarasauridae)、梁龙科(Diplodocidae)、腕龙科(Brachiosauridae)、马门溪龙科(Mamenchisauridae)和巨龙科(Titanosauridae)等。从早侏罗世一直生存至晚白垩世,晚侏罗世是其繁盛时期。中国产有丰富的蜥脚类恐龙,代表有:中侏罗世四川自贡的蜀龙(Shunosaurus)、新疆准噶尔盆地的巧龙(Bellusaurus),晚侏罗世四川盆地的峨眉龙(Omeisaurus)、四川甘肃新疆的马门溪龙(Mamenchisaurus)、山东的盘足龙(Euhelopus),晚白垩世山西的华北龙(Huabeisaurus)等。" }, { "instruction": "托莫特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俄罗斯西伯利亚和哈萨克斯坦下寒武统底部的一个阶,位于前寒武系之上,阿特达班阶之下,自下而上含有三个古杯类化石带:①Nochoroicyathus(=Aldanocyathus)sunnaginicus带,②Dokidocyathus regularis带,③Dokikocyathus lenaicusTumuliolyathus primigenicus带。尚有软舌螺,海绵骨针、软体动物、腕足类和一些疑难化石。托莫特阶一名源自西伯利亚勒拿河流域一地名托莫特。" }, { "instruction": "塔昔达坂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蓟县纪。分布于青海、新疆交界的阿尔金山北坡,为浅变质岩系。下部木孜萨依组以碎屑岩为主,上部金雁山组以碳酸盐岩为主。与下伏巴什库尔干群和上覆索尔库里群均为不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会理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中元古代—新元古代。分布于四川会理通安地区,为一套浅变质岩系。自下而上分为长城系河口组、通安组,蓟县系淌塘组、力马河组、凤山营组、天宝山组。天宝山组为一套变质碎屑岩及碳酸盐岩夹火山岩,总厚15840~16780米;风山营组为一套薄至中厚层砂质白云岩及灰岩、条带状灰岩,偶见叠层石灰岩,底部有钙质碎屑岩,厚1720~3262米;力马河组为石英岩、变质石英砂岩,夹绢云千枚岩、片岩、炭质千枚岩、硅质千枚岩及少量火山碎屑岩,厚2600~4290米;淌塘组为千枚岩,含炭质绢云千枚岩、绿泥千枚岩等,夹中基性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和白云岩透镜体,含微古植物,厚3000米以上;通安组为一套沉积变质岩夹少量变质火山岩,含叠层石Conophyton f.,Kussiella f.等,微古植物Pseudozonosphaera,Stenomarginata等,厚3000米以上;河口组为一套浅变质沉积火山岩系,厚6329米,自下而上分三个旋回。底部与康定杂岩关系不清,顶部被陡山沱组或灯影组不整合覆盖。本群与昆阳群上部相当,河口组相当昆阳群下部黄草岭组、黑山头组、大龙口组及美党组之和,通安组相当昆阳群因民组、落雪组、鹅头厂组、绿汁江组之和。" }, { "instruction": "无铰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腹茎纲(Gastrocaulia)。腕足动物门的一纲。壳体轮廓多为圆形或卵形,侧视锥形、凸镜形等。两壳靠肌肉启闭,肌肉数目及排列方式十分复杂,无铰齿及铰窝,故名无铰。壳内也不具有常见于有铰纲的腕骨等构造。壳为几丁磷灰质,少数钙质,具疹或无疹,多具细弱同心纹或放射纹。具有肛门。全为海生,以肉茎或腹壳固着海底或其他物体上生活,也有为穴居者。寒武纪至现代。一般再分为舌形贝目、乳孔贝目、小圆货贝目及神父贝目等。" }, { "instruction": "最小限定矩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二维坐标系中用来描述几何对象(如点、线、面等)最大范围的矩形。用四个参数Xmin、ymin及Xmax、ymax来确定该矩形。" }, { "instruction": "综合古生态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古生态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研究化石群落的生态学。综合古生态学是在个体古生态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它着重研究群落中各类生物之间的联系(如捕食、寄生、竞争、共生等)及其与环境的关系,与个体古生态学不能截然分开。综合古生态学的研究对地层划分对比、生物进化、古环境、古地理、成矿条件等都有重要意义。" }, { "instruction": "Pelean type flow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火山穹丘上升之前和上升过程中立即发生爆破而产生的火山碎石流。它们含火山气体的量可多可少,火山抛出物可以是整个石块,也可是浮石。典型的培雷型沉积是异质的、不成层的,大部分是未分选的。" }, { "instruction": "应力矿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有些变质矿物除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外,必须在有应力参加下才能形成,如十字石、蓝晶石、硬绿泥石等,称为应力矿物。与此相反,有些变质矿物在应力较强时则不出现,如红柱石、堇青石等,称为反应力矿物(antistress mineral)。这一概念由哈克(A.Harker,1931)等人提出。但是近年来从野外观察和实验研究都发现,蓝晶石等矿物的形成并不一定需要有应力参加。一般认为应力不是影响矿物形成的平衡因素,多数学者不同意将变质矿物分为应力矿物和反应力矿物。" }, { "instruction": "孑遗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于气候的变迁、地壳构造等原因造成原来分布比较广的生物种类大量灭绝,只有少量的在残留分布区内生存下来,这部分残留下来的种称为残遗种、特有种或孑遗种,如分布在我国的水杉、银杏等。" }, { "instruction": "冰川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俗称冰河。由积雪形成并能运动的冰体。它一般可分为源头的粒雪盆和流出的冰舌两部分。冰川冰有一定的可塑性,受重力和压力作用发生流动。在山区,冰川顺山谷下流,其流速每年几米至数百米不等。冰川有各种类型,以其形态和运动状态可分大陆冰盖、冰帽、山麓冰川和山谷冰川;以其与气候的关系和冰川物理性质可分为海洋性冰川和大陆性冰川或暖性冰川和冷性冰川。现代冰川的分布面积约为1585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陆地面积10%,占全球面积的3%。它们主要分布在南极冰盖和北极区的格陵兰冰盖,其他地区的山岳冰川和山麓冰川则较少。全部陆地冰川的总量约有2625万立方千米,或相当于2406万立方千米的水。如果这些冰川全部融化,将使海面上升约65米。第四纪最大冰期时,冰川面积可达到4373万平方千米,冰川总量约7697万立方千米,融化成水后约为7136万立方千米,能使海面上升约197米,比现今海面还要高132米。珠穆朗玛峰东绒布冰川全球冰川分布面积统计表地区面积/km2地区面积/km2南极冰盖13590000美国和加拿大冰川49000格陵兰冰盖1760000亚洲冰川119000格陵兰和南极洲冰川140000欧洲冰川18000北极岛屿冰川244000南半球冰川35000阿拉斯加和育空冰川75000非洲冰川23" }, { "instruction": "深成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岩浆在地下深处(>3000米)缓慢冷却、凝固而生成的全晶质粗粒岩石,如花岗岩、闪长岩、辉长岩等。近年来,深成岩类以花岗岩类岩石占绝大多数的事实,使多数人认为,花岗岩类是岩浆成因的,但也有不少人认为有的花岗岩类岩石是高度变质交代作用的产物。" }, { "instruction": "多氯联苯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联苯分子中一部分或全部被Cl原子取代后形成的各种异构体混合物的总称。其全部异构体有210种。PCBs剧毒,不溶于水,脂溶性大,易被生物吸收,易聚集在脂肪组织、肝和脑中,引起皮肤和肝脏损害;化学性质十分稳定,不易燃烧,强碱、强酸、氧化剂难以破坏它们,有高度的耐热性,良好的绝热性,具有蒸汽压较低,难挥发等特性。所以PCBs作为绝缘油、润滑油、添加剂被广泛用于变压器、电容器,以及各种塑料、树脂、橡胶等工业,同样也存在于这些工业的废水中而被排入水体。 PCBs在天然水和生物体内都很难降解,是一种很稳定的环境污染物,尽管很多国家已经禁止使用,但以往排放的PCBs还将在环境中残留相当长的时间。" }, { "instruction": "资阳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中国西南地区发现的晚期智人化石。1951年在四川资阳县的黄鳝溪成渝铁路桥基旁(北纬30°07′,东经104°39′)发现,为一老年妇女头骨。头骨的颅顶部分保存完好,颅底大部缺失,另外还有硬腭一块。资阳人头骨与现代人相似,其头骨高大,最宽处在头两侧的上方,头骨具明显的鼻前窝,头正中有类似的矢状嵴,顶骨在正中线两侧的部分比较扁平、鼻较高而窄,眉弓显著等特征与山顶洞人相似。时代则难以肯定。对植物化石多次14C测定约为7000年,是否与资阳人骨化石同时代,难以肯定,各种化石虽埋于同一层位,但显然不是同一时代的。测得最大的数据为距今3万年左右,可能较接近真实年代。亚洲晚期智人化石概览名称化石产地地点国家地区发现年代化石状况地质年代或距今年代瓦加克人Wadjak印尼18892头骨及下颌牙齿4万年河套人(萨拉乌苏人)内蒙古乌审旗中国1922~1956〖〗头、肢骨碎片、牙更新世末依勒瓦德人ElWad以色列1929~70个个体最顶部约1.2万年明石人日本1931腰椎骨晚更新世克巴拉人Kebara以色列1931下颌体骨多个体3万~4万年依尔克拉赫玛人Erq elAkma以色列1931头、下颌体骨多个体玉木中期山顶洞人北京周口店中国19338个个体2万年扎赉诺尔人内蒙古扎赉诺尔中国1933~19432头、上下颌〖〗1万年通庄人Lang Thmg越南1942牙晚更新世葛生人(枥木县)葛生日本1950下颌肢骨晚更新世资阳人四川资阳中国1951头晚更新世榆树人吉林榆树中国1951头骨片肢骨片晚更新世霍图人Hotu伊拉克19514个个体9300年下草湾人江苏泗洪下草湾中国1954胫骨中段晚更新世麒麟山人广西来宾中国1956头骨片晚更新世建平人辽宁建平中国1957肱骨晚更新世柳江人广西柳江中国1958头骨椎骨荐骨10万年以上尼亚人Niah马来西亚1959头3.9万年三日市人三日市日本1959头骨体骨晚更新世丽江人云南丽江中国1960~1964头骨股骨晚更新世荔浦人广西荔浦中国1961牙晚更新世滨北人静冈县滨北日本1961~1962头骨片肢骨片玉木期峙峪人山西朔县中国1963枕骨2.8万年安图人吉林安图中国1963牙晚更新世新泰人山东新泰中国1966牙晚更新世港川人冲绳港川日本1967头骨体骨1.8万年山下町人冲绳那霜日本1968体骨3.2万年境港人鸟取县日本1969下颌晚更新世安拉阿巴德人Alla habad印度19711万年左镇人台湾台南左镇中国1972头盖2万~3万年长武人陕西长武中国1972牙晚更新世西畴人云南西畴中国1972、1973牙晚更新世晚期猫猫洞人贵州兴义中国1974下颌晚更新世建德人浙江建德中国1974牙晚更新世黄龙人陕西黄龙中国1975头骨、牙晚更新世泾川人陕西泾川中国1976头骨、晚更新世龙潭山人云南呈贡中国1977牙3万年都安九楞山人广西都安中国1977牙晚更新世封开人广东封开中国1978牙晚更新世普定旁洞人贵州普定中国1979头骨1.5万年隆林德城人广西隆林中国1979头骨及下颌晚更新世桂林宝陨岩人广西桂林中国1979牙晚更新世庙后山东洞人辽宁本溪中国1980顶骨2.8万年海城小孤山人辽宁海城中国1981牙体骨2万~4万年续表名称化石产地地点国家地区发现年代(年)化石状况地质年代或距今年代柳江土博人广西柳江中国1981牙晚更新世斯利帕达人伯勒格强沃省斯里兰卡1981头下颌体骨2.8万年哈尔滨阎家岗人黑龙江中国1982头骨2万年东沟前阳人辽宁丹东中国1982头骨下颌1.8万年六枝桃花洞人贵州六枝中国1983体骨晚更新世武山人甘肃武山中国1984头骨3.8万年前郭旗人吉林前郭旗中国1986体骨1.1万年东山人福建东山中国1987体骨1万年清流人福建清流中国1988牙晚更新世庄浪人甘肃庄浪中国1988头骨2.7万年。" }, { "instruction": "动藻迹遗迹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位于大陆边缘到半深海区,动藻迹遗迹相1.Phycosiphon; 2.Zoophycos; 3.Spirophyton静水或有障壁泥灰、泥灰砂,但缺氧,多为停滞水,或位于风暴浪基面之下。以牧食迹为主,浅觅食迹简单到复杂,包括带状旋形:Phycosiphon或Zoophycos,分异度低,个体多,种类很少。" }, { "instruction": "土地承载容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一定条件下,土地的生产能力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一般来说一个地区的土地资源愈多,质量愈好,人们的生产技术愈先进,土地的生产能力就愈大,土地承载容量也就愈大。土地承载容量的大小还和生活标准有关。生活标准降低,承载容量加大。反之,则相应降低。可分为现实容量和潜在容量。潜在容量在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和增加资金、技术、劳力投入的条件下,可变为现实容量。一个区域的人口增长应与其现实容量相适应,人口多了,土地即处于超载状态,对土地的过度使用将导致土壤退化,其后果往往是资源枯竭、生态条件恶化、环境质量下降和人们的生活水平下降。" }, { "instruction": "晶体印痕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沉积岩中的一种层面构造。在含盐度高、蒸发量大的咸水盆地泥质沉积物中,常有石盐、石膏等晶体沉积。当成岩作用时,泥质沉积物失水、压缩、厚度减薄,而盐类物质收缩小,突出于岩层表面,并嵌入上覆岩层中,故使上下岩层的底面和顶面留下晶体的印痕。若易溶矿物晶体被溶解移去,也可留下晶体的痕迹。如其空间被后来的矿物体所充填,还可产生矿物假象。石盐、石膏等盐类晶体印痕或假象是大陆干燥地区沉积物的特征。" }, { "instruction": "地震烈度异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般情况下,地震烈度应随震中距离的增加而渐减,但由于地质构造、土质、地形等因素的影响,或由于地震波的深部反射波的叠加作用,致使在低烈度区中出现高烈度点,或在高烈度区中出现低烈度点的异常现象,称为地震烈度异常。" }, { "instruction": "运输船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用于载运旅客和货物的船舶,又称商船。作为运输工具,船舶与其他运输方式所用工具相比,优点是运载量大,劳动成本低,劳动生产率高,燃料消耗少,缺点是速度慢。运输船舶有五种分类法:①按用途可分为客船、货船和客货船;②按航区可分为远洋船、沿海船、内河船和北美洲的“大湖船”;③按航行方式可分为排水型船(全部重量靠水的浮力支撑的船)、水翼船和气垫船;④按有无动力装置可分为机动船(又可分为蒸汽机船、汽轮机船、柴油机船和核动力船)和 驳船;⑤按船体材料可分为钢船、木船、水泥船和玻璃钢船。客船又可分为海洋客船、内河客船、旅游船、汽车客船和小型高速客船,货船又可分为干货船(又分杂货船和散货船两类)、液货船、集装箱船、滚装船(又称开上开下船)、载驳船(又称子母船)、冷藏船、驳船以及与之配套使用的拖船、推船。" }, { "instruction": "白榴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K〔AlSi2O6〕,常含钠、钙。四方晶系。通常所见晶体均呈完整的{211}四角三八面体晶形,是其高温变体等轴晶系的β白榴石的假象。灰白或灰黄色。晶面无光泽。硬度5~6。断口贝壳状。密度2.47克/厘米3。为标准的高温矿物,见于富碱质而二氧化硅较低的喷出岩中。大量聚集时可作为提取钾和铝的矿物原料。" }, { "instruction": "层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岩石沿垂直方向变化所产生层理的组成单元a.细层;b.层系;c.层系组的层状构造。它通过岩石的物质成分、结构及颜色的突变或渐变显现,是沉积岩和某些火山碎屑岩的重要成因标志。层理可按细层和层系的几何形态、层系厚度及成因进行分类。目前常用的有两种划分法:一种按细层形态及其与层系界面的关系划分为水平层理、波状层理、交错层理三种基本类型;另一种按细层、层系的形态结合成因分为板状层理、楔状层理、槽状层理等。" }, { "instruction": "荷塘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荷塘硅质页岩及石煤层。时代属早寒武世。分布于浙西一带。命名地点在浙江江山大陈北7.5千米的荷塘村。为海相泥质沉积,以紫色、灰色、黑色薄层硅质灰岩为主,有时硅化程度较深成为黑色燧石,底部为黑色炭质页岩,有时含炭质颇富(石煤),可作烧石灰的燃料,底部有时含有黄铁矿或磷矿结核。含三叶虫Redlichia chinensis,Hunanocephalus及海绵骨针Protospongia等,厚十余米至数十米。与下伏震旦系西峰寺组呈假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岩溶地带性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不同气候带内所表现的岩溶气候形态组合,即岩溶的地带性。但地带性岩溶也同时受地形、岩性、构造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 }, { "instruction": "遥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通常有广义和狭义的理解。广义而言,泛指各种非接触的、远距离的探测技术。根据物体对电磁波的辐射特性,将来可能涉及声波、引力波和地震波等。狭义而言,是一门新兴的现代化科学技术。主要是指不需要与探测目标直接的接触,运用现代化的运载工具和仪器,从一定的距离获得目标物体从紫外波段到微波波段的电磁波辐射特征信息,通过信息的接收、传输以及处理过程,依据不同目标物体所具有的不同辐射特征,来识别和区分目标物体的性质,并分析研究它们在空间上、时间上和成因上的相互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整个综合探测过程。遥感所研究的主要内容是:①研究地物电磁辐射特性,其中包括各类电磁辐射的空间分布特性和随时间变化的特性;②研究遥感信息的探测手段和传输方式,主要是研究遥感传感器;③研究遥感信息的处理系统,提高信息质量;④研究遥感信息的应用,努力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所以遥感技术是多学科组成的综合性学科,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62年美国密歇根大学召开专题讨论会,会议取名“环境遥感”。从此,“遥感”一词就成为从高空探测地球表面及其环境的信息获取、处理及其应用技术的专闩术语。遥感从20世纪30年代航空摄影和判读的基础上,随着太空技术、电子计算机和地球科学的发展,产生了质的飞跃。从以飞机为主要运载工具的航空遥感,发展到以人造地球卫星、宇宙飞船和航天飞机等为运载工具的航天遥感,大大扩展了人们的观察视野及其观测领域,形成了对地球资源和环境监测的立体观测体系,使地理学、环境学等各种专题研究和应用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它的主要特点:①探测范围大,空间特性明显,具有宏观、综合的特点,例如:一张23cm×23cm的1:3.5万的航空像片,能包括60多平方公里的面积;一张1:100万的陆地卫星像片,能包括185km×185km的面积(34225平方公里),相当于整个海南岛的面积;而且可以实施大面积的同步观测,进行资源和环境调查时,大面积的同步观测所取得的数据是最宝贵的;②探测波段多,其探测波段从可见光向两侧延伸,信息量大,数据可比性强,扩大了人们的视野,使得对地球的观测和研究走向全天时和全天候,例如:紫外波段可以监测水面的油膜污染,红外波段能够探测地表温度,微波波段具有穿透云层、冰层和植被的能力;③可以对同一地区重复探测成像,具有多时相特性,而且获取信息的速度快,重访周期短,有利于动态监测研究,大大提高了观测的时效性,例如:陆地卫星的重访周期为1 8天/次和1 6天/次,极轨气象卫星的重访周期为2次/天,而SPOT卫星的重访周期为26天/次;④收集资料十分方便,不受地面条件的限制,不受国界的影响,便于进行全球性的研究,例如:对于那些无人区、高山峻岭、悬崖峭壁、海洋、荒漠等人到不了的地区,都能获得遥感资料;⑤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遥感可以大大地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而且应用范围广,其强大的生命力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例如:据有关资料统计表明,像美国陆地卫星的经济投入与取得的效益比为1: 80还多。概括地说,遥感是运用物理手段、数学方法和地学规律的现代化、综合性探测技术,它为经济建设、资源勘测、环境监测、军事侦察等提供了现代化的观测手段,提高和反映一个国家太空科学技术的进展、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水平、地学科学的理论储备、以及对资源环境科学管理与预测、预报的能力。同时,也是高新技术开发和信息应用时代的新兴行业。" }, { "instruction": "钒磁铁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Fe2+(Fe3+,V)2O4,含V2O5 5%,除提炼铁外,还可以从中提取钒。" }, { "instruction": "工业生长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区域开发中在特定时空点上形成、发展的最初的工业企业。其赖以生成的特定时空点,受制于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区域自然与经济地区位置等诸条件。社会经济需求,科学技术可行性,良好自然与资源条件,优越的经济地理位置、交通运输条件及劳力资源等,则是工业发展极形成、发展的必要条件。初始工业企业的类型、集聚创新能力则是影响其形成发展之前提。泛指通过中心城市颇具活力产业的发展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其具体过程大体是:在某一特定城市,培育、建设1个或若干个具有创新活力的工业企业,针对其发展和协作要求,逐步在此集聚一批相关企业,并形成很强亲和力和外部经济效果,对周围地区和其他工业企业产生较强吸引和辐射效应,从而形成一个规模愈益增大的工业集聚中心。工业生长极是区域经济乃至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起点基础和突破口。因而在区域工业——区域经济开发中,寻找和培养工业生长极就成为制定区域工业发展与布局规划时具有战略意义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 }, { "instruction": "孤峰波地型岩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残丘波地型岩溶。是以溶蚀作用为主形成的岩溶地貌。为碳酸盐岩岩层分布地区,受到长期而强烈的岩溶作用后,形成有孤峰残丘点缀的起伏平缓的波状地形。在低洼地带多为残积—冲积土层覆盖。多具有统一的地下水力面。如广西宾阳、桂林地区为典型的孤峰波地型岩溶地貌。" }, { "instruction": "反应边结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岩浆中早期析出的矿物或捕虏晶,因物理化学条件改变,与周围岩浆发生反应,在其外围产生新的反应矿物(reaction mineral),即一种矿物颗粒周围生长有另一种矿物镶边,这种现象称为反应边结构。例如,橄榄石外围可反应成为辉石,辉石外围可反应成为角闪石,角闪石外围又可反应成为黑云母。这种结构常见于超镁铁质岩和镁铁质岩中。" }, { "instruction": "南极冰川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即兰伯特冰川,位于东南极艾默里冰架附近。冰川长400千米,宽80千米,最大深度2?500米,流速平均350米/年。是世界上最大的冰川。" }, { "instruction": "生产地域类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劳动地域分工的一种表现形式。指具有明显区域性特点的地域生产体系。它是在特定地理环境中历经长期发展而形成,其存在具有一定稳定性。不同类型的生产地域,其发展条件、水平、结构、生产组合特征不同;同一类型的生产地域中的各个地域单元,在发展条件、水平、结构、生产组合特征上则有一定类似性,并有共同生产特征、发展方向与内在联系。生产地域类型的划分无统一方法,须视各国各地区国情、区情而定,如中国在全国划分的东、中、西三大类经济地带,实质是三大生产地域类型;另按经济部门组合特征,还在全国划分出若干个以重工业或轻工业为主的工业生产地域类型,及以农、牧、林业为主的农业生产地域类型。划分生产地域类型的目的,主要在于因地制宜对全国或各地区经济发展作出科学安排与部署。" }, { "instruction": "横板珊瑚形珊瑚亚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珊瑚纲的一亚纲。近年来有人将横板珊瑚类及日射珊瑚类、海刺毛类合并成一个亚纲,称横板珊瑚形珊瑚亚纲,下分三个超目:横板珊瑚超目、日射珊瑚超目及刺毛珊瑚超目。" }, { "instruction": "注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图上文字和数字的统称。注记是地图不可缺少的内容,它配合其他地图符号,标注地图要素的名称(如居民地、道路、河流、山脉等的名称)、说明要素的定性特征(如树种、道路性质、河流底质等),以及要素具体的量值(如山峰高程、河流流速、树高、路宽等)。注记的字体、颜色、大小变化可以表达要素的不同类型和等级,例如地形图上河流名称用蓝色的斜宋体、山脉名称用棕色的耸肩黑体、山峰名称则用黑色的黑体表示等。注记的分布方武也根据所标注对象的空间特征不同而不同:点状要素的注记配置在相应的符号附近;面状要素的注记置于区域内部;线状要素的注记则在其一侧沿线标注。" }, { "instruction": "加丹加超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非洲中部的重要地层单位,以含有丰富的铜矿而著称,主要分布在扎伊尔、赞比亚和安哥拉东南部,延伸到博茨瓦纳的西北部;在纳米比亚称达马拉群。加丹加超群,一般分为上加丹加群(即孔迪隆古群)和下加丹加(即罗昂或矿山群)群,之间被一层大砾岩(冰碛岩)分开。底部是下碎屑岩部分,为砂质岩和砾岩,有的地方为泥质岩;中部是碳酸盐岩,一般为白云岩,伴生有泥质(炭质)岩和冰川建造;上部碎屑岩为砂质岩和泥质岩,火山岩和侵入岩很少。加丹加沉积作用是在约10亿年前开始的,沉积作用至少延续到6.4亿年前加丹加大造山运动才结束。在刚果克拉通南部,大砾岩的年龄约为9.5亿年左右,上孔迪隆古群下部的同位素年龄为7.9亿年。" }, { "instruction": "风积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经风力搬运而堆积的物质。主要为风成沙和风成黄土。当风搬运的沙、粉沙或粘粒运行时,因风力减弱不能再继续前进, 或因气流含沙量超过搬运能力,部分物质即堆积成各种风成地貌,如沙丘、沙垄等。风成沙分选好、粒度均一,磨圆度高,沙粒表面因互相摩擦、撞击而粗糙,并产生凹坑。在风成黄土地区,戈壁、沙漠和黄土均有规则地依次成带状分布,距离荒漠愈远,黄土的粒度有逐渐变细的规律性。" }, { "instruction": "冷涡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海洋中较周围水温低的冷中心涡旋。中国黄海中部有冷涡,其形成的沉积物叫做冷涡沉积物(cold eddy sediments)。" }, { "instruction": "天然地震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震时从震源发出、向四面八方传播的波。由于地球内部物质不均一,地震波的传播途径是一条很复杂的曲线,其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物质的密度和弹性有关,一般随深度的增加而加大。地震波常分为两大类:在地球内部传播的称为体波;沿地面(界面)传播的称为面波。体波按其介质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关系又分为纵波(P波)和横波(S波)。面波又分为瑞雷波和勒夫波。" }, { "instruction": "寒武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寒武纪时期形成的地层,分为下、中、上三个统(目前,国际上有分四统的趋势)。中国的寒武系目前共分十个阶,分属三个统:下寒武统包括梅树村阶、筇竹寺阶、沧浪铺阶和龙王庙阶;中寒武统包括毛庄阶、徐庄阶和张夏阶;上寒武统包括崮山阶、长山阶和凤山阶。中国寒武系全为海相,分布几乎遍及全国各地。在华北及东北南部地区,下寒武统以紫红色页岩为主夹少量灰岩,中寒武统以厚层状灰岩为主,上寒武统主要由不纯薄层灰岩及竹叶状灰岩组成。在华中西南地区,下寒武统发育最全,寒武系以巨厚的白云质灰岩、白云岩和厚层灰岩为其特征。在黔北和川南地区,白云岩中夹有石膏。东南地区的下寒武统以黑色砂页岩为主,中上寒武统则以黑色薄层灰岩含大量球接子类三叶虫为其特征,少数地区并有火山岩流出现。在西北地区所含三叶虫类与东南区相似,并以火山喷发岩和海相沉积相间成层为其特征。寒武系底部含磷矿层,广泛分布于滇东、黔、川、鄂、湘、皖南、豫西及陕南、新疆等地;并在浙、湘、鄂、陕南等地发现主要由藻类形成的“石煤”,有的地方已开采,供地方使用。" }, { "instruction": "轮式双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双晶的一种类型。由彼此间的接合面不相平行,但依次成等角度相交的多个单晶体,按同一种双晶律多次重复所构成的双晶。双晶白铅矿的轮式三连晶金红石的环状六连晶的整体连接成轮辐状或环状。按所连接的单晶体的个数而称为三连晶(threefold twin)、四连晶(fourfold twin)、五连晶(fivefold twin)、六连晶(sixfold twin)和八连晶(eightfold twin)等。常见的白铅矿三连轮式双晶的三个个体常相互贯穿呈辐射状,轮式双晶常呈环状,称环状双晶(ring haped twin)。如金红石的六连晶。" }, { "instruction": "洪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主要指干燥地区暴雨后沟谷中的湍急水流。其特点为水头高、来势猛、力量大,能把沟谷中各种碎屑物质迅速冲走,还能把上百吨重的块石搬运至相当距离。洪流将搬运的固体碎屑物在山口或其他低洼处堆积起来时,形成各种洪积地貌,如冲积锥、洪积扇及至洪积平原。中国西北地区多这种现象。" }, { "instruction": "旅游地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为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和专业人员提供主要信息服务的地图,它通过图上表示的旅游要素来传递旅游信息。这些旅游信息要素包括旅游资源(山水名胜、文物古迹、宗教场所、民俗风情等)、媒体要素(与旅游有关的交通、居民地概况、服务设施等信息)等。其分类主要有三类:①按旅游地图的功能,可分为导游图、旅游交通图、旅游宣传图和旅游管理图;②按旅游地图的表示范围,可分为世界旅游地图、全国旅游地图、省(区)旅游地图、城市旅游地图和风景区(点)旅游地图等;③按旅游地图的表现方式,可分为平面图、立体图、遥感影像图等。其功能主要是:①了解旅游目的地的基本地理信息;②制定旅游计划的基本依据;③反映旅游资源的分布状况及各旅游项目的特点;④旅行和游览的指南。旅游地图的特点是:①印刷精美,便于携带;②图式符号更形象化,它把地图与照片、有关名胜的文字说明以及交通、居住等服务设施的资料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绘制旅游地图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利用比例尺或图例等地图知识,就能在旅游活动中正确、快速地运用它,使旅游地图发挥更大的作用。" }, { "instruction": "地表物质迁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理环境中的物质以某种方式从一个地方不停地运动到另一个地方的过程。主要以物理作用和化学作用两种方式进行。按照物质状态的不同,可分为气体物质迁移、液体物质迁移、固体物质迁移和化学元素迁移。" }, { "instruction": "哈德孙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加拿大地盾发生在古元古代末的一次构造运动。根据北美加拿大苏必利尔区古元古界上部阿尼米基群与新元古界下基维诺(Keweenaw)群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确定的,发生时限距今17.5亿~18亿年左右。在基诺拉造山运动之后,格林威尔造山运动之前。大致相当于中国的吕梁运动。" }, { "instruction": "大气污染系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描述大气污染问题的系统。由污染源、大气、和受体三个基本部分构成。污染源系指人类社会活动所形成的人为污染源;源控制是运用技术的、经济的、法律的以及其他管理手段和措施,对污染源进行监督,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量;大气是使污染物传输、稀释,以及进行物理和化学转化的介质;仪器、人体、动物、植物和材料都会成为大气污染的监测体,其响应反馈于污染源及其控制系统,对它们进行调整。这些调整可以是自动进行或通过公众压力继而由法律迫使进行。研究大气污染系统的最终目的是寻求解决大气污染的最优途径。" }, { "instruction": "砾石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砾石质的沉积物流。见“沿岸沉积物流”条。" }, { "instruction": "磷霞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不含长石的碱性岩,是副长石深成岩的浅色变种。它是磷霞岩霓霞岩霞霓钠辉岩钛铁霞辉岩系列的一个端元。典型的磷霞岩由90%~70%的霞石和10%~30%的霓石组成。此外,尚含少量的磁铁矿、钛铁矿和磷灰石等。中国四川所产磷霞岩的矿物成分如下:霞石79.61%,钙霞石2.62%,钛辉石9.91%,霓石0.91%,白云母3.09%,其余为副矿物。磷霞岩常与霓霞岩、霞霓钠辉岩、超镁铁质岩、碳酸岩等组成超基性碱性碳酸岩的杂岩体,呈筒状产出,岩体中各种岩石常成环带状。主要分布在稳定地区的断裂带中。与其有关的矿产为铌、稀土元素、锆、铁、钛、磷和霞石等。" }, { "instruction": "极光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出现在高纬度地区高空的辉煌瑰丽的彩色光像,呈带状、弧状、幕状或放射状。亮度一般像满月,常带红、绿等色彩。极光现象主要发生在E层电离层内。由太阳发出的高速带电粒子因地球磁场作用而折向南北两极附近,是高层分子或原子激发而发生。1984年,中国在戴维斯站越冬的科学家,在脉动极光的观测研究上取得了喜人的成果,在国际上第一次观测到脉动极光出现率日变化的双峰现象,首次于南半球磁纬(不变磁纬75)这样高的戴维斯站,在午后扇面内观测到脉动极光,并做出了合理的物理解释。" }, { "instruction": "金沙江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Na,K)5(Ba,Ca)4(Fe2+,Mn)15(Ti,Fe3+,Nb,Zr)8Si15O64(F,OH)6,单斜晶系。板状。黑红、鲜褐红、金红、金黄色。透明。玻璃光泽。硬度4.6。条痕浅黄色。密度3.61克/厘米3。与钠长石、钠铁闪石、霓石、烧绿石、独居石、磷灰石、萤石等共生。是中国学者1981年在四川碱性钠长岩脉中发现的新矿物。" }, { "instruction": "双桥(娇)山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中元古代至新元古代。分布于江西九岭地区,为浅变质岩系。自上而下分为:①修水组,为板岩及凝灰质砂岩互层,夹砂砾岩,含微古植物Protoeiosphaeridium等属,厚2500米;②安乐林组,为钙质砂岩与绢云绿泥板岩,含炭凝灰质板岩互层,上部凝灰质多并夹细碧岩和石英角斑岩,含微古植物,厚1258~3735米;③计林组,为薄层条带状板岩、砂板岩、细砂岩和少量细碧岩与石英角斑岩互层,含微古植物Leiominuseula等属,厚570~1541米;④横涌组:为变质凝灰砂岩、粉砂质板岩、条带状板岩、炭质板岩互层,偶夹细碧岩及角斑岩,含微古植物Trachysphaeridium等属,厚350~2000米以上;⑤鄣公山组:下部为石英岩,上部为千枚岩夹硅质岩及细碧岩和角斑岩,厚1243米。角斑岩SmNd等时线年龄19.4亿年。其中鄣公山组和横涌组相当于长城系,计林组、安乐林组(这两组在九岭地区称宜斗组)相当蓟县系,修水组可能为新元古代。" }, { "instruction": "唐县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华北山区地文期中的一个侵蚀期。时代大致自中新世至上新世早期,延续时间较其他侵蚀期要长。华北山区喜马拉雅运动形成的构造地形经过唐县期较长时期的剥蚀,逐步形成以宽谷缓丘为特征的剥蚀地形。这种剥蚀地形称为唐县剥蚀面。" }, { "instruction": "德兰士瓦尔超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分布在德兰士瓦尔并延伸到东博茨瓦纳及开普顿西北部和南博茨瓦纳两个构造盆地中。这些盆地约25万平方千米,原来所占面积大约是现面积的两倍。德兰士瓦尔超群可分三个单位,其间均由不整合分开:①底部火山岩和碎屑岩单位,沿盆地北部和东北部边缘出露,厚1500~2000米,为未成熟砂质碎屑岩、砾岩夹玄武熔岩;②化学沉积单位,以底部石英岩开始,向上变为碳酸盐岩和燧石,最后为条带状含铁建造,在德兰士瓦尔地区厚600米,在开普顿北厚2000米;③上部碎屑岩单位:在德兰士瓦尔盆地厚达7000米,在开普顿最薄为2000米,包括边缘海石英岩和页岩组合,以及三个碳酸盐岩单位和三个火山岩单位,在北部有许多河成长石砂岩楔形体。侵入德兰士瓦尔超群的镁铁岩年龄为(21±0.2)亿年。德兰士瓦尔沉积作用可能是在23亿年或稍前开始的,在大约21亿年前结束。" }, { "instruction": "岩溶丘陵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岩溶作用形成的丘陵。起伏不大,相对高差通常在100~150米,坡度小于45°,已不具峰林形态。以黔北、鄂西高原最为典型。常与溶蚀洼地组合成亚热带岩溶区的主要类型。有时由于碳酸盐岩夹泥质、白云质夹层,亦可形成岩溶丘陵。呈线状分布的岩溶丘陵称岩溶垄冈(karst knap)。" }, { "instruction": "瑞替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位于诺利阶之上,侏罗系赫塘阶以下,是阿尔卑斯海相上三叠统顶部的一个阶。法国则多把瑞替阶归于侏罗系底部,称为 底里阿斯(Infralias)又称为里阿斯(Lias)。瑞替阶一名源自东阿尔卑斯(东瑞士)在罗马时代的一个古地名(Rhatikon)。现为国际通用的一个阶。其底界以牙形石Misikella,Epigondolella mosheri,菊石Cochloceras和放射虫Proparvicingula moniliformis的首现为标志。" }, { "instruction": "海底煤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埋藏于海底的煤田。多属陆地煤田延伸到海底的部分。开采海底煤田的国家有中国、英国、加拿大、智利、日本等。中国台湾省基隆西北30千米至海底之间的海底煤田已开采甚久,河北唐山开滦煤田、山东龙口也有一部分煤层向海底延伸。" }, { "instruction": "副模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据以命名一个新种或新亚种的若干标本中,除被原命名者指定为其正模以外的各个标本即为副模。副模是正模的补充,可以是一个标本,也可以是若干个标本。" }, { "instruction": "补偿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因某种原因造成的某一海区海水的亏缺,由邻近的海水来补充,由此而产生的海水流动,称为补偿流。补偿流有垂直方向的,也有水平方向的。垂直方向的补偿流又分为上升流和下降流。" }, { "instruction": "活性炭吸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利用活性炭的物理吸附、化学吸咐、氧化、催化氧化和还原等特性,去除水中污染物的水处理方法。水处理过程中使用的活性炭分为粉末炭和粒状炭两类。活性炭吸附法广泛用于给水处理及废水二级处理出水的深度处理,该方法也常用于废气的净化处理中。其处理效果稳定,程度高,但处理费用较昂贵。" }, { "instruction": "西昆仑断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位于西昆仑山,呈北西西方向延伸的断褶。它由早古生代的轻变质的砾岩、砂岩、千枚岩和火山岩组成,并存在“蛇绿岩套”和硬玉矿床,为优地槽褶皱系。1959年张文佑等将其定名为西昆仑正地槽,1974年改名为西昆仑断褶。它主要为早古生代的大洋型地壳,相当于槽块。" }, { "instruction": "岩性地层单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岩性地层单位指以岩性特征为依据,主要根据岩性变化及岩性组合等差异来划分地层。" }, { "instruction": "河口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河流与海洋相互作用的区域。根据河流流势与海流流势的优势状况,一般河口可以分为三段:河流近口段、河流河口段和口外海滨。在有潮河口,河流近口段通常是指潮区间和潮流界之间的河段,潮汐作用主要表现为水位有规律的涨落,但水流始终为向下游的单向流,径流是塑造河床的动力。河流河口段水流开始分汊或形成水下三角洲,是径流与潮流相互消长的区域,愈向上游,径流的作用愈明显;愈向下游,则潮流逐渐代替径流而成为塑造河床的主要动力。口外海滨是河口段的下界到海滨浅滩外界为止的水域。按河海影响程度,总体而言,近口段以河流影响为主,口外海滨以海洋影响为主,河口段则是河流与海洋两种影响相互消长的河段。" }, { "instruction": "波导型传播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声源发出的声线中一部分在传播过程中不碰海底,在海水的折射作用下或在海水折射和海面反射的共同作用下不断返回声源所在平面的传播。由于海水对低频声波的吸收很小,平面海面对低频声的反射接近全反射,所以这一部分声能量能够传播到很远。依海洋中声速分布的不同,波导型传播可以有深海声道、表面声道、双轴水下声道等类型,其中以深海声道对声的远距离传播最为有利。" }, { "instruction": "裂谷盆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岩石圈板块作背向水平运动或地幔隆起时地壳中发育的、在地貌上表现为对称或不对称的中央深凹的谷地。按其所处位置可分为大陆裂谷、陆缘裂谷、陆间裂谷和大洋裂谷。" }, { "instruction": "杂芒硝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Na6Mg2〔CO3〕4〔SO4〕。等轴晶系。八面体晶形。无色或白色。玻璃光泽。无解理。贝壳状断口。硬度3.5~4,性脆。密度2.56克/厘米3。产于盐湖中,与无水芒硝等共生。" }, { "instruction": "冲越扇沉积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冲溢扇沉积。指在猛烈的风暴期,随波浪上冲的水流越过障壁岛顶部,冲刷障壁岛沙,把它带到障壁岛向陆的湖一侧而成的扇状堆积物。冲越扇的沙常与湖粘土混杂,故含粘土较多,并夹有黑色有机质贝壳屑。" }, { "instruction": "地文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主要研究地文(地形)的区域特征,划分自然区(地形区physiographic region)并揭示地文(地形)发育(地文期)的学科。有人认为它与地貌学是同义词,也有人笼统地认为是自然地理学一词的同义语。" }, { "instruction": "质谱分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仪器分析方法。被分析的样品首先要离子化,然后利用离子在电场或磁场中的运动性质,把离子按质荷比(m/e)分开,并按其大小排列得到谱图,称为质谱图。根据质谱图可精确地测定各种离子质量,可证实同位素的存在以及混合物中各种离子的相对含量。该法可用于样品成分分析和结构分析,测定绝对分子量,广泛应用于石油烃及大气污染物中一氧化碳、氮、甲烷等以及水质、土壤等环境样品中污染物的分析。" }, { "instruction": "沉积缝合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沉积岩中的一种构造现象。常见于沉积石灰岩中,火山岩及石英岩中也可见到。它在剖面中呈锯齿状曲线,形状如动物头盖骨中的接合缝;平面上是一个起伏不平的面。一般认为缝合线是压溶作用形成的,即在上覆岩层静压力下,岩层发生不均匀的溶解而成。它又是一个薄弱面,是矿液的良好通道,所以缝合线发育的岩石均有利于成矿作用的进行。" }, { "instruction": "昆明鱼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无硬骨骼的无颌鱼类。鱼体小、仅长2~3厘米,头小,具一对大眼睛和单鼻孔,单一背鳍,胸鳍与腹鳍连成一体,具原始型稀疏排列的软骨型脊椎。这些已知最古老的脊椎动物产于云南澄江化石库,包括昆明鱼(Myllokunmingia),海口鱼(Haikouichthys)和钟健鱼(Zhongjianichthys)。" }, { "instruction": "海洋底质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根据海上观测底质草图和室内实验分析结果,用不同符号和颜色表示海底岩石和沉积物成分及其成因类型分布状况的图件。据不同目的可绘制不同内容,如沉积物类型图、矿物分布图等。它是海洋地质工作的基本图件之一,为海洋工程地质和矿产资源调查的基础资料。" }, { "instruction": "煤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煤由植物遗体在地质时期形成。植物死亡后,经生物化学和地质作用,改变其物理化学性质而形成煤的过程,为成煤作用。同一般沉积矿床一样,煤总是呈层状分布。凡含有煤层的一组有地质成因联系的沉积岩系,称为含煤岩系。当在一个地区内的含煤岩系具有连续发育的特点,其分布有规律并连成一片,则该地区就形成煤田。煤田以地质成因联系的概念来划分,其规模差别甚大。" }, { "instruction": "鄂尔多斯周缘活动断裂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质上的鄂尔多斯块体东起吕梁山脉,西抵桌子山、云雾山,南起渭北山地,北达黄河之滨,是中朝准地台上一个稳定而完整的次级构造单元。喜马拉雅运动以来,块体内部具有相当的稳定性,而它的周缘却环绕着一系列强烈活动的断陷带和断裂束,包括:河套断陷带、山西断陷带、渭河断陷带、银川吉兰泰断陷带,以及鄂尔多斯西南缘的弧形断裂束。每一个断陷带都包括若干条活动断裂,而鄂尔多斯西南缘的弧形断裂束则由牛首山活动断裂带、天景山活动断裂带和海原活动断裂带等共同组成。它们被统称为鄂尔多斯周缘活动断裂系,鄂尔多斯块体东西两侧呈北北东向展布的山西断陷带和银川吉兰泰断陷带表现为右旋剪切拉张带,而南北两侧呈东西向展布的渭河断陷带和河套断陷带则表现为左旋剪切拉张带。它们共同组成了一对共轭剪切破裂带,反映了块体总体上受到南西北东方向的主压应力作用;而鄂尔多斯西南缘呈北西向展布的弧形断裂束则表现为左旋剪切、逆冲或逆掩活动。所有这些都暗示着鄂尔多斯周缘活动断裂系的形成与印度板块的楔入和青藏高原的隆升及其向北东的推挤有关。自公元前780年以来,在鄂尔多斯周缘活动断裂系内共记录到6级以上的浅源强烈地震51次,其中8~8级地震5次,震级7≤M<8级地震10次,其余则为6≤M<7级的地震。" }, { "instruction": "尖晶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MgAl2O4,常含铁、铬、锰、锌等。与铁尖晶石形成类质同象系列。在结构式中,镁原子数大于铁原子数。当后者大于前者时,则称为铁尖晶石。等轴晶系。晶体常呈八面体及八面体与菱形十二面体聚形;常依(111)形成尖晶石律接触双晶。红、绿、褐、黑等色。玻璃光泽。硬度8。密度3.5~3.7克/厘米3。见于酸性侵入体与白云岩或白云质石灰岩的接触交代带中;也见于火成岩和变质岩中;在砂矿中也常出现。透明色美的尖晶石可作宝石。" }, { "instruction": "铅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硫酸铅矿。成分Pb〔SO4〕,含Pb 68.3%。斜方晶系。晶体多呈板状,经常成结晶皮壳被覆于方铅矿的表面,此外,常呈致密块状或土状。无色透明,质不纯者可现灰、浅黄或褐色。金刚光泽。硬度2.5~3。解理平行底面{001}中等。密度6.1~6.4克/厘米3。是原生含铅矿物氧化后首先形成的次生矿物。产于铅锌硫化物矿床的氧化带中。通常与原生铅矿物一起作为铅矿石利用。" }, { "instruction": "新仙女木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晚冰期的气候极冷时期,这是在末次冰期冰消过程中冰川突然短暂前进的阶段,主要表现为湖相沉积物中花粉浓度迅速下降、主要有蒿、禾草、莎草、石竹、酸模、景天、高山唐松草、虎耳草、仙女木、岩高兰、欧石南、石南、矮桦和极地柳等。在丹麦、英国和爱尔兰的许多地方的湖泊沉积物中有大量仙女木枝叶残体。格陵兰冰岩心、深海沉积物中都有新仙女木期寒冷气候的标志发现。在中国还表现为在冰消期海平面上升背景上一次短暂的海平面下降过程。据最新资料,新仙女木期起讫时间为距今1.25万~1.15万年。" }, { "instruction": "硅铝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球地壳某些部分的术语,由含矽石和氧化铝的岩石组成。和花岗岩成分相似,所以又叫花岗岩层。是一个不连续圈层。" }, { "instruction": "碳酸盐矿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碳酸盐矿物分布广泛,其中钙镁碳酸盐矿物最为发育,形成巨大的海相沉积层,占地壳总质量的1.7%。碳酸盐矿物是金属阳离子与碳酸根相结合的化合物。金属阳离子主要有钠、钙、镁、钡、稀土元素、铁、铜、铅、锌、锰等,与配阴离子碳酸根以离子键结合,形成岛状、链状和层状三种结构类型,以岛状结构碳酸盐为主。碳酸盐矿物多呈柱状、菱面体和板状晶形。无色、白色,若含过渡型离子则呈现彩色。以玻璃光泽为主。一般硬度、密度都不大,其中三方晶系者具有菱面体解理。碳酸盐矿物多数为外生成因,主要由沉积作用形成。内生成因者除岩浆成因碳酸岩外,多数为热液作用产物。" }, { "instruction": "化学石灰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通过化学及生物化学方式沉淀的文石泥转化为方解石而成的隐晶石灰岩。致密,具贝状断口。温暖浅水有利于蒸发及藻类进行光合作用,从海水中释放二氧化碳,大量沉淀文石泥。因此它多形成于气候温暖的浅海、湖泊地区。此外,形成于温泉出口处的石灰华也属于化学成因的泉华石灰岩。" }, { "instruction": "“诺”气象卫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诺阿”是英文“国家海洋大气局”的缩略语。美国国家海洋大气局的第二、第三代实用气象卫星。其第二代称为“艾托斯”/“诺阿”系列,第三代称为“泰罗斯”/“诺阿’’系列。第三代卫星包括“泰罗斯”-N和“诺阿”A、B、C、D、E、F、G,共8颗星,“诺阿”卫星入轨后又分别称为“诺阿”-6、7、8、9、10、11、12,供1978~1985年间使用。从1978年10周发射了第一颗“泰罗斯”-N,至1 987年底已发射了6颗。“泰罗斯”-N是美国第三代气象卫星的原型试验星,由于装备了多种新型遥感仪器,比第二代卫星的性能又有了新的提高。表现在:①提高了气象观测能力,观测数据大为增加,图像清晰度和精度进一步提高,应用范围扩大;②拥有数据收集和平台定位能力,在后三颗卫星上装有搜索与营救的仪器;③采用以数字传输为主的方式,传输速率比第二代增加一倍。该系列卫星的外形与空军的“布洛克”-5D国防气象卫星相类似,卫星工作在近极地太阳同步轨道上,重约723kg。卫星捎带的探测仪器有:高级甚高分辨率辐射计(星下点地面分辨率为0. 9km)、“泰罗斯”实用垂直探测器、数据收集和平台定位系统(定位精度5~8km)以及太空环境监测仪等。从“诺阿’’-9起,还装载有搜索与营救的仪器,可帮助寻找失事的飞机和船只。" }, { "instruction": "植被区划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将地球陆地(或某一区域)依据植被类型及其地理分布规律,划分为不同的植被区域的途径。" }, { "instruction": "物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缩写sp.) 简称种,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对物种的认识有一个历史过程,但发展至今,尚无一个适合所有生物统一公认的定义。传统的物种含义是形态物种的概念,认为物种是一群形态上非常相似的个体,其基本结构是个体。当前流行的定义是物种是由能相互交流繁殖的自然居群所组成的集团,而与其他这样的集团在生殖上是隔离的。物种的基本结构是居群而不是个体,强调了群体的概念。生物学物种的生殖隔离标准只适用于有性物种,而不能适用于无性物种和化石物种。对于无性物种和化石物种仍多着重于形态种的概念,一般是从形态特征的间断程度加以判别。种的学名是双名。" }, { "instruction": "帆棘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巨大的二足行走的食肉性恐龙。在拉丁文中spin是棘或针的意思。笨重的身体与霸王龙等长,但较轻,长约15米,重约4吨。头骨和下颌特征显示帆棘龙的头骨长而低,鼻骨弯曲。鳄鱼一样的颌骨和牙齿。最显着的特征是背上支撑着一张皮膜构成的帆,帆棘龙因此得名。这背上的皮帆高达1.6米。对于背上皮帆的功能有较多争论。帆棘龙不是唯一的背上具有皮帆的兽脚类。其他有“帆”的兽脚恐龙包括Acrocanthosaurus,Becklespinax,但这两种龙的背帆比帆棘龙的小。帆棘龙产于埃及、摩洛哥和突尼斯早白垩世最晚期地层。" }, { "instruction": "季风软风型风积地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两个方向相反的风交替出现, 而其中一个风向占优势的条件下形成的沙丘地形。在季风气候区、海岸带的海陆风区以及山风、谷风区都是两个方向相反的风交替作用的地区。此外,由于地形条件的影响,气流发生反射,也可产生这类地形,例如,新月形沙丘链、横向沙垄等都属这种风积地形。" }, { "instruction": "钠长石 绿帘石 角岩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低温接触变质相。见于接触变质圈的最外带。不同原岩形成的典型变质矿物组合如下钠长石绿帘石角岩相:基性岩为阳起石+绿帘石+绿泥石+钠长石+石英(±黑云母);泥质岩石为叶蜡石+白云母+绿泥石+绿帘石+石英(±钠长石)(原岩富铁时出现硬绿泥石);泥质石灰岩为方解石+透闪石+绿帘石/黝帘石+钠长石(±黑云母)。这一变质相的温度下限为400℃,温度上限(它与角闪石角岩相的界线)为540℃左右,压力在0.2吉帕以下。" }, { "instruction": "西阳山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西阳山页岩。时代属晚寒武世中、晚期。分布于浙西一带。命名地点在浙江常山城西1.5千米的西阳山。本组为海相泥质沉积,以灰色或灰黑色钙质页岩为主,夹褐灰色薄层灰岩,页岩风化后呈土黄色、棕色或白色,富含球接子类三叶虫Lotagnostus等及后颊类三叶虫Charchaqia,Olenus等,厚约90米。与下伏华严寺组及上覆下奥陶统印渚埠组均呈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裴李岗文化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属全新世早期。1977年在河南新郑裴李岗发现的文化层堆积物厚达1米以上。经出土的木炭14C测年为8000年,为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根据文化遗迹分析,氏族已过着定居生活,文化主人的代表为神农氏(Holy Farmer)时代的农业部族。除裴李岗遗址外,在郑州、许昌、项城及山东滕县等近20个县均有分布。" }, { "instruction": "大陆坡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大陆斜坡位于外陆架或大陆架坡折与大陆隆之间最陡的部分,一般为3°~6°,峡谷和海底陡坡可超过15°。有许多网状峡谷和较小的冲沟,主要有远洋、半远洋沉积及滑塌沉积和沉积物重力流沉积。由水平纹层发育、含大量浮游生物的薄层泥岩(页岩)、泥灰岩、泥晶灰岩组成,岩层中夹有规模不等的变形层和滑塌岩、碎积岩、浊积岩。" }, { "instruction": "搬运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运动介质搬运风化、剥蚀产物的总量。包括机械搬运量和化学搬运(溶运)量,如全世界河流每年将大约200亿吨碎屑物及23.4亿吨溶运物质(主要是Ca(HCO3)2和SiO2)搬运入海。运动介质的搬运量,除与其本身的性质有关外,并与流量、流速、搬运物的物理性质、溶解度以及流经地区的自然条件等因素有关,例如岩石松散、颗粒细小、气候干燥、地面缺少植被的地区,机械搬运量就大。因此不同地区的河流,其搬运量不同。" }, { "instruction": "等震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连接地震相等烈度各点的封闭曲线,称为等震线,实际上就是不同烈度区的分界线。" }, { "instruction": "高速公路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供汽车高速、安全顺畅运行的现代化公路类型。世界各国的高速公路没有统一的标准,命名也不尽相同,但多数是指有4车道以上、双向分隔行驶、安全控制出入口、全部采用立体交叉的公路。在正常情况下,能保证安全运行的最高车速,多为120km/h(平原地区)和80~100km/h(山区)。高速公路的技术标准高,服务水平高,通行能力大,但造价高,占用土地也多。" }, { "instruction": "骨甲鱼亚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无颌纲的一亚纲。个体较小,头部扁平。头及躯干前部覆以一块由具有骨细胞的骨骼组成的甲片,故又称头甲鱼亚纲(Cephalaspida)。头甲后躯干部和尾部盖有厚鳞片。眼孔位于头的背面,相距很近,中间为松果孔,其前为长的鼻垂体孔。口孔腹位,两侧有鳃孔10对。歪型尾。多有“胸鳍”,其上有鳞而无鳍条,无腹鳍,背鳍1~2个。晚志留世至泥盆纪,欧洲、亚洲、北美,生活于淡水或微咸水。代表属为头甲鱼(Cephalaspis)。" }, { "instruction": "平行进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亲缘关系很近的生物各自适应于相似的生活环境而独立发展成形态上相似的进化现象。平行以其进化生物之间有较近的共同祖先而不同于趋同。平行进化的结果产生异物同形。" }, { "instruction": "蜂巢星珊瑚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皱纹珊瑚目的一属。单带型角柱状群体珊瑚,个体外壁较厚。长隔壁几乎伸达轴心,短隔壁甚短。横板完整平列,两侧外斜。鳞板不发育。奥陶纪,亚洲、欧洲、北美及大洋洲。中国产于西北及贵州奥陶系。" }, { "instruction": "rejected name,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拉丁文 nomen rejiciendium(缩写 nom. rejic.)指根据国际命名法规条款要求正式予以废弃不用的名称,如次同名、次客观异名等。" }, { "instruction": "腐殖质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土壤有机质通过微生物作用形成复杂、较稳定的大分子有机化合物——腐殖质的过程。基本上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产生构成腐殖质主要成分的原始材料,即由各种形态和状态的有机物质组成的混合物,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为各种简单的化合物;第二阶段为合成阶段,即由微生物为主导的生化过程。将原始材料合成腐殖质的单体分子,进而再通过聚合作用形成不同分子量的复杂环状化合物。影响腐殖质形成的因素有土壤湿度和通气状况、温度、土壤反应及土壤有机质碳氮比值。腐殖质化过程使土体进行腐殖质累积,结果使土体发生分化,往往在土体上部形成一个暗色的腐殖质层。" }, { "instruction": "森林立地条件判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航空像片上进行森林立地条件的观察分析。主要了解林木生长的地形、地势等分布位置,以及建立具有指示意义的混交树种等的间接判读标志。这样可以对判读地区的地貌和地面概况有一个完整的概念,清楚地断定各林相对不同坡向的适应性,以及土壤肥力和水分状况等,用来判读森林立地条件的好坏和划分等级。立地质量评价在地面调查一般用地位级或立地指数来表示。在航空像片上判读地位级和立地指数的主要因子有:地形、土壤、植被、林龄、树高、直径、树冠直径、株数和林分特点等。这些因子和地位级有密切关系,它们反映了林分的生产力。例如,根据地形、土壤和林分特点判读地位级,或根据树高和树冠直径的比值来确定地位级。此外,还有应用航空像片上根据影像结构和地貌、土壤与森林植被间的相互规律鉴别土壤,进行森林土壤判读,以取得林区土壤类型及其分布规律。宜林荒山荒地的立地条件判读,主要依据地貌、植被、土壤、水文状况进行分区分类。" }, { "instruction": "膨胀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不同学者为了解释地壳的拉伸构造现象,如全球裂谷系、盆岭构造乃至大陆漂移,而提出了地球膨胀假说。希尔根伯格(Hilgenberg),在20世纪30年代就提出可用地球内部膨胀来解释大陆漂移。这一概念的显著优点就是无须再寻找其他力量以推动大陆构造运动。有几方面的证据支持全球膨胀说,埃吉德(L.Egyed)用古地理方法表明,从古生代开始,被海水掩盖的大陆面积就在逐渐减少。卡瑞(S.W.Carey)通过另外的途径也得到地球膨胀的结论,他试图通过消除后来的变形而把大陆恢复到漂移前的格局。经过各方面努力之后,他认为只有在直径比现在更小的地球上(晚古生代地球的直径是现在地球直径的3/4)才能得到合理的大陆拼合。对于地球膨胀的原因现有不同的解释。" }, { "instruction": "lava hole structure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熔岩构造之一。熔岩溢出地面后,在流动过程中,表壳凝固,下伏液态熔岩仍处于潜流状态,并逐渐聚集形成一些壳下熔岩暗流(暗道),当暗道中的熔岩流走之后,即成为空洞,统称为熔岩空洞构造,如熔岩暗道、表层流空洞等。在洞壁上常形成棘刺状熔岩,即熔岩钟乳等。" }, { "instruction": "六异珊瑚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异珊瑚目的一属。细长小型六异珊瑚单体珊瑚,横切面六角柱状。仅有六个隔壁,其中相对的两对隔壁各自组成“Y”形,尖端相连,并与另一对隔壁在中心相交成十字形。横板完整上拱。无鳞板。早石炭世至晚石炭世早期,亚洲及欧洲。中国华南及西北下石炭统上部均有产出。" }, { "instruction": "泥石流沉积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山区一种特殊的洪流——泥石流的沉积物。它是流水沉积物中的一种特殊类型,主要分布在半干旱的温带山区。泥石流沉积物主要由粗粒的泥沙组成,有的由泥沙和大小石块组成,大石块的直径常达数米。它的特征是分选性差,层次不明显,整个剖面仍保持泥石流流动时的结构,大石块主要停积在堆积体的前缘或两侧。在不少大石块上可见擦痕,擦痕形体粗大毛糙,多呈斑状或纺锤状,排列方向也不一致,这是与冰川擦痕不同的特征。在沉积物中还可见泥包砾或泥球现象。泥石流沉积物常形成扇形堆积体,或形成平行于流动方向的舌状、堤状、岛状泥砾堆,加上泥石流强烈的下切侵蚀作用,使得整个堆积区崎岖不平,这与由一般洪水或冰水作用形成的山麓堆积扇有显著不同。" }, { "instruction": "波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风向非常稳定的强风作用下,海洋表面形成的巨浪带。它随季节而变化。例如本格拉海流在25°S、10°E和30°S、15°E之间的海区,气压梯度和风速最强,风向又非常稳定,能形成一个异常强的风浪带。在气旋和反气旋的周围,西风带的风力较强,也能形成强的风浪带。" }, { "instruction": "涑水杂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新太古代或新太古代至古元古代。分布于山西中条山地区,为中深块状变质岩系。该杂岩包括23.5亿年的变质火山岩,并含有更年轻的花岗质侵入岩,可能还含有太古宙的岩石,但其主体是花岗质侵入岩,表壳岩较少,且岩性、岩相变化大。" }, { "instruction": "冰川类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冰川按其形态特征、地理分布和冰川的物理性质进行的分类。按其形成区的特点和形态可分为山岳冰川、山麓冰川、高原冰川和大陆冰盖等类型。按其地理位置可分为极地冰川、亚极地冰川、温带高山冰川和热带高山冰川等。按其形成的气候条件可分为大陆性冰川和海洋性冰川两种类型。冰川温度比较低的称冷性冰川,冰川温度接近融点的称暖性冰川。" }, { "instruction": "面心格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全面心格子(all ace entred lattice)。14种空间格子型式中的一类。指除了在单位平行六面体的各个角顶外,在所有6个面的中心还各分布有一个结点的空间格子。符号F,故又称F格子(F entred lattice)。按照单位平行六面体对称性的不同,共有正交(斜方)和立方两种面心格子。" }, { "instruction": "常山黄泥塘中奥陶统剖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中奥陶统达瑞威尔阶的全球层型剖面和点位(GSSP),也是中国建立的第一个GSSP。1997年由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批准确认。剖面位于浙江省常山县黄泥塘附近,距常山县城3.5千米。主要是由宁国组组成,岩性为页岩、硅质页岩、硅质岩夹灰岩。达瑞威尔阶底界以笔石Undulograptusaustrodentatus首现点为准,位于AEP184层黑色页岩内,在宁国组顶界之下22米。上奥陶统最底部Nemagraptus gracilis带,早期笔石动物群的出现限定了黄泥塘剖面达瑞威尔阶的顶界。达瑞威尔阶在本剖面自下而上分为5个笔石带:Undulograptus austrodentatus带、Acrograptus ellesae带、Nicholsonograptus fasciculatus带和Hustedograptus teretiusculus带。" }, { "instruction": "光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光在真空中走一年的距离。光年不是时间单位而是长度单位。" }, { "instruction": "超微型浮游生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最小的浮游生物,其大小为5微米或更小。" }, { "instruction": "地图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针对某一制图区域的,综合性的或关于特定的主题与用途的若干地图的集合体,如《世界地图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经济地图集》、《中国教育地图集》等。地图集并非多幅地图的简单罗列,它们不仅在内容上围绕同一主题展开,而且所有地图的设计也具有统一的规范,包括地图投影的选择、比例尺的确定、地图符号的设计,以及图幅的整饰等。地图集在符号的设计、表示方法上十分多样,但同时又更注意地图集内所有地图在内容、形式等方面的统一与协调。地图集中的地图数星一般较多,也比较重视图册的装帧。" }, { "instruction": "黄钾铁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KFe3〔SO4〕2(OH)6。三方晶系。通常呈致密块状或土状集合体,偶尔可见呈细小菱面体晶体。赭黄色,条痕黄色。硬度不一,最高达3.5,土状者为1。密度3.2克/厘米3。是金属硫化物矿床氧化带的次生矿物,由黄铁矿氧化分解而形成。主要见于干燥地区。将黄钾铁矾煅烧后可作为研磨粉的原料。" }, { "instruction": "陆相复理石建造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为地洼型沉积中常见的一种建造类型。其特征是间断型韵律十分发育,与地槽沉积的复理石韵律相似,但有如下几点区别:①组成韵律的岩石粗屑发育,砾岩、粗砂岩多见;②韵律厚度较大,常以米、十米计;③陆相为主,山麓相、山麓洪积相、山间河流相、湖相多见,有时(主要在地洼区发展的初动期或余动期)夹海相或海陆过渡相层。" }, { "instruction": "二氧化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俗称碳酸气,化学式CO2,无色、无臭、有酸味的气体。大气中的来源有:①人和动物的呼吸;②生活和生产中燃料的燃烧;③土壤、矿井和活火山的逸出;④有机物的发酵、分解和腐败过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大部分被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吸收利用。海洋对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起着极大的缓冲作用(大气CO2浓度高时吸收,浓度低时会释放)。但由于近几十年来化石燃料消耗量的急剧增加,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逐年增加,使地球的温室效应显著增加,导致全球性气候的变化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 { "instruction": "变余构造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残留构造(relict structure)。变质作用后保留下来的原岩构造。是在浅变质岩石中,原来沉积岩的层理、斜层理、波痕、泥裂等构造,原来火成岩的气孔、杏仁状、枕状、炉渣状等构造以及各种原生条带状构造,常能较好地保存下来。" }, { "instruction": "矿产资源地区组合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一地区所蕴藏各类矿产资源的空间结合状况。不同矿产资源地区组合类型,乃是形成不同规模或不同结构工业生产地域综合体的物质基础与前提条件。研究矿产资源地区组合状况,可为分析、预测地区工业乃至整个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制定区域经济开发战略及工业成组布局模式提供依据。按矿产资源产出及其空间分布与工业综合利用关系,矿产资源地区组合可分三类状况:①同一矿床伴生多种矿物构成的共生资源组合。如铅锌矿伴生有铜及多种贵金属、稀有金属、非金属矿等;②同一矿区共生不同矿床所组成的资源组合。如煤田与油页岩构成的资源组合;③同一地区产出多种矿产资源的组合。如煤、铁、耐火材料及熔剂矿物等的资源组合,此类组合一般均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对区域经济开发价值巨大。" }, { "instruction": "水下沙坝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未出露海面的与海岸略成平行的狭长堆积地貌。" }, { "instruction": "红头屿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渐新世。仅见于中国台湾红头屿。为海底火山喷发沉积,以安山岩、集块岩为主,夹凝灰岩与石灰岩,含海生化石Spiroclypous leupdldi等。与下伏乌来组为不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真骨鱼次亚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辐鳍鱼亚纲中最进步的一个类群。内骨骼全部为硬骨,体被圆鳞或栉鳞。上颌骨与颊部游离,可活动。口裂小。具正型尾。现生种类极多,广泛分布于海洋及大陆水系中,分类意见很不一致。目前多分为9个超目,约30个目。最早出现于中三叠世,至今仍极繁盛,绝大多数现生鱼类均属此类。" }, { "instruction": "高程系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亦称高程基准。历史上,我国有若干地方高程基准,如大连高程基准、大沽高程基准、吴淞高程基准等,但直到1 9 5 6年才有了国家统一的高程基准。国家高程基准是推算国家统一高程控制网中所有水准点高程的起算依据,它包括一个高程基准面和一个永久性水准原点。高程基准面即地面点高程的起算面一一零高程面,理论上采用大地水准面,实际上采用由某验潮站长期观测结果计算出来的平均海面。我国的这个验潮站即为青岛港验潮站,水准原点则建立在青岛验潮站附近的观象山上。" }, { "instruction": "北票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软骨硬鳞鱼次亚纲鲟目的一属。鲟类除内骨骼全部为软骨质外,其外骨骼(鳞片)亦退化,只有数列纵行骨板,故鱼体几乎全部裸露无鳞。北票鲟体长约20~40厘米,呈梭形。头略低平,吻圆钝。只具小的侧线鳞。尾歪形。中国辽宁热河生物群中产丰富的北票鲟化石。" }, { "instruction": "层状地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多层地形。一个地区,从最低的水面到附近最高的山地,在水平距离较短的地形横剖面上,由多级海岸阶地、湖岸阶地、河流阶地和多级山地夷平面以及多层溶洞、多层洪积扇组成的阶梯状地形。中国沿海和内陆许多地区,层状地形极为醒目。它显示了该区地壳经受了上升与相对稳定相间的新构造运动的过程。对于研究一个地区的地形发展历史和构造运动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层状地形有的是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在不同时期形成的地貌面,如阶地面和夷平面等。有的是原为统一的夷平面,经后期的构造变动解体后形成不同高度的面。" }, { "instruction": "海洋地质调查船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专门从事海洋地质调查的船舶。船上除有雷达、罗兰以及卫星导航仪GPS等定位导航设备外,还设有进行专业调查的设备,如回声测深仪、旁侧声呐、多波束测深仪、采泥器、柱状采泥器、地层剖面仪和地震、重力、地磁以及地热等地球物理调查设备,并设有地质、化学实验室,且多数装有电子计算机,以便及时处理现场观测数 荨V泄?已有自行设计制造的“海洋一号”、“海洋二号”、“奋斗一号”、“奋斗二号”等,承担海洋地质和矿产资源的调查任务。" }, { "instruction": "异价类质同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即异价类质同象。由电价不等的离子(或原子)进行置换所形成的类质同像。在异价类质同像置换中,必须保持晶格的静电平衡,为此,在置换时需以一定方式进行电荷的补偿,例如:在斜长石(Na,Ca)〔Al(Si,Al)Si2O8〕中为Na++Si4+ a2++Al3+;在霞石(Na2,Ca)〔Al2Si2O8〕中为Ca2+→2Na+,同时在晶格中留下一个空位;在绿柱石Be3Al2[Si6-xAlxCsxO18]中为Al3++Cs+→Si4+,其中Al3+占据原来Si4+的位置,而额外增加的大阳离子Cs+则充填于晶格内硅氧四面体六元环中央的空隙中。" }, { "instruction": "显域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一定生物气候带,深受气候、植被等地带性成土因素影响而形成的地带性土壤。如红壤、黄壤、棕壤等。" }, { "instruction": "气候变化适应能力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自然和人为系统对于实际或预期气候条件改变、影响所做出的趋利避害的反应。反映了自然和人为系统在气候变化(包括气候变率和极端气候事件)现实前,利用机会减轻潜在损失或对付气候变化后果的适应能力。可根据有效性、收益、成本、效用、效率和可行性的标准等,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措施进行评估。" }, { "instruction": "三角洲沉积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河流在入湖、入海处的沉积物。其中分布较广、规模较大的是河流入海处的三角洲沉积物。它形成于海陆交接地带,受河流、波浪、潮汐、海流等多种作用的影响,沉积物的性质、结构比较复杂,从平面上或垂向剖面上看,它分为三个部分:①顶组沉积,又称顶积层,为三角洲的陆上沉积部分,由河流沉积(包括河口岔道的河槽、自然堤、决口扇沉积)的砂和粉土及沼泽、牛轭湖沉积的淤泥、泥炭等组成;②前组沉积,又称前积层,是三角洲向前推进过程中在三角洲前缘斜坡上的沉积物,平面上它呈环带状分布于顶组沉积的外缘,它包括河口砂坝沉积物、河流延续在三角洲前坡上形成的沟槽中的沉积物及前缘席状砂质沉积物等,它形成于海岸带,由于河流带来的沉积物经海水的作用,故分选比较好;③底组沉积,又称底积层,三角洲前缘斜坡的坡脚及其前方的海底沉积物,是由河流搬运来的粘土悬浮物、胶体溶液在海底沉积而成,以富含有机质的含海相化石的泥质沉积物为主。大河河口的三角洲沉积物,平面分布可达数十至百多公里,厚度可达数十至数百米,富含有机质的泥岩与渗透性良好的砂岩是油气生成和聚集的极有利地带,世界上许多大油田都产于古三角洲。" }, { "instruction": "桐梓虫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三叶虫纲褶颊虫目的一属。头盖光滑,前端尖,中部收缩。头鞍与固定颊的界线不显,无头鞍沟及颈沟。眼叶小,位于中部。面线前支相遇于头盖的前端中部。尾部宽,近四边形,中轴长,几达后缘,中轴及肋部分节均不太显著,具边缘,尾刺一对,向后斜伸,刺间边缘内凹。产于中国南方下奥陶统。" }, { "instruction": "东经九十度海岭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印度洋中沿东经90°线分布的一条南北向无震海岭,和夏威夷群岛一样被认为是热点火山轨迹。康迪(Condie,2001)提出东经九十度海岭源于布罗肯脊,它是凯尔盖朗地幔柱被印度洋中脊隔开的部分,白垩纪以后印度板块的快速北移在其上生成了这条海岭,印度洋中脊以北海岭火山活动年龄自北向南持续变新证明了这一点。" }, { "instruction": "珍珠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火山喷发的酸性熔岩(成分相当于流纹岩)经急速冷却而成的玻璃质岩石。二氧化硅含量在70%左右,水分为3%~5%。具有珍珠或油脂似的光泽和圆弧形的裂纹,这种裂纹由冷凝收缩作用形成“珍珠状”,特称为珍珠结构。颜色多呈浅灰、绿灰、淡绿或带褐色。粉末多为白色或灰色。珍珠岩可用以制造膨胀珍珠岩,后者具有良好的建筑性能(吸音性好,吸湿性小,抗冻性强),因此建筑上大量采用,在农业上用来改良土壤,增强保水能力,还可用作铸造、酿造、过滤、制药以及洗涤等工业的辅助材料。取名据德语perl,意为珍珠。" }, { "instruction": "西山窑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中国陆相中侏罗统下部的一个阶,位于三工河阶之上,头屯河阶之下。阶名源自岩石地层单位“西山窑组”,层型剖面位于新疆乌鲁木齐以西的西山窑。西山窑阶的底界生物识别标志有待深入研究后定义。阶内含丰富的古植物、孢粉、双壳类、介形虫等化石。古植物主要有:Coniopteris hymenophylloides,C.tatungensis,Equisetites ferganensis,Podozamites lanceolatus,Phoenicopsis angustifolia,Czekanowskia rigida等;双壳类:Pseudocardinia tuvaensis,P.turfanensis,Ferganoconcha subcentralis,F.sibirica,Sibireconcha sp.等。" }, { "instruction": "同生结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沉积阶段形成的结核,如现代海底的锰结核。组成结核的物质可以是沉积盆地底层水中胶体物质围绕岩块、生物凝聚而成,具有特征的同心纹结构,这类结核不切穿层理,而层理绕过结核呈弯曲状。结核的矿物成分可反映沉积环境的特点。" }, { "instruction": "赤道气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气团分类。" }, { "instruction": "塞兰特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国际上通用的古新统中部的一个阶,位于丹尼阶之上,塔内特阶之下。其底界定义目前尚未确定。阶名源自丹麦哥本哈根的Sealand Province。" }, { "instruction": "冰缘现象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冰缘地区寒冷气候下因冻融作用为主所产生的各种表土构造和独特地貌现象的总称。冰缘现象不仅分布在现代冰川的外围,即冰缘区,而且因第四纪大冰期时,冰川范围的扩大使当时的冰缘地区也扩展到较低的纬度和山地,因此在现代的非冰缘地区,古冰川遗迹分布的外围,常有古冰缘遗迹的存在。这种古冰缘遗迹现象称为化石冰缘现象。" }, { "instruction": "华力西旋回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海西旋回(Hercynian cycle)。指晚古生代的造山运动,时限为泥盆纪至二叠纪。此旋回分为三期:早华力西运动,指晚泥盆世至早石炭世早期发生的运动;中华力西运动,指早石炭世晚期至晚石炭世发生的运动;晚华力西运动,指晚石炭世至中二叠世末发生的运动。在此旋回中,阿巴拉契亚古亚洲洋封闭,冈瓦纳大陆板块与北美板块、俄罗斯板块、西伯利亚大陆板块碰撞,潘吉亚超大陆形成。它是地质历史上又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造山旋回。" }, { "instruction": "超巨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光度最强的恒星。它们的绝对目视星等亮于-2等。肉眼所见的最亮的蓝(热)超巨星是参宿七和天津四;最亮的红(冷)超巨星是参宿四和心宿二。超巨星的质量一般是太阳的10~70倍,而它们的体积更为庞大,其半径通常是太阳半径的30~500倍,甚至超过1000倍,因此其密度就比太阳的密度小得多,仅为水密度的千分之一。" }, { "instruction": "井井子沟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中二叠世早期。分布于新疆博格达山北坡、乌鲁木齐东山、井井子沟、石人沟,向东至三工河、甘河子、大龙口等地区。为近岸滨海相三角洲相沉积,中、下部为蓝灰、灰绿色凝灰质砂岩、厚层致密凝灰岩与黄灰、青灰色泥岩不均匀互层;上部为深灰色泥岩、砂页岩、粉砂岩、细砂岩。与下伏乌拉泊组及上覆芦草沟组均呈整合接触。厚1500米。含孢粉HamiopollenitesStriatobatieitesStriatoparvisaccites组合;植物Calamites sp.,Cordaites sp.;介形虫Darwinula monitoria等。凝灰岩的发育程度各处不同。厚度在甘河子以东减至300米左右。" }, { "instruction": "同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具有不同性质的人、集团或民族接触以后,融合成新的同质文化单位的社会过程。同化产生的原因是由于社会文化的统一性和人的社会流动相结合造成的,包括通婚、移居、入侵、文化传播等方面。同化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同化是社会互动的一种形式,其作用在于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但不触动社会的根本制度。" }, { "instruction": "树轮地震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依据树木年轮变异研究并确定古地震事件及其发生年代的地震学下属分支学科。" }, { "instruction": "韩家店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韩家店页岩。时代属早志留世紫阳期早、中期。主要分布于黔北、川南地区。主要为灰绿、黄灰、蓝灰色泥岩、粉砂质泥岩。下部为黄绿色、蓝灰色泥岩,厚约80米,化石稀少;中上部为灰绿、蓝灰、黄绿色泥岩、粉砂岩,厚237米。与下伏石牛栏组呈整合接触,与上覆二叠系梁山组呈假整合接触。含化石层位不多,有腕足类Spirigerina,Isorthis,Striispirifer,Nalivkinia,Nucleospira等,还有三叶虫Encrinuroides,Latiproetus,几丁虫Ancyrochitina brevicollis等。" }, { "instruction": "八射珊瑚亚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珊瑚纲的一亚纲。全为复体珊瑚,多呈树枝状。水螅体互相以共肉联结,仅口端伸出表面,具8个羽状触手,腔内有8个隔膜,故名八射珊瑚。骨骼由钙质或角质骨针组成,骨针细小,分散在软体内或聚集形成骨轴,也有由骨针形成管状骨骼。侏罗纪至现代,繁盛于新生代及现代,但化石很少,地层意义不大。" }, { "instruction": "山坡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构成山地三大要素之一,介于山顶与山麓之间的部分,是山地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山坡分布的面积广泛,因此山坡地形的改造变化是山地地形变化的主要部分,例如许多现代地貌过程大都在山坡上发生;同时山坡地形往往记录并反映了整个山地的演化历史和新构造的性质。山坡的形态是复杂的,有直形、凹形、凸形、S形,较多的是阶梯形。各种山坡形成,除受新构造运动及外力地质作用的性质和强度控制外,还决定于组成山坡的岩性和构造。" }, { "instruction": "地堑式地洼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于两侧断裂活动使中部相对陷落而形成的地洼盆地。为地洼的构造成因类型之一。如西欧地洼区的莱茵地堑。地堑可发生于陆壳、洋壳或陆洋过渡壳的任何地壳演化阶段,为发生于地洼体制下的地堑。其沉积物通常具有地洼型沉积建造特征。" }, { "instruction": "有毒化学物质污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些有毒物质,如有机农药、酚类、氰化物、重金属( Hg、Cd、As)等进入水体后,高浓度时会直接杀死水生生物;低浓度时,可在生物体内累积,并通过食物链危害人类健康。" }, { "instruction": "华夏植物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也称大羽羊齿植物群(Gigantopterisian flora)。石炭纪晚期起,中国地区的植物群除有许多和欧美区相共有的成分外,也出现了一定数量的土著分子,如石松类的猫眼鳞木(Lepidodendron oculusfelis)和分类不明的丁氏羊齿(Tingia)、贝叶(Conchopbyllum)等,导致植物群面貌呈现出区域性特征,开始形成独立的早期华夏植物群。二叠纪时虽然仍保留有与欧美区相同的共有分子,但地方性成分的显著增加已经形成了成熟的晚期华夏植物群。华夏植物群最为特别的属种是大羽羊齿(Gigantopteris)、华夏羊齿(Cathaysiopteris)、丁氏羊齿(Tingia)、原始鸟毛羊齿(Protoblechnum)、织羊齿(Emplectopteris)、瓣轮叶(Lobatannularia)以及猫眼鳞木(Lepidodendron oculus-felis)等。" }, { "instruction": "诱发地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人类活动引发的地震。现已发现由于水库蓄水、油井注水、地下核试验等影响,可以导致较小地震的连续发生。一个地震的发生引起余震区以外发生的另一个地震。" }, { "instruction": "陆棚冰川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棚冰。一种浮在海面上的山前冰川,是大陆冰川或山麓冰川向沿岸低地延伸入海而浮于大陆棚上边的平坦冰床,多由浮冰舌汇合而成,其冰体成分仍为原位置之积雪,末端常形成冰壁,若断开浮于海面则形成冰山。陆棚冰川主要分布在南极地区,有5万平方千米。" }, { "instruction": "土壤次生矿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土壤原生矿物在风化与成土过程中经过变化新形成的矿物,在平均粒径小于0.002毫米的粘粒中,除少数风化残余的原生矿物外,几乎都是次生矿物。" }, { "instruction": "古介形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一类分类位置尚不确定的节肢动物。过去一般根据其壳薄,钙化差,肌痕多在前基角而不在中部,两壳背部紧联,腹缘不相叠覆,且具一窄的裂缺等特点,认为与介形虫不同而建立为独立的纲。包括四个目,即高肌虫目、有突虫目、背板虫目及圆虫目,主要出现于古生代。现在认为高肌虫类特征与介形虫基本相似,应归入介形纲,后三目特征与高肌虫类差别明显,不属介形虫,但意见不一致。" }, { "instruction": "汞中毒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汞是人体非必需元素。环境被汞污染,人群会受到危害。各种汞化合物的毒性差别很大,元素汞基本无毒;无机汞中的升汞是剧毒物质;有机汞中的苯基汞分解较快,毒性不大;甲基汞进入人体后很容易被吸收,不易降解,排泄很慢,特别容易在脑中积累,毒性最大。金属汞慢性中毒的临床表现为头痛、头晕、肢体麻木或疼痛、肌肉振颤、运动失调等神经性症状。大量吸入汞蒸气会出现急性汞中毒,症状为肝炎、肾炎、蛋白尿、血尿和尿毒症等。甲基汞所致的脑损伤是不可逆的,迄今尚无有效疗法。日本的水俣病就是甲基汞中毒造成的。中国规定环境中的汞最高容许浓度:居住区大气为0.0003mg/m3,地面水为0. 001mg/L,饮用水不超过0.001mg/L,工业废水排放为0. 05mg/L。" }, { "instruction": "下马岭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下马岭页岩。位于青白口系下部,分布于冀北一带。由黑、灰、黄、绿、紫色页岩与砂岩透镜体互层组成,具底砾岩,局部地区底部有规模不等的赤铁矿透镜体。微古植物组合中,第一次出现个体较大(50~100微米以上)、表面粗糙的类型Trachysphaeridium的许多种和少数具半同心圆状结构的Microconcentrica;此外,Laminarites antiquissimus的大量出现,也是本组合的一个显著特点,厚150~200米。与下伏铁岭组之间有一沉积间断,超覆在铁岭组的不同层位之上。" }, { "instruction": "楔蚌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双壳纲的一属。楔蚌壳厚大,前端宽圆,后端狭而稍尖,略呈楔形。壳面具粗生长线。壳顶饰有倒人字形或“W”形褶脊。后壳顶脊明显。假主齿短,片状齿长。闭肌痕两个,前深后浅。生活于淡水。侏罗纪至现代,东亚及非洲。中国侏罗纪及新生代陆相地层中均有此类化石。" }, { "instruction": "中国俊兽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原始哺乳动物多瘤齿兽目始俊兽科(Eobaataridae)的一属。属名取自Sino(中国)、baatar(蒙古语,指英雄俊杰,许多亚洲发现的白垩纪多瘤齿兽属名用此后缀)。晚侏罗世或早白垩世义县组下部,辽宁凌源大王杖子。中国俊兽个体较小,头骨狭窄,形态原始,无眶上脊和眶后突;下颌骨水平支粗壮,上升支细弱,关节突短粗。齿式为3???5?2/1?0?3?2,齿列特征介于晚侏罗世与晚白垩世的类型之间。I1和I2细小,I3较大;P4齿尖公式为3∶4;P5齿尖公式为3∶5∶4,M1齿尖公式为3∶4∶1,舌侧尖钝锥形;M2齿尖公式为1∶3∶4,唇侧尖低平,舌侧列前两个尖未完全分开。下门齿侧扁锥形,釉质层覆盖整个齿冠;P4大体为长方形,上边缘略微外凸,共有11个锯齿尖,后10个尖具齿脊,1个齿冠后外侧小尖;下臼齿齿尖有聚合趋势,M1齿尖公式为4∶?;M2齿尖公式3∶2,唇侧尖低平,有纹饰。始俊兽类头后骨骼同于一般多瘤齿兽类的基本形态,腕部没有明显特化,9块腕骨,但中央骨大于小多角骨;后肢具有大而突出的胫骨髁,胫距关节不对称;第Ⅴ骨只与骰骨相关节,不与跟骨接触,可能代表了多瘤齿兽类的原始形态。" }, { "instruction": "灌淤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主要分布在宁夏及内蒙古引黄淤灌区,在人为灌水落淤和耕作施肥条件下,形成特殊的灌淤熟化层土壤。灌淤层常有鳞片状结构,但不显沉积层次,质地、颜色、结构以及有机质含量等都比较均匀,其中常有砖瓦片等侵入体。灌淤土的特点在每年灌水落淤,数量不大,厚仅数毫米至数厘米,但边淤边耕,并加入土杂肥,致土层均匀,肥力也高,这与冲积性土层不同,后者层次明显,且肥力较低。" }, { "instruction": "中华夏构造体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简称中华夏系,曾称中华夏式。原指中国东部中生代形成的一套走向北30°~34°东的多字型构造。主要由一系列平行斜列的褶皱断裂带,以及各种伴生构造组成,曾作为华夏系和新华夏系之间的构造体系类型。由于它们常与新华夏系构造之间互相过渡,是否构成独立构造体系类型一直未得到肯定。此词已不再使用。" }, { "instruction": "地生态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从地学的角度出发来研究景观平衡问题的学科。它以景观为研究对象,强调对相互依存的生物方面和非生物方面进行平衡处理,以阐明自然地理空间的地域景观,分析其内部复杂地理因素的相互关系。如水土流失及其他的景观生态系统变化。地生态学研究常被做为区域生态区划和规划的基础。与构造地貌、气候地貌相比,地生态学更关注微观过程,地生态学建立了地貌学和水文学、小气候学、土壤学及人类活动之间的直接联系。" }, { "instruction": "投影变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球面是一个不可展面,在从地球表面到地图平面的变换过程中必然产生变形,即投影变形。所有的地图都存在变形,且变形的大小及分布规律不同。变形通常表现在长度、面积和角度三个方面,其中长度变形是最基本的和起主导作用的变形。" }, { "instruction": "黄土裂隙孔隙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黄土层的结构是多孔隙的,而且常有裂隙和一些生物成因的孔洞,因此,水流在黄土层内流动时除了沿各种大、小不等的孔隙运行外,同时也顺裂隙、孔洞流动。这样的黄土层构成地下水含水层介质时,其特点是兼有孔隙水和裂隙水两种性质。" }, { "instruction": "硼镁铁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Mg,Fe)2Fe〔BO3〕O2,含B2O316%。斜方晶系。晶体呈针状,集合体常呈放射状或粒状块体。炭黑或绿黑色。条痕黑色或黑绿色。丝绢光泽或暗淡。硬度5。密度3.9~4.0克/厘米3。产于侵入体与白云岩或镁质石灰岩的接触带,常与磁铁矿、透辉石、镁橄榄石等共生。是提取硼及制取硼化物的原料。" }, { "instruction": "无机有毒物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这类物质具有强烈的生物毒性,它们排入天然水体,常会影响水中生物,并可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这类污染物都具有明显的累积性,可使污染影响持久和扩大。最典型的无机有毒物质是重金属。" }, { "instruction": "共存延限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从一个地层序列所含化石组合中选出两个特定分类单位延限带的共存或一致部分所代表的地层体。实际上它是由两个或更多的分类单位延限带共同组成的一段地层。由于这些延限带的垂直延伸范围不尽一致,因而只有重合的那一部分才代表共存延限共存延伸带示意图带的范围。所以又称共存延限带为重合带或延限重合带。如果是由两个分类单位延限带组成的共存延限带,其范围是以其中层位低的某些分类单位延限的初次出现为其下限,以层位高的另外一些分类单位延限带的最后出现为其上限。共存延限带的命名应以其中的分类单位延限带的带化石来命名,如上寒武统凤山阶的DamesellaYabeia共存延限带。" }, { "instruction": "delta-front facies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三角洲相沉积亚类型之一。三角洲前缘围绕三角洲平原的边缘伸向海洋或湖,呈环带分布,由于它位于海岸线地带,河流带入的沉积物经过海洋作用的再改造、再分配,形成分选好、成分纯净的砂质沉积物集中带,沉积物中平均含沙量高达75%以上,泥质和有机质极少。它又可细分为河口沙坝、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及三角洲前缘席状沙。" }, { "instruction": "准地转近似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地转风。" }, { "instruction": "柱状取样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柱状取样管。采集海底沉积物柱状样品的工具。活塞式取样工作原理1.活塞式结构; 2.自由落下; 3.活塞动作; 4.采泥; 5.提起主要由岩心管、钻头、重锤等推进装置组成。取样管内套有衬管,以便抽样时样品不受扰动。根据所用动力可分重力取样管、喷水式取样管、浅钻、振动活塞取样器、爆发式取样管及水压式取样管等。中国多用重力取样管或振动活塞取样器。" }, { "instruction": "侵蚀阶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基岩组成的、阶地面上冲积物覆盖极少的河流阶地。它是地壳上升、河流下切作用的产物。侵蚀阶地多见于地壳活动比较显著,河流侵蚀强烈的山地河谷两侧。" }, { "instruction": "迁西岩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中太古代,迁西岩群是冀东地区主要含铁岩系。主要岩性为各种片麻岩、铁英岩和变粒岩。主期变质作用达麻粒岩相,是中国太古代主要含铁建造之一。侵入于含铁建造的花岗岩中锆石UPb一致线年龄29.6亿年,黑云变粒岩包体的锆石UPb一致线年龄30.5亿年。" }, { "instruction": "沉积物重力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沉积物流(sediment flow)、惯性流(inertia flow)、高密度悬浮液(high concentration dispersion)。沉积物和液体的混合流的总称。根据颗粒支撑的机理,分四种沉积物重力流类型:①碎屑流(颗粒由杂基支撑);②颗粒流(颗粒间的相互作用分散压力支撑);③液化沉积物流(由排泄孔隙流体造成);④浊流(由流体紊流造成)。在沉积物重力流中,颗粒不仅呈悬浮状态移动,而且还有床沙载荷拖曳移动;沉积物重力流的扩散运动,也将其上流体拖曳向前。因此,沉积物重力流与流体重力流(牵引流)之间是过渡的,没有绝对的界限。另外在沉积物重力流中颗粒悬浮支撑的机理,也不是单一的,而是流动的紊流、分散压力、孔隙流体逸出以及浮力综合作用,形成复合支撑。其中最重要、分布最广的是碎屑流和浊流。" }, { "instruction": "单笔石亚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笔石纲正笔石目的一亚目。笔石体单列胞管,自第1个胞管起均向上生长,中轴位于背侧壁内。胞管直管状、弯钩状、卷曲成球状等多种类型,有的彼此孤立,不相叠覆。胞管口部或(及)胎管口部可再生出幼枝。志留纪至早泥盆世,多是这一时期的重要标准化石。重要属有单笔石(Monograptus)、锯笔石(Pristiograptus)、弓笔石(Cyrtograptus)等。" }, { "instruction": "岩溶形态组合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组在大致相同环境里形成的,由地表形态和地下形态、宏观形态和微观形态、溶蚀形态和沉积形态组成的岩溶形态。它同以前的岩溶地貌组合形态,如峰林平原,峰丛洼地,丘丛洼地等的差别在于:后者只是考虑了地表宏观溶蚀地貌的组合,而没有考虑与沉积形态、微观形态和地下形态综合起来的研究。在20世纪60年代初,由中国学者提出的这种研究思路和方法,克服了在国际岩溶对比中以单种形态作对比造成的“异质同相”现象的混乱,推动了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地科联所组织的国际岩溶对比计划的顺利进行。" }, { "instruction": "克里摩里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中奥陶世晚期,约相当于欧洲的兰维恩期。分布于内蒙古桌子山地区。命名地点在内蒙古桌子山区拉什仲庙南的克里摩里一带。为浅海相沉积,以浅灰色、黑色薄层泥质灰岩为主,上部夹两层页岩。在顶部黑色页岩中含笔石Pterograptus elegans等;下部含笔石Amplexograptus confertus,三叶虫Birmanites等。厚60米。与下伏桌子山组呈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土壤资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人类从事农业、林业、牧业依存的各类土壤的总称。中国汉代古籍《说文解字》说:“土者,地之吐生万物者也”。《礼记?大学》中也说:“有土此有财”。这种“万物土中生”的思想无论中外都古已有之。马克思曾在资本论第三卷中说:“土壤是世代相传的人类所不能出让的生存条件和再生产条件”。只要合理利用、注重管理与培育,土壤资源不会像矿产资源那样开采后逐渐枯竭;而地力可不断更新与增强,这是它的最大特点。" }, { "instruction": "秦岭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翁文灏(1927)命名,指古生代末期的地壳运动。在西秦岭,这次运动使古生代地层强烈褶皱,东秦岭地槽的褶皱延续至侏罗纪末期的燕山运动。葛利普(A.W.Grabau,1924)亦称秦岭地层的褶皱发生于古生代末期,使秦岭地槽发生迁移。维里斯(B.Willis,1907)认为秦岭运动发生在二叠—三叠纪的甘肃系与中、晚侏罗世的砂岩间。姜春发等(1962)在东秦岭发现中、下三叠统复理石建造,它与上覆的侏罗系含煤岩层呈不整合关系,认为东秦岭冒地槽结束于印支运动,故应代表秦岭地区的印支运动。谭锡畴(1925)据商城、固始、信阳等地的下侏罗统与“五台系”,白垩系与“五台系”以及白垩系凝灰砾岩与下侏罗统间的不整合现象,指出秦岭褶皱形成于早、中侏罗世,或延续到早白垩世。据赵亚曾等(1931)研究,秦岭二叠系草凉驿群与震旦系或寒武奥陶系柞水群间有不整合存在;大巴山的巫山石灰岩与奥陶系以及志留系灰岩间有假整合;秦岭南部侏罗系勉县群(或滴水铺群)与石炭系略阳群间有假整合,认为调查区内有华力西运动存在。" }, { "instruction": "symmetry elements,elements of symmetry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研究对称时,为使物体或图形发生有规律重复而凭借的一些几何要素(点、线、面)称为对称要素。晶体外形上可能存在的对称要素有:对称面、对称中心、对称轴、旋转反伸轴和旋转反映轴。其中旋转反伸轴与旋转反映轴之间有一定的等效关系,可以彼此取代。在晶体内部结构中,除上述对称要素外,还可能出现像移面和螺旋轴,并必定有平移轴存在。" }, { "instruction": "周口店第十五地点文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中国旧石器时代中期的一种人类文化。发现周口店十五地点把握部分经过修理的大石片大量石器及动物化石,其地质时代为晚更新世初期,但过去曾认为属中更新世。石器以石英、砂岩和燧石为原料,有大型砍砸器和小型的刮削器、尖状器。石器的类型及修制方法均与北京猿人石器相似,但打制方法有了改进,第二步加工比较精细,所以是比北京猿人文化较为水洞沟尖状器进步的一种文化。" }, { "instruction": "recurrent compound cones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喷发次序和岩浆类型重复出现的火山锥。索马型复合火山就属这一类型,它主要由安山岩构成,由于大量的多硅质岩浆的喷发,在它的顶部塌陷形成破火山口。在破火山口内又形成新的复合火山锥,随之又一新的类似的演化次序形成。" }, { "instruction": "森林覆盖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森林覆被率。是常用的单项指标,计算方法是有林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数,它是反映一国或一地区森林赍源是否丰富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反映生态平衡与否的一个指标。一国或一地区的森林覆盖率在30%以上,而且分布平衡,才能起到保障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和保障农业生产稳定和持续发展的作用。" }, { "instruction": "硫化物物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美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诊断特性之一。指含硫量大于或等于0.75%(干重)的渍水矿质物质或有机土壤物质。这一类物质多积聚在滨海岸地区而长期被水分饱和的含硫土壤中,此类土壤脱水后其pH值可下降至3.5以下。" }, { "instruction": "活动褶皱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活动褶曲。第四纪(或晚第四纪)时期形成的褶皱或现今正进行着的岩石弯曲变形,反映出岩石的流变学特性和地壳缩短现象。按几何结构可将活动褶皱分为弯滑褶皱和被动流动褶皱两大类型。有5种不同类型的褶皱常常与盲逆断层作用相伴生,包括牵引褶皱、断层弯曲、断层扩展褶皱、基底压缩褶皱和滑脱褶皱;它们多配套出现,其深部存在的盲逆断层系由滑脱面和断坡组成,正是滑脱盲逆断层的活动导致表层活动褶皱和次生断层的形成。尽管褶皱作用本身不诱发大地震,但有许多地震发生在活动褶皱区,它们是位于活动褶皱之下深达数千米的盲逆断层突发性错动的产物,在地表常常出现同震褶皱隆起,这类地震称为“褶皱地震”或“盲断层型地震”。活动褶皱不仅在阿尔卑斯、喜马拉雅以及日本等中、新生代褶皱带中继承性地表现出来,而且在相对稳定的地块内部,伴随着现代地震的断裂活动及大面积升降运动,也形成活动褶皱。在中国活动褶皱有广泛分布,中国西部广大地区尤为常见。" }, { "instruction": "噪声污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人为造成的扰民声音和无规则的声振动。主要有交通噪声、工业噪声、建筑噪声、社会生活噪声、飞机和机场噪声等。噪声的强度以分贝表示(dB),其大小随噪声声源、数量、分布和防护情况以及时间、地点而异。噪声污染的特点是影响范围广但无后效,发电厂噪声可影响方圆10公里居民,而当噪声声源停止活动,污染立即消除。环境噪声标准分为3种:①为了保护听力,噪声应控制在75~90dB;②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噪声应控制在55~70dB;③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噪声应控制在35~50dB。" }, { "instruction": "纺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目的一属。壳纺锤形至长纺锤形。旋壁由致密层、透明层及内、外疏松层组成。隔壁褶皱强烈。旋脊小。亚洲及欧洲晚石炭世早期,北美晚石炭世。中国富产于上石炭统下部。" }, { "instruction": "周口店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属更新世中期。分布在北京及其邻近地区,命名剖面在北周口店洞穴堆积物剖面图京周口店第一地点。1929年12月2日裴文中发现第一个完整的猿人头盖骨化石,为产北京猿人化石的一套洞穴堆积。它由新(上)到老(下)可划分为下列13层:①黄色角砾岩层,厚3米,23万~25万年;②灰色砂土与钟乳石混合层,厚约1米;③粗角砾岩层,下部有巨大石灰岩块,厚约3米;④灰烬层,称为上文化层,厚约6米,29万~31万年;⑤黑青色硬灰层(岩性与第2层相似)厚约1.5米;⑥角砾岩层,胶结坚硬,有大石灰岩块,厚约5米;⑦灰色含云母碎屑的细砂层,厚约2米,早于35万年;⑧~⑨角砾岩层,夹有厚度不等的灰烬层,称为下文化层,厚约6米;上部红色土层,下部灰烬层,厚约2米,52万~61万年,46万年;角砾岩层,厚约2米;红色粗砂层,含小砾石和化石碎块,厚约2米;成层的红色泥砂层,中夹红色或灰色砂凸镜体,底部有巨大石灰岩块,厚约2米,底部为砾石层,砾石砾径一般在5厘米以下,磨圆度好,未见底。全部沉积物中富含以北京人、肿骨鹿等94种哺乳动物化石组成的周口店动物群,并有大量石器及猿人用火痕迹。周口店组第一地点洞穴主要堆积物的古地磁学研究结果是:它具有正向极性,相当于古地磁极性时间表上的布容正向期。“北京直立人”化石是中国最早发现的直立人化石,故称第一地点为“北京人遗址”。震惊世界的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发现于本组内。" }, { "instruction": "气象熵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测度气象要素(气温、气压、风速、降水等)在空间上的分布状态、气候过程、气候系统等的有序程度或宏观状态的一个物理量。基于热力学第二定律有关熵的基本概念,结合气象学与气候系统的实际状况,经修改后引入到气象学中。它表示了某气象要素在分布上的不均一性(即混乱程度)。" }, { "instruction": "米兰柯维奇效应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试图利用行星运行参数解释地球气候变化史机制的理论之一。由南斯拉夫学者于1931年提出。基本思想是地球轨道参数、形态的周期变化会影响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量。其中地球轨道偏心率变化周期约需9.6万年,椭圆的偏心率越大,季节长度的差别也越大:岁差即春分点和秋分点的进动,周期约2.1万年。黄赤道交角的变化,振动于21°39′~24°36′间,交角越大,冬夏差别越大,周期约4万年。综合三种因子计算出了太阳辐射分布长期变化趋势,其结果与第四纪冰期变化比较吻合,也与近年来利用深海海底钻蕊、以同位素方法测得的冷暖交替演变曲线相关甚好。" }, { "instruction": "生命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生命表是由一系列相关的指标构成的统计表,是根据一定时期的分年龄死亡率反映出的同期出生的一批人自出生后陆续死亡的全部过程。编制生命表的基础是分年龄的死亡概率,它是从实际分年龄死亡率推算出来的。根据生命表可以计算平均预期寿命,摆脱了年龄构成的影响,综合反映人口的死亡水平。生命表的运用范围十分广泛,尤其在人口推算和人口预测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 { "instruction": "最佳水力断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当流量、比降和糙度已知的情况下,希望得到最小的过水断面面积,以减少土石方的开挖量,或在一定的过水断面面积、比降和糙率的情况下,使渠道所通过的流量最大或具有最小湿周的过水断面。" }, { "instruction": "河南地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河南省位于中国中部。以内乡桐柏商城断裂带为界,以北属华北地台,以南属秦岭造山带。华北地台的基底出露在灵宝—熊耳山—鲁山和登封地区,分别称太华群(锆石UPb年龄26.20亿年)和登封群(SmNd全岩年龄25.29亿年),都是以角闪岩相为主的片麻岩和变粒岩系,太华群中夹大理岩,时代都属新太古代。古元古界嵩山群石英岩不整合覆于其上。地台盖层始于中元古界熊耳群火山岩,它的空间分布及其与红色扇砾岩(兵马沟组)共生,提示为和燕山裂陷槽同时存在的地台南部另一近南北向、向南开口的裂陷槽。从新元古界到中奥陶统地层齐全,以浅海碳酸盐岩为主。震旦系上部的罗圈组含冰碛砾岩。上奥陶统至下石炭统缺失。上石炭统和二叠系为海陆交互相煤系。中生代起转为陆相,早白垩世有火山活动。南部秦岭造山带的基底为古元古代的秦岭群(北秦岭带)和陡岭群(南秦岭带),都是经受了角闪岩相变质的片麻岩、斜长角闪岩和大理岩系,代表当时的岛弧和消减增生杂岩。克诺纳等(Kroner,1993)根据新的同位素年龄测定,提出向东延伸到桐柏以北的秦岭群,在奥陶纪时成为一新岛弧的基底,大河蛇绿岩带出露在它的南侧,二郎坪群变质火山岩所代表的弧后盆地位于它的北面,表明早古生代时古秦岭洋向北消减,华北大陆南缘转化成活动大陆边缘的板块构造格局。造山带的最新变质地层为泥盆纪的南湾组,在豫、皖交界的商城、固始地区,石炭纪杨山煤系是最老的未变质盖层,显示北秦岭带晚泥盆世发生过造山运动。豫西晚三叠世为陆相断陷盆地沉积。从光山向东造山带北侧出现一系列向上变粗层序的中、晚侏罗世的红色磨拉石盆地,伴生向北的逆冲推覆活动,商城西北坐落在石炭系上面的歪庙组和石门冲组含砾大理岩和含磷岩系就是一个从西南推掩数十千米来的飞来峰。" }, { "instruction": "文化资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表一切能够为人类利用或再利用的文化现象。文化资源不同于自然资源,它不是自然物质,而是人类活动的创造物,不仅包括物质的内容,也包括一些非物质文化现象。人类对文化资源的利用也不同于自然资源,更多地用以创造精神财富而非物质财富。如古代的壁画、雕像为今天的艺术工作者进行新酌艺术创作提供了“资源”,也是吸引千百万人前来欣赏的旅游资源。" }, { "instruction": "青藏高原古红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从高原东部边缘直至珠穆朗玛峰以及昆仑山腹地均有分布,海拔高度很多都在5000米以上。高原在新近纪上新世时为热带稀树草原景观,这从三趾马动物群的发现以及古红土的质地相对较粗、不具网纹构造、高岭石在粘粒矿物中含量低,并含长石等不稳定矿物等,都可证明当时环境。" }, { "instruction": "风沙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干旱半干旱地区风沙沉积物上发育的幼年土,具有土壤剖面发育不明显、质地为沙质、松散碎屑状、有机质含量低等特点。中国风沙土分布范围很广,从黑龙江向西至新疆的九个省区都有,风沙土大面积集中分布的地区,在干旱地区称为沙漠,在半干旱地区则称为沙地。" }, { "instruction": "断层海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断裂构造形成的海岸。如台湾省的东海岸,即为举世闻名的大断层形成的海岸。" }, { "instruction": "千枚状构造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区域变质岩石的一种构造,并且是千枚岩的典型构造。特征是岩石中的鳞片状矿物呈定向排列,但因粒度较细,肉眼不能分辨矿物颗粒,仅在片理面上见有强烈的绢丝光泽,这是由于绢云母微细鳞片平行排列所致。通常在片理面上还有许多小皱纹。" }, { "instruction": "弗拉斯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现为国际地层表中上泥盆统下部的一个阶,位于吉维阶之上,法门阶以下,以产菊石Manticoceras为其特征。弗拉斯阶一名源自比利时的弗拉斯(Frasne)。" }, { "instruction": "真太阳日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太阳每日赤经差因季节而变化,以致太阳日长度发生季节变化:每日赤经差愈大,太阳日便愈长;反之,则愈短。这种因季节而变化的太阳日,叫真太阳日(或视太阳日)。" }, { "instruction": "岸碛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沿冰川谷两岸已固定下来的侧碛,称岸碛,常呈阶地岗垅形状。老的岸碛遭受侵蚀破坏后,常在谷坡上形成土柱,土柱顶部有时盖有大的冰砾。" }, { "instruction": "气候分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按选定标准划分气候区域。经分类后,显露了气候特征分布的异同,有利进一步认识、分析气候成因和开发气候资源,是气候学的经典内容之一。分类法众多,可大体归纳为:以辐射、环流、海陆背景为主的成因分类法,大多用于全球性分类,气候类型分布意义明确,与水、热条件及气候要素比较吻合,同类型中气象要素年日变化规律基本相同,但区域界线常常不能准确划定;以气候数据、植被、干湿等自然条件和经验为划分依掘的实验分类法,最有代表性的是以植物分布为基础,结合温度与降水经验指标的柯本(W.Koppen)气候分类法,这种分类法指标定量明确,区域界线分明,操作简便,并且与景观一致;此外,还有以应用为目的的农业、水文、医疗气候等应用分类法。各分类法中大多包含有代表热量条件(纬度高低)的气候带,以及反映水分条件及其季节分配差异的气候型。分类目的不同,气候类型名称也很不统一,有的以冷暖干湿为名,如冬湿夏干等,有的以景观特色为名,如草原、针叶林气候等,各有特色。" }, { "instruction": "文化资源地理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文化地理学的分支学科之一。研究分析文化资源的地理分布条件、特点、地域组合规律、开发利用价值和途径,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文化资源区划。" }, { "instruction": "城镇人口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居住在城市和集镇的人口。城镇人口一般以非农业人口为主,但也包括一小部分农业人口。城镇总人口是指市、镇辖区的全部人口。城市和集镇这两个概念相近,但其规模(人口数)、职能和所起的作用不完全相同。城市指经国家批准成立“市”建制的城市。具备没市的条件是人口必须在1 0万人以上。镇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批准的镇。1963年以前为常住人口在2000人以上,非农业人口占50%以上的。 1 9 64年起改为常住人口在3000人以上,非农业人口占70%以上,或常住人口在2500人以上,不满3000人,非农业人口占85%以上的。 1 984年后又调整为,凡县级地方国家机关所在地,或总人口在20000人以下的乡,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超过2000人的;或总人口在20000人以上的乡,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占全乡人口1 0%以上;或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稀少的边远地区、山区和小型工矿区、小港口、风景旅游、边境口岸等地,非农业人口虽不足2000人,都可建镇。城镇人口多少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特别是工业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 { "instruction": "珠角石亚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头足纲的一亚纲。多为直形壳,中等大至巨大。体管多较大,可达壳体直径的1/2,位于壳的近中心或近腹部,具独特的环珠沉积。隔壁颈多短而弯曲,体管节向气室方向膨胀,呈串珠状,一般宽大于长,也有长大于宽或近球状者。气室沉积发育。奥陶纪至石炭纪。奥陶系化石多而重要,如阿门角石(Armenoceras)、多泡角石(Polydesmia)、链角石(Ormoceras)等。" }, { "instruction": "逍遥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中国石炭系顶部的一个阶,位于达拉阶之上,下二叠统紫松阶之下,与国际上的格舍尔阶相当。层型剖面位于陕西镇安西口区石门垭。逍遥阶的底界以类Triticites obsoletes,T.montiparus,Pseudotriticites,以及牙形石Streptognathodus elegantulus的首现为标志。阶内自下而上包含二个带:Triticites带(可分三个亚带:下部T.obsoletesT.montiparus亚带、中部T.acutus亚带、上部T.mogutovensis亚带),以及Pseudofusulina foecunda带。逍遥阶曾经被称为“马平阶”、“小独山阶”等。" }, { "instruction": "恰斯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中元古代。分布于四川木里、稻城等地,为变质岩系下部为变质火山岩系,向上逐渐变为碎屑岩,自下而上分为:①黑云钠长片岩、二云石英片岩夹钠长浅粒岩(原岩为基性夹中性火山岩),厚788米;②钠长浅粒岩、钠长二云片岩,厚496米;③石榴阳起片岩、浅粒岩及白云石英岩,上部为条带状变质中酸性火山岩与玄武岩互层,厚554米;④钠长浅粒岩及钠长片岩,厚331米(为标志层);⑤石榴云母钠长片岩与白云石英钠长片岩互层夹石英岩及大理岩,厚467~474米;⑥石英岩、石榴云母钠长片岩、钠长石英片岩互层,夹炭质堇青千枚岩,含微古植物Trachysphaeridium,Ceiopsophosphaera等,厚203米。上部为查马山群不整合覆盖,下未见底。总厚大于4000米。" }, { "instruction": "新单笔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正笔石目的一属。笔石体仅有一枝,上攀生长。胞管单列,为新单笔石式,即其口部向后退缩,形成明显的口穴,外形似单栅笔石,但其胞管间缝合线是斜的,而单栅笔石胞管间的缝合线则是直的。胎管宽锥形,口部宽大,呈喇叭状。早泥盆世,亚洲、欧洲、大洋洲及北美。中国产于珠穆朗玛峰、川西及云南等地的下泥盆统。" }, { "instruction": "金山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原蜥脚类恐龙。个体较大,骨骼重而粗壮。头骨较小,吻端较长,头长约为头高的1.7倍;头骨各骨棒较细。外鼻孔大,亚圆形;眶前孔中等大小,三角形;眼眶孔较大,圆形;上颞孔小,圆形。颅顶区较平。上下颌较细长。齿列长,牙齿多,排列较密。颈部较长,约占身长的。脊椎14个,平凹型,椎体强壮,神经棘低;存椎3个,互相愈合;尾椎38个。肩胛骨强壮特别弯曲。仅一种新洼金山龙(J.xinwaensis),因化石产于云南禄丰县城金山镇东北6千米的新洼林而得名。化石产于早侏罗世地层。" }, { "instruction": "新鳍鱼次亚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辐鳍鱼的一个类群,曾称全骨鱼亚纲(Holostei)。内骨骼中硬骨成分增加,体被斜方形硬鳞,但闪光质层略退化。下颌骨与颊部分离、变短,口裂中等,半歪型尾。新鳍鱼次亚纲包括半椎鱼目、硬齿鱼目、弓鳍鱼目、尖喙鱼目、叉鳞鱼目等。也有将叉鳞鱼目置于真骨鱼类者。最早出现于晚二叠世,中生代繁盛,只有两属延续到现代。中国有中华弓鳍鱼(Sinamia)、西藏硬齿鱼(Tibetodus)等。" }, { "instruction": "硬海绵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根据现生珊瑚状海绵新建立的一纲。为具硅质骨针、海绵质纤维和钙质层状骨骼的群体海绵。基部钙质骨骼呈蜂巢状,细管横断面形状变化大,直径大小不一(0.1~1.2毫米),管内为横板分隔。基部骨骼上覆一层细胞组织,其中有硅质针形骨针及有机质骨骼。有的类别表面具瘤状突起及星状沟。奥陶纪至现代。" }, { "instruction": "氟斑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方性氟中毒的典型症状之一。又称斑釉牙。饮水中的氟含量超过1mg/L,或食物中含氟量高的地区,就会出现氟斑牙增多。含氟污染地区也会产生氟斑牙。多发生在门牙和犬牙的唇侧面。患者初期,牙面失去光泽,出现灰白色斑点;随后呈黄色棕褐斑点或斑块,牙齿表面粗糙,严重者牙齿变脆,易被磨损,造成咀嚼困难。主要由于幼年生长期摄入氟过多所致。动物受氟的影响也可发生氟斑牙。出生于高氟区的8 ~15岁儿童,如氟斑牙患病率在30%以上,即可定为地方性氟中毒地区。" }, { "instruction": "萤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氟石。成分CaF2,有时含稀土元素。富含钇者称为钇萤石。等轴晶系。晶体常呈立方体、八面体,较少呈菱形十二面体,尖晶石律穿插双晶常见。常呈块状集合体。通常为黄、绿、蓝、紫等色,无色者较少。玻璃光泽。硬度4。解理平行八面体{111}完全。密度3.18克/厘米3。加热时或在紫外线照射下显荧光,少数具有磷光。主要为热液成因,常成单矿物的萤石脉产出。有时也大量出现于铅锌硫化物矿床中。用作冶金的助熔剂;提取氟氢酸。无色透明者用于光学仪器,色美者可雕刻工艺品。" }, { "instruction": "准两年振荡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某些气象要素出现约以两年为周期变化的现象。最先发现于低纬热带平流层下层,那里的平均纬向环流有明显周期约为24~30个月的东西风交替变化,并向下传播到对流层顶部。观测和理论研究表明,准两年振荡被认为是长周期垂直传播的赤道波动与纬向风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不仅存在于平流层风场中,还与地面一些大气活动中心强度的准两年振荡有关联,也和一些气象要素的准两年变化有关,在我国华南年雨量、大范围气温变化上都或多或少有所表现。" }, { "instruction": "水电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利用河流的水力发电的设施。即利用河流落差修建大坝,提高上流水位,然后从水库用管道将水流驱动水轮机,使水能转换成机械能,以驱动发动机,转换成电能。水电站的特点:①运行中不消耗燃料,系统简单,自动化程度高,运转灵活;②水库可储蓄能量,适于负担调峰;③发电量随河流水量变化,具有明显的季节性;④水力是干净的可再生能源,运行水电,对环境无污染;⑤水电站在开发水能的同时,可因地制宜地综合利用,如防洪、防旱、灌溉、航运、给水、养殖等。也可利用水库风光,发展旅游业;⑥水电站的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同时建成;⑦水电站发电的运行成本较火电站低,直接工作人员和维修费用较低。故发电成本仅为火电站的1/3~1/5。但水电站的建设投资较多、工期较长,还有水库淹没土地和移民等问题。" }, { "instruction": "结壳熔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具有光滑的、波状的、绳状的或内脏状的淬火玻璃外壳的熔岩,它是熔岩流的表层没有破碎就冷凝而成的。结壳熔岩的熔岩层平均厚0.3米至数米,流速为0~30千米/小时以上,温度高,黏度低,熔岩流的长度与熔岩流的厚度比在50~100以上,多由玄武质熔浆构成。根据结壳熔岩的表面结构,可分为:大块结壳熔岩、鳞状结壳熔岩、贝壳状结壳熔岩、绳状结壳熔岩、板状结壳熔岩等。结壳熔岩也发育有许多表壳构造。pahoehoe为夏威夷语,即‘光滑’之意。1882年由达顿(Dutton)引入火山学术语中。" }, { "instruction": "交代条纹结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交代结构的一种。其特征是,在钾长石晶体中包有较小的斜长石个体,二者交生;同一钾长石晶体中的不同斜长石个体可同时消光;在钾长石晶体内的斜长石个体形态不规则,分布也很不均匀;同一薄片中不同钾长石晶体内所包的斜长石个体的数量可有很大差别。这种结构主要是由酸性斜长石沿一定方向交代钾长石晶体而成,有时也可以是斜长石被钾长石强烈交代后呈残留体而成。" }, { "instruction": "硅英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石英含量占长英质矿物总含量大于90%的一种深成岩。" }, { "instruction": "革翅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代表种蠼螋。以极复杂的折叠后翅和极端的护幼习性著称。化石出现于三叠纪,中国最古老化石发现于中侏罗世地层。现生219属2000余种,中国有57属200余种。" }, { "instruction": "地表水重金属污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因汇入工矿企业排出的废水而造成地表水重金属含量超标的现象。工厂、矿山生产过程中排出的废水中含有的重金属有汞、镉、铬、铅、钒、钴、钡等,其中以汞、镉及铅的危害较大。砷由于毒性强,通常也被列入重金属之列。重金属在地表水体中不易消失,可以通过食物链逐级富集而影响人体健康。除能直接作用于人体引起疾病外,某些重金属还有促进慢性病发展的作用。为此,应该严格控制重金属的排放,避免污染地表水体。" }, { "instruction": "人为地质灾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人类在开发利用资源和其他工程与经济活动中,因使自然环境遭到破坏而造成的地质灾害称为人为地质灾害。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利用和改造大自然的历史。人类社会对以地质环境为主的自然环境的改造、利用,必然会引起环境变化,当这种变化强度过大,破坏了自然界的平衡,就会导致地质灾害的发生。严格地说,人为地质灾害并不是单纯的人类活动的结果,它总是在一定的气候、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条件下由人类大规模活动诱发或影响下发生和发展的。人为地质灾害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直接的局部性地质灾害,如过量开采地下水造成的地面塌陷、地面沉降、海水倒灌等;另外一粪是间接的地区性或区域性地质灾害,如由于滥砍滥伐、过度农牧等造成的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等。人为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人口密集、人类活动历史悠久、资源开发强烈、工程活动频繁而且地质自然环境不稳定或者存在显著薄弱环节的地区。中国50%以上的地质灾害都与人为因素有关。随着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加,人为地质灾害的发生频次和灾损将日益增高,防止人为地质灾害的发生已经成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一个重点。" }, { "instruction": "冰溜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基岩冰溜面的简称。是刻划有冰川擦痕的基岩磨光面,为冰川流行的重要证据之一。这种被磨得很光滑的冰溜面,往往由无数的细小擦痕组成。其磨光的程度取决于磨料的硬度和颗粒度,以及研磨的力度和时间长短。" }, { "instruction": "分选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碎屑物质在水、风等动力作用下,按粒度、形状或密度的差别发生分别富集的现象,表示颗粒大小的均一性。这种分选主要在搬运过程中完成。碎屑岩中粒度的分选性或分选好坏,可用粒度参数中的分选系数、标准偏差、第二矩来表示。当粒度集中在某一范围较狭窄的数值间隔内时,就可以大致定性地说它是分选较好。福尔克和沃德(R.L.Folk & W.C. Ward,1957)提出的关于标准偏差σ1与分选等级关系的方案为小于0.35分选极好;0.35~0.50 分选好;0.50~0.71 分选较好;0.71~1.00分选中等;1.00~2.00 分选较差;2.00~4.00 分选差;大于4.00 分选极差。" }, { "instruction": "经向构造体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南北向构造带。与地球经度一致、具有相当规模的挤压带或张裂带,有扭裂带与它斜交、横断裂与之直交,是东非经向构造体系1追踪两组扭性断裂形成的南北向裂谷带;2湖泊;3火山口由东西向挤压或引张作用所形成的。地球表层的巨型经向构造体系相当宏伟,具有大陆级规模:压性的如乌拉尔带、安第斯带;张性的有东非裂谷带(见图)和太平洋海岭、大西洋沟岭、印度洋海岭等。在东亚大陆多为挤压性经向带,自西而东有:川滇带、贺兰川黔带、山西陆台西缘湘桂带、山西陆台东缘湘粤带、牡丹江朝鲜半岛带和库页岛带等;它们具大致等距性分布,其形成时期有自西向东变新的总趋势。经向构造体系的形成可用纵调和函数论证。" }, { "instruction": "反向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河流袭夺发生后,风口与袭夺湾之间落差大,因此尽管汇水面积很小,水流仍有较大的侵蚀力,有可能凿成新的流向袭夺湾的小河流。由于其流向与断头河相反,故名。如有老阶地,阶面的倾向与反向河的流向亦相反。" }, { "instruction": "全球年代地层单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适用于全球的年代地层单位。包括年代地层单位的宇、界、系和统。目前,国际地层指南强调,阶也应是全球通用的。又称国际年代地层单位。" }, { "instruction": "遥相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相隔一定空间距离的气象要素变化趋势间存在相关关系。长期的业务与研究中发现,一些地区的天气因子变化,往往与数千以至上万公里以外地区的某些因子或现象有关联。20他纪60年代末J.皮叶克尼斯(J.Bjerknes)在研究赤道东太平洋厄尔尼诺现象与广大热带地区降水的关系时,提出了这个名词,以后为广大气象工作者采用,成为制作中长期预报的参考依据之一,并用于大气涛动、恩索现象、瓦克环流等现象和机制的研究中。" }, { "instruction": "熔融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固体岩石加热后转变为岩浆的作用。" }, { "instruction": "悬冰川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高悬在山脊或山坡上的一种小型冰川。无明显的粒雪盆或冰舌区,是山岳冰川中数量最多而体积最小的冰川。一般面积小于1km2,随气候变化易生易灭。这类冰川以欧洲比利牛马斯山最为典型,故又称比利牛斯山型冰川。中国西部山区也多有分布。" }, { "instruction": "现代地质时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决定现代山地高度及现代盆地深度的剧烈地壳垂直运动出现的时期。起初有人认为这一时期是冰期的一部分;实际上,决定现代地形起伏的时期可推至冰期之前,并非全属冰期以来。后来,更多学者把它看作几百年、几十年前到现在所处的地质时期。" }, { "instruction": "霓辉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Na,Ca)(Fe3+,Fe2+,Mg,Al)〔Si2O6〕,与霓石构成固溶体系列。两者界限的划分是人为的。根据迪尔等的划分,NaFeSiO6分子大于70%者为霓石,介于15%~70%者为霓辉石。斜方晶系。常呈柱状。暗绿至黑色、绿色、黄绿褐色,条痕无色。玻璃光泽。解理{110}完全,硬度6,密度3.40~3.55克/厘米3。是碱性岩浆晚期结晶产物,常见于碱性岩及其伟晶岩中。亦见于区域变质岩如蓝闪石片岩中。" }, { "instruction": "太平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世界第一大洋。位于亚洲、大洋洲、南极洲和南、北美洲之间,南北最长约15?900千米,东西最大宽度约19?900千米,面积17?968万平方千米,占世界海洋总面积的49 ?%,占地球总面积的35.2%。平均深度为4028米,最深处为深达11034米的马里亚纳海沟。通常以南、北回归线为界,分南、中、北太平洋,或以赤道为界分南、北太平洋,也有以东经160°为界,分东、西太平洋的。北太平洋,即北回归线以北海域,主要附属海有东海、黄海、日本海、鄂霍次克海和白令海;中太平洋,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主要附属海有南海、爪哇海、珊瑚海、苏禄海、苏拉威西海、班达海等;南太平洋,为南回归线以南海域,主要附属海有塔斯曼海、别林斯高晋海、罗斯海和阿蒙森海等。太平洋约有一万个岛屿,总面积440多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岛屿总面积的45%。根据地形和地质特征,分为东、中、西三区:东区,为皇帝海岭、夏威夷海岭、莱恩海岭和土阿莫土海岭以东的地区,其间地形较平坦,有东北太平洋海盆、东南太平洋海盆和东太平洋海隆(长1 ?×104千米)以及海隆以东的智利海岭、纳斯卡海岭、加拉帕戈斯海岭;中区,是从东区界线向西至千岛、日本、马里亚纳、汤加、克马德克海沟以东的地区,有夏威夷海岭、莱恩海岭和土阿莫土海岭等一系列海底山脉和由它们分隔的中太平洋海盆、西北太平洋海盆和西南太平洋海盆;西区,由海沟 驳夯―脖咴岛E韫 成沟弧盆系,著名的海沟有千岛海沟、日本海沟、伊豆 残◇以 海沟、马里亚纳海沟、帕劳海沟、琉球海沟、菲律宾海沟、新赫布里底海沟、汤加海沟、克马德克海沟、阿留申海沟和秘鲁 仓抢?海沟。广阔的深海平原和丘陵区的主要沉积物为深海粘土和硅质软泥,而海山和海台及海岭区则沉积有钙质软泥。洋流有:由北赤道暖流、黑潮、北太平洋暖流和加利福尼亚寒流构成的北太平洋环流;由南赤道暖流、东澳大利亚暖流、西风漂流和秘鲁寒流构成的南太平洋环流;由亲潮、北太平洋流和阿拉斯加海流构成的逆时针环流和南极绕极环流。主要水团是北太平洋中央水、南太平洋中央水、赤道水团、太平洋中层水、太平洋深层水和南极底层水。太平洋是巨大的资源宝库,蕴藏有石油、天然气、天然气水合物、多金属结核和钴结壳、磷钙土及块状硫化物等矿产资源。" }, { "instruction": "镉中毒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镉是对人体有害的元素。镉及其化合物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可引起慢性中毒。自然界中多以硫镉矿存在,并常与锌、铜、锰等矿共生,所以在这些金属的精炼过程中可排出大量的镉。骨脏是镉中毒的靶器官。慢性镉中毒的最典型例子是日本的公害病——骨痛病。急性镉中毒,大多因在生产环境中依次吸入或摄入大量镉化物引起。含镉气体通过呼吸道会引起呼吸道刺激症状,如出现肺炎、肺水肿、呼吸困难等。镉从消化道进入人体,则会出现呕吐、胃肠痉挛、腹痛、腹泻等症状,甚至可因肝肾综合症死亡。预防镉中毒的关键在于控制镉排放和消除镉污染源。对慢性镉中毒患者,可用维生素D和钙剂等治疗。" }, { "instruction": "临界流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临界流时的流速。其量纲为m/s。" }, { "instruction": "会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目、科未定的原始鸟类的一属。属名sape为“Society of Avian Paleontology and Evolution”(古鸟类与进化学会)首字母缩写。化石产自辽宁朝阳上河首和大平房下白垩统九佛堂组。个体极大,比始祖鸟还大,约是最小的奔龙类小盗龙的2倍大。正型标本头骨缺失,近于完整的头后骨骼多数已不关联。但新发现的化石标本则保存有头骨和关联的头后骨骼。会鸟最主要的特征为:上颌仅残存4枚较短小且光滑的牙齿,下颌无齿,极长的前肢,肱骨三角嵴极发达且肱骨近端具一长形的孔,近端掌骨愈合第Ⅲ指仅保留2枚纤细短小的指节,后肢相对很短,叉骨U形,并具较发达的锁下突,肩胛骨与乌喙骨间的夹角小于90°,尾综骨短。它与始祖鸟共同具有一些原始特征,如短的乌喙骨,第Ⅰ指发达,腓骨向下达跗部,第Ⅴ骨存在;但它又比始祖鸟进步,如异凹型颈椎,尾综骨存在,掌骨近端愈合,尺骨长于肱骨等。与其他早白垩世鸟类相比,会鸟保存有许多原始特征,如第Ⅴ骨存在,第Ⅰ指长,乌喙骨短,身体很大,前肢极长(前肢肱骨+尺骨+掌骨的总长是后肢股骨+胫跗骨+跗骨总长的1.55倍),肱骨三角嵴约占该骨全长的1/3,三角嵴背方远端变尖呈一锐角,胫附骨短于耻骨,股骨与胫跗骨近于等长。极发达的前肢及短的尾综骨等特征表明该鸟可能具有很强的飞翔或滑翔能力,也表明早期鸟类分异的多样性。系统分支分析表明,会鸟的位置介于始祖鸟之后,是比始祖鸟稍进步的原始鸟类。" }, { "instruction": "岩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岩浆沿着岩层裂隙或断层贯入所形成的板状岩体称岩墙,产状较陡,切断围岩,与围岩之间没有成因上的联系,岩墙有时是多次侵入而形成的,彼此呈互相穿插关系。岩性较复杂,基性到酸性的都有。" }, { "instruction": "岩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位于背斜层或向斜层鞍部的整合侵入体。由岩浆侵入褶皱部的软弱带或层间剥离的空隙而成。岩体一般规模较小。" }, { "instruction": "古中国地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前寒武晚期在中国形成的一个古大陆块。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地质学家就认识到东亚曾有过一个前寒武纪克拉通,包括中朝、扬子、塔里木等陆块,当时都是连成一体的,称为中国地盾(谢音曼,1936)或中国地台(张文佑,1959;谢家荣,1962)。在20世纪60年代及其以前,一般都认为它是经中条(吕梁)运动形成的。到20世纪70年代初,黄汲清等(1974)发现在东亚元古代晚期还有一次重要的造山过程,即扬子造山旋回。只有经过扬子旋回,中朝地块、扬子地块、塔里木地块才连为一体,称为古中国地台,它可能为格林威尔造山后形成的罗迪尼亚超级大陆的一部分。" }, { "instruction": "链珊瑚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横板珊瑚目的一属。丛状复体珊瑚,个体椭圆柱状。相邻个体间有细的间管相连,横断面上单行排列成链状,链珊瑚各链又复相连成网格状。横板发育,平列或略下凹。隔壁刺不发育或具有12个呈辐射状排列的隔壁刺。志留纪,亚洲、欧洲及北美。中国多产于南方志留系。此属根据壁刺发育情况,又可分为发育壁刺的针链珊瑚亚属Halysites (Acanthohalysites)及壁刺不发育的狭义的链珊瑚亚属Halysites(Halysites)。也有主张将链珊瑚归入日射珊瑚类。" }, { "instruction": "毛发湿度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测定空气相对湿度的仪器。感应部分是一根或一束特制脱脂人发,其长度随空气相对湿度而变化,经机械传动,指针在刻度盘上指出相对湿度值,毛发湿度表应按干湿球温度表测得的湿度经常校正,气象台站主要在冬季干湿球温度表不能正常工作时使用,其滞后时间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增加,气温低于-40℃时不能使用。毛发感应装置也用在自记湿度计中。" }, { "instruction": "鼓丘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冰川堆积作用所形成的一种小丘陵。又称蛋丘。形如半卵覆置。纵剖面一般前后不对称,迎冰坡较陡,背冰坡平缓。高约几十米,长约几百米。延伸方向同冰川运动的方向一致。多见于大陆冰川曾长期停留的末端部分。分布成群,往往构成大片低矮的丘陵地。" }, { "instruction": "地震周期性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个地区经过地震活动频度相对较高、强度相对较大的时段以后,总是要经过地震活动频度相对较低、强度相对较弱的平静时期,才会再度活跃起来,这种地震活跃期和平静期交替出现的特点,被称为地震的周期性。一般认为是因为在地震活动强烈、释放出大量能量以后,需要时间重新积累足够的能量,才能再使岩石产生一系列破裂,地震再次活跃起来。一个地区如此,全球地震活动,也似有周期性。" }, { "instruction": "河口地貌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河流与受水体结合区段的地表形态。河口是河流的终段,按其受水体可分为人海河口、人湖(包括水库)河口和支流河口。一般主要指人海河口,它是一个半封闭的海岸水俸,与海洋自由沟通,海水在这里被河水明显冲淡。根据水文、地貌特征,从陆到海可将河口区分为近口段、河口段和口外海滨段。河口区及其毗邻水域,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水资源也十分丰富,更建有各种港口,世界上很多大都市均分布在河口区,因而河口地貌的研究对城市建设,特别是港口建设,对工业、农业、交通运输等经济活动都具有很重要意义。" }, { "instruction": "扬子断块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位于合肥、武汉、成都一线以南,杭州、长沙以北长江流域地区的断块。在新元古代晋宁期(8亿~10亿年)的构造运动形成其基底,上部主要有南华系、震旦系、古生代、中生代的地台型沉积。" }, { "instruction": "直接回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接收遥感信息的一种传输方式。是指遥感仪器接收到地面信息后,先记录在胶片或磁带上,待遥感的运载工具返回地面时再回收的方式,属于非实时传输,常用于航空遥感,资料的保密性强。" }, { "instruction": "沿岸漂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斜向进浪形成沿海岸方向运移的泥沙。在滨外浅水区,斜向的进浪挟带着泥沙斜向冲向海岸,由于重力的影响,底流不能将其带回到原来的位置,而向波浪斜向波浪作用引起碎屑物的纵向搬运前进的方向移动了一段距离。再一次进浪又将其推向海岸并又向前移动一段距离,在如此往复运动的过程中,使泥沙呈“之”字形轨迹、大致平行海岸的方向运移,漂运的速度和总体方向取决于进浪、底流的强度、海岸坡度及进浪方向与海岸线的交角等因素。" }, { "instruction": "民德里斯间冰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大间冰期(great interglacial stage)。欧洲阿尔卑斯地区更新世的另一个间冰期,这一间冰期是民德冰期与里斯冰期之间的气候温暖期,故名。它与北美的雅莫斯间冰期和北欧的荷斯廷间冰期相对比。发生在距今40万~50万年间。" }, { "instruction": "集装箱运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专门装载集装箱的海、河、铁路、公路运输、航空以及港口、站场设备的联合运输,将品类、规格繁多,大小轻重不一、物性不同的件杂货集装箱成为规格化的重件,可提高装卸效率、加速车船周转、减少货损货差、简化包装和理货手续、消除繁重的体力劳动,从而,降低货物的包装、装卸和运输成本,且能进行“门对门”运输。" }, { "instruction": "岩溶排水基准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岩溶水的最低排泄位置。一般指当地排泄岩溶地下水的最低河面、湖面或海平面。" }, { "instruction": "兰博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壮龙科兰博龙亚科的一属。为纪念加拿大古脊椎动物学家L.Lambe而命名。二足/四足素食性恐龙,强大的身体,长腿,头冠显著,形似头盔。长约15米。头冠是空心的,里面的孔洞是鼻腔通道的延伸。大多数兰博龙都能加强动物鸣叫的声音。冠饰对颈、背、尾的皮肤褶起支撑作用。已知兰博龙有3个种,每个种有不同的头冠。兰博龙和盔龙,都具有空心冠饰和短的下颌,大的头冠可产生不同的声音。产于加拿大艾伯塔省、美国蒙大拿州、墨西哥晚白垩世地层。" }, { "instruction": "岩溶断块山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岩溶块状山。是发育在断裂错动上升区的岩溶地形。常见于新生代差异性升降运动强烈的区域。断块山地之间,有的地方是断陷盆地。山地多呈条状或块状分布,边缘为断层,山地方向与断层走向近一致,断崖悬立、岩石裸露,相对高差常达500~1000米以上。" }, { "instruction": "潜育化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土壤受积滞的饱和水分长期浸渍,产生强烈嫌气条件,形成蓝灰色潜育层的作用。其特点是:强烈的还原作用,土壤Eh值低于250毫伏,使铁全变为二价的还原态,形成蓝铁矿(Fe3(PO4)2?8H2O)、菱铁矿(FeCO3)、硫化亚铁(FeS)等;土壤中的铁、锰等成为还原态或呈有机质的络合态,随水向下淋溶或侧流,以致数量减少,而土壤中的嫌气性微生物,如硫化细菌与丁酸细菌等十分活跃,促成CH4、H2S、CO2及其他有机酸的生成,并在物质的进一步转化中起着重要作用;长期渍水使土壤结构彻底破坏,土粒充分分散,土体腐烂或淀板性明显,潜育层土壤因盐基物质也相对积聚,pH值多近中性。" }, { "instruction": "张夏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中国中寒武统最上部一个阶,位于徐庄阶之上,上寒武统崮山阶之下,以山东长清县张夏镇崮山虎头崖至黄草顶剖面为层型剖面。以Inouyella peiensis的首次出现作为本阶的底界;内部自下而上有四个三叶虫带:①Inouyella带,②Crepicephalina带,③AmphotonTaitzuia带,④DamesellaYabeia带。在第三带的上部可分出两个牙形石带:①Laiwugnathus laiwuensis带,②Shandongodus priscus带。" }, { "instruction": "国际海底区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各国主权管辖以外的海床、洋底及其底土,那里拥有极其丰富的矿物资源,尤其蕴藏有大量多金属结核(也称锰结核),其中锰、铜、钴、镍及其他金属含量尤富,是为当今人为计划开采的主要对象。根据1 970、1 982年联合国先后通过的《国家管辖范围以外海床洋底及其底土的原则的宣言》和《海洋法公约》规定,国际海底区域及资源为全人类共有继承财产,任何国家或个人均不得以任何方式把这些区域及其资源的任何部分占为已有,或对其行使主权;该区域内的一切权利属于全人类,由国际海底管理局代为行使;该区域对无论沿海国或是内陆国的所有国家开放,其开发利用专为和平目的。" }, { "instruction": "球蚬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双壳纲的一属。壳小而薄,圆形至长卵圆形。壳顶微向前倾,前端较短。壳面光滑或具生长线。异齿型,左壳具斜列的薄主齿,前、后侧齿均为光滑片状,右壳有一个常分叉的主齿。闭肌痕浅,位于壳边,无外套湾。生活于淡水。中侏罗世至现代,世界各地。化石在中国多见于北方上侏罗统,白垩系和新生界中也有产出。" }, { "instruction": "氧化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里麦特尔(R.M.Le Maitre)1976年建议用w(FeO)/〔(w(FeO)+w(Fe2O3)〕比值大小表示岩石的氧化率(为区别于前者,此处称为氧化率),代号为OX。他经过全岩化学分析资料统计发现,基性岩的OX高于酸性岩,深成岩的OX高于火山岩。经电算处理,发现OX的大小与氧化物含量密切相关,其中与全碱和SiO2含量关系最明显,经线性回归,获得标准氧化率的公式为火山岩OX=0.93-0.0042{w(SiO2)}%-0.022〔{w(Na2O)}%+{w(K2O)}%〕,深成岩OX=0.88-0.0016{w(SiO2)}%-0.027〔{w(Na2O)}%+{w(K2O)}%〕。" }, { "instruction": "碎屑风化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岩石经物理风化、机械破碎而在原地形成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块,是岩石风化第一阶段产生的残积表壳。生物、化学风化作用十分微弱,岩石碎块较粗大,没有特殊的黏土矿物。主要发育在高寒地带与终年积雪的永冻山区和极度干燥的荒漠地区,前者以冰裂为主,后者主要由胀缩裂变而成。在潮湿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只有在遭受严重切割的山地陡坡上,因风化产物易被流水冲走,得以保留少量尚未剥落的风化岩块,但这种风化壳保存的时间很短。" }, { "instruction": "坎潘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欧洲上白垩统的一个阶。位于桑顿阶之上,马斯特里赫特阶以下,过去曾作为塞农阶的一个亚阶。坎潘阶一名源自法国夏佩那(La Champagne)。现为国际通用的一个阶。其底界定义尚未确定。" }, { "instruction": "草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草地。是具有饲用价值的植物群落生长的地段,植物覆盖度1 5%以上的土地。草场是畜牧业的饲草基地,可以作为直接放牧的场所,也可作为饲草刈割地。草场可分为天然草场、人工草场、半人工草场和未利用草场等类型。若按使用季节分,可分为夏秋草场和冬春草场。" }, { "instruction": "断裂造山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断块学说认为,断裂作用足以使地槽或裂谷等回返并造成山脉。褶皱造山的基本特征是褶皱控制断裂,整个造山带为一巨大的褶皱带。而断裂造山形成的造山带是一条巨大的断裂带,由一系列近平行的逆冲断层组成,地层主要不是水平方向上的缩短,而是被断裂切割成大小不等的块体并发生不同程度的隆升;地层的褶皱是受断裂活动所控制的。造山带中的花岗岩带、变质岩带、糜棱岩带、混合岩带等的发育都受断裂控制。断块学说认为,不仅有褶皱造山形成的磨拉石建造,还有断裂造山的磨拉石存在。二者特征不同:前者形成于与山脉平行的、相对狭窄的山前坳陷中,属典型的挤压型盆地,是大山块体强烈水平侧压力的产物;后者则多形成于以正断层为边界的张性断陷盆地中。" }, { "instruction": "山坡蚀退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山坡侵蚀变化的一种学说。以彭克(W.Penck)为代表的地山坡发展概念的图示(W.Penck)貌学者认为,在地貌旋回这样长的地质时期内,分水岭和主谷不可能均匀降低,当主谷谷底接近均衡剖面,下切作用趋于停顿之后,山坡将以一固定的角度平行后退;后退过程中上段坡面始终与原始坡面平行,呈直线形坡,而下段坡面则逐渐变缓,并在山前形成山足剥蚀面。这种学说认为山坡平行后退,故称山坡蚀退说(见图)。" }, { "instruction": "石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洞穴进口部位发育的具向光性的刺簇状溶蚀形态。它是在洞口生长的藻类、苔藓等低等植物作用的结果。" }, { "instruction": "构造体系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构造型式图。用于表示不同时期、不同类型构造体系展布规律和基本特征的综合性图件。用图件形式表示客观地质构造现象的基本规律和内在联系,反映编图者对某一区域地质构造的研究程度和认识。按不同需要,此图的内容也不尽相同:①表示不同性质构造要素、不同活动程度构造地块和各种类型构造体系,即反映地质构造三重基本概念有关的内容;②除此还反映各种地质作用(如沉积建造、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及成矿作用的产物)和各种地质现象(如火山、温泉和地震等);③表现不同时期的构造特征可编制古构造体系图或活动构造体系图等;④为反映构造体系成生发展过程和阶段,可据区域构造不整合等标志,把不同地区的地层合并用几种协调的色调表示;⑤还可根据不同目的编制各种图件(如构造体系与矿产分布规律图、构造体系与含油气盆地分布规律图、活动构造体系与震中分布规律图、构造体系与地热关系图等)。编图时必须以区域地质研究为基础,以区域地质调查成果作为基本参考资料;系统编制各种资料卡片,并进行室内和野外研究,突出反映全局性和规律性的内容。" }, { "instruction": "辽宁翼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翼手龙亚目古魔翼龙科(Anhangueridae)的一属。发现于辽宁朝阳早白垩世九佛堂组。辽宁翼龙是热河生物群发现的已知最大的翼龙化石,头骨长度约61厘米,两翼展开估计在5米以上,应该具有非常强的飞行能力。正型标本主要保存了头骨的大部分,前颌骨和齿骨弧形脊突发育;上颌牙齿约20枚,而下颌牙齿数目仅13~14枚;前部牙齿显著大于后部牙齿;牙齿仅分布在上、下颌的前部,齿列约占上、下颌长度的1/2;上颌第1、3齿小,第2、4齿巨大,以第4齿最大;牙齿具明显的替换现象。古魔翼龙科的化石记录分布广泛,主要出现在早白垩世晚期-晚白垩世早期的地层中。辽宁翼龙可能是该科已知最早的化石类型,辽西地区可能是这类翼龙的起源和扩散中心。" }, { "instruction": "裁弯取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河曲发育过程中,相邻曲流环间的曲流颈受水流冲刷逐渐变窄,一旦被水流切穿,河道即行取直。这个过程和现象称为裁弯取直。河道裁弯取直后,加大了比降,缩短了流程。" }, { "instruction": "壳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形成火成岩的岩浆来源于地壳,如地壳熔化形成的原生花岗质熔体。它会在不同程度上与玄武岩的分离作用形成的花岗岩熔体混合而形成地壳混染岩浆。" }, { "instruction": "鳞片粒状变晶结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变晶结构的一种。它是鳞片变晶结构和粒状变晶结构之间的过渡类型。岩石主要由粒状矿物和一定数量的片状矿物组成,一般呈定向排列,往往形成片麻状构造。常见的云母片麻岩具有此种结构。" }, { "instruction": "消费者-资源相互作用 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物种之间一个物种捕食或消费另一物种的任何生态或进化的互作用。" }, { "instruction": "数字高程模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一定范围内规则格网点的平面坐标(X,Y)及其高程(Z)的数据集,它主要是描述区域地貌形态的空间贫布,是通过等高线或相似立体模型进行数据采集(包括采样和量测),然后进行数据内插而形成的。DEM是对地貌形态的虚拟表示,可派生出等高线、坡度图等信息,也可与DOM或其他专题数据叠加,用于与地形相关的分析应用,同时它本身还是制作DOM的基础数据。由于DEM描述的是地面高程信息,它在测绘、水文、气象、地貌、地质、土壤、工程建设、通信、气象、军事等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以及人文和自然科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在工程建设上,可用于如土方量计算、通视分析等;在防洪减灾方面,DEM是进行水文分析如汇水区分析、水系网络分析、降雨分析、蓄洪计算、淹没分析等的基础;在无线通信上,可用于蜂窝电话的基站分析等。" }, { "instruction": "艾兰克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西伯利亚下寒武统的一个阶,位于波托姆阶之上,阿姆格阶之下,自下而上含有三个三叶虫带:①Lermontovia grandis带,②Anabaraspis splendens带,③Schistocephalus antiquus带。" }, { "instruction": "构造地质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质学的分支学科之一,主要研究组成岩石圈的各种地质体的构造现象、组合型式及其形成和发展规律。论及它的研究对象,有两种不同的认识:?大到岩石圈的结构及地壳的巨大单元,如岩石圈板块、大陆和大洋、山脉和盆地等的形成和发展;小到岩石内部组构的细微变化,乃至矿物晶格位错,几乎涉及从10-8~108厘米不同空间尺度的构造现象,都是它研究的范畴。?主要是对小区域或中、小尺度地质体的各种构造变形、变位现象,如褶皱、断裂、面理和线理等构造现象进行识别、描述和成因解释。具体内容包括:各种构造的几何形态、产状、规模、组合及其空间关系和发展过程;各种构造的发生条件和形成机制;并进而探讨产生这些构造的构造运动方式、方向、强度和动力学过程。而大区域乃至全球构造的发生、发展以及区域构造组合分布规律和相互关系、历史演化及其动力来源等,则属于大地构造学研究的内容。但是构造现象无论宏观或微观,都是地球物质或地质体在地球动力的作用下发生运动和变形、变位的结果;不同尺度的构造现象之间有着密切的相互关系和成因联系。构造地质学就是研究地质体岩石变形的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规律的学科。" }, { "instruction": "曹庄岩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古太古代。主要分布于河北省迁安杏山、黄柏峪、脑峪门东山等地新太古代花岗岩体的表壳岩包体,属有层无序岩石体,主要岩石为各种片麻岩、片岩、斜长角闪岩和铁英岩。变质程度达高角闪岩相至麻粒岩相。原岩为泥砂质、不纯的钙质建造夹基性火山岩和硅铁建造,为相当稳定的浅水沉积环境。斜长角闪岩SmNd等时线年龄35±0.8亿年、34.95±0.19亿年、34.7±1.1亿年等,其中铬云母石英岩中碎屑锆石年龄38.3亿~38.2亿年、38亿~37.8亿年等。" }, { "instruction": "苏家湾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皖东新元古界南华系自上而下分为苏家湾组和周岗组。①苏家湾组为一套变质的冰碛岩系,含凝灰物质,下部含砾砂质千枚岩,中部变质石英砂岩及砂质千枚岩,上部为含砾砂质千枚岩,顶部局部夹安山岩,厚765米,与下伏周岗组和上覆陡山陀组均为假整合接触;②周岗组为一套变质陆棚相砂页岩系,主要为砂质千枚岩、千枚状长石石英砂岩、砂岩,底部有一层含砾砂岩,厚1265米,与下伏张八岭组呈不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机械搬运力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运动介质搬运最大碎屑颗粒的能力。不同介质由于其物理状态及运动状态不同,因此有不同的搬运能力。流水机械搬运的能力与流速有关。被搬运碎屑颗粒的直径(d)与流速(v)的平方成正比;被搬运颗粒的质量(G)与流速的6次方成正比,即d∝v2、G∝v6(形状不规则的为G∝v4),因此在山区河流的河谷中,常可见到直径2~3米以至更大的砾石。固体冰川的载运,因不消耗动能,可以搬运万吨以上的漂砾,冰川机械搬运的能力与冰川类型、运动速度、岩性、风化强度等因素有关。风的密度较小,因此只能搬运砂级碎屑物,其搬运能力主要决定于风速,并与碎屑的粒径、密度、形状及地面状况有关。" }, { "instruction": "一次颗粒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一次气溶胶。由排放源直接排入大气环境中的液态或固态颗粒物。即在环境中保持排放时原有的物理和化学性状而未发生变化的颗粒物。有人为来源和自然来源两类。前者如工业生产、燃料燃烧过程以及农业等排放的烟尘、粉尘、金属尘及各种化学物质等;后者如风沙、土壤尘埃、海盐、火山爆发、森林火灾产生的微粒等。" }, { "instruction": "湖泊形态度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用数值来表征湖泊平面的与立体的几何形状。包括湖泊的长度、最大宽度与平均宽度、湖泊长轴的长度与方向、短轴的长度、湖岸线长度(湖周长)、湖岸发育率(湖岸线发展系数)、湖泊面积、岛屿率、湖水面积、湖泊最大深度与平均深度、湖泊容量(湖水容积)、湖泊流域面积等项。这些数值通过实地测量或从地形图上度量取得。" }, { "instruction": "树种判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航空像片上树种是依据树冠影像的形状、大小、色调、阴影、纹理结构,以及它所在位置和植物地理分布的群落来判读的。树冠形状和大小是重要的判读标志,往往受树冠直径,树高和树冠长度等因素的影响。而树冠色调受树种本身颜色、结构、摄影时光照条件和摄影季节,以及航摄胶片的种类和冲洗过程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虽然变化较大,但在一张像片上各地物色调的相对变化程度是相同的,所以色调仍然是判读的重要标志。此外,树木阴影的形状和长度可以判读树种和量测树木高度。以上形状、大小、色调、阴影、纹理结构是判读的五项直接判读标志,而树木生长的位置、群落等是属于树种判读间接判读标志。" }, { "instruction": "城墙岩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城墙砾岩。时代属晚侏罗世晚期至早白垩世。分布于四川西北地区。命名地点在四川广元城墙崖,模式剖面自沙溪坝经莲花口、剑门关、汉阳铺,而止于剑阁城南的山顶上。本群为陆相山麓红色砂砾堆积,由砖红、紫红色砂岩、砾岩夹泥页岩组成,顶界不清楚,总厚达3500米以上。自下而上分为莲花口组(J3)、剑门关组(K1)、汉阳铺组(K1)、剑阁组(K1)。汉阳铺组顶部夹有少许紫红色泥岩,其中含介形虫Pinnocypridea sichuanensis,Limnocypridea pulchra,Avenocypris brevialis,Darwinula contracta等。其他各组均未发现化石。剑门关组与上覆汉阳铺组呈整合接触,与下伏莲花口组呈假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阿拉斯加地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1964年3月28日03时36分13秒发震。震中位置61.1°N,147.6°W,在美国阿拉斯加州南部威廉王子海峡地区。震级8.5,震中烈度ⅩⅪ。灾情:极震区倒毁房屋约600户,造成雪(冰)崩、山崩、地裂、海啸、泥喷。在极震区160千米之内的铁道、公路、仓库、通信、供电、供水等设施全都瘫痪。海啸浪高30米,并波及美洲太平洋沿岸及海岛地区如夏威夷、日本等地,余波并达南极洲。有感区半径1500千米,破坏面积130万平方千米。死亡131人。伤亡不详。此次地震是北美洲有史以来最大地震。" }, { "instruction": "湖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属更新世中期(相当周口店期)。分布在陕西省渭河盆地的南部。命名剖面在陕西蓝田湖一带。沉积物的性质,最主要的是河流沉积的砂砾层与黄土状沉积物。前者主要分布在灞河第Ⅲ,Ⅳ级阶地上,最厚达40余米;后者分布在上述砂砾层之上和邻近的黄土塬上,最厚处达百余米。根据脊椎动物化石、古土壤与剥蚀面,可以分为相当于周口店阶的下部和上部两部分:周口店阶下部(Qp2-1)在灞河第Ⅳ级阶地上为砾石、砂质土与浅红色粉砂质粘土,黄土塬上为黄褐色黄土状砂质土,含大块钙质结核,古土壤A、B层颜色不很明显;在蓝田县公王岭剖面淡黄色黄土状粉砂质粘土的底部钙质结核中发现蓝田猿人头盖骨、上颌骨和牙齿化石,同层发现大量哺乳类动物化石。古地磁测年结果,公王岭蓝田猿人化石层位约110万~115万年;周口店阶上部(Qp2-2)在灞河第Ⅲ级阶地为砂砾层,在砂砾层上和黄土塬上为棕红色或红褐色黄土状砂质土,其中的钙质结核常聚集成网状,有时也连成条带,下部多成板状,古土壤A,B层在上部颜色较深,下部颜色较浅,古土壤层比较密集。在蓝田湖乡陈家窝村剖面中发现有蓝田猿人下颌骨化石命名为公主岭动物群。" }, { "instruction": "桥镇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早奥陶世,分布于陕西镇巴、紫阳、岚皋、镇坪一带。下部为条带状板岩、钙质板岩,含炭粉砂质板岩及泥质灰岩,上部夹砂质大理岩;上部为粉砂质板岩、条带状板岩,夹凝灰质或炭质板岩。底部以泥质灰岩的出现与下伏上寒武统顶部角砾状灰岩区分,顶部以上覆权河口组底部厚层砂岩的出现为分界标志。上、下均呈整合接触。化石稀少,上部含笔石Tetragraptus quadribrachiatus,三叶虫Niobella sp.,腹足类Obolus sp.;高滩任河西岸本组下部含三叶虫Niobella sp.,Hysterolenus sp.等;岚皋花里溪大毛沟含笔石Dictyonema murragi,Clonograptus sp.,三叶虫Niobella ziyangensis,Geragnostus sp.及腕足类,海百合茎。厚1027m。厚500~1478米。" }, { "instruction": "隐轴亚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穆恩之等于1966年创建的笔石纲、正笔石目的一亚目。为中轴夹于攀合的笔石枝之间的正笔石,起源于无轴亚目、并进一步演化为有轴亚目。笔石体由攀合的四个笔石枝(叶笔石科)或两个笔石枝组成,两枝攀合的笔石体又可分为两枝背部相接的双肋式(心笔石科)或两枝侧面相叠的单肋式(隐笔石科)。奥陶纪。常见属如叶笔石(Phyllograptus)、心笔石(Cardiograptus)、舌笔石(Glossograptus)等。" }, { "instruction": "公共政策地理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研究各国、各地区公共政策的制定、实施、监督和评价,侧重于环境、经济和社会空间问题的政策评价以及有效地理影响与程度的评价。" }, { "instruction": "固相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岩石开始发生局部熔融的pTX(压力温度组分)条件,或者,指岩石结晶作用过程中残余岩浆最终消失之前一刹那的pTX条件,上述两种条件下,岩浆的数量为无穷小。在二元系中,固相线实为一条曲线,但是,在三元系中固相线实为一个面,所以固相线的“线”不是指几何学上的线,它是岩石相平衡中的一个概念性术语。" }, { "instruction": "n值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美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诊断特性之一。能反映田间条件下的水分含量与土壤质地(大于0.002毫米的土粒与小于0.002毫米的粘粒含量)之间的关系,用以检测土层的下陷程度。其关系式为n=(A-0.2R)/(L+3H)(式中:A为田间条件下的含水量(%);R为粉砂加砂粒两者的含量(%);L为小于0.002毫米的粘粒含量(%);H为土壤有机质含量(%)。得出的n值越大,表示土壤在排水后越易下陷,能承担的负荷力越小)。" }, { "instruction": "蜉蝣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代表种蜉蝣。稚虫水生,成虫不摄食,寿命极短,为鱼类所嗜食,化石出现于法国中石炭世和美国早二叠世,中国最早化石发现于辽西中侏罗世地层,现生300属2000多种,中国有250种。" }, { "instruction": "steam fumarole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喷出的气体以水蒸气为主的喷气孔。水蒸气的含量可达99.75%,其余的不凝气体仅占0.25%。其中CO2占不凝气体的75%,H2S占15%,还剩10%则为H2、N2和CH4。" }, { "instruction": "潮波变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潮波在河口传播过程中,因受两岸地形的约束和反射、底床的摩阻作用以及径流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水流现象。主要表现在:①潮差变化。河口潮波一方面因过水断面收缩造成能量集中和局部反射,使潮差加大;另一方面因受摩擦阻力影响和径流顶托,能量逐渐耗损而使潮差减小。在断面骤缩小的河口或海湾的近海侧,潮波能量的集聚多于耗损,潮差具有从口门向里递增的趋势,但再向河口上游,能量损耗逐渐大于集聚,潮差沿程减小。如在钱塘江口,接近杭州湾的金山历年最大潮差为6. 03m,至澉浦则达8.93m,自澉浦向上,潮差又逐渐减小。在断面逐渐收缩的河口,潮差增加不甚显著,出现最大潮差的部位在口门附近或口外海滨,进口门后潮差逐渐减小,如长江口南支即是;②潮波波形变化。当潮波进入河口后,由于波峰水深大,传播快,波谷水深小,传播慢,使潮波在上溯过程中发生变形,前坡变陡,后坡趋缓。反映在潮时上,涨潮历时缩短,落潮历时延长;③流速和潮位相位差的变化。当潮波自口外向口内传播时,水位和流速过程线的相位发生变化:第一阶段潮波开始变形,但涨落潮历时仍较接近,涨急出现的时间略早于高潮位出现的时间;第二阶段潮波既衰减,又继续变形,涨急出现时间先于高潮位达1~2h;第三阶段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有一定径流下泄,河道阻力较大,潮波能量以衰减为主,涨潮流历时进一步缩短,流速减小,落潮流历时加长,流速大于涨潮流;另一种是径流很小,或受堤坝等建筑物阻挡,潮波受反射作用,涨急先于高潮位时间约2~3h,接近中潮位,转流发生在高、低潮位附近,潮波接近驻波性质。" }, { "instruction": "生物地球化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研究地球表层尤其是生物圈中生命成分与非生命成分之间物质的交换、变化机制及其演化规律的综合性学科。是地球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地球化学对于阐明生命起源、生物进化、生物成岩和成矿作用、环境自然净化、农业土壤改良以及对古环境和古气候的研究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 { "instruction": "geophysical observation;geophysical field observation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利用各种仪器对地球各种物理场所进行的相对观测。根据近代观测研究,发现地震前地球的许多物理场(如地磁、地电、重力等) 常有异常变化。 因此观测这些异常变化是探索地震预报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经常应用的有地磁测量、地电测量、重力测量、地应力测量等。" }, { "instruction": "环太平洋活动构造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沿太平洋边缘分布的强烈活动的构造系统,是全球三个超巨型活动构造系之一。它与最新的造山带、强震带和近代火山带、地热和地球物理异常带、温泉带相一致。该活动构造系从大洋至大陆,主要由环太平洋深海沟带、岛弧带、弧后盆地等组成。其分布地区从印度尼西亚,经菲律宾群岛、东亚岛弧、阿留申群岛、北美和南美西海岸,直至南极洲的北岸地带。" }, { "instruction": "北流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中泥盆世应堂期。分布于广西中南部。命名地点在广西南部北流县城北2千米的大风门至暗螺岭一带。为浅海相沉积,自下而上分三组:①黄京山段,为深灰色厚层白云岩,厚329米,含珊瑚Thamnopora sp.;②贵塘段,为泥质灰岩及含燧石灰岩,厚368米,以含腕足类Zdimir为特征,其他尚有珊瑚Acanthophyllum gueitangense,Trapezophyllum cystosum,Pachyfavosites ertangensis等;③鸭壤段,由薄层至中层灰岩及泥灰岩组成,底部为一层厚9米的砂岩,共厚107米,含腕足类Acrospirifer fongi,Eospiriferina lachrymosa,珊瑚Utaratuia等。与下伏郁江组关系不明,与上覆东岗岭组呈整合接触。黄京山段、贵塘段和鸭壤段已独立建组,北流组废弃不用。" }, { "instruction": "地震能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震发生时释放出来的能量。它们绝大部分以机械能(岩石破裂和位移)和转换为热能的形式存在于震源区,少部分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外传播。地震能目前还不能直接测量,所测到的只是地震波的能量。也有人不加区别地把地震波的能量称为“地震能”,并用以作为表示地震大小的标度,这显然是不确切的。一般说地震波的能量与地震的总能量的比例并不是一个常数。不同震级地震通过地震波释放出的能量大致如下表:震级能量/J震级能量/J06.3×10452×101212×10666.3×101326.3×10772×10152.53.55×10886.3×101632×1098.53.55×101746.3×10108.91.4×1018*据《地震问答》第四版,地质出版社,1997震级每差0.1级,能量的大小约差1.414倍;差0.2级,能量差(1.414)2=2倍;以此类推,震级差1.0级时,能量约差(1.414)10倍,即31.62倍。而震级相差2.0级时,能量正好相差1000倍。" }, { "instruction": "叶菊石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头足纲菊石亚纲的一目。壳平卷,壳面光滑或具微弱饰纹。缝合线菊石型,但其鞍部裂成叶片状,每一个小叶的顶部浑圆,整个鞍部颇似蕨类植物的一片复叶。三叠纪至白垩纪。化石相对较少,有光叶菊石(Leiophyllites)等。" }, { "instruction": "黄土盐类成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黄土中能溶于水的化学组分。通常用单位质量的黄土中溶解于水的盐类质量分数或摩尔分数表示。黄土盐类按溶解于水的难易程度可分为易溶解性盐类、中等溶解性盐类和难溶解性盐类。其中易溶解性盐类主要包括重碳酸盐、氯化物和硫酸盐如芒硝等,后者含量较少;中等溶解性盐类主要为石膏,它的含量没有碳酸盐类多;难溶解性盐类以石灰质(碳酸钙)为主。黄土盐类成分的平均含量一般不超过总含量的3%。由于黄土高原区不同区段、不同地貌单元以及不同时代、不同成因的地层,甚至不同层位的黄土,其地质环境及地下水的活动强度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其盐类成分的含量亦有显著差异,尤其受土壤干湿程度影响较大。野外测试表明,黄土盐类成分在同一地点有从表层往深部淋滤的特性。黄土中的盐类成分含量的变化对黄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有较大的影响,如能引起黄土的溶解性、膨胀性、渗透性等的改变。如果黄土中大量盐类成分被溶解,还能改变黄土的强度、稳定性、透水性、黏着性等。黄土盐类成分对黄土的物理力学性质的影响是双重的,当其呈固态和液态时,所起作用是相反的。呈固态时,盐类在黄土中起骨架和胶结作用,对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有加强的作用;呈液态时,对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有削弱的作用。" }, { "instruction": "黑柱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CaFe2+2Fe3+[Si2O7]O(OH)。斜方晶系。晶体呈柱状,柱面上具纵纹;通常呈粒状或块状集合体。黑色。油脂光泽。硬度5.5~6.0。解理平行{001}和{010}中等。密度3.8~4.1克/厘米3。产于接触交代铁矿床中,与钙铁榴石、钙铁辉石等矽卡岩矿物共生。" }, { "instruction": "融县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融县灰岩。时代属晚泥盆世。分布于广西境内。命名地点在广西旧融县(现大苗山苗族自治县)的县城附近。为浅海相碳酸盐沉积,以灰白色、浅灰色厚层灰岩为主,具鲕状结构,夹白云质灰岩,厚约200米,含腕足类Yunnanella synplicata,Cyrtospirifer spiriferoides等。与下伏桂林组和上覆天河组均呈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变质反应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变质作用过程中形成新矿物的化学反应。变质反应的主要特点是,有关反应是在岩石基本上保持固态条件下进行的,而且新矿物的形成和原有矿物的分解同时发生。温度、负荷压力和流体压力是控制变质反应的主要因素。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性质可将变质反应分为如下类型:①固体反应,包括同质多象转变、固溶体出溶、固相之间反应等;②脱挥发分反应,包括脱水反应和脱碳酸反应;③氧化还原反应。" }, { "instruction": "最高容许浓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环境中有害物质容许存在的最高浓度。由国家以法令形式规定,以保证人们不会受到这些物质的损害。其依据为卫生学调查、动物实验、日常的卫生实践以及动植物的影响等。中国已颁布有大气、地面水和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以及生物体中农药含量的最高容许浓度等。但规定的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应视实际情况不断修改、不断完善。" }, { "instruction": "气候资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能为人类利用并转化为生产力的气候条件。有光照、热量、水分、风力等。气候资源是一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其中太阳能、风能等气象能源是用之不尽的清洁能源,我国高原与西北地区的干旱、少云及多风地区,蕴藏了丰富的太阳能与风能资源。广义上,气候资源还应包括凝结潜热、雷电等潜在能源,只是目前科技尚未达到可以实际利用开发的水平。我国属季风气候区,雨热同季,极有利于农业生产,是可以充分发挥潜力的气候资源。由降水和地形条件构成的水力资源,也与气候资源转化有关。随着人类对气候条件认识的深入,气候资源也有待进一步认识和发掘。" }, { "instruction": "相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剖面结构(profile texture)、垂向序列(vertical sequence)。从曲流河的剖面结构及与块状图的对比(引自R.C.Selley,1978)一种相逐渐过渡到另一种相的一系列相组合顺序。不同环境具有各自特殊的水动力条件和变化特点,因此在沉积剖面上表现出特定的岩性、结构、构造、生物等组合的顺序。相序的顶部和底部可以是突变的或侵蚀接触,或者是古土壤。单个岩层只能提供沉积时的局部的条件,而相序则可提供整个沉积环境特征,以及它们随时间的发展和演化特征。一个相序可以只形成一次,也可以多次重复(称旋回)。不同沉积环境的相序是不同的,在陆源碎屑沉积环境,常有二种重要相序,一种是粒度向上变细的相序,如曲流河沉积剖面及潮坪沉积剖面,而滨外坝、三角洲、障壁岛的剖面具有粒度向上变粗的相序。在海相碳酸盐沉积中,以浅水碳酸盐沉积为主,其沉积速度总是大于沉降速度,结果碳酸盐沉积总是达到并超过海面,形成了具有向上变浅的沉积序列,常常从潮下到潮间及潮上,即由灰岩相→蒸发岩相演变。" }, { "instruction": "植物岩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因植物的作用而产生的岩溶作用过程或形态的统称。植物放出或吸收CO2,加速水对碳酸盐矿物的溶蚀或水中碳酸盐的沉积;植物分泌的有机酸,以及植物本身的钻孔作用,都能导致植物岩溶的产生。常见的植物岩溶形态有溶盘、洞口石刺、洞口或洞外钟乳石。常表现向光性,如地表河中的钙华坝,以及一些显微形态等。" }, { "instruction": "边缘弧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大陆边缘的弧形构造带。在亚洲大陆相当发育,主要有两种类型:①向东南突出的边缘弧,常见于大型地块边缘,如蒙古高原东南边缘弧、山西陆台东南边缘弧、贵州高原东南边缘弧和一系列岛弧等,它们总体呈北北东—北东向延展。对其成因虽有不同认识,但一致认为是新华夏系受纬向构造带强烈干扰的结果,因纬向带具等距性,故它们被等距地分割成若干段落,各自形成一个完整的弧形构造,反映中国大陆向太平洋方向强烈推挤的趋势;②向西南突出的边缘弧,在青藏高原南缘和中南半岛西部相当发育,反映亚洲大陆东南部向西的推挤作用。" }, { "instruction": "全新世黄土古土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发育在全新世黄土中的古土壤。过去研究报道很少,且常与马兰黄土中的古土壤相混淆。刘东生等著《黄土与环境》一书开始明确黑垆土为其代表性土壤,该土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被列为独立的土类,设在钙层土纲之下。其基本特征是:土体深厚,全剖面有石灰反应,碳酸盐淋溶仅在初、中期阶段;粘化程度低,有时仅属形态不明显的“隐粘化现象”。其地理位置是向干旱区过渡,实际上是一种弱度发育的碳酸盐灰褐土。" }, { "instruction": "杆石亚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软体动物门头足纲的一亚纲。壳多为直的窄圆锥形或宽圆锥形,也有稍为弯曲者,横断面圆形或椭圆形,原壳球形或蛋形。体管简单,位于壳的腹缘,隔壁颈为直颈式或弯颈式。缝合线直或略弯曲,成年期均具一小而浅的V形腹叶,某些杆石进化类型可具有一背鞍及侧叶。壳面通常光滑,有的具有饰纹。杆石在头足纲的分类中,过去多根据其体管位置而列入菊石亚纲,并认为菊石是从杆石演化而来,但也有将其隶属于鹦鹉螺亚纲,现在多主张为一个独立的亚纲。全为海生,奥陶纪至三叠纪,主要生存于晚古生代,二叠纪末绝大部分绝灭。化石有杆石(Bactrites)、叶杆石(Lobobactrites)、副杆石(Parabactrites)等。" }, { "instruction": "日月相合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当新月出现的时候,月球和太阳位于地球的同侧,这叫做日月相合,也就是朔。" }, { "instruction": "金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金星是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之一,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是第二颗,与太阳的平均距离为0. 723天文单位,也是离地球最近的行星。中国民间称之为太白或太白金星。金星是夜空中除月亮之外最亮的大行星,黄昏出在西方,称为庚星;而黎明出现在东方,称启明星。金星的半径约6050km,为地球半径的95%;质量约为4. 87×1027g,约为地球的81.5%;金星的公转轨道偏心率只有0. 007,是一个很接近于圆的椭圆,轨道面与黄道面之间的夹角约为3. 39°,接近重合。公转的周期为224.7日。金星是太阳系中唯一逆向自转的行星,自转周期为243±1日。金星大气密度是地球的100倍,而大气中二氧化碳占97%,引起奇热的“温室效应”,使表面温度高达480度,而且基本上没有地区、季节、昼夜的区别。在离金星表面30~40km处有一层约30km厚由硫酸组成的云层。金星没有卫星。" }, { "instruction": "斜视虫亚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三叶虫纲褶颊虫目的一亚目。头尾等大,或尾部略小,胸部6~10节。后颊类面线,腹边缘宽,腹边缘板大。头鞍沟多微弱或缺失。壳面多无疣斑。奥陶纪至二叠纪。重要属有斜视虫(Illaenus)、蚜头虫(Proetus)、菲利普虫(Phillipsia)等。" }, { "instruction": "钒钙铜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CaCu〔VO4〕(OH),含V2O5 38%。斜方晶系。通常呈鳞片状、土状、肾状。黄绿、橄榄绿色。条痕淡绿黄或淡褐黄色。珍珠光泽。硬度3.5。解理平行{010}完全。3.5~3.9克/厘米3。外生成因的矿物,产于硫化物矿床的氧化带中。是炼钒的矿石矿物之一。" }, { "instruction": "人类进化形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早期人类化石发现增多,分支系统学方法的使用和进化理论的完善,许多科学家接受人类演化呈树丛状方式的观点。在300万年前,南猿始祖种和部分南猿阿法种以及最近又发现的350万年前的扁脸肯尼亚人等生存年代有重叠现象。而在大约200万~300万年前发现的化石更为丰富得多,很明显地表示有一个以上的人类物种并存在世界上。甚至有的学者认为在大约100万~200万年前或者更晚仍然是树丛状进化。尤其是2004年在印尼发现的俗称小矮人的弗洛勒斯人(Homo florpesiensis)更为此理论提供了依据。通过生存竞争和自然选择,只有一个物种继续繁衍,其余物种遭淘汰。也有学者认为在100万~200万年前或更晚些的这个时代里人类已能制造石器,人的活动能力增强,交流机会频繁,虽然不同地区的人群之间体质形态等存在着差别,但这种差异不一定能发展成不同的物种,而更可能是发展成多型种,此时的进化模式更可能近似河网状。" }, { "instruction": "土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按成土条件、过程与发生属性的共同性划分的土壤分类单元。土类间的层段均有明显差异,如黑土、黑钙土、栗钙土钙积层有或无,有机质层的厚度与含量,钙积层的深度与含钙量等均不同,据此划分土类。" }, { "instruction": "城市工业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工业区类型之一。以城市为依托而形成的工业区,亦为城市功能分区的组成部分。集中摆布城市工业,形成城市工业区,是优化城市功能分区要求。按其工业部门构成,通常可分为专业化城市工业区(如中国兰州市的石油化工区、郑州市的纺织工业区等)和综合性城市工业区二种,以综合性城市工业区居多。" }, { "instruction": "midplate volcanoes in oceanic plate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大洋板块的内部有许多大型火山链,它们远离扩张脊,并且比它们所屹立的洋壳年轻。在太平洋,这些火山岛和海山的排列非常规律,彼此近于平行,并垂直于东太平洋脊的磁异常。研究最深入的为西北向的夏威夷海山链和北北西向的天皇海山链。从夏威夷岛往北西,火山的年龄愈来愈老,是因为夏威夷恰恰位于‘热点’之上,当岩石圈从洋脊扩张并位于热点之上时就有火山喷发。在夏威夷岛链每1000千米有18座大火山。在天皇海山链只有13个,说明太平洋板块相对运动的速度与方向均发生改变。在天皇海山链形成的早期,可能板块运动的速度是相对较快的。" }, { "instruction": "劳氏笔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正笔石目的一属。笔石体水平伸展,正分枝4~5次,前三、四级枝较短,末级枝长。胞管为直管状,单列。早奥陶世至中奥陶世,世界各地。中国产于南方及祁连山等地。" }, { "instruction": "水域生态灾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水域生态系统的固有平衡在自然和人为的双重干扰下,其组织结构和功能受到破坏或被改变后,给自然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所带来的一系列不良后果。水域生态灾害主要包括:水环境灾害、资源枯竭灾害、水体污染等。水域生态系统退化和损害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干扰的结果,其内在实质是系统结构的紊乱和功能的减驹与破坏,而在外在表现上则是生物多样性的下降或丧失以及自然景观的衰退。目前全世界的水域生态系统正在遭受严重的改变和损害,这种变化和破坏的程度显然大于历史上任何时期,而且受到损害的速率远远大于其自身的及人工的修复速率。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560 000km2,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大量泥沙淤积江河、湖泊和水库,使水域面积缩小,水下地形平坦化,威胁水生生物的活动空间(栖息地,繁殖场,索饵场,越冬场),容纳的生物量和生物类型相应减少,生物资源趋于衰退。水域生态灾害是人类最严重的灾害之一,防治水域生态灾害已成为全球性的一个紧迫问题。" }, { "instruction": "土壤肥力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土壤为植物生长发育供应和协调营养元素及环境条件的能力,它是土壤物质组成、理化性状和生物学特性的综合反映。土壤水分状况、土壤养分状况、土壤通气状况和土壤热状况是构成土壤肥力的四大要素,简称为水、肥、气、热,它们之间存在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一般通过改良土体结构、耕作层性状和定向培肥可以增加土壤对水、肥、气、热的协调能力,以满足植物生长发育的需要。土壤肥力可分为自然肥力、人工肥力和经济肥力等。" }, { "instruction": "决口扇沉积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冲积相沉积类型之一。洪水期间,由于河水在天然堤低处溢出或天然堤决口,在堤的下坡及河漫滩的外缘上形成的扇状堆积物。通常由分选中等的细砂、中砂组成。在河流相剖面上表现为透镜状沙体,厚度一般不超过一两米。" }, { "instruction": "镜眼虫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三叶虫纲镜眼虫目的一属。头鞍向前变宽,前端下弯或向前伸出。头鞍沟3对,前2对不显,后一对横越头鞍,形成一与头鞍前部明显区分的头鞍后环节。颊角圆润,无颊刺。面线为前颊类型。尾短,半圆形或短半圆形。志留纪至泥盆纪,世界各地。中国产于南方及东北、西北等地泥盆系。" }, { "instruction": "山麓剥蚀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山足剥蚀面(denuded surface of foothill)。山麓地带受长期的片状水流冲刷和重力崩落作用,山坡逐渐后退而形成的剥蚀面。" }, { "instruction": "一次污染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也称原发性污染物。由人为污染源或自然过程直接排入环境中,其物理和化学性状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质。一次污染物是相对于二次污染物而言的,后者是由一次污染物转化而成的。环境污染主要是由一次污染物造成的,其来源清楚,可以采取措施加以控制。常见的一次污染物有大气中的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以及水体、土壤中的重金属、农药、有机物等。" }, { "instruction": "勘查地球化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简称化探。系统研究地球化学勘查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的一门科学,属于地球化学学科应用地球化学的一个分支。元素从矿床向四周不同介质中分散的现象奠定了它的理论基础与方法学。但这门新学科自诞生之日起就具备的系统测量元素空间变化的特性使它不可避免地要扩大测量空间、扩展所测量元素的数目,从而使它的理论基础与方法学发生重大变化。由于矿产资源是元素构成的,环境问题也是由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分布与行为决定的,故进入21世纪的勘查地球化学将在解决人类所需的资源与生存环境的重大问题上发挥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 }, { "instruction": "戈壁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大型甲龙。头骨长度大于宽度,背视具三角形,轮廓。眼眶为头盖长度的20%,前颌骨形成一狭窄的顶点。外鼻孔为头盖长度的23%。眶前区头顶上部缺乏可见的骨质装饰物,眶上纹饰小。下颌齿长度非常短。化石产于内蒙古阿拉善沙漠吉兰泰盐湖以东60千米处早白垩世地层。" }, { "instruction": "水底沉积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底质或底泥。其来源有:①江、河、湖、海水体中夹带的泥沙等悬浮物,沉积于水底;②水生生物的残骸及其分解产物沉积于水底;③水体污染物,特别是汞、镉、铅、锌、镍等重金属和吸附性强的有机物,随悬浮物而沉积于水底。水底沉积物研究是环境分析的重要方面之一。通过对水底沉积物的物理、化学、生物等的特性分析,以及沉积环境的研究,可以查明过去若干时间内污染物种类,判定污染程度,确定污染源位置。" }, { "instruction": "海槛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分隔相邻海盆或海盆与洋盆的海岭或隆起地形的鞍部。如分隔地中海海盆与大西洋的直布罗陀海峡底部的鞍部。其最大深度称海槛深度。接近大陆一侧的海盆中沉积厚度超过海槛深度时,外侧的海盆就开始接收大陆物质的沉积。也有将接近峡湾口的海底岩石或泥质的横向隆起,称为海槛。" }, { "instruction": "面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面颅。颅骨的前下部分,由15块骨组成。包括成对的上颌骨、颧骨、鼻骨、泪骨、(硬)腭骨及下鼻甲和不成对的犁骨、舌骨、下颌骨。上颌骨为面颅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其上着生牙齿,为面颅骨片中较坚厚的一部分,常可保存为化石。在有些报道中,常把下颌骨排除在外,面骨仅包括上颌骨及颧骨、鼻骨的部分骨片。" }, { "instruction": "卡多米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法国诺曼底半岛卡昂(Caen)地区前寒武纪千枚岩与覆于其上的寒武纪砾岩间的不整合。千枚岩的确切年代虽尚不明,但变质程度较浅,故认为是元古宙之产物。卡多米运动的时代可能为前寒武纪末期。" }, { "instruction": "geology of mineral prospecting,geology of mineral exploration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找矿勘探地质学、矿产普查勘探学。是研究矿产形成与分布的地质条件、矿床赋存规律、矿体变化特征和研究工业矿床最有成效的勘查理论与方法的应用地质学。即以研究矿床、矿体地质学基础,以矿产预测、勘查与评价为中心内容,以提高矿产勘查效果为目的应用地质学。其主要研究内容是矿产预测、矿产勘查与矿产储量三个基本方面。其研究对象主要是工业矿体,具有开发利用的经济价值。其主要研究方法是观察研究、统计分析、模型类比和综合评价。所以矿产勘查学是地质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一门经济地质学。" }, { "instruction": "沃德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位于罗德阶之上,卡匹敦阶之下,是国际地层表中中二叠统中部的一个阶。其底界以牙形石Jinogondolella aserrata的首现为标志。层型剖面位于美国得克萨斯州低德鲁普山区东南部瓜德鲁普关口处。" }, { "instruction": "远洋沉积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远离大陆的开阔大洋之沉积物。大体相当于深海沉积物,可分为红粘土和远洋软泥两类,此外还有锰结核、多金属泥、深海砂、火山泥或砂等物质。其来源,可能有陆源的、自生的、火山的以及宇宙成因的。它的沉积速率非常缓慢,每千年仅几毫米。已知的以侏罗纪沉积物为最老。因此,有人认为大洋地壳是中生代后的产物。" }, { "instruction": "古土壤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研究非现代成土环境下所形成土壤的特征及其时空变异规律的学科。现今研究的古土壤多形成于第四纪的各个地质历史时期以及新近纪末期,并具有被埋藏的或残余的表面,它是研究第四纪地层、冰期与间冰期交替过程以及环境演变过程的重要标志物。但古土壤还可形成于更早的时期。" }, { "instruction": "断错崩积楔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断层陡坎的一种坎前堆积体,由其堆积的形态似楔状而得名。崩积楔的沉积相一般为二元结构,靠近断层的部分为分选差的团块或碎屑堆积,楔体上部和远离断层的部分堆积的物质颗粒相对细小,分选较好,有更好的层理。一般每一次断层陡坎可产生一个崩积楔,因此崩积楔的个数可作为断错事件次数的判据。" }, { "instruction": "社会风俗改造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通过社会变革,废除历代相沿而不适合时代进步和科学发展的风尚习俗,代之以进步的、科学的社会生活方式规范,形成新的社会风尚习俗的一种变革活动。新中国进行的社会风俗改造包括娼妓改造、禁烟禁毒、婚姻改革、殡葬改革,带有社会成员自我改造的性质。" }, { "instruction": "卫星导航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利用人造地球卫星进行导航定位。由子午导航卫星、地面站及定位设备三大部分组成。现有6个子午卫星覆盖整个地球表面,其运转轨道为圆形,距地面高度约1075千米,大约每108分钟绕地球一周。船舰航行时根据纬度的不同,平均每60~90分钟有一颗卫星经过上空,时间约10~18分钟;此时利用锁相放大器捕获卫星发射的信号,用电子计算机测定船舰在海洋上的位置,常用双通道消除卫星发射信号经过电离层的折射提高定位精度。与无线电导航的原理基本相同,只是把地面上的导航发射台移到按一定规律运转的人造地球卫星上而已。" }, { "instruction": "岛屿生物地理学学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岛屿生物地理平衡理论。" }, { "instruction": "碎屑白云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具碎屑结构的白云岩。碎屑成分为白云岩碎块或白云岩岩屑,胶结物为白云石。按碎屑的形状和大小可分为砾状白云岩、角砾状白云岩、砂状白云岩和粉砂状白云岩。它常在白云岩中呈厚度不大的夹层,是在蒸发潮坪环境中由于干裂、潮流活动形成的。" }, { "instruction": "始反鸟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反鸟亚纲的一目,仅1科1属,即始反鸟科(Eoenantiornithidae)始反鸟属(Eoenantiornis)。始反鸟属名由Eo(初始的)及enantiornis(反鸟)组成,意为初始的反鸟。化石采自辽宁北票黑蹄子沟上侏罗统至下白垩统义县组下部,个体小于始祖鸟和孔子鸟但稍大于中国鸟等九佛堂组中的反鸟类。头骨短、高,吻短;上颌骨背突细长且构成整个外鼻孔的后缘,鼻骨短宽;上颌骨齿小于前颌骨齿。颈部长,颈椎11枚;荐椎愈合,可能由6~8枚椎骨组成;尾综骨长。叉骨Ⅴ形,具较长的锁下突;乌喙骨相对较短,末端宽;胸骨顶端不强烈向后凹陷,胸骨具单一、较短的后侧突。肱骨稍短于尺骨,腕掌骨短,第Ⅲ掌骨扩展但不与第Ⅱ掌骨末端愈合;第Ⅰ指骨细长,第Ⅰ、Ⅱ指爪较发达,第Ⅲ指仅残存近端的第1指节,其他指节及爪均退化消失。始反鸟略大于其他早白垩世反鸟类的事实,表明身体缩小的趋势在反鸟类进化中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 }, { "instruction": "洞穴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探查、研究人可进入的洞穴的科学。岩溶洞穴是洞穴研究的主要对象,它与岩溶研究密切相关。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洞穴成因、洞穴地貌和地质、洞穴物理、化学和水文、气象、洞穴生物、洞穴古生物和考古、洞穴文化艺术、洞穴的勘测技术、洞穴制图与摄影及洞穴生态环境与保护等。" }, { "instruction": "农村地理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乡村地理学。研究乡村地区的人口、农业、交流活动等方面的地理特征。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曾对农村人口、农业、聚落、土地利用、经济活动与环境关系、文化和乡村规划等,曾掀起研究高潮,但以后随之减弱。" }, { "instruction": "石盒子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石盒子系。分上、下石盒子组,下石盒子组属中二叠世中晚期,上石盒子组属中二叠世晚期至晚二叠世早期。分布于山西、河北、河南、安徽及鄂尔多斯盆地。命名地点在山西太原东5千米的石盒子沟。本组下部是一套陆相灰、黄、绿杂色页岩、泥岩及砂质页岩,底部夹薄煤层,含铁锰质结核,厚达200米,含以Emplectopteris triangularis及Cathaysiopteris whitei为代表的中期华夏植物群。本组上部是一套陆相黄色砂岩、黄绿色粘土质页岩与黑紫色泥岩相间成层,中夹紫红、棕红色砂质页岩和粘土页岩等,厚约200~370米,含以Gigantonoclea halli及Lobatannularia heianensis为代表的晚期华夏植物群。本组底部的骆驼脖子砂岩很不稳定,与下伏山西组之间的关系不易确定,可能呈整合接触,也可能呈假整合或不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动力地貌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研究各种外动力在地貌形成中的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形态特征的学科。外动力包括流水、冰川、波浪、风、溶解、热力冻融等作用。它运用物理学(主要是力学)和化学的方法研究地貌过程,以揭示地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内在机制,并进而建立它的物理或数学模型。动力地貌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是动力作用均衡的思想。各种外营力与地表之间,在经过长期相互作用之后,可以调整到一种相对均衡的状态,这时能量消耗、物质分配处于最合理的状态,即达到最大的“熵”值,地貌形态就相对稳定。山地斜坡均衡剖面、河流均衡剖面、海岸均衡剖面和冰雪积累写消融平衡等都是这一思想的体现。按照这种思想来研究地貌的发生和发展,使地貌学研究更加接近于自然界的实际情况。动力地貌学已成为现代地貌学的重要发展方向。" }, { "instruction": "云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不接地面的悬浮在大气中大量小水滴和小冰晶组成的集合体。云滴直径一般在1~100μm。云的形成几乎都与大气的上升运动有关,空气在上升冷却过程中水汽达到饱和,才在凝结核(凝华核)上凝结(凝华)成小水滴和小冰晶。因此云常被视为上升运动的可见形式,它的形态、变化和运动,常能揭示当时天气过程的发展趋势。所以,云量云状的观测是重要的气象观测内容。云量指云层覆盖天穹的份量(按十等份记),云状通常按云的国际分类法记载,反应云的高度、形成条件等形态特征。云不仅是天气过程的产物,云形成时要释放潜热,参与大气的热力过程,形成后可以产生降水,对地面起保温效应,是地-气系绕辐射平衡的重要成员,也是气候系统中的活跃因子。" }, { "instruction": "初始海泛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也称海侵面,即海水首次越过陆棚边缘所对应的界面。它是低水位体系域与海侵体系域之间的物理界面,并以低水位沉积体系向盆进积转换为海侵沉积体系向陆退积为特征,初始海泛面常常伴随着海水进侵过程中在向陆方向对层序底界面的侵蚀作用。在湖泊层序中对应于初始湖泛面。" }, { "instruction": "河口最大浑浊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河口区中的某一区段其悬沙稳定,且有规律地在一定范围内迁移的浑浊水体,它是河口环境中的一个特殊区段,通常位于河口与海水经常交汇、径流与潮流相互抗衡的地带。它在河口沉积过程中,对泥沙特别是细颗粒泥沙的聚集和沉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河口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中,对许多重金属元素和有机物的化学行为、迁移和归宿产生显著影响。" }, { "instruction": "城市环境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包括城市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与城市这个整体地理事物发生关系的各种自然现象、人文现象的总和。城市景观、形态、人口、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各种物质设施等人文现象总和为社会环境,决定城市的性质、规模和发展。城市内部的地质、地形、水文、气候、动植物、土壤等构成城市的自然环境,对城市外部景观、内部构造产生影响。" }, { "instruction": "疑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译双猴、双猿。分类位置未定的兔猴类化石,可能是狭鼻猴类的祖先类型。化石发现于缅甸邦唐山曼德勒以北约400千米的莫冈附近。晚始新世地层,距今约4000万~4400万年。发现的化石为带有两个前臼齿和一个臼齿的左下颌骨。下颌体较短、深而粗壮,颏孔位置高且向前移,下颌联合部短。前臼齿呈双尖型,下第一臼齿的下次小尖位置近中央,下前尖小,跟座大。其下颌骨及前臼齿具进步特征,与狭鼻猴类相似;其臼齿的某些特征与兔猴类(Adapiformes)和始镜猴(顽猴)类(Omomyidae)等相似。它们被认为是最进步的古近纪灵长类,可能为猴类或狭鼻猴类的祖先。曾据其词头amph译为双猴,但amph尚有个别的、可疑的、模糊不清等意,正确译法应为疑猴,示其分类位置不定。发现于同一山区的分类位置未定的另一灵长类化石是邦唐猴(Pondaungia)。化石为下颌碎块2块,带有下第邦唐猴右下颌碎块及m2m3一臼齿及下第二臼齿;上颌骨碎块带有上第一及第二臼齿。化石风化破损严重,使鉴定不能很确切,仅以与原上猿的某些相似和地理位置而认为系最早的狭鼻猴类。直到20世纪70年代发现新的化石才得以确立其灵长类特点。靠近下后尖的小的下前尖为兔猴类和其他原猴类的典型特征,深而厚的下颌体、近等高的跟座和宽的三角座等均属狭鼻猴类的典型特征。已磨耗的上臼齿具有发育的次尖及不明显的齿带,显然是猴的特征。据此可以认为邦唐猴是古近纪最早的旧大陆猴类,也可能为狭鼻猴类的祖先类型。" }, { "instruction": "海底砂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波浪、潮汐、海流等水动力条件下富集于海底疏松沉积物中的矿产。主要由密度较大的稳定矿物组成,如金、钛铁矿、金红石、锆石海底砂矿沉积剖面、独居石、电气石及金刚石等。海底砂矿通常平行海岸呈条带状分布,一般长数千米,大者可达数百千米。其分布主要受物质来源、地形和水动力条件的控制。如沙堤(或称沙坝)顶部的砂矿,有些是古代河流的冲积砂矿被淹没而成。已有许多国家和地区勘探开采海底砂矿。" }, { "instruction": "激光雷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用脉冲光束(激光)探测大气性质和活动的仪器。激光是物质受激辐射振荡过程产生的特殊光束,除有一般光学特征外,还具有相干性、单色性、方向性和高亮度特性。激光雷达基于后向散射原理,利用回波强度、频率、相位偏振等多种信息探测大气。如空气分子、灰尘、烟粒或云雾滴对激光束散射的强弱就与粒子的大小、浓度、物理特性和运动状况有关,测量散射回波强度随距离的变化可以反演光束路径中大气的物理特性。激光雷达可以测定云高、烟云的距离或逆温层顶的高度,并接收晴空中尘粒和悬浮粒子的反射,从而计算各高度风廓线分布,还可探测大气中污染物的浓度和成分。由于激光雷达发射波长太短,用于探测降水效果不理想,在应用中常与其他探测手段相互配合。" }, { "instruction": "海峡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两块陆地之间连接海或洋的较狭水道。是诲洋的一部分。其中有的沟通两海,如台湾海峡;有的沟通洋和海,如直布罗陀海峡。海峡中一般水深较深,水流较急,并多涡流。海峡可分自然海峡和人工海峡两种,前者一般是由于地壳发生断陷而成;后者是人类为了缩短航程而开凿出来的。海峡不仅是国际航运的纽带和海峡交通的要冲,而且其沿岸还是发展渔业、制盐、海水养殖、采油、开发森林和其他自然资源的良好场所。" }, { "instruction": "秦岭褶皱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为印支期形成的地槽褶皱系。位于中朝准地台与扬子准地台之间,向西与祁连、昆仑褶皱系相接,向东被郯庐深断裂截切。它是从寒武纪初至三叠纪长期发育的以冒地槽为主的多旋回地槽褶皱系,经历加里东、华力西、印支三个发展阶段。加里东、华力西褶皱带分布于北秦岭地区,印支旋回结束地槽发展。后期又经受燕山和喜马拉雅运动的强烈改造,前者并伴有相当规模的、以中酸性为主的岩浆活动。" }, { "instruction": "团块灰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以团块为主要组分的异化粒灰岩。按团块之间的填隙物成分可分为亮晶团块灰岩和泥晶团块灰岩。它常形成于海滩地带。" }, { "instruction": "徐庄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中寒武世中期。分布于华北及东北南部。命名地在山东济南市长清区张夏镇南馒头山北麓的徐庄。为浅海相泥质、碳酸盐沉积,以紫、灰、绿等色页岩与鲕状灰岩互层为主,自下而上含三叶虫Kochaspis hsüchuangensis,Sunaspis,Poriagraulos abrota,Bailiella等,厚50~100米。与下伏毛庄组呈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速足介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介形纲的一目。两壳常不等大,钙化好。背缘弯曲或为短于壳长的直缘。腹缘多内凹,部分直或凸。钙化襞狭或宽。肌痕聚集成圆形(后足介亚目);或肌痕数目减少、聚集成双行排列(平足介亚目);或分散不规则排列(速足介亚目)。铰合构造不分化(平足介亚目、后足介亚目),或分化为三元型、四元型(速足介亚目)。生活于海水、淡水及半咸水,奥陶纪至现代,包括属种甚多,再分为速足介亚目、后足介亚目及平足介亚目。" }, { "instruction": "粘粒矿物演变顺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粘粒矿物形成与演化过程中从一种矿物演变成另一种矿物的概念模型。从顺序图中可见粘粒矿物之间有一定的演变关系,从左到右,风化与成土程度由浅到深,矿物成分由复杂到简单,但这仅系一般趋势,它还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 { "instruction": "区域综合开发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以系统的观点、社会的观蠃和生态的观点对一定区域内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生产力合理结构与布局、环境综合治理与保护进行全面考虑和综合安排部署的工作。其内容通常包括两方面:①是区内资源调查与技术经济评价,提出合理开发利用宏观方案,并预测利用后果,估计利用效果;②是依据区内自然、社会、经济条件与资源地域组合特征,.综合治理环境要求,及全国劳动地域分工与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划要求,合理安排区内生产力总体布局。其基本目的与任务,是使该区社会经济发展同资源开发、人口增长、环境保护相互协调,以获取社会、经济、生态三者统一的最佳效益。中国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曾通过制订并实施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和农业区划等项工作,在区域综合开发方面取得积极成效。70年代以来,又从综合角度,全面考虑国土资源开发利用、地区工农业合理结构和布局及环境治理保护,有成效地积极开展国土开发与整治工作。" }, { "instruction": "白榴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基本上由白榴石、单斜辉石和数量不等的橄榄石组成的火山岩,属副长岩一类。具斑状结构或粒状结构。全部由白榴石组成的粒状岩石称为粗白榴岩(italite),白榴石被少量玻璃连结在一起,属纯白榴岩的浅色变种。见于意大利的火山集块岩中。如白榴岩中富含铁镁矿物,如橄榄石或辉石等,则称橄榄白榴岩(olivine leucitite)或辉石白榴岩(pyroxene leucitite)。" }, { "instruction": "军事实力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一国所拥有的国防、军事上的现实实力。亦即它所拥有的武装力量之兵力数量和质量、战斗力、现代化装备水平、后勤保障能力、动员扩编能力及军事工业生产能力等的总和。主要取决于该国国家经济实力。" }, { "instruction": "失控性选择或私奔的性选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雌性个体选择种群中最极端的雄性表型,并导致次级性特征连续地向精细化发展。" }, { "instruction": "中国东部北西向构造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中国东部一系列北北西至北西西向的压性构造形迹。最突出的有两类。其一,走向北西西,在古生代已普遍形成,在中、新生代继续发育过程中既有继承性,又有新生性特征。它们往往具有相当规模,最重要的一条是天山祁连大别鲁东南构造带(TianshanQilianDabieSE Shandong structural zone),它先后被阿尔金断裂和郯庐断裂切错;对比表明伊宁盆地与吐鲁番盆地相当,显示右行扭动已达纬度一度以上;沿它出现大型海西期超镁铁质岩带和加里东花岗岩带,证实此带在早古生代已经存在;大致沿此带的北缘,是中国南相和北相地层的真正分界线。这类构造虽具一定规模、展布较广,但因后期构造强烈干扰和较新沉积掩覆,常呈片段断续出现。其二是走向北北西,大都将中、新生代地层卷入,说明其形成年代甚晚,规模一般不大,零星散布,迄今亦未进行体系归属。多认为应作为一个独立构造体系 ,也有人认为至少有一部分可视为是西域系和河西系构造成分的东延。" }, { "instruction": "溢出泉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潜水在流动过程中隔水层如堤一样阻挡潜水,使水位壅高从而涌溢地表而形成的泉。也称为堤泉。在出口处表现为局部上升现象,但它是潜水补给,故不能与上升泉相混,仍属于下降泉。" }, { "instruction": "石蛋地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花岗岩体的球状风化产物,其表层风化物被剥离以后,风化的残余部分多呈球形,故名。中国广东南岭山地分布的花岗岩体,风化剥蚀后表层分布着许多大小不同的石蛋,构成一种特殊的地形,称石蛋地形。广州的火山炉顶、厦门的万石崖就是这种地形。" }, { "instruction": "中岳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发生在嵩山地区古元古代嵩山期沉积之后,新元古代五佛山期沉积以前的一次强烈造山运动。五佛山群呈高角度不整合覆于嵩山群及登封群各组之上,可能发生于距今14亿年左右。中岳运动使整个嵩山群(罗汉涧组、五指岭组、庙坡山组、花峪组)协调一致地产生紧密的走向近南北、轴面向西倾斜、向东倒转的复式背斜和复式向斜。" }, { "instruction": "剪切拉张造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大陆型地壳区在剪切拉张作用下陆壳可通过裂堑裂谷的发育,使大陆型地壳减薄、解体,转化为洋壳的过程。裂开总是沿先存的构造薄弱带(全球性锯齿状断裂网格的一部分)发生,由大陆型地壳向大洋型地壳转化的一般过程是:裂堑地堑地槽(由冒地槽到优地槽)或裂堑地堑大陆裂谷陆间裂谷大洋裂谷。断块构造说认为:陆壳通过裂堑转化为洋壳,不是(热点活动或地幔穹)隆→拉(张)→断(裂)→裂(谷发生)继而大洋化的过程,而是断(裂)→拉(张)→地幔穹(隆)→裂(谷发生)继而大洋化的过程。" }, { "instruction": "过渡接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火成岩与围岩之间界线不清,呈逐渐过渡的接触关系。岩浆成因的火成岩,如具逐渐过渡关系,是由于同化混染作用及与围岩发生强烈交代作用的结果。" }, { "instruction": "运动冰碛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冰川在运动过程中的堆积物,按冰碛物所在的位置又可分为表碛、内碛及底碛。" }, { "instruction": "沧浪铺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早寒武世中期。分布于滇东一带。命名地在云南马龙县西南5千米的沧浪铺。为海相泥砂质沉积,由石英质砂岩、黄色砂质页岩、绿灰色泥质砂岩及薄层石灰岩组成,含三叶虫Malungia,Drepanuroides,Palaeolenus,Megapalaeolenus等,厚139米。与下伏筇竹寺组呈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非农业用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相对于农业用地而言。农业用地以外,凡近期难以使用或不可能使用的土地均称为非农业用地。近期难以使用的土地有沙漠、戈壁、陡崖、裸岩、高寒山地和寒极等;不可能使用的土地有大、中、小城市、乡镇、农村居民点、道路、机场、码头、工矿用地,名胜古迹、旅游度假胜地、军事基地、宗教用地和自然保护区等。" }, { "instruction": "结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沉积岩中与围岩成分有明显区别的某种矿物质团块。其形态有球状、卵状及各种不规则状。内部构造式样很多,有同心圆状、放射状等。大小不一,自数厘米至数十厘米,最大者达几米。结核有单体和复体。有的顺层断续分布,呈串珠状;有的呈层状分布,可延伸达数十米,如石灰岩中的燧石结核条带。最常见的结核由化学沉淀的矿物组成,如菱铁矿、黄铁矿、石膏、磷灰石等。" }, { "instruction": "乌拉力克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乌拉力克层。时代属中奥陶世最晚期,约相当于欧洲的兰代洛期。分布于内蒙古桌子山区。命名地点在内蒙古桌子山区岗德尔山南部乌拉力克沟。为浅海相泥沙质沉积,以深灰色砂质页岩为主。厚约30米。含一个笔石带Glyptograptus teretiusculus带,其中有Glossograptus hincksii等。本组与下伏克里摩里组呈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冰缘地貌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以地下水的长期冻结和冻融作用为主形成的冰缘沉积、冰缘构造和冰缘地形,统称冰缘地貌。现代和古代冰缘地貌的研究,对了解第四纪地史、古地理和气候变化有很大意义,而且是冰缘地区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工作的重要课题。" }, { "instruction": "干扰型风积地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当主要气流向前运动,遇到山地阻碍而产生折射,在引起气流干扰的情况下,形成的各种风积地形。如金字塔状沙丘。" }, { "instruction": "洞穴崩塌堆积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洞内伴随岩溶作用过程从洞顶、洞壁、洞口崩塌的块石、碎石、角砾堆积物的通称。有时可和洞底的钙板、粘土混杂胶结成角砾岩。" }, { "instruction": "冰塔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冰川表面上林立的塔形冰柱。主要由极高山地区强烈的太阳辐射等因素,使某些冰川表面发生差别消融形成。见于中低纬度极高山地区的山谷冰川上,如珠穆朗玛峰和昆仑山地区的某些冰川。高达数米至四、五十米。外貌千姿百态,晶莹夺目,冰塔崖壁间分布有冰洞和冰湖。" }, { "instruction": "喀什叠层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叠层石的一形态属。叠层体由呈次圆柱状柱体组成,具简单连续假分叉。基本层半球状拱形,一层叠一层生长。叠层体侧部无壁而具参差不齐的檐,有时具连接桥。晚前寒武纪,亚洲、大洋洲及北欧。中国产于中—新元古界。" }, { "instruction": "塔本布鲁克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中国陆相古近系渐新统上部的一个阶,位于乌兰布拉格阶之上,新近系中新统底部谢家阶之下。阶名源自中国渐新世晚期一个重要地方性哺乳动物群的产地——甘肃肃北和阿克塞以西雁丹图河谷的塔本布鲁克(现称五个泉子),层型剖面位于动物群产地的铁匠沟内(属“白杨河组”上部剖面)。塔本布鲁克阶以含下列在本阶内首现并特有的哺乳类动物化石为特征,主要有:Parvericius,Pseudotheridomys,Promeniscomys,Yindirtemys grangeri,Tachyoryctoides obrutschewi,Litodonomys,Dzungariotherium turfanensis等。" }, { "instruction": "山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平均高度较大、面积宽广、构造复杂、总体上完整的大高原。其中基本等高的山顶面和高原面都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种大高原实际为许多舒缓的高地、盆地和山地组成的复杂地形。中国青藏高原面积达220万平方千米,海拔4000米以上,实际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山原,因而有世界屋脊之称。帕米尔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原。" }, { "instruction": "却尔却克虫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三叶虫纲褶颊虫目的一属。头鞍长方形,前端浑圆,无头鞍沟及颈沟,颈环与头鞍融合。内边缘凹下。眼叶位于头鞍前侧部。固定颊自眼叶向后急剧变宽。面线前支在头盖前部边缘相遇略作半圆形,后支向后斜伸。胸分8节,无肋刺。尾部半圆形,大小与头部相等,中轴7节,肋部4~5节。晚寒武世,中国及大洋洲。中国产于西北及南方上寒武统。" }, { "instruction": "石泡构造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酸性熔岩中较常见的一种原生的球状构造。其表面由于凝黑曜岩中的石泡构造固时气体逸出、体积缩小而产生的具有空腔的多层同心圆球体。石泡多半为空腔,但有时也有实心的。每一球层常为放射状纤维钾长石或长英质组成。石泡见于玻璃质岩石中,尤以在黑曜岩、流纹岩中最为常见,空腔内常被微细的次生石英、玉髓等矿物充填。" }, { "instruction": "安多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RuAs2,含Ru 33.89%,Os 5.24%,Ir 2.20%,As 57.06%。斜方晶系。呈不规则粒状、块状,在砂光片中常为多晶集合体状态,集合体粒径60~100微米,暗铅灰色。条痕灰黑色。金属光泽。性脆。显微硬度1120×9.8×106帕。安多矿(RuAs2)与峨眉矿(OsAs2)属一完全类质同象系列,在安多矿原生矿石中还发现有OsAs2—RuAs2的中间成员矿物(Ru,Os)As2。与铬尖晶石及其他铂族矿物铱锇矿、砷铂矿等共生。是中国学者1979年发现的新矿物。" }, { "instruction": "物种形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单一物种分裂为两个或更多生殖上不兼容的子物种。物种形成过程大致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是地理隔离,由于地理屏障将两个种群彼此隔离开,阻碍了种群间个体交流,从而使基因交流受阻。第二步是独立进化,两个地理上和生殖上隔离的种群各自独立地进化,适应于各自的特殊环境。第三步是生殖隔离机制的建立,假如地理隔离屏障消失,两个种群的个体可以再次相遇和接触,但由于建立了生殖隔离机制,基因交流已成为不可能,因而成为两个种,物种形成过程完成。" }, { "instruction": "沉积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江、河、湖、海等不同水域沉降,包括冰成,风成的沉积物质,形成的沉积成层的岩石,是组成地壳的三大岩类之一。沉积岩是在外力作用支配下,形成于地表附近的自然历史产物。沉积岩由于沉积物质的差异,彼此间形成明显的层面,不同的沉积岩包含有不同的沉积结构与构造,是各种沉积环境的反映。" }, { "instruction": "非金属光泽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除金属光泽及半金属光泽而外的其余各种光泽的统称。" }, { "instruction": "跃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霸王龙出现以前最大的食肉恐龙。身长可达11米,长而发达的四肢支撑着2吨以上的身体,大而轻的头骨由骨板构成,骨质脊位于眼眶之上。宽大的下颌布满弯曲的边缘生有锯齿的长牙。颌骨结合部可以活动,可极大地张开吞噬猎物。颈椎骨厚,S形弯曲。前肢短、强壮,每足有三趾,末端长有弯曲锋利的爪,爪末端变细,第一趾指向后端。后肢的大腿比小腿长,髁部高离地面,覆盖鳞片,恰似不能飞的鸟。尾长而粗,用于平衡身体。3个大趾支撑体重,脚爪是骨质的。1877年命名科罗拉多的标本,后来超过60件标本从犹他州发现,其他材料发现于坦桑尼亚和澳大利亚的晚侏罗世地层。Allosaurus的词源为hallomenos,是跳跃的意思。有人将它译为异龙,以为它的词源为allos。在《生物名称和生物学术语的词源》(E.C.耶格,1965,北京科学出版社)中就根据原命名者的原意注明其词源不是allos(另外的,奇异的),而是hallomenos。" }, { "instruction": "显域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可视为地带性土壤的同义词。指依赖于生物气候等自然因素,发育于高亢平坦地形条件下的土壤,包括黑钙土、红壤、棕壤等,与其并列的为隐域土与泛育土。这一划分法见于美国及中国早期的土壤分类制中。" }, { "instruction": "盐积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冷水中溶解度大于石膏的易溶性盐富集的土层。" }, { "instruction": "拓扑衍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于固态转变或化学反应所引起的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种晶体间的相互规则取向连生的现象。例如纤闪石与蚀变残余的母体辉石间的连生。topotaxy这一术语最早为洛特格林(K.F.Lotgering)于1959年应用于所 杏苫 学固态反应而导致的不同晶体间的规则取向连生。1977年国际矿物学会 补?际结晶学联合会联合命名委员会赋予此术语以本词条开始所述的定义。" }, { "instruction": "水上景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分布在地形较低、潜水面不深的地段上的景观,是从属景观之一。除了来自大气圈及其下部岩石的物质可以进入景观外,分水岭上的风化壳与土壤淋溶出来的各种物质也可以液体或固体径流的方式进入,而且可能在此种景观中堆积,因此其组成与特性受到分水岭景观的影响,具有一定程度的从属性;潜水对土壤和植物的元素组成有重要影响;元素迁移是在氧化和还原交替的条件下进行的。" }, { "instruction": "河流袭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处于分水岭两侧的两条河流,其中位置较低、侵蚀能力较强的河流,可夺取位置较高、侵蚀能力较弱的河流上游段的现象。河流袭夺后,夺水的河流为袭夺河,被夺水的河流为被夺河。被夺河的上游因改道流人袭夺河,称改向河;被夺河的下游被截,称断头河。在发生河流袭夺的地方,河道经常会突然拐弯,称为袭夺弯。在袭夺弯附近的流水有明显的落差,此段流水称为跌水。断头河与袭夺弯之间,原被夺河的河谷,称为风口。在风口内可找到过去河谷的冲积物,甚至有老阶地分布。断头河由于源头被截,水量减少,泥沙大量堆积,堵塞水流,往往形成一些小的湖沼。" }, { "instruction": "四排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早泥盆世郁江期至四排期。分布于广西境内。命名地点在广西修仁县四排圩南1.2千米的鹿马圩及七建圩附近。为浅海相泥质灰岩沉积,上部四排段(四排页岩),以灰绿色、黄绿色钙质泥岩及砂质泥岩为主,夹薄层泥质砂岩,顶部有薄层灰岩透镜体,出露厚度149米,含腕足类Kwangsia yohi,Acrospirifer fongi,Athyrisina bifurcata及珊瑚Calceola sandalina等;下部鹿马段,以深灰色灰岩或泥灰岩为主,厚300米,含珊瑚Favosites lumaensis,Trapezophyllum cystocum及腕足类Euryspirifer qijianensis等。与下伏那高岭组呈整合接触。鹿马段现已提升为组。" }, { "instruction": "轴角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晶体中3个结晶轴(三方或六方晶系晶体当选用4个结晶轴时,其d轴不包括在内)彼此间的交角。用α、β、γ表示,它们依次对应于b轴与c轴、c轴与a轴、a轴与b轴各自正端间的夹角。根据对称特点,只有单斜晶系晶体的β角及三斜晶系晶体的全部3个轴角随晶体的不同而异,是晶体的特征性常数;其他各晶系晶体的轴角及单斜晶系晶体的α和γ均为确定的特殊角。" }, { "instruction": "粘化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矿物质土粒由粗变细形成粘粒的作用。它主要是次生粘粒矿物的形成或经移动淀积而使粘粒变多。粘化作用应包括残积粘化与淀积粘化两种,在不同的条件下其主次位置可能有一定变化。" }, { "instruction": "硅镁层断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切穿整个地壳,但并未明显地进入上地幔的深断裂,往往伴随有玄武岩流的喷溢,例如沧州深断裂。" }, { "instruction": "双晶条纹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聚片双晶中,出现于某些晶面和解理面上的直线状条纹。它是由一系列被双晶缝合线所分隔开的晶面或解理面的细窄条带组成的。例如在大多数斜长石晶体的{001}解理面上,常可见平行〔100〕的双晶条纹。" }, { "instruction": "软玉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闪玉、闪石玉。以透闪石阳起石矿物系列为主组分的隐晶质致密块状,质地里韧集合体。晶体主要为纤维状,显微镜下纤维交织呈毛毡状及卷缠状、无定向束状、簇状和捆状结构。常见的是深浅不同的各种绿色调,还有纯白、灰、蓝灰、浅灰白色,以及黄和红色的。软玉的绿色与翡翠不同,欠美观。半透明到微透明、油脂或蜡状光泽。密度2.90~3.10克/厘米3,折射率1.60~1.61。硬度6~7。产于变质岩中。中国新疆和田盛产软玉,故又名和田玉,是著名的工艺材料。" }, { "instruction": "沟壑侵蚀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坡面水流对地表的冲刷作用。坡面水流在流动过程中集中成股流,冲刷作用加强,具有线蚀特点,将地表冲刷成沟壑。在沟谷水流下蚀、侧蚀和溯源侵蚀作用下,向较大的沟谷发展。沟谷两侧产生新的支沟,主支沟交织成水文网,这一过程统称为沟壑侵蚀。黄土和红壤地区,沟壑侵蚀严重,地面被沟壑分割得支离破碎,引起水土流失,影响农业生产。应重视营造护田林、护坡林,大力造林种草,保持水土,减少沟壑侵蚀。" }, { "instruction": "控震构造体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控制地震发生或决定地震分区和影响地震展布的构造体系。构造体系控震规律相当复杂,主要有:活动构造控震、复合构造控震、构造活动性与地震活动性辩证关系控震、构造活动强度与岩石破碎程度联合控震、活动构造带与安全岛控震,以及地应力集中区(如断层拐点、端点与交点等)控震等诸多规律。控震构造体系可分为两种类型:①由活动性构造带和发震构造带组成的发震构造体系,如中国东部新华夏系、西北的河西系、西南的青藏歹字型构造和中国中部的经向带、山字型构造等;②由已僵化或活动性不显著的构造构成,尽管它们不是发震构造体系,却起到分划地震区和影响地震分布的构造体系。如阴山和秦岭两条巨型纬向带,把中国东部分隔为三个地震区,其地震特点和地震类型迥然不同:华南地震较多,小而分散,成带性差,除主震型外,常有震群型地震;华北地震较少而强,集中成带,以主震型地震为主;东北地震很少而小,以单发型地震为特征。此三区的差异,可用构造活动强度和岩石破碎程度两个因素的消长加以解释。阴山带作为一条横亘东西的构造带,在其南缘地应力高度集中,形成燕山地震带。因此一般来说,纬向构造带虽然控震作用十分显著,但它们不是发震构造体系。" }, { "instruction": "地磁测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利用各种磁力仪对地磁场随时间变化进行的相对或绝对观测。地磁场变化的原因很复杂,磁力仪测量曲线地震发生前常有地磁异常出现,虽然相互间的关系还不十分清楚,但在实际应用中已可作为探索地震预报的方法之一,同时对发展地球科学也有积极的意义。图示1974年5月11日云南昭通地震前,从4月29日至5月5日地磁、日磁差值曲线图,据此所推算的发震日期与实际发震日期基本符合。" }, { "instruction": "包粒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即包壳颗粒。碳酸盐岩中异化颗粒类型之一。外形呈球状或椭球状,内部有核心,围绕核心具同心纹层状或放射状构造的包壳。也可以是生物包壳(如有孔虫)。包粒包括如下三种颗粒:鲕粒、豆粒、生物包壳颗粒。" }, { "instruction": "生物成因构造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与生物作用有关的构造。包括生物活动遗迹和生物生长构造,如叠层石构造、生物骨架构造,都是原地成因的,所以对判别古环境有一定的意义。" }, { "instruction": "异化粒灰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粒屑灰岩。一种以异化粒为主要组分的石灰岩。按异化粒的种类不同,可分为内碎屑灰岩、骨粒灰岩、球粒灰岩、团块灰岩、鲕粒灰岩等。按异化粒之间的填隙物成分又可分为亮晶异化粒灰岩和泥晶异化粒灰岩。" }, { "instruction": "盐渍化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干旱气候带及高山寒漠带,因降水少、淋溶弱、蒸发强,使母质风化释出的易溶盐不能洗出土体而积聚,也可因其含盐多的地下水上升蒸发而积盐。在滨海地区由于海水含盐量高,通过海水浸淹或矿化度高的地下水上升蒸发,也可造成土壤盐化。上述两种盐分在土壤中积聚过程,称盐渍化作用。" }, { "instruction": "水体放射性污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于人类活动排出的放射性污染物,使水域环境的放射性水平高于天然本底或国家规定的标准的水体水质污染。核试验的沉降物会造成全球地表水放射性水平增高。核企业排放的放射性废水以及冲刷放射性污染物的地面径流水,往往会造成附近水域的水体放射性污染。地下水受到放射性污染的主要途径有:放射性废水直接注入含水层,放射性废水排往地面渗透池和放射性废物埋入地下等。放射性核素污染土壤后,也可以被雨水冲刷污染地表水或者渗入地下水,污染水源。" }, { "instruction": "冰川地貌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主要由冰川的侵蚀和堆积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前者有冰斗、角峰、刃脊、冰川槽谷、峡湾、羊背石等冰蚀地貌;后者有冰碛丘陵、终碛堤、鼓丘和冰砾扇等冰碛地貌。如今地球陆地表面有11%的面积被冰川覆盖,南极洲和格兰陵岛的绝大部分被厚度为1000~3000m的大陆冰盖掩埋,中低纬度的高山和高原地区也有不少现代冰川。在冰川发育的地区,地表形态受到深刻的改造,形成与流水、风和海浪等外营力塑造的地貌完全不同的地貌景观。" }, { "instruction": "席德廷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西伯利亚上寒武统顶部的一个阶,位于托尔阶之上,下奥陶统特里马道克阶之下,自下而上含有三个三叶虫带:①Irvingella带,②Lotagnostus trisectusPelture带,③AcerocareLotagnostus asiaticus带。" }, { "instruction": "云煌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最初为矿工们用来表示鲕状铁矿石的古老术语,后来用于表示煌斑岩的变种。全系由金云母黑云母,偶尔还有角闪石的斑晶,以及这些斑晶矿物加上正长石和少量斜长石的基质所组成。镁橄榄石和透辉石也可能出现。河北涞源的云煌岩为全自形粒状结构。主要是由黑云母及钾长石组成。如由黑云母和碱性长石组成,并稍含霓石或霓辉石,则称为钠云煌岩(sodaminette)。" }, { "instruction": "凹陷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陆地上各种成因的原始凹地充水而成的湖泊,包括构造凹地湖、火山口湖、溶蚀凹地湖、冰斗湖及其他冰蚀凹地湖、风蚀凹地湖、塌陷湖等。" }, { "instruction": "断块地质特征分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①按断块形成(建造)和形变(改造)特性,分为台块、槽块和坳块,是第一级断块单位,与岩石圈断块相对应;台隆和台陷、槽隆和槽陷、坳隆和坳陷为第二级断块单位,与地壳断块相对应;台凸和台凹、槽凸和槽凹是第三级断块单位,与基底断块相对应。②按断块的活动强度,并吸收地台地槽说优点,分为断块、断坳和断褶,分别相当于地台、冒地槽和优地槽,代表大陆型地壳、过渡型地壳和海洋型地壳的阶段转化。因此断块、断坳和断褶之首均应分别冠以年代或构造运动期,如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的断块、断坳、断褶等或吕梁、晋宁、贝加尔、加里东、海西、印支、燕山、喜马拉雅的断块、断坳、断褶等,以表示其发展演化过程。此两种分类现已不用。" }, { "instruction": "动力气候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以动力学方法研究气候变化机理的学科。随着对气候和气候系统认识的深化,全球气候变化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愈来愈受到重视,对气候异常变化的预测已成为需要迫切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在此背景下,在大尺度大气动力学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这门新学科。其特点是在观测资料基础上对气候过程进行动力学机制、诊断和数值模拟试验研究,研究对象是包括由几个圈层构成的整个气候系统,并与大气科学、海洋学、地球物理学和生物学等多种学科相互渗透。研究内容覆盖所有气候问题,目前更集中在短期的气候过程的机理和诊断,以及气候的可预报性研究。例如大气中的低频振荡、遥相关、气候突变、各圈层间的耦合作用、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等。" }, { "instruction": "大冰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地质发展的整个历史中,地球上的气候曾有大幅度的冷热变化。当气候趋向寒冷,在两极和高纬度地带,以及中低纬度的高原和山地广泛地发育了冰盖或山岳冰川,这样的地质时期称为大冰期。这种气候变化,是地球处于不停地运动中的一种反映。根据目前的地质资料分析,地史上至少曾有过七次大冰期,即第四纪大冰期、石炭二叠纪大冰期、志留奥陶纪大冰期、早寒武纪大冰期、新元古代Ⅰ、Ⅱ、Ⅲ大冰期、中元古代大冰期和古元古代中期(戈甘达)大冰期。大冰期和大间冰期气候变化深刻地影响着无机界和有机界的变化,是地壳发展史中的巨大事件。" }, { "instruction": "磷钇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Y〔PO4〕,含Y2O3 61.4%,常含铒、铈、镧和钍等元素。四方晶系。晶体呈四方柱状或双锥状,集合体呈浸染粒状或致密块状。黄褐色、红色或灰色。玻璃光泽至油脂光泽。硬度4~5。解理平行四方柱{100}完全。密度4.4~5.1克/厘米3。常具放射性。主要产于花岗伟晶岩中,与锆石、褐帘石、独居石等共生。此外,常见于砂矿中。是提取钇的主要矿石矿物。" }, { "instruction": "重力地质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负荷地质作用(load geologic process)。泥石滑坡岩石滑坡即在各种外因诱发下,地表的岩块和松散土层由于自身的重量而产生的运移、堆积过程,如滑坡等。" }, { "instruction": "扫描影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扫描成像系统所记录的影像。地面信息通过探测器先变为电信号并记录在磁带上,然后再回放成像。扫描影像的最大优点是便于电子计算机处理。目前扫描成像的波段范围可从紫外到热红外,比摄影成像波段宽得多,可分割的波段数数目很多,而且比摄影方式灵活得多。若用几个波段影像信息配准合成的假彩色影像,具有信息量大和分辨率高的优点,对判读解译很有利,因而应用范围广泛。扫描影像的缺点是在同一幅影像上,由于扫描时间有先后,故成像时间有差异;同时在动态扫描过程中产生的几何畸变比较复杂,校正比较困难。" }, { "instruction": "龟鳖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爬行类中具坚厚甲壳、延续至现代的少数类群之一。体圆而扁,包在背甲与腹甲之中,颈、尾和四肢也可缩进甲内。背甲与腹甲易于保存为化石,头骨及其他骨骼化石较少。上、下颌无齿,具角质喙。龟类背甲及腹甲都分为内、外两层,外层由若干角质盾板组成,内层由若干骨板组成,各按一定次序排陆龟(Testudo)背甲(左)腹甲(右)列。骨质板之间为锯齿状缝合,而相邻角质板则以平滑的沟纹相接。背甲有边缘板。鳖类只有骨板而无角质盾板,无背甲边缘板。龟类化石最早出现于三叠纪,晚侏罗世以后繁盛;鳖类化石最早见于侏罗纪,第三纪很多。现生龟鳖类多分布于热带及温带地区,生活于淡水、海水或陆地环境,以植物或小动物为食。中国侏罗纪、白垩纪及新生代地层中均产有龟鳖类化石,如四川上侏罗统的蛇颈龟(Plesiochelys)、中国古鳖(Sinaspideretes)、始新统的无盾龟(Anosteira)以及新生代地层中广泛分布的陆龟(Testudo)等。" }, { "instruction": "摄影影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摄影机对地面物体拍摄,在感光材料上记录的影像。目前摄影机的透镜与感光材料可记录到地物反射的从紫外到近红外(0. 30~1. 30μm)波段的电磁波,产生相应的紫外摄影影像、可见光摄影影像和近红外摄影影像。摄影机若安装在空中平台上(飞机或气球),所摄的影像称航空像片或空中像片;若安装在太空平台上(卫星或宇宙飞船)所摄的影像称卫星像片或太空像片(如“阿波罗”宇宙飞船所摄的像片)。根据摄影方式不同又分为水平像片和倾斜像片两种。前者指摄影机的主光轴偏离铅垂线在3○以内,后者则超过3○。其中水平像片是编制各种地图和测图的基本资料。倾斜像片上的地物影像因符合人的视觉习惯,对帮助识别地物的高度与性质有特殊意义。根据影像的色调,又分为黑白影像、天然彩色影像和彩色红外影像等。根据成像波段,还可分为可见光波段摄影影像和多波段摄影影像)。摄影影像一般地面分辨率较高,在地学研究、资源调查制图、环境监测评价和军事侦察方面有着广泛用途。" }, { "instruction": "虫孔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虫穴(burrow)。生物痕迹之一。指食泥生物,如蠕虫类软体动物或其他无脊椎动物的虫穴或钻孔,多呈直的或弯曲的圆筒状、发辫状、线状,宽窄不一,长1~2厘米,分布在层面,或贯穿在层内,呈各种角度与层面斜交。" }, { "instruction": "高山草甸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山地森林线以上地区的禾本科和杂生草增多的嵩草草甸植被下发育的土壤。其土壤剖面由暗色腐殖质层和棕色母质层组成,其中腐殖质层厚度10~20厘米,有机质含量在10%以上。土壤呈粒状扁核状结构。棕色母质层多为粗骨质,呈碎块状结构,并具有片状层理,属土壤遭受冻融过程的产物。" }, { "instruction": "交通线分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有多种分类方法:①按运输方式分类。有铁路、公路、水上航道、管道、空中航线;②按其在运输网中的作用分类。有区际交通干线、区内交通干线、地方线、分流线、联络线、支线(尽头线)、开发线(先锋线)、专用线;③按其在国家区划中的地位分类。有国道、省道、县道、乡(镇)道;④按几何线形分类。有纵线、横线、辐射线、环行线、平行线。交通线的分类与分级有密切关系。" }, { "instruction": "叶肢介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现代生物分类中称介甲目。介甲目化石通称叶肢介类,是一类生活于淡水或半咸水的小型节肢动物,属节肢动物门甲壳亚门鳃足纲。叶肢介具左右两瓣几丁质外壳,多呈斜卵形、半圆形、椭圆形等,长一般不超过20毫米,小的仅1~3毫米,大的可达42毫米。壳呈浅琥珀色,或为褐至褐红色,半透明,有光泽。两壳大小及形状相似,壳顶位于壳的前方,背缘较直,以肌肉韧带相连,有的背缘或生长带的两端延长成刺。壳面一般具有细而规则的生长线。相邻两条生长线之叶肢介间的生长带数目不等,少者几条,多者数十条,带上常有瘤状、网状、线状、树枝状等微细壳饰,壳饰特点是叶肢介类分类的重要依据之一。有的种类且有少数几条粗强的放射脊,自壳顶或中部向前腹缘、后腹缘或顺背缘延伸。叶肢介外壳外形颇似双壳类,但后者壳为钙质、具铰合构造、无微细壳饰等可以区别。叶肢介类现已划分为3个亚目、200余属,但在20世纪40年代以前,泛用“Estheria”这一属名代表,沿用很久。后来发现这一名称早已被一昆虫占用,根据动物命名法规,次同名应予废除,后又有提议以属名Estherites代替,也不可取。叶肢介分布很广,泥盆纪至现代均有,主要产于晚古生代及中生代陆相地层。中国晚古生代、中生代、古近纪及新近纪地层中均有发现,而以侏罗系和白垩系最多。" }, { "instruction": "主流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河道中流速最大的水质点的连线。在顺直的河道中,主流线也是比较顺直的,并接近河流的中线。在弯曲的河道中,主流线是弯曲的,一般靠近河道的凹岸。" }, { "instruction": "综合交通运输网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彼此协作、相互补充、紧密配合的各种运输方式的交通线路、港口、车站和枢纽共同组成;并以交通线路为连接线,港口、车站和枢纽为连接点;可进行直达运输和联合运输的交通网络。具有一定的组合结构与等级层次,是交通运输生产力在地域上组合的具体体现。" }, { "instruction": "无震地形变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面发生水平及垂直方向的位置移动,但与地震无关,这种形变被称为无震地形变;发生在断层两侧的被称为无震断层位移。" }, { "instruction": "反磁力吸引体系理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日本称为广域城市体系,法国称为平衡发展理论,前苏联称为组群式居民点分布体系。现代大城市因物质文化条件优越而产生人口向心力时,为分散大城市人口,克服这种力的吸引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在设计以削弱大城市磁力作用目的的反磁力吸引点(规模不超过中等城市)时,要充分利用大城帝的离心力,使之成为自己的向心力。" }, { "instruction": "碎裂结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压碎结构(crush texture)。动力变质岩石的一种结构。是在应力作用下,岩石中的矿物颗粒破碎成外形不规则的棱角状碎屑,碎屑的边缘常呈锯齿状,并常具裂隙、扭曲变形及波状消光等现象(如图)。" }, { "instruction": "承袭海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除领海外,未经国际法正式承认而属某国家沿袭的海域。承袭海一词来源于拉丁美洲国家。 1972年6月,加勒比海沿岸15个国家举行海洋问题专门会议,会议通过的《圣多明各宣言》对承袭海规定:“沿海国家对邻近其领海的称为承袭海的区域内的水域、海床和底土中的可更新的和不可更新的自然资源享有自主权利” ,有权管制区域的海洋科学研究,防止海洋污染和保障其对自然资源的主权。外国船舶和飞机在服从沿海国提出的必要限制的前提下,可以在该区域自由航行、飞越,并准敷设电缆和管道。承袭海的内容实质,基本上和专属经济区相同。领海和承袭海的宽度要考虑到地理条件,两项总共不得超过200海里。" }, { "instruction": "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土地相简称相。它是最低级次的土地单位,系指位于同一地形面,排水条件相同,并具有统一小气候,同一地系和同一植物群丛的地段。它是地表自然特征最一致的地段,它已不能再进符自然地理细分。" }, { "instruction": "犬齿珊瑚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皱纹珊瑚目的一属。单体弯锥状或圆锥状双带型珊瑚。隔壁幼年期长达中心,成年期变短,在主部加厚。主内沟深而阔。短隔壁短。鳞板小,鳞板带窄。横板完整平列,边缘下倾。石炭纪,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中国主要产于南方石炭系。" }, { "instruction": "丁村动物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更新世晚期偏早时期的一个哺乳动物群。以山西襄汾丁村的化石为代表。化石产在汾河二级阶地的冲积砂砾石层中。化石层上往往覆有浅灰黄色黄土(Qp3)。丁村动物群的主要特征为伴有尼安得特人类型的古人类化石;含有相当数量更新世中期特有的属种,如披毛犀、肿骨鹿、葛氏斑鹿等;一些更新世晚期特有的动物,如野马、野驴、野猪、原始牛开始出现。主要动物化石有:丁村人(Homo sapiens)、小耳鼠(Microtus brandtoides)、变种仓鼠(Cricetulus varians)、仓鼠(C. cf. griseus)、斯氏高山鼠(Alticola cf. stracheyi)、方氏鼢鼠(Myospalax fontanieri)、貉(Nyctereutes cf. procyonoides)、狗獾(Meles leucurus)、鬣狗(Crocuta cf. ultima)、虎(Panthera tigris)、纳玛古象(Palaeoloxodon namadicus)、德永象(P. cf. tokunagai)、印度象(Elephas cf. indicus)、野驴(Equus hemionus)、野马(E. przewalskyi)、披毛犀(Coelodonta antiquitatis)、梅氏犀(Rhinoceros mercki)、葛氏斑鹿(Cervus (Pseudaxis) cf. grayi)、北京斑鹿(Cervus (P.) hortulorum Swinhoe)、加拿大马鹿(Cervus (Elaphus) canadensis)、河套大角鹿(Megaloceros cf. ordosianus)、东北狍子(Capreolus manchuricus)、诺氏驼(Camelus knoblochi)、普氏羚羊(Gazella przewalskyi)、鹅喉羚羊(G. subgutturosa)、恰克图转角羊(Spirocerus cf. kiakhtensis)、原始牛(Bos primigenius)、王氏水牛(Bubalus cf. wansijocki)、水牛(Bubalus sp.)。" }, { "instruction": "逆时针pTt轨迹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轨迹的一种型式。主要特征是变质作用的演化轨迹与钟表上指针的旋转方向相反,在峰期阶段后可出现压力变化不大而温度明显降低的近等压冷却(isobaric cooling,IBC)过程。它们的构造环境和成因比较复杂,如岛弧和大陆边缘的岩浆增生作用等。" }, { "instruction": "雨花台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雨花台砾石层(Yuhuatai gravels)。指南京一带更新统下部的河流沉积物。在南京雨花台、西善桥等地,它分布在50~60米高的第二级河流阶地上或丘岗上,已知下伏最新地层为新近系浦镇组,二者呈不整合接触。有的地点,它位于地面以下,为后期地层所覆,一般呈假整合接触。本组上部为一微红色粘土层,中部为砂层,下部为砾石层。砾石成分以石英岩为主,其次是石英、燧石、石英砂岩、硅质灰岩以及火山岩、变质岩等;砾径一般为数厘米,少量在10厘米以上,个别大于50厘米,分选性中等,砾石磨圆度较好,定向排列。砂层具清晰、大型的斜层理。 除上述长江南岸的露头以外,在长江北岸的南京大厂镇九龙凹及六合县的八百里桥、马鞍山等地也可见到。它们是南京附近古长江及其支流与古秦淮河、古滁河的沉积物。其中有些砾石是浦口组或洞玄观组等砾岩中的砾石再搬运沉积的产物。雨花台组一般厚约50米,个别地点可达100余米。" }, { "instruction": "末次冰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专指第四纪最后一次冰期,即阿尔卑斯地区的维尔姆冰期,北欧的威赫塞尔冰期,英国的德文斯冰期,北美的威斯康星冰期,中国的大理冰期或太白冰期。" }, { "instruction": "北大西洋暖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墨西哥湾暖流继续延伸的东北流。在北纬40°附近分为南北两个支流。北支继续东北流,至北纬60°附近又分为两个分支:左支北流最后成为格陵兰暖流;右支东北流入北冰洋。南支称加纳利寒流。" }, { "instruction": "夏绿阔叶林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温带落叶阔叶林。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或温带季风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地带性植被类型。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夏季温暖,冬季寒冷。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年降水量为500~700mm。温带海洋气候区,全年温和湿润,冬季最冷月的气温在0℃以上。土壤为棕壤或褐土。植物以冬季落叶的阳性阔叶乔木为主,如山毛榉属、栎属、槭属、桦属、杨属、柳属等。树木叶子质地较薄,通常无毛,呈现绿色;树干和枝条有较厚皮层,冬芽具芽鳞。主要分布于西欧,并向东延伸至前苏联欧洲部分的东部;在东亚,见于中国东北和华北,日本北部、朝鲜,前苏联的滨海州;北美洲东部和南美洲的巴塔哥尼亚地区亦有分布。" }, { "instruction": "石化石膏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美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诊断表下层之一。拉丁文petro为岩石,gypsum为石膏,二者相连为其名称来源。它是干旱气候影响下由坚硬石膏的连续胶结形成的。干碎土块在水中不易消散,与石化钙质层相似,植物根极难穿入,通常石膏含量大于60%。" }, { "instruction": "分级比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对制图对象的数量指标进行分级处理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比率关系计算符号大小,一般采用各数量分级范围的平均值计算。在同一数量分级范围内的所有对象,符号大小相同。" }, { "instruction": "冰笕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冰川从山坡向下运动时所造成的冰坡较窄,坡面成平滑的槽状斜面,坡的两侧伴有小岗沿斜面下延,此种冰蚀地形称冰笕。" }, { "instruction": "线状风化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线型风化壳。多沿构造断裂带,强烈破碎的裂隙带或沿不同抗风化能力岩石的接触带、接触界面发育。这种风化壳可呈狭长的带状或呈囊状向下延伸,风化深度常达百米以上,垂直分带现象有时不明显。实际上,风化壳发育地区,常兼有面型和线型的特点,称为复合型风化壳。" }, { "instruction": "三峡震旦系剖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中国发育最好的重要地质剖面之一。位于湖北省三峡地区的震旦系剖面,自下而上原分为四个地层单位:莲沱组(即南沱砂岩)、南沱冰碛层、陡山沱组和灯影组。在1999年由第二届全国地层委员会召开的断代组工作会议上,对此含义进行了重新厘定,新厘定的震旦系仅限于原震旦系的上统,只包括陡山沱组和灯影组及其在此基础上所建立的陡山沱阶和灯影峡阶。陡山沱阶的底界即为其底界,年龄暂定为680百万年。代表了全球构造、环境和生物发生重大变化的历史阶段。在生物演化史上,最显著的特征是多细胞生物(包括后生动物和红藻、绿藻及褐藻等高级藻类)的早期演化,国际上的伊迪卡拉生物群和中国近十几年来所发现的庙河生物群、瓮安生物群、蓝田生物群、西陵峡生物群、高家山生物群等集中代表了这一时期的生物圈特征。陡山沱阶和灯影峡阶之间的界限年龄为630百万年。" }, { "instruction": "水平运动主导性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水平应力主导性(predominance of horizontal stresses)。李四光(1926)提出。指地壳运动过程中,水平应力作用居于主导地位的特性。据岩石圈形变揭示:①沉积岩层中,往往出现上下构造不一致的现象,即“构造脱顶”现象;②褶皱一般是地壳上层的现象,到一定深度便逐渐趋于消失;③褶皱剧烈地带往往发生巨型逆掩断层,造成远程构造位移现象;④大型扭裂带往往显示巨大的水平错动踪迹,其错距常以百千米计,甚至更长,远大于大型断裂带的垂直错距,且扭裂面无论规模大小和倾角陡缓,均常出现大批水平或近水平擦痕;⑤近代强烈地震产生的裂隙两旁往往显示相对错动迹象,其水平错距多大于垂直错距,现今活动性断层在强烈地震中也常发生显著水平错动,地震机制方向又大都接近水平;⑥各种构造型式,特别是旋轴垂直的巨型旋扭构造的普遍存在。同时,再从水圈运动,主要是纬度性海水进退规程提供的水平运动主导性证据;通过实验和理论计算证实,在一系列简化条件下求解壳体平衡方程,得出水平应力值远远超过垂直应力值的结果;由地球自转角速度变更所引起的惯性力场,其水平分量与地壳的水平运动符合;国内外地应力解除实验初步结果不仅直接证实地应力的存在和变化,而且证明最大主应力方向几乎皆接近水平。以上事实,足以表明地壳运动中水平应力作用的主导性。" }, { "instruction": "爬行迹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复数repichnia)又称爬行痕迹(crawling trace)。为Sei1acher(1953)提出的遗迹化石五大习性分类之一。爬行迹为动物在底质上爬行所留下的足迹、移迹、行迹等,多具有方向性,直或弯曲,分叉或不分叉,光滑或具有刻饰。如克鲁兹迹(Cruziana)等。" }, { "instruction": "间接节能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减少商品生产或服务所间接消耗的能源量而实现的节能。例如降低原材料、辅助原材料、零部件及其他消耗品的消耗,提高产品质量,合理延长设备和产品的使用时期,改善经济结构和产品结构等。" }, { "instruction": "科研生产联合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也称科研生产联合公司。指科研机构与生产单位结合一起,实行企业化经营的一种组织形式。一般以大型科研机构为中心,由料研、设计、工艺机构、实验室、实验工厂、调试与安装部门及批量生产工作等以共同目标联合一起,承担科学探索、新技术开发、生产应用等任务,从组织上确保科研与生产单位密切结合,提高科技人员开拓创新的积极性,有利于显著促进科技与经济发展。它是伴随现代科技发展而涌现的一类智力与技术密集型企业,大多分布在智力技术集中、 协作条件良好或信息灵通地区。" }, { "instruction": "离石黄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年刘东生、张宗祜等对中更新世黄土地层的命名。命名剖面在山西省离石县王家沟乡陈家崖。分布于华北与西北地区。黄土层根据岩性分为上、下两部:下部为黄色—浅黄色黄土状亚粘土,呈块状,较致密,质地均匀,不具层理,具大孔隙,层中含14条红色埋藏土壤层,厚44米,整合于午城黄土剥蚀面上;上部为灰黄—黄色黄土,土质较松软,垂直节理发育,含7层较厚的古土壤,厚51.5米。离石黄土富含钙质结核,有时成层分布。其颜色较午城黄土为浅,较马兰黄土为深,粒度成分以粉砂为主,粉砂与粘土含量较马兰黄土为高。其中发现不少哺乳动物化石。下部含丁氏鼢鼠(Myospalax tingi)、赵氏鼢鼠(Myospalax chaoyatseni)、裴氏转角羚羊(Spiroceros peii)、午城马(Equus wuchenensis)等化石;上部含方氏鼢鼠(Myospalax fontanieri)、拟鼠兔(Ochotonoides)等化石。离石黄土中的古土壤(S5),表明是在50万年发生的最暖气候条件下的产物。" }, { "instruction": "人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种族。具有不同于其他居群集团的独特遗传体质特征的居群集团。人类遗传体质特征包括外表特征,如肤色、眼色、发色、发型、头型、面型、指纹等普遍存在的特征,也包括内眦褶(蒙古褶,多见于蒙古人种)、乳晕后沟(波利尼西亚人种妇女)、铲状门齿(蒙古人种及美洲印第安人种)、肥臀(开普人种及尼格利陀人种)等特征。人类遗传特征还包括血型、某些特殊疾病及其他一系列呈现生物化学方面的特征。这些遗传特征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在较长时期内乳晕后沟及铲状门齿不会发生重大改变。在现在条件下,受外界环境影响而发生变异的范围很小。而且这些特征多不受性别、年龄等的影响(少数与性别有关的特征除外)。现有各人种体质形态上的差异,在距今3万~4万年前的晚期智人化石上或更早些已有反映,如北京猿人门齿化石已具铲形门齿特征。根据肤色及外表特征,最先分为三个人种:即白色人种(印欧人种、高加索人种)、黑色人种(尼格罗人种,有些具乳晕后沟)和黄色人种(蒙古人种)。后来增加了棕色人种(澳大利亚人种)和红色人种(印第安人种)。近来有一种分类法根据外表特征及生物化学、人类遗传学特征和地理分布等,将全世界划分为9个地理人种。再根据其分布及近一步的形态和遗传特征,划分为若干地域人种。这一划分比三大人种(或四大人种)的划分更为详细,并对各大人种中的区域性差别予以考虑。与三大人种(或四大人种)的划分没有根本性的矛盾。理论上还应有一个微人种,作为比地域人种更小的单位。" }, { "instruction": "基维诺超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原称Algonkian),又译基威诺超群。是加拿大地盾区元古宙的一个地层单元,相当美国前寒武纪“Y”层。在美国主要分布在苏必利尔湖区以东的明尼苏达州,不整合覆于阿尼米克群之上。划分为奥伦多群,由含铜长石砂岩、云母质粉砂岩、页岩和少量砾岩组成;奥卢斯群,由火山熔岩(玄武岩、安山岩和流纹岩)、火山角砾岩及砂岩、泥页岩组成,并伴有镁铁质侵入岩。总厚达15000米。超群下部Duluth杂岩中的花岗斑岩锆石UPb年龄为11.2亿~11.4亿年。" }, { "instruction": "黄红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红壤土类中的一个亚类,主要分布在红壤带边缘的低山丘陵上,为红壤向黄壤的过渡类型。" }, { "instruction": "变形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岩石受应力超过弹性限度时,使岩石及矿物发生变形的一种作用。在浅部低温和低压条件下,以脆性变形为主,表现为岩石及矿物中出现各种碎裂现象。在深部较高温度和压力条件下,以塑性变形为主,矿物的形态和光性均可发生变化,通常以形成结晶片理为特征。在韧性剪切带中,可出现拔丝结构、核幔结构等特征的变形结构。" }, { "instruction": "矢状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些哺乳动物头骨顶部沿顶骨矢状缝两侧形成的隆起的骨质嵴供颞肌附着。在人、猿和早期人亚科成员间在头顶部略隆起,古人类学者常以矢状嵴称之;进入智人阶段则较不发育,但现代不同人种间仍有差异。" }, { "instruction": "黄钇钽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YTaO4,含Ta2O5约55%,常含铌、铒等。与褐钇铌矿形成类质同象系列。四方晶系。晶体呈柱状或双锥状,通常呈不规则粒状集合体。灰色、黄色或褐色。条痕为浅黄灰色。光泽暗淡,新鲜断口半金属光泽至树脂光泽。硬度5.5~6.5。断口次贝壳状。密度6.24~7.03克/厘米3。产于伟晶岩中,与独居石、黑稀金矿、硅铍钇矿等共生。是提取钽和稀土元素的矿石矿物。" }, { "instruction": "鸽子洞文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中国旧石器时代中期的一种人类文化。发现于辽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鸽子洞,是最近在中国东北地鸽子洞复刃刮削器区首次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洞中除发现石器、哺乳动物化石外,尚有灰烬层。其地质时代为晚更新世。石器原料主要是石英岩,有刮削器、尖状器和砍砸器等。主要用锤击法进行错向及两面加工修理,从制作技术及石器类型等均与北京猿人文化有密切关系。" }, { "instruction": "山顶洞动物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中国华北地区更新世晚期偏晚时期的一个哺乳动物群,它以北京市周口店山顶洞洞穴堆积中的化石群为代表,是与山顶洞人同时期的一个动物群。包括洞熊(Ursus spelaeus)、最后斑鬣狗(Crocuta ultima)、虎(Panthera tigris)、豹(Panthera pardus)、猎豹(Cynailurus)、狼(Canis lupus)、狐(Vulpes)、豺(Cuonalpinus)、獾(Meles)、野驴(Equus hemionus)、斑鹿(Pseudaxis)、赤鹿(Cervus canadensis)、野猪(Sus sp.)、象(Elephas)、牛(Bos)、羊(Ovis)等哺乳动物,以及鸵鸟(Struthio)和青鱼(Ctenopharyngodon)等。哺乳动物中除相当一部分现生种外,也有几种现代已绝灭的,如洞熊、最后斑鬣狗。" }, { "instruction": "上猿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上新猿类。中晚中新世广布于欧亚大陆的小到中等大小的狭鼻类。在灵长目分类中是始狭鼻小目中的一个科。上猿科与众多非洲猿类无明显的系统关系。身体大小似长臂猿。上猿类的牙齿特征很原始。包括门齿高冠,窄小,细弱,呈片上猿右上臼齿及左下臼齿状。但门齿中央偏上,唇舌方向平坦,窄而尖。门齿上侧缘不对称,高,宽。P3冠面缺乏真正的扇面形态,长而窄的下臼齿一般保存有下前尖和排列倾斜的中央尖,倾斜的冠状斜脊类似三角座。大多数上猿的P4和下臼齿经常有长而窄的较大的前凹和中央凹,唇侧齿带发育。大多数种类牙齿大小接近于长臂猿,但下颌骨通常更大,上前臼齿和臼齿趋向于宽而短。前臼齿齿尖变形,靠唇侧变形更显著。上臼齿通常有发达的舌侧齿带层状,唇侧齿带或齿柱发育一般。上臼齿一般缺乏上次尖和后尖之间的远端横脊,但有一个脊连接上次尖与后尖或斜脊。上猿科包括6~7属13种,欧洲有9种,中国有4种。其中上猿属(Pliopithecus)共有5个种,欧洲有4个种,中国有一个种;此外,除原上猿外,欧洲还有另外3个属5个种;中国有3个属3个种,即粗壮池猿、双沟醉猿、江淮宽齿猿,曾被置于不同的分类位置,如曾置于长臂猿类之中,现在基于牙齿和头后骨骼的特征(如长骨)等,将其与上猿类置于同一小目中。" }, { "instruction": "Krakatau volcano 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位于印度尼西亚巽他海峡拉亚角的北方海域,为第四纪喷发的火山。是由没于海中的破火山口及位于其中的火喀拉喀托火山喷发史山锥群组成。最初形成的火山主体呈圆锥形,为安山岩质熔岩、浮石及火山碎屑物构成(图Ⅰ)。其后由于火山锥的塌陷,形成直径约7千米的破火山口。残留在海面以上的部分成为韦尔拉坦岛及长岛(图Ⅱ)。此后火山再度喷发,在老火山口内形成新的火山锥拉卡塔,海拔813米,为橄榄石玄武岩组成的成层火山(图Ⅲ);以后又形成达南火山锥(海拔450米,由安山岩组成)和珀伯瓦塔火山锥(海拔120米),并在破火山口内共同构成一个岛屿(图Ⅳ)。珀伯瓦塔火山在1680年曾有活动,此后的二百年火山处于静止状态。到1883~1884年火山再度大爆发时,又形成一个塌陷破火山口。这次喷发从1883年5月20日开始,8月26~27日达到高潮,28日喷发逐渐停止,喷出大量石英安山岩质浮石及火山灰,喷出火山灰云高达70千米,火山灰覆盖的面积达82.7万千米,很多轻细粒火山尘在大气层上部保持了好几年。大爆发时声音巨大,在澳大利亚亦可听到,同时引起海啸,海浪高达20米。1883年火山活动以后,中央火口丘大部分塌陷,形成深达279米的塌陷洼地(图Ⅴ)。在残留的岛屿之上覆盖着大量的火山灰及浮石层,厚达100米。平静近半个世纪后,到1927年在破火山口的中央海底再度喷发,反复喷出大量橄榄玄武岩质火山灰及火山碎屑,形成了安纳喀拉喀托火山碎屑锥。此后于1935年、1941年又多次喷发,火山碎屑锥高度达到100米左右。20世纪60年代比较平静,1972年以来又多次爆发,并一直持续到80年代。" }, { "instruction": "长阳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早石炭世早期。分布于鄂西江陵以西和湘西北地区,为滨海海湾相沉积。主要为灰黑色页片状泥岩、粉砂岩和灰白、灰褐色石英砂岩,时夹煤线和灰岩小透镜体,含黄铁矿、菱铁矿结核,厚度为7~12米。与上覆资丘组和下伏写经寺组均呈整合接触。上部泥岩、粉砂岩中富含腕足类、介形虫和孢子化石,分别为Schuchertella gelaohoensisLeptagonia analoga组合,Bairdia castaB.Profusa组合和Spelaetriletes pertiosusCingulizonates capistratus带;下部泥岩粉砂岩中含孢子化石Vallattisporites verrucosusRetusotriletes incohatus带,所夹灰岩透镜体中有牙形石Siphonodella levisPolygnathus inrnatus带及珊瑚Syringopora ramulosa;腕足类Chonetes cf.ornatus,Plicattifera sp.等。" }, { "instruction": "塔飞角石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头足纲鹦鹉螺亚纲的一目。壳平旋、松卷或外卷,成年期壳常松开而不与早期的壳接触,或成直壳(如薇角石)。旋环断面形状变化大,是分科的重要依据之一。幼年期体管位于腹边,成年期可移至背侧、腹侧或近中心,隔壁颈为直颈式,连接环厚。壳口常变形,口缘具明显的腹湾。奥陶纪至志留纪。化石有盘角石(Discoceras)、薇角石(Lituites)等。" }, { "instruction": "比肯砂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分布于横贯南极山脉比肯超群中,1901~1904年由英国人发现,1907年法勒(H.T.Ferrar)正式命名,下部为砂岩,上部为煤系地层。煤层一般厚2米左右,最厚者达10.7米,多呈似层状、透镜状,沿走向延伸1~3千米,资源量1530亿吨。1914年西沃德(A.C.Seward)首次发现舌羊齿(Glossopteris),确定其时代为二叠纪。经与邻近大陆的类似地层进行对比,发现Glossopteris在印度、南非、澳大利亚普遍存在,其分布范围与北美、欧洲和北非等地的石松植物群、亚洲的华夏植物群不重叠,是晚古生代仅在南半球发现的一个独特的植物群,从而建立了南极大陆与冈瓦纳古陆的关系,确定南极大陆是冈瓦纳古陆的组成部分。" }, { "instruction": "超微化石软泥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深海沉积物的一种。主要由颗石藻等钙质超微化石组成,故又可直接以生物名命名为颗石藻软泥。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和大西洋钙质软泥沉积区,水深在碳酸盐补偿深度之上。" }, { "instruction": "费尔干蚌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双壳纲的一属。壳薄,长卵圆形或近四边形,膨凸。壳顶宽平,常靠近前端,不或微突出于铰边之上,无费尔干蚌显著后壳顶脊。壳面具细密之同心纹,或形成较深的同心层。每壳在壳顶前后各有一短狭的片状铰齿。生活于淡水。侏罗纪,亚洲。中国陆相侏罗系中化石很多。" }, { "instruction": "黄土坡积成因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边坡作用说。黄土成因说之一。最早是由俄国П.Я.阿尔玛舍斯基(1896)提出,在边坡地形上发生坡积作用和崩流作用可形成黄土。" }, { "instruction": "古人类与考古法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人类的出现和发展是第四纪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利用古人类化石、石器及文化遗存来划分和对比地层,是第四纪地层学的一种特有方法。中国是文化发展很早的一个国家,具有丰富的人类文化遗存,为中国第四纪地层的划分和对比,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 { "instruction": "桂平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南华纪。分布于黔东北。自上而下分为桂平组、大塘坡组、古城组和两界河组。①桂平组,为冰碛岩,主要为碎屑砂岩夹块状砾岩,厚300米;②大塘坡组,为间冰期沉积,是含锰岩系,主要为黑色、灰黑色薄层状粉砂岩及粉砂质页岩夹含锰页岩和含锰灰岩,厚数米至200米,含微古植物Trachysphaeridium rude,藻类Eosynechococcus datangpoensis和菌类Eoastrion sp.等,RbSr全岩等时线年龄7.39亿年、7.28±0.27亿年;③古城组,为灰绿色冰碛砂砾岩或含砾冰碛泥岩,厚数米至十几米,含微古植物Trachysphaeridium laminaritum,Stictosphaeridium implexium等,分布于湘、鄂、川、黔等地,同物异名有鄂西神农架地区的坪阡组、黔东北的铁丝坳组、湘西的东山峰组;④两界河组,岩性与莲沱组、澄江组均有很大差异,为一套杂砂岩、长石岩屑砂岩及砾岩,底部为含砾粉砂质砾岩、白云质砾岩,有时为白云岩,厚度变化大,从数米至390米,与下伏板溪群呈不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第四系厚度分析法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新构造运动地质研究法的一个主要方法。是通过第四纪堆积物的厚度变化,间接反映最新地质时期地壳垂直运动幅度的方法;因为第四系厚度很小、甚至缺失堆积物形成剥蚀区,表示新构造期地壳上升;而新构造沉降区,则有厚度较大的第四纪堆积物。如果能确定地层的绝对年龄和堆积史,就可计算出新构造运动平均沉降率。第四系厚度变化,虽然能够反映各种类型的新构造运动状况,但行之有效的是确定新构造沉降区(大面积沉降、坳陷或断陷区)。不过,第四系厚度反映的新构造运动幅度或速率,只是近似值。一般情况下,第四系厚度小于地区新构造沉降值;而在一些特殊条件下,要大于沉降值。第四系厚度分析,可以采用不同地点地层剖面的准确对比或在区域研究基础上进行,才能编制出可靠的等厚图。" }, { "instruction": "里菲超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里菲系。里菲一名来源于俄罗斯乌拉尔的古语。是前苏联晚前寒武纪的一个地层单位。在1954年前通称震旦系(包括文德系在内),与中国北方的震旦系对比。里菲超群覆于前里菲岩系之上,伏于文德系之下。自下而上划分为布尔江群、尤尔玛金群、卡拉套群和库达什群,含大量叠层石。南乌拉尔的剖面作为层型代表,近底的萨特金组环斑花岗岩年龄为14.3亿年,花岗岩年龄为15.6亿年。延续时间为16亿~17亿年。" }, { "instruction": "最低因子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最少养分律。德国化学家李比西最早提出的关于植物营养元素理论。他强调,对于植物的营养元素来说,产量决定于各营养元素中含量最低的那个因子,同时产量可以随着这个因子的增加而提高;在这个因子未补给以前,任何其他因子的加入都将是无效的。他还提出,只有各种因子处于最适当的情况下,产量才是最高的。李比西的这些思想方法基本上是正确的,但没注意到各因子相互作用的意义和这些因子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 }, { "instruction": "层状地貌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新构造运动间歇性上升过程,由外营力形成的呈层状分布的地貌单元,一般具多级性,如多级阶地、多级夷平面和多级洪积扇等等。层状地貌是新构造的表现形式之一。层状地貌的调查,有助于新构造运动发展历史和区域地貌隆升史的研究。" }, { "instruction": "冰川作用循环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冰川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发生并发展到最大规模,然后又随气候的变暖而缩小到消逝。这种气候变化的循环导致冰川演化的循环,称为冰川作用循环。冰川作用循环的前进阶段产生了积极的冰川作用,冰川作用循环的后退阶段产生消极的冰川作用。冰川作用愈是加强,则规模小的山岳冰川便向大规模的大陆冰川发展;相反,在冰川作用的后退阶段,则大陆冰川逐渐解体并向山岳冰川退化,直到冰川消失。在冰川作用的前进阶段中可产生一些短暂的后退阶断,而在冰川作用后退阶段中,也包括一些短暂的前进阶段。" }, { "instruction": "黄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黄玉。成分Al2[SiO4](F,OH)2。斜方晶系。晶体呈柱状,柱面有纵纹。集合体呈柱状或粒状。无色透明。有时带浅黄、浅绿等色。玻璃光泽。硬度8。解理平行{001}完全。密度3.52~3.57克/厘米3。主要产于花岗伟晶岩、云英岩及高温热液钨锡石英脉内,也见于砂矿中。可作为研磨材料,透明色美者可作宝石,称托帕石。" }, { "instruction": "巴什基尔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位于谢尔普霍夫阶之上,莫科阶之下,为俄罗斯上石炭统第一个阶。巴什基尔阶含有类Pseudostaffella,Profusulinella及腕足类Linoproductus,Choristites等化石。现为国际通用的一个阶。" }, { "instruction": "承德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Ir3Fe。等轴晶系。呈半自形粒状集合体或与自然铱呈文象状固溶体,粒径0.1~0.5毫米。金属光泽。钢灰色。条痕黑色,硬度5.2,显微硬度452×9.8×106帕。强磁性。密度19.19克/厘米3(计算)。中国学者1995年发现于承德纯橄榄岩铬铁矿体及砂矿中,与等轴铁铂矿、正方铁铂矿共生。" }, { "instruction": "石膏岩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发育在石膏、硬石膏层,及与石灰岩、白云岩、岩盐共生但以石膏层为主的岩层中的岩溶。常见的岩溶形态有膏盐角砾岩、溶孔、小溶穴、落水洞、塌陷漏斗、竖井、溶蚀洼地、洞穴、地下河及地下湖等。如中国北方中奥陶统灰岩、南方中三叠统灰岩中的“膏盐角砾岩”,都与此种岩溶作用有关。" }, { "instruction": "曲靖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中国陆相滨海相泥盆系的一种类型,发育于云南曲清西山村、西屯、桂家屯、徐家冲一带。以红色陆相滨海相沉积为主,夹泥灰岩、浅色砂岩,厚度较大。下泥盆统富含古脊椎动物化石Galeaspida,Polybranchiaspida,Antiarchi等,中上统含沟鳞鱼Bothriolepis。" }, { "instruction": "环境政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政府为解决一定的历史时期的环境问题,落实环境战略,并达到预定的环境目标而制定的行动准则。环境政策体现了国家对环境保护的基本态度、目标和措施,而且已成为各国最重要的社会公共政策之一。环境政策具有现实性与有效性,稳定性与可变性,原则性与灵活性,层次性与相关性相结合等特点。" }, { "instruction": "不整合界定地层单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国际地层分类分会(1987)提出。《国际地层指南》(1976)将其定义为:由特别指定的重要区际不整合面限定顶、底界和侧向延伸范围的三度空间地层体,它可能由单一岩类(如沉积岩或变质岩)或多岩类(如沉积岩、变质岩或岩浆岩等)的岩层及岩体组成。与其他类别地层单位的区别是,它必须以特定的不整合面为顶、底界,并且只根据其顶、底不整合界面的实际延展来划分,不能根据岩性特征、生物化石、地层位置或地质年代属性等,向其顶、底不整合界面分布范围以外的地区延伸。这是一类以自然界面划分的、描述性的物质单位。《国际地层指南》规定不整合界定地层划分的基本单位为序。" }, { "instruction": "立体观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用双眼观察外界物体,能分辨物体远近或借助立体镜对立体像对的重叠部分观察,看到地物的光学立体模型。前者称为天然立体观察,后者称为人造立体观察。生理视差是产生天然立体感觉的根本原因。用立体镜观察立体像对时,像片影像的不同左右视差,反映到双眼就构成不等的生理视差,从而看到与实物一样的立体感觉,即人造立体视觉。人造立体观察有助于确定物体的形状和高度。而形状又帮助判读者比较容易识别物体的性质和类型,并量测其高度和坡度。" }, { "instruction": "中国最美的五大沙漠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没有到过沙漠,无法真正理解生命;没有深入沙漠腹地,无法真正领会到茫茫瀚海的雄浑与壮美。专家在这次评选中,反复强调“善待沙漠”的观念。此次评选出的五大沙漠依次为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腹地、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腹地、甘肃鸣沙山月牙泉和宁夏沙坡头。评价的标准为:①给人以特殊的审美体验;②沙丘类型多样;③某一种沙丘类型发育得特别好;④有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⑤人与沙漠和谐共处。 (1)巴丹吉林沙漠腹地 BadainJuran Desert 评为中国最美的第1沙漠,被喻为“上帝画下的曲线”。位于内蒙古阿拉善盟的阿拉善高原西部,是我国第三大沙漠。高大沙丘间分布有1 40多个内陆小湖,肖地称为海子。这里的沙丘一般高200~300m,最高达500m,是世界上沙丘最高大的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腹地不仅以高大的沙丘闻名于世,而且众多高大沙山和沙间湖泊相伴形成独特的沙漠景观,具有雄浑苍凉之美,给人以无尽的遐想。 (2)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 Taklamakan Desert 评为中国最美的第2沙漠,被喻为“大地的天体营”。位于新疆。 33万平方千米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世界第二大流动性沙漠,是我国热量条件最好的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文化宝库。沙丘类型复杂多样,包含了我国沙漠几乎所有的沙丘类型,其丰富程度为其他沙漠所不及。塔克拉玛干沙漠被称为“死亡之海”,但这种令人恐惧的魅力却吸引着众多的人。腹地有和田河、克里雅河等河流,有些穿越沙漠,有的深入到沙漠内部后断流,并以三角洲扇形水系的形式逐步消失,在沙漠腹地形成天然的“绿色走廊’’。 (3)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腹地 Gurbantonggut Desert 评为中国最美的第3沙漠,被喻为“大漠的血脉”。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位于新疆准噶尔盆地中部,面积居我国沙漠第二位。在这里有上千公顷保护完好的原始梭梭林。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腹地受风向影响,线状沙垄沿南北走向延伸.长达十余公里,像自由伸展的树枝,又像大漠的血脉。冬季的雪景,春季的鲜花,夏季的绿灌都形成了这里的特色风景。 (4)鸣沙山、月牙泉 Maunt Sing ing Sand&Crescent Moon Spring评为中国最美的第4沙漠,被喻为“千年的守望”。位于敦煌市西南5km处,是一处神奇的沙漠景观。沙丘因人登之即鸣,泉水形成一湖,酷似一弯新月而得名。这里有沙漠的粗犷,又有月牙泉的秀美,还有莫高窟的人文景观和珍贵的艺术品,其他地方难以相比。鸣沙山沙峰起伏,沙脊如刃,沙坡陡峭,十分壮观。 (5)沙坡头 Shapoton Desert 评为中国最美的第5沙漠,被喻为“曳住流沙的脚步’’。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地处腾格里沙漠东南缘。集大漠、长河、高山、绿洲于一处,景色壮观。为使包兰铁路安全畅通而创造的治沙奇迹,使沙坡头驰名中外。沙坡头有一百米沙山,沙坡面坐北朝南,中呈凹形,悬若飞瀑,游人滑沙,能发出响声,有“沙坡鸣钟”之名。" }, { "instruction": "花岗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古代称花刚石、麻石,近代改为花岗石,现代才称花岗岩。是一种分布很广的深成酸性火成岩,SiO2含量多在70%以上,颜色较浅,以灰白色、肉红色较为常见。主要由石英、长石及少量深色矿物组成。石英含量在20%以上。碱性长石常多于斜长石。斜长石主要为酸性,碱性长石为各种钾长石及钠长石。深色矿物以黑云母为主。具花岗结构或似斑状结构、等粒结构、块状结构。花岗岩依深色矿物种类可分为:黑云母花岗岩、白云母花岗岩、二云母花岗岩、角闪花岗岩等;依成因可分为A型花岗岩、I型花岗岩、M型花岗岩和S型花岗岩;依结构、构造可分为细粒花岗岩、中粒花岗岩、粗粒花岗岩、斑状花岗岩及片麻状花岗岩等。通常呈岩基、岩株、岩钟等产出。花岗岩在中国有广泛分布,各个地质时代都有出露。与它有关的矿产也极为丰富,主要有钨、锡、钼、铋、汞、锑、金、铜、铅、锌、铌、钽、铍,以及放射性元素等。花岗岩因结构均匀,质地坚实,颜色美观,是一种优质建筑石料。关于花岗岩的成因,主要有火成论和变质论两观点:前者认为花岗岩是花岗岩浆在地壳深处冷凝结晶或由玄武岩浆经结晶分异而成;后者认为花岗岩是深度变质和交代作用的花岗岩化作用形成。目前,变质成因论者,多已改变观点,也认为是岩浆产物。" }, { "instruction": "叉笔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正笔石目的一属。笔石体具两个笔石枝,两枝上斜生长呈叉状。胞管曲折,口部向内转曲,口穴显著。即叉笔石式胞管。晚奥陶世,亚洲、欧洲、大洋洲及北美。中国主要产于南方上奥陶统。" }, { "instruction": "高次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凡轴次高于2次的对称轴、旋转反伸轴或旋转反映轴以及螺旋轴,统称为高次轴。" }, { "instruction": "峰林平原型岩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石峰与平原相间出现的地貌组合形态。具有基本平坦的基岩地面,平地拔起的石峰,地表水与地下水融为一体,石峰脚洞普遍发育,峰林洞穴化。属流水岩溶。以广西桂林、柳州一带为典型,多脚洞。" }, { "instruction": "更新华夏构造体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郯庐断裂体系。主要为一系列北偏东方向断裂组成的巨型多字型构造,属华夏类型构造体系一个类型。属于这个体系的大型断裂带主要有:东海台湾菲律宾(西缘)断隆带;依兰伊通、郯城庐江、赣江北江、恩平开平断陷带;大兴安太行雪峰断隆带和银川成都断陷带等。其特征为:①各带均以宽阔的断裂带形式出现,时达近百千米,并大致等距分布;②大都以东侧主干断裂规模最大、连续性好、分划性强,地质差异也最显著;③具不同程度的平移,伴随升降运动,形成的“断隆”或“断陷”相间出现;④形成时代较新,为中生代晚期的产物;⑤控岩、控矿和控震作用显著。它与早期新华夏系相同的是:都出现在中国东部同一地域,均形成于中生代,同在北东南西象限,轴向构造和相当构造成分的力学性质相同,构造型式和伴生构造类同;不同之点为:早期构造是“褶皱断裂型”,晚期以“断裂型为主”,早期构造比晚期构造的轴向北偏东的角度相对较大,早期构造遇巨型纬向构造带明显弯转为S形或岛弧形,晚期构造则准直线切越呈现积分符号“∫”形,早期构造遍布全区,晚期构造集中成带。对于它们的转变和形成机制,已给出合理解释。" }, { "instruction": "芒硝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湖中析出的盐类以芒硝、无水芒硝为主的一种硫酸盐型钠亚型盐湖。" }, { "instruction": "阿拉斯加科迪勒拉歹字型构造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主要展布于北美洲西部的巨型歹字型构造。它的头部由阿拉斯加褶皱带及其北面的褶皱山系构成;中部以科迪勒拉褶皱带为主体,分为两支,西支为海岸山脉,东支以落基山为代表;尾部经墨西哥、危地马拉和洪都拉斯等地后,进入加勒比海。其特点为:①规模巨大,构造成分复杂;②构造演化复杂,白垩纪末期经强烈构造运动,至今仍保持活动性,近代强烈地震常沿此带发生;③轴向构造为压扭性构造带,走向断层曾发生巨大平移;④位于北美大陆西缘,环绕太平洋刚性地块展布;⑤中部走向北北西,尾部近东西并终止于赤道附近,也有形态完美的加勒比海旋涡状构造出现。" }, { "instruction": "交代似文象结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交代结构的一种。在某些深变质岩石和混合岩中,常见石英呈不规则的细条状与钾长石交生,其形态与火成岩中的文象结构有些相似。碎裂结构" }, { "instruction": "KunlunKekexili volcanic area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新疆南部、西藏北部、青海西南部一带分布的新生代火山岩区。经1976年以来的青藏高原、可可西里等考察和区域地质测量,以及航空照片判读,共发现不下于10个火山群。其中重要的有:①泉水沟火山群,位于新疆阿克塞钦湖东北约40千米,临近昆仑山脉南麓,可能有4个火山锥和一片熔岩被;②乌鲁克库勒火山群;③普鲁火山群:出露于新疆于田县西南约70千米的普鲁村北8~12千米的克里雅河两岸,熔岩流可见两层,上层厚15~20米,下层厚5~7米,中央2~4米的古河床堆积;④黑石北湖火山群(详见另条);⑤黄羊岭火山群,位于黑石北湖火山群东北,乌孜塔格山南麓,北纬36°17′,东经83°45′;从航空照片上可看出,火山体沿山麓一字排开,并见到明显的火山锥、火山口;⑥巴毛穷宗火山群,位于藏北高原腹地,北纬34°50′,东经87°5′;为一片面积300平方千米的熔岩被,由于受强烈剥蚀,形成熔岩桌状山;有两个火山锥,北者高163米,南者为182米;⑦喀拉木兰山口附近火山群:北纬35°40′~36°10′,东经86°20′~87°10′间;在山口西南有涌波错、振泉错、强巴欠日三处熔岩被,面积为10~100平方千米;在山口之北有木孜塔格、雄鹰台火山岩被,后者面积114平方千米,厚约200米;⑧玉液湖火山群,北纬36°0′~36°30′与东经88°30′~89°0′之间,为大片熔岩被;⑨冬布勒山火山群,1990年9月中旬,斯文赫定在北纬35°,东经89°处发现大片火山岩,未见有火山锥;并于北纬35°、东经89°~90°之间南侧发现4片安山岩露头;⑩米提江占木错火山群,位于青海省西南角,在湖区北部为大片熔岩被,所占面积近4000平方千米,为含透长石的玄武岩、安山岩,厚400米。" }, { "instruction": "购物旅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组织安排旅游线路和活动内容时以购物为主要目的的一种特殊旅游方式。购物是旅游的六大要素(吃、住、行、游、娱、购)之一。购物旅游的旅游动机和组团宗旨是以购物为主,而一般旅游活动中的购物现象只是旅游活动过程中的附属行为。其形式主要有:①短程购物旅游。以相邻国家的边境地区为主,利用两国商品价格和税利上的差异招徕对方游客,游客多为散客;②长距离专线购物旅游。这是以全球市场为背景、以旅游组团为特征的跨国、跨大洲的购物旅游。目的地的土特产品或商品的质量、价格、特色等在国际上有很高的知名度。不少国家和地区利用游客的购物心理,积极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土特产品以及迎合外国游客的化妆品、日用品和名牌烟酒,以此作为招徕游客创收外汇的重要手段。新加坡、日本、美国、法国等国家的主要城市,是世界著名的购物旅游中心。香港地区凭借自由港的地位有“购物天堂”之称,到香港的旅游者总费用支出中,购物比重已高达50%~60%。购物旅游消费属于非基本旅游消费,弹性大。目前,中国的购物市场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城镇,品种主要是丝绸、瓷器、茶叶、竹编、地毯、织锦、玉雕等。来中国的国际旅游者购物消费仅占总费用支出的20%左右,因此,购物旅游市场发展潜力大。今后应根据客源市场的兴趣爱好,发展对口旅游购物品,提高旅游纪念品的增值效益,招徕具有购物消费水平高的旅游者。" }, { "instruction": "下沉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与正常流深层循环有关的特殊类型海流。多发生在大陆坡上,是冬季在沿岸形成的冷水,沿大陆坡向深海流动所形成。它能以相当大的流速向下流动到大陆坡以外,有些外海的海底峡谷中的粗颗粒沉积物,可能与之有关。有人认为由于暴风浪形成的环流,亦可导致下沉流发生。" }, { "instruction": "层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地层型。是地层单位所依据的模式,是模式剖面的同义词。一个地层单位或地层界线的典型代表。层型可作为本地层单位或界线的定义和识别的标准。依据其性质特点,层型可分为:①单位层型;②界线层型;③复合层型等三种类型。它们还可按建立的目的、程序再分为正层型、副层型、选层型、新层型和次层型等。" }, { "instruction": "夏威夷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橄榄中长玄武岩(olivineandesine basalt)。这一术语原先定义为含橄榄石玄武岩的变种,其中标准矿物长石为更长石或中长石。现在指按化学成分分类位于TAS图解S1区中的一种钠质粗面玄武岩。该术语源自夏威夷地名而命名。" }, { "instruction": "大姑冰碛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属更新世周口店期早期。1937年李四光创名,命名剖面在江西九江庐山东北的白石嘴。可与欧洲阿尔卑斯山的民德冰期对比。为中国更新世中期有代表性的冰碛层。冰碛物露头以棕红色、棕黄色粘土砾石层为主,该冰碛层常具有不同程度的白色网纹结构,砾石无层理、无分选。在地表以下为灰白色夹棕黄色粘土砾石层。大姑冰碛划分为前后两段,前段称为谷山冰碛,为四道互相平行的前碛堤;后段为截断各前碛堤的再一次冰进,称为高垄冰泛。冰水沉积物层理发育,冰碛垄前缘与冰碛物过渡,呈犬牙交错相变接触关系,为明显的接冰地带,厚达8米;冰蚀地形保存也较好,如庐林冰窖和王家坡U谷、裁缝岭中碛垄等。在冰川磨光面上还见有平行的冰川擦痕。孢粉为以Pinuspollenites为主的针阔叶林或孢粉贫乏带。推算温度平均值为7.549℃,δ18O平均值为+18.48‰。大姑冰碛层位于松山极性带的奥尔都维亚时,年代约在90~110万年之间。分布于庐山山体东侧星子县的大排岭、金锭山、高垄、白石嘴等地的山丘及鄱阳湖畔,以及庐山西北和西部地区九江十里铺、妙智铺、新桥、羊角岭等地的山前丘陵地带;西部湖滨地带也有冰水沉积物分布。" }, { "instruction": "劳动力市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由劳动力供给、劳动力需求及这种供需的市场运行机制和场所。劳动力市场和产品市场、资本市场一样,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时期的经济学家对劳动力市场的论述有明显不同。吉典经济学假定,劳动力市场是统一的和完全竞争的市场,工资具有弹性,可以自由调节劳动力的供求。但事实上劳动力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以托达罗和刘易斯等代表的发展经济学认为劳动力市场不仅是非竞争的和相互隔离的,而且劳动力在分割的劳动力市场难以流动,劳动者居于哪一个市场与劳动者的人力资本特征并无直接联系。而且二级劳动力市场上,人力资本投资是没有回报的。" }, { "instruction": "芙蓉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国际地层表》(2004年版)内上寒武统的专名,是国际地层委员于2002年批准的以中国统名作为全球标准的一个统级年代地层单位,也是国际寒武系迄今第一个被批准命名的统级单位。统名源自中国湖南省的别名“芙蓉”。" }, { "instruction": "痛痛病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因受镉污染危害的公害病。又称骨痛病。最早发现于日本富山县神通川流域一带,因患者全身骨关节疼痛难忍而得名。据调查,在神通川上游的三井金属公司的神冈矿山排出的废水中,含有大量的镉,未经处理排入河川,致使矿山工人和沿河居民由于饮用含镉河水,食用受镉污染的稻米和蔬菜后,造成慢性镉中毒。首先表现为肾脏障碍,随后患者因骨质软化而发生骨折,身体变形,并引起激烈疼痛。患者以多子女的妇女为主。防治的方法是使患者用大剂量的维生素D,补充钙、磷,并给予富营养的高蛋白、高热量的膳食。而根本措施在于消除镉污染。" }, { "instruction": "火山口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火山口或破火山口中蓄水所成的湖。湖水来源于降水或地下水,有时也有从地下的岩浆中分离出来火山口湖(长白山天池)的水,这种水中含酸类物质和矿物质较多,可以使湖水呈酸性并具有特殊的颜色。火山口湖一般都位于火山的顶端,有的火山口湖因火山锥受到破坏,出现在较低的地方。中国白头山顶的天池、湛江湖光岩、腾冲火山等地都有著名的火山口湖。" }, { "instruction": "mineral pharmacology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矿物学与中药药材学相互渗透而形成的一个边缘学科。它以矿物药的品种鉴别和炮制前后性状变化、药用矿物资源普查等研究为起点,进而发展到全面研讨矿物药的品种(矿物组分、化学成分、微量元素,物理、生化)特征;炮制变化及其机制、剂型或辅料配伍与原矿物性状的关系;药理或毒理机制与原矿物性状的关系;品种筛选的地质-地球化学基础;药用矿物资源的找矿、合理开发、综合利用等。又称药用矿物学(medical mineralogy),强调它兼含中西医医药用矿物原料的研究。药材矿物学(mineralogy of drugs),则更强调它以传统中医药所用的矿物质为主的药材作为研究对象。" }, { "instruction": "渭河活动断陷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位于鄂尔多斯块体南缘,秦岭以北;主要由渭河断陷、运城断陷和灵宝断陷组成,总体走向近东西,长约400千米,南北宽约60千米。断陷带的发育始于始新世,奠定于上新世。断陷带内的始新渐新统以泥质细砂质堆积为主,总厚度约3000米;渐新世晚期至中新世早期断陷带由沉降转为隆起;自中新世中期开始,断陷带进一步扩展并继续接受沉积;中上中新统(高陵群)由一套浅棕红色砂岩、褐色泥岩夹灰白色细砂岩及粗砂岩组成,最大厚度约1500~2000米;上新世断陷作用加剧,盆地向外扩展,广泛接受了一套由棕红色泥质砂岩与灰白色细砂岩互层组成的河湖相堆积,最大厚度为2000余米;第四纪早期广阔的“三门湖”留下了数百米三门组湖相堆积,在盆地边缘地带开始出现风成黄土;中更新世时湖泊消亡,黄土堆积更为广泛;晚更新世全新世以来,断陷带继续沉降,接受冲积物和黄土堆积。渭河断陷带总体上南深北浅,内部发育多组东西向、北东向和北西向活动断裂,将它切割为许多个次级凸起和凹陷。断陷带的南界为秦岭北麓断裂和华山山前断裂,新生代以来断裂带南北两盘的垂直差异运动幅度近十千米,并兼有巨大的左旋走滑,其构造地貌宏伟;而断陷带的北界并不十分清楚,自始新世至第四纪盆地沉积的北界不断向北扩展,目前一般认为岐山富平断裂和双泉临猗断裂可以作为断陷带的北界。著名的1556年陕西华县8级大地震,其极震区长轴方向近东西,与华山山前断裂走向基本一致,该次地震导致80多万人丧生,是世界上伤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大地震。" }, { "instruction": "超高压变质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超高压条件下发生的一种区域变质作用。主要呈带状出现在显生宙的变质岩地区,它是陆壳碰撞造山带特有的一种变质作用。一般认为它与陆壳和洋壳的大幅度俯冲作用有密切关系。主要标志是在榴辉岩、硬玉石英岩、文石大理岩等变质岩中出现柯石英、金刚石等超高压变质矿物,它们的形成压力在2.5~3.5吉帕以上,深度在80~120千米以上。超高压变质岩在我国的大别山—苏鲁变质带比较发育。关于超高压变质岩与围岩的关系、大地构造背景、形成时代、俯冲深度和折返机制等目前尚存在不同的认识,因此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 { "instruction": "河流阶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沿河岸分布的、由河流作用形成的高出河床且不被一般洪水淹没的阶梯状地形。它的形成最初是由河流侵蚀成一宽河流阶地发育过程广的谷地,其上堆积或厚或薄的堆积物;尔后由于地壳上升,河床坡度加大,或由于长周期的气候变化,流量增加或河流含沙量减少,河流下切侵蚀作用加强,河床降低,老谷底被抬高成为阶地面,由侵蚀形成的阶面前的坡坎成为阶地坡,阶地就由阶面和阶坡两部分组成。阶面与平水期河面的高差以及两级阶地之间的高差为阶地的相对高度,反映了各个时期河流下切的程度。根据河流阶地的成因、组成物质和结构,可分为侵蚀阶地、堆积阶地、基座阶地、埋藏阶地,根据阶地间的相互关系又可分为上叠阶地、内叠阶地。图示河流阶地反映了河流的发育历史过程,可根据阶地的纵向和横向变化分析构造活动或气候变化的情况及规律。" }, { "instruction": "球接子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三叶虫纲的一目。为头、尾近等大的小型三叶虫,多无眼及面线,胸部只有两个或三个胸节。寒武纪至奥陶纪。再分为球接子亚目及古盘虫亚目。" }, { "instruction": "单笔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正笔石目的一属。笔石体仅有一个笔石枝。胞管单列,口部向外弯曲,呈钩状。志留纪至早泥盆世,世界各地。中国产于南方及西北等地志留系,西藏珠穆朗玛峰及广西、滇西、川西等地的下泥盆统也有发现。" }, { "instruction": "残积景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自成景观。分布在平坦分水岭等较高地形部位上,具有残积性质的单元。其特点是:潜水面埋藏于地表以下较深部位,对土壤和植物群的影响不显著;物质和能量是从大气圈或经过大气圈而进入,景观特性受其他地形部位上景观的影响很少;风化壳和土壤中的易溶性物质可以向下淋溶,有些情况下淋出土层,有些情况下在剖面下部形成沉积层;阻碍元素淋失的因素有蒸发、植物吸收、土壤与风化壳中有机与无机胶体的吸附;元素迁移是在氧化环境中进行的。" }, { "instruction": "温带森林草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为温带草原和温带森林之间的过渡类型。主要分布在欧亚大陆中部和北美大陆中部。常为落叶阔叶林和草甸草原的大型镶嵌体,林地、草地的分布比例随气候等因素而变,气候较湿润处,落叶阔叶林占优势,草原呈岛屿状散布,半干旱气候带则草原面积扩大,禾草与树木对水分的争夺突出,岛状森林散布在草原上。土壤主要为灰色森林土及黑土。植被则以榆属、栎属为主的木本植物和中生草本植物为主。动物为从森林带到草原带动物的混合型,如草食动物兔、狍、黄羊,肉食动物如狐、狼等。" }, { "instruction": "荒漠土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荒漠环境里发育的土壤。广泛分布于温带和热带的荒漠地区。世界荒漠约占大陆面积的10%,主要分布在非洲撒哈拉、澳大利亚、中亚、阿拉伯、南美和美国西部等六大荒漠地区。中国荒漠地区分布在内蒙古、宁夏、青海、甘肃和新疆等省(区),面积约占全国面积的20%。荒漠土壤的共同特征是:①有机质含量很少,常不足0.5%。②普遍含有较多的易溶盐或石膏。③因风蚀致地表多砾石,并常有粘化和铁质化的红棕色紧实层。研究证实,土壤中若干淀积物都具有古土壤性质,是地质时期的产物。④因干旱缺水,土壤矿物的化学风化度甚低。" }, { "instruction": "接合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双晶中两个单晶体间实际邻接的公共界面。也就是两个单晶体间在内部结构上互不连续的分界面。它可以是规则的平面,也可能是不规则的曲折面。当接合面为一规则平面时,其方向可用平行于相应晶面的方式来表示。大多数(但并非全部)双晶的接合面往往与双晶面重合一致。" }, { "instruction": "坡水沉积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简称坡积物(talus,slope wash),又称坡面流水沉积物。坡面流水是由一束束细小的股流组成的面状暂时性流水,它冲刷坡面,携带一些细小的泥砂砾石,然后沉积在斜坡下部及坡麓。坡积物岩性受斜坡岩石性质的直接影响,可由基岩碎屑组成,也可由第四纪沉积物就地改造而成。坡积物的分选性、砂砾的磨圆度一般较差,具有与坡面大致平行的不很清晰的层理,有时夹有埋藏土。坡积物厚度不大且不稳定,常迅速过渡为残积物、重力堆积物、洪积物或风积物等。" }, { "instruction": "古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史时期中地理的,或者地磁的地球极位。由于近代地球的地磁极位距地理极位很近,而且前者经常发生围绕后者的轻微移动。因此,古地磁和地质学研究中一般采用古磁极位来代表当时的地理极位。" }, { "instruction": "驻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立波。由入射波(前进波)与反射波相互干扰而形成的波形不再推进(仅波腹作上下振动,波带不移动)的波浪,称为驻波。常发生在直立的海岸(或直立式水工建筑物)前。当其水深大于波浪破碎的临界水深,且入射波的推进方向又与直立的海岸或水工建筑物相垂直时,则形成与入射波传播方向相反的反射波,此时水面随时间作周期性升降,其波高比原始入射波的波高大一倍,对水工建筑物、船舶行驶及停泊都很不利,应尽可能避免。" }, { "instruction": "岩溶环境系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围绕着人类受到岩溶条件制约的由空气、水、岩土、生命、能量所构成的系统。它由五个部分组成:可溶岩及其风化残余的土壤;岩溶形态;岩溶水文系统;岩溶地区的地表地下空气层;岩溶生物群等。其基本特征是:可溶岩造壤能力低而导致的土壤贫瘠;碳酸盐岩的富钙镁偏碱性环境;地下空间造成的地表水源漏失和地下的无光、相对恒温和潮湿的环境。由此产生了特殊的生物群。" }, { "instruction": "主题公园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以特有的文化内容为主体,以现代科技和文化手段为表现,以市场创新为导向的现代化人工景区。它通过一系列围绕一个或多个历史或其他主题的吸引物为游客提供娱乐和消遣。其类型主要以主题内容进行划分,也有以吸引范围或规模大小进行划分。以主题内容划分,如以花卉园艺为主题,或以异国地理环境、动植物特征为主题,或以童话幻想、科学、宇宙为主题,或以保存文化、历史为主题,或以博览会、博物馆为主题。主题公园的特点:①强烈的个性与普遍的适宜性;②投入高,占地面积大;③一种被动游憩形式的游玩;④高门票、高消费。它与一般公园最主要的区别是从立项开始就是商业化运作。1955年迪斯尼乐园( Disneyland)在美国洛杉矶的出现标志着主题公园的诞生,它的成功经营,促进了世界上各种主题公园的发展。中国主题公园的发展经历了4个阶段:①以西游记、封神演义宫为代表的“声、光、电”和“立体连环画”式的简单人造景点;②以深圳“锦绣中华”和北京“世界公园”为代表的、文化内涵较高的静态的缩微景观;③以深圳“中华民俗文化村”及无锡“唐城”、“三国城’’为代表的、动静结合的游乐公园;④以上海城郊“东方绿舟’’为代表的参与性、知识性和娱乐性为主,并用高科技支撑的人造景点。" }, { "instruction": "塘丁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早泥盆世晚期至中泥盆世早期,分布于广西南丹地区。命名地点在广西南丹县城以西20余千米的塘丁附近。为浅海相沉积,以灰黑、浅灰、紫灰色泥岩为主,厚311米,含菊石Anetoceras reticostatum,Erbenoceras solitarium,Nowakia cf.zlichovensis等。与上覆罗富组和下伏郁江组均呈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回运系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运输线路上轻载方向货流量对重载方向货流量的比值。它造成空车(船)的调拨,引起运营费用、新建或改建交通线投资的增加。改善工业布局,采用一定的技术经济措施,实现钟摆运输,是改善货流方向不平衡的重要途径之一。" }, { "instruction": "天生桥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下河与溶洞的顶板崩塌后,横跨河谷的残留顶广西鹿寨香桥岩天生桥板,其两端与地面连接,中间悬空而呈桥状。广义地说,一切横跨沟谷或河流上的岩体都可称天生桥。在云南文山的盘龙江上天生桥成串分布,广西也有典型的天生桥。" }, { "instruction": "泛化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泛化者。" }, { "instruction": "土壤发育地形系列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土壤发育中最显著也最常见的一种系列。例如在一个母岩一致、坡度中等的坡地上,从上坡至下坡的几种土壤,在发育上构成一个地形系列,它们在发生层的分异、土壤质地、表土有机质含量、全土层厚度上都呈有次序的变化。在这个发育系列里,与地形因素同时变化的还有:地下水位、母质风化层的侵蚀与堆积、土体中的热量与空气、化学元素迁移、生物群落等,但都已包括在最突出的地形因素中,故称地形系列。" }, { "instruction": "礁坪岩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潮间带新生代珊瑚礁的浪蚀礁坪上发育的岩溶。礁坪上因溶蚀作用常发育低洼的礁塘和沟槽溶洞等岩溶现象。见于台湾岛及南海诸岛。" }, { "instruction": "拖曳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流体介质中的碎屑物,受流体拖曳力的作用,沿介质底面发生滚动、滑动或跳跃式前进的搬运方式。被拖曳的物质一般为粗碎屑物,如砾、沙等。" }, { "instruction": "波浪绕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亦称波衍射,一种波动现象。波浪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防波堤或岛屿等障碍物时,一部分受阻反射,另一部分可以绕过障碍物而传至其几何掩蔽区域之内。此时波能沿波峰线向掩蔽区域扩散,波高衰减,这种波能横向传递的现象称为“波浪绕射”.在设计海港和布置防波堤等水工建筑物时,为满足船舶航行、靠泊及作业的泊稳要求,必须考虑波浪绕射情况。在实际工作中,常对一些典型的掩蔽物(如单堤、双堤等)绘出绕射图解,则可简便计算出绕射后任意点处的波浪要素。" }, { "instruction": "古温度曲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用深海沉积物岩心有孔虫甲壳同位素建立的古温度变化曲线。对研究古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依据它对第四纪冰期作出了新的划分。近几十万年来的古温度变化曲线是不对称型的锯齿状曲线,反映更新世晚期气候波动具有高振幅、低频率的特点,和更新世早期具低振幅、高频率的特点。曲线显示气候逐渐变冷,达到冰期的盛期之后,紧接着出现气候快速变暖,构成一个大的气候旋回,或称冰川旋回。快速变暖从氧同位素比值变化最大处开始,称为终止期。每一个冰期旋回位于曲线上两个相邻的终止期之间。在布容极性时的70万年里,有9个终止期、8个完整的冰期旋回;哈拉米洛事件以来,有11个终止期、10个完整的冰期旋回,反映出大约每隔10万年出现一次冰期,同时还有许多次一级的气候波动叠加在10万年的周期变化上。" }, { "instruction": "土壤营养元素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土壤中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化学元素。一般包括N、P、K、Ca、Mg、S、Fe、Cu、B、Zn、Mo、Se、Mn、I、Cl等元素。O、C和H虽然也是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但它们主要由空气供给,故不作为土壤营养元素。Na、Si、Co、Ti等为某些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它们也是土壤营养元素。根据植物对不同营养元素吸收量的差异,可将它们划归为大量营养元素,包括N、P、K;中量营养元素,包括Ca、Mg、S等;以及微量营养元素,包括Fe、Mn、B、Zn、Cu、Mo、Cl等。植物所需的微量元素只有n×10-7~n×10-4。营养元素在土壤中的存在状态决定其对植物的有效性,一般说只有离子态的营养元素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 }, { "instruction": "橙红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橙汞矿。成分HgO,含Hg 92.61%。斜方晶系。常由细小柱状晶体组成蠕虫状、柱状或球状集合体。暗红、橙红、褐红至褐色。条痕橙红至黄褐色。玻璃至金刚光泽。解理{010}完全。硬度2.5。可弯曲并具弹性。密度11.23克/厘米3(人工合成者),11.22克/厘米3(计算)。是汞矿床氧化带矿物。" }, { "instruction": "历史人文地理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历史地理学分科之一。研究历史时期疆域和政区的形成、划分及其变迁,人口数量、分布变动与民族迁移,聚落、城镇的兴衰、演变、分布与发展,历代战略形势和军事实力的分布及其变化,地名的由来和变迁,地区开发,资源利用和工农业生产分布,交通线路变迁,文化现象的分布、传播与变迁规律等。由于其研究涉及内容广泛,又可分为沿革地理学、地名学、历史人口地理学、历史经济地理学、历史城市地理学、历史军事地理学、史迹地理学等次一级的分科,属于社会科学范畴。" }, { "instruction": "树枝状冰川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三条以上单式树枝状冰川山谷冰川汇合而成的冰川,形状如树枝的分支。这种冰川规模甚大,可达几十千米以上,如中国珠穆朗玛峰绒布冰川。" }, { "instruction": "像片调绘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利用航空像片进行野外调查、判读、勾绘地物和添加注记等工作的总称。是航测成图的一道工序。作业人员持像片到实地调查,或在室内参照野外典型调查获得的样片和各种辅助资料,与影像进行分析、比较和对照,将地图上需要表示的地貌和地形要素(如居民地、独立地物、道路、水系、地貌、土壤、植被、境界线、地名等)描绘和注记到像片上。在调绘过程中要进行适当取舍,根据规定的图式符号作出描绘和注记。地面上新出现的地物和某些没有影像反映的地物(如通信线、电力线和地下管线等)也要在像片上调绘出。如专题判读制图,需要进行野外验证,对室内初判成果进行修订补充,为最终成图打下基础。" }, { "instruction": "异化粒白云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粒屑白云岩。一种以异化粒为主要组分的白云岩。其特征与异化粒灰岩相同。按异化粒的种类不同,又可分内碎屑白云岩、球粒白云岩、包粒白云岩、团块白云岩等。多系异化粒灰岩经过白云石化形成。" }, { "instruction": "alkalifeldspar gneiss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长石成分主要为碱性长石的片麻岩。主要由钾长石、酸性斜长石、石英、黑云母、普通角闪石等组成。它们是酸性侵入岩和火山岩或长石砂岩经中高级变质作用的产物。" }, { "instruction": "地洼型造山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活化型造山运动、活化造山作用、二次造山作用。地洼说认为是造山型地壳运动的新类型。是促使地台区或地槽褶皱完成区发生活化,形成活化区型山系(即地穹与地洼相间、出现盆岭构造地貌),并形成地洼区的一种造山作用。它与地槽型造山运动的不同点在于:①不是直接继在地槽发育之后,而是在地台或地槽褶皱完成之后出现;②缺乏地槽区发展前期的地壳拉张沉降形成海盆的预备阶段,而是在地壳挤压地面隆升的背景上发生的;③从地洼阶段一开始就有造山作用,而不是只出现于地槽区发展阶段的后期;④在地洼活动过程中虽也以造山脉为特色,但主要为块断、褶皱、拱曲,也有逆掩及推覆构造造山的构造作用,所形成山系多以区域性负重力场占优势,山脉愈高负值愈大,且多呈短带状;⑤在地貌上常为短线状山脉,多受断块构造控制,并使高原型山地与断陷盆地相间出现,构成盆地山脉地貌区,以中国东部中、新生代山脉以及台湾岛西部的新生代山脉最为典型;⑥其伴生岩浆活动主要为酸性至中性的侵入和陆相喷发,岩石化学特征一般为高硅、高碱(通常K2O>Na2O)而贫铁镁,多碱性岩,岩浆活动顺序大体上为酸、中性至基性,变质作用主要为接触变质及断裂变质,而以后者最具特色;⑦往往具有重要的成矿作用,除地洼盆地中形成的油、煤等沉积矿产外,还有以各种有色金属为主的内生矿产。地洼型造山作用发生在地槽阶段造山之后,是第二次造山运动(非地槽造山运动),因此所成的山脉是第二代山脉。如天山、昆仑等地区的海西造山运动为地槽型的,白垩纪以后的造山运动则为地洼型的。" }, { "instruction": "黑洞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广义相对论所预言的一种特殊天体。由于一定质量的天体物质,高度聚集在一很小的体积内,从而产生巨大的引力场,这一引力场足以捕获所有物质和辐射,以致它不发出任何的光线,而成为暗天体,故称黑洞。黑洞的基本特征是具有一个封闭的视界。外来物质和辐射都可被其吸引进入视界以内,而视界以内的任何物质都难以逃脱其吸引范围跑到视界以外去。" }, { "instruction": "扇形三角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常见的外形似扇子的三角洲。是在海水较浅、河流含密西西比河河口三角洲(据J.M. Coleman and S.M.Gagliano,1965)沙量较多、河口区汊流较多的自然条件下形成。当河流入海后,大量泥沙堆积,每一汊河均向外推进,波浪则不断冲刷最远的汊河,并把冲刷的泥沙较均匀地堆积于汊河之间的凹地中,使之呈放射状全面向海推进。黄河三角洲、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即为典型实例。" }, { "instruction": "二次污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污染物治理过程中,某种污染物被消除的同时又生成了其他一些新的污染物质而造成新的污染。如用液氯法治理医院污水时,污水中的病菌被杀死了,但在消毒杀菌过程中,活性氯和一些有机物作用,生成有机氯和氯仿等物质,而这些物质又有致癌作用,造成二次污染。" }, { "instruction": "燕辽昆虫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主要分布于九龙山组和海房沟组地层中。该昆虫群分布范围很广,东起辽东,西达新疆至前苏联中亚,北至前苏联北亚部分。层位稳定、昆虫种类繁多、数量丰富。以蜚蠊、蜉蝣、划蝽、蚊虫为特色。时代属中侏罗世。已知111属共186种。" }, { "instruction": "上升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海洋中低温、高密度的深层水上升流形成过程1.受科里奥利效应引起的上升流;2.风成上升流;3.受科里奥利效应搬运;4.障碍物引起的上升流;5.密度差引起的上升流; 为吹离读者方向的风; ⊙为吹向读者方向的风向上流动的现象。形成原因不一:在海岸地带,主要是受海岸风的影响,表层密度低、温度高的海水被吹离海岸,使深层海水得以上升;在开阔海域,主要受科里奥利力的影响;海底存在障碍物(如海底山)以及海水的密度差等,亦可形成。因其含有大量的营养盐(磷酸盐、硅酸盐和硝酸盐等),利于生物繁殖,故在上升流地区,海底有大量生物沉积物。如美国加利福尼亚西海岸外的磷酸盐沉积,即上升流直接作用的结果。" }, { "instruction": "灰化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具有灰化淀积层的土壤。相当于美国土壤系统分类的灰土纲( spodosol),联合国土壤分类的灰壤( podzods),灰化淋溶土( podzoluvisols)。在我国没有典型的灰化土,只有与美国灰土纲中冷冻典型灰土( cryorthods)相近似的漂灰土。灰化土广泛分布在北半球的北部,在欧亚大陆北部和北美洲北部,呈纬向绵延展布。美国灰土的特征是有粗暗色表层,漂白层和灰化淀积层的全部亚层,通常游离铁百分数与碳百分数之比小于6 。灰化淀积层是灰化土的诊断层。" }, { "instruction": "褐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分布在陕西关中、晋东南、燕山、太行山、泰山等山前地带的一个土类。分布区为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年均温10~14℃,年降水约600~800毫米。典型剖面有一明显粘化及多量假菌丝的心土层,粘化作用常为残积粘化与淋溶粘化相结合,颜色显红褐,有核状结构和胶膜。褐土受淋溶弱,pH值为7左右,属半淋溶土纲。但在分布上多与棕壤相交错,在垂直分布上位于棕壤带之下。" }, { "instruction": "羽珊瑚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皱纹珊瑚目的另一种分类阶元的名称。皱纹珊瑚隔壁多呈羽状排列,故又名羽珊瑚。" }, { "instruction": "日西地洼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属中亚期地洼区。位于日本的西南部,包括本州的内带(中央构造线的西北)、四国、九州一带(依藤田至则认为,包括北海道的西部,1983)。二叠纪前为地槽发展阶段,由三波川群变质岩等组成地槽构造层。二叠纪晚期地槽封闭,形成褶皱带,其后进入了后海西期地台阶段,中生代早、中期为剥蚀夷平期,在飞马单山脉顶上海拔3000米的准平原,即为古地台平坦地面的残留部分。白垩纪以“广岛变动”(相当于中国的燕山运动B幕或北美的内华达运动)为开端,进入地洼阶段的初动期,断裂褶皱作用强烈,充填以分选差、变化大、粗屑特别发育为特色的地洼沉积,并有“广岛花岗岩”侵入;其属于地洼型花岗岩的岩石化学特征十分显著,与华北地洼区的燕山花岗岩相似。中新世时“绿色凝灰岩变动”发生,以广泛喷发陆相凝灰岩为标志,地洼及其中沉积继续发育,是地洼发展的激烈期。自上新世至第四纪为“岛弧变动”时期,以块断作用占据优势为标志;日本学者称为断块化活动。断裂深者切穿地壳达莫霍面,大量玄武岩喷发。由于断块的隆陷升降,形成日本列岛西部今日的高原山块与地洼盆地(部分为海侵,如日本海)相间的地貌。新构造运动以深源地震带及火山岩带呈链状分布为特色。要删除的,先留着如果以后不够从里面补。【印度中部地洼区】central India diwa region原为前寒武纪印度地台的一部分。位于南喜马拉雅地洼区的西南。主要为Shilong高原,可能还包括德干高原。部分地区有元古宇或更老的变质岩出露,代表地槽构造层。地台阶段主要在古生代。地洼阶段开始于中生代中晚期,在白垩纪的地洼盆地中,产低温热液萤石矿床。在巴罗达地区,萤石矿脉切过白垩纪地层及盖于其上的德干暗色岩。根据铅同位素比例得到的萤石矿石绝对年龄为80百万年,属白垩纪。" }, { "instruction": "班达海旋涡状构造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分布于印度尼西亚。围绕着班达海出现几串弧形列岛、弧形山脉和弧形深海槽;构成了一个颇为完整、极为壮观的旋涡状构造。班达海作为旋扭运动中心的旋涡凹陷很深,达7000米以上。这个旋涡状构造自古近纪以来形成,反映了东南亚南部相对澳洲大陆发生过一场强烈的反时针水平扭动;它出现在青藏滇缅印尼歹字型构造的尾端,其形成和青藏滇缅印尼歹字型的存在密切相关。" }, { "instruction": "生态工程修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有意识地改造一个地点,建成一个确定的、本土的、历史的生态系统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尽力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与动态。生态工程恢复措施被用于修复湿地、改造矿区、恢复牧场和森林以及受损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恢复。" }, { "instruction": "过度城市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相似发展水平上,用于比较当前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率或水平的概念。早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就已经讨论到,就工业基础而言,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居民规模过于庞大,这样就会提出一些政策性建议,即使近期的移民,尤其是非法占用者居住区的居民返回农村。后来的分析表明,1 9世纪建立在劳动密集型工业基础上的欧洲的城市化,不能与当前发展中国家的情况进行有效比较。在发展中国家,农村劳动力外迁是促进高效农业部门的需要,城市吸引来的这部分劳动力并没有进入资本密集型的制造业,而是从事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业和服务业。" }, { "instruction": "吕梁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üliang Gr时代属古元古代。主要分布在山西吕梁山主峰及其以北一带。为中深变质岩系,成分为各种片岩、片麻岩、石英岩、铁英岩及斜长角闪岩和变质砾岩等,是本区铁矿的主要含矿层。底部原岩以碎屑岩为主,中部主要为基性火山岩夹硅铁质沉积建造,上部以凝灰岩和基性熔岩以及碎屑岩为主,顶部还有流纹岩。可能经历了三个沉积喷发旋回,属浅海、滨海到深海相环境。变质程度下部为角闪岩相,且混合岩化,中上部为绿片岩相。斜长角闪岩全岩SmNd等时线年龄为(24.71±0.64)亿年,(24.03±1.3)亿年和(23.51±0.56)亿年。与下伏界河口岩群和上覆岚河群均为不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蛇卷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腹足纲的一属。螺壳较小,低锥形。螺环5~8个,断面近三角形,上面平,与侧面成锐角相交。壳底为宽凹的脐。壳面饰有生长线。奥陶纪,亚洲、欧洲及北美。中国产于华北下奥陶统。" }, { "instruction": "福利地理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研究社会福利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种类、水平、分配的地理问题。早期的福利地理学多为描述性研究,20世纪60年代以来,转向研究贫困、饥饿、犯罪、种族歧视、住房、医疗保健、教育,旨在为实现全社会的公正、公平做些贡献。" }, { "instruction": "鳍脚亚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哺乳纲真兽次亚纲食肉目的一亚目,为次生性适应海中生活的食肉类。体型一般较大,呈流线型,皮下有厚脂肪层,有可伸缩的颈部。四肢鳍足状,无尾鳍,后鳍足起尾鳍作用。牙齿变化大,多为锥形,下门齿1对或2对。中新世至现代。现生海豹、海狮、海象均属此亚目,多产于北冰洋、北太平洋、北大西洋、南极海域。" }, { "instruction": "泛域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分布于任何地带,无明显发生层的土壤,如冲积土。" }, { "instruction": "GPS气象学 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涉及全球定位系统在气象业务中应用的学科。全球定位系统GPS(GlobalPositioning System)是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展、利用卫星系统对全球用户全天候的定位、授时系统,全称为导航星测时测距全球定位系统。其中对大气层、尤其是对大气中水汽影响订正,成为GPS定位精度的关键。依据这一相关关系发展了GPS探测大气的新途径:利用GPS空间定位能力发展了小巧的GPS探空仪,测量高空风分布;利用GPS地基接收机,测量整层大气的水汽含量(可降水量);利用低轨卫星的GPS接收机,测量大气折射率廓线,进一步计算大气的温度或湿度垂直分布。GPS气象探测扩展了探测大气的时、空密度,有助于提高天气预报准确性。" }, { "instruction": "海面升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海平面变化(sea level change)。全球海面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断变化,一是海平面的升降变化,一是水平方向上的起伏变化。受潮水涨落、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发生短期性(日、月、季节性)升降变化,幅度一般可达几米到十几米。如风浪增减水、津波、风暴潮、假潮、潮汐都会使局部海平面发生升降变化,还有与大气压变化有关的海平面季节变化。一年或多年的平均海面还受地质、天文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长期性升降变化,其幅度在一定的地质时期可达几百米以上,造成大规模的海侵与海退。全球海面长期性变化的原因,为陆地上冰盖和冰川的形成或消融,使海水量相应地减少或增多;岩石中和地球深处水的释放使水量增多;地壳的升、降使海盆容积增大或减少;沉积物充填海盆使海盆容积变小;地球自转速度变化,转速变快时使低纬区海面上升,高纬区海面下降。在一定地质时期内海水的升降是以某一原因为主。第四纪海面大幅度变化的原因主要是冰川的进退,在17?000~18?000年前第四纪最后一次冰期的极盛期,全球海面大致在现今海面下的100米处。后因冰川开始大量消融,海面迅速上涨,大约到6000年前海面才接近于现今的位置。" }, { "instruction": "周日视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太阳每天的东升西落现象,这实质上是由于地球自转引起的一种视觉效果。" }, { "instruction": "transferred name,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拉丁文 nomen translatum(缩写nom. transl.)指由于分类等级发生转移或亚属、种、亚种的归属有了变化而将其原来名称作了有效改变后的可用名称。如亚科名Stylininae是从科名Stylinidae改变词尾而成的移用名称。又如Spirifer ambiguus经研究后认为应改属Composita,故种的名称应改为Composita ambigua,原来的阳性词尾改为阴性词尾。移用名称保留原命名者及命名日期引证。" }, { "instruction": "大西洋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北欧冰后期古气候分期的第三阶段,它延续的时间,目前一般采用以下两种方案,或为距今8500~4500年,或为距今7700~6200年。这一时期相当于波罗的海的滨螺海的早期。陆地上木本植物以喜暖的椴、榆、栎、槲等阔叶树为主,还生长着大量的常春藤。气候温暖湿润,平均气温估计比现在高2~3℃,这一时期的气候最为适宜,故称为气候最宜期(climate optimum)。" }, { "instruction": "稳定矿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一定的变质作用条件下能稳定存在的矿物。它可以是在变质作用过程中新生成的矿物,也可以是在一定的变质作用下仍然稳定的原有矿物。" }, { "instruction": "中国猿人药铺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年孔尼华(Koenigswald)根据在香港中药店购买的龙骨及龙齿中的一颗猿人臼齿建立,这些龙骨均采自中国华南的第四纪洞穴堆积中,因此它可能是华南的猿人代表。尤其是近年来,继蓝田,元谋之后,又在长江流域的许多地点发现猿人,因此,华南地区发现猿人化石产地是完全可能的。但因中国猿人药铺种化石材料太少,尚不能最后确定是否属于直立人。" }, { "instruction": "间冰川阶段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两次冰期中冰进阶段之间的主要冰退阶段,即在一个冰期中的气候相对温暖期。" }, { "instruction": "中国北极考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s research to Arctic中国地处北半球,北极的地理环境、人文与气候对中国的影响较南极更直接、更明显。中国的气候、自然环境和地质构造又是全球环境变化、世界气候变异和全球大地构造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早在19世纪中叶,欧美诸国的探险家就沟通了北极通往亚洲和中国的海上通道,使中国与北极的联系和往来更为直接和密切。新中国成立之初,以著名科学家竺可桢院士为代表的一批老科学家就提出,中国应开展极地科学考察,特别是开展北极科学考察,不仅有其重大的科学意义,对中国的气候、经济、科学与文化,特别是农、林、牧、副、渔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1925年,中国政府签署了由海牙国际法院主持的斯瓦尔巴条约(Svalbard Treaty),依据该条约,中国人至今有权自由出入位于北极圈内、由挪威政府行使主权管理的斯瓦尔巴群岛,并可在那儿进行正常的科学考察和生产活动。1948年,在加拿大留学的高时浏教授参加了加拿大北极考察队,在北极开展了大地观测和磁北极点的精确测量工作,他是中国人进入北极圈开展科学考察的第一人。此后,先后又有多起民间组织的北极考察,其中影响较大的是1995年3~5月,中国远征北极点科学考察,对北极的自然环境、地球气候、冰雪资源和人文经济等方面开展了综合性的考察,于5月6日沿西经70°线到达北极点。1999年7月1日~9月9日,由中国政府组织的、以中国科学院为主体的国际北极科学考察,参加人数124人,来自全国40多个单位和香港、台湾地区的科学家,还有来自俄罗斯、日本和韩国的科学家。考察历时71天,7月1日从上海出发,乘雪龙号破冰船经东海、黄海,穿过朝鲜海峡、日本海、宗古海峡、鄂霍次克海、白令海、经白令海峡进入北冰洋海区。考察研究海区为:北太平洋(白令海)、北冰洋区的楚科奇海、东西伯利亚海、波弗特海、加拿大海盆、北极冰缘区、浮冰区和多年海冰区。先后四次穿越北极圈,直升机冰上作业最北到达北纬77°18′、西经160°49′,雪龙船冰区作业最北到达北纬75°30′、西经162°26′之处,总航程达14?200海里(约26?310千米),总航时为1238小时。考察研究学科包括:海洋学、气象学、生物学、海冰学、大气化学、高空物理学、地理学、地质与地球物理学、测绘学、环境与人文科学、渔业资源调查。考察取样深度从洋底3900米的深海底质,物理海洋学、底栖生物学取样到大气30千米上空的平流层的数据采集,形成了海冰气生物相互作用与影响的立体式、多学科与交叉学科的综合性科学考察。此次考察的科学目标十分明确,即:①北极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和对中国气候的影响;②北洋冰与北太平洋水团交换对北太平洋环流变异的影响;③了解北冰洋邻近海域生态系统与生物资源对中国渔业发展的影响。" }, { "instruction": "奥杜威峡谷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著名人类化石产地。位于坦桑尼亚北部维多利亚湖东部。为东非大裂谷中的一个东西向峡谷,长约50千米,深约900米。自1911年起在这里发现了脊椎动物化石。从1931年起英国人类学家路易斯?利基(L.S.B.Leakey)坚持在这里进行考察,获得动物化石及石器,1959年夏在这里发现东非人化石,1960年又发现能人化石及利基猿人化石。峡谷中的沉积物被分为四层,根据动物化石的研究,第一层和第二层下部为早更新世地层,第二层上部及第三、四层为中更新世地层。在一系列湖相沉积物中夹有数层火山沉积物。以钾氩法测量结果,第一层底部沉积物的绝对年龄为距今约200万年,第四层最上部的地层为距今约40多万年。自此,提出了第四纪并非开始于约100万年以前,而可能是200多万年(对更新世早期维拉弗朗层标准地点进行的测量结果也符合这一结论)。自奥杜威峡谷向北,经肯尼亚的图尔卡纳湖(旧称鲁道夫湖),达到埃塞俄比亚的奥莫河谷,目前已发现人类化石产地数十个,发现了数量极多的不同发展阶段的人类化石,尤以早期猿人、南猿等更为引人注目。" }, { "instruction": "钨钼铬酸盐矿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金属阳离子与钨酸根、钼酸根或铬酸根构成的化合物。它们在自然界的种类和数量稀少。钨酸盐与钼酸盐矿物中金属阳离子主要为钙和铅,铬酸盐矿物中金属阳离子主要为铅。三种酸根均以离子键与阳离子结合。钨酸盐矿物和含铅钼酸盐矿物最显著特点是密度大,色浅,玻璃至金刚光泽。铬酸盐矿物最显著特点是具有鲜艳颜色。含铅者密度大。玻璃至金刚光泽。钨酸盐矿物产于接触交代和热液矿床中,是钨的重要矿石矿物。其他两类矿物稀少,主要为氧化带次生矿物。" }, { "instruction": "坡积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高处的基岩风化物,由重力作用沿斜坡下移,形成在山坡和坡麓的堆积物。由沙、砾、亚黏土和亚沙土等组成,沙、砾磨圆度差,有一定的分选性,但比冲积物差。" }, { "instruction": "完全类质同像系列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即完全类质同象系列,又称连续类质同像系列(continuous isomorphous series)。相当于替位式固溶体。即构成类质同像置换关系的两种原子或离子,能在0~100%范围内相互取代,以任意比例组成混晶而构成的类质同像系列。该系列的两端的成员称端员(end ember),相应的矿物称为端员矿物(end ember mineral)。例如Mg2〔SiO4〕与Fe2〔SiO4〕组成一个完全类质同像系列(橄榄石系列),Mg2〔SiO4〕与Fe2〔SiO4〕就是两个端员组分,相应的端员矿物为镁橄榄石与铁橄榄石,橄榄石、贵橄榄石等则是该系列的中间成员。" }, { "instruction": "酚危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芳香烃化合物经皮肤、黏膜、呼吸道和口腔等进入人体后,造成对人体健康的损害。酚在体内的毒性作用是与细胞原浆中的蛋白质发生化学反应,形成变性蛋白质,使细胞失去活性,低浓度时能使细胞变性,高浓度时能使蛋白质凝固。由于酚渗透力强,可深入内部细胞,侵犯神经中枢,刺激骨髓,最终会导致全身中毒。" }, { "instruction": "粗安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粗面安山岩。原指成分介于粗面岩与安山岩之间的一种火山岩。含近等量碱性长石和斜长石的火山岩。" }, { "instruction": "change of speed of Earth’s rotation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球自转角速率的不定常现象。近代天文观测表明地球自转角速率时快时慢(包括长期变化、季节性变化和不规则变化);从古代日食观测资料也可推算出角速率是变化的;在漫长的地质时期,从珊瑚化石的生长线数目所显示的一年内的天数(比现今珊瑚每年显示的天数多),反映出中泥盆世、晚石炭世到现代角速率有逐渐变慢的趋势;海水进退规程同样反映角速率时快时慢,因其变化时惯性力亦发生变化,表现为高纬度和低纬度地区海平面的上升或下降;此外还有地球自转角速率的季节性变化与14个月和19年章动有关的微小变化及不规则变化。地质力学认为,地球自转遵守角动量守恒定律,在重力控制下的地球自转的离心力时而增大、时而减小的作用,是发生地壳运动的主要原因。" }, { "instruction": "小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亚带或一个未经划分亚带的生物地层带的再分。含有一个小动物群或小植物群的单一岩层。现不常用。" }, { "instruction": "分级集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层系集群。指一群体中各个体之间的等级或层次关系,反映集群内部的结构。例如植被的层系结构,植被在与其他地表物质加以区别时可视为一集群(作为第一层);植被又可分为森林、牧草、农作物等(第二层);森林可分为针叶林、阔叶林;农作物可分为水稻、麦子等(第三层);集群内部的层次划分除了与集群本身的属性有关外,还与区分的目的和方法等相关" }, { "instruction": "丰水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多水年。年径流量大于多年平均年径流量的年份。或按保证率的年径流标准划分,保证率P<50%为丰水年。因丰水年份 降水多,有时也可用年降水量大于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作为丰水年。" }, { "instruction": "休伦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北美休伦纪(24亿~21亿年)地层沉积之后、元古宙发生的褶皱运动,是根据北美休伦族的名字命名。有人还认为此运动发生在太古宙末。前苏联称为休伦构造作用幕或休伦褶皱。" }, { "instruction": "中子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中子组成的恒星。这是由于恒星演化到晚期,能量耗竭。若经引力塌缩,其剩余质量大于某一极值时,电子运动都不能抗衡原子核吸引力,就继续塌缩,经逆β衰变形成大量自由中子,致使恒星密度很大,体积很小,形成中子星。中子星的密度非常大,每立方厘米可达几亿吨到10亿吨。" }, { "instruction": "铁架山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辽宁东部鞍山地区中太古代末的一次构造运动。据东鞍山铁矿采场南部鞍山群上亚群的条带状含铁建造与下伏东鞍山花岗岩之间的沉积不整合而确定。不整合界面时限放在28亿年左右。" }, { "instruction": "底碛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下碛(under moraine)。冰川在冰床底部堆积的冰碛物。这种冰碛物一般含泥质较多,胶结较紧实,磨圆度较高。底碛中的大小漂砾的长轴总是顺着冰川运动方向排列,故测量底碛中的漂砾方位是寻找冰碛砂矿及来源地的重要方法。" }, { "instruction": "分点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当月球位于在赤道面上的春分点和秋分点时所发生的潮汐。月球绕地球运动的轨道面与地球赤道面不相重合,约一个月内,月球有一次自南向北、一次自北同南穿越赤道面。当月球位于赤道面时,理论上除南、北两极附近外,地球上任意纬度的地方,所发生的潮汐都是约一昼夜具有两次高潮和低潮的半日潮汐性质的变化,且两次高潮或低潮的潮高相等,亦即分点潮的日潮不等现象消失。" }, { "instruction": "因果关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个变量(x)的变化会引起另一个变量(y)的相应变化,这两个变量间的关系即为因果关系。例如地方性氟含量(x)过高的地区,会引起氟骨病发病率(y)的增加。两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因果关系,前者为因,后者为果。因果的确定性需要经过长期的研究和试验,如日本熊本县水俣病于1953年已经发现,但直到1968年才确认是由于人们长期食用受含有汞和甲基汞废水污染的鱼、贝所致。并决定限制捕捞和禁止使用被甲基汞污染的鱼、贝,制定甲基汞摄入量的控制标准。" }, { "instruction": "信风型风积地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于定期单向风或数个方向近似的风的作用而形成的风积地形。 在荒漠地区主要有新月形沙丘和纵向沙垄,在非荒漠区(如海岸、湖岸)则为抛物线沙丘。" }, { "instruction": "吉普赛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以经常进行远距离移居活动为特点的一个民族。原住印度北部,叫罗谩尼。 5世纪起,渗透到中东的波斯帝国和后来的阿拉伯帝国。 1 0世纪到达拜占庭帝国。 1 4世纪到达欧洲东南部。 1 5~1 6世纪到达俄罗斯境内。以后散居世界各地,大部分已定居。在不同国家有不同名称。其语言属印欧语系新印度语族,但现在大多讲所在地语言。多信居住地流行的宗教。擅长歌舞。二战前,许多国家对其采取歧视政策。战时,住在欧洲的吉普赛人与犹太人一样,惨遭法西斯种族主义者的迫害。" }, { "instruction": "等化学系列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化学成分相同或基本相同的岩石,在不同的变质条件下形成的所有变质岩。属于一个等化学系列的岩石,由于变质条件不同,可具有不同的矿物共生组合。如原岩均为粘土质岩石,因变质条件不同,可形成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等不同的变质岩,它们属于一个等化学系列。" }, { "instruction": "地震序列类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按照地震序列中地震能量的分布、大小地震的比例和地震的时间、空间活动特点等,将地震序列划分为若干类,称为地震序列类型。中国强震序列一般划分为三个基本类型:主震型、震群型和孤立型。" }, { "instruction": "冰川地质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冰川在运动过程中通过刨蚀、搬运、沉积改造地表形态及物质组成的作用。冰川是运动的冰川冰,冰川冰是由积雪经较长时间的压紧、冻结、重新结晶等一系列过程形成的冰体。冰川冰在其自身压力和重力作用下,沿斜坡或谷地缓慢地流动,便形成了冰川。冰川地质作用主要发生在极地或中低纬度的高山地区。冰川地质作用在现代及地质历史中都有发生。冰川的剥蚀作用称刨蚀作用,塑造形成许多奇特地形,如冰川槽谷、冰斗、角峰、刃脊、悬谷等;冰川的搬运作用为载运和推移;冰川的沉积作用形成独特的堆积物,称冰碛物,如漂砾、泥砾等。对冰川地质作用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古地理、古气候的演化规律,对找矿、水文及工程地质等工作都有现实意义,如川西、湖南的沅江、资水的砂金、金刚石,广西的砂锡都产生在冰碛物中。" }, { "instruction": "冰舌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山岳冰川从粒雪盆流出的舌状冰体。冰舌区是冰川作用最活跃的地段,大部分也是冰川的消融区。冰舌的最前端部分也称为冰川末端。冰面常发育冰面水流、冰裂隙等。舌前端有较陡的冰崖,其下方有冰洞,涌出大量的冰融水。" }, { "instruction": "无机无毒物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主要指排入水体中的酸、碱及一般的无机盐类。酸主要来源于矿山排水及许多工业废水。碱性废水主要来自碱法造纸、化学纤维制造、制碱、制革等工业的废水。酸性废水和碱性废水可相互中和产生各种盐类;酸性、碱性废水亦可与地表物质相互作用,生成无机盐类。所以,酸性或碱性污水造成水体污染常常伴随着无机盐的污染。" }, { "instruction": "生态化学地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主要研究地理生态系统(人地系统)化学元素地理分异和生态平衡对生物的影响,及改善元素生态平衡以促进人类健康和提高动植物产品数量和质量途径的学科。其特点在于按景观研究人地系统化学元素;特别是与生命有关元素的生态输移和循环,即元素在岩石—风化壳—土壤—水—大气—植物(作物)—动物(牲畜)—人群系统中的输移和循环。尤其注意元素在人或其他生物与环境成分间的生态平衡。研究人地系统的元素地理分异和生态平衡不仅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且对促进人类健康和农牧生产也有重要的实际意义。主要研究内容有:①地理环境各成分化学元素地理分异及其相互关系;②生物体及其各器官、组织、体液等化学元素的地域差异及其与环境的联系;③健康异常区地理生态系物质化学元素地理特征的对比研究;④适于生物健康生长的元素阈浓度指标体系;⑤生态化学地理分类与区划。" }, { "instruction": "哈因里奇事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研究东北大西洋末次冰期—间冰期旋回三个钻孔的沉积物时(位于北纬47°和西经19°附近),哈因里奇(Heinrich)最早发现在这些岩心中大于15微米粗粒含量有突然增多的现象,在粗粒含量增加的同时,冷性有孔虫比例相对增多。因为在三个钻孔中的沉积序列非常一致,哈因里奇认为这在北大西洋是个普遍现象,并利用氧同位素阶段对这些事件进行了初步定年,发现每个粗颗粒层变化周期约为11?000年,他把这种现象解释为由于岁差变化引起太阳辐射量的变化所触发的北大西洋冰盖不断向南扩张。为了证实这些事件,布罗克(Broecker)等利用北纬50°西经24°的609号钻孔资料对末次冰期的沉积物岩心进行了间隔1厘米取样的详细研究,发现了哈因里奇所认为的北大西洋浮冰南伸事件的年代分别为距今15?000年、20?000年、27?000年、40?000年和50?000年。初步解释这是劳伦(Laurentide)冰盖扩张引起北大西洋浮冰南伸的结果,并把这些事件称为哈因里奇事件。哈因里奇层的两个显著特征是:①每层中含有快速堆积的丰富的碳酸盐碎屑物质;②6个哈因里奇层记录着当时海面海冰温度较低、盐度降低以及浮游有孔虫迅速减少的现象。" }, { "instruction": "户籍人口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在公安部门办理了户籍登记的人口(不包括蓝印户口)。户籍制度,是为了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在短缺经济时代,曾经起过一定的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原有的户籍制度已经成为生产力继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桎梏。它把公民严格区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禁锢城乡之间人口的合理流动。农民因此成为一种与生俱来的身份,使其在就业、上学、就医、参加社会保障、迁徙等方面受到歧视和限制。现在我国一些省市相继出台了改革本地户籍制度的规定。" }, { "instruction": "多波段扫描仪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陆地卫星的第一代多波段扫描遥感仪器。主要由望远系统、扫描镜、滤光片、探测器和电子系统等组成,工作波段的光谱范围为0.50~1.10μm,共分为四个光谱段:即0.50~0. 60μm、0.60~0.70μm、0.70~0. 80μm和0.80~1.10μm。在陆地卫星3号上增加了热红外波段,即10. 40~12. 50μm。 MSS的轨道高度918km,扫描视场角为11. 56○。第1光谱段到第4光谱段的地面分辨率为80m×80m,第6光谱段酌地面分辨率为240m。扫描成像的地面覆盖范围为185km×185km。多波段扫描仪数据主要用于地球资源调查及环境监测管理,是农作物估产、森林和草场资源调查、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分类、自然灾害影响估价、能源和矿产资源探测以及其他许多地球资源调查的主要遥感信息来源。" }, { "instruction": "拓扑关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点、线、面等实体之间的空间联系,如连通性、邻接性、包含关系等。连通性是指对线段连接关系的判别;可以用在每个结点上汇集的线段的列表来表示。邻接性通常指多边形之间的邻接关系;包含关系通常指多边形包含点或包含其他的多边形。" }, { "instruction": "地方性克汀病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方性甲状腺肿流行区出现的一种先天性疾病。又称呆小病。由于胎儿婴幼儿在发育期缺碘,导致甲状腺素缺乏,从而引起大脑、神经、骨骼和肌肉等发育迟缓或停滞。主要症状为呆小、聋哑、瘫痪、智力低下、四肢粗短、腹大、皮肤粗糙等。多分布于环境中缺碘地区。与地方性甲状腺肿患病区分布一致。据调查表明,甲状腺肿大患者的后代较多患克汀病。可用甲状腺素治疗。预防措施主要是防治地方甲状腺肿。" }, { "instruction": "鼻山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冰川流经较大的基岩岗丘时,冰层未能全部把它覆盖,顶部露出冰面,迎冰坡及两侧均遭受冰流磨蚀,背冰面尾部堆积了冰碛物,延伸很远,整个岗丘形状如鼻。" }, { "instruction": "运输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简称运量。运输部门在一定时期内运送旅客或货物的数量。客运量以人表示,货物量以吨表示。生产量的增长是货运量增加的基础,不合理运输的消除是货运量合理性的体现。人口的增长是客运量增加的基础,居民出行次数的增多是客运量增加的重要前提。" }, { "instruction": "后生结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岩石固结后形成的结核,其组成物质主要来自外部,即从已固结为岩石的围岩之外带来的,结核切割左、右两侧层理,上、下层理毫无弯曲。这类结核往往沿裂隙带局部富集。" }, { "instruction": "棱齿龙科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鸟脚类恐龙之一科,共有18个属,长90厘米到3.4米,甚至更大。5指手较小,胫腓骨延长、脚4趾。至少有一些属种的上颌喙中有牙齿,这是原始的鸟臀类特征。是时间跨度最长的鸟脚类,从中侏罗世到晚白垩世均有分布,横跨北美、欧洲、亚洲、澳大利亚和南极洲。" }, { "instruction": "半金属光泽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光泽强度的等级之一。比新鲜的金属抛光面略暗一些,如同陈旧的金属器皿表面所反射的光泽,例如磁铁矿的光泽。" }, { "instruction": "环境问题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环境中出现的各种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目前在环境科学中所指的环境问题,主要是指人类利用环境不当和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与环境不相协调所引起的。" }, { "instruction": "牛轭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弓形湖(mortlake)。平原曲流发展的产物。在平原地区发育的自由曲流,当流水切穿曲流颈部形成新河槽后,被废弃的河湾,由于流速小,流量减弱,两端逐渐被泥沙淤塞,积水成湖,形似牛轭故名。如长江下游荆江段两岸的一些湖泊即属于这种类型,当地称为“月亮湖”。也有人把所有由废弃河道残留而成的湖泊,不论其形状如何统称为牛轭湖。" }, { "instruction": "活化地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中国陈国达和苏联尼古拉耶夫(HHНикопаев)于1956年分别提出。专指由于地台发生强活化转变而成的新构造单元,即第三构造单元、后地台阶段的新型活动区。相当于“地台活化区”。因易误以为它们仍属地台范畴,1959年后陈国达已不再使用,改称为“地洼区”或“活化区”。?泛指发生过从弱地台活化至强地台活化的地区。其中强活化者相当于地洼区或“自治活化区”。陈国达(1989)限指发生过弱活化或短暂性(插曲性)活化的地台,其活动尚未使地台质变成为地洼区。" }, { "instruction": "混合岩化成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混合岩化作用所形成的矿床。包括在混合岩化过程中,由于各种交代作用,使原岩中的某些组分发生迁移、富集而形成的矿床,或使原有矿床的矿石品位增高而形成的新矿床。混合岩化作用形成的矿床与花岗质岩浆形成的矿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主要区别如下:①混合岩化矿床的成矿物质主要来自邻近的含矿变质建造;②矿床类型受混合岩化作用所支配;③成矿阶段以混合岩化作用的交代过程来划分。混合岩化矿床可分为如下三种类型:①主期形成的原地交代型矿床;②主期形成的伟晶岩型(花岗岩型)矿床;③中晚期形成的热液型矿床。调大地构造学【片麻岩穹窿】gneiss dome由各种片麻岩组成的穹窿状构造。穹窿的核部常由花岗质岩石和混合岩组成,周围由片麻岩和其他类型变质岩所环绕,岩层的产状从核部向四周倾斜。片麻岩穹窿主要出现在早前寒武纪的变质岩地区,在太古宙的高级变质区和花岗岩绿岩带均比较发育。它们的成因与花岗质岩浆的底辟作用和构造变形作用有密切关系。" }, { "instruction": "那高岭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那高岭页岩。时代属早泥盆世那高岭期。分布于广西境内。命名地点在广西横县六景圩北。为浅海相泥砂质、钙质沉积,以灰绿色泥岩为主,下部夹灰岩,顶部砂质增多,含腕足类Orientospirifer nakaolingensis,Aseptalium guangxiense及珊瑚、竹节石等,共厚140~150米。与下伏莲花山组呈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华夏类型构造特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东亚濒太平洋地区不同地质时期形成的走向北东—北北东的一系列多字型构造体系的总称。不同学者认识有所不同:由古华夏系(华夏系)、中华夏系、新华夏系和华夏式构造所组成,在古生代已经形成和中生代以来继续发育,有一系列扭动构造的共同特征。由北东—北北东向的三套中生代构造和一套新生代构造组成的复杂构造体系。中生代三套构造彼此之间存在若干明显地质差异(见表);又有一系列扭动构造共性,表明它们是亚洲大陆相对太平洋向南扭动的结果;新生代以来发生明显反转,由中生代的挤压体制转变为伸展体制,表明亚洲大陆相对太平洋向北扭动。华夏类型构造体系特征 构造体系华夏系新华夏系更新华夏系挽近华夏系形成时期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新生代定型时期T3/T2J3/J2K2/K1N/E构造方向NENNENNNE继承构造类型隆起坳陷型褶皱断裂型断裂型为主断裂型与巨型纬向带复合弧形弯转明显准直线切过纬向带继承总体形态S形(内陆)或弧形(岛弧)∫形(积分符号型)构造体制挤压体制伸展体制形成方式亚洲大陆相对太平洋向南扭动构造反(据邓乃恭,1984)" }, { "instruction": "重叠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大规模上升或下降地区,一个较老的构造体系之上叠置另一较新构造体系的全部或部分的复合现象。前者隆起的部分显得被加强,但实际并未得到加强;而沉降的部分显得被削弱,实际也未削弱。必须把后来由于上升或下降重叠在原有构造体系之上的影响消除,才能见其原貌。" }, { "instruction": "定耕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相对于游耕而言。在同一块土地上重复固定种植,不再迁徙或轮换,人类聚居地也随之定居。由于人口增多,游耕的范围日趋缩小,轮换周期愈益缩短,人类不得不固定土地,采用养畜施肥,用犁耕作,轮歇或轮作,以恢复土地肥力,提高生产水平,所以从游耕到定耕,反映农业技术一大进步。虽然定耕后产量有所提高,但仍属自给自足的原始自然经济。" }, { "instruction": "共生矿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同一成因、同一成矿期或成矿阶段中所形成的、出现在一起的不同种的矿物。如在花岗岩中,有岩浆作用期所形成的共生矿物长石和石英;在热液矿床中,有热液作用期同一成矿阶段所形成的共生矿物方铅矿和闪锌矿等。" }, { "instruction": "浆肋虫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三叶虫纲褶颊虫目的一属。头鞍瓮形,中后部膨大成圆形,前部向前伸出成一前舌叶。头鞍沟2~3对,不明显或完全缺失。颈沟清楚,颈环宽度约与头鞍前舌叶相当。眼叶极长,直接围绕在头鞍中后部圆形部分,其间无固定颊。胸部11~13节,中轴宽,肋部窄。尾部小,近方形,中轴短,肋节长,后侧有两对小刺。奥陶纪,亚洲、欧洲及北美。中国产于南方及西北奥陶系。" }, { "instruction": "环境生物地球化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研究生物-非生物复合系统中化学物质(包括营养物质,尤其是污染化学物质)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基本过程,包括迁移途径、转化机制、库、通量和停留时间等,与反应机制及其从全球各个水平上进行宏观和微观调控的学科。" }, { "instruction": "分支构造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构造地质学中泛指一条规模较大的主干断裂附近出现的一系列低级构造成分,而不限于派生分支断裂。地质力学则专指入字型构造中低级序的派生构造成分。派生的分支构造是再次构造,有褶皱型和断裂型之分,又有压扭性和张扭性两种类型;导致它们形成的主干断裂则属初次构造成分。分支褶皱和断裂均与主干断裂呈一定交角,其交角所指示的扭动方向相反(参见“入字型构造”)。" }, { "instruction": "深层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海洋中位于中层水团之下到4000米水深范围内的水团。北大西洋深层水团,主要由挪威海盆中溢出的中层水和底层水混合而成,具高盐度和贫氧等特征;印度洋深层水,则由底层水和中层高盐度的红海水团混合而成,具有高盐度和贫氧特征;太平洋深层水,来自大西洋和印度洋,具有较低盐度和低氧含量特征。" }, { "instruction": "氟中毒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氟是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之一。成人每日氟化物的摄入量为1.0~1. 5mg,过量吸人则会危害健康,甚至造成中毒。吸入高浓度氟化物可引起急性中毒,症状表现为流泪、咽刺痛、咳嗽、胸闷等,严重者可导致化学性肺炎及肺水肿。氢氟酸对皮肤有强烈的腐蚀性。长期接触低浓度氟及氟化物可出现上呼吸道慢性炎症,氟骨症患者有腰痛、四肢酸痛、关节活动受阻等症状。严重者有骨和关节变形、肌肉萎缩、尿氟增高。骨X线检查有助于诊断。为了控制过量氟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要严格控制氟的排放量。" }, { "instruction": "望天坪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秦岭勉宁、略阳、宁强地区的震旦系自下而上分为九道拐组和望天坪组,与扬子区的分层可以对比。望天坪组,下部为炭质、硅质白云岩及钙质片岩、千枚岩、薄层灰岩,上部为硅质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夹硅质条带,厚300~390米。九道拐组,下部为炭质泥板岩、泥灰岩及硅质泥质岩、千枚岩和微晶白云岩,中部为豹皮状泥灰岩夹条带状泥板岩,上部为厚层硅质白云岩,含叠层石Collonnella f.,Conophyton garganicum等及微古植物Polyporata microporosa等。" }, { "instruction": "多字型褶皱数学模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用数带状薄板的多字型褶皱(据黄庆华)学模拟方法进行的剪切作用下形成多字型褶皱的构造模拟实验。多字型褶皱轴向出现的方位取决于形变物体的长度与宽度之比,说明地块长度与宽度尺寸之间的比例关系所表征的边界几何形状,是控制变形状态和应力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如在同一剪切外力作用下,其变形状态不同(见图):长宽比为1的地块,其变形参数θ=45°,l=0.37×宽度;长宽比为1.5的地块,其变形参数θ=34°,l=0.46×宽度;长宽比为2的地块,其变形参数θ=31°,l=0.73×宽度。可见,边界形状发生改变,地块或岩块内的形变分布也必然变化;长宽比值越大,其θ角越小。据此可推断多字型构造形成时的几何边界形状和外力扭动方式,探讨其形成机制。" }, { "instruction": "海底实验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海底居住实验室。一种沉放到海底供研究人员进行科学考察和生理、心理适应性实验用的金属结构物。随着生产的发展,大陆土地资源的剧减,人口不断增长,人们企图把生活和生产活动空间向海底扩展,提出建造海底仓库、海底避难所、海底居住所和海底小公园等的构想。研究人员在海底实验站可以考察不同深度的海洋动、植物以及海底资源。由美国海军提出的海底实验站计划,目的在于确定人能否长期在海底环境条件下正常地生活和工作。海底实验站可分为固定型和可移动型两种,固定型的如美国海岸“陀螺”号水下实验站,可沉放到2000m深的海底,供5人小分队持续工作一个月。" }, { "instruction": "婚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男女两性依一定的法律、伦理和风俗的规定建立起来的夫妻关系。它是家庭成立的标志和基础。婚姻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形成已有上千年历史,虽然历经变化,但其本质一直没有改变,即通过建立男女两性特定的社会关系实现人类的再生产。婚姻状况是一个国家或地区1 5周岁及以上人口在婚居方面的构成,通常分为:未婚、已婚、丧偶、离婚、再婚等。通过对结婚率、平均初婚年龄和离婚率等指标的测量可以进行婚姻的分析。结婚率=结婚事件发生数/年平均人口数 平均初婚年龄=∑各年龄初婚人数×初婚年龄/各年龄初婚人数 离婚率=当年离婚事件数/年平均人口数 离婚比是指一年内离婚对数与结婚对数之比。" }, { "instruction": "仰韶文化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属全新世中期。命名剖面位于河南渑池仰韶村南,安特生1923年报道。为绿色、灰黄色土或黄土构成,14C测年早期为7000年,晚期大于5000年,为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早期文化主人代表为炎帝;中晚期为黄帝。根据遗址和埋葬制度的研究,当时为母系社会阶段,与半坡遗址情况相似。仰韶文化因不同时代或不同地域或不同部族而形成不同类型的文化。有人认为已进入了父系氏族社会,属黄河流域最强大的文化,是中国远古文化史上极为重要的一个阶段。仰韶人(Yangshao Man)与沙锡屯人(Shaxitun Man)骨骼皆具相同性质,代表现今的华北人。该文化遗址分布甚广,以河南、陕西、晋南为中心,西到甘肃河西走廊,东至鲁西,北到河北中部和内蒙古河套一带,南至湖北及汉水流域,分布范围之广,延续时间之长,在世界上新石器时代文化中是罕见的。仰韶文化层之上常覆以龙山文化层。" }, { "instruction": "港口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具有一定面积的水域和陆域,供船舶出入和停泊、货物和旅客集散的场所。有多种分类:①按所在位置,可分为内河港、湖港、河口港、海岸港、岛港;②按用途,可分为商港、工业港、渔港、军港和避风港;③按对进口的外国货物是否办理报关手续,可分为报关港和自由港;④按水域寒冷季节冰冻与否,可分为冻港和不冻港。" }, { "instruction": "彩孔贝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腕足动物门有铰纲穿孔贝目的一属。壳体大,卵圆形。两壳双凸型,最大壳厚位于壳体的后方,前接合缘直缘型。中槽、中隆不发育。腹喙近于垂直,顶端为圆形茎孔,具三角双板。疹壳。壳面光滑,仅具同心线。铰齿强,腕环长,向后方折返。上新世至现代,太平洋西部地区。中国产于台湾上新统。" }, { "instruction": "周期性岩溶泉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多潮泉(karst pulsating spring)。流量具有非季节性周期变化的岩溶泉。周期性可以是有规则的,也可以是无规则的,这种现象系由岩溶水文系统中的虹吸作用所产生。" }, { "instruction": "地面风向风速仪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能同时测定风向和风速的仪器。常用的主要有电传风向风速计、电接风向风速计两种。感应部分为风向标和风杯,风向标总指向风的来向,三个(四个或四个以上)风杯均匀分布在水平圆周上随风转动,转速快慢对应着风速。感应器用电缆与室内指示器连接。电传风向风速计直接显示风速和风向的度数(北风为360°;东风为90°;南风为180°;西风为270°),电接风向风速计能指示瞬时风速并连续记录平均风速,同时以16方位制指示瞬时风向并每分钟记录一次。通常风向风速仪要安装在观测场的空旷处,感应部分离地面高度为10m。此外还有手持式风向风速表供野外观测使用。" }, { "instruction": "南岭地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南岭大致沿桂、湘、赣、粤边界分布,西起广西东北的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向东经湖南骑田岭、诸广山、粤北瑶山到赣南的大臾岭,构成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的分水岭,是中国三个巨型纬向构造带中最南面的一条,由多个近东西向分布的华力西期到燕山期花岗岩类深成岩表现出来。南岭带是中国重要的钨、锡、铀及稀土等矿产的富集地区。南岭的主体位于华南加里东造山带范围内,但两者走向明显不同。华南造山带是扬子地台和华夏陆块汇聚和拼接的产物,新元古代至早古生代保持深水相碎屑岩、复理石和火山沉积,已变质并不同程度变形。统一的未变质地台盖层始于泥盆纪。南岭带斜向叠置在华南造山带之上,对它的成因和构造背景还没有统一的认识。但是南岭带以南钦州防城海槽晚古生代广海型放射虫硅质岩的广泛发育、粤西桂东古特提斯造山带的厘定,以及粤北的早二叠世放射虫硅质岩等都提示可能存在古特提斯大陆边缘,它和南岭带的大体平行将意味着两者可能有成因联系。" }, { "instruction": "牵引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拖曳水流。带动碎屑作牵引运动的流体。" }, { "instruction": "伊迪卡拉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以南澳大利亚伊迪卡拉山(Ediacara Hills)命名,此处是伊迪卡拉动物群的原产地和命名地点。2003年国际地层委员会末元古系分会完成建系研究报告并呈报国际地层委员会审定,建议用“伊迪卡拉系(Ediacaran)”正式命名新元古界最上部的系级年代地层单位。2004年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IUGS)批准将其列入国际地层表并置于元古宇顶部。该系的标准剖面和标准点(GSSP)选在南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山(Flinders Ranges)的伊诺雷玛溪(Enorama Creek)剖面,其底界即为纽卡林纳组(Nuccaleena Fm.)盖帽碳酸盐岩(cap carbonate)底界,并直接伏于其下的伊拉廷纳冰碛砾岩(Elatina diwnictite,相当于瓦兰吉尔冰期(Varanger)或马里诺安(Marinoan)冰期之上。该系的下界年龄采用630百万年,上界年龄即为寒武系底界年龄,采用542百万年。伊迪卡拉纪(系)是软躯体后生动物出现并辐射的时期。" }, { "instruction": "中国地洼构造演化系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洼学说将中国大地构造分为地槽地台演化系统和地洼演化系统。前者主要发生于中生代中期以前,可分为中国北部、东部及西部三大演化系统,其地槽区分别属于古亚洲海、古太平洋及古地中海地槽演化系统。后者发生于中生代中期以后,中国大部分地壳发展进入地洼阶段,分为东、西两大地洼演化系统:东部称东亚(华夏)系统,西部称中亚系统。中生代中期以前,由于存在北部、东部及西部三大地槽地台演化系统,便形成三个相应的壳块,即北部、东部和西部壳块。它们之间以纬向的天山南麓白云鄂博开原深大断裂带,以及经向的银川昆明深大断裂带,作为过渡地带。至中生代中期以后,两大地洼演化系统出现,使三大壳块转变为中国全境东、西部分异的构造格局。" }, { "instruction": "黑硼锡镁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Mg,Fe2+)(Fe3+,Sn,Mg)[BO3]O2。单斜晶系。呈柱状、针状和放射状、毛发束状集合体。黑色。半金属光泽。显微硬度689~825千克/毫米2。条痕褐黑—黑色。密度4.18克/厘米3。是中国学者1985年在湖南某镁质矽卡岩硼矿床中发现的新矿物。" }, { "instruction": "泥漠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由黏土物质组成的地面,分布在干旱区的低洼地带,特别是封闭盆地的中心。它是洪流从山区搬运来的细土物质淤积干涸而成。泥漠地面平坦,常发育龟裂纹,植物稀少,地表赤裸。" }, { "instruction": "生物膜法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使生物群体附着于其他物体表面而呈膜状,并让其与被处理污水接触而使之净化的污水生物处理法。广泛应用的生物膜法有生物滤池、生物转盘、生物接触氧化、生物流化床等方法。" }, { "instruction": "许家窑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中国发现的早期智人化石。1976年发现于山西省阳高县许家窑(北纬40°06′,东经113°59′)的沟沿上。共发现顶骨12件、枕骨2件、上颌骨1件(小孩)、下颌骨1件等骨片及臼齿两颗等,代表不同年龄和性别的10多个个体。头骨骨片厚度大,牙齿粗大,齿冠沟纹与北京猿人有相似之处,头骨最大宽度位置较高,头骨较圆、枕骨较宽为其进步特征。伴生动物化石丰富,以野马、犀为主。动物骨骼多被打碎,且有烧骨。还发现大量旧石器中期的人类文化遗存,包括石器及骨、角器等。其石器具细石器特点但石球极多。约距今10.4万~12.5万年间。" }, { "instruction": "海洋潮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引潮力产生的海洋长周期波动现象。地球潮汐的一部分,主要表现为水体的潮汐运动(海潮);此外还有海底岩石圈的潮汐(属地潮)和海上大气边界层的潮汐(属气潮)。" }, { "instruction": "年输沙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河流通过某一断面的年平均输沙量。如黄河每年通过陕县站的年平均输沙量为16.98亿吨,长江宜昌站的平均年输沙量为5.14亿吨。由于暴雨、水量等因素的影响,同一河流的年输沙量可有很大变化。如三门峡站测得黄河的最大年输沙量是1933年,为39.1亿吨,最小年输沙量是1928年,为5亿吨。" }, { "instruction": "层间滑动断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沿地球各层圈之间的界面(如康拉德面、莫霍面、古登堡面以及结晶基底与盖层之间的高速层与低速层、高导层与低导层的界面等)产生滑动的断裂。可分为岩石圈层间滑动断裂、地壳层间滑动断裂、基底层间滑动断裂和盖层层间滑动断裂。是一种重要的断裂构造类型。" }, { "instruction": "陆源碎屑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陆源区母岩经物理风化或机械破坏而形成的碎屑物质。" }, { "instruction": "柴达木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ZnFe3+[SO4]2(OH)*4H2O。单斜晶系。晶体呈厚板状,短柱状或假立方体。褐到黄褐色。玻璃光泽。硬度2.5~3.0。条痕淡黄色。密度(2.72±0.02)克/厘米3。与叶绿矾、针绿矾等共生。是中国学者1986年在青海锡铁山铅锌矿床氧化带中发现的新矿物。" }, { "instruction": "骨粒灰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以生物贝壳或生物碎屑为主要组分的异化粒灰岩。按贝壳之间的填隙物成分可分为亮晶骨粒灰岩和泥晶骨粒灰岩。按生物贝壳的完整程度可分为骨粒灰岩及骨屑灰岩。按粒度可分为砾状骨粒灰岩、砂状骨粒灰岩、粉砂状骨粒灰岩等。" }, { "instruction": "结晶片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具有定向构造的区域变质岩石的统称,如千枚岩、片岩、片麻岩、变粒岩等。但有时则泛指所有的区域变质岩石,而不论其是否具有明显的定向构造。" }, { "instruction": "均衡反弹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冰期时在大陆上形成平均厚度2~3千米的大冰流,它使占地球表面面积71%的海洋失去约厚100米的水层。大陆冰流的重量使其下部地壳负荷加大,引起地壳沉陷,如南极洲及格陵兰因厚层冰流的重压,两大陆块的中部地壳均被压沉至海面以下。冰期结束后,冰盖消融,地壳负荷减轻,又导致地壳迅速回升,被称为均衡反弹。末次冰期以来,冰盖的消融所引起的强烈地壳均衡反弹,陆地升高,海面相对下降,使许多地方留下了末次冰期的古海岸遗迹。" }, { "instruction": "天锅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洞顶呈倒锅底状的溶蚀形态。为洞穴充水时的水汽联合作用的产物,不受基岩节理或层面裂隙影响。" }, { "instruction": "分布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通过分布式计算实现异地资源和信息共享、提高系统执行效率的GIS。可分为基于客户/服务器模式的分布式GIS和全分布式GIS。前者的客户端和服务器端分别由相应的硬软件及数据库构成,在网络协议的支持下,客户端实现对数据的透明存取和对功能调用的透明访问;后者的各个子系统有完备的数据库及GIS软件和其他应用软件,各子系统同时扮演客户和服务器的角色。" }, { "instruction": "温度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测量温度的仪器。按温度感应介质的不同,有气体温度表、液体温度表、变形温度表、电阻温度表、辐射温度表、声学温度表等,原理都是利用介质对温度变化的响应关系来指示温度。气象上通常将直接读取温度数值的测温仪器称为温度表,而将能自动记录温度变化的测温仪器称为温度计(亦称自记温度计)。气象上使用的常规测温仪器是水银温度表,当温度降低到水银的冻结温度时,可用酒精温度表代替。常规的自记温度计多用随温度伸缩较大的双金属片等作感应器。电子技术的发展,温度感应和记录储存器都有很大发展,多在自动气象站中采用。还发展一类非接触式测温仪器,如红外测温仪。" }, { "instruction": "八道湾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为早侏罗世早期。命名剖面位于乌鲁木齐以北八道湾,参考剖面为玛纳斯河剖面。分布于新疆准噶尔盆地、吐鲁番哈密盆地、三塘湖盆地等处。该组为河流、沼泽相沉积,由灰绿、深灰色砂岩、砂质泥岩和页岩的互层组成,下部为灰绿、深灰色砂岩、砂质泥岩和页岩互层夹薄层褐铁矿,含煤三层;中部为灰绿色砂岩、砂质页岩和页岩,含煤三层;上部为灰绿、深灰色厚层砂岩、页岩,含煤三层,未见顶底,厚663米。在参考剖面上底部与下伏小泉沟群(T2-3)呈假整合接触,顶部与上覆三工河组呈整合接触,厚622米。含植物化石Coniopteris hymenophylloides,Cladophlebis gigantea,Phoenicopsis speciosa,Podozamites lanceolatus等;双壳类Ferganoconcha subcentralis,F.tomiensis,Sibireconcha jenicejensis,Cuneopsis johannisboehmi,Unio khomentowski,U.shuixigouensis等。" }, { "instruction": "文化市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精神产品和文化服务的交易场所。包括各类图书报刊、音像制品、书画艺术品、国家允许人市的文物古玩等有形产品的市场和提供文化服务的市场,如影剧院、音乐厅、杂技马戏场、舞厅、书店、文物商店、园林等。" }, { "instruction": "雷口坡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中三叠世青岩期。分布于四川南部及贵州北部。命名地点在四川威远新场附近的雷口坡。为湖相沉积,以浅灰色至深灰色白云岩及灰岩为主,夹页岩和石膏层,厚约220米。下部白云质灰岩夹少许页岩,含双壳类Eumorphotis illyrica等;上部泥质白云岩、薄层灰岩及泥灰岩,含菊石Progonoceratites pulcher。与下伏嘉陵江组呈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矿山诱发地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矿山开采破坏原来应力应变平衡而诱发的中、小地震。矿山诱发地震的震级一般小于4.5级。" }, { "instruction": "城市对外交通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城市交通的一部分。担负本城市与其他地区或城市间的交通联系,即客货流的铁路、公路、水运、空运等交通运输工程设施和交通组织管理机构。城市对外交通是城市用地的组成部分,其发达与否直接影响城市经济活动和城市职能作用的范围大小。" }, { "instruction": "城市噪声灾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噪声是指环境中不协调的声音,是人们感到吵闹的或不适的声音。城市噪声灾害就是妨碍城市居民休息、工作甚至有害健康的声响,是人们不愿意听到的各种声音。城市噪声的主要来源有:交通噪声、工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社会生活噪声等,其中交通噪声是城市噪声中影响最大、范围最广的噪声源。城市噪声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它可以使人听力衰退,引起多种疾病。同时,还影响人们正常的工作和生活,降低劳动生产率,特别强烈的城市噪声还能损坏建筑物,影响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行。城市噪声灾害的防治主要是控制声源的输出和声的传播途径,以及对接受者进行保护。" }, { "instruction": "橄长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辉长岩的变种。主要矿物成分为富钙斜长石和橄榄石,有时含少量辉石。源自希腊语troktes。意为鳟鱼。" }, { "instruction": "钻孔遗迹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固结的海滨或亚滨带缺失面(岩石海岸、海滨岩石和硬底质)、珊瑚礁或特殊的生物层(骨骼层、介壳层、贝壳层,但不钻孔遗迹相及其主要遗迹化石是指单一的骨骼、贝壳和碎屑),生物侵蚀同样重要,也可加速底质的物理侵蚀作用。与舌菌迹遗迹相呈过渡关系;在硬底发育过程中,钻孔遗迹相可切割早期的舌菌迹或更早期的克鲁斯迹遗迹相的遗迹。圆柱形到花瓶形、泪滴状、U形底栖生物的居住地:常与层面垂直,或呈浅的蜂窝系统钻孔(海绵、苔藓;主要由悬食动物和被动食肉动物挖穴而成)。食藻生物和类似生物的刻蚀和咬痕(几丁虫、帽贝和棘皮动物);分异度较低,尽管某些钻孔可很丰富;船蛆迹遗迹相在特定的岩石底质中,钻孔壁切割沉积颗粒或贝壳,而不是避开它们。" }, { "instruction": "阳新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是中国中二叠统的专名。阳新统一名源自湖北阳新,自下而上包括栖霞阶、祥播阶、茅口阶和冷坞阶。阳新统一名已停止使用。" }, { "instruction": "波罗的海冰后期地质历史分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波罗的海自维尔姆冰期以来地质发展历史的分期。即波罗的海冰湖期、刀蚌海期、螺湖期、滨螺海期与现代波罗的海期,代表现今波罗的海地区冰川后退以后近一万多年以来的五个发展阶段。" }, { "instruction": "假游泳生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因附着于游泳生物而营游泳生活的固着生物。如藤壶原为固着生物,若固着于游泳生物,便随之而营游泳生活,故称为假游泳生物。" }, { "instruction": "纵型枝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长枝杉。裸子植物松柏植物营养枝化石的一形态属。叶呈线形、针形或披针形,直或微弯,基部最宽,下延于轴,往上向外弯曲,与枝近垂直,顶端渐尖,向前弯曲。具单脉。螺旋状或假两列式排列于枝上。二叠纪至白垩纪,大量出现于侏罗纪,世界各地。中国常见于各地侏罗系。" }, { "instruction": "泛域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未受区域性因素和当地环境条件明显影响的土壤。如在岩石上新形成的土壤和最新堆积物上刚发育的土壤等。" }, { "instruction": "全日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潮汐的一种。周期为一日的潮汐。一个太阳日内只有一次高潮和低潮的现象。其高潮和低潮的间隔约12小时25分。中国南海以全日潮为主。" }, { "instruction": "自由经济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自由港、自由贸易区、关税贸易区、出口加工区、科学工业园、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仓库区等40多种类似区域的统称。指主权国家或地区在对外经济技术贸易活动中,专门划出一定地域,采取更加开放的特殊政策,实施减免关税等一系列优惠措施,提供良好服务设施,建立高效能管理机构,以便吸引外商前来投资或经营其他事业的一种特殊经济地域单元。按其经营内容分,有功能较为单一的出口加工区、自由工业区之类;有兼有若干功能的(如贸易兼仓储、展览、加工或制造的自由贸易区之类);有综合性功能的(转口、仓储、贸易、工业、旅游、饭店、金融等功能俱全的综合自由经济区之类)。其地域规模大的可达200余万平方公里(如巴西玛瑙斯自由贸易区),小则如国际机场中的免税商店。" }, { "instruction": "触发地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条活动断层上的地震破裂引发相邻活动断层上的地震。" }, { "instruction": "环境因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环境的各种组成因素。" }, { "instruction": "岛状硅酸盐矿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硅酸盐类矿物按晶体结构特点划分的亚类之一。其配阴离子为单个的硅氧四面体〔SiO4〕4-。各硅氧四面体之间由金属离子(主要是Mg2+、Fe2+、Ca2+、Al3+、Fe3+等)相连而形成的硅酸盐矿物。例如,橄榄石(Mg,Fe)2〔SiO4〕等。岛状硅酸盐矿物往往呈较鲜明的色彩,其硬度和密度是各种亚类硅酸盐矿物中最高的,而形态和物理特性则随具体矿物而异。" }, { "instruction": "累进性地质灾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根据地质灾害发生、发展的过程,可以将地质灾害分为累进性地质灾害和突发性地质灾害。其中缓慢进行的,具有随时间不断渐进发展的累进性地质灾害,也称缓变性地质灾害。累进性地质灾害是在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变异迁移、交换等作用下发生的渐进性环境异常变化的结果,如地面沉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碱化、海岸侵蚀、海水入侵等。它虽然不会直接危及人类的生命,但常造成较大范围或区域的地质自然条件和资源的严重破坏,长此久往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资源环境的破坏。随着地质灾害活动的日趋强烈以及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累进性地质灾害的危害领域也越来越广,所造成的破坏和损失也越来越大。如我国土地沙漠化在20世纪50~70年代平均每年扩张1560km2.到了80年代平均每年扩张2100km2,90年代又增加到平均每年扩张2460km2。" }, { "instruction": "膨颅龙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1994年,美国学者Holtz创立;1996年又明确指出该分类单元包括似鸟龙(Ornithomimus)和磔齿龙(Troodon)以及与它们有最近共同祖先的所有后裔。膨颅龙类应由似鸟龙类(Ornithomimosauria)和磔齿龙科(Troodontidae)构成,与霸王龙科(Tyrannosauridae)的系统关系较为密切。除眼眶之下及其以后的球状副蝶骨囊(parasphenoid capsule)外,其他特征为具扩大的脑颅和眼睛、转向腹面的头骨后部枕区。似鸟龙类和磔齿龙类脑与身体的比率在所有非鸟爬行类中是最高的,显示它们可能是一类较为聪明的动物。" }, { "instruction": "杆孔笔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树形笔石目的一属。笔石体锥形,胎管裸露。具4个原始枝,各再正分枝,枝多直而平行。横靶发育。浮游生活。近年对网格笔石(Dictyonema)属的研究,根据其生态特征,将胎管裸露、浮游生活的类群另建杆孔笔石,而将网格笔石限用于具根状构造、底栖生活的类群。奥陶纪,志留纪?美洲、欧洲、亚洲、大洋洲。中国下奥陶统中化石很多。" }, { "instruction": "石化钙积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美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诊断表下层之一。拉丁文中petro为岩石、calcic为石灰,二者相连成为其名称来源。它是连续胶结并固结的层次。该层坚硬,干碎后在水中不消散,呈大块或板状结构,厚可达1厘米以上,根难穿,导水慢,大孔隙几全被堵塞。本层由碳酸钙及碳酸镁胶结,并有次生二氧化硅成分。" }, { "instruction": "岩溶充水矿床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开采时受岩溶水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岩溶矿床或非岩溶矿床。按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可分为:简单、中等、复杂、极复杂等类型。" }, { "instruction": "汶川大地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2008年5月1 2日1 4时28分04秒在我国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一带发生的一次特大地震,震中位于北纬31.0度,东经103.4度,离成都市西北偏西方向90km处。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此次地震震级为里氏8.0,震源深度约14km,震区烈度达到1 1度,极震区面积高达10万平方公里,震区内大部分砖石建筑及房屋倒塌、桥梁断裂、道路塌方、山体滑坡、涵洞崩塌、泥石流遍布、数千座水库出险,并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汶川大地震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8451亿元。8.7万多人遇难或失踪。由于此次地震震源颇浅,又属危害性大且震源机制复杂的板块内地屣,不仅在北川、什邡、绵竹、汶川、彭州等重灾区造成灾难性的后果,而且在四川省和邻近省市造成大范围破坏,其影响更是波及到全国绝大部分地区乃至境外。我国除吉林、黑龙江、新疆三省外皆有震感,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杭州、昆明、香港等多个大城市的高层楼群在地震中发生了摇晃,巴基斯坦、泰国、越南、台湾等地也均有震感,是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大陆发生的破坏性最为严重的地震,裂度和规模均超过唐山大地震。汶川地震震情呈现五大特点:①受灾面积大;②受灾程度深;③基础设施毁损严重;④救援难度非常高;⑤次生灾害威胁大。" }, { "instruction": "不合理运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合理运输的对义词。指不符合国家规定,或违反物资合理调运和各种运输方式合理分工等原则所进行的货物运输。如对流运输、;重复运输、过远运输、过近运输、迂回运输、无效运输、运输方式选用不当等。消除不合理运输的方法有:合理布局生产力,完善交通运输网,恰当布置仓储站,合理规划运输路线等。" }, { "instruction": "欧美植物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晚古生代全球重要古植物地理区之一,以产出热带丛林特有的植被类型为特征。常见有石松、楔叶、石炭—二叠纪植物区系发展示意图(据E.J.Chaloner & S.V.Meyen,1973,经简化)种子蕨等高大、无年轮的乔木植物。分布范围在石炭纪早期包括欧亚、北美、北非广褒地域,石炭纪中期起缩小至欧美、北非、中亚和塔里木地区,二叠纪后欧美地区进一步分化为北美区和大西洋区(见图)。美国西南部得克萨斯州以往曾经发现有类似于“华夏植物区”化石的报道。现已查明实际上仅是古环境生态条件相似情况下的平行演化产物,仍属于欧美植物区。" }, { "instruction": "丹霞地貌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巨厚红色砂、砾岩层中沿垂直节理发育的各种丹崖奇峰的总称。主要发育于侏罗纪至第三纪的水平或缓倾的红色地层中,以中国广东省北部丹霞山最为典型,故名。红色砂砾岩的固结程度较好,地层产状平缓,富垂直节理,透水性良好,砂岩中有交错层理,形如绣锦,称为锦石。河流深切之地,形成顶部平齐,四壁陡峭的方山。在切割较碎之地形成堡垒状或宝塔状奇峰;体积较小的直立岩峰,高的称岩,矮的称石,屹立于平地之上。在地层倾角较大的地区,形成单倾斜山脊,起伏如龙,脊山散立的岩块,状如人形。彼此间形成陡狭的巷道,岩壁因色红名为赤壁,壁上往往有沿层面发育的浅小顺直的岩洞。丹霞地貌常为奇峰林立、景色瑰丽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如丹霞山、武夷山、金鸡岭等早已成为著名风景区。" }, { "instruction": "古陆架海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古陆棚海。地史上位于古大陆陆壳向海延伸的部位上,理论上的水深小于200米,实际上一般小于150米,海底坡度大体平缓(1/2500~1/500),外侧通过大陆古陆表海与古陆架海(陆棚海)(据Heckel, 1972)斜坡与大洋直接沟通,称为陆棚海或陆架海(见图)。现代东亚的黄海、东海、鄂霍次克海和西北欧的北海、巴伦支海都是典型的代表。陆棚海一般具有通畅的海流、含氧的海底环境和丰富的底栖至游泳生物群,是油气资源和含氧矿物矿床的形成场所。" }, { "instruction": "翼足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浮游的软体动物,属腹足纲后鳃亚纲。个体小,头不显著,肉足发育成一对用于游泳的翼状侧足,故名翼足。无壳或具有外壳,壳多薄而透明,常为长锥状,也有螺旋状。全为海生。白垩纪至现代。现代多分布于开阔的海洋中,外壳常大量堆积海底,形成翼足类软泥(pteropod ooze)。" }, { "instruction": "正弦状构造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S型构造和反S型构造组成的、略成正弦曲线状的构造型式。它起源于扭动作用,是扭动构造体系的一种类型。但有的形象更为复杂,如由一列山字型前弧构造组成的南岭正弦状构造,它由褶皱、冲断或挤压带等压扭性构造组成。这类构造大都是中、小型的,大型的较少见。" }, { "instruction": "优先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国际上生物命名的一条原则。一个生物分类单元的有效名称应是符合“国际动(植)物命名法规”规定的最早的可用名称。在生物系统分类描记过程中,某一分类单元常被命名予不同的学名,如Cyrtospirifer曾先后被命名为Cyrtospirifer, Sinospirifer, Centrospirifer, Grabauispirifer, Eurytatospirifer 等,形成大量的同物异名,十分紊乱。根据优先律仅其中符合命名法规最早刊布的一个可用名称是其有效名称,即Cyrtospirifer,解决了生物分类命名中的这种重复、紊乱现象。" }, { "instruction": "总有机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以碳的含量表示水体中有机物质总量的综合指标。目前广泛应用的测定TOC的方法是燃烧氧化-非色散红外吸收法。为获得有机碳含量,可采用两种方法:一是将水样预先酸化,通入氮气曝气,驱除各种碳酸盐分解生成的二氧化碳后再注入仪器测定。另一种方法是使用高温炉和低温炉皆有的TOC测定仪。将同一等量水样分别注入高温炉(900℃)和低温炉(150℃),则水样中的有机碳和无机碳均转化为CO2,而低温炉的石英管中装有磷酸浸渍的玻璃棉,能使无机碳酸盐在150℃分解为CO2,有机物却不能被分解氧化。将高、低温炉中生成的CO2依次导入非色散红外气体分析仪,分别测得总碳(TC)和无机碳(IC),二者之差即为总有机碳(TOC)。" }, { "instruction": "彩色视觉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色觉。指人眼对电磁波可见光波段中的色光及其混合结果产生的感觉。人眼视网膜中有三种感受色的神经细胞,能感受可见光中分解出来的色光。如一种细胞感受400~500m波段的光波便产生蓝色感觉;另一种细胞感受500~1600m的光波,产生绿色感觉;第三种细胞感受600~700nm的光波,产生红色感觉。若三种感色细胞受到上述三种色光相同比例的刺激,便产生消色感觉(如白色);若受到不同比例色光刺激时,色光混合结果便会产生某种彩色的感觉。因此,人眼能看到红、橙、黄、绿、青、蓝、紫及各种色彩。正常的彩色视觉,是人们能认识世界和准确判读彩色遥感图像信息的基本条件。" }, { "instruction": "胶蛇纹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呈隐晶质致密块状蛇纹石的统称。可以由利蛇纹石组成,也可以由纤蛇纹石组成,或者是二者的混合物。" }, { "instruction": "负地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低于附近地面的地形。如洼地、河谷、漏斗等。负地形是沉积物堆积有利场所。煤、石油、泥炭、盐类等沉积矿床多形成在盆地、凹地、洋盆等负地形。" }, { "instruction": "构造模拟实验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研究自然界地质构造形成机理和演化过程的模拟实验。力学工作者把实验中所采用的物质性质与实物不同,且模型所进行的运动性质也与实物不同,两者之间又不严格符合相似律,但诸变量的数学方程相同时的实验,称构造模拟实验;而把实验中所采用的物质性质与实物相同,且模型所进行的运动性质也与实物相同,两者之间又符合相似律时的实验,叫构造模型实验。在中国,李四光于20世纪20年代将模拟实验引入地质构造研究,并作为厘定构造体系标准型式的三大步骤之一。由于地质体的性质和地质构造现象十分复杂,运动过程的变化因素很多,理想的相似律模型尚难建立。但通过构造模拟发现,实验中做出的构造型式与地壳中存在的构造型式可以达到总体上高度相似,故可采用模拟实验探讨地壳构造和地壳运动规律。模拟实验的决定因素是:①物体的力学性质;②应力大小和作用时间长短;③边界条件。实验方法分为物理模拟和数学模拟两大类:前者是根据相似理论,采用泥巴、塑料等材料和近似自然条件的实验手段,模拟天然构造形迹、构造型式及其形成过程,包括形变模拟(泥巴实验等)、光弹性模拟、脆漆法、形变网格法、云纹法及气泡法等;后者是在野外考察和岩石力学性质研究的基础上,用数学力学理论进行构造形迹、构造应力场及形变场的模拟,进而又分为解析法(分析简单的构造应力场和应变场)和数值法(多用于较复杂的构造应力场研究)。地质力学以往的构造模拟实验,在揭示构造特点和运动规律方面起了相当重要的启发作用;运用数学模拟建立了若干构造型式的数学力学模型,为构造应力场定量分析和现今构造应力场研究奠定了基础。" }, { "instruction": "旱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旱害的形成是由气候、地形、土壤和生物诸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往往是因长期无降水或降水显著偏少,土壤水分缺乏或大气相对湿度过低,农业生产所需要的水分得不到满足而造成的自然灾害。旱害对植物最直观的影响是叶片、幼茎的萎蔫,萎蔫可分为暂时萎蔫和永久萎蔫,两者根本差别在于前者只是叶肉细胞临时水分失调,而后者原生质发生了脱水。原生质脱水是旱害的核心,由此可带来一系列生理生化变化并危及植物的生命。具体来说,旱害从三方面对植物产生影响:改变植物细胞膜的结构及透性;破坏植物正常的新陈代谢过程;对植物造成机械性损伤。从植物生育特性来讲,在播种期、水分临界期、作物灌浆成熟期这三个时期最怕遭受旱害。按照旱害发生的季节,可以分为春旱、夏旱、伏旱、秋旱和冬旱。有时两旱甚至三旱楣连,称为连旱。" }, { "instruction": "森林环境遥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应用遥感技术进行森林生态环境的观察测定,并利用电磁波的微观信息,探测森林生态形成的客观规律。研究环境因素对于森林生长发育的作用,是林业生产或科学研究必须进行的工作,如:①太阳辐射通量的观测。可估测某些地区植物光合作用的潜力;②地物波谱特性的测定。应用波谱测试仪器观测植被、土壤、岩石、沙漠、河流、湖泊等主要地理环境要素的波谱.曲线和数据记录;③气象卫星影像的应用。利用每日数次气象卫星发回的影像,观测直接影响到森林生长发育和林业生产的气象变化,了解森林生态环境状况和雨云对森林火灾位置关系,以进行人工降雨灭火;④水资源遥感调查。有关水文地理调查和水资源调查常用遥感手段进行。例如,利用航空像片或卫星影像确定地表水的时间和空间分布,应用低空红外遥感或彩色红外像片,根据地表水温度变化或植被分布异常,来发现浅层地下水。雪被覆盖可应用单波段黑白片的密度分割技术或用两波段的比值分析,即可获得雪覆盖面积的准确数据。还可应用热红外辐射计测定雪被覆盖下的温度和湿度;⑤土壤类型分布调查。过去的大、中比例尺的土壤类型分布图,大都是应用航空像片判读编绘的,自从有了卫星影像后,中、小比例尺土壤类型分布图即应用1:250000或1:500000比例尺的假彩色合成卫星影像进行编绘。" }, { "instruction": "石珊瑚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钟乳石和石笋的表面,由于毛细管水渗出而形成的状如珊瑚的碳酸钙沉积物。有的是由石膏组成的。" }, { "instruction": "第四纪地质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表达第四纪地质现象的各种图件的统称。用不同的颜色、花纹和符号,将一定地区第四纪沉积物的成因类型、第四纪地层与第四纪火山岩的岩性和时代,以及第四纪地质构造等现象,填绘在一定比例尺的地形图上,称普通第四纪地质图或区域第四纪地质图。依生产和科研的不同需要可编绘专门的第四纪地质图,如第四纪某一时期古地理图、第四纪沉积物等厚线图等。除平面图外,还可编绘各种第四纪地质剖面图。" }, { "instruction": "辐射污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环境中由于高能电离辐射或电磁波辐射对人体造成危害的现象。高能电离辐射污染主要由天然放射性物质或人工放射性同位素发射出的α、β、γ和中子等射线造成的,α、β射线在体内照射时造成的危害大,γ射线在体外辐照时危害大,会引起人体一系列生理上的变化。原子弹爆炸的裂片产物及原子反应堆、加速器和放射性物质的操作发生事故时均会造成辐射污染。电磁波辐射是因电子设备与电气装置的广泛使用所形成的人工电磁辐射,特别是射频辐射的危害日益突出口射频设备场源包括感应加热场源、介质加热场源、无线电发射、微波加热场源、雷达辐射场源等,都会对周围环境产生较严重污染。对人体的危害主要会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障碍及植物神经紧张失调,心血管系统改变;微波照射人体会产生严重灼伤。" }, { "instruction": "白片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以蓝晶石和滑石共生为特征的高压变质岩石。主要出现在高压变质带,并常与其他高压变质岩紧密伴生。岩石外表为灰白色或浅褐色,具明显片状构造。矿物成分主要为蓝晶石和滑石,常含少量石英、白云母和铁镁铝榴石。它们主要是基性凝灰岩或富镁泥质岩经高压区域变质作用的产物。一般认为白片岩形成于地壳深部,由于后期构造运动抬升到地壳浅部,因此蓝晶石和滑石组合常被低压矿物组合所代替。" }, { "instruction": "岩矿鉴定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应用各种矿物学原理与方法,通过矿物的光、电、声、热、磁、重、硬度、气味等以及其主要的化学成分特征,对岩石、矿物样品、包括光(薄)片、砂片、碎屑、粉末进行观察、鉴定以区别其矿物类别,以及研究岩石、矿石的主要矿物组成、矿物成生序列,结构、构造、岩(矿)石类型的技术方法,称为岩矿鉴定。随着技术科学的发展,微束技术(X射线束、电子束、激光束、离子束)在岩矿鉴定中的应用,现今已经可以精确地确定矿物微区化学成分、内部结构、晶系,晶胞参数等,对矿物表面进行的精细扫描,已可精密测量矿物表面元素组成、价态、表面形貌,并绘出矿物的三维图像。" }, { "instruction": "线的溶合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矢量GIS操作,用来消除两个多边形之间的线段以使它们合并成一个大的多边形。多边形叠加结果通常把一个多边形分割成多个多边形,属性分配过程最典型的方法是将输入图层对象的属性拷贝到新对象的属性表中,或把输入图层对象的标识作为外键,直接关联到输入图层的属性表。这种属性分配方法的理论假设是多边形对象内属性是均质的,将它们分割后,属性不变。也可以结合多种统计方法为新多边形赋属性值。线的溶合完成后,根据新图层的属性表可以查询原图层的属性信息,新生成的图屡和其他图层一样可以进行各种空间分析和查询操作。" }, { "instruction": "巴列姆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位于欧特里沃阶之上,阿普特阶以下,是欧洲下白垩统的一个阶。巴列姆阶一名源自法国的巴列姆(Barreme)。现为国际通用的一个阶。其底界位于菊石Spitidiscus hugiiSpitidiscus vandeckii组合出现的最低层位处。" }, { "instruction": "全新世红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全新世形成的红土。虽然古红土的形成时间,可上溯至古生代,但大部形成于上新世的干热气候时期和更新世的间冰期湿热气候时期。有报道,在欧洲中部威尔姆冰期的冰碛物上,全新世的成土过程中,已证明有新形成的赤铁矿,使土壤红化,并非母质带来。其环境是年均温高(70℃)、少雨、石灰性母质、不属于红壤带。" }, { "instruction": "磨光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冰川内石块与基岩之间,两石块之间,互相碾磨产生的光滑的碾磨面。" }, { "instruction": "冰溜遗痕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冰川流动过程中,冰层内的石块之间,石块、沙粒与冰底岩石之间互相碾磨、滑动和摩擦产生的形迹。它包括磨光面、冰溜面、条痕石等。" }, { "instruction": "风蚀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干旱地区由强大风力作用形成的洼地或风蚀湖(甘肃敦煌月牙湖)沙丘间洼地积水而成的湖泊。其水源可以由河流注入,或由风蚀作用使洼地低于潜水面,为地下水所补给。这类湖泊较浅,且多为间歇湖或游移湖。甘肃敦煌的月牙湖,就是典型的风蚀湖,它是沙丘间洼地风蚀作用至潜水面下,得到地下水补给而成的湖,故四季有水,水量变化不大,湖泊形态呈南北狭长的新月形,长约100米,宽约30米,故名月牙湖。" }, { "instruction": "窑坡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早侏罗世。分布于北京门头沟岳家坡、大台、斋堂、大安以及房山史家营等地。命名剖面位于北京门头沟岳家坡村北。为滨湖相至湖泊相沉积为主夹沼泽相。下段为灰黄、灰绿色中至厚层细砂岩与灰白、黄绿、灰黑色薄层至中厚层粉砂岩互层,夹中、粗粒砂岩、页岩及煤层,最厚460米,一般厚300~360米,本段煤层多;上段为灰黑、黄褐、灰色粉砂岩、细砂岩、粗砂岩、含砾粗砂岩及煤层,普遍含菱铁矿结核,厚140~195米。底部以一层厚2~10m的褐黄色中、粗粒长石砂岩或含砾粗砂岩、粗砂岩为标志与下段分界。在门头沟与下伏南大岭组呈不整合接触,与上覆龙门组呈假整合接触;在房山马蹄沟,与上覆龙门组及下伏南大岭组均呈整合接触。本组为北京西部重要含煤地层。含植物化石Equisetum laterale,E.giganteus,Neocalamites hoerensis,Annulariopsis simpsoni,Todites denticulata,Coniopteris hymenophylloides,C.tatungensis,Cladophlebis asiatica,Raphaelia aff.neuropteroides,Pterophyllum propinquum,Anomozamites thomasi,Nilssonia linearis,Tyrmia nathorsti,Ctenis kaneharai,Ginkgoites lepidus,Baiera gracilis,Czekanowskia rigida,Elatocladus manchurica,Podozamites lanceolatus等;双壳类有Naiadites?cf.krasnojarskiensis,N.?mentougouensis,Sibireconcha jenisejensis,Shaanxiconcha cf.clinovata,S.cf.obrutschevi,Pseudocardinia? carinata,Ferganoconcha sibirica,F.elongata等。" }, { "instruction": "威斯特法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位于纳缪尔阶之上,斯蒂芬阶以下,是中欧上石炭统中部一个阶。威斯特法阶含有NeuropterisLinopteris植物群。威斯特法阶一名源自德国的威斯特法(Westfalen)的鲁尔盆地。 " }, { "instruction": "上升泉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受承压水补给,地下水在静水压力作用下,自下而上涌出地表。它的形成主要与地质构造和侵蚀切割有关。" }, { "instruction": "流痕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水位降低,沉积物即将露出水面时,薄水层在沉积物表面上流动时形成的侵蚀痕。一般呈齿状、梳状、穗状、树枝状等。潮坪上形成的流浪,主要与退潮流有关,海滩上形成的流痕,主要与回流有关。" }, { "instruction": "海岭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水下山脉、海底山脉。是沿大洋中部延伸的连续山系。高出洋底1000~3000米,平均水深2500米,宽度超过1000千米。它是平缓的、两翼对称的穹状隆起,由平行为脊轴的槽谷和岭脊组成。中央发育着裂谷,宽数十到百余千米,深陷1000~2000米,常被横截海岭的一系列大断裂错断,错距达数十、数百甚至数千千米不等。东太平洋海隆,位于太平洋的东南部,宽达2000~4000千米,高出洋底2000~4000米;大西洋中脊,位于大西洋中部,地形最为崎岖不平,中央裂谷宽数十千米,较两侧下凹2000~4000米;印度洋中脊也位于中部,成为倒Y形。海岭贯穿全球,在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连续延伸,总长84?000千米。主要由玄武岩质岩石构成,其上往往长有珊瑚礁,有的则露出海面形成海洋岛。如印度洋马斯克林海岭、卡尔斯伯格海岭,太平洋的内克海岭、拉乌海岭和皇帝海山等。板块学说认为,它是海底火山活动的产物,也有人 衔 具褶皱山脉特征。" }, { "instruction": "军事基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有利军事地理位置上设置、并配备有一系列相应军事设施的军用根据地。主要用于军事进攻与防守,长期驻扎军队,储备军用物资。一般有陆军基地、海军基地、空军基地、战略导弹基地和后勤基地等若干种。" }, { "instruction": "砂矿地貌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研究各类(不同形态、成因和年代)砂矿床的形成和富集规律与各类(不同形态、成因和年代)地貌和松散沉积物之间在空间分布上和历史发展中的依赖关系,为寻找砂矿及远景评价提供地质依据。如冲积砂矿的分布,即与河谷地貌有密切关系。" }, { "instruction": "相似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缩写cf.)又称比较种。当所研究的标本形态特征与某一已知种相似,可能属于该种,但由于材料局限或标本保存不好,有些特征不明显或不具备,难以全面对比、准确鉴定即为该种,可定为这个种的相似种。例如Orthoceras cf. O. regulare 规则直角石(相似种)。" }, { "instruction": "风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因脉动风压引起障碍物发生振动的现象。通常由障碍物背风侧产生的卡曼涡旋引起,尤其当这种振动的频率与障碍物本身固有频率相近而发生共振现象时,往往可能对障碍物形成破坏力。风振比较容易发生在孤立的建筑物、桥梁等障碍物上,与风速、脉动结构、障碍物特征等条仵有关。" }, { "instruction": "维宪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位于杜内阶之上,纳缪尔(谢尔普霍夫阶)阶以下,是欧洲下石炭统中部的一个阶。维宪阶多以珊瑚和腕足类为分带化石。维宪阶一名源自比利时的维宪(Visé)。现为国际通用的一个阶。" }, { "instruction": "等积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等深流形成的沉积物。而成岩者则称等积岩。在大洋盆地中沿等深线作水平流动的底流叫等深流。其驱动力是海水密度梯度力。等深流受科里奥利力的影响发生在大洋盆地的西缘,属全球温盐密度环流。这种沉积物形成沙丘、波痕等中、小型底形和沉积脊(depositional ridge)等大型地形。" }, { "instruction": "太平洋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别洛乌索夫(B.B.Белоусов,1939)创“太平洋褶皱”一名,指中生代时期形成的褶皱。朱森(1939)用以代表华东侏罗纪与白垩纪间的构造作用。王鸿祯(1956)用太平洋构造阶段一名,与欧洲的老阿尔卑斯阶段以及中国的燕山构造阶段同义。黄汲清(1956)认为,太平洋运动应包括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指受太平洋底侧压作用,使大陆的硅铝层受到俯冲所形成的褶皱山脉及断层山脉的过程。其时代为早侏罗世至古近纪,约与燕山运动相当。" }, { "instruction": "土地复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对废弃的工矿用地、道路和灌排渠道、坟地与废弃的宅基地,经过整治改造后,恢复土地的生产力,重新耕作。对地少人多的地区,这是扩大耕地面积的潜力所在;同时,也是恢复生态平衡,防止水土流失的有力措施之一。" }, { "instruction": "乐昌峡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震旦纪。分布于粤北地区,为浅变质岩系。主要为浅海复理石建造,包括中下部绢云石英砂岩、绢云长石石英砂岩夹粉砂质板岩;上部含多层泥质砂岩、硅质岩,厚2750米。含微古植物Protoleiosphaeridium sp.,Leiopsophosphaera pelucidum等。与上覆寒武系呈不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外源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来源于非可溶岩地区而进入岩溶区的水流。常具有较低的碳酸盐饱和指数,对岩溶地貌和洞穴的发展有特殊的作用。" }, { "instruction": "大中坝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中国下志留统的第二个阶,位于龙马溪阶之上,紫阳阶之下,层型剖面位于湖北宜昌北东40余千米的大中坝王家湾公路旁。大中坝阶的底界以笔石Demirastrites triangulatus的首现为标志。阶内自下而上包括四个笔石带:①Demirastrites triangulatus带,②Pernerograptus argenteus带,③Demirastrites convolutus带,④Monograptus sedgwickii带。" }, { "instruction": "黄土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长条状的黄土丘陵。梁顶倾斜3°~5°至8°~10°,称为斜梁。梁顶平坦者为平梁。丘与鞍状交替分布的梁称为峁梁。平梁多分布在黄土塬的外围,是塬被沟谷分割而成,又称破碎塬。六盘山以西黄土梁的走向,反映了下伏黄土地层构成的古地形的走向,梁体宽厚,长度可达数公里至数十公里;六盘山以东黄土梁的走向和基岩面起伙的关系不大,是黄土堆积过程中沟谷侵蚀发育的结果。" }, { "instruction": "dry red soil;savanna red\\rSoil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稀树草原土、红棕壤、红褐土等。热带干热气候稀疏草原或灌丛草原植被下形成的土壤。分布于非洲、大洋洲、南美洲气候干旱炎热地区。中国主要分布于海南省西南部和云南省红河峡谷。表层厚约15cm,灰棕色,粒状或团粒状结构;心土层,红褐色,团块状或棱块状结构;底土层呈红棕或黄棕色。土壤生物累积作用较砖红壤弱,而转化速度又较快,故表层有机质含量<2%,胡敏酸与富里酸之比为1~2;矿物风化程度较低,富铝化作用不太明显,土体盐基和氧化铁有表聚趋势,次生矿物以高岭石、伊利石为主,黏粒硅铝率2. 2~2.8;土壤呈中性至微酸性反应,pH为6.0~7.0,盐基饱和度>70%。利用上,宜种剑麻、番麻等耐旱作物;若有灌溉条件,可植水稻、甘蔗、木瓜等作物。" }, { "instruction": "旋齿鲨科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软骨鱼纲板鳃亚纲中一个已绝灭的奇特类群,化石发现于石炭系至三叠系。旋齿鲨类的牙齿化石整体为扁平的环圈形,从内向外,单个牙齿衔接成列,内圈牙齿小,向外圈逐渐增大。长期来对这类牙齿的着生部位意见不一,但多认为是着生于上、下颌的左右颌骨联合处。中国浙江二叠系、西藏三叠系曾发现中华旋齿鲨(Sinohelicoprion)。" }, { "instruction": "二次污染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也称继发性污染物。一次污染物在自然界的物理、化学因素或生物作用下发生变化,或与环境中的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所形成的物理化学性状与一次污染物不同的新污染物。二次污染物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通常比一次污染物严重,如甲基汞比汞或汞的无机化合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要大得多,光化学氧化剂对人体也有较大危害。" }, { "instruction": "倾斜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于河水、融冰或降水大量注入海洋,造成海面倾斜而引起的海流。海水呈自高向低处流动,由于科里奥利力作用,在北半球流向偏右、南半球流向偏左。" }, { "instruction": "陆源咸水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陆源盐湖(terrigenous salt lake)。陆地上形成的咸水湖。湖水中离子主要是由入湖河流与地下水携带而来。它主要分布于干旱与半干旱地区。在湿润与半湿润地区,如果在一湖泊流域的范围内分布有岩盐地层,有时也能形成咸水湖。中国青海省的茶卡盐池、内蒙古的吉兰泰盐池、山西运城解池等都是陆源咸水湖。" }, { "instruction": "会议旅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人们由于会议的原因离开自己的长住地前往会议举办地的旅行和短暂的逗留活动,以及这一活动引起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它通过有知名度的城市或地区兴建旅馆、各类会议厅和多功能会议中心吸引会议旅游者。发展会议旅游,可充分利用当地旅游设施,增加旅游收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区域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改善国家形象,提高国际声誉。会议旅游类型主要有:①按照会议主办单位划分。有公司类会议旅游、协会类会议旅游、其他组织会议旅游;②按照会议活动的特征划分。有政治型、商务型、度假型、文化交流型、专业学术型、培训型会议旅游等;③按照会议的性质划分。有论坛式、研讨式、报告式会议旅游等。其他还可按照会议的规模划分、按照会议代表的类型划分、按照会议代表的范围划分、按照会议的主题划分。会议旅游的特点:①会议旅游者的开支多由公费负担,消费能力高,购买力强,停留时间长,其花费通常是普通旅游者的2~4倍,旅游经济效益大;②对会议场所、会议服务的要求高,因此,必需拥有供会议、展览及吃、住、行、游、娱、购等多功能的综合会议服务设施条件,会议组织者、旅行社等接待部门要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及技能,要掌握最新信息,跟踪市场变化。会议旅游的发展趋势:会议旅游活动向全球化发展,会议旅游业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与会代表消费能力逐步上升,与会者年轻化,女性与会者增多,会议主办者将更注重价格因素,会议旅游与展览、奖励旅游相触合,会议举办地逐渐转向中小城市。" }, { "instruction": "生物遗迹构造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保存在沉积物层面上及层内的生物活动的痕迹,即生物遗迹化石。按动物的习性,可分为停息迹、爬行迹、居住迹、觅食迹和啮食迹。常见于陆相或海相浅水沉积物中,但深水浊流沉积物中也可见到。" }, { "instruction": "古藻类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古植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专门研究藻类化石的科学。常见的重要藻化石有蓝藻、红藻、硅藻、轮藻、沟鞭藻等。藻化石的研究方法比较特殊,也具有重要的地层意义,如蓝藻、红藻对于晚前寒武纪地层,硅藻、轮藻、沟鞭藻等对于中、新生代陆相地层的划分对比均甚重要。" }, { "instruction": "古植物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古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研究地史时期植物的形态、分类、生态、分布、起源、进化及各地质时代的植被及其演替的科学。古植物学研究的对象是保存在地层中的植物化石,现代又另分出研究化石孢粉的古孢粉学、研究藻类化石的古藻类学等。古植物是形成煤层的原料,植物化石是确定陆相地层的地质年代,推断古气候、古地理、古环境的极好标志,古植物学的研究对解决地层问题,尤其对研究晚古生代以来大量含煤、油地层非常重要。" }, { "instruction": "双岛弧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二重弧。岛弧的一种类型。为两条并行排列的岛弧。靠近大陆一侧的称内岛弧,由火山构成,称火山弧;靠海沟一侧者称外岛弧,为非火山性弧。如印度尼西亚岛弧,从小巽他群岛到大巽他群岛的双弧剖面中,自外向内依次出现海沟、外弧及重力负异常带、火山弧及重力正异常带、深地震带等。" }, { "instruction": "persistent toxic\\r substances(PTSs)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些化学物,如滴滴涕、多氯联苯、二嗯英等能够抵抗光 分解、化学分解和生物降解作用,通过大气、淡水和海洋的流动发生远距离乃至全球范围的扩散转移,表现为持久而广泛地分布于自然界中。实验表明,大多数此类物质具有高疏水性特征并且能够在生物体内形成生物富集,干扰机体内分泌系统的功能,影响体内激素的合成、释放、转运、代谢及结合等过程, 干扰血浆中正常激素水平的维持,对机体的生殖发育障碍、肿瘤发生、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等多方面产生影响;而且,此类物质可通过食物链产生生物放大效应。由于其具有持久性、毒性等特征而被称之为持久性有毒物质。" }, { "instruction": "黄土重力侵蚀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黄土土体由于自身重力作用发生的土体位移和破坏。在黄土高原区的重力侵蚀主要表现为以黄土滑坡、崩塌及泻溜等现象为主。这些侵蚀现象又常以个体分布为主,其中滑坡类对黄土层的侵蚀破坏作用最大。重力侵蚀的发生除去自身的重力作用外,还要具备必要的地层岩性条件、地形地貌条件和一些诱发因素。如有厚大的黄土或红土层;地形坡度较陡(一般坡度在60°以上),谷坡底部有强烈的下切和侧蚀作用;有地下水的活动及地震的影响等。因此重力侵蚀的发生常具有一定的地域特点和区域分布的规律性。重力侵蚀的结果主要是破坏土体,改变边坡的地形,并不能将侵蚀下来的破碎土体进一步搬运,这些破碎的土体最终要靠其他地质营力——沟道或河谷的水流冲蚀将其搬运输送到下游河道。" }, { "instruction": "硅锌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Zn2〔SiO4〕。常含少量锰、铁。三方晶系。晶体呈柱状和菱面体聚形。集合体呈块状、粒状或钟乳状。无色,含锰者显淡红色。玻璃光泽。断口贝壳状。性脆。硬度5~6。密度3.89~4.18克/厘米3。紫外光下发鲜绿色荧光。主要产于铅锌硫化物矿床的氧化带,也见于接触交代的矿床中。大量聚积时可作为锌矿石。" }, { "instruction": "后艾达姆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澳大利亚上寒武统上部的一个阶,迄今未有专名,位于艾达姆阶之上,佩恩顿阶之下,自下而上含有九个三叶虫带:①Irvingella tropica带,②Wentsuia iota/Rhaptagnostus apsis带,③Peichiashania secunda/P.glabella带,④P.tertia/P.quarta带,⑤Hapsidocare lilyensis带,⑥Rhagnostus clarki protatus/Caznaia sectatrix带,⑦Rhaptagnostus vifax/Neoagnostus denticulatus带,⑧R.clarki maximus/R.papilio带,⑨Sinosaukia impages带。又称先佩恩顿阶(PrePayntonian Stage)" }, { "instruction": "始新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始新世时期沉积的地层称为始新统。法国巴黎盆地的海相始新统研究较早,世界各地多与之对比。目前国际上自下而上包括伊普尔阶、路特阶、巴顿阶和普利亚本阶。中国台湾、西藏等地有海相始新统。中国陆相始新统分布相当广泛,始新统与渐新统之间有间断现象,但有时也形成连续沉积,划分较困难。陆相始新统主要分为四种类型:①山间盆地内形成的红层,常含有石膏及盐类,如湖南的霞流市组、江西的新余组、内蒙古的阿力乌苏组;②凹陷盆地的含油、煤堆积,如东北的抚顺组;③山麓堆积,如西北祁连山山麓砾石层;④断块盆地堆积,如分布于山东蒙阴、莱芜、新泰等地的官庄组。中国陆相始新统自下而上划分为岭茶阶、卢氏阶、垣曲阶和蔡家冲阶。" }, { "instruction": "厚缘小球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微古植物的一形态属。膜壳球形或椭球形,直径1~10微米。壁薄而致密,外缘经常增厚,表面光滑,有时具褶皱。晚前寒武纪,亚洲及欧洲。中国主要产于中—新元古界。" }, { "instruction": "natural levee deposit,levee deposit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冲积物的一种类型。大平原区的多沙性河流,由于河床淤积加高,洪水经常漫溢河床,并在河床两侧断续形成与河床平行的高地,又称天然堤,它的沉积物比河槽沉积物略细,比河漫滩沉积物较粗,一般为粉土质砂,或砂质粉土。" }, { "instruction": "星状水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星点状水系。水系的一个类型,地面河流不连续。在岩溶发育地区地表有小型岩星状水系溶湖及伏流出露的泉水、积水洼地,星罗棋布故名。在草地沼泽、湖泊发育地区及冰缘冻土区,也可以形成湖泊棋布,河流短小而多的星状水系。中国藏北高原地区这种水系比较多见。" }, { "instruction": "灰化淀积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美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诊断表下层之一。希腊文spodos意为木灰,是其名称来源。酸性淋溶与淀积作用造成,位于有机质层之下,一般盐基含量极低,含较高的代换酸和交换性铝,物理性差,持水力低。常有大于2.5厘米厚的亚层为铁、铝的有机质复合胶体所胶结。" }, { "instruction": "压缩褶皱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断裂错动派生的次一级褶皱构造,是新构造的一种类型,产生于大幅度差异性断块构造的山间盆地边缘的年轻沉积层中。由于断块升降、山间盆地两侧断块上升、逆冲断层活动,使年轻地层遭受两侧山体侧压力的挤压,形成一系列平行排列的长垣、短轴背斜及挠曲,统称为压缩褶皱。" }, { "instruction": "蛇颈龙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大型的鳍龙类冠状类群。可分为长颈的蛇颈龙类(plesiosaurids)和短颈的上龙类(pliosaurids)。它们的身体结构完全适应于海洋生活,蛇颈龙类的头小,体躯变短,颈部伸长,颈椎最多可达76枚。肢带的腹侧部分很大,背侧部分的肩胛骨和肠骨大为退化。四肢呈桨状,趾骨数目增加,成为短柱状。而上龙类的头骨却大大加长,个别属的蛇颈龙复原图头长可超过3米,颈部较短,最少的颈椎仅13枚。蛇颈龙类生活于侏罗纪和白垩纪,化石发现于除南极洲之外的所有大陆。中国至今未发现狭义的蛇颈龙类,广西和四川的侏罗系和白垩系产上龙类,材料大多不完整,保存较好的有四川下侏罗统的璧山上龙(Bishanopliosaurus)和中侏罗统的渝州上龙(Yuzhoupliosaurus)。" }, { "instruction": "新冰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全新世高温期后,距今3千年前后,世界气候转向寒冷,导致冰川再度前进的整个阶段。" }, { "instruction": "冲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侵蚀沟的一种类型。具有最活跃的侵蚀能力;其纵剖面坡降大,与山坡坡面明显不一致;横剖面常呈“V”形;平面图上多呈直线形。冲沟多由细沟、切沟发展而成。" }, { "instruction": "湖北地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湖北省位于中国中部。以房县襄樊广济断裂为界分成两部分:以南为扬子地台及其北部陆缘,以北属秦岭大别造山带。扬子地台新太古代到古元古代基底出露在黄陵穹窿的核部,称崆岭群,是一套从高绿片岩相到角闪麻粒岩相的递进变质变粒岩、片麻岩、含石墨片岩和大理岩系,富铝,同位素年龄28.72亿~19.90亿年。中元古界出露在鄂西神农架(神农架群)和随州以南的大洪山地区(打鼓石群),都是一套浅变质的砂泥质板岩和碳酸盐岩。新元古界马槽园群磨拉石不整合覆于其上,显示四堡运动的造山性质。从南华纪进入地台盖层阶段。三峡地区是扬子地台南华系和震旦系层型剖面所在地,前者含三个冰期,后者灯影组白云岩中含小壳动物化石,预示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本区古生界到中三叠统地层连续,为稳定的陆表海碎屑碳酸盐岩组合。上三叠统、侏罗系为陆相含煤层系。晚侏罗世到古近纪有火山活动,前期中、酸性,后期转为玄武岩。湖北省北部的秦岭造山带部分构造上属南秦岭带,是元古宙以来扬子地台北部大陆边缘演化的产物。最老的变质基底出露在桐柏-大别山(大别山群和桐柏山群,属新太古代—古元古代),是一套TTG岩系。中、新元古界武当山地区的武当群及以北的耀岭河群、大洪山地区的随县群和大别山南部的红安群等下部片岩、大理岩中含磷、锰,上部出现双峰式海相火山岩系,反映了沿扬子地台北缘的大规模裂陷作用。鄂西北和陕南下古生界古城畈群、洞河群等碳硅质板岩是非补偿性的深水盆地沉积。竹山一带有加里东期钙霞正长岩等碱性岩体及火成碳酸岩发育。上志留统至下泥盆统下部缺失;泥盆系至二叠系为浅海碎屑岩;中生代起转为陆相沉积。" }, { "instruction": "浑天仪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浑仪和浑象的总称,为中国东汉天文学家张衡所制造。浑仪是测量天体球面坐标的一种仪器,而浑象是古代用来演示天象的仪表。浑仪模仿肉眼所见的天球形状,把仪器制成多个同心圆环,整体看犹如一个圆球,然后通过可绕中心旋转的窥管观测天体。浑象的构造是一个大圆球上刻画或镶嵌星宿、赤道、黄道、恒稳圈、恒显圈等,类似现今的天球仪。" }, { "instruction": "大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面积广大的陆地。地球表面最大的构造地貌单元,地壳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双层结构,表层为巨厚而轻的硅铝层,底层为深厚而重的硅镁层。大陆绝大部分为海水包围并露出海面之上成为陆地,少部分大陆边缘(水深不超过200米的大陆架)为海水淹没成为浅海。地球历史现阶段巨大的大陆有六块:欧亚大陆、北美大陆、南美大陆、非洲大陆、澳大利亚大陆和南极大陆。大陆的陆地部分约占地球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大部分集中分布在北半球。这些大陆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在地球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中,始终出露在海面之上的有欧洲的斯堪的纳维亚地盾、北美的加拿大地盾、亚洲的安加拉地盾等。其余的大陆在不同的地质时代中都曾被海水淹没过。" }, { "instruction": "变形砾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外力作用下产生高度塑性变形的砾石。主要有两种类型:①表面呈曲面的砾石,如马鞍石(见图)、灯盏石(lampdish pebble)、猴面石(monkey face concave pebble)等,较普遍地出现在冰川沉积物中,是冰川作用下形成的;②镶嵌砾石,富含经历剧烈构造变动的砾石层,是构造动力作用的产物。李四光首先注意阐明研究变形砾石的意义,并强调指出:在冰川作用下形成者,当时的温度很低,从冰川的厚度估算出砾石所承受的压力也不大,每平方厘米一般还不到200牛,说明低温低压状态下岩石所具的流变性,即只要作用的时间足够长,岩石也会发生显著的永久形变;进而对是否存在岩石基本强度(basic strength of rock),提出了质疑。这对揭示自然条件下岩石的力学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 { "instruction": "地幔对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炽热的地幔软流圈物质由洋中脊裂谷处上升,被冷却的物质下沉,来自下面较热的物质则取代其位置,从而形成物质的对流,如此形成地幔环流,如传送带一样不断向两侧扩张。这种对流被解释为岩石圈板块运动的推动力。" }, { "instruction": "生态过渡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群落交错区。" }, { "instruction": "沉积物成因类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根据沉积物的成因而划分的类型。一般划分为残积物、重力堆积物、坡积物、洪积物、冲积物、湖泊沉积物、沼泽沉积物、海洋沉积物、地下水沉积物、冰川沉积物、风成沉积物、生物沉积物、人工堆积物等成因类型,火山碎屑沉积物是一种特殊的成因类型。每一种成因类型可根据不同情况划分为不同亚类,如湖泊沉积物根据湖水的矿化度可划分为淡水湖沉积物与咸水湖沉积物。不同的成因类型间还有一些中间类型或过渡类型,如三角洲沉积物是一种冲积湖泊沉积物或冲积海洋沉积物,冰水沉积物是一种冰川河流沉积物等。" }, { "instruction": "间断分布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分布区中间被生态屏障(如高山、海洋、不适宜的气候等)隔开形成遥远的两个部分或更多部分,各部分之间种群间失去基因交流的机会,而形成的一种间断的分布区。" }, { "instruction": "四方铜金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CuAu,四方晶系。呈不规则微细粒状。金黄色。金属光泽。硬度4.7。密度14.67克/厘米3。是中国学者1982年在新疆玛纳斯含铂基性、超基性岩体中发现的新矿物。" }, { "instruction": "高山草原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寒钙土、莎嗄土。山地森林线以上地区旱生草原植被下发育的土壤。其土壤剖面分异不明显,表层为灰棕色或灰黄色腐殖质层,有机质含量一般在1%~2%之间,土壤呈现粒状(鲕粒状),团块状结构,厚度为3~15厘米;剖面下部发育不明显,石砾背面有石灰膜淀积,未见碳酸钙新生体。中国高山草原土多分布于青藏高原东部海拔在4300~5300米的高原面及部分高山地带。" }, { "instruction": "岩溶水文地质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建立区域地层、含水层性质的基础上探索岩溶地区地下水的形成、赋存、水量、水质、分布和运动规律等地下水的循环问题,进而进行地下水资源评价和勘察、开发治理方法。" }, { "instruction": "火地垭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中元古代。分布于四川南江地区,为浅变质岩系。下部为一套变质碎屑岩及碳酸盐岩,含叠层石;上部为一套变质火山岩及变质碎屑岩、大理岩。与上覆铁船山组和下伏后河群均为不整合接触。厚度5000米以上。石英闪长岩UPb年龄9.6亿年。" }, { "instruction": "局地气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垂直范围和水平范围介于大气候和小气候之间带有地区特点的气候特征。又称地方气候。例如大片森林、大片水域、城市、山地等所具有的气候特点,都属于局地气候的范畴,分别称为森林气候、水域气候和城市气候等。局地气候与通常所说的大气候的区别在于:局地气候的温度、湿度、风的垂直梯度和水平梯度大小以及气候要素的日变化规律,都与大背景有明显不同或分布上的不连续,降水分布也有地区特点。局地气候的垂直范围和水平范围略大于小气候,小气候更加强调局地具体的下垫面特征对气候的影响,从小气候过度到局地气候,很难有一个清楚的数量界定。" }, { "instruction": "四足动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所有的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以及我们人类都有四肢,所以它们被统称为四足动物。四足动物是动物界最高等的类群,它们都有脊椎骨;也都有盆骨连接在脊椎上,用来支撑体重;同样都有胸廓,用来保护心脏和肺。四足动物通过鼻孔呼吸空气,其四肢的顶端都由一根骨头组成,下面则都有一对骨头伸向手或脚,并均具手指或脚趾。最早的四足动物出现在距今大约3.7亿~3.5亿年前的晚泥盆世,这些仍然保留某些鱼类特征的水陆两栖动物对于探索四足动物的起源具有重要价值,为了解我们的祖先是怎样从原始沼泽中爬出,并来到陆地上生活的过程提供了最丰富、最直接的信息。四足动物的出现,脊椎动物的登陆称得上生命进化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正是由于这次生物事件,现代陆地生态系统的雏形开始形成,地球上才有了庞然大物——恐龙,才有了飞禽走兽,才有了我们人类自己。" }, { "instruction": "萨拉乌苏动物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更新世晚期偏早时期的一个哺乳动物群。主要化石地点在内蒙古自治区河套地区和陕西省榆林市北部萨拉乌苏河(即红柳河)流域,萨拉乌苏组的河、湖相沉积物中。甘肃环县、庆阳,陕西涝池河,山西峙峪等亦采到同样或相近的动物群标本。主要化石有:纳玛象(Palaeoloxodon namadicus)、最后斑鬣狗(Crocuta ultima)、披毛犀(Coelodonta antiquitatis)、双峰骆驼(Camelus knoblochi)、赤鹿(Cervas elephus)、河套大角鹿(Sinomegaceros ordosianus)、北方狼(Canis vulpes)、虎(panthera tigris)、貉(Nyctereutes procyonoides)、布氏田鼠(Microtus brandetoides)、恰克图转角羚羊(Spirocerus kiakhtensis)、王氏水牛(Bubalus wansjock)、普氏野马(Equus cf. przewalskyi)、斑鹿(Pseudaxis sp.)、六盘山猛犸象(Mammuthus primigenius liupanshanensis)、原始牛(Bos primigenius)等。还有鸵鸟(Struthio)、兀鹰(Buteo)、山鹑(Coturnix)、沙鸡(Syrrhaptes)、野鸭(Anas)等化石。哺乳动物中有些现代已经绝灭了,还有相当一部分现生种。萨拉乌苏动物群的年代可能在3.5万~5万年左右。" }, { "instruction": "林褥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林下地表形成粗松的残落物层。森林土壤从寒带到热带都有,根据腐解程度又可分三层,自上至下依次为未腐解、部分腐解、充分腐解的有机质层。最后一层和土壤A层过渡明显。林褥层的有机质储藏量以寒温带针叶林下的为最高,其次为温带与亚热带,热带的储藏量最低。主要因为温度愈高,分解愈快,层次愈薄,在热带有时不能完全覆盖地表。林褥层储藏量直接影响土壤的有机质含量、表层营养元素的富集,但其水溶性有机质的释出与下渗,也会导致针叶林土壤灰化与酸化。" }, { "instruction": "暖涡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海洋中较周围水温高的暖中心涡旋。如黄海东部的黄海暖流形成的黄海暖涡,其形成的沉积物叫做暖涡沉积物。" }, { "instruction": "岩溶塌陷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因岩溶作用而产生的地面塌陷现象。可分为基岩塌陷和上覆土层塌陷两种。前者由于下部岩体中的洞穴扩大而导致顶板岩体的塌落;后者则由于上覆土层中的土洞顶板因自然或人为因素失去平衡而产生下陷或塌落。由基岩洞穴发展成的塌陷,常产生深达十几米到数百米的井筒状塌陷漏斗;由土洞发展的塌陷,也产生深几米到10~20米的圆形陷坑,或碟形、盆形、锥形塌陷漏斗。塌陷漏斗附近的土体或岩体常伴随产生缝隙,称塌陷裂缝,宽数厘米至1米不等,长可达数十米至数百米。" }, { "instruction": "岩溶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喀斯特作用。是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的以化学作用(溶解与沉淀)为主要特征,并伴随有机械作用(流水侵蚀和沉积,重力崩塌和堆积)的地质作用。岩溶作用的结果是形成岩溶地貌景观。自然界最普遍而规模最大的岩溶现象多发生在石灰岩、大理岩、白云岩等碳酸盐类岩石中。主要原因是构成这类岩石的碳酸钙在含有二氧化碳的水的作用下,溶解为钙离子和重碳酸根离子而被水带走。因而碳酸盐类岩石在特定的地质条件与气候条件下,易于产生大小不一的空洞和各种形态的岩溶地形,图示为石林形成过程。由于温度、压力等条件的变化,被溶于水中的钙和重碳酸根离子又可结合成碳酸钙沉淀,形成各种灰华,可简单用下列方程式表示:CaCO3+H2O+CO2Ca2++2HCO3-。" }, { "instruction": "巨猿动物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中国南方地区含巨猿化石的哺乳动物群。时代一般认为属于更新世早期。是从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中划分出来的一个动物群。它是以广西柳城社冲村南楞寨山硝岩洞,即巨猿洞洞穴堆积中的化石群为代表,所以也有人称它为柳城动物群(Liucheng fauna)。其他重要化石地点有湖北建始高坪、广西武鸣、广西大新黑洞、广西巴马等。重要化石有步氏巨猿(Gigantopithecus blacki)、先东方剑齿象(Stegodon praeorientalis)、大熊猫(Ailuropoda)、云南马(Equus yunnanensis)、桑氏鬣狗(Hyaena licenti)、乳齿象(Mastodon)、猕猴(Macaea)、次脊豪猪(Hystrix cf.subcristata)、竹鼠(Rhizomys)、中国犀(Rhinoceros sinensis)、中国(Tapirus sinensis)、假面果子狸(Paguma larvata)、巨(Megatapirus augustus)、柯氏西藏熊(Ursus thibetanus kokeni)、野猪(Sus scrofa)、猩猩(Pongo)、长臂猿(Hylobates)、金丝猴(Rhinopithecus)等。上述各地化石群虽然基本相似,但仍有一定的差异。最近有人认为含巨猿的动物群可分为三个层位,代表三个不同时代的动物群,即以柳城巨猿洞为代表的动物群,时代可能属更新世早期的中期(Qp21),其中含有较多古老性质的种类,如似锯齿嵌齿象(Gomphotherium serredentoidem)、先东方剑齿象(Stegodon praeorientalum)、大熊猫小种(Ailuropoda microta)、柳城丘齿鼷鹿(Dorabune liuchengensis)等。以湖北建始高坪为代表的含巨猿动物群时代可能属更新世早期的晚期(Qp31),有桑氏鬣狗(Hyaena licenti)、嵌齿象类(Gomphotheriidae)、云南马(Equus yunnanensis)等更新世早期代表,而大熊猫、中国(Tapirus sinensis)等的个体大于柳城巨猿动物群中同类化石。广西巴马的含巨猿动物群中有猩猩(Pongo)、长臂猿(Hylobates)、猕猴(Macaca)、华南箭猪(Hystrix subcrista a)、大熊猫巴氏亚种(Ailuropoda melanoleuca baconi)、爪哇豺(Cuon jawanicus)、中国犀(Rhinoceros sinensis) 、、剑齿象、野猪等,时代较晚,可能属于更新世中期的早期(Qp12)。另外贵州黔西观音洞旧石器时代遗址动物群可能与之相当。" }, { "instruction": "团块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葡萄石(grapestone)、巴哈马石(bahamite)。碳酸盐岩中异化颗粒类型之一。它是一种具有不规则外形和不具内部结构的颗粒,其大小可从砾石级到粉砂级。有时其形状像葡萄状,故叫葡萄石。在现代巴哈马滩盛产一种球粒被粘结成的团块,因此将这种团块叫做巴哈马石。团块多由藻类粘结而成的,又称藻团块(algal lump)。由于藻类繁殖于温暖浅水透光环境,故团块大量出现在海滩岩中。" }, { "instruction": "怀头他拉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早石炭世。分布于青海柴达木盆地北缘。由碎屑岩夹灰岩组成,下段下部以灰、灰绿、灰紫色砂岩为主,夹粉砂岩、页岩及灰岩,大致相当于原怀头他拉组含锰段,厚193米,含腕足类Antiquatonia insculptaGigantoproductus moderatiformis组合;上部主要为灰、灰黑色生物灰岩、砂岩夹页岩及煤线,厚104.4米,含珊瑚ThysanophyllumDorlodotia mui组合,时代为早石炭世大塘期中期。中段下部为含燧石灰岩、碎屑灰岩夹砂质页岩,厚65.1米,含Gangamophyllum spiroideaOrionastraea phillipsi珊瑚组合和Gigantoproductus latissimusKansuella kansuensis腕足类组合;上部为灰色薄层灰岩、生物灰岩夹砂岩、页岩,厚217米,含Lithostrotion qinghaienseCithostrotion irrequlare var. asiaticum珊瑚组合和Gigantoproductus geniculatusEchinoconchus punctatus腕足类组合,层位相当于华南上司组Yuanophyllum带。上段为灰—灰黑色含泥质生物灰岩、含生物泥质灰岩夹泥质燧石条带灰岩、粉砂岩、页岩等,厚124米,含Aulina rotiformisLithostrotion irregulare珊瑚组合和Gigantoproductus edelburgensisSemiplanue semiplanus腕足组合,时代为早石炭世德坞期。与下伏城墙沟组呈整合接触,与上覆克鲁克组呈假整合接触,总厚达1367m。" }, { "instruction": "体育地理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形成中的文化地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各国、各地区各种体育运动和体育竞赛的空间变化模式以及自然、经济对体育活动的影响。" }, { "instruction": "龙卷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形成于积雨云中强烈旋转的漏斗形云柱。也称龙卷风,是积雨云中强烈对流气流之间激发的高速旋转涡管,多出现在中纬地区、具有强对流不稳定性气层形成的积雨云中,一般作反时针旋转,属小尺度低压涡旋系统。龙卷的中心气压极低,巨大的水平气压差可导致50~150m/s的强风,最大估计可超过200m/s,强风及内外气压差构成了龙卷的破坏力。它的涡管一端向下垂向地面,时而悬空时而触及地面,直径上粗下细,一般约几百公尺,小的十几公尺,在其行进路径上形成一条宽几十刭数百公尺、长数公里的破坏带,畜、物常被卷入空中,经过水面时,还可形成水柱,称之水龙卷。目前对龙卷的预测能力还很低,主要用雷达监测识别可能产生龙卷的母云和龙卷活动。在干燥多沙地区,地面强烈不均匀增温,常形成夹杂着尘土约数十公尺高的旋转气柱,十几分钟后自行消散,称为尘卷或尘卷风,多出现在热季晴朗高温的午后,它是与龙卷风完全不同的天气系统。" }, { "instruction": "热融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冻土融化后地面塌陷形成的湖泊,是热喀斯特的一种重要类型。" }, { "instruction": "中条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古元古代。主要分布于山西中条山地区。为浅变质岩系,分下上两亚群。主要为粗碎屑岩、石英岩、大理岩和火山岩等,厚约6500米。属大陆边缘浅海环境。大理岩含丰富的叠层石,在黑色板岩中含少量微古植物化石。下亚群自下而上分为界牌梁组、龙峪组、余元下组、篦子沟组、余家山组;上亚群自下而上分为温峪组、武家坪组和陈家山组。与上覆担山石群及下伏绛县群均呈不整合接触。篦子沟组底部中酸性火山岩单颗粒锆石UPb年龄20.6亿年。" }, { "instruction": "北极苔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北极地区北冰洋与泰加林带之间的永久冻土地和沼泽地带,是北极地区典型的陆地。其显著特点是,有广阔的永久冻土地、众多的湖泊和沼泽地,也是地球上一处既荒凉又富饶、气候和生态环境十分特别的地带。总面积约1300万平方千米,大部分在北极圈内。从北极苔原南界的林带开始,向南延伸1000多千米宽的北方针叶林带称为泰加林带,是世界最大、而且是独具北极寒区生态环境的森林类型。" }, { "instruction": "苏皖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江南地区下、中三叠统青龙群与上二叠统龙潭组间的假整合代表的构造运动。属华力西运动的最后一幕,与欧洲的普法尔茨幕相当。一般认为这一运动较微弱。" }, { "instruction": "沂水岩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中太古代至新太古代。出露在山东沂水以东地区,为深变岩系。下部为辉石麻粒岩、紫苏黑云斜长片麻岩夹紫苏铁英岩,厚度大于720米;上部紫苏斜长角闪岩、黑云变粒岩和角闪变粒岩,厚度大于893米。变质程度属麻粒岩相至高角闪岩相。原岩相当橄榄质和玄武质科马提岩及拉斑玄武岩,少量为钙碱性玄武岩及中酸性火山岩以及沉积岩,属大陆边缘陆棚环境。斜长角闪岩全岩SmNd等时线年龄为(29.97±0.8)亿年,侵入的紫苏花岗岩中锆石UPb一致线年龄27.7亿年和27.2亿年等,据此说明本群时代老于28亿年。" }, { "instruction": "吸收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进入机体的污染物进入血液的数量。用mg/kg表示。污染物对机体所起的毒副作用,主要取决于机体对污染物的吸收量,而不是摄入量。" }, { "instruction": "沃林间冰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北欧丹麦、荷兰和德国北部晚新生代第二间冰期,主要以钻孔沉积物的孢粉组合反映的温暖气候为代表。可与阿尔卑斯的多瑙恭兹间冰期对比。" }, { "instruction": "同物异名录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同义名录、异名关系。指同一分类单元的不同名称间的关系;指一个分类单元的次异名;指一个分类单元的同物异名名单,即将此分类单元曾经引用过的名称,不论正确与否,按发表年份先后顺序排列的名单。列于同物异名录中的各个名称可以是一致的,也可以是不同的,它反映了此分类单元的命名历史及分类意见。同物异名录应包括名称刊布年分、学名、命名者、发表文献名称、卷数、页数、图版号、图号等,其中文献名称也可省略。" }, { "instruction": "河流自净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河水中污染物的浓度在随河水向下游流动的过程中自然降低的现象。可分为三类:①物理净化。污染物质由于稀释、扩散、沉淀等物理过程而降低浓度;②化学净化。污染物质由于氧化、还原、吸附、凝聚等化学或物理化学作用而使浓度降低;③生物净化。有机污染物由于微生物的作用而分解使浓度降低。上述作用往往交织进行。若河流流量大,流速快和流域面积广,则其自净作用显著。河流自净作用的研究,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占重要地位。" }, { "instruction": "石英二长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花岗岩类岩石之一。由大致等量的碱性长石、斜长石及较多石英组成的一种深成岩。石英含量为5%~20%。如石英和碱性长石同时增加,则过渡为花岗岩。与石英二长岩有关的矿产,主要为铜、钼矿。" }, { "instruction": "食毛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代表种咀嚼虱、鸟虱。鸟类兽类羽毛间的外寄生虫,会对鸟兽造成许多骚扰,有时候也会吸血。尚未发现化石。现生300余属4500余种,中国有124属931种。" }, { "instruction": "银星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Al3〔PO4〕2(OH)3*5H2O。斜方晶系。晶体呈柱状,发育完好,柱长可达3~5毫米,一般0.5~1毫米;集合体呈球状,放射状。黄绿、绿白、暗蓝、黄褐、黯黑、粉红色。玻璃光泽。硬度3.5~4。密度2.36~2.39克/厘米3。是含磷矿物氧化而成的次生矿物。" }, { "instruction": "oxbowlake deposit,mortlake deposit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河流裁弯取直后废弃的一段河道中的沉积物。一般下部为原来河槽沉积物,上部为湖泊以至沼泽沉积的淤泥、泥炭等。它是河流沉积物与湖泊、沼泽沉积物之间的一种复合类型。一般规模和厚度较小,在地层剖面中常呈小型凸镜体夹于河流沉积物中。" }, { "instruction": "道格拉斯砾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分布于横贯南极山脉尼姆罗德冰川和伯德冰川之间,厚400~1000米。不整合伏于泥盆纪比肯超群之下,时代可能属早奥陶世—早泥盆世,也有人认为属中寒武世。" }, { "instruction": "液化卷曲变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水塑性变形(hydroplastic deformation)。由于地震饱和液化作用使岩层内部形成的不规则纹理(层理)弯曲,而上、下岩层均无变形;在纹层状碳酸盐岩及纹层状泥质岩中最为常见。" }, { "instruction": "石器坡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早志留世至中志留世早期。分布于西藏南部珠穆朗玛峰地区聂拉木甲村一带。命名地点在聂拉木甲村石器坡。为浅海相沉积,下组底部为砂岩,中部为黑色笔石页岩,富含笔石Climacograptus normalis,Monograptus priodon等,上部夹有珊瑚灰岩,含头足类角石Geisonoceras robustum,Columenoceras,Michelinoceras(Kopaninoceras)capax及珊瑚Favosites等,厚90米;上组为深灰色砂质灰岩夹深灰色页岩,含笔石Monoclimacis vomerina subgracilis,Pristiograptus dubius和头足类角石Michelinoceras(Kopeninoceras)jucundum等。由于上部为断层所截,仅存厚度46米。与下伏上奥陶统红山头组呈整合接触,与上覆下泥盆统凉泉组呈断层接触。" }, { "instruction": "团山子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位于长城系中部。以含铁白云岩,粉砂质微晶白云岩为主,夹黄色砂岩和少量绿色粉砂质页岩。厚479米。与下伏串岭沟组整合接触。含多细胞藻类Tuanshanzia fasciaria,Changchengia stipitata,叠层石GruneriaEucapsiphora组合,微体藻类:Gunflintia,Eomycetopsis和微古植物Diplomembrana等。UPb等时线年龄17.8亿年,富钾粗面岩RbSr全岩等时线年龄(16.1±0.2)亿年。广泛分布于燕山地区。" }, { "instruction": "黄土板状钙质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黄土层中的一种沉积构造形式。黄土剖面中富集钙质薄层呈板状连续在水平方向展布。厚度1厘米至几厘米。这是黄土中的钙离子在砂层与粘土层两种岩性不同界面上迁移富集而成的。它不同于黄土中古土壤层的钙质淀积层(钙质结核层)。" }, { "instruction": "红砷镍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红镍矿。成分NiAs,含 Ni 43.9%,As 56.1%。六方晶系。通常呈致密块状集合体。浅铜红色。条痕褐黑。金属光泽。硬度5。密度7.6~7.8克/厘米3。是热液成因矿物。常见于钴镍热液矿床中,与方钴矿、方镍矿等共生,有时见于铜镍硫化物岩浆矿床中,但它仍然是后期热液过程的产物。在地表易氧化,变成苹果绿色的镍华。是炼镍的重要矿石矿物。" }, { "instruction": "更替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一代妇女所生育的女孩在其人数规模上,对母亲一代所能实现的更替水平而言。这种生育更替现象,在人口统计学上称为生育更替水平。生育更替水平有两种衡量标志:一种是用净再生产率(NRR),另一种用总和生育率(TFR)。前者说明,某一妇女群当她们所生育的女儿数存活到能够真正接替母亲一代的生育职能时,其人数规模和其母亲一代数量完全相等,也就是净再生产率为1;后者需要考虑一代人所生孩子长成为作为父母之前将会有部分死亡的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又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在当代经济条件下,一般认为一对夫妇平均生育2.1个孩子,即总和生育率为2.1时,则认为达到生育更替水平。" }, { "instruction": "有机有毒物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有机有毒污染物质的种类很多,其污染影响、作用也不相同。主要包括:酚类化合物、有机农药、聚氯联苯、多环芳烃类等。" }, { "instruction": "质地突变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美国土壤系统分类中诊断特性之一。指浅色表层或漂白层向淀积粘化层的变化,在两层接触带的短距离内(7.5厘米内),粘粒含量急剧增加。两层之间的界线可以是断续或不规则的。" }, { "instruction": "逆城市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亦称反城市化、离心型城市化、郊区化。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的现象。在少数经济高度发达、城市化趋于饱和的国家,投资方向从大城市转向小城镇与乡村地区,出现了城市中人口减少、经济衰落的现象,这种衰退在城市的内城区特别明显,而小城镇和乡村地区,却比以前人口增多、经济发展。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为解决城市规模过大的问题,往往动员、诱导和强制城市人口移居于农村。" }, { "instruction": "网络分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解决各类网络问题(如求最短路径、径流方向、最小回路等)的方法。它将项目分解成组成该项目的活动,然后以网络的形式表示这些活动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利用网络图,通过考虑完成每个活动所需的时间和资源,可以找到活动的关键路径,以保证项目所用的时间最少,达到资源最优使用。" }, { "instruction": "三角网间断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用来描述和控制不规则三角网的连接性的一种线性特征物。表示地形表面上明显的间断如山脊、道路、河流等。" }, { "instruction": "海底阶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发育于海底的阶梯状地形。不仅见于大陆架和岛架上,且见于大陆坡和深海底。深海底者称深海阶地。阶地表面略有起伏,常有砾、砂等粗碎屑物质堆积,突起部位多为岩石露头,大陆架上有的还保留着河谷痕迹。成因较复杂:浅海区的阶地有的由海底或陆地的侵蚀面沉降而成,有的则是阶梯状断层的产物;有些是海积阶地,如南海北部大陆架上保存有更新世和全新世古珠江三角洲、古河道和水下阶地等海底地貌特征,记录了第四纪以来海平面屡经变化的遗迹。深海阶地主要形成在海沟侧面和海岭两侧斜面上,其成因尚不十分清楚,有的可能是断裂活动之产物,有的可能属熔岩作用的结果。" }, { "instruction": "氵韩江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用于位于胡乐阶之上,石口阶以下的一个阶,大致与欧洲的卡拉多克阶中部相当。氵韩江阶含有两个笔石带,下部Climacograptus var. diplacanthus 带,上部Dicellograptus angulatusClimacograptus spiniferus带。在湘中磨刀溪和陕西陇县龙门洞地区相当本阶的笔石带也很发育。在华北、鄂西、皖南、浙西等地多相变为以鹦鹉螺为主的壳灰岩相。氵韩江阶一名源自江西永新县氵韩江。现已停止使用。" }, { "instruction": "间隔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位于两个特定的生物地层面之间的含化石地层体,称为间隔带。在间隔带中缺少作为邻带依据的特征化石。其底界标志着下部邻接的生物地层带的顶部界面,而它的顶界标志着上部邻接的另一生物地层带的底部界面。" }, { "instruction": "地形变测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对一个地区地面的相对变化进行的重复地形变测量或连续观测。所采用的手段和仪器主要有:水准测量、三角测量、倾斜仪、伸缩仪、电阻丝应变仪、激光测距仪、测潮仪;近些年来还发展到应用一系列空间对地观测技术,如GPS(全球空间定位系统)等。这是对地震前兆监测的一种有效手段。图示唐山地震后的地形变情况。" }, { "instruction": "湖北式地洼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为华夏型地洼区中的第二种,其模式为岩浆活动强度中等,侵入体较少,火山活动不显著。活动性介于优地洼区与渺地洼区之间的过渡型,如湖北、湘中、雪峰等处。" }, { "instruction": "大陆型冰川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冷冰川(cold glacier)。在大陆性气侯条件下成冰过程以渗浸冻结成冰作用为主发育的冰川。主要标志为温度低,雪线附近年平均温度低于-8℃,冰川恒温层的温度处于负温状态,由于气候干燥,降雪量少,降水不超过1000毫米/年。负温比较低,雪线高,比海洋型冰川可高出1000米。冰川的活动性弱,消融慢,尾端进退幅度较小,冰舌相应短些。冰川运动缓慢,一般年运动约为30~50米,侵蚀作用较弱。堆积地形比侵蚀地形发育。一般地处大陆性气候下的高山地区,如中国西部和中亚的冰川,大多属于这种类型。" }, { "instruction": "石人子沟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早二叠世。分布于乌鲁木齐以东博格达山南北两侧。下部为粉砂岩、砂岩和角砾岩的韵律层以及火山角砾岩、凝灰岩和霏细岩组成,局部含块状角砾岩,直径达1米的灰岩砾石,杂于细粒基质中,厚约30米;中、上部为中薄层状粉砂岩、细砂岩及厚层砂岩,细砂岩夹有硅质条带,微层理较发育,厚约120米。在井井子沟采到植物化石Paracalamites sp.,Ullmannia sp.,Walchia piniformis等。与下伏石炭系奥尔吐组呈不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熔岩台地古土壤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玄武岩一般系多次喷发,常有多层重叠覆盖。玄武岩流覆盖的或是原地的其他成土母质,或是早期的玄武岩,它们表层多半已有一定发育度的土壤层存在,覆盖后便成了古土壤层。这些古土壤可从表层颜色较暗辨出曾有的有机质层,但程度不一;因接触了炽热的岩流而变质,所以不再松软。" }, { "instruction": "刺围脊贝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腕足动物门有铰纲长身贝目的一属。壳体小,轮廓横长,铰合线长为最大壳宽处。腹壳顶部高凸,喙部卷曲,中槽宽浅,背壳微凹,前方膝曲。腹壳壳面具狭长的刺瘤,刺瘤在壳顶附近略呈五点状排列,向前方逐渐延长,并在前缘附近形成壳线。同心线在壳顶部分显著,在中槽及耳翼不发育,向前方则完全消失。壳刺沿铰合缘排列成一行,在耳翼上聚集成簇。背壳面具壳皱及少数直立的细刺,壳内有围脊。产于中国南方二叠系。" }, { "instruction": "体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人体外观形态上的总体特征。主要由脂肪聚积和肌肉发达程度决定,由于二者均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因此体型在总体上仍可作为确定人种的因素之一。不过由于近代社会受经济发达程度的影响,使体型受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增大,同一人种中,不同社会集团、不同年龄、性别和职业等均可出现不同的体型。习惯上将体型划分为三类。①内胚层型,多为由内胚层发育而成的组织占优势的类型,全身各部积蓄脂肪多、轮廓较软而圆、消化器官发育且肥大、身材较矮小、四肢较短、颈短、胸廓短而呈桶形、腹部长而外凸、背脊稍驼或正常,相对来说躯干和大腿较大而小腿及上肢较细;常称为腹型或圆胖形。②中胚层型,是由中胚层发育而成的组织,如肌肉、骨骼、结缔组织均发育,体格健壮、肩宽较大、腹部平、胸廓圆锥形、背脊直或呈波浪状常。称肌型。③外胚层型,脂肪积聚少、肌肉及皮下组织不发育、四肢及颈均较细长、胸廓扁平细长、腹部短而内凹、肌肉松弛、背脊正常或稍驼。常称胸型或瘦长型。女性体型尚可细分为6种:虚弱型(病态);狭胸型(胸部狭长);丰满型(适中);肌肉型(肌肉发达);健壮型(身材高大、肩宽、肌肉发达)和肥胖型(脂肪积蓄量特大)。" }, { "instruction": "海洋生物群落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海洋生物种群的聚集,其生活型与海洋环境相适应。海水的压力和光线是海洋生物生存的主要限制因子,同时海水温度也限制着海洋生物的分布。" }, { "instruction": "对流边界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混合层。" }, { "instruction": "断陷盆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地堑盆地(fault trough basin)。构造盆地的一个类型。沿几条平行断裂带断陷而成的盆地。" }, { "instruction": "滨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平均低潮线至大陆架边缘之间的区域,是大陆海滩的水下沉没部分。发育一个或多个平行岸线的水下沙坝。" }, { "instruction": "黄土高原第四纪古环境变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第四纪初,高原区内,在上新世末期形成的河流及古盆地中形成的许多大小不同的湖泊堆积了厚层湖相沉积。至第四纪早更新世末期气候逐渐变为干冷,降雨减少,大量古湖泊逐渐干涸,并演变为河流。中更新世开始时,由于新构造上升运动影响,对当时古环境造成影响。黄土高原气候环境变为温湿与干凉交替的情况,气候变化频繁。晚更新世初期干旱气候开始显著,至全新世时期高原区明显为干旱少雨的气候,北部向沙漠化方向演化。" }, { "instruction": "文化遗产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从前人那里继承的文化或文化产物,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包括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可移动文物是指历史上各时代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等:不可移动文物是指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石刻、壁画、庙宇、教堂、桥梁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 }, { "instruction": "钴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m(Co,Ni)O*MnO2*nH2O,各组分变化很大,CoO含量一般从百分之几到19%,最高达32%;含NiO 11%。通常成土状或结核状。黑色而微带蓝色调。条痕黑色。硬度低,易污手。密度3.1~3.7克/厘米3。钴土是含钴的基性、超基性岩风化后形成的次生矿物,一般见于基性、超基性岩风化壳部位。是炼钴的矿石矿物,同时可炼镍。" }, { "instruction": "领域物种形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平行物种形成。" }, { "instruction": "volcanic edifice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火山体、火山筑积物。指火山喷发时在地表形成的各种火山地形,如火山锥、火山穹丘、火山口、破火山口、熔岩高原等等。有时还涉及火山颈、火山通道等地下结构。火山机构是建造和改造两种相反的力相互作用的最终结果。建造作用产生明显的火山地形,建造的时间可以很短暂,只有几天或几星期,也可很久,达百万年。改造则趋于破坏已建成的火山构造,它分两种,一是侵蚀,当火山停止生长时就已开始,侵蚀速率取决于气候条件;另一种是新的爆破活动。火山机构示意图1.复合火山; 2.火山渣锥; 3.熔岩高原; 4.具有火山穹丘的火山灰锥; 5.底上有火山渣锥的破火山口; 6.火山灰流; 7.火山颈; 8.马尔式火山;9.熔岩流; 10.火山通道" }, { "instruction": "双冠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兽脚类嵴鼻龙类恐龙的一属,曾称双嵴龙。拉丁文中di用于词头表示二,loph表示冠状物。细长,轻巧的肉食类,比嵴鼻龙轻。头骨轻,头上具两条骨质脊,从鼻孔后部纵向延伸至额骨、顶骨。骨质嵴由较细弱的骨质杆或骨质板构成,边部呈碟状。上颌骨的前部和后部之间有一深的间隙(subnarial gap),颈强大灵活。前肢粗短,具4指,其中3趾带锋利的爪。后肢强壮有力,具三趾,爪锋利。尾大而长,其耻骨末端不膨胀。长约6米,重约500千克。化石丰富,产于美国亚利桑那州、中国云南晋宁的早侏罗世地层。" }, { "instruction": "沉火山碎屑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由正常火山碎屑岩向正常沉积岩过渡的岩石类型。是火山作用与沉积作用同期发生,使火山碎屑物与正常沉积物混积而成。这类岩石中火山碎屑物的含量75%~25%,多形成于离喷发中心有一定距离的地方,特别是在有水下火山活动的海湖盆地。正常沉积混入物包括陆源的,生物的和化学沉淀的三种成因类型,它们主要通过风的搬运、水流或拍岸浪的搬运、水底滑动等多种形式同火山碎屑物相掺杂,再由压结和水化学沉淀物胶结成岩。在自然界中常与正常火山碎屑岩、正常沉积岩等共生,成层比较明显。按碎屑物的粒径可分为:沉火山集块岩(大于64毫米)、沉火山角砾岩(2~64毫米)、沉凝灰岩(小于2毫米)。" }, { "instruction": "新构造运动继承性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新构造运动往往与老构造运动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老构造对新构造起着显著控制作用。例如,中国西部在新构造期中,地槽系之间的塔里木地块表现为差异运动微弱的地块隆起,而各地槽部分则形成受深大断裂控制的大幅度的强烈差异性断块构造,就继承了老构造运动的基本特点。" }, { "instruction": "红藻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藻类植物的一门,为以多细胞为主的藻类,现代食用的紫菜即属此类。藻体鲜红、粉红、紫红、紫色等,体型不大、构造复杂,呈片状、丝状、带状或树枝状等。无性生殖及有性生殖,红藻与其他藻类不同的特点是其特有的有性生殖方式(卵式生殖)、缺乏具鞭毛的生殖细胞和含特有的藻红素。多营附着生活,大都分布在较暖海洋中,淡水种类极少。化石红藻在中国新元古界十分丰富,主要属于管孔藻科和套管藻科,这两科并延续繁盛于古生代,至中、新生代珊瑚藻科代之兴起,地层意义较大。中国南方新元古界灯影组中产有针刺藻(Acus)、前管孔藻(Praeolenopora)等。珠穆朗玛峰古近系宗浦群产有珊瑚藻(Corallina)、多角藻(Polygonella)石枝藻(Lithothamnium)等。" }, { "instruction": "本州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牛来正夫(1955)命名。古生代末以至中生代初期日本本州地槽发生的造山运动,与华力西运动相当。在这一时期形成三郡变质带、领家三波带深成变质带,同时形成黑赖川构造带及四万十地槽。" }, { "instruction": "不连续反应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反应矿物和生成矿物的化学成分不能发生连续变化的一种变质反应。在变质反应过程中,由于反应矿物和生成矿物都具有固定的化学成分,当达到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时,可使原有矿物转变为新生矿物,而且反应矿物和生成矿物不能同时存在,它们之间的变化为突变性质。" }, { "instruction": "油污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炼油工业废水排放、海洋石油开发、油轮运输等,都会引起水体油污染。水体油污染除直接影响水的利用外,还因水面油膜阻碍水体的复氧作用而对水生生物造成危害,对鸟类的生存也会构成威胁。" }, { "instruction": "地洼说成矿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递进成矿论。地洼学说的第三个组成部分。地洼学说关于大地构造控矿作用的理论。其论点为:①构造作用可驱动化学元素的迁移、富集和再分配,对矿产形成有重要意义。地壳构造的发展规律决定成矿作用的发展规律,两者的发展是同步的,从而形成成矿作用及所成矿产的多样性、多阶段性和递进性;②各种大地构造单元均有其成矿专属性,成矿作用及所成矿产可分为多种大地构造类型,有前地槽型、地槽型、地台型及地洼型,其矿种组合及主要矿床类型各有特色,地洼阶段是重要成矿时期;③后成构造单元可继承先成构造单元的矿产,即不同发展阶段所成矿床可叠加在一起,形成“多代同堂”的矿床叠加现象;出现次序愈后的构造单元,继承的矿产愈多,遂形成成矿递进性;④先成构造单元的各种建造及构造,可为后成构造单元的成矿提供物质来源、物理化学环境和条件,以及成矿场所,并影响和制约它们;⑤先成矿床或矿源层中的成矿物质常受后生构造单元成矿作用叠加、改造或再造,使之富化或富集,往往形成新的更富、更大的多因复成矿床。" }, { "instruction": "吹蚀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表松散泥沙或基岩风化碎屑物被风吹扬而离开原地的过程。吹蚀作用的产生取决于近地表的风力状况(流态、流速)和地表泥沙的物理力学性质。地表最易遭受风力吹蚀的松散泥沙是粒径为0. 1mm左右的粉细沙,太粗太细不易为风力所驱动。因此吹蚀作用通常多限于具有粉细沙颗粒的地域。" }, { "instruction": "陆源组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陆源物质。指母岩风化产物被搬运入沉积物的组分,如碎屑物质(石英、长石、岩屑、重矿物等)及不溶残积物粘土物质等。" }, { "instruction": "大湾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位于下奥陶统道保湾阶之上,中奥陶统上部达瑞威尔阶之下,层型剖面位于湖北省宜昌市黄花场。大湾阶的底界以牙形石Baltoniodus triangularis的首现为标志。阶内自下而上包括四个牙形石带:Baltoniodus triangularis带,B.navis带,Paroistodus originalis带和Microzarkodina parva带。在笔石相地区,相当于本阶内自下而上包括三个笔石带:Didymograptus abnormis带,Oncograptus带和Cardiograptus amplus带。" }, { "instruction": "草原沙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靠近沙漠边缘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草原,在自然和人为的相互作用下,逐渐演变成沙漠地带的过程。草原沙化的危害很大,不仅使畜牧减产,而且还会直接影响农业和林业生产,甚至影响沙化地区附近的城乡居民生活。如我国北方有1333多万公顷农田遭受草原风沙的侵袭。草原沙化使草地成为荒漠化土地的主体和沙尘暴的主要发源地,使草原资源出现危机,牧草质量变劣,毒害草增多。 2004年我国草地沙化、荒漠化面积约90000 000hm2.占我国草地总面积的1/3,每年有1330000hm2草原在退化,草原地区水土流失也在加剧。仅内蒙古水土流失面积就达18000000hm2.占全区总面积的15%。遏制草原沙化的措施主要有:①在发展人工饲草料基地的同时,制定合理的休牧、放牧制度,确定合理的草场载畜量,制定合理的禁牧期,保证牧草的返青和草原的休养生息;②在草原严重退化,环境极度恶化的地区要有计划地实行生态转移;③强化草原法制管理,建立草原保育及环境的激励政策,切实做到草原使用权和生态环境维护义务同时落实。" }, { "instruction": "科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裸子植科达物,科达纲的一属。高大乔木,最常见的是其叶化石。单叶螺旋着生于顶端枝上。叶很大,呈狭长的带形,长可达1米,顶端和基部均略收缩。叶脉彼此平行,常在叶的基部分叉,叶脉之间有时夹有细纵纹,与脉平行。晚泥盆世?,石炭纪至二叠纪,遍布于世界各地,极为繁盛,是当时的重要造煤植物之一。中国常见于石炭系及二叠系。" }, { "instruction": "床沙形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底形(bed form)。在河床或水槽中,流水沿着河床上非粘质沉积物(如砂、粉砂)的床面上流动时,在沉积物表在准平衡的单向水流下形成的床沙形类型(据Simons and G.U.Middleton et.al.1965年资料修改)面铸造的几何形态。对床沙形体的认识主要通过水槽实验得到,随着流动强度增大,床沙形体按一定的顺序变化。对于颗粒小于0.6毫米的细粒沉积物,随着流动强度增大,床沙形体出现顺序为:无运动平坦床沙→沙纹→沙浪→沙丘→冲洗沙丘→平坦床沙→逆沙丘等。影响床沙形态大小和类型变化的最重要的因素是流动强度、平均流速、颗粒大小及流动深度。可利用两个参数,如流动强度或平均流速与颗粒直径,得出与床沙形体的关系图。大部分层理由于床沙形体迁移而产生。床沙形体迁移保存在层内的形迹就是层理。床沙形体的形迹保存在岩层面上,即成波痕。" }, { "instruction": "决口扇沉积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冲积物的一种类型,指河流中的洪水集中一点冲破自然堤后,流行不远即行散失,在其尾闾部分形成的扇状堆积体,称决口扇。形成决口扇的沉积物称决口扇沉积物,它的粒度、组成与河槽沉积物极为接近。详见“冲积物”。" }, { "instruction": "海底采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对海底矿产资源进行开采的工作,海底砂矿采矿示意图主要采集水深较浅的海底表层沉积物,如砂矿、磷灰石及多金属结核等。采用的方法有链斗式、吸物式钢索及空气提升等,深海则用深海拖斗等。" }, { "instruction": "土伦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欧洲上白垩统的一个阶。位于塞诺曼阶之上,科尼亚克阶以下,土伦阶一名源自法国的土伦(Touraine)的拉丁名土伦(Touronia)。现为国际通用的一个阶。其底界位于菊石Watinoceras devonense的最低层位。" }, { "instruction": "石灰斑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钙质土壤中常见的一种新生体,由石灰质在一定位置上集中淀积造成的斑状物。通常在黏质土里更易出现。西北地区土壤气候极度干旱,石灰质不易移动集中;南方气候湿润,钙质多已淋失,均不易见到土壤石灰斑。黑钙土等草原土壤,黑垆土与褐土等半干旱土壤中石灰斑最为常见。" }, { "instruction": "人口规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人口变动与发展过程内在的本质联系,以及由这些内在联系决定的必然趋势。这种趋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受到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的作用,归根结底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方式的制约。人口规律如何发生作用,作用的条件,作用的后果等受社会生产方式的制约,不同生产方式下有着不同的人口规律。因此人口规律具有客观性、历史性和社会性,要从历史发展的动态上去把握。" }, { "instruction": "线实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可用直线或一系列直线表示的地理要素,如道路、管线等。线实体的位量由两对以上的x、y坐标定义。弧是多个坐标对定义的复杂线实体。相互连接的线实体是网络的组成部分。" }, { "instruction": "粘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主要由直径小于0.0039毫米(重结晶后<0.01毫米)的粘土矿物所组成的土状沉积物。它与水拌和后具有粘性,干燥后能保持原来的形状,焙烧后具有岩石般的坚硬性。某些粘土还具有高耐火度、强塑性及良好的吸水性、膨胀性、吸附性。除粘土矿物外,粘土中也含石英、长石、云母等碎屑矿物及菱铁矿、石膏等自生非粘土矿物。粘土按可塑性可分为软质粘土(可塑性粘土)、半软质粘土和硬质粘土;按耐火度可分为耐火粘土(耐火度在1580℃以上)、易熔粘土(耐火度小于1350℃)和难熔粘土(耐火度1350~1580℃);按成因可分为残余粘土(原生粘土)和次生粘土。按矿物成因可分为高岭石粘土、蒙脱石粘土、水云母粘土等。按用途和某些特征可分为耐火粘土、陶瓷粘土、砖瓦粘土、膨润土、活性粘土及漂白土等。粘土是外生沉积作用或铝硅酸盐类岩石长期风化而成的,是低温热液对围岩蚀变的产物。它是陶瓷、水泥、耐火材料、化工等方面的重要原料。" }, { "instruction": "海渠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切割大陆架并大致与海岸垂直的构造谷。由地壳构造运动产生,往往形成良好的海港。" }, { "instruction": "萨尔塔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蜥脚类恐龙。因产于阿根廷萨尔塔省,故名。四足行走的素食性恐龙,产于阿根廷萨尔塔晚白垩世晚期地层中。是蜥脚类恐龙最后的代表之一。体长约12米,颈和尾长。有长的手掌大小的骨质板紧密排列保护身体侧面和背部,此外有甲胄的恐龙只有甲龙。尾巴末端突然变细,萨尔塔龙的特殊的尾椎结构可以使尾巴伸长和缩短。和萨尔塔龙共存的还有南极龙(Antarctosaurus),银龙(Argyrosaurus),拉普拉塔龙(Laplatasaurus)。这些属种几乎都有甲胄,这也许是北美的蜥脚类绝灭后南美的恐龙却继续存在的原因之一。" }, { "instruction": "局部变质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较小面积内发生的变质作用的统称。它们的主要特征是呈带状分布,通常出露在侵入体周围或断裂带附近。根据地质环境和物理化学条件可分为不同的类型,如接触变质作用、气液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等。" }, { "instruction": "二长结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深成岩中斜长石的自形程度较钾长石高得多的粒状结构。二长岩常具这种结构,故名。" }, { "instruction": "珠穆朗玛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色容寺变质岩系(Sêbrongsi matemorphic series)。时代属新元古代。沿喜马拉雅山主峰出露,为变质岩系。自下而上分为友谊桥组、丁仁布桥组、康山桥组及加曲桥组,主要为片岩、片麻岩夹大理岩,厚约1700米。五个变质岩全岩年龄为6.6亿年。" }, { "instruction": "石葡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因同石珊瑚,状如葡萄的碳酸钙或石膏沉积物。" }, { "instruction": "冰川河流地貌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冰水河流作用形成的地冰前河流地貌貌,可分为冰前流水地貌与冰下河流地貌。冰前流水地貌有外冲平原、冰水扇、冰湖平原、冰砾阜、蛇形丘、冰水阶地、冰水排泄道等。冰下河流地貌有冰下河道、冰锅穴、蛇形丘等。" }, { "instruction": "- 3/2幂定律 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植物种群密度与生物量的对数关系的斜率是- 3/2,是一个一般性的规律。" }, { "instruction": "宁强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以紫红色、蓝灰色泥质灰岩、蓝灰色页岩夹薄层瘤状灰岩、生物碎屑灰岩和生物礁灰岩为特征,厚148米。与下伏王家湾组呈整合接触,与上覆二叠系梁山组(深灰色灰岩)呈假整合接触。下部杨坡湾段主要为绿灰、黄灰色页岩、粉砂质页岩、泥岩夹薄层瘤状灰岩、生物灰岩或灰岩透镜体,厚约1200米,化石包括笔石Monograptus spiralis excentricus;腕足类Nalivkinia cf.magna,Salopinella minuta,Spinochonetes notata,Mesopholidostrophia minor,Atrypoidea lentiformis,Atrypopsis rongxiensis;三叶虫Kosovopeltis,Coronaspis,Encrinuroides,Kailia,Astroproetus;双壳类Nuculites,Deceptrix,Palaeoneilo;珊瑚favosites,Donacophyllum,Tabularia;头足类Eridites,Sichuanoceras,Kionoceras等,牙形石Ambalodus galerus,Pterospathodus celloni,P.pennatus,Apsidognathus tuberculatus及几丁虫Angochitina longicollis,Ancyrochitina brevicollis,Conochitina sp.等,时代属早志留世紫阳期中期,相当于griestoniensis带的上部。上部神宣驿段,在川北广元中子到傅家湾山坡上发育最好,为黄绿色间夹紫红色页岩、泥岩夹数层深灰色灰岩为特征,底部常发育紫红色生物礁灰岩,所含化石以介壳为主,包括腕足类Salopinella minuta,Atrypoidea lentiformis,Atrypopsis rongxiensis,Gotatrypa lauta,Quangyuania ovalis,Pentlandina sinensis,Epitomyonia sp.,Striispirifer hsiehi,Nikiforovaena flabillum,Howellella sp.等;三叶虫Coronaspis,Coronocephalus,Encrinuroides,Kailia,Rongxiell,Astroproetus等;介形虫Eurychitina,Bairdiocypris;头足类Sichuanoceras,Protobactrites,Actinodochmioceras,Protokionoceras,Parahelenites等;双壳类Deceptrix,Modiomorpha,Leptodesma;腹足类、苔藓虫、几丁虫Angochitina longicollis;牙形石Ambalodus galerus,Ozarkodina adiutricis,Pterospathodus celloni,Apsidognathus tuberculatus等;笔石Stomatograptus grandis, S.sinensis等。后几类化石的出现指示了神宣驿段与川东南、黔东北秀山组上段的对比关系。由于未发现确属于中志留世的笔石、牙形石等标准化石,本段宜归早志留世紫阳期末期。分布于川北、陕南地区。" }, { "instruction": "辉绿玢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具斑状结构的基性浅成岩,基质具辉绿结构。" }, { "instruction": "三角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三角港。一种喇叭形的河口海湾。河流的河口段,因陆地下沉或河面上升被河水浸没而成的海湾。一般形成在下沉海岸区,潮汐作用很强,河流夹沙量很少的河口。中国钱塘江口杭州湾即为其典型。" }, { "instruction": "大陆车阀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大陆车阀理论、自动刹车机制(automatic braking of the Earths rotation)。使加速旋转的地球逐渐变慢的控制作用。地质力学关于地壳运动机制的假说,认为旋转的地球遵守角动量守恒定律,即ωI=C。式中:ω为角速度;C为常数;转动惯量I是与固体内质量分布有关的物理量。当固体的质量远离转轴时,I变大;反之,I变小。据此,用地球内部物质的运移解释自转角速度的变化,提出地壳运动中地球自转存在自动车阀作用的论点。地球自转加速会导致大规模地壳构造运动的发生,使埋藏在地下较深、密度较大的物质沿裂隙向地球表面侵入或喷出,或地球整体膨胀,都使其转动惯量增大、自转角速度变小;当地球自转加快时,表层会由两极向赤道推挤,以适应自转加快要求的扁度;若某些大陆部分与地球深部黏着不太牢固,就会落后于自转速度增加的要求,而向西滑动,并产生纬向和经向水平扭动,以及与地球深层间的摩擦,使自转速度变慢起到自动刹车作用。反之,由于重力分异作用,当较重物质向地球深部集中、较轻物质向上部扩散时,转动惯量变小,自转角速度就相应地加快,若地球不能变成扁球体以适应自转加快的要求,从改变地壳中物质的分布进行调整,便引起大规模的地壳运动。" }, { "instruction": "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区域动力变质作用(regional dynamometamorphism)、造山变质作用(orogenic metamorphism)。在地壳较浅部位发生的,主要由区域性应力作用引起的一种变质作用。常出现在某些造山带中,以动力变形作用为主,由于温度较低,重结晶作用居次要地位。主要形成各种板岩、千枚岩等片理化岩石。变质反应主要形成绢云母(白云母)和绿泥石的组合,属于低温范围。一般形成绿片岩相的单相变质岩系,不出现递增变质带和混合岩。我国南方昆阳群变质岩系分布地区可作为代表。" }, { "instruction": "盔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壮龙科兰博龙亚科的一属。拉丁文corythi为头盔之意。盔龙是二足或四足行走的素食性恐龙,有明显的头盔状的头冠。长约10米,重约3.8吨。已发现20多个盔龙的头骨。高而空的骨质头冠包围卷曲的鼻腔通道。盔龙的性别和年龄不同,头冠的大小和形态也不相同。盔龙食树叶、果实,皮肤化石显示有细鳞,细鳞没有重叠,就像大多数爬行类一样。盔龙最明显特征就是头冠,就像半只碟子。坐骨末端膨大成足状,是兰博龙亚科的共性。像所有鸭嘴龙一样,盔龙也有鸭嘴,颊齿密集排列,颈“U”形,骨质腱强化了背椎和尾椎。1975年宾夕法尼亚大学比较解剖学家P.Dodson仔细测量赖氏龙头骨后认为:只有雄性盔龙具有大而丰满的头冠,雌性和幼年的盔龙仅有小的头冠。产于加拿大艾伯塔省,美国蒙大拿州晚白垩世地层。" }, { "instruction": "古生物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古生物境(paleobiotope)。属于广义生物区系概念的一个组成部分,专门指因生活环境条件差异而形成的不同生态类型古生物组合。由于海洋和陆地的各类生物群各具不同的生态习性,它们在空间分布上容易受到自然地理环境的严格控制。例如,海生藻类只能生存于阳光能透射的清澈极浅水带,底栖生物群的繁盛需要有氧和食物供应的流动海水条件,滞流水体的缺氧环境中仅能保存上层有氧海水中营游泳习性生物的尸体群,海洋深处的高温水热喷口附近只能生存厌氧异养型细菌,陆地上的动植物群也受到温度、湿度和地理景观的明显控制。因此,根据对地层中保存化石的古生态功能分析可以有效地再造当时的古地理环境,称为古生物相分析。" }, { "instruction": "前裸子植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具裸子植物结构的茎上着生具蕨类植物孢子囊的生殖叶的植物,为蕨类植物过渡到裸子植物的植物类群。乔木或灌木,具三维空间伸展的侧向枝系,末级枝为二歧分叉的小枝或扁化成具有叶脉的叶片。茎内有发达的次生木质部,管胞壁上有圆形的具缘纹孔,为裸子植物的典型特征。生殖器官为孢子囊,同孢或异孢,为蕨类植物特征。前裸子植物可归入蕨类植物,也有认为属裸子植物,或单独列为一门。再分为无脉树目(Aneurophytales)、古羊齿目(Archaeopteridales)及原始髓木目(Protopityales)。出现于早泥盆世至中泥盆世。" }, { "instruction": "火口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死火山口积水而成的湖泊。一般多呈圆形,面积小而深度大。中国长白山主峰白头山顶的天池即为著名的火口湖,面积9. 8km2,最大水深373m,湖水从破口溢出,成为瀑布。有的火口湖在形成后会再发生火山的重新喷发,如美国俄勒冈州的克莱特(crate)湖。crater lake一词即源于此。" }, { "instruction": "海泡石粘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一种以海泡石为主要成分的粘土,伴生有凹凸棒石、蒙脱石、滑石等,非粘土矿物混入物则有石英、方解石、天青石等。外观呈黄褐、深灰、灰白等色,呈土块状,质软而轻,硬度1~2,密度2.4~2.65克/厘米3,具有黏性和可塑性,手触之有滑感。加水后能调成糊状,干后用锤击之,可留下锤痕。常用作吸收剂、净化、脱色和精制油、脂肪、蜡、树脂等。另一重要用途是制作抗盐耐高温钻井泥浆,用于含盐地层和海上石油钻探。" }, { "instruction": "昆仑山口西地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2001年11月14日17时26分9.8秒在青海省昆仑山口西发生地震。震中位置35.97°N,90.59°E,震级8.1,烈度Ⅺ。灾情:震中区位于可可西里国家自然保护区内,平均海拔4600米以上。因震中区人口稀少,绝大部分地区为无人区,无人员死亡报道,仅有2人轻伤,直接经济损失约为3369.96万元。地震发生在新疆、青海交界的东昆仑断裂西段。东昆仑断裂是一条大型活动左旋剪切断裂,又是青藏高原北部一条强震密集带。这次地震震中在北西西向东昆仑断裂与北东东向次级断裂的交会部位,破裂表现为自西向东单向扩展的特点。规模巨大的地表破裂带总长度达300~400千米,总体走向北西80°~85°,具有明显的左旋水平走滑运动性质,最大左错量为6~7米,垂直位错很小,一般不超过1米。主震的震源机制解为:节面Ⅰ:走向21°,倾角80°,滑动角175°;节面Ⅱ:走向290°,倾角85°,滑动角10°。" }, { "instruction": "斯威士兰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斯威士兰超群(Swaziland Supergroup)。非洲南部巴伯顿绿岩带为世界各地绿岩带地层对比的标准地区。该带岩石统称斯威士兰系,由三大部分组成,自下而上为翁韦瓦克特群、无花果树群、木迪群。翁韦瓦克特群厚度约15000米,与上覆无花果树群呈整合接触,后者厚约2000米;无花果树群被木迪斯群不整合或整合覆盖,木迪斯群厚达3000米以上。在巴伯顿山地和斯威士兰进行的同位素年龄测定结果,多数岩石类型的年龄均超过30亿年:贾卡斯塔德亚群的玄武质科马提岩RbSr同位素年龄为35±0.3亿年,中部标志层RbSr年龄为33.8±0.2亿年,侵入到翁韦瓦克特群下组的一些底辟深成岩体的UPb年龄在32.2亿年和33.1±0.4亿年之间,无花果树群页岩RbSr等时线年龄为29.8±0.2亿年,这仅是一种最小年龄。巴伯顿绿岩带的斯威士兰超群的燧石和其他沉积物含有太古宙微生物组合。" }, { "instruction": "Hawaiian type eruption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以极易流动的玄武岩流从山顶破火山口内的喷口流出,此后并从翼部张开的裂隙流出为特征的火山喷发类型。正常情况下,碎屑抛出物先于熔岩排放,包括火山毛、火山滴、熔渣、牛粪状火山弹,火山灰很少。碎屑抛出物着陆时,大多数碎屑物仍部分呈流动态。在喷发开始之前,充填岩浆室和裂隙的岩浆可以发生分异作用。由于橄榄石晶体下沉,气体向上扩散。当喷发开始,富含气体的岩浆呈喷泉状上喷,并出现熔渣,最后才流出熔岩,形成盾形火山。" }, { "instruction": "毛沸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KNaCa[Al2Si6O16]2*12H2O。六方晶系。晶体呈细针状,通常呈似棉絮状或纤维状集合体。白色。丝绢光泽。硬度4.5~5。密度2~2.2克/厘米3。产于火山岩的裂隙和空洞中。" }, { "instruction": "古红土岩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古红土有多种岩相,华南以洪积、坡积及冲积最为常见,有些地方为残积或浅海沉积,中国西南地区还可能有冰碛。某些地质或地理工作者,将基岩上风化的残积红土不认为是另种堆积物。但从土壤学观点看,各种疏松堆积物在一定古气候条件下,包括残积物,都可形成古红土。" }, { "instruction": "输沙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某时段内通过某一过水断面的泥沙总量。表达式为QC=QB·T。式中QC为输沙量,量纲为kg或t,T为某一时段(日、月、年、多年)。表明了河水中携带的泥沙数量。" }, { "instruction": "盘足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蜥脚类圆顶龙科(Camarasauridae)的一属。最长约15米。头骨与圆顶龙属(Camarasaurus)的相似但相对较低长,鼻部不翘起,外鼻孔在头的顶部,牙齿勺形。颈部极长,由17枚长的颈椎组成;尾亦很长。后部颈椎神经棘低,呈宽的二分叉。其前肢几乎与后肢等长,使它成为除腕龙(Brachiosaurus)之外,前肢相对最长的蜥脚类,从而与其他的蜥脚类都不相同。产于山东蒙阴晚侏罗世地层中。" }, { "instruction": "古网翅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昆虫纲已绝灭的一目。体中到大型。头极小,下口式,眼显著,触角刚毛状,长度中等,有发育很好的吮吸式长喙,内含5个口针,下颚须显著,无下唇须。脉序完整,各条主脉独立,无愈合现象;有凸、凹脉的交替;脉之间有原脉网或横脉。在一些科中前后翅的形状、脉序十分相似;另一些则后翅较宽,但脉序相同;还有一些科中后翅只有前翅的一半长,更短或消失。翅前缘锯齿状,前缘脉刚毛有或无;一些科的翅具明显色素标记。胸节近等;足短,5跗节;腹部柔软,无明显分化;产卵器宽而短,极度弯曲。幼虫陆生。从口器形状推测是以植物汁液或苔藓植物的生殖苞为食。石炭纪—二叠纪。见于宁夏。" }, { "instruction": "消费趋向性工业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其生产适宜于接近消费地区的工业部门。包括多种门类:一类是家具制造、酿酒等部门,成品重量和体积均大于原材料;二类是玻璃器皿、食品加工等部门,其成品运输不易,损耗率高,易燃、易燥、易腐烂、易挥发;三类是混凝土预制件加工等,成品价格低,加工技术简单,不宜支出大量运费;四类是服装加工、信息工业等,产品消费需求变化较快,要求尽快获得消费反馈。" }, { "instruction": "无孔鱼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肉鳍鱼亚纲的一属。发现于云南曲靖地区早泥盆世地层中。其头颅同斑鳞鱼一样也具有眼柄附着构造,这一发现扩大了眼柄特征在硬骨鱼类中的分布范围,也支持了无孔鱼和斑鳞鱼在整个硬骨鱼类分类系统中的祖先或基干位置。这一属鱼类填补了斑鳞鱼与其他更进步的肉鳍鱼类之间的形态缺环,使得肉鳍鱼类早期演化的序列变得更连续。在硬骨鱼类的早期演化过程中,辐鳍鱼类和肉鳍鱼类两大支系的平行演化多次发生。无孔鱼的发现与研究为两大支系的平行演化提供了新的证据,同时也有助于探讨斑鳞鱼在硬骨鱼类中的系统分类位置。无孔鱼、斑鳞鱼等的发展同时揭示了中国南方是肉鳍鱼类起源中心的认识。" }, { "instruction": "扩散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岩溶含水层中沿裂隙呈扩展状运动的地下水。美国学者提出的概念,他们把泉水受包气带裂隙慢渗透补给称为“扩散流”补给。" }, { "instruction": "云贵上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康滇古陆范围内,下寒武统直接为下奥陶统所覆,孙云涛(1943)认为上升运动发生在早寒武世末。后来的地质调查工作在滇东南文山、马关、富宁、个旧、蒙自和贵州的大部分地区发现了中、上寒武统,因而认为这一运动使康滇古陆扩大,并向东南延展,形成康滇黔桂古陆。" }, { "instruction": "轮虫亚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有孔虫目中包括属种最多的一亚目。壳钙质,壳壁多层,具细孔,通常透明或半透明,外表具玻璃光泽,又称似玻璃质壳。房室排列形式多样,口孔类型复杂,隔壁不分层或分层。二叠纪至现代。可再分为12超科,多数类别在中国均已发现,其中抱球虫超科为浮游有孔虫,是中国西南海相白垩系的一类重要化石。其他如圆片虫科(Orbitoididae)、货币虫科(Nummulitidae)、盘旋虫科(Discocyclinidae)等也是中国西南地区海相白垩系或古近系的重要化石。" }, { "instruction": "苔藓植物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高等植物中最简单的一门。与所有其他植物体以孢子体世代占优势的高等植物不同的是植物体以配子体世代占优势,孢子体不发育寄生于配子体上。是一类由水生生活趋向陆生生活的植物。构造简单,为匍匐地上的叶状体,高等的虽有“茎”、“叶”的分化,但无真正的根,也无真正维管束构造。再分为苔纲及藓纲。生于阴湿环境,泥盆纪至现代。化石较少,中国二叠纪及三叠纪地层中曾有发现。" }, { "instruction": "化石生物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现代古生物学。是对化石进行生物学研究的科学。作为古生物学的一个新兴分支学科,化石生物学强调化石的生物学意义,从生物学角度,运用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来研究化石,涉及演化理论、分类系统、功能形态、生态、遗迹、病理等诸多方面,研究方法和内容远比主要为地质学服务,着重于化石分类描述和生物地层研究的传统古生物学广泛而深刻,研究途径也大为增加。化石生物学近年来发展很快,取得许多重要进展。" }, { "instruction": "不等粒斑状结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岩石中所有矿物颗粒可分为大小截然不同的两种,大的称为斑晶,小的称为基质。如果岩石中有同种大小不等斑晶矿物颗粒,同时基质为隐晶质及玻璃质,则称为不等粒斑状结构。" }, { "instruction": "黄土水成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黄土成因说之一,认为黄土物质的堆积以流水作用为主,其中包括冰水沉积作用、冲积作用,洪积作用和坡积作用以及海相、湖相沉积等不同的认识。海相、湖相沉积说,在黄土研究领域内未得到广泛的认同。" }, { "instruction": "瓣齿鱼科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软骨鱼纲全头亚纲的一科。化石多仅保存牙齿,牙齿前后扁平而横宽。齿冠低,有一层很薄的珐琅质层,前凸后凹,花瓣状。齿根较长,与齿冠间有珐琅质褶皱。石炭纪至二叠纪。中国四川、陕西、浙江等地二叠纪地层中均发现有瓣齿鱼(Petalodus)的牙齿化石。" }, { "instruction": "围山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Au,Ag)3Hg2。六方晶系。呈微细粒晶(n~30微米)和集合体状。浅黄白色。强金属光泽。硬度2.4。密度18.17克/厘米3。具延展性。是中国学者1984年在河南围山城金银矿床中发现的新矿物。" }, { "instruction": "流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面状流动构造(planar flow structure)。岩浆流动过程中云母等片状、板状矿物或扁平状捕虏体、析离体,呈面状定向排列而成的面状构造。流面常发育于侵入岩体的边缘或顶部,一般平行于岩体与围岩的接触面。传统的观点认为,流面的形成与岩浆的层流有关;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某些流面可能是在岩浆侵位和固结过程中由塑性变形产生的。" }, { "instruction": "eustatic movement,eustatism,enstacy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引起各大陆大体同时发生海进或海退变动的那种全球性的海平面升降运动。造成全球性海平面升降运动的原因曾有不同的解释,例如徐士(E.Suess)曾提出:海底受大量的沉积物充填,造成海水外溢,可以使全盘海面升高;地壳的大规模沉降,可以使海面下降,等等。目前一般认为存在两种主要的成因,第一种是由于全球性冰期、间冰期交替导致极地冰盖消长,引发的地球表层液态水圈体积变化。已经在石炭纪、二叠纪和第四纪等地史中获得证实,可称为冰川型海平面升降运动。另一种原因是全球规模的壳幔构造运动引起的全球性构造型海平面升降运动,可以白垩纪中期(距今125~80百万年前)的“全球整体事件”为代表。当时全球三大洋中普遍出现大规模的海底火山喷发,洋壳增生速度比平时加快一倍。仅以西太平洋翁通爪哇海底高原为例,两次阵发性(121.7~118.2百万年前和121.0~124.0百万年前)的玄武岩喷发面积就达到500万平方千米,被称为大火成岩省事件(great igneous province event)。洋底的洋脊、洋岛体积扩大导致全球海平面上升和大规模海侵,在海洋盆地中广泛出现以黑色页岩为代表的缺氧事件。伴随火山活动有大量二氧化碳逸入大气圈,导致温室效应使气候变暖。上述环境有利于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形成,成为地史中著名的生油时代。" }, { "instruction": "人才地理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文化地理学的新兴分支学科之一。研究各国、各地区、各历史时期各类人才的成长特征、地域差异、政策措施、发展趋势,如中国封建时代状元、进士的地理分布,中国现代院士、教授、作家、艺术家、元帅、将军的地理分布,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的地理分布等。" }, { "instruction": "岩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沉积岩相。为反映一定沉积环境的岩性特征,包括所有物理的、化学的(矿物和岩石的)及生物的特征。如在古生代海相地层中反映浅海环境的海绿石砂岩相等。" }, { "instruction": "粗面球形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微古植物的一形态属。膜壳球形或扁球形,直径10~250微米。壁的厚度和坚实程度不等。表面粗糙,有褶皱。晚前寒武纪至志留纪,亚洲、欧洲。中国产于中—新元古界。" }, { "instruction": "朱龙关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长城纪。分布于甘肃河西走廊南山南侧托来南山向西延至新疆,为浅变质岩系。自下而上分为熬油沟组和桦树沟组。桦树沟组为浅变质砂泥质碎屑岩夹碳酸盐岩,含叠层石及微古植物化石;熬油沟组为火山碎屑岩、中基性火山熔岩夹碳酸盐岩。总厚约4000米。与上覆托来南山群不整合接触,下界不清。" }, { "instruction": "残丘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准平原上残留的孤立山丘。蚀余山的一种。一般高度不大,由坚硬岩层组成。江苏徐州附近的准平原上有残丘分布。" }, { "instruction": "土壤资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已经和可以开发利用的土壤和在未来条件下具有潜在价值的土壤总称。土壤资源有时也理解为地力或土壤利用潜力。用遥感方法研究土壤资源,包括土壤资源的调查、分类和制图、土壤资源数量和质量的监测,以及它们历史状况的追索、现在状况的估价和未来状况的预测等。航空和航天遥感影像和数据都可用于上述目的,这两种资料可同时使用,也可以单独使用,但大比例尺土壤资源研究,多以航空遥感影像为主,如我国三江平原1: 50万土壤图的编制。此外,还可用遥感方法,或结合全球定位系统技术对某些土壤资源进行定位研究。国内外到目前为止已经积累了很多关于土壤资源遥感研究的经验。" }, { "instruction": "崩积锥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高陡斜坡因下部岩土脱落而使上部岩土失却支撑而发生崩塌,崩积物在坡麓形成锥形堆积体。崩积锥一般在破碎岩层、黄土等地区发生,锥体大小不一,视崩积物多少而异。" }, { "instruction": "震源距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某一指定点至地震震源的距离。" }, { "instruction": "地理信息系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一个计算机系统,用来获取、存储、分析和可视化地理空间数据。它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包括大气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处理、管理的对象是多种地理空间实体数据及其关系,包括空间定位数据、图形数据、遥感图像数据、属性数据等,用于分析和处理在一定地理区域内分布的各种现象和过程,解决复杂的规划、决策和管理问题。GIS按研究的范围大小可分为全球性的、区域性的和局部性的;按研究内容的不同可分为综合性的与专题性的。同级的各种专业应用系统集中起来,可以构成相应地域同级的区域综合系统。在规划、建立应用系统时应统一规划这两种系统的发展,以减小重复消费,提高数据共享程度和实用性。" }, { "instruction": "人种起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人种起源问题是学术界长期争论的问题之一,尤以20世纪前半期较为活跃。首先应指出,现代的各个人种在生物学属性上,均属于人属智人种,为同一物种。不同人种间互相通婚均可产生具有生育能力的后代。人种起源问题,学术界早期有一祖论和多祖论之分。前者认为人类现有各人种均来自同一古猿祖先;后者认为尼格罗人种与大猩猩有共同祖先,高加索人种与黑猩猩有共同祖先,而蒙古人种与猩猩有共同祖先。现在根据各人种均属人属智人种的同一个种,且各主干人种间有过渡类型,使一祖论被较多数人接受。后来又发生单中心说与多中心说的不同。前者认为现有人种均起源于某一地区的更新世晚期的智人,扩散到各地,适应于不同环境而形成;后者认为现代各人种是更新世晚期或更早些的化石人类在当地发展而成的。现已发现距今3万~4万年前的一些晚期智人化石上,已具有许多现代人种所特有的特征。如克罗马努人与高加索人种,山顶洞人、尼阿人、瓦加克人与蒙古人种,弗洛里斯巴人、边界洞人、奥莫人与尼格罗人种,芒戈湖人、科阿沼泽人与澳大利亚人种等。总之,人种起源问题与人类起源问题是紧密相关的。不论执何种意见,都认为人种是在不同地区,长期适应当地环境而逐渐形成的。由于在长期适应过程中,其某些遗传因素已发生改变。所以这一过程是不可逆的。现代尼格罗人种,高加索人种生活在与其所适应完全不同的地区,其肤色等也不会逆转。这一现象在现代居群大规模远距离迁居的情况下更得到事实的证明。" }, { "instruction": "earthqurake parameter,seismic parameter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震源参数。根据地震资料分析对地震震源特征的定量表述。包括地震基本参数(如震中经纬度、震源深度、发震时刻、地震震级或地震能量)、地震机制解和震源动力学参数等。" }, { "instruction": "岩溶深循环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饱水带之下向远方排泄的深部岩溶水带。它受当地排水基准面的影响很弱。并在一定水头压力作用下缓慢径流。深部缓流带可形成深部岩溶,岩溶化程度一般微弱,以溶蚀裂隙和溶孔为主。但在适宜的构造和水质条件下它亦可发育规模巨大的洞穴。" }, { "instruction": "群状硅酸盐矿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硅酸盐类矿物的亚类之一。其配阴离子有双硅氧四面体〔Si2O7〕6-、线状三重四面体〔Si3O10〕8-以及双四面体和四面体共存〔Si2O7〕6-〔SiO4〕4-等形式,在晶体结构中孤立呈岛状,再以金属阳离子相连而形成硅酸盐矿物。例如,锰柱石Ca2Mn2+Mn3+2〔Si3O10〕(OH)4、黝帘石Ca2Al3〔Si2O7〕〔SiO4〕O(OH)等。一般将它们归入岛状硅酸盐矿物。" }, { "instruction": "磷质石灰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热带海岛的珊瑚礁母岩或海鸟粪便堆积层上发育的富含磷和钙的土壤。现单独列为一个土类。这种土壤有机质含量高,表土层呈现团粒结构,但质地属粗砂土,土壤本身就是一种品位很高的磷肥。中国的磷质石灰土主要分布于东沙、西沙、中沙和南沙等南海诸岛。" }, { "instruction": "翁贝拉塔纳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译安贝拉塔群。以区域不整合盖在贝拉群的不同层位上,底部广泛分布冰碛层,为著名的斯图特冰期产物。冰碛岩成分复杂,有直径达3米的巨大漂砾;在冰碛岩底部有时有薄层磁铁矿粉砂岩,局部可形成铁矿层,冰碛层最大厚度可达850余米。冰碛层之上由页岩、粉砂岩和灰岩、白云岩组成多个韵律层。本群可划分为七个岩组,中部布赖斯顿灰岩组富含叠层石Accacialla,Katavia,Inzeria等;顶部为佩普阿塔冰碛岩,砾径较小(3~10厘米),成分复杂,厚仅数十米,属马临诺冰期。下冰碛层年龄为(7.5±0.5)亿年,上冰碛层为6.8亿年。" }, { "instruction": "陆源沉积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母岩经物理风化作用形成的陆源物质,经机械搬运、沉积、压实、胶结而成的岩石。" }, { "instruction": "海水淡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海水脱盐。除去海水中的盐分以获取淡水的过程。主要有两种方法:①从海水中取淡水,采用蒸馏法、反渗透法、水合物法、溶剂萃取法和冰冻法;②除去海水中的盐分,采用电渗析法、离子交换法和压渗法。" }, { "instruction": "南平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CsAl2[(Si,Al)4O10](OH,F)。单斜晶系。呈片状、鳞片状集合体。白色、无色。玻璃光泽。解理面上具珍珠光泽,硬度2~3。密度3.11克/厘米3。是中国学者1988年在福建南平伟晶岩中发现的新矿物。" }, { "instruction": "吕珀尔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国际海相古近系渐新统下部的一个阶。位于普利亚本阶之上,夏特阶之下。其底界位于浮游有孔虫Hantkenina的灭绝层位处。阶名源自比利时的argile de Rupelmonde。现为国际通用的一个阶。" }, { "instruction": "自然保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人类社会采取措施,保护和改善人类生活于其中的自然地理环境。现在主要采取的措施有:①依法保育。制定行之有效的自然景观和生态保护条例;②科学保育。采取高科技、高效率的方法,促进生态保育,防治自然植被退化和生物多样性减少;③公众保育。加强生态环境观念的宣传教育,增强公众保护自然的意识;④分级保育。根据特定地区的生态环境和规划建设特征,建立分级保护制度,制定不同的管理措施。" }, { "instruction": "黄土岩石地层单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般岩石地层单位可分为群、组、段、层4级。第四纪黄土堆积以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地区出露最厚,地层最全。根据黄土岩石地层划分标志和研究程度可划分到“组”这一级岩石地层单位。20世纪80年代张宗祜等将黄土高原中部的第四纪黄土地层划分为4个“组”,并以典型剖面所在地点自下而上予以命名为:第一组——坡头组(以洛川黑木沟坡头村命名)。黄土浅红黄色,上部有两层厚层粉砂层,古土壤发育不清晰,而钙质结核明显增多。其上限为第一粉砂层顶面,下至新近纪红土层顶部。第二组——秦家寨组(以洛川黑木沟上的秦家寨命名)。黄土棕黄色,夹有层数较多的古土壤层,层次间隔较近。其上限为第五层古土壤顶面,下限为第一粉砂层顶面。第三组——西峰组(以甘肃省西峰市命名)。黄土一般夹有四层褐土型古土壤。其上限为黑垆土底界,下限为第五层古土壤顶面。第四组黄土夹黑垆土1~2层。黄灰色或灰褐色,岩性最为疏松,属全新世。" }, { "instruction": "浮游磷虾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磷虾目属于甲壳纲,软甲亚纲,真虾部。磷虾外形很像食用小虾,但具有指状足鳃和发光器,胸肢完全相似,均为双肢型,未分化为颚足。这是和十足目长尾类的主要区别。磷虾个体较小,体长一般10~20mm,全部海产,其分布几乎遍及世界海洋。磷虾生物量由热带至亚热带、亚南极和南极有渐增的趋势,其种数则出现递减的趋势。垂直分部可达5000~6000m深,种数有随深度递减的趋势。磷虾有集群、昼夜垂直移动习性和发光现象。世界海洋约90种磷虾,它们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太平洋磷虾蛋白质含量占干重的79.3‰)和经济价值。磷虾不但是许多经济鱼类和须鲸类的主要饵料,也是直接捕捞对象。南极约10种磷虾,其中大磷虾[Euphausia superba]资源量最丰富,可达数亿吨至数十亿吨。" }, { "instruction": "盛冰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末次冰期的最盛期,即在距今18万年前冰川发展最盛,海面降低100多米。" }, { "instruction": "大地方位角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参考椭球面上某一点的大地子午线与过该点的大地线(椭球面上两点间的最短曲线)之间的夹角。" }, { "instruction": "东南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南极洲两大主要区域之一,位于横贯南极山脉东侧,由科茨地、毛德王后地、恩德比地、麦克?罗伯逊地、威尔克斯地和维多利亚地组成。除一小部分外,其余均处在东半球,故此得名。该名称的广泛使用是在国际地球物理年(1957~1958年)之后,1962年美国南极名称咨询委员会接受了该名词。" }, { "instruction": "刺笔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树形笔石目的一属。笔石体为灌木状,分枝不规则。胞管细长,几个胞管互相紧靠,形成芽枝,左右排列,好像枝上生刺。晚寒武世至志留纪。亚洲、欧洲、大洋洲及北美。中国主要产于湖北下奥陶统。" }, { "instruction": "军事地理位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也称国防地理位置。指一国或一地区与相邻国家或地区在军事上的相对位置关系。它体现一国或一地区在世界上或国内的军事战略地位,对战争活动和国防建设关系重大。" }, { "instruction": "土壤环境规划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根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与土壤资源的特点提出的,对一定时期内土壤环境保护目标和环境管理措施所作出的规定。其目的是协调与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达到在发展的同时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是环境规划的组成部分,也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 }, { "instruction": "枝笔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反称笔石科的一属。笔石体两侧对称,两个原始枝一般正分枝5~6级,可达8~9级,笔石枝通常一级比一级长。始部笔石枝散开,逐渐变为近平行。正胞管锯齿状排列,早期种可见有副胞管。偶见中央盘。早奥陶世,世界分布。中国主要产于南方下奥陶统。劳氏笔石" }, { "instruction": "浮游动物渔业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以浮游动物为商品而进行的捕捞或养殖活动。中国对浮游动物(毛虾、海蜇)的开发利用历史悠久,但从19世纪末Herd man(1891)提出桡足类可作为食品开始,海洋生物学家即提出向海洋浮游动物直接索取蛋白质的论述。现已形成浮游动物渔业的种类,主要有隶属于甲壳动物的桡足类、糠虾类、磷虾类、樱虾类和腔肠动物的钵水母类。其中浮游桡足类捕捞和养殖(以实验研究为目的和以生产为目的)的种类为最多,约30种以上。其余种类约20余种。由于浮游动物个体小、寿命短、世代更替快,所以不少种类有高度集群现象,渔获量波动很大,浮游动物渔业很不稳定,又缺乏有效的渔具渔法。如桡足类个体甚小,成体一般为1 ~ 4mm,无节幼体不超过0. 5mm,捕捞一定数量的渔获物,需要过滤大量的海水,因此,成本高,而日销价低。致使浮游动物渔业发展很慢。" }, { "instruction": "山顶洞文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中国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1930年发现于北京周口店山顶洞,1933~1934年发掘,发现较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据以确定的山顶洞遗址的地质时代属晚更新世后期,绝对年龄为距今18000多年。遗址的人类化石亦很丰富,称山顶洞人。山顶洞人制作的石器多以石英为原料,亦有以砂岩及燧石为原料者。器形有砍砸器、刮削器等,不论打制方法或器形均不典型。文化遗物中最重要的是骨针及装饰品。山顶洞人已经有埋葬死者的风俗。磨制和钻孔技术的出现是山顶洞文化的突出特点。磨制技术的出现说明它已为新石器时代磨制工具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 { "instruction": "蓄水保土效益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采取各种水土保持措施工程的累积蓄水量和保土拦泥量占总的保土拦泥量的百分比。" }, { "instruction": "沉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碎屑颗粒在静水中等速下沉时的速度,常用w表示。它与固体颗粒的密度、形状、粒径及液体物理性质有关。碎屑颗粒在静水中下沉时,由于重力作用,开始时具有一定的加速度;随着下沉速度的增加,水流对颗粒的阻力增大;当阻力与有效重力恰好相等,则颗粒以等速的方式下沉。" }, { "instruction": "西刚果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分布于刚果、扎伊尔和安哥拉、加蓬,为晚前寒武系沉积层。以西刚果带为代表,含两个冰碛层,底部组为灰岩、白云岩、石英岩,上覆下冰碛层,含熔岩,厚400米;上部组为灰岩、砂岩、页岩和砾岩层,顶部有石灰岩和石灰角砾岩,上冰碛层,厚150米。" }, { "instruction": "构造地貌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主要由地壳运动和地质构造控制下所造成的地貌。有巨型的星体构造地貌,如地球上形成的大洋和大陆;有区域性的大地构造运动所形成的大地构造地貌,如亚欧板块和印度板块相撞地区形,成的喜马拉雅山高山地貌;有褶曲、断层、火山活动和地震等形成的地质构造地貌,如背斜山、断块山、火山和陷落盆地等。" }, { "instruction": "陆源矿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继承矿物(inherited mineral)、陆源碎屑矿物(terrigenous detrital mineral)。母岩经机械风化,所产生的矿物被搬运至沉积场所沉积下来而组成沉积物的陆屑部分。它们在碎屑岩中是主要组分,如砂岩中的石英、长石颗粒、岩屑及粘土岩中的碎屑粘土矿物。" }, { "instruction": "现代区域性构造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根据运动所涉及的范围的大小,现代地壳运动可分为全球性、区域性、地带性和局部性的几类。现代区域性运动的特征是:①区域的范围可达几百到几千千米;②可包括地块或地盾,台向斜和台背斜,活动带的大复背斜和大复向斜等广大的地域。" }, { "instruction": "镶边结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变质作用过程中,由变质反应所形成的结构。后成合晶结构其特征是,在变质较深的岩石中,可见某种矿物的边缘或周围分布有一种或几种其他矿物。表现形式主要有如下几种:①反应矿物的边缘,局部或全部被生成矿物所代替,称为反应边结构;②生成矿物围绕反应矿物呈环礁状,称为环边结构(rim texture);③反应矿物的周围有一种或几种生成矿物的细粒集合体,称为冠状结构(corona texture);④反应矿物周围有几种生成矿物呈蠕虫状交生,称为后成合晶结构(symplectic texture)。它们的成因是在变质作用过程中,由于变质反应不完全所形成。" }, { "instruction": "钟乳状集合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在岩石的洞穴或空隙中,从同一基底向外逐层生长而形成的呈圆锥形、方解石的钟乳状集合体圆柱形或乳房状的矿物集合体。在横断面上可见具同心层状构造,或同时还具放射状构造。大小不一,可自几毫米以至几十米。通常由溶液在空洞表面上逐层沉淀结晶,或由胶体逐层凝聚沉淀而成。最常见的如石灰岩溶洞中的石钟乳和石笋(钟乳状的方解石),以及针铁矿、硬锰矿的钟乳状体等。赤铁矿的肾状集合体" }, { "instruction": "脉冲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20世纪60年代,天文学家发现了一种新型的变星,它有规律地发出射电脉冲讯号,所以取名为脉冲星。脉冲的周期很短,最长为4. 3s,最短的只有0.0016s,而且十分准确稳定,间隔的误差仅为0. 000 000 0ls。" }, { "instruction": "里斯本地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1755年11月1日发震,震中位置为葡萄牙首都里斯本西约100千米大西洋底(36.0°N,11.0°W),震级8.7,震中烈度Ⅺ。地震有感半径达200千米,导致的海啸,浪高30米,英、德、法三国海岸带均受其害。巨大海浪甚至到达北美洲东岸。破坏里斯本房屋1.5万所,占全市房屋的3/4。死亡人数5万以上,占全市人口的1/4~1/5。此次地震为欧洲历史上最大地震;也是欧洲首次有科学记录和进行研究的地震。" }, { "instruction": "阿拉塔格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中泥盆世早期。在新疆托克逊县喀拉克孜勒山东侧剖面以灰、灰黑色生物灰岩、大理岩为主,夹绢云绿泥石英片岩、变质砂岩和砂砾岩,底部为灰色砾状灰岩、白色砾状大理岩,与下伏阿尔皮什麦布拉克组和上覆萨阿尔明组均呈整合接触,厚6167米,灰岩中含珊瑚Favosites,Pachyfavosites,Heliolites,Emmonsia,Xystriphyllum等。在克孜勒塔格以北山区,由结晶灰岩、砂岩、粉砂岩、绿泥绢云石英片岩组成,含珊瑚Thamnopora incerta,T.ex gr.tumefacta,Heliolites,Squameofavosites和Pseudamplexus,厚2100~4000米。在喀拉塔格南坡由深灰色碎屑灰岩、鲕状灰岩、砂岩、硅质岩夹砾岩组成,含珊瑚Thamnopora cf. reticulata,Wedekindophyllum cf.corneolum等,出露厚度181米。在开都河以南,赛日木河以北,为硬砂岩夹粉砂岩、砾岩,上部为灰岩、白云岩夹钙质砂岩,含珊瑚Disphyllum,Cyathophyllum,Favosites及腕足类Camarotoechia,Atrypa等,厚3217米。在萨阿尔明山以南,柳树沟—伙浪窝特一带夹有基性—中酸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总厚度达5974.6米。" }, { "instruction": "珠胚节石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竹节石纲的一目。壳小,直或稍弯。壳壁薄或中等厚,表面光滑或壳饰多样,有横环、纵肋、横沟、纵沟等。壳内表面平坦或与外表面平行。无隔壁。初房多膨大成滴珠状,少数尖锥状并在其尖端有管状突起。泥盆纪,世界各地。代表属为塔节石(Nowakia)、光壳节石(Styliolina)。" }, { "instruction": "服务业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具有一定设备或工具提供劳务为社会生活和生产服务的国民经济部门。广义的服务业指工农业和建筑业以外的一切部门,狭义的服务业则仅指旅游(宾馆、招待所)、浴室、理发、洗染等。随着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传统服务业已不能满足客观需要,产生了全新的现代服务业。" }, { "instruction": "人口普查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人口普查是现代世界各国采用最广泛的一种收集人口数据的方法。根据1 980年联合国在《人口与住房普查的原则和建议》中的定义,人口普查是“收集、汇总、评估、分析、发表和颁发一个国家或国内一个地区所有人口在某一段特定时间内的人口、经济和社会数据的全过程。”也就是说,人口普查是在统一的时间、按照统一的方法、根据统一的项目,对标准时点上的所有人口进行的全面调查、登记。这样通过对全体人口的清点、计数和分类,可以了解一定时点上人口的数据、结构、分布以及他们的各种主要社会、经济特征。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而言,人口普查是一项基础性的国情、国力调查。也是最大规模的社会调查。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由于民事登记系统和社会生命统计系统的数据质量较差甚至无法获得,利用人口普查获得的基础人口数据,来计算人口的各种静态和动态指标,成为人口普查的一项重要任务。由于人口普查是对全部人口的调查、统计,因此是一项非常复杂、艰巨的任务,通常都是由政府出面组织、实施的。为了增加数据的可比性,联合国曾经倡导各国尽量在尾数为“0’’的年份进行人口普查。" }, { "instruction": "地震液化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地震使饱和松散沙土或未固结岩层发生液化的作用。它可使地基软化,建筑物因而倒塌;大量饱和沙土还可从地下如泉水涌出,在地面堆积成丘;另一方面则使地下某些部位空虚,地面因而沉陷。这种现象多出现在河边、海滨含水的沙层中,内陆地下水丰富的砂岩层也可以出现。地震液化作用主要包括:液化泄水岩脉、水塑性褶皱、液化卷曲变形、液化角砾岩、粒序断层、V型地裂缝等。根据历史地震记载、现代地震和模拟试验,造成沙土液化的震级大于里氏5级,液化过程一般发生于地下一定深度(20米)内。" }, { "instruction": "土壤物理化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研究土壤固相、液相和气相物质的性质及其相互作用规律,以阐明土壤肥力本质和土壤发生演化规律的学科。按其研究内容可以细分为土壤电化学、土壤胶体化学、土壤化学动力学和土壤化学热力学等。" }, { "instruction": "冰桌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冰川漂砾有时在U形谷中或山麓地带聚集,呈巨石林立,横置于其他漂砾上的巨大漂砾,则称冰桌。" }, { "instruction": "非商品能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大量生产,就地取材,不经过商品流通环节,就能直接应用的能源,如薪柴、秸杆等农业废料、人畜粪便等。在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地区能源供应中,占据很大或相当大的比重。" }, { "instruction": "霞斜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碱性辉长岩类的一种。深灰色至黑色。深色矿物含量约50%,主要为钛辉石,也可有少量角闪石、黑云母或橄榄石。浅色矿物为拉长石(占35%~40%)及较少的霞石(占10%~15%)。该术语源自希腊语therao,意为急于寻找。" }, { "instruction": "河漫盆地沉积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洪泛盆地沉积。冲积相沉积类型之一。河漫湖位于河漫滩的最低部,这一地带沉积的是漫岸水流中的细悬浮物——粉砂、粘土,层理不清,泥质层中常见泥裂。在干燥气候下,由于地面蒸发强,常出现钙质及铁质结核。在潮湿气候下,植物丛生,发育为岸后沼泽,形成厚达数米的有机堆积物(泥炭),称为岸后沼泽沉积。" }, { "instruction": "构造体系演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从时间的角度探讨构造体系的成生发展过程和变化规律。有两种分析方法:①分析同一构造体系,如豫西地区的新华夏系可分三个发展阶段:早期新华夏系改造东西带阶段、中期新华夏系联合东西带阶段和晚期新华夏系联合东西带阶段。有人把山字型构造分为萌芽期、发展期、成型期和复杂化期(毁形期)等发展演化过程。又如新华夏系沉降带西老东新,有自西向东发展的趋势;中国大陆中部的一系列弧形和山字型构造、东西构造带、南北构造带和青藏歹字型构造,其强烈活动带也都有自大陆中部向外迁移的现象等。②分析一系列相关构造体系的演化,如东部华夏系向新华夏系的转变;西部西域系向河西系的转变等。研究时必须把建造和改造、将各种地质现象和地质作用结合起来进行。" }, { "instruction": "标型特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矿物在化学组成(包括稳定同位素)、微结构、形态、微形貌以及物理性质等方面所显示出的、能反映它在形成条件和成因上的特性,称为矿物的标型特征。例如锆石,产于酸性火成岩中的,常呈无色透明,或呈淡黄、黄色,柱面发育,呈四方柱和四方双锥的聚形而具柱状习性;产于碱性岩中的,则常呈黄褐、黑褐色,柱面不发育或缺失,呈四方双锥晶形而具粒状习性。" }, { "instruction": "扩散交代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交代作用的一种方式。在这种作用下,岩石中的组分通过停滞在孔隙中的溶液进行扩散而移动。组分的移动主要决定于溶液的浓度差,它总是向浓度较低的方向移动。这种交代作用比较局限,一般多分布在岩脉和矿脉的附近。" }, { "instruction": "河道变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河流的天然改道或改向等重大变化。河流改道,即一段河道发生平面迁移的现象。它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下游段流经大平原的河流,如含沙量过高,流速突然变缓时常形成大量淤积,久之则河床高于两岸地面。在发生特大洪水时,河流决口,沿平原上低地排泄形成新河道,下游的原河道完全废弃,属于水文因素为主的突发式河流改道。例如中国黄河下游,历史上曾多次发生大幅度的河流改道,并曾一度夺取淮河下游作为它的入海河道。另一种情况是在一个流域范围内,由于地壳升降运动的方向和速度的差异,使河道向相对下降的方向偏移。如永定河自西山山地进入华北平原后,河道曾由东北向西南方迁移,是以构造因素为主的渐进式河流改道。河流改道时,流向也相应地发生变化。也有河道未变而河水倒流的现象,称为倒淌河。如更新世初、中期,青海省的倒淌河是连接青海湖与黄河的一条小河,约在中更新世末、晚更新世初,在河流中游地区,以野牛山为中心,发生大面积隆起,由于构造隆起速度大于河流下切速度,倒淌河不能穿过隆起区,周围也没有凹地使它可以绕道继续东流入黄河,河流便被拦腰截断,上游段便成为现代向西注入青海湖的倒淌河。除上述河流改道或改向外,河流袭夺,河曲的发育,河道不断裁弯取直也是河道变迁的一种因素。河道变迁对农田、水利、工矿、交通,经济建设有一定影响。河道变迁后如引起水系格式、流域范围等方面的变化则称为水系变迁。研究水系变迁对了解一个地区的地形发展历史,寻找冲积砂矿具有重要意义。" }, { "instruction": "体心格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种空间格子型式中的一类。指除了在单位平行六面体的各个角顶外,在体中心还分布有一个结点的空间格子。符号I,故又称I格 I entred lattice)。按照单位平行六面体对称性的不同,共有正交(斜方)、四方和立方三种体心格子。" }, { "instruction": "建设性三角洲沉积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高建设性三角洲沉积(high constructional delta deposit)。此种三角洲的形成过程主要受河流作用的控制,海洋作用很次要。支流河水不断地把沉积物带入海中,使海岸线向海方向推进,三角洲平原随之向前扩展。按河流作用的强度及沙体的几何形态,它可又进一步分为伸长状和朵状两种类型。前者是以河流作用为主时形成的极端类型,向海延伸很远,指状沙坝发育。后者是当河流作用强度较前者弱时形成的,其几何形态为向海突出的圆形。总之,河控三角洲具有巨厚三角洲前缘沉积。" }, { "instruction": "硒锑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Sb2Se3。斜方晶系。呈他形晶粒和放射针状,一般小于20微米。金属光泽。黑色。条痕黑色。显微硬度120×9.8×106帕。密度5.88克/厘米3。是中国学者1993年在贵州凯阳铀汞钼矿床的含铀方解石脉中发现的新矿物,与硒汞矿、白硒铁矿、硒铅矿等共生。" }, { "instruction": "泻利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Mg[SO4]*7H2O,含MgO 16.3%。斜方晶系。晶体呈针状,集合体呈纤维状、块状、钟乳状、土状等。无色或白色。玻璃光泽。硬度2~2.5。解理平行{010}完全。密度1.68克/厘米3。易溶于水,味苦咸。在干燥空气中易失去一个水分子而成为六水泻盐。是富含镁的盐湖中化学沉积的产物。用于提取镁,也用于纺织、造纸、制药、化工等部门。" }, { "instruction": "巴彦乌兰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始新世。分布于内蒙古四子王旗一带。命名剖面位于四子王旗脑木根的巴彦乌兰。为陆相棕红色泥炭夹灰绿色泥岩,厚6.5米。含哺乳类化石Prionessus lucifer?,Lambdotherium sp.,Mongolotherium efremori,Mimotona borealis等。与下伏古新统脑木根组及上覆中始新统阿山头组均呈假整合接触。有人认为,本组与脑木根组在岩性上无明显区别,应为同物异名。" }, { "instruction": "土壤物理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研究土壤中的气态、液态、固态物质体系中的物理现象、特性和状况及其相互关系的学科。其研究内容包括土壤孔隙及其组成、土壤颗粒、土壤结构、土壤水分及其能量、土壤空气、土壤热状况、土壤力学性质、土壤磁学性质、电学性质、放射性和土壤反射光谱特性,以及上述土壤物理性质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对土壤物质组成及改造利用的影响等。为阐明土壤的发生和发展规律,提高土壤肥力,满足农业生产需要的最优化土壤物理条件,以及为土壤保持和工程建筑提供科学依据。" }, { "instruction": "泥沙纵向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浅水海域中泥沙等碎屑物平行海岸方向的运移形式。斜向冲向海岸的海浪,分解形成沿岸流和底流,他们的共同作用使泥沙等碎屑物呈“之”字轨迹运移,但其总体方向大致平行海岸。运移的速度及总体方向取决于底流、岩流的强度、浪脊线与海岸线的交角以及海岸坡度等因素。" }, { "instruction": "舌鞘翅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昆虫纲已绝灭的一目。体小。翅近相等,一些种的前翅为覆翅。前翅有明显的前缘脉区,在翅基部形成突起;R脉至翅尖,沿前翅边缘形成亚缘脉,RS脉有2或3个分支;MA脉与RS脉基部愈合,后分出形成近平直的脉;MA脉和MP脉十分靠近,接近愈合;CUA脉和MP脉基部愈合,CUA脉长,至少到翅中,通常会到翅尖形成亚缘脉;CUP脉平直;A脉合并在一起;横脉很多,形成规则或不规则的翅室;一些种翅脉上有很多刚毛。后翅较前翅小,无前缘脉区;SC脉短;R脉长,沿前翅边缘形成亚缘脉;CUP脉只到翅中。头小,下口式;足柔软;尾须短,1~4节。二叠纪—侏罗纪。" }, { "instruction": "河口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终点湖(terminal lake)、尾闾湖(terminal lake)、停蓄湖(standing lake)。位于内流河河口,与内流河河口相连的湖泊。它有一至数条内陆河注入而无河流流出,因此它属于非排水湖、内流湖。如青海湖便是布哈河与倒淌河的河口湖。此外,有人把位于外流河河口地段的湖泊也称为河口湖,实际上它是一种外流湖。" }, { "instruction": "原特提斯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新元古代至早古生代阶段存在的特提斯洋。在中国西昆仑的库地地区,近年来发现了洋壳残片,它所代表的洋盆大致是在震旦纪裂开的,奥陶纪时洋盆因消减而逐渐消亡。原特提斯在中国境内的东延情况,尚待进一步查明。" }, { "instruction": "国际社会旅游组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国际社会旅游组织是一个致力于“在国际范围内推行社会旅游理念”的非盈利组织,在世界众多国家(尤其是欧洲、北美和南美)拥有众多的分支机构和会员。其成员既有跨国旅游集团,又有旅游俱乐部、青年旅舍和汽车公司和非政府组织,还有1 2家政府组织是其名誉会员。BITS的一项重要目标,是让更多的人得到旅游机会,由此得到心灵的丰富和知识的拓展。" }, { "instruction": "地貌类型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普通地貌图。表示地貌形态和成因类型的地图。是编制地貌区划图和其他地貌图的基础。图例系统建立在地貌分类的基础上,反映地图制作者的地貌分类观点。地貌类型图在国家建设和科学研究方面有广泛的用途。 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展全国1:100万比例尺的地貌制图工作,一些省市也进行了1: 50万比例尺的地貌制图。在地貌制图中广泛利用了假彩色“陆地卫星”影像,并进一步统一了制图规范。" }, { "instruction": "磷钙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磷块岩。产于海底的磷酸盐自生沉积物。主要由碳氟磷灰石、氯磷灰石、羟磷灰石和氟磷灰石等磷灰石类矿物组成,一般P2O5>18%。常呈结核状或粒状产出,断面多呈鲕状或层状构造,多分布在水深小于1000米的岸外浅滩、浅大陆架上现代磷块岩形成机制海陆架、陆坡上部、边缘台地和海山或海台上。主要产于非洲西岸外摩洛哥、加蓬、刚果、安哥拉、纳米比亚陆架区,北美东岸外布莱克海台、佐治亚和探明的下沉海山和大陆边缘海洋磷钙土矿床北卡罗来纳的陆架,美洲西岸加利福尼亚和墨西哥湾、秘鲁 仓抢陆架及陆坡区,西太平洋海山区和新西兰北部查塔姆海台区。是在上升流强盛的厌氧环境中经生物化学过程沉淀而成。形成时期,主要是中新世。未来磷酸盐资源的一部分将来自海底磷钙土。" }, { "instruction": "全晶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岩石全部由结晶的矿物组成。这是岩浆在温度下降较慢的条件下(如在地下深处)从容结晶而形成的,所以多见于较深的侵入岩中。" }, { "instruction": "镶嵌粒状变晶结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粒状变晶结构的一种类型。特征是矿物颗粒呈多边形或浑圆状,彼此之间的接触线比较平直圆滑。" }, { "instruction": "朝阳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原始的角龙类。因发现于辽宁朝阳而得名。标本仅包括部分头骨、枢椎、6枚颈椎(其中5枚相互关联)、部分肱骨和肩胛骨。小型的原始角龙类,头骨长约14厘米,头部背视略呈三角形,眼眶大,眶前部非常短,仅占头骨全长的1/3。头骨前端的喙骨高且其背部左右强烈压扁;颧骨腹面加厚,中部向侧方拱曲,但颧骨侧方突出部分的突出程度小,没有形成类似其他角龙类那样的两个平面,颧骨在眼眶之下的部位的高度要大于其在下颞孔之下的部位的高度;方颧骨覆盖方骨骨体的后面,方骨骨体的侧表面窄,方骨下部的后缘凸出。下颌颌关节大体与下颌齿列位于同一水平线上;左右下颌前部的下颌联合较长,使整个下颌的腹视约呈Y形;隅骨的侧表面和腹表面之间具一明显的脊。朝阳龙具有2枚前颌骨齿,其形态简单、直、亚圆柱状;8或9枚侧扁的上颌骨齿,最前部和最后部的上颌骨齿小于上颌骨中部的齿;可能有11枚齿骨齿。产于辽宁朝阳晚侏罗世土城子组,将角龙类的地史分布从早白垩世扩展到了晚侏罗世。关于朝阳龙的系统关系位置,目前共有三种意见:朝阳龙与鹦鹉嘴龙(Psittacosaurus)为姐妹群关系,朝阳龙是新角龙类(Neoceratopsia)中最早最原始的属,朝阳龙是(鹦鹉嘴龙+新角龙类)的姐妹群。似乎更多的学者倾向于朝阳龙是新角龙类中最原始的一属的看法,但朝阳龙的确切位置仍需要发现更多更好的新化石来进一步论证。" }, { "instruction": "卡瓦布拉克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蓟县纪。分布于新疆鄯善县南卡瓦布拉克一带。为一套浅变质碳酸盐岩夹少量变质碎屑岩。下部以白云岩、硅质白云质大理岩为主,夹灰绿色石英片岩;中部为硅质大理岩及灰白色石英片岩和石英岩互层,夹变质砾岩及变质石英砂岩;上部为深色大理岩与绿泥石英片岩,夹钙质砂砾岩,石英砂岩及石英岩。总厚度达2000米以上。含叠层石Collenia f.,Conophyton cylindricum,等。与上覆寒武系不整合接触与下伏星星峡群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协振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大洋和外海的潮波传至沿岸港湾,迫使海湾水体协同一致波动的一种潮汐现象,以区别于由大洋或海区引潮力直接产生的振动——独立潮。通常当海湾的容积与大洋或外海相比小几个数量级时,港湾协振潮在港湾区域将占主导地位。协振潮的周期和外海潮波的周期是一致的;波动形态也有前进波、驻波及旋转潮波之分。但因多数港湾为半封闭形状,因而以驻波形态出现的机会较多,并能产生多种形态的共振现象,使得潮差增大。东海沿岸的象山港、三门湾、沙堰港、乐清湾等,均因具有驻波性质的港湾协振潮,从而形成大潮差水域。" }, { "instruction": "叠锥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沉积岩层面上出现的一种锥形凹陷。由许多小圆锥体套叠在一起组成,锥底朝上,锥顶朝下。有时它们分叉,形成复锥。锥高1~10厘米,锥角为30°~60°,组成物质为纤维状方解石,少数情况下为菱铁矿、石膏等。锥体轴垂直于层理。多出现于不纯的石灰岩中,如泥质灰岩、泥灰岩、钙质粘土岩等。叠锥的成因尚有争论,一般认为是在成岩及后生阶段,沿剪切面的溶解作用和结晶作用造成的。" }, { "instruction": "沧浪铺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中国下寒武统的第三个阶,位于筇竹寺阶之上,龙王庙阶之下,以云南马龙沧浪铺剖面为层型剖面。以三叶虫Yiliangella的首次出现作为本阶的底界;内部自下而上包括四个三叶虫带:①YiliangellaYunnanaspis带,②Drepanuroides带,③Palaeolenus带,④Megapalaeolenus带。" }, { "instruction": "Early Cimmerian orogeny,Early Kimmerian orogeny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译老细末里运动(Old Cimmerian orogeny)、老启莫里运动、老基米里运动。史蒂勒(1924)创名。发生于三叠纪末瑞替阶与诺利阶之间的构造作用幕,属阿尔卑斯旋回第一幕。发现于阿尔卑斯山、比利牛斯山、狄拿里克山、高加索及其他地区。但也有人认为发生于三叠纪与侏罗纪之间。李四光(1939)曾将中国发生在三叠纪晚期至侏罗纪之间的淮阳运动及南象运动与老细末里运动对比。" }, { "instruction": "等值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制图对象定量属性值相等的点的连线,如等高线、等深线、等温线、等压线、等磁差线等。用等值线表示现象数量特征的方法称为等值线法,多用于表示连续分布并逐渐变化的现象,因此,尤以表示自然现象居多,如地势、气候等。等值线的间距通常保持一个常数,因此可按等值线的疏密确定现象变化的程度与规律。" }, { "instruction": "杜内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位于法门阶之上,维宪阶以下,是欧洲下石炭统下部的一个阶。杜内阶多以珊瑚、腕足类和头足类作为分带化石。杜内阶一名源自比利时的杜内(Tournai)。广义的杜内阶包括艾特隆阶。现为国际通用的一个阶。" }, { "instruction": "海山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三个以上呈线性排列的海山组合。如夏威夷、琉球群岛、庙岛群岛等海山链。" }, { "instruction": "缘东海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缘东海变动(PeriTunghai disturbance)。小滕文次郎(1916)命名。新生代期间东中国海域周边的地壳变动。古近纪形成自朝鲜半岛东海岸太白山变位线(disloeation lines of the ThaiPaik San range)经日本九州西侧及琉球弧外侧至中国台湾省呈弧形构造线,并有古近纪及新近纪的沉积。上新—更新世时,断裂、褶皱运动极为剧烈,太平洋一侧的断层于琉球弧前构成深海,内侧则自琉球以至樱岛形成火山山脉。" }, { "instruction": "地图感受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图使用者在使用地图时受视觉符号刺激所产生的心理感受和视觉效果。这种感受包括:对比感、近似感、接近感、闭合感、冷暖感、凹凸感、层次感、完形感等。尽管不同的读者视觉感受的过程与特点不完全相同,但是从生理学和心理学上来说,人类在视觉上所受到的物理刺激与心理上所产生的感受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是有规律可循的。地图感受是地图认知的基础,因此也是地图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地图设计人员应该充分考虑各种图形、色彩及其组合对读者将产生的视觉效果,从而使地图信息的传递效率(信息量、速度、确定性)最大化。" }, { "instruction": "好望角植物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该植物区为地中海气候,面积不大却拥有7个特有科、7000种以上植物,大多是特有种。美丽花卉超过1 000种。" }, { "instruction": "异甲鱼亚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鳍甲鱼亚纲(Pteraspida)。无颌纲的一亚纲。头及躯干前部被无真正骨细胞的数块骨板包围,表面有齿质瘤和脊。头甲后躯干部分覆以鳞片。眼位于头部两侧,相距很远。内鼻孔一对。有鳃7对,每侧只有1个外鳃孔。仅具尾鳍,下歪型尾。奥陶纪至泥盆世,北美、欧洲、亚洲、大洋洲。早期海生,志留纪移入淡水。代表属为鳍甲鱼(Pteraspis)。" }, { "instruction": "海水潜流环境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位于地下水面以下碳酸盐颗粒沉积物的孔隙中仍充满海水,在活动的海水潜流带中,波浪、潮汐及海流迫使海水通过沉积物,使孔隙水达到碳酸钙过饱和,不断产生文石或镁方解石胶结物;常在颗粒周围形成等厚的纤状文石或镁方解石环边,胶结物之间构成多边形界线;或可形成葡萄状或团粒状的文石或镁方解石胶结物;有时形成泥晶镁方解石胶结物,有时颗粒周围被菌藻类钻孔形成泥晶化边;颗粒无溶蚀及矿物无转化,可保存部分剩余的原生粒内及粒间孔隙。在停滞的海水潜流带内,孔隙水为碳酸钙饱和且很少循环,颗粒无溶蚀,亦无矿物转化,很少胶结作用,有时发生泥晶化边。" }, { "instruction": "陆地植被的纬度地带性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太阳辐射造成能量随纬度有规律的差异分布,形成不同的气候带,进而使植被沿纬度也呈带状依次更替的现象。" }, { "instruction": "摩天岭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白头山系(Baitoushan System)、摩天岭系。时代属中—古元古代。主要出露在朝鲜北部的摩天岭地块上,厚度巨大,可分3个组(统):①城津(金策)组,下部为花岗片麻岩,黑云母片麻岩,上部为斜长角闪岩和角闪斜长片麻岩夹花岗片麻岩;②北大川组,为浅色暗色的大理岩及白云岩;③南大川组,主要由多种片岩、结晶灰岩及石英岩组成。结晶片岩年龄为17亿~17.4亿年。在朝鲜南部相当地层称太白山群(岭南地块)和涟川群(京畿地块)。太白山群锆石UPb年龄21.5亿年。" }, { "instruction": "黄土微观结构类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通过显微镜或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获得黄土颗粒大小、形状及相互排列、胶结和组成关系。中国黄土的微观结构大致可分为6种类型:①粉砂细粒孔隙胶结类型;②粉砂细粒孔隙斑状胶结类型;③粉砂细粒斑状胶结类型;④粉砂细粒基底胶结类型;⑤粉砂细粒接触胶结类型;⑥粉砂细粒薄膜胶结类型。其中以粉砂细粒孔隙胶结类型、粉砂细粒孔隙斑状胶结类型和粉砂细粒接触胶结类型为多。" }, { "instruction": "棕榈状石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滴水和溅水综合作用形成的四周带棕榈叶状沉积物的石笋。常见于净空较高的洞穴底部,滴水重力加速度和溅水较强的部位。洞穴净空越高,其棕榈叶状沉积物也越大。广西荔浦丰鱼岩的大厅中,“棕榈叶”长可达1米多。" }, { "instruction": "分布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所形成的空间分布结构或分布形式,按分布区轮廓,基本上分为连续分布和间断分布两大类型。" }, { "instruction": "海洋监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为了及时和有序地掌握海洋环境状况,在设计好的时间和空间内,使用统一的、可比的采样和检测手段,获取海洋环境要素和陆源性人诲物质资料,以阐明其时空分布、变化规律及其与海洋开发、利用和保护关系的全过程。中国监测海洋环境质量基本的标准是《海洋监测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HY003-91)。海洋环境质量监测要素有:海洋水文气象基本参数;水体中重要理化参数、营养盐类、有毒有害物质和放射性核素;沉积物中有关物理参数和有毒有害物质;生物体中有关生物学参数。海洋环境质量监测的调查方式有基线监测、常规监测、定点监测、应急监测和专项监测等。" }, { "instruction": "accumulation theory of volcano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斯克罗普(G.P.Scroper)1825年提出的一种火山成因说,是与火山隆起说对立的学说。他认为火山体是喷出地表的熔岩、火山碎屑物等在火口周缘堆积逐渐增高形成的。以后这一成因说又得到莱伊尔支持,目前有关火山的成因,大部分可以用这一学说解释。" }, { "instruction": "毛细管浓缩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为白云石化作用机理之一。在气候干燥的潮坪上,沉积物里的粒间水可以通过毛细管作用上升,到达沉积物与空气界面毛细管浓缩的白云石化作用模式处进行蒸发、浓缩,产生超咸水。粒间水由于邻近湖中海水的侧向移动以及潮上带周期性的潮汐泛滥可以陆续得到补充,因而超咸水也不断产生。这种重盐水富含Mg2+,可使表层碳酸钙沉积物白云石化,形成白云石薄壳,也可往下渗透,引起下面的碳酸钙沉积物白云石化。" }, { "instruction": "门捷列夫海岭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也称阿尔法海岭。东起欧亚大陆北侧的弗兰格尔岛,向西北方向延伸到格陵兰岛西北侧的埃尔斯米尔岛附近与罗蒙诺索夫海岭相会。该海岭性质类同于罗蒙诺索夫海岭,只是其形成年代更老,约8000万年前。" }, { "instruction": "生产力布局的经济条件评价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按经济发展与生产力布局要求,对特定地区影响生产力布局的经济条件进行综合性评价。评价主要内容包括:市场需求状况与消费区分布;历史形成的原有地区经济基础;经济体制与生产的社会组织形式;区域经济政策;具有明显地区差别的地区生产力发展与有局的软环境,以及包括交通、供水、供电、供热、服务等设施在内的城镇基础设施。在一般情况下,经济条件较之自然条件与其他社会条件对生产布局有更大的影响。通过评价,指出其对生产力布局要求的保证与有利程度及局限性,可为合理布局生产力提供科学依据。" }, { "instruction": "地峡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连接两块陆地之间的狭长地带。如亚、非两大陆间的苏伊土地峡,南、北美两大陆间的巴拿马地峡等。如今,在有些地峡处,经人为作用开拓出一条条狭窄的水域,以促进交通运输。如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等。两大陆地之间的自然的狭窄水域,称海峡,如英吉利海峡、直布罗陀海峡和台湾海峡等。" }, { "instruction": "洛峪口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青白口纪,分布于河南汝阳、确山一带。自上而下分为①洛峪口组,为一套紫红色、灰绿色页岩、白云岩和叠层石白云岩,厚7~282米,含叠层石Jacutophyton f.,Luoyukouella luoyukouensis,藻类Multisiphonia hemicirculis,Praesolenopora liaoningensis,微古植物Trachysphaeridium cultum,T.planum等;②三教堂组,以中粒石英砂岩为主,顶部有海绿石砂岩,厚400~1400米,含微古植物Trematosphaeridium minutum,Polyporata obsoleta等,海绿石KAr年龄10.7、10.9亿年;③崔庄组,为杂色页岩及少量石英砂岩,厚159~260米,含微古植物Trachysphaeridium cultum、Leiominuscula aff. minuta等,海绿石KAr法年龄11.6、11.4亿年,RbSr法年龄11.3亿年。" }, { "instruction": "似托第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根据实羽片建立的真蕨植物叶化石的一属,和紫萁科现生属托第蕨(Todea)十分相似,仅孢子囊略小。裸羽片枝脉蕨型,小羽片镰刀形,全缘或具齿,基部全部着生于羽轴上,有时略收缩,顶端多尖锐,叶脉羽状,中脉明显,侧脉分叉。实羽片与裸羽片形态相似或略退缩,孢子囊圆而小,顶端细胞增厚形成帽状环带,沿侧脉密布于叶之背面。晚三叠世至早白垩世,以晚三叠世至侏罗纪最盛,遍布全球。中国此类化石很多。" }, { "instruction": "阿德密拉尔蒂侵入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分布于北维多利亚地的泥盆纪—早石炭世花岗岩。花岗岩侵入罗伯逊湾群和鲍尔斯超群地层中。" }, { "instruction": "海洋调查船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专门从事海洋调查的船舶。按使用目的,大体可分综合调查船和专业调查船两种:前者是进行地质、水文、化学及生物等多种综合调查使用的船只;后者则主要用于专业性调查的船只,如地质调查船、地球物理勘探船、钻探船、气象观测船及航道测量船等。另外,还有专门从事水下观测的潜水调查船。一般要求船上有精密的导航仪器设备和相应的科学观测装置和充分的作业空间。" }, { "instruction": "活动断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活断层。第四纪以来(或晚第四纪以来)活动、至今仍在活动的断层。距今10万年以来(或3万年以来)有充分位移证据证明曾活动过,或现今正在活动,并在未来一定时期内仍有可能活动的断层。在石油和天然气输送管道、工程、核电站选址等重大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或岩土工程勘察中则指“距今1万年以来有过较强烈的地震活动或近期正在活动(每年达0.1毫米蠕变量),在将来(100年)可能继续活动的断层”。中国新构造和地震地质学者则多侧重晚第四纪以来有过活动、今后并可能继续活动的断裂。活动断裂在全球广泛分布,其规模有长有短,长的可达数百至数千千米,中国昆仑山(北坡)阿尔金山巨型活动断裂,其规模可与世界上著名的活动断裂,如圣安德烈斯断层、安纳托利断层、阿尔卑斯断层、塔拉斯费尔干纳断层、菲律宾断层、日本中央构造线等相比拟。活动断裂在全球的广泛存在,反映了人类生存的地球仍是一个活动的星球。中国主要的活动断裂带可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①板块边界断裂,如外喜马拉雅断裂和台湾的大纵谷断裂;②众多的板内块体边界断裂;③活动块体内部的活动断裂。按照断层的活动性质又可分为逆断层、正断层、走滑断层以及压扭或张扭混合类型。中国活动断裂的格局基本上控制了中国强震的分布,研究活动断裂的特征及其与地震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活动断裂研究的主要内容通常包括活动断裂的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活断裂分段,古地震等。活动断裂研究的方法通常有地质地貌法、卫星影像和航空摄影解译、考古学方法、新年代学测定以及沿断裂带部署的地震学、大地测量学和各种地球物理观测等。" }, { "instruction": "短吻石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中国兔猴科一种小型狐猴形灵长类化石。仅发现带CM3的左上颌碎块,发现于广东南雄油山大塘芋北西约1千米处,上古新统浓山组大塘芋段地层中。P12已消失;上犬齿齿跟粗壮;P3偏长,无原尖,代以一向后增强的内齿带;P4横宽,具后尖,原尖较发育,上臼齿前尖和后尖位置较接近,原尖后棱弱,具齿带后尖;小尖弱或无,前附尖发育,内齿带连续,M3不大,退化。对其分类位置尚有不同意见。" }, { "instruction": "拟金粉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真蕨植物叶化石的一属。多次羽状复叶。羽片披针形,互生于细长的轴上。小羽片呈细长的披针形,顶端尖锐,全缘或浅裂,排列紧密。叶脉常不明显。实羽片呈卵形或椭圆形,孢子囊群生于中脉两旁。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世界各地。中国上侏罗统及下白垩统均有产出。" }, { "instruction": "劣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干旱区发育的一种地貌。暂时性水流冲刷、强烈切割形成的复杂而混乱的地貌。其上有重重叠叠的树枝状沟壑,沟壑间分布着高度和形状极不一致的丘地。它是干旱气候条件下由于植被稀少,强烈侵蚀割切作用,严重水土流失形成的。在半干旱区任意开荒,易造成劣地。劣地由于寸草不生,故又称恶地。" }, { "instruction": "中层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层序地层中周期的一级单元,时限约为30~40百万年,最佳平均时限为35百万年。这是显生宙发育最好,在生物绝灭、磁极反向、岩浆活动、造山运动和气候变化等方面均有良好耦合的全球性海平面升降旋回周期之一,很可能与太阳系穿越银道面的半周期值有关。" }, { "instruction": "肺鱼亚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硬骨鱼纲的一亚纲,曾列为肉鳍鱼亚纲的一目。脑颅无颅中关节,前、后鼻孔分别位于口缘及口腔顶部。背鳍两个。偶鳍有肉质基部,鳍内辐状骨着生于中轴骨的两侧,为双列型。尾鳍歪型或原型。牙齿极特殊,多愈合成扇形齿板。仅有少数种类有不愈合的牙齿。泥盆纪至现代,主要淡水生活,以软体动物及甲壳类等为食料。现生肺鱼分布于澳大利亚、非洲及南美,体长可达1~2米,骨化程度差,许多性状与现生两栖类接近而不同于其他现生鱼类。位于肺鱼口腔顶部的后外鼻孔,曾被认为是内鼻孔,现多认为是次生移入口腔顶部的后外鼻孔。最常见的化石代表是分布广泛的角齿鱼(Ceratodus),齿板扇形,其上具有辐射排列的齿脊。中国四川等地侏罗系产有四川角齿鱼(Ceratodus szechuanensis)。" }, { "instruction": "莱阳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莱阳群。时代属晚侏罗世晚期。分布于山东莱阳、即墨、胶县、诸城,莒县、郯城一带。命名地点在山东莱阳。为淡水湖相沉积,由钙质页岩,灰绿色页岩夹黄色砂岩组成,底部时有砾岩,中部有油页岩和纸状页岩,纸状页岩含鱼类化石Lycoptera sinensis,Sinamia zdanskyi,植物化石Brachyphyllum obesum及昆虫等化石,总厚1200米。与上覆青山组呈假整合接触,与下伏前寒武纪变质岩系呈不整合接触。本组时代归属尚有争议,另一种意见认为应属早白垩世早期。" }, { "instruction": "风景名胜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凡是具有欣赏、文化或科学价值,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比较集中、具有一定规模和范围,环境优美,可供人们游览、休息或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地区,均为风景名胜区。中国风景胜区按其景物的观赏、文化、科学价值和环境质量、规模大小、游览条件等划分为3级:①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②省级风景名胜区;③市、县级风景名胜区。国务院分别在1 982年、1 988年和1994年三次公布了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19处。它们分布于我国30余个省、市、自治区,但各省数量不一。其中最多的四川省有1 2处,其次浙江省有11处,云南第三达1 0处。总体上南方各省区大大多于北方。此外,省级和县(市)级风景名胜区共有393处。风景名胜区是一个行政区,是一定区域旅游资源的行政管理单元,建有人民政府或专门的管理机构,并负责对其保护、利用、规划和建设。" }, { "instruction": "月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日月会合运动中,当月球运行到和太阳相对的方向(望日)、且日、地、月三球恰好或几乎在一直线上时,月球进入地球的影子,在地球上处于夜半球地区的观察者,看不见或看不全月球的现象。" }, { "instruction": "伊普尔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国际海相古近系始新统底部的一个阶,位于塔内特阶之上,路特阶之下。模式地点在比利时的伊普尔(Ypres)山区。伊普尔阶一名源自比利时的伊普里斯(Ypres)。现为国际通用的一个阶。其底界位于碳同位素负漂移的底。" }, { "instruction": "冲积平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广义的冲积平原是指由河流泛滥和三角洲增长堆积连接而成的大平原。它包括山麓平原、冲积平原和海滨平原。如华北大平原就属这类大冲积平原。狭义的冲积平原是典型的冲积平原,即在洪水泛滥期间河流不断改道,沿河床及其两侧长期堆积而成的冲积平原。它的表面常有一系列天然堤、凹地的分布和古河道的遗迹,其内部是多种成因、结构复杂的成层沉积物堆叠而成。典型冲积平原和其他成因平原的关系是过渡的。" }, { "instruction": "水月寺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古元古代。分布于湖北兴山黄陵断隆北部一带,为变质岩系。自下而上分为:①黄凉河组,下部为含石墨富铝片麻岩和大理岩,中部为片岩夹片麻岩,上部为含石榴斜长角闪岩,磁铁石榴角闪石岩、磁铁角闪石英岩,厚800~2320米;②周家河组,下部为片麻岩、大理岩,上部为混合岩化黑云斜长片麻岩、黑云二长片麻岩夹斜长角闪岩,底部含少量石墨黑云斜长片麻岩,含磁铁石榴黑云斜长紫苏麻粒岩,厚1435米。原岩以杂砂岩为主,次为泥质岩、碳酸盐岩、基性火山岩及少量硅铁质岩,为古陆稳定的边缘海沉积。周家河组黑云变粒岩中锆石UPb年龄21亿年,黑云斜长变粒岩中锆石UPb年龄23亿年。与上覆神农架群呈不整合接触,与下伏东冲河群为假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多层溶洞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下溶洞的组多层溶洞合型式。规模较大的溶洞,形成于岩溶水的水平流动带;如果一个地区地壳间歇性上升, 水平流动带将随之间歇性下降。在地壳相对稳定时期形成的一层溶洞,随着地壳上升将抬高到季节变动带或垂直循环带,而在新的水平流动带内又开始发育一层新的溶洞。多层溶洞有显示区域新构造运动性质和幅度的意义。一个地区的多层溶洞有可能和当地多级阶地相对比。" }, { "instruction": "造山成盆形成机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强调造山和成盆作用同步形成于统一的动力学过程中的模式。根据秦岭造山带和青藏高原等典型地区研究,揭示其共同特征是:①中生代经历多次南北向强烈挤压,并未上升成为高山或高原;②隆升始于新生代早期,升降幅度已近万米,并与相邻沉降盆地同步形成;③山前和高原周边都发育一系列新生代巨型、高角度正断层,表明隆升与沉降是在拉张作用下,以断块形式同步完成;④两个隆升区中生代挤压构造上,普遍叠加新生代张性构造;⑤断层擦痕反演主应力测量表明,在秦岭上升同步的渭河下陷过程中,经历了两次(北北东向和北北西向)拉张事件,并与盆地方向由近东西向转为北东东向相一致。与此相似,青藏高原抬升过程中也处于拉张状态,不同的是:秦岭带张性构造与挤压构造近平行,而青藏高原张性构造与挤压构造近直交。这些特征可用挤压后效、拉张、断块、均衡造山、成盆统一机制予以解释。其形成机制为:①中生代强烈南北向挤压,波及地下深部,形成巨型“幔隆”和“幔坳”;②挤压作用减弱,重力均衡作用将导致幔坳区隆升和幔隆区沉降,致使幔坳区(秦岭带)成山,相邻的幔隆区(渭河盆地)成盆;③新生代造山作用和成盆作用,往往以断块形式表现出来。它把多元造山成盆作用因素(挤压作用、松弛拉张作用及重力均衡作用等)归纳为造山成盆作用统一模式;用诸多因素主导作用有序转化,来解释造山成盆的演化历史及其形成机制,对解释造山、造(高)原与成盆作用具有普遍意义。" }, { "instruction": "嵴鼻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较大、较原始的肉食龙的一属。拉丁文cerat意为小角,因为它鼻子上有一个骨质的片状突起物,在中文里片状物称为嵴,故名。头骨轻巧,肿胀。颌骨巨大,牙齿锋利弯曲,脖颈粗短,前肢短,具锋利的三爪,腿骨粗长,但嵴鼻龙可能并不重。其命名据鼻上有一个骨质的片状突起物——嵴,还有一对小角位于眼上。骨板小,尾巴笨重。长4.6~6米,重约1吨。肢骨的特征表明嵴鼻龙有极快的速度可以追逐快速奔跑的树龙类(dryosaurid),甚至能袭击更大的恐龙如弯龙(Camptosaurus)和剑龙。产于北美、东非、坦桑尼亚的晚侏罗世地层。" }, { "instruction": "悬移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悬移载荷、悬浮载荷。指在搬运介质(流体)中,由于紊流使之远离床面在水中呈悬浮方式进行搬运的碎屑物。它通常是粘土、粉砂和细砂。" }, { "instruction": "double income.no kids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自愿不生育家庭,是“Double Income,No Kids”的缩写的译音,其含义是“双份收入,不要孩子”。丁克家庭也叫无子女婚姻,被认为是一种不为子女所缠,夫妻个性得到最大发展的高层次的生活方式。此风最早出现在澳大利亚的青年夫妇中,随后受到欧美等发达国家青年的推崇,在美英等国还出现了宣传不育生活方式和维护不生育夫妇权利的各种组织。从人口学的角度看,丁克家庭是对人类生育习惯的违背,是对人类传统的家庭生活模式的挑战。" }, { "instruction": "带状构造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表现为颜色或粒度不同的矿物岩石相间排列,成平行条带出现。或者是暗色与浅色的矿物岩石彼此逐层交替;或是较粗粒与较细粒结构的矿物岩石彼此逐层交替。带状构造有的是由于结晶条件周期性变化所成,有的为同化混染产物,还有的为混合岩化的结果。" }, { "instruction": "流碛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冰川表面冰碛物含冰融水丰富而沿冰川表面流动的冰川沉积。流碛多起源于融出碛,它的沉积过程是在大气压力下发生的,颗粒间的应力高于零。" }, { "instruction": "冰帽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冰穹(ice dome)。总的形状为平凸形,外形接近于大陆冰川,但覆盖面积较大陆冰川小得多,其穹形也不及大陆冰川平缓。山岳冰川向大陆冰川发展时,必经冰帽阶段。典型的冰帽发生在冰岛,有八九个,如东部的伐特纳冰帽、朗格冰帽、霍夫斯冰帽和米尔达尔斯冰帽等。" }, { "instruction": "黑色石灰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为石灰(岩)土土类中的一个亚类。分布在幼年期的岩溶区,成土历史短。多存在于局部多水的洼地或岩隙中,植被较好,土色深暗。土层薄、夹碎石多、层次分化差,有机质含量可达10%以上,pH值在7.2~8.5,粘粒ki值多为2.4~3.0。" }, { "instruction": "宁国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宁国页岩。时代属早奥陶世道保湾期晚期至中奥陶世达瑞威尔期早期,相当于欧洲的阿雷尼格期至兰维恩期。分布于浙西、皖南及赣东北一带。命名地点在安徽宁国胡乐司附近。为浅海相泥、硅质沉积,下部为灰绿色页岩,上部为黑色硅质页岩及硅质层。厚140~150米。自下而上包含九个笔石带:①Tetragraptus approximatus带,②T.fruticosus带,③Didymograptus deflexus带,④Azygograptus suecicus带,⑤Isograptus victoriae带,⑥Oncograptus magnus带,⑦Cardiograptus带,⑧Undulograptus austrodentatus带,⑨Paraglossograptus tentaculatus带(部分)。与下伏印渚埠组呈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北极陆地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北极陆地区包括加拿大、美国、俄罗斯、芬兰、挪威和瑞典等国在北极圈内的陆地,以及格陵兰岛的大部分地域。一般认为总面积约800万平方千米。" }, { "instruction": "乡村聚落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农村聚落。农村人口聚居之地,一般称村庄或集镇,它是人们活动的中心,为居住生活、文化娱乐以及工业、商业、服务业、副业生产活动的中心。按农业职能划分,又可分为农业村、渔村、牧业村、林业村等。" }, { "instruction": "大气混浊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晴空整层大气垂直气柱中气溶胶散射造成的消光程度。气溶胶含量越大、消光越大,大气混浊度越大,所以,它是大气透明度的特征量,表明实际大气透明度与分子大气透明度差异的程度。它的定义是垂直气柱中实际总消光与分子消光之比,另一种定义是垂直气柱中气溶胶形成的大气光学厚度。" }, { "instruction": "页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成分较复杂、具有薄页状或薄片状层理的粘土岩。是弱固结的粘土经较强的压固作用、脱水作用、重结晶作用后形成的。用锤打击时,很容易分裂成薄片。颜色多种,有绿、黄、红等色。它的成分除粘土矿物外,尚混入有石英、长石等碎屑矿物及其他化学物质。" }, { "instruction": "二连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镰刀龙类的一属。由化石产于内蒙古二连而得名。标本为保存有许多头后骨骼的部分骨架。个体较小的镰刀龙类,股骨长约41厘米。具有镰刀龙超科(Therizinosauroidea)的特征,如:肩胛骨骨干远端狭窄,肱骨近端角状,肱骨有后转子,肱骨的尺骨髁和桡骨髁位于肱骨骨干前部,肠骨髋臼后支远端加厚,距骨髁小,腓骨近端后缘窄等。二连龙以自己独有的特征又可与其他的镰刀龙类区分:前部尾椎具加大的滋养孔,肱骨后转子嵴状,肱骨后转子内侧有一卵形凹陷,肠骨外侧面坐骨柄上方有一多皱的肿状突起,腓骨近端后缘明显高于前缘,腓骨前转子大、位置靠远端等。初步研究表明,二连龙的系统位置处于原始的镰刀龙类和进步的镰刀龙类成员之间,为认识镰刀龙类的分异提供了重要信息。产于内蒙古二连市附近的晚白垩世二连组。" }, { "instruction": "卡拉多克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欧洲奥陶系兰代洛阶之上,阿什极尔阶以下的一个阶。卡拉多克阶含有五个笔石带,以产Nemagraptus,Dicranograptus等为其特征。卡拉多克阶一名源自英国希罗普郡的卡拉多克(Caradoc)。" }, { "instruction": "中条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山西省中条山区古元古界担山石群与中元古界中条群之间发生的地壳运动。不整合面的上覆地层是安山岩层,下盘为石英岩(古元古代担山石群石英岩)。在铜矿峪的一个剖面上有显著的角度不整合存在。与吕梁运动相当。" }, { "instruction": "碳酸盐型风化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碳酸盐类岩石分布地区,其风化方式以溶解为主,雨水沿岩石表面及裂隙下渗时,可溶性物质不断被溶解,而不溶解的残余物(如粘土)则聚集在裂隙、溶槽甚至落水洞、溶洞中,因此,其残积物的分布很不均匀,局部富集成囊状者多见,有的还杂以崩塌下来的岩石碎块。岩溶性风化壳在成因上多是风化作用与地下水地质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 }, { "instruction": "资料同化系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实现观测资料四维同化的一整套方案和计算方法。四维同化指在数值模式中除初始场和边界场外,还要不断引入新的非常规观测时刻、精度不一致的非格点资料,同时按一定规则协调原预报值,在整个预报过程中充分利用各种来源的三维空间的在时间分布上不规则的卫星及补充探测实时资料,目的是提高客观分析质量,产生精确的、与模式协调的数值预报产品。其过程涉及诸多理论问题,以及包括观测资料的预处理、质量控制、分析和初值化等过程。模式预报提供的初步估算值,成为联系不同时刻气象信息的媒介,模式预报过程也是各变量适应、协调的过程,因此,模式也是资料同化系统的中心。" }, { "instruction": "主应力交汇法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主应力速率交汇法,全称为附加地应力场的主应力交汇法。是应用地应力测量成果预报未来地震震中位置的一种方法。由原地震地质大队和地质力学研究所(1962)提出和证明。它根据三个以上台站观测的地应力变化计算出的附加主应力方向,自各个台站沿附加主应力方向进行交汇,按交汇出的三角形地区推测未来地震的震中区。曾用这种方法成功预报了一些强震。但不能用此法无限制地延伸交汇预报震中。" }, { "instruction": "三道坎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早奥陶世,约相当于欧洲阿雷尼格期。分布于内蒙古桌子山地区。命名地点在内蒙古桌子山地区岗德尔山西坡三道坎一带。为浅海相砂质及碳酸盐沉积,为浅灰色厚层石英砂岩与灰白色白云质灰岩和灰岩互层。含一个角石带Wutinoceras带,共生化石有Polydesmia。厚约50~60米。与下伏上寒武统崮山组呈假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鲕绿泥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Fe,Mg)3(Fe2+,Fe3+)3〔AlSi3O10〕(OH)8,含FeO 34.3%~42.3%。单斜晶系。通常呈鲕状集合体。深灰色至黑色。条痕绿灰色。硬度3。密度3.03~3.40克/厘米3。是典型的海相化学沉积物,形成于浅海地区。其巨大的层状体可作为铁矿石开采。" }, { "instruction": "直鼻猴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干鼻猴类。灵长目真灵长半目中的一个亚目。包括眼镜猴和人猿两个下目,后一个下目又统称为猿猴类或高等灵长类。" }, { "instruction": "裙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直接附着在海岛或陆地上、具有起伏的桌状表面之珊裙礁瑚礁。低潮时能露出海面,宽度可达1000米,沿海斜坡急剧地向深海倾斜。在裙礁与其附着的陆地之间可存在一浅水道或? 湖,如西沙群岛的石岛。" }, { "instruction": "天穹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天空的昼夜旋转表明,天球不但存在于地平之上,而且还有一半隐入地平之下。人们所能直接观测到的地平之上的半个球形的天空,就称为天穹。" }, { "instruction": "路特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国际海相始新统中部的一个阶,位于伊普尔阶之上,巴顿阶之下,本阶含货币虫Nummulites,双壳类等。路特阶一名源自法国巴黎的拉丁名Lutetia。现为国际通用的一个阶。其底界位于浮游有孔虫Hantkenina出现的最低层位。" }, { "instruction": "叶笔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正笔石目的一属。笔石体由4个攀合的笔石枝组成,横切面呈十字形。胞管简单,微弯曲,倾角大,掩盖部分大。中奥陶世,世界各地。中国产于南方及祁连山中奥陶统。" }, { "instruction": "oyasio,oyashio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千岛群岛寒流。北太平洋西北部的寒流。源自俄罗斯堪察加半岛,经千岛群岛、北海道东侧南下与黑潮相遇,为低温、低盐的海流。流速最高每昼夜为45千米左右,流量亦较黑潮为小,但水中营养成分丰富,故名。古亲潮形成于白垩纪。" }, { "instruction": "板块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球表面一个单一的刚性单元,板块由上地幔层及其顶部的大陆地壳或海洋地壳共同组成,厚约100~150km。板块围绕着旋转扩张轴作运动,以水平运动占主导地位,彼此间也发生相对运动。一般将地球表面划分为六个大板块(即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和一些较小的板块。" }, { "instruction": "硅灰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Ca3〔Si3O9〕。三斜晶系。通常呈片状、放射状或纤维状集合体。白色微带灰色。玻璃光泽,解理面上珍珠光泽。硬度4.5~5.0。解理平行{100}完全,平行{001}中等,两组解理面交角为74°。密度2.78~2.91克/厘米3。主要产于酸性侵入岩与石灰岩的接触变质带,为构成矽卡岩的主要矿物成分。此外,还见于某些深变质岩中。用作:造纸、陶瓷、水泥、橡胶、塑料等的原料或填料;气体过滤材料和隔热材料;冶金的助熔剂等。" }, { "instruction": "肉足虫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原生动物门的一纲,或列为亚门。细胞膜柔而薄,表面常有由细胞质向外流动而形成的突起,称为肉足(伪足),呈指状、叶状或分叉,司运动或兼能攫取食物。细胞质常分化为外质及内质。有的可具外壳,壳为钙质、硅质、几丁质等,或为胶结砂粒等而成。属于本纲的有孔虫及放射虫化石很多,具有重要地质意义。前寒武纪(?),寒武纪至现代。" }, { "instruction": "一平浪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一平浪煤系。时代属晚三叠世。分布于云南中、北部。命名地点在云南中部广通一平浪附近。为陆相含煤沉积,有海相夹层,为灰白色长石砂岩、粗砂岩及黄灰绿杂色页岩,夹煤和耐火粘土,厚40~850米,含丰富植物化石Clathropteris meniscioides及Dictyophyllum nathorsti等。与下伏震旦系呈不整合接触,在命名地点与上覆禄丰群呈整合接触。一平浪组(煤系)一名早已废弃不用,该煤系地层已自下而上分解为普家村组、干海子组和舍资组。" }, { "instruction": "城镇空间结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研究各国各地区的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城镇群体在不同空间上的结构形成及其相互关系。最基本的城市地域范围在各个国家的称谓不一,美国在1 980年以前称为“标准化大都市统计区”(SMSA),1980年以后称为“大都市统计区”(MSA),日本在1960年以前称为“都市圈”,1 9 60年以后称为“大都市圈”,英国称为“标准大都市劳动市场区”(SMLA),加拿大称为“国情调查大都市区”(CMA),澳大利亚称为“国情调查扩展都市区”( CEUD)。较大的城市空间地域结构通称为城市集群(或城市集聚区)。更大的城市空间地域结构通称为大城市连绵区(有多种别称)。(详见各相应条目)" }, { "instruction": "临界水深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水流作临界流时的水深,或河渠流量、断面形状和尺寸一定时,流量最大的水深。其量纲为m。" }, { "instruction": "贝尔瑙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即束脉蕨。Bernoullia一名早已为现代植物木棉科中的一属所占用,故现改名为Symopteris,中译名为束脉蕨。" }, { "instruction": "气球遥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主要有系留气球和自由气球两种方式。它为科学技术和运输部门提供一种比较稳定的、廉价的遥感平台。世界上第一个系留气球出现在1 783年10月1 5日法国巴黎。1795午,法国成立气球学校,并在军队中装备了2个气球连对。在美国内战期间,把气球系留在火车或舰船上。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用于组成城市、舰只的防空网,阻止敌机的低空袭击。20世纪60年代,在系留气球上装备电子侦察及长波通信设备。气球用作摄影、测绘和遥感的低空平台,为城市交通、海洋污染、森林火灾、核爆炸试验等环境监测服务。我国长春净月潭遥感试验装备有1000m系留气球。另一种是高空漂流气球,定位或不定位施放,气球上升到平流层后,离地面约10km高度,即能随着行星风向漂流。例如,在北京香河站施放的气球,可以随着西风带向东漂流到渤海上空,进行观测后,遥感指挥抛弃一部分负荷重压,再上升到20~ 30km高,即可进入反方向的东风平流层返回北京附近,用遥控系统指挥降落回收。我国已经设计和成功试放3×105m3大型高空气球进行遥感试验。" }, { "instruction": "放射性旋回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年乔利(J.Joly)首先应用已发现的放射性热源来解释大陆漂移的问题。他像魏格纳那样,指出地壳包括有两个层,其上层(或大陆块)是大致为25~35千米厚的轻物质,它漂浮在一个较致密的下层(玄武岩质)之上。这个具有放射性物质的下层,形成洋底并位于大陆块之下。假定下层温度很高且接近于熔化状态,那么它只需少量的潜热就可发生流动。乔利计算,从固体的玄武岩质下层开始,大约经过25~35百万年,就可使大陆之下的物质和大洋底一定深度之下的物质呈现液态。月球的潮汐力也在这里发生作用,其结果是大陆被向西拉开并改变其位置。继而是一个通过海底对流系统的冷却时期,地壳的体积接着发生收缩,在大陆上则将发生裂隙或造山运动。至此,从聚热到耗热的一次旋回(也是一次构造旋回)就告终结。新旋回又从此开始。这个假说为后来的脉动说和重力分异说等奠定了理论基础。" }, { "instruction": "声发射地应力测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利用岩石声发射的凯塞效应和抹录不净现象测量地应力的方法。在由地下钻孔中取出的大岩心上,从6个(或6个以上)定向方向采取小试样,每个方向所取试样不少于10个;对各试样做单轴加载,以凯塞效应求得每个试样取样方向上的正应力;统计出6个方向各自的正应力,进而可计算出测量的三维应力状态。应用声发射不仅可以测量古应力,还可测量现代应力状态。" }, { "instruction": "正常水深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水流作均匀流动时的水深。一般用h0表示,量纲为m。" }, { "instruction": "公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也称格雷果里历。现今中国和国际上通用的历法。是由儒略历修改而成。罗马教皇格雷果里十三世于1582年对当时的历法进行修改,规定凡被4整除的年为闰年,闰年在2月底增加1天,即平年二月28天,闰年二月29天。又规定逢百之年,只有被400整除的年份才是闰年。改革后的历法,1年的平均长度与1年的实际长度几乎相等,经过3000多年才差1天。在中国,公历俗称阳历。" }, { "instruction": "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国际地质年代表中延续时间最长的第一级地质年代单位,相当于一个宇(第一级年代地层单位)形成的时间。一般根据生物化石出现的情况,将整个地质时期分为生物化石稀少的太古宙和元古宙及生物化石大量出现的显生宙。宙再分为代,太古宙分为始太古代、古太古代、中太古代、新太古代;元古宙分为古元古代、中元古代和新元古代;显生宙分为古生代、中生代及新生代。" }, { "instruction": "震中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以地球的经度(λ)和纬度仪器震中示意图(φ)的数字表示,是重要的地震参数之一。有两种确定震中位置的方法:按地震破坏的程度确定震中位置,是把破坏最厉害的极震区定为震中,称宏观震中(macroscopic epicentre);用仪器测定的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称为微观震中(microscopic epicentre),又称仪器震中(instrumental epicentre)。由于震源区的物理状态和地震区的地质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地面上破坏最大的地点不一定正好位于震源的正上方,因而宏观震中不一定与微观震中重合。" }, { "instruction": "可视性分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确定两点之间的通视性和某一点的可视域。应用领域,如设置雷达站、设置发射站、设置观察哨所、架设通讯线路等。" }, { "instruction": "深流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塑流作用、流化作用。在地壳深部,由于温度升高,使岩石发生部分熔融,而具有可塑性和流动性的一种作用。深流作用的进一步发展可以产生深熔岩浆,使岩石部分或全部成为流体。" }, { "instruction": "大地坐标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建立在参考椭球体上的坐标系。不同国家和地区所采用的参考椭球体不完全相同。大地坐标系的基本方向是参考椭球体面的法线。地面上一点的法线同参考椭球体的赤道面之间的夹角称为大地纬度(B)。该法线同参考椭球体旋转轴所构成的平面称为大地子午面,该点的大地子午面同参考椭球体上相应的本初子午面之间的两面角称为大地经度(L)。大地经纬度也分别用东西经和南北纬来表示。它和天文坐标系都是二维球面坐标系,故统称为地面点位置的地理坐标系。" }, { "instruction": "多型性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化学成分相同或基本相同(即允许有少量的类质同像替代)的物质,能够结晶成两种或多种仅仅在层的堆垛顺序上有所不同的层状晶体结构的性质。这样一些不同结构的晶体,称为某种物质的多型(polytype)。在一种物质的各多型变体之间,层本身的结构都是相同或基本相同的。因而在层内两个方向上的晶胞棱长,各变体相互间也都是一致的,或有一定简单的对应关系;而在垂直于层的方向上的晶胞高度,则随堆垛之重复顺序的不同而异,但均为某一公因数(相当于单独一层的高度)的整数倍。不过,各变体的空间格子型式和空间群以至晶系则有可能不同。多型性是瑞士矿物学家鲍姆豪尔(H.Baumhauer)于1912年在SiC晶体中首先发现的。迄今的研究表明,看来它是层状结构晶体的一种固有特性。从现象上讲,多型性可被看作是一维的同质多像现象,但与一般的同质多像不同的是:同种物质的各个多型,均具有极为相似的晶形和物理性质。经常可以看到在同一晶块中有几种多型变体以体衍生的方式共存,看来它们都是在相同的热力学条件下形成的,它们不遵守吉布斯相律。所以,多型性与一般的同质多像,在物理意义上有本质上的不同。但是,有些作者仍用同质多像这一术语来表示多型现象。" }, { "instruction": "土壤景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定类型土壤上形成的特有的自然景象。如红壤景观、荒漠土景观、洼地沼泽景观、坡地石质土景观等。研究土壤景观可以作为土壤野外制图的参考。它常出现于相对一致的地形结构的同一区域,是自然地理区划中的单位。" }, { "instruction": "Thornthwaite分类系统 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由美国科学家C.W.Thornthwaite (1931)首先提出,用潜在蒸散计算区域热量来对植被进行分类的一种气候-植被分类系统。" }, { "instruction": "硫镍钴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Co,Ni)3S4,钴和镍的含量近于相等,各可达29%,常含铜和铁。等轴晶系。晶体呈八面体。亮钢灰色。条痕灰黑色。金属光泽。硬度5。密度4.83克/厘米3。是热液成因的矿物。见于含钴镍的铜铅锌热液矿床中。是炼钴和镍的矿石矿物。" }, { "instruction": "区域化学地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综合研究一个区域地理环境各不同结构单元的化学组成、结构及其形成过程与空间分异规律的学科。是在部门化学地理的基础上进一步综合的产物,具有综合性与区域性特点。在不同区域环境中因受控环境因子地位与作用的不同,其研究特点也有一定差异。研究的内容主要有:①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化学组成及其形成因素分析;②在特定环境条件下,各种化学元素在气、水、土、生物间的迁移转化过程与迁移机理;③化学元素的空间分异规律及其类型组合的化学地理区划问题。" }, { "instruction": "埃尔津詹地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1939年12月26日在土耳其埃尔津詹发生地震。震中位置为39.5°N,38.5°E,震级8级,烈度不详。极震区呈椭圆形,东西长1300千米,南北宽600千米。山体沿滑落方向位移3.7米,垂直位移甚微。震区房屋毁损严重,死亡3万余人。" }, { "instruction": "太阴日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月球连续两次在同地中天所经历的时间。若以恒星日的长度来分24小时(恒星小时),太阴日长度则为24时50分。" }, { "instruction": "铅中毒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铅是作用于全身各系统和器官的毒物,尤其是神经系统、造血系统、心血管系统和消化系统。铅中毒早期表现为类似神经衰弱的症状,典型者有肠绞痛、贫血和肌肉瘫痪。严重的可导致脑病,威胁生命。治疗以排铅为主,可采用乙二胺四乙酸二钠钙,二巯基丁二酸钠或促排灵等注射。汽车排放是世界上最严重的铅污染源。我国规定的铅最高容许浓度:居住区大气为日平均0. 7ug/m3,车间空气为10ug/m3,饮用水不得超过0. 1mg/L。" }, { "instruction": "欧亚深海平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位于北冰洋的欧亚大陆一侧,深度一般为4000米,最深处达5527米,也是北冰洋的最深点。" }, { "instruction": "垄冈谷地型岩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在构造形迹的控制下,长期受溶蚀作用形成的岩溶地形。在狭长的向斜构造轴部出露的碳酸盐岩被溶蚀后,形成与轴向一致的条形谷地,谷地两侧垄冈中的碳酸盐岩分布地区,发育有漏斗和小洼地;谷地中有地表水流;主暗河一般与轴向一致。" }, { "instruction": "denied name,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拉丁文 nomen negatum(缩写 nom. neg.)指虽可能符合国际命名法规其他要求,但其原始拼缀不正确的名称。拒用名称属于无用名称,不能使用。一经发现,应即改正。如Leptobulus Hall, 1871是Leptobolus Hall,1871的拒用名称。" }, { "instruction": "匹配采样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研究元素在地理环境各成分间或人地系统间迁移转化、生态传递及其生态-健康效应时所采用的一种系统采样法。特别在研究元素的生态-健康效应时,该采样法十分重要,要求对所选择的调查点进行岩石-风化壳-土壤-植物-作物-动物-人体的系统采样,即要求采集能互相匹配的成套样品,以研究元素在人类生态系统中的传递途径、传输量和效应。研究的目的不同,匹配样品的组成也不同。" }, { "instruction": "交代斑状结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交代结构的一种。特征是交代成因的矿物呈较大的自形或眼球状斑晶,以长石的斑晶最普遍;斑晶中常有交代残留的基质矿物;斑晶常切割变质岩的片理,而片理又可在斑晶中断续通过;斑晶推开变质岩片理的现象不显著;斑晶在岩石中分布不均匀,大小不等。" }, { "instruction": "超糜棱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岩石发生糜棱岩化的高级阶段的产物,具糜棱结构,碎斑少见,基质占90%以上,大部分已重结晶细粒化,呈纹层状分布。肉眼观察岩石致密、色深,具明显的流状构造。" }, { "instruction": "方镍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NiAs3,含Ni 20.71%,常含少量钴和铁。等轴晶系。晶体呈立方体、八面体或二者的聚形。通常呈粒状和致密块状。钢灰色。条痕灰黑色。金属光泽。硬度5.5~6。密度6.4克/厘米3。主要产于钴镍砷化物热液矿脉中,与少砷方钴矿、方钴矿、红镍矿等共生。在地表易氧化而变成镍华,是炼镍的重要矿石矿物。" }, { "instruction": "黄土切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发育于黄土塬、梁、峁40°~ 60°以上的谷坡上,由地表径流侵蚀形成的深切沟。其凹凸部均呈“V”形,宽一般3~6米,深2~4米,长15~60米。群体分布。个体相间3~4米。" }, { "instruction": "洪积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世纪早期的地质学说。以瑞士学者佘赫泽(J.Scheuchzer,1672~1733)为代表,洪积论者认为欧洲地区广泛散布的砂、砾石、粘土等地表堆积物,特别是巨大的漂砾和其他一些有关的地质现象,用正常的河流和海水进退等地质作用难以解释,于是便把它们归之于世界范围的洪水泛滥的结果,实际上是为诺亚洪水找根据。佘赫泽还把他发现“人婴化石”作为自己的最高成就。“人婴化石”也是为宗教思想服务的。实际上,所谓的洪积物和特殊地质现象是第四纪冰川的产物,“人婴化石”是一种蝾螈化石。后来居维叶(G.Cuvier)把这种化石命名为Andriás scheuchzeri,保存在荷兰的加尔列姆博物馆。洪积论者对化石的研究引起了人们研究化石的兴趣,所以在古生物学研究的开拓工作中不无影响。" }, { "instruction": "交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互生。指两种不同的晶体彼此间以一定的结晶学取向关系交互连生,或一种晶体定向嵌生于另一种晶体之中的现象。石英嵌生于钾长石晶体中形成的文像结构,即是一种交生现象,这两种矿物是同时结晶形成的。此外,体衍生和拓扑衍生大多也以交生的形式出现。" }, { "instruction": "草地土壤有机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多年生草本植物在地表形成的有机质层。虽然不同的多年生草本植物都能给土壤积聚一定量有机质,但因湿润度不同,累积量不一。草甸植物因多水及养料,草的生长量高而分解慢,易腐殖化,所以土壤腐殖质层厚、含量也高;草原植物因气候干旱,情况则与上述相反,能积累的有机质较少。两类草本植物形成的有机质组分与品质也不同,总的说草甸植物的有机质量多、质量也好。" }, { "instruction": "乌拉尔经向构造体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位于欧亚交界处的乌拉尔山脉,北端始于新地岛以南,往南可至阿克纠宾斯克附近。这个巨大而又强烈的褶断带由一系列的褶皱和断裂所组成,并有断断续续的火成岩侵入。它的总体走向南北,局部地段却时常出现扭曲,甚至形成大型弧形,这种现象在乌拉尔山脉北端十分引人注目。它至少从古生代开始已成为强烈的褶带,中生代末期还保持一定活动性,甚至在新近纪以后,这种活动性在乌拉尔褶带的南部,仍然相当显著。" }, { "instruction": "多水硼镁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Mg〔B3O3(OH)5〕*5H2O,含B2O3 37%。单斜晶系。晶体呈细柱状,通常呈针状或肾状、结核状集合体。无色透明。玻璃光泽。硬度2.5。解理平行{110}中等,平行{001}不完全。断口贝壳状或参差状。密度1.78克/厘米3。为盐湖的化学沉积产物,见于盐湖湖滨碳酸盐岩和粘土岩层中。是提取硼和硼化物的矿物原料。" }, { "instruction": "贵州珊瑚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皱纹珊瑚目的一属。单体双带型珊瑚,多为大型圆柱状。隔壁多,少数长隔壁伸达中心且扭结,短隔壁很长,为珊瑚体半径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主内沟显著。鳞板半球状,成规则同心环状排列,组成宽约相当于短隔壁长度的鳞板带。横板短小,略向轴部上升。早石炭世晚期,亚洲。中国南方、西北及东北等地下石炭统上部均有产出。" }, { "instruction": "野外定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在野外确定用图者的站立点位在地图上的位置。当附近有明显参照物,并且能在地图上找到对应符号时,可根据观察者与它们的相对位置关系定位。当参照物较远时,可采用后方交会法定位。" }, { "instruction": "傍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人科的早期成员(前人),曾作为粗壮型南方古猿或“P型南猿”的代表。1938年发现于南非中更新统,有头骨、下颌骨和牙齿等,最初命名为粗壮傍人(Paranthropus robustus),后多数古人类学家认为应改称粗壮南猿(Australopithecus robustus)。粗壮南猿头骨结构粗壮,脑量较大,平均稍大于500毫升;身材稍高,约130~140厘米左右;体重约40千克;颊齿粗大,但犬齿小,不突出于齿列之上;无南方古猿粗壮种齿隙,齿弓呈抛物线状。两足直立行走。生活于潮湿的热带森林环境,主要吃植物性食物。关于粗壮型南猿与纤细型南猿的关系有多种意见:一方认为粗壮型南猿为进化中的旁支,纤细型南猿才是人类的直接祖先;另一方认为二者只是不同性别的差异,粗壮型为雄性,纤细型为雌性;第三方认为其区别是由于食性的不同而逐渐形成的。至今又有相当多的古人类学家恢复使用Paranthropus这一属名,用于粗壮型南猿。" }, { "instruction": "长岭子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南华纪。主要分布于旅顺—大连—复州城地区。自下而上分为①桥头组,为灰白色厚层石英岩,含海绿石砂岩与黑色、黄绿色页岩、砂质页岩互层,含丰富微古植物化石,海绿石KAr年龄为6.29亿年、6.56亿年;②长岭子组,主要为砂岩、粉砂岩、砂质页岩及页岩,含丰富的微古植物、蠕形动物和宏观藻类化石,本组下部以水平层理为主,上部波状层理、交错层理发育,属浅海相沉积,页岩RbSr全岩等时线年龄(6.5±0.2)亿年和7.2亿年,伊利石ArAr全熔融年龄(7.8±0.1)亿年。" }, { "instruction": "土壤农药污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因不恰当的施用农药,造成土壤中农药残留量过高对土壤产生的污染。造成农药污染土壤的原因主要有两条:①直接把农药施到土壤中,除了农药部分被植物吸收后,部分蒸发飘散到空气中,其余的都进入了土壤和地下水;②施到植物上,除被植株体吸收和蒸发飘散外,其余的也掉到地上,进人土壤和河流,农药既可杀死天敌,更会杀死土壤中的有益细菌,造成土壤的急性或慢性中毒,损害土壤机能。更为严重的是通过食物链进入人、畜体内,产生疾病。" }, { "instruction": "潜伏活动断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地表不见明显断裂形迹的活动断裂。它们不如活动断裂那样证据肯定,但是根据已有的资料分析极可能是具有活动性的隐伏断裂。它们同样可以产生强震并对重大的工程,如核电站、高坝、长隧道和地下大跨度厂房具有不能忽视的潜在危害性。对这类断层应当做一定时期的系统地质构造研究、地球物理观测和地应力测量等工作,加以论证和评价。" }, { "instruction": "新石燕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腕足动物门有铰纲石燕目的一属。壳体横展,近三角形,铰合线直长与壳体宽度相等。两壳双凸型,中槽、中隆显著。腹喙尖而弯曲。壳线分叉,组合成簇束状,并有叠瓦状同心层。齿板短,向前分叉。石炭纪至二叠纪,世界各地。中国石炭系中很多,二叠系也有发现。" }, { "instruction": "R古红土地理分布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它与中国三个宏观的地形梯级有关。最高的青藏高原上,除东南的局部外,所有的古红土均系古近新近纪形成。第四纪以后高原隆升,气候寒冷,已不适宜土壤红化。在第二地形梯级上主要集中在祁吕贺山字型构造的前弧以北,分布较广;南部的广西、云南等地发现较少。在第三地形梯级的东部地区只有少量分布。" }, { "instruction": "平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无闰日的年份,称为平年,平年三百六十五日。" }, { "instruction": "雨期间雨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冰期时,由于极地反气旋加强,极地高压向中低纬度移动迫使西风带南移,原来被副热带高压控制的干旱带北部,此时被西风气旋占据,出现雨量充沛的温凉潮湿气候,称为雨期。反之,在间冰期,极地高压收缩,西风带向高纬度方向移动,副热带高压返回原来的位置,出现干燥炎热气候,称为间雨期。第四纪大冰期中,冰期—间冰期的交替导致了雨期—间雨期的循环及冷湿气候与干热气候的交替。第四纪期间,在中低纬度地区,如北非撒哈拉沙漠、西南亚沙漠以及北美西南部,曾出现过雨期—间雨期的多次交替。" }, { "instruction": "第四纪海面升降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引起海面变动的因素很多,如:①由于构造运动引起海盆容量的变化;②由于陆源堆积物的泄入,引起海盆容量变化;③海水温度的变化引致海面升降(据推算,海水温度如变化1℃,将引起海面变化1~2米);④海水负荷变化引起海盆地壳补偿性升降;⑤地球自转轴的变化引起海面变化;⑥大陆冰盖、冰川(包括山谷冰川)的停积、消融,引起海面变化。第四纪海面升降运动的主导因素是冰川发育和地壳构造运动。地壳变动导致的海面相对升降,称为地动型海面变化,地动型变化往往具有区域性。由于第四纪冰期与间冰期的出现,使地壳水圈的分配发生变化,冰期时海面下降,间冰期时海面抬升,这种海面变化往往具有全球的规模,一般称为水动型海面变化。C.马克拉雷在1842年首先认识到冰川进退影响海面高度的问题。据他估计,更新世冰期中,海面高度变化达107~203米。后来泰勒(A. Taylor,1972年)估计这个数值为180米。中国地质、地貌及古生物工作者,近年来详细研究了中国东部更新世以来的海面变化,认为在华北平原更新世以来共有7~8次海进。冰后期海面变化与人类经济活动关系最密切,资料的可靠性也比较高。总的说来,冰后期海面有逐渐升高的趋势,但其变化历程,不同作者发表的数值略有出入(见表)。海面升降运动目前仍在继续进行。但这种变化在短期内很难直接由人们察觉,只能依据长期的水位观测、历史地理资料的分析以及地貌观测等方法才能确定。更新世时期及早、中全新世海面变化,则只能依靠地质、地貌方法识别。在大陆架、内海和大陆滨岸地带海相地层及其所含的生物化石,以及地貌方面,往往留下标志海面升降的痕迹。最近1万年间海面变化表(以现代海面为0)距今/a海面升降值/m资料来源10002000300040005000600070008000900010000费尔布里奇(1961)+1-1-3+2+30-6-16-14-32吉尔吉斯玛(1961)-1-2-3-4-5-7-10-19-35夏伯尔德(1963)-0.5-1-2-3-4-7-10-16-22-31斯乔费尔德(1964)+1+2+3+5-2-0.5-4-19-33-36土莱(1974)+1+0.50-1.5-1-3-5-14-21" }, { "instruction": "风蚀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风吹地表,由于它的动压力,将地表的基岩风化物和松散沉积物中的细小颗粒吹走,它挟带的沙粒对地表的摩擦,造成的岩面磨损。这些作用通称为风蚀。由风蚀作用形成众多类型的风蚀地貌,被风吹蚀形成的物质,在风的吹扬下,形成各种风积地貌。" }, { "instruction": "孢粉组合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从一定层位的样品中分析鉴定出所含孢子和花粉的全部成分。孢粉组合只说明所含成分而不表示其相对含量。" }, { "instruction": "平版印刷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图印刷最常用的一种方法,以胶版印刷为主。由于平版印刷用的印刷版上的图文是用化学方法腐蚀而成的,它相对于凸版印刷和凹版印刷而言,几乎与非图文部分处于同一个平面,因此得名。平版印刷是利用油、水不相溶原理,使印刷版(通常为锌版)被腐蚀的图文部分亲油,无图文部分则亲水,使印刷油墨只能在图文部分被吸附,从而达到印刷目的。" }, { "instruction": "紫松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中国下二叠统底部的一个阶,位于上石炭统逍遥阶之上,下二叠统隆林阶之下。层型剖面位于贵州紫云羊场。紫松阶的底界以带Pseudoschwagerina uddeniP.texana延限带的底为界,阶内自下而上分别包括一个带和三个牙形石带,分别为:Pseudoschwagerina uddeniP. texana带或Sphaeroschwagerina延限带;①Streptognathodus wabaunsensis带,②S. barskovi带,③Mesogondolella bisselli带。与本阶相当的层位,还曾被称为范家河阶、下杨家河阶、上杨家河阶、山西阶、晋城阶等。" }, { "instruction": "非洲魁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已废弃的南方古猿型化石属名。1936年发现于坦桑尼亚埃亚西湖东岸的加鲁西。化石为具两个前臼齿的上颌骨。最初认为可能属于南方古猿类,曾命名为加鲁西非洲猿人(Africanthropus njarasensis),改称为非洲前人(Praeanthropus africanus)。1950年改名为非洲魁人,现多认为应归属于纤细型南猿的阿法种。" }, { "instruction": "草原载畜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草场载畜量,简称载畜量。是反映草原生产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指标计算方法是:在一定时期内合理而适度的放牧条件下,单位面积草原上所能放牧的牲畜头数;也有用单位面积草原上放牧一头牲畜的天数;或者在一定时间内一头牲畜所需要的草原面积来计算的。单位面积通常用每公顷或每百亩草原为标准。放牧的牲畜分大家畜(如牛、马等)和小家畜(如羊等),为了便于比较和统计,我国采用“绵羊单位”作为标准单位计算或统计。绵羊单位指单值面积草原一年内所能饲养的成年绵羊头数,或每头成年绵羊所占用草原的面积。实际放牧的牲畜头数超过合理载畜量时,称为超载饲养。会造成草原退化,影响畜牧业的发展。" }, { "instruction": "数字化分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数字化时根据地图要素的类分层存储。分层的目的是为了便于数据的编辑、处理、查询和使用。恰当的分层有利于地图的编辑修改和显示,因为数字制图不仅支持对整个图层中的所有对象统一更换符号,而且可以为不同的图层设置不同的显示窗口,使之在适当的比例下显示。当然分层意味着增加文件数量,过多的分层也会给数据的管理带来不便。" }, { "instruction": "海洋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反映海水、海岸、海底的各种地质、地貌及物理、化学等特征编制的地图的总称。有普通航海图;还有各类专题地图。如海底地质图、海底火山分布图、海底地形图,海洋环流图、污染物分布图等。海洋图的编制是依 荻院0洞?调查、海洋测绘、海洋综合考察、航空和航天遥感等收集的资料和数据编制而成。是人类利用海洋资源、开展海洋学研究以及海洋环境的监测与治理的基础图件。" }, { "instruction": "黄尖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晚侏罗世。分布于浙江常山、衢州、浦江、金华一带。命名地点在浙江建德寿昌黄尖山附近。主要为酸性火山岩,如流纹岩、凝灰岩及凝灰砾岩,下部夹粉砂岩。泥岩中含叶肢介Eosestheria middendorfii,鱼类Mesoclupea及植物化石Cladophlebis cf.browniana,Sphenopteris sp.,Ruffordia sp.,Desmiophyllum sp.等,厚600~700米。与下伏劳村组呈整合接触。20世纪70年代后,许多人已将本组时代归于早白垩世。" }, { "instruction": "热量水分平衡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研究地球表面热量平衡和水分平衡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是自\\n然地理学最重要的基本理论之一。因为,太阳辐射是地理环境中一切自然过程的主要能源,在一定热量条件下,地理环境中自然过程的形式和强度取决于辐射平衡及其与降水量(换算为蒸发潜热)的比数,所以,通过对它的研究便于对自然过程有更深的理解。这一科学领域的研究一方面包括热量平衡、水分平衡本身的研究,另一方画又包括地理环境中一切为热量平衡、水分平衡所制约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 }, { "instruction": "恒隐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南天极(俯极)周围的恒星,永不升起南方地平。这部分周日圈全线在地平以下的恒星,叫做恒隐星。" }, { "instruction": "地磁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球有其固有的磁性,所以在地球和近地空间存在着一个巨大的地磁场。有如在地球中心放置了一个大条形磁铁,与所产生的偶极子磁场相类似,通常把地磁场分为两部分:来源于地球内部的称基本磁场,来源于地球外部的称变化磁场。研究地球磁场性质的学说称为地磁学。" }, { "instruction": "岩崩沉积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即在陡崖或同沉积断裂陡斜坡或碳酸盐台地的跌积边缘,碎石块突然、迅速地自由崩落或滚动,形成的堆积。分选差、碎块大小悬殊、杂乱堆积,厚度变化大。" }, { "instruction": "地质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示各种地质体、地质构造和地质现象,以及它们的分布、特征、年代和相互关系的地图。也是专题地图的一种,是找矿、采矿、建筑、厂矿等国家建设的重要资料。通过统一设计的颜色、符号和线条表示地面或地下的岩石性质、年代、成因、产状和地质构造。地质图根据内容可分为:普通地质图、构造地质图、岩性图、第四纪地质图、水文地质图、工程地质图、矿产图、古地理图和地球物理图等。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地质学界开始应用遥感技术进行地质信息制图,特别是利用多波段“陆地卫星”影像地质判读制图,卓有成效。并且成立了全国地质遥感中心,研究和发展遥感地质这门新学科。" }, { "instruction": "被子植物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显花植物门(Anthophyta)。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结构最复杂完善、最高级的一类种子植物。胚珠(受精后发育成种子)生在子房内,故名。具真花,故又名有花植物门(Anthophyta)。具双受精现象。茎的木质部以导管为主。可根据种子内子叶的数目分为胚仅具一个子叶的单子叶植物纲(Monocotyledoneae)及胚具2个子叶的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过去仅知可靠的被子植物化石最早出现于早白垩世,晚白垩世即大盛,繁盛至今,广布世界各地。20世纪90年代在中国辽宁西部北票晚侏罗世地层中发现被子植物化石古果(Archaeofructus),不仅提早了对被子植物出现时间的认识,也为被子植物起源和早期演化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中国新生代地层中被子植物化石很多。" }, { "instruction": "溻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浅水海域被沙嘴、沙坎或珊瑚礁封闭或接近封闭而成的湖泊。有的与海洋相沟通,或在高潮时与海洋相通,仍为海水,如中国河北昌黎县的七里海。有的完全与外海隔离,使原有的咸水逐渐转变为地表淡水,变为淡水湖,又称残迹湖,如杭州的西湖。淡水湖最后由于干涸可变为沼泽湿地或海积平原。天津附近的南大港和北大港,都是由贝壳堤所封闭的溻湖。沙坝和溻湖系列组成的海岸约古世界的1/4,是一种重要的海岸类型。" }, { "instruction": "歪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外形偏离理想晶形的晶体。晶体发育理想时,凡属于同一单形的各晶面都应具有相同的形状和大小,符合于晶体本身所固有的对称性。在歪晶中,同一单形的各晶面,它们的形状、大小都可不同而偏离理想形状,但物理、化学等方面的性质仍保持相同。此外,歪晶在几何外形上的偏离并不改变晶面间的夹角关系。因此,可以通过测角、投影等手段以及对晶面性质的研究,恢复出歪晶的理想晶形,并确定其真实对称。实际晶体在不同程度上都是歪晶。" }, { "instruction": "变质杂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厚度较大且组成复杂的变质岩系的统称。变质杂岩内除不同成因类型的变质岩外,还可有各种混合岩和花岗质岩石。它们往往受到多次变质作用和构造变形作用的影响,因此地质构造比较复杂。一套变质杂岩可能包括一个群以上的变质岩系和不同时期的侵入岩。但是由于研究程度较低,尚不能完全确定它们的形成时代,也不能进行地层单位的详细划分。" }, { "instruction": "小绥河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末志留世晚期。分布于吉林中部及辽宁西北部。原系“二道沟群”中、上部。命名地点在吉林中部永吉小绥河东山。为浅海相碎屑及碳酸盐沉积,下部由粉砂岩夹灰岩透镜体组成,含珊瑚Spongophyllum sugiyamai,Mucophyllum infundibula,Rhizophyllum applanatum,Squameofavosites jilinensis及三叶虫Calymene cf.blumenbachi等;上部由钙质、硅质粉砂岩、页岩夹灰岩透镜体组成,含腕足类Idioglyptus stigmatus及三叶虫Encrinurus sinicus,Otarion diffractum conveximargnatum;珊瑚Parathamnopora yongjiensis等。共厚千余米。与下伏下石炭统北通气沟组呈断层接触。" }, { "instruction": "落可岽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赣西北修水流域新元古界落可岽组与中元古界上双桥山群的不整合代表的构造运动。在修水流域发现落可岽砾岩,最大厚度224米,与双桥山群之间呈交角不整合接触。其不整合面凹凸不平,发育有古风化壳。在赣东北称九岭运动。此运动早于雪峰运动,距今约10亿年。" }, { "instruction": "中华弓鳍鱼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新鳍鱼次亚纲弓鳍鱼目中华弓鳍鱼科的一属。体形细长,背鳍基长,尾鳍后缘圆形。口裂中等,具尖锥形齿。体被菱形硬鳞,其外露部分具闪光质层,鳞片后缘有锯齿。尾半歪型,后缘凸圆。化石首先发现于山东蒙阴上侏罗统,以后陆续发现于很多地区。" }, { "instruction": "阿莫利卡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发生在法国布列塔尼(Bretagne,过去用Brittany)地区的晚古生代造山运动。修斯(E. Suess)命名,原主要用于欧洲西部,现在已多用海西运动或华力西运动替代。‘Armorican’一词源自‘Armorica’,是‘Brittany’的另一称呼,那里有阿莫利卡丘陵(Massif Armoricain)。" }, { "instruction": "四笔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正笔石目的一属。笔石体具有四个笔石枝,两侧对称。笔石枝下斜、平伸或上斜。胞管为直管状,单列。早奥陶世至中奥陶世,世界各地。中国产于南方及西北。" }, { "instruction": "土壤颜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太阳光照射到土壤表面时,红、橙、黄、绿、青、蓝、紫等可见光谱的一部分被土壤吸收,一部分被反射。这些反射的色光混合起来就是土壤表面所呈现的颜色。土壤颜色与土壤中的腐殖质含量、水分含量、暗色矿物(如氧化铁、氧化锰、黑云母等)含量、浅色矿物(如二氧化硅、氧化铝、碳酸钙等)含量密切相关。因此,土壤颜色是土壤物质组成及其性质的反映,也是判断和研究成土环境、土壤类型及其肥力特征的重要依据。" }, { "instruction": "碱性火山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此类火山岩的岩石化学特征与辉长岩玄武岩类似,SiO2 45%~52%,FeO、MgO、CaO含量较高,属基性岩类。碱含量稍高,K2O+Na2O>4%,可达9%,里特曼指数σ=3.3~9。矿物成分含碱性长石,暗色矿物为碱性暗色矿物、富钛辉石、富铁黑云母等。" }, { "instruction": "环境矿物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运用矿物学和界面化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研究第四纪以来矿物的发生、发展、变化、消亡等特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揭示记录在矿物中的环境演变信息;探索在被污染的环境体系中造成污染之物质的矿物类型、化学组成、结构特点及其与有害元素(物质)的种类、赋存、运移之间的关系,即从矿物学角度揭示环境污染的实质与过程;针对污染体系的特点,运用某些矿物的特殊性质,对环境进行治理、修复和保护;通过对矿物尘粒与微生物界面的交互作用的研究,探索粉尘致病的机理等。目前环境矿物学研究业已在保护人体健康、净化污染物、处置核废料、环境质量评价、环境效应调查等方面均取得了进展。作为一门发展中的学科,其研究内容和应用领域还将得到拓展。" }, { "instruction": "山地土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泛指山地发育的土壤。其含义包括两个方面:①从发生学的观点出发,山地土壤指具有明显垂直地带性特征的土壤;②从农业利用的观点出发,山地土壤系指地表切割剧烈,侵蚀较强,发育程度差,水热状况变化大,不宜大量发展农业生产的山区土壤,这类土壤可能没有垂直分布的特征。山地土壤的性状,因山体所在的气候带及海拔高度、山形、坡向及相应生物群落的改变而不同。它区别于平原土壤的主要特征:①随海拔高度的变化,土壤呈现有规律的分布;②不同坡向,发育的土壤有一定差异;③水蚀、风蚀、重力移动作用强,土层较薄,粗骨性明显,土壤发育微弱;④具多层性利用的特点。一般宜发展以林、牧业为主的多种经营。" }, { "instruction": "火山韵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火山活动由初喷期经历高峰期、衰退期到休眠期的整个过程称为一个喷发旋回。一个喷发旋回往往包括多次喷发活动,在两个旋回之间常常隔有一定的间断,表现为构造不整合、喷发不整合或具有一定厚度的沉积夹层。以上构成火山的韵律性喷发。" }, { "instruction": "垭子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早二叠世隆林期至中二叠世栖霞期。分布于陕西镇安、湖北郧西等地。为浅海碳酸盐台地沉积。主要为灰黑、灰色灰岩,与下伏石门垭组和上覆五里坡组均呈整合接触。厚172米。在陕西镇安城南东西口地区,含二个带:下部为Pamirina带,重要分子有Pamirina pulchra,P.chinlingensis,Biwaella provecta,Toriyamaia provecta;上部为Misellina带,重要分子有Misellina claudiae,M.ovalis;珊瑚Wentzellophyllum cf.kueichowense,Hayasakaia sp.。" }, { "instruction": "三工河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中国陆相下侏罗统上部的一个阶,位于八道湾阶之上,中侏罗统西山窑阶之下。阶名源自岩石地层单位“三工河组”,层型剖面位于新疆阜康城以南的三工河。三工河阶的底界生物识别标志有待深入研究后定义。阶内富含古植物、孢粉、藻类、双壳类、介形虫、叶肢介、昆虫和鱼类等化石。古植物主要有:Neocalamites carrerei,Cladophlebis gigantea,Todites denticulata,T.williamsoni,Sphenopteris sp.,Phoenicopsis speciosa,Phlebopteris brauni,Elatocladus,Ginkgoites hermelini,Sphenobaiera longifolia,Equisetites multidentatus,Podozamites lanceolatus等;双壳类:Ferganoconcha tomiensis,F.subcentralis,Sibireconcha anodontoides,S.jenisejensis,Tutuella cf.chachlovi,Unio sp.,Cuneopsis cff. johannisboehmi,Magaritifera sp.等。" }, { "instruction": "东南海道近海地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1944年12月7日于日本东南海道近海海底发生地震。震中位置33.75°N,130.0°E,震级8,震中烈度不详。极震区陆地部分,沿河铁路下沉,土石外流,桥墩显纵横裂缝。震后海啸波浪高达10米,海浪冲走房屋3000户,船舶冲走甚多。倒塌房屋5万户,伤亡不详。" }, { "instruction": "冰水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冰前湖(apron lake,frontal lake)。在冰川作用区外围,如冰舌末端附近由冰融水补给的湖泊。冰水三角洲和纹泥是冰水湖的主要沉积物。" }, { "instruction": "中心城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亦称核心城市。是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中起主导作用的城市。中心城市的发展必然要开发利用周围的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通过生产协作、技术支援、产品交换等各种途径,带动周围地区经济的发展。" }, { "instruction": "文化中心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球上某一种文化特征最典型、最集中的地方。文化中心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和文化的发展而变化。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必然带来一种文化的兴起和另一种文化的衰落,从而导致,文化中心的变迁。20世纪90年代以来,现代世界主要有二大文化中心:北美和西欧。有人预言,未来世界文化中心将是东亚。文化中心在小范围内也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教育、艺术、科技活动中心,如中国的北京、上海,中国西北地区的西安、兰州,中国城市内的社区。" }, { "instruction": "排水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流通湖(drained lake)、开口湖(outlet lake)。湖水向外排泄的湖泊。排水湖的水量(Q)变化,取决于4个主要变数:X(湖面降水量)、Y1(注入湖泊的河流径流量)、Z(湖面蒸发量)、Y2(从湖泊流出的河流径流量)。其水量变幅为ΔQ=(X+Y1)-(Z+Y2)" }, { "instruction": "武都山字型构造体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原称陇南山字型。甘肃南部武都地区形状似“山”字的构造体系。它的前弧弧顶位于武都一带,宽约30余千米,前弧主要由若干条较大的弧形冲断层与其他压性结构面,以及与之横切的呈放射状展布的张断裂等所组成,脊柱位于礼县、武山及通渭、华家岭一带。主要特征是:①位处中国心腹地区,是不同构造体系的复合地带。②横向来看,属于秦岭昆仑纬向构造带内一系列山字型或弧形构造的一个;纵向来说,又是中国中部一系列山字型或弧形构造的组成部分。③前弧两翼曲度不同,东翼较陡,西翼较缓。④前弧相当宽阔,发育良好,但相对于脊柱要微弱得多;这正是此类依附于纬向构造带(或经向构造带)而形成的山字型亚型的共同特征。它反映了中国中部曾经发生过自北而南的推挤作用。" }, { "instruction": "岩溶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可溶岩地区造成各种地表及地下形态的发生及演化的一切作用。其含义因岩溶发育概念的差别而不同,从接近于溶蚀作用的同义词一直到表示岩溶发育的全部过程(除溶蚀外,尚包括地质构造、机械侵蚀等因素在内),而不管它发育阶段和完善程度。" }, { "instruction": "支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汇入主流的各级水流。其规模有大有小,如湖南的湘、资、沅、澧四水即为长江的支流。通常把直接汇入干流的支流,叫一级支流,汇入一级支流的支流叫二级支流。依次类推,还有三、四……级支流。" }, { "instruction": "软舌螺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分布于古生代的一类锥状壳化石,多归入软体动物门为一独立的纲,但其分类位置尚无定论。壳钙质,呈左右对称的锥状,断面近三角形或为透镜形、椭圆形等,壳长一般是几毫米至几十毫米,直或微弯曲。壳口腹面常伸出唇状突起。软舌螺胎壳尖锥状、柱状或球状,壳的幼年部分常分隔成几个房室。壳口具口盖,口盖的内部具一或两对左右对称的肌痕,口盖与壳口间具一对支持物。目前主要根据唇的有无分为原始无唇的直管螺目(Orthothecida)及较进化的有唇的软舌螺目(Hyolithida)。全为海生。寒武纪至二叠纪,世界各地,以寒武纪最多。代表属为软舌螺(Hyolithes)。中国下寒武统中软舌螺十分丰富,寒武纪最早期小壳化石中也有此类化石。" }, { "instruction": "剑龙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传统分类系统中鸟臀目(Ornithischia)的一个亚目——剑龙亚目。剑龙类可被定义为与剑龙(Stegosaurus)关系比与甲龙(Ankylosaurus)关系更为接近的所有板盾龙类(Thyreophora)。该类动物的特征为:小到大型,四足行走,肩棘存在,身体沿颈部、背部及尾部上方中线处披有两列直立的角质盾板,尾末端有两对尖锐的骨质刺。该类化石生活于早侏罗世至晚白垩世早期。在非洲、亚洲、欧洲和北美洲晚侏罗世地层中发现许多完整的骨架,中国四川盆地是已知剑龙类最为丰富的地区,如华阳龙(Huayangosaurus)、沱江龙(Tuojiangosaurus)、嘉陵龙(Chialingosaurus)、重庆龙(Chunkingosaurus)等。该类群化石背椎高,荐椎常由彼此愈合的5~6枚组成,荐部神经索大大扩大,后肢一般显著长于前肢而使整个身体背部拱起。剑龙类背部的角质盾板的形态与排列可能是种间识别的一个重要依据,它的生理作用也许与身体和外界环境的热量交换有关。" }, { "instruction": "赵池沟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古元古代。分布于内蒙古阿拉善左旗赵池沟及宁夏黄旗口百寺口南水一带。为变质岩系,下部为二云石英片岩和二云长石石英片岩,上部为黑云斜长变粒岩、二云斜长变粒岩,含石墨。变质程度属绿片岩相。原岩为泥质砂岩。侵入的花岗岩中黑云母KAr年龄为18.9亿年。与上覆中元古界黄旗口群呈不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农业地理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经济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是以研究农业生产的地域布局、差异规律和农产品交换、流通为对象的学科。主要研究内容是:地域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农业评价;农业历史地理;农业土地合理利用;农业地域类型;农业综合区划及部门区划;农业部门地理;农产品交换的地域分异;农业地图和农业地理学的定量研究方法等。" }, { "instruction": "迹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液体质点运动所走过的轨迹线。或某一给定的水质点在一个时段内所流经的轨迹线。每一液体质点有一运动轨迹,所以迹线是一簇曲线。恒定流时液体质点运动的迹线与流线相重合。" }, { "instruction": "溺谷海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河口海岸的一种。下沉海岸的一个类型,是在平原海岸中,海水淹没大河口形成口部有沙嘴的海岸。" }, { "instruction": "黄土岩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黄土中有一定含量的钙质成分,受地下水溶蚀后可形成许多孔隙,并逐渐扩大形成地下洞道。洞道局部顶板塌陷则形成近垂直的黄土陷穴,与石灰岩中的洞道和溶斗的形态颇为相似。但黄土洞道与陷穴是以地下水机械侵蚀作用为主,溶蚀作用为辅的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形成的,是一种假岩溶现象。" }, { "instruction": "保德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中国陆相中新统顶部的一个阶,位于通古尔阶之上,上新统高庄阶之下。层型剖面选在山西保德腰庄冀家沟“保德三趾马红土”。保德阶以产三趾马动物群为特征,其中以奇蹄目的三趾马属和大唇犀属,啮齿目的鼠形类占优势,本阶出现较丰富的新属类,主要有Sinocastor,Kowalskia,Sinocricetus,Eozapus,Lophocricetus,Apodemus,Alilepus,Ochotona,Mustela,Machairodus,Tetralophodon,Stegodon,Hipparion,Chleuastocherus,Cervavitus,Honanotherium,Gazella等。" }, { "instruction": "布尔迪加尔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国际海相新近系中新统的一个阶,位于阿基坦阶之上,兰海阶之下。本阶含双壳类化石Pecten burdigalensis等。布尔迪加尔阶一名源自法国阿启坦盆地一谷地名的拉丁名Burdigala。现为国际通用的一个阶。其底界位于浮游有孔虫Globigerinoides altiaperturus的最低层位附近。" }, { "instruction": "低潮高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在海平面低潮时四面环水,但在高潮时没入水中的自然形成的陆地。低潮高地在确定沿海国领海基线时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13条规定,如果低潮高地全部或一部与大陆或岛屿的距离不超过领海的宽度,该高地的低潮线可作为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如果低潮高地全部与大陆或岛屿的距离超过领海的宽度,则该高地没有其自己的领海;除在低潮高地上筑有永久高于海平面的灯塔或类似设施,或以这种高地作为划定基线的起讫点已获得国际一般承认者外,低潮高地不应作为划定基线的起讫点。" }, { "instruction": "恭兹冰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欧洲阿尔卑斯北部晚新生代第三个冰期,以山麓剥蚀面上风化较强的老砾石层为代表,它们呈带状分布,而山麓剥蚀面已被抬升,与河谷无关,这个冰期与北欧的梅纳帕冰期相当。" }, { "instruction": "模-数转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即模拟-数字转换。将连续变化的模拟量转换为离散数字量的过程。连续变化的模拟量如电流、电压、光亮度、温度、速度等物理量信号,经过抽样、量化和编码变成数字形式。在数字图像处理系统中的摄像机、数字化扫描仪等一类的模-数转换装置,能把影像变为数字记录提供给计算机处理。" }, { "instruction": "海底地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海底发生的地震现象。大洋有沿洋中脊中央裂谷或垂直洋中脊的转换断层带分布的浅源地震带以及沿岛弧海沟系分布的浅源地震和深源地震带。有人认为浅源地震多发生在张力作用带,深源地震常发生于挤压作用带,并以此作为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说的论据。" }, { "instruction": "波周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海浪要素之一。即相邻两显著波峰相继经过一固定观测点所经历的时间。周期“T”以秒表示。平均周期可视为最可能的周期。海浪(风浪、涌、近岸波)周期界在1~30s之间。" }, { "instruction": "伴生构造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同一地质时期、同一动力方式作用下,不同形态、不同性质、不同规模和不同序次相伴而生的各种构造形迹。" }, { "instruction": "西风飘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盛行西风的吹送下,海水自西向东大规模流动所形成的海流。在北半球,西风飘流是墨西哥湾暖流和黑潮的延续,分别称为北大西洋暖流和北太平洋暖流。在南半球,各大洋西风飘流连在一起,形成横亘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的全球性环流。" }, { "instruction": "锰质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富含锰矿物的沉积岩。主要矿物成分有:硬锰矿、软锰矿、水锰矿、菱锰矿、褐锰矿等,混入物有二氧化硅、氧化铁、粘土及少量砂质。一般呈黑色、暗褐色。有的很软,呈土状,能污手。也有的很硬,呈鲕状、肾状。菱锰矿呈淡灰色、粉红色,显微粒状。往往呈层状、透镜状或结核状产出。锰质岩是在海洋及湖泊盆地中沉积形成的,在现代深海沉积有锰结核。在风化壳中也有次生锰质岩形成。" }, { "instruction": "新年代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研究新生代以来,尤其是新近纪以来不同尺度、不同类型、不同强度地质事件发生、发展和消亡时间要素的学科。也称年轻地质体年代学。新年代学是新构造学,特别是活动构造学和古地震学不可缺少的技术支撑,包括碳十四法、加速器质谱碳十四法、钾氩法、铀法、铀系不平衡法、热释光法、光释光法、裂变径迹法、电子自旋共振测年法和宇宙成因核素法等测年技术。" }, { "instruction": "山麓剥夷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山麓剥夷面是干旱、半干旱及稀树干草原(像季节性湿润——干旱)气候条件下,通过矮悬崖平行后退而成6°~7°低倾角的上凸形地面的地貌发育理论。尽管广阔的上凸形低起伏地面在木少地区客观存在,但因缺乏对半湿润环境下侵蚀过程和速率的研究,山麓剥夷面的发育机理仍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分析。" }, { "instruction": "生物沉积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研究与生物有关内容的沉积学分支学科,是生物学与沉积学之间的边缘学科。研究内容包括不同沉积环境的生物化石(含遗迹化石)组合、生物的生态特征、造岩作用(如生物造礁),生物分解的各种有机组分对成岩、后生、表生作用的影响。探讨生物对沉积、成岩阶段及成矿作用的影响。" }, { "instruction": "缨翅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代表种蓟马。具有缨形翅的小型昆虫,多数吮吸植物的汁液,有时候成为较次要的害虫。化石出现于白垩纪,中国尚未发现。现生550属6000余种,中国有124属336种。" }, { "instruction": "帐篷构造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主要出现在潮坪白云岩中,当白云岩与石膏、硬石膏成交互纹层时,石膏的脱水或硬石膏的水化,引起岩石体积的收缩或膨胀,在平面上呈多边形的盘形,在剖面上形成低幅度的倒“V”字型构造。" }, { "instruction": "限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构造体系复合的一种。两个不同时期的构造成分,走向彼此显著不同,较晚构造终止于较早构造的复合现象。这种现象因系受较早构造界面的限制所致,故名。较晚构造称为被限制构造,较早构造叫做限制构造。限制构造可以是次生构造或原生构造,被限制构造大都是次生构造。这种复合现象也见于脉状矿床中。根据限制关系可以判断复合构造成分的相对时期。" }, { "instruction": "包裹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矿物在生长过程中所捕获的包裹在晶体内的他种物质,并与主矿物存在着相界限,其大小和形状不一,固、液和气态都有,这种包裹体通常称为原生包裹体。原生气、液态包裹体对于研究矿物形成时的物理化学条件有重要意义。" }, { "instruction": "旅游区规划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为了保护、开发、利用和经营管理旅游区,使其发挥多种功能和作用而进行的各项旅游要素的统筹和具体安排。" }, { "instruction": "地质遗迹保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质遗迹是地球历史的物证,是现今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特殊的自然资源,是人类的宝贵财富。地质遗迹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人类对地质遗迹资源的利用是通过对地质遗迹资源的开发和保护过程实现的,当前,切实保护好珍贵的地质遗迹资源,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地质遗迹保护是自然保护的重要内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有地质(古生物)工作组,负责审定具有全球意义的地质遗迹,中国地质遗址保护工作主要由国土资源部归口管理。" }, { "instruction": "视觉对比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不同符号物理刺激的差异给读者造成的一种视觉感受效果,这种效果使人对符号的差异感得到增强,以至忽略符号间存在的共同性。视觉对比是通过扩大不同符号间的差异来实现的,用以区分不同的对象类型。视觉对比包括形状对比、尺寸对比、色彩对比、纹理对比等。" }, { "instruction": "干热风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持续一定时间有一定风速、高温、低湿而危害作物生长的灾害性天气。出现时温度反常增高,伴有一定风速的低湿环境下加剧了蒸腾,而影响小麦、水稻灌浆。我国华北、西北和黄淮地区的春末夏初较易出现,可造成作物减产5%~20%不等。它的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有纯旱风型,高温并不明显,但风速大、湿度小,有雨后热枯型。通常用温、湿、风三要素组成干热风气象指标,加上不同的作物要求来判断干热风的出现和危害程度。" }, { "instruction": "垦殖指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衡量一个地区对土地开发利用水平的单项指标。是指地区内的耕地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百分比。" }, { "instruction": "淀积粘化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美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诊断表下层之一。拉丁文argilla,意为白粘土,是其名称来源。A层与B层间有明显的质地差,淋溶土纲是淋溶作用造成的,而老成土纲则还受化学风化的影响。特征是结构体表面有定向粘粒胶膜,有时有明显的蜡状或绢丝光泽。标准是Bt层的粘粒含量应超过A层20%,其连续厚度应占A1层加A2层厚度的十分之一。" }, { "instruction": "广西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丁文江1929年创名。中国西南地区志留纪末和泥盆纪初的地壳运动,与欧洲加里东运动相当。广西早泥盆世洛霍考夫阶下部莲花山组与前泥盆系间有交角不整合,见于贵县、邕宁、武宣、蒙山、桂平、容县、修仁等地。莲花山组以及大致同时的磨拉石相地层,直接盖在龙山群今称防城群,时代为罗德洛世普里道利世所的许多地层单位之上,各地下盘最新地层的时代差别很大;上盘最老地层呈现穿时现象,这都意味着广西运动所依据的是貌似单一的大角度不整合,并非一次褶皱运动所造成。" }, { "instruction": "土地类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土地各个构成因素(土壤、岩石、地貌、气候、植被和水分等)性状不同量的不同组合。土地类型的性质取决于上述因素的综合影响,而不从属于其中任何一个单独因素。土地类型是土地利用的物质基础,也是土地评价的基本单元。若以土地作为总体,土地类型就是总体中的个体,因此,人类在生产活动中利用土地实质上是利用土地类型。依据一定标志划分土地类型的工作称为土地分类。由于分类目的不同,存在着多种土地分类。" }, { "instruction": "自然疫源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自然界某些野生动物中,长期保存某种传染性病原体的地区。在自然疫源地内,某种疾病的病原体可以通过特殊媒介感染宿主动物,长期在自然界循环,不用依赖于人延续其后代,并在一定条件下传染给人,造成人间流行。疫源性疾病具有地区性、季节性的特点,并受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如垦荒、水利建设等改变了原来的生物群落,使病原体赖以生存的宿主、媒介发生改变,因而导致自然疫源地的消灭或产生新的疫源地。掌握自然疫源地的分布规律,可以对这些疾病的发生进行预测预报,以便预防疾病的传播和消灭某些疾病的原始疫源地。" }, { "instruction": "宣威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宣威煤系。时代属晚二叠世。自下而上分四段:第一段为黄绿色、浅黄、浅灰色粉砂岩夹粘土岩、粉砂质泥岩及炭质泥岩,含植物化石并夹煤8层,厚53米;第二段为深灰色粉砂岩、泥岩夹细砂岩,发育大型交错层理,含大量植物化石并夹煤17层,厚95米;第三段为深灰色粘土岩、泥岩及粉砂岩,含煤5层,厚25米;第四段为黄灰、黄绿色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夹细砂岩、粘土岩,仅见煤线或薄煤层,厚67米。常见自下而上由砾岩→砂岩→粉砂岩→粘土岩→炭质页岩或煤层构成的韵律,底部往往有冲刷面。与下伏峨眉山玄武岩呈假整合或整合接触,与上覆飞仙关组或凉风坡组等整合接触。总厚241.7米。在宣威地区,第一、二和三段含植物化石Gigantopteris nicotianaefoliaLobatannularia multifolia组合,第四段为Gigantonoclea guizhouensisUllmannia cf.bronnii组合。为河流冲积相和滨海沼泽相沉积。分布于云南盐津—昭通、鲁甸—会泽、宣威—富源、师宗—弥勒一带,贵州赫章妈姑—盘县土城一线以西地区,呈南北向展布。南北变化不大,东西变化明显,厚72~385米。" }, { "instruction": "自变质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岩浆岩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中,由岩浆中析出的挥发分,呈气态或液态与该岩体内基本固结的岩石发生交代作用,使其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发生变化的一种变质作用。因为引起变质作用的气水热液与受变质岩石本身有密切的成因联系,故称为自变质作用。这种变质作用形成的蛇纹岩、青磐岩、云英岩、黄铁绢英岩、次生石英岩等往往与某些矿床有密切关系。" }, { "instruction": "岛弧火成岩构造组合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洋内岛弧常常是不成熟岛弧,代表初始俯冲作用的产物,其典型组合是,方辉橄榄岩、岛弧拉斑玄武岩和高镁安山岩。随岛弧成熟度增加,钙碱性玄武岩增多,地壳厚度增加。埃达克岩亦是岛弧火成岩的典型类型。" }, { "instruction": "变余砂状结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变余结构的一种。在变质较浅的砂岩中仍保留原岩的砂状结构。但岩石中的胶结物常由于重结晶作用而形成新的矿物。" }, { "instruction": "莲花山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用于中国下泥盆统最底部的一个阶。以含鱼类Asiacanthus,Yunnanolepis等为其特征。由于建阶层型为山麓滨海沉积,且底界不清,本阶现已不再使用,待另行建阶。" }, { "instruction": "扬吉布拉克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长城纪。分布于新疆兴地塔格辛格尔及帕尔岗塔格以南扬吉布拉克一带,为浅变质岩系。主要为轻微变质的碎屑岩建造,为变质砂岩、变质长石砂岩、变质粉砂岩、绢云千枚岩等。沿走向该群与波瓦姆群上部相当。与下伏兴地塔格群为不整合接触。厚650~2547米。" }, { "instruction": "长石砂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长石碎屑含量大于25%的砂岩,长石的种类多为酸性斜长石和钾长石。一般为粗砂状结构,肉红色至灰色,分选性和磨圆度变化较大,由很好至极差。常含较多的杂基,胶结物多为碳酸盐质、硅质、铁质。当砂粒中含较多量的石英碎屑(石英大于75%)时,即过渡为长石石英砂岩(feldspathic quartz sandstone),或称次长石砂岩(subarkose)。当岩石中含大量杂基时,则属长石杂砂岩(feldspathic graywacke)。长石砂岩多由长英质母岩,如花岗岩、片麻岩经机械风化,短距离搬运,在山前或山间盆地堆积而成。" }, { "instruction": "地貌分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地形分析。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地质作用作用于岩石过程交相作用的结果。地形的形成与发展取决于内力引起的构造运动强度与外力侵蚀、剥蚀强度和岩石抗蚀性之间的对比关系。根据可以直接观测地形和外力过程,演绎推断不能直接观察到的地壳运动的进程和发展的方法,对地貌成因和形成过程进行分析,叫做地貌分析。" }, { "instruction": "hypautochthonous granite,parautochthonus granite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重熔作用或再生作用所形成的具有一定活动性的花岗质混合岩浆,受到构造运动的影响而有所移动,并在离原地不远的地方形成的一种混合花岗岩。" }, { "instruction": "南非有色地域人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尼格罗地理人种的一支,分布于非洲最南端,是较晚出现的混血居群集团。其体质特征大体与尼格罗人种近似,基因中除布须曼、霍屯督和班图基因外,尚有高加索、马来亚和印度等种族基因。" }, { "instruction": "第二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世纪中期,阿杜纳(Arduina,1759)创用“第二系”一名,代表现在所称的中生界。久已废弃不用。但目前在少数欧洲出版的著作中,继续使用“第二系”一名。" }, { "instruction": "头贝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腕足动物门有铰纲穿孔贝目的一属。壳体巨大,近球形或横卵形。两壳双凸型,腹壳凸度更大。腹喙尖长,近垂直或强烈弯曲。铰合线短。铰头贝合面发育,三角孔上盖以三角双板,具卵圆形茎孔。壳面光滑,仅具同心纹。壳疹细小而紧密。两壳内皆有中隔板,背壳内腕环长而宽,平行于背壳内部边缘,并附有长刺。主突起长杆状。中泥盆世,世界各地。中国产于南方中泥盆统上部。" }, { "instruction": "阿提克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译亚蒂克运动。史蒂勒(1924)创名。发生于中新世萨尔马特期(Sarmatian)与蓬蒂期(Pontian)之间的构造运动。属阿尔卑斯运动第九幕。发现于阿尔卑斯、喀尔巴阡、狄那里克、高加索、塔夫利达山及其他地区。前苏联文献认为发生于上中新世萨尔马特与默奥提克阶之间的幕。" }, { "instruction": "第四纪沉积矿床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第四纪由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各种矿床。包括:①机械沉积矿床,由于机械作用所形成的具有工业价值的矿石、矿物堆积,如某些海成沙和风成沙便是良好的玻璃用砂和造型用砂矿床;②化学沉积矿床,由于化学作用而使含矿的天然水溶液(真溶液或胶体溶液)产生沉积而形成的矿床,如海洋、湖泊中的蒸发沉积盐类矿床和胶体溶液沉积的金属矿床;③生物化学沉积矿床,是由生物遗体形成的一种外生矿床。" }, { "instruction": "低度城市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亦称受抑城市化。城镇人口的实际增长速度低于城镇工业、商业、科教文卫等企事业的发展所需要的人口增长速度。这种情况主要是人为政策的结果,如中国、俄罗斯、东欧国家。" }, { "instruction": "大肠癌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大肠黏膜的恶性肿瘤。为常见的消化道癌瘤。主要与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饮食有关。其发病还与血吸虫病分布地区有一定关系。按发生部位分结肠癌和直肠癌两种,后者较多见。早期症状有排泄习惯改变,粪便带血和黏液,易与痔疮、痢疾相混淆。可通过直肠指疹,乙状结肠镜检查,钡剂灌肠,X线摄片和活组织检查明确诊断。中国东南沿海的上海、浙江、福建、江苏以及内蒙古、山西、安徽等省市的大肠癌死亡率较高。在少数民族中,大肠癌死亡率以蒙古族为最高,彝族最低。适当控制或少吃高脂肪、高蛋白食物,多吃新鲜的含高纤维的蔬菜、水果等,对防治大肠癌有积极作用。" }, { "instruction": "四色印刷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印刷中采用4种基本颜色:黄、品、青、黑,简称四色印刷。见CMYK表色系统。" }, { "instruction": "北海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属更新世中期(即周口店期)。分布在广东雷州半岛北部的北海、合浦、廉江、吴川、湛江、遂溪等地和海南岛北部。本组以冲积物为主,下部为棕黄色、灰黄色、灰白色砾石、砂砾和砂,砾石多呈次棱角—半浑圆状,砾径自北向南逐渐变小,砾石以脉石英为主,砂砾石已轻度胶结,胶结物为砂质、泥质和铁质,局部地区本组底部有一铁质岩层,厚数厘米至数十厘米;上部为黄褐色、棕黄色粉砂及粘土质砂,含极少量砾石。本组厚度一般为数米至十余米,局部地区可达数十米,在雷州半岛一般自东向西变薄。在个别地区,如遂溪县在本组顶部覆盖一层橄榄玄武岩,厚约50厘米。与下伏湛江组呈假整合接触。在海南岛临高一带,覆盖在石峁岭火山岩之上。含较多孢粉,木本花粉有Sapindaceae,Moraceae,Proteaceae等,草本花粉以Gramineae和Artemisia为主。在合浦地区,孢粉下段组合以木本花粉为主,反映为热带森林植被景观,而上段以草本花粉为主,为稀疏草原植被景观,气候干热。雷琼地区本组含较多的玻璃陨石(雷公墨),裂变径迹测年为70~60万年,陨石表面有特殊的结构、构造,宇宙玻璃陨石记录了北海组形成的年代。古地磁测定位于松山极性时和布容极性时的界线上,与陨石测得的70~60万年时代相吻合。" }, { "instruction": "冰水阶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山谷及山前地带,冰期时冰水形成的大量碎屑堆积,经后期流水的侵蚀切割而造成的阶地,称冰水阶地。此种阶地展布的明显特征是向下游逐渐尖灭。" }, { "instruction": "棋盘格式构造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井字型构造(crisscross structure),又称网状构造(network structure)、X型构造(xtype structure)。由两组互相交叉的扭裂面或扭裂带所组成的一种构造型式。两组断裂面之间的夹角,一般为直角或者近于直角,有的则呈锐角或钝角;往往将岩块(或地块)切割成(b)复杂型棋盘格式构造(据邓乃恭)整齐的方形或菱形。根据两组扭裂面的扭动方向并参照其夹角,可判断主应力的方向,起初最大主应力一般指向其锐角平分线方向。它可由两组扭裂面组成,形态较简单(见(a)图);也可由两组扭裂带形成,往往相当复杂(见(b)图)。这类构造不论规模大小都极为普遍。小型的如网状节理、X节理和菱形节理;大型或中型的如纵横交错的断层网;巨型的常出现在巨大的稳定地块上,有时决定大陆的轮廓。按其力学成因和构造特征,又分为:由挤压或引张作用形成的和由扭动作用产生的两类。中国东部大义山式断裂与其伴生的泰山式断裂两组共轭扭裂,形成扭动型棋盘格式构造。" }, { "instruction": "古遗迹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研究地史时期生物生命活动所形成的化石记录的科学。其研究领域十分广泛,最主要的是研究造成遗迹的生物(即造迹生物)类型,解释这些遗迹所代表的生物行为习性,研究遗迹的形成和保存过程,恢复造迹生物的生活条件,从而解释遗迹所代表的环境条件等。" }, { "instruction": "岩溶天窗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下河或溶洞顶部通向地表的透光部分。在中国北方岩溶区,则习惯把岩溶含水层上部隔水盖层缺失的地段称为岩溶补给天窗。" }, { "instruction": "岩石塑性表象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岩石在自然条件下具有塑性的种种表现和现象。主要有:①地震发生时,除产生各种高频率弹性波外,还有一种所谓的塑性波,其频率较低、传播速度较慢、振幅较大、破坏性较强,反映即使在极短的时间承受负荷时,岩石除具弹性表象外,也同时具有塑性表象;②从全球整体看,大陆和海洋地区有相当高的均衡补偿作用;③自然界岩石发生显著的塑性变形,可表现为剧烈的倒伏褶皱、盘桓褶皱和各种复杂的扭曲等;④自然界中各种形态奇特的镶嵌砾石和变形砾石。" }, { "instruction": "环太平洋造山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古太平洋封闭和新太平洋形成过程中形成的一个环绕太平洋的巨型造山带。东亚环太平洋造山区包括古太平洋演化过程中形成的东北亚造山系和亚洲东缘造山系,以及现今太平洋与亚洲大陆之间的西太平洋沟弧盆体系。具有宽阔的滨太平洋陆缘活化带,是这一造山区的突出特征。" }, { "instruction": "超基性火成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超基性火成岩或超铁镁质火成岩,岩石中二氧化硅含量低,几乎全部由铁、镁质矿物如橄榄石和辉石组成的火成岩岩石。颜色较深,比重较大。" }, { "instruction": "普通经济地理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综合经济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理论层次最高的一个分支。是在经济地理学各分支学科发展基础上逐渐成熟、完善而成。是指把经济活动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关系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论的学科。其基本内容包括:经济地理学发展简史,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性质、任务与方法,经济区位——生产力布局原理,经济区戈廿、区域规划等。对整个经济地理等研究与发展具有指导意义,与经济地理学其他分支密切结合,相辅相承,互相促进。" }, { "instruction": "土壤微生物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研究土壤微生物的分类、分布和发育,以及它们与土壤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的学科,属土壤学与微生物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探索土壤微生物的各类组成及其活动规律,为土壤资源的持续利用、土壤施肥、农业病虫害防治,以及被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等提供依据。" }, { "instruction": "大耗水工业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生产运营中需耗用大量水资源、单位产品耗水量较大的工业 部门。一般大中型工业企业耗水量可分4等11级,其中一、二等工业企业 (日用水量超过20 000t)为大耗水工业。按对水源不同要求,其发展、布局对水源因素须作不同考虑:一类如电力、钢铁、有机化工、石油化工、氮肥、基本化工等工业部门,耗用水量较大,须紧靠大型稳定水源地,有的特大型企业更须有2个以上水源地;另一类如造纸、人造纤维、感光胶片、制糖、印染、制药、有色冶金等工业企业,须考虑接近丰富或优质水源地;再一类如林产化工、纺织、食品加工、选矿、选煤、重型机械制造等工业企业,必须接近有充分保证的水源地。" }, { "instruction": "遗迹社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具有相似的行为习性,属于相同的营养群,在底质中占据相似的梯序或位置的一群遗迹种,它们在形成遗迹化石类型、底质中的活动水平和觅食方式等方面具有相当的一致性,以此种方式组合在一起遗迹化石称为遗迹社群。遗迹社群的形成包括三个因素:①身体结构:主要指固定潜穴,半永久性,可能分支,如觅食迹、居住迹和耕作迹和由游移动物形成的过渡性潜穴,如牧食迹、爬行迹和停息迹;②食物源:营养类型是遗迹化石分析的基础,可分为食沉积物、悬浮觅食、园艺觅食和化学共栖觅食;③空间利用:与梯序对应。遗迹社群的提出,不仅使得遗迹学研究从遗迹相进入到遗迹社群层次(与古生态学研究中的营养群分析相当),提高了研究的深度和精度,而且将生物的行为习性与生存环境更为紧密地联系起来,从而可为古环境分析提供重要的信息。" }, { "instruction": "构造体系多级控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不同级别构造体系对矿产分布的逐级控制作用。区域构造体系中不同规模构造对矿产分布的控制作用。在一个区域内,构造体系所属的第一级构造,往往控制成矿区或成矿带的展布,第二级构造常决定着矿区或矿田,第三级构造则制约着矿床和矿体。不同等级的构造体系(或构造形迹)之间彼此具有成生联系和挨次控制关系,因此它们对矿产的分布就起到了多级控制的作用。在矿产普查勘探以及水文地质、地热地质工作中,运用第一级构造控制的规律,是属于战略性的;运用第二、三级构造控制的规律,是属于战术性的。根据这种理论指导找矿,特别是预测隐伏矿体,一再获得成功。" }, { "instruction": "渭河谷地黄土岩石地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渭河下游谷地,西至宝鸡,东以潼关为界(长约300千米),北有黄龙山等与陕北黄土高原相邻,南以秦岭为界范围内的黄土岩石地层区域性特征及划分。自北而南又可分为3个亚区:渭北高原、渭河河谷及秦岭北坡山前带。有代表性的黄土地层剖面如合阳鹅毛村、宝鸡寺沟焦家湾、长寿山、蓝田李家坪、南米沟陈家窝子以及渭南阎村W7钻孔等。综合典型黄土地层剖面的岩性特征及其在地区上的分布,本区黄土岩石地层划分为4个组,其地质时代分别相当于早、中、晚更新世和全新世。从基岩山前到河谷方向黄土堆积的特点是,或与洪积的卵砾石层和河流的冲积物同期异相,或覆盖于冲积的砂卵石层及粘土层之上,由坡积成因→坡积—洪积→洪积→冲积成因。" }, { "instruction": "穴居似兔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发现于中国的小型兔猴。M2长2.65毫米,宽1.9毫米,M3长3.55毫米,宽1.8毫米。下臼齿缺下后附尖,但具有深的下臼齿后尖槽以及连接下原尖和下后尖的强大的脊,推测上臼齿具有典型兔猴的进步特征。化石为保存有M23的右下颌残块,产于江苏溧阳上黄的裂隙B的中始新世地层中。" }, { "instruction": "同位素地质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研究自然界同位素丰度、组成、分布及其变化规律,并将这些研究应用于地球和行星科学的基础学科。其分支学科有同位素地球化学与同位素年代学。同位素地质学在岩石圈,特别是在地壳物质的研究中获得了十分广泛的应用,许多重大基础地质问题的提出和解决都与之密切有关。它在地球和行星科学研究中显示出了无比的优越性和广阔的应用前景,成为地学领域中最为活跃的学科之一。" }, { "instruction": "笔石体复杂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笔石体因枝数减少而逐渐简化是笔石演化总的趋势之一,但在正笔石的演化过程中,出现笔石体由于笔石枝增多而由简单变为复杂的现象,称为笔石体复杂化,为穆恩之于1963年提出。笔石体复杂化的方式有侧枝的增多、次枝的发生及幼枝的发生等三种类型。据其发生特点及地史分布规律可分为三个阶期七次复杂化:①中奥陶世均分笔石动物群侧枝的增多;②晚奥陶世纤笔石动物群次枝的发生,又可分为以卡拉道克初期的丝笔石(Nemagraptus)、卡拉道克末期的肋笔石(Pleurograptus)、阿什极尔末期的棠垭笔石(Tangyagraptus)等为代表的三次复杂化;③志留纪单笔石动物群幼枝的发生,又可分为以瓦伦期后期的反向笔石(Diversograptus)、温洛克期的弓笔石(Cyrtograptus)、罗德洛期的线痕笔石(Linograptus)等为代表的三次复杂化。笔石体复杂化是笔石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的正常发展,是笔石演化的一个趋向,对研究笔石的系统分类、演化及含笔石地层的划分等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 { "instruction": "玻屑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火山碎屑物质。粒径一般小于0.5毫米,有时达1~2毫米。为富含水分与其他挥发分的半凝固状态的炽热熔浆,在火山喷发过程中,因挥发分骤然膨胀炸碎冷凝而成。绝大部分玻屑由酸性或中酸性的熔浆生成。中基性熔浆形成的玻屑少见。常见的形态有弧面棱角状和浮岩状两种:前者在显微镜下呈弓形、弧形、镰刀形、月牙形、鸡骨状、海绵骨针状等;后者是没有彻底炸碎的弧面棱角状玻屑,内部保留较多气孔,形状如浮岩。" }, { "instruction": "玄武粗安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用于粗安岩与粗面玄武岩之间的过渡岩石的岩类术语,亦即与过饱和岩类中玄武质安山岩相类似的名称。按化学成分分类位于TAS图解S2区内。" }, { "instruction": "长山虫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三叶虫纲褶颊虫目的一属。头鞍细长,锥形或截锥形,光滑。眼叶长,新月形,位于中后部。固定颊狭,内边缘宽平。尾部甚宽,前侧角向两端延长成菱形,边缘窄而明显。尾轴长锥形,分为5节。产于中国北方上寒武统中部。" }, { "instruction": "风暴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于强烈的大气扰动(如强风和气压骤变)所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高现象。风暴潮往往引发潮灾,中国是世界上多风暴潮国家之一,历史上多次受到潮灾。风暴潮产生的沉积物叫做风暴潮沉积物,可作为地质条件的记录,用于层序地层学中。" }, { "instruction": "平而关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erguan movement黔中和黔南中三叠统关岭组(安尼阶)与上部法郎组(拉丁阶)之间的构造运动,一般为整合,局部假整合,属印支运动第二幕。" }, { "instruction": "锈纹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最常见的土壤新生体之一,是氧化还原作用交替下,土壤中的铁化合物淀积的结果,呈锈黄色的条纹,多发生在地下水位附近。当土壤中多水时,铁呈还原态,能溶解移动,一旦少水转为氧化环境,铁即氧化淀积,形成锈纹。地下水位附近氧化还原作用频繁,易形成锈纹,但地下水位以下也常有锈纹,甚至有时土壤地下水位不易达到的干燥土层也可出现,这主要是因地下水位发生过明显变化所造成的。锈纹最常见的土壤是水稻土,因土层中人为的干湿变化频繁,地下水位随季节升降。平原地区的草甸土与沼泽土等,也因水分变化多,锈纹也多。一般说干旱地区少水的土层,锈纹少见。" }, { "instruction": "数字地理空间元数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1994年6月由联邦地理空间数据委员会( FGDC)通过的规范。DGM描述元数据(数据的数据)的内容、质量、条件等特性。" }, { "instruction": "秀山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早志留世晚期。分布于贵州东北、湖南西北、四川东南、湖北西南等地。命名地点在四川秀山回星哨西北约4千米附近的公路旁。为浅海相泥砂质、灰质沉积,以黄绿、灰绿色页岩为主,夹砂岩、瘤状泥灰岩。在上部的瘤状泥灰岩、钙质页岩中含笔石Stomatograptus,Monograptus;角石Sichuanoceras;三叶虫Coronocephalus;核螺贝、海百合等化石。厚617米。与下伏溶溪组呈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水质污染监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间断地或连续地测定地面水环境中污染物的浓度,观察其变化和对地面水乃至地下水水质影响程度的过程。水体污染的范围,有局部性的和流域性的;影响程度有短期性、长期性、急性、慢性或者潜在性的。因此,要求在一定的水体范围内设置若干个监测点、监测断面进行监测,并因此制定防治对策。监测方法按目的分为:基础监测,定期、定点、定断面监测或监视性监测,事故性监测。" }, { "instruction": "呼尔井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渐新世中晚期。分布于内蒙古四子王旗一带,命名剖面位于额尔登敖包附近。为陆相黄色或白色砂砾岩夹黑色泥岩,厚11.10米。含哺乳类化石Indricotherium grangeri,Schizotherium sp.,Entelodon sp.等。与下伏巴伦索组呈假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丹霞地貌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层厚、产状平缓、节理丹霞地形(广东省仁化)发育、铁钙质混合胶结不匀的红色砂砾岩,在差异风化、重力崩塌、侵蚀、溶蚀等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城堡状、宝塔状、针状、柱状、棒状,方山状或峰林状的地形。此类地形因在广东仁化附近的丹霞山发育典型而得名(如图)。此外在广东北部罗昌、坪石、南雄一带;福建的永安、泰宁、崇安的武夷山;浙江永康的方岩;四川灌县的青城山;河北承德附近等红色砂砾岩分布区,多呈现这种地貌。湘西泥盆纪砂岩风化呈峰丛状,称张家界地貌,冀西前寒武砂岩风化崩塌后呈屏障状,称障石岩地貌。因其形态类似岩溶山,故又称假喀斯特。" }, { "instruction": "台地边缘生物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台地边缘前斜坡的坡度、水的能量、造礁生物的数量、生物的生产力及生物粘结、捕获作用等影响下生成的生物礁体。按其生态特征的变化,可以分出三种台地边缘生物岩层剖面:第一种低能缓坡边缘,由细枝状生物阻挡斜坡的悬浮灰泥堆积而形成的生物(可破碎成碎屑)泥丘;第二种中能缓坡边缘,由孤立的、抗浪能力较弱的造礁生物丛或生物席,从浪基面下生长到浪基面附近并和稳定钙屑堆积物的生物一起组成的圆丘礁;第三种高能陡坡边缘,由抗浪能力强的柱状、块状造礁生物组成的堡礁或线状的丘礁群,可从浪基面一直生长到碎波带,骨架间充填生物及针状文石或高镁方解石胶结物或为亮晶方解石胶结(古代礁)。" }, { "instruction": "豫西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河南西部南华纪上部临汝冰碛层(罗圈组)与下伏青白口系鞍山组石英砂岩间的平行不整合或交角不整合关系。此不整合从汝阳到古秦岭北麓都有分布,并覆于不同层位上。" }, { "instruction": "海洋沉积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以海水为介质沉积在海底的物质。包括不同成因的沉积物:①陆源沉积物,是大陆侵蚀的产物被河水、冰川及风力的搬运作用在海底的沉积物,如石英、长石、云母、角闪石、辉石、磁铁矿、锆石、石榴子石、榍石等陆源碎屑矿物及岩屑和陆地生物碎屑;②生物成因沉积物,是海洋生物碎屑和遗体在海底沉积而成,如有孔虫软泥、硅藻软泥、放射虫软泥、颗石藻软泥及贝壳碎屑等;③化学成因或自生沉积物,是海水溶液中的物质经化学反应沉淀在海底,又包括沉积成因和成岩作用的两种,前者的自生矿物有方解石、镁方解石、文石、铁氢氧化物(针铁矿)、水锰矿、钠水锰矿、钡镁锰矿、硫化铁、裂谷中重金属软泥及硅的氢氧化物等,后者的自生矿物包括铁锰氢氧化物、碳酸盐(方解石、白云石)、铁绿泥石、磷酸盐矿物、浮石、钙十字沸石、蒙脱石及坡缕石等;④火山成因的沉积物,有火山玻璃、角闪石、辉石、榍石、绿帘石等;⑤宇宙成因的 镏剩 是陨石等天体物质陨落到海底沉积的,含量很少,偶见于红粘土和生物软泥中,如宇宙尘粒或球粒。按其分布可分为滨海沉积物(水深0~20米)、浅海沉积物(20~200米)、半深海沉积物(200~2000米)和深海沉积物(2000米以上)。上述类型均受组分的供给速率、环境能量、生物活动程度、氧气供给、氢离子浓度及二氧化碳等各种因素的控制,而这些因素皆为水深、距大陆距离、洋底地形、海水运动、水化学特征及上覆水体生物生产率的函数,故研究时必须考虑诸因素的影响。" }, { "instruction": "大陆地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震中位于大陆的地震。因地震纵波与横波都传到地面,破坏性一般比同样大小的海震要强;加之多为浅源地震,陆地又为人类生活栖息的基地,因而震级不高也能造成灾害。" }, { "instruction": "赤道草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分布在低纬热带地区,在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的草原。分布区干湿季明显,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时,形成湿季;受信风控制时,形成干季。" }, { "instruction": "地中海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世界上最大的陆间海。在欧、亚、非三大洲之间。东西长约4000km,南北最宽处1800m。面积约2 520 000 km2。被半岛和岛屿分隔成利古里亚海、第勒尼安海、亚得里亚海、爱奥尼亚海、爱琴海等。平均深度约1500m,最深处达5092m,盐度较高,最高达39.5‰。西径直布罗陀海峡通大西洋,东北以达达尼尔海峡、马尔马拉海和博斯普鲁斯海峡连接黑海,东南经苏伊士运河出红海,是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的要道。沿岸多港。重要港口有直布罗陀、巴塞罗纳、马赛、那不勒斯、亚历山大等。" }, { "instruction": "银河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太阳所在的、具有旋涡结构的、巨大的恒星系统。其结构是:在银河系的中心区域,恒星密集,离中心越远,恒星的分布越稀疏。银河系有一个很小的致密核心,称为银核。银核的中心称为银心。银核四周也聚集着大量恒星,其侧视图很像体育运动用的铁饼,统称为银盘。银盘中心厚度约为一万光年,边缘厚约一千光年,直径约为八万光年。银盘周围有一些恒星,它们分布在近似球形的范围内,称为银晕。银晕直径约十万光年。银河系是在不断地转动着,银河系的运动称为银河系自转。银河两极(银极)与天极相距62°角。由于银河系的自转才使银盘形成扁的铁饼形。银河系质量很大,约为太阳的1.4×1011倍。它不仅包括二千多亿颗恒星,而且还含有大量的双星、星团、星云和星际物质等。" }, { "instruction": "间接能耗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产品生产或提供劳务过程中。除直接能耗外,又有各种原材料、机器设备折旧的消耗以及产品和原材料运输过程中的能耗。称为间接能耗。" }, { "instruction": "太阳日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太阳日就是太阳连续两次在同地中天所需的时间。若以恒星日的长度来分24小时(恒星小时),其长度是24时04分。通常所说的1日(一昼夜)就是太阳日。" }, { "instruction": "泛古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魏格纳认为,在3亿年前的古生代后期,地球上所有大陆和岛屿是连在一起的,构成一个庞大的古陆,称为泛大陆。" }, { "instruction": "崩解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物理风化作用使岩石、矿物被破坏成为碎屑的作用。在缓坡地带,崩解形成的碎屑物撒落在基岩的表面和周围倒石堆;在较陡的山坡上,重力使碎屑物沿山坡滚动或坠落,并在坡麓堆积。崩解形成的碎屑物称为崩积物(colluvium),堆积的地形称倒石堆(锥)。" }, { "instruction": "褐铁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Fe2O3*nH2O,一般含Fe 30%~40%。实际上不是一种单独的矿物,而是以针铁矿等铁的氢氧化物为主,包含含水二氧化硅和泥质等的混合体,因而成分变化很大。常呈块状、土状、钟乳状或葡萄状。黄褐色或深褐色。条痕黄褐色。光泽暗淡,硬度视其成分和形态而异,富含硅的致密块状者,其硬度可达5.5;而富含泥质的土状者,其硬度下降至1。是含铁矿物经过氧化和分解而成,尤其是金属硫化物矿床的地表部分,矿石遭受氧化后,常形成褐铁矿。此外,湖沼沉积成因的褐铁矿常成较大的聚积。可成为炼铁的矿石。" }, { "instruction": "王氏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晚白垩世。分布于鲁东地区。命名地点在山东莱阳王氏村。为淡水湖相沉积,为红色砂砾岩夹粘土及绿色砂页岩,厚200米左右,含淡水双壳类Sphaerium tani等及爬行类Tanius和Tsintaosaurus。与下伏地层为断层接触。" }, { "instruction": "永坪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中国陆相上三叠统中部的一个阶,位于胡家村阶之上,上三叠统顶部瓦窑堡阶之下。阶名源自岩石地层单位“永坪组”,层型剖面选在陕西铜川金锁关柳林川内与胡家村阶延续的剖面上。永坪阶的底界生物识别标志有待深入研究后定义。阶内含古植物DanaeopsisBernoullia组合,种群已较胡家村阶丰富,主要有:Neocalamites cancinoides,N. carrerei,Danaeopsis fecunda,Bernoullia zeilleri,Todites shensiensis,Cladophlebis gracilis,Cl. raciborskii等;介形虫DarwinulaLutkevichinellaTungchuania组合,主要有:Darwinula liulingchuanensis,D. gerdae,D. scheideri,D. alta,Lutkevichinella costata,L. ornatusa,Tungchuania agrestata,T.aurita,T.houae等;双壳类:Shaanxiconcha triangulata,S. longa,S. dilatata等。" }, { "instruction": "邕宁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上泥盆统榴江组与中泥盆统东岗岭组之间的假整合关系。在南丹、河池、天等、柳城及大苗山可见到。在桂北榴江组常超覆在震旦纪长安砂岩之上,底部出现砾岩及赤铁矿。据中南地区泥盆系断代资料认为泥盆纪海水自南向北逐渐扩展。在早泥盆世莲花山期、那高岭期沉积时,海侵范围限于南宁、武鸣、上林、大明山一带,晚期扩大到桂西那坡、靖西一带,东至全州、灌阳、苍梧,到中泥盆世才扩大到湘中、粤北。在总的海进中有小的退缩,因此泥盆系之间超覆关系是存在的,在古陆边缘反映更为明显。邕宁运动属海侵超覆性质。建议废弃此名。" }, { "instruction": "张和兽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原始哺乳动物对齿兽目张和兽科(Zhangheotheridae)的一属。晚侏罗世或早白垩世义县组下部,辽宁北票尖山沟。对齿兽类是早期哺乳动物的一个重要分支,其主要特点是颊齿的齿尖排列成前后对称的三角形,且上下牙的三角形轮廓呈倒转排列。张和兽吻部至臀部长为14厘米,估计生活时包括尾部在内的身体全长将超过25厘米。齿式3?1?2?5/3?1?2?6,前部齿列有明显的齿隙。下臼齿均为双根,三角座上三个呈锥形的主尖构成一个近于对称的锐角三角形,牙齿唇侧光滑无齿带,舌侧亦无明显齿带且在舌侧端各有一小的锥形尖。上臼齿亦为双根,齿冠为长大于宽的三角形,舌侧为高大的呈钝锥形的主尖A,附尖B和D较小,AB之间的锥形尖B′比B尖大,AD之间的C尖略小。牙齿结构特点表明该动物主要以昆虫为食。头骨及下颌特征显示该动物中耳部分已存在3块听小骨,但其容纳内耳岩骨岬的形态表明其耳蜗管是直的或仅有微弱的弯曲,由此推知张和兽的听力在哺乳动物中仍然处在一个相对初级的水平。颈椎7枚、胸椎13枚,荐椎及前部尾椎具宽大的横突。间锁骨退化为小的等腰三角形;胸骨呈薄而宽的片状,不分节;锁骨为微弯曲的棒状,与进步的肩胛骨构成可滑动关节;乌喙骨退化成肩臼前缘的突起。至少有9块腕骨,前肢姿态处于外展趴卧与内收直立之间,兼有树上和地面活动的能力,是原始兽类中趋于以地面活动为主的成员。腰带细长。毛兽(Maotherium)是发现于北票尖山沟义县组下部张和兽科的另一属,正型标本为一件完整的骨架并保存有许多兽毛的印痕。" }, { "instruction": "浙江常山黄泥塘剖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中奥陶统达瑞威尔阶的全球层型剖面和点位(GSSP),也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GSSP。1997年由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批准确认。剖面位于浙江常山黄泥塘附近,距常山县城3.5千米。主要由宁国组组成,岩性为页岩、硅质页岩、硅质岩夹灰岩。达瑞威尔阶底界以Undulograptus austrodentatus首现点为准,位于AEP184层黑色页岩内,在宁国组顶界之下22米。上奥陶统最底部Nemagraptus gracilis带早期笔石动物群的出现限定了黄泥塘剖面达瑞威尔阶的顶界。达瑞威尔阶在本剖面自下而上分为Undulograptus austrodentatus带、Acrograptus ellesae带、Nicholsonograptus fasciculatus带和Hustedograptus teretiusculus带。" }, { "instruction": "辽宁地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辽宁省位于华北地台的东北端,北侧沿赤峰开原断裂带与以北的天山兴安岭造山带接壤,向东这一界线被郯庐断裂左行错移到吉林省境内。辽宁矿产资源丰富,铁、煤,硼等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鞍山群中超过38亿年的变石英闪长质和奥长花岗质岩不仅是中国已知最古老的岩石,也是世界最古老的露头之一。境内华北地台的结晶基底出露在抚顺、建平等地,分别称鞍山群和建平群,时代属太古宙,为麻粒岩相的海底喷发镁铁、超镁铁质岩、酸性火山岩和沉积岩夹磁铁石英岩,具有绿岩带的特征。其中的磁铁石英岩构成著名的鞍山式铁矿。太古宙末的鞍山运动使基底变质和强烈变形,伴有大面积的片麻状花岗岩侵入。古元古界辽河群片岩、含硼变粒岩和叠层石大理岩沿营口—宽甸出露,代表当时一近东西向的大陆裂谷,变形强度由南向北减弱。吕梁运动以后辽宁东部抬升成陆,西部拉张成为燕山裂陷槽,从常州沟组开始的中、新元古代形成厚达7000米的滨海、浅海碎屑岩和碳酸盐岩盖层沉积。寒武纪、奥陶纪为以灰岩为主的陆表海沉积,中奥陶世后抬升,石炭纪到三叠纪为从海陆交互相到陆相的含煤岩系沉积。南部复县地区奥陶纪末有金伯利岩筒侵位,金云母的RbSr年龄为462百万年,产金刚石。华北地台北部大陆边缘出露在辽宁北部的法库、开原一带。和内蒙古中部一样,地层总的向北变新,下古生界含中酸性火山岩,已变质成绿片岩相。泥盆系缺失,石炭系层位齐全,是地台北部惟一发育下石炭统的地方。二叠系至中三叠统为陆相粗碎屑岩,标志兴蒙造山带的出现。中三叠世末的印支运动除褶皱和逆冲推覆外还伴有强烈的岩浆活动,其中凌源、凤城赛马等碱性杂岩是省内的独特产物,其黑云母KAr年龄为220百万年。辽东半岛东部还出现绿片岩相变质作用。侏罗纪至早白垩世形成一系列北东向的断陷盆地,呈隆起和盆地雁行式斜列的构造格局。燕山期也是岩浆活动最强烈的时期,I型花岗岩类占全省侵入岩面积的40%,裂隙式喷发在早白垩世达到高潮。下辽河裂谷在白垩纪生成,古近纪时其中沉积了千余米的粘土岩、细碎屑岩和深水浊积岩,并有拉斑玄武岩喷溢。新近纪开始,下辽河地区整体下沉成为补偿性盆地,蕴藏有丰富的油气资源。" }, { "instruction": "叠盘角石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头足纲鹦鹉螺亚纲的一目。壳中等至大,短角石式或短的弓角石式,也有为直角石式壳,内腹式,偶为外腹式,口部常收缩。体管较大,位于中央或边缘,隔壁颈弯颈式,体管节膨胀,连接环厚而复杂,围绕隔壁颈形成由内层及外层组成的瘤节,可具附壁沉积。奥陶纪至中泥盆世,晚泥盆世?,以奥陶纪、志留纪为主。化石代表为叠盘角石(Discosorus)、闭角石(Phragmoceras)等。叠盘角石类与珠角石类十分相似,可根据其厚而复杂的连接环及内体管特征区别。" }, { "instruction": "地热地质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应用地热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其主要任务和目的是:应用地质学和地热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地热资源形成与分布规律,划分热田成因类型,查明地热流体的物理性质及化学成分,确定其工业价值和预测开发前景等,为经济合理地进行勘探、开发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①研究地热资源形成与分布的区域大地构造背景;②查明地层、岩性、热储赋存部位、形态、规模及分布范围;③研究构造控热规律,查明地热流体运移、上升的主流通道及其产状和位置;④研究地热田地表地热显示特征,查明热源性质和水源补给条件,划分地热资源类型(水热型、蒸气型、热干岩型、岩浆型或地压型等);⑤研究地热田水动力场、地热场、地球化学场特征及其时、空变化规律,建立热田模型,预测热田寿命,制定确保热田可持续开发的有效措施;⑥根据地热流体的物理性质、化学成分、流量、温度等进行综合评价,综合勘探,制定合理开发利用方案。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地热开发利用的不断增长,地热地质学又可分为区域地热地质学、地热地球化学、同位素热水水文学、地热地球物理学等独立学科。" }, { "instruction": "土壤地理发生分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根据土壤的地理分布规律、土壤剖面形态特征和理化性质所进行的土壤分类。其主要特点之一是把土壤的分类与分区结合起来。首先按生物气候区(带、省),将前苏联士壤类型分别归入9个土壤(带)省;在每个土壤省中,又按地形部位划分出自型土、半水成土、水成土和冲积土,并按此顺序分别排列各有关土类。这样,整个前苏联的土壤,都按地理条件在空间上全部控制起来,比较好地处理了地带性土壤和非地带性土壤的关系。" }, { "instruction": "后成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叠置河(superimposed river)。发育在沉积盖层上的平原河流,因区域性的构造抬升,河床逐渐切入埋藏的基岩高地而形成的峡谷。所谓后成即指后于基岩高地而言。这个曾被埋藏的基岩高地可以是一个背斜构造或地垒山块,也可以是纯粹外力侵蚀形成的高地。" }, { "instruction": "地震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大地发生的突然震动,称为地震。研究地震的科学,称之为地震学。目的在于掌握地震活动的规律,进行地震预报,以便防震抗震。可以通过地震的宏观调查.也可以根据仪器测得的资料进行研究。" }, { "instruction": "长石类矿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为钠、钾、钙和钡的硅酸盐。其基本构造为SiO4,四面体组成的网架,肉红、黄白、灰白等色,硬度6~6. 5。具解理,长石几乎赋存于所有岩石类型中,占地壳总重量的50%。较硬,小刀刻不动。" }, { "instruction": "污染源控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对污染排放源(或排放单位)进行污染物排放浓度和总量的控制。从城市或区域而言,应在污染源调查、评价和污染控制综合防治规划的基础上,制定排放浓度和总量的标准,并运用技术、经济、法律以及其他管理手段,对污染源进行监督和管理污染物的排放量。对污染源内部而言,应根据污染物排放标准,采取改革工艺、闭路循环、加强管理、源内治理等措施减少排污总量。" }, { "instruction": "棱菊石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头足纲菊石亚纲的一目。壳形变化大。缝合线棱菊石型,多具8个叶,腹叶、背叶各一个,第一侧叶、外侧叶及内侧叶各一对,各叶可再二分或三分成更多的叶,可具助线系,原始类型叶的数目较少。除原始类型外,为前伸体管。中泥盆世至二叠纪。化石有圆叶菊石(Tornoceras)、棱菊石(Goniatites)、环叶菊石(Cyclolobus)等。" }, { "instruction": "南关岭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属辽南震旦系下统的下部。分布于辽宁旅顺—大连—复州城一带。主要为灰岩及泥质灰岩,交错层理及单向斜层理发育,偶见波状层理、冲刷面、干裂、鸟眼构造及缝合线构造,属滨海—浅海斜坡相过渡类型沉积。厚度在复州地区145~192米;旅大地区217~797米。含蠕形动物Pararenicola huaiyuanensis,Protorenicola baiguashanensis,及宏观藻类和叠层石,以及有争议的水母等化石。与下伏长岭子组呈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数字化世界标准地震台网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通过在世界标准地震台网(WWSSN)中某些选中的台站上安装数字记录后成立的。DWWSSN的设备设计成与WWSSN台站使用的现有仪器相连接,在每个DWWSSN台站安装的两个主要的新单元是放大器部件和数字记录系统。放大器部件由得克萨斯州的Teledyn Geotech公司设计并制造,它由三个宽频带前置放大器、三个中长周期滤波器,三个长周期滤波器,一个短周期放大器/滤波器的组合部件以及一套稳压电源组成,全部安装在一绝缘、屏蔽的机壳内。数字记录系统由H.E.Clark设计,包括模数转换器单元(ADC),微处理机单元、磁带驱动单元、模拟记录单元和电源分系统。" }, { "instruction": "针绿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Fe2〔SO4〕3 *9H2O。三方晶系。晶体呈六方柱状,集合体呈粒状、致密块状。无色、浅紫、浅黄及浅绿色。透明至半透明。玻璃光泽,断口油脂光泽。硬度2.5。性脆。密度2.05~2.19克/厘米3。易溶于水。产于硫化矿床氧化带中,与水绿矾、胆矾等共生。" }, { "instruction": "Wulukekuler volcanic cluster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位于新疆南部于田县昆仑山区的一个山间盆地内,火山岩分布在东西长45~50千米、南北宽25~30千米的乌鲁克库勒盆地南半部。熔岩被约200平方千米,共有10座可识别的火山锥。1号乌鲁克库勒火山群的1号火山锥体火山即疑为1951年5月27日曾喷发的卡尔达西火山,截顶圆锥状,高150米,火山口呈圆筒状直径120米;2号高264米,具复合叠锥构造;3号相对高度70~80米;4号高70米,外貌残缺;5号为一破火山口,几个高20~30米的小丘呈环状排列;6号高150米,平面呈环状,纵剖面为阶梯状;7号不明显;8、9、10三个为独立的火山颈穹窿,外表浑圆。其喷出时代为新近纪至更新世,以中晚更新世更为强烈。" }, { "instruction": "峰丛洼地型岩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以溶蚀作用为主形成的岩溶地貌。指由峰脚高低不一的塔状、锥状溶峰组广西兴坪岩溶峰丛成峰丛,峰丛间有溶蚀洼地(或溶蚀漏斗)的地貌组合。主要分布在桂西北和云南、贵州高原边缘的斜坡地带,以及红水河、南盘江、北盘江及其一级支流两侧。海拔200~1000米左右,峰丛相对高度最大可达600米。其间的岩溶洼地深陷,多呈圆筒状,它们在广西被称为弄或峒,广西全区共有弄四万以上。" }, { "instruction": "激浪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破浪带(breaker zone)。自波浪开始变形产生破浪的地点到岸边之间的地带。其宽度受水下岸坡坡度的制约,通常在100~200米之间,坡降平缓的海底则可达数百米。在激浪带由于激浪反作用常形成沿岸沙堤。" }, { "instruction": "人造矿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工厂和实验室中由人工方法制成的而自然界未发现与其相同或类同的矿物,如人造钇铝榴石、人造钛酸锶等。" }, { "instruction": "断层黏滑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活动断层两盘闭锁、应力应变积累到突然释放,产生相对位移错动的过程。20世纪60~70年代,大量的岩石力学摩擦滑动实验研究结果指出,岩石摩擦滑动有两类基本形式:稳定滑动(蠕滑)和黏滑。黏滑是一种不稳定滑动,它是对外加负荷产生的振荡位移响应。粘滑实验的应力位移曲线表现为较缓慢的轴向位移伴随着剪应力持续增长,当剪应力达到破裂点时,断面突然加速滑动并伴有剪应力瞬时降低。许多学者认为断层的黏滑错动是导致强烈地震沿活动断层重复发生的主要原因,也是活动断层滑动的重要形式;对黏滑现象的深入了解有可能揭示出地震的机制。这个原本来自实验岩石力学的概念被引入活动断层的研究中,以艾伦(C.Allen)为代表的美国地质学家和地震学家提出,根据沿加利福尼亚州圣安德烈斯断层的大量观测事实,可以将圣安德烈斯断层划分为若干黏滑段和蠕滑段;指出黏滑断层段伴有频繁而强烈的地震活动,蠕滑断层段没有强震,小地震也很少。艾伦认为这种区分与各段断层的断层泥成分和性质不同有关。这样,在大量地震文献中就出现了“断层黏滑”一词,它相当于“伴有地震的断层滑动”。不过,中国和其他一些国家的研究结果却表明,纯粹的蠕滑断层段是非常罕见的,一般情况下,在同一条活动断层中,无震的蠕滑和伴有地震的断层黏滑现象都存在。中国20世纪70年代的多次7级以上地震后都观测到断层蠕滑,这种震后的滑动随时间衰减,可持续数年。" }, { "instruction": "等效位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晶体结构中,能通过其空间群之对称要素的变换作用相互重复而联系在一起的一组几何点的空间位置。通常与“等效点系”视为同义词。" }, { "instruction": "铲齿象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哺乳纲真兽次亚纲长鼻目的一属。上颌骨前面部分宽扁,门齿退铲齿象复原图化。下颌骨联合部宽成长匙状,下颌骨与宽扁门齿连在一起形成方头铲形。颊齿为丘形—脊形齿。亚洲、欧洲中新统及北美上新统。中国产于北方中新统。" }, { "instruction": "劳伦冰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这是第四纪大冰盖,它的范围达到北纬36°,加拿大的极大部分地区和美国北部都埋在冰盖下,冰盖面积达1380万平方千米,它与东邻的格陵兰冰盖连接在一起。劳伦冰盖最厚处在哈得孙湾一带,冰厚达3300米。劳伦冰盖由几个堆积中心组成,位于西部的科迪勒拉中心由落基山提供冰源,它向南伸展到华盛顿州海拔较低处,向北伸展到阿拉斯加;东部和中部的劳伦冰川中心由加拿大西部的基韦廷冰盖,东部的拉布拉多冰盖和巴芬岛、哈得孙湾地区的福克斯冰盖组成。劳伦冰盖南缘的一条主要冰舌即衣阿华的第蒙冰舌,是冰川通过大湖区的洼地向南推进而形成的。劳伦冰盖第四纪经历了4次冰期的冰川进退。劳伦冰盖南缘外围是多年冻土区,发育较多的冰楔和多边形土。在冰消期,劳伦冰盖从距今1.4万年前后快速退缩,每年达数百米,距今1.1万年前冰盖已退到加拿大地盾边缘,到1万年前加拿大平原和科迪勒拉冰盖已完全消失,到8000年前海水入侵哈得孙湾,而福克斯冰盖则一直保存到7000年前,拉布拉多冰盖在6500年前时还有残留的冰。" }, { "instruction": "珲春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Au2Pb。等轴晶系。新鲜面为灰白色。金属光泽,氧化后颜色变暗。显微硬度(128~149)×9.8×106帕。矿物粒度十分细小,常与自然金或阿纽依矿(AuPb2)呈文象交生的不规则他形柱状。是中国学者1992年发现的新矿物。" }, { "instruction": "带状层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一种水平层理,其特点是层理以不同颜色或深浅不同的水平条带表现出来,有时也伴有粒度上的微小差异。它是静水盆地(湖、海及湖等)沉积的特征,是由于季节性的变化而引起的氧化还原环境的交替或者是像盐类矿物等的周期性沉淀而造成的。见于冰水沉积中的带状层理,称为缟状层理。" }, { "instruction": "安特勒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罗伯茨(R. J. Roberts, 1951)创名。发生于泥盆纪晚期至密西西比亚纪早期的造山运动,导致美国西部内华达州中北部大盆地(Great Basin)地区的古生代地层广泛变形,西部的优地槽岩层沿着现在作为外来推覆体的罗伯茨山脉(Roberts Mountains)逆冲于东部的冒地槽岩层之上。在主幕之后,还有较小的造山脉动,一直持续到二叠纪。此运动大致与北美洲东部的阿卡迪(Acadian)运动相当。‘Antler’一词源自内华达州巴特尔芒廷(Battle Mountain)附近的安特勒四方形山峰(Antler Peak Quatrangle)。" }, { "instruction": "阿拉善岩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古元古代。分布于内蒙古阿拉善北部地区。为中深变质岩系,下部主要由黑云斜长片麻岩、角闪斜长片麻岩、变粒岩组成,含透镜状石墨大理岩及斜长角闪岩夹层,底部含钛铁矿结核;上部以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和花岗质岩石为主,夹透辉大理岩。本岩群经受中级变质,原岩为中基性火山碎屑岩、碳酸盐岩建造。侵入其上部的辉长岩变质年龄为19.8亿年(KAr法),故本岩群成岩年龄应大于20亿年。其上被中元古代地层不整合覆盖。" }, { "instruction": "松弛现象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弛豫。物体在变形保持一定时,其内部应力随时间增长而减小的现象。温度对松弛有影响,温度越高松弛越快。例如,一直杆的长度比两刚壁之间的固定距离L稍长;将直杆强制地装入两刚壁之间,在开始时,直杆与刚壁的接触面之间有相互作用的压力P,在直杆内任一截面上也有内压力P;以后,随着时间的增长,这些压力的数值渐渐减小,而且温度越高时减小得越快。岩石和其他材料一样也会发生松弛现象。实际上,所有固体材料都会发生松弛现象,差别只在于有的松弛极慢,有的松弛较快。松弛的宏观规律可以用积分方程来描写,也可以按照弹簧、阻尼器等元件所组合的模型列出微分方程来描写。迄今对松弛的微观机理尚缺少完善的、能作出定量解释的理论。" }, { "instruction": "假亮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重结晶方解石(recrystallization calcite)。是由泥晶方解石重结晶而成的。在岩石中,这种晶体大小不一,分布不均,不具世代结构;常有泥晶方解石包裹体,并常破坏颗粒边界,或与颗粒内的晶体呈衔接生长,形成次生交代边;晶体自形程度差,常呈他形粒状镶嵌结构。按晶粒大小可分以下几类:大于2毫米巨晶;2~0.5毫米粗晶;0.5~0.25毫米中晶;0.25~0.1毫米细晶;0.1~0.03毫米粉晶(或极细晶);0.03~0.005毫米微晶;小于0.005毫米泥晶。" }, { "instruction": "台地潮坪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平均低潮线至最大高潮线之间的地带的沉积。通常为旋回性的、向上变浅的、厚约1~10米的岩石组合。在潮湿气候带,其层序主要是潮下到潮间的具潜穴的灰岩和潮上隐藻纹层灰岩,也可有陆上淡水藻沼泽沉积,煤或硅质碎屑岩。在干旱气候带,其层序是有或无潜穴的湖相灰岩和隐藻灰岩帽,其上覆有大量的潮间席状隐藻纹层灰岩、潮上蒸发岩(塞卜哈),风成的或冲积的碎屑岩等。" }, { "instruction": "珊瑚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海洋中由造礁珊瑚的钙质遗骸和石灰藻类等生物遗骸聚集而成的礁,如中国南海的黄岩岛。按形态可分为裙礁、堡礁、环礁和桌礁等四种。成因假说主要有达尔文(C. Darwin)和丹纳(J.D. Dana)的“沉降说”,戴利(R.A. Daly)的“冰川控制说”,以及奎宁(P.H. Kuenen)的“冰川控制沉降说”等。后者是前两种假说的综合,大意是:①开始在火山岛周围海蚀台外缘上形成珊瑚珊瑚礁的发展过程礁;②随海蚀台的缓慢下沉珊瑚礁继续成长并形成礁湖;③由于冰期海平面变化,陆地作阶梯式上升和海退,而岛屿不断遭受侵蚀,最后形成平台;④冰期后随海面上升,在平台上形成堡礁和环礁等。珊瑚礁多分布在西赤道太平洋、赤道印度洋两侧、大西洋的加勒比海和巴西沿岸等海域。中国的南沙和东沙群岛即由珊瑚礁构成。" }, { "instruction": "华南地区成土环境演变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从整个华南看,第四纪期间,华南的成土环境大体是冰期来临,植被为混交阔叶林,发育棕壤、褐土及黄棕壤等;间冰期时,植被为常绿阔叶林与季雨林,发育红壤或砖红壤。中更新世(Q2)时期曾有属于热带北缘的气候环境,使沉积物及土壤受强烈红化,氧化铁游离度几乎是晚更新世(Q3)的2倍,因其经历时间长,作用程度深。正因经中更新世(Q2)时期普遍的强烈红化,导致早期的残积古土壤在红化后与一般大面积发育的红壤很难区别。所以,迄今对红壤带内的古土壤报道很少。另一方面,在红壤带北缘,甚至越出红壤带向北,却常有古红土受强烈红化的报道,表现出清晰的网纹层,坚硬胶结的铁锰磐层等。" }, { "instruction": "磁县地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1830年6月12日戌时在河北省磁县发生地震。震中位置36.4°N,114.2°E,震级7.5,震中烈度Ⅹ度。极震区地裂涌水,出黑白沙、泥沙;漳河、釜阳河干涸见底;城墙、房屋、大桥坍塌。死亡近100人,牲畜不可胜计。" }, { "instruction": "图根原初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简称图根人。人科的早期成员(前人)。化石发现于非洲肯尼亚中部裂谷省巴林戈湖西图根山区距今约600万年前的晚中新世卢凯诺组(Lukeino Fm)。共发现13件化石,除1件发现于1975年外,其余都是2000年10~11月间发现的。化石至少属于5个个体。分散在4个地点,但主要地点是Kapsomin,发现10件标本。其余3个地点是Cheboit、Kapcheberek和Aragai,各发现1件标本。化石材料包括1枚下臼齿、1枚下第4前臼齿、1枚上内侧门齿、1枚上臼齿、1枚上左侧第3臼齿、1枚上右第3臼齿、2块下颌残片、1块手指骨、1根左股骨、1块右肱骨骨干、1块左股骨近端和1块右股骨近端。属名(Orrorin)在图根语中的意思是“Original man”(最初的人)。种名来自发现化石材料的图根山。图根人的臼齿比南方古猿类的臼齿小,在大小上更近于地猿的臼齿。上门齿和犬齿以及下前臼齿不那么像人科而更像猿的,在形态上更接近雌性黑猩猩的牙齿。臼齿釉质厚,另一个重要特征是下颌体相对较深,在人科中与较晚的人科成员相比是一个古老的特征,相图根原初人化石对于身体大小而言,小的图根人牙齿,可能为原始特征,是从非洲猿和人科的共同祖先遗传(继承)下来的,而且保留在人科世系中。照此南方古猿类可能是已经进行性地发展了巨型齿(megadonty)和相对小的身体。颅后骨骼特征暗示了图根人在地上已经适应习惯性的或者甚至是专门的两足行走。图根人的股骨(AL288.1)比肱骨大1.5倍,在大小上可能相当于一个雌性普通黑猩猩,表明这个人类祖先可能比以前想像的要大。根据上述齿系和颅后骨骼的形态特征,研究者认为图根人属于存在于600万年前的人科系统,这证实了人和猿的分化发生于600万年前,可能在900万年和700万年之间的假说。早期人类及早期南猿概览类型发现地点国别首次发现年代距今年代学名或曾用名主要化石早期人类扁脸人图尔卡纳湖西岸Lomekwi和Topernawi肯尼亚1999(1998,一件)350万年扁脸肯尼亚人Kenyanthropu platyops较完整头骨及上颌骨图根人巴林戈湖西岸图根山地4个地点肯尼亚2000(1975,一件)600万年图根原初人Orrorin tugenensis上颌骨、牙齿、肢骨等共19件萨赫勒人乍得北部朱拉卜沙漠以北TorosMenalla地点乍得2001600万~700万年乍得萨赫勒人Sahelanthropus tchadensis近完整头骨、牙齿、下颌等六件科罗托罗地区,Yayo(KoroToro)乍得1960早—中更新世(?)乍得人Tchadanpithecus uxoris头骨前部及面骨早期南猿湖畔南猿图尔卡纳湖东岸阿丽亚湾Allia Bay肯尼亚1994410万年湖畔南方古猿\\nAustrolopithecus anamensis下颌骨碎块等30余件卡纳波依Kanapoi肯尼亚1965410万年包氏南方古猿肱骨、下颌骨等30余件KP29281KP271洛塔甘Lothagam肯尼亚1970500万年非洲南方古猿、阿法南方古猿下颌骨地猿(始祖南猿)中阿瓦什阿拉密斯Aramis埃塞俄比亚1992440万年始祖南猿Australopithecus ramidus始祖地猿始祖亚种Ardipithecus ramidus ramidus头骨、下颌骨、上肢骨碎块(代表17个个体)ARAAP共10枚牙齿中阿瓦什Alayla埃塞俄比亚1997520万~580万年始祖地猿家族亚种A.r. kadabba下颌、牙齿、肢骨、指(趾)骨共10余件" }, { "instruction": "轴管珊瑚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皱纹珊瑚目的一属。复体双带型珊瑚,丛状或块状。块状的个体外壁常消失,相邻两个体由隔壁或鳞板相联结。长隔壁的内端常向同一方向弯曲,互相联结而成轴管。轴管内横板平整,轴管外的横板向鳞板带倾斜。鳞板小。早石炭世,亚洲及欧洲。中国东北、西北及南方下石炭统上部均有产出。" }, { "instruction": "假城市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只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集中和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而没有或很少有城市化的地域扩散,也就是说,可能在城市中居住着大批没有城市化的人口。如非洲的一些发展中国家便有此种现象。" }, { "instruction": "盐度差能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江河入海口淡水与海水之间或者盐分浓度不同的海水之间。因所含盐分不同,在界面上产生了巨大能量,可以通过在界面安置半透膜,将此能量以渗透压形式表示,称为盐度差能。" }, { "instruction": "专门性植被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为一定的生产目的或某一专门用途而编制的植被图类,制图对象仅涉及植被的某一方面,如森林植被图、草原植被图、药用植被图等。" }, { "instruction": "极地西风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南极地区对流层下部,经常为极地冷高压所盘踞。南半球中纬度则为副热带高压。南极地区外围为一气旋活动带。南纬65°以北盛行西风,形成极地西风带,其中南纬40°~50°之间为所谓的咆哮西风带,该地区多风暴,风力特别强,对船舶航行极为不利。南纬65°以南则为极地东风带(Polar easterly)。" }, { "instruction": "中碛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两支山谷冰川汇合后,相邻侧碛合并,当冰川消融后形成的中碛堤,位于冰川谷的中间。" }, { "instruction": "构造联合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同一地区,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方式构造叠加形成折中构造形迹的现象。包括构造要素联合和构造体系联合。如中国东部的若干联合弧,就是新华夏系与纬向构造带的两种运动方式联合而形成的联合构造体系(conjunct tectonic systems)。它们既或多或少显示原构造体系的固有特征,又有若干明显差异,而以具有折衷构造形象为其突出特色,所属结构要素既可为直线,也可为弧形,甚至是不规则或扭曲的。其产生原因有两种:①两种不同方式的动力作用于相邻地区,其毗邻地段却同时受到两种方式动力作用的影响;②两种方式动力分别作用于范围不等的同一地区,即一种方式的作用范围仅限于另一方式所作用的局部地区,使此处同时受两种方式动力的作用。但无论如何,在其出现的周缘地区,都必定存在与联合构造密切相关的正常构造形迹。" }, { "instruction": "碳酸喷气孔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当温度低于水的沸点时,气体喷口喷出的主要是CO2,而很少水蒸气,被称之为碳酸喷气孔。如果风向、地形等条件适宜,喷出的CO2会在低凹处聚集,若动物误入其中,会窒息而死。这种聚集CO2的低凹之处,中国腾冲称之为“扯雀塘”、“醉鸟井”。" }, { "instruction": "碱性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火成岩的一个大类。主要矿物成分为碱性长石(微斜长石、正长石、钠长石)、各种副长石(霞石、方钠石、钙霞石等)以及碱性深色矿物(霓石、霓辉石、钠铁闪石、钠闪石等)。深成岩的代表为霞石正长岩,浅成岩为霞石正长斑岩,喷出岩为响岩。侵入的碱性岩较少成独立岩体,一般同稳定地区的基性、超基性岩以及碱性正长岩等相共生,构成超基性碱性和基性碱性等杂岩体。与碱性岩有关的矿产主要有铌、锆、稀土元素、铁、钛、磷等。" }, { "instruction": "萨尔马特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东欧新近系中新统中上部的一个阶,位于巴德姆(Bademian)阶之上,潘诺阶之下。过去一般把萨尔马特阶置于托尔托纳阶之上。现在研究表明,维也纳盆地狭义的萨尔马特阶应在托尔托纳之下,而在黑海盆地广义的萨尔马特阶的中、上部应与托尔托纳阶相当。萨尔马特阶一名源自多瑙河的拉丁名Sarmatia。" }, { "instruction": "连河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吞吐湖(alternately inflowoutflow lake)。连接一条河流的不同段落、或连接支流与主流的湖泊。有一至数条河流流入、又有河流流出。是一种排水湖。包括以下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湖泊连接的河流是外流河,这种连河湖是一种外流湖,是最常见的连河湖,如鄱阳湖、洞庭湖、扎陵湖、鄂陵湖等都属于这种类型;第二种类型,湖泊连接的河流是内流河,这种连河湖是一种内流湖。西藏北部有一些小湖属于这种类型。" }, { "instruction": "现代盐湖矿床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第四纪在盐湖中形成的矿床,包括固相盐类矿床和液相卤水矿两方面。固相盐类矿床有第四纪早期形成的,也有现代形成的;液相卤水盐湖矿床见于现代盐湖中。盐湖矿床主要分布于干旱与半干旱地区,中国西部地区现代盐湖矿产资源非常丰富。" }, { "instruction": "生物地层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层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也是古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运用生物进化的不可逆性和阶段性来研究地层的学科,其目的是研究地层的相对时代。研究的内容是根据所含化石进行生物地层带的划分和对比,以及研究生物与环境、化石带与岩相的关系。生物地层学的方法,不仅是小范围内地层对比,也是大区域间和洲际地层年代对比的最重要方法,而且对沉积相和古地理的研究也有指导意义。" }, { "instruction": "海况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风引起的海面粗糙状态。通常用波级表示海况等级。而波级的划分,不同学者不完全一致。波高m波级波浪名称海面特征00无浪海面光滑如镜或仅有涌浪存在0~0 ?1微浪波纹涟漪,或涌浪和波纹同时存在0 ?~0 ?2小浪波浪最小,波顶开始破碎,但浪花不显白色0 ?~1 ?3 轻浪 波峰不大,但很注目,波顶开始翻倒,并开始出现浪花1 ?~2 ? 4中浪 波浪具有明显的形状,峰顶急剧翻倒, 酱π纬砂桌? ?~3 ?5大浪 出现高大的波浪,波顶上浪花层占有很大的面积,风开始从峰顶上削去浪花3 ?~6 ?6巨浪 波峰呈现风暴波的长浪形状,峰顶上被削去的浪花开始一条条的沿着波浪斜面伸长6 ?~8 ?7狂浪 被风削去的浪花遍布于波浪的斜面,甚至达到波谷,波峰上布满浪花层8 ?~11 ?8狂涛 密集的浪花布满波浪的斜面,海面变成白色,只在波谷内有些处无浪花>11 ?9怒涛 整个海面布满密集的浪花层,空气中充满水滴和飞沫,能见度降低" }, { "instruction": "高岭土型风化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硅铝粘土型风化壳。地表岩石经受强烈的化学风化作用,钾、钠、钙、镁等元素全部析出,硅也大量迁移,硅酸盐、铝硅酸盐矿物分解成高岭石、蒙脱石等粘土矿物。风化壳呈褐色、灰色、灰绿色,厚度可达数十米,主要发育于温湿气候带。" }, { "instruction": "岩爆现象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岩层或岩体中蕴藏的应变能,由于失稳而猛烈释放所引起的岩石爆炸,通常并伴有崩落岩片的散射现象。岩爆的触发往往与地震活动、断层滑动或地下开采的布局和进程有联系,同时也与岩性、构造和地应力状态等因素有密切关系。岩爆现象常见于世界许多地区的矿山、隧道和地下硐室中,研究较多的如南非金矿、瑞典中南部的浅层隧道、加拿大安大略省矿井、法国洛林煤矿等。岩爆的成因、机制、预测和预防,是岩石力学界和工程学界长期深入研究的课题,目前还存在一些不同的认识。由岩石力学家库克(Cook,1966)给出的岩爆定义,已得到众多专家的认同。" }, { "instruction": "黑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日本暖流。北太平洋西部流势最强的一大暖流,也是世界大海流之一。源于北赤道海流,自菲律宾群岛的东方北转而形成。海流北转后流经中国台湾岛东岸、琉球群岛西侧而至日本的太平洋岸,北流而至日本关东地方海域,折向东流成为北太平洋暖流,全长达6000千米以上,宽80~100千米,深达1000米,最大时速每昼夜达150千米,流量(20~30)×106米3/秒。流幅经常发生变化,在所流经海域的不同地段,厚度、深度及速度都有变化,原因尚不清楚。其水温和盐度较高,夏季表面水温在台湾岛东部海域达30℃,在日本南部海域达27~28℃,冬季在台湾外海为22~23℃,在日本南部海域为20℃。盐度在水深180~200米水层内最高,为34 ?‰~35 ?‰。 捎谒?的影响,在东海大陆坡和冲绳海槽沉积大量热带或亚热带的生物沉积物和带向南海的碎屑沉积物。古黑潮形成的时代可能在白垩纪。" }, { "instruction": "化学地理生物效应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生物对地理环境的化学属性的反应。亦指化学地理环境对生物生长、发育、健康状况、遗传变异和物种选择等的影响。化学地理环境不仅影响生命过程,也影响生命起源和生物演化。生物为维持其生命过程,须从周围环境获得必需的物质和能量,包括所需的生命元素。故生物和地理环境间化学物质交换和代谢是化学地理环境对生物发生作用的基础。地理环境中的化学元素主要通过空气、水和食物传输给生物,然后经生物体内代谢,又返回地理环境,构成了生态循环。化学地理环境对生物的作用属于生态效应性质,主要表现方式有:①生态变异效应;②生态健康效应;③分布选择效应。" }, { "instruction": "杨家沟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晚二叠世吴家坪期。分布于吉林中部。命名地点在吉林九台波泥河杨家沟。为海陆交互相沉积,由板岩、粉砂岩、砂岩互层组成,底部常有砾岩,含淡水双壳类Palaeonodenta,Paleomutela及海生双壳类Orthomyalina,Liebea等。厚500~1200米。与下伏中二叠统一拉溪组呈假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卷曲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石枝、螺旋状钟乳石(helictite)。由饱含碳酸钙的水从洞壁或钟乳石的毛细管状细孔渗出而沉积的,可向水平方向或向上弯曲。" }, { "instruction": "亲冈瓦纳陆块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与冈瓦纳大陆有亲缘关系的陆块群,包括羌塘地块、拉萨地块、掸泰地块等。它们原是冈瓦纳大陆的一部分,已发现其古元古代甚至太古宙结晶基底和广泛存在的500百万年左右的泛非构造热事件。特提斯洋打开后,中、新生代阶段从冈瓦纳大陆裂解的陆块群,被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造山作用卷入,并成为特提斯造山区的一部分。" }, { "instruction": "东边界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边界流的一种。沿大陆西缘向低纬度流动的海流。由西风漂流到达大洋东部之后所引起,如大西洋的加纳利海流和本格拉海流、太平洋的加利福尼亚海流和秘鲁海流、印度洋的西澳大利亚海流。平均流速为25厘米/秒。流量15×106米3/秒,大部分发生在500米深度以上。" }, { "instruction": "假阶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产状平缓、软硬相间的岩层造成的构造剥蚀阶地,或由断层组成的断块阶梯,或由基岩滑坡组成的滑坡阶梯地貌的总称(如图)。在主河岸边由支谷冲积扇形成的平台状地形也称假阶地。假阶地1.构造剥蚀阶梯; 2.断块阶梯; 3.滑坡阶梯" }, { "instruction": "海洋环境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研究海洋环境中的各类污染物、污染源、污染扩散机制、污染原因和后果、污染控制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研究对象主要有海洋环境化学、海洋环境噪声、海洋环境音量、海洋环境评价、海洋环境分类和海洋环境管理等。" }, { "instruction": "新黄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比老黄土年代晚的黄土,包括晚更新世的马兰黄土和全新世早期的黄土。结构疏松,一般具有湿陷性。多分布于“老黄土”之上。此词现已不用。" }, { "instruction": "分类单位延限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延限带的一种最简单类型。分类单位延限带示意图指含有某一个分类单位(如属、种、科等)生物化石的全部延续范围(水平和垂直)的一段地层。如中寒武统徐庄阶底部的Kochaspis hsuchuangensis延限带,就是包括含有Khsuchuangensis的最大存在范围内的所有地层体。" }, { "instruction": "溯源侵蚀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水流下蚀作用方向向河源延伸的一种特殊形式。又称向源侵蚀。溯源侵蚀的后果是使河谷不断加长。溯源侵蚀可在河流全程任何河段发生,只要在任何一点上侵蚀基面有所下降,在该点以上就会出现溯源侵蚀。如河流纵剖面上突出的岩槛所在,河流所汇人受水盆地的水西下降等。溯源侵蚀使河床向纵深的方向发展。" }, { "instruction": "频度制约性选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遗传性状或表型的适合度依赖于它种群中的频率。" }, { "instruction": "湖泊沉积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湖泊的底部堆积物。包括有机质堆积物和无机堆积物。湖泊中有机体死亡后沉积下来堆积在湖底,人湖河流携带的泥沙随着流速的减缓,逐渐沉积到湖底。湖泊沉积物有明显的水平层理,呈灰绿色,具有还原性质,常带有锈斑,可以发现蚌壳等水生生物遗体。咸水湖的沉积物中往往有较多的盐分。" }, { "instruction": "氯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1千克海水中所含卤素的质量,用‰来表示。该单位值相当于0.328?523?4克海水淀析出卤素所用银原子质量(克)。是Knudsen and Jacobsen,1940提出的。氯度可用来计算海水盐度。" }, { "instruction": "海浪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海洋中由风引起的波浪。系指风浪、涌和近岸波。它们的周期约介于1~30s之间。风浪为风直接作用产生的波动,表面十分复杂,同时出现高低长短不等的波;风浪离开风作用的区域,向远处传播形成涌,波面较平缓,波峰较长,波谷平行相继,有较明显的规律;涌传至海岸附近,受水深影响,开始呈现波向、波高变化直至发生破碎或卷倒的波为近岸波。海浪十分复杂,近40年海浪研究趋向于采用统计的方法,利用随机组成波的叠加描述波面,作为平稳随机过程寻求海浪谱与波要素的关系,讨论波要素的统计分布。同时通过气-水间相互作用和波-波间相互作用研究风对海浪的能量传递和海浪组成之间的能量再分配,并将其成果应用于现今的海浪数值预报和海浪计算方法。海浪研究,在海洋近海工程、海岸工程、造船工程、航运和海洋开发等方面均具有重大意义。" }, { "instruction": "分珊瑚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皱纹珊瑚目的一属。丛状复体双带型珊瑚,个体细筒状。长隔壁细而长,但不达轴部,短隔壁短。鳞板小型,半球状。横板轴部平列,侧部内斜。泥盆纪,世界各地,少数见于志留纪。中国主要产于南方中、上泥盆统,志留系也有发现。" }, { "instruction": "拉迪诺地域人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居住在中美洲及南美洲的地域人种之一,是近期形成的地域人种之一。是南欧(主要是西班牙)高加索人种与南美印第安人种混血形成,其中还包括一些未混血的南美印第安人种。他们体型上难与印第安人区别,但操“拉迪诺”生活方式,如仅讲西班牙语,穿西式服装,经营经济作物农庄(更多使用先进耕作方法和机具)和在城镇从事商业等,遍及城乡。" }, { "instruction": "阿瓦朗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发生于现今北美洲东部边缘约650~500百万年前(寒武纪到奥陶纪)的一个造山事件,与大西洋形成时的裂谷作用和火山活动有关。阿瓦朗造山事件的遗迹沿阿巴拉契亚造山带东南侧的山脊从加拿大的纽芬兰省到美国的佐治亚州断续出现,在大西洋沿岸平原沉积层之下的岩层中也有阿瓦朗造山事件遗迹发现。在阿瓦朗造山事件遗迹表现明显的典型地区,有年龄为575百万年的花岗岩,与其下有化石证据的下寒武统之间有前寒武纪晚期岩系存在。阿瓦朗一名源自加拿大的纽芬兰省阿瓦朗半岛(Avalon Peninsula)。" }, { "instruction": "哨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电离层和磁层中因磁场排列的电离不均匀性所形成的哨声。极地哨声和地磁脉动关系密切,很早以来,人们就注意到哨声发生率与地磁活动的关系。在极区,哨声活动与地磁活动呈负相关,而在其余纬度上,哨声活动随地磁指数的升高而增加。南极长城站夏季哨声活动与地磁指数也有密切关系,一般在磁扰后1~3天哨声发生率达到极大值,而此时的色散值则似有下降趋势。" }, { "instruction": "活性氧化铝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γ型氧化铝、活性钒土。多孔的颗粒状氧化铝。对气体、蒸气和某些液体的水分有选择吸附本领。由氢氧化铝烧至400~600℃或由氧化铝加碱烧至400~500℃制得。较普通氧化铝膨松多孔,常制成5mm左右的颗粒供使用。用作干燥剂,吸水后可烧至175~315℃,经脱水复用,也用于吸附残留油类以净化空气或其他气体。在废水处理中用作阴离子吸附剂,主要用于吸附废水内残留的氟污染物,用过的活性氧化铝可用硫酸铝再生。" }, { "instruction": "日光榴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Mn8〔BeSiO4〕6S2,含BeO 11%~14%。等轴晶系。晶体呈四面体或由正、负四面体组成的八面体聚形;通常呈不规则的球状集合体。褐红、褐黄或红色,也有绿色的。玻璃光泽至树脂光泽。硬度6~6.5。解理平行四面体{111}不完全。密度3.2克/厘米3。见于矽卡岩、云英岩化花岗岩中。常与磁铁矿及含氟矿物,如萤石、黄晶、铁锂云母等共生。是提取铍的矿石矿物。" }, { "instruction": "沙漠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陆相沉积类型之一。在沙漠地区形成的沉积物。按成因可划分为岩漠沉积物、戈壁沉积物、风成沙沉积物、旱谷沉积物、沙漠湖及内陆盐碱滩沉积物等。其中风成沙是沙漠环境的最主要沉积物,它的特征是分选好,风成交错层理(巨型板状或槽状交错层理)广泛发育,生物化石稀少(尤其是植物化石),有时在分选差的粗粒砂岩中可找到风棱石。" }, { "instruction": "暗色辉长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据国际地科联分类,指颜色指数在65~90的辉长岩。" }, { "instruction": "地震宏观调查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地震现场对人所能直接感觉到的地震现象,包括地震所造成的破坏和影响所进行的实地调查。如调查建筑物与工程的损坏、地质构造活动、地貌地形的变化、井泉的变异、地裂、喷沙冒水、山崩和滑坡、湖潮与海啸、人的感觉与生物的反映等,均属地震宏观调查的范畴。根据地震宏观调查可以确定地震烈度、绘制等震线图、确定宏观震中位置等,对于了解地震的成因和各种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 { "instruction": "耕作淀积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美国土壤系统分类中诊断表下层之一。拉丁文ager意为田间,是其名称来源。经长期耕作,有粉砂、粘粒和腐殖质淀积,常有暗色有机质类物质在犁底层之下淀积为胶膜。颜色的亮度小于或等于4,彩度小于或等于2, Ap层之下具胶膜的土体可达5%左右。" }, { "instruction": "土壤地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采用土壤与地质相结合的方法,对土壤的发生、组成、演化进行的研究。在此领域里,有很多独特的工作方法。例如,从各种成土母质可推断土壤性质发育在花岗岩与玄武岩上的土壤性质有很大差别,从地质图可预知土壤图的大致轮廓;从风化壳类型分布可宏观地了解各大土类性质的变化规律;从矿物学特征可预测土壤的主要性状,从土壤颗粒的矿物组合及其抗风化力可说明黄土母质土壤的起源、发育特征及其分布规律等。从19世纪70年代起,不断有研究成果说明地质构造体系控制着土壤发育的大环境,例如中国经向土壤分布带受新华夏构造的影响;纬向土壤分布带被山字型构造体系所修饰;中国从西南至东北等地,存在着一条北东华夏构造线方向的低硒土壤带,这说明构造体系与土壤状况有一定联系。新构造运动能改变土壤的各项成土因素,能改变其发育规律,从而成为分析土壤发生发展不可缺少的手段。近期研究成果还证明了深层地质构造、莫霍面的深浅等能影响地表土壤类型分布。其他如大量古土壤的演化与鉴定,高产土壤与低产土壤和地质条件的关联,很多名特优农产品受地质因素的控制等,都说明在土壤工作中采用地质学方法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土壤学资料又可为地质工作服务。土壤地球化学数据可指示矿产的丰缺与元素的组合特征。要了解黄土与古红土等土状地层的演变,需要研究黑垆土与砖红壤等的成土过程;华北盐碱土分布可作石油矿的指示;红壤带范围与大熊猫剑齿象古动物群的分布相一致;昆明古红土有力地证明了地壳强烈抬升;东海大陆架上的泥炭与红土说明了海平面的变迁;宁夏白僵土(龟裂碱土)正位于地壳沉降中心;山东莱州湾的盐土演化证明海水内浸界线等都是例证。" }, { "instruction": "配准控制点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简称控制点,它们均匀分布于地图数字化区域内,并可以精确地确定它们的用户坐标,其物理坐标则由仪器自动读取。地图配准正是利用若干控制点的物理坐标和用户坐标来反演这两个坐标系之间的转换关系。一般应选取那些没有歧义的特征点作为控制点,如道路交叉点、较高级境界的拐点、建筑物的角点等。控制点韵数量一般应在4个以上(至少3个),并均匀分布,避免在一条线上或者过于集中。" }, { "instruction": "东亚主要构造单元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1999年出版的1∶500万《中国及邻区大地构造图》划分的东亚构造单元。现列表如下。东亚主要构造单位Ⅰ级Ⅱ级1西伯利亚克拉通西伯利亚地台;阿尔丹地盾;斯塔诺夫地块(中生代活化带)2印度克拉通印度地盾;西隆凸起;西瓦利克前陆盆地;孟加拉湾盆地3中朝克拉通(中朝准地台)4扬子克拉通(扬子准地台)续表Ⅰ级Ⅱ级5塔里木克拉通(塔里木准地台)6印支南海克拉通(印支-南海准地台)(大部已消失)7萨彦额尔古纳造山系图瓦蒙古地块;北蒙古维季姆造山带;雅布洛诺夫地块;西萨彦湖区造山带;中蒙古额尔古纳造山带;萨拉伊尔造山带;阿尔泰造山带8天山兴安造山系斋桑准噶尔造山带;南蒙古兴安造山带;成吉思造山带;巴尔喀什伊犁地块;纳曼贾拉依尔造山带;科克切塔夫地块;伊塞克地块;卡拉套中天山造山带;北天山造山带;温都尔庙造山带;吉黑镶嵌地块;北山内蒙古吉林造山带9.乌拉尔南天山造山系乌拉尔造山带;阿赖造山带;南天山造山带;卡拉库姆地块10.昆仑祁连秦岭造山系西昆仑造山带;东昆仑造山带;阿尔金造山带;祁连造山带;秦岭大别造山带;苏胶临津造山带11.西藏马来造山系(滇藏造山系)松潘甘孜造山带;喀喇昆仑三江造山带;改则密支那造山带12.滇越华南造山系华南造山带;钦州造山带;右江造山带;长山造山带13.喜马拉雅造山系喜马拉雅造山带;若开造山带14.东北亚造山系蒙古鄂霍次克造山带;北山内蒙古吉林造山带15.亚洲东缘造山系锡霍特造山带;佐川造山带;萨哈林北海道造山带;长乐南澳剪切带16.西太平洋岛弧系日本琉球岛弧;台湾菲律宾岛弧17.西西伯利亚盆地注:以上7、8、9、10四个造山系属古亚洲造山区;10、11、12、13四个造山系属特提斯造山区,其中10昆仑祁连秦岭印支燕山造山系与古亚洲造山区的昆仑祁连秦岭加里东华力西造山系复合;14、15、16属环太平洋造山区,其中14和15中的锡霍特造山带、佐川造山带叠加在古亚洲造山区之上;17属后华力西盆地。东北亚造山系还包括上扬斯克科雷马等造山带,未列入本表之内。" }, { "instruction": "虎头梁文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中国晚石器时代晚期文化。1972年发现于河北省阳原县虎头梁。根据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如披毛犀(Coelodonta antiquitatis)、纳玛象(Palaeoloxodon namadicus)、普氏野马(Equus przewalskii)、普氏羚羊(Gazella przewalskii)、拟布氏田鼠(Microtus brandtioides)等判断,遗址的地质时代属晚更新世晚期。虎头梁石器多以石英岩为原料制成,亦有用燧石及流纹岩制成者。石器类型较多。楔状石核及尖状器为虎头梁石器中具代表性器物,在个别尖状器的一面可见磨过的痕迹。此外,尚有刮削器、雕刻器及穿孔贝壳、鸵鸟蛋皮扁珠、鸟骨扁珠、钻孔石珠等装饰品。遗址中有烧火、烧骨、烧蛋皮、炉灶坑及赤铁矿碎块等。虎头梁石器加工技术先进,加工细致,类型多而稳定。虎头梁文化与峙峪文化在文化发展上有一定的联系。按文化发展,虎头梁文化约比山顶洞文化稍晚,距今不足2万年。" }, { "instruction": "炒米店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中国华北地区过去使用的上寒武统的专名,以含有东方动物群华北型三叶虫Blackwelderia,Chuangia,Tsinania,Quadraticephalus等为其特征。炒米店统一名源自山东长清县的炒米店。现已废弃不用。" }, { "instruction": "火山泥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以火山玻璃为主要成分的深灰到黑色的无黏性泥。主要分布在海底火山和火山岛周围的浅海和深海底。在钻孔岩心中常见层状结构(火山灰层),可用以进行层位对比。" }, { "instruction": "拉长斜长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拉长岩(labradoritite)。主要由拉长石组成的一种斜长岩。因具有变彩特性,是贵重的装饰石料。" }, { "instruction": "空间数据质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财空间数据在表达空间位置、空间关系、专题特征及时间等要素时,所能达到的准确性、一致性、完整性及它们之间的统一性的度量。空间数据是地理信息系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其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地理信息系统的可用性,为地理信息系统用户提供满足质量要求的空间数据是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关键任务之一。" }, { "instruction": "网格笔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树形笔石目的一属。笔石体呈锥形或盘形。笔石枝为正分枝,各枝平行或近于平行,枝间有横靶连接,形成网格状。正胞管为直管状,副胞管形状不定。晚寒武世至早石炭世,世界各地。中国主要产于下奥陶统,下志留统、下泥盆统及上寒武统也有发现。近年将网格笔石限用于此属内笔石体具根状构造、底栖生活的类群,而将胎管裸露、营漂浮生活的类群从此属中分出,另名杆孔笔石(Rhabdinopora)属。" }, { "instruction": "岩溶含水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含地下水的岩溶化岩层。其中地下水的富集和运移是受各种岩溶形态所控制的。其基本特征是其中地下水分布的不均匀性。岩溶含水层有的情况下不具有统一地下水面;有的情况下也大致具有统一地下水面。" }, { "instruction": "土壤修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通过技术手段促使受污染的土壤恢复其基本功能和重建生产力的过程。污染土壤修复方法种类颇多,从修复的原理来考虑大致可分为物理方法、化学方法以及生物方法三大类。物理修复是以物理手段为主体的移除、覆盖、稀释、热挥发等污染治理技术。化学修复是指以利用外来的、或土壤自身物质之间的、或环境条件变化引起的化学反应来进行污染治理的技术。生物修复包含了广义和狭义两种类型。广义的生物修复是指一切以利用生物为主体的环境污染治理技术。狭义的生物修复是特指通过微生物的作用消除土壤中的污染物,或是使污染物无害化的过程。" }, { "instruction": "塔拉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蒙古语,意为高原地区的低平地方。如蒙古高原中的呼伦贝尔塔拉、以林塔拉、居延海塔拉等。这些塔拉海拔通常不足一千米, 比高原地面约低落二三百米。塔拉内地面极平。塔拉的中心常有更低洼的小盆地,潴水为湖,如呼伦贝尔塔拉的中心有呼伦池和贝尔池,以林塔拉的中心有以林湖,居延海塔拉中心有噶顺湖和苏古湖。塔拉主要是高原因构造挠曲作用造成的宽广低地。" }, { "instruction": "磷灰石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含磷灰石大于50%的区域变质岩石,是重要的磷矿石。主要由磷灰石、方解石、白云石、白云母、石英、长石等组成。它们是富含磷的沉积物经变质作用的产物。" }, { "instruction": "城市腹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城市对其外围地区具有吸引力而形成的吸引范围。城市与腹地的关系是城市与区域的相互关系,在空间上表现为点与面的关系。随着距离的增加,城市对周围地域的影响力逐渐减弱。通常城市愈大,腹地愈广阔。每个大城市的腹地内,又包括若干个中小城市的腹地,形成等级体系。" }, { "instruction": "商城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或称商场、百货大楼、百货公司。①聚集在一个地方,由各种类型、不同规模商店组成的市场,如上海的豫园商城(旧称豫园商场);②营业面积较大、商品比较齐全的综合性商店,如上海的上海商城。" }, { "instruction": "副层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准层序。①以海泛面及与之相当的面为界,相对整合且有成因联系的层或层组序列。位于层序或体系域顶、底部的副层序,其顶、底界可与层序或体系域的界面重合。在浅海陆架区划分副层序的关键是识别海泛面,在海岸平原或中外陆架区,要靠追索与海泛面相当的界面来划分副层序;在内陆、陆架斜坡深水盆地区的沉积中,很难识别与海泛面相当的界面,故难以划分副层序。②将副层序分为周期性副层序和幕式副层序。前者的形成与高频相对海平面升降旋回有关:后者则仅与突发的幕式海水变深事件有关,如三角洲分流河道决口产生的沙体压实前三角洲泥,或同沉积断裂一盘下降,或下伏地层内盐丘被挤出等造成的海水突然变深等。③副层序是一个描述性的术语,不宜视为层序地层划分的4,5,6级单位术语。" }, { "instruction": "古等称虫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三叶虫纲褶颊虫目的一属。背壳前后端均圆润,头鞍长,中部收缩,前端扩大。背沟宽而深。固定颊狭,后侧翼大。眼叶小。面线前支在头鞍的前下方相遇。胸部8节,中轴宽。尾部半圆形至半椭圆形,光滑,中轴窄长,伸达边缘,不分节,边缘宽而明显。产于中国北方中奥陶统。" }, { "instruction": "coastal zone colour scanner(CZCS)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常规的六通道扫描辐射计。其光谱范围为:0. 433~0.453μm、0.51~0.53μm、0. 54~0. 56μm、0.66~0. 68μm、0.70~0. 80μm、10.5~12. 5μm,瞬时视场为0. 865×0.865毫弧度,扫描宽度为1566km,地面分辨率0.825km。遥感仪器安装在“雨云”-7号气象卫星上,用于在较短时监测海洋水色信息以及海岸带资源与环境信息等。" }, { "instruction": "标志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一层或一组具有明显特征可作为地层对比标志的岩层。标志层应当具有特征明显(包括岩性、所含化石等),易于识别,层位稳定和分布范围广等特点。" }, { "instruction": "幻龙亚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小型至中等大小的基干鳍龙类。有小而扁平的头骨,长的颈部和伸长的四肢。鼻孔位置靠后,眼孔小于颞孔。兴义鸥龙长的颌骨边缘有为数众多尖利的牙齿。以鱼类为食,当幻龙类在水中游泳时,它的长而灵活的颈部可以向左右摆动,捕食鱼类。幻龙类最早出现于早三叠世晚期,繁盛于中、晚三叠世,它的一支(pistosaurids)后来发展为蛇颈龙类。化石发现于欧洲、北非、西亚和中国等地区。广布于西特提斯区的幻龙(Nothosaurus)和鸥龙(Lariosaurus)也出现于贵州兴义的中三叠统。地方性属种还包括贵州的三桥龙(Sanchiaosaurus)、清镇龙(Chinchenia),和广西、云南的广西龙(Kwangsisaurus)等。" }, { "instruction": "白种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欧罗巴人种。皮肤颜色浅淡,头发为柔软的波状或直发,其颜色多呈金黄、亚麻、灰褐等色,嘴唇薄,鼻梁高,鼻尖突出,眼睛的颜色较淡,多为蓝色或灰褐色,体型较高大,胡须和体毛发达。主要分布于欧洲、北非、西亚、中亚及南亚部分地区。" }, { "instruction": "渔户村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早寒武世早期。仅分布于云南澄江、玉溪等地,最初命名地点在云南澄江渔户村。自下而上分为四段:①紫色页岩段,②硅质白云岩段,③磷块岩段,④含磷粉砂岩段,共厚327米,与下伏灯影组为假整合接触。本组与梅树村组相当,且情况类似,目前已停止使用。" }, { "instruction": "同翅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代表种蚜虫、叶蝉、蝉、粉虱、介壳虫(蚧)等,刺吸式口器昆虫。化石初现于二叠纪,中国发现于陕西三叠纪地层。现生45000余种,中国已知3000多种。" }, { "instruction": "土壤生物污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病原体和带病的有害生物种群从外界侵入土壤,破坏土壤生态系统的平衡,引起土壤质量下降的现象。有害生物种群来源是用未经处理的人畜粪便施肥、生活污水、垃圾、医院含有病原体的污水和工业废水(作农田灌溉或作为底泥施肥),以及病畜尸体处理不当等。通过上述主要途径把含有大量传染性细菌、病毒、虫卵带入土壤,引起植物体各种细菌性和病毒性的疾病,威胁人类生存。" }, { "instruction": "古近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用名老第三系(Eogene System)。古近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称为古近系。古近系自下而上包括古新统、始新统和渐新统。中国古近系以陆相为主,仅在中国边缘地带如台湾、西藏等地有海相沉积。在湖南、广东、新疆、安徽等省古近系与下伏上白垩统多为逐渐过渡的关系。根据当时沉积环境不同,陆相古近系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①干燥气候条件下山间盆地的红色碎屑堆积,以红色砂、砾岩为主,常夹岩盐和石膏,分布遍及全国各地,如湖南的东塘组、霞流市组、江西的新余组,以及内蒙古境内的脑木阿头组、伊尔丁曼哈组等;②湿润气候条件下凹陷盆地的含油、煤堆积,是中国较重要的含油、煤地层,如辽宁的抚顺组、黑龙江的三姓组、广东茂名的油柑窝组,在山东的昌乐也发现这一类型沉积;③断块盆地的湖泊沉积,以厚度大,夹有一些淡水灰岩或泥灰岩为其特征,如山东的官庄组、山西的垣曲组、湖北的东湖组等;④山麓堆积,以厚度巨大(超过1000米)为其特征,在中国西北地区特别发育,例如天山南、北麓,南山北麓,厚度达1000米以上。另外,古近纪时还有火山岩(华南、东北等地的玄武岩)喷溢。" }, { "instruction": "前积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三角洲沉积物内部的陡斜岩层。指水下三角洲斜坡(100~250)沉积物,主要物质以粉砂为主。" }, { "instruction": "冰原岛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峰顶凸起在冰面上,其余部分被冰层埋没的山体。它常见于大陆冰川的边缘和山麓冰川地区。" }, { "instruction": "南极电离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电离层为自由离子足够多并影响到无线电波传播的那一部分大气层,其高度范围大约为60~1 000千米,从低到高分为:D层、E层(含Es层)、F1和F2层以及上电离层。探测与研究电离层的目的,是了解电离层内发生的各种化学、物理和动力学过程,如大气成分的变化、中性风运动、等离子体波动、能量传输等,以便为通信、导航和雷达定位服务。与其他地区相比,高纬和极区电离层中,在太阳和地磁扰动条件下各种过程尤为复杂,变化更为剧烈。因此,极区电离层的研究是高空大气物理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 "instruction": "岗巴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吉里灰岩”、“岗巴页岩”和“半星海胆页岩”的总称,时代属早白垩世至晚白垩世。分布于西藏珠穆朗玛峰地区的岗巴、定日等地。命名地在岗巴附近。为浅海相泥沙质、灰质沉积,主要为灰黑色页岩夹泥灰岩和砂岩,厚1187米。底部含白垩纪最早期的菊石Neonoproceras sp.等,上部含菊石Cavycoceras newboldi,海胆Hemiaster frontacutus,双壳类Pycnodonte等晚白垩世初期化石,中部含早白垩世的菊石Mortoniceras sp.等,与下伏地层关系不清。本群已自下而上进一步划分为:岗巴东山组、察且拉组、冷青热组、夏吾除波组、旧堡组。" }, { "instruction": "结晶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晶体学。研究晶体的外部形貌、化学组成、内部结构、物理性质、生成和变化,以及它们相互间关系的一门科学。它诞生于17世纪下半叶,但早期只是作为矿物学的一个分支而存在,其研究对象亦局限于天然的矿物晶体。直到19世纪,随着其研究范围逐步扩大到矿物以外的各种晶体,结晶学才逐渐脱离矿物学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近代结晶学主要包括晶体发生学、几何结晶学、晶体结构学、晶体化学及晶体物理学等分支。它们阐明晶体各个方面的性质和规律,并可用以指导对晶体的利用和人工培养。" }, { "instruction": "悬挂岩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发育于包气带内,不透水层之上的岩溶。" }, { "instruction": "大头鲵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两栖纲离片椎目全椎亚目的一个类群(科)。离片椎类两栖动物中种类最丰富、分布最广的一个类群。多大型,半水生或水生,食肉。头相对较大,故得名。生存于三叠纪,常用于全球三叠系陆相生物地层对比。我国湖北新近报道的宽头远安鲵属于此类。近年有人提出该科的名称应改为一个先占的名称:Mastodonsauridae。本文暂用旧名。" }, { "instruction": "亚智梁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中国海相上三叠统下部的一个阶。层型剖面位于西藏聂拉木土隆村西南侧山坡上。亚智梁阶的底界以牙形石Paragondolella polygnathiformis的首现为标志(比传统以菊石Trachyceras aon定义的底界要稍低)。阶内含一个牙形石带Paragondolella polygnathiformis带,该带的顶、底(首现和消失)分别标志本阶的顶、底界;本阶内自下而上包含四个菊石带:TrachycerasDisctopites带,Indonesites dieneri带,Hoplotropites带和Parahauerites acutus带。" }, { "instruction": "冲击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陨石高速冲击地球具有巨大的冲击力,尤其是质量较大的撞击构造剖面图(据A.A.Вальтер图改编)①上覆岩系;②他生(异地)角砾岩;③熔融岩(冲击岩);④自生(原地)角砾岩;⑤环状放射状断层;⑥陨石坑基底岩石小行星和彗星,与地球相遇而被引力吸引,穿过地球大气层燃烧后仍具相当大的质量时,其冲力以及碰撞时产生的高温,可使地表物质成分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作用。如形成陨石坑(撞击构造)和冲击变质作用等。(质量较小的陨石,一般不产生这些明显的作用)撞击构造大多是圆形的或椭圆形的,其规模不等。已发现直径达几十千米的,也有更小的。通常还需发现有陨石碎块(角砾)、冲击玻璃、冲击变质矿物等,而不是仅凭形态来确认的。" }, { "instruction": "清原岩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新太古代。主要分布在辽宁清原、抚顺、铁岭一带,呈孤岛状、残块状分布在古老变质岩系英云闪长质花岗质片麻岩中,由两组组成:下部金风岭组,主要为斜长角闪岩及角闪斜长变粒岩、黑云斜长变粒岩;上部红透山组,为黑云斜长变粒岩、角闪斜长变粒岩以及斜长角闪岩、铁英岩和石英变粒岩、浅粒岩。变质程度达角闪岩相。下部原岩以大陆拉斑玄武岩及火山碎屑岩为主,上部以杂砂岩及钙碱性火山岩及碎屑岩为主。变质岩的RbSr全岩等时线年龄为(26.2±0.5)亿年,七个斜长角闪岩样的SmNd全岩等时线年龄为(28.4±0.5)亿年。" }, { "instruction": "琛航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属更新世中期。命名于海南西沙群岛永乐环礁的东南隅西琛1井。为白或灰白色粒泥灰岩、泥灰岩、藻屑灰岩夹骨架灰岩和粘结灰岩,偶见砾屑灰岩,可过渡为松散生物骨屑砂砾层。西永2井为礁坪湖相粒泥灰岩、泥屑灰岩及生物骨屑砂和砾组成的松散沉积层,仅在顶部见少量礁格架灰岩。西琛1井由礁坪湖相藻屑灰岩、粘泥灰岩、斑点礁灰岩组成。浮游有孔虫很少,其他常见的底栖有孔虫也大部分受磨损,似为礁坪沉积,厚约74米。本组与下伏永兴组呈假整合接触。据铀系测年法、氧同位素曲线法及生物地层内插编年法测定,本组底界年龄约为70万年,与磁性地层的B/M分界线一致。" }, { "instruction": "古陆表海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大陆陆壳基底上被陆地包围的浅水海域,一般水深在30~50米左右,海底坡度十分平缓(<1/5000),与外海之间的海水交流不流畅。经常因所处不同气候带位置,导致海水含盐度出现异常。参见“淡化海和咸化海”。应当说明,现代地表浅水海域中陆表海并不多见,西北欧的波罗的海和东亚的渤海可作为代表。但是,在地质历史中,陆表海是陆壳板块内部最常见的古地理环境,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 { "instruction": "狄南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狄南统一名源自比利时的狄南(Dinant)。在比利时,石炭系二分,下石炭统称为狄南统,相当于英国的阿翁统。狄南统自下而上又分为杜内阶和维宪阶。" }, { "instruction": "河床质泥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沉积在河床的泥沙颗粒组成。河床泥沙的粗细与所处的河槽特性有一定关系。河床断面狭窄,比降较大的河段河床泥沙粒度较粗,比降小的河段,如平原地区其粒度较细。" }, { "instruction": "粟粒虫亚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有孔虫目的一亚目。壳钙质,也可具有某些外来物质,通常双虫不透明,似无釉瓷器,又称似瓷质壳。壳内常具假几丁质内层。房室排列多绕旋,外形枣核状或米粒状,每个旋圈包括两个房室,根据这两个房室对称面相交成180°,120°,144°而分别称为双虫式壳,三虫式壳和五虫式壳等。成年壳无孔。石炭纪至现代。仅包括一个超科,即粟粒虫超科,代表属如粟粒虫(Miliola),双虫(Pyrgo),五虫(Quinqueloculina)等。中国中、新生代海相地层中已发现较多的粟粒虫类化石,特别是壳的内部构造复杂的蜂巢虫类(alveolinids)是划分对比晚白垩世及古近纪海相地层的一类重要的大型有孔虫化石,中国西南已有发现。" }, { "instruction": "须家河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广元煤系、须家河系。时代属晚三叠世中、晚期。分布于川西北一带。命名地点在四川广元须家河煤矿。为海陆交互相含煤沉积,以灰色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厚层砂岩、薄层砂岩及粉砂岩为主,夹泥岩、煤层、及透镜状菱铁矿层,共厚约600米。上部含植物化石Clathropteris meniscioides,Cladophlebis raciborskii,Dictyophyllum nathorsti,Goeppertella kwangyuangensis,Anomozamites loczyi,Anthrophyopsis leeiana,Neocalamites carreri等,均系晚三叠世诺利期至瑞替期植物群的重要分子;下部含诺利期双壳类化石Nuculana yunnanensis,Myophoriopsis cf.latedorsata,Pteria krumbecki,Yunnanophorus baulei,Modiolus furgi及Myophoria subvesita seporata,Burmesia lirata等。与下伏上三叠统小塘子组呈假整合接触。 " }, { "instruction": "第一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即原始系。18世纪中期阿杜纳(Arduina,1759)创用“原始系”一名,泛指现在所称的前寒武纪岩系和时代。久已废弃不用。目前在少数欧洲出版的著作中,继续使用“原始系”一名,但用来代表古生界,而不是前寒武系,并称之为原始界。" }, { "instruction": "卡尼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位于拉丁阶之上,诺利阶以下,是阿尔卑斯海相上三叠统下部的一个阶。卡尼阶一名源自阿尔卑斯东南部罗马时代的古地名卡尼(Carnia)。现为国际通用的一个阶。其底界以牙形石Metapolygnathus polygnathiformis和菊石Daxatina或Trachyceras的首现为标志。" }, { "instruction": "矿物共生组合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反映一定成因的一些共生矿物的组合。如含金刚石的金伯利岩中,金刚石、橄榄石、金云母、铬透辉石及少量镁铬铁矿和镁铝榴石的组合,即为矿物共生组合。一定的矿物共生组合的出现,取决于元素的地球化学性质和一定地质作用中的物理化学条件(如温度、压力、组分浓度、pH值、Eh值等)。因此,研究矿物共生组合规律,可以预测某些地质环境中可能找到的有用矿物,以指导找矿;还有助于阐明成矿规律、确定矿石类型、推断矿床成因以及研究和鉴别矿物。" }, { "instruction": "薄铁磐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铁、铁锰或铁-有机质胶结的暗红至黑色、厚度<2. 5cm的薄磐层。" }, { "instruction": "水体热污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人类活动引起的水域环境温度升高的水体水质污染。主要的水体热污染源是热电站,其次是各种工业生产过程所产生的高温废水。这些废热排入江河、湖泊或海洋,会使局部水体的水温升高,使水中溶解氧减少,并使鱼的代谢率增高而需要更多的氧,对温度敏感的鱼在热应力作用下,发育受到阻碍,甚至很快死亡。" }, { "instruction": "节颈鱼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盾皮鱼纲的一目。头及躯干前部均覆以厚重骨甲。头甲与胸甲以特殊的关节相连,关节髁位于胸甲,关节窝位于头甲,两者可以活动,故名节颈。体宽大,口及眼均大。胸鳍或为不分节且不能活动的棘状,如有腹鳍,一般较小。泥盆纪,一般早期种类个体较小,生活于淡水,晚期出现个体较大种类,有的长可达9米,生活于海洋。代表属为粒骨鱼(Coccosteus)、恐鱼(Dinichthys)。中国节颈鱼目化石有产于四川中泥盆统的江油鱼(Kiangyousteus)、贵州下泥盆统的贵州鱼(Kueichowlepis)。" }, { "instruction": "阿瑟尔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位于上石炭统格舍尔阶之上,下二叠统萨克马尔阶之下。其底界以牙形石Streptognathodus isolatus的首现为标志。含类Sphaeroschwagerina等。层型剖面位于哈萨克斯坦北部南乌拉尔山区Aktbe的艾达拉什河处。现为国际通用的下二叠统底部一个阶。" }, { "instruction": "符号准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对符号大小起决定作用的线。确定比率符号大小的实质便是求解符号准线的参数值,如圆形的半径、正方形的边长、柱高等。" }, { "instruction": "亚属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次于属的一个属级分类等级。一个属可再分为若干亚属,亚属是由这个属内一个或若干个性状相近、与该属内其他种有所区别的种组成。如果一个属分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亚属,则包括属的模式的亚属为指名亚属,并保留原属名,其他亚属则另取名称。亚属名与属名同时使用时放在属名之后的括号内,如有种名则置于属名与种名之间的括号内,而不算为种的双名中的一个名称,如Architectonica (Solariaxis) xizangensis西藏轮轴螺(原盖螺)。如果亚属升格为属,则亚属名变为属名。" }, { "instruction": "淡色表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美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诊断表土层之一。有机质含量小于1%,干时坚硬,土色浅,研细土壤的颜色亮度大于或等于5.5,湿时的亮度大于或等于3.5。" }, { "instruction": "分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概念上与库相类似,它是相对分室来说的。一般地,分室可以包含若干个规模更小的库。例如生物分室由有机质、氮和磷等营养库所组成。相反,库的组合可以构成规模更大的分室。" }, { "instruction": "断裂谷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沿着断层破碎带发育的河谷。" }, { "instruction": "植被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植被区域内或亚区域内,由于南北向的水、热变化,或由于地势高低所引起的热量分异而表现出植被型的差异,可划分为地带或亚地带。" }, { "instruction": "海洋采样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采集海底沉积物样品的器具。有五种类型:①拖网或拖曳式采泥器,用于航行中采样;②抓斗,用于停船时表层采样;③柱状采样器,主要用于采取柱状沉积物样品;④自返式抓斗和自返式重力采样管;⑤箱式采样器。" }, { "instruction": "工业资源评价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对工业生产发展所需原材料、燃料与动力等自然资源所作的 经济评价。评价对象主要有矿产、水与水能资源,及作为工业原料的农畜产品、水产品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等。其中对工业矿产资源评价内容主要有:储量大小及其对需求保证程度;矿产品种质量及其对用户需求的适宜度;各类矿产的空间分布及其地区组合状况;开发利用条件(资源分布地的经济地理位置、交通、社会经济条件,包括地质、地形、水文等开发利用建设条件评估等)。各类工业资源特点互有差别,其评价重点亦应有所不同。对于农、林、牧、水产品资源的评价,其重点在于对品种数量、质量、分布及其开发利用条件的评估。" }, { "instruction": "威鲁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译怀卢群。仅在澳大利亚西部哈默斯利盆地南缘出露。自下而上分为5个组:①比阿斯莱河组,为石英岩夹薄层角砾岩和页岩,厚约100~200米;②芒特麦克格拉日组,由下到上为砾岩段、页岩段、玄武岩段和粉砂岩、石英岩段,厚达1960米;③鸭溪组,为白云岩,横向延展达320余千米,厚达990米;④希伯顿组,为单一的褐色页岩和杂砂岩,局部夹薄的条带铁建造,白云岩和玄武岩;⑤卡普里组,为砂岩、杂砂岩、白云岩和页岩,厚约100米。希伯顿组中的酸性火山岩年龄为20±1.6亿年。" }, { "instruction": "宜居城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协调发展,人居环境良好,能够满足居民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适宜人类工作生活和居住的城市。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的内涵;①经济持续繁荣;②社会和谐稳定;③文化丰富厚重;④生活舒适便捷;⑤景观优美怡人;⑥具有公共安全。" }, { "instruction": "工程地貌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貌学的一个分支。研究与工程(水利、港口、道路等)建设有关的地貌条件与地貌过程。它不仅为工程勘测设计选择有利的地貌条件,而且研究工程施工期间及投产后,可能产生的对工程有利或不利的地貌过程。例如为水坝、水库工程勘测设计,要研究河谷形态(狭窄段、展宽段)、成因类型、河谷和分水岭的结构,工程范围内存在或可能发生的有害地貌过程(如滑坡、坍塌、泥石流、岩溶、水库回淤、库岸变形等等)。港口勘测设计要研究海岸形态、成因类型、沿岸沉积物流的动态、海港回淤及海岸变形等。道路勘测设计,要从有利和不利于道路建设的观点研究线路范围内地貌条件,确定地貌形态、成因类型、地面坡度、割切程度以及线路范围内存在或可能发生的有害地貌过程(如冲沟发展、滑坡、泥石流、山崩、岩堆、岩溶、融冻过程和风沙等等)。" }, { "instruction": "细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犁沟。线状流水作用在松散土层构成的平坦地面上形成的沟谷,其规模小、深度浅、形态不稳定。" }, { "instruction": "振动活塞取样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依靠振动器的冲力将采样管打入海底沉积物中进行采样的一种装置。主要由管架、采样管、振动器活塞以及起吊设备组成。采样器用管架支持并固定采样位置,用绞车升降,一般用于海岸带或浅水地区的底质采样,采样长度为2~4米。" }, { "instruction": "瓣轮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楔叶植物叶化石的一属。形似轮叶,但叶轮不在一平面上,每轮叶形成左右对称的两瓣,两瓣之间形成叶缺,下叶缺明显,上叶缺有时不明显。瓣中各叶长短不等,靠近下叶缺的常最短,不连合或不同程度地连合。叶线形、披针形,多少向上弯曲,具单脉。二叠纪,晚二叠世最盛,东亚。中国二叠系中产出甚多。" }, { "instruction": "鹦鹉嘴龙科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角龙类的一科。2米长的二足行走素食性鸟臀类恐龙,关键特征包括较原始的鸟臀类身体和高度特化的头骨。鼻骨比其他任何鸟臀类都短,形成了狭窄具高鼻孔的喙。它们生活于早白垩世中、晚期。仅包括鹦鹉嘴龙和红山龙(Hongshanosaurus)二属。" }, { "instruction": "军舰山玄武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属更新世早期。广泛分布在长白山脉白头山周围的高原上,位于海拔1400~1900米之间地带。玄武岩流还伸入图们江上游河谷中,在广坪、东京坪、大洞屯,玄武岩顶面分别高出河面30、100、150、180米,即愈向河流下游,其相对高度愈大。岩性主要为粗面玄武岩、安山玄武岩和橄榄玄武岩、拉斑玄武岩等。多为致密块状、顶面多气孔,气孔有拉长现象。发育有柱状节理、板状节理。可见4个喷发旋回。玄武岩层中可见风化壳。在四等房以东最大厚度大于330米。" }, { "instruction": "volcanotectonic depression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两边被构造起源的断层所限定的火山凹地。类似于火山洼地,长度可达数十千米,甚至成百千米。其形成与极大量的硅质浮岩的喷发有关。火山构造凹地的典型例子是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的托巴洼地和新西兰的陶波火山带。印度尼西亚托巴构造洼地发育史1.古近新近纪沉积; 2.前古近纪地壳; 3.基性和中性岩浆岩和火山岩; 4.硅质熔岩; 5.硅质凝灰岩; 6.花岗岩基" }, { "instruction": "河文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中国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一种人类文化。1959年发现于山西芮城境内黄河东岸。根据动物群的研究,其时代为中更新世,约与北京猿人时代相类似。河石器以石片石器为主,有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及石球等,多以石英岩为原料,亦有以脉石英为原料者。以锤击法、碰砧法和投制法打片,且多不经第二步加工即行使用。河文化与蓝田猿人文化和丁村文化较为接近,可以认为河文化上承蓝田猿人文化,并发展为旧石器中期的丁村文化。" }, { "instruction": "土壤矿质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土壤中的复杂有机物被分解为简单有机物,并最终被分解成H2O、CO2和无机盐的过程。" }, { "instruction": "下禄丰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早侏罗世。分布于云南境内。命名地点在云南禄丰县城东北沙湾、张家坳一带。为一套陆相红色碎屑沉积,以暗紫色、紫红色砂质泥岩和灰绿色砂岩为主,含爬行类Lufengosaurus huenei,Bienotherium yunnanense等及双壳类Unio ningxiaensis,Sibiriconcha shensiensis,叶肢介Gomphocythere cf.recticulata,Darwinula bella等。在其下部常夹有绿色页岩,含Podozamites lanceolatus,Neocalamites等植物化石。厚1500米。与下伏一平浪组呈假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国际大地测量学协会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简称IAG,世界各国大地测量学术团体联合组成的学术组织,是国际大地测量学和地球物理学联合会(IUGG)所属的7个协会之一。宗旨是:通过国际合作,促进大地测量学的发展,协调需要国际合作的工作,如三角测量的实施和三角网的平差,各国基本重力点的联测,应用于大地测量的空间技术的国际联系,地球动态的观测和研究,以及其他有重大意义的大地测量学问题的研究。" }, { "instruction": "尼拉贡戈火山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位于刚果(金)北基伍省省会戈马市以北10千米,南纬1°31′,东经29°15′,海拔3469米,是一座层状火山。火山口位于顶峰,直径约长600米,底低平,在1894年歌村(G.A. von Gotzen)首次记录了它在6月11日的喷发活动,在1894~1977年间,曾有熔岩湖长期存在,并多次喷发。1977年1月10日熔岩从火山锥侧面的裂隙中大量喷出,以每小时60千米的速度倾泻,不到一小时熔岩湖便消失了。约2000人丧生。1982年,火山口中又出现熔岩湖并有蒸气爆炸和熔岩喷起如泉。1994年6月熔岩湖的面积扩大,熔岩充填了整个火山口,直径接近40米、深150米,喷出的熔岩在火山口周围的山坡上流溢,最远达800米内。1994年6月火山再次喷发后,火山口中的熔岩湖持续存在很久,成为一个迷人的奇观。2002年1月17日,火山再次活动,同时还有频繁的地震发生。熔岩从火山的东坡和南坡上的三个裂口中流出,以每小时1.2~1.8千米的速度向有40万居民戈马市冲去,破坏了沿途所遇的村庄和田园,造成一万多人无家可归,百余人死亡。" }, { "instruction": "里阿斯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欧洲下侏罗统的专名,与德国的黑侏罗统相当。里阿斯统自下而上包括赫塘阶、西涅缪尔阶、普林斯巴赫阶、图阿尔阶。里阿斯统一名源自英国石匠工人的老术语。这个术语来自赫里克(Gaelic)语“Leai”,表示板石的意思,是一种蓝色或白色坚硬的泥质石灰岩,相当于法文“Liais”。" }, { "instruction": "出水洞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可溶性岩中地下河出露地表的出口,或岩溶区地下水的出口。它的出水量受补给来源的控制,地下河的主要水源为雨水直接补给时,出水量有季节性变化,干旱季流量减少或停止出水,成间歇性出水洞;主要水源为地下含水层补给时,常成为具有一定承压的管道出水,出水量虽然也有季节性变化,但一般为常年流水。" }, { "instruction": "现代世界最深坳陷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位于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汇聚带的马里亚纳海沟,由于受板块俯冲作用的牵引,最深达11034米,是现代海洋中拗陷最深的海沟。" }, { "instruction": "黄土加积型古土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据郭正堂(1992)对陇东西峰镇的典型黄土剖面研究,认为该地所有古土壤其发育过程中还有大量粉尘不断加积,故称黄土加积型古土壤。证据是:①古土壤厚度达2~3米,大大超过类似风化程度下土壤应有的厚度,而风化与成土深度却较弱;②松山期第9层黄土(L9)之下的26层古土壤厚度更大,有的近4米,但无明显的发生层次,这种均质性反映了成土时粉尘加积速率甚大,且钙积层也为较深厚的弱固结型;③从脱钙与粘粒增加来看,下部B1层反较上部B2层为强,与正常剖面相反。黄土上粉尘加积系土壤发育期中干旱或半干旱气候造成。" }, { "instruction": "爱尔基干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蓟县纪。分布于新疆库鲁克塔格地区,为一套富含硅镁质的浅海相碳酸盐岩建造。为白云岩、白云质大理岩夹少量紫红色厚层状石英岩。叠层石、核形石发育。与下伏扬吉布拉克群、波瓦姆群不整合接触。厚900~2600米。含叠层石Tungussia f.,Kussiella kussiensis等。其变质火山岩RbSr全岩等时线年龄(10.1±3.5)亿年。" }, { "instruction": "巴西双晶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双晶的一种。石英晶体中常见的一种双晶律。是由一左形和一右形的两个石英晶体所构成的穿插石英的巴西双晶双晶。双晶面(1120);接合面平直。它在外形上与单晶体很相似,但可由下列现象识别它:①在同一柱面上,其两角同时出现呈左右对称关系分布的两个三方偏方面体单形的晶面;②晶面上可见呈平直折线状的双晶缝合线,在缝合线的两边,晶面的反光不一样,柱面上的晶面条纹亦不相连续;③断口上可见规则的“人”字形纹;④在垂直晶体c轴切面上的人工蚀象,显示单体界线比较平直,呈折线状图案。组成巴西双晶的两个石英单体,它们不仅电轴方向正好相反,而且光轴方向虽然一致,但旋光方向也正好相反,故巴西双晶又称为光双晶(optical twinning)。具有巴西双晶的石英晶块不能作为压电材料和光学材料。" }, { "instruction": "黄土高原土壤水分循环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土壤水分循环自降水入渗开始,向深部运移,同时开始蒸发蒸腾过程。这一全过程深度在300~500厘米范围内,是一个连续统一的过程,即土壤植被大气系统。黄土高原土壤水分循环在时间上具有年周期特点。" }, { "instruction": "构造体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构造系统,又称大地构造体系(tectonic system)。地质构造三重基本概念之一,是地质力学的核心概念。指具有成生联系的各项不同形态、不同等级、不同性质和不同序次的结构要素所组成的构造带,以及它们之间所夹地块或岩块组合而成的总体。构造成分之间是否具有成生联系,是确立构造体系存在的关键。每一类型构造体系都可当作一幅应变图像来看待,它是一定方式区域性构造运动的结果。主要是一次运动形成的,但也可断断续续地分为前后几次;并可涉及大小、深浅不同的范围,小型的仅波及地壳表层,而巨型的影响深度可达地壳下部乃至上地幔。它具有三个显著特征:定型性,即常组成一定的标准型式;定位性,所属构造带常在一定部位出现,其配置符合一定规律;定向性,各类型构造体系多沿一定方向展布。构造体系的概念说明每一构造形迹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其形成过程中必定有不可分割的伴侣成群出现。此概念不仅在理论上有助于阐明地壳构造和地壳运动规律,而且在指导矿产勘查、工程及水文地质、地震地质、环境灾害研究等方面都有重要指导意义。" }, { "instruction": "滑塌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崩塌性滑坡。是开始时缓慢移动,但后来滑动速度突然变快、急剧滑落的滑坡。如1967年四川雅砻江上游发生的即为崩塌性滑坡,泥质条带灰岩中水底滑坡形成的卷曲构造顷刻间6800万立方米的滑坡体滑入河谷,形成17.5~355米高的天然坝,使雅砻江堵塞,造成灾害。水下滑坡。湖、海底斜坡上堆积的尚未固结的泥沙、石灰质软泥,因饱含水分、内摩擦小,在重力作用下易沿斜坡缓慢下滑,当遇地震等因素触发,可迅速下滑,在滑动过程中,会引起滑动面底部的岩层或滑动体本身发生弯曲、变形,形成紧密的小褶皱、卷曲和破裂,称为水底滑坡构造。" }, { "instruction": "疗养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具有自然疗养资源和疗养设施的地区。根据自然疗养资源的种类,疗养区可分为矿泉、气候、矿泥和混合等类型;根据所在地的地理环境,疗养区可分为海滨、湖滨、高山、森林等类型。疗养者在疗养过程中受到自然界各种环境因子和社会因子的综合作用,可以改善和加强体内自身的调节机能,消除疲劳,增进健康。" }, { "instruction": "太阳能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太阳能是一种资源丰富、无需运输,又不污染环境的最佳自然能源。它既是一次能源,又是可再生能源。太阳能中的47%被地面和海面所吸收,并变成了热。故可以利用太阳能的这种热转换成电能、热能。利用太阳能基本上可分为光热转换、光电转换两大类。前者如太阳能发电机、太阳能热水器太阳灶等,属太阳能的热利用。后者如太阳能电池,系利用光电效应原理将太阳能直接转成电池。" }, { "instruction": "沙坝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海岸带巨大的水上堆积地貌。形如堤坝,故名。又称沙堤。由沙或砾石组成,常混有碎贝壳等其他物质。有海岸沙坝、拦湾坝和连岛沙坝三种类型。沙坝在平面上呈长条状,长可达数公里,宽可达数百米,顶部一般出露海面。连岛坝的发育不仅方便陆岛间的交通,而且可成为港口的天然屏障。但港湾附近的沙坝,常影响航道的通畅,如长江口航道中的铜沙浅滩和江亚浅滩,水深仅7m左右,阻碍万吨海轮入港。因而探明港口的沙坝分布状态和发育规律,对港口选址及保证航道的畅通十分重要。" }, { "instruction": "海拉尔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属更新世晚期的末期。分布在内蒙古呼伦贝尔盟海拉尔河流域,由冲积、冰水沉积的砂砾石、砂、粉砂等组成,厚度一般由数米至数十米。在扎赉诺尔煤矿东南的沙子山,为冰水沉积的粉砂、砂层,分选性与磨圆度均较好。厚约15米。含化石野马(Equus caballus)、野驴(Equus hemionus)、野牛(Bison sp.)、真鹿(Cervus sp.)、羚羊(Gazella sp.)、猛犸象(Mammuthus sp.)、东北野牛(Bison exiguus)等。" }, { "instruction": "原角龙科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角龙类的一科,包括9个属。四足行走,或二足行走,素食类,长1~3米。头骨后面均有一骨质褶——或称颈盾,有一些在额骨上有突起。颊齿自我磨尖,仅一边有釉质,适于剪切和压碎食物,可能向咀嚼晚白垩世的有花植物方向演化。原角龙类产在中亚和东北亚,并扩散到北美西部。" }, { "instruction": "地质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研究地球的科学。主要研究地球(主要是岩石圈)的物质成分、物理化学性质、结构构造、地球形状及表面特征、地球的生成和历史、地球上生命的发生及演化、地壳运动的形成和发展,以及进行上述研究的相关科学技术。Geology(地质学)一词是由两个希腊词汇ge(地球)和logia(论述)通过连词符o连接而成,意即关于地球的论述,包括关于地球的所有内容的研究。在中国历史上,“地质“一词最早见于三国时魏国王弼(226~249)的《周易注?坤》,属哲学范畴,与现代地质学的含义不同。现代地质学的地质一词最早见于1853年(清咸丰三年)的《地理全志》。本辞典“地质学”一词包括的分支学科主要有:研究地球物质组成的矿物学、岩石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同位素地质学、土壤学;研究地球历史的地史学、地层学、古生物学、前寒武纪地质学、第四纪地质学;研究地壳运动的构造地质学、火山学、地震学;研究地表特征和地质作用的地貌学、冰川地质学、海洋地质学、动力地质学;研究和开发能源及矿产资源的矿床学、石油天然气地质学、煤地质学、水文地质学;研究人类生存环境和工程建设的工程地质学、环境地质学、灾害地质学;研究相关技术科学的勘查地球物理学、勘查地球化学、地质调查技术、地质勘查技术、探矿工程技术、地球物质的测试分析技术、地质测绘技术、遥感地质、地质信息技术等。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为地质学的发展和人类开发、利用和保护地球创造了条件。" }, { "instruction": "类金属污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准金属污染、半金属污染。由类金属或其化合物进入环境中所造成的污染。类金属是介于周期表上金属与非金属之间的一些化学元素,如硼、硅、锗、砷、锑、硒和碲等,它们具有金属与非金属两种化学性质,故活性较大,既可与无机物作用,又很易与有机物结合而生成金属有机化合物,因此,类金属污染对生物体有较大的影响。如三价无机砷和有机砷能与酶类的巯基(—SH)等活性基团结合,抑制酶的活性而导致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及呼吸、消化等系统的损害与疾患。" }, { "instruction": "搬运介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面上风化、剥蚀的产物由一地被搬运到它处时,起着搬运作用的各种运动的物质。如地面流水、地下水、海水、湖水、风、冰川等都称为搬运介质。" }, { "instruction": "庐山冰碛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更新世中期(即周口店期)。命名剖面位于江西九江庐山王家坡。为中国更新世萨拉乌苏期代表性冰碛层。为棕黄色、浅棕黄色的粘土砾石层,大小砾石混杂堆积、无层理、无定向排列,较分散,砾径一般为3.5~20厘米,最大砾径可达2米以上。砾石稍有磨圆,多呈次圆状及棱角状,其外形有熨斗状、炮弹状。砾石成分多为长石石英砂岩、石英岩及千枚岩、板岩等,直接覆盖于南华系南沱组之上,厚度约4米。地球化学特征为镍稳定带,钡、铝富集带,铍、钴、铬、铜分散带。重矿物特征为绿帘石磁铁矿锆石带。主要粘土矿物为高岭石-伊利石,X射线衍射分析显示粘土矿物组合为高岭石伊利石开放伊利石。孢粉为以Pinuspollenites为主的针阔叶草原景观。推算温度平均值为7.846℃,δ18O平均值为+16.89‰。古地磁测试位于布容极性带内。主要分布于庐山大校场、东谷、西谷、芦林、植物园等地。" }, { "instruction": "水体重金属污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主要由工业生产中流失的重金属使环境中重金属离子浓度超标造成的水体水质污染。重金属污染的特点在于它不能被微生物所降解,相反,可通过食物链成千上万倍地富集于水生物体内,并进入人体积累在一定部位,使人慢性中毒,而中毒后又极难治疗,因此重金属对水体的污染,是人们最关注的问题之一。最主要的有毒重金属是汞、镉、铅、铬、砷。" }, { "instruction": "内模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保留于内核表面或岩石上的生物遗体内部形态特征的印痕。常见的多为腕足类、腹足类、双壳类等外壳和芦木及新芦木等髓部的内模。内模的凹凸情况与原物相反。" }, { "instruction": "冰丘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为冰水岩盘(glaciofluvial laccolith)。当冻土层内的地下水受到下部多年冻结层遏阻时,在冻结薄弱地方结成冰核并不断增大膨胀,使地表隆起抬高呈丘状,则称冰丘。根据冰丘在形成过程中有无外来水分的补给而又可分为开放型冰丘及封闭型冰丘两类。还有一种特殊冰丘,因其内有富含气体且压力很强的地下水,则在夏季发生喷水爆炸,故称爆炸性冰丘(shot pingo)。" }, { "instruction": "现状植被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以制图区野外现实存在的植被为表现对象,把现实客观存在的原始天然植被、次生天然植被和人工栽培植被,按照一定的比例绘制在地图上。" }, { "instruction": "城市地理要素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构成城市范围内独特地理景观的城市地理位置、距离、范围以及自然(山水等)地理景观、人文地理景观等各项地理要素的总称。不同的城市风貌,是由于不同的城市地理要素综合形成的。城市地理要素构成是城市地理学研究的熏要内容之一。" }, { "instruction": "交代蚕蚀结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交交代蚕蚀结构和交代残留结构代结构的一种。它是岩石中以交代关系相接触的两种矿物之间,接触界线很不规则,呈港湾状或锯齿状,新生矿物的尖端常指向被交代矿物。此结构在斜长石被钾长石交代时较明显(如图)。" }, { "instruction": "阴山天山纬向构造体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沿阴山—天山展布的纬向构造带。其主体大致位于北纬40°~43°,由古老变质岩系、古生代及中生代岩层构成的东西向紧密褶皱、冲断层及逆冲推覆构造、平移断裂及韧性剪切带,以及不同时期的岩浆岩带和构造动力变质带等组成(见图)。它至少从古生代以来反复经历多次构造运动和强烈的南北向水平挤压,带内既有多期强烈变形、变质作用的叠加,又有超镁铁岩、蛇绿岩及混杂岩带呈东西向展布,以及莫霍面等深线反映的东西向地幔隆起,表明此带影响深度可达地壳下部至上地幔。在其南缘部分段落,断裂南盘有向西横移之痕迹。受其控制的有铬、金、铜、铅锌等,晚古生代及中生代煤田,鞍山式铁矿,白云鄂博铁矿和超大型稀土矿床。有资料显示,此带在全球同纬度的其他地区也断续展布。阴山天山纬向构造体系图1纬向构造体系;2其他构造体系;3中、新生代盆地;4中酸性岩体" }, { "instruction": "神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腹足纲的一属。螺壳包旋,近球形,两侧对称。壳神螺口椭圆形、略扩大、裂口深。裂带明显,位于壳的对称面上。脐很小或无。壳面仅饰有生长线。奥陶纪至三叠纪,世界各地。中国奥陶系至三叠系均有产出,而以石炭系、二叠系为多。" }, { "instruction": "富禄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富禄砂岩。位于南华系中下部,分布于湘、黔、桂毗邻地带及赣西等地,为一套杂色碎屑岩。主要为海相碎屑岩夹白云岩,局部夹有含浮冰砾石、砂页岩。厚数百米,为莲沱组的同时异相沉积。底部与下伏长安组为假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对人类健康具有严重危害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机污染物质。能够在大气环境中长距离迁移并能沉降回地面,具有4个显著的特征:①持久性/长期残留性;②生物积蓄性;③半挥发性;④高毒性。符合上述定义的POPs物质有数千种之多,它们通常是具有某些特殊化学结构的同系物或异构体,1995年5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18届理事会通过决议,指定优先控制12种POPs。1998年6月在丹麦奥尔胡斯召开的泛欧洲环境部长会议上,美国、加拿大和欧洲32个国家正式签署了关于长距离越境空气污染物公约,提出了16种(类)加以控制的POPs,除了UNEP国际公约提出的12种物质外,还包括六溴联苯、林丹、多环芳烃和五氯酚。" }, { "instruction": "坝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中国西南地区的山间平原或盆地常被称为坝子。有的是石灰岩溶蚀盆地,有的是沿断层陷落的构造盆地。高原上的坝子是主要农田分布区。" }, { "instruction": "高山中更新世古红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中国青藏高原在珠穆朗玛峰地区海拔4900米,聂聂雄拉冰碛(Q2前期)平台上,发现加布拉间冰期(Q2中后期)的古红土,其性状是:表层已受后期环境影响,退化为橙黄色,其下红色粘土岩性均匀,裂隙发育,且多铁质充填,厚1~1.5米;红土中重矿物以次生褐铁矿为多,有时可达90%以上;粘土矿物(<0.001毫米部分)主要为多水高岭石和蒙脱石;红土的化学组成是:SiO247.73%、Al2O3 19.69%、Fe2O3 16.75%,Ca、Mg、K、Na等则含量很少。这表明该红土曾受强烈风化,是中更新世(Q2)以后地壳强烈抬升的有力证明。" }, { "instruction": "铝铁质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富含铝、铁质矿物的化学或生物化学沉积岩。主要矿物成分有一水硬铝石、一水软铝石、赤铁矿等,混入物有高岭石、方解石、绿泥石、云母、石英和有机物质等。铝铁质岩可以分两种:①红土和红粘土(红色土);②铝土岩,当Al2O3>40%,Al2O3/SiO2≥2时,可作为铝土矿,是炼铝的重要矿石。" }, { "instruction": "古河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质历史或人类历史上被废弃的河谷。在山区多以比较完整的谷形保留在现代河谷的谷坡上或分水岭地段,以保留有老的河流阶地为主要标志。在平原区由于人为改造,古河道形态较难辨认;因河床经常改道而互相交叉,需根据平原上有呈断续线状分布的天然堤、沙丘带、林带、池塘凹地等并参考有关历史文献,以恢复古河道的大致走向,并通过物探及钻探资料以确定。古河道有厚层的沙砾层或沙层,是寻找冲积砂矿床和浅层地下水的良好地区。也可利用古河道回灌地下水,以帮助恢复因开采过度而降低了的地下水位。" }, { "instruction": "区域开发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以一定的区域为对象,依据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区域优势的要求,为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目标,采取并实施适当的开发模式、策略、措施、手段及区域政策;综合开发利用区内自然与社会经济资源,优化区域经济结构与产业空间布局,使区域经济发展同资源开发、人口增长、环境保护相互协调,以期获取社会、经济、生态3方面最佳综合效益。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①区域开发战略目标的确定;②确定区域产业结构(主导产业、辅助产业及基础设施间相互比例关系);③确定得当的区域开发模式,选择投资重点地区(点);④区域发展空间结构的最优组织。美国在20地纪30年代实施的田纳西河流域开发,80年代中西部6个州的开发;荷兰的围海造田;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把区域开发同国土开发整治、区域规划和城镇体系规划结合起来的做法等,都是区域开发的良好实例。" }, { "instruction": "昆明鱼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比较原始的无颌鱼类,表皮无骨骼和鳞片,身体呈纺锤型,可分为头部和躯干部两部分。背鳍前位,腹侧鳍从躯干下方长出,很可能为偶鳍,无鳍条;头部具5个至6个鳃囊,每个鳃囊中具有半鳃结构,鳃囊可能与围鳃腔相通。躯干约有25个肌节,皆为双“V”形结构,腹部“V”字尖端指向后,背部“V”字尖端指向前;内部解剖构造包括咽腔、肠道、脊索以及可能的围心腔。产自云南省昆明市海口镇下寒武统筇竹寺组玉案山段(始莱德利基虫带)。昆明鱼的发现,不仅将包括人类在内的整个脊椎动物演化史向前推进了5000万年,而且改写并完善了脊椎动物早期演化理论。" }, { "instruction": "合成矿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工厂和实验室中用人工方法制成的与天然矿物相同或类同的矿物,如合成金刚石、合成压电石英、合成红宝石等。由于自然界这些矿物资源不能满足生产上的迫切需要,人们就模拟这些矿物在自然界形成时的物理化学条件,用人工方法合成这些矿物。合成矿物的制成可以进一步阐明与这些合成矿物类同的天然矿物的成因。" }, { "instruction": "稳定人口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于现实生活中人们更常见的人口再生产过程不是每年出生人数与死亡人数相等、人口总数不变,而是出生率和死亡率基本稳定,两者之差(人口自然增长率)也基本稳定。稳定人口也有3个性质:①每年出生人数和死亡人数按一定的比率变化;②各年龄男性和女性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不变;③稳定人口具有增者恒增,减者恒减的特性。" }, { "instruction": "萨尔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译萨阿尔运动。史蒂勒(H. Stille)1924年创名。海西构造运动的第四幕,发生时代在二叠纪早期欧坦(Autunian)期和萨克森(Saxonian)期(现在欧洲的早二叠世欧坦期和中二叠世萨克森期)之间。运动遗迹见于下列地区:波兰和捷克边界上的苏台德山、西班牙与法国边界上的比利牛斯山、阿尔卑斯山东端的卡尔尼克山(Kalnik,在克罗地亚境内)。俄罗斯的乌拉尔山脉、北美洲东部和智利境内的西科迪勒拉山脉也有同期构造运动。" }, { "instruction": "单栅笔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正笔石目的一属。笔石体一枝上攀,胞管腹部强烈褶曲,膝上腹缘直,与轴平行,胞管间缝合线直,口穴多呈方形。志留纪,世界各地。中国主要产于南方及西北下志留统。" }, { "instruction": "土地生态系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地球陆地表面上由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地貌,岩石、水文、植被、土壤、气候等自然要素之间以及与人类活动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土地生态系统不仅是指生物和环境以及生物各种群之间长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着眼于土地各构成要素如植物、岩石、大气、陆地水、动物和人之间的物质迁移与能量转换,更主要的内涵是空间区域上各土地利用类型子系统之间的物质、能量与信息交流与转换,既包括陆地生态系统中的自然现象,也包括人类在利用土地资源过程中形成的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与一般的生态系统相比较,具有一定独特的特点。" }, { "instruction": "岩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侵入体产状之一,在岩株顶部见有瘤状的突起,大小与岩株相近,但出露面积较小,且在平面上近于圆形,接触面陡立。" }, { "instruction": "波托姆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俄罗斯西伯利亚和哈萨克斯坦下寒武统的一个阶,位于阿特达班阶之上,艾兰克阶之下,自下而上含有四个三叶虫带:①Bergeroniellus micmacciformisErbiella带,②Bergeroniellus gurarii带,③Bergeroniellus asiaticus带,④Bergeroniaspis ornata带。除三叶虫外,尚有古杯类、腕足类、软舌螺等。波托姆阶一名源自西伯利亚的波托姆河。" }, { "instruction": "中生代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显生宙第二个代,开始于距今2.50亿年,延续了约1.85亿年。中生代包括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生物界的主要特点是,就植物来说,以裸子植物为主,故中生代有裸子植物时代(GymnospermsAge)之称。但从白垩纪早期开始,新的、高度发育的被子植物出现了,逐渐替代了古老的裸子植物而占主要地位,至白垩纪晚期的植物群具有新生代植物的面貌。就动物来说,以爬行动物的极度发育和菊石类的规律演化为共同特征,故中生代又有爬行动物时代(Reptilian Age)和菊石时代(Ammonite Age)之称。随着中生代的结束,巨大的恐龙类和海洋中的菊石都绝灭了。原始的哺乳类在白垩纪早期出现。鸟类的祖先出现于白垩纪早期或更早。在古地理方面,从世界范围来看,古地中海范围缩小,限于南欧、北非、地中海沿岸一带,向亚洲延伸,经伊朗至喜马拉雅山,更向东南延伸,经缅甸转向马来西亚。古地中海以北的古欧亚大陆中生代时,欧洲部分常为浅海侵没,亚洲部分则大部高出海面以上。在古地中海以南的南方冈瓦纳大陆,中生代后期,由于进一步解体的结果,形成几个分离的陆块:南极大陆、南美洲、非洲、印巴次大陆和澳大利亚。在它们之间及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之间,形成两个巨大的大洋盆地:印度洋和大西洋。中生代时,有些地区发生过强烈的地壳运动,在欧洲称老阿尔卑斯运动,在太平洋两岸也很强烈,故又称太平洋运动,在美洲西部称内华达运动或拉拉米运动,在中国则称印支运动和燕山运动。与印支运动和燕山运动同时,在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伴随大规模岩浆活动,形成了许多重要内生金属矿床。" }, { "instruction": "障积灰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属生物丘灰岩沉积物中含茎状、树枝状骨骼化石,并保持生长状态,对灰泥粉屑杂基堆积起障碍作用;杂基数量很多,但一般分选差,如海绵泥晶灰岩、枝状珊瑚泥晶灰岩等。" }, { "instruction": "先驱投资者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正式生效前已经对大洋底多金属结核等资源的勘查活动,进行了至少3000万美元投资的国家或其控制下的法人和自然人。至1994年11月16日《公约》生效时,只有印度海洋开发部、日本深海资源开发有限公司、法国海洋勘探研究所与法国结核块研究协会、俄罗斯海洋地质作业南方生产协会和中国大洋协会、韩国贸易工业和能源部与波兰国际海洋金属联合组织(代表东欧集团)共七国,正式提出申请国际海底多金属结核资源矿区登记,并都先后获得国际海底管理局审核通过。除印度的矿区位于印度洋中印度洋海盆外,其他六国的矿区都分布在东北太平洋海盆,临近赤道的C ?区(即克拉里昂 部死锊 顿断裂带之间的海域)范围内。上述申请者都已完成“开辟区”的勘查任务。" }, { "instruction": "下孔亚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单弓亚纲。似哺乳爬行动物(mammallike reptiles)也指此类。头骨后部具一颞孔,眶后骨和鳞骨构成颞孔上缘,后期进步类型的颞孔不断扩大,以至顶骨亦参与颞孔上缘的构成。头骨骨片数目减少,但具松果孔。牙齿有分化的趋势,后期有高度特化的齿型。中耳位置低,靠近颌骨的关节部分。包括特征相差悬殊的两个目:盘龙目(Pelycosauria)和兽孔目(Therapsida)。" }, { "instruction": "演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在某个地段上一个生物群落被另一生物群落所替代的过程。演替有多种类型,按演替的时间发展划分为世纪演替、长期演替、快速演替;按主导因素划分为群落发生演替、内因生态演替、外因生态演替;按基质性质划分为水生基质演替、旱生基质演替。" }, { "instruction": "贵州地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贵州省位于云贵高原东部,全省地势由西向东降低。在地质上属扬子地台及其东南大陆边缘,以碳酸盐岩广布、喀斯特景观普遍发育为特征。地台基底中最老的中元古界四堡群只出露在东南黔、桂两省交界处;黔东北的梵净山群是一套裂谷型沉积,浅变质碎屑岩中夹有不止一个层位的枕状基性熔岩和幔源变镁铁超镁铁质岩。新元古界下部有两处:黔东南广泛出露的下江群是一套变余砂岩、炭质板岩夹凝灰岩系;黔东北的板溪群是红色板岩夹灰岩凸镜体,分别代表被动大陆边缘和陆缘内侧沉积。从南华系到下志留统层位齐全,以浅海碳酸盐岩为主,从地台内部向东和向南可以看到沉积深度加大、构造活动性增强的变化趋势。地台内部中志留统至石炭系缺失,上石炭统至中三叠统保持碳酸盐为主的浅海相沉积,二叠纪中期的峨眉山玄武岩喷发也波及本省。罗甸以南的中三叠统有较厚的碎屑浊积岩。上三叠统缺失,以后转为陆相沉积。贵州的岩浆活动相对不发育,火成岩出露面积不大,分布零星。除元古宙梵净山群与裂陷有关的拉斑玄武岩、二叠纪峨眉山玄武岩外,黔东加里东期还有钾镁煌斑岩和金伯利岩等偏碱性超镁铁质岩产出。全省地层组成完美的北东向弧形箱状褶皱束,和以西四川盆地东部的梳状褶皱束一起代表指向西北的侏罗山式表层滑脱变形。20世纪80年代许靖华把它和北美阿巴拉契亚造山带中的谷岭区对比。" }, { "instruction": "景观功能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景观要素和组分的相互作用,及能量、物质和生物有机体在组分之间的交换。景观结构决定着景观功能。在景观水平上,存在着溶解物质和悬浮物质的扩散,物质的迁移,生物的运动等多种运动方式,它们构成了相邻景观要素间的物质流、能量流和物种流。不同的景观要素和不同结构特征的景观,对景观流有很大影响,从而使景观表现出不同的功能。" }, { "instruction": "陨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质量、体积巨大的流星体,在持续燃烧过程中,穿过整个大气层,一直降落到地面,叫做陨星。按照化学组成的不同,陨星分为石陨星(亦叫陨石)、铁陨星(亦叫陨铁)和石铁陨星。石陨星主要由硅酸盐组成,铁陨星主要由铁镍金属组成,石铁陨星介于二者之间。" }, { "instruction": "地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俗称地动。地壳某个部分的岩石在内、外营力作用下突发剧烈运动而引起的一定范围内的地面震动现象。可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两大类。天然地震主要有:①构造地震,起因于岩石脆性破裂时积累应变的释放。破坏和影响范围很广。通常按震源深度可分为:深度小于70千米的浅源地震;深度在70~300千米的中源地震;深度大于300千米的深源地震。尚未发现在720千米以下的震源。②火山地震,由火山爆发引起,一般强度和波及面较小。③岩洞崩塌、大陨石撞击等也会产生地震,但很稀少。人工地震是人工方法产生的地震,包括:①用于工程、勘探、地壳结构探测的人工地震,一般震源能量较小,以达到勘探目的为限,不会造成灾害。②工业爆破、地下核爆炸等产生的地震。③水库等大型人工水体也会诱发地震,应加强监测,避免发生灾害。" }, { "instruction": "塌陷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表塌陷凹地中积水形成的湖泊。地表塌陷是由于地下岩层受溶蚀、机械潜蚀和或地下冻土融化所引起。融冻塌陷凹地形成的湖泊又称融沉湖或融陷湖。" }, { "instruction": "原油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从地下开采出来,未经加工的石油,称为原油。原油是一种可燃的天然液态矿物,是以碳氢化合物为主的复杂混合物。原油的化学元素组成大致是:含碳80%~90%,含氢10%-14%,含氧、硫、氮等一般约1%左右,有时可达2%~3%或更多。此外还含有微量的氯、碘、磷、钾、钠、铁、镍等。原油的物理性质主要指比重、颜色、黏度、凝固点、发热量、萤光性、旋光性和溶解性等,在不同地区,甚至同一地区的不同层位,原油的化学组成和物理性质往往不同" }, { "instruction": "文多邦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欧洲新近系中新统的一个阶,位于布尔迪加尔阶之上,萨尔马特阶之下。本阶为维也纳盆地中新世海相阶,下部为赫尔弗特阶,上部为托尔托纳阶。文多邦阶一名源自维也纳的古名Vindobona。" }, { "instruction": "冰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球表面覆盖有大规模冰川的地质时期。又称冰川时期。两次冰期之间为一相对温暖时期,称间冰期。地球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冰期,即震旦纪冰期、石炭-二叠纪冰期和第四纪冰期。中国的第四纪冰期的划分,以庐山与点苍山为标准,自老至新可分为鄱阳冰期、大姑冰期、庐山冰期和大理冰期。" }, { "instruction": "地质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促使组成岩石圈的物质成分、内部结构和表面形态等不断变化、发展的各种作用,统称地质作用。地质作用是地质动力(地质营力)引起的。产生地质动力的能源来自太阳辐射,日月引力、地球转动、重力和放射性元素蜕变等等。根据能量来源及发生作用的主要部位,可分为内动力地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两个基本类型。它们彼此间既互相排斥和互相对立,又互相联系和互相依存,这种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推动着地质作用的进行,也推动着岩石圈的运动和发展。" }, { "instruction": "满洲鱼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原始真骨鱼类,属鲑形目。体长约5厘米。被圆鳞,大而薄。头长约为全长的弱,为头高的1.5倍。口裂中等,口缘无齿。背鳍基短,位于背部中点;胸鳍长;腹鳍腹位,起点略后于背鳍起点;臀鳍小,靠后;尾鳍为正型尾,深分叉,有较大的尾棱鳞。具上神经棘和上髓弓小骨。发现于中国东北早白垩世地层中。" }, { "instruction": "灯影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灯影灰岩(Tongying Limeston)。属震旦系上部。分布于滇东、川、黔、湘、鄂西及大巴山等地区,为厚层浅海相硅质碳酸盐岩沉积。在三峡区,下部为蓝灰色、灰白色块状白云岩,部分地区(川南)夹石膏层;中部为灰黑色中、薄层灰岩,含燧石结核及条带,含藻类及孢子化石;上部为灰色块状白云岩,偶含燧石结核或条带,含藻类及微植物化石。厚度变化大,在三峡区秭归庙河一带厚260米,宜昌石牌一带厚度大于500米,在其他地区最厚可达千米,在湘、黔、桂边境为灰黑色硅质岩,厚100~200米。与下伏陡山沱组为连续沉积。本组富含动物和植物化石,微古植物有Micrhystridium,Lophosphaeridium,Pseudozonosphaera,Hubeisphaera等20余属50余种;宏观藻类Vendotaenia,Tawuia等和蠕形动物化石Micronemaites,Sinotubulites等和海绵骨针及海鳃类动物Paracharnia等。" }, { "instruction": "硫砷钌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RuAsS,含Ru 42.45%,Os 5.94%,As 36.25%。单斜晶系。呈不规则粒状及粒状集合体,粒径100~150微米。铅灰色至暗铅灰色。条痕灰黑色。性脆,金属光泽。无磁性。显微硬度(9821~1030.2)×9.8×106帕。硫砷钌矿产在铬铁矿矿石中,与铬尖晶石共生,共生的其他铂族矿物有铱锇矿、钌铱锇矿、硫钌矿等。是中国学者1979年发现的新矿物。" }, { "instruction": "淋移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机械淋洗作用。土壤上层的细小粘粒或胶粒,未经化学分解,即在水中分散并向下移动的作用。因化学性质未变,所以土壤剖面上各层的粘粒矿物组成基本一致。淋移作用使土壤微细颗粒下移,在心土部分淀积,形成质地较黏的淀积层。淀积层即土壤发生层B,其特点是比A层紧实,有明显的团块状或柱状结构,结构面上或孔隙中还常见粘粒胶膜,并在偏光显微镜下呈光性定向排列。" }, { "instruction": "雨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多雨期。指北半球部分地区更新世期间气候相对湿润的时期。雨期和冰期是相对应的。在更新世冰期时,北半球高纬度和部分中纬度地区冰盖面积扩大,副极地反气旋增强,副极地高压带向中纬度地区南移,并迫使西风带和副热带高压带也相应向赤道方向移动,这样北半球副热带干旱地区的北缘就落入西风带内,降水量增加,变得比以前湿润。这时河、湖水位高涨,水域面积扩大。这种多雨的湿润期称为“雨期”。也有人称其为第四纪洪积期或第四纪湿润期。有人认为雨期应与间冰期相对应。" }, { "instruction": "地震前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震前出现的与地震孕育和发生过程相关联的现象。目前已经发现的地震前兆主要有:地应力与地形的异常变化;微小地震的频繁出现;地表发生大面积升降和水平移动;断层的相对位移;地下水的突然涨落及其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的变化;地磁、地电、地温、重力等出现异常;地声、地光的出现;生物表现反常;气象的异常变化等等。" }, { "instruction": "土隆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中国海相三叠系顶部的一个阶,位于亚智梁阶之上。层型剖面位于西藏聂拉木土隆村附近的山坡上。土隆阶的底界以菊石Nodotibetites nodosus带的底为界,并以菊石Tropitidae科的消失和Tibetitidae科及Juvavitidae科的出现为标志。在西藏地区,阶内自下而上包含五个菊石带:Nodotibetites nodosus带,CriesbachitesGonionotites带,Indojuvavites angulatus带,Cyrtopleurites socius带和Himavatites columbianus带;在黑龙江那丹哈达岭地区,本阶内自下而上包含五个牙形石带:Epigondolella abneptis带,E.multidentata带,E.bidentata带,Parvigondolella andrusovi带和Misikella posthernsteini带。" }, { "instruction": "死亡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定地区的死亡人数与同期平均人数(或期中人数)之比,一般用千分率表示。计算公式: 死亡率=(年死亡人数÷年平均人数)×1000‰" }, { "instruction": "黔中古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个在贵州中部成东西向分布的、可能从奥陶纪中期的塔康(造陆)运动所产生的窄长古陆。加里东运动后,它合并为上扬子古陆的一部分。" }, { "instruction": "变质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不同变质级的岩石在空间上呈有规律的带状分布。在某些区域变质岩区,根据变质岩的矿物组合和结构构造特点,可划分出几个变质程度不同的带。同一个带内所有变质岩的形成温度和压力条件相似,它们属于同一个变质级。每个变质带通常是以首次出现的标志矿物或矿物组合进行命名,如绿泥石带、黑云母带、铁铝榴石带、十字石蓝晶石带、矽线石带等。不同变质带之间的界线,即某一标志矿物首次出现的各个点的连线,称为等变线或等变度(isograd)。几个不同的变质带在空间上形成由低级、中级到高级的顺序排列,则称为前进变质带或递增变质带(progressive metamorphic zones)。" }, { "instruction": "岩石圈断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切割整个岩石圈到达软流圈的穿层断裂,(相当于板块边缘断裂)它是已知切割最深的断裂,现代大洋中脊断裂、沿海沟的断裂带、巨大的转换断层皆属之。大陆地壳各地质时期者可按以下地质地球物理特征判定:①超镁铁质带,分布有橄榄岩、榴辉岩、金伯利岩等;②低温高压变质相带,有指示矿物蓝闪石出现和混杂岩堆积等,是挤压性断裂标志,相当于板块消减带;③高温、高压变质相带,如麻粒岩相带,为岩石圈张裂带,相当于板块的生长带;④沿断裂带出现重力、地磁的高梯度带。中生代以来的,尤以近代活动者常表现为强地震活动带、高地热带。优地槽发育初期的断槽(谷)即为将大陆地壳拉开,或发育在大洋的岩石圈断裂。中国的北祁连山、西昆仑山、后龙门山、北喜马拉雅和台湾海岸山脉,在未褶皱隆起前属岩石圈断裂带。它对金属成矿带往往有重要控制作用。" }, { "instruction": "琥珀昆虫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天然琥珀中所含的昆虫称琥珀昆虫。昆虫个体小,数量多,易被古代植物上分泌的树脂粘着,并被继续外流的树脂包裹,树脂变成琥珀,其中昆虫也被完好地保存下来,十分珍贵。中国的琥珀昆虫大都产自辽宁省抚顺煤矿始新统古城子组的主煤层之中,共涉及8个目:蜉蝣目、蜚蠊目、同翅目、异翅目、啮虫目、鞘翅目、双翅目、膜翅目。" }, { "instruction": "地质旅游资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地球漫长的演化过程中,由于地壳构造变动、岩浆活动、古地理环境演变、古生物进化等因素而保存在岩层中的化石、岩体、构造形迹、矿床、地貌景观等景象,具有观赏、科学研究与普及教育价值,对游人产生了某些吸引力,这便是地质旅游资源。地质旅游资源可分为:典型地质构造形迹(如台湾东海岸清水大断崖)、典型标准地层剖面(如天津蓟县中古元古界地层剖面)、奇特的岩石和矿物(如太湖石)、古生物化石点(如山东临朐山旺中新统化石点)、火山遗迹(如云南腾冲火山)、地震遗迹(如唐山地震遗迹)、古人类文化地质遗迹(如北京周口店猿人遗址)。外动力地质作用形成的景观,如古冰川遗迹、古河流遗迹、古湖泊遗迹、古海蚀崖与古海积沙堤遗迹等,称外力地质旅游资源。" }, { "instruction": "蚀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晶体在长成后因受到溶蚀而在晶面上形成的一些具有规则形状的凹斑。蚀像的具体形状和方位均受晶面的结构性质所控制。对蚀像的研究可以有助于确定晶体的真实对称以及识别双晶。" }, { "instruction": "肯尼亚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人科肯尼亚猿亚科肯尼亚猿族的代表。1961年发现于肯尼亚的特南堡,化石材料是上颌骨破片。1962年定名为威克肯尼亚猿(K.wickeria)。与非洲西瓦古猿(Sivapithecus africanus)上颌比较认为标本较为相似,但为不同种。1967年重新鉴定了非洲西瓦古猿,归入肯尼亚古猿第二个种(Kenyapithecus africanus)。以后又在Maboko岛进行多年的发掘,获得34颗牙齿和一段尺骨近端;另外还有一变形但较完整的下颌。根据这些材料,研究者认为K.wickeri与Sivapithecus的关系远比与K.africanus为密切。" }, { "instruction": "中亚期地洼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活化作用激烈期发展在新生代的地洼区。因新生代造山运动在亚洲最先命名为喜马拉雅运动,而南喜马拉雅山脉已被证明实系地洼区而非地槽区,故又称南喜马拉雅期地洼区。如中国的准噶尔、天山、南疆、青甘、巴颜喀拉、藏北、滇西等地洼区,以及中亚地区、日本西部、西欧等处的地洼区。" }, { "instruction": "界线层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所属国际地层委员会的地层分类分会,于1976提出运用建立全球界线层型的方法使系间和系内界线规范化,在国际上得到广泛赞同。建立界线层型必须是在一个特殊地理位置中特殊岩石地层序列上的唯一特殊的点。正确选择全球界线层型剖面和点(GSSP)的必要条件是:界线附近沉积的连续性,最好是无明显相变的海相序列,露头完整、广泛发育的沉积相;具有丰富、保存完好、多样化和世界广布的动、植物化石代表;要求全球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不应置于靠近砾岩、角砾岩、重力滑坡沉积、浊积岩或混杂沉积之中;排除构造复杂性、不整合、变质作用和其他后生变化的影响;必须经过磁性地层学和地质年代学的验证;剖面交通方便、易于到达,允许国内外同行自由研究。" }, { "instruction": "环口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苔藓动物门窄唇纲的一目。硬体蔓状、丛树状、薄层状、团块状及枝状等。虫室呈简单的管状,直或弯曲,长短不一,室口圆形或椭圆形,无口盖及收缩或膨大现象,故称环口或圆口。虫室内一般无横板,室壁薄,具微孔,无刺孔。海生,奥陶纪至现代。" }, { "instruction": "蓝田猿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蓝田中国猿人,简称蓝田人,在中国发现的直立人化石。1963年在陕西蓝田陈家窝村附近(北纬34°14′,东经109°14′)发现了蓝田猿人下颌骨;1964年在蓝田县公王村以南的公王岭北坡西端(北纬34°11′,东经109°29′)发现了蓝田猿人头盖骨和部分面骨。公王岭头盖骨化石计有:完整的额骨、顶骨的大部分、蓝田人(公王岭)头骨右侧颞骨的大部分、右鼻骨、右上颌骨以及右上第二、三臼齿和左上第二臼齿。这些化石是从同一块堆积物中修理出来的,似属于年约40岁女性的同一个体。它的额骨前部的眶上圆枕硕大粗壮,在眼眶上方几乎形成一条横的嵴,额鳞低平,头骨壁极厚,脑量小(约789毫升),牙齿粗壮硕大。其形态特征比北京猿人和爪哇猿人原始。根据古地磁法推断其年代为距今75万~98万年。根据同时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41种)判断属于早更新世晚期。根据再次以古地磁法测定的新数据为距今110万~115万年。陈家窝下颌骨属于一老年妇女,与北京猿人下颌骨相似,但其前端蓝田人(陈家窝)下颌骨倾角小,臼齿列向后张开度大,牙齿较大。依共生的哺乳动物化石(14种)判断属中更新世,依古地磁法推断为距今60万~70万年。在公王岭猿人化石层之上1~14米内发现石核(12件)、石片(17件)和石器(7件)共26件。其时代略晚于公王岭头盖骨。陈家窝发现石制品10件均产于猿人下颌骨同一层中。研究初期虽已发现头骨及下颌间的不平衡性,但曾将二者拼合作了复原,头骨显得更为原始。后经绝对年代测定证明二者确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有人主张公王岭、陈家窝化石代表两个不同时期的直立人,陈家窝代表蓝田人,公王岭应代表更早的直立人,应另订新名。现并无一致意见。" }, { "instruction": "幼年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侵蚀旋回中地貌演变的第一阶段。即平坦的地面由于地壳运动被抬升,地面开始被流水分割的时期。这时分水岭上还保留着宽阔的原始平坦地面,地表起伏不大,河谷切割深度开始逐渐加深形成峡谷,谷壁块体运动比较显著。这个阶段形成的地貌称幼年期地貌。" }, { "instruction": "特提斯造山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特提斯洋封闭过程中,在冈瓦纳与劳亚两大陆之间形成的中、新生代造山区。其特征是,显生宙的大陆壳主要由更古老的大陆壳经外生地质作用再循环的沉积岩系组成。中国及邻区的特提斯造山区以印度河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为界,分为两个造山系:北特提斯中生代造山系(西藏马来华南造山系)和南特提斯新生代造山系(喜马拉雅造山系)。" }, { "instruction": "洞穴鳞剥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洞穴基岩壁或次生化学沉积物表面的鳞片状剥落现象。常见于经历过干冷期的古老洞穴,或通风条件好温差较大的洞穴。" }, { "instruction": "冰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冰川的前缘不断地有浮冰流出,随冰融水浮动,这些浮冰其状如筏,故称冰筏。浮冰承载着大小漂砾和碎屑,当冰筏倾覆或融化时,其中的漂砾及石块即坠落于当地,称为坠石。南极冰盖、格陵兰冰盖解体的冰山漂浮在洋面上,它们运载着冰碛物,当冰山融化时,这些冰碛物则沉入洋底,成为浮冰碎屑沉积,它们是确定古冰川遗迹的重要证据之一。" }, { "instruction": "帕可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新元古代。分布于云南省西盟县,为一套变质岩系。下部为黑云大理岩、透闪大理岩及云英片岩、变粒岩,上部为黑云石英片岩、角闪片岩及二云钠长石英片岩,厚600米,未见底。被6.9亿年的老街花岗岩侵入。" }, { "instruction": "液相线温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岩浆在液相线下的温度。" }, { "instruction": "北美有色地域人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美洲尼格罗地域人种(American Negloid local race)。分布于美国、加拿大及加勒比海地区。遗传基因中森林尼格罗地域人种的约占70%~80%,其余20%~30%来自欧洲的西北欧地域人种。其肤色浓黑至褐,卷曲发,色黑至褐,鼻宽小于森林尼格罗人,尖端鹰钩状出现率略高。镰状细胞贫血症基因频率可高达5%。" }, { "instruction": "工业开发时序性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国一地区工业开发进程中工业各部门发展的先后时间顺序。有正态开发时序和紊态变化时序两种。前者表现特点之明显性,往往与区域范围大小成正比。其具体表现为:在工业化初期,轻纺工业等部门往往获得首先发展。之后,当资本和资源投入逐渐增至一定水平,重工业中的原材料、动力与运输机械制造等部门开始取代轻纺工业,成为工业发展中的主体部门。再往后,进人工业化发达时期,主体工业部门的发展开始进入高技术加工他阶段。而在区域范围愈益趋小地区,人口、资源及地理位置等的相对差异特点愈趋明显,其工业开发时序性的正态发展特点愈益模糊,乃至表现出紊态变化特征。" }, { "instruction": "贫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贫困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概念,涉及经济、社会、历史、文化、心理、生理等多方面的问题。具有不同背景的人往往从不同角度去认识贫困,因此对贫困有着不同的理解。同时,贫困在不同时间或不同国家、地区也有着不同的内涵。它包括:①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②狭义贫困与广义贫困;③客观贫困与主观贫困;④区域贫困与个体贫困;⑤长期贫困与暂时贫困。" }, { "instruction": "古温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史时期中某一特定时间间隔或空间范围内的地表(大气、水体)平均温度。地史时期的古气温或水温状态,主要是依据有关标志性沉积特征(如冰川落石、鲕粒构造)、矿物(岩盐、石膏、天青石)、古生物(暖水或冷水生物群)、古生态(生物礁)以及碳酸盐矿物(来自化石骨骼或岩石)或极地冰心包含空气中的氧同位素分析等方法来说明。既可以了解地史过程中的宏观(亿年、千万年、百万年)古气候演变趋势,也能够查明精细的高分辨率(十万年、万年或更少)古温度波动历史。古温度研究不仅与验证地史中的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有密切关系,而且对于预测今后的全球环境变化趋势也具有重要意义。" }, { "instruction": "Valley of Ten Thousand Smokes type flow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喷发作用从一个或几个线状裂隙发生,裂隙的位置和走向与火山锥和火山口无关的火山碎屑统。见于美国阿拉斯加州万烟谷。" }, { "instruction": "工业废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工矿企业生产过程排放的废水。废水中常含有工业生产原材料、中间产物、产品及其他杂质。工业废水按所含的主要污染物的化学性质分类可分为:含无机污染物为主的无机废水、含有机污染物为主的有机废水、兼含有机物和无机物的混合废水、重金属废水、含放射性物质的废水和仅受热污染的冷却水。按产生废水的行业可分为造纸废水、纺织废水、制革废水、农药废水、冶金废水、炼油废水等。工业废水具有以下特点:①废水量大;②废水中污染物浓度高;③成分复杂不易净化;④带有颜色和异味;⑤温度高。工业废水必须达到一定标准后方能排入排水管网和进入污水处理厂处理。" }, { "instruction": "灾害地带性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自然灾害及其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灾害链,在地球表面形成近似于带状的分布,并按照一定方向有规律更迭的现象。全球温度带分异及地域分异规律是形成灾害地带性的最直接原因。与各大陆热量带的空间分布如极地带、寒带、温带、副热带和热带相对应,灾害主要类型也呈小角度偏离纬线方向的递变,从高纬度到低纬度的灾害类型变化是:冰冻灾害—寒灾—旱灾—洪涝灾害—热带气旋灾害。与大洋表层纬向自然带如北极带、北温带、北热带、赤道带、南热带、南温带、南极带相对应的灾害带是海冰带—风浪带—台风带。一般来说,在大陆大的自然地理单元内,灾害地带性的表现尤为明显,如在我国黄淮海平原地区,一般是愈北愈干旱,愈南洪涝灾害发生频率与概率愈大。通过研究灾害的地带性,可以全面认识灾害分布的地带性、区域性和垂直带性等分异规律,为防灾减灾和合理改造自然提供科学依据。" }, { "instruction": "经济核心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经济技术力量雄厚、工业集中、拥有许多经济中心,并在大区域范围或全国范围内的经济发展起核心作用的地区。它是现代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上不断发挥集聚效益的产物。发挥经济核心区在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中巨大核心作用,乃是当今一些发达国家实现经济现代化与经济腾飞的必然趋势。如日本东京、大阪、名古屋3大都市圈,即为日本全国3大经济核心区,那里集中有全日本一半的人口,人均工业产值和国民收入比全国平均数分别高出20%和16%。中国目前亦形成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京、津为中心的京津地区,以沈阳、大连为中心的辽中南地区等3大经济核心区。据估算,中国各个大区若都能拥有一个像长江三角洲地区那样水平的经济核心区,全国工业总产值便可增加1倍以上,国家支援次发达和不发达地区经济建设的实力必将有显著增强。" }, { "instruction": "相对时代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表示地层之间相对新老关系的时代顺序。相对时代是利用生物地层学的方法确定的。例如,根据一个地层单位所含化石的研究,确定其相对时代为奥陶纪。奥陶纪在地质年代表中,是代表晚于寒武纪和早于志留纪的一段时间,所以这一地层单位的时代是相对的。" }, { "instruction": "有机分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对有机化合物的组成和结构进行分析。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一般可分为元素分析和官能团分析两类。元素定性分析是鉴定有机物中含有哪些元素,而元素定量分析是测定有机物中这些元素的百分含量。官能团定性分析是鉴定有机物中含有哪些官能团,每类官能团的个数,以及这些官能团在有机化合物中的位置。官能团定量分析是通过有机物中所含官能团的特性反应来测定有机化合物的含量。" }, { "instruction": "南岭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翁文灏(1927)创名。南岭地区古近纪—新近纪中期的地壳运动,相当于喜马拉雅运动。徐克勤等(1943)在江西南部见渐新统(或中新统)于都红色砂砾岩与始新统“罗系”为一显著不整合,“罗系”倾斜常甚陡,“于都系”则较为平整,是为A幕,时代为古近纪后期。同时,“于都系”常有3°~4°的倾斜,与上覆的上新统(或下更新统)赣县砾石层为不整合;万安城南还见“于都系”的块状断层,是B幕,时代为新近纪。" }, { "instruction": "土地分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根据土地的个别性状或综合性状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将一国或一地区全部土地划分成若干类别。是土地资源评价、土地资产评估和土地利用规划研究的基础和前期性工作。土地分类是土地类型的划分,其理论建立在类型学基础上。其分类单位是以区域土地个体单位所具有的相似属性中归纳出来的,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单位级别愈低,分类标志的共同性或相似性则愈多,级别愈高则共同性愈少。其中有代表性的有二大类:一类是基于理论研究而建立的分类系统,它包括两种,一是从景观学理论角度出发,所建立的多序列分类系统;二是单系列的分类系统。另一类是基于应用而建立起来的分类系统,称之为应用性分类系统。" }, { "instruction": "粒状变晶结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花岗变晶结构。变晶结构的一种。特征是岩石主要由长石、石英或方解石等粒状矿物组成,各种矿物彼此之间紧密排列。一般定向构造不明显,常呈块状构造。常见的石英岩、大理岩和浅粒岩等具有此种结构。" }, { "instruction": "冲积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山地沟谷出口的扇状堆积地貌。经常性水流的产物。当水流流至山麓。出口处,流速降低,分成多股水流,呈放射状向外流动,携带的大量碎屑物质堆积下来,外形似张开的褶扇,自扇顶向前缘,地面坡度逐渐降低,堆积物逐渐变细,形成冲积扇。范围较小、坡度较大的称为冲积锥。两者在新疆天山南北麓、昆仑山麓和华北太行山东麓均有发育。" }, { "instruction":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规划区域开发活动与拟定大型工程前,就选址、设计以及建设施工过程中和建成投产后可能对大气环境带来的影响进行预测和估计,是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 { "instruction": "最小制图单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对一给定的比例尺,使其狭长地物表现为一条线,小块面域表现为一个点的尺寸和度。" }, { "instruction": "三衢山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三衢山石灰岩。时代属晚奥陶世钱塘江期中期。命名剖面位于浙西常山西南的灰埠—宋畈。为一套碳酸盐沉积。最大厚度可达1534米。顶部为棕黄色钙质砂岩夹灰岩;上部为灰黑色薄层灰岩,含丰富的珊瑚Agetolites,Palaeofavosites,Plasmoporella,Catenipora等;中部为灰白色厚层灰岩,产珊瑚Sibiriolites等;下部为灰黑色灰岩,化石稀少。整合于黄泥岗组之上。" }, { "instruction": "相对升降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相邻地壳相对上升、下降有如波状运动的现象。为舍里亚科夫(Ю.А. Шелеяков)、马格尼茨基(В.А. Магницкий)等所发现。波长与地壳大构造单元的规模相仿,也可与相应区域的形态构造规模相比拟。在地台区(如北美地台)波长为600~800千米、460千米、150~160千米;在活动区(日本列岛)波长为180~250千米或更短。他们认为这种现象是地球内部构造原因造成的。" }, { "instruction": "台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形变微弱、长宽相差不大、属于块垒地类型的一种相对稳定地块。它的主要特点有:①规模有的很大,有的很小;②所有台地都是一定类型构造体系的组成部分,它的位置、形态和规模服从于所属构造体系的展布规律,和同一构造体系的其他成分有着成生联系。如祁吕贺兰山字型构造体系脊柱西侧的阿宁台地。台地的这些特点同较晚出现的“地台”一词有别。因此,尽管相当规模的“台地”和“地台”,其轮廓或形态有时相似,二者的涵义和划分却不相同。现已很少使用。" }, { "instruction": "地应力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狭义指出现在地壳中的应力。广义指地球体内的应力。地应力中一般包含地热、重力、构造运动及其他因素产生的应力。构造地质工作者常把“地应力”作为“构造应力”的同义词。地质力学认为,地壳内的应力活动是以往和今天使地壳克服阻力、不断运动发展的原因;地壳各处发生的一切形变,包括破裂在内,都是地应力作用的反映,因此地壳上任何一种构造形迹都反映出地应力的作用。地应力活动会产生或影响地质构造。剧烈的地应力活动也会引起地震。地应力活动还可影响地壳内岩石矿物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因此有可能利用这种物理和化学性质的变化来分析地应力的活动情况。" }, { "instruction": "沟渠构造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沉积层面上的水流冲蚀痕迹,常作为沟渠铸型保存下来。一般宽0.5~2米,深20~50厘米,长可达30米,沟渠延长方向平行水流。这种构造在浊积岩中发育最佳。有一种沟渠构造是由于潮水退去时在潮坪上产生的树枝状U形泄水槽,可明确称为潮沟槽(tidal channels)。" }, { "instruction": "水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未经人类活动污染的自然界水的物理化学特性及其动态特征。物理特性主要指水的温度、颜色、透明度、嗅和味。水的化学性质由溶解和分散在天然水中的气体、离子、分子、胶体物质及悬浮质、微生物和这些物质的含量所决定。天然水中溶解的气体主要是氧和二氧化碳;溶解的离子主要是钾、钠、钙、镁、氯、硫酸根、碳酸氢根和碳酸根等离子。生物原生质有硝酸根、亚硝酸根、磷酸二氢根和磷酸氢根离子等。此外,还有某些微量元素,如溴、碘和锰等。胶体物质有无机硅酸胶体和腐殖酸类有机胶体。悬浮固体以无机质为主。微生物有细菌和大肠菌群。天然水评价指标一般为色、嗅、味、透明度、水温、矿化度、总硬度、氧化-还原电位、pH、生化需氧量和化学需氧量等。天然水中的大气降水水质与当地的气象条件和降水淋溶的大气颗粒物的化学成分有关;地表水水质与径流流程中的岩石、土壤和植被有关;地下水水质主要与含水层岩石的化学成分和补给区的地质条件有关。" }, { "instruction": "云贵地洼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属华夏期地洼区。位于东南地洼区之西,主要包括云南、贵州二省,是在后晋宁期地台之上发展而成。其地槽阶段自元古宙至南华纪;地台阶段开始于南华纪,结束于三叠纪;地洼阶段开始于侏罗纪。地洼岩浆活动不显著,主要以锑、汞等矿产为特色。" }, { "instruction": "方岭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代表长江三峡区黄陵背斜结晶基底与沉积盖层之间的不整合。不整合面之下是新太古代—古元古代花岗岩、闪长岩、混合片麻岩及结晶片岩;上覆最古老的沉积岩为南华系底部之莲沱组。沉积盖层(从南华系至白垩系)组成的黄陵背斜,轴向北北东,而混合岩条带及结晶片岩的片理走向则近东西,两者近于直交,不整合现象明显。结晶片岩称方岭片岩属古元古代,早于板溪群(中元古代),因之方岭运动可能早于雪峰运动。结晶基底与南华系之间的不整合面不是代表一个短暂的时期。方岭运动之后本区即已上升为原始古陆,根据南华系南沱砂岩及莲沱冰碛层在黄陵背斜北部即已缺失,以及结晶岩系近东西走向等情况,这一古陆可能是近东西向的。在中元古代板溪群沉积时期本区为剥蚀区,并供给古陆以南的板溪群以沉积物质。" }, { "instruction": "两面下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在多变的环境中,生活史中减少死亡或生殖失败风险的一种对策。可以采取中间对策或几个同时可供选择的对策,或者把一种风险向时间和空间扩散(例如多年的,而不是一年的生殖)。" }, { "instruction": "交点月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发生日、月食时,月球必来到黄白交点或其附近,月球连续二次经过同一黄白交点的周期为交点月,即27. 2122日。" }, { "instruction": "Krakatoan type flow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从复合火山锥顶的喷口和环状断裂极大量喷出的浮石流。喷发的结果是使原来的火山锥受到破坏,形成破火山口。" }, { "instruction": "额尔登敖包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渐新世早期。分布于内蒙古四子王旗一带。命名剖面在四子王旗的额尔登敖包。为陆相沉积,下部为灰白色砂岩夹砖红色砂质泥岩,上部为棕色或砖红色泥岩,厚38米。含哺乳类化石Embolotherium grangeri,Amynodon alxaensis,Cadurcodon ardynense,Matatitan sp.等。与下伏上始新统沙拉木伦组呈假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罗富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中泥盆世晚期。分布于广西南丹地区。命名地点在广西南丹县城以西20余千米的罗富附近。为浅海沉积,以黑色泥岩与泥灰岩互层为主夹硅质岩,厚308米,含竹节石Nowakia otomari等。与上覆响水洞组和下伏塘丁组均呈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低潮海岸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低潮时海水与 降氐慕哟ハ摺?" }, { "instruction": "古海泛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它与地史中常见的大规模海侵存在重要区别。大体存在以下两种情况:①某些特定地史阶段在近海河湖盆地中出现短暂的海水注入现象,如中国松辽盆地的晚白垩世嫩江组是在典型的陆相河湖地层中出现半咸水—微咸水沉积夹层,其中出现与海洋环境有亲缘关系的标志性生物(双壳类短齿蛤、壳菜蛤、线纹蚶、类傅蚬等,微体古生物沟鞭藻类,鱼类松花鱼、吉林鱼、哈玛鱼等),以及碳酸盐岩中的锶同位素比值(87Sr/86Sr=0.7091)与海洋沉积物中所产者几乎完全一致,也证明存在海水混入事件[应当指出,远离海洋的干旱气候带内陆盆地(例如新生代的柴达木盆地等)中也曾发现一些属种单调的半咸水—微咸水介形虫等生物化石和一些可疑的岩矿、地球化学组分,但实际上与真正的海洋环境并不存在直接联系];②局部性海水进侵的现象,又称为古海入,例如,亚洲西北部鄂毕河口地区因新生代发生地壳下陷而形成港湾。" }, { "instruction": "haloid sediments,halide sediments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盐类沉积物。主要产于干燥区,是由封闭、半封闭的水盆地(盐湖、湖)内湖水蒸发浓缩沉淀而成的。常见的矿物成分是石盐、钾盐、光卤石等,都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 { "instruction": "景观地球化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研究景观中化学元素迁移的学科。是在道库恰也夫的发生土壤学、维尔纳茨基(V.LVilnadsky)的生物地球化学和贝尔格的景观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20世纪50年代传入中国。其创始人波雷诺夫(B.B.Polenov)于1946年提出地球化学景观的概念,制定景观地球化学的研究方法,并对一些景观和风化壳作了简要的地球化学描述。 1955年第一部有关专著——彼列尔曼(A.I.Perel' man)的《景观地球化学概论》问世。其研究内容为:地理环境中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分布和迁移转化规律,地球化学屏障,景观的地球化学分类,景观地球化学区划,评价地质时期和现代各种环境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预测地理景观及其地球化学过程的演化趋势。应用景观地球化学主要有3个方面:景观地球化学探矿、医学景观地球化学和环境地球化学。" }, { "instruction": "侵蚀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个地区地貌发育演化的过程中,在某一地质时期由于气候的变湿润或构造的抬升,常常引起以侵蚀作用为主的地质作用,相应形成各种侵蚀地貌,这种以侵蚀作用为主的时期,称为侵蚀期。" }, { "instruction": "日照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直接照射到地面的太阳光。气象上日照作为重要气象要素之一,以小时为单位,反应当地所能得到太阳能的时间长短状况。可以根据天文公式按照当地的纬度、季节算得每天的日照时数,作为当地日照的天文背景。用日照计可以纪录每天实际的实照时数,它受到天气和地形的影响,是当地的热量资源之一。两者的比值称为日照百分比,引入日照百分比使得不同地点的日照具有可比性,是农业、盐业、规划部门的重要参数。可照时数通常以一日中太阳圆面中心点与地面重合为起、终时刻,并规定了统一的日照阈值(120W/m2,—1981 WMO),只有日照计中的感应器测得的日照辐射值等于或大于它时才算有日照状态。" }, { "instruction": "红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于运动、引力效应等对光学波段光谱特征的影响是将它们移向光谱的红端,这些过程被称为红移。红移目前已发现三种:多普勒红移、宇宙学红移和引力红移,通常所说的多普勒红移是最常见的一种红移。" }, { "instruction": "谢马哈地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1667年1月,日期不详,震中位置在阿塞拜疆谢马哈(40.6°N,48.6°E),在今巴库西北,高加索山脉东端南麓。震级6.9,震中烈度Ⅹ,余震持续3月。极震区城堡、房屋破坏甚多。地裂缝发育,交通阻塞、商旅难行。波及面较大,死亡约8万人。" }, { "instruction": "歪长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钠微斜长石。成分(Na,K)〔AlSi3O8〕,其中K〔AlSi3O8〕组分少于37%。三斜晶系。肉眼鉴定特征相似于微斜长石。产于钠质火成岩中。" }, { "instruction": "阿尔泰褶皱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为一早华力西褶皱系。位于新疆北部阿尔泰山地区,南以额尔齐斯深断裂与准噶尔褶皱系分开,向西北延入俄罗斯,向东南进入蒙古境内。我国境内主要为下古生界和泥盆系,加里东运动可能较为重要,但大片花岗岩多属华力西旋回。" }, { "instruction": "后澄江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云南东川矿区澄江组沉积后发生的地壳运动。表现为震旦纪灯影组及其下的新村组页岩、砂质页岩与南华纪澄江组间的微交角不整合或平行不整合。在东川的汤丹、因民及落雪地区,往往缺失澄江组,灯影组直接与昆阳群呈交角不整合。因此,与晋宁运动不易区分。有人根据晋宁局部地区的冰碛层交角不整合在澄江组之上,灯影组白云岩超覆了冰碛层,直接覆于澄江组砂岩之上,认为灯影组与冰碛岩之间,局部地段也可能有交角不整合存在。相当于澄江运动。现少用。" }, { "instruction": "碱性辉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富含钠的辉石的总称。主要有霓石、硬玉等。" }, { "instruction": "和尚沟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早三叠世晚期。主要分布于鄂尔多斯盆地及其周边地区。命名地点在山西宁武孙家沟一带的和尚沟。为陆相砖红色泥岩和砂质泥岩、夹紫红色、灰绿色长石砂岩薄层,厚103~280米,含植物化石Pleuromeia sternbergi,脊椎动物化石Fugusuchus hejiapanensis等。与下伏刘家沟组呈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晚期表成岩阶段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岩石经中成岩阶段后,通常由于地壳上升造成不整合,使岩石抬升重新返回到地表,在沉积间断的情况下,岩石直接和间接受到大气水的作用。晚期表成岩阶段相当表生成岩作用阶段。" }, { "instruction": "峡湾海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山地古冰川作用区的峡湾海岸(挪威)冰槽谷,被海水浸没形成的海岸。如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海岸,即为典型的峡湾海岸。" }, { "instruction": "丰宁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是中国南方下石炭统的专名,与国际密西西比亚系(Mississippian)大致相当。丰宁统包括三个阶:下为岩关阶,中为大塘阶,上为德坞阶。丰宁统一名源自贵州独山的古称“丰宁”。目前,国际、国内对“统”级单位均不予命名,故现已停止使用。" }, { "instruction": "新灾变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为O.H.Schindewolf(1963)提出,认为宇宙和地球演化过程中发生过一系列剧烈而突发性的灾变事件,从地球演化历史来看,这些事件发生的时间是相对短促的,但能量极高,影响面广,同时引起地球上的生物集群绝灭,如二叠纪与三叠纪之交、白垩纪与古近纪之交均发生大规模生物绝灭。发生灾变的原因主要归因于地球外来因素,如超新星爆发、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等。这些灾变事件的地质证据是在上述生物绝灭界线粘土层中发现有铱异常、微球粒和冲击石英等。新灾变论与以居维叶为代表的旧灾变论的不同点在于强调宇宙因素和摈弃了神创观。新灾变论近年进展很快,颇为盛行,得到许多专家支持,但也有不同看法,如对灾变球外成因证据的质疑;处于同一生态系统的不同生物类群有的绝灭,有的却不绝灭;铱异常层位与生物大规模绝灭是否同时等,都有争论。以下是移到地史学与地层学里的。" }, { "instruction": "陆路交通自然区划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为陆路交通工程建设与布局服务的自然条件类型组合区划。其作用在于揭示陆上交通的各种道路建设、养护和运营等条件的地域差别,为因地制宜地制定有关交通技术政策和技术标准提供科学依据。在理论上又可带动自然条件的经济评价工作,开辟自然区划为交通建设服务的新领域,从而也丰富了交通运输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 { "instruction": "脚洞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沿地下水面发育的水平性洞穴。它是在峰林平原、岩溶盆地、谷地中的石峰脚下由经脚洞常泛滥的洪水侵蚀、溶蚀发育的溶洞。其成因可分为流入型的进水洞和流出型的出水洞两种。洞壁常有边槽、流痕、贝窝等形态,洞体呈通道式。是流水岩溶的一种标志性形态。以桂林、独山一带最为典型。它与河曲旁蚀作用形成的岩屋状的侧洞不同。" }, { "instruction": "威尔彭纳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译威尔皮纳群。自下而上分为6个岩组。底部岩组厚仅10~20米,为粉红色泥质白云岩,为马临诺冰期的海侵沉积物,在南澳分布广泛;往上渐变为粉砂岩、细砂岩夹一些泥灰岩和白云岩,当中含有一些浊流沉积的流动构造特征;顶部为厚达900余米的庞德石英岩,其下部为红色长石石英砂岩、粉—细砂岩夹少量页岩,在伊迪卡拉一带的薄层灰色细砂岩底层面上保存后生动物印痕化石Dickinsonia,Arborea,Cyclomedusa等,为著名的伊迪卡拉动物群。在砂岩剥蚀面上被含直立管状痕迹化石的下寒武统豪克威尔群覆盖。" }, { "instruction": "化能自养生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以氧化无机化合物(常常是硫化氢)获得合成有机化合物所需要能量的生物,如硫化菌。" }, { "instruction": "保德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三趾马红土。时代属中新世晚期。分布于山西西北部。命名地点在山西保德附近。保德组是一种陆相钙质岩石,在石灰岩区是一种湿热气候条件下的风化产物,上部为深红色、淡红色粘土,含很多白色钙质结核,厚10~60米;下部为厚度不等的砾石层,厚2~10米。含哺乳类Hipparion richthofeni,Chilotherium以及长颈鹿和羚羊类等接近热带的动物化石。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与上覆静乐组呈假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锌赤铁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Zn,Mg,Mn)Fe3+[SO4]2(OH)*7H2O。单斜晶系。呈柱状晶体;集合体呈放射状或锥状。橘红色、棕褐色。条痕浅黄色。玻璃光泽到油脂光泽。半透明。硬度约2.5。密度2.201克/厘米3。发现于中国西北某铅锌矿床氧化带,与镁明矾密切共生。是中国学者1964年发现的新矿物。" }, { "instruction": "碳酸盐沉积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由形成于海洋或湖泊底部的粒状泥状碳酸盐矿物及其集合体组成,它可以通过生物作用形成,也可以从过饱和碳酸盐的水体中直接沉淀而成。" }, { "instruction": "底层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大洋底部水团。主要形成于南极大陆架地区并扩散到其他海域。南极底层水主要在威德尔海形成,一部分向北流动到各大洋的底层,形成太平洋底层水、大西洋底层水和印度洋底层水。太平洋底层水可影响到北纬50°,大西洋向北可达北纬45°,印度洋可达赤道以北。在北极海中形成的北极底层水团分布范围仅限于大西洋和太平洋北部。" }, { "instruction": "旋转扭动构造体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简称旋扭构造,曾称旋卷构造。指由旋转扭动作用形成的构造体系。与直线扭动者相对应,是扭动构造体系的类型旋扭构造体系之一,为地壳局部构造中最普遍的一种型式。它有两个主要组成部分:一是旋扭的核心,为圆筒状的岩块(或地块)称砥柱(或旋涡),为旋扭轴(axis of rotation),有时水平、有时斜立,但规模较大者大都是垂直或近于垂直的;二是围绕核心的各种弧形褶皱和断裂,称旋回面(vortical surface)(或由多个旋回面构成旋回带),旋回面可由压扭性或张扭性构造组成,向远离砥柱(或旋涡)一方撒开(divergence),向靠近砥柱一方收敛(convergence)(见图),旋回面两旁往往有相对扭动的踪迹。根据不同力学性质结构面的收敛、撒开方向,可以判断旋扭运动的方向。按发育程度,可分为三种型式:发育较差的是帚状构造;发育中等的统称旋卷构造(包括S型、反S型及歹字型构造等);发育最好的称旋涡状构造(或涡轮状构造)。它分布广泛,多属中型或小型,仅少数达到大型或巨型规模,如歹字型构造体系。" }, { "instruction": "余动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活动区发展过程的晚期。以地洼区为例,这时地壳水平运动开始衰减,造山作用相对转弱,而垂直运动则相对较强。褶皱作用虽已转缓,但块状断裂作用仍很活跃;岩浆活动逐渐减弱,构造反差强度及地貌反差强度逐渐减弱,断褶带(或块断带)逐渐削低,山间洼地中继续堆积后期地洼沉积(在东南诸省其下部是以红色岩系为主的丹霞式建造)。此时岩浆活动多为基性溢出,如东南、华北两地洼区的新生代。此时期的矿产,中国东部主要有石油(是已知地洼型油田的主要成矿期)、油页岩、褐煤、膏盐、铝土矿等外生矿床,如大港、胜利等油田,抚顺及茂名的油页岩,广西的贵县式三水铝土矿等。" }, { "instruction": "金陵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金陵石灰岩。时代属早石炭世岩关期。分布于长江下游宁镇山脉、安徽和县、巢县、马鞍山等地。命名地点在南京附近龙潭镇以东的观山。为浅海相碳酸盐沉积,以暗灰色结晶灰岩为主,底部为0.5~2.5米的黄褐色含钙、铁石英砂岩、铁质粉砂岩及页岩。含珊瑚Pseudouralinia nankingensis及腕足类Eochoristites neipentaiensis等。厚约6~25米。与下伏上泥盆统五通组呈整合(?)接触。与贵州地区的汤耙沟组相当。" }, { "instruction": "红色盆地分布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红色盆地集中分布于新构造运动上升幅度较小的区域。中国华南的红色盆地,除四川盆地属于早期形成的另一沉降带以外,主要集中分布于云贵高原及长江三峡以东和浙闽丘陵以西。在新构造运动上升量较大的区域,如河流上游或连绵的山岳地区,红色盆地少,盆地面积也较小。" }, { "instruction": "斑状结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世代的矿物颗粒大小不同所组成的全岩结构。其中结晶较早的矿物颗粒较自形、较粗大而称为斑晶;较晚形成的各种原生矿物为细小的隐晶质,统称为基质。斑晶和基质的结晶程度或颗粒大小有明显的差别和粒级间断。如斑晶数量很多,超过基质,称为多斑结构。如斑晶很少,则称少斑结构。浅成岩和火山岩中常见。" }, { "instruction": "全新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全新世时期所形成的地层。" }, { "instruction": "谱系枝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谱系带的一种,其地层上下限被某一演化线(或演化趋向)的一个分枝的延续所限定。" }, { "instruction": "矿物温度计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根据热力学的基本原理,利用矿物的化学成分、晶体形态和包裹体资料,估算矿物和岩石形成温度的方法,称为矿物温度计。估算矿物和岩石形成压力的方法,则称为矿物压力计(mineralogical barometer)。二者又合称为矿物温压计(mineralogical thermobarometer)。目前常用的有如下几种方法:①利用共生矿物之间元素的分配特征;②利用共生矿物之间稳定同位素的比值;③利用矿物的同质多象转变、固溶体矿物的出溶、矿物的晶形变化等;④利用矿物中包裹体的成分和均一化温度。但是这几种方法都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 { "instruction": "广域分布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广域分布种所分布的区域。" }, { "instruction": "单名法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一个词组成的属级及属级以上分类单元学名的命名法。如Productus长身贝属,Productidae长身贝科,Productacea长身贝超科,Productida长身贝目等。单名使用拉丁字或拉丁化文字,第一个字母大写,在印刷体中,属名用斜体字,属以上分类等级的学名均用正体字。" }, { "instruction": "生活污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人类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污水。如居民住宅区、机关、学校、医院等场所排出的粪尿以及洗衣洗澡、厨房洗涤和卫生清扫所产生的污水。内含有大量有机物、细菌、病原体、病毒和寄生虫卵。污水中还有大量的氮和磷等植物营养素,经过一定处埋,达到某种污水排放灌溉标准后,可用于灌溉农田或排入江河。" }, { "instruction": "冰川沉积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冰川运动中或消融时因搬运能力降低,而将其携带的各种岩石碎屑,沉积下来的堆积作用。" }, { "instruction": "环北极生物观测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为某些学科的特殊研究需要,又选在特殊地理和环境位置而建立的陆基观测站,如生物学、气象学和冰川学等,环北极生物观测站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仅加拿大就在其北极和亚北极地区建有近40个环北极生物观测站,这些观测站都处于植被边缘、河流和海岸的迅速过渡及变化地带。因此,这种观测站对北极地区的生物、生态环境变化的研究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作用。" }, { "instruction": "溶洞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洞穴水。赋存于溶洞中的地下水。一般指岩溶极发育,水量丰富的岩溶含水层中的地下水。" }, { "instruction": "海底火山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海底喷发的火山。主要由海洋拉斑玄武岩构成:露出水面的形成火山岛,常具有破火山口;未露出水面者则形成海山和海底丘陵等。深海区的火山,由于受上覆水体的强大压力而不产生火山灰和浮石,常形成盾形火山,很少具有破火山口。其山麓有的彼此相连形成海山群和海岭。火山岛和海山周围常有平缓的扇形斜面,即岛裙。有的火山岛或海底火山,因沉降和侵蚀而形成珊瑚礁或平顶海山。太平洋中约有10?000多座海底火山,大都为死火山,只有少数是活火山。" }, { "instruction": "印度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位于奥伦尼克阶之下,是海相下三叠统下部的一个阶。印度阶一名源自盐岭的印度河。现为国际通用的一个阶。其底界以牙形石Hindeodus parvus的首现为标志。" }, { "instruction": "旧金山地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1906年4月18日13时12分(国际时间)在美国旧金山发生地震。震中位置38.0°N,123.0°W,震级8.3,震中烈度Ⅺ。沿圣安德烈斯断层破裂长达400千米,在旧金山北部马林县,地表水平位移6米。垂直位移近1米。有感范围南北长1170千米,约100万平方千米。震后引起大火,连续3天,烧毁街区521,房屋28188栋。火灾损失10倍大于震灾。死亡315人,失踪700余人。人们在研究此次地震时,第一次提出了“弹性回跳”的理论。" }, { "instruction": "曲龙共巴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晚三叠世诺利期中、晚期。分布于西藏南部珠穆朗玛峰地区。命名地点在定日曲龙共巴附近。为浅海相泥砂质、灰质沉积,以粉砂岩与砂质页岩互层为主,夹薄层生物碎屑灰岩,厚465米。自下而上包含三个菊石带:①Indojuvavites angulatus带,②Cyrtopleurites socius带,③Pinacoceras mitternichi带;同时还含一个鱼龙化石带Himalayasaurus tibetensis带;一个双壳类化石带IndopectenBurmesia带;此外,还含箭石。本组与下伏达沙隆组呈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贴近地面气层中因出现大量悬浮小水滴或冰晶而影响到水平能见度的天气现象。世界气象组织规定,水平能见度在1km以下时称为雾,1~10km称为轻雾。空气湿度较大时, 近地面大气的非绝热降温过程是形成雾的基本条件,饱和水汽压随温度降低到低于空气的实际水汽压时,水汽在大 气凝结核上凝结成小水滴而形成雾。因夜间大气辖射冷却而形成的雾称辐射雾,高气压中心区域天气晴朗静风, 夜间辐射降温条件最好,常在清晨成片形成雾。因暖湿空气平移过程中,接触到较冷地表冷却而形成的雾称平流雾,春季,活跃在暖洋面上的暖湿空气开始大规模北上,移到北方较冷的海面上时,常形成大片浓密的海雾。此外还有两种有一定温差、湿度较大的团混合时形成的混合雾,和暖水面水汽蒸发后遇到水面上较冷的空气时形成的蒸发雾,这两种雾强度和范围都较小。按微结构特征,雾还可分为暖雾、冰雾和过冷雾。雾的消散通常与空气的增温过程相联系,风增大时水汽扩散条件增加也利于雾消散。云和雾的微结构基本相同,都是由飘浮在空中的小水滴组成,但它们的成因不同,云是在空气绝热上升冷却过程中形成,并随风飘移。" }, { "instruction": "城市地理信息系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理信息系统的一个分支,是处理城市及其周边地区各种空间对象及其关系为主的计算机系统。它是城市现代化管理、规划和进行科学决策的先进工具。" }, { "instruction": "冰川遗迹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冰川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中,直接形成的各种堆积物和地貌,称冰川遗迹。它包括冰蚀地貌、冰溜遗痕、表皮构造、漂砾、冰碛和冰碛地貌以及冰水沉积等。冰川遗迹的鉴定,是研究古冰川的基础工作,可以从中了解古冰川活动状况和古气候变化规律,对解决生产实践中提出的问题有重要意义。" }, { "instruction": "土壤氧化锰矿物迁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土壤中氧化锰含量常仅0.1%上下,又不易淀积,所以对土粒的胶结影响不大,它在土中的转化与氧化铁相似,决定于土壤的pH值、Eh值及水化作用等因素。但Eh与pH对锰的溶解度影响较小,又因锰体系的标准氧化还原电位远比铁体系高,所以易被还原而淋失,这种过程称氧化锰迁移。" }, { "instruction": "冰雪-气相互作用 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冰雪覆盖面与大气的相互作用。是陆-气相互作用的组成部分。新雪对太阳辐射反射率高达0.8~0.9,对地-气辐射吸收又近于黑体,在辐射平衡中收入少支出多,形成积雪区与无雪区间的辐射通量差,启动冰雪覆盖区与周围地区的“第三类热机”环流。积雪区的面积受天气和大气环流影响,既有季节变化,又有年际变化,融雪期还延长了积雪区的低温状态,形成了特殊的冰雪-气过程和对气候的影响。已发现北冰洋海冰面积对东亚大槽、西太平洋高压间存在遥相关,青藏高原雪盖对东亚夏季气温和降水也有影响。" }, { "instruction": "坎儿井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干旱地区取用地下水的地下渠道,是较完善而实用的小型水利工程。通过截引砾石层中的地下水,出水量大而稳定;水在地下渠道中流动,蒸发损耗少,水的利用率高;水引至地面,可进行自流灌溉;井的结构简单,便于开挖修建。新疆、甘肃等省区均有坎儿井。如吐鲁番盆地有1300余个。" }, { "instruction": "偶向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发育在近于水平岩层上的,流向不受构造控制的顺向河支流,常见于新隆起的海滨平原上。" }, { "instruction": "岩成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母岩性质对土壤特性影响深刻的土壤,包括紫色土、石灰(岩)土、磷质石灰土等土类,在1978年的土壤分类制中为一土纲,现使用较少。" }, { "instruction": "野马南山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古元古代。分布于甘肃阿尔金山东段、野马南山、大雪山南坡及青海托莱山及托莱河南侧,为变质岩系。自下而上分为:①组,以各种片麻岩为主,夹斜长角闪岩、片岩和透镜状大理岩、变质砾岩,厚549~3115米;②组,以角闪斜长片麻岩,各种片岩和白云质大理岩为主,厚7548~3523米;③组,以大理岩、白云岩、白云质大理岩、含石墨大理岩为主,夹片岩、变粒岩及斜长角闪岩等,含菱铁矿,厚1050~1966米;④组,以各种片岩、大理岩为主夹石英岩及变质火山岩,厚1444~2184米。变质程度属高绿片岩相至低角闪岩相。" }, { "instruction": "山谷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山地中比较大的条形低凹地。由构造作用形成,或为流水、冰川等外力侵蚀而成。往往成为穿越山地的交通要道。按构造作用可分为断层谷、背斜谷和向斜谷等。按外力作用又可分为山地河谷、冰川谷等。" }, { "instruction": "带化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用以划分生物带的重要标准化石。带化石多为标准种或属,可根据其延伸范围或其延伸范围中的极盛阶段等作为生物带的划分标志,一般即以其种名或属名作为带的名称。如纤细丝笔石(Nemagraptus gracilis)是纤细丝笔石带的带化石。也可根据若干具有一定特征的化石组合来划分生物带,并以其中典型的种或属命名。" }, { "instruction": "断块构造分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着重分析构造形变在空间上的配置格式。作为分析构造的基本原则,断块构造学说主张力学分析与历史分析相结合。因建造或形成属于物质范畴,而改造或形变则属运动范畴,要使建造与改造的空间配置与时间演化得到统一;并特别注意构造介质的不均一性和构造作用力的不均一性。它包括:①形成与形变分析相结合,形成是形变的基础;②建造与改造分析相结合,建造是改造的基础;③历史演化与现存状态研究相结合,历史演化是现存状态的基础;④空间分布与时间发展研究相结合,空间分布是时间发展的基础;⑤小型构造与大型构造分析相结合,小型构造是大型构造的基础;⑥深层构造与表层构造研究相结合,深层构造是表层构造的基础。" }, { "instruction": "微层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野外露头上能够以常规方法识别的最小沉积层序单元。限于浅水环境发育,与一般所用副层序(parasequence)的时限大致相当,约为0.02~0.04百万年,可能与米兰柯维奇长周期相比。" }, { "instruction": "石燕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腕足动物门有铰纲石燕目的一属。壳体大,轮廓横长,铰合线稍短或等于最大壳宽。两壳双凸型,中槽、中隆发育。壳喙尖锐弯曲,铰合面凹曲。壳面饰有分叉的壳线,但壳线不成簇,并有极细的壳纹。齿板短而平行,主突起低。石炭纪,世界各地。中国产于南方及西北的下石炭统。" }, { "instruction": "块体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重力作用下,地表的岩体或土体沿斜坡向下的运动。这种运动通常与地表水及地下水的作用有关。其运动方式有:滚动、流动、蠕块体运动动等。如运动速度快的有山崩、塌岸、滑坡等;运动速度慢的有岩屑蠕动、融冻泥流等。各种岩体或土体的运动与岩石、土壤的边坡稳定性等物理性质密切相关。这些是工程建设中应进行长期观测和研究的课题。" }, { "instruction": "沙海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中国陆相下白垩统的第三个阶,位于九佛堂阶之上,阜新阶之下。阶名源自岩石地层单位沙海组,层型剖面选在辽宁阜新西北郊的宫官营子附近。沙海阶以手取蚬Tetoria的出现为标志,主要有T.yixianensis和T.cfyokayamai,另富含其他双壳类Nippononaia sinensis,Mesocorbicula tetoriensis,M.liaomingensis,Unio grabaui,Nakamuranaia chingshanensis,Sphaerium jeholense,Arguniella lingyuanensis等;腹足类有Bellamya clavilithiformis,Bithynia menyinensis,Campeloma tani,C.liaoningensis,Lioplacodes yixianensis,Viviparus onogoensis,Amnicola gilloides,Probaicalia vitimensis等。本阶所含叶肢介与下伏九佛堂阶相比,主要是一些小个体的延吉叶肢介,并开始出现Orthestheria和Pesudestheria;本阶内含一个介形虫Cypridea(Ulwellia)ihsenensisLimnocypridea qinghemenesisProtocypretta subglobosa组合。本阶时期,由于已由义县期和九佛堂期的干旱温带气候演变为潮湿的亚热带气候,因此植物繁茂,含较丰富的蕨类、苏铁类、松柏类和银杏类等化石,属AcanthopterisNilssonia sinensis组合,并含孢粉LiaoxisporitesPilosisporitesClassopollis组合。" }, { "instruction": "堪萨冰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北美更新世的又一个冰期,约始于40万年(?)前。即阿夫唐间冰期后,雅莫斯间冰期前的一个冰期。它与欧洲阿尔卑斯地区的民德冰期、北欧的埃尔斯特冰期相当。此时北美冰盖规模比内布拉斯加冰期时还要大。" }, { "instruction": "顶峰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极盛带(epibole zone)。代表一个种或属或其他分类单位发育到极盛阶段的一段地层。顶峰带并不代表一个种或属的全部分布范围,而只代表其顶峰带示意图分布范围的主要部分。常以一个种或属的化石标本产出最多的层位,代表其最繁盛阶段。顶峰带多以一个种或属来命名,例如早寒武世Radlichia顶峰带。高峰带(peak zone)也可视为“顶峰带”的同义词。最新版《国际地层指南》和《中国地层指南》均将顶峰带改称富集带(abundance zone)。" }, { "instruction": "雏形河漫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原始河漫滩。在河流侧向侵蚀和河床迁移过程中形成的滨河床较稳定的浅滩。浅滩由河床相沉积物组成,形态特征决定于河床迁移过程中形成的微地貌,有弓形河漫滩,堰堤式河漫滩和平行鬃岗式河漫滩。" }, { "instruction": "迩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译近人。已废弃的南方古猿化石属名。1936年发现于南非斯特克方丹。当时定名为德兰士瓦迩人(Plesianthropus transvaalensis),现归属纤细型南猿。曾译“更人”,不确,因plesio作“近边”、“近来”解。与其字符相近的pleist作“最多”解,可以译作更,如更新世(Pleistocene)。" }, { "instruction": "冰锥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泉冰锥(ice cone from natural spring)。承压水通过地层、河湖冰面的裂隙流出地表,逐层冻结成冰,成为形似尖顶向上的锥体。冰锥与冰丘不同,前者是水流至地表冻结成冰,后者是水流在地下冻结成冰核。" }, { "instruction": "提米斯卡明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译蒂米斯卡明群。覆于基瓦丁群之上。分布于加拿大安大略省柯克兰拉特湖地区。出露厚度大于75000米。大部分为碎屑岩沉积,由长石砂岩、页岩、砾岩、粗面岩和凝灰岩组成,其中砾岩厚达1300米,在许多地方呈透镜体产出。在柯兰湖区,本群位于第一喷发沉积旋回的顶部,由钙碱性火山岩和沉积岩组成。在沉积旋回中夹有超镁铁和玄武科马提岩流。火山活动和沉积作用是同时进行的。" }, { "instruction": "黄土高原第四纪气候地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根据黄土高原地区反映第四纪时期古气候变化(冷、暖、干、湿)的冰期、间冰期,黄土古土壤、灰华沉积,以及与深海沉积物氧同位素曲线的对比所建立的周期性气候期变化的黄土地层。" }, { "instruction": "莱河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Fe2+3,Mg)Fe3+2[SiO4]2。斜方晶系。晶体呈厚板状、短柱状,粒径一般0.3~0.65毫米。黑色。不透明。金属光泽到半金属光泽。条痕微带淡褐色。解理较发育。具弱—中磁性。密度3.92克/厘米3。硬度6.1,显微硬度890×9.8×106帕。是中国学者1976年发现的新矿物。" }, { "instruction": "蛛形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节肢动古蝎物门的一纲。为多用书肺或(和)气管呼吸的陆栖有螯肢动物。体由头胸部及腹部构成,高等者则合成一整体。头胸部通常不分节,无触角,不具甲壳,有6对附肢,第一对为螯肢,第二对为脚须,其余四对为步足。腹部常分节,无附肢。大多陆生,也有水生及寄生者。现生种类甚多,如蜘蛛、蝎、蜱、螨等。化石稀少,主要为蝎目,最早出现于志留纪,如古蝎(Paleophonus)等。" }, { "instruction": "无羽笔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树形笔石目的一属。笔石体呈锥形或不规则。笔石枝为规则的正分枝,各枝平行或近于平行,枝间横靶少或无。正胞管为直管状,副胞管形状不定。中寒武世(?),晚寒武世至早石炭世,世界各地。中国主要产于下奥陶统,上寒武统也有很多发现。" }, { "instruction": "explosive index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表示火山爆发强弱程度的指数。以前用火山喷发过程中,喷出的火山碎屑物质在喷出物总体积中所占的百分比来表示。1981年由辛金(T.Simkin)等提出的比较火山喷发程度的指数(见表)。VEL012345678记述非爆发小爆发中爆发中-大爆发大爆发巨大爆发喷出物体积m3<104104~106106~107107~108108~109109~10101010~10111011~1012>1012喷出烟柱高度/km<0.10.1~11~53~1510~25>25定性描述平缓的溢出的爆发的灾变的阵发的庞大的〖3〗猛烈的狂暴的可怖的喷发类型夏威夷型武尔卡诺型超普里尼型斯特朗博利型普里尼型喷发次数44336131087201313516101982年由纽哈尔(C.G.Newhall)和塞尔夫(S.Self)提出了一个火山爆发指数表,以描述火山爆发的相对强度,它共分为九级。最低的只有1~3,为太平洋中部的火山。最高的达99,为拉丁美洲的火山。大西洋的亚速尔群岛的火山为66。爆发指数的大小正比于熔岩黏度和SiO2的含量。" }, { "instruction": "构造反差强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洼学说综合分析法划分构造区的主要标准之一。构造反差强度(用C表示)包括两个空间因素和一个时间因素。空间因素即构造起伏密度(d,水平空间因素)和构造起伏幅度(h,垂直空间因素),时间因素是构造起伏速度(v)。可用关系式:C=f(d,h,v)表示。一个地区某一时期,凡构造起伏密度及幅度较大、进行也较快的叫构造反差强度较大;反之,构造起伏密度及幅度较小、进行也较慢的,即反差强度较小。不论任何地区在任何时期它必定反映在沉积建造特点和构造型相特点(即建造和改造)两个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它也反映在古地貌反差强度上。对于现阶段的大地构造来说,构造型相和古地貌就要以新构造特点和现代地貌反差强度来替代。构造反差强度较大是强烈活动区(如地槽区、地洼区)的特点之一,反之,则是相对稳定区(如地台区)的一种标志。这一特征,无论在活动区还是“稳定”区,均以它发展阶段的中期最为明显。不同构造区的反差强度差异不仅反映在地壳浅处,还见于深部。" }, { "instruction": "裂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离岸流。波浪在海岸破碎后,壅高于岸边的水体通过破浪带流回海洋的条带状强烈表面流。持续时间短、流速快,流向几乎与海岸垂直。产生的位置往往因波高、波浪周期、海底地形以及海岸线形状而发生变化。对海岸泥沙的搬运和侵蚀过程起一定促进作用。" }, { "instruction": "景观地球化学对比性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自成景观和从属景观间的地球化学差异。因受岩性、地形、气候、生物等地理环境要素影响,不同的地理景观带的地球化学对比性也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如在苔原景观带,自成景观中植物群、水、土壤的化学组成带与从属景观的组成差别甚小,地球化学对比性不强。而在荒漠或草原景观带,其自成景观与从属景观间的地球化学差异非常明显,对比性很强。" }, { "instruction": "栽培植物区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一个地区的人工栽培植物种类总和。" }, { "instruction": "嵩山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古元古代。分布于河南嵩山地区,为浅变质地层。自下而上分为:罗汉洞组,以厚层石英岩为主,底部有砾岩,上部有绢云石英片岩,厚492~749米;五指岭组,下部为石英岩与片岩互层,上部以片岩为主,夹薄层白云岩及铁英岩,厚634~153米;庙坡山组,为石英岩夹磁铁石英岩和赤铁石英岩,厚166~395米;花峪组,以千枚岩、白云岩为主,局部含磷矿层和镜铁矿赤铁矿透镜体,上部为石英岩,厚129~430米。属河流、滨海、浅海沉积环境,含叠层石及微古植物化石。RbSr全岩等时线年龄19.5亿年和17.99亿年。与上覆熊耳群和下伏登封群均呈不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切断低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环流指数。" }, { "instruction": "白海杂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太古宙。标准剖面在波罗的地盾西部白海境内。可分为:下部片麻岩,中部蓝晶石石榴子石片岩,上部角闪岩,局部地区有云母片岩。自下而上分为①克列奇组,为黑云母石榴子石片麻岩,厚约1000米;②赫托拉宾组,为绿帘石黑云母及角闪石角闪岩,厚700米;③洛乌赫组,为堇青石石榴子石黑云母片麻岩及角闪石和石榴子石黑云母片麻岩,厚1000~1100米;④伊恩组,为蓝晶石石榴子石黑云母片麻岩,含少量白云母岩类,厚1000~1200米。年龄为35亿~30亿年。" }, { "instruction": "columnar joint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玄武质熔岩、岩床和岩墙中呈柱状的节理。它是一种常见的构造,但是在其他成分的熔岩中也可发育。节理柱以五边形或六边形最典型,但是也有三边或四边的,有的可达七边。大多数边直且相互平行,但是有的弯曲,宽度也有变化。柱的直径为几厘米到大于3米,长可达30米。柱状节理是熔岩在冷却过程中热应力作用的产物。一旦收缩作用克服抗张强度,节理就形成,然后在垂直收缩的方向作为一个面而发展。" }, { "instruction": "刀耕火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亦称刀耕火耨。是一种原始粗放耕作方法的泛称,原始社会人类使用石刀、石斧砍倒树木,放火焚烧,燃烧后的灰烬用作肥料。再用棍棒开穴下种,任其生长,至秋季前去采摘籽实,这是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生产水平极低下。现今世界个别交通阔塞地区和仍保持原始公社的部落,还保留着刀耕火种的耕作方法,对周围的自然环境造成很大破坏。" }, { "instruction": "生物圈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生物圈对整个地球来说是一个厚度很薄而又十分特殊的圈层。由于生物的生命活动,所要求的外部环境条件有比较严格的限制,尤其是高级生物,选择适合其生存的外界条件尤为严格。因而,地球各处的自然环境中,只有在一个相当狭窄的垂直空间内,才具有这祥的条件。这个狭窄的空间处于地球表层固相、液相、气相的交界面附近,围绕着该界面高度集中了地球上达99%的生物量。这些生物物质形成了一个环绕地球的连续薄层,称之为生物圈。" }, { "instruction": "泥球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被包裹在砾岩与砂岩中的粘土球。它是河床向岸侵蚀脱落下的泥块,在水中滚动成球,并在表面粘附了砂砾而成的。系河流在洪水期的产物。" }, { "instruction": "峡谷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深度大于宽度、谷坡陡峻的谷地。V形谷的一种。一般发育在构造运动抬升和由坚硬岩石组成的谷坡地段。当地面隆起速度与下切作用协调时,易形成峡谷。如中国金沙江虎跳峡,形成于新构造运动强烈抬升的云贵高原,主要由石灰岩与大理岩组成的峡谷,下切深度达2500~3000m,是世界最大峡谷之一。长江的三峡,黄河干流的刘家峡、青铜峡等,是修建水库坝址的理想地段。" }, { "instruction": "半水成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下水位较高,土体下层经常处于潮湿状态下形成的土壤。土体中一般腐殖质含量较高,并有氧化还原作用形成的锈色斑纹层。包括潮土、草甸土与砂礓黑土等土类,现为分类制中的一个土纲。" }, { "instruction": "堆积平原海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海水淹没滨海堆积平原形成的海岸。如华北平原、长江下游平原等海岸。" }, { "instruction": "广翅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代表种齿蛉、鱼蛉、泥蛉。化石初现于二叠纪,中国最古老化石发现于陕西三叠纪地层。现生300余种,中国有10属70余种。" }, { "instruction": "国际加速度计部署台网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台网建于1975年,是用于低频地震学研究的数字地震台网。使用LacosteRomberg重力仪作地震仪,现已有18个台站分布于全球,包括中国的北京台和昆明台。" }, { "instruction": "潮间带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位于平均高潮线与平均低潮线之间的区域的沉积,宽数万米。潮坪主要由泥晶石灰岩、球粒石灰岩组成,常发生白云石化。含腹足类、有孔虫及藻类叠层石。具生物扰动构造、生物潜穴及水平层理,局部见小型交错层理、干裂等。" }, { "instruction": "气候雪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假想有一个只受地区性气候条件影响,处在某一高度上的平坦地面,那里冬季的降雪在夏季刚好全部融完,平坦地面若高于这一高度则形成常年积雪,若低于这一高度则无积雪,这一高度线就叫气候雪线。因为它是理论上假想的,故又称理论雪线(theoretical snow line)。" }, { "instruction": "蠕虫状结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主要见于高岭石泥岩中,其特征是岩石中含有高岭石重结晶形成的蠕虫状晶体。如中国北方石炭二叠纪地层中质地纯净的高岭石泥岩,在偏光显微镜下,蠕虫状高岭石晶体呈扇形消光,晶体杂乱分布。" }, { "instruction": "堆积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被搬运的物质因外营力减弱或失去搬运能力,以及含溶解的水溶液受蒸发或发生化学反应后出现的积聚过程。堆积作用比沉积作用含义更广,但两词往往通用。外营力包括流水、冰川、风、波浪或海流等。流水、风、和海流等的搬运能力与流速有关,当流速减低时,物质即按大小、形状和比重依次分选堆积;冰川堆积缺乏分选现象。物质在被运移过程中,在低地或缓坡处逐层叠加堆积,海洋是物质的最后归宿。" }, { "instruction": "熔岩台地土壤分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各级溶岩台地上的成土环境与成土年龄不同,形成不同年龄和类型的土壤,即为熔岩台地土壤分异。各期喷出岩的成分有一定差异,分布的位置也常不同,因台地形成后可被分割或经不同程度的构造抬升,而后期喷溢的岩流总是只能覆盖在较低的地方。例如云南腾冲火山的岩性分五期,分别是玄武岩、安山岩与酸性岩类、橄榄玄武岩、安山玄武岩等,构成两个从基性到酸性或中性的岩浆活动旋回。又如浙江东部嵊州与新昌有4级玄武岩台地,最高一级海拔600~800米,发育为黄壤,以下均发育为红壤。按一般规律海拔100米台地高度正是良好发育红壤的分布区,但在嵊州西北的台地上只有红壤化不深的“棕泥土”,质地不如红壤粘土,粘粒ki值在3~4之间,主要原因是母质系后期喷出物,成土年龄较轻。" }, { "instruction": "微量分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般指被测物含量为1~10mg的化学分析方法。分微量定性分析和微量定量分析两种。该法试样和试剂用量少,但操作技术要求较高。" }, { "instruction": "振荡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哈尔曼(F.Haarmann,1930)提出,认为地壳下面的垂直运动是引起所有构造形变作用的原因。地壳在其下面物质流动的作用下,产生大地凹陷(下降运动)和大地肿瘤(上升运动),振荡运动由此发生。前苏联学者别洛乌索夫(Белоусов,1954)对振荡运动的解释是:振荡运动表现为地壳的隆起和凹陷的垂直运动。地壳在一个地方隆起,在另一个地方下降。隆起可以被沉陷代替,反之亦然。在这些运动过程中,隆起和沉陷地段的形状、规模和位置都在不断地变化。因此,振荡运动多半是经常变化的波状过程。它表现为地壳的上弯和下弯,并导致大地构造的隆起和坳陷的形成。" }, { "instruction": "中国黄土区第四纪哺乳动物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分布于黄土地区第四纪历史时期各种哺乳动物的总体。黄土地区除黄土堆积物外,还有更新世冲积与冲积—湖积地层以及洞穴堆积,其中发现丰富的脊椎动物化石。按地质时代及化石层特点划分出若干较典型的哺乳动物群;游河东窑子头动物群,时代约为早更新世最早期;泥河湾动物群,时代约为早更新世中晚期;阳郭动物群,时代可能亦为早更新世中晚期;周口店第十八地点动物群,早更新世最晚期;公王岭动物群,早更新世最晚期;陈家窝子动物群,中更新世早期;周口店第一地点动物群,中更新世中期;大荔动物群,中更新世晚期;丁村动物群,晚更新世早期;萨拉乌苏动物群,晚更新世中期,距今可能3万年左右;山顶洞动物群,晚更新世晚期,距今1.8万年左右;半坡动物群,距今约6000年,包括人类遗骨的一个动物组合。就黄土层本身所含化石分布来看,下部层位较上部层位(时代新)发现的多,前者动物群中的属种数较单调,但草原型鼠类增多。在已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中,不论从其分布区域,含有化石的个体数量,以及属种多少加以分析,均以啮齿类与食草类动物为主,约占82.6%。还有食肉类小型动物,两栖类动物化石及喜暖喜水的动物化石。前者在早更新世地层中,尤其在河湖相沉积层中发现较多,到了中、晚更新世逐渐减少。晚更新世地层中发现的鸵鸟和鸵鸟蛋是典型干旱区的产物。因此,中国黄土地区更新世脊椎动物是在干旱草原环境中生存和演化的。" }, { "instruction": "第四纪生物与生物化学沉积矿床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第四纪有机化学沉积矿床(Quaternary organochemical sedimentary deposit)。指在第四纪由生物遗体形成的一种外生矿床。矿种有泥炭、天然气、沥青、硅藻土、鸟粪磷矿等。第四纪能否形成石油,目前尚未定论。" }, { "instruction": "参差状断口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断裂面粗糙并不规则,呈参差不齐的断口。" }, { "instruction": "积钙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碳酸钙在土壤中沉淀与积聚的作用。钙在成土母质中含量比较丰富,容易被淋溶迁移,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较大。在上层土壤中,因生物作用产生CO2,溶于土壤溶液成HCO-3,再与土中的钙结合为Ca(HCO3)2,随水淋溶至土壤下层,由于CO2的分压降低以及水分减少,Ca(HCO3)2在下层释出CO2,形成CaCO3沉淀,并不断积聚。其化学反应式是:Ca(HCO3)2→CaCO3↓+H2O+CO2↑,因形成沉淀与气体,故反应不可逆。积钙作用主要发生在缺水的半干旱或干旱地区。在植被繁茂的湿润季节更易进行。" }, { "instruction": "后生角砾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在后生作用阶段形成的角砾岩。后生作用导致岩石产生角砾状结构。例如,在后生期,岩脉或裂缝的穿插或交代作用等,均可造成后生角砾岩。如缝合线化角砾岩。" }, { "instruction": "戈斯特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国际地层表中上志留统下部的一个阶,位于中志留统上部侯默阶之上,上志留统上部卢德福德阶之下。其底界目前尚不够精确,可能接近笔石Neodiversograptus nilssoni带的底界处。本阶GSSP位于英国英格兰西南部施罗普郡拉德洛的皮奇小灌木林(Pitch Coppice)采石场岩石单位F的底界处。" }, { "instruction": "陇西黄土岩石地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东以大致北西方向延伸的陇山、六盘山、南华山和黄家凹山构成的分水岭为界,北至大峁槐山黑山峡及腾格里沙漠的南缘,亦即黄土高原的北界,西至青海西宁,西南以洮河为界,南部则以渭河为界范围内,黄土岩石地层的区域性特征和划分。该地区在新近纪末为一古盆地,经受构造运动及剥蚀作用,形成多个断陷盆地,如兰州盆地、会宁盆地等。黄土厚度及分布受盆地的地貌所控制。六盘山以西地区可分为两大亚区。一是以黄河及其支流为主的水系流域——北部亚区;一是以渭河及其支流为主的水系流域——南部亚区。在亚区内分水岭地区黄土地层以定西大营梁、华家岭等剖面为代表。在塬、梁地区以会宁的白草原、兰州九洲台、皋兰山剖面以及兰州西津村黄土钻孔剖面为代表,后者提示的黄土厚度达409米。根据典型地层剖面及黄土区域性分布特点,可划分出4组,其地质时代分别相当于早、中、晚更新世及全新世。" }, { "instruction": "极地气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南极大陆高压的周围,常年存在着许多极地气旋,这些极地气旋有规律地自西向东移动,是影响南极地区的主要天气系统之一。罗斯海、威德尔海、别林斯高晋海和普里兹湾等海区,均为气旋生成和消失的高频区。按气旋移动和影响天气的特点,可将其路径分为正面影响南极半岛的北端路径、偏南路径和偏北路径三类。气旋活动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夏季气旋活跃、气旋数偏多;冬季偏少;过渡季节接近平均数。南极冬季来临时,总有几次强冷空气的爆发,偏北路径气旋数增多。极地气旋的平均移速约为每小时29.9千米,平均每天移14.4个经度,在过渡季节移速明显加快。在气旋移至南极半岛西侧时,移速有所减慢。在别林斯高晋海和威德尔海常出现回旋或停滞,而穿过南极半岛时移速加快,常出现跳跃现象,穿过德雷克海峡时移速更快。在利用卫星云图对气旋活动特征的分析中发现,南极地区气旋在云图上反映出螺旋结构和锋面云系的基本特点,与北半球基本相似。在天气资料十分稀少的南大洋,有些气旋在天气图上并不清楚,但在卫星云图上,螺旋云系的特征却十分清晰。" }, { "instruction": "低镁方解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含MgCO3<4%的方解石,即普通方解石。它比较稳定,是组成石灰岩的主要矿物。低镁方解石在现代深海碳酸盐沉积物中占多数,而在浅海碳酸盐沉积物中只占少数。低镁方解石常组成介形虫、三叶虫、苔藓虫、某些腕足类及有孔虫、蓝藻、颗石藻等海生生物的骨骼。" }, { "instruction": "中华螈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有尾目的一属。科未定。已发现有很多件完整和不完整的骨架。这是一类具有幼态延续特征的早期有尾类,保留了许多原始特征。前颌骨背突较小,左右鼻骨在中线处相关联,隅骨和冠状骨单独存在,荐前椎具侧向扩展的关节突,腕部具单一的中央骨,掌骨Ⅱ非常宽大,指式1232,趾式12342。标本骨化的腕骨和骨表明它们已经成年,但却具有骨化的角鳃骨,用以在生活时支撑外鳃,从而显示成年个体保留了幼体的外鳃特点。产于河北凤山晚侏罗世地层中。" }, { "instruction": "叠瓦构造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倾向大致相同而又互相平行的逆断层,其上盘依次向上推移,状如叠瓦。这样的断层称为叠瓦状断层。" }, { "instruction": "感官性污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天然水本应是无色透明的,水体受污染以后,其色泽、浓度、气味等都会发生变化,从而影响感官。如印染废水污染引起的水色变红;泥沙、有机质、微生物等悬浮、胶体物质产生的混浊现象;水中有机质在嫌气状态下的腐败发臭等。" }, { "instruction": "vain name,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拉丁文nomen vanum(缩写 nom. van.) 指对一个名称的原始拼缀有意地作了不正确的改变而形成的名称。妄改名称具有自己的命名者和命名日期的引证,是原来名称的次客观异名,如Cymatiophyllum Lang, Smith & Thomas, 1940,是Kurnatiophyllum Thompson,1875的妄改名称,也是后者的一个次客观异名。妄改名称属于无效名称。" }, { "instruction": "珍珠云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CaAl2〔Al2Si2O10〕(OH)2。单斜晶系。通常呈鳞片状集合体。白色、浅黄至灰色。硬度3.5~4.5。珍珠光泽。解理平行{001}完全。性脆。密度3.05克/厘米3。是典型的变质矿物,见于云母片岩和绿泥石片岩中。" }, { "instruction": "等计数分级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数量分级的方法,它以每个分级范围内包含的记录数大致相等为原则确定分级界限。例如,设需要分级的数据集包含30个数据,如果计划分成5级,则每一级中应包含6个数据;如果分4级,则每级包含的数据为7个或8个。等计数分级法虽然简单易行,但其缺点也很明显。首先,它不考虑分级对象的数值分布规律;其次,其分级间隔和分划值因缺乏规律而不便记忆。" }, { "instruction": "铌铁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Fe,Mn)(Nb,Ta)2O6,含Nb2O5 78.9%。与钽铁矿形成类质同象系列。斜方晶系。晶体呈短柱状或板状;常呈粒状集合体。铁黑或褐黑色。条痕灰褐色、暗红褐色。半金属光泽。硬度6。解理平行{010}中等。断口次贝状到参差状。密度5.2~6.25克/厘米3。产于花岗岩和花岗伟晶岩中,与绿柱石、电气石等共生。当含矿岩石遭受风化破坏后,常转入砂矿中。是提取铌和钽的主要矿石矿物。" }, { "instruction": "鸟粪磷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鸟生磷灰岩(guanophosphorite),俗称鸟粪层(guano bed)。指分布于热带的一些海洋小岛上及大陆沿岸的一些洞穴中现代生物沉积。群居的食鱼海鸟的粪便含有磷酸盐、硝酸盐、铵盐及有机质,鸟粪长期堆积形成鸟粪层。鸟粪层分解时,有机质发生氧化,易溶的盐类被淋洗,而磷酸盐部分残留在原地成鸟粪磷矿层,它含P2O510%~30%,最多达40%,还有少量的氮和钾,是很好的综合肥料。中国南海诸岛,特别是西沙群岛盛产鸟粪磷矿。亦有与鸟粪磷矿类似的矿产,如中国南方一些山洞中,蝙蝠尸骨、粪便也可堆积形成含磷、氮、钾的肥料。" }, { "instruction": "南极海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分布于南极大陆周围的海冰。南极冬季海冰面积可达2000万平方千米,完全封住整个南极大陆并向外延伸300~400千米,个别地区达南纬55°。夏季海冰面积缩小到400万~500万平方千米。" }, { "instruction": "现代地壳运动委员会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研究现代地壳运动的国际性学术团体。1954年,在国际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联合会下,曾设立现代地壳运动问题的专门研究组。1960年在赫尔辛基作出决定,建立研究现代构造运动的常务委员会,并选举舍里亚科夫(Ю.А. Шелеякоф)为委员会主席,宫村摄三(日)为委员会秘书,仍隶属于国际大地测量学和地球物理学联合会。这个委员会成立以来,先后倡议召开过多次关于现代地壳运动问题的国际座谈、讨论会(其中1968年和1971年的讨论会在苏联举行)。1970年在新西兰惠灵顿举行的第四次会议,共有21个国家115位分别从事大地测量学、地质学、地貌学、地震学、构造物理学工作的科学家与会讨论,1971年新西兰皇家学会为这次会议出版了“现代地壳运动”专辑。" }, { "instruction": "辽河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古元古代。主要出露在吉林南部和辽宁辽河以东地区。为变质岩系。曾称辽河系、辽河岩群。本群厚度巨大,自下而上分为:①浪子山岩组,为黑云绿泥片岩、石榴十字二云片岩,厚1000米;②里尔峪岩组(南辽河群、集安群、宽甸群),为含硼岩系,由各种浅粒岩、变粒岩、镁橄榄大理岩及斜长角闪岩组成,赋硼矿及铁矿,厚8000米;③高家峪岩组,主要为含炭岩系,石墨透闪石岩、黑云变粒岩夹大理岩、含铅锌矿,厚500米;④大石桥岩组(珍珠门组,辽阳群),为厚层白云大理岩、透闪大理岩夹二云片岩,含菱镁矿及滑石矿,厚3000米;⑤盖县岩组(菱山组、临江组、草河群上部),为千枚岩、十字云母片岩、矽线二云片岩夹大理岩,厚3000米。原岩以粘土质居多,中部主要为富镁的碳酸盐岩,局部有火山岩夹层。大多呈中至低级区域变质,属铁铝榴石角闪岩相或绿片岩相。下部变质火山岩系和沉积岩组SmNd等时线年龄分别为(21.9±0.3)亿年,(20.6±0.4)亿年,变粒岩锆石UPb年龄19.7亿年,上部碳酸盐岩组SmNd等时线年龄(18.3±0.6)亿年,RbSr等时线年龄(18.9±0.5)亿年,(18.6±1.2)亿年。部分地区受不同程度的混合岩化、花岗岩化作用。" }, { "instruction": "水云母粘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以水云母成分为主的粘土。除水云母外,还经常含有其他粘土矿物和碎屑物质。常具粉砂泥质结构。水云母粘土大多是再沉积的,原地风化残积的很少见。它在各种环境中(大陆或海洋,温暖或寒冷,酸性或碱性介质)均可沉积。由于水云母粘土成分不纯,常含较多杂质,故在工业上用途不大,仅供作粗陶制品的原料。" }, { "instruction": "维利亚斯河超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译维里阿斯河超群。属新太古—古元古代地层,总体显示绿岩带特征,厚约4200米。下部新利马群,由蛇纹石、滑石、绿泥石、透闪石和阳起石等多种片岩、千枚岩、含金建造、变砂岩、铁白云岩和绢云石英岩以及底部的片岩状砾岩组成;上部马基尼群,下部为石英绢云母片岩,上部由砾岩、块状绢云母片岩和绿泥石英岩组成。上覆为古元古代米纳斯超群,呈不整合关系。" }, { "instruction": "旧石器时代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考古学上表示相对年代概念的术语,泛指石器时代的早期阶段。当时的人类广泛使用打制的比较粗糙的石器工具,以采集和狩猎为主要谋生手段,晚期发展了捕鱼谋生的方式。在石器时代中,旧石器时代占据了绝大部分时间,约从二百多万年前延续到约一万多年前。相当于地质时代的整个更新世,包括人类发展的四个阶段,即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阶段;相当于人类历史上从原始群到母系氏族公社出现的阶段。根据石器工具制造的水平及发展阶段,大体可划分为早、中、晚三期。" }, { "instruction": "水污染线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以线状形式分布和排放污染物而造成水体污染的发生源。水体中交通运输工具造成的污染常属于线形污染源,如江、河、湖、海上行进的船舶除在正常条件下排放一定量的污染物(主要是油类)外,有时发生的油船事故突发性污染,都是重要的水污染线源。废渣堆放场和工业区由降水径流引起的水体污染属于污染线源或面源。" }, { "instruction": "呼伦贝尔高原成土环境演变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内蒙古最东部的呼伦贝尔高原,在风沙地貌的固定沙丘中,近地表处发现三层埋藏黑砂土,说明沙丘在近期较冷湿的环境中几次被固定而形成有机质层,气候向温暖干旱发展。该地为中生代断陷盆地,第四纪以来还一直接受沉积:早更新世(Q1)为河湖相交替沉积的砂砾层;中更新世(Q2)为棕红色为主的含钙结核沉积;晚更新世(Q3)为河湖相沉积,发育成草甸或沼泽。这里的中更新世(Q2)沉积层也是接近燥红土类型的古土壤,是干热环境的产物。" }, { "instruction": "正轴投影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承影面的轴与地球旋转轴平行的投影。投影面为平面时,该面与地球自转轴垂直,平面的法线方向与地轴平行,称为正轴方位投影;投影面为圆柱面或圆锥面时,其中心轴与地轴重合,称为正轴圆柱投影或正轴圆锥投影。" }, { "instruction": "天球坐标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为确定天球上某一点的位置,在天球上建立的球面坐标系。有两个基本要素:①基本平面。由天球上某一选定的大圆所确定。该大圆称为基圈,基圈的两个几何极作为球面坐标系的极;②主点。又称原点,由天球上某一选定的过坐标系极点的大圆与基圈的交点所确定。天球上一点在此天球坐标系中的位置由两个球面坐标标定:①第一坐标或称经向坐标。作过该点和坐标系极点的大圆,称副圈,从主点到副圈与基圈交点的弧长为经向坐标;②第二坐标或称纬向坐标。从基圈上起沿副圈到该点的大圆弧长为纬向坐标。天球上任何一点的位置都可以由这两个坐标唯一地确定。这样的球面坐标系是正交坐标系。对于不同的基圈和主点,以及经向坐标所采用的不同量度方式,可以引出不同的天球坐标系,常用的有地平坐标系、赤道坐标系、黄道坐标系和银道坐标系等。" }, { "instruction": "雪峰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新元古代中期南华纪与新元古代早期、青白口纪之间的一次褶皱运动,是根据湘西板溪群与南华系南沱冰碛层间的角度不整合确定的。发生于距今8亿年左右。与晋宁运动相当。" }, { "instruction": "再生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混合岩化过程中,由地壳深部上升的富含钾、钠、硅和水等具有高度化学活动性和渗透能力的流体(或称为岩汁),通过渗透交代作用,与原来的变质岩发生反应,并使其中的某些物质进入熔化状态,产生了新的熔浆,这种作用称为再生作用。这种由深部热液与原岩发生交代反应而产生的岩浆,称为再生岩浆(palingenetic magma)。" }, { "instruction": "大湾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中奥陶世大湾期。相当于欧洲阿雷尼格期中晚期,分布于鄂西一带。命名地点在湖北宜昌分乡场大湾附近。为浅海相碳酸盐及泥质沉积,上部为灰绿色页岩夹瘤状灰岩;中部为红色薄层石灰岩,富含头足类化石;下部为青灰色瘤状石灰岩夹少许黄绿色页岩,含Yangtzeella,故又称扬子贝层。本组自下而上包含三个化石带:①Azygograptus suecicus带;②Protocycloceras带;③Glyptograptus sinodentatus minor带。总厚55米。与下伏红花园组呈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液化天然气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高压和深度冷冻的条件下冷凝而成的天然气。主要成分为甲烷,密度约0. 43g/cm3,沸点-160℃左右。它便于长距离运输与储存。但使用时必需重新气化。" }, { "instruction": "园艺农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大都位于交通便捷的城市郊区。是经营规模较小,但采用高度集约化、智能化种植和培育园艺作物的农场。园艺作物包括蔬菜、花卉和浆果类作物。所生产的产品以满足城市居民和外贸出口的需要为主。同时又为城市居民提供参观、观赏和休闲的场所,成为都市文化和旅游的一个方面。" }, { "instruction": "副热带辐合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环绕南极大陆的表层海水汇集沉降带,其地理位置随季节不同而变化于南纬38°~42°之间。" }, { "instruction": "冰缘河谷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冰缘地区,河谷的塑造受冻融作用影响,形成不同于一般单纯由流水作用造成的河谷形态。冰缘河谷的谷底,因堆积冻融岩屑和泥流物质,纵剖面很平缓,即使在水流较大的情况下,水流侵蚀作用也以旁蚀为主,河漫滩较发育,形成宽阔而平坦的平底谷,谷坡较陡,谷底与谷坡间没有明显界线,整个谷地比较平直。此外,由于阳坡和阴坡的冻融作用强度不同,形成两坡不对称谷地。在一般情况下,朝南的谷坡比朝北的谷坡要陡些,而在极地和高纬地区恰恰相反。" }, { "instruction": "沉积岩石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岩石学分支学科。是研究沉积物及沉积岩的岩石学,特别着重研究沉积(物)岩的成分、结构、构造以及沉积物及岩石的形成作用、分布规律及其演化过程。" }, { "instruction": "达布逊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属全新世。命名剖面在内蒙古新巴尔虎左旗的达布逊湖。岩性为浅黄色细砂,含淤泥、盐、芒硝、天然碱等,厚4~13米,属盐湖化学堆积。与本组同期异相的冲积层,见于呼伦湖北缘及海拉尔河高漫滩中,岩性为黄色细砂、亚粘土、亚砂土,含哺乳动物化石。在扎赉诺尔露天矿,该组中产有扎赉诺尔人头骨化石及大量旧石器。14C年龄为(11?460±230)年和(11?660±130)年。广泛分布于内蒙古巴杨查岗湖、沙里博克湖、达布逊湖等盐湖地区。" }, { "instruction": "集块结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粒度大于64毫米(或50毫米)的火山碎屑物含量超过50%,被细小的火山碎屑物胶结而成的岩石结构。" }, { "instruction": "褶盾虫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三叶虫纲褶颊虫目的一属。头鞍大,近柱形,鞍沟3对,常相连接,褶盾虫头鞍前叶圆球形,大而突出。前边缘极窄,无边缘沟。固定颊近三角形。眼叶小,位于前端。尾部横宽,中轴粗而凸起,肋部平,可具边缘。壳面具线纹或粒点。晚寒武世,亚洲及北美。中国产于北方上寒武统。" }, { "instruction": "地表物质循环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地理环境中各组成物质的运动和平衡。包括大气环流、洋\\r流系统及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大气环流有三种模式:①低纬度哈得莱环正流圈;②中高纬度斐瑞尔逆环流圈;③60Q以北的副极地地带形成了正环流圈。洋流系统在北半球形成顺时针方向的循环运动,在南半球形成逆时针方向的环流。水从水域、土壤或植物的表面蒸发,进人大气后凝结,复以大气降水的形式回到陆地或海洋中。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是生物从环境中吸取养分产生有机物,有机物被分解后熏返环境进行再循环,其中包括水循环、气态循环、沉积循环3种主要的循环类型。水循环是指物体中的水通过蒸腾作用返回到环境中。气态循环主要以氧、二氧化碳、氮为代表,指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被植物吸收、同化与水反应生成碳水化合物,同时向大气中释放氧气。沉积循环以磷、硫、碘循环为代表,通过岩石的风化作用和沉积物本身的分解作用将它从岩石中释放出来,转变为生态系统可以利用的营养物质,最终又沉积在大海中并转变为新的岩石。" }, { "instruction": "网尼克指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表示交通运输网中的一个点(城镇、车站、港口、机场等)到运网中最远一点的最短径路所经过的线路之和。在一个运网图中,网尼克指数最小的点,就是该交通网络图的交通中心。" }, { "instruction": "宇宙速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从地面向宇宙发射人造天体必须具备的初始速度。其中,物体紧贴地球表面作圆周运动的速度(也是人造地球卫星的最小发射速度),大小为7. 9km/s时,称为第一宇宙速度(又称环绕速度);第二宇宙速度(又称脱离速度)是指物体完全摆脱地球引力束缚,飞离地球时所需要的最小初始速度。大小为11. 2km/s;第三宇宙速度(又称逃逸速度)是指在地球上发射的韧体摆脱太阳引力束缚,飞出太阳系所需的最小初始速度。其大小为16. 7km/s。" }, { "instruction": "晶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晶体上各晶面间的交棱均互相平行的一组晶面的组合,称为一个晶带。平行这些晶棱,并通过晶体中心的直线称为晶带轴(zone axis),其方向以相应的晶棱符号来表示,用以代表晶带。如〔100〕晶带即代表晶体上所有平行于〔100〕晶棱方向的晶面所组成的晶带。任意两个互不平行的晶面即可决定一个晶带。" }, { "instruction": "化石人类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即古人类学。通过地史时期遗存的人类化石研究人类起源及发展规律、化石猿猴和现代猿类及人类的亲缘关系、人类发展过程中体质特征的变化及其规律等。也属于古生物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与动物分类学、比较解剖学、人体解剖学、人类遗传学、第四纪地质学、埋藏学等学科关系密切。它也利用古人类制造和使用的工具及其他生活遗迹及与其共生的动物、植物,结合古地理、古气候及地质年代学的资料,探索古人类的行为、习性,进而探索古人类的社会性生活发展的规律等,所以它与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古生态学、史前学、历史学等有关学科也有较密切的关系。随着人类化石的不断发现和地理分布范围的扩大及各方面技术方法的进步,古人类学研究将不断深入。" }, { "instruction": "同化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岩浆完全熔化了围岩及捕虏体称为同化作用。同一岩浆同化成分不同的围岩,可形成成分不同的岩浆。如花岗岩质岩浆,在同化碳酸盐岩后,由于钙质的带入,使岩浆趋于基性;如花岗岩质岩浆同化高铝质岩石(如粘土岩等)时,岩浆就变化成铝过饱和的岩浆。同化作用的强度视构造条件、岩浆成分及围岩性质等而定,一般含挥发分较多的较大岩体同化作用常较强。" }, { "instruction": "北极光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发生在地球北极上空特有的一种高空物理现象,也是一种宇宙的放电现象。来自于太阳的高速带电粒子流(亦称太阳风)到达地球的磁层空间时,受到地球南北强磁场的吸引而进入地球空间。高速带电粒子与地球上空的高层大气发生一种复杂的相互作用和放电现象,产生出能量极强、范围极大、五彩斑斓、绚丽多姿的彩色光带,这就是极光。在南极见到的极光称为南极光(aurora australis),在北极见到的极光称为北极光。极光经常出现在地球的南北极上空,有时也扩展到地球的中纬度地区。据科学家研究,极光的发生除了与地球磁场的变化有关外,还与太阳的活动,特别是每隔11年周期性发生的太阳黑子活动——太阳表面的耀斑活动关系密切。为此,对极光的研究,不仅在日地关系、太阳活动的研究与对空间环境的监测都有其重大科学意义,对于人类的生存与经济的发展也有着重要实用价值。例如,无线电通讯、雷达监测、航海、飞机和人造卫星导航系统的正常使用,都与极光的发生有着直接的关系。甚至伴随极光活动的强电磁扰动对地面的高压输电设备也有影响。" }, { "instruction": "气象能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气候资源。" }, { "instruction": "海埂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属全新世。命名剖面位于云南昆明滇池东北岸海埂村滇科1孔。为灰、灰绿、褐黄色细—中砂层,夹薄泥炭层,偶含砾石。底部为炭质泥岩。与下伏更新统上部官渡组呈整合接触,厚9.6米。含腹足类化石Margarya melanioides, Semisulcospira dulcis, Paraprosothenia costata;双壳类化石Corbicula yunnanensis;介形虫化石Candoniella albicans, Candonopsis excelsa, Ilyocypris tumida, Metacypris lijiangensis, Neocypridopsis lambdoides等。孢粉为Pinuspollenites等,反映温暖微干的气候,属湖相沉积。孔深0.8~1.0米处,螺壳14C年龄为(1089±85)年。" }, { "instruction": "宾夕法尼亚亚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原北美古生界的一个系,位于密西西比亚系之上,二叠系之下,延续时间为距今320~280百万年,大体上相当于欧洲的上石炭统。当前国际上将其作为石炭系上亚系的专名。1891年根据宾夕法尼亚州的该地层出露好且含煤而命名。" }, { "instruction": "横向海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海岸线延伸方向与沿岸构造线横交的海岸。大西洋的海岸多属此类,故又称大西洋型海岸。" }, { "instruction": "似鸟龙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虚骨龙类恐龙中似鸟龙类化石分布于欧亚大陆及北美的白垩纪地层,这类小巧的陆地奔跑型虚骨龙类最长可达5米,后肢细长,三指型前肢不太长,颈长,头小。似鸟龙类包括与似鸟龙(Ornithomimus)更为相近而与磔齿龙(Troodon)更为疏远的膨颅龙类恐龙。似鸟龙类喙状的前颌骨扩大;次生腭由前颌骨和上颌骨组成;下颞孔减小;肱骨轻巧且其三角嵴不发达;手部长,一般达到后肢长度的一半,掌骨部分与指骨部分长度大体相等,指爪不甚锋利;骨加长,达胫骨长的80%,趾节短而粗壮。此外,一般具大的的眶窝、低矮的吻部及缩短的颞区,大多数属的牙齿已退化,外鼻孔长且接近吻端,具2~3个眶前窗且最后一个最大,颅顶突出,颈椎10枚、背椎13枚、荐椎5~6枚、尾椎多于40枚,耻骨末端愈合且有前后向扩展的耻骨脚。目前多数学者认为似鸟龙类与磔齿龙科的关系更为接近,但同时也有一些学者认为磔齿龙科与奔龙科(Dromaeosauridae)的关系更为接近。似鸟龙类通常被认为是肉食性的,以小的脊椎动物或无脊椎动物为食;但也有人持素食性的观点。该类动物由于具有很长的小腿和部,而非常善于奔跑。" }, { "instruction": "真盔甲鱼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盔甲鱼亚纲的一个目。1965年建立的真盔甲鱼类的第一个属Galeaspis,1980年由于异物同名关系改为Eugaleaspis,同时建立了真盔甲鱼科及真盔甲鱼目。该目的主要特征表现在:鼻垂体孔呈狭长的裂隙状;眶孔大,位于头甲两侧;胸角很发育;眶上沟发育,向后伸展甚远,与沟通主侧线沟的联络枝汇合;前缘沟发育。到目前为止,该目主要包括6属13种,全部产于中国华南地区志留纪及泥盆纪地层中。" }, { "instruction": "中更新世古红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各时代古红土中红化最强者。在中国东部沿海到达的纬度也最高,可达北纬43°以北,一般也认为其红土性状最为典型,中更新世(Q2)古红土有质地黏、酸性强、粘粒矿物多高岭石等特征。虽然这些性状只在长江以南比较明显,但在豫西及辽中等地,从土体中大量黑色铁锰结核等新生体来看,说明曾普遍经受过强烈的湿热风化,只是后期的成土作用可使其土壤特性有了一定的改变。Q2古红土的性状随着地理纬度的变化,有明显差异。即在高纬度地区红化程度低,这反映了古地理环境的差异,部分则由于受后期成土作用的影响。" }, { "instruction": "黄长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主要矿物是黄长石、橄榄石(体积分数<10%),辉石次之,有时有黑云母和霞石。斑晶主要为橄榄石、辉石,黄长石大部分出现在基质中,呈长条状,具特有的钉子构造。" }, { "instruction": "浮游动物现存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浮游动物生物量即单位水体中浮游动物的个数或重量。生物量是调查时采样那一瞬间的生物量,既不能代表采样瞬间之前,也不能代表采样瞬间之后。任何生物种群的生物量时刻都在变化之中。为了测定某一段时间内生物量的变化,提出“生产量”这一概念。生产量是某种生物种群在一定时间内的增长量,是个动态概念;而生物量则是个静态概念。自从有了生产量这个概念之后,人们又赋予生物量一个更确切的概念,即现存量。浮游动物现存量,即浮游动物调查时采样瞬间的生物量。" }, { "instruction": "总生产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个生物体、种群或整个群落同化的总能量或总营养物。" }, { "instruction": "龙门山断裂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位于扬子地台之西北边缘,西南起自泸定附近,向北东经汶川、灌县、北川、阳平关、勉县,进入秦岭,长600千米以上。长期构成中国东西两部分的重要地质分界线,重力上也显示出一个极为清楚的梯级带。中生代以来,各期构造运动显示较强烈,并造成一个宽度在30千米左右的鳞片状逆掩断裂带,形成今日雄伟的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界。" }, { "instruction": "薄层铁磐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美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诊断表下层之一。希腊文plax(字根)为扁平石块,用以命名表示薄层胶结之意。本层的成因至今尚不清楚,热带或较冷的地区均有分布,但环境多较湿润,常出现在矿质土的50厘米深度内。常被铁、锰化合物或其有机质复合体所胶结,呈黑至暗红色,厚度多为2~10毫米,有时带层理,质地砂质或黏质,常与土表平行。含有机碳1%~10%,呈波状或盘旋状薄层,近地表的上部常有地下侧流水。本层一般有碍植物根系发育。" }, { "instruction": "恐头兽亚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兽孔目中的原始类群。未发育次生腭,齿骨中等大小。典型的狭头兽头骨特征是头骨骨片趋于粗壮和体躯庞大;上下门齿前伸且互相交叉;颞孔增大;下颌冠状骨缺失。分为肉食性的巨鳄兽类(Titanosuchians)和植食性的貘头兽类(Tapinocephalians)。化石主要发现于俄罗斯和南非的上二叠统。甘肃上二叠统的中华猎兽(Sinophoneus)和狭头兽(Stenocybus)是恐头兽类在中国的代表,后者头骨结构轻巧,是其中最原始的成员。" }, { "instruction": "华县地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关中地震。1556年1月23日午夜发震。震中位置34.5°N,109.7°E,震级8,震中烈度Ⅺ。灾情:山川改貌、山崩地陷,死亡83万人。重灾区30余县,轻灾区50余县,波及省外8省。地震发生在新生代汾渭地堑强震带渭河盆地南缘。据Ⅸ至Ⅺ度区等震线轮廓和余震密集区推测,发震断层在永济与临潼之间,走向北东70°左右。从构造背景上看,发震过程很可能是临潼—渭南—华县—永济断裂带的一次大规模右旋张扭活动的结果。" }, { "instruction": "地洼型造山(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第二次造山区、非地槽型造山带、活化造山带、后地台造山带。以形成地穹(断褶带)及介于其间的地洼(山间洼地)为特色,构造地貌反差强烈,高山(多属高原型)与深盆广布的造山带(区)。早中期者幼年地貌明显,晚期转为中低山及宽浅盆地的老年地貌。盆地中沉积有华夏式假磨拉石建造。中国东部及北美西部的山脉盆地区,以及中亚的天山山脉盆地区均属之。" }, { "instruction": "臭氧洞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平流层臭氧层中非正常损耗出现的O3低值区。臭氧层本身有正常的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1985年英国南极站科学家首次发现,南极上空原本稳定的臭氧总量近年有明显减少现象,主要发生在9到10月,南极环极涡旋(大型冷性气旋)中的极点周围臭氧浓度突然大幅度下降,形成臭氧低值区,即臭氧洞,在涡旋周围可能出现浓度板大值。据研究,臭氧洞形成的动力学原因,主要是极涡环流对高低纬间物质交换的阻塞作用。臭氧洞形成的化学原因主要是人类对环境的污染,广泛使用的氟氯烃等化合物在太阳紫外辐射下分解释放出的氯原子对臭氧具有极大的破坏作用。我国科学家发现夏秋季节的青藏高原上空也会出现臭氧层的低值区。臭氧洞的成因至今仍未完全弄清,但人为污染已威胁到保护人类的天然屏障,臭氧层的破坏已成为当今全球性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1985年许多国家缔结了《保护臭氧层的维也纳公约》,1987年签署了《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并在1990年做了修正。我国政府于1989年签署了维也纳公约,并计划于2010年100%地淘汰氟氯烃生产。" }, { "instruction": "土壤地理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以土壤及其与地理环境系统的关系为研究对象,它是研究土壤的发生发育、土壤分类及时空分异规律,进而为调控、改造和利用土壤资源提供科学依据的学科,是自然地理学与土壤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也是一门综合性和生产性很强的学科。土壤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土壤发生发育、诊断特性与系统分类;土被结构和全球土壤-地形数字化数据库(SOTER);土壤调查、制图和土壤资源评价的研究;地理环境、人类活动与土壤圈相互作用;土壤资源保护及被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 }, { "instruction": "石拐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旧称石拐煤系。时代属早侏罗世至中侏罗世。分布于内蒙古阴山地区。命名地点在内蒙古大青山石拐煤田。为陆相含煤沉积,主要为长石砂岩、泥质砂岩、砂质页岩及炭质页岩,夹煤层及油页岩,含Marattiopsis muensteri,Conioperis hymenophylloides,Todites williamsoni等植物化石。厚约1500米。本群在石拐地区不整合覆于前震旦纪乌拉山群之上。本群现已划分下部五当沟组,时代属早侏罗世;上部召沟组,时代属中侏罗世早期。" }, { "instruction": "海洋环境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现代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积71%左右,包括滨海环境,浅海环境,半深海环境和深海环境。海洋沉积的岩类主要有碳酸盐岩、碎屑岩和黏土岩三种。" }, { "instruction": "坡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各种不同坡面的几何形态叫做坡形。地面实际上是由各种不同的坡面所组成的,如山坡、岸坡、谷坡等。在三维空间中坡形是曲面,在二维空间中坡形是曲线。为了研究方便通常在二维空间中研究坡形,坡形分为直线性坡形和曲线性坡形两类,曲线性坡形又分凸形、凹形和S形坡等。坡形变化复杂的可称为复合形坡。凸形坡(convex slope)表示坡面呈一上凸的曲线,表明山体浑圆,坡上部平缓,下部较陡;凹形坡(concave slope)表示坡面呈一下凹的曲线,表明山体较陡,尤其是上部更为陡峭。所谓复合形坡(composite slope)表示坡形有时呈拉长了的“S”形,即坡上部浑圆而上凸,下部陡而下凹等。" }, { "instruction": "气候地貌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貌学的一个分支。研究地貌与气候的关系,探讨不同气候条件下,外动力地质作用的组合特点及相伴产生的具有相应地带性特征的地貌组合。如冰川气候地貌、冰缘气候地貌、温湿气候地貌、湿热气候地貌、干旱气候地貌和半干旱气候地貌等。由于地质历史时期气候曾有过多次显著的变化,随之形成不同的外力组合,由此造成相应的地貌组合,因而在一个地区就会保留有几个世代的地貌组合,为研究该地区气候和地貌的演化关系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例如高山区的地貌,显示不同高度由于有温度的差异,地貌景观也有所不同。" }, { "instruction": "slab lava,slabby pahoehoe 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表面有许多板状碎块的熔岩。是比较平滑的熔岩壳层碎裂的结果,属于结壳熔岩一类。壳层的碎裂,多由于壳层下面尚在流动的熔岩流速加快造成。这些壳层的碎裂,使壳下熔岩中的气体散失变得黏稠,逐渐变为具有渣块熔岩的特点,但这些表层的板状碎块,仍具有结壳熔岩的性质。" }, { "instruction": "沼泽沉积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沼泽中形成的沉积物。它以泥炭、腐殖泥为主,有时也有少量泥沙沉积。它常与湖泊沉积、河流沉积和海洋沉积共生,沼泽沉积物主要分布在河流泛滥平原、河流三角洲、湖滨平原和海滨平原及某些平坦的高原上。" }, { "instruction": "建瓯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新元古代。分布于福建建瓯地区,为变质岩系。自下而上分为迪口组和龙北溪组。①迪口组,时代属南华纪,主要由黑云斜长变粒岩,二云斜长变粒岩组成,上部多夹黑云(二云)片岩及薄层石英岩,下部变粒岩多有混合岩化,厚5879米;②龙北溪组,时代属震旦纪,下部为石英岩夹大理岩、白云岩、黑云母石英片岩及绿帘变粒岩,偶夹薄层磷块岩,中部为白云石英片岩、二云石英片岩,上部为绿色片岩夹石英岩、大理岩及磷块岩,厚度大于2230米,含微古植物Polyderosphaeridium sp.,Taeniatum sp.。" }, { "instruction": "三峡志留系剖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中国重要地质剖面之一。位于湖北省宜昌市大中坝一带。包括下志留统底部的龙马溪阶和大中坝阶。两个建阶层型剖面。龙马溪阶层型剖面主要由一套黑色笔石页岩组成,含丰富的笔石化石,以笔石Akidograptus ascensus的首现为标志,含4个笔石带,相当于国际地层表中的鲁丹阶。大中坝阶层型剖面下部由黑色笔石页岩组成,上部渐变为黄绿色泥页岩夹薄层细砂岩和粉砂岩,以笔石Demirastrites trangulatus的首现为标志,含4个笔石带,相当于国际地层表中的埃隆阶。" }, { "instruction": "volcanic chain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许多火山呈线状排列形成火山链。可能是火山的喷发受同一断裂的控制;也可能是海底扩张、岩石圈掠过“热点”,喷出定向排列、时间递变的火山。" }, { "instruction": "洪水庄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洪水庄页岩。位于蓟县系中上部,分布于冀北一带。为浅海相泥质沉积,以黑色页岩为主,夹黑绿色砂质伊利石页岩,风化后呈纸片状。含形态奇特、结构复杂的微古植物Nucellosphaeridium zonale,Pterospermopsis oculatus等。底部时有砂岩,其中含有无烟煤。厚131米。与下伏雾迷山组之间有一沉积间断面。其沉积期古地磁极性为正极性,古磁极位置为45.6°N,89.2°。" }, { "instruction": "Plinian type eruption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喀拉喀托型火山喷发。普里尼一词原来是用于描述公元79年维苏威火山巨大的喷发活动,近来用于定义特别强烈的连续的气体爆炸性喷发的火山喷发类型。此类火山形成大量的浮石。一些普里尼型喷发初始是短期的富含气体的硅质岩浆喷发,随后是十分平静的玄武质熔岩流;另一些则是长期的、大量的浮石爆破,首先形成浮石雨,然后出现发光云(火山灰和浮石流)。从岩浆室喷出大量岩浆后,火山的顶部发生塌陷形成破火山口。在喷发初期,细粒浮石、火山灰雨可散播很广;喷发时间长时,火山碎屑变粗,在火山口周围分布,但不成层,离火山口愈远成层性愈好。" }, { "instruction": "Merapi type flow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不是火山爆发形成的,而是火山穹丘陡峻的翼部和不稳定的火山顶的重力崩塌造成的火山碎屑流。激发因素可以是地震、穹丘内部膨胀,或暴雨降落在破而热的穹丘壳上。这种类型的火山碎屑流以1933~1935年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上的默拉皮火山为典型。" }, { "instruction": "重力水沉积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洞穴中最常见和数量众多的次生化学沉积物。滴水、流水、飞溅水和池塘水是重力水主要运动和转换形式。重力水沉积的主要类型有:①滴石类,由不连续水流——滴水形成。从滴点到落点,多形成对应沉积。前者为悬挂滴石,如鹅管、石钟乳,其横断面呈同心圆状。后者为站立滴石,如石笋、石柱、滴杯,其横断面呈叠层状。②流水石,由连续运动的水流形成的洞穴碳酸钙沉积。其沉积物具有条带状、流层状、环纹状结构,沉积形态多样:主要有天流石,如肉条石、水母石、石带、石旗;壁流石,如石幔、石幕、石瀑、穴盾、盾帐、穴板、石柱盘等;底流石,如流石坝、石梯田、流石板、穴饼、穴珠、穴球等。③飞溅水沉积,洞穴滴水和悬挂式流水常溅出水滴和水雾携带的碳酸钙,附着到先成物上的沉积。按其形态可称棕榈片、石葡萄、石蘑菇、石花瓣、石珊瑚等。④池水沉积,在溶洞底部池水不溢又不干涸的情况下,有形形色色的池水沉积物形成,其沉积物形态有水面形态,如水钙膜或穴筏、浮冰、穴泡、边石、石花;水下形态,如晶花、晶刷、石葡萄、月奶石、石珊瑚、穴珠等。" }, { "instruction": "断块构造应力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模拟实验和野外观测的结果表明,在南北向挤压应力作用下,先产生北北东和北北西X型剪切断裂系统。随后进一步迁就原有的X型剪切断裂而发展为近南北向(经向)锯齿状断裂。在亚洲大陆向东仰冲和太平洋向西俯冲的东西向压力作用下,则产生北东东和北西西向X型剪切断裂,迁就它们而产生近东西向(纬向)锯齿状断裂,近南北的张性断裂转变为挤压性断裂,即经向构造带。中国中、新生代地壳(地应力状态和构造形变特性)分为东、西两个区,两区的分界是横断山至六盘山—贺兰山。西部相当于挤压隆起区(复背斜),表现为北东东—北西西断裂带所切成的长轴近东西向的近似菱形断块;东部相当于拉张凹陷区(复向斜),表现出北北东—北北西断裂带所切成的长轴近南北的近似菱形断块,两者分界的近南北向构造带可视为剪切挤压和剪切拉张带。在这种应力条件下,导致西部地区构造运动(印支—燕山—喜马拉雅期)由北向南逐渐变新,引起古地中海部分在西藏南部与印度断块发生拼合,这与较刚硬的塔里木和印度断块相向运动有关,在西藏地区挤压最强,表现为扇状山体(fanshaped orogen)的块状隆起。在西部地区,古生代及其以前的断裂活动仍在继续并表现为断块的升降运动,形成次一级的断裂和褶皱带,主要断裂系统是北西西与北东东的X型断裂,及近东西向构造带。在东部地区,构造运动以及岩浆活动大致有从西向东逐渐变新的特征,以西太平洋和印尼岛弧的外海作为自由边界。中国大陆有向太平洋作不均一的蠕散的趋势。同时也相应的形成了北北东(至北东)及北北西(至北西)的X型剪切断裂系统和近南北向的张性大陆裂谷、边缘海盆地和岛弧。这一应力场可能是地球形成以来,由于热力和引力作用引起的地球自转和公转速率的变化所产生的,根据模拟实验和野外观测,地表断裂常与地下断裂活动不一致,在层间滑动面(中和面)以上和以下的应力场是不同的。中国东部大致相当于向斜,西部相当于背斜。前者地表断裂为北北东—北北西向,后者则为北东东—北西西向,而中和面以下则恰好相反。东部地震活动多沿北东东—北西西向,西部地震活动多沿北北东—北北西向可能就是这个道理。" }, { "instruction": "假乌拉珊瑚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皱纹珊瑚目的一属。大型贵州珊瑚单体双带型珊瑚,外形为弯曲的圆锥状或圆柱状。成年期外壁内部发育有边缘泡沫带,其外缘还有1至数列小泡沫板。隔壁不伸至外壁,主部隔壁短而厚,对部隔壁薄而长,常超过轴心,短隔壁一般不发育。主内沟显著。横板不完整,常向凸侧倾斜。早石炭世早期,亚洲。中国产于下石炭统下部。" }, { "instruction": "类质同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即类质同象,又称同形性。类质同像的概念是由德国化学家米切尔利希(Ernst Eilhad Mitscherlich)于1819年提出的。但当时它是指具有相似化学式的晶体具有相同晶形的现象。这一概念实际上还包含了等结构等现象在内。近代关于类质同像的概念则是指物质结晶时,其晶体结构中本应由某种离子或原子占有的位置,一部分被介质中性质相似的他种离子或原子所取代,共同结晶成均匀的单一相的混合晶体(简称混晶,即替位式固溶体),但并不引起键性和晶体结构型式发生质变的特性。例如,镁橄榄石Mg2〔SiO4〕晶格中,Mg2+的一部分配位八面体位置可被介质中的Fe2+所占有,从而结晶成橄榄石(Mg,Fe)2〔SiO4〕2。构成类质同像置换关系的两种组分,必须要有能力以不同的含量比形成一系列成分上连续变化的混晶,从而组成一个类质同像系列。同一类质同像系列中的一系列混晶,它们的晶胞参数和物理性质参数(如相对密度、折射率等)均随两种组分含量比的连续改变而作线性变化。类质同像现象在矿物中十分普遍。类质同像混晶的化学式的表达是,把可以相互置换的离子或原子写在圆括弧内,彼此间用逗号分开,含量高者在前。影响元素间类质同像置换能力的因素主要有:离子类型及键性的异同,离子或原子半径差值的大小,原子价的相等与否及其差值的大小,置换的能量效应,环境温度和压力的高低等。" }, { "instruction": "前蒂格利冰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北欧丹麦、荷兰和德国北部晚新生代最早的冰期,主要表现为钻孔中沉积物的反映寒冷气候的孢粉组合。可与阿卑斯的比伯冰期对比。" }, { "instruction": "颊龙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P.C.Sereno于1986年建立的节点(nodebased)类群,包括板盾龙类和角脚类恐龙,也就是除莱索托龙之外的,其余全部鸟臀类恐龙。" }, { "instruction": "胴甲鱼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高度特化、分布甚广的小型盾皮鱼类。头及躯干前部均被有骨质甲片,两者以关节相连,关节髁位于头甲,关节窝位于胸甲。体躯后部和尾部裸露或披有鳞片。具1~2个背鳍。两眼顶生,互相靠近,其间有一松果孔。鼻孔每侧一个,紧位于眼前,口位于前腹面。胸肢一对,由多片骨甲组成,不分节或分为能活动的上下两节,与前腹侧甲以活动关节相连。尾歪型。生活于淡水。仅发现于泥盆纪。中国南方中泥盆统的沟鳞鱼(Bothriolepis)、上泥盆统的中华鱼(Sinolepis)及下泥盆统的云南鱼(Yunnanolepis)均属此类。" }, { "instruction": "悬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多发育于黄土崖壁上,纵剖面十分陡峭的宽浅小沟。或者是支沟沟口与主沟或山间平原之间有陡坎或跌水等裂点存在的地带,统称为悬沟。" }, { "instruction": "地图传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即地图信息传输。作为地理信息载体的地图,其主要功能之一是地理信息的传输。地图制图人员根据一定的目的、按照地图学原理、采用科学的表示方法,将获取的地理信息进行符号化处理后制成地图。地图虚用人员则在掌握基本地图语法的基础上进行地图阅读,获取所需要的地理信息。显然,地理信息正是通过制图者制作的地图将地理信息传递给广大的地图用户的。" }, { "instruction": "巨犀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哺乳纲真兽次亚纲奇蹄目的一属。体格庞大,身高可达4~5米,为已知最大的陆生哺乳动物。头、颈及四肢均很长,头长1米多,但与躯干相比仍然较小。头上无角,有一对钝的门齿,臼齿低冠,呈简单的π形。以植物为食。产于亚洲、欧洲东部渐新统。中国内蒙古、宁夏及云南等地均有发现。" }, { "instruction": "分瓣投影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为了减少世界地图的变形,正确地表示世界各大陆(或者各大洋)的轮廓,根据大陆(或大洋)的外形分布将地球分成若干经度带,对每一部分取中央经线分别投影,然后沿赤道连接起来。由于各部分投影的经线均收敛且对称于自己的中央经线,因此各部分之间便分裂开来独自成瓣形,如下图所示。常见的分瓣投影是古德分瓣投影,用于制作世界大洋图、世界大洲图。" }, { "instruction": "西侯度文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山西芮城西侯度早更新世地层中找到的人工打制的石器及大量哺乳动物化石,是中国北方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一种人类文化。" }, { "instruction": "火山岩建造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因相似并有共同特征的几种火山岩呈有规律的组合。例如细碧角斑岩建造,都是富含钠的海底喷发熔岩,在空间上都分布于地槽的褶皱带。" }, { "instruction": "地上悬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河流河床由于泥沙淤积而高出两岸地面的河段。黄河下游由于泥沙淤积,河床逐渐抬高,平均每年以8~10厘米的速度增加。在河南沁河口附近,黄河水位高出河堤外地面6~7米,高出新乡市区地面30米;在柳园口附近,黄河滩面高出开封市地面7米左右。这一段黄河形成了地上悬河。" }, { "instruction": "能源分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从各种角度可对能源进行不同的分类。如(一)从产生能量的源泉分类。有:①来自太阳的能量。除日球直接辐射外,并为风能、水能、生物能和矿物能源的产生提供基础;②月球和日球等天体对地球的引力所产生的能量,如潮汐能等;③铀、钍等放射性矿物所产生的核能;④以热能形式储藏于地球内部的地热能。(二)从能源的再生性分类。有:①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水能、风能、生物质能等;②不可再生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铀、钍等。(三)从能源的应用程度分类。有:①常规能源。指在当前已为人类社会广泛应用的能源,如石油、煤炭、水力等;②非常规能源。指在当前限于技术、经济水平,尚未广泛应用的能源,如油页岩、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四)从能源的基本形态分类。有:①一次能源。指在自然界现成存在,可直接取用的能源,如石油、天然气、煤炭、水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②二次能源。指由一次能源加工转换成为另一种形态的能源,如电力、煤气等。" }, { "instruction": "方志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方志即地方志,是全面、系统、综合地记述某一地区自然、社会、经济各方面时空发展、变化的著述。其内容一般包括该地区的建置、沿革、疆域、自然环境、资源、物产、津梁、关隘、名胜、文化、教育、民族、风俗、人物等众多方面。方志学即以方志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形成与发展,学科性质、功能、作用和分类,以及旧方志的整理与作用,方志编纂的理论实践,方志学史等。方志在中国从汉代出现图经算起,迄今已2000余年,但长期来却未能形成系统的学科理论。 20世纪80年代起,随着新时代社会主义方志编纂的普遍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方志学理论体系有望获得逐步形成、发展。" }, { "instruction": "网纹红土地理分布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网纹红土一般均出现在发育良好的古红土下层,所以它常见于新构造运动轻微上升区,即盆地内侧或山区外围。网纹红土以分布在红壤带内为主,但可越出红壤带以外。从中国看,它限制于江苏连云港经淮河至鄂北一线以南的区域,显然这是古湿热气候的到达范围;从世界范围看,美国东海岸约至35°N,日本本州北端可至42°N,反映着古气候变迁差异。至于低纬度的网纹红土则到处可见,包括南美、澳大利亚、东南亚各地,但大多位于新构造运动轻微上升区。新构造运动抬升,网纹红土可出现在高海拔地段,例如昆明(1990米)、百色(1100米)、庐山(1100~1300米)、西天目山(1100米)均是;新构造运动下降,网纹红土也可掩埋于地下深处,甚至于深达数十米,如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地。" }, { "instruction": "渤海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中国的内海。为辽东半岛、河北平原及山东半岛所环绕,通过渤海海峡与黄海相连,面积约7 ?0万平方千米,平均水深18米。沿岸水深较浅,只有数米,东部的老铁山水道最深达70余米。除中央的主体部分外,其北、西、南三面的海湾,分别称为辽东湾、渤海湾和莱州湾。海底有巨厚的淤泥和粘土层,是长期以来黄河、辽河、海河及滦河等河流带来的泥沙堆积。其中,仅黄河每年输入渤海的泥沙量就平均约11亿吨。它是燕山运动形成的中、新生代沉降区,具有巨厚的中、新生代沉积层,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这一地区约自中生代开始,即不断下沉,此后间有短期的轻微回升。古近 残陆?纪,受全球性地壳运动的影响,沉降加剧,使胶东和辽东中部发生断陷,形成今日之渤海海峡和庙岛列岛。其海盆至今仍在缓慢沉降。" }, { "instruction": "砖红物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砖红化作用的产物。因其层次深厚,或氧化铁铝大量积聚,胶结紧实,有时形成磐层或坚硬如石,与常见的土壤不同,是一种特殊的风化壳。砖红物质最早是指印度喀拉拉邦一种特殊的富含铁的物质,开采后切成砖形,暴露地表一段时间,可变坚硬供建筑之用,故名。“later”来自拉丁文,系砖块之意。砖红物质以厚度不等、多种形式的巨块或铁锰质磐层等,广泛分布于中国华南各地,甚至在浙、赣等红壤带北缘地区,也不少见。" }, { "instruction": "初糜棱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岩石发生糜棱岩化的初级阶段产物,具糜棱结构。碎斑粒径较大,多呈不规则状、眼球状或透镜状,趋于定向排列。基质占10%~50%,动态重结晶颗粒逐渐增多。碎斑中可见脆性破裂及各种具塑性或半塑性变形特征的显微构造,如长石双晶扭折、云母褶曲、方解石的机械e双晶、石英的波状消光及扭折带等。石英中还常发育核幔构造。基质往往被定向拉长,如石英被拉长呈丝带状绕碎斑分布。有些眼球状初糜棱岩具有SC面理组构。" }, { "instruction": "货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定时间内,一定数量和品种的货物,通过某条交通运输线路,从发运地至到达地的位移。包括流向、流量、流时等要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工农业之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和企业之间的经济联系程度以及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状况和运输业水平。" }, { "instruction": "无缝空间数据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指定的范围内,对空间数据统一组织和管理,不需按地图图幅或其他区域单元进行分块,整个区域内的对象目标保持完整,不被分割和打断。" }, { "instruction": "丹巴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CuZn2。等轴晶系。呈微细球状集合体。银白到淡灰白色。金属光泽。硬度4.2。密度7.36克/厘米3。是中国学者1983年在四川丹巴含铜镍矿床的蚀变超基性岩体中发现的新矿物。" }, { "instruction": "拖网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拖斗。走航式采样器、拖曳式采样器。船舶在航行过程中采集海底沉积物样品的装置。主要由拖曳缆绳和采样铁框架和网篮等构成,有底栖拖网、采样筒和采样盒三种类型:底栖拖网,主拖网要用于砾和底栖生物的采集;采样筒或采样盒,则用于砾、砂等碎屑物质的采集。网中装有锯齿状铁质刮铲,以便在采样时能将沉积物刮入采样器中。采样时用绞车把采样器沉放到海底,并靠船舶的航行沿着海底拖曳采样。由于拖网采样器不能作定点采样,只能用于沉积物和底栖生物的概略调查。" }, { "instruction": "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黄汲清著。1945年首版为英文版,发表于中央地质调查所地质专报甲种第20号(附中文节要)。1952年俄文版出版;1954年中文版出版;1994年地质出版社将中英文合编出版第2版。本书共11章,约14万字,附中国地质构造图(1∶1600万)1幅,各构造旋回构造古地理图5幅,中国主要构造单位图1幅,太平洋区火成岩分布及南方金属矿产区域图1幅等共8幅图件。全书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1、2章,简要叙述基本学术思想和中国造山旋回的划分,分出陆缘地槽和陆间地槽、盖层褶皱和基底褶皱;第二部分,第3~8章,系统叙述中国的基本构造单位和各造山旋回的中国大地构造的特色;第三部分,9~11章,论述纵贯各地质时期的大地构造、中国大地构造格架和大地构造与岩浆活动及中国南部的金属矿产区域,提出了太平洋成矿带的概念。该书所建立的中国大地构造理论体系长期对中国地球科学研究和矿产普查勘探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 { "instruction": "生物入侵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生物由原生地经过自然或人为途径侵入到另一新环境,对该地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损害或引发生态灾难的过程。外来物种可有三种途径入侵:一是引入用于农林牧渔生产、景观美化、生态环境改造与恢复、观赏等目的的物种,为有意识的引进。二是随贸易、运输、旅游等活动而传入的物种,属无意识的引进;三是靠自身传播力或借助于自然力量传入,即自然入侵。" }, { "instruction": "沙尔布尔提山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晚志留世。分布于新疆沙尔布尔提山一带。为灰色、灰绿色、褐色厚层—块状中粗粒凝灰质砾岩、含砾粗砂岩夹凝灰质细砂岩。含珊瑚Favosites。与上覆克克雄库都克组和下伏沙尔布尔组均呈整合接触。厚150~362米。" }, { "instruction": "斯图特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阿得莱德运动(Adelaidean orogeny)。发生于晚元古代末的造山运动,定名于澳大利亚南部阿得莱德地区。那里的阿得莱德系沉积岩受到强烈的逆冲和倒转褶皱。该运动先在南部上升,后来沿岩系的北缘上升。它是根据澳大利亚南部阿得雷德新元古界布拉(Burra)群与其上的翁贝拉塔纳(Umberatana)群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确定。其发生时限为距今750百万年。" }, { "instruction": "地震波衰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随着距离和深度的增加,能量不断损耗的现象。体波的衰减速度大于面波。" }, { "instruction": "黄土地质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黄土是第四纪形成的未固结的粉细粒黄色、褐黄色堆积物,主要由粒径0.015~0.05毫米的粉细石英颗粒组成,无层理或几乎无层理,具有独特的地质、地貌特征。黄土地质学研究黄土的形成、分布、物质成分、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工程地质性质、水文地质性质及其对工农业建设的影响,研究对其开发利用和水工保持、灾害治理措施。黄土也是第四纪以来气候变迁的忠实记录,近年来利用黄土开展古气候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认识。" }, { "instruction": "退积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沉积学引用的普通术语,指沉积中心和相带由盆地内部向盆地边缘逐步迁移过程中的沉积物堆积作用。退积作用在盆地的沉积物容纳空间增长速率大于沉积物堆积速率时(即沉积基准面上升期)发生。其地层柱的岩相自下而上变细或变深,并形成向物源区超覆的沉积层。" }, { "instruction": "中国最美的三大雅丹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雅丹是由神秘的手造出,是幻境之城、奇丽之城。雅丹的孤寂中有一种无法抗拒的魔力,吸引着人们靠近。此次评选出的三大雅丹地貌依次为新疆克拉玛依乌尔禾风城、新疆罗布泊白龙堆雅丹和新疆罗布泊三垅沙雅丹。评选的标准力:①形态有独特新奇的美感;②形态类型具有多样性;③单体的体量突出;④雅丹分布面积大;⑤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 (1)乌尔禾 Wuerhe 评为中国最美的第1雅丹,被赞为“风爱坎坷不喜平”。位于新疆,距离石油城克拉玛依东北110km。乌尔禾风城是由岩性软硬不同的水平互层岩层经风化、流水侵蚀形成的风蚀残丘地貌,壮观神奇,一座座裸山坐落在准噶尔大地上,赭红色和灰绿、灰青色杂糅在一起。造型似城非城,大漠风刮时,沙土飞扬,尘烟弥漫,恐怖气氛浓郁,神秘色彩颇重,是新疆最著名的“魔鬼城’’。这里的山奇形百态,各展其姿。明媚时,这里充满阳刚之美,阴雨时,这里灰暗迷蒙,冬天变得温柔。乌尔禾风城笼罩着孤独与荒凉的美,粗野和质朴的美,给人以心灵的震撼。 (2)白龙堆 Balongdui Yardan评为中国最美的第2雅丹,被喻为“群龙聚首天涯”。位于新疆罗布泊的东北面,是所有雅丹地貌中最不易到达的一个。主要是在灰白砂泥岩夹石膏层的基础上发育而成,土丘延伸很长且有弯曲,远望像一条条白龙蜷伏在大漠中,故有白龙堆之称。白龙堆雅丹具有典型性,多呈现为沿风向延伸的土丘背垄或沟槽,形态变化万千,蔚为壮观。这里还有古城、古墓葬和烽燧,更增加了神秘色彩。 (3)三垅沙 Sanlongsha Yardan 评为中国最美的第3雅丹,被喻为“开进戈壁的舰队’’。三垅沙雅丹是罗布泊地区雅丹地貌的一部分,丘体高大,排列整齐,远望像是一列列舰队。这里密集的雅丹群,呈现出世界中的种种映象,是我国雅丹地貌分布区中最独特最美丽的一片。三垅沙雅丹是大自然的杰作,具有苍凉之美,与附近的楼兰古城遗址相衬,自然与人文很好的结合在一起。" }, { "instruction": "隐孔贝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腕足动物门有铰纲小嘴贝目的一属。壳体近球形或立方形。腹壳后部微凸,背壳凸度高强。中槽宽浅,一般始于腹壳的中部,前端盾形,向背壳作直角折曲,两壳前缘的缝合线圆滑。壳面覆有低圆壳线,壳线前端具纵沟,壳体侧区及前部常有同心纹。齿板短薄,无主突起,铰板甚小,中隔板低。中至晚泥盆世,世界各地。中国多产于西北及南方中、上泥盆统。" }, { "instruction": "黄海暖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台湾暖流的两个分支之一,由济州岛西南流入黄海,为沿着黄海槽向北流动的暖海流。是在闽浙沿岸常年存在的一支具有高盐、高温特征的北向海流。" }, { "instruction": "植物硅酸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赋存于植物细胞内的微型蛋白石颗粒。中国有些植物生理学家概括地称它为硅质细胞。当植物体死亡并分解后,植物硅酸体就扩散成为土层中的一种遍在性成分,在草地土壤中它的含量可以达到1%。过去利用植物硅酸体进行古环境重建研究时重点着眼于硅酸体的形态学特征,还可以利用其相对含量区分森林土壤和草地土壤,并且也可以将高草与矮草种属区分开来。由于植物硅酸体数量多、耐高温,它的研究内容在逐渐拓宽,并已显露出它在某些方面应用的潜力和特长,正在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植物硅酸体分析在恢复古气候方面具有很高的分辨率和灵敏性,硅酸体中碳的δ13C值可用来恢复古气候,是一个极有价值的指标,尤其是在黄土地层中可以弥补花粉分析的不足。" }, { "instruction": "下蜀黄土构造沉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下蜀黄土多分布在新构造运动的轻微上升区,以长江两岸的阶地地形为主。但在南京以东,因新构造运动逐渐下沉,导致地形及这一母质上的成土作用有明显不同:南京为2~3级阶地,地表有明显侵蚀,因地下水位深,垂直淋溶明显;丹阳为1~2级阶地,侵蚀弱,成土作用易于深化,沟谷深处或阶地边缘侧流漂洗作用明显;苏州、无锡已属沉降地带,下蜀黄土的沉降面出露地表,侵蚀与侧流漂洗基本停止,土壤潜育化作用明显;上海属强烈沉降区,黄土所受成土作用完全停止,这一母质被埋藏于平原深处。据查在太湖湖底也发现类似黄土的沉积物,也系构造沉降的产物。" }, { "instruction": "国土经济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研究与国士开发利用和整治保护有关问题的新兴学科。介于经济地理学与经济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国外也把它称为地缘经济学。其研究内容包括:国土资源的分布、数量、质量评价;国土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存在问题;进一步合理开发利用、整治保护的方向、途径与措施等。从而为制订国土规划,选择国土资源开发利用治理保护最佳方案,开展国土立法管理等项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 { "instruction": "地堑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两条或两组大致平行的断层,其中间岩块为共同的下降盘,两侧为上升盘,这样的断层组合叫地堑,组成地堑的断层在地表一般表现为正断层。" }, { "instruction": "苏铁植物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属裸子植物,或列为纲。包括苏铁纲(Cycadopsida)及已绝灭的本内苏铁纲(Bennettiopsida),两者外形极为相似,茎直立,短而粗,或成块状,一般不分叉,表面多布有叶脱落后留下的叶基痕迹。茎的髓部发育,次生木质部薄而皮部厚,叶一般为大型一次羽状复叶,也有为单叶,革质,丛生茎顶。叶脉平行,少数网状脉或扇形脉。苏铁纲与本内苏铁纲的区别在于它们的生殖器官及叶的表皮构造不同,本内苏铁纲为雌雄同株,叶的表皮细胞壁常弯曲;苏铁纲是雌雄异株,叶的表皮细胞壁直。由于生殖器官及叶的表皮构造很少保存,一般化石多仅是叶的印痕,难以区分,而笼统称为苏铁类植物。本内苏铁纲始于二叠纪,三叠纪、侏罗纪最繁盛,白垩纪末绝灭;苏铁纲出现于二叠纪,中生代繁盛,晚期逐渐衰退,现代热带和亚热带还有分布,尚存铁树等10属。常见化石有蕉羽叶(Nilssonia)、侧羽叶(Pterophyllum)等。" }, { "instruction": "安第斯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中生代发生在南美洲安第斯山脉的构造运动。包括两个构造幕,第一幕发生在晚侏罗世牛津期—基末利期之间,是安第斯山脉是最强烈的褶皱运动。第二幕发生在基末里期末和提塘期之间。安第斯运动形成的褶皱称安第斯褶皱带。安第斯地槽中生代开始陆化,整个中生代期间继续上升。在阿根廷境内的安第斯山最大上升幅度为2000~3000米。前苏联文献中把安第斯运动称为安第斯构造作用幕。" }, { "instruction": "压高公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多元大气。" }, { "instruction": "逃逸迹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复数fugichnia)又称逃逸构造(escape structure)。为Simpson(1975)补充提出的遗迹化石的一种习性分类。逃逸迹是生物为了使其居住潜穴与底质面保持一定的距离,以防止被快速沉积掩埋而向上移动或沉积物被冲刷而向下掘穴时所形成的潜穴。" }, { "instruction": "界河口岩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新太古代。分布在山西省兴县岚县临县一带,为中高级变质岩系。为由矽线二云片岩、白云片岩、变粒岩夹石墨大理岩及少量石英岩、斜长角闪岩组成,厚度较大。原岩主要相当于粘土、半粘土质碎屑岩和碳酸盐等沉积岩,中上部局部有基性火山岩建造,形成于大陆边缘浅海—滨海环境。" }, { "instruction": "巨层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层序地层学中的超级单位,其时限约为500~600百万年。是一级大陆的巨型旋回的沉积记录。" }, { "instruction": "地层命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赋予一个特定地层单位以专用的地层名称。例如,寒武系、毛庄组、Shantungaspis组合带等。不同类别的正式地层单位的命名,一般应由一个地理专名和一个表示其单位类别与级别的术语组成。" }, { "instruction": "岩溶水文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研究岩溶地区地表陆地水循环为主,以及地表水和地下水径流的形态、水量、泥沙、水质变化、分布、运移、排泄规律、水文结构、化学成分的形成及其观测、预测、水文分析、岩溶地区水资源评价和开发利用的学科。" }, { "instruction": "海山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海底山。具有圆形或椭圆形顶面,高出周围海底1000米以上的孤立或相对孤立的水下山。仅太平洋洋底发现有10000多个海山。其坡度较陡,顶部水深一般2000~2500米。大多由海底火山构成,部分由构造作用形成。三个或三个以上海山呈线性排列者称海山链;三个以上不呈线性排列者称海山群,三个以上在海隆或洋脊上则构成海底山脉。" }, { "instruction": "板内拉张盆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板块内部在拉张作用下地壳变薄,莫霍面上板块失去稳定性和刚性,出现强烈的构造活化作用,地表陷落所形成的盆地。张性断裂十分发育。中国东部的拉张盆地是此类盆地的典型代表。" }, { "instruction": "潜热通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水汽。" }, { "instruction": "泥流沉积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洪积相沉积类型之一。也是一种流体沉积,由砂和细粒沉积物组成,属于细粒泥石流类型,它由分选不好的粘土质砂组成,极少含砾石。" }, { "instruction": "锯笔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正笔石目的一属。笔石体直或微曲,仅有一个笔新单笔石石枝。胞管为简单的直管状,或腹缘微弯。志留纪,亚洲、欧洲、北美及大洋洲。中国多产于南方下志留统,也见于上志留统及中志留统。" }, { "instruction": "德国黄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黄土”名称最早即源自德国的“lss”。黄土在莱茵河谷地十分发育,在海德堡河谷以上200米高的丘陵地上,厚度可达61米。在布鲁赫萨尔一带,分布高度到海拔305米。在莱茵河的各大支流都有黄土分布。在东部巴伐利亚州黄土从多瑙河平原向边缘山地延伸到相当高的部位,这里的黄土缺乏层理,具垂直节理,含有钙质结核及大量贝壳,特别是琥珀螺,黄土沉积下伏有石英砾石层。在北部威悉河地区、易北河河谷有大面积的薄层黄土沉积于卵石层之上。在多瑙河谷的狭长阶地上也覆盖有黄土层,可延伸到海拔274米。" }, { "instruction": "沙尘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沙暴。由气象、植被和水综合作用形成的扬尘现象,发生在干旱和半干旱区。粉尘从地面启动由流体的拖曳、空气动力学的上举和弹道式的冲击引起。沙风的风速在近地面2米高度上为5米/秒。空气中的扬尘减小了能见度。风速大于等于20米/秒,能见度小于200米者为强沙尘暴;风速大于等于250米/秒,能见度小于50米者为特强沙尘暴。中等沙尘暴时,小于20微米的浮尘可长期悬浮在空气中,搬运到3000千米以外的地区,12微米的粉尘可搬运至7000千米,7微米的尘粒可搬运到1万千米以外。全球由沙尘暴输送的粉尘每年达50万吨,主要产区是北非—西南亚、中亚和澳大利亚,其次是北美西部、非洲南部和南美西部。中国西部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河西走廊、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也是沙尘暴多发区。东亚地区沙尘暴路线是从塔克拉玛干发生,由西风急流向东输送,另一途径是从西伯利亚发生,向东南输送,经蒙古、中国内蒙古与西风急流汇合。荒漠化是沙尘暴加剧的主要原因。沙尘暴对人类的危害主要是损害农作物,对飞机、车辆发动机的损害,对车辆、建筑物表层的磨损,降低能见度,造成交通事故,引起的静电使通信中断和增加飞机起降的危险,增加大气的稳定性而降雨减少,减少太阳的直射辐射,增加放射性核素的扩散以及对人体的直接危害(如呼吸道病、传染病等)。" }, { "instruction": "社会分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口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表现为人与人之间,集团与集团之间高低有序的若干等级层次和不平等状况。社会分层是社会制度结构深入渗透人类生活的最基本方面,每个人都必然归属某一社会阶级或阶层。依照社会学家M.韦伯的观点。划分社会阶层有经济、政治、社会三重标准。经济标准是指社会成员在经济市场中的机会,即个人占有商品或劳务的能力,是个人拥有的经济收入与财富。政治标准是权力,是指处于社会关系中的行动者即使在遭到反对的情况下也能实现自己意志的可能性。社会标准常常用声望或职业声望来表示,是个人得自他人的肯定评价和社会承认,表现为个人身份、教育水平和生活方式等。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的占有量也成为划分阶层的重要内容。" }, { "instruction": "普通火山碎屑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正常火山碎屑岩(ordinary pyroclastic rock)。典型的火山碎屑岩。火山碎屑物的含量100%~75%,大多数是火山爆发产物直接从空气中坠落堆积而成。有的是火山灰流或碎屑岩流形成。它可以形成于陆上,也可堆积在水下。通常按成岩作用方式分为熔结成岩和压结成岩两种方式。按碎屑粒径大小,前者可细分为熔结集块岩,熔结角砾岩和熔结凝灰岩,后者可细分为火山集块岩,火山角砾岩和凝灰岩。" }, { "instruction": "矿产资源保证程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国一地区所蕴藏矿产资源有在矿种、储量、质量、分布及当前与长远需要量等方面所能提供的满足程度。按矿产资源保证程度,可将国家或地区分成:很高、较高、中等和较差等4级。在全球各国中,俄罗斯、加拿大与澳大利亚等国家属保证程度很高的国家,绝大部分矿物原料自给有余,且有大量出口。中国、美国、印度、墨西哥等国,主要矿物原料资源能基本自给,部分矿种自给有余,尚可出口,少部分矿种则不能自给,需赖进口,属保证程度较高国家。日本、意大利、比利时等国,绝大部分矿物依赖进口,属保证程度较差国家。在中国各个省区中,按煤、石油、铁、铜等关键矿种计算,晋、冀、内蒙古、皖、黑等为保证程度较高省区;鲁、鄂、川等属中等保证程度省份;而浙、闽、苏、吉等省则属保证程度较差省份。" }, { "instruction": "山旺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山旺系。时代属中新世中期。仅见于山东临朐东部。命名地点在山东临朐县东部山旺村及解家河村之间。为火山口湖沉积,上部为黄色粗砂岩夹砾岩;下部为黑色、白色、棕色纸状页岩夹硅藻土,含昆虫、植物化石、含玄武蛙(Rana basaltica)、中新蝾螈(Procynops miocenicus)、山旺犀(Plesiaceratherium shanwangense)、皇冠鹿(Stephanocemas)及龟化石。总厚400米。与下伏牛山组呈不整合接触,上部被上新统玄武岩不整合覆盖。" }, { "instruction": "垂直气候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气候地带性。" }, { "instruction": "旅游资源开发序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旅游资源开发的顺序。由于旅游资源开发是一项综合性的事业,涉及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而且广泛关联到城建、交通、文化等多个部门,需要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在国家或地方财力有限的情况下,不可能在同一时期开发所有的旅游资源,故需对本地区的所有旅游资源从资源质量、地区集聚程度、开发难易程度、投资规模、客源市场保证程度、开发后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等综合效益进行多方面论证,评定优劣,以确定开发顺序。掌握旅游资源开发的基本程序对有理有节、科学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其开发程序一般包括6个步骤:①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②旅游资源开发的可行性分析与论证;③开发导向模式与定位策略的制定;④旅游资源开发设计的总体方案;⑤开发方案的具体实施和经营运行;⑥市场反馈及方案的进一步修正。旅游资源的开发一旦起步,就是一个循环的、逐步提高的系统工程,要不断提高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形成旅游资源开发的良性循环。" }, { "instruction": "气候适宜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气候变化。" }, { "instruction": "密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比重,指单位体积物体的质量,单位为克/厘米3。例如水的密度为1克/厘米3、金刚石的密度为3.52克/厘米3等。在矿物学中,过去广泛使用“比重”,它的数值与密度近似相等,但单位为一。比重这一名称现已作废,不再采用。" }, { "instruction": "生存空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其字面含义是“生命有机体生存的地理区域”。在拉采尔政治地理学的有关论著中,曾将一个民族看成是一个生命有机体,认为一个寻求领土扩张的国家就好像是一个正在成长的生物有机体寻找生长空间一样。因此,民族冲突被视为是为向最适宜生存领土扩张的一种斗争。这一概念在20世纪20~30年代曾为德国地缘政治学学派大加赞赏,并成为纳粹领土扩张计划的辩解依据。" }, { "instruction": "AKF图解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A′KF图解。表示变质相中矿物共生组合与岩石化学成分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三元系图解。一般用等边三角形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分别为A、K、F,其中A=Al2O3+Fe2O3-(Na2O+K2O+CaO),K=K2O,F=FeO+MgO+MnO。各种氧化物的数量均用分子数表示,将A、K、F的分子数换算成各自所占百分数,并使A+K+F=100(参见词目ACF图解的附图)。AKF图解的使用方法及其意义和ACF图解基本相同,它对原岩为泥质岩和酸性火山岩的变质岩比较适用。" }, { "instruction": "地球的自转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球总是不停地以地轴为轴自西向东旋转着,地球的这种运动形式叫做自转。地球自转周期笼统地说是一日(24小时),具体地说约为23小时56分4秒(平太阳时)。" }, { "instruction": "arcus superciliaris,brow ridge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眉骨、眉弓。为眼眶上方呈弓状的突出骨质嵴(为额骨的一部分)。原始人类眉嵴最发达,常向前突出,且两侧眉嵴可于鼻骨上端相连,越进化则眉嵴越低。处于同一进化阶段的人类的眉嵴,男性较女性突出。古人类学中,眉嵴为重要的鉴定特征之一,亦可作为判别性别的重要标志之一。" }, { "instruction": "阜新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阜新煤系。时代属早白垩世中期。分布于冀北、辽西地区。为湖沼相沉积,是主要含煤地层。自下而上分三个岩性段:一段以砂岩、页岩为主,夹砾岩,含下部煤层群;二段以砂岩、砂砾岩为主,含四个煤层群;三段为砂砾岩,夹砂岩和薄煤层,含大量植物及孢粉化石。与下伏九佛堂组呈整合接触,与上覆孙家湾组呈假整合接触。厚487.6米,含丰富的植物与孢粉及少量双壳类和介形虫化石,植物有Ginkgo sibirica,Podozamites lanceolatus,Acanthopteris gothani,Coniopteris silapensis,C.burejensis,Ruffordia goeperti;双壳类Ferganoconcha sibirica,Sphaerium shantungense;在海州露天矿太平层—中间层含介形虫Cypridea yabulaiensis,Ziziphocypris simakovi,Candona glaber,孢粉CicatricosisporitesAppendicisporitesClavatipollenites组合。" }, { "instruction": "-面积曲线 species-area relationship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物种数目的增加与栖息地、岛屿或地区面积相关的模式。即从一个群落中以各种面积为单位抽取标本,以表示其中所包含的种数与面积之关系的曲线。" }, { "instruction": "窄壳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原双壳纲(Probivalvia)。发现于下寒武统的一小类特殊类群。具大小不等的双壳,壳体狭窄,长达2厘米。壳面具生长线及一中线,中线向左或向右弯曲,其两侧壳面下斜。少数内模显示壳内位于中线下的主沟槽及由其侧向延伸短而浅的小沟槽,大体成对排列,被认为与肌肉有联系。不具铰合线。窄壳纲虽具双壳瓣,但其壳体特征及不具铰合线等均表明不可能是双壳纲,根据其壳内成对排列的与肌肉有关的沟槽而与单板纲放在一起。一般认为较深大壳在下,小壳在上,可以张开让海水流动。只有少数化石发现于北美、南欧、西伯利亚下寒武统。" }, { "instruction": "沧桑变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即沧海桑田。这一思想及其相关联的地表升降观念,是中国古代关于海陆变迁的一种卓越认识,在历代文献中都有记载。例如东晋葛洪(约281~341)的《神仙传》中记载:“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向到蓬莱水浅,浅于往者会时略半也,岂将复还为陵陆乎?’方平笑曰:‘圣人皆言,海中复扬尘也’。”比这更早的《诗经》上就有“百川沸腾,山冢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话。这里所说的有些像是地震现象,已认识到地表有升降变动。西汉的《焦氏易林》中有“海老水干,鱼鳖尽索;藁落无润,独有沙石”和“山没丘浮,陆为水鱼,燕雀无庐”的记载。到西晋初年,《晋书?杜预(222~284)传》中记载有:“预好为后世名,常言‘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刻石为二碑,记其勋绩,一沉万山之下,一立岘山之上,曰:焉知此后不为陵谷乎?”这是世界上以实验观察地面升降的一个最早的尝试。到了唐代的颜真卿(708~784),在认识沧海桑田的变化上就更进了一步。他不仅在麻姑山见到“高石中犹有螺蚌壳”,而且还认为这“或以为桑田所变”(《颜鲁公文集?抚州南城麻姑山仙坛记》)。比较全面地根据化石及其特点阐述海陆变迁的人,当首推北宋的沈括(1031~1095)。他在《梦溪笔谈》中说:“遵太行而北,山崖之间,往往衔螺蚌壳及石子如鸟卵者,横亘石壁如带。此乃昔之海滨,今东距海已近千里。所谓大陆者,皆浊泥所湮耳。尧殛鲧于羽山,旧说在东海中,今乃在平陆。”沈括根据卵石形成的环境和岩层中保存的螺蚌壳化石,断定这是昔日的海滨,这在当时确是一个卓越的科学见解。南宋理学家朱熹(1130~1200)也有“见高山有螺蚌或生石中,此石即旧日之土,螺蚌即水中之物,下者却变而为高,柔者却变而为刚”的论述。中国宋代学者的上述卓越思想和超前认识,较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著名学者达?芬奇(L. da Vinci,1452~1519)的类似见解早四百多年。" }, { "instruction": "软体动物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动物界中,种类之多仅次于节肢动物的一门。身体柔软,不分节,除腹足纲外皆为左右对称,除双壳纲外前部均有头,有肉足或腕,多以鳃呼吸,躯干背侧皮肤的一部分褶襞伸张而成外套膜,外套膜多分泌钙质外壳。壳的种类极多,有两瓣壳、锥状壳、螺旋壳、盘旋壳等,或为8块覆瓦式钙质板组成,也有少数为内壳或无壳。分布极广,绝大多数生活于水中,尤以海水为主,腹足纲也有生活于陆地的类型。根据软体及壳的特点等,软体动物门可分为多板纲、单板纲、无板纲、腹足纲、双壳纲(瓣鳃纲)、掘足纲及头足纲。除无板纲外,均具硬壳,易保存为化石,尤以头足纲、双壳纲及腹足纲为最重要。一些现已绝灭的锥状壳化石也多被归入本门,如软舌螺纲、竹节石纲。" }, { "instruction": "硅藻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硅藻属单细胞藻类,个体大小在0. 05~6mm之间,藻壳为硅质成分( SiO2),易保存为化石,是微体古植物学中的重要科目。" }, { "instruction": "乌楚尔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代表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里菲纪沉积,主要分布在乌丘尔盆地和尤多姆马亚坳陷内。分为下部戈纳姆组,以石英长石砂岩、石英砂岩为主,底部有底砾岩,上部夹一些砂质白云岩,含叠层石Kussiella,Omachtenia;上部奥玛赫廷组,以白云岩为主夹少量砂岩,含叠层石Omachtenia,Kussiella,Conophyton等。戈纳姆组砂岩海绿石KAr年龄15.0亿~15.7亿年。底界以区域不整合覆盖在年龄为16.5亿年的火山杂岩之上。" }, { "instruction": "补偿类质同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即补偿类质同象。指形成矿物时,当介质中形成某矿物的某种元素浓度不足时,由介质中性质近似的其他元素以类质同像置换方式进入晶格来补偿的现象。例如,形成磷灰石Ca5〔PO4〕3(F,Cl)时,若介质中钙Ca2+的浓度不够高且又有铈Ce3+和钠Na+存在时,则可按Ce3++Na+→2Ca2+的方式来进行补偿,形成富含稀土的磷灰石(Ca2,CeNa)5〔PO4〕6(F,Cl)2。" }, { "instruction": "中国西部大幅度差异性活动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包括贺兰山、六盘山、邛崃山以西,除喜马拉雅地区以外的整个中国西部。在新构造期,区内各地槽部分形成受深大断裂控制的断块构造,断块间发生了十分强烈的差异性升降运动,升降总幅度可能在12000米以上。这里包括两种新构造类型:一种是大幅度差异性断块构造;另一种是地块隆起。属于前一种构造的隆起构造单元有阿尔泰山、天山、祁连山、昆仑山、横断山等,以及下降构造单元准噶尔、吐鲁番、焉耆、库车、萨车、河西走廊、柴达木等。属于后一种的有阿拉善马鬃山地块隆起和羌塘活动地块隆起等。" }, { "instruction": "层面构造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保留在沉积岩顶层面上的一种原生构造。未固结的沉积物,由于机械成因或由于生物活动在其表面造成的痕迹,被后来的沉积物覆盖面保留在层面上的构造现象。种类繁多,有波痕、泥裂、雨痕、虫迹和各种印痕。借助于它可以恢复古地理环境以及判断地层是否倒转等。" }, { "instruction": "白柳坪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早泥盆世郁江期。分布于四川北川一带。主要为黄绿色粉砂岩、泥岩,顶部夹生物碎屑灰岩,其中富含小型腕足类Protochonetes bailiupingensis,Orientospispirifer nakaolingensis,O.wangi;介形虫Sulcella sichuanensis;三叶虫Caracricalynere ganxiensis,牙形石Polygnathus dehiscens等。与下伏平驿铺群关山坡组呈整合接触。该组岩性在区域上比较稳定。" }, { "instruction": "假胄菊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头足纲菊石亚纲的一属。壳内卷,扁饼状,两侧扁平,腹部尖或具窄的双腹棱。脐很窄或闭合。缝合线为多叶式,由多个二分偶生叶、1~2个三岔侧叶及很短的辅助叶组成。鞍顶完整,窄圆形或矛状。早三叠世,亚洲、欧洲及北美。中国产于广西、贵州等地下三叠统。" }, { "instruction": "滑坡舌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滑坡体的前端,因像舌头伸出而得名。" }, { "instruction": "劳亚古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北方大陆。在第三纪以前的某个时期曾存在于北半球的一个“超级大陆”,此古陆是由劳伦古陆(包括加拿大大部和格陵兰)和欧亚大陆联合而成的大陆。" }, { "instruction": "山岳穹状隆起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对于山岳受新构造运动的影响而产生隆起变形,形成高耸的山系,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强调山岳的隆起是以褶皱变形为主,称为山岳的穹状隆起;另一种观点强调断裂变形在山岳隆起中的控制作用, 称为块状运动。穹状隆起观点认为,山岳的隆起是地壳褶皱及震荡运动造成的,山系可视为新构造期形成的巨型分支的褶皱。穹状隆起的陡峭山脉相当于背斜部分;山间盆地相当于向斜部分。如外贝加尔山地及天山山脉都是穹状隆起形成的。这一观点受到后来学者的批评,认为天山的形成应视为块状运动的产物。" }, { "instruction": "水质分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测定水中各种离子含量的化学与物理方法。水质分析可分简分析、全分析和专项分析。简分析就是在野外就地进行,分析项目少,但要求快而及时,适用于初步了解大面积范围内各含水层中地下水的主要化学成分。全分析的分析项目多,精度要求高。专项分析的项目根据目的和任务而定。一般测定水质参数有生化需氧量(BOD5)、化学耗氧量(COD)、溶解氧(DO)、传导系数(电导率)、pH(氢离子活度)、氧化还原电势(ORP)、浊度、温度及重金属等。" }, { "instruction": "avaiable name, 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拉丁文nomen usuale (缩写nom.usuale)符合国际动物命名法规的名称。凡是符合国际动物命名法规条款要求的名称都是可用的,但不一定是有效名称。有效名称则必须是可用名称。可用名称包括无违名称、完整名称、不完整名称、妄改名称、移用名称、改正名称、替代名称及保留名称等。相当于国际植物命名法规的合法名称。" }, { "instruction": "遗迹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缩写isp.)遗迹化石的种级遗迹分类等级。目前普遍采用的遗迹分类体系只有两级,即遗迹属和遗迹种。一般以次要而又明显的遗迹特征作为划分遗迹种的依据。遗迹种名采用双名,印刷体中用斜体。" }, { "instruction": "黄土渗透性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即黄土透水性,用渗透系数(K)来表示;是水力坡度为1时,地下水在黄土中的渗透速度。黄土的渗透性不同于其他土类,主要特点是垂直方向渗透速度比水平方向的速度要大得多。从甘肃定西黄土梁上的长期渗透试验资料看,自地表开始入渗黄土层(马兰黄土)的水经过20天就达到35米深度,而水平运动的入渗水流在经过30天之后才运行了7米。黄土的渗透性与黄土的岩性结构和地质年龄有关。黄土中孔隙率高,而且有大孔结构或裂隙、节理时,渗透性就强。中更新世与早更新世的黄土或黄土状土的渗透性就弱。" }, { "instruction": "复式夷平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海蚀海积夷平岸。海蚀地段与海积地段相间的近于平直的海岸。山地港湾海岸受海水淹没后,由于岬角处水深岸坡陡使海蚀盛行而不断后退,而海湾处则因水浅岸坡缓使堆积盛行,海蚀产物进入湾内形成堆积地貌,海湾被封闭或全被充填,湾内海蚀作用完全停止,结果湾内岸线向海推进,岬角部分的岸线向陆后退。不同发育阶段的复式夷平岸在中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广东等地海岸都很普遍。" }, { "instruction": "桐柏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Cr3C2。斜方晶系。呈菱面柱状。浅棕黄色。强金属光泽。硬度8.5。条痕暗灰色。是中国学者1983年在河南桐柏金云辉石橄榄岩和角砾状金云橄榄二辉岩中发现的新矿物。" }, { "instruction": "中条旋回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为吕梁旋回。中国元古代的第二个构造旋回。以晋南中条山地区中条群(相当于滹沱群)与西阳河群之间的不整合所代表的中条运动为其主褶皱幕,同位素年龄为19~18亿年。经过中条旋回,中朝准地台最终形成。" }, { "instruction": "新生断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壳中新形成和正处于发展过程中的活动断层,包括强烈地震中形成的断层。新生断层最显著的构造特征是地表迹线明显地偏离、甚至切割先存断层迹线,对应于岩石学实验中完整岩石达到或超过破裂强度后产生的新破裂。地壳内部应力应变环境的差异,可形成正断层、走滑断层和逆断层三种基本类型的新生断层。一般地说,伸展构造区(σ1垂直)的新生断层应为倾角±60°的高角度正断层,挤压构造区(σ3垂直)为倾角±30°的低角度逆断层,剪切构造区(σ2垂直)为走向与最大主应力轴σ1成±30°的陡倾角走滑断层。新生断层的形成是岩石破裂和错动的结果,伴随着新生断层的形成而发生的地震属破裂型地震,具有大量的前震活动。典型例子包括1973年辽宁海城地震和1912年的南冰岛地震,前者形成了斜切北北东向主干活动断裂的北西向新生断层,长约5千米,最大左旋水平位移55厘米;后者在没有先存断层的现代玄武岩覆盖区形成了长不足1千米、近南北向展布的雁状排列的地裂缝带(新生断层)。" }, { "instruction": "达达尼尔海峡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亚、欧两洲之间的海峡。在小亚细亚同巴尔干半岛之间,沟通马尔马拉海和爱琴海。长65km,宽1.3~7.5km,水深57~70m,同马尔马拉海、博斯普鲁斯海峡联接,成为黑海沿岸国家出外海的唯一通道,有重要的战略和交通意义。主要港口有查纳卡累等。" }, { "instruction": "植食性昆虫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以植物活体为食的昆虫,约占昆虫总类的40%~50%。多见于弹尾目、等翅目、鞘翅目、双翅目、膜翅目、鳞翅目、直翅目、半翅目、缨翅目。根据它们的口器和消化道在构造和功能上的不同,可分为以完整植物器官、组织为食和吸食汁液两大类。" }, { "instruction": "钻孔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遗迹化石的一类。生物由于居住、寄生或觅食等原因在坚硬的岩石或其他动物硬体上钻蚀而成的孔穴。钻蚀生物有植物的菌、藻,动物的海绵、蠕虫等。它们的钻孔活动可以是机械的,也可以是化学的方法。若生物钻孔活动十分强烈便造成生物侵蚀(bioerosion)和破坏作用。" }, { "instruction": "关岭生物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中国晚三叠世以海生脊椎动物为主,包括大量无海百合脊椎动物和植物的一个生物群。主要分布于贵州关岭及其周边地区的法郎组瓦窑段。脊椎动物包括鱼类的大化石和鱼类微体化石Lobaticorona、Saacrisubcorona等,鱼龙类的黔鱼龙(Qianichthyosaurus)和杯椎鱼龙(Cymbospondylus),海龙类的安顺龙(Anshunsaurus)和新铺龙(Xinpusaurus),齿龙类的中国豆齿龙(Sinocyamodus)和砾甲龟龙(Psephochelys)等。无脊椎动物包括海百合类的创孔海百合(Traumatocrinus),菊石类的粗菊石(Trachyceras)和原粗菊石(Protrachyceras)等,双壳类的海燕蛤(Halabia)和鱼鳞蛤(Daonella)等,牙形石类的新舟牙形石(Neogondolella)和后多颚牙形石(Metapolygnathus)等,海参骨片类的泰利参(Theelia)和刺轮参(Acanthotheelia)等。植物化石有篦羽羊齿(Ctenozamites)和似木贼(Equisetites)。" }, { "instruction": "法郎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中三叠世拉丁期。分布于黔西。命名地点在贵州关岭南5千米的法郎村。为浅海相沉积,由灰色至深灰色不纯薄层灰岩及黑色微带红色页岩组成,厚约160米,下部含双壳类Halobia kui,Halobia comatoedes,Posidonia wengensis及菊石Protrachyceras deprati等。与下伏杨柳井组呈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成因岩石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岩理学。岩石学分支之一,是研究岩石成因、岩石形成过程和形成条件的科学。岩石成因论是在大量岩类学观察的资料基础上,结合物理学、化学、地球物理学和地球化学、实验岩石学等综合研究分析,阐明或探讨有关岩石的成因问题,为地球层圈、构造环境、生态环境研究及指导找矿提供依据。" }, { "instruction": "扇球函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纵协和函数。球函数的一种。若它是n级的,则它在球面上的2n条经线处(包括两极)的值等于零;在球面其余区域,它或取正值或取负值,而且正负相间。因2n条经线把球面分成2n+1个瓜条形区域,故称。" }, { "instruction": "广域分布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分布范围广泛的物种,通常遍及各大洲。一般而言,种的生态幅越广,克服阻限能力就越大,分布范围也越广。" }, { "instruction": "南极冰心气候记录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俄罗斯南极东方站冰钻中,冰心记录的气候信息。它获取冰心深3623米,其年代大约为42万年。通过分析冰的氘含量(δD)——作为温度变化指标,粉尘含量——沙漠气溶胶;钠离子浓度——海洋气溶胶,残存空气的CO2浓度、CH4浓度、δ18O——全球冰体积变化和水循环,得出了42万年以来温度、CO2和CH4浓度变化曲线如图。研究结果表示,南极42万年来经历了4个冰期间冰期循环,温度变化过程表现出明显的地球轨道效应,具有10万年、4万年、2.3万年和1.9万年的周期。CO2和CH4浓度变化主要趋势与冰期循环类似,从最低值向最高值的过渡与冰期向间冰期过渡是一致的。目前大气中CO2和CH4的浓度水平在过去40万年中从未出现过,揭示了工业革命以来温室气体的剧烈增长。南极站冰心记录曲线图" }, { "instruction": "工作硬化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物体受力作用后内部发生变化而引起的脆化或老化的现象。地壳岩石在强大的动力作用下也会发生这种现象,使岩石的力学性质显著硬化,从而影响到岩石的变形特征。如中生代形成的几套华夏类型构造,自老而新有依次表现为隆起坳陷型、褶皱断裂型和断裂型总趋势,显示这个地质阶段中历经多次构造运动,致使岩石由塑性向脆性转化。在一定条件下,岩石受力也会发生工作软化作用(work softening),使岩石进一步变形,可形成柔流褶皱和肠状褶曲等。" }, { "instruction": "土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大约相同的成土年龄、类似的母质来源、形成于类似的气候条件,但由于地形和排水的差异而具有不同特性的土壤系列。同一土链的各部分,在水文、水文地质和成土物质等方面有一定发生上的连续性,土壤随地形(中、小地形)起伏依次更替,土壤组合类型相似。因横断面犹如链条而得名。" }, { "instruction": "赛姆螈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名蜥螈。产于北美下二叠统上部的一种小型四足类,兼有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双重特征。头骨及牙齿特征与两栖类相似,但又具有很多爬行类的特征,如脊椎的神经弧宽大,间椎体退化成小的楔形骨,肩带中的间锁骨有一个长的中央骨干,肠骨扩张,具有两个荐椎,趾骨排列特征也与早期爬行类相似,故赛姆螈被认为是两栖类与爬行类之间的过渡类型,曾称螈蜥或赛姆蜥。现已确认为两栖动物,同时其出现时间太晚,也不可能是爬行动物(最早出现于石炭纪)的直接祖先。" }, { "instruction": "碱玄质响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碱性长石、钠质斜长石、副长石和各种镁铁矿物组成的一种碱性火山岩的集合名称,现在按实际矿物成分在QAPF图解12区中确定。按化学成分分类则位于TAS图解U3区内。碱玄质响岩还称方钠霞玄岩(pollenite),为地方性名称,是碱玄质响岩的变种,岩石含透长石、斜长石、普通角闪石和黑云母斑晶,基质由霞石、其他副长石、橄榄石和玻璃质组成。该术语源自意大利那不勒斯索马山Pollena谷地。" }, { "instruction": "底积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三角洲沉积物底部的水平岩层,水平层岩多为悬浮物质,以黏土为主,富含有机沉积,其中占优势者为海相生物,向外过渡为浅海陆架沉积。" }, { "instruction": "瘤石介亚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介形纲古足介目的一亚目。两壳近等大,背缘直,腹缘凸。无钙化襞。壳面常有叶状突起、槽等,边缘构造发育。性双形多明显。海生,奥陶纪至二叠纪。化石甚多,如瘤石介(Beyrichia)、荷尔介(Hollina)、小奥毕克介(Oepikella)等,中国此类化石十分丰富。" }, { "instruction": "黄土年龄测定方法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测定黄土沉积物数值年龄或相对年龄的技术方法。一般第四纪的定年方法都可用于黄土,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定量测定,即根据某种变化速率给出数值年龄;另一类则是相对年龄测定方法,把样品按年龄新老排出次序,与已知年龄的样品或标志层对比,估算其数值年龄。放射性同位素测年方法是黄土地质年代测定的重要方法之一,如放射性碳(14C)测年法、铀系不平衡法、40K40Ar法及40Ar39Ar法、裂变径迹法、热释光法、光释光法、电子自旋共振法、氨基酸外消旋法等。古地磁资料与同位素测年资料相结合对黄土地层地质年代的确定有着重要的作用。以上方法都有其适用的年代范围,因而根据研究对象应加以选择。" }, { "instruction": "镶边台地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浅水碳酸盐台地,具有高能的浅滩及礁带,向海侧为大陆架坡折带,随着坡度的减小而进入盆地,沉积特征与碳酸盐台地相同。如果台地边缘碳酸盐的沉积速率大于海平面的上升幅度,则形成向广海推进型的加积边缘;如果台缘碳酸盐沉积速率近于或等于海平面的上升幅度,则形成陡立的带有沟槽的边缘甚至产生侵蚀边缘;如果台缘碳酸盐沉积速率小于海平面的上升幅度,将出现阶梯状逐级后退的台地边缘,台地上生长尖礁。" }, { "instruction": "岩比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根据区域内若干剖面中计算出的两种岩石比率所作出的图件。通常采用的是,碎屑岩比为第一比率;砂页岩比为第二比率。可以表示平面上岩性的变化特征,判别沉积环境。" }, { "instruction": "菱形断块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地表平面上,由X型交叉剪切断裂切割、围限呈菱形的块体。由于岩石受力破裂首先形成X型剪切断裂网格,它是地球、乃至不同星球普遍存在的构造类型。在水平挤压形成的隆起区(相当背斜区)与凹陷区(相当向斜区)两组剪切断裂的锐角方向互相垂直,所以它的长轴方向也彼此垂直;无论隆起区或凹陷区,中和面上、下菱形断块的长轴方向也相垂直。这正是中国西部(隆起区)和东部(凹陷区)出现的构造景观。?由于差异升降运动,断块内的次级断块在剖面上形成边界大致互相平行的菱形块体,上升的称为菱形断隆,下降的叫菱形断陷。若次级块体呈楔形,即楔形断块;上升的是楔形断隆,下降的为楔形断陷。" }, { "instruction": "岩溶气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岩溶管道中的气水压力作用破坏周围岩土的突发现象。存在于封闭条件较好的洞穴中的自由气体,由于地下水位的大幅度涨落,造成洞内气体压缩或局部真空,产生势能,当积聚能量超过周围岩体强度时,引起周围岩体或土层破裂、塌陷以致穿孔,是一种释放能量并伴有巨响的机械破坏作用。气爆多沿岩体的软弱结构面发生。在利用天然溶蚀洼地修建水库时,这种作用常因库水位的涨落而引起岩体塌陷穿孔。气爆现象也可在自然界发生。" }, { "instruction": "跳马涧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中泥盆世应堂期。分布于湖南及粤北一带。命名地点在湖南长沙东南的跳马涧。为海陆交互相沉积,上部为黄绿及蓝灰色页岩夹扁豆状泥质灰岩,或灰岩与页岩的互层,富含Leptostrophia macarthyi,Stringocephalus burtini等腕足类化石,厚200~300米;下部为灰黄色、紫红色页岩及砂质页岩,底部为白色石英砂岩及砾岩层,在灰黄色页岩内含植物化石Lepidodendropsis和Psilophytites,在紫色砂质页岩内含沟鳞鱼Othriolepis sinensis,厚200~300米。与下伏志留系呈不整合接触。底部为厚100米的石英砂岩与砾岩,其中未发现化石,暂归本组。部分意见将此底部砾岩与其上含化石的砂页岩层分为上下两组;目前有种意见把跳马涧组上部合并于棋梓桥组,而将下部称为跳马涧组(狭义)。" }, { "instruction": "紫外影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摄影机或扫描仪对紫外波段电磁辐射所记录的影像。但摄影方式需采用特定的感光胶片和镜头(包括滤光片组合)才能拍摄到0. 28~0.38μm波段的紫外影像。由于一般地物的紫外反射能力较低,加上大气吸收与辐射作用的影响,紫外影像上所记录的信息量都比较小。探测高度也大致限制在2000m以内。紫外影像对判读解译碳酸盐岩和水面油污染的分布非常有利,因为上述物体在紫外波段具有比背景信息强得多的反射率,在影像上常显示出比较亮的色调。" }, { "instruction": "石林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厚层质纯的碳酸盐岩地层中发育的形体高大的沟间耸岩。多发育于高温多雨的热带气候条件下,是热带石芽的一种特殊形态。石林之间有很深的溶沟,沟坡垂直,坡壁上有平行垂直凹槽。以中国云南的路南石林最为典型。相对高一般为20m左右,大者达50m。" }, { "instruction": "平凉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晚奥陶世艾家山期。分布于宁夏贺兰山、固原,甘肃平凉,陕西陇县、麟游一带。命名地点在平凉官庄。为浅海相钙质页岩及砂质页岩沉积,所含笔石相当于Glyptograptus teretiusculus带至Nemagraptus gracilis带。在陕西陇县龙门洞发现平凉组下部除了上述笔石带外,还包含Climacograptus peltifer带,上部含Dicranograptus sp.。共厚152米。整合在相当宁国期晚期的薄层灰岩之上,与上覆背锅山组呈假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吸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物质从一种介质相进入另一种介质相的现象。如气体或蒸汽透过液体或固体表面融入其体相内。有时发生吸收时吸收物质和被吸收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发生变化,如水气被氯化钙吸收变为氢氧化钙。吸收与吸附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在体相内,后者发生在表(界)面。" }, { "instruction": "钙霞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Na,K,Ca)3-4〔(Si,Al)6O12〕(CO3,SO4,Cl)*nH2O。六方晶系。晶体呈六方柱状,柱面和六方双锥面都很发育,通常呈致密块体。白色、浅蓝色至蓝色。解理面呈玻璃光泽,断口呈油脂光泽。解理平行六方柱{1010}完全。硬度5~6。密度2.42~2.50克/厘米3。是含碳酸、硫酸的岩浆期后溶液作用于霞石而成,产于霞石正长岩及其伟晶岩中。" }, { "instruction": "寿昌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晚侏罗世(另一种意见属早白垩世)。主要分布于浙江建德寿昌、兰溪墩头盆地、浦江杭口坪、诸暨五泄一带、淳安甘乌及临安平山盆地等处。为火山活动后形成的火山洼地湖相沉积兼喷发相沉积,下段为青灰、黄绿色粉砂岩夹细、中粒砂岩,灰黑色页岩,硅、泥质粉砂岩,底部夹凝灰质砂岩或沉凝灰岩,厚约347米;中段为灰、黄褐色块状流纹质凝灰岩及熔结凝灰岩,厚为91米;上段为黄绿、灰黄色偶为紫红、灰黑色粉砂岩、钙质泥岩、泥灰岩或页岩,夹少许石英砂岩。底部为凝灰质粗砂岩及含砾砂岩,与下伏黄尖组为整合或假整合接触。厚约777米。所含化石称为寿昌生物群,由Mesoclupea shouchangensis,Probaicalia,Ferganoconcha,Menyinaia,Yanjiestheria,Eosestheria,Ephemeropsis trisetalis等组成。各地岩性、厚度变化较大。在诸暨盆地称诸暨组。" }, { "instruction": "土壤资源破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因自然环境的不利因素或人为利用不当所引起的土壤资源利用条件恶化。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①因滥伐森林、不合理开垦、过度放牧等原因,造成土壤侵蚀。②土壤肥力减退,有自然和人为两种原因。或由于过度施用化肥,致使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或由于缺少培肥,造成土壤养分不平衡。③土壤遭受污染而丧失或降低其利用价值,包括工业和城市废物污染、化肥与农药污染、放射性污染、有害与致病微生物污染等。④非农业占地不断扩大直接侵蚀可耕农田。⑤由于地质作用造成农田被破坏。" }, { "instruction": "齿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丁氏蕨。分类位置尚不确定的瓢叶类植物叶化石的一属。枝条羽叶状,具背腹性。叶四行排列,两行大叶,两行小叶。两侧的大叶呈宽楔形、倒卵形、长椭圆形或线形,基部下延,呈半抱茎状,侧边全缘,顶部常不规则地分裂成齿状。小叶位于枝的背面,常紧贴于枝。在同一枝条上,中部叶较长而大,两端的叶较短而小。叶脉平行,基部分叉较多,向上大致平行地直达叶的顶端,并伸入齿内。晚石炭世至二叠纪。中国上石炭统及二叠系均有产出,分布广泛。" }, { "instruction": "准同生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发生于沉积物沉积后不久的一种作用,沉积物与上覆水体已基本脱离,其沉积环境未发生变化,属于早期成岩作用。" }, { "instruction": "天文航海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通过六分仪测量太阳、月球、恒星等天体的高度角以实现定位导航的方法。" }, { "instruction": "蒂格利间冰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北欧丹麦、荷兰和德国北部晚新生代最早的间冰期,主要从钻孔中沉积物孢粉组合反映的温暖气候确定这次间冰期的存在。它可与阿尔卑斯的比伯多瑙间冰期对比。" }, { "instruction": "方沸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Na〔AlSi2O6〕*H2O。等轴晶系。常呈四角三八面体。无色、白色、灰色或淡红色。玻璃光泽。{100}解理不完全。硬度5~5.5。密度2.22~2.29克/厘米3。产于碱性及基性火成岩的气孔或裂隙中。" }, { "instruction": "呼吉尔斯特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中泥盆世。分布于新疆沙尔布提山。下部为凝灰质砂砾岩、砂岩、砾岩,夹安山玢岩和灰岩透镜体;上部为灰绿、暗灰色粉砂岩,凝灰质砂岩,夹黑色炭质页岩,局部为煤线。出露厚度438米,含丰富的植物Protolepidodendron scharyanum,Lepidodendropsis theodori,Lepidosigillaria sp.;炭质页岩中含叶肢介Asmussia cf.vugaris,Ulugkemis minussensis,Pseudoestheria simplex。该组下部代表混杂堆积,上、下接触关系不清。" }, { "instruction": "岩石残余应力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岩石在无外载荷和温度梯度时所存在的应力。它可用X射线法和应力解除法求得。在岩层钻进中所发现的超过正常板内弯曲产生的残余应力弹性的变形,也是岩石中存在残余应力的表现。残余应力是由于材料均匀、应力作用不均匀,或应力作用均匀、材料不均匀,或这两种情况同时存在,使岩石局部屈服产生塑性变形,当卸去外载荷后产生的。如当板弯曲时,如果上下表面附近达到了屈服点而产生塑性变形,在外力去掉后,板中间的弹性部分力图恢复到变形前的状态,而塑性变形部分限制其恢复,就出现了残余应力。它会影响岩石的强度和变形特性,应对其进行研究。主应力轨迹线1.外力;2.最大主应力轨迹线;3.最小主应力轨迹线。" }, { "instruction": "土壤剥蚀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岩体或土体在风力作用下被破坏并经水力、风力、冰川、波浪、海流等搬运的侵蚀过程。剥蚀与风化作用密切相关,风化使岩石松解,剥蚀蚀去和搬走风化的产物,为岩石进一步接受风化创造条件,故常将两者联合使用, 称风化剥蚀。" }, { "instruction": "袁复礼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Mg,Fe2+)(Fe3+,Al+3,Mg,Ti4+,Fe2+)[BO3]O。斜方晶系。呈细小柱状。金刚至半金属光泽。几乎不透明。有{100}极完全解理。硬度5~6。密度为3.80克/厘米3(计算)。是中国学者1994年在辽宁砖庙硼矿床中发现的新矿物。" }, { "instruction": "贝塞尔岁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天文上所用的贝塞尔年的年首。贝塞尔年又称贝塞尔假年或假年,由德国天文学家F.W.贝塞尔首先提出,规定平太阳赤经增加360°所经历的时间为一贝塞尔年,加光行差改正后由平春分点起算的平太阳赤经为18n40m的瞬间为贝塞尔岁首。" }, { "instruction": "食肉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哺乳纲真兽次亚纲的一目。肉食性哺乳动物,头骨高耸,顶骨纵嵴发达。四肢灵活,4或5趾,末端具利爪。牙齿特化,适于肉食。门齿强大,用于咬住猎物。犬齿大而尖锐,用于杀死猎物。第4上前臼齿和第1下臼齿发育成裂齿,用于撕切食物。以肉食为主,也有近于杂食,个别种类(大熊猫)则为植食。最早见于古新世,现代仍极为繁盛。再分为陆生的裂脚亚目(Fissipedia)及海生的鳍脚亚目(Pennipedia)。中国产有此类化石很多。" }, { "instruction": "生命元素化学地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研究与生命有关的各元素在地球表层的地理分异规律的学科。即研究地表生命元素在景观和各地理要素中的含量、赋存形态、迁移转化及其对生物有机体的影响。生命元素H、C、N、O、F、Na、Mg、P、S、CI、K、Ca、Mg、Fe、CO、Cu、Zn、IVto、I、Se等是有机体的组织、器官和细胞的成分,其地理特征与动、植物和人类的生长、发育、健康和疾病有着密切关系。有些微量生命元素是维生素、酶、激素的活性组分,对生物有机体有着重要的生物学功能。主要研究内容有:①各景观中各地理要素的生命元素的构成、含量、分布及元素的季节动态与疾病的相应关系;②各生命元素在景观、各地理要素内部的赋有形态、迁移转化能力;③环境中生命元素对动、植物和人群的影响及人类活动的反作用;④探讨与生命元素有关的疾病的致病因子。" }, { "instruction": "阿基坦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国际海相新近系中新统底部的一个阶,位于渐新统夏特阶之上,布尔迪加尔阶之下。过去曾被某些学者置于渐新统顶部,本阶含双壳类化石,模式地点在法国的阿基坦(Aquitaine)盆地,故名。现为国际通用的一个阶。其底界位于浮游有孔虫Paragloborotalia kugleri的最低层位,或钙质超微化石Reticulofenestra bisecta的灭绝面(NNI带的底)附近。" }, { "instruction": "武都森林古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产自甘肃省武都县农家沟晚中新世紫红色砂质泥岩层的小型森林古猿。臼齿列长约28毫米,p4较长(宽/长=90%),p3短(宽/长=69%),并有短而横置的跟座。m3窄长。标本为附有完整齿列的左下颌骨体及下部的1/3段上升枝,和p4之前的右下颌骨体。颌骨体中等粗壮,颊肌沟宽大,颏孔后有一肌痕突起。这些特征都说明其咬肌及相应的支持结构特别发育。颌骨联合部内侧较陡,具2条发育中等的圆枕及一个颏舌肌窝,时代可与欧洲的Turolian,印巴接壤的西瓦利克山区的Nagri带和中国云南禄丰古猿的时代相近。有武都森林古猿(Dryopithecus wuduensis)一种。" }, { "instruction": "四堡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中元古代—新元古代。分布于广西北部九万大山至宝山西侧的湘黔桂交界地区,为浅变质岩系。自下而上划分为九小组、文通组和鱼西组。主要由浅变质砂泥质岩和火山碎屑岩及拉斑玄武岩、细碧岩和角斑岩组成,厚约5700米。下未见底,与上覆丹洲群白竹组呈不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赤道逆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反赤道海流。南、北赤道流之间自西向东流动的一支海流。因流向与信风影响形成的南、北赤道流流向相反,故名。其位置与赤道无风带一致,随季节变化,冬季略向南移,一般在北纬3°~5°,可达10°~12°之间,流速40~60厘米/秒,最大可达150厘米/秒。大西洋中者范围较小,北半球冬季只在西经24°以西出现;夏季较宽,亦仅到西经50°。太平洋者最强,横贯大洋,东西长1500千米,南北宽300~500千米。印度洋者只在北半球冬季出现。" }, { "instruction": "秋高气爽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秋天易出现的天高气爽、风和日丽的天气。秋季是大气环流处于由夏到冬的转换时期,较强冷高压逐渐开始南侵,当移到夏季烘热的地表后,低层大气湍流交换明显呈混合层结构,这时冷气团变性快、强度减弱,大气中气溶胶易向上扩散,同时高空仍为副热带高压下沉气流控制,天气状态表现为万里无云、风力不大、水平能见度非常好、温湿适宜,形成东亚地区秋季特有的宜人的秋高气爽天气。" }, { "instruction": "条纹结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钠长石(或其他酸性斜长石)在钾长石(正长石或微斜长石)晶体中,沿钾长石一定结晶方向,呈水滴状、纺锤状、树枝状、碎云状分布的一种连晶结构。具有这种结构的钾长石,称条纹长石。其成因有:①由固溶体分解而成;②由交代作用生成;③当岩浆中的长石成分达到钠长石约60%和正长石约40%时,它们同时共结结晶而成。" }, { "instruction": "湖泊环境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湖泊是陆地上封闭的大型水体,包括淡水或内陆湖泊,湖泊环境可分为湖湾和滨湖环境、浅湖环境、半深湖和深湖环境。" }, { "instruction": "多频探测系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利用海底声波反射特征快速进行深海多金属结核走航调查的设备。主要由信号处理系统和三种频率(3 ?,12,30赫)的回声测深仪组成。信号处理系统由前置放大器、模拟信号处理单元、数字信号处理单元、数字输入/输出单元及输出显示单元五部分构成。此探测系统在航行中能连续不断地接收处理海底物体回声(反射)信号并转换成多金属结核丰度和个体大小的数据。" }, { "instruction": "疾病生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疾病发生和流行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一般情况下,生态环境和人体处于生态平衡状态,一旦生态平衡被打破,便导致人体发生疾病。每一种疾病的发生和流行都有其一定的生态模式。研究疾病生态,可以弄清疾病发生的各种环境条件,掌握致病因素的活动规律,建立疾病生态模式,进而通过改良环境卫生条件,优化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抑制致病因素的作用强度,破坏病原体赖以生存繁衍的环境条件,保持人体和生态环境的生态平衡。疾病生态的研究还有助于认识环境的变化与疾病流行模式的关系,可以预测某些疾病的流行趋势,采取防治对策,控制疾病的发生。" }, { "instruction": "拱顶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肿头龙科恐龙,拉丁文stegos是拱起的意思,keras是角的意思。L.Lambe在1902年命名。拱顶龙是山羊大小的肿头龙。站立时,背部水平,尾沉重僵直。其头骨与肿头龙不同,它的鼻部短而略高,上面没有刺状的骨质突,头顶四周的结节和瘤比肿头龙的要小得多。与所有肿头龙科恐龙一样,头上的上颞孔已封闭。头顶骨中充满空洞。这样既增加了头骨的韧性,又加强了头骨抗冲击的性能。拱顶龙和其他肿头龙的股骨比胫腓骨长,这种结构证明它们不能跑得快。头骨随着年龄而增高增厚,雄性更明显(雄性的穹顶比骨质头盖长得快)。拱顶龙长约2.4米,部分骨架、数十件头骨大多不完整,产于加拿大艾伯塔省和美国蒙大拿州晚白垩世地层。" }, { "instruction": "八都岩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古元古代。主要分布于浙江龙泉、松阳、遂昌、龙游和景宁等地,为变质岩系。自下而上分为汤源岩组、堑头岩组、张岩岩组、泗源岩组和大岩山岩组,总厚大于2500米。主要为黑云斜长变粒岩、斜长角闪岩和片岩,其特点为普遍含十字石、矽线石和石榴子石等变质矿物。原岩为泥质、砂质陆源碎屑岩和中基性火山岩以及少量碳酸盐岩。侵入于该群的伟晶岩锆石UPb年龄(17±0.8)亿年,(18.7±0.4)亿年和(18±0.8)亿年等。" }, { "instruction": "冰水平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外冲平原。在冰水扇外发育的辫状水系所形成的沉积平原。常见于大陆冰川和山麓冰泛的外围。冰水平原从外形上可划分为两大类,即平坦的冰水平原和凸凹不平的平原,后者主要分布有被埋藏的死冰融化后产生的巨大锅穴。" }, { "instruction": "对称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镜面(mirror plane)。对称要素之一。是物体或图形中的一个假想平面,它可将物体或图形等分为互成镜像反映关系的两个相同部分(即两者分别相当于一个物体和此物体在镜子中的映像,而对称面就相当于一面镜子)。借助于对称面的反映作用,可使此两个相同部分相互重复。对称面的习惯符号为P,国际符号为m。" }, { "instruction": "锡铁山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Fe3+[SO4]Cl*6H2O。单斜晶系。呈菱方柱状。浅绿带淡黄色调。透明。玻璃光泽。硬度2.7。条痕浅黄。密度1.99克/厘米3。易溶于水和盐酸。是中国学者1982年在青海锡铁山铅锌矿床氧化带中发现的新矿物。" }, { "instruction": "河外星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银河系以外,同银河系类似的天体系统。按其外形和结构可分为:旋涡星系、棒旋星系、椭圆星系、不规则星系等。在夜晚,用肉眼能观测到的河外星系有仙女座星云和大小麦哲伦星云。" }, { "instruction": "蓝田猿人文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中国旧石器时代初期的一种人类文化。分布于陕西渭河流域。除发现蓝田猿人化石外,同时还发现一批打制石器,主要有单面加工为主的大尖状器(见图),三门峡厚重尖状器大型多边砍砸器,中小型交互打击的多边砍砸器,小型单边砍砸器,刮削器以及有使用痕迹的石片和石器等。其原料以脉石英、石英岩为主。蓝田猿人文化与北京猿人文化有近似之处;但从石器类型看,可能与河及丁村文化有较密切的关系。" }, { "instruction": "西盟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Bi[PO4]。六方晶系。呈土状、胶状。无色。透明。油脂光泽或玻璃光泽。显微硬度(279~283)×9.8×106帕。性脆。密度5.53克/厘米3。是中国学者1989年在云南西盟锡矿床中发现的新矿物。" }, { "instruction": "玻璃海绵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六射海绵纲(Hexactinellida)。多孔动物门的一纲。原始海绵大型单体海绵,多呈筒形。仅具硅质骨针,通常为在一个平面上互相垂直的四射骨针,或再具有与之垂直的一射或二射骨针而成为五射或六射者,也有为多射骨针。沟系为简单的复沟型。主要分布于大陆斜坡及其以下深海底。前寒武纪(?),寒武纪至现代。化石有寒武纪及奥陶纪的原始海绵(Protospongia)、志留纪至泥盆纪的星海绵(Astraeospongium)等。" }, { "instruction": "尖灭再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压性断裂带和张性断裂带中产出的矿脉或岩脉,多呈透镜状沿走向断续相循、并无斜列的现象。" }, { "instruction": "冈瓦纳陆桥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假定在地史上存在过的具有冈瓦纳岩系的不同大陆之间的陆地连接物。有些地质学者反对有一整块的巨大冈瓦纳古陆存在的概念,觉得沉浸如此巨大的大陆连接物造成南方这些大陆——非洲、印度半岛、澳大利亚、南美洲等的分离,是很困难的。但他们仍以为浸沉一些较小陆块比浸沉更大得多的陆块较容易,而主张那些发育有冈瓦纳岩系的不同大陆之间,当有一种较狭窄的连接地带,即所谓陆桥存在。自从大陆漂移说再兴起,冈瓦纳古陆的分解为许多个大陆是由于印度洋和南大西洋等地区的陆沉所造成的,所谓“冈瓦纳陆桥”存在的说法,就显得说服力不足了。" }, { "instruction": "理论地图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现代地图学的一个分支,以地图学的基础理论为主要研究对象。这些理论包括地图信息理论、地图感受理论、地图模式理论、地图认知理论、地图符号语言学理论、地图可视化理论、数学制图原理、制图综合理论、地学信息图谱理论等。" }, { "instruction": "沉积重结晶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岩石中矿物组分以溶解、再沉淀或固体扩散等方式,使细小晶粒集结成粗大晶粒的过程。它与交代作用不同,重结晶前后矿物晶形、大小排列方式改变而成分不变。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任何一种物质由一种转变为另一种相都伴随着自由能的减小,因此重结晶后晶体总能量亦趋于减小。重结晶作用主要发生在成岩后生阶段。如微晶方解石变为粗晶方解石、隐晶质的胶磷矿转变为显晶质的磷灰石,隐晶质高岭石转变为鳞片状或蠕虫状的结晶高岭石,莓球状黄铁矿变为立方体黄铁矿等。" }, { "instruction": "地图数学基础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亦称地图数学基础要素,用以确定地图上各要素的空间位置和几何精度。这些要素包括坐标系、高程系、地图投影、比例尺、三北方向线等内容。一般地图上并不全部详细表达上述要素,而是根据地图用途有选择地表示若干。例如:一般参考图上并不需要说明所采用的高程系,而地形图上则用文字说明其高程系统,城市交通图上也不一定标明比例尺,三北方向线则只有国家基础地形图上才有。地图坐标系及地图投影除了采用文字说明外,还直接表现为地理坐标网和平面直角坐标网。地理坐标网是由按一定经纬度间隔表示的经纬线构成的,故简称经纬网,不同地图投影的经纬网形状、经纬距变化规律等均不同;平面直角坐标网是一定平面间隔的方格网。" }, { "instruction": "啮齿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哺乳纲真兽次亚纲的一目,多为小型哺乳动物,包括松鼠、豪猪、河狸、家鼠等,是哺乳动物中分布最广、种类及个体数目都最多的一类。上、下颌各具一对终生生长的长门齿,门齿前缘有一条硬的釉质层。侧门齿、犬齿、第一、第二前臼齿(有些甚至包括第三前臼齿)退化。颊齿高冠,表面具复杂釉质褶皱。由于只具一对门齿,故曾名单门齿亚目(Simplicidentata),为啮齿目的一亚目,另一双门齿亚目(即兔形目)分出后,啮齿目即单门齿亚目。晚古新世至现代,遍布各洲。中国始新世及以后的地层中发现此类化石很多,主要产于北方。有些啮齿类化石对划分中国上新世及更新世地层有一定意义。" }, { "instruction": "深源地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震源深度超过300千米的地震。大多分布在太平洋一带的深海沟附近,但又相隔有一段距离。1934年6月29日发生于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东边的6.9级地震,震源深度达720千米,是已知震源最深的地震。深源地震即使震级很高,一般也不会造成灾害。" }, { "instruction": "二道凹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古元古代。主要出露于内蒙古呼和浩特以北大青山地区,为变质地层。自下而上分为:冯家窑组,为变质砾岩夹石英片岩和变粒岩及蚀变大理岩,厚502米;红山沟组,以十字蓝晶石榴云母石英片岩和大理岩为主,厚525米;哈拉钦组,为轻度混合岩化的角闪黑云阳起片岩和透闪石化、蛇纹石化镁橄榄石大理岩夹石英片岩,厚629米。变质程度属高绿片岩相至低角闪岩相。为滨海—浅海沉积和火山作用产物。底砾岩中锆石UPb年龄23.5亿年,黑云长石石英岩、角闪黑云片岩全岩RbSr等时线年龄(23.9±0.2)亿年等。与下伏太古宇乌拉山群为不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家庭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以婚姻关系为基础,并由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组成的社会组织,是社会结构的基本单位。其成员在经济上共同生活,负有人口再生产的基本功能。婚姻构成最初的家庭关系。家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泛指群婚制出现后的各种家庭形式,包括血缘家庭、亚血缘家庭、对偶家庭、直到一夫一妻制的个体家庭。狭义仅指一夫一妻制的个体家庭。家庭的发展取决于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其功能、性质、形式、结构以及与其相联系的道德观念等,都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而变更。家庭的类型甚多,其划分标准较常见的有四种:①以家庭成员的嗣系为标准;②以家庭权力的归属为标准;③以家庭成员的居住为标准;④以家庭结构为标准,可划分为单身家庭、核心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这是研究家庭问题最常用的分类。" }, { "instruction": "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更新世晚期分布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哺乳动物群。重要化石地点有黑龙江呼伦贝尔盟扎赉诺尔、哈尔滨顾乡屯、吉林榆树周家油坊和五棵树等地。本动物群最富有代表性的种类有普通猛犸象(Mammuthus primigenius)、松花江猛犸象[Mammuthus(Parelephas)sungari]、披毛犀(Coelodonta antquatatis)、北方狐(Vulpes rulpes cf.chihliensis)、四不象鹿(Elaphurus menjiesianus)、麋(Alces alces)、满洲鹿包(Capreolus manchuricus)等。其他种类有最后斑鬣狗(Crocuta ultima)、河套大角鹿(Sinome gaceros ordosianus)、斑鹿(Pseudaxis)、马鹿(Elaphus canadensis)、原始牛(Bos primigenius)、普氏野马(Equus przewalskyi)、野驴(E.hemionus)、旱獭(Marmota)等。大部分是现生种,大约有30%的种已经绝灭。当时自然条件与目前东北地区情况基本一致。本动物群与同时期华北地区动物群有明显差异,代表当时中国最北部的一个动物地理区。" }, { "instruction": "黄土土壤地层单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个或多个土壤发生层所组成的、其发育程度同当地的全新世土壤相当或更高的、能指示当时地带性气候条件的、在空间上能追索的三维土壤体。土壤地层单位的上界定在土壤体的物理顶面,下界定在下伏黄土母质层的物理顶面。由于黄土层和古土壤层分别代表不同的气候事件,而厚层黄土中一些弱发育的土壤层则代表冷期时气候相对温湿的时期,识别这些次一级的气候波动为在时间系列上建立高分辨率的气候地层奠定基础。" }, { "instruction": "temperature differential power generation,ocean thermal energy conversion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利用海水的温差进行发电。海洋不同水层之间的温差很大,一般表层水温度比深层或底层水高得多。发电原理是,温水流入蒸发室之后,在低压下海水沸腾变为流动蒸气或丙烷等蒸发气体作为流体,推动透平机旋 ,启动交流电机发电;用过的废蒸气进入冷凝室被海洋深层水冷却凝结,再进行循环。据估算,海洋温差能约1 ?×108千瓦。" }, { "instruction": "漂灰化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酸性淋溶的灰化过程和还原性的离子铁、离子锰以及伴生的铁、锰的腐殖质淀积现象。即灰化与漂白二作用兼具,常在热带与亚热带山地的海拔高处出现。其气候特点为冷湿环境,因冷杉与杜鹃等植物残体持水性强,易成还原性环境,导致漂洗作用与灰化叠加。" }, { "instruction": "气象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风、气压、降水、结冰和融冰等气象因素的变化引起的海面涨落现象。无周期性特征,远较天文潮次要,但在某些海区,尤其在浅水海湾或河口地区影响相当显著。如增水和减水时发生水灾,引起海岸淹没和沉积物塌陷、流失,造成巨大破坏。" }, { "instruction": "正地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高出附近地面的地形。如山岭、高地、丘陵、峰林等。许多石油矿床多与穹隆或背斜构造形成的正地形有关。" }, { "instruction": "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属的划分单位,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一个种的所有成员间都非常相像,现代生物学鉴定物种,不仅依据形态特征,而且常常应用生殖隔离、地理分布的概念,即同属一个种的成员之间才能配育,繁殖有生殖育能力的后代。化石种名用双名表示法,写为拉丁文。即先写属名,之后用小写字母表示种名,属名在前,种名在后。如毕克卷转虫写作Ammonia beccarii,拉丁文写为斜体。" }, { "instruction": "卵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直径大于5毫米磨圆度很好的砾石。成分常为石英岩、燧石、碧玉、玛瑙以及各种岩浆岩、变质岩等。俗称鹅卵石。中国第三纪、第四纪砾石层,如著名的南京雨花台砾石层和长沙白砂井砾石层就含有大量卵石。优质玛瑙质卵石是一种宝石原料,石英质卵石可作球磨材料及铺路用。" }, { "instruction": "石丘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相对高度更小的孤峰。孤峰进一步遭受溶蚀、侵蚀,使大面积的平原上只留下个别蚀余残丘,其相对高度更小,只有十数米至数十米。主要分布在广西郁江和浔江谷地,以横县至平南一带为代表。" }, { "instruction": "断块山海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断块山地被海水淹没形成的海岸。以希腊海岸最为典型。" }, { "instruction": "霞石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最初用来表示一类含霞石的玄武质岩石,但现在用来表示基本上由霞石和单斜辉石组成的岩石。它是一种细粒或斑状、甚至为无斑隐晶质的碱性火山岩或浅成岩,成分与霓霞岩相当。一般不含长石。霞石岩常与其他碱性火山岩如白榴岩、响岩等相伴生。" }, { "instruction": "新米斯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目的新米斯一属。壳大,椭圆形至冬瓜形。旋壁由致密层、细蜂巢层及其下一薄而较致密之层共三层组成。隔壁平直。拟旋脊窄而高,发育完善。列孔很多。亚洲中二叠世晚期。中国产于南方中二叠统上部。" }, { "instruction": "阿翁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英国下石炭统的专名,相当于欧洲大陆的狄南统。本统为浅海碳酸盐沉积,含五个化石带,分为杜内阶和维宪阶。阿翁统一名源自英国阿翁(Avon)峡谷,由于该地下石炭统发育而得名。" }, { "instruction": "裂隙充填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充填于基岩裂隙中的各种物质,如由构造作用或风化作用、地下水作用形成的角砾、砂土和石灰华等。裂隙充填物形态不规则,规模很小。大型的裂隙充填物有时就称为洞穴裂隙堆积物。" }, { "instruction": "平直河沉积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顺直河沉积。长度大于河宽很多倍的河流的沉积物。其特点是弯度小,但谷底线弯曲,并且深槽和浅滩交替。沿深槽发生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则发生在浅滩上。" }, { "instruction": "竖井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垂向深井状的通道。深度由数十米至数百米。因地下水位下降,渗流带增厚,由落水洞进一步向下发育或洞穴顶板塌陷而成。底部有水的,叫天然井(natural well)、岩溶井(karst well)、溶井等。" }, { "instruction": "钙芒硝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30%以上的钙芒硝并常有白云石、硬石膏、石膏、芒硝、无水芒硝、粘土及陆源碎屑等混入物组成的岩石。" }, { "instruction": "硬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矿物抵抗外力刻划、压人、研磨的程度。通常是依据它刻划另一矿物表面的能力来量度。目前使用的硬度计是德国莫氏(F.Mohs)所建立的,表现的是各级矿物硬度的相对顺序,而不是绝对硬度的等级。摩氏硬度计定义,滑石硬度为1.金刚石硬度为10,中间依次为:2.石膏;3.方解石;4.荧石;5.磷灰石;6.长石;7.石英;8.黄玉;9.刚玉。硬度低于5.5的矿物,其表面可用小钢刀刻划;硬度为2.5或低于2.5的矿物可用指甲刻划。因此在野外可利用指甲、小钢刀来代替硬度计。" }, { "instruction": "竞争排斥原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假说,认为在一个系统中两个生态位相同的物种不能够依赖一种相对于其需求来说稀少的资源而得到共存。" }, { "instruction": "新洞洞穴堆积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更新世萨拉乌苏期。新洞即周口店第4点几个被堆积封住的石缝,其基岩为奥陶纪灰岩。洞内堆积物为黄色亚粘土和角砾,其中夹3~4层石灰华。底部有条带状灰烬,含少量哺乳动物化石,堆积物倾向北西,倾角均大于10°。新洞人齿冠特征,基本上介于北京猿人和山顶洞人之间。新洞人(Xindong Man)的发现给北京猿人到山顶洞人间增添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中间环节。所含哺乳动物化石比较丰富,主要有Macaca robusta,Coelodonta sp.,Myospalax wongi,Sus cf. lydekkeri,Megaloceros pachyosteus, Lepus cf. wongi等,代表新洞堆积出现的属种有Sciurotamias davidianus,Cervus elaphus等,这些化石是更新世晚期的代表。还有一些是从第四纪早期到晚期的种属。孢粉组合中适应于温暖气候的阔叶林有Fagus,Moraceae,适应广泛气候条件的阔叶林有Cupressaceae,草本植物有Leguminosae,Gramineae等,说明当时新洞人生活在温和偏暖多树的灌丛草原环境中。洞穴灰烬层的14C测年结果大于4000年,用铀系法对3~7层骨化石测定年龄为13.5万~17.5万年。" }, { "instruction": "原直翅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昆虫纲已绝灭的一目。翅脉完整,无凸、凹脉的交替,一些科中无MA脉,各条主脉基本独立。前后翅形状、脉序相似。前翅膜质,有些为革质,膜质翅被有毛片,部分种翅的特定部分有明显的刚毛;脉之间有原脉网或与横脉连成不规则或有规律近垂直的交叉网,强烈弯曲的CUP脉将臀区与臀前区分开;一些前翅有明显的斑点或表面显著加厚。后翅膜质,臀区不显著伸长形成突出物;RS脉发自翅基,M脉和CUA脉主干愈合;CUA脉不明显。触角明显且长,分节;有头部化石的几个科显示头小,下口式;前胸背板通常发达,有些极度延长成刺状,无背板侧叶;疾走足,有些科的前足为捕捉式;腹部长度中等,尾须明显,通常小。有关幼虫的资料很少,触角和尾须发育很好,大部分为陆生,也有一些为水生。石炭纪—三叠纪。" }, { "instruction": "甲基化过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金属和类金属与甲基结合生成甲基化合物的过程。甲基化合物具挥发性,可以蓄积在细胞中,对高级生物的中枢神经系统有毒害作用。可被甲基化的金属和类金属主要有Sn、As、Te、Se、Pd、Pt、Au、Hg和Pb等。该过程大都有生物参与。" }, { "instruction": "东部地区古红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中国东部的古红土,分布在大地形的第三梯级上,因东部在新近纪后期,不适易红土形成,而早期的又多被埋藏,所以分布很少。如在太行山东麓的扇形地上有出露,有些仅在钻孔岩心中可见到。" }, { "instruction": "鞍山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新太古代。出露于辽宁东部和吉林南部,为深变质岩系,是主要含铁岩系。本群厚度巨大,自下而上分为茨沟组、大峪沟组和樱桃园组。顶部被辽河群浪子山组底部砾岩(炮台山砾岩)不整合覆盖;在东鞍山,樱桃园组又不整合覆盖在28亿~29亿年的东鞍山花岗岩之上。本群有多组同位素年龄数据,黑云变粒岩中锆石UPb年龄25亿~27亿年,斜长角闪岩全岩SmNd等时线年龄为27.2亿~27.3亿年,侵入于本群的弓长岭花岗岩年龄为25.1亿~25.2亿年。据此推断本群形成年龄为25.2亿~27.3亿年。" }, { "instruction": "斜黝帘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与黝帘石是Ca2Al3[Si2O7][SiO4]O(OH)的两个同质多象变体,单斜晶系。与绿帘石组成完全类质同象系列;性质与绿帘石相似。惟颜色较浅。产状相同于黝帘石。" }, { "instruction": "硅铝层断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切穿硅铝层,但并未明显进入硅镁层的断裂。一般无基性、超基性岩活动,但中、酸性岩浆活动往往是一个重要的特点,如我国东南沿海的丽水—海丰深断裂。" }, { "instruction": "海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球上围绕大陆和岛屿的广阔连续的咸水水域。“洋”是海洋的主体,具有独立的海流系统,水温和盐度不受大陆的影响;“海”是海洋的边缘部分,水温和盐度则受大陆的强烈影响,并无独立的海流系统。世界海洋的总面积约36106万平方千米,占地球总面积的70 ?%,约等于陆地面积的2 ?倍,平均水深3795米。从海岸到大洋依次出现大陆架、大陆坡、大陆隆、海沟、深海盆地及洋中脊等地形单元。通常把海和洋的底部分别称为海床和洋底。海洋底部约5%为浅海沉积物,15%为半深海沉积物,80%为深海沉积物。海水有波浪、潮汐、海流等运动形式。海洋的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其亏损的水量主要由大陆径流补给。在河流流入海洋的过程中,海洋地形断面示意图1.大陆架; 2.大陆坡; 3.海底平原; 4.海沟; 5.深海丘 陵;6.大洋中脊从大陆携带大量溶解和固态物质到海洋,不断改变海洋物质的组成和性质。根据海洋环境和生物群,可将海洋划分为潮间带、浅海带、半深海带和深海带。海洋底部主要由玄武质岩层构成,其上由沉积物覆盖。浩瀚的海洋是一个巨大的宝库,海水即为取用不尽的资源,其中已发现80多种元素。海水可以淡化饮用,还有取之不竭的动力资源。海底的矿产资源极其丰富,能开发利用的达20多种,最主要的是石油和天然气。海洋生物资源也极其丰富,世界动物蛋白质的40%来自海洋生物。" }, { "instruction": "构造型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具有共同组合形态特征、构成一定标准型式的构造体系。标准构造型式的建立,首先要查明各组成部分之间的成生联系,即它们必须具有重现性、同时性、统一性和再现性。每一构造型式反映特定的外力作用方式和地应力场特征,依据动力作用方式和构造形态组合特征,已发现者可分为三大类,即纬向构造体系、经向构造体系和扭动构造体系;扭动构造体系又可分为多字型构造、山字型构造、棋盘格式构造、入字型构造及旋扭构造等。" }, { "instruction": "高水位体系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高位体系域,是层序发育晚期的沉积体系域。通常分布于陆棚之上,其内部准层序组在向陆方向上超于层序底界面之上,而在向盆方向则下超于海进体系域或低水位体系域之上。高位体系域内部又可分为早期高水位进积复合体、晚期高水位进积复合体以及末期高水位近陆表复合体。早期高水位进积复合体,以向上向盆构筑的反S型进积地层形式为特征;晚期高水位进积复合体,则以向盆构造倾斜进积地层形式为特征;末期高水位近陆表复合体,则以在海平面相对停滞时期形成的河流沉积为特征,多发育暴露和剥蚀等沉积构造。" }, { "instruction": "振动塌陷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地振动作用而引起的塌陷称为振动塌陷。振动塌陷的振动力主要来自于能产生比较强烈振动作用的自然现象或人为活动,如地震、爆破、火车和重型车辆的行驶以及岩溶中水位的剧烈震荡等。这些振动作用在岩土体中所产生的破坏效应主要包括破裂位移、压密下沉、振动液化、塑流变形,从而产生振动塌陷。在各种振动塌陷中,破坏性最大的是地震波造成的溶洞、土洞或土层的塌陷,极易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如1556年陕西关中8级大地震造成黄土塌陷,“压死官吏军民报奏有名者83万有奇,其不知名未经报奏者不可数计。”现在最常见的振动塌陷是在铁路沿线,火车行驶产生的振动作用经常造成塌陷,使其成为威胁铁路安全的主要灾害之一。如铁路贵昆线K586~K612间26km长的路段为覆盏型岩溶发育区,地表有许多漏斗状洼地,1974~1980年沿线路基发生多次塌陷形成38个塌陷坑,沿线铁路和车站安全均受到威胁。" }, { "instruction": "甘陶河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古元古代。主要分布于河北甘陶河流域和赞皇、内丘两县西部地区,行唐、曲阳也有零星出露。为浅变质岩系,为一套浅变质的长石石英砂岩夹板岩、千枚岩及大理岩、白云质大理岩和变火山岩。变质程度属低绿片岩相。大理岩含叠层石。" }, { "instruction": "冰缘黄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冷黄土。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冰川风对冰碛物、冰水沉积物和冻融堆积进行吹蚀,使细颗粒的粉砂及粘土等远扬而堆积于冰缘地带,形成的黄土。冰缘黄土可以覆盖在冰缘地带不同成因、不同高度和不同形态的冰前地貌及沉积层之上。" }, { "instruction": "悬弧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弧的左右存在着同一个多边形且弧上至少有一个不连于任何其他弧的弧叫悬弧。常用来表示非正常闭合的多边形。悬弧并不总是错误的。如可用来在街道图中代表死胡同。" }, { "instruction": "古土壤考古研究法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利用考古方法研究古土壤,并作出一定范围内的可靠说明。如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位于深厚的网纹红土层中,发掘后可见被扰动的网纹红土经2400余年后,除被人为破碎再经压实以外,其色泽与红、白部分的清晰度以及质地与酸度等,几无变化,说明它在一定环境里的稳定性。又如浙江北部桐乡罗家角遗址,说明由湖泊演变的沼泽泥炭土与水边不同文化层内带潜育性的旱地土壤,性质有明显差异。从而说明了长江三角洲地区,两种埋藏古土壤的一般性质。" }, { "instruction": "少林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发生在晚前寒武世的一次构造运动。在河南省嵩山地区寒武系下统辛集组底部砾岩呈角度不整合覆于新元古界五佛山群何家砦组和马鞍山组之上。典型剖面见于嵩山少林寺附近。其发生时间距今约7亿年左右。此运动仅在少林寺地区见角度不整合,其他地区均表现为平行不整合或逐渐过渡关系。" }, { "instruction": "海洋-大气相互作用 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海洋和大气间存在着的持续的动量、热量和物质的交换,这种彼此互为影响的过程称为海洋-大气相互作用。是现代海洋学重大研究课题之一。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海-气相互作用的模式及其理论,透过海-空界面的物质的迁移和循环等。" }, { "instruction": "部门自然区划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在考虑自然地理环境综合特征基础上,依据某一组成成分地域分异规律而进行的区域划分。如地貌区划、气候区划、水文区划、土壤区划、植物区划、动物区划等。与综合区划不同,它是以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组成成分为对象,如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动物等。按区划的目的,自然区划中有各种实用自然区划,如公路自然区划、建筑自然区划、农业自然区划等。实用自然区划的特点是自然、技术、经济三方面的结合,目标明确,实践用途较大。" }, { "instruction": "环境区划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根据特定区域环境系统的结构特征及其空间,分异规律,结合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条件,按照一定的准则和指标体系把该区域的环境空间划分为若干不同的地域单元的一项综合性的环境分类活动。为多种环境规划工作提供基本依据。区划的基本准则包括:区域在自然地理上的空间差异性、人类生态系统的稳定度、经济与科技文化的发展水平和现有的行政区域划分。" }, { "instruction": "阿德雷德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译阿德莱德系。分布于南澳弗林特斯山脉,为前寒武纪阿德雷德地槽内的沉积岩系。自下而上划分为卡兰纳层、贝拉群、翁贝拉塔纳群和威尔彭纳群。同位素年代范围从11(或14)亿年到5.7亿年。与下伏结晶基底为不整合关系,与上覆寒武系豪克尔群呈剥蚀不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老年期地形土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形特征是坡度平缓、地势开阔、河曲高度发育、侵蚀微弱。在长期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发育的土壤即为老年期地形土壤。其特点是土层深厚,剖面发育良好,常显地带性特征,土壤类型较壮年期显得均一。在接近大平原的波状丘陵或近期强烈抬升、尚未受明显切割的准平原上的土壤均属此类型。" }, { "instruction": "景观地球化学类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不同自然条件下,景观的化学组成及其形成因素组合归类的一种地球化学特征的概括。组成景观各要素的化学成分主要通过大气迁移和水迁移过程而紧密联结在一起,其中以酸碱条件与氧化还原反应对元素的景观地球化学分异影响最大。据此,彼列尔曼(A.I.Perel’man)以共同存在于水中的空气迁移元素和水迁移元素的一定组合为特征,把后生过程的景观地球化学划分为13个基本类型:硫酸型、酸性型、中性碳酸盐型、氯化物-硫酸盐型、石膏型、苏打型、无碳酸盐潜育型、苏打潜育型、盐渍-硫化物型和苏打硫化氢型、碳酸盐潜育型、盐渍潜育型、石膏潜育型。它们适用于土壤、风化壳、大陆沉积物与含水的深层变质带等自然体,不过在不同自然体中其代表性的地球化学类型不同。" }, { "instruction": "analysis of paleosol’s profile influenced by the climate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通过古土壤剖面研究,恢复或判断古土壤形成时的气候演变或成土环境。当气候变旱时,土壤剖面上的淋溶深度变浅,则深层出现的淀积物,如粘化层、盐渍层或钙积层等系为历史时期的残遗物;干旱后地下水位下降,则表层土壤中的沼泽化腐殖质层或高含盐量盐渍层系过去湿润时期的残遗物,即所谓“残余沼泽土”或“ 残余盐土”;在干旱环境中,剖面中的物质移动与矿物风化极少,所以如出现酸性粘化层或脱盐较彻底的土层,也多半是过去形成,这在中国西北干旱区实例甚多,它是分析古土壤的有效手段。当气候变向湿润时,土层里也可残遗过去干旱环境中的古土壤残迹,例如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下蜀黄土中的砂礓,分布普遍,这是一度气候十分干旱时形成的。" }, { "instruction": "尼欧可木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是欧洲下白垩统的一个阶。位于侏罗系波物兰阶之上,白垩系阿普特阶以下,与英国的韦尔登阶(Wealden)大致相当。尼欧可木阶的范围包括贝里阿斯阶、凡兰吟阶、欧特里沃阶和巴列姆阶,这些阶曾被称为亚阶。有一种意见主张尼欧可木阶不包括巴列姆阶。尼可木阶一名源自瑞士的瑙夏太尔(Neuchatel)的拉丁名尼欧可木(Neocomum)。" }, { "instruction": "巨翅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昆虫纲已绝灭的一目。体中型。前后翅相同,主要的纵脉完整,凸、凹脉交替;原脉网很少出现,横脉发育很好,翅边缘透明,或许有斑点;SC脉和R脉十分靠近,并且靠近前缘。仅知道几个属的身体结构特征,与古网翅目极其相似:头小;触角刚毛状,长度中等;吮吸式口器;足和腹部柔软,尾须非常长,通常长于身体。幼虫具有与成虫一样的吮吸式口器,无气管鳃和其他水生特征。石炭纪—二叠纪。见于宁夏。" }, { "instruction": "香港菊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头足纲菊石亚纲的一属。壳半外卷,厚盘状。旋环横切面近长方形。腹部穹圆,具浅的腹沟。壳的侧面有单一及二分的粗肋,在腹部中间中断,形成光滑的浅腹沟。缝合线不详。产于中国广东下侏罗统。" }, { "instruction": "海槽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舟状海盆。比海沟浅而小,两侧斜面较缓,具“U”字形剖面呈长椭圆形的深海凹地。如东海的冲绳海槽、日本西南的南海海槽,底部大都有较厚的沉积物。一般认为是由海沟受沉积物充填而逐渐形成的,但板块构造说认为是海底二次扩张断陷而成。" }, { "instruction": "蝴蝶效应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混沌性系统对初值有极为敏感依赖性的形象化术语。上世纪60年代初美国著名气象学家洛仑兹发现,数值天气预报模式计算中细微差异的初值输入,可能很快增长为面目全非的输出,他夸张地形容:亚马逊热带雨林中一只蝴蝶煽动翅膀所产生的微弱气流,将在大气中随时间增长,两周后甚至可能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引起一场龙卷风。这种对初始条件极为敏感依赖性的现象就被称为蝴蝶效应。它的意义更在于,以后的研究证明,这种差异并不完全是计算误差引起的,而是一切非线性复杂系统的秉性,导致在临界性条件下,复杂系统将呈现混沌性行为,即在确定性动力系统中可能存在内在的不可预测的随机解。这也意味着精确的数值模式天气预报存在一个可预报期限(仅指对这种预报方法)。蝴蝶效应的发现和研究极大地推动了复杂系统的研究,同时也被引进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其他领域的研究中。" }, { "instruction": "冰盖消融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雪线附近年降雪量等于年消融量,雪线以下全年冰雪的补给量小于消融量,成为冰盖消融带。" }, { "instruction": "火山喷发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火山喷发出来的物质。按物理性质分为气体、液体和固体三类。气体中主要是水蒸气,一般占60%~80%。液体产物称为熔岩,按成分有超基性、基性、中性、酸性及碱性等不同类别。一般基性熔岩组成的火山,其熔岩溢出量大;酸性熔岩组成的火山,熔岩溢出量小。固体产物有火山灰、火山砾、火山渣、火山弹等。爆烈式火山的固体喷发量巨大,有时可达数千万甚至数亿立方米。" }, { "instruction": "树枝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假化石的一种。一种树枝状的薄膜,很像苔藓和藻类的印痕,但并非植物的遗体或遗迹,而多为锰的氧化物结晶,不是化石。树枝石常见于岩石层面或节理面上,且常沿节理面转折,与化石的保存情况也不相同。" }, { "instruction": "氟碳钡铈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Ba(Ce,La)2〔CO3〕3F2,含Ce2O3,La2O3各约25%。六方晶系。晶体呈短柱状。无色透明至蜡黄色。玻璃光泽。硬度4.5。解理平行底面{0001}完全。断口贝壳状。密度4.3克/厘米3。易溶于盐酸中。产于霞石正长岩的伟晶岩脉中。是提取铈、镧等稀土元素的矿石矿物。" }, { "instruction": "地震强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震能量的大小,用震级来表示;地震影响的大小,用烈度来表示;地震烈度不但和地震能量有关,而且和震中距离、震源深度、地质条件等因素有关。" }, { "instruction": "热带岩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湿润的热带地区发育的岩溶。因其具有岩溶发育的最高水分有效性,地表与地下岩溶均强烈发育。这是由于:①溶蚀速度较快。②植被繁密,同时微生物作用强烈,植物腐殖质分解完全,使土壤空气中所含二氧化碳较高,增加岩溶发育的强度。③年降水量大,常达1500~2000毫米,且多是暴雨。降雨强度大,故溶蚀率高。此外由于暴雨多,使河流泛滥,特别在有外源水的条件下,地表河旁蚀作用强,加强了岩溶作用。④从古地理看,温带地区第四纪气候变化大,有的地区还受过冰川作用影响。当有冰川覆盖时,岩溶作用缓慢,冰川作用还能破坏原有的地表岩溶形态。而热带则除个别高山外,在整个第四纪从未遭受过冰川覆盖。因此热带地区,岩溶发育强烈,而且由于雨量、雨强都大,常有流水岩溶及土下溶蚀的积极作用,形成独特的峰林地形和峰丛地形、大型漏斗和槽谷。由于热带地区岩溶水较快地达到饱和,因此大量的钟乳石,尤其是大量的洞外钟乳石,也是其特征之一。" }, { "instruction": "伊利诺伊冰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北美更新世的一个冰期,约始于11.5万年前,是雅莫斯间冰期后的一个冰期,约与欧洲阿尔卑斯地区的里斯冰期、北欧的萨埃尔冰期相当。" }, { "instruction": "查尔斯王子山脉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位于东南极麦克?罗伯逊地,包括阿托斯岭、波尔朵斯岭和阿拉米斯岭。这些山连同其他散布的山脉一起形成了长约260海里的弧,从北面的斯塔莱特山附近一直延伸至南部的古德斯皮德冰原岛峰群。1946~1947年由美国海军“跳高行动”队飞行人员从远距离进行过首次观测和摄影,1954~1961年有几支澳大利亚南极考察探险队在此作过考察,1956年由澳大利亚南极名称委员会以对英国王位有确定继承权的查尔斯王子命名。" }, { "instruction": "深红银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硫锑银矿。成分Ag3SbS3,含Ag 59.76%。三方晶系。晶体呈短柱状;集合体常呈粒状。黑红色。条痕暗红色。金刚光泽。硬度2~2.5。解理平行菱面体{1011}中等。密度5.77~5.86克/厘米3。见于铅锌银热液矿床中,往往为热液过程最后形成的矿物。是炼银的矿石矿物。" }, { "instruction": "高山深谷型岩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由溶蚀侵蚀作用形成的岩溶地貌。在碳酸盐岩分布的高山地区,相对高差达千米以上,呈高山深谷地貌;在较高部位常有早期岩溶现象存在,近期岩溶发育微弱,河谷地带有岩溶泉水出露。珠穆朗玛峰地区、巴颜喀拉山地区这种类型的岩溶地貌比较发育。" }, { "instruction": "淋巴癌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发生于淋巴系统的肿瘤,可分为巨滤泡性淋巴瘤、淋巴肉瘤、何杰金氏病和网状细胞肉瘤四类。多见于颈部、纵膈、腹腔淋巴结、扁桃体、鼻咽部、脾脏、胃、小肠等处。多发生于年轻人,并有一定的地区性分布。全球以非洲东部发病率最高,当地称伯基特肉瘤;在欧洲以何杰金氏病最为多见,几乎占淋巴癌二分之一以上。症状为发热乏力,食欲下降,体重减轻和大量出虚汗等。治疗可采用化学药物、中草药、放射或手术等综合措施。早期患者治愈率达50%以上。" }, { "instruction": "假结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于风化作用形成的似结核状的岩石团块。当岩石遭受风化时,往往产生几组交叉的裂缝把岩石分割成许多小块,然后外来的氢氧化铁溶液沿裂缝渗入,溶解岩石,于是被分割的岩石小块变成外表被褐铁矿包围的圆球状假结核。" }, { "instruction": "鸟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脊椎动物亚门的一纲。体被羽毛,恒温,卵生。前肢翼状山东鸟,偶有退化者。多善飞翔。心脏具二心室二心耳。骨壁较薄,骨内常具空隙,内充气体,以利飞翔。鸟类种属很多,遍布全球。最早的化石发现于晚侏罗世。由于其营飞翔生活和骨骼较脆弱,故不易保存为化石,完整化石则更少。传统分类系统可分为古鸟亚纲(Archaeornithes)及新鸟亚纲(Neornithes)。古鸟亚纲仅一目(始祖鸟目)一属,新鸟亚纲分为齿颌次亚纲(超目,Odontognathae)、古颌次亚纲(超目,Palaeognathae)和今颌次亚纲(超目,Neognathae),还有人分出楔翼超目(仅含企鹅目),中国发现重要的鸟类骨架、骨骼、鸟卵及羽毛化石,其中有些骨架化石保存完整,如山东临朐山旺中新世的山东鸟(Shandongornis)等。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辽宁西部晚侏罗世及早白垩世地层中发现很多鸟类化石,有古鸟类的孔子鸟、华夏鸟及今鸟类的朝阳鸟等,数量多,类型丰富,保存较好,非常珍贵。同时在南美、西班牙、澳大利亚、亚洲、北美、马达加斯加岛发现了一批反鸟类化石建立了反鸟亚纲。这些化石填补了鸟类演化上的许多空白,对研究鸟类起源及早期演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解决有关地层时代问题提供了脊椎动物化石依据。根据古鸟类研究的成果近年来鸟的系统分类也有较大的变化。" }, { "instruction": "啮虫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代表种书虱,啮虫。小型淡色的昆虫,书本、纸张的害虫。化石出现于二叠纪,中国最古老化石发现于辽西中侏罗世地层。现生有300属4700余种,中国有120属585种。" }, { "instruction": "度假旅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现代旅游产品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重视自然生态和景观环境方面的建设与管理,度假活动与观光、游览、体育、健身、文化娱乐及商务贸易活动相互结合,使度假旅游从传统的静态休憩向多样化和参与性转变。度假地向游客提供廉价、方便和质量上乘的生活服务,设施主要有酒吧、茶座、咖啡馆、日夜餐厅、宴会厅,有条件的还配有电影录像厅、舞厅、健身房、游泳池、高尔夫球场等各种游乐设施。随着双休日的实行,周末度假旅游正在兴起。其特点是:①活动半径约300km,出游时间为1~2d的短途旅游;②消费以经济实惠型为主,多为工薪阶层;③旅行方式以家庭、朋友、情侣等散客;④旅游活动内容多样化;⑤要求安全的环境和高质量的服务。1 936年巴特林在英国斯克尼斯开创由许多度假村组成的度假营地。中国度假旅游产品的大规模开发建设.是以1 992年10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在辽宁大连金石滩、山东青岛石老人、江苏无锡太湖、江苏苏州太湖、上海横沙岛(后改为上海佘山)、浙江杭州之江、福建武夷山、福建湄州岛、广东广州南湖、云南昆明滇池、海南三亚亚龙湾、广西北海银滩等12个地区试办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为标志的。以上分布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或沿湖地带,偏向于水体旅游度假活动。目前,我国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部分省级旅游度假区主要满足海内外度假需求,海滨度假地主要满足暑季休假休闲需求,城郊旅游度假设施主要满足双休日需求。今后,我国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将瞄准国际水平,争取建设成为国际上有影响的度假胜地;海南热带海岛海滨度假地,加快高档次度假设施建设,以吸引欧美、中东及日、韩游客;为配合西部大开发,分流东部海滨度假旅游的压力,青海、甘肃、新疆、黑龙江将成为暑季旅游新的热点地区;其他地区借助环城市带的山间、湖畔、林地、温泉等具有区位和资源优势的旅游度假地,以形成度假产品的多样化;开展分时度假等旅游经营新方式。" }, { "instruction": "斜辉橄榄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富橄霞斜岩。含霞石辉长岩的变种,含丰富的橄榄石,其含量超过其他三种矿物,即辉石、拉长石和少量霞石的总和。地方性名称,该术语源自苏格兰达尔梅灵顿附近的凯尔(Kyle)地区。" }, { "instruction": "铁铝化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热带、亚热带地区土壤矿物强烈分解后,形成并积聚次生氧化铁、铝的作用。其内容包括铁质化作用与富铝化作用,是砖红壤与红壤等土壤形成过程的具体表现。近期的《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将铁与铝的富集结合起来,列为分类依据。" }, { "instruction": "地洼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活化区(activated (activization,mobilized) region)。指地台活化并经受强烈构造岩浆活动的地区。是与地台区性质对立、与地槽区有别的一种新型的活动区,为与二者并列的一级构造单元,通称第三构造类型。它为地洼学说建立了基础,并为其核心组成部分。它的特征是在形成过程中,主要在激烈期,地壳水平运动占主导地位,由于拱曲、褶皱、断裂作用强烈而出现反差强度大的构造起伏,形成波距小、差异升降速度及幅度大的短带状隆起,名地穹;其间介以相对下陷的短带状盆地,名地洼。其最明显的识别标志是强烈造山作用而形成盆山相间的构造、地貌,其中充填有地洼沉积(见图),由地洼沉积层组成的代表构造层,叫地洼构造层。其他识别标志为:①若构造层发育齐全,可有三层结构,地洼构造层一般在地台及(或)地槽构造层(褶皱基底)之上,但有时直接在前地槽构造层(结晶基底)之上;②沉积建造特点为岩性、岩相、厚度变化大,物质粒度分选性差、圆球度低,山麓相、山间河流相、湖相等陆相为主(偶夹海相层),间断性韵律强,具假磨拉石建造;③大多岩浆活动强,在华夏型地洼区以中酸性占优势,活动总顺序一般地由中酸性到基性;④具有局部接触变质及动力变质(尤其断裂变质)作用;⑤断裂发育,褶皱主要为宽展型、短线状,早、中期多压性断裂及其断陷盆地,晚期多转变为张性;⑥地貌反差大,有高原(山)深盆(谷),新构造运动强,可发生强震,偶有近期火山活动。可从不同角度将地洼区划分为多种类型。Ⅰ.地槽构造层;Ⅰ1.前期亚构造层;Ⅰ2.后期亚构造层;Ⅱ.地台构造层;Ⅲ.地洼构造层;X.前地槽构造层;γⅠ.地槽岩浆岩一部分;γⅡ.地洼岩浆岩一部分。虚线代表前一阶段构造层被剥蚀部分【构造岩浆活化区】region of tectonomagmatic activation活化区、地洼区的同义词。源自“构造岩浆活化”说,为地洼学说的一个分支,因其首倡人前苏联的谢格洛夫的研究偏重构造和岩浆故名。但此区所强调的主要是叠加的构造现象和岩浆现象,而强烈的岩浆活动(特别是火山活动)主要见于优地洼区,故通常不包括渺地洼区。谢格洛夫则把广义的活化区分为自治活化区与反射活化区,前者相当于地洼区,后者强烈的构造岩浆活动则是受邻侧的活动区(如地槽区)影响所致。" }, { "instruction": "correct name,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拉丁文nomen rectum(缩写nom.rectum)一个植物分类单元的正确名称,相当于国际动物命名法规的有效名称。" }, { "instruction": "特化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专化种。利用有限范围的栖息地或资源的物种。" }, { "instruction": "地貌组合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成因和分布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一组地貌类型,如山岳冰川地貌组合,黄土地貌组合、喀斯特地貌组合、海岸地貌组合、沙丘地貌组合等。" }, { "instruction": "裸鳃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腹足纲后鳃亚纲的一目。成体多无鳃及外套腔,但有的具次生鳃。螺壳小,呈杯状或耳状,通常十分退化,或全无壳。多见于现代海洋,化石少,最早出现于古新世。" }, { "instruction": "土地利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人类为了一定目的,根据土地的自然特点、社会经济条件和社会制度,而对土地进行使用、保护和改造。因为地形、土壤、气候等自然因素的不同,土地利用也是不同的;自然条件相同,但由于距离城市或经济中心远近不同、交通运输条件的不同,土地利用的方式和利用的效果也会有较大的差异。为此土地利用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重要工作。广义的土地利用包括农业用地、工业用地、交通用地、城镇用地等利用方式;狭义的土地利用仅指农业土地利用。" }, { "instruction": "聂聂雄拉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早侏罗世至中侏罗世。分布于西藏南部珠穆朗玛峰地区的吉隆、定日、岗巴一带。命名地点在藏南珠穆朗玛峰地区南部聂聂雄拉附近。为海相沉积,主要为石灰岩、石英砂岩夹页岩,厚2420米。下部含菊石Schlothemia,Sulciferites,Gleviceras,有孔虫Orbitopsella,Rhapidionina等,属下侏罗统;中部含双壳类Camptonectes lens,Goniomya cf.trapezocostata等,在较高层位中含菊石Dorsetensia,Witchellia等属,为中侏罗统下部;上部仅在较高层位中发现菊石科Macrocephalitidae,属中侏罗统上部卡洛维阶。本群与下伏三叠系呈整合接触。后人将中、上部分出建立聂聂雄拉组,将下部建立普普嘎组。" }, { "instruction": "晶体结构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结构晶体学。结晶学的一个分支。研究晶体内部结构中质点排布的各种规律和晶体结构的具体测定,以及实际晶体结构的不完善性。它对从根本上阐明晶体的一系列现象和性质起着重要的作用。" }, { "instruction": "新构造类型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反映新构造类型的图件。通常选用一定的图例符号,将区内出现的各种类型的新构造,按照它们的实际位置,准确地标注在图上。这种图不仅能全面反映区内新构造类型及其分布状况,而且还反映了它们彼此间的内在联系。在小比例尺的区域性或全国性图件上,常采用分区办法来表示新构造基本类型,如中国新构造类型分区图。" }, { "instruction": "苏库洛克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为西昆仑山北坡的青白口系地方名称,分布于新疆英吉沙、叶城等县以南西昆仑山北坡。为细碎屑岩及碳酸盐岩,含叠层石Baicalia f.,Jacutophyton f.,Gymnosolen f.,Linella f.等。" }, { "instruction": "撒丁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史蒂勒(H.Stille,1924)创名。显生宙造山运动之一,发生于寒武纪末期,由意大利撒丁岛(Sardegna I.)古称(Sardinia I.)得名。" }, { "instruction": "褶纹球接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三叶虫纲球接子目的一属。头部及尾部等大,近圆形。头鞍圆锥形,头鞍前叶近三角形,头鞍后部两旁分为两个小基底叶。尾轴三角形,中部具大的中瘤,尾缘无刺。壳的表面有沟纹或小点。中寒武世,亚洲、欧洲及美洲。中国产于南方及西北中寒武统。" }, { "instruction": "赣西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赣西石炭系上统壶天群(黄龙灰岩)与泥盆系之间,缺失下石炭统而形成的假整合所代表的构造运动。泥盆系无化石。在吉安等地与元古界为不整合接触。推测在壶天群沉积之前,至少经过长期侵蚀,或数经沧桑之变。" }, { "instruction": "河成沙纹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规模极小的沙波。" }, { "instruction": "贝壳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蛤蜊堤。海岸带淤泥质海岸平原上,由海生贝壳碎屑和细砂、粉砂组成的一种滨岸堤。反映具有粉砂底质、水清而咸,以波浪潮汐作用为主的有利于贝类生长的海湾环境。中国自天津附近东至海边沙泥质平原上有四条很长的贝壳堤,沿与渤海湾现代海岸大体一致的方向自北而南分布,是古黄河远离天津入海时形成的渤海湾古海岸线的遗迹。也是海岸线后退的重要标志。" }, { "instruction": "加丹加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非洲刚果(金)加丹加省境内的昆代隆古山(Kundelungu Mts.)地区确定的新元古代褶皱运动。运动发生在昆代隆古统沉积之后,距今780~650百万年前。这一运动可能波及范围甚广,除非洲中部外,现今的澳大利亚、斯里兰卡、印度以及南美洲都有这一运动的迹象。中国的晋宁运动和俄罗斯西伯利亚的贝加尔运动时限可能与加丹加运动相当。" }, { "instruction": "土地调查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对一定时间和地点下的土地资源及其利用状况进行的调查。调查方式一般可分为:①土地普查。在全国或较大范围内进行全面调查,查明在某一时点或一瞬间的土地数量、质量及其利用状况;②土地重点调查。一种非全面性调查,即在拟调查单位中选择一部分具有代表性的重点单位进行调查;③土地抽样调查。按随机原则在用地单位总体中选取一部分单位为样本进行调查;④土地典型调查。在拟调查单位中选择若干典型单位进行深入的、系统的调查。通过土地调查可以从整体上认识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 { "instruction": "震后效应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主震发生以后,为调整地震所造成的新的不平衡而出现的各种现象。地震是地下的岩石破裂或沿原有断裂面发生位置错动。在一次大地震后,地下岩石的相对位置产状发生剧烈的变化,需要重新调整以达到新的平衡,这时还会继续产生一系列小的破裂和位移;地壳中的应力状态也继续在变化:如因而在大地震后发生一系列余震,地下水及地形变化和其他地球物理场不同于平常的变化等。这些变化有时和地震的前兆很相似,但反映的地震趋势却相反。" }, { "instruction": "密近双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子星相距很近,以致于一个子星的结构和演化受另一个子星的影响,这种双星叫密近双星。一般把分光双星和测光双星(包括食双星和椭球双星)统称为密近双星。" }, { "instruction": "和州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和州灰岩。时代属早石炭世大塘期晚期至德坞期早期。分布于宁镇山脉、安徽和县、巢县、马鞍山等地。命名地点在安徽和县地区。为浅海相碳酸盐、泥质沉积,以黄灰色薄层泥质灰岩为主,含珊瑚Yuanophyllum kansuense及腕足类Gigantoproductus giganteus等。厚约10米。与下伏高骊山组呈整合接触。在和县及南京天宝山含Eostaffella及Endothyra ishimica。" }, { "instruction": "康滇古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呈南北方向分布于中国川西至滇中一带范围,地表出现大量元古宙变质岩系,黄汲清(1945)曾称为康滇地轴。古地理面貌上自震旦纪以来经常呈窄长的陆地或岛链状态,成为扬子海西侧(现今方向)与古特提斯海洋之间的正性隆起单元。康滇古陆起先是由大约10亿年前发生的一次强烈造山运动(晋宁运动)所形成的—个褶皱山系。它的范围在古生代以至三叠纪期间屡有增减,有时扩大到和东南面的黔桂古陆或东面的黔中古陆,有时则被较大海侵阶段的海水所覆盖而大部沉没,但仍呈现相对的水下隆起状态。" }, { "instruction": "人种外貌差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不同人种在体质形态上有许多差异。肤色有白色、黄色、褐色、棕红色和黑色等,详细划分可分为32种不同色调。眼色由虹膜中黑色素分布区域和数量多少决定,有黑褐色、褐色、浅绿色、灰色、天蓝色等,并可详细划分为12~16级。发色包括灰金黄色、浅金黄色、金黄色、深金黄色14种黄色调;棕色有6种色调;黑棕色及火红色各有6种色调,发色共有32种色调,有专门的带实物的发色表可供对比。头发的形状可分为直发、波状发、卷发三大类,其下又分为硬直、平直、微波、宽波、窄波、微卷、松卷、紧卷、松螺旋卷和紧螺旋卷等。髭须可根据多少分为五级(见图);极少(髭须不相接、耳前极少;少(髭须在口角相连、耳前至下颌角亦有但不与下颌的须相连);中等(髭须相连、两侧耳前连接成带但面颊部极少);多(髭须相连但颊部不浓密);极多(十分浓密包括颧骨以下的面颊部)。鼻部包括鼻梁、鼻尖的形态和鼻翼部的宽窄和突度等。唇可根据上唇皮肤部的突度、红唇的厚薄和外翻程度等区分为多种类型。头形(颅形)是从顶面观察时颅骨的形态,大体上前后为长、左右为宽,可有长头型(颅宽颅长比小于70)、短头型(颅宽颅长比大于80)等7个级别。面形可形象化的分为方形、倒梯形、圆形、椭圆形等10种类型,亦可根据面高(鼻根至颏下)和面宽(两颧骨最高点间)之比分为宽面型与窄面型等五级。此外如蒙古人种常具内眦褶(蒙古褶)、铲状门齿和新生儿骶部的色素沉积(青色的蒙古斑);常见于尼格罗人种及太平洋人种的臀部脂肪聚积及外生殖器、乳房的特征。不同人种指纹箕、斗、弓的比例变化等。" }, { "instruction": "地名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属人文地理学性质的边缘学科,与地理、语言、历史、民族、考古、测绘等众多学科有密切关系。研究地理实体及其指称的语言文字符号的学科。其研究内容包括地名起源、含义、命名准则、语词结构、语间转译、分布及演变规律,以及地名规范化等众多方面,随着国内国际间交往日益增多,地名作为联系纽带,其标准化愈显迫切。而要搞好地名标准化工作,即须以地名学作为理论指导。当今地名学研究对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国家尊严和民族团结都具有重要意义。" }, { "instruction": "宝玉石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宝石学、珠宝玉石学。研究珠宝玉石的科学。是以矿物学和岩石学为基础,并与材料学、工艺美术学等一些学科互相渗透发展起来的一个新的学科。它研究珠宝玉石的化学成分、矿物组分、结构和构造、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成因机制、产生规律及其资源开发,人工宝石制造,宝石改善,珠宝玉石款式设计与加工工艺,珠宝玉石市场规律与经贸特点。其研究目的:①拓宽和筛选珠宝玉石品种;②探查、开发和保护珠宝玉石天然资源;③设计更新人工宝石制取工艺;④充分利用珠宝玉石的美观性和物理、化学耐久性等,不仅用于珠宝首饰业,并用于一些特殊材料工业;⑤推出新款式、新的加工工艺;⑥提出科学地鉴别和评价各类珠宝玉石原料及成品的鉴定标准和评价标准;⑦使珠宝玉石的营销市场更兴旺发达,更好地满足人们美化生活的要求。" }, { "instruction": "造貌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形起伏不是由于所谓造山运动所形成,而主要由于后造山期的地壳运动造成。第四纪的构造运动特别是活断裂对地貌演变具有重要作用。从地貌形成的角度将造貌运动代替构造上的后造山运动。中国第四纪造貌运动的特征首先是运动速度大,其次是以断裂活动为主要方式,第三是造貌运动既有与老构造线一致,也有截断老构造线走向的现象。" }, { "instruction": "等时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译同时面。从理论上讲,任何两个年代地层单位之间的界线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应该是一个同时代的面,这个面叫做等时面。在实际工作中,确定等时面,有效的方法是采用年代对比方法(包括古生物学方法、古地磁法、古气候法、磁性反向法和古地理法等),力求使远离其界线层型剖面的年代地层单位的界线接近或达到理论上的等时面。" }, { "instruction": "环境承载力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环境容纳量。" }, { "instruction": "埋藏地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被沉积物或火山喷出物所掩埋,在现代地表已无直接表现的地形。有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也有现代形成的;有在陆地形成的,也有在水下形成的,前者如风成沉积物所掩埋的各种地形,后者如沉入海底、湖底被沉积物所掩埋的各种地形。埋藏地形的规模不等,有的是大面积、多种地貌类型被埋藏;有的是小范围、个别地貌类型,如一段河床或冲沟被埋藏。原始地形被掩埋的程度也不等,有的是整体连续被埋藏,原始地形在地表毫无显示;有的是局部断续被埋藏,原始地形还部分地出露地面。中国黄土高原上的岛状基岩山丘,就是原始地形被黄土掩盖后残留的峰顶。原始地形被埋藏后,由于后期构造运动的影响,常发生不同程度的位移和变形。有的水下埋藏地形目前已出露地表,有的陆上埋藏地形目前比海面还低。如华北大平原下的埋藏地形,是通过钻探、物探等方法而揭露的。在一个天然的或人工揭露的地质剖面上,有时可见到多层不同地质时代的埋藏地形。在埋藏地形上可能有埋藏的古土壤、古风化壳及有关矿产。因此埋藏地形对研究古地理与地质发展历史、寻找风化矿床、石油与地下水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 { "instruction": "lava plateau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玄武岩浆沿裂隙活动溢出,向四周广泛流动而由熔岩被形成的高原。面积可达几千至几万平方千米,厚达几百米至几千米。世界上主要熔岩高原喷出的熔岩量国家或地区时代熔岩量/km3印度德干高原始新世700000美国哥伦比亚和蛇河平原中新世以晚300000西伯利亚早侏罗世250000巴马拿早侏罗世250000北美下苏必利尔前寒武纪120000冰岛(海面以上)55000苏格兰克莱德高原石炭纪2500澳大利亚安特里高原古近纪—新近纪800" }, { "instruction": "能动断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距今1万年到3.5万年以来有过错动,仪器记录到有小震活动和多次历史地震事件,或发生过蠕动,而在不久的将来仍有可能出现地表错动的断层。中国有关核电站规范指在距离厂址半径5000米的范围内的晚更新世(或10万年左右)以来活动过的断层。这一概念是为核动力厂址地壳稳定性评价工作而提出的,与活动断层的区别在于强调地表或近地表可能引起的错动。" }, { "instruction": "盐成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即盐碱土,在中国1978年的土壤分类中为一土纲,此名后来多舍弃不用。" }, { "instruction": "微地貌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规模相对比较微小的地形。如各种风成沙丘上的波纹,河床上的各种沙波、风蚀壁龛上的石窝等。通过对微地形的观测,可进一步分析、揭示宏观地形的形成过程。" }, { "instruction": "停歇迹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复数cubichnia)又称休息痕迹(resting trace)。为Seilacher(1953)提出的遗迹化石五大习性分类之一。停歇迹为游移底栖动物栖息、避敌、捕食而在底质上暂时停留的痕迹。一般为孤立的低浅凹痕,轮廓大致和造迹生物腹侧形状一致,多平行排列。仅见于透光带。如海星停歇的似星迹(Asteriacites)、三叶虫停歇的皱饰迹(Rusophycus)等。" }, { "instruction": "礁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以造礁生物为特征的生物相。常见的造礁生物有群体珊瑚、层孔虫、苔藓虫、海绵和藻类等。以珊瑚礁为主的礁相,往往反映一种海水清澈的温暖浅海环境。在中国南方晚古生代海相地层中,珊瑚礁灰岩甚为常见。在中国震旦系中藻礁灰岩分布较广。" }, { "instruction": "能量金字塔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能量通过食物链的任何环节都要随营养级上升而逐渐减少的一种概念。" }, { "instruction": "等翅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代表种白蚁。社会性昆虫,常在木头或土中栖息,形成极大的聚落,土栖者常堆筑类似高塔的蚁丘,化石出现于早白垩世,中国最早化石发现于北京西山下白垩统卢尚坟组。现生3000余属,中国有400余种。" }, { "instruction": "土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中国土壤分类系统中的基层单元。根据土壤发育程度或熟化程度来划分。同一土种发育在相同的母质上,主要层次的排列顺序、厚度、质地、结构、颜色、有机质含量和pH基本相似,只在量上有差异。如盐土和碱土根据盐化碱化程度划分土种。" }, { "instruction": "单斜谷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纵谷的一种。沿着单斜岩层的走向发育的河谷。谷地一侧的谷坡倾向与岩层的倾向一致,另一侧谷坡的倾向与岩层的倾向相反。" }, { "instruction": "串珠状胶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结晶良好的细粒晶体围绕碎屑颗粒或孔隙的边缘生长,排列成串珠状,故名。呈串珠状胶结的矿物常为方解石、白云石、菱铁矿、黄铁矿等,形成于成岩期、后生期。" }, { "instruction": "风景资源遥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通过航空摄影与航空像片判读调查风景资源的类型与数量的技术。能在大比例尺航空像片上判读出的风景资源有:造型地貌、风景地质、各种水景、观赏植被、人文景观和旅游路线等几大类。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利用大比例尺彩色红外航空像片和天然彩色航空像片开展风景资源的遥感调查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 { "instruction": "differentiaofneotectonics,neotectonic diversity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新构造运动在运动的速度、幅度、动态、运动类型及其结果等方面的差异。新构造运动的差异性在不同的新构造单元中表现是不同的。由于新构造运动与老构造运动,在多数情况下表现为构造的继承性,新构造的性质受大地构造单元的控制;因此,新构造运动的差异性,首先表现在不同大地构造单元之间。例如,在地槽区和地台区,新构造无论是运动的速度、幅度、类型等,都有显著的差异。另一方面新构造运动具有新生性,而新生的构造常可以划分为独立的新构造单元,其运动速度、幅度、类型及其结果都有独特的表现,也显示出新构造运动的差异性。" }, { "instruction": "钓鱼岛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Na0.87 K0.02 Mg0.02 Ca0.01)Σ0.92(Al10.84 Cr0.15 Si0.02)Σ11.01O17。六方晶系。呈细粒板状。无色到淡绿色。透明。硬度7.60。密度3.30克/厘米3。是中国学者1986年在台湾省东北钓鱼岛附近海底表层沉积物中发现的新矿物。" }, { "instruction": "前佐川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小林贞一(1941)命名。佐川造山旋回最初一幕,先后有丰岳造陆运动及飞马单造陆运动,受这一运动的影响,形成古日本脊梁。" }, { "instruction": "城市水污染灾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排入城市水体的污染物质含量超过了水体自身的自然净化能力,从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等方面特征发生不良变化,破坏了水中固有的生态系统,进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城市水质恶化的现象。人类在城市活动会使大量的工业、农业和生活废弃物排入水中,使水体受到污染。目前,全世界每年约有4200多亿立方米的污水排入江河湖海,污染了5.5×102m3的淡水,这相当于全球径流总量的14%以上。造成城市水体污染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一是向水体排放未经妥善处理的来自采矿和冶炼过程以及化工、药厂、造纸、制革、建筑装修、干洗等行业的工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二是施用化肥、农药以及城市地面污染物被雨水冲刷后随地面径流而流入水体;三是随大气扩散的有毒物质由于降雨和重力作用而进入水体;四是水上机动交通运输工其产生污水或燃油泄漏而排入水体。城市水污染灾害不仅影响工业生产,增大设备腐蚀和损害产品质量,甚至使生产也难以为继,而且直接影响城市居民生活,破坏环境生态,危害人的健康。" }, { "instruction": "紫硫镍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紫硫镍铁矿。成分Ni2FeS4,含Ni 38.94%。等轴晶系。晶体呈八面体。常呈细粒状集合体,见于镍矿石中。紫灰色,新鲜断面上呈金属光泽。硬度4.5~5.5。密度4.5~4.8克/厘米3。主要见于铜镍硫化物矿床中,往往交代早期形成的镍黄铁矿。此外,在某些热液成因或沉积成因镍矿床中亦常有产出。是炼镍的主要矿石矿物。" }, { "instruction": "生物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海岸带的某些生物(如红树林、珊瑚等)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具独特形态的海岸。常见的有红树林海岸、珊瑚礁海岸。" }, { "instruction": "旧司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旧司砂岩。时代属早石炭世大塘期。分布于贵州境内。命名地点在贵州旧大塘城东南四千米的旧司村,现划归平塘县。为滨海相沉积,以黄灰、灰黑等色页岩为主,夹黄、棕色石英砂岩及黑色泥灰岩,含珊瑚Thysanophyllum,Kwangsiphyllum,上部还含腕足类Gigantoproductus。有些地区底部常夹薄煤层及耐火粘土。厚934米。与下伏汤耙沟组呈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Peléan cloud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即火山发光云、热云。1902年小安德列斯群岛的马提尼岛上,培雷火山喷发时出现过极典型的热云,故名培雷云。" }, { "instruction": "水质标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政府制订和颁布的关于水中水质成分容许含量的统一规定。包括条文规定的和水的理化性质等水质参数。后者主要以水体某成分对人、水生生物、建筑物不产生危害的浓度做为水质基准,兼顾经济技术可行性和地区水体自净能力的差异性,并视时期和用途不同而异。水质标准分两类:①水环境标准。包括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渔业用水、农业灌溉、风景游览区等水质标准;②水污染排放标准。如工业“三废”排放标准和地方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 { "instruction": "风暴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因气象原因引起的海面显著异常升高现象。有别于天文潮,一般的风暴潮也称气象潮,强烈的风暴潮称气象海啸。风暴潮可引起水位陡涨、海水倒灌,是沿海地区重要气象灾害之一。通常由与台风或强温带气旋相关的大风及低压所引起,一般情况下,台风中心气压每降低1hPa,海面约上升1cm,沿海地区有利的地形和迎岸风向可以大幅度增强风暴潮。北美墨西哥湾、印度洋孟加拉湾、大西洋北海沿岸及日本海南岸等地都是全球著名的风暴潮频发地区。我国沿海地区也常受风暴潮的袭击,通常可增水1m左右,高的可达数米。风暴潮与天文潮叠加时,危害更大。" }, { "instruction": "冲积锥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洪积锥。降雨时,坡地上沿小沟出现的暂时性水流,将冲刷的物质带到坡脚部分,由于坡脚附近坡度急骤减小,流速降低而大量堆积,形成个体较小,坡度较陡的半圆锥体地形。冲积锥在成因和形态上同重力地貌中的冲出锥类似。" }, { "instruction": "波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任一指定的时刻,波到达的各点都处于不同的振动状态,凡位移具有正向最大值的位置称波峰,具有负向最大值的位置称波谷。例如水波,凸起的最高处是波峰,凹下的最低处是波谷。" }, { "instruction": "污染物释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因自然作用或人类活动而使污染物释放到环境中的过程。自然释放过程较稳定,人为释放过程有呈指数增加的趋势。环境中的各种污染物质主要通过人类的社会生产与消费活动释放出来,如从工业生产中释放出的三废(废气、废水、废渣)物质,从农业生产中释放出的农药残留物与过多的无机盐类,从人类生活中排放各种排泄物与病原体以及从人类社会活动中释放出噪声、电磁波与放射物质等。" }, { "instruction": "替代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类系统上相近,或生态习性相似的动物种和起源于同一种型的植物种,它们各自占有独立的小分布区,在空间上相互替代,这些种称为替代种。替代种的产生是由于气候变化或海陆变迁所产生的地理隔离而分化出来的新种。" }, { "instruction": "寒武纪大爆发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寒武纪传统上被称作“三叶虫时代”。20世纪80年代以后对早寒武世澄江软躯体构造化石库研究表明,三叶虫只占当时动物群类别数的10%以下。在早寒武世早期短短几百万年间便快速爆发式演化出现在已知的绝大多数动物门类,既有形形色色的原口动物(包括各类节肢动物、腕足动物门、软体动物门、环节动物门等),也包括所有现生的后口动物门类(脊索动物门、半索动物门和棘皮动物门),同时还创生了一些绝灭动物门类(如古虫动物门、叶足动物门)。" }, { "instruction": "云母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化学成分为铝和钾的硅酸盐,由SiO4四面体组成的一类造岩矿物,通常呈片状或鳞片状。玻璃及珍珠光泽,透明或半透明,硬度2~3;单向最完全解理,薄片有弹性。" }, { "instruction": "小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个月中当月相处于上、下弦(即农历初八、二十三)时,太阳、月球、地球三者的位置近乎成直角,日、月的引潮力相互抵消一部分,故这时合成的引潮力最小,形成高潮不高,低潮不低,一般在上、下弦后二、三日潮差最小,称为小潮。" }, { "instruction": "冰盖堆积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雪线附近年降雪量等于年消融量,雪线以上全年冰雪的补给量大于消融量,成为冰盖堆积带。" }, { "instruction": "中华正形贝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腕足动物门有铰纲正形贝目的一属。壳体近方圆或盾形,铰合线直,微短于最大壳宽。两壳平凸型或弱凹凸型,背壳具一个宽的中槽。腹铰合面高而平坦,喙部强烈弯曲,背铰合面短。铰合面上均具三角孔。壳面饰有简单的壳线,壳线之间插入有少数较短壳线。齿板强大。肌痕面长卵形或心脏形。腕基发育,主突起显著高耸,中隔脊低宽。产于中国西南中奥陶统。" }, { "instruction": "对应分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一种多元相依变量统计分析技术,通过分析由定性变量构成的交互汇总表来揭示变量间的联系,可以揭示同一变量的各个类别之间的差异,以及不同变量各个类别之间的对应关系。最大特点是能把众多的样品和众多的变量同时作到同一张图解上,将样品的大类及其属性在图上直观而又明了地表示出来。但缺点是第二排序轴在许多情况下是第一轴的二次变形,即所谓的“弓影效应”或称“马蹄形效应”,对排序的精度有所影响。" }, { "instruction": "陈蔡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蓟县纪。分布于浙江西部,为一套变质岩系。主要为变质中基性火山沉积岩。自下而上分为捣臼湾组、下河图组、下吴宅组和徐岸组。总厚度达1680~2800米以上。" }, { "instruction": "白头山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属更新世中期偏中期。构成长白山脉白头山火山锥的主体,分布在海拔1800米以上。主要由粗面岩类组成,包括粗面岩、玻基粗面岩、凝灰质玻基粗面岩、霓辉粗面岩、气孔状含角砾钠闪粗面岩,流纹状粗面质凝灰熔岩、粗面角砾岩、粗面集快岩、流纹状粗面黑曜岩、黑曜岩等,可见4个喷发旋回。上覆冰场组熔岩和火山灰,下界在天池水面以下。厚度大于644米,粗面岩中普遍含有铌、铈、钇等稀有、稀土元素。白头山组一般定为更新统中部,现有一组钾氩法同位素年龄:长白瀑布剖面下部66.1万年,中部21万年,白头山天文峰剖面中部28.1万年,因此该组也可能属更新统下部。" }, { "instruction": "致癌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能在人类或哺乳动物的机体诱发癌症的物质。根据性质可分为化学性致癌物(如苯并(a)芘、2~苯胺等),物理性致癌物(如X射线、放射性核素氡等)和生物性致癌物(如某些致癌病毒、霉菌毒素等)。据研究,人类的癌症80%~90%是环境因素引起的,而80%~85%与环境中化学致癌物有关,物理因素和生物因素引起的各占5%左右。世界卫生组织所属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已将各国有关化学致癌物质资料汇编成书,指出有1 40余种化学物质经鉴定对动物有致癌作用。通过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认为,其中仅有2 1种对人体致癌,另有1 8种被怀疑对人体有致癌作用。" }, { "instruction": "体积划分原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成因地层内沉积物被划分成不同的相域,它是基准面变化过程中,不同沉积环境内可容空间四维(三维空间+时间)动力学变化的结果。在基准面下降期间,剩余可容空间向海迁移,空间向海增大,向陆减小,因而滨海砂岩沉积体逐渐增大,海岸平原砂岩体积减小;基准面上升期间,向陆方向有新增可容空间产生,空间向陆增大,因而堆积在陆地相域的海岸平面沉积体积逐渐增大。" }, { "instruction": "数量金字塔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提出的概念,认为种群大小随营养级上升(即沿食物链的前进)而逐渐降低。" }, { "instruction": "瓦拉伍纳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古太古代,主要分布于澳大利亚西部皮尔巴拉地块东部。为中深变质岩系,自下向上分为①塔尔加亚群,为厚5000~8000米的枕状玄武岩、超铁镁质拉斑玄武岩和科马提质玄武岩、燧石岩套;②达夫尔组,为5000~6000米厚的英安质集块岩和凝灰岩、熔岩;③萨尔加什亚群,为5000~9000米厚的枕状玄武岩、燧石层以及超镁铁质岩;④威曼组,为厚约1千米的斑状流纹岩,相当岩系在西部称特希马斯群,两者间有一稳定的燧石层作为对比标志。达夫尔组英安岩中锆石测得UPb年龄为34.5亿年。" }, { "instruction": "致病地理环境因素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理环境中能引起或促进人体发生疾病的因素。极端地理环境因素,如严寒、酷暑、缺氧等使人体产生应激效应,从而引起各种非传染性疾病。化学元素的地理分布异常,如缺碘引起地方性甲状腺肿和地方性克汀病。病原生物群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致病因素,其中的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体可直接引起各种传染病。在人文地理环境中,精神因素与人体健康关系极大。贫穷落后、文化教育低下、卫生状况差、营养不良等人文地理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会降低人体的体质和抗病能力,容易发生各种疾病。战争、自然灾害等也可促进某些传染病的大流行。疾病的发生有时是由单一致病因素引起,但多数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 { "instruction": "土壤指间层代号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两个土层之间有舌状、指状或犬齿状参差不齐的界线,称指间层。其表达方式:用代表上下两层的大写字母、中加斜线分隔表示。如A/B、B/C等。这一情况在季节性冻融较深的剖面中常见,在水平漂洗向垂直漂洗过渡处也有,母质岩层上部有时则因差别风化造成指间层。" }, { "instruction": "人口预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根据一个国家或地区现有人口状况,以及出生、死亡、迁移等影响人口变动因素的未来发展变化趋势,来推算该国家或地区在未来某个时间的人口状况。" }, { "instruction": "热带雨林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地球上种类成分最丰富的一种植被类型。发育在赤道雨林气候条件下。这里全年温度高而温差小,日较差和日湿度差要比月湿度差大得多,年降水量在2000mm以上,雨量充沛且相当均匀。土壤多为砖红壤或红壤。热带雨林的一般特征是:生物种类组成极为丰富;群落结构非常复杂,成层现象明显,雨林乔木中占优势的生活型是常绿高位芽植物;树干高大,树皮光滑,林下植物叶大而有滴水叶尖,有茎花、板状根现象;层间植物有藤本植物、绞杀植物、附生植物和寄生植物;无明显的季相变化;生产力大。热带雨林多分布在赤道两侧(可达南、北回归线),如非洲的刚果河流域,南美的亚马孙河流域,亚洲的菲律宾群岛、马来半岛等地,在我国主要分布海南、云南等南部地区。" }, { "instruction": "自然地理过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自然地理系统结构和功能基得以维系或发生改变的自然过程,即\\n物质、能量、信息等在系统中传输、转化、储存的过程。按其性质可分为: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生物过裎或它们的复合类型。其遵循的规律包括:①质能守恒定律。在自然地理过程中,物质和能量均不会自生自灭。在其运动过程中,遵循质能守恒守律。输入到自然地理系统(或某一环节)的质能,等于从系统(或某环节)输出的质能加上其质能变量;②自然地理系统运转。运动是系统的根本属性,自然地理系统最主要的运动形式是质能进入系统内部结构后,经过其内部“通道”进行流通、转化、输出,以达到系统的存在、发展及功能的实现。自然地理系统内部结构的“通道”是有其容量的,系统通过反馈机制控制进入“通道”的质能数量。" }, { "instruction": "南岭纬向构造体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横亘于中国南岭地区的纬向构造带。主体大致位于北纬23°30′~25°30′,由东西向复式褶皱、冲断带、花岗岩带、动力变质带及火山岩盆地组成,航磁异常、地震震中带、温泉带以及部分山脉和水系亦呈东西向展布;中段虽有广西山字型构造发育,但东西向压性构造形迹仍甚显著,且连续性好,从而构成此带之主体;西段则因其他构造体系严重干扰,使其构造成分呈分散的片段断续出现,但有重力异常显示,莫霍面梯度带于此地壳变厚,表明深部有东西向构造存在。它至少在早古生代就已形成并控制古生界的分布,印支运动及燕山运动再度整体遭受南北向挤压,挽近以来仍有活动,至今仍是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的分水岭。带内钨锡、有色金属、稀土和稀有元素矿产星罗棋布。在全球其他地区也有部分东西向构造与此带大致相当。" }, { "instruction": "波浪能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波动在一个波长范围内自水面至无波动水深处的动能和势能之总和。亦即由于风作用于海面上或海底地壳运动(如地震、火山爆发等)所产生的波浪运动所储存的势能和动能。因流体内的能量分配,在时间或位置上都是变化的,通常波动总能量仅指平均值而言。波浪能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波高和波的周期。它与波高的平方、周期的一次方成正比。强浪对1m长的海岸线所作的功,每年约100000kW·h;波浪对海岸的冲击力每平方米可达20~30t。巨大的拍岸浪可以将130t重的岩石抛到20m高的地方,也可将重达1700t的巨石搬走。据计算,世界波浪能的蕴藏量约7×1010 kW,每年发电量可达90×1012kW·h。" }, { "instruction": "土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与土壤发育系列意义相近,是国外常用的土壤地理名词,但至今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例如有的学者将其定义为地形排水系列;有的在与地下水位有关的不同排水状况下,土壤个体的系列描述时使用等。" }, { "instruction": "宝塔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用于华中西南区地台型壳相上奥陶统的一个阶,位于庙坡阶之上,临湘阶之下。本阶为壳相,含有头足类、三叶虫、珊瑚、牙形石、笔石等,以含头足类Sinoceras chinenseMichelinoceras elongatum组合为特征。本阶大体上与冒地槽型氵韩江阶可对比。宝塔阶一名源自该地层中所含中国震旦角石貌似宝塔而得名。现已停止使用。" }, { "instruction": "协调世界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于地球自转的不均匀性,势必导致世界时与原子时计时系统产生时刻差,因此便产生了一种介乎原子时和世界时之间的时间标准来播发时号。它以原子时为基础,但在时刻上尽量接近世界时。这种时间标准,实际上是原子时的秒长与世界时的时刻相互协调的产物,故称为协调世界时。" }, { "instruction": "似银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裸子植物银杏植物叶化石的一属。叶片呈扇形,具长叶柄。不分裂或分裂成舌状或带状似银杏的裂片。叶脉多次分叉。似银杏叶形和脉序和现代银杏(Ginko)很难区分,但表皮细胞不同,一般用于记载表皮构造不明的中生代银杏叶化石。中三叠世至新近纪,侏罗纪至早白垩世最盛,大多分布于北半球。中国主要产于各地侏罗系,上三叠统也有发现。" }, { "instruction": "槽台转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槽与地台的相互转化。地槽或活动带经剧烈构造运动以及伴随的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成矿作用之后而形成地台或稳定区,称为僵化。而地台或稳定区经构造运动亦可部分或大部分转化为地槽或活动地带,称再生。地槽僵化为地台,地台再生为地槽,两者不断相互转化,地壳或岩石圈则不断演化。" }, { "instruction": "台湾暖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叫闽浙分支,是日本暖流(黑潮)的分支。黑潮在台湾东北部受地形阻碍,其中一部分海水分流北上,沿闽浙外海的槽状凹地,直到长江口外海,这支洋流称为台湾海流。这是一支常年具有高温、高盐特征的海流,流速约30 ~40cm/s。" }, { "instruction": "纹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沉积物层序中肉眼可见的最小层次。延伸范围小,形成时间短,成分和结构较均一,厚度一般为数毫米。纹层与层面平行或呈角度相交。" }, { "instruction": "罕达气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早泥盆世。分布于黑龙江小兴安岭西北部。命名地点在黑龙江小兴安岭西北部罕达气。为中基性海底火山喷发沉积,由安山岩,细碧岩夹凝灰质砂岩及灰岩透镜体组成,含腕足类Aulacella sp.,Cyrtina sp.及珊瑚Syringaxon curta等,厚0~645米。与下伏下泥盆统泥鳅河组呈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水体污染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造成水体污染的污染物的发生源,通常是指向水体排入污染物或对水体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和装置,也包括污染物进入水体的途径。按污染物的来源可分为自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两类。自然污染源,是指自然界本身的地球化学异常所释放的物质给水体造成的污染,这种污染物具有长期、连续作用的特点,发生的区域范围比较有限。水体人为污染源是指由人类活动形成的污染源,是环境保护研究和水污染防治的主要对象。水体污染物按空间分布形式,可分为点源和非点源。" }, { "instruction": "黄土集合体显微结构类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根据黄土集合体中粗细颗粒的组合特征及胶结特征划分的类型,共分6种结构类型(即单元集合体):镶嵌型、基底型、角砾型、附着型、结晶型、聚合型(见表)。此外黄土结 构 类 型分布粒级mm特征镶嵌型(mosaic type)>0.5粗碎屑矿物颗粒均匀地分布于胶结物中,胶结物质多为碳酸盐类结晶基底型(basal type)0.01~1.0少量粗碎屑矿物颗粒被大量胶结物包围。胶结物质为碳酸盐雏晶和粘土矿物角砾型(ataxitic type)<0.05极少量的粗碎屑矿物颗粒,其边缘以少量胶结物质粘结在一起,胶结物质为粘土矿物和碳酸盐雏晶附着型(coherent type)<0.05单粒较大之粗碎屑矿物颗粒上,附着粘结许多细小矿物颗粒和碳酸盐结晶结晶型(crystal type)主要是方解石的晶簇或石膏结晶组成,晶体间有孔隙聚合型(network type)没有粗矿物颗粒,全部由细粒分散状矿物颗粒粘合在一起而成中常存在一种以上类型的单元集合体组成的“复合式集合体”,粒径可达0.25~5.0毫米。" }, { "instruction": "模式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属型种。一个属级分类单元的模式,即据以命名一个属或亚属的一个命名种。如标准中国笔石(Sinograptus typicalis Mu)是中国笔石属(Sinograptus)的模式种。" }, { "instruction": "环境土壤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研究在自然因素和人为条件下土壤环境质量变化、影响及其调控的一门学科,是一门新兴的、与土壤学、化学、生态学、生命科学和环境科学等学科内容相关的综合性交叉学科,是土壤学和环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土壤学从环境科学和土壤圈物质循环的角度与观点出发,着眼于土壤质量的保护、利用和改善,研究土壤和环境的协调关系和土壤的可持续利用。" }, { "instruction": "神父贝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腕足动物门无铰纲的一目。壳几丁磷灰质,壳体较小,圆形或椭圆形。腹壳凸或近锥形,假铰合面中部具三角孔。其上复以似腹三角板。背壳外形与腹壳相似,背三角孔部分为似背三角板掩盖。海生,寒武纪至奥陶纪。化石有神父贝(Paterina)及小帽贝(Micromitra)等,中国北方寒武系多有产出。" }, { "instruction": "晶屑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火山碎屑物质。粒径一般小于2毫米。矿物成分与原始岩浆成分有关,例如流纹质火山碎屑岩中,常见晶屑是石英、钾长石、酸性斜长石和黑云母。它是熔浆中早期结晶的斑晶或火山通道围岩中的矿物,当火山喷发时被炸碎而成。因各种矿物物理性质不同,炸碎的外形也各异。脆性无解理的石英,易碎成尖角状碎屑。解理发育的长石类矿物,破碎后呈阶梯状。韧性的黑云母晶屑则发生挠曲,断面呈锯齿状,并可产生暗化边。" }, { "instruction": "专题判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专业判读。根据各专业部门的需要,在遥感图像上获取某种专门目标地物信息的过程。例如地质判读,获取有关构造、岩性、产状等信息;植被判读,获取植被类型、疏密程度等信息;土壤判读,获取土壤类型、土壤质地、含水量等信息;土地利用判读,获取土地用类型、面积等信息;林业判读,获取森林类型、立地条件、分布面积和蓄积量等信息;军事判读,获取军事目标、军事地理环境及有关数量指标信息等。专题判读是相应学科的研究方法,主要由相关专业人员从事。" }, { "instruction": "鲕状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鲕状的石灰岩,鲕粒含量大于50%的灰岩。由大小如鱼籽样的直径小于2mm钙质圆球形到椭球形的鲕石组成的石灰岩。以中国华北地区寒武系地层中分布的最为典型。" }, { "instruction": "泉水沉积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下水的天然露头——泉水(包括各种不同温度和矿化度的泉水)所形成的沉积物。它以化学沉积物为主,最常见的是碳酸钙沉积,其次是二氧化硅沉积、天然硫沉积、硼酸盐沉积及其他盐类沉积。它们常依附泉水中的水草等沉淀聚集成石花状。这种形式的沉积物称为泉华。它们有成粉末状、被膜状,也有的碳酸钙沉积呈厚层块状堆积在泉口附近地面,厚度可达数十米。中国西藏北部那曲地区、四川康定、云南中甸等地均有相当规模的泉水沉积物,主要是碳酸钙沉积,构成十分奇特的自然景观。泉水的化学沉积物中有时也混杂一些碎屑沉积物。有的情况下甚至以机械沉积为主,如喷泉口与地震时喷沙冒水口的泥沙堆积。现代温泉中的泥含有生物活性离子,可用作泥疗的称为医疗泥(sanatory silt medicinal silt)。" }, { "instruction": "地壳运动程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壳运动过程和运动方式。运动过程主要从时间方面探讨构造运动的发生和发展,运动方式则从空间角度讨论地壳运动的动力作用方式及其构造应力场特征。地质力学运用反序法,根据大量实际资料所总结的地质构造规律,从理论上推断和阐明地壳运动的过程和方式,进而探讨地壳运动的起源。" }, { "instruction": "地震泥石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震震动诱发的水、泥、石块混合物顺坡急速向下流动的混杂体。" }, { "instruction": "早更新世黄土层化石组合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早更新世黄土地层中发现的脊椎动物化石,据统计化石有24属33种。组合含:绍氏副仓鼠(Paracricetulus schaubi)、奥美加鼢鼠(Myospalax omegodon)、中间原鼢鼠(Prosiphneus intermedius)、鼠平鼢鼠(Myospalax arvicolinus)、丁氏鼢鼠(Myospalax tingi)、赵氏鼢鼠(Myospalax chaoyatseni)、桑氏缟鬣狗(Hyaena licenti)、晋南四不像鹿(Elaphurus chinnanensis)、中华长鼻三趾马(Proboscidipparion sinense)、三门马(Equus sanmeniensis)、中国羚羊(Gazella sinensis)等。其中绍氏副仓鼠、奥美加鼢鼠和中间原鼢鼠为特有的种。" }, { "instruction": "中层大气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大气层中l0~l00km高度的气层。包括对流层上的平流层、中间层和热层的一部分。中层大气科学以中层大气为主要对象,重点研究该层结构、成分、状态及化学、物理过程,包括它与低层和高层大气间的相互作用,能量、动量和物质交换过程,以臭氧层为中心的辐射-动力-化学问题,以及中层大气对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影响等。是随大气探测技术的发展、和对对流层以上大气的了解而兴起的前沿学科。" }, { "instruction": "残积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陆相沉积类型之一。基岩经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作用后,残留在原地的风化产物。沿剖面向下,它逐渐过渡为基岩。主要由基岩碎屑及铁质、红土质(铁铝质)、粘土质沉积物组成。无分选性,层理也不清楚。由于残积相经常被冲刷,一般分布面积不大,古代的残积相不多见。" }, { "instruction": "黄土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黄土地区侵蚀地貌形态的一种。流水沿黄土垂直节理侵蚀、溶蚀,逐渐扩大加深冲沟,两沟之间残留的黄土便呈城墙形态。或水流侧向侵蚀也能形成相同形态。" }, { "instruction": "比斯开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位于北半球大西洋东部的伊比利亚半岛和法国的布列塔尼半岛之间。海岸较平直,多沙滩。东北浅,最深达5098m。南北长约550km,东西宽约400km,面积184 000km2,沿岸有法国的卢瓦尔河和加龙河等注入。盐度35‰,常有风暴。沿岸海港有西班牙的桑坦德、希洪、圣塞瓦斯提安和法国的拉罗舍耳等。" }, { "instruction": "水洞沟文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中国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最早发现于宁夏灵武水洞沟,根据哺乳动物化石确定其地质时代属晚更新世,距今约3万年。过去在水洞沟遗址发现石器及用火痕迹,还发现了骨器及装饰品。石器多以硅质灰岩制成,其次为石英岩,也有用砂岩及燧石制成者。主要为刮削器、尖状器,有少量石核及其他类型。水洞沟石器多以锤击法制成,亦有用碰砧法及砸击法者,间或有用间接打法制成者。曾发现骨锥一件及穿孔鸵鸟蛋皮制的装饰品。" }, { "instruction": "云南虫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分类位置未定,为介于古虫动物门与半索动物门之间的中间类型,包括云南虫属(Yunnanozoon)和海口虫属(Haikouella)。成体长约3厘米,包括前体和后体两部分,前体可再分为背区和腹区,其间以可背腹向伸展的中槽分隔;沿中槽分布着6对外鳃;后体具肠道。躯体的基本构造极似古虫动物类,但兼具背、腹神经索的特征又与半索动物相近。另一种观点认为云南虫类可能与脊椎动物有较近的亲缘关系。产于中国云南早寒武世地层中,是澄江化石群的分子。" }, { "instruction": "化学降解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经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的作用,使复杂分子逐渐分解成简单分子的过程。通常指有机化合物或生物分子转变为含碳原子数较小的化合物。如土壤中农药在微生物作用下的化学降解,最终分解为水、二氧化碳、氯及氮等简单的物质而消失,这是土壤净化的重要途径。" }, { "instruction": "volcanotectonic graben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与火山作用相关而产生的地堑,为火山锥上狭长笔直陡峭的壕堑形构造。当岩浆从地下大量喷出后,地下空虚,发生塌陷造成。其常有规律地排列,在熔岩锥上多出现按一定走向平行排列的火山地堑;而在复合锥上则多呈放射状。" }, { "instruction": "生产力布局的技术经济论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现代技术条件下,对特定地区生产力布局的经济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其目的在于通过生产力布局各种方案经济效果的比较分析,在满足规定条件前提下,从国民经济整体利益出发来选定效果最优的布局方案,为决策提供重要依据。此种论证一般包括:基层生产单位区位方案(厂址选择方案等)论证、企业成组布局论证和大地区生产力布局(省以上地区生产力布局)论证等3个层次。具体进行论证时,要求有国民经济发展全局观点,充分考虑地区具体条件,重视时间因素,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量分析则应建立科学的数学模型,借助现代化计算,制图.、编表等方法,进行运算与数据处理,以利作出科学的综合分析。" }, { "instruction": "开放人口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有迁移变动的人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解体,人口在地区间流动增加,因而前资本主义社会的封闭人口转化为开放人口。在开放人口中影响人口数量变化的因素除出生、死亡外,还有人口的迁入、迁出。因此,必须全面地分析这些因素的变化,才能揭示在开放人口中人口数量变化的规律。" }, { "instruction": "池江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古新世晚期。主要分布于江西大余青龙和池江的田心里、老岭背、新村里、滥泥坑、池江、竹林山、小溪岭和新城等地。下段(滥泥坑段)为紫红色泥岩、泥质砂岩夹灰绿色砾岩;上段(王屋段)为紫红色泥岩夹灰红、砖红、灰绿色砂岩、泥岩。厚约350~500米;与下伏早、中古新世狮子口组呈整合或假整合接触。化石较丰富,哺乳动物在下段至少有12种,主要有Archaeoryctes notialis,Hsiuannania minor,Archaeolambda cf.planicana,Harpyodusdecorus,Asiostylops spanios等;上段的哺乳动物有Jiangxia chaotoensis,Archaeolambda sp.,Allostylops periconotus,Bothriostylops notios等;介形虫以Sinocypris excelsa等为主,常见的有Eucypris,Cypris,Parailyocypris和Cyprois等属,腹足类有Nanxiongospira nobilis等;轮藻以Peckichara longa为主,常见的有Stephanochara,Obtusochara,Neochara,Gyrogona等种类;孢粉以凤尾蕨榆粉组合为代表,一般下段被子植物花粉约占65.6%,裸子植物含量低;而上段裸子植物花粉明显增加,达30.2%,其中尤以麻黄粉的含量较突出。" }, { "instruction": "地心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即地球中心说,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来的,公元2世纪罗马天文学家托勒密又加以推演论证,进一步系统化。地心说认为地球静止不动地居于有限的宇宙中心,日月星辰都围绕地球运转。教会借助这种理论,说上帝创造了地球,并让它居于宇宙中心,日月星辰都是上帝创造出来用于点缀宇宙的装饰品。" }, { "instruction": "河流水能资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狭义的水能资源。不包括海洋能、波浪能、潮汐能等。专指河流蕴藏的水能资源,是可再生能源中技术最成熟、利用率最高、应用最广泛、经济效益最好的一种常规能源。河流水能资源一般可分为理论水能资源、技术可开发水能资源和经济可开发水能资源三类。" }, { "instruction": "膀胱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腹足纲的一属。壳薄,左旋,卵形,螺塔低,壳顶尖,体环膨大。壳口卵形,上端尖角状,下部圆。淡水生。侏罗纪至现代,亚洲、欧洲及北美。中国化石主要产于东北下白垩统,云南白垩系、山西古近系也有产出。" }, { "instruction": "聚铁网纹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一定数量聚铁网纹体组成的土层。" }, { "instruction": "火山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该外文是意大利语,意指维苏威火山周围的砾石状火山渣碎屑。其粒径介于4~32毫米间,现在更趋于2~64毫米间。一些同源的火山砾由新鲜的岩浆喷出物组成,而另一些火山砾则由早期同源或异源的已经固结的岩石组成,还有一些则是在飞行中由玄武质火山灰逐步增大而成。形状有不规则的或近于圆形的火山砾,可分为:火山渣、浮石、外加火山砾或火山豆、结晶火山砾、火山毛和火山泪等等。" }, { "instruction": "熔岩饼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液态的熔岩碎片或固态的火山碎屑物,聚集或熔结在一起形成的块体。外形多呈扁平,表面光滑或粗糙。为熔岩块体被抛起又坠落地面时,因未完全硬化,互相粘结并和地面碰撞而成。" }, { "instruction": "水平气流辐散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散度。" }, { "instruction": "水解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与中和作用相反的作用。即矿物中加入水引起分解的化学变化过程。例如Na2CO3+H2O→2Na++HCO3-+OH-,也就是一种离子和水的离子相结合的作用。例如铁在溶液中被水解:Fe+H2O=Fe(OH)+H+。自然界中长石水解时,水分子中的H+置换长石中的碱及碱土元素离子,H+进入结晶格架内而形成粘土类矿物。" }, { "instruction": "塌陷灾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当地面塌陷发生在有人类活动的地区便会造成塌陷灾害。塌陷灾害最主要危害是破坏房屋、城镇设施、工程建筑、农田水利,毁坏交通线路,造成人员和牲畜伤亡以及破坏城市、企业的生态环境,并且由于地面标高的降低还使洪水灾害、海水入侵灾害、水污染灾害加剧。塌陷灾害发生在大城市或民众聚集的小城镇,不但容易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而且容易引起民众的恐慌心理。大规模塌陷灾害还会引起轻微地震,甚至造成地裂缝等现象。据初步调查,我国受地面塌陷危害的有武汉、广州、杭州、昆明、贵阳等数十个大城市和200多个中小城镇。如1988年5月10日武汉市陆家街发生地面塌陷,形成一个长22. 6m、竟19. 8m、深l0m的椭圆形陷坑,造成附近居民搬迁,工厂停产,学校停课等灾害性后果。" }, { "instruction": "派生岩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原生岩浆或原始岩浆(母岩浆)经同化作用、混合作用、分离结晶作用后所派生出来的岩浆。" }, { "instruction": "溶蚀裂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表水沿可溶性岩石的节理裂隙流动而不断地进行溶蚀和侵蚀,在岩石表面形成槽状形态。溶蚀裂隙底部往往被土及碎石所充填,宽十余厘米至2米多,深由数厘米至3米多。溶蚀裂隙之间的平板状溶蚀面称为溶面(clint)。沿平行节理或陡倾岩层层面侵蚀,溶蚀形成的平行延伸的脊状或城墙状岩体,称石脊或岩溶墙。地表水沿白云岩或白云质灰岩解理溶蚀形成的细小溶蚀裂隙,宽度一般小于2毫米,常被称为刀砍状溶纹。" }, { "instruction": "黄土泻溜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发生于陡峭的黄土谷坡(大于60°)上部的土壤层或植被层内,土块受到重力作用侵蚀崩落滑移现象。无显著破碎陡壁,边线形状不定,有半圆、长圆等形状。" }, { "instruction": "挽近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般指第四纪以来(有时新近纪以来)地壳运动的时期。与通常所称“新构造运动”的时间含义相近。此词在论及活动构造体系时普遍使用。在地层记录不全、确定地壳运动有困难的地区,在同一地壳运动阶段中世界各地的运动时期又不完全一致时,有必要采用这一表示相对地质时期的概括性名词。与之同时,李四光还提出近古(eoid)——泛指古近纪新近纪地壳运动时期、中古(mesoid)——泛指中生代—古近纪地壳运动时期、上古(palaeoid)——泛指古生代晚期地壳运动时期及太古(archaeoid)——泛指古生代早期及更古老地壳运动时期等,则已很少使用。" }, { "instruction": "古动物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古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根据保存在地层中的动物化石,研究地史时期动物的形态、构造、分类、生态、分布及进化关系的科学。又可分为以古无脊椎动物为研究对象的古无脊椎动物学和以古脊椎动物为研究对象的古脊椎动物学。古动物学对阐明动物界的进化历史、确定地层年代、分析古地理环境、普查勘探各种沉积矿床等都极为重要。" }, { "instruction": "粒铁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FeFe3+2〔SO4〕4*14H2O。三斜晶系。厚板状晶体,粒状、钟乳状、皮壳状集合体。黄色、红褐色、紫褐色。条痕灰白色。透明至半透明。玻璃光泽,松脂或油脂光泽。二组解理。贝壳状断口。硬度3~3.5。性脆。密度2.08~2.18克/厘米3。易溶于水。产于铜铅锌矿床氧化带底部或次生富集带中,与水绿矾、铁明矾、水铁矾等共生。" }, { "instruction": "流水地貌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表流水的侵蚀、搬运相堆积作用塑造的各种地貌。流水是形成陆地地貌的主要外营力之一。流水在运动过程中,使沿途的物质发生侵蚀、搬运和堆积,形成各种侵蚀和堆积地貌。按照水流的持续性,可分为暂时性流水和经常性流水,相应形成如冲沟、洪积扇等暂时性流水地貌,以及河谷、河漫滩、三角洲等经常性流水地貌。流水地貌的研究,对水工建设、航道整治、矿产地质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 { "instruction": "博戈斯洛夫火山岛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位于阿留申群岛的乌姆纳克岛北约40千米的白令海中,是一个活火山岛,高于洋底约为1600米。自1796年以1796~1907年博戈斯洛夫火山岛变迁史(阿留申群岛)来海面上先后出现火山锥,其后由于火山喷发并受海蚀作用,6个新火山岛曾多次在海面消失又再度出现,最后形成1.8千米×0.6千米及直径为0.1千米的两个小岛。图中:Ⅰ为1796年第一次出现的火山岛(老博戈斯洛夫火山);Ⅱ为1883年新博戈斯洛夫火山爆发;Ⅲ为1906年梅卡尔夫火山爆发;Ⅳ为1907年前,梅卡尔夫形成破火山口,再度喷发而形成麦库鲁奇峰;Ⅴ为1907年后麦库鲁奇峰塌陷没入海面以下,梅卡尔夫破火口中形成热湖。" }, { "instruction": "重晶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Ba〔SO4〕,常含锶和钙。斜方晶系。晶体常呈厚板状,集合体常呈粒状或晶簇,少数呈致密块状,钟乳状和结核状。纯洁者无色透明,但因含有杂质而被染成灰、红、黄褐、暗灰或黑色。玻璃光泽,解理面呈珍珠光泽。硬度3~3.5。解理平行底面{001}完全,平行斜方柱{210}中等。密度4.3~4.5克/厘米3。产于热液矿床和沉积矿床中。因密度大性质稳定,故绝大部分用作石油钻探泥浆的加重剂;此外用于化工、医药及核工业中,亦用于提取金属钡。" }, { "instruction": "太阳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太阳、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所构成的天体系统。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其他天体均在太阳的引力作用下,围绕太阳公转。太阳的质量占太阳系总质量的绝大部分(99. 8%)。其他天体的质量总和只有太阳的0.2%左右。除太阳外,太阳系中的主要成员还有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等八大行星,因此太阳系又可称为“行星系”。八大行星都在接近同一平面的近于圆形的轨道上,朝着同一个方向,围绕着太阳公转。这就是行星轨道运动的共面性、近圆性和同向性。八大行星所占的空间范围,其半径不到50天文单值。整个太阳系也不过是更大的天体系统——银河系的极微小的一部分。" }, { "instruction": "长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长石族矿物的总称,包括正长石、透长石、微斜长石、歪长石、斜长石以及钡长石等。是钾、钠、钙以及钡的无水架状结构铝硅酸盐,成分中类质同象置换的现象很普遍。长石是最重要的造岩矿物,分布很广,在火成岩、变质岩、沉积岩中都可出现;特别是在火成岩中,长石是几乎所有火成岩的主要矿物成分,对于岩石的分类具有重要意义。富含钾或钠的长石主要用于陶瓷工业、玻璃工业及搪瓷工业;含有铷和铯等稀有元素的长石可作为提取这些元素的矿物原料,此外,某些长石可作装饰石料。" }, { "instruction": "成岩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岩作用一词,由贡别尔(Von Gümbel, C.W.1886)提出。用以描述结晶片岩和片麻岩的形成作用,1894年Walker将此词引用到沉积学中,用来描述沉积物转变为沉积岩的形成作用。后来,不同的学者对成岩作用的解释及阶段的划分不一,存在着广义和狭义的理解。广义的成岩作用是指沉积物沉积后直到变质作用开始以前所发生的变化,被欧美学者所采用,也相当鲁欣(1953、1956)提出的石化作用。狭义的成岩作用指沉积物被新的沉积物覆盖,使之与底层水隔绝,主要与粒间水(孔隙水)作用,使沉积物固结成沉积岩的作用。此含义被前苏联和中国许多沉积学学者所采用。将同生作用和成岩作用两个阶段合成一起,相当于欧美学者(G.V.Chilingar,1967)的早期成岩作用或费尔布里奇(R.W.Fairbridge 1966、1983)所称的同生成岩作用(syngenetic diagenesis)或德国学者H Füchtbauer(1972)所称早期埋藏阶段(cogenetic stage)或浅埋作用阶段。一般情况下,成岩作用阶段的沉积物被新的沉积物覆盖,使之与底层水隔绝,但仍处在低温、低压条件下,由于厌氧细菌的作用,使有机质腐烂分解,产生H2S、CH4、NH3、CO2等气体,Eh降至-0.4或-0.6,成为还原条件;而pH急剧加大,常可达9以上。在此种介质条件下,沉积物中早先的高价铁、锰氧化物可被还原,产生低价铁、锰硫化物(如莓状黄铁矿、硫锰矿),并形成菱铁矿、方解石、鳞绿泥石等,成为成岩作用早期阶段的突出特点。在成岩作用晚期阶段,由于物质再分配,形成碳酸盐、硅质、硫化物及其他成分的结核,沉积物最终固结成岩石。" }, { "instruction": "火山灾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于火山爆发对人类生命财产以及自然生态环境等造成的巨大破坏,称为火山灾害。火山灾害属于地球内动力地质灾害,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由于火山喷发本身造成的直接灾害,另外是由于火山喷发造成的间接灾害。火山喷发产生的熔岩流、炽热火山云、蒸气喷发爆炸,以及它们引起的次生灾害,诸如地震、海啸、火山灰溅落、泥石流等,都具有很强的杀伤破坏力。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有800余座活火山,平均每年有60座火山有不同程度的喷发活动,其中有5%可造成极大的灾难。在过去酌400年中,大约有26.6万人因火山而丧生。现全世界仍有10%的人口生活在火山危险带及其附近,特别是活火山集中的环太平洋地区,火山灾害更为突出。如1 985年1 1月30日哥伦比亚鲁伊斯火山大喷发,使1 5个城镇受灾,2.5万人遇难,5000人受伤,5万人无家可归,1 3万人成为灾民。大规模的火山爆发,还会引起全球气候和环境恶化,这对地球生命系统及人类生态环境造成一系列灾难性影响,甚至会导致生物绝种。" }, { "instruction": "潮汐能电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用海水潮汐变化的位能和动能,通过水轮发电机转化成电能的发电厂。在海湾或有潮汐的河口建拦水坝,形成水库;并建厂房,设水轮机组。然后,利用潮汐涨落水位的升降,使海水推动水轮机发电。基本形式有:①单库单向电站。只能在涨潮(或落潮)时单方向通水发电;②单库双向电站。除平潮时外,涨落潮都能发电;③双库双向电站。有两座毗邻的水库,保持着一定的水差,一个水库仅在涨潮时进水,另一个水库只在落潮时放水;水轮机放在两个水库之间的隔堤上,可全日发电。" }, { "instruction": "旁侧声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海底扫描声呐、侧扫声呐。利用声波在海底反射原理扫描海底的一种观测仪器。主要由换能器(装在鱼形容器上拖曳,简称拖鱼)、收发射器和记录装置旁侧声呐的工作原理示意图1 弊坝惺辗⑸淦鞯耐线 装置; 2 焙5椎匦渭瓜撸?3 鄙?波射束; 4 鄙?枨?; 5 背粱?层; 6 ?海底表面等构成。工作时,换能器将电能转换成声能,由发射器按一定角度和方向,向船舶两侧的海底发射扇形声波束,从海底回返的声波又通过换能器转换为电信号,经放大后由记录器记录。有图式记录、磁带记录和数字计算机记录三种形式。由于海底地形和底质类型的不同,声波反射强度亦有显著差异,在扫描记录上表现出不同深浅的色调:一般岩石海底反射强,色调深;而泥砂质海底反射弱,色调浅。这种声波扫描图,除能反映海底地貌形态外,还能反映底质类型。主要用于海底地形测量,还可用于其他水下目标的探测,如探寻沉船、坠落的飞机、海底电缆、水下管道等。单侧扫描距离可达22千米,探测水深达6000米以上。" }, { "instruction": "地图语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研究地图与地图使用者之间的关系。不同的书籍有不同的读者群,不同的地图也有不同的使用对象。地图设计从内容选取与概括、地图符号图形与色彩的使用,以及地图投影选择等方面都应该从地图使用者的角度,考虑地图用途、使用方式、一般感受特点等。" }, { "instruction": "新构造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新构造运动出现的地质时期。关于新构造期的起始时间,不同学者的见解有分歧。这些分歧意见归纳起来有四种:①新近纪—第四纪初;②第四纪时期;③新近纪—现在;④认为是造成现代地形基本轮廓的构造作用时期,这个意见实质上对新构造期未予具体时间限制。其实,全球不同地区的新构造运动出现的时期,可能是略有先后的。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学者多支持“新近纪至现代”的认识,其依据是:中国地形基本轮廓的形成,强烈构造运动的重新出现,下降地区转变为隆起,新断陷盆地的形成,以及中国东部大量基性熔岩的喷发(中新世和第四纪)等。丁国瑜等1991年建议把新构造运动定义为“自上新世晚期(东部相当喜马拉雅运动第二幕,西部相当喜马拉雅运动第三幕)以来发生的构造运动。它对塑造中国现代地形轮廓起重要作用。上新世晚期可看作是新构造期的开始,距今约340万年。”理由是:青藏高原和甘肃、新疆地区巨大山系的主要隆起时期发生在上新世晚期至第四纪早期,这期运动奠定了中国西部的现代地貌轮廓,并使自然地理环境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期运动也使中国东部的地貌形态基本定型并形成了现代河流系统。在沉积区也有上新世晚期构造运动的反映,例如,阳原、蔚县泥河湾组与下伏三趾马红土的不整合,以及三门峡和渭河地堑的下三门组与下伏地层间的不整合等。新构造期中地壳运动也有活跃和宁静时期的变化。中国广大地区可将新构造期分为如下几个阶段:①上新世晚期—更新世初,新构造运动强烈阶段;②更新世—全新世,间歇性运动阶段;③数百年前—现在,现代地壳运动阶段。" }, { "instruction": "巴马洞穴堆积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其时代为更新世周口店期早期。1973年在广西巴马那合村洞穴中发现巴马巨猿,完善了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洞穴高程为海拔600米,高出当地谷底80米。化石产自胶结坚实的黄色粘土、亚粘土夹有岩屑和钙质的结核中,厚约2米。洞口为红色土堆积,含粗砂粒,胶结坚实,可见厚度6米。巴马巨猿动物群的成员有:Pongo sp.,Macaca sp.,Hystrix subcristata,Ailuropoda melanoleuca fovealis,Cuon javanicus,Rhinoceros sinensis,Tapirus sp.,Stegodon sp.,Sus scrofa等。巴马巨猿动物群(Bama Gigantopithecus fauna)是典型的更新世周口店期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该动物群是由柳城动物群向万县动物群过渡的动物群。" }, { "instruction": "旅游景点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专为供来访公众参观、游乐和增长知识而设立和管理的长久性休闲活动场所( Middle-ton,1988)。它应具备以下条件或特点:①具有专供游人开展各类休闲活动的场所,即专用性;②必须具有长期固定的场址,即长久性;③必须有人进行管理,对游人的出入行使有效的控制,即可控性。其类别划分有:①按设立性质可分为纯商业性的旅游景点和公益性的旅游景点;②按景点所依赖的吸引因素的成因可分为自然旅游景点和人文旅游景点;③按展示内容的多少可分为集合性的旅游景点和单一性的旅游景点;④按景点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可分为古代遗迹、历史建筑、博物馆、美术馆、主题公园、早期产业旧址、野生动物园区、公园与花园等。旅游景点管理的发展趋势是实行门票收费,而不是免费参观游览。否则,从旅游业经营的意义上看,便不属于真正的旅游景点,而只能是一般的公众活动区域。" }, { "instruction": "再次构造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同一动力方式作用下产生的第二序次以上的构造成分。它是由初次构造派生的,也叫派生构造,并可分为新生的和转化的两类。如单向挤压持续作用下,水平岩层开始产生背形挠曲,背斜轴面及其伴生的走向冲断层、横向张断层和两组扭断层(初次构造),与背斜轴向相平行的纵张断裂(二次构造),纵张裂面附近产生局部的挤压面(三次构造),此种二次构造和三次构造都是新生的再次构造。而由区域扭动作用形成的棋盘格式构造的两组扭裂面属于初次构造;当扭动作用持续进行时,其中与扭动方向角距较小的一组,逐渐转化为兼具张性;而与扭动方向角距较大的一组则逐渐转化为兼具压性,这两组均系由旧的结构面经力学性质转化而成的再次构造。" }, { "instruction": "洞穴生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无光、相对恒温和潮湿的洞穴环境中发育的生物群,由洞穴微生物(放线菌、真菌等)、藻类、草本植物、木本植物等和鱼类、节肢运动、哺乳动物等洞穴动物组成。洞穴食物链的基础营养物质来源除由空气、水流和进洞动物如蝙蝠等带入的洞外有机质外,也包括由化学自养细菌对岩石矿物的作用而直接获取。在洞穴的特殊环境中,洞穴动物以色素、眼球退化、触角加长、新陈代谢作用减缓为特征。根据生命周期在洞内所占时间的长短,洞穴动物可分为洞居者、喜洞者和偶来洞者(如蝙蝠、洞熊等)。" }, { "instruction": "弧形构造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呈弧形展布的构造形迹或构造带之统称。为一广泛出现的构造类型,包括联合弧、限制弧、牵引弧,以及边缘弧、叠弧(套弧)、山字型构造的前弧与反射弧等。它们有不同成因,属于不同构造体系或自成体系。" }, { "instruction": "序位规模关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亦称规模程序法则。顺序分布规律理论中最为著名的解释,其公式如下:Pr=P1/Rq,式中Pr表示r个城市的总人口数,P1最大城市的人口数,q是根据各个国家城市发展、经济状态、地域条件、历史传统等决定的常数,或首位城市人口数等于某一城市人口数与其序位数之积。" }, { "instruction": "geology of Guangdong,Hongkong and Macau 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广东省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位于中国大陆最南部。其主体部分属华夏地块,粤西北过渡为华南加里东造山带。华夏地块的变质基底在粤西云开大山广泛出露,称云开群,是一套浅变质的长石石英砂岩、千枚岩、大理岩夹火山岩,时代为新元古代—震旦纪。下古生界变质砂岩和笔石页岩组成的深水浊积岩保持构造活动型沉积,以发育局部角度不整合以及和此不整合相关的地层缺失和粗碎屑沉积为特征,包括寒武系和奥陶系之间(郁南运动)以及上奥陶统与下伏地层之间(崇义运动),显示华南造山带的构造变形是向北发展的。加里东运动后华夏地块和扬子地台拼合,未变质的盖层沉积从泥盆纪开始。本区晚古生代至中三叠世为浅海碎屑碳酸盐岩组合,中三叠世有滨岸煤系地层发育。上三叠统转为海陆交互相。粤东惠来、海丰沿海侏罗系为深水复理石,厚度超过5000米,向北可深入福建。中、晚侏罗世到早白垩世粤东有大规模火山喷发,是东南沿海陆缘火山弧的一部分。新生界为伸展构造体制下的陆相断陷盆地沉积,茂名盆地有油页岩和褐煤生成,三水盆地出现双峰式火山岩,雷州半岛有玄武岩喷发。20世纪90年代在沿钦防海槽走向向东延伸的信宜、广宁一带发现泥盆纪-石炭纪的细碧角斑岩和混杂堆积,被命名为粤西桂东古特提斯造山带,它是云开地块的北界,也是扬子和华夏两大构造域的界线。香港地区出露最老的地层是泥盆纪碎屑岩,产香港菊石。侏罗系和下白垩统为火山岩。晚白垩世起转为陆相沉积。区域构造走向北东东,青山元朗韧性剪切带的宽度达几公里。香港岛和九龙半岛隆起和两侧大鹏湾、珠江口的下陷是北北西向断裂活动的结果。澳门地区基底为燕山期花岗岩,广泛为第四系所覆盖。" }, { "instruction": "压性结构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简称挤压面。走向垂直主压应力方向,具有明显挤压特征的结构面。如单式或复式褶皱轴面、冲断层或逆掩断层面、区域片理面和一部分劈理面等。褶皱轴面是岩石连续形变产生的,具有几何的和定位的意义。破裂的压性结构面,往往呈舒缓波状,附近常出现强烈的褶皱、地层倒转、构造挤压带和片理带等挤压特征。其实,外力作用下并不产生挤压性破裂面,一般所称的压性破裂面也不与主压应力方向相垂直,习惯上只是将走向垂直主压应力方向,即平行区域轴向构造的冲断层等作为压性结构面看待,用以研究地表平面受力状态。" }, { "instruction": "宏观地震前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震前人的感觉器官能够直接察觉的一些震前征兆。例如井水变混浊、冒泡、翻花、升温、变色、变味、陡涨、陡落;泉水突然枯竭或涌出;动物表现异常;天气骤冷、骤热或大旱;地下发出奇异的响声;天空出现奇特的亮光或彩云等,统称为宏观地震前兆。" }, { "instruction": "医学地理区划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依据人群疾病和健康水平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地域分异,进行医学地理区域单元的划分。即按一定的区划原则把某一地区划分成若干县有相似的自然-人文地理条件和健康效应的医学地理区。为制定医学保健规划、控制和预防疾病、增进健康提供科学依据和对策。医学地理区划以自然区划为基础,以人群疾病、健康水平为依据,同时考虑社会经济、医疗卫生条件等因素建立医学地理区划体系。" }, { "instruction": "城市土地价值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表明城市建成区内地租和地价的空间变化规律。城市土地价值面呈锥体形,顶端(即市中心区)的土地价值和地租最高。由此向下,向城市边缘逐渐下跌,其程度不一,与土地所处的区位、方向有关。绘制城市土地价值面图对城市发展规划、城市土地利用管理和不同的社会团体、企业、公司用地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 { "instruction": "黄土古气候振荡周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根据黄土地层古地磁的时间标尺,结合土壤地层的划分,得出黄土古气候冷暖相互转化的时间周期。这些古土壤层代表着黄土堆积时期的气候旋回。从距今250万~150万年,共有10个古气候旋回,古气候的冷、暖变化振荡周期以10万年为主,且冷暖振幅变异很大;从距今150万~80万年,共有15层古土壤,古气候振荡周期以4万年为主,气候总体上振幅较小;从距今80万年到现在,共有12个土壤地层单位,气候振荡周期又以10万年为主,同时,亦有少量为4万年和2万年左右的周期,气候振幅很大。" }, { "instruction": "古生物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化石种。根据化石标本而建立的种。理论上古生物种的概念应与生物种相同,但古生物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石化了的生物硬体部分,古生物种的建立不可能采用生殖隔离标准,而多仅根据其形态特征的间断,甚至以部分形态特征为依据,故多为形态种。" }, { "instruction": "光壳节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竹节石纲珠胚节石目的一属。壳体小至中等大小。壳表面光滑或具生长线。壳的内面光滑,初房滴珠状或钝锥状。泥盆纪,世界各地。中国产于珠穆朗玛峰下泥盆统及广西中泥盆统。" }, { "instruction": "碲银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Ag2Te,含Ag 62.86%,Te 37.14%,常含有自然金包裹体。单斜晶系或等轴晶系(形成于155℃以上)。晶体呈短圆柱状,常呈粒状或块状集合体。铅灰至钢灰色。金属光泽。断口参差状。硬度2~3。密度8.24~8.45克/厘米3,密度增大是由于含自然金包裹体所致。见于中低温热液矿床中。是提取碲和银的矿石矿物。" }, { "instruction": "构造沉降区古土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强烈沉降情况下,原土壤全部成为埋藏的古土壤。地表有新土壤发育。上覆的沉积物厚度为1.5~2米以上,这是通常成土能达到的深度。在构造轻微沉降,上覆沉积物不厚或不明显时,对土壤的影响是改变成土方向,例如氧化还原、淋溶淀积或沼泽化、潜育化及漂洗作用等方面的变化,导致土壤性状残遗与现环境间的不一致。如东北地区穆棱河兴凯湖平原为一局部断陷的典型沉降盆地,第四纪以来全区覆盖了20~40厘米的疏松堆积物,曲流发育,沼泽遍布,造成大面积土壤的草甸潜育化或潜育化。但土壤剖面有很多形态特征,如良好的团粒结构、锈纹与锈斑、柱状节理等,显然不是在潜育环境里发育的,所以它应属于构造沉降后形成的古土壤。构造沉降形成的古土壤,在沿海、沿湖及三角洲地区分布广泛,还会形成另一些较特殊的古土壤,如太湖白土、滨海黄斑土与淮河流域的砂礓黑土等。" }, { "instruction": "障壁坝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障壁岛,滨外坝(offshore bar)。沿海发育的一系列沙坝和沙岛。通常高出海面,沿平行海岸的主要走向伸展。与陆地之间发育? 湖。其沙体包括水下沙坝、水上沙坝、海滩、沙嘴和沙丘等沙体。现代沙坝? 湖海岸是世界上分布较广泛的海岸类型之一,中国主要分布于广东、海南、江苏、山东和辽宁等省沿海。" }, { "instruction": "行星视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观测者所见的行星在天球上位置的移动。通过长期的观测发现,行星既有相对于恒星的视运动,又有相对于太阳的视运动。" }, { "instruction": "滨岸砾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滨岸砾岩主要形成于滨海地区,其次是滨湖地区,它是由河流携带入的砾石或沿岸岩石崩塌下来的碎块经波浪和海流反复改造而成的。多由石英岩质砾石构成。砾石的磨圆度高、分选好,砾石扁平、对称性好,砾石长轴(A轴)多数平行海岸线方向排列,最大扁平面(由A轴和B轴组成的平面)向迎着波浪(或海流)方向倾斜,倾角小,一般7°~8°,不超过13°。" }, { "instruction": "孙家湾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孙家湾统。时代属早白垩世晚期。主要分布于冀北、辽西地区,以阜新孙家湾地区最发育。下部为灰绿、灰白色砾岩夹深灰色砂泥岩及炭质泥岩;上部为紫红色砂岩、砾岩互层。底部以灰绿色砾岩夹薄层砂泥岩的出现与阜新组灰黄色砂岩夹薄层煤相区分,二者呈假整合接触,顶部被断层切割。厚662米。含植物Acanthopteris onychioides,Ginkgoites sp.,Elatocladus cf.manchurica;在东梁一带含介形虫Cypridea (Bisulcocypridea) spinellosa,Triangulicypris longissima,Cyclocypris invada,和孢粉DeltoidosporaClassopollisTricolpites组合。岩性变化不大。在铁法地区及西丰地区称玉新组及泉头组,辽东地区称大峪组,冀北地区称洗马林组及土井子组。" }, { "instruction": "压性深断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力学性质为压性的深断裂。例如西太平洋中的岛弧深断裂、大多属于压性为主的深断裂。" }, { "instruction": "范家屯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中二叠世茅口期。分布于吉林中部和西部及黑龙江西部。命名地点在吉林永吉范家屯。为浅海相沉积,由砂岩、粉砂岩、凝灰质砂岩、凝灰质砾岩及灰岩组成,含类Neoschwagerina craticulifera,Verbeekina verbeeki,Chusenella conicocylindrica及腕足类Leptodus tenuis等。厚约1387米。与下伏中二叠统大河深组呈不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可吸入颗粒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空气中漂浮的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10μm的液体或固体颗粒,简称PM10。由于它可进入上、下呼吸道,因此称为可吸入颗粒物。其来源是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也部分来自风沙、火山爆发、海水弥漫等自然过程。在细粒(小于2μm)上一些有害物质,如铅、锰、镉、锑、铬、砷以及多环芳烃等的含量显著增高,在空气中的持留时间也较长,并易吸入人体,因而一些国家将可吸入颗粒物定为空气质量监测的一个重要指标,其中小于2. 5μm,也即PM2.5的颗粒物作为制定大气质量的标准。" }, { "instruction": "笛管珊瑚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横板珊瑚目的一属。复体丛状,个体细圆柱状。连接管分布不太规则。横板漏斗状,有时可以发育轴管构造。隔壁刺发育或不发育。晚奥陶世至二叠纪,亚洲、欧洲、北美及大洋洲。中国志留系、泥盆系及石炭系均有产出,以下石炭统最多。" }, { "instruction": "水下自航采矿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铁锰结壳采矿机(manganese crust miner)。用于海底多金属结核等松散沉积矿产采矿的自航式采矿装置。由推进装置、作业动力、自动跟踪驾驶系统、矿石采集器( 力式、机械式等)等组成,还装有感测、通信、控制等设备。通过其中的作业动力驱动的推进装置,沿海底缓慢移动进行采矿,并把所采集的矿石通过提升管输送到采矿船上。" }, { "instruction": "富养化废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含有有机养分的污水。来源于食品工业生产废水;毛纺、制革等行业生产废水;居民生活污水等。富营养化废水特点:①固体悬浮物质多,有机物含量高;②色、臭俱全;③含病原菌多;④含丰富的有机盐类,尤其是氮磷含量高。这类废水不经处理排入江河,生化需氧量和化学需氧量均甚高,溶解氧很少,常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 { "instruction": "隐域植被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非地带性植被。" }, { "instruction": "溶解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物质在一定量的溶剂中达到溶解平衡时的最高量。通常以100克溶剂中所能溶解的物质的克数表示。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很多,主要有:①溶剂和溶质本身的性质;②温度的影响;③压力的影响。" }, { "instruction": "前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尚无确切科学定义的普通名词。在人类起源与进化学说的论述中泛指能制造工具的人属(Homo)出现前的已能两足直立行走并能使用天然工具的人亚科(Homininae)人族中的属、种。过去常将前人与南方古猿视为相等的概念。经过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在非洲的新发现,前人将包括地猿、肯尼亚人、原初人(图根人)、萨赫勒人等诸多生物属,生活于距今700万年前的晚中新世到距今250万年前的早更新世初期或晚上新世末期这一时间阶段。" }, { "instruction": "生物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与生物带相对应的时间单位。" }, { "instruction": "阿尔曼山脊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古、中元古代。分布于西毛德王后地,为绿片岩相变质硬砂岩、粉砂岩、页岩、泥岩和砾岩组成,顶部有火山岩出露。厚度不详,未见顶、底。侵入其中的粒玄岩的年龄为16.72亿年。" }, { "instruction": "火成岩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火成岩所组成的地质体,一般指侵入的和喷出的火成岩体。其产状多种多样,大小差别很大,其形成历史和内部构造也不一致。例如,中国华南的花岗岩体,有的范围很大,可达数千平方千米,有的很小,只有几十平方千米;产状有的是岩基,有的是岩株、岩脉;而且常呈多期多阶段的复式岩体。此外,某些超镁铁质岩体、镁铁质岩体,常是多种岩石组成的韵律性的层状侵入岩体。" }, { "instruction": "冰川地质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古冰川学(paleoglaciology)。以鉴定地质时期冰川的遗迹为基础,研究古冰川的发育规律和特征以及冰期和间冰期的气候变迁,进而了解它的地质作用和对古环境影响的科学。对古冰川遗迹的研究证明,地球历史中曾发生过多次大冰期,公认的有震旦纪大冰期、晚古生代大冰期及第四纪大冰期,有人还提出中晚前寒武纪、奥陶一志留纪及上新世也有冰期。由于第四纪冰川遗迹较多,保存较好,因此第四纪冰川是目前冰川地质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 { "instruction": "黄土柱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黄土沟边的柱状残留土体。由流水不断地沿黄土垂直节理进行侵蚀和潜蚀,以及黄土的崩塌作用形成,有圆柱状、尖塔形,高度一般为几米到十几米。" }, { "instruction": "黄土年代地层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黄土地层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在第四纪年代地层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科。主要将黄土地层按地质年代从老到新组合成为一定的年代地层单位。其研究方法除了应用古地磁分析方法及磁性地层的分析外,近年来主要采用放射性同位素的测年方法:一类是按放射性同位素衰变自然速率计算,求得年龄资料,如14C法、不平衡铀系法(230Th、234U、238U)、40K40Ar法及40Ar39Ar法、裂变径迹法、热释光法、光释光法;另一类方法是按自然作用过程的年度韵律计算的,如氨基酸成岩作用、冰川纹泥、树木年轮等,不过这种方法还需要有放射性纪年资料的配合或标定。" }, { "instruction": "浓缩段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凝缩段、饥饿段(starved section)。是沉积层序中部的一个厚度很薄、由沉积速率极低的(<1厘米/1000年)半远海远海沉积物构成的地层单位,常富含多门类浮游和底栖生物化石、自生矿物(海绿石、磷灰石、菱铁矿等)、有机质、斑脱岩、浓度较高的放射性或铂族元素等,并与明显的海底间断面(如具生物潜穴或钻孔的硬底等)共生。它通常在海侵体系域的退积沉积层远源端和高位体系域的进积沉积层远源端出现,因此,是海侵与高水位体系域之间的一个过渡段。在陆架最大海侵期它的分布范围最广,可从盆地一直延伸到外或中陆架。" }, { "instruction": "单顶级假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美国生态学家F.Clements(1916)提出的一种假说。是指无论哪一种基质的植物群落,都向更中生化的方向发展变化,最终与大气候背景相协调,如果没有外来干扰,即使原始群落性质完全不同,也会达到同一种稳定的植物群落。" }, { "instruction": "溶洞微地貌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溶洞内因岩溶作用形成的微地貌形态。它包括流痕类、窝穴类、沟槽类、井管类、洞壁突出物类等主要类型。流痕类包括波状流痕、流纹、波痕、贝窝;穴口状流痕包括贝穴、天三角。窝穴类包括窝穴、点穴、杯穴、碗穴、缸穴、天锅、球穴。沟槽类包括边槽、蚀龛、堑沟、天沟、竖向沟痕。井管类包括天钟、天筒、天井、竖井、溶蚀管。洞壁蚀余突出物类包括倒石芽、钟乳状吊岩、角石、天鳍、洞桥、岩柞、石台、石芽等。" }, { "instruction": "lattice, crystal lattice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晶架。①泛指晶体的空间格子这一几何图形。②即“晶体结构”。因为组成晶体的原子、离子或分子在晶体内部的分布都是符合于空间格子的规律而表现为格子状的。" }, { "instruction": "凯库拉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新近纪晚期至第四纪期间形成今日新西兰山地的造山运动,以新西兰南岛东北部的凯库拉岭(Kaikoura Range)而得名。" }, { "instruction": "峰丛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麻窝状岩溶(cockpit karst)。指连座的峰林。峰与峰之间常形成“U”形的马鞍形地。峰丛主要分布在桂西、桂西北与云贵高原的边缘部分,相对高度一般为200~300米,而高的可达600米以上。峰丛之间,岩溶洼地、漏斗、落水洞很发育,常形成峰丛洼地或峰丛漏斗的组合形态,以红水河上游最为典型。如黔南惠水、罗甸一带,以及黔西南的兴义等地,邻近红水河与南盘江的岸坡地带,这种地形十分发育。" }, { "instruction": "空棘鱼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总鳍鱼亚纲的一目。头短而高,无内鼻孔。扇形鳍基部狭窄。尾鳍圆形,具一突出的长形轴叶,成为三叶型尾。鳞片薄,圆形。中泥盆世至现代,早期种类多为淡水生活,中生代类型大部分海生。白垩纪后无化石记录,原以为在白垩纪末已绝灭。后在东非海岸附近捕获拉蒂迈鱼(Latimeria),是空棘鱼类的唯一现生代表。中国广西下三叠统产有中华空棘鱼(Sinocoelacanthus)。" }, { "instruction": "古海侵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古海进。在地史的某个地质时期内,由于海平面上升或陆地相对下降而导海水向陆地侵进与地层超覆1,2,3表示地层形成的先后次序,注意自左至右的空间相变(据王鸿祯、刘本培,1980补充)致的海水对大陆区的侵入作用。地史中海侵过程发生的时间可快可慢,有时呈现速度较慢的渐进方式,在沉积记录上表现为自下向上海水逐渐由浅变深的岩相更替;有时可出现相对快速的海侵,较深水环境的沉积物可以直接覆盖在一个时代更老、或多或少准平原化的陆地剥蚀面上。在宏观地层记录方面,随着海侵范围不断向陆地扩展,表现为由老到新的连续沉积系列依次向陆地方向逐步扩大范围。因此,一个海侵序列组成的地层与下伏地层的接触面必然是一个不整合面,两者间地层缺失的时间间隔也是向陆地方向增大。在这个面上所沉积的海侵地层序列,在空间展布格局上称为地层超覆。" }, { "instruction": "土壤扰动剖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被地表侵蚀堆积过程及其产物所覆盖或受人为活动及其他较大型动物活动的影响,原发生土层的序列及其形态遭受扰动的土壤剖面。" }, { "instruction": "陇溪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晚奥陶世艾家山期早期,大致相当于欧洲的卡拉道克期的Nemagraptus gracilis带或稍高。分布于江西西南部。命名地点在江西永新西南的陇溪。为海相硅质泥砂沉积,主要由黑色硅质板岩及含硅质、炭质板岩组成。富含笔石Dicranograptus nicholsoni diapason,D.ziczac,D.yangtzensis,Cryptograptus tricornis等,厚165米。与下伏七溪岭组呈整合接触。大致与胡乐组或庙坡组相当。" }, { "instruction": "硅铝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用以表达土壤脱硅富铝化程度的比值,以n(SiO2)/n(Al2O3)来表示,常用符号Sa值(曾用ki值)。实际上是将SiO2与Al2O3的含量分别除以二者的相对分子质量,再求比值。并规定用土壤的粘粒样品测定,方能更准确地说明问题,因粘粒中有绝大部分的次生粘粒矿物,而原生矿物的干扰则相对较小。一般强烈富铝化的标准是硅铝率小于2。1∶1型的硅酸盐粘粒矿物(如高岭石)的硅铝率为2,小于2则表示土壤中必有游离的Al2O3与Fe2O3,不能形成硅酸盐;硅铝率如再小至1.33以下,表明富铝化更强,达到了砖红壤的标准。不少研究资料说明上述标准不是绝对的,但表明富铝化程度还是有效。至今比值被广泛采用。" }, { "instruction": "卢阿拉巴山旋回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非洲大陆前寒武纪5个造山旋回中最早的一个旋回,为30亿年前的一次造山旋回。在刚果(布)为34.8亿年前,刚果(金)为32.7亿年前,赤道几内亚为31.5亿年前。非洲大陆经卢阿拉巴造山旋回及其以后的沙姆瓦造山旋回(27亿~23亿年前),林波波造山旋回(20.25亿~17亿年前)形成稳定地块。" }, { "instruction": "垣曲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河南济源、垣曲、卢氏、确山等地见长城系下统熊耳群马家河组与蓟县兵马沟组之间呈角度不整合,在洛宁、汝阳、泌阳、方城等地呈平行不整合,认为此运动存在。" }, { "instruction": "土壤景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土壤在地理景观中所反映的区域性变异和分布的现象。是在特定的景观中各土壤基本类型的组合。根据布尔(S.W.Buol)土壤景观的概念,土壤基本类型不但决定于土壤剖面特征,而且决定于土壤天然排水指标、土壤景观中的土壤位置指标和聚合土体(即土壤基本类型)的形状指标。" }, { "instruction": "贝拉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译巴拉群。在阿德雷德北杰门港一带出露最好。厚度巨大(>10000米),以区域不整合盖在卡兰纳群之上。以长石石英砂岩和粉砂岩为主,夹页岩,中上部夹白云岩。划分为9个岩组,底部砂岩中含特征的磁铁矿颗粒,局部形成可采矿床;中部斯凯洛加白云岩组含叠层石Baicalia和Tungussia。" }, { "instruction": "食变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叫几何变星。它的亮度变化是由于双星相互绕转时发生交食现象而引起的。" }, { "instruction": "打样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试印。在批量印刷之前,将制好的各色印刷版通过专门的打样机,按照成品要求打印成样图,以供检查地图内容有无错漏、用色是否标准、各色套印是否正确等。如果问题不大,修改印刷版便可;问题严重则需重新制版,所有问题解决并经审查同意后,方能上印刷机正式印刷。" }, { "instruction": "海泛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个分开新、老地层、有海水突然变深及海底侵蚀或停积间断证据的界面。它可能呈现为岩相突变的平面,或微起伏、其上常见薄的海底侵蚀滞留沉积的海底侵蚀面。" }, { "instruction": "地洼型裂谷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发育于地洼区体制下,其盆地的大地构造属性为地洼型的裂谷系。裂谷可发生于陆壳、洋壳或陆洋过渡壳的任何大地构造发展阶段。其沉积物常具有地洼型沉积建造的特征。相当于世界裂谷系分类中的后地台裂谷系。" }, { "instruction": "数字地理信息交换标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数字地理信息工作组(DGIWG)指定的数据互操作标准。DIGEST由两种数字地理格式组成:ARC标准栅格图(ASRG)和向量关系格式(VRF)。" }, { "instruction": "特仑姆佩劳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北美上寒武克罗依克斯统上部的一个阶,位于弗兰康阶之上,下奥陶加拿大统之下,含有一个三叶虫Saukia带,再分四个亚带,自下而上为:①Rasettia magna亚带,②Saukiella junia亚带,③Saukiella serotina亚带,④Corbinia apopsis亚带。" }, { "instruction": "古海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史中规模不等、不具备线状形态的古海洋盆地,一般用来表示相对稳定的构造环境,例如华北海、上扬子海等。" }, { "instruction": "古植物地理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因全球古气候带分异而导致世界范围的植物群隔离分化的地理分区。地史不同时期中随着植物群的进化程度和古气候带的分异强度,植物分区现象有时十分明显,石炭、二叠纪世界古植物分区图(据E.P.Plumstead,1973)有时则比较隐蔽。以石炭纪晚期至二叠纪为例,随着冈瓦纳古大陆冰川作用的出现和发展,在全球范围内逐渐形成四个植物地理区(图示欧美区、华夏区、安加拉区和冈瓦纳区的分布范围),以二叠纪时分异最为明显,三叠纪以后这四个植物地理区的界线逐渐消失。" }, { "instruction": "不饱和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unsaturated rock一部分或全部由二氧化硅不饱和矿物如镁橄榄石或副长石类矿物所组成的火成岩,例如霞石正长岩。在化学成分分类法则中,从标准矿物中计算出不饱和矿物时,称为不饱和岩。" }, { "instruction": "地震灾变事件地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保留有地质历史中突发的、瞬时的地震灾变事件遗迹的地层。地震灾变事件地层是地层学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地层在软沉积物状态下,地震灾变事件记录表现为:地震液化泄水岩脉、水塑性褶皱、液化角砾岩、液化卷曲变形,粒序断层与地裂缝等,具有上述记录的岩层称之为震积岩(seismites)。" }, { "instruction": "佛罗尔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澳大利亚中寒武统的一个阶,位于坦波莱顿阶之上,翁迪尔阶之下,含有两个三叶虫带,下部Ptychagnostus atavus带,上部Peronopsis opimus带。" }, { "instruction": "fissurecollapse structure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熔岩构造之一。当熔岩流表壳冷凝后,其下有空洞,顺冷却裂隙而发生的各种构造,如熔岩裂隙、熔岩塌陷坑或塌陷谷以及熔岩楔等。" }, { "instruction": "阿卡迪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译阿卡迪亚运动、阿卡德运动。北美洲阿巴拉契亚山地区第三期造山活动。是自美国的纽约州到加拿大芬迪湾的阿巴拉契亚山脉北段表现比较明显的古生代中期造山运动,在纽约市哈德孙河东岸近南北向的塔科尼克岭(Taconic Range)以东构造活动最剧烈,阿瓦朗地体(Avalon terrane)(在阿瓦朗运动遗迹的典型地区,花岗岩的同位素年龄为575百万年)往北西方向逆冲。在加拿大加斯佩(Gaspé,位于加拿大东南部圣劳伦斯河入海口处)及其邻近地区,根据地层确定的运动主期时限为晚泥盆世早期,但变形作用、深成岩体的侵入和变质事件持续了更长的时间,放射性年龄测定确定岩体的侵入和变质事件发生在360~330百万年以前。有人认为此运动相当于欧洲华力西造山运动的布雷顿幕和美国西部的安特勒(Antler)运动。Acadian一词源自于加拿大东南沿海过去法国殖民地时期的地名Acadie(英语用Acadia)。" }, { "instruction": "环境演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球表面环境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由岩石圈、土壤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组成的地表环境,其发展历史分为地球形成初期、生物出现和发展时期及人类出现和进化时期。" }, { "instruction": "第四纪盐类矿床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在第四纪由含易溶于水的盐类矿物的天然水溶液,经化学沉积作用而成的矿床。主要盐类矿物有钾、钠、钙、镁的氯化物,硫酸盐,碳酸盐以及硝酸盐和硼酸盐,如岩盐、钾盐、光卤石、石膏、芒硝、杂卤石、苏打、天然碱、硼砂等。按其成因,大部分属于蒸发沉积矿床,如海盐和湖盐及表土型盐类矿床。极少部分属于残积、淋积矿床,如在原生盐类矿床顶部可形成残积的石膏帽,在岩层裂隙中由硫酸水溶液淋积或交代而形成的次生石膏脉等。还有由含少量硼酸盐类矿物的原生钾盐矿床形成的淋积硼矿床,它是由次生硼矿物如钠硼解石、硬硼钙石、白硼钙石、硼镁石等在岩层的孔穴裂隙里沉淀而成的。" }, { "instruction": "领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国领土的组成部分。是指一国主权管辖下的领土陆域、水域的上空。国际上以往一般认为,一国领空的范围可向上无限延伸。随着近数十年来人造卫星上天,外层空间的法律制定逐步形成,因而关于各国空中主权即领空上限范围只限于大气空间(大气层),而不能扩展到外层空间这一基本原则,已日益为世界备国所普遍接受。根据国际公约,各国对其领空拥有完全的、独享的主权,外国飞机和其他航空器非经主权国许可,不得在其领空飞行。但有关各国可通过缔结双边或多边协定,允许协议国民航飞机穿越对方领空。军用飞机入境亦须事先取得对方同意,否则将被视为侵犯领土,主权国家有权采取必要相应措施。" }, { "instruction": "刘老碑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杏山页岩(xingshan shale)、刘老碑系(Liulaobei series)。时代属青白口纪—震旦纪,分布于安徽凤阳、淮南、霍邱四十里长山等地。为一套页岩夹薄层泥灰岩和砂岩。含丰富的微古植物Trachysphaeridium rugosum,Pseudozonosphaera nucleolata等,宏观藻类Chuaria circularis,Shouhsienia shouhsienensis等。厚685~837米,局部可达1000米以上。黄绿色页岩RbSr等时线年龄(8.4±0.7)亿年。" }, { "instruction": "浪成沙纹交错层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浪成沙纹迁移形成的交错层理。层系界面呈不规则波状起伏,前积纹层浪成沙纹层理(据H.E.Reineck & I.B.Singh,1973)成组排列,构成交错的束状层系,束状交错层系中的纹层常越过波谷到达相邻沙纹的另一翼上,相邻层系的细层(前积层)倾向相反。由于波浪向岸或离岸运动的速度不同以及流水叠加,浪成沙纹的前积层也可向同一方向倾斜,层系界面为缓波状起伏。它主要出现于湖泊、滨海、陆棚等沉积环境中。" }, { "instruction": "生态系统多样性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生物圈内生态系统之间以及生态系统内的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态学过程的多样化。" }, { "instruction": "斑状粘土结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在粘土岩的细小粘土基质中,含有粗大的粘土矿物晶体的结构。粗大晶体多半是重结晶作用生成的,高岭石粘土岩常具这种结构。" }, { "instruction": "岩内流体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岩石内部各种流态物质的运动。岩内流体的形成环境和运动规律相当复杂,影响它运动的因素较多。如地下热水大多是深循环的产物,一般以深断裂为其通道;石油与天然气也有近距和远程二次运移等问题;在强烈地震中,地下水常沿地震裂隙上涌甚至喷出地表,显示地应力的作用;岩浆和矿液的运移、富集也很复杂。岩内流体运动与地质构造和地应力的作用密切相关,是地质力学的研究领域。对其运动规律和机理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地下水运移条件、油气聚散规律、某些重要矿产的富集特点以及地热分布等。" }, { "instruction": "交叉层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沉积物层系界面彼此交错、切割的层理。由沉积介质作不定向运动而成。常见的有楔形交错层理、板状交错层理、羽状交错层理、槽状交错层理等。" }, { "instruction": "悬移质泥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黄河水流中的泥沙颗粒。其颗粒组成的平均粒径从兰州到河口镇沿黄河干流逐渐变细。在兰州悬移质泥沙平均粒径为0.036毫米,至利津则为0.028毫米。一般汛期的泥沙较粗,非汛期较细。悬移质泥沙平均粒径与流量及含沙量的大小有比较密切的关系。" }, { "instruction": "三瘤虫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三叶虫纲褶颊虫目的一属。头鞍前叶及颊部均凸起似三瘤,故名。头鞍沟3对,短而深,后两对较长,有一中瘤。颈环无刺。颊部光滑,无侧眼粒。饰边宽阔,由上、下两叶板组成。上叶板下凹,前部及侧部有放射形陷坑,坑内有上下串通的小陷孔。下叶板具极长的颊刺。胸部6节。尾部宽三角形,宽度为长度的3~4倍,中轴狭,分节。奥陶纪,亚洲及欧洲。中国产于贵州下奥陶统上部。" }, { "instruction": "岩针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火山岩的一种产状。是黏度很高或快要凝固的熔岩,在下部强大的力量挤压下,从火山口缓慢地冲出地表而形成的特殊形态的火山堆积,尖顶状柱状体。1902年,培雷火山活动时生成的火山岩针最高达300米。" }, { "instruction": "蜕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节肢动物在其胚后发育过程中蜕去旧的外骨骼,形成新的外骨骼的过程。节肢动物的昆虫纲、甲壳类等体表均具几丁质的外骨骼,由于这层表皮缺乏弹性,不能随虫体的生长而继续增大,故在生长过程中必须定期将其脱落下来,使虫体得以继续充分发育。三叶虫、介形虫和昆虫等都有蜕皮现象。地层中发现的这类化石,有的便是由它们蜕下的几丁质外骨骼保存而成。" }, { "instruction": "黄土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黄土地区的一种圆形或椭圆形洼地。一般深2~3米,直径10米左右。它主要分布于沟头上方或平缓的地面上,由于局部积水,黄土碟冲沟黄土层内部受潜蚀、湿陷、下陷而成,它是陷穴冲沟发育的标志。" }, { "instruction": "馒头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馒头页岩。时代属早寒武世龙王庙期早期。分布于华北及东北南部。命名地在山东济南市长清区张夏镇南2.5千米的馒头山。为浅海相泥质沉积,以紫红色页岩为主夹薄层灰岩,含三叶虫Redlichia chinensis等,厚约55米。与下伏碱厂组呈整合接触或不整合超覆于前震旦纪变质岩系之上。" }, { "instruction": "个体发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个体发生。指一个多细胞生物从受精卵开始到成体的发育过程。个体发育是系统发育的简短重演,其中变异的发生、保留和淘汰影响着系统发育。个体发育的研究可以帮助了解生物的系统发育,查明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建立正确的分类系统。古生物个体发育的研究仅能根据其化石部分进行,一般是采集代表各个发育阶段的一系列标本或将一个保存幼年发育阶段的成年标本磨制一系列薄片进行研究。" }, { "instruction": "河成沙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河床上主流线附近呈波状的微地形。多由河沙组成,在大河床上有的是砂砾组成。沙波的高度和长度与水流的速度、深度成正比。沙波的脊线与河床的延伸方向直交或成斜交,沙波的纵剖面不对称,陡坡朝向河流下游,迎水流的一坡较缓,它是河床表面两种流水相对运动,交界面不稳定有推移质存在时形成的。沙波不断受到侵蚀和堆积,使波向河流下游移动,这是河床推移质和悬移质泥沙搬运的主要方式。规模极小的沙波称为沙纹。" }, { "instruction": "城市等级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有两种城市等级。一种是按城市人口数量多少划分等级,各国的划分标准不一,我国的标准是:特大城市,其城镇人口在1 00万以上,大城市50~100万人,中等城市20~50万人,小城市20万人以下。另一种是按城市行政级别划分等级,各国的划分标准也不一样,我国分为:省级市(即中央直辖市)、副省级市、地级市(即省辖市)、县级市(即地辖市)" }, { "instruction": "程序性死亡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作为适应性的一部分,使单次终结性的生殖最大化的一种死亡。" }, { "instruction": "托来南山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长城纪至蓟县纪。分布于中祁连山地区的托来南山、疏勒南山、大雪山、野马南山和阿尔金山东段,为一套巨厚的滨海相碎屑岩浅海相碳酸盐岩建造。自下而上分为南白水河组和花儿地组。厚约976~4752米。含丰富的叠层石和微体化石。" }, { "instruction": "碎屑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沉积岩或沉积物的一种组分,它是母岩机械风化的产物。它可以是单矿物的,也可以是岩石质的,前者称为矿物碎屑,后者称为岩屑。" }, { "instruction": "亚海西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史蒂勒(1924)创名。发生于晚白垩世土仑期(Turonian)与赛诺曼期(Cenomanian,源于法国中央高原西端的Cenon,应译作瑟农)之间,属阿尔卑斯旋回第四幕。" }, { "instruction": "盐劈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于岩石孔隙、裂隙中盐类溶液结晶使岩石遭受破裂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发生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白天温度升高,水分蒸发,含盐溶液结晶,体积增大,对周围产生压力(如明矾结晶,其体积增大05%,对周围产生4兆帕的压力),促使岩石的裂隙扩大;夜间,盐类吸收水分又被溶解,溶液下渗。如此反复,裂隙不断扩大,结果使岩石崩解,故又称结晶胀裂作用。" }, { "instruction": "低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潮汐涨、落的每一个周期内,海面下降到最低位置的潮位,称为该潮周期的低潮。在半日潮海域中,一天往往出现日潮不等现象,相邻两个潮的低潮不等,将最低的一个低潮称为低低潮,将另一个称为高低潮。低潮有时亦称枯潮或干潮。" }, { "instruction": "乌兰布拉格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渐新世早期。分布范围东起内蒙古伊克昭盟(今鄂尔多斯市)千里山北段西麓,西止黄河东岸,北始奇盖沟,南至浩尧尔乌苏沟,呈北北东—南南西的带状展布。下段为暗红—紫红色中厚层泥岩、泥质砂岩、砂质泥岩夹橘黄色中粗粒—中细粒砂岩;上段为灰白—浅橘黄色中粗砂岩,局部为细砂岩。总厚度超过200米。与下伏下渐新统为不整合接触,与上覆中、上渐新统伊肯布拉格组为整合接触。含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主要有Desmatolagus gobiensis,Parasminthus tangingoli,Cyclomylus lohensis,Karakoromys decessus,Tataromys sigmodon,Cricetops dormitor,Cadurcodon ardynense和Lophiomeryx gobiae等约30个种。其中高达10种,如戈壁链兔、退隐卡拉鼠等都曾在蒙古三达河组或中国乌兰塔塔尔组中发现过;另还含阿尔丁卡地犀和戈壁脊齿鼷鹿,这两种化石过去从未在早渐新世以后地层中出现过。" }, { "instruction": "准噶尔地洼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属中亚期地洼区。位于北疆中部。依物探所知,中部有一三角形晚前寒武纪古老结晶基底,代表前地槽构造层。古生代进入地槽阶段,奥陶纪—二叠纪地槽型沉积及火山岩建造形成优地槽构造层。海西运动使地槽封闭,形成褶皱带;随后夷平为地台。三叠纪—新近纪为地台阶段;早更新世末进入地洼阶段,有块断差异升降运动发生,但不太强烈;现今尚在地洼初动期。" }, { "instruction": "binomen,binomina,binomial name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根据双名法,由一个属名和一个种名共同组成的一个种的学名的双名组合。若有亚属名则放在属名与种名之间的括号内,不算为种的双名中的一个名称。" }, { "instruction": "unavailable name,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拉丁文nomen non usuale。(缩写nom.non usuale)又称不可用名称。指不符合国际动物命名法规的名称。无用名称在命名法中不占有地位。无用名称包括无记名称、拒用名称、禁用名称、误改名称及遗忘名称等。相当于国际植物命名法规的违法名称。" }, { "instruction": "亚种本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亚种的三名中的第三个词。" }, { "instruction": "蓟县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Pb(W,Fe3+)2(O,OH)7,含WO3 50.39%,PbO 38.7%。等轴晶系。呈微晶集合体,晶粒粒径10微米至不足1微米,以及蜂窝状、皮壳状。红色—褐红色。条痕黄色。强油脂光泽。透明。无解理。具弱电磁性。硬度约3。密度6.04克/厘米3(实测),7.42克/厘米3(计算)。是中国学者1979年发现的新矿物。" }, { "instruction": "动压负荷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由人为动压力引起的地表及沉积圈的运动。从运动的特征及规模而言,特别应当注意的是地下核爆炸所引起的运动。美国内华达试验场,有8次相当于震级5~6级的核爆炸,都导致当地原有断裂活化(重新活动)。激发的断裂位移,在垂直方向可达数十厘米,沿断层走向有数厘米。1968年年底,在1400米深处上新世凝灰岩中,进行过一次1.1兆吨级的核爆炸。爆炸结果除在半径为450米的范围内造成大量小裂隙外,沿已知垂直断层还“感应”产生了许多断裂,断裂的延伸可远达5~6千米。有一些断层近700万年来没有移动过,而被这次爆炸活化了。此次爆炸激发的地震共几万次,(震级1.3~4.2)持续了好几个月,它们限于几个已知的平行断裂带内,距爆炸地点13千米,深度达6千米。核爆炸激发的断层位移,往往发生于爆炸后几秒至几分钟或几小时内。人为的爆炸释放了爆炸前积累的自然构造应力,也就是说爆炸起了触发作用。" }, { "instruction": "包头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Ba4(Ti,Nb,Fe)8O16〔Si4O12〕Cl,含BaO 37.55%,TiO2 29.33%,Nb2O5 11.50%。四方晶系。晶体呈四方柱状。浅褐至黑色。玻璃光泽。硬度6。解理平行{110}中等。密度4.42克/厘米3。产于石英脉中。是中国学者1959年发现的新矿物。" }, { "instruction": "片状结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水平轴比垂直轴长,沿水平面排列的结构单位。结构体沿水平两轴方向发展,结构面多呈水平的一种土壤结构。按其厚度可细分为板状(横断面厚度>5mm),片状(<5mm)、鳞片状(1~3mm,单体面弯曲)。缺乏有机质的粉砂质土壤,在干湿交替作用下,土粒易定向排列成片状。多出现于冲积性母质层和耕作土壤的犁底层。有此结构的土壤,其土粒排列紧实,常妨碍通气透水和根系生长。" }, { "instruction": "交代反条纹结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交代结构的一种。特征与交代条纹结构相似,不同的是在斜长石晶体中包有较小的不规则的钾长石个体。这种结构主要是钾长石交代斜长石而成,在少数情况下,也可以是钾长石被酸性斜长石强烈交代后呈残留体而成。" }, { "instruction": "原古杯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古杯动物门的一属。杯体具多孔的内、外壁,壁间发育着弯曲程度不同的曲板,中央腔明显,泡沫板极少发育。早、中寒武世,亚洲、欧洲、北美、大洋洲及南极洲。" }, { "instruction": "防御性互惠共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两个物种之间的一种相互关系,一个为另一个提供对付某些天敌的防御,通常以接受某些类型营养物或者生存空间作回报。" }, { "instruction": "阿尔丹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太古宙。主要出露在俄罗斯阿尔丹地盾区,为世界太古宙岩石最大出露区之一。可划分为3个亚群和9个岩组,自下而上为:①伊格拉亚群(Igla),下部为石英岩夹矽线石片麻岩;中部为辉石角闪石片岩和角闪石岩、片麻岩、含紫苏辉石片麻岩与石英岩互层;上部为石英岩、片麻岩和角闪岩互层,厚度大于4000米。②提姆普顿亚群(Timpton),下部为角闪岩、各种片麻岩和石英岩互层以及紫苏花岗岩,该套岩石年龄为33亿~31亿年;上部为多种片岩、片麻岩及一些透辉石大理岩和少量石英岩,厚度约7000米。③哲尔特亚群(Jert),下部为多种片麻岩、含大理岩和石墨片岩;上部为片岩、片麻岩和浅色麻粒岩,厚大于3700米。侵入片麻岩的基性岩脉锆石UPb年龄为27.5亿年。新太古代侵入的变质杂岩UPb年龄为29.8亿年,SmNd年龄为30.9亿年。" }, { "instruction": "麻粒岩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二辉石相(twopyroxene facies)。一种高麻粒岩相温区域变质相。大面积出现在早前寒武纪(尤其是太古宙)的深变质地区。它与角闪岩相之间的界线以紫苏辉石开始出现为标志。矿物成分主要为紫苏辉石(或古铜辉石)、透辉石(或次透辉石)、铁镁铝榴石、堇青石、矽线石(或蓝晶石)、条纹长石、斜长石等无水变质矿物,而角闪石、黑云母等含水变质矿物较少或不出现。有人根据变质岩中有无角闪石和黑云母,将麻粒岩相分为角闪麻粒岩相(amphibolite granulite facies)和辉石麻粒岩相(pyroxene granulite facies)。不同原岩形成的典型变质矿物组合如图:基性岩为斜长石(An>50)+紫苏辉石+透辉石(±铁镁铝榴石±角闪石);泥质岩石为条纹长石(Ab30~47)+斜长石(An17~58)+铁镁铝榴石+矽线石/蓝晶石+石英(±堇青石±黑云母);泥质石灰岩为方解石+斜长石+透辉石。根据世界各地的研究结果,麻粒岩相的温度一般超过700℃,上限可达900℃以上。压力的变化范围较大,一般为中压(0.6~1吉帕);含堇青石者属于低压(0.4~0.6吉帕);含石榴子石和透辉石,但不含紫苏辉石者属于高压(大于1吉帕)。" }, { "instruction": "潜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泥食或穴居的蠕虫、软体动物或其他无脊椎动物等留于沉积物中的管状洞穴,可保存为遗迹化石。潜穴直、弯曲、U形或不规则形,可沿岩层层面分布或穿越岩层,垂直、水平或倾斜分布,其中常有泥沙充填物。" }, { "instruction": "尺度分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分析系统运动的水平、垂直和时间等特征尺度并据此进行分类讨论的方法。大气运动方程可以包罗各种大小、动力热力特征相差甚远的大气运动系统,通过尺度分析后分类处理,可以突出系统特征、简化方程。尺度分析时,通常先按系统的水平、垂直和时间特征尺度将运动系统分类(见天气系统),小尺度系统中还可按系统深展高度与大气垂直厚度尺度的比值,分为浅环流的浅薄系统和深对流的深厚系统。然后将同一级别系统的特征尺度带人方程,并仅保留同量级项,就可以得到适合不同条件大气运动的简化方程,比如由水平运动方程导出准地转近似、垂直运动方程导出静力学近似等。" }, { "instruction": "红外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有部分恒星几乎是不会发光的,它们只会辐射出人类肉眼看不到的红外线,这种恒星就叫作红外星。其特点是体积大、温度低。" }, { "instruction": "双切尾虫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三叶虫纲褶颊虫目的一属。头部半椭圆形,宽度大于长度。头鞍大,前部膨大,头鞍基底叶次三角形,大而明显。具前颈环叶,以一横沟与颈环分界。眼大,约为头鞍长度的一半。固定颊窄。胸部9节。尾部半椭圆形,分节明显,具明显边缘。中轴宽凸,分10~15节,肋部7~10节,从中部开始向边缘下弯。壳面具瘤点。石炭纪至二叠纪,世界各地。中国产于甘肃永昌上石炭统。" }, { "instruction": "岩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天然产出的具有一定结构构造的矿物集合体,它构成地球上层部分(地壳和上地幔),在地壳中具有一定的产状。岩石主要由造岩矿物组成,少数由天然玻璃或胶体或生物遗骸组成。陨石与月岩也是岩石,但一般所说的岩石,主要指组成地壳及少量上地幔的物质。岩石按地质成因分为: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类。其中以火成岩数量最多,从地表深至16千米范围的地壳内95%为火成岩,包括侵入岩和火山岩。矿石、宝石、观赏石为经济上可供利用的特殊的岩石,煤和含油岩石也是特殊的岩石。" }, { "instruction": "地球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太阳系中八大行星之一,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为第三\\r颗。它是一个三轴椭球体。其质量为5. 976×1027g;平均密度为5.52g/cm3;赤道上的重力加速度为978.0cm/s2,两\\r极处为983. 2cm/s2;表面积5.1×108 km2;体积1.1×1012 km3。对于地球的起源和演化问题目前较为流行的看法是:地球作为一个行星,远在46亿年以前起源于原始太阳星云,经历了吸积、碰撞等一些物理演化过程。" }, { "instruction": "乌拉山岩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新太古代。分布在内蒙古乌拉山、大青山及桌子山等地区,为中深变质岩系。由各种片麻岩、变粒岩组成,分四个岩组。沉积环境属古陆边缘海盆,原岩具火山喷发沉积、再喷发、再沉积特点。含铁英岩、石墨等矿层。变质程度达高角闪岩相,局部麻粒岩相,遭受多次变形,局部混合岩化。侵入的石英闪长岩中角闪石KAr年龄为24.6亿年,锆石UPb等时线年龄为(24.7±0.1)亿年,黑云斜长片麻岩中锆石UPb一致线年龄为25.2亿年等。" }, { "instruction": "普法尔茨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译法尔琴运动、法尔兹运动。史蒂勒(H. Stille)1924年创名。海西构造运动的第五幕,发生时代在二叠纪末。在德国萨尔州(Saarland)和莱茵兰德普法尔茨(RhinlandPfalz)州(莱茵河通过本州的东部)黑森林山(Hessen Wald)地区,三叠系下统的斑砂岩统(Buntsandstein)不整合于二叠系赤底统(Rotliegende)之上。运动遗迹见于下列地区:法国的孚日山脉(Vosges)、西班牙与法国边界上的比利牛斯山、英国、阿尔卑斯山西段。在俄罗斯的乌拉尔山脉和阿根廷境内的科迪勒拉山也有同期构造运动。李四光(1931)认为与中国的苏皖运动相当。" }, { "instruction": "古北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Fe3Si。等轴晶系。呈圆球状,粒径0.1~0.5毫米,产于锥纹石或磁铁矿中。显微硬度494.2×9.8×106帕。是中国学者1984年在燕山地区滦河、潮河等水系沉积物中发现的新矿物。" }, { "instruction": "乌多坎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古元古代。主要出露在俄罗斯贝加尔褶皱带内的乌多坎卡达尔地区。自下而上分为:①卡达尔亚群,由云母片岩和奥长变砂岩组成;②西尼(奇内)亚群,由变奥长砂岩(含铜)、粉砂岩、大理岩化白云岩及泥灰岩组成;③凯缅(凯梅恩)亚群由含铜砂岩、复矿物砂岩、砂岩及酸性火山岩组成。总厚达13?000米。同位素年龄约为19亿年。" }, { "instruction": "大北沟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晚侏罗世晚期。主要分布于河北滦平、围场、丰宁森吉图和赤城样田等地。命名剖面在河北滦平拉海沟大北沟村北。为黄绿、灰白色粗、细粒砂岩、页岩及凝灰质砂岩夹钙质页岩,底部为砾岩。以假整合或整合伏于张家口组之上,与上覆大店子组呈整合接触。厚150米左右。含叶肢介NestoriaKeratestheria组合,主要分子有Nestoria pissovi,N.xishunjingensis,N.(Magumbonia)fengwuoliangensis,Keratestheria gigantea,K.longa,Sentestheria banjietaensis,Abrestheria rotunda,Jibeilimnadia ovata;介形虫EoparacyprisLuanpingellaPseudoparacypridopsis组合;昆虫Ephemeropsis trisetalis;鱼类有Peipiaosteus pani等。岩性变化较大,在围场清泉盆地,下部以砾岩、砂砾岩为主,上部为粗、细砂岩夹砂质页岩;围场半截塔盆地则以大套安山岩为主夹粉砂岩、泥岩和页岩,厚1000~2500米;在森吉图盆地由火山碎屑沉积岩、沉积岩组成,厚285.4米。" }, { "instruction": "闪长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中性深成岩的代表岩石。全晶质。粗粒。主要由中性斜长石和角闪石组成,有时含有黑云母和少量碱性长石。副矿物为磷灰石、磁铁矿、钛铁矿和榍石等。色深灰或浅绿。一般SiO2 55%~60%。多为半自形粒状结构,有时为似斑状或斑状结构。闪长岩在中国有广泛的分布,有的与其他中性岩构成杂岩体,如长江中下游一带;有的则与基性岩或酸性岩相伴生,如济南辉长岩体其边缘部分有闪长岩出露。与闪长岩有关的矿产主要是铁、铜及其他金属。该术语源自希腊语diorizein,意为区别。" }, { "instruction": "拉普地域人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高加索地理人种中的一支,分布于挪威、瑞典、芬兰北部和俄罗斯西北部科拉半岛一带。身材矮小,牙齿小,圆头型,外貌不十分壮伟。A2型血出现率极高(达35%),有触珠蛋白异常。由于居住隔离,其体型并不完全一致。" }, { "instruction": "后模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经一个种的原命名者鉴定,确认其为同种的标本。后模可以是地模或为等模。" }, { "instruction": "目标活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识别特征标志。指由于目标活动而引起的各种特征迹象。有两方面的含意:①目标本身活动时留下的痕迹。如坦克行驶留在地面上的履带痕迹,舰艇行驶时激起的浪花,飞机飞离机场后在热红外影像上留下的阴影等。这些迹象反映在航空侦察像片上可作为识别这些目标的依据;②目标本身虽是固定的,特别是那些经过伪装、隐蔽了的固定目标,如桥梁、工厂、阵地、工事等,但通过车辆行驶、运输活动、烟囱冒烟、人员和装备的活动或集结、火炮发射等留下的痕迹的判读,可判明这些目标的存在、性质或状态。" }, { "instruction": "黄土沟蚀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沟壑侵蚀。由集中的高速线状地表股流对黄土沟壑的冲刷所产生的侵蚀。黄土的沟蚀主要发生在各级谷坡的中、下部及高阶地前缘陡坎斜坡部位。沟蚀作用水流有固定或比较固定的沟道(或沟床),地表水流对沟壑斜坡和沟床同时产生下切或侧向侵蚀作用,水流深切沟床和侧蚀谷坡时,不仅改变了沟道的形态和谷坡的坡形,同时亦将谷坡和上游沟床被侵蚀和搬运下来的物质在下游沟床内进行堆积,这种堆积作用反过来又影响沟道的侧蚀和下切作用。谷坡与沟道的侵蚀—堆积作用互为消长,相互制约,致使沟壑的形成和发展形态各异。一般认为,沟壑的侵蚀作用不停止,沟壑的形态就不能最终定形。沟蚀的过程是水流侧蚀、下切和加深、加宽沟床的过程,其作用是松动、输移泥沙,使沟床向分水岭延伸。沟壑的沟头侵蚀与潜蚀地带相叠加,与坡面上部的潜蚀和面蚀地带相衔接。" }, { "instruction": "水体的自净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污染物进入环境后,通过环境中发生的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变化,最后被净化,使水环境部分地或完全地恢复到原先的洁净状态。通常包括一系列的水质净化特征:①污染物的自我衰减过程,如放射性;②污染物被水体同化过程;③从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有机物,进一步分解为无机物、盐、氨、水;④从溶解物变为不溶物的过程;⑤从不稳定污染物转化为稳定污染物的过程;⑥高毒害物转化为低毒害、无毒害的过程;⑦耗氧、溶解氧降低到复氧(充氧、藻类放氧)的过程等。" }, { "instruction": "赣南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αBiF3。等轴晶系。呈细小不规则粒状。棕至黑色。条痕暗灰。半透明。树脂到半金属光泽。显微硬度(135~153)×9.8×106帕。密度8.928克/厘米3。是中国学者1984年在江西赖坑含钨石英脉中发现的新矿物。" }, { "instruction": "石英粗面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斑晶为碱性长石和石英,基质为隐晶质或玻璃质的火山岩。即含有少量石英的粗面岩。石英在这种岩石中成为斑晶,在基质中呈他形,与碱性长石呈共结连晶。中国浙江天目山有这种岩石的广泛分布。" }, { "instruction": "强风化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原岩经受了较强烈的风化,原有的结构、构造部分消失,黑云母可风化成蛭石,长石类矿物可风化成高岭石。该带主要由粘土矿物组成,质地松散,不含腐殖质。" }, { "instruction": "闪正煌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煌斑岩的变种。岩石中角闪石含量大于黑云母,碱性长石含量大于斜长石,并常出现普通辉石。若含一定量的正长石和方沸石等矿物,则称方正煌斑岩(analcite orthoclas lamprophyre)。" }, { "instruction": "变余气孔构造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变余构造的一种。变质较浅的中基性火山熔岩中保留有原岩的气孔构造。" }, { "instruction": "疗养地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研究具有一定疗养能力的自然环境因素的地域分异、医学地理评价和疗养区的领域。又称医疗地理。人类有关疗养地理的记载较早。中国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中就有饮泉治病的阐述。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按照水温和化学成分,将泉水划分为温、冷、热、苦、甘泉等几大类型,同时指出各种矿泉水治疗不同疾病的方法。一般认为的疗养能力主要是指具有医疗作用的气候条件、矿泉、矿泥、地下热水等自然环境因素对治疗疾病或改善健康状况的作用程度。" }, { "instruction": "依克乌苏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中泥盆世应堂期。分布于内蒙古西部巴丹吉林沙漠以北珠斯楞海尔罕以西。下部为褐黄色页片状钙质页岩与黄褐色薄层细粒钙质砂岩互层,厚度约为219米;上部为灰褐色薄层细粒钙质砂岩夹砂质灰岩,顶部夹硅质岩、硅质灰岩,厚567米。含腕足类Uncinulus spp.,Skenidium polonicum,Undispirifer sp.;三叶虫Coniproetus sp.;珊瑚Cyathophyllum sp.,Tabulophyllum sp.,Endophyllum sp.等化石。与下伏珠斯楞组和上覆卧驼山组均呈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分水岭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划分相邻水系或河流流域的山岭或高地。降落在分水岭两边的降水,沿着两侧斜坡汇入不同的河流。如秦岭以南的降水流人长江,秦岭以北的降水流人黄河,秦岭是长江、黄河的分水岭。" }, { "instruction": "脱碱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碱土形成后,土壤呈强碱反应,pH值可达10以上,同时土体中部有柱状结构的碱化层,透水性很差。这样使碱土表层积滞着呈碱性反应的水分,一则使土壤腐殖质溶解向下淋溶于结构体表面,形成黑色皮膜,一则使铝硅酸盐矿物被破坏,造成硅、铝、铁、锰等氧化物胶体,在土中移动,结果使土壤上层粘粒减少,土色变白,并有白色无定形SiO2形成,下层则增加了铁、锰氧化物的新生体。这时土壤上层呈弱酸性反应,下层则为微碱性反应。这种变化过程称为脱碱作用。" }, { "instruction": "冰川周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冰期旋回(cycle of glacial age)。一个冰川周期由冰期和间冰期两个互相对立而又互相转化的气候期组成。冰期由初冰期开始,进入最盛的全冰期阶段,然后冰期减弱,向气候增暖的负冰期转化,最后进入湿热的间冰期。" }, { "instruction": "太古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划分前寒武纪的两个宙中较早的一个宙,包括从地球形成至距今25亿年的一段时期。太古宙大约经历了十多亿年,已形成薄而活动的原始地壳,出现了水圈和气圈,蕴育了低级生命。" }, { "instruction": "系留气球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地面用绳索维系,能控制浮升高度的气球。主要有三种类型:球形、自然形、空气动力形(流线形)。其气囊容积为数百至数千立方米。升空高度为数百米至数千米,载荷为数十至数百公斤。使用时受到风速限制,球形的限于风速低于55km/h使用;自然形的限于风速低于30km/h时使用,流线形的风速限制较宽。系留气球广泛作为遥感平台,可获取小范围的高分辨率影像,如小型工程勘测与考古研究等。" }, { "instruction": "立体观察仪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用于对立体像对进行三维(立体)观察的仪器。这类仪器根据人造立体观察原理设计,帮助判读者把眼睛的视线分开,即左眼看立体像对左片,右眼看右片;并且能把影像放大2~4倍,甚至更大,既可增强对像片的判读能力,又可消除人眼疲劳。常用的立体观察仪器有:桥式(透镜式)立体镜、反光立体镜、可变焦距立体镜等。近年来,还研制出用于图像判读的立体电视系统以及若干种双目显微镜扫描装置,以便对记录在正负透明片、不透明像片或其他不同介质上的影像进行立体观察。" }, { "instruction": "玻基碧玄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最初用于介于橄榄玄武岩与碧玄岩之间的火山岩类。不含副长石,而含富钠的玻璃质,故称玻基碧玄岩。用于具有碧玄岩成分,但不含霞石的岩石。" }, { "instruction": "放射状变晶结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向心结构(centripetal blastic texture)。纤状变晶结构的一种类型。特征是柱状或纤维状矿物围绕一些中心呈放射状排列。常见于某些矽卡岩中。" }, { "instruction": "双晶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双晶中单晶体之间相互结合的规律。它由双晶面双晶中心或双晶轴的方向来规定,并常给予一定的专门名称,如尖晶石律、卡尔斯巴律、膝状双晶律等。一个双晶经常可以有不止一个的双晶面和(或)双晶轴,它们彼此间有一定的相互取向关系。双晶律习惯上只选取其中的某一个来表示。" }, { "instruction": "港口竞争力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集装箱港口之间争夺货源、航线、航班的能力。影响竞争力的因素有六个,按其影响大小依次为:①硬件设施条件;②运营条件;③现代化管理水平;④服务质量;⑤港口软环境;⑥港口形象。" }, { "instruction": "工业生产地域类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工业布局的各种地域组合形式。指在一定地区内,依据各个工业部门和企业间的生产工艺和技术经济联系要求,充分考虑各地区的自然、技术、经济与社会诸多因素之影响,成组或单个布局工业企业,从而实现不同特点、不同水平、不同规模的工业布局地域形式。并构成其多种地域类型。根据工业生产地域开发程度,地区工业生产的结构、规模与水平,在劳动地域分工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系统内企业空间分布特点,以及地区资源开发和区域经济发展等因素,工业生产地域类型可分4级,即工业地区、工业城市(工业枢纽)、工业区和工业点。工业生产地域类型是工业地理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重点是研究在不同地区条件下,各个工业生产地域类型的形成、发展与空间分布规律。" }, { "instruction": "灰泥支撑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碳酸盐岩的一种结构类型。见于含颗粒很少的泥晶灰岩中,颗粒分散在灰泥中,彼此不相接触,故称灰泥支撑。常出现于低能环境。" }, { "instruction": "再生冰川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山谷冰川通过悬崖或陡坡时,其末端会折断而产生冰崩和冰瀑布,使悬崖下面的冰体重新形成一条冰川继续向前运动,这种冰川叫做再生冰川。这种冰川失去粒雪盆,全部由冰川冰组成。" }, { "instruction": "菊石亚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软体动物门头足纲的一亚纲。壳旋卷,多呈盘状或球状,少数壳形不规则。壳面光滑或饰有纹、肋、瘤、刺等。无气室沉积。体管小,构造简单,成年期多为前伸体管,幼年期及原始类型则多为后伸体管,除海神石目外,多位于壳菊石缝合线类型的腹面。壳口可具单口盖或双口盖。隔壁边缘褶皱,缝合线类型复杂,对于研究菊石的演化及分类非常重要。菊石缝合线一般可分为①无棱菊石型缝合线,鞍、叶均呈宽圆状,数目较少,泥盆纪;②棱菊石型缝合线,鞍叶均完整,常呈尖棱状,多见于晚古生代,可延至三叠纪;③齿菊石型缝合线,鞍完整而叶成齿状,石炭纪至三叠纪,以三叠纪为主;④菊石型缝合线,鞍叶均再分化成齿状,二叠纪至白垩纪,侏罗纪及白垩纪为主。菊石亚纲根据缝合线的特征等可再分为八个目:似古菊石目、海神石目、棱菊石目、前碟菊石目、齿菊石目、叶菊石目、弛菊石目及菊石目。全为海生,游泳或在海底爬行生活。泥盆纪至白垩纪,中生代最繁盛,对中生代海相地层的划分对比作用很大。中国晚古生代及中生代海相地层中都含有丰富的菊石。" }, { "instruction": "鸡形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像鸟一样的兽脚类恐龙。拉丁文中gallus是公鸡的意思,mimus是模仿者的意思。著名的鸡形龙长约6米,比现代鸵鸟长1倍,体轻,鸡形龙的头骨高出地面许多,眼睛分列于两侧,这样它很难判断物体距离,但脖子可以扭转,能将全方位视野尽收眼底。喙长而无齿,具纤细的脖子,身体短,尾巴僵直。前肢3趾,腿细,眼睛外突。与似鸵龙比较,鸡形龙头骨长,但小而轻,前肢掌骨短,末端的爪更弯曲。曾认为它是素食性恐龙,最近的工作揭示它是杂食性动物,且食肉量大于食素量。它的前肢适合抓捕小的动物,可能吃昆虫或其卵块。生活在干旱或干湿交替的地带。虽然腿比似鸵龙短,但鸡形龙的后腿强壮。脚上的骨与鸟相似,是股骨长度的五分之四,骨和胫腓骨的总长比股骨长许多。许多高速奔跑的恐龙与现代鸟都具有这种结构。2具几乎完整的骨架以及其他一些个体的几件碎块产于蒙古南戈壁省、北美西部晚白垩世地层。" }, { "instruction": "辛普森指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用每个物种相对多度权衡的物种多样性的测度。" }, { "instruction": "流动构造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岩浆在流动过程中所产生的构造。主要包括流线构造和流面构造两种。这个术语既适用于侵入岩也适用于火山岩。" }, { "instruction": "矿井地质灾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由于矿产资源开采活动导致矿井地质自然条件严重变化而产生的灾害性后果。矿井地质灾害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是指发生在井下的矿井地质灾害,广义的是指由于矿床开采导致产生的一切危害人类生命财产安全、破坏矿井设施和矿产资源的事件。矿井地质灾害类型多样,发生在井下的主要有突水、突泥、瓦斯突出、岩爆、冒顶、矿井自燃等;发生在地面的有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等。在不同矿种的开采活动中,煤矿矿井地质灾害种类最多,活动最强烈。矿井地质灾害不但常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而且危害矿山设备和工程设施,破坏矿产资源和矿区环境。据不完全统计,迹50年来共有600多个矿井或矿区发生各种突发性矿井地质灾害3万多次,其中造成人员伤亡和严重经济损失的灾害事故1.5万次以上。" }, { "instruction": "植被宜接判读标志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能直接 识别植被类型的特征标志。常用的有五类;①群落影像的色调与色彩;②群落影像的纹理结构;③群落片断或单株的形状和大小;④群落片断或单株的阴影形状;⑤群落片断或单株的高度和群落的平均高度。前两类标志可用于各类比例尺的遥感影像判读,后三类标志:则一般用于大比例尺的遥感影像判读。" }, { "instruction": "沂蒙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K(Cr,Ti,Fe,Mg)12O19。六方晶矿。呈不规则粒状、板状和薄片状。黑色。不透明。金属光泽。硬度4.1。条痕褐色。密度4.34克/厘米3。是中国学者1983年在山东沂蒙金伯利岩脉中发现的新矿物。" }, { "instruction": "冰心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巨厚的冰盖或冰帽中钻的柱状冰体。在北极海的格陵兰和南极洲、青藏高原等极严寒地区,积聚着一层由过去几十万年间的降雪和积压而形成的几千米厚的冰盖层。密闭的冰盖层中蕴藏着大量的微生物、微体动植物肢体、火山喷发的微粒、核爆炸的核微尘及大气中裹携而来的各种微尘。钻取这些实物“档案”资料——冰心样品,是漫长地质年代中地球气候和环境变化的记录。它具有分辨率高、时间序列长、保真度高等特点,为科学家研究全球气候环境变化和重建过去几十万年地球气候和环境史模型具有重要意义。1997年中国、美国、俄罗斯、秘鲁、尼泊尔组成冰心考察队在海拔7000米的3个钻孔中获取冰心480米,重5吨,为揭示青藏高原近2万年的环境变化过程及恢复近2000年间西南季风变化过程提供了实物资料。" }, { "instruction": "水污染指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用数学模式对水体中各种污染物进行归纳和统计,并以一个简单数值来综合反映水污染的程度。水污染指数可用于对不同空间或不同时间的水污染情况进行比较,也可以作为水污染分类和分级的依据。" }, { "instruction": "角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金字塔形的尖峰。山峰周围由三个以上冰斗包围形成,因冰斗壁蚀后退而使山坡成凹形陡坡,峰顶则突出成尖角。冰斗的发育程度是冰川地形发育成熟与否的标志之一,中、尼边界上的珠穆朗玛峰即为一个典型的角峰。" }, { "instruction": "遵化岩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新太古代。为分布在河北遵化一带的中深变质岩系。主要为斜长角闪岩、辉石角闪岩、含辉石石榴角闪岩,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及中厚层铁英岩。含铁矿、金矿。变质程度达高角闪岩相,局部达麻粒岩相,伴有强烈岩浆活动。原岩以玄武质火山岩为主,夹基性凝灰岩和硅铁建造。斜长角闪岩SmNd等时线年龄为(27.9±0.4)亿年,花岗岩中斜长角闪岩包体SmNd等时线(27.7±1.8)亿年。" }, { "instruction": "土壤发生层代号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为有别于成土母质层次的发生学层次,在19世纪末土壤地理学创始人B.B.道库恰耶夫首先把土壤剖面分为腐殖积聚层、过渡层、母质层等三个基本层,分别以大写的A、B、C来命名。这也就是习称的表土层、心土层和底土层。后来根据需要还把各层再分亚层,如A1、A2、B1、B2、B3、C1、C2等。A1层之上还可有AO层,表示以有机质为主、矿物质含量居次的层次;AO之上还可有AOO层,表示粗松堆积尚未腐殖化的有机质层。C层之下如有坚硬的母岩层,则以D层表示。这些都是后来的补充。" }, { "instruction": "地上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河底高于两侧地面的河流。在流域来沙量很大的河流中,水流的挟沙能力小于来沙量,使河底逐渐淤高,为防止河水漫溢,不断加高堤防,当河底高程增加到一定程度后,河流在地面以上流动。“人在地上走,水在天上流”就是指地上河。如我国黄河下游河段。" }, { "instruction": "岩石显微镜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带有特殊配件,利用偏振光研究岩石和矿物的显微镜。" }, { "instruction": "新构造类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依据一定标志对新构造进行的分类。它可以依据诸多不同原则和标准,进行新构造类型划分。国外一般是按新构造的规模大小、形态特征、演化历史和形成时代进行分类。中国地质地貌学界则针对中国新构造的实际情况,曾提出以新构造运动特征及运动所产生的新构造形态的差异性,作为划分新构造类型的标志,将中国新构造划分为大面积拱形构造、差异性断块构造、挤压褶皱构造及断褶构造等基本类型和若干次一级类型。还可以按其他原则进行新构造类型划分。" }, { "instruction": "辽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中国发现并命名的第一种中生代无尾目化石,属名由辽宁省的简称“辽”的汉语拼音Liao、无尾类“蟾”常用的后缀batrachus构成。唯一的标本为一件缺少部分头部骨骼的骨架。中等大小,上颌骨具有排列紧密的梳状牙齿,额顶骨可能愈合,荐前椎9枚,荐椎横突宽且呈扇形,尾杆骨长度大于荐前椎长度的总和,肩带弧胸型,前肢短粗而后肢长,股骨与胫腓骨等长,近端跗骨长超过胫腓骨之半,可能具有一定的跳跃能力。辽蟾是较原始的无尾类,但其确切的系统位置尚不明确。仅发现于辽宁北票下白垩统(或上侏罗统)义县组下部。" }, { "instruction": "单元土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同一环境影响下的土壤。现代土壤与被埋藏后尚未出露的化石土壤,均属此类型。如现代棕壤、埋藏红壤等。" }, { "instruction": "低硒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一些疾病的病区出现的岛屿状或灶状孤立存在的不发生该病的局部地域。主要由于自然或人文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如在因环境中缺乏某种化学元素而引起的地方病病区里,可能因地形、岩性或水质的影响,使局部地域内该元素含量相对提高,或因生活习惯及经济条件的差异,使人们在局部地域里对某元素有较高的摄入量,从而使这一地区成为健康岛。地理环境中硒的含量和生态循环处于低水平的地带,从而会产生一些疾病。据研究,中国的克山病、大骨节病和缺硒的动物白肌病等都分布在低硒带内。通过水土或药物补硒,可防治这些疾病。世界各地的低硒环境和动物硒缺乏症均出现在南、北半球的温带森林和森林草原地理环境地区。在中国,从东北的暗棕壤、黑土,向西南方向经黄土高原的褐土、红棕壤、褐红壤直至西藏高原东南部的山地棕壤、亚高山草甸土,形成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低硒带。" }, { "instruction": "灾变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认为不同时期,不同地点都会发生巨大的灾变,灾变是突然的,意想不到的。灾变后的地区,生物完全消灭,它完全忽视了生物之间的进化联系。它认为必须用一系列激烈事件或灾变来阐明地球的历史,它总结的自然的演进模式是“灾难—毁灭—再创造”,具有浓厚的神秘色彩。" }, { "instruction": "自然地质灾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质灾害根据动力成因可以分为自然地质灾害和人为地质灾害。由于自然变异导致的地质灾害称为自然地质灾害。自然变异的作用主要包括构造运动、岩浆运动、地震活动筹内动力地质作用以及沉积、风蚀等外动力地质作用。自然地质灾害是相对于人为地质灾害而言的。自然地质灾害的特点除分布广、灾损严重外,其发生的区域、规模和频率受自然变异的控制,有些完全由自然地质作用所形成,如由于地壳运动而引发的构造地震、火山喷发、断层错动等;有些主要受自然条件控制,但同时又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如特殊岩土灾害、黄土湿陷、膨胀土缩胀、冻土冻融等。由于自然地质灾害的不可预知性和不可逆转性,目前人类对自然地质灾害的防范主要集中在灾情预报和工程减灾方面。" }, { "instruction": "医学地理评价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评价不同地理环境因素或区域环境类型对人类健康的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由与人类健康有关的所有环境因素组成,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环境指标和人种遗传、社会习惯、生活行为、营养卫生、医疗保健等社会环境指标。评价标准体系根据人类健康的要求,就指标体系中的每个环境因素,按一定的标准,划分质量等级,医学地理评价可作为预测、预报人类疾病与健康演变趋势及其空间分布的依据,可用于全球、各国、各地区的卫生保健计划、环境保护规划和生态规划,对制定环境卫生法规、政策和管理,也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 { "instruction": "扁脸肯尼亚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已能直立行走的早期人类。1999年在肯尼亚图尔卡纳湖西岸洛梅奎地区发现一个头骨及部分上颌骨。命名为肯尼亚人扁脸种(Kenyanthrops platyops)。扁脸肯尼亚人在脸面部结构上与在东岸发现的鲁道夫人(1470头骨)较为相似,差别主要表现在扁脸肯尼亚人鼻部和脑颅形态较为原始,牙齿也扁脸肯尼亚人头骨化石较小。据钾氩法测定扁脸肯尼亚人距今350万年前,而鲁道夫人(归属能人系列)距今250万年前,两者的年代差距为100万年。扁脸肯尼亚人可能是,或者较接近鲁道夫人的先驱。扁脸肯尼亚人的发现改变了以前认为在300万年前至400万年前的100万年期间,在不同时期,世界上只有一种能直行走的早期人类,这段时间人类进化是呈阶梯状的、单线的看法。认识到在这100万年中,同时有一种以上的人类共生于世,人类的进化成树丛状。" }, { "instruction": "千佛崖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千佛崖层。时代属中侏罗世。分布于四川西北部。命名地点在四川广元千佛崖。为内陆河湖相沉积,由黄色砂岩,黄绿色、灰褐色砂质页岩及红色泥岩和砂岩组成,夹少许淡水砂岩扁豆体,含植物化石Coniopteris hymenophylloides;淡水双壳类Pseudocardinia,Tutuella等。厚125米至364米,在龙门山区厚710米。与下伏白田坝组呈假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定量岩相古地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采用在具(b)鄂尔多斯地区早奥陶世马家沟一期岩相古地理图(据冯增昭等,2004,经简化)有定量意义的单因素分析基础上,再进行多因素综合分析方法编制的岩相古地理图。单因素是指能独立地反映某地区、某地质时期、某沉积层段沉积环境某些特征的因素,例如水体深浅、沉积厚度、碎屑颗粒大小、斜层理方向、化学成分百分比、化石生态类型组合特征等,都可以采用定量数值的方式在古地理图上予以表示。研究过程大致可分三个步骤:①对各个野外基干剖面进行认真的地层学和沉积学研究,获取各种第一手的定性和定量资料,了解各剖面各沉积层段的沉积环境特征。②在上述资料基础上,按照编图单位的要求,选择出那些能独立地反映其沉积环境特征的各种单因素,分别统计出它们在各个剖面中的百分含量,作出各种相应的等值线形式单因素图(图a)。③把这些定量的单因素图叠加起来,结合该区有关层段沉积地质学的综合研究成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全面分析、综合判断,最后编制出定量岩相古地理图(图b)。这种岩相古地理图研究方法由于体现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更加严格的内涵,对于油气资源等矿产的预测、勘探和开采过程中的工业制图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 { "instruction": "社会问题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社会中的一种综合现象,即社会环境失调,影响社会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的共同生活,破坏社会正常运行,妨碍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现象。在西方,常把社会问题称之为社会病态、社会解组、社会反常或社会失调。构成社会问题的条件有四:①有一种或几种社会现象产生失调的情况;②这种失调情况影响许多人;③得到社会公认;④必须通过集体行为,才有解决的可能。社会问题的起源、发展和结果都是社会性的,具有普遍性、变异性、复合性、周期性。" }, { "instruction": "栉虫亚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三叶虫纲褶颊虫目的一亚目。头尾近等大,胸部6~9节。后颊类面线,活动颊在前部中线分离或互相融合。头鞍光滑或具不明显的鞍沟,常具中疣,眼脊微弱或缺失。壳面多光滑无饰。中寒武世至奥陶纪。常见属有栉虫(Asaphus)、古等称虫(Eoisotelus)等。" }, { "instruction": "volcanic thunderstorm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火山喷发时所形成的雷雨。当喷出物含有大量水蒸气和火山灰时,带有正电荷的水蒸气冲到高空,温度下降,当它和已喷到高空中带有负电荷的火山灰微粒相遇,凝聚成暴雨下降,并伴生闪电雷鸣。" }, { "instruction": "地震台阵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根据研究目的,在一定研究区,按某一规则(十字形,圆形,方形等)布设的一组地震仪。按工作性质可分为固定地震台阵,流动地震台阵;按控制范围可分为大、中、小孔径地震台阵。" }, { "instruction": "珊瑚礁海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珊瑚礁(珊瑚、石灰藻以及有孔虫等造礁生物的灰质骨骼残体)堆积而成的海岸。通常在热带发育。一般在近岸处形成岸礁,如赤道的海岸、巴亚海岸以及中国台湾省、海南岛的某些地区。在离岸较远的浅海多发育成堡礁,或组成环形群岛的环礁等,如中国西沙群岛的海岸。" }, { "instruction": "间洪积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属间雨期。指北半球部分地区更新世期间气候相对干燥的时期。" }, { "instruction": "冰晶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Na3AlF6。单斜晶系。通常呈粒状或致密块状。无色、灰白或灰黄色。玻璃光泽。硬度2~3。参差状断口。密度2.95~3.01克/厘米3。见于伟晶岩脉内。用于炼铝工业及玻璃和搪瓷工业。" }, { "instruction": "白垩纪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中生代三个纪中最年轻的一个纪,自距今1. 35亿年延续至6500万年前。白垩是石灰的意思,是由海生的钙质超微化石和浮游有孔虫的化石堆积而成,白垩纪末,恐龙全部灭亡,这是当时最突出的生物事件。" }, { "instruction": "神农架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中元古代。分布在湖北神农架和大洪山一带,为一套含镁质碳酸盐岩、碎屑岩和火山岩地层。总厚度12680米。碳酸盐岩中富含叠层石和微古植物。下部未见底,与水月寺群未见直接接触关系。上部分别被马槽园组、莲沱组或南沱冰碛层不整合覆盖。由下而上分为上、下亚群共11个组。下亚群五组相当于长城系,上亚群六组相当于蓟县系。" }, { "instruction": "落可岽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青白口纪。出露于江西武宁县盘溪落可岽地区,为一套浅变质火山岩碎屑岩系。以火山碎屑岩为主,近底部夹中酸性火山熔岩,厚218米。与上覆震旦系硐门组及下伏上双娇山群均为不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古硐井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长城纪。分布于甘肃北山一带,为浅变质岩系。分上下两个岩组,下岩组为千枚岩、石英片岩夹石英岩;上岩组为变质砂岩夹大理岩。总厚4638米。" }, { "instruction": "丝绢光泽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特殊的非金属光泽,在呈纤维状集合体的浅色透明矿物上,由于各个纤维的反射光相互影响的结果而呈现的如同一束蚕丝所表现的那种光泽,例如石棉的光泽。" }, { "instruction": "地壳运动时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壳激烈运动的时期。它通过强烈的构造形变(包括褶皱、断裂的升降及平移)、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表现出来。确定它的方法主要有:①应用某种构造应力矿物的同位素年龄确定;②用不整合面上、下地层的年代和同一不整合所影响的范围确定;③用同一构造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大都是一次构造运动产物的原则,依据构造体系展布规律,以其中某些已知年代的构造形迹,推断另一部分的年代;④其他如岩相古地理分析法、岩浆岩接触关系法、构造复合法、构造岩叠加法以及磁性地层学方法等。研究中应重视每次运动形成的不同构造型式,这是地质力学工作的重要环节。" }, { "instruction": "华北近代沉降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北起燕山山麓,南至大别山麓,西起太行山,东止海滨及鲁中南山地的华北平原。在大地构造上属于中朝地台的河淮台向斜。燕山运动开始,形成北北东方向的隆起及坳陷(断陷)。新近纪才大幅度整体下沉,第四纪继续大规模下降。下降区接受新近纪和第四纪补偿性堆积,形成规模巨大的堆积平原。华北平原第四系厚度,从山麓到平原中部有逐渐增大的趋势。在山麓地带不超过300米,在坳陷区(冀中坳陷、黄骅坳陷)可达600米以上,在隆起区(沧县隆起、埕宁隆起)为300~400米。由此可见,第四系厚度变化,是受基底构造及新构造活动的控制。有的学者认为,华北平原的沉降过程补偿作用大致平衡,同时据此推算出平原的沉降速度。在临清地区(沉降值最大处)平均沉降的速度为1.3毫米/年。" }, { "instruction": "大量灭绝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生物区系的一大部分突然消失,据认为,其引起的原因可能是环境灾变,如流星的影响,巨大的大量灭绝出现在二叠纪末和白垩纪。" }, { "instruction": "王河似悬猴兽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有争议的灵长类化石。P3与P4比上臼齿大,具有臼齿化程度相近,外侧只有高的前尖,无后尖,内侧原尖柱状,高冠,但低于前尖,U形脊较不发育。有的学者认为王河似悬猴兽(Anaptogale wanghoensis)是早期的灵长类,因为标本保存不是很好,出现了争论。化石为带有P3—M3的左上颌骨,产于安徽潜山黄铺汪大屋(71001),望虎墩组第1段中古新世(?)地层中。" }, { "instruction": " Late Cimmerian orogeny,Late Kimmerian orogeny 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译新细末里运动(Young Cimmerian orogeny)、新基米里运动。史蒂勒(1924) 创名。发生于侏罗纪与白垩纪之间的构造运动,属阿尔卑斯旋回第二幕。李四光(1939)提出,这一运动与中国的宁镇运动相当。" }, { "instruction": "构造地貌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质构造和构造运动起主导作用形成的地貌形态。构造地貌的研究,一方面是从构造因素出发来解释现代地貌的成因及形态;另一方面是根据现有地貌形态来分析地壳的构造。但是都不能忽视外力因素的影响。构造地貌可分为三个主要等级:第一级是整个地球的形状以及大陆和洋盆,是源自地球内部和宇宙性的动力作用下形成的地球表面最大地貌单元;第二级是山地与平原,是内力为主作用下形成的地貌单元;第三级如方山、单面山、猪背山等,是对第二级地貌的更详细划分,主要是地质构造受外动力地质作用剥露的地貌形态(如图)。" }, { "instruction": "几何结晶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结晶学的一个分支。是早期结晶学的主要内容,也是矿物学的基本内容之一。研究具有天然规则多面体外形晶体的几何形貌、几何要素(晶面、晶棱等)以及其间的对称性和各种几何关系。它对晶体的描述、分类和矿物的鉴定均具有重要意义。" }, { "instruction": "膜翅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各种蜂及蚁,由两个亚目构成,广腰亚目包括叶蜂等,有以取食植物为生的型幼虫期;细腰亚目主要由两大类构成:锥尾(寄生)类如姬蜂和小蜂,针尾类如胡蜂、蜜蜂和蚂蚁,昆虫的第三个大目。化石初现于三叠纪,中国最早化石发现于陕西三叠纪地层。现生约12万种,中国已知10000多种。" }, { "instruction": "岩溶石灰华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钙华。在地表由岩溶水沉积的大孔隙性次生碳酸钙。其成因是由于岩溶地区的地下水或地表水,在适宜的环境下,且往往在水动力和植物作用影响下,导致碳酸盐过饱和沉积而成。如贵州茂兰自然保护区小七孔小河沿线的大量石灰华。" }, { "instruction": "土壤污染调查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为了了解和掌握土壤的污染状况而进行的调查活动。通过土壤污染调查可以掌握土壤和作物中污染物的种类和数量,为土壤环境管理和制定土壤污染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 { "instruction": "湖泊地貌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内动力或外动力地质作用下,陆地上形成的积水凹地形态。湖盆受地质条件、气候条件等因素的控制,因此,湖泊地貌与湖盆成因关系很大。如断陷湖,湖岸多为平直陡峻;火口湖,因位于火山体顶端,一般高出地表,水体受火山口规模的限制;风蚀湖常呈新月形湖盆等。" }, { "instruction": "双形现象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生物同一个种具有两种不同特征类型的现象。如同一个种的雌雄个体的特征不同,或以无性和有性世代交替繁殖后代的生物,其同一个种不同世代个体的壳的特征不同。后者如有孔虫的显球型和微球型。" }, { "instruction": "三斜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钾长石中,用来表征晶体偏离单斜对称程度的一个参数。符号Δ。属于单斜晶系的正长石之三斜度Δ=0;完全有序的最大微斜长石偏离单斜对称的程度最高,其三斜度Δ=1。具体测定Δ值的方法有X射线粉晶衍射法、红外吸收光谱法和光轴角法等。它可以近似地反映长石有序度的大小。" }, { "instruction": "诊断表下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物质的淋溶、迁移、淀积或就地富集作用在土壤表层之下形成的具鉴定土壤类别意义的土层。" }, { "instruction": "非洲干旱指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研究西南古季风变化的替代性指标之一。它是通过研究大西洋沉积中陆相淡水硅藻的丰度变化来反映季风降水的变化。" }, { "instruction": "黄土包气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黄土层中地下水水面以上至地表的地带。黄土高原的包气带一般厚度较大(十余米或几十米)。包气带内黄土中的水分不是可流动的重力水,而是分子水、薄膜水、吸附水。包气带是由固体矿物颗粒、空气及水分子组成的三相体。大气降水到地表入渗黄土层,经过包气带最后到达地下水潜水面。这个过程比较复杂。水分在包气带内运移时,受土体内外大气气压和温度、湿度的影响,运移方式、方向有所不同。" }, { "instruction": "头盖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 头骨的上部,呈穹窿状。北京猿人(上)与现代人(下)头骨(前面观)主要包括额骨、顶骨的大部分和枕骨的小部分;有时亦可附有头部两侧的颞骨、蝶骨等小部分。由于这一部分骨片以曲折的骨缝互相嵌入,且骨壁较厚,故易保存为化石。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人类头骨化石中头盖骨较常见。" }, { "instruction": "第四纪胶体溶液化学沉积矿床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胶体溶液沉积矿床(sedimentary deposit by colloidal solution)。指在第四纪由天然胶体溶液经胶体凝聚、沉积而成的一种矿床。主要成因类型是海洋沉积与湖泊沉积;主要矿种是铁、锰、铝。目前具有重大意义的是现代深海沉积的锰结核矿床。锰结核又称锰团块、锰矿瘤。含有20多种元素,最主要是锰,其次是镍、铜、钴。它的储量很大,目前还在继续成长中。" }, { "instruction": "硅质硬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主要由硅胶结成的硬磐。" }, { "instruction": "灯笼沙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属全新世晚期。命名剖面在广东珠江三角洲斗门灯笼沙D6孔。钻孔深度为63.6米,19.9米以上为本组层。下部为深灰色粉砂质淤泥及粉砂质粘土、黄色粉细砂;上部为淡灰或灰黄色粘土、亚粘土。中、南部地区平均厚7~8米,北部地区厚3~4米。本组地层假整合于万顷沙组之上。含双壳类Arca granosa, A.subcrenata及Dentalium sp.;腹足类Ringicula sp.等;还含较多Chenopodiaceae花粉;咸水、半咸水硅藻种属也较丰富,如Coscinodiscus divisus, C.oculusiridis, Diploneis smithii, Synedra ulna等。本组底部常有脊椎动物化石,如Elephas maximus, Amyda sinensis, Mylopharyngodon piceus等。孢粉所反映的植被为中亚热带南部常绿阔叶林向现代的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过渡类型。本组地层为冲积、海积混合相沉积,属亚大西洋期的海侵期。据14C年龄测定为(2350~1260)±100年。考查资料证实,本组是1883年之后才露出水面成陆的,在广州地区广泛分布,与深圳沙井地区的沙井组相当。" }, { "instruction": "热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高温害,是指高温引起作物整株或局部组织直接造成生长发育不良,并导致产量或品质受到损害的一种气象灾害。高温是造成热害的原因,一般是由于温度超过植物(生物)生长发育上限温度造成的,高温会破坏作物的新陈代谢,损伤植物的器官组织,使植物的生长受限,甚至死亡,高温还会直接危害植物的幼苗、移栽苗、树干、花和果实。不同植物的耐高温能力不同,水稻如果在抽穗后6~15d的乳熟期前后,遇到连续三天以上日最高气温高于35℃,就会造成功能叶早衰变黄,灌浆期缩短,子粒重量下降;马铃薯块形成期如果日平均气温大于22℃,会表现退化,块根变小。我国华东地区的小麦、马铃薯,长江流域以南的水稻,北方和长江中下游的棉花,印度、日本、泰国、巴基斯坦以及塞内加尔等非洲国家的水稻都受到热害的威胁。" }, { "instruction": "生态系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由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利(A.G.Tansley)在1935年首先提出的,是指在一定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简单地说生态系统就是一个生物群落加上影响群落的所有无机环境,等同于前苏联学者苏卡切夫提出的生物地理群落的概念。" }, { "instruction": "大鼻龙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爬行动物纲中最原始的类型。形体粗笨,四肢短粗,颈部不显著。头部骨骼很少退化,无颞孔。膜骨性肩带保存完好。脊椎神经弓粗大,椎体圆柱形,保存有新月形退化的间椎体。分为大鼻龙亚目(Captorhinomorpha)、前棱蜥亚目(Procolophonia)和钜齿龙亚目(Pareiasauroidea)。晚石炭世至三叠纪。甘肃上二叠统产大鼻龙亚目的别里贝蜥(Belebey);山西和陕西的三叠系产前棱蜥亚目的新前棱蜥(Neoprocolophon)和置换齿蜥(Eumetabolodon)等;山西的上二叠统产钜齿龙亚目的石千峰龙(Shihtienfenia)和黄河龙(Huanghesaurus)等。" }, { "instruction": "loess ridge,loess liang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中国西北黄土高原地区特有的一种地貌形态类型,平行于沟谷的长条状高地。梁长一般可从上千米至十几千米。梁顶宽阔几十米到几百米,呈鱼脊状往两侧沟谷微倾,坡度一般在20°~ 30°之间。黄土梁是残塬进一步被侵蚀切割而成的,或黄土直接覆盖在古梁状地黄土梁形上。黄土梁也有宽窄之分,一般在陕北西部和陇东、陇中南部的黄土丘陵区,宽梁居多,即梁宽大于100米,小于100米者为窄梁。典型的黄土梁可见于陕西白于山、安塞、延安以及甘肃镇原等地。" }, { "instruction": "泥河湾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华北山区地文期中的一个堆积期。时代属更新世早期。此时在华北山区一些山间盆地中,普遍堆积一套河流、湖泊沉积物,称泥河湾组或三门组、任家垴组。" }, { "instruction": "阿尔他西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中泥盆世东岗岭期。分布于新疆西昆仑山北麓。下部以浅灰、深灰色灰岩和泥质页岩为主,含珊瑚Endophyllum sp.,Brariphyllum sp.,Syringopora sp.,Temnophyllum sp.等;上部为绿、黑色页岩与深灰色灰岩,顶部为砾状灰岩,总厚870米。在龙勒—阿加尔河谷与根里沙里河之间的高山区,本群为灰、浅绿灰色石英砂岩,厚260~900米。与上覆及下伏地层关系不清。" }, { "instruction": "化学搬运力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运动的水介质搬运化学风化(含生物化学风化)、化学剥蚀产物的能力。风化、剥蚀作用形成的Al、Fe、Mn、Si的氧化物难溶于水,常呈胶体溶液搬运;K、Na、Ca、Mg等元素所组成的盐类,常呈真溶液搬运。由于胶体溶液中胶体的质点极小,并带电,以及有机质的护胶作用,因此可被搬运很远的距离,进入海洋或湖泊后,由于化学条件发生变化,产生凝聚、沉积。真溶液的搬运能力与被搬运物质的溶解度及水介质的pH值(酸碱度)、Eh值(氧化还原电位)、温度、压力、流速、CO2含量等因素有关。一般来说,温度高、压力大、流速快、流量大、CO2和酸类物质含量高时,化学搬运能力强;反之则较弱。据统计,全世界每年由河流搬运入海的溶解物质达23.4亿吨。" }, { "instruction": "图形变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视觉变量。" }, { "instruction": "花垣排碧寒武系剖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该剖面为全球寒武系排碧阶及芙蓉统(上寒武统)的层型剖面,是全球寒武系内部的首个全球标准层型剖面和点位(GSSP)。2003年由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批准确认。剖面位于湖南花垣县城以南30千米排碧乡四新村附近,地理坐标北纬20°23′37″,东经109°31′54″(网纹雕球接子Glyptagnostus reticulatus首现点,GPS定位)。该剖面在花桥组内,岩性为深灰色薄层泥晶灰岩、灰色薄层细晶灰岩夹细砾屑灰岩扁豆体。排碧阶底界以网纹雕球接子的首现点为标志,位于37d层内,距花桥组底369.06米处。" }, { "instruction": "优势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化石群中含量最多的一种或几种化石所占的比例,一般随水深的加大而减小。" }, { "instruction": "低丘红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古红土以分布在低缓丘陵地形上的土层最深,发育最为典型,所以这种良好发育的红土,有时又被称为低丘红土。从新构造运动角度看,这常属轻微上升的升降过渡地段,最有利于红土的发育。" }, { "instruction": "一次污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污染源直接将污染物排入环境所引起的污染。一次污染是相对二次污染而言的,是环境污染中的主要污染类型。一般由那些进入环境的物理、化学性质不发生变化的污染物造成的。" }, { "instruction": "八道湾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中国陆相侏罗系最底部的一个阶。阶名源自岩石地层单位“八道湾组”,层型剖面位于新疆乌鲁木齐以北的八道湾处。八道湾阶的底界生物识别标志有待深入研究后定义。阶内含有丰富的古植物和双壳类化石,常见的植物化石有:Coniopteris hymenophylloides,Cladophlebis gigantea,Phoenicopsis speciosa,Podozamites lanceolatus等;双壳类化石有:Ferganoconcha subcentralis,F.tomiensis,Sibireconcha jenicejensis,Cuneopsis johannisboehmi,Unio khomentowski,U.shuixigouensis等。" }, { "instruction": "宣夜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认为天是无限而空虚的,星辰就悬浮在空虚之中,自由自在地运行着,所以对它们的运行规律也就无从谈起。这种对天体自由运行的夸大,使得宣夜说无只字片言谈到对天地结构的定量化描述,所以严格地讲,宣夜说还不能称作为一种宇宙学说。" }, { "instruction": "景观生态灾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景观生态系统受到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干扰后所引起的生态环境变差、景观价值降低的现象。景观生态欠害包括:自然景观灾害、人工景观灾害以及人文景观灾害。引发景观生态灾害除自然因素外,包括生物过程如植物生长、有机物分解循环利用、生物群落的演替、物种的空间运动等和非生物过程如风、水和土及其他物质能流等,更为重要的是人类活动过分干扰所造成的破坏。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市场运行机制,已使人类慢慢丧失了伦理道德规范下保护环境、保护景观的自然意识与内在动力,表现在人类对环境的污染,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导致人类 的生活环境质量下降。因此,迫切要求人类社会保护好有限的景观资源,决不以牺牲自然景观,损坏历史人文景观来换取经济利益,禁止过度过滥开发建设,以确保景观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 }, { "instruction": "贝里阿斯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欧洲下白垩统底部的一个阶。位于侏罗系顶部波特兰阶或提塘阶之上,白垩系凡兰吟阶以下,过去曾被认为是尼欧可木阶的一个亚阶,也有人认为是广义的凡兰吟阶的一部分,因而称为底凡兰吟阶(InfraValanginian)。贝里阿斯阶一名源自法国的贝里阿斯(Berrias)。现为国际通用的一个阶。其底界接近菊石Berriasella jacobi的首现层位。" }, { "instruction": "熔结凝灰结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主要由蚯蚓状、树枝状、环状、半环状塑性玻屑及饼状、透镜状、火焰舌状塑性岩屑组成,在岩石中明显定向分布,亦夹有少量晶屑、岩屑等,被碎屑物本身的热量或火山灰熔结。" }, { "instruction": "纵向海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海岸线延伸方向与沿岸构造线略呈一致的海岸。太平洋的海岸多属此类,故又称太平洋型海岸。" }, { "instruction": "中国断块构造分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根据现存构造的不同地质构造特征所作的断块区划。断块的分区应以同一地质时期为标准。张文佑等(1974)编制中国块断构造分区图时,曾将中国新生代以来的断块构造区分为:①青藏断块区(QinghaiXizang(Tibet)faultblock region),大致为叶城—且末—西宁一线以南,西宁—丽江一线以西地区;②西域断块区(Xiyui faultblock region);③中部断块区(faultblock region of center of China),即青藏、西域两断块以东,阿里河(黑龙江省)经峰峰、宜昌、百色以西地区;④华夏断块区(Cathaysian faultblock region),即中原断块区以东地区,各断块区特征见表。特征断块地幔活动地壳厚度(km)近代地壳升降地震活动青藏地幔沉降50~70强烈上升边界地震活跃西域地幔上升微弱55~60强烈上升边界地震活动中原〖〗地幔上升中等40~55中等上升地震比较活跃华夏地幔上升剧烈30~40沉降华北活跃、东北稳定、沿海活动。" }, { "instruction": "地幔底辟假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马克斯维尔(W.G.H.Maxwell,1968,1973)提出底辟作用是构造活动的原因。他认为岩石圈底下低速层中物质的塑性和高温使这个层不稳定,局部有可能呈盐丘状态而上升,并在上升过程中因围压的降低而熔融,使上升柱密度减小,更加速上升过程。特别是在它周围冷而密度大的岩石圈物质下降时,又进一步驱使这种物质上升。大洋脊和年轻的褶皱山系都是高热流区,两者都是地幔物质超基性岩的上升区。因之这些地区的上升、火山作用、岩浆侵入、变质作用等热流活动以及有关的构造特征,可能都是地幔底辟作用的结果。" }, { "instruction": "水内行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设想中在水星轨道以内的大行星。19世纪中叶人们发现在扣除了其他行星的影响后,水星的近日点每世纪会向东前进43\\\",因受发现海王星启发,多数人认为这是因存在水内行星所致。" }, { "instruction": "海蕾亚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棘皮动物门的一亚门。萼球形、钟形、梨形等,早期类群多由数目众多排列不规则的骨板组成,后期骨板数目减少并成圈规则排列,五辐对称明显。萼上具有用于取食的腕羽,萼内体腔不扩展至其内部。口孔向上,位于中央。多有茎。固着生活。寒武纪至二叠纪。再分为海蕾纲(Blastoidea)、拟海蕾纲(Parablastoidea)、海林檎纲(Cystoidea)、始海百合纲(Eocrinoidea),其中以海林檎纲及海蕾纲化石较多而重要。" }, { "instruction": "沙尔布尔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中志留世。分布于新疆和布克赛尔以东,额毓及塔城以北地区。灰色、暗褐色、灰绿色、暗紫色安山质岩屑晶屑凝灰岩、安山玢岩、安山质熔岩角砾岩、杏仁安山玢岩夹少量灰岩透镜体。含丰富的珊瑚Squameofavosites immensus,Favosites gothlandicus, F.squamatus,Subalveolites porosus,Palaeofavosites fobesiformis septata;腕足类Eospirifer tuvaensis等。厚506米。与上覆沙尔布尔提山组呈整合接触,下未见底。" }, { "instruction": "大气化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研究大气组成和大气化学过程的学科。大气科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地球和行星大气本身及其中悬浮物的各种化学成分、结构形成、输运、扩散、积累、转化的机制和变化规律,以及呈现出的现象。由于工业化的飞速发展,人造化学品的急剧增加,使大气的自然化学循环受到影响,因而由污染引起的大气化学问题日益受到重视。如低层大气中酸性降水形成的化学过程,平流层臭氧的生成和破坏,气溶胶的物理化学特性及其在大气中的化学行为等都是大气化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 { "instruction": "桑加蒙间冰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北美更新世的一个间冰期,是伊利诺伊冰期以后威斯康星冰期前的一个气候温暖期。它与欧洲阿尔卑斯地区的里斯维尔姆间冰期相当。" }, { "instruction": "海洋微生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海洋环境中能够生长繁殖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必须借助放大数百倍甚至上万倍的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一群微小生物,包括霉菌、酵母、细菌、放线菌、病毒、噬菌体、衣原体、支原体、微型藻以及微型原生物等。" }, { "instruction": "DNA损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环境中的污染因素引起机体内细胞DNA结构的损害和改变。如亚硝胺类在机体中先代谢分解,产生烷化剂——重氮烷,使DNA发生烷化作用,引起遗传信息载体产生不可修复性的变化而致癌。又如多环芳烃(PAH)中的苯并(a)芘,在混合功能氧化酶的激活作用下,可形成具有亲电子结构的化合物——环氧化物,这种环氧化物与细胞内的DNA等大分子的亲核基因相结合,就会造成DNA损伤。当这种损伤不能修复或修复差错时,就有可能使细胞癌变。有些金属如镍、铍、铬等致癌物,也可能与核糖酸残基形成稳定的配合复合物,从而产生致癌作用。" }, { "instruction": "海槛深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海槛鞍部的最大水深。参见“海槛”。" }, { "instruction": "区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为研究、判别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特征而在地球表面按一定依据划分而成的各个部分。按划分依据的不同,通常可分成自然区域和社会经济区域两大体系。前者又可分为地貌区、气候区、水文区、土壤区、植物区、动物区、综合自然区和自然保护区等各种不同类型;后者也有行政区、综合经济区、部门经济区(农业区、工业区、商业区等)、宗教区和语言区等不同类型之分。区域一般都具有如下共同特征:①可度量性。均有四至范围和边界,可在地图上表示出来;②系统性。同一类型的区域,皆有层次上的系统,如中国的行政区即包括省、县、乡3个级别;③不重复性。同一类型和层次的区域,不能重迭和遗漏;四是区内相对一致性和区际差异性。划分和研究区域有助于充分认识、发挥不同区域自然与社会经济特点与优势,为优化生产力布局和社会组织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与实施基础。如中国1 949年后把全国划分为1 0个一级农业区、38个二级农业区。反映了中国农业地域分异和不同区域农业发展优势与不足,科学揭示了各地农业生产发展方向和改善途径,为因地制宜指导农业生产提供了依据。" }, { "instruction": "玉龙寺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末志留世中晚期。主要分布于滇东地区。为灰绿色、深灰色、蓝灰色泥灰岩、白云质灰岩、泥岩和粉砂岩,向上砂质增多,顶、底均以厚薄不一的黑色页岩为标志。厚约340~380米。与上覆下泥盆统翠峰山群可能呈整合接触,与下伏妙高组呈整合接触。化石多见于本组下部,包括腕足类Retziella,Tadschikia,Protathyris,Howellella;双壳类Actinopteria;头足类Yunnanoceras;三叶虫Warburgella rugulosa sinensis;珊瑚Squameofavosites;苔藓虫Helopora,Eridotrypa;牙形石Ozarkodinacrispa;介形虫Comonotentomozoe及几丁虫Ancyrochitina fragilis等。" }, { "instruction": "震旦运(一)是什么?", "input": "", "output": "(1)章鸿钊(1936)将中国东部中生代晚期至始新世后,地壳运动可分5期(见表),每期动向均与前期相反,且均与震旦方向(北东—南西方向)略近直角,其含义与翁文灏的燕山运动稍有不同,只限于燕山运动具震旦方向者。他用地壳波动说和地壳均衡说说明震旦运动的起源,并认为是因地下岩浆反复活动所致。这5期地壳运动和太平洋东岸可完全进行对比。现广泛使用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已很少用震旦运动一词。地质时期动期动向有关系的火成岩始新世后第五期从东南来玄武岩流始新世前晚白垩世前第四期从西北花岗岩类早、晚白垩世间第三期从东南流纹岩类早白垩世中第二期从北粗面岩或凝灰岩晚侏罗世后以迄早白垩世初第一期从东南安山岩类。" }, { "instruction": "准石燕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腕足动物门有铰纲石燕目的一属。壳体小或中等,长宽近等成横长,主端圆。两壳双凸型。腹壳喙部高耸,铰合面高而显著,具三角孔。中槽、中隆窄,无饰褶。侧区饰有少数壳褶。同心层显著,有细小瘤突。疹壳。齿板发育,中隔板高。三叠纪至早侏罗世,世界各地。中国产于南方海相三叠系。" }, { "instruction": "防护林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以防御自然灾害(风沙、洪涝等)和净化大气污染为目的的森林。由于防护目的不同,可以分为水源涵养林、防风固沙林、水土保持林、农田、草场防护林、海防林、护岸林和护路林等。防护林一般是人工营造,如防风固沙林、田间防护林、护岸林和护路林。有的是从天然林中划定的林地,如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等。防护林可以减轻水、旱、风沙等自然灾害,保持水土,调节气候,改善环境;并为农业的高产、稳产创造有利条件。" }, { "instruction": "满洲角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头足纲内角石亚纲的一属。化石多仅保存体管,体管短粗,直或稍弯曲,横切面圆形或腹背压缩,腹边常扁平,顶端常具一乳状突起。体管外面具向腹面上升之斜环。内体房更近体管之背面,其腹边向内凹入,形成腹突。有时腹侧有一体隙。早奥陶世,亚洲、北美及大洋洲。中国多产于北方下奥陶统,南方也有产出。" }, { "instruction": "lava spine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熔岩隧道内壁上的棘刺状突起。是熔岩隧道形成过程中,里面的液态熔岩流走时,牵引拖曳洞壁尚未完全硬结的熔岩加上重力作用造成。" }, { "instruction": "下降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表层海水被迫下沉的水流。大多发生在大陆或岛屿的迎风岸,风力作用使沿岸地区发生增水现象,迫使沿岸表层海水下沉。在海流辐聚地区,海水也会因辐聚而下沉。下降流可使下层海水增温,沿岸气候变暖。" }, { "instruction": "热河生物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发现于亚洲东部中生代晚期狼鳍鱼岩系(热河群)的陆相动物化石群及其同时期植物化石群的总称,新的研究认为其生存时代是早白垩纪世。中国东北尾羽龙复原图前“热河省”的范围是热河群的主要出露地及命名地点,故得名。热河生物群包括轮藻、苔藓类、蕨类、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双壳类、腹足类、叶肢介、介形虫、虾类、昆虫、蜘蛛,以及鱼类、两栖类、龟、有鳞类、恐龙、鸟类和哺乳动物等约20个门类的动植物化石,其中包括轰动世界的多种带毛的恐龙和古鸟类,是近年发现的一个世界级古生物化石宝库。" }, { "instruction": "耕作淀积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旱地土壤中受耕种影响形成的腐殖质-黏粒淀积层。" }, { "instruction": "地图语法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图作为地理学的语言,如同自然语言一样,为了不使信息交流受阻,必须形成若干约定俗成的规则,这就是语法。地图语法包括投影规则、比例关系、制图规范、构图法则、用色习惯等。" }, { "instruction": "历书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历书时以地球公转为基准,以历书秒为单位。1958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决定,自1960年开始,用历书时取代世界时,作为基本的时间计量系统。它仅通用7年,到1967年又被原子时所取代。" }, { "instruction": "溻湖环境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海岸的浅水区,经常介于珊瑚礁、沙岛与大陆之间,盐度往往偏离海水的正常值。" }, { "instruction": "大红山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古元古代。出露于云南绿汁江断裂以西的新平县戛洒—老厂—大红山一带,以及腰街漠沙,绿汁江断裂以东的元江县岔河摄科、罗底、牛尾巴冲,石屏热水塘东家域、东川县小溜口等地,为浅变质岩系。自下而上分为:①老厂河岩组,主要为石英片岩、大理岩,厚1284米;②曼岗河岩组,为火山岩、大理岩,炭质片岩,厚740米;③红山岩组,主要为火山岩,厚319米;④肥味河岩组,为白云石大理岩,上部为炭质板岩,下部夹变辉长辉绿岩,底部3米为含铜炭质板岩,是含铜层位,厚254米;⑤坡头岩组,为炭质条带片岩、白云质大理岩、炭质板岩,厚577米。变质程度属高绿片岩相。是一套典型的火山沉积建造。红山岩组UPb年龄17.3亿年。" }, { "instruction": "风浪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风浪是在风直接作用下产生的水面波动。波面十分复杂,同时出现许多频率不同、方向不同、高低长短不等的波,且波面较陡,波面位移又具有随机性,近似服从正态分布。风浪成长制约于能量平衡方程,其源函数的主要项为风传递于波的能量、波破碎损失的能量和海底摩擦消耗;海浪的形成与成长,还制约于波—波间的相互作用。经典的风浪成长(特征波能量平衡方法、经验海浪谱法)通常采用风时、风区长度和风速,来查算图解得风浪要素。风浪的经验谱很多,著名的为充分成长谱——PM谱和风浪成长谱——JONSWAP谱。风浪统计性质、生成机制、预报方法的研究,是海浪研究的基础。" }, { "instruction": "蒙蒂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欧洲海相古近系古新统的一个阶,位于丹尼阶之上,兰顿阶或塔内特阶之下。本阶为浅海石灰岩,富含有孔虫。蒙蒂阶一名源自比利时的“Mons”。" }, { "instruction": "头带角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头足纲鹦鹉螺亚纲的一属。壳外卷呈盘状,旋环少,横切面近四方形。体管细,位于壳的近腹部。脐宽而深。腹侧部分有一排瘤,腹部中间为一浅沟,沟之两侧各具一排瘤。壳面饰有生长纹。缝合线在腹部、背部及两侧各具一宽浅的叶,鞍短窄。石炭纪至二叠纪,亚洲、欧洲及北美。中国产于南方中二叠统。" }, { "instruction": "土壤允许流失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土壤侵蚀速率与土壤形成速率相互平衡,且在长时期内,使土壤的土体构型保持稳定、土壤肥力和生产潜力不下降的最大土壤流失量。" }, { "instruction": "泥炭地质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研究泥炭与泥炭地的学科。它是在自然地理学、植物生态学、水文地质学、第四纪地质学等诸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①泥炭的组成、性质和成因,泥炭及泥炭地的科学分类和应用;②泥炭沼泽的发生、发展和变迁,泥炭矿床的形成环境、发育阶段及堆积过程;③泥炭、泥炭沼泽形成控制因素,古地理、古气候的控制,古植被演化;④泥炭沼泽的生物功能、气候功能、水文功能等自然功能的研究,泥炭沼泽对生存环境的联系和作用;⑤泥炭资源评价及质量评价;⑥泥炭、泥炭沼泽的合理开发利用,以及资源和生态保护等的研究。" }, { "instruction": "现代外生构造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相对于现代内生构造运动,由于地表外动力原因形成的现代地壳运动,又称现代地表构造运动。如现代冰川负载与卸载造成的地壳均衡补偿运动;水库及大型水盆的负载所激发的现代地壳构造运动;地下水、油、气开采及回灌以及矿山采空和地下核爆炸激发的现代地壳运动都是现代外生运动。区别运动的内生成因和外生成因是个复杂问题。如盐丘构造,一般认为与重力挤压有关,但在褶皱造山运动活跃的地区,盐丘的形成可被地球内动力(如侧压力、断层和裂隙、构造运动的活化等)所激发或加强,这样它就具有了内、外因素相结合的特征。" }, { "instruction": "移迹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拖迹。动物爬行移动时,由于其身体与松软底质接触而形成多少是连续的沟槽印痕,可保存为化石。移迹一般近于连续,多为软体动物、蠕虫等移动时所造成。" }, { "instruction": "溶盘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碳酸盐岩表面盘状的溶蚀形态,以平底周边略陡为特征。藻类、地衣等对其形成有重要作用。" }, { "instruction": "拉克斯福德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大约发生于18亿~16亿年前的造山运动,导致现在苏格兰最西北部的刘易斯片麻岩(Lewisian gneisses)形成北西向延展的褶皱。这一褶皱带是格陵兰岛凯蒂利德(Ketilidian)褶皱带和纳格苏托基德(Nagssugtoqidian)褶皱带的延伸。" }, { "instruction": "加利福尼亚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墨西哥之间的狭长海湾。东太平洋的海湾。长1200km,宽90~2l0km。面积约160 000 km2。平均深度818m,中、南部较深,最深迭3291m。盐度35‰左右。湾内多小岛。主产有鲔、鲭、比目鱼、海鲈鱼等。其北索尔顿湖原为海湾一部分,因科罗拉多河的泥沙冲积,被隔成盐湖。沿岸港口有爪伊马斯、拉巴斯等。" }, { "instruction": "乡村人口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亦称农村人口。指常住在农村的人口,包括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并包括常住在城镇的农业人口,总之,乡村人口由农村中的农业人口、非农业人口及居住在城镇的农业人口等三部分构成。" }, { "instruction": "古大西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亚皮特斯海(Iapetus)、原始大西洋(protoAtlantic),位于波里的大陆与劳伦古陆之间的晚前寒武纪—早古生代海洋。这个大洋在志留纪晚期—早泥盆世(大约距今400百万年)以前完全消失,其洋壳与上地幔物质在早古生代已被消减。这个大缝合带被认为是从苏格兰的索尔韦湾向北东东向延伸穿越苏格兰。加里东造山带破坏了古大西洋所有遗迹。" }, { "instruction": "液化角砾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于地震饱和液化形成的角砾岩。根据不同形成方式,又可分为两类:①地震液化作用高潮时,液化脉穿刺岩层使其碎裂而形成的角砾岩;②地震液化卷曲变形过程中,岩层被拉断、撕裂而形成的角砾岩。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原地形成、棱角显著、分选性极差,并具有可拼合性。" }, { "instruction": "岩溶基准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岩溶作用向地下深处发展所能达到的下限。一种是指排水基准面,一种是指可溶岩的底板。随着岩溶作用的发展,岩溶水逐渐形成相对稳定的统一地下水面,在其附近一般有一个强岩溶发育带。有的学者把这个地下水面作为岩溶基准面。但是在该水面以下的深饱水带,地下水流动尽管是很缓慢的,但仍有岩溶作用。如近年来在河底、海面以下很深的地方发现了大的溶洞。所以有的学者认为岩溶基准面就是巨厚的非可溶岩层的顶板。局部隔水层作为基准面只是暂时的现象,称为暂时(临时)岩溶基准面。" }, { "instruction": "毛容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为了解决由于计算机算法精度不够引起的交叉点位置不确定问题而引进的一种微小距离。在GIS的空间运算中,间距小于毛容限的节点将被合并成一个点。" }, { "instruction": "拉德洛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位于文洛克统之上,普里多利统以下,现为国际上志留统的专名。拉德洛统一名源自英国希罗普郡的拉德洛。自下而上为戈斯特阶和卢德福德阶。" }, { "instruction": "变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有些运动在其个体发育过程中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经历了阶段性的明显变化才能从幼虫期到达成虫期,这种变化称为变态。许多无脊椎动物都有变态现象,尤以昆虫变态类型多样,十分突出可分为完全变态(经历卵、幼虫、蛹、成虫4个阶段)及不完全变态(经历卵、幼虫、成虫3个阶段),各可再分为若干类型。脊椎动物中以两栖类变态明显,蛙类经过蝌蚪而变为成蛙。" }, { "instruction": "黄土古土壤成土标志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认为,黄土来源于大气粉尘降落,在中国历史记载上称降尘为雨土,但并非所有降尘都是黄土,而是在一定气候与植被条件下经过发育,方成黄土。据《黄土与环境》一书称“粉尘受到雨水、霜雪、生物活动等作用……发生次生碳酸盐化;碳酸盐与粘粒物质构成微团聚体或集合体,并一起附着于堆积物根孔或虫孔内,形成大孔构造;又与氧化铁、锰等物一起包裹粉尘颗粒而呈浅黄色。这一过程为粉尘的生物地球化学‘成黄土作用’”。从土壤学观点看,这是有生物参与、有多种化学物质移动并形成结构的过程,就是一种成土过程。即具备了黄土古土壤成土标志。" }, { "instruction": "海岸定位观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海岸一定地点进行长期、连续地观测,以了解和掌握海岸附近自然条件变化规律和特征的工作。按不同目的有不同的观测内容,一般包括海岸的地貌、水文、气象、泥沙等观测。海岸地貌动态定位观测,除进行波浪、 毕 、风和降水等水文气象要素的连续观测外,还着重进行海岸水准测量、海滩剖面测量、水下岸坡测量及以上各地带的底质取样和观测。观测沿岸泥沙流时,常用具有特征的示踪沙测量其流向和强度。此项观测可为港口工程建筑、海岸防护及其他海底工程提供必要的资料,对现代构造运动和沉积理论的研究也有一定意义。" }, { "instruction": "土地资源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反映土地农林牧生产潜力(包括适宜性与限制性)组合的空间分布和利用基本状况的一种综合性地图。图上以土地质量评价为核心,以土地类型和土地利用现状为基础,综合表示土地资源的基本状况。土地质量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发展农林牧业生产。因此,在图上着重表示土地对农林牧发展的适宜程度、限制程度及其发展潜力;阐明各类土地不同的利用方向及改造措施。这种图是全国土地资源清查和土地质量评价的成果;是编制农林牧业经济综合发展规划的基础图件。" }, { "instruction": "地球节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王鸿祯(1997)提出。认为它是地质作用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沉积节律中形成时限较短、结构、成分都较单一的重复出现的沉积层称为韵律;时限较长,包括不同环境重复出现的沉积序列称为旋回。地球节律是由地质事件构成的,因而都具有阵发性、旋回性和一定的周期性。包括生物、沉积、岩浆和构造等各个方面,总的构成阶段性。有些节律现象可能受到某些天文周期的控制。" }, { "instruction": "化学需氧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在一定条件,用一定的强氧化剂处理水样所消耗的氧化剂的量,以氧的毫克/升表示,它是指示水体被还原性物质污染的主要指标,还原性物质包括各种有机物、亚硝酸盐、亚铁盐和硫化物等,但水样受有机物污染是极为普遍的,因此化学需氧量可做有机物相对含量的指标之一。化学需氧量的测定,根据所用氧化剂的不同,分为高锰酸钾法和重铬酸钾法。高锰酸钾法操作简便,所需时间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水体受有机物污染的状况,常被用于污染程度较轻的水样,重铬酸钾法对有机物氧化比较完全、适用于各种水样。" }, { "instruction": "乌奴耳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早泥盆世中、晚期。分布于黑龙江大兴安岭中段。命名地点在黑龙江大兴安岭中段的乌奴耳。为浅海相碎屑及碳酸盐沉积,由灰岩、粉砂岩和砂岩组成,含珊瑚Tryplasma altaica,Grypophyllum tenue,Amplexiphyllum hamiltonae,Acanthophyllum filosa,Pachyfavosites polymorphus var. minor,Alveolites gracilis;层孔虫Actinostroma mamontovi及苔藓虫Leioclema manchuriense,厚约380米。与下伏骆驼山组呈整合接触,与上覆中泥盆统北矿组呈假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脱水熔融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岩石中有含水矿物,当含水矿物发生脱水时,放出的H2O,诱发产生的部分熔融作用。" }, { "instruction": "华南褶皱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华南准地台。为加里东期形成的地槽褶皱系。位于扬子准地台之南,为一早古生代冒地槽,主要由下古生界组成,以包括类复理石在内的海相碎屑岩为主,志留纪末褶皱转化为地台,并与扬子地台合并。泥盆纪至三叠纪海相沉积盖层发育良好,中生代主要为陆相盆地沉积。印支、燕山旋回均甚重要,前者表现为强烈的地台盖层褶皱及花岗岩浆侵入,后者则为强烈的断裂运动,并有大规模的中酸性岩浆侵入和喷出。喜马拉雅旋回断裂活动亦甚重要,一些地带还伴有玄武岩浆喷溢。" }, { "instruction": "黝帘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Ca2Al3[Si2O7][SiO4]O(OH)。斜方晶系。晶体呈柱状,柱面具纵纹;常呈粒状集合体。灰色,有时带绿色。玻璃光泽。硬度6。解理平行{010}完全。密度3.25~3.36克/厘米3。主要见于浅变质岩和热液矿床围岩蚀变部分,往往是基性斜长石遭受蚀变的产物。" }, { "instruction": "楔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楔叶植物叶化石的一属。茎细弱,有节。叶轮生于节的周围,每轮叶数常为3的倍数,一般6个。叶呈楔形、线形、倒卵形、椭圆形等,常较大,全缘、浅裂或深裂。叶脉多次二分叉,成扇状布满于叶片,偶见中脉。晚泥盆世至早三叠世,晚石炭世至二叠纪繁盛,世界各地。中国主要产于石炭系和二叠系,江苏上泥盆统也有发现。" }, { "instruction": "复岛弧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张文佑(1984)按应力状态划分的两类岛弧之一。是指洋壳断块与陆壳断块碰撞时形成的双层岛弧。其形成机理是:大陆向大洋的仰冲导致大陆边缘破碎残块漂离大陆,沿底部层间滑动断裂向大洋方向漂移遇阻,在其前缘形成前锋弧,同时滞留在前锋弧后的大陆残块构成另一个与其相平行的弧。复岛弧的应力分布是弧前挤压、弧后拉张。近代的亚洲大陆边缘岛弧为其典型代表,在它们的弧后形成一系列拉张海盆。和复岛弧相对应的另一类岛弧为单岛弧,它处于弧前拉张、弧后挤压的应力状态。" }, { "instruction": "硅铍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似晶石。成分Be2〔SiO4〕,含BeO 45.5%。三方晶系。晶体呈扁菱面体或短六方柱状;集合体呈粒状、放射状或晶簇出现。无色、黄白或淡红色。玻璃光泽。硬度7.5~8。解理平行柱面{1120}不完全。断口贝壳状。密度3克/厘米3。见于伟晶岩与基性岩的接触带、矽卡岩和热液脉中。是炼铍的矿石矿物。透明色美者可作宝石。" }, { "instruction": "多板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软体动物门的一纲,原属双神经纲的一亚纲或目,现已提升为独立的纲。体呈椭圆形,两侧对称,背部略隆起,腹面扁平,头部在前,呈圆柱状,腹足石鳖很大,自头延及肛门。背面具叠覆的钙质骨板,故又称有甲纲。骨板一般为八块,其形状、大小及纹饰等各类不同,是分类的重要依据。全为海生,自潮间带至深海海底均有分布,而以潮间带最多,常以腹足附着在岩石或其他生物体上生活。化石少,多为分散骨板。晚寒武世至现代。典型代表为石鳖(Chiton),中国东部沿海及海南岛、西沙群岛及台湾等地均有产出。" }, { "instruction": "祁吕贺兰山字型构造体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üliangshanHelanshan epsilon structural system横亘于阴山天山和秦岭昆仑两个纬向构造带之间,前弧弧顶位置在六盘山南端的宝鸡以西的一个规模巨大的山字型构造。东翼循汾渭谷地往北东方向发展,以吕梁山恒山褶带为主体,出现一系列平的褶皱束,在华北平原北面的燕山地区形成反射弧。西翼从同仁、循化等地区往西北,在祁连山地区由一系列平行的褶带组成。祁吕贺兰山字型构造体系与地震震中分布图山字型两翼对应发育着斜列方向相反的中、新生代多字型槽地,与其相间的褶带相辅出现,形成以贺兰山、六盘山为脊柱,东西两翼互为犄角的态势。贺兰复式褶带是山字型构造脊柱的主要成分。这一庞大的山字构造在中国大地构造体系的轮廓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中国中部一个大型活动构造体系,控制着它所波及的广大地区的地震活动。" }, { "instruction": "国境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般指边境。它和边界在概念上的区别,边境反映在地面上是一条线,边界则指沿海边界本国一侧延伸、具有一定宽度的带状区域,是国家领土的边缘地带,亦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接触地带,对国家安全有重大影响。" }, { "instruction": "河源输入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经河流进入海洋的物质输入。河流搬运是进人海洋物质总量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此现象研究有限,故所获海洋的河流输入量的准确数值较少。河流输入量受河口中物质的浓度、河水流量、季节变化以及河海交汇区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引起输入量变化的影响,使其测量工作更加困难。经调查,亚马逊河、赫德森河和密西西比河等的溶解有机碳平均含量约2~5mg/L。若进人海洋的河水总量为3×1016 L/a。则可估算出由河流进入大洋的溶解有机碳的最大值为1.1×1014 g/a。研究表明,河流搬运的腐殖酸和富里酸,大多数不能抵达大洋。当河水与海水混合时,在河口和近岸环境中沉积析出。以此估计出由河流进入大洋的总有机碳约为l~1.5×1014 g/a。" }, { "instruction": "凹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种度量,用来描述面状对象沿着其边界凹进去的程度。一般用圆来描述多边形的凹状。因为较之用类似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等几何形状来描述多边形形状特征,用圆来描述最简单、最紧凑。对于矢量表示的多边形,通常使用的凹状公式为 CI=kP/S式中,CI为凹状数;K为常数;P为周长;S为面积。" }, { "instruction": "延长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延长层。时代属中三叠世晚期至晚三叠世。分布于陕西、甘肃、华北、豫西一带。命名地点在陕西延长。为内陆盆地含油、煤沉积,由黄绿、灰绿、肉红等色长石砂岩、细粒砂岩及砂质页岩组成,下部含油页岩,底部常为粉红色长石砂岩。局部地区本群顶部含煤层,即一般所称的瓦窑堡煤系。共厚1000米左右。含丰富植物、双壳类、介形虫、叶肢介等化石。与下伏二马营组呈整合接触。经后人研究,现已将原延长群下部两段独立建组,称铜川组,根据其中所含植物化石等,时代属中三叠世晚期;上部三段自下而上分别称胡家村组、永坪组、瓦窑堡组,时代属晚三叠世。" }, { "instruction": "粒硅锰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Mn5〔SiO4〕2(OH)2,含MnO 66%~72.5%。单斜晶系。晶体呈细小薄片状,可见聚片双晶;常呈不规则粒状、块状集合体。棕色、棕桃红色、紫红色。透明至半透明。玻璃光泽至土状光泽。硬度6。性脆。密度4克/厘米3。与黑锰矿、菱锰矿共生。是优质锰矿石的矿物成分。" }, { "instruction": "铁尖晶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FeAl2O4。常含镁、铬等。与尖晶石形成类质同象系列。等轴晶系。黑绿至黑色。硬度7.5~8。密度4.3克/厘米3。产于变质的富铁泥质岩石中。" }, { "instruction": "弱风化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原岩经受的风化程度较弱,仍保留有原岩的部分结构、构造,矿物成分部分发生变化,使岩石变得多裂隙、易碎,不含腐殖质,与强风化带呈渐变关系。" }, { "instruction": "第四纪湖相母质土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第四纪当高纬地区冰川或冰流活跃的时候,大陆冰盖阻止了气旋向高纬度前进,造成了中纬和低纬地区雨量充沛,便形成了“雨期”,这时湖泊面积扩大,便形成第四纪湖相母质土壤。中国的雨期沉积物以早更新世(Q1)前期河湖相沉积的规模为最大,该期地层分布于昆仑山、祁连山、秦岭及泰山以北的广大地区。" }, { "instruction": "地区工业体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由工业生产各部门、相关的公用工程设施,及管理服务、储存与销售等机构所组成的具有内在有机联系的地区整体。其形成、变化受经济、自然、空间等客观规律,及社会、历史等诸多因素影响制约。其形成特点亦因各地区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历史基础与资源禀赋等方面条件的显著差异而有所不同。由于地区范围大小不一,中国的地区工业体系分成全国、大区、省和地区4级。通常地区工业体系等级越高,所处地域范围越大,其完整性越强,相对独立性也越大。反之,其等级越低,所处地域范围较小,其完整性较弱,相对独立性也较小。" }, { "instruction": "阿拉瓦利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古元古代。不整合覆盖在太古宙条带状片麻杂岩和本德尔汉德花岗岩、贝拉奇花岗岩之上。在阿拉瓦利山脉一带为一套厚度较大的泥质岩系,底部有厚层基性火山岩,下部为砾岩、长石砂岩、粗砂质石英岩,向上为页岩,千枚岩和石英岩及少量灰岩。从东往西变质程度加深为角闪岩相。主要岩石有黑云母片岩、钙质黑云母片岩、钙硅酸盐岩、硅质白云岩、透闪石大理岩、角闪岩和石英岩等。这些岩石的变质年龄为19亿~21亿年。侵入到阿拉瓦利群中的埃林普拉花岗岩的同位素年龄值为20亿年,代表阿拉瓦利旋回结束。其上被中元古界德里群不整合覆盖。" }, { "instruction": "普通自然地理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分科。以整个地理壳为研究对象,研究其结构、发生和发展的普遍规律以及与全球环境和资源相关应用的学科。具体研究内容包括地球表层附近各地圈层结构和相互作用及地理壳的形成;地理壳这一物质层次的独特性及其在地球演化中的特殊意义;地表地域分异规律与空间结构;全球性自然地理过程与物质迁移循环和能量传输转换的规律性;全球环境演变规律及未来变化趋势的预测和对策,特别是在智能圈形成过程中自然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及其全球性生态效应;地表资源共享与和平利用以及全球环境共同保护的全球战略等。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人类共同面临全球性的资源与环境问题日益严峻,本学科日益受到重视,并与全球生态学、生物圈地理学、全球地理学相互交叉.围绕全球环境变化问题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 }, { "instruction": "环境意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人们对人类自身活动干预环境所引起的一系列影响和后果的感知认知,并构成与环境有关的社会行为的动因。环境保护作为全人类的共同事业,要求每个社会成员特别是处于决策地位的社会成员,都应具有必要的环境科学知识,并在实际生活中建立正确的环境意识,自觉地意识到自己从事的或将要进行的各种活动对环境可能产生的有益或有害的影响和后果。" }, { "instruction": "住房地理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研究住房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类型、水平、价格、分配和区位问题。住房是居所、福利和投资的一种形式,也是通向工作、服务和社会支持的大门。住房既可以根据需要来分配,也可以根据支付能力来取得。住房是一种空间不均衡资源,其类型、质量、价格的差异很大,形象地反映了社会各阶层的居住空间差异。" }, { "instruction": "现代地壳等升降线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用等值线法表现地区现代地壳相对升降幅度的图件。从18世纪中叶开始,对芬兰斯堪的纳维亚地区现代地壳运动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定性、定量研究,在此基础上,德盖尔首先采用等值线法编制了该区冰后期上升状况的图件。随后,用等值线图表示现代地壳垂直运动状况的方法,曾为各地区(如俄罗斯、欧洲、北美及中国)的研究者广泛采用。 " }, { "instruction": "龟背条痕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冰碛石在冰床上被推移、拖曳,长期受阻时冰流从它上部推磨,久而久之该冰碛石底面平坦,顶部成龟背状,微上隆,迎冰流来向一端形如犁头,顺冰流一端展宽且有断口。龟背迎冰流部位多擦痕。龟背条痕石形成于滞碛中,是冰川作用的重要证据。" }, { "instruction": "小南海文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中国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1960年发现于河南安阳。遗址为一洞穴堆积,发现哺乳动物化石(如最后斑鬣狗、洞熊等)、鸵鸟化石及石器、装饰品等。石片以锤击法和砸击法制成,有尖状器及刮削器。砾石工具有砍砸器。在小南海遗址中有部分长石片及小长石片,显示了某些细石器文化的特征,它可能与峙峪、虎头梁等文化有较密切的关系。其地质时代相当于晚更新世末期,距今约13000年。" }, { "instruction": "端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单锥刺。牙形石的一形态属。单锥型,外形似微弯的牛角,两侧对称,侧方扁平,前后缘均具棱脊,侧面中线具隆脊。奥陶纪至志留纪,世界各地。中国河北、贵州等地已有发现。" }, { "instruction": "回归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太阳年。即太阳的视圆面中心,连续两次经过春分点所经历的时间。回归年长365日5小时48分46秒。在历法上所称的年就是以回归年为依据的,是地球上季节变化的周期。" }, { "instruction": "热量平衡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某实体或系统的热收入和热支出相等。也称热收支。各收支项所代表的物理过程和控制因子各不相同,由它们分别构成了地-气系统、地表和大气的热量平衡方程,从而规定和制约了各控制参数的变化关系、规定了热流入的方向和大小和地、气平衡温度的变化,是热量守恒定律的其体表现形式。" }, { "instruction": "巴士海峡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位于中国的台湾岛以南,菲律宾的巴坦群岛以北。南北平均宽185km,最窄处在马坦群岛最北的亚米岛和台湾省的兰屿之间,宽95. 4km,水深2000~5126m,是连接南海与太平洋的重要航道。气候高温多雨,雷暴频繁。 7~11月多台风,影响航运。" }, { "instruction": "黄土区生态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黄土区小流域综合治理开发与生态经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三大方面:即生态指标、经济指标、复合指标。评价指标总分小于70,为未达标准,生态建设系统处于恶性循环;总分大于70但小于80的为达到初级标准,生态建设系统处于初级良性循环;总分大于80小于90时,为已达中级标准,中级良性循环;总分大于90的为已达高级标准,处于高级稳定协调发展之中。" }, { "instruction": "断裂构造控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断裂构造对内生矿产、外生矿产的控制作用。一是断裂对内生矿产的直接控制:岩浆作用提供成矿物质来源形成的矿床,空间分布明显受断裂控制;断裂活动不仅为含矿岩浆侵入开辟了上升通道,而且为侵入岩浆及其伴生矿产创造了冷凝分异和停集赋存场所,导致含矿岩浆岩带、地球化学异常带乃至地球物理异常带的空间分布与断裂构造带相一致。不同方向的构造岩浆带的交会点常是成矿有利部位,穿层断裂的控矿意义已获公认,顺层滑动断裂对矿产的控制作用也不可忽视;褶皱(背斜和向斜)的控矿作用已有较清楚的认识,但层间滑动正是形成褶皱的决定因素。不同切割深度的隐伏断裂对内生矿床的控制也日益引起国内外关注,裂谷对内生矿产的控制更为显著,由于裂谷轴部裂开最深,常出现与镁铁质、超镁铁质岩有关的钒、钛、铁、铂、镍、铜乃至金刚石和铬等矿藏。因断裂的空间分布常具规律性,故受其控制的含矿岩浆分布也常在下列部位较为发育:①锯齿状断裂的齿尖或拐折部位;②羽状分支断裂与主干断裂交接部位;③不同方向断裂带的交会部位;④断裂与成矿有利岩层的交接部位;⑤背斜中和面以上的转折端和向斜中和面以下的转折端;⑥不同构造单元过渡的地段;⑦断裂与褶曲的交会部位等。二是断裂对外生矿产的间接控制:含油气、含煤盆地常沿一定方向呈线性展布,反映隐伏深断裂对盆地形成和发育的控制作用。由于深部地壳和上地幔物质常沿断裂上涌造成地壳厚度减薄,使盆地的展布也常与上地幔隆起带一致。断块的断隆和抬斜运动对古潜山油气藏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不同断裂的交叉部位最易形成古潜山;古潜山带的走向严格受区域大断裂控制;古潜山的雁行状排列是基底中雁行状剪切断裂的反映;同生断裂的持续活动过程,既是古潜山幅度增长、面积扩大的过程,也是古潜山油气运移聚集成藏或使之遭到破坏的重要过程。此外,成矿后断裂对内生矿产和外生矿产都有破坏作用,也影响矿产的赋存和分布。" }, { "instruction": "温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表示物质冷热程度的物理量。温度可用温标来量度,不同的温标单位制的零点和分度方法不同。热力学法定单位是开(尔文)K,俗称绝对温标。摄氏温标为摄氏度℃,它们的分度相同,依据1968年国际计量大会决定的国际实用温标,它们之间有0℃= 273. 15K的关系。另外还有华氏温标,其单位为℉,一华氏度大小为九分之五摄氏度,并有0℃=32℉的关系。气象学中温度多用℃表示,通常说的地面气温是指用放在通风的百叶箱中的温度表测量的大气温度,温度表的球部须统一放置在离地1.5m的高度上,同时还可用专用温度表测量日最高和最低气温。地表温度是由感应球部的一半埋人土壤中的温度表测得的温度。" }, { "instruction": "含油气盆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沉积盆地的沉积物中发生过油气的生成作用,并富集成可供工业开采的油气藏;是油气生成、运移和集聚的基本地质单元。这种沉积盆地即是含油气盆地。" }, { "instruction": "临湘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用于华中西南区地台型壳相上奥陶统的一个阶,位于宝塔阶之上,五峰阶之下。本阶含三叶虫,腕足类等,以含Nankinolithus nankinensis为特征。本阶可与笔石相的石口阶对比。临湘阶一名源自湖南临湘。现已停止使用。" }, { "instruction": "肉齿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哺乳纲真兽次亚纲的一目。过去曾作为肉食目的一个亚目,现已将其独立为一个目,对其组成亦有较大调整。早期体小似兔,后期可达巨型。头骨低,长可超过60厘米,脑颅小。臼齿三尖式,上第一或第二臼齿和下第二或第三臼齿组成用于切割的裂齿。无骨化的听囊。四肢较短而粗壮,趾的末端具爪,尾长。目前分为两个亚目,鬣齿兽亚目(Hyaenodontia)和牛鬣兽亚目(Oxyaenitia)。鬣齿兽类的第二上臼齿和第三下臼齿形成裂齿,牛鬣兽类的第一上臼齿和第二下臼齿形成裂齿。晚白垩世至中新世,北美、欧洲、亚洲、非洲。中国此目化石发现不多,有山西晚始新世的鬣齿兽(Hyaenodon)等。过去曾列入肉齿类的中兽类(Mesonychids)和熊犬类(Arctocyonids)现已归属于踝节目(Condylartha)。" }, { "instruction": "游泳底栖生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生活于水底但能在附近水层中游泳一定时间的生物。也用于指在海底觅食的游泳生物。包括许多种虾、蟹和鱼类,有些化石鹦鹉螺类被认为属游泳底栖生物如内角石类、箭钩角石类等。" }, { "instruction": "岩浆底辟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岩浆熔融体向上顶托侵位、穿刺围岩的作用。由于重力不稳和侧向挤压导致岩浆垂直上升,岩体没有增生现象,岩浆上升和围岩相对下降造成两者之间的剪切作用,在围岩中形成周缘向斜。底辟岩体常呈倒水滴状。" }, { "instruction": "天河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微斜长石中富含铷、铯的变种。其成分中Rb2O可达1.4%,Cs2O可达0.2%。" }, { "instruction": "管孔石燕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管孔贝。腕足动物门有铰纲石燕目的一属。壳体横长,铰合线直长,等于最大壳宽。腹壳强烈凸隆,成半角锥状,背壳微凸。腹铰合面特高,阔三角形,三角孔大。中槽及中隆均显著,光滑无饰纹,侧区有简单壳线。壳面具细同心线。腹壳内齿板发育,向上延伸与一稍低于铰合面的内窗板连接,内窗板并沿中线向前作刺状突伸,其内面卷成一个细管,故名管孔石燕。晚泥盆世至早石炭世,世界各地。中国产于东北北部及新疆下石炭统。" }, { "instruction": "东昆仑活动断裂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位于青藏高原北部三列弧形左旋走滑断裂系的第二列,全长1000余千米,西起新疆与青海交界的鲸鱼湖以西,向东经库赛湖、西大滩、东大滩、秀沟、阿拉克湖、托索湖及玛沁等地,至甘肃省玛曲以东。断裂带由7条一级分段组成,各段长度由50~270千米不等。一级分段可进一步划分为更多的二级和三级分段,其间被拉分构造或推隆构造分隔。据最近十几年来中外学者的多次考察,断裂带各段全新世平均左旋走滑速率约在7~15毫米/年之间,中部各段走滑速率较高,向两端逐渐衰减。由于所处地区偏僻,沿断裂带的历史地震记载比较缺乏,仅有1937年花石峡7.5级大地震等少数几次破坏性地震记录。但是,遭受过多次古地震事件遗留的地表破裂变形带,沿本断裂带各段普遍存在,保存比较完好。仅在西大滩、东大滩、花石峡和玛沁段,已考察认证了近5000年来至少12次7级以上古地震事件,其中个别强震的震级估计可达8级。" }, { "instruction": "头屯河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头屯河层。时代属中侏罗世晚期。分布于新疆准噶尔盆地及东、西准噶尔山区、吐鲁番哈密盆地等地区。命名地点位于新疆乌鲁木齐以西的头屯河。由黄绿、灰绿、紫色泥岩,灰绿色砂岩夹凝灰岩、炭质页岩组成。与下伏西山窑组及上覆齐古组均呈整合接触。厚400~500米。含ConiopterisPhoenicopsis植物群;双壳类化石有Ferganoconcha minor,Pseudocardinia gansuensis,P.yumenensis,Margaritifera isfarensis,Psilunio ovalis,P.jingyuanensis,P.manasensis,P.globitriangularis;介形虫有Darwinula impudica,D.sarytirmenensis等。各地岩性稳定,但厚度变化大。" }, { "instruction": "古生代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质年代的代,时间包括距今5.7亿年至2.5亿年。古生代因地史上出现大批较高级的生物而得名。所以划分为早古生代和晚古生代,早古生代包括寒武纪、奥陶纪及志留纪,晚古生代包括泥盆纪、石炭纪及二叠纪。早古生代是海洋广布的时代,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晚古生代陆地面积不断扩大,生物集群发生两次绝灭事件。" }, { "instruction": "有袋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哺乳纲兽亚纲后兽次亚纲唯一的一目。胎生,一般无胎盘。雌兽腹部有一育儿袋,幼兽在尚未成熟的状态下产出,遂纳入育儿袋中喂以乳汁,继续发育生长,逐步脱离母体。头颅小,眼眶与颞孔相通。齿骨隅突向内弯曲。齿式不一,门齿可多至上5下4,颊齿一般为前臼齿3,臼齿4,臼齿齿尖成三角形排列,下臼齿有一个三角座及一跟座。锁骨大,乌喙骨萎缩。骨盆中有袋骨(上耻骨),用以支持育儿袋。趾有爪。白垩纪至现代,现生种类主要分布于大洋洲及中、南美洲,北美仅有一种。化石较少,主要分布于大洋洲和美洲,欧洲、亚洲、非洲和南极洲也有发现。" }, { "instruction": "周陂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原依据南岭下石炭统维宪阶周陂组与杜内阶龙田组之间的微角度不整合确定的构造运动。后证实地层划分有误,该运动应予废弃。" }, { "instruction": "旋卷构造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泛指旋转扭动作用产生的构造体系,后来已被旋扭构造体系一词所取代。专指旋扭构造体系中发育程度中等的一类。如S状构造和歹字型构造等。" }, { "instruction": "缺甲鱼亚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无颌纲的一亚纲。体小,细长纺锤形。体外通常覆以小鳞片和无骨细胞的骨质小板,头上小骨板数目众多,排列对称。背中央为一行空棘、棱鳞或背鳍。口圆形,无颌、端位。眼大,位于两侧,中间为鼻垂体孔,其后有一松果孔。尾下歪型。胸鳍为1至数个棘,无腹鳍。志留纪至泥盆纪,欧洲及北美,生活于淡水或半咸水。代表属为咽鲶鱼(Pharyngolepis)。" }, { "instruction": "chaotic lithozone of loess,lithological mixed zone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黄土层的底部混杂有下伏黄土层或古土壤层物质的堆积地带。混杂岩性带现象常常出现在新近系红粘土与第四系黄土堆积接触之间;在下更新统石质黄土与中更新统黄土接触之间;以及在第五层古土壤的顶面与上覆黄土层之间。混杂岩性带的存在反映了黄土在堆积过程中新的沉积的开始,也反映了早先堆积的物质遭受剥蚀、搬运和再堆积的作用。" }, { "instruction": "地洼型外生矿床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大多为形成于地洼盆地中的油气、油页岩、膏盐、铀、铜、铁、煤等沉积矿床,也有形成于地穹隆起上的风化淋滤型矿床、岩溶充填型矿床等。油气主要有块断型、断褶型、潜山型;还有煤田及油页岩等矿床。地洼区的风化淋滤型矿床往往沿断裂带风化淋滤,表现为线型的矿床。较早形成的地洼型外生矿床,若受后来的地洼成矿作用叠加、改造,可变为复式成矿作用形成的多因复成矿床。" }, { "instruction": "perfect name,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拉丁文 nomen perfectum(缩写 nom. perf.)指最初发表时拉丁字母拼缀基本上符合命名法规要求,仅词尾需作修改的可用名称,见于种级名称、科级名称及科级以上名称。" }, { "instruction": "泛地槽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认为地球原始表面都具有地槽活动性质,称之为泛地槽。大陆地台是由地槽褶皱硬化形成的。因此,地槽老于地台,海洋老于大陆。但是根据对前寒武纪地质构造的不断深入研究,发现地壳的演化并不按照这个模式,前寒武纪早期地壳即已有相对稳定和相对活动之分。" }, { "instruction": "再生生长胶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次生加大胶结(secondary enlargement cementation)。当胶结物与碎屑颗粒成分相同,胶结物围绕碎屑颗粒次生加大而成。新生成的再生生长边与碎屑颗粒的光性方位一致。如沉积石英岩中石英次生加大现象,次生加大后可使碎屑颗粒具有良好晶形的外缘。这种胶结类型,常形成于成岩期和后生期,常见于硅质胶结的石英砂岩中,有时以粘土为填隙物的碎屑长石的边缘,也能见到长石的次生加大现象。" }, { "instruction": "沙丘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风力作用下沙粒堆积而成的圆形、椭圆形或新月形的地貌形态。圆形或椭圆形沙丘多为雏形沙丘;新月形沙丘是沙丘的成熟形态。按沙丘流动程度可分为固定、半固定和流动沙丘三种。在荒漠、半荒漠地区分布最广,海岸、湖滨、河岸的沙滩上也有分布。裸露沙丘易于随风移动,植物生长后流动性减弱。移动的沙丘对道路、农田和居民点常造成严重危害。沙丘沙经过长期的风选后,一般含泥量较低,颗粒度比较均一,有的可用作造型用砂、玻璃原料或建筑材料等。" }, { "instruction": "调和函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协和函数。满足拉普拉斯方程2Φ=0的函数。其中x,y,z是笛卡儿直角坐标变量,2是偏微分运算子,即2≡2x2+2y2+2z2它包括球体调和函数、球面调和函数(又含带球函数和扇球函数)。可用来论证纬向和经向构造带的存在。" }, { "instruction": "buried soil's profile in arid region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以鄂尔多斯高原毛乌素沙漠区为例,在其东南部深切60~70米的萨拉乌苏河河岸断面上,可见逐层堆积的层次里,有厚半米左右的黑垆土层,有几十厘米至1米的沼泽沉积层,而且在整个剖面上是连续沉积,完整地反映着全新世以来的环境变迁史。据考证,深几十米,宽数百米的河流,有4级阶地,其形成时间仅2000~3000年,是随地壳强烈抬升而出现的。鄂尔多斯高原萨拉乌苏河岸沉积旋回与埋藏古土壤的形成(根据周昆叔资料绘图说明)A.发现的宋代瓷片;B.因冻融作用卷入的沼泽沉积." }, { "instruction": "顿涅茨地洼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属顿涅茨期至中亚期长期发展的地洼区。位于欧洲俄罗斯台坪之南,乌克兰台盾之东北,自黑海东北向南东东延伸,作长带状,东端越过黑海到达它的东岸,原为前寒武纪古俄罗斯地台的南部,于泥盆纪时开始活化、拱曲及兼有断裂作用,形成顿涅茨的大型地洼盆地,里面沉积了陆相为主泥盆二叠系(下部有海相)的含煤建造,总厚4000~1000米,可采煤达100余层,中夹玄武岩。二叠纪末发生强烈褶皱,形成断褶带;山间洼地中沉积了由中、新生界代表的余动期沉积。" }, { "instruction": "客流地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即客流的地理分布。研究客流产生的人文—经济地理基础及客流分布的地理规律。揭示国际、国内、区际、区内客流形成的条件和特点,客流在各种运输方式间的分配,主要交通线路上客流的流向、流量、流时、距离、构成、密度的现状、存在问题和今后发展趋势,从而为合理组织旅客运输、促进生产、城镇、人口的合理分布和各种运输方式的合理发展提供依据。" }, { "instruction": "海积夷平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使海岸因堆积作用而夷平的海岸。在海水淹没的平原上,由于海岸带物质来源多,水下岸坡平缓,海岸以堆积作用为主,在水下岸坡下部冲刷产物沿岸坡上移,形成水下堤、离岸堤、海滩等。其不同发育阶段,在中国渤海湾西岸、苏北海岸、台湾省西岸都有分布。" }, { "instruction": "肯萨依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中—晚寒武世。分布于新疆霍城县果子沟、阿合恰特和科古琴一带。下部为含磷泥质硅质岩、岩屑砂岩夹粉砂质石灰岩;中部为深灰色、灰黑色薄层条带状钙质粉砂质泥岩,含碎屑石灰岩薄条带,夹两层富含化石的泥晶微晶石灰岩;上部为薄层粉砂岩、泥质硅质岩和石灰岩互层,灰岩内含丰富的三叶虫化石,底部为厚约2米的褐铁矿风化壳,与下伏霍城组为假整合接触;与上覆果子沟组呈整合接触,厚38米。下部含有Ptychagnostus sp.,Goniagnostus sp.等;上部可明显分为(从下而上)①Glyptagnostus stolidotus带和②G.reticulatus带。底部含磷层,一般厚1~10米。本组总厚21~68米,化石带自下而上包括①Xystridura带,②Goniagnostus nathorstiPtychagnostus带(科古琴区缺失),③Lejopyge laerigataCentropleura带,④Agnostoscus orientalis带,⑤Glyptagnostus stolidotus带和⑥G.reticulatus带。" }, { "instruction": "礁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高出海蚀平台的海蚀残留体。由于组成海岸基岩岩性成分的差异,多波浪不断冲蚀和破坏时,加剧了海蚀作用的差异,从而产生各种规模的突出屹立的海蚀残留体,即礁石。规模较大的礁石,成为岛屿。隐伏于水下的礁石称为暗礁。礁石可为生物体组成的,如珊瑚礁;也可为火山岩礁或大陆岩体在水下的延伸部分组成。因其多分布于海中或近海岸处,故对沿海渔业及航行十分不利。" }, { "instruction": "兴安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羟硅铍钇铈矿(yttroceberysite)。成分(Y,Ce)[BeSiO4](OH),含BeO 10.4%,CeO 13.6%,Y2O3 15.7%。单斜晶系。呈不规则粒状,个别见短柱状晶体,粒径0.1~0.2毫米。乳白、浅黄、淡绿色。玻璃光泽。密度4.57克/厘米3。硬度5~5.5。有电磁性。是富含铍与稀土元素的矿石矿物,是中国学者1981年发现的新矿物。" }, { "instruction": "现代内生构造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相对于现代外生构造运动,由于地球内动力作用形成的现代地壳运动。但是,有时内生和外生的划分具有相对性,因为地壳运动并非完全由内生成因所造成。例如冰川覆盖和消融可以引起在整个地壳厚度内发生运动。" }, { "instruction": "大别山杂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大别山群、大别岩群、桐柏山岩群。时代属新太古代至古元古代。分布于皖西南、鄂东北和豫东南三省交会的桐柏山—大别山地区,为中深变质岩系,主体在皖鄂两省;周围均为大断裂,呈一个巨大的断块隆起出露;区域上没有稳定的标志层。岩性可分三套:一是中粗粒长英质或花岗质片麻岩系列,占70%;二是暗色的铁镁质系列,以斜长角闪岩为主,呈包体或残留体存在片麻岩中;三是变质沉积表壳岩系列,以含不同矿物(云母、角闪石、磁铁矿等)变粒岩、石英片岩、石英岩为主,呈包体、残留体、残留层分布于片麻岩中。表壳岩变质程度以低角闪岩相为主,部分高角闪岩相和麻粒岩相。原岩为泥砂质、泥质、钙质沉积岩,以泥砂质为主。在大理岩和含石墨片岩中发现微体古植物化石,有14属21种,全是蓝藻和细菌。片麻状花岗岩中锆石UPb年龄22.9亿年和20.8亿年,麻粒岩锆石UPb年龄26亿年,斜长角闪岩全岩SmNd等时线年龄(18.3±1.6)亿年。与上覆宿松群、佛子岭群均为不整合接触。含石墨、铜、金矿。" }, { "instruction": "宁镇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早侏罗纪末的一次褶皱运动。系据宁镇山脉上侏罗统—白垩系建德群与下侏罗统一上三叠统之间的角度不整合而确定。这一运动使下侏罗统产生强烈褶皱和逆掩断层,相当于燕山运动A幕和新细末里运动。闽浙的建德群分为3组,时代为晚侏罗世到早白垩世,它与上三叠统上部至下侏罗统梨山(或乌灶)煤系呈交角不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新构造运动大地测量法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利用重复大地测量方法,如重复三角测量和导线测量、重复水准测量等,可以获得新构造运动的垂直位移和水平位移的定量数据。大地测量法对现代地壳运动的研究成效显著,北欧、前苏联、北美、日本等地应用大地测量法研究现代地壳运动,已有相当悠久的历史。" }, { "instruction": "原蜻蜓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昆虫纲已绝灭的一目。体大到巨大型。前后翅等长,脉序相似;前翅较后翅柔软,稍长,翅前缘锯齿状,无翅痣和结脉,具明显前缘脉区。SC脉延至翅中,甚至翅尖;R脉长,至翅尖,无分支;RS脉几乎从翅基分出,在翅中或更前处又分出许多分支和间插脉;MA脉在基部与R脉愈合,后与RS脉一起分出,有许多分支和间插脉,无MP脉和CUA脉;CUP脉强壮,明显弯曲,无分支;1A脉长,在翅中分出许多分支,并延至翅后缘。仅知几个属的身体结构特征:头球形,具有大型咀嚼式口器;胸节长,足粗壮,有刺;腹部长而柔软,类似于蜻蜓目的一些属。根据其口器、足的特征推测为捕食性昆虫。幼虫未知。石炭纪—二叠纪。见于宁夏。" }, { "instruction": "滑坡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坡地的土体或岩体由于许多自然的,主要是水、重力和人为的原因,沿着一定的滑动面(层面、不整合面或各种破裂面等软弱结构面)整体滑动的现象。图示滑坡一般结构。滑坡的类型不一,滑动速度也不相同,滑坡结构图1.围椅状陡坎(滑坡壁); 2.滑坡阶梯; 3.滑坡体; 4.滑坡舌; 5.滑动面; 6.滑坡阶基座; 7.环状裂隙; 8.横裂隙; 9.纵裂隙; 10.放射状裂隙有的是缓慢的,有的是突发的,有的呈周期性。滑动面有的是平直的,有的是曲面形的,有的是单一的,有的是成组的。如有成组的曲面形滑动面,则滑坡后形成一级级台坎,台面略向坡内倾斜,这种滑坡称为旋转式滑坡。滑坡是一种地质灾害,在露天采矿、水利、铁路、公路等工程中,滑坡往往造成严重的危害。防治滑坡必须了解滑坡的形成条件以及滑坡运动过程的地貌地带性特征。" }, { "instruction": "板盾龙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所有披甲的鸟臀类恐龙构成,包括剑龙类(Stegosauria)、甲龙类(Ankylosauria)以及所有与该两类相近(而与角龙类较远)的基部原始类群,其中原始类群(如:小龙Scutellosaurus、肢龙Scelidosaurus)见于早侏罗世。该类动物的盾板类型多样,通常沿颈部、背部及尾部分布为动物提供很好的保护,还有一些盾板可存在于身体两侧或头骨背面和侧面。" }, { "instruction": "大气污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因污染物或由它转化的二次污染物的排放,使大气质量恶化以致达到有害程度的现象。大气污染主要有以燃煤为主所产生的二氧化硫、烟尘等造成的以伦敦烟雾事件为典型的烟煤型污染;汽车尾气、燃油等造成的洛杉矶烟雾为典型的光化学污染,以及由于燃煤、燃油和一些天然源造成的过程极为复杂的酸性降水污染。目前,因人工污染物(氟利昂)的排放而导致的臭氧层破坏,因痕量气体污染产生温室效应已引起人们极大关注。" }, { "instruction": "胡乐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胡乐页岩。时代属中奥陶世达瑞威尔期晚期至晚奥陶世艾家山期早期。分布于浙西、皖南一带。命名地点在安徽宁国县城南60千米的胡乐司。为海相硅质、泥质沉积,以黑色硅质页岩为主间夹硅质层,顶部为棕色泥质页岩。自下而上包含三个笔石带:下带Dicranograptus带,中带Glossograptus hincksiiTrigonograptus lineatus带,上带Dicellograptus sextansClimacograptus latus带;上带相当于英国的Nemagraptus gracilis带,中带相当于英国的Glyptograptus teretiusculus带。在浙西,胡乐组为黑色燧石夹炭质页岩,产Nemagraptus gracilis,厚36~40米,与下伏宁国组呈整合接触;有的只分两个带:下带Glyptograptns teretiusculus带;上带Dicranograptus nicholsoni diapason带;在浙西,胡乐组中盛产笔石Nemagraptus及Abrograptus,自下而上包含三个笔石带:下带为Glyptograptus teretiusculus带;中带为Nemagraptus gracilis带;上带为Dicranograptus sinensis带。" }, { "instruction": "贡巴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贡巴砂砾岩(Gongba conglomerate)。属更新世早期。命名剖面位于西藏定日盆地中部贡巴寺孤丘。由砂、砾岩组成。下部以砾岩为主,砾石成分以花岗片麻岩和砂岩为主,少量石灰岩和石英岩等;砾石多扁平,磨圆度和分选性较佳,砾径以3~5厘米为多,个别大于30厘米;砾石排列方向清楚,风化较深,个别已彻底风化;砾石层中夹砂和细砾透镜体,砂以石英、长石和白云母为主;砾石由石英砂胶结,质地坚硬,大多呈半胶结或接近胶结状,出露厚度70米。上部以砂岩为主,层理十分清晰,厚50米,与下部砾岩为渐变过渡关系。地貌上贡巴寺孤丘高出盆地120米。在定日盆地南贡达甫岛,海拔4580米,相对高差为170米,全部由贡巴砾岩组成,水平层理发育,厚170米。在贡巴甫村西侧的砂岩中含有少量孢粉:Pinuspollenites, Tsugaepollenites, Alnuspollenites, Betulaepollenites, Chenopodiaceae, Artemisia等;在个别层位中含介形虫:Ilyocypris sp., Leucocythere sp., Gomphocythere sp., 总厚210米。在吉隆盆地,与贡巴组相同层位的顶盖砾岩之下的湖相层中找到上新世三趾马动物化石,故贡巴组时代定为更新世早期(即泥河湾期)。在亚汝雄拉南坡,贡巴组与下伏上新统达涕组呈不整合接触,经古地磁测定,贡巴组底界介于高斯正向极性时与松山反向极性时之间,年龄相当于240万年。贡巴砾岩在珠穆朗玛峰北东等地均有分布。" }, { "instruction": "灾害区划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对地表自然灾害发生发展的灾情及差异加以区域划分。现代灾害学中的区域灾害系统时空分布规律是灾害区划的研究基础。灾害区划不仅是探讨区域灾害类型时空分布规律、演变趋势、空间相互作用及关联程度,而且更重要的是探讨区域灾害链、灾害群的发生机制及灾度等灾害系统若干特征的时空分布规律。因而,灾害区划在对自然灾害发生发展的时空规律研究基础上,依据灾害系统时、空变化的地域组合类型,在一定的综合区划原则与体系下,建立灾害各级区域划分的指标体系,进而提出区域灾害系统区划方案,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各区域的减灾对策。灾害区划是了解自然灾害区域差异性的重要方法,其主要任务就是:①揭示分为存在地表的自然灾害的区域差异及演变过程;②分析研究各级灾害单元的性质、特点,并进行灾害的经济影响评价;③探讨人类活动与灾害机制之间的关系;④总结灾害区划的经验,引进最新技术手段进行研究。" }, { "instruction": "大陆碰撞造山带火成岩构造组合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它有三个组合:①高钾钙碱(HKCA)和钾玄质(SH)火成岩组合(或系列),如青藏高原冈底斯岩带。②强过铝黑云母花岗岩二云母花岗岩白云母花岗岩类组合,如喜马拉雅岩带,③强过铝堇青石花岗岩组合,如澳大利亚拉克伦岩带。" }, { "instruction": "向斜谷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沿着向斜构造轴部发育的河谷。又称纵顺向谷。宽度决定于褶曲开合的程度,谷壁坡度决定于褶曲两翼地层的倾角和岩石的性质。" }, { "instruction": "益兰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早泥盆世中期。分布于广西南丹地区。命名地点在广西南丹县城以西20余千米的益兰附近。为浅海相沉积,以灰黑色炭质泥岩为主夹粉砂岩,厚84米,含腕足类Euryspirifer tonkinensis,Dicoelostrophia annamitica,Cymostrophia,珊瑚Calceola等。与上覆塘丁组和下伏那高岭组均呈整合接触。此名已废弃不用。" }, { "instruction": "白令海峡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位于亚洲大陆与北美洲大陆的交汇处,是北冰洋与北太平洋的唯一海上通道,于1741年由俄罗斯探险家白令(Bering)首先发现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海岭,其最狭窄处宽度为82千米。" }, { "instruction": "地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陆台,基本大地构造单元之一。代表地壳上构造活动比较微弱,相对稳定地区,该地区垂直运动速度缓慢,幅度小,沉积作用广泛而比较均一,岩浆作用、构造运动和变质作用都比较微弱,常具有古老而稳定的基底与盖层双层结构,两层之间存在着明显界面,为一角度不整合面。地台区的外形近似圆形,直径可达数千米,是地壳大地构造中相对稳定的构造单元。典型的地台结构有俄罗斯地台、北美地台,在我国则有华北地台、塔里木地台、西南地台等。" }, { "instruction": "红花园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用于华中西南区地台型混合相下奥陶统的第二个阶,位于两河口阶之上,大湾阶之下。本阶以含有头足类ManchurocerasCoreanoceras组合为特征,包含两个牙形石带,上部Serratognathus diversus带,下部Oepikodus evaeBergstroemognathus extensus带。本阶大致与冒地槽型笔石相宁国阶下部的3个笔石带(1~3)相当。红花园阶一名源自贵州桐梓红花园。现已停止使用。" }, { "instruction": "海底高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与大陆或陆架隔离,孤立于大洋中央的局部高地。又称海台或海底平台。其顶部为相当宽广的大面积平台,两侧坡度较陡。如印度洋塞舌尔群岛与毛里求斯之间,有长达2300km,宽2~3km的浅水平台,水深达100~200m,而平台四周陡坡下的水深可达5000m。在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中都有海台分布,其中尤以太平洋中分布最多。如洛德豪海底高地、智利海底高地、所罗门海底高地、昆士兰海台和斐济海台等。" }, { "instruction": "地块隆起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古老地块在周围山岳地区剧烈隆起的同时发生的、内部差异性很小的大面积块状隆起,是大面积拱形构造的一种特殊类型。例如中国西部的塔里木和阿拉善—马鬃山。在中国西部地区,地块隆起的上升幅度,一般约1000米,但也有高达4000~5000米的(四川羌塘),后者可称为活动地块隆起(active block upwarping)。" }, { "instruction": "皮亚琴察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普列桑阶(Plaisancian stage)。国际新近系上新统中部的一个阶,位于赞克尔阶之上,格拉斯阶之下。本阶为意大利北部波河谷的上新世海相阶,含双壳类和有孔虫。阶名源自意大利北部地名皮亚琴察的拉丁名Piacenca。其底界位于浮游有孔虫Globorotalia margaritae和Pulleniatina Primalis的灭绝面处。" }, { "instruction": "人为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新建立的一个土纲,指在长期人为活动下,通过耕作、灌溉、施肥等措施,改变了原来土壤在自然状态下的物质循环方式,使性状明显改变,同时也具备了可资鉴别的新发生层段与属性的一类土壤。包括水耕形成的水稻土、灌溉旱耕的灌淤土与灌漠土,还有通称的菜园土等。" }, { "instruction": "地理经纬度社会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于经纬度的差异而产生出各种民族不同的特征、风俗、习尚、宗教与社会制度的观点。法国博丁早在16世纪中期就认为经纬度的差异,即温度的差异,对人类社会能发生种种不同的影响:生活在寒冷地方的人,一般体躯魁伟而有精力;生活在炎热地方的人,则体躯矮小而多才智。在生理发育上,热带人也比寒带人早,结婚较早,寿命较短。" }, { "instruction": "坑岗构造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一种形态像微形泥火山(高1毫米、直径3~12毫米),顶部又有一个细小的圆形中心坑,似火山口,又极像雨痕的沉积构造。它是由封闭在沉积物中的气泡或水流向上逸出时在沉积物表面留下的痕迹。" }, { "instruction": "黏化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黏粒淋移淀积或就地黏化形成的黏粒富集层。" }, { "instruction": "氨基酸外消旋法测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于在生物氨基酸中含有不对称碳原子,因而在结构上分出有L型和D型,称为光学异构体或称旋光异构体,分别具有左、右旋光性(即该物质具有使所通过光线的偏振面发生向左或向右偏转的性能——光学活性)。生物产出的氨基酸皆具有L型结构,且随时间推移逐渐向D型转化,直至达到平衡,形成等量的D型和L型氨基酸混合物为止,从而失去旋光性(此时左、右旋光性相互抵消)——即外消旋作用。外消旋作用为一级反应且服从质量作用定律,其转化率为时间的函数,转化速度则是温度的函数。因此,可利用氨基酸的外消旋程度测定其所经历的时间和样品形成温度,此即为氨基酸外消旋法测年。当t=0时,[D]/[L]=0,当t→∞时,[D]/[L]=1,达到平衡状态([D]、[L]分别为D型、L型氨基酸浓度),一般把达到[D]/[L]=0.33所需的时间称为“半外消旋期”,在0℃条件下各种氨基酸的半外消旋期T1/2排列顺序:天门冬氨酸<T1/2丙氨酸~谷氨酸<4×105a异亮氨酸≤1×106a缬氨酸5×106a现用于测年的主要为天门冬氨酸和异亮氨酸。测试样品为骨化石、介壳、牙齿化石和有孔虫化石、钙质沉积物及泥炭等,测年范围100年至200万年。此方法是第四纪年代学研究的有效测年手段,优点是样品用量少、可与14C法和U系不平衡法相互验证,用氨基酸分析仪测定氨基酸比值。" }, { "instruction": "板内辉绿岩震积岩玄武岩序列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这一地震地层序列由三个单元组成:A单元为基性岩床或岩墙,以岩床辉绿岩震积岩玄武岩序列 (辽宁省泛河流域中元古代泛河群)为主。B单元为软沉积物中由地震诱发的液化作用记录,包括液化泄水碳酸盐岩脉、液化砂岩脉、液化角砾岩与液化卷曲变形。C单元为玄武岩。A、B单元互层交替出现,位于序列的下部;C单元位于序列顶部(图)。图剖面测于辽宁省沈阳之北泛河流域的泛河群,泛河群下部有5个强地震事件记录层位,分别是关门山组(层控铅锌矿层位)、佟家庄组、虎头岭组第2段(藻席白云岩)、第4段(石英砂岩)及第6段(白云岩)。与强地震记录伴生的为5次辉绿岩侵位(岩床形式)于当时的潮坪相软沉积物中。巨厚的玄武岩(二道沟组)位于虎头岭组之上,玄武岩以上的层位中未再发现地震记录。这个中元古代地震地层序列表明在玄武岩爆发之前曾发生(5次)地震及(5次)小规模的岩浆侵位,与现代火山爆发前频繁地震的模式是一致的。因此图序列表示了地震系火山成因。图泛河群地震剖面是在极浅水环境下,滨线砂岩及藻席中的地震记录,液化作用是在未固结沉积物中进行的。泛河群西延过辽河盆地与燕山中元古界相连接,在燕山地区的中元古界串岭沟组、大洪峪组、高于庄组及雾迷山组中均有强地震记录,共同组成中元古代燕山泛河板内地震带。另一板内地震带大体沿现今郯庐断裂分布,即震旦纪古郯庐地震带。" }, { "instruction": "童子岩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童子岩煤系。时代属中二叠世晚期。分布于闽西南和广东地区。为三角洲相含煤沉积。下段为泥岩、粉砂岩夹细砂岩、炭质泥岩及煤层,含菊石、腕足类、类及植物等,厚188米;中段以泥岩为主,有粉砂岩夹灰岩及细砂岩,含黄铁矿及钙质结核,含类、菊石、腕足类较多,厚114米;上段为砂岩、泥岩夹煤层,自下而上含腕足类、双壳类渐少,植物增多,厚243米。与下伏文笔组山呈整合接触,与上覆翠屏山组或沙湖组呈假整合接触。下段含类EopolydiexodinaMetadoliolina带;中段含菊石ShouchangocerasAltudoceras组合,上段和下段分别含腕足类化石Neoplicatifera huangiUncilirata组合及Pygmochonetes jingxianensisTenuichonetes tenuilirata组合;上段还含植物化石Gigantonoclea fukienensisAsterophyllites组合。" }, { "instruction": "雷达导航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无线电导航的一种。利用雷达装置进行导航定位。雷达从船上发射台向物标反射器发射脉冲电波,由接收装置接收电波的反射波,经放大检波后作为图像信号在阴极射线荧光屏上显示。利用无线电波的直进性和等速性(电波传播速度等于3×108米/秒)可从荧光屏测得物标的方位和距离,从而测定船舰在海上的位置。" }, { "instruction": "修饰波痕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改造波痕。水位、水流和波浪方向、浪基面的变化,导致早先形成的波痕被修饰改造而形成修饰波痕,如削顶波痕(downwearing ripples),圆峰尖谷波痕(buff top cusp valley ripples)。这些波痕多发育于浅水环境,特别是水位变化频繁的潮坪环境中。" }, { "instruction": "拱裂型地洼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按构造特点和地洼成因划分的类型之一,以拱曲及断裂作用为主。依其形成的地洼及地穹的不同特点,又可分为华夏亚型区和顿涅茨亚型区:前者多为较小型地洼盆地,岩浆活动大多强烈,如中国东部诸地洼区;后者多为大型地洼盆地,岩浆活动较弱,如乌克兰的顿涅茨地洼区。" }, { "instruction": "色彩三属性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也称为色彩三要素。在视觉上,色彩无法用一般的量值来衡量,只能用三个特殊的物理量即色相、亮度和饱和度来衡量。色相、亮度、饱和度就是色彩的三属性,正是由于色彩这三个属性的变化形成了千千万万不同的色彩。其中任何一个属性的细微变化都能使色彩的面貌、性质和象征意义完全改变。" }, { "instruction": "岩溶矿床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通过岩溶作用而产生的机械、化学和生物化学堆积的各种金属与非金属矿床和由各种岩溶空间自然储集的固体或流体矿床。" }, { "instruction": "货流地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即货流的地理分布。主要研究国际、国内、区际、区内货流形成的条件和特点,货流在各种运输方式的分配,主要交通线路上货流的流向、流量、流时、距离、构成、密度的现状,从而为合理组织货物运输、促进生产的合理布局和各种运输方式的合理发展提供依据。" }, { "instruction": "冰川接触沉积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冰川流经之地或靠近冰川附近,形成与冰砾土有密切联系,但经流水改造或发生崩坍变形的堆积物所形成的如冰阜、冰阜阶地、锅穴及蛇形丘等冰水沉积物,统称为冰川接触沉积。" }, { "instruction": "河岸崩塌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于河水的不断侧蚀掏空岸底或在岸边附近进行人工开挖、爆破等活动造成的江河岸边的坍塌称为河岸崩塌,又称崩岸。河岸崩塌是江河中上游、峡谷、陡岸河段的重要灾害之一。其主要危害是堵塞河道,破坏航运,有时甚至形成天然拦河坝,造成洪水威胁。如长江三峡链子崖,历史上曾多次发生崩塌,不但造成人员伤亡,而且堵江断流,威胁长江航道的安全。河岸崩塌还会造成河岸上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如安徽省芜湖红杨镇和平河渡口东侧位于河流弯道的凹部,受到河水的强烈冲蚀,河岸堤坝由粉质黏土组成,防冲蚀能力又较弱,加之该地段是传统的物资集散地,商铺民宅多分布在岸坡上。2004年1 1月28日该处发生河岸崩塌,9户居民的房屋坠人河中,经济损失达数十万元。现在塌岸处的两端仍有20多户住宅、60~80多居民受河岸崩塌的威胁。" }, { "instruction": "凤山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中国上寒武统最顶部一个阶,位于长山阶之上,下奥陶统新厂阶之下,本阶命名于河北唐山马家沟凤山,现层型剖面位于长山阶层型剖面的延伸剖面处。以三叶虫Saukiidae科和Ptychaspididae科大量出现为其特征,以三叶虫Ptychaspis,Tsinania的首次出现作为本阶的底界;内部自下而上含有三个三叶虫带:①PtychaspisTsinania带,②Changia带,③Mictosaukia带;和两个牙形石带:①Proconodontus带,②Cordylodus proavus带。" }, { "instruction": "尘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在大气中浮游或从大气中沉降的尘粒对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社会经济活动造成的危害。造成尘害的尘源可分为自然尘源和人为尘源。自然尘源主要是由地壳的自然变化所引起的,如火山灰、沙尘、土壤粒子等;人为尘源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如将固体物爆破、粉碎、筛分运输等机械过程产生的粉尘和由燃烧、高温熔融、化学反应等过程产生的烟尘等。空气中所含尘粒的数量惊人。2006年4月16~17日强沙尘暴夜袭北京,一夜总降尘量达330 000t之巨。尘粒对人类的危害主要表现在:①造成大气能见度降低,引发交通事故;②在精密仪器、电子器件、光学设备等行业的生产过程中,造成产品质量下降甚至报废;③落在建筑物和衣服上引起沾污和腐蚀作用;④长期生活在飘尘浓度高的环境中,造成人的呼吸系统发病率增高。如我国是矿山尘害(尘肺、煤尘爆炸、大气含尘)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每年造成经济损失超过百亿元人民币;⑤干扰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从而对地区性甚至全球性气候发生影响。" }, { "instruction": "山麓冰川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山麓冰泛,或山足冰川(foothill glacier)。它形成于山区,因冰量大,经山谷达到山麓后继续向外漫流,有的可伸展到很远的地方,并覆盖了大片山前平原和洼地。有时,单条的山麓冰川的尾部,在山前平原上扩展成扇形,称宽尾冰川。在气候变冷,冰川前进阶段,山岳冰川能发展成山麓冰川,也能进一步发展成大陆冰川;在气候转暖冰川后退阶段,则发生相反的变化。所以,它是山岳冰川和大陆冰川之间的过渡类型。" }, { "instruction": "上湖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古新世早期至中期。分布于广东南雄盆地,典型剖面位于南雄湖口上河洞—五头江一带。为陆相沉积,以褐红色和紫红色泥岩为主,中夹砂质泥岩,灰绿色泥岩块及钙质结核,厚460米。含哺乳类化石Bemalambda nanhsiungensis,Linnania lofoensis,Yantanglestes feiganensis等,介形虫CyprideaParailyocyprisPorpocypris组合,以及轮藻,腹足类化石等。与下伏晚白垩世南雄组呈假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富辉正长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等色岩。为副长石正长岩的暗色变种。富含深色矿物(一般大于50%)的碱性正长岩。主要由带霓辉石边的普通辉石及正长石等组成,并含霞石、橄榄石、角闪石及黑云母等。该术语源自美国蒙大拿州Shonkin,为海伍德山的印第安人的叫法。" }, { "instruction": "新构造区划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根据新构造运动的性质、幅度、发展变化历程和新构造进行的区域划分(分区)。每一个新构造区都有与其他区域不同的新构造特征,而且在区域构造和地貌方面,也有一定的差异性。新构造区可以直接用新构造特征命名,如第四纪及现代强烈隆起区,现代穹状隆起区等;也可冠以地理名称,如中国西部大幅度差异性活动区,青藏现代强烈隆起区,云梦现代沉降区等。新构造区划是新构造运动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在地震预测、预报,大型水利建设,交通选线、大型城市选址等国民经济建设中,新构造区划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 "instruction": "通古尔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中国陆相中新统的第三个阶,位于山旺阶之上,保德阶之下。阶名源自岩石地层单位通古尔组,层型剖面位于内蒙古苏尼特左旗赛汗高毕苏木东南约15千米处的台地。通古尔阶以大量发育哺乳动物中新出现的跳鼠科和鬣狗科的新生分子为特征,属本阶特有的属有Heterosminthus,Plesiodipus,Bellatona,Platybelodon,Kubanochoerus等。" }, { "instruction": "溶移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溶解载荷。以溶解方式或胶体状态被搬运的物质。究竟以那一种方式搬运,则与物质的溶解度有关。三氧化二铝、三氧化二铁、氧化镁、二氧化硅等难溶于水,常以胶体溶液的方式搬运;钙、镁、钠等元素的氯化物与硫酸盐,由于其溶解度较大,则以真溶液方式搬运。" }, { "instruction": "风能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于太阳辐造成地球各部分受热不均,引起大气层中的压力分布不平衡。在水平气压度力的作用下,使空气在水平方向运动成风。这种空气运动产生的能量,即是风能。它蕴藏量大,分布广,永不枯竭,可再生,无污染,是一种可就地应用、干净的自然资源。特别是对沿海岛屿、边远定牧地区、交通不便、远离电网的地区,更是解决生产和生活能源的重要来源。但它也存在着突出的局限性,如能量密度低、随机变化大,难以储存等。它的利用方式,主要是将风能转换成电能、机械能或热能,用于发电、航船、制热等。" }, { "instruction": "藻灰结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核形石(oncolite)。即藻类增长颗粒。一种与藻类活动有关的碳酸盐颗粒,常具有不规则的球状外形,内部具核心,核心是骨屑或其他异化颗粒,围绕核心是不甚规则的同心纹状包壳。藻灰结核由蓝绿藻类的丝状及被丝状体粘结的灰泥组成。多形成于潮下极浅水动荡环境中。" }, { "instruction": "胶膜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包被。在土壤中由下渗水携带的物质于结构体表面淀积而成的物状。凡能溶于水或悬着于土壤溶液中的物质都可能被挟带淀积。这是土壤中下行水分到达范围的标志,它和大气降水、灌溉或在干旱地区的灌淤有直接联系。胶膜可把土层中的砾石表面包被,或在结构体表面、根孔与裂隙的内壁淀积。田间观察胶膜经常采用掰开土块、比较结构体内外颜色差别的方法,颜色差异越大,表明胶膜越厚。通常粘粒胶膜较原土体的颜色淡,不反光,放大镜下呈粗糙状;腐殖质胶膜以灰色为主,湿时呈沾着状,干时反光性强;有机无机复合体胶膜多呈红褐色,反光明显;二氧化物或三氧化物胶膜呈淡红至红褐色,与复合体胶膜相似,肉眼较难区分。" }, { "instruction": "文化源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人类最古老的文化发生地,即古文明中心。地理学者研究古文明中心与历史学者不同,着重研究的是古文明发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人类文化的开始与定居式农业有关。文化首先发展于农业取得成就的地方,定居后一部分人发挥其文艺和科学的创造才能,不断有发明创造,使生活方式得到改进,文化传统得以稳定发展,这些地方就成为最早的文化源地,如中国的黄河中游渭河谷地,美索不达米亚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两河流域,埃及的尼罗河,南亚的印度河流域等。" }, { "instruction": "梳状地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产状倾斜的片岩分布区,受风化剥蚀后,形成起伏相间规则排列的栅栏状地形,状若头梳,故称梳状地形(如图)。" }, { "instruction": "氮循环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构成氮循环的主要环节是:生物体内有机氮的合成、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和固氮作用。植物吸收土壤中的铵盐和硝酸盐,进而将这些无机氮同化成植物体内的蛋白质等有机氮。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物,将植物体内的有机氮同化成动物体内的有机氮。这一过程叫做生物体内有机氮的合成。动植物的遗体、排出物和残落物中的有机氮被微生物分解后形成氨,这一过程叫做氨化作用。在有氧的条件下,土壤中的氨或铵盐在硝化细菌的作用下最终氧化成硝酸盐,这一过程叫做硝化作用。氨化作用和硝化作用产生的无机氮,都能被植物吸收利用。在氧气不足的条件下,土壤中的硝酸盐被反硝化细菌等多种微生物还原成亚硝酸盐,并且进一步还原成分子态氮,分子态氮则返回到大气中,这一过程叫做反硝化作用。大气中的分子态氮被还原成氨,这一过程叫做固氮作用。没有固氮作用,大气中的分子态氮就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地球上固氮作用的途径有三种:生物固氮、工业固氮(用高温、高压和化学催化的方法,将氮转化成氨)和高能固氮(如闪电等高空瞬间放电所产生的高能,可以使空气中的氮与水中的氢结合,形成氨和硝酸,氨和硝酸则由雨水带到地面)。据估算,每年生物固氮的总量占地球上固氮总量的90%左右,可见,生物固氮在地球的氮循环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 { "instruction": "石英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石英含量大于85%的变质岩石。主要由石英砂岩或硅质岩经区域变质作用或热接触变质作用所形成。由于原岩所含杂质和变质条件的不同,岩石中除石英外,可含少量长石、绢云母、绿泥石、白云母、黑云母、角闪石、辉石等。一般具粒状变晶结构和块状构造,有时可具条带状构造。石英含量小于75%,长石含量为10%~25%的称为长石石英岩(feldsparthic quartzite),岩石的颜色较浅,致密坚硬,是制玻璃的原料和优质建筑石材。" }, { "instruction": "皇冠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哺乳纲真兽次亚纲偶蹄目的一属。原始的鹿类,个体小。角呈掌状,成年的角具6~8个分叉,幼年与老年的较少,分叉从掌状的中心部分近水平伸出。角柄相当长,与掌状角的中心部分直接相接,无基节部。产于亚洲及欧洲中新统。中国产于北方中新统上部。" }, { "instruction": "蜥臀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爬行纲双孔亚纲初龙次亚纲的一个目。英国学者Seeley依据腰带、脑颅、脊椎及甲片等特征在1888年创立。蜥臀类具三射蜥臀目三射式腰带构造型腰带,肠骨联于荐椎,耻骨向前下方延伸。因其腰带类似蜥蜴类的腰带而得名。事实上,蜥臀类当中向鸟类演化过渡的一些非鸟兽脚类类型,其腰带上的耻骨已转而伸向下后方。蜥臀类包括以植物为食的后期体躯庞大的蜥脚形类(Sauropodomorpha)和肉食性的兽脚类(Theropoda),后一类群最终还演化出种类繁多的鸟类。20世纪80至90年代,美国学者Gauthier、Holtz、Padian等人对蜥臀类不同类群间的分支系统关系做了大量研究,建立了许多新的不同级别名称。" }, { "instruction": "元素迁移强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元素卷入迁移的程度。为一相对比值。前苏联学者彼列尔曼(A I.Perel' man)提出水迁移系数和生物吸收系数的概念,用以表示元素的水迁移强度和元素的生物吸收强度。如果评价一个具体地区某元素的水迁移强度,则要计算该元素在水的矿质残渣中的含量与流出该水的岩石中的含量之比而得到。环境条件对元素迁移强度影响很大,它们包括环境的物理化学条件和区域自然地理条件。" }, { "instruction": "蔡家冲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渐新世早期。云南曲靖蔡家冲剖面,自下而上分为5层:①灰绿色泥岩;②浅灰色泥灰岩夹灰绿、灰黄、黄红色杂色泥岩、钙质泥岩、含泥质砂岩、粉砂岩;③浅灰绿茶色厚层粉砂岩与灰绿色、灰黄色泥岩、钙质泥岩互层;④绿色厚层泥灰岩、钙质泥岩夹灰绿色泥岩和浅灰色粉砂岩、细砂岩,风化后呈疙瘩状;⑤浅灰色硅质粉砂岩、泥岩,质轻,风化面为灰褐色,俗称“羊毛石”。总厚度超过200米。顶部被第四系覆盖;与下伏始新统格浪河组呈不整合接触。化石主要产自第2和第4层,包括轮藻Amblyochara subeiensis,Maedlerisphaera chinensis,Harrisichara vesiformis,Sphaerochara inconpicua等;腹足类Bithynia largicirca,Assiminea pressoopercura等;脊椎动物除鲤科等鱼类以及鳄类、龟鳖类等爬行动物化石外,哺乳动物主要有Cadurcodon ardynensis,Gigantamynodon giganteus,Indricotherium qujingensis,Bothriodon chowi,Eucricetodon meridionalis,Sinosminthus inapetus和Lophiomeryx sp.等。" }, { "instruction": "隐齿亚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双壳纲的一亚纲。多等壳,小而薄,文石质。铰齿不发育,或具栉齿。外韧带。闭壳肌多为等柱,外套线完整,偶具小外套湾。现生代表具原鳃。海生,多内栖滤食。奥陶纪至现代。类型不多,有蛏海螂(Solemya)等。" }, { "instruction": "米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米砾岩层、米砂岩、米鼻砾岩。主要由层理不显的块状砾岩组成,夹粗粒至细粒砂岩和砂质页岩,含有半炭化的漂木,砾岩中砾石成分以石英岩、绿泥片岩、石墨片岩和大理岩为主,厚度大于350米,砂质页岩中含丰富的钙质超微化石,以Gephyrocapsa spp.和G.oceanica为主,相当于马丁尼(1971)的NN20化石带,时代可能为更新世周口店期晚期。主要分布在台湾省东部花莲一带。" }, { "instruction": "扬子地台地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和华北地台相对应的中国南方前寒武纪克拉通。范围从滇东经川、黔、鄂到江、浙沿海,南部包括红河断裂带以北的越南北部,因长江干流纵贯全区而得名。地台的西部和北部分别为川滇西部造山带和秦岭大别造山带,东南沿绍兴萍乡钦防一线与华南造山带邻接。在三峡黄陵背斜和川西康定岩群中出露的地台结晶基底,其下限的同位素年龄分别为28.9亿和29.7亿年,属中太古界。两者之间的四川盆地中,深钻孔也揭示震旦系灯影组白云岩直接超覆在下伏前中元古代的变质基底之上,从而证实以四川盆地为中心的早前寒武纪陆核的存在。中、新元古界的分布和岩相勾画出当时地台的轮廓,其中云南中部的昆阳群、川西南的会理群和鄂西的神农架群代表地台内部沉积,湘西冷家溪群、桂北四堡群和赣北的双桥山群等代表地台外缘沉积。元古宙末的晋宁运动使地台克拉通化。南华纪出现最早的盖层沉积,代表地台早期裂陷阶段;在川西、滇东近南北向的坳拉谷中堆积了以苏雄组为代表的陆相红层和中酸性火山岩。在三峡和湘西、桂北发育长安组、古城组和南沱组三期冰碛岩。地台东南侧由中、新元古代浅变质岩组成的长条状“江南古陆”实际上是早古生代时地台东南的被动大陆边缘,南华纪到奥陶纪地层的沉积深度向东南持续加大。中志留世晚期地台主体抬升成陆,皖南宁国、苏南茅山等地的上志留统转为陆相红层,反映了源自南方的造山运动。志留纪末的广西运动使扬子地台与以东的华夏复合造山带拼接,形成统一的华南地台。晚古生代是这个新地台的早期裂陷阶段,松潘甘孜和昌都思茅地块等都是这时从扬子地台裂解出去的。印支运动后扬子地台和华北地台拼接,中国大陆主体生成。" }, { "instruction": "壳灰岩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德国海相中三叠统的专名。壳灰岩统以岩性取名,为海相沉积。自下而上分为三部分:①波状石灰岩,其层面呈波状;②硬石膏层,含石膏、硬石膏或岩盐;③介壳石灰岩,含Ceratites。" }, { "instruction": "大兴安岭太行雪峰断隆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自大兴安岭东麓延抵雪峰地块东缘的北北东向巨型断裂隆起带。在太行山区由具有一定宽度的紫荆关断裂带和太行山东麓的山前断裂等所组成。它向北插入阴山持续北延至大兴安岭东缘,向南直切秦岭后继续延至雪峰山一带。沿线重力异常表现清楚,并有弱震发生。19世纪中叶德人李希霍芬即已对此注意,在其著作中名曰兴安线(Xingan line),即沿大兴安岭东麓南下太行山东麓抵湖北宜昌一线。" }, { "instruction": "颗粒物粒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颗粒物按不同粒径大小所划分的范围。不同粒度颗粒物的物理性质(如光学的、电磁学)和化学成分差异很大,因此,大气颗粒物的粒度是它的物理、化学特性的函数,亦即大气颗粒物的特性随其粒度的不同而变化。采集大气不同粒度的颗粒物,可用大气颗粒物分级采样器(分9种粒度收集)和大容量分级采样器(分5种不同粒度收集)。" }, { "instruction": "社会群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亦称社会团体。通过一定社会关系,人们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的集体,是社会生活的具体单位。其特征是:①联系纽带。是群体赖以建立和维持的社会关系,如家庭群体依赖于血缘关系,工作群体依赖于业缘关系;②共同活动。通过共同活动,满足成员多方面的需要;③群体规范。群体成员互动时遵循的规则和一个群体对其成员的特殊要求;④群体意识。群体成员中所形成的关心群体荣辱兴衰的一种思想情感。社会群体是个人生活和活动的重要场所,是与整体社会联系的桥梁。" }, { "instruction": "指名亚属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模式亚属。包含属的模式种在内、并与这个属具有相同名称的亚属。" }, { "instruction": "沙姆瓦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分布于津巴布韦克拉通中部地区,不整合覆于布拉瓦约群上绿岩之上,为碎屑沉积岩系,以杂砂岩、千枚岩及砾岩为主,有少量长英质火山岩、火山碎屑岩。" }, { "instruction": "融雪洪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以积雪融化为来源所形成的洪水。在高寒积雪地区,当气温回升到0℃以上,积雪融化,形成融雪洪水。融雪洪水主要发生在高纬度积雪地区或高山积雪地区,河流冬季的积雪较厚,随着春季气温大幅度升高,积雪融化,江河流量或水位突增。融雪洪水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当白天气温超过0℃,积雪融化,促使河水上涨;晚间气温下降到0℃以下,积雪停止融化,洪水渐退。由于积雪融化有一个较长的过程,因此融雪洪水并不与积雪融化同时发生,一般要滞后于积雪融化,而且洪水持续时间会较长。中国西北部高寒山区一些有融雪补给的河流,因春夏强烈降水和雨催雪化形成雨雪混合洪水,在缓慢涨落的洪水过程中突然增加峰形尖瘦的暴雨洪水,往往形成山区河流的较大春汛。" }, { "instruction": "固体废弃物的土地处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用土地填埋的方式来安全、可靠地处置这些废物,是固体废物的最终处置,也是全过程管理中的最重要环节,而土地处置目前仍是最常用的固体废物最终处置技术。与废水与废气相比,虽然固体废物中的污染物质具有一定的惰性和滞后性,但在长期的处置过程中,由于其本身固有特性和环境条件的变化,必然会产生固体废物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反应,导致污染物质向环境的释放。" }, { "instruction": "三角洲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过渡相沉积类型之一。在三角洲(河流入海或湖处)沉积形成的顶尖朝陆的锥状沉积体系。它主要由水上和水下三角洲平原和向海或湖散开的水下分流河道、河口沙坝和席状沙体等组成。规模大的三角洲,面积可达几十万平方千米,长度可达几十至百余千米。三角洲是陆源沉积物堆积的重要场所,它受着河流、波浪、潮汐和海流等多种作用的影响,沉积环境复杂多变,岩性岩相多种多样,海陆相沉积交替穿插,富含有机质的泥岩和渗透性良好的砂岩都很发育,是油、气生成和聚集极为有利的地带。按照传统的概念,三角洲相可分为顶积层、前积层和底积层三部分。亦有人把它划分为三角洲平原相、三角洲前缘相和前三角洲相。" }, { "instruction": "埃尔斯特冰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北欧更新世的第二个冰期、是易北冰期以后萨埃尔冰期以前的一个冰期,约与欧洲阿尔卑斯地区的民德冰期,北美的堪萨冰期相当。它是欧洲大陆上较明显的一次冰期,冰盖规模较大,它的冰碛物比萨埃尔冰期的冰碛物分布得更远,一部分冰碛被萨埃尔冰期冰碛物所覆盖。这次冰期在波兰有两层冰碛物。" }, { "instruction": "地震滑坡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震震动引起岩体或土体沿一个缓倾面剪切滑移一定距离的现象。滑移的岩体或土体称滑坡体;剪切面叫滑移面。" }, { "instruction": "吉尼尔・普雷斯顿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简称G 鼻(G.P.zone),因由吉尼尔(A uinier)和普雷斯顿(G reston)于1938年各自独立地在Al u合金中所发现,故名吉尼尔?普雷斯顿区。它是由固溶体在出溶过程中通过均匀成核作用而析出的一种呈准稳定相的细小出溶沉淀物,其晶体结构基本上相同于主晶,两者相互共格连生;化学组成则介于主晶与平衡的稳定出溶相之间而更接近于主晶的成分;形态上呈小圆片(或小球),厚度(或直径)很小,可以只有一个或几个单位晶胞宽,成群且相互平行地分布于主晶中。由于它们的成核能远小于平衡的稳定出溶相,故常在稳定相形成前首先产生;或是在较低的温度下,固溶体内部的离子扩散作用被抑止的条件下形成。G 鼻在淬火后又进行退火处理的合金中常见,在矿物中主要见于辉石和闪石矿物内。" }, { "instruction": "岩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受重力作用影响,岩块从悬崖或陡坡自由崩落,崩落块石大小不一,棱角分明。崩落下的岩石可以在悬崖脚下堆积成倒石堆,倒石堆的坡度角接近于崩落石块的休止角。" }, { "instruction": "下超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原始倾斜地层对原始水平界面(或原始斜角较小的倾斜界面)在倾斜下方作底部超覆,亦即层序内地层对底部界面向盆方向的超覆。如海侵体系域在向盆地方向下超于初始海泛面之上,而高水位体系域进积层远端也下超于最大海泛面之上。" }, { "instruction": "潮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潮汐涨落过程中的水位高度。即潮汐在周期性涨落过程中,某一瞬时的水位高度称为该时刻的潮位。潮汐是海水在月球和太阳引潮力作用下所发生的周期性运动。包括海面周期性的垂直涨落和海水周期性的水平流动。前者称潮汐,后者称潮流。以海湾为例,正是由于涨潮流才使得潮位升高,而落潮流却使潮位降低,从而导致潮位的周期性升降。在有潮海岸的港口工程和航道设计中,潮位是重要的设计依据。" }, { "instruction": "天球仪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天球模型,用于航海、天文教学和普及天文知识的辅助仪器,利用它表述天球的各种坐标、天体的视运动以及求解一些实用天文问题。球面上绘有亮星的位置、星名、星座以及几种天球坐标系的标志和度数。天球仪上有一根金属轴贯穿球心,代表天轴,轴的两端为天球的北极和南极。天球仪珂环绕天轴旋转。天轴装在一个金属圆圈上,这个支撑轴 的金属圈代表子午圈,将天球仪放在一个座架上,架中的水平圆环代表地平圈。使用者可根据地理纬度在子午圈上调节天极高度,并且能使天球绕极轴转动,从而看出在不同地理纬度上、在不同日期、不同时刻的星空景象以及某一天体的地平经度(方位角)和地平纬度(地平高度)。同样也可以显示出某一天太阳出没的时刻和方位、经天路径、中天时刻、高度和昼夜的长度等。" }, { "instruction": "断块的地壳性质类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按断块的地壳性质可分为大陆型地壳的断块(大陆型地壳构造域)、大洋型地壳断块(大洋型地壳构造域)和过渡型地壳断块(过渡型地壳构造域)三类。它们属于地球的一级大地构造单元,彼此在物质组成、地壳厚度和性质、构造稳定性和构造变形特征、岩浆活动、变质作用以及地球物理场等都具有显著差别。还可根据地壳性质和形成、形变特征,可进一步划分出二级和三级构造单元(见表)。各级构造单元命名系统(1986)一级构造单元二级构造单元三级构造单元大陆型地壳断块构造域断块区如中朝断块区断块如冀鲁断块断褶系如昆祁秦断褶系断褶带如祁连山断褶带块褶区如西藏印支块褶区断块如羌塘唐古拉断块断褶带如班公湖奇林湖断褶带块褶带如三江印支块褶带过渡型地壳断块构造域边缘海断块区如西北太平洋边缘海断块区断块如南海断块海沟岛弧断褶系如西北太平洋海沟岛弧断褶系断褶带如菲律宾断褶带大洋型地壳断块构造域成熟洋壳断块区如西太平洋成熟洋壳断块区稳定性断块如西北太平洋稳定性断块活动性断块如西南太平洋活动性断块新生洋壳断块区如东太平洋新生洋壳断块区" }, { "instruction": "性别比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人口中男性人数与女性人数之比。通常用每1 00个女性人数相应有多少男性人口表示。性别比可按总人口计算,也可以按各年龄组人口计算。" }, { "instruction": "辉石安山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以辉石为主要铁镁矿物斑晶的安山岩。斑晶辉石一般为普遍辉石、透辉石、古铜辉石、紫苏辉石,而易变辉石则较少见。斜长石斑晶一般为拉长石-中长石,多具环带结构。基质由斜长石、紫苏辉石、普通辉石、易变辉石、磁铁矿、鳞石英、方英石、碱性长石等组成,具填间、毡状至玻璃质结构。一般产于造山带。中国东部中生代火山岩有此种岩石分布。" }, { "instruction": "caldera of Masaya type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一个低而不显眼的盾状火山的中部之上所发生的宽而浅的火口沉陷。差不多所有的熔岩都控制在边缘的陡崖之内。如尼加拉瓜的玛萨亚破火口,面积6千米×11千米,内壁高110米,外坡非常平缓。破火口的平坦洼地内有12个火山口和熔渣锥,所排放的大部分熔岩被圈在破火口内。" }, { "instruction": "鄱阳冰碛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为更新世早期。命名剖面在江西九江庐山姑塘镇鄱阳湖畔。典型剖面为金锭山剖面,位于大排岭东南约3~4公里,海拔193米。为一套深红、紫红色疏松泥砾夹有较硬而湿热化很深的绛色泥砾巨块。砾石杂乱无章,无分选,无定向排列;砾径大小相差悬殊。金锭山剖面经槽探揭露发现有约15米厚的冰碛层,覆盖在古老的半风化的片岩之上。孢粉为以Pinuspollenites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古气温推算平均值为13.35℃;地球化学上为锶、钴稳定带,钡、铬、钒、锆分散带;主要粘土矿物组合为高岭石伊利石水云母;δ18O测定值为+19.57‰;磁性地层起始为松山极性时的奥尔都维亚时,延续至松山极性带中,推算年龄为150~180万年。冰碛物出露于山麓东西两侧的一些高部位,如金锭山、长头岭、花山等地;冰水堆积物,在九江南湖一带及锁江楼及星子县钻孔中均有分布。" }, { "instruction": "amphibolic rock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以普通角闪石为主要暗色矿物的区域变质岩石的统称。岩石中浅色矿物主要为斜长石,有的还含有不定量的石英,暗色矿物除普通角闪石外,可含有少量绿帘石、透闪石、镁铁闪石、透辉石、黑云母、铁铝榴石等。构造为片状、片麻状、条带状或块状。根据岩石中普通角闪石、斜长石、石英的相对含量,可分为角闪片岩、角闪变粒岩、角闪斜长片麻岩、斜长角闪岩及闪岩。" }, { "instruction": "新构造运动定性研究法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定性研究一个区域新构造运动的方法。研究新构造运动的各种方法均有助于新构造运动性质的研究,但使用最广泛、效果最显著的方法是地质法和地貌法。" }, { "instruction": "冷坞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中国中二叠统顶部的一个阶,位于茅口阶之上,上二叠统吴家坪阶之下。阶名源自浙江桐庐冷坞村,层型剖面位于广西来宾蓬莱滩。本阶的底界以牙形石Jinogondolella postserrata的首现为标志。本阶自下而上包括二个带:Yabeina gubleri带和Metadoliolina multivoluta带;五个牙形石带:Jinogondolella postserrata带,J. altudaensis带,J. prexunhanensis带,J. xuanhanensis带和J. granti带。" }, { "instruction": "启明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当金星位于太阳西侧时,它于黎明前升起在东方,叫启明星。东方升起启明星,预示天将破晓。" }, { "instruction": "变质矿物共生组合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同一变质作用条件下同时形成的一组变质矿物。属同一共生组合的各种矿物之间,一般没有交代结构或其他反应结构。在没有彻底重结晶或经受复变质作用的变质岩中,常存在形成于不同世代的矿物,此时,组成岩石的矿物应分属于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矿物共生组合。变质矿物共生组合既反映原岩成分特点,又反映变质当时的温度和压力条件,它是研究变质相的基础。" }, { "instruction": "偃师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马杏垣等(1959)创名。原指河南嵩山区偃师南部峡门村及渑池附近中元古代五佛山群内部的微弱交角不整合。相当于古元古界嵩山群与中元古界熊耳群之间的构造运动。不整合面的下盘地层是葡萄峪组,上盘为骆驼畔组(砂岩),比垣曲运动稍晚,也可能相当。创名人后来认为五佛山群内部的这种微弱交角不整合系重力滑动构造,使各组之间发生滑动所造成的不协调关系,建议废除此名。" }, { "instruction": "脑容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应称颅容量。即颅腔的容量,以毫升为计量单位。测定方法是用细小的颗粒如细纱、芥菜子或粟(食用小米)等作填充物,装满整个颅腔,然后把填充物取出,用量杯测得其数值。测定时所用的填充物颗粒愈小,测得的数值愈准确。颅骨(前面)颅骨(侧面)" }, { "instruction": "溶痕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表水沿可溶性岩石表面进行溶蚀所形成的微小形态。" }, { "instruction": "土林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上新世、更新世湖相、河流相的粘土、砂、砾石的松散堆积物,在干旱、半干旱气候环境中,受季节性雨水的淋蚀、冲刷而成。这类堆积物产状平缓,在地表流水的侵蚀下,被切割得千沟万壑。在某些层位中,由于铁质胶结物富集,风化后形成质地坚硬的铁帽,使其下部的粘土及砂砾层得到保护,雨水的淋蚀力减弱,从而形成如塔如柱的土林,犹如古城堡的遗迹,拟人拟物的形象,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土林一般分布于湖相沉积的小盆地,以云南元谋盆地的班果、歪堡中的最为典型,此外,云南江川和南涧、四川西昌、甘肃天水和西藏扎达等地区也有分布。" }, { "instruction": "顾乡屯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属更新世晚期。命名剖面位于黑龙江哈尔滨西南顾乡屯。下段为粘土质粉、细砂夹薄层粘土;上段为灰黑色亚粘土、淡黄色黄土状土,夹两层古土壤。厚度一般为20~50米,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盛产披毛犀猛犸象动物群化石,中外驰名。1975年在顾乡屯阶地上11米深的探坑中挖出Mammuthus primigenius, Coelodonta antiquitatis, Bos primigenius, Equus hemionus等化石。1973年在黑龙江肇庆县三站地表深处有完整的Mammuthus sungari化石,14C年龄为(21?200±600)年,后又在扎赉诺尔发现一巨大的猛犸象骨架,14C年龄为(33?450±200)年。猛犸象披毛犀化石,仅在黑龙江、吉林就发现300多处,50多种,称为顾乡屯动物群(Guxiangtun fauna),其种类大多与西伯利亚南部更新世晚期的动物群非常接近。荒山顾乡屯组下部的淤泥中发现有Piceapollenites和Betulaepollenites的树干,14C年龄为(30?000±700)年,在同层中还发现植物化石Piceapollenites cf. nephrolepis, Larixpollenites dahurica, Betulaepollenites sp.等,说明当时哈尔滨一带为以云杉为主的暗针叶林植被,相当于末次冰期气候。黑龙江省博物馆确定荒山顶上存在两个新石器时代的细石器遗址,南城遗址(Nancheng microlithic site)和北城遗址(Beicheng microlithic site),这些遗址在松嫩平原分布较广。该组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西部的低平原及松花江、嫩江等主要河流Ⅰ级阶地,在东部高原的局部低洼地也有本组堆积,以哈尔滨顾乡屯、齐齐哈尔西部的富拉尔基等地出露最好。" }, { "instruction": "太安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属更新世早期。由火山喷出岩组成。分布于河南汝阳北部与伊川县南部的太安、蔡店、沙园、马坡、上店、大王庙一带,沿东西向的九皋山温泉街南正断层的北侧大片出露。岩石类型有橄榄玄武岩、辉石橄榄玄武岩、橄榄玻璃玄武岩、辉石橄榄玻璃玄武岩等。一般厚数米至20多米,最厚可达118米。河南汤阴县黑山、浮山一带橄榄玄武岩也是同期产物,厚6~40余米。" }, { "instruction": "艾普龙冰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北欧丹麦、荷兰和德国北部晚新生代第二冰期,从钻孔沉积物孢粉组合反映的寒冷气候来确定这次冰期的存在。它可与阿尔卑斯的多瑙冰期对比。" }, { "instruction": "科里奥利参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地转偏向力。" }, { "instruction": "凯诺拉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译基诺尔运动。史托克维尔(C.H.Stockwell,1964)创名。加拿大地盾前寒武纪早期的一次造山运动,是根据北美加拿大苏必利尔湖、大奴湖地区太古宇上部提米斯卡明群与古元古界下部布鲁斯群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确定的。这次运动有深成岩的侵入、变质和变形作用。同位素年龄值为23.9亿~26亿年以前,原认为是地球最早的前寒武纪造山运动之一,也是划分太古宇和元古宇的依据。它与阿尔戈马运动、非洲南部的罗得西亚褶皱和欧亚大陆的贝罗摩尔褶皱的造山运动大致相当。相当于中国的五台运动(25亿年)和新太古代的阜平运动(26亿年)。" }, { "instruction": "脊旋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脊旋螺腹足纲的一属。螺壳锥形,螺塔较高。螺环横切面棱角状,旋棱显著,棱上具裂带。壳口方圆形或椭圆形,外唇具缺凹。壳面具生长线或网状饰纹。奥陶纪至泥盆纪,亚洲、欧洲及北美。中国多产于北方奥陶系。" }, { "instruction": "纤碳铀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斜方碳铀矿。化学式 UO2CO3。斜方晶系。晶体呈长柱状、长板条状、板状。沿{100}呈扁平状,沿c轴延长。常见放射状、束状、皮壳和薄膜状集合体。黄色,有时为稻草黄或淡绿黄色。玻璃光泽,集合体具暗淡或土状光泽,纤维状集合体呈丝绢光泽。解理沿[010]完全。密度5.7克/厘米3。硬度2.5。在紫外光照射下不发荧光。是铀矿床氧化带的表生铀矿物,更常见于干旱地区的铀矿床氧化带内,与硅铅铀矿、柱铀矿、黄钙铀矿等共生。" }, { "instruction": "自然地理动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自然地理环境随时间而发生的变化。广义来讲,包括自然地理系统内部发生的所有变化,包括短期的和中长期的;周期性的和非周期性的;可逆的和不可逆的。狭义来讲,仅指那些不使自然地理系统发生结构转变的周期性可逆变化,如季节动态。其研究方法包括:定位检测和半定位检测。" }, { "instruction": "巅石燕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腕足动物门有铰纲石燕目的一属。壳体中等或大,半圆形或菱形,主端尖翼状。铰合线直而长,为壳的最宽处,铰合面微凹。两壳双凸型。中槽、中隆发育,光滑无饰褶。侧区壳褶简单、粗强,褶顶圆。壳面同心层整齐显著,层的前缘成细齿状。腹壳内齿板发育,加厚,无中隔板。背壳内腕螺螺顶指向两翼。早泥盆世至中泥盆世,亚洲、欧洲及美洲。中国多产于南方下、中泥盆统,东北地区中泥盆统也有产出。" }, { "instruction": "土壤污染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造成土壤污染的物质来源即为土壤污染源。大致将其分为三个方面:①工业污染源。在工业污水、废气和废渣中含有多种污染物,其浓度一般较高,一旦侵入农田,在短时间内即可引起土壤、作物的危害;②农业污染源。农业生产本身产生的污染;③生物污染源。人畜粪尿等均含有致病的各种病源菌和寄生虫等,用其作为肥料直接进入土壤,造成土壤污染。此外,在自然条件下,如在含有重金属或放射性元素的矿床附近地区的土壤,由于这些矿床的风化分解作用,也可使附近土壤遭受污染。" }, { "instruction": "兴凯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兴凯湖东南震旦系纪—早寒武世冒地槽型沉积被中寒武统磨拉石建造所不整合的构造运动。又称兴凯旋回(典型地区在俄罗斯境内)。中亚蒙古地槽西段兴凯旋回的主褶皱幕发生在中、晚寒武世之间(萨拉伊尔运动),并将其作为古生代的第一个构造旋回,其下限自南华系南沱冰碛层开始。" }, { "instruction": "基因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在一个相互杂交的种群里全部基因的整体。" }, { "instruction": "超变质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高级区域变质作用的基础上,由于温度继续升高,使原来的变质岩发生部分熔融而转化为岩浆的一种作用。由于这种作用的结果,出现了部分熔浆,其性质超过了一般变质作用的范围,因此称为超变质作用。有些学者将超变质作用与混合岩化作用视为同义词。" }, { "instruction": "环境容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人类健康与自然生态不致受害的前提下,某一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不同环境中的气象、水文、地质、土壤及地貌等因素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由人为排放的各种污染物质在不同的区域环境中也具有不同的运载能力与同化能力,故允许排放到环境中的污染物质的数量不同,环境容量为因地而异的变量。按环境介质类型分为大气环境容量、水环境容量和土攘环境容量3类。决定某环境容量的主要因素是:①环境空间的大小;②污染物在环境中的稳定性;③输移条件;④环境的功能特征及区域环境的背景状况。可用一个简单的数学公式表示:Q(容量)= (Co — B)V+q,式中Co为某环境功能所决定的环境标准;B为某污染物的环境背景含量;V为环境空间的容积;q为某污染物的环境净化量。环境容量参数不仅是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和进行环境质量影响评价的主要依据,对工农业生产的合理布局,进行环境区划、规划与管理,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及保护环境等方面也有重要参考价值。" }, { "instruction": "斑鬣狗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缟鬣狗。哺乳纲食肉目鬣狗科的一属。其外形与鬣狗相似,唯毛皮具暗色斑点为其特征,现代只分布于非洲,更新世中晚期在中国发现较多的是最后斑鬣狗(Crocuta ultima),北部尚有洞穴斑鬣狗(Crocuta spelaea)等,但以前者分布较广泛。剑齿虎复原图" }, { "instruction": "永宁镇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早三叠世巢湖期(奥伦尼克期)。分布于黔西南及滇东南。命名地点在贵州关岭永宁镇七星洞附近。为浅海相泥质、灰质沉积,以灰色泥质灰岩及灰岩为主,顶部多为黄色、灰色、红色砂质页岩,共厚208米。含双壳类Pteria cf.murchisoni,Bakevellia costata及菊石Tirolites spinosus等。在普安县晴隆镇地区下部含双壳类Eumorphotis hinnitidea等。与下伏飞仙关组呈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皮肤癌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皮肤的恶性肿瘤。在职业性癌中,以皮肤癌病例为最多。致病因素以煤焦油最为突出。长期受石蜡油及各种润滑油刺激也可产生皮肤癌。接触砷和砷化物,长期用砷制剂治疗皮肤病,接触大剂量伦琴(X)射线,长期局部紫外线照射,均可引起皮肤癌。紫外线的致癌光谱270~340nm,故长期遭受曝光照射的海员、渔民和牧民等,在暴露区均发生癌变。" }, { "instruction": "杨庄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杨庄红色页岩。位于蓟县系底部,分布于冀北一带。为浅海相沉积,以砖红色或血红色钙质、粉砂质页岩及白云质泥灰岩为主,夹硅质白云岩多层,韵律性显著,具底砾岩,上部有时夹石膏层。含微古植物Asperatopsophosphaera aff.partialis和Pseudozonosphaera等。厚669~850米。与下伏高于庄组为假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土城子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中国陆相上侏罗统下部的一个阶,位于头屯河阶之上。阶名源自岩石地层单位“土城子组”,层型剖面位于辽宁省北票土城子蓝旗东沟至下油房沟一带。土城子阶的底界识别标志有待深入研究后定义。阶内含有以下各类化石:介形虫Wolburgia bella,W.polyphema,Steneatremia subcentralis,Mantelliana jingguensis,Djungarica yanshulingensis,Damonella ovata,Darwinula yanshulingensis,Eoparacypris pingquanensis等;叶肢介:Pseudorapta orbita,Nestoria reticulata,Mesolimnadia jinlingsiensis,M.recta,Yanshanoleptestheria minor等;古脊椎动物:Chaoyangosaurus liaosiensis,Jeholosauripus satoi等。" }, { "instruction": "热污染监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对工业、民用污染源排入水体和大气中的废热所导致的环境热污染进行的监测。由于人口和耗能密集的城市排人大气中的热量日益增多,形成热岛效应;发电或其他工业生产过程产生的冷却水——废热水直接排入江河、湖泊或海洋,导致局部水域的水温升高,使敏感的水生生物——某些鱼类和植物受到危害,破坏原有的生态平衡。为了控制热污染,必须监督废热的排放,进行实时监测。" }, { "instruction": "空间数据挖掘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从空间数据库中拍取隐含的空间模式和特征。可用于对空间数据的理解,对空间关系的发现等。常用的空间数据挖掘技术包括:空间序列分析、空间聚类分析、空间关联规则分析等。" }, { "instruction": "脱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从水溶液或有机物质中除去盐类的过程。工业中规模较大和常见的脱盐过程有:海水的脱盐淡水化、石油炼制中的脱盐以及污染物控制中的各种脱盐过程。后者如苦咸水的脱盐、污染地下水的脱盐、处理水深度处理脱盐、高纯水的脱盐制备等。常用的脱盐方法有:反渗透、电渗析、多级蒸发、离子交挨吸附、溶剂萃取及冷冻法等。" }, { "instruction": "parasitic cone,adventive cone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侧火山锥(lateral volcanic cone)。存在于复合火山锥之上,附着在大的火山锥上的小火山锥。寄生火山锥的物质组成类似于母火山锥。寄生火山锥可以沿着能反映火山基底构造走向的线或带排列。在一个大的复合锥之上寄生火山锥的数量可以很多。例如意大利的爱特纳火山上有200多个寄生火山锥主要沿辐射状裂隙排列。日本富士山有60个寄生火山锥,它们以主火山为中心,向四周呈放射状排列。它们可能是以中心火口为岩浆的通道向四周放射,以侵入岩脉群的形式升达地表,出露于地表上的地点即寄生火山锥的小火口。寄生火山锥多由熔岩穹丘或碎屑锥构成。" }, { "instruction": "赤道逆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赤道洋流向西流遇大陆后,发生分流,流向低纬一侧的海水,汇合后折回东流,以补偿大洋东部因赤道海流而带走的海水,从而形成赤道逆流。它具有补偿流的性质。赤道逆流位于赤道以北,流速为40 ~60cm/s,最大可达150cm/s。由于它位于常年高温多雨的赤道无风带,海水进行着强烈的增温和淡化过程,所以,其特性是高温低盐。" }, { "instruction": "跃移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处于悬移质和推移质泥沙的过渡状态。时而呈悬浮状态,时而沿着河床滚动,这主要与水流脉动的强弱有关。" }, { "instruction": "B型火山地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集中发生在活火山口附近狭小范围内,震源深度浅于1千米的浅源地震,称B型火山地震。由于震源较浅,面波极为明显,初动波及S波则不明显。" }, { "instruction": "地洼构造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活化区学说或活化构造学说。陈国达(1956)提出。一种大地构造及成矿学理论。它主要是在研究中国地壳结构和发展史特点的基础上,批判地继承和发展J霍尔(1859)、JD丹纳(1873)和E徐士(1875)的地槽学说以及BB别洛乌索夫(1954)的“地台活化”概念而逐步形成的。其主要内容包括:①阐明一种新的大地构造单元(第三构造类型,活化区即地洼区)。地洼构造说认为,地槽说把地壳构造划分为地槽区(活动区)和地台区(稳定区),后者由前者转化而来的看法符合中国东部中生代以前的地质实际,但从印支或燕山运动开始“中国地台”已大部分先后衰亡,地台经活化转化为新型活动区即后地台阶段的新构造单元,而不再是地台区,也不是“准地槽”,故名活化区(1956)或地洼区(1959);②提出地壳动“定”转化递进说,认为中国东部中生代自印支运动或燕山运动以来已进入新的阶段即地洼阶段,地壳是通过活动区与“稳定”区互相转化螺旋式发展的,叫地壳动定转化递进律;③提出地洼递进成矿理论,认为不同大地构造单元各有成矿专属性,地洼阶段是一重要成矿阶段,有色金属、稀散、放射性元素及其他金属等矿床特多;后成构造单元可继承先成构造单元的矿产,形成成矿叠加。地洼区是出现最晚的构造单元,故矿种、矿床类型丰富多彩;先成矿床可受后阶段成矿作用的叠加、改造或再造,导致富化或富集,形成以五多(多成矿大地构造演化阶段、多物质来源、多成矿作用、多矿床类型、多控矿因素)为特色的多因复成矿床,在地洼区尤为多见,为寻找大型富矿的有利地区;④提出地幔蠕动热能聚散交替假说,试图用以解释地壳发展过程中的动“定”转化更替、递迭上升前进,以及岩石圈块体在空间上的迁移和构造定向性的根本原因和力学形成机制。" }, { "instruction": "新近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新第三系、上第三系。新近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称为新近系。新近系自下而上包括中新统和上新统。中国新近系仍以陆相为主,仅在大陆边缘,如台湾、西藏等地有海相沉积。陆相新近系与下伏岩层一般呈假整合或不整合接触,但在少数地区如新疆吐鲁番盆地新近系中新统与古近系渐新统为连续沉积。陆相新近系根据当时沉积环境的不同有以下几种类型:①内陆盆地湖泊沉积,以杂色粘土页岩富含哺乳动物和昆虫化石为其特征,如山东的山旺组、内蒙古的通古尔组等;②土状堆积,如华北的三趾马红土。另外,在华北、华南及东北地区等都发生过玄武岩喷发。" }, { "instruction": "马丁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古元古代。分布在加拿大马尼托巴省的阿萨巴斯卡湖地区。下部由砾岩、长石砂岩组成;中部主要为基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火山碎屑岩的RbSr年龄为16.3亿年;上部为长石砂岩和粉砂岩。与下伏在古元古代沃格湖群和上覆中元古代阿萨巴斯卡群均呈不整合接触。马丁群被19亿~19.7亿年的花岗岩切穿,又被KAr年龄为15.6亿年的辉绿岩脉所侵入。" }, { "instruction": "地层术语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各地层类别中使用的单位术语,分别表明地层时代,划分岩石地层单元、生物地层单位等。术语分类,一种是正式术语、另一种是非正式术语。" }, { "instruction": "拱裂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为宽广的拱状隆起并伴有断裂的作用,故合称拱裂作用或拱断作用,是兼有褶皱(塑性变形)与断裂(脆性变形)的一种变形组合。由于地台区的基底(地槽及前地槽构造层)于活化时期的地热升高、强度降低而整体隆升所致,为地洼活动的典型构造型相之一。在其发展过程中常发生反差大的造山运动,造成地穹山脉和地洼盆地相间出现,并常伴有岩浆活动。" }, { "instruction": "黄土地层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研究黄土的地层层序、时代及其地理分布、地层对比的学科,是地层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的黄土地层学研究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采用岩石地层学和生物地层学方法。20世纪80年代以来采用多重地层划分的理论与原则,开展年代地层、磁性地层、气候地层等多种地层划分,选择完整连续的层型剖面,从而建立起新的黄土地层系统。" }, { "instruction": "黄土湿陷起始压力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湿陷性黄土发生湿陷时的最小压力值(ps)。是判定黄土是否发生自重湿陷及自重湿陷深度,以及在外荷作用下是否发生非自重湿陷的依据。ps值的大小与土的粘粒含量、天然含水率和密度有关。可根据湿陷系数(δs)与压力(p)的关系曲线,找出对应于δs=0.015的压力作为湿陷起始压力。" }, { "instruction": "石旗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洞顶或洞壁上连续性水流形成的一种薄而透亮的旗帜状次生碳酸钙沉积物。北京西山石花洞二层洞内发育典型。" }, { "instruction": "动力地貌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貌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形成各种现代地貌(如坡地、河流、海岸、冰川、风沙、岩溶地貌等)的动力过程。在研究方法上多采用长期定位观测,模拟实验和力学分析的方法。" }, { "instruction": "多若诺尔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南华纪至震旦纪,分布于中祁连山地区,为浅变质岩系。下部为火山岩、硅质岩、硅质板岩及粉砂质板岩、绿泥石英片岩夹砂岩;中部为白云质碎屑岩及凝灰砂岩;上部为含硅质灰岩、大理岩夹千枚岩等,厚2052~2700米,含丰富的微古植物。" }, { "instruction": "欣德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牙形石的一形态属。复合型,刺体直而长,主齿明显,接近刺体前方。前齿耙短,常向侧方弯曲。后齿耙长,细齿排列紧密,通常大小交替出现。基腔小。奥陶纪至三叠多颚刺纪,世界各地。中国南方泥盆系及石炭系中已发现多种。" }, { "instruction": "侏罗纪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中生代三个纪之一,自距今2. 08亿年延续至1.35亿年前,侏罗纪和白垩纪发生了燕山运动(或称太平洋运动)。" }, { "instruction": "运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陆地上开挖的航道。其作用是:①沟通不同河流、湖泊或海洋,将航道连接成航道网,以缩短运输路程,此种运河称为连通运河;②连接重要城镇或工矿企业,把航道直接延伸至货流据点,减少货物的中途倒载和转运,此种运河称为接引运河;③绕避天然水域中滩险等航行障碍,此种运河称为绕避运河;④结合灌溉、排涝、城镇供水等方面的需要,综合利用水资源。按照运河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航行船舶的不同,分为通海运河(如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和内陆运河(如中国的京杭运河、俄罗斯的伏尔加—顿河运河)。按照设闸控制与否,可分为不设船闸的开敞运河(如苏伊士运河)和设置船闸(或升船机)的设闸运河(如京杭运河、巴拿马运河)。在运河中,设闸运河居多数,跨越分水岭的运河(又称越岭运河)均为设闸运河。" }, { "instruction": "手风琴式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黄汲清(1983)命名。指地壳或岩石圈时开时合、此开彼合的构造运动。其运动形式与演奏手风琴时的一张一合的形式相似,故名。但这并不是在原地开开合合,而是开裂与拼合都有时、空的变化。" }, { "instruction": "七十二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中国古代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一种物候历。以5日为候,一年共七十二候。每候与一物候现象相应,称候应,表示一年中物候和气候的变化状况。有生物物候和非生物物候两种。在生物物候的52项中,野生植物8项,栽培植物5项,野生动物38项,饲养动物1项;在非生物物候的20项中,自然现象7项,气象现象13项。各候的物候现象大同小异,不同版本提出的七十二候亦略有差异。" }, { "instruction": "波浪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水体的一种运动形式。波浪主要是由于风吹刮水面产生的摩擦力和不均匀压力,使水体的表面(如海水面、湖水面等)出现周期性的波动(起伏)。波动时,水质点基本以其平衡位置为中心做圆周运动,在水体表面则表现为上下的波动,圆周的直径相当于波高。波浪的大小与风力的大小、吹刮的时间及水面开阔程度等密切相关。如图中所示,当相邻的水质点依次运动至高峰时,波峰亦随之向前移动,发生了波的传播。海浪的传播速度每小时达几十千米。水质点圆周运动的直径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当达到一定深度就趋于零,即处于静止状态,因此波浪运动只能影响到一定深度,一般为1/2波高的水深。当波浪向海岸方向传播时,至水深小于1/2波长的地带,由于海底的摩擦,水质点的运动轨迹由圆形变为椭圆形,以至形成不对称波形;波长缩短,波高增加,波浪变形加剧,波峰向海岸方向翻卷,波浪破裂称破浪;至浅滩或礁石附近,海底阻力更大,波峰超前涌向岸边并拍击海岸,称拍岸浪。" }, { "instruction": "向斜坳陷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向斜拗陷或地壳缓慢下降形成和向斜凹地积水而成的湖泊。这类湖泊面积较大,形态比较多样,数量较多。如中国的太湖、洞庭湖、鄱阳湖等。" }, { "instruction": "恐爪龙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兽脚类恐龙中较特殊的一类。美国学者Gauthier于1986年重新定义,包括奔龙科(Dromaeosauridae)和磔齿龙科(Troodontidae)。1994年,美国学者Holtz认为磔齿龙科与似鸟龙科(Ornithomimidae)的关系要比奔龙科的关系更接近,因而奔龙科的含义就几乎与恐爪龙类的含义大致相同;但仍有许多学者坚信磔齿龙科与奔龙科之间较亲近的系统关系。目前恐爪龙类一般被作为一个基干(stembased)类群单元,恐爪龙类与鸟翼类(Avialae)构成姊妹群。" }, { "instruction": "四川与重庆地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四川省和重庆市位于中国西南部。大致以北川—康定—木里为界,以东属扬子地台,区域构造北东向;以西属青藏滇西造山系东端的松潘甘孜造山带,区域构造北西向,两者沿龙门山前及其南延的大相岭、小相岭明显交截。北部沿大巴山前,南江-城口一线以北属秦岭造山带,区域构造近东西向。区内扬子地台的基底沿西缘泸定、宝兴、汶川等地出露,称康定群(新太古代古元古代)和会理群(中元古代)等,为一套高绿片岩至角闪岩相的片麻岩、变粒岩和片岩系,已混合岩化。川东南川、湘边界有零星的新元古界板溪群浅变质岩出露。南华系苏雄组和开建桥组为裂谷型陆相火山岩和粗碎屑岩,近南北向分布,其上列谷六组含冰碛岩,代表地台形成早期的裂陷阶段。震旦系和下古生界层序齐全,以浅海碎屑岩和碳酸盐岩为主。上志留统缺失。泥盆系、石炭系也只在地台西缘发育,其他部分缺失很多。二叠纪开始新一轮海侵旋回,二叠纪中期的峨眉山玄武岩范围遍及四川西部和滇、黔两省直至越南北部,根据岩石学、岩石化学研究及与其他大火成岩省的对比,确认它是上涌地幔柱的产物。早、中三叠世为海退层序,晚三叠世起本区转为陆相红层沉积。松潘甘孜造山带的基底出露在稻城以南的川滇省界附近,称哲斯群,是一套原岩以基性火山岩为主,夹碎屑岩和少量大理岩的绿泥钠长片岩、浅粒岩系,角闪石的KAr年龄19.30亿~18.39亿年,属古元古界,南华系震旦系浅变质岩系及含藻白云岩不整合覆盖其上,南华系有冰碛砾岩。古生界层序完整,为活动型的碎屑岩夹碳酸盐岩和火山岩,多遭受浅变质作用。三叠系为海相浊流沉积,厚度巨大。下侏罗统局部发育,为夹火山岩的含煤层系。中、上侏罗统和白垩系缺失。古近新近系为红色陆相沉积,局部夹火山岩。第四系有冰川堆积。岩浆岩主要分布在西部松潘甘孜造山带范围内,时代从前寒武纪到喜马拉雅期。攀枝花的富钒钛磁铁矿成因与华力西期的裂谷型层状辉长岩有关。印支期沙鲁里花岗岩二长花岗岩带长近500千米, 年龄215~195百万年,是当时古特提斯洋中的一个岛弧带。新生代初印度大陆和欧亚大陆拼合后青藏地区抬升成高原,著名的龙门山构造带代表高原东侧向东逆冲加载的前陆褶冲带,以东的成都平原是由此生成的前陆盆地。" }, { "instruction": "大地构造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研究地壳乃至全球构造发生、发展、分布格局、演化规律的科学。有助于揭示地壳及地球发展变化的规律和矿产分布的规律,指导矿产资源的寻找与开发。" }, { "instruction": "陆棚边缘体系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II型层序发育初期的沉积体系域,与I型层序的低水位体系域相对应。是一个加积与进积共存的楔状体,它的向陆部分通常是一个向海加厚的非海相楔形体,而其海相部分与I型层序中的低水位进积复合体相似。" }, { "instruction": "北点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平圈上东、西、南、北四点的总称。又称四正点和方位点。" }, { "instruction": "马兰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Cu(Pt,Ir)2S4。等轴晶系。常呈八面体及菱形十二面体晶形,粒径0.1~0.2毫米。钢灰色。条痕黑色。金属光泽。硬度5,显微硬度417×9.8×106帕。性脆。密度7.57克/厘米3(计算)。是中国学者1996年发现的新矿物。" }, { "instruction": "汤加群岛地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1977年6月22日发震。震中位置22.95°S,175.8°W,震级8.3,震中烈度不详,震源深度4千米。极震区为群岛的主岛汤加塔布及其东南42.6千米的埃瓦岛,地震波及整个群岛。灾情:码头区大楼坍塌,陷入海水水底,水泥仓库亦然。埃瓦岛的农学院6层建筑物坍塌,34所房屋震坏。" }, { "instruction": "LeizhouHainan volcanic cluster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广东和海南两省间的琼州海峡两岸,有大片的玄武岩台地,形成七个巨大的岩被,总面积7500平方千米,其上分布着80座火山锥,相对高度仅10米,喷出的熔岩为玄武岩,喷出的时代从上新世持续到全新世。海南岛金牛岭玄武岩,年龄382万年,夹于海口组贝壳碎屑岩之中;早更新世时,在南海海域形成了广阔玄武岩被,厚10~150米不等,雷南出现23个火山口,西山高尖石,海南文昌湖、临高美夏的玄武岩均在此时喷出;中更新世形成儋县玄武岩和雷南一带的石峁岭岩被,面积达1400平方千米;到晚更新世,形成5个小岩被、33个火山锥,下部火山碎屑,上部为熔岩,著名的湖光岩可能这时形成。在全新世时,海南雷虎岭可能喷发过。" }, { "instruction": "central type volcano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中心式喷发而形成的火山。火山喷发活动是通过一个近于铅直方向的主要通道与地下的岩浆库相连而喷出地表,形成截头圆锥状火山锥。" }, { "instruction": "地槽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基本的大地构造单元之一,这一概念1873年由美国地质学家丹纳(J.D.Dana)提出。代表地壳上构造运动比较强烈的地带,垂直运动速度快,幅度大,沉积作用,岩浆作用,构造运动和变质作用都十分强烈和发育。从形态上地槽往往局限在几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的狭长地带,沉积物很厚,具有特定的沉积建造及建造序列,在地槽发展后期,往往发生造山运动。" }, { "instruction": "铁岭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铁岭灰岩。位于蓟县系上部,分布于冀北一带。为浅海相沉积,以浅灰色中厚层质纯灰岩为主,夹含锰页岩和含锰白云岩,并有锰矿层(瓦房子式锰矿),底部有钙质石英砂岩及页岩。灰岩中富含叠层石Baicalia baicalica,Anabaria chihsienensis等,微古植物以含厚带藻(Taeniatum crassum)为特点。厚300~330米。与下伏洪水庄组之间有沉积间断面。海绿石同位素年龄为10.5亿年;其沉积期古地磁极性为混合型,古磁极位置为24°N,207.5°。" }, { "instruction": "锰铝榴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Mn3Al2〔SiO4〕3。晶体呈四角三八面体。深红、橘红或褐红色。硬度7~7.5。密度4.18克/厘米3。见于花岗伟晶岩和区域变质岩中。" }, { "instruction": "同生变形构造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沉积同时或紧接沉积之后,沉积物处于塑性状态下发生的软沉积变异:如重荷铸型、砂球和砂枕构造、水底滑坡构造、包卷层理、砂岩岩脉(岩墙)和岩床等。在意大利亚平宁山北部,这种构造的规模很大。" }, { "instruction": "石牛栏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石牛栏灰岩。时代属早志留世中期。分布于黔北、川南地区。下部(桥沟段)为黑色钙质页岩与薄层瘤状灰岩、灰岩互层,厚约130米;上部(石牛栏段)为灰色瘤状泥灰岩、泥质灰岩,偶夹黄绿色泥岩,厚近100米。主要化石有腕足类Beitaia modica,Eospirifer songkanensis,Zygospiraella cf.duboisi,Isorthis,“Pentamerus”muchuanensis等;三叶虫Latiproetus,Encrinuroides,Songkanis等;珊瑚Zelophyllum,Amplexoides,Pycnactis,Ceriaster,Stauria,Codonophyllum,Tryplasma,Cystiphyllum等;头足类Songkanoceras,几丁虫Ancyrochitina brevicollis,牙形石Kockella ranuliformis和Pterospathodus posteritenuis等。与上覆韩家店组和下伏龙马溪组均呈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历史文化名城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历史上形成的有重要文化价值的,在军事、政治、经济、科学和文化艺术等方面具有独特地位,并保留有众多名胜古迹的城市。主要特点是:①风光秀丽;②历史悠久;③文物古迹众多。它对探索悠久的历史与文化、考察古代的建筑艺术、剖析城市规模体系、研究古人的民俗风情、发展旅游事业等有重要的价值。历史文化名城的分类,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多种类型。一般,在旅游界是根据历史文化名城的形成发展和功能特点分类的:如古都类、地区统治中心类、风景名胜类、民族地方特色类、近代革命史迹类和海外交通、边防、手工业等特殊类。为了更加系统、完整、科学地保存和延续典型的民族文化遗产,1 949年,前苏联在世界上首先公布了该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以后其他国家也开始仿效。中国自1 982年(第1批24座)、1986年(第2批38座)、1 994年(第3批37座)国务院先后3次公布了9 9座历史文化名城。按中国3大经济地带划分,其中39座在东部地区,29座在中部地区,31座在西部地区。" }, { "instruction": "诺利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位于卡尼阶之上,瑞替阶以下,是阿尔卑斯海相上三叠统中部的一个阶。诺利阶一名源自东阿尔卑斯奥地利境内罗马时代的一个古地名。现为国际通用的一个阶。其底界位于牙形石Metapolygnathus communisti或M.primitius带和菊石Klamathites macrolobatus或Stikinoceras kerri带的底界。" }, { "instruction": "秦岭昆仑纬向构造体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沿秦岭—昆仑山脉展布的纬向构造带。主体大致在北纬33°~36°,秦岭居于其中段;东段受其他体系严重干扰,从豫西开始分为南、北两支;昆仑褶带为其西段,因受青藏歹字型构造干扰而往北挪动。它由古老变质岩系、古生代及中生代岩层构成的东西向隆起褶带和拗陷褶带、冲断带,以及从酸性到镁铁质超镁铁质岩体组成,岩层、岩体变形变质强烈,东西向逆冲推覆构造发育,构造动力变质带规模巨大,且西昆仑以断裂深切、蛇绿岩及蛇绿混杂岩沿断裂分布为特色。具悠久发育历史,为东亚地区长期活动的构造带之一,至少部分经历了海西期、印支期及燕山期等南北向挤压的强烈构造运动,挽近仍有部分活动;边缘断裂显著横移并发生力学性质的张性改变。它成为黄河、长江两大水系的分水岭,南、北气候及地貌景观差异均以此为界。带内产出铁、铜、铅锌等,以及大型钼钨矿床和大型特大型金矿床。此带在全球相应纬度的其他地区亦断续出露。" }, { "instruction": "冰川型海面升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于大规模古气候变化引发的极地冰盖扩展或消退,并导致地球表面液态海水总含量变化而产生的全球性海面升降运动。如果现代南、北极地的冰盖全部溶化,不同学者估算全球海平面的上升幅度将达到60~150米范围。由于冰期和间冰期的交替可以在较短时期内完成,因此冰川型海平面升降具有良好的全球等时性。" }, { "instruction": "湖泊沼泽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湖泊发展至最后阶段的产物。如图所示。在森林湖泊沼泽化过程遭致破坏以后的林地,河流泛滥地区两岸及海岸带潮间地区均可形成沼泽,多年冻土区也可形成沼泽。中国黑龙江下游三江平原的沼泽称草甸子(marshy grassland)或甸子地。它的生成与低温、潮湿、蒸发弱以及冻土存在等有关。川西、青藏高原上的沼泽则多与冻土有关。" }, { "instruction": "桌子山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中奥陶世大湾期,相当于欧洲阿雷尼格期晚期。分布于内蒙古桌子山一带。为浅海相碳酸盐沉积,上部为灰色灰岩夹不纯灰岩,下部为厚层蓝灰色灰岩。含一个角石带PolydesmiaOrdosoceras带。多泡角石出现层位较低,向上鄂尔多斯角石显著增加,至中部全为Ordosoceras、Armenoceras及Michelinoceras等,厚80~100米。与下伏三道坎组呈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地震活动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某一地区内在某一时期中不同强度地震活动的地理分布图。一般把震级、震源深度及震中表示于图上。用小区域中单位面积、单位时间释放能量的平方根值表示的地震活动图又称应变释放图。" }, { "instruction": "过量水熔融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被熔融的岩石系统中,熔融时加入大量水,熔出岩浆之后,H2O还可呈独立的气相,是一种在水过饱和条件下的熔融作用。" }, { "instruction": "第四纪蒸发沉积矿床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真溶液化学沉积矿床(chemical sedimentary deposit by true solution)。指经由天然蒸发作用而形成的第四纪化学沉积矿床。包括海水蒸发沉积和湖水蒸发沉积的两种基本类型。大部分盐类矿床属于蒸发沉积矿床。有时矿化度较高的地下水也能形成小型的蒸发沉积矿床,如盐碱土中毛细管水上升到地表后,可形成小型盐、碱、硝矿床。这种矿床称表土型盐类矿床或盐渍土型盐类矿床。" }, { "instruction": "人为塌陷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形成地面塌陷的主要原因可以分为自然塌陷和人为塌陷。人为塌陷主要是因人类工程建设及其他经济活动而改变岩体稳定平衡状态引起的塌陷现象。人为塌陷按人类活动的具体方式又可分为抽水塌陷、蓄水塌陷、荷载塌陷、采空塌陷等,其中发生广、危害大的是采空塌陷。采空塌陷是由于矿产过度开采或坑道排水或突水而引起矿顶板崩塌、采空区围岩变形等作用使巷道或采空区坍塌。据不完全统计,在我国20个省(市、自治区)内,现发生采空塌陷面积已超过3×104 km2。目前山西省有七分之一的地面已经成为“悬空区”,大面积地面塌陷时有发生。因此,人为塌陷主要发生在矿山、隧道工程、城镇和企业水源地等附近,这些地区不但人口密集,而且有大量的重要建筑和工业设施,常常造成比较严重的后果。2006年3月2 5日安徽定远县东兴乡发生地面塌陷,塌陷面积达1300m2左右,而塌陷的区域是附近盐矿区的腹地。由于该盐矿采用向地下注水采盐方法致使地下采空区面积较大,导致盐矿顶板岩层发生垮塌。" }, { "instruction": "瑞典卡累利阿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形成瑞(典)芬(兰)建造和卡累利阿建造的元古宙造山运动。这些建造由遭受变质并发生褶皱的沉积岩和火山岩构成,覆盖了瑞典和芬兰的大部分地区。" }, { "instruction": "晕渲法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图上表示地貌的一种方法,也叫阴影法。是根据地形的陡缓变化用深浅不同的色调(阴影)表示地貌起伏形态。按照渲染用色可分为黑白晕渲和彩色晕渲,而渲染浓度不仅与地形起伏有关,还与假设的光源位置有关。最常用的为西北方向45○斜照光源,有时也取直照光源或综合光源。晕渲法表示的地貌立体感强,常与等高线法配合表示地貌。" }, { "instruction": "五指山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晚泥盆世晚期。分布于贵州南部的长顺、惠水、紫云和广西南丹、上林地区等地。命名地点在广西南丹大厂以东五指山。为远岸浅海或半深海弱还原沉积,以扁豆状灰岩、碎屑灰岩、泥质条带状灰岩为主,厚152米。上部富含以海神石为主的菊石动物群,有Wocklumeria sphaeroides,Glatziella(Glutziella)helenae,Kosmoclymenia undulata,Sporadoceras及三叶虫Dianops等;下部含腕足类Dzieduszyckia baschkirica。与上覆下石炭统呈假整合接触,与下伏榴江组呈整合接触。代化组与本组为同物异名,已废弃不用。" }, { "instruction": "花岗伟晶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最为常见的伟晶岩。化学成分和矿物成分与花岗岩相似,主要由钾长石、石英、云母等的巨大晶体组成。" }, { "instruction": "平足介亚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介形纲速足介目的一亚目。肌痕由小肌痕聚集成双行排列。壳背缘凸,两壳不等大,一般右壳大,大壳叠覆小壳。钙化襞狭或缺失。具性双形现象。侏罗纪至现代。化石不多,代表属为小浪花介(Cytherella)。中国珠穆朗玛峰上白垩统及古近系、新近系产有小浪花介及小花形介(Cytherelloidea)等。" }, { "instruction": "阿尔卑斯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欧洲海相三叠系类型的通称。下统为赛特统,自下而上包括印度阶、奥伦尼克阶;中统包括安尼阶、拉丁阶;上统包括卡尼阶、诺利阶、瑞替阶。主要分布于奥地利、瑞士、意大利、巴尔干半岛。以东阿尔卑斯为其模式地区,故名。" }, { "instruction": "突变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缩写mut.)现代生物学中指由于遗传物质的变化而引起形态上或生理上的变异现象。古生物学中过去用于指因时代分布上的不同而产生特征变化的个体,相当于年代亚种。" }, { "instruction": "上大民山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晚泥盆世晚期。分布于黑龙江大兴安岭中段。命名地点在黑龙江大兴安岭中段的大民山。为中酸性海底火山喷发及泥质碳酸盐沉积,由流纹岩,安山岩夹页岩及泥质灰岩组成。在底部泥质灰岩中含丰富的菊石,包含法门期下部两个菊石带:Cheiloceras subpartitum带及Platyclymenia walcotti带,总厚1600米。与下伏上泥盆统下大民山组呈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应力计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测量地应力的仪器。根据地应力测量中使用的传感器的刚度不同,可将传感器分为两种:若刚度比所测地点岩石的刚度大时,称为应力计;若小于被测地区岩石的刚度,则称变形计或应变计。因应力计刚度大,有很大能力反抗岩石变形,而本身所承受的压力主要取决于岩石中的应力,与岩石的弹性常数关系不大,刚度愈大这种效应愈明显,因此用它进行测量时不需精确测定岩石的弹性常数。应变计则相反,其变形程度除与岩石中的应力有关外,还与岩石弹性常数有关,测地应力时必须精确测定岩石的弹性模量。有压磁电感应力计、振弦应力计、钢环应力计、电容应力计和光弹应力计等多种。1962年地质力学研究所等研制的压磁电感应力计,经多次改进,精度较高,目前中国使用较广。" }, { "instruction": "海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双壳纲的一属。壳近圆形。两壳明显不等,右壳显著凸起,左壳平或凹。海扇耳发育,两耳相等或前耳稍大,足丝凹口浅。壳内铰合线中央有三角形内韧带窝,在其两侧各生一齿,齿的大小与位置互相对称,属等齿型。闭肌痕一个,位于后端。壳面多具放射纹。海生。新近纪至现代,世界各地。中国化石产于台湾省中新统。" }, { "instruction": "判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从图像获取信息的基本过程。即根据各专业(部门)的要求,运用判读标志和实践经验,或借助各种技术手段和方法对遥感图像进行研究,识别出所需要的地物或测算出某种数量指标的过程。例如林业判读,是在航空像片上先识别森林类型,然后测算森林分布面积和木材蓄积量。根据判读信息的特征,可分为定性判读和定量判读;根据判读的技术和方法,可分为目视判读和自动化判读;根据判读内容,可分为一般判读和专题判读等。目前,测绘、地埋、林业和军事部门均使用此术语。地质等部门习惯用解译或判释等。" }, { "instruction": "格子状构造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粘土岩的一种显微构造。常见于埃洛石粘土中。其特征是细小的粘土颗粒沿两个几乎相互垂直的方向定向排列,因此在正交偏光下呈现格子状消光现象。" }, { "instruction": "实验地貌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用模拟方法研究地貌的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以及用野外定位观测方法研究地貌过程的学科。是使地貌学从定性到定量并对某些外动力地貌过程进行预报的重要手段。因此,它与生产建设关系密切。实验地貌学目前多侧重于坡面过程河床演变、港口回淤、泥石流形成和风沙地貌演变的模拟试验与定位观测的研究工作。" }, { "instruction": "港口布局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港口的码头、港区岸线、泊位和陆域设施的空间分布形式。影响港口布局的主要因素有:港口的经济地理位置,港口腹地大小与经济发达程度,港口水文地质条件,港口的水域和陆域条件,城镇密集程度,与陆域联接的交通运输网。还应与城市规划相结合,并满足巩固国防需要。" }, { "instruction": "军事潜力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也称战争潜力。指一国进行战争的潜在实力,亦即战时它所能动员最大限度之人力、物力资源的总和。它取决于该国领土面积、人口数量与质量、战略资源富裕度,及其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水平、军事实力等方面的状况。" }, { "instruction": "乌什南山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南华纪—震旦纪。分布于新疆乌什地区。岩性稳定,下部尤而美那克组,为一套陆相冰川沉积,与扬子区南沱组相当,与下伏巧恩布拉克群呈不整合接触;中部苏盖特布拉克组,为一套紫红、红色砂岩;上部奇格布拉克组,为碳酸盐岩沉积夹碎屑岩,与上覆下寒武统玉尔吐斯组呈假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无霜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年中春季终霜日到秋季初霜日间的持续日数。通常以其平均值及极值共同来表征该地的农业热量资源,以及喜温作物的生长期。如海南平原地区终年无霜,长江中下游地区无霜期为220~300d,黑龙江流域仅为100~125d。有时,气温已低于0℃,但并未有霜出现,因此用“无霜冻期”可能更切实际需要。" }, { "instruction": "果树冻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温带和亚热带果树在越冬期间遭受0℃以下较强的低温灾害,称为果树冻害。果树冻害是由于外界温度降至0℃以下时,引起树体细胞间隙结冰、原生质和细胞壁间结冰及原生质结冰,破坏了细胞结构,从而使细胞失去生活力。气温下降速度快,幅度大,持续时间长,或解冻迅速.都会加重冻害。冷冻害是影响果树安全生长的灾害之一。在果树越冬期间或冷暖气候交替季节,遇急剧降温使果树处在低温环境,导致组织受损,生理活动受到影响,生长发育受到抑制,果树冻害较轻时,常发生小枝抽条,影响发芽,花芽受冻,导致减产;严重时会导致果树死亡。此外受冻后树势变弱,易受腐烂病菌侵染。在我国的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和新疆北部,冻害是果树生产的重大灾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湖北、湖南、浙江、江西、安徽、江苏等省的柑橘冻害也经常发生。防御措施主要有:①加强果园管理。越冬前合理剪枝,增施有机肥料,越冬进行灌溉以增强抗寒能力;②做好果树越冬休眠期的保护。" }, { "instruction": "滨海岩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滨海地区发育的岩溶。以陆源淡水和海水混合带的混合溶蚀产生的溶洞、溶潭,以及由冰期间冰期海平面升降造成的海底淡水泉等现象为特征。" }, { "instruction": "亚热带岩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亚热带条件下形成的岩溶。中国的亚热带受东亚季风影响有明显的干季和雨季,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雨季主要集中在夏季。在这种气候条件下,岩溶发育以各种岩溶洼地、溶蚀盆地、漏斗及岩溶丘陵为其特征,并有一些大的洞穴及地下河系。亚热带岩溶以中国四川、湖北、湖南、贵州、浙江及安徽等处的岩溶为代表。地中海型岩溶也是一种亚热带岩溶。它的气候特点是夏季干燥炎热,但冬季温和多雨,植被繁茂。地质条件则以中生界碳酸盐岩和板块构造碰撞带常有较多推覆体为特征。以封闭洼地、坡立谷为地表主要形态,地下岩溶作用也比较强烈,有许多巨大的洞穴系统、竖井及地下河。地中海型岩溶以前南斯拉夫的岩溶为代表。" }, { "instruction": "墨西拿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国际新近系中新统顶部的一个阶,位于托尔托纳阶之上,上新统赞克尔阶之下,墨西拿阶一名源自意大利西西里岛的墨西拿(Messina)。现为国际通用的一个阶。其底界位于浮游有孔虫Globorotalia conomiozea类群的最低出现面。" }, { "instruction": "人口自然变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于出生和死亡而引起的人口数量的增减变动。人口自然变动的绝对数表现为一定时期内人口的出生数和死亡数之差,通常称为人口自然增加(或减少)数。人口自然变动的相对数表现为一定时期人口自然增加数和该时期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称为人口自然增长率。在任何社会生产方式下,出生和死亡都以生物学规律为其自然基础,但为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经济条件、文化教育水平、卫生保健条件所制约。属于意识形态范畴的婚姻观、生育观、宗教信仰、伦理道德观,以及战争、自然灾害、统治阶级推行的人口政策等也都影响人口的出生、死亡和相应的人口自然变动。因此,从本质上讲,人口的自然变动是由社会经济因素决定的。" }, { "instruction": "锯齿状断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迁就较早形成的两组X型剪切断裂而形成的、参差不齐的张性断裂,形如锯齿,故名。其形成是从剪切开始、拉张完成,故常为剪切拉张性质。现代大洋中脊断裂、大陆裂谷,如东非裂谷、莱茵地堑、中国的汾河地堑、渭河地堑、冀中地堑等,均由锯齿状断裂构成(见图)。" }, { "instruction": "收缩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比较早的一种阐述地壳和褶皱山脉形成的假说,是艾利?德?鲍蒙(Elie de Beaumont)1829年提出的。收缩说的现代说法是杰弗里斯(H.Jeffreys)表述的。这个假说接受康德拉普拉斯太阳系起源说的观点,认为地球最初是由灼热气体组成,从外向内逐步冷缩而变成熔融状态,在进一步冷却后,于地球外表形成固体的地壳。地壳以下的熔融物质继续冷却收缩,但地壳为了保持平衡,于是就挤压成褶皱并产生山脉,这个过程类似苹果的干缩情况。收缩说曾得到许多地质学家的支持并加以发展,如丹纳(J.D.Dana)把地槽的形成归因于地球的收缩;还有一些人根据收缩说,用侧向挤压和模拟试验来说明山脉的发生和发展。收缩说对大地构造学的发展曾起了推动作用,但有许多大地构造现象,如世界范围的大裂谷的拉伸、大面积的升降、地壳构造的定向性和构造运动的周期性等,都不能用收缩说圆满地解释。此外,放射性热源的发现,对收缩说提出了严重挑战,因为放射性热源可以起着和收缩相反的作用。" }, { "instruction": "土星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介形纲的一属。壳肾形,前端稍宽于后端,凸度不大,背缘直,腹缘中部内凹。壳的中部具一中粒痕,前背部三分之一处有两条向腹方延伸的槽。边缘带赫尔特介窄,毛细管密。壳面饰有瘤、刺、结节及网纹。铰合构造简单。晚白垩世至现代,亚洲、欧洲及美洲。中国化石产于新生代陆相地层及滨海相沉积的陆相夹层中。" }, { "instruction": "硅质软泥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深海生物软泥的一类。硅质生物遗体含量大于30%或50%的沉积物。根据所含生物种类,分别叫放射虫软泥和硅藻软泥。前者主要分布在太平洋赤道一带,后者则主要分布在南极和北极高纬度带海域。" }, { "instruction": "环太平洋岛弧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沿太平洋边缘呈弧形分布的岛弧系列。此带岛弧外侧有海沟与之平行,且地震和火山活动频繁,从而构成地壳的活动带。在美洲西岸,以安第斯弧形山脉与秘鲁海沟并行出现。为便于研究,有人将其分为新西兰 蔡兰印⒚览 尼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琉球 参魅毡尽⒍ 日本 猜砝镅悄伞⑶У骸?⒘羯辍⒅忻捞 平洋岸、西印度群岛、南美太平洋岸、斯科舍 材霞 西部12个区。" }, { "instruction": "高湾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属全新世中期。命名剖面位于河北海兴高湾村71713号井,井深10~20米。从西向东,主要为褐黄或灰黄或黑灰色亚粘土、亚砂土和淤泥质亚砂土夹中粗砂、中细砂和粉砂,局部含海相层和泥炭层、植物根、虫孔发育。南北差异不大,惟北部色偏暗多亚粘土,南部偏黄多黄土状土。埋藏有文化层和丰富的古脊椎动物化石等,孢粉有Pinuspollenites, Quercoidites, Ulmuspollenites, Gramineae, Typha, Potamogeton 等,为以阔叶林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草原植被,反映暖湿气候;陆相介形虫有Ilyocypris bradyi, Cyprinotus 等,海相介形虫有Neomonoceratina, Loxoconcha, Sinocytheridea等;有孔虫Ammonia tepida, Elphidium magellanicum, Nonion akitaense, Rosalina praegeri等含量较多,并含双壳类Aloidis laevis, Brachydontes sp.等,腹足类Cerithium sp.,均为海相化石。厚5~15米,与下伏杨家寺组呈假整合接触。西部为冲、洪积间夹湖沼沉积,中部为河湖相,东部为河湖、海交错沉积。14C年龄为2500~7500年。本组在河北平原广泛分布。" }, { "instruction": "马涧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早侏罗世晚期。分布于浙西兰溪、建德、衢州及金华一带,命名地点在兰溪马涧一带。为还原环境下形成的内陆河湖湖沼相沉积,岩性为灰黄色、灰色、黄绿色砾岩,砂岩,页岩,泥岩,含植物化石Coniopteris hymenophylloides,Clathropteris meniscioides,Cladophlebis raciborskii,Todites denticulata及双壳类Sphaerium sp.等,厚200~240米。与下伏石炭系呈不整合接触,或与下伏下侏罗统赤山坞组呈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地球仪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缩小的地球模型。地球是运动的星体,由于它的自转和公转而产生各种自然现象,用地球仪作为教具来解释这些自然现象,直观易懂,所以地球仪在中学、小学的地理教学中是一种重要的教具。学校中常用的地球仪是直径30cm左右的、地轴倾斜约23°27 ′同时可以绕轴旋转的地球仪。为了适应教学上的多种需要,地球仪有几种类型:①经纬网格地球仪。在球面上只有经纬网格以及度数的注记;②政区地球仪。球面光滑的表示行政区划的地球仪;③地貌地球仪。球面光滑的表示自然面貌的地球仪;④地形地球仪。表示地形的模型,球面是起伏不平的。" }, { "instruction": "长翼鸟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反鸟亚纲的一目,仅1科1属,即长翼鸟科(Longipterygidae)长翼鸟属(Longipteryx)。长翼鸟属名来自Longi(长的)及pteryx(翼、羽),意为“翅膀较长的鸟”。化石采自辽宁朝阳七道泉子早白垩世九佛堂组。长翼鸟为一较为特殊的反鸟类,头骨相对较长,头长至少是头高的2.5倍;牙齿短圆锥状;9枚颈椎,中间的几枚颈椎已经演化为类似于现代鸟类的异凹型椎体;叉骨为典型反鸟类的Y字形;肋骨钩突至少发现4对,这在反鸟类中为首次发现,表明这一结构不是今鸟类的特有结构;前肢显著长于后肢,发达的前肢、较大的胸骨及较发育的龙骨突等表明长翼鸟比一般反鸟类具有更强的飞行能力;后肢较短,尤其胫跗骨相对较短;第Ⅳ骨长于其他骨,第Ⅰ趾较长,各趾爪亦较发达,表明其具有较强的抓握能力。根据骨骼形态特征,长翼鸟具有类似于现代鸟类的稳固的胸廓,供发达的肌肉附着和具有发达的主动呼吸功能;它的翼发达,具有较强的飞行能力;嘴长,适应水中捕食;后肢的4个骨滑车几乎在同一个平面上,第Ⅰ趾与其他3趾对握,适宜树栖。长翼鸟可能具有与现代翠鸟非常类似的生活方式,它可以靠有力的翅飞行,以长长的嘴捕食水中的鱼类,代表了一种独特的生态适应类型。" }, { "instruction": "土壤污染监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对土壤中各种污染物的来源、污染状况及其迁移转化的途径进行的监测活动。土壤污染监测的主要对象是对人类健康和维持生态平衡有重要影响的物质。" }, { "instruction": "碱厂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早寒武世沧浪铺期晚期。分布于辽宁太子河流域。命名地在辽宁本溪县碱厂堡附近。为浅海相泥质、灰质沉积,下部以灰黑色或深灰色薄层沥青质灰岩为主,含三叶虫Megapalaeolenus fengyangensis等;上部以褐色钙质页岩为主夹薄层灰岩,含三叶虫Redlichia,共厚20~45米。底部有底砾岩与下伏震旦系桥头组呈假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土壤生态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研究成土因素、土壤物质及其性状与生物群落之间相互关系,以及土壤生态系统内部结构特征、功能、物质能量平衡与演变规律的学科,是土壤学与生态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 { "instruction": "天然气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不同地质条件下生成,运移并以一定压力储集在地下构造申的气体。其组成分多以甲烷为主,其次为乙烷、丙烷、丁烷及其他重质气态烃类,并经常含氮、氢、二氧化碳、硫化氢等气体。根据气体性质可分干气和湿气;干气的可燃成分几乎都是CH4,湿气的成分除CH4、CH6外还含有大量高于C3H8的烃类。其热值分别为37800~39000kJ/m3,43000~51000kJ/m3,主要用作工业、民用燃料和化工原料。" }, { "instruction": "二业固体废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简称工业废物。固体废物的一类,指工业生产和加工过程中排入环境的各种废渣、粉尘及其他废物。可分为一般工业废物和工业有害固体废物,一般工业废物指炉渣、钢渣、赤泥、有色金属渣、粉煤灰、煤渣、硫酸渣、废石膏、盐泥等。" }, { "instruction": "火山碎屑结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正常火山碎屑岩的特有结构。其特点是岩石中火山碎屑物的含量达到90%以上。碎屑呈尖角或棱角状,没有或几乎没有水化学胶结,碎屑物以压紧胶结为主,故又称压实火山碎屑结构(compactedpyroclastic texture)。按火山碎屑物的大小及相应粒级的含量,可分为集块结构、火山角砾结构和凝灰结构。" }, { "instruction": "新厂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早奥陶世新厂期,大致与欧洲的特里马道克期相当。分布于广东台山一带。命名地点在广东台山西南部新厂村。为海相泥质沉积,主要为紫红色页岩,含笔石Staurograptus dichotomus,Anisograptus matanensis,Adelograptus sp.等。厚45米。与下伏寒武系八村群和上覆黄坑组均呈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地震台网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各级地震台、站所构成的观测网络。按其控制震级的大小分为微震台网和强震台网;按监视范围分为全球地震台网、国家地震台网和区域地震台网;按台站仪器设置分为长周期地震台网和短周期地震台网;按信息记录方式还可分为模拟地震台网和数字地震台网等。地震台网内观测数据由各台站定时发往地震数据处理及分析预报中心,中心负责数据的收集、整理、编辑和储存以及对数据的综合分析研究。为记录不同震级和距离的地震,一般要设置短、中长和长周期地震仪;相应的记录器也要有大、中、小的振幅类型,才能获得适合于分析用的真实的记录。" }, { "instruction": "回春性山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活动性地台区新构造运动形成,最新隆起比沉降占优势,上升幅度从数百米至二三千米的地形。与再生型山区比较,其新构造运动的强度及幅度小得多。回春性山地可进一步划分为回春性背斜高地、回春性穹状山带、回春性断块山及回春性断块状地块等。" }, { "instruction": "Valles type flow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正在上升的巨大岩浆体顶部的区域性上拱作用而形成的环状裂隙喷出的高硅质浮石流。火山抛出物的量通常很大,致使岩浆室的顶沿着环状裂隙塌陷产生破火山口。" }, { "instruction": "坦途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全新世中期。命名剖面位于黑龙江镇赉坦途遗址。主要为黑色亚粘土、亚砂土,有极丰富的新石器,为细石器文化,有新石器黑土(neolithic black earth)之称,厚1~3米,与下伏温泉河组呈假整合接触。孢粉组合反映温和湿润气候,为冲积相河流高漫滩沉积。据14C测年结果:黑土及贝壳为(3740±90)年和(4064±110)年;在荒山北城遗址同一层位的木炭为(2780±130)年或(2730±110)年;在布特哈旗下界测为(7540±170)年,故本组年龄为7500~2500年之间。" }, { "instruction": "地壳运动起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发生地壳运动的原因及其动力来源。此系近代地球科学论战的核心问题。李四光(1926)在《地球表面形象变迁之主因》一文中,首开将力学原理引入地壳运动问题研究之先河,并为创立地质力学奠定了基础。研究地壳运动的方式和方向应是追索地壳运动起源的可靠途径,而构造体系的成生发展过程及空间展布规律则是探讨这一问题的主要依据。各类构造体系尤以巨型者反映地壳运动具有水平运动主导性、定向性、统一性和定时性、继承性、新生性,而构造体系的定向性和定位性规律,以及海水进退规程等,一致表明与地球旋转轴和自转角速率变化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性:自转加快即发生地壳运动,表现为经向(从两极向赤道)挤压和纬向(主要向西)拉、压两个基本运动方向;“大陆车阀作用”又使自转逐渐减慢。通过均衡代偿论证,重力均衡作用并非引起地壳运动的根本原因,因地壳仍存在重力不均衡现象,且大规模地壳运动不断发生。故可归结为,发生以水平运动为主导的地壳运动之主因,是在重力控制下的地球自转离心力时而增大和减小的作用;而地球自转和自转角速率变化引起的离心惯性力的水平分量和纬向惯性力,则为其主要动力来源。但也不能忽视地热场和放射场等其他场能量互相转化及其对地壳运动发动过程的作用和影响。" }, { "instruction": "卓兰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古亭坑组(Kutingkeng Fm)。命名剖面位于台南旗山剖面。下部属于更新世早期,上部属于更新世中期。岩性为块状泥岩夹少量薄层砂质泥岩,含浮游有孔虫及钙质超微化石,上部含有孔虫Globorotalia inflata带,以G. inflata首次出现为标志;下部为Globorotalia triangula带,以Globorotalia tosaensis在其底部首次出现为标志,相当于深海浮游有孔虫带N21/N20之间的界面所在。旗山剖面古地磁测定结果下部与松山极性时的哈拉米洛亚时及奥尔都维亚时界限相当,上部层位与布容极性期与松山极性期的界限相当。由下至上分为6个孢粉带;①TaxodiaceaeFagaceae带,位于奥尔都维亚时之下;②Pinaceae Ⅱ带,位于奥尔都维亚时之后,晚于186万~130万年;③Taxodiaceae带,持续到哈拉米洛亚时之后,相当于130万~89万年;④PinuspollenitestaxodiaceaeCastanopsispollenites带,地层从哈拉米洛亚时延续到布容极性时,相当于89万~63万年;⑤Pinaceae Ⅰ带,时代为63万~56万年;⑥Castanopsispollenites带,年龄约为41.6万年。在旗山剖面本组厚590米,属于中等深度的开放性海洋环境沉积。大坑剖面,由浅青色或浅灰色细粒砂岩及粉砂岩、青灰色或暗灰色泥岩与页岩互层组成,由北向南砂分递减,粒度变细,夹零星灰岩透镜体。据所含微体古生物化石由下而上,分为5层:第1层为海相化石层,厚450米;第2层为牡蛎层,厚350米;第3层为海相化石层,厚700米;第4层为植物化石层,厚80米;第5层为海相化石层,厚200米,总厚800~2700米。为浅水海洋沉积环境,孢粉可与旗山剖面孢粉带对比。与下伏上新统锦水页岩呈整合接触。分布在台湾省西部、南部及东部,台南至高雄地区。" }, { "instruction": "引潮力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引起潮汐的作用力。又称起潮力、长潮力。主要是来自月球、太阳等天体的引力和地—月系统相对旋转产生的惯性离心力的合力。月球因距地球最近,产生的引力最大,太阳的引力仅为月球的46.6%。地球与月球还形成一个相互的引力系统。它们绕着共同的质量中心转动并产生惯性离心力,地球上各点惯性离心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同,但与月球引力的方向相反。地球上各质点受月球引力与惯性离心力的向量和即为引潮力。引潮力在对月点和背月点最大,使海面凸起,即发生涨潮,而在与对月点、潮汐形成示意图实线箭头示月球对地球表面各点的引力虚线箭头示地月系统惯性离心力双线箭头示引潮力;A点因引力大于离心力而涨潮;B点因离心力大于引力而涨潮;C、D两点引潮力向地心而落潮背月点垂直的地区,引潮力最小,发生落潮。由于地球的自转以及与月球、太阳的相对运动,地表每一点每天有两次涨潮和落潮。每月一次大潮和小潮。" }, { "instruction": "地下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暗河。具有河流主要特性的岩溶地下通道。它是地下径流集中的通道,地下河常具紊流运动特征,并有自己的汇水范围。其动态变化明显受当地大气降水的影响。地下河的规模和地下河系的完善程度决定于岩溶作用的方式和程度。由地下河的干流及其支流组成的地下通道系统称地下河系(system of subterranean stream)。" }, { "instruction": "层间地滑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薄层地滑的一种。倾斜平缓的斜坡上作平行状态的滑动。陆地上的地滑,其深度与长度之比一般在十分之一以下,而大规模的海底地滑层的深度与长度之比则在1∶200~1∶250之间。海底地形与陆上不同,一般沉积场所均地形简单、倾斜平缓,且海底沉积物较陆上沉积物均质性强,大都成大块,滑动面上粘土的含水量等在大范围内相同所致。此类地滑多产生于坚硬岩层之上所负载的松软地层,或坚硬地层中夹有软弱层等。地滑对海底电缆等设施有巨大破坏作用。" }, { "instruction": "新腹足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腹足纲前鳃亚纲中较高等的一目。仅具栉状左鳃,心脏只有一个心耳。壳多螺旋,壳口不全缘式,前沟发达,多延伸成管状。口盖角质。海生。白垩纪至现代。常见属有骨螺(Murex)、纺锤螺(Fusus)、芋螺(Conus)等。" }, { "instruction": "surface structure of lava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泛指结壳熔岩表壳产生塑性变形而形成的各种构造。如绳状构造、波状构造、块状构造、馒头状构造、平行褶皱构造等。这类构造主要是由玄武质熔浆的流动形成的。当岩浆溢出地面后,表面迅速冷却形成一层柔韧的玻璃质外壳(表壳),其下面的液态熔岩仍继续流动,并逸出气体,表壳受到推挤、拖拉、扭动和膨胀,产生多种塑性变形,冷凝后所形成的各种特殊形态统称为表壳构造。" }, { "instruction": "速足介亚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介形纲速足介目的一亚目。壳的前端不常开口,腹缘中部内凹。肌痕分散,排列形式多样。钙化襞一般宽阔。铰合构造分化为三元型或四元型,部分或全部具有细齿。奥陶纪至现代。速足介亚目是速足介目中主要的一类,包括属种甚多,如女星介(Cypridea)、达尔文介(Darwinula)、玻璃介(Candona)、土星介(Ilyocypris)等,中国此类化石十分丰富,分布甚广。" }, { "instruction": "重复水准测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大地测量的一种手段。间隔一定时间、对同一路线进行重复水准测量。可以查明间隔时间内,测量线及其经过地区的地壳表面垂直变形趋势和平均速率,从而获得测量地区现代运动的定量结果。在1867年,欧洲测量协会首先指出重复水准测量可以查明现代地壳垂直运动。随后世界各国纷纷采用这一方法,已建立了相当庞大的重复水准测量网(当然,线路长度和密度,在不同国家尚有较大的差异),并获得了大量的现代地壳垂直运动的定量数据。有些国家的Ⅰ级基线水准测量和多边形水准测量的精度已经很高,其偶然误差不过±(0.24~0.27)毫米/千米;系统误差更低达±(0.04~0.05)毫米/千米,足以查明现代运动在时间进程中的变化规律。采用重复水准测量方法,应当加强沿测线的地质、地貌调查工作。只有在详细研究沿线地质、地貌条件的基础上,才能在测量资料的分析解译中,确定所发现的地壳表面变形的地质构造本质,确定现代运动与晚冰期、冰后期地壳运动之间的相关性以及现代运动的可能发展趋势。" }, { "instruction": "杨柳青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属更新世中期。命名剖面位于天津西郊杨柳青镇东津西1孔,孔深180~311.2米。下段为黄棕或棕黄或灰绿色斑粘土、亚粘土与厚层细砂、中细砂互层,普遍含铁、锰、钙结核,在砂层顶部、底部常见钙质胶结,土层含砂较多呈混粒结构。孢粉主要有Pinuspollenites,Piceapollenites,Abiespollenites,Gramineae,为针叶林植被;介形虫有Candoniella albicans,Ilyocypris biplicata,Cyprinotus sp.等,属陆相环境,厚40~90米,与下伏固安组呈假整合接触。上段为棕黄或灰绿或锈黄色斑粘土、亚粘土与细砂互层,局部为中细砂层,土层多含鲕状铁、锰核和钙核,钙核大如鸡蛋,有锰染现象,含砂较多呈混粒结构,砂层顶底也呈钙质胶结,化石比下段显著增多,孢粉有Pinuspollenites,Coryluspollenites,Artemisia,Cyperaceae等,反映为针阔叶混交林植被,介形虫有Candoniella albicans,Ilyocypris bradyi,Cytherideis sp.等为陆相环境,局部含有孔虫Ammonia annectens,属海相环境,说明曾有1~2次海侵,厚为47~80米。本组西部为冲积洪积相,中部为河湖相,东部滨海地区为河湖相夹海相,表明为间冰期气候条件下的沉积物,本组在河北平原广泛分布。在北京地区称翟里组(Zhaili Fm),在顺1孔中发现下部有4层含显微熔融石,直径小于1毫米的玻璃质物体赋存在一定层位的黄灰、黄绿色亚粘土中,可作为划分、对比地层的标志。显微熔融石用热释光、铀系测年为(0.54±0.08)万年,该组下限年龄暂定为70万年。" }, { "instruction": "黄土压缩性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黄土受压时体积缩小变形的性质。一般用压缩系数(单位压力增加时孔隙比的变化值)反映压缩性的大小。" }, { "instruction": "兔猴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灵长目真灵长半目卷鼻猴亚目中已完全绝灭的一个最原始的下目。化石发现于北美及欧亚大陆的古新世及始新世地层中,一部分可延至渐新世或中新世,至今已发现40余属。兔猴类个体较小,兔猴类臼模式图头骨和面部较短,双眼前视,眼眶后部有眶后骨桥封闭,四肢细长,尾长。牙齿齿列中无齿隙,门齿正常生长,犬齿小而呈獠牙状,臼齿方形,低冠,上臼齿的次尖发育。中国曾发现兔猴类化石,如广东南雄古新世地层中的短吻石猴、云南禄丰中新世地层中的厚齿中国兔猴等,也有人认为山西垣曲的黄河猴、任村猴和河南卢氏的卢氏猴也可能属于这一类。蓝田猴(Lantianius)曾被置入兔猴类,后被认为是偶蹄类双锥兽类(dichobunid)的牙齿。" }, { "instruction": "小石户沟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早志留世早期。主要由绿灰色、深灰色砂质页岩、粉砂岩、砂砾岩夹凝灰岩等组成。与上覆肮脏沟组呈整合接触,与下伏奥陶系呈超覆不整合接触。包含三个笔石带:Glyptograptus kaochiapienensis带,Demirastrites triangulatus带,Monograptus sedgwickii带。厚1726米,向西至玉门白杨河一带为1625米;向东至山丹小石碑沟上游地区岩性变细,底部出现712米厚的砂砾岩层,厚度大于2291米,再东至青海省境内变薄。" }, { "instruction": "常态侵蚀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戴维斯在论述地貌发育理想模式——侵蚀轮回时,特指流水侵蚀称为常态侵蚀,而其他侵蚀,如冰、风、海水……则称为非常态侵蚀。" }, { "instruction": "人文环境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与自然环境相对应的环境。指环绕人类社会的人文要素,如工业环境、农业环境、商业环境、城市环境等,是人类长期生产、生活活动的产物。由于有人类行为参与,与自然环境相比,它具有种类更为多样、功能更为齐全、效率更高、演化速度更快等特点,并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性。" }, { "instruction": "单斜辉石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主要是由单斜辉石(含量>90%)组成。常见的有:①透辉石岩(diopsidite),几乎全由透辉石组成,含有少量的角闪石和黑云母,常与二辉橄榄岩共生;②异剥辉石岩(diallagite),几乎全由异剥辉石组成,含有少量紫苏辉石、斜长石,常与超镁铁质岩、镁铁质岩形成杂岩体。" }, { "instruction": "现代局部性构造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发生在宽度小于100千米的地区内的现代运动。它们与深部的或盖层内部的褶皱和断裂带有关。假如这种地带延伸很长就属于现代地带性运动。" }, { "instruction": "玻古安山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无人岩。高镁并相对富硅的玻璃质熔岩。由原顽火辉石(已变为斜顽辉石)、斜方辉石、单斜辉石和橄榄石组成斑晶,由大量雏晶和玻璃质组成基质。该岩石具有形成迅速的结构特征,按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火成岩分类学分委会1989年分类命名中以MgO≈8%,SiO2>53%,TiO2<0.5%为特征。" }, { "instruction": "土壤侵蚀方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土壤侵蚀过程中因外营力和下垫面差异而发育形成的各种侵蚀形式。如水蚀可分面蚀和沟蚀两大类。重力侵蚀又可分滑坡崩塌、泻溜等。风蚀又分吹蚀和风力堆积两大类等。" }, { "instruction": "地洼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为地洼区中的二级负向构造单位。其中的地洼构造层占相对较大面积或厚度较大(与邻侧同级正单位比较),如华北地洼区中的河淮地洼系。" }, { "instruction": "构造脱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后期构造运动而形成的上下褶皱形变不一致,或上下构造高点错位的现象。这种现象相当普遍,一般上层较下层褶皱变形剧烈,表明只能由水平应力作用所形成,是地壳水平运动主导性的证据之一。究其实质为构造脱底。许多含油气盆地中的储油储气构造多与之有关。" }, { "instruction": "拓扑相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GIS中共享物理边界的两个多边形称为拓扑相邻。" }, { "instruction": "塞巴奎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津巴布韦克拉通最老的上壳岩绿岩。分布于非洲津巴布韦中南部舒鲁奎和马沙瓦周围。它们由包括从科马提岩到玄武岩的变火山岩、条带状含铁建造、粗和细碎屑沉积岩组成,最小年龄35亿年。典型的塞巴奎群出露于小的、不连续带和分散的与较老片麻岩基底有关的包体中。在塞卢奎带,主要由镁铁质与超镁铁质岩流和侵入体,以及一个碎屑沉积单位即万德尔瑞组构成。这个组的砾岩含有花岗岩碎屑,表明津巴布韦克拉通存在一个更古老的(>35亿年)硅铝质地壳。" }, { "instruction": "无花果树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译菲格特里群(Figtree Gr)整合在翁韦瓦克特群之上,主要由硬砂岩、页岩和硅质化学沉积物(条带状燧石、条带状铁质燧石)和少量粗面安山熔岩、集块岩及凝灰岩构成,厚约2000~3000米。无花果树群分为三个组,底部为沙巴组,主要由硬砂岩和伴生的页岩和少数燧石层组成;中部为贝尔夫罗德组,以块状燧石层开始,主要由硬砂岩、粉砂岩、页岩组成,局部地方有长英质凝灰岩,并常见铁质燧石条带;顶部为斯孔格齐希特组,由长英质凝灰岩、角砾岩和集块岩组成,年龄29.8亿年。" }, { "instruction": "色谱分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色层分析,简称层析。利用不同物质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分配系数不同而进行多组分混合物的分离测定的方法。被分离物质各个成分通过色谱柱时,在两相中反复分配实现分离。可用于石油、化工方面有机物分析,无机物分析,环境污染如水、气、土壤和生物等样品中各种污染物的分析。" }, { "instruction": "森林多波段遥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应用多通道的遥感仪器,对森林植被进行的遥感方式。森林植被从紫外到近红外的各个波段的光谱反射率都有一定的差异。采用多波段摄影或扫描技术,一般使用蓝、绿、红和近红外4个光谱段,可获得这4个光谱段的森林黑白影像,在这些影像中蕴藏着森林和林区环境的大量信息。再通过采用蓝、绿、红3种滤光片进行彩色合成,可获得与天然彩色相似的效果;如果将两个可见光和近红外光谱的黑白像片,加上黄、品红、青3种滤光片进行彩色合成,则可获得各种假彩色像片,对于森林影响信息的判读有着特殊效果。" }, { "instruction": "人猿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即高等灵长类,在灵长目的分类中为真灵长半目直鼻亚目中的一个次目(Hypoorder Anthropoidea)包括阔鼻下目(Infraorder Platyrrhini)、狭鼻下目(Inpraorder Catarrhini)和副狭鼻下目(Infraorder Paracatarrhini)。" }, { "instruction": "排放系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某一特定的行动在单位时间内或处理一定量原料时排放的空气污染物量的表示方法。特定的行动包括处理一吨原料,某种类型的汽车一年内行驶的路程等。由环境保护机构确定,并用以制定污染物排放报表和环境保护规划。" }, { "instruction": "long ange order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整体性的有序现象。例如在一个单晶体的范围内,质点的有序分布延伸到整个晶格的全部,亦即从整个晶体范围来看,质点的分布都是有序的。" }, { "instruction": "国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军事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建设与斗争。其目的在于捍卫国家的领土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防备外来侵略与颠覆。各国国防大权均归中央政权掌管,并设国防部或总参谋实施具体掌握。如中国由国务院通过国防部实施对国防建设的领导,由中央军事委员会通过总参谋部统率国家武装力量。" }, { "instruction": "海陆风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局地环流。" }, { "instruction": "大陆冰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大陆冰流(continental ice flow)。面积巨大,冰层很厚,不受地形大陆冰川限制,覆盖了大片陆地的冰流。它的中心凸起,向四周降低,冰川作放射状流动,总的轮廓大致呈盾形、所以又叫冰盾(ice dome)。如格陵兰冰盖整个面积为173万平方千米,约占该岛面积的95%;中部平均厚度约1500米,中心最厚处为1860米,将下伏地形全部掩盖,边缘厚度45米,有一些冰原石山突起在冰面上。南极大陆冰盖1259万平方千米。当第四纪冰川最盛时期,格陵兰、南极洲、北美洲大部分以及北欧均受冰盖作用。末次冰期格陵兰冰盖面积216万平方千米,南极冰盖1320万平方千米,北美劳伦特冰盖1380万平方千米,欧洲斯堪的纳维亚冰盖409万平方千米,西伯利亚冰盖156万平方千米。" }, { "instruction": "商品能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石油、天然气、煤炭、水电、核电等作为商品流通环节大量消费的能源,称为商品能源。" }, { "instruction": "裂银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拜拉。裸子植物银杏植物叶化石的一属。叶片呈扇形,具明显的柄,常深裂为许多狭窄线形裂片,裂片线银杏常成组,左右对称,每裂片具不多于2~4条的平行叶脉。中三叠世至白垩纪,北半球。中国常见于各地上三叠统及侏罗系。" }, { "instruction": "地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临震前或地震时在地下发出的声响。常如闷雷声、载重车通过声、风声及金属碰撞声等等,自远而近,一般在震中区听到地声时,震动随之发生。" }, { "instruction": "夏娃假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现代人单一地区起源说的假说之一。1987年,以威尔逊(A.C.Wilson)为首的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研究组根据对祖先来自非洲、欧洲、亚洲及新几内亚和澳大利亚土著共147名妇女胎盘细胞mt DNA的分析,提出了生活在地球上的现代人类的共同祖先是大约20万年前生活在非洲的一个妇女,她的后代在约13万年前走出非洲,扩展散布到亚洲和欧洲,取代了原来生活在那里的古人类,发展成现代的居住在世界各地的人群。这个理论被称之为夏娃理论或夏娃假说。但自提出后立即引起激烈的争论。遗传学家中有不同意见,古人类学家也有不同意见。堪培拉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索恩(A.G.Thorne)最近从10件化石标本中取出线粒体DNA,研究结果表明,由采自澳大利亚的解剖学上的现代人的化石提取出迄今看来最原始的DNA,这证明了并非我们所有的祖先都来源于非洲。另外,在1998年于葡萄牙中西部一个地洞中,发现了一具小孩的大体完整骨架,时代为晚更新世,距今2.4万~2.5万年前。研究结果表明该骨骼表现出尼人与智人的形态镶嵌。而这种镶嵌形态支持从近东迁入欧洲的智人与原住欧洲当地的尼人之间发生过多种程度杂交的假说。这一事实对尼人在欧洲被取代的假说提出挑战。在中国近几年来,人类学家们也连续发表文章反对“夏娃假说”,他们指出,在中国发现的古人类化石的一系列特征表现出是渐进的历史性变化。一些被认为是直立人的特征在早期智人阶段继续出现,这种镶嵌进化现象,在中国古人类进化中相当普遍,这意味着东亚地区的智人是当地直立人进化来的。估计两种理论的争论还将持续相当一段时间。" }, { "instruction": "河流地貌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河流作用于地球表面所形成的各种侵蚀、堆积地形形态的总称。包括沟谷、谷坡、侵蚀阶地、侵蚀平原等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漫滩、堆积阶地、冲积平原、三角洲等河流堆积地貌。一条大河从源头到河口,按照水流作用的不同以及所处地理位置的差异,可以将河流分为上游、中游、下游和河口段。上游一般位于山区或高原,以河流的侵蚀作用为主;中游大多数位于山区的平原交界的山岗丘陵和平原地区,以河流的搬运作用和堆积为主;下游多位于平原地区,河谷宽阔、平坦,以河流的堆积作用为主;河口段位于河流的终段,处于河流与受水盆(支流注入主流、湖泊以及海洋)水体相互作用下的河段。一条小河如全部位于山区,则具有山区河流地貌的特点;全部位于平原,则具有平原河流地貌特赢。河流地貌的研究对于河道的整治、水土保持、地下水的开发利用、河流沉积砂矿的勘探,以及对水利、交通、工农业生产和城镇建设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 { "instruction": "绿泥间蜡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Li0.732Al6.159[Si7AlO20](OH,O)10。单斜晶系。针状,放射状集合体,白色、透明,珍珠至玻璃光泽,集合体丝绢状光泽,硬度2,密度2.75克/厘米3,是中国学者1992年在福建青田叶蜡石矿床中发现的新矿物。" }, { "instruction": "天山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天山地区晚古生代的一次强烈造山运动。第一幕造成中石炭统下部奇尔古斯套组(前峡组)与下、中泥盆统精河组间的交角不整合关系;第二幕造成上石炭统芨芨槽子组与中石炭统奇尔古斯套组间的交角不整合;第三幕发生在二叠纪末。" }, { "instruction": "镁质片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主要由蛇纹石、绿泥石、滑石等片状矿物组成的区域变质岩石,常含有阳起石、绿帘石、菱镁矿等。具鳞片变晶结构、纤状变晶结构、片状构造。是由超镁铁质岩或极富镁的碳酸盐岩变质而成。" }, { "instruction": "漂白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美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诊断表下层之一。拉丁文albus意为白色,是其名称来源。它是生物化学和化学还原,产生螯合或络合淋溶,使细土粒及铁、锰等化合物迁移淋失造成的土层。土壤颗粒因缺少新生体与胶膜包被,呈弱片状结构,造成局部滞水淋溶,其颜色的亮度大于或等于4(湿)或大于或等于5(干),彩度小于2,在红壤中彩度有时可达3。" }, { "instruction": "坦波莱顿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澳大利亚中寒武统下部的一个阶,位于下寒武统奥德阶之上,中寒武统佛罗尔阶之下,含有两个三叶虫带,下部Peronopsis longinqua带,上部Ptychagnostus gibbus带。" }, { "instruction": "石花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呈丛花状散布在洞壁或其他洞穴堆积物表面的雾滴水沉积。亦可由因气温、湿度变化,产生密集的成簇状的凝结水珠所析出的碳酸钙沉积形成。北京石花洞的石花为典型。国外石花有时指石膏沉积物。" }, { "instruction": "变余火山碎屑结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变余结构的一种。在由火山碎屑岩形成的变质岩中,原来由岩屑、晶屑、玻屑等组成的火山碎屑结构或凝灰质结构仍保留下来。" }, { "instruction": "地震工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为了防御地震的突然袭击所采取的有关工程措施的总称。包括地震烈度区划的鉴定与划分,抗震建筑规范的正确制订与合理运用,结构设计与最佳周期的研究,建筑材料的选择和地震灾害与次生灾害的预防等。" }, { "instruction": "过酸性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硅英岩。根据化学成分引申出来的术语,表示一种几乎完全由石英组成的火成岩。" }, { "instruction": "德里斯巴赫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北美上寒武克罗依克斯统下部的一个阶,位于中寒武阿伯特统之上,弗兰康阶之下,自下而上含有六个三叶虫带:①Cedaria带,②Crepicephalus带,③Aphelaspis带,④Dicanthopyge带,⑤Prehousia带,⑥Dunderbergia带。" }, { "instruction": "岩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黏度较大的熔岩,在火山通道上部堆积而成的钟状体。大规模侵入体的顶部钟状突起部分或小规模的圆丘状的侵入岩体也称岩钟。" }, { "instruction": "黄土节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黄土土体中的破裂缝隙。土体沿缝隙两侧无明显位移。黄土节理在黄土层中发育极为普遍,特别是垂直节理更为普遍,构成黄土的主要特征之一。黄土节理按产状可分为垂直节理和斜切节理,垂直节理在不同时代的黄土中都极为发育,斜切节理多发育在时代较老的,如下更新统黄土中。按成因可分为原生节理和次生节理。原生节理是在黄土形成过程中,由于土体自身的重力、毛细管引力以及胶结等所引起的物理化学作用而形成的;次生节理是在黄土堆积以后形成的,多是由于黄土土体中的孔隙、土层干湿冷热变化引起土体的膨胀收缩,以及重力产生的水平张力等物理化学风化作用而形成的,也有少数次生节理是因构造应力作用形成的。黄土节理按张开程度可分为张开节理和闭合节理。闭合节理在黄土工程地质中往往极容易被忽视,施工开挖后由于土体湿度变化以及地层应力释放而很快显现出来,极易给工程造成预想不到的危险。因此在工程设计中对黄土中隐蔽的闭合节理尤其要多加调查和研究。" }, { "instruction": "地中海型岩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地中海气候区碳酸盐岩地区发育的岩溶地貌。地中海地区夏季干热,冬季温暖多雨,对地表和地下岩溶的普遍发育形成有利条件。地表以漏斗、溶蚀凹地、溶沟、石芽为主,地下以暗河、溶洞为主,地表常呈现一片荒凉干旱景象。在巴尔干半岛、克罗地亚、波斯尼亚、塞尔维亚、爱琴海诸岛和乌克兰克里木半岛等地都有分布。" }, { "instruction": "地貌景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表自然地理要素(如气候、水文、地形、土壤、植物、动物)的综合情况称地理景观,例如:冰雪景观、热带雨林景观、荒漠景观、海岸景观等。它们常常是以某一种或两三种的主导自然地理要素来命名(见图)。地貌为景观要素之一,人们常把各种地形泛称地貌景观。" }, { "instruction": "大裂谷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一系列断层围限形成的长形断陷谷地。大裂谷宽多在30~75km之间,长几百公里到几千公里。东非大裂谷是世界上最长的裂谷系,东支南起希雷河河口,经马拉维湖向北纵贯东非高原和埃塞俄比亚高原中部,沿红海往北延伸到西亚约旦谷地,全长6400多公里;西支南起马拉维湖西北端,经坦噶尼喀湖、基伍湖、阿明湖、蒙博托湖至尼罗河河谷,长约1700km。前苏联贝加尔湖是所有大裂谷中最深的湖泊,最大水深达1600多米。中国山西地堑系可能是大裂谷发育的初期阶段。裂谷多为现代地壳运动活跃地区。" }, { "instruction": "东南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原指江西上二叠统长兴组与其下上二叠统乐平组间的假整合代表的上升(造陆)性质。许多地区缺失乐平组的上部两组地层,若干地区在长兴组与乐平组之间有褐铁矿层。王安德等(1965)指出,苏、浙、皖地区龙潭组(P3)与长兴组(P3)间并无明显构造运动迹象,龙潭组亦并非缺失其顶部地层。江西地质局研究所等单位(1977)在东南运动命名地点宜春飞剑潭水库发现:原称之上二叠统长兴统,实为龙潭组上部的七宝山段;而老三段与七宝山段为连续沉积,二者产状一致,既无不整合也不缺失地层;虽乐平煤系王潘里段顶部有一层含星点状黄铁矿或黄铁矿结核的细粉砂岩风化产物,但不能作为假整合标志。故此名应废弃。" }, { "instruction": "江心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河江心洲床中心泥沙淤积而成的心滩,逐渐淤积扩大加高后,两侧河床侵蚀逐渐加深,使其长期出露水面,洪水期也不没入水面以下的沙洲(如图)。湘江中的橘子洲、长江口的崇明岛等都是江心洲。" }, { "instruction": "大河狸四不象鹿动物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淮河动物群(Huaihe fauna)。原指中国淮河流域更新世中期的一个哺乳动物群,是当时根据在江苏泗洪下草湾组中部发现有中国大河狸(Trogontherium sinense)、犀牛、鹿、象等化石;在安徽五河戚嘴组中发现有四不象鹿(Elaphurus davidianus)、象等化石;在江苏沭阳嶂山相当于戚嘴组地层中发现有纳玛象、虎、野猪等化石,此外在河南新蔡练村新蔡组中发现有梅氏四不象鹿(Elaphurus menzienianus)、河套大角鹿(Sinomegaceros ordosianus)、古印度象(Elephas hysudricus)、獐(Hydropetes)、斑鹿(Pseudaxis hortulonum)、野驴(Equus hemionus)、普氏野马(Equus przewalskyi)、野猪(Sus)以及水鹿、披毛犀、纳玛象、水牛、棕熊、獾等化石而确立的一个动物群。由于它缺少同时期华北动物群中的重要代表肿骨鹿,也缺少同时期南方动物群中的重要代表大熊猫。而其中大河狸、四不象鹿、河套大角鹿等是当时华北常见的种类,水鹿则是华南典型的种类,所以淮河动物群被认为是更新世中期华北动物群与华南动物群之间的一个过渡类型动物群。但这个“动物群”实际上是包括了不同时代与层位的化石,其概念不明确,而且近年来的发现表明,下草湾组的时代应为中新世,其代表性的化石有杨氏河狸(Youngofiber sinensis,即中国大河狸)、山旺近无角犀(Plesiaceratherium shanwangense)、皇冠鹿(Stephanocemas sp.)、淮河脊棱象(Stegolophodon huaiheense)等,因此这个名称及有关的一些概念都需要修改。" }, { "instruction": "细网笔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正笔石目的一属。笔石体具双列胞管,胞管直,倾角大,全部掩盖。体壁退化,成为网状,具有大网及细网,两条中间线条,一直一曲。早志留世至中志留世,亚洲、欧洲及北美。中国多产于下志留统。" }, { "instruction": "冻融岩屑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严寒气候地区,因冻融风化作用强烈而反复地进行,致使基岩不断产生崩解而造成的岩块碎屑,称冻融岩屑。它是形成石河、石海及石冰川等冰缘地貌的主要物质来源。" }, { "instruction": "工业产销区划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即工业生产—销售平衡区划。它是以工业生产为主体,按社会总劳动(包括生产与运输)消耗最小与产销平衡原则,对工业产品各产地划分合理运输范围与销售区域,并确定各产地最佳生产规模。通常它是以单类产品分别进行分区划片,如食糖产销区划、能源综合产销区划、煤炭产销区划等;又是以销定产的区划。它的前提条件是生产条件与消费需求,区划的最终成果是确定生产规模与分区划片。工业产销区划通过综合比较,平衡各产地的生产费用、生产规模,各消费区的销售量及其间的综合运输条件与运费,确定产销联系,从而节约社会总劳动,从优化产业布局角度,为货流合理化创造条件。" }, { "instruction": "白沙井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属更新世中期(即周口店期)。广泛分布于湖南与湖北东南部。命名剖面在湖南长沙市白沙井。以冲积物为主,其次有坡积物、洪积物与湖泊沉积物等。冲积物广泛分布于湘江及其支流浏阳河、渌水、氵米水;汨罗江、沅水、资水、澧水及其支流的河谷中,常构成20~40米的阶地,有些地点阶地高达50~60米。一般分上下两层,下层为砾石层,灰白色或灰黄色,砾石成分以石英、燧石、石英砂岩为主,磨圆度和分选性较好,砾径一般由数厘米至数十厘米;砾石层中混杂一些砂土,有的地点含砂金和砂锡矿,厚度一般由数米至30余米。上层为网纹红土,又称蠕虫状红土,由粉砂质粘土组成,具铁锰质胶膜或结核,底部有时具淋滤型褐铁矿,红土中偶夹砂和细砾凸镜体,厚度一般为数米至20余米。白沙井组湖泊沉积物分布于洞庭湖滨平原之下,岩性与上述相似,厚度较大,在汉寿县厚达126余米。" }, { "instruction": "笨重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巨大的四足行走素食性恐龙。在拉丁文中baros是笨重、沉重之意。笨重龙颈特长,头骨低,身体笨重。是最长的恐龙之一。长约23~27米。笨重龙与梁龙相似,两者的身体都笨重,站立时臀部偏高。笨重龙的头骨长,头骨坡度与梁龙一样。但两者的颈椎和尾椎比例不同。笨重龙尾椎相对短,但颈椎非常长,超出肩胛骨9米,因此笨重龙几乎比北美的任何恐龙长。笨重龙的长颈似乎是专门为了食高处的树叶。由于材料不全,尾椎末端的构造不清楚。产于美国南达科他州、犹他州和非洲坦桑尼亚的晚侏罗世晚期地层。" }, { "instruction": "辽西侏罗系—白垩系剖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辽宁省西部是中国陆相侏罗系—白垩系非常发育的典型地区,近年来以中华龙鸟的发现为起点,揭开了对“热河生物群”研究的新阶段。根据研究成果,辽西地区的陆相侏罗系—白垩系中所产出的各类古生物化石,涉及到包括鸟类、哺乳类和被子植物的起源问题,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尤其是侏罗系—白垩系界线附近的地层更是研究的重点。包括上侏罗统下部土城子组,上侏罗统上部大北沟组,下白垩统下部为义县组,中部为九佛堂组等。" }, { "instruction": "闽浙式地洼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为华夏型地洼区中的第一种,其模式为岩浆活动显著,多花岗岩浆侵入,并有大量火山喷出。活动性属于优地洼区类型,如中国东南沿海诸省的地洼区。" }, { "instruction": "特征变质矿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变质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稳定范围相对较窄,能较好地指示变质条件(温度、压力,有时还可指示原岩成分)的变质矿物。例如,云母片岩中出现十字石或蓝晶石,说明此岩石是由粘土质原岩经中级区域变质作用所形成,因此,十字石和蓝晶石属于特征变质矿物。" }, { "instruction": "贵橄榄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为橄榄石的一个中间成员,含Mg2〔SiO4〕分子90%~70%,含Fe2〔SiO4〕分子10%~30%。" }, { "instruction": "古登堡里克特复发关系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定区域足够长的时段内,不同震级大小的地震数遵循的观测关系式:M=a-bN,这里M表示震级,N是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地震数,a和b是关系常量,分别表示地震活动性的总体水平和小地震与大地震的比率。" }, { "instruction": "刻绘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传统制图中制作出版原图的另一种方法。它是将地图元素预印在专门的剡图材料上,绘图人员使用专门的刻图工具(刻针、刻刀等),将图文部分的刻图膜刻掉,使之透明。由于刻图材料的片基原本就是聚酯薄膜,因此可以直接用于制作印刷版。" }, { "instruction": "国土整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也称国土工作。对国土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治理、保护等项工作的总称。既包括有关的调查研究,亦包括为实施这些方面而进行的国土规划、国土立法和国土管理等。其目的与任务,主要在于按自然与经济规律要求,国家与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遵循因地制宜、统筹全局、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等原则,运用现代科技成果与社会生产力,对国土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合理利用、有效治理、妥善保护,尽可能使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并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和生态3方面效益的相互结合,协调好大自然系统与人类社会系统的关系,从而建立一个和谐的人地关系系统,以达到生态稳定、经济发展、生活康乐的目的。" }, { "instruction": "齿龙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鳍龙超新铺中国豆齿龙目中的一个单系类群。齿龙是非常奇特的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头骨短,鼻孔位置靠后,下颌有很高的冠状突。上颌骨和齿骨的牙齿数目减少,与腭齿一样呈扁平的豆状或磨石状,它们可以在强大收肌的作用下,压碎坚实的海生介壳。身体变得很宽而且扁平,部分成员有厚重的膜质背甲和腹甲。颈部和尾短,四肢成桡足状。齿龙类生活于浅海区域,是缓慢的游泳者。化石发现于欧洲、北非、中国和中东地区的中、上三叠统。贵州关岭上三叠统产中国豆齿龙(Sinocyamodus)和砾甲龟龙(Psephochelys)。" }, { "instruction": "对照性地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能够反映新构造运动和新构造特征的地貌,称为对照性地形。如新构造强烈上升区表现为切割强烈、地形陡峻的高山;新构造相对稳定区表现为准平原或剥蚀平原等。这一术语多见于俄文(контрастный рельеф)及翻译文献。由于缺乏确切性和具体性,至今未被中国地质、地貌学界广泛采用。" }, { "instruction": "泥漠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粘土组成的荒漠。分布于荒漠中较低洼处。原为季节性的湖沼,夏季河流注入低洼地时,受强烈蒸发,水量减少,搬运能力降低,夹带的泥沙在低洼的湖沼中沉积,旱季时湖沼干涸,长期反复作用后即形成泥漠。地表粘土常龟裂,表面平坦,植被稀少为其特征。在地下水面较高的泥漠地带,富含盐分的地下水沿毛细管孔隙上升地表,水分蒸发后,盐分聚集于地表,即成盐漠。" }, { "instruction": "五峰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五峰页岩。时代属晚奥陶世钱塘江期,相当于欧洲的阿什极尔期。分布于长江流域。命名地点在湖北五峰县东约60千米的渔洋关。为海相泥质沉积,以黑色页岩为主。富含笔石Pleurograptus lui,Dicellograptus szechuanensis,Tangyagraptus typicus,Diplograptus bohemicus等。厚仅数米。与下伏临湘组呈整合接触,与上覆志留系龙马溪组呈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无序结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物体内部质点在空间呈某种无序方式排布的结构。但较常被用于专指与“超结构”相对的那种无序结构。" }, { "instruction": "月球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是离地球最近的天体,与地球平均距离384400km。本身不发光,但反射太阳光。月球直径3476km,为地球的1/4,质量为地球的1/81,体积为地球体积的1/49,密度为水的3.3倍(比地球小),重力为地球的1/60月球的自转周期和绕地球公转周期一样,都是27. 3d。所以,月球总是以正面对着地球,而背面永远不能被人直接看到。月球表面没有大气层、水,也没有各种天气的变化,月面上昼夜温差很大。它是迄今人类足迹所至的第一个天体。1969~1972年间,美国曾实施阿波罗登月计划,分六批共十二人次乘飞船登上月球,进行实地科学考察和研究。" }, { "instruction": "外营力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地球外部产生的改变地表和岩石特征的动力。又称外动力。即地球表面受太阳能和重力,以及生物活动而产生的营力。包括岩石的风化作用、块体运动、流水、冰川、风力、海洋的波浪、潮汐等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以及生物和人类活动的作用,均会对地表产生影响。" }, { "instruction": "航空运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简称空运。是使用航空器运送人员、货物、邮件的一种运输方式。可以用于运输的航空器有:气球、飞艇、飞机、直升机等。现代航空运输使用的航空器主要是飞机,其次是直升机。具有速度快、投资少、航线直、不受地面地形限制、能进行长距离运输等优点,缺点是载重量较小、运输成本偏高、噪声污染严重、易受气候条件影响。航空运输适宜于较长距离的客运和贵重物品、精密仪器、鲜活物资、邮件等的运输,也可应用于救灾、救人等紧急运输。" }, { "instruction": "聚铁网纹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网纹层。美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诊断特性之一。是一种含铁丰富而有机质贫乏的粘土。" }, { "instruction": "指数循环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环流指数。" }, { "instruction": "土地社会经济属性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通过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赋予土地的特性。如土地所有权、土地利用现状、民族构成及传统的土地利用方式、经济和科学发展水平、交通状况、有关的土地利用政策等。它们虽不直接决定土地的质量特征,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土地的利用方式、生产成本和利用价值等,因而往往也是土地评价时所必须考虑的。" }, { "instruction": "地球的公转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环绕太阳运动,地球的这种运动形式叫做公转。地球公转的周期为一恒星年,约等于365日6时9分1 0秒。从北天极向下看,地球公转的方向是逆时针的,公转的轨道是一个椭圆。地球公转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的自转轴对于公转轨道面是倾斜的,赤道平面与公转轨道平面夹角约为23°27 ′,即黄赤交角,而且在公转过程中,自转轴总是指向大致相同的方向,即北极星方向。" }, { "instruction": "梨山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梨山煤系。时代属晚三叠世至早侏罗世。分布于福建、浙江地区。命名地点在福建建瓯梨山。为陆相含煤沉积,下部为大坑组,为深灰色页岩与细砂岩互层,夹煤层及炭质页岩,具底砾岩,厚800~1000米,上段含植物化石Ptilozamites chinensis,Lepidopteris otornis,Glossophyllum shensiensis等,应属上三叠统;中部为文宾山组,为灰色砂页岩,厚100~300米,含植物化石Danaeopsis fecunda,Drepanozamites nilssoni等,属晚三叠世;上部为梨山组,为浅灰色细砂岩、灰白色砂岩夹页岩和砾状粗砂岩,厚260~300米,含植物化石Coniopteris hymenophylloides,Czekanowskia,属下侏罗统。" }, { "instruction": "大孔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从工程建筑地基评价角度对黄土类土的通称,具有孔径远较粒径大的大孔隙土。黄土常具有这种特征,因此有人将黄土称为大孔土。" }, { "instruction": "安康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中国中志留统下部的一个阶,位于下志留统上部紫阳阶之上,层型剖面位于陕西安康地区紫阳西南10千米芭蕉口仙中沟口处。安康阶的底界以笔石Cyrtograptus insectus的首现为标志。阶内自下而上包括三个笔石带:Cyrtograptus insectus带,Cyrtograptus centrifugus带和Cyrtograptus murchisoni带。" }, { "instruction": "奇叶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异叶蕨。真蕨植物叶化石的一属。叶具长柄,柄顶端两歧分叉成两枝轴,羽片着生其上,排成漏斗状。羽片深裂,小裂片线形,具中脉,侧脉与中脉垂直,叶脉呈重网状脉序。孢子囊群散布叶背。晚三叠世至早侏罗世。亚洲、欧洲及美洲。中国常见于上三叠统。锥叶蕨" }, { "instruction": "河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命名剖面位于山西芮城西侯度村西南的河。由下而上岩性为橘黄色砾石层,含石器和动物化石,厚约1米;其上为浅褐色交错砂层,厚约4米;再上为灰黄色细砂层,厚约1米;再上为夹古土壤和凸镜状砾石层的含粉砂的红色土,厚约21米;顶部为砾石、灰黄色粉砂及砂质黄土,厚约2米,总厚约30米。与下伏上新世的泥灰岩呈不整合接触。在下部砾石层中含软体动物化石Lamprotula antiqua,哺乳动物化石Megaloceros flabellatus, M.pachyoseus, Stegodon zdanskyi, S. cf. orientalis, Palaeoloxodon cf. namadicus和Hipparion sp.等,并含有原始性的石器,因此认为这套砾石应划归更新世周口店期初期,比北京人时代为早。该组为河流相沉积,主要分布于河一带。" }, { "instruction": "流纹斑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潜火山岩的一种,成分与流纹岩相当。" }, { "instruction": "铊中毒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铊及其化合物对人体的毒害。铊是一种稀有元素,毒性很强。慢性铊中毒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而引起,症状主要有食欲减退、头晕、头痛、全身乏力、消瘦、下肢麻木疼痛和视力减退等。最典型的症状是脱发,可出现斑秃和全秃。职业性铊中毒主要是铊污染物通过呼吸道、胃肠道和皮肤接触等途径进入人体引起。急性铊中毒会出现恶心、呕吐、腹泻和胃肠道出血等症状,随后有胸痛、呼吸困难、多发性神经炎和精神障碍等。铊污染主要来自采矿业,因此,应注意改进采矿工业的开采工艺,加强消烟除尘措施,以减少铊对大气的污染。对铊中毒者,可用二巯基丙醇进行治疗。" }, { "instruction": "eruption strength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火山喷发本身能量的大小。在给定的喷发过程中,在地面释放出的总能量由四部分构成:①含在固体和流体产物中的热能;②加热地下的岩石并使大气水蒸发所要求的热能和机械能;③岩浆和气体所消耗的机械能;④把火山岩从他们的发源地上升到喷口克服重力所做的功。上面四项中以第1项为主。下面列举一些重要火山在喷发时放出的能量,以焦为单位表示。地点能量/J地点能量/J富士山(1707年)7.1×1017驹岳(1929年)5.6×1016浅间(1783年)8.8×1017草津白根(1932年)1.6×1011坦博拉(1815年)8.4×1019三宅岛(1940年)4.8×1016喀拉喀托(1883年)约1×1018鸟岛(1939年)9.7×1016磐梯山(1888年)约1×1016樱岛(1946年)2.1×1017樱岛(1914年)4.6×1018基拉维厄(1952年)1.8×1017十胜岳(1926年)2.8×1013三原(1954年)1.3×1015卡拍林霍斯(1957年)4×1017" }, { "instruction": "棚珊瑚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皱纹珊瑚目的一属。单体锥状三带型珊瑚。复中柱蛛网状,大而对称,被一长而显著的中板平分。长隔壁长,达复中柱边缘,短隔壁甚短。鳞板小,常为人字形,鳞板带宽。主内沟发育。横板上凸或近平。纵切面三带型清晰。石炭纪,亚洲、欧洲、美洲、北非。中国主要产于南方石炭系,尤以下石炭统上部为多。" }, { "instruction": "structure of lava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岩浆自火山口或裂隙流出,沿地面流动,冷凝后,在熔岩流中形成的各种次一级形态构造。如熔岩表壳构造、熔岩空洞构造、溢流拱起构造、裂隙塌陷构造以及喷气溢流构造等。" }, { "instruction": "民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斯大林全集》第1 1卷第286页)。民族一词在我国有广泛的用法,如中华民族、阿拉伯民族等;也用于单一的民族,如汉族、壮族、蒙古族等。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是人们共同体在一定历史阶段上的产物。民族有它的形成、发展和消亡的历史过程。" }, { "instruction": "斯提普罗克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译斯蒂普罗克群。时代属太古宙。分布于加拿大安大略省斯提普罗克地区。自下而上含有底砾岩、白云岩、含矿带以及含有枕状熔岩的火成碎屑岩(称阿什罗克组),总厚度300~1000米。基瓦丁型厚层火山成因地层位于剖面较上部位,而底砾岩则位于基岩凹陷内,含有下伏花岗岩卵石和漂砾,局部地方与长石砂岩,花岗砾岩相间出现,最大厚度200米。在某些地方砾岩缺失,白云岩直接覆于花岗岩之上,白云岩从细粒到隐晶质,厚达500米,含叠层石Atikokania。含矿层多位于强烈侵蚀的白云岩表面,矿带下部含锰矿物,针铁矿、赤铁矿、高岭石和三水铝矿的硅质岩。矿带最上部有大量胶体状黄铁矿。火成碎屑岩和枕状熔岩整合其上。千枚岩KAr测年为28(27)亿年。" }, { "instruction": "城市结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定时期内,城市诸构成要素间、各要素内部诸特征间的组合关系。它反映了各城市间相似性和差异性,通常以相对比例数或图式表示。按不同研究目的、要求与指标,城市结构可分为自然结构、产业结构、人口结构、劳动力结构、政治结构、生态环境结构、地域结构、土地利用结构等。" }, { "instruction": "断块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岩石圈内被断裂构造所围限的构造块体。张文佑1958年提出。1974年把断块与断坳、断褶并列为大地构造的基本单元。其后,按其规模和边界断裂的深度、分为岩石圈断块、地壳断块、基底断块、盖层断块等四大类。按其形成与形变特征又曾分为台块、槽块和坳块三类,现已基本不用。?形成于南华纪之前、具有地台型形成和形变特征的台块,并与断褶相对应。" }, { "instruction": "瓦特伯格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分布于德兰士瓦尔东部,不整合于德兰士瓦尔超群上。它是马特萨普群东部的相应层位。下部尼尔斯多姆组,为粗面岩、安山岩、斑岩、砂岩及砾岩,厚1800~5000米;上部克兰斯堡组,为砂岩、粉砂岩、页岩、火山岩,厚1900米。" }, { "instruction": "吸收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般指对气体混合物各组分具有不同溶解度或能与某组分发生化学反应因而能选择吸收其中某一组分或几种组分的液体。污染物控制中常用的吸收剂有:用于吸收烟气中二氧化硫的石灰乳液、碳酸钠溶液、氨水等,用于吸收废气中氮氧化物的氢氧化镁乳液、氨水等。" }, { "instruction": "民俗地理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研究一定空间范围内民俗的起漂、形成、传布和融汇过程中的地理因素、区域特征、发展前景及其对文化、经济环境等作用的学科领域。其表现形式可分为心理习俗、行为民俗和语言民俗等,为民族文化传统的组成部分,并在一定空间领域内转变为群众一致的行为。如中国许多重要的节日习俗,除夕和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各地的民俗除受到当地文化、经济和自然环境的促进和制约作用外,在长期的持续中多次受到不同来源的外地民俗影响,从而形成本地的民俗。民俗地理的研究,有助于民族学、历史学、语言学的发展,并能促进国家、民族或地区文化、教育、经济和旅游等工作的开展。" }, { "instruction": "密度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因海水密度沿水平方向的差异而引起的海流。是地转流的一种形式。在北半球,密度流存在时,密度较小的海水位于流向的右边,密度较大的海水位于流向的左边。由于海水密度的水平分布随深度的增加而渐趋均匀,故密度流往往也随着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弱。" }, { "instruction": "形状特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目标物体在遥感图像上呈现的外部轮廓。如体育场在遥感图像上呈现长椭圆形状,与长方形游泳池可以相区别;河流为宽窄不一的带状,与成平滑曲线的铁路可以相区别;飞机场、港口码头设施在遥感图像上均具有特殊的形状。用于图像判读的遥感信息通常是垂直摄影或扫描的,遥感图像上表现的目标物体形状是地物顶部形状或平面形状,它不同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物体的侧画形状,需要有一个转换和适应过程。由于成像方式的不同,或飞行姿态的改变和地形起伏的影响,都会造成同一目标物体在图像上呈现出不同的形状。例如,比例尺愈大,地物形状细节愈清楚;在中心投影航空像片上各部位,地物形状会有不同表现;地物愈高,形状变化和差别就愈大等。判读时必须要考虑遥感图像的成像方式。" }, { "instruction": "信息资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信息及其提炼而成的知识和智慧总称。可分两类:①可以直接使用或吸收的信息;②体现在具体物体上的信息。当前人类已进入信息化社会(参见信息化社会)。信息资源的影响已极为广泛,信息对未来社会的影响将是巨大的,它对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建设和战争的作用也日趋重要。" }, { "instruction": "冰川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陆相沉积类型之一。由冰川作用堆积形成的沉积物,形成于年平均温度很低的地区。分布于地史上大规模冰川出现的时期,如中国的震旦纪、第四纪。它是通过冰川携带各种大小不同的岩石碎屑,如巨砾、砾石、砂、粘土等在冰川运动时或消融时直接堆积而成。冰川相又可细分为冰碛相、冰湖相等。冰碛相主要由碎屑岩组成,碎屑呈尖角状,分选差,在巨大的砾块上有冰川擦痕。冰水相由碎屑岩及粘土岩组成,碎屑物具有一定程度的分选,有时还具斜层理。冰湖相则由粘土岩和粉砂岩组成,具带状构造,因此也称“纹泥”。" }, { "instruction": "阿姆加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俄罗斯西利伯亚和哈萨克斯坦中寒武统的一个阶,位于图央阶(勒拿阶或艾兰克阶)之上,玛雅阶之下,自下而上含有四个三叶虫带:①Oryctocara带,②Kounamkites带或Peronopsis ultimus带,③Ptychagnostus intermedius带,④Ptychagnostus atavus带。阿姆加阶一名源自俄罗斯西伯利亚阿姆加河。" }, { "instruction": "地图投影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接照一定的数学法则,将地球椭球面上的经纬网转换到平面上,使地面点位的地理坐标(α,λ)与地图上相应点位的平面直角坐标(x,y)或平面极坐标(δ,ρ)间,建立起一一对应的函数关系。地图投影的目的在于提供一套由球面坐标到平面坐标的转换,同时使得投影变形减小的方法。地图投影的种类有很多,不同的地图投影具有不同的性质,适用于不同的范畴。制图人员根据地图的主题、地图的用途、制图区域的地理位置,以及区域形状设计或选择地图投影;用图者则根据图上经纬网的特征或相关说明,确定该地图所采用的投影类型及其变形规律,以正确地使用地图。" }, { "instruction": "棕壤型古土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黄土堆积中的一种古土壤类型。颜色为深红棕色,土壤粘化程度较高,土壤结构较发育,具有粘粒移动迹象,有黑色铁锰质斑膜于土块表面或裂隙孔壁之上。底部有钙质结核层。属暖温带森林土壤类型。" }, { "instruction": "沙诺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欧洲古近系渐新统下部的一个阶,位于留迪阶之上,斯坦普阶之下。模式地点在巴黎西北的沙诺(Sannois)山,故名。" }, { "instruction": "均质混合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岩性比较均匀的一种混合岩。岩石的矿物成分与花岗岩相似,暗色矿物含量较少,分布也较均匀,但见有黑云母、角闪石等暗色矿物局部集中呈不规则的透镜状或条痕状。一般具有不明显的片麻状构造或厚层状构造。它们通常是含长石、石英较多和具粒状变晶结构的变质岩经混合岩化作用的产物。" }, { "instruction": "始寒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长期以来,人们把寒武纪作为显生宙的起点。后来发现在寒武系底部的化石带之下,还有一套相当厚的地层,与寒武系之间多为整合接触,而与下伏地层之间则为不整合关系。布罗格尔(Broegger,1990)把这一层位称为始寒武(Eocambrian),门希考夫(Menchikoff,1949)称这一层位为底寒武(Infracambrian),还有亚寒武(Subcambrian)等名称。近年来,在始寒武纪地层中发现了后生动物群。在这个动物群之下即为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冰碛层,在冰碛层之下普遍为一不整合面。中国南方的震旦系、澳大利亚的伊迪卡拉动物群、俄罗斯的文德杂岩等均与始寒武纪大致相当。目前国际上的趋向是,主张把这套地层划分出来作为一个独立的新系(纪),并作为显生宇的起点,不赞成再使用“始寒武”或“底寒武”等名称。" }, { "instruction": "钒铅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褐铅矿。成分Pb5〔VO4〕3Cl,含V2O5 19.3%。六方晶系。晶体呈六方柱状或针状,通常呈皮壳状或致密块状。黄色至褐色。条痕白至淡黄色。树脂光泽,硬度2.5~3。密度6.66~7.10克/厘米3。外生成因的矿物,产于铅矿床的氧化带中。大量聚积时可作为钒矿石利用。" }, { "instruction": "乌拉尔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发生于晚泥盆纪到早石炭纪的造山运动。是一个影响了俄罗斯南北向带构造的造山运动。与海西造山运动相当。" }, { "instruction": "祥播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中国中二叠统第二个阶,位于栖霞阶之上,茅口阶之下。层型剖面在贵州紫云县城以南44千米处的猴场附近。祥播阶的底界以类Cancellina原始分子的首现为标志。阶内自下而上包含三个带:Cancellina elliptica带,Cancellina liuzhiensis带和Neoschwagerina simplex带;同时还包含二个牙形石带:Mesogondolella idahoensis带和Neostreptognathodus prayiSweetognathus iranicus带。在局限陆棚区,本阶所含类以Parafusulina multiseptata为主。" }, { "instruction": "盘肠构造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带状沉积物组成的肠状褶皱构造,和构造变形产生的肠状构造形象相似,但它是由岩石化学变化导致的体积变化形成的,例如蒸发岩中由于流动或硬石膏在水化作用时膨胀形成的小褶皱。" }, { "instruction": "兰吉他塔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新西兰中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期间发生的造山运动。石炭纪至三叠纪间新西兰地区发育的地槽,侏罗纪时南部开始形成地背斜,地槽逐渐向北部扩展。隆起部分的两侧形成白垩纪至始新世的沉积盆地,地背斜的主体为侏罗纪变质作用形成的阿尔卑斯结晶片岩。这一造山运动最晚至古近纪即终止,为环太平洋晚中生代地壳变动的一环。" }, { "instruction": "郁南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粤西桂东地区寒武纪和奥陶纪地层间的平行不整合所代表的上升运动。后人发现水平挤压证据,认为此运动形成云开地区由南向北的推覆构造,沿古断裂发生的混合岩化,其时限为490百万年左右(寒武纪末至奥陶纪初)。广东省德庆和郁南一带,寒武系与奥陶系之间有明显间断,奥陶系底部以砾岩为主(厚达500米)的罗洪组不整合于下伏地层之上。同位素年代学和构造形迹研究成果,亦认为云开地块在加里东早期以南北向水平挤压为主,与广西大明山大瑶山东西向褶皱带吻合。因之郁南运动并不限于云开地区,所指实属广西运动,应以广西运动取代之。" }, { "instruction": "德坞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中国下石炭统上部的一个阶,位于大塘阶之上,上石炭统罗苏阶之下,与国际的谢尔普霍夫阶大致相当。层型剖面位于贵州省贵定县城以南43千米处的摆佐村。其底界尚待深入研究后定义。本阶内包含二个腕足类组合带:下部Striatifera striataGigantoproductus edelburgensis组合带,上部Gondolina weiningensisStriatifera augusta组合带;另还包含一个牙形石组合带Gnathodus bilineatus bollandensisAdetognathus unicornis组合带;同时,本阶下部含菊石Dombarites,上部含Homoceras。" }, { "instruction": "氧化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化学反应中使其他物质氧化或失去电子而自身同时被还原或得到电子而自身同时被还原或得到电子的物质。如臭氧、氯气、次氯酸盐、高锰酸钾、重铬酸钾等。广泛应用于工业和试验室中,也常用于氧化污染物使之无害化。例如用臭氧处理饮用水,使水中残余的少量污染物氧化;用氯气或次氯酸盐处理含氰化物废水等。多数污染物经氧化剂氧化可以无害化,故污染物监测中常用重铬酸钾或高锰酸钾等氧化剂标定污染水体中可氧化物质的含量,作为污染程度的重要指标。" }, { "instruction": "附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补充说明主图内容不足的地图,如主图位置示意图,就是把一些区域范围较小的单幅地图,或是难以明白该区域所处的地理位置,需要在主图的适当位置配上幅面不大,却能简明、突出地反映主图区位状况的一种附图。内容补充图是把主图上没有表示,但却又是相关或需要的内容,以附图的形式表达,如统计地图上主要表示制图区域下属行政单元的统计结果,为了明确整个制图区的总体状况,可以附图方式用全区总值制作统计图。" }, { "instruction": "等斜缓坡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具有平缓坡度(通常小于1°)的碳酸盐缓坡。近岸带为潮坪、湖、浅滩等浅水沉积组合,向海逐渐过渡为较深水缓坡泥质泥粒灰岩或泥晶灰岩、瘤状灰岩夹风暴岩,含完整的广海底栖动物化石及生物潜穴,在下斜坡有生物泥丘,斜坡渐进入盆地为泥晶灰岩及页岩互层,罕见重力流的砾屑灰岩及浊积灰岩沉积。" }, { "instruction": "战略导弹基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专供储存和发射战略导弹用的军用根据地。一般都配备有导弹测试中心、发射阵地、指挥所、转运站、导弹推进剂储存库、维修厂和其他保障设施。" }, { "instruction": "区域交通运输地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研究各国各地区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各种运输方式在地域生产力组合中的作用,在自然、技术、经济各因素综合影响下,各种运输方式的形成、发展、分布和地域组合的规律。" }, { "instruction": "串沟沉积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冲积相沉积类型之一。又称凹槽充填沉积(channel fill deposit)。串沟指曲流河中,由于河水漫岸而在凸岸坝上冲刷出来的凹槽。其中的堆积物即为串沟沉积。它主要由层理良好的粗、细粉砂组成。其前端的粗屑堆积物称为串沟滩。" }, { "instruction": "管笔石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笔石纲的一目。笔石体树枝形或皮壳状,固着底栖。正胞管与副胞管组合不规则,常聚集成簇。多具底盘,由正胞管或与副胞管组成。胞管管状部分由底盘上直立伸出。有的具有名为锥胞管的顶端开口的小锥形构造。晚寒武世至志留纪。化石有管树笔石(Tubidendrum)、奇管笔石(Idiotubus)等。中国贵州、湖南、辽宁、四川、陕西等地已发现有此类笔石。" }, { "instruction": "希夏邦马冰碛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属更新世早期。命名地点在西藏希夏邦马峰北坡那克多拉河流域。主要由砾石组成,呈半固结状。砾石一般为棱角状,少数磨圆较好,砾径一般10~20厘米,大者可达1~2米,砾石成分有花岗岩、花岗片麻岩、角闪片岩和少量石英砂岩、灰岩等,砾石均遭受湿热风化。重矿物以黑云母、绿帘石、榍石、矽线石、透辉石为主,下伏古(新)近系野博康加勒层。厚1000余米。分布在希夏邦马峰和康彭钦峰之间的北坡,海拔5700~6190米,高出那克多拉河床600~800米。地貌上构成冰碛丘陵和平台。在藏南噶尔县阿依松日居东坡凯弄形嘎沟上源挪捉普沟两侧海拔5800米夷平面上的涝玛切冰碛层(Lhomaqe till),厚度大于50米,可与本冰碛层对比。" }, { "instruction": "浅源地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震源深度小于60千米的地震。它发震的频率最多,对人类的影响也最大,若以释放的能量多少来比较,85%是浅源地震。在大陆上,浅源地震占95%以上,因此地震灾害主要由浅源地震造成。" }, { "instruction": "SubAtlantic,Subatlantic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北欧冰后期古气候分期的第五个阶段,它延续的时间,目前一般采用以下两种方案,即为距今2000年至今,或为距今300年至今。它与亚北方期比较年平均温度降低,但湿度较高,泥炭沼泽发育,陆地上木本植物中以山毛榉为主,栎树减少。" }, { "instruction": "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属可燃性有机岩,合碳量一般为46%~97%。由一定地质年代生长的繁茂植物,在适宜的地质环境中,逐渐堆积成厚层,并埋于水底或泥沙中,经漫长地质年代的天然煤化作用而成。在各地质时期中,以石炭纪、二叠纪、侏罗纪和第三纪产煤最多,是重要的成煤时期。从18世纪世界产业革命以后,煤在世界能源结构中的地位急剧上升。 1 9世纪70年代已占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的24%,20世纪初上升为占60%。此一时期,称为能源的煤炭时期。世界上许多国家兴起了以煤炭为基地的大工业区。以后石油逐渐取代煤的地位。1 96 5年石油开始占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的首位,20世纪70年代逐步上升为约占50%。世界进入了能源的石油时代。但煤炭仍居世界能源消费量中的第二位。仍是人类社会重要的能源与化工原料之一。" }, { "instruction": "embryonic volcano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胎火山。一种无地表显示、充填有角砾岩的火山管道,可能是由潜水水汽爆炸所产生。" }, { "instruction": "暗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表面沉积有砂砾、贝壳等松散碎屑物质的暗礁。如中国黄海的五条沙、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等。" }, { "instruction": "拉丁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位于安尼阶之上,卡尼阶以下,是阿尔卑斯海相中三叠统上部的一个阶。拉丁阶一名源自南阿尔卑斯的一个古代民族名拉丁尼(Ladiner)。现为国际通用的一个阶。其底界以牙形石Budurovignathus的首现为标志。" }, { "instruction": "冰川刻槽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携带石块的冰川铲刮冰川谷两壁,刻划出规模较大的沟槽,可将谷壁磨成侧悬现象,冰川刻槽长可达数十米。这种粗大的条痕沟,常作为确定古冰川运动存在的重要证据之一。" }, { "instruction": "地方性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在某一自然地带内部由于局部因素作用所形成的小范围地域分异。因为地方性分异规律属于小尺度分异规律,多数情况下在野外可直接观察,所以它更具有普遍意义,更能为生产实践提供直接科学依据。其一般表现形式为:序列性。是指自然地理系统随地形序列变化依次发生更替的现象;重复性。是指自然地理系统在一定空间范围内既重复出现又相互更替的现象。" }, { "instruction": "植物区系地理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研究各种植物分布规律、各地区植物区系的种类组成和形成原因的科学。" }, { "instruction": "人文地理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与自然地理学并列为地理学两大支柱。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人地关系)地域体系的结构、特点与发展规律的学科。人地关系地域体系这一客观存在的实体是其研究核心。其理论基础则是人地关系论。德国地理学家李特尔运用经验和比较法,研究了各国各地区各种地理现象的因果关系,认为自然是人文现象的基本原因,它决定人类历史的发展,人类家乡是布满了人的地表空间,从而推动了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形成与发展。以后,德国地理学家拉采尔、法国地理学家白兰士及其弟子白吕纳等人,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都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有进一步的推动。20世纪60年代以来,其研究理论与方法均有新的发展。在理论与内容上形成了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论”,主张通过人地关系分析,谋求人地之间,自然资源与人口发展之间的协调与和谐;从原来的小区与区域景观类型研究为主,转向分析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现实的社会经济问题(如国土开发与整治、生态平衡,协调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四者之间的协调等);在方法上则广泛采取数学方法、模型分析与心理分析等新手段,从而使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更加进入到了以“空间关系体系”为中心的阶段。其主要分支有:①经济地理学(包括工业地理学、农业地理学、运输地理学、商业地理学、旅游地理学、能源地理学、建设地理学等);②文化地理学(包括语言地理学、宗教地理学、民族地理学、文学艺术地理学等);③社会地理学(包括民俗地理学、灾害地理学、犯罪地理学等);④感应地理学;⑤行为地理学;⑥政治地理学;⑦城市地理学;⑧乡村地理学;⑨人口地理学;⑩军事地理学;⑩历史地理学等。此外,种族地理学、环境地理学和计量地理学等是人文地理学与自然地理学结合的边缘学科。" }, { "instruction": "重力堆积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坠积物(colluvium)。在陡坡下方或洞穴底部由于重力作用而堆积的物质。它包括崩坍堆积物、滑坡堆积物等多种类型。重力堆积物可由基岩的新鲜角砾碎屑组成,也可由各种第四纪沉积物再堆积而成。一般无分选性,但有的重力堆积物如岩屑堆,其上部物质较细,下部较粗。重力堆积物中碎屑多呈棱角状。它没有层理,厚度和规模不一。大型滑坡堆积物中,有时还保持原来地层的层理、结构和构造,容易被误认为是原始地层的露头。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的重力堆积物,一旦平衡条件被破坏,还会重新移动。" }, { "instruction": "多源沉积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陆源物质、生物遗骸、火山物质、自生矿物及宇宙物质等混合构成的海底沉积物。一般认为深海红粘土属多源沉积物。" }, { "instruction": "core,steinkern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生物遗体中空部分的填充物。无脊椎动物腕足类、腹足类、双壳类等外壳的中间空隙,常为沉积物所填充而形成内核。内核的形态大小与外壳的中空部分一致,表面即为外壳内模。" }, { "instruction": "英国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欧洲陆相三叠系类型的通称。下部为砾质岩,与二叠系上部的红色砂岩共同组成新红砂岩;上部以红色泥灰岩为主,相当于德国相的杂色岩统。因主要发育在英伦三岛,故名。" }, { "instruction": "海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海洋环境中形成的沉积物、岩石或岩层。按海底地形和海水深度不同,可细分为滨海相、陆架相、半深海相、深海相等。它的特点是相变不大,可以在较大范围内保持均一的岩性。主要岩石组分是碎屑岩、粘土岩、铁质岩、锰质岩、硅质岩及碳酸盐岩等。常含有丰富的海相动物化石。" }, { "instruction": "纤锌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ZnS,含铁、镉和锰。有六方晶系和三方晶系两种多型变体。晶体常呈锥状、短柱状、板状;集合体呈纤维状、放射状及具同心层结构的皮壳状。随铁含量的不同,颜色由浅色、褐色直至黑色,条痕也因之由无色到褐色。树脂光泽。透明至半透明。硬度3.5~4。解理平行柱面{1010}完全,平行底面{0001}不完全。密度4.0~4.3克/厘米3。它通常从酸性成矿溶液中析出,见于某些铅锌热液矿床中,但远不如闪锌矿常见。" }, { "instruction": "协同沉积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运动方式的水流协同作用形成的次生碳酸钙沉积物。常见的协同方式及典型沉积物有:①滴水流水沉积,如堆状石笋、片状石钟乳、外层被流石覆盖的大型石笋和石柱等;②滴水飞溅水沉积,如棕榈石笋;③滴水池水沉积,如蚀膜晶锥、滴坑穴珠;④滴水池水流水沉积,如云盆;⑤滴水非重力水沉积,如乳房状石钟乳、石瘤、珠状石钟乳等。其形成多在非重力水向重力水过渡的临界状态下,所以常与鹅管共生。" }, { "instruction": "权衡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因素间的一种平衡。所有的因子是不可能同时得到的,特别是能够增加进化适合度或个体性能的那些性状。" }, { "instruction": "伴生矿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自然界中出现于同一空间范围内的不同种矿物。伴生矿物只考虑空间上在一起,而不管彼此间在形成时间上和成因上是否有一定的联系。" }, { "instruction": "坳块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过渡性构造区的第一级断块,形成于南华纪以后,较稳定,具有冒地槽型的形成和形变特性。相当于冒槽块。此词已不再使用。" }, { "instruction": "蓝方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Na6Ca2〔AlSiO4〕6(SO4),常含钾、氯。等轴晶系。晶体呈菱形十二面体;通常呈粒状集合体。天蓝、蓝或绿蓝色。玻璃光泽。硬度5.5~6。解理平行菱形十二面体{110}不完全。密度2.4~2.5克/厘米3。产于碱性喷出岩中。" }, { "instruction": "化石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古土壤的一种。指被后期的覆盖层掩埋的古土壤,如同生物化石一样保存在地层中。" }, { "instruction": "绝对烈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用绝对数值的物理量来表示的地震烈度。主要是用地震时地面在水平方向的最大加速度来表示, 但实际上地面受到地震影响的程度并不能简单地用水平加速度全部表示出来。因此,如何准确地测定地震的绝对烈度,尚在探讨中。" }, { "instruction": "硅藻软泥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以硅藻遗骸为主并含有放射虫和海绵骨针的硅质软泥。其中,硅藻含量大于50%,无机组分约20%,呈黄色、硅藻草绿色或乳色,干时为白色。主要分布在南极周围的海底和太平洋北部寒带水深1100~4700米的深海底,占海洋总面积的9%。" }, { "instruction": "埃朗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国际地层表中下志留统中部的一个阶,位于鲁丹阶之上,特里奇阶之下。其底界以笔石Monograptus austerus sequens的首现为标志(也即笔石Monograptus triangulatus带的底)。本阶GSSP位于英国威尔士中南部兰多弗里地区CwmcoedAeron农场以北的Trefawr林间小路上探槽h的72号化石点之底处。" }, { "instruction": "社会福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政府或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为了帮助社会成员解决困难,满足他们的物质和文化等方面的需要而采取的政策、措施以及相应的服务,是社会保障的重要内容之一;包括的范围很广,通常有在职职工的福利事业、公共福利设施以及少年儿童福利(托幼、保健院所、儿童医院)、老年人福利(敬老养老院、离退休职工的安置和照顾)、妇女福利(“三期’’保护等)、残疾人福利(社会福利院、福利企业、康复中心、特殊教育学校)等。社会福利具有减少社会成员困难、缩小社会不同成员间经济差距、提高社会成员的普遍生活水平和维持社会稳定的作用,因而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 }, { "instruction": "新构造运动间歇性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新构造运动波动性(neotectonic fluctuation)、新构造运动振荡性(neotectonic oscillation)。新构造运动的活动不是连续不断的或直线式的,一个地区运动的强度有强有弱,运动的速度时快时慢,或者时而活动时而停滞,这种性质称为间歇性。由于间歇性垂直升降运动的影响,在地貌上往往形成各种类型的多层地貌,同时还使相关沉积物的岩相发生韵律式演变。地理、地质工作者常常利用新构造垂直运动的间歇性,作为划分和对比第四纪地层、判断地貌相对时代的一种重要依据;中国地文期的划分和对比,就是以此为理论基础的。新构造时期的水平运动,同样具有明显的间歇性。" }, { "instruction": "新构造运动天文学研究法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利用天文观测手段(如重复经度、纬度测定)对区域新构造运动进行的定性、定量研究。天文学方法可以测定地壳的大幅度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现在先进的天文观测已达到很高的精度。" }, { "instruction": "近代火山活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有历史记载以来的火山喷发或溢出活动,包括古人当时的记载和后人用科学方法确定其为有历史记载以来的火山活动。火山活动是构造活动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晚新生代以来,中国的火山活动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地区、昆仑山-阿尔格山南麓、东南沿海、海南岛和台湾省以及云南腾冲等地区,据统计共有50余个火山群。其中,目前已知的中国近代火山群只有10余个(见表);但对于晚新生代以来火山活动地区未来发生火山灾害的危险性仍不可忽视。全球的近代火山活动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带、太平洋东岸的美洲科迪勒拉山系和太平洋西缘的花彩状群岛是世界上火山活动最剧烈的地带,有活火山370多座。据统计全球有活火山516座,其中有69座位于水下。近400年来全球的火山活动已夺去近27万人的生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火山灾害在主要自然灾害中被列为第六位。中国近代火山喷发统计表火 山地 点〖〗纬度(北)经度(东)喷发时间(公元)注解察哈颜黑龙江省呼玛51°35′126°35′1796、1820据《黑龙江外纪》《龙沙纪略》火烧山五大连池48°43′126°07′1719、1721据《黑龙江外纪》《宁古塔纪略》老黑山五大连池48°40′126°15′1719、1721据《黑龙江外纪》《宁古塔纪略》牡丹峰镜泊湖西地下森林44°00′128°45′距今5140年盛中方等,1983四海吉林省靖宇42°40′126°33′距今1580年(14C)刘祥,1989白头山吉林省安图41°31′~42°28′127°09~128°55′1410、1193、1120、1050(14C)崔钟燮,1993彭佳屿台湾省北25°38′122°05′1916、1922张克昌,1986龟山屿台湾省北24°51′121°56′1795花莲台湾省东海中24°00′121°50′1853、1854Tom Simkin 等,1981打鹰山云南省腾冲25°07′98°32′1609(?)〖〗《徐霞客游记》,《永昌府志》,《云南地震志》阿什西昆仑山35°42′81°35′1951/05/27〖〗刘嘉麒,1990可可西里可可西里湖附近35°51′91°42′1973/07/16Tom Simkin 等,1981(据刘嘉麒,1995)" }, { "instruction": "黄土陷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黄土区地表出露的一种穴状凹地。中国黄土陷穴西北称为龙眼。深度大的称为黄土井。它是由垂直节理发育的黄土层,在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作用下,下部被水流蚀空,使表层黄土湿陷和塌陷而成的。直径一般2~5米,深数米至十数米,底部有堆积物。黄土陷穴分布很广,常呈串珠状,往往出现在冲沟的两侧近沟缘处、冲沟中跌水的上方和沟头陡崖的上方。它是冲沟发育的初期。" }, { "instruction": "中营养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贫营养湖和富营养湖的过渡类型湖。水的颜色、溶解氧状况、无机和有机养分以及生物状况,都介于二者之间,湖内氮、磷浓度还未使湖泊发生富营养化。应加强监测和保护,控制其污染来源,以防止向富营养湖转化。" }, { "instruction": "棉兰老岛地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1976年8月16日16时11分0.74秒(国际时间)发震。震中位置6.3°N,124.1°E,震级8.0。因震中在菲律宾棉兰老岛南海中,烈度不详。灾情:地震引致剧烈山崩、海啸,使沿海地区损失巨大。受灾的有10多省。有315处建筑物和桥梁被破坏,海啸巨浪高5米以上,冲毁数百个家庭。道路被坏,交通受阻,通讯中断。死亡8000人,失踪40000余人,无家可归177500人。" }, { "instruction": "古红土垂直分布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古红土母质被新构造运动抬升的幅度不同,抬升后性质又相对稳定,造成古红土的垂直分布现象。古红土分布以新构造运动升降过渡区为主,大部位于盆地内或河流等处的阶地上,相对高度常为20~50米。由于新构造运动的抬升,某些古红土可分布到高海拔处,在整体抬升的情况下,甚至原来的低丘陵或阶地地形还完整地保留着。" }, { "instruction": "陆地动物区划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根据各地动物种类差异的程度,将世界大陆划分为各种动物生活的不同的地理区域。大陆的动物地区分为六个:全北区、东洋区、热带区、新热带区、澳大利亚区、南极区。" }, { "instruction": "巧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小型蜥脚类。骨架全长约5米。与其他颈部很长的蜥脚类不同的是,其颈部较短,但仍略长于躯干。头骨轻巧,鼻孔位于头骨两侧,牙齿勺状。后部一枚颈椎的长度是单枚背椎长度的1.4倍,颈椎和背椎椎体的侧凹发育,颈椎和背椎神经棘不分叉。根据挖掘出的肩胛骨的数量,曾发现在一个化石挖掘坑内至少有17具不同个体的骨骼,骨骼形态特征表明它们可能为未完全成年之个体。仅发现于新疆准噶尔盆地中侏罗统五彩湾组。" }, { "instruction": "方管珊瑚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方管珊瑚是早坂珊瑚的旧名,因为是苔藓虫Tetrapora的次同名,已予废弃,改名早坂珊瑚。" }, { "instruction": "散布阻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完全或部分地限制基因流动或生物个体从一个种群到另一种群、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运动的任何非生物或生物因子。如海洋是陆地生物的散布阻限,山脉是喜温生物的散布阻限。" }, { "instruction": "盖层断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壳表面出露的、切穿沉积盖层的断裂。其标志是:沉积岩层和岩浆岩体等有错开、位移等现象;泉水的带状分布、河流的袭夺现象等可能标志新生代以来产生的盖层断裂。" }, { "instruction": "普通地貌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表现某一地区特有的、有一定规律出现的地貌现象的图件。地貌类型图及地貌分区图均属普通地貌图。按照图件比例尺,在普通地貌图上应分别标示地貌形态(形态部位、形态类型、形态复合体、形态组合)及地貌特征(形态计量、物质组成、地貌动力、地貌成因、地貌年龄、地貌组合、构造地貌)等内容(见表)。国际分类名称比例尺中国地貌图习惯分类形态地 貌 特 征形态部位形态类型形态复合体形态组合形态计量物质组成地貌动力地貌成因地貌年龄地貌组合构造地貌地貌详图大比例尺1∶(0.5~1)万 1∶(2.5~5)万 大比例尺(>1∶20万)++ + ++ ++ +* ** △ +中比例尺1∶(10~20)万 中比例尺*+++*△+小比例尺 地貌略图1∶(50~75)万(1∶20~100万)〖6〗++++*△△国家地貌图1∶(100~500)万小比例尺(<1∶100万)〖〗++*△△洲际地貌图1∶(1?000~3?000)万〖8〗+〖13〗△△世界地貌图>1∶3?000万〖8〗+〖14〗△△图件表示的主要内容;+一般内容;*辅助内容。" }, { "instruction": "极震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次地震中破坏或影响最严重的地区。" }, { "instruction": "吸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物质从体相富集到表(界)面上的现象。是一种界面现象,可在各种界面(如固-气、固-液、液-液、气-液等界面)上发生。可被吸附的物质称为吸附质( adsorbate),能有效地吸附其他物质的固体物质称为吸附剂(adsorbent)。吸附发生和进行的程度由吸附剂的表面性质、体相各组成部分的性质及它们彼此间的相互作用、吸附剂表面与体相各组分间的相互作用所决定。" }, { "instruction": "贝尔特超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中元古代。主要分布于美国西部蒙大拿州和北达科他州,在加拿大境内称普塞尔超群。本超群不整合沉积在太古宙到古元古代的结晶基岩上,并为新元古代温德米尔超群覆盖。自下而上分为:①下贝尔特群(普里查德组),由石英岩、页岩和灰岩组成;②拉瓦里群,由紫红—灰绿色泥页岩、浅灰色石英岩组成;③中贝尔特碳酸盐岩,由细粒硅质碎屑和白云岩旋回沉积组成;④密苏拉群,由杂色的粉细砂岩、泥页岩夹薄层碳酸盐岩组成。总厚2000~20000米。下贝尔特群中的岩床杂岩中锆石UPb年龄为14.3亿年,表明贝尔特超群至少沉积于14.5亿年前或更早一点。" }, { "instruction": "北京地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北京市位于燕山山脉和太行山交汇处。面积16?800平方千米。北京西山是中国最早培养地质人才和开展地质研究的地方,有“中国地质摇篮”之称。燕山也是中、新生代构造活化或陆内造山作用的典型发育地区之一。北京位于华北地台中部,北部山区出露的结晶基底,由中、新太古界组成。中元古界长城系为滨、浅海相未变质盖层不整合覆于其上,中元古代是华北地台的早期裂陷阶段,北京位于燕山裂陷槽的中心,堆积了近万米的中、新元古界沉积,并有以大红峪组为代表的富钾火山和深成岩浆活动。早古生代到石炭纪为稳定的浅海相沉积,晚石炭世—早二叠世为煤系建造,中二叠世起转入陆相环境。和华北地台的其他部分一样,北京地区也缺失南华纪、震旦纪和晚奥陶世至早石炭世的沉积。中生代起本区结束了自元古宙以来的稳定发展,燕山期进入板内造山阶段,发生多幕伸展拆离、褶皱和断裂活动,区域构造走向也从近东西向逐步逆时针转为北北东向。燕山期也是北京最强烈的岩浆活动时期,总体上构成一个完整的由中基性向酸性演化的岩浆活动旋回。喜马拉雅期中国东部转入伸展构造体制,华北平原出现。第四纪期间本区差异性地壳活动频繁,山区总上升量达450米以上。北京是早期人类活动遗址之一,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发掘对全球人类演化历史有重要意义。" }, { "instruction": "类特提斯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中欧洲海(Central European Sea)。在古地中海边缘区呈大型弧形海道。从阿尔卑斯山脉以北向东到咸海东,东西最大扩展距离达4500千米,展布有断断续续的水域。在渐新世末期,由于乌拉尔、波兰和阿尔萨斯海峡的封闭,该水域与北海隔开。到中新世末,本海道多具湖环境。到上新世仅残留一系列湖泊:匈牙利的巴拉顿湖、黑海、里海和咸海。" }, { "instruction": "林业航空遥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应用飞机、直升机、飞艇、无人驾驶飞机、气球等航空飞行器作运载工具,携带遥感仪器对大面积林地或宜林地进行的遥感。一般飞行高度在几百米至几十公里之间。如用胶片摄影可以获得高分辨率的像片,也可用红外扫描仪或红外辐射计进行遥感,以获得地表或水体的特殊信息,适于对林地信息进行详细研究。林业常采用航空摄影进行森林资源调查或森林生态环境调查,也用航空红外扫描进行护林防火等作用。不足之处是飞行器的飞行高度有限,续航时间不长,还要受天气影响,成本较高,以及重复航空摄影的周期也较长,不利于林业资源的动态分析。" }, { "instruction": "水下无人潜水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通过母船上的遥控装置控制运行的潜水器。其上装有水下电视机、照相机、声呐、声学仪测温和机械手采样器等设备,主要用于深海底的生物和地质、地球物理观测和采样。多数作业水深为200~1000米,最大可达6000米。1995年3月24日,日本“海沟号”无人深潜器在西太平洋关岛附近海域,成功地下潜到地球上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查林杰海渊10911 ?米的海底。" }, { "instruction": "洋中脊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大洋中间长而窄的洋底山脉,纵横绵延高出洋底2000~3000m,总长度可达65000km,洋中脊中央常为一深陷的裂谷。" }, { "instruction": "东亚古红土分布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分布于亚洲东部东经100°~140°,北纬20°~50°的中国、朝鲜、韩国和日本地区的古红土。可分4个带,从北往南:Ⅰ带红化作用不深,含钙多,土壤呈碱性;Ⅱ带红色与酸性明显,但无网纹;Ⅲ带剖面深厚,常见红白网纹层;Ⅳ带富铝化程度深,网纹层高度发育,古红土连片分布。东亚古红土条带大致沿北东—南西的走向延伸,即大致垂直于太平洋季候风的来向,表明它与古气候关系密切。" }, { "instruction": "依兰沂沭赣江恩平断陷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郯城庐江断陷带。北起黑龙江东部、南抵广东中部的北北东向巨型断陷带。下辽河河谷、辽东湾和莱州湾都为此断陷造成。沿断陷带脆性地块(如准阳地块和相当的张八岭地块被一一切错),塑性的褶皱带形成大型牵引(燕辽弧形褶带和宁镇弧形褶带就是两个大型牵引弧);正显示出不同力学性质岩石对构造形变的显著影响。大型牵引弧的发现,表明断陷带以隐伏形式持续南延。它形成的地质时代较新,断陷带控制了白垩纪以来的断陷沉积。中生代时期它属左型平移性质,不同地段断距显著不同而呈有规律地变化;有的地段中生代以来最大平移达350千米。新生代中、晚期以来至今已转变为右型平移。" }, { "instruction": "高山岩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森林线以上发育的岩溶。其发育的自然条件是低温多雨,并含一定量的二氧化碳,因此可加速石灰岩的溶蚀。低温和日温度变化大还有利于机械风化作用。缺乏森林和土层的覆盖,水能直接与可溶岩接触,从另一方面加速岩溶过程。这一类岩溶特征是地表有各种形态的溶痕、漏斗和竖井,但常受到其他外营力作用改造。由于岩溶水不能很快饱和,地下发育垂直型的大洞,以及洞内溶痕也是其重要特征。常见于我国青藏高原及阿尔卑斯、喀尔巴阡等高山区。" }, { "instruction": "饥饿地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主要研究全球饥饿现象的地理分布及其发生原因的学科。狭义指饥荒,广义包括营养不足地区。传统的饥饿带主要指世界农耕带边缘,多与荒漠接壤,从撒哈拉南北两侧穿越中东、中亚到中国的西北,还包括印度北部和巴西东北部。非饥荒地区也常有一些营养不良者,如经济地位脆弱的无地农民,贫穷孤独的老人,农民在青黄不接时的周期性营养不足。营养不良有其社会与环境原因。饥荒不仅困扰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和生存,还会对生态平衡产生影响。" }, { "instruction": "自然土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未经人为干预,按自然规律形成与发育的土壤。自然土壤在地球的土壤中占绝大多数,约占陆地面积的90%。" }, { "instruction": "石海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冻融岩屑在较平坦的山顶面上运移而形成由块石组成的地面。" }, { "instruction": "黄土水平梯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坡面上沿等高线修筑的台阶式断面的农田。梯田可改变耕地坡度、拦滞径流、稳定土壤,具有保水、保土、保肥作用。它是黄土高原重要的基本农田形式之一,也是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 }, { "instruction": "次层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辅助地层型。是根据一个地层单位的正副层型而在其他地区(或其他岩相)所建立的作参考用的层型。它是层型的补充,可为年代对比提供一个区域性的依据。参考剖面和辅助参考剖面都属次层型。" }, { "instruction": "土壤线状侵蚀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面被流水切割成大小不等的侵蚀沟时所发生的侵蚀现象,又称沟状侵蚀。" }, { "instruction": "沿海国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拥有以大陆为主体的领土,又濒临海洋的国家。它们一般均有一定的出海口,兼有发展海上交通运输、海洋捕捞和开采海洋资源之利,还便于沿海地带和港口城市对外开放,并可借以辟建军港、发展海军,保卫本国海疆,捍卫本国海洋利益。现今全世界共有独立的沿海国100多个。" }, { "instruction": "水下沙脊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巨型水下沙波,其上常有小沙波发育。水下沙脊出现于滨河床浅滩,其平面形态与河床特点有关:窄而深的河床发育平行带状沙脊;宽而浅的河床则常出现新月形沙脊。" }, { "instruction": "第四纪矿床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第四纪形成的矿床。内生矿床目前仅见少数的火山矿床。主要为外生矿床,包括各种风化矿床和沉积矿床。第四纪矿床大多位于地表或接近地表,矿石疏松,具良好的开采条件。它提供相当多种类的金属与非金属矿产资源如金、金刚石、石膏等。中国第四纪矿产资源非常丰富。" }, { "instruction": "潮汐能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球上的海水受月球和太阳的引潮力作用而周期性涨落所储存的势能。据理论计算,月球的引潮力可使海面升高0. 563m,太阳的引潮力可使海面升高0. 24m,两者联合作用,潮汐的最大上升幅度约0. 8m。但是,在河口海岸因受地形等因素的影响潮波属协振劫。在某些海湾、河口和窄浅的海峡,潮差可达7~8m,有的甚至达十几米。如中国杭州湾的钱塘潮,最大潮差8. 9m,北美芬迪湾蒙克顿港最大潮差竞达19m。这样潮汐就储存了巨大能量。据计算,世界海洋潮汐能的蕴藏量约2 7亿kW,若转换成电能,年发电量约可达12 000亿kW·h。" }, { "instruction": "六射珊瑚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类触手、隔膜数目都是6个或6的倍数的珊瑚,故名六射珊瑚,或归为珊瑚纲的一亚纲。包括3个目,其中仅石珊瑚目分泌钙质骨骼,保存化石。" }, { "instruction": "生态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即生态系统。在一个特定空间内由生物群落和其环境组成的综合体,其中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不断地进行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形成一个有组织的功能系统。在一个生态系统内,生物分为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消费者(植食动物和肉食动物)及还原者(主要是微生物)进行有机界以及和无机界之间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作用。生态系统是将生物群落和其所处生活环境视为一个由能量、物质、信息联系起来的整体。范围大小并不一定,小者如一个池塘、一块草地,大的如海洋,最大的是生物圈。" }, { "instruction": "地洼型地貌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受地洼型构造控制的、起伏幅度大、反差强烈的高原型山脉与构造盆地相间、成列出现,山脉多为短线状的断块山的地貌。如中国东南诸省的地貌。但受所继承的古地槽褶皱带影响较大时,也可呈长线状,如昆仑山、天山、祁连山等的地貌。地洼区发展的早、中期(初动期激烈期)幼年期地貌特征最为明显,晚期(余动期)变为中低山,老年期地貌特征逐渐明显。与起伏反差微弱、表现为老年特征的辽阔准平原(和平原)的稳定型地台区相比,在地貌反差强度、形态特征、所受控制的新构造特点等方面均有很大差别;同属活动区的地槽区与地洼区,地貌特征亦各具特色。即使在同一类型的构造区,处于不同的发展期地貌特征也不相同,如中国西部的地洼区正处于初动期激烈期,地貌反差很大;而东部的地洼区现已进入余动期,地貌反差已相对较小。" }, { "instruction": "table mount,guyot,plateau,submarine plateau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海底高原、平顶海山。圆形或椭圆形平顶的海山。如日本海中的朝鲜海台、太平洋的沙茨基海台、大西洋的布莱克海台等。顶部水深在200~2500米之间,一般为1000~2000米。侧面坡度较珊瑚礁陡,山麓有壕状凹地,顶面常有玄武岩圆砾和白垩纪晚期的造礁珊瑚及瓣鳃类等浅海生物化石,因而认为平顶海山曾受侵蚀下沉到水下。但不同深度顶面有不同时代的化石。如1800米深的顶部有白垩纪化石,1000米深有始新世化石,400米深则有新近纪的化石。有人认为,不同深度的顶面并不表示地壳沉降的差异,而是代表形成时代的差异。西太平洋的大部分海台顶部和坡面上都产有富钴结壳和磷钙土。" }, { "instruction": "自返式采样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自返式采样器又称无缆采样器。不用绳索而靠自身重量和气室空气浮力自动降落和起浮的采样装置。由采样网、气室浮球和压载物组成。有时,还装有小型自拍海底照相机。当它下沉到海底与沉积物接触时,压载物自动掉落并起动,使气室内药物爆炸而充满气体,从而产生强大的浮力,使取样器开始起浮,并使采样网爪瓣合拢而采取海底样品。主要用于多金属结核的调查和采样。" }, { "instruction": "沉降核素法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第四纪沉积物年代测定的一种方法。它利用由大气中沉降到水圈和沉积物中的天然核反应和人工热核试验产生的各种半衰期较短的放射性同位素来测定沉积物年龄。通常利用的放射性同位素有210Pb、137Cs、55Fe、32Si等。这一方法适用于近代(2000至3000年以来)海洋与湖泊沉积物年龄的测定,如大气中沉降的55Fe和137Cs可用来确定十年来的沉积层序,大气中沉降的210Pb用来测定一万年以来沉积物的年龄,32Si可用来测定两千年来的沉积物年龄,相应地也可求得沉积物的平均沉积速度,如有人测得日内瓦湖现代沉积速率为1.2毫米/年。沉降核类法对于军事和环境科学也有重要的意义。随着放射性同位素测试技术的发展,这一方法将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 }, { "instruction": "热力风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岩石因其内部热应力作用而产生的机械破碎。岩石由于比热较小,导热率较低,组成岩石的矿物热膨胀率各不相同,在太阳辐射热的影响下,岩石各部分温度升降、体积膨缩不一致,因而在岩石内部产生压应力与张应力。应力长期交替作用的结果,削弱了矿物颗粒间的连接,而发生破碎。" }, { "instruction": "高流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超临界流动状态(supercritical flow state)、上部水流动态(upper flow regime)。当弗劳德数大于1时,水浅流急,在这种水流状态中,水面的起伏和床沙形态的起伏一致,属同相位。床沙形态一般为平坦床沙和逆行沙波。当Fr值很大时,则床沙无堆积,而造成冲坑和冲槽。" }, { "instruction": "铁铝榴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Fe3Al2〔SiO4〕3。晶体常呈四角三八面体。红、褐红或暗红色。硬度7~7.5。密度4.32克/厘米3。见于花岗岩、花岗伟晶岩和区域变质岩中。" }, { "instruction": "粒序断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软沉积物在地震液化高潮时,因沉积物失水、体积压缩而形成的一系列小型密集正断层;一般断距很小,数毫米至数厘米。" }, { "instruction": "单嵴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肉食龙类(次亚目)的一属。正型标本包括完整的头骨与下颌、颈椎、背椎、荐椎和数枚前部尾椎、肋骨、腰带等。头骨很大,长约85厘米,头骨上最显著的特点是其前颌骨、鼻骨、泪骨和额骨在头骨顶面中线处形成一嵴状突,中空的嵴状突与眶前窝之间有数个小孔连接,该嵴状突从外鼻孔上方向后延伸到眼眶上方。属名由希腊词monos(单一的)、lophos(嵴)和sauros(龙)构成。嵴状突的功能尚不十分清楚,它可能是同种群成员相互认识的标志,也可能用来吸引异性。外鼻孔开孔大,长显著大于高,位置低。前颌骨前后方向的长度相对于大多数肉食龙类显得较长。前颌骨齿4枚,上颌骨齿13枚,齿骨齿18枚。荐椎仅5枚且相互愈合。坐骨闭突不明显,存在一小的封闭的闭孔。单嵴龙可能与跃龙(Allosaurus)具有很密切的关系。单嵴龙是凶猛的恐龙,可以捕食较大的素食性恐龙。发现于新疆准噶尔盆地中侏罗统五彩湾组。" }, { "instruction": "古人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对地质历史上全新世以前(距今1万年以上)的化石人类(fossil man)的一种泛称。西文中无古人类一词,通常用化石人类称之。从猿类到人类共经过南猿(南方古猿)、直立人(猿人)、尼安德特人(早期智人、古人)、克罗马努人(晚期智人、新人)等几个大的阶段。除新人外均属已绝灭的种类。新人与现代人属于同一亚种。一般将更新世晚期的新人化石划入古人类范畴。全新世以来,也就是新石器时代及以后的半化石,属现代人类范畴。古人与现代人同属(人属)同种(智人种),但目前认为它们是不同亚种。从猿到人的不同发展阶段(森林古猿、拉玛猿、能人、猿人、现代人)" }, { "instruction": "固态位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壳中的固态岩体或矿体,形成以后又发生不同程度移位的现象。发生这种现象的必要条件是:①受到较强烈的不均衡挤压;②固态岩体、矿体的塑性相当强,或围岩的流变性十分显著。前者如柔软的煤层,受挤压后常沿裂隙形成宽度变化很大的“煤翅”;后者像坚硬的铬铁矿常离开含矿超镁铁质母岩而孤立出现,形成各种形态奇特的无根岩体或岩块。" }, { "instruction": "耙笔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耙笔石正笔石目的一属。笔石体仅有一个笔石枝,细而弯曲。胞管细长孤立,没有掩盖,与笔石枝轴向近垂直,口部反曲成钩状。共通沟极细。早志留世,亚洲、欧洲及北美。中国产于南方及祁连山下志留统。" }, { "instruction": "高山土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森林郁闭线以上的高山或无林的高原面上发育的土壤。在中国,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及新疆天山等山地。高山因水热条件、植物群落、地形部位和母质类型之不同而形成多种高山土壤。有亚高山草甸土、高山草甸土、亚高山草原土、高山草原土、高山荒漠土、高山寒漠土等。这些土壤与相应的水平地带性土壤的发生特征有显著不同,植物生长和土地利用也有差异。" }, { "instruction": "水坠坝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利水的动力将土料冲拌成泥浆,使之流入坝面并淀实、脱水固结而成的土坝。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措施的一种形式。属于坝系工程措施。" }, { "instruction": "气候适宜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古气候研究中特定的时间段(距今9000~5000年)。在这个时期北半球冰盖大幅度退缩,西伯利亚—蒙古高压减弱,同时,海平面抬升,海陆对比度变化,使东亚的夏季风环流相对加强。此时中国的沙漠分布范围大大缩小,流动沙丘仅限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及巴丹吉林的一部分,出现草原或荒漠草原的环境。山地冰川迅速消退,生物气候带向北大幅度移动和海平面快速回升,植被更替和大型喜寒冷哺乳动物绝灭等。" }, { "instruction": "咸海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前苏联中亚与哈萨克西南部的咸水湖。湖面海拔53m,水位变化很大。面积6.6万多平方公里,(包括岛屿面积2345km2)。大部水深20~25m,最深达68m。阿姆河和锡尔河注入处形成广阔三角洲。气候干燥,年降水量约100mm,水面年蒸发量高达1000mm。1960~1969年间水位下降1. 5m,盐度增加,鱼产量大减。" }, { "instruction": "俘获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泰勒(F.B. Taylor)于1910年提出,目的是为了解释地壳水平运动的机制。他认为月球原为一个独立的行星,其运行轨道距地球轨道甚近。在白垩纪末,当这个行星运行得更靠近地球时,落入地球的重力场中,被地球俘获而成卫星。地球获得月球作卫星时,引起了强大的固体潮汐,导致地球运转的速率发生变化,于是原在两极的大陆便向赤道的大陆漂移,便导致环绕两极的环行山脉和弧形山脉。他的这种观点受到了许多人的反对。反对的理由是:①如果月球对地球引起的潮汐能形成白垩纪与第三纪之际的巨大山系,那么在白垩纪以前的许多造山施回又是什么原因引起的?②如果潮汐力能导致大陆的漂移和造山运动,那么与之相关的摩擦力就会变成的巨大的制动力(刹车),使得旋转的地球在一年之内静止下来。" }, { "instruction": "日月相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当满月出现的时候,月球和太阳位于地球的相反的两侧,这叫做日月相冲,也就是望。" }, { "instruction": "赤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水域中某些浮游生物暴发性繁殖引起的水色异常和水质恶化的现象。又称红潮。主要发生在近海海域。可引起赤潮的生物有60多种,如腰鞭毛虫、裸甲藻、短裸甲藻、棱角藻、原甲藻、角刺藻等。海域一旦发生赤潮,即可使所在水域缺氧,而阻碍其他生物体的呼吸,甚至使之窒息死亡。而且,部分赤潮生物体内或其代谢产物中含有生物毒素,常会引起鱼、贝类死亡。赤潮海域里水体恶臭,鱼虾绝迹。产生赤潮的原因与海洋遭受污染有关,即由于氮、磷、碳等大量营养物质排入海洋,使海洋富营养化,为赤潮生物大量繁殖提供了条件。防止海域污染是避免发生赤潮的重要措施。" }, { "instruction": "蜚蠊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代表种蟑螂,土鳖虫。化石出现于石炭纪,中国最早化石发现于陕西、山西晚石炭世地层,现生近4000种,中国约有200种。" }, { "instruction": "古纺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目的一属。壳小,粗纺锤形。壳圈少,包卷较松。旋壁薄,由致密层及透明层组成。隔壁褶皱规则强烈。无旋脊,初房大。晚二叠世,亚洲及欧洲。中国产于南方上二叠统。" }, { "instruction": "海底热液沉积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海底热液析出的多金属硫化物以及硫酸盐、铁锰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的沉积。它们广泛分布于大洋中脊、大洋边缘的火山弧、弧后盆地、板内火山、陆间盆地等的裂谷带。规模巨大,是列于多金属结核、钴结壳之后的第三种新型海底矿产资源。其主要形成机理是:海水沿洋底扩张裂隙下渗,受浅部岩浆源的加热而驱动上涌,形成热水溶液的对流循环;与此同时,海水与玄武岩发生强烈的水岩作用,导致其含SO4、Mg、Na量贫,富集K、Ca、Fe、Si、S、Cu、Pb、Zn及贵金属离子,且具弱酸和还原的反应特性。当其从海底喷发或溢出时,随物理化学环境的变化可相应析出黄铁矿、黄铜矿、黝铜矿、蓝辉铜矿、闪锌矿、方铅矿、磁黄铁矿、重晶石、硬石膏等不同类型的矿物组合,形成黑、白烟筒状或丘状的堆积,最大直径可达数百米,最高可达70米。有时,还呈串珠状分布,绵延数千米。喷出口热液温度最高大于350℃,最低也有10~25℃。在其附近,还伴生有大量适于高温高压条件下生存的能自养生物群。这对研究生物演化、寻找极端环境的新基因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研究表明,扩张速率、岩浆源、沉积层厚度、岩石渗透性、热液温度和热液与岩石的体积比,是影响热液成矿规模和地球化学组成的重要因素。相对而言,具有中(3~7厘米/年)、低(小于3厘米/年)速扩张速率和厚层沉积物的大洋中脊与岛弧区,更有利于大规模矿床的形成和金、银的富集,如位于大西洋中脊低速扩张的TAG热液区(26°N)。其规模最大,硫化物矿石量多达14 ?兆吨,铜、锌共1 ?4兆吨,银1029吨,金33 ?吨。世界各大洋已发现的硫化物矿床、矿化点共计139多处,其资源总量,预测可达1480 ?兆吨。其中,各大洋中脊或轴部带占56%,西太平洋岛弧区裂谷带占44%。" }, { "instruction": "信息城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通过高新技术媒介,扮演信息流枢纽作用的城市。有很大比例的劳动者从事信息操作为主的服务业,如银行、保险和法律服务,往往是不同空间尺度上经济决策的重要中心。 1992年美国将“信息高速公路”的蓝图公之于世,最早提出了建设信息城市的呼声。" }, { "instruction": "effusive dome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液态熔岩流过暗道,在某些地方穿破顶盖,形成局部的溢流中心,并向四面流散,形成低缓的盾形小丘,称为溢流丘。有时在溢出口附近形成小的锥体。" }, { "instruction": "硅谷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美国西海岸圣弗兰西斯科以南、圣克拉拉县南部帕洛阿尔托至约瑟市之间的地带,面积约1129m2,原为富裕的农业区域,自第二次世界大战起建设高技术产业,到1970年发展成为世界上微电子工业中心和高技术产业最密集的区域。 1 9 7 1年得名“硅谷’’,其核心是斯坦福大学研究区。硅谷的科研和生产联合的高技术综合体在世界上得到推广,对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 { "instruction": "带球函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带调和函数。球函数的一种。若它是n级的,则它在球面上n个不同纬度处的值等于零;在球面其余区域,它或取正值或取负值,而且正负相间。因n个不同纬度把球面分成n+1个环带,故称。" }, { "instruction": "显微文象结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显微镜下才能看清的文象结构。是显微晶质结构的一个变种。其特点是在一种矿物的粗大晶体中含有另一种较小矿物的嵌晶,这些嵌晶有一定的规则棱角状的外形和规律的排列方向,并在一定范围内同时消光。" }, { "instruction": "地洼阶段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大地构造体制发展阶段之一。有两种含义:指一个地区地壳演化史中处于地洼体制的发展阶段,以地洼构造层(地洼型盆地沉积)为代表。例如,中国东部、俄罗斯西伯利亚南部南美巴西等地的地洼阶段都在中生代。后来研究表明,澳大利亚中部地洼阶段激烈期在前寒武纪,乌克兰顿涅茨和美国威奇托(wichita)的地洼阶段激烈期在晚古生代。?全球地壳演化,自中生代中期以来,地洼区面积迅速扩展,遍及各大洲的时期。" }, { "instruction": "大气遥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利用电磁波等间接感应远处大气现象、运动及其物理化学性质的技术和理论。20世纪60年代开始成为大气科学中一门新兴的分支。在实际大气中存在或传播着各种力学波(声波、气压波)、电磁波(光波、红外、微波)等信号,它们和大气紧密相互作用,储存了大气运动和变化的天气气候信息。按照其物理机制和规律能从这些波的行为或性能中提取和分析出温、湿、压、风、云、雨、雷等多种大气信息。可分为地面大气遥感和气象卫星遥感两大类,广泛采用激光、微波、红外、计算机和卫彩色像片,对于森林影像信息的判读有着特殊效果。" }, { "instruction": "蓝锥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Ba〔Ti(Si3O9)〕。六方晶系。锥状、板状晶形。蓝、紫红、粉红、白色或无色。条痕无色。透明至半透明。玻璃光泽。硬度6.5~6.75。性脆。密度3.64~3.69克/厘米3(实测),3.688克/厘米3(计算)。产于蛇纹岩中,与钠沸石等伴生。" }, { "instruction": "正砾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这是一类正常沉积的砾岩,其组分主要为陆源的砾石,杂基含量小于15%,颗粒支撑,一般形成于高速的水流或强的波浪条件下。按其稳定组分含量可分为成熟度高的石英岩质砾岩和成熟度低的岩块砾岩。" }, { "instruction": "煤炭地理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能源地理学的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内容:①把煤炭开发利用的全过程作为一个系统看待,研究系统内开采、加工、运输、贸易、消费等相互联系、制约的关系,探索其规律性,以求宦的平衡和稳定;②从自然、经济、技术的综合性方面对煤炭源的分布、数量、质量、品种作出评价;③分析煤炭与其他动力资源、工业、农业、交通运输、民用部门之间的关系,并研究其协调发展、配套、布局等问题;④煤炭既是能源,又是工业原料,研究其综合利用的经济意义、发展方向和途径;⑤研究煤炭开发利用对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的影响及应采取的措施;⑥探索煤炭业的发展前景及其对未来经济部门布局的影响。" }, { "instruction": "窄龙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所有具有“窄型”形态的虚骨龙类。1994年美国学者Holtz建立“窄型”形态指其第Ⅱ、Ⅳ骨的近端占据了整个骨部分的绝大部分或者全部,而第Ⅲ骨在其近端被左右两骨强烈挤压而变得很扁。不久后,Holtz将这一单元的含义修订为:似鸟龙(Ornithomimus)以及所有与似鸟龙更接近而同时与鸟类更远的兽脚类类群。目前的窄龙类主要包括似鸟龙类(Ornithomimosauria)、磔齿龙科(Troodontidae)及霸王龙科(Tyrannosauridae),前两者又结合为膨颅龙类。窄龙类的肠骨翼(iliac blade)的绝大部分背缘相互接触,坐骨前部呈半圆形内凹,下颌上隅骨孔大,胫骨骨加长,每枚骨前后深度要大于左右宽度,活动的颈椎关节突消失,具有“窄型”形态。" }, { "instruction": "自给性农业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农业生产产品绝大部分是满足本地区或自身的需要,仅有少量的剩余农产品可供交换,以物换物。原因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规模小,农业生产社会化程度很低,基本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 }, { "instruction": "疾病自然环境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疾病发生和传播的天然环境条件。许多疾病的发生和流行都需要有一定的自然环境,严寒气候或骤冷骤热的气候变化,以及乍暖还寒的季节交替等,是冻伤、感冒、心脑血管病和气管炎等疾病发病的自然环境。海拔3500m以上的高山高原地区,由于空气稀薄,气压低,缺氧等,构成特殊的高原地区疾病环境。地方病的流行更需要独特的自然环境,或是化学元素缺乏,或是化学元素过剩的环境均可引起各种地方病。" }, { "instruction": "峰林谷地型岩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以溶蚀作用为主形成的岩溶地貌。指受水流溶蚀作用形成的峰林、孤峰、洼地相间的岩溶地貌。峰林间有较大的谷地或串珠状洼地,其中有漏斗、落水洞分布,区内地下暗河发育,汇水面积较大。在暗河规模较大的地区常由主干与多数支流组成地下水系。广西阳朔、漓江及贵州安顺较为典型。" }, { "instruction": "遥感信息处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对遥感探测所获取的图像信息或磁带数据进行的各种技术处理。遥感信息处理的目的就是要改善和提高图像质量,突出所需信息,并充分挖掘信息量,提高判读的精度,使遥感资料更加适于分析应用。遥感信息处理的方法很多,其中包括光学增强处理和计算机数字图像处理以及多源信息复合等三部分。光学增强处理主要有:影像放大、假彩色合成、乘积与比值处理、边缘增强处理等。数字图像处理主要有图像增强处理和图像分类处理。图像增强处理包括对比度扩展、空间滤波、图像运算、多光谱变换等;图像分类处理包括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多源信息复合是将多种遥感平台、多时相遥感数据之间以及遥感数据与非遥感数据之间的信息组合匹配的技术。" }, { "instruction": "断块缝合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岩石圈断块边界的一种岩石圈断裂,为古大陆型地壳和古大洋地壳的接合断裂;是古大陆地壳向古大洋型地壳仰冲或后者向前者俯冲的场所。可切割岩石圈而到达软流圈或上地幔,其成因与特征可能与现代太平洋西缘的板块消减带相似,可称为消减型断裂。" }, { "instruction": "南雄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南雄层。时代属晚白垩世。分布于广东南雄、始兴,江西池江等地区。命名剖面在南雄城至大凤。为一套砂砾岩与砂质泥岩、泥质砂岩的沉积。总厚达2900多米。含轮藻Charites tenuis,Latochara curtula,Latochara cylindrica,Porochara anluensis,恐龙蛋化石Oolithes spheroides,Oolithes elongatus。上述化石是中国华南晚白垩世地层中常见的属种。本群不整合于中生代花岗岩之上,与上覆上湖组呈整合接触。本群自下而上划分为:大凤组、主田组和浈水组。群名已停止使用。" }, { "instruction": "种植园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有两义:①在殖民主义时代,西方殖民主义者在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开辟种植特种经济作物的大型庄园。1 6世纪欧洲殖民主义者通过军事和政治手段掠夺殖民地,首先在拉丁美洲,以后扩展到非洲和亚洲建立大规模种植园,使用奴隶种植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如古巴的甘蔗种植园、加纳的可可种植园、危地马拉的咖啡种植园、斯里兰卡的橡胶种植园等。以后随着原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获得独立和经济发展,很多种植园已收归国有;②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集团或公司在国内外经营的有些大型农场,亦称种植园。" }, { "instruction": "串珠虫亚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有孔虫目的一亚目。胶结壳,又称砂质壳,壳系自身分泌物胶结外来颗粒(矿串珠虫物微粒、生物碎屑等)而成,壳内多具假几丁质内层。壳由单房或多房组成,简单或复杂,类型甚多。底栖生活。寒武纪至现代。中国产有此类化石很多。" }, { "instruction": "生物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其上、下生物地层特征有重要而显著变化的一个面,或本身具独特生物地层特征的一个薄层。它可相当于两个生物带的界线面,也可见于一个生物带的内部。建立生物面所依据的特征通常是:以一个已知地层剖面为基础的生物分类单位的首次出现、最后出现、最低存在、最高存在、明显存在、频率及丰度变化,或单个分类单元的特征变化(如有孔虫壳体旋向改变,或珊瑚隔壁数目的变化)。生物面又称界面(surface)、界线(boundary)、基准面(datum plane)、关键面(key horizon)等。其中首现基准面(first appearance datum plane FADs)和末现基准面(last appearance datum plane LADs)均为常用的生物面。" }, { "instruction": "方山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山顶平展、山坡陡峻的山体。又称平顶山、桌状山。在水平岩层软硬相间地区,经水流的强烈侵蚀,坚硬岩层被切割形成顶平坡陡的覆盖层,下部的松软岩层受顶部硬岩层保护形成山坡。有的山坡由软硬相间的岩层组成,坡形呈阶梯状。如南京附近以玄武岩为顶盖的方山,四川盆地中部以红色砂岩为顶盖的方山。" }, { "instruction": "土壤环境保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于受到水蚀、风蚀等自然因素以及沼泽化、盐渍化、沙化和土壤环境污染等人类活动因素的影响,土壤环境日益恶化,土壤资源不断被破坏。人类为了保护土壤资源和土壤环境,使其免遭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和破坏,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和方法,称为土壤环境保护。" }, { "instruction": "碎屑岩脉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沉积岩脉(sedimentary dike)。一种充填在岩石裂缝中的脉状沉积物。有两种成因:一种是沉积物在成岩期产生裂缝,砂岩岩脉形成示意图(据Л.Б.Рухин.,1958)然后被从上面降落的沉积物充填而成;另一种是液态的碎屑物质在有足够的负荷压力条件下从下面往上贯入已成层的沉积物裂隙中而成。常见的碎屑岩脉是砂岩岩脉,也见有砾岩岩脉。" }, { "instruction": "植被判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根据植被的遥感信息分析和研究 植被类型的划分、动态及数量特征的过程。进行植被判读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①已获取研究地区的遥感资料。 主要是航空或航天图像、磁带数据以及根据它们制作的影像像片或图像处理资料;②对研究地区的植被特征有实地的抽样调查资料。只有综合分析、对比上述两类资料,才能获得较好的植被判读效果。" }, { "instruction": "极性类质同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即极性类质同象。指在形成类质同像混晶时,元素间的置换具有一定方向性而极少成反方向置换关系的现象。例如,Ba可置换钾长石K〔AlSi3O8〕中的K,而K却不能置换重晶石Ba〔SO4〕中的Ba。" }, { "instruction": "生物积累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参见生物小循环。" }, { "instruction": "水井沱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水井沱页岩。时代属早寒武世筇竹寺期。分布于湖北峡东地区。命名地点在湖北宜昌水井沱。为浅海相沉积,以黑色页岩、黄绿色砂质页岩为主,顶部有薄层砂岩及铁质鲕状灰岩,含Bergeroniellus以及盘虫类和原油栉虫类等三叶虫,含磷矿层,总厚120米。与下伏震旦系灯影组呈假整合接触。本组大致与滇东的筇竹寺组和沧浪铺组下部相当。" }, { "instruction": "Arabs;al-Arab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泛指操闪含语系闪含语族阿拉伯语的人种。主要分布在西亚和北非。原住阿拉伯半岛,信仰多神。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阿拉伯人完成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后,在伊斯兰教旗帜下迅速向外扩张,建立了横跨亚、非、欧三洲的阿拉伯帝国。1 3世纪末起,大部受奥斯曼帝国的统治,达数百年之久。1 9世纪遭受英法殖民主义侵略和压迫。20世纪,特别是二次大战后,分别建立了独立国家。以阿拉伯人为主的国家,一般称为阿拉伯国家。" }, { "instruction": "河成阶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于河流作用形成的,沿谷坡分布,高出洪水位的阶梯状的地貌,在河漫滩形成后,因地壳抬升或基面下降,或是气候变化降水增多,使河流下切,原先谷底或河漫濉面相对抬高,超出一般洪水水位之上,在谷地横剖面上形成的阶梯状地貌,称为河成阶地。阶地面较平坦,土层深厚、肥沃,常为山丘地区工农业生产较好的集聚地。" }, { "instruction": "八公山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青白口纪。分布于淮南、鲁南地区。为一套石英岩,普遍含海绿石,岩性单一,但厚度变化大,淮南11~192米,鲁南、徐州地区,由北向南为78~536米。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舌笔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正笔石目的一属。笔石体由上攀的两枝组成。两枝侧面相叠,形成单肋式排列,侧视多仅见一列胞管。胞管为直管状,具强硬的胞管口刺。中奥陶世至晚奥陶世,亚洲、大洋洲、欧洲及北美。中国产于南方及西北。" }, { "instruction": "象州大乐泥盆系剖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中国发育最好的重要地质剖面之一。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象州县大乐一带。包括下泥盆统顶部的四排阶、中泥盆统的应堂阶和东岗岭阶三个建阶层型剖面及相关地层。下泥盆统四排阶层型剖面岩性主要为生物灰岩、白云岩和泥岩。其底界尚未确定,含4个腕足类珊瑚组合带,大致相当于国际地层表中的上埃姆斯阶。中泥盆统应堂阶层型剖面岩性下部为泥岩夹泥灰岩,上部为灰岩、泥灰岩夹泥岩。其底界尚未确定,含两个腕足动物组合带,大致相当于国际地层表中的艾费尔阶。东岗岭阶层型剖面岩性下部为碎屑岩夹灰岩,上部为灰岩和泥灰岩。其底界以腕足动物Stringocephalus首现为标志,含5个牙形石带,相当于国际地层表中的吉维特阶。" }, { "instruction": "提林根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位于萨克森阶之上,三叠系以下,是西欧上二叠统的一个阶。含鱼化石Palaeoniscus,腕足类Productus和双壳类Schizodus等。提林根阶一名源自德国的提林根。" }, { "instruction": "兰博龙亚科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具有高、空的骨质头饰,其他特征与壮龙极其相似。兰博龙亚科的12个属生活于北美和亚洲的晚白垩世。" }, { "instruction": "磁北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中国人在2000多年前,就已认识到地球不仅具有随地点而变化的磁场强度,而且还具有随地点而明显变化的方向特性,并发明了指南针加以利用。1831年5月,英国极地探险家詹姆斯?克拉克?罗斯爵士(James Clark Ross)是世界上第一个确定磁北极的人,他当年测定的磁北极位置是在701°N,968°W(1831年)。经精确测定和计算,地球的磁极以每年不平均的速度和不同方向在运动。磁南极是向北向西方向移动,磁北极也是向北向西方向移动的。1980年地球的磁北极位置是78°12′N,102°54′W,1996年磁北极位置是79.0°N,105.1°W,距地理北极约1?300千米。" }, { "instruction": "历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古时称通书、时宪书。是按一定历法排列年、月、日、节气并提供有关数据的书。它反映了自然界的时间更替和气象变化的客观规律,对农业生产和人民日常生活有重要指导意义,在广大百姓中的应用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 { "instruction": "峡湾海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峡湾分布众多的海岸。一般为冰川作用的冰川槽谷,被海水侵蚀后多成峡湾海岸。海岸峡湾分布众多,港湾深奥,多岛屿和半岛,海岸曲折。最典型的是斯堪的那维亚半岛海岸。挪威海岸有一长达220km的峡湾,南美巴塔哥尼亚海岸就有一深达1288m的峡湾。" }, { "instruction": "活性硅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盐酸处理硅藻土而得的多孔质轻的物质。具有强吸水性及吸附性。在废水处理中用于废水的脱色,对疏水性染料脱色效果好。在吸附剂中较活性炭易于活化且价廉,但适用面较活性炭小。" }, { "instruction": "马平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是中国南方上石炭统的专名,马平统含Triticites带。统名源自广西的柳州(旧称马平县)。现已停止使用此统名。" }, { "instruction": "大柳沟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青白口纪。分布于北祁连山一带。为一套碳酸盐岩和细碎屑岩互层,厚4384~5046米,含微古植物Leiominuscula sp.、Protosphaeridium sp.和叠层石Linella等。与下伏蓟县系镜铁山群和上覆震旦系白杨沟组均为不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赛特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始三叠系(Eotrias),是阿尔卑斯相下三叠统的专名。本统分为下部印度阶和上部奥伦尼克阶;或自下而上四分为格里斯巴赫阶(Griesbachian)、迪纳尔阶(Dienerian)、司密斯阶(Smithian)和司帕斯阶(Spathian)。赛特统一名源自俄罗斯南部一山区的古代民族名。" }, { "instruction": "巨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恒星光谱分类中光度级为Ⅲ的恒星。它的光度比矮星强得多,但比超巨星弱得多。因此,在赫罗图上,巨星的横向分布从O型到M型,纵向分布介于主星序和超巨星分支之间。现代流行理论认为,巨星将向红巨星阶段演化。" }, { "instruction": "烟墩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属全新世晚期。命名剖面位于海南岛文昌县烟墩的烟墩桥;在地貌上构成沿海沙堤、沙堤封闭的湖以及新海滩岩。沙堤沙为黄色中砂或细砂,分选好;湖堆积为灰或灰黑色亚砂土、粘土质粉砂,含炭化木较多,水平层理发育,局部钙质胶结,厚7.7米,不整合于玄武岩、花岗岩或中生代地层之上。海滨湖中的腐木14C年龄为(2054±100)年、(2214±150)年、(1800±90)年。本组亦称新海滩岩(New Beach rock),深圳沿海高程1.5米海滩岩14C年龄为(2170±85)年;崖县沙滩上的海滩岩14C年龄为(1190±70)年;东方八所沙滩上的海滩岩14C年龄为(1020±90)年;西沙广金岛沙滩上的海滩岩14C年龄为237年。本组沉积环境为滨海沉积和湖沉积,广泛分布于沿海地带。" }, { "instruction": "远洋沉积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远离大陆的洋区的悬浮物(主要为浮游生物,如放射虫、抱球虫、硅藻、颗石藻、翼足类等及粘土、粉砂、灰泥)从水体中缓慢沉降形成的沉积,其沉积物组成的岩石称远洋岩(pelagic rock)。" }, { "instruction": "寒冻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地表至100cm范围内有永冻土壤温度状况,地表具多边形土或石环等冻融蠕动形态特征的土壤。本土纲相当于美国土壤系统分类的新成土纲(entisol)、始成土纲( inceptisol)、有机士纲(histosol),联合国土壤分类的始成土(cambisols)、潜育土(gleysols)、粗骨土(regosols)、有机土。它包括的土类有冰沼土(冰潜育土)和冻漠土。冰沼土相当于美国系统分类中新成土纲的永冻性的冷冻正常新成土(pergelic cryorthent)和始成土纲的冷冻潮湿始成土( cryaquepts),有机土纲中部分冷冻有机土。联合国土壤分类中始成土的冰冻始成土(gelic carnbisols)、潜育土中的冰冻潜育土(gelic gleysols)、粗骨土纲中的冰冻粗骨土(gelic regosols)、有机土纲( histosols)中的冰冻有机土(gelichistosols)。冻土分布于高纬地带和高山垂直带上部,其中冰沼土广泛分布于北极圈以北的北冰洋沿岸地区。冻土具有永冻土壤温度状撼具有暗色或淡色表层,地表具有多边形土或石环状、条纹状等冻融蠕动形态特征。" }, { "instruction": "阴茎癌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阴茎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极大多数患者包茎或包皮过长,往往长期隐匿于包皮下,局部病灶多为乳头状或菜花样;有的形成结节或不易愈合的溃疡。对有包茎者施行包皮环割术,可预防其发生。犹太男孩在出生后即行全环割礼,伊斯兰教徒男孩在4~10岁间施行割礼,他们均极少患阴茎癌。中国阴茎癌死亡率最高的是湖南省,最低的是青海省。农村死亡率高于城市。注意阴茎卫生和性卫生是重要的预防措施之一。" }, { "instruction": "人工植被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栽培植被。" }, { "instruction": "三垣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三垣的形成曾有过一段演变和调整过程。在《步天歌》中,三垣成为三个天区的主体,这些天区以三垣的名称为命名。紫微垣包括北天极附近的天区,大体相当于拱极星区;太微垣包括室女、后发、狮子等星座的一部分;天市垣包括蛇夫、武仙、巨蛇、天鹰等星座的一部分。" }, { "instruction": "鳞片构造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粘土岩的一种显微构造。其特征是粘土矿物的细小鳞片杂乱分布,同时还含有较多的碎屑物质。" }, { "instruction": "下大民山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晚泥盆世早期。分布于黑龙江大兴安岭中段。命名地点在黑龙江大兴安岭中段的大民山。为浅海相火山碎屑沉积,由凝灰质砂岩夹碧玉岩和灰岩组成,含珊瑚Pexiphyllum sp.,Hexagonaria zarubinskiensis,Barrandeophyllum sp.等,厚约100米。与下伏地层关系不清。" }, { "instruction": "鄂尔多斯角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头足纲珠角石亚纲的一属。壳大而直,横切面为圆形或近卵形。体管粗大,位近壳的中心。隔壁颈较长且向外弯,连接环向外呈球状弯曲,最后部分收缩升高,与下面隔壁形成1~1.5毫米的间距。气室较小。体管内部有倾斜的放射状细支管。中奥陶世,产于中国北方。" }, { "instruction": "黏性泥石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结构性泥石流。固体物质含量高,其体积分数大于40%,容重大于1.5吨/米3,黏度大于0.3帕?秒,具明显阵流性的泥石流。流体呈黏稠泥浆状,水是组成物,巨大岩块可浮托运动,流态为半紊流至似层流。黏性泥石流具有巨大的侵蚀和搬运能力。" }, { "instruction": "青藏高原成土残迹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据调查,青藏高原上古土壤部位虽多受冰川沉积物影响,但颜色常带红,粘土矿物里常出现高岭石,反映着在低海拔处曾有红壤化作用。这是青藏高原湿热环境的成土残迹。例如在雅鲁藏布江河谷的灌丛草原的土中常见氧化铁淀积物、粘粒胶膜、钙积层与铁质红土层并存;珠穆朗玛峰地区各种高山土壤中普遍存在着一些结构紧密、颜色较鲜、风化度深、与周围土体没有联系的古土壤残留特征等。" }, { "instruction": "梳齿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双壳纲的一属。等壳,长椭圆形,壳顶近中央。沿铰缘具一列小而弯曲的栉齿。后韧式外韧带。闭肌痕等柱。无外套湾。壳面光滑,仅具生长线。奥陶纪至志留纪,世界各地。中国奥陶系及志留系均有产出。拟瓢蛤" }, { "instruction": "海原地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1920年12月16日20时05分53秒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发生地震。震中位置36.5°N,105.7°E,震级8.5级,震中烈度Ⅻ度。极震区为海原、西吉。极震区地面破裂、错动严重,从甘肃景泰经海原李俊堡转向南东,止于固原县的硝口附近。在极震区中轴线形成了一条地震形变带,走向与极震区延展方向一致,(北偏西50°~70°),长达220千米以上。它主要由一系列的地震裂缝和断层组成。沿此断裂带两侧地形变强烈并有水平和垂直位移。地面或成为高陵、或陷为深谷、山崩地裂、黑水横流。海原、固原、西吉等县城全毁。其东六盘山山区城镇被埋没,村乡窑洞塌毁,并有水平、垂直位移。附近县城,城墙倾倒,房屋倒塌,死亡20多万人。发震构造是一条规模巨大的以左旋走滑为主的断层带。它西起古浪,东经景泰、海原、直至固原西的六盘山,全长约500千米,总体走向北西70°,至海原东转为北西50°。1920年海原地震发生在这一断层带东段。该断层第四纪以来,以水平左旋走滑为主,晚更新世以来的平均滑动速率每年约5毫米左右。海原大地震破裂带是由七条不连续断层组成的左旋破裂带。其最大断距为14~17米,平均为7.07米。本区的主压应力以北东东方向为主。" }, { "instruction": "微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炽热的熔岩流出地表,由于骤然冷却,迅速结晶形成比雏晶稍大的细小晶体的轮廓,但生成还不完全。在偏光显微镜下,有光性反应。有的呈长条形、毡状,有的呈粒状隐晶质集合体。这种结构叫做微晶结构或霏细结构,常见于隐晶质的火山岩中。" }, { "instruction": "煌源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新元古代。出露于青海大通山、达坂山东段,日月山、湟源及乐都北山地区,为变质岩系。下部刘家台组,上部为厚层大理岩,下部为云母石英片岩,斜长角闪岩和片麻岩,厚1196~2452米;上部东岔沟组:上部为云母石英片岩,下部为含石榴子石、十字石、矽线石的云母石英片岩及角闪石片岩和角闪斜长片麻岩夹大理岩,厚2372~3544米。原岩为泥质、砂质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及中基性火山岩。其中变质火山岩单颗粒锆石UPb年龄为(9.1±0.07)亿年,侵位于该群的响阿尔花岗岩单颗粒锆石UPb年龄为(9.17±0.12)亿年。与上覆湟中群呈不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恐龙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中生代爬行动物的一个种群,已经绝灭,有些个体身躯巨大,长可达35m。根据恐龙骨盘的构造特点,可将其分为两个亚目:即龙臀亚目和鸟臀亚目。恐龙类在中生代有广阔的分布,因此中生代又被称为恐龙时代。" }, { "instruction": "商品流转构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各类商品销售额在商品销售总额中所占比重的构成情况。有批发商品流转构成和零售商品流转构成。前者指各类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销售额在批发销售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后者指食品、衣着、用具和燃料等销售额在零售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商品流转构成的变动情况,可作为编制商品分类计划、研究市场变化和居民需要的依据。" }, { "instruction": "森林火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失去人为控制,在林地内自由蔓延和扩展’,对森林、森林生态系统和人类带来一定危害和损失的林火行为。森林火灾是一种突发性强,破坏性大,处置救助较为困难的自然灾害。森林火灾发生后,不仅烧毁林木直接减少森林面积,而且破坏森林结构和环境,导致森林生态系统失去平衡,森林生物量下降。高强度的大火,能破坏土壤的化学、物理性质,降低土壤的保水性和渗透性,引起水涝和干旱,促使林区草原化和草甸化,甚至危害野生动物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我国是森林火灾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每年平均发生绚1万多次,烧毁森林几十万至上百万公顷。1987年5月6日在大兴安岭发生的特大森林火灾造成213人死亡,226人受伤,受害森林面积达870 000k2直接经济损失达5亿多元,而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更无法估量。因此,森林防火是一项很重要的防护工作。" }, { "instruction": "罗斯贝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大气长波。" }, { "instruction": "四排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中国下泥盆统顶部一个阶,位于郁江阶之上,中泥盆统应堂阶以下,与国际上的上埃姆斯阶大致相当。层型剖面位于广西象州大乐石朋村。自下而上包含四个生物组合带:①Howellella luomaiensisLyielasma guangxiensis组合带,②Trigonospirifer trigonataParamoelleritia xiangzhouensis magna组合带,③Otospirifer daleensisTrypezophyllum cystosum组合带,④Euryspirifer paradoxus shujiapingensisPsydracophyllum cystosum组合带。" }, { "instruction": "断块构造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代表地壳发展历史中一个特定的阶段,它的分布代表此阶段断块构造运动影响范围的岩石组合或岩石建造。各构造层之间常以区域不整合或假整合所分划,不同构造层往往具有完全不同的构造格局和形变特征。主要依据沉积建造、岩浆活动、变形变质程度和应力系统等四个方面的差异来划分。断块构造说(1959)划分了三大构造层,即前寒武纪基本构造层、古生代海相沉积盖层构造层和中、新生代“活化”构造层。每一构造层又可进一步划分出若干“亚构造层”。" }, { "instruction": "冰期最盛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特指第四纪末次冰期最盛期。末次冰期中气候最冷、冰川规模最大的时段,出现距今18?000年前后。全球性气温降低到最低,年均气温比现今低6℃左右,高山及高纬度地区的冰川推进到最大范围,北美大陆的覆冰面积高达60%,冰盖厚可达3千米,一些地区冰盖扩延至北纬40°以南;欧洲和西伯利亚也有巨大的冰盖。中国的喜马拉雅山、昆仑山、唐古拉山等地也发育了山岳冰川。大陆上草原、沙漠有所扩展,海冰、冰盖、草原和沙漠的扩展又导致地球表面反射率显著增加,当时海平面至少下降了85米,世界性海面达到最低位置,全球水分循环及地表水分的交换明显减弱。" }, { "instruction": "大奴超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古元古代。分布在加拿大北部的大奴湖地区。属阿费布期沉积(18.0亿~22.0亿年),以不整合盖在约25.7亿年老基底上,被埃特申群不整合覆盖。地层由东北部的地台型沉积向西南的地槽型沉积变化,厚度由2500米增加到约8000米。自下而上划分为:①索山群,下部为长石石英砂岩夹砾岩和泥岩、白云岩;中部为含叠层石和核形石的白云岩;上部为长石质石英岩,厚900余米;②科哈切拉群,为红色泥岩、板岩和细砂岩,在西南部有基性火山岩,其RbSr年龄为18.3亿年和18.1亿年,厚450~1600米;③佩特群,主要由叠层石白云岩、白云岩、钙质板岩组成,底部有红色粘土质灰岩,厚400~600米;④克里斯蒂湾群,下部为红色泥岩和板岩,含叠层石白云岩透镜体;中部为具交错层的红色砂岩及砾岩,上部为泥质板岩,厚约1500米。在佩特群白云岩中含叠层石Conophyton,Jacutophyton等。本超群被麦肯齐辉绿岩床和岩脉穿入,在西部被KAr年龄为19.5亿~18.4亿年的花岗岩切割。" }, { "instruction": "自然资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当前或可预见的将来能利用的自然物质和自然能量。按其自然属性和利用形式,可分为矿物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和生物资源5大类,也可分成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可再生资源可以持续利用,其中的水、土地、生物等,在合理经营管理下,被利用后仍可获得补充,恢复或更新繁衍;反之则会消失或灭绝,又称为变动性资源;空气、太阳能、潮汐能等在自然界中大量存在,是恒定性资源。不可再生资源,主要是无生命的矿物,如煤炭、石油、铁矿石等储量有限,形成缓慢,开发利用后无法恢复或更新,又称为消耗性资源。" }, { "instruction": "上升海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陆地上升或海面下降形成的海岸。常保留有古海蚀穴、古海蚀崖和海滨阶地等古海滨地貌,中国北方的基岩岸多有此类古海滨地貌特征。缓斜的浅海底上升后,出露水面形成淤泥质或沙质海岸,海岸线一般平直单调、缺乏良港,如中国雷州半岛西北部至北海一带的海岸。" }, { "instruction": "液态分离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液体不混溶作用(liquid unmixing)。是岩浆熔离作用的一种方式。当岩浆温度降低时,原来单一的液体岩浆可分离为两种不相混溶的液态岩浆。液态分离作用往往使一些金属如铜、镍的硫化物或铁、钛的氧化物分别富集在硅酸盐岩浆中,从而形成具有工业价值的矿床。" }, { "instruction": "黄土高原土壤水分平衡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黄土高原的降水、灌溉水量、土体中储存的水量与蒸发、蒸腾、径流、排出等导致土壤水的盈亏情况。土壤水分平衡方程基本形式是:降水量=总蒸发量+径流量+土壤水分储存变化量此方程适用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塬区可考虑省略径流量一项。" }, { "instruction": "异剥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具有极为发育的(100)裂理的透辉石和普通辉石的统称。常见于辉长岩和辉石岩中。" }, { "instruction": "分乡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分乡页岩。时代属早奥陶世新厂期晚期。相当于Dichograptus带,分布于鄂西一带。命名地点在湖北宜昌分乡场。为浅海相碳酸盐及泥质沉积,以灰色薄层石灰岩为主夹黄绿色页岩。含一个化石带,即AcanthograptusTungtzuella带。厚53米。与下伏南津关组呈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邮电地理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经济地理学的分支。研究各国各地区邮政业和电信业发展和布局的地理条件、特点、结构和水平。" }, { "instruction": "摆佐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早石炭世中、晚期。分布于贵州境内,命名地点在贵州贵定摆佐。为海相碳酸盐沉积,中上部为灰白色厚层块状白云岩、灰岩,间夹燧石结核或条带,产珊瑚Palaeosmiliaregia,Koninckophyllum;腕足类Striatifera angusta,Gondolina,Gigantoproductus edelburgensis;Eostaffella,Millerella,Pseudoendothyra等。在水城德坞,富产菊石Homoceras等。下部为灰色中厚层至块状灰岩及白云岩,夹少量页岩及泥岩,含轮状轴管珊瑚、高贵古剑珊瑚,舟形贝、细线贝、爱德堡大长身贝及始史塔夫。总厚4~582米,与下伏上司组和上覆上石炭统黄龙组均呈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主动扩展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主要是指生物不依靠外界因素,只依靠自身力量所进行的一种积极性的迁移,使分布区有所扩展。" }, { "instruction": "寇家村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中新世晚期。分布于陕西蓝田地区灞河两岸。命名地在灞河左岸十里河的高坡村附近。为陆相泥砂质沉积,一般可分上下两部分,中间有明显的剥蚀面。上部为淡棕红色砂质泥岩及泥岩互层,在高家坡剖面含哺乳类Lagomeryx complicidens,在天河沟剖面含嵌齿象Gomphotherium sp.;下部为砂岩、砂砾岩互层和橘黄色砂质泥岩,与下伏白鹿塬组呈不整合接触。总厚从30米至100米以上。" }, { "instruction": "古太古代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距今36亿~32亿年之间的地质时期,在这期间形成的地层称古太古界(Paleoarcheam Erathem)。中国的古太古界只有华北地台的冀东曹庄变质表壳岩和鞍山陈台沟变质表壳岩和白家坟花岗岩,它们是早期形成的陆源碎屑沉积和火山沉积,随后又遭受了角闪岩相为主的变质作用和强烈构造变形,以及花岗岩和英云闪长岩侵入。" }, { "instruction": "古新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新生代古近纪的第一个世。延续时间6500万~5300万年(中国5650万年)。古新世是哺乳动物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代。恐龙类刚刚绝灭,哺乳动物代之兴起。许多常见的哺乳动物,如食肉类、灵长类、啮齿类和有蹄类的祖先类型,都是在古新世前后,从原始的食虫类中分化出来的,世界上发现的古新世哺乳动物化石地点不多,在中国广东、湖南、新疆、安徽、内蒙古等省(自治区)发现不少古新世哺乳动物化石Dissacus,Bemalambda,Paleostylops iturus和Sphenopsalis nobilis等;介形虫在中国有以Bairdia,Cytherelloidea为代表的海相组合;有以Ilyocypris,Cyprinotus,Cypris,Candona,Cypridea为主的陆相组合;轮藻方面,有以Tectochara palaeohungarica为代表的轮藻组合。古新世是海进时期,海水泛滥于西欧和南欧大部,欧洲古地中海不断扩展,向东延伸到南亚,沉积了有名的货币虫灰岩。" }, { "instruction": "成岩结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沉积物向沉积岩转化阶段形成的结核,组成物质从围岩中聚集或物质重新分配而成。这种结核在沉积岩中很常见。结核的左、右两侧层理被切割,其上、下层理绕过结核弯曲,表明未固结围岩的压缩率大于结核的压缩率。如煤系中产出的黄铁矿结核或菱铁矿结核。" }, { "instruction": "subsititute name,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拉丁文 nomen substitutum(缩写 nom. subst.)指用以替代无效名称的名称。国际命名法规规定无效名称应予废弃,替以新名,即为替代名称,如Callopora Gray,1848用于唇口目苔藓虫,Callopora Hall,1851用于变口目苔藓虫,后者即为次同名,应予废弃,另用替代名称Hallopora Bassler,1911。" }, { "instruction": "粒雪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冰窖。山谷冰川发源处屯冰的基岩洼地。它三面环山,底部较平坦,出口和冰川谷相连,它的规模比冰斗要大。较大的冰窖叫围谷。" }, { "instruction": "土壤侵蚀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土壤在外营力(风、水等)的作用下发生的剥蚀、搬运和沉积的现象。一般分为水蚀、风蚀和重力侵蚀三种。侵蚀作用给国民经济带来多方面的害处,如表土流失,使土壤物理性状恶化,肥力降低,作物减产,严重时不能继续耕作。气候、地形、土壤种类和植被覆盖等会影响侵蚀的发生,但人类不合理开垦、利用土地,破坏植被则是土壤侵蚀的主要 因素。" }, { "instruction": "塔津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太古宙。在加拿大马尼托巴省许多火山沉积岩和变质岩群在不同地区采用不同名称。属同一时代的岩群有卡米纳克群,桑德福莱群,瓦西克旺群、阿米斯克群。在剖面中一般都具有三层结构:下部主要是含少量火山岩的沉积岩,中部是以火山岩和火成碎屑岩为主,上部为含有一些火山岩的碎屑岩和凝灰岩。有时把它们都归于基瓦丁型绿岩地层或完全属基瓦丁层。其年龄大于27亿年。" }, { "instruction": "亚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次于种的一个种级分类等级,为国际动物命名法规所承认的最低分类等级。与同一种内的其他居群在地理分布上界线明显、形态特征上有一定差异的居群。亚种由于进一步的地理隔离导致生殖隔离而发展成为新的物种。古生物学中将由于时代分布上的不同而使同一种内在形态特征上与其他居群有所不同的居群,也称为亚种,是为年代亚种。故亚种又可分为地理亚种及年代亚种。亚种名是三名。" }, { "instruction": "大理冰碛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更新世晚期。命名剖面位于云南大理点苍山。由白色细砂、粉砂和玄武岩块、灰岩角砾组成,不具层理,砾石大小混杂,角砾砾径大者可达10厘米,小者仅0.5厘米,上覆冲、洪积物或冰水堆积物。分布在海拔3200米左右的山坡上,属末次冰期。在玉龙雪山东坡干海子一带,本冰碛层由灰白色巨砾、砂砾和岩屑组成,疏松,未经湿热化,厚0~100米,分布高度为海拔3000~3500米。" }, { "instruction": "卸(载)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释重作用,剥离作用(exfoliation)。是物理风化的方式之一。地壳深处的岩石被抬升后,遭受剥蚀,使其上覆岩石的厚度减薄,以至裸露地表,因失去负载(压力),体积膨胀,产生垂直岩石表面的张力。在张力的作用下,岩石产生与表面大致平行的破裂面(席状节理)及垂直表面的不规则裂缝,称为卸荷裂隙,结果使岩石被崩解。在花岗岩分布地区最为常见,在某些较陡的河谷谷坡,由于河流深切,岩石发生侧向应力释放,亦可发生卸荷作用。" }, { "instruction": "volcanic sublimate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火山气体凝结和沉淀形成的固体。常出现于喷气孔周围和地面上。最常见的矿物为硫磺和硼砂,它们富集时也可形成矿床。如据史料载,台湾大屯火山区在元朝时就采硫,从1897年到1944年间,年产量最高达3160吨,最低158吨;1954年探得天然硫土储量70万吨,含硫量为15%~30%。火山升华物是一种可再生的矿物资源。" }, { "instruction": "库水硼镁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Mg〔B3O3(OH)5〕*5H2O,含B2O3 37%。三斜晶系。晶体呈厚板状,集合体呈致密块状或结核状。无色透明或白色。玻璃光泽。硬度3。解理不完全。断口贝壳状。性脆。密度1.84克/厘米3。在短波紫外光照射下发淡绿色磷光。产于现代内陆湖相硼矿床中。是提取硼和硼化物的矿物原料。" }, { "instruction": "蛇菊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头足纲菊石亚纲的一属。壳外卷,呈盘状,腹部窄圆。脐部很宽,脐壁高而直立。壳面一般光滑或具少数不明显的肋或瘤。缝合线齿菊石型。早三叠世,亚洲。中国产于南方下三叠统下部。米克菊石" }, { "instruction": "古地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地质时期中,某特定时代某个地区的地形和地势,或指某古地理区一个被后期地层叠覆的潜伏不整合面的地形轮廓。以英国威尔士地威尔士早奥陶世古地形复原图(据D.V.Ager,1981)区奥陶纪火山岩系一次喷发间断中呈现的古地形再造为例。早期喷发的成层细碧熔岩之上为角斑岩喷发,然后的喷发间断期(相当一个笔石带的时限)该区处于滨海位置,呈现出圆形山丘(角斑岩)、海蚀崖和海蚀柱(细碧岩)以及砂砾滩地貌。上述假想复原图面向西方,由阳光造成的阴影来自北侧,反映当时英伦三岛位于南半球。" }, { "instruction": "裸露型岩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缺少植物和土层覆盖,可溶岩裸露地表,经地表水溶蚀、冲蚀形成的各种岩溶地貌。如广西都安七百弄岩溶区。有植物覆盖的裸露岩溶,称为绿岩溶(green karst)。此类岩溶多出现于新构造上升区。" }, { "instruction": "线性延伸系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美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诊断特性之一。指土块湿时的长度(Lm)与干时长度(Ld)的差对其干时长度的比值:(Lm-Ld)/Ld。测定方法有:①以土壤湿时容重与干时容重差求得;②将田间持水量时的土块放入模具待干后测其收缩度。" }, { "instruction": "地质分析技术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分析岩石矿物的主元素、次量元素组分含量,主要以传统的化学分析为主,统称为岩矿分析(rock and mineral analysis)。20世纪70~80年代,随着对岩矿中痕量元素分析的需求和分析技术的进步,多种仪器分析技术得到迅速发展,逐渐结束了以化学分析为主的历史。20世90年代以来,电子计算机的普遍应用,X射线荧光技术、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的发展,使岩矿分析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现代化的多元素仪器分析已成为主元素,次元素和众多痕量元素日常分析的主角。同时随着研究领域的深入和扩展,传统的岩矿分析范围已不仅仅是无机的固态岩石矿物,气、液、流体包裹体、软物质、冰心、生物体及化石等都成为地质分析的对象;研究目标已不只是元素组成,结构、形貌、形态、价态、同位素、有机成分等都构成了岩矿分析的内容;分析目的物和要求也不仅是整体分析,微区原位分析和元素微区分布特征、同位素比和年代学测定都成了现代岩矿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地质分析的发展方向是:微区原位分析已成为地质分析的重要发展方向;同位素分析已成为地质分析和环境分析的新热点;自动化多元素同时分析技术已成为日常应用的重要手段;无污染的“绿色分析技术”将成为未来测试技术发展的前沿。当今地质分析技术中,包括①用于整体分析的主要方法有:智能化X射线荧光技术——主、次和许多痕量元素分析的主要方法;电感耦合等离体发射光谱技术——痕量元素、特别是稀土元素测定的首选方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痕量元素、超痕量元素分析的最强有力的工具;全反射X射线荧光新技术——痕量样品(微升级)超痕量(10-10~10-15克)分析和表面分析技术;中子活化分析——最重要的痕量元素分析技术。②用于微区原位分析与元素微区分布分析的方法有:电子微束技术,如电子探针、分析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等;X射线及高能粒子微束分析技术,如同步辐射X射线探针、扫描核探针;激光及低能离子微束分析技术,如二次离子探针质谱、激光烧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等。③用于形貌、结构与价态分析技术有:X射线衍射技术、X射线光电子光谱、电子能量损失谱、X射线吸收光谱、扫描隧道显微技术(包括光电子光谱、俄歇电子谱)、扩展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技术、X射线吸收近限结构技术等。④用于有机分析与形态分析的技术主要有:气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高效液相色谱、毛细管电泳技术、红外光谱、激光拉曼光谱、超临界萃取和化学传感器等。⑤用于地质年代学及稳定同位素分析的方法:传统的年代学技术是以KAr、UPb、PbPb、RbSr、SmNd、ReOs为主的热离子质谱法和负离子质谱法。近年来新的发展引人注目即:微区年代学方法、激光探针Ar/Ar测年法、宇宙成因同位素加速器质谱、惰性气体同位素法等。" }, { "instruction": "可辨认次生碳酸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次生碳酸盐淀积形成的斑块、斑点、凝团、结核、假菌丝体等新生体。" }, { "instruction": "普通地图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以普通地图为主的地图集,它主要供读者了解制图区域一般地理概况。如《世界地图集》、《中华人民共和国分省地图集》等。" }, { "instruction": "营养互利共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两个物种之间基于获得能量和营养物补充方法的共生关系。" }, { "instruction": "生物古地理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古生物地理学。是古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过去地质时期古生物的种群组合、生态类型、地理分布及其迁移变化历史。" }, { "instruction": "恒星周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太阳系天体相对于固定的恒星完成公转一周的时间间隔。" }, { "instruction": "大陆冰川冰碛母质土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号称“千湖之国”的芬兰,境内土壤几乎全发育于冰碛物之上,形成大陆冰川冰碛母质土壤。大量冰川湖的湖泊堆积物对土壤影响很深,如常见的粉砂质粘土层和泥炭腐殖质层等。中国青藏高原中心地带,如长江与黄河发源区,也遍布湖泊、沼泽与冰碛物,土壤状况可能与上述相似。" }, { "instruction": "照相侦察卫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摄影侦察卫星。装备有侦察遥感设备获取军事、政治、经济情报的人造卫星。照相侦察卫星上装载的侦察遥感设备有:长焦距和大孔径的光学相机以及红外、多谱段、电视摄像、微波等遥感器。从星上回收数据的方式有:直接回收胶片或通过无线电发送到地面站。这两种方式在美国于1 9 62年正式投入使用,并根据它们特点,把无线电传输型照相侦察卫星用作大面积的粗略侦察,称为普查型照相侦察卫星。" }, { "instruction": "科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划分单位。科的名称词尾为-idae,包括若干相似的属,学名用拉丁文表示,采用单名法,首写字母必须大写。" }, { "instruction": "城墙沟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早石炭世岩关期至大塘期。分布于青海德令哈以西怀头他拉欧龙布鲁克山、阿木尼克山。为灰岩、砂质灰岩、泥灰岩,厚193米。与下伏、上覆地层均呈整合接触。含珊瑚Siphonophyllum oppressaRylstonia oulongbulukensis组合和腕足类Echinoconchus elegansGrandispirifer mylkensis组合。" }, { "instruction": "碱玄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碱性玄武质岩石,主要由钙质斜长石、单斜辉石和副长石组成。按实际矿物成分在QAPF图解14区中确定。按化学成分分类位于TAS图解U1区内。此名源自希腊语tephra,意为灰色。" }, { "instruction": "钴华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Co3〔AsO4〕2*8H2O。单斜晶系。偶尔呈针状或片状晶形,通常呈被膜状、皮壳状或土状块体。玫瑰红色。条痕淡红色。玻璃光泽。硬度1.5~2.5。密度2.95克/厘米3。是含钴矿物氧化后所形成的次生矿物,见于钴矿床的氧化带中。它的出现可作为找寻原生钴矿床的标志。" }, { "instruction": "海侵体系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层序发育中期的沉积体系域,其底部以初始海泛面与低水位或陆棚边缘体系域为界,顶部以最大海泛面与高水位体系域为界。海侵体系域以一个或多个退积准层序组为特征,其内部的准层序向陆方向上超于层序界面上,向盆方向下超于初始海泛面之上,一般具有向上、向盆减薄的特点。海侵体系域在陆相湖泊层序中对应于湖侵体系域。" }, { "instruction": "牛轭湖沉积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河床充填沉积(river bed fill deposit)。常见于曲流河、废弃河道中,它包括推移质和悬移质两部分沉积物,前者是典型的河道沉积,后者属漫岸沉积,因而这类沉积物属过渡性沉积。" }, { "instruction": "南岭西沙群岛间东西构造亚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中国海南岛附近东西向延伸的半隐伏东西构造带,大致在北纬20°附近地带,主要由大型断裂岩浆岩带所组成,它的主要组成部分大多被海水所掩覆。过去曾把它看做与阴山天山、秦岭昆仑和南岭纬向构造体系相当的构造带,称为海南岛纬向构造体系。后来有人认为它属于东西构造亚带,根据是否控制花彩列岛的形成可以判断它们属于哪种类型的东西向构造带;海南岛东西向构造不是花彩列岛的“结”,又不符合“等间距”规律,看来它应属于东西构造亚带,其南通过西沙群岛的东西向构造才是真正的纬向构造体系的主带。 " }, { "instruction": "奥地利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史蒂勒(1924)创名。发生于早白垩世末的构造运动,属阿尔卑斯旋回第三幕。发生于早、晚白垩世之间的构造作用幕,又分为两个亚幕。发现于阿尔卑斯山脉、比利牛斯山脉、喀尔巴阡山脉、狄那里克山脉、塔夫利山脉及美洲西部等地。" }, { "instruction": "华阳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剑龙类的一属。属名来自四川的古称“华阳国”,化石仅产于四川自贡中侏罗世下沙溪庙组。该属目前已发现了十余具个体,其中包括非常完整的骨架。这是一类体形小到中等的剑龙类,长约4.3米,是已知生存时代最早、最原始的剑龙类代表。头呈楔形、高而厚,大的眼前孔为三角形,牙齿呈叶片状,前颌骨上有犬齿状牙齿。与其他剑龙类一样,华阳龙背上也具有数目较多的骨板,它们形态各异,矛状或近圆形,左右成对对称排列,尾端着生有两对防御性的骨质尾刺。华阳龙的头骨和头后骨骼特征显示出它较其他剑龙类原始,因而被作为剑龙科(Stegosauridae)中的一个原始的亚科——华阳龙亚科(Huayangosaurinae)。它的发现不仅完善了四川盆地不同剑龙类的演化关系,而且为剑龙类起源于亚洲的观点提供了直接的证据,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 { "instruction": "横板珊瑚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珊瑚纲的一目,或列为一亚纲。全为复体珊瑚,外形变化大,有丛状、块状、树枝状、链状等。个体细长,圆管状或角柱状。个体间具连接构造,丛状者个体间相互分离,其间连以短小的连接管或连接板,块状者个体间紧密毗连,壁上具有圆形或椭圆形的壁孔。横板特别发育,故名横板珊瑚,或称床板珊瑚。隔壁不发育或仅有隔壁脊或隔壁刺,轴部构造不发育,少数种类可具鳞板。最早出现于晚寒武世,繁盛于志留纪、泥盆纪及石炭纪,古生代末绝灭。中国古生代地层中横板珊瑚十分丰富。" }, { "instruction": "传统海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个国家主权或管辖权下的海域空间。即历史性海域或历史性水域。是沿海国家人民长期生产开拓活动的历史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并被广泛认可的管辖海域。" }, { "instruction": "土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狡义的土地是陆地及其附属物的自然历史综合体,广义的土地是自然历史一社会经济复合体。既可以把它作为纯粹的自然界,也可以把它看作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农业把它作为土壤资源,是植物扎根的基础。还可以把它用作栖息、娱乐、休养的场所。总之,土地对各个部门而言,都是重要的资源。土地如何定义,长期以来的理解是不一致的,从内涵而言,土地应该是自然历史综合体,而其外延包含有社会经济的后果。" }, { "instruction": "西域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西域山麓砾石层(Xiyu piedmont gravels)。属更新世早期。命名剖面位于新疆天山北坡独山子和天山南坡库车。以灰黑色巨厚砾岩、砂砾岩层为主,夹淡黄色砂、泥岩,砾石成分比较复杂,有石英岩、花岗岩、片岩、板岩和火山岩等,砾石呈次圆—次棱角状,钙质胶结或半胶结。与下伏上新统一般为整合接触,局部地区(昆仑山前)为不整合接触,常与下伏地层一起遭受褶皱和错断;与上覆乌苏群亦为不整合接触。厚数十米至3020米。典型剖面在天山北麓独山子和安集海。独山子剖面自上而下划分为5段,总厚276米:⑤灰黄—灰黑色厚层砾岩层,夹砂岩透镜体,厚75.5米;④灰黄色砂质泥岩层与灰色砂岩层互层,以泥岩为主,厚44米;③灰黄色砂质泥岩与灰色砾岩层互层,底部出现厚层褐黄色泥岩层,厚57.5米;②以褐黄色泥岩为主,夹薄层黑色砂、砾岩,厚48米;①以红黄色泥岩为主,厚51米,与下伏上新统独山子组呈连续过渡关系。安集海剖面自上而下划分为5段,总厚220米:⑤灰黑色巨厚砾岩层和砂、砾岩层,厚38米;④黄色砂质泥岩与灰黑色砂、砾层互层,厚45.5米;③棕黄色砂质泥岩与灰黑色砂、砾层互层,厚17.5米;②棕黄色泥岩夹薄层状或透镜状砂、砾岩,厚95米;①以红黄色泥岩为主,厚25米,与下伏新近系呈过渡关系。上述两个剖面孢粉均以草本植物Chenopodiaceae孢粉Artemisia 为主,反映气候干、冷,但4、3段之间出现木本植物孢粉 Quercoidites 等,反映此时期气候略温凉。经古地磁测定下限为高斯极性时中的凯纳极性亚时,约为288万年。广泛分布于天山山前地带和山间盆地中,主要为山麓磨拉石堆积。在塔里木盆地南缘厚度变化较大,如:莎车地区厚100~3022米;若羌地区厚230~1450米。于田南克里雅河畔西域组上部砾石层中所夹的康苏拉克玄武岩年龄为121万~143万年(KAr法)。" }, { "instruction": "岩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剖面上呈镰刀形的规模较大的侵入体,是岩浆侵入于已变形的岩层中而成,或在侵入的同时与围岩一起受水平挤压力或造山力的影响经变形而成。但有时岩浆侵入到不整合面、软弱的层面或其他构造面时,局部上侵方面发生变化,也可形成岩镰。" }, { "instruction": "大陆型地壳构造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岩石圈断块的一级构造单元。它包括现代的大陆和大陆架。地壳厚度为30~70千米,由玄武质、花岗质和沉积岩壳层组成,相对稳定、构造活动微弱。但由于不同性质岩石圈断块之间的挤压和拉张,地壳或褶皱增厚、或拉开减薄,并伴有强烈的浅深源地震和火山活动。如青藏高原和中国东部沿海,布格重力一般偏低,部分地区为负值区,高山区更低,甚至低于-500毫伽。还可进一步划分为断块区、断褶系和块褶区。" }, { "instruction": "沼泽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广泛分布于积水低处的土壤。地表长期积水,全剖面均有潜育化特征。其未充分分解的有机质层厚度不足50厘米,土壤有机质含量小于20%。" }, { "instruction": "Qinling oldland,Qinlling land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以往根据西起甘肃陇东、陕南宝鸡、东至南襄盆地出露一条带状前震旦纪变质岩系,加上华南与华北早古生代沉积物特征和生物群具有明显差别,秦岭地区以往被认为存在一个长条状、长期隆升的构造单元。在古地理图中,也相应表示为长期存在的长条状古陆,仅在南襄盆地等第四纪覆盖区假设存在海水通道。由于朝鲜半岛南北部之间也存在早古生代沉积、古生物群的类似差别,有人据此提出了存在分隔古生物区系的“秦岭汉城线”假说。但近年来经过对南北寒武、奥陶纪动物群的研究,证明早古生代南北动物群可以互相沟通,主要存在生物相意义上的差别。秦岭造山带地质研究的新成果,在原来归属“太古宙”的基底变质岩中发现了海百合茎化石,还发现在早古生代和晚古生代秦岭地区都有海洋存在。因此,秦岭古陆及“秦岭汉城线”的假说已被否定。" }, { "instruction": "凝块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碳酸盐岩中异化颗粒类型之一。一种不具同心纹构造,形状大小各异的泥晶碳酸盐凝块和团块,颗粒边缘不显破碎和磨蚀的痕迹。按其外形可分为文象状、蠕虫状、球粒状及砂砾状等。凝块石通常是蓝绿藻类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沉淀并粘结灰泥而成的,故其内部可以保存藻类丝状体的痕迹。常出现在藻鲕灰岩、砂砾状生物灰岩、泥晶灰岩、粉屑灰岩之中,在潮间带和潮下极浅水安静至搅动环境形成。" }, { "instruction": "后生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沉积物固结为岩石以后至变质作用以前所发生的作用。此时由于温度升高,上覆岩层的压力加大以及深部地下水沿裂缝上升,而发生交代作用、重结晶作用、压溶作用等后生作用,此时形成的矿物晶体粗大。欧美一些学者将此阶段称为晚期成岩阶段(telogenetic stage),德国学者称为深埋藏阶段(depth buried stage),俄罗斯学者鲁欣称为进后生作用(prograde epigenesis)。" }, { "instruction":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人口自然增加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数(或期中人数)之比,一般用千分率表示。计算公式: 人口自然增长率=(本年出生人数-本年死亡人数)÷年平均人数×1000‰ 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 { "instruction": "化学还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使污染物通过还原反应转化成无害化的一种方法。常用于铬、汞、银、铅等金属的还原无害化。如电镀和制革废水中的六价铬是剧毒物质,用二氧化硫、亚硫酸盐、硫酸亚铁、硼氢化钠等还原剂,可将电镀和废水中的六价铬还原成低毒性的的三价铬,再用石灰乳将三价铬沉淀为不溶的Cr(OH)3 。又如氯碱厂等排出的含汞废水,可以用还原剂硼氢化钠将含汞废水中的汞离子还原为金属汞,然后用旋流器回收。该法优点为装置简单,耗用动力少,且多能回收有用的金属;缺点为在污染物浓度大或废水量大时,耗用还原剂多。" }, { "instruction": "孙家湾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中国陆相下白垩统第五个阶,位于阜新阶之上,泉头阶之下。阶名源自岩石地层单位孙家湾组,层型剖面尚有待进一步研究后选定。孙家湾阶以双壳类Nipponoraia yanjiensis,或腹足类Tolotomoides talaziensis的出现为标志;其他重要分子还有:Sphaerium yanbianense,Viviparus onogoensis,Lioplacodes cholnokyi,Valvata(Cincinna)fuxinensis,Physa obtusiconica,Auristoma fuxinensis等,阶内含一个介形虫Cypridea(Pseudocypridina)limpidaC.(Bisulcocypridea)spinellosaTriangulicypris组合,以及一个孢粉CicatricosisporitesSchizaeoisporitesEphedripites组合,此外阶内还含较丰富的叶肢介化石,以Orthestheria pecten和Orthestheriopsis tongfosiensis大量发育为特征。" }, { "instruction": "祁连褶皱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为一加里东地槽褶皱系。寒武、奥陶系有发育良好的蛇绿岩套,志留系为复理石,志留纪末结束地槽型海相沉积并经受强烈褶皱,晚古生代和三叠纪在南祁连有发育良好的沉积盖层。中、新生代以来,经受印支、燕山运动特别是喜马拉雅运动的强烈改造。在青海拉脊山见寒武系火山岩逆掩于新近系红层之上,在河西走廊玉门红柳峡见侏罗系逆掩于第四纪砾石层之上,说明直至最新地质时期,本区还曾经受强大的水平挤压。" }, { "instruction": "构造附加静压力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固体力学研究表明,受力物体中一点的应力张量是由各向等应力状态和差应力状态两部分组成的。重力和构造力对地壳岩石的作用可以认为是两种应力状态的叠加。地壳中一点总静压力(P)是由两部分叠加而成的,即重力应力场的球性应力部分(Pg)和构造力引起的应力状态的球性应力张量(PS)组成。用主应力表示该点静水压力张量的组成则为:P=Pg00 0Pg0 00Pg+PS00 0PS0 0〖〗0PS式中:PS称之为构造附加的各向等正应力,又称为构造附加静压力;Pg称之为重力附加的各向等正应力,或重力附加静压力:Pg=13?1+ν1-νσgz式中:σgz为垂直方向上的重力产生的正应力。且:PS=13(σSx+σSy+σSz)式中:σSx、σSy、σSz、分别为经向、纬向和垂向的三个主应力。用解析简图表示,可以形象地展示出重力和构造力各自对地壳一点应力状态的作用。如果从成岩成矿总静压力中减去构造附加静压力之后,再测算上覆岩层厚度则可获得成岩成矿的实际深度,其结果和现行方法有较大差别。此法在金矿成矿深度和超高压变质岩成岩深度测算方面已取得新成果。" }, { "instruction": "塞拉瓦勒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国际海相新近系中新统的一个阶,位于兰海阶之上,托尔托纳阶之下。本阶含Terebratula vitrea,Echinus cidaretes等。塞拉瓦勒阶一名源自意大利北部一地名Seravalle Scrivia。现为国际通用的一个阶。其底界位于浮游有孔虫Globorotalia peripheroacuta的最低层位(NIO带的底)附近。" }, { "instruction": "披毛犀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哺乳纲真兽次亚纲奇蹄目的一种。体披长毛,头骨长且大,具前后排列的双角,分别长在鼻骨与额骨上。门齿退化,臼齿齿冠高,釉质层厚,褶皱多,外壁成波浪状。上臼齿成“π”型,二横脊很斜,彼此平行,前刺及小刺均发达。下臼齿前叶近方形,后叶成新月形,前叶比后叶长。生活于寒冷地区,产于亚洲、欧洲及北非更新统。中国北方更新统此类化石很多。" }, { "instruction": "岩石圈断块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球表部(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圈以上)被岩石圈断裂切割和围限的最大一级的断块。可沿软流圈滑动,相当于板块学说的岩石圈板块。如现代的太平洋、非洲、美洲、欧亚、印度、南极洲六大板块即与之相当。现代大陆区和大洋区可划分出许多各地质历史时期的岩石圈断块。如大陆上的古槽块(地槽断块),相似于现代大洋断块;古台块(地台断块)相当于现代的大陆断块。" }, { "instruction": "货物周转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货物运量与货物平均运距的乘积,以吨公里(或吨海里)表示。是反映运输部门在一定时期内货物运输工作量的指标和计算运输成本和劳动生产率的重要依据,也是制订运输计划和考核运输任务完成情况的主要依据之一。" }, { "instruction": "沉降分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沉积法。利用颗粒的不同重力沉降速度来测定颗粒物粒度分布的一种分析方法。将颗粒物分散在静止的液体中,由于不同粒度颗粒物的沉降速度不同,测定其沉降的最终速度,就可获得颗粒物的分布状况。液体种类的选择,主要决定于颗粒物在其中的溶解度和分散度情况。在分析中也可把颗粒的浓度作为时间的函数来测量。颗粒的浓度测定方法有多种,如重量法、显微粒子计数法和浊度法等。其中重量法是以质量为分析的依据,粒子计数法是以颗粒个数为依据,浊度法则以表面积为依据。" }, { "instruction": "行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椭圆轨道上环绕太阳运行的,近似球形的天体。行星的质量比太阳小得多,本身一般不发可见光,它以表面反射太阳光而发亮。" }, { "instruction": "浓尾地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1891年10月28日6时37分在日本浓尾发生地震。震中位置35.0N,136.6°E,震级8.35,震中烈度Ⅹ度强,极震区地裂严重,喷沙、涌水,山崩,滑坡1000余处,平移断裂最大的水平位移8米,垂直移距5.4米,铁道、公路破坏严重、房屋破坏94%。并引起火灾,共死亡7200余人,伤17000余人,房屋坍塌夷平142177间。" }, { "instruction": "间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某一地层序列中,各种类型生物地层带间的完全不含化石的间隔地层,称为间带。" }, { "instruction": "古构造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用一定体系的图例,表示地壳或其一部分在某发展阶段的全部构造状态的总和,或仅反映某一历史阶段结束时期的构造状态,例如隆起带和坳陷带、稳定带和活动带的分布等的图件。古构造图近似于构造古地理图,但更着重在描绘大地构造特点,而非反映海陆分布和地形特征。古构造图和古地理图一样,往往编成一系列图幅,以说明区域古构造特征在各地质时代的连续变化。" }, { "instruction": "阿尔金转换断层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沿阿尔金山南缘展布,是我国西部最重要的一条转换断裂。它将祁连与阿尔金造山带,东昆仑与西昆仑造山带转换连接。在地质图、构造图、航磁图以及卫星照片上均十分清楚,全长1500千米,构成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西北边缘。" }, { "instruction": "流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线状流动构造(linear flow structure)。岩浆流动过程中由角闪石、长石等线状、柱状矿物或透镜体以及长条状捕虏体和析离体,以线状优选定向排列而成的线状构造。流线常发育在侵入岩体的顶部和边缘,通常平行于岩浆的局部流动方向。一般认为,流线的形成与岩浆流动相关;但近年来发现某些流线中的矿物晶体具有塑性变形现象,可能是岩浆侵位过程中因塑性变形所致。" }, { "instruction": "旅游环境质量评价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利用科学手段,从环境与旅游的适应性角度对旅游区环境质量进行测定,从而确定其环境质量水平。其评价内容分为两类:①自然生态旅游环境;②人文社会旅游环境。这种评价既有对丙大旅游环境各自分解的单个要素或因子的质量评价,又有合二为一的整体质量评价。评价的具体项目是对水体的洁净程度、透明度,大气粉尘浓度、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浓度、有无刺激气味,环境噪音的分贝高低,环境对各种污染物的自然净化能力等进行评价。对涉及到旅游适宜性因素的评价,如气温、湿度等则更重视旅游者的直观评价。评价的程序通常有4个步骤:①确定评价对象、空间范围、目的和精度;②进行深入、细致的监测、观察、调研和统计,获得真实、全面的第一手资料;③进行旅游环境质量的综合评价,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制定相应的对策;④建立评价模型。旅游环境质量等级划分可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定性评价的结果可以换算成相应的数量标准。其内容有3个方面:①按等级可划分为等级一至等级五;②质量状况的定性评价结果一般用好、尚好、稍差、差、很差来表示;如果是自然生态旅游环境,则用清洁、尚清洁、轻污染、中污染、重污染来表示;③用综合指数(分数)的定量评价结果表示。" }, { "instruction": "诊断特性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土壤分类中用以鉴定土壤类别的,具有一系列定量规定的土壤性质。" }, { "instruction": "一个宇宙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太阳带着太阳系所有成员环绕银心旋转,运行一周为2.5亿年,称为一个宇宙年。" }, { "instruction": "晶体定向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尚未研究过的某种晶体上,选定各个结晶轴的方向和定出其轴率的工作;在 阎 的某个晶体上,找出其各个结晶轴所在方向的工作。通常可以依据晶形、双晶、解理和光性测定、单晶衍射照相等方法来确定。" }, { "instruction": "大洋拉斑玄武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894页“大洋拉斑玄武岩”。" }, { "instruction": "罗德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位于下二叠统空谷阶之上,中二叠统沃德阶之下,是国际地层表中中二叠统下部的一个阶。其底界以牙形石Jinogondolella nankingensis的首现为标志。层型剖面位于美国得克萨斯州瓜德鲁普山区南部“层型”峡谷处。" }, { "instruction": "植被间接判读标志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能间接推断植被类型的相关标志。常用的有五类:①海拔高度;②地貌部位;③纬度或经度的位置;④岩石和土壤母质的性质;⑤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程度。将各类直接判读标志与间接判读标志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能获得最佳植被判读效果。" }, { "instruction": "溃坝洪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蓄水坝体或挡水建筑物、挡水物体瞬时溃决,发生水体急速向下游突泄形成的洪水。一般把因地震、滑坡或冰川堵塞河道后引起水位上升,堵塞处突然崩溃而造成的洪水称为溃坝洪水。溃坝洪水的特征主要有两点:①猝然性。溃坝的发生和溃坝洪水的形成通常历时短,往往难以预测。洪水向下游急速推进,速度常达20~30km/h以上,下游临近地区,难以从容防护。②峰高量大。变化急剧的最大洪水出现在坝址处,溃坝初瞬或稍后的时候,洪峰流量比寻常雨洪的流量大许多。洪水波峰在传播初期很高,所经之处,河槽水位瞬息剧涨。造成溃坝的原因主要有两大类:①自然因素。如超标准洪永、冰凌、地震等;②人为因素。如设计不周、施工不良、管理不善、战争破坏等。溃坝洪水的破坏力与库蓄水体、坝前(上游)水深及坝址上下游的河道和两岸地形等有密切关系。" }, { "instruction": "高分辨率气候地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将土壤地层学的概念与一些地球化学、地球物理方法相结合,在时间上可达到万年左右分辨率的气候地层划分。20世纪60年代黄土区古气候事件研究的分辨率约在数十万年数量级。80年代随着黄土地层研究的深入,达到了0.1百万年左右的分辨率。90年代对黄土古气候演化研究已从低分辨率深入到高分辨率古气候事件的研究。" }, { "instruction": "岛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海洋、湖泊或河流中,四面被水包围并在高潮时仍露出水面的、比大陆小得多的陆地。大小不一,一般较小的岛称屿,如中国的鼓浪屿、花瓶屿和赤尾屿。按成因,可分为大陆岛、大洋岛和冲积岛。全球海洋岛屿总数在5万个以上,总面积达997万平方千米,约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十五分之一。位于北美洲东北部的格陵兰岛是世界上最大的岛屿,面积约218万平方千米。海洋中的岛屿是海底地质作用的产物,是研究海底岩石和地质构造及其历史的重要依据之一。" }, { "instruction": "倾斜像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航空摄影时以倾斜摄影方式获得的像片。即航摄仪主光轴偏离铅垂线、3○以上拍摄的地面像片。倾斜像片的优点是:所摄地面范围要比同航高水平像片所含的面积大,能看到目标地物的侧面形状,容易判读目标地物的高度信息。但倾斜像片各部分影像的比例尺不同,影像变形大,增加了内业摄影测量工作的困难,不宜用于测绘制图。但对军事侦察和风景名胜资源的识别有特殊的作用。息的来说,倾斜摄影像片是水平像片的资料补充。" }, { "instruction": "织女一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即著名的织女星,因在中国古代“牛郎织女”神话中,织女为天帝孙女,故亦称天孙。织女星是天琴座最亮的恒星(天琴座α星),也是全天第五亮星,在大角星之后。在北半球的夏天,织女星多可在天顶附近的位置见到,距地球25.3光年。由于织女星的视星等接近零,因此不少专业天文学家会以织女星来作光度测定的标准。" }, { "instruction": "华北地域人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蒙古地理人种的一支,分布于中国长江以北地区及朝鲜、日本等地。肤色浅黄至稍深的黄色至浅褐色,色素沉积较少。黑直发,粗而密,直径在100毫微米以上。髭须较少,体毛极稀,且不明显。长头型或圆头型。眼褐色,内眦褐出现率高。脸长、颧骨高,鼻子较小且不突出,鼻梁低,多不具鹰钩状尖端,面部较扁平,铲状门齿出现率高。下颌宽。O型血出现率高,B型高于A型,无A2型。" }, { "instruction": "埋藏砂矿床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掩埋砂矿。指砂矿形成后被后期各种成因类型的沉积物或火山喷出物所掩埋的砂矿。含矿层如果仅被同一时期同一成因的不含矿的沉积层覆盖,则不能称为埋藏砂矿,而称为表部砂矿。复式砂矿中的下部含矿层以至上部含矿层都可能成为埋藏砂矿。埋藏砂矿受到剥蚀可形成地表露头,甚至大片出露。" }, { "instruction": "阜平旋回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中国太古宙末的一个构造旋回。以五台群与阜平群之间的角度不整合所代表的阜平运动为其主褶皱幕,同位素年龄为26亿~25亿年,标准地点在山西五台山。它是中国陆壳一个重要的形成时期,也是最重要的铁矿成矿期,鞍山式铁矿即产于这一构造阶段。" }, { "instruction": "小康社会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我国战国时期社会思想家在《礼记·礼运》中所描写的比“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较低一级的一种社会,其内容是“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已;大人世及以为礼,城廓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后世长期沿用,所谓小康之家,即指经济较宽裕、可以不愁衣食住行而能安然度日的家庭。1982年,中国共产党借用“小康社会”一词作为四个现代化建设中第一阶段(到2000年)经济上的奋斗目标;2002年,中国共产党借用“全面小康社会’’一词作为四个现代化建设中第二阶段(到201 0年)经济上的新的奋斗目标,希望能达到一个经济上比较繁荣、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安宁的发展阶段,从而在这个基础上达到更高程度的现代化。" }, { "instruction": "纤钡锂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BaMg2LiAl3[Si2O6]2(OH,F)8,含Li2O 2%,BaO 19.7%,斜方晶系。浅黄白色。透明。玻璃光泽。呈针状、纤维状、放射状或平行束状集合体,纤维长达1厘米。集合体呈丝绢光泽。密度3.33~3.35克/厘米3。产于含铁锂云母石英脉晶洞中。是中国学者1975年发现的新矿物。" }, { "instruction": "工业生产专业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工业生产社会分工的形式之一。指工业内部各企业、行业逐渐分离,并形成更多独立企业和新行业,以及同类工业产品由分散生产趋向集中的过程。其发展水平,对进行大批量生产、提高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加强工业生产科学管理、避免重复建设、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都有重要意义。按其范围可分为部门、企业与厂内专业化;按其对象可分为产品或品种、零件或部件、工艺或阶段与辅助生产专业化。" }, { "instruction": "反称笔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反称笔石科的一属。笔石体平伸或近平伸,3个原始枝各正分若干次,分枝距离不等,通常达到5级枝或6级枝。胞管性质和树形笔石相似。早奥陶世。亚洲、欧洲、大洋洲及北美。中国产于辽宁、广东及浙江等地下奥陶统。" }, { "instruction": "天然气气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能储集天然气的岩层,有碎屑岩类(如砂岩、砂砾岩等)、碳酸盐岩类(如白云石、白云质石英岩等),其他岩类(如岩浆岩、变质岩等)。天然气气田即是由一个或多个储气层的组合,或者按储气层的地质构造特征,将各储气层组合在一起而成。" }, { "instruction": "阿伦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位于图阿尔阶之上,巴柔阶以下,是欧洲原下侏罗统顶部的一个阶。阿伦阶一名源自德国一地名阿伦(Aalen)。2000年国际地层表划归中侏罗统底部的一个阶。其底界以菊石Leioceras的首现为标志。" }, { "instruction": "新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爆发变星中,亮度在很短时间内(几小时至几天)突然剧增、然后缓慢减弱的恒星。" }, { "instruction": "shield volcano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底部宽、坡度小(<10°)、表面平坦、外形似盾牌的火山。它们主要为易流动的玄武岩浆迅速聚集所产生的火山。可以分为冰岛型、夏威夷型、加拉帕戈斯型三种类型。" }, { "instruction": "塔内特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国际海相古近系古新统上部的一个阶,位于塞兰特阶之上,始新统伊普尔(Ypresian)阶之下。本阶主要为海相暗灰色海绿石砂岩,在英国称撤奈特砂层(Thanet sands),含双壳类化石,相当于比利时的兰顿(Landenian)阶的下部。塔内特阶一名源自英国的塔内特(Thanet)半岛。现为国际通用的一个阶。其底界定义目前尚未确定。" }, { "instruction": "恐角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尤因他兽类(Uintatheres)。哺乳纲真兽次亚纲的一目,是古近纪早期的大型原始有蹄类。头骨顶上常有特殊的角状骨质突起,可多至3对。多具有一对长大的剑状犬齿,臼齿齿尖连成单一的“V”形脊。晚古新世至始新世,北美、亚洲。中国新疆及江西等地上古新统中均有发现,如产于新疆吐鲁番上古新统的原恐角兽(Prodinoceras)等。" }, { "instruction": "地方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土地地方简称地方。它是最高级次的土地分级单位,系指那些具体有较复杂的地貌形态和发生上有联系的几种土系与植物群丛的若干限区的组合地域。地方的空间范围较大,结构形态相对比较复杂。同一个地方具有共同的地质构造历史及一组中地貌形态,其内部的限区在空间上可以重复出现。" }, { "instruction": "化石土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覆盖层下的埋藏土。它基本上不受现代地表成土环境作用,类似地层中保留的生物化石一样,原形态大致可辨,但性质已有一定变化。例如北美与欧洲各次冰川堆积物下的土壤层,日本古老火山灰下掩埋的土,中国黄土中的古土壤层、玄武岩流下的“烘烤土层”等。这种土壤是研究环境变化的重要信息载体。" }, { "instruction": "官道口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蓟县纪。分布于河南卢氏、灵宝、栾川等县和陕西洛南地区,为一套浅海相碎屑岩碳酸盐岩建造。自下而上分为高山河组、龙家园组、巡检司组、杜关组和冯家湾组。富含叠层石和微古植物,厚1950~5440米。与下伏熊耳群不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胰腺癌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腠腺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中年以后的男性较多见,好发年龄为50~60岁,男性为女性的2~4倍。多数发生于胰腺头部,并压迫胆总管至十二指肠的出口部,引起进行性黄疸。腺管上皮增生及鳞状细胞化可能为癌发的前驱。胰腺癌易向四周蔓延,或经淋巴、血液转移。多用根治性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进行治疗。" }, { "instruction": "滑移沉积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半固结的,沿底部剪切面运动,并且保持某些内部构造(如层理)的沉积物块体。在大于0.5°的斜坡上,均可产生滑移。块体规模超过1立方千米,厚度可从几厘米到大于100米。" }, { "instruction": "breached crater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于熔岩从火山口的一侧流出,火山口边缘部分缺失,这种不完整的火山口,称缺裂火山口。参见“缺裂火山锥”。" }, { "instruction": "地图分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采用一定的方法,认识和分析研究运用地图语言再现的空间地理模型,以提取所需要的有关地图信息,解决现实问题的一种手段或方法。现代地图分析的方法有多种,主要如地图目视分析法、地图量算分析法、地图图解分析法、地图数理统计分析法、地图数学模型分析法等。" }, { "instruction": "裂线贝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腕足动物门有铰纲正形贝目的一属。壳体亚卵形或近方形,壳缘浑圆,铰合线常短于最大壳宽。两壳双凸型,但背壳凸度更大,偶有低平的中隆及浅凹的中槽。腹铰合面较长,平或弯曲,背铰合面短而弯曲。疹壳。壳面具细密壳线。志留纪至二叠纪,世界各地。中国上志留统及二叠系均有产出。" }, { "instruction": "海底烟囱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海底烟筒。在大洋中脊或弧后盆地扩张中心的热液作用过程中,由于热液与周围冷的海东太平洋海隆21°N喷口区硫化物矿床构造及矿物共生图解水相互作用,使热液喷出口附近形成几米至几十米高的羽状固体 惨禾逦镏手?子,形似烟囱故名。因组分和温度差异,形成黑、白两种不同的烟囱:一般海水温度达300~400℃时,形成黑烟囱,是暗色硫化物矿物堆积所致,主要矿物有磁黄铁矿、闪锌矿和黄铜矿;而温度为100~300℃时,则形成白烟囱,主要由硫酸盐矿物(硬石膏、重晶石)和二氧化硅组成,在烟囱附近散落有暗色硫化物和硫酸盐矿物并形成基地小丘、分散小丘等。海底烟囱,可反映热液作用不同阶段的物质来源和温度条件,在其附近水温达300℃以上,压力亦甚大,但周围生长有许多奇特的蠕虫、贝类生物群体,似白烟雪球。它们有时会消失得无影无踪,可能与热液喷口周围温度及物质变化有关。这种生物现象,被认为是当代生物学的“奇迹”,已有不少学者以此作为探索生命起源和演化的重要场所。" }, { "instruction": "新构造运动定量研究法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定量研究新构造运动幅度、速度和速度梯度的方法。地质法、地貌法、水文法、测量法、历史考古法等手段,都能对新构造进行定量研究,但其中最可靠的方法是应用精密仪器,在固定线路或地区进行重复测量的大地测量法和地球物理法,以及先进的激光地球卫星的电磁测距(LBA,LBI,VLBI)、空间定位系统(GPS)和合成孔径雷达测量(SAR)等高精度测量方法;比较不同时期的地理图件等资料,亦可推算出单位时间内地壳运动的变化幅度。至今,定量法主要用于现代地壳运动的研究。" }, { "instruction": "活化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多个活化区(地洼区)组成的构造地域或地带;活化区(地洼区)的同义语。" }, { "instruction": "东京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丁文江(1929)创名。即燕山运动。他将燕山运动分为3幕,把东京运动列为第一幕,发生在早侏罗世与晚三叠世之间的运动;第二幕发生在晚侏罗世与早白垩世之间;第三幕则出现在早白垩世与晚白垩世之间。“东京运动”一词与弗罗马热(J. Fromaget)用于加里东褶皱的“东京褶皱”相重,故应废弃,仍用燕山运动。" }, { "instruction": "基底断裂构造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发育于基底变质岩系内、具有成生联系的断裂构造系。如纬向构造系、经向构造系、华夏系、西域系等。" }, { "instruction": "太平洋底地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太平洋是全球最大和最深的洋盆,面积达1.65亿平方千米。地质上是指小笠原马里亚纳海沟以东的部分,其组成如图所示。不同地质时代的洋壳磁异常条带成环形分布,总的由东向西加大,残留下来的最老洋壳属侏罗纪,位于马里亚纳弧东侧。再往西的菲律宾海是新生代才出现的新生洋盆。太平洋的中脊现在偏居大洋东侧,所以以它为轴、向两侧对称变老的格局只在西翼被保存下来。沿东太平洋中脊分布的新生代洋壳磁异常条带在旧金山与加利福尼亚湾之间被北美大陆遮断,显示了后者向西仰冲。日本以东,洋底的时代从南向北持续变新。美洲大陆以西近南北向的洋中脊系向北几乎成直角被阿拉斯加半岛截切,提示太平洋正沿阿留申阿拉斯加弧向北消减。现在的太平洋是在约180百万年前的侏罗纪早期在当时的澳大利亚北部生成。中生代的库拉板块和法拉隆板块已分别消减到亚洲和北美大陆下面。日本西南的四万十群、北海道的日高群等就是当时洋、陆汇聚的产物。太平洋在早中生代以前的历史还存在较多争议。与大西洋及印度洋相比,太平洋已越过其演化的壮年阶段。洋中脊偏于一侧,洋壳沿环太平洋边缘普遍向周围大陆下消减,表明洋盆正趋于缩减。在威尔逊旋回演化中,太平洋是衰退期阶段的代表。太平洋底地质图J、K1、K2、E、N、Q为地质时代代号(据马文璞,1993)" }, { "instruction": "海平面相对变化周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海平面发生一次升和降的时间间隔。可分为一、二、三级。一级周期,是海平面相对升降变化的最高一级周期,持续时间最长,为1亿~2亿年。地质历史的显生宙阶段,海平面即曾发生两个一级周期的变化,一次在中三叠世以前,一次是自中三叠世到现今。海平面最高的时期是寒武纪末、奥陶纪初和白垩纪后期。造成一级周期的原因,有人认为可能是大洋中脊的扩张和收缩所致。二级周期,延续时间较短,为1000万~8000万年,属超周期。它的发生,有人认为是大洋中脊扩张速度变化所造成,有人则认为可能是古气候变化引起的冰川或冰消作用的结果。三级周期,延续时间更短,为100万~1000万年,属区域性海平面升降周期,为海平面升降周期的基本单位。一级周期和二级周期即由一个以上的三级周期组成。" }, { "instruction": "氧化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岩浆岩的研究中,可以用氧化度来区分火山岩和次火山岩、研究岩浆分异趋势、蛇纹石化强度等。还可确定岩石化学数据中FeO和Fe2O3是否要调整以及如何调整等。但不同学者赋予氧化度的定义不完全相同。1973年里特曼(A.Rittmann)建议岩石的氧化度(OX°)表达式为OX°=Fe3+(Fe3++Fe2++Mn)(原子数)同时确认岩浆的OX°总是低于固化了的火山岩的OX°,造山带中的氧分压比稳定区中的高。" }, { "instruction": "楔羊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真蕨或种子蕨植物叶化石的一形态属。多次羽状复叶。小羽片形状变化很大,大都较小而窄,呈楔形或圆形,边缘常裂成几个裂片,基部收缩呈柄状,着生在轴上。叶脉羽状或近扇状,主要呈二歧合轴式分叉,中脉较弱,有时曲折,侧脉分叉。晚泥盆世至白垩纪,繁盛于石炭纪、二叠纪,世界各地。中国主要产于石炭系、二叠系。晚三叠世及侏罗纪地层中也有产出。" }, { "instruction": "开放型冰丘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冰丘在冻结过程中由外来的地下水通道不断补给水分,造成很厚的冰层,发生强烈的冻胀而发展成规模较大的冰丘。东格陵兰具多开放型冰丘。" }, { "instruction": "氧化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金属或矿物与氧化合的作用。如金属铁遇氧化合变成氧化铁。组成岩石的矿物是否经受过氧化作用,可从颜色是否发生变化加以鉴别。例如海绿石经氧化作用后变为褐铁矿,其中二价铁变为三价铁,颜色由绿色变为褐色。" }, { "instruction": "哑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不含任何化石的层段。“哑层”一词最早多指一些不含大化石的岩层。后来由于微体古生物学的迅速进展,过去的所谓“哑层”大都含有数量不等的微体化石,就不能再把它们当作“哑层”了。近年来由于超微化石的研究,几乎所有的沉积岩层都含有化石,因此,“哑层”一词也就很少使用了。" }, { "instruction": "凹陷区受力模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水平挤压形成的凹陷区,相当于向形的应力状态,完全可以比拟为材料力学中的横梁弯曲,其梁内的应力分布是不均一的。在向形内侧平行于弯曲横梁的方向遭受挤压而缩短;在向形底部则受到平行于弯曲横梁方向的拉张而伸长。在挤压区和拉张区之间,有一个既不受压也不受拉、横梁弯曲后其长度不发生变化的面,即中和面。因此,反映在菱形剪切网络的指向上则表现为:向形的中和面以上其锐角对着区域水平挤压方向;中和面以下其钝角则对着区域水平挤压方向(参见“隆起区受力模式”附图)。" }, { "instruction": "土壤污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人类生产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人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质量恶化的现象。土壤污染危害农作物生长,使农产品中有毒,从而影响人体健康。土壤污染物的来源是:①工业和城市的废水和固体废物。土壤主要是受重金属(汞、 镉、铅、铜、锌)、无机盐(硝酸盐、硫酸盐、氯化物、氟化物、可溶性碳酸盐等)、有机物(石油、多环芳烃、三氯乙醛等)和病原体等的污染;②农药和化肥。大量施用或施用不当农药和化肥可使土壤受到污染。有机氯杀虫剂如DDT、六六六等能在土壤中长期残留,并在生物体内富集。 而那些未被植物吸收、利用及固定的养分(如氮、磷化合物)都可能成为潜在的环境污染物;③牲畜排泄物和生物残体。 其中的寄生虫、病原菌和病毒都可引起土壤和水域污染。④大气沉降物。大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颗粒物,通过 沉降和降水而降落到地面,使土壤质量下降(如土壤酸化、盐基饱和度降低等)。由于土壤是不流动的物质,本身自净能力较差,被污染后较难恢复,所以,应该特别注意保护土壤。" }, { "instruction": "差异溶解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海底发生的浮游有孔虫的选择性溶解作用。海水中有孔虫、钙质超微生物死亡后向海底沉降过程中和沉到海底之后,由于海水除顶部水层外,CaCO3均处于不饱和状态,而不断遭受溶解作用。有孔虫个体大小、壳壁结构、壳体形态、表面特征等均影响溶解速度,而不同的浮游有孔虫表现出不同的抗溶性能。一般壳体小、壁孔大、壳壁薄、壳面具刺的有孔虫类型易于溶解;而壳体大、壁孔细、壳壁厚而壳面光滑的则抗溶性较强。钙质超微生物也因种类不同,而出现选择性溶解作用或差异溶解作用。这种作用,用溶解指数表示其等级。" }, { "instruction": "布拉瓦约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非洲津巴布韦克拉通太古宙绿岩带中的一个岩石地层组合。一个不整合面将其分为下绿岩带和上绿岩带两部分。一般下部绿岩序列以枕状镁铁质到超镁铁质熔岩、条带状含铁建造、少量的长英质火山岩、砾岩、页岩及石英岩为特征;上部绿岩序列主要由镁铁质岩流、钙碱性火山岩和少量杂砂岩、千枚岩、条带状含铁建造以及少量层状白云岩组成。现有的同位素年龄表明这两个绿岩序列都是在26亿~27亿年之间形成的。布拉瓦约群的上部是一个剥蚀不整合面,被沙姆瓦群覆盖。" }, { "instruction": "静乐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华北山区地文期中的一个堆积期。时代为上新世晚期。这个时期堆积的地层称静乐组,它的分布不如保德组广泛。" }, { "instruction": "红色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广义指华北地区保德红土之上,马兰黄土之下的一组红色、浅红黄色土状堆积物。地层上分为三层,红色土A带指晚上新世的静乐组,红色土B带指早更新世的黄土,红色土C带指中更新世的黄土。?狭义指周口店组的黄土与黄土状沉积物。红色土一词现已不用。" }, { "instruction": "古元古代大冰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戈甘达大冰期(Gowganda great ice age)。美国的胡罗里安、戈甘达冰碛岩,年龄为距今(2288±087)亿年,加拿大东部、英国中部的北端和美国怀俄明州、南非、澳大利亚和印度都有这时期的冰碛岩。它们是这次冰期存在的标志。" }, { "instruction": "生产力布局规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生产力布局内在的必然联系。它在一定条件下经常起作用,并决定着生产力布局的发展方向。包括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前者指在任何社会或若干社会经济形态下都起作用的规律,如生产发展决定生产力布局,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地区经济专业化与综合发展相结合,生产接近原料地、燃料地和消费地,生产力布局须与生态平衡相互协调等。后者则指在特殊社会制度下起作用的规律,如在社会主义社会,才有可能正确处理圜内发达地区与滞后地区的关系,在全国相对均衡地布局生产力等。" }, { "instruction": "相关沉积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剥蚀地貌形成的过程中,被剥蚀下来的碎屑物几乎同时堆积在相邻的低洼地区,这种沉积物称该剥蚀地貌的相关沉积。根据相关沉积物的地层时代,可以推断剥蚀地貌的地貌年龄。这种推定地貌年龄的方法称相关沉积法(method of correlative sediments)。" }, { "instruction": "撕裂状玻屑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具特殊形态的玻璃质火山碎屑物。外形多为拉长的片状,块状,两端参差不齐,内部常含有伸长的平行细纹和扁平的孔,偶尔也含有斑晶,易发生脱玻化。其归属和成因目前尚有争论,很可能是浮岩状玻屑被撕裂而成,内部平行细纹是由于气孔被拉长所致,参差不齐的两端,是由于气孔壁被拉断形成。" }, { "instruction": "地形起伏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定面积内地形起伏的相对高差。起伏量有三种表示方法:①单位面积内最高点与最低点的高度差;②单位面积内相邻山顶与谷地的比高;③单位面积内切峰面与切谷面的高度差。" }, { "instruction": "实验矿物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矿物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的对象是由人工制备的且其化学成分、晶体结构和物理性质与天然矿物相同或类同的单质或化合物——合成矿物。它研究在不同的物理化学条件下矿物的形成和变化、矿物相平衡系统以及合成矿物的制取。这类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自然界矿物的生成条件及其有关理论,同时还可以为国民经济各部门直接提供所需要的某些矿物材料,如合成金刚石、合成压电石英、合成红宝石等。" }, { "instruction": "隐性生物扰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颗粒间的较小动物群(meiofauna)和小型动物群产生的生物扰动,它们对沉积颗粒的搬运距离很短。隐性生物扰动可使沉积结构变得松软和分散,导致均一化。" }, { "instruction": "地震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王嘉荫首先(1963年)提出。地震线具有双层涵义:①若干地震震中沿一定方向依次发生,即震中迁移的路线;②一次地震中,人类感觉振动特别强烈的方向,实质上就是蒂震波能量衰减慢的方向。可见地震线是现代地壳运动状态的一种标志,往往是现代地壳活动断裂线的反映。这一概念已被地震地质学者广泛引用。马宗晋进一步提出了划分地震线的5条原则:①至少有3~4个震中排列在同一方向上,并有过一定重复的地震密集带,且往往在同一地区具有普遍性和稳定性;②这些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地震破裂和等震线长轴方向是相近的;③同一地震线上的地震多半是同一地震期内发生的,经常表现出有规律的震中迁移现象;④是小震面密度明显变化的分界线;⑤相当于地球物理场的特征线。" }, { "instruction": "土壤沟谷侵蚀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或简称沟蚀。是沟谷发育后期的侵蚀现象。流蚀前期为细沟或浅沟,当径流不断冲刷,沟身切入母质层或风化物层时,有明显的沟缘与沟头,则称切沟。如果沟流量增大,冲刷加强,沟槽刷深,沟谷谷坡因沟槽刷深而变陡,在水流侧蚀作用参与下,发生崩塌和滑坡,沟底展宽。沟头因溯源侵蚀而不断向沟间地延伸,则形成沟谷,通称冲沟。这时沟横断面演变成较稳定的V字形,纵断面上部陡,下部缓而接近“平衡断面”。在中国黄土区,冲沟带常宽达数十米,深几十米甚至百米。" }, { "instruction": "泛滥平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河流侧向侵蚀和堆积的平原。又称河漫滩平原。河流发育成谷底较宽广时,洪水泛滥挟带的泥沙,堆积在河床两侧的河漫滩上,形成连片的冲积层。河流及其涨水泛滥,冲积层不断加厚,形成低平而开阔的泛滥平原。" }, { "instruction": "古生代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显生宙第一个代,开始于距今5.40亿年,延续时间为2.90亿年,分为早、晚古生代。早古生代包括寒武纪、奥陶纪和志留纪,从寒武纪开始发生了广泛的海侵,是海生无脊椎动物为主的时代,其中以三叶虫、笔石、珊瑚、鹦鹉螺、腕足类、棘皮动物等最繁盛;奥陶纪还出现了最早的脊椎动物无颚类。晚古生代包括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此时陆地面积不断扩大,是陆生生物逐渐繁育的时代,鱼类至泥盆纪达到全盛,石炭纪和二叠纪是两栖类全盛时代;海生无脊椎动物中除早古生代已有门类继续发展外,还出现了类和低等菊石类。植物界在早古生代以水生菌藻类为主,至志留纪末期实现了从水生到陆生的飞跃,出现了裸蕨植物群;泥盆纪后期至二叠纪中期是孢子植物繁盛时代;二叠纪晚期出现了大量裸子植物;石炭纪和二叠纪在各个大陆上都形成了以蕨类为主的大森林,是地史上的重要成煤期。早古生代在西北欧、格陵兰岛、北美、中国西北和南部等地发生了加里东构造旋回;晚古生代在欧洲中部、北美、中国西北和东北北部等都发生了华力西构造旋回。石炭纪末期,在古地中海以南的南方冈瓦纳古陆上广泛地出现了大陆冰川现象,其范围遍及南美、印度、澳大利亚和南非。" }, { "instruction": "氨还原脱硝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用氨作为还原剂使废气中的氮氧化物还原成无害物质的方法。为消除含氮氧化物废气常用的处理法。一般将经过预处理的废气和氨送入装有催化剂的反应器中,氮氧化物组分即被还原为氮气。也有用氢气、天然气等作为还原剂的,但不如用氨普遍。" }, { "instruction": "地方性地层单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适用于一定地理范围的岩石地层单位,包括群、组、段、层、杂岩等。" }, { "instruction": "包粒白云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以包粒为主要组分的异化粒白云岩。按包粒的大小可分为豆粒白云岩(直径大于2毫米)、鲕粒白云岩(直径小于2毫米)。系包粒石灰岩经交代而成。" }, { "instruction": "鸡西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分布于黑龙江鸡西、穆棱、双鸭山、鹤岗一带。命名地点在黑龙江鸡西一带。本群为一套陆源碎屑沉积岩系夹火山碎屑岩及煤层,自下而上分为:①滴道组,以凝灰质砂页岩为主,夹薄煤层,含植物化石Onychiopsis elongata,Acanthopteris gothani等,部分地区夹安山岩、安山集块岩,厚约400米;②城子河组(鸡西组),以灰白色粗长石砂岩为主夹煤层,含双壳类Ferganoconcha及植物化石高腾刺蕨、布列亚锥叶蕨、坚硬似里白,厚400~900米;③穆棱组,以凝灰质砂质岩、安山质集块岩为主夹煤层,并含膨润土层,含植物化石Coniopteris burejensis,Dryopteris sinensis,Ruffordia goepperti,Gleichenites takeyamai等,厚300~850米。与下伏花岗片麻岩、花岗岩为不整合接触。各组之间为整合或假整合接触。最近有人根据古植物、孢粉等统计分析,把鸡西群的穆棱组作为早白垩世的沉积。本群名现已不用。" }, { "instruction": "国际海洋全球变化研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的一种研究计划。其基本目标是,定量确定海洋和冰冻圈过程的时间尺度上海洋的气候和化学变化特性,以及海洋对所鉴别的内力和外力作用敏感性和在调控大气二氧化碳中的作用。研究内容包括:采集具代表性的海底沉积物样品;采集和分析古海洋数据、样品和数据管理及模拟研究。它由国际海洋研究科学委员会(SCOR)组织实施。" }, { "instruction": "古土壤产状构造分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以构造分析古土壤发育的方法,主要是分析断裂或构造线的控制和构造升降幅度两个方面,此中又与母质的产状有关。如太行山东麓有连绵不断的古红土、淮河流域古洼地有砂礓黑土、新疆与青海等内陆断陷盆地边缘有成带的古残余盐碱土、青藏高原海拔较高的夷平面上有古残余沼泽土与残余盐土等,都是构造控制古土壤分布的实例。在较小范围内,如北京西北的南口附近在出山河流官沟的东北侧,位置较高,有属于中更新世的古红土,而河流西南侧为属于全新世的洪积扇,分布现代土壤。河流平直延伸,系沿断层发育,两侧则为升降不一的断块。又如在苏北与鲁南一带,著名的郯庐断裂以西,白浆土极少,它大部在断裂东侧,并按断裂走向成块状分布于沭东丘陵南侧的山前平原和二级阶地上,这也因断裂两侧有不同的土壤发育史,块状分布则因构造升降出现差异。" }, { "instruction": "孢粉谱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将岩层中一定层位的标本用化学或物理方法离析后,分选出其中所含孢子和花粉,制成薄片,在显微镜下鉴定其科、属或种,并用百分数统计各类含量,用图表表示,即为孢子花粉谱,简称孢粉谱。若仅说明所含成分而不表示其百分含量,就称为孢粉组合。" }, { "instruction": "景观预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基于拟定的设计方案,预想工程建成后,建筑物连同周围环境在不同季节、不同视点时的整体景观效果。景观预测的手法可以采用方案草图、彩色透视图、三维模型等方法。由于计算机图形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可以方便快捷地应用计算机制作静态透视图,还可以在作为实际背景的图像上,应用CAD等制作透视图,以及制作随视点变化的景观动画。此外,“临境”(也叫做“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将为景观的预测和仿真提供更加有力的手段。" }, { "instruction": "构造盆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主要由内动力地质作用(构造变动)形成的负向地形。如中国伊犁盆地、吐鲁番盆地、哈密盆地、汾渭盆地、阳原盆地和怀来盆地等,它们是沿几条平行断裂带断陷而成的断陷盆地。山东的泗水盆地、大汶口盆地、莱芜盆地是沿断裂一侧断陷成的断陷盆地,又称断层角盆地(faultangle basin)。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是数组有密切关系、方向不同呈交切配合的大断裂围陷而成的盆地,主要是在X型断裂控制的围陷下形成的。江汉平原盆地、三江平原盆地是由地壳拗陷形成的,称拗陷盆地(downwarped basin)。这些大型的断陷盆地和拗陷盆地统称构造盆地。海洋底部的盆地也多属构造盆地。" }, { "instruction": "潮汐学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1916年英国天文学家金斯提出了大家较为认同的潮汐学说:当两颗恒星匆匆行近时,由于引力作用,由两颗恒星上各拉出一条雪茄烟状的物质长条,而当那两颗恒星又匆匆离去时,这雪茄烟状物质就再也没有落回到恒星去,而分段形成了各个行星。" }, { "instruction": "开建桥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康滇地轴上的南华系自下而上分为开建桥组和列古六组。①开建桥组,为一套以酸性火山碎屑岩为主的地层,厚度变化大,500~3000米,属河流冲积扇相,含微古植物Leiopsophosphaera minor、Trematosphaeridium minutum等,与下伏苏雄组呈假整合接触;②列古六组(Lieguliu Fm),以凝灰岩为主,下部为含砾凝灰岩,上部为砂质凝灰岩、粉砂岩、泥岩及凝灰质页岩,厚100~400米,含微古植物Trematosphaeridium minutum、Laminarites antiquissimus等,属浅水湖泊相沉积。" }, { "instruction": "原子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利用原于稳定的电磁震荡周期所计量的时间系统,由原子钟导出的时间,它以物质内部的原子运动为基准,是空前精密的时间系统。国际天文学界于1967年定义了原子秒,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国际原子时。" }, { "instruction": "胶体陈化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胶体由于压力的加大、温度的升高,或随时间的发展而脱水,过渡为偏胶体,形成稳定的自生矿物的现象。例如在自然界中,无序的含水二氧化硅凝胶体是蛋白石,在成岩作用及后生作用过程中,逐渐脱水而过渡为玉髓,随后转变为微晶石英,最后重结晶为有序性很好的石英。" }, { "instruction": "泛化者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食性和栖息地广泛的物种。" }, { "instruction": "变质矿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变质作用形成的矿物。如区域变质作用形成的十字石、蓝晶石等,接触变质作用形成的石榴子石、硅灰石等。" }, { "instruction": "前洼屯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属全新世晚期。分布在辽宁南部地区,命名剖面在辽宁省庄河市前洼屯,下部为泥炭层,孢粉组合表现为针阔叶混交林,即松属、栎属与桤属混交林。14C年龄为(2435±100)年与(2050±95)年。金县普兰店古莲子层可能与此层大致相当,古莲子14C年龄为(1040±210)年和2000年左右。上部为黄色粉砂质粘土层。本组相当于亚大西洋期。" }, { "instruction": "Fuji volcano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位于日本本州岛中南部,第四纪形成的复合火山,是日本最大的火山之一,海拔3776米,体积约870立方千米。日本富士火山最初爆发时期为第四纪后期,形成古富士火山。当时的喷出物广布于山麓地带,喷出物主要是玄武岩质火山渣及火山灰等。古富士火山喷发的后期有大量的熔岩流溢出,约在1万年前火山活动近于停止状态,进入休眠期。在5000~6000年前,火山再次活动,在古富士火山体上形成了圆锥形层状火山,称新富士山。最近一次喷发在1707年。现在火山体上部被覆的火山岩大部为新富士山的熔岩流及火山碎屑物。但在部分地区因断层的关系,使古富士火山体局部出露。在山腹及山麓地带,寄生火山锥发育,约有100个左右,主要集中于火山体北北西南南东方向,据历史记载寄生火山口也经常喷发。古富士火山和新富士火山为高铝玄武岩构成,熔岩中二氧化硅含量为49%~51%,并含有橄榄石、普通辉石、紫苏辉石及奥长石的斑晶。" }, { "instruction": "特提斯动物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古地中海动物群。一般泛指晚古生代至古近纪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脉以及相邻地域的暖水温水类型动物群。其中尤以二叠纪、侏罗白垩纪和古近纪的特提斯动物群发育最为特征,研究程度也较高。以二叠纪特提斯动物群为例,典型的特提斯北缘,也称为华夏特提斯暖水类型动物群,包括类的Neoschwagerina、Yabeina,群体珊瑚的Wagenopbyllum、Wentzelella以及腕足类的Lytonia、Richthofenia等。它们的代表分子目前已可追踪到北美西部科迪勒拉山脉和东北亚堪察加半岛等地,对外来地体学说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特提斯南缘,也称冈瓦纳特提斯温凉水类型动物群,则出现特殊的厚壳宽铰蛤(Eurydesma)、单体珊瑚(Lytvolasma)和单通道(Monodiexodina)等。它们的分布限于冈瓦纳大陆北缘及其相邻裂离地块,但二叠纪中期后由于冈瓦纳冰期消失和微地块北移,南北缘之间的差异已不明显。白垩纪的特提斯动物群可以有孔虫类的小圆片虫(Orbitolina)等为代表,著名的货币虫(Nummulites)动物群则是古近纪特提斯动物群的标志,都属于低纬度的暖水类型。" }, { "instruction": "人文旅游资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人文景观旅游资源。指由人类所创造的、以社会文化事物为吸引力本源的旅游资源。它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结晶,是民族风貌的集中反映,既包括人类历史长河中遗留的精神与物质财富,也含有当今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发展旅游业的目的不仅在于取得经济效益,还在于促进各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人文旅游资源本身就为这种了解提供了物质基础。它可划分为4大类:①历史类。如古人类遗迹、古城遗址、古工矿遗址、古作坊遗址、历史交通贸易遗址、古代文化、科学教育遗址、历代军事遗址、历史纪念地、名人故里、古墓葬、帝王陵寝、古代水利工程、古桥梁、古园林、古塔或塔林、古代宫殿建筑、古代宗教建筑、历史祭祀建筑、石窟造像、摩崖石刻、岩画、古宅院、古衙署、传统街区、古城镇、其他古代建筑等;②近现代类。如地方标志建筑、地方代表性建筑、现代城市风貌、工矿设施、水电工程、车站、港口、桥梁、其他水陆交通设施、农场、林场、养殖场、农林业实验基地、科教设施、社会福利设施、休疗养设施、城市著名雕塑、纪念陵园、名人故居、名人陵寝墓地、仿古建筑、其他纪念性建筑等;③文化游乐体育类。如游乐场所、狩猎场、文化设施、著名体育运动场馆、动物园、植物园、其他类型公园等;④风情胜地类。如具有特色的城镇、商业闹市街区、民俗街区、购物中心、乡土建筑、典型民族村寨、城乡盛会、节庆活动、民间艺术、地方特产、名菜名食、特殊医疗等。" }, { "instruction": "靖远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早石炭世大塘期晚期至德坞期。分布于甘肃靖远、武威一带。命名地点在甘肃靖远磁窑附近。为浅海及滨海相含煤沉积。下段为灰白至灰黑色砂质页岩,下部夹薄层灰岩和薄层石膏,厚30~70米,含菊石Eumorphoceras bisulcatum aff.varicatum及植物化石Cardiopteridium cf. spetsbergense,Eleutherophyllum mirabile等;中段为灰黑至黑色砂质页岩,顶部夹煤线,厚30米,含植物化石Lepidodendron aolungbulukense,Bothrodendron cf.circular,Neuroptreis cf.gigantea,Sphenopteris? sp.等;上段为灰黑至黑色砂质页岩夹薄层灰岩和钙质页岩,含可采煤层,厚70米,含腕足类Choristites yanghukouensis,Martinia remota,Linoproductus sinensis及菊石类Gastrioceras cf.listeri。在靖远东北不远的宁夏同心一带已发现菊石Homoceras。与下伏臭牛沟组可能呈假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皮纳图博火山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位于菲律宾的吕宋岛上,东经120°21′、北纬15°07′处。海拔:1991年6月15日大爆发前为1745米;大爆发后火山巅峰消失,其破火山口的火山口缘最高点为1486米,中间的塌陷部位则仅比海平面高820~840米。为层状火山。1991年前无喷发的历史纪录。1991年6月15日大爆发,抛出了大量火山碎屑物,其总体积超过5立方千米。火山灰云升到了3.5万米高空,在平流层中悬浮飘移,其中约有2000万吨是二氧化硫,导致地球气温降低约0.5℃达两年之久。爆发时还有火山碎屑流沿山坡滚滚而下,填满附近的深谷,最厚达200米。到1996年这些火山堆积物的温度还有500℃。原来的火山锥因爆炸崩塌,形成宽达2500米的破火山口,高度降低约300米。火山学家把它评为20世纪地球上第二大火山喷发。" }, { "instruction": "江苏地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郯庐断裂带(沿新沂-泗洪分布)将江苏省分成两个部分,以西属华北地台,以东属扬子地台。华北地台出露的最老基底为新元古界青白口群,与上覆南华系、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都是以台地碳酸盐岩为主的稳定型盖层沉积。上奥陶统至下石炭统缺失。晚石炭纪至二叠纪为重要的成煤时期,并有铝质粘土沉积。三叠系和下、中侏罗统缺失,上侏罗统蒙阴组及白垩系陆相碎屑岩和基性火山岩直接不整合在古生界之上。新生界为河湖相内陆断陷盆地及滨海平原沉积,东部平原地区第四系的沉积厚度由西向东增加。扬子地台的基底广泛出露在东海、赣榆地区,称东海群,是一套斜长片麻岩、混合岩及变粒岩等组成的深变质杂岩,同位素年龄22.1亿年,属古元古代。不整合上覆的中、新元古代海州群和新元古代张八岭群分别发育含磷大理岩和细碧石英角斑岩系。从南华纪开始的盖层沉积层序齐全,除志留纪、泥盆纪之间记录缺失外,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的各时代地层都保存完好。其中南华纪有冰海沉积。古生界以浅海碳酸盐岩为主,下二叠统有深水硅质岩。印支运动后自晚三叠世起变成陆相环境,早、中侏罗世为含煤沉积,晚侏罗世转为山麓磨拉石,伴有火山活动并持续到白垩纪。苏北平原的古近纪为内陆断陷盆地的河湖相沉积,新近纪有玄武岩喷发,产凹凸棒石粘土矿。全省岩浆活动以燕山期最强烈,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宁芜、溧阳、苏州等地有大规模火山喷发,伴随深成岩侵位,成分属碱钙性岩系,也是铁、铜和多金属成矿时期。" }, { "instruction": "冰后期成土环境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般将冰后期定为10500年以来,但各地冰川后退时间不一。冰后期的气候冷暖与干湿变化十分显著使土壤变化于红壤、黄棕壤、棕壤与褐土等之间,这就是冰后期成土环境。其间至少有过3次干湿变化,冷暖也有不同。距今5500~7000年前为最温暖的大西洋期;公元前1000~100年为新冰期;16世纪至19世纪前为狭义的“现代小冰期”,此外还有不同幅度的很多大小波动,这对成土作用有一定影响。" }, { "instruction": "线虫动物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动物界的一门。大部分为小形的蠕形动物,体通常呈长圆柱形,两端尖细,不分节,具假体腔,消化道不弯曲,前端为口,后端为肛门,雌雄异体。许多代表为寄生虫,如蛲虫、蛔虫、丝虫等,或生活于海洋、淡水或土壤中。化石稀少,最早的化石(Scorpiophagus baculiformis)产于下石炭统。" }, { "instruction": "四叉树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四叉树的基本原理是将图形划分为四个大小相同的区域,然后在这个区域中继续划分,直到单个栅格像元为止。四叉树是有效的栅格数据压缩编码方法之一。" }, { "instruction": "地面塌陷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的地质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现象称为地面塌陷。它的产生具有发生突然、地点隐蔽的特点,而且多发育在人口相对较多、经济较发达的城镇或者工矿区,因而对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地画塌陷可以分为熔岩塌陷、采空塌陷和黄土湿陷。熔岩塌陷主要发生在碳酸盐类岩、钙质碎屑岩、蒸发岩、火山熔岩等各类岩石中;采空塌陷主要发生在覆岩破坏矿层采空的矿区,其中尤以煤矿塌陷最为突出;黄土湿陷主要发生在黄土、黄土状土以及冻土之中。在各类地面塌陷中,以发生在碳酸盐类岩中的岩溶塌陷最为常见,分布最广,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也最大。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地区环境的变化,地面塌陷愈来愈多,对人类社会经济的危害也愈来愈大。" }, { "instruction": "土壤演替顶级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于气候、地形和其他成土因素的作用,形成顶级植被及相应的土壤类型的演替过程。土壤即使在相同的气候带中,也会由于土壤环境的变化导致土壤类型和植物群落的演替,直到顶级。如滨海盐渍土的植物由于土壤盐渍程度的逐步增加,按顺序由茅草群落变成獐茅草群落,盐蒿群落直至光板地,土壤响应由中度盐化滨海草甸土变为强度盐化滨海草甸土直至演变为滨海草甸盐土。这种演替过程,由于环境条件的改变或人为的干预,也可以向相反的方向进行。" }, { "instruction": "古红土砾石风化圈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古红土包括其中的砾石在形成过程中,经过强烈湿热风化形成的风化圈。网纹红土中的砾石在破碎断面上,可见其表层有厚达1.5厘米以上的风化圈,表明风化较深;反之如晚更新世(Q3)红土中砾石风化圈厚度较小,一般仅0.5~0.7厘米,表明风化不深。" }, { "instruction": "铁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①诊断层名称,指由灰化淀积物质胶结成厚度≥2. 5cm的磐层;②在发生层中指由氧化铁硬结的厚度不等的磐层。" }, { "instruction": "彭志忠石 6H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Mg,Zn,Fe,Al)4(Sn,Fe)2(Al,□)10O22(OH)2。三方晶系。六方板状晶体。浅黄褐色。条痕白色。透明,玻璃光泽。硬度≥8。密度4.23克/厘米3。与石英、白钨矿、锡石等共生。是中国学者1989年在湖南安化白钨矿区发现的新矿物。" }, { "instruction": "白云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KAl2〔AlSi3O10〕(OH)2。单斜晶系。晶体呈假六方片状。薄片透明无色,厚时带黄、绿、棕等色。玻璃光泽,解理面呈珍珠光泽。硬度2.5~3。片状解理平行底面{001}极完全。薄片具弹性。密度2.76~3.10克/厘米3。具有高的电绝缘性、耐热性及强的抗酸、抗碱、抗压能力,产于花岗岩、伟晶岩、云英岩、云母片岩中,工业上的优质白云母则产于花岗伟晶岩中。用作高级电绝缘材料;高温窑炉和射线管的耐高温和酸碱的观察窗。边角废料和云母粉还可做建筑材料、造纸、颜料、塑料、橡胶等的填充料。" }, { "instruction": "环境化学分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门研究环境样品中污染物的种类、含量、形态和测定的新方法、新技术以及有关的基础理论的科学。包括重量分析,容量分析,电化学分析,光化学分析,色谱分析以及多机联用,一机多用,连续、自动、遥控等基础理论和新方法,新技术。" }, { "instruction": "残留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暗残岩(relict)。在花岗岩化过程中,由于交代作用进行不完全而留有原岩的残留物。这种残留体的形状和大小不一,但其构造方位(如层理、片理等)与围岩一致。如残留体在花岗岩化岩石中只留形迹,则称为残影体(skialith)。" }, { "instruction": "密陀僧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PbO。四方晶系。晶体呈小板状和鳞片状。红色、浅黄红色。油脂光泽到无光泽。透明。解理{001}极完全,{110}中等。硬度2。密度9.14克/厘米3(人工合成者)。自然界比较稀少,产在铅矿床氧化带中。人工合成者为其低温变体(αPbO)。可作药用。" }, { "instruction": "集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保存于岩层层面的由若干不同属、种的牙形石分离分子成行、成对有规律地排列在一起,这种自然组合称为牙形石集群(conodont assemblage)。" }, { "instruction": "自然疫源性疾病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由生物环境异常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如鼠疫是由草原生态环境中黄鼠、田鼠等鼠类动物传染所致;布鲁氏病是人畜共患的一种疾病,多数由羊、牛等家畜动物传染,对人畜健康有较大危害;血吸虫病是由裂体吸虫或称血吸虫的成虫寄生人体所引起的地方性疾病等。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由病原体-宿主-媒介等经过一定传播途径传染给某种动物和人。其中病原体常因地理区域不同,其动物宿主在毒性和生化等特征方面表现出明显差异性。" }, { "instruction": "贝加尔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沙茨基(Н. С. Шатский)于1935年创名,用以说明俄罗斯境内现今西伯利亚地台南缘广泛发育的前寒武纪末(里菲纪晚期)-寒武纪的褶皱变动。哈因(В. Е. Хаин,1995)又将这一褶皱变动时限置于格伦威尔运动与加里东运动之间,认为格伦威尔期结束于1000~900百万年前,而贝加尔期则包括1000~500百万年这一构造阶段,其间有四个构造幕:①叶尼塞构造幕(距今850百万年前),相当于中国的晋宁运动;②前文德构造幕(距今650百万年前);③卡多姆构造幕(Kadomian)(泛非运动),又包括几个幕,较早者约在600百万年前,可延至500百万年前;④萨拉伊尔构造幕(Salair),发生于中寒武世末-早奥陶世之前,属贝加尔期与加里东期之过渡阶段。发生在俄罗斯境内前寒武纪-寒武纪过渡时期,结束于中寒武世的造山运动。运动始于里菲早期,可分几个构造幕。" }, { "instruction": "古地理阶段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古地理环境或状态,如关于海面、地表地形、相对海岸距离及气候条件等的一个相对稳定,或逐渐发展变化(量变)的时间阶段。" }, { "instruction": "黄土砂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黄土砂姜。由黄土中的钙质形成的结核。由于结核形似生姜或泥偶,故又称黄土小僧,是黄土高原区的群众对黄土结核的一种俗称。" }, { "instruction": "棕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分布在暖温带湿润和半湿润区的一个土类,包括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和冀东以及其他若干山区。年均温10~15℃,年雨量850毫米。通常淋溶强烈,无石灰反应,pH值为5~7。全剖面棕色,无富铝化特征,土壤有明显的粘化作用,粘粒ki值2.9~3.4,粘粒矿物以伊利石及蒙脱石占优势。这一土类曾被称为棕色森林土。" }, { "instruction": "自行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颗恒星在周年内角度位置的改变称为自行。在地球上可以观测到恒星具有不同程度的自行,这就为找寻邻近的恒星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 { "instruction": "现代红壤化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这是一个还在争论的问题。认为现代红壤化作用还在进行的论据有二:①测得红壤地区地下渗出水中多SiO2、少Fe2O3与Al2O3(氧化物系折算后比较),认为是正在土壤中脱硅富铝化的结果;②根据处于不同纬度气候条件下土壤粘粒硅铝率的渐变,认为华南地区仍在红壤化,符合成土作用的系列变化。实际上有数据证实:中国北方土壤渗出水中也常有大量SiO2,而且各地在不同母岩地区的数据差别很大,这仅是风化作用的差异;随纬度而变的土壤性状,是随纬度而变的环境条件造成,但不一定是目前的渐变环境所致,此外还有其他佐证。所以这一问题至今并无定论。假如不能证明现代红壤化还在进行,那么现在的红壤就可能是古红土的残遗。" }, { "instruction": "地下水观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对地下水的水位升降、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等所进行的长期连续的观测。地下水观测曲线地震发生前,由于地应力、地形变等的变化,往往引起地下水位及其物理、化学性质发生显著变化,如水位升降、水质混浊或井水冒泡、翻花、升温以至涌出等,因此地下水观测就成为群众性地震预报的一种有效手段。图中为1970年5月25日河北丰南县5.2级地震前后深井水位变化曲线。" }, { "instruction": "自然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Bi。三方晶系。通常呈粒状,有时为致密块状。新鲜断口呈微带浅黄的银白色,表面容易氧化成浅红的锖色。条痕灰白。金属光泽。硬度2.5。具弱延展性。解理平行底面{0001}完全。具逆磁性。密度9.70~9.83克/厘米3。是热液成因的矿物,主要产于脉状钨锡铍矿床及钴镍热液矿床中。" }, { "instruction": "有轴亚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笔石纲正笔石目传统分类的一亚目。中轴发育,长在枝间隔壁或共通沟中,或在枝的背侧壁中。笔石体由1个至多个笔石枝组成。胞管单列或双列,形状变化很大,有的体壁退化而成网状。奥陶纪至早泥盆世。可分为具有双列胞管的双笔石类及单列胞管的单笔石类,各又再分为若干科或亚科,包括属种甚多,有双笔石(Diplograptus)、细网笔石(Retiolites)、两形笔石(Dimorphograptus)、单笔石(Monograptus)、弓笔石(Cyrtograptus)等。" }, { "instruction": "海军基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设置在军事地理位置险要地区的大型优良港湾,担负所辖海区作战任务,并全面保障海军训练和日常驻泊、活动的军用根据地。一般都配备有舰船停泊场所、飞机场、海岸防御体系,以及舰船修理、后勤保障等方面的设施和机构。如中国海军东海舰队下辖的上海(吴淞)基地、舟山基地等。" }, { "instruction": "长度比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球椭球面上的微分线段投影后的长度与投影前的长度之比。设球面上的微分线段长为ds,它投影后的长度是ds’,长度比用μ表示,则μ= ds’/ds。显然,标准线的长度比为1。习惯上,纬线长度比用n表示,经线长度比用m表示,m0则表示中央经线的长度比。" }, { "instruction": "地貌调查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研究地貌的基本方法。它的任务首先是确定地貌形态特征,结合物质组成和结构等一系列条件,确定地貌成因和形成过程,为寻找地下水、矿产资源和工程建设提供依据。如果地貌调查和地质调查结合进行时,调查路线可以重合。专门进行地貌调查时,应先结合调查区的地形图、地质图、航空照片、卫星照片等资料综合研究,以对全区地质、地貌有一总的概念,为确定具体考察计划和路线提供依据。" }, { "instruction": "竹节虫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代表种竹节虫,叶虫修。具隐蔽色,可行孤雌生殖,产生无雄性的子代。化石出现于三叠纪,中国最古老的化石发现于辽西中侏罗世地层。现生300余属2500多种,中国有许多属种。" }, { "instruction": "古登堡间断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表以下,2900km深处地震波速度明显改变,横波至此消失,这个面称为古登堡不连续面,是划分地幔与地核的边界面。" }, { "instruction": "肺癌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支气管黏膜和肺泡细胞的恶性肿瘤。持久性咳嗽、胸痛、痰中带血等为主要症状。可能与长期吸烟(包括被动吸烟)或吸入某些致癌物质有关。单独用苯并(a)芘,或与二氧化硫等其他物质联合,采用注射、吸入等多种途径试验,均取得诱发肺癌的阳性结果。应控制多环芳烃污染源的危害,并尽可能做到早期发现和早期防治。2006年10月25日《人民日报》报道,肺癌已成为中国第一大癌症,肺癌居男性癌症死因的第一位,女性的第二位。吸烟是肺癌的罪魁祸首,室内氡气污染是肺癌的“第二杀手”。" }, { "instruction": "巴通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位于巴柔阶之上,卡洛维阶以下,是欧洲原中侏罗统中部的一个阶。巴通阶一名源自英国南部的一地名巴斯(Bath)。现为国际通用的一个阶。以菊石Parkinsonia(G.)convergens的最低层位作为本阶的底界。" }, { "instruction": "pyroclastic cone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喷出物为火山碎屑物,按构成物质的种类可区分为:浮石火山锥、火山渣锥和喷渣火山锥、火山灰火山锥等。大多数集块火山锥基本是对称的,坡度平缓,一般为25°~40°,火山口为碟形、碗形或漏斗形。一般较浅的喷发作用能形成宽而浅的火山口。如果火山的喷发强度小,火山的坡面呈凹型;如果喷发强烈时则呈凸的坡。" }, { "instruction": "中国兔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产自中国的中新世兔猴类。个体大。下P4高度臼齿化;下P4的长度比下臼齿的长度大;下臼齿短而宽,齿带只出现在齿冠的远中侧等特点区别于西瓦立克的两个属。目前有厚齿中国兔猴(Sinoadapis carnosus)和石灰中国兔猴(S.shihuibaensis)。前者材料为同一个体的P4M2的左下颌和附M1M3的右下颌,产于中国云南禄丰晚中新世褐煤层,是迄今已知兔猴科的最晚记录。" }, { "instruction": "土壤缓冲性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当少量的酸性或碱性物质加入土壤后,土壤具有缓和其酸碱反应变化的性能。土壤缓冲性能主要通过土壤胶体的离子交换作用、强碱弱酸盐的解离等过程来实现,当然对某一具体土壤而言这种缓冲性能是有限的。因此土壤缓冲性能的高低取决于土壤胶体的类型与总量、土壤中碳酸盐、重碳酸盐、硅酸盐、磷酸盐和磷酸氢盐的含量等。" }, { "instruction": "岩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岩龛。悬崖或陡坎下的浅溶洞。主要是由地表水冲蚀、溶蚀或风蚀的结果。或由山区生物化学、融冻作用、差异风化而形成的近似于水平的洞穴。一般宽度大于高度3~5倍。深度不超过10米。" }, { "instruction": "对流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大气分层。" }, { "instruction": "双桥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赣西北南华系硐门组与中元古界上双桥山群或新元古界落可岽群间明显的交角不整合所代表的造山运动。与晋宁运动相当,距今约8亿年。" }, { "instruction": "斜坡盆地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陡斜坡的台地、斜坡和盆地的沉积体,具有大量砾屑灰岩和台地边缘来的灰泥沉积的泥晶灰岩、陆源泥质岩及钙屑浊积岩的互层沉积。大多数缓斜坡的台地、斜坡及盆地沉积,为薄层状的灰泥石灰岩和陆源泥质岩,通常夹很少的重力流灰岩。斜坡和盆地沉积常含有外来生物屑、广海底栖生物群化石及浮游生物层,以及螺旋迹、类沙蚕迹化石。在缺氧的外斜坡及盆地沉积,缺乏底栖生物,沉积的纹层保存完整而没有生物潜穴。" }, { "instruction": "大气科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研究大气圈以及大气圈与地球其他圈层相互作用中的各种现象、各种动力、物理、化学过程的科学。大气科学属地球科学范畴,是一门既古老又富有生命力的学科。17~18世纪以后,随着观测仪器出现,地面、高空天气图的使用、到长波理论的提出,计算机、卫星和遥感技术的应用,都促成了大气科学的飞跃发展,同时,大气科学中的斜压大气和环流理论、大气适应理论、非线性动力学理论等也促进了其他自然科学的发展。大气科学研究大气中小到云滴雾滴、大到全球气候演变的各种现象和过程,还把大气圈与地球系统中水圈、冰雪圈、岩石圈和生物圈视为一个相互作用的系统来研究。其主要分支学科有大气探测学、天气学、大气动力学、气候学、大气物理学、应用气象学,还有近些年来逐渐形成完善的大气环境学、大气化学等。大气科学研究注重理论与实践并重,建立了以新技术支撑覆盖全球的立体观测系统,经常开展专项综合观测试验,并依据物理规律与数学手段 综合分析和诊断基本研究方法,研究大气中的各种现象和演变规律。为弥补研究中的许多困难:诸如实验室很难复制大气条件、非线性数学手段、处理复杂的热力动力边界和初始条件、以及描述许多不能直接观测的物理量的困难等,大气模式的数值模拟技术,已逐渐成为大气科学中的重要研究手 段。" }, { "instruction": "滑坡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滑坡体下移后露出的陡壁,在平面图上多呈弧形。因它是滑动面的一部分,故有可能找到滑动擦痕。" }, { "instruction": "云贵高原古红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第二梯级南部,古红土多分布于海拔较高地段,如昆明海拔近2000米的古红土,富铝化特强,粘粒硅铝率低达0.8~1.0,系古近纪产物。本区可能由于有多量第四纪古红土的穿插,不易区分,所以能确定的古红土不多。" }, { "instruction": "把南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晚三叠世亚智梁期(卡尼期),分布于贵州南部、西部地区。命名地点在黔南贞丰挽澜(旧称把南)附近。为浅海相泥砂质沉积,由灰绿色砂质页岩及青灰色细砂岩组成,厚约300米,含双壳类化石Myophoria kueichowensis,Nucula strigillata,Myophoriopsis rosthorni等。与下伏法郎组呈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珊瑚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构成珊瑚纲,属腔肠动物门。生活于清澈温暖的浅海海底,骨骼由碳酸钙( CaCO3)构成,是构成珊瑚礁的主体,同时又是一些地层的分带化石。" }, { "instruction": "流体超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岩石中流体所产生的超负荷压力。在岩石的孔隙和裂隙中常充填有不同成分和数量的流体,它们所具有的内压称为流体压力。在区域变质作用过程中,流体压力通常相当于负荷压力,但在温度升高后,有些变质反应可释放出大量的流体,在地壳较深部的封闭条件下,出现流体压力大于负荷压力的状况,即流体超压现象。在原岩含水较多、岩层厚度较大、变质反应加热速度过快、脱水反应中的水形成循环流体等情况下,均可出现流体超压现象。" }, { "instruction": "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常用符号Gr,是比“组”高一级的正式岩石地层单位。群可用于:①包括很厚的、组分不同的岩层,如龙山群、南山群等;②具有共同岩性特征的两个或更多的相邻或相关的组,可以联合为一个群;③群有时也适用于一套还没有作过深入研究,而很可能划分为几个组的岩系。群必要时可以再分为几个亚群(subgroup);有共同岩性特征的几个群也可以联合为一个超群(supergroup)。群的顶底界线往往为明显的沉积间断面(如假整合或不整合),标志着构造环境和沉积条件的显著改变。在中高级变质岩区,对一些层状无序的变质岩系称岩群(groupcomplex),常用符号为Gr.,群、亚群、超群均可用地名加群、亚群和超群来命名。大致相当于统的岩石地层单位,要根据其岩性特征确定其等级(组或群),不能简单地一律称群,因为群与年代地层单位统之间没有对应的关系。" }, { "instruction": "七溪岭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早奥陶世道保湾期至中奥陶世,大致相当于欧洲阿雷尼格期晚期至兰维恩期。分布于江西西南部宁冈一带。命名地点在江西宁冈新城七溪岭附近。为海相硅质、砂质沉积,主要为灰黑色中薄层硅质板岩夹炭质板岩,含丰富的笔石,自下而上包含十个笔石带:①Tetragratus approximatus带,②Pendeograptus fruticosus带,③Didymograptus“protobifidus”带,④Didymograptus abnormis带,⑤Oncograptus magnus带,⑥Cardiograptus cor带,⑦Undulograptus austrodentatus带,⑧Paraglossograptus tantaculatus带,⑨Nicholsonograptus fasciculatus带,⑩Pterograptus elegans带。共厚359米。与下伏爵山沟组呈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硬叶常绿林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在地中海气候下发育的一种植被类型。气候冬季温和湿润,夏季炎热干燥,最热月平均气温在22~28℃,最冷月均温在5~1 2℃,年均降水量一般在500~750mm范围内,多集中在冬季。群落结构比较简单,树种相对贫乏;大多数植物具有坚硬的革质叶,机械组织发达;叶片不大,常被绒毛,不具光泽,呈灰绿色;气孔深陷,可防止过多的蒸腾。主要分布在地中海沿岸,以及各大陆的西部,即加利福尼亚沿岸及其一部分内陆地区、智利中部、非洲的西南角以及澳大利亚大陆的东南和西南海岸。" }, { "instruction": "化隆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古元古代。分布于青海贵德拉鸡山隘及尖扎、化隆、循化等地区,为变质岩系。下部为混合片麻岩、混合岩夹少量片麻岩、片岩,厚5893米;中部以片麻岩及变粒岩为主夹斜长角闪岩,厚2038米;上部为斜长角闪岩、角闪斜长片麻岩及变粒岩和透闪辉石岩,厚1069米。变质程度属低角闪岩相,受区域混合岩化作用。原岩为泥质、砂质碎屑岩和不纯碳酸盐岩及中基性火山岩。" }, { "instruction": "印渚埠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印渚埠页岩。时代属早奥陶世新厂期至道保湾期早期。分布于皖南、浙西一带。命名地点在浙江于潜与分水间的印渚埠。为浅海相泥质沉积,以黄绿色页岩为主,间夹紫色及绿色页岩,底部有薄层瘤状灰岩数层,自下而上包含三个化石带:①DictyonemaHysterolenus带,②Clonograptus tenellus带,③AsaphopsisBirmanites带。厚150米。与下伏上寒武统西阳山组呈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浊积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浊流沉积作用形成的不同沉积组合,通常代表一种半深海深海的独特沉积。依岩石的成分可分为钙屑浊积岩和非钙屑浊积岩(陆源碎屑浊积岩和火山碎屑浊积岩)。钙屑浊积岩由粒屑灰岩、泥粒灰岩与泥晶灰岩互层组成;非钙屑浊积岩为砾岩、砂岩、粉砂岩与泥岩(页岩)互层,其中砂岩以杂砂岩、长石杂砂岩、岩屑杂砂岩为主。在宏观上,浊积岩成巨厚的韵律互层,具有特殊的结构与沉积构造。杂基含量较高(大于15%),有鲍马层序。底部有各种底面印铸型,如槽铸型、沟铸型、锥铸型和重荷铸型等。再沉积的浅水底栖生物化石(常含于砂岩、粉砂岩中)与深水的浮游生物化石(常含于泥岩、页岩中)相伴存在。浊积岩常出现于深水沉积及与其他沉积物重力流沉积相伴生。 顺浊流流向,浊积岩在岩性上与沉积构造上有明显的变化,因而沃克按形成位置把浊积岩分为近源浊积岩(proximal turbidite)和远源浊积岩(distal turbidite),两者的区别如下:近源相和远源相的浊积岩层序的对比,近源相远源相岩层厚、粒粗岩层薄、粒细单层的砂岩经常合并成厚的岩层单层的砂岩很少合并在一起岩层的厚度不规则岩层平行,成规则的层状冲刷侵蚀痕常见冲刷侵蚀痕少见砂岩间的泥岩少或缺失,砂岩/泥岩的比率高砂岩间的泥岩多,砂岩/泥岩的比率低砂岩的顶底往往明显,有许多为A、E层段砂岩的底明显,向顶部渐变细,A、E层段少纹层、砂纹交错层不常见纹层、砂纹交错层常见槽铸型比沟铸型出现得更频繁沟铸型比槽铸型更常见(据R.G.Walker,1976)" }, { "instruction": "关键因子分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种群数据统计处理的设计,其目的是确定对于种群大小变化有最重要作用的因素。" }, { "instruction": "太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银河系中一颗普通的恒星,是地球和整个太阳系中天体的光和热能的主要来源。我们直接观测到的只是太阳的大气层。从里向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这三层大气都处于局部的激烈运动之中。太阳也在不断地运动和变化,除自转运动外,还要率领太阳系的成员以19. 7km/s的速度作本动,同时还要以250km/s的速度围绕银河系中心旋转。目前认为,太阳及其行星是在约50亿年前,由星际物质云在引力作用下,逐渐收缩凝聚而形成的。在此以后,它将从目前的黄矮星阶段变为红巨星,然后再转为红超巨星。待太阳内部的核能源耗尽后,将转为白矮星,最后成为一个不发光的、处于简并态的冷“黑矮星”而宣告生命的终结。太阳的寿命估计可达100亿年。" }, { "instruction": "对齿兽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哺乳纲兽亚纲完兽次亚纲的一目。是最早的与高等哺乳动物最为接近的一类。臼齿齿冠大致成三角形,3个齿尖分占3角,上臼齿最高齿尖在内侧,下臼齿最高齿尖在外侧。上下咬合,适合咀嚼。早期种类有双重下颌关节,后期仅保留一个齿骨鳞骨关节,下颌无隅突。晚三叠世至白垩纪,生活于欧洲、亚洲、北美。中国辽宁中侏罗统产有满洲兽(Manchurodon),下白垩统产有张和兽(Zhangheotherium)等。" }, { "instruction": "性别结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男性和女性在人口中所占的比例。有两种表示方法:一种是分别计算男性和女性在总人口中的百分比;另一种是计算男性人数对女性人数的百分比(即性别比)。 性别构成指标可按全体人口计算,也可以按各年龄组人口计算。影响人口性别结构的主要因素有:育龄妇女的生育率,出生婴儿性别比,男女分别的死亡率,人口迁移等。人口性别构成直接影响结婚率和妇女生育率,它对经济发展和就业安排也有密切关系,因为不同部门和不同职业往往需要不同性别的劳动力。" }, { "instruction": "ash flow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由火山灰与气体混合而成碎屑流。为夹有大量火山灰的高热气流。火山灰流固结后成为熔结凝灰岩。" }, { "instruction": "新构造运动土壤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新构造运动是地球内力作用影响地表最活跃、也最普遍的动力,它能使多项成土因素(地形、气候、母质、植被以及成土年龄)改变,从而影响土壤发育,甚至控制成土方向。研究新构造运动与土壤形成关系的学科即为新构造运动土壤学。新构造运动在各种地质构造体系(如山字型构造体系、新华夏构造体系等)中常有继承性活动,使有关的土壤分布规律得到加强,能使既已形成的土壤,在隆升或沉降中,位置显著改变,从而破坏了原有的分布规律。" }, { "instruction": "心土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泛指土壤剖面中部的土层,结构一般较差,比较紧实,有机质和营养元素含量相对较少。它也不是发生学B层。" }, { "instruction": "冰川粉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冰川中携带的碎屑物质在运动中相互研磨而成的细粉砂。" }, { "instruction": "生物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反映一定沉积环境的生物群和生态特征,称为生物相。由于不同生态的生物各适应于一定的环境条件,所以有些化石在地层中的出现就足以显示当时的地理环境。例如,在古生代海相地层中,含丰富笔石化石的笔石相,反映了古生代水流不畅的海湾沉积。而富含海生底栖生物的壳相和礁相,则反映古生代浅海环境沉积。这些足以标志特种地质地理环境的化石,称为“指相化石”。指相化石的确定,对于恢复地史时期的古地理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 { "instruction": "背锅山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代表鄂尔多斯台缘含丰富珊瑚、腕足类、头足类、腹足类的晚奥陶世浅海灰岩相沉积,上部可局部夹碎屑岩。分布于宁夏固原,陕西陇县、千阳、礼泉、泾阳、耀县一带。命名地点在陕西陇县背锅山、曾以珊瑚Agetolites,Agetolitella和Sarcinula建带,厚150~325米。与下伏平凉组或灰岩(在礼泉至耀县一带)呈假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负荷构造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重荷模(load cast)、重荷铸型。同生变形构造之一。一种形成于泥质岩层之上、砂质岩层底面上的印模。当泥质沉积物尚未凝固,处于可塑状态下,由于不均匀的负荷作用,上覆的砂质物陷入到泥质沉积物中,结果在上覆岩层底面上产生突起的重荷铸型,由砂或少量的细砾石组成突起。负荷构造常呈圆丘状或不规则状瘤状突起,排列杂乱,大小不一,可从几毫米到几十厘米,突起高度从几毫米到十几厘米,但在同一层面上的形状和大小比较接近。" }, { "instruction": "船蛆迹遗迹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漂木、泥炭或其他纤维物质组成的固定底质,在岩石记录中多为煤炭等,可代表发育于层状树木碎屑、圆木或其他纤维物质上的沉积缺失面(但不是指单一的木块或树干);或指在沼泽或泥沼环境中的泥炭的缓慢沉积。零散到密集的船蛆钻孔;密集的钻孔可变形,但通常不相互穿插。钻孔壁常饰有基底的结构(如:树木的年轮)。粗短到纵长,亚圆柱形、亚平行孔穴,主要分布在海相或边缘海环境中,较浅、零散到密集的等称虫钻孔为典型的淡水遗迹群。" }, { "instruction": "潘高拉沉积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为距今30亿~18亿年形成的克拉通盖层沉积。南非太古宙卡普瓦尔克拉通在距今30亿年前即已形成。在不整合面上,堆积了厚约43000米的由沉积岩和火山岩组成的地台型沉积。自下而上划分为:潘高拉超群、多米尼昂里夫超群、韦特瓦特斯兰德超群、温特斯多普超群(Ventersdorp Supergrouop)、德兰士瓦尔超群和瓦特伯格马特萨普超群。潘高拉超群、多米尼昂里夫超群和温特斯多普超群主要由喷出岩组成,而韦特瓦特斯兰德超群和德兰士瓦尔超群和瓦特伯格马特沙普超群则主要由沉积岩组成。总体上,火山岩包括安山岩、流纹岩、粗面岩和拉斑玄武岩、集块岩、凝灰岩、凝灰角砾岩;沉积岩包括砾岩、正石英岩、长石砂岩、砂岩、页岩、白云岩和石灰岩、燧石岩和条带状铁建造。潘高拉超 群的砂岩中,具有类似现代潮坪环境的沉积构造,显示12~25米的古潮差,大大超过现代的潮差。它被借以作为地月体系起源假说的论据。经过强烈变形变质而固结的卡普瓦尔克拉通,和不整合覆于其上平缓产出的基本未变质的地台型潘高拉沉积,共同表现出太古宙同元古宙划时代的地壳演化特点。" }, { "instruction": "午城黄土古土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午城黄土(Q1)中发育良好的古土壤很少报道。据洛川典型剖面的描述,估计在百余万年中,因下伏地形起伏,高原抬升较快,而使得古土壤多遭侵蚀。另据孢粉与古动物资料以及钙结核中移动性二氧化硅显著高于离石黄土中古土壤钙结核等现象,推断其应属褐土类型向棕壤过渡。也有人认为它受后期的作用强烈,在多数剖面上难以划分单一的古土壤层,建议以古土壤组合表示。" }, { "instruction": "岩套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火成岩组合的一个更大的岩石单位,往往包含几个岩浆建造。它和地质构造发育的较长的时间单元相联系。岩套中既有侵入岩建造,又有火山岩建造,它们具有成因上和时间、空间上的联系。岩套常以造山期来划分,如前造山期、同造山期及后造山期等。例如,蛇绿岩套是大洋拉张时期发育于优地槽,属于前造山期的产物。" }, { "instruction": "磁异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一特定地区测得的地球磁场的变化与理论值不符时,叫地磁异常。局部的地磁异常主要是由地下岩石磁性差异不同所引起的,磁性变化对研究地下岩石构造很有价值。" }, { "instruction": "地貌预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对地貌系统自身调整及外界作用引起状态变化的预估。根据需要按不同的时间和空间进行预估预测。地貌预测的精度及可靠性取决于地貌发育理论基础、观测记录的长度、试验与模拟结果的可信度以及假定的正确应用与否等因素。" }, { "instruction": "泥石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山区突然爆发、历时短暂、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并具有强大破坏力的特殊洪流。其中固体物的总体积一般超过15%,最高的可达80%。它的前锋是一股浓浊的洪流,其中泥沙、石块等的体积最高达60%~80%,形成高达几米至十几米的“龙头”倾泻而下,小石块在泥浆中翻滚,直径大于2米的大石块常浮于泥流之上。泥石流的冲刷、搬运、堆积过程十分迅速,可在很短时间内流出几十万以至数百万立方米的固体物质,能搬运成百上千吨的巨石。中国不少山区多发泥石流,有些地方称之为山洪、龙扒、水泡、走蛟等等。泥石流是一种突发性的地质灾害,它的发生要有两个重要条件:一是有丰富的松散的堆积物,二是具有突然形成的洪水流。泥石流沟谷可分为三个区段:上游形成区,为三面陡峻的高山环绕的汇水盆地;中游通过区,多为狭窄的河谷;下游堆积区,为形成大小不等的扇形地,称泥石流扇(mudflow fan)。泥石流扇就其突发性与洪积扇颇有泥石流类似之处,但其沉积物的分选性较之洪积扇更差,大小混杂,常形成泥、砾相混的泥砾层,有的形成大石块上叠置小石块的奇特形态。在现代冰川前缘,由于冰湖溃决,洪水携带大量冰碛物形成的泥石流规模较大,这叫冰川泥石流,它一般发生在高温的夏季;因那时冰川融化快,易使冰湖溃决。冰川泥石流的破坏力大,中国西藏东南部的古乡泥石流属此(如图)。" }, { "instruction": "crater wall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火山口墙。指火山口中的内壁;常为陡峻的石壁,石壁的垂直高度即为火山口的深度。" }, { "instruction": "标准纬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标准线。" }, { "instruction": "黄土裂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黄土体中的裂缝。一般将黄土裂隙作为黄土节理的同义词,也有把由若干有规律组合的裂隙及被这些裂隙所分割成一定几何形状的块体总称为节理。如菱形节理及柱状节理等。" }, { "instruction": "假球接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三叶虫纲球接子目的一属。头尾近等大,均为半圆形至半椭圆形。头鞍之前有一中沟。尾轴粗而短,其末端两侧具有向后扩张的斜沟一对,在中轴之后造成一假叶节。尾缘后侧边常有一对小侧刺。壳面光滑或具沟纹。晚寒武世,世界各地,极少见于中寒武世及早奥陶世。中国北方及南方上寒武统均有产出。" }, { "instruction": "事件地层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层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以突发性地质事件作为划分和对比地层的依据。地质记录不是均一渐变的,而是由许多突发性地质事件所引发的生物界和无机界的明显变化的分隔。地质事件包括生物的演变、绝灭的生物事件,突发性沉积作用导致的沉积事件,由于气候变化或地轴变化等引起的气候事件,由于火山爆发所导致的火山事件,由于板块的离合作用所引起的构造事件,以及地外宇宙事件等。根据规模大小,地质事件可以分为全球性的,如全球性的海侵和海退所引起的显著的沉积事件和生物绝灭事件;区域性的,如冰川事件,区域性海平面升降导致的区域性沉积古地理变化及生物变化;地方性的,包括火山爆发、地震、浊流、风暴等。近年来由于新灾变论的提出,使事件地层学有了新的发展。地外灾变造成的全球事件是事件地层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 { "instruction": "城市社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城市特定的区域内,由从事各种非农业劳动而有各种社会分工的密集人口所组成的社会,其主要特点是:①人口集中,成分复杂;②经济、文化等各种活动频繁;③具有各种复杂的制度、信仰、语言和多样化的生活方式;④具有结构复杂的各种群体和组织;⑤家庭的规模和职能缩小,血缘关系不甚密切,人际关系比较松散;⑥政治、思想、文化比较发达。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社区的发展很快,主要表现为:①人口日益增加,构成更为复杂;②社会组织日益复杂,职业日益增多,分工日益细密;③现代设施日益完备,交通日益便利;④社会管理日益繁杂。" }, { "instruction": "卫星城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大城市的郊区或其外的附近地区为扩散中心城市(母城)的人口、工业、科研机构和大学而新建或扩建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城镇。始建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战后获得较大发展。初期多为距离较近、规模较小的“卧城”,随着功能的增多,卫星城镇的规模有所扩大,与中心城市的距离有所延伸,从而取得更多、更好的效果。" }, { "instruction": "subway;metro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城市轨道交通的一种。中国于2003年规定,申报发展地铁的城市应达到下述基本条件: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在100亿元以上,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 000亿元以上,城区人口在300万人以上,规划线路客流规模达到单向高峰小时3万人以上。" }, { "instruction": "台湾海峡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中国东海南部的海峡。位于北太平洋西部中国福建省和台湾省之间。北界西起闽江口,东至富贵角;南界西自福建省南端宫口港西,东至台湾岛南端鹅鸾鼻岬,属东海海域。从东北到西南长约380km,宽约150km,最窄处135km最大深度1680m.南端东侧为台湾浅滩,最小深度20m左右,东南部有彭湖列岛。洋流寒暖交汇,鱼产丰富,海运发达,为东海与南海的航运要冲。主要港口有高雄、福州和厦门。" }, { "instruction": "修学旅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以组织青少年旅游者为主,利用假期到异国他乡进行旅游和特定知识的学习活动。它是学生接触自然、接触世界、增长学识、加强人际交往的有效途径。其特点是:①围绕一定专题,具有深造学习和研究性质;②具备特殊的资源条件和富有经验的教师;③有较多的时间进行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④基本不受季节影响。修学旅游是国际上较为流行的一种形式,顾名思义就是“上学十旅游”。重点突出一个“学”字,寓教于乐,围绕学习来组织旅游活动,具有专业性、知识性、趣味性。期间,学生们吃住在当地人家或学校,除了游览景点外,学习内容涉及建筑、绘画、书法、音乐、语言、历史、地理、科技等。以某一主题为目标,或考察风俗文化,或探究一门学科,或学习一种语言,或参观高等院校。组织和安排这种旅游的,可由接待方承办,也可由旅行社经营。日本十分重视修学旅游,每年有数十万学生到国外进行各种类型的学习、交流和旅行,有的中、小学甚至把它作为独立的社会实践课程列入教学内容。中国修学旅游逐渐兴起,这是满足一部分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需求,除了去母语为英语的国家学习语言外,修学旅游线路有的到注重家庭礼仪的日本接受熏陶,有的到韩国著名的野外生存基地进行训练,有的在新加坡的游轮上学习天文知识等。中国开展修学旅游活动较多的地区在中国的历史古都和文化名城,如山东曲阜举办的孔学进修班,河南的“中国嵩山少林寺武术馆’’。需要指出的是,出外修学旅游,想依靠短短的行程让英语或某方面技能突飞猛进是不现实的,境外修学旅游价格昂贵,成团时间较长,需作长期准备,效果难以预测。" }, { "instruction": "镜泊玄武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黑龙江牡丹江上游和镜泊湖周围地区第四纪玄武岩。熔岩流将牡丹江上游阻塞而形成镜泊湖——中国一个重要的火山堰塞湖。镜泊玄武岩可分三期,镜泊早期玄武岩为灰色气孔状橄榄粗玄岩与深灰色致密块状橄榄粗玄岩的互层,厚约25~30米,形成于中更新世早期;镜泊中期玄武岩为深灰色微气孔状橄榄钛辉石拉斑玄武岩与灰黑色气孔状橄榄钛辉石拉斑玄武岩,厚约10米,形成于更新世晚期偏早期。镜泊晚期玄武岩为灰黑色、黑色玻基橄榄玄武岩、橄榄钛辉石拉斑玄武岩,可见完整的火山锥,形成于全新世初期。" }, { "instruction": "放射性热融化假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威利斯(B.Willis,1938)提出的一种假说,是一种关于侵入的和喷出的岩浆活动的理论。它主张由于放射性热使局部热融的岩浆体或熔融区域,都具有熔融、生长、迁移、冷却、固结以及重熔的重复旋回。并认定热融岩浆体的活动,是抬升和沉降、造山、地震以及变质作用等的原因。" }, { "instruction": "内布拉斯加冰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北美更新世的一个冰期,始于距今150万~130万年间。它与欧洲阿尔卑斯地区的恭兹冰期、北欧的梅纳帕冰期相当。这一次冰期北美冰盖的范围超过末次冰期。" }, { "instruction": "盐井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中元古代。分布于四川宝兴及川东一带,为浅变质岩系。由两套变质沉积岩和两套变质火山岩组成,厚3800~8100米。自下而上分:雅斯德组,为绢云石英片岩、变质石英砂岩和千枚岩,厚1980米;石门坎组,以变质流纹岩、流纹斑岩、流纹质凝灰岩和流纹质火山角砾岩为主,厚892米;蜂桶寨组,为炭质板岩、千枚岩,中上部灰岩、下部夹石英岩或绢云片岩,厚142~1287米;黄店子组,由块状粗面岩夹粗面斑岩及少量绢云石英片岩、炭质千枚岩、板岩组成,厚54~3891米。" }, { "instruction": "白浆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微斜平缓岗地的上轻下黏的母质上,由于黏土层带水,铁质还原并侧向漂洗,在腐殖质层下形成灰白色漂洗层的土壤。" }, { "instruction": "回转地滑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圆弧形地滑。产生于较均质的厚层沉积物斜坡上的地滑。是沿崩坍较急且明显呈圆弧状的滑动面上形成的,故崩落的块体多向后回转。法国比斯开湾的大陆斜坡上的地滑最为典型,在水深250~700米之间的第四纪地层构成的斜坡发生崩坍,先由斜坡下部开始,滑体各块段的宽度最大1000米,相对垂直位移达80米。在地滑的前缘部分发育有波长500米、波高20米左右的滑动褶皱。斜坡倾斜度上部在5°以下,下部仅50′。一般在大陆架外缘至大陆斜坡上部之间的,第四纪沉积物地区,易于发生海底地滑。" }, { "instruction": "昆阳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中元古代。分布于云南昆阳、东川、会泽一带,为浅变质地层。分为下亚群,自下而上包括黄草岭组、黑山头组、富良棚组(仅分布滇中)、大龙口组、美党组,时代属长城纪;上亚群,自下而上分为因民组、落雪组,再向上至滇中依次分为鹅头厂组、绿汁江组和柳坝塘组,在东川地区依次为黑山组、青龙山组、大营盘组、小河口组和麻地组。时代属蓟县纪。主要为碳酸盐岩、含叠层石镁质碳酸盐岩、千枚岩、板岩、变质石英砂岩、变质粉砂岩和硅质岩,并含铜、铁等沉积矿产。富含叠层石Gymnosolen altum,G.confragosum及微古植物化石Leiopsophosphaera,Taeniatum;Trachysphaeridium,Conophyton,Laminarifes,Asperatopsophosphaera等。厚逾万米。富良棚组上部凝灰岩RbSr全岩等时线年龄(16.40±0.42)亿年,绿汁江组白云岩RbSr全岩年龄为11.3亿年,青龙山组PbPb年龄为10.3亿年、12亿年。与上覆南华系澄江组不整合接触,下部未见底。对本群地层层序一直存在不同认识。" }, { "instruction": "大气化学地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研究大气中化学元素的组成、分布及其迁移转化规律和地域分异特征的学科。大气物质按其形态分为气态、固体微粒和气溶胶态。大气中微粒含有多种化学元素,可吸附各种物质,随气流扩散迁移,甚至进行全球性运动。固体和液体微粒在大气中分散、渗透,形成多种胶体体系,成为地理环境中物质状态的重要特征。研究大气化学元素背景及其变化规律、污染大气环境的化学元素与背景元素的相互联系,以及大气污染(特别是CO2和酸雨)在各地理带和全球产生的影响,为当前大气化学地理的重要发展方向。研究方法主要有:①系统法;②统计相关法;③模拟法。" }, { "instruction": "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门的划分单位,如哺乳动物纲、昆虫纲。包括若干相似的目,描绘这一类群一个共同的显著特征,学名用拉丁文单名法表示,多取自希腊或拉丁的复数名词,首写字母须大写。" }, { "instruction": "麻则沟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上新世晚期。主要分布于山西榆社盆地云簇小区赵庄至大、小马岚一带,以及张村小区楼则峪,在泥河盆地中也有出露。为一套黄色砂岩与紫红色粘土互层,向上逐渐过渡到以紫红色粘土为主的沉积。与下伏上新世高庄组和上覆海眼组均呈不整合接触。厚约180~200米;属一套河湖相沉积。含丰富的哺乳类化石,多达60余种,其中多为高庄动物群的延续,如Hipparion pater,H.houfenense,Agriotherium sp.,Pliohyaena pyrenaica,Nyctereutes sinensis,Zygolophodon sp.,Stegodon zdanskyi,Sinomastodon intermedium等;又有新分子出现Anancus sinensis,Antilospira licenti,Mimomys orientalis,Prosiphneus paratingi等。在麻则沟组顶部发现有Archidishodon sp.,但无真马出现。在张材小区,还发现有介形虫、腹足类、双壳类和轮藻等化石。古地磁资料表明,它位于高斯正向期内,时限为3.4~2.5百万年。" }, { "instruction": "土壤发育轮回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环境变化的轮回性原是第四纪历史的一大特征,在第四纪地质史中,多种地质和地理轮回包括冰川、海洋、构造运动、动植物演化、地形、火山、地磁等各个方面,这些几乎都与成土因素有关,所以土壤在随着时间进程,必然作有规律的发育轮回,即称土壤发育轮回。例如随海进海退的盐碱土发育、随湖泊扩张收缩的滨湖盐土或沼泽土发育、随冰期与间冰期出现的古红土等土壤发育、随高原冰川进退的高山草甸土发育、随干旱气候变迁的黄土性土壤发育,还有更大范围的随构造运动与地形演变的土壤分布格局更替等。" }, { "instruction": "坝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中国西南地区的山间小盆地。有的是沿断层陷落的构造盆地;有的是石灰岩溶蚀盆地。故按成因可分为断陷坝、岩溶坝、拗陷坝、河流侵蚀坝等。坝子内土层深厚,地面平缓,水流相对充足,农业生产和各种经济比较发达。西南地区的大城镇如昆明、贵阳、安顺、昆阳、呈贡等均位于坝子内。" }, { "instruction": "岩石地层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地层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根据岩石体的岩石特征及其相互关系,阐明构成地壳的岩石,并将其系统地组合成可鉴别并给予命名的地层单位。主要内容是,根据岩性进行地层的划分和对比,研究地层的岩性、岩相特征及其与古地理、古气候的关系,以及地层的形成与构造环境演变的关系。岩石地层的研究,不仅是地层划分、对比的一个重要途径,而且对解决石油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沉积矿产的成矿规律等实际问题也有指导作用。" }, { "instruction": "葡萄石 绿纤石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埋藏变质作用中常见的变质相。地质产状与浊沸石相类似,且常伴生,但深度相对较大,变质温度稍高。变质岩类型为重结晶和片理化的变质硬砂岩和变质中基性火山岩,常见的典型变质矿物组合如下:①绿纤石+葡萄石+绿泥石+钠长石+石英;②绿纤石+绿泥石+绿帘石+钠长石+石英;③葡萄石+绿泥石+石英。根据浊沸石完全分解转变为绿纤石的变质反应,这一变质相的温度下限(它与浊沸石相的界线)为360~370℃,当温度升高到400℃以上时,绿纤石又转变成黝帘石或绿帘石,所以这一变质相的温度范围很小(360~400℃),压力范围在0.2~0.6吉帕之间。" }, { "instruction": "volcanic thermal spring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近期火山活动所伴生的温泉,是尚未冷却的岩浆室加热地下水的露头,岩浆水的组分一般不超过5%。其温度和矿化度一般相对较高。火山温泉溢出的热水主要为高矿化度的氯化钠型水,当受地下水稀释时,成氯重碳酸钠型水;当稀释强烈时,则变为重碳酸氯钠型水。如果在地表浅处,地下水受蒸汽加热时,则成为贫氯的硫酸型水。火山温泉可用于医疗和提取有用成分,也可利用其热能。中国台湾省大屯火山群、云南省腾冲火山群一带,都有许多温度很高的火山温泉。" }, { "instruction": "营城子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属辽南震旦系下统中部。主要分布于旅顺—大连—复州城地区。下部为深灰色中厚层泥晶灰岩及叠层石灰岩,上部为深红色中厚层粉晶灰岩夹薄层粉晶灰岩,厚117~894米。波状层理发育,偶见斜波状层理、水平层理和不对称波痕,具冲刷面、鸟眼构造和干裂等沉积特征,产叠层石及微古植物化石。" }, { "instruction": "地洼型新构造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发生于活动型地洼区新近纪和第四纪的构造。其特征是大地热流值高、构造岩浆活动强度高、褶皱断裂发育、构造反差强度和地貌反差强度大、分异急骤、在不同地段差别很大。主要表现为特有的拱曲,常见块状断裂,也多推覆构造,褶皱多为宽展型的短线状连续型,升降幅度大,地震频度大、强度高(可达M≥8),火山活动较多,尤以现在处于激烈期的地洼区者为最典型。如东南地洼区、天山地洼区等处的新构造,青甘地洼区的第四纪拱曲等。与稳定型地台区新构造相比较,其活动强度和反差强度大得多,表现形式也很不相同;同是活动型的地槽区和地洼区,新构造特征也各具特色。即使在同一类型的地洼型构造区目前处于不同发展期者,新构造强度及主要表现方式也有差异,如中国西部现处于初动期激烈期的地洼区,新构造强度很大;而东部的地洼区已发展到余动期其新构造活动也相对较弱。" }, { "instruction": "软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发育于半湿润和半干旱的温暖至寒冷气候条件下。最基本特征和在纲级分类上的独特点是具有松软的暗色表层。具体性质是:①表面保持松软特征,干旱时不结块或变硬;②盐基饱和度高,≥50%;③因有丰富的有机质而呈黑色。软土可能具有一个黏化的、碱化的、石膏的、漂白的、石灰的或石灰盘的发生层,但无氧化层或灰化层。黏化层的盐基饱和度>50%(pH=7时测定)。软土分为漂白软土、潮软土、温带软土、黑色石灰软土、湿软土、干软土、干热软土等亚纲。软土大抵相当于美国农业部1938年土壤分类系统中的黑钙土、栗钙土、湿草原土及部分棕钙土、腐殖质潜育土、盐土、碱土、脱碱土和石质土等。" }, { "instruction": "钾质细碧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细碧岩的变种。其中K2O的含量大大高于Na2O的含量。该名词源自帝汶穆梯斯地区Noil Poene河。" }, { "instruction": "中龙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爬行纲无孔亚纲中尚存疑问的一目。因标本罕见且保存状况差,颞孔性质尚有争议,分类位置难以确定,根据其脊椎神经弓粗大等特点,暂置于无孔亚纲中。中龙(Mesosaurus)为本目的唯一代表属,体小细长,吻长,牙齿多而尖锐,尾长侧扁,四肢纤细,桡足宽阔,肩带及腰带细弱。仅发现于南非西部和巴西南部早二叠世陆相沉积中,当营淡水生活。中龙的身体结构和适应的生存环境表明它不具横渡大西洋的能力,从而说明非洲和南美洲当时是一个连接在一起的大陆,常被引为大陆漂移说的证据。" }, { "instruction": "特有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有些生物的分布只限于某地区或某特有的生境,称为特有种。远洋海岛的特有现象比较普遍,这是岛屿长期与大陆隔离所形成的。有些特有种与特殊的气候条件有关。" }, { "instruction": "兴安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中国西北地槽区海相泥盆系的一种类型,分布于准噶尔、兴安地区。以含火山熔岩及其凝灰岩的海相碎屑沉积为主,中、上统间夹陆相地层,厚度巨大。生物群以固着底栖为主,具有大量地方性属种,兼有西欧和北美分子。显示浅水、沉降幅度大的动荡环境。" }, { "instruction": "植被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区划的中级单位,在植被地带内,由于内部的水热状况,尤其是由于地貌条件造成的差异,根据占优势的中级植被分类单位,划分出若干植被区。" }, { "instruction": "雪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山上的巨厚积雪,因受重力、融水等作用失去稳定,向下迅速滑动和崩塌的现象。雪崩有一定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形成雪崩槽和雪崩锥。冰川周围的雪崩是冰川物质的重要供给方式,它挟带的碎石块也是冰碛物的来源之一。雪崩是寒区的地质灾害,对交通和居民点能造成危害。研究雪崩发生的原因和规律可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 { "instruction": "汾河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华北山区地文期中的一个侵蚀期,时代为早更新世初期。此时河流普遍下切形成峡谷,静乐组及其以前地层受到强烈剥蚀。" }, { "instruction": "基因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种群之间通过个体、配子或孢子的运动产生的遗传性状的交换。" }, { "instruction": "侯家塘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早志留世。仅分布于苏南、皖东地区。为黄绿色页岩、粉砂质页岩夹少量薄层细砂岩,下部夹1~2层紫红色页岩。与上覆坟头组和下伏高家边组均呈整合接触。总厚约122米。本组化石贫乏,仅在紫红色页岩之下的黄绿色页岩中发现笔石Hunanodendrum typicum和腕足类Lingula sp.。" }, { "instruction": "构造地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断裂地震(fault earthquake)。地壳构造运动所引起的地震。一般是由地壳的岩石断裂或原有断裂发生错动所造成。这类地震为数最多,占全球天然地震的绝大部分,强度大,因而危害也最大。一般所说的地震大都为构造地震(见图)。" }, { "instruction": "副象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由同质多象变体间的转变而形成的假象。例如CaCO3的同质二象变体方解石和文石,当后者转变为前者时,往往仍可保持文石原来的晶形,即方解石呈文石的副象。" }, { "instruction": "东塘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古新世。主要分布于湖南衡阳盆地东北部霞流市村中部观音桥、茅洞桥一带。命名地点在霞流市村东北的东塘村。为山麓洪积——滨湖沉积,下部为棕红色砾岩夹7~8层黄绿、灰绿色泥岩,上部为灰白色长石石英砂岩、粉砂岩夹泥岩,厚245米。未获古脊椎动物化石,含介形虫Cypridea nanxiongensis等,与南雄盆地罗佛寨组下部介形虫组合基本一致。本组与下伏戴家坪组一般呈整合关系。本组名已废弃不用,以车江组代替。" }, { "instruction": "储层沉积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运用沉积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研究储集层(体)的沉积学分支学科。它研究储集岩的岩性、物性、电性和含油气性特征,与形成储集空间(孔、洞、缝)有关的成岩作用,阐明成岩历史、孔隙演化与有机质成熟度油、气演化配搭关系,并进行储层评价等。" }, { "instruction": "扭心珊瑚亚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珊瑚纲皱纹珊瑚目的一亚目。单体为主,复体稀少。边缘厚结带为隔壁厚结带或边缘鳞板带。隔壁多呈羽状排列。横板为典型穹窿状。晚期类型可具有中轴或复中柱。奥陶纪至二叠纪。常见化石有:扭心珊瑚(Streptelasma)、分珊瑚(Disphyllum)、棚珊瑚(Dibunophyllum)、犬齿珊瑚(Caninia)等。" }, { "instruction": "荒漠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气候干燥、降水极少,蒸发强烈、植被贫乏,物理风化剧烈、风力作用强劲的地区。其蒸发量可超过降水量数倍至数十倍。主要分布于南北纬15°~35°之间的副热带,以及北纬35°~50°之间的温带、暖温带。植被生长条件极差,仅见少量株矮、小叶或无叶、耐旱、耐盐和生长期短等植物。地面常呈一片荒凉景象。按组成物质可分为岩漠、砾漠、沙漠、泥漠和盐漠等。在高山上部和高纬度亚极地带,由于低温引起的生理干旱、植被贫乏地区的荒漠,称为寒漠。" }, { "instruction": "立体模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光学立体模型。指立体观察像对时,在立体镜下看到一个比实际高差大的地面模型。这是由于立体镜下立体模型的垂直比例尺大于水平比例尺所致。立体模型的这种地面高差变大,坡度变陡的现象称为立体模型的垂直夸大。常用垂直夸大系数值表示。 K为立体模型的垂直比例尺与水平比例尺之比。但K值的测定一般用下式计算: K=d/f式中,d为立体镜透镜主距,f为航摄仪物镜焦距。立体模型一般有2~5倍的垂直夸大,所以用立体镜观察航空像片时,所见地面起伏和岩层倾角都有不同程度的夸大。" }, { "instruction": "晋宁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米士(P.Misch)1942年创名。新元古代中期的一次构造运动。系据云南中、东部晋宁、玉溪等地南华系澄江砂岩与下伏中元古界—新元古界下部昆阳群之间的显著角度不整合确定。这次运动发生于距今8亿年左右。使昆阳群剧烈褶皱,而澄江组则为后造山磨拉石建造。此不整合在华南普遍存在。前澄江运动、皖南运动、休宁运动、雪峰运动等均与之相当。" }, { "instruction": "火山角砾结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粒度为2~64毫米的火山碎屑物含量超过75%,被细小的火山碎屑物胶结而成的岩石结构。" }, { "instruction": "钝脚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全齿目(Pantodonta)。哺乳纲真兽次亚纲的一目。大型有蹄类。头骨低长粗壮,无角。牙齿齐全,除一类外皆有大型犬齿。上臼齿三角形,齿冠低,脊形。四肢粗笨,各有五趾,趾端通常有蹄。中古新世至始新世,北美、欧洲、亚洲。中国广东中古新世的阶齿兽(Bemalambda)是此类动物中早期较小型的代表。" }, { "instruction": "梧桐沟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晚二叠世中期。分布于新疆乌鲁木齐到吉木萨尔一线,向西至玛纳斯及沙湾以南均有出露;吐鲁番盆地也有小面积分布。为灰绿色厚层块状细砾岩,棕红色、灰绿色中厚层状细粒砂岩、泥岩夹黑色炭质泥岩、团块状泥灰岩。与下伏泉子街组和上覆锅底坑组均呈整合接触。厚220米。含植物化石Prynadaeopteris anthriscifolia,Callipteris zeilleri,Comia dentata,Iniopteris sibirica等;大孢子Triangulatisporites tuberospinosusVerrutriletesk ornatus组合;本组与泉子街组的孢粉统称KraeuselisporitesPotonieisporitesSulcatisporites组合;双壳类化石有Palaeommutela keyserlingi,Palaeanodonta cf.longissima;介形虫Dawinula elongata parallela,Panxiania ovata;脊椎动物Dicynodonitia等。" }, { "instruction": "高平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海拔200米以上的不同规模的盆地长期呈面状下沉,不断为各种成因堆积物所补偿的条件下形成的堆积平原。这种平原通常是切割微弱而平坦的,堆积物的成因主要是冲积、湖积和洪积的。中国的河套平原、银川平原和成都平原等都属于高平原。" }, { "instruction": "难民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由于战争、自然灾害、种族冲突或政治等原因,离开祖国到其他国家避难的迁移者。依照联合国1 95 1年《难民地位的国际公约》中的定义,“(国际)难民是指有确实的根据,惧怕因种族、宗教、民族和政治见解受到迫害,而离开他们拥有国籍的国家,并且由于这种惧怕,不愿意接受他们拥有国籍的国家保护的人”。同年,欧洲移民委员会对联合国的定义加以补充,将“一场严重损害生活条件的战争或灾祸的受害者”也包括到难民之列。" }, { "instruction": "北极考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人类对北极的探险与考察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从16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为探险时期。荷兰、俄罗斯、英国、美国和挪威等国的探险家先后进行了北极的探险与考察活动。开辟了北极通往亚洲的东北和西北海上通道,征服了北极点、初步揭示了北冰洋的秘密。第二时期从20世纪20年代至80年代,为科学考察时代。各国对北极开展了空前大规模的科学考察活动,取得了7000多个测点的综合性海洋学和海洋地质学资料。从20世纪50~70年代,特别是国际地球物理年间,美国、苏联、英国和加拿大等国在北冰洋及其沿岸,建立了100多个陆基考察站和数十个浮冰漂流考察站。同时,还用飞机、潜艇和遥感卫星对北极开展了海陆空大规模的立体式综合性学科考察。对全面了解北极的海洋、海冰、气象、生物、地理、大气化学与物理、地质与地球物理、人文自然环境及对北极的矿产资源、尤其是油气资源的前期调查、勘探与开发等方面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三时期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为国际合作考察时代。1990年8月28日,8个环北极国家为加强北极的科学考察,发起成立了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IASC),统一规划、制订、协调和组织北极的国际合作科学考察。例如:1970~1976年美国和加拿大联合进行的北极冰动力学联合实验,1979~1980年开始的国际气候研究计划中的极地试验,1988~1989年美国、加拿大、挪威和英国联合组织实施的北极东部协调试验计划等。现今,北极与全球变化相互关系研究的重大课题主要集中在如下科学领域:①全球变化对北极的影响;②与地球系统有关的北极过程;③北极地区的自然过程;④北极地区的持续发展。" }, { "instruction": "次生化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移积化石(derived fossil)、衍生化石、再沉积化石(reworked fossil)。含化石的地层遭受风化剥蚀,其中所含化石被冲刷出来,经过搬运,再在较新的沉积物中重新掩埋保存,这种化石称为次生化石。次生化石多遭磨损,保存于远较此类生物生存时期为新的地层中,生物相与沉积相常不一致,故次生化石的时代不代表所在地层的地质时代,也不能用作指相化石。" }, { "instruction": "老红砂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老红砂岩指欧洲的泥盆纪陆相红层,典型地区在苏格兰,广泛分布于西北欧的爱尔兰、苏格兰、英格兰、斯堪的纳维亚和波罗的海沿岸地区。以红色砂岩、砾岩和页岩为主,富产鱼类化石等。" }, { "instruction": "钙化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简称钙化。石化作用的一种,指生物硬体原来的成分被碳酸钙所交代的作用。" }, { "instruction": "钡闪叶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BaNa3Ti〔Ti2(Si2O7)2〕O2F。单斜晶系。板状晶形。暗褐、古铜褐色。玻璃光泽。解理{100}完全,{011}中等,{010}不完全。硬度2~3。密度3.62~3.66克/厘米3。显微镜下可见解理块呈菱形或六边形。产于霞石正长岩中。是中国学者1966年发现的新矿物。" }, { "instruction": "泥河湾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属更新世早期。以湖泊沉积物为主,河流沉积物次之。广泛分布于山西北部与河北西北部各山间盆地中,如怀来、宣化、阳原、大同、忻县、寿阳、太谷等地。命名剖面在河北省阳原县泥河湾村附近。河流相沉积物主要分布在现代山地河流的高阶地上。湖岸相沉积物分布在现代盆地边缘,如古湖岸阶地上,以砾石、砂砾石为主。湖心相沉积物分布在现代盆地中,以粘土、粉砂质粘土为主,有时夹砂砾石层,局部地区顶部夹数层薄层石膏,颗粒分选性与砂砾的磨圆度均较好。湖心相沉积物中常见清晰、规则而稳定的水平层理,有时可见微薄的深、浅色相间的季节层理。湖岸相与河流相沉积物可见斜层理,在粒度与颜色方面,具有明显的韵律构造。在山西大同县、阳高县一带,本组顶部夹数层薄层玄武岩与数层火山碎屑岩,是湖滨和湖心火山喷发的产物。本组含有丰富的哺乳类动物化石,是泥河湾动物群的标准地点。还有相当丰富的软体动物化石,以及鱼类、介形虫、有孔虫、植物化石。本组一般呈松散状态,也有少数钙质胶结的砂砾岩。厚度在盆地中心一般为200~300米,局部地区可达600余米。它伏于上新统或是其他较老的地层上,呈假整合或不整合接触,其上被厚度不等的后期沉积物覆盖或直接出露地表。受构造运动的影响,本组已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形,有的地区已发生明显的弯曲与断裂变形。根据近年来在本组上部和下部所发现的哺乳类、鱼类和介形虫化石来看,泥河湾组上部和下部的时代和成因类型问题尚待进一步研究。泥河湾组可与维拉弗朗阶中、上部对比。" }, { "instruction": "马营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IrBiTe,含Ir 34.6%,Bi 38.5%,Te 24.6%。等轴晶系。呈粒块状、粒状集合体,粒径0.02~0.2毫米,单个粒径3~5微米。钢灰色。粉末黑色。金属光泽。硬度4,显微硬度178×9.8×106帕。无解理。密度12.77克/厘米3(计算)。与硫铱矿、双峰矿、高台矿、自然铱密切共生。是中国学者1994年发现的新矿物。" }, { "instruction": "成土地形因素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五大成土因素之一。地形部位影响成土,主要通过水、热条件的差异以及物质、营养元素的再分配。在分水界地区,水分及其携带的养料,经常流向下坡与低洼地,经常保持较低的地下水位,排水良好,且母质层较薄,机械组成较粗。从热量状况说,高处气温低,但接受阳光多;在下坡地则与上述相反。从更大范围观察地形,就不限于上述传统的分析。例如中国宏观的三个地形梯级,土壤分布各有特点。青藏高原位居最高梯级,以分布高山土壤为主;东部丘陵与平原为主的最低梯级,分布低地水成土与水稻土为最多;第二地形梯级,按气候与纬度分布有大量地带性土壤。各种地质构造体系也影响大面积地形土壤分布。" }, { "instruction": "biocoenosis,biocoenose,biocenosis,biocenose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复数biocoenoses)指生活在一定区域,并构成一个自然生态单元的各种生物的总体。一个生物群落是由许多不同物种的居群组成,它们彼此作用、相互影响,共同生活在一定生境中。其中全部的动物总体称为动物群落,全部的植物总体称为植物群落。" }, { "instruction": "栽培植被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人工植被。包括所有通过人们栽植形成的植物群落。如农田、经济林等。" }, { "instruction": "托格拉格布拉克杂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中太古代至新太古代。分布在新疆库鲁克塔格地区,为中深变质岩系。由各种片麻岩、黑云钠长变粒岩夹少量石英片岩、石榴黑云片岩及钠长片麻岩组成,普遍混合岩化。下部原岩为中酸性火山岩杂砂岩建造,上部为陆源碎屑岩和杂砂岩。变质程度属角闪岩相。花岗岩中单颗粒锆石UPb年龄为25.8亿年和28.1亿年。" }, { "instruction": "褐侏罗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德国相当于道格统的中侏罗世地层。主要为褐色泥灰岩及非生物成因的泥质灰岩,并夹铁质状岩层,因而得名。" }, { "instruction": "鼻咽癌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鼻咽部黏膜的恶性肿瘤。多见于中年男性。早期症状为鼻咽部有血性分泌物,一侧鼻咽阻塞,耳鸣或听力减退等。大多伴有颈上部淋巴结转移。据研究,环境中微量元素镍的含量与鼻咽癌死亡率有显著的正相关。鼻咽癌具有极为明显的地区分布特点,主要分布于东南亚一些国家和中国南方各省区,中国以广东省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俗称“广东瘤”。不吃霉变食物,少吃熏、硝、腌、泡和过烫、过咸、过硬的食物;多吃新鲜蔬菜、瓜果;不吸烟、不酗酒、不偏食、不暴食,去除不良生活习惯,有可能消除和避免鼻咽癌的发生。" }, { "instruction": "云贵近代掀斜隆起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云南东部及贵州高原地区。除山间盆地外,大部分地区山岭起伏,峰峦重叠,河流深切,谷坡陡直,但其分水岭等山顶则因残留剥蚀面,而比较平坦。本区的存在有五级夷平面,其中最高的一级夷平面,明显表现出西—西北部高,南—东南部低的变化趋势;西部高达2300~2400米,往东降至1500~2000米,最东部降至1000米左右。具有这样的地貌特点,是新构造期中云贵高原经西高东低掀斜隆起的结果。在隆起的同时,边沿有断裂发育。" }, { "instruction": "肺气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细支气管长期发炎,阻碍呼吸,造成肺泡的过度膨胀、损害,使肺功能的弹力减退和容积增大,故名。主要症状有咳嗽、多痰、气急和紫绀。持续发生可导致肺原型心脏病。发病原因与环境中的烟尘污染,尤其是飘尘随空气进入肺部,长期持续造成细支气管的炎性变化,使通气阻塞所致。防治措施主要为防止烟尘污染,控制感染和进行医疗体育锻炼,注意改善环境和机体的呼吸功能。" }, { "instruction": "戈壁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属更新世晚期。为灰黑色砾石层,砾石成分复杂,磨圆度和分选性因地而异。塔里木盆地东南部若羌河钻孔揭露岩性以灰黄色砂砾层为主,夹亚砂土、亚粘土,厚度达74米。塔里木盆地南部和田地区,厚度可达200米。在河西走廊南侧以砾石为主,北侧以碎石为主,均呈灰黑色,砾石和碎石成分因地而异,砾径一般10~30厘米,近山前可达1米,厚度由山前向走廊中心逐渐加大,厚数米至数十米不等,14C年龄(12900±100)~(34700±1100)年。广布于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边缘和河西走廊两侧,地貌上构成山麓带新洪积扇群。" }, { "instruction": "冰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球历史上气候发生冷暖变化,当有足够的固体降水和能维持冰体存在的气候条件时便形成冰川,冰川大量发育的时期称为冰期。在冰期最盛阶段,冰川达到最大规模,气候极湿冷,海面下降,冰川边缘地区受寒冻风化作用,产生大量碎屑堆积,此时也会导致沙漠扩大,风积黄土发育。一个冰期和随后的一个间冰期构成一个完整的古气候周期。" }, { "instruction": "刚玉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以刚玉为主的区域变质岩石,也是重要的刚玉矿石。由刚玉、磁铁矿或钛磁铁矿组成,其他矿物可有长石、云母、矽线石等。它们是铝土矿经高级变质作用的产物。" }, { "instruction": "生产力布局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生产力配置、生产分布。社会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国一地区的空间分布与组合,及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对社会物质生产部门基本建设地区分布所作的部署。在一定生产力条件下,人们发展生产的基本目标是以最少劳动消耗,取得尽可能大的效益。为此,除了须有劳动者和劳动手段的有机结合外,首先必须把生产活动的场所选择在一个条件适宜、优势明显的地区或地点。所以,有社会物质生产,就必有生产力布局。生产力布局的特点和规律,首先取决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在一系列自然、社会经济、技术因素练合影响下展开,尤以社会经济因素起主导影响作用。生产力布局是一个多层次、经纬交织的大系统,主要包括3个层次,即①宏观布局。指全国性生产力布局的总体战略部署,如全国性经济地带和经济区的划分,具有全国意义的产业基地的选建等;②中观布局。按宏观布局总体部署,选择、确定具体地区,如中国主要钢铁基地,具体选定在上海、鞍山、包头、武汉、渡口等;③微观布局。指在所选定的建厂地区,具体确定建厂地点、坐落地段,如上海宝钢,具体选定在上海市西北部宝山月浦。生产力布局要取得理想效果,即须遵循由宏观一中观一微观的布局程序,宏、中、微三者相结合的原则。" }, { "instruction": "冰川地貌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貌学的分支,研究由冰川的侵蚀、堆积作用所形成的地貌的学科。研究内容一般也包括冰水堆积地貌。由冰川侵蚀所形成的地貌有角峰、刃脊、冰斗、槽谷、羊背石、冰坎等。由冰川堆积形成的地貌有侧碛堤、中碛堤、终碛堤、冰碛丘陵等。冰水堆积地貌有冰砾阜、冰水阶地、冰水扇等。" }, { "instruction": "白砷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名砒霜。成分As2O3,单斜晶系。与砷华呈同质二象。晶体常呈片状、板状。无色、白色。玻璃光泽。透明或半透明。解理{010}完全。断口纤维状。硬度2.5,密度4.14克/厘米3。有挠性。不导电。摩擦发光。有剧毒。可供医药及杀虫之用。" }, { "instruction": "周口店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裴文中、周明镇、郑家坚1963年命名,命名地点位于北京市房山县周口店,命名剖面位于周口店第1地点的龙骨山奥陶纪灰岩洞穴中。周口店阶以含更新世中期的北京猿人(Homo erectus pekinensis)和肿骨鹿(Megaloceros pachyosteus)为主要识别标志。同时伴生有丰富的哺乳类动物化石,主要有:Macacus robustus,Trogontherium cuvieri,Hyaena sinensis,Equus sanmeniensis,Ursus spelaeus,Machairodus inexpectatus等90余种。本阶内自下而上包括5个孢粉组合:①Juglanspollenites mandshuricaUlmuspollenitesQuercoiditesArtemisia组合;②Selaginella sinensisS. delicatulaBetulaepollenitesUlmuspollenites组合;③RosaceaeHumulusGramineae组合;④Selaginella sinensisS. unicinataRiccia组合;⑤ChenopodiaceaeArtemisiaPolygonumSelaginella s~i~n~e~n~sisPinuspollenites组合。属更新世中期。" }, { "instruction": "申伍德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国际地层表中中志留统下部的一个阶,位于下志留统特里奇阶之上,中志留统上部侯默阶之下。其底界位置目前尚不很精确,大致位于疑源类第5生物带之底与牙形石Pterospathodus amorphognathoides的灭绝层位之间,可能接近笔石Cyrtograptus centrifugus带的底界处。本阶GSSP位于英国英格兰西南部施罗普郡Apedale附近Hughley小溪的岩石单位G的底部处。" }, { "instruction": "新近纪古土壤带分布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新近纪的土壤带分布与现代土壤带比较,有以下特点:①东部沿海依纬度而变的地带,从砖红壤与赤红壤直至东北山地的暗棕壤,基本相似。因气候较温暖,红壤与黄棕壤的范围略向北扩展,东北的环境似与现今相近。②北方钙层土及半干旱型的黑垆土,新近纪较现在向东西两面明显膨大,这说明了该区东部环境较现在干旱,而西侧则不如现在干旱,因西侧是典型干旱的漠土与灰钙土。③西北的漠土与灰钙土较现今范围小,说明青藏高原还未强烈上升,还未完全阻挡南来的湿润空气。④青藏高原在当时是暗棕壤及半干旱型的褐土与灰褐土,还未强烈抬升形成高山土壤。这一土壤轮廓,经中更新世(Q2)演变至晚更新世(Q3)末期,青藏高原升至海拔4000米左右,土壤带位置已大致与目前相似。新近纪古土壤带位置与现代土壤带的比较(古土壤按植被类型推测,植被资料据《中国自然地理》古地理分册)【古土壤带成土年代】different soilforming age in the paleosol zone不同地质时期形成的古土壤年代。高山草甸土带是古近纪末以后,干旱的大陆地形剧烈抬升为青藏高原,形成雪山与冰川后出现的;北方针叶林下的灰化土带也是冰川消退后出现的;黑钙土、栗钙土与灰钙土等土带演化的历史较前述两种土更长,从其地表禾本科与豆科植物较多来看,这都是在古近纪植物区系的基础上,经第四纪冰期消长,长期演化而成的土壤;南方的红壤未经冰川作用,其起源更古。" }, { "instruction": "理想自由分布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当考虑到竞争的时候个体在不同质量的栖息地斑块的分布,使每个个体的竞争获得率均匀化。" }, { "instruction": "新月形海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呈新月形状态的一种海滩。又称新月形沙坝。常见于浅水海湾内部和人海河流的口门附近,因所处位置的水流动力变化较大,故其外形和规模多易发生改变。一般圆弧外侧最深,向两端逐渐变浅,并与海岸沙嘴遥相对。海滩随着潮水的数量及其出露受海浪拍击的程度而变化。" }, { "instruction": "栉壳虫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三叶虫纲褶颊虫目的一属。头鞍短宽,前端微收缩,头鞍沟3对,均成坑状,不与背沟相连。眼叶中等大小,位于中部。固定颊狭,后侧翼宽,在头鞍的两侧旁有一对半圆形的叶状体。前边缘大而平,向前扩大。尾部近方形,中轴窄,分7~8节,肋部分6~7节,间肋沟几近尾缘,边缘窄,平或略凹,侧缘中部伸出一对尾刺。早奥陶世,亚洲及大洋洲。中国产于南方下奥陶统。" }, { "instruction": "古土壤可溶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黄土古土壤中能溶于水的化学组分。一般有石膏、方解石、碳酸钙等。古土壤层盐类成分的含盐量一般比黄土层的含量要低。" }, { "instruction": "盐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易溶性盐胶结或硬结的磐层。" }, { "instruction": "土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土壤分类系统中最高层阶的分类单位,是对土类共性的归纳。其划分突出土壤的成土过程、属性的某些共性以及重大环境因素对成土的影响。如铁铝土纲中各土类均具有富铝化过程;高山土纲均位于森林线以上的高原面上,均有高寒环境里形成的特殊草皮层。" }, { "instruction": "明渠非恒定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过水断面上的运动要素随距离(流程)和时间不断发生变化的水流。明渠非恒定流必定是非均匀流。如河流的上游,由于暴雨使水位猛涨,上涨的水位随水流向下游传播,使河流下游各处的水位随时间涨落。" }, { "instruction": "北极地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于地球的磁场强度和方向随时间和地点而变化,因此地球磁极的位置就随着时间而移动,这叫磁极漂移。在不同的时期中,磁极漂移的速度和方向不同。漂移的速度时快时慢,为每年几千米到十几千米,极不均匀,平均速度为86千米/年。经精确测定和计算,磁北极是向北西方向移动。从1904~1975年,它以9千米/年的速度向北西移动;1980年,它又以179千米/年的速度向北移动,以46千米/年的速度向西移动。磁极不仅随时间发生漂移,甚至于发生磁极倒转,即南北磁极倒转、对调。倒转的时间间隔似乎也不规则,间隔通常为数十万年。地球磁极为什么会发生漂移、倒转的原因、机制和规律,目前还不十分清楚,对地球上的生物有什么影响?也还不十分了解。这些重大科学问题,都有待科学家进一步去探索和研究。虽然目前对地球南北磁极倒转的理论科学依据还不十分清楚,但认为磁极倒转能使地球表面接受大量高能辐射,破坏生命,甚至产生大范围的植物和动物灭绝。现在已有大量而充分的科学依据证明,磁极倒转的确在地球的岩石中留下了痕迹,而磁极倒转的时间序列可以根据地质年代学技术来进行推算。有时还可利用磁极倒转的时间序列在世界范围留下的这种痕迹,为确定地球上其他重大地史事件,例如海底扩张、地壳运动和地史冰期等提供科学依据。" }, { "instruction": "爱丽斯木角石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头足纲直角石亚纲的一目。一般壳体较小,直或微弯曲,内腹式壳。体管位于边缘,具闭板,隔壁密集,隔壁颈短,直或弯曲,连接环厚而复杂。本目特征变化大,尚有具轮环的直角石式壳、外腹式壳、体管近于中心、连接环薄、隔壁颈长的类型。始见于晚寒武世,早奥陶世即大盛,晚奥陶世衰退,有一属可能延至志留纪。化石有产于中国北方上寒武统的短棒角石(Plectronoceras)、奥陶纪的前环角石(Protocycloceras)、梯级角石(Bathmoceras)等。" }, { "instruction": "Pelêan type eruption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常与黏性的流纹质、英安质或安山质岩浆有关,在喷发的开始阶段由新喷出的多气体岩浆产生火山发光云,随之为最猛烈又具破坏性的火山喷发。从空中降落的抛出物散布面积较小。黏性岩浆随之而来,并形成具有陡边的火山穹丘和火山柱,或形成短距离的厚的熔岩流。喷发旋回一般持续几年,但有的也可达50年。" }, { "instruction": "地壳断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切穿地壳达到莫霍面的穿层断裂。现代大洋地壳内的火山岩带,多为地壳断裂作用形成。地质历史时期的地壳断裂标志:①镁铁质岩(辉长岩、玄武岩)带或镁铁质岩体分布线;②古、中、新生代盆地、地堑的排列线,且盆地、地堑中有玄武岩或其他镁铁质岩与沉积地层同期生成,如东非裂谷、汾河地堑、冀中地堑、长江地堑、燕辽断陷、淮河断陷等;③沿断裂带常表现出重力、地热和地磁异常,沿活动的断裂带有浅源地震。对区内金属矿带有控制作用。" }, { "instruction": "Ⅱ型层序界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以地表暴露及沉积滨线坡折(退覆坡折)向陆侧发生海岸上超向海迁移为特征,但缺少河流回春侵蚀与岩相向海迁移证据的层序界面。它是在相对海平面低速下降但未低于沉积滨线坡折(退覆坡折),陆架暴露部分遭受长期地表风化和侵蚀夷平后形成的。其上覆地层的上超、地层进积与退积结构转换面上的残存风化壳、古土壤或风化壳的侵蚀滞留沉积、暴露面被侵蚀夷平的证据等为其主要识别依据。它是一个较隐蔽的不整合,无深切河谷、海底峡谷与之伴生。同义词:Ⅱ型不整合(type Ⅱ unconformity)。" }, { "instruction": "区域经济地理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经济地理学历史最为悠久的分支。是以特定区域为单位,研究其经济区位一一一生产力布局发展条件、结构特点、经济地域综合体与经济中心形成与发展,以及与其他区域间关系的学科。通常可分为本国经济地理、世界经济地理、国内各地区经济地理等。在中国,国土资源考察与开发、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区划与区域规划等,均为区域经济地理研究主要课题。" }, { "instruction": "甲壳笔石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笔石纲的一目。笔石体皮壳状,似腔笔石。但正胞管间隔较稀,具短而直立的颈部,口部变形,常具口叶。副胞管细长圆柱状。现知仅出现于欧洲奥陶纪至志留纪,化石有布尔曼甲壳笔石(Bulmanicrusta)。" }, { "instruction": "城乡一体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城乡经济的发展客观上存在着互为条件、互相依存的关系,必然要求城市和乡村一体化发展。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城乡的差别很大,互相协作很不够。随着城乡经济体制和结构的深刻变革,城乡间的横向经济联系日趋紧密,城市对乡村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影响越来越大,逐步形成以城市为中心、以小城镇为纽带、以乡村为基础、城乡相互依托、互利互惠、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一体化关系。" }, { "instruction": "土壤侵蚀模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土壤侵蚀强度的定量指标之一,指每年每平方千米的土壤流失量。" }, { "instruction": "应变地震仪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设计用来通过测量两点间的相对位移检测地表形变的地震仪。可以记录到超长周期面波和地球的自由振荡等。" }, { "instruction": "赞克尔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国际新近系上新统下部的一个阶,位于墨西拿阶之上,普列桑(Plaisancian)阶之下。其底界位于钙质超微化石Triquetrorhabdulus rugosus的灭绝面及Ceratolithus acutus的最低层位附近。阶名源自意大利墨西哥的罗马旧称Zancla。" }, { "instruction": "杨氏鱼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原始肉鳍鱼类。1981年发现于云南,与奇异鱼杨氏鱼头颅化石(背视)共生。其属名赠予中国古脊椎动物学研究的奠基人杨钟健教授。它与扇鳍鱼类有很多非常相同的地方,然而通过采用连续切片和蜡制模型技术,对杨氏鱼的吻部进行详细的研究之后发现:杨氏鱼的口腔没有内鼻孔。这一论断否定了长期以来有关肉鳍鱼类内鼻孔的权威性结论,从根本上动摇了总鳍鱼类是四足动物祖先的地位,在国际上引起了对四足动物起源和肉鳍鱼类演化方面的热烈讨论和反思,也使中国早期肉鳍鱼类化石成为国际学术界关注的重点之一。" }, { "instruction": "炒米店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以灰色中厚层微晶灰岩、生物碎屑藻球粒灰岩、中薄层竹叶状灰岩为主,夹有云斑藻礁灰岩,鲕状灰岩。与下伏崮山组和上覆冶里组均呈整合接触,厚169米。命名剖面自下而上含五个三叶虫带:①Changshania带,②Kaolishania带,③PtychaspisTsinania带,④Changia带,⑤Mictosaukia带,底界位于Changshania带之内部。本组为开阔台地相至台地边缘礁滩过渡相沉积,广泛分布于华北地台。在吉林浑江流域由薄层、中厚层灰岩夹页岩组成,厚47~358米,包括③④⑤三个化石带;在辽宁含极丰富的三叶虫Mictosaukia,Kingstonia等,头足类Ellesmeroceras,Ectenoceras,Wanwanoceras,Sinoeremoceras等及腹足类、腕足类等化石,厚度80~400m,东厚西薄;河北该组以泥质条带灰岩为主,夹少量砾屑灰岩、泥质粉砂岩,厚度约100~140米;山东地区除结晶灰岩、竹叶状灰岩外,多藻礁灰岩为其特征,西厚东薄,厚50~220米;山西岩性相似,但厚度仅30米左右;苏皖地区为灰、灰黄色鲕状白云质灰岩、泥质条带灰岩、竹叶状灰岩,厚142~250米,在萧县凤凰山和黑石头可见有涡卷石灰岩。本组最完整的化石带自下而上为:①Chuangia带,②Changshania带(=DictyonemaCallograptusDendrograptus层),③Kaolishania带,④PtychaspisTsinania带,⑤Changia带,⑥头足类AcarocerasEburoceras带和⑦MictosaukiaCoreanocephalus带。炒米店组具有穿时性,以上寒武统为主体,在山东以长山阶和凤山阶为主,山西中部、南部以凤山阶为主,而至山西北部恒山地区部分炒米店组或许已进入下奥陶统范围。" }, { "instruction": "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也称区域地球化学勘查、区域地球化学填图。习称区域化探或化探扫面。在广大地区或大面积内对各种自然介质(如岩石、土壤、水系沉积物、湖积物、水、气体和植物等)中化学元素及其同位素的含量分布进行系统测量,并研究其空间分布特征、演化规律和迁移、富集变化规律,及其与各种地质过程、地质特征和区域成矿作用之间的关系,为区域地质找矿、成矿预测、基础地质研究、地球化学研究以及环境和农林牧业等领域提供基础地球化学资料。因此,它既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又是区域综合地质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工作中,通常按国际分幅部署测区,比例尺中国通常为1∶20万(或1∶25万)~1∶50万。采样介质,在基岩出露和半出露山区以水系沉积物为主,在覆盖的平原区以土壤为主。在特殊自然地理地球化学景观区,应研制适宜的工作方法和采样介质。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成果为各种元素地球化学图和说明书,同时建立地球化学数据库。" }, { "instruction": "岩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喀斯特。水对可溶性岩石(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卤化物岩等)进行以化学溶蚀作用为特征(并包括水的机械侵蚀和崩塌作用,以及物质的携出、转移和再沉积)的综合地质作用,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现象的统称。因此,岩溶一词,在不同的场合可有“岩溶现象”、“岩溶作用”、“岩溶地区”等多重含义。地球上可溶性岩石以石灰岩为最多,其分布面积约占地球上陆地面积的15%。Karst一词是克罗地亚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的石灰岩高原的地名,当地称为Kras,意大利语叫carso,德语叫karst,为石头之意。18世纪初,欧洲人使用了德语karst一词。19世纪末,前南斯拉夫学者司威依奇(J.Cvijic)首先对该地区进行研究,他借用了“karst”这一名词作为石灰岩地区的一系列溶蚀作用过程和产物的名称,现已成为世界各国通用的专门术语。中国对岩溶现象,远在晋代(公元265~420年)就有文字记载。在17世纪初,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1587~1641)考察了湖南、广西、贵州、云南一带的岩溶地貌,探寻了300多个洞穴,详细记述了岩溶地区的地貌特征。但把岩溶的研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却还是20世纪初开始的。1966年中国第二次喀斯特学术会议决定将“喀斯特”一词改为“岩溶”。1981年在山西召开的“北方岩溶学术讨论会”上,议定“岩溶”和“喀斯特”二者可通用。" }, { "instruction": "地貌类型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野外实际填绘成图的普通地貌图。图上应全面反映区内各级地貌类型的实际分布状况及典型微地貌单元。" }, { "instruction": "深海平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位于大陆隆和深海丘陵之间的平坦海底。其坡度在1∶1000~1∶10000之间,深度变化仅几米。沉积物主要是硅质软深海平原泥和钙质软泥以及红粘土,并含可能是浊流带来的砂和粉砂等陆源物质。往往被深海谷切割,有人认为是由浊流携带的物质覆盖深海丘陵等形成,有厚达千米的浊流沉积。在大西洋、印度洋深海平原很发育,太平洋则因深海渊阻隔,仅发育在靠近北美大陆北端一侧。" }, { "instruction": "土洞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发育在可溶岩上覆土层中的空洞。其形成需有易被潜蚀的土层,其下有排泄、储存潜蚀物的岩溶通道。当地下水位在岩土交界面附近作频繁升降时,常产生水对土层的潜蚀而形成土洞。" }, { "instruction": "化石记录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史时期全部生物中被保存下来和可以识别的化石材料的统称。化石记录包括实体化石、化学化石、遗迹化石等,十分丰富多彩,但只代表地史时期生活于地球上全部生物的一小部分,因此是一个很不完全、具有很多间断和受到歪曲的记录。化石记录为重建地史时期生物总貌及其系统发育模式提供直接证据,并用以划分对比地层和研究其古生态学意义。" }, { "instruction": "冰漂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冰川搬运的巨砾。粒经可达数米至数十米。搬运远近依冰川规模大小而定。随冰川翻山越海,散布在冰川所到之处。当冰川消融后,即停积在平原,或鹄立于山丘之巅。李四光先生认为江西庐山上就有第四纪冰漂砾存在。" }, { "instruction": "海岭拉斑玄武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海洋拉斑玄武岩、深海拉斑玄武岩。产于中央海岭或大洋中脊的拉斑玄武岩。它除有一般拉斑玄武岩的性质外,还具下列元素含量特征:K2O含量少,代之以Na2O较多,一般K2O 0 ?%~0 ?%,Na2O 1 ?%~3 ?%;P2O5、TiO2含量比碱性玄武岩低,一般P2O5<0 ?5%,TiO2 0 ?%~2 ?%;Ba,Pb,Sr,Th,U,Zr等微量元素含量较少,K/Rb=500~2000高值;稀土元素含量低。" }, { "instruction": "青龙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青龙灰岩。时代属早三叠世至中三叠世。分布于苏南、浙北及皖南一带。命名地点在南京以东25千米龙潭镇南的青龙山。为浅海相沉积,主要为灰色薄层灰岩夹页岩,厚438米。下部为灰色薄层灰岩、黄绿色钙质页岩及泥质灰岩,厚94米,含菊石Flemingites,Ophiceras及双壳类Claraia等,时代属早三叠世,称为下青龙群;上部为灰色薄层灰岩,常夹红色钙质岩或瘤状泥灰岩,厚344米,含菊石Danubites等,时代属中三叠世安尼期,称上青龙群。本群与下伏上二叠统大隆组或长兴组呈整合接触。在安徽怀宁月山、集贤关一带于青龙群中发现丰富菊石化石,自下而上分为:①Lytophiceras带,②Gyronites带,③Flemingites带,④Anasibirites带及DanubitesHollandites组合。本群现已自下而上划分为殷坑组、和龙山组、南陵湖组、东马鞍山组。" }, { "instruction": "台湾断隆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占据整个台湾岛的北北东向巨型断裂带。宽度近百千米,向南延至菲律宾的西缘继续伸展,往北潜入东海海底达济州岛以南。台湾岛即由其断隆作用形成。它并不向东南突出,也不与岛弧系的轴向构造相连,而是拦腰将琉球岛弧和菲律宾岛弧截断。台湾的强震大都与它有直接关系。" }, { "instruction": "荆山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古元古代。分布于山东莱阳荆山、莱西南墅、平度明村、古砚、牟平莱山、海阳田仙,以及莱阳旌旗山地区,为变质地层。自下而上分为:禄格庄组,以矽线黑云片岩、大理岩为主,夹斜长透辉石岩,厚923米;野头组,以大理岩、黑云片岩及透辉透闪岩、透辉变粒岩和透辉斜长角闪岩为主,夹角闪变粒岩、黑云片岩及透辉透闪岩,厚1501米;陡崖组,主要为黑云变粒岩、石墨透闪变粒岩、蓝晶石榴斜长片麻岩夹透辉石英岩、黑云片岩并含大理石、石墨、铁矿等,厚446米。变质程度以角闪岩相为主,局部为麻粒岩相。原岩为泥质、砂质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及少量基性火山岩,形成于稳定的浅海盆地。侵入的花岗岩锆石UPb年龄19.1亿年,石榴黑云片岩中碎屑锆石用逐层蒸发法测得UPb年龄21.8亿年、23.8亿年,推测区域变质年龄19亿~20亿年。一般认为与粉子山群为同时异相关系。" }, { "instruction": "手尾虫亚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三叶虫纲镜眼虫目的一亚目。面线多为前颊类型,少数属角颊类型,极少为后颊类型或缺失。头鞍向前扩大或收缩,鞍沟可多达4对,有的横越头鞍。内边缘狭或缺失。眼小或无。胸部8~19节,肋部光滑,或具肋沟。尾部2~16节。奥陶纪至泥盆纪。代表属为手尾虫(Cheirurus),中国志留系产有王冠虫(Coronocephalus),似彗星虫(Encrinuroides)等。" }, { "instruction": "匈牙利黄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分布于加利津、特兰西瓦尼亚等地,在瓦格谷曾测得黄土层厚度超过29米。在维茨恩附近地带以及巴康尼森林地区黄土非常发育。在维茨恩附近亦分布到海拔475米高度并形成18.3~21.3米高的陡壁。在布达佩斯附近,从多瑙河谷两岸向邻谷延伸,厚度一般约为9.1米。像加利津一样,细粒风成砂与黄土(交替出现)互层。黄土也沉积在砾石层之上。" }, { "instruction": "阿雷尼格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欧洲奥陶系特里马道克阶之上,兰维恩阶之下的一个阶。含四个笔石带,以产两枝平伸的Didymograptus为其特征。阿雷尼格阶一名源自英国威尔士的阿雷尼格(Arenig)。" }, { "instruction": "聂拉木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中元古代至新元古代。分布于西藏喜马拉雅地区及印度、尼泊尔、不丹等国,为中深变质岩系。下部曲乡组,为各种片麻岩(多为硬砂岩、泥岩变质),未见底;上部江东组,为云母片岩,变粒岩及混合岩和大理岩,并含一些时代不同的构造岩块。曾获得不同年龄数据:UPb法12.5亿年和SmNd法18±1亿年。在尼泊尔称杜普片麻岩(Thampu Gneiss);印度称瓦伊克里塔岩系(Vaikrita Series),印度锡金邦称大吉岭片麻岩;不丹称廷布岩系(Thimbu Series),厚6000~10000米以上。在国内文献中同物异名有:南迦巴瓦群(Namjagbarwa Gr)、赛拉群(Sêrla Gr)、纳木那尼群(Naimonanyi Gr)、希夏邦马群(Xixabangma Gr)。" }, { "instruction": "fumarolic effusion structure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熔岩在所含气体的推动下,顺固结表壳的裂隙溢出地表堆积而成的构造。如喷气穴、喷气叠锥或五大连池熔岩喷叠锥形成过程示意图岩饼塔等。这些构造的形成有一累进的过程,最初形成熔岩饼,它是少量熔岩在气体鼓动下沿裂隙溢出的带有一大喇叭口状的环形饼。这种熔岩饼可间歇性重复发生和重叠出现。如果只有少量几层形成就停止喷溢,累积高度很小,中间喇叭口很大,可称喷气穴。如果熔岩饼重叠达十几层或几十层,形成了数米高的中心空的塔、锥或冢状构造,可称作熔岩喷叠锥或岩饼塔。" }, { "instruction": "波痕指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波痕的波长(L)与波高(H)的比值。常用来作为判断其成因的标志,指数在3~10者,属流水成因;指数为20~50者,属风吹成因。" }, { "instruction": "甜水海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长城纪。分布于新疆叶尔羌河上游至喀拉喀什河上游,为浅变质岩系。上部为中厚层变质钙质砂岩和千枚岩,夹暗灰色硅质灰岩;中部为变质长石砂岩局部夹钙质粉砂岩;下部为薄层中厚层砂岩、粉砂岩及凝灰砂岩夹少量石英岩。上部含叠层石Litia f.,Stratifera f.,Xiajingella f.,等。可见厚度1000~1500米。与上覆奥陶系冬瓜山组呈不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normal compound cones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由主火山锥的玄武岩和安山岩组成,而在翼部的年轻的喷发产物则形成英安岩和流纹岩穹丘或形成玄武岩熔渣锥。不同期的火山喷发是受岩浆分异作用所控制。夏威夷的盾状火山和环太平洋带的许多大型复合火山锥都属于这一类型。" }, { "instruction": "草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在适中的水分条件下发育起来的以多年生中生草本为主体的植被类型。按生境类型可分为大陆草甸、河漫滩草甸、旱生草甸、低地草甸、滨海草甸和高山草甸;按植物类型可分为禾草草甸、苔草草甸、禾草-杂类草甸和高山嵩草草甸等。" }, { "instruction": "舟形贝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腕足动物门有铰纲长身贝目的一属。壳体巨大,近长三角形,两侧不对称,铰合线短于最大壳宽。腹壳凸隆,壳顶尖突直伸,铰合面极高,成长三角形,三角孔狭窄,后部覆有凹曲的三角板。背壳凹,无铰合面。壳面布满细圆的壳纹,在壳的中部及前部壳皱发育,呈覆瓦状,并切断壳纹。主突起粗大,冠部三叶型,茎部长。产于中国南方下石炭统上部。" }, { "instruction": "地应力解除法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地应变解除法(strainrelief method)。目前常用的一种绝对地应力测量方法。它用的测量元件有许多类型,如电阻片型、钢弦型和压磁电感型等,而以压磁电感型元件用得较多。使用这种元件测量地应力时,先在被测地点钻一小孔,把三个元件放进孔内,使之分别与小孔的三个不同方向的直径取向一致;然后在每个元件上预加一定的压力,同时记录三个元件的电感值;接着用套钻在小孔四周掏挖环形圆槽,使被测点的岩石与其周围岩体分离,此时再记录三个元件的电感值。根据两次电感值的差异,按一定公式,算出垂直于孔轴的两个主应力的大小和方向。" }, { "instruction": "大骨节病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畸形骨关节地方病。又称“卡辛-贝克氏病” 。分布于俄罗斯的西伯利亚东部、朝鲜北部、越南太平省,以及蒙古、日本、瑞典和荷兰等国。中国又称柳拐子病或水土病,多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和台湾等省区。多见于海拔500 ~1800m的山区和半山区,平原少见。病区多属大陆性气候,暑期短,霜期长,昼夜温差大。轻患者关节疼痛,增粗变形,肌肉萎缩;重者发生关节畸形和功能障碍,失去劳动能力。为元素代谢障碍性疾病,同环境地质因素有关。患者可用硫酸钾等药物治疗。凡能改善全身血液循环、营养状况和物质代谢的药物和疗法,对本病均有一定疗效。" }, { "instruction": "同震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次地震中,地震波同时到达各点的连线。" }, { "instruction": "荒漠土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漠土。漠境地区发育的地带性土壤,广泛分布于温带和热带漠境地区,非洲、大洋洲、中亚、北美、南美均有分布,约占地球陆地面积的10%。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内蒙、宁夏、青海、新疆等省区。漠土系列包括灰漠土、灰棕漠土、棕漠土、龟裂土等土类。灰棕漠土和棕漠土分别代表温带和暖温带典型漠境土壤;灰漠土为温带边缘较湿润地区的过渡性土壤;龟裂土为温带和暖温带漠境细土平原上发育较年轻的土壤。它们的共同特征是:①成土过程主要表现为钙化作用、石膏化与盐化作用、铁质化作用和风成作用;②具有多孔状的结皮层,腐殖质含量低;③石灰含量高,且表聚性强;④石膏和易溶性盐在剖面不大的深度内聚积;⑤具有残积黏化和铁质染色形成的红棕色紧实层;⑥整个剖面厚度较薄,石砾含量多。在利用上所受限制因素多,如细土物质少,灌溉水源缺乏,风沙危害严重。大部用作牧地。" }, { "instruction": "新城是什么?", "input": "", "output": "20世纪40年代中期以来,英、美等国在大城市郊区或郊区以外地区、矿区或配置重要工业的地区,以及大城市市区内更新改造地带新建设的相对独立城市(镇)的总称。其建设目的在于减轻大城市人口压力,并提供居民良好的生活居住条件。多数新城就足卫星城镇。" }, { "instruction": "水星叶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K,Ca,H3O+),(Fe,Mn)5-6Ti2(Si,Al)6(O,OH,F)31。三斜晶系。晶体呈板状,叶片状,完整晶体少见。多呈放射状、块状集合体。棕黄色、褐色。具两组解理。性脆。硬度3~3.5。密度3.12~3.5克/厘米3。产于碱性伟晶岩中,与微斜长石、钠长石、霓石、钠闪石、锆石、钛铁矿共生。是中国学者1974年发现的新矿物。" }, { "instruction": "海磨坊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滨海的岩溶形态及水文地质现象。由于现今海水淹没早期形成的复杂地下通道,其内部受陆地上淡水的补给,因为咸淡水密度不同,产生内吸作用,而导致通道进口端海水向地下大量消落。有的地方可以用水的动能在洞的进口处建立磨坊。如希腊克法利尼亚岛所见。" }, { "instruction": "燕鸟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今鸟亚纲的一目。仅有1科1属,即燕鸟科(Yanornithidae)燕鸟(Yanornis)。燕鸟属名来自“燕”的汉语拼音,表示正型标本的产地朝阳曾为燕朝古都。化石采自辽宁朝阳与义县,下白垩统九佛堂组。燕鸟头骨吻端加长且前端较尖,头长约为头高的2.3倍;齿骨较直,其长约占头骨全长的2/3。前颌骨具4~5枚大小不等的牙齿,牙齿粗壮、锥形,上颌骨至少具9枚牙齿,齿骨具有20枚密集排列的牙齿。颈椎至少10枚,细长,异凹型;愈合荐椎包括9枚脊椎;尾综骨极短,长度尚不及跗骨长的1/3。乌喙骨近端具发达的前乌喙突,叉骨U字形;胸骨长,其后缘具一对椭圆形窗孔,侧突远端半圆形。前肢约为后肢长的1.1倍,手部较尺、桡骨短;跗骨完全愈合,第Ⅲ趾和跗骨长的比率约为1.1,第1趾节较其他趾节长和粗壮。燕鸟较一般的反鸟类略大,其加长的吻部、发达的牙齿、相对发达的前肢等特征,可能适应于捕获鱼类等水生食物。同时燕鸟的趾骨较长,近端趾节相对较长,趾爪较短,表明它可能多数时间在土质松软的水边活动,只有少量时间在树上生活。" }, { "instruction": "矿物共生分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应用矿物相律分析变质岩的矿物共生组合与岩石化学成分、温度和压力之间关系的研究方法。目的是查明不同变质岩中各种矿物之间的共生关系和矿物世代,有关的变质反应及温度和压力条件,不同矿物组合与化学成分之间的对应关系等。矿物共生分析是研究变质带和变质相的主要方法,通常用不同的成分共生图解表示。" }, { "instruction": "新元古代Ⅲ大冰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非洲的加丹加巨厚的冰碛岩,年龄是(950±05)亿年,俄罗斯和亚洲地区钦甘桑冰碛岩是距今81亿年,天山地区里晋赫层底部(95±05)亿年,中国新疆的贝尼西组也可能为山岳冰川的冰碛岩。" }, { "instruction": "crystal lapilli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从岩浆中分离出来的晶体(斑晶)在火山喷发时被抛出而形成的火山砾。日本伊豆的宇佐美火山喷出物中的钙长石晶体(长径最大达3厘米)则是最好的例子。" }, { "instruction": "初级生产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第一性生产。是指被绿色植物或其他自养生物同化的能量和营养物(总初级生产量),或积累的能量和营养物(净初级生产量)。" }, { "instruction": "火山弹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熔浆以高速喷向空中发生旋转、扭曲而形成的具有一定形状的块体,大小从数厘米到数米。形状多为纺锤形、扁平形。" }, { "instruction": "积盐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美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诊断表下层之一。拉丁文sal为食盐,系其名称来源。它是比石膏更易溶解的盐类富集而成的。本层标准是土层厚度的厘米数乘以含盐百分数应大于60,土层本身含盐量应大于或等于2%。所以盐土层厚度及含盐量二者都很重要。盐分类型以NaC1为主。" }, { "instruction": "本溪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是中国北方上石炭统的专名。本溪统为海陆交互相沉积,含二个化石带,下为Eostaffella subsolana带,上为FusulinaFusulinella带,并含有植物Neuropteris giganteaLinopteris neuropteroides组合。现已不用此统名。" }, { "instruction": "SubBoreal,Subboreal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北欧冰后期古气候分期的第四个阶段,它延续的时间,目前一般采用以下两种方案,即为距今4500~2000年,或为距今3300~300年。这一时期相当于波罗的海的滨螺海的末期。陆地上生长的木本植物以榆、椴、栎树等为主,常春藤普遍减少。亚北方期的气候比大西洋期更具有大陆性的特征,表现为冬季较冷、夏季温暖干燥,晚期比较湿润。" }, { "instruction": "黄土杖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黄土梁、峁地区冲沟沟头或其上游存在的一种特殊黄土洼地地貌形态。状似拐杖,宽数十至数百米,长3~5千米。多分布于宁夏固原、甘肃环县及陕西吴旗一线以北地区。如甘肃环县李家杖地,永登中川等,可形成独立的水文地质单元。" }, { "instruction": "痕量元素污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痕量元素及其化合物在环境中所引起的污染。痕量元素一词通常与微量元素混用,在生物学和医学的领域中,指生物体(包括人体)中它们的含量小于0.01%的元素。环境中存在41种痕量元素,其中约有8种对人类和哺乳动物是有毒有害的,如镉、汞、铅、镍、铬、锑、砷、铍等,它们或其化合物大多为致癌物或有毒物质,一旦进入环境,经食物链浓缩,可能造成危害。" }, { "instruction": "地理资源分析支持系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美国军队建设工程研究实验室(U.S.Army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Research Laboratories)推出的地理信息系统产品。最初用于军队的土地管理和环境规划。GRASS包含有350多个程序和工具集,用于制图、图像处理、空间数据的创建、管理和存储。该系统是免费的并且开放源代码。" }, { "instruction": "北方针叶林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泰加林。是指与北极带接壤的一种潮湿针叶森林,以云杉和冷杉占优势。" }, { "instruction": "钙结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由于土壤里的水分蒸发、沉淀而成的石灰岩或白云岩。它形成于半干燥气候区。因为蒸发量超过降雨量,土壤里的水分通过毛细管作用上升到地表,经过蒸发浓缩,沉淀出方解石或白云石结核,常聚集成层或成带分布,称钙结岩层或钙结岩壳。常见于山麓洪积扇及潮坪沉积中。" }, { "instruction": "熔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高温稳定的溶液或固溶体,在低温时不稳定,分离为两个溶液或固相的现象。前者又称为液态分离作用,后者则称出溶作用(exsolution)、固溶体分离(unmixing of solid solution)。由出溶作用形成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矿物共生现象称为出溶共生。熔离构造表现为叶片状、线状、点滴状、格子状,其中以叶片状最为常见。熔离结构则表现为两种矿物彼此穿插生长,例如长石的条纹结构或反条纹结构。熔离共生关系与共生结构可用于阐明火成岩及矿床的生成条件,从实验得知的熔离温度可作为地质温度计。" }, { "instruction": "晶体测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晶体测角。测量晶体各晶面间的夹角以恢复晶体理想几何形状的一种方法。晶体测量的仪器是晶体测角仪。所测晶体要求晶面发育良好。根据测得的数据先作出极射赤平投影图或心射极平投影图,确定对称要素和单形,经过计算求出晶面符号和轴率,最后绘成晶体的顶视图和立体图。晶体几何形态的研究对于晶体结构分析及其形成条件的探讨有一定的意义。对于不属于等轴晶系的未知晶体,晶形测量也可为对它们的精确鉴定提供基本数据。" }, { "instruction": "群岛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海洋中许多岛屿相距很近的组合体。如夏威夷群岛、琉球群岛、大不列颠岛、日本群岛,中国的舟山群岛、西沙群岛等。有的由基岩组成,有的由海底火山喷发而形成,有的由珊瑚礁组成的许多群岛。" }, { "instruction": "火成岩构造组合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产于一个特定的构造环境中,共生在一起的一套岩石。可划分为五种岩石构造组合:①大洋组合,②俯冲带相关组合,③克拉通裂谷组合,④克拉通组合,⑤碰撞带相关组合。" }, { "instruction": "盐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广义的盐湖即咸水湖。狭义的盐湖专指氯化物类湖。一般文献中的盐湖多数是指广义的盐湖。" }, { "instruction": "社会制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具有三层含义:①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统一的社会形态,如社会主义制度;②社会某个方面的机构、设施规则的系统体系,如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教育制度;③各种具体活动、具体事物的纪律、规章、规程、条例和某一种具体的行为模式,如奖惩制度、家庭制度等。" }, { "instruction": "地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具有某种共同特征或属性的岩石体。地层是固结的岩石,也可是没有固结的堆积物。它与上下相邻地层之间可以为明显的地层或沉积间断面所分开,也可以由于岩性、所含化石、矿物成分、化学成分、物理性质等特征的变化所导致的十分明显的界线所分开。地层一般指成层岩石和堆积物,包括沉积岩、火山岩和由沉积岩以及火山岩变质而成的变质岩。" }, { "instruction": "东安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湘西东安溪地区东安群与下伏彭家群(原板溪群内部)的交角不整合所代表的构造运动。与四堡运动相当。" }, { "instruction": "城市污水土地处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将污水有控制地投配到土壤-植物系统,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等自然条件下的综合作用,达到处理和利用污水并提供再生水源的目的。污水土地处理系统的工程造价低、能耗省、管理方便,同时还能利用和再生污水资源,在科学的设计、管理条件下,可以构成高效良性生态循环系统。它包括慢速渗滤、快速渗滤、地表漫流、湿地、稳定塘等处理系统。" }, { "instruction": "泥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泥质沉积物干燥收缩的裂隙,往往成多边形龟裂纹,干裂隙呈上开下闭的V字形,这些干裂隙也可出现在碳酸盐岩层的顶面,也常出现于干枯的浅水湖湖床、河滩、海边等泥质沉积物中。" }, { "instruction": "土壤环境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以人类和土壤环境的特殊矛盾为研究对象,应用土壤学、环境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地理学、生态学和环境地球化学等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研究土壤环境的发生和发展,特别是人类活动对土壤环境的组成、结构、性质和环境质量的影响,为预测、调控、管理改造利用及保护土壤环境的科学。" }, { "instruction": "上升海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于海面下降或地壳上升,使原海底出露水面而形成的海岸。其海岸特征是常保留有古海蚀穴、古海蚀崖和上升的海岸阶地等海岸地貌。沙岸地区海岸线一般较平直、单调。" }, { "instruction": "古岩性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通过标示地史某个特定时期沉积物主要岩石类型的组合特征及其空间变化规律,来反映古地理特征的图件,经常附有该期沉积物厚度的等值线。后者也可单独成图,称为古等厚图(paleoisopach map)。由于编制过程中一般采用比率法或岩石百分率法,能较好地反映沉积物岩性的定量统计特性,成为与沉积矿产寻找和勘探有关古地理研究中的重要基础图件,受到生产部门的普遍重视和广泛采用。" }, { "instruction": "固体废物污染监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调查固体废物的种类、数量,测定有害固体废物中各类污染物质的含量,评价固体废物在产生、堆存过程中对环境污染和影响程度的过程。" }, { "instruction": "植被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个地区内所有植物群落共同形成的植被覆盖层。如森林、草原、灌丛、荒漠、草甸、沼泽等。分为自然(天然)植被和人工(栽培)植被。" }, { "instruction": "罗布泊耳轮形土壤分布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罗布泊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东端,属于新构造运动沉耳轮形的罗布泊1.湖泊; 2.最后水面退出的洼地; 3.三角洲。虚线为各历史时期的古湖岸降地带。第四纪以来虽气候不断变旱,但在几次冰期里,属雨量充沛的中纬地带,面积曾至少扩大到目前的40~50倍之多。因各次湖岸到达的位置不同,虽未形成多级湖岸阶地,但各期岸线之间,土壤表层的盐壳厚度、盐壳面上的粗糙度、盐泥的收缩状况以及有机质残遗量等方面的差异,使卫星照片上的罗布泊出现了耳轮状土壤分布。" }, { "instruction": "前贝加尔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腹足纲的一属。壳小而薄,高塔状,螺环可多至十个以上,紧密排列。环面凸,常有明显的旋棱。口小卵形。无脐。壳面具细密生长线。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亚洲。中国产于东北及南方上侏罗统及下白垩统。" }, { "instruction": "纱帽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是中国南方上志留统的专名,并与英国的拉德洛统相比。纱帽统一名源自三峡区的纱帽群。后经研究证明,纱帽群下部属下志留统(兰多弗里统),而其中上部则属中志留统(文洛克统),因此纱帽统一名已失去意义,现已废弃。" }, { "instruction": "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对土壤环境污染现状(包括污染程度、范围和污染物的分布等)作出定量或半定量的评价。是在全面掌握土壤及其环境特征、主要污染源和污染物、土壤背景值等基础资料之后,选择适当的评价参数和评价标准,建立评价模式和指数系统,再进行研究分析,评定土壤的污染级别。" }, { "instruction": "长安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位于南华系下部,分布于湘、黔、桂毗邻地带及赣西等地,为冰川海洋沉积。由正常海相沉积岩及含浮冰砾石砂页岩组成,厚125~2168米,与下伏上丹洲群呈不整合或假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牵引弧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断裂牵引作用而形成的弧形构造。以往多注意中小型者,随着对巨大平移断裂系研究日益深入,大型者也有发现。如阿尔金平移断裂系南缘,就有一系列颇具规模的弧形构造。有人认为燕辽弧和宁镇弧即郯城庐江断裂带平移牵引所致。在许多地区都可见沿断裂带由一系列此类弧形构成构造线和地质体的线性扭曲带,实际即为巨大平移断裂系的一种定性标志。" }, { "instruction": "灾害地带垂直性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灾害地带垂直性主要指山地自然灾害及由其引发的次生灾害链随海拔高度递变会具有比较明显的变化特性。大部分山地自然灾害垂直分布的结构类型与山地所在的地理位置和山地的海拔高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具有明显的垂直地带性。如气温通常随山地海拔高度增加而降低,低温冻害却随高度增加逐渐加强;1000m以下高度的低山和丘陵较易发生滑坡、塌陷和水土流失等为主的灾害,在1500m以上的山地,由于山高坡陡,寒冻风化作用十分强烈,故会发生以崩塌为主的重力地貌灾害;而在5500~6000m雪线以上的高寒地区主要是发生雪灾;暴雨灾害一般在出地最大降水高程内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加重,干旱危害程度却与此相反。我国青藏高原南麓喜马拉雅山南坡从底到高就有明显的自然灾害带垂直分布:洪水灾害—暴雨泥流灾害—雪灾—寒冻灾害。" }, { "instruction": "第四纪年代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研究第四纪时期物质的实际年龄测定方法、测定实际年龄,并研究第四纪延续年代,进行年代划分,从而制定第四纪地质年代表的学科。它是地质年代学,也是第四纪地质学的一个分支,包括建立第四纪地质年代系统的相对地质年代学和应用同位素方法等测定实际年龄的地质年代学。建立第四纪地质年代系统的方法主要有:古生物学的方法,包括陆上哺乳动物的研究、古植物与孢粉组合的研究、海洋微体古生物的研究等;古气候学的方法,包括第四纪冰期与间冰期、雨期与间雨期的研究等;矿物学、岩石学与地球化学的方法;古人类学与考古学的方法;古土壤学的方法;地貌学的方法以及地球物理学的方法等。20世纪60年代以来,古地磁学的方法应用到第四纪地质学中,为全球性的第四纪地层的划分与对比开辟了新的重要途径。上述各种方法的综合应用,获得了较好的效果。第四纪实际年龄的测定方法,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以前,主要是放射性碳(14C)的方法。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钾氩法(40K/?40Ar)、铀系法(231Pa/?230Th,230Th/?232Th,223Ra/?230Th,234U等)已广泛应用;沉降核类法(32Si,210Pb,137Cs,55Fe)也开始应用于近代沉积的年代测定。新技术还有热发光法、裂变径迹法等。目前已应用的和正在探索的年代测定方法达20余种,能够测定的时间范围包括整个第四纪。" }, { "instruction": "山西地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山西省位于华北地台内部,是中国前寒武系发育、研究程度较高的一个地区。著名的五台群(新太古界)和滹沱群(古元古界)均命名于此。山西是产煤大省,有煤乡的美称。本省出露的最老基底为中太古界的集宁群,沿北部的天镇阳高一带分布,以各种麻粒岩为主,上部含孔兹岩系。新太古界的吕梁群、阜平群和五台群等,下部为浅粒岩、斜长片麻岩、斜长角闪岩和大理岩组合,上部以海相双峰式火山岩为主,夹条带状磁铁石英岩,在恒山—五台山、云中山—关帝山和中条山等地较广泛地出露。古元古代的滹沱群和中条群出现变质砾岩、石英岩、板岩、叠层石白云岩和红层等分异良好的变质沉积岩,反映了陆块刚性程度增大以及富氧大气圈出现。本区的盖层沉积始于中元古代,但在相当于河北长城系底部砂岩下面还有较厚的安山岩喷发(如西阳河群);新元古界极不发育,仅见于中条山地区。和华北地台其他部分一样,本区古生代至三叠纪也是稳定地台发展阶段,主要经历了大型陆表海至滨海平原和陆相盆地的演化。其中下古生界以浅海碳酸盐为主,缺失上奥陶统至下石炭统。上石炭统—下二叠统为近海平原海陆交互相沉积,底部富铁、铝,内部含多层煤。早中生代形成大型内陆湖盆。侏罗纪、白垩纪转为小型山间盆地(大同云岗、宁武—静乐盆地等),其中中侏罗统大同组也是含煤岩系。东北部的燕山分区晚侏罗世有偏碱性火山岩喷发。中生代末本区转为伸展构造体制,汾渭裂谷系自南向北发展,呈雁行状斜贯全省;大同、繁有碱性橄榄玄武岩喷发;近代地震活动也沿此带分布。" }, { "instruction": "边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一国边境地区采取的修筑防御工事、设立边防检查站、驻扎军队等军事措施。其目的是保卫国家领土主权和领土完整,防御外来侵略,维护国家自身安全。" }, { "instruction": "山谷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山地间的纵长凹地。有的是构造成因的,如地堑谷、向斜谷;有的是侵蚀成因的,如河流侵蚀而成的河谷,冰川刨蚀形成的冰川槽谷。" }, { "instruction": "银鱼沟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古元古代。分布于河南济源市西北一带,为变质地层。自下而上为:幸福园组,以石英岩、长石石英砂岩、绢云英片岩为主,厚335~354米;赤山沟组,为黑云斜长片麻岩、变长石石英砂岩、片岩夹大理岩及铁英岩,厚608~1215米;北崖山组,以云母石英片岩、石英岩、长石石英砂岩、大理岩为主夹片岩、赤铁矿,厚420~661米。属浅海相碎屑建造。与下伏登封群呈不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冰心古气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冰心记录的过去气候环境变化的丰富信息。冰盖和冰川是大气寒冷过程的产物,也是过去大气物质的储存库。这些大气物质有气溶胶微粒、火山尘埃、各种酸、各种固态的和可溶性颗粒物质、放射性核素、多种元素的稳定同位素、天然和人为的各种惰性气体、农药、工业化学物质和大量的微量物质。它们记录了过去大气的变化。这些物质被降雪逐年封存起来,形成厚厚的冰川和冰盖。冰心就是其中的一段。南极4000米厚的冰层是40多万年来堆积形成的。西昆仑山古里雅冰川350米厚的冰层是76万年以来形成的。通过对冰心的研究,取得1万~15万年气候环境变化的重要成果有:①用18O/16O和2H/1H比值建立了地球和极地地区古气候;②建立了古大气尘埃荷载的演化;③建立了古大气主要成分和微量气体成分及其总构成;④建立了通过改变太阳辐射和大陆磁场而引起的宇宙射线的变化;⑤建立了工业革命以来由于人为释放引起的地球变化中的大气圈化学纪录。" }, { "instruction": "柳城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柳城巨猿洞穴堆积(Liucheng Gigantopithecus cave deposit)。属更新世早期。命名剖面位于广西柳城社冲村之南的楞寨山,洞口高出附近地表约90米。为一套粘土角砾岩堆积,由上而下分为5层,第5层红色粘土层和第4层紫红色亚粘土以及上部第1层钟乳石很少或不含化石,巨猿化石或其他化石均出自第2、3层黄色土状夹有碎石块的洞穴堆积物中。巨猿动物群与元谋动物群有一定相似性,因为都有更新世早期的Equus yunnanensis,现生种比元谋动物群多,因而稍晚于元谋动物群。" }, { "instruction": "节能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节能是指提高能源效率,即提高有效利用能量与能源总体内所含能量之比。其主要目标是提高设备的能量利用率,极力减少余热的排放量。为达此目标,必须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坏境和社会可接受的措施,有效地利用能源资源,减少因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提高而对能源提出的新要求。其实施的主要途径和措施是:全面加强能源管理、调整能源结构、企业结构和产品结构、采取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当前,许多国家把节能与石油和天然气、煤炭、水电、核电并列为第五能源,视为一国一地区能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 { "instruction": "volcanic plug,upheavedlid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充填在垂直的管状火山通道中呈圆柱形的熔岩或火山碎屑物。火山口中的熔岩凝结后,周围的岩石被侵蚀搬走,残留中央的圆柱状熔岩,也可称为火山塞。火山塞很少高过500米。最高的一个是美国加利福尼亚的拉森峰,它高于火口垣800米,底部直径为2500米。" }, { "instruction": "内地工业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分布在一国或一地区内地的工业。 1 949年前,中国工业分布偏集于沿海地区,内地工业甚少。1 949年后,中国大力发展内地工业,并发展、利用沿海工业支援内地工业建设,全国范围内工业分布畸形不平衡状况基本上已有所改变。" }, { "instruction": "桑干杂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中太古代。广泛分布于内蒙古南部和燕山地区,为中深变质岩系。厚度巨大,主要由各种片麻岩组成,含大量花岗质岩石,英玄闪长岩占70%。其下部的原岩以常见的基性岩类和半粘土质沉积岩为特征,现多由紫苏麻粒岩、二辉斜长片麻岩等组成;上部的原岩以含有许多粘土质和半粘土质岩类以及一些碳酸盐岩为特征,并有少数中基性火山岩,现为矽线石片麻岩、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浅粒岩、斜长角闪岩等。上下两部分地层中均有沉积变质铁矿层或透镜体。变质程度深,下部变质岩多属麻粒岩相,上部则部分属麻粒岩相,部分属角闪岩相。区域变质年代为25亿年,故认为原岩为中太古代时期形成。本杂岩大部分受到不同程度的混合岩化、花岗岩化作用,形成不同种类的混合岩和混合花岗岩。在变质岩中见到一些变质前的基性侵入体,以及大多属于前震旦纪的基性和超基性岩侵入体。与上覆二道洼群为不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床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搬运介质(如水或风)与沉积物间的界面附近,沉积物表面的一薄层碎屑物质。它包括砾、砂和粉砂等。在一定强度的流体介质推动下,床沙可以滚动、爬动或跳动方式移动。此薄层的厚度规定为被搬运碎屑颗粒直径的两倍。" }, { "instruction": "发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人类头发外形、粗细及生长方式的组合特征。一般分为直发、波状发和卷发三类,或分为直发、波状发、卷发、发形示意图羊毛状卷发和小螺旋状卷发。直发横切面圆形或近圆形,皮下毛囊直;波状发和卷发横切面椭圆形,毛囊是微弯的;羊毛状卷发和小螺旋状卷发横切面椭圆形或肾形,毛囊马刀形或强烈弯曲。一般蒙古人种、印第安人种黑发粗直而长;高加索人种发细,波状或卷发,颜色从金黄色、亚麻色到褐色、黑色,有时有红色者,长度中等;尼格罗人种发黑褐色,多羊毛状卷发或螺旋状卷发,发短而卷缩,不能生得很长。发形以及发色是区别不同人种的特征之一。有带实物的发色表可供对比鉴别。" }, { "instruction": "从猿到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人类起源的基本理论。由于在达尔文时代发现的人类化石主要是欧洲的尼安德特人,赫胥黎认为它们是介于猿人和现代人的古代代表之间的中间环节。虽然要作为古猿变人的中间环节,说服力还不够,但至少这些证据把人类历史推到距今10万年以前。杜布瓦(E.Dubois)在1891~1893年间在爪哇中部梭罗河左岸早更新世地层中所发现的爪哇直立猿人(Pithecanthropus erectus)是从猿到人过程中的更早的中间环节。由于在地层中尚未找到石器或工具,所以在学术界关于直立猿人是人还是猿展开了长期的激烈的争论。直到1929年在北京周口店发现中国猿人(Sinanthropus)化石并同时发现有大量的人工制造的石器和人类用火的遗迹,使大多科学家承认了古猿变人的事实,使人类历史推到大约距今50万年前。自1924年在南非汤恩发现了形态特征比猿人更原始的南方古猿化石之后,至20世纪中,大量化石证据已将人类历史推至250万~200万年前。1959年,在坦桑尼亚的奥杜威峡谷发现了南方古猿鲍氏种的头骨和石器。次年也在此峡谷中发现头骨碎片,年代为距今190万年前。20世纪60年代,英国女青年古道尔(J.Goodall)粗壮南猿被豹子捕捉拖曳图从猿到人演化图在东非观察黑猩猩时,发现黑猩猩会撕去枝杈制成草棍或木条,伸进蚁窝,粘出蚂蚁充饥。从此人类学界彻底改变了传统观念,不再认为制造工具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标志,而采纳两足直立行走作为人类从古猿分离出来的标志。这样就把南方古猿包括进人类的范畴。有人把已两足直立行走而尚不能确证能制造工具的早期人类称为前人。1974年在埃塞俄比亚露西发现了340万年前的和1976年在坦桑尼亚莱托里发现距今370万年前的早期人类足迹及距今300万~370万年前的南方古猿化石。到20世纪90年代,美国加州大学于1992~1993年间在埃塞俄比亚上新世地层中发现了大约代表17个个体的南方古猿始祖种,化石年代距今大约440万年前。1994年在肯尼亚北部特卡纳湖附近发现了南方古猿湖畔种。至21世纪初,更多的人类化石被发现。最早的人类化石已被推到距今600万年左右。早期人类可能也不仅南方古猿一类。根据人们的不断探索,从猿到人的过程被“反演”得清楚明确。根据近代分子人类学的研究,人类从古猿分离出来的时间,较为公认的是700万年前,时代最早的石器是1997年在埃塞俄比亚发现的(距今200万~250万年前)。较早时代的石器几乎均来自东非。在奥杜威峡谷、库彼福勒、奥莫和哈达等地都发现无疑的人工制作石器,年代为距今170万~250万年前,一般认为这些石器是由能人类型的人类制作的。如果以制造工具作为人类历史的开端,则人类的历史只有250万年,如果以直立行走作为人猿分界的标志,则人类的历史可能达到700万年。两者间的差距近500万年。这一点,科学家曾有合理的解释。即人类的古猿祖先由于生活环境的变化,不得不从经常的树栖生活到越来越多地在地面活动,同时也越来越多地使用天然工具来帮助获取食物或抵御敌害,这就要求只用两条腿担负移动身体的功能,使前肢从支持和行走的机能中完全解放出来,成为自由和灵巧的双手。在长期使用工具中,使人们对石块、木棒等工具性质的认识更深刻,大脑也越来越发达,在直立行走数百万年后,人类才开始制造工具。" }, { "instruction": "基质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极小单位水量从一个平衡的土-水系统可逆地移到没有基质的,而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参比状态水池所作的功。在土壤基质(固体颗粒)的吸附作用下,土壤水较自由水降低的自由能(势值)。基质势是土壤吸附力和弯月面力作用的结果。水分为土壤基质吸附后,其自由活动能降低,与处于同样高度和外压,同样温庋和浓度的不受基质影响的自由水(势值为零)相比,基质势总为负值。基质势不仅影响土壤水分的吸持,而且影响大量土壤水的运动。" }, { "instruction": "地理编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分拓扑编码和坐标编码两种。拓扑编码是识别空间数据位置的相邻逻辑关系的编码方法,通常和坐标编码一起应用于误差检验;坐标编码相应于测量的间隔尺度,必须建立在坐标系统上。" }, { "instruction": "自然资源的经济评价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现代科学技术与经济的基础上,从经济学发展和生产布局的角度出发,综合论证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可能性,方向和经济合理性。它可为因地制宜,发展地区优势,进行生产力布局,建设和谐社会,提供切实可靠的基础。当代世界各国的人文地理学,特别是经济学都把自然资源的经济评价作为重要的研究内容。进行此项工作时,必须注意以下原则:①要从经济发展和生产布局的方向出发,对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的意义和作用进行仔细的评价,避免盲目性;②在开发利用中要保护自然资源,注意生态平衡;③必须综合分析各种资源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制约作用;④必须在现代科学技术可能的基础上,论证经济合理性。" }, { "instruction": "生产地域单元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从生产角度所划分的地域单位,是以生产地域分工为基础,以生产地域协作为纽带的生产地域。经济区、工业区、农业区等即是实例。它们还可划分为多级层次,如经济区即可分成具有全国意义的大经济区、具有全省意义的基本经济区,以及具有省内意义的基层经济区等。" }, { "instruction": "生物层灰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由固着生物骨骼构成的层状灰岩。不具岗状或丘状形态。如贝壳门类单一、保存完整的贝壳灰岩层、海百合灰岩层、海藻灰岩层等。" }, { "instruction": "水污染毒性生物评价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利用水生生物对污染物的敏感性而对水体污染物的毒性进行评价。主要对水体中各种污染物经过拮抗、协同作用后的实际毒性作出客观的评价。不仅能直接判断污染物毒性的强弱,而且可以借此对水体环境的质量做出评价。利用水生生物评价水体污染物毒性的方法很多,按试验液浓度可分为水生生物急性毒性试验、水生生物亚急性毒性试验和水生生物慢性毒性试验等。" }, { "instruction": "人口地理信息系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它是研究某一区域人口现象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规律为目标,利用计算机技术对人口分布图形数据和相关统计数据进行存储、查询、显示、分析,并利用数学模型进行预测的技术工具。一般包括确定系统设计目标、硬软件资源分析、数据采集、数字化、属性数据输入、数据处理与分析,各功能模块设计,信息(成果)输出与应用等过程。" }, { "instruction": "海果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棘皮动物门的海扁果亚门以前称为海果类。" }, { "instruction": "闰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阴阳历即中国通用的农历中,12个朔望月比一回归年约少11天,需要设置闰月来调整季节,而设置闰月的周期即为闰周。" }, { "instruction": "红层岩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钙质或其他可溶性物质胶结的或含有碳酸盐岩砾石成分的红色碎屑岩中形成的岩溶。红层岩溶的地表形态也称为丹霞地形。其溶蚀形态有溶孔、溶蚀裂隙、小型溶洞和地下河等;也可以有类似峰林的地形,如粤北、赣南、湖南中部、福建小武夷山等地所见。在湖南通道县城南可见其典型地貌。" }, { "instruction": "形变图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应变图像(strain pattern)。指造成地块变形的那一部分位移的分布状况。设在某一时刻,由于构造运动,地块内每一质点都离开了原来的位置,于是每一点都有一个位移量,其大小和方向不一定相同,呈现某种分布状况。此位移分布状况包含两种位移:一是造成地块整体的移动和转动;另一种则造成地块形状和大小的改变,这种改变就形成地块上各种构造型式的形变图像。" }, { "instruction": "原生化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古代生物死后,遗体即被沉积物掩埋而保存的化石。原生化石可以是保存于生物的生活原地,也可经过或长或短距离的搬运至异地保存,但从地质时期衡量,从生物死亡到被掩埋保存的时间间距极为短促,故化石与所在层位的地质时代可以认为是一致的。一般化石均系指原生化石。" }, { "instruction": "风成沉积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经风力搬运沉积的物质。被风挟带的物质在风速减弱或遇阻不能继续运行时,停积下来形成风积物,并构成各种沙丘、沙垄等风沙地貌。" }, { "instruction": "化学农药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类用来保护农作物、森林、牧草,避免或减少虫、病、杂草以及鼠类和其他啮齿类动物危害和某些用来调节植物生长的化学物质。还可用来消灭蚊、蝇、虱等卫生害虫。按其功能可分为杀虫剂、除草剂、杀菌剂、杀啮齿动物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等;按其化学组成与分子结构又可分为无机、有机氯、有机磷、氨基甲酸酯、硫代氨基甲酸酯、取代脲、均三氮苯、苯氧羧酸、酚、有机硫、有机砷、拟除虫菊酯等类。" }, { "instruction": "水迁移元素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以真溶液或胶体溶液形式迁移的化学元素。多以简单或复杂的离子或分子状态通过土壤水、潜水和地表水进行迁移,在空气中一般不能迁移,或移动极微弱。大部分迁移元素均属于此,特别是Na、Mg、A1、Si、P、S、Cl、K、Mn、Fe、Co、Ni、V、Sr等。这类元素在许多情况下决定表生过程的特点,并作为有机体的组成部分在有机体中起很重要的作用。但在植物中的数量不多,不超过10%-15%。水迁移元素的移动能力与化学键类型、电负性、原子和离子的大小、原子价等关系很大,同时受环境的pH和氧化还原电位制约。" }, { "instruction": "沼泽化地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表水分含量过饱合的地带、泥炭层厚度较薄,植物根部可以穿透泥炭层直接生长在矿物质土层中,这种地带称沼泽化地带。" }, { "instruction": "祥源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属中元古代。主要分布于朝鲜北部的平南拗陷、鸭绿江拗陷等地区。自下而上分为①直岘组,底部为石英岩、石英砂岩,不整合盖在老变质杂岩上(黄海系),向上为板岩、千枚岩夹少量结晶灰岩,厚2500~3000米;②祠堂隅组,主要由灰岩和白云岩组成,夹板岩和千枚岩,白云岩含叠层石Collenia、Conophyton和Jurussania,厚1500~2000米;③墨川组,为一套泥质灰岩和白云岩夹板岩、砂岩,偶含叠层石Gymnosolen,厚1700~1900米,在祥源西北文山里一带,祠堂偶组之上直接为驹岘组而不存在墨川组;④驹岘组,下部为含砾千枚岩或冰碛岩(称飞浪硐冰碛岩),上部为炭质、硅质千枚岩、板岩夹磷灰岩透镜体,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厚约1800米。上覆地层为含三叶虫化石的寒武系中统。" }, { "instruction": "中性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火成岩的一个大类。在全碱二氧化硅分类(TAS图解)中,指SiO2 52%~63%,深色矿物在30%左右的岩石。主要矿物成分为角闪石和中性斜长石,可以含有少量石英,色深灰。常见的中性岩:深成岩为闪长岩、石英闪长岩;浅成岩为闪长玢岩、石英闪长玢岩;火山岩为安山岩。与其有关的矿产为铁、铜等多种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正长岩、粗面岩类从二氧化硅含量看,也可作为中性岩一类,但其矿物成分中钾长石和酸性斜长石占岩石总量的四分之三。" }, { "instruction": "上溪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中元古代。分布于皖南祁门、兰田、屯溪(今黄山市)等地,为浅变质碎屑岩系,厚约5500米以上。自下而上分为樟前组、板桥组、木坑组和牛屋组。下未见底,与上覆沥口群呈不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马罗威尼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译马罗韦讷群。分布于南美洲苏里南地区,为一套具地槽型特征的变质碎屑沉积岩和变火山岩,为外亚马孙造山期间褶皱和变质的。下部阿尔米纳组具复理石相特征,主要为一套从千枚岩到砾岩的碎屑(岩)沉积;中上部罗斯皮尔组(东苏里南)和斯通组(西苏里南),为一套磨拉石相型沉积,包括多种片岩、千枚岩、石英岩、硬砂岩和砾岩。本群底部戴高杰辉长岩,由辉长岩、苏长岩、变辉长岩组成,原划归下伏的帕拉加马组(年龄为18.9亿年),但其年龄和相对关系不明。" }, { "instruction": "水化云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云母类矿物水化后形成的粘土矿物类,常以伊利石(illite)为代表。有时简称为水云母。" }, { "instruction": "军事卫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军用卫星。用于探测和侦察军事目标、军事情报和军事地理环境等信息。主要有照相侦察卫星(包括光学侦察卫星和雷达侦察卫星)、电子侦察卫星、导弹预警卫星、海洋监视卫星以及通讯、导航、气象卫星等。在现代战争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 }, { "instruction": "环境污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般指环境诸要素如大气、水体、土壤等受到人为活动产生的有害化学物质、放射性物质、病原体、噪声、废热等污染,引起环境质量下阵,以致危及人体健康和生物的正常生命活动的现象。随着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排放的污染物剧增,当污染超过了自然界的自净能力时,其危害便在诸环境要素中显现出来。世界八大公害事件即源于环境污染,并造成短期内人群大量发病和死亡。按环境要素和发生原因分为: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农药污染、噪声污染、辐射污染、热污染等。" }, { "instruction": "震中迁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地震迁移。在同一地震带内,一次强烈地震后,下次强烈地震的震中总是要移到别的位置,并常有一定的方向性和次序,这种现象称震中迁移。这种移动往往受地质构造的控制,因此它的迁移常与构造方向一致,是有规律可寻的,甘肃省大地震震中迁移图但也有一些地区的震中迁移现象并不明显。图中表示1920年甘肃省海原(现属宁夏)大地震以来震中迁移的情况。" }, { "instruction": "低平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海拔低于200米的、与高地毗连或由高地围限、切割微弱、辽阔而平坦、堆积成因的平地。在巨大盆地长期呈面状下沉,不断为堆积物所补偿的条件下形成的大平原。堆积物的成因常常是很复杂的,有冲积的、洪积的、湖积的和海积的等等。中国的华北大平原就是典型的低平原。" }, { "instruction": "热喀斯特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在多年冻土和冰川区,由于气温和地温升高,部分冰块融化,产生类似石灰岩区的岩溶现象。如冰洞、冰塔、热融坍陷、热融洼地等。" }, { "instruction": "岩石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定地区内一定地质时代活动的火成岩类,在化学成分、矿物组成上有其共同的特征,并可与其他地区内同一时代的火成岩类相区别;火成岩在此时代内分布的地理区域,称为岩石区。岩石区往往与区域地质构造单元相一致。例如,新生代火山岩有富K2O的地中海岩石区,富Na2O的内太平洋岩石区和贫碱富CaO的环太平洋岩石区,以及中国东部等地的碱性岩石区等。中国东南沿海一带的中生代晚期的火山岩所分布的地区常称为火山岩区。" }, { "instruction": "卡累利阿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欧洲波罗的地盾前寒武纪中期的一次造山运动。是根据古元古界卡累利阿杂岩与中新元古界下约特尼(Subjotnian)群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确定的。其发生时限为距今20亿~19亿年。" }, { "instruction": "玻化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由高热变质作用形成的玻璃质岩石。它们是火山岩和次火山岩中的捕虏体或悬挂体,在高温条件下发生部分熔融后快速冷却所形成。在泥质玻化岩中可含有堇青石、尖晶石、多铝红柱石等矿物。在砂质玻化岩中,石英碎屑因熔蚀而圆化,钾长石碎屑常沿解理发生玻璃化,基质为褐色玻璃和长柱状多铝红柱石等。" }, { "instruction": "安尼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位于奥伦尼克阶之上,拉丁阶以下,是阿尔卑斯海相中三叠统下部的一个阶。安尼阶一名源自奥地利恩斯河(Enns)的拉丁名“Anisus”。现为国际通用的一个阶。其底界以牙形石Chiosella timorensis和菊石Japonites,Paradanubites和Paracrochordiceras的首现为标志。" }, { "instruction": "青山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青山层。时代属早白垩世。分布于鲁东地区的莱阳、即墨、胶县、安丘、莒县、潍县等地。命名地点在山东莱阳青山。为淡水湖相沉积,为棕色凝灰砾岩,绿、紫、浅红色凝灰岩与中性火山岩及红色泥岩层,厚达1200米,含淡水双壳类Nakamuranaia chingshanensis及中国鹦鹉嘴龙(Psittacosaurus sinensis)等。与下伏早白垩世莱阳群呈整合接触,或不整合于更老岩层之上。" }, { "instruction": "人工影响天气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用人为手段干预天气过程进程使其朝预定方向转化。如人工增雨、消雨,人工消雹、消雾,人工削弱台风、抑制雷电等。目前比较成熟的是人工影响降水,利用云(雾)的微物理不稳定性,在过冷云中播撒凝华核(如碘化银等催化剂)或干冰,激化冰晶效应,在暖云中播撒盐粉、水滴等,形成云滴大小差异,增加水滴碰并过程,以及利用爆破声波冲击均匀云滴的平衡状态等,目的都是增加部分云滴的增长速度,加大降水概率。在雹云中提前制造降水元还可以减小雹块反复增长的水分环境,释放的潜热还可能会改变云的热力、动力结构,达到减少冰雹产生概率。在过冷云中过度播撒凝华核,形成过多冰晶还可抑制云滴进一步增长而达到消雨效果。对于强天气过程的人工诱导,如干预台风路径、强度等,仍处于设想、实验阶段。目前,对人工影响天气效果的检验还有待进一步客观化。" }, { "instruction": "介电性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外电场作用下,不导电的物体,即电介质,在紧靠带电体的一端会出现异号的过剩电荷,另一端则出现同号的过剩电荷,这种现象称为电介质的极化。如果将某一均匀的电介质作为电容器的介质而置于其两极之间,则由于电介质的极化,将使电容器的电容量比真空为介质时的电容量增加若干倍。物体的这一性质称为介电性,其使电容量增加的倍数即为该物体的介电常数,用以表示物体介电性的大小。在矿物分离工作中可利用矿物的介电性来分离电介质矿物:将矿物样品放在介电常数适当大小的某种电介质液体中,此时在外电场作用下,介电常数大于电介质液体的矿物将向电极集中,而小于电介质液体的矿物则被电极所排斥,从而将不同介电常数的矿物分离开。" }, { "instruction": "海洋地层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研究海底沉积地层的成因、形态、特征、地层分布、时代及演化、分类等的一个学科。海洋地层学中除了采用普通地层学方法外,特别注重生物地层学、古地磁地层学以及岩性地层学来研究和对比海底地质。因而常用有孔虫、硅藻、孢子花粉及超微化石,也利用钾-氩法、14 C、16 Be及铀系放射性测年技术测定沉积物地质年代。" }, { "instruction": "咸化海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位处干旱气候带并被内陆包围的含盐度大的海盆,由于淡水补给量小于蒸发量,囿于地理条件又不能与外海正常盐度海水顺畅交流,导致海水含盐度大于35%的咸化海形成。咸化海一般出现于裂谷构造早期或造山运动晚期的不同构造部位,前者如现代中东地区的死海、红海,后者可以德国北部晚二叠世的镁灰岩(zechstein)盆地、中国上扬子地区早—中三叠世盆地为例。咸化海的沉积特征,以出现大量白云岩、石膏、岩盐和/或钾盐为典型代表。随着海水含盐度增加,窄盐性生物(珊瑚、腕足类、类等)迅速消失,以广盐性的双壳类、腹足类等大量繁盛为特征。" }, { "instruction": "地中海活动构造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它是全球三个超巨型活动构造系之一,主要由阿尔卑斯活动构造带和喜马拉雅活动构造带组成,向东延至印度尼西亚与环太平洋活动构造系相交接。它们分别沿欧亚板块与非洲板块、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之间的缝合带分布。它们是最新造山带、强震带、地热和地球物理异常带分布带。" }, { "instruction": "大小特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遥感图像上目标物体的形状、面积与体积的度量。它是遥感图像上量测目标物体最重要的数量特征之一。它与遥感图像的比例尺有关,根据比例尺的大小可以计算或估算出图像上物体所对应的实际大小。影响遥感图像上物体大小的因素有地面分辨率、物体的本身亮度与周围亮度(背景条件的反差)的对比关系等。" }, { "instruction": "特提斯断裂体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特提斯海封闭和劳亚大陆与冈瓦纳大陆会聚过程中,在特提斯构造域形成的一系列缝合带和断裂带,其中以印度河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班公怒江缝合带、金沙江断裂带、阿尔金转换断层以及龙门山断裂带等最为重要。这是一个中、新生代的断裂体系,控制特提斯构造域的演化历史。" }, { "instruction": "区域性年代地层单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适用于一个大地理区域范围内的年代地层单位。它们是建立全球年代地层序列的基础。" }, { "instruction": "温特斯多普超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主要出露于南非德兰士瓦的中部和西部及开普省西北部。不整合于韦特瓦特斯兰德超群之上,以夹有凝灰岩、集块岩、页岩和石英岩微薄夹层的安山质火山岩为主。从下至上可分为三个群:①克利普里维尔斯托普群(Kliprivierstop Gr)大部分由基性熔岩、集块岩和火山灰流凝灰岩组成,钻孔中厚1533米;②普拉特伯格群(Platberg Gr)底部卡梅多斯组,粗碎屑沉积岩,常为漂砾岩和岩屑角砾岩,厚550米,中部马克瓦西石英斑岩组,含有无石英斑状熔岩和非斑状熔岩、火山灰流和一些沉积岩,在火山中心附近石英斑岩流厚达600米,上部里特加特组厚达930米,为火山岩和沉积岩混合单位,熔岩为中性斑状和杏仁状熔岩,沉积物中发育有燧石和灰岩层,含叠层石Gruneria f.nov;③普尼尔群(Pniel Gr)底部波塔维尔组厚390米,由碎屑岩组成,具旋回特征,从砾岩开始经不纯砂粒碎屑岩到页岩,再到砾岩,砾石由碧玉、条带状燧石和石英斑岩碎屑组成,上部阿兰里格组厚245米,由细粒、中性成分的杏仁状斑状熔岩组成,整合在波塔维尔组之上,被德兰士瓦超群底部黑矿石英岩所覆盖。Winter(1965)提出普尼尔群可能代表德兰士瓦西南、奥兰治自由邦和开普西北部德兰士瓦超群最初阶段的沉积。温特斯多普超群年龄数据:开普北石英斑岩同位素年龄为23.1亿年,克利克斯多普附近的石英斑岩锆石UPb年龄为23亿年,克瓦西石英斑岩组15个样品锆石UPb年龄为(26.2±0.5)亿年。" }, { "instruction": "线银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茨康叶。裸子植物银杏植物叶化石的一属。叶很长,无柄,丛生于被有鳞片的短枝上。叶片2~3次分裂,形成狭长的细裂片,宽仅1~3毫米,全缘。叶脉一般不清楚,每个裂片上最多有2~4条平行叶脉,有的只有一条。晚三叠世至白垩纪,多见于侏罗纪,世界各地。中国常见于侏罗系。" }, { "instruction": "图案特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组合图案。是指地物的形状、大小、色调、阴影在影像上综合表现的模型。一般由点、线、链、格、栅、环等形状有规律排列组合构成,反映各种自然地物和人造地物的特征,是判读地物类型的重要依据。例如各种水系类型、植被类型、耕地类型、居民点类型等都有独特的组合图案。由于地物类型间有密切关系,如水系类型与地质构造、岩性、土壤有密切关系;植被类型又反映周围环境的特征和变化。因此,某种地物类型的组合图案又是另一种地物类型相关判读的重要标志。" }, { "instruction": "土壤洞穴侵蚀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面流水沿土体裂隙、根孔、动物穴下渗,发生溶蚀、潜蚀并受重力等作用的影响,形成具有出口的各种洞穴的侵蚀过程。" }, { "instruction": "庙坡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庙坡页岩。时代属中奥陶世达瑞威尔期晚期至晚奥陶世艾家山期早期,相当于欧洲兰代洛期Glyptograptus teretiusculus带和卡拉多克期的Nemagraptus gracilis带。分布于鄂西一带。命名地点在宜昌分乡场庙坡。为浅海相泥质沉积,以黑色页岩为主,偶夹薄层灰岩及黄绿色页岩。含两个笔石带:上为Nemagraptus gracilis带,下为Glyptograptus teretiusculus带。厚5米。与下伏牯牛潭组呈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地理分隔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由于大陆漂移或其他扩散屏障造成的广泛分布的古老种群间联系的中断。" }, { "instruction": "正射像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像物体的影像具有正射投影性质的像片。在正射像片上,地物影像的平面位置与线划平面图的性质相同,是资源调查的理想底图。另外,如同地图一样,正射像片只有一种比例尺,能直接在像片上量测距离、角度和面积。判读时无需考虑地形起伏和像片倾斜造成的像点位移。通常用微分纠正的原理和方法,使中心投影的航空像片变为正射像片。" }, { "instruction": "构造条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条为线、理为面,即各种构造线条和构造面理(结构面)的总称。往往又被视为结构要素(或构造要素)的同义词。它既包括原生构造和次生构造、分划性构造和标志性构造,也囊括构造运动与非构造运动产生的各种形迹。" }, { "instruction": "变余辉绿结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变余结构的一种。在变质后的基性火成岩中仍不同程度保留原岩的辉绿结构。但岩石中的原有矿物由于重结晶作用而形成新的矿物,例如,原来的辉石可变为角闪石,基性斜长石可变为中酸性斜长石。" }, { "instruction": "张家口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张家口斑岩。时代属晚侏罗世。分布于河北张家口一带。命名地点在河北张家口。为酸性火山岩系,主要为斑岩及酸性熔岩,间夹有砾岩及凝灰岩。斑岩有玻璃斑岩、变质流纹岩、石英斑岩、粗面岩及火山碎屑岩等;熔岩常有气孔和杏仁构造,为石英、沸石、玉髓或玛瑙所充填。在凝灰岩中含狼鳍鱼。底部有砾岩一层。厚700~2000米。与下伏土城子组呈假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复系类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分支系统学中根据趋同性状(convergence)归类的类群称为复系类群,是包括不同最近祖种的后裔种的一个类群。分支系统学排除复系类群,只接受单系类群。" }, { "instruction": "扫描仪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扫描器、扫描机等。使用模-数或数-模转换原理,采用扫描方式进行图形、图像或字符输入输出的一种光电设备。用于图像输入的,称为扫描数字化仪,用于图像输出的,称为扫描绘图仪。扫描仪是遥感图像处理设备中的主要成图设备,具有全自动化功能。常用的扫描仪包含输人-输出的数字化和记录两部分装置,可提供黑白、彩色胶片或相纸的扫描功能。扫描仪的操作方式有联机操作和脱机操作两种。" }, { "instruction": "城市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亦称城镇化、都市化。指人口、用地和经济、文化模式由农村型转向城市型的过程和趋势。主要表现为城市数目的增加、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市经济方式、生活方式的某些特征向农村扩展。城市人口数量在总人口数量中的比重,是衡量城市化程度的基本指标。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现代化大工业的出现,引起社会结构发生急剧的变化,城市化已成为现代社会的一个普遍的现象。" }, { "instruction": "人文地理系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人文地理诸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有规律地组合而成的统一体系。由社会文化地理系统、经济地理系统、城市地理系统、人口地理系统、军事地埋系统、历史地理系统等子系统组成。各个子系统又包括若干个次一级系统,如经济地理系统即包括有工业地理、农业地理、交通运输地理、商业地理等次一级系统。对人文地理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关系、各级系统形成发展及其主要功能的深入分析,有助于精确研究人文地理系统复杂运动状态与演化规律,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提高人文地理学研究水平。" }, { "instruction": "土壤粘粒矿物垂直分布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土壤粘粒矿物随地形及高程而呈有规律分布的现象。以广东省一般的分布为例:从山麓至山顶,高岭石逐渐减少;2∶1型的蒙脱石,蛭石、水云母等则不断增加;1.4纳米过渡矿物在山的中部为多;埃洛石则普遍存在;在一定高度范围内,随海拔的升高,三水铝石逐渐增加。以上情况与华中大别山南坡大致相似。在华中与华南各地具一定的代表性。" }, { "instruction": "遥感地学判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也叫遥感地学分析。是指遥感技术作为一种探测手段,运用遥感原理和地学知识进行图像信息判读的过程。遥感地学判读的主要任务是:①在图像上确定某些地物信息的存在,以及判明它们的性质(如属性、成因、发展等);②在图像上判明地物信息的空间分布范围,确定其边界的位置以及延伸方向等;③在图像上量测某些地物信息的地学参数值,如长度、宽度、高度、深度以及面积等,还有地理位置、坐标、经纬度以及产状等;④利用遥感图像信息分析研究各种地物之间在空间上、时间上、成因上的相互关系;⑤利用判读所得到的基本资料为各神专题遥感研究服务。" }, { "instruction": "未成熟阶段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施米特(Schmidt,1979)根据砂质沉积物的结构特征、有机质热演化程度,按镜质体反射率将中成岩阶段划分为未成熟阶段、半成熟阶段、成熟阶段和超成熟阶段,并有相应的古温度值,因此更有利于对砂岩成岩史和孔隙演化研究的储层评价。未成熟阶段,镜质体反射率小于0.2%,原生孔隙的减少,主要通过机械的压实。" }, { "instruction": "障壁岛沉积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一种狭长形的高出海水面的砂岩体,平行海岸分布,与海岸之间常有湖相隔,故对湖起着屏障作用。这种砂岩体向海一侧较陡,向湖一侧平缓,由于海岸前缘的潮汐作用、波浪活动或海流作用将沉积物中的砂粒带到海岸附近堆积而成的。由分选好的砂粒沉积或异化粒灰岩组成。与障壁岛类似的砂岩体还有障壁滩、障壁沙坝。障壁岛、障壁滩沉积物亦称沙嘴坝相(spit dam facies)。有障壁海岸地貌景观示意图1冲积平原; 2辫状河; 3冲积扇; 4曲流河; 5滨岸沼泽; 6塞卜哈; 7河流潮汐三角洲; 8沙坪; 9混合坪; 10泥坪; 11河口湾; 12潮渠、潮溪; 13湖; 14潮汐通道; 15潮汐三角洲; 16离岸沙坝(浅滩); 17凸岸坝; 18支流河道(三角洲平原);19河口沙坝(水下三角洲); 20支流沉积(三角洲平原)" }, { "instruction": "超酸性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般指二氧化硅含量大于75%的岩石。代表岩石为白岗岩和某些白云母花岗岩等。几乎不含深色矿物,浅色矿物主要为碱性长石和石英。" }, { "instruction": "地理潜能模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亦称地理势模式。衡量地理过程强度和方向的动力指标。为地理梯度的同义语,源自地理系统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的非均衡。地理潜能有各种各样的表现,是造成各种自然地理过程、人文地理过程的基础动力。利用牛顿引力定律建立的区域吸引力模式,利用统计资料建立的地理空间场模式等,基本依据均来自地理潜能的概念。" }, { "instruction": "区域环境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占有某一特定地域空间的自然环境,不同地区形成各不相同的区域环境特征,分布着不同的生物群。" }, { "instruction": "异珊瑚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珊瑚纲的一目,或列为一亚纲。小型细长柱形单体珊瑚,异珊瑚偶为分枝状。单体极细长,圆柱状或多角柱状,长数厘米,甚至数十厘米,直径一般仅几毫米,或可达10余毫米,且变化不大。隔壁发生情况特殊,数目不等,有的仅有5或6个,或数目更多,内端相交而不分离。横板完全,中部上穹,边缘倾斜陡直。无鳞板。边缘为由横板及隔壁加厚而形成的厚结带。表面具纵沟及钩状刺。泥盆纪至石炭纪,亚洲及欧洲。以早石炭世晚期最盛,中国此类化石甚多,有异珊瑚(Heterophyllia)、六异珊瑚(Hexaphyllia)等。" }, { "instruction": "黄土地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一个独立的微地貌单元的流域面积内(一般在5~30平方千米面积为宜)进行的综合治理。即把黄土地区水土保持各项技术措施按一定的结构进行科学配置,形成综合系统,使小流域内农、林、牧、副等各个行业持续协调发展,发挥最大综合效益。" }, { "instruction": "能源灾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在能源开发和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渣、废热、噪声和有碍健康的能量释放,给人类社会及经济发展带来的危害和损失。能源灾害的产生多为人地关系不协调因素所致,如工业化时代煤炭、石油的大量燃烧产生的气体污染物造成的危害。但也有部分是人为失误所造成的,如前苏联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在1986年4月26日发生核反应堆爆炸,造成重大的核污染灾害。事实上,能源在开采、加工转化及消费中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从而引发一系列的环境灾害。这些污染物对人类及其生存环境造成危害的主要表现是:①对人体健康的危害;②对生物的危害;③对物品的伤害;④造成酸性降雨;⑤破坏高空臭氧层,对人类生存环境产生危害;⑥对全球气候产生不良影响,导致全球气象灾害增多等。此外,能源灾害还具有不间断性、灾害涉及面大、持续性影响强、季节性区域性明显等特点。" }, { "instruction": "河谷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河流侵蚀切割而成的槽形凹地。它包括河床、河漫滩、阶地和谷坡。按断面形态可分为“V”形谷、“U”形谷和“凵”形谷。按其与地质构造的关系可分为纵谷、横谷、背斜谷、向斜谷、单斜谷、断裂谷。河谷展宽段和狭窄段的出现是岩性不同或断裂构造存在的重要标志。" }, { "instruction": "大鸟卫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美国第四代照相侦察卫星的别名。一种把普查和详查功能集于一体的综合照相侦察卫星,代号为“467计划。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研制,1971年第一次试射成功。1 9 72年7月正式投入使用。其轨道近地点约160km,远地点约265km。卫星上主要装有两套成像系统:①普查相机系统。该系统视场角较大,分辨率较低,拍摄的胶片先进行冲洗,然后用激光进行扫描把侦察影像变成电信号,传输回地面再还原成影像供判读分析;②高分辨率详查相机系统。其焦距为2. 44m,综合解像力约1 80线对/毫米,在轨道高度为160km时,地面分辨率可达0. 3m。除此之外,该卫星还装有红外和多谱段侦察遥感设备。" }, { "instruction": "组件式对象模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一种二进制标准,用来建立软件模块之间的链接。链接建立后,模块之间就可以通过接口进行通信。" }, { "instruction": "球粒结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介于非晶质和显晶质之间的一种结构。即在玻璃质岩石中,常见到针状和纤维状的矿物集合体,呈放射性排列,具十字形消光,特称为球粒。如果岩石全部或部分由球粒组成,则这种岩石的结构称为球粒结构。这种结构有原生的过冷却形成物,也可由脱玻璃化作用产生。在酸性、中酸性熔岩和超浅成侵入岩的玻璃基质中比较常见。" }, { "instruction": "岩溶地貌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研究岩溶地貌特征及其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以及有关的改造、利用、预测问题的学科。" }, { "instruction": "辉长玢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国际地科联火成岩分类学分委会认为,此术语为废弃术语。用于含有斜长石及辉石斑晶和钙质斜长石基质的斑状岩石。基质具辉长结构。" }, { "instruction": "公王岭动物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蓝田猿人动物群。更新世早期最晚期的一个哺乳动物群,计有37个种。主要化石地点在陕西蓝田公王岭,产于黄土层底部。公王岭化石年代据古地磁测定为75万~80万年(近年来测得资料为115万年)。是一个含有真人(Homo)化石的动物群。其中主要化石有:麝鼹(Scaptochirus moschatus)、蓝田伟猴(Megamacaca lantianensis)、蓝田人(Homo erectus lantianensis)、鼷鼠(Arvicola terraerubae)、简田鼠(Microtus epiratticeps)、变异仓鼠(Cricetulus varians)、高冠灞河鼠(Babomys hypsodonta)、丁氏鼢鼠(Myospalax tingi)、方氏鼢鼠(M. fontaneri)、半脊豪猪(Hystrix subcristata)、复齿拟鼠兔(Ochotonoides complicidens)、西藏鼠兔(Ochotona cf. thibetana)、变异狼(Canis variabilis)、熊(Ursus cf. etruscus)、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 fovealis)、真獾(Meles cf. leucurus)、虎(Pathera cf. tigris)、豹(P. pardus)、更新猎豹(Sivapanthera pleistocaenicus)、中国鬣狗(Hyaena sinensis)、蓝田剑齿虎(Megantereon lantianensis)、东方剑齿象(Stegodon orientalis)、三门马(Equus sanmeniensis)、梅氏犀(Dicerorhinus cf. mercki)、蓝田犀(D.lantianensis)、巨(Megatapirus augustus)、中国(Tapirus sinensis)、中国爪蹄兽(Nestoritherium sinensis)、李氏野猪(Sus lydekkeri)、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aphus)、葛氏斑鹿(Pseudaxis grayi)、公王岭大角鹿(Sinomegaceros konwanlinensis)、短角丽牛(Leptobus brevicornis)、苏门羚秦岭亚种(Capricranis sumatraensis qinlingensis)。公王岭动物群的特点为带有强烈的南方色彩,如出现大熊猫、猎豹、剑齿象、、爪兽、毛冠鹿等,以及有少数上新世残留种,如剑齿虎和更新世早期典型的种:丽牛。" }, { "instruction": "湖水运动方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湖泊中的水体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包括波浪(湖浪)、湖流和浊流等方式。湖浪是由于风或不均匀气压造成的,但因湖泊的范围较小,湖水较浅,因此其波长一般只有几米、波高几厘米至几十厘米,对湖岸的冲击力也较弱,不易造成明显的剥蚀地形,对湖底的影响也不大。湖流主要是由于风吹或因注入和排出水体引起的定向水流,湖流常出现在湖口区,流速一般为每秒几厘米至几十厘米,动能较小。浊流是一种载有大量悬浮物质的水下重力流,一般见于水域较大、湖水较深的湖盆中,尤以断陷湖盆更为发育,浊流具有较大的动能,对某些湖泊的沉积作用有重要影响。另外由于上下层温度和密度的差异,可引起湖水的对流运动,可将表层的氧气带入底层,有利于湖底物质的化学反应和生物繁殖。" }, { "instruction": "动力冰川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现代冰川学的核心,以研究冰川运动、冰川动力作用、冰体物质平衡以及冰川对于外界条件变化的反映等为主。" }, { "instruction": "变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有不少恒星,亮度会随时间发生变化,被称为变星。" }, { "instruction": "古地震事件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沉积地层序列中地震事件发生时,代表当时古地表的层面(层位)。古地震事件层可以保留古地震在地表产生的各种遗迹;正确识别和发现古地震事件层,可以发现更多的古地震事件。" }, { "instruction": "火星极冠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火星南北两极覆盖着的白色冠状物。多年的观测表明,它们的大小随季节而变化,不论是火星南极还是北极,这些冠状物都在各自所属的半球进入冬季时开始扩大,而在夏季时缩小。" }, { "instruction": "古北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生物地理区,大致相当于温带亚洲和欧洲。" }, { "instruction": "守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为了随时获得世界时,要用精密的天文时计将天文测时结果记录下来,并根据天文时计运行的规律随时指示外推的世界时,这种工作称为守时,也就是时间的保持。" }, { "instruction": "战略目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被夺取或破坏之后仍能对战争进程产生较大影响的目标。通常是指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重要工业基地和铁路枢纽,大型港口或大型水库,海、空军基地和战略导弹基地等。" }, { "instruction": "栾川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古、中元古界间的构造运动。在陕西省蓝田县坝源、洛源等地见中元古界熊耳群不整合在古元界铁铜沟组之上;在豫陕交界的熊耳山一带见熊耳群不整合于新太古界太华群之上,其间存在的构造运动。与吕梁运动相当。" }, { "instruction": "波动理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运用波浪运动的控制方程、边界条件、初始条件,研究波动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性质、波动传播规律的基础理论。从狭义上讲,波动理论包括小振幅波动理论、有限振幅波动理论和长波理论;从广义上讲,还包括强迫波动的生成、成长和传播,大洋波动在重力作用下非旋转系统中的调整,密度成层流体在重力作用下的调整和旋转效应的罗斯比调整等理论。" }, { "instruction": "新近堆积黄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近代堆积的黄土,多为黄土状土。近代(几千年或数百年甚至近数十年)堆积的次生黄土。固结较差,土质疏松,压缩性较高,承载力较低,一般具有湿陷性。" }, { "instruction": "隐生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隐动宇。是前寒武系的同义词,指隐生宙时期形成的地层。" }, { "instruction": "殷坑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中国海相三叠系最底部的一个阶,位于上二叠统长兴阶之上,下三叠统巢湖阶之下。层型剖面原选在安徽省贵池县殷坑西牛角岭北之和龙山处,2001年经国际地层委员会和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批准,将国际标准的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即相当于殷坑阶的底界)层型立在中国浙江长兴煤山D剖面,因而本阶的层型剖面亦移至该处。殷坑阶的底界是全球二叠系/三叠系的界线,以牙形石Hindeodus parvus的首现为标志。阶内自下而上包含五个牙形石带:Hindeodus parvus带,Isarcicella isarcica带,Clarkina carinata带,Neospathodus dieneri带和Neospathodus cristagalli带;二个菊石带:下部OphicerasLytophiceras带,上部GyronitesPrionolobus带;还包含四个双壳类组合,自下而上为:Claraia wangi组合,Claraia stachei组合,Claraia aurita组合和Eumorphotis multiformis组合。" }, { "instruction": "高危人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某一人群或社会集团中,最易接受接触毒物、病原生物、致癌物的影响而发病的个体群。是流行病学的首选研究对象。在这类人群中最容易观察到环境因子的健康效应。通常为:①易感人群;②高暴露人群;③具备某种促进发病条件的人群,如营养水平低下者,慢性疾病患者,蒙受他种有害物质的影响者,经受其他特殊不良条件的人群。" }, { "instruction": "胡家村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晚三叠世卡尼期。广泛分布于鄂尔多斯盆地内。下部为灰黄、黄绿色中—厚层细砂岩与灰绿色、黄绿色泥岩、粉砂质泥岩不等厚互层;中部为黄绿色粉砂质泥岩、泥岩及页岩;上部为黄绿色泥质粉砂岩与粉砂岩互层,至顶部常为浅灰黄色至深灰色页岩。总厚300余米。与下伏铜川组和上覆永坪组均呈整合接触。含古植物DanaeopsisBernoullia组合,同时含有DarwinulaTungchuania介形虫组合,以及双壳类Shaanxiconcha和Unio等。" }, { "instruction": "海洋生物生产力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海洋中生物通过同化作用生产有机物的能力。通常以单位时间(年或天)内单位面积(或体积)中所生产的有机物的质量来计算,克/(米2?年)。" }, { "instruction": "宽甸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古元古代。主要分布于吉林集安,辽宁桓仁至辽阳、宽甸、岫岩,丹东到鸭绿江边,呈“之”字形分布,为变质地层。自下而上分为双塔岭组、炒铁河组、刘家河组、高小岭组、林家台组、老营沟组和砖庙组,总厚7314米。主要为各种变粒岩、浅粒岩,尤以电气石变粒岩为特征,以及含镁的白云质大理岩和斜长角闪岩,部分岩组具不同程度混合岩化。原岩为砂质、泥质、碳酸盐岩和基性至酸性火山岩,为优地槽火山沉积环境。云母KAr年龄22.7亿年。RbSr等时线年龄22.6亿年。宽甸群和吉林的集安群属同一地层单元。" }, { "instruction": "掩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天文现象,指一个天体在另一个天体与观测者之间通过而产生的遮蔽现象。一般而言,掩蔽者较被掩者的视面积要大。" }, { "instruction": "石炭纪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古生代的一个纪,年代距今3. 62亿年至2.9亿年,石炭、二叠纪是最主要的造煤时代。" }, { "instruction": "A层 A horizon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土壤分层的顶层,色深,呈灰黑色或黑色,含有较丰富的有机质,是由于植物腐烂分解而成的,所以又称为腐殖质层。" }, { "instruction": "河谷盆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山区中河谷的开阔地段或河流交汇的开阔地段。河谷盆地是修建水库的有利地形条件。" }, { "instruction": "华南古红土分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中国科学院南海研究所按照地层接触关系以及地貌特征,将华南沿海古红土划分为6个风化期,即为华南古红土分期。依次命名为涠洲期(Q11)、石康期(Q12)、海口期(Q22)、合流期(Q13)、华南期(Q33)、新会期(Q24)。多分布在不同高度的海积阶地或玄武岩台地上。" }, { "instruction": "微量元素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通常指生物有机体中含量<100ppm的化学元素。前苏联维诺格拉多夫(A.P.Vinogradov)在多年研究生物有机体化学成分的基础上,1933年将当时生物有机体中已发现的60多种元素中作出定量的30多种元素分为3类:①生物有机体中化学元素含量>100×n10—6的称为大量元素;②0.1×n10—6至10×n10—6的化学元素称为微量元素;③<0.1×n10—6的化学元素称为超微量元素。" }, { "instruction": "pTt轨迹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区域变质作用过程中压力(p)和温度(T)随时间(t)而变化的态势和轨迹。这一概念首先由英格兰和理查森(P.C.England and S.W.Richardson,1977)提出。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区域变质作用是一个时间相当长的连续变化过程,由于受到构造作用、岩浆作用和侵蚀作用的影响,变质作用的温度和压力条件及地热梯度随时间不断发生变化。根据不同世代的矿物共生组合及形成温度,变质作用过程可大致分为早期阶段、峰期阶段(温度最高的阶段)和晚期阶段,它们的温度和压力条件在pt图解上表现为一定的演化轨迹。不同型式的pTt轨迹与不同的大地构造环境和地球动力学过程有密切关系。建立变质作用的pTt轨迹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根据热传导的基本原理,通过数学计算模拟变质作用的pTt轨迹(正演模拟);另一种是在野外和室内综合研究的基础上,从变质岩石中所记录的信息反演变质作用的pTt轨迹(反演模拟)。在变质作用pTt轨迹的研究方面虽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是在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上都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例如,变质阶段的划分,温度和压力条件的确定,不同阶段年代的测定,建立pTt轨迹的正演和反演方法,不同形式pTt轨迹的大地构造环境和地球动力学过程等。近年来有些学者还根据变质作用和变形作用之间的关系,建立了变质作用的pTt轨迹。" }, { "instruction": "石冷水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中寒武世。分布于扬子区中区、东区。由白云岩组成,是黔北地区含石膏及膏盐矿物假晶的主要层位。下段为灰至浅灰色中厚至厚层微至细粒白云岩,具豹皮状和条带状构造,厚40米;中段为灰、浅灰色薄层叶片状、蛋壳状白云岩,夹中厚至厚层细粒白云岩、角砾状白云岩,底部砂泥质白云岩夹层中含三叶虫Shilengshuia,Jiubaspis,Manchuriella,Proasaphiscus,顶部砂泥质白云岩夹层中含三叶虫Manchuriella guizhouensis,厚136米;上段为灰、浅灰色薄层夹页片状白云岩及中至厚层角砾状白云岩,厚65米。与下伏高台组和上覆娄山关群均为整合接触。化石带自下而上为①ShilengshuiaJiubaspis组合带和②Manchuriella guizhouensis带。属半局限海台地相沉积。" }, { "instruction": "哈尔滨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属更新世萨拉乌苏期早期。命名剖面位于黑龙江哈尔滨荒山。下段以黄褐色黄土状亚粘土为主,多孔隙,局部有垂直节理,含两层古土壤,铁染深;上段为淡黄色黄土及黄土状粉砂,具垂直柱状节理,无层理,结构均一,其中含黑色条带及古土壤,有钙质菌体,厚10~25米。与下伏上荒山组呈假整合接触。重矿物以非稳定矿物为主,孢粉贫乏,以旱生和半旱生植物花粉为主,反映干冷气候。据热释光和古地磁测试结果年龄为8万~20万年,上段14C年龄为20?000~30?000年。分布于松嫩平原东部高平原西缘,大体沿安达、哈尔滨、双城一带。" }, { "instruction": "岩溶水包气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岩溶水渗流带。丰水期地下水位以上、大气降水或地表水沿可溶岩的裂隙、管道运动的地带。此带水流常不具静水压力,且不连续。常形成近于垂直的洞穴。在局部非可溶岩层之上可形成上层滞水及相应的水平洞穴。" }, { "instruction": "北安纳托利亚活动断裂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从土耳其东部穿过土耳其北部和黑海南部,至希腊的一条东西走向的右旋断裂带,是阿拉伯板块与欧亚板块的边界之一,长约1500千米。它与圣安德烈斯断裂带类似,均为较大的大陆裂隙,主要呈走向滑动,是两板块互呈水平运动的强烈变形区。在20世纪总共有23次强震(M>6.5)沿该断裂带发生,造成这个区域内的地表断裂几乎是连续不断。1939~1967年间,发生了6次向西迁移的大震(M>7),造成一显著的900千米长的破裂带。断裂带各段具有各自固有的地震特性,有些地段缺少M≥5的余震;大震似乎开始都发生在中等地震频繁的地段,地震震中趋向于沿断裂丛状分布。最近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结果显示,该断裂的滑动速率约为(15±4)毫米/年;长期和中期的滑动速率为6~11毫米/年。" }, { "instruction": "农业地貌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貌学的一个分支。研究与农业有关的现代地表形态,成因类型和现代地貌过程以及为发展农业生产而建造的人工地貌的学科。它的任务包括研究与农业规划、合理利用土地、兴建水利工程、水土保持、改良土壤、开垦荒地、寻找水源、农机耕作条件等有关的地貌条件。" }, { "instruction": "时令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季节湖(ephemeral lake)。一年中湿季积水,旱季干涸的湖泊。" }, { "instruction": "数字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按照一定规则,用数字表示字母、符号、图形或连续变化的物理量的变换方法。卫星遥感图像是空间连续变化的地表辐射能量的数字化结果;胶片数字化是将胶片上记录的图像由测微密度计或光点扫描仪采样成为离散点的数字集合;卫星飞行的姿态、轨道等含有字符的数据,按一定格式以数字形式组成文件记录于数字磁带上,这是字符数字化,又称缟码;地图资料、图件等经数字化,将平面位置坐标和特征进行编码,这是“资料数字化”。在地图制图自动化过程中,数字化就是将图形的连续模拟量转换为离散的数字量,输入计算机进行处理;在摄影测量和遥感中用数字化器把像片灰度信息转换成数据,先借助测微密度计把影像灰度转换成电信号,然后将电信号作模一数转换得到数字记录,像片显然是模拟信息的存储器,长期以来一直以模拟测图的形式对航空像片的几何信息进行加工。由于电子计算机辅助方法及记录仪器和数据存储器的发展,可采用数字处理方法确定点位,即采用解析摄影测量方法,通过量测像点坐标进行数字处理和数据加工。" }, { "instruction": "根座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痕木。为一形态属。鳞木类主茎位于地下的基部,外貌似根而具茎的结构,呈圆筒形,多次二分叉,近水平伸展,表面长有螺旋状排列的细长圆形小根,根脱落后留下圆形或椭圆形根痕。化石多保存在煤层的底板附近。中泥盆世至二叠纪,世界各地。中国石炭纪及二叠纪地层中都有发现。" }, { "instruction": "有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参扌颉rder isorder缩写为(O )。指物体内部结构中质点在空间排布的两种不同状态。其呈某种有规律性的排布(例如位置呈周期性重复、配位多面体的空间取向一致等等)者是为有序(态);无规律者则为无序(态)。至于多型中的有序 参扌蛳窒螅 则是指其结构层的堆积顺序是否有一定的重复规律。参见“超结构”。" }, { "instruction": "锡矿山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中国南方上泥盆统的第二个阶,位于佘田桥阶之上,与国际上的下、中法门阶大致相当。层型剖面位于湖南新化锡矿山。以牙形石Palmatolepis triangularis的首现为其底界的标志,阶内自下而上包含牙形石Palmatolepis triangularis带至Pal.manginifera带,并以上部含腕足类Yunnanella、下部含腕足类Yunnanellina等为其特征。" }, { "instruction": "奇异虫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为西欧、西北欧、北美东部中寒武统的专名。以含有西方动物群大西洋型三叶虫奇异虫动物群(如Paradoxides等)为特征。" }, { "instruction": "seismicity,seismic activity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震在某一特定地区内频发的可能性,一个区域或地带有历史记载以来地震活动的程度。常用发生地震的次数(即频度)和强度来表示。高地震活动区地震的发生是频繁的,例如日本列岛。" }, { "instruction": "潜在植被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假设在现实自然环境条件下,停止一切人类活动,经过足够长的时期,将来可能会出现的稳定自然植被-绘制在地图上,同时反映出各类型的空间配置所得到的植被图。这种图带有一定的预测性质。" }, { "instruction": "热力变质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主要由热力如地热或火成岩侵入体所产生的热力作用于岩石所引起的变质作用。" }, { "instruction": "台风灾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由热带气旋带来的狂风(包括飑线和龙卷)、暴雨、巨浪、海潮所造成的严重灾害。台风在海上移行,可掀起巨浪,抬高水位,对航行造成严重威胁,引起沿海地区的洪涝灾害;台风登陆后,拔树倒屋,狂风暴雨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台风具有摧毁性的大风和特别集中的暴雨。台风登陆后常能造成300~400mm以上的特大暴雨。如1 975年“7503’’号台风与其他天气系统相叠加,在河南省境内普降大暴雨造成“75.8’’特大洪水灾害,死亡85600多人。据资料表明,1964~1978年间,全世界在8种主要自然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中,死于台风的人数占64%,全世界每年因台风就造成2万人死亡和60~7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台风灾害也是我国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我国曼台风影响的区域十分广阔,主要为台湾、海南、广西、广东、福建、浙江、江苏、上海、山东、天津、辽宁等省市,有些台风登陆还可影响到湖北、江西、安徽、河南等内陆省份。" }, { "instruction": "退积型副层序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准层序的纵向叠加样式是向上水体变深的,反映沉积相向陆退却、盆地扩张的过程。" }, { "instruction": "帕尔岗塔格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青白口纪。分布于新疆库鲁克塔格、兴地塔格、雅乌当山等地,为一套浅变质岩系。自下而上分为塞纳尔塔格组,为变质粉砂岩、砂质页岩及石英岩互层;北塞纳尔塔格组,为富含叠层石礁的厚层白云质灰岩,结晶灰岩及少量白云岩,含叠层石Inzeria f.,Gymnosolen f.,Katavia f.及大量核形石Osagia.厚754~2000米。侵入的花岗岩全岩RbSr年龄(9.2±0.9)亿年,其下伏爱尔基干群年龄10亿年,上覆火山岩年龄8.1亿年。" }, { "instruction": "地壳均衡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这一学说认为地壳处于接近平衡的状态,没有任何向上或向下移动的倾向,而每一块大地壳则像漂浮在液体中的地块。露出液体表面越高的地块,地表起伏越大,莫霍面的位置越深,地壳越厚。" }, { "instruction": "载运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冰川搬运碎屑物的一种方式。落在冰川表面或冻结在冰内由冰劈刨蚀作用形成的碎屑物,随着冰川的运动而被搬运,由于冰川冰是固态物质,密度大,具有很大的承托力,因此冰川的搬运能力巨大,可以搬运数十立方米、重达万吨的巨大漂砾。载运过程中,碎屑物的相对位置很少变化,因此其分选性和磨圆度都极差。" }, { "instruction": "辐聚水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水系格局的一种。发育在盆地中或构造沉陷区的河流,形成由四周山岭向盆地或构造沉陷区中心汇集的水系。如中国西北地区、藏北高原和四川盆地等的水系都属于这种类型。" }, { "instruction": "漂白物质指间状延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漂白物质向下层呈指间状下渗达5cm以上的特征。" }, { "instruction": "菲律宾活动断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世界上主要的走滑断裂之一,是位于俯冲带后方的大型走滑断裂的典型实例。它从民都洛到北吕宋,长达1500千米以上,是欧亚板块与菲律宾海板块斜向汇聚的主要变形带之一,大致与位于菲律宾边缘的活动板块边界平行。在菲律宾南部和中部,左行走滑断裂沿简单的弧形轨迹延伸,在吕宋岛变成复杂的走滑断裂带,由西北东南向朝北弯成南北向。该断裂表现为断层崖、河流左旋错开、与断裂平行的山脊和狭长的槽地等年轻地貌特征。在过去100年中,有10次以上的强震(M>6.9)与菲律宾断裂的活动有关。菲律宾断裂的年龄与菲律宾海沟的年龄似乎是相同的,不早于上新世。菲律宾断裂的滑动速率与菲律宾海沟和马尼拉海沟的滑动速率也没有很大的不同,估计为6~8厘米/年,与新西兰的阿尔派恩断裂(7.2厘米/年)和美国的圣安德烈斯断裂(6厘米/年)的滑动速率可以相比拟。" }, { "instruction": "火山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地表或非常接近地表的火山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岩石,既包括细粒的、隐晶质的或玻璃质的熔岩和火山碎屑岩,又包括与火山作用有关的潜火山岩。从火山喷发环境可区别为海底喷发和陆相喷发。海底喷发通常是大洋中脊或大洋岛屿喷发的,它与海相沉积物一般呈整合接触关系。陆相喷发通常是在构造运动后期喷发的,与下伏的岩层多呈不整合接触关系,其中也可夹有沉积岩。" }, { "instruction": "地表能量转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依据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地理环境中接受的能量能够以直接、间接方式转化为其他的运动形式,转化前后能量守恒保持不变。太阳的短波辐射是驱动地表自然地理过程的能量。地表吸收短波辐射后变热,并辐射出长波辐射将大气加热,地表热量也以对流方式将热量从地面向大气输送,补偿大气的辐射冷却。地表能量转换中最重要的是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中的原初反应将吸收的光量子能量转换成电子能,又经光合磷酸化过程转换为生物他学能,再经碳同化过程将活跃的化学能转换为稳定的生物化学能,产生供动物及人类食用的碳水化合物。" }, { "instruction": "回星哨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中志留世,分布于贵州石阡、印江,四川秀山等地。命名地点在四川秀山回星哨附近。为浅海相泥砂质沉积,以紫红、黄绿色泥质粉砂岩为主,含大甲类翼肢鲎(Pterygorus)及腹足类等化石。厚118米。与下伏秀山组呈整合接触,与上覆泥盆系(?)黄绿色粉砂岩、石英砂岩呈假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第三纪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新生代最早的一个纪,自距今6500万年延续至248万年前,包括古新世、始新世、渐新世、中新世和上新世共5个世。" }, { "instruction": "泉头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中国陆相下白垩统顶部的一个阶,位于孙家湾阶之上,上白垩统底部青山口阶之下。阶名源自岩石地层单位泉头组,层型剖面选在辽宁昌图泉头火车站往北进入松辽盆地内的一钻孔剖面。泉头阶的底界以被子植物花粉的首现为标志。本阶包含二个孢粉组合:下部为TrilobosporitesCyathiditesTricolporopollenites组合,其中含4属被子植物花粉Polysporites,Tricolporopollenites,Tricolpites,Gothanipollis;上部为SchizaeoisporitesQuantonenpollenitesTricolporopollenites组合,本组合中被子植物花粉除下组合的4属外,新出现了Magnolipollis,Palmaepollenites,Cupuliferoidaepollenites,Querceidites,Salixipollenites,Tetracolpites,Fraxinoipollenites,Triporopollenites,Zhaodongpollis和Quantonenpollenites等。本阶上部含有较丰富的被子植物化石,主要有:Platenus septentrionalis,Viburniphyllum serrulatum,Viburnum cf. marginlum,Tilia cf. jacksoniana,Protophyllum undulatum,Quercus sp.等;另有一轮藻Amblyochara quantouensis带和介形虫、叶肢介等化石。" }, { "instruction": "glacial sapping,glacial plucking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冰川向前运动推进时,使冰床的岩块像被耕犁开掘一般地挖取携带于运动的冰体内,这种挖掘过程称挖掘作用。此种作用在基岩节理较发育、冰下风化作用强烈的地段及冰川越过冰阶时,表现更为明显。" }, { "instruction": "亚土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土变种。在土种内有较小差异,按生产实践需要划分,如土种内的表层质地变化或土壤有机质有明显耗损的。" }, { "instruction": "颗粒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沙流(sand flow)。巴格诺尔德(R.A.Bagnold,1954)认为,在流动的沉积物内,无凝聚力的颗粒之间碰撞作用所产生的支撑应力能在颗粒之间传递剪切应力所引起的颗粒流动的流。因而颗粒流的支撑机理为“颗粒相互作用”。其沉积特征为在砂的基质中有粗碎屑层,内部构造为块状,缺乏由牵引流作用形成的沉积构造。" }, { "instruction": "前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位于高低潮位之间,后滨向海一侧缓缓倾斜的区域,是海滩沉积的主要部分。通常发育一个或多个沿岸沙滩。" }, { "instruction": "港口腹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亦称港口吸引范围、港口吸引地区。参见吸引范围。" }, { "instruction": "数据挖掘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也可以称为数据库中的知识发现( knowledge discovery in database; KDD),是指在没有明确假设前提下,通过分析和筛选数据库中大量的、不完全的、模糊的、随机的数据,来获取事先未知的、有效的、潜在有用的、易被理解的关系和模式的过程。数据挖掘可作为一种新的商业信息处理技术,对商业数据库中的大量业务数据进行抽取、转换、分析和其他模型化处理,从中提取辅助商业决策的关键性数据。" }, { "instruction": "龙爪沟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中侏罗世至早白垩世。分布于黑龙江东部的虎林、饶河、宝清、密山等地区,命名地点在虎林杨岗北的龙爪沟。本组为海陆交互相沉积,总厚1000米以上,含菊石Arctocephalites,Subkossmatia和双壳类等海生动物化石,以及丰富的植物化石,并含有煤层。关于本群与鸡西群的关系,根据龙爪沟群中所含植物化石Coniopteris burejensis,Acanthopteris gothani,Nilssonia sinensis,Equisetites sp.,Ginkgoites sp.,Elatocladus manchurica,Podozamites lanceolatus等,常见于鸡西群中,但未发现穆棱组中所含的Ruffordia goepperti,Nilssonia pecten,Klukia browniana等重要化石,因而认为龙爪沟群与鸡西群之间应无上下关系,而是反映当时沉积环境不同的结果,二者应为同期异相。本群现已自下而上划分为裴德组、七虎林河组、红星组、朝阳组、曙光组。本群名现已不用。" }, { "instruction": "生物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主要由造礁石珊瑚和造礁石灰藻类等生物遗骸和碎屑堆积而成的海底隆起。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和热带水深海域,大部分由珊瑚构成。" }, { "instruction": "基底断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切穿花岗质岩层基底,到达玄武岩层顶面的穿层断裂。地质历史上的基底断裂主要特征:①酸性岩浆岩(花岗岩、花岗闪长岩、流纹岩)呈带状或串珠状分布,有少量的中性和基性岩浆岩;②出现线状或串珠状沉积盆地,其中有少量中、酸性岩浆岩与沉积岩同期生成;③温泉、湖泊呈线状分布等;④出现局部的重力、地磁和地热异常;⑤沿断裂有浅源地震活动。基底断裂对金属成矿和石油天然气分布有控制作用。" }, { "instruction": "阿比提比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译阿伯蒂比群。时代属太古宙。为加拿大安大略省南部、东部非常大的富火山岩的绿岩带,面积约9.5万平方千米。绿岩带下部含有各种层状和深成岩岩石,主要的火山岩是玄武岩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组合的熔岩流和火成碎屑岩,一般从镁铁质到长英质;上部主要是硬砂岩、泥质板岩、凝灰岩、砾岩、化学沉积物(主要是条带状含铁建造和燧石)互层。火山堆积在地层厚度上变化很大,通常达7000~17000米。年龄大于30亿年。" }, { "instruction": "蓄水塌陷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水库蓄水后在_定范围内会使水库荷载增加、她下水位升高和地下水的潜蚀、冲刷能力加强,这不仅使蓄水区水动力条件发生变化而产生气爆效应,而且由于蓄水渗流产生的渗透压常常使土层发生潜蚀、掏空,甚至有时出现管涌和流土现象,由此造成的地面塌陷称为蓄水塌陷。蓄水塌陷一般规模比较小,塌陷坑数量也不多,强度较弱,但往往多次出现且不易稳定,故对水库的破坏比较严重,不但会造成水库漏水,影响水库功能,而且有时威胁大坝安全。如云南以礼河水槽子水库建成后,自1958~1965年每年塌陷数十个,累计达117个,形成长400m、宽100m的塌陷区,库水严重漏失。处于岩溶谷地中的贵州普定县火石坡水库蓄水后,分别于1972年、1974年、1979年多次塌陷,虽然经多次处理仍不凑效,致使水库仍不能蓄水。" }, { "instruction": "海底矿产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海底沉积物和海底岩层中矿产的统称。按矿床成因和赋存状况分为:①表层沉积矿产,它在不同分布地区形成的矿产各异。在滨海区,有各种金属砂矿和非金属材料;在陆架区,有海绿石、磷钙土、贝壳等矿产和建筑材料;在深海区,有铁锰结核和结壳及多金属硫化物。②基岩中的矿产,主要有铁、煤、硫和石油、天然气、天然气水合物等,主要分布在大陆架和大陆坡。在浅海区,发现和开采的矿种已达数十种,许多国家已在大陆架海域勘探和开采石油和天然气。" }, { "instruction": "输沙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单位时间内通过河流断面泥沙(悬沙)的总量,单位为千克/秒或吨/秒,输沙率(Gs)与河流断面平均含沙量(S)及流量(Q)之间的关系为:Gs=QS。" }, { "instruction": "蒿里山虫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三叶虫纲褶颊虫目的一属。头鞍截锥形,蒿里山虫具一中脊,头鞍沟3对,第三对宽而深,向后斜伸。颈沟明显,颈环中部宽,两侧狭。前边缘狭。固定颊的宽度约为头鞍宽度的一半。眼叶中等大小,位于中部,眼脊斜伸。尾部大,近方形,中轴细长,分为7节,肋部宽,第二对肋节向后延伸成一对粗壮侧刺,边缘狭而明显。壳面具疣点。产于中国北方上寒武统中部。化石原产地名蒿里山(Haolishan),拉丁文学名误拼为Kaolishan(高里山),仍沿用。" }, { "instruction": "气溶胶化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大气气溶胶化学或大气颗粒物化学。是大气化学的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大气中气溶胶(颗粒物)的来源、形成、分布、传输、清除过程中的物理化学行为,化学组成的变化,存在状态的特性,粒度谱的演变及其与大气现象的关系等。许多大气污染现象都直接或间接与气溶胶(颗粒物)的物理化学特性与行为有关。在污染大气中通过复杂的物理过程与化学反应会产生气溶胶。如二氧化硫在气溶胶表面可被催化氧化(因表面含有铁或锰等过渡金属)为硫酸盐,进而生成硫酸盐气溶胶(颗粒物、二次污染物),后者可能远距离迁移,在几百公里上空沉降(干沉降),或被雨水冲刷(湿沉降)抵达地面,从而造成土壤、水体的酸化,影响植物、水生生物的生长。" }, { "instruction": "鞘翅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各种甲虫,有些种类的幼虫对作物和库存谷物造成极大的危害,昆虫的第一大目。化石初现于二叠纪,中国最古老化石发现于陕西三叠纪地层。现生35万种,中国已知10000余种。" }, { "instruction": "淮南生物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最早出现的无壳后生动物化石群。产于安徽省八公山南华系下统淮南群下部刘老碑组,距今8亿~7.5亿年前。其特征是动物体没有硬壳,化石是以软躯体的印模和活动的遗迹保存的。主要是一些蠕虫类、宏观藻类,共生的有带藻和疑源类植物的组合。如宏观藻类、蠕虫类以及海生藻类中的带藻等。淮南生物群的明显特征是,虽已出现许多类型的后生动物,但在数量、地理分布、生物体结构上都显示初发的特征,不仅数量不丰富,地理分布不广,而且生物体也比较小,结构较简单。淮南生物群发现的意义是,表明最早出现在地球上的后生动物是裸体的,它们身体内部还不具有分泌硬壳或骨骼的能力。" }, { "instruction": "花莲东南海地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1920年6月5日12时21分28秒在台湾省花莲市东南海区发生地震。震中位置23.5°N,122.7°E,震级8。灾情:花莲港、台中及石垣岛均受破坏;死5人,伤20人;住房全破坏的273户,半破坏的277户,破损的988户;台湾全岛轻微有感。发震构造处在琉球岛弧西端与纵谷断层带北端碰撞复合部位;发震断层是与北北东向纵谷断层相平等的沿侧翼左旋断层。" }, { "instruction": "比德莫尔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尼姆罗德运动(Nimrod orogeny)。主要发育于横贯南极山脉,时代为新元古代,表现为元古宙末至寒武纪地层与下伏新元古代地层不整合接触,可能还伴随有变质作用。" }, { "instruction": "湖南角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头足纲鹦鹉螺亚纲的一属。壳旋卷呈球形,旋环增长很快,腹背压缩很强,侧面具尖锐的侧旋棱。脐大且深,脐壁高而陡。腹部宽,具有两排长瘤。体管细,位于壳的近背面。壳口宽而低,具有一宽形的腹湾。缝合线略呈直线形。产于中国湖南中二叠统。满洲角石" }, { "instruction": "冰井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冰川表面的表碛受热,其下部之冰体遇热融化而形成的竖洞,称为冰井。" }, { "instruction": "原生动物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原生动物是最低等的微小的单细胞动物,原生动物门包括有孔虫目和放射虫目。" }, { "instruction": "变质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壳中已存的岩石,由于受到构造运动、岩浆活动或地壳内热流变化以及陨石冲击地球表面的影响,物理和化学条件发生改变,使原岩的矿物成分和结构构造(有时还有化学成分)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这些变化总称为变质作用。变质作用,一方面由于是在风化带和胶结带以下,在较高温度和一定压力下进行的(有时可出现部分熔融),而不同于表生作用(包括沉积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基本上是在固体状态下进行的(有时可出现部分熔融),而不同于岩浆作用。但它与这些作用之间都存在有过渡现象。" }, { "instruction": "位置特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即物体的环境位置,是判读人工和自然特征的重要因素。各种地物都有特定的环境部位,因而位置是判读地物属性的重要标志。例如,河漫滩、阶地从低到高分布在河谷两侧;冲积-洪积扇总是位于沟口;滑坡、泥石流、崩塌都在较陡山坡上发生;有些植物专门生长在沼泽地、堤岸、沙地和戈壁等地区;人工建筑物也有类似情况,如飞机场通常位于大城市郊区的平坦开阔地区;山区铁路、公路多在河流阶地上修建等。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在遥感图像上直接先识别出地形特点,然后推断出植物的种类。通常可以把地形特点的判读和植物特点的判读结合起来,这样会得到更为准确的认识。" }, { "instruction": "红旗营子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古元古代。分布于河北崇礼赤城大断裂以北地区,为变质地层。自下而上分为:大同营组,以变粒岩、片麻岩为主,夹斜长角闪岩及少量蛇纹石化白云石大理岩和透辉大理岩,厚4775米;庙子沟组,以黑云斜长变粒岩、黑云斜长片麻岩为主,夹少量角闪黑云变粒岩,厚2134米。变质程度属低角闪岩相。原岩以杂砂岩为主及少量中基性基性火山岩和碳酸盐岩。角闪黑云斜长变粒岩中锆石UPb年龄23.3亿年。其上被侏罗纪地层不整合覆盖,与下伏崇礼群为断层接触。" }, { "instruction": "枪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头足纲鞘形亚纲的一目。腕五对,具角质内壳,呈长羽状,主要为前甲部分,鞘极小或缺失,闭锥也不发育。全为海生,游泳生活。侏罗纪至现代,化石少见,有侏罗纪的针枪(Acanthoteuthis),近枪(Plesioteuthis)等,现生有枪乌贼(Loligo),柔鱼(Ommastrephes)等。" }, { "instruction": "幼年期地形土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幼年期地形特征是山高谷陡、地面侵蚀强烈,地下水位多远离地表,土壤发育度不深,常以粗骨性幼年土为主,土壤的地带性特征因发育弱也不明显,此类土壤称幼年期地形土壤。近期抬升强烈的山区土壤大都如此。" }, { "instruction": "全吉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南华纪震旦纪。主要分布于柴达木北缘,为一套粗碎屑岩地层。由下而上分为①麻黄沟组,为砾岩、含砾砂岩;②枯柏木组,为砂岩;③石英梁组,为页岩、石英岩、玄武岩;④红藻山组,为含叠层石古藻碳酸盐岩,产Collenia。总厚779~2830米。与下伏达肯大坂组呈不整合接触,与上覆下寒武统呈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岩溶断陷盆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新生代断裂活动形成的岩溶盆地。盆地周边沿断裂带山坡陡峻,有断层崖或三角面等痕迹遗留,比高数百米至千米以上,向上与高原面陡接。盆地形状较为规则,边界平直,呈长条形或方形,面积数十至数百平方千米,底部平坦,有较厚的新生界沉积。部分盆地中有天然湖泊发育。盆地的基底以及周围山地的基岩大部分为可溶岩类。周围山地中溶沟、溶蚀裂隙、封闭洼地等形态发育,而盆地深部可溶岩中溶洞发育,常含丰富的承压岩溶水,有的地区可自流。云南东部挽近地质时期,南北向断裂构造发育,断陷盆地多达数十个,是中国主要的岩溶断陷盆地分布区。" }, { "instruction": "石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C,与金刚石同是碳的同质多象变体。有2H和3R两种多形变体,前者为六方晶系,后者为三方晶系。常呈鳞片状或块状集合体。颜色与条痕均为黑色。半金属光泽。硬度1,易污手;具滑腻感。解理平行底面{0001}极完全。薄片具挠性。密度2.09~2.23克/厘米3。导电性良好。主要由煤层或含沥青炭质沉积岩经受区域变质作用所形成。用作耐火材料、固体润滑剂、电碳制品、耐腐蚀和高温的密封材料、油墨及笔芯、橡胶与火药填料、核反应堆的减速剂和防辐射材料及宇航。" }, { "instruction": "历史自然地理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历史地理学分科之一。研究历史时期自然环境的结构、演变与发展规律,如历史时期火山、地震、地形、气候、动植物等的发生、发展与分布、变迁趋势和规律,属自然科学范畴。" }, { "instruction": "穴面球形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微古植物的一形态属。膜壳球形或不规则球形,直径数十微米,个别较大。壁厚,致密,单层。具数量不等的孔或穴,孔或穴圆形或不规则圆形,个别可呈多角形,大小随膜壳大小而变化,一般为数微米,大者可达10余微米。晚前寒武纪,亚洲及欧洲,早寒武世也有记载。中国产于中—新元古界。" }, { "instruction": "第四纪砂矿床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第四纪形成的各种砂矿床,包括第四纪残积砂矿与第四纪沉积砂矿。前者是由于风化作用形成的残积砂矿,后者是由于各种不同外动力条件形成的坠积砂矿、坡积砂矿、洪积砂矿、冲积砂矿、湖泊砂矿、海滨砂矿、冰碛砂矿、风积砂矿等。除了这些单一成因类型外,自然界还有一些复合类型砂矿,如残积坡积砂矿,以及过渡类型砂矿,如三角洲砂矿。上述各种成因类型中最重要的是冲积砂矿与海成砂矿。有些成因类型虽不常见,有时也能形成工业矿床。目前有些矿种如金刚石、锡石大部分采自砂矿;金、铂、金红石(钛)、水晶等有相当一部分采自砂矿;独居石几乎全部采自砂矿,它是目前工业上提取铈族稀土元素及放射性元素钍的主要来源。在这些开采的砂矿中,大部分为第四纪砂矿。" }, { "instruction": "活动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水平论(hypothesis of horizontal movement)。主张在地壳历史演变过程中,大陆和大洋、地块或构造单元,乃至相邻的地质体之间的相对位置(包括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都发生过巨大位移运动和显著变化。其核心是强调地壳或岩石圈块体的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导。大陆漂移说是活动论的先驱,海底扩张说是活动论的发展,而板块构造学说则是当代活动论的代表。" }, { "instruction": "全球自然地理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研究全球环境变化过程、情景及其驱动因素和机理的学科。自然地理学其实有关注全球的传统,例如关注全球气候,土壤和植物分类。而全球自然地理学就是基于现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通信技术,特别是全球数据库的出现和应用,以全球视野和综合思维,来关注全球变化,建立新的考察全球尺度多学科背景下的自然地理学。" }, { "instruction": "古土壤矿物学分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研究古土壤的手段之一。土壤中以石英为主的砂粒,在不同的环境里可形成溶蚀、次生结晶等特征,这些特征形态的组合和强度,一定程度上可指示成土作用的强度、土壤相对年龄、古气候环境等。如石英颗粒表面强烈的化学溶蚀,就反映出土壤曾经历湿热风化。在干旱地区,古土壤中残存的矿物类型,可反映其曾经受风化以及成土环境中的水热条件等。又如不同的粘粒矿物类型,有些是后期环境中产生的,有些则系早期古土壤中的残遗。通过这些分析可以找出演化关系。很多地质学里的矿物鉴定方法都可成为古土壤研究的有力配合手段。" }, { "instruction": "土壤高岭石类矿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1∶1型矿物。即晶架结构都由一层硅氧片和一层水铝片重叠而成的土壤粘粒矿物。其典型分子式可写成Al2O3?2SiO2?2H2O,SiO2/R2O3,分子比率为2(土壤学中习惯以R代表Fe与Al二元素的总和)。这类矿物以高岭石为代表,另外还有埃洛石等。这类矿物的特点是没有或极少同晶替代,膨胀与吸湿能力小,对养分的吸附力小,因其晶格的胀缩性小,其黏着力和可塑性也较2∶1型矿物小。高岭石类矿物普遍分布在南方热带与亚热带土壤中,其他地区只在古红土中有一定含量。" }, { "instruction": "交代净边结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交代结构的一种。最常见的是,在次生蚀变(如绢云母化、钠黝帘石化等)交代净边结构的斜长石与钾长石接触的边缘,有一个表面干净的斜长石镶边,故称为净边。它是在斜长石受到次生蚀变以后,因交代作用由外向内进行,原来的次生蚀变产物(如绢云母等)被吸收或溶解移去而形成。在钾长石晶体中的斜长石残留体边缘,有时可呈现一个完整的环带状净边。净边部分的斜长石比次生蚀变部分的斜长石,一般具有稍低的折光率和稍高的双折射率,可能含有较多的钠长石或钾长石组分。" }, { "instruction": "嵌块分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检验点要素空间分布模式的统计方法。将研究区域划分为子区域(嵌块),然后比较嵌块内点的个数与期望个数。嵌块分析要求对同等大小的网格(样方)内具有一定随意性的点或集群的功能进行估计。如果点的分布是一致的,那么每一个样方预计将含有相同数量的点。统计中还运用了平方拟合优度验证测试,该测试是假设在每个象限里不存在有差异性的点数。" }, { "instruction": "杂色岩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德国陆相上三叠统的专名。杂色岩统是以岩性取名。Keuper一名源自杂色泥灰岩的方言“Keuper”。杂色岩统为陆相、湖相沉积,并含有海相夹层。主要为杂色钙质泥岩、砂岩、泥灰岩,绿色或红色白云岩,并含石膏或硬石膏夹层。" }, { "instruction": "软水铝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薄水铝矿、勃姆铝矿。成分为γAlO(OH),含Al2O3 85%,常含铁和镓。斜方晶系。晶体极少见,常呈隐晶质块体或胶态。白色或微带黄色。玻璃光泽。硬度3.5。解理平行{010}完全。密度3.01~3.06克/厘米3,主要在外生作用中形成,是铝土矿的主要矿物成分。也偶见有热液成因的。是炼铝的重要矿石矿物,同时镓可综合利用。" }, { "instruction": "多体性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两种性质不同的结晶学模块(从给定的某晶体结构中按一定方式割取出来的一种结构 不 学单元),按不同的比例和堆垛顺序能够拼接成在结构上和化学组成上都不相同的若干种不同晶体的特性。这样的一些晶体共同组成一个多体系列(polysomatic series),而其中每一成员则是该系列的一个多体(polysome)。例如构成硅镁石族矿物多体系列中各个多体的两种结晶学模块,分别是高度为各自的c0/2且平行(001)割取出来的镁橄榄石层状模块(O2)和块硅镁石层状模块(N2)。当这两者以不同的比例和顺序进行堆垛时,即可拼合成该系列中各多体的结构,且各多体的化学组镁橄榄石(O2) 部楣杳臼 (N2)多体系列中两种层状结晶学模块的不同堆垛方式圆圈串联成的折线指示结构中由Mg的配位八面体连成的“之”字形带成亦可由相应比例之模块的化学组成加和而得出(见图和表)。其他著名的多体系列的例子还有:包括辉石、闪石、云母等族矿物多体的黑云辉闪石多体系列以及似辉石多体系列等。多体性的完整理论体系是由美国学者汤普森(J.B.Thompson,Jr.)于1978年首先提出的,但有关的思想则在20世纪60年代即已提出。镁橄榄石 部楣杳臼 多体系列的结构 渤煞痔卣多体矿物名称 多体符号理想化学式空间群晶 胞 参 数a0nmb0nmc0nmβ晶胞高度nm*镁橄榄石 O2Mg2SiO4Pbnm0.471.020.6090°0.60斜硅镁石 O3N4Mg2SiO4?MgF2P21/c1.360.471.02101°1.335硅镁石 (O2N)23Mg2SiO4?MgF2Pbnm0.471.022.0790°2.07粒硅镁石 ON2Mg2SiO4?MgF2P21/c0.780.471.02109°0.735块硅镁石 N2Mg2SiO4?MgF2Pbnm0.471.020.8790°0.87*沿层状结晶学模块之法线方向的堆垛高度,即正交晶系多体的c0与单斜晶系多体的a0sinβ值。" }, { "instruction": "元谋猿人文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中国旧石器时代初期的一元谋猿人的刮削器种人类文化,以元谋猿人化石中发现的三件石英岩打制的刮削器为代表。由于元谋猿人化石的时代为距今约180万年,所以元谋猿人文化代表中国南方早更新世的人类文化遗物。同时在山西芮城西侯度早更新世地层中也找到了人工打制的石器及大量哺乳动物化石,是中国北方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一种人类文化。" }, { "instruction": "罗纳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译路登运动。史蒂勒(1924)创名。属阿尔卑斯造山旋回第十幕。发生于中新世末的构造运动。因法国东南部的罗纳河(R.Rh ne,罗马文为Rhodanus)而得名。" }, { "instruction": "鸟兽脚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僵尾龙类之下的一个节点(nodebased)类群,由虚骨龙类(Coelurosauria)和肉食龙类(Carnosauria)所组成。最早由美国学者Paul提出,在1994年被美国学者Holtz正式定义。它们具有闭孔消失,股骨小转子靠近近端,第Ⅰ掌骨基部与第Ⅱ掌骨紧密接触,胫突(cnemial process)凸出于胫骨骨体侧表面,耻骨具显著的耻骨脚,乌喙骨后部变尖,前颌骨联合呈U形,以及前颌骨齿的齿冠横切面不对称等特征。这个类群的成员自中侏罗世晚期至白垩纪最晚期都有分布,其中的鸟类一直生活到今天。这一名称与有些学者所使用过的新僵尾龙类(Neotetanurae)具有相同的含义。" }, { "instruction": "核反应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可分为裂变反应堆和聚变反应堆二大类。裂变反应堆按冷却剂和慢化剂可分为压水堆、沸水堆、重水堆、气冷堆、石墨水冷堆。按中子能量分为快中子堆、中能中子堆和热中子堆等。核聚变反应堆按可控反应装置分为磁约束核聚变反应堆、激光核聚变反应堆等。" }, { "instruction": "通勤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从远郊到中心城区、中心城区到卫星城镇、或卫星城镇到卫星城镇职工远距离上班的地带。" }, { "instruction": "同资源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功能团。" }, { "instruction": "淮南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李四光(1931)创名。指上石炭统黄龙群与下石炭统上部和州段间的侵蚀不整合表示的构造运动。贾汪盆地最清楚,黄龙群(应为本溪群)覆于下石炭统及奥陶系上。同时在长江下游及南岭两麓,晚石炭世莫斯科阶超覆在下石炭统上部(维宪阶)及较老地层之上,莫斯科阶底部常有砾岩或白云岩,且与下伏地层的接触面多高低不平。此运动相当于欧洲的苏台德运动。在广西也发现上石炭统黄龙群不整合于中泥盆统东岗岭组上,上石炭统大浦组与上泥盆统间、上石炭统大浦组与下石炭统上部上燕子组间也有不整合。" }, { "instruction": "岩组分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岩石学的一个分支。主要是在偏光显微镜和费氏台下或应用X射线的统计方法,以及用电子显微镜等鉴定分析岩石中的矿物颗粒的形状、大小、结晶要素(如石英或方解石的光轴方位)以及相互关系和形成机制,来研究岩石的组构,从而了解岩石在形成和变形过程中的机理,物质运移的方向和方式,应力分布以及岩石的变形历史。近来,还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对变形晶体的亚结构进行测定。" }, { "instruction": "双峰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IrTe2。三方晶系。呈直径为0.5毫米的集合体或0.1毫米×1毫米的细脉状。黑色。条痕黑色。发育{0001}极完全解理。性脆。硬度3。密度10.14克/厘米3(计算)。是中国学者于1994年在北京附近铬铁矿床砂精矿中发现的新矿物。" }, { "instruction": "岩漠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表岩石裸露或仅有一层很薄岩石碎屑的荒漠。又称石质荒漠、山地荒漠。主要分布在山麓地带。地表岩石机械风化十分强烈,地面破碎,山坡陡峭,水源缺乏,植被稀少,基岩裸露地表,景色荒凉。形成一系列风蚀地貌,如风蚀谷、风蚀丘、摇摆石、石蘑菇等。岩漠在世界上有较大的面积,在北美、俄罗斯及中国西北地区都有分布。" }, { "instruction": "穴珠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直径0.1~10厘米的球状碳酸钙沉积物。具同心圆结构,核心常为小粒的燧石、砂或粘土。是碳酸钙在动荡的水下环境围绕某种核心不断沉淀而成的。" }, { "instruction": "鞑靼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位于卡赞阶之上,是俄罗斯二叠系顶部的一个阶。鞑靼阶一名源自俄罗斯乌拉尔山卡赞地区的鞑靼。" }, { "instruction": "基底胶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碎屑岩胶结类型之一。碎屑颗粒彼此不相接触呈漂浮或游离状分散在填隙物内,这种结构表明碎屑颗粒与基质是同时沉积的。若以杂基填隙物为主,它通常是高密度流(例如浊流、泥石流)的快速堆积的产物。它又称杂基支撑。若以化学沉淀填隙物为主,则是同生期、成岩早期的产物。" }, { "instruction": "中层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次表层水团之下1000~1500米水深范围内形成的水团。源于高纬度的中层水团,如南极中层水团和北太平洋中层水团以低盐度为典型特征,而中、低纬度海区的中层水团,如红海水团和地中海水团则以高盐度为突出特征。" }, { "instruction": "间冰期土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当间冰期来临时,气温明显升高,在此期间形成的土壤称间冰期土壤。以大姑庐山间冰期(Q32)为例,较现今温度约高4~7°C,长江中、下游与云贵高原及广大华南地区均出现常绿阔叶林植被,后者甚至有季雨林,适合红壤与砖红壤发育。这种环境一度在沿海地区延伸到华北及东北地区,多数学者认为古红土是第四纪间冰期的产物。Q1及Q3的间冰期气温升高较少,但也有古红土发育。" }, { "instruction": "东北欧地域人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高加索地理人种的一支,分布于俄罗斯西部、立陶宛等波罗的海国家以及波兰。肤色白。直发或波发,色灰褐。短头型。灰眼睛出现率高。B型血出现率高,其出现率自波的尼亚湾向东至乌拉尔呈逐次升高趋势,可能是受蒙古人种的遗传因素影响所致。" }, { "instruction": "morphospecies,form species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根据形态相似而建立的种。种内有变异,同一居群内的个体间形态存在变化,有的差异很大,因此对各种形态特征的重要性如何认识没有统一的标准,常有差异,形态种的建立也因人而异。形态种虽然易于识别,使用方便,但其含义与生物种不同。" }, { "instruction": "接触变质圈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接触变质晕。在热接触变质作用中,温度是引起变质作用的主要因素。总的来说,距侵入体愈近的岩石,达到的温度愈高,变质程度也愈高,愈远则变质程度愈低,并逐渐过渡到未变质的围岩。接触变质作用结果表现为不同变质程度的岩石在平面上形成以侵入体为中心的环带状分布的晕圈,称为接触变质圈。它在地质上具有等温带的意义。" }, { "instruction": "近代横向地壳弯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差异性垂直运动形成的、走向与区域基底构造线方向近于直交的近代隆起带。通过多种方法研究,在中国台湾的台东裂谷及其以东地区,发现了6个横穿区域古老褶皱和断裂构造走向的东西隆起带。据海底等深线图判断,这些隆起带在远离海岸的海域内仍有显示。李四光认为这是中国大陆上南岭东西复杂构造带向东的延伸。" }, { "instruction": "皂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12Ca,Na)0.33(Mg,Fe)3〔(Si,Al)4O10〕(OH)2*4H2O,蒙脱石族矿物。单斜晶系。呈肥皂状的块体。白色至浅红、浅蓝色。性柔软,具滑感,稍具塑性,可切割,不粘舌。产于蛇纹岩中。用作乳胶、化妆品、医药、橡胶、陶瓷、涂料和纺织工业的稳定剂、增稠剂和悬浮剂。" }, { "instruction": "草原生态灾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草原生态系统在人类活动过分干扰下所产生的灾害性后果。草原生态系统是由草原地区生物(植物、动物、微生物)和草原地区非生物环境构成的,是进行物质循环与能量交换的基本机能单位。由于人类对草原生态系统缺乏全面和系统的认识,采取了一些顾此失彼的作法。如畜牧业生产不顾草原资源的有限性而大力发展,实行超载放牧;大量人口流人牧区,实施乱开、乱垦、滥挖、滥伐,致使大面积草原被破坏。受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等因素影响,我国草原生态系统建设速度赶不上退化速度,草原生态环境呈整体恶化的趋势。目前,我国90%的可利用天然草原不同程度地退化,其中沙化、退化和盐渍化草原面积已达1.35亿公顷。草原综合生产能力急剧下降,草畜矛盾十分突出,草原进一步退化,生产率持续下降,以至形成恶性循环。其结果是水土流失严重,江河湖泊断流干涸,水旱灾害频繁发生,沙尘暴愈演愈烈。对草原生态灾害的防范措施主要有:遵照生态原理发展草业,坚持草畜平衡;加强草原建设,治理退化草场;积极兴建人工草场,扩大原料产地;严格执行相关的法律法规。" }, { "instruction": "富饰蚌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双壳纲的一属。壳椭圆形,前端略高,壳顶宽平,位于前端。壳面具有V字形及人字形纹饰。具两个短假主齿和两个后片状齿。内腹边有边缘凹曲。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亚洲东部。中国产于东北上侏罗统及下白垩统。" }, { "instruction": "生态地层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层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古生态学在地层学中的具体应用。运用地层中所保存的古生物群落历史(简称古群落),通过分析研究,依据群落组成随着环境的变化所呈现的时空分布及其演替规律来划分和对比地层。这是由于古生物群落的时空分布及其演替规律都受环境的控制,通过古生物群落的分析研究使地层划分和对比更符合生物与自然环境的演变规律,从而提高地层划分对比的精度。古生物群落是生态地层划分对比的基本单位,还可以进一步划分古生物亚群落等。一般在生物地层学和环境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生态地层学研究。" }, { "instruction": "重力地貌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岩体或土体主要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发生位移所形成的地貌。这种位移的特点是整体向下运动,统称地体运动,包括崩塌、滑动、蠕动、泥石流等。常见的重力地貌有崩塌面、崩塌倒石锥、滑动面、泥石流体、蠕动土屑等。大多数重力地貌的形成和发展,有赖于流水的诱发。重力地貌均发生在坡度较大的地区,多为山区的灾害性地貌。" }, { "instruction": "Icelandictype eruption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冰岛位于大西洋中脊上,是裂隙式喷发的典型地区,故名。里特曼(Rittman)于1962年研究了冰岛的斯伦斯拉博吉火山的火口列和相关的熔岩流。熔岩流从一组在2000年前形成的裂隙中喷出,每条裂隙长1~4千米,水平断距100~200米。熔岩喷出分六个阶段(图a~f):第一阶段伴随地震裂隙张开,并被爆破作用而加宽;第二阶段大量富含气体的岩浆外流,倾泻于地表并固结为粗糙的玄武岩被;第三阶段喷出的熔渣和熔岩凝块,建造成一排火山锥;第四阶段在火山锥的火山口内形成熔岩湖;第五阶段大量不挥发的但很热的熔岩穿破火口壁,缓慢向外流出,并固结成块状和绳状熔岩;第六阶段岩浆后撤,喷发变为微弱的喷气孔活动。" }, { "instruction": "区际交通干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联络各大经济区、特大城市、大城市、大港口、大型铁路枢纽、工业基地的交通干线。一般为运输能力巨大的铁路干线和水运干线,如京沪、京广、京哈等铁路干线,长江中下游干线航线,沿海南北方航线。" }, { "instruction": "碧口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蓟县纪至青白口纪。分布于甘南、川西北地区,为一套浅变质岩系。自上而下分为秧田坝组(阴平组),为浅绿灰色变粉砂岩、粉砂质板岩、变中细粒岩屑砂岩夹透镜状变质砾岩,底部含微古植物,厚2177米,属青白口纪;白杨组,为浅绿灰色及浅绿色变质砂岩、含砂砾质千枚岩、绢云千枚岩等互层,有变质砾岩和变质玄武岩不稳定夹层,厚度大于7151米;阳坝组(桂花桥沟组),上部为绿片岩,变酸性凝灰岩夹变安山岩、玄武岩、砂岩、含铁石英岩、大理岩及碧玉岩条带,下部为千枚岩、变粉砂岩夹黑硬绿石变砂岩,厚度大于8000米。在平武桂花桥沟组获锆石UPb年龄18.7亿年及RbSr年龄9.7±0.1亿年,其时代属蓟县纪。与上覆泥盆系呈不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古地震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利用地貌学、构造地质学、地层学和新年代学等方法研究史前地震的识别、发生的期次和年代、震级、复发间隔和断层滑动习性等的分支学科,包括进行单个地表破裂型地震发生后数十年、数百年或数千年后的地质调查,以便获得有关地震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等方面的定量参数,以及地震断层上地表破裂型地震的复发间隔和复发模型等。它的优势在于能很大程度上弥补仪器和历史地震记录的短暂性和局限性,使得能够在几个地震重复周期的时间段上认识断层的长期活动习性和估计未来地震发生的危险性,是防震减灾的系统科学不可缺少的重要分支。" }, { "instruction": "糜棱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受压力、磨擦和碎裂作用产生的一种变质岩。主要矿物为细粒石英、长石及少量新生矿物如绢云母、绿泥石等。破碎岩石常被碾磨成细小的碎屑和粉末,呈鳞片状定向排列的叶理,经胶结后,成为糜棱岩。" }, { "instruction": "哈默斯利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位于布鲁斯山超群中部。中下部主要由铁建造和暗色页岩组成,夹一些燧石条带和结核白云岩层;中上部为条带状铁建造和火山岩组成,包括5个主要带状(硅)铁建造,厚达1024米;总厚达2560米。条带状含铁建造由燧石和细粒富铁物质交互组成条带,横向延续性好,最远可达300千米以上。哈默斯利群瓦加劳火山岩年龄为(20±1)亿年,该群中下部测得UPb年龄为26亿~24.7亿年。" }, { "instruction": "簇棚珊瑚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皱纹珊瑚目的一属。丛状复体三带型珊瑚。个体圆柱状。隔壁长短相间排列,长隔壁伸达轴部。复中柱横切面呈简单蛛网状。横板泡沫状,向中轴上升。鳞板小型,常呈人字形排列。鳞板带窄。石炭纪,亚洲及欧洲。中国多产于下石炭统上部。" }, { "instruction": "同位素矿物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研究矿物中放射性同位素的丰度变化、演变历史和稳定同位素的组成变异的一门学科。用以说明矿物的物质来源、形成条件、经历年龄、变化过程等,从而确定岩石年龄和矿床成因,并为研究和探讨地球历史和宇宙天体起源提供有关资料。" }, { "instruction": "Z型断裂体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平面上两组平行断裂之间夹有一组斜向断裂组成的断裂体系。上、下两组断裂可同受挤压应力或拉张应力作用,分别产生平移断层、逆断层或正断层,而中间则产生一组剪切拉张或剪切挤压的断层。挤压应力下产生的Z型(或反Z型)断裂组合的形体较长,拉张应力下产生的形体较短。在侧向挤压和拉张应力下,也可产生成因相同的N型断裂体系、反N型断裂体系。Z型多发生在纬向隆起带和凹陷带,N型多发生在经向隆起带和凹陷带。" }, { "instruction": "双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双成对的恒星。双星分光学双星和物理双星两类:前者在天球上位置很靠近,但实际上在视线方向上相距很远,并无物理上的联系,这类双星又叫视双星或假双星;后者两个子星空间距离接近,由于相互吸引而相互绕转,是真正的双星。" }, { "instruction": "震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表以下发生地震冲击的源点,震动从这里向四面八方传播。震源并不局限于地壳和岩石圈的范围,也可发生在地幔范围内,按震源深度可分为浅源、中源和深源地震。" }, { "instruction": "中成岩阶段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地表成岩作用之下,持续的埋藏作用过程,所经历的时间间隔长,孔隙的变化相当缓慢,主要与沉积物或岩石压实作用压溶及物质的重新分配重结晶或交代作用有关。实际上中成岩阶段大致相当于成岩作用及后生作用阶段。" }, { "instruction": "湖南地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湖南省位于长江中游南侧,矿产资源丰富,是有色金属之乡。大致沿雪峰山东麓—安化—湘潭一线为界,西北为扬子地台东南大陆边缘,东南属华南加里东造山带。区内扬子地台出露的最老基底为中元古界冷家溪群,是一套浅变质的深水细碎屑岩和浊流沉积。向上自新元古代的板溪群到整个早古生代,地层的岩性、沉积型相、厚度和所含生物自西向东都有规律地变化,显示出当时扬子地台向东倾斜的被动大陆边缘。例如,沅陵等湘西北地区的板溪群为红色浅水相砂砾岩和板岩,向东南变为暗色由变质砂岩、炭质板岩等组成的高洞涧群。桂北三江、龙胜一带的丹洲群中更出现枕状熔岩。南华系为含砾泥岩、板岩和长石砂岩,含铁锰矿。震旦系由西部灯影组、陡山沱组的白云岩相变为东部留茶坡组硅质岩夹炭质板岩。寒武系、奥陶系由西部以各种碳酸盐岩为主的浅海沉积向东变为富钒的黑色页岩和硅泥质岩组合,所含化石也由底栖类型变为浮游型。志留系顶部和下、中泥盆统的缺失显示了加里东运动导致的上升和夷平。上古生界至中三叠统以浅海台地相碳酸盐岩为主。上三叠统至中侏罗统为海陆交互相碎屑沉积夹煤层。白垩纪起才转为陆相沉积。湘东南的华南造山带部分,南华系、震旦系和下志留统层位齐全连续,保持暗色板岩、硅质岩和变质细砂岩等深水沉积,已普遍浅变质。中、上志留统缺失,中泥盆统跳马涧组陆相砂砾岩不整合覆于其上,显示了加里东运动的造山性质,统一的华南地台形成。晚古生代起其地质演化和扬子地台总的一致,泥盆系至中三叠统为浅海相沉积,上三叠统至下侏罗统下部的安源群为海陆交互相含煤沉积,中侏罗统起转为陆相,古新统含膏盐。湖南的岩浆活动以深成岩为主,火山岩很少。加里东期、印支期和燕山早期的花岗岩类都很发育。宁远有早燕山期的岩筒状玻基辉橄岩和玄武岩。" }, { "instruction": "祁连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祁连山区早古生代末期的一次褶皱运动,是根据北祁连山区晚泥盆世老君山砾岩(磨拉石建造)与早古生代浅变质岩系(旱峡群)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确定的。柴达木盆地北缘及祁漫塔格等地,则为上泥盆统与下伏中、下志留统之间的不整合。在北祁连山区有一期417~379百万年(晚志留世—早、中泥盆世)的中酸性岩浆活动,应与祁连运动有关。" }, { "instruction": "北京时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中国实行单一的法定时。在天文上,北京时间是东8区的区时,即120° E的地方平时,不是北京(116°19'E)的地方平时。" }, { "instruction": "南极地壳结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根据重力和磁力地球物理调查,南极洲分为两大部分:东南极和西南极。两者之间以横贯南极山脉为界。西南极地壳的平均厚度约30千米,东南极大于40千米,部分地区甚至大于50千米。两者之间为突变接触。根据地震反射测量,在西南极波速为5.7~6.4千米/秒的基底杂岩界面至少位于海平面下2千米,而在伯德冰下盆地则至少在海平面以下4千米。在东南极,这一界面接近海平面。深地震反射剖面测量表明,在东南极的毛德王后地海岸,莫霍面在内地深38~40千米,向海岸减少至约30千米。该区在18千米深处见有明显的壳内康拉德不连续面,其上的岩层波速为60~6.2千米/秒,其下的岩层波速为6.7~6.9千米/秒。西南极威德尔海的菲尔希纳冰架莫霍面深33~36千米,然后向海岸方向迅速下降到40千米。下地壳厚约10千米。麦克默多湾的地震反射资料与重力资料结合,表明东南极的壳幔界面在海平面下25千米处,向东迅速下降至35千米深,而向西至罗斯岛逐渐降至28千米深。南极半岛西北结晶基底深1千米,莫霍面深35~45千米。重力异常也显示出东南极与西南极的地壳结构。" }, { "instruction": "暗沃表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有机碳含量高,盐基饱和,结构良好的暗色腐殖质表层。" }, { "instruction": "桂林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桂林灰岩。时代属晚泥盆世早期。分布于广西境内。命名地点在广西桂林城西老人山一带。为浅海相碳酸盐沉积,以深灰色厚层灰岩及薄层灰岩为主,含腕足类Cyrtospirifer等,厚约370~500米。与榴江组为相变关系。与下伏东岗岭组和上覆融县组均呈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汤耙沟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汤耙沟砂岩。时代属早石炭世岩关期早期。分布于贵州境内。命名地点在贵州独山以南十余千米的甲捞河与汤耙沟之间。为浅海相碎屑沉积,以黄白色石英砂岩和黄褐色、黑色页岩为主,夹泥灰岩,含珊瑚Pseudouralinia tangpakouensis等,厚170米,与下伏上泥盆统革老河组呈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S型花岗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一种以壳源沉积物质为源岩,经过部分熔融、结晶而产生的花岗岩。“S”指沉积一词的第一个字母。属造山期花岗岩,产于克拉通内韧性剪切带和大陆碰撞褶皱带内,以堇青石花岗岩和二云母花岗岩组合等过铝质花岗岩为代表。" }, { "instruction": "黄土极性带异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黄土地层剖面中地磁场正向、反向极性带中一些持续时间较短的极性倒转或偏移。在黄土地层中普遍见到的极性带为布容正向极性时和松山反向极性时。布容与松山磁性转变界限(B/M)被作为中、早更新世间地质年代界限,同位素年龄约为73万年。在黄土磁性地层剖面中,布容正向极性时内,有时可见反向极性异常,即布莱克极性亚时。其出现地域范围相当广泛,同位素年龄约为10万~11万年。在黄土剖面中松山反向极性时内,可常见到贾拉米洛极性亚时和奥尔杜威极性亚时这两个正向极性异常事件的存在。其同位素年龄分别为89万~95万年和162万~183万年。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在松山反向极性时的下部有留尼旺正向极性异常。留尼旺极性亚时从年代上来说早于奥尔杜威极性亚时,接近磁性地层年表中的高斯正向极性时的界限。松山反向极性带与其下的高斯正向极性带界限被视作更新世与新近纪间的地质年代界限,同位素年龄约为248万年。" }, { "instruction": "市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①商品买卖的场所。如交易所、市集等;②一定地区内对各种商品或某一种商品的供给和有关支付能力需求的关系。按地区范围分,有国际市场、国内市场、城镇市场、农村市场等。按经营商品分,有工业品市场、农副产品市场、小商品市场、金融市场、证券市场、劳动市场等。" }, { "instruction": "波纹扭月贝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腕足动物门有铰纲扭月贝目的一属。壳体大,两壳呈强烈的凹凸型。具发育的副铰齿,分布在整个铰合缘上。壳面具粗细两种壳纹,粗壳纹分布稀疏,其间布有细密的细壳纹,同心皱出现于细壳纹之间,并被粗纹所切断,以致壳面呈条子皱纱状。泥盆纪,亚洲、欧洲及北美。中国产于广西下泥盆统。" }, { "instruction": "大洋洲帚状构造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澳洲帚状构造。是地球上最大的帚状构造,以澳大利亚为巨大砥柱,由围绕着它的弧形列岛所构成。这些弧形列岛包括西南太平洋的伊里安岛、美拉尼西亚岛弧和密克罗尼西亚岛弧、汤加海堤以及新西兰南、北两岛等。这些沿压扭性构造形成的岛弧体系表明,西太平洋相对大洋洲大陆曾发生过大规模的反时针旋扭运动。" }, { "instruction": "嵩山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代表嵩山地区的中元古代蓟县系汝阳群兵马沟组与古元古代嵩山群五指岭片岩(今称花峪组)之间的不整合。此不整合面到嵩山以东井湾地区已不显著,说明这一运动有很大的区域性限制。距今约18~14亿年。" }, { "instruction": "基因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一系列规定蛋白质的三联体组成,在细胞核的染色体上占有一定的位置,并具有遗传功能的单位。基因几乎控制细胞里所有的生化反应。根据其功能的不同,可分为三类:即结构基因、调节基因和控制基因,常组合成为基因组。在人体约5~8万个基因中,导致6000多种单基因病和多种复杂疾病。 1 9 97年美国提出了环境基因组学计划,目的在于了解地理环境对人类疾病的影响和意义。" }, { "instruction": "兰多弗里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位于奥陶系阿什极尔阶之上,中志留统文洛克统以下,现为国际下志留统的专名。兰多弗里统一名源自英国南威尔士的兰多弗里。又称瓦伦统(Valentian Series),瓦伦统一名源自苏格兰南部——古代省名瓦伦。自下而上包括鲁丹阶、埃朗阶和特里奇阶。" }, { "instruction": "交通是什么?", "input": "", "output": "①各种运输和邮电通信的总称。前者如铁路、公路、水运、空运、管道等,后者如邮政、电报、传真、互联网等;②有时仅指运输;③有时仅指通信和联络;④往来通达。如交通要道。" }, { "instruction": "社会保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政府对社会成员在生病、伤残、失业、灾害、丧失劳动能力、死亡等情况下给予其本人或家属以物质帮助,使其能获得生活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西方国家的许多保险机构是私人经营的,其社会成员所享有的保险范围、条件和赔偿金的数额往往差距很大,一般视其所缴纳的保险金额而定。中国的社会保险主要由政府负责,对广大社会成员的工作、生活和健康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对于社会秩序的稳定起了重要的作用。" }, { "instruction": "caldera of Hawaiian type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火山发育的晚期阶段,由盾状火山的顶部塌陷而形成的破火口。因为来自火山顶区之下的基性岩浆,从地下排放入裂谷带,或从翼部排放熔岩,从而使盾状火山下的岩浆库中岩浆急剧减少而发生塌陷。以前以这种方式形成的破火口叫基拉韦厄型破火山口。" }, { "instruction": "海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巨大的圆形或椭圆形的海底凹地。又称洋盆、洋床。即常被海岭或海底山脉所包围的海洋的底部凹地,多为平坦而少起伏,深度大多在4000~5000m之间。为海洋的主体部分,面积可达海洋总面积的80%。" }, { "instruction": "放射病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电离辐射作用引起的疾病。分急性和慢性两种。前者因在短期内受大剂量电离辐射作用引起,如核武器爆炸、核电站泄漏等意外事故。后者因长期受小剂量电离辐射作用引起,有头晕、头痛、乏力、关节酸痛、记忆力减退和白细胞减少等症状,有的甚至有致癌和影响后代的远期危害。治疗途径有增加营养,刺激造血机能和对症治疗。遵守安全操作是最好的预防措施。" }, { "instruction": "构造型海面升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于全球性、区域性或局地性地壳构造变动,引起地壳升降和海洋面积变化,从而导致海平面产生相对升降变动。对这种类型海平面升降运动的时空分布特征需要进行具体分析,多数情况仅具有区域性或局地性意义。" }, { "instruction": "薇角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头足纲鹦鹉螺亚纲的一属。幼年期壳平卷,成年期变成直壳。体管位于壳的近背边,隔壁颈直而短。壳面具明显的横肋及与之平行的生长纹。口缘弯曲,具一腹缺、一背缺及两个腹侧突起。中晚奥陶世,亚洲及欧洲。中国产于南方庙坡组等。" }, { "instruction": "主分量分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也叫主成分分析,是完全基于植被结构或组成数据之上而不需要考虑环境梯度,不需要选择端点和权重的多元排序方法。PCA的最大缺陷是它的理论基础出自于线形模型。一般认为线形模型不能很好地反映植物种、植被与环境间的关系,这使PCA结果的生态解释往往较为困难且带有较大的主观性。" }, { "instruction": "南山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祁连山发生在泥盆纪末的构造运动,相当于布雷顿运动。在祁连山两侧,泥盆系强烈褶皱,下石炭统不整合在泥盆系及泥盆纪以前的地层上。" }, { "instruction": "黄土生物地层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根据黄土地层中所含生物化石进行生物地层带的划分和对比,从而确定地层的相对时代的学科,黄土地层学的一个组成部分。黄土堆积物中发现的脊椎动物化石和软体动物蜗牛化石及其组合提供了研究的基础。由于生物的演化往往是“穿时”的,甚至延续较长时间段,因此在确定地层时代的界限时有一定困难。" }, { "instruction": "传感器率定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地应力测量中,需将传感器读数换算成折算位移,再利用相应的公式计算主应力的大小和方向。建立仪器读数与岩石折算位移之间关系的过程,叫“率定”。通常把传感器安装在岩石试件中,对其施加压力,即可得传感器读数与折算位移的关系曲线,即率定曲线,据此可将地应力测量中所得读数换算出岩石应力值。" }, { "instruction": "南丹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中国南方海相泥盆系的一种远岸、缺氧、水体平静的海盆地沉积类型,发育于地台区。以广西南丹、罗富的中、上泥盆统为代表。以黑色,深灰色泥岩,粘土岩及黑灰色硅质粘土岩、泥岩和泥质条带状灰岩为其特点。化石组合以漂浮和游泳的笔石、竹节石、菊石为主,并伴有三叶虫、介形虫及少数腕足类等。 " }, { "instruction": "互利共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两种不同种类的生物相互有利、互相依存地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关系。共生的两种生物有的仍可单独生活,有的失去一方另一方便不能生存。" }, { "instruction": "泥石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产生于沟谷或坡地上的饱含大量固体物质(泥、沙、石块和巨砾),具有强大破坏力的特殊洪流。它具有突然暴发、历时短暂、来势凶猛、破坏力大等特点,是山区常见的一种自然灾害。2006年2月17日,菲律宾莱特岛南部山区昆萨胡贡村因暴雨成灾发生泥石流,数百间房屋和一所小学瞬间被埋,造成死亡人数达1800人。泥石流的形成条件为:地形陡峻,松散堆积物丰富又缺乏植被保护,特大暴雨或大量冰融水的流出。暴发时,山鸣地动,洪流夹带固体物质从陡坡汹涌滚流而下,其中泥沙、石块的体积含量一般在15%以上,前锋含量可高达60%~80%,能埋没农田,堵塞江河,毁坏村镇,冲毁路桥渠道,具极大的破坏作用。中国是世界上泥石流分布广泛、类型多样、活动频繁、危害较重的国家之一。可因地制宜,修设谷坊坝、导流堤、封沟屏、植树固坡等措施加以防治或减轻其危害。" }, { "instruction": "红土洼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晚石炭世早期。分布于北祁连山东段,即甘肃永昌以东及宁夏中宁、中卫等地。由一套杂色页岩夹灰岩组成,下部以黑、灰黑色页岩、钙质页岩为主,夹薄层灰岩及煤线;上部为浅灰色、土黄色粉砂质页岩,夹黑色泥质灰岩及页岩。底部含牙形石Declinognathodus noduliferous带,中、上部含菊石Bilinguites superbilingue,B.metabilinguis,Cancelloceras asianum等,在相当Goniatites的R2—G1带,内含牙形石Idiognathodus sinuatus,I.corrugatus及I.sulcatus。与下伏靖远组和上覆羊虎沟组均呈整合接触,厚75米。宁夏中卫称靖远组上段(相当于红土洼组),包含2个菊石带Reticuloceras带和Gastrioceras带和孢子Reticulatisporites reticulatusDensosporites triangularis带。" }, { "instruction": "马家屯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属辽南震旦系上统下部。主要分布于辽宁大连地区,瓦房店市复州城地区少有出露。下部为灰、黄色薄层泥晶灰岩及叠层石灰岩,上部为灰、灰绿色钙质页岩夹薄层泥晶灰岩,底部为黄灰色叠层石灰岩,厚113~179米。局部见冲刷面及干裂,波状层理发育,属台地斜坡相沉积。产叠层石及微古植物化石。与下伏十三里台组呈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atrio,crater floor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面积很大的火山口或破火山口内,被泥沙砾石充填所形成的小块平原。" }, { "instruction": "园艺觅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某些生活在微氧或缺氧环境(半深海、深海盆地或其他特殊环境)中的生物,可构筑图案非常复杂精美的遗迹,以培植微生物作为食物。因此类环境中能量极低,又无其他生物活动的破坏,这些遗迹比较容易保存成遗迹化石,是这类环境的可靠标志。" }, { "instruction": "冒地槽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位于大陆架上没有火山活动的碳酸盐岩沉积为主的地槽,人们称这种地槽为冒地槽。" }, { "instruction": "面角恒等定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面角守恒定律、斯台诺定律(law of Steno)。系由丹麦学者斯台诺(Nicolaus Steno)于1669年所提出的。其内容为:同种物质晶体之间,其对应晶面间的夹角恒相等。这一定律的意义在于它从千变万化的歪晶中揭示出了晶体在外形上所固有的规律性,从而奠定了几何结晶学的基础。它的提出,也是结晶学正式成为一门学科的标志。但是,现代对晶体研究的结果表明,实际晶体的内部结构总是或多或少地偏离理想状况的,且可能受环境温度和压力的变化而发生各向异性的膨胀或收缩,因此,晶体的面角恒等只是在一定的精确度上而言的。" }, { "instruction": "诺尔公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长城纪。分布于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巴音诺尔公—仲嘎休以西的沙布更茨和塔克林敖色地区,为浅变质岩系。包括沙布更茨组和塔克林敖包组,为一套浅变质海相碎屑岩建造,顶部有白云质灰岩和泥质白云岩,含叠层石。总厚度大于6000米。" }, { "instruction": "耐火粘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耐火度大于1580℃的粘土,由高岭石或水云母高岭石类矿物组成。Al2O3含量高(一般大于30%),Fe2O3、CaO、MgO、K2O、Na2O的含量低。它可用作制造冶炼炉炉壁、炉衬用的耐火砖、堵口水泥及坩埚掺和料。评价耐火粘土时,除考虑成分和耐火性外,还应要求有可塑性和烧结性。" }, { "instruction": "四方台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四方台层。时代属晚白垩世中期,主要分布于松辽盆地中部和西部,东部大多数被剥蚀或无沉积。命名地点在黑龙江绥化四方台,为一套浅湖、滨湖相杂色砂泥岩组合,下部以褐红色块状砂岩、棕红或灰绿色块状泥岩为主,夹粉砂岩及泥砾;上部为褐红或灰绿色块状砂质泥岩,含钙质结核;底部以杂色块状泥岩为标志与下伏嫩江组棕红色泥岩分开,顶部以褐红色砂质泥岩为界与上覆明水组灰绿色粉砂岩区别,上、下均呈整合接触,厚160米。含介形虫Talicypridea amoena,Cypridea cavernosa,C. apiculata,Candoniella suzini;古龙、长岭地区含双壳类Protelliptio (Plesielliptio) sungarianus;南47孔含双壳类Pseudohyria arilica,P.aff.gobiensis;乾3孔含SchizaeoisporitesCallistopollenitesTricolporopollenites孢粉组合。" }, { "instruction": "朝阳变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相当于燕山运动第一幕。属辽西地方性名词。辽西地区侏罗系中统海肩沟组砾岩与侏罗系下统北票组之间的不整合确定之构造变动。在北票等地接触关系最为清楚。经此次变动后,引起本区地势分化,形成新的盆地,并伴随岩浆活动。" }, { "instruction": "超岩石圈断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切穿岩石圈,并进入地幔深处的断裂。它是地球构造圈中规模最大的第一级断裂,一般构成大陆与大洋之间的分界。这类深断裂带通常都具有发育良好的蛇绿岩套,有的还伴有高压、低温和高温、低压成对出现的变质带以及混杂岩带等,例如雅鲁藏布江深断裂带。现今正在活动的这类深断裂,一般都伴随有深源地震,例如西太平洋贝尼奥夫带。" }, { "instruction": "台西地洼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属中亚期地洼区。位于台湾省西部(占全岛面积3/4),为一显著的短带状重力负异常区。地槽构造层由古生代大南澳杂岩(片岩、结晶灰岩等,并伴有众多火成岩)组成。中生代初进入地台阶段,主要为剥蚀夷平期,偶有海侵,形成含菊石细粒炭质砂岩。地洼阶段开始于晚白垩世,以底部砾岩(M砾岩)为开端的碧候群(K2)为标志;从始新世起进入激烈期,形成以苏澳组底部砾岩(E砾岩)为开端的新生代诸层群,这些地层大部分为陆相或海陆交互相,其沉积物分选性差、变化大,时见砾岩、角砾岩,尤以山头山组(N-Q)为突出,常见火山凝灰岩、集块岩及玄武岩层等,或富含火山物质,并有煤层(如中新统)。岩浆活动顺序大体从酸性到基性。新构造运动强烈,地貌上以反差强烈的块断山地(地穹隆起)与陷落盆地(地洼陷落)相间出现,以及海成堆积的隆起海岸(由于断褶型新构造运动而发生)丘陵化为特征。" }, { "instruction": "梯级角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头足纲、直角石亚纲的一属。壳直,腹背压缩。体管宽,位于腹部边缘。隔壁颈直而短,其尖端向上翘起。连接环向前膨大呈棒锤状。缝合线在腹部中央常形成窄陡的倒V形鞍。气室低。早中奥陶世,亚洲、欧洲及大洋洲。中国产于湖北中奥陶统。" }, { "instruction": "新生儿死亡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一定地区在一定时期(通常是一年)内出生后28天以内或一个月以内死亡婴儿数占同期出生婴儿总数的比例。" }, { "instruction": "大冶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大冶灰岩,时代属早三叠世。分布于鄂、川东、湘中、粤及黔中等地。命名地点在湖北大冶大冶铁矿附近。为浅海相碳酸盐沉积,上部为青灰色、灰白色厚层灰岩,间夹砾状白云质灰岩;中部为浅灰、青灰色薄层灰岩夹页岩;下部为黄、灰黄、黄绿色页岩及钙质岩夹薄层泥灰岩。厚300~500米。下部富含菊石Kashmirites、Meekoceras、Ophiceras及双壳类(Claraia)等。本群与飞仙关组为相变关系,与下伏上二叠统大隆组或长兴组呈整合接触。 " }, { "instruction": "活性污泥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可分为好氧活性污泥和厌氧颗粒活性污泥,不论是哪一种,活性污泥都是由各种微生物、有机物和无机物胶体、悬浮物构成的结构复杂的肉眼可见的绒絮状微生物共生体。这样的共生体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和降解能力,可以吸附和降解很多的污染物,可以达到处理和净化污水的目的。" }, { "instruction": "类三角蚌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双壳纲的一属。壳中等大小,近三角形至横长梯形。壳面饰脊特殊,中部为尖端略向后斜的V形放射脊,其前、后部分则为人字型脊饰。铰齿假异齿型,齿上均具规则沟纹。生活于淡水。亚洲,白垩纪。中国陆相下白垩统中化石富饰蚌较多。" }, { "instruction": "帕托姆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中元古代,分布于俄罗斯西伯利亚贝加尔褶皱带内的勒拿河一带。下部巴拉甘纳亚群,底部为砾岩、砾状砂岩,粒度由下向上渐变细,顶部为马林斯克组碳酸盐岩;上部卡达利坎亚群,下部为砾状砂岩和砾岩,中部为碳酸盐岩,上部为千枚岩、板岩和泥质白云岩夹石英砂岩,总厚可达10000米。" }, { "instruction": "全球性断裂网格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线性断裂构造组成的全球性网格系统。有五个基本特征:①方向性。地球表面的断裂系统有四个主要方向,即在南北向挤压作用下产生的北北东、北北西向的X型共轭剪切断裂系、迁就二者而成经向锯齿状断裂系;在东西向挤压作用下产生北东东、北西西向的X型共轭剪切断裂系、迁就两者而成近纬向锯齿状断裂系;迁就北北东、北东东向剪切面而成北东向的锯齿状断裂;迁就北北西、北西西向剪切面发育而成北西向的锯齿状断裂;②全球性。上述不同方向的X型共轭剪切断裂系和锯齿状断裂互相交织构成的断裂网格,具有全球性,还具有行星际意义。在具有刚性壳圈的月球和火星、金星表面X型断裂网格和锯齿状断裂也屡见不鲜;③直线性。断块说强调直线构造的主导性,虽太平洋型活动大陆边缘有大量弧形构造,但其深构造位形态仍为直线状。新生代褶皱带中的大量弧形构造都是盖层滑动的产物,受控于基底X型剪切断裂系;当浅部地质构造遭受剥蚀后,留下的依然是直线构造;④长期性。地表显现的全球网格无疑是中—新生以来形成的,控制现今地震带分布的则是活动性断裂网格。由于侵入岩带的展布受断裂带控制,据呈条带分布的绿岩带的物质组成、分布特征、构造形态和同位素年龄值等,可分为:早期者形成于30亿年以前,多由镁铁质超镁铁质岩(一般呈整合的层状,大致沿南北向延伸,主要见于南、北回归线之间)及少量中基性火山沉积岩组成;晚期者主要形成于27亿~26亿年,多由基性酸性火山岩或钙碱性火山岩及火山沉积岩组成(大致沿东西向分布在北回归线与北极之间的中纬度地区)。两期绿岩带可能代表最古老的地球行星断裂网格,那时地壳厚度小、刚度小,处于高热和可塑性强,最早期可能为塑性或韧性断裂,随后逐渐转变为以脆韧性断裂为主和以脆性为主。月球、火星和金星上者开始形成的时期更为古老,可能在45亿~35亿年前;⑤统一性。网格的全球性、方向性,以及不同方向断裂力学性质的有机组合表明,它们是全球统一应力场作用的产物。" }, { "instruction": "海底地貌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海底起伏地形形态的总称。包括由构造因素为主的海底山脉、深海沟、深海盆地、深海平原以及中尺度的海台、海山等;外力潮流作用为主的冲刷槽、潮流、脊沙波等。又可根据其形态特征和深度划分为大陆架、大陆坡、大陆基和大洋底四大地貌区域。第一地貌区域还可包括具有代表性的次一级地貌,如海槽、岛弧、深海沟、洋中脊、裂谷、断裂带、深海平原、平顶山等。" }, { "instruction": "资阳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为全新世—更新世萨拉乌苏期。剖面位于四川资阳城西约半里处的黄鳝溪河南岸。分为上、下两部分:下部为砂、砾层;上部为红黄色、灰色砂质粘土和粘土质砂土。厚7~12米,含犀牛水鹿东方剑齿象动物群中的Stegodon orientalis,Rhinoceros cf. sinensis,Cervus (Rusa) unicolor以及人麂猛犸象动物群中的Homo sapiens,Moschus sp.,Mammonteus primigenius等,此外,还含乌木和石器。广泛分布于四川盆地河流两岸,组成Ⅰ级阶地和河漫滩,阶地高出河面的高度,在成都平原为2~7米;丘陵区10~18米;盆地东南17~30米。上部乌木14C年龄为(7500±130)年~(7310±150)年和(6740±120)年~(6550±120)年,绵竹阶地底部乌木14C年龄为(415?000±6250)年,泥炭14C年龄为(33?200±1500)年。" }, { "instruction": "浅海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或称浅水潮波。发生在河口海岸浅海地区的潮汐。日、月等在大洋中引起的源潮波,通过波动的形式向外传播,到达浅水区或近岸后,由于水深渐小,能量集中,海底对海水的摩擦及波与波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非线性效应,使潮波发生畸变,从而又产生频率不同于源潮波的浅水潮波。" }, { "instruction": "瓷状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白陶土(pot clay),是具陶土状的硅质岩,主要由蛋白石—CT型蛋白石组成,并常含有泥质和钙质杂质。" }, { "instruction": "还原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与氧化作用相反的作用。即从化合物中去掉氧的作用,例如赤铁矿(Fe2O3)还原变为磁铁矿(Fe3O4),再进一步还原为金属铁(Fe)。炼铁就是用人工方法把氧化铁还原为金属铁。自然界中还原作用的发生,常与有机质的存在与微生物的活动有关,如湖沼底部所见之硫化铁结核,就是铁的硫酸盐类受还原作用造成的。" }, { "instruction": "pillow structure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某些喷出岩中见到的椭球体叠加在一起的构造。椭球体的直径几厘米到一米许,一般在30~60厘米之间。椭球体为浑圆的枕状,表层为玻璃质,内部具放射状构造。它是熔岩在水下凝结而成,因为熔岩在水中迅速冷却,所以表层成玻璃质,而在后到的熔岩流来时,先到的熔岩已凝结成球,于是一个包一个相叠在一起。枕间的距离很小,多被相同组分的熔岩,或被碎屑沉积物,或被火山渣状的物质所充填。岩枕的出现表示当初的喷发活动发生在水下,或是靠近水边的陆上喷发,熔岩极易从陆上流入水中。" }, { "instruction": "基底沉降速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构造作用下,盆地基底向下沉降的速度大小。盆地基底的沉降是使盆地内可容空间发生变化的重要控制因素之一。" }, { "instruction": "艾费尔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现为国际地层表中中泥盆统下部的一个阶,位于埃姆斯阶之上,吉维阶以下,以富产珊瑚Calceola为其特征。艾费尔阶一名源自德国莱茵地区的艾费尔。在比利时与艾费尔阶大致相当地层称为考文阶。" }, { "instruction": "山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陆地上海拔500米以上,并由山顶(山脊)、山坡和山麓(山脚)三个要素组成的隆起高地,统称为山(如图)。山的规模是很悬殊的。多数山是成群、成片分布的,它的走向受构造的控制。根据山的高度可以分为最高山、高山、中山和低山,但高程划分的具体界限尚无统一标准。世界上的最高山是喜马拉雅山(藏语为“冰雪之乡”),它的主峰珠穆朗玛峰高8844.43米,是世界上第一高峰。山的成因是复杂的,主要是各种形式的构造隆起(如褶皱隆起和断块隆起等)或火山作用(喷溢堆积)形成的。例如,有人认为喜马拉雅山是褶皱隆起,有的认为是板块碰撞形成的褶皱山;天山是断块隆起形成的断块山;白头山是火山岩喷溢堆积形成的火山。山的外貌形态细节,受所在气候带特有的外力组合作用的影响,因而具有与该气候带相应的气候地貌组合特征。例如喜马拉雅山具有高寒气候带的冰川地貌组合特征,太行山具有半干旱气候带的侵蚀-剥蚀地貌组合特征。" }, { "instruction": "technologic movement,anthropogenic crust movement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人类地壳活动激发引起的地表及沉积圈的运动。人类技术活动对地面、沉积圈和某些地质作用的影响越来越大,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改变现代地壳运动的自然进程。人为激发运动的形成因素有下列几种:①流体(水、油、气)的提取和灌入引起深处水文动力条件和水文静力条件的变化;②各种地下大量岩石的采掘和挖空;③地表静压负荷的重新分配;④动压负荷的产生和变化。人为激发运动一般表现为缓慢运动,也可表现为快速运动,例如人为激发地震。人类活动引起的现代运动,其水平范围可达几千米到几十千米,某些情况下可达百余千米,完全可与局部性构造运动相比拟。其振幅、速度和速度梯度等数值大部分超过现代地壳运动的自然数值。激发运动和应力的影响深度可达几千米到几十千米。在人为作用下,地表和土石发生几米到20~30米深的移动,不属此类。" }, { "instruction": "冰缘地貌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寒冻风化和冻融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冰缘泛指冰川覆盖的气候严寒地区,范围大体与多年冻土区相当。因此冰缘地貌又称冻土地貌。典型的冰缘区一年中气温波动在0℃上下的天数可达150~200d,使地表物质发生冻胀、热融、冻融蠕流和雪蚀作用等该区特有的过程,形成形态众多的冰缘地貌,如石海、石河、多边形土、石环、冰丘和冰锥等。冰缘地貌主要分布在高纬度、高海拔地区。在中国分布很广,占全国面积的四分之一,包括东北北部和青藏高原,以及北部某些高山,如山西五台山、秦岭太白山等。" }, { "instruction": "阻塞高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环流指数。" }, { "instruction": "特提斯生物古地理大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从泥盆纪开始,明显的以赤道南北中低纬度为主的生物大区。在早古生代全球大陆相对分散时期赤道带南北的中、低纬度区——特提斯大区的轮廓尚不明显,故称原特提斯大区,一般将泥盆纪至三叠纪称古特提斯大区,又可分为东、西两个亚一级生物大区。东古特提斯区还可分为南北两个生物区。印支造山期后是狭义的特提斯大区,也可分为东、西两个生物区。" }, { "instruction": "实验沉积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对沉积、成岩作用等进行人工模拟实验的沉积学分支学科。如对白云岩中白云石、磷块岩中碳氟磷灰石进行模拟试验等。还有对各种床沙的形体进行水槽实验,以探讨各种层理形成的水力学机制等。" }, { "instruction": "足迹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保留于沉积岩层面上的动物足印化石。一般多是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等脊椎动物的足印,也有是由节肢动物以附肢爬行运动时形成的。据之可以判断动物的个体大小、四肢类型、行动方式等,并可用以确定岩层的顶、底面。足迹多用于指单独的足印化石,而将连续的有方向性的足迹称为行迹。中国中生代陆相地层中这类化石很多,如陕西神木县东山崖上侏罗统的爬行类禽龙足迹,三趾形状,长约30厘米,宽约33厘米,中趾长19厘米,保存很好。" }, { "instruction": "离子交换法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以离子交换剂上的可交换离子与液相中离子间发生交换为基础的分离方法。广泛采用人工合成的离子交换树脂作为离子交换剂,它是具有网状结构和可电离的活性基团的难溶性高分子电解质。根据树脂骨架上的活性基团的不同,可分为阳离子交换树脂、阴离子交换树脂、两性离子交换树脂、螯合树脂和氧化还原树脂等。离子交换分离广泛用于:①水的软化、高纯水的制备、环境废水的净化;②溶液和物质的纯化,如铀的提取和纯化;③金属离子的分离、痕量离子的富集及干扰离子的除去;④抗菌素的提取和纯化等。" }, { "instruction": "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冰雹。" }, { "instruction": "sea arch,marine arch 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海蚀拱桥(sea arch)。岬角两侧基脚处的海蚀洞穴,受波蚀作用而不断扩大加深以致穿通所形成的拱桥状地形。北戴河金山嘴附近有典型的海穹。" }, { "instruction": "碳酸盐缓坡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大陆边缘的大型碳酸盐沉积体。为向海缓倾斜的斜坡(倾角小于1°),没有明显的坡折带,近滨带为浅水波浪搅动沉积,向海逐渐变为较深水低能沉积,中间无高能带沉积,因而一般未见深水砾屑灰岩及钙屑浊积岩。" }, { "instruction": "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大量悬浮于大气中肉眼不能分辨的干性微尘致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km的天气现象。组成霾的颗粒物可以是细小的烟粒、盐粒或其他尘粒。与烟幕不同,霾的微粒在大气中散布比较均匀,通常还不能明确判断微粒的来源;霾与轻雾也不同,霾粒不含水汽凝结物,可出现在相对湿度较低的空气中,相对湿度增大时,水汽可在霾粒上凝结转化为轻雾。出现霾时天空略呈浅蓝色,太阳等明亮物体呈现土黄色。霾通常形成在高压后部或低压槽的稳定气层中,因微尘大量积聚在逆温层下所致,污染物排放增多也会增加霾出现的几率。气象上还把因沙尘暴飘移沉降等原因,出现大量尘土、细沙悬浮于空中而影响水平能见度的现象称为浮尘,它影响的范围广、厚度大,出现时天空多成苍白或微黄褐色。把因风吹起地面尘、沙使空气混浊而影响水平能见度的现象称扬沙,这时若风力不稳定,能见度可能变化较大。这些现象都会使远处物体变得模糊,水平能见度小于10公里。" }, { "instruction": "水体污染管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对污染源中所排出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分布及动态,污染物的排放动态(排放浓度、排放量、排放时间与地点、排放次数等)以及污染源本身的地理分布与密集度,进行严密的监督和管理。主要措施有:制定标准,制定法律,制定区域综合治理的规划,减少废水排放,指导与协调污水治理措施与处理程度等。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进一步重视管理的作用,根据水体的不同用途制定出不同标准;强调某一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控制,实行某一流域的区域综合治理;合理开发和充分利用水资源,重视水的重复利用或循环使用。" }, { "instruction": "潮汐变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从全球范围来看,潮汐现象首先是地球的变形现象。假如地球本是个正球体,那么,它要在自转过程中,由正球体变成较为明显的扁球体;又要在公转过程中,由正球体变成不很明显的长球体。前者是永久性的变形,与潮汐现象无涉;后者是周期性变形,称为潮汐变形。" }, { "instruction": "线状侵蚀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沟蚀。坡地上的土层受线状流水侵蚀或地面成股径流冲刷形成的各种大小不同侵蚀沟的过程。常见的侵蚀沟有纹沟、细沟、切沟和冲沟等等。" }, { "instruction": "粒度分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机械分析(mechanical analysis)。一种研究碎屑沉积物或碎屑岩中各种粒度的百分含量(质量分数或数目百分数)及粒度分布的方法。对于易解离开的岩石,通常采用筛析法、沉速法,对于固结得较紧密不易解离的岩石,常采用薄片法,对粗大的砾石则采用直接测量法。" }, { "instruction": "连续条带摄影像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用“缝隙”摄影机拍摄的像片。可用双镜头进行立体摄影,立体基线与航线方向一致。在立体坐标量测仪上可进行立体判读和立体量测。连续条带摄影能从低空高速拍摄大比例尺像片。例如可把145km狭长地面显示在一张1:1200比例尺的像片上。这种像片可用于线性目标物体的探测,如河流、运河、交通线路和海岸带资源的勘察等,也可用于地质地貌、植被信息的判读分析。" }, { "instruction": "裸子植物亚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裸子植物类与被子植物类同属于种子植物门,是植物界的主要划分之一,包括针叶树(松柏目)、银杏(银杏目)、苏铁(苏铁目)。主要繁盛于中生代,所以中生代又称为裸子植物时代。" }, { "instruction": "生物群落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在一定时间内居住于一定生境中的不同种群所组成的生物系统;它虽然是由植物、动物、微生物等各种生物有机体组成,但仍是一个具有一定成分和外貌比较一致的集合体;一个群落中的不同种群不是杂乱无章的散布,而是有序且协调的生活在一起。" }, { "instruction": "A型火山地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火山及其附近所发生的震源深度为1~10千米的地震。它的发生与火山喷发活动的直接关系虽然尚不明确,但与地下岩浆、气体状态的变化所产生的地应力分布有密切关系。" }, { "instruction": "中和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酸和碱相遇以后生成盐和水的作用过程。例如:NaOH+HCl→NaCl+H2O也就是H+离子和OH-离子结合成水的作用。在地质上亦常包括带正电荷的物质与带负电荷物质结合而沉淀下来的作用。如在河流入海的河口区,河水携带之颗粒带正电,当与海水中带相反电荷之离子相遇,因电性中和而沉淀下来。" }, { "instruction": "洞穴沉积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洞穴堆积物(cave accumulation)。通常是指石灰岩洞穴中的沉积物。它是由洞穴中重力堆积的角砾、地下水机械沉积的泥沙和化学沉积的石钟乳、石灰华等组成,有时还有地下河沉积的砂砾和地下湖沉积的粘土。有的洞穴保存有人类和动物化石、石器和文化层。洞穴沉积物的规模和厚度不等,大者厚度可达五六十米,能划分出不规则的层次。中国重要的洞穴沉积物地点有北京周口店、重庆万州盐井沟、湖北长阳龙洞、广西柳城巨猿洞、柳江通天岩、广东曲江马坝,云南富民河上洞、浙江杭州留下洞等。在海岸、湖岸洞穴中,有时也充填有砂砾石,与此处所称的洞穴沉积物不同。" }, { "instruction": "康定岩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康定片麻岩、康定杂岩、康定群。时代属新太古代至古元古代。为发育在四川康定与泸定间的片麻岩系。下部为各类混合岩、片麻岩和黑云变粒岩,不同地段夹有斜长角闪岩、麻粒岩、大理岩、磁铁角闪岩及变质基性超基性岩残留块体;上部以变粒岩、云母石英片岩为主夹斜长角闪岩、各种片岩及大理岩等。变质程度角闪岩相,局部麻粒岩相。下部原岩为酸性、中酸性花岗质岩石夹基性火山岩、中酸性凝灰岩;上部为中酸性凝灰岩、火山碎屑和泥砂质沉积。同位素年龄较多且分散,最大数据为24.78亿年,可能代表最早一期混合岩化作用。" }, { "instruction": "古生物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研究地史时期中的生物及其进化的学科。即根据保存在地层中的化石,研究地史时期生物的形态、构造、分类、分布、进化关系及生物遗迹等。古生物学对阐明生物界的发展历史、确定地层的地质年代、推断古地理环境、研究地壳的演变规律、普查勘探各种沉积矿床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古生物学可分为古动物学、古植物学及微古生物学。随着近代生产发展的需要和科学研究的进展,还建立了超微古生物学、古孢粉学、古生态学、古生物地理学、古生物化学、生物矿物学、化石岩石学等。近年来古生物学研究取得许多重要进展,广泛采用新技术、新方法于微观和定量研究,获得了大量新的信息,形成了一些重要的新理论,开拓了许多新领域,推动了古生物学研究向纵深发展。" }, { "instruction": "地质测绘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为进行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及其成果图件的编制所涉及的全部测绘工作的总称。主要包括地质点测量、地质剖面测量、物化探测量、矿区控制测量、矿区地形测量、勘探网布测、勘探工程定位测量、坑探工程测量、井探工程测量、贯通测量、露天矿测量、地表移动观测以及有关图件的绘制、印制和地质矿产信息系统的建立。" }, { "instruction": "近滨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滨面相(shoreface facies)。海滩相组成部分之一。位于平均低潮线之下至正常浪基面之间地带,是陆架与海岸之间过渡区。在近滨的波浪带,能量较高,形成沿岸沙坝,以细砂—中粒砂岩为主,并夹有少量的介壳层,垂向层序从下向上粒度变粗。在较低能量环境,近滨以细砂岩、粉砂岩及泥岩为主,具有浪成沙纹层理。" }, { "instruction": "生命周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人所经历的婴儿、少年、成人和老年的过程,每一阶段都与各种不同的社会经济和政治行为形式有关。生命周期阶段的观点大量应用于城市地区的因子生态学。生命周期的关键阶段主要有:结婚,即育儿前期,生育和抚养,即育儿后期,最后配偶故去,家庭解体。除了其他的一些方面以外,这些阶段还影响着人们的流动、收入、对住房的需求和娱乐活动。生命周期也反映在具体地区的年龄与性别结构之中。" }, { "instruction": "碰撞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解释月球形成的理论之一。该理论认为,约45亿年前,一个比火星更大的行星,以4000km/h的飞行速度猛然撞击早期的地球,以致这颗行星的铁质核一直撞到地球的中心。碰撞产生巨大爆炸,伴随有6000℃以上的高温。地球在爆炸的冲击下变形,这个巨大天体的大部分与地球融合,县有一部分作为炽热的蒸汽与其他碎片一道汹涌地喷射入外层空间,后来这些蒸汽冷却下来并凝固成尘埃,尘埃与其他碎片混杂在一起形成一个核,这个核后来凝聚成为月球。" }, { "instruction": "异物同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基本构造不同、而外形特征极其相似的生物。异物同形是由于不同类别生物适应趋同或由亲缘关系相近的生物平行进化而成。" }, { "instruction": "萨克森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位于奥图阶之上,提林根阶以下,是西欧陆相二叠系赤底统上部的一个阶。萨克森阶一名源自德国的萨克森。" }, { "instruction": "生物区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植物区系和动物区系的总和。" }, { "instruction": "四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即仲春、仲夏、仲秋、仲冬,是每季第二个月的合称,即农历的二、五、八、十一月。仲是兄弟排序第二,长为孟,末为季,借用于四时中各三个月的别名。" }, { "instruction": "半内栖动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动物正常生活时,其体长的一半或更多埋于水底沉积物之内,这类底栖动物称为半内栖动物。如双壳类的绘纹蛤(Grammysia)、角蛤(Goniophora)、后直蛏(Orthonota)等。" }, { "instruction": "带状胶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薄膜胶结。胶结物或粘土物质围绕碎屑颗粒呈带状(薄膜状)分布。常见于绿泥石质、粘土质或胶磷矿质胶结物中。" }, { "instruction": "融出碛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按冰碛物成因类型划分的一种冰川沉积。冰川冰中含有的岩石碎屑,在冰川融化过程中堆积于冰川表面或冰川底部穴中的沉积。前者称冰面融出碛或陆地融出碛,后者称冰下融出碛。" }, { "instruction": "古生物地理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简称古生物区。具有相似类型特征的古生物群栖息的区域,古生物由于来源地和生态的不同,以及受各种自然条件的长期影响,表现出不同的区域特征。古生物地理区又可分为古动物地理区(或简称古动早寒武世生物分区图(据O.F. Geyer,1977)物区)和古植物地理区(或简称古植物区)。例如,早寒武世的三叶虫动物群表明有区域属性,可分出两个较明显的生物地理区:一个是印度太平洋区,或称为莱得利基虫区,以含莱得利基虫为代表的东方动物群为特征,范围包括东亚和自地中海向东的南亚,以及大洋洲和南极洲;另—个是大西洋区,或称为小油栉虫区,以含有小油栉虫而不含莱得利基虫的西方动物群为其特征,范围包括欧洲西部、西北部和南、北美洲。此外,还有一个在上述两区之间由东方动物群和西方动物群相混生的,包括欧洲西南部和相毗连的非洲北部,以及俄罗斯的亚洲部分直到北美的阿拉斯加中东部为混合生物群区(见图)。" }, { "instruction": "耕作土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经人为开垦种植后的自然土壤。一般说,其成土过程与方向已发生改变,向着适应作物种植的方向变化。但原土壤特性的变化程度则视耕作施加影响的大小而定,诸如施肥、翻垦与灌溉措施等。耕后土壤性质变化最大最快的,以水稻土最为显著。" }, { "instruction": "生态释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于种间竞争低下,低生物多样性地区中种群利用的栖息地和资源扩大的现象。" }, { "instruction": "volcanic rumbling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火山喷发时或在喷发前后发出的声响,有的如雷鸣,有的如炮声。其发生原因不一,例如火山爆发时,从火口发出的声音在大气中经过复杂的折射后形成的声音,或是由于火山地震时生成的声音。" }, { "instruction": "波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两系传播方向一致、波高相同、波数和频率稍有差异的简谐波叠加后的合成波,其中个别波的振幅缓慢且有规律的变化而形成波群。波群的包络线上特定相位的传播速度是调制波的传播速度,也是波群传播的速度。在海洋上,海浪高低不齐,但大波常相继出现,这些大波构成一介振幅由小到大,又由大到小的群集分布,故称波群。由于海浪是一随机的平稳过程,采用包络线理论,以谱的概念研究波群,其主要内容为波群出现次数、波群经历的时间、群内包括多少个波和这些波中的最大值等问题。波群对水工建筑设计及防波堤的越水计算具有直接关系。" }, { "instruction": "工业城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以加工工业为首要职能的城市。它们一般都有工业在业人数比重大,主要在工业原材料、燃料供应和工业产品销售上与外区保持有密切联系,零售商业以服务本城居民为主,工业以外的交通运输、金融、旅游等经济职能,及行政、文教、休疗养等非经济职能较弱,工业用地比重远远大于一般城市,城市基础设施主要服务于市内工业发展要求,环境保护、治理任务比较繁重,工业职能强而中心城市作用弱等特点。按其工业结构与专业化方向,一般可分成钢铁工业城市、化工城市、汽车工业城市、重工业城市及轻工业城市等。" }, { "instruction": "大气采样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采集大气污染物或受污染的大气的仪器或装置。按采样的对象可分为气体采样器和颗粒物采样器,按使用场所或监测对象可分为环境采样器、室内采样器、污染源采样器(如烟道采样器)、个体采样器和细菌采样器。一般由收集器、流量计和抽气动力系统三部分构成。" }, { "instruction": "富饶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中国陆相白垩系最顶部的一个阶,位于明水阶之上,古近系底部上湖阶之下。阶名源自岩石地层单位富饶组,层型剖面暂选在黑龙江嘉荫乌云(原富饶乡)附近小河沿南山剖面处。富饶阶以含孢粉Aquilapollenites spinulosusBetulaepollenites组合为特征。" }, { "instruction": "冰川遗迹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冰川作用过的痕迹。如冰川侵蚀作用产生的“U\\\"形谷、角峰、冰斗等;堆积作用形成的侧碛、底碛丘和终碛垅等。在没有现代冰川作用的地区,可通过冰川作用的遗迹了解地质时期冰川作用的情况。如江西庐山,李四光先生认为残留有许多第四纪冰川遗迹,如冰斗、U谷、冰桌、冰碛、鼓丘等。" }, { "instruction": "土壤-植物系统净化功能 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绿色植物及其根系周围的土壤环境对多种污染物所具有的净化功能。其组成要素是:①绿色植物地上部分的吸收、转化、降解和生物合成作用;②绿色植物根系的吸收、转化、降解和生物合成作用;③土壤中微生物区系的降解、转化和生物固定作用;④土壤的有机、无机胶体及其复合体的吸附、络合和沉淀作用;⑤土壤的离子交换作用;⑥土壤、植物的机械阻留作用;⑦土壤的气体扩散作用。上述净化功能的7项要素,即土壤-植物系统的净化机理。对于不同的污染物,该系统的净化机理、净化能力和净化过程均不同。一定区域内土壤-植物系统的净化功能有一定限度,当进入系统的污染物小于临界值时,可利用系统自身的净化功能来消除污染。如合理利用污水灌溉和施用污泥而化害为利;反之,当进入系统的污染物等于和大于临界值时,便破坏了土壤-植物系统的生态平衡,环境就会遭到污染,环境质量随之下降。土壤-植物系统净化功能诸要素的总和构成了某一区域环境容量的基础。" }, { "instruction": "构造活动性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某一地区或某一地带在挽近地质时期内构造活动的程度。地震与构造活动性有密切关系,一般构造变动发生的时期越新,构造活动性越强,则发生地震的可能性就越大。构造活动性研究是工程地质学和地震地质学的基础性工作,对于工程地基稳定性评价和地震区划等具有重要意义。" }, { "instruction": "生物地理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生物学和地理学相结合的边缘学科。研究生物群落及其组成成分在地球表面的分布情况及其成因。按研究问题和方法分,可分为生物区系地理学、生物系统地理学和历史生物地理学等;根据研究对象分,可分为植物地理学、动物地理学和染色体地理学等。" }, { "instruction": "茅台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侯德封等(1945)创名。因贵州北部第四系不整合覆于渐新统茅台组砾岩上,茅台组构成小型向斜,是燕山运动第二期以后发生的地壳运动,贵州渐新统石脑组(黔北的茅台群),普遍具有褶皱和断裂,与上覆第四系呈不整合接触,故推断这次运动发生在古近纪晚期,与江宁运动相当。" }, { "instruction": "可燃性有机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具可燃性,是重要的燃料。按成分可分为二类:炭质的(煤、油页岩、泥炭等)和沥青质的(石油、天然气、地蜡、地沥青等)。后者主要化学成分是碳及碳氢化合物;形式多种多样,有固体、液体及气体。" }, { "instruction": "开放群落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具有独立的和只部分重叠生态分布的局域性物种集合。" }, { "instruction": "水泉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南华纪至震旦纪。分布于新疆天山南坡库尔勒、兴地塔格,向东到鄯善一带地区,为碳酸盐岩和碎屑岩,夹少量火山岩。岩性稳定,厚度自西向东逐渐减薄,一般100~300米,在兴地塔格北坡465米,到东部玉勒衮地区仅十余米,直至尖灭。本群上部含蠕虫(worn)和文德带藻(Vendotaenia sp.);下部含叠层石Jurusania f.等和丰富的微古植物Pseudozonosphaera asperella,P.rugosa,Taeniatum sp.等。顶部页岩RbSr年龄6.7亿年。" }, { "instruction": "土属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土壤高级分类单元向基层单元过渡的中级单元,一般按地方性因素划分。如依母质、水文、地形和人为活动等不同,在亚类中进行的划分。" }, { "instruction": "澳大利亚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大致相当于澳大利亚、新几内亚和邻近岛屿的生物地理区。具有一些特异性很高的类群,如哺乳类中的鸭嘴兽科(Ornithorhynchidae)、袋狸科(Peramelidae)和袋鼠科(Macropolidae),鸟类中的食火鸡科( Casuariidae)、无翼科(Apterygidae)和园丁鸟科(Ptilonothynchidae)等。" }, { "instruction": "达罗毗荼地域人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印度地理人种中的一个地域人种,分布于印度南部和斯里兰卡。身材中等而粗壮,较黑或深黑色皮肤,宽鼻,极似澳大利亚人。其高种姓者肤色浅而鼻较窄。斯里兰卡的泰米尔人在耳上生有较多的毛。布拉灰人肤色较浅而多毛。有些人认为达罗毗荼人与澳大利亚人种有共同起源。居住在德干高原东北边缘一带的蒙达人约500万,其祖先可能在雅利安人之前自东南亚迁入,其血统上可能有澳大利亚人种及蒙古人种的成分。" }, { "instruction": "贝壳灰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由完整的生物贝壳被泥晶方解石固结而成的石灰岩。按生物种类不同可分为腕足类贝壳灰岩、软体类贝壳灰岩等。也可直接按生物种类命名,如有孔虫灰岩、纺锤虫灰岩等。本类岩石中的生物,一般具原地死亡原地埋藏的特征。" }, { "instruction": "埃默里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二叠纪—三叠纪。出露于查尔斯王子山脉,厚约2000米。主要由砂岩、页岩和煤组成,底部有可能为冰川成因的砾岩。岩石中富含舌羊齿(Glossopteris)及晚二叠世孢粉。最近在上部弗拉格斯通岩滩组薄层砂岩中发现了Dicroidium,其时代为三叠纪瑞替期。" }, { "instruction": "半远洋沉积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近海和远洋之间的海底沉积物。半远洋是过去按与大陆的相对距离或深度界线所划定,故不宜采用。但此沉积物一般指大陆坡或接近大陆的海底沉积物,大体相当于半深海沉积物。其特点是以深海沉积物为主,并含少量陆源碎屑和浅海生物碎屑。" }, { "instruction": "海底电视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用于海洋地质调查、生物的连续观测、水下障碍物搜寻及水下各种设备的监视等作业的电视机。主要由装于水密容器内的水下摄像机、照明装置、铠装电缆、船上监控显像及录像设备等构成。操作时将其沉放到离海底或水中的一定高度上,通过船上的显像装置进行观察和录像。在走航观察时,船速一般为1~2节。此种电视机是调查和了解多金属结核和锰结壳的产状、覆盖率的非常实用的海底观测设备。" }, { "instruction": "黄土水土保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进行的保护措施。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量大面广、自然条件恶劣、地形复杂、暴雨集中,加以人口急剧增长,土地不合理的利用,造成高原区土壤侵蚀流失严重,农田破坏;并由于流失的泥沙淤积黄河河道,造成黄河下游洪泛险情。因此,在高原区内采取必要的水利工程或生物措施防治水土流失是十分必要的。" }, { "instruction": "大洋盆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简称洋盆。大陆坡以外水深4000~6000米的深海底。包括中央海岭、海山、深海平原、深海海底山丘陵等地形,如东北太平洋海盆中印度洋海岭等,具大洋型地壳,沉积物以红粘土和生物软泥为主,少量浊流携带的深海砂、宇宙尘等。" }, { "instruction": "深海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海相沉积类型之一。形成于大洋底部,海水深度大于2000~3000米的沉积。海深相中的主要沉积物是含抱球虫的石灰质软泥、含硅藻和放射虫的硅质软泥、红色软泥等。近年来由于海洋地质学的迅速发展,逐渐揭开了深海沉积的秘密。许多资料证实,由于浊流沉积作用,在深海中沉积有厚度大、面积广的浊积岩。" }, { "instruction": "梅江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晚奥陶世艾家山期晚期。分布于鄂西及四川一带。命名地点在四川秀山大田坝。为浅海相碳酸盐沉积,以瘤状灰岩为主,含角石Richarsonoceras,和少量Sinoceras。厚约13米。与下伏宝塔组呈整合接触。贵州的马蹄石灰岩大致相当于宝塔组与梅江组之和。" }, { "instruction": "湖泊地貌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湖水作用形成的地貌。注入湖泊的河流将泥沙输入湖盆,湖水在风的作用下形成波浪。这些因素与湖盆周围地区相互作用下,造成各种湖泊的侵蚀和堆积地貌形态。如湖蚀崖、湖蚀平台、湖蚀穴和湖蚀岬角等湖蚀地貌;以及各种湖岸沙堤、沙坝、沙嘴和湖滨沙丘、三角洲等湖泊堆积地貌。湖泊地貌的研究对湖泊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提高湖泊水资源的利用率、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资源等都有重要意义。" }, { "instruction": "长英指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辛普森(simpson 1954)和华格(wager,1956)分别提出,它是反映岩浆分离结晶作用程度的岩石化学参数。随着岩浆分离结晶作用的进行,镁铁组分(橄榄石,辉石等)最早从熔浆中分离,残余熔浆的成分越来越富集低熔的碱质组分(长英质成分),而镁、铁质越来越少,其中镁比铁减少得更快。其计算公式为{长英指数(FL)}%=100[w(Na2O)+w(K2O)]w(Na2O)+w(K2O)+w(CaO) {镁铁指数(MF)}%=100[w(Fe2O3)+w(FeO)]w(Fe2O3)+w(FeO)+w(MgO) 对于“长英指数”和“镁铁指数”曾有人进行过多次修正,但都是大同小异。1956年韦杰加以改进的MF和FL表示如下:{MF}%=100[N(Fe2+)+N(Fe3+)+N(Mn)]〖〗N(Fe2+)+N(Fe3+)+N(Mn)+N(Mg)(N为原子数)" }, { "instruction": "复合种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Meta-种群。" }, { "instruction": "胡家村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中国陆相上三叠统下部的一个阶,位于铜川阶之上,上三叠统中部永坪阶之下。阶名源自岩石地层单位“胡家村组”,层型剖面选在陕西铜川金锁关柳林川内。胡家村阶的底界生物识别标志尚待深入研究后定义。阶内含DanaeopsisBernoullia古植物组合,但属、种群较为单调;另含DarwinulaTungchuania介形虫组合和双壳类ShaanxiconchaUnio组合。" }, { "instruction": "seismic belt,seismic zone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震震中集中分布的地带。一般是活动性很强的地质构造带。从世界范围看,环太平洋带和从印度尼西亚向西北经缅甸、喜马拉雅山、中亚细亚到地中海是两个最显著的地震带,分别称为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大洋中的海岭也是经常发生地震的地带,不过海岭上的地震强度较前两个地震带弱。中国地处全球性的两个大地震带交会的部位,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 }, { "instruction": "古地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保存在地质记录中的史前或历史没有明确文字记录的地震事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上地震研究与活动断裂研究取得的重要新进展之一。其研究方法(如组合大探槽法等)和技术手段(如新测年技术等)方面有了新的突破。通过发掘新地层、地貌和新构造等的变形遗迹或考古学等多种方法,可以识别古地震的期次、强度,采集测年样品可以确定古地震发生的年代。中国发现的晚更新世—全新世的古地震已有上百次。古地震研究对于确定大地震的平均复发间隔有重要意义,而后者对于评定一个地区的危险性是很重要的。据中国学者的研究结果,中国东部地震强震的平均复发时间间隔较长,而中国西部则相对较短。对于同一个地区来说,地震震级越小,平均复发间隔也越短。" }, { "instruction": "微量元素化学地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研究环境中微量元素的迁移、分布规律及其化学地理效应的学科。主要研究内容有:①地理环境中微量元素的分布规律;②微量元素在地理环境的不同介质、表生地球化学相和化合物相(包括原生、次生矿物、有机化合物)等不同层次中的状态;③微量元素在地理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④微量元素的化学地理异常及其效应。" }, { "instruction": "无轴亚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笔石纲正笔石目传统分类的一亚目。为不具中轴的正笔石。胎管露出,具有线管,笔石枝一个至多个,胞管单列,直管状、或向内转曲,或褶曲,也有个别向外弯曲者。奥陶纪,个别属可延至早志留世。包括属种极多,有均分笔石(Dichograptus)、对笔石(Didymograptus)、中国笔石(Sinograptus)、叉笔石(Dicellograptus)等。" }, { "instruction": "动物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分布于一定地区、环境或时代,历史上形成起来的各种动物的总体。在古生物学中常按动物类别、分布地区或地史时代等进行划分、命名,其范围大小并无一定。按分布地区划分的,如华北型动物群、东南型动物群;按地史时代划分的,如寒武纪动物群、早寒武世动物群;按生物类别划分的,如珠角石动物群、直角石动物群等。" }, { "instruction": "烈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震对地表和建筑物等破坏的强弱程度,同一次地震对不同地区的破坏程度不同,地震烈度也不一样,目前世界许多国家都制定了自己的地震烈度表。" }, { "instruction": "污染负荷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区域或某环境要素对污染物的负载量。表示方法有:①以环境单元所承载的污染物数量或其他相对指标来表示;②以环境要素(气、水、土壤或农作物等)单元所承载的污染物数量或其他相对指标,如类污染指数来表示。" }, { "instruction": "汉阳鱼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盔甲鱼类的一个目。1975年建立汉阳鱼类的第一个属——汉阳鱼属Hanyangaspis,同时建立了汉阳鱼科及汉阳鱼目,并将其归入异甲鱼类。1979年后汉阳鱼被改置于多鳃鱼类,并把汉阳鱼属暂时作为多鳃鱼目中一位置未定属。1984~1986年重新研究后,认为以修正后的以汉阳鱼属为代表的汉阳鱼目被置于广义的盔甲鱼亚纲比较合适。该目的主要特征表现在:头胸部大致呈前部窄、后部宽的椭圆形;鼻垂体孔很大,呈横宽的椭圆形,且近吻端,眶孔小,位于鼻垂体孔后缘连线的后侧缘;感觉沟系统中具6条侧横管,等等。到目前为止,该目主要包括3属5种、1个未定种及1个未定属种,全部产于中国华南地区、塔里木地区志留纪地层中。" }, { "instruction": "世界植物(区系)区划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利用各种植物区系成分分析方法把那些植物区系种类组成、地理成分与起源、不同等级的特有性与发展历史相似的地区合并,并按照相似程度、关系密切程度,分成若干等级,便是植物(区系)区划。" }, { "instruction": "磨细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碎屑物在搬运过程中被磨损变细的过程。随着搬运距离的增加及反复地相互磨蚀,碎屑变细的程度愈明显,粒径并愈趋于一致。" }, { "instruction": "终极侵蚀基准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流水侵蚀能力消失的理想面,此面以下河流作用不能再加深河床。一般把海面作为外流河的终极基准面,尾闾湖作为内陆河的终极基准面。" }, { "instruction": "脱盐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盐土中可溶性盐类被大气降水或人为灌溉水淋至下层并排出土体的作用。又分季节性脱盐与持久性脱盐两种。前者是因季节性降水或农业灌溉期间,土壤盐分大部淋至下层,但并非完全排出,一旦天然降水减少或停止灌溉,下层盐分又会随毛管水上升至地表,形成季节性脱盐与积盐交替变化现象。土壤持久性脱盐则为降水量较多、农田排水状况好、蒸发相对较小,使地下水位保持在临界深度以下,土壤含盐得以不断排出,最后逐渐成为脱盐土(非盐渍土)。" }, { "instruction": "板内地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发生在现代岩石圈板块内部中的构造地震。板内地震绝大部分发生自第四纪以来岩石圈板块内部有强烈活动的活断层(带)上。多为浅源地震,少数为中、深源地震。和板间地震相比,板内地震发生的地点零散,频度较低。因为板内地震发生在有人类居住的大陆板块内部,危险性更大。板内地震震源机制复杂,它的地震类型、断层错动形式和震源深度等与蕴震和发震部位、断层的活动特点以及介质性质等都有关系。" }, { "instruction": "雷纳杂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分布于东南极恩德比地。时代主要为中元古代。在奈山出露的英云闪长质片麻岩中的锆石用离子探针质谱法测定其UPb年龄为(1465+25-20)百万年。" }, { "instruction": "阿尔金活动断裂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作为高耸的青藏高原西北边缘的一条自然边界,阿尔金活动断裂带自高原西北部斜切西昆仑山,经苦牙克、安迪尔河、车尔臣河、切入阿尔金山地,沿索尔库里谷地继续往东,经党河、疏勒河延至甘肃玉门镇一带,主体部分长达1600千米。在几何结构上,阿尔金活动断裂带可进一步划分为两条大的一级断裂,即:阿尔金南缘活动断裂(长1600千米)和阿尔金北缘活动断裂(长600千米)。它们控制了整个断裂带的边界和延展范围。这两条一级断裂均可进一步划分为若干二级分断裂,其长度一般为100~200千米;第一条二级分断裂又由若干三级分断裂组成,单条三级分断裂的长度一般不超过100千米,其断面基本上是连续的,可认为是断裂带内部的基本单元。在一部分挽近活动明显的三级分断裂中,存在许多新的剪切破裂面,长度可达几十至上百米,构成古地震地表破裂形变带。对阿尔金活动断裂带的第四纪运动学特征进行了大量的定量研究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第四纪断裂活动具有左旋逆走滑性质。阿尔金活动断裂带自上新世晚期以来的垂直差异运动(夷平面变形)幅度约为600~1200米,西部略大于东部。左旋走滑位移总幅度估计为50~75千米,但不同学者存在不同看法。晚第四纪以来的古地震研究表明,阿尔金活动断裂带上的古地震是频繁而强烈的,沿阿尔金活动断裂带保存较完整的古地震地表破裂形变带至少有十多条,每一条都发生过多次强烈地震。对它们的详细研究(包括组合槽探)已揭示破坏性古地震事件达30多次,估计其中有十余次的震级为8级以上。根据这些古地震事件的年代测定结果分析,阿尔金活动断裂带的7级以上地震的平均复发间隔约为800~1000年,而8级以上地震的平均复发间隔约为2500年以上。" }, { "instruction": "任村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产于河南渑池中始新世的兔猴类,与黄河猴关系较近。正模带M23的右下颌骨。M23通常比较短宽,M3尤为显著;M2三角座前后收缩,下前尖消失,仅存下前脊,连接下原尖和下后尖;下后尖有一明显的肋斜伸到三角座的中央,下次小尖相对唇位,与下内尖之间有较宽的“V”形谷,下次尖后棱较短。M3下次小尖末增大成叶,舌位,不大向后突出。产于河南渑池任村南2km上河中始新世晚期沙拉木仑期河堤组任村段上化石层。仅吴氏任村猴(R.wui)一种。" }, { "instruction": "米纳斯超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为巴西古元古代表性地层,主要出露在巴西地盾的铁四角地区,因含有条带铁建造而闻名于世。自下而上划分为:①卡拉萨群,由浅变质的石英岩、砾岩和千枚岩组成;②伊塔比拉群,由白云质铁英岩、白云岩、千枚岩等组成;③皮拉西卡巴群,由石英岩、千枚岩和少量细砾岩组成;④伊塔科洛密群,由石英岩、千枚岩、砂砾岩和砾岩组成。总厚度近万米。群与群之间多为微角度或侵蚀不整合关系。" }, { "instruction": "高山病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也称高山适应不全症。登3500m以上的高山或高原时,因空气稀薄缺氧而发生的一种病理状态。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耳鸣、恶心、呕吐、脉搏和呼吸加速,四肢麻木,劳动能力降低等,严重的可引起昏迷,给氧吸入后,症状可缓解。在高山病防治方面,曾提出阶梯上升法,以提高高原筑路工人的高原环境适应能力。现正研制化学生氧补氧法,可用于防治各种慢性高山病。" }, { "instruction": "活动构造单元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第四纪以来(或晚第四纪以来)活动或断续活动的构造带或构造区。现今正在活动或断续活动的构造带或构造区。如活动断裂带、活动地块,以至活动板块。" }, { "instruction": "压实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压固作用、压缩作用。是成岩作用的一种方式。指沉积物沉积后,由于上覆沉积物不断加厚,在重荷压力下所发生的作用。通过压实作用沉积物发生脱水,孔隙度降低,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松软的沉积物变成固结的岩石。例如泥炭,通过压实体积缩小(到1/20~1/30)后,便转变为坚硬的煤。研究资料表明,碎屑沉积物在300米深处,受压实作用影响,其所含75%以上的水已被排出,石英砂岩由40%左右的原始孔隙降低至30%~10%。" }, { "instruction": "社会意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全部社会精神现象的总概括。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同时又是人脑机能活动的结果,二者是互相依存的。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两大部分。社会心理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中自发产生的社会意识,不系统,可变性大。社会意识形式是系统化、理论化的社会意识,较为稳定,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科学等社会意识形态。" }, { "instruction": "鳞翅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蝴蝶和蛾类,以美丽和多变异的成虫著称,幼虫()对作物和储存的粮食会造成危害,昆虫的第二个大目。化石初现于白垩纪,中国最古老化石发现于晚白垩世地层。现生约20万种(其中蝶类20000余种),中国有8000种(其中蝶类1000余种)。" }, { "instruction": "反称笔石科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具有两个、三个或四个原始枝,各枝多正分,也有侧分或不再分枝。笔石枝下垂至平伸,偶为上斜。笔石枝构造与树形笔石相同,正胞管与副胞管皆简单,有的副胞管不发育或缺失。笔石体的外形与正笔石相似,有些属过去就被归入正笔石目内,后来发现其胞管性质与树形笔石相同而移入树形笔石目,故又称为正笔石式树形笔石,最近又有归入正笔石目的意见。重要的属有枝笔石(Clonograptus)、匿笔石(Adelograptus)、反称笔石(Anisograptus)、十字笔石(Staurograptus)等。主要生存于早奥陶世特里马道克期。中国南方广大地区及北方下奥陶统下部,均有产出。" }, { "instruction": "器官属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以前用于指根据单独保存隶属于同一科的植物的部分器官而建立的属。植物的各个器官部分常分散单独保存为化石,而分别建立器官属,各给属名,如鳞木类的单独保存的孢子叶化石叫鳞孢叶属(Lepidostrobophyllum),孢子叶穗化石叫鳞孢穗属(Lepidostrobus)。1975年第12届国际植物学大会取消了器官属的概念,只用形态属。" }, { "instruction": "滞碛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位于冰川底部因受高压而形成的冰碛,多因冰碛运动受阻而停滞,冰碛砾石长轴一般平行于冰川流向,扁平面平行于冰床。" }, { "instruction": "泡沫柱珊瑚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皱纹珊瑚目的一属。丛状或块状三带型珊瑚。隔壁短,不与外壁联结,其间有一至两列大而不规则的边缘泡沫板。对隔壁伸至中心,内端加厚而成中轴,但不稳定,或常缺失。横板完整,向中轴上升,在中轴不发育的个体中,轴部横板水平,两侧向外倾斜。早石炭世,亚洲及欧洲。中国产于贵州、湖南等地下石炭统上部。" }, { "instruction": "埠Q笙嗷プ饔?and ?cean Interaction in the coastal zone(LOIZ)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的核心计划之一。自1993年开始实施。其科学目标是:①在全球与区域尺度上确定海岸带陆地和海洋大气间的物质通量、海岸系统传输和储集颗粒物质及溶解物质的能力、外力条件的变化对海岸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影响;②确定土地利用,研究气候和海平面与人类活动的变化是如何改变海岸带颗粒物质的通量和保存的,以及如何影响海岸的地貌动力学,确定海岸系统产生的变化将如何改变全球的碳循环和大气的痕量气体的成分;③评估海岸系统对全球的变化响应将会影响人类在海岸环境的居住和对海岸环境的利用,进一步发展海岸环境综合管理的科学和社会经济基础。主要研究内容是:外力或边界条件的变化对海岸通量的影响;海岸生物地貌学与海平面上升、碳通量与痕量气体的排放;全球变化对海岸系统产生的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 { "instruction": "海退退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于地壳上升或海平面下降,海水自内陆向海洋退去,这种现象称为海退(regression)。由于海退,新沉积的岩层分布范围逐渐变小,时代较新的近岸沉积依次后退而覆盖在已经形成的远岸沉积之上。这种关系称为地层的海退退覆。在地史记录中,一般退覆关系不易确定。这是由于海水退去后,地层露出水面,经过了风化剥蚀,往往不易保存的缘故。" }, { "instruction": "有翅亚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包括29个目:蜉蝣目、蜻蜓目、衤责翅目、蜚蠊目、等翅目、螳螂目、蛩蠊目、革翅目、直翅目、竹节虫目、纺足目、缺翅目、啮虫目、食毛目、虱目、缨翅目、同翅目、半翅目、广翅目、蛇蛉目、脉翅目、鞘翅目、捻翅目、长翅目、双翅目、蚤目、毛翅目、鳞翅目、膜翅目。" }, { "instruction": "甲村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早奥陶世晚期至晚奥陶世早期,相当于欧洲的阿雷尼格期、兰维恩期、兰代洛期、卡拉多克期。分布于西藏南部珠穆朗玛峰地区。命名地点在西藏聂拉木的甲村一带。为浅海相碳酸盐沉积,根据岩性和化石可分为上下两个组:①下组为灰色灰岩,厚788米;下部含角石Ordosoceras,Manchuroceras和Wutinoceras等鹦鹉螺化石以及三叶虫Eucalymene和腹足类Maclurites;上部产角石Dideroceras等。②上组为浅红色灰岩,厚97米;富含鹦鹉螺类Sinoceras chinense,Michelinoceras yui,Dideroceras,Parormoceras,Beloitoceras,Curtoceras等,本组大致相当于南方上奥陶统的庙坡组至梅江组。甲村群与下伏寒武系—奥陶系肉切村群呈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自然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天然堤。河流两岸微见高起的长堤。在洪水时河流泛出河槽后,流速突然减小,挟沙能力骤然降低,在河床两侧堆积大量泥沙,洪水退后,沿河槽形成河曲牛轭湖和自然堤断续分布的长堤。它的沉积物一般以粉砂为主,常具粗细层理。洪水期沉积物较粗,为粗粉砂;洪水下退时沉积物较细(多悬移质),为细粉砂。自然堤主要见于平原区堆积性河流两岸。中国长江中下游和淮河下游两岸常见自然堤分布。" }, { "instruction": "葡萄状集合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葡萄石的葡萄状集合体外表形态呈半球形,且各半球相互连接状如葡萄串的矿物集合体,大小一般在一二厘米以内。其他特点及成因均同钟乳状集合体。常见的有硬锰矿等。" }, { "instruction": "背斜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岩层向上突起的弯曲,一种形状像拱门的褶皱,两翼岩层从中心向外倾斜,岩层越来越新,并在两翼呈对称出现,中心为老地层,外侧为新地层,称之为背斜。" }, { "instruction": "变余杏仁状构造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变余构造的一种。在中基性火山熔岩中保留有原岩的杏仁状构造。" }, { "instruction": "空间分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利用计算机对空间数据进行运算和分析,获取所需要的信息。主要是考察空间位置、属性及空间上的拓扑关系。GIS中较常用的分析包括:叠加分析、缓冲区分析、路径分析等。" }, { "instruction": "直翅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代表种蚱蜢,蝗虫,蟋蟀,树螽。化石出现于石炭纪,中国最古老化石发现于宁夏石炭纪地层。现生20000余种,中国已知800余种。" }, { "instruction": "片状构造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片理。变质岩中最常见的一种构造。特征是岩石主要由云母、绿泥石、滑石、角闪石等片状或柱状矿物所组成,它们呈连续的平行排列,一般粒度较粗,肉眼能分辨矿物颗粒,以此区别于千枚状构造。由矿物平行排列所组成的平面称为片理面。片理面可以是较平直的面,也可以呈波状的曲面。片麻状构造" }, { "instruction": "沉积地球化学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按地球化学参数(pH值与Eh值)划分的,具有某种成因标志的沉积物或岩石组合。常见的划分方法如下:①海洋地球化学相、硫化氢相、菱铁矿相、鲕绿泥石相、海绿石相、磷块岩相、氧化相、超氧化相、白云岩相及海洋盐类相;②大陆地球化学相、红土相、硬磐相、沙漠相、可溶大陆盐类相、铁矿相及煤炭相。" }, { "instruction": "模式地点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一个地层单位的模式剖面所在的地点,也就是一个地层单位最初命名的地点。一个地层单位的名称要尽量取自模式地点的地名。" }, { "instruction": "坡地产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流域上降水经过植物截留、填洼、下渗和蒸发等损失而产生的净雨过程。在流域内降水开始时,除了一小部分降水落于河槽水面形成径流外,绝大部分降水并不立即形成径流,而是消耗于植物截留、填洼、下渗和蒸发等损失过程。当降雨强度大于下渗强度时,超渗雨水在坡面上产生地表径流。降雨强度小于下渗强度时,雨水渗入土壤中,使土壤含水量不断增加,如满足了土壤缺水量,超过的水,在重力作用下继续向下运动,到达地下潜水面,形成地下径流。" }, { "instruction": "inverse compound cones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岩浆分异顺序颠倒的火山锥,即早期喷出形成的火山锥多硅质,而到晚期铁镁质反而增加。" }, { "instruction": "固定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垂直论(hypothesis of vertical movement)。主张在地壳发展的历史上,地壳构造块体或单元之间的相对位置是不会发生大的相对位移,否认构造块体或单元之间出现过沿水平方向的大幅度相对运动,包括块体间的相对水平错动、转动和地壳上、下层之间的相对位移等,其实质是“垂直运动主导地球演化”思潮的代表。由于这一论点与诸多地质事实不符,因之目前已被多数构造地质学家所抛弃。" }, { "instruction": "泥流阶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泥流作用形成的台阶状地形。由一系列高度不大的舌状平台组合而成。" }, { "instruction": "冲积岛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河水携带的物质在大河河口或河流、湖泊中堆积而成的岛屿。其地势低平,一般由砂和粘土等碎屑物质组成。如长江口的崇明岛,面积1083平方千米,为中国第三大岛,即由长江携带的泥沙沉积而成。" }, { "instruction": "城市气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城市特征下垫面以及高密度人类活动影响而形成的局地气候。城市下垫面在动力和热力性质上与郊区的差异、集中的人为热、气溶胶排放等,形成了城市边界层、城市风和城市热岛效应等与城市有关的特征。与城郊相比,城区空气污染严重,烟霾较多,太阳辐照度平均比郊区低10%~20%,紫外辐射减少更多;城市中的风速一般小于郊区;气温高于郊区;空气湿度低于郊区,云量多于郊区;甚至还会影响降水量的差异,有人称之为“五岛效应”。城市气候特点的形成同城市本身的状况、城市人口密度有关,还与大范围天气气候背景、纬度、高度等因素有关。除形成原因、影响外,城市气候的研究还包括趋利避害、改善城市气候的途径。" }, { "instruction": "小间断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沉积过程中比较短的间断。它出现在一套连续的地层中,由于时间间断太短,一般不易确定,只有通过详细的生物地层研究工作,才能鉴别。" }, { "instruction": "秋封灾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秋封是指早秋受冷空气侵袭,造成秋季气温较低,日平均气温下降低于农作物生物学下限温度,以致作物不能正常灌浆成熟而形成瘪粒的一种自然灾害。秋封灾害常发生于积温不足的高寒地区。发生秋封的气候原因主要是光照不足,降水量过大,持续时间较长,气温偏低,有放积温不足等。人为因素如品种退化,生育期过长,栽培管理不合理加重了秋封灾害。秋封灾害主要危害水稻和玉米等作物,影响水稻、玉米的扬花、授粉、灌浆,导致水稻不能安全齐穗,玉米籽粒不饱满,造成作物的产量和质量都明显下降。根据水稻的特性,秋封标准是指立秋后日平均气温第一次连续3d低于20℃为秋封日。防御秋封灾害的主要措施有选育优良早熟品种、改进栽培技术、改善施肥方法、人为控制株型等。" }, { "instruction": "华夏植物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晚古生代全球重要古植物地理区之一,早石炭世时仍和欧美植物区同属热带植物区系,石炭纪中期开始出现早期分异现象,二叠纪起形成独立的植物区系。分布范围包括中国大部、朝鲜半岛、中南半岛、印尼等地。美国西南部的得克萨斯州以往曾有发现“美洲大羽羊齿(Gigantopleris americana)”和一些近似“丁氏羊齿”、“原始鸟毛羊齿”和“织羊齿”的报道,引起过是否属于华夏植物区的争论,近年新的研究成果,已经改正了上述不确切的鉴定名单。" }, { "instruction": "地震复发时间可预测模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两个连续发生的大地震间的时间间隔与地震位移量成正比的地震复发模型。" }, { "instruction": "珊瑚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以珊瑚碎屑为主并有石灰藻、有孔虫、棘皮动物碎片组成的钙质砂。钙质含量达90%,主要分布在珊瑚岛或珊瑚礁周围。中国南沙、西沙等群岛的大部分海滩即由珊瑚沙组成。" }, { "instruction": "徐庄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中国中寒武统的第二个阶,位于毛庄阶之上,张夏阶之下,以毛庄阶层型剖面延伸的同一剖面为层型剖面。以三叶虫Hsuzhungia hsuzhuangensis的首次出现作为本阶的底界;内部自下而上包括四个三叶虫带:①Hsuzhungia带,②Sunaspis带,③Poriagraulos带,④Bailiella带。" }, { "instruction": "亚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个亚期(subage)的时间内形成的地层,比阶低一级的最小级别年代地层单位。是阶的再分。亚阶的命名规则与阶相同,用模式地点的地名来命名。亚阶的名称,还可称下、中、上亚阶。" }, { "instruction": "再生花岗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产于花岗岩类或花岗片麻岩侵蚀面上的碎屑岩,如花岗岩屑富石英贫长石的碎屑岩。厚度不大,分选差,颗粒呈棱角状。若胶结良好,貌似花岗岩。它的存在可以证实花岗岩体与上覆岩层之间是沉积接触。因此它是帮助我们确定花岗岩时代上限的地质证据之一。" }, { "instruction": "红海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印度洋西北部的狭长内海。位于亚洲阿拉伯半岛与非洲东北部之间。北回归线横穿中北部,为热带、亚热带海区。因沿岸水中生长许多红色藻类,使海水呈红色而得名。海盆为亚非大裂谷一部分。南经曼德海峡与印度洋的亚丁湾相通。北端东部为亚喀巴港、西部为苏伊士湾,往北经苏伊士运河通往地中海。长约2100km,平均宽290km,最宽处约305km,面积453 000km2。平均深558m,中部最深处达2604m。 8月份水温,南、北分别为32℃和27℃。盐度41‰左右,运河附近高达43‰,是世界上盐度最高的海区。海底有含铁、铜、铅、锌、金、银等的多金属软泥。是沟通亚欧的海运捷径要道,因沿岸多岩岛、珊瑚礁,以及曼德海峡狭窄,多风暴,航行不便。重要港口有苏伊士、苏丹港、马萨瓦和阿萨布、吉达荷台达等。" }, { "instruction": "大塘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中国下石炭统中部的一个阶,位于岩关阶之上,德坞阶之下,与国际的维宪阶大致相当。层型剖面位于贵州省惠水县摆金村附近。其底界尚待深入研究后定义。本阶在浅水相区,自下而上包含二个珊瑚带:Thysanophylloides带和Yuanophyllum带,后者下部以Palaeosmilia和Kueichouphyllum heisihkuanense为特征,中部以Aulina carinata为主,上部以Palastraea为特征,同时阶内还以含丰富的大长身贝类Gigantoproductus,Delepina,Vitiliproductus,Kansuella等腕足类为特征;在深水相区,本阶自下而上包含四个牙形石带:Gnathodus taxanusG.homopunctatus带,Paragnathodus commutatus带,G.bilineatus bilineatus带和Paragnathodus nodusus带。" }, { "instruction": "地裂现象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构造与非构造运动等多种原因产生的中、小型地表裂缝。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由构造活动产生的地裂缝,这是一种发育于地表的、活动的破裂构造形式。在强烈地震区,常常出现地裂现象(表现为地裂缝、地面鼓包等),其排列具一定的规律,如呈雁行式、直线状、锯齿状、弧形及其他几何形态,或由一系列地裂缝组成地裂带。地裂缝绝大多数发生在第四纪松散沉积层中,在基岩裸露区较少见。一般长十余米至数百米,宽数毫米至数十厘米,深达数米。一般为张性裂缝,少数可看到裂缝两侧有位移量不大的位错,但强烈地震形成的地表裂缝则往往出现显著的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构造活动产生的地裂带的展布方向,常受活动断裂的控制而与其走向一致,不受土质、地貌、水文、气候条件的限制,并具有同一方向的地裂在大范围内形态相似和不同方向的地裂可组合配套等特点,反映了它们是在一定的区域应力场作用下的产物。例如,中国大别山北麓有3个大体呈东西向的地裂缝密集带,每带宽15~20千米;淮河流域地裂方向以北东向为主;山东则以北西向、北北东向者为多。在强震发生时,地裂现象最清楚,随后地裂缝的宽度和深度都逐渐缩小,以至消失。一些特殊的地区(如中亚)也可保存数百年之久。有些人试图根据保存下来的地裂现象研究历史时期的地震情况。非构造因素形成的地裂缝则往往受土质、地形、水文和气候等条件的影响,有的则沿河道沉积分布。形成巨型大陆裂谷或/和大型地堑的现象。板块学说认为巨型、大型地裂现象出现在大陆板块裂解的部位。" }, { "instruction": "矿产综合利用技术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采用一定的技术工艺或方法,最充分地提取矿产中的有用组分和最大限度地利用由其产生的废渣、废液、废气等,以获得多种符合工业要求的产品。资源综合利用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项重要经济技术政策,而矿产综合利用则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可由此变“废”为宝,化害为利,使矿产得到充分、合理的开发与利用,是矿山保护、防止环境污染、增加生产、降低成本以及提高产品质量的重要途径。随着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范围正在不断扩大,方法和工艺也是多方面的,应视矿产的具体情况而定,但主要还是通过选矿和冶金的过程来实现的。在地质工作中,实行综合找矿、综合评价,是做好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的首要环节,也是多快好省地进行矿产普查勘探的方向。" }, { "instruction": "丁村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年代约在7.5万~13万年,属更新世萨拉乌苏期早期。命名剖面位于山西襄汾南汾河左岸的丁村附近。发掘工作从第100地点发现三枚人牙化石及石器和动物化石。岩性以第100地点为代表,有不很明显的分层,下部为绿色细砂,砂砾层向上渐变为微红色,上部为微黄色细砂,厚5米。石器、脊椎动物化石大部分发现在以上层位。哺乳动物有Nyctereutes cf. procyonoides, Siphneus fontanieri, Coelodonta antiquitatis, Equus hemionus, E.przewalskyi, Pseudaxis cf. grayi, Sinomegaceros cf. ordosianus, Elephas cf. namadicus等及丁村人化石,还发现有不少软体动物和鱼化石。人类化石属于智人类型。当时汾河一带气候比现在要温暖,丁村人生活时期的植被以Graminease为主,另有Chenopodiaceae, Artemisia, Compositae等,显示出一种禾本草原环境。为一套河流、湖泊相沉积。4个电子自旋共振(ESR)年龄为75?000年、92?000年、95?000年和104?000年,相当于氧同位素的第5段或末次间冰期之间。主要分布于山西临汾盆地和大同盆地。" }, { "instruction": "火口原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火山原上的洼地积水而形成的湖。" }, { "instruction": "等深沉积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等深流沉积物形成的岩石。等深沉积岩是由浅灰色均一的粉砂质粘土和含泥很少的石英粉砂薄层组成。实际上是由等深流对浊流沉积物、半远洋沉积物改造而成的岩石组合,呈似层状透镜体,与浊积岩不同之处,是缺乏鲍马层序,不发育印痕,常有牵引流沉积构造,分选好,泥质含量少等。根据粒度组成可划分为:泥质等深积岩,又称雾积岩(nepheloid sediment rock)和砂质等深积岩,又称簸积岩(winnowite)。" }, { "instruction": "Y型断裂体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平面上呈Y型的三组断裂所组成的断裂体系(如图)。上部两组断裂多具剪切性质,Y型断裂体系下部一组断裂多具拉张性质,共同构成剪切拉张的断裂组合。其形成条件是一端不易滑动,即上部边界条件不如下部自由。中国横断山区的龙门山断裂(北东向)、甘孜-康定断裂(北西向)和西昌断裂(南北向)组成的典型Y型断裂体系。V型断裂体系也是这种条件下形成的。" }, { "instruction": "通勤圈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全部通勤带组成的不规则圆形地域。其范围与城市的直接吸引范围大致相符城市规模愈大,通勤半径愈大,通勤圈也愈大。" }, { "instruction": "东坡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东秦岭北坡震旦系分为:上部东坡组,底部为钙质石英砂岩和含砾页岩及砂砾岩互层,中上部为页岩,厚94米;下部罗圈组,由一套碎屑岩和泥岩组成,主要是冰河相冰碛岩,厚180米,冰碛胶结物中有微古植物Leiopsophosphaera infriata,L.pellucida等。" }, { "instruction": "稀释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当废气或废水排放到大气或水体中,由于流体扩散、分散作用等,使污染物的浓度降低。" }, { "instruction": "观音洞文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中国旧石器时代初期的一种人类文化。1964年发现于贵州省黔西县,是目前在长江以南发现的旧石器时代初期的最大的文化遗址。观音洞石器以石片石器为主,其中又以刮削器的数量最大。石片多以锤观音洞砍砸器击法从未修理的石核上直接打下,少数用碰砧法。石片工具多为单向加工,刃缘不平整;形状不规则,但多经仔细加工,且石器类型较多。石料以燧石、硅质灰岩为主,也有以火成岩为原料制成的。观音洞石器数量较多,动物化石丰富,其地质时代属中更新世。" }, { "instruction": "石笋微层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用透射光或荧光显微镜观察到的石笋内部微细层理的统称。其单层厚度在数百微米至几毫米不等,有的情况下代表年生长层。" }, { "instruction": "布鲁克赛尔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欧洲海相中始新统下部的一个阶,位于伊普尔阶之上,乌倍尔阶之下,包括居依西阶和路特阶。" }, { "instruction": "奇蹄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哺乳纲真兽次亚纲的一目。曾经极为繁盛的大型草食有蹄动物。头上无角或有角。四肢长,肢的中轴通过中趾。趾常为奇数,前后肢第1趾退化,后肢第5趾亦退化,进步的马类只有1趾。趾端多为蹄(仅一类为爪)。后趾踝部距骨的近端有1个滑车面,与胫骨关节,远端为一平面。股骨上端外侧有1显著突起,名第三转子。门齿完整,犬齿退化或消失,除第一前臼齿外,前臼齿均臼齿化。可分为3个亚目:马形亚目(Hippomorpha)包括雷兽超科和马形超科;爪兽亚目(Ancylopoda)为趾端有爪的奇蹄类;角形亚目(Ceratomorpha)包括犀类和貘类。晚古新世至现代,美洲、欧洲、亚洲、非洲。繁盛于古近纪中晚期,现生种类大为减少,仅有马、犀、貘三类。中国此目化石很多,如三趾马(Hipparion)、巨爪兽(Macrotherium)、两栖犀(Amyaodon)等。" }, { "instruction": "nuée ardente,glowing avalanche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热云(glowing cloud)。从火山口喷出的夹有大量气体的高热岩浆细粉,呈旋涡状高速顺山坡下泻。溢流机制同于浮石流和火山渣流,但物质成分则比浮石和火山渣小,破坏性极大。" }, { "instruction": "左右对映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同一物质表现出互为镜像(正如左右手那样相映)的不同结构形式的性质,例如某些晶体。无论是旋转还是倒转都不能使其中一个与另一个相重合。在石英晶体中就存在这种现象。" }, { "instruction": "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分布于陕西关中及山西西南汾渭河谷阶地经长期耕种熟化的褐土。其剖面上部为近代黄土沉积及人工施土粪造成,厚可40~60厘米或更深,土层已熟化,质地、结构、养分等均符合耕种需要。其下为被埋藏的古老褐土层,性质与褐土相近。土原来列为半淋溶土中的一个土类,现列为褐土中的一个亚类。" }, { "instruction": "八十里小河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中志留世。分布于黑龙江小兴安岭西北部。命名地点在小兴安岭西北部的八十里小河一带。为浅海相碎屑沉积,由硬砂岩、凝灰质砂岩、砂岩夹石英砂岩组成,含腕足类Nalivkinia sp.,Coelospira sp.及Tuvaella rackovskii,厚约600米。与下伏黄花沟组和上覆上志留统卧都河组均呈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Nan’ao(Nanao) movement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颜沧波(1956)命名,原指台湾中央山脉东坡白垩系碧候群与大南澳群之间的不整合,由台湾东北海岸之南澳村而得名。碧候群底部有以大南澳群中的片岩、片麻岩砾石为主的砾岩层(M砾岩层)。何春荪(1986)则认为中央山脉地区是否存在白垩系尚缺乏令人信服的证据,而将其暂归入始新统毕禄山组。吴钟璇等(1992)认为,南澳运动是台湾最重要的构造运动之一,主要表现在中央山脉地区,系指大南澳群与上覆古近纪间的不整合,两者之间存在的局部砾岩层即为确定这一运动的依据。惟沿接触面所发生的逆冲重叠作用,导致大部地区的不整合面因受断层切割而被掩盖。此次运动发生于中生代晚期,据大南澳群中所获同位素年龄数据,可将运动时限大致放在86百万年,与中国大陆的燕山运动相当。经此运动大南澳群岩层发生强烈变形、变质、褶皱隆起,并伴随钙碱性岩浆侵入。从台湾中国石油公司在西部北港地区钻遇下白垩统上部云林组和晚古新世王功组来看,它们可能不整合覆于大南澳群之上,表明此次运动已波及台湾西部地区,但据钻遇的岩层均未见明显变质,推知对西部影响较弱。" }, { "instruction": "西风漂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大洋海水在盛行西风的吹送下,大规模自西向东流动形成的海流。狭义的西风漂流即为南极绕极环流;广义的还包括北半球因受地理条件制约,分别在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所形成的区域性海流,如北大西洋海流、北太平洋海流等。" }, { "instruction": "奥陶纪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古生代的一个纪,年代距令5.1亿年至4.39亿年,奥陶纪是海侵规模最大的一个纪。" }, { "instruction": "癌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危害生命的恶性赘生物。简称癌。与良性肿瘤的最重要差别是能转移。常见的有鳞状细胞癌、腺癌、未分化癌基低细胞癌等。多发于胃肠道、肝、肺、子宫颈、乳腺、鼻咽、皮肤等部位。多数通过淋巴管进行转移。一般早期转移至局部淋巴结,晚期可转移到远外器官。根据癌瘤的性质、部位和有无转移,可采取手术切除、放射和药物等治疗措施。消除病因、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主要防治对策。" }, { "instruction": "水体化学净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污染物质由于氧化还原、酸碱反应、分解化合和吸附凝聚等化学或物理化学作用而降低浓度。流动的水体从水面上大气中溶入氧气,使污染物中铁、锰等重金属离子氧化,生成难溶物质析出沉降。某些元素在一定酸性环境中,形成易溶性化合物.随水漂移而稀释;在中性或碱性条件下,某些元素形成难溶化合物而沉降。天然水中的胶体和悬浮物质微粒,吸附和凝聚水中污物,随水流移动或逐渐沉降。" }, { "instruction": "红壤化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红壤的形成作用,主要过程也为脱硅富铝化,但在概念上有生物学作用参加、有土壤肥力产生。从地质学观点看,可视为红土化作用的同义词。" }, { "instruction": "尼姆罗德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为寒武纪。分布于横贯南极山脉地区,主要出露于米勒岭和尼姆洛德冰川上游,为角闪岩相变质岩。岩性包括长英质片麻岩、眼球状片麻岩、混合岩、石英岩、泥质片岩、角闪岩、钙硅酸盐片岩和由浅海相砂岩、灰岩和白云岩变质而成的大理岩等,具基性火山岩夹层,被寒武纪花岗岩侵入。可能是比德莫尔群经高级变质和构造变动后形成的产物。" }, { "instruction": "伴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组伴,指产在一起、有相似的环境要求、并有一个或两个优势种的化石群。目前使用较为混乱,也有用于发现于同一地层,由各种化石组成而其确切生态关系尚不清楚的化石群。" }, { "instruction": "冰后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第四纪大冰期最后一次冰川退缩后至现在的一段时期,即全新世。末次冰期后世界气候转暖,世界上大多数地区进入冰后期阶段,但是世界各地冰川退缩的时期并不一致,因此冰后期开始的时间也不相同,据近年同位素年龄研究的结果,中纬度地区的冰后期从1万年前开始。欧洲北部、波罗的海沿岸的冰盖从1万年前开始向北退却,公元前6500年退到瑞典中部。就全球而论,一般认为晚冰期结束就是冰后期的开始,大约是1万年前,也就是说一般将冰后期与全新世作为同义语,前者指气候时期,后者为地质时期。" }, { "instruction": "易家湾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中泥盆世晚期。分布于湖南境内。命名地点在湖南省湘潭市易家湾。以页岩、泥灰岩为主,夹生物碎屑灰岩和少量粉砂岩,厚度变化大,几十米至数百米。含丰富的腕足类Chonetes supragibbosa,Stringocephalus等,珊瑚Endophyllum,Stringophyllum等,与下伏跳马涧组呈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顾家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Ca2Be〔Si2O7〕,含BeO 8.99%~9.49%。四方晶系。常呈四方板状。无色透明。玻璃光泽。硬度5左右。解理平行{110}完全,{001}中等。断口锯齿状。密度3.03克/厘米3。产于碱性正长岩与石灰岩接触的矽卡岩中。是中国1962年发现的新矿物。" }, { "instruction": "秋津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小林贞一(1941)命名。中生代末期日本列岛发生的造陆运动,结果使日本列岛大部分陆化。" }, { "instruction": "华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长期居住在国外而具有中国国籍的人,但不包括中国政府派出的驻外使馆人员、留学生、援外工人(劳务人员),以及临时外出的代表团和旅行者。 在历史上早有一些中国人侨居外国,为所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对于华侨国籍的政策是:赞成和鼓励华侨根据自愿的原则选择居住国的国籍,反对强迫他们改变国籍,不赞成双重国籍;对于保留中国国籍的华侨,要求他们遵守住在国的法律,尊重当地居民的风俗习惯,与当地居民和睦相处,同时按照国际法,中国政府保障华侨的合法权益。" }, { "instruction": "火山灰年代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为了建立地质和考古事件的次序,利用火山灰层进行纪年的学科。" }, { "instruction": "海浪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海洋中水体在外力作用下,水质点失去平衡而产生的水面波动并向一定方向传递的现象。按成因可分为由风力作用产生的风浪、由地震或火山作用产生的海啸、由气压突变产生的气压波、由潮汐作用产生的潮汐波等。按波长和水深的关系,又可分为两种:长波,波长大于水深;短波,波长小于水深。它是侵蚀和搬运作用的重要营力之一,与海上交通、海洋工程及生产安全关系密切。波浪能可用于发电。" }, { "instruction": "地表线性构造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球和其他星球的表面,常常有规模巨大、明显和走向稳定的线性构造。它们可能是区域性的地形、地质构造或岩石类型的分界线,并可作为活动构造带或活动断裂的线索。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圣安德烈斯活动断裂系,即属巨型剪切构造,而且还具有明显的活动性,其地表线性构造十分显著,卫星影像中反映异常清晰。" }, { "instruction": "亚铝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岩石中N(Al2O3)≈N(Na2O)+N(K2O) (分子数),标准矿物中An少量,特征矿物是辉石、橄榄石。" }, { "instruction": "山地港湾海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下沉海岸的一个类型。指海水淹没陆地上侵蚀山地形成的海岸。在海水浸没时,岬角和湾顶均为深水占据而成为港湾。如辽东半岛、山东半岛、闽粤等地的海岸。由于水深而岸线曲折,常被开辟为优良海港。" }, { "instruction": "岩溶水沉积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简称岩溶沉积物。指石灰岩裂隙溶洞中地下水的化学沉积物。它具有不同规模、不同形态,如石灰华、石钟乳、石笋、石柱等。岩溶水沉积物形成的化学反应式为:Ca(HCO3)2CO2↑+H2O+CaCO3↓" }, { "instruction": "阿什哈巴德地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1948年10月5日在土库曼斯坦阿什哈巴德发生地震。震中位置37.5°N,58.0°E,震级7.5,震中烈度Ⅹ。震源深度8千米。极震区有轻微地面变形,升降只几厘米。有的地方水井水位上升2米,涌水量增加5倍,并出现新泉10多处。分水岭及斜坡上部,断裂缝垂直位移达90厘米,水平位移60厘米。在谷地发生的地裂缝,有的长达数百米。震中区房屋基本夷平。地震灾害波及伊朗,使30多个村庄夷为废墟。死亡人畜甚多,受伤人数以万计。" }, { "instruction": "土壤带界线摆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于土壤发育轮回,致土壤带的界线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时间进程做有规律地摆动。例如中国东部沿海Q1、Q2与Q3时期典型红土发育最北到达的位置,分别是:北纬40°、北纬43°、北纬30°,而Q4红土位置南移,可能在北纬23°~北纬24°上下,说明红壤带与黄棕壤带的界线在南北摆动。东海滨海盐土带的西界则在东西摆动等。" }, { "instruction": "安康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Ba(Ti,V,Cr)8O16。四方晶系。细小柱状晶体。黑色。不透明。玻璃或半金属光泽,硬度6.5。条痕微带灰的黑色。密度4.44克/厘米3。解理发育。无磁性。不溶于水。是中国学者1988年在安康石梯重晶石矿床石英脉中发现的新矿物,与石英、钡钙石、重晶石、钒云母共生。" }, { "instruction": "岩溶陷落柱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埋藏型岩溶区的地下溶洞的顶部岩层及覆盖层失去支撑,发生塌陷和剥落所产生上小下大的锥状陷落体。陷落所波及的高度(即陷落柱高度)从几十米至几百米,呈直径数十米至数百米的圆形或椭圆形或长条形。在地表表现为盆状凹陷或丘状凸起,其物质组成和结构均与周围完整岩层截然不同。岩溶陷落柱主要分布于中国华北地区,尤其在山西高原靠近裸露型岩溶区周边的埋藏型岩溶区,分布密度较大。岩溶陷落柱的分布常与石膏层的分布有关,它的形成可能是下伏硬石膏层水化膨胀、溶蚀、导致围岩塌陷的结果。它切断煤层(空间表现为无煤锥体),或成为井下突水来源,影响矿山安全。" }, { "instruction": "生态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物种在群落中所处的地位和功能作用。如它居住的具体位置、和其他生物的营养关系、对环境的影响等。生活在同一生境中的不同物种必须具有它们自己的特定的生态位。严格地说,一个生态位只能为一种生物所占据,但有的生物(如有些昆虫)在其个体发育的不同阶段变换其生态位。" }, { "instruction": "新构造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新大地构造学。研究挽近地质时期地壳构造及其演化历史的学科。指自新近纪到第四纪初期的地质构造。前苏联的构造学者曾普遍认为,新构造时期的构造运动性质,与以前地质时期有本质的不同,强调垂直振荡运动是新构造运动的基本特征。由于新构造运动的普遍性及其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重大意义,引起了各国地质学家、地貌学家的注意,从不同角度对新构造运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形成了地质学的一个新分支学科。对新构造学研究对象的时限和基本特征,至今各国地质学者仍持有不同认识。自板块学说兴起以来,对新构造学若干基本观点有所冲击,认为新构造时期的构造运动性质,与以前地质时期没有本质区别,仍是以水平运动为主导的。新构造学研究造成现今地表形态基本特征的构造作用和正在进行的构造过程,与重大工程地质稳定性和地震、火山等自然灾害有密切关系。因此,新构造学研究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有重要意义。" }, { "instruction": "砚岭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晚侏罗世。分布于浙西一带。最初命名地点在浙江寿昌城西的砚岭一带,现在浙西地区晚侏罗世地层自下而上已划分为劳村组、黄尖组和寿昌组。本组为陆相火山碎屑沉积,主要为紫红色砂岩、页岩平灰色、灰绿及黄绿色砂岩、矾岩及凝灰岩、熔凝灰岩薄层,底部有带棱角砾石的砾岩层,总厚20~400米。不整合于震旦系砂岩或泥盆系砂岩之上。在寿昌劳村附近,下部含植物化石Cladophlebis cf. browniana;叶肢介Bairdestheria middendorfi及三尾拟蜉蝣Ephemeropsis aff. trisetalis等。本组与上覆磨石山组或乌龙山火山岩多呈整合接触,有时为假整合接触。本组名现已废弃不用。" }, { "instruction": "植被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植被分类的高级单位。把建群种生活型相同或相近似,同时与水热条件生态关系一致的动植物群落(群系或群系组)联合和为植被型,如寒温性针叶林、夏绿阔叶林、草原等。它们大致有相似的外貌和结构、相似的区系组成、相似的生态性质以及相似的发生和发展历史,从而具有相似的能量流与物质循环特点。如中国共分出29个植被型,其中地带性植被型26个,非地带性植被3个。" }, { "instruction": "扭性构造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剪切破裂作用产生的构造岩。常形成构造岩带。又分为两类:脆性的扭性构造岩显著特征是大小不甚悬殊、磨蚀程度较高、砾石常具定向、成分相对复杂并可有较远处的岩质混入;韧性构造岩,主要以糜棱岩(带)形式出现。这是扭性构造的定性标志。" }, { "instruction": "座延羊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种子蕨植物叶化石的一形态属,羽状复叶,脉羊齿小羽片较长,三角形或长方形,顶端较钝,基部下延于轴,呈耳状。耳状部分有由羽轴上直接长出的邻脉。中脉细而明显,侧脉简单或分叉2~3次。晚石炭世至中二叠世,亚洲及欧洲。" }, { "instruction": "热发光年龄测定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第四纪地质与考古学中测定年代的一种方法。热发光就是晶体材料被加热到红热温度(一般为400~500℃)以前的发光现象,简写成TL。它是贮存于物体晶陷中的电离辐射能被释放的结果,产生热发光的物体称辉光体。一般矿物、岩石形成后,由于它本身及周围介质中可能含有微量的U,Pb,40K等放射性物质,不可避免地受到α,β及γ射线的辐射,从而逐渐累积辐射能。矿物岩石的热发光强度与其所接受的辐射剂量之间有线性或近于线性的关系,因此通过测量矿物岩石的热发光和矿物岩石在单位时间内所接受的辐射剂量,就可按公式计算其年龄:t=N/ds。式中:t为测量样品的年龄;N为测量样品的天然热发光强度(相对单位);d为测量样品所接受的平均年剂量率(拉德/年);s为测量样品的热发光感量,即单位剂量所产生的热发光强度(相对单位为拉德)。在20世纪60年代,已利用黄土与黄土状土的天然热发光性质和强度进行地层对比,以后逐步用于古陶瓷和第四纪火山岩与沉积物的年代测量。" }, { "instruction": "赫塘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位于三叠系瑞替阶之上,西涅缪尔阶以下,是欧洲侏罗系最底部的一个阶。赫塘阶一名源自法国巴黎盆地东部边缘的一地名赫塘(Hettange)。现为国际通用的一个阶。其底界以菊石Psiloceras planorbis的首现为标志。" }, { "instruction": "石林溶沟型岩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以溶蚀作用为主形成的岩溶地貌。指水流沿厚层状岩石的垂直裂隙溶蚀,形成溶沟和林立的溶柱等。这类地区,地下水埋深一般几米至十几米,有集中渗流;低洼地带常有泉水出露,或集水成湖。云南省路南石林是典型的石林溶沟型岩溶地貌。" }, { "instruction": "可达性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用来描述面域对象之间的连接关系。通过对可达性矩阵的分解,即可求解系统的结构模型。其分解步骤和方法是:①区域分解(分块对角化)o即把元素分解成几个区域,不同区域间的元素相互之间是没有关系的;②级别分解。即对属于同一区域内的元素进行分级分解。" }, { "instruction": "达尔斯兰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欧洲波罗的地盾大约发生在10.5亿~11亿年前。影响范围为现在瑞典南部和挪威南部的元古宙格林维尔期造山运动的东延部分。其运动机理可能是由于艾普特斯洋(Iaptus Ocen),即原始大西洋(protoAtlantic)沿西北缘的俯冲作用,或早期大洋的闭合,或海底显著扩张前结束的裂谷作用所引起。与它相当的运动有哥特运动(Gothian orogeny),瑞典挪威运动(Sveconorwegian orogeny)。" }, { "instruction": "雷家屯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早志留世晚期。分布于贵州北部和东北部、湖南石门、湖北宣恩等地。命名地点在贵州石阡西北6千米的雷家屯附近。为浅海相泥质灰质沉积,以黄绿色页岩夹生物灰岩为主,含珊瑚Codonophyllum,Stauria,Brachyelasma;腕足类Stricklandia,Nucleospira;花瓣海百合等化石,页岩中还含少量早志留世笔石。厚约80米。与下伏香树园组呈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布雷顿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译布列唐运动、布列东运动。史蒂勒(H. Stille),1924年创名。海西构造运动的第一幕,发生时限自晚泥盆世至泥盆纪末,包括几个构造亚幕。典型地点在德国莱茵片岩山北端、哈茨山、波兰与捷克边界苏台德山等地。李四光(1931)曾将其所命名的江南运动与布雷顿运动对比。" }, { "instruction": "弓笔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正笔石目的一属。笔石体的一个主枝弯曲或卷曲,弓笔石从主枝的胞管口部生出幼枝,有的幼枝又再生出二级幼枝或更次一级的幼枝。胞管一般为三角形。早志留世晚期至中志留世,主要为中志留世,亚洲、欧洲、大洋洲及北美。中国主要产于南方及西北中志留统。" }, { "instruction": "人为地貌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人类活动塑造的地貌。人类活动可塑造出一系列独特的地貌形态,如人工湖、河堤、海塘、水库、梯田、运河、渠道、海港、路堑、隧洞等。它们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均发挥了巨大的影响和作用.中国人民在公元前2000多年就开始兴建的黄河大堤,成为华北平原上的一条人为分水岭;京杭大运河则是贯通中国南北的人工河道。大量的人为地貌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 { "instruction": "诊断表下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用以确定土壤类型的层次,位于表土之下,包括B层(如淀积粘化层)和E层(如漂白层),部分表下层属A层与B层的过渡区。有人将此层译为亚表层,不甚明确,应理解为表层以下的心土层段为主。诊断表下层是最能反映多数土壤发育特征的土层。在美国《土壤系统分类》中常用的有18种,在土壤发生上均有典型意义。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诊断表下层,与美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相当,含义也相似。如漂白层、含硫层、腐殖质淀积层、淀积粘化层、钙积层、石膏层、碱化层、灰化淀积层、耕作淀积层、盐积层等均是。此外有风化B层、超钙积层、超石膏层,大约相当于美国分类中的雏形层、石化钙积层、石化石膏层。中国在土壤系统分类(第一次方案,1989)中新增的诊断表下层有以下几种:①次生粘化层:指土层中原生矿物在土中就地风化形成粘粒的土层。②粘磐层:粘粒含量较表层或上覆土层差异悬殊的黏重土层,粘粒来源或继承母质或接受淀积所致。③石灰磐:为连续胶结或硬结的碳酸盐聚积层,其厚度与含钙量标准均高。④石膏磐:为连续胶结或硬结、富含大量石膏的土层,石膏含量高且在水中不散。⑤超盐积层:为含大量易溶盐且未胶结的土层,厚度大于15厘米,含盐量大于50%。⑥磷积层:是由鸟粪分解并释放大量磷酸盐,再与土中钙结合而成的磷聚积层。⑦水耕氧化还原层:是在水耕表层下具有水耕氧化还原作用特征的土层。常有离子铁、离子锰、漂白等作用以及铁、锰淀积的新生体。⑧潜育层:是长期被水浸渍饱和并含一定量有机质的条件下,铁与锰还原、分离、聚积而成的强还原性土层。" }, { "instruction": "海原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古元古代。分布于宁夏海原南华山、西华山及西吉县月亮山等地。为变质岩系,下部为绿色片岩系,厚1789米;中部以大理岩为主,厚1476米;上部为片岩夹大理岩,厚3512米。变质程度属绿片岩相。原岩以粘土半粘土和碳酸盐岩为主,夹少量中基性基性火山岩。中部炭质岩石中含微古植物化石。与上覆志留系呈不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阶地位相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阶地纵剖面图。在不同河段上,测量不同高度的各级阶地,按一定垂直比例尺和水平比例尺绘于河流纵剖面的上方,连接上游到下游同时代的阶地,即成阶地位相图。阶地位相图上可以区分气候阶地和循环阶地;也可以反映阶地形成过程中或阶地形成后,不同阶段的构造运动特征;还可以反映同一时期流域内不同地段构造运动的性质和强度。因此,在研究活动构造时,经常用阶地位相图分析法。" }, { "instruction": "地方侵蚀基准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局部河段侵蚀作用的下限,称地方侵蚀基准面。如支流河口、堰塞湖,各种成因的裂点等,它们都分别控制着其以上河段的侵蚀过程。" }, { "instruction": "沙漠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沙质荒漠。荒漠的一种类型。气候干旱,植被稀疏,风沙吹蚀作用强烈,沙丘、沙垄等风积地貌发育地区。全球沙漠总面积700万平方千米,仅为全球荒漠和半荒漠总面积的23.3%,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澳大利亚。中国沙漠分布在新疆、青海、宁夏、甘肃、陕北、内蒙古西部等省区,总面积约达128.2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4%。主要沙漠有塔里木盆地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准噶尔盆地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甘肃西北的巴丹吉林沙漠,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的毛乌素沙漠和腾格里沙漠等。" }, { "instruction": "海洋污染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经由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进入海洋产生有害影响的物质或能量。一般包括石油及其产品、金属和酸、碱、农药、放射性物质,有机废物和生活污水,热污染和固体废物等。" }, { "instruction": "第四纪地质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质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研究第四纪时期地质发展历史的科学,主要研究第四纪期间重要地质事件的时间和空间分布规律。内容包括第四纪地质年代学、沉积物、地层、环境变迁、新构造运动、火山活动、古地理以及矿床等。它与地史学、古地理学、古脊椎动物学与古人类学、沉积岩石学、地貌学与新构造地质学的关系都非常密切。" }, { "instruction": "大屯火山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属上新世晚期—更新世。分布于台湾省最北端,由大屯山(海拔1081米)等16个火山锥组成,岩性以角闪石安山岩、辉石安山岩为主,伴有少量玄武岩。火山分布的地区内多温泉,并有天然蒸气喷出,产硫磺,是中国最大的一个自然硫矿床产地。" }, { "instruction": "周日视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测定太阳系内一些天体的视差时,以地球的半径作为基线所测定的视差。" }, { "instruction": "极性倒转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质历史中,地球的南北磁极曾不断交替,称为磁性倒转。有时地磁极方向与现在一致,有时则相反。在过去地质时代曾多次发生过这种现象。" }, { "instruction": "冷水沟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中新世中期。分布于陕西骊山西麓和南麓。命名地点在陕西骊山西麓临潼的冷水沟。为陆相紫红色泥岩及砂岩互层,夹红色粘土条带及钙质小结核,富含哺乳类化石Platybelodon sp.,Listriodon sp.等和原始板齿犀类等。厚约60米。与下伏红河组之间有一剥蚀面,呈假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土壤化学地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土壤学、化学及地理学的边缘学科,属化学地理学的分支。研究不同地理环境中的土壤化学元素组成、来源和迁移转化规律及其地域分异特征。20世纪50年代,在中国随化学地理学的兴起而发展起来。 60年代主要开展了易溶盐的土壤化学地理研究。 70年代以来,因微量元素的农业效应、地方病的化学元素病因、土壤污染的发生,对营养元素、生命元素及污染元素进行大量研究,从而使学科迅速发展。人类活动引起的化学元素在土壤中的地理分异,是目前土壤化学地理研究的新问题。如研究土壤污染与质量控制、土壤背景值、土壤环境容量等。土壤化学元素的贫乏与富集,不仅影响农牧业生产,也影响人体健康,因此,土壤化学地理学除研究土壤营养元素的分异及其发生与控制外,还研究某些因化学元素贫乏或富集而引起的地方病或污染病的成因。" }, { "instruction": "区域地貌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研究不同地区的地貌形态特征、成因类型与发展规律的学科。例如,世界地貌、亚洲地貌、中国地貌、华北地貌和北京地貌等的研究都属于区域地貌学范畴。区域地貌资料是进行各种自然区划(例如地貌区划,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区划等等)的基本依据之一,也是进行各项工程建设(例如寻找地下水、土地合理利用,以及水利和道路工程的勘测设计等)中不可缺少的参考资料。" }, { "instruction": "宽齿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原作者认为是中新世长臂猿类。臼齿低冠,M3的咬合面有皱纹;上臼齿颊舌径大于近中、远中径,M1指数大于130,上臼齿舌、颊侧、下臼齿颊侧,下臼齿颊侧有发达的齿带。较云南的禄丰古猿和开远古猿的釉质层厚度薄,牙齿小,下臼齿咬合面形态看不出Y形沟。江淮宽齿猿的形态与非洲的树猿亚科(Dryopithecinae)化石有相似之处故近来有人将其改隶上猿类。产于江苏泗洪天岗湖公社松林庄北约1华里的中新世地层中,仅有一种江淮宽齿猿(Platodontopithecus jianghuaiensis)。" }, { "instruction": "时间动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把不同时期获取的空间信息、属性信息,按时间发生的先后顺序进行播放所产生的动画。它能够反映视觉场内制图对象随时间发生变化的过程,如台风入侵、洪水淹没、疾病扩散等。" }, { "instruction": "板硼钙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Ca〔B3O3(OH)5〕*4H2O,含B2O3 37%。单斜晶系。晶体呈厚板状或短柱状。无色至浅黄色。玻璃光泽。硬度2。解理平行{001}中等,平行{010}稍次。断口参差状。性脆。密度1.875克/厘米3。产于化学沉积硼矿床石膏层中。是提取硼和硼化物的矿物原料。" }, { "instruction": "原生演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以前没有植物生长的,新形成的栖息地中,植物群落的建立和发育,新栖息地包括沙丘、熔岩流、侵蚀或滑坡后裸露的岩石或冰川退却暴露的岩石。" }, { "instruction": "李时珍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ZnFe2[SO4]4*14H2O。三斜晶系。板状或板柱状晶体。淡玫瑰紫色。条痕白色。玻璃光泽。硬度3.5。密度2.206克/厘米3。易溶于水。在空气中易变成黄褐色。是中国学者1991年在青海锡铁山铅锌矿床氧化中发现的新矿物。" }, { "instruction": "灾害性天气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威胁人类生命、生产活动和能继发其他自然灾害的天气。包括台风、暴雨、寒潮、大风、霜冻、旱涝、干热风、冰雹、雷暴和龙卷等。例如,台风,带来狂风、巨浪和风暴潮,威胁航海和海上作业的安全,冲垮海岸设施,淹没农田和房屋,还可引发山洪、泥石流、滑坡等其他地质灾害,成为夏半年沿海地区最重要的灾害性天气系统。我国从中央到遍布全国各地的气象台、站、哨,似及天气雷达、卫星云图资料组成了强有力的灾害性天气监测网和灾害性天气预警系统。逐步完善的临近预报和精细化预报,将大大提高灾害性天气预报的准确性。" }, { "instruction": "低流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临界下流动状态(critical flow state)、下部水流动态(lower flow regime)。当弗劳德数小于1时,水流缓流,在这种水流状态中,水面波起伏与床沙形态的起伏是不一致的,呈异相位。床沙形态一般为沙纹、沙浪、沙丘、冲洗沙丘(低沙丘)。" }, { "instruction": "蔡家冲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中国陆相始新统顶部的一个阶,位于垣曲阶之上,渐新统乌兰布拉格阶之下。阶名源自岩石地层单位蔡家冲组,层型剖面位于云南曲靖东南约20千米处的蔡家冲。蔡家冲阶以含下列在本阶内首现并特有的哺乳动物化石为标志,主要有Anagalopsis,Anagale,Dianomys,Youngomys,Sinominthus,Allosminthus,Metatitan,Parabrontops,Embolotherium,Pygmaetitan,Gigantamynodon,Indricotherium,Urtinotherium等。" }, { "instruction": "地理亚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由于地理隔离而形成的亚种。" }, { "instruction": "次生盐渍化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经常发生在灌溉农业区,使原非盐渍化的土壤发生盐渍化,或使自然盐渍化的土壤加强了盐化的作用。这是自然条件与人为因素相结合的结果。据联合国1976年统计,全世界50%以上的灌溉地遭受涝渍和盐碱危害,其中每年有数百万公顷被荒弃,所以,土壤次生盐(渍)化是世界上干旱与半干旱区普遍存在的问题。从地质条件说,原地下水相对较高的平原沉降区(如黄淮海大平原)与地质断裂有关的地堑区(如内蒙古河套平原、陕西关中渭水流域)最易发生,主要因灌溉水控制不当,使原来的地下水位逐渐上升,一旦超过临界深度(不发生盐渍化的允许最高水位),即产生次生盐渍化。次生盐渍化最易发生在原地下水矿化度高、土壤质地偏砂的地方,多半在渠道两侧或水库周围首先出现。" }, { "instruction": "拟刺葵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凤尾银杏。裸子植物银杏植物叶化石的一形态属。叶线形,无柄,常6~20个簇生,基部包以鳞片状小叶。叶宽0.2~2厘米,除基部略收缩外,中、上部宽度变化不大,顶端较钝。叶长可达20厘米。叶脉平行、偶尔分叉。晚三叠世至白垩纪,以中侏罗世最盛,主要见于亚洲。中国常见于侏罗系。" }, { "instruction": "莱顿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欧洲新近系上新统上部的一个阶,位于皮亚琴察阶之上,第四系更新统卡拉布里亚阶之下,与阿斯特(Astian)阶相当。" }, { "instruction": "莫塔瓜断裂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中美洲,是加勒比板块与北美板块边界之一,是两个地壳小板块的缝合线;几乎横贯危地马拉,延伸至加勒比海滨,长至少有300千米。它的形成是板块的汇聚和晚白垩纪时期一个小洋盆闭合的结果。据1976年2月4日的7.5级地震破裂,确定出莫塔瓜断裂带的南界为一条左旋滑动的活动断裂。该断裂至少有240千米沿莫塔瓜河南岸延伸,并通过连续的年轻地貌显示出来,表现为陷落水塘、错列山脊、陡崖、泉水、河流和河流阶地的错断以及一个很明显的断层裂谷等。莫塔瓜断裂带的第四纪变形发生在30米宽的带中,由不同岩石类型的3~5米宽的断层泥组成。沿该断裂带至少已经查明20次第四纪古地震的左旋滑动和17条河流错断,在有些地点也能见到断层崖;河流左旋错断在25~140米,断层崖高度在一米到数米、长度几百米至2千米。莫塔瓜断裂带的滑动速度在0.45~1.8厘米/年,大地震重复间隔为190~755年。" }, { "instruction": "蓝色国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海洋国土。是一个沿海国家的内水、领海和管辖海域的形象统称。管辖海域包括领海以外的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历史性海域或传统海疆等。除内水和领海与陆地领土一样享有完全排外的完整主权外,其他管辖海域仅享有部分主权权益。譬如,沿海国为勘探大陆架和开发其自然资源的目的,有权对大陆架行使主权权利。但是,沿海国对大陆架的权利不影响上述水域或水域上空的法律地位。中国的蓝色国土,包括渤海全部、黄海、东海和南海的一部分、台湾岛的周边海域及国际海底区域的一部分。总面积约近300万平方千米,相当我们陆地领土的30%。蓝色国土较多出现于科普读物或文学作品中,它与国家领土或领海的法律地位不同。" }, { "instruction": "地貌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地形学。自然地理学的分支学科。研究整个地球表面(陆地和洋底)或某一地区地表形态特征、成因及其发生、发展、分布规律和改造利用的科学。研究内容包括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及其形成的动力,地球表面形态的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以及组成堆积地貌的沉积物的研究。主要的分支学科有构造地貌学、动力地貌学、气候地貌学和应用地貌学等。其中动力地貌学发展较快,对于矿产的普查和勘探、工程建设、土壤改良、水土保持、地形测量、地质调查、区域规划和国防建设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在研究和应用方面,不仅需要定性描述,更需要采用遥测遥感技术和模拟实验,进行定量方法研究,从而可从时间上、影响因素上更准确地重构地貌的发展历史,并进而预测其宏观的发展趋势。" }, { "instruction": "白田坝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早侏罗世。分布于川西北一带。命名地点在四川广元宝轮院西南15千米的白田坝附近。为陆相碎屑沉积,主要为白色、灰色石英砂岩,深灰色钙质粉砂岩、夹页岩及煤层,共厚约220米。含植物化石Coniopteris hymenophylloides,Brachyphyllum cf. expansum及Pagiophyllum等,另含湖北香溪群上部的植物化石Hsiangchiphyllum trinerve,Ptilophyllum pecten。对其时代归属尚有不同意见,认为应属中侏罗世或早、中侏罗世。与下伏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呈假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罗盘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帮助辨认地球方向方位的仪器,一种装有瞄准器的手持罗盘,其刻度盘360°等分为四个象限,上置恒静止在南北方向的磁针,可用以测定所选各点的方位及角度。" }, { "instruction": "亚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系的再分,在地层系统中一般不分亚系。在北美把石炭系分为两个亚系(密西西比亚系和宾夕法尼亚亚系),中国不采用。" }, { "instruction": "珍珠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与高岭石、迪开石、变埃洛石呈同质多象。单斜晶系。是热液蚀变产物。根据X射线数据与高岭石、迪开石、变埃洛石区别。" }, { "instruction": "冰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冰川经过悬崖时,依冰流的速率每隔一段时间下坠一次,这种现象叫做冰崩。冰崩对山崖及其下方的洼地具有较强的削蚀及铲刮力。" }, { "instruction": "地貌区划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根据地貌综合标志的差异,把一个较大的地区划分成若干地貌区。地貌综合标志一般包括地层与构造,新构造,松散堆积物的成分,成因与时代,地貌形态特征,成因与组合,地貌发育历史和现代地貌过程等。其中尤以地貌成因和形态特征为主。按照地表形态及其形成过程的相似性和分异性规律进行区域划分,划分后的每一个地貌区都具有独特的地貌类型组合,而与相邻的地貌区具有的差异。中国围绕着农业区划和综合考察进行了大量区域地貌的研究,如今犬多数省(区)都出版有区域地貌和地貌区划的专著。" }, { "instruction": "红山嘴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早石炭世。分布于新疆阿勒泰地区。由上部杂色海相碎屑岩和下部中—酸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组成。在红山嘴地区,上部为杂色、灰色砂岩、板岩夹泥灰岩;中部为灰绿色泥灰岩,夹安山玢岩、石英钠长斑岩;下部为中—酸性火山岩、生物灰岩,含腕足类Gigantoproductus sp.,苔藓虫Rhombopora sp.,厚500~700米。在哈巴河西北地区,为绿灰色页岩、砂岩、砾岩,厚2600米。在富蕴正格河中游,为深灰、灰黑色炭质、泥质粉砂岩到炭质泥质板岩、中粒岩屑的石英砂岩、细砂岩,夹钙质粉砂岩和灰黑色灰岩,含珊瑚Zaphrentoides sp.,腕足类Striatifera sp.等,厚1270.3米。在喀拉都尔根一带变质较深,出现片岩、千枚岩化泥质粉砂岩、结晶灰岩,多被后期构造破坏,地层顶底不全。" }, { "instruction": "种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具有共同起源并在体质形态上具备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这些特征包括头颅、五官、眼睑、头发的形状,皮肤、头发和眼睛的颜色、身高及其比例等;此外,体毛、指纹、掌纹、牙齿结构以及不同血型的出现频率等也有一定意义。可见,人种概念属于生物学和体质人类学范畴,它是人类自然属性的一种表现。 1 9 5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种族问题的声明中,提出三大人种的划分,即蒙古人种、尼格罗人种和高加索人种,在国际社会得到了普遍接受。在此基础上,我国学者采用了两个层次的人种分类法,第一层次为三大人种,即蒙古人种、赤道人种和欧罗巴人种,以下再分成20多个类型,如蒙古人种又分为东亚、南亚、北亚、北极、印第安等几个类型,较好地反映出人种的差异性。在人类发展史上,尽管各个人种生活的地理环境有所不同,文化各有特点,但都为人类的文明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无论从生物学的或社会学的观点来看,各个人种之间的共同点都是本质的和大量的,而差异则是非本质的和少量的,种族没有优等、劣等之分。 1 96 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遁过的《种族宣言》严正指出:人类种族的划分只具有相对的意义,世界上并无纯粹的人种。不同种族的遗传天赋没有差别,差别主要来自社会影响和文化影响,“现代生物科学不允许将各族人民在文化成就上的差异归咎于他们在遗传性状上的差异’’。" }, { "instruction": "达马拉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非洲新元古代达马拉造山带是泛非造山带体系的一部分,它包含了9亿~6.5亿年前沉积的一套陆间裂谷型沉积。早期主要为河流相、湖泊相碎屑岩和裂谷火山岩,中、晚期为海相碎屑岩、碳酸盐岩沉积。与刚果超群、加丹加超群为同一时代的产物。在纳米比亚达马拉系发育最好,下部哈里斯群,由大理岩、白云岩及大理岩、石英岩组成;中部科马斯群以片岩、大理岩为主;上部木耳登群为砾岩和石英岩。" }, { "instruction": "小江活动断裂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近南北向(350°~10°)的小江活动断裂带位于滇东,按其几何结构可大致分为三段:北段起于巧家以北,向南延伸至蒙姑东南,总体走向355°,长约50千米;中段分东西两支:中段东支自蒙姑西向南东延伸,经东川、功山、寻甸、小新街和宜良等地,直达徐家渡一带,其走向由350°逐渐变为10°左右,长约200千米;中段西支由达朵以北向南延伸,经乌龙、沧溪、甸沙、杨林和汤池等地,直达澄江,走向0°~5°,长约180千米;小江活动断裂带南段自徐家渡和宜良盆地南端继续向南延伸,经华宁、盘溪和建水等地,止于建水东南的山花一带,走向0°~5°,长约150千米。小江活动断裂带的构造发展和演化经历了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但是,现今所见的小江活动走滑断裂带是在早更新世末—中更新世初才基本形成的。据最新的活动断裂填图所获资料,断裂带中段的东、西两支,自中更新世以来单条断裂带的左旋位移速度为4.5~8.6毫米/年;晚更新世晚期以来东、西两支部分断裂的左旋位移速率大致为4~13毫米/年;全新世中晚期以来的左旋位移速率也大致相近。小江活动断裂带的垂直位移速率相对于水平位移速率要小得多,分布也不均匀。自公元1500年以来,已有的历史地震资料显示,小江活动断裂带是一条重要的发震断裂带。沿带共发生破坏性地震50多次,其中7级以上地震3次,6级地震约10次。历史上最大的地震是1833年9月6日嵩明8级地震,它造成了巨大的地震地表破裂变形带。沿带地震活动的时间分布具有明显的丛集性,时疏时密。小江活动断裂带的北端与北北西向的则木河左旋走滑活动断裂带相接,而则木河断裂西北端在西昌附近与南北走向的安宁河活动断裂带相接,后者的北端又与鲜水河活动断裂带相接。这样就构成了鲜水河安宁河则木河小江左旋走滑活动断裂系统;这个断裂系统乃是“康滇菱形块体”的东北部边界,而红河右旋走滑活动断裂带则是“康滇菱形块体”的西南边界。在印度板块向北楔入和青藏高原隆起的过程中,这种断裂边界条件使得“康滇菱形块体”得以向南东方向“挤出”(参看“红河活动断裂带”和“鲜水河活动断裂带”词条)。" }, { "instruction": "万隆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出露于吉林南部浑江,鸭绿江和三统河流域的“震旦系”,自下而上分为①桥头组,为灰白、灰色中厚层—厚层状细粒石英砂岩、含海绿石石英砂岩与黑色、黄绿色页岩、砂质页岩互层,岩层波状层理、缓斜交错层理及透镜状层理发育,层面具波痕及干裂,含丰富微古植物。厚度变化大,34~1115米,海绿石KAr年龄6.29亿年、6.56亿年;②万隆组,为一套深色碳酸盐岩、碎屑碳酸盐岩及藻礁灰岩,中间夹页岩,含微古植物Trachysphaeridium sp., Leiopsophosphaera sp.等,厚546~711米;③八道江组,主要由一套浅色碎屑灰岩、叠层石灰岩组成,厚289~586米,叠层石有Badaojiangella badaojiangensis,Baicalia aimica等和微古植物Trachysphaeridium sp.等;④青沟子组,由碳酸盐岩及黑色页岩组成,厚58~80米,含微古植物,还发现几丁虫和蠕虫管化石及叠层石。前两组时代属南华纪,后两组时代属震旦纪。" }, { "instruction": "镁铝榴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Mg3Al2〔SiO4〕3。晶体呈四角三八面体。暗血红色至玫瑰红色。硬度7.5。密度3.71克/厘米3。见于榴辉岩以及超基性岩、特别是金伯利岩中。" }, { "instruction": "秋岔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古元古代。分布于陕西华县、蓝田、西安临潼、洛南等地,为变质地层。自下而上分为:韩家坪组,以杏仁状安山岩和黑云斜长片麻岩为主,夹少量杏仁状斜长角闪岩及石英片岩,局部有眼球状混合岩,厚500~1100米;铁铜沟组,为石英岩夹少量云英片岩及大理岩透镜体,厚315~2588米。变质程度属低角闪岩相。原岩为砂岩、泥岩和中基性火山岩等。侵入的变闪长岩体中的锆石UPb年龄(21.96±0.2)亿年。与上覆熊耳群、下伏太华群均呈不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泡孔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苔藓动物门窄唇纲的一目。硬体常呈团块状、薄层状、枝状等。虫室长管状,壁薄,具横板。虫室之间具泡状组织,或为间隙孔。室口局部加厚,并明显弯曲成月牙构造,有的月牙构造两端伸入虫室内部形成假隔壁。奥陶纪至二叠纪。化石有笛苔藓虫(Fistulipora)等。" }, { "instruction": "进积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沉积学引用的普通术语,指沉积中心和沉积相带逐步由盆地边缘向盆地内部迁移过程中,以侧向为主的沉积物堆积作用。其特点是地层柱的岩性自下而上变粗或岩相变浅,并形成向盆地原始倾斜的反S或陡斜型退覆沉积层。进积作用在盆地的沉积物容纳空间增长速率小于沉积物堆积速率的时期发生,并且二者的差越大,退覆沉积层的原始倾角越陡。" }, { "instruction": "地面分辨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也称空间分辨率。是指在遥感图像上能够显示出探测地物的最小尺寸的台能力,也就是像元(探测器的视场窗口大小)的大小,一般用米单位表示。例如陆地卫星第一代多光谱扫描仪( MSS)图像的地面分辨率为80m×80m,第二代多光谱扫描仪(TM)图像的地面分辨率为30m×30m,而第三代多光谱扫描仪(ETM+)全色波段图像的地面分辨率为15m×15m。地面分辨率不同,识别信息的能力也不同。一般情况下,凡是大于分辨率的地物容易辨认,而小于分辨率的地物辨认就比较困难;在特殊情况下,其分辨率决定于地物本身状况与背景之间的反差条件。例如:沙漠与水塘信息,即使水塘的面积很小,但由于背景条件好(两种地物的色调反差大),很容易清晰地突现,可辨性强;而如果是沼泽与水塘,那么背景条件就差(两种地物的色调反差小),水塘信息被淹没,辨认就比较困难。" }, { "instruction": "孤山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孤立山丘。一般为山体经长期剥蚀后,坚硬岩石残留下来的孤立小丘。如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大、小孤山。有的在地壳下沉地区,原在地面上的山丘。因其下部被堆积物覆盖,而上部仍突露于堆积平原上而成孤山,如长江三角洲上海市西部的余山。" }, { "instruction": "齿肋虫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三叶虫纲的一目。头部凸,头鞍两侧近于平行或向前收缩,头鞍侧叶2~3对。颈环可向颊部后方引长,具侧叶,有一中刺或成对颈刺,颊部凸,后侧部与颈环的前侧融合。眼叶显著,多位于颊部中央,眼脊向前弯曲,与头鞍前侧角相接。后颊类面线,前支内弯,后支外伸。活动颊具粗大颊刺,外缘有一列短刺。胸部8~10节,中轴凸起,肋节边缘具刺一对,前肋刺短,后肋刺长。尾部短,近三角形,中轴2~3节,具成对边缘刺,有或无中后刺,一对长刺以凸脊与第1轴节相连。壳面多具疣点或细刺,较大的刺及疣点多对称排列。中寒武世至泥盆纪。代表属为齿肋虫(Odontopleura),中国南方志留系产有狮头虫(Leonaspis)等。" }, { "instruction": "富铝化作用学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法格列尔(P.Vageler)提出的关于土壤富铝化作用的三个阶段:①矿物质分解:岩石中矿物除石英外,全部均彻底分解,产生游离的氧化物。②中性淋溶:矿物分解产物进入风化液,使呈中性反应。风化液下渗,在中性条件下,SiO2及K、Na、Ca、Mg等流动性大,因而淋失;而Fe、Al的氢氧化物则流动性小,积聚于土中,使风化层上部形成红色层。③聚积层形成:因盐基淋失,风化层上部呈酸性反应;当pH值降至一定程度时,Fe、Al氢氧化物可随水移动,在旱季时,随毛细管水上升而逐渐淀积于风化层的最上部,成为富含铁铝氧化物的砖红壤。由于风化层的最表层之下盐基较丰富,故Fe、Al氢氧化物不被淋失。这一学说称为中性淋溶学说,要点是砖红壤与红壤是酸性反应,但形成过程中曾是中性或微碱性反应。此外还有魏格纳(G.Wegner)的碱性淋溶学说与麦迪生(S.Matison)的等电点风化学说。显然这些学说仅是一种推断,因不可能有实验证明,但从学说中可得到认识环境变迁的启示。" }, { "instruction": "民俗旅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人们离开长住地,到异国他乡去以地城民俗事项为主要观赏内容而进行的文化旅游活动的总和。目前,民俗旅游已和自然风光、名胜古迹一起成为旅游系列三大产品。民俗就是民间的风俗习惯,它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是普遍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一种悠久的历史文化现象。它既具有一般旅游的共性,即综合性、多样性、异地性、群众性,同时又具有区别于一般旅游的个性,即神秘性和参与性。民俗的范围很广,包括居住、饮食、服饰、生产、交换、交通、婚姻、家庭、村落、结盟、岁时、节日、丧葬、信仰、风尚、礼仪、禁忌等方面的民间风俗习惯。根据其存在的形式和表现方法可分为以下几类:①岁时节令民俗;②人生礼仪民俗;③游艺竞技民俗;④社会经济民俗。“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民俗旅游作为一种普遍模式的生活文化,其作用主要是:①国外了解我国地方的窗口,也是我国各民族、各地方迈向世界的通道;②有利于发挥当地资源优势,促进经济发展;③有利于丰富旅游的文化内涵,增加旅游情趣;④有利于加强旅游的教育功能,弘扬民族精神。" }, { "instruction": "烧石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Ca2〔SO4〕2*H2O。单斜晶系。晶体呈显微针状,似石膏假象,也呈块状。无色或白色。条痕白色。似玻璃光泽。不透明。硬度约为2,密度2.55~2.67克/厘米3。在铅锌矿氧化带、盐湖石膏粘土岩与喷出岩气孔中都有产出。" }, { "instruction": "铃纤虫亚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丁丁虫亚目。原生动物门纤毛虫纲的一亚目,为纤毛虫纲唯一具有化石代表的类别。体呈锥形或喇叭形,具纤毛,有一称为丁甲的骨骼,丁甲由假几丁质或胶结砂粒或其他生物碎屑而成,大小从45~1000微米,形状变化大,一般呈杯形或管形等,口部常膨胀。志留纪至现代,浮游生活。现知第四纪前的化石均为海生,第四纪及现生种类则有淡水生者,现代各海洋中均有产出。" }, { "instruction": "斑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中酸性和酸性具斑晶的火山岩、浅成岩和超浅成侵入岩,称为斑岩。但一般是指以碱性长石、石英和似长石为斑晶的喷出岩和浅成岩,基质为细粒或隐晶玻璃质。按岩石类型不同,火山岩可分为流纹斑岩、粗面斑岩、白榴斑岩等;浅成岩可分为花岗斑岩、正长斑岩等。最早用于一种从埃及采到的紫色的具有碱性长石斑晶的岩石。此词原指任何成分的具有斑晶的或具有斑状结构的岩石,根据基质的成分可以描述为花岗斑岩等。术语源自拉丁语岩石名称porphyrite。" }, { "instruction": "米契林角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头足纲、直角石亚纲的一属。壳长而直,扩大缓慢,横切面为圆形。住室长,无纵沟。体管细,位于壳的中央或近中央。隔壁颈直而短,气室高。壳面光滑或具纵纹。奥陶纪至三叠纪,亚洲、欧洲及北美。中国多产于南方的奥陶系。此属与直角石(Orthoceras)极为相似,但直角石的主要特征是住室中具三个对称排列的纵沟,壳壁外层表面具细的纵肋与横肋,壳壁内层具细斑状结构。中国过去所发现的这一类标本多是壳的气室部分,未见住室,是否具有三个纵沟难以断定,故现多归在米契林角石属中,作为形态属。 " }, { "instruction": "工业基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拥有完整生产体系、发展水平颇高,能在经济、生产、技术诸方面对一个国家或一个大区经济发展发挥主导或基地作用的工业集中区。其涉及地区范围,可小至一个工业中心或工业城市,大则可至一个大经济区。一般都是在地理位置优越、资源丰富多样、交通运输便利、技术力量与经济基础雄厚等地区优势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成。按其性质,有综合性工业基地和专业性工业基地之分。前者如中国的上海、天津等;后者如鞍山钢铁工业基地。其布局须在服从国家需要前提下,充分考虑自然、经济、社会诸条件,综合分析、预测其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效益,统一规划,力求优化。" }, { "instruction": "古海林檎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分类位置未定。身体由前体和后体两部分构成,不具钙质骨板;前体为囊状,具口锥、出水孔锥和鳃囊;后体分节,具完整消化道,肛门末位。很可能代表最原始的后口动物——古虫动物门与棘皮动物门之间的过渡类型。产于云南早寒武世澄江化石库。" }, { "instruction": "肢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可能的板盾龙类的祖先。四足行走的素食性恐龙,头骨小,牙齿和剑龙相似。由于牙齿和下颌比其他鸟臀类简单,颌骨可能只能上下运动。脖子相对其他板盾恐龙较长。身体低,长约4米,有骨质刺状盾板保护,笨重,臀部高。臀部的骨骼和体表的甲胄使人想起北美原始的鸟臀类小龙(Scutellosaurus)。骨质腱加强了尾椎的强度并使其僵化。总之,成排的骨质嵴、板和刺布满颈、背和尾,似乎是一种更恐怖的防御性甲龙的原型。因为其化石骨骼保存在海相沉积里,科学家推测其为两栖类,身披鳞片。产于美国、英国、中国西藏的早侏罗世(约距今2亿年)地层中。" }, { "instruction": "塔拉斯费尔干纳活动断裂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横贯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东南延入中国境内,西北延入哈萨克斯坦共和国,长约900千米,是一条典型的走滑断裂系,具有类似圣安德烈斯断裂那样的数百千米的侧向位移。沿帕米尔和喀喇昆仑山东侧,有一条从卡纳套山脉到印度河谷南长达2000千米的巨型右旋走滑系,塔拉斯费尔干纳断裂位于该体系的最北端。1946年11月3日恰特卡尔7.5级地震期间,沿断裂系的中段发生运动。该震震中离断裂20千米,等震线环绕平行于该断裂的另一断裂。塔拉斯费尔干纳断裂的地震活动以右旋滑动为主。该断裂是活动的,将来可能发生大地震。其水平运动是由于印度次大陆相对向北运动,使南亚板块各部分发生差异缩短和运动的结果。" }, { "instruction": "晶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晶体的几何外形。每一种晶体常有一定的习见晶形,这是由晶体内部的化学组成和晶体结构决定的。它是确定晶体对称性的重要依据,并可作为鉴别晶体种属的依据之一。同时,同一种晶体在不同的物理化学条件下形成时,其晶形又往往会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因而,对晶形的研究也有助于了解晶体生成的条件,并借以阐明其成因。" }, { "instruction": "滩角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沙砾质海滩上,波浪作用造成向海作三角形突出的微地貌形态。若成群分布常连接形成锯齿状的沙滩或砾滩。" }, { "instruction": "文化产业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作的定义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具有经济属性(或称文化经济),以创造利润为主要目的,使文化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其范围十分广泛,包括体育比赛、戏曲娱乐、文学艺术、传媒广告、旅游休闲、影视音像、科学研究、新闻出版、信息咨询、设计策划等。" }, { "instruction": "岔河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震旦纪。分布于湖北随州、京山、安陆、枣阳以及应山等地,为细碎屑岩地层。上部为中厚层粉砂岩、板岩、钙质板岩及厚层条纹状泥质灰岩夹细晶灰岩;中部为泥板岩、变质粉砂岩及微晶白云岩透镜体;下部为硅质泥质板岩夹白云岩。厚度变化大,64~1006米。与下伏耀岭河组呈不整合接触,与上覆白兆山组呈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缺失面遗迹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缺失面之下的沉积物中保存的遗迹化石,时代从无沉积时期算起。" }, { "instruction": "动力变质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岩层由于受到构造运动产生的应力和压力所引起的变质作用,常伴随一定程度的重结晶作用。" }, { "instruction": "地震海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于地震而产生的海啸。一般都发生于深海沟一带,但并不是深海沟发生的地震都出现海啸,还必须地震时海底地形要有地震海啸将大船推向陆地较大的起落升降,海水向突然变得低洼的地方涌去再返回海面,于是形成一种波长特别长的波浪,其波长一般达到100~1000千米,振动周期也很长,约为15分钟到1小时,这样才会发生海啸。它是非常严重的自然灾害。其传播的关系式为:传播速度=重力加速度×海水深度。" }, { "instruction": "地面天气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天气图。" }, { "instruction": "走向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同一层面上等高两点的连线,即岩层层面上与任一假想水平面相交的走向线向两端延伸的方向,称为走向,走向与倾向垂直相交。" }, { "instruction": "种群瓶颈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种群大小极端小的一个时期,在这个时期里种群对于因遗传漂变而丧失遗传多样性是很脆弱的。" }, { "instruction": "木迪斯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译穆迪群。不整合或整合覆盖于无花果树群之上,位于斯威士兰超群顶部,厚3000~4000米。主要由砾岩、石英岩、硬砂岩质砂岩、砂岩、页岩和少量火山岩层、细碧岩及条带状铁建造组成。分三个组:克卢撒组,是以各种岩屑组成的底砾岩开始,向上主要由石英岩和次硬砂岩以及少量页岩、燧石和条带状铁建造组成;约斯卢克组与克卢撒组类似,但含有一层杏仁状玄武岩流;巴维安斯科组,主要由石英岩和长石砂岩及少量页岩、硬砂岩质砂岩和砾岩组成。" }, { "instruction": "辐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相对较短的地质时期内,一个谱系分化为许多谱系,称为辐射。辐射是多方向、大规模的趋异,所经历的时间相对较短,其结果主要是产生许多新的分类单元。由于这些新分类单元是向各自的生活环境适应进化的,故又称适应辐射(adaptive radiation)。一般认为种以上分类单元多是通过适应辐射产生的。地史上发生有多次规模大小不等的适应辐射,如前寒武纪末以多门类海洋软躯体动物组成的伊迪卡拉动物群为代表的后生动物最早的适应辐射,以早寒武世早期澄江动物群为代表的寒武纪大爆发等。" }, { "instruction": "黄土细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发育于黄土塬、梁、峁坡面上,由地表径流侵蚀形成的细沟。一般沟宽数厘米至1米,长十数米至数十米,深20厘米左右,多平行密集排列于坡面上。" }, { "instruction": "皮奇克勒尔攀升力是什么?", "input": "", "output": "hler climb Force阐明地壳中流体或岩浆上升作用的原理。一个密度为ρ′的固体深埋在密度为ρ的液体中,则固体中裂隙所承受的力为:(ρρ′)gV。式中:g为重力加速度;V为一单位宽度的裂隙中岩浆(流体)的体积。该裂隙所受的力必等于阿基米德浮力。但与实际的阿基米德浮力ρ′gV与固体所受的力ρgV之间有一压力差,在充满液体的裂隙中,固体作用于流体的力ρ′gV与作用于裂隙壁的静水压力相平衡。当岩浆达到中和浮力面时,裂隙停止了发育,而其中的岩浆也必停止上升。" }, { "instruction": "太阳活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发生在太阳大气层局部区域的、在有限时间间隔内的各种物理过程的总称。主要表现为太阳黑子、光斑、谱斑、耀斑、日珥和太阳射电等变化现象。其中,太阳罴子是太阳活动的明显标志,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急剧猛烈的形式。" }, { "instruction": "中更新世黄土层化石组合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中更新世黄土地层中发现的脊椎动物化石组合。据统计共有化石41属63种,主要有:高冠坝河鼠(Bahomys hypsodonta)、小林姬鼠(Apodemus cf. sylvaticus)、方氏鼢鼠(Myospalax fontanieri)、丁氏鼢鼠(Myospalax tingi)、许家坪鼢鼠(Myospalax hsuchiapinensis)、复齿拟鼠兔(Ochotonoides complicidens)、翁氏野兔(Lepus wongi)、短耳兔(Ochotona sp.)、中国鬣狗(Hyaena sinensis)、獾(Meles cf. leucnrus)、似北豹(Cuon alpinus)、李氏野猪(Sus Lydekkeri)、肿骨大角鹿(Megaloceros pachyosteus)、葛氏斑鹿(Pseudaxis grayi zdansky)等。其中有时代价值的化石以复齿拟鼠兔、肿骨大角鹿、葛氏斑鹿等为代表。" }, { "instruction": "高庄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中国陆相新近系上新统下部的一个阶,位于中新统顶部保德阶之上,麻则沟阶之下。阶名源自岩石地层单位高庄组,层型剖面位于山西榆社西南约10千米的高庄至赵庄一带。高庄阶以含下列在本阶首现的哺乳类动物的新生分子为特征,主要有Nyctereutes,Paracamelus,Stegodon zdanskyi,Pliohyaena pyrenaica orientalis,Chasmaporthetes,Hipparion pater,Hipparion houfenense等;另还含一些小型哺乳动物:Yanshuella primaera,Prosipheus eriksoni,Micromys chalceus等。" }, { "instruction": "山东地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山东省主体属华北地台,它与扬子地台的界线沿山东半岛东南的五莲荣成断裂带分布。郯庐断裂带又把省内的华北地台部分分成地质发展明显不同的胶东和鲁西两个部分。鲁西隆起的基底为中太古界沂水群(SmNd等时线年龄29.9亿年)和新太古界泰山群(27.88亿~27.4亿年)绿岩带。太古宙的英云闪长岩类在鲁西隆起大面积出露。古元古界缺失。中元古界济宁群为硅铁质板岩、千枚岩夹赤铁矿和变质火山岩,RbSr年龄17.53亿年。自新元古代起为未变质的盖层沉积,其中中、上寒武统是华北地台的命名地和层型剖面所在。上奥陶统至下石炭统缺失。加里东期有金伯利岩生成。上石炭统、二叠系为海陆交互相—河湖相含煤沉积。中生代起转为陆相。白垩纪青山组和新近纪的山旺组、尧山组等沿郯庐断裂分布并有大量安山岩、玄武岩和碱性橄榄玄武岩喷发。鲁西北华北平原新生代初裂陷,古近系为重要的含油层位。胶东地块的基底胶东群出露在栖霞地区,是一套偏基性的变粒岩、片麻岩系,UPb年龄28.58亿~26.25亿年,主要属新太古代。古元古代荆山群下部的矽线(蓝晶)石榴黑云母片岩组合似孔兹岩系。上覆元古宙粉子山群为碎屑岩和碳酸盐岩的韵律沉积。青白口纪—震旦纪的蓬莱群为稳定型海相沉积。古生界至三叠系全部缺失。中生界为河湖相,其中白垩纪形成较大面积的火山河湖相盆地。山东境内的扬子地台基底称胶南群,下部以花岗片麻岩为主,上部为泥砂质及碳酸盐的韵律沉积,UPb年龄24.30亿~8.97亿年,时限跨度很大。基底大面积暴露,只有西、北边缘有零星的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粗碎屑岩覆盖。" }, { "instruction": "堆积地貌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堆积作用形成的地貌。如河流冲积作用形成的冲积扇、江心洲、堆积阶地等;冰川堆积的侧碛、底碛、终碛等;火山喷发堆积的火山锥等。" }, { "instruction": "平均预期寿命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一定的年龄别死亡率水平下,活到确切年龄X岁后平均还能继续生存的年数。简称平均寿命。0岁的平均预期寿命表示一批人出生后平均一生可活的年数。平均寿命指标既能综合反映全体人口的死亡水平,又摆脱了实际人口年龄构成的影响,兼有总死亡率和分年龄死亡率二者的优点,且反映了人的寿命长短,得到广泛应用。平均寿命反映同一时期出生的一批人按现有年龄别死亡率计算平均可活多少岁。不能把某一年全部死亡者的平均死亡年龄当做平均寿命。" }, { "instruction": "地图判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详细、深入研究地图内容的过程。根据地图的比例尺、图例和注记符号,研究制图对象和制图区域内地理环境的各种特征、规律性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或根据需要量算某些数量指标。地图判读(包括对地形图和各种专题地图的判读)与遥感图像判读相结合,是专题地图编制的重要手段。" }, { "instruction": "颗粒支撑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沉积岩的一种结构类型。其特点是碳酸盐颗粒或陆源碎屑颗粒互相支撑,形成岩石的支架,很少含有或者不含有灰泥杂基,常具亮晶方解石、白云石或石膏、硬石膏、硅质等各种类型胶结物。颗粒支撑形成于高能环境。" }, { "instruction": "块砾碛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不含或极少含泥砂的冰川砾块堆积,称为块砾碛。" }, { "instruction": "狩猎旅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以射猎野生动物为主,又具有观光游憩、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特殊旅游方式。狩猎旅游的必要条件是拥有大面积的森林、草原等天然场所以及丰富的动物资源。其特点是:①高消费的娱乐活动,非一般旅游者能够承受;②所在国或地区对动物资源保护有特殊要求,以防止乱捕滥杀及对珍稀动物的盗猎。在经济发达国家,人们视狞猎为高尚的娱乐活动,不惜花费巨资长途跋涉以从事狩猎旅游。因此,狩猎旅游发展很快,狩猎爱好者人数日益增多。一些国家或地区为满足这种需求,专门开辟了天然狩猎场。世界狩猎旅游的目的地主要在非洲,如纳米比亚境内的纳米克—诺克卢夫特天然狩猎场、坦桑尼亚的野生动物保留地塞卢斯、扎伊尔南部大草原等。中国黑龙江省铁力县的桃山狩猎场,是国家第一个野生动物狩猎场。由于各国政府积极采取保护野生动物资源的行政措施,对盗猎者严加惩罚,使这种有控制的狩猎场基本处于生态平衡的状况,狩猎旅游也得以持续发展。" }, { "instruction": "留迪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欧洲古近系始新统顶部的一个阶,位于巴顿阶之上,渐新统通格尔阶之下。本阶的模式地点在法国巴黎盆地的留迪(Ludes),因而得名。本阶含Pholadomya ludensis等化石。" }, { "instruction": "亚层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层序内部的四级海平面升降旋回中形成的沉积层序,可以有相似于三级层序的内部结构,多限于浅水环境,规模较小,分布局限,时限约为0.1~0.4百万年,可能与米兰柯维奇(Milankovitch)超长周期相比。" }, { "instruction": "地区经济综合发展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地区经济专业化基础上,区内各产业部门以合理比例关系相互结合,彼此在再生产过程中建立紧密联系,以期充分合理地利用区内资源,全面协调地发展区域经济。综合发展的地区经济,通常有三个方面:①地区经济专业化部门;②为专业生产部门与当地居民消费服务的产业部门;③为上述两方面产业部门及当地居民服务的基础结构部门。三方面产业部门的有机结合,可使整个地区经济有机协调、全面综合地获得发展。" }, { "instruction": "北冰洋浮冰漂流考察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建在坚实的、其面积达数十或数百平方千米的并多年漂浮在海冰上的考察站。建立一个北冰洋浮冰漂流考察站一般可工作2~3年,个别冰基厚度特别坚实的考察站,可连续工作5~6年或更长。自20世纪初至今,主要是俄罗斯和美国在北冰洋建有数十个浮冰站,对北极的科学考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 { "instruction": "环境规划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对不同地域和不同空间尺度的环境保护的未来行动进行规范化的系统筹划,为有效的实现预期环境目标采取的一种综合性手段。即采用多种现代规划方法和手段,把众多环境因素、条件和机会加以系统分析,使之成为能指导和规范环境保护行动的有序化或结构化的信息,按照需要与可能的统一、近期与远期结合、投入少产出多等准则,从多种可行方案中择优,并把它作为行动导向的轨道,分阶段地加以实施,并在实施过程中进行适时的调节,从而使环境保护的期望目标变为现实。" }, { "instruction": "同步卫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绕地球的周期和地球的自转同步的人造卫星。" }, { "instruction": "副砾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砾岩中杂基含量超过15%,而砾石的含量通常小于30%,泥质支撑,砾间充填泥砂,定名砾质泥岩或砾质砂泥岩,佩蒂庄则称为副砾岩,如纹层状砾质泥岩、冰碛岩。" }, { "instruction": "西畴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中国晚期智人化石。1972年发现于云南省西畴县城西南的仙人洞中。又经1973年发掘,先后共发现人类牙齿化石5枚和大量哺乳动物化石,但未发现人类文化遗物。根据动物化石判断西畴人生活于晚更新世晚期,其时代可能稍早于山顶洞人。" }, { "instruction": "太原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太原系。时代属晚石炭世逍遥期至早二叠世早期。分布于华北及东北南部等地区。命名地点在山西太原西山月门沟。为海陆交互相含煤沉积,由灰色、黑色砂岩、页岩、炭质页岩夹煤层及灰岩组成,是中国北方重要含煤地层,厚度变化大,约50~250米,化石丰富,页岩中含植物Neuropteris pseudovataLepidodendron posthumii植物群;灰岩中含Triticites和Pseudoschwagerian等;腕足类也很多,如Dictyoclostus taiyuanfuensis等;此外还有头足类、双壳类和海百合等。与下伏本溪组呈假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寒露风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秋季冷空气入侵后的低温阴雨造成水稻不孕空壳的农业灾害天气。因我国两广一带双季稻孕穗多在寒露节气而得此名,长江中下游地区多称秋季低温灾害,东北、华北多为单季稻,开花孕穗期的低温灾害称冷害。寒露风的气象指标依地区、水稻品种和发育期而定。一般,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和小孢子初期,当日平均温度低于20℃或日最低气温小于等于17℃时,水稻生理活动将受到影响。" }, { "instruction": "通古尔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通古尔层。时代属中新世中期,分布于内蒙古境内。命名地点在内蒙古二连东南通古尔盆地。为内陆盆地湖相沉积,主要为杂色粘土、粗砂及泥岩等,厚40米左右,含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Anchitherium,Stephamocemas,Platybelodon等,以及淡水双壳类Lamprotula,Cuneopsis等。与下伏大庙组呈假整合接触,或与下伏古近系或白垩系呈不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准石质物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相对未蚀变的、极弱至中度胶结、根系难以穿透的部分风化基岩(砂岩、粉砂岩、页岩等),其碎屑的直径≥2mm,浸入水中不能消散。" }, { "instruction": "梵净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黔中地区梵净山群与上覆板溪群之间的交角不整合所代表的一次强烈地壳运动,时限为10亿年左右。相当于四堡运动。" }, { "instruction": "生态因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如温度、湿度、食物、氧气、二氧化碳和其他相关生物等。" }, { "instruction": "矮曲林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山地森林上限附近,由矮化、扭曲及变形的树木组成的林地或丛林。" }, { "instruction": "X型断裂体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两组走向在平面上呈X型相交的断裂体系。两组断裂多为剪切性质,地壳自形成以来即存在X型剪切断裂,大都形成于45亿~35亿年。霍布斯(Hobbs,1911)提出地壳上存在X断裂。詹德尔(Sander,1938)将地壳上存在X型断裂划分为三套六组,即北北西与北北东,北东与北西,北东东与北西西。中国西部地区(六盘—贺兰山至龙门山、横断山以西)主要发育北西西与北东东—对X型断裂,东部地区主要发育北北西与北北东一对X型断裂。X型断裂是由于断块两端受压后不易滑动而形成的。" }, { "instruction": "深水陆架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深水缓坡(deep ramp facies)。在陆表海清水环境,浅水碳酸盐台地与陆架一致,台地边缘斜坡直接过渡到广海盆地,陆缘海的浅水、清水环境常出现碳酸盐台地,台地外缘存在深水陆架,再往外海出现陆架边缘斜坡及广海盆地。深水陆架水深几十米到200米,盐度正常,水循环良好,在正常浪基面之下可以受到间歇性风暴洋的影响,主要由燧石质及结核状(瘤状)成层的骨粒泥粒灰岩或粒泥灰岩组成,含大量完整多属种的广海生物化石,觅食迹及潜穴系统发育,夹有风暴沉积。" }, { "instruction": "高骊山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高骊山系。时代属早石炭世大塘期。分布于宁镇山脉、安徽和县、巢县、马鞍山等地。命名地点在江苏句容北东20千米的高骊山。为滨海或湖相碎屑沉积,以黄绿色砂岩,页岩为主,夹泥质灰岩透镜体,含植物化石Sublepidodendron mirabile等及腕足类Lingula。厚15~20米。与下伏金陵组呈假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minimum viable\\rpopulation (MVP)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防止种群遗传变异的丧失,或在可以接受的时间里遭受随机灭绝所必需的最低个体数量。" }, { "instruction": "玻璃光泽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光泽强度的等级之一。如同玻璃表面所反射的光泽,例如方解石的光泽。" }, { "instruction": "全球化学污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化学物质在全球水平上对生物-非生物复合系统所具有的消极作用,致使它在全球规模上影响着生物的生存和人体的健康,它是化学物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引起的负面效应。" }, { "instruction": "净地上生产力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在特定时期中植物地上部分积累的生物量(杆、枝、叶、花和果实),通常以年为表达基础。" }, { "instruction": "海底浅钻设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采样长度小于30米的采取海底坚硬岩心的钻探设备。它与一般钻机相同,由钻架、钻杆、钻头和动力装置构成。有三种钻探方式:①将钻机沉放到海底,由母船上人工遥控操作;②将钻探设备安装在潜水器上,由母船或潜水器上遥控操作;③潜水员在海底直接操作钻机采取岩心。日本、英国等已利用这种浅钻进行大陆架地质测绘和深海富钴结壳调查。" }, { "instruction": "许家窑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属更新世晚期。命名剖面位于山西阳高县古城镇许家窑村东南梨益沟西岸断崖上。为黄绿或灰绿色粘土、亚砂土,黄褐或淡红色粉砂,文化遗物和动物化石大部分发现于离地表8~12米处的湖相地层中,上覆约4米厚的砂层,其下为砂层和粉砂质粘土,其间夹5厘米厚的胶结砂层。剖面厚20米左右,与下伏更新统中部的小渡口组呈不整合接触。含软体动物化石Opeas pyrgula,Bradybaena similaris,Pyramidula potanini等,与许家窑人共生的古脊椎动物相当丰富,有Struthio sp.,Ochotona sp.,Myospalax fontanieri,Microtus brandtioides,Coelodonta antiquitatis,Equus przewalskyi,Gazella subgutturosa,Ovis sp.等,生物多为北方寒冷期和末次冰期常见的动物群,为干旱草原环境。植被以草本植物占优势,而木本植物中以Pinuspollenites,Piceapollenites为主,另含Ephedripites,Artemisia,为干旱、半干旱气候常见种类。文化遗物相当丰富,共589件,有石核、石片、刮削器、雕刻器、骨器等,在细石器技术传统上属北京人文化与峙峪文化之间的过渡类型,故把许家窑文化称谓许家窑文化期。采用地表下8米处的犀牛牙铀系测年,为12.5万~1.0万年,与洛川黄土剖面对比,相当于L1下面的粗砂层,与深海氧同位素曲线对比可能相当于第4阶段。时代为维尔姆冰期的早期阶段,绝对年龄约为6万~3万年。" }, { "instruction": "海沟边缘隆起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海沟大洋一侧的平缓隆起。距海沟轴100~200千米的海底上分布,宽200~500千米,比高500米左右。有的隆起上可测到(50~60)×10-5米/秒2重力正自由空间异常,亦有例外,如马里亚纳海沟的边缘隆起上则无此类异常。" }, { "instruction": "铜川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中三叠世晚期。广泛分布于鄂尔多斯盆地内及周缘地区。为温暖潮湿气候下内陆河湖相沉积。命名地点在陕西铜川金锁关。下段岩性较粗,以灰绿、黄绿、肉红色块状砂岩为主,其上部夹有灰绿色、灰黑色页岩及粉砂质泥岩;上段岩性较细,主要为一套灰绿、灰黑、肉红色中—薄层细砂岩、泥质粉砂岩与灰绿、灰黑色页岩互层,上部至顶部夹有多层油页岩,成为该组重要标志。与下伏二马营组及上覆胡家村组均呈整合接触。厚596米。化石极丰,植物化石有Pleuromeia,Danaeopsis,Bernoullia,Cladophlebis,Todites,Glossopteris,Tongchuanophyllum等属的30余种;孢粉:Punctatisporites,Calamospora,Podocarpidites,Protopicea,Piceaepollenites等;尚有较丰富的介形虫、叶肢介、双壳类化石。" }, { "instruction": "原生盐渍化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无人为影响,在自然条件下形成盐土的作用。在中国从沿海到内陆,由低地到高原,自热带到温带均有现代盐土形成。除地下水影响外,主要随气候干燥度递增而作用增强。" }, { "instruction": "太平山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属更新世早期。命名剖面在北京房山周口店太平山北坡东,剖面厚15.3米,共分13层,其中第4~13层为本组地层。下段(第13~9层);自下至上为棕红色粘土→灰黑色粉砂与黑色粘土互层,含灰岩巨砾→灰黄色亚粘土→巧克力色粘土→黄土状亚粘土,未见底,厚7.57米;含PinuspollenitesQuercoiditesArtemisia、PinuspollenitesQuercoiditesBetulaepollenites和CeltisEphedripitesArtemisia孢粉组合带,上部含哺乳动物化石Allocricetulus sp.,Cervus sp.等。中段(第8~5层),自下至上为红色含砾砂及粘土韵律层→棕红色与灰棕色薄层粘土→红色土→红黄色亚粘土,与下段呈侵蚀接触关系,厚2.6米,含ChenopodiaceaeArtemisia、QuercoiditesArtemisia孢粉组合带,下部含大量动物化石,如Apodemus sp.,Meles sp.,Allocricetulus ehiki,Microtus sp.,Crocidura wongi,Cricetulus cf. varians,Cricetulus barabensis griseus,Lepus wongi,中部见有古冰楔遗迹。上段(第4层),为红棕色亚粘土及层状钙质结核层,与中段呈侵蚀接触关系,厚1米,含QuercoiditesArtemisia孢粉组合带及少量啮齿类动物化石。经古地磁测试,上段顶部与布容/松山极性时界限吻合,下段下部出现松山反向极性时中的贾拉米洛极性亚时,故本组地质年龄为73~90万年,属更新世早期偏晚时期。从孢粉、生物及冰楔遗迹等分析,下段气候较为温湿,下段上部开始转为干冷,至中段中部为冰缘期气候。本组沉积物保存在太平山北坡唐县期残余侵蚀面上的奥陶系马家沟组灰岩溶洞或洼地内,海拔高度约150米,属洞穴洼地堆积体。" }, { "instruction": "flower like lava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中国黑龙江省五大连池火山区以形态命名的熔岩,渣块熔岩的一种。因熔岩流在流动翻花熔岩过程中,先固结的表层发生脆性或半塑性破碎成碎块,后因近火山口处的岩浆再次活动,碎块继续流动,再次破碎、翻滚、粘结并卷进一部分“外来”固体成分,形成翻花状。" }, { "instruction": "effusive dome structure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熔岩暗道的顶部熔岩因冷凝而产生大量裂隙,暗道中潜流的液态熔浆沿裂隙上冒而形成的一类构造,如溢流丘、胀裂丘及胀裂脊等。" }, { "instruction": "继承构造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某一构造单元诞生之前,所在地区曾经存在的较老构造单元所遗留的构造层,并由后继构造单元继承。与代表构造层相对应,它是地壳演化史中较早发展阶段内曾经出现的大地构造体制的物质记录,通常位于后继构造单元的代表构造层之下,反映其发育基础和地质历史背景,以及地壳的发展历程。" }, { "instruction": "城市公共交通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城市市区及其郊区范围内,为方便公众出行,用客运工具进行的旅客运输。是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各国城市公共交通事业的发展进程,受本国经济和技术水平的影响,差异较大,而且由于城市所在的地理环境和政治经济地位不同,城市公共交通也各具特色。在城市公共交通结构中,一般主,要包括公共汽车、无轨电车、有轨电车、地下铁道、轻轨和出租汽车等客运营业系统。在一些有河湖流经的城市,还包括有轮渡。在山区城市中,索道和缆车的运输也占有一定地位。随着城市的发展,铁路市郊旅客运输亦成为重要组成部分。磁悬浮客运交通以及无人驾驶的出租客车系统正处于试用阶段。" }, { "instruction": "普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均匀地涂布颜色,在计算机制图中即指实底填充模式。" }, { "instruction": "地震次生灾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于地震所造成的直接灾害破坏了社会与自然原有的平衡状态或正常秩序从而引发一系列的间接灾害称为地震次生灾害,也称地震衍生灾害。如伴随地震发生的火灾、水灾、滑坡、泥石流以及随之而来的海啸、毒气、细菌、放射性污染等。地震是极具破坏力的天灾。但真正死于地震发生瞬间的人并不多,损失往往被次生灾害放大,尤其是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各种建筑物密集、生命线工程高度集中的地区。地震次坐灾害往往会形成环环相扣的灾害链,酿成重灾。如1923年9月1日日本东京发生了8.2级大地震。地震后引发大火,大片木屋被毁之一炬,全城死难者中90%惨死于震后大火。此次地震还引起海啸,高达9m的海浪扫荡沿岸的公共设施和村庄,有70万间住房毁坏或严重受损,死亡13万人。" }, { "instruction": "新岭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晚奥陶世钱塘江期中晚期。分布于浙西、皖南一带。为灰黄、灰绿色页岩、砂质页岩、粉砂岩和细粒砂岩。与下伏黄泥岗组及上覆下志留统霞乡组均呈整合接触。厚344米。自下而上包括三个笔石带,即Didymograptus complexus带,A.leptothecalisA. venustus带和Didymograptus mirus带。本组顶部的砂岩中不含化石,也有可能代表D.mirus带之上的层位。" }, { "instruction": "左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反时针方向的旋扭,即反时针扭动(clockwise shearing)。顺时针方向的旋扭为右旋(dextral rotation),又称顺时针扭动(counterclockwise shearing)。此词用于描述旋扭构造的扭动方向。" }, { "instruction": "次有蹄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哺乳动物中有蹄类的一个类群,它们体型及习性互异,但基本构造却相同,可能在始新世前起源于北非的某一共同祖先,后来沿着不同的辐射适应方向发展而成为形态迥异的不同的目。包括:长鼻目(Proboscidea)化石多,分布也广;重脚目(Embrithopoda)以发现于埃及渐新统的唯一的重脚兽(Arsinoitherium)为代表;蹄兔目(Hyracoidea)为小型草食有蹄类,近年中国山西发现上新蹄兔(Pliohyrax);海生的海牛目(Sirenia)和发现于日本及北美太平洋沿岸的索齿兽目(Desmostylia)。其中以长鼻目化石多而重要。" }, { "instruction": "海山碳酸盐台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现代三大洋内除巨大的洋中脊系统外,还存在许多零星线状分布的洋岛海山序列,太平洋西北部的夏威夷岛链——天皇海岭即为典型代表。洋岛、海山都是上覆不断移动的洋壳板块对于下伏位置相对固定的热地幔柱岩浆活动的响应。当洋壳板块某个位置正处于热地幔柱之上时,就形成夏威夷式洋岛;当该位置移离热地幔柱后,由于深部温度冷却、体积缩小而沉降,在海浪侵蚀下就形成平顶的海山(盖约特),上面往往发育有环礁式碳酸盐台地,因而形成下部洋岛火山岩和上部海山碳酸盐台地的二元结构(见图)。中国滇西古特提斯造山带等地均已发现大量石炭—二叠纪海山碳酸盐台地。在滨太平洋的外来地体增生带(日本内带、俄罗斯堪察加半岛、加拿大西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南美洲安底斯山脉等)也有大量类似的地质记录。" }, { "instruction": "海水养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开发利用沿海浅海水域养殖海洋水生经济动植物的生产活动。根据养殖的品种可以分为鱼类养殖、贝类养殖、虾类养殖、藻类养殖和海珍品养殖。根据利用沿海水域位置不同,又可分为浅海养殖(如网箱养殖)、滩涂养殖和港湾养殖等。浅海网箱养殖和滩涂养殖,对维持生态平衡,保护近海水产资源,提高海洋渔业产量有重大意义。" }, { "instruction": "植物群丛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植被分类的基本单位。是由主要种类组成相同、外貌结构一致,并与生态环境构成一定相互关系的一些植物群落的联合,如马尾松-映山红十白栎-铁芒萁群丛。" }, { "instruction": "板间地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全球由六大板块组成,即欧亚大陆,太平洋,美洲大陆,非洲大陆,印澳与南极板块。由于地壳缓慢变形,各板块之间发生顶撞、插入等突变,由此形成的地壳震动称为板间地震。从世界范围看,地震活动带的分布与火山活动带大体一致,主要处于各大板块构造边缘,所以位于各大板块的交界处或沿海的岛屿是多地震地区。如在美国西部、日本列岛、台湾列岛等地发生的地震均属于板间地震。以日本为例,日本是地震多发国,世界上1/10的地震都发生在日本,平均每年有1000多次地震。地震频发经常给日本带来巨大的灾害损失。如l923年9月1日的关东大地震使东京、磺滨、横须贺、小田原等城市损失惨重,共造成受灾人口340万,死亡10万,下落不明4.3万,伤10万,毁坏房屋7 0万栋,其中烧毁的达44.7万栋,经济损失2 8亿美元。" }, { "instruction": "第四纪褶皱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新构造褶皱(neotectonic fold)。由第四纪构造运动形成的褶皱构造。发育于第四纪地层,由水平挤压或下伏断块升降,使第四纪地层或其他岩层形成或缓或陡的背斜、向斜、复背斜、复向斜。第四纪褶皱构造多出现在山前、山麓地带和山间盆地内。中国西北地区(如甘肃酒泉盆地等)、日本、印度尼西亚(西伊里安)等处第四纪褶皱比较发育。" }, { "instruction": "建平岩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新太古代。分布在辽西朝阳、阜新、北票一带,兴城、绥中也有零星出露,为深变质岩系。主要为各种片麻岩、麻粒岩、变粒岩、浅粒岩、铁英岩、斜长角闪岩夹少量片岩及大理岩。变质程度复杂,麻粒岩相、角闪岩相和绿片岩相均有,混合岩化作用普遍。原岩为拉斑玄武岩及中酸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硅铁质岩及粘土岩和白云质碳酸盐岩建造。侵入建平岩群的花岗岩中锆石UPb年龄23.8亿~24.8亿年,黑云斜长片麻岩、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和黑云变粒岩中锆石UPb年龄分别为25.8亿年、24.8亿年。" }, { "instruction": "中国最美的六大草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草原约占中国国土面积的百分之四十,不同的草原都有不同的美,牧民和草原,演绎了自然和人文的交响曲。此次评选出的六大草原依次为内蒙古呼伦贝尔东部草原、新疆伊犁草原、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四川川西高寒草原、西藏那曲高寒草原和青海甘肃祁连山草原。评选的标准为:①草地质量好,季相鲜明华丽,辽阔壮观;②生物多样性丰富,有特殊或多样的地貌景观;③牧民生活方式自然纯朴,民族风情浓郁,有重要的历史文化遗迹等;④原生态保存较好,利用适度。 (1)呼伦贝尔东部草原 the EastHulun Buir Grassland 评为中国最美的第1草原,被赞为“和谐之美”。呼伦贝尔东部草原和锡林郭勒乌珠穆沁草原代表了内蒙古最好的草原,但总体景观呼伦贝尔草原更好。著名的三河马和三河牛在这里育成。莫尔格勒河有“天下第一曲水”之称。我国第五大淡水湖呼仑湖也位于这里。这儿还是我国东部鸟类的栖息地和迁徙驿站。600多种高平原植物织造了呼伦贝尔这世上最好的牧场。呼伦贝尔一年四季都是自然与文化的大观园。 (2)伊犁草原 Yili Grassland 评为中国最美的第2草原,被赞为“包容之美”。发育于天山山脉;是荒漠区中风景独好的“湿岛”。从高至低依次分布着高寒草甸、山地草甸、山地草甸草原、山地草原、山地荒漠草原、平原荒漠、河谷草甸,多样性十分丰富。那拉提草原、巩乃斯草原、昭苏草原和唐布拉草原是最具影响力的伊犁四大草原。伊犁的草原是山的草原,水的草原,树的草原,天马的草原,雄鹰的草原。伊犁的草原与荒漠对峙,与雪峰对峙,是丰富而复杂的美,多面而立体的美,大包容大深刻的美。 (3)锡林郭勒草原 Xilingol Grassland 讦为中国最美的第3草原,被赞为“博大之美’’。锡林郭勒,蒙古语为“高原上的河流”。锡林郭勒在中国内蒙古可称得上是大草原的唯一。草原之大,是一种真正称得上辽阔苍茫的广大存在。这里有火山熔岩台地,典型草原的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古代绝唱加上火山地貌,锡林郭勒草原多了一种旷世的沧桑。在蓝天映衬下,河水陪伴下,一望无际的草原在微风吹拂下宛如大海的波涛,景色诱人。 (4)川西高寒草原 the AlpineGrassland in West Sichuan 评为中国最美的第4草原,被赞为“变幻之美”。位于有世界高城之称的理塘毛垭大草原,每年6~9月花繁草茂,是最美丽的时节。措普草原是美景盛宴:蓝天白云,嶙峋山峰,壁弯深处的寺庙和森林环抱的冰湖,五彩的草原溪流,流动的牛羊群,飘动的经幡,河谷升腾而起的热泉群……川西草原没有内蒙古草原的辽阔坦荡,但高山草甸景观别具一格。 (5)那曲高寒草原 the Naqu Alpine Grassland 评为中国最美的第5草原,被赞为“雄壮之美”。位于西藏唐古拉山脉和念青唐古拉山脉的环抱中,是我国高寒草甸草原的代表。地域辽阔,牧草丰美,牲畜众多,湖泊星罗棋布,河流纵横其间,地热温泉众多。一望无垠的草原、雪峰、纳木错和色林错等湖泊,构成了一幅没有人类涂鸦的魅力草原风光。 (6)祁连山草原Mount QilianGrassland 评为中国最美的第6草原,被赞为“交融之美’’。甘肃和青海两省的界山——祁连山下水草最丰美的草原是夏日塔拉,意为“黄金牧场”。夏日塔拉四季分明,风调雨顺。其东面是著名的大马营草原,地形平坦、水草丰美,蜚声中外的远东第一大牧场——山丹军马场就建在这里。西嶂、东嶂草原夏季时开满哈日嘎纳花,成为一片金色花海。" }, { "instruction": "筇竹寺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早寒武世早期。分布于滇东一带。命名地在云南昆明以西7千米的关山北坡的筇竹寺。本组为海相泥沙质沉积,以绿色、灰色、黄色及黑色页岩为主夹薄层砂岩,含三叶虫Eoredlichia等。总厚70~200米。与下伏灯影组呈假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低彩度斑纹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美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诊断特性之一。直接用于野外判别土层被水分饱和的情况,如有小于或等于2的低彩度斑纹存在,则表明这种土层在一年中有某些时期的土壤水分是饱和的,或经人工排干的。" }, { "instruction": "正海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双壳纲的一属。壳扇形,不等壳,左凸右平。壳喙较靠前,两侧近于对称。铰边直而长,多与壳长相等。两耳发育,前耳小,足丝凹口显著,以较发育的耳凹与壳顶部分开,后耳较大,与壳顶部无显著的耳凹相隔。铰齿不发育。壳面具放射脊或放射纹。海生。三叠纪,亚洲、欧洲及北美。中国产于海相三叠系。" }, { "instruction": "aeolian soil,wind blown soil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风力搬运堆积物上形成发育的土壤,具有土壤剖面分异性差和质地均匀的特点。现有土壤分类已不再使用。" }, { "instruction": "背斜谷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纵谷的一种。发育于背斜轴部的河谷,它的延伸方向与背斜轴向平行或一致。由于背斜轴部有张性断裂易被侵蚀,如轴部地层软,翼部和向斜部位地层硬,背斜轴部容易被侵蚀成河谷,而翼部和向斜部分形成山体。" }, { "instruction": "硫质喷气孔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喷气孔喷出的气体中,SO2和H2S的含量较多。硫质喷气孔的温度接近和略高于水的沸点温度。硫质喷气孔的喷口周围常聚集许多硫磺晶粒。" }, { "instruction": "鲁丹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国际地层表中下志留统最底部一个阶,位于奥陶系顶部之上,下志留统埃朗阶之下。其底界即为志留系的底界,也是奥陶系与志留系的分界,以笔石Parakidograptus acuminatus和Akidograptus ascensus的首现为标志。目前,本阶的全球层型剖面和点(GSSP)定在英国苏格兰莫发地区Dobbs Linn剖面的Birkhill页岩组的底界之上1.6米处。" }, { "instruction": "沉积速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沉积物对可容空间充填的速度。沉积速率与可容空间增长速率之间的相对关系控制着沉积水体深度和准层序组的叠置方式,可容空间增长速率小于沉积物沉积速率时,沉积物向盆进积,沉积水体深度变浅;可容空间增长速率大于沉积物沉积速率时,沉积物向陆退积,沉积水体深度变大;可容空间增长速率与沉积物沉积速率相当时,沉积物向上加积,沉积水体深度也基本保持稳定。" }, { "instruction": "深成变质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区域中高温变质作用(regional moderatehigh temperature metamorphism)。在地壳深部高温条件下发生的一种区域变质作用。主要呈大面积出现在太古宙的高级变质区,它是地壳演化早期特有的一种变质作用。变质温度在600℃以上,形成麻粒岩相和高角闪岩相的变质岩。一般以麻粒岩相为主,又称为麻粒岩相变质作用(granulite facies metamorphism)。变质作用比较均匀,往往形成单相变质岩系,递增变质带不明显,常伴有混合岩化作用和花岗质岩浆活动。" }, { "instruction": "弓形河漫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雏形河漫滩。由一系列弓形鬃岗及弓形洼地构成,岗洼之间高差小(最大不过数米),故这种河漫滩呈微波状起伏地形。常见于弯曲型河流。" }, { "instruction": "地洼型内生矿床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与地洼型岩浆活动有关的各种矿床。主要有斑岩型、接触交代型、陆相火山岩型、次火山岩型、爆破岩筒型、热液充填型、热水型、构造破碎带型等。如江西德兴、西藏玉龙等斑岩铜矿、安徽铜官山的接触交代型铜矿、宁芜地区的陆相火山岩及次火山岩型铁矿、山东金伯利岩筒型金刚石矿、南岭地区脉型钨锡矿、山东焦家式金矿及广东河台金矿等。地洼型内生矿床中,有不少复式成矿作用形成的多因复成矿床,即由地洼成矿作用叠加、改造或再造先成矿床或矿源层(岩)(大多为继承自前地洼阶段先成构造单元的)而成的多因复成矿床。" }, { "instruction": "黄土古土壤结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黄土古土壤结构包括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宏观结构指土体内部发育的层理、团粒结构、棱柱状结构、孔隙以及植物根系和生物洞穴等。这些结构体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古土壤形成时所经受的成壤过程。微观结构指土壤内矿物颗粒的形状、组成及排列方式,碳酸盐类结晶体的形状、大小及分布状态,以及结构体表面铁锰质胶膜和光学特征等。古土壤的微观结构可通过土壤薄片在显微镜下观察鉴定,它是研究土壤发生学的重要途径。" }, { "instruction": "自然汞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俗称水银。成分Hg。在常温下为液态。银白色。金属光泽。密度13.6克/厘米3。在-38-87℃时凝结成固态。在汞矿床氧化带由辰砂分解而形成,或见于温泉沉积物中,以及呈液态小球状散布在一些岩石内。" }, { "instruction": "特别行政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中国根据宪法规定,为实行“一国两制”而建立的享有高度自治权、实行特殊制度的地方行政区域。它受中央人民政府直接管辖,体现了中国在新的历史时期行政区划的一个特点。棍据1984年和1987年中英、中葡两国政府联合声明,1 9 9 7年7月1日、1 9 9 9年1 2月20日,在中国恢复对香港和澳门行使主权时,分别设立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特别行政区与中央人民政府的关系,仍是地方政府与中央人民政府的关系。享有中国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所没有,而为它们自己所特有的某些权利,包括由当地人自己管理的高度自治;现行社会、经济制度、生活方式50年不变,法律基本不变;可以“中国香港”或“中国澳门”名义单独同各国各地区及有关国际组织保持和发展经济、文化关系,签订有关协定等。" }, { "instruction": "淮北岗地白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分布在中国淮北地区的一类土壤,其特点是土壤有机质含量小于1%,无明显的有机质层。上部40~60厘米厚是浅色、粉砂质、结构不良的白土层,有时白土层下段有铁锰氧化物胶结的“炉底层”;60厘米以下为带棕色、质地黏重、结构良好的粘化层,并向母岩过渡。白土上部土层略高于砂礓黑土的年龄为10.9×103年和(1.3~7)×103年,白土下面还常有Q2古红土(1.3×105 年)。白土发育过程是:①红壤化土壤发育(湿热);②抬升剥蚀(暖湿);③棕壤化土壤发育(暖湿);④抬升剥蚀(冷干);⑤堆积(冷与半干);⑥半水成转弱棕壤化土壤及耕作土壤发育(凉湿)。" }, { "instruction": "康定地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1786年6月1日发震,震中位置在四川省康定东南大渡河畔。震中位置为29.8°N,102.1°E,震级7.5,震中烈度Ⅺ度。在泸定县、康定县一带极震区,山崩、城塌、房屋全倒。清溪县(今汉源县附近)山崩、堵塞大渡河10日(一说山崩塞河在磨西面山嘴),水淹至泸定桥。至第10日,堰塞湖水溃决,大水涌出,势如山倒。沿河两岸村镇一扫俱尽。一日一夜,水头至嘉定府(今乐山),城墙倾倒约700米,观水落江者不计其数。涌水顺岷江而下,至宜昌一带水势暂平。据当时记载,地震死亡仅430余人,但因地震堰塞湖所淹没及坝倒大水冲刷使沿河两岸村镇因水灾死伤近10余万众。" }, { "instruction": "volcanic dome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黏度较大的熔岩喷出地表后,难以向四处扩展而突出在火山口的上面形成的穹丘状山丘。根据其形态和结构火山熔丘的类型1.火口塞; 2.培雷型; 3.火山柱;4.外成穹丘; 5.侵入穹丘可分为5种:火口塞(隆起塞)、培雷型穹丘、火山柱、外成穹丘和侵入穹丘。穹丘的出现是火山活动进入晚期阶段的标志。黏性岩浆是紧随富含气体的易流动岩浆喷发之后才喷出。许多主要由安山岩构成的复合火山锥上常有英安质和流纹质的顶部穹丘和翼部寄生穹丘。穹丘生长的速度很快,有的一天可上升25米。组成穹丘的熔岩多数为流纹岩、英安岩、安山岩和粗面岩,如果玄武岩浆的温度和含气量都足够低则也可以形成穹丘。穹丘的熔岩主要为玻璃质,在大穹丘的核部为隐晶质和(或)微晶质。" }, { "instruction": "南海道地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1946年12月20日在日本南海道发生地震。震中位置32.5°N,134.5°E,震级8.2,震中烈度不详。地震引发海啸波高6米,房屋、船舶冲走无数。地壳变形规模较大,隆起最高达1.2米,沉降最深20厘米。地震灾害波及23县,死亡1330人,失踪102人。" }, { "instruction": "溶解氧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溶解在水里氧的量,通常记作DO,用每升水里氧气的毫克数表示。水中溶解氧的多少是衡量水体自净能力的一个指标。它跟空气里氧的分压、大气压、水温和水质有密切的关系。水里的溶解氧由于空气里氧气的溶入及绿色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会不断得到补充。但当水体受到有机物污染,耗氧严重,溶解氧得不到及时补充,水体中的厌氧菌就会很快繁殖,有机物因腐败而使水体变黑、发臭。溶解氧值是研究水自净能力的一种依据。水里的溶解氧被消耗,要恢复到初始状态,所需时间短,说明该水体的自净能力强,或者说水体污染不严重,否则说明水体污染严重,自净能力弱,甚至失去自净能力。" }, { "instruction": "奥佩尔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奥佩尔带一名源自德国古生物学家阿尔伯特?奥佩尔(Albert Oppel)。奥佩尔带示意图一般认为奥佩尔带与共存延限带为同义,但前者多指一种划分不十分严格的共存延限带。通常以某些经过选定的特征种或属的共存作为这种带的主要鉴别标志,并以其中一具有代表性的种或属来命名。例如Siphogerinoides bramletti奥佩尔带。现已不常使用。" }, { "instruction": "北极地区社团组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环北极地区土著居民自发组织起来的民间社团组织,具有鲜明的地区性和民族色彩。其主要宗旨是:维持北极地区和土著民族的利益与风俗习惯,保护北极环境、文化遗产与自然景观。" }, { "instruction": "姚家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晚白垩世早期。分布于吉林全省及黑龙江除嫩江至德都一线以北地区外的大部分地区。为一套灰、灰绿、灰黑色砂泥岩,自下而上分成三段:一段为灰或灰绿色泥岩、粉砂质泥岩夹粉细砂岩,上部出现灰黑色泥岩;二、三段以灰黑色泥岩为主,夹页岩及介形虫化石层。底部以灰色泥岩、粉细砂岩与下伏青山口组黑色泥岩分界,顶部以嫩江组灰黑色泥岩夹劣质油页岩出现为分界标志,上、下均呈整合接触。厚174米。为本区主要生油层。含介形虫Cypridea exornata,Lycopterocypris sp.,Ziziphocypris rugosa;萨195井含介形虫Cypridea tera,C.songhuajiangensis,C.infidelis,以及叶肢介Palaeolimnadiopsis andaensis;杜402井含双壳类Plicatounio (P.) latiplicata,P. (Kwanmonia) helongjiangensis。本组在盆地中心为深、较深湖相,向东和向南变为浅湖、浅滩相,向北、向西为浅湖三角洲相。" }, { "instruction": "长白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PbNb2O6,含PbO 44.12%,Nb2O5 53.43%。三方晶系。晶体成近六方形板状;集合体呈球粒状,球粒断面可见放射状和同心状构造,粒径一般0.2~0.4毫米,最大达5毫米。浅褐、褐黄、浅黄绿、乳白及无色。条痕白色,金刚光泽和珍珠光泽。透明至半透明。解理{0001}极完全,也见有清晰的菱面解理。断口参差状。显微硬度472.4×9.8×106帕。性脆。密度6.48克/厘米2。是中国学者1978年发现的新矿物。" }, { "instruction": "petroleum gas volcano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主要指喷出大量碳氢化合物(气、石油)、泥、岩屑的泥火山。喷发时,气体燃烧可见冲天火焰,详见“泥火山”。" }, { "instruction": "笔石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笔石属于脊索动物门,是小型群体海生动物,现已灭绝。它们被发现于奥陶纪及志留纪的黑色页岩里,至早石炭世即告灭绝。" }, { "instruction": "古气候转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古气候演化型式的转换,约发生在距今250万年前,是具有全球性和突变性的气候事件。距今250万年前的高斯期,气候演化以持续的温暖为主要特征,距今250万年前以后,气候开始出现频繁的大幅度振荡,并且这种振荡持续至今。普遍认为:第四纪时期气候周期性振荡的主要原因是地球轨道参数的周期性变化所引起的地表能量系统的周期性涨落。但是,根据伯杰(Berger)的计算,大约在过去的500万年间,地球轨道参数的周期性变化规律是一致的。因此,推测该气候转型事件可能是由其他原因造成的。从理论上讲,青藏高原的大幅度隆升是引起250万年前全球气候转型事件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青藏高原隆起,改变了地球表面的结构及大气环流的模式,从而产生某种反馈效应,放大了地表气候系统冷暖振荡的幅度。" }, { "instruction": "多旋回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全称多旋回构造说、多旋回造山运动说(theory of orogenic polycycle)。黄汲清(1945)提出,一个褶皱带(造山带)的形成往往经历了多旋回造山运动,即多旋回的发展。后来发现这是地槽,特别是优地槽带发展的一般规律。在地槽发展的全部过程中,不仅构造运动是多旋回的,而且岩浆活动、沉积建造、变质作用和成矿作用也是多旋回的,此即地槽发展的多旋回观点。一般说来,每一旋回先出现基性超基性岩,之后地槽部分褶皱并有花岗岩侵入,随后碱性或偏碱性岩浆出现,形成一个构造岩浆旋回。这样的旋回可出现若干次,然后地槽系才全部褶皱封闭。世界上许多地槽系都是多旋回发展的,典型实例有中国的秦岭地槽系和天山地槽系,澳大利亚的塔斯曼地槽系等。之后,黄汲清于1979年结合板块构造学说,通过对北美科迪勒拉地槽、西南日本地槽、南美安底斯地槽的研究,提出了地槽发展的多旋回板块构造模式,认为板块构造运动是长期的、多阶段发展的,也就是多旋回发展的。它包括多旋回板块碰撞、多旋回板块俯冲、多旋回板块消失带、多旋回深海沟和多旋回优地槽向洋迁移、多旋回大陆向洋增长。正是板块构造的多旋回运动导致了地槽的多旋回发展。板块说和多旋回说不但不互相排斥,而且可互相补充。" }, { "instruction": "黑侏罗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德国相当于里阿斯统的下侏罗统。主要为泥质灰岩,泥灰岩,上部为黑色沥青质灰岩。由于岩石多为黑色而得名。" }, { "instruction": "米克菊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头足纲菊石亚纲的一属。壳外卷至半内卷,扁饼状,侧面扁平,腹部多平。壳面平滑或饰有微弱的横纹。齿菊石型缝合线,叶部下端齿少而显著。早三叠世,亚洲及北美。中国产于南方下三叠统。" }, { "instruction": "德里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属中元古代。分布在印度阿拉瓦利岭一带,向南南西方向延伸到巴伦布尔地区,自下而上分为:拉雅罗组,底部为薄层板状云母质石英岩,往上为不纯白云质大理岩;阿耳代系组,由波状层理石英岩、长石砂岩、粗砂岩、砾岩和石灰岩组成;库沙尔加尔组,主要是白云质灰岩;阿贾卜加尔组,主要为一套泥质岩系。德里群遭受多次构造变形,变质作用为角闪岩相组合。本德尔汉德地区北部的瓜廖尔群不整合于太古宙本德尔汉德花岗岩之上,其时代与德里群相当。侵入到德里群中的拜拉特花岗岩RbSr年龄值为16.6亿年,代表德里旋回结束。其上被新元古界温德亚亚群不整合覆盖。" }, { "instruction": "标准海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经过放置和严格的过滤处理,调整其氯度为19. 38‰左右的大洋海水。密封于玻璃安瓿瓶中。国际上以此作为测定海水的氯度和盐度的统一标准。使用标准海水代替其他标准液来测定海水氯度的优点,可以避免受原子量改变的影响。我国标准海水由中国海洋大学生产,其氯度值与中国海平均氯度数值相近,在1 7‰~1 9‰左右。" }, { "instruction": "军港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海军基地的主要部分。供海军舰船和水上飞机航行、停泊、补给、修理及供作其他军事用途的港口。通常均设有码头、浮筒、信号、仓库、兵营、训练场所及相关战备设施。纯粹的军港仅设置在隐蔽、偏僻而居民稀少的港湾内,如中国辽宁省的旅顺、葫芦岛等。中国的军港平时往往被供作支援民用,承担部分商船停泊和货物装卸任务。另有一些分布在港口城市承担运输任务的军港,则常处于与商港、渔港混处状态。" }, { "instruction": "海蚀港湾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山地港湾海岸在发展过程中,由于海水深度大,海岸坡陡,在海浪作用下,岬角和湾顶广泛受海蚀作用的海岸。" }, { "instruction": "岩溶水文系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既是地球表层水圈的一部分,又是水循环系统在可溶岩分布地区的一个子系统。岩溶地下水系统通常接受来自非岩溶区的外源水,与岩溶系统中不同型式的补给水源汇合,经过系统内部的调蓄,又以不同形式流出岩溶系统,进入到水圈循环的其他系统中,其中一部分以泉的形式流出地表,另一部分以潜流形式流入非岩溶地区。其特征是与地表水关系密切、有地下水文网、有较大的地下空间、内部结构极不均匀和动态变化较大。" }, { "instruction": "旱生植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耐受干旱条件的一类植物。其结构特征主要表现在增加水分摄取或减少水分丢失两个方面,发达的根系和高渗透压的原生质有助于水分摄取,叶面积很小,以减少水分散失,发达的储水组织可储存大量水分。" }, { "instruction": "沙波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以冲积作用为主的河床上,沙波在水流作用下,不断向下游缓慢移动的过程。由于河底的不平整和水流的脉动冲刷,使沙粒在河床上呈波浪状堆积,称沙波。沙波在定向水流的作用下,其迎水坡下部的沙粒受流水推动沿坡面向上滚动,至沙波的波顶后,大部分沙粒越过顶峰并在重力作用下落到背流坡上,但由于波谷中水平旋涡的作用,落下的沙沙波移动示意图(引自H.E.Reineck)粒又可被推上背流坡的上部堆积,直至其坡度超过水下休止角允许的坡度后,才向坡下滑动或滚动;至沙波波顶的另一部分沙粒,在水流惯性力的推动下,跃过坡谷,落在下一个迎水坡的坡脚下,与由背水坡滑落、滚落下来的沙粒一起开始了下一个爬越沙坡的运动。如此下去,沙波便不断地向下游移动。海、湖岸边及沙漠地区亦可见定向水、气流形成的沙波运动。" }, { "instruction": "ropy lava,pahoehoe lava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表绳状熔岩面常似波状起伏或似绳索盘绕铺地的结壳熔岩。其绳束直径可达30~60厘米,单绳直径常为5~6厘米。" }, { "instruction": "生物内稳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生物控制体内环境使之不随外部环境发生变化的相对稳定的机制。" }, { "instruction": "戚嘴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属更新世晚期。主要分布在淮河中下游地区,命名剖面在安徽五河戚嘴。岩性为浅黄色粉砂层,间夹棕褐色粉砂质粘土层,底部夹细砂层。具水平层理或斜层理,底部有成层钙质结核,为河流与湖泊沉积物。含鹿、牛和多种淡水蚌化石。厚度一般小于10米。在江苏北部的丘陵地区与平原地区均有分布。磁性地层位于布容极性时上段,布莱克亚时之下,年代约为13万年。" }, { "instruction": "下江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青白口纪。分布于黔桂交界处,为变质岩系。自下而上分为甲路组、乌叶组、番召组、张家坝组、清水江组、平略组、隆里组。主要为变质砂页岩、凝灰砂岩、凝灰岩及少量碳酸盐岩,属浅海陆棚陆坡相沉积,厚4500~10?000米。在黔东普遍发育,并含微古植物化石Leiopsophosphaera,Kildinella,Trachysphaeridium等。与下伏梵净山群、四堡群呈不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英吉利河片麻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译英吉利里弗群。时代属中太古代。是加拿大安大略省南部绿岩带副片麻岩带之一。其变沉积岩主要是源自平均成分为英安质火成岩源的浊积岩,伴有少量砾岩、交错层状砂岩、铁建造和镁铁质岩的浊积岩层,位于基瓦丁群下部层位。在安大略西北英吉利河亚省温尼伯河南部,主要是石英闪长岩到奥长花岗正片麻岩,并被很少变形的花岗闪长岩到花岗岩深成岩体所侵入。变沉积岩和正片麻岩变质程度达高角闪岩相。" }, { "instruction": "钦州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早泥盆世。大致相当于早泥盆地早期至那高岭期。分布于广西钦州地区。命名地点在广西钦州。为笔石相沉积,下部产Monograptus uniformis,上部产Monograptus yukonensis。与下伏上志留统防城群和上覆小董组均呈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生物地层单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生物地层单位是根据化石而不是根据岩性特征和地质年代确定的。" }, { "instruction": "断口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矿物在外力打击下,不依一定结晶方向破裂而形成的断开面。断口按其形态可区分为贝壳状断口、锯齿状断口、参差状断口及平坦状断口等。断口可作为鉴定矿物的一种辅助依据,例如,石英常具贝壳状断口。" }, { "instruction": "商业布局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包括商业的地域配置与部门布局两种。一个国家、地区或城市,按照一定的目的、原则、根据各种商业结构与活动的特点和各地的人文地理条件,对商业进行合理的空间位置安排,从而形成一个各展其长、密切配合、互相促进的有机商业体系。商业布局应该以“有利生产、方便生活”为宗旨,遵循商业与人文环境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专业性与综合性相结合,固定式与流动式相结合,国营、集体企业与私营企业、个体摊点相结合的基本原则。" }, { "instruction": "侏罗纪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中生代第二个纪。“侏罗纪”得名于法国、瑞士交界的侏罗山系。“jura”音译应为汝拉山系。在此山区侏罗系出露完好,化石丰富,故就山系取名。日文译名侏罗,中国沿用。开始于距今205百万年,延续了7000万年,分为早、中、晚三个世。侏罗纪是地史上海侵比较广泛的一个纪,又是地壳历史上植物界最为均一少变的时期。其整个生物界反映了典型的中生代面貌。爬行动物、菊石和裸子植物极度繁盛。植物界以裸子植物中的苏铁类、松柏类和银杏类为主;蕨类植物中真蕨类仍很重要。自中侏罗世起,欧亚大陆地势分异和气候分带现象重新加强,从而又现了横亘欧亚的植物区。在南欧、中南亚和东南亚热带植物区,以苏铁类为其特征,在北极附近的斯匹次卑尔根地区,则以松柏类为主,介于两者之间的西伯利亚温凉植物区则多为松柏类和银杏类。爬行动物中以恐龙类最繁盛,其最突出的特点是生态的分异,在空中有飞翔的Pterodactylus,海中生活的Ichthyosaurus,还有在沼泽地带生活的大型恐龙。晚侏罗世,生物演化史上发生了一次由陆地向空中发展的飞跃,最早鸟类始祖鸟(Archaeopteryx)出现了,它还保留许多爬行动物的特征,如具有牙齿等,代表爬行动物向鸟类演化的过渡类型。鱼类以全骨鱼类为主,原始真骨鱼兴起,如始于晚侏罗世(或早白垩世)的Lycoptera。陆生生物中还有昆虫、叶肢介、介形虫及淡水软体类等。海生无脊椎动物中以菊石和箭石最繁盛,是划分对比海相侏罗系的重要依据。海生动物分区在中、晚侏罗世比较明显,包括北极海区,斯匹茨卑尔根和北美北部为主的北极动物区的特点是有厚壳双壳类Aucella及菊石等,但缺乏珊瑚礁相。古地中海区包括阿尔卑斯区、喜马拉雅区、东南亚和南冈底斯区,北延至日本南部,以造礁珊瑚、海绵、厚壳双壳类Diceras及菊石、箭石为特征。" }, { "instruction": "表迹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提出的遗迹化石保存分类的一类,泛指保存在岩层顶面的遗迹化石。与表浮痕相当。" }, { "instruction": "龙马溪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中国志留系底部的一个阶,位于上奥陶统钱塘江阶之上,下志留统大中坝阶之下。层型剖面位于湖北宜昌北东约42千米的大中坝王家湾。龙马溪阶的底界在中国以笔石Akidograptus ascensus的首现为标志。阶内自下而上包括四个笔石带:①Akidograptus ascensus带,②Parakrdograptus acuminatus带,③Orthgraptus vesiculosus带,④Coronograptus cyphus带。" }, { "instruction": "纳缪尔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位于维宪阶之上,威斯特法阶以下,是西欧跨石炭系上、下统的一个阶。海相纳缪尔阶自下而上包括三个菊石带:①Eumorphoceras(E带),②Homoceras带(H带),③Reticuloceras带(R带)。但是也有人主张把R带之上的威斯特法阶的Gastrioceras带(G带),作为纳缪尔阶的顶界。纳缪尔阶一名源自比利时的纳缪尔(Namur)。" }, { "instruction": "自由过境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在一国海港、河港或作为交通枢纽的边境城市供过境货物储存的特定地段。其作用在于便利内陆国家的进出口货运,对来自或运往内陆国家的货物,简化其过境手续,免征其关税,或只征收小额的过境税。自由过境区内设有仓库,可供货物短期储存和重新包装,但不得进行加工。" }, { "instruction": "紫苏斜长花岗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以含紫苏辉石为特征的斜长花岗质岩石。主要出现在早前寒武纪(尤其是太古宙)的深变质地区,并常与麻粒岩相变质岩和紫苏花岗岩密切伴生,其中常有大小不等的各种变质岩的夹层或包裹体。矿物成分主要为斜长石(更长石或中长石)、反条纹长石、石英和紫苏辉石,常含有少量黑云母,有时含少量钾长石、角闪石和透辉石。中细粒不等粒结构,片麻状或条带状构造。它与紫苏花岗岩的主要区别是不含或含少量钾长石,结构较细,片麻状构造比较明显。对紫苏斜长花岗岩的性质和成因尚存在不同的认识:有人认为是由岩浆结晶作用形成的花岗质侵入岩;有人认为是由强烈混合岩化作用形成的混合片麻岩;还有人认为是由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形成的中酸性麻粒岩。" }, { "instruction": "胡乐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用于位于宁国阶之上,氵韩江阶之下的一个阶,大致与欧洲的兰代洛阶和卡拉多克阶底部相当。自下而上包含三个笔石带:①Glossograptus hincksii带,②Nemagraptus gracilis带和③Dicranograptus sinensis带。在西南地区与第一带相当的为Gymnograptus linnarsoni带。除在华北及东北南部为壳相外,笔石相或混合相广泛分布于南方、西北等地。胡乐阶一名源自皖南宁国县胡乐司。现已停止使用。" }, { "instruction": "冰碛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冰川消融时,终碛物堵塞河道或冰川谷形成湖盆,积水成湖。新疆博格达峰北坡的天池,即为第四纪冰川消退形成冰碛堤堵塞冰川谷而成。" }, { "instruction": "MOS预报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统计动力模式。" }, { "instruction": "长寿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较长或百岁以上人口率较高的地区。影响健康长寿的因素一般包括社会因素、环境因素和个人因素三个方面。经济发达、物质生活水平高、医疗条件好和地区人口死亡率低的地区,平均寿命也较高。自然地理环境、居民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和遗传因素均对平均寿命有一定影响。在世界范围内存在着百岁老人相对聚集的地带。" }, { "instruction": "城市更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城市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常不断地进行着改造,呈现新的面貌。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常用的“城市更新”一词,有其特定的涵义。一般情况下,城市更新的目标是振兴大城市中心地区的经济,增强其社会活力,改善其建筑和环境,吸引中上层居民从郊区返回市区,通过地价增值来增加税收,以此达到社会稳定和环境改善。城市更新的方式可分为重建(或再开发)、整建和保留维护三种。" }, { "instruction": "长城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长城群。时代属中元古代早期。分布于燕山地区。以陆相—浅海相碎屑沉积岩为主,夹有中基性火山岩及铁矿层,具底砾岩,顶部为白云岩,代表一个大的沉积韵律组合。含有以kussiella kussiensis为代表的叠层石组合和以膜壳薄、个体小、表面光滑为特点的微古植物组合。自下而上划分为常州沟组、串岭沟组、团山子组、大红峪组和高于庄组。延续时限为18亿~14亿年。" }, { "instruction": "volcanic block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火山集块。同源的火山岩块是岩浆在火口内已经固结后又被后期的火山喷发所抛出的固态岩石碎块。它的外形略带圆形,但是没有火山弹那样的内部构造和外形的平行性。火山块的长轴大于64毫米。有时岩块巨大,如维苏威火山喷出的火山岩块重达2~3吨。1924年夏威夷基拉维厄火山的蒸气爆炸抛出的火山块重达14吨。在破火口形成的灾变性喷发过程中常喷出同源火山(或侵入)岩块,也可以有非火山岩块。" }, { "instruction": "化学残积矿床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岩石风化过程中形成的次生矿物组成的风化矿床。这些次生矿物主要是铝硅酸盐矿物经水解等作用后形成的,它们基本上是以矿物集合体形式存在。根据次生矿物的不同,化学残积矿床可以分为两个基本类型:高岭土型,主要矿石矿物是高岭石及其他高岭石类矿物,即铝和铁的含羟硅酸盐类矿物,主要矿床类型是高岭土矿床,如中国著名的优质瓷土便属于这一类型;砖红土型,或称红土型、铝土型,主要矿石矿物是铝和铁的含水氧化物或氢氧化物、镍的含水硅酸盐等,主要矿床类型有铝土矿、铁矿、硅酸镍矿等,矿石中有时还含有金、钴、铬、锰等,是优质的天然合金原料。化学残积矿床中有时还有大型的离子吸附型稀土元素矿床。除上述形成于岩石风化壳中的化学残积矿床外,在一些原生矿床的露头,即原生矿床的氧化带,经化学改造后形成的次生矿床,也是一种化学残积矿床。这些原生矿床主要是铁、铜、铅、锌、镍等金属硫化物矿床,化学改造的主要途径是氧化作用,形成铁帽、铜帽等矿床。其次在锰的碳酸盐矿床、硅酸盐矿床上可形成锰帽矿床,在自然硫矿床上可形成矾帽,即次生明矾矿床。" }, { "instruction": "单旋回缝合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两个巨型大陆之间往往只经历一次强碰撞作用、一个主要造山旋回即焊合为一体的缝合作用。由于块体动能巨大,碰撞造山作用十分剧烈,影响地球圈层的深度大、范围广。碰撞之后,两巨型陆块即焊合为一个整体,大区域甚至全球性的动力学体系发生重大改组或重建。早古生代末,北美与俄罗斯两个大陆之间的碰撞和焊合即属之。碰撞之后,古大西洋动力学体系即消亡,两陆块焊合为一体,形成劳俄古陆。" }, { "instruction": "种加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国际植物命名法规中,指种的双名中的第二个词,与国际动物命名法规中的种名相当。" }, { "instruction": "migmatitic complex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混合岩化作用全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岩石和矿石的组合称为混合杂岩。它包含了主期形成的各种混合岩,也包含了中晚期形成的各种注入脉体、蚀变岩石及矿床。混合杂岩的分布主要受这一地区热流变化的影响和区域地质构造的控制。根据现有资料可分为三种类型:①中心型混合杂岩;②带状(层状)型混合杂岩;③区域型混合杂岩。" }, { "instruction": "合流排水系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将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雨水混合在同一管道内排除的系统。根据系统是否设置溢流井,合流制排水系统可分为直排式合流制排水系统(无溢流井)和截流式排水系统(有溢流井)。" }, { "instruction": "顶积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三角洲沉积物顶部的水平岩层,有河床、河漫滩沉积;有汊道、浅滩沉积。沉积物以黏土质粉砂为主,有较明显的水平层理。" }, { "instruction": "奥图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西欧陆相二叠系赤底统下部的一个阶。奥图阶含植物化石Walchia,古脊椎动物化石Archaeogosaurus,鱼类化石Palaeohatteria等。奥图阶一名源自法国的奥图(Autun)盆地。" }, { "instruction": "乌扬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中元古代。在俄罗斯西伯利亚乌丘尔地区以假整合覆盖在乌尔坎群之上,主要由花岗质长石砂岩、石英长石砂岩、砾岩和粗面安山质火山岩组成,分布局限,厚约600米。与上覆乌楚尔群呈不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粒玄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煌绿岩。颗粒较粗的玄武岩。全晶质。粒度介于玄武岩和辉长岩之间,基本上由斜长石、辉石和不透明矿物组成。多具粗玄结构。如矿物成分肉眼不能鉴别,则称为细粒玄武岩。多呈岩床、岩脉产出。化学成分同玄武岩,与玄武岩区别在于它不含玻璃质,而结晶粒度较粗。与显微辉长岩为同义语。在国内,大多数岩石工作者,将粗玄岩作为玄武岩类中的一种,在西方,尤其是西欧各国,粗玄岩一词包含浅成相和超浅成相。源自希腊语doleros,意为骗人的。" }, { "instruction": "塔什库拉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早二叠世。分布于新疆博格达山西北坡和南坡的芨芨槽子—白杨沟口一带。为灰黑色、灰黄色中薄层粉砂岩、细砂岩和泥岩不均匀互层,夹薄层砂质灰岩、泥晶灰岩和鲕状灰岩。底部为黑色页岩夹硅质岩,硅质岩和灰岩,微层理显著,多卷曲构造和泥砾状构造;下部以粉砂岩、细砂岩和泥岩为主,植物化石丰富;中部为微层理很发育的砂岩、细砂岩,夹大量叠层石(Cryptozon forma U)灰岩层,鲕状灰岩层;上部以中—粗粒砂岩为主,偶夹砂质灰岩和钙质砂岩,波痕较多。厚度达1500米。与下伏石人子沟组和上覆乌拉泊组均呈整合接触。中、下部的孢粉以裸子植物花粉占绝对优势,并以具肋双囊粉Protohaploxypinus含量最高,其次为Striatoabietites,而Hamiapollenites等很少,单囊粉和无肋双囊粉的含量也少,未见单沟粉,组合特征与乌拉尔西坡萨克马尔阶—空谷阶的孢粉化石组合接近;下部含植物化石Cordaianthus volkmannii,C.curtus,Walchia piniformis等。" }, { "instruction": "遗迹群落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遗迹纯生态的组合,即由单一的内生动物群落形成的遗迹。遗迹化石群落指遗迹化石的此类集合。" }, { "instruction": "结构面力学性质转变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同一结构面力学性质先后发生变化的现象。一个构造体系在它形成过程中和形成以后,都经历了复杂的演化,致使结构面力学性质常常发生变化。结构面力学性质变化有两种情形:①同一方式外力作用下,同一构造体系不同序次中,结构面力学性质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很常见。例如,在区域扭动作用下形成的两组共轭断裂都是扭性结构面,当扭动作用持续进行时,和扭动方向夹角较小的一组,逐渐变为扭性兼张性结构面,另一组逐渐变为扭性兼压性结构面。有人将这种现象称为结构面力学性质转化。②不同地质时期、不同方式外力作用下,结构面力学性质发生变化的现象。例如,中国豫西地区的东西向断裂,燕山运动以前主要表现为压性,是纬向构造带的成分;自燕山运动以来,一些东西向断裂明显变为张性,归并入新华夏系构造。这种现象可称结构面力学性质改变。这两个概念彼此是有区别的。" }, { "instruction": "卡兰纳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卡兰纳层(Callanna Bed)。主要出露于澳大利亚南部弗林德斯岭北部。属于阿德雷德超群最底部层位,为一套浅海相的碎屑岩夹少量蒸发岩和火山岩,主要为深灰色至粉红色粉砂岩、页岩和石英细砂岩、薄层砂质白云岩,含石膏层和石盐假晶,砂岩斜交层理和波痕、泥裂发育;下部夹紫红色,灰绿色杏仁状粗面岩(乌尔坦纳火山岩)。钻孔中火山岩样的RbSr全岩年龄为10.76亿年,本群厚度100~300米。以区域不整合盖于结晶基底或卡彭塔纳群之上。" }, { "instruction": "末端变陡缓坡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具有坡折带的缓坡,但浅水高能浅滩带不在坡折带上,它位于坡折带后数千米,因而在深水缓坡或斜坡出现滑塌角砾灰岩,而缺少浅水台地来的砂砾内碎屑及礁屑角砾等,其余沉积相带特征与等斜缓坡相似。" }, { "instruction": "唐山地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1976年7月28日03时在河北省唐山发生地震,震中位置39.4°N,118.0°E°,震级7.8,震中烈度Ⅺ。当日18时45分34.5秒,在邻近的滦县又发生7.1级地震。震后唐山市房屋倒塌、工厂烟囱或倒或折,有的扭折成数段而不倒。市内街道、胡同路面断裂并有横向或上下位移现象,市区变为一片废墟。铁道钢轨变形,公路开裂错断,滦河铁路大桥桥面节节倾塌入水。公路桥梁或塌或拱,交通瘫痪。地裂缝遍地可见,并伴生喷水冒沙现象。地震死亡242769人,重伤164851人;倒塌房屋250万间,破坏房屋250万间,地震波及地区北至内蒙古满洲里,南至河南漯河,东到海岸线,西至宁夏石嘴山、吴忠市,共14省、市、自治区,约300万平方千米内的居民受到地震影响。地震破坏区约210万平方千米。包括北京、天津两市,北至内蒙古多伦、辽宁凌源,南至山东德州,西达山西繁峙县。发震构造是北北东向的陡河断裂、唐山断裂与北西西向昌平丰南断裂组成的多组活动断裂的交会部位。震源机制解为:主压应力轴方位角75°,倾角0°;主张应力轴方位角345°,倾角0°;中间应力轴方位角210°,倾角90°;与华北地区近代主压应力为NEE向的区域应力场作用有直接关系。" }, { "instruction": "水体无机污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也称盐污染。各种酸、碱、盐等无机化合物进入水体,使淡水资源的矿化度增高的水体水质污染。酸、碱、盐主要来自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以及某些工业废渣。由于酸雨的规模日益扩大,造成土壤酸化,地下水矿化度因而增高。工矿企业排放酸、碱、盐的主要有:矿山排水、石油化工、化学纤维、化肥、造纸、电镀、酸洗、制革等生产过程。" }, { "instruction": "小圆货贝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腕足动物门无铰纲的一目。壳主要为钙质。贝体近圆形或长椭圆形,侧视双凸。腹壳具明显的假铰合面。茎孔位置变化大,位于两壳之间、腹壳顶部或壳喙之前。背壳喙部位于壳之边缘。海生,早至中寒武世。化石有小圆货贝(Obolella)。中国辽宁、山东等地下寒武统均有产出。" }, { "instruction": "过渡流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当弗劳德数大致为1的水流状态,其床沙形态从低流态的沙丘过渡到高流态的平坦床沙之间的低沙丘。" }, { "instruction": "生物矿物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生物学和矿物学之间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应用矿物学、结晶学和生物化学等原理和方法来研究生物体内或体表产生无机晶体及非晶质矿物和有机基质组成硬体过程的科学。其研究内容为生物硬体的矿物组成、微细结构、形成机理等,特别是分泌组织和有机基质的控制作用。生物矿物学用于研究生物及其硬体的分类演化、生活环境及硬体的研究利用(如珍珠、结石)等。" }, { "instruction": "梅纳帕冰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北欧的晚新生代第三冰期,冰碛物出露很零星,难以查明分布范围,钻孔沉积物的孢粉组合有此次冰期的显示。它可与阿尔卑斯地区的恭兹冰期对比。" }, { "instruction": "东谷坨文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中国北方早更新世的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1981年发现于河北阳原东谷坨村,石器发现于地面下45米的河湖相沉积中,石器数量多,有光状器、边刮器、原型楔状石核和石叶型小石片等。距今约100万年。其附近的小长梁等同期地点也有类似情况。" }, { "instruction": "大学城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大城市里,众多的大专院校集中在城市的其一地段,从而形成大学城,或称学院区、大学园区,如上海松江大学城、北京西郊学院区等。" }, { "instruction": "复合层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综合地层型。是层型的一种类型。指由几个选定的组分层型联合形成一个单位层型。" }, { "instruction": "人为松软表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美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诊断表土层之一。与松软表层的特性相似,但酸溶性P2O5较高,含有效水的时间较短,其形成主要是人工改造的结果,如一些肥沃的菜园土表层属此类型。" }, { "instruction": "气候变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气候变化。" }, { "instruction": "土壤指示动物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土壤与动物群均为一定环境里的产物,二者可互相指示,这种关系称土壤指示动物群。例如华南剑齿象大熊猫动物群时代属中更新世(Q2),是古红土发育的最盛期。其分布北界大致在长江沿岸一线,恰与现代红壤带的北界相符;更新世猩猩分布的北界又大致与赤红壤与砖红壤的北界相近。这显然代表了当时湿热的常绿阔叶林或热带雨林环境,利于土壤脱硅富铝化的进行。" }, { "instruction": "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一个纪的时间内形成的地层,是比统高一级、比界低一级的国际性年代地层单位。例如,寒武系、三叠系、第四系等。一个系可分为两个统到三个统,个别系分成四个统。目前还有将一个系的六个阶均改为统的,如西欧的奥陶系。有时也有用亚系或超系的。系的符号,除中、新元古界的长城系、蓟县系、青白口系和南华系以其汉语拼音名称第一音节的双辅音的一大、一小两个字母,或用其汉语拼音名称头两音节第一字母的一大、一小两个正体字母表示(分别是Ch、Jx、Qb、Nh)外,一般采用系名的英文(个别用德文或汉语拼音)第一个字母。震旦系(Sinian)用Z,是按汉语拼音(Zhendan);寒武系(Cambrian)用,奥陶系(Ordovician)用O,志留系(Silurian)用S,泥盆系(Devonian)用D,石炭系(Carboniferous)用C,二叠系(Permian)用P,三叠系(Triassic)用T,侏罗系(Jurassic)用J,白垩系(Cretaceous)用K,古近系(Paleogene)的英文名称首字母P已用于二叠系的符号,故参照《国际地层表》采用E,新近系(Neogene)用N,第四系(Quaternary)用Q表示。其中寒武系、石炭系、白垩系的英文第一个字母全为C,为了区别,中国在1959年地层会议上讨论确定,寒武系符号采用C加一横,即;白垩系采用K,K是德文白垩(Kreide)第一个字母。" }, { "instruction": "地貌调查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对地貌进行直接观察、研究和描述。一般沿选择的路线不断地进行观察,并在沿线选择观察点。记录观察和测定的结果。内容可包括地貌形态摄制、描述、形态测量、成因、物质组成、现代作用过程、剖面图、素描图和照片等。" }, { "instruction": "位移烈度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按照1904年达顿(C. E. Dutton)提出的公式,地震烈度可以用地震中震动的位移来表示。前苏联的C. B.麦德维捷夫于1953年编就了位移烈度表,地震烈度在ⅤⅩ度间为有效。 麦德维捷夫位移烈度表 烈度ⅤⅥⅦⅧⅨⅩ位移/mm0.5~1.01.1~2.02.1~4.04.1~8.08.1~16.016.1~32.0(据李善邦,1981)" }, { "instruction": "加速度计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其输出与加速度成正比的装置。在重力勘探中,加速度计常用于测量船、飞机的运动。加速度计可以是:①一种换能器,它的输出正比于加速度;②一种地震检波器,它的输出正比于地面振动加速度。例如,一种动圈式检波器,它的响应正比于频率,工作起来就像个加速度计。" }, { "instruction": "新元古代Ⅱ大冰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前寒武纪全球性的大冰期,在中国过去称震旦纪大冰期。在澳大利亚、挪威、斯匹次卑尔根、苏格兰、格陵兰、加拿大、美国东部、阿尔及利亚、加蓬、刚果、巴西等都有这时期的冰碛岩或冰溜面发现。" }, { "instruction": "多元土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环境变化后原土壤在新环境下进行新的成土过程,致使土壤剖面上反映着不止一种成土内容的土壤。残余土壤大半属此类型。如古老的沼泽土疏干后,在干旱区再行积盐;古红土在海滨沉降后产出沼泽化等。" }, { "instruction": "遗迹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代表特定的沉积相或指示一定的古沉积条件(包括水体深度、水动力条件、含氧量等)的特有的遗迹化石组合。" }, { "instruction": "堆积地貌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外动力地质作用中由流水、风、冰、湖水、海水等各种搬运介质搬运的物质,在一定条件下沉积形成的地貌。根据沉积环境可分为冲积地貌(冲积平原、冲积扇、三角洲等)、洪积地貌(洪积扇)、冰碛地貌(终碛堤、侧碛堤、冰水扇等)、风积地貌(沙丘)、湖积(湖堤、湖滩等)和海积地貌海滩、沙坝、沙嘴等等。此外还有重力作用形成的堆积地貌(如倒石堆)及由火山作用形成的各种火山和熔岩堆积地貌。" }, { "instruction": "古黄斑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全新世中期,距今5700~4500年前古草甸化作用的产物。后经地壳相对下沉,被新沉积物掩埋于地下50~80厘米深处。一般分布在新构造运动轻微沉降区,主要在长江以南的华东沿海,过高过低处均不出现,并有一定的成陆时间条件。苏南、上海、浙江及闽北都多。古黄斑土层以鲜明的黄色、含大量的铁锰质新生体(结核、锈管或大块磐层)与高的紧实度为特色。而造成这一状况的根本原因是土壤在长期温暖潮湿的半水成作用下,氧化铁经过分离、迁移、再淀积、大量集中并重结晶为难溶态。古黄斑土的研究有利于古地理环境的恢复及正确判断土壤发育过程。" }, { "instruction": "黄土铍浓度记录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典型黄土剖面上以一定的间距测得的10Be浓度随深度变化的记录。由于10Be参与了粉尘形成与堆积的全过程,对于黄土作为风积物的研究可以反映气候的波动和环境变迁。西峰和洛川黄土剖面10Be记录表明具有相似的变化趋势;洛川黄土剖面10Be浓度和磁化率变化也存在明显的一致性,与深海氧同位素曲线也有良好的对比关系。" }, { "instruction": "面角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晶体上二晶面法线间的夹角,其数值等于相应两晶面间内角的补角。" }, { "instruction": "开辟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分配给一个先驱投资者进行开辟活动的海底区域。国际海底管理局和国际海洋法法庭筹备委员会(1983~1994年)依据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关于对多金属结核开辟活动的预备性投资的要求,一个开辟区的面积限定不超过15万平方千米。先驱投资者应按照下列安排,交出开辟区的若干部分将其恢复为国际海底区域:①自分配区域之日起3年届满时已分配区域的20%;②自分配区域之日起5年届满时已分配区域的另外10%;③自分配区域之日起8年届满时已分配区域的另外20%。也就是说,经过8年交回一个开辟区面积的一半、保留7 ?万平方千米海底矿区。" }, { "instruction": "决策支持系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辅助决策者通过数据、模型和知识,以人机交互方式提高解决半结构化或非结构化决策问题有效性的计算机应用系统。它是管理信息系统(MIS)向更高一级发展而产生的先进信息管理系统。它为决策者提供分析问题、建立模型、模拟决策过程和方案的环境,调用各种信息资源和分析工具,帮助决策者提高决策水平和质量。" }, { "instruction": "土壤结合态农药残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用甲醇连续萃取24水时后仍残存于样品中的农药残留物为结合残留。结合残留物既可以是农药母体化合物,也可以是其代谢产物。结合残留主要存在于样品的具有多种官能基团的网状结构组分(例如土壤腐殖质和植物木质素),结合残留物同环境样品的结合可能包括化学键合和吸附过程及物理镶嵌等作用。" }, { "instruction": "超微古生物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专门研究超微化石的科学,是近年来随着石油地质和海洋地质工作发展的需要,以及电子显微镜等新技术、新方法的广泛应用而迅速发展起来的古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 { "instruction": "凌日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天文学上一个大的亮的星体被一个小的暗的星体遮挡住,即指太阳被一个小的暗星体遮挡。这种小的暗星体经常是太阳系行星。" }, { "instruction": "岭茶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中国陆相始新统底部的一个阶,位于池江阶之上,卢氏阶之下。阶名源自湖南衡阳盆地内一重要早始新世哺乳动物群产地湖南衡东岭茶。层型剖面位于湖南衡东甫魁堂—岭茶剖面。岭茶阶自下而上包括三个哺乳动物组合带:MatutiniaCocomysOrientolophus组合带,BandaomysAmpholophus组合带和RhombomysHohomysHeptodon组合带。岭茶阶以含下列在本阶内首次出现并特有的哺乳类动物化石为特征,主要有:Changlelestes,Hsiangolestes,Chronolestes,Matutinia,Rhombomys,Cocomys,Taishanomys,Bandaomys,Orientolophus,Ampholophus,Hohomys等。" }, { "instruction": "气候地貌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研究受气候控制的地表形态特征及其发生、发育规律的学科。不同气候带有不同的主导外动力,而外动力强度和组合的差异,会形成不同的气候地貌类型。如冰川地貌和冰缘地貌的分布屏线是受气候条件控制的,然而同在冰川或冻一融交替作用区还会因降水、气温条件的差异塑造出各不相同的冰川地貌和冰缘地貌;风和流水的地貌作用在陆地上是普遍存在的,但在不同气候区所塑造的地貌有很大差异;同为石灰岩受水溶蚀形成的岩溶地貌,在各个气候区的不同的水、热条件下就会有不同的表现。气候地貌学不只注重研究侵蚀地貌形态,同时也注意研究与侵蚀相关的沉积,在相关沉积中保留着许多气候条件的信息。" }, { "instruction": "单斜辉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斜辉石(clinopyroxene)。是单斜晶系辉石的总称。主要有透辉石、钙铁辉石、普通辉石、霓石、硬玉、锂辉石等。" }, { "instruction": "气球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没有动力装置的轻于空气的飞行器。主体是一个充有轻于空气气体(如氢、氦等)的气囊,凭借空气浮力升空,气囊下悬挂载人或载物的吊舱或仪器。可分自由气球、系留气球、动力气球三种。自由气球在空中随风移动;系留气球用绳索维系于地面,使之在一定范围内在空中随风移动;动力气球是装有推进装置的气球,可在一定范围内遥控飞行。气球是最早用作空中遥感平台的。早在1 858年就用气球从空中摄取了巴黎的像片。现在气球可升高到40km以上,利用平流层、对流层的风带可作数月至一、二年的长时间飘移,进行全球探测活动。气球主要用于军事侦察、遥感实验、大气探测、考古遥感等方面。" }, { "instruction": "岛弧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长串弧状的岛屿,弧的凸边面向开阔的海洋,凸边外侧为深海沟。岛弧是强烈的地震和火山活动友生的区域,在此处出现重力异常和磁异常。" }, { "instruction": "valid name,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拉丁文nomen validum(缩写nom.valid.)一个动物分类单元的正确名称,即在命名法上是可用的,在动物分类上也是有效的一个名称。一个动物分类单元可能有两个或更多的可用名称,但一般仅是其中最早的一个是其有效名称。有效名称必须是可用名称。相当于国际植物命名法规的正确名称(correct name)。" }, { "instruction": "运输经济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部门经济学的分支。研究运输业内各种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规律,旅客和货物运输中如何投入少、产出多、效益高等经济问题,以达到运输业降低成本、增加效率的目的。" }, { "instruction": "农田基本建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通过农田基本建设,将低产农田改造为稳产高产农田。其主要内容有兴修水利,建设灌渠和排水渠,平整土地,修筑梯田,改良土壤,营造农田防护林等措施。它可增强农田抗灾能力,提高土地肥力;并为农业生产机械化、园田化和集约化创造条件。" }, { "instruction": "体系域界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分隔一个层序内某一体系域与其上、下体系域之间的分界,主要由相对海平面(在湖泊层序中为相对湖平面)变化引起。在沉积特征上常表现为水体深度的突然增加或降低,常伴随着小的水下侵蚀作用和无沉积作用,表明存在小的沉积间断,但在向陆方向与之对应的面,并没有明显的陆上侵蚀作用,也没有海岸上超向下转移或沉积相向盆地方向的迁移。" }, { "instruction": "面衍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两个不同种晶体间,因受二维晶格因素(彼此的特定面网间有近似的性质)的控制,以共用面网的关系而成相互规则取向连生的现象。通常以浮生形式出现。epitaxy这一术语最初由罗耶(L.Royer)于1928年引入,在中文中常译为外延,用来指示一种晶体以一定的规则取向关系生长于另一种晶体之上的现象,其含义基本上等同于浮生。1977年国际矿物学会 补?际结晶学联合会联合命名委员会赋予此术语以本词条开始所述的定义。" }, { "instruction": "mud volcano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锥形的、由泥和岩屑堆积成的小山和小丘。泥火山活动时常有大量气体、泥和岩石碎屑喷出,有的也有因气体燃烧而出现冲天火焰。其喷出物堆积形成各种大小不等的平顶锥形高地,高度一般不足10米,直径十余米至数十米。中国台湾省高雄泥火山,在长约20千米地带内有十余处,当其强烈喷发时,有时伴有地鸣或微弱地震,因有瓦斯泄出引起火焰喷射。世界泥火山(阿塞拜疆陶拉加伊)上最大泥火山,是在阿塞拜疆里海巴库油田附近,锥体可高达数百米,喷口附近还形成小型泥火山。对泥火山的成因存在两种不同意见:一种认为,泥火山是火山活动近于停止或进入间歇及硫质喷气期,附近的温泉或浅海地区的淤泥受到火山气体浸染、蒸发而变为红色或黄色并随之喷出地表。喷出物除泥浆外,并夹带大量气体和岩石碎块,有的尚有硫质喷气;另一种意见认为,泥火山是由于地层剖面中有厚层塑性沉积物存在,其中含有大量埋藏水和聚集大量碳氢气体。当这些沉积物深埋并受到构造运动挤压,在褶皱核部产生了断裂,受到强大压力的含水塑性沉积物就伴随气体岩石碎屑,沿断裂喷出地表,形成泥火山现象,曾被称为“泥泉”、“类火山”、“气体火山”或“油气火山”。为了有别于岩浆成因火山(热火山),有人称泥火山为“凉火山”。许多泥火山的喷发现象说明地下有碳氢气体的存在。过去有人认为泥火山作用是地下油气矿藏遭受破坏的结果。在高加索和东欧的某些泥火山发育地区,已开发出或探明地下有油气矿藏的存在。因此泥火山是帮助地质学家了解深部地质的信息,成为油气田的重要找矿标志。还有人认为,有的泥火山作用与某些硫、汞、砷成因有联系。" }, { "instruction": "domeshaped volcano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火山锥外形如穹窿状的火山。是火山喷出极黏稠的熔岩,堵塞在火山口内,并聚集膨胀,因而形成穹状外形,内部则常可见流动构造。" }, { "instruction": "羟胆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Cu4〔SO4〕(OH)6。含CuO 70.36%。单斜晶系。晶体呈柱状或针状。集合体呈粒状、块状或肾状。绿至深绿色。玻璃光泽。解理平行{100}完全。硬度3.5~4。密度3.97克/厘米3。常见于干旱地区铜矿床的氧化带中。可作为炼铜的矿物原料。" }, { "instruction": "武陵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新元古代早期的一次褶皱运动。系据湘西武陵山区板溪群下部官庄组与下伏冷家溪群(原下板溪群)之间的角度不整合而确定。其时限为11亿~9亿年,与四堡运动可能相当。" }, { "instruction": "昆明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李四光(1931)创名。指云南及邻区上石炭统黄龙群与上石炭统下二叠统船山组间的不整合代表的构造运动。与欧洲的阿斯图里(Asturian)运动相当,在云南是造山突变。昆明运动在云南南部较为显著,抵达昆明东北,已成强弩之末,上石炭统下二叠统乌拉阶与上石炭统威宁阶间有不整合,且威宁阶在威宁背斜南北两翼厚度相差500米,乌拉阶底部砂岩中夹有灰岩碎块,这些现象足以表明乌拉阶与上石炭统之间存在侵蚀面。" }, { "instruction": "矢量数据产品格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基于地理相关数据模型的大型地理数据库的标准格式、结构或组织形式。VPF有三个基本的数据结构:目录、表和索引。地理要素(位置、几何形状、拓扑关系等)存放在各种表中;索引是一种特殊的表,用来存放连接表和记录的指针。VPF数据库是美国国防部的数据标准。国防制图局(DMA)为VPF数据库提供了各种比例尺的数字矢量产品。" }, { "instruction": "能量指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用来判断碳酸盐岩形成环境的定量指数。能量是指沉积介质的动能,它决定于波浪、水流作用的强度。反映到碳酸盐岩结构上是异化颗粒的数量与灰泥数量之比,即:比值(R)=颗粒(G,%)灰泥(M,%)简称GMR指数,一般可直接用颗粒含量来表示。例如,根据异化颗粒的数量可划分出五个能量级别:颗粒含量大于90%为强烈动荡水环境;颗粒含量75%~90%为中等动荡水环境;颗粒含量50%~75%为弱动荡水环境;颗粒含量25%~50%为间歇动荡水环境;颗粒含量10%~25%为静水环境。能量分级不能单凭颗粒含量,还要考虑颗粒的类型、大小、分选性、磨圆度及化石的种类、基质数量等。能量指数的划分对恢复碳酸盐岩形成时的水动能环境,有一定实用意义。" }, { "instruction": "角龙科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四足行走的角龙类恐龙,共命名了18个属。均为约长4~9米的素食类。头顶上的骨质褶(或称颈盾)发育,额骨和鼻上均具角。包含两个亚科:①刺角龙亚科(Centrosaurinae)面部短而深,相对短的颈盾,鼻角比额角长。②开角龙亚科(Chasmosaurinae)脸长而浅,相对长的颈盾和额角。这两个亚科均生活于晚白垩世的北美西部。" }, { "instruction": "天然气地质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研究地壳中天然气藏及其形成原理和分布规律的地质学科。过去在相当长的时期,人们将天然气,特别是烃气仅当作成油过程的伴生物。随着天然气勘探迅速发展和地质研究的深入,除油型气外还发现煤系气、生物成因气和无机成因气等多种成因类型,而且分布广,储量大,加上天然气与石油在理化性质上具有明显的差异,使得天然气运移和聚集条件明显地有别于石油,因而在分布上两者亦有相当大的差别。因此, 近二十年来将天然气地质学逐渐从石油地质学中独立出来,形成一门新兴学科。" }, { "instruction": "多层地形土壤发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壳多次间歇上升形成的多层平坦地面上所发育的土壤。通常在谷底或山外的平原上,因地下水位高与成土年龄短,只能出现隐域土。海滨或河谷阶地随着级数增加,成土时间渐长,母质也会有一定变化,如未受强烈侵蚀或来自山坡上部堆积物的覆盖,土壤发育程度会渐深。例如在浙江富春江边的7级阶地土壤,能反映土壤红壤化程度的多种指标——粘粒硅铝率、铁的淋离度与晶化度等都发生有规律的变化。高阶地土壤的红化较深。阶地以上多级平面与坡地是土壤发育较好的地方,各级夷平面中,愈高的成土年龄愈长,但被剥蚀破坏的可能性愈大,常表现有一定程度的起伏。" }, { "instruction": "土壤污染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致使土壤环境恶化、土壤结构破坏、理化性质发生变异、农作物产量和质量降低并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进入到土壤中的污染物有:①无机物,包括重金属、酸、碱、盐等;②有机农药,包括杀虫剂、除莠剂;③有机废弃物;④化学肥料;⑤污泥、矿渣和粉煤灰;⑥放射性物质;⑦寄生虫、病原茵和病毒。" }, { "instruction": "volcanic mud flow,lahar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堆积在火山锥坡面上的火山灰和火山碎屑,当其被雨水、融雪水或火山水所浸泡并达到饱和时,便顺坡下流形成具有破坏性的火山泥石流。" }, { "instruction": "融泳洪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以冰川融水为主要来源所形成的洪水。具体来说,是封冻河流或河段在热力作用下冰盖逐渐融解,河槽蓄水下汇而形成的洪水。与融雪洪水的成因相似,融冰洪水也是由于太阳辐射加强,日照时间增长,气温上升,封冻冰盖融化,槽水量缓慢释入而形成洪水。融冰洪水的流量与温度有明显的同步关系,洪水水位的涨落随气温的升降而变化。融冰洪水的特点主要有两个:①水势平稳。融冰需要消耗大量热量,融化速度慢,而且由于水面冰凌对水流的阻碍作用,水流流速小,洪水峰暴流落差低;②凌峰流量较小。由于洪水水势平稳,流速小,洪峰水落低,凌峰量不大。中国新疆和黑龙江地区往往发生融冰洪水,1961年9月3日,新疆喀喇昆仑山的叶尔羌河上游发生有记录以来最大一次融冰洪水,最大流量达到6670m3/s,是多年平均流量的40到50倍。" }, { "instruction": "残留沉积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陆架沉积物的一种类型。晚更新世低海平面时期,在近岸或浅海地区形成的沉积物被现代海侵淹没而残留者。主要由砂和粉砂组成,多被改造成混合沉积物,如东海大陆架中部和外部即主要被残留砂所覆盖。" }, { "instruction": "半坡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属全新世。半坡新石器遗址位于陕西西安东郊灞河东岸的Ⅰ级阶地上。在半坡遗址大围沟剖面共分七层,夹三个文化层,由下而上:第三文化层为褐灰色亚粘土,厚0.62米,含陶片、骨片、炭屑;第二文化层为褐红色黄土状土,厚0.7米,含炭屑、骨片、陶片及砾石,14C年龄为(5600±105)~(6640±105)年;第一文化层为黄褐色黄土状土,含木炭屑、陶片、骨片,厚0.2米。产半坡动物群(Banpo Fauna),包括现代人Homo sapiens,哺乳动物Sus domeslica, Canis familiaris, Ovis sp.,Bovidae, Equus sp.,Gazella sp.,Meles leucurus, Vulpes sp., Equus hemionus等,禽类Aquila sp.等;孢粉组合特征表明,在距今8500~5000年间,气候和环境曾有五次变化,早期气候变暖→气温下降→温暖湿润→较冷→温暖湿润。半坡人(Banpo man)生活最活跃的时期约距今6000~5000年,距今5000年以后,植被为疏林草原,气候温暖干旱,后期植被为疏林草原或干旱草原,气候趋于干凉。关中地区大量半坡文化遗址测年结果证明,半坡早期文化在距今7500~5000年之间,晚期文化上限达距今4000年,估计大围沟剖面地层时限约在距今8500~3000年之间,为驰名中外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迹。" }, { "instruction": "旧石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利用从石块上打下的石片或剩下的石核加工而成一定形状的石器。人类发展的初期阶段使用此类工具,其打制方法、器形、用途等随地区和时代的不同而异。" }, { "instruction": "臭氧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即O3。大气中臭氧的体积百分比仅为0~0. 0001,却是大气中重要的微量可变成分。O3主要分布在平流层的臭氧层中,引起平流层增温。对流层中的臭氧占臭氧总量的十分之一。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和一氧化碳在太阳紫外线的共同作用下进行光化学反应,成为夏季和白天对流层臭氧的主要来源。平流层臭氧输送、雷暴闪电也是对流层臭氧的另一来源。目前在一些城市中的臭氧浓度常超过300μg/m3,大大高于典型值40μg/m3。作为强氧化剂,它参与了多种大气污染物的转化过程,促进二氧化硫的氧化和氮氧化物的转化过程,产生酸雨和光化学烟雾。臭氧在9. 6μm的红外辐射波段有很强的吸收能力,成为引起低层大气增温的温室气体之一。此外,臭氧本身就是大气底层的重要污染气体,高浓度臭氧可刺激人体和动物呼吸系统,甚至造成森林死亡,直接危害生物环境。" }, { "instruction": "副矿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 mineral火成岩中含量极少的矿物,一般不超过1%,在个别情况下,可达3%左右。因此,副矿物在一般分类中不起作用。常见的副矿物有:铬铁矿、磁铁矿、钛铁矿、锆石、榍石、磷灰石及褐帘石等。有时也用特征性的副矿物作为命名根据,如褐帘石花岗岩、锆石花岗岩、榍石花岗岩等。查明副矿物的种类、含量、标型特征,所含微量元素等对于划分岩石类型,探讨母岩的含矿性,对于某些稀散元素的普查找矿,以及确定和对比火成岩形成的时代都有很大的意义。" }, { "instruction": "鲁中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山东中部莱芜、新泰等地上石炭统下二叠统太原群与上石炭统本溪群间的不整合代表的构造运动。系鲁中地区轻微的褶皱和微弱的造山运动,相当于昆明运动。有人认为此乃经中奥陶世以后的造陆运动,使中石炭统本溪群沉积有多寡之分,造成太原群盖在本溪群的不同层位或直接覆于中奥陶统之上所致。" }, { "instruction": "大洋型地壳构造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岩石圈断块的一级构造单元。包括洋盆、火山链、海底隆起、海底平顶山和洋脊等地貌单元。主要由玄武质壳层和很薄的深海沉积层(几百米)组成,地壳厚度为6~11千米,构造变形轻微,但在海沟附近洋壳挤压上拱,形成外隆。洋底以洋脊为中轴向两侧有大规模水平移动,在某些地质时期有大范围的垂直升降活动。热流值洋脊最高、洋盆次之、拗陷区最低;磁条带以洋脊为轴呈对称带状分布;布格重力为大片正值区,基本反映玄武岩层的起伏状况。亦可进一步划分为成熟洋壳断块区和新生洋壳断块区。" }, { "instruction": "地震中轴构造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分划欧亚大陆地震区的经向构造带。按地震分布、现今构造活动及地壳结构,将亚欧地震系分为三大地震区,即中蒙地震区,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地震区和东地中海地震区。各区均以经向构造线为界,分为东、西两半区。西半区都是多震区,北西向地震构造活动为主,地壳一般较厚;东半区都是少震区,北东向地震构造活动为主,地壳较薄。东、西两半区呈反对称的活动特征。中蒙大陆的中轴构造带南起中国的昆明、经银川、蒙古的乌兰巴托,至前苏联贝加尔湖西端的伊尔库茨克。它又是东、西两个地震分区的构造干涉带,本身具有一定宽度,大体在东经98°~107°。它也是一个强震活动带、具有特殊意义的构造活动带和地质成矿带。" }, { "instruction": "中元古代大冰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刚果、安哥拉北部和加蓬南部,印度的库达帕和乌隆迪,格陵兰东南部的甄特利迪安等地,在距今13亿~17亿年的时期里发生的大冰期。" }, { "instruction": "消溢水洞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雷公洞。随着地下水的动态变化,具有既可消水也可溢水的动态特征的溶洞。" }, { "instruction": "时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使用同一种时间制度的区域,理论上全球共分24个时区。每一时区跨经度15°,并编有时区的号码。本初子午线所在的时区为中区(即零区),跨东西经各7. 5°。" }, { "instruction": "中央构造线活动断裂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日本最大的活动断裂系,从九州到关东延伸长达1000千米。在不同地质时代,或在同一时代不同的地区,其运动性质及特点均不相同,所以它是一条构造运动极为复杂的规模巨大的活动断裂系。沿中央构造线所能观测到的显著的活断层,分布在纪伊半岛中央部分以西至冲绳舟状海盆的北东端。该构造系在西南日本琉球弧附近,中轴部分呈纵向延伸。在九州有一些较短的活断层,沿中央构造线呈雁行排列,形成了斜向切穿九州的活动断裂系。在四国北部,中央构造线形成了一条显著的地形边界线。日本中部地方的中央构造线,走向为北北东南南西向,在地貌上形成了显著的直线状河谷。从整体看,该断裂系以右旋运动为主;但是位移量和垂直错动方向在不同的地方差异很大。从四国中部到东部地区运动速度最大,且越接近现代速度越大,最近几万年间的平均位移速度估计为每千年错动5~10米。这条右旋活断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更新世中期。从活断层的走向及错动形式,可以判断出西南日本的最大压缩轴为北西西南东东向。这样的应力场可被认为是往西运动的太平洋板块和往北运动的菲律宾海板块与亚洲大陆发生碰撞,并俯冲到亚洲大陆之下造成的。日本内陆活断层的平均地震活动周期,短的约有1000年。中央构造线至少近1000年内没有发生过大地震,因此具有较高的发生大震的危险性。" }, { "instruction": "地震陡坎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于地震断层和地震地表破裂带两侧差异升降运动形成的、由一个倾向下降盘的自由面组成的线状陡坎或陡崖;发育在第四纪沉积物中的断层陡坎由上原始面、自由面(随陡坎演化而消失)、冲刷坡、碎屑坡、下原始面等基本微地貌单元组成,其剖面的演化特征可以指示断层重复错动的期次、位移量、相对年代等。" }, { "instruction": "堡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海洋中围绕岛屿或大陆作堤状分布的珊瑚礁。它与海岸之间有较深而宽的? 湖或礁湖隔开,主要分布在火山岛周围及大陆外堡礁海,如澳大利亚东北的沿岸大堡礁(长1000千米,宽80千米)。一般由附着于岸边的内礁和礁湖外的外礁构成:外礁的宽度一般为500米左右,个别可达几千米;礁湖宽度,从可航行的宽度到几千米,水深20~100米。" }, { "instruction": "浮尘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霾。" }, { "instruction": "黄土集合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组成黄土的碎屑矿物颗粒被细材料胶结形成的土粒,是黄土微结构的重要结构单元。" }, { "instruction": "泥质多边形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土状堆积物的表层,受冻融作用,形成中心部分略有隆起,外围为裂隙构成的多边形的构造土,称泥质多边形土。" }, { "instruction": "白云鄂博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NaBaCe2[F(CO3)4]。六方晶系。偶见六方薄板状,常呈不规则粒状,粒径0.3~3毫米。呈黄到米黄色。具油脂或金刚光泽。硬度4.5。条痕白色。密度4.30±0.011克/厘米3。是中国学者1987年在内蒙古白云鄂博发现的新矿物。" }, { "instruction": "间雨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北半球部分地区更新世期间气候相对干旱的时期。在第四纪间冰期时,气温升高、冰川消融,北半球副极地高压带向极地方向回移,西风带与副热带高压带也相应地向北回移。北半球干旱地区降水量减少,气候又变干燥,这种少雨的干旱时期称为“间雨期”。类似现象有些地区又称为间洪积期或干燥期。更新世期间,雨期与间雨期多次交替出现,这在非洲北部和北美洲西南部等地表现得最为显著,这种交替变化是与高纬度地区冰期与间冰期的变化相呼应的。有人认为间雨期与冰期相对应。" }, { "instruction": "萨拉乌苏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萨拉乌苏建造(Salawusu formation)、萨拉乌苏河组(Sala'us gol Fm)。属更新世萨拉乌苏期。内蒙古河套地区萨拉乌苏组主要分布于内蒙古乌审旗萨拉乌苏河、纳林川、悖牛川乌兰木伦河等地,常构成Ⅱ、Ⅲ级阶地。下段主要为灰绿或灰白色粘土质粉砂与粘土互层,夹黄色细砂、灰黄色粉砂层,底部含钙质结核,砂层具水平微细层理和交错层,厚约44米;上段主要为灰黄或棕黄色细、粉砂,及1~2层灰黑或灰绿色粘土薄层,厚20~30米。在伊克昭盟(今鄂尔多斯市)境内红柳河岸堆积阶地中,发现晚期智人化石和哺乳动物群化石,自下而上为湖相堆积、河流相堆积、湖相堆积,总厚大于70米,不整合于古(新)近纪或白垩纪地层之上。人化石和大批哺乳动物化石发现于距现代河面约10米的砂和粉砂层中,即1~5层的湖相堆积中,共含有35种哺乳动物,含河套人和典型的更新世晚期萨拉乌苏动物群。啮齿类和有蹄类占其组成的80%以上,大都为寒冷、干旱或半干旱地区的类型,孢粉数量多,种类复杂,木本植物中以Pinuspollenites为主,次为Betual,草本植物为Chenopodiaceae和Artemisia最多,从动植物所反映的情况说明,“河套人”生活在与今相当(或稍偏凉)的气候条件下并兼有森林和草原的环境中。本组所含石器为旧石器时代晚期产物。根据几个地点含人化石和旧石器层位的样品铀系测年,其时代为5万~3.7万年,范家沟湾14C测年结果为3.5万年,与洛川黄土剖面对比,可能相当于L1中的中间细粒层;与深海氧同位素曲线对比,可能相当于第3阶段。从动物组合看,其时代为更新世晚期。萨拉乌苏动物群化石,还有鸵鸟(Struthio)、兀鹰(Buteo)、山鹑(Coturnix)、沙鸡(Syrrhqptes)、和野鸭(Anas)等化石。哺乳动物中有些现代已经绝灭了,还有相当一部分现生种。" }, { "instruction": "尼勒克地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1812年3月8日新疆尼勒克发震,震中位置42.7°N, 83.5°E,震级8,烈度Ⅺ。在兖造哈、胡吉尔台、齐木库尔图等地山裂四处,长10~30千米不等,宽约3千米不等,深30~70米,平地涌出高阜。房屋倒塌。压死58人,牲畜5300余匹。一说空格斯河(今巩乃斯河)北岸人死者无算。这次地震造成长逾100千米,宽约40千米的地震形变带。地震发生在北天山强震活动带西段。喀什河断裂自西而东穿过震区,它是一条控制伊犁盆地北界和喀什河河谷的活断裂,错断了喀什河阶地和尼勒克沟,有明显的现代活动性。这次地震是近南北向的挤压作用下喀什河断裂作右旋逆冲的结果。" }, { "instruction": "白兆山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震旦纪。主要分布在湖北随州、京山、安陆等地,为碳酸盐岩地层。岩石特征与扬子区有差异,主要为灰岩及白云岩和具硅质条带或结核的白云质灰岩夹硅质岩薄层,向上硅质成分增加为中厚层硅质岩。总厚419米。与下伏岔河组呈整合接触,上覆地层为含化石的寒武系余家冲组。" }, { "instruction": "潮汐河口治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为综合开发河口资源,在有潮河流的河口段,兴利除害而采取的一系列工程措施。是海岸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包括:①河口航道整治。河口航道是沟通河运和海运的纽带,又是泥沙极易落淤的场所,为增加和维护航道水深,一般采用疏浚与整治相结合的办法,即以疏浚迅速增加航深,以整治来巩固和稳定疏浚效果。②河口围垦。河口地区是海相泥沙与河相泥沙交会处,由于河床断面展宽,潮水顶托促使泥沙落淤,形成滩涂并不断向外海延伸,故可围海造地,发展工农业和渔业生产。对有通航要求的河口,围垦应与航道整治相结合。③河口建闸。河口地区经济发达,人口稠密,进行河口治理应兼顾各行各业利益,并考虑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 }, { "instruction": "大别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新太古代—古元古代与中元古代之间的一次构造运动。据大别山地区中元古代佛子岭群与新太古界—古元古界大别山群间的不整合所确定。大别山杂岩普遍混合岩化至花岗岩化,构造方向近东西;佛子岭群仅受轻微区域变质,构造方位多作北西向。在湖北大悟、红安、麻城等地见红安群与大别群呈交角不整合接触。此运动发生于18亿年。" }, { "instruction": "滨海沉积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沿岸沉积物。受波浪、潮汐及激浪流的作用,在潮间带及激浪带附近形成的沉积物。其类型与来源物质、水动力条件以及海岸地形等密切相关:在基岩岬角海岸,由于激浪流、拍岸浪等作用强烈,通常在高潮位形成砾石或砂砾沉积;在半封闭的港湾地区,波浪作用较弱,沉积物主要为泥、细砂及粉砂;在河口附近或丘陵地带的滨海,多以砂为主,且常形成沙堤、沙嘴和沙洲等地貌;平原大河口的砂、粉砂及泥质沉积物则多形成三角洲前缘和滨海平原。它常夹有大量贝壳和其他生物碎屑,个别地区还形成贝壳堤,在砂砾质海岸地区往往形成滨海砂矿。" }, { "instruction": "海洋倾倒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向海洋故意处置废物或其他物质的行为。通过船只、飞机、钻井与采矿平台或其他人造海上结构处理,也包括故意处置报废的船只、飞机、平台或其他人造海上结构的行为。" }, { "instruction": "大荔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属更新世中期。命名剖面位于陕西大荔段家乡解放村甜水沟。底部为砾石层(即含大荔人头骨化石的层位);下段为蓝灰、黄褐色亚粘土含砾中粗砂,具水平层理和交错层理,含蜗牛化石;上段为灰绿色粉砂夹褐色粘土、浅灰黄色黄土状粉砂,具水平层理,含钙核。本组厚28.32米,与下伏更新世早期的地层呈不整合接触。与大荔人头骨化石共生的哺乳动物化石有Castoridae gen.et sp.indet.,Palaeoloxodon sp., Equus sp., Pseudaxis cf. grayi, Bubalus sp., Megaloceros pachyosteus, M. sp.等,其中6种为周口店动物群常见分子,因此大荔组与周口店组接近,但稍晚。有人估计其时代与陈家窝剖面的S2层位相当,时限为18万~23.6万年。有人用230Th测得大荔人年龄为(20.9±2.3)万~19万年。大荔组形成时间约20万~30万年,根据孢粉资料及生物分析,大荔人生活在森林草原环境中,气候温和半湿润。本组广泛分布于陕西渭河南北塬区及部分河流阶地上和沟谷中。" }, { "instruction": "陆缘型大陆增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发生在过渡壳断块与陆壳断块的挤压碰撞中,由原沟弧盆区转化的陆壳拼贴到先存大陆边缘的现象。其根本原因在于建造的不均一性所控制的构造不均一性,以及强烈的挤压碰撞。当岛弧向大陆拼合时在其外侧发生拉张,形成新的大西洋型大陆边缘,一旦再转化为太平洋型形成岛弧后,又可再次发生过渡壳断块与陆壳断块的碰撞,使大陆得以再次向外侧扩大,如此多次拉张—挤压过程,大陆型地壳就会依次连续向外扩大,这是传统意义上的大陆增生。断块说认为增生物质来自两部分:①原沟弧盆区的火山沉积岩;②原洋盆中的沉积物(包括洋岛、陆隆、海山、海台等的沉积物)在洋壳消减时被刮削下来而拼贴到大陆边缘上形成沉积增生楔,因而大陆外侧还有洋壳发育,一旦消减时又有沟弧盆系形成,故增生现象可以多次发生。在中国东南部,自西北向东南依次排列着江南断块(晋宁期)、武夷云开断褶带(加里东期)、东南沿海断褶带(海西期)台湾断褶带(喜马拉雅期),勾绘出中国大陆自西北向东南增生的清楚轮廓。" }, { "instruction": "坐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指定参照系下确定地面点的一组数字,如平面坐标下的(x,y)或三维坐标系下的(x,y,z)坐标代表了地面点相对于坐标原点的位置。" }, { "instruction": "后坝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晚寒武世崮山期。命名地点在贵州沿河县甘溪后坝。四川酉阳和川东南地区的类似地层称为耿家店组。主要由浅灰、灰或深灰色厚层至块状白云岩组成,常夹薄层或透镜状燧石白云岩,底部为浅灰—灰色厚层状细粒白云岩,具角砾状或鲕状白云岩,厚307米。含三叶虫Fengduia,Distazeris,Paracoosia,Blackwelderia,Ariaspis等,属咸化浅海蒸发盆地相沉积。与下伏平井组和上覆毛田组均呈整合接触。本组底部鲕状白云岩由酉阳(1米厚)往南增厚,至印江可达30米左右,是良好的标志层。" }, { "instruction": "初动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活动区发展过程的早期。以地洼区为例,此时水平地壳运动开始增强,造山作用渐显,以前地台阶段的垂直地壳运动退居次要地位,由于拱曲、褶皱、断裂(尤以块状断裂)十分发育,作为地洼区发育基础的各种先成构造层遭受强烈差异升降运动,区内构造反差强度逐渐加大导致的构造起伏及地貌起伏,常形成以高原或高原型山脉为代表的地穹隆起(正单位),以及介于其间的以盆地或谷地为代表的地洼陷落(或断陷、半断陷等负单位)。地洼内开始逐步堆积从地穹或邻侧隆起地区剥蚀的以陆相碎屑为主、偶为海相,并以分选性差、稳定性小为特色的地洼沉积。在中国东部此时常形成含煤建造(萍乡式建造)。由于构造变动强烈,地层之间多不整合间断。岩浆活动开始增强,常以酸性和/或中酸性为主。典型实例如东南地洼区的晚三叠世—早侏罗世和华北地洼区的早侏罗世。地洼发展初动期的矿产,中国东部沉积矿床主要为煤(如东南的安源煤组,华北的大同煤组等);内生矿床主要为钨、锡等。" }, { "instruction": "筇竹寺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中国下寒武统的第二个阶,位于梅树村阶之上,沧浪铺阶之下,原以云南昆明筇竹寺剖面为层型剖面,因该剖面所含化石带不全,现以云南晋宁梅树村以北1.6千米处的八道湾剖面为层型剖面。以中国目前最古老的三叶虫Parabadiella的首次出现作为本阶的底界;内部自下而上包括两个三叶虫带:①Parabadiella带,②Eoredlichia带。" }, { "instruction": "萨乌尔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发生在哈萨克斯坦阿尔泰山地区上、下维宪阶间的构造运动。上维宪阶盖在下石炭统杜内阶及下维宪阶之上,有显著交角不整合现象,此不整合在斋桑复向斜内几乎随处可见。新疆准噶尔地区,早石炭世曾有3次运动:①杜内期(黑山头组)与维宪期(南明水群)之间,属造山运动,表现在整个准噶尔地区乃至天山西段北坡、甘肃北山北部,南明水群(或与其相当的地层)与下伏地层的不整合接触(有时为超覆不整合);②早—中维宪期(南明水群下部姜巴斯套组)与晚维宪期(南明水群上部那林卡拉组)之间的运动,属造山造陆运动,表现为上述地层间的小角度不整合或平行不整合;③维宪期(南明水群)与纳缪尔早期(萨尔布拉克组或巴塔玛依内山组)之间的运动,这期运动在准噶尔南部及天山北麓为造山运动,表现为巴塔玛依内山组(或牙满苏组)与下伏地层的不整合或超覆不整合;而在准噶尔北部(包括萨乌尔山和斋桑盆地的东缘)却表现为由海变陆的“突然过渡”(整合)。萨乌尔运动应属第“2”次运动,但斋桑复向斜的隆起并非在这次运动之后,而是在维宪晚期之后,且在本区表现为由海至陆的过渡,并不存在由于构造运动而造成的沉积间断。" }, { "instruction": "达拉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晚石炭世中晚期。分布于贵州境内,命名地点在盘县城东约31千米的达拉(村)。为海相碳酸盐沉积,上部以灰白色厚层块状灰岩为主,富含类Fusulina,Fusulinella,Pseudostaffella paradoxa;腕足类Choristites,Muirwoordia及珊瑚Kionophyllum;下部为浅灰色、灰白色中厚层至厚层块状灰岩、白云岩及白云质灰岩,富含类Profussulinella,Taitzehoella,Pseudowedkindellina;腕足类Choristites及珊瑚Kionophyllum等。总厚5~383米,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本组已废弃不用,地层已归入黄龙组。" }, { "instruction": "喉癌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喉部的恶性肿瘤。早期症状有进行性声音嘶哑、吞咽疼痛等;以后出现颈淋巴结肿大。病因可能与酗酒、饮食过烫有关。喉镜及X射线有助于诊断。一般以手术、放射或两者结合治疗为主。改变不良饮食习惯,少饮酒是重要的防治措施。" }, { "instruction": "河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陆地表面上经常(或间歇)有水流动的线型凹地。流动的水和水在其中流动的槽是构成河流的两个基本要素,两者缺一不可。两者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还应有一定坡度,地表水在重力作用下才能流动。较大的河流称为江、河,较小的称为溪、涧。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不断地切割、冲刷,使狭长的凹地不断延长、加深、变宽,逐渐地由小溪成为小河,直至大河。" }, { "instruction": "闪辉正煌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方性名称。煌斑岩的变种,发现于云斜煌岩岩脉的中心,含橄榄石、普通角闪石、普通辉石、正长石和斜长石。若以辉石和拉长石为主则称拉辉煌岩(odinite)。" }, { "instruction": "海洋化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海洋学的一个分支。研究海洋中物质的化学组成、含量分布,输送通量、化学性质、化学形态和各种化学过程以及这些过程与海洋生物、海洋地质和海洋物理等领域中各运动过程关系的一门科学。研究的内容主要有海水的物理化学性质,海洋环境中及其界面上各种物质的平衡,海洋中无机物、有机物以及多种同位素的含量、分布、存在形式以及各种变化过程,海洋中各种元素及化合物的分析方法,海洋化学资源的开发利用等。近年来海洋化学产生了一些新的分支,主要有海洋无机化学、海洋放射化学、海洋分析化学、海洋生物化学、海洋资源化学等。" }, { "instruction": "小翅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昆虫纲已绝灭的一目。体小到微型。翅基本相同。前翅SC脉终止于翅中;RS脉分支于翅的前部,有至少三个分支;M脉与CUA脉基部愈合,M脉分支多;CUA脉有2或3个分支,CUP脉无分支;2条A脉。后翅与前翅基本相同,无臀叶;M脉与CU脉在基部分出。头中等大小,咀嚼口器;触角显著,较细,15~20节;4跗节;尾须短。石炭纪—二叠纪。" }, { "instruction": "铁路枢纽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铁路与铁路交汇处或铁路与港口、工矿企业的专用铁道或专用线衔接的地点一,由车站、联络线以及进出站线路等技术设备构成的铁路运输综合体。主要任务是组织客流、货流的集散与中转,包括办理各种列车的到发和通过、车辆的改变与交换、旅客的上下和换乘以及货物的承运、交付和换装等作业。" }, { "instruction": "盐生植被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具有适盐、耐盐或抗盐特性的盐生植物组成的群落类型。主要分布在温带,亚热带干旱、半干旱地区及滨海盐土地区。有积盐植物和泌盐植物之分。积盐植物细胞中通常渗透压较高,茎叶肉质化,能吸收土体中盆分浓度较高的水分,容纳较多的盐分;泌盐植物通过枝条凋落或经过叶上的盐腺、毛管将体内过剩的盐分分泌出去,以调节盐分平衡。" }, { "instruction": "走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震波从震源传到观测点所经过的时间。地震纵波和横波传播的速度不同,所经之处的物质组成各异,地震波走时也会有所不同。准确地测出走时,对研究地震有重要意义。" }, { "instruction": "土壤发育系列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于成土因素系列的有序变化,形成性状互有联系的,位置相邻的土壤发育系列。这种土壤系列,还可按其主要成土因素的变化命名为:地形系列、母质系列、年龄系列等。研究土壤发育系列,可更好地了解各土壤个体之间的联系,也利于提高土壤制图质量。" }, { "instruction": "尤尔玛金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中元古代。自下而上分为吉加利金岩组,底部为砾岩,向上渐变成石英岩,砂岩和粉砂岩,少量片岩;则格卡玛洛夫岩组,为炭质、绿泥石绢云母片岩、石英岩、粉细砂岩;阿富江岩组,为白云岩,灰岩、泥质粉砂岩、片岩,含丰富的叠层石Conophyton,Baicalia,Jacutophyton等。上部海绿石KAr年龄为12.6亿年。厚度大于3000米。" }, { "instruction": "板间地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发生在现代岩石圈板块之间的构造地震。板间地震产生的机制是相邻板块的相对运动,可以分为碰撞型、俯冲型、洋脊型、转换断层型。板间地震的断层错动、震源深度与板块边界类型有关。在会聚型的板块边界(如海沟处的俯冲),断层错动为挤压型的逆断层型;在分离型的板块边界(如洋脊处),断层是拉张正断层;转换断层处发生的地震为走滑型。板间地震分布在各大板块的边缘,如环太平洋地震带。板间地震是确定现代岩石圈板块边界、类型,计算板块相对运动的趋势和速率以及研究构造应力场的最为重要的依据。" }, { "instruction": "始狭鼻猴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灵长目真灵长半目直鼻亚目人猿次目狭鼻下目中的一个小目——始狭鼻小目(Parvorder Eocatarrhini)。包括上猿科(Pliopithecidae)、原上猿科(Propliopithecidae),以及曾被一些人归属长臂猿类的树猿类(DendropithecusGroup)的一些小型猿类。始狭鼻类是狭鼻类进化早期的一个侧支。" }, { "instruction": "云南运(一)是什么?", "input": "", "output": "(1)云南北部华力西运动之一幕,即上二叠统栖霞组与上石炭统下二叠统马平群(乌拉灰岩)间的地理不整合。栖霞组底部有砾岩,厚达200米,乌拉灰岩遭侵蚀,有时缺失,使栖霞组直接和上石炭统威宁群接触。属造陆运动。在盐津、昭通间,栖霞组超覆于以前各不同时代层位上,盐津之南柿子坝背斜两翼则有不整合现象,栖霞组交角不整合于中志留世大关组之上。" }, { "instruction": "墨西哥近海地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1983年9月19日发震,震中位置在墨西哥城西南约400千米太平洋中(18.1°N,102.3°W),震级8.1,震源深度33千米。次日又发生7.5级地震。震中东移上陆,位于格雷罗和米却肯州交界的巴尔萨斯河入太平洋的河口处。灾情:受严重灾害的为墨西哥沿太平洋岸的4个州及首都墨西哥城,最严重的是墨西哥城的老城区与商业区。全城建筑物有35%破坏严重,摧毁全城电讯设施、地下铁道中断,环城高速公路有数段停运,煤气管道破裂,煤气溢出引起火灾数十处。火势凶猛难以控制。共死亡4000余人,受伤1.4万余人,城乡失踪者2万余人。7万~8万人无家可归。此震并波及美国的得克萨斯州。" }, { "instruction": "伊普雪珊瑚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皱纹珊瑚目的一属。块状复体具复中柱的三带型珊瑚。个体角柱状,外壁完全。隔壁多,长短相间,长隔壁伸达复中柱附近。蛛网状复中柱大,圆形或椭圆形。横板带分为两部分,近复中柱部分水平排列或稍向中心倾斜,邻近鳞板带部分呈泡沫状且内倾较陡。鳞板带较宽。二叠纪,亚洲。中国多产于南方中二叠统上部。" }, { "instruction": "森林航空摄影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对森林进行的航空摄影。通过航空像片判读,加上观察地形、土壤、气候、温度、湿度等地面状况,可认识森星等近代科学技术,包括使用多种型式雷达等主动式设备以及辐射计、分光计等被动式设备,实现对大气的遥感。其中,大气信号物理学是大气遥感的理论基础,大气遥感技术是实现大气遥感原理的技术保证。" }, { "instruction": "网络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基于Internet的GIS。以WWW的Web页面作为GIS软件的用户界面。采用客户/服务器体系结构,每个GIS用户作为一个客户端通过互联网与服务器交换信息。常见的网络GIS如Maplnfo公司的Maplnfo ProServer、Intergraph公司的GeoMedia Web Map、ESRI的Internet Map Server(IMS)等。" }, { "instruction": "阳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公历。" }, { "instruction": "煤地质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质学的一个分支,是专门研究煤、煤层和含煤岩系的地质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及其工业价值的学科。也称煤田地质学。主要内容有:①煤的物质成分、性质和成因;②煤层、煤系的岩石组成和沉积相的特征及其形成条件;③聚煤作用、聚煤盆地和富煤带的成因及其分布规律;煤炭资源勘探等。由于煤地质科学的不断发展,其中有些内容已发展成为独立的学科,如用化学方法研究煤的元素组成、工艺性质及其工业价值的煤化学,用岩石学方法研究煤的物质成分和成因的煤岩学等。煤层气已成为重要的高效洁净能源,煤成油也已开发利用,但还应加强对它们的研究工作,特别是在同一沉积盆地中通过对沉降史、热史、煤化作用、成烃地球化学等综合研究煤、油、气的成因联系。由于开发利用煤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因此研究富硫煤中有害物质的种类、组成、赋存状态与分布规律和开发利用过程中有害物质在大气、水、土壤中的分布与传输模式,为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将日益显得重要。" }, { "instruction": "生物资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广义的生物资源,指可供人类利用的所有生物;包括作物、草原、森林、鱼类、家畜、家禽及野生动植物等。狭义的生物资源,只指野生的动植物资源,它是人类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也是加工工业的部分原料来源。随着工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合理利用生物资源,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已日趋重要。" }, { "instruction": "遥感机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探讨遥感信息的发射(散射)、传输、衰变(或增强)、处理、分析,直至人类感知接收的全过程。包括遥感信息源的物理性质、运动状态和环境背景、电磁波谱特性和大气传输窗口、遥感仪器的分辨率和信噪比、图像处理的增强和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以及人类视觉生理和专业知识,都对遥感信息的开发和利用,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增强或减弱的影响。对这些过程进行定性、定量及其空间频谱的分析研究,对于提高遥感技术水平,开拓应用领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例如,深埋在松散沉积底层下面的古河道,是形成地下水源的丰水带。在干旱、半干燥地区的背景下,它为居民提供饮用水和灌溉水源,从而控制着地面居民点和蔬菜地呈带状分布,沿着古河道蜿蜒曲折。这样,通过蔬菜叶绿素的红外效应,为红外遥感仪器所感测。在图像处理时,利用假彩色编码使菜地和潮湿土壤的红外信号的微弱差别得到增强,而判读者可以结合该地区古河道的发育规律,进一步了解区域开发的历史。这样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加以综合分析和逻辑推理,作出判断,指出有古河道埋藏的可能性。再经过地面实况调查和钻孔资料的验证,证实确有地下古河道的存在。遥感信息从获取到利用的整个过程,目前主要是通过地物波谱测试的方法、数理统计相关分析和模拟试验的方法、模式识别和视觉效应的方法,以及地学分析等方法去研究和实现。" }, { "instruction": "孔兹岩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以富含石榴子石、矽线石和石墨为特征的区域变质岩石组合。这一名词首先由沃克(T.L.Walker,1902)用以描述印度东南部孔兹地区的富铝变质岩系。在世界各地的早前寒武纪深变质地区都有发现,并常与混合岩和花岗质岩石紧密伴生。岩石类型主要为含石榴子石和矽线石的片麻岩、变粒岩、浅粒岩和长石石英岩,常夹有片岩、石英岩、大理岩和钙硅酸盐岩。一般认为孔兹岩系的原岩为含碳和富铝的泥质和粉砂质岩石,属于稳定大陆边缘的浅海相陆源碎屑岩建造。变质作用达高角闪岩相至麻粒岩相,常伴有强烈的混合岩化作用和花岗质岩浆活动。世界各地孔兹岩系的特征不完全相同,可进一步划分为不同的成因类型。" }, { "instruction": "结晶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研究晶体的外部形貌、化学组成、内部结构、物理性质、生成和变化,以及它们相互间关系的一门科学。早期只是作为矿物学的一个分支,其研究对象亦局限于天然的矿物晶体。19世纪,研究范围逐步扩大到矿物以外的各种晶体,结晶学才逐渐脱离矿物学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 { "instruction": "阿姆格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西伯利亚中寒武统的一个阶,位于勒拿阶或艾兰克阶之上,玛依阶之下,自下而上含有三个三叶虫带:①Oryctocephalops trischenfeldti带,②Ptychagnostus gibbus带,③Paradoxides hicksiiTomagnostus fissus带。" }, { "instruction": "攫鸟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二足行走食肉恐龙。由拉丁文Ornith(鸟)和lest(强盗)构成属名。体轻,头小,长尾巴,具有长爪锋利的牙齿充满颌骨的前半部,鼻骨上有一骨质冠饰,眼眶大。尾巴外形似鞭子,超过身长的一半。身长虽长约1.8米,但重量不足一只中等大小的狗重。前肢大拇指短,另外两趾长,带有锋利的爪。化石发现于美国怀俄明州和犹他州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地层。曾被认为是产于同地的虚骨龙(Coelurus)的同物异名,现已确认为两个不同的属。" }, { "instruction": "眼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眼球内虹膜的颜色。是人体测量及判断人种的标志之一。虹膜内黑色素的多少和分布状况决定虹膜的颜色。虹膜深层色素很少时眼为蓝色,主要是反映外界的蓝色和深层黑色素透过虹膜浅层及角膜巩膜后的浅青色。当深层色素增多,且浅层也有不同数量的黑色素时,色调变为深棕,直至黑褐色。一般可根据带色块的眼色表区分为16或12种。" }, { "instruction": "地震地层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利用反射地震资料研究沉积地层和沉积相的一门学科。它对地震反射同相轴的终止方式和结构给以地层层理模式的解释,并且用以识别和对比沉积层序,进而解释沉积环境、推断岩相和进行海平面相对升降分析。在研究方法上,可以结合地面露头、岩心、测井资料进行地质和沉积相的分析;也可以利用速度谱、人工合成记录、虚测井、真振幅保持、地质地震模拟等资料或方法,研究砂泥岩比、判断油气层位、研究岩性变化,甚至判断隐蔽圈闭的可能位置。" }, { "instruction": "壶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山区基岩河床中被急流冲磨而成的深穴。又称深潭、瓯穴。山区河流中湍急水流挟带砾石,在构造破碎、岩性软弱处冲刷、旋磨形成的深穴,其深度可达6~7m,甚至更深。壶穴分布在山区基岩节理充分发育的石质河床或构造的破裂带。山区河床坡降大,水流急,能冲击岩石节理面或破碎带,掏蚀河床。河床被掏蚀成穴后,在壶穴处形成水流旋涡,一些砾石随涡流一起移动,不断地对河床进行磨蚀,形成深穴。其上方为岩坎,是急流或瀑布所在。" }, { "instruction": "anticentre, anticentre of earthquake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地球另一面与震中相对的一点。" }, { "instruction": "高台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Ir3Te8,含Ir 35.6%,Te 62.8%,Pt 0.1%,Cu 0.2%,S 0.2%。等轴晶系。呈等粒状集合体,粒径0.05~0.2毫米。钢灰色。条痕黑色。金属光泽。硬度3。显微硬度117×9.8×106帕。无解理。性脆。密度10克/厘米3(计算)。是中国学者1994年在铂砂矿中发现的新矿物,常与双峰矿紧密连晶。" }, { "instruction": "残体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生物尸体堆积和生物活动遗迹的集合体。残体群包括生物的尸体堆积和仍然生存的生物的部分遗体,如植物的落叶、孢子、花粉,节肢动物蜕落的甲壳,哺乳动物脱落的乳齿,鸟类的羽毛等,以及留于沉积物中或其表面上的生物生活活动遗迹,如足迹、移迹、潜穴及排泄物等等。残体群在被沉积物埋藏之前还可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被沉积物覆盖保存下来的残体群即成埋藏群。" }, { "instruction": "赫雷拉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早期的蜥臀目化石,可能是最早的兽脚类恐龙。长约3米,二足行走肉食性,头骨窄长,鼻孔小。下颌关节与其他一些兽脚类相同,可灵活地调节,增加撕咬强度,征服猎物。牙齿锋利尖锐略弯向后方。上肢短,大拇指和2,3指具弯曲锋利的爪。腿骨和脚掌骨比蜥臀目和鸟臀目原始。前肢长度不足后肢的一半。与赫雷拉龙同时并存的动物有槽齿类、喙龙类和似哺乳爬行动物。赫雷拉龙可能以捕食小型爬行动物为主,有时会同大型槽齿类争夺已死的猎物,甚至啃食已腐的动物尸体。已发现数具骨架及一完整头骨,1959年首次发现于阿根廷圣胡安晚三叠世地层。为纪念发现者维克多利诺?赫雷拉而得名。" }, { "instruction": "珊瑚泥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细粒珊瑚碎片组成的钙质软泥。主要分布在大陆坡或深海底的珊瑚礁附近。" }, { "instruction": "长期地震危险性评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依据发震构造的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特征,以及最大地震烈度、活动断层的地震破裂分段习性和地表破裂型地震的复发模型等资料,评定发震构造不同段落的震级上限和发震的危险程度等,最终确定未来(数年至数十年)最有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地点和强度的过程。" }, { "instruction": "lava dome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有三种地质体都可称为熔岩丘:①固结熔岩的穹状山,它是由高黏度的熔岩喷出形成的许多单个的熔岩流形成,如夏威夷的冒纳罗亚火山;②盾状火山;③在熔岩流的上面发展起来的冢状构造。" }, { "instruction": "土壤侵蚀指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用于评价或分析区域土壤侵蚀强度及其特征的指标。它包括定量指标,如土壤侵蚀数、土壤流失量等,还包括一些定性指标,如土壤侵蚀类型、侵蚀形态等。" }, { "instruction": "分喙石燕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唱贝。腕足动物门有铰纲石燕目的一属。壳体中等到大,近圆形或近椭圆形。铰合线的长度等于或稍短于最大壳宽。两壳双凸型,中槽窄浅,中隆低平,边缘界线均不清晰。腹铰合面大,喙部弯曲。壳线低平分叉,间隙窄。齿板平行,长可达壳长的一半。石炭纪至中二叠世,世界各地。中国多产于上石炭统,也见于中二叠统。" }, { "instruction": "盖层滑动构造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发育在沉积盖层内、由于盖层脱开基底沿基底滑动并受基底断裂控制、在沉积盖层中产生的构造体系。例如山字型构造系、旋卷构造系和边缘弧构造系等。" }, { "instruction": "海啸灾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海啸灾害就是因发生海啸而造成对海上船舶和沿岸地区生命财产损失的总称。海啸灾害可归纳为:毁坏房屋、决断海堤、沉翻舟船、淹没田地、冲毁陆上设施等。海啸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或海底塌陷、滑坡等地质活动所产生的具有超大波长和周期的巨浪。当其接近近岸浅水区时,波速变小,波幅陡涨,有时可达20~30m以上,骤然形成破坏性大浪,瞬时侵入沿海陆地,造成危害。由于环太平洋地区为地震和火山活动的活跃带,所以虽然全球各大洋都有海啸发生,但以太平洋最多,占90%,其他依次为地中海、大西洋、印度洋。据统计,1900~1983年太平洋周边国家或地区共发生405次海啸,其中有些大海啸损失惨重,如1 983年印尼死亡3.6万人。2004年印尼又发生大海啸并波及印度洋沿岸各国,共造成超过20多万人的死亡,是本世纪人员伤亡最惨重的海啸灾害。海啸是一种来势迅猛、突发性强的海洋灾害,往往在人们毫不觉察的情况下突如其来,因而灾害后果异常严重。每次海啸的危害通常是多方面的,海啸会造成大批人畜死亡,如来不及掩埋、消毒,再加上幸存者饥寒交加,传染病随即流行起来,形成难以控制的灾害链,绻续造成巨大伤亡。" }, { "instruction": "大理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由碳酸盐岩(如石灰岩、白云岩)经热接触变质作用重结晶而成的岩石,往往呈等粒结构,呈白、浅灰、浅红等色。在建筑材料上,纯白而致密的大理岩称为汉白玉。" }, { "instruction": "潜穴晕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于化学成岩作用使与潜穴紧密相邻的围岩产生变色的晕圈,Chamberlain(1975)提出。引起化学成岩作用的原因可能与特定的成岩环境和生活在潜穴壁上的某些细菌分泌物质有关。潜穴晕使潜穴更清楚。" }, { "instruction": "精准农业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应用尖端科技于农业生产技术及工具中的农业,达到科学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提高农作物产量、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的目的。具体措施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遥感技术(RS)和计算机自动控制系统,逐步向农业生产自动化方向发展,是目前农业生产前沿性的研究领域。" }, { "instruction": "过碱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过碱性。一个化学术语,表示岩石中N(Al2O3)<N(K2O)+N(Na2O) (分子数),因此在CIPW标准矿物分子计算中出现锥辉石(Ac),并且有时有钠或钾偏硅酸盐(Ns);而按矿物成分通常出现碱性辉石和(或)碱性角闪石。特征矿物是霓石、霓辉石、钠闪石。要注意,过铝质实质为铝过饱和,过碱质实质为碱过饱和或铝不饱和。" }, { "instruction": "巢湖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位于殷坑阶之上,中三叠统青岩阶之下的海相下三叠统上部的一个阶。层型剖面位于安徽省巢湖马家山北侧公路边。巢湖阶的底界以牙形石Neospathodus waageni的首现为标志,或以Flemingites菊石带之底为界。阶内自下而上包含四个牙形石带:Neospathodus waageni带,Platyvillosus costatus带(或Icriospathodus collinsoni带),Neospathodus triangularisN.homeri带和Neogondolella jubata带;另含四个菊石带:Flemingites带,AnasibiritesOwenites带,TirolitesColumbites带和Subcolumbites带。" }, { "instruction": "黄昏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鸟纲今鸟亚纲齿颌超目的一属,为白垩纪带牙齿鸟类的主要代表。个体大,长约2米。颌骨上有许多向后弯曲的牙齿。胸骨扁平,无龙骨突。翅很小。后肢强壮,脚大如桨。主要产于北美海相地层,加拿大陆相地层中也有发现。是生活于海域、海岛或近海地区的食肉鸟类。" }, { "instruction": "台湾暖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黑潮的一个分支暖流。黑潮流经中国台湾省东岸海域形成,宽100~200千米,流速1~1 ?节,厚400~500米。它越过台湾省和日本的与那国岛之间海域,流经东海,并分叉一股经台湾海峡进入南海;另一股顺东海大陆坡北上,在琉球群岛以西流速增至2~2 ?节,宽80海里,厚600米,到日本九州岛西南又分出一个对马暖流,进入日本海。在进入日本海之前,还有一个分支流入黄海,构成黄海暖流。" }, { "instruction": "副狭鼻猴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人猿次目中已绝灭的一个下目,包括副猿科和渐新猿科。德尔松(E.Delson)基于副猿的诸多特征介于阔鼻猴及狭鼻猴之间,于1977年用于副猿科及原归于狭鼻猴类中的一些古老成员。后将所知较少的渐新猿类亦归入此类。" }, { "instruction": "现时预报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描述现时天气状况和0~3h内的天气预报。也称临近预报。主要用于预防紧急局地强风暴等灾害天气等富有经济效益的项目。由于局地强风暴犬气突发性强、强度大、危害大,因此,现时预报的技术方法以中、小尺度细网格数值预报产品为指导,收集加密的观测站网资料,应用静止卫星、雷达、闪电定位仪等实时资料,对中小尺度天气系统进行加强监视、连续跟踪,结合地形影响、物理量诊断等进行综合分析、精细解释和预报。向精细化、无缝隙预报、面向多领域方向发展。实施中更强调通讯传输,收集情报、将预报结果和最新天气情报及时通告公众和专业用户。" }, { "instruction": "单弧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即单岛弧。岛弧的一种类型。为单行排列的岛弧。特点是岛弧 埠9档匦味厦嬗胫亓Χ厦嬉恢拢 即海沟中有显著的重力负异常:一是断面呈不对称的负异常,在靠近大陆一侧又有小的负异常带,如马里亚纳海沟;另一种断面呈对称形的负异常,并无第二个负异常带,如雅浦海沟。" }, { "instruction": "饱和矿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火成岩矿物可分为两组,一组与石英共存,称为饱和矿物,如长石、辉石、角闪石、黑云母、铁橄榄石等;另一组从不与石英共存,称不饱和矿物(unsaturated mineral),如似长石、富镁橄榄石、富Al、Ti普通辉石等。" }, { "instruction": "浊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悬浮沉积物扩散引起的一种含有大量泥沙,在重力作用下沿着盆地底部流动,形成的水下沉积物重力流或水下密度底流。两种不同密度流体的密度差异,是产生浊流的根本原因。在湖泊及海洋中均能产生浊流,由河流携带的泥沙流入湖泊或大陆架上的沉积受到强烈地震、构造运动或海啸等因素的触发,使大量的泥沙被搅动、掀起、呈悬浮状态,形成巨大的浊流。一旦流动开始,浊流能够以自悬浮运动形式维持悬浮状态,即由于流体的扰动而引起沉积物的悬浮。在水体中形成密度差,密度差又促进流体的运动,而流体的运动又引起了沉积物悬浮,形成完全反馈回路。要保持这种循环,就要增加流体顺坡移动的重力能量,补偿摩擦而损失的能量,只要坡度保持不变,浊流可作远距离的搬运。按沉积物扩散的密度不同,高密度浊流为50~250克/升和低密度浊流为0.025~2.5克/升,扩散沉积物粒度大于0.05毫米(粉砂级)的浊流常是高密度浊流。" }, { "instruction": "昆仑运(二)是什么?", "input": "", "output": "(2)孙健初(1946)创名。甘肃酒泉上新统疏勒河组(甘肃群最上部)与下更新统玉门组砾石层间不整合所代表的构造运动。玉门砾石层为山麓堆积,是A期;此运动形成文殊山雏形,玉门组为疏勒河组覆掩,玉门砾石层掀动成山岭(文殊山),形成山巅土石层,为B期。永登咸水河及皋兰河口一带,中更新统安宁组(橘红色砂土)与渐新统甘肃群(湖相砂土)不整合。酒泉、玉门一带,甘肃组下部(中新统白杨河组)沉积后,祁连山上升、侵蚀以至夷山填谷,遂成甘肃群上部地层(牛胳组);祁连山继续上升,侵蚀加速,构成山麓堆积之玉门组(砾石层)。此后,又激烈隆起,为昆仑运动最显著阶段,地层断裂推掩。在民和—享堂间,新近系因受挤压而倾斜,此为陇山运动,亦相当于昆仑运动。" }, { "instruction": "喜马拉雅旋回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质发展史上最新的一个造山旋回,因喜马拉雅山脉而得名。它有三次重要的造山作用:早喜马拉雅运动发生在始新世(约40百万年),特提斯海消失,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冈底斯磨拉石形成;中喜马拉雅运动发生于中新世(20~14百万年),是最重要的一幕,有强烈褶皱、断裂、岩浆侵入、变质作用等,形成大规模逆冲断裂和推覆构造,喜马拉雅主中央断裂(MCT)、主边界断裂(MBT)均在这一时期形成;晚喜马拉雅运动从上新世晚期(3~4百万年)延续至今,青藏高原形成。经此旋回最终形成中国现今构造地貌态势,对我国现代气候环境影响最大。" }, { "instruction": "聚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胶体颗粒相互碰撞而结合的过程。可分絮凝和凝聚两种。按颗粒迁移机制又可分为三类:①异性聚集。颗粒因其热能而运动所造成的凝聚;②同向聚集。由速度梯度产生的相对运动超过由布朗热效应产生的迁移;③差速沉降聚集。具有不同重力沉降速度的颗粒可以发生碰撞。该过程不仅影响水体系中悬浮物的分布,且还在溶质的转化中起一定作用,因为许多溶解物质,特别是金属离子和有机物,都吸附在胶体上与胶体表面基团发生反应。" }, { "instruction": "海滩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发育在海岸带的沉积。典型的海滩可分为以下几个独立单元,沙丘、后滨、前滨和近滨(临滨)。沙丘是海岸沙经过风的吹扬改造而成的。后滨代表潮上带,位于风暴洪水位与平均高潮线之间。前滨代表潮间带,位于平均高潮线与平均低潮线之间。近滨位于平均低潮线至最大浪基面线之间。在无潮汐海区,前滨不发育,后滨直接递变为近滨。" }, { "instruction": "构造应力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与地质构造运动有关的地应力场。通常指导致构造运动的地应力场,或者由于构造运动而产生的地应力场。在构造地质学中,构造应力场是指造成构造组合形态的地应力场;而在地质力学中,是指形成构造体系和构造型式的地应力场,包括构造体系和构造型式所展布的地区,连同它内部在形成这些构造体系和构造型式时的应力分布状况。地质力学把构造应力场的数学力学分析列为鉴定某种构造体系或构造型式的必要步骤之一,并且将构造应力场区分为古构造应力场和现今构造应力场等。" }, { "instruction": "土壤重金属污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周期表中原子序数大于钙的重金属如砷、镉、汞、铬、铜、锌、铅、镍等对土壤的污染。重金属随废水排出,即使浓度很低,也可在藻类或底泥中积累。重金属不能被土壤微生物分解,为生物所富集,使土壤中不断积累污染物,甚至可能转化为毒性更大的甲基化合物。通过食物链,重金属的浓度可以增加到对食物链一些成员有害的程度。" }, { "instruction": "投资环境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工业项目建设和生产运营所必需的诸条件之综合,也称投资气候。它主要有三大类:即包括自然地理位置、地形、地质、土壤、水资源等在内的自然条件;包括市场原有经济基础、交通运输与通讯、能源供应、劳力供应、环境负荷等在内的社会经济条件;包括管理水平、职工教育水平与技术素养等在内的技术条件。此外,还有投资地区的地区政策、人际关系与决策行为等一些条件在内的“软环境”。投资环境所包含的条件范畴,往往视范围之差异而有所不同。在宏观与中观范围内,以市场、原料、燃料供应、技术与管理水平等条件为主;而在局部地区,则是以地形、交通、通讯、动力等基础设施供应条件为主。选择和创造良好投资环境,乃是提高建设投资效果、搞好生产运营的主要前提之一。而对于经济开发区、经济特区、各类出口加工区的规划选址、建设、发展外向型经济则尤为重要。" }, { "instruction": "干旱区岩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干旱气候条件下发育的岩溶。干旱区降水量小,地面植被稀少,故地表地下岩溶微弱,一般只有溶痕、干谷等形态,且发育不完全。在热带干旱区,因降雨后常跟随强烈的蒸发,其特点是在灰岩表面常结成次生碳酸钙硬壳,如阿拉伯半岛、肯尼亚等地所见。" }, { "instruction": "撒落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重力地质作用的一种型式。指山坡上的岩屑在重力作用下,沿山坡向下滚动位移的运动过程。" }, { "instruction": "矿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地质作用所形成的天然单质或化合物。它们具有相对确定的化学组成,呈固态者还具有固定的内部结构;它们在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范围内稳定,是组成岩石和矿石的基本单元。目前已知的矿物约4145种,绝大多数是固态无机物,液态的(如自然汞)、气态的(如氦)以及有机物(如琥珀)仅有数十种。在固态矿物中,绝大部分都属于晶质矿物,只有极少(如蛋白石)属于非晶质矿物。来自地球以外其他天体的天然单质或化合物,称为宇宙矿物。由人工方法所获得的某些与天然矿物相同或类同的单质或化合物,则称为合成矿物。天然矿物原料和矿物材料是极重要的一类天然资源,广泛应用于工农业及科学技术的各个部门。" }, { "instruction": "补偿性地堑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发生在拱形隆起核部或翼部的地堑构造。它是由地壳补偿性地堑隆起所派生的水平引张应力形成的。有人曾认为,中国著名的汾渭地堑、河套地堑、银川地堑,都是属于补偿性地堑。" }, { "instruction": "选取指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进行地图内容选取时可以参照的标准,通常是定量的,如选取额度或选取资格。选取额度如单位面积内可选取的居民地个数、单位面积内可选取的河流数量等;选取资格如线状要素的选取长度、块状要素的选取面积等。" }, { "instruction": "非自重湿陷性黄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黄土浸水后在饱和自重压力下不发生湿陷,只有在附加一定压力后浸水才发生湿陷的湿陷性黄土。" }, { "instruction": "楔叶植物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节蕨植物门(Arthrophyta)。木本或草本。茎大都中空,明显地分为节与节间,茎面光滑或具有纵脊及纵沟。枝、叶自节上生出,单叶常较小,轮生,基部分离或相互连合。孢子囊着生于特殊的孢囊柄上,孢囊柄绕轴轮生聚成孢子囊穗,生于枝的顶端。泥盆纪开始出现,石炭纪、二叠纪最繁盛,广布全球,常见化石有芦木(Calamites)、轮叶(Annularia)、楔叶(Sphenophyllum)等,侏罗纪以后至现在仅有草本的木贼(Equisetum)一属。" }, { "instruction": "长城错断现象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年平罗银川8级大地震是沿贺兰山东麓的活动断层发生的。这次强烈的地震断层在两处错断了红果子沟明代长城,断层两侧长城最大垂直断距1.5米,右旋水平位移1.45米。1965年中国科学院西北地震考察队首次发现并研究了这个历史地震遗迹,并命名为“红果子沟明代长城错动”。20世纪80年代中国地震地质工作者进一步深入研究了这条活动断层,查明它是贺兰山东麓活动断裂带的分支,贺兰山东麓活动断裂带也是银川地堑的西侧边界断裂。沿此断裂带发现了历史地震和古地震的多种遗迹,引起中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 { "instruction": "王冠虫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三叶虫纲镜眼王冠虫虫目的一属。头部近三角形,头鞍前沟不清楚。头鞍前端球形,后部窄,两侧平行,有3对互相连接、宽而深的头鞍沟及3节瘤状叶节。面线为前颊类型。固定颊长三角形,后端具一对长颊刺。壳面具有粗瘤,活动颊上有排列规则的齿状疣,一般9个。胸部11节。尾部长三角形,轴节数目较肋节多,中轴分节沟中部较浅,两侧较深。志留纪,中国及日本。中国产于南方志留系。" }, { "instruction": "次生大气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大气演化。" }, { "instruction": "过铝质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氧化铝过饱和的岩石。过铝质为N (Al2O3)>N(Na2O)+N(K2O)+N(CaO) (分子数),标准矿物中出现刚玉(C),特征矿物是原生白云母、黑云母、刚玉、电气石、黄玉、石榴子石、红柱石、堇青石。" }, { "instruction": "新芦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楔叶植物茎化石的一属。髓模化石与芦木很相似,但茎干细长,节间的肋和沟都较细而窄,且无节下管痕。节上有叶痕,呈圆形或椭圆形。叶细长,呈线形,单脉,轮生于茎节的周围。三叠纪至中侏罗世,世界各地。中国常见于各地上三叠统至中侏罗统。" }, { "instruction": "U形谷 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横断面形状似U字形的山谷,谷底较宽,谷坡陡峭,谷底平缓,这种形状往往由冰川侵蚀所造成,故冰川谷又称U形谷。" }, { "instruction": "琥珀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腹足纲的一属。螺壳薄,长卵形。螺环少,增长迅速。螺塔极低,体环高。缝合线斜而深。壳口大,椭圆形至近三角形,口缘简单。壳面具生长线。淡水生。古近纪至现代,世界各地。化石在中国北方中新统及更新统均有产出。" }, { "instruction": "星子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古元古代。分布于江西庐山东麓及星子县境内,为变质岩系。自下而上分为:①组,为含十字石、矽线石、石榴子石黑云片岩,厚750米;②组,为斜长角闪岩及含十字石、石榴子石黑云斜长变粒岩和二云片岩,厚850米;③组,为黑云斜长变粒岩,含石榴子石、十字石二云片岩,厚400米;④组,为石英岩和含十字石、石榴子石黑云片岩夹大理岩透镜体,厚1200米。变质程度属低角闪岩相。原岩为泥质、砂质碎屑岩及拉斑玄武岩。斜长角闪岩中单颗粒锆石UPb年龄18.5亿~21亿年。" }, { "instruction": "黄土涧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黄土掩覆古河谷形成宽浅微凹的长条状凹地。其宽度一般数百米至几千米,长度可达数十千米。多出现于现代河谷向源侵蚀尚未到达的河源区。" }, { "instruction": "composite lava flow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两种硅酸盐熔融体组成的熔岩流。最常见的是玄武岩质的复合熔岩流,它由富含斑晶的玄武质熔浆和无斑晶或少斑晶的玄武质熔浆组成。复合熔岩流的形成机制可能是:从地下深处上升的岩浆到达地表之前,短暂停留于火山管道内并发生结晶分异作用,晶出的斑晶矿物因密度较大而下沉,上部的熔浆中则不含斑晶。当岩浆经火山管道流到地表,首先流出的是无斑晶熔浆,其后流出的是多斑晶熔液。无斑晶熔浆与地表接触,很快冷凝;而多斑晶的熔浆覆于无斑晶的岩石之上,其流速较大,流程也较远。" }, { "instruction": "龙潭山洞穴堆积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属更新世晚期。命名地点位于云南昆明呈贡县大渔村龙潭山洞穴。堆积物中、下部为黄灰或黄绿色含砾钙华层,砾石成分有石英砂岩、玄武岩、石灰岩和钟乳石碎块,下伏二叠系倒石头组灰岩。上部为褐红色含砾石钙质泥。总厚3~6米。含哺乳动物化石Homo sapiens sapiens, Bubalus sp., Sus scrofa, Megatapirus augustus, Pseudaxis sp., Muntiacus sp., Equus sp., Crocuta ultima, Nyctereutes procynoides等。" }, { "instruction": "双溪坞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中元古代—新元古代。分布于浙江富阳、绍兴和萧山等地,为浅变质岩系。由下而上分为平水组、北坞组、岩山组和章林组。为一套片理化的中基性—酸性火山熔岩和凝灰岩,夹砂岩、砂砾岩、泥岩及灰岩透镜体,局部为千枚岩和绢云石英片岩,厚400~3100米。下未见底,与上覆河上镇群骆家门组呈不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掘穴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潜穴技巧的一种,包括将压实的底质弄松,并将其搬走,可搬到海底面或潜穴的其他地方,以便产生一个通道。" }, { "instruction": "沉积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沉积在陆地或水盆地中的松散碎屑物质、有机物质和化学沉淀物。如砾石、砂、粘土、灰泥、生物残骸等。它的主要来源是母岩风化的产物,其次是火山喷发物、有机物和宇宙物质等。" }, { "instruction": "大邑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大邑砾岩(Dayi conglomerate)。属上新世—更新世泥河湾期的早期。命名剖面位于四川大邑城西。由黄灰色中、粗砾岩和中、细砾岩互层组成,夹砂岩透镜体。砾石以石英岩、砂岩为主,次为花岗岩、灰岩及变质岩类。砂岩主要成分为岩屑、长石、石英,呈胶结—半胶结状,从下往上由粗到细可划出十多个沉积韵律。地层发生褶皱倾斜,与下伏下白垩统灌口组或古近系名山群呈不整合或假整合接触,厚153米。在大邑以西大同、水口场一带,灰岩砾石增多,占主要地位,含孢粉 Polypodiaceae, Magnolia sp., Tsugaepollenites sp.等。在大邑以南,砾石成分以花岗岩为主。大邑组在龙门山山前坳陷中厚度最大,可达500米。" }, { "instruction": "石油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壳中一种天然油状可燃液体,是含多种烃类及少量有机硫等成分的复杂混合物。平均碳含量为84. 56%,氢含量为13%~14%,呈深褐色或青褐色。比重0.75~1.0。一般认为石油的形成是由低等动植物在地层和细菌的作用下,经过复杂的生物化学作用而变成的。" }, { "instruction": "双山子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古元古代。分布于河北青龙柞栏杖子脖罗台老爷庙一带,为变质地层。自下而上分为:茨榆山组,以变粒岩为主,变余碎屑结构、韵律发育,上部含石榴黑云角闪磁铁石英岩型铁矿层,厚882米;鲁杖子组,为斜长角闪岩,变余枕状、斑状火山岩,夹变余碎屑结构的变粒岩和片岩,厚1626米;下白城组,以二云斜长变粒岩为主及二云斜长片岩,厚879米。变质程度属低角闪岩相。下白城组的RbSr全岩等时线年龄为(21.93±3.14)亿年,鲁杖子组RbSr全岩等时线年龄为(22.17±0.43)亿年,火山岩锆石UPb年龄为24.6亿年和24.4亿年。与上覆青龙河群呈不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中尺度涡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水平尺度为100~500千米,时间尺度为20~200天,且以0.01~0.05米/秒速度流动的涡旋。" }, { "instruction": "中国猿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北京猿人之属名。直译为中国人,通常译为北京猿人,以表示其为猿人阶段的化石代表。包括1927年前建立的中国猿人北京种及1952年建立的中国猿人药铺种。这一属名近来趋向于废弃,改用直立人北京亚种代替;中文译名仍为“北京猿人”。" }, { "instruction": "岩石构造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岩石中不同矿物集合体之间、岩石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或矿物集合体与岩石其他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称为岩石构造。也有人认为岩石的构造应是组成岩石的矿物集合体的形状、大小和空间的相互关系及充填方式,即这些矿物集合体的组合的几何学的特征。例如,片麻构造、块状构造、流纹构造、枕状构造、气孔状构造、晶洞构造等。" }, { "instruction": "三河平谷地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1679年9月2日已时发震,震中位置40.0°N,117.0°E。震级8级,震中烈度Ⅺ。烈度V度区包括北京、河北、山东、河南、山西等省全部;内蒙古、辽宁、江苏、安徽、陕西、甘肃、吉林等省部分地区。灾情:极震区面积达1800平方千米。其中三河县死亡3000人,平谷县死人60%~70%。重灾区10余县,北京也是重灾区,全城死亡480余人,房屋倒塌12798间,损坏18028间,轻灾区包括延庆、房山、新城、昌黎、定县、天津等20余县市。总共死亡人数不详。构造上位于东西向阴山燕山隆起带与北北东向华北平原沉降带的结合部位,地震发生在大厂凹陷西部边缘,宏观震中位于北北东向具有长期剧烈活动性的夏垫断裂带上。强震是在地壳原有断面上的再破裂,可能为右旋走滑正断层;三河平谷地震是在北东东向区域主压应力作用所形成的构造格局基础上,由于局部附加应力场的作用,导致在特定地区的应力释放而产生的。" }, { "instruction": "地面反射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面反射辐射量(R)与射入辐射量(Q)的比值,即α=R/Q。" }, { "instruction": "火山地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火山活动引起的地震。可以是火山爆发产生的震动;也可能是火山活动引起构造变动而造成的地震;或者是构造变动引起火山喷发,同时发生地震。因此,火山地震有时与构造地震也有密切关系。这种地震为数不多,强度一般较小。" }, { "instruction": "古土壤研究法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基本原理仍是B.B.道库恰耶夫的成土因素学说,即土壤是环境的统一体,当环境中的成土因素发生变化时,必然会反映到土壤的性质或形态上。研究古土壤常用的方法有:微形态分析、矿物学分析、土壤剖面分析、产状与构造分析、文物考古研究、绝对年龄测定。此外还有土壤磁化率测定、孢粉鉴定等。方法甚多,但以综合性应用最能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 { "instruction": "国际河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流经数国并可通航公海,按国际条约已建立国际化制度,平时向沿岸国或非沿岸国等一切国家商船开放的河流。如亚洲的湄公河、非洲的刚果河、尼日尔河、塞内加尔河,南美洲的拉普拉塔河、亚马逊河,北美洲的格兰德河以及欧洲的多瑙河、莱茵河等。还泛指一切流经或分隔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河流,即并非完全流淌一国境内的多国河流。沿岸国对于通过其境内的那部分河殷或界河分界线自己一侧的水域享有领土主权,并行使完全的、排他的管辖权,也应保证在本国各港口之间或界河通航河道的自由航行,以及拥有为维护和改善河道航运而征收必要的捐税的水利。若该河流可通航出海,则除须受有关条约规定的国际性制度约束外,沿岸国有权禁止非沿岸国船舶在其所属水域航行,但一般允许上下游沿岸国船舶自由航行。如按1 9 5 7年有关条约协定之规定,黑龙江对本国,和前苏联、俄罗斯船舶开放。" }, { "instruction": "选模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如果命名一个新种或新亚种时,原命名者没有指定正模,以后从其全模中选择一个标本作为这个种或亚种的模式标本,这个后选出的标本便是选模。选模必须选自全模,并应正式发表,否则无效。" }, { "instruction": "海岸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海岸与海滨间的分界线,即海岸陡崖基部的纵向连线。一般指海边在多年的大潮时高潮所到达的界线。它随水面的涨落而向陆或向海移动。全球海岸线长度为44万千米,中国东部临海,仅大陆海岸线就长1.8万余千米。地质历史时期的海岸线则称古海岸线。" }, { "instruction": "黏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土壤颗粒组成中黏粒含量较高的土壤。为中国土壤质地分类中的一个组别,黏粒含量大于30%。土壤中非毛管孔隙少,毛管作用力强,通透性差,保水保肥性能好,养分含量丰富;土温上升慢,土性冷,影响幼苗生长;膨胀收缩性、黏着性强,适耕期短。在利用上,应注意及时排水,增施有机肥和掺砂改良。" }, { "instruction": "寒露风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中国南方地区冷害的一种,发生在寒露节气前后,指由于北方冷空气不定期的暴发南下,造成连续三天或以上的日平均气温低于20℃的低温天气,使南方正在孕穗、抽穗、开花及灌浆阶段的双季晚稻遭受低温冷害而减产的现象,也被称为秋季低温害。寒露风害主要发生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出现时间由高纬度向低纬度,由内陆向沿海逐渐推迟,长江中下游发生在9月下旬,华南地区主要发生在1 0月上旬。寒露风害主要危害晚稻,一般可降低结实率20%左右,而且在不同的晚稻生育期造成的危害不同,在孕穗期受害,会由于干风或低温的影响产生干叶现象,使稻株后期生长发育不良;出穗开花期受害,花粉授粉不良,灌浆受阻,形成大量空壳;灌浆前期受害,灌浆延缓或停滞,形成大量秕粒、青粒。" }, { "instruction": "河套活动断陷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位于鄂尔多斯块体北缘和内蒙地轴南侧。其北界为阴山(色尔腾山、乌拉山和大青山)山前断裂,南界为鄂尔多斯北缘断裂;西界为狼山山前断裂,东界为和林格尔断裂。河套断陷盆地东西长约440千米,南北宽40~80千米。它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渐新世、新近纪和第四纪。渐新世阶段河套断陷带开始形成,沉积中心位于西部(临河凹陷),沉积厚度达到2600米,往东厚度减小,在白彦花凹陷和呼和浩特凹陷约为1000米;渐新世末出现短的沉积间断。新近纪中新世时,临河凹陷沉积厚度约3800米,呼和浩特凹陷约2300米,东端有多次基性岩浆喷发;至上新世断陷作用更为强烈,沉积盆地向东、向南扩展,临河凹陷沉积厚度达到6000米,整个断陷带仍呈现北断南超的箕状断陷特点;上地壳伸展作用加强,导致盆地南界的鄂尔多斯北缘断裂形成。第四纪阶段断陷带继续活动,而且北部山前断裂带的活动有向盆地中心迁移的趋势,导致有些地方的新近纪地层变为北部上升山区的一部分,断层北侧上更新统河湖相地层也被抬升到相当高的台地上。河套断陷带的边界断裂的新活动对地震活动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 { "instruction": "Tengchong volcanic cluster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位于云南省腾冲县及其邻县,火山岩的分布面积约1100平方千米。自上新世以来火山活动可以分为四期。第一期为上新世(可能还有极少量中新世)的弱碱性的橄榄玄武岩和粗玄岩,主要分布于龙川江河谷,同位素年代为2~5.1百万年,流布面积140平方千米,体积约9立方千米;第二期为早更新世喷出的钙碱性安山岩和英安岩,同位素年龄为1~2百万年,流布面积最大,达610平方千米,喷出熔岩体积达40立方千米,形成大的穹丘;第三期中更新世为碱性玄武岩,早期形成盾状火山,晚期多玄武安山岩,形成众多的层状锥,分布面积为217平方千米,体积则只10立方千米;第四期晚更新世仅喷出三个著名的火山锥:打鹰山、黑空山和马鞍山,黑空山和马鞍山在全新世初可能零星喷发过。" }, { "instruction": "休宁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安徽省休宁地区南华系底部休宁(组)砂岩与下伏新元古界下部沥口群之间的不整合代表的构造运动。在江南地背斜轴部,二者不整合甚显著,向北侧和西北侧不整合程度减弱,向南侧和东南侧变为整合关系。与雪峰运动相当。此词已废弃。" }, { "instruction": "大陆增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史时期大陆(大陆地壳)范围的逐渐增生而长大。这种理论是在19世纪提出的,认为大陆在大洋盆地的发展中,围绕一个原始核心的新的大陆物质的逐渐增加而增长壮大的过程。沿着大陆核边缘的地槽带沉积物,在因造山作用而褶皱硬化时,与陆核结合,并因新的地槽带外移,而在继续发生的造山旋回中迭次成为大陆块的一部分。不少地质学家举出了这种大陆增长的例子。如认为:北美大陆西缘,在显生宙时期不断有大量新的大陆壳加进大陆里来,而使之增长扩大,西伯利亚地台大陆块,在加里东旋回后,由于萨彦和外贝加尔地槽受褶皱硬化而生长扩大,而在早期海西(华力西)旋回中.当阿尔泰和蒙古地槽大部受褶皱硬化,再进一步生长扩大。" }, { "instruction": "假灰化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也能产生漂白层(E)和粘化层(Bt),而且粘化层上部和漂白层交界处也有铁锰结核淀积,与灰化作用的剖面十分相似。但形成的原因是漂洗作用和表层潜育化的作用。表层的铁锰等着色化合物被还原淋失,在相对干燥时被还原淋失的铁、锰又可在上部氧化淀积,便造成类似灰化的形态,故称假灰化作用。" }, { "instruction": "富饶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晚白垩世晚期。分布于黑龙江富铙乌云镇小河沿一带,呈北西向沿黑龙江岸边分布。为浅湖—沼泽相沉积。以灰黑褐色炭质泥岩、粉砂质泥岩和粉砂岩为主,夹细砂岩、层凝灰岩及薄煤层,局部夹含砾砂岩和薄层砾岩,下界不清,上界以黄灰色粉砂岩与上覆乌云组底部灰色砾岩分开,两者呈假整合接触。厚299.2米。黑龙江嘉荫富饶西北白头山附近含植物Sequoia sp.,Metasequoia distincta,Taxodium sp.,Trachodendroides arctica,Ceroiphyllum sp.,Aralia sp.,Plantanus raynoidsii,Tiliaephyllum sp.,Populus sp.;富饶乡钻孔含丰富的孢粉,其中被子植物花粉占17.5%~86.9%,鹰型粉占组合的10%~30%,有Aquilapollenites spinulosus,A.quadrilobus,A.atelckii,A.insignis,Mancicorpus mingshuinensis,Orbiculapollis sp.,Integricorpus sp.,Wodehousea sp.等。" }, { "instruction": "挟沙风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挟带沙粒的风(运动的气流)。当风力达到一定程度,气流的冲击力和上举力就可使一定粒径的沙粒起动,脱离地面进入气流,并被风挟带随之移动(悬移)。这种临界的风速称起沙风速或称起沙风。挟带沙粒移动的气流称风沙流。启动沙粒的风速受沙粒的粒径、沙层含水率等因素影响。在新疆测得2米高处的风速达4米/秒时,便可形成挟带0.1~0.25毫米的挟沙风(风沙流)。" }, { "instruction": "存活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从一个年龄或时期(x)到下一个年龄或时期(x+1)的生存概率。" }, { "instruction": "陡山沱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中国震旦系下统的一个阶,层型剖面位于湖北宜昌三斗坪田家园子村南的山坡处。陡山沱阶位于南华系之上,震旦系上统灯影峡阶之下。阶内下部以含蓝藻化石Siphonophycus,Myxococcoides,Osicillatoriopsis等和疑源类Leiosphaeridia,Micrhystridium等为特征;上部以含丰富的以刺球藻类为主的疑源类化石Ericiaspharea,Echinosphaeridium,Tianzhushania,Megahystrichospaeridium,Goniosphaeridium,Asterocapsoides和Papillomembrana等为特征。" }, { "instruction": "洞穴堆积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主要有化掌堆积、流水堆积、生物堆积和崩坍堆积等。其中尤以化学堆积最引人注目,它姿态多变,琳琅满目,不仅是科学研究的对象,而且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 { "instruction": "首同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异物同名中最早发表的一个名称。" }, { "instruction": "乌苏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为更新世中期。分布于新疆独山子乌苏地区,由四个不同高度阶地的堆积物组成。下部为灰色砾石层,较为稳定,受到不同程度的褶皱变形和错断,与下伏西域组或前第四系地层呈不整合接触。上部为黄土状土,不稳定,具有下粗上细的二元结构特征,总厚数米至200米。在乌苏地区,由新到老分为四个组:④采油场组位于独山子构造东部的油田生产区内,具下粗上细二元结构;③鲤鱼山组位于乌鲁木齐附近鲤鱼山,下部由砾石层组成,被泥、砂和钙质胶结,上部为黄土层,含哺乳动物Palaeoloxodon;②奎屯河组位于奎屯河东岸山梁上,下部由灰色砾石组成,与下伏新近系独山子组呈不整合接触,上部由黄土组成,总厚20~30米;①买川塔吾组位于独山子背斜南翼的单面山山顶上,下部由灰色砾石层组成,与下伏西域组不整合接触,上部由土黄色黄土状土组成,厚20米。在奇台为灰色砾岩层或砂、砾岩层,与下伏古(新)近系或中生界呈不整合接触,厚1~10米,含孢粉Quercoidites sp.,Polypodiaceae,Magnolia sp.,Chenopodiaceae,Piceapollenites sp.,Ephedripites sp.等。本群广泛分布于盆地四周、山区、大河两岸及山麓地带,大部分属冲、洪积成因,组成高出戈壁平原或相当的河谷高阶地,一般高出河床数十米,部分地区可达200米。" }, { "instruction": "重力取样管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依靠取样管上方重锤自由下落的冲力,使取样管冲入沉积物中而进行采样的装置。由重锤、取样管、衬管及起吊设备等组成。其内径为3~6厘米,可取3~4米长的样品,一般用于泥质沉积物的取样。" }, { "instruction": "纤毛虫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原生动物门的一纲,或列为亚门。被以纤细短毛,故名。身体表面具有薄而坚固的薄膜,故有经常固定的外形。细胞核有大核和小核之分。无性生殖或接合生殖。分布于海水、淡水或寄生。铃纤虫亚目为本纲唯一具有化石的类别。" }, { "instruction": "乳腺癌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乳腺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多见于40~60岁的妇女,偶尔也可发生于男性。早期可在乳房内触摸到无痛的肿块。正常哺乳对此癌有一定防治作用。环境中激素的影响和过多摄入动物脂肪,可能是诱发乳腺癌的主要原因。全球半数以上的乳腺癌患者分布在发达国家。中国女性乳腺癌死亡率最高的为上海市,最低的是西藏。" }, { "instruction": "锋面气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温带气旋。" }, { "instruction": "造山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造山运动是一种地壳运动,在一定时期内,由于受到挤压,岩石急剧变形,大规模隆起,造成山脉,并伴有火成岩侵入等活动。" }, { "instruction": "黄土古土壤发育间断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般将深厚的黄土剖面上有明显成土的层次划为古土壤层,从上至下,编号依次为S1、S2、S3……古土壤层之间认为是无土壤发育的黄土层,从上至下,编号为L1、L2、L3……这就有很多次“黄土古土壤发育间断”。实际上,古土壤层不代表沉积间断,因为不断有加积的尘土;所谓无成土的黄土层也不代表土壤发育的间断,那只是一段时间,有大量尘土加积,土壤发育微弱,没有明显的成土标志而已。成土标志的出现与暴露地面的时间有关,也与环境中的水、热、植被等条件有关。从理论上说,成土不会间断而只有程度大小的差异。" }, { "instruction": "金属矿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具有明显的金属性矿物,如呈金属或半金属光泽,表现为各种金属色(如铅灰、铁黑、金黄等色),不透明,导电性和导热性较好的矿物。它们绝大多数是重金属元素的化合物,主要是硫化物和部分氧化物,如方铅矿(PbS)、磁铁矿(Fe3O4);个别的本身就是金属单质,如自然金(Au)。少数例外,如闪锌矿(ZnS)、辰砂(HgS)、锡石(SnO2)等不具典型的金属性,但仍是金属矿物;石墨(C)虽具有明显的金属性,但不属于金属矿物。金属矿物主要是构成各种有色金属、黑色金属、贵金属矿床的矿石矿物,一般都用以提取其成分中的金属元素。" }, { "instruction": "表皮构造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表面构造(surface structure)。冰川运动的推挤力作用于冰前地层所产生的褶皱、断裂等构造现象。表皮构造仅发生于冰床的岩石表层,向深处很快消失,而且与冰川运动方向呈一定关系,这是与地壳运动产生的构造的主要区别。表皮构造是冰川流动的有力证据之一。" }, { "instruction": "物理吸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固体吸附剂表面对气体或溶质因分子间相互吸引而产生的吸附现象。例如,在污染控制中常用活性炭、活性硅土等吸附气体或溶液中的污染物。一般较化学吸附产生的吸附热量小,且易于逆向解吸,多可重复利用。" }, { "instruction": "海蕾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棘皮动物门中已绝灭的一纲。硬体分腕羽、萼、海蕾茎及根。萼球形、卵圆形或花蕾形,多由13块骨板组成,排列规则,五辐对称。口在萼的腹部中央,周围有5个或5对孔排水,其中较大的一个兼为肛门。海底固着生活,志留纪至二叠纪,石炭纪最盛。中国黑龙江密山中泥盆统产有泥盆海蕾(Devonoblastus),贵州独山下石炭统产有中海蕾(Mesoblastus)等。" }, { "instruction": "新能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在新技术基础上系统地开发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氢能、地热能、潮汐能、波浪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是世界新技术革命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人类社会未来的持久能源系统的基础。" }, { "instruction": "布龙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早志留世。为黄绿色凝灰质粉砂岩、粉砂质页岩夹少量钙质凝灰质粉砂岩及硅质粉砂岩,底部为灰黑色条带状硅质岩、硅质粉砂岩。与下伏晚奥陶世布龙果尔组呈整合接触,被上石炭统哈尔加乌组不整合覆盖。富含笔石Streptograptus cf.becki,S.cf.runcinatus,Monograptus sedgwickii,M.ex gr.acus,Pristiograptus ex gr.concinnus等。厚190米。仅分布于新疆和布克赛尔县一带。" }, { "instruction": "污泥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污水处理构筑物所排出的沉淀物。其中以有机物为主要成分的沉淀物称为污泥,其性质是易于腐化发臭,颗粒较细,比重较小(约为1. 02~1. 006),含水率高且不易脱水,属于胶状结构的亲水物质。按来源不同可分为:生污泥(其又可分为:初次沉淀污泥、剩余活性污泥、腐殖污泥等)、消化污泥、化学污泥。" }, { "instruction": "进积型副层序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准层序的纵向叠加样式是向上水体变浅的,反映沉积相向盆地推进、盆地收缩的过程。" }, { "instruction": "直接节能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采取各种措施,减少生产和生活中直接消耗的能源。其主要方法是:采用节能技术,改进工艺、设备和原材料的使用,并改善能源管理。" }, { "instruction": "莲花山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莲花山砂岩。时代属早泥盆世早期。分布于广西境内。命名地点在广西贵县北龙山圩以东的莲花山。为陆相碎屑沉积,以紫红色砂岩为主,上部夹少量紫色泥岩,含鱼化石Yunnanolepis chii,Asiacanthus kaoi等。厚约300米,与下伏前泥盆纪地层(龙山群)呈不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臭牛沟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早石炭世大塘期早期。分布于甘肃武威、靖远、景泰黑山一带。命名地点在甘肃武威臭牛沟附近。为滨海—浅海相沉积,主要由砂岩、页岩、灰岩组成,厚135米,在靖远一带厚达500米。上部灰岩夹页岩中富含珊瑚Lithostrotion irregulare,Aulina rotiformis,Dibunophyllum tingi,Yuanophyllum kansuense等及腕足类Gigantoproductus giganteus等。与下伏上泥盆统老君山群呈假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发震断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发生地震的断层。发震断层对某次特定地震的孕育(能量积累)和发生(能量释放)起控制作用,其震源错动或同震地表错动是沿某一先存活动断层的部分段落或全部段落发生的。" }, { "instruction": "本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种的双名中的第二个词(即种本名或种加词),或亚种的三名中的第三个词(即亚种本名)。" }, { "instruction": "人类起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自远古以来,人们就关心着“我们从何而来”的问题。中外早期历史上就有从水而来或从土而来等说法,同时各种民间传说和各种神创理论也长期流传。随着农业、医药等的发展,有了一些资料积累。1578年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录了药用植物1167种、药用动物478种、药用矿物275种。他将动物分为虫、鳞、介、禽、兽、人共6部。但以身上有无毛被而将人与其他哺乳动物分隔开来。1758年瑞典林奈在《自然系统》第10版中以双名法记述了4235种动物,将动物分为哺乳、鸟、两栖、鱼、昆虫、蠕虫6纲。并以身体体质特征和智力、表情将人、猿、猴等归并为灵长目。从而为人类起源于猿的理论建立了基础。进入19世纪,经过学术界和教会的激烈争辩,最终在19世纪后半叶人猿同祖论得以为人们所接受。到20世纪,在非洲、亚洲和欧洲陆续发现了大量化石证据,逐步将人类起源的时间推到距今500万~600万年前。经过对大量化石的研究,人类学家将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进行分析论证,大体上分为南方古猿、猿人和人三个大的进化阶段。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大体上已经确立了两足行走是人猿间的根本区别的意见。由于化石的发现在分布上是点状的,时间上是不连续的,而在每一地点发现的化石只是一部分或极小部分骨骼及牙齿。从而引起人类起源进化的形式和起源地区的争论。如最近盛行一时的夏娃假说。这些争论至今尚无定论。与人类起源问题相联系的一个相关问题就是人种起源问题。这方面主要是单地区起源与多地区起源之争。现代各人种都是同一物种——智人(Homo sapiense sapiense)在适应发展过程中形成的。" }, { "instruction": "陆源沉积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陆源的各种碎屑物质经河流、冰川、浊流、风及海流等搬运到海洋中形成的沉积物。大陆架及大陆坡的沉积物即主要由其构成,河流或浊流搬运的部分陆源碎屑物质,在大陆或大陆隆的海底谷口可形成深海扇,主要成分为岩屑和矿物碎屑。地质时期主要构成浅海沉积相。" }, { "instruction": "可能蒸散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从不匮缺水分的、高度一致并全面覆盖地表的矮小绿色植物群体在单位时间内的蒸腾量。" }, { "instruction": "核电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原子能发电站( atomic power station),系利用核燃料在原子反应堆中起裂变反应而产生大量热能,将水加热成高温,高压蒸汽椎动汽轮发电机而发电。核反应堆有多种形式(参见核反应堆)。由于核电站需用燃料少、运量小,建站不受燃料地区条件限制。所以多建立在负荷中心以减少输电损耗和提高系统供电的稳定可靠性。但核电站的基建投资较高、核燃料废物的处理和安全性处理都有严格的规定,为世人所关注。" }, { "instruction": "muddy volcanic cone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泥火山喷出物堆积而形成的各种大小不等的平顶锥形高地。其堆积物主要是泥火山喷出的泥和岩屑。外貌类似火山锥,但它不是一般所指的由岩浆喷出形成的火山锥。" }, { "instruction": "陆块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泛指整个地史时期中某个由已固结陆壳组成的相对稳定地区,陆块范围一般较大,古地理面貌经常发生海陆变迁,可以是隆起剥蚀区也可以是沉积盆地。在多种大地构造学派大地构造单元术语(古地台、新地台、褶皱带、陆壳板块、断块、地洼等)各不相同形式下,是一个比较中性的构造古地理术语,在古地理研究中容易得到广泛的使用。因此,不同地质时代各个陆块、地块的古地理内涵需要具体分析。对于面积较小或很小的陆壳地块,一般称为地块(massif)或微地块(microcontinent),它们的大地构造属性可以是某个临近大陆板块边缘裂解的产物,也可能是来自其他构造域的外来地体。" }, { "instruction": "心土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生土层。土壤剖面的中层。位于表土层与底土层之间。通常是指表土层以卞至50cm深度的土层。由于有物质的移动和淀积,所以表土层和心土层最能反映出土壤形成过程的特点。在耕作土壤中,心土层的结构一般较差,养分含量较低,植物根系少。旱作土壤的心土层,一般保持着开垦种植前自然土壤淀积层的形态和性状,耕种引起的变化小;水稻土的心土层,在正常情况下多发育为具有棱块或棱柱状结构的斑纹层。" }, { "instruction": "常住人口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实际上经常居住在一个地方(住所)的人口。许多国家具体规定在其居住半年以上者为常住人口。" }, { "instruction": "暗色表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美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诊断表土层之一。性状与“松软表层”相似,但NH4OAC法测定的盐基饱和度小于50%。有机质含量常超过“松软表层”,但不是耕作与施肥造成的,而是自然环境中形成的。" }, { "instruction": "亚科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次于科的一个科级的分类等级。一个科可再分为若干亚科,每个亚科由这个科内一个特殊的属或若干与其他属性状不同的属组成。国际动物命名法规规定动物亚科名由此亚科的模式属名的词干加-inae组成。如Monograptinae(单笔石亚科);国际植物命名法规规定,植物亚科名的词尾用oideae。" }, { "instruction": "黄马青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黄马青页岩。时代属中三叠世晚期至晚三叠世。分布于苏南、浙北、皖南一带。命名地点在南京紫金山麓黄马青村。为陆相泥沙质沉积或海陆交互相沉积(?),下部为紫色、暗灰及灰黄色砂岩,局部夹薄煤层及黑色页岩,具底砾岩,厚20~100米,在黑色页岩中含Todites shensiensis,Podozamites lanceolatus等植物化石;中部为紫色砂质页岩,夹较厚层状紫色砂岩,厚600余米;上部为暗灰色泥质砂岩,夹灰黄色页岩,厚约200余米。在安徽怀宁月山、集贤关、江苏南京一带,于黄马青群底部发现拉丁期的双壳类化石Eumorphotis(Awoella)subillyrica及Myophoria(Costatoria)goldfussi。与下伏青龙群呈整合接触。本群现已将中下部独立称黄马青组,时代属中三叠世晚期至晚三叠世早期;上部称范家塘组,时代属晚三叠世中、晚期。" }, { "instruction": "淡水渗流环境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在地表以下,地下水面以上地带,碳酸盐颗粒沉积物的孔隙中充满空气,由于含二氧化碳的大气淡水渗流作用,优先选择文石质颗粒溶解产生粒内溶孔,大气淡水溶解的碳酸钙沿颗粒接触点过饱和沉淀形成新月形的微亮晶方解石胶结物,若沿颗粒表面垂直流动,在颗粒下方形成钟乳状的悬挂式亮晶方解石胶结物。沉积物呈半固结状态,保存大量孔隙。" }, { "instruction": "皮园村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震旦纪。为一套浅变质岩系,自上而下分为①皮园村组,为黑白相间的硅质岩,夹炭质硅质页岩及硅质页岩,顶部有数米厚的钙质白云质石英砂岩,或钙硅质泥岩,局部为砂质白云岩,厚37~214米,含微古植物Trachysphaeridium rude,Asperatopsophosphaera umishanensis;②兰田组,主要为页岩及白云岩,顶部夹含钾页岩及石煤,下部页岩中含微古植物Trachysphaeridium cf.rude,Taeniatum crassum,藻类 Bija sp.,等,蠕形动物Paleolina sp.和宏观藻类化石。在皖南,与下伏中元古界上溪群呈不整合接触,与上覆寒武系呈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复式砂矿床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在地层剖面中的不同层位,或在河谷、湖岸、海岸带同一横剖面的不同高程处,出现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立的含矿层的砂矿。它是地质历史时期中不同阶段的产物。如中国中南地区砂锡矿,有些就是复式砂矿。往往在矿区同一河流横剖面中,现代河床沉积物与古代阶地沉积物中均有含矿层。" }, { "instruction": "地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震区在强烈地震后出现的从地下喷出气体发出爆裂声的现象。它具有相当大的冲击力量。可以把地下的土块崩起,在夜晚出现时具有火光。1975年2月4日中国辽南地震后的一段时期内在平原地区就出现了这种特殊现象。" }, { "instruction": "林波波旋回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非洲大陆前寒武纪的第三个造山旋回,时限约为20.75亿~17亿年前。与非洲大陆前寒纪其他造山旋回相比,影响范围并不十分明确。林波波造山带中褶皱、变质作用剧烈地带自刚果(金)至乌干达的基巴利布干达托罗带,东非的乌宾迪鲁西芝带,东津巴布韦的林波波带或迈西带,刚果西部的马永贝带,西南非洲的弗兰次方提因花岗岩、安哥拉东北部的卢科西带、卢伊扎带等。但在南非的德瓦士兰系、格里卡托乌系、布什韦尔得基性火成岩体中则未见到变质迹象。" }, { "instruction": "伯德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分布于南维多利亚地伯德冰川区,属下寒武纪地层。格雷舍尔及尼姆洛德冰川地区发育最好。是南极最早发现古杯灰岩的地方,厚度达8000米。有4个地层单元:斯塔绍特组、迪克组、沙克莱顿灰岩及道格拉斯砾岩。斯塔绍特组未与其他任何地层接触,层位关系不明。迪克组厚度小,只在局部地区出露,为泥质岩层,在斯塔绍特冰川北坡被道格拉斯砾岩覆盖。在斯塔绍特冰川南侧的霍利克岭,伯德群由沙克莱顿灰岩及上覆的道格拉斯砾岩组成。沙克莱顿灰岩不整合覆盖于前寒武系戈尔迪组之上。斯塔绍特组下部的沙克莱顿灰岩厚约5400米,常见瘤状、鲕状、泥粒状灰岩、粒状碳酸盐岩及生物扰动灰岩,另有鸟眼状构造的蒸发垮塌角砾岩;还见有古杯藻礁,反映系温暖的浅海环境。含古杯类、藻类、软体、腕足、三叶虫及遗迹化石。三叶虫有Wutingaspis,Pensacola,Yunnanocephalus,与中国下寒武统筇竹寺阶的中上部相当(阿特达班期)。但古杯化石的时代稍晚,相当于博托米阶(下中寒武统)。道格拉斯砾岩与沙克莱斯顿灰岩之间有一明显的侵蚀面。砾石成分复杂,含古杯灰岩砾石,为一套洪积扇相堆积。由于缺乏化石证据,时代尚难确定。按层位关系曾推测属于下、中寒武世或晚寒武世。伯德群上部被比肯超群覆盖。" }, { "instruction": "垂直断距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断层两盘相当层层面在垂直方向上的距离。" }, { "instruction": "盆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周围山岭环绕、中部低平的盆状地形。按成因可分为构造盆地、溶蚀盆地和风蚀盆地等。按位置可分为内陆盆地、外流盆地。大盆地周围的山地多由褶皱和断裂上升造成,内部低地为比较稳定或下陷的地块。盆地的绝对高度相差大,如柴达木盆地高达2700m,吐鲁番盆地的艾丁湖底低于海平面154. 3lm,是中国陆地最低的地方。" }, { "instruction": "震旦亚界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年全国地层委员会决定将南方的“震旦系”保留,称震旦系;而将北方的“震旦系”自上而下划分为青白口系、蓟县系和长城系,总称“震旦亚界”。1982年全国地层委员会决定:废除“震旦亚界”一名,并将“震旦系”一名仅限于以湖北省三峡东部剖面为代表的晚前寒武纪地层。" }, { "instruction": "玻璃质结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全部由未结晶的火山玻璃质组成的岩石的结构。其同义词为玻质结构,此结构也常用于基质。由于熔岩喷出地表,冷却很快,以致其中原子或离子来不及组合形成有规则排列的结晶物质,遂凝固形成天然的玻璃物质。玻璃质肉眼看来是致密块状,具玻璃光泽及贝壳状断口。在正交偏光下无光性反应等,以此区别于隐晶质。玻璃质是不稳定的,随时间和物理条件(温度和压力)的变化,会发生脱玻化或晶化作用,转变成结晶质。玻璃质主要出现在酸性熔岩(尤其基质)中,或浅成、超浅成侵入体的边部(冷凝边、淬火边)。" }, { "instruction": "波动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范 贝梅伦(Van Bemmelen,1933)提出的一个概念。他认为地壳运动是由地球不同大小的波动的发展引起的。根据直径大小,他把波动划分成五个等级,并认为波动起因于地下不同深度的层圈物质分异和对流。波动产生的势能可通过以下作用而消释:①火山作用;②由侵蚀和沉积作用造成物质的扩展;③重力构造。近年来范?贝梅伦又发展了这一学说,使之能解释板块构造及地槽的发展。" }, { "instruction": "volcanic water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浅部的或喷出地表的岩浆水。岩浆水泛指存在于岩浆之中或者从其中分离出来的水。如果岩浆体存在的部位比较深,其中的水就叫深成水;如果存在的部位比较浅,甚至喷出地表,则其中的岩浆水就称火山水。严格定义下的岩浆水与水的终极来源无关,它可能是原生水,也可能是沉积岩重熔岩浆里的大气水或封存水。" }, { "instruction": "黔桂古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假定从南华纪到泥盆纪前,存在于贵州南部和广西西部地区的一个小型古陆。在这期间,其范围时有增减;当其扩展时,经常和西北方面的康滇古陆相连接。" }, { "instruction": "拟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生物与另一种生物或环境中一个物体的相似,拟态的进化是为了蒙蔽捕食者,或者使猎物与被模拟的生物相混淆。" }, { "instruction": "水污染面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水体污染源的一种。在水体的集水面上,因降雨冲刷形成污染径流汇入水体。如农业污染源,城市地面、矿石采矿形成的径流冲刷污染源和自然污染源等。大都在降雨形成径流之时发生;农田灌溉回归水在灌溉时期发生,具有间歇性。依降雨径流产流、汇流规律及作为受污染的下垫面因素而变化。面污染源造成的污染和危害很大,据美国估计,目前美国的水体污染约50%由面污染源造成,尚无法处理。" }, { "instruction": "沿交通线布局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工业布局空间模式之一。指工业企业沿已建交通线路展开摆布,以求获取降低企业生产、销售费用,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等的经济效益。它一般有沿铁路线布局,沿航道(天然航道与运河)布局(把工厂配置在航道边港池之周边地区),沿高速公路和民航机场布局(工业企业所需原料及所产半成本靠汽车和飞机运送)等几类。传统工业部门企业,尤其是运量大、原料燃料与产品运输时效性要求不太高的钢铁、化工、电力、纺织、建材等工厂,多采取沿铁路线布局和沿航道布局两种模式,电子工业企业则运量小而要求快速运输,多采取沿高速公路和民航机场布局模式。" }, { "instruction": "尖棱菊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头足尖棱菊石纲菊石亚纲的一属。壳旋卷,扁饼状,腹部窄圆形到尖棱状。壳面饰有弓形的生长线,脐中等宽,缝合线棱菊石型,叶6个,腹叶3分,侧叶、内侧叶各1对,背叶V形。晚泥盆世,广布于世界各地。中国产于湖南、广西上泥盆统。" }, { "instruction": "元谋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元谋层(Yuanmou bed)。属更新世早期。1965年在元谋发现两颗人牙化石,经鉴定为Homoerectus yuanmouensis(据古地磁极性亚时推断年龄为168万~187万年),并将元谋组划分为四段28层。大坡箐沟剖面,岩性分为上、下两段:下段由棕色厚层状砂层与粉砂质粘土互层组成,夹灰绿色薄层粘土,与下伏上新统沙沟组呈假整合接触,厚278.2米,含元谋动物群化石及软体动物化石Semisulcospira elegans,Unio sp.,Gyraulus sp.,Corbicula sp.等;介形虫化石Candoniella albicans,C. mirabilis,Ilyocypris cornae,I. bradyi等;孢粉Larixpollenites sp.,Cedrus sp.,Abiespollenites sp.,Tsugaepollenites sp.等,据古地磁测定,其底界位于高斯正向极性时与松山反向极性时之间,约250万年。上段由棕黄色砂、砾层和粉砂质粘土互层组成,上覆更新统中部的红色铁质风化壳,厚122.2米,化石极丰富,含元谋动物群化石及软体动物化石Radix sp.,Gyraulus sp.,Corbicula sp.等;孢粉Pinuspollenites,Gramineae,Chenopodiaceae,Alnuspollenites,Ulmuspollenites等。据古地磁测定,上、下段之间界线相当于松山反向极性时中的奥尔杜威极性亚时,约187万年。上述哺乳动物化石,统称元谋动物群。根据元谋动物化石群、孢粉组合和古地磁测定,元谋组时代定为更新世早期。生物化石反映元谋组沉积时是以草原为主的疏林草原生态环境。元谋组被视为中国南方第四纪早期具代表性的地层。元谋组沉积之后,在元谋盆地等地普遍遭受一次强烈构造运动,有人称为元谋运动。" }, { "instruction": "土壤剖面发育重叠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后次土壤剖面发育重叠的形成示意图式(a)发育于排水良好状态下的剖面;(b)新构造运动下降,土壤发育于地下水位相对较高的环境里;(c)发育重叠的土壤剖面成土作用产生的特征,与原成土作用产生的性状,重叠在一个土壤剖面上的状况。它是土壤所处环境发生改变的产物。如图,剖面(a)代表排水良好的土壤,A层有腐殖质积累,W层有柱状结构与锈斑,G层有灰蓝色潜育斑。当新构造运动下降,地下水位上升,它接受了剖面(b)的发育方式,形成了剖面(c),它同时有(a)、(b)两剖面的特征。A层有机质进一步积累,G层上部保留有早期形成的结构与锈斑,下部则还原性有进一步发展。由于土壤发育环境一直处于动态之中,所以剖面发育重叠在各地普遍存在。" }, { "instruction": "干旱气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以全年各月降水量均少于蒸发量为特征的气候。因土壤长期处于缺水状态形成沙漠景观,也称为沙漠气候。热带干旱气候多分布在纬度20° ~25°的大陆中、西部地区,这里常年受副热带高压下沉气流或信风带的背岸风气流控制,如横贯北非并东伸到西南亚的撒哈拉大沙漠地区,高温少雨,日较差为全球之最。美洲、大洋洲也有类似干旱气候区。干旱气候区的东侧沿岸地带,是信风迎岸风带,易形成热带海洋性气候。干旱区南北两侧常有与湿润气候间的过渡区,形成半干旱气候,每年受热带辐合带或西风带短暂影响形成雨季,雨量可超过蒸发量。温带干旱气候多处于常年受不到海洋湿润气流调剂的大陆深处,如中亚和我国塔里木沙漠地区,这里降水少、冬季气温低、年较差大。此外,常年都处于大山脉背风侧的地区也可能形成这类气候型。" }, { "instruction": "水资源的特性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蕴藏的循环再生性与有限性;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利用的广泛性与不可替代性;经济上(利与害)的两重性。" }, { "instruction": "日地灾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太阳对地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要比月球大得多,特别是以太阳黑子及耀斑的爆发为标志的太阳活动尤为明显,其影响往往会对地球及人类造成灾害性后果。太阳活动是通过行星际,磁场,电离层,大气层影响到近地面对流层的天气和气候。同时,太阳活动还会引起高层大气、密度和压力的变化,从而导致全球大气环流的紊乱和气候异常。如果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对日地灾变系统进行整体考察,会发现太阳活动与全球性气候灾变天气现象的频繁出现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如洪水的发生与太阳活动就有直接关系。我国科学家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探讨这个问题,提出了洪水泛滥与太阳黑子活动的相关性假说,揭示了日地之间相互作用存在一个22年周期的微妙关系。事实上,不仅气象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密切相关,其他许多地球物理现象的异常和重大自然灾害发生的周期性加快亦与太阳活动息息相关。" }, { "instruction": "交接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同一地区,不同时期两个构造体系的压性构造成分(褶皱、冲断层及挤压带等)互相穿插、互相结合的复合现象。进而按两个方向的压性(或压扭性)构造相交的角度和方式分为四类:①重接(superimposition),指二者走向完全一致,即一种小规模的归并,并不发生改变走向的影响;②斜接(juxtaposition),二者走向稍有不同,需经实地较长距离地追索才能将它们区分;③反接(transposition),二者走向显著交叉,一组断裂切断另一组,或形成横跨褶皱和叠加褶皱;④截接(in terposition),为两个方向者互相切错、互相干扰,每一被切的段落都多少改变其正常形态和方位。" }, { "instruction": "黄土台塬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黄土覆盖在河谷阶地台面上,沿河谷成长条状分布的黄土台面。台面一般向河谷倾斜,如渭河沿岸的黄土台塬。它的形成受河流发育的控制,黄土层下伏一般为河流冲积相堆积物。" }, { "instruction": "海洋生态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海洋中由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相互作用所构成的自然系统。其中,包括自养生物、异样生物、分解者、有机碎屑物质、参加物质循环的无机物质和水文物理状况等。" }, { "instruction": "twin axis,twinning axis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双晶中的一根假想轴线。设想使双晶中的一个单晶体绕此轴线旋转180°后,则能与另一个单晶体重合或处于完全平行一致的方位。双晶轴不可能与单晶体中的偶次对称轴平行。双晶轴的方向通常用平行于某一晶棱或垂直于某一晶面的方式来表示。" }, { "instruction": "滨河床沙坝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自然堤的另一名称,由河漫滩相冲积层的滨河床沙坝亚相所构成而得名,多分布于河流凸岸边滩的边缘,其两坡不对称,向河床一坡较缓,向边滩的一坡较陡。" }, { "instruction": "滨河床沙坝沉积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心滩沉积。冲积相沉积类型之一。一种在河道中发育起来的沙坝堆积,它是游荡性河的特征。在地层剖面中呈透镜状砂体,粒度粗,具大型槽状交错层理、平行层理,时有逆行沙波层理。" }, { "instruction": "山东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壮龙亚科的一属。因化石的产出地在山东境内而得名。材料有头骨上的部分骨骼和完整的头后骨骼。个体巨大,是迄今最高大的壮龙类化石,长约15米,高接近8米。头骨大而窄长,长度超过1.6米,顶面较平;下颌长而高,齿骨齿列长,有60~63个齿沟。颈椎12枚,背椎20枚,愈合的荐椎10枚且后4枚的腹面有较深的纵沟,尾椎84枚。前肢为后肢长的2/3,肱骨为股骨长的3/5,股骨长于胫骨。产于山东诸城晚白垩世地层中。" }, { "instruction": "巫山洞穴堆积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属更新世早期。洞穴位于重庆巫山县庙宇镇(大庙)龙坪村的西南坡上。堆积分为两段,下段下部为灰色、灰黄色粘土,夹薄层粉砂条带,具微层理,局部含少量碎石和化石,层中有两次泥滑痕迹,可见厚度7米,属高斯正向极性时;下段中部为砾石层夹砂砾透镜体,砾石成分主要为石灰岩,其次为泥岩,砾石呈次棱角状,大小不均,砾径大者10~20厘米,一般为2~5厘米,呈半胶结状,厚10米。层中局部夹钙板,含极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及文化遗物,主要有Homo erectus wushanensis,Mimomys peii,Hystrix magna,Gigantopithecus blacki,Ailuropoda microta,Homotherium palanderi,Sinomastodon yangziensis,Equus aff. yunnanensis,Tapirus sanyuanensis,Nestoritherium cf. sinensis,Pteromys huananensis,Belomys parapearsoni,Cervavitus ultimus 等。下段中、下部界线正好为高斯正极性时与松山反极性时之间的界线,为248万年。中部含直立人化石处为松山极性时中留尼汪亚时,为201万~204万年。下段上部为浅棕色砂质粘土,厚0.5~1米,含哺乳动物化石Rhizomys troglodytes,Hapalomys gracilis 等。上段为角砾、含粉砂质土,角砾成分为石灰岩,角砾大小不等,大的50~80厘米,一般为5~10厘米。靠底部有砂质粘土和碎石条带,含少量化石,厚数米。上段底界为松山反向极性时中奥尔杜威亚时,约175万年。洞穴主要分布在巫山西南,长江南岸,海拔830米的三叠系嘉陵江灰岩中上部。孢粉组合反映从上新世晚期到更新世早期,经暖湿—冷干—暖湿—冷干的两个变化旋回,暖期时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干冷期时为稀疏的针阔混交林,巫山猿人生活在第一个暖湿时期中。目前古人类学界对巫山人的鉴定尚存在否定意见。" }, { "instruction": "综合经济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经济区的通称。是以一定的劳动地域分工——地区经济专业化为区域经济支柱,以经济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工业为主导、农业为基础、商业为流通手段,交通运输为纽带,经济上有密切内在联系,具有明确地理界限的经济地域单元。它一般有如下特点:①拥有区别于别区的自己的专业化产业部门,在全国或大区域劳动地域分工体系中占有一定地位;②都有一定的中心城市或一组城市组成的经济中心,作为其经济发展的核心;③区内有紧密的内在经济联系,与别区则有优势互补的区际联系;④具有明确的地理界限。" }, { "instruction": "石质构造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构造土的一种。它中央部分集中细土,周围分布着块石。石环" }, { "instruction": "物流中心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配送中心( distribution center)。亚洲国家多用“物流中心”名称,欧美国家多用“配送中心”。是从事物流活动的场所或组织。应基本符合下列要求:①主要面向社会服务;②物流功能健全;③完善的信息网络;④辐射范围大;⑤少品种,大批量;⑥存储、吞吐能力强;⑦物流业务统一经营、管理。" }, { "instruction": "缝合盆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与缝合带伴生的盆地。随缝合过程的复杂变化形成的不同式样的沉积盆地。其沉积物数量巨大且变化复杂。" }, { "instruction": "酸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水中所能与强碱发生中和作用的物质总量。酸度的单位常用毫摩尔/升表示,有些国家也常用和硬度相同的单位。组成水中酸度的物质有三类:①强酸如HCl、HNO3、H2SO4等;②弱酸如H2 CO3、H2 S以及各种有机酸类;③强酸弱碱盐FeCl3、A12 (SO4)3等。水中这些物质对强碱的全部中和能力称为总酸度。" }, { "instruction": "黄土土壤水分存储特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黄土高原土壤水分的存储受土壤、植被、气候和地形等因素影响,其水平分布有明显的地带性规律。黄土土壤水分存储特征与土壤的持水性、渗透过程中水分的移动性及土壤对植被需水的供给性有密切关系。土壤水分的存储特点在不同的地貌类型区,如塬、沟壑、梁、峁等地是不同的。" }, { "instruction": "区域医学地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研究一定区域内地理环境与人群健康和疾病的关系,及其医学地理评价的领域。主要研究区域内不同类型区与地区地理环境的关系,并进行综合分析和医学地理评价,揭示疾病、健康水平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现代区域医学地理研究中,极重视人类活动对区域环境的影响,如环境中有关污染物所引起的人体的各种疾病。人类也可以利用某些环境因素,消除疾病和污染物,建设优化环境。对新开发区进行科学的医学地理评价和预报,对保证当地居民和移民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 { "instruction": "北冰洋地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北冰洋面积1310万平方千米。从新西伯利亚群岛以西纵贯北冰洋的罗蒙诺索夫海岭把洋盆分成两个部分,海岭通往大西洋中脊,向东南进入欧亚大陆内部,由俄罗斯东北部的地震活动带表现出来。加拿大以北的洋底磁条带分布图式,表明现代北冰洋的历史始于早白垩世的大陆裂解。由于地处偏远和自然条件恶劣,研究程度较低,很多细节现在还不清楚。北冰洋地区的构造略图(据Zonenshain et al.,1990)1地盾区; 2地台区; 3褶皱带; 4现代洋盆沉积; 5洋脊; 6俯冲带" }, { "instruction": "后足介亚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介形纲速足介目的一亚目。两壳不等大。铰合构造明显,简单或为三元型。肌痕数目多,集聚成圆形。钙化襞狭或不发育。奥陶纪至早白垩世,主要见于晚古生代。化石有赫尔特介(Healdia)、金星土菱介(Bairdiacyris)等,中国多有产出。" }, { "instruction": "吉木乃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晚石炭世早期。分布于新疆萨吾尔山北坡及那林卡拉他乌一带。为一套陆相火山碎屑岩、碎屑岩和中酸性火山熔岩,夹可采煤层。新疆吉木乃哈尔加乌西南萨尔布拉克沟地区为霏细斑岩、辉绿玢岩、安山玢岩、酸性火山角砾岩、砾状砂岩、细砂岩、硅质粉砂岩,含植物Angaropteridium cardiopteroides,Calamites cistipormis。出露厚度592米,与上覆恰其海组和下伏下石炭统那林卡拉组均呈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秋吉旋回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古生代末期至中生代三叠纪期间在日本发生的一系列造山运动。这一造山运动的结果,使秩父地槽的大部分发生褶皱、上升陆化,中轴部形成飞马单变质带及三郡变质带。" }, { "instruction": "潘诺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东欧新近系中新统上部的一个阶,位于萨尔马特阶之上,蓬蒂阶之下。过去曾认为潘诺阶与蓬蒂阶下部相当,有人把潘诺阶置于上新统下部。潘诺阶一名源自东欧潘诺尼(Pannonian)盆地。" }, { "instruction": "swelling dome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结壳熔岩表壳固结后,受下面液态状熔岩的推顶或气体膨胀等作用,局部向上隆起,同时产生张性裂隙,其隆起部分呈近圆形或椭圆形的称为张裂丘,又称胀裂丘;若延伸成为长梁状的则称为胀裂脊(swelling ridge),长度可达一二千米。裂隙中有时还有少量熔岩涌出。" }, { "instruction": "Hawaiian shield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夏威夷的盾状火山。海拔逾2000米,最高的达4180米,如果从海底的真正基底起算,则比珠穆朗玛峰还高。冒纳罗亚火山的熔岩总体积为4万立方千米,火山的坡度45~65米/千米,坡度角由2°~10°。典型的夏威夷火山由三部分组成:最下部也是最大的部分是从深水喷口喷出的枕状熔岩组成;上覆为浅水中喷出的黑曜岩和流入海中的陆上熔岩;可见的最顶部由薄的陆上岩流组成。夏威夷盾状火山初始阶段类似于冰岛型盾状山,是靠中心火山顶喷口反复喷出的熔岩流构成,继之在翼部的裂谷带喷出,数量日增,裂谷放射状排列汇聚于山顶破火山口,两主要的裂谷间交角130°~180°。夏威夷火山喷发频率约3.6年一次,每年增加的熔岩量约为0.017立方千米。夏威夷岛诸盾形火山的放射状裂隙1.库哈拉火山; 2.普赫拉利火山; 3.莫纳凯阿火山; 4.莫纳洛阿火山;5.基拉韦厄火山" }, { "instruction": "铸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外模与内核(模)之间的生物遗体被地下水溶蚀,所留空隙再为其他物质充填,即成铸型。铸型的外形、纹饰等特征虽与原物一致,但物质成分已经不同,也不具有原物的微细构造。铸型与复型极为相似,二者区别在于后者没有内核。" }, { "instruction": "地下水污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主要指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地下水化学成分、物理性质和生物学特性改变而使其质量下降的现象。主要原因有:①过度开采地下水,引起地下水位下降,沿海地区海水倒灌;②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以及污水灌溉等,污染物渗入地下水中;③受污染的地面水体或废水渠、废水池、废水渗井等连续渗透。" }, { "instruction": "生态旅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一种以在观赏生态环境、领略自然风光的同时,普及生态知识,维护生态平衡为目的的新型旅游。它是在20世纪80年代首先由环境保护主义者提出,随即得到了国际旅游业界的广泛关注。它包含两个要点:①生态旅游的对象是自然景物;②生态旅游的对象不再受到损害。其按范围可分:①狭义的生态旅游。是指到偏僻的、人迹罕至的生态环境中进行探险或考察的旅游,如攀登珠峰、极地探险等;②广义的生态旅游。是指包括一切在大自然中进行的游览度假活动,如高山、森林或海洋生态旅游等。按资源产出分为:①内生型生态旅游。如纯自然性生态旅游;②外生型生态旅游。又可细分为人工自然生态和人工文化生态两个亚类。如今纯自然型已很罕见。只要人们进入自然界旅游,就会影响到自然界,故应教育他们成为生态旅游者,千方百计保护自然环境。生态旅游者的“道德标准”( Mclntosh,1995)有1 0条,主要是尊重地理的脆弱性,意识到不保护环境,后代可能再也看不到独特而美丽的目的地;只留下脚印,只带走照片;不买由濒危动植物制成的产品;不打扰动物及其栖息地,不破坏植被;尽量徒步或使用对环境无害的交通工具等。生态旅游的特点是把商业性、高收入的旅游业与支持、赞助各种地方生态保护计划结合起来。生态旅游的内涵进一步扩大,不再是单纯保护旅游地的自然环境,而是旅游者应具备的旅游行为伦理。生态旅游的根本思想是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维护当地居民的福利,不再认为自然是被征服、利用的对象,而应尊重自然环境的差异性,尽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达成“天人合一’’的和谐。其宗旨是改善旅游区生态环境,保持旅游资源的优势,增强旅游者的生态意识,并最终达到促进旅游业持续发展的目的。中国政府倡导生态旅游的新观念,《中国2 1世纪议程》已把生态旅游列为示范工程。" }, { "instruction": "乳孔贝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腕足动物门无铰纲的一目。壳体多为圆形、近圆形,腹壳多呈锥状,壳喙位于边缘或近中心。壳为几丁磷灰质,茎孔位于腹壳顶端或稍后(乳孔贝亚目Acrotretidina);或为钙质疹壳,无茎孔,以部分或全部腹壳附着他物生活(髑髅贝亚目Craniidina)。海生。早寒武世至现代。化石有乳房贝(Acrothele)、同孔虫(Homotreta)、髑髅贝(Crania)等。" }, { "instruction": "水污染常规分析指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用于反映水质状况,对水体进行监测、评价、利用和污染治理的主要分析指标群。其项目有:恶臭、水温、浑浊度、pH、电导率、溶解性固体、悬浮性固体(SS)、总氮、总有机碳( TOC)、溶解氧(DO)、生化需氧量( BOD)、化学需氧量(COD)、细菌总数、大肠菌群等。" }, { "instruction": "冲动冰碛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冰川退缩后,再度前进时,常能推动前已停碛的冰碛层,并在其间发生冲断、挤压错动等现象,这种冰碛层称冲动冰碛层或挤压冰碛层,常出现在有多次冰川作用的地区。" }, { "instruction": "地壳动定转化递进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简称动定递进说。陈国达(1959)提出的关于地壳发展一般性规律的大地构造理论,是地洼学说的四个组成部分之一。其主要论点为:①地壳发展过程示意图地洼区作为一个新型活动区的出现,不是已有地槽阶段的历史重演,而是地壳发展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的标志;地壳发展是多阶段的(前地槽、地槽、地台、地洼、后地洼等阶段),又是不平衡的(同一地质时期在不同地区存在不同性质和不同类型的构造区),认为中国东部中生代自印支运动或燕山运动以来已进入新的阶段即地洼阶段;②地壳演化过程是活动区和“稳定”区互相转化、交替更迭的过程,叫动“定”转化;且这种转化和更替并非构造单元的简单重复及循环,而是组成物质由简单结构到复杂结构、由低级阶段到高级阶段,循着螺旋式方向向上向前发展的,叫“递进”;总称为动“定”转化递进律(见图);③地壳演化通过动定转化、递进发展的根本原因,即动力来源是在于地幔软流层物质因所含放射性元素发生变化,引起温度、密度的不均一而发生蠕动,导致岩石圈中热能聚集与消散交替的结果。" }, { "instruction": "变隐苔藓虫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苔藓动物门隐口目的一属。硬体薄层状,具一中板将硬体分成二层。虫室短管状与中板及硬体表面直交,内具叠复横板。室口卵圆形,纵、斜排列成行,彼此间隔以间隙孔。产于中国陕西下奥陶统。" }, { "instruction": "绝对烈度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年霍尔登提出“地震力”这一新概念,认为地震烈度是地震力的作用所致,而地震力是可以用加速度来计量的。据此,坎坎尼(C. Cancani)于1904年提出绝对烈度表,共分为十二级,每级的加速度值用“厘米/秒2”来表示,原表如下。坎坎尼绝对烈度表(加速度/cm?s-2) Ⅰ度<0.5Ⅶ度10~25Ⅱ度0.25~0.5Ⅷ度25~50Ⅲ度0.5~1.0Ⅸ度50~100Ⅳ度1.0~2.5Ⅹ度100~250Ⅴ度2.5~5.0Ⅺ度250~500Ⅵ度5.0~10Ⅻ度500~1000(据李善邦,1981)" }, { "instruction": "电子地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数字地图的视觉显示形式,它与数字地图的关系犹如一枚硬币的两个面,具有不可分割性。" }, { "instruction": "安全岛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即相对稳定地块(relatively stable landmass)。构造活动区内或活动性构造带之间存在的相对稳定地块,并将其作为选择工程建设基地的主要对象。其稳定程度决定于地块所处构造部位、形状、介质性质、结构特征、发育历史(尤挽近地质时期演化史)和现今构造应力场等。相对稳定的标志为:①构造类型属于块地,或已僵化的褶带;②介质结构属相对均匀连续体,岩石呈整体结构或块状、厚层状结构,软弱夹层和软弱结构面不发育;③不是强烈构造活动带,并无大型活动性断裂通过;现今构造应力场中属较低应力值地区;④无发震断裂出现,距历史强震区有足够距离,微震活动少,地震效应不显著,属低烈度区;⑤无现代火山活动,水热活动也不强烈;⑥滑坡、崩坍、泥石流等不强烈,或仅限于某些局部地段;⑦无破坏性的人为工程地质作用,如大量抽汲或开发气体、液体和固体矿产所引起的地面沉降和塌陷,深层注水或水库蓄水引起诱发地震等。安全岛的定量评价必须进行活动构造、地震地质和地震烈度评定等基础工作,并切实开展现代地应力、大地形变等各种地块稳定性指标的测定。按安全岛所处构造部位,可分为带中地块、带间地块及带缘地块;按成因则分为基底地块、盖层地块、岩浆岩地块和变质岩地块等。这一概念在工程建设中具指导意义。" }, { "instruction": "太湖白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主要分布在太湖自然堤内,呈弧形环绕状,质地以细砂壤为主,系滨湖沉积,14C测年为(1165±236)年。白土层通常在耕作层以下约20厘米深处,该层厚度可自十余厘米至1米以上。其形成历史:从微古化石证明曾经历低盐与淡水交替的沼泽过程;矿物经过还原与络合漂洗过程。此外还有以下特点:①大量分布在太湖南岸与西南岸,成条带状,距湖岸最远处,恰好在新构造运动上升最强的西南方,可达长兴县的西南部一带。因上升强,致使土层中水分易于流失,也易于白土化。②太湖白土层深处可达2~3米以上,说明非现代种稻漂洗的结果。一般在剖面中还可找到1~2层与之重叠分布的腐泥层,说明它经历过构造下降。故太湖白土系经历过地质环境变迁的古土壤。" }, { "instruction": "冰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冰川湖(glacier)。由冰川掘蚀或冰碛堵塞冰川槽谷等原因形成的凹地积水而成的湖泊。前者称冰蚀湖,后者称冰碛湖。冰水搬运的物质在冰湖中的沉积,称冰湖沉积(ice lake sediment)。现代的冰川湖和古冰川湖都具有湖滨阶地、三角洲和底碛。现代的冰川湖还可以发生在冰面、冰下或冰内。冰川湖的排泄方式很不一样,多数冰川湖都是周期性的通过冰川下的或冰川内的渠道被排干,少数是通过切割于基岩中的溢口,当湖水位达到一定高度后就产生溢流。冰湖底部往往沉积较厚的季节性纹泥。" }, { "instruction": "石化铁质接触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土壤与其下垫的铁质硬结层(铁石层)之间的界面层。" }, { "instruction": "水汽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气态水。气象上指大气中含的气态水,含有水汽的空气称湿空气,并把不含水汽的空气称干空气。水汽在大气中所占比例仅0.1%~3%左右,却是大气中最活跃的可变成分。水对于地球生命的意义不言而喻,它还是地球上唯一能在常温下三相共存的物质。因此地球上几乎时时处处都有水相变、蒸发凝结、云雨及水循环等过程,同时伴有水汽参与的潜热交换、输送,和对长、短波辐射的吸收、散射等物理过程。水相变化时所引起的热量输送称为潜热通量,它们不直接引起空气温度变化,却是热量输送的形式之一。大气中的水汽仅占地球总水量的十万分之一,相当于覆盖全球2.5cm厚的水层量,远小于全球平均降水量,由此可见水循环的重要性。" }, { "instruction": "煤炭基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其有全国或大区意义的煤炭集中产地。可包括一个特大型矿区,也可包括多个地理上相毗邻的大中型矿区。一般要具有很大的生产规模和较高的产运系数,成为若干消费地的主要煤炭供应地。其主要前提是具有丰富的煤储量、适宜的品种质量、有利的开采条件、方便的对外运输和优越的地理位置。煤炭基地的分级,国际上有多种系统。在中国,可按规模分为特大型(年产煤5×107 t以上)、大型(2×107~5×107 t)、中型(1×107~2×107 t)等。" }, { "instruction": "石化石膏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次生石膏胶结或硬结的土层。" }, { "instruction": "水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海洋中,在阳光不能直接照射的地方,将一白色圆盘沉入在约透明度一半的深处,观察圆盘上所显示的颜色,用这种方法来确定和定义海水的颜色。它是由海水的光导性质及海中悬浮微粒的颜色决定的。" }, { "instruction": "胶辽古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分布于辽东南部岫岩、凤城一带,山东东部和江苏北部。基底由前震旦纪变质岩系组成的地区。以往认为自震旦纪起主要部分长期以上升为主,成为一个长期遭受侵蚀的“胶辽古陆”。后来根据该古陆西侧的震旦纪沉积属于较深水类型,寒武—奥陶纪的碳酸盐沉积也未反映边缘相特征,很可能地表基底岩系的出现是后期构造作用的结果,并不是长期处于隆升的古陆状态。" }, { "instruction": "盐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无机盐含量高的土壤。主要分布在内陆地区华北各省、辽河平原、松嫩平原、内蒙古高原东部以及甘肃、新疆、青海等地;在滨海地区则主要分布于苏北及渤海沿岸。盐土形成原因,在内陆主要因气候干旱少雨、地势低平、地下水位高、植被覆盖少所造成;在滨海则主要因地下水位高及海水顶托以及地下水矿化度高(3~10克/升)等致之。盐土含盐量标准是:地表0~20厘米土层的平均全盐含量达1%以上(指以氯化物或硫酸盐等中性盐为主),如以碳酸盐或重碳酸盐为主,则为0.5%以上。土壤内开始引起土壤盐化的最高水位,称临界地下水位;开始导致土壤盐化的最高地下水矿化度,称临界矿化度,这些均随土壤质地与气候等条件而变化。" }, { "instruction": "构造地貌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研究地质构造和新构造运动与地貌形成关系的科学,是地貌学的分支学科。" }, { "instruction": "陨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从太空落到地球表面上的陨星残体,陨星撞人地球的大气层后,因摩擦燃烧而气化,质量大而未烧尽的陨星碎片或碎块到达地面称为陨石。有的陨石由铁镍质组成,有的则全由硅酸盐矿物组成。研究陨石对于探究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 { "instruction": "运输周转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反映运输部门一定时期内运输工作量的指标。在我国,运输周转量是制订运输计划和考察运输任务完成情况的主要依据之一。" }, { "instruction": "雪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积雪顺沟槽或山坡向下滑动,引起雪体崩塌的现象。它具有发生突然、速度快和崩塌量大的特点,对人类危害很大。雪崩的形成与积雪厚度、山坡和构槽的坡度,以及积雪物理力学性质有关。一些雪崩多发生于暴风雪和大量降雪期间,多数发生于降雪后,多分布于降雪丰富和稳定积雪期较长的中、高山地区。中国雪崩大致沿青藏高原边缘及其邻近地区分布,其中以川西、滇北、西藏东南的雪崩最为严重,是世界雪崩的重灾区之一。" }, { "instruction": "基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斑状结构的斑晶之间充填的细粒部分。基质一般结晶较斑晶为晚,可呈显晶质或隐晶质,有时甚至为玻璃质。" }, { "instruction": "保税仓库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主权国家海关批准,在其海港、机场或其他合适地点设立的允许外国货物不办理进口手续即可连续长期储存的地区。其设置目的主要是为发展转口贸易,增加各项有关费用收入;并方便贸易商经营,便于其货物待机出售。一般自由港与自由贸易区中均有保税仓库的设置,并允许其独立存在。库内货物可存放半年、1年或2年不等,经批准并可对这些库存商品进行再包装、分级、挑选、抽样、混合等多项业务活动。" }, { "instruction": "天然碱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碳酸钠石。成分Na3H〔CO3〕2*2H2O。单斜晶系。晶体呈板状,有时呈结晶质皮壳状集合体。灰白色或灰黄色。玻璃光泽。硬度2.5~3.0。解理平行{100}完全。密度2.11~2.14克/厘米3。易溶于水,味咸。是盐湖中的化学沉积物,与其他碱金属含水碳酸盐,如水碱、泡碱等组成碱层产出。是制碱工业的原料,也可作洗涤剂。" }, { "instruction": "管道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岩溶化岩层中除扩散流外在各种地下管道中赋存运动着的地下水流。谢斯特和怀特把主要受落水洞及包气带细管道来水快补给的水流称为“管道流”补给。" }, { "instruction": "陆桥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大陆或陆块之间的海体,由于地壳上升运动或海平面下降而转变为陆地,使被隔离的大陆连接起来,导致两地原来相互隔离的陆生动植物能够迁移交流,这种陆地连接部分叫做陆桥。地史期间存在过陆桥,是由某些研究者,根据两个具有相似环境而中间相连的地区应该都含有相似的(不一定是同种的,但能自由往来移动)动物类型这个普遍原理推论出来的。在普遍接受大陆漂移说之前,人们常用陆桥的存在来解释现已远离的大陆之间动植物群的相似性。例如,北美新生代某些层位中忽然出现一些在欧亚大陆有过长期发育历史的古象,以及东亚和北美出现相似的钱耐属植物化石(见图),就推沦曾经存在连接西伯利亚到阿拉斯加的白令陆桥。中国台湾岛现在与大陆隔海想望,但第四纪地层中找到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与大陆地区所产者相同,证明第四纪冰期海平面下降时台湾海峡露出水面成为陆生哺乳动物的迁移通道。" }, { "instruction": "绿柱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Be3Al2[Si6O18],含BeO 11%~14%。六方晶系。晶体常见,呈六方柱状。一般为白色带绿。含微量Cr3+或Cr3+和V3+而呈翠绿色并透明者称祖母绿;含Fe2+或Fe2+和Fe3+而呈蔚蓝色透明者称海蓝宝石;含Cs+、Li+、Mn3+而呈玫瑰色透明者称铯绿柱石。玻璃光泽。硬度7.5。密度2.9克/厘米3。主要产于花岗伟晶岩中,而祖母绿主要产于花岗伟晶岩与超基性岩接触带的交代岩中,以及方解石白云石热液脉中。是提取铍的主要矿石矿物。祖母绿、海蓝宝石、铯绿柱石可作为高、中档宝石。" }, { "instruction": "社会阶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依据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种种社会因素所划分的社会集团。社会阶层不同于社会阶级,其划分的标准不仅仅是经济因素,还有其他种种社会因素,例如社会分工、知识水平、职称、权力、声望等。社会阶层有两种类型:①阶级内部的阶层,如资产阶级可分为大、中、小资产阶级、工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金融资本家;②阶级之外的阶层,与阶级是交叉关系、并列关系,其划分依据是阶级因素之外的学业水平、劳动方式等社会因素的差异,如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学士、硕士和博士等。" }, { "instruction": "carpolites,carpolithus,carpolithes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化石果、石籽。指植物的果实或种子化石的泛称。果实和种子形状多样,较易保存为化石且搬运较少,是研究新生代被子植物的对象。以化石果实和种子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称古果实孕。或用为种子化石的一形态属名(carpolies),凡不具备一个独立属所应有的特征,分类位置不明又不能归入其他属的种子化石,均可归入本属。形状有椭球形、卵形、纺锤形等,大小不一,表面平滑或有瘤、脊、纹等饰纹。最早出现于泥盆纪,中国晚石炭世即有发现,中、新生代地层中产出很多。" }, { "instruction": "集群分布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成群分布。" }, { "instruction": "五佛山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青白口纪。主要分布于河南嵩山东西两侧,为浅变质岩系,呈东西向分布。自下而上分为马鞍山组、普峪组、骆驼畔组和何窑组,主要为石英砂岩、板状页岩及泥灰岩。东部厚479米,西部796米。与上覆寒武系和下伏嵩山群均呈不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碳酸盐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石灰岩的同义词。一种碳酸盐类矿物含量超过50%的沉积岩。主要矿物成分方解石、白云石、铁白云石;混入的成分有石英、云母、长石及各种重矿物、粘土。自生矿物有二氧化硅矿物、氧化铁矿物、黄铁矿、海绿石、石膏等。常见的结构类型有晶粒结构、鲕粒结构、豆粒结构、生物结构、碎屑结构等。常含有各种成分的结核。它主要在海洋环境中形成,少数在大陆环境湖盆中形成。按成分可分为石灰岩、白云岩和泥灰岩等。按结构成因可将碳酸盐岩分为五大类:①亮晶异化粒灰岩;②泥晶异化粒灰岩;③泥晶灰岩(正常化学岩);④原地礁灰岩;⑤交代白云岩。碳酸盐岩是水泥、石材、化工、冶炼钢铁和建筑工业的重要原料,又是石油天然气的储集岩,它与许多固体沉积矿藏共生,并且是很多金属层控矿床的储矿层。因此,研究碳酸盐岩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 }, { "instruction": "波蚀基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波蚀临界深度(critical depth of wave base)。波浪对海底地形产 生作用的下界。相当于波长的二分之一的深处。" }, { "instruction": "红雁池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中二叠世晚期。主要分布于新疆准噶尔南缘。为湖相沉积,主要为灰绿色细砂岩、中细粒钙质砂岩、块状砂岩、砾状砂岩、泥岩,并夹有灰黑、黑色薄层泥页岩,泥灰岩及薄灰岩。与下伏芦草沟组呈整合接触。厚733米。富含双壳类Anthraconauta ampla,A.iljinskiensis,Palaeonodonta pseudolongissima,Microdonta subovata,M.plotnikovskensis等;介形虫Darwinula monitoria,Tomiella incondita,Permiana tubercarinata,Fornicaticatilla antorcana,Sinkingenlla jomoeschensis,Klamaeria sinensis,Boabaschamion aplata等;孢粉CordaitinaHamiapollenitesVittatina组合及植物化石。" }, { "instruction": "地震地质灾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震引起的地质体变形与岩体破坏、砂土液化、地基不均匀沉降和地震水患等四大类破坏现象的总称。" }, { "instruction": "白于山黄土岩石地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黄土高原北部与毛乌素沙漠、三边(安边、定边、靖边)盆地的交界处,即东西方向的分水岭地带—白于山地区范围内的黄土岩石地层区域性特征及划分。典型地层剖面有靖边杨渠郭家梁、席麻湾桃树渠、横山狄青原等。黄土堆积厚度大,中部地区都在200米左右,在三边盆地及盆地以北,黄土堆积的厚度减至数十米,且只分布在河谷阶地上。黄土沉积物分布高度在白于山分水岭地区可达海拔1700余米。本区黄土岩石地层划分成4个组:①杨渠组,②白于山组,③郭家梁组,其地质时代分别相当于早、中、晚更新世和④全新世黄土堆积。" }, { "instruction": "波罗的海冰湖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波罗的海维尔姆冰期后地质历史分期的第一阶段。时代相当于晚更新世末期并向全新世过渡的时期,距今1.5万~1万年。当时覆盖北欧的大冰川后退到瑞典南部一带。现今波罗的海是一个冰川前缘的淡水湖。冰川湖的范围,随着冰川的后退而扩大,当冰川后退到芬兰南部一带的时候,冰川湖的东界达到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及圣彼得堡地区。" }, { "instruction": "兰维恩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欧洲奥陶系阿雷尼格阶之上,兰代洛阶以下的一个阶。兰维恩阶含有两个下垂对笔石带,下带为Didymograptus bifidus带,上带为Didymograptus murchisoni带。兰维恩阶一名源自英国圣德维兹附近的兰维恩(Llanvirn)。" }, { "instruction": "外迹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提出的遗迹化石保存分类的一类,泛指保存在原来岩层以外的遗迹化石,是后来被冲刷重新埋藏而成,如粪化石。" }, { "instruction": "像片分辨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航空像片对地物最小尺寸的再现能力。主要取决于:①系统分辨率。包括摄影机镜头的分辨率和感光材料乳剂的分辨率。一般说来,要求镜头的分辨率要大于感光材料乳剂的分辨率;②影响因素。包括地物本身的反差、摄影曝光的准确性以及显影配方等;③干扰因素。包括大气条件的影响和摄影平台的震动等。" }, { "instruction": "食道癌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食管黏膜的恶性肿瘤。中年以后的男性较多见。中国是食道癌高发国家,20世纪70年代,中国食道癌的平均死亡率曾居世界首位。通过防治研究,到了90年代有明显下降。食道癌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区性,中国华北太行山区和四川盆地西北部均为食道癌的高发区。病因可能与生活环境中长期摄入含有亚硝胺类化合物的食物有关。不吃或少吃发酵霉变食物,多吃新鲜蔬菜、水果,有利于食道癌的防治。" }, { "instruction": "红河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始新世。分布于陕西蓝田地区。命名地点在陕西蓝田支家沟上游的常家村。为一套陆相紫红色泥岩、砂质泥岩及细砂岩互层的沉积,厚160余米。含哺乳类动物化石Arctotitan honghoensis,Cf.Deperetella sp.和Breviodon sp.等。底部砾岩直接超覆在前震旦纪石英岩之上,顶部与上覆白鹿塬组之间有一剥蚀面,呈假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南坪玄武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属晚更新世。分布在吉林图们江上游。松花江上游地区及白头山周围地区。图们江上游出露在南坪、芦果等地的二级阶地上,由黑色巨斑玄武岩组成,斜长石板状晶体大者达2.8厘米×1.6厘米。玄武岩底面高出江面2~10米,顶面高出江面10~50米。伏于河流沉积的砂砾层上或花岗岩上,厚10~40米。在松花江上游抚松一带主要为灰色致密状及气孔状玄武岩,具拉长石斑晶,覆于二级阶地上。在白头山周围一些火山锥如赤峰、双目峰、老房子小山等的玄武岩也属于本期产物。" }, { "instruction": "环炉分析法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微量分析化学法之一。先准备一种微小烘炉(也即环炉),用作控制从固定在滤纸上的沉淀中洗出不沉淀组分并把它们再度浓集于预定位置上之用。将待测溶液滴于滤纸上,再把滤纸放在环炉上,以适当的溶剂把组分洗至环圈,使滤纸干燥,用剪刀将环圈分为若干扇片,在各扇片上进行不同的试验。在多数情况下,使用各种鉴定反应之前先进行分离较为有利。" }, { "instruction": "晋豫黄土岩石地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黄河以东,太行山以西,北至大同以北,南至伊、洛河流域范围内黄土岩石地层的划分。本区又以中条山为界,划分山西亚区及河南亚区。典型黄土地层剖面有山西霍县贾村东沟、阳原余家寨、山西茅津渡北圣人涧、河南洛阳涧河等。在山西亚区内可划分出4组黄土岩石地层单位。①午城黄土,属下更新统,厚度不超过20米;②离石黄土,属中更新统,厚约20~40余米;③多构成山前古洪积扇以及河谷阶地的上部黄土,厚度数十米;④马兰黄土,厚度一般小于10米。河南亚区只有中、晚更新世才有黄土堆积。" }, { "instruction": "谱斑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太阳色球中的活动现象。利用色球望远镜或太阳单色光观测镜可以观测到太阳单色像上有大块的增亮区域。这些增亮区域称为谱斑,又称亮谱斑。有时也观测到一些暗黑的区域,称为暗谱斑。" }, { "instruction": "古地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过去地质时代(包含人类历史时期)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 }, { "instruction": "潮下带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位于平均低潮线与浪基面之间的区域形成的沉积。这一区域水浅,阳光充足,氧气充分,波浪活动频繁,从潮坪及陆架地区带来丰富的养料,故大量底栖生物发育,有珊瑚、苔藓动物、棘皮动物、海绵类、层孔虫、腕足类及软体动物等,行光合作用的钙藻也大量繁殖。由于水浅蒸发量大,海水经常处于过饱和状态,沉淀大量灰泥。在气候温暖,有海风影响,陆源物质供给很少以及海底地形平缓倾斜时,可以在碎波带出现岸礁或沿岸鲕粒沙堤,这时礁后或坝后形成湖环境,以球粒泥晶灰岩和生物泥晶灰岩为主,粟粒有孔虫、绿藻、软体动物等广盐种生物大量繁殖。" }, { "instruction": "阶地变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阶地形成后,在构造运动的影响下,阶地原始状态的变化。这种变化是通过阶地面的变化表现出来的。河流阶地面的原始状态沿河流流向大体上是一个向下游倾斜的斜面;湖岸阶地面和海岸阶地面的原始状态沿湖岸、海岸线方向应当是一个水平面。阶地形成后,由于差异性构造运动的影响,阶地面的原始状态常被破坏发生倾斜、弯曲以至断裂,即水平的、垂直的或斜向的位移。阶地变形有时是很复杂的,详细地调查阶地变形,对于研究一个地区的新构造运动具有重要的意义。" }, { "instruction": "渔业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亦称水产业。一般指利用水域或可利用水域(如坑塘、低洼沼泽等)进行捕捞、采集和人工养殖、增殖水生经济动植物的生产部门。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产特点:①以水体为基本生产资料,以水生经济动植物为生产对象的农业部门;②产品既具有鲜活性,又具有易腐性,所以保鲜是它重要的科技手段;③具有极高的商品率,产品不仅提供丰富的食品,同时,也为化工、医药等工业提供原料;④在生态平衡条件下,生产对象具有再生性。按作业水体性质可分为淡水渔业和海洋渔业;按渔具分,有钓渔业、网渔业和杂渔业等。广义渔业则包括渔此生产工具的制造部门和水产品加工、储藏及运销等部门,集工业、运输业和商业为一体的综合性生产部门。" }, { "instruction": "1 4年龄测定法 carbon-14 dating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碳的同位素14 C衰变为氮的同位素14 N,14 N的半衰期为5570a。在14 C法中,计算出这两个同位素之比,以求出样品的年龄。14C法用于测定距今100~50000a以来的地质事件的年龄,国际公认在14 C测年的B.P.起算点是公元1950年。" }, { "instruction": "亚土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同一土类中因发育阶段不同或为土类间的过渡类型,或在主导成土过程外有附加成土过程等。如潮土中的盐化与碱化潮土黑土中的白浆化黑土。" }, { "instruction": "各向异性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异向异性。即某一物理性质在物体内某点的各个方向上互不相同。物体的物理性质很多,包括力学、热学、电学和磁学性质等;但地质学中所说的各向异性通常是指地质体或岩体的力学性质在各个方向上不同。如具有面状构造的各种层状地质体即为力学上各向异性的地质体。在各向异性体内,主应力方向与主应变方向不重合,因此把应变椭球体三个主轴方向当作主应力方向的看法,只对各向同性体来说是正确的,而对各向异性体则是不正确的。" }, { "instruction": "蛇尾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棘皮动物门的一纲。身体由中央盘和腕组成,中央盘较小,腕五条,细而长,可分枝,能弯曲,与中央盘界线明显,内脏器官不伸达腕中。腕骨构造特殊,腹、背、侧面具四列骨板,中间为一列互相关节的脊骨,故腕能弯曲似蛇,乃有蛇尾之名。腹面有口及筛板,无真正肛门。海生,奥陶纪至现代。中国南方发现有此类化石,如贵州下三叠统有皮蛇尾(Ophioderma),广东海相下侏罗统鳞蛇尾(Ophiolepis)等。" }, { "instruction": "米契林珊瑚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横板珊瑚目的一属。块状复体,外形不一,由许多大的角柱形或锥形个体组成。壁孔小而多,分布不规则。横板泡沫状。隔壁刺存在或不存在。中泥盆世至中二叠世,世界各地。中国很多地区下石炭统、中二叠统都有发现。" }, { "instruction": "吴家坪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中国上二叠统下部的一个阶,位于中二叠统顶部冷坞阶之上,上二叠统长兴阶之下,阶名源自陕西汉中南郑县城西吴家坪村,层型剖面现为广西来宾蓬莱滩剖面。吴家坪阶的底界以牙形石Clarkina postbitteri postbitteri的首现为标志。本阶可进一步分为下部的来宾亚阶(Laibinian Substage)和上部的老山亚阶(Laoshanian Substage),自下而上分别各包括三个牙形石带:Clarkina postbitteri带;C. dukouensis带和C. asymmetrica带;C.leveni带;C. guangyuanensis带和C. orientalis带。在来宾亚阶中包括一个菊石带RoadocerasDoulingoceras带;在老山亚阶中包括三个菊石带:AnderssonocerasProtoceras带;AraxocerasKonglingites带和Sanyangites带。与本阶基本同义的名称,曾有“龙潭阶”、“老山阶”、“三阳阶”等。本阶2000年已被列进《国际地层表》中,作为国际通用的一个阶。" }, { "instruction": "钙藻化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石灰藻化石。钙质的藻类化石的总称。有些藻类具有分泌沉积钙质的功能,如蓝藻、红藻门的管孔藻科和珊瑚藻科、绿藻门的伞藻科、轮藻等,其整个植物体或部分器官都易保存为钙质化石,统称为钙藻化石。同时某些石灰岩或礁体的形成也与这些钙藻有密切关系,故钙藻化石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中国钙藻化石十分丰富,如晚前寒武纪以及中、新生代陆相地层均产出甚多,对这些时代地层的划分对比起着重要的作用。" }, { "instruction": "areal eruption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岩浆不是从地壳中的个别通道和/或裂隙喷出,而是将上面的盖层熔透,广泛地大面积溢出地表的活动,又称为蚀顶喷溢(deroofing eruption)。这是戴利(Daly)对覆盖于北美黄石公园的大面积流纹岩的喷发机制提出的假说,但是现在探明黄石公园的流纹岩是从较小的喷口喷出的。" }, { "instruction": "孤立台地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位于大洋之中,离开陆架常有数十到数百千米,常位于断陷陆壳或过渡壳之上,并被深水所包围。台地外缘为环礁带,内缘为骨屑灰岩或鲕粒灰岩,内部为团粒灰岩和泥晶灰岩。台地边缘前斜坡为碎石堆、滑塌和重力流碳酸盐沉积,盆地为远源钙屑浊积岩、浮游生物灰岩及泥晶灰岩。" }, { "instruction": "拉托尔弗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欧洲古近系渐新统下部的一个阶,位于普利亚本(Priabonina)阶之上,吕珀尔阶之下。本阶为德国北部海相沉积层。有一种意见认为应置于始新统上部。拉托尔弗阶一名源自德国的“Lattorfian Beds”。" }, { "instruction": "地震矩释放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震矩的长期平均释放速率。" }, { "instruction": "陆架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即陆架沉积(shelf deposit)。海相沉积类型之一。大陆架指平均低潮线以下到水深约200米的水下地区,再往下便进入大陆架坡折。现代陆架沉积是由粉砂质粘土或粘土质粉砂构成的。近岸陆架通常还包括粗粉砂或细粒砂层,它是在大风暴期形成的,所以也称风暴砂层。古代陆架沉积中常含各种形态的砂岩体,分选好,交错层发育,可见海绿石、胶磷矿、长石等海相自生矿物。" }, { "instruction": "冷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锋面类型。" }, { "instruction": "东北地洼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属于华夏期地洼区。包括东北诸省(松辽平原除外)及内蒙古北部,南以白云鄂博赤峰开原深大断裂与华北地洼区分界。古生代时原为一个地槽区,在海西期地槽封闭形成褶带(包括那丹哈达岭)。经历中生代短暂的地台阶段(以地槽褶皱带广泛遭受剥蚀达到普遍准平原化为标志)后至侏罗纪(主要为中侏罗世;那丹哈达岭开始较早,在晚三叠世)转入地洼阶段。地洼沉积除那丹哈达岭有上三叠统—中侏罗统海相杂屑岩建造(厚12000米)外,其余为陆相。地槽褶皱带主要属北疆兴安弧形构造系的东翼,后期受东北构造系的叠加和改造,形成地洼断褶带。花岗岩类、超镁铁岩类等侵入岩多见,并有火山岩类以及有关矿产,除属于海西期地槽阶段者外,还有中、新生代地洼阶段者广泛分布。地洼岩浆岩(包括那丹哈达岭者)一般偏碱性,在全区范围内具有从酸性到基性的大体相似的演化顺序。" }, { "instruction": "普通地图制图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以普通地图为对象,研究普通地图的内容和表示方法、地图符号设计、编图技术方法、各要素的制图综合原理与方法、地图编辑与设计等。" }, { "instruction": "泥鳅河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早泥盆世那高岭期。分布于小兴安岭西北部。命名地点在黑龙江小兴安岭西北部泥鳅河流域。为浅海相碎屑沉积,由泥质粉砂岩夹少量灰岩组成,含腕足类Coelospirella pseudocamilla及珊瑚Syringaxon bohemicum等,厚约420米。不整合于上志留统卧都河组或下志留统黄花沟组之上。" }, { "instruction": "黄土粗显结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肉眼可观察到的黄土的新鲜断面所呈现的结构特征。具体表现为土块的断面形态呈瘤状、乳状或屑状、层状结构等以及孔隙特征、土质均一、坚硬程度等。" }, { "instruction": "冻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0℃或0℃以下冻结,并含有冰的土石层。按保持时间长短可分多年冻土(或称永久冻土)和季节冻土。按季节分布可分连续冻土和不连续冻土。多年冻土在地球上分布的总面积达3.5×107 km2,约占陆地面积的1/4,主要分布于俄罗斯和加拿大。中国多年冻土面积约2150000km2,占全国面积的22. 3%,主要分布于东北北部山区、西北高山及青藏高原。" }, { "instruction": "干支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天干和地支的合称。包括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十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干、十二支相互交错组合,成为六十个复合符号,用来纪年。中国殷朝就用此法记日,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一项重大发明创造。对于研究中国历史和科学发展史,也是一个重要的记时标志。" }, { "instruction": "火成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火成岩是岩浆从熔融状态进入冷凝状态凝固而成的岩石,是构成地壳三大岩类的一种。这类岩石可以是岩浆到达地表后凝固的,也可能是岩浆上升过程中在接近地表的通道中凝固的;也可以是在距离地表很深的深处,在高压下凝固而成的;由于岩浆冷凝的条件不同,火成岩可以是结晶质,或玻璃质。" }, { "instruction": "联合弧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同一地区,由形成两个构造体系的不同构造应力场叠加而产生的弧形构造。如亚洲大陆东部边缘的一系列岛弧,以及蒙古高原东南缘、山西陆台东南缘、贵州高原东南缘的弧形构造等,至少其中一部分是由形成新华夏系和纬向构造带的两种构造应力场联合作用所致。" }, { "instruction": "奇利克地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1889年7月11日发震。奇利克在哈萨克斯坦今阿拉木图东北。震中位置43.2°N,78.7°E,震级8.3,震中烈度Ⅹ。震源深度60千米。极震区在伊犁河与伊克河之间。地震崩塌严重,堵塞河流,使两条河流改变流向。地裂缝发育,有的地裂缝长达1千米,宽4~5米。地震使伊克塞湖涌起巨浪,淹没湖西大片土地。地震波及区远达800千米。破坏建筑物3000幢。伤亡不详。" }, { "instruction": "土壤化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研究土壤的化学组成、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属土壤学的分支学科之一。它运用化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的理论和测试方法,来阐明土壤空气、土壤溶液、土壤有机质、土壤矿物的化学组成及性质,以及其在不同地理环境和人类利用条件下的变化规律,为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改良以及被污染土壤的修复提供科学依据。根据其研究内容,可进一步划分为土壤农业化学、土壤物理化学、土壤生物化学、土壤环境化学等分支学科。" }, { "instruction": "前构造期结晶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变质矿物形成于构造变形之前。主要标志如下:①矿物晶体具有明显的变形和碎裂现象;②变斑晶矿物被后成片理包围,有的在两端可形成压力影;③变斑晶中包裹体矿物的排列方向与基质中的片理方向不一致。" }, { "instruction": "生化需氧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含有机污染物及足够的溶解氧值的水样中,通过微生物的作用,使有机物降解的过程中,消耗的氧的量。以每升消耗氧的毫克数表示。BOD值愈大,水质污染愈严重。微生物分解水中有机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要将有机物完全分解掉,常需20d以上的时间。常采用20℃下,用5d培养时间,测定所消耗的氧量,即测定5d前后水中的溶解氧值之差,以BODs表示。在这种条件下,有机物只有75%左右被分解。在测定BOD值时,若水样中含有有毒物质不宜于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或者水体严重污染,溶解氧值很低,则需用蒸馏水将水样适当稀释后,再进行微生物培养和溶解氧的测定。" }, { "instruction": "taphocoenosis,taphocoenose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被沉积物覆盖而保存下来的残体群。同一残体群中的成分不一定都能被沉积物所覆盖保存,其中有的在未被覆盖之前即已腐烂毁坏、搬运迁移或为其他生物所食,而不同残体群的成分也可被搬运至同一地点埋藏保存。埋藏群虽被沉积物覆盖,但仍然继续发生变化,没有硬体部分的生物及由易溶物质组成的外壳等常遭破坏而不能保存,故埋藏群的内容远较残体群单调而贫乏。埋藏群可以分为未经搬运的原地埋藏群及经过搬运的异地埋藏群。经过化石化作用而保存为化石的部分埋藏群即为化石群。" }, { "instruction": "壮龙科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鸟脚类恐龙中个体大而最繁盛的一类,一直生活到白垩纪末。hadr拉丁文原义为强壮,俗称鸭嘴龙。吻端宽扁,前上颌骨及齿骨无齿。颊部生有数列菱形牙齿,每侧3~5列依次替换,同时可有1~3列在使用。前肢短于后肢,其长度比约为1∶1.6,前肢四指(拇指缺失),第五指细小;后肢三趾(第1,5趾退化),趾前端具蹄状扁爪,二足行走。素食性。嗅觉灵敏,群居,可能有育雏行为, 长可达10余米,体重约数吨,高可达3~8米。根据头顶平或具顶饰(亦称冠状嵴)可分为二亚科。" }, { "instruction": "潮下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介于平均大潮低潮位与波浪作用能作用到的水下最深处之间的地带。" }, { "instruction": "平行物种形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某种群分布很广,其中一部分进入邻近新生境,这些个体与其他种群个体之间虽无物理阻碍,亦可产生基因流中断,逐渐形成新物种,即出现在地理分布区相邻的两个种群间的物种形成。" }, { "instruction": "干法分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定性分析方法的一种。将固体试样与适当固体试剂混和加热或进行研磨,根据所发生反应的现象来鉴定某些组分的存在。通常有焰色反应、硼砂珠试验、吹管分析和研磨分析等。" }, { "instruction": "秋吉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日本三叠纪中期发生的地壳运动,是秋吉造山旋回中期主要的一幕。在日本的中国地方二叠系中统或三郡变质岩带与三叠纪上统之间呈不整合接触。秩父地槽的北半部受其影响基本陆化,同时形成飞马单带深成岩类及三郡带变质岩类。" }, { "instruction": "黄土潜蚀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表水、地下水对黄土的渗透、冲刷及溶蚀作用所产生的侵蚀。黄土潜蚀主要发生在不同发育阶段的黄土沟谷谷坡上部及黄土塬边坡上部的黄土中,往往与黄土面蚀带紧相连接。潜蚀作用一般在黄土层地表以下进行,水流主要沿着黄土层中的孔洞、裂隙运移,进行渗透、冲刷和溶蚀。潜蚀可在黄土斜坡上形成黄土碟、黄土陷穴、黄土柱和黄土桥等黄土潜蚀地貌。潜蚀以股流作用为主,在潜蚀带的上方一般均具有较显著的地表径流汇水区。" }, { "instruction": "加达裂谷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北美发生在即凯蒂利德造山运动之后,大约在14亿~10亿年前,属裂谷作用的一个幕。" }, { "instruction": "飞仙关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飞仙关页岩。时代属早三叠世殷坑期(印度期)。分布于川西、川西北、滇东及黔西一带。命名地点在四川广元以北15千米的飞仙关。为滨海相或浅海相泥砂质沉积,以暗紫色、绿色页岩及砂岩为主,厚230~500米。上部以含双壳类Eumorphotis为最多,称Eumorphotis multiformis带;下部含Claraia为最多,称Claraia wangi带。与下伏上二叠统大隆组呈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横谷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延伸方向与构造走向近乎正交的谷地。顺向谷、逆横谷向谷、先成谷和后成谷(叠置河)等属之。" }, { "instruction": "升华碛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冰川内部的碎屑物因冰体的升华而暴露并脱离冰体而堆积起来,这种现象大多出现在极其干旱的环境里,故比较少见。" }, { "instruction": "冰雹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直径约大于5mm坚硬的球状、锥状或形状不规则的固态降水。雹块是在强烈发展的积雨云中(通常称超级单体风暴)形成的,这种云云体具有倾斜结构,同时存在上升和下沉气流通道,雹胚形成后,时而受强上升气流顶托到云上部,冷云滴在表层快速冻结或凝华,形成半透明的冰层,称之干增长;时而又进入下沉气流,下降到含水量大、温度较高的云层环境,形成透明冰层的湿增长,反复上下数次雹块不断增大,由中心向外,相间有4~5层透明与不透明冰层,多的可达十几层,直径甚至可达2 ~3cm,最后上升气流顶托不住而降落地面,形成巨大的破坏性灾害。利用发射催化剂等阻断积雨云的迸一步发展是目前人工减雹的主要方法。小于5mm的固态降水称为霰(雪丸或冰粒),通常不经历反复增长的过程,多降自雨层云或高层云。" }, { "instruction": "经济地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新颖的经济地域组织形式之一。具有世界意义或区际意义的、大范围的空间分布的综合性经济地域单元。其特点是它所包罗的地域空间上连续分布,各地带的生产力水平具有从高到低逐步过渡的趋势,各地带相互间有较为密切的联系。如北美洲东部沿海经济地带,欧洲中部和环太平洋以发达工业区带、城市带和发达交通运输网为基础的发达经济带,前苏联国内的西部经济地带和东部经济地带,以及中国按经济技术水平与地理位置相结合的原则所划分的东部、中部、西部三大经济地带。经济地带与经济区的相同点在于都着眼于合理布局生产力,都是地域经济体系的一个环节。两者的差别则是:经济地带的作用着眼于全国范围内经济发展大的战略部署,而经济区主要是为因她制宜地制定地区性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国土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两者之间有密切联系,但不能相互替代。" }, { "instruction": "土壤机械吸附性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土壤的一种吸收性能。土壤是多孔物体,浑浊的液体通过土壤时,大于孔隙的颗粒,被阻留和保存在里面。这一性能只有在土壤里有重力水的时候才能发生。它对水起过滤的作用,有利于土壤养分的保留,也对土壤孔隙的粗细产生一定的影响。" }, { "instruction": "关底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晚志留世。命名剖面位于滇东马龙县易隆一关底间和沧浪铺—黑牛山一带。下段(岳家山段)为黄绿、灰绿色页岩、泥质粉砂岩,常夹泥灰岩及砂岩薄层,偶见紫红色泥岩,厚约220米;上段(关底段)为紫红、黄、黄绿色粉砂岩、页岩、泥岩,厚约560米。与上覆妙高组呈整合接触,与下伏中寒武统双龙潭组呈假整合接触。化石主要见于岳家山段,少量来自关底段。盛产腕足类Striispirifer yunnanensis,Atrypoidea faxi,Retziella uniplicata,Nikiforovaena sinensis,Morinorhynchus;三叶虫Acanthopyge;珊瑚Squameofavosites,Favosites,Parastriatopora,Ketophyllum,Zelophyllum,Cystiphyllum,Mucophyllum,Holmophyllum;鹦鹉螺Heyuncunoceras,Platydiscoceras;双壳类Grammyasioides,Leiopteris;牙形石Ozarkodina crispa(产自关底段)及腹足类等化石。本组厚度变化较大,曲靖地区最厚达500~800米;向北至沾益地区,厚240米左右;往西南至宜良一带,厚仅230米,且发育白云质灰岩、白云岩,可能为湖相沉积;再往南到弥勒一带,本组地层缺失。" }, { "instruction": "卡宁伯拉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石炭纪期间发生于塔斯曼地槽区的造山事件。古生代时在现今澳大利亚东部曾有近南北走向的塔斯曼(Tasman)地槽存在。石炭纪期间的这次造山运动导致整个地槽区大部形成陆地。二叠纪含煤地层不整合覆盖于泥盆系及石炭系之上,泥盆系中有花岗岩侵入,石炭系地层褶皱发育,含有大量酸性火山岩。" }, { "instruction": "侵蚀地貌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不同的外营力对地表侵蚀所形成的各种地貌。如河流的侵蚀形成的峡谷、曲流等;海浪侵蚀形成的海蚀崖、海蚀柱等;冰川侵蚀形成的角峰、冰斗、槽谷等。" }, { "instruction": "人口特征的区域性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人口地理特征在地区内的相似性与地区间的差异性。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的地区差异,导致人口地理特征的差异。在不同地区内部自然、社会、历史和经济条件相类似,人口特征也必然是类似的;各个地区之间,由于自然、社会、历史和经济存在较大差异,人口的特征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差异。认识人口特征的区域性,是为了认识人口地理的特性,了解人口特点在地区内部的相似性和地区间的差异性。" }, { "instruction": "黄土岩石地层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根据黄土的岩性特征及其变化来研究黄土的地层划分和对比的学科,是黄土地层学的一个组成部分。黄土岩石地层单位就是具有近似或相同岩性的黄土层(或黄土层的组合)。黄土的岩性特征及其变化包括颜色、粒度的变化,钙质结核的形态、产状及分布状态,细微的层理构造,铁锰质物质(结核等)的聚集与分散,大孔隙以及放射状孔洞(盐类结晶被溶解而成)的分布等。" }, { "instruction": "巴音西别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蓟县纪。分布于内蒙古阿拉善左旗等地,为浅变质岩系。下组主要为泥灰岩及板岩、薄层石英岩,上部夹中基性火山岩,厚1160米;上组为青灰色白云岩夹少量泥质板岩及泥质灰岩,厚700米。富含叠层石Colonella bayanxibieensis,Tielingella cf. tielingensis,等。" }, { "instruction": "上超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上超现象在地震剖面中的表现。即在地震剖面图上识别出的上超现象。它代表地震剖面中的一个底部界面上的不整合接触关系,同地层学中的超覆同义。意指一套水平地层对着一个原始倾斜的沉积表面(不整合面或沉积间断面),在逆倾向方向上依次向上超覆终止的地震反射模式。它也可以是一套倾斜的地层朝着一个原始倾角更大的沉积表面的逆倾向依次向上超覆。在地质上,上超现象代表海平面或湖平面不断上升,水域不断扩大的过程。" }, { "instruction": "导电性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物体对电的传导能力。导电性的大小用电阻率表示。各种矿物的导电性能不同。一般说来,自然金属导电性能好,是电的良导体;非金属矿物是非导体;大多数金属矿物则是电的半导体。矿物的导电性可作为鉴定某些矿物的特征之一,主要应用于物理探矿、选矿和矿物分离等工作中。此外,矿物因导电性不同,可直接用作电气工业材料:如白云母作为绝缘材料、石墨用作电极材料等。" }, { "instruction": "仪器分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采用比较复杂或特殊的设备通过测量物质某些物理化学或物理化学性质的参数及某些变化来获取物质的化学组成、成分含量及化学结构等信息的一类方法。主要包括:电化学分析、光谱分析、色谱努析、热学分析和放射性分析等。与一般化学分析相比,仪器复杂昂贵,技术要求较高,但操作迅速,灵敏度和准确度较高。适用于试样众多或对微量物质进行分析。" }, { "instruction": "遗迹属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缩写igen.) 遗迹化石的属级遗迹分类等级。遗迹分类体系目前只有遗迹属和遗迹种两级,没有遗迹科及其以上等级,现在也有学者主张建立遗迹科,但尚有争议。一般以反映造迹动物重要行为特性的遗迹特征作为建立遗迹属的依据。遗迹属名采用单名,印刷体中用斜体。" }, { "instruction": "城市形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城市各组成部分的平面和立体布置方式。受历史形成过程、地理位置、地形条件、城市的性质、规模等多方面因素所影响。可分为两大类型:①集中型。又可分为块状、带状、放射型;②群组型。又可分为星座型、组团型、散点型。其演变有四种方式:①由内向外呈同心圆式连续发展,俗称“摊大饼”;②轴向扩展;③蛙跳式发展;④低密度蔓延。" }, { "instruction": "结晶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矿物晶格中占有确定位置的中性水分子H2O;水分子的数量与该化合物中其他组分之间有一定的比例。如石膏Ca〔SO4〕*2H2O、胆矾Cu〔SO4〕*5H2O、苏打Na2〔CO3)*10H2O,分别表示其中含有2、5、10分子的结晶水。由于在不同的矿物的晶格中,水分子结合的紧密程度不同,因此结晶水脱离晶格所需的温度也就不同,但一般不超过600℃。通常为100~200℃。当结晶水逸出时,原矿物晶格便被破坏;其他原子可重新组合,形成另一种化合物。" }, { "instruction": "古季风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质历史时期内由于大陆与相邻海域的热力差异所引起的季风环流。季风是东亚地区最为活跃的气候系统,中国位于东亚季风区。因此季风环流的变化对于第四纪以及中国现代的气候有很大影响,在动力学上与全球气候变化有密切联系。近年来一些研究者通过对黄土古土壤系列的研究来恢复古季风的时、空变化特征。" }, { "instruction": "fault block interdigitation,fault block interthrust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当两个陆壳断块发生挤压碰撞时,若边缘的冲断层倾角较缓,会使块体的水平运动距离加大,兼之两侧的块体厚度较薄、脆性较高而易破碎,造成破碎小块体互相穿插、彼此犬牙交错,使块体间的缝合线呈弧形并形成参差不齐的锯齿状,而且由于后期的侵蚀或破坏作用,在缝合线两侧可出现类似推覆体、飞来峰或构造窗的现象。在南乌拉尔地区晚加里东期是这种陆陆拼合方式的很好实例;滇西南三江地区也发生了印支期典型的互冲。其主要控制因素是不同构造水平上的层间滑动,同时拉张阶段层间滑动面逐渐由浅变深,在挤压阶段层间滑动面又由深变浅的现象。" }, { "instruction": "银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裸子植物银杏纲银杏目银杏科的一属。是银杏目植物现存的唯一代表,现代仅在中国浙江省天目山有银杏的自然群落。银杏为落叶乔木,树干高大;枝分长枝与短枝。叶扇形,有长柄,具多数叉状并列细脉,在长枝上螺旋状排列散生,在短枝上成簇生状。球花单性,雌雄异株。雄球花具梗,柔荑花序状,雄蕊多数,螺旋状排列,花药多为2个;雌球花具梗,梗端常分2叉,稀不分叉或分成3~5叉,叉顶生珠座,各具1枚直立胚珠。种子核果状,具长梗,下垂,外种皮肉质,中种皮骨质,内种皮膜质,胚乳丰富。银杏属是种子植物中现在的最古老的属,其历史可以远溯至早侏罗世。而中国中侏罗世义马银杏(Ginkgo yimaensis)为已知具有繁殖器官的保存最完整的一种。银杏属植物中生代曾经极为丰富,分布广泛,经过侏罗纪至早白垩世的繁盛后,种急剧减少。晚白垩世和古新世在欧亚大陆和北美高纬度地区呈环极分布。随着温湿带的转移银杏植物自北向南迁徙,晚中新世在北美绝迹,上新世以后已不再生存在欧洲,东亚是其最后的栖息地。从中侏罗世至今,除了银杏属叶裂片减少外,雌性生殖器官也经历了胚珠器官简化,数目减少,珠柄趋于消失的演化。" }, { "instruction": "黄土宇宙成因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黄土成因说之一,基于黄土中有宇宙尘的存在。1920年德国科学家认为黄土是宇宙尘为基础的产物。" }, { "instruction": "印支旋回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从二叠纪晚期到三叠纪末期的地壳构造发展阶段,分两期:早期时限为晚二叠世至中三叠世末;晚期时限为中三叠世末至晚三叠世末。印支运动不仅在东南亚,而且在东北亚地区以至环太平洋地区和特提斯构造域都很重要。" }, { "instruction": "北特提斯造山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西藏马来华南造山系。一个中生代造山系,位于印度河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之北,昆仑祁连秦岭造山系之南,由劳亚大陆南部边缘演化而来。主造山作用发生在印支造山旋回,部分为燕山旋回。分为西藏马来(中国部分曾称为滇藏造山系)和滇越华南两个亚系。西藏马来造山亚系包括松潘甘孜造山带、喀喇昆仑三江造山带和改则密支那3个造山带;滇越华南造山亚系包括华南、钦州、右江和长山等造山带。" }, { "instruction": "大青山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Sr,Ca,Ba)3RE[PO4][CO3]3-x(OH,F)x。三方晶系。呈扁平状晶体,偶见菱面。淡灰黄色。透明。玻璃到油脂光泽。显微硬度335千克/毫米2。条痕白色。密度3.81克/厘米3。是中国学者1982年在内蒙古白云鄂博发现的新矿物。" }, { "instruction": "栖霞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中国中二叠统底部的一个阶,位于下二叠统隆林阶之上,中二叠统祥播阶之下。命名剖面在江苏南京栖霞山,现层型剖面选在贵州罗甸纳水。栖霞阶的底界以类Brevaxina的首现为标志。阶内自下而上包含三个带:Brevaxina dyhrenfurthi带,Misellinatermieri带和Misellina paramegalocula带;三个牙形石带:Neostreptognathodus athodusN.pequopensis带,Mesogondolella gujioensisM.intermedia带和部分Mesogondolella idahoensis带。与本阶同层位的曾称罗甸阶。" }, { "instruction": "半晶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岩石由部分晶体和部分玻璃质组成。多见于火山岩及部分浅成侵入岩体边部。" }, { "instruction": "地转适应过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地转偏差。" }, { "instruction": "乌云花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被子植物门双子叶纲卫矛目卫矛科的一属,绝灭的花形态属,目前报道仅一种,发现于黑龙江省嘉荫地区古新统。乌云组该花为两性花,辐射对称,花6基数。花瓣1轮,6枚,离生,近镊合状排列,着生在花托周缘呈六角形环状隆起的花盘外侧。雄蕊6枚,离生,着生于花盘内,与花瓣互生,雌蕊由合生心皮组成,子房上位,宽圆锥状,花柱顶生。该性状组合与现存被子植物类群蔷薇亚纲卫矛目卫矛科特征基本一致,但化石花6基数,不同于其他4~5基数的属,不宜置于现存属之中,可能代表卫矛科的一个已绝灭的早期类型。化石花盘内生雄蕊的结构表明该种植物具有昆虫传粉机制,提供了卫矛科植物最早的虫媒传粉证据。" }, { "instruction": "驱动力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这里的驱动力是指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既有内在因素,也有外在因素,既有自然驱动为,也有社会驱动力。气候、土壤、水文被认为是主要的自然驱动力。社会驱动力因素可分为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直接因素包括对土地产品的需要、对土地的投入、城市化程度、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土地权属、土地利用政策及土地资源保护的态度等;间接因素包括人口变化、技术发展、经济增长、政治与经济政策、富裕程度和价值取向六个方面,它们通过直接因素作用于土地利用。" }, { "instruction": "复合模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外模和内模重叠在一起而形成的模化石。保存在沉积物中的生物遗体(如双壳类的一个壳瓣)被溶蚀后,如果周围沉积物并未固结而仍具有塑性,由于上覆压力使遗体溶蚀后所留空间上下压实而闭合,因此外模和内模叠置在一起,形成上下两个半块各均有壳外表印痕(如壳饰)和壳内表印痕(如肌痕)的复合模。双壳类、腕足类化石中常见有复合模。" }, { "instruction": "主震型地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主震震级突出又有很多余震的地震序列。是一种最常见的地震序列类型,主震释放出的能量占全系列总能量的绝大部分。有的主震前有明显的前震活动,地震活动区较集中。中国海城、通海等地震均属此类型。" }, { "instruction": "火山喀斯特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新火山喷出物覆盖区发育的类似喀斯特的地形。如某些凝灰岩、集块岩等火山碎屑岩,由于含有不稳定矿物受流动水溶蚀逐渐形成的微地貌。" }, { "instruction": "爱斯基摩地域人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因纽特地域人种。蒙古地理人种的一支,分布于亚洲及北美的极圈以内地区。肤色较浅,身材矮小而粗壮,手小、脚小,有内眦褶出现。极适应于严寒的北极地区。B型血出现率高,不同于美洲印第安地理人种。" }, { "instruction": "强烈沉降区土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地壳强烈下沉区发育的土壤。它不能以地形演化阶段来作概括。持续沉降地区,因地下水位较高,只能发育非地带性的隐域土,根据暴露地表时间的长短,可形成多次发育的埋藏土。如沉降后回升,则沉积母质又可向地带性显域土发育。前者如华北大平原与江汉平原等,后者如闽、粤沿海的某些滨海台地等。" }, { "instruction": "地照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地球反射的太阳光照射到月球阴暗面所形成的现象。" }, { "instruction": "地貌综合剖面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按一定比例尺揭示一个地区地貌发育史和松散沉积物形成史的切面图件。是对一个地区地貌现象的一种图式性的科学概括,也是进行区域地貌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它可以某地区的一个主要剖面为主,结合其他有关剖面的内容;也可以用几个实测剖面的综合情况反映该地区的地貌形态、成因、物质组成、年龄等。" }, { "instruction": "部门经涛地理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经济地理学分支学科之一。以特定产业部门或社会经济要素为研究客体,研究它们空间分布及其地域体系(工业区、农业区、商业区、交通运输等)形成条件、特点与演变规律。20世纪以来有迅速发展,在长期广泛实践基础上,逐步形成最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有:工业地理学、农业地理学、商业地理学、交通运输地理学及信息地理学等多个分支。" }, { "instruction": "酸性岩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构成火成岩的成分上,二氧化硅的含量超过6 5%,故出现大量浅色矿物,石英的含量超过10%。一般酸性熔岩颜色浅淡,比重较小,黏度较大,流动较慢,且流不远。" }, { "instruction": "相空间预报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利用相空间理论对气候系统进行预报的方法。相空间指的是用状态变量支撑起的非现实的抽象空间,它用来表示系统(如气候系统)的状态,从而在系统的状态和相空间的点之间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其中状态变量的表达并不是某个单一的要素,而是一组要素的向量集合,它本身又由层次更低的诸要素所构成。相空间里的点称为相点,表示系统在某时刻的状态,相空间的所有点表示了该系统能够设想的所有可能的状态;系统在相空间中的变化的相点连线构成了点在相空间的轨道,即相轨道,表示系统状态随时间的演变,因此预测复杂的气候变化问题,归结为相空间中的相轨道问题。" }, { "instruction": "新构造运动历史考古法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利用历史考古资料和手段解决新构造运动问题的方法。由于在新构造期有了人类出现,人类活动的遗迹,尤其是历史文献记录,使人们可以利用历史考古的资料和手段进行新构造运动的研究。历史考古法对现代地壳运动的研究效果显著。历史时期一切区域地质地理问题的文字记载和图件以及考古发现,均可作为这个时期当地地壳运动分析的参考材料,有一些历史文献还直接记录了当时的地壳运动(如地震等)资料。应当注意搜集这些文献资料,并调查研究有关地区的古建筑及其附属物,如碑碣、题记及古城遗迹等。中国有极其悠久的文化历史,有丰富的历史文献资料,尤其是历史时期撰写的“地方志”等宝贵的资料,这是采用历史考古法研究新构造运动的极为有利条件。当然,在利用这些历史—考古资料时,应当注意去伪存真、实事求是地进行科学分析。" }, { "instruction": "热水溶蚀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下热水对可溶岩的溶蚀作用。有热水的直接溶蚀作用,也有热水汇入地表冷水后的混合溶蚀作用。前者的特征是作用由下向上,溶蚀由热源向四周发展,它所形成的溶洞壁较圆滑;后者的特征是在温度增高的地表水体边缘常产生岩屋。" }, { "instruction": "小石燕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腕足动物门有铰纲石燕目的一属。壳体直卵形,铰合线短于壳宽,主端钝圆。两壳双凸型,腹壳高凸,腹铰合面高而弯曲。中槽、中隆发育,平滑或具微弱壳线。侧区壳线少而粗强,简单或分叉。齿板粗大,后部成假匙形台,前部包围肌痕面。两壳内中隔板均低。晚石炭世及二叠纪,世界各地。中国内蒙古、东北北部及珠穆朗玛峰的二叠系均有产出。" }, { "instruction": "异质种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Meta-种群。" }, { "instruction": "构造线条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岩石中朝一定方向伸延的线状构造形象和痕迹。包括原生线条(primary lineation),如岩浆岩中的流线和次生线条(secondary lineation),如砾石被压扁所形成的定向构造。其形成原因有:①岩石或矿物颗粒的定向排列或拉伸线理;②两种结构面的互相交切;③不同类型的结构面与地表的交线,又称构造线。有多少种结构面,就有多少种构造线。" }, { "instruction": "萨埃尔冰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北欧更新世的第三个冰期,约与欧洲阿尔卑斯地区的里斯冰期,北美的伊利诺伊冰期相当。这一冰期的冰川作用范围很广,在波兰萨埃尔冰期有三层冰碛物,保留得也比较多,在北欧的历次冰期中分布得最广泛。由于气候变冷,寒冷动物群向南迁移,以披毛犀、北极狐等为特征的冰期动物群一直分布到南欧地带。" }, { "instruction": "卡尔文虫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三叶虫纲褶颊虫目的一属。头鞍近长方形,两侧略向前收缩。颈环上有颈刺。固定颊窄。前边缘突起,前边缘沟斜伸到头鞍前侧角。尾部近半椭圆形,中轴窄,明显地向后收缩,肋沟及间肋沟短,分每肋节成不等的两部分,边缘极宽。壳面光滑或具疣点。晚寒武世,亚洲及北美。中国主要产于北方上寒武统上部,云南也有发现。" }, { "instruction": "湖南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是中国南方上泥盆统的专名。因湖南的上泥盆统较为发育而得名。湖南统以含有菊石Manticoceras;腕足类Yunnanellina等为其特征。此名现已废弃不用。" }, { "instruction": "大岛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小林贞一(1941)命名。北上山地白垩系有田统大岛层的褶皱与宫古统的宫古层间的不整合。东北日本三叠纪后期至白垩纪初期的地层,受大岛造山运动的影响,褶皱、断层极为发育。山下升(1957)认为这一构造的形成是古生代末以来长期的分阶段进行之产物,进入白垩纪后与日诘气仙诏构造线等的活动、火成活动同时完成。 " }, { "instruction": "北祁连断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位于祁连山的断褶。由寒武系—奥陶系的复理石、硅质岩、中性和基性火山岩、碧玉岩等组成。这个断褶构造形变剧烈,岩层变质轻微,为加里东期褶皱隆起的地槽。据最近资料分析,它们是由蛇绿岩套、混杂岩堆积组成的大洋型地壳,为历史上的优蒂槽。1959年张文佑等将其命名为祁连山正地槽系,1974年改名为北祁连断褶。" }, { "instruction": "薪炭林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为人们提供燃料为目的的乔木林和灌木林。特点是:萌芽力强,生长快,能耐干旱贫瘠的土地,火力强耐燃烧等,在缺乏燃料和少林地区,发展薪炭林是解决烧柴问题的措施之一。" }, { "instruction": "砂枕构造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砂球构造(sand ball structure)。这种构造主要出现在砂、泥层互层并靠近砂岩底部的泥岩中,是被泥质包围紧密堆积的砂质椭球体或枕状体,大小从十几厘米到几米,孤立或成群作雁行排列。球状体与枕体内部可以保存纹层形变的复杂小褶皱,似“复向斜”,并指向岩层顶面,砂球可用来确定地层的顶底。库南(1968)曾通过对砂泥互层的沉积物施加震动,砂层断陷到泥质层中,形成类似于自然界中的砂球构造。大多数人认为,地质历史中出现砂球与枕状构造,是与地震震动有关的垂向位移形成的。" }, { "instruction": "斜长花岗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含碱性长石很少或不含碱性长石的花岗岩,例如由20%~40%石英、斜长石(更中长石至中长石)及一些深色矿物组成的花岗岩。此词为前苏联岩石学家所常用,所指的是一些含钾较低的火成岩,即由更长石或中长石、石英以及少于10%的黑云母和普通角闪石组成的深成岩。包括从英云闪长岩到更长花岗岩一类的岩石,最初由克鲁肖夫(Kruschov)在1931年使用,他所指的岩石的平均矿物成分为:斜长石56%,石英27%,黑云母12%,角闪石5%。" }, { "instruction": "旅游地理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娱乐地理学。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休憩疗养、康乐消遣同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学科。它是人文地理学的分支,也是一门边缘学科。旅游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也是一种地理现象。旅游者从居住地经过旅游通道到达旅游目的地游览后再返回到居住地的过程是旅游的本质属性。从地理学的角度看,旅游主要由旅游客源地、旅游目的地、联系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的旅游通道三部分组成。其研究内容主要是:旅游产生的条件及其地理背景,旅游者的地域分布、移动规律与发展预测,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地域组合及其技术经济评价、开发利用论证,旅游区(点)布局与建设规划,旅游区划与旅游地域组织体系,适合不同对象的旅游路线组织与方案设计,旅游与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对策,旅游业对地域经济综合体形成的作用与影响等。这些内容不仅涉及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许多领域,而且还与社会、经济、历史、文化、民族、民俗、宗教、考古、园林、美学、建筑、环境科学等许多领域密切相关。" }, { "instruction": "区域开发战略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区域开发中重大、带有全局性或决策性的谋划。实际上是指发展中国家经济从传统型过渡到现代化、从不发达向发达过渡的战略。发展中国家的区域开发战略大体有如下三种类型:①是传统型。包括按部就班、赶超发展、起飞发展、变通发展、进口取代发展等几种;②是改良型。有均衡型内向外贸、外向外贸等;③是成熟型。有内源(社会内部的发生发展过程)、以人为本、经济社会综合发展等几种。区域开发战略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具有阶段可变性,并受地域条件限制而具有明显区域性。其基本内容通常包括区域开发战略的目标、重点、方针、步骤与措施等" }, { "instruction": "敦煌岩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古元古代。分布于甘肃安西、敦煌和肃北等地,为变质岩系。曾称敦煌系、敦煌群、敦煌杂岩。自下而上分为:①组,为各种片麻岩、片岩、石英岩夹斜长角闪岩、大理岩,厚778~2780米;②组,主要为大理岩夹片麻岩、片岩,厚1055~2783米;③组,主要为片岩、斜长角闪岩夹片麻岩、石英岩,厚1942~5391米;④组,主要为变流纹岩、变英安岩、变安山岩及凝灰岩和各种片岩,厚500~2578米。SmNd等时线年龄为29.4亿年、29.5和34.9亿年。" }, { "instruction": "生物地理群落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1940年前苏联学者苏卡切夫提出的一个概念。等同于生态系统概念,参见生态系统。" }, { "instruction": "全球最古老生命遗迹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至今发现最古老的微体化石。保存在太古宙绿岩带的沉积岩中的这些生命遗迹表明,至少距今38亿年之前生命即已存在。成为大陆地质历史的里程碑。在南非巴伯顿绿岩带斯威士兰超群中发现了三个含微生物层位:①中部无花果树群富含有机质的黑色燧石和页岩;②下部上翁韦瓦克特群的燧石和泥质岩;③下部下翁韦瓦克特群底部燧石层。共有三种微生物构造:球形单细胞状构造(直径10毫米)、棒形细菌状构造和丝线状构造(长7毫米),无花果树群中的某些球体类似藻类和其他具鞭毛的胞囊,丝线状形体类似蓝绿藻。澳大利亚皮尔巴拉地区35亿年的瓦拉乌纳群中也有类似翁韦瓦克特群的炭质球体。" }, { "instruction": "地下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蓄存于地表以下土壤、岩石的空隙(孔隙、裂隙、溶隙)中各种不同形式的水,统称为地下水。地下水与大气水、地表水相互联系,它是水分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地表水较为缺乏的干旱地区,如我国的华北、西北等地区地下水成为用水的主要来源之一。有些特殊的地下水可作为医疗用水;地下水的热能可以发电;从地下水中可提取有用的矿物和元素等。" }, { "instruction": "总固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水中所含的各种固体物的总量,即溶解性固体与悬浮性固体的总量。水中固体物的总量是水体污染的一个指标。其组成包括有机物、无机物及各种生物体,单位以mg/L表示。测定总量时所采用的烘干温度对测定的结果有较大的影响,一般采用105~110℃。溶解性的有机固体物会导致水产生臭味和耗氧量的增加。高含量无机固体物可增加水的浑浊度。" }, { "instruction": "海上峰林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滨海地区基座被海水分隔的峰林。其成因有两类:一类是由于海平面上升淹没过去陆地的峰林平原而成,见于越南下龙湾,泰国普吉岛等地;另一类是滨海新近系成岩较差的碳酸盐岩,受海浪冲蚀而成,如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喀姆帕滨海的海上峰林。" }, { "instruction": "鲍尔斯超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分布于北维多利亚地鲍尔斯地体中,时代为中、晚寒武世—早奥陶世。自下而上由斯莱奇群,马里纳群及利普耶尔群三套岩层组成,彼此间均是角度不整合。斯莱奇群广泛分布于鲍尔斯地体,底部未出露,由互相交错的两组岩层(格拉斯哥组及莫拉组)组成。格拉斯哥组为斑状、球泡状玄武质及安山质岩流、火山角砾岩及沉积岩,在层型地点(格拉斯哥山)厚度至少2500米。其中的镁铁质岩石被解释是原始岛弧型拉斑玄武岩。莫拉组主要由黑色泥岩组成,含砂粒磨圆性好、具波纹、交错层理和平行层理的细砂岩,厚度超过1350米,在砾岩中的灰岩碎屑里发现一个三叶虫头冠,推测为中寒武世。马里纳群是一套海进与海退层序,为浅水、边缘海相沉积。与下伏地层接触处被掩盖,厚约2500米。产中、晚寒武世三叶虫化石。利普耶尔群为晚寒武世—早奥陶世。" }, { "instruction": "污水处理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处理污染源排出的污水,使其达到排放标准要求或适应环境容量要求的场所。一般分为城市集中污水处理厂和各污染源分散的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排入水体或城市下水道。有时为了回收循环利用污水资源,需要提高处理后出水水质时,则需建设污水回用或循环利用的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厂厂址选择同城市和工业区排水管道的布置,处理后污水的出路,以及城市和工业区的规划等密切相关。厂址选择应考虑:离开居住区,在水源下游,不受洪水威胁,地质条件好,少占农田,留有发展余地等因素。污水处理厂的处理工艺流程由各种常用或特殊的污水处理方法优化组合而成。确定工艺流程的主要原则是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符合国家和地方的有关方针政策。" }, { "instruction": "余震序列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主震后发生的一系列余震称余震序列。可以长达数年,总的趋势是地震活动性逐渐减弱,但其间也有加强甚至很强烈的时候。研究余震序列,对预防余震可能造成的危害,认识地震机制和了解地球内部状况都有重要意义。" }, { "instruction": "infauna,endofauna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生活于水底沉积物之内而非在其表面的动物。内栖动物藉挖掘器官掘穴生活或分泌黏性物质形成管子穴居其中,也有在岩礁或木材上穿孔而穴居其内。内栖动物有多毛类、双壳类、腹足类、甲壳类、棘皮动物、肠鳃类等。" }, { "instruction": "垂直地带性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垂直自然带在垂直方向上依次地、有规律的地发生更替的现象。自山麓到山顶气温逐渐阵低,降水随着海拔高度升高先是逐渐增加,到达最大降水高度后又逐渐减少。随着海拔高度的剧烈变化,气温和降水也相应发生变化,进而出现垂直地带性。" }, { "instruction": "水镁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氢氧镁石。成分Mg(OH)2,常含铁、锰。三方晶系。常呈片状集合体,有时呈纤维状集合体。白色,有时带浅绿色。硬度2.5。片状解理平行底面{0001}极完全。密度2.35克/厘米3。常见于橄榄岩经过热液蚀变所成的蛇纹岩中,有时也见于白云石化的石灰岩中。" }, { "instruction": "stone dragon lava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中国黑龙江省五大连池火山区以形态命名的熔岩。熔岩流自北向南,蜿蜒分布,犹似长龙,当地称石龙,故名。熔岩为超碱性岩类型,产出形态多样,渣块熔岩和结壳熔岩并存,覆盖面积达65平方千米。" }, { "instruction": "残余沼泽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历史上发育而目前残留下来的沼泽土。据研究,年均温小于0℃的地方,沼泽植物生长量小,不应出现泥炭,如广大的藏北地区就是这样,但泥炭在有些地方可分布至海拔4600米处,其原因只能是构造抬升的结果。再如以西藏阿里班公错为例,现湖面高程4212米,因湖水退缩,有9级湖岸阶地,虽未见沼泽土发育,但残余泥炭层位于地下28~40厘米处,半分解植物残体清晰可辨,有机质含量高达65.26%,充分说明不久前有过大片泥炭土。这种残余土在新疆也多有分布。" }, { "instruction": "富蕴地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1931年8月11日5时18分43秒在新疆富蕴发生地震,震中位置47.1°N,89.8°E,震级8,烈度Ⅺ。灾情:阿尔泰地区数百千米范围内的城镇,均遭受不同程度破坏,死亡数百人。有感范围直径达2500千米。地震断裂切割卡拉先格尔山一段,山体强烈破坏,断裂纵横交错,并在主峰北侧形成一长达1.5千米,宽350米的塌陷区。发震构造为北北西向的可可托海二台断裂。该断裂长仅200千米,但它是一条切割阿尔泰山南缘额尔齐斯断裂的横走滑断裂,第四纪以来非常活动,而额尔齐斯断裂是一条超壳深断裂。在两断裂交会部位的深处,具有未被断开的切割点,即具有突出的闭锁结构,且交会部位存在较大的构造透镜体,地震就发生在两断裂交会部位。震源应力状况是:主压应力轴方位角213°,俯角3°;主张应力轴方位角122°,仰角35°;中间应力轴方位角307°,倾角55°。" }, { "instruction": "组合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由三个或更多的化石分类单位作为一个整体组合带示意图构成一个独特组合或共生的地层体。它区别于相邻地层的生物地层特征。其名称取自化石组合中显著而有特色的一个或最好不超过两个分子的名称,例如上奥陶统五峰阶底部的Dicellograptus szechuanensis组合带。这个组合带不仅含有带化石四川叉笔石,而且还含有其他重要分子作为这个带的标志化石,它们共同组成这个组合带的特征。又如上寒武统崮山阶的Blackwelderia带和Drepanura带就具有组合带的性质。不仅在这两个带中出现一些共同的分子,而且蝴蝶虫还出现在蝙蝠虫带内。因而在确定这两个化石带的存在时,不能只凭带化石,要注意其化石组合的总面貌。" }, { "instruction": "锡矿山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晚泥盆世锡矿山期。分布于湖南境内,在湘中、湘南发育最全。命名地点在湘中新华县锡矿山。为海相沉积,自下而上为①兔子塘段,为泥质灰岩、纯灰岩、结核状灰岩,顶部有页岩,共厚20米,富含腕足类化石Yunnanellina等;②泥塘里含铁段,为黄绿色页岩、绿泥石页岩夹泥灰岩,普遍含1~2层紫红色鲕状赤铁矿,一般厚5~40米,含湖南石燕云南贝组合、海百合、苔藓虫、鱼骨片等;③玛牯脑段,为厚层灰色页岩,相变显著,厚约200米,富含腕足类Yunnanella,Hunanospirifer等。与下伏长龙界组呈整合接触。在湖南浏阳高坪与锡矿山组相当的陆相砂岩中曾发现沟鳞鱼。" }, { "instruction": "绿松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土耳其玉。成分CuAl6〔PO4〕4(OH)8*4H2O,常含铁、锌。三斜晶系。常呈隐晶质块状,也有呈结核状和皮壳状的。苹果绿或灰绿色,也有天蓝色的。蜡状光泽。硬度5~6。断口贝壳状。性脆。密度2.60~2.83克/厘米3。是地表含铜水溶液与含铝、磷的岩石互相作用的产物。颜色鲜艳块状的可作工艺雕刻材料,松散碎屑可作颜料。" }, { "instruction": "塞卜哈泥质岩地震液化序列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塞卜哈典型相标志包括蒸发岩、无化石带、泥裂、间断层理、干缩引起岩层变形和溶蚀等,它是滨海潮上带正常高潮位以上的沉积。在塞卜哈附近,强地震发生时引起塞卜哈软沉积物液化,形成泄水砂泥质脉及砂岩墙等。序列由4个单元组成:A单元为液化砂泥质脉、水塑性褶皱(位于脉的上、下两端)及水塑性微断层三者伴生;B单元为液化角砾石;C单元为液化卷曲变形(水塑性变形)及D单元砂岩墙。D单元砂岩墙可出现于泥质岩地震液化序列的任何部位,取决于泥质岩中所夹砂岩层的位置。①根据引起现代地震沙土液化的地震震级与历史地震记录,液化地震震级应大于里氏5级,液化作用是在成岩作用过程中发生。②4个单元砂泥质泄水岩脉应是鉴别泥质岩中的地震记录的主要标志。" }, { "instruction": "制图选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亦称取舍。地图不可能把地球表面所有的要素同时表示出来,因此必须有所选择和舍弃。选取是制图综合过程的第一阶段,其后续工作是对所选取的要素进行的。选取可以分为两个方面:首先是选取与制图目的、地图主题、地图用途相关的要素,然后针对这些要素再选择其中的主要内容。为了确保选取的顺利进行,对“主要内容”的选取一般需要制定相应的标准或指标。" }, { "instruction": "关岭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关岭层。时代属中三叠世青岩期(安尼期)。分布于贵州西南部。命名地点在贵州关岭到永宁镇西营盘山。为浅海相钙质泥质沉积,以深灰色灰岩、泥质灰岩为主,夹黄绿、绿及紫色页岩,厚776米。页岩中含双壳类Myophoria(Costatoria)goldfussi mansuyi及Entolium liscaviensis等。本组与贵阳附近的青岩组相当,后者中含腕足类“Maxillirhynchia”sinensis及Retzia schuageri,Rhaetina angustaeformis等。与下伏下三叠统永宁镇组呈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云南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是中国南方陆相下泥盆统的专名。云南统以含有多鳃鱼云南鱼(PolybranchiaspisYunnanolepis)化石群及云南工蕨镰蕨(Zosterophyllum yunnanicumDrepanophycus spinaeformis)植物组合为其特征。此名现已废弃不用。" }, { "instruction": "冰川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冰川刨蚀和冰碛作用形成的湖泊。如冰蚀湖和冰碛湖等。多分布于古冰川作用地区,成群出现,形态多样,湖岸曲折。如芬兰、瑞典、加拿大以及中国青藏高原上的一些冰川湖。" }, { "instruction": "青龙河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古元古代。分布于河北龙县沿青龙河地区。为中深变质岩系,自下而上分为张家沟组和脖罗台组。主要为变质砾岩、变粒岩、片岩、顶部镁铁闪石岩和镁铁闪石磁铁石英岩及铁层,厚1000米以上。属河流、海滨、浅海沉积。RbSr全岩等时线年龄(20.6±3.1)亿年和(23.9±0.7)亿年,变粒岩中锆石UPb年龄25.1亿年。与下伏双山子群呈不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玻璃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介形纲的一属。壳长肾形,后端高。背缘直或向外弯,腹缘内凹。钙化襞宽,毛细管带窄。肌痕梅花形。壳面光滑。白垩纪至现代,新生代最盛,亚洲、欧洲及美洲。中国吉林、黑龙江白垩系均有产出。" }, { "instruction": "new species,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拉丁文 species nova(缩写sp. nov.)正式发表的新命名的种。仅在首次发表此新种原始描记的文献中,用括号注于种名之后,拉丁文学名之后则注以sp. nov.新种所从属的属可以是已知属,也可是新属,如为后者,即为新属、新种。" }, { "instruction": "太阳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根据太阳时角推算,太阳时的时刻与太阳的时角有12h(或180°)之差,即太阳时=太阳时角+12h。" }, { "instruction": "人口零增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20世纪60年代,世界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种种公害日益严重,70年代初又出现能源危机,于是人口与自然以及生态平衡的相互关系引起国际社会关注。 1972年梅多斯等人受罗马俱乐部的委托,完成了一份《增长的极限》的报告,正式提出“零增长论’’。主张人口、经济停止增长,使全球保持均衡,避免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崩溃。所谓人口零增长,指出生和死亡人数相等,人口自然增长率等于零。" }, { "instruction": "集宁岩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新太古代。分布于内蒙古集宁、兴和、凉城一带。为深变质岩系,为矽线石石榴钾长片麻岩、紫苏斜长片麻岩、矽线石石榴钾长片麻岩、大理岩和长英片麻岩组成的孔兹岩系。大理岩、片麻岩中含石墨。变质程度为角闪麻粒岩相,构造变形复杂,难以恢复原来层序。原岩为含炭质半粘土质岩石、泥质砂岩夹中基性和钙碱性火山岩和碳酸盐岩组合,属陆棚浅水环境。变粒岩和麻粒岩全岩RbSr等时线年龄为(23.2±0.4)亿年、(23.7±1.3)亿年,时代认识尚不一致。" }, { "instruction": "种族隔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种族空间隔离政策是1948年南非国民党执政后长期采取的一种统治手段,南非人口注册法将其全部人口划分为四个种族类型:黑色人种、白色人种、混血人种、亚洲人种。在新宪法实施之前,种族一直是国家和地方敢府隔离政治制度的基础。" }, { "instruction": "百叶箱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安置温度、湿度等气象观测仪器的特制白色箱体。百叶箱用优质木材或玻璃钢做成,一般箱顶和箱底为双层板空心结构,箱侧用双层百叶镶嵌而成,表面涂以防辐射性能好的白漆,它能最大限度避免太阳直接和间接辐射,防止强风、雨雪等对仪器的影响,同时箱内仍有适当的通风。百叶箱的安装也有统一的规定,通常箱门朝北,并要保证仪器的感应部分置于规定高度。百叶箱根据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实际工作需要可设计成多种型式,有的百叶箱设有通风设备,以保证感应器处于具有定常速度的气流影响下。" }, { "instruction": "滑床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滑坡基座。" }, { "instruction": "土壤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土壤中能够催化土壤生物化学反应的一类蛋白质。土壤酶能够促进土壤中有机质的氧化、还原、水解、基团转化以及化学键的裂解反应,对土壤中养分元素的转化具有重要作用。" }, { "instruction": "XinganMongolia volcanic area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呼伦贝尔市所在的大兴安岭区,向西南延伸,经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市至山西省北部,并含蒙古人民共和国东部的新生代火山区。它包括有数个火山群。沙秃火山群:诺敏河中上游,有8个火山锥;阿尔山火山群:哈拉哈河上游,有42个火山锥;锡林浩特火山群:西部的阿巴嘎旗和南部的达来诺尔北岸,近1万平方千米的玄武岩台地,共有270个火山锥,锥体高达百米;达里干戛火山群:大部分布于蒙古人民共和国东部,面积达1.7万平方千米,共有222个火山锥;此外河北围场棋盘山、张北地区,内蒙古集宁一带,山西省右玉、左云,以及著名的大同火山群均属于本火山区,其喷出物全为碱性玄武岩。" }, { "instruction": "中珊瑚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珊瑚纲的一目。单体珊瑚。原始隔壁6个,一级隔壁生长在6个位置,即主隔壁的两侧,两个侧内沟处和对隔壁的两侧。隔壁排列左右对称。次级隔壁泡沫内沟珊瑚隔壁发育示意图C.主隔壁; A.侧隔壁;K.对隔壁;CL.对侧隔壁微发育或不发育。横板完整或不完整。有或无鳞板。出现于早石炭世及志留纪。代表属为泡沫内沟珊瑚(Cystophrentis),仅见于中国南方早石炭世早期。中珊瑚的形态与骨骼构造特征与皱纹珊瑚相似,但皱纹珊瑚后生的一级隔壁不在对隔壁两侧生长,每轮生长4个。中珊瑚的隔壁发生特点预兆着中生代六射珊瑚的隔壁生长方式。" }, { "instruction": "异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促进。一个物种的种群由于另一个物种的活动而增强,特别在演替早期。" }, { "instruction": "地形土壤同步演化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土壤随地形演变而演变的学说。戴维斯(W.M. Davis)于1899年提出“地貌循环说”,认为地形在内力作用、外力作用和时间三种变量相互影响下发育。他假定在构造运动(地块抬升之后)与气候条件相对稳定时,地形发展的次序是:一个短暂而起伏迅速增加的幼年期、一个起伏最强烈且地形变化最大的壮年期和一个起伏微弱而无限长的老年期。这一学说历经百年考验,虽遭一些非议,但基本思想仍为世人尊崇。从理论上说,在地形演化过程中,诸多成土因素都在改变,则土壤发育状况必然也在同步演变,这样就有可能从地形演化阶段来分析土壤特征。" }, { "instruction": "Ⅰ型层序界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有地表暴露、河流回春侵蚀、岩相及海岸上超向海迁移等特征的层序界面。它是在相对海平面高速下降并降至沉积滨线坡折(又称退覆坡折)以下,陆架暴露并遭受长期地表风化与河流回春侵蚀后形成的。地层进积与退积结构转换面上的残留风化壳、古土壤等地表暴露证据和深切谷为其主要识别依据。向盆地延伸,时有海底峡谷与之伴生,还可见其上覆地层的上超和滨岸沉积突然向海迁移等现象。同义词:Ⅰ型不整合(type Ⅰ unconformity)。" }, { "instruction": "禄丰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爬行纲蜥臀目原蜥脚次亚目的一属,因化石首次发现于中国云南禄丰而得名。体高约2~3米,长6~7米。头骨较小,鼻孔三角形,眼眶大而圆,上颞孔背位,侧视不见。牙小而扁平,前后缘皆成锯齿状。颈部很长,尾大而长,尾椎骨45个或稍多。前肢特短,后肢长大,用后足行走。主要以植物为食。产于中国云南禄丰早侏罗世地层。云南早侏罗世地层还有云南龙(Yunnanosaurus)、金山龙(Jingshanosaurus)、易门龙(Yimenosaurus)等原蜥脚类化石。" }, { "instruction": "乌拉泊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中二叠世早期。分布于新疆乌鲁木齐至吉木萨尔一带。下部为灰绿色、灰色厚层状中粒长石砂岩与中层状泥岩互层,夹有多层硅质岩和灰岩,含植物化石茎干,厚约750米;上部为黄绿色、灰绿色中薄层状砂岩、粉砂岩和泥岩互层,具交错层理、波痕和泥裂,厚约500米。与上覆井井子沟组和下伏塔什库拉组均为整合接触。厚1000~1400米。岩性较稳定,孢粉化石以具肋双囊粉占绝对优势,属于HamiapollenitesStriatoabietitesStriatoparvisaccites组合,还产双壳类Palaeanodonta pseudolaongissima等和叶肢介化石。" }, { "instruction": "之江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之江砾石层(Zhijiang gravels)。为浙江杭州附近更新世中期以河流砾石层为主的一套地层。它主要分布在钱塘江下游第一级阶地和第二级阶地(相对高度分别为20~25米及45~50米)、钱塘江北岸九溪十八涧等支流阶地及山麓冲积扇上。砾石层中夹砂、粘土凸镜体,或呈砾石与粘土互层。砾石成分以白色石英砂岩、紫色砂岩、灰绿色砂岩等为主,大多来自志留系与泥盆系。磨圆度中等,近钱塘江边磨圆度增高,砾石定向排列。砾石层下伏地层一般为志留系、或泥盆系、或侏罗系火山岩,为不整合接触关系。砾石层遭受不同程度的风化。关于砾石层的成因,除认为是山地河流沉积物外,也有人认为是冰川沉积物。" }, { "instruction": "砂锅屯洞穴堆积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属全新世中后期。命名地点在辽宁锦西南票砂锅屯。洞穴堆积是发育在震旦系硅质灰岩溶洞内的砂及碎石堆积物,洞内主要为硅质灰岩的碎石层,共发现有六层文化层,在底部第二层发现人化石砂锅屯人(Homo sapiens)及大量新石器、骨器、陶片等,人骨有45具。厚度小于6米,据此推测洞穴可能为一个墓葬地。属于全新世中后期堆积,相当于辽东泡子组的时代。" }, { "instruction": "最大概率地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概率基础上未来特定时段内,区域或断裂上可能产生的最大地震。" }, { "instruction": "加拿大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北美下奥陶统的专称。由于在加拿大东南部发育较好而得名。" }, { "instruction": "民族地理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研究民族的地理分布及其形成和演变的地理背景的学科领域。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一种社会集团,其特征为具有共同的地域和语言、相似的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民族地理着重研究民族的地域分布规律,研究内容包括民族聚居区或分散区形成的原因和条件,民族居住区扩展和收缩的机制及其演变趋势,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以及民族演变过程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各民族的人口、生产活动、居住习惯、信仰、风俗、素质与环境条件的关系等。中国共有5 6个民族,其聚居区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一半以上。民族地理的研究,对制订民族政策,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国家的安定团结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 "instruction": "空气污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大气污染。系指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引起某些物质进入大气中,达到了一定浓度和持续时间,并因此危害了人体舒适、健康和福利。对人体舒适、健康的危害是指对人体正常生理机能的影响;对福利的影响是指对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财产器物等的影响。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所产生的大量污染物进入大气。" }, { "instruction": "南北地洼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属华夏期至中亚期地洼区。北起贺兰山,向南经龙门山延至康滇地区,作长带状,为银川昆明南北向深大断裂带的所在。北段原为后吕梁期地台区,中段主要部分原为后加里东期地台区,南段原为后晋宁期地台区,地洼阶段开始于三叠纪末。依激烈期出现时间则大部分原属华夏期地洼区,但至新生代时活动还十分强烈至少有大部分延至中亚期,尤表现在近期断裂作用方面,地震频度和强度均很高,具有介于中国东部华夏期地洼区和西部中亚期地洼区之间的过渡带性质。其构造线方向主要属南北构造系,但在全区内还可见中国东部和西部发育的北东及北西两组构造线,有时两组同时发育、互相交织,有时则只一组发育或特别发育,致使构造线方向发生偏转(如中段由于北东构造系占据优势,而偏向北东),或两组构造线汇合形成向南凸出的小型弧状构造(如中段南端的金汤弧)。" }, { "instruction": "出溶结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反应结构的一种。特征是在变质较深的岩石中,可见某种矿物的内部有一种或几种其他矿物的粒状或长条状晶体,它们大致沿一定方向分布。出溶结构的成因是在变质作用过程中,由于温度或压力降低,使原来的固溶体矿物发生出溶作用所形成。" }, { "instruction": "汊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从河流上某一点向下游分散的支河道(如图)。如中国黄河、珠江三角洲汊流和堤外滩的演化上的许多汊流以及平原河道的许多汊道。汊流是各种扇形地形上特有的现象。除大河三角洲外,在洪积扇、冰水扇及冰水平原上都有向下流分散的汊流,由多数汊流构成的水系称辫状水系。平原区和山区大河道上汊河的出现通常是断裂和断块下沉的反映。" }, { "instruction": "黄花沟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早志留世。分布于黑龙江小兴安岭西北部。命名地点在小兴安岭西北部的黄花沟附近。为浅海相碎屑沉积,由页岩、泥质粉砂岩夹砂岩组成,含腕足类Chonetoidea sp.,Lissatrypa sp.等。厚约500米。与下伏上奥陶统裸河组和上覆中志留统八十里小河组均呈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第一性生产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初级生产。" }, { "instruction": "土壤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土壤剖面中与地面大致平行的土壤物质及性状相对均匀的一层土壤,是土壤剖面的基本组成单元。每一土壤层与其上下相邻的土壤层之间,在土壤颜色、结构体、质地、有机质含量等方面均有明显差别,但在同一土壤剖面中不同土层之间的差别是逐渐变化的。" }, { "instruction": "地图阅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通过对地图符号及其相互关系的视觉判断获取信息的过程,简称读图。读图与读书不同的是,在阅读顺序上前者具有二维特性.后者则是一维的。使用自然语言的书本,从一句话、一段文字,乃至整本书,它都是按照一定的线性关系组织的,读者一般也是顺着这条线进行阅读。地图则不然,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目的、甚至喜好,从整个图幅的任何部分开始读起,因而更容易引发创造性思维。" }, { "instruction": "caldera of Galápagos type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玄武岩质盾状火山发育的晚期阶段所形成塌陷构造的火山口,但是后期岩浆的喷发不是沿着翼部的辐射状裂隙,而是沿着火山顶部附近的环状裂隙。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最大一个破火口叫谢拉内格拉,面积7千米×10千米,深仅110米;另一个破火口叫费南迪纳,面积4.6千米×6.7千米,深770~845米。" }, { "instruction": "冲刷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表坡面上的水流对地表物质的摩擦、撞击,以及在水流作用下被撞击脱离地表的颗粒对地表的摩擦、撞击,使地表物质移动位置,被搬运到坡下的过程。坡面上均匀片流的这种作用叫非集中表面冲刷。当水流大到一定程度时通常在地表被冲刷出一些小水沟,形成网状沟纹和细沟(一般只有几厘米的深、宽),形成半固定的水道,这种冲刷叫集中表面冲刷。沟谷和河流中的水流对河床,包括底床和边坡的冲击使沟谷河床物质脱离沟谷河床叫沟谷冲刷和河床冲刷。" }, { "instruction": "陆地植被的垂直带性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山地,随着海拔高度的增高,气温和降水都发生有规律的变化,与之相适应植被在结构、外貌上均出现随离度有规律更替的现象。" }, { "instruction": "回归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天球上的太阳,半年在天赤道以北,半年在天赤道以南,太阳的这种运动称为回归运动。" }, { "instruction": "氯中毒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氯对人体的毒害。氯气具有强烈的刺激性,长期吸人会引起慢性呼吸道和皮肤祜膜炎症。严重时还会发生急性中毒。大气中氯最大不可嗅浓度为0. 7mg/m3,20mg/m3对人眼、鼻、咽喉有强烈刺激作用和烧灼感,严重者可引起气管、支气管黏膜出血。严重中毒可发展成肺水肿,也可能引起昏迷和休克,甚至导致喉头、支气管痉挛、窒息和死亡。居住区大气中氯一次最高容许浓度为0. 1mg/ m3,日平均最高容许浓度为0. 03mg/ m3 。必须经常对制氯企业进行检测,防止管道泄漏和事故性排放。对急性中毒者可吸入氧气和使用支气管扩张剂,严重者可使用激素进行治疗。" }, { "instruction": "渐进式地震预报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国际上关于地震预报原则上分两类:一是远期预测,预计某一地区几十年可能遭受最高地震烈度,也称烈度区划,为工程建设的防震抗震服务;另一类是近期预测,预测何地、何时、可能遭受多大震级的地震,为及时作出防震准备和行动提供依据。20世纪60年代后期,国内外在地震预报的科研和实践中,对地震孕育发生过程及相应预报阶段的划分开展了深入研究。中国大陆从1966年邢台7.2级强震至1976年松潘7.2级强震,前后共发生9次7级以上破坏性强震,由此推动了地震预报工作的全面发展,积累了宝贵的震例资料。1972年中国地震学家提出长期(十年至几年)、中期(几年至几月)、短期(几月至几天)、临震(几天内)、震后(月内强余震预报)的渐进式预报方案,取得共识后指导全国强震形势预报至今,被日本地震学者称之为中国式地震预报。1986年美国召开首次中期地震预报讨论会时,我们发表了国际上利用地形变、实验、理论、震例等不同资料划分地震预报阶段的对比表。根据渐进式预报方法,中国已先后对1975年海城7.3级等若干次强震作出不同程度的预报,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但20余年来总的预报水平,成功率还在25%左右徘徊。由于当前地震预报水平不高,中国则相对居于世界前列。" }, { "instruction": "黄土土壤水分特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黄土高原表层1~3米范围内,是土壤水分与大气水分相互交换非常积极的地段,这一深度的水分呈不稳定状态。黄土土壤水分运移,受土—水势能量的动态变化影响。根据黄土高原野外现场试验研究,认为黄土的水分特征可用水分特征曲线表示,它是土壤水吸力(或称负压)与含水量的相关曲线。" }, { "instruction": "潮汐发电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利用海洋潮汐涨落时产生的水流带动水轮机旋转,并带动发电机发电。1913年世界上第一座潮汐发电站在法国诺德斯特兰德岛建成。英、美、俄等国都建有潮汐发电站。据估计,世界海洋潮汐能达30×108千瓦,可供发电约260亿度。中国潮汐能蕴藏量为1 ?×108千瓦,可开发利用量约2100×104千瓦,每年可发电580亿度。至今,已运转的潮汐发电站共8座,总装机容量7245千瓦。其中,较大的3座,为浙江江厦发电站、山东白沙口发电站和广东甘竹滩洪发电站。" }, { "instruction": "镁星叶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K2Na2(Fe2+,Fe3+,Mn)5Mg2Ti2(Si4O12)2(O,OH,F)7。单斜晶系。晶体少见,呈2厘米×3厘米团块状集合体。稻草黄色。玻璃光泽。解理{100}极完全,{010}完全。硬度3.5~4。密度3.3~3.4克/厘米3。产于碱性岩中。是中国学者1974年发现的新矿物。" }, { "instruction": "土壤地球化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98页“土壤地球化学”。" }, { "instruction": "东北亚造山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北美大陆与古亚洲大陆碰撞而形成的中生代造山系。包括上扬斯克楚科奇造山带、蒙古鄂霍次克造山带和北山内蒙古吉林造山带。经历了印支和燕山两个旋回的演化,主造山作用发生在中晚侏罗世,属早燕山造山系。北山内蒙古吉林造山带,由同名的拗拉槽发展而成,叠加在同名的晚华力西造山带、温都尔庙加里东造山带和中朝克拉通北缘之上,主造山作用发生在印支造山旋回,但紧接其后的中、晚侏罗世仍有大规模的地壳缩短,形成总体向南的逆掩推覆构造。大青山—燕山—辽西一带近东西走向的逆掩断层系统构成其南部边缘。" }, { "instruction": "地穹列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为地洼区中的三级正向构造单位。与邻侧比较,其上的地洼构造层占相对较小面积或厚度较小,有时也可完全缺失,如华北地洼区中的燕山地穹列。" }, { "instruction": "天空色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天空因散射光的波谱差异而显露的色彩。不同的色彩对应了不同的散射光光谱。干洁天气,大气以分子散射为主,对太阳辐射的短波成分散射能力较强,天空成湛蓝色,随太阳高度增高还可能向紫色偏移。大气中水汽增加或大气混浊度变大时,大颗粒气溶胶散射占主导地位,散射光与波长的关系降低,天空呈现灰白色。" }, { "instruction": "龙卷风灾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龙卷风是从强烈发展的积雨云底部下垂的高速旋转着的、随即变为绕轴心向上的涡流,形成强烈的上升气流。由龙卷风所造成的灾难即称为龙卷风灾。从远处看,龙卷风外形像是一个从高空向下伸展出的强烈转动的漏斗状的云柱,它所到之处,会把地面的水、尘土、泥沙卷起,甚至可拔树倒屋,人、畜也会一并升起。龙卷风范围小,直径平均200~1300m,最小的不过十几米,寿命也很短,一般只有几分钟到几十分钟,最长不超过几小时。龙卷风影响范围虽小,但造成的灾情却很大,它是目前已发现的破坏力极强的一种灾害性天气。美国是龙卷风最多的国家,平均每年达 700~800个,1986年2月5日,龙卷风袭击美国休斯敦东北的胡克斯机场,有1300架飞机被摧毁,甚至有的飞机竞被卷入附近湖泊中。我国大部分省份都有龙卷风的踪迹,平均每年发生约1001个。另外,20世纪死亡入数最多的一次龙卷风于1989年4月26日发生于孟加拉国,共造成1000多人死亡。" }, { "instruction": "现代世界最高隆起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中国的青藏高原是现代世界最高隆起区。高原面平均海拔4500米,最高峰珠穆朗玛海拔8844.43米。据最新研究资料,高原的隆升主要是自上新世末—更新世初发生的喜马拉雅运动以来形成的,它是一个最新的隆起区。" }, { "instruction": "乌倍尔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欧洲海相始新统上部的一个阶,位于路特阶之上,巴顿阶之下。本阶含货币虫Nummulites variolarius。乌倍尔阶一名源自巴黎北的一地名乌倍尔(Auvers)。" }, { "instruction": "冻蓝闪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CaNa(Mg,Fe2+)3(Al,Fe3+)2〔(Si7Al)O22〕(OH)2。单斜晶系。柱状晶体。暗蓝绿色。密度3.32克/厘米3。产于榴辉岩与蓝闪石片岩中,为高压变质矿物。主要共生矿物有蓝闪石、硬柱石、黑硬绿泥石、硬玉等。" }, { "instruction": "隔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所谓居住隔离,国际社会是指都市居民由于种族、宗教、职业、生活习惯、文化水准或财富差异等关系,特征相类似的集居于一特定地区,不相类似的集团间则彼此分开,产生隔离作用,有的甚至彼此产生歧视或敌对的态度。各种不同层次的集居区,在其内部有着趋向一致的价值观念,常为同质的住宅社区。各类不同层次的集居区之间差异较大,并有着自身发展的独特性。" }, { "instruction": "布拉格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现为国际地层表中下泥盆统中部的一个阶,位于洛赫科夫阶之上,埃姆斯阶以下,以产笔石Neomonograptus为其特征。布拉格阶一名源自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 }, { "instruction": "有感地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震中附近的人能够感觉到的地震。一般达到烈度Ⅳ度的地震能被室内的大多数人感觉到。" }, { "instruction": "年轻山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高加索型山区(Kavkaztype mountain land)。由于在新近纪以来强烈上升,在阿尔卑斯地槽区的复背斜构造带上形成的山脉及山系。世界最高的山系,如喜马拉雅、喀年轻山区喇昆仑、帕米尔、安第斯、厄尔布鲁士、阿尔卑斯等山系或山区均属于此类。新构造运动的形变,表现在地形上为一系列与背斜平行的山脉、纵谷、山间凹地。古夷平面不发育,仅见零星的山麓平原或河谷谷底形成的小片剥蚀面,并遭受倾斜或阶梯状抬升。山区的边缘常为新近纪—第四纪的巨大坳陷。它们构成山前海盆或山前洼地或倾斜山前平原。" }, { "instruction": "铜湾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刘国昌指湘西怀化铜湾、银藏湾的早寒武世五里牌组与南华系南沱冰碛层间的不整合。但铜湾“五里牌组”燧石层与银藏湾“五里牌组”燧石层归属尚有争议,九口溪、巨口铺一带环巨口铺穹窿自南华纪至下古生代各组地层出露齐全,整合接触,且湖南全省寒武系与南华系之间均为连续沉积,整合接触,其间并无不整合存在。建议废弃此名。" }, { "instruction": "桂西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张文佑等1943年创名。指广西发生在早中三叠世的构造运动。在那贞、思乐、田东中三叠统平而关群与下三叠统灰岩之间的不整合;在田东之西侧,中三叠统不整合在马平群(C22P1)和栖霞组(P12)上;马龙圩附近,平而关群直接覆于马平群上;在罗楼附近,平而关群又与上二叠统及下三叠统呈不整合接触。据20世纪70年代资料,在武鸣灵马一带的中三叠世百逢组底部见有数十米至近百米的火山碎屑岩或砾岩,在崇左江洲一带中三叠统百逢组有厚达1600余米的海底酸性火山岩,底部为凝灰岩,表明中二叠世火山活动较强烈。而在广西其他地区见早、中三叠世地层均为整合接触,原创名人所述地点的不整合关系,实为断层接触。" }, { "instruction": "渗流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碳酸盐沉积物暴露大气下,由于淡水渗流作用,沿颗粒表面形成同心纹包壳的豆粒称渗流豆。它的鉴别标志是同心纹包壳的厚度不均匀,常常在豆粒的下部纹层加厚,豆粒之间紧密贴合,有时见渗流作用带入的粉屑,核心常为破碎的豆粒,豆粒长轴一般与层面垂直,渗流豆常夹于钙结岩内。渗流豆石灰岩常具强烈干化现象,没有生物碎屑及沉积构造(如交错层等)。" }, { "instruction": "海蚀柱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海蚀台上残留的锥状或柱状基岩。有时是海穹因受长期侵蚀的拱顶下塌而成。辽东半岛以及秦皇岛山海关和北戴河附近的基岩海岸带,海蚀台上都有海蚀柱发育,有的则形成海蚀蘑菇。" }, { "instruction": "包粒灰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以包粒为主要组分的异化粒石灰岩。按包粒之间的填隙物成分可分为亮晶包粒灰岩和泥晶包粒灰岩。按包粒的大小可分为豆粒灰岩(直径大于2毫米)、鲕粒灰岩(直径小于2毫米)。此外,还有一种以骨骼或岩石碎屑为核心,藻类或有孔虫作为包壳的灰岩,称为生物包壳灰岩。" }, { "instruction": "松潘甘孜褶皱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印支期形成的地槽褶皱系。呈三角形,三边均以深断裂与相邻构造单元为界:西南为金沙江红河深断裂北段,东南为龙门山深断裂,北为东昆仑深断裂和玛沁略阳深断裂。它以炉霍康定深断裂和甘孜理塘深断裂为界分为三部分:炉霍康定深断裂之北为巴颜喀拉地槽褶皱带,三叠纪复理石建造发育良好,厚度巨大,分布广泛;甘孜理塘深断裂之东为雅江地槽褶皱带,在三叠系砂泥质为主的复理石建造中夹有中基性火山岩和大理岩;甘孜理塘深断裂之西为优地槽褶皱带,三叠系除复理石及碳酸盐岩沉积外,还有大量中基性火山岩。" }, { "instruction": "年代亚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古生物学中用于指由于时代分布间隔而形成的亚种。" }, { "instruction": "重力测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利用重力仪对地球重力场随时间的变化所进行的观测。地震发生前,地壳岩石的形状和密度会发生变化,从而引起重力异常。重力测量是预报地震的一种手段。" }, { "instruction": "潮高基准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潮汐的涨落现象因时因地而异,为了量度某验潮站潮汐涨、落高度的变化所选取的起算面。在制作海图时,进行水深测量取一个海图深度基准面。对许多地点,潮高基准面与海图深度基准面一致,以便利船舰利用潮汐预报表判断水深。" }, { "instruction": "海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海洋边缘部分。比河口海湾大而比洋小得多,由岛屿、半岛与大洋隔开,或为大陆所环绕的咸水区域。约占海洋总面积的11%。其温度和盐度受大陆的影响较大,有显著的季节性变化;水色低、透明度小,无独立的潮汐和海流系统,主要受邻近大洋的影响。在缺乏淡水流入而蒸发又强烈的内海海水盐度较高,如红海盐度高达41‰;而与大洋相通,有大量河水流入的边缘海则盐度较低,一般在32‰以下。沉积物多为砂、泥等陆源碎屑。按地理位置不同,可分为陆缘海和地中海两种。" }, { "instruction": "洪古勒楞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晚泥盆世中期。分布于新疆西准噶尔和布克赛尔县沙尔布尔提山一带。下段为灰色薄层介壳灰岩、砂屑灰岩、夹薄层页岩,页岩向上逐渐增加,厚108米,下部含大型石燕类腕足类,上部富含腕足类Paleospirifer sinicus,Centrorhynchus turanica,Mesoplica semplicior,“Aposiella”quadratus,Cleiothyridina sp.,Nalivkinella profunda,Nexon;珊瑚Amplexocarinia tenuiseptata,Tabulophyllum postnormale;海百合Eutaxocrinus等;中段为红、绿色页岩和泥岩、含放射虫(?)硅质岩的互层,夹灰岩团块和细砂岩,含三叶虫Phacops accipitrinus mobilis,厚110米;上段为灰黄色薄层钙质粉砂岩,底部夹有厚约2米的海百合茎灰岩,沿走向呈层状或透镜状断续出露,厚仅18米。与下伏朱鲁木特组可能为整合接触。其上部与含腕足类Syringothyris的砂屑灰岩、粉砂岩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横山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早白垩世。分布于浙江建德、兰溪一带。命名地点在建德横山。为一套陆相碎屑沉积,以紫红色、暗紫色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为主,中下部夹凝灰岩及流纹岩,含双壳类Nakamuranaia chingshanensis及植物化石Cladophlebis sp.和Otozamites sp.等。厚248米。与下伏寿昌组呈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沉积构造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沉积岩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空间分布和排列方式。它是沉积物沉积时或沉积之后,由于物理作用、化学作用及生物作用形成的。在沉积物形成过程中及沉积固结成岩之前形成的构造,叫原生构造,例如层理及层面构造;固结成岩之后形成的构造为次生构造,例如缝合线等。研究沉积岩的原生构造,可以确定沉积介质的营力及流动状态,从而有助于分析沉积环境,有的还可确定地层的顶底层序等。" }, { "instruction": "灵峰洞文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中国旧石器早期文化。灵峰洞位于福建省中西部三明市西约17千米的万寿岩西南坡上(东经117°29′37″、北纬26°16′13″)。洞口离地表约37米,从该遗址中出土石制品共75件。原料主要是石英砂岩,其次是砂岩和硅质岩,石制品有断块、断片、石核、石片及石器等。石器类型有石锤、刮削器、砍砸器和雕刻器。石制品组合量不多,但具有一定的复杂性,石制品以大、中型为主,与南方的砾石石器文化比较接近,但在石器中刮削器多于砍砸器,石片石器多于砾石石器,又与南方的差别明显。所以灵峰洞文化传统归属问题有待今后该遗址和周边地区更多的材料发现。在该遗址中发现的锐棱砸击石片表明它与台湾的长滨文化有一定的关系。与石制品同时出土的哺乳动物不多,仅有蝙蝠、鼯鼠、社鼠、竹鼠、鼬、中国犀、巨及牛等8种。根据铀系法年代测定,其年代距今约20万年前,属中、晚更新世。" }, { "instruction": "拖鞋珊瑚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皱纹珊瑚目的一属。单体泡沫型珊瑚。外形拖鞋状,一面平坦,拖鞋珊瑚另一面上凸成半圆形,具半圆形萼盖。隔壁全为短脊状,对隔壁位于个体平的一面中央。杯部极深,体内充以层状钙质物质。亚洲、欧洲早、中泥盆世,非洲、大洋洲、北美中泥盆世。中国产于南方下泥盆统至中泥盆统。" }, { "instruction": "肥熟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即通称的菜园土(vegetable soil)。指城镇近郊,长期种植蔬菜,大量施肥灌溉的土壤,一般50厘米土层内的平均有机质含量大于或等于2%,速效磷则大于或等于33毫克/千克,这种土壤熟土层厚,生产力高,在分类上还待继续研究。" }, { "instruction": "北伪偏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东伪偏移。" }, { "instruction": "正形贝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腕足动物门有铰纲正形贝目的一属。壳体半圆形或近方形,铰合线直而宽。两壳多为平凸型,背壳上有一个微弱的中槽。铰合面发育,均具三角孔,腹铰合面弯曲,喙部钩状,背铰合面平坦。壳面具粗正形贝圆而不分叉的壳线,壳线上及其间隙内并有细密的壳纹。齿板高强,肌痕面卵形,位于齿板之间的窗腔内。主突起单刃状,厚薄不定。奥陶纪,世界各地。中国南方及北方奥陶系均有产出。" }, { "instruction": "毛翅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代表种石蛾、石蚕(幼虫)。有许多种类在水中栖息,以石头和丝筑巢的幼虫,为鱼类所嗜食。化石初现于三叠纪,中国最古老化石发现于陕西三叠纪地层。现生600属近10000种,中国有近300种。" }, { "instruction": "艾斯屏纳索超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译埃斯皮尼亚苏超群。为巴西地盾区中元古代的代表性地层,具有克拉通内断陷裂谷沉积特征。可划分为八个组(群)级地层单元。下部由长英质火山岩和陆相海相的碎屑沉积岩组成;中上部为一套开阔的地台型盆地沉积,主要由石英岩、千枚岩、粉砂岩和少量层间砾岩组成。超群总厚达4500余米。早期火山岩的年龄约为17.0亿年。本超群同米纳斯群的关系在巴西地质学者中存在不同看法。多数认为二者属上、下关系,一些人认为二者为同时异相,也有认为两者有部分重复。" }, { "instruction": "生殖隔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种群间的个体不能自由交配或者交配后不能产生可育后代的现象,这种隔离主要是由于遗传组成上的差异而造成的。生殖隔离不一定在地理上隔开,只要彼此不能杂交或者杂交后不能产生可育后代便是生殖隔离。" }, { "instruction": "黄土集合体类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集合体有多种类型。由黄土较大矿物颗粒表面,特别是其接点处聚集的粘土粒、腐殖质与碳酸钙等水溶盐组合成不同形式的胶结物,把较大矿物颗粒胶结在一起构成的颗粒黄土的集合体,按其组合形式划分的类型。它主要包括薄膜状集合体、镶嵌状集合体和团聚状集合体等3种类型。按集合体在水中的稳定程度可分为非水稳性和水稳性集合体两类。水稳性集合体按其对水作用的坚固程度又可分为:水固集合体、较稳固集合体和最稳固集合体。" }, { "instruction": "冻融地貌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冻土地貌。在冰缘地带或冻土地区的寒冷气候条件之下,冻融作用使岩石遭受破坏,松散沉积物受到干扰和分选以及冻土层发生变形等,形成石海、构造土、冻融岩屑锥、冰丘等各种独特的地貌。称冻融地貌。" }, { "instruction": "小气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区域气候背景下近地面层大气受局地下垫面特征影响形成的小范围气候。小气候的垂直和水平范围通常分别在几十米和几十公里以下,有人按其范围划分为局地气候、小气候和微气候。小气候强调近地层物理过程、地气间的水分和热量交换过程,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局地气候差异。因此小气候研究除常规气象要素外,需要有供比较的对照点、近地层和土壤的梯度观测等特殊观测资料。 按下垫面性质常见有农田小气候、森林小气候、城市小气候等。合理利用小气候特征,营造适合人类生产和生活环境,是研究小气候的目的之一,也加深了对气候系统的认识。" }, { "instruction": "接图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图幅接合表。" }, { "instruction": "白血病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血液和血器官中一种类似恶性肿瘤的病变。又称血癌。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某些有害化学物质(如氯霉素、亚硝胺、苯等)和放射线等可能诱发致病。主要症状为发热、贫血、肝、脾和淋巴结肿大以及出血倾向等。妊娠期妇女和青少年,应尽量避免或减少接触苯类及其衍生物,适当控制和合理使用医疗上的放射性核素,有利于防治白血病。白血病的发生具有明显地域差异。从全球看,欧洲发病率较高,亚洲较低。中国调查显示,华东、华北一带发病率较高,其中以浙江省为最高;西北、西南地区较低,尤以甘肃省为最低。" }, { "instruction": "窃蛋龙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1976年由蒙古学者Barsbold创建,用以强调窃蛋龙科的独特性状。在目前的分支系统中,窃蛋龙类可被定义为包括窃蛋龙科以及所有与窃蛋龙关系更为亲近而与鸟类关系较远的类群单元,包括窃蛋龙科与新颌龙科(Caenagnathidae),该类群与镰刀龙超科(Therizinosauroidea)的关系较近。窃蛋龙类为白垩纪小型的骨骼轻巧的兽脚类的一支。除具有一般兽脚类的特点外,具有如下独有特征:头骨高,多孔窗,吻短,大多数种类无齿而可能具角质喙,下颌外孔大,下颌前背缘上凸,齿骨后端具两个长的突起等。发现于中国的切齿龙(Incisivosaurus)是迄今为止最原始的窃蛋龙类,尚保留有分化的牙齿。窃蛋龙(Oviraptor)最早发现于蒙古,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专门偷吃原角龙(Protoceratops)蛋,因而得名。但20世纪90年代在蒙古和中国内蒙古相继发现了新的与蛋化石保存在一起的该类化石骨骼,而蛋化石中窃蛋龙类胚胎证实窃蛋龙类可能已经具有了一定程度的筑巢和保护自己的蛋或幼仔的行为。" }, { "instruction": "土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土星是太阳系的行星之一,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为第七颖,与太阳的平均距离为9. 539个天文单位。我国古代称为填星或镇星。古代西方人用罗马农神萨图努斯命名。在八大行星中,土星的大小和质量仅次于木星,占第二位,同属巨行星。它的体积是地球的745倍;质量是地球的95. 18倍;土星公转轨道的偏心率为0. 055,公转周期为29. 5a。土星自转很快,赤道处为10时14分,两极为10时38分,自转轴的倾角为26°44′。此外,土星还有着美丽的光环,由许多围绕行星运转的小物体构成,因反射太阳光而发亮。到目前为止,已发现土星有23颗卫星,是太阳系中卫星最多的一颗行星。其中土卫六是太阳系中居第一位的大卫星。" }, { "instruction": "自然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Fe,通常含有类质同象混入物镍(Ni≤20%),此外常含有Co、Cu、Pt等。具同质多象变体:<906℃的α铁,906~1401℃的γ铁,>1401℃的δ铁。等轴晶系。常呈不规则粒状,晶体极少见。钢灰色至铁黑色。条痕钢灰色。新鲜断口金属光泽。硬度4。密度7.3~7.87克/厘米3,具延展性和强磁性。在空气中易被氧化。自然界分布极少,主要产于基性、超基性岩浆岩中,也见于陨石中。" }, { "instruction": "社会资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广义的社会资源指整个社会所拥有的资源,包括自然资源、物质资源、财力资源、人力资源以及图书资料,乃至电子计算机系统中的硬件和软件等。它们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实现社会再生产的必要物质条件。狭义的社会资源指非物质的文化和社会方面的资源,包括人口、工艺、文化、社会组织、风俗信仰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等。社会资源的拥有量是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科学技术水平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 { "instruction": "徒步旅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以步行为主,灵活自由、老少咸宜的旅游方式。“徒步适动’’( trekking)在英文里为“艰苦跋涉”的意思,是最早源自欧洲阿尔卑斯山脉的一种流行的休闲方式。它深受人们喜爱的原因是可以达到健身的目的,并可沿途考察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观赏一路上的奇花异草和珍禽异兽,还可以增长知识,培养艰苦奋斗、克服困难、勇往直前、团结互助的精神。与一般旅游不同的是,徒步旅游需步行并肩负所有的装备,张弛进退由自身控制,不必像团体旅游一样以导游为中心,故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大自然。此类旅行旅游者用自己的双脚步行平路、攀登山岭、过桥涉水,体力消耗较大,是一种“花钱买罪受”的旅游。徒步路线的选择:大部分有路可循(否则为探险),可进可退,途中的村落可作为补给和休整之地。在徒步旅游前,先收集目的地的有关资料和地图,并从事一定时间的步行和负重等项目训练,再循序渐进地增加路程和步行时间。结伴旅行以3 ~4人为宜,最好不要独自一人旅行。要带上食物、水和常用药品,鞋要结实耐穿。徒步旅游如能很好地掌握走路的技巧,在旅途中就会感到轻松愉快。 1 9 92年,世界卫生组织指出:世上最好的运动是步行。在欧洲,徒步旅行日益成为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德国徒步旅行几乎成为一项全民性活动.特别是周末参加人数最多,速度约4~5km/h,距离10~40km不等;有的还利用假日进行长途徒步旅游。" }, { "instruction": "塞维尔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于晚白垩世早期发生在现今美国犹他州大盆地(Great Basin)东缘的一次造山运动。运动内容包括岩层褶皱和向东逆冲。" }, { "instruction": "石化铁质接触界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美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诊断特性之一。指土壤与连续固结物质层之间的界面,该层是以铁为胶结物质,不含或含极少有机质,其特点是:坚硬、明显影响根系发育;Fe2O3含量大于30%;近于水平状,有时上部被侵蚀则成光板地。" }, { "instruction": "不混溶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固溶体分解曲线、溶离线。在岩石相平衡系统中,低于固相线的区域内矿物固溶体开始发生不混溶而分离为两个矿物相的pTX条件。" }, { "instruction": "向斜山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构造地貌的一个地貌单元,指与向斜构造相应的山地。即由向斜构造形成的山地。" }, { "instruction": "现代构造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哈因(В.Е. Хаин,1954)首先提出的一个概念。指人类历史时期所发生的或正在发生的地壳运动。它对人类经济活动有较大的影响。除用地貌研究法等以外,通过人类文化遗迹的研究,以及对历史上地震等记载的研究,往往能得出几千年、几百年构造运动的认识。此外,还可以用各种方法和仪器进行观测,得出现代构造运动的速度和方向。后来,更多学者把它看作“现代地壳运动”的同义词,指几百年、几十年和目前正在发生的地壳运动。" }, { "instruction": "conserved name,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拉丁文 nomen conservadum(缩写 nom. conserv.)指原与国际命名法规要求不符理应予以废弃,但经国际命名委员会批准予以保留或稍加改正后保留使用的名称。如现在使用的货币虫属名Nummulites Lamarck, 1801为Camerina Bruguiere,1792的次异名,根据优先律应予废弃,但因沿用已久,经国际动物命名委员会决定保留使用,为保留名称。" }, { "instruction": "建水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Mg,Mn,Ca)Mn4+3O7*3H2O,含MnO2 77.18%。三斜晶系。单晶细小(5微米×0.5微米)。不透明。棕一棕黑色。集合体疏松多孔。密度3.5~3.6克/厘米3。是黑锌锰矿族矿物中镁端员新矿物。是中国学者1992年发现的新矿物。" }, { "instruction": "时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通常包含两个概念:时刻和时段。时刻是指无限流逝时间中的某一瞬间,就像时间尺度上的刻度与标记,用以确定事件发生的先后,如:年号、月号、日号、时、分、秒等;时段是指任意两时刻之间的间隔,用以衡量事件经历的长短,如:年数、月数、日数、时数、分数、秒数等。现代计量中的基本时间单位是秒。" }, { "instruction": "明心寺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明心寺层。时代属早寒武世沧浪铺期早期。下部还包括部分筇竹寺期晚期的沉积。主要分布于贵州境内,岩性一般较稳定。下段为粉砂质泥岩、钙质页岩、粉砂质页岩和泥质粉砂岩夹泥质灰岩团块和条带,厚134米,含三叶虫Zhenbaspis,Qingkouia和金臂虫Tsunyiella;中段为泥质条带灰岩、粉砂质泥灰岩夹页岩,厚42米,含丰富的直板型古杯类Ajacicyathus,Coscinocyathus,Rotundocyathus等和三叶虫Kueichowia,Pseudoredlichia,Hupeidiscus和Shizhudiscus(即Tsunyidiscus)等;上段为泥岩、粉砂质泥岩夹泥质、石英质粉砂岩,见砂质蠕虫状构造,厚75米,含三叶虫Drepanuroides,Szechuanaspis及软舌螺。与下伏牛蹄塘组、上覆金顶山组均呈整合接触。为远岸浅水陆棚沉积环境。三叶虫可建:①ZhenbaspisHupeidiscus组合带,②KueichowiaPseudoredlichia组合带,③DrepanuroidesYinites tipicalis组合带和④MetaredlichioidesChengkouia组合带(黔中地区)。" }, { "instruction": "将今论古法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赫顿(J.Hutton,1788)提出的一个原则。其经典的概念是“今天是过去的钥匙”。因为发生在历史时期的地质作用过程已不复存在,可以用现在进行着的地质作用来加以解释。" }, { "instruction": "玢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具斑状结构的中基性火山岩、浅成岩和超浅成岩的总称。以呈紫色为特征,原文即希腊语紫色(porphyreos)之意。后来,多用以指浅成、超浅成的与安山岩或闪长岩类有密切成因联系的侵入岩,以斜长石及暗色矿物为主要斑晶,基质多为隐晶质—玻璃质,如闪长玢岩、辉绿玢岩等。中国学者把超基性、基性和中性的浅成岩和超浅成岩,都称为玢岩。" }, { "instruction": "C ? Zone,zone Clarion ?lipperton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赤道北东太平洋克拉利昂断裂带和克利帕顿断裂带之间,有一条近东西向分布的多金属结核富集带。国际上习惯用这两条断裂带名称的头一个字母简称为C ?区。大致位于北纬7°~15°和西经114°~158°。C ?区是太平洋内多金属结核最富集且铜、镍品位最高的富矿区,各国争相在此进行资源调查,已有少数国家向联合国申请矿区,试图进行开采。中国多金属结核矿区,也在C ?区内。预计结核的第一代采矿点,将出现在这一地区。" }, { "instruction": "万县动物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四川动物群(Sichuan fauna)。指在重庆万州盐井沟附近发现的一个哺乳动物群。时代属更新世中期(即周口店期),化石代表有东方剑齿象(Stegodon oreintalum)、长臂猿(Hylobates sericus)、金丝猴(Rhinopithecus nexellanae tingianus)、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teuca)、巨(Megatapirus augustus)、中国犀(Rhinoceros sinensis),竹鼠(Rhizomys sinensis)、箭猪(Hystrix)、鬣狗(Hyaena)、虎(Panthera tigris)、鼬鼠(Arctonyx colloris vostratus)、豺(Cuon javanicus antiquus)、黑熊(Euarctos kokeni)、纳玛象(Paleoloxodon namadicum)、野猪(Sus scrofa)、水鹿(Rusa unicolor)、麝鹿(Moschus moschiferus plicodon)、麂(Muntiacus muntiak margel)、水牛(Bubalus bubalus)、野牛(Bibos ganrus grangeri)、羚羊(Gazella)等。其中包含少数绝灭属,如剑齿象、巨等,大部分为现生种的化石亚种,约占54%,现生种约占23%。盐井沟动物群是狭义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的典型代表。" }, { "instruction": "半深海沉积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水深200~2000米的海底沉积物。相当于陆坡区的沉积物,主要是青泥、红泥、珊瑚泥、火山泥等细粒物质,有时还有浊流或海底滑动所携带的粗陆源碎屑物质,如砂和粉砂。地质时期者即构成半深海沉积相。" }, { "instruction": "扎格罗斯褶皱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阿拉伯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挤压带,也是地球上最年轻和活动的碰撞带,主体为扎格罗斯山脉。该山脉呈北西南东方向延伸,长约1500千米。褶皱带的宽度在西北部约200千米,到东南部增加到400千米。褶皱带的西南侧较陡,变形也较强烈,伊朗高原内部褶皱则较为宽缓。该褶皱带位于阿拉伯板块陆壳东北缘的前寒武纪变质岩基底上面,沉积盖层总厚度约为5~15千米。带内有一条走向和长度都与褶皱带一致的扎格罗斯断层,为逆断层,是板块缝合线。主扎格罗斯逆断层自中新世以来,经受了一次重要的冲断和抬升。该褶皱带也是地震活动带,宽约200千米,地震主要分布在主扎格罗斯断层和扎格罗斯褶皱带边缘之间,代表正在碰撞的阿拉伯板块的板内变形。地震活动的北界,与地形上从比较低的地体向比较高的地体的变化线一致,这条变化线的位置大致以2千米高的等高线为代表,这可能是剪切应力在地形前缘增大的结果。褶皱带内有几条地震线,大多数中、大地震曾经沿此线发生过。这些线可能代表一些重要的隐伏断层,它们大致平行于扎格罗斯带的走向,并且位于碰撞的阿拉伯板块的基底内。" }, { "instruction": "外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从波浪破碎带至大陆架的边缘。" }, { "instruction": "经济特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经济地域单元之一。指在一国或一地区内专门划定的实行特殊经济政策、采取特殊措施的对外开放的特殊经济区域。它以减免关税,提供良好、可靠投资环境等优惠条件,吸引外来投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装备,发展贸易事业,或利用当地劳力和原料(或进口原料),集中发展加工出口工业,对于其所在国(或地区)扩大出口,增加外汇收入,发展经济,有积极作用。在其数百年发展过程中,曾有过自由港、自由贸易区、关税自由区、出口加工区、出口特区、工业自由区、投资筹金区、外国贸易区和经济特区等多种形式和名称。它大多选择在海港、机场、铁路、公路和枢纽所在地和附近地带,及国境线上的过境地区。20世纪80年代以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特区,所发展的工业有不少已由劳动密集型工业转为技术密集型工业。中国在广东深圳设立的经,济特区,即是以发展技术密集型工业为重点的一个经济特区。" }, { "instruction": "达尔文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介形纲的一属。壳体长,楔形,前端窄扁,后端宽圆。背缘近直,腹缘微向内弯。两壳不等。肌痕左右对称似肋叶状,位于壳的中前方。晚石炭世至现代,亚洲及欧洲。中国产于山东新近系。" }, { "instruction": "四方台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中国陆相上白垩统的第四个阶,位于嫩江阶之上,明水阶之下。阶名源自岩石地层单位四方台组,层型剖面选在黑龙江杜尔伯特库3井钻孔剖面。四方台阶以介形虫Talicypridea amoena的大量出现为标志。阶内含孢粉Rotundtricolporpollenites组合,以该属(含量最高)与Parviprojectus和Betpakdalina共生为特征。阶内还含一轮藻Hornichara anguangensis带,其中有Latochara,Nemegtichara,Grambastichara,Sinochara和Gobichara等。" }, { "instruction": "苦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苦盐湖(bitter salt lake)。湖水属硫酸盐型镁亚型,并有苦味的硫酸镁矿物析出的一种咸水湖。" }, { "instruction": "七曜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日、月、火星、水星、木星、金星、土星这七星。此说源自道教,道教有五星七曜星君一说,也是道教的七位星神。" }, { "instruction": "城市交通运输地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交通运输地理学的一个新兴分支,研究城市交通运输的空间分布和组合规律。从地理学角度研究城市交通,着重于从自然条件对其空间分布的影响、城市经济结构的紧密结合、城市间运输联系以及城市内功能区之间的交通联系的要求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 { "instruction": "南极半岛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形状近似“S”形。它是南极洲的主要半岛,从北面的普赖姆岬一直延伸至亚当斯角和埃克隆德群岛以南的大陆之间。南极半岛首次发现于19世纪20年代。1964年由美国南极名称咨询委员会和英国南极地名委员会把该地区进一步划分命名为帕默地和格雷厄姆地(格雷厄姆地限于杰里米角和阿格西角之间连线以北的南极半岛地区,帕默地指该线以南的地区)。" }, { "instruction": "污染物生物小循环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污染物在生物生命轮回中的循环过程。人为排放的三废物质,进入大气、水体或土壤等环境介质后,通过植物吸收及食物链的逐级转移而进入动物或人体,经排泄或尸体腐烂分解等过程重返大气、水体或土壤中。以此周而复始循环不息。若这种循环过程不当,不仅影响环境质量,而且直接威肪人畜安全,故受到关注,特别是那些生物不可降解的累积性毒物(Hg、Cd、Pb、As等),虽在生物环境中含量很低,但毒性大,潜伏期长,不易为人们所发现,其危害更大。这些毒物按其循环途径大致分为水生生态系和陆生生态系两个循环系统。如排入水体中的无机汞,经水体微粒物质的吸附、凝聚后很快淀积在沉积物中,并在微生物参与下转变成剧毒的甲基汞再溶于水中,被水生生物吸收和转移,经排泄或腐烂分解后再归还水体,形成一个Hg的生物地球化学流。Cd的生物循环图式与Hg不完全相同,主要通过陆生生态系统危害人类,即由工厂排出的含Cd废水进入水体后再经灌溉进入农田,然后经植物根系吸收传至水稻,经大米进入人体。" }, { "instruction": "magnitude of earthquake, earthquake magnitude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对地震大小的相对量度。震级的标度最初是美国地震学家里克特(C.F.Richter)于1935年研究加利福尼亚地方性地震时提出的,规定以震中距100千米处“标准地震仪”(或称“伍德安德生(WoodAnderson)地震仪”,周期0.8秒,放大倍数2800,阻尼系数0.8)所记录的水平向最大振幅(单振幅,以微米计)的常用对数为该地震的震级。例如,水平向最大振幅为10毫米即10000微米时,其常用对数为4,此地震的震级即为4级;如为1微米,则该地震为零级。后来发展为用远台及非标准地震仪记录经过换算也可确定震级。按照作为计算依据的地震记录的不同,又有面波震级(MS)、体波震级(MB)、近震震级(ML)等不同类别。彼此之间也可以换算。由于地球的强度是有限的,所能积蓄的地震能量也是有限的,因此地震的震级也不会无限大,用里克特的测算办法计算,目前已知的最大地震还没有超过8.9级的;最小的地震则已可用高倍率的微震仪测到-3级,按震级的大小又可划分为极微震、微震、弱震(或称小震)、强震(或称中震)和大地震等。" }, { "instruction": "濒海冰川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冰川尾端由于上游的过量补给而流到海边并沉入海中,称濒海冰川,北极圈附近岛屿上的冰川往往伸入海中,如北地群岛北端的共青团员岛、少先队员岛和布尔什维克岛均属之。" }, { "instruction": "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门以下、目以上的生物分类的一个等级。纲由一个或若干个相关的目组成。有的纲还可再分为若干个亚纲,或将若干相近的纲联合而成超纲。高等植物纲的学名词尾用opsida,藻类纲的学名词尾用phyceae,真菌纲的学名词尾用mycetes。" }, { "instruction": "中山峡谷型岩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以溶蚀侵蚀作用形成的岩溶地貌。指在碳酸盐岩层分布的中山地区,相对高差为500~1000米,其地形与一般中山峡谷相似。但在分水岭地区,地表仍保持有早期发育的岩溶,山体内岩溶水埋藏较深,沿断裂带有流量较大的岩溶泉出露。四川大渡河地区这种类型的地貌比较发育。" }, { "instruction": "多样性指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个群落中分类阶元多样程度和说明每一个阶元相对多度的一种测度。常用的有辛普森指数和香农-威纳指数等。" }, { "instruction": "外层空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也称太空或宇宙空间。指的是大气层以上的空间。1 9 5 7年以来,一些国家已先后成功发射众多人造卫星、宇宙火箭、载人宇航飞船、载人宇航飞机等,人类业已进入外层空间活动的新时代。外层空间利用随之引发国际间诸多政治、军事问题,如一国侦察卫星通过他国领土上空的外层空间、外层空间的主权归属等。1 96 6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外层空间条约》,确认外层空间为不属于各国领空范围的自由空间。但如何划分领土与外层空间的界限,涉及问题极为复杂,至今尚未取得一致意见。中国已于1 983年加入《外层空间条约》。" }, { "instruction": "悍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鸟脚类恐龙的一属。尼日利亚方言ourane示勇敢,因为当地居民用这个词语表述强悍的动物,故名。悍龙是早白垩世鸟脚类。这个二足/四足行走的素食性恐龙与禽龙有亲缘关系,而且大小相似。长约7米,高约5米。与禽龙不同的是悍龙的脊椎上有高的神经棘,尾椎上的棘高度比背椎低,这些棘在悍龙的背部、尾部支撑起皮帆或鳍状物,悍龙是唯一的背部有皮帆的鸟臀类。虽然悍龙被归入禽龙科,但有许多特征与壮龙相似,它的头骨长而扁,具有鸭嘴喙,该龙可能与壮龙祖先有关。它的眼眶骨低,牙冠面齿脊高,后肢比前肢长、强壮,手指或脚趾上有蹄一样的爪子,拇指呈钉状,悍龙手的结构显示它可能靠四肢行走。虽然手比禽龙小,但是腕骨强壮,两只手的三个中指呈蹄状,不能抓握,但能着地、承重。后肢股骨比胫骨长,适合承重不适合奔跑。产于尼日尔早白垩世地层,两件完整材料在非洲的撒哈拉沙漠发现。" }, { "instruction": "三角湾状三角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三角湾内形成的三角洲。是在地壳下沉的条件下,河流含沙量不大,而堆积在湾内形成的小片的三角洲。其外形仍受三角湾的控制。它是三角湾与三角洲的过渡形态。如辽河口三角洲和鸭绿江口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亦可能由此类发展而成。" }, { "instruction": "混合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受热对流控制的边界层。不稳定气层中,地面加热形成的对流热泡可以穿透整个边界层,垂直方向混合强烈,并成为边界层湍流的驱动力,因此这种情况下的边界层也称对流边界层。它常常出现在晴天白天地面强烈加热过程中,比一般层结稳定的边界层厚,约1~2km。混合层形成后,经湍流垂直输送混合,除近地面外,位温、比湿、风等气象要素的垂直梯度都很小,湍流通量随高度呈线性变化。在混合层顶部和自由大气之间,通常会有一稳定的顶部卷夹层。" }, { "instruction": "红土化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红土的形成作用,内容与脱硅富铝化作用相同,主要条件为湿热气候,指地质学沉积物的变化。" }, { "instruction": "diwa,geodepression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洼区中的四级负向构造单位。其中全部或大部为地洼构造层所占据,通常是由坳陷、断陷或半断陷形成的沉积盆地。它往往介于两侧地穹隆起之间,如华北地洼区的汾渭地洼。" }, { "instruction": "内迹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提出的遗迹化石保存分类的一类,泛指保存在岩层内的遗迹化石。与全浮痕相当。" }, { "instruction": "燃烧变质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地壳浅部物质发生自燃而引起的一种变质作用。主要是煤层和含油砂页岩等易燃物质,由于氧化作用等外部原因使温度升高而引起燃烧,并使周围岩石发生重结晶或部分熔化。变质温度可达1600℃,影响范围可超过10平方千米。它是一种热源来自岩石自身的特殊变质作用,在中、新生代岩层中比较发育。" }, { "instruction": "寒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高纬冷空气大规模向低纬度侵袭并引起一定强度降温的天气过程。寒潮引起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大风以及风沙、雪暴、霜冻等天气,成为冬半年的主要灾害性天气过程。各地寒潮的标准不完全一致,按中国气象局的规定:凡一次造成该地区24(48)h降温达10(12)℃以上,且最低气温低于5℃的冷空气侵入过程称为寒潮。依据影响范围和灾害程度还可分为全国性、区域性寒潮、强冷空气和一般冷空气过程等。影响我国的寒潮源地大多可追溯到北冰洋上,寒冷空气在南下过程途经西伯利亚中部时不断加强为强冷高压,最后伴随东亚大槽的建立,受槽后强劲西北气流引导南下侵袭我国,形成大范围降温、大风等寒潮天气。" }, { "instruction": "同资源种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同一栖息地中占据同一生态位的物种群。" }, { "instruction": "细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纹层(laminae)。层理的最初级单位,厚度通常为数毫米或小于1毫米。形态有直线状、曲线状等,同一细层往往具有比较均一的成分和结构,但有时也可有一些粒级的变化。它是在相同水动力条件下的同时形成物。" }, { "instruction": "铁路运输能力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以铁路通过能力和铁路输送能力表示。" }, { "instruction": "显生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自寒武纪到全新世的一段地质时期。这一时期生命极繁荣,地质演化极迅速。" }, { "instruction": "阿什极尔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欧洲奥陶系最顶部的一个阶,位于卡拉多克阶之上。阿什极尔阶含有两个叉笔石带,下部为Dicellograptus complanatus带,上部为Dicellograptus anceps带。阿什极尔阶一名源自英国的阿什极尔(Ashgill)。" }, { "instruction": "压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植物化石的一种保存类型。植物残体如叶片等被细粒沉积物掩埋后,受上覆岩层垂直压力压扁保存的化石。植物体在长期受压过程中,有机物分解逸去,仅留下角质层等未分解部分压扁保存成压型。压型保留原物的形状及表面特征,如叶形、脉序,茎枝等,还可通过角质层研究其表皮细胞、气孔等特点,这为确定植物分散器官的自然分类及其生态环境提供了重要依据。" }, { "instruction": "土壤微生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土壤中的微小生物。一般包括细菌、放线菌、真菌、藻类和原生动物等。它们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不同,有好气的、嫌气的、耐酸的或耐热的。它们繁殖很快,数量很多;主要有固氮、氨化、硝化、反硝化、纤维素分解等作用,对土壤肥力,特别是养分的转化起很大的作用。有些土壤微生物是危害植物的病原。通过各种农业措施,可以控制或促进土壤微生物的繁殖和活动,以适应土壤生产的需要。" }, { "instruction": "瓦兰格尔大冰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挪威中部和北部晚前寒武的冰期,在瓦兰格尔群里可区别三套沉积,最早的为毕根贾戛冰碛岩,最晚的是莫顿斯尼斯冰碛岩,中间为间冰期尼堡组黑色页岩和粉砂岩。这和中国的情况相似,可划分出两个冰期和一个间冰期。" }, { "instruction": "莱茵地洼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为裂谷型地洼,属中亚期地洼区。其谷底为古生代地槽构造层。中生代为台隆,缺地台构造层。始新世开始断陷,形成北北东南南西向裂谷型地洼盆地,目前仍有明显活动。有热液型铅锌再造富集的多因复成矿床,并有块断型油田。" }, { "instruction": "地洼型盆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简称地洼盆地。与地台型盆地、地槽型盆地相对应,它是产生于地洼区内的反差强烈的构造地貌环境中、介于地穹山脉之间的构造盆地。也包括余动期中出现的山间洼地,均为地洼区中的负向构造单位。通常为短轴状深盆,充填有分选性差、稳定性小、以华夏式建造(假磨拉式建造)为代表的地洼沉积,可为识别和划分的标志。有时,在大面积长期隆起的地区,盆地中无沉积形成或保存,则可根据构造地貌的起伏差异识别和划分。" }, { "instruction": "古趋性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研究古代生物对外界环境因素反映的科学。例如生物对光照的趋光性,对水流的趋流性,对温度的趋温性等。" }, { "instruction": "三工河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早侏罗世晚期。分布于准噶尔盆地和东、西准噶尔山区及吐鲁番哈密盆地等。命名剖面位于新疆阜康县南的三工河。由灰绿色砂岩、粉砂岩、泥岩不均匀互层组成,局部地区(三塘湖和三道岭)见砾岩、煤线及菱铁矿薄层。与下伏八道湾组和上覆西山窑组均呈整合接触。组内含ConiopterisPhoenicopsis植物群以及UnioTutuellaSibireconchaFerganoconcha双壳类化石组合,其中重要分子有Ferganoconcha tomiensis,F.subcentralis,Sibireconcha anodontoides,S.jenisejensis,Tutuella cf.chachlovi,T.cf.trapezoidalis,Unio sp.,Cuneopsis aff. johannisboehmi,Magaritifera sp.;植物有Neocalamites carrerei,Cladophlebis gigantea,Todites denticulata,T.williamsoni,Sphenopteris sp.,Phoenicopsis speciosa,Phlebopteris brauni,Elatocladus sp.,Podozamites lanceolatus,Equisetites multidentatus,Ginkgoites hermelini,Sphenobaiera longifolia等;此外还有介形虫、叶肢介、昆虫、鱼类、孢粉、藻类化石。" }, { "instruction": "零模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产生群落模式的一组规则,先设想种间没有相互作用,用实际观察的群落模式可以与此进行统计比较。" }, { "instruction": "大龙口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剖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中国北方发育最好的重要界线层型剖面之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吉木萨尔县三台镇大龙口,下三叠统下部为大龙口阶,其层型剖面的岩性下部为紫红色粉砂质泥岩夹粉砂岩和少量细砂岩(锅底坑组上部),中上部为紫红色泥岩和粉砂岩不等厚互层,夹灰绿色岩屑砂岩和粉砂岩(韭菜园组)。大龙口阶底界即二叠系与三叠系的界线,大致以爬行类Lystrosaurus和孢粉Lundbladispora的首现为标志。阶内含有较丰富的古脊椎动物、古植物、孢粉、介形虫和叶肢介化石,可分为不同的组合。大龙口阶与中国海相三叠系殷坑阶大致同期,与国际地层表中的印度阶大致相当。" }, { "instruction": "石岛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属更新世萨拉乌苏期末期。分布于中国西沙群岛中的石岛和东岛。岩性为珊瑚贝壳碎屑灰岩,岩石的碎屑成分主要是珊瑚、红藻碎屑和有孔虫、腹足类、双壳类等碎屑。胶结物为沉积型结晶方解石。岩层疏松,孔隙较发育,上部为薄层状粗砂岩,粒径为0.5~1.0毫米,单层厚1~3厘米;下部为中薄层状中砂岩,粒径为0.2~0.5毫米,单层厚1~2米。本组交错层理十分发育。岩石风化后呈浅灰色、具凹凸不平的风化面。含有丰富的生物化石,底栖有孔虫中有大量浅水滨海相的马达加斯加双盖虫(Amphistegina madagascariensis)、刺状马刺虫(Calcarina calcar)等,浮游有孔虫中以敏纳圆幅虫(Globorotalia menardii)、截锥圆幅虫(Globorotalia truncatulinodes)为主。本组经放射性碳测定为距今(14130±450)年。" }, { "instruction": "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目的一属。壳中等到大,纺锤形至长纺锤形,旋壁由致密层及蜂巢层组成。隔壁褶皱强弱不一,且不规则,常发育于两极,有时可达侧坡。旋脊发育。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亚洲、欧洲及北美。中国海相上石炭统及下二叠统中化石很多。" }, { "instruction": "假潜育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土体不在潜水位以下,而仅浸渍于上层滞水或季节性淹水之中,土壤表层或亚表层中发生类似的潜育作用。受假潜育作用的土层,铁、锰化合物也会还原流失,但随着季节性的周期干燥,可在土壤裂隙与根孔中产生氧化铁、锰的淀积物,如胶膜与结核等。长期假潜育影响下的土层可成为结构不良、含若干新生体的漂白层,又称假潜育层(pseudogleyization horizon)。" }, { "instruction": "兴凯旋回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限为震旦纪至中寒武世初,主褶皱幕发生在早、中寒武世之间,以兴凯湖东南为典型地区。那里的震旦纪—早寒武世陆源—碳酸盐岩冒地槽型沉积被中寒武统的砂砾岩不整合。这次运动在萨彦岭称萨拉伊尔运动。考虑到扬子旋回后,无论中国还是世界其他地区(主要是北半球),地壳构造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震旦系实已为显生宙的第一个系,故将其作为古生代的第一个造山旋回。它是中亚—蒙古地槽中一次十分重要的构造旋回,佳木斯隆起和额尔古纳褶皱系都是这一构造旋回的产物。" }, { "instruction": "矿山地质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属地质学与采矿学相结合而产生的一门应用地质学。是研究从矿山建设、生产直至开采结束与矿山地质工作有关的地质理论和方法,并为矿山建设和生产服务的一门学科。它的发生和发展与采矿生产活动密切相关,具有鲜明的实践性。随着采矿学的发展,其研究领域也在不断扩大,理论和方法正在不断丰富和深化。" }, { "instruction": "活化台块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中生代以后,上地幔活动加剧引起台块产生较强烈的构造变动、岩浆活动、老断块复活和上地幔隆起等形成的一系列大陆裂谷、地堑、中新生代断陷盆地和强地震活动带等台块地区。华北台块是强活化台块,扬子台块边缘也有活化现象。" }, { "instruction": "萨姆岩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为波罗的地盾中太古代基底片麻岩系之一。可与科拉群、科拉拉普兰麻粒岩杂岩及白海岩系、瑞典西南部前哥德片麻岩、南挪威弗斯特福尔片麻岩麻粒岩杂岩对比。根据相应的白海岩系,片麻岩锆石年龄是27亿年,这可能反映重叠的变质作用。基性岩角闪石年龄为33亿年。" }, { "instruction": "格林尼治时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格林尼治子午线上的地方时,或零时区(中时区)的区时,也叫世界时。原是采用格林尼治的平正午作为一个平太阳日的开始,但在使用中有些不便。因此,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于1928年决定,将由格林尼治平子夜起算的平太阳时作为世界时,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格林尼治时间。" }, { "instruction": "奇笔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正笔石目的一属。笔石体平伸生长,两个原始枝中的一枝再正分枝一次,形奇笔石成3个笔石枝。胞管始部隆起成瘤状,但不形成背褶,腹缘中部平,近末部膝形曲折,口穴显著。中奥陶世,中国及北美。中国产于南方中奥陶统。" }, { "instruction": "黄土渗透溶滤变形系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黄土试样在相当于实际条件的压力作用下,其渗透溶滤变形量与试样原始高度之比。" }, { "instruction": "断层位移测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为确定一条断层现今是否仍有活动及其活动方式所进行的观测。通常是在断层两盘设置人工标志,使用测量学的方法或用电阻丝、连通管等各种机械的、电学的、光学的方法,长期连续地精密测量断层两侧的垂直位移和水平位移,来确定断层的活动情况。是监测地震前活动断层位移情况进行地震预报的一种手段。" }, { "instruction": "前陆盆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于造山带和山链的生长并向陆迁移而在克拉通边缘形成的箕状凹陷。相对于造山带,处于前陆位置。是大陆碰撞及缝合期间发育的盆地,属挤压型盆地。" }, { "instruction": "土地自然属性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土地本身固有的内在属性。是由构成土地的诸要素,如岩性、坡度、海拔、土壤质地、地表形态、有效土层厚度、盐渍化程度、水文状况、植被等长期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而赋予土地的特性。这种特性直接影响土地的适宜性和限制性,是衡量土地质量等级的重要依据。" }, { "instruction": "生殖力或生殖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个体繁殖后代的速率。" }, { "instruction": "真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也称负压。绝对压强小于大气压强。当绝对压强为零时,称为绝对真空。在物理学中,常把绝对压强为零的状态称为真空。这一点和水力学的习惯不同。离心水泵和虹吸管能把水从低处吸到一定高度,就是利用真空原理(如图6.6)。" }, { "instruction": "参考剖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模式剖面确立后,可作为模式剖面标志的、参考用的某一单位或界线的露头。它从属于模式剖面,用以帮助阐明模式概念或把这种概念延展到其他地理区或相区。它可被指定为次层型。" }, { "instruction": "达赉诺尔玄武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属更新世晚期。分布于内蒙古昭乌达盟(今赤峰)克什克腾旗与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之间的达赉诺尔附近,岩性为气孔状玄武岩,致密块状玄武岩,橄榄玄武岩与熔渣层等,厚度10~13米。为附近的杜西山、阿奇山、嘎嘎杜山、五指山等火山喷出物。" }, { "instruction": "黄土隐层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开挖的新鲜的黄土剖面上,可用肉眼辨别出细微的水平层理。层理延伸长度不等,单层厚度小于1毫米,层理由不同色调或不同粒度的粘粒组成。在距离剖面超过30厘米时,就不易辨认出来,故称之为隐层理。" }, { "instruction": "湖泊污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因人为因素排放的污染物进入湖泊,使湖水和湖底沉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或湖泊水体生物群落组成与质量发生恶化的现象。以湖泊富营养化最常见,是城镇与工业区排入大量N、P、K所致,因藻类大量繁衍和分解,常使湖泊黑臭。重金属和农药污染也较普遍。湖水更新较慢,蒸发量大,污染物发生浓缩,故湖水中的污染物含量一般比入湖河流高。湖水中的污染物因吸附、絮凝、络合、沉淀等作用,常在湖底大量积累。湖泊又是入湖河流污染物的沉淀池和有机耗氧物的分解净化塘。湖泊沉积物一般有稳定的层状结构,可揭示气候、水文地质与水环境地球化学变化及人为污染过程,区分人为和其他环境因素对湖泊水体生态的影响。为了防止湖泊污染,在湖泊流域内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使湖泊周围地区的经济与湖泊水源保护协调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 { "instruction": "悬移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悬沙。较细的泥沙悬浮在水中并随水流而运动的泥沙。近河流底部流速一般较小,泥沙大量聚集,由于水流与河底摩擦,产生向上的漩涡,使泥沙脱离河底向上悬浮,漩涡大,可上浮颗粒较大的泥沙,反之,只能上浮较细的泥沙,但大部分泥沙仍集中下部漩涡带,泥沙颗粒和含沙量都从河底向水面递减。也可认为脉动流速所产生的向上脉动分速作用,当向上脉动分速大于泥沙颗粒的沉速时,泥沙也会悬浮。" }, { "instruction": "对马海峡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亦称朝鲜海峡。位于日本九州岛西北部壹岐岛与对马岛之间。长222km,宽185km,最浅处92米,最大深度约228m。沟通日本海和东海、黄海,具有重要的航运和战略意义。有对马暖流经过,冬春之际日本海的浮冰与暖流相汇,为渔业盛期,渔业发达,成为重要渔场。" }, { "instruction": "竹节石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竹节石纲的一目。壳体较大,长锥形,直或始部略弯,一般长10~40毫米。壳壁厚,表面具明显横环,环间还可有次级横环。壳内表面平滑或呈波状,始端为隔壁分隔。初房长锥状。奥陶纪至泥盆纪,世界各地,代表属为竹节石(Tentaculites)。" }, { "instruction": "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利用绿色植物来转移、容纳或转化土壤中的污染物,降低其对环境的危害。植物修复是利用某些可以忍耐和超富集有毒元素的植物及其共存微生物体系清除污染物的一种环境污染治理技术。植物修复系统可以看成是以太阳能为动力的“水泵”和进行生物处理的“植物反应器”,植物可吸收转移元素和化合物,可以积累、代谢和固定污染物,是一条从根本上解决土壤污染的重要途径,因而植物修复在土壤污染治理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和意义。" }, { "instruction": "当雄地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①1411年9月29日发震,震中位置30.1°N,90.5°E,震级8,烈度Ⅹ~Ⅺ。灾情:有的村庄被埋入地下,人畜伤亡甚多,有山岩崩落、地裂大缝和湖崩等现象。震中位于西藏拉萨西北,当雄至仁布间。Ⅺ度等震线呈椭圆形,长轴约60千米,短轴约20千米,走向北东。②1951年11月18日17时35分50秒发震,震中位置31.1°N,91.4°E,震级8.0,裂度≥Ⅹ。灾情:震区人烟稀少,居民分散,交通和通信困难,灾情不详。极震区在蓬错、崩错、达孜一带,地表破坏严重,基岩出现裂缝,走向错距为3~5米;地裂缝带长度大于75千米,宽最大至20米。等震线呈北西向椭圆形。发震断裂是北西向崩错活动断裂,为右旋水平扭动的走滑型断裂。断层面解表明,本区的P轴方位为12°,仰角23°,T轴方位118°,仰角31°。" }, { "instruction": "阿辛特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史蒂勒(H.Stille,1944)创名。在西欧使用广泛,系指发生于前寒武纪阿尔冈曼末期的造山运动,为前寒武纪最后一次褶皱运动。典型地区为苏格兰西北高地。其特征是托里登层11亿~6亿年呈角度不整合被下寒武统所覆盖。与俄罗斯贝加尔构造作用幕近似。" }, { "instruction": "亚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任一已建生物带的再分,例如西北地区下奥陶统宁国阶的Amplexograptus confertus带分为两个亚带:Cardiograptus yini亚带和Paraglossograptus typicalis亚带。亚带还可以进一步分为数目不等的小带。" }, { "instruction": "牵引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拖曳作用。在流体牵引下碎屑颗粒沿着床沙表面(直接在此面上或极靠近)以滚动、滑动、推移和跳跃方式作平行于底面的运动。如砾石在流水的作用下沿河床底的移动,沙子在风的作用下沿沙漠地面的移动,或在波浪及海流的作用下沿海滩滩面的移动。" }, { "instruction": "富营养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流动缓慢的湖泊、河口、海湾等水域,因生物所需的N、P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或长期不断补给而过多累积,导致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不断消耗水中的溶解氧或被厌氧微生物分解,不断产生硫化氢等有毒气体,从而使水质恶化,造成鱼类及其他水生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在江河湖泊中称水华,在海中称赤潮。其自然过程需数千年甚至上万年;而人为摊放含大量营养物质的生活污水、化肥和食品工业等废水以及农田排水所引起的水体富营养化现象,可在短期内出现。已经富营养化的水体,即使切断外源,其本身已繁殖起来的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残体在腐烂过程中,又会释放出N、P等营养物质,供新的一代藻类等生物利用,形成恶性循环,死亡的残体沉入水底,逐渐堆积,湖泊逐渐变浅,逐渐演变为沼泽、陆地。" }, { "instruction": "红壤地区铁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岩石在风化过程中,铁、锰质常分离、积聚与再淀积为结核层或铁锰磐层,这在红壤化过程中常有,在玄武岩类母质上尤其显著,故名红壤地区铁磐因玄武岩含铁、锰的数量高出岩石平均数的一倍以上。铁磐在海南与雷州半岛一带,形状有三种:一是成结核状硬层的;二是成蜂窝状硬层的;三是成致密片状硬层的。铁磐存在的位置大致有二:一是平坦地形或位置较低处,形成结核或蜂窝状硬层;另一是在坡度改变较大的地方,多为片状致密硬层。这二者均与地下水活动有关。" }, { "instruction": "土地利用分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根据土地利用方式、土地用途和地域差异,划分为若干等级体系的一种方法,目的是为土地资源调查或绘制土地利用图提供基础资料,它是研究土地利用的重要内容之一。" }, { "instruction": "郊外商业中心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大城市郊区多种商业业态集中的地方,以购物中心、复合式大卖场和工厂直销折扣店等全新业态为支撑。这个概念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到2 1世纪初已形成美国郊外商业商务中心、英国伦敦城镇生活中心和日本东京都圈商业商务中心,中国上海于2006年在郊区的9个新城建设郊外商业中心。" }, { "instruction": "民迪亚尔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澳大利亚上寒武统下部的一个阶,位于布迈朗格阶之上,艾达姆阶之下。自下而上含有四个三叶虫带:①Damesella torosaAscionepia janitrix带,②Erediaspis带,③Acmarhachis quasiverspa带,④Glyptagnostus stolidotus带。" }, { "instruction": "地壳断块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球表层的第二级断块,也是岩石圈断块内部的次一级断块,比岩石圈断块薄。它被地壳断裂切割和围限,可沿莫霍面滑动。现代大洋被火山岩带断裂所分割的断块,现代大陆被地壳断裂所切割的台隆和台陷,以及槽块内的槽隆和槽陷均属之。现代槽块、台块内中、新生代含玄武岩及其他镁铁质岩的沉积盆地,也多属之。" }, { "instruction": "穿山沟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早石炭世岩关期。分布于青海阿木尼克山。为一套浅海相碳酸盐岩和碎屑岩沉积,下段为深灰色灰岩夹灰—灰绿、紫色薄层钙质、砂质页岩,含珊瑚Kassinella amunikeensisLophophyllum densum组合和腕足类Rhytiophora arcuataSyringothyris halli组合,厚175米,时代为岩关期早期;中段为灰色生物碎屑灰岩夹紫色厚层灰岩、假鲕状灰岩,含珊瑚Enygmophyllum dubiumKakwiphyllum qinghaiense组合及腕足类Syringothyris cf. textaRhipidomella altaica,厚82米,时代为岩关期中晚期;上段为灰、灰黑色灰岩夹生物灰岩、钙质页岩,含珊瑚Siphonophyllia spinosaLophophyllum tertousum组合,厚195米,时代属早石炭世岩关期晚期。与下伏阿木尼克组及上覆城墙沟组均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赣县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江西中、南部地区以河流砾石层为主的更新世早期地层。在赣江上游章水、贡水河谷中比较发育,构成最高的河流阶地基座上的沉积物。在赣州市东七里镇,它分布于贡水第Ⅳ级阶地上,阶地相对高度为30~40米,上游一些地区可高达100余米。阶地基座大部由白垩系红色岩层形成。本组岩性为浅黄色砾石层、夹红色砂质粘土及粗砂层,砾石成分以石英岩、石英为主,其次为砂岩、花岗岩、千枚岩等。沉积物分选程度、砾石磨圆程度均较好,未胶结,一般厚10余米。产砂金、砂钨和砂锡。在抚河下游地区,平原下部也有厚10余米的赣县砾石层。" }, { "instruction": "水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与周围海水有明显差异的巨大水体。海洋中一定自然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相对均匀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征及大体一致的变化趋势。在中纬度区域的垂直方向上分布较为典型,可分成表层、次表层、中层、深层和底层5个基本水层。每个基本水层,按不同海域可分成不同的水团,如南极表层水、南极中层水、南极底层水、南极绕极水团、太平洋赤道水、太平洋深层水、大西洋深层水。" }, { "instruction": "底移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颗粒沿底部滚动、滑动拖曳和旋转的方式向前搬运,往往是一个样品中最粗的部分,一般其粒径大于o.25mm。" }, { "instruction": "酸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酸性降水。" }, { "instruction": "渔业海洋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研究海水的物理、化学、底质因素和海洋生物的生存、洄游、集数关系的学科。" }, { "instruction": "印地安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美洲本地居民(爱斯基摩人除外)的通称。因哥伦布将美洲误认为印度而得名。约距今2~3万年时由亚洲经白令海峡陆续迁入,遍布北极部分以外的美洲大陆各地。有棕黄色的皮肤、黑色的直发、突出的颧骨、鼻脊突出、轮廓分明的鼻子等人类学特征。语言属印第安语群,分十几个语组。原有人口月2千多万,但从1 6世纪起,几百年间,欧洲殖民者采用武力征服、种族灭绝、病疫传播、强迫迁移、强制同化等手段,使其土地被剥夺、文化被毁灭、经济受破坏,人口下降。目前,大多居住在生活条件恶劣、贫瘠而狭窄的保留地,过着贫困的生活。" }, { "instruction": "艾达姆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澳大利亚上寒武统的一个阶,位于民迪亚尔阶之上,后艾达姆阶或先佩恩顿阶之下,自下而上含有四个三叶虫带:①Glyptagnostus reticulatus带,②Procertopyge crytica带,③Erixaniu sentum带,④Stigmatoa diloma带。" }, { "instruction": "河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河流补给的源头。多数常年流水的河流,其河源多为一条最长的支流,或为水量最多的支流,再为河流流向顺直的支流。其源头有的是湖泊、沼泽,有的是冰川、融雪,有的是泉眼。如海河上游的桑干河以神头泉为河源;长江、怒江等以唐古拉山南北坡的冰川为源头;黄河的源头之一为一片星罗棋布的沼泽、水塘,即约古宗列渠和星宿海。在中国季风气候条件下,除上述河源的河流外,尚有以季节性降雨或暴雨为流水来源的季节性流水。" }, { "instruction": "生活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直接影响生物特定年龄存活率和生殖力的生命表参数值的适应,如生殖率、成熟年龄、生殖风险。" }, { "instruction": "植物萃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利用重金属超富集植物从土壤中吸收重金属,并将其转运到可收割的部位;然后收割植物富集部位,并经过热处理、微生物、物理或化学的处理,减少植物的体积或重量,以达到降低加工、填埋和人工操作费用的目的。" }, { "instruction": "花园城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城市发展的理想化模式之一,1 9世纪末由英国人霍华德(E.Howard)提出。他认为,城市应与乡村结合,要控制城市盲目发展,消除大城市与自然隔离所产生的矛盾。他提出的“花园城市”模式虽过于理想化,且在英国筹划建设中未能成功,但他将城市作为一个主体,注意了城乡之间的互相联系、工业、人口密度、绿化、环境等有关因素,对城市地域结构研究起到了一定的开创作用。" }, { "instruction": "legitimate name,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拉丁文nomen legitimum(缩写nom.legit.)指符合国际植物命名法规规定的名称。相当于国际动物命名法规的可用名称。" }, { "instruction": "牛郎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河鼓二即天鹰座α星,俗称牛郎星。在夏秋的夜晚它是天空中非常著名的亮星,呈银白色。距地球16.7光年,它的直径为太阳直径的1.6倍,表面温度在7000℃左右,发光本领比太阳大8倍。它与“织女星”隔银河相对。" }, { "instruction": "地震灾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简称震害。地震对人类造成的灾害。震害与烈度、震级有联系,但又有区别。主要着眼于地震对人民生命财产和工农业生产所造成的破坏。有人用建筑物的破坏程度作为“震害指数”来表示震害的程度。" }, { "instruction": "推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泥沙及砾石等在水中或气下(指大气层近地面部分)运动时,沿地面被水力或风力推动,以滑动和滚动向前移动的形式。处于推移状态下的物质称推移质。" }, { "instruction": "水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河系。在流域内,大大小小的河流构成脉络相通的系统,称为水系。由干流、若干级支流组成,若湖泊与河流相通,应将湖泊包括在水系之内。如洞庭湖、鄱阳湖都属长江水系。水系类型有:扇状、羽毛状、树枝状、平行状、格状和辐射状等,不同的水系类型直接影响水情变化。如海河水系各支流同时汇入天津人海河注入渤海,属扇状水系,各支流洪水几乎同时汇交于干流出口,不易排泄,易造成干流特大洪水。一般较大的河流多为混合状水系,如长江在金沙江与雅砻江近于平行状水系,宜宾以下为羽毛状水系。" }, { "instruction": "地幔蠕动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全称地幔蠕动热能聚散交替假说,是地洼学说四个组成部分之一。为探索地壳演化通过活动区与“稳定”区互相转化、递进发展,及其空间位置变化的根本原因与动力来源的一种假说,由陈国达于1977年开始提出、逐步形成。其主要论点是:地幔软流层物质因放射性生热元素的含量发生变化,引起温度、密度的差异,发生移动。原在较深层者,当温度增高、体积增大、密度减小时便向上移,并在岩石圈底面转变为横向地幔流。在软流圈中,复杂的地幔流形成复杂的地幔动力场,并拖引上覆岩石圈发生相应的水平移动。当一个地区地壳演化,处于此活跃时期,其岩石圈由于地幔流带来的热能聚积而致使热流增高及体积膨胀、内部挤压强烈,加之地幔流拖引而导致的水平运动增强,从而引起强烈地壳运动且水平运动占优势,发生强烈褶皱及断裂、岩浆喷出或侵入、岩石变质、地震频繁,形成活动区。当地幔蠕动转入滞缓时期岩石圈便因热能消散、补给减少而热流降低,从而导致地壳运动转弱且水平运动退居次要,垂直运动显出优势,褶皱、断裂、岩浆活动及地震均相对减弱,转化为“稳定”区。同一时代中,由于不同地区地幔蠕动程度相异,则地壳运动的强烈程度也不相同,遂形成大地构造性质在空间上的分异,以及地壳发展的多样性和不平衡性。地壳的动定转化递进发展、块体移动,以及构造定向性等,可能正是由于这种地球内部原因所推动的。如中国东部中生代中期以来,由于进入地幔蠕动活跃期,便由地台区转化为地洼区;当初动激烈期,岩石圈热流增高,再加地幔应力场为左旋剪切,产生北西南东向次生压力,遂形成雁行式北东向压性构造(褶皱、逆掩);到余动期时,地幔应力场转为右旋剪切,产生北西南东向次生张力,遂形成雁列式北东向张性断裂及张性盆地。" }, { "instruction": "埃尔斯沃思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南极大陆的一部分,西临玛丽?伯德地,北面是别林斯高晋海,东北面是南极半岛的基部,东面是龙尼冰架的西缘。主要为冰原,但包括有雄伟的埃尔斯沃思山脉和一些散布的山群,如哈得孙山、琼斯山、贝伦特山、梅里克山、斯威尼山和斯凯夫山等。该地位于美国探险家林肯?埃尔斯沃思1935年11~12月乘飞机横穿区域的中心。由美国南极名称咨询委员会以埃尔斯沃思的姓氏命名,以纪念他从邓迪岛到罗斯冰架的具有历史意义的横穿大陆飞行。" }, { "instruction": "高黎贡山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太平系、高黎贡山杂岩。分布于云南省高黎贡山,为变质岩系。为片岩和大理岩,总厚1000米。其时代尚存争议。在周围浅变质岩中有三叶虫化石Proceratopyge sp.,Hedonaspis sp.等,时代暂定中元古代—新元古代。" }, { "instruction": "高潮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高潮时的水边线。随着海面的涨落,海洋和陆地相吻合的界线,即水边线也会上下变化。高潮时的水边线即为高潮线,低潮时的水边线即为低潮线。" }, { "instruction": "冥古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地球历史上最早的、但没有系统岩石纪录的阶段。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所属国际地层委员会未接受过这一名词,未在国际地层表中列出。" }, { "instruction": "塞农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欧洲上白垩统的一个阶。位于土伦阶之上,第三纪丹尼阶以下,塞农阶自下而上后被划分包括科尼亚克阶、桑顿阶、坎潘阶和马斯特里赫特阶。塞农阶一名源自法国巴黎东南的塞(Sens)的拉丁名塞农(Senones)。它以含有白垩(white Chalk)为其特征。" }, { "instruction": "构造地质土壤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研究土壤发生与一定范围内的地质构造体系和地壳运动相结合的学科。它阐明和地质构造有关的土壤发育规律。有人发现从大范围看,中国东部的土壤经向分布带实际上受新华夏构造体系控制;中国西部的褶皱山构造盆地体系及青藏高原隆起构造体系也严格控制着土壤分布;从较小范围看,土壤的类型变化及其所含元素的特征也经常受地质构造线的明显影响。" }, { "instruction": "共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生物间互相利用对方的特性和自己的特性一同生活的现象。包括互利共生、偏利共生和偏害共生等,如豆科植物提供根瘤菌营养物质,根瘤菌提供氮元素,对双方都有利,即为互利共生。仅一方有利称为偏利共生,如兰花生长在乔木的枝上,使自己更易获得阳光和根从潮湿的空气中吸收营养;藤壶附生在鲸鱼或蟹背上,鲫以其头顶上的吸盘固着在鲨鱼腹部等,都被认为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无害的偏利共生。" }, { "instruction": "斯蒂尔瓦特杂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一个年龄为27.5亿年的未变质基性—超基性岩体。最初它以近水平产状岩床侵入美国蒙大拿州熊牙山早前寒武纪片岩和片麻岩中。目前仅见到原厚度的60%左右,其下部被15.3亿~15.8亿年前的花岗岩所侵入,上部在晚前寒武纪时被侵蚀,而其残余部分在晚前寒武纪翘起,被中寒武世沉积岩不整合覆盖。目前出露沿走向长约48千米,最大厚度为6000米。后期构造已改变了侵入体的原始形状,以致无法识别杂岩原先完整而又有代表性的岩层层序。" }, { "instruction": "抱板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相当于长城纪。分布于海南昌江一带,为变质岩系。自下而上分为:①戈枕村组,为一套片麻岩,以斜长片麻岩为主夹少量黑云斜长变粒岩及紫苏麻粒岩,受强烈混合岩化,厚2381米,未见底;②峨文岭组,其上段上部以斜长云母石英片岩、二云石英片岩为主,夹长石石英岩及石墨片岩(石墨矿层),下部主要为石英岩,普遍含石墨,厚340~550米,下段为石英二云片岩及二云石英片岩,底部为长石石英岩,厚420~880米。顶部与上覆陀烈群不整合接触。该群UPb一致线年龄(18.3±0.8)亿年,片麻岩RbSr等时线年龄14.6亿年,PbPb全岩年龄17.5亿年。" }, { "instruction": "粗颗粒泥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黄河水流中粒径大于0.05毫米的泥沙。它是黄河下游河道主河槽淤积的主要物质成分,对黄河危害最大。" }, { "instruction": "海岸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海陆相互作用地带,其上限起自海水能够作用到陆地的最远点,下限为波液作用影响海底的最深点。海岸带分为潮上带、潮间带和潮下带。广义海岸带可向陆延伸至毗连平原,向海延至大陆架边缘。中国在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中规定,海岸带调查的宽度为海岸线向陆侧延伸10km,向海侧延至10~15m水深线。海岸带是自然界水圈、岩石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最频繁、最活跃的地带,具有海洋、陆地两种不同属性的环境特征和资源。海岸带是一个资源极丰富的地区,也是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地区。" }, { "instruction": "碱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水中含有能接受氢离子的物质的量,例如氢氧根、碳酸盐、碳酸氢盐、磷酸盐、磷酸氢盐、硅酸盐、硅酸氢盐、亚硫酸盐、腐殖酸盐和氨等,都是水中常见的碱性物质,它们都能与酸进行反应。因此,选用适宜的指示剂,以酸的标准溶液对它们进行滴定,便可测出水中碱度的含量。一般水中的碱度不会直接造成危害,但它对水质特性有多方面的影响,是最常用的水质指标之一。" }, { "instruction": "乐平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是中国上二叠统的专名,也是目前国际地层表中二叠系上统的专名(Lopingian)。乐平统一名源自江西乐平。它包括下部吴家坪阶和上部长兴阶。" }, { "instruction": "闰秒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协调世界时与世界时的差值,始终保持在±0. 9s以内。超出这个限度时,便仿照历法上的置闰,在协调世界时中插入一个跳秒,即它对原子时的差值跳过ls。该跳秒就是闰秒。增加1s称为正闰秒,减少1s称为负闰秒。" }, { "instruction": "汞铅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HgPb2。四方晶系。呈粒状。银白色。金属光泽。硬度1.6。是中国学者1981年在内蒙古小南山含铂铜镍硫化矿床中发现的新矿物。" }, { "instruction": "impression,imprint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模铸化石的一种,生物在松软细密沉积物表面留下的印迹,如动物行走、爬行时留下的足迹、行迹、移迹等及植物叶片、鸟类羽毛落下形成的印迹等所形成的化石。这些印迹被埋藏时生物业已不在或消失,多保存在岩层的顶层面,形成凹痕。德国晚侏罗世索伦霍芬石灰岩中始祖鸟化石便保存有羽毛印痕。植物叶子印痕化石较为常见。印痕也用于雨滴、冰雹等所形成的非生物成因的印迹。" }, { "instruction": "变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缩写var.)最初用于指变异的个体,即与种的模式标本有些差异,但还不是另外一种的个体。也用于变异的居群,即种内具有一定的独特特征,与该种内其他居群有所不同的居群。后者与亚种相当,是一个分类等级,前者则不是。变种这一术语过去使用较乱,国际动物命名法规规定1960年以后发表的“变种”应被认为属于亚种以下的级别,而亚种是其所承认的最低分类等级,现动物分类中已废弃不用。在植物命名法规中变种是种与变型(form)之间的一个正式分类等级。" }, { "instruction": "阴山秦岭间东西构造亚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中国北纬37°~38°附近的半隐伏东西向断裂隆起带,主要由大型断裂带和褶皱带组成,也有区域性片理等多种构造形迹出现。它的西段,在柴达木盆地中大致从甘森到小柴旦出现三湖断裂带及其伴生的大型膝状褶曲。这个带以北广泛出露古近系—新近系,带南则大片为第四系所掩伏。断裂带两侧同一层位地层的标高有时相差三、四百米,说明南盘相对下陷剧烈。更向西,这个构造带并入了昆仑山。向东进入宽阔的祁连山后,为中吾农山断裂带、将斯东山褶皱带和门源断裂带,它们将三叠系及更老的地层剧烈褶皱,也有继承活动的表征。东到阿宁盾地后,古浪至中宁一线有一个大型隆起带,并伴生一系列大断裂。此带三叠纪以前的较老地层大致呈东西向广泛出露,将腾格里沙漠和兰州盆地明显地一分为二;而陇西褶皱带之所以成为弧形,也是受它的限制所致。在广阔的陕北盆地,构造形迹已被掩覆。但相当的纬度上,出现一个狭窄的东西向分水岭,分水岭以南的水系,大都向东南径流;以北的河流流向先向北再剧烈转向东—东南后才注入黄河。更向东,这个构造带经离石隆起,向东横跨太行山,达赞皇隆起附近潜入华北平原。由于这个大型半隐伏构造带对新生界(特别是第四系)发育和近代地貌有显著影响,因此第四系和地貌特征也证实它的存在。它途经的沉降区,一般带南水系发育,带北则常出现沙漠甚至隆起成为山峦,带北第四系一般埋藏较浅,带南则相对地较深。这些现象都显示,在大型沉降区内带南比带北沉降更为剧烈。这一亚带显著控制着中国大陆区域地质特征和含油气盆地演化,成为分划柴达木盆地、陕北盆地和华北平原内部含油气区的重要界线,三湖断裂带将柴达木油气区一分为二,陕北盆地以此亚带为界“北气南油”的现象早已引起我们的关注。" }, { "instruction": "泥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分布于淤泥平原海岸的潮间带、溻湖、河口、海湾等一些波浪作用较弱或细颗粒物质来源丰富的海滩。即淤泥质海滩,又称海滨泥地。坡度平缓(<0.1%),滩面宽广,可达数公里至数十公里。主要营力是潮流,此外还有沿岸流、较弱的波浪作用,以及相关的物理化学作用。" }, { "instruction": "国际大都市副中心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位于国际大都市市区外围结节点及其附近地区的第三产业集中分布区,是城市空间结构分散化过程中核心CBD的外延部分,具有疏解和互补核心CBD的功能,多数以零售商业居主导地位,少数以办公、会展等商务或科技、文教居主导地位。其数量在1~4个之间。" }, { "instruction": "伊犁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为华力西早期的地壳运动。新疆伊犁盆地早石炭世构造运动有3幕:①杜内期与维宪期之间(大哈拉军山组与阿克沙克组之间),其性质属造陆运动,仅个别地区表现为角度不整合;②早—中维宪期之间(阿克沙克组下亚组与上亚组之间),表现为中维宪期底部常有粗大砾岩沉积,并常见此地层超覆于更老地层之上;③维宪晚期地层与纳缪尔早期地层(相当牙满苏组)之间局部存在侵蚀间断面,有一次造陆运动。其中,以杜内期与维宪期之间的运动最为普遍,故伊犁运动应限定于第一幕。" }, { "instruction": "白令海峡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位于亚洲大陆东端与北美洲大陆西北端之间,最窄处86km。连接北冰洋和太平洋的海峡,被代奥米德群岛分隔成三条通道。北极圈从北部通过,从10月到翌年4月结冰,通航困难。亚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以及国际日期变更线等都从白令海峡中央通过。" }, { "instruction": "钨铅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Pb[WO4]。四方晶系。晶体常见双锥状或厚板状。暗浅黄、黄褐至浅红褐色。条痕无色。透明至半透明。半金刚光泽或松脂光泽。硬度2.5~3。性脆。密度7.9~8.34克/厘米3。产于钨矿床氧化带。" }, { "instruction": "空间数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用来表示空间实体的位置、形状、大小和分布特征等方面信息的数据。区域的现象。空间数据同时还保存与空间对象相关的属性信息。空间数据是一种用点、线、面以及实体等基本空间数据结构来表示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世界的数据。是数字地球的基础信息,数字地球功能的绝大部分将以空间数据为基础。现在空间数据已广泛应用于社会各行业、各部门,如城市规划、交通、银行、航空航天等。" }, { "instruction": "描述岩石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岩相学(petrography)、岩类学。岩石学的一个分支。研究岩石的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分类命名以及产状、伴生关系和分布规律等。研究方法包括野外实地调查和观察及室内鉴定,如薄片研究及化学分析等。" }, { "instruction": "营养价值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食物中各种营养素含量多少及其被机体消化、吸收和利用程度高低的一种相对指标。食物富含某种或几种营养素,且易被机体消化、吸收和利用,这种食物就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营养价值的高低又需根据各种具体情况而定,一般认为高蛋白、高脂肪、低纤维的食物营养价值较高,但并非对所有人都是有利的。相反,有学者提出,这种高营养价值的饮食,可能是导致肥胖、肠癌的因素之一。" }, { "instruction": "夏特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欧洲海相古近系渐新统上部的一个阶,位于吕珀尔阶之上,中新统阿基坦阶之下。本阶富含双壳类化石Triton flandricus,Cardium cingulatum。夏特阶一名源自模式地点德国的卡赛尔(Cassel)湾原住民族的拉丁名Chatti,与卡赛尔(Casselian)阶为同义。现为国际通用的一个阶。其底界位于浮游有孔虫Chiloguembelina的灭绝(P21b带的底)处。" }, { "instruction": "堰堤式河漫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雏形河漫滩。漫滩边缘有天然堤,使河床束缚于天然堤之间。堰堤式河漫滩多见于汊河型河流,其地形起伏很大,天然堤可高出河漫滩十余米,因此常有决口泛滥的威胁。" }, { "instruction": "视频传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遥感仪器接收到地面信息后经过光电转换,通过无线电波传送到地面站的一种信息传输方式。根据传输的时间早晚,又可以分为实时传输和非实时传输。若遥感仪器接收到信息后,立即通过无线电波发送回地面接收站的为实时传输,资料的保密性差,时效性很强;若遥感仪器接收到信息后,先存储在磁带上,待运载工具经过自己地面站接收范围时再发送的为延时传输,这种传输方式的资料保密性好,时效性略差些。" }, { "instruction": "古构造体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通常指燕山运动以前成生的构造体系。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对于盖层中的构造体系,即指只影响基底的是古构造体系;而对不整合面以上的构造体系,则不整合面以下的便是古构造体系。古构造体系很复杂,目前在鉴定方法上还存在许多问题,一般是由新及老,根据地层和构造不整合、岩体或岩脉的穿插、构造体系复合、同位素年龄测定等,确切判断其形成时期、查明其构造特征。" }, { "instruction": "白杨沟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南华纪至震旦纪,分布于甘肃南部,为一套冰碛岩地层。下部为灰紫色冰碛巨砾砾岩、杂色片状、钙泥质胶结的冰碛砾岩和角砾岩;上部为灰紫、灰绿色砂质板岩与角砾状灰岩互层,厚936~1270米。与下伏青白口系大柳沟群呈不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就业人口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在业人口。指十五周岁及十五周岁以上人口中从事一定的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口。" }, { "instruction": "代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国际地质年代表中的第二级地质年代单位,相当于一个界(第二级年代地层单位)形成的时间。代是宙的再分,整个地质年代分为三个宙十个代。它标志着生物演化的几个主要阶段。代再分为纪。" }, { "instruction": "树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灵长目狭鼻下目始狭鼻小目树猿类的代表属。只有一个种Dendropithecus macinnesi。中新世小型狭鼻类,曾被误认为湖猿(Limnopithecus)的一种。产于非洲肯尼亚的鲁辛加岛、姆夫旺加诺岛、卡龙古、松戈尔和科鲁的早中新世地层,包括上、下颌骨和全部牙齿。其头后骨骼与中南美洲蛛猴非常相似。牙齿大小与长臂(含趾)猴相似,门齿高冠,中央强烈收缩;雌雄犬齿性别差异显著,雄性犬齿呈刀片状;下第三前臼齿像长臂猿一样呈扇状。下臼齿主要的5个齿尖环绕齿冠外围由封闭的大型脊连接。下臼齿颊部的齿带不均匀发育,但上臼齿舌侧齿带非常发育。上臼齿冠面有三角座和小的次尖。上第三臼齿缩减。上腭窄长,上颌窦发育,身体和颌骨愈合部强壮。齿式2∶1∶2∶3。" }, { "instruction": "技术生态灾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科学技术带有难以避免的两重性,它在给予人类巨大财富和现代文明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相应的灾害。这种由于技术的缺陷而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所引起的灾害称为技术生态灾害。随着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城市及其环境系统的脆弱性增大,技术生态灾害也不断出现。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几乎都发生过在世界上产生深刻影响和对社会造成严重后果的技术灾害。引发技术灾害的原因首先是人类的工业生产活动。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废弃物,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是造成技术生态灾害的重要原因。其次是一些大型的工程项目对原有生态环境进行人为改变后造成的。现有的科技水平对这些大型工程项目可能产生的技术生态灾害还不能充分认识,因此很难充分把握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第三是人类对资源的过度开发酿成了生态资源和生存环境的恶化。" }, { "instruction": "magnesia ferro ratio(M/F,m/f)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该比值在基性、超基性岩及含矿性研究方面有重要意义。Н.Д.索波列夫(Н.Д.Соболеь)于1959年提出用镁铁比值来研究基性、超基性岩的分类和含矿性。其计算公式为 MF=N(MgO)N(FeO)+2N(Fe2O3)+N(MnO)+N(NiO)式中:N为氧化物分子数。在计算M/F时,必须首先去除构成铬尖晶石的镁和铁之后再计算。晶体化学理论表明,富铁橄榄石中Mn2+可类质同象取代Fe2+,富镁橄榄石中Ni可类质同象取代Mg2+。因此将Ni放在分子中更为合理。吴利仁(1963)在研究中国基性,超基性岩成矿等属性时,提出了与索波列夫略有不同的镁铁比值公式,为了与前者区别用m/f表示。mf=N(Mg2+)+N(Ni2+)N(Fe2+)+N(Fe3+)+N(Mn)(式中:N为原子数比值)。当岩石中硫化物多时,计算m/f时不考虑Ni。一般情况下岩石中的NiO含量甚微,所以M/F比值同m/f比值差别不大。" }, { "instruction": "纳赤台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为青海东昆仑布尔汗达山一带出露的一套变质绿片岩夹碳酸盐岩地层。自下而上分为哈拉巴依沟组,水泥厂组、石灰厂组。哈拉巴依沟组,为砂板岩互层,顶部为板岩、薄层灰岩、泥质灰岩和片状、角砾状大理岩互层,顶部灰岩中含三叶虫Annamitella sp.。水泥厂组,主要为石英绿泥片岩、杂砂岩、板岩,下部夹层纹状及鲕状大理岩和结晶灰岩,上部夹滑塌浊积岩,下部灰岩中含Foerstephyllum golmudenseRhabdotetradium qinghaienseNeoplesmoporella golmudensia组合的珊瑚。石灰厂组主要为大理岩、结晶灰岩,含AgetolitesWormsiporaPlasmoporella组合的珊瑚,下部夹页岩、砂岩。总厚大于4520米。" }, { "instruction": "模式地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模式地点所在地区。模式地区的范围应以能反映模式剖面的主要特征为依据。过去有些地层单位的建立,往往只指定模式地区,并未指明模式剖面。" }, { "instruction": "丘陵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高低起伏,连绵不断,坡度较缓的低矮山丘。山地或高原长期受外力侵蚀而成。绝对高度大致在500m以下,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200m。与低山的差别主要在相对高度和形态特征上。丘陵相对高度小,形态和缓,切割破碎,分布零乱,无一定方向。如浙闽丘陵等。" }, { "instruction": "佘田桥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中国上泥盆统的第一个阶,位于东岗岭阶之上,锡矿山阶以下,与国际上的弗拉斯阶大致相当。层型剖面位于湖南邵东佘田桥。大致以腕足类Cyrtospirifer的首现为其底界的标志,并以含有菊石Manticoceras,腕足类Cyrtospirifer等为其特征。" }, { "instruction": "中国猿人北京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北京猿人最初定名的拉丁文学名,现已改为直立人北京亚种(Homo erectus pekinensis)。" }, { "instruction": "巴润特花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早泥盆世那高岭期(?)。分布于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西山。下段为灰绿色凝灰质砂岩夹凝灰质板岩、泥岩、绿色凝灰岩、岩屑晶屑凝灰岩,含腕足类、苔藓虫及珊瑚化石,出露厚度大于555米;上段为灰绿、黄绿色凝灰质粉砂岩夹凝灰岩,出露厚度564米,富含腕足类Coelospira concava,Merista sp.,Pacificoelia sinica;珊瑚Cleistopora sp.,Barrandeophyllum sp.,Syringaxon bohemicum;三叶虫Unguliproetus unguloides,Otarion等。本组下界不清,上部被第四系覆盖。" }, { "instruction": "构造超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应力的垂直分力所产生的超负荷压力。在区域变质作用过程中,由构造运动产生的应力是一种侧向压力,但它的垂直分力可使局部地区的负荷压力增大。因为它是由构造应力所产生的附加压力,故称为构造超压。它和负荷压力的性质相似,有时可达0.2~0.3 吉帕。一般认为构造超压只在地壳浅部,岩石保持刚性状态,且应变迅速时才具有实际意义。在地壳深部,由于温度较高和负荷压力较大,岩石具有一定的塑性,应力可通过岩石的塑性变形而释放,因此不能起附加压力的作用。" }, { "instruction": "中华反向笔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正笔石目的一属。笔石体具有一个上攀的主枝及一个胎管幼枝,主枝及胎管幼枝均生有胞管幼枝,所有胞管幼枝均向其母枝的背侧方向伸出,排列规则。胞管向外卷曲,为卷笔石式。产于中国四川南江下志留统。" }, { "instruction": "陨石地球年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以陨石形成年龄来推测的地球形成年龄。陨石矿物最后冷却、固化与形成的时间可用各种放射性测年方法测定,包括:铀铅法、铅铅法,铷锶法、钐钕法等。大多数陨石形成龄为4.6×109年,少数铁陨石和石陨石的铷锶年龄小于4×109年,其中有一块陨石(Nakhla无球粒陨石)的铷锶、钐钕年龄为1.3×109年。综合来看,多数陨石大约形成于4.6×109年以前。若太阳系所有行星都是同时形成的,那么陨石年龄即可作为地球形成年龄。" }, { "instruction": "霸王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最大的肉食类恐龙。长约12米,重约6.4吨。头骨巨大,长约1.2米,但重量较轻。两眼睛向前注视,视野开阔。脑子较小,仅是长约35厘米,直径约8厘米的小圆柱。脑子前面的嗅叶、视神经、听神经都较发育,与后面的小脑、霸王龙复原图大脑相近,说明霸王龙有很灵敏的嗅觉、视觉和听觉。鼻骨短,颌骨窄,颊宽,颅腔宽。左右下颌骨的接合部是可活动的。牙长超过18厘米,牙边缘锯齿状,可切割猎物,下颌强壮,当霸王龙咬住猎物时,其下颌向后拉动使牙锋更深地切入肉中,并像刀子样切下。脚爪长20厘米,位于3趾末端。前肢极小,长约76厘米但强壮得足以提起较重的猎获物,每肢有2爪。尽管个体大,但体重轻,骨骼内部和头骨空腔多。第一具完整的霸王龙发现于1902年,1905年命名。产于加拿大艾伯塔、萨斯喀彻温省,美国科罗拉多、蒙大拿、新墨西哥和怀俄明以及中国晚白垩世晚期地层。" }, { "instruction": "港口吞吐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定时期内,由水上运进、运出港区范围,经过装卸的货物总量。通常以吨为计算单位。影响港口吞吐量大小的因素是港口吞吐能力、港口在全国或世界各港口中的地位和吸引范围、港口管理水平。港口吞吐量如大于港口通过能力(即超负荷运行),就应扩建、改建;港口吞吐量如小于港口吞吐能力,则应多方寻找货源,以充分利用港口设备,提高经济效益。" }, { "instruction": "观赏石地质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运用地质科学知识研究观赏石的物质组成、赋存规律、地质作用过程和形成机理。按照地质学,观赏石可分为岩石、矿物和化石三大类。应用岩石学、矿物学和古生物学可以了解三大类观赏石科学名称、岩石类型、矿物组成、古生物种属以及它们的特点、时代、形成环境和成因。观赏石地质学是观赏石的科学基础,使人们在得到观赏石审美享受的同时,对其科学内涵有深刻的理解。" }, { "instruction": "人权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人的基本权利,指人身自由和其他民主权利。事实上,在阶级社会中,没有抽象的人权,只有在一定历史范畴中的阶级的人权。“保护人权”的条款最早见于1679年英国颁行的《人身保护法》和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的《权利法案》。1 9世纪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法国的卢梭、孟德斯鸠、英国的洛克等提出的“天赋人权说”,为人权理论奠定了基础。 1776年美国的《独立宣言》、1789年法国的《人权宣言》成为两国政治纲领的内容之一。此后,人权就成为各国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进行民主革命的思想武器,在历史上具有进步意义。但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广大被统治的阶层享受不到平等、自由的人权。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人民才享有充分的人身自由和民主权利。自1991年起,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每年均向世界发布《中国的人权状况》白皮书。" }, { "instruction": "海星亚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棘皮动物门的一亚门。壳体扁平,由中央盘及辐射腕组成,多呈星状,五辐对称明显。腕5个或更多,与中央盘界线明显或不明显。腕宽大中空,与体腔相通(海星纲),或细长弯曲充满脊骨,无脏器伸入其中(蛇尾纲)。不具茎。口面向下,肛门则位于上方。海底自由生活。奥陶纪至现代。再分为海星纲(Asteroidea)、蛇尾纲(Ophiuroidea)、体海星纲(Somasteroidea)。" }, { "instruction": "溶蚀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水对可溶性岩石的化学侵蚀作用。在大面积范围内主要是气体(CO2)、水与碳酸盐类岩石的化学反应,有时还包括其他酸类作用导致的溶解过程。" }, { "instruction": "能源生态灾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人口和经济增长的双重压迫下,能源生态系统本身固有平衡遭到破坏后所出现的一系列灾害性后果。能源是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必需品,能源的开发利用是区域和全球环境问题最主要的影响困素,是环境问题的核心。能源生态灾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消费量大于生产量引起资源枯竭灾害;②能源使用不当造成利用率低下,形成资源浪费灾害;③对再生能源耗尽灾害;④能源生产和消费造成污染型灾害。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我国能源消费不断增加,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能源消费大国。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以煤为主,燃煤造成的二氧化硫和烟尘排放量均占其排放总量的80%-90%,能源消耗所引起的生态环境灾害日显突出。能源常常被认为是社会生活的血液,因为它是所有人类生活运作的驱动力。一旦血液阻塞,可能会对社会生活产生梗阻。预防的措施有:保护好能源环境;提高能源利用和节能效率;搞好能源规划,做好现有能源的合理利用工作;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 }, { "instruction": "大气腐蚀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暴露于大气中的物体、构件等(如金属、材料、制品、文物及建筑物等)表面与大气污染物接触发生化学反应,而导致其破坏的现象。最常见的如铁的生锈和石雕像的侵蚀等。其原因是大气中的酸性物质(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气体、硫酸雾、硝酸雾等)溶入附着在铁或石雕表面的水中,形成了硫酸或硝酸溶液,从而发生了电化学和化学腐蚀。一般用油漆涂层、高分子材料覆盖保护层或在材料中添加防蚀剂等措施来预防。" }, { "instruction": "轻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城市轨道交通的一种。中国于2003年规定,申报发展轻轨的城市应达到下述基本条件: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在60亿元之上,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00亿元以上,城市人口在150万人以上,规划线路客流规模达到单向高峰小时1万人以上。" }, { "instruction": "侯尔孟珊瑚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皱纹珊瑚目的一属。单体泡沫型珊瑚,有时发育微弱的复体。内部构造与泡沫珊瑚相似,但具不连续的短条状隔壁,自外壁达于横板带。横板完整,平列或下凹,疏密不均。鳞板小,半圆形,鳞板带宽。志留纪,亚洲、欧洲及大洋洲。中国产于云南、陕西等地志留系。" }, { "instruction": "相对误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绝对误差与观测对象真值或近似值之比,它能确切描述所讨论量值的精确程度。例如,对10m和100km这两段距离来说,如果绝对误差都是1m,那么它们的相对误差就分别为1/10和1/100000,显然是后者精度更高。因此,相对误差常用来表示观测精度。" }, { "instruction": "明清小冰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因1550~1851年的小冰期正是中国历史上明代嘉靖至清代道光年间,在史志上都有小冰期降温的记载,因此,在中国称其为明清小冰期。" }, { "instruction": "流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洞内流水(包括间歇性水流)所形成的方解石及其他矿物沉积。由于基底形态、水流状态不同,可形成各种形态,其具代表性的有边石、石幔、石旗、钙板等。" }, { "instruction": "哈得莱环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直接热力环流。" }, { "instruction": "不整合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于地壳的构造运动,使沉积中断,形成时代不连续的岩层,这种接触,称为不整合接触。根据不整合面之上下两套岩层之间的产状,不整合可分为平行不整合(假整合)和角度不整合(斜交不整合)。" }, { "instruction": "空间数据索引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依据空间对象的位置和形状或空间对象之间的某种空间关系,按一定的顺序排列的一种数据结构。其中包含空间对象的概要信息,如对象的标识、外接矩形及指向空间对象实体的指针等。" }, { "instruction": "异速生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生物身体某一部分的相对增长,或生物的生理或行为的测度相对于某些别的量度(通常是生物体的整体大小)的相对增长。" }, { "instruction": "旅游产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旅游资源经过规划、开发建设形成旅游产品。旅游产品是旅游活动的客体和对象,可分放自然、人文和综合三大类。" }, { "instruction": "非地带性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隐域性。是由非地带性因素引起的无规律分布。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非地带性因素使地带性分布规律变得不很完整和不很鲜明,使自然环境更加复杂。总的来说,非地带性因素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类:海陆分布、地形起伏、局部环流和洋流、局部水分变化、局部岩石性质的变化、局部地热异常、人为作用。" }, { "instruction": "唇口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苔藓动物门裸唇纲的一目。是构造最复杂的一类苔藓虫,当虫体缩入虫室后,室口盖有铰合的角质唇,故名。硬体多为单层皮壳状,也有为双层和多层,多层群体呈块状、粒状、树干状等。虫室梨形、袋形、球形等,大都很短,排列规则,常纵斜成行,体壁钙化,室口常位于前侧始端。多态性十分发达,常具鸟头器及鞭器,卵胞呈球形、囊状或袋状。海生,晚侏罗世至现代,古近纪、新近纪最盛,现代海洋中分布甚多。" }, { "instruction": "骆家门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青白口纪。分布于浙江富阳骆家门村一带,为浅变质岩系。下部为块状砾岩、砂砾岩,含砾粗砂岩及中细粒砂岩夹酸性火山岩;中部为粉砂质泥岩、泥岩及硅质泥岩,组成复理石韵律层,夹层凝灰岩;上部为细砂岩与泥岩组成复理石韵律层。在浦江附近有基性火山碎屑岩、细碧岩等夹层。总厚920米,含微古植物Pseudozonosphaeridium sp.,Granomarginata prima等。" }, { "instruction": "文化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考古学术语,专门表示某一文化的相对年代概念。如仰韶文化为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中原地区的一种文化,它的延续时间为公元前5000~3000年之间,这一时间期限可称为“仰韶文化期”。文化期的划分,主要是用于不同区域的文化进行相对年代的比较,但过去多以文化的性质及相互叠压关系等划分。由于14C法绝对年龄测定方法的应用,目前不同地区的文化的绝对年代均可测出,故亦可用绝对年代进行比较。但以相对年代进行比较仍为常用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 { "instruction": "钙华台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活动断裂发育的碳酸盐岩区,一些温泉常含有高浓度的二氧化碳分子和钙镁离子,在由相对封闭的地下系统流出地表后,造成大量二氧化碳脱气,使碳酸盐过饱和而沉积的大规模钙华台地。从阿尔卑斯到中国云南的整个特提斯地带分布的大量钙华台地都属于此类。著名的有罗马蒂尔尼,土耳其帕穆克卡莱,中国四川黄龙、云南中甸白水台。" }, { "instruction": "断块深度分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根据切割和围限断块的断裂深度类型所做的断块深度分类。它们可分为:①被岩石圈断裂所切割和围限的岩石圈断块;②被地壳断裂所切割和围限的地壳断块;③被基底断裂所切割和围限的基底断块;④被盖层断裂所切割的盖层断块。它们分属于四个不同的构造级别,在岩石圈发展、演化中有着各不相同的构造意义。" }, { "instruction": "行政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行政区域。国家为实行行政管理而将领土划分为各级区域或地方,各区域地方设有相应的国家行政机构。它在不同国家有不同名称,中国称省(自治区、直辖市);英国称郡;印度称邦。为便于实行国家管理,而又不使政权机构层次过多,在各级行政区内还划分为若干区域,并设置各该级政府派出机构进行管理。如中国地方行政区实行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乡(民族乡、镇)3级;日本则实行中央,都、道、府、县,郡、市、区,村、町等4级。" }, { "instruction": "嵌晶胶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连生胶结(interlocking cementation)。胶结物呈比较粗大晶体,彼此紧密接触呈镶嵌结构,中间包裹着许多碎屑颗粒,宛若火成岩中的嵌晶结构。常见于碳酸盐(方解石、白云石)、硫酸盐(石膏)胶结物中。它是成岩期、后生期重结晶的结构或次生充填形成的。" }, { "instruction": "现实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现代研究地球科学的理论。它接受均变论的基本前提,认为在整个地质历史时期,物理的和化学的规律是不变的,但是导致地质作用的结果的速率和强度可能有很大的变化;有些重要的、普遍的地质事件实际上是灾变性的,例如地震和冰期。而且,由于地球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它的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不断地变化,在演变的过程中,地球上或地球内部所发生的地质作用,相对地来说,随着时间的变化是会发生显著变化的。" }, { "instruction": "平谷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Bi6Te2O13,含Bi2O3 79.56%,TeO2 20.17%。斜方晶系。单晶呈板柱状,大小0.3~0.6微米,集合体为粒状、圆球状。黄绿色和淡绿色。透明至半透明。玻璃光泽至金刚光泽。显微硬度(449~572)×9.8×106帕。密度8.44克/厘米3(实测),8.64克/厘米3(计算)。是中国学者1994年在金矿氧化带中发现的新矿物,某些氧化带中本矿物与自然金连生。" }, { "instruction": "娄塘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属全新世早期。命名剖面位于上海嘉定娄塘P5钻孔,埋深41~23米为本组地层。下段为浅灰、黄灰色粉细砂夹亚粘土或亚砂土,构成区内微承压含水层;上段为褐灰或灰黑色淤泥质粘土、亚粘土,含钙质结核,下有泥炭。厚一般5~24米。与下伏更新统上部南汇组呈假整合接触。下段含广盐性有孔虫Ammonia beccarii、Elphidium magellanicum、Pseudononionella,广盐性介形虫Sinocytheridea latiovata;上段含广盐性有孔虫Ammonia beccarii, Nonion usbekistanensis, Pseudoeponides sp.,介形虫Sinocytheridea latiovata、Spinileberis sp.,上、下段均含软体动物化石。下段孢粉组合为ArtemisiaGramineaePinuspollenitesQuercoidites aliena;上段孢粉组合为GramineaeChenopodiaceaePinuspollenitesQuercoidites acutissima。均为河口滨海沉积相。下段古气候湿凉略干,为前北方期;上段古气候温暖湿润,为北方期。底界位于布容极性时的哥德堡亚时上限,接近于底界处的14C年龄为(10?200±150)年,该组上限年龄据14C为(7330±280)年,下限年龄为10?500年。本组在上海分布广泛,以西部、西南部地区较为发育,厚度变化较大。" }, { "instruction": "自然生产潜力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假定在各种环境因素均处于最适宜的条件下,植物能够获取的最大生产力。植物的生产力不是可以无限量提高的,它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对其所输入的能量和物质,经过植物体本身的生理生化活动,最后变换为有机成分——碳水化合物。这种理想条件下植物生产力的大小仅取决于其光合作用的效率。现实生产力同理论生产力最大值的比值,标志该自然环境潜力发挥的程度,进而可作为评价地理环境优劣的依据之一。" }, { "instruction": "义县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最初称义县火山岩类。主要分布于辽宁省西部,典型剖面位于辽宁省义县头道河子马神庙至前杨宋八户。义县组是一套厚度巨大的陆相火山岩及火山碎屑沉积岩系。其整个火山活动阶段自始至终构成一个从基性—中基性—中性—中酸性的完整喷发旋回。其下部以玄武岩、玄武安山岩为主,向上依次渐变为溢流相玄武安山岩和安山岩,安山玢岩和玄武玢岩等,至上部主要为凝灰角砾岩、流纹岩及流纹质凝灰熔岩等。在整个火山活动阶段,大致存在3~5次较明显的喷发间隙期,在一些山间存在面积大小、时间间隔不等的水域,形成4~6层河湖相泥页岩及砂、砾岩沉积岩夹层。沉积岩夹层一般厚数米至百余米,本组总厚可达600米至3000余米。在辽西地区本组与下伏前侏罗系的不同层位呈不整合接触,在冀北滦平地区,与下伏上侏罗统大北沟组呈整合接触,与上覆九佛堂组一般呈假整合接触,局部呈整合接触。本组沉积时期是中国北方一次生物群的大爆发时期,含有著名的以EosestheriaLycopteraEphemeropsistrisetalis为代表的热河生物群。由于一批珍稀原始鸟类、古脊椎动物、被子植物等的新发现,极大地丰富了热河生物群的内容,现已包括鸟类、恐龙、蜥臀类、鸟臀类、蜥蜴、离龙、翼龙、龟鳖类、蝾螈 类,原始哺乳类、鱼类、叶肢介、介形虫、昆虫、虾类、鲎虫类、双壳类、腹足类、蜘蛛、两栖类、古植物、孢粉、轮藻等20余类。组内自下而上含3个叶肢介化石带Eosestheria ovata带,Diestheria yixianensis带,Eosestheria middendorfii等;同时含2个介形虫组合Cypridea(C.) LiaoningensisC.(Ulwellia) MuriculataDjungarica camarata组合和C.(C.) veridica arquataC.(C.) JingangshanensisC.(C.) zaocishanensis组合。在叶肢介下带和介形虫下组合层位内,除含带(组合)的冠名种外,主要分子还有叶肢介E.Lingyuanensis,D. jeholensis,Eosestheriopsis gujialingensis等;介形虫C.(C.) sihetunensis. C.(U.) beipiaoensis,Mongolianella cf. palmosa,Djungarica procura,Lycopterocypris infantilis,Damonella formosa,Darwinula leguminella等;双壳类Arguniella lingyuanensis,Sphaerium jeholense等;腹足类Probaicalia vitimensis,Ptychostytus harpaeformis;虾类Liaoningogriphus quadripartitus;昆虫Ephemeropsis trisetalis,Aeschnidium heishankowense,Nippanoblatta acerba,Mesascalaphus yangi;鱼类Lycoptera sinensis,Peipiaosteus panii;鱼鳖类Manchurochelys liaoxiensis;两栖类Callobatrachus sanyanensis,Liaobatrachus grabaui;蜥蜴类Yabeinosaurus tenuis,Manchurosuchus splendens;恐龙Sinosauropteryx prima,Protachaeopteryx robusta,Caudipteryx zoui,C. dongi,Beipiaosaurus inexpectus,Sinornithosaurus milleni等;翼龙Dalinghosaurus longidigitus,Dendrorhynchoides curvidentatus,Eosipterus yangi;鸟类Confuciusornis sanctus,Changchengornis hengdaoziensis,Liaoningornis longiditris,Eoenantiornis buhleri;哺乳类Zhangheotherium quinquecuspidens,Jeholodens jenkinsi;古植物Liaoxia cheni, Archaefructus liaoningensis,Botrychites reheensis,Tyrmia acrodonta,Baiera gracilis,Brachyphyllum rhombicum,Schizolepis jeholensis;以及孢粉DensoisporitesCicatricosisporitesAequitriradites组合。在叶肢介中带中,除含带化石外,以Diestheria longiqua等叶肢介为主,其他特征分子有:洞穴虾Liaoningogriphus quadripartitus和水生蜥蜴Sinohydrosaurus。在叶肢介上带和介形虫上组合的层位内,除含带(组合)的冠名种外,其他重要属种有Lycoptera muroii,Ephemeropsis trisetalis, Yabeinosaurus tenuis,Manchurochelyx manchouensis,Eosestheria jingangshanensis等,以及爬行类JinzhousaurusYixianosaurusHyphalosaurus组合和孢粉CicatricosisporitesForaminisporites组合。本组的时代归属仍存争议,部分人认为应属晚侏罗世晚期,多数人倾向于将其归属早白垩世早期。" }, { "instruction": "陶湾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青白口纪至震旦纪。分布于陕西洛南、蓝田经河南卢氏,东至栾川庙子镇一带,为变质地层。主要为大理岩与片岩,厚930~2000米,含微古植物Lignum nematoideum,Triangumorpha sp.等。与下伏宽坪群和上覆三岔口组均呈不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雹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由于降雹给农业生产、人类活动带来的直接或间接危害。冰雹是从对流发展特别强的积雨云中降落下来的小冰球或冰块,一般在中纬度的山区常见,平原少见,而热带和寒带没有。冰雹产生于冷暖空弋的强烈对流运动中,上升气温中的水汽凝结,形成过冷水滴和冰晶,由于空气不停地翻腾,冰晶和水滴互相碰撞,冻结在一起,越来越大,当上升气流支撑不住冰晶时,就从云中落下,形成冰雹。我国是雹灾的多发国家,几乎全年都可能发生雹灾,一一般集中发生在冷暖空气势均力敌的季节,如4~6月或8~9月,冰雹大多出现在下午两点到五点左右,也有些出现在上半夜。雹灾具有局部性强、季节性明显、来势凶猛、持续时间短等特点。雹灾对农作物危害很大,冰雹下降时使农作物叶片、茎杆和果实等遭受损伤,降雹后地面积压大量雹块,造成土壤板结,严重时会使作物发生冻害,甚至会危及人类安全。" }, { "instruction": "斯氏黄河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特化的兔猴类,主要表现在上臼齿有发育的次尖和围尖,前脊直接与前尖内侧相连,前小尖前棱退化。上臼齿与其他黄河猴下齿列灵长类如此不同,下颊齿也相当特别。化石为保存有犬齿至下第三臼齿的左下颌骨,产于山西垣曲古城镇寨里村东土桥沟,河堤组寨里段中始新世晚期地层中,原研究者曾将其置于眼镜猴类。" }, { "instruction": "妙高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晚志留世晚期至末志留世。分布于滇东曲靖至元江一带。命名剖面位于滇东曲靖城西南15千米的寥角山(即妙高山)。以薄层深灰至灰黑色瘤状灰岩为主,间夹黄绿色泥岩、泥质粉砂岩,厚335米,与下伏关底组和上覆玉龙寺组均呈整合接触。化石主要为腕足类Howellella tingi,Retziella minor,R.uniplicata,Protathyris cf.praecursor,Areostrophia delicata,Eoschizophoria hesta等;双壳类Actinopteria,Pracecardium等;鹦鹉螺Enthyocycloceras,Xiaoxinagoceras等;三叶虫Proetus,Warburgella;珊瑚Kyphophyllum,Squameofavosites及牙形石Ozarkodina crispa,Hindeodella pricilla,Frichonechella。" }, { "instruction": "海啸丘状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丘状层是一种向上凸的圆丘状或向下凹的倒圆丘状层理(称为洼状层)。平面上是一系列孤立的圆丘或短轴隆起、短轴凹陷。剖面丘状层的一般形态与内部构造上层序特征为:①丘状层有一个低角度的、侵蚀的下底面;②层理相互平行,向丘的顶部可有序的增厚;③丘状层内部细层具粒序性;④层理倾角方向散乱,与牵引流形成的固定方向的斜层理不同。丘状层一般认为是风暴成因的,是由振荡旋涡流作用形成的,但中国地质学家的实践发现,丘状层可出现于不同的地质环境中。海啸丘状层是由于海底地震引起海啸,当海啸波接近大陆海岸时,沿岸水可高达30米,海水升高后开始振荡(一种目前尚不大了解的过程),这种振荡作用建筑了丘状层。产生海啸的震级为里氏5级或6级以上。海啸丘状层在地层剖面中一般与地震灾变事件的其他记录相伴生。" }, { "instruction": "抓斗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蚌壳式采泥器1.采泥器下放;2.采泥;3.拉起称蚌壳式采泥器。采取海底表层沉积物样品的装置。由中心结合轴、两个爪瓣、重锤等构成。采样时用绞车将采泥器吊起,使其自由下降到海底,采泥器两个爪瓣的开口朝海底,到达海底后绞车开始提起,靠钢索拉力使两边爪瓣合拢抓起沉积物进入采泥器中。一般用于定点采样。" }, { "instruction": "上墅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青白口纪。分布于浙西地区,为一套变质火山岩系。该组下部为安玄玢岩、凝灰岩;中部为安山岩与流纹岩互层;上部为流纹斑岩,厚400~1400米。与下伏中元古界双溪坞群和上覆震旦系志棠组均呈不整合接触。上部岩石RbSr等时线年龄(8.2±0.4)亿年。" }, { "instruction": "山间平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山区中由河流或湖泊堆积形成的平地。" }, { "instruction": "休伦超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古元古代。主要分布在加拿大休伦湖北岸安大略省境内。年龄范围约24亿~21亿年,不整合盖在约为25亿年的太古宙结晶基底上,又被21亿年的尼皮辛辉绿岩贯入。超群可划分为4个群和12个组级单位,总厚达万米以上。①埃利奥湖群,底部有著名的含铀金砾岩,向上由长石砂岩,千枚岩及基性火山岩组成;②霍格湖群,由砂砾岩、杂砾岩,砂岩和粉砂岩组成,近年来一些研究者认为底部的杂砾岩具冰川成因特征,似有落石和可能的冰楔存在;③奎尔克湖群,底部为杂砾岩与霍格湖群相似,砾石成分复杂,分选性差,呈广阔的席状分布,很可能是冰川成因,中部为碳酸盐岩地层,含少量叠层石,上部为石英长石砂岩,有巨型斜层理(>6米),具风成成因特征;④科博尔特群,分布广泛,常直接超覆在太古宙岩石上,下部为著名的高干达组,为早期元古宙冰川沉积遗迹之一,本组下部为杂砾岩,向上为厚纹层状泥岩,上部为四个向上变粗的旋回,即每个旋回由下部的纹层泥岩,向上到波状或透镜状层理的粉砂岩,交错层砂岩组成,反映三角洲特征,高干达组RbSr年龄为(22.9±0.9)亿年;中上部的罗兰组和戈尔敦湖组为长石质砂岩、石英岩、粉砂岩和杂色泥岩组成,局部含石膏及少量赤铁矿鲕石;顶部巴尔河组,主要为白色石英岩及一些粉砂岩,发育波痕、交错层和泥裂。" }, { "instruction": "风蘑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水平产状和裂隙发育的岩石经风力吹蚀形成上部大、下部小的蘑菇状石柱。由近地面沙粒磨蚀所成。" }, { "instruction": "古岩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非现代营力环境下形成的岩溶。如中国热带岩溶分布范围远远超过现在的热带,它们便是古岩溶的现象。有的人认为云南石林为古近纪时发育的岩溶,因石林间有古近纪的路南群地层充填。云南东部高原(古近纪云南准平原)上有残留的峰林,也属于古岩溶。中国南方二叠系茅口灰岩与乐平煤系之间,北方中奥陶统与中石炭统之间也有古岩溶。现代岩溶作用往往在古岩溶基础上的继承性发展。" }, { "instruction": "隆起区受力模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水平挤压形成的隆起区,相当于背形的应力状态,完全可以比拟为材料力学中的横梁弯曲,其梁内的应力分布是不均一的。在背形顶部平行于弯曲横梁的方向遭受拉张而伸长;在背形背形和向形的断裂系统1中和面; 2X形剪切网格内侧则受到平行于弯曲横梁方向的挤压而缩短。在拉张区和挤压区之间,有一个既不受拉也不受压、横梁弯曲后其长度不产生变化的面,即中和面。因此,反映在菱形剪切网络的锐角指向上则表现为:背形的中和面以上其钝角对着区域水平挤压方向;中和面以下其锐角则对着区域水平挤压方向(见图)。" }, { "instruction": "lava tumulus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熔岩冢。它是结壳熔岩流表面的熔岩小山,常发育滞留于破火山口和火山口等凹地内的熔岩流之上,或发育于平坦及缓坡地面的熔岩流之上。大部分为圆形或椭圆形,当发育成长条状时就称为压力脊(pressure ridges)。高可达6米多,宽可达10米,长可愈30米。它的脊部常发育有纵向裂隙,并有许多不规则的或放射状的裂隙穿越,沿着裂隙有熔岩喷叠锥、熔岩舌溢出。大部分熔岩鼓包是在下伏的熔岩流因在下流堵塞,由于静水压力上升而形成的。" }, { "instruction": "城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人类社会空间结构的一种基本形式。具有区别于乡村的若干基本特征:非农业人口集中,一定区域范围的中心(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多种建筑物组成的物质设施的综合体等。在这些基本特征中,大量的从事于工业、商业、交通等非农业生产活动的人口的集中,以及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形成,是城市的本质特征,充分显示出其在国家和地区中的重要职能和作用等。" }, { "instruction": "洋陆转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大陆与大洋的相互转化。如古生代的古亚洲洋,经不同时期的俯冲碰撞转化成不同时期的造山带,最终造就了古亚洲大陆。如南中国海、日本海和红海亚丁湾等,则是由大陆壳裂解转化成洋盆的典型实例。" }, { "instruction": "地图符号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主要研究和建立作为地图语言的地图符号系统的理论与方法及其应用的法则,也常被称为地图语言学。地图语言的实质是地图符号。由于语言学与符号学具有天然的联系,因此在理论地图学中,不同的地图学者出于不同的研究目的和理念而交替使用地图符号学和地图语言学这两个概念,有时并不严格区分。其实,语言学界亦有语言学隶属于符号学的观点,也可以说地图语言学隶属于地图符号学。" }, { "instruction": "震群型地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多次震级相近的地震组成的地震序列,没有突出的主震。1966年中国的邢台地震即属此类。" }, { "instruction": "季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按一年中冷暖干湿条件相似性而划分的几个时段。便于更合理掌握和安排生产活动。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一年划分为四个季:有天文季节,以3~5月为春季,6~8为夏季,9~11为秋季,1 2~次年2月为冬季;我国历史上则以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为四季的开始。以上都是按太阳周期变化为划分依据;另有据气候要索特征划分的气候季节,我国气象学家张宝垫提出的以候(5天)平均气温低于10℃为冬季,高于22℃为夏季,10℃~22℃间分别为秋季和春季的划分法至今仍在使用,10℃被称为大多作物生长界线温度,实用意义较大,与实际天气也比较吻和,也称自然季节,只是每年的季节长短不一。高纬度多以温度划分为冷暖两季,低纬度一年中温度变化不大,多以雨量大小划为雨季和干季,有的地方干季来临前还有热季。" }, { "instruction": "下行控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捕食者对于食物链中低于它们营养级大小的影响。" }, { "instruction": "霍龙门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早泥盆世晚期。分布于黑龙江小兴安岭西北部。命名地点在黑龙江小兴安岭西北部的霍龙门。为浅海相碎屑沉积,由泥质、钙质粉砂岩夹灰岩透镜体组成,含腕足类Acrospirifer macrothyris,Fallaxispirifer pseudofallax,Leptostrophia nonakai,Gladiostrophia kondei及珊瑚Pleurodictyum sp.等,厚约230米。与下伏下泥盆统金水组呈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地方性氟病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由于长期饮用高氟水或食用高氟食物所引起的慢性中毒性地方病。也称地方性氟中毒。主要分布于火山区、富氟矿区、富氟盐湖,以及含氟量较高的温泉地区。病理变化主要是牙齿粗糙无光泽、着色、缺损、韧带、肌肉附着点钙化,骨疣形成,关节僵直甚至变形。临床症状是腰腿疼痛、肌肉痉挛、乏力、麻木、头昏、耳鸣等,劳动能力降低,重者生活不能自理。预防方法主要是降低氟化物的摄入量,同时还应防止氟化物对大气和室内空气的污染。治疗使用钙制剂。" }, { "instruction": "火山灰土壤特性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土壤中火山灰、火山渣等占优势,矿物组成主要是水铝英石、伊毛缟石、水硅铁石等短序矿物,伴有铝-腐殖质络合物,表层有机碳含量高的特性。" }, { "instruction": "岁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于地轴的进动,春分点沿黄道西移,回归年稍短于恒星年。春分点每年西移50″,回归年相应地比恒星年短0. 0142日,即20分24秒。这一差值,中国古称岁差,即周岁与周天之差。" }, { "instruction": "河源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与一条河流的河源相连接的湖泊。没有河流流入而有河流流出,是一种排水湖,大多数属外流湖。如长白山的天池便是松花江上游支流二道白河的河源湖。河源湖常是火山口湖或冰斗湖。" }, { "instruction": "干燥地貌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干旱地区在强烈的风化、风力和间歇性地表水流等因素作用下所形成的地貌。具有独特的风化地貌、侵蚀地貌、风蚀和风积地貌的特征。如风蚀谷、风蚀洼地、风蚀丘、雅丹以及各种类型的沙丘、洪积扇、干河床和戈壁滩等。主要分布于副热带和温带内陆地区。" }, { "instruction": "板块构造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面由若干刚性板块拼合而成,板块内部是稳定的,而板块的边缘和接缝地带则是地球表面的活动带,有强烈的构造活动、沉积作用、深成作用、岩浆活动、火山活动、变质作用、地震活动,又是极有利的成矿地带。" }, { "instruction": "秒差距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用来表示恒星距离的最方便的单位。1秒差距,意即周年视差为1\\\"的恒星的距离,用符号PC表示。这是继天文单位和光年之后,被天文学家们采用的又一个距离单位。" }, { "instruction": "张性深断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力学性质为张性的深断裂,例如大陆裂谷深断裂带和大洋中脊深断裂带。" }, { "instruction": "蝙蝠虫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三叶虫纲褶颊虫目的一属。头盖近三角形。蝙蝠虫头鞍前狭后宽,具3对头鞍沟。固定颊窄,三角形,眼叶小,位于前端。尾部大,半圆形,中轴凸起,锥形或近柱形。前侧端向后伸出一对长刺,两刺之间尾缘成锯齿状或具较短的尾刺,形似蝙蝠,故名。壳面光滑或具疣点。晚寒武世早期,亚洲及欧洲。中国主要产于北方上寒武统下部,湘西及云南等地也有产出。" }, { "instruction": "外行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八大行星以小行星带为界,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位于带外,称为外行星,意即带外行星。" }, { "instruction": "植物群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中级植被分类单位。凡是建群种或共建种相同(在热带或亚热带有时是标志种相同)的植物群落(群丛或群丛组)联合为群系。" }, { "instruction": "蜡硅锰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Mn5〔Si4O10〕(OH)6,含MnO 34%~52.65%。单斜晶系。呈纤维状、鳞片状;集合体常呈粒状、块状,有时星射状、钟乳状。褐、褐红、深紫红、黄、灰色。半透明。蜡状—玻璃光泽。三组解理。硬度6。密度2.9~3.1克/厘米3。是优质锰矿石的矿物成分。" }, { "instruction": "东亚大槽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西风槽。" }, { "instruction": "地方性甲状腺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由于缺碘或高碘引起的世界性地方病。中医文献称为“瘿”。主要分布于亚洲喜马拉雅山区,欧洲阿尔卑斯山区,南美洲安第斯山区,非洲刚果河流域,北美洲五大湖盆地周围,以及大洋洲新西兰等地区。全球约有2亿左右患者。预防方法是停用高碘饮食和减少饮水、食物中的含碘量。或供应缺碘区居民含碘量1/2万~1/5万的碘盐和海带等食品。可服用甲状腺素和甲状腺制剂治疗。" }, { "instruction": "剑尾亚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肢口纲中目前仅存的一类。头胸部宽阔,呈马蹄形,被覆大而坚的头胸甲。有单眼及复眼各一对,腹面有6对附肢。腹部较小,近三角形,也具6对附肢,后5对各有一对鳃,末端有一能活动的剑状长尾节,故名剑尾。大部分已绝灭,现存者分布于太平洋及中美东海岸和东南亚沿海,均生活于砂质海底,代表属为鲎(Limulus),其幼虫很像三叶虫。寒武纪至现代。二叠纪有古鲎(Paleolimulus)、侏罗纪有中鲎(Mesolimulus)等。" }, { "instruction": "热卤水成矿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富含盐分的溶液 踩嚷彼 的活动引起的成矿作用。根据热卤水产生的机制分为两类:①当含有盐类沉积的海相、? 湖相、海陆交互相或陆相沉积物在埋深过程中,受地热和压力的影响,使其中各种形式的水和盐分释放而形成热卤水;②由下渗的海水在地热异常区被加热而形成。由于热卤水具有十分活泼的化学性质,在与围岩反应过程中可强烈淋取岩石中的成矿元素,并将石膏或硫酸根还原成硫离子。热卤水对于铁、铜和多金属块状硫化物矿床的形成具重要意义,如现代红海裂谷的深渊、大西洋、印度洋洋中脊、东太平洋海隆等热卤水正在发生重要成矿作用以及美国索尔顿湖,土库曼斯坦里海切列肯等地也在发生的这类成矿作用。研究认为,日本黑矿及其他黄铁矿型铜矿,以及中国长江中下游一些铁矿与膏盐沉积有关。" }, { "instruction": "全脐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腹足纲的一属。螺壳大,盘旋,螺塔多凹陷。螺环横切面近圆形或圆多角形,上侧具旋脊,外侧及底部圆。缝合线深,缝合线与旋脊之间平或向内凹下。壳口圆形或多角状,缺凹明显。脐宽大。壳面饰以弯曲的生长线。奥陶纪至侏罗纪,亚洲、欧洲、美洲及大洋洲。中国石炭系及二叠系均有产出。" }, { "instruction": "出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离溶、脱溶、解溶。由单一均匀相的固溶体离解为彼此不同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结晶相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应无物质的带入和带出,亦即化学体系的总成分应无变化。一般情况下,出溶是由于温度下降或压力增大,使固溶体的溶解度减小,达到过饱和而发生的。例如高温下结晶的钾 材瞥な 固溶体,在低温下即发生出溶,形成钾长石与钠长石两种结晶相的规则交生,成为条纹长石。由出溶所形成的规则交生的结构称为出溶结构;相应的矿物共生现象则称为出溶共生。" }, { "instruction": "半浮痕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半浮雕。Seilacher(1964)提出的遗迹化石的一种保存分类,指保存在两种不同岩性岩层界面上的遗迹化石,如砂岩与页岩界面上的遗迹,可分为砂岩层顶面的表浮痕及砂岩层底面的底浮痕。" }, { "instruction": "土壤化学吸附性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土壤的一种吸收性能。土壤是多孔物体,浑浊的液体通过土壤时,大于孔隙的颗粒,被阻留和保存在里面。这一性能只有在土壤里有重力水的时候才能发生。它对水起了过滤的作用,有利于土壤养分的保留,也对土壤孔隙的粗细产生一定的影响。" }, { "instruction": "植物刺激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植物的根系分泌物如氨基酸、糖、酶等物质能促进根系周围土壤微生物的活性和生化反应,有利于污染物的释放和降解。" }, { "instruction": "集聚效果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有关社会生产和服务职能在地区上适度集中而产生的经济、社会效果。综合性城市、工矿区、港口、工业区、科学技术工业园区、内外贸中心、商品农产品生产基地、乡村居民点等各种类型与规模的集聚,在各国各地区的出现,是域乡经济发展中的一种必然趋势。包括工业企业合理集聚在内的各类规模大小不一的集聚,通过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的节省会带来一定效果。纯节省越大,其集聚效果越显著。讲求集聚效果乃是工业布局原则之一。凡在生产过程中原料、燃料、辅助材料、半成品等的利用及“三废”综合利用上有供应关系,或在生产工艺技术上有密切联系的工业企业,皆应适度地集中摆布在一定地点;或为共同组织和利用区域性公用工程,而把相关工业企业集中摆布在一起,以利获取集聚效果。但集聚必须适度,超过条件的过度集聚,其效果适得其反,将导致产生一系列不良后果。" }, { "instruction": "扎布耶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Li2CO3。单斜晶系。菱柱状晶体。无色、乳白色、淡橘黄色。透明。玻璃光泽。硬度3。密度2.09克/厘米3。微溶于水,遇HCl剧烈起泡。是中国学者1987年在西藏扎布耶湖中发现的新矿物,是现代盐湖中重要的锂矿资源。" }, { "instruction": "中间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大气分层。" }, { "instruction": "水绿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Fe〔SO4〕*7H2O。单斜晶系。晶体呈柱状,集合体呈纤维状或钟乳状。绿色至蓝色,玻璃光泽。常为透明。解理平行{001}完全。硬度2。密度1.89克/厘米3。是含铁硫化物风化产物,见于硫化物矿床氧化带下部半分解黄铁矿矿石的裂隙中。可作药用及颜料用矿物。" }, { "instruction": "异旋回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物源供给条件、盆底构造运动、海平面等沉积背景因素变化所形成的沉积旋回。" }, { "instruction": "颗石藻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浮游单细胞藻类,属金藻门,是现代海洋中钙质超微型浮游生物的主要组成部分。细胞质内含金黄色素体,细胞前端有两根鞭毛。颗石藻在其生命周期的非活动期细胞外层分泌名为颗石的钙质小片,活动期不具颗石,或具另一类型的颗石。一个细胞的所有颗石组成球形或卵形的颗石球,每个颗石藻所含颗石数目不等,其形态大小也可不同。颗石由方解石微晶构成,能保存为化石,多成圆形或椭圆形薄片或环。侏罗纪至现代,分布很广,侏罗纪、白垩纪及新生代海相地层中颗石球很多。 " }, { "instruction": "浓山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古新世晚期。分布于广东南雄盆地,典型剖面位于南雄大塘圩西的坪岭至古城一带。为陆相沉积,以灰绿色、紫红色砂质泥岩和泥质砂岩互层为主,含哺乳类化石Ernanodon antelios,Haltictops mirabilis,Yantanglestes datangensis等以及爬行类、介形虫、腹足类、轮藻等,厚460米。与下伏上湖组呈整合或假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大耗能工业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能源(燃料动力)费用及能源基地建设投资在工业产品总生 产费用及工业生产基本建设投资中占有较大比重的工业部门。主要部门包括:有色冶金、电化工、电冶金、稀有金属冶炼、电力、石油加工与石油化工等。它的发展、布局,要求接近廉价能源基地,特别是大型水电站附近。" }, { "instruction": "relict;relic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古生物学中用于指地史上非常发育、分布广泛的生物类群绝大多数业已绝灭,而在局部有利环境中残留至较新地质时期或现代的极少数物种,如大熊猫等。" }, { "instruction": "推移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底沙。较粗的泥沙沿河床滚动、滑动或跳跃前进的泥沙。当推移质达到一定规模,河床表面便形成沙波。" }, { "instruction": "肖兰导航系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无线电导航系统的一种。肖兰为译名,英文shoran是short range navigation(短程导航)的缩写。主要由船上的询问应答器和陆上参考台的发射机组成。根据船舰与参考台之间无线电波往返传播的时间求出船舰距参考台的距离,进而确定船在海洋中的位置。在50~70千米距离内,此法的精度可达距离的1/25?000。六分仪1.色镜; 2.地平镜; 3.望远镜; 4.指标镜; 5.刻度盘" }, { "instruction": "工业枢纽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工业生产地域类型之一。指在较大区域范围内,由多个工业区、工业点集聚而成的工业集聚地。其所在地区一般均拥有有利地理位置、资源共享、能源充足、交通运输方便及相应配套的各种社会、文化设施等区域优势。其内部通常都有专业化、协作化有效地广泛结合。它大都配置在包括有近郊、远郊工业区和工业性卫星城镇在内的大中型城市。北京、天津、沈阳、上海、武汉、哈尔滨、成都、西安等几十个城市都是中国重要工业柩纽,它们对全国或大区经济发展起着战略基地的作用。" }, { "instruction": "萨克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西伯利亚上寒武统的一个阶,位于阿育索克康阶之上,阿克萨阶之下,自下而上含有五个三叶虫带:①Glyptagnostus reticulatusEuganocare带,②Innitagnostus inexpectansProchuangia带,③Acutatagnostus acutatusErixanium带,④Pseudagnostus curtareIrvingella tropic带,⑤Ivshinagnostus ivshiniIrvingella major带。" }, { "instruction": "地壳蠕动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解释稳定大陆边缘地壳变薄的一种假说。它认为在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相接触的稳定大陆边缘,大陆地壳的深部由于高压的影响而向压力较低的大洋地壳以下蠕动,这种现象叫做“热蠕动”,于是引起大陆地壳的莫霍面上升,相应地使得地面发生局部沉降,形成地堑。这种作用的结果,便使得这里的地壳变薄了。图(a)表示地壳蠕动以前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接触的情况,其中M代表莫霍面,d为地壳密度,M.莫霍面; L.岩石圈底界p为压力,SC虚线为大陆地壳莫霍面向大洋地壳以下的延伸线。在此线上,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的重量(即压力)相等。在此线以上,随着深度的减少,由于两者密度的不同,在同一个水平线上、压力差异便逐渐显著。图(b)表示地壳蠕动和边缘沉降。" }, { "instruction": "巴西地洼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原为前寒武纪古南美地台的东北部。本区于侏罗纪末出现强烈活动,波及原圭亚那台盾,往南伸入地台南端阿根廷。地洼型的强烈构造岩浆活动一直延至新近纪,它促使基底大型前寒武纪断层复活,并形成新的断层,出现一系列断陷盆地,陆相夹海相沉积超过6千米。全区有侵入岩及火山岩分布,形成主要与碱性岩有关的矿床;还有铅及锌矿、金刚石等;盆地则产油气、油页岩、磷、膏盐及重晶石。" }, { "instruction": "主导构造体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对一个地区的区域地质构造特征(包括地质构造及其相关的沉积建造、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成矿作用等的形成和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构造体系。如中国东部地质构造、各种地质作用(包括许多矿产的形成),以及地热和地震等地质现象,都受新华夏系制约,新华夏系即为这一地区的主导构造体系。" }, { "instruction": "活动大陆边缘盆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分布在活动大陆边缘的盆地,包括弧前盆地、弧后盆地等。活动大陆边缘为聚合型,其产生与板块俯冲作用有关,它有一个活动地带,其后有火山作用,在俯冲带与地面结合处有深海沟。其沉积物复杂。" }, { "instruction": "南极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生物地理区。南极也是一个独立的动物地理区,动物区系中最特别的是一些耐寒的无脊椎动物,如螨类、无翅昆虫,近年来发现南极大陆有80多种鸟类,其中企鹅最为著名.是鸟类中的很古老的类群。兽类中有象海豹、豹形海豹等。" }, { "instruction": "黄海沿岸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沿着山东和江苏沿岸自北向南流动的沿岸流。" }, { "instruction": "前黑山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早石炭世早期。分布于北祁连东段,即甘肃永昌、武威、景泰、靖远到宁夏中宁、中卫一带。由碎屑岩和灰岩组成。在内蒙古阿拉善左旗黑山地区,下段为杂色砂岩夹砾岩、含砾砂岩透镜体,厚23米;中段以灰岩为主,夹薄层钙质粉砂岩、白云质灰岩,含腕足类等,厚25米;上段为灰色、褐黄色钙质石英细砂岩夹粉砂质页岩及灰岩,砂岩中交错层发育,含牙形石、腹足类、鱼类及植物化石,厚51米。与下伏沙流水组呈假整合或不整合接触,与上覆臭牛沟组呈假整合接触。在甘肃景泰福禄村等地,其岩性及所含石膏夹层较稳定,底部有灰质团块砾岩。在中卫甘塘一带白云质岩增多。本组厚度为44~200米。本组中段含腕足类Eochorisitella gansuensis,Schuchertella cf.gelaohoensis,Cleiothyridina sp.,Composita sp.等,苔藓虫Stenodiscus sp.,Fenestella sp.等;上段含植物Sublepidodendron sp.,Lepidostrobophyllum xiphidium等,孢子AurorasporaLophozonotriletes组合,其下含哈萨克斯坦Gattendorfia菊石带的分子Kazakhstanis sp.。" }, { "instruction": "无感地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震中附近的人不能感觉到的地震,只能被地震仪器记录下来。" }, { "instruction": "城市经济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研究城市的产生、成长、城乡融合的整个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关系及其规律的经济学科。产生于20世纪初,。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较快,20世纪90年代,其学科体系相当完善、成熟,研究内容主要包括:①城市经济的基本理论,如城市概念、城市化、城市规模、类型、性质、功能、地位和作用等;②城市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条件、过程、特点以及各种生产方式下的表现;③城市经济的外部关系,城乡对立运动及其规律;④城市经济的内部结构、空间结构和经济关系;⑤城市中的公共经济、市政建设和城市财政等;⑥其他城市经济问题,如城市住宅、土地、交通和就业等。" }, { "instruction": "历法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根据日、月的运行规律安排年历的法则。如太阴历、太阳历、阴阳历等。" }, { "instruction": "基层经济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经济区等级层次之一。在省区范围内,以层为单位所组合而成的经济区,也称省内经济区域或三级经济区。与基本经济区、行政经济区相比较,它的地域范围较小,区内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与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均有限,其经济发展更须强调扬长避短,发展优势产业部门。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期,中国开展市管县改革。发展以省辖市为中心的三级经济区网络,有利于推动基层经济区的形成和发展。" }, { "instruction": "构造动力成岩成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构造动力作用引发的地壳物质调整而成岩和成矿的作用。杨开庆认为它包括矿物和岩石的结构调整和组成调整两大方面。根据其不同形成方式,可分为:①改造型:以构造应力为主要动力,使原有岩石及其矿物成分重新组合、重新建造引发的成岩成矿;②建造型:在岩石及其矿物最初形成过程中构造动力控制下的成岩成矿,即在应力梯度控制下按一定规律形成的岩石矿物组合、岩相和建造。后来国外关于“构造重建”、“岩性透入性重铸”,以及“变形分解作用”、“变形融合作用”的研究,与此有相通之处。这一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表明地质力学已从矿产分布规律深入到成矿规律的研究阶段。20世纪80年代,据海南石碌铁矿田构造特征而设计的一套高温—中温高压实验,模拟矿区形变相变过程,从而成功解释铁矿的富集作用及其基本规律并有效指导找矿。它已在海南、广东、山东等金矿的成矿预测中广为应用,取得了理想效果。" }, { "instruction": "北通气沟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早石炭世岩关期。分布于吉林中部、黑龙江西部及辽宁西北部。命名地点在吉林永吉北通气沟附近。为浅海相碎屑沉积,由细砂岩和粉砂岩组成,含腕足类Syringothyris halli,Spirifer attenuatus,Fusella biplicatus,Brachythyris pecularis等,厚约212米。与下伏上志留统二道沟组呈不整合接触,与上覆下石炭统鹿圈屯组呈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管道运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使用管道输送流体或气体货物的一种运输方式。按所输送物品不同而分为原油管道、成品油管道、天然气管道和同体(煤炭)料浆管道。其特点是:运量大、成本低、占地少、损耗少、较安全、受恶劣气候条件的影响小、耗能低。" }, { "instruction": "高速铁路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旅客列车最高行车速度达到或超过160km/h的铁路。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新建的高速铁路普遍超过200km/h,最高达270km/h 。世界各国铁路实现高速行车所采取的主要措施有:修建新线和改造旧线,加大列车总功率,减轻车辆自重,改造车辆设计和转向架构造,采用先进的制动装置和通信信号设备,实行新的运营方式以适应高速行车的需要。" }, { "instruction": "虎坪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桑干杂岩、吕梁杂岩、涑水杂岩和登封杂岩都可能代表华北古太古界,而新太古界是五台群。在古新太古代间有广泛的地壳运动发生,形成不整合及沉积间断。河南嵩山、山西中条山和吕梁山均有表现。但有人认为依据不足,尚需进一步研究。" }, { "instruction": "网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印刷用的菲林片,其上布满了相同大小、一定间隔、规则排列的点,点的大小、密度决定了网屏的百分比。由于印刷油墨的颜色数是少量的,而地图上所用的颜色数却是大量的。对于那些油墨本色以外的印刷色,就需要采用色料减色法由原色叠印而成。分色印刷时,色彩不是简单平铺而成的,而是根据分色比例印刷成一定尺寸和密度的点或线,以使得不同颜色的油墨点或线交替出现,从而在人的视觉上形成新的色彩。这就需要借助预制的网屏来完成。" }, { "instruction": "变形碛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冰川流动过程中因有很大压力,底床的基岩表面变形破碎,并被冰川带动很小的距离而仍可从其形态上恢复基岩原始结构而形成的冰碛。" }, { "instruction": "高山土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山地森林线以上的高山草甸、高山草原植被或寒冻景观下所形成的土壤。由于高山不同区域的水热条件、植被群落组成、母岩类型、地形条件及成土时间的不同,可形成多种高山土壤,如亚高山草甸土、高山草甸土、亚高山草原土、高山草原土、亚高山荒漠土、高山荒漠土、高山寒冻土等。中国的高山土壤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及新疆天山等山地。" }, { "instruction": "长山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长山沟建造、长山层。时代属晚寒武世中期。分布于华北及东北南部。命名地点在河北唐山赵各庄北的长山沟。为浅海相沉积,以紫色灰岩夹竹叶状灰岩为主,上部多灰白色厚层及薄层灰岩,含三叶虫Chuangia,Changshania,Kaolishania等,厚约40米。与下伏崮山组呈整合接触。在东北南部,本组可分为白山段和台山段。" }, { "instruction": "发光微层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石笋中含有较高的有机质,在普通透射光下无法分辨,而在紫外光或荧光等照射下可发光,从而得以辨认的微层理。由于微层中的有机质来源于洞顶土层,故发光微层理可用于研究洞外生态环境的变化。" }, { "instruction": "上施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南华纪。分布于江西武功山、井冈山地区,为变质岩系。自下而上分为上施组和下坊组。①上施组,岩性变化大,以千枚岩为主夹变余砂岩及砂质或粉砂质千枚岩,偶夹含炭绢云千枚岩,向南凝灰质成分增多,相变为厚层变余细砂、粉砂质灰岩,偶夹凝灰质砂岩,厚1560米,与下伏神山群呈不整合接触;②下坊组,主要为绢云千枚岩、粉砂质千枚岩及炭质绢云千枚岩,夹1~2层条带状磁铁石英岩,厚330米,矿层之下见有变玄武岩,矿层顶部板岩中含微古植物Laminarites等。" }, { "instruction": "海水入侵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沿海地带,由于地下水面下降,淡水与海水界面向陆地方向进入的现象。这种现象会引起沿海地带地下水污染和土壤盐渍化。" }, { "instruction": "苏雄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青白口纪。分布于四川大相岭、小相岭及甘洛、峨边等地,为一套陆相基性—酸性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组合。下部为绿色凝灰岩,夹少量玄武岩及安山岩;中部以中酸性至酸性熔岩为主;上部为凝灰质砂岩、层凝灰岩和玄武岩,并以一层致密块状玄武岩与上覆开建桥组假整合接触。与下伏峨边群不整合接触。厚度变化大,10~6000米。英安斑岩全岩RbSr年龄8.1亿年。" }, { "instruction": "普利亚本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国际始新统顶部的一个阶,位于巴顿阶之上,渐新统吕珀尔阶之下,与法国巴黎盆地的乌培尔阶相当。本阶含小型货币虫Nummulites striatus等。普利亚本阶一名源自意大利的模式地点普利亚本(Priabona)。现为国际通用的一个阶。其底界位于钙质超微化石Chiasmolithus oamaruensis出现的最低层位处。" }, { "instruction": "流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饱含水分的沙性土在渗透力作用下,产生流动和浮冲现象。可分真流沙和假流沙两种,前者指沙土中含有亲水性胶体物质,水分不易排出,流动性不易消失。后者反映沙土中不含有亲水性胶体物质,水分容易排出,水分一旦排出后流动性即消失。流沙给工程建设带来困难和危害。防止流沙的最好方法是降低水力坡降,可减少渗透的水头差,增加渗径长度等。" }, { "instruction": "马槽园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青白口纪。分布于湖北神农架林区与兴山县交界的马槽园一带,为一套磨拉石建造。以白云质砾岩为主,含火山碎屑,在顶部灰黄色、灰白色块状白云岩中,含叠层石夹泥质砂岩透镜体,厚2153米。含微古植物Trematosphaeridium minutum,T.holtedahlii等。与下伏神农架群和上覆莲沱组均呈不整合接触。该组为晋宁运动之后,扬子地台发展初期的产物。" }, { "instruction": "土城子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土城子砾岩层。时代属中侏罗世晚期至晚侏罗世早期。主要分布于辽宁西部诸盆地。命名剖面位于辽宁北票土城子。属河湖相沉积,下段为紫红色凝灰质页岩夹少许灰绿色粉砂岩及粉砂质泥岩,含叶肢介及孢粉化石;中段为灰紫色泥砂质胶结砾岩夹砂岩;上段为紫红、灰绿色凝灰质砂岩,偶夹砾岩及页岩,具大型交错层理或板状层理。厚度大于844米。与下伏髫髻山组(蓝旗组)呈假整合接触。含叶肢介Pseudograpta aff.murchisoniae,P.orbita,Nestoria reticulata,Mesolimnadia jinlingsiensis,M.recta;恐龙足印Jeholosauripus ssatoi;古脊椎动物Chaoyoungosaurus liaosiensis及孢粉组合。在凌源郭家店牛营子盆地称邓杖子组,主要为一套石灰岩质砾岩夹少许砂页岩。在冀北诸盆地,为以紫红色为主的杂色砂砾岩、砂岩、粉砂岩、页岩,偶夹凝灰质粉砂岩、流纹岩、安山岩及煤线,交错层理发育,厚度变化于160~4425米之间。在平泉杨树岭含叶肢介Pseudograpta cf.murchisoniae,Yanshanoleptestheria yangshulingensis,Y.minor,Nestoria sp.;介形虫Wolburgia polyphema,W.bella,Steneatroemia subcentralis,Mantelliana jingguensis,Djungarica yangshulingensis,Damonella ovata,Eoparacypris pingquanensis,Darwinula yangshulingensis等。" }, { "instruction": "雷琼火山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属上新世—全新世。分布于广东雷州半岛和海南岛北部。是中国新生代火山岩重要分布地区之一,岩石主要为基性岩。按其喷发时代,可分为以下5组。上新统下洋组,上段在雷州半岛为多层角闪石化橄榄粗玄武岩、蛇纹石角闪石化橄榄玄武岩、玻基橄榄玄武岩、层状火山角砾岩、辉绿结构的蛇纹石化粗玄武岩。在海南岛为细粒状玄武玻屑凝灰岩、橄榄玄武岩、玻基辉橄岩。更新统下部在雷州半岛为致密状火山角砾岩及四层蛇纹石-角闪石化橄榄玄武岩、橄榄粗玄武岩、玄武岩;在海南岛为伊丁石化斜长玄武岩。更新统中部在雷州半岛为伊丁石化橄榄粗玄岩、伊丁石化、蛇纹石化橄榄玄武岩、粗玄武岩、凝灰岩、层状角砾岩,夹五层风化残积的红土;在海南岛为斜长玄武岩、橄榄玄武岩。更新统上部在雷州半岛上部为伊丁石化橄榄玄武岩、玄武岩,下部为凝灰岩、层状火山角砾岩;在海南岛为岩屑凝灰岩、层凝灰岩、橄榄玄武岩、含沸石和铬尖晶石的玻基辉橄岩。全新统在雷州半岛下部为玄武岩,上部为火山灰、火山弹、火山角砾岩;在海南岛为斜长辉石橄榄玄武岩、气孔状橄榄玄武岩、熔渣状玻璃玄武岩、玄武质凝灰岩等。上述火山岩累积最大厚度在500米以上。" }, { "instruction": "节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切过岩石的断裂其岩块两侧没有错动,或没有明显发生位移的破裂和裂隙,这种断裂称为节理。节理按其成因可以分为非构造节理和受地应力影响的构造节理。" }, { "instruction": "淀积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般指经化学沉淀作用形成的地下水沉积物。" }, { "instruction": "向斜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岩层向下突出的弯曲,形状像字母U的褶皱;两翼岩层自两侧向中心倾,岩层越来越老,呈现两翼对称,中心为新地层,外侧为老地层,与背斜正好相反,称为向斜。" }, { "instruction": "西风急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高空急流。" }, { "instruction": "福建地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福建省与台湾省隔海相望,是华夏地块的一部分,中生代成为环太平洋活动大陆边缘。华夏地块的变质基底在闽北广泛出露,称麻源群,是一套二云石英片岩、变粒岩夹变质火山碎屑岩、大理岩和石墨片岩系,时代为中、新元古代。南华系至奥陶系不整合覆于其上,属构造活动型的较深水碎屑沉积夹火山岩,也普遍变质。志留系和下、中泥盆统缺失,地台型盖层沉积始于晚泥盆世,上泥盆统和下石炭统为浅海和滨岸相碎屑岩,上石炭统和二叠系碳酸盐岩和含煤层系主要发育在闽西南的永梅坳陷中。三叠系是一向上变粗的层系,上统变成陆相磨拉石夹中酸性火山岩,以角度不整合与下伏地层接触,显示了印支运动的造山性质。晚侏罗世—白垩纪中酸性火山岩大规模喷发,与相应的深成侵入岩几乎覆盖全省。岩浆活动可分两个阶段:前期属拉斑玄武岩和钙碱性系列,是地壳挤压构造环境产物。晚白垩世转为双峰式岩系,提示向伸展构造体制转化。古近系缺失,南部沿海有新近纪玄武岩喷发。第四系为河流和滨海沉积。在东部的福鼎南溪,20世纪80年代发现有石炭纪的深水复理石沉积。全省区域变质作用时代向东持续变新,其中闽中戴云山地区的石炭系变质成片岩系,沿海的平潭东山变质带晚白垩世火山岩以前的地层都已变质;加上福建中生代薄皮叠瓦推覆和拆离构造的普遍发育等事实,不少学者提出华夏古陆实际上可能是一复合造山带。" }, { "instruction": "高级构造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按地质构造相对规模划分构造等级时,一般将一级构造,有时连同二级构造,一并称为高级构造。规模小于二级的构造成分统称低级构造(lower order structure)。" }, { "instruction": "信风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赤道海流。由信风引起的海流。因受科里奥利力的影响自东向西流动,横贯大洋分布于南、北纬30°之间,宽约2000千米,厚200米,流速大多由15~20到25~30厘米/秒,个别可达160~200厘米/秒。以赤道为界,可分南、北两支:前者由东北信风产生,即北赤道洋流;后者由东南信风产生,即南赤道洋流。在其表层水之下有一密度跃层,阻碍下层水上升,营养盐得不到补充,因而这一带生物繁殖力低。参见“赤道洋流”。" }, { "instruction": "冶里上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孙云铸(1943)认为早奥陶世冶里组底部有砾岩,并覆盖在晚寒武世凤山组上。冶里组出现全新的动物群,系由造陆运动引起。后人指出,冀北地区下奥陶统冶里组底部多为灰色到灰褐色厚层豹皮状或竹叶状灰岩,夹少量燧石结核;上寒武统凤山组顶部岩性多为灰色薄层泥质灰岩,夹中厚层竹叶状灰岩,两组之间多为连续沉积,虽二者在生物种属上有所变更,但上升运动并非开始于冶里组,还应更早。建议废除此词。" }, { "instruction": "金刚光泽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光泽强度的等级之一。如同金刚石等宝石的磨光面上所反射的光泽,例如白铅矿的光泽。" }, { "instruction": "北方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北欧冰后期古气候分期的第二阶段,它延续的时间,一般采用以下两种方案,即为距今10?000~8500年,或距今7700~6200年。这一时期相当于波罗的海的螺湖期,气候干燥温和,陆地上木本植物以松树占优势,并逐渐被榛属、栎属、椴属和榆属所代替。" }, { "instruction": "察隅墨脱地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1950年8月15日22时09分34秒在西藏自治区察隅墨脱发生地震,震中位置28.6°N, 96.5°E,震级8.6,烈度>Ⅹ。灾情:破坏范围长约800千米,宽约500千米。最远有感距离1200~1300千米。Ⅹ度极震区大致沿南伽巴瓦峰东南坡,雅鲁藏布江拐弯下游河谷,以墨脱至里嘎间为中心呈北东向椭圆形,长轴240千米,短轴120千米。极震区内,房屋全部倒塌,山崩地裂十分严重,雅鲁藏布江多处堵塞断流。地震造成西藏地区死亡3300多人;印度阿萨姆地区,死亡1500多人。震区地处喜马拉雅山脉东段,初步判断发震断裂为墨脱北东向左旋走滑型断裂,据不同作者得到的P波初动解结果,大震震源区受到近南北的主压应力作用;与整个喜马拉雅地区受到印度板块向北推挤而产生的区域现今应力作用方式相一致。" }, { "instruction": "灌淤表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长期引用富含泥沙的浑水灌溉,泥沙淤积后并经耕作、施肥交叠混合形成的表层。" }, { "instruction": "孔隙胶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碎屑岩胶结类型之一。胶结物充填于碎屑颗粒之间的孔隙中。碎屑颗粒相互接触,形成颗粒支撑结构,杂基含量很少或没有杂基,这种胶结物经常是成岩期或成岩以后的沉淀物,这种结构表明其沉积环境为稳定的持续不断的簸选动力环境,如河流的凸岸坝,滨海波浪带的海滩等。" }, { "instruction": "志留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志留纪时期形成的地层。志留系在波罗的海的哥特兰岛发育较好,故曾称哥特兰系(Gotlandian System)。志留系现分为下、中、上、顶四个统。在西欧(英国),下、中、上三个统分别称为兰多弗里统、文洛克统和拉德洛统。后来把英国志留系与泥盆系之间的过渡层——含鱼化石的当顿统置于志留系。在捷克斯洛伐克波希米亚地区,于拉德洛统之上还建立了普里多利统。中国志留系以华中、西南区发育较好。笔石相及介壳相均发育。长江下游宁镇山脉地区,志留系下部为笔石页岩,中部为壳相砂页岩,上部为砂岩,可能属介壳相。湘、粤、桂区,志留系发育不全,均为笔石页岩。西北区志留系以祁连山区发育较好,一系三分明显,下部为笔石页岩,中部为珊瑚灰岩与页岩互层,上部为红色砂岩。东北、内蒙古区志留系以吉林中部和小兴安岭发育较好,为碎屑岩夹珊瑚礁灰岩。西藏区志留系发育较全,为笔石页岩和珊瑚灰岩。火山岩相以滇西保山地区为代表。沉积矿产有川北、皖南、滇东、甘肃南部志留系中的煤、苏南中志留统的磷,滇东上志留统的铝土矿等。2001年全国地层委员会将中国志留系四分,下统自下而上建有龙马溪阶、大中坝阶和紫阳阶,中统下部建有安康阶,上部尚未建阶,上统尚未建阶,顶统尚未建阶。" }, { "instruction": "卡拉圭安科勒旋回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中部非洲、赤道非洲地区前寒武纪后期的重要造山旋回。它与基巴拉(Kibaran)旋回(1290~850百万年前)、乌隆迪(Urundi)旋回为同一时期的造山旋回。一般呈北东—南西走向。变质作用可以分两期:第一期为片理形成期,此期形成白云母,红柱石的白云母化,而以蓝晶石、十字石、硬绿泥石的形成为其特征;第二期为褶皱运动期,基岩受这一运动的作用变形而使片麻岩,形成穹窿构造。" }, { "instruction": "瀑水钙华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碳酸盐岩岩溶区地表河的瀑布壁上沉积的钙华层。它顺瀑布水流线往下增长,呈垂幔状、肺叶状等。其成因与河水水质及瀑布地段特殊的物理、化学、生物条件有关。特别是瀑布区强烈的水动力条件导致CO2脱气,瀑水钙华的堆叠常能架空成较大空洞,如贵州黄果树瀑布钙华最厚约8米,其中包有长40余米的人可进入的“水帘洞”,堪称典型。" }, { "instruction": "岩石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质学科中的一门基础学科。主要研究岩石的化学与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分类命名、形成条件、分布规律、岩体产状、共生组合、成因、成矿关系以及岩石的演变历史和演变规律。岩石学的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矿床学、地球化学、地质调查、构造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和农业地质等学科。根据研究的重点不同,岩石学可分为成因岩石学、岩石化学、岩类学、岩组学、实验岩石学、工艺岩石学及区域岩石学等。此外,从成因来考虑,岩石学还可分为:火成岩岩石学、沉积岩岩石学及变质岩岩石学等。" }, { "instruction": "土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美国土壤分类系统的基层单元。同一土系的土壤除表层质地外,剖面层次排列和性质都相似。土系以该土系发现的第一个地区的地名来命名,如法戈、莫海夫等。" }, { "instruction": "变质岩石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岩石学分支学科。主要内容为:研究各种变质岩的岩性特征,包括化学成分、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和地质产状;查明不同类型变质岩的原岩性质和形成时的物理化学条件;探讨变质岩组合与大地构造环境和地壳演化过程的关系;寻找与变质岩有关的各种矿产。" }, { "instruction": "旱三角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干旱区的一些河流,由于水量很小,在出山口处堆积成洪积扇后不能再向前发展,这种洪积扇称河流的干三角洲。?泛指干旱、半干旱区的洪积扇。" }, { "instruction": "新特提斯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古特提斯消减后,在冈瓦纳大陆北侧与欧亚大陆南缘之间发育的洋盆。新特提斯洋盆的开裂主要从侏罗纪开始,并在侏罗纪晚期至白垩纪早期达到鼎盛时期。在中国境内,该主洋盆残迹见于雅鲁藏布缝合带。新生代时期的新特提斯的消亡,形成了另一条全球规模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造山带。在亚洲,新特提斯洋直至始新世才完全闭合,导致喜马拉雅造山带拼合到亚洲大陆南缘,后经强烈抬升形成现今宏伟的青藏高原。近年来有的学者认为印度大陆与欧亚大陆之间不存在广阔的新特提斯大洋。" }, { "instruction": "台湾断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中国台湾省地区的构造单位。它是新生代褶皱回返的褶皱带。岛上出露古生代变质岩系以及白垩系至渐新统的岩层。渐新世为地槽型沉积,并在渐新世末褶皱。东部海岸山脉有硬玉、蛇绿岩套分布,是消减型岩石圈断裂带。1959年张文佑等曾命名为台湾正地槽,1974年改名台湾断褶。" }, { "instruction": "陆间海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中海的一种。位于大陆之间,两端有狭窄水道与相邻大洋或海相通的咸水水域。如欧、亚、非三大洲之间的地中海。总面积251万平方千米,是世界最大的陆间海,参见“地中海”。" }, { "instruction": "新构造运动地貌研究法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通过各种构造地貌研究新构造运动,是研究新构造运动主要方法之一。新构造运动及其结果,在地貌上往往有明显反映;所以,几乎任何地方都可以应用地貌法研究新构造运动。由于新构造运动在地貌上的反映是异常多样的,因此可从多方面,如海底地貌、海岸地貌、河谷纵横剖面、水系发育、多层地貌,以及古雪线、古冰川分布变化等来研究、分析新构造运动问题。地貌研究可以通过野外实地调查、精密测量和卫星照片解译等多种方法进行。" }, { "instruction": "农业区划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根据农业生产地城差异规律,划分不同等级和类别的农业区域。旨在科学地揭示农业生产的条件、特点、发展方向和提供农业商品的地区相同性及区间差异性,是因地制宜指导农业生产的重要科学手段。农业区划包括农业自然条件区划、农业部门区划、农业技术改革区划、综合农业区划等。它以分区论述为基础,提出各农业分区合理利用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措施和建议,拟定各分区农业发展的中期计划,并有计划实施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及农业技术改革等。" }, { "instruction": "副层序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准层序组,以主要海泛面及与之相当的面为顶、底界,按特定堆积型式组合在一起的、有成因联系的副层序序列。副层序组的界面均为副层序堆积型式的转换面,有时可与体系域或层序界面重合。副层序组一般是体系域的组成部分,有时一个体系域也可能只含一个副层序组。副层序组按其中副层序的堆积型式,可分为三种类型,即退积型、加积型和进积型副层序组。" }, { "instruction": "假象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质作用过程中,某种后来形成的矿物,其外形保持了原来的他种矿物晶形的现象。如黄铁矿晶体遭受氧化后,其成分已转变为褐铁矿,但褐铁矿可保持黄铁矿原来的立方体或五角十二面体等晶形,便称褐铁矿呈黄铁矿的假象,而此种褐铁矿则专门称为假象褐铁矿。" }, { "instruction": "水体热污染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水体热污染。" }, { "instruction": "反应时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某一分室的反应时间是指系统突然发生变化后重新调整到平衡所需要的时间。" }, { "instruction": "阶级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于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而形成的社会集团。列宁说:“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对生产资料的关系(这种关系大部分是在法律上明文规定了的)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领得自己所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列宁选集》第4卷第1 0页)" }, { "instruction": "颗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颗石藻在其生命周期中非活动期细胞外层分泌的钙质小片,由许多微小的方解石晶体组成,多为圆形或椭圆形,直径一般1~15微米。其基本结构为一圈细小晶体连接成环,由1个或数个同心的环连接成盾。典型的颗石由上、下两个盾组成,中央由一个中心管相连,靠近细胞的盾称近极盾,常内凹,附于细胞胶质层表面或埋于其中。靠外的盾称远极盾,常外凸。由于颗石藻生命周期不同阶段可有不同的颗石,而有些类型同一颗石球不同部位颗石的形态大小可有明显变化。古生物学研究的主要是分散保存的颗石,故采用形态分类。颗石的形态、盾的形状数目、晶体排列方式等是分类的重要依据,可据以分为不同类型。颗石是由大量方解石晶体组成,故在显微镜正交偏光下会出现十字消光带,这种消光图像是重要鉴定依据之一。侏罗纪至现代,繁盛于晚白垩世及古近纪、新近纪。三叠纪及晚古生代曾有相关报道。" }, { "instruction": "绿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荒漠内水源丰富可供灌溉,土壤肥沃,能生长植物的地带。又称沃洲。一般分布于大河附近,洪积扇边缘,井、泉附近及高山冰雪融水灌注的山林地带,呈带状、点状分布,缘洲上植物生长良好,面积大小不一,经长期开发,一些较大的绿洲均成为农牧业发达和人口集中的地区。中国昆仑山、天山和祁连山山麓均有分布。" }, { "instruction": "黄土地区小流域治理评价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对黄土地区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开发功能评价。包括以下内容:①环境容量分析(包括流域系统稳定系数,小流域系统人口承载力指数,小流域系统环境人口容量指数);②典型小流域的土地利用模式分析、土地利用模式优化设计、土地利用调整及模式优化方案;③综合治理经济分析(内部回收率、净现值分析、投资回收期分析);④综合治理的生态经济评价(生态经济评价结果、生态系统经济建设评价、生态系统经济建设评价指标及标准的应用)。" }, { "instruction": "地质地貌冰川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现代冰川学研究发展的一个方向,研究冰川的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堆积作用以及所塑造的各种地貌类型,以揭示冰川的类型和历史演变。" }, { "instruction": "碰撞海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形成于两个板块聚合地带的海岸。在岛弧碰撞海岸,形成深海沟和火山岛弧。大陆碰撞海岸则使大陆边缘的地壳褶皱和隆升。板块前缘碰撞海岸高耸而平直,海岸前缘的大陆架很窄,多为火山和地震活动带。" }, { "instruction": "潮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于月、日引潮力的作用,使地球的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中分别产生周期性运动和变化的总称。固态地球在月、日引潮力作用引起的弹性-塑性形变,叫固体潮汐,简称固体潮或地潮;大洋海水在月、日引潮力的作用下引起的海面升降、涨落,叫海洋潮汐,简称海潮;大气各要素以周期为太阴日或太阳日或其1/2、1/3等倍的振荡,叫大气潮汐,简称气潮。作为完整的潮汐科学,应包括地潮、海潮和气潮三个部分,但由于海潮现象人们可以直接观察到并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关系密切,一般潮汐仅指海洋潮汐。" }, { "instruction": "缘头龙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年美国学者Sereno所建立,用来代表肿头龙类(Pachycephalosauria)和角龙类(Ceratopsia)的总和。主要基于4个近裔性状:顶骨架(parietal shelf)窄,后移的鳞骨架(posterior squamosal shelf),前颌骨上腭后部短,耻骨后突短且耻骨联合消失。这种观点认为,缘头龙类是鸟脚类(Ornithopoda)的姐妹群,它们共同置于角脚类(Cerapoda)之下。" }, { "instruction": "灵生纪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第四纪的别称,由于这个时代人类出现,故也称灵生纪。此词现已少用。" }, { "instruction": "锌绿钾铁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K2Zn5Fe3+3Al[SO4]12*18H2O。等轴晶系。呈粒状分散在次生石英晶簇中。油绿到黑绿色。透明。玻璃光泽。硬度3。条痕灰色。密度2.756克/厘米3。是中国学者1987年在青海锡铁山铅锌矿床氧化带中发现的新矿物。" }, { "instruction": "中亚地洼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属中亚期地洼区。位于亚洲中部广大地区,东部中国部分可细分为数小区,分别命名为天山、南疆、准噶尔等地洼区,向南达帕米尔高原。其地槽阶段最晚在古生代末期已经结束,形成褶皱带;中生代褶皱带山脉已经渐被夷平,转化为地台体制;新生代转化为地洼区以来它的不同部分先后出现以块断为主,并有拱曲、逆掩的强烈构造活动;区内宽广型的地洼盆地广布(如塔里木、准噶尔、乌兹别克、塔什干等),沉积厚度5000~10000米以上,与以高原型山脉为特色的地穹隆起相间出现,构成反差强烈、起伏高低可达万米以上的构造地貌。至今仍在初动期至激烈期。可细分为多个次级地洼区。" }, { "instruction": "盐渍土型盐类矿床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表土型盐类矿床(soilcap saline deposit)。指矿化度较高的地下水形成的小型蒸发沉积矿床,如盐碱土中毛细管水上升到地表后,形成小型盐、碱、硝矿床。" }, { "instruction": "暗色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基性的喷出岩和浅成岩的总称。原来笼统用于具玄武质成分的中粒火山岩,现在有时用于高原玄武岩。是由地台区沿断裂带的大规模基性熔岩(玄武岩)喷发和相应的浅成基性岩(辉绿岩)侵入相结合而成的。分布面积广大。常有含铂硫化铜镍矿及铁矿等矿产。该术语源自瑞典语trappar,意为接合。" }, { "instruction": "社会行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个物种中亲缘关系较远,个体之间任何直接的相互作用,通常不包括求偶、交配、亲代-子代间和同胞之间的相互作用。" }, { "instruction": "都市农业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休闲农业。是大都市或特大型城市内的现代化农业,为生态城市的基础。都市农业应用高新科技、工厂化生产无公害、无污染的绿色农产品的产业。除具有生产功能外,并具有生态、文化、社会等多种功能,通过农业生态的良性循环,实现生态平衡,可以净化环境,创造最宜人居的环境;都市农业又可成为现代都市与自然亲和的文化产业,利用农业生产、生态环境、自然景观和农村风貌作为观光农业、体验农业、休闲农业,使都市居民回归自然。" }, { "instruction": "对称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个宏观晶体中的全部对称要素的集合。即晶体中的“点群”。一切可能的对称型共32种,系由德国学者黑塞尔(I. h.Hessel)于1830年首先导出的。它们按对称特点的不同而分属于7个晶系。任一对称型,其对称要素的种类、数目及方向都是确定的,全部对称要素都必定共点而交于晶体的几何中心。参见“晶系”。" }, { "instruction": "地形侵蚀回春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于地壳隆起或海面下降,使区域侵蚀基准面降低,或者降水量增大,河水流量增加等因素,引起一个地区的侵蚀作用加强,地面切割加深,这种侵蚀作用“复活”的现象,称为地形侵蚀回春。中国华北的海岸和山地都可以见到明显的地形侵蚀回春现象,是多旋回地形的一种表现。" }, { "instruction": "大陆漂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德国气象学家A.魏格纳(1880~1930)提出来的一种学说。学说认为在3亿年前的古生代后期,地球上所有的大陆和岛屿是连在一起的,构成一个庞大的联合古陆,称为泛大陆( Pangea),周围的海洋称为泛大洋( Panthalassa)。从中生代开始,这个泛大陆逐渐分裂、漂移,一直漂移到现在的位置。" }, { "instruction": "绝对误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测量中的观测值与被测对象的真值(实际值)之差。由于被测对象的真值一般是未知的,所以通常用多次观测的平均值或近似值来代替。显然,绝对误差没有考虑对象本身的大小,因此不能完全表达观测值的精确程度。例如,长度分别为10m和100km的两段距离,若其绝对误差都是1m,其精确度显然不同。测量中,观测精度常用相对误差或中误差来表达。" }, { "instruction": "肿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人体内一种肿块或组织的异常生长。也称赘生物或新生物。人体某些细胞在某种外源或内源因素的刺激下,发生反应性增生,即使刺激因素消失后,仍能继续生长。可分良性和恶性两类。前者的细胞已分化成熟,生长缓慢,不会转移;后者细胞分化未成熟,生长迅速,常浸润到附近组织或转移到远处,成为恶性新生物,对生命有较大威胁,也称癌瘤。据国际肿瘤组织研究认为,人类肿瘤的80%~90%与环境因素有关。因此,只要注意保护环境,许多肿瘤是可以防治的。" }, { "instruction": "舌笔石亚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笔石纲正笔石目的一亚目。笔石体具两个笔石枝,两枝上攀生长,侧面相靠,形成独特的单肋式(monopleural)。发育型式围芽式(pericalycal),双芽胞管为th11,只有一个横管,始端两列胞管围绕胎管旋转生长,将胎管大部掩盖。奥陶纪。代表属为舌笔石(Glossograptus)、隐笔石(Cryptograptus)。" }, { "instruction": "应堂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中国中泥盆统下部一个阶,位于四排阶之上,东岗岭阶以下,与国际上的艾费尔阶大致相当。层型剖面位于广西象州大乐应堂村。自下而上包含二个腕足类组合带:Xenospirfer fungiEospiriferina lachrymose组合带,Acrospirifer houershanensisUtaratuia sinensis组合带。" }, { "instruction": "分水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相邻流域间的分界线。此线两侧的径流,分别流入两个相邻的流域。分水岭的最高点的连线,即为流域的分界线。分水线有地面分水线和地下分水线,二者一般并不吻合,通常是以地面分水线作为流域的分界线。" }, { "instruction": "克罗依克斯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北美中西部上寒武统的专名,位于阿伯特统之上,奥陶系加拿大统之下。本统分为三个阶自下而上为:Dresbachian,Franconian和Trempealeauan。本统以含有西方动物群北美型三叶虫为特征。克罗依克斯统一名源于美国密西西比河上游一支流克罗依克斯河。" }, { "instruction": "恰克马克立克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南华纪。分布于西昆仑北坡。由两套冰成岩和一套间冰期沉积组成。主要由纹层状泥岩、硅质泥岩和杂砾岩、块状冰碛岩、杂砂岩等组成,厚1702米。" }, { "instruction": "地壳运动过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壳运动的发生和发展的历程。地质力学认为,它具有如下基本特征:①构造运动定时性(timing of tectonic movement),大量事实证明,至少自早古生代以来发生的几场大的构造运动,都具有全球性、周期性,但世界各地的构造运动并非绝对同时,因此定时性的规律并不十分严格,只能在广泛的意义上加以接受;②构造运动继承性(succession of tectonic movement),较新地壳运动承袭较老构造运动的基本特征,不仅表现为同一构造体系(及其所属构造带)的继承性活动,而且反映为一个地区构造运动方式的继承;③构造运动新生性(recurrence of tectonic movement),较新构造运动以其新的特点区别于较老构造运动的现象,随着地壳运动的发展,既有新构造体系产生,又有老构造性质的转化,即使是继承性活动的构造体系,新、老构造特征也存在显著差异。中国境内的巨型纬向和经向构造体系,以及各种扭动构造体系总体显示:愈老的形式愈趋简单,愈新的愈趋复杂,反映的地壳构造运动方式也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不同类型构造体系的相继出现还表明,地壳物质可能经历由均一向不均一的发展过程,岩石力学性质也由塑性向脆性相应转变。" }, { "instruction": "四堡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广西北罗城四堡的板溪群与下伏四堡群之间的构造运动。四堡群中、上部应与长城系及蓟县系大致相当,板溪群则可与青白口系对比,代表华南发生在蓟县系与青白口系之间的构造运动及其造成的不整合,发生时限距今约10亿年左右。此运动在扬子地块及其周缘影响广泛,鄂西神农架群与马槽园群之间的角度不整合,可能亦属四堡运动。" }, { "instruction": "榴江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晚泥盆世。分布于广西境内。命名地点在广西鹿寨县寨沙镇附近。为浅海相沉积,以硅质岩和硅质页岩为主,夹扁豆状灰岩及灰岩。产菊石Manticoceras kweipingense,竹节石Tentaculites及三叶虫Typhloproetus sinensis等,厚约530米。与下伏东岗岭组呈整合接触。响水洞组与本组为同物异名,已废弃不用。" }, { "instruction": "原始连续定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质学的一个普遍法则。由斯泰诺(Nicolaus Steno,1669)提出。认为水成地层从其沉积开始时起,在横向的各个方向都必定是连续的,除非沉积作用终止以致尖灭,或被沉积的原始盆地的边缘所截断。" }, { "instruction": "泉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地下水流出地面的天然露头。也是地下水的一种重要排泄方式。当含水层或含水通道出露地表时,地下水便流出地表形成泉。上层滞水、潜水或承压水都可在一定条件下涌出地表成为泉。在山区泉的出露比较普遍,平原地区则很少见到。这是因为山区通常是由坚硬岩有组成并不断隆起,长期被强烈切割,使含水层易于暴露地表,有利于泉的形成。而平原地区,覆盖着厚度不等的第四纪沉积物,地形切割微弱,不利于泉的出露。泉可以作为生活用水,有些出水量大的泉可以作为灌溉水源和动力资源。含有特殊化学成分的泉水具有医疗作用。" }, { "instruction": "巨型浮游生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最大的浮游生物,个体大于1厘米。有些钵水母的伞径可达2米以上,触手长达25米。也有定为大于20厘米者。" }, { "instruction": "秦岭南岭间东西构造亚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中国北纬27°~28°附近的半隐伏东西隆起带,湖南著名的白马山隆起和武功山隆起,为其主要组成部分。此带向东持续伸展,向西越梵净山区经四川盆地南缘。在那里新华夏系出现东西方向的左型雁列构造,即沿这个东西亚带发生的。更向西大致在螺髻山区通过川滇南北带后继续西延。这个隆起带限制了四川盆地和江汉平原的南界,同类型的大型盆地在带南不复出现,表明这个构造亚带以北比以南下陷程度要深。" }, { "instruction": "距角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以地球为中心,地球和行星的连线与地球和太阳的连线之间相交的角度在黄道上的投影,叫做行星的距角。地内行星和地外行星的距角变化情况有所不同。地内行星距太阳比地球近,它在任何位置上的距角都不会超过某一数值,因而只会出现“合”的现象,而不会出现“冲”和“方照”现象。地外行星由于距太阳比地球远,因此在一个会合周期内距角可为0°~360°,可以出现一次冲、一次上合和两次方照。" }, { "instruction": "阶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于剥蚀、堆积和地壳抬升运动而形成的阶梯状地貌。当地面被剥蚀、堆积作用展平或水平地层构造面被地壳运动抬升、超出河、湖、海等一般洪水期水面以上,并呈阶梯状分布在山坡上,即为阶地。按成因,有河流阶地、海蚀阶地、海积阶地、湖蚀阶地、冰砾阜阶地和构造阶地等。阶地面平坦,土壤较肥沃,为工农业生产、交通、居民点的较好地区。" }, { "instruction": "胶状结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粘土岩及其他胶体沉积物和沉积岩的一种结构类型。其中凝胶物质占绝大部分。这些凝胶物质常陈化脱水,形成不规则状的裂隙,破裂面具贝壳状纹,有时还含有球颗结构。" }, { "instruction": "玉门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玉门砾石层(Yumen gravels)、玉门砾岩(Yumen conglomerate)。属更新世早期偏早时期。分布于甘肃省祁连山北麓河西走廊。由冲积、洪积、冰水沉积物组成,岩性以厚层灰色、灰褐色砾岩为主,夹砾状砂岩、砂岩与泥岩凸镜体,钙质或泥质胶结,局部为半胶结,较坚硬。砾石成分因地而异,多为南山系变质岩及花岗岩,平均砾径随远离山地而变小。玉门组与下伏上新统疏勒河组为不整合接触,与上覆酒泉组为整合或不整合接触。本组构造变形强烈,它在山麓构成低缓丘陵,遭受剥蚀,在前山带则深埋地下,厚度变化大,一般为200~600米,老君庙青草湾间最大厚度达850米。" }, { "instruction": "虹赤村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青白口纪。分布于浙江富阳虹赤村一带,为浅变质岩系。为块状含砾长石岩屑砂岩或杂砂岩夹少量中基性火山岩,厚230米。含少量微古植物化石。" }, { "instruction": "短叶杉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裸短叶杉子植物松柏植物营养枝化石的一形态属。小枝互生,位于一个平面上。叶呈鳞片状,质厚,宽而短,螺旋状排列,贴生在枝上,顶端部分与枝分离。叶脉不清。晚三叠世至白垩纪,世界各地。中国常见于上侏罗统及下白垩统。" }, { "instruction": "黄连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闽南地区出露一套浅变质岩系,不整合在蓟县系麻源群之上,又被泥盆系不整合覆盖。其上部划分为黄连组、南岩组,时代为震旦纪。①黄连组,为灰白色硅质岩及灰绿色带状硅质岩及千枚岩、板岩和变质薄层细砂岩,厚260~360米;②南岩组,下部为千枚岩、变质粉砂岩、细砂岩夹薄层硅质岩及含长石石英砂岩;上部为中薄层变质细砂岩夹千枚岩及薄层硅质岩,底部常见磷块岩条带,厚1082米。含微古植物Leiominuscula minuta,Margominuscula antiqua等。" }, { "instruction": "凤山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凤山层。时代属晚寒武世晚期。分布于华北及东北南部。命名地点在河北开平盆地冶里附近马家沟的凤山。为浅海相沉积,以蓝灰色薄层石灰岩夹黄绿色页岩及竹叶状灰岩为主,含三叶虫Ptychaspis,Tsinania,Quadraticephalus,Dictyella等,厚114米。与下伏长山组及上覆下奥陶统均呈整合接触,只有少数地点与下奥陶统呈假整合接触。在东北南部本组自下而上分为燕州段、湾湾沟段、楸树沟段。《地层典寒武系》将崮山组、长山组、凤山组合并统称炒米店组,三组已停止使用。" }, { "instruction": "草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温带半干旱气候下,由于旱生或半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组成的植被类型。主要成分有:旱生的窄叶丛生禾草如羽矛、隐子草、针矛等属植物以及部分根茎禾草和莎草科、豆科、菊科植物等,群落结构简单,季相明显。根据水热条件,草原又分为典型草原、荒漠化草原、草甸草原等。亚、欧、美等州的温带地区均有大面积草原分布。我国草原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等地。" }, { "instruction": "里斯冰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欧洲阿尔卑斯地区更新世的一个冰期,这一冰期在民德里斯间冰期之后,是晚新生代的第五个冰期,它可以与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地区的萨埃尔冰期及北美的伊利诺伊冰期相对比,发生在距今20万~15万年间。" }, { "instruction": "穹房贝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腕足动物门有铰纲小嘴贝目的一属。壳体小,多近三角形。两壳不等双凸型,背壳强凸。中槽及中隆均甚发育。壳面覆有棱形壳线。铰齿小,齿板薄而垂直。背壳内铰板分离,具隔板槽及中隔板,无主突起。志留纪至早石炭世,世界各地。中国志留系、泥盆系及下石炭统均有产出。" }, { "instruction": "温度垂直递减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层结曲线。" }, { "instruction": "介甲目化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介甲目为节肢动物门甲壳亚门鳃足纲的一目,其化石通称叶肢介类。" }, { "instruction": "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界以下、纲以上的生物分类的一个等级。动物界及植物界均可各分为若干门,有的门还可再分为若干亚门。植物门的学名词尾为phyta,真菌门的学名词尾为mycota。" }, { "instruction": "桑顿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欧洲上白垩统的一个阶。位于科尼亚克阶之上,坎潘阶以下,过去曾作为塞农阶的一个亚阶。桑顿阶一名源自法国的桑顿(La Saintonge)。现为国际通用的一个阶。其底界位于双壳类Cladoceramus undulatoplicatus的最低层位处。" }, { "instruction": "亚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次于纲的一个纲级分类等级。一个纲可再分为若干亚纲,每个亚纲由这个纲内一个或若干个与其他目性状不同的目组成。高等植物亚纲学名词尾为idae,藻类亚纲学名词尾为phycidae,真菌亚纲学名词尾为mycetidae。" }, { "instruction": "昆仑运(一)是什么?", "input": "", "output": "(1)黄汲清(1945)创名。原指昆仑山地区中泥盆世之后,下石炭统提斯纳布组沉积以前发生的一次褶皱运动,并伴随大量花岗岩侵入,相当于欧洲布雷顿运动或黑森褶皱。黄汲清把昆仑山的提斯纳布组和齐尔古斯套组对比,时代为早石炭世。但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资料证实齐尔古斯套组(现称前峡组)属晚石炭世早期。故此期运动应发生在中泥盆世末至晚石炭世之间,波及范围达到阿尔金山、喀喇昆仑山及塔里木等地。" }, { "instruction": "豆房沟角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头足纲、直角石亚纲的一属。壳直,横切面多为卵圆形。体管小,串珠状。体管及气室具不规则沉积物。壳面具平或略斜的轮环。奥陶世,中国及朝鲜北部。中国产于北方中奥陶统。" }, { "instruction": "水体农业污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农业生产过程中农田和各种农业设施所引起的水体水质污染。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大量施用化肥、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化学药剂;牲畜饲养、农产品加工等生产规模越来越大,使水体农业污染日趋严重。农业污水的数量大,影响面广。农业污水中的氮、磷等营养元素进入湖泊、水库、河流、内海等水域,会引起富营养化和导致饮用水源中硝酸盐含量增加;农业污水中的农药、病原体以及其他有毒物质能污染饮用水源。" }, { "instruction": "西域构造体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简称西域系。出现在中国西部及中亚地区之规模宏伟的多字型构造。西北起于哈萨克斯坦一带,向东南延入中国新疆、青海、甘肃及四川西部。其主体由一系列走向北西—北西西的隆起带和坳陷带构成,并有与之垂直的张性断裂和斜交的扭性断裂伴生。中国境内自北而南,主要有卡拉麦里隆起带、准噶尔坳陷带、婆罗科努祁连山隆起带、塔里木东北柴达木坳陷带、塔里木中央隐伏隆起、祁漫塔格及巴颜喀拉隆起带等。它是中国西部较为古老的构造格架之主要组成部分,至少早古生代已经形成,中生代继续发育,近代仍有部分活动。它与其后形成的河西系均为左行雁列,适与东部右行雁列的华夏系和新华夏系呈镜像对称,反映中国大陆中部相对于西部和东部向南扭动。西部油气盆地及金属矿产的分布多受其重要影响。" }, { "instruction": "黑色表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火山灰土中含高量有机碳,伴有短序矿物或铝-腐殖质复合体的深厚黑色表层。" }, { "instruction": "红崖冰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从河北省阳原县红崖村泥河湾组地层河湖相沉积物底下的红色泥砾为标志,这次冰期发生在第四纪早期。" }, { "instruction": "级差地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土地地租受地理位置和肥沃裎度的不同,存在优劣的等级之分。土地经营者出售的农产品生产价格系由优、中、劣土地上农产品生产价格决定的,销售后即得平均利润。土地肥沃的经营者所获得的农产品产量高,劳动成本低,所得的利润超过平均利润,即为级差地租,它是农业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是级差地租的源泉。" }, { "instruction": "六水泻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六水镁矾。成分Mg〔SO4〕*6H2O,含MgO 17.6%。单斜晶系。晶体呈厚板状或矛状,集合体呈纤维状。白色。珍珠光泽。硬度2。解理平行{100}完全。断口贝壳状。密度1.75克/厘米3。味苦咸。形成于盐湖中。" }, { "instruction": "飞来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推覆体的一部分,由于强烈侵蚀,它脱离开推覆体的其他部分,局部残留覆于较新的原地岩块之上.形成一个“构造外露层”,称为飞来峰,其表现为老岩层的周围都是新岩层。" }, { "instruction": "污染物物料衡算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对企业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或新生成的)某种污染物,按照物料平衡关系进行的总量测算。其目的在于为企业进行污染物流失总量的测算、剖析、规划及其控制提供基础数据。" }, { "instruction": "台湾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小林贞一(1954)命名,并称台湾地槽的造山运动在更新世前达到剧烈阶段,台湾的构造格架由此而趋于完成。台湾山脉在中新世仍为地槽。至上新世,西台湾带中最大沉降部分向南迁移。上新世末的造山运动较强烈,地槽褶皱隆起并迅速发展,形成同造山期的头山堆积物,其中,上部的触口山砾岩是典型的造山运动堆积。由于上新世至更新世的头山组本身的褶曲和断层,小林贞一认为台湾运动继续延至此层堆积以后。相当于蓬莱运动。" }, { "instruction": "土壤表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土壤层最上部富含有机质的一层,其中的矿物岩屑受生物特别是植物分泌有机酸等的影响,产生分解并下渗到深处。" }, { "instruction": "基堵拉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古新世。分布于西藏岗巴、定日及亚东一带。命名剖面位于西藏岗巴西侧宗山的基堵拉。为一套石英砂岩,即所谓“铁质砂岩”,下部夹薄层浅灰色砂质灰岩和钙质砂岩。在灰岩夹层中含腹足类Trachactaeon和介形虫Uroleberis等。与下伏宗山组呈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飑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多个雷暴单体排列组成的中尺度带状强对流带。也称不稳定线或气压涌升线,是一种灾害性天气系统。表现为长约几十到数百千米、宽约几十千米的气压和风的不连续线。飑线影响时的天气要素变化犹如单个强雷暴,风向常由南向北突变,风速剧增,阵风可达20m/s以上,同时气压陡升,气温下降,还可能伴有雷暴、大雨、冰雹、甚至龙卷等剧烈天气,通常持续一小时左右后天气复又正常。飑线多形成于冷锋前的强不稳定暖气团内部,行进速度快于冷锋,可达70km/h,在我国多出现在中纬度的春夏之交季节,整个生命史约4~18h。" }, { "instruction": "相变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关于地震成因的一种假说。认为由于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发生了体积和密度的快速变化,对周围的岩石产生了快速的压力或张力,因而产生了地震。" }, { "instruction": "油柑窝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始新世。分布于广东、广西及海南岛地区。命名地点在广东茂名油柑窝。为湿润气候条件下山间盆地含油沉积,以黄褐色泥岩、灰绿色粘土与砂岩为主,中夹油页岩。厚465~530米。含植物化石及茂名无盾龟(Anosteira maomingensis)、石油马来鳄(Tomistoma petrolica)等。与下伏岩系呈不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贫民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联合国人类居住规划署将贫民窟定义为“以低标准和贫穷为特征的高密度人口聚居区”。不充足的安全饮用水;不充足的卫生和基础设施;房屋结构质量差;过度拥挤;不安全的居住状态等是贫民窟的共有特征。" }, { "instruction": "堆积山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通过内外力作用由坚硬物质堆积而成的山体。如火山、冰碛丘陵、沙丘等。" }, { "instruction": "地层连续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上下两组岩层之间没有出现沉积间断或地层缺失,古生物的演化顺序是连续的,地层层序是连续的,说明它们的沉积过程基本上是延续的,这种接触关系称为地层连续或简称连续。在构造地质学中称这种关系为整合接触。在沉积过程中,间歇喷出的火山岩层,可以看作沉积岩系的组成部分,与沉积岩层的关系是连续蹬。" }, { "instruction": "格拉斯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国际新近系上新统上部的一个阶,位于皮亚琴察阶之上。其底界位于紧接钙质超微化石Discoaster pentaradiatus和D.sulculus的灭绝面之下;C2r(松山,Matuyama)地磁极性年代带的底处,同位素103期(2.588Ma)。阶名源自意大利地名Gela。" }, { "instruction": "资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有机体正常维持生长和生殖必需的物质或对象。如果资源比需要的稀少,就被看成是一种限制因子。不可更新的资源(例如空间)有固定的总量,可能被完全用尽;可更新资源(例如食物)的生产率可能部分由对其的利用所决定。" }, { "instruction": "活性炭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具有多孔结构和对于一些气体组分与溶液中的溶质具有强大吸附能力的一种无定形炭。一般每克活性炭的总表面积达500~1000m2。工业用活性炭一般为粉状或粒状,由木、竹、果壳、兽骨、褐煤等加工制成。在污染控制中可吸附净化废水中的铬、汞等重金属污染物,此外,对吸附硫化物、氟化物、硝基化合物、有机磷、染料、酚以及其他有机物效果甚好,但一般多先经生物法廉价处理后再使用。缺点为再生过程烦琐,并有可能造成二次污染。" }, { "instruction": "海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存在于海洋中的具有盐分的天然水。占地球水量的97.2%,含有多种化学组分。除氢和氧外,在每千克海水中含量超过1毫克的元素有氯、钠、镁、硫、钙、钾、溴、锶、硼、碳、氟11种,它们的含量占海水全部元素含量的99.8%~99.9%,称为海水主要元素;其余的60多种的含量在1毫克或1毫克以下,称为海水微量元素。在微量元素中,磷、氮和硅等的盐类为海洋生物供给营养,故称之为“营养元素”。海盐由30 ?%的Na+,1.2%的Ca2+,1.1%的K+等主要阳离子和55 ?%的Cl-,7.7%的SO2-4等阴离子组成。海水是取之不尽的天然资源,从中可以提取钾、铀等元素,也可以制盐、溴、镁。对海水进行淡化能获取大量淡水。" }, { "instruction": "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类群。古生物中指若干紧密相关的分类单元,一般用于属以上较大类别的通称。不是生物分类的正式分类等级,不受其约束,也无命名法上的意义。" }, { "instruction": "根里河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中泥盆世。分布于黑龙江小兴安岭西北部。命名地点在黑龙江小兴安岭根里河流域。为浅海相碎屑沉积,由粉砂岩,泥岩互层组成,中夹凝灰岩,含腕足类Mucrospirifer mucronatus,Euryspirifer cf.pseudoscheechiel及双壳类Auiulopecton cf. transverisus等,厚约225米。与上覆上泥盆统大河里组呈整合接触,与下伏地层关系不清。" }, { "instruction": "剪切挤压造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大洋型地壳在剪切挤压作用下,洋壳转化为陆壳的作用过程,既沿消减带的消减而使洋盆逐步变小直至闭合,又因消减等地区强烈的中酸性岩浆活动和大量原洋盆中的沉积物增生而形成新的大陆型地壳,从而完成由大洋型地壳向大陆型地壳的转化。消减带常表现为大陆边缘弧,可分为西太平洋岛弧和安第斯山弧(前者以发育相对开阔的弧后盆地为特征)两种基本类型,皆为全球性锯齿状断裂网格控制下发育的,岛弧和山弧只是断裂带的浅构造位的构造形态。" }, { "instruction": "地壳稳定性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工程地质学中,通常把地壳稳定性区分为区域地壳稳定性、场地稳定性和岩体稳定性。区域地壳稳定性与区域的新构造运动背景有关,并且以地震烈度的区域分布特征为主要指标之一。在工程地质学中地壳稳定性研究是工程安全性评价的重要内容。从大地构造角度研究地壳稳定性结果表明,在相对稳定的地区内,有较为活动的地段;反之,在地壳活动性强的地区,也存在着相对稳定的地段,即“安全岛”。这对指导重大工程地壳稳定性选区和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 { "instruction": "明水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中国陆相上白垩统的第五个阶,位于四方台阶之上,富饶阶之下。阶名源自岩石地层单位明水组,层型剖面选在与四方台阶同一地点的钻孔剖面上。明水阶以孢粉Aquilapollenites的大量出现为标志。阶内下部含孢粉AquilapollenitesMencicorpus组合和轮藻Latochara longiformis带;上部含以Ulmoideipites为主的被子植物花粉组合和轮藻Hornichara prolixa带,在下部还含一叶肢介Daxingestheria distincta带。阶内还含一介形虫Cypridea(C.) myriotuberculata组合。" }, { "instruction": "权河口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早奥陶世新厂期至中奥陶世大湾期。分布于陕西紫阳一带。下段主要为炭质板岩,底部具1米厚的厚层砂岩;上段为粉砂质板岩、砂质板岩、含炭粉砂岩。与下伏桥镇呈组整合接触,与上覆任河组呈假整合接触。下段化石丰富,含笔石、三叶虫、腕足类和甲壳化石,其中笔石自下而上包含Tetragraptus approximatus带,Didymograptus filiformis带,D.(Expanosograptus) abnormis带;上段有D.(E.) cf.hirundo发现。总厚237米。岩性稳定。" }, { "instruction": "火山锥土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火山锥是火山喷出岩的常见地形,发育在火山锥上及其周边的土壤,称火山锥土壤。火山锥规模最大的是吉林长白山主峰白头山,山头火口湖天池水面海拔达2155米,但一般火山锥规模较小,高差多在百米之内。火山锥中坡坡度达25°~30°,土层薄,土壤发育度差,仅下坡土层较厚,土壤发育好。火山口或潴水成湖,或多熔岩乱石,平静成土的较少。高大的火山锥周边多形成沟谷,发育的土壤也较复杂。" }, { "instruction": "威宁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是中国南方中石炭统的专名,与国际上的宾夕法尼亚亚系大致相当。威宁统自下而上含四个带:Eostaffella带,Pseudostaffella带,Profusulinella带和FusulinaFusulinella带;另外还含有西欧纳缪尔阶的几个菊石带化石。威宁统一名源自贵州威宁。目前,国际、国内对“统”级单位均不予命名,故现已停止使用。" }, { "instruction": "组合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使用较为混乱。古生物学中用与化石组合(fossil assemblage)同义,泛指产于同一层位且局限于一定地理范围内的一个化石群,一般认为组合多是由不同群落中的组分异地混合埋藏而成。assemblage也译为集群。" }, { "instruction": "主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次大地震中的主要震动。在一个地震序列中,如果有一次地震特别大,称之为主震,其释放的能量几乎占全系列的90%以上。" }, { "instruction": "岩溶嶂谷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岩溶地区,由于地下河或大型水平溶洞顶板崩塌,或由断头河溯源侵蚀,形成两壁直立的长条状深狭谷,有时称为岩溶箱状谷(karst box canyon)。这类河谷上有不少天生桥与穿洞保留。有常年或间歇性水流。" }, { "instruction": "阴生植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在郁闭度较高的弱光下能正常生长,而在强光下生长不良者,其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速率都比较低,具有较低的光补偿点。多生长在潮湿背阴的地方或密林内,常见种类有山酢浆草、铁杉、人参、三七和半夏等。" }, { "instruction": "圣安德烈斯入字型构造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北美洲西部北北西—北西向的圣安德烈斯平移断层为主干断裂同它东边一系列北西—北西西向分支褶皱所组成的入字型构造。它们所夹的锐角尖指向北,表明主干断裂发生过东侧相对向南的水平扭动。圣安德烈斯断裂属于阿拉斯加—科迪勒拉歹字型构造的成分,它的扭动在侏罗纪后期已经开始,到现在还在断续活动,1906年旧金山的大地震,就是由于它的活动产生的。" }, { "instruction": "分裂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达尔文(Sir George Darwin)于1879年提出:认为月球是从地球分裂出去的物质形成的。这一假说被用来解释大陆漂移的机制。1882年菲希尔(Osmand Fisher)从地球物理的观点出发,在达尔文的基础上进一步认定,月球是在地球历史的早期,是由于其旋转作用同太阳的潮汐作用的共振效应而被分裂出去的,他还主张太平洋是这一灾变事件所遗留的疤痕。1911年贝克(H.B.Baker)提出,月地分离的时间是上新世或早上新世,由于地球轨道在那时的偏心率过大,地球内部的潮汐作用增加而使得地球的部分地壳分离。1934年,尼森(H.Nissen)则认为月地分离的时间是二叠纪,原因是巨大的太阳旋风撕裂大片地壳所致。1947年中国地质学家章鸿钊则认为是在白垩纪时,太平洋的大量玄武岩爆发物质进入月球轨道形成的。所有的月地分离说的主张者都把月地的分离地点认定在太平洋。除了章鸿钊以外,都认为月球的成分是硅铝质,这是太平洋底缺少硅铝层的原因。由于太平洋失去大量物质,形成广阔空洞,于是,残留的硅铝层便开始破裂,向太平洋方向运移。古登堡(B.Gutenberg,1934)认为,残留的硅铝层只存在于南极地区,形成硅铝帽,以后开始扩散,向北运移达到赤道以北,用以解释各主要大陆南部尖小的原因。尼森则用月地分离于二叠纪,以解释海西运动及以后的造山运动。章鸿钊则用以对比白垩纪以后各期震旦运动在亚、美两洲之间的同时性。月地分裂说经过后来的实事证明,特别是月球和洋底地质的详细研究证明,这些假说不符合地质历史事实的推断或假设,是没有根据的。" }, { "instruction": "贵德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属更新世早期。分布在青海省天峻、共和、贵德一带。岩性为浅色砂砾、砾石与杂色粘土,常呈互层关系,并夹泥灰岩与石膏层,为湖泊与河流沉积物, 厚约500米,含阿氏鼠分鼠(Myospalax arvicolinus)、狼、狐、犀牛等化石。" }, { "instruction": "经济中心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定地区内经济发达、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客观地发挥核心作用的城市。其特点是拥有雄厚经济实力,有较高劳动生产率、发达的交通运输,经济联系广泛,是全区商业、金融中心和物资交流枢纽,亦为全区科技文教中心和信息中心。一经形成,它即可对周围地区经济发展起到辐射、带动作用。按其辐射范围与作用大小,中国的经济中心可划分为大区性、省级、地区级、县级等若干不同层次、不同等级。" }, { "instruction": "周缘盆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前渊盆地(foredeep basin)。它是由于两个板块的碰撞而在聚合带消减板块上发育起来的沉积盆地。其沉积特征是:早期发育深水相滑塌沉积物和重力流沉积物,晚期发育非海相冲积物。盆地轴向往往与主构造方向一致。" }, { "instruction": "含氟量测定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测定骨化石中的氟的含量来比较骨化石相对年代的工作。实验证明:人类和动物骨化石中氟的含量及氟磷比值(F/P2O5)比现代骨骼要高。骨化石的地质年代愈老,其氟的含量愈高。因此,可用不同地层中骨化石的含氟量或氟、磷的量及二者的比值,来比较骨化石的相对年代。目前这种方法只能应用于古近纪渐新世以来骨化石年龄的对比,在火山喷出物与地下水沉积物发育地区应用这种方法效果不好。" }, { "instruction": "解毒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生物体所具有的把环境中的有毒物质转化成无毒或低毒物质的作用。主要转化过程有氧化、还原、分解或结合等方式。如苯在体内可被氧化成多元酚;醛类可还原为醇类,再逐渐被氧化为二氧化碳;乙酸乙酯水解为乙醇及乙酸,再氧化为二氧化碳。大多数毒物经转化后,毒性均普遍降低。药物中毒时,用其他药物以解除其毒性的作用,也称解毒作用。" }, { "instruction": "古浪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祁连山地区的中、晚奥陶世之间的构造运动。在北祁连山区中奥陶统中堡群(兰维恩—兰代洛期沉积)与上奥陶统妖魔山组或古浪组(卡拉道克期沉积)之间的角度不整合。有些地区两者之间为平行不整合。" }, { "instruction": "震级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震级是衡量地震绝对强度的级别,往往以一次地震所释放能量大小的等级或强弱程度来划分,通常用里氏震级表量度。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按照震级大小可把地震划分为超微震、微震、弱震、强震和大地震。" }, { "instruction": "斯坦普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欧洲海相古近系渐新统下部的一个阶,位于沙诺阶之上,阿基坦阶之下。本阶含双壳类化石Ostrea cyathula longirostris。德国的吕珀尔阶与狭义的斯坦普阶可以对比。斯坦普阶—名源自巴黎以南的一地名Stampes。" }, { "instruction": "有机土壤物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美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诊断特性之一。为含有高有机质的土壤与泥炭或腐泥之间的界限。当土壤粘粒含量大于60%时,有机碳含量大于或等于18%;或土壤粘粒含量小于60%时,有机碳含量大于或等于12%,都称之为有机土壤物质,即泥炭或腐泥。" }, { "instruction": "抗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生物之间的一种相互关系,即一种生物通过分泌化学物质来抑制、排斥另一种生物的现象。主要发生于微生物之间,也见于某些植物和动物。这种关系在化石中不易证明。" }, { "instruction": "古亚洲构造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古亚洲洋动力体系作用下形成的构造域。它是一个古生代构造域,控制中国古生代的大地构造发展和矿产分布规律。包括萨彦额尔古纳造山系、天山兴安造山系、乌拉尔南天山造山系、昆仑祁连秦岭造山系以及挟持于其间的塔里木准地台和中朝准地台等。其动力学特征是以近南北向(按现位)的伸展和挤压作用为主,经历兴凯、加里东和华力西三个旋回的演化。早寒武世末兴凯造山旋回,萨彦额尔古纳洋封闭,西伯利亚活动大陆边缘增生,而冈瓦纳被动陆缘一侧的古中国地台则裂解,使古亚洲洋向南扩展,形成斋桑南蒙古兴安、乌拉尔南天山以及天山北山、昆仑祁连秦岭等洋盆。经加里东旋回到华力西旋回之演化,石炭纪—二叠纪时古亚洲洋封闭,西伯利亚与冈瓦纳两个巨型大陆的复杂大陆边缘碰撞形成古亚洲大陆,古亚洲构造域演化历史结束。" }, { "instruction": "冰斗梯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冰川作用区,山坡上的冰斗位置一个高于另一个呈梯状排列,称冰斗梯。一般认为冰斗梯的出现说明雪线发生过间断地升降变化。其上、下两冰斗底部的高度相差值,称雪线上升值或雪线下降值。" }, { "instruction": "自然选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种群中遗传性状由于携带这些性状的个体的不同存活和生殖而出现的频率变化。可分为稳定选择、定向选择和分裂选择。" }, { "instruction": "岛国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其领土完全由岛屿或群岛构成的国家。它们大多数以群岛形式出现,位于海洋之中,其国计民生都依赖海洋。它们都要努力扩展海外经济活动,开辟对外联系的海上通道,并建立必要的海军力量,掌握其领海的制海权,以谋求其国家的发展和领土安全。现今全球所有主权国家中,约近1/4是独立的岛国。各个岛国的领土面积相差悬殊,印度尼西亚面积达1900000km2,为所有岛国之首。而大多数岛国的面积则不足10000 km2,其中有的仅有几千、几百或百余平方千米的面积,太平洋上的岛国瑙鲁,面积仅22km2,是世界上最小的岛国。现今全球大多数岛国多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殖民体系逐步瓦解而相继宣告独立的。" }, { "instruction": "对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物体或图形在某种变换条件(例如绕直线的旋转、对于平面的反映,等等)下,其相同部分间有规律重复的现象,亦即在一定变换条件下的不变现象。" }, { "instruction": "营养病分布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营养病分布范围甚广,营养病的发生常与该地区食物中营养素的构成有关。甲状腺肿在世界各国碘缺乏的地区(主要是山区)均有流行。锌缺乏所引起的侏儒综合症,最早发现于伊朗和埃及营养较差的乡村。维生素C(抗坏血酸)缺乏引起的坏血病,过去在英国以冬季发病率最高,与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水果等冬季供应量减少有关。大规模蛋白质缺乏病屡见于战争和饥馑年代,至今仍见于一些不发达国家或地区。一些发达国家,由于各种食品丰富,又有高热量饮料,加之活动方式趋于案牍化,以致体内脂肪积累而引起肥胖症者增多。" }, { "instruction": "肤纹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人类手掌和脚底皮肤表面呈波浪状的凹凸皱纹。其成因系真皮乳头规律性突向表皮的生发层而表现出来的。肤纹有着明显的特征,即肤纹稳定性,在胚胎期第六个月完全形成,此后肤纹不变。肤纹具特异性,每个人的肤纹均不相同,尤其指纹。肤纹具遗传性,主要是一些基本结构特征具较强遗传性。肤纹包括手纹(指纹、指节纹、掌纹)和脚纹(趾纹和纹)。指纹及掌纹由于采集方便而应用较广、研究较多。" }, { "instruction": "重庆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小—中型剑龙。头骨较高,下颌骨厚,牙齿细小,排列密集,互不重叠。齿冠不对称。背椎、尾椎双平型。荐椎4~5个完全愈合。荐部背面封闭不全。骨质棘极大,呈厚板状。股骨骨干圆直,股骨与胫骨之比为1.61~1.68。产于重庆市江北区晚侏罗世上沙溪庙组地层。" }, { "instruction": "新构造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新构造运动图(map of neotectonic movement)。反映新构造运动及其结果的图件。表示新构造运动和新构造区之间差异性的图件。因为垂直升降的造陆运动曾是新构造运动研究的重点,所以过去新构造图多着重表示大区域的地壳隆起和凹陷,图上一般标出新构造运动的强度、幅度、方向、构造类型、特征,以及各新构造单元的空间分布及其相互关系;同时还应表示与新构造运动有关的其他地质现象,如地震、火山、温泉以及有典型意义的地球物理场的资料。随着新构造运动定量研究的日益深入和水平运动资料的增加,现代新构造图越来越注意反映“定量”和“水平运动”的内容。根据新构造的研究程度和编图的目的、要求,新构造图可采用不同比例尺。目前多采用小比例尺编制洲际的、全国的或大区域的图件。中国在1959年编制的“中国新构造图”时,是把中国的新构造运动划分为四种新构造类型:即断褶构造区、大幅度差异性断块构造区、拱形断块构造区和破裂构造区等;图中还表示了中国新构造运动的强度、幅度、构造单元以及现今活动的主要深大断裂、隆起、坳陷、火山活动、地震、温泉等。为满足工程建设、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研究的需要,在地质调查中常编制小区域、大比例尺的新构造图。此外,新构造图还可按其内容分为分析图、综合图等。" }, { "instruction": "地震计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拾震器、摆。是将地面运动转变为电信号的装置,为能够记录地震某一物理常数之地震仪的主要部件。" }, { "instruction": "冀鲁黄土岩石地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河北省、山东省境内沿着燕山南麓、太行山东麓、泰山、鲁山的北麓以及鲁东低山丘陵的西北侧分布的黄土岩石地层划分。黄土堆积呈宽窄不一条带状分布。在一些山间盆地如张夏、淄博的边缘地带也有少量黄土出露。本区特点是黄土分布不宽广连续,堆积厚度不大,一般为数米至10余米,较典型的地层剖面有邹平临池东台村、蓬莱林阁庄、长山砣矶岛后口、北京西山东斋堂等。本区黄土堆积时代为中、晚更新世及全新世。早更新世黄土堆积缺失。" }, { "instruction": "火山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火山活动及其对自然界所产生影响的总称。这种影响主要表现为:①引起地震,改变地球面貌,形成熔岩高原、火山锥、火山地堑等;②喷出碳酸气、火山灰,改变大气成分;③使地下水温升高,产生温泉、矿泉、间隙喷泉等;④促进地球内部元素迁移,形成各种矿藏,尤其是金刚石、铜、铁等重要矿床。" }, { "instruction": "火山岛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海底火山喷发物质堆积而成的岛。太平洋东岸和西缘是世界上火山活动最剧烈的地带,有活火山370多座。太平洋中北部也有活火山60多座。世界上约有85%的活火山分布在太平洋海域。如夏威夷群岛、阿留申群岛等,中国的澎湖列岛即为第四纪初期火山喷发形成。大洋中的岛屿一般属于火山岛,大部分珊瑚也在海底火山顶部生长。" }, { "instruction": "海峡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大陆与大陆之间,大陆与岛之间,或岛屿与岛屿之间潮流相通的狭长水道。如台湾海峡,潮流作用一般较强烈,砾石和砂分布较广,形成许多沙滩和海釜。全世界有上千个大小海峡,其中可通航的约130个,常用于国际航行的主要海峡约40多个,是沟通海、洋的重要通道,如台湾海峡、马六甲海峡、直布罗陀海峡、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等。" }, { "instruction": "自成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自型土,未受水、盐、母岩等特殊影响,自然发育的土壤,大致与一般地带性土壤相当。本名称现使用较少。" }, { "instruction": "佘田桥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晚泥盆世佘田桥期。分布于湖南境内。命名地点在湖南邵阳佘田桥。为浅海相沉积,下部龙口冲段,为云母质石英砂岩,相变显著,有时为砂岩、页岩互层夹灰岩,或全为灰岩,含腕足类Cyrtospirifer sinensis及Atrypa dowvillii var.lungkouchungensis等,厚约150~200米;上部佘田桥段,为厚层灰岩及薄层灰岩与页岩互层,含腕足类Hypothyridina hunanensis,Cyrtospirifer sinensis等;珊瑚Pseudozaphrentis,Hexagonaria。厚约100~200米。与下伏中泥盆统棋梓桥组在湘中一带呈整合接触,在湘东呈假整合接触。在桃江淇水乡毛里坪—人民坳公路一带相当佘田桥组的陆缘滨海相沉积中,曾发现沟鳞鱼(Bothriolepis sp.)。下部龙口冲段已提升为组。" }, { "instruction": "红树林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分布在热带或副热带潮滩上的一类(盐生)常绿木本植物群落,主要由红树科植物所组成。红树林在热带海岸最为发达,大致分布在南、北回归线的范围内。我国的红树林主要分布于广东、海南、福建的沿海,在广西和台湾亦有分布。" }, { "instruction": "金星快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欧洲用于对金星展开第一次探测的设备。其主要任务是要解开金星大气上层围绕金星快速旋转以及金星两极地区强旋涡形成之谜;金星全球气温平衡状况和金星上温室效应的形成机制以及金星温室效应的作用;金星云层的结构及动态发展,研究较早前在金星云层上部发现的神秘紫外线斑等。于2005年11月9日成功发射。" }, { "instruction": "基诺拉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发生在加拿大太古宙的一次造山运动,影响范围波及加拿大苏必利尔湖地区。其后是哈德孙运动。此术语已不再使用。" }, { "instruction": "乡镇工业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分布在中国县以下城镇、乡村的工业,包括镇办工业、乡办工业、村办工业、合作经营工业及农村个体工业企业,是中国工业生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是:具有以集体所有制为主的多种经济成分;一般企业规模较小,地区分布广泛、分散,数量多而相对容纳劳力数量较多,产品生产与经营以市场调节为主,有较大灵活性和生命力。因地制宜地合理发展与布局乡镇工业,有利于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增加农民收入和解决农村剩余劳力出路问题,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其主要门类包括: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化肥、农药制造、农机具制造及饮料加工等;为人民生活服务的食品、服装、造纸、纺织等农副产品加工;为大工业服务的采矿及原材料初加工;为加工工业服务的产品生产与协作;为基本建设服务的建材生产与建筑经营,以及为出口服务的手工艺品生产等。" }, { "instruction": "安徽双峰兽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有争议的产自中国的眼镜猴类化石。个体甚小,单面高冠显著。P4的臼齿化程度高,前后两尖相等大小,完全分离。上臼齿宽,略呈长方形。U形脊的基部,尤其是后臂的舌侧段,向内侧收缩。化石为带有P1—M2的左上颌骨一段,产于安徽潜山黄铺张家属东150米处的中古新世地层中。" }, { "instruction": "公共管理地理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研究国家机器管理的空间变化及其管理的地理分布。" }, { "instruction": "泛滥平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河流在洪水期溢出河床后堆积而成的平原。" }, { "instruction": "蛇山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属更新世早期。命名剖面位于云南丽江盆地南部蛇山,岩性由粉砂、细砂、粗砂层组成,中夹少量白色粘土层及黑色炭质粉砂层,胶结好,具中—薄水平层理,局部见交错层,厚70米左右。含有淡水双壳类、腹足类化石,以及脊椎动物化石Rhinoceros sinensis等。分布于丽江盆地南部蛇山,海拔2200~2500米,地貌上构成台地。在蛇山和大修厂(离蛇山很近)经钻孔揭露,本组岩性由灰色粘土岩、粉砂质粘土岩、粉砂岩和砂砾岩组成,成岩度低,下粗上细,共组成三个沉积旋回,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厚181米。化石丰富,含植物化石Populus sp. Quercoidites sp.;轮藻Charites molassica,Lychnothamnites sp.;孢粉 Pinuspollenites sp.,Polypodiaceae等;介形虫化石Limnocythere sp.Ilyocypris bradyi等;软体动物化石Bellamya sp.,Corbicula leana,Gyraulus sp.等,属潮湿的河湖相沉积。可与北方泥河湾组对比。广泛分布于云南西部鹤庆盆地、剑川盆地和永胜盆地等地。" }, { "instruction": "物流园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对物流组织管理节点进行相对集中建设与发展的具有经济开发性质的城市物流功能区域;也是依托相关服务设施进行与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动作效率和改善企业服务有关的流通加工、原材料采购和便于与消费地直接联系的生产等活动的具有产业发展性质的经济功能区。" }, { "instruction": "泥河湾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全国地层委员会第四系工作组于1999年命名,阶名源自岩石地层单位“泥河湾组”,层型剖面选在河北省阳原县化稍营镇郝家台和下沙沟。泥河湾阶的底界生物识别标志尚待深入研究后定义。本阶内以含长鼻三趾马真马动物群为特征,代表属种有:Postschizotherium chardini,Megantereon nihowanense,Proboscidipparion sinense,Palaeoloxodo namadicus,Elasmotherium,Equus sanmeniensis,Gazella sinensis,Coelodonta antiquitatis,Nyctereutes sinensis,Hyaena licenti等。另含一些小型哺乳类动物。属更新世早期。" }, { "instruction": "自旋回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沉积背景相对稳定的条件下,由于盆地内部因素变化所形成的沉积旋回。" }, { "instruction": "崮山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中国上寒武统的第一个阶,位于中寒武统张夏阶之上,上寒武统长山阶之下,以山东长清县崮山村唐王寨剖面为层型剖面。以牙形石Westergaardodina moessebergensis或三叶虫Blackwelderia sinensis的首次出现作为本阶的底界;内部自下而上含有两个三叶虫带:①Blackwelderia带,②Drepanura带;或两个牙形石带,①Westergaardodina moessebergensis带,②W.matsushitai带。" }, { "instruction": "空间数据仓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空间数据仓库用于支撑空间决策支持系统,南四大部分组成:数据源、空间数据库系统、空间数据仓库信息存储系统、空间数据仓库分析工具。" }, { "instruction": "区域矿产调查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通过系统的野外调查和综合研究工作,查明工作区各种矿产资源的种类、分布、规模、产出规律,圈出进一步工作地段和远景区,进行成矿预测,指出找矿方向,根据控制程度估算部分矿床相应级别的资源量。区域矿产调查可按国际分幅图幅、成矿区带、行政区及其他选定的特殊区部署,亦可进行以单矿种或矿组为主的调查。不同比例尺的区域矿产调查其工作精度要求不同。实际野外调查工作的原则是以面为主,点面结合,重点检查评价。主要工作内容是收集整理工作区内各类矿产资源资料,和相关的物探、化探、遥感、科研等资料,有重点地开展地面物探、化探工作,有选择的进行矿点检查,物化探异常检查,自然重砂和物化探异常加密取样,开展成矿规律研究。按国际分幅图幅工作的1∶5万~1∶25万的区域矿产调查一般随区域地质填图部署,与填图分别工作,根据地质条件和需要部署相应比例尺的自然重砂测量、金属量测量、放射性γ测量等扫面调查,并对填图中新发现的矿点、矿化点和找矿线索进一步检查。区域矿产调查应提交相应的综合地质报告及附图,或按矿种分别提交调查报告。" }, { "instruction": "安部族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氵奏正雄氏(1960)以日本古东北地方居住的民族之名命名,属本州造山运动的一幕。为本州造山运动的前半期,以东北日本为中心发生的造山运动,而以北上山地的清水运动、世田米运动为代表。本州地槽自泥盆纪至石炭纪的前半期为优地槽,清水褶皱作用(褶皱、变质、深成作用)后地壳发生隆起、陆化而受到剥蚀。石炭纪中期以后开始大规模海进、优地槽的轴部向外侧移动。石炭纪末期由于世田米褶皱作用(坂本泽不整合)使这一地区广泛上升,遭受强烈侵蚀,因此二叠纪盆地有厚层含花岗岩砾石的堆积物。" }, { "instruction": "交通线布局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有狭义、广义之分。前者指铁路、公路、水运(河运、海运)、管道、航空等运输方式的交通线(铁路线、公路线、航道线、航空线、油气管线)的具体布局。后者除上述内容外,还包括为完成全线运输任务有关的各项运输设备的布局,如铁路车站、枢纽、牵引动力类型,水运港口、码头、船闸,公路车站,航空港、机场,管道油气泵站等。" }, { "instruction": "文教聚落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单独或联合设置在城市以外的文教单位群体,属于似城聚范畴。主要是由大专院校、中等专业校、科学研究机构所形成的聚落。它以产生,或因城市内部满足不了大片地的需要;或因学校、科研机构本身于建立在城市以外的环境,如林、农、产等院校和科研所等。它可以一所几所大学为中心而形成大学城;也可若干科研机构组合、发展成科学城。规模不宜过于庞大,数量不可太多,须经严格的科学论证和可行性研究设置。" }, { "instruction": "地图制图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简称制图学,亦称地图学。参见地图学。" }, { "instruction": "大面积升降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新构造运动的一种基本类型;一般是没有差异性或差异性很小的地壳隆起或下降运动,其影响范围,常达几十至几百平方千米。根据作用力的差异及运动产生的地壳形态特征,又可分为对称型(大规模拱形隆起)及非对称型掀斜、挠曲等次级类型。经受大面积升降运动的地区,在地貌上分别表现为高原、平原和盆地。如中国的陕北、陇西及南岭地区,在新构造期中都属于大面积上升区;华北平原、江汉平原等则属大面积沉降区。" }, { "instruction": "基因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决定一个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全部遗传特征。常常应用于单一基因座,以找出一个等位基因或等位基因组合与另一个的区别。" }, { "instruction": "古地震组合探槽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横跨活动断层的一组探槽,以揭露地表下10米以内近地表深度范围详细地层和构造信息,识别地表破裂型古地震事件为主要目的的浅部开挖工程。大型组合探槽系统工程,已证明是揭示古地震事件的有效手段之一。" }, { "instruction": "adret;sunny slope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朝向阳光的坡面。其特点是光照充足,温度较高,变差大,湿度较小,风化强度大。同时还表现在物质迁移速率高,土层薄,有机质含量低。" }, { "instruction": "窗格苔藓虫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苔藓动物门隐口目的一属。硬体扇状或漏斗状,由许多分枝组成。分枝直或稍弯曲,枝间有横枝连接,形成窗格状。每枝具两列虫室,其间为一中棱分开,分枝前可增至3~4列。虫室口很小,圆形或卵形,体壁很厚,横枝上无虫室。奥陶纪至二叠纪。亚洲、欧洲、美洲和大洋洲。中国分布很广,多产于泥盆纪至二叠纪地层。" }, { "instruction": "地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表高低起伏的大势。不需要指明海拔高度,如中国地势图显示出中国山地、高原、丘陵、平原等的分布位置和起伏状况。" }, { "instruction": "黄土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以地质学、第四纪地质学、地理学、土壤学、古生物学、环境地球化学等学科的理论为基础,以地球上第四纪时期形成的复杂成因的陆相沉积物黄土为研究对象,研究其时代、成分、结构、性质、地层、分布、成因等的地学边缘学科。19世纪至20世纪早期对黄土的研究多集中在黄土的成因问题上。各国的学者,提出了许多不同的成因假说。莱伊尔认为黄土成因有冲积的、漫滩的、湖积的和海积的。1886年F.李希霍芬提出风成成因说。此后有人又提出了洪积、边坡堆积等假说。由于黄土与人类生存环境关系十分密切,促进了对黄土的深入系统的研究,如对黄土地层、物质成分、结构、工程地质性质,黄土中的古脊椎动物化石,黄土中的古土壤等。黄土古土壤序列记录了自新近纪末以来260万年内大陆的古气候变化过程。黄土的研究对认识全球变化有十分重要的科学价值。" }, { "instruction": "担山石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古元古代。主要分布于山西中条山东麓边缘的西峰山至架桑一带。为浅变质岩系,主要为变质砾岩、石英岩,上部为条带状石英岩夹白云质大理岩,厚563米。变质程度属低绿片岩相。原岩为一套碎屑岩,与上覆西阳河群呈不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准晶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狭义的准晶体是指:内部原子在三维空间呈长程取向有序的排布,具有三维准周期性平移对称(而不具有像晶体中那样的三维周期性平移对称)的固体。相应地其结构还具有自相似的特性而形成准晶格,并具有晶体所不能有的5次对称轴。广义的准晶体还包括二维准晶体和一维准晶体。它们分别只在二维和一维方向上具有准晶体的准周期性平移重复特征,而在另一维和二维方向上则具有晶体的周期性平移重复特征。它们实际上只是狭义准晶体与晶体间的过渡形式。其中二维准晶体的对称特点是具有8、10或12次轴。准晶体最早是在1984~1985年间,在美、中、加、法等国实验室中被各自独立地发现的。迄今已知的各种准晶体,均只见于人工合成的合金中。" }, { "instruction": "觅食迹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复数fodinichnia)又称进食构造(feeding structure)、掘食迹。为Seilacher(1953)提出的遗迹化石五大习性分类之一。觅食迹为各种形状的潜穴或潜穴系统,可与层面成任何角度,系泥食生物在沉积物内摄食富含有机质沉积物而形成的管穴构造,简单或复杂,常见于较深静水环境的细粒沉积物中。如树枝状的丛藻迹(Chondrites),螺旋形的动藻迹(Zoophycos)等。" }, { "instruction": "块断型地洼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按构造特点及地洼成因划分的类型之一,其主要特征为块状断裂发育,并以此形成地洼及地穹。又可划分为中亚亚型块断型地洼区和东非亚型块断型地洼区。前者的地洼多为大型盆地(其中还有较低级的隆陷分异),一般岩浆活动较弱,如中国西部的地洼区;后者的地洼多为较小型盆地,岩浆活动大多数强烈,如非洲东部裂谷地带。" }, { "instruction": "清水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华北山区地文期的一个侵蚀期,时代相当于更新世中期偏晚时期至更新世晚期之初,因最早在张家口地区清水河谷地研究而得名。张家口市大境门外高出河面25~35米的阶地,即为清水期河流下切造成的。" }, { "instruction": "内陆海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海洋深入大陆内部,周围为陆地所环绕,仅有狭窄水道与大洋或其他海域相连的咸水水域。如果沿岸陆地和出海通道均属同一个国家,即可视为该国的内水,享有内水的主权权利,如中国的渤海,日本的濑户内海、俄罗斯和乌克兰的亚速海等;若沿岸陆地和通海海峡由多个国家所有,如地中海、黑海和里海,则应由沿岸国家共同制定相关的管辖协定,并尊重所有国家,不论为沿海国或内陆国,其船舶均享有无害通过领海的权利。?处于大陆之内,完全没有通海出口的内海。如果沿岸都由一个国家的陆地所包围,则可视为该国领土的一部分,享有完全的主权权利,可以独立自主地开发利用和管辖,而不对外承担任何义务。如中国的青海湖、俄罗斯的咸海、巴勒斯坦的死海等。" }, { "instruction": "公海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沿岸国内水或领海或群岛水域或专属经济区以外不受任何国家主权管辖和支配的所有海域。按《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公海对所有国家开放,不论其为沿海国或内陆国。所有国家在公海上享有航行自由、飞越自由、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的自由、建造国际法所允许的人工岛屿和其他设施的自由、捕鱼自由及科学研究的自由。" }, { "instruction": "断层微量位移测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测量断层两盘现代微小相对水平位移和垂直升降的方法。测量的方法有铟钢尺基线测量、精密水准测量、高精度三角测量、激光测距、电阻丝钢弦测距,连通管测量、石英伸缩仪和地倾斜测量等。野外分为固定观测(站)和流动观测(点)两种。测量前需审慎选择测点,一般在活动性断层的关键部位进行,横跨断裂两盘埋设永久性固定标石。测量结果需计算误差值,并结合地质构造进行分析,注意排除各种非构造因素的影响。1963年地质力学研究所用电阻应变原理和水管连通器研制出断层微量位移测量装置。并且首先在广东省新丰江水库震区进行实地观测。尔后,逐渐得到普遍应用。它不仅可探索构造体系活动规律,还可用于监视发震断层活动和工程基地选择。" }, { "instruction": "污染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使环境及其组成或性质发生有害变化,从而影响人体健康的污染物质发生源。按其产生来源分为天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按其空间分布特点分为点、线、面污染源。一个企业或单元构成一个点污染源。接连地排列在一条线上,或在一条线上移动的点污染源构成线污染源,如交通线。散布在一个面的许多点,或在一个面上排放污染物的源地为面污染源,如农田、城市。常按人类活动范畴划分为工业、交通、农业、生活等污染源。" }, { "instruction": "反射活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谢格洛夫(А.Д.Шеглов,1968)认为,因受邻侧的活化区(地槽区)的影响而出现的活化现象。稳定区(地台区)由于外部原因,即邻侧壳块的强烈活动引起的活化现象。与被动活化通用。" }, { "instruction": "植被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示各种植被类型的地理分布及其与环境条件(气候、土壤、地貌、水文、地质等)的相关关系的规律性的图件。它能综合反映森林普查成果、草场普查成果、植被资源调查成果以及栽培植被的研究成果,是这些方面研究工作的直观、形象、生动而简明的概括和总结。不同的植被类型具有不同的航空及航天影像的特征,根据这些影像或信息的差异特征可以划分植被类型,再结合地面实况调查和研究,可编制出植被图。其优点是比常规方法速度快,质量和精度高,界线也相当准确,并能节省人力、物力和调查费用。" }, { "instruction": "朱鲁木特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可能为中泥盆世晚期至晚泥盆世早期。分布于新疆西准噶尔和布克赛尔布龙果河、和布克河、朱鲁木特等地。主要为灰绿色钙质粗砂岩、细砾岩,厚度达1330米。含丰富的植物化石Lepidodendropsis theodorii,Cyclostigma hiltorkense,Sublepidodendropsis sp.,Leptophloeum rhombicum等。在布龙果尔见有杏仁状安山岩夹凝灰岩,和布克河一带见流纹斑岩、石英斑岩、安山玢岩、玄武玢岩等。与上覆洪古勒楞组似为整合接触;与下伏呼吉尔斯特组多为断层接触。" }, { "instruction": "移动式水污染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位置不固定的设备、装置、场所排放污染物的水体污染源。江河、海洋中船只的交通运输,是主要的、也是典型的移动式水污染源。在航运过程中,除在正常状况下会向水体排放一定量的污染物,包括排放洗刷废水和油轮压舱水等以外,有时还会发生船只失事事故。" }, { "instruction": "螯合淋溶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简称螯淋作用。土壤中金属离子与有机质结合成配合物或螯合物向下层淋溶的作用。土壤中很多有机配位化合物,含有羧基、羟基或氨基等活性基,通过活性基可与金属离子Fe、Al、Mn、Ca、Mg等产生配合物或螯合物(有机配位化合物的结构前者为链状,后者为环状)。其中尤以土壤腐殖质中的富啡酸与金属离子产生的螯合物有很强的淋溶性,使原来溶解度不大的化合物能向下迁移,这便是土壤中的螯合淋溶作用。含大量有机质的土壤,往往产生金属离子淋溶,从而出现漂白土层。螯合物向下移动至一定深度时,因条件变化(如pH值、Eh值或水分含量等),又可重新沉淀。" }, { "instruction": "鱼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鱼类是最早、最简单的脊椎动物,主要特点是出现了真正的颚,鱼类动物繁盛于泥盆纪,因此,泥盆纪又称鱼类时代。" }, { "instruction": "郧西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蓟县纪—青白口纪。分布于湖北郧县,陕西商南、安康、平利及河南西峡、内乡、淅川等地,为一套浅变质海相酸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和少量正常沉积岩。岩性、岩相厚度、变质程度变化大。在商南变质程度深,上部有白云质灰岩,厚1696米;在河南以变质长石石英砂岩及绢云千枚岩为主,上部石英角斑岩及角斑岩,火山角砾岩及集块岩,厚2000米;在湖北为变晶凝灰岩、云英片岩及流纹岩、霏细岩、酸性凝灰岩,厚5000米;平利一带为长石石英片岩,厚2500米。与下伏陡岭群和上覆耀岭河组均呈不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基本图形元素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任何一个图形表达都是由若干不同的点、线、面图案或相同的图案循环组合而成的。这些点、线、面图案即为基本图形元素。" }, { "instruction": "乡村社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居住在同一乡村地域内,具有从事农业生产或与农业生产有关的社会互动的人口集合体。大多数人口聚集在以村镇为中心的居民点,其周围分布着农田、草场和零散聚落。主要特点是社区内居民的生活、生产等社会活动与自然关系密切,社会关系、血缘关系比较紧密,经济活动比较简单,自给性较强。故社区活动、组织结构、人际交往、文化素养和生活习惯等同城市社区居民有较大的差异。" }, { "instruction": "寒带岩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发育在寒带气候条件下的岩溶。寒带气温虽低,但水中含二氧化碳较多,地面被溶蚀成溶痕或浅洼地,因有常年或季节性冻土,地表水不能下渗(夏季渗入深度一般不超过50厘米),影响地下岩溶发育。但在永冻层以下也有岩溶发育。此类岩溶在西伯利亚北部、加拿大北部、格陵兰北部和挪威斯匹次卑尔根均有分布。" }, { "instruction": "晚更新世黄土层化石组合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晚更新世黄土地层中发现的脊椎动物化石组合,据统计,有化石15属24种。主要有:东北鼢鼠(Myospalax psilurus)、方氏鼢鼠(Myospalax fontanieri)、阿曼鼢鼠(Myospalax armandi)、达乌尔黄鼠(Citellus dauricus)、拟布氏田鼠(Microtus brandtiodes)、安氏鸵鸟(Struthis anderssoni)、北京斑鹿(Cervus cf.hortulorum)、普氏野马(Equus przewalskyi)、野驴(Equus hemionus)等。" }, { "instruction": "大民族主义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民族主义的一种表现。其主要特征为:认为本民族是“大民族”、“优秀民族’’,理应位于其他民族之上,享有各种特权;歧视、排斥和压迫国内其他较小民族,侵略和掠夺国外其他民族等。" }, { "instruction": "地震穴陷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地震震动所引起的隐伏洞穴的塌陷,或沙土液化造成物质亏损而引起的地面穴状陷落。" }, { "instruction": "海进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于陆地缓慢下降,海水侵入陆地的现象,称为海进。它是在一个相对较短的地质年代中,海域向大陆的扩展,海岸线向陆地移动,导致新的海相岩层超覆在较老的陆相岩层之上,第四纪伴随着间冰期的到来,海面上升常发生海侵。" }, { "instruction": "星星峡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长城纪。分布于新疆哈密星星峡星星山,为变质岩系。下部为黑云角闪石英片岩、片麻岩及混合岩,向上为黑云石英片岩、角闪石英片岩及少量大理岩夹层,最上部为白云大理岩和结晶灰岩。总厚4300米。未见底,与上覆卡瓦布拉克群呈整合接触。片麻岩全岩UPb年龄14±0.7亿年,PbPb等时线年龄13.1亿年。" }, { "instruction": "土壤风蚀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以风力为主的外营力作用于地面而引起尘土、沙的飞扬、跳跃和滚动的侵蚀过程。作用方式有两种:①风力通过地面时,由于气流的紊动作用所引起沙粒的起动吹扬,称吹蚀;②风力通过所携带的沙粒,对地面进行冲击、摩擦,称为磨蚀。在多数自然条件下,风力搬运的沙粒主要集中在距地面30厘米的近地面之内,所以磨蚀作用主要在近地表的范围内进行。" }, { "instruction": "口腔癌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发生于口腔内的癌瘤。多系上皮源性,以舌癌最为常见。其次可发生在唇、牙龈、颊黏膜、软腭、硬腭、口底等处。颈部淋巴结转移率高达50%以上,但全身转移较少,多发生于男性。病因可能与口腔不卫生、不合适的假牙或牙托等长期刺激有关。初期多为局部肿块,或伴有溃疡。治疗以手术、放射为主。切除颈淋巴结是根治的重要措施之一。" }, { "instruction": "颗粒污染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悬浮在空气中的固体或液体颗粒物,对生物和人体健康会造成危害。一般是指0. 1~75um之间的尘粒、粉尘、雾尘、烟、化学烟雾和煤烟。通常粒径在1um以下的颗粒物沉降慢,波及面大而远。" }, { "instruction": "卫生标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生产、生活环境中有害因素所确定的卫生学容许限量值,即最高容许浓度。由政府公布执行,是环境和卫生工作的主要依据之一。各级部门和企事业单位都必须贯彻执行。凡不符合标准而坚持不改的,可根据情节轻重,分别予以处分制裁,直至追究法律责任。中国已颁布或施行的卫生标准有《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食品卫生标准及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等。" }, { "instruction": "庙后山洞穴堆积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位于辽宁本溪山城子村庙后山南坡的洞穴堆积,自下而上分8层,洞内发现的人类化石和旧石器,是东北地区时代最早的一个含有直立人化石的动物群。其中1~3层属更新世早期,4~6层属更新世中期,7~8层属更新世晚期。第5~6层堆积为褐黄色亚粘土,其中含石灰角砾,下部胶结坚硬,局部呈钙板状,上部角砾少,较松散。庙后山哺乳动物群(Miaohou shan mammal fauna)有Equus sanmeniensis, Dicerorhinus mercki, Macaca robusta, Megaloceros pachyosteus, Sinocastor anderssoni等,基本上与周口店第1地点相同;第4层哺乳动物化石有代表温暖气候的Dicerohinus merchki,从各层动物化石种类来看,庙后山人(Miaohoushan Man)生活时期,经历了由湿凉—温暖—温凉干燥的气候变化。孢粉组合反映为茂密的Pinuspollenites和Quercoidites为主的落叶阔叶林,反映的气候条件及其变化也基本上与哺乳动物群相一致。据古地磁测试4~8层为布容时,年代新于73万年,第4层中间出现的可能是琵琶湖亚时E亚时,年代为40万年;铀系测年4层顶至6层上部分别为33万年、30万年、23万年和14万年。与周口店第1地点比较,表明它开始和结束的时间都相当晚。" }, { "instruction": "索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驱动机带动钢丝绳、牵引客厢或货厢在距离地面一定高度的空间运行的运输机械。具有对自然地形适应性强、爬坡角度大、基建费用省、能缩短运输距离等优点。客运索道以单线循环车厢式或吊椅式索道和双线或三线往复式索道应用最多,前者适用于线路侧型比较平缓的风景浏览区、公园、游艺场、滑雪场等处,后者适用于线路侧型比较复杂的地方。货运索道多用于工矿企业和高山地区运输货物,分为单线循环式索道和双线循环式索道两种,均向加长运输距离、加大运输量和高度机械化、自动化的方向发展。" }, { "instruction": "海岸地貌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构造运动、海水动力、生物作用和气候因素等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各种海岸地貌形态。包括海岸侵蚀地貌和海岸堆积地貌。前者有海蚀崖、海蚀台、海蚀穴和海蚀柱等;后者有海滩、沙坝和沙嘴等。按海岸物质的组成及其形态,又可分为沙砾质海岸、淤泥质海岸、三角洲海岸和生物海岸等。中国海岸线长达18000余公里,岛屿岸线为14000余公里。海岸地貌的研究,对港口建设、围垦、养殖、旅游和海岸能源等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 "instruction": "富营养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湖水中氮、磷等生物营养物质丰富、浮游生物种类少但生物量高的湖泊。湖表层有旺盛的光合作用,有较多的生物有机体沉积湖底,经微生物分解或其他矿化作用而耗氧,使湖底层溶解氧明显减少,严重时可降到零。富营养湖一般体积较小,湖水较浅,生物生产力较高。湖泊富营养化后,不易恢复和更新,因此,宜及早查清湖泊的营养趋势,加强湖区环境的管理,以防止湖泊中营养物质的过多蓄积。" }, { "instruction": "杯叠层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叠层石一形态属。柱体多呈上大下小的杯状,部分呈次圆柱状。一般不分叉,有时具平行到微散开分叉。基本层呈平缓穹形,相互叠合生长,在柱体侧部不叠合成壁,而为参差不齐的檐。产于中国中元古界蓟县系。" }, { "instruction": "岩盘山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于岩浆侵入而形成的穹状山地称为岩盘山。只有最近形成的岩盘山顶部才能保留沉积盖层,多数情况是岩盘已被剥露,并被侵蚀成为由环状单面山环绕的山地。" }, { "instruction": "温德米尔超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新元古代。分布于美国落基山脉中段温德米尔湖区。底部为托比砾岩(相当拉皮丹群下冰碛层)。本超群划分为中、下部拉皮丹群,下部为灰绿色冰碛砾岩,紫红色含砾(可能为落石)页岩夹少量泥质灰岩,中部为暗色页岩、粉砂岩和紫色粉砂岩、砂岩含少量同生角砾岩,上部为灰色灰岩,厚1600~3700米;上部瑟普层组,由灰岩、白云岩及砾岩组成,厚10~1000米。与下伏普塞尔(贝尔特)超群呈不整合接触,上覆寒武系巴克邦组砂岩。" }, { "instruction": "密云岩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中太古代至新太古代。分布于北京密云、怀柔等地区,为深变质岩系。为各种麻粒岩、片麻岩、浅粒岩、斜长辉石岩和铁英岩。变质程度达麻粒岩相。原岩为基性—中基性—中酸性熔岩、火山碎屑岩及凝灰质沉积岩。混合岩化作用不均匀,与上覆四合堂群为不整合接触。单颗粒锆石变质年龄26.5亿年。" }, { "instruction": "土壤化肥污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不恰当的使用化肥,导致土壤结构破坏,营养平衡失调,造成土壤物理化学性质恶化,土质交坏的现象。长期大量施用化肥的土地,有机质的损耗没有得到很好的补偿,相反土壤中的氮、磷、钾等失调,造成新的危害,增产效果越来越低。" }, { "instruction": "地下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暗河。由于岩溶作用在大面积石灰岩地区形成溶洞和地下通道,地面河流往往经地下溶洞,潜入地下形成暗河。在岩溶地区都有发育,以我国西南岩溶地区分布最广。" }, { "instruction": "地层规范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对地层体的自然分类和命名的程序法规。它既是地层学总结研究的成果,又是地层研究的行为规范。1959年第一届全国地层会议上制定了中国第一部《地层规范及地层规范说明书》,施行20年后,于1979年第二届全国地层会议上,经过修改补充,并出版了《中国地层指南及中国地层指南说明书》。在2000年第三届全国地层会议之后,出版了《中国地层指南及中国地层指南说明书》(修订版)。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的地层规范,如美国地层规范(1933),前苏联地层规范(1954~1977)等。" }, { "instruction": "丘陵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顶部浑圆,坡度平缓,坡脚线不明显,海拔小于500米的低矮山丘。相对高度小于山地,分布较为零星、孤立。坡面上岩屑覆盖较厚,许多丘陵和低山毗连,为低山的组成部分,称低山丘陵;与山地相连的称山前丘陵;也有些丘陵分布在高原面上,是长期受侵蚀、剥蚀等各种外动力地质作用形成的。有些波状丘陵是地形进入老年期后,准平原化阶段的产物。中国苏北、鲁南一带丘陵地形就是准平原面上残留的基岩丘陵。" }, { "instruction": "有孔虫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具有贝壳的原生动物,其壳一般分割成若干房室,壳体由方解石或砂质物质构成。有孔虫类大部分是海洋动物,是一种重要的海相化石,在地层对比,特别是第三系地层对比上有重要价值。" }, { "instruction": "流水岩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以地表流水作用为主形成的岩溶。常见于有外源水的岩溶区,或碳酸盐岩不纯或厚度不大的地区,后者也常称半岩溶(merokarst)。中国南方的峰林平原地形,常常与流水岩溶有关。" }, { "instruction": "植物提取修复技术体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用植物来净化有毒化学品污染的土壤或废弃物,植物修复技术体系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植物种类的筛选,实地土壤修复需要所选植物在该环境中能正常生长,不同种类植物对核素的响应已有很好的研究基础。植物吸收放射性核素的基因型差异为设计土壤-植物提取修复技术体系提供了必要的生物多样性。利用植物修复放射性污染的关键和基础就是选用能够大量积累放射性核素的植物材料。" }, { "instruction": "分水岭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相邻两个流域之间的山岭和高地。这一地区的降水形成的地表径流分别流入山岭或高地两侧的河流。" }, { "instruction": "暗棕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中国天然林区广泛分布的一个独立土类,过去资料曾称之为灰化土或暗棕色森林土等。分布在东北、内蒙古、秦岭及西藏东南诸山地的温带湿润与半湿润区,植被以针阔混交林为主,土壤有季节性冻层。有铁铝淋溶和深厚的腐殖质层,无或仅有不明显的浅色亚表层。土壤呈酸性或弱酸性,表层粘粒ki值为2.5~3.0。" }, { "instruction": "始内沟珊瑚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皱纹珊瑚目的一属。小型圆锥状单体珊瑚,外壁薄,饰有细横纹。始端隔壁均长达中心,显著加厚,内端膨大互相融合。成年期主隔壁分离,其余隔壁稍短缩,然而其内端仍相互连接成马蹄形内壁,隔壁排列呈两侧对称。老年期隔壁萎缩成短脊状,内端分离不再接连。主内沟不甚显著,位于单体的凹侧。鳞板及横板均不发育。产于新疆库鲁克塔格地区上奥陶统下部。扭心珊瑚" }, { "instruction": "环境保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应用科学技术原理,采取行政、法律与经济手段,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平衡,扩大社会生产,防止环境污染和破坏,对受到破坏和污染的环境做好综合治理,以保障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 }, { "instruction": "三度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地形图的高斯-克吕格投影分带中,大于或等于1:1万比例尺的地形图按30经差进行分带,简称为三度带。3○带的方式是:从1○30 '经线开始,每3○为一个投影带,这样就可以使3○带中一半的中央经线与6○带重合,便于3○带与6○带之间的转换。3○带中央经线的计算公式为:L0=3○×n式中n为3○带的带号。" }, { "instruction": "小环境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小范围内的特定栖息地。" }, { "instruction": "温泉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古元古代。分布于新疆天山西段博尔塔拉河以南别珍套山地区。为中深变质岩系,分上下亚群:下亚群以片麻岩、大理岩及石英岩为主,厚207~1575米;上亚群以大理岩、斜长角闪岩和石英片岩为主,厚633米。变质程度达低角闪岩相。原岩以砂质、泥砂质碎屑岩为主以及碳酸盐岩和少量基性火山岩,为浅海相沉积物。与上覆泥盆系呈不整合接触。侵入本群的花岗岩中锆石UPb年龄18.0亿年。" }, { "instruction": "麒麟山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中国晚期智人化石。1956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县麒麟山洞穴内发现而得名。地质时代属更新世晚期。化石为一男性头骨的颅底部分,共生动物化石多属现生种。还发现有打制石器。" }, { "instruction": "冰消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于冰的融化和蒸发而引起冰的消耗,从而使冰川体逐渐变薄、变狭并缩短,称为冰消作用。冰消作用分为冰下消融、冰内消融和冰面消融三种。" }, { "instruction": "土壤退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因自然环境不利因素和人为开发利用不当而引起表征环境及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恶化的现象,表现为土壤物质流失、土壤性状与土壤质量恶化以及土壤肥力下降,作物生长发育条件恶化和土壤生产力减退的过程。如有机质含量下降、营养元素亏缺、土壤结构破坏、土壤侵蚀、土层变薄、土壤板结、土壤碱化、酸化、沙化等,其中有机质含量下降可作为土壤退化的重要标志。土壤退化是世界土壤资源利用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 }, { "instruction": "复变质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多期变质作用(multiple metamorphism)、叠加变质作用(superimposed metamorphism)。同一套变质岩系遭受了两次以上的变质作用,称为复变质作用。每一个时期岩石的变化都受此时期变质条件的控制。例如,遭受区域变质作用的岩石,后来又受到第二次区域变质作用或接触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等。研究一个变质地区内岩石遭受变质作用的期次和特点,对进一步了解此地区的地质构造发展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 { "instruction": "地震丛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被地震应变释放水平相对较低的时期分隔、在较短时段内连续发生一组地震的现象。地震丛集是活动构造带发生构造地震的普遍现象。" }, { "instruction": "十字珊瑚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皱纹珊瑚目的一属。丛状或块状双带型复体珊瑚。四个较厚的隔壁在中央相交成十字形,其余长隔壁长度不一,短隔壁很短或不显著。横板完整平列,鳞板大而稀疏。志留纪,亚洲及欧洲。中国产于四川、贵州等地志留系。" }, { "instruction": "有机质白浆化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白浆化作用绝大部分产生于河湖相母质上,东北地区白浆土在阶地地形上发育最好,可能都因为质地偏黏,水流不畅,易有周期性积水,并因在很多低平地段会产生含多量有机质的层次。其规律是深色有机质层之下便紧接着浅色的白土层。其原因极可能是下淋的有机酸,起着螯合作用,将着色的铁锰质化合物移去而形成白浆层。有机质层下接白土层的现象普遍可见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处的土壤里,但这一现象似仅出现在有较长年龄的土中。有趣的是:河北阳原县的泥河湾湖相沉积(中国Q1地层的代表)中,也清楚地显示着这种现象,说明了它的普遍性、稳定性及可能的古老年龄。" }, { "instruction": "乡村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系指城市以外、具有大面积的农田、草场或林地,并包括未开垦利用的荒地资源,居民点散布在广阔的田野里,居民大多数从事农业生产,居民点的建筑形态与建筑材料和当地的气候、地貌等自然条件有紧密的依存关系,居民的生活方式也独具特色,文化素养也不尽相同。这里的乡村是地理学上的概念,并非行政区划的意义。" }, { "instruction": "多学科分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由各学科专业人员共同判读、分析研究一个样区或样本的遥感图像,达到查明该地区各种类型地物资源的目的。例如,农业资源遥感,通常由地质学家、地理学家、水文学家、气象学冢、土壤学家、农学家和林学家等共同参加判读同一地区的遥感图像,进行综合分析讨论,才能达到预期效果。我国山西省农业资源遥感,以及其他一些城市生态环境航空遥感试验等,都进行了多学科的综合分析。" }, { "instruction": "环境系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球表面各种环境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由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和生物圈组成,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又是一个开放系统,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不断地进行着,从而实现太阳能的转换、大气的运行、水分的循环和有机质与无机质的转化,成为一个动态平衡的体系。" }, { "instruction": "二马营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中三叠世早期。分布于山西宁武、沁水盆地及鄂尔多斯盆地及其周边地区。命名地点在山西宁武二马营附近。为内陆盆地沉积,下部为肉红色杂有绿色石英长石砂岩,灰白色杂有绿色、红色砂岩及泥岩,厚376米;上部为紫红、黄绿色长石砂岩夹暗紫色、绿色泥岩,泥岩含钙质结核及石膏质结核,厚220米,含丰富的中国肯氏兽动物群化石Ordosia,Sinokannemeyeria,Parakannemeyeria,Shansiodon,Shansisuchus等;植物化石有Todites,Neocalamites,Voltzia,Pleuromeia,Nilssonia,Aipteris,Ginkgoites等。与下伏下三叠统和尚沟组呈整合或假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长江中下游黄土岩石地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断续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由宜昌、武汉一带至南京地区附近的黄土的岩石地层划分。黄土状堆积物在地貌上构成长江的一、二级阶地,以南京附近宁镇地区较为发育。有代表性的地层剖面为南京北郊老虎山。前人将此套黄土地层命名为下蜀黄土。分析黄土状堆积物的分布及岩性,并与其他地区黄土地层岩性相对比,可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黄土地层划分为两个组,其地质时代分属中、晚更新世。" }, { "instruction": "旅游业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从事旅游经营活动的事业;是利用旅游资源,为人们旅行游览提供具有文化建设的综合性服务行业。包括一切向旅游者提供服务和商品,如交通、旅社、餐馆、娱乐场、商店及旅行社等。它投资少、见效快、收益多、利润高、有“无烟工厂”的美称。属国民经济中的第三产业。如有恰当的、有效的管理,可减少开展旅游业产生的污染。旅游业可以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它是旅游者欣赏、享受景观时必不可少的媒介。旅游者从旅游业的服务里,不仅得到物质方面的享受,还有精神方面的陶冶。" }, { "instruction": "静乐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红色土A带。时代属上新世。分布于山西西北部。命名地点在山西静乐附近。本组是在三趾马红土之上,第四系更新统三门组之下一种深红色土,厚十余米。含三趾马Hipparion houfenense,步氏羚羊Gazella blacki等化石。与下伏保德组呈假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停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潮汐下降到最低点后,水位保持短暂的稳定现象。" }, { "instruction": "冰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冰川融化产生的水,这种融化作用可发生于冰面、冰内和冰底。冰水活动在冰前区和消融区都是很活跃的。" }, { "instruction": "生物群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主要由优势植物和特别的气候特征进行区分的生态群落类型,如草地生物群系、热带雨林等。" }, { "instruction": "比德莫尔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分布于横贯南极山脉北端维多利亚地区尼姆罗德冰川区,为含古杯海绵化石的寒武纪灰岩。估计岩层厚3000米以上。岩层不整合覆于晚前寒武纪硬砂岩和泥质岩之上,遭受了紧密褶皱,并被比肯超群不整合覆盖。该群系首次发现于褶皱基底中的寒武纪地层。" }, { "instruction": "似玉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腹足似玉螺纲的一属。螺壳近椭圆形,螺塔低,体环很大。螺环圆滑,缝合线深陷。壳口斜,椭圆形,轴部具厚结茧。无脐。壳面具细生长线。志留纪至三叠纪,亚洲、欧洲及北美。中国主要产于石炭系和二叠系,志留纪及三叠纪地层中也有发现。" }, { "instruction": "东营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渐新世。命名地点在山东垦利县华8井。以砂泥岩为主的湖相沉积。分三段:下段以灰色泥岩为主,夹灰色页岩和砂岩;中段灰绿色泥岩夹砂岩;上段棕红色、灰绿色泥岩夹砂岩或互层,顶部时有火山岩。与下伏始新统沙河街组为连续沉积,上被中新统馆陶组不整合覆盖。本组化石丰富,富含介形类、腹足类、轮藻、孢粉等。尤其以华花介为代表的淡水至半咸水生物群具有特性。本组广泛分布于渤海海域、华北平原及下辽河平原。" }, { "instruction": "非恒定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不稳定流、非稳定流。运动要素(流速、流量、水位等)随时间不断发生改变的水流。如图6. 13所示的水箱侧壁开孔泄流时,若水箱内的水没有补充或水补充的较多,可使水箱内的水位降低或升高。" }, { "instruction": "水洞沟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属更新世晚期。水洞沟遗址,位于宁夏灵武,发掘了许多旧石器和哺乳动物化石,被称为河套文化。遗址堆积,底部为灰色砂砾石层(未见底),下段为黄褐色中、细砂层和灰黑色淤泥质亚粘土,呈透镜状;中段为黄绿、蓝灰色亚砂土,有融冻褶曲;上段为灰黄色粉砂层(10~20米),质地较均一,有明显的水平层理,为一套河湖相沉积,厚20米,与下伏中渐新统清水营组呈不整合接触。含旧石器和脊椎动物化石有Equus hemionus,E. sp.,Crocuta ultima,Coelodonta antiquitatis,Bison sp., Gazella sp.等,这些都是中国华北地区更新世晚期的常见分子。孢粉组合特征以小灌木及草本植物花粉中Artemisia,Chenopodiaceae,Ephedripites和木本植物花粉中的Piceapollenites,Pinuspollenites等为主,反映荒漠草原环境,只在融冻褶曲层位有Abiespollenites,说明更新世晚期曾有过寒冷气候期,与华北平原类似。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旧石器层位骨化石14C年龄为(17?250±250)年,钙质结核14C年龄为(26?230±800)年,比萨拉乌苏动物群层位要高。主要分布于银吴盆地、卫宁盆地、清水河谷地、苦水沟谷地及较大的支流河谷中。" }, { "instruction": "上升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海水从深层上升的流动。发生于表层海水离散的海区。如近岸处表层海水被风吹离海岸,深层海水因补偿而上升。上升流一般水温较低,有显著的冷却和稳定气候的作用,使所经海区降水较少,如秘鲁沿海。上升流把营养盐丰富的深层水带到表层,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类大量生长提供丰富饵料,故上升流区往往是上好的渔场。" }, { "instruction": "包容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个构造体系吞并其他构造体系或其片段的复合现象。被包容者(成生较早者)形态与吞并它的体系迥然不同,又未经彻底改造达到与后者协调一致的程度;而被包容者成生较晚者可有明显界线将被吞并的其他体系之一部分分割出来,在构造上与吞并它们的体系格格不入。总之,系指两个并无成生联系的构造体系间一种独特的复合形式。" }, { "instruction": "兴地塔格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古元古代。出露于新疆兴地塔格一带,为变质地层。分为:下亚群,以黑云石英片岩为主,厚555米;中亚群,以大理岩为主,厚956~2094米;上亚群:以黑云石英片岩、二云石英片岩、石英岩为主,厚863~2444米。变质程度属低角闪岩相。原岩为由砂岩、粉砂岩组成的浊流沉积和碳酸盐岩。云母石英片岩全岩PbPb等时线年龄24亿年。" }, { "instruction": "海底断裂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海洋底部呈带状分布的破碎带或断裂带。大洋中大体可分为两个断裂系统:一是沿洋中脊轴部延伸的中央裂谷及与其平行的一系列断层构成的中央裂谷系;二是横切洋中脊的转换断层或横推断裂系统。大西洋中脊和印度洋中脊轴部都有中央裂谷,而且在这两个洋中脊和东太平洋洋隆上均有与之垂直的一系列断裂带。在东太平洋洋隆中已发现13条与海岭垂直的大断裂带,长达2000~3000千米,宽100~200千米,地形起伏达2000~3000米,且断裂带延伸平直,水平错动距离达150~1170千米。在断裂带两侧,地壳厚度及密度有较大差异,地磁异常带有明显的错动现象。有人认为,此系不均匀地幔对流的结果。" }, { "instruction": "土壤溶蚀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水的作用下引起土体内物质的溶解和迁移引起的侵蚀作用。黄土地区的陷穴或漏斗,常与此有关。" }, { "instruction": "扩散中心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同一类群或不同类群大量种类集中的地区或原始分布区。该中心可能是种的起源地,也可能是次生的。" }, { "instruction": "侧肋虫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原列为腔肠动物门的一纲,称侧水母纲。此类动物体平多节,具明显两侧对称性,现多认为是蠕形动物,归入环节动物门,称侧肋虫类。体呈椭圆形的钟状,两侧对称,椭圆体的长轴方向有一中沟,沿中沟两侧分出许多直达边缘的细沟,分为许多侧节,边缘有很短的缘瓣(?),每个缘瓣具一简单触手(?)。现知仅狄更逊蠕虫(Dickinsonia)一属,产于澳大利亚伊迪卡拉动物群。" }, { "instruction": "巴兰德角石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头足纲鹦鹉螺亚纲的一目。壳弓角石式或为松旋、外旋、螺旋等。体管细,位于中心或近中心,壁薄,无内体管,隔壁颈直颈式。某些衍生种类体管移至腹部或略偏于背部,隔壁颈为弯颈式,体管节膨胀。未见有气室沉积。壳面光滑或具轮环、纵肋。奥陶纪至中泥盆世。化石较少,如巴兰德角石(Barrandeoceras)等。" }, { "instruction": "低温冷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泛指农作物在生长季节因低温(仍在0℃以上)造成其生理异常,从而导致农作物伤害甚至死亡以至不同程度减产的一种低温危害现象,又称为冷害。由于低温在0℃以上,所以一般看不出植物明显的直观症状,与霜害、冻害的受害机理完全不同。但实际上,低温会降低植物光合作用强度,减少根系对土壤养分的吸收,阻碍营养向生长器输送,从而造成植物营养不良,植物退化甚至死七。根据不同的危害机制,低温冷害又可以分为:延迟型冷害、障碍型冷害和混合型冷害三种。低温冷害的危害程度取决于低温强度和持续时间,也因不同的地区、季节、作物种类,对作物的危害也不同,一般会造成作物减产甚至绝收。低温冷害一年四季都会出现,通常对水稻、高梁、玉米、果树、豆类、蔬菜造成危害。低温冷害多发生在纬度和高度偏高的地区,在温带、热带地区也时有发生。" }, { "instruction": "卡拉布里亚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意大利更新世早期的海相地层单位。1948年第18届国际地质大会确定以卡拉布里亚层底界作为第四系下界。起始于约1.8百万年前,持续约1.3百万年。以哺乳动物的演变序列清楚而著称。" }, { "instruction": "深海盆地平原沉积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深海环境中水最深区域的沉积,主要由低密度浊流沉积、远洋和半远洋沉积物组成。主要特征为薄层砂岩、页岩、硅质岩的稳定规则的互层,在纵向和横向上没有急剧的变厚和变薄的现象,有放射虫、颗石藻等浮游生物的化石。古大洋的盆地平原还可有蛇绿岩。" }, { "instruction": "沟道坝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以沟道小沟域为单元,在沟道内建立的以拦泥、淤地、生产为目的的大、中、小规模的淤地坝工程体系。" }, { "instruction": "新构造运动水文学研究法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通过对海岸带或湖岸带不同地点、多年的海面或湖面的平均水位测定,来研究现代构造运动的垂直升降运动的一种方法。" }, { "instruction": "沟鳞鱼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胴甲鱼目中著名的一属。头及躯干前部覆以甲片,躯干后部及尾裸露无鳞。头甲六边形,松果片与侧片之间隔以中颈片,其前端两侧达于大眶孔的后缘。前中背片侧角发育,后中背片前端窄,后部侧突发育。后背侧片与后侧片完全愈合成复侧片。成体腹面具中腹脊和中腹沟。胸肢长,超过体甲,分为两节,连以关节。两背鳍,具腹鳍。歪型尾。化石多仅保存甲片,甲片具纹饰,幼体为网纹状,成体变为短脊状或瘤突状。中、晚泥盆世,广布于世界各地,中国南方许多地区发现有此化石。" }, { "instruction": "多旋回复合造山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多旋回、多种造山机制复合的造山带。中国乃至亚洲的大多数造山带并不是某一造山旋回的碰撞造山带,而是多旋回复合造山带。秦岭大别造山带即为典型实例。早古生代末秦岭大别山地区随着祁连北秦岭早古生代洋盆的封闭,志留纪晚期至泥盆纪初,中朝与扬子两个微陆块碰撞,形成北秦岭加里东碰撞造山带;之后再次裂陷,出现泥盆纪海盆。晚泥盆世—早石炭世,随天山—兴安一带古亚洲洋的闭合,西伯利亚与冈瓦纳两个大陆的复杂大陆边缘碰撞,使秦岭大别地区发生叠覆和走滑挤压造山,形成中秦岭华力西造山带;再后又是新的裂陷,形成石炭—二叠纪海盆。二叠纪中期随着古亚洲洋最终封闭和古亚洲构造域的形成,秦岭再次发生叠覆和走滑挤压造山作用。从晚二叠世开始,由于特提斯洋的打开,秦岭大别地区从古亚洲洋动力体系转入特提斯动力学体系的控制,沉积巨厚的晚二叠世—三叠纪沉积。晚三叠世—侏罗纪,随着特提斯向北俯冲和北美与亚洲剧烈碰撞,中朝与扬子两个陆块间经受强烈陆陆叠覆造山作用,即印支和燕山造山作用,才使中朝与扬子两个陆块最终焊合为一个整体,具有统一动力学系统。" }, { "instruction": "数学地图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研究数学方法在地图学中的应用原理和实现方法。主要包括地图投影理论、制图综合中的数理统计原理和方法、地图表达中的各种数学模型方法、地图分析与应用中的数学原理等。" }, { "instruction": "大地构造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质学的分支学科。研究大陆、大洋或某一区域地壳或岩石圈的组成、结构和演化历史的学科,目的是了解海洋、大陆、山脉和盆地的成因和发展过程,认识地壳和岩石圈的演化规律。大地构造学要求综合来自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各分支学科的观测和研究成果。所以在地球科学中,它明显的具有上层建筑性质。它的研究成果往往反映出不同时期地球科学主导的学术思潮,乃至整个地球科学发展的水平。新的大地构造理论或学说的出现反过来也会对地球科学各分支学科产生深远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板块构造学说出现所引发的全球性的地学革命,就是一个生动的实例。" }, { "instruction": "圣堂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晚二叠世晚期。分布于广东广花至阳春一带。为河流、湖泊相沉积。在广东恩平城北东圣堂剖面,为紫红色含豆状铁质结核砂岩、泥质细砂岩,常与土黄、灰绿色长石石英砂岩、细砂岩、粉砂岩互层,偶夹黑色页岩及炭质页岩。底部以含结核砂岩与下伏翠屏山组(沙湖组)铝土质岩呈整合接触,或假整合超覆于童子岩组之上,与上覆大冶群呈整合或假整合接触。厚140米。含植物Gigantonoclea sp.,Lobatannularia ensifolia等,及少量双壳类碎片。" }, { "instruction": "冰川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冰川中所携带的碎屑物质在运动中相互研磨成细粉砂,从冰川排水道及冰洞中流出,含有悬浮的冰川粉使冰水河流呈混浊的乳状体,称为冰川乳或冰川浆。" }, { "instruction": "健康岛是什么?", "input": "", "output": "1986年国际自然医学会曾确定4个世界人类长寿区:巴基斯坦的洪萨、俄罗斯的高加索、南美洲的厄瓜多尔、中国 的新疆。中国新疆百岁老人所占的比例,1982年为51. 75/10万。其中比例最高的是在帕米尔高原上的塔什库尔 干塔吉克自治县。" }, { "instruction": "滨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海滨与出露的海滩之间的分界线,在有潮海域海滨则有高潮位与低潮位,分别称为高海滨线和低海滨线。" }, { "instruction": "lava stalagmite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熔岩隧道底部的圆锥状凸起。是隧道顶部的液态熔岩下滴到洞底堆积而成。为黏性小的玄武岩质熔岩特有的产物。" }, { "instruction": "干旱区土壤粘化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土旱地区的古土壤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环境下形成土壤粘化层,使土壤某一层次质地变黏。主要作用是粘粒的移动,也称机械淋洗移动,或称粘粒的悬浮迁移。那就是带负电的土壤颗粒,包括矿物质与有机质,先以其电性互斥,分散于水中,再随水下移。在一定深度上,经过与正电胶体的共同沉淀(以铁、铝氧化物为主)、pH值上升和钙与镁等盐基离子的凝聚、或水分损失导致浓度增高等作用,粘粒产生沉淀,形成粘化层。" }, { "instruction": "沉积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沉积学是研究沉积物(岩)及其成因的学科,它可应用于不同类型的沉积建造;古代的和现代的,海相和陆相的,包括发育其中的动物群、植物群,矿物,结构,成岩作用和沉积物的时空演化等。沉积学的基础是对天然生成的软、硬沉积物的大量而细致现象的观察,其目的在于恢复其地层学的和构造学的原始环境。所以有时亦称沉积地质学(sedimentary geology)。沉积学是地层学的一个部分,它是通过对层状岩石的研究,探索地球的历史,具体地说,沉积学考察的是这些层状岩石的几何学和动力学。沉积学并无严格的分支学科,不过对各种不同类型的沉积(如碳酸盐沉积学),有其特定的研究内容。" }, { "instruction": "天山兴安造山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个华力西造山系,主体位于中国及蒙古国境内,由斋桑南蒙古兴安洋封闭而形成的造山系。主要为华力西造山系,但包含一部分由加里东运动形成的造山带。分为斋桑准噶尔造山带、南蒙古兴安造山带、成吉思造山带、巴尔喀什伊犁地块、纳曼贾拉依尔造山带、科克切塔夫地块、伊塞克地块、卡拉套中天山造山带、北天山造山带、温都尔庙造山带、吉黑镶嵌地块、北山内蒙古吉林造山带等12个次一级构造单元。吉黑镶嵌地块由松花江地块、布列亚佳木斯地块、张广才岭造山带和兴凯地块组成。" }, { "instruction": "顿涅茨期地洼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活化激烈期在晚古生代的地洼区。如乌克兰的顿涅茨地洼区,美国的威奇托地洼区和蒙古地洼区等。" }, { "instruction": "海坪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深海阶地。海沟或海岭斜面上呈阶梯状分布的细长台地。海沟上,一般分布在靠近海岛一侧的斜面上;而海岭或其他海底高地,则在两侧均有分布,常构成深海阶地。它可能是断裂活动的产物。" }, { "instruction": "变质地质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反映各地区不同时期变质作用的特征及时空变化规律的专门性地质图。变质地质图的主要内容包括变质相和变质相系、变质岩系的地层时代和变质期、混合岩和花岗质岩石、变质作用类型和变质地质单元等。它是研究各地区变质作用与大地构造环境和地壳演化之间关系的重要图件,也是研究区域变质成矿作用的基础图件。" }, { "instruction": "纪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国际地质年代表中的第三级地质年代单位,相当于形成一个系(第三级年代地层单位)的时间。纪是代的再分,例如古生代一般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中生代分为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新生代分为古近纪、新近纪和第四纪。各个纪延续时间不同,一般从3000万年到7000万年,但第四纪仅有200万~300万年。纪再分为世。对有的代划分为几个纪意见尚不一致,除上述国际公认的划分外,尚有把石炭纪分为独立的两个纪的。此外对各个纪的划分界线也有不同意见。" }, { "instruction": "九佛堂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最初称九佛堂统。时代属早白垩世,分布于辽宁省西部。命名地点在辽宁省西部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平房子乡九佛堂村。底部为一层灰黄色厚层安山质砾岩夹砂岩、页岩,下部为灰白、浅灰色薄层凝灰质粉砂岩、纸片状页岩、凝灰质页岩,中、上部为黄灰、黄绿色砂岩、粉砂岩与灰、灰绿色页岩、粉砂质页岩、泥岩不等厚互层。总厚2000米以上,与下伏义县组呈假整合或整合接触。组内含有丰富、多样性的以CathayornisPsittacosaurus mongoliensisYanjiestheriaLimnocypridea grammi为代表的生物群,迄今已发现包括鸟类、恐龙、翼龙、龟类、蝾螈类、鱼类、叶肢介、介形虫、昆虫、双壳类、腹足类、古植物、孢粉、轮藻等化石。总体面貌显示出热河生物群的继承性。其中有恐龙Psittacosaurus mongoliensisMicroraptor zhaoianus组合,鸟类CathayornisChaoyangia组合(主要产于本组中上部),鱼类JinanichthysLongdeichthysLycoptera组合,叶肢介下部含Yanjiestheria jiufotangensis带,上部含Eosestheria fusinensis带,介形虫Cypridea(Cypridea veridicaC. (C.) trispinosaYumenia acutiuscula grammi组合带(产自本组下部)以及C. (Ulwellia) koskulensisScabriculocypris castaLimnocypridea 组合带(产自本组上部),双壳类MengyinaiaNakamuranaiaSphaerium组合,腹足类Viviparus matumotoiAmnicola chaoyangensis组合,孢粉CicatricosisporitesConcavissimisporitesPiceaepollenites组合等,同时本组仍含有丰富的三尾拟蜉蝣Ephemeropsis trisetalis等昆虫化石。" }, { "instruction": "宜昌上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原指宜昌地区上奥陶统艾家山阶与早志留世富池页岩(下部包括五峰页岩)的假整合,中间缺失卡拉道克阶。据后来的工作证实,宜昌地区奥陶系与志留系之间均呈整合接触,此上升运动实不存在,应予废弃。" }, { "instruction": "虫状红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蠕虫状红土(vermicular red earth),因为网纹红土在土壤剖面上的形态弯曲如蠕虫,故名。从大范围看,只有典型虫状形态的红土达到一定规模,方有地层与时代意义,方能反映出环境里的强烈红化特征。" }, { "instruction": "长兴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剖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中国被确定为国际标准的界线层型剖面。位于浙江省长兴县煤山。二叠系顶部的长兴阶层型剖面下部为深灰色中—厚层灰岩为主,含燧石条带和碳酸盐化凝灰岩薄层;上部为灰色中—厚层微晶灰岩,具硅质条带,顶部泥质增高,夹多层粘土层。长兴阶以牙形石Clarkia subcarinata带的出现为底界,同时以含有Palaeofusulina的分子和大巴山菊石科及假提罗菊石科的首现为标志。牙形石带发育,可分为4个牙形石带。三叠系底部的殷坑阶(相当于国际地层表的印度阶)层型剖面的岩性,下部以泥质岩为主,上部以灰岩为主,本阶的底界部二叠系与三叠系间的界线,以牙形石Hindeodus parvus的首现为标志。阶内包含5个牙形石带、2个菊石带和4个双壳类组合。该剖面已被国际地层委员会和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批准为国际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划分对比的标准(GSSP)。是中国第二颗“金钉子”。" }, { "instruction": "冰碛石英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冰碛物中的石英砂,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它的表面形态,具有以下特征:棱角状、有平行解理面、贝壳状断口、翻卷片和V形坑等,这些特征并不在一颗石英砂粒表面都具有,而仅具统计规律和组合规律。" }, { "instruction": "衢江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衢江红砂岩。时代属晚白垩世。分布于浙江金华、兰溪、义乌、衢州、浦江一带。命名地点在浙江金华衢州盆地。为炎热氧化环境下的内陆湖相碎屑沉积,岩性为棕红色、棕褐色砾岩、砂岩、泥质粉砂岩,中部夹绿色层,含介形虫Cypridea (Pseudocypridina)sp.和叶肢介Yanjiestheria chekiangensis,Yanjiestheria kyongsangensis等。厚2500~4620米。与下伏永康群壳山组呈不整合接触。本群自下而上已划分为中戴组、金华组和衢县组。群名已停止使用。" }, { "instruction": "火成堆积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岩体构造与沉积岩层状构造相似的层状火成岩侵入体的成岩过程。其特点为:①早期结晶并沉降下来的矿物被后期残余岩浆冷凝物充填或胶结;②表现良好的韵律性;③韵律层严格遵循沉积岩的重叠律,即岩层的下层必老于上层;④堆积晶体的粒度频率分布,在对数坐标上成一直线,即属于对数正态分布。由于火成堆积作用而形成的岩石,称为堆积岩(accumulation rocks)。" }, { "instruction": "大山铺动物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中国晚二叠世以兽孔类为主体的低等四足类动物群。目前只发现于甘肃玉门大山口的上二叠统西大沟组。它含两栖类的似卡玛螈(Anakamacops)、泰齿螈(Ingentidens)和兄弟迟滞螈(Phratochronis),爬行类大鼻龙目的别里贝蜥(Belebey),兽孔目的双列齿兽(Biseridens)、狭头兽(Stenocybus)和中华猎兽(Sinophoneus)。它是目前中国发现最原始的四足类动物群,是世界除俄罗斯前乌拉尔地区(亦称德维纳区)和南非卡鲁盆地外最为丰富的上二叠统脊椎动物化石产地,对研究四足类的早期进化具重要意义。" }, { "instruction": "头屯河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中国陆相中侏罗统上部的一个阶,位于西山窑阶之上,上侏罗统下部的土城子阶之下。阶名源自岩石地层单位“头屯河组”,层型剖面位于新疆乌鲁木齐以西的头屯河一带。头屯河阶的底界生物识别标志有待深入研究后定义。阶内含有双壳类化石:Ferganoconcha minor,Pseudocardinia gansuensis,P.yumenensis,Margaritifera isfarensis,Psilunio ovalis,P.jingyuanensis,P.manasensis,P.globitriangularis等;介形虫:Darwinula impudica,D.sarytirmenensis等,以及古植物ConiopterisPhoenicopsis组合中的一些分子。" }, { "instruction": "太阴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月球引起的潮汐。" }, { "instruction": "黄水河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中元古代。分布在四川宝兴、卢山大邑、汶川、彭县一带,为一套变质火山沉积岩系。自下而上划分为:干河坝组,为变质玄武岩及安山岩,夹细碧岩、火山角砾岩、凝灰岩及石墨片岩,厚300~2000米;黄铜尖子组,为变质基性—中酸性火山岩夹炭质石英片岩、石墨片岩和滑石片岩,厚200~533米;关防山组,为变质砂泥岩夹少量变质碳酸盐岩及中酸性火山碎屑岩,厚455~2612米,含微古植物。" }, { "instruction": "海洋地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反映被海水覆盖部分的地壳物质组成、地质构造和演化的特征。其内容涉及海底地形地貌;海洋沉积物的特点及其分布;洋底岩石的物质组成及成因;洋壳的地质结构,洋底板块的构造体制;大洋发育的地质历史和海洋生物资源分布以及海底矿产资源和能源的成生和迁移等。" }, { "instruction": "foreset,foreset bed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前组沉积(foreset deposit)。为三角洲前缘斜坡上的沉积物,主要由海岸带的砂质沉积物组成,可见层理。" }, { "instruction": "不对称谷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冰缘河谷地貌的一种。系因谷坡所处的位置和方向不同,使冻融作用强度产生差异,造成谷坡不对称。" }, { "instruction": "虫管化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栖管化石。某些环节动物栖居的虫管保存而成的化石。环节动物门、多毛纲中的有些类别动物分泌钙质虫管或分泌黏液胶结砂粒、岩屑等而成虫管。虫体多无硬体,很难保存,仅有虫管常保存为化石。虫管为中空的管状体,形态多样,有直线形、U字形、旋卷或其他弯曲形状,断面圆形、椭圆形、三角形或多边形,表面可具有横脊或纵脊等。通常以管的一部分或全部附着于他物,分散保存或密集成堆,甚至可成礁状。化石以钙质虫管的龙介科(Serpulidae)报道最多,常见属有螺旋虫(蟠龙介Spirorbis)、龙介虫(Serpula)等。多毛类环节动物主要生活于海洋,有些居于半咸水环境,少数生活于淡水。绝大多数营底栖生活,在海底自由爬行或栖居管内,或穴居生活,或附着他物之上。寒武纪至现代。中国古生代及中生代腕足类、双壳类等化石上常有发现,新生代地层中也发现大量虫管化石。" }, { "instruction": "脆云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脆云母族矿物的总称。是层间由二价金属阳离子相结合的层状结构硅酸盐。性质与云母相似,但硬度高而性脆。主要包括珍珠云母和硬绿泥石等矿物。" }, { "instruction": "保税仓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亦称保税关税。指设立海关或在海关注册并在海关监督下供存储未交纳关税的进出口应征税商品的仓库。外国货物进入这种仓库,可以暂不缴纳进口税。未经海关许可不得将货物运出仓库。如进入国内市场,须缴清关税和其他费用。如以后货物出口即不需交纳关税。货物在储存期如数量减少,则需缴清减少部分货物的关税和其他费用。有的保税仓库只作储存货物之用,有的在仓库内还可以对货物进行分类、整理、改装、混合以及再加工制造等作业。设立保税仓库主要是为了发展转口贸易,增加有关各项费用收入,同时给予贸易商以经营上的便利。" }, { "instruction": "岩溶夷平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岩溶准平原经过抬升而成的地貌现象。它反映夷平面形成时期,岩溶是以水平溶蚀、河流侧蚀的方式为主进行的,属于流水岩溶。后期的地壳上升运动,将这个较平坦的地面置于不同的高度上。抬升后的岩溶作用,可使岩溶夷平面支离破碎。在岩溶夷平面分布的地方,当条件有利的情况下,有可能形成风化壳矿床。" }, { "instruction": "岗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顶部平缓的狭长高地。相对高度为几米到几十米。如黄土岗。" }, { "instruction": "热带冬干(草原)气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赤道气候。" }, { "instruction": "大孤山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属全新世。分布在辽宁南部地区,命名剖面在辽宁省东港市大孤山黄土坎。下部为坡积、洪积的砂砾层,砾石多为棱角状与次棱角状,厚度0.7~2.0米;中部为沼泽沉积的淤泥草炭层,含大量植物遗体,草炭质轻可燃,厚度0.5~1.3米,泥炭的14C年龄分别为(6660±100)年与(7390±190)年,孢粉组合反映当时植被为桤木阔叶林。气候较暖较湿,相当于大西洋期。年龄距今为5000~7500年。属全新世中期偏早期。" }, { "instruction": "孔子鸟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原始鸟类的一目,其个体大小与始祖鸟相近。该类化石是最早的发育有角质喙和尾综骨的原始鸟类;大的眶后骨与鳞骨紧密相连而共同组成了完整的双弓式颞区;肩胛骨与乌喙骨结合牢固,单一的胸骨大;肱骨近端非常宽大,前肢指骨未退化而具有很发达的爪;飞行羽毛很长,具有较强的飞行能力;个别孔子鸟类还保存了一对较长的中央尾羽,可能代表了雄性鸟的第二性征。集群生活,上千件化石保存在相对很小的区域内说明它死于突发性灾难。孔子鸟类被认为是稍次于始祖鸟的原始鸟类类群,其骨骼兼具明显的原始特征(如头骨颞区双弓型,指未愈合且指爪发达)和显著的进步特征(角质喙、大的胸骨、尾综骨等),显示出它在研究早期原始鸟类的演化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孔子鸟目化石目前主要分布于中国辽宁西部的北票、义县、凌源、阜新等地义县组地层中,是一类区域性很强的原始鸟类。仅1科3属,即孔子鸟科(Confuciusornithidae)、孔子鸟属(Confuciusornis)、长城鸟属(Changchengornis)、锦州鸟属(Jinzhouornis)。但有的学者认为锦州鸟是孔子鸟的次异名(晚出的同物异名)。" }, { "instruction": "首异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同一分类单元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同物异名中最早发表的一个可用名称。" }, { "instruction": "洪积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属雨期,指北半球部分地区更新世期间气候相对湿润的时期。" }, { "instruction": "溶溪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早志留世晚期。分布于贵州东北、四川东南、湖北西南、湖南西北等地。命名地点在四川秀山溶溪东南约6千米的溶溪秀山公路旁。为浅海相泥沙质沉积,以紫红、灰绿等杂色页岩、泥岩夹粉砂岩为主,含海百合Pisocrinus;笔石Hunanodendrum;腕足类Nalivkinia等化石,厚267米,与下伏小河坝组呈整合接触。本组曾称白沙组。" }, { "instruction": "正层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创名人在建立地层单位或界线层型时指定的原始层型。正层型位于模式地区之内。" }, { "instruction": "封闭型冰丘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主要由附近土层中地下水向冰丘迁移的方式补给形成的冰丘,此类冰丘规模较小。阿拉斯加马更些河流域多封闭型冰丘。" }, { "instruction": "北欧地洼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欧洲北部的波罗的海及其周围,包括原为波罗的海前寒武纪台盾的芬兰、瑞典及挪威南部,以及原俄罗斯地台西缘的爱沙尼亚一带,于中生代活化变为地洼区。在瑞典、芬兰北部,有太古宙—元古宙前地槽构造层出露,年龄为18亿年;其西南为地槽构造层展布地带,二者之间有北西南东向的深大断裂带,控制瑞典芬兰成矿带及其延伸方向,后者延伸方向与之一致。矿带分为:东北铁矿带和西南铜、铅、锌等硫化物矿带。矿床多为沉积或火山沉积,但多受后来热液成矿作用叠加改造,成为多因复成矿床。层控与构造控矿)的综合特征明显。在爱沙尼亚,有铅、锌等多金属矿床产于古生界地台构造层中,铅同位素年龄为阿尔卑斯期。" }, { "instruction": "双峰式火成岩组合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明显缺乏中性火成岩的组合,如流纹岩、英安岩和数量不等的玄武岩的组合。亦称戴里间断(Daly gap)。在以SiO2或DI(分异指数)为横坐标的频率分布图上,表现为两个峰值的形态,与钙碱性火成岩组合的类似正态分布的金字塔形的单峰分布形态形成明显的对照。bimodal一词由bi(双)和modal(众多的,出现频率最高的)构成,文献中有时误译为“双模式(bimodel)”。" }, { "instruction": "集装箱港口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有集装箱进出的港口。衡量其规模的主要标准是集装箱吞吐量、航线航班数量、航线类型、集装箱船舶的吨位,可分为枢纽港、干线港和喂给港三类。" }, { "instruction": "成层火山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部分为熔岩流,部分为火山碎屑物相互成层、逐渐积累而成的截头圆锥状火山体。目前世界上主要的火山均属此类,因剖面上成层构造明显,故称成层火山。其实,这一称呼不当,因所有盾形火山和许多穹丘均是成层的,故将其称为复合火山更适宜。构成成层火山的主要岩石为铁镁质乃至中性的火山岩,也伴有少量硅长质岩石。" }, { "instruction": "周年视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于观测者的位移,而使目标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叫做视差位移。地球公转以一年为周期,恒星的视差位移也以一年为周期,故被称为周年视差。" }, { "instruction": "卡匹敦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位于沃德阶之上,上二叠统吴家坪阶之下,是国际地层表中中二叠统上部的一个阶。底界以牙形石Jinogondolella postserrata的首现为标志。层型剖面位于美国得克萨斯州瓜德鲁普山脉东南的涅普尔山处。" }, { "instruction": "停留时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也即滞留时间。稳态条仵下一种物质的质量与其更新速度之比。就处于稳定状态的某一分室来说,平均停留时间在数值上与周转时间相等。" }, { "instruction": "成土构造旋回变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各种环境因素轮回里,包括了地球的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内力作用的地质构造轮回可能居于更重要的支配地位。因为构造升降、火山与地震等内力作用常在较大范围内,影响各成土因素,这就是成土构造旋回变化。以中国青藏高原在新近纪末以来强烈抬升而论,不仅形成了特殊的高寒成土环境,使中国土壤分类系统中出现了世界少有的“高山土纲”;而且改变了东亚地区整个环境与土壤布局。这一抬升彻底改变了全国原已形成的准平原成土环境。影响中国土壤分布至深的三级宏观地貌发展也在此期间。在每一局部范围里,构造升降影响的地形、母质、气候等因素的差异,对土壤发育也起着控制作用。" }, { "instruction": "托盘石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葵盘石类。生物体完整外形不详。骨骼钙质,碗形或盘形,轴部中央内凹。由细柱状针杆放射排列而成。针杆外端联以十字形射枝,其上覆以菱形或六边形小板,相互连成外壁,内端也可膨大互相融合而成内壁。托盘石类无现生代表,分类位置尚无定论,曾被归属于原生动物、多孔动物、腔肠动物、棘皮动物、钙藻,或是一个现已绝灭的独立的门,其中又以属于钙藻及多孔动物两种意见为主。全为海生,奥陶纪至泥盆纪,世界各地。中国四川志留系、广西泥盆系均产有托盘石(Receptaculites)。" }, { "instruction": "cryptovolcanic caldera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塌陷破火山口的一个类型。是由于岩浆活动但未能冲出地表而产生的破火山口。现已废弃。" }, { "instruction": "cryptovolcanic caldera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塌陷破火山口的一个类型。是由于岩浆活动但未能冲出地表而产生的破火山口。现已废弃。" }, { "instruction": "自然铱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Ir,常含锇、铂、铁等。锇类质同象代替铱不超过38%(原子数)。等轴晶系。常在自然铂中呈固溶体分离的蠕虫状体。亦呈八面体。银白色。强金属光泽。硬度7。密度22.6克/厘米3。产于超基性岩铬铁矿型铂矿床中,与自然铂共生。为主要铱矿石矿物。" }, { "instruction": "俯冲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岩石圈板块被迫向下进入或消减于软流圈的一个区域,岩石圈板块运动是岛弧区域发生地震的原因。当它向下进入地幔时,板块被加热,并在100~300km深处被部分熔化,在700km深处则完全熔化。" }, { "instruction": "云岗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云岗统。时代属中侏罗世。分布于大同云岗盆地,宁武静乐盆地,沁水盆地北部等地区。命名地点在山西大同市云岗镇。本组下段(青磁窑段)为灰白、灰黄色砂岩夹少量紫红色泥岩,厚60~250米;上段(石窑段)由黄绿、暗紫红、灰绿色砂岩、泥岩组成,厚100~212米。与下伏大同组呈假整合接触,与上覆天池河组呈整合接触。含ConiopterisPhoenicopsis植物群,双壳类Ferganoconcha curta,F.subcentralis,F.heifengensis,Margaritifera isfarensis及叶肢介Euestheria datongensis等。" }, { "instruction": "寿山沟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中二叠世栖霞期。分布于吉林中部和西部及黑龙江西部。命名地点在吉林桦甸寿山沟。为浅海相碎屑及碳酸盐沉积,由凝灰质砂岩、粉砂岩、凝灰岩及灰岩组成,在下部灰岩中含类Parafusulina gruperensis,Schwagerina linearis,Pseudofusulina kraffti及珊瑚Chusenophyllum asteroidea等,厚约343米。与下伏石嘴子组可能呈假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盐钟乳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岩盐、石膏、芒硝等蒸发盐类构成的钟乳石之统称。常见于蒸发盐岩洞穴及老盐矿井中。也见于碳酸盐岩洞穴中,有地表沉积层中的蒸发盐类淋溶下渗,或含有硫化氢、黄铁矿等硫化物的氧化产物的部位。" }, { "instruction": "桌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顶部平坦的桌状珊瑚礁。低潮时可露出礁湖底。一般在风和涌浪作用较强的地区上形成,其长轴延伸方向常与主要风向一致,面积一般较小,直径从几百米到几千米之间,有的桌礁上可形成砂质堆积岛。主要分布在印度尼西亚附近和中国南海、西印度群岛、澳大利亚东北岸等大陆周围。" }, { "instruction": "古栉齿亚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双壳纲的一亚纲。等壳较小,文石质,内壳层多为珠母质。铰齿栉齿型。多具内韧带,或具外韧带,等柱闭壳肌,外套线多完整,或具浅外套湾,成年体无足丝,现生代表具原鳃。全为海生,游移底栖生活。寒武纪至现代。化石有粟蛤(Nucula)、梳齿蛤(Ctenodonta)等。" }, { "instruction": "沉积石英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以硅质作为胶结物的砂岩,其中硅质胶结物已全部重结晶,并围绕石英碎屑颗粒呈次生加大边。因其岩性致密坚硬因而与变质石英岩不易区别。但在显微镜下可看出,次生加大的石英间界线一般为直线状。" }, { "instruction": "迷宫式溶洞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各种方向、规模、并相互连通的溶洞所组成的,常常是近于水平的洞穴系统。" }, { "instruction": "和尚沟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中国陆相下三叠统上部的一个阶,位于大龙口阶之上,中三叠统二马营阶之下。阶名源自岩石地层单位“和尚沟组”,层型剖面选自陕西省府谷县高石崖(或山西省榆社县红崖头)。和尚沟阶的底界生物识别标志尚待深入研究后定义。阶内含有以下各门类较特征的古生物化石:古脊椎动物Fugusuchus hejiapanensis,Ceratodus heshangouensis,Labyrithodontia等;古植物Pleuromeia sternbergi,P.rossica,P.epcicharis,Crematopteris circinalis等;孢粉LundbladisporaVerrucosisporitesTaeniaesporites组合;介形虫Darwinula triassiana,D.parva,D.ingrata等;叶肢介Glyptoamussia quadrata,Polygrapta subelliptica,Palaeolimnadia ovata,Liolimnadia jiamijiawanensis,Carnia guchengensis,Gabonestheria clinotuberica,Aquilonoglypta clinoquadrata,Dictyostriaca subcyclata,Diaplexa varidicta等。" }, { "instruction": "草原植被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温带夏绿旱生性多年生草本群落类型,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名称。主要分布于欧亚大陆、北美和南美地区,在非洲中南部和新西兰也有少量的分布。以禾本科、豆科和莎草科植物为主,菊科、藜科和其他杂草类也占有重要的地位,禾本科植物中以丛生禾草针茅( Stipa)最为典型。" }, { "instruction": "澄江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南华纪内部的一次褶皱运动,是根据云南中东部澄江南华纪南沱冰碛层与下伏澄江砂岩之间的微弱角度不整合关系确定的。其发生于距今7.5亿年左右。此运动发生在晋宁运动的后造山磨拉石建造出现之后,属早兴凯(萨拉伊尔)期的地壳运动范畴。" }, { "instruction": "臭氧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大气圈层中臭氧浓度较高的层次。一般位于10~50km高度的平流层中,极大值高度在25km左右。氧分子吸收波长短于0. 24μm的紫外线后离解为氧原子,它在第三气体分子的参与下与氧分子结合成为臭氧。大气高层紫外线摄度大,但缺少分子氧,高度降低时氧分子逐渐增多,但紫外线减弱,离解过程随之减少,综合平衡结果,加上对第三气体分子、垂直输送等条件的共同影响,最终在平流层中形成浓度较大的臭氧层。臭氧层吸收了大部分0.2~0. 32μm波长的太阳紫外线,成为地球上生命的天然保护屏障。大气吸收太阳紫外辐射能量后还引起平流层增温,对大气垂直温度层结、辐射平衡及大气环流都有重要作用。科学家非常重视对臭氧层的观测和研究。" }, { "instruction": "equatorial current,equatorial flow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赤道南、北的低纬度海域,自东向西流动的海流。由东南信风和东北信风的作用形成。赤道以北的叫赤道北流,以南者称赤道南流。" }, { "instruction": "区域地质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质学的一个综合性分支学科。其主要任务是在区域地层、岩石、构造、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研究基础上,运用地质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和阐明指定地区的地质构造及其演化的总体特征,探讨各种地质作用之间的内在联系,为矿产资源勘查、成矿规律分析、地质环境评价及有关经济建设提供综合性基础地质资料。区域地质学的研究可以按构造域、地台区、褶皱系等不同级别的构造单元来进行;也可以按山系、平原、高原、盆地等地理单元或图幅来进行;还可以按洲、国家、省(区)等行政区划为单位来进行。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①在区域地层学、历史地质学方面,主要研究不同地史阶段各地区地层系列,沉积岩系建造性质,地层界面性质及古地理变化,重塑地史时期自然地理环境变迁,恢复沉积史;②在区域岩石学方面,主要研究区域火成岩、变质岩的类型及分布特征,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的过程、性质及其与构造运动的关系;③在区域构造方面,研究构造方向、形态、类型及其组合特点,力学边界条件、构造运动过程、时期和性质,大陆壳的形成过程及深部构造特征,划分构造单元,研究各种构造成因机制;④在区域成矿规律方面,主要研究各种矿产分布特点及成矿地质背景,即矿产形成与区域地层、岩石、构造及各种地质作用的时空联系。" }, { "instruction": "地洼型油气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地洼区环境中形成的油气田。与地台型及地槽型者均不相同。其主要特征是生油盆地均为地洼型盆地,多呈短轴状的槽形,构造成因多为断陷(地堑)、断坳(半地堑),偶有坳陷(向斜构造)者。含油沉积建造主要为陆相,偶有海陆过渡相,厚度大、常以千米计;多碎屑岩,包括山麓相、洪积扇相、山间河流相、湖相,有时有火山岩层。沉积物大都分选性差、稳定性小。具陆相复理式韵律,形成无数生储盖组合,重复累叠,故可在较小地洼盆地中形成储量大的油田,如大港、胜利、南阳、中原、江汉等油田,欧洲的莱茵地堑中的油田也属此型。油田内块状断裂发育,油藏多受断裂构造加岩性的控制,构造型相特征多属块断型,有时为断褶型油田,此外还有潜山型油田。" }, { "instruction": "大面积拱形构造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运动梯度很小的垂直运动形成的、范围广袤的隆起和坳陷。其面积常达数千—数万平方千米,运动幅度通常核部较大,向四周逐渐减小;有时也可能是不均一的,以致呈波状起伏的形态。在多数情况下,这种构造的边缘常伴生断裂构造。" }, { "instruction": "鱼类微体化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保存在地层中的早期脊椎动物(主要是无颌类与有颌的鱼形动物)的鳞片及牙齿等微小部分的化石,它们具有与鱼类大化石完全不同的形态特征和研究手段与方法。鱼类微体化石属种的建立主要是根据鱼类动物微小器官形态特征的不同,因此该类群的化石属种全部属于形态属,它们往往在系统古生物学以及生物古地理学研究方面不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它们具有全球广布性,因此在恢复古环境与地层的全球性划分与对比等方面却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学者1984年首次报道并记述了中国早泥盆世的鱼类微体化石以来,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日渐增多,至今已建立了众多的化石属种,同时开展了其在地层划分与对比方面的研究。到目前为止,我国仅在古生代中期的地层中就已发现并建立了该类群大量的化石属种,并大体上归入无颌类、盾皮鱼类、棘鱼类、软骨鱼类、硬骨鱼类等几个大类中,其中棘鱼类、软骨鱼类与无颌类三个大类的微体化石数量最多、意义最大。" }, { "instruction": "古大陆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能真实反映地史不同时期海陆分布格局的新一(a)古特提斯多岛洋的古地理再造(据钟大赉等,1998,经补充)1扩张洋脊; 2.初始洋盆或裂谷盆地; 3.陆壳地块;4.洋岛海山(b)50及23百万年前的南海及其邻区古大陆古海洋图(选自R.Hall,1995)代古大陆古海洋图,20世纪后期起随着板块构造研究中多学科方法的相互渗透,人们已经能够较真实地再造地史不同时期各个古大陆、古海洋的空间分布格局(含古纬度位置)和发展演变过程。因此,古地理研究中传统上采用以现代地表海陆分布位置作为地理底图(有人称为“当今界线的古地理图”)的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科学发展的要求了。随着古地磁研究的进展和计算机成图技术在古地理研究中的应用,使新一代古大陆图编制出来。由于这种类型图件具有先进的多学科结合渗透内容和生动活泼的可视性表达方式,受到广泛欢迎,有人称为“非当今界线古地理图”。古大陆图一般以全球为研究对象,时间间隔以纪为单元(精度为几十百万年),总体上属于概略图件的形式。在某些研究较详细的地区,已经出现以阶为单元(精度为几个百万年)的更详细图件,例如西欧阿尔卑斯造山带的中—新生代阶段、东亚古特提斯造山带的二叠—三叠纪等,除了表示各个古大陆自身的古地理特征外,对于已经消失的古海洋内部古地理特征(如洋脊、洋岛、海沟俯冲带位置和古洋流方向等)也有所再造(见图a)。20世纪末期随着对南中国海新生代(50百万年以来)扩张史及其和邻区板块构造动力学关系研究的深化,已经出现以每百万年为单元的连续动画型古大陆演变系列图件(见图b)。上述不同类型的古大陆图,总体上都能更科学地、形象地反映地表古地理环境的演变过程,这对基础理论研究、指导油气勘探工作和加强科普力度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 { "instruction": "布迈朗格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澳大利亚中寒武统上部的一个阶,位于翁迪尔阶之上,上寒武统民迪亚尔阶之下。本阶含有一个三叶虫Lejopyge laevigata带。" }, { "instruction": "本星系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相互邻近的星系结合成星系群,银河系所属的星系群,叫本星系群,约有40个成员。" }, { "instruction": "古温度测定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对地史时期的古温度进行的定性估计或更精确的定量测量。最常见的是对某一个地质时期的水体(海水或淡水)或大气平均温度的研究。例如现代珊瑚礁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海域,地史中不同时代地层内的生物礁体也能反映类似的古温度条件。在古水体温度测定方面,一般根据水生古生物原生碳酸盐壳体(或内骨骼)中的氧同位素18O和16O丰度的质谱测定。水生古生物的碳酸盐外壳或骨骼是在与其生活海水中氧的同位素达到平衡的条件下形成的,因此化石壳体、骨骼的氧同位素比(18O/16O)测定,能够得出生物生活水体温度的定量数据。现代陆生植物在地球表面的分布受到气候分带的严格控制,无论在植物群属种组分、叶相类型、角质层厚度和气孔大小等方面都有明显反映。近年根据中国山东山旺地区中新世含硅藻土地层中的现生共存属(杜仲)化石比较研究,推断1500万年前当地的古气候春季温度范围在13~20℃,明显高出现今的12.9℃,为地史中古温度的定量测定提供了新的方法。" }, { "instruction": "地盆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前地槽阶段的一种古老活动区。其代表构造层位于地槽褶皱构造层之下,遭受深变质、岩浆岩十分发育的结晶基底中的褶皱强烈部分。" }, { "instruction": "volcanic dust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最细微的火山碎屑物。颗粒直径小于0.01毫米以下。从成分上看,它是在高倍显微镜下也难以辨认的极细的玻屑与晶屑的混合物,但在电子显微镜下可见具碎屑状外形。常作为较粗的岩屑、玻屑、晶屑的胶结物,在成岩过程中极易脱玻成极细小石英、长石微粒集合体,或变成绢云母、绿泥石和高岭石等次生矿物。" }, { "instruction": "滇池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属更新世早期。命名剖面位于云南昆明滇池东北岸海埂村滇科1孔。下部为灰绿色泥岩夹粉砂、细砂,含炭质泥岩和褐煤,与下伏上新统洪家村组呈整合接触;中部为褐灰色泥岩夹螺壳和介形虫聚集层,含鱼骨碎屑和炭化植物碎屑;上部为褐灰色粉砂、细砂层,砂岩具波状层理、小交错层理和水平层理,厚222.64米。含介形虫化石:Candona perisena, Ilyocypris radiata, Limnocythere dorsosicula, Fuxianhucythere inflata, Neocypridopsis simplex, Physocypria compressa 等;腹足类化石Paraprososthenia costata, Kwangsispira cf. accelerata, Idiopoma tingi等。孢粉AbiespollenitesPiceapollenitesPinuspollenites带和PinuspollenitesQuercoidites 带交替出现。孢粉反映冷暖波动的气候。属湖相沉积。古地磁测定属整个松山反向极性时,相当于248万~73万年。" }, { "instruction": "兴民村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属辽南震旦系上统上部。主要分布于辽宁金州地区。下部为薄层至中厚层海绿石石英砂岩夹粉砂质页岩,中部为黄绿色、紫色页岩、粉砂岩夹泥灰岩,上部为灰岩夹页岩。厚127~341米。含丰富的微古植物、叠层石和水母化石Cyclomedusa,Paracyclomedusa,Discifera等,RbSr全岩年龄6.5亿年,KAr年龄5.8亿年。" }, { "instruction": "泥沙流饱和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沙、粘土中水的体积Vw与孔隙体积Vr的百分比值称饱和度。它表示孔隙中水的充填程度。其表达式为Sr=VwVr×100%有大量水积聚的粘土、沙、土壤等,其含水量达30%,即可转化为黏稠的流体,顺斜坡流动,称泥沙流,以粘土为主的称为土流;以石块为主的称为石流;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混合流体称泥石流;泥石流中固体物质含量低(一般为15%~40%)称稀性泥石流,黏度低,流速快;固体物质含量高(>40%)称黏性泥石流,黏度大。工程中将Sr>80%的沙土称泥沙流过饱和,Sr<80%的沙土称泥沙流不饱和。" }, { "instruction": "活动断裂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多条活动断裂构造在空间上更高一级的组合。地壳上各个活动断裂构造不是孤立的,它们在广大范围内,甚至在全球规模上是互相联系和制约的。区域性的活动断裂系,常由方向近似的多条近于平行的活动断裂带组成,在很大范围和距离内可追索延伸达数百千米至上千千米,沿活动断裂系断续分布的地震,不仅在空间上,而且在时间上都具有一定的联系。区域性活动断裂系互相交叉,构成全球性的活动断裂网络(active fault network)。根据地震活动、震源机制以及各种活动构造资料,可以重建现代活动断裂系及破裂网络的轮廓,并了解地壳上不同方向的活动断裂系和破裂网络的活动性。现在地壳上的活动断裂系及破裂网络系统是叠加在不同时期的老构造背景上的,既有继承性又有新生性的特点,它们可以穿越不同时期的老构造带而发展。" }, { "instruction": "内流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内陆河。河水不能直接或间接流人海洋,而注入内陆湖泊(盆地、洼地)或消失在沙漠中的河流。大多分布在大陆内部干旱地区,如我国的塔里木河、格尔木河等。河水在干旱地区主要用于灌溉和作为饮用水源。" }, { "instruction": "透光微层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普遍透射光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石笋微层理。" }, { "instruction": "引潮力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也叫长潮力或起潮力。是在地球上引起潮汐现象的力,即单位质量物体所受月球(或太阳)的引力和因地球绕地月(或地日)公共质心运动所产生的惯性离心力的合力。其量值与月球(或太阳)之间距离的立方成反比,与月球(或太阳)的质量成正比。月球与太阳相比小得多,但月球与地球的距离比太阳近得多,因而月球的引潮力约为太阳引潮力的2. 17倍。" }, { "instruction": "过渡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中间相(intermediate phase)。指固溶体出溶过程中析出的准稳定相,其化学组成和晶体结构均介于主晶相与稳定出溶相之间。" }, { "instruction": "喇叭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目的一属。壳微小到小,最初3~4圈呈纺锤形,最后一个壳圈不包卷,形如喇叭。不包卷部分的宽度常达壳宽1.5~2倍。旋壁薄,由致密层及透明喇叭层组成。隔壁强烈褶皱。旋脊不清楚。喇叭状是本属的主要特征。二叠纪,亚洲、欧洲及北美。中国南方上二叠统吴家坪组中最丰富,中二叠统中也有产出。" }, { "instruction": "白侏罗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德国相当于麻姆统的晚侏罗世地层。主要为灰白色灰岩及泥灰岩,因而得名,其中包括著名的索仑霍芬石印石灰石,始祖鸟化石及其他许多珍贵化石即产于此层。" }, { "instruction": "biostratinomy,biostratonomy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研究生物死后至最终埋藏期间影响生物遗体的环境因素的科学,为埋藏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生物尸体堆积(尸积群)在未被最终埋葬以前受环境影响而产生一系列变化,如软组织的消失、搬运、重新定向等等,既有原有成分的丧失,也可增加外来成分。因此,埋藏群的组成与尸积群不同。生物层积学的研究对古生态学、古生物地理学等都很重要。" }, { "instruction": "兴隆山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长城纪。分布于甘肃兴隆山地区,为浅变质岩系。分为下岩组,为浅变质中基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碎屑岩夹少量灰岩,厚1000米;上岩组,为千枚岩夹碎屑岩、变质火山碎屑岩及少量铁矿层。厚800米。与下伏葫芦河组呈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古地形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也叫古地貌学,是古地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以过去地质作用形成的古侵蚀面地形(地表遗留的、地下潜伏的或被剥蚀了的),或地形遗物为对象,研究其形态特征、形成原因、发展过程和规律,以及其在实际应用上的价值。" }, { "instruction": "女星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介形纲的一属。壳近三角形至长椭圆形,前端较宽。背缘直,壳前1/3处最高,呈角状突起。前腹角处有壳喙,喙后为凹痕。两壳不等大,多为左壳叠覆右壳,少数右壳大。壳面光滑或具斑点、瘤或刺等壳饰。女星介根据其壳喙、凹痕及壳饰特点等可分为若干亚属。常见于世界各地陆相侏罗纪及白垩纪地层,新生代地层中也有代表,是常见的一种重要化石。" }, { "instruction": "水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水体的自由水面高出某一基面以上的高程。常用基面有两类:一类是绝对基面,我国规定将黄海平均海平面作为高程起算的零点,即黄海基面。另一类为假定基面,为计算水位而暂时假定的水准基面。一般选用观测地点历年最枯水位以下0. 5~1.0m,或采用河床最低点以下一定距离处作为高程起点。但在刊布水文统计资料和进行水文预报时,一定要将假定基面换算为绝对基面。可用各式水尺按时观测读数后,改算成基面上的高程,即水位=水尺零点高程+水尺读数。也可由自记水位计所绘出的连续曲线来表示。水位不仅是反映各水体水量多少的重要标志,而且可以直接应用于工程建设,如防洪、灌溉、航运、,给排水、码头、桥梁等建筑物的设计,还可间接地用水位流量关系曲线推求流量。" }, { "instruction": "连续戽斗链采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简称CLB。开采海底矿产的一种方法。连续戽斗链采矿近海砂矿采矿中,采用的戽斗链是把一连串戽斗套绕于桁架或梯架上,使其在梯架上拖动拖刮海底砂矿。可进行连续采矿。其采矿能力可达每日26000吨,但此法只能用于60米以内浅海区。深海多金属结核采矿,所用连续戽斗链系统是在长度大于水深2倍以上的化学纤维绳缆上,按一定间隔系挂一连串戽斗,采矿时使戽斗链通过船上的滑轮等设备在海中连续地循环绕转,拖挖多金属结核并提升上船。此法尚处于试验阶段。 " }, { "instruction": "水重金属污染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造成水域环境重金属离子污染的发生源。污染水体的重金属主要有汞、镉、铅、铬、镍,此外还有砷。砷虽不是重金属,但常和重金属一并讨论其毒害,称为类金属。汞主要来自汞的开采和冶炼、仪表、水银电解法以及化工等生产污水;镉主要来自采矿、冶金、化工、油漆、电镀和塑料等生产污水;铅主要来自冶金、铅蓄电池、颜料等生产污水;铬主要来自铬矿冶炼、镀铬、颜料、制革、制药等生产污水;砷主要来自含砷矿石处理、硫酸、制药、制革、农药和化肥等生产污水。" }, { "instruction": "湖畔南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早期南猿的一个种。化石是在1994年肯尼亚北部特卡湖附近的Kanapoi和Allia Bay两个地点发现的,共获得12件人科化石,湖畔南猿下颌及齿列嚼面观最重要的是编号为KNMKP 29281的一件下颌骨,带有全部牙齿,仅缺下颌枝。其余的重要标本有颞骨残片,一块上颌骨和一段胫骨。其年代为距今410万年前。在1995~1997年间,在上述两地点又获得35件此类化石标本。南方古猿湖畔种主要形态特征:牙齿釉质层的绝对与相对厚度均较厚,上颌犬齿颊侧齿尖部位增厚;臼齿在颊舌侧方向扩展;下颌第一和第二臼齿在大小上差别不明显;鼓室管仅仅伸向颞骨关节盂后突的中间缘,而未达或超出侧缘;外耳道小,呈狭窄的椭圆形;下颌颏区隆起不明显;肱骨滑车侧脊弱,胫骨近端平面呈长形,关节面在前后方向延长,双侧胫骨髁下凹面积相近,干骺端扩展,较小的腓骨关节,保留的骨干部分非常直,以及远端关节面朝向内侧。基阿法南猿(露西)骨骼于这些特征,认为南猿湖畔种已两足直立行走。从牙齿特征的对比表明湖畔种比地猿始祖种更为接近南方古猿阿法种,可能代表着“露西”的直接祖先。始祖南猿及湖畔南猿统称为早期南猿。这一发现的意义尚在于对他们生活环境的研究表明,南方古猿的早期类型并不是过去所推论的全部生活于稀树干草原环境,而可能也生活在具有森林和灌丛的较湿润的环境中。同时证明这一时期也是具有森林和灌丛环境的。多数学者支持南方古猿湖畔种作为南方古猿阿法种的直接祖先在人类演化树上的位置。" }, { "instruction": "班布依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译班布伊群。主要分布在巴西地盾区的圣弗朗西斯科盆地内,由长石砂岩、粉砂岩、板岩、页岩和灰岩及白云岩组成,未经受褶皱和明显的变质作用。属圣弗朗西斯科超群(Sāo Francisco Supergroup)的上部。在本群顶部的碳酸盐岩中含叠层石Collenia和Conophyton。KAr和RbSr年龄约6亿年。本群的上界不清楚。在较高层位曾有过类似最早期棘皮动物化石产出的报道,因此有人认为可能属志留纪。" }, { "instruction": "东南地洼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属华夏期地洼区。位于中国东南部,包括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江西诸省(区)。其地槽阶段开始于元古宙,结束于志留纪。地台阶段自泥盆纪至中三叠世;地洼阶段开始于晚三叠世,其构造线主要属北东(北东东—北北东)构造系。地洼区岩浆活动强烈,以花岗岩类为主,形成以钨、锡、铅、锌等有色金属为特色的含矿区,且东部多火山岩及有关矿产,还有地洼型油田、煤及油页岩等。" }, { "instruction": "地震预报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向社会公告可能发生 地震的时域、地域、震级范围等信息的行为。发生地震的地点、时间及震级,称为地震预报三要素(elements of earthquake prediction)。地震预报有不同阶段划分方法。长期和中期地震预报主要是根据历史地震的时空活动规律和地震复发模型作出的。短期和临震预报则是在长期和中期地震预报的基础上,主要根据地震前兆进行的。地震前兆的现象很多,但产生这些前兆现象的原因却很复杂,不能简单地把某种现象作为地震预报的根据,必须从地震、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天文气象等各方面进行精确的、深入的综合研究,揭示这些现象的本质和它们与地震的内在联系,从而寻找预报地震的可靠依据。目前作为地震预报手段的地震前兆观测有:地应力测量、地倾斜测量、地形变测量、断层位移测量、地下水观测、地球物理场观测,生物异常观测、微震观测、地声观测、地温观测以及地球自转速度不均匀性的地极移动、天文和气象异常等。地震也和其他自然现象一样,有其自身的规律性,是可以认识和掌握的。1975年2月4日中国辽宁省南部海城、营口一带,发生7.3级强烈地震,中国地震工作者事先作出了预报,说明地震是有可能预测的。但目前国内外的地震预报水平还不高,中国地震预报的水平居于世界前列。" }, { "instruction": "消光系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大气消光。" }, { "instruction": "生物粘结灰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主要由相互粘结的生物组成的石灰岩。板状—纹层状生物为大量灰泥粉屑杂基粘结及包壳,无自身支撑的生物组构。如叠层石、板状层孔虫灰岩等。" }, { "instruction": "隐地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新生代或第四纪松散层堆积很厚的负地形区,现代地表形态完全没有或很少反映底部埋藏地形特征者,称隐地形。它表明松散层堆积较厚,是确定埋藏地形仍在下沉的重要标志。在下沉区的堆积平原上,河道多呈自由曲流形式,故绝对的隐地形是很少的。在负地形区揭示显地形和隐地形是揭示新构造表现特性的重要途径之一。" }, { "instruction": "沉淀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于某种物理或化学作用,使溶液中某种组分浓度增加,达到过饱和而析出矿物的作用。岩盐和石膏就是由于沉淀作用形成的。" }, { "instruction": "搬运力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运动介质及生物活动搬运风化、剥蚀物质的能力。包括机械搬运力、化学搬运力及生物搬运力。" }, { "instruction": "澄江化石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经典剖面位于云南澄江,广布于包括昆明在内的滇东地区。指产出澄江动物特异埋藏群的一套地层,主要由泥岩构成,间以少量砂岩和粉砂岩,为喇叭形海湾沉积。其中赋存的软躯体动物构造化石群及其生态和埋藏环境已经成为探索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奥秘的主要科学窗口。" }, { "instruction": "原蕨植物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类原始的陆生维管植物。原称裸蕨纲(Psilophytopsida),列为蕨类植物门的一纲或亚门,后创建原蕨植物门以取代之。茎分直立的地上茎及横卧的地下茎,内具最简单的维管束,为原生中柱。茎纤细,二歧式分歧,表面有气孔及角质层。无真正的叶,仅是鳞片状或刺状突起,又名无叶植物。地下茎具假根。孢子囊大都生于枝的顶端,通常单生,或聚集成簇,同孢。晚志留世至泥盆纪。再分为3纲,即瑞尼蕨纲(Rhyniopsida)、工蕨纲(Zosterophyllopsida)、三叶蕨纲(Trimerophytopsida),或提升为3个门。中国南方下泥盆统产有工蕨(Zosterophyllum)等。" }, { "instruction": "占勃兰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北美中奥陶统的专称,包括下部瑟西阶和上部莫豪克阶。占勃兰统一名源自美国纽约州的占勃兰湖区(Lake Champlain)。" }, { "instruction": "现代旋扭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李四光首先对旋转扭动的构造运动做出系统论述,这类构造型式在现代活动构造中也明显表现。如帕沃尼(N. Pavoni)根据活动断层、活日本相模湾现代旋扭运动动褶皱轴及形变资料等,确定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环太平洋新褶皱带的主要水平压力的方向线后发现,它们不仅是挤压带,而且是大的剪切带;可以看出围绕太平洋及非洲两个巨大板块的中心,显示出右旋转动。日本相模湾也是现代旋扭运动的实例(见图)。在大陆内部,有一些小规模的构造显示出有现代的旋扭运动。有的地区地震活动集中,在一定阶段表现出呈漩涡状或圆周状依次迁移发生,如江苏南部1974年溧阳地震前后的小震活动就曾出现过类似情况。" }, { "instruction": "沸石粘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深海沉积物的一种。含有10%~30%沸石的深海细粒沉积物。与深海粘土的主要区别是含有较多沸石(主要是钙十字沸石和斜发沸石),为海底火山玻璃的蚀变产物,主要分布于南太平洋中央海盆。" }, { "instruction": "旅游资源保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通过人为干预和控制对旅游资源本身和它所处的环境进行保护,达到永续利用旅游资源的目的。旅游资源遭受破坏的原因是:①自然作用。一些大的自然灾害,如地震、海啸、台风、洪水、泥石流等,还有鸟类、白蚁等动物的破坏作用,最常见的破坏性因素是自然风化作用。②人为作用。战争造成的破坏,以及人类的某些不当行为导致的破坏性后果。如随意炸山取石、对林木乱砍滥伐、盗猎稀有野生动物等。保护工作的原则是:以“防’’为主,以“治”为辅,“防’’“治’’结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和技术等方面的手段,注意加强对旅游资源的管理和保护。主要保护措施:①对于因自然作用带来的危害,可采取技术措施预防,如将露天的古迹建成室内展览馆,或增设防护网罩;②对旅游者方面的原因而可能造成的危害,应加强旅游规划工作,充分估计当地的接待能力。当游客出现“人满为患’’时,可采取将游客引流分散到其他景点,或控制游客进入数量,或提高门票价格;③对除旅游者以外的人为原因而对旅游资源造成的破坏,除加强对旅游资源保护的宣传外,还应制定必要的法律和法规,如文物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环境保护法等。对造成严重破坏者,要追究有关人员的法律责任。" }, { "instruction": "帕萨迪纳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史蒂勒(1936)创名。显生宙最年轻的一次造山运动,发生在更新世中期的构造运动。根据加利福尼亚南部上新统与下更新统的关系确定,上更新统不整合覆于其上。帕萨迪纳为加利福尼亚州南部洛杉矶附近的一个城镇(Pasadena)。" }, { "instruction": "海底热液多金属硫化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富含铁、铜、铅、锌等金属的热液成因之海底自生沉积物。主要分布在大洋中脊、岛弧和扩张海盆的裂谷带。最初发现于红海,继之在东太平洋洋隆、大西洋中脊、印度洋中脊顶部都有发现,呈泥状、浸染状和块状产出。泥状的叫多金属泥,如红海;块状的则称块状硫化物,如东太平洋洋隆和加拉帕戈斯扩张中心的硫化物沉积。主要矿物成分是: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等硫化物类和钠水锰矿、钙锰矿、针铁矿及赤铁矿等铁锰氧化物和氢氧化物。成因尚在探讨中,一般认为其重金属来源与裂谷中溢出的岩浆后期热液有关,所含金属如铁、锌、铜,具有浅 仓猩钊纫盒涂笠旱奶卣鳌K?是最引人注目的深海矿产资源。见海底热液沉积物。" }, { "instruction": "双头笔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正笔石目的一属。笔石体由两枝组成,始部攀合,胞管双列,末部分开,仍为两个单列的枝,笔石体象“Y”字。胞管性质和叉笔石相同,口部棠垭笔石向内转曲,口穴显著。晚奥陶世至早志留世早期,亚洲、美洲及大洋洲。中国多产于南方及西北上奥陶统下部。" }, { "instruction": "水鸭子墩反S型构造是什么?", "input": "", "output": " 柴达木盆地北部的一个反S型构造。整体呈北西方向,延伸达百余千米,由11个背斜组成。水鸭子墩反S型构造这些背斜呈雁行状排列,中段背斜彼此错开的步调和端部错开的步调相反。这个雁行状背斜群的轴向辗转弯曲,构成了一个形象完美的反S形,显示这个地区曾发生过旋扭运动。所属背斜从西北到东南有由小至大、由老而新的变化趋势。它们都由新生代地层形成,古近系、新近系和下更新统都被卷入,上下构造的位置和形象虽大体相似,但三者之间存在着地层角度不整合和构造不整合,显示这个地区的旋扭运动具有继承性和阶段性的特征。" }, { "instruction": "自由表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河、渠、管道及水工隧洞中的液体在重力作用下和大气接触,是液体与外界气体之间,或液体与真空之间的分界面。" }, { "instruction": "鬃岗地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弯曲型、微弯型河流河床侧向移动过程中,在堆积岸形成断续分布的、基本平行的一系列滨河床沙坝,形如鬃岗。沙坝间有线状分布的小型浅洼地,常积水成湖沼。" }, { "instruction": "氧化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黏粒的阳离子交换量低,50~200mm粒级中可风化矿物含量<10%的土层。" }, { "instruction": "风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经风吹雨打,日晒雨淋及温度变化作用而遭受破坏、发生物理和化学变化的过程,通常也包括了植物与动物的影响。风化是一种侵蚀过程,可分为机械风化、生物风化和化学风化。" }, { "instruction": "束状变晶结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蒿束结构。纤状变晶结构的一种类型。特征是岩石中的柱状或纤维状矿物呈束状集合体出现。常见于某些绿片岩中。" }, { "instruction": "粪粒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无脊椎动物的排泄物。粪粒小于粪化石,多呈简单的椭圆形,长约1毫米或更小,也偶有成棒状者。无内部构造,表面可具纵向或横向饰纹。可钙化、磷酸盐化、海绿石化、黄铁矿化或硅化等,而以磷酸盐化最普遍。广泛见于现代海洋沉积物中,古生代至新生代沉积岩中也有产出。" }, { "instruction": "巧恩布拉克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青白口纪。分布于新疆乌什地区,为一套深海绿色碎屑岩系。主要为灰绿色长石砂岩、长石岩屑砂岩、粉砂岩及砾岩、砂砾岩,厚2000米。其成熟性低,分选性差,岩性稳定单一,粒级层发育,属海下扇不同部位重力流沉积。钙质砂岩UPb年龄(7.7±0.3)亿年。" }, { "instruction": "金水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早泥盆世。分布于黑龙江小兴安岭西北部。命名地点在黑龙江省小兴安岭西北部的金水。为浅海相碎屑沉积及中基性火山喷发沉积,由粉砂岩夹少量细碧岩和安山岩组成,含腕足类Leptaenopyxis bouei,Coelospirella orientalis,Rhytistrophia sp.及竹节石等,厚约526米。与下伏下泥盆统罕达气组呈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矢量数据结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计算机对地理实体的隐式描述。通过记录坐标的方式,用点、线、面等基本几何要素尽可能精确地表示地理实体。这种数据组织方式能最好地逼近地理实体的空间分布特征,数据精度高,数据存储的冗余度低,便于进行地理实体的网络分析,但对于多层空间数据的叠合分析比较困难。" }, { "instruction": "壮年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侵蚀旋回中地貌演变的第二阶段。平坦地面抬升后,受侵蚀作用经过幼年期切割后的一个地貌发育阶段。这一阶段的地貌特征为地面分割强烈,原始地面已被完全破坏,河谷切割深度达到最大极限。地貌上表现为山高谷深、分水岭狭窄、沟谷密布,是地貌发育的全盛时期。" }, { "instruction": "震源深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h)。震源深度在60千米以内的浅源地震占全球地震的90%以上。迄今测到的最深震源深度为720千米。" }, { "instruction": "地图编辑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图生产流程中的工作阶段之一,有时与地图设计是不可分的。地图编辑人员负责整个地图生产的规划与组织、编写地图设计文件、指导和检查作业员的工作、参与地图制印工艺方案的讨论等。因此,地图编辑是贯穿整个地图生产过程的核心工作。" }, { "instruction": "城市地理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人文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聚落地理学的一个重要部分。研究城市(包括集镇)的形成、发展、空间结构和分布规律的学科。主要内容为:城市形成、发展与地理条件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城镇的性质、规模、职能、分类和地理分布特点,城镇体系形成和分布规律,城市用地评价和合理使用途径,城市内部功能分区。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 { "instruction": "恒星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球公转的恒星周期。以恒定不动的恒星为参考点得到,所以,它是地球公转360°的时间,是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用日的单位表示,其长度为365. 2564日,即365日6小时9分10秒。" }, { "instruction": "褐铁矿混合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X射线衍射图谱上证明:褐铁矿为含水稍多的针铁矿,有时还含有纤铁矿,呈混合物态存在,由此得名。这一成果是否具普遍意义,还待进一步研究。" }, { "instruction": "钒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V4+2〔SO4〕3(OH)2*15H2O。单斜晶系。呈粉末状、粒状及团块状。蓝色。玻璃光泽。较软。密度2.03克/厘米3。" }, { "instruction": "槽块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断褶带(faultfold zone)。曾作为大陆和大洋构造区的第一级断块。属岩石圈断块,分为优槽块和冒槽块两种,相当于优地槽和冒地槽。大陆上有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时期形成的槽块。其形成初期是剪切-拉张或拉张型的岩石圈断裂带,类似现在的大洋中脊裂谷,在它发展的晚期阶段两侧大陆断块相向运动,向大洋地壳仰冲,同时海底扩张使海洋地壳俯冲于大陆之下,在其间形成剪切挤压型断裂带。可与现代的岛弧海沟比拟,具有优地槽性质。此词已基本不用。" }, { "instruction": "河口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河流和海洋、湖泊、水库、河流的结合地段。可分为入海河口、入湖河口、入库河口和支流河口。人海河口范围上起湖区界,下至受河水扩散影响的海滨,一般可分为近口段、河口段及口外海滨三部分。其水文特性及形态变化受河流及其所注入水体的双重影响。长江河口是中国伸人内陆距离最远的河口,枯水期间,潮区界可达离河口口门640km的安徽大通,大通至江阴之间400km的河段为近口段,江阴至河口口门为河口段,口门以外至长江水下三角洲前缘(30~50m等深线)为口外海滨。河口地区大都是现代人类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区之一,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及港口多分布于此,如上海、广州、武汉等地。" }, { "instruction": "安徽地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郯庐断裂(沿嘉山庐江分布)把安徽省分成两部分,以东属扬子地台,以西属华北地台。后者南部金寨舒城北西西向侏罗纪前陆盆地群以南的大别山区属秦岭大别造山带。华北地台的基底出露在蚌埠、霍邱等地,包括新太古界五河群、霍邱群片麻岩、浅粒岩、大理岩系和古元古界凤阳群千枚岩和白云质大理岩系。盖层沉积始于新元古代,从长城系到中奥陶统以浅海碳酸盐岩占优势,化石丰富。上奥陶统至下石炭统缺失。晚石炭世到早三叠世为海陆交互相含煤沉积和陆相碎屑岩。侏罗纪起转为陆相堆积。扬子地台的基底沿南部皖、浙、赣省界广泛出露,称上溪群,时代中元古代,为一套低绿片岩相的千枚岩、板岩和变质砂岩系。上覆新元古代历口群含中、酸性火山岩。南华系、震旦系和下古生界层序完整而连续,南部以产笔石动物群闻名。上泥盆统和下石炭统局部缺失。晚古生代至早三叠世总的仍保持浅海沉积。印支运动以后转为陆相。晚侏罗世有火山活动。安徽境内的秦岭—大别造山带侏罗纪以前的地层已全部变质,其中分布最广的大别山群麻粒岩和高角闪岩相深变质杂岩按同位素年龄及与上覆宿松群的接触关系,其时代从新太古代到古元古代。所含柯石英和微粒金刚石提示大陆岩石圈可俯冲到地幔深度,大别地块也成为全球出露范围最大的超高压变质带。元古宙宿松群含磷岩系和以变质火山岩为主的庐镇关群分布在大别山群南、北两侧。向上的绿片岩相佛子岭群时代可能从新元古代到古生代。中、上侏罗统分布于与向上变粗层序的长条状陆相红色盆地相平行的造山带北侧山麓,代表同造山磨拉石。金寨地区可以看到佛子岭群组成的飞来峰构造叠置其上。全省岩浆活动以燕山期最强烈,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的火山活动以安山岩、粗面岩为主,伴有相应成分的复式岩株侵入,反映了环太平洋构造带的影响;长江中、下游的铁、铜、硫等内生矿产与此有关。" }, { "instruction": "逆断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上盘相对于下盘向上运动的断层。即上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的断层,叫逆断层。" }, { "instruction": "东焦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古元古代。主要出露于河北曲阳杨沙侯和获鹿东焦地区。为浅变质岩系,东焦地区以紫色、红色硅质角砾岩为主夹有薄板状粉砂岩及板岩,含磷层厚20~30米(P2O5含量0.5%~30%)。杨沙侯地区下部碎屑岩、底部含磷,其上紫红色长石石英砂岩,交错层发育,富含赤铁矿和磁铁矿条纹,局部成矿体,厚100米;上部为变火山岩,底部石英角斑岩,中部杏仁状英安岩,上部流纹岩有气孔构造和粗面岩,厚300米,变质程度属低绿片岩相。磷灰石UPb等时线年龄(18.02±0.68)亿年,切穿含磷层的绢云母脉中绢云母KAr年龄19亿年。与上覆长城系为不整合接触。与五台山地区的郭家寨亚群可以对比。" }, { "instruction": "栉口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苔藓动物门裸唇纲的一目。虫室呈长梨形,几丁质,末端为室口,万因氏苔藓虫具有栉状薄膜掩盖,故称栉口。虫室多自管状匐茎生出,间距稀疏。匐茎粗细均一,或成串珠状,彼此纵横交叉,组成网格状、漏斗状、丛树状、杆状等,部分钙化而保存为化石,故栉口目化石多仅是匐茎部分。少数无匐茎,虫室紧密连接成叶状、指状、块状群体。多态性不发达。几乎全为海生,有少数种见于河口。奥陶纪至现代,化石不多,如晚奥陶世的万因氏苔藓虫(Vinella),地层意义不大。" }, { "instruction": "植物功能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具有确定的植物功能特征的一系列植物的组合,是研究植被随环境动态变化的基本单元。" }, { "instruction": "森林生态灾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人类活动的干扰下,森林生态系统结构遭到破坏、功能开始退化后,出现的一系列不良后果。森林生态灾害,主要有森林退化、森林死亡、森林污染、森林虫灾、过度砍伐等。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森林和林地占全球陆地面积的34%,跨跃寒带至热带的各个气候带,有着丰富多样的类型,是世界上最为丰富的生物基因资料库。森林具有多种防护效益,并能促进农田、河流、海洋、草地系统良性循环,对维持陆地生态平衡有着不可替伐的重要作用。森林长期以来支持着人类的生存,但人类为了发展却对它进行滥砍滥伐。 20世纪以后森林减少的速度进一步加快。目前,全世界每年损失森林约1.8×107 hm2。在各类森林中,以热带雨林的消失速度最快,发展中国家的森林资源衰竭尤为严重。森林被毁后造成的严重后果有:气候恶化,表土流失严重,土地沙漠化迅速发展;台风损失更大,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越趋枯竭。" }, { "instruction": "臭葱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Fe〔AsO4〕*2H2O。常含铝。斜方晶系。晶体细小,呈近于八面体的菱方双锥状;集合体呈致密块状。淡绿、浅蓝或褐灰色。玻璃光泽。性脆。硬度3.5。密度3.28克/厘米3。是含砷矿物的风化产物。" }, { "instruction": "陆架沉积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浅海沉积物。分布在陆架上的沉积物。陆架处于陆地和海洋营力的相互作用地带,其沉积物相当复杂,主要为砾砂、粉砂、泥等陆源沉积,次为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遗骸等生物沉积。按沉积时期,可分为全新世和前全新世两套系统。据成因,可分为自生的(海绿石、磷块岩)、生物的(有孔虫、贝壳)、残余的(基岩风化产物)、残留的(更新世低海平面时产生的沉积物)、碎屑的(河流、海岸侵蚀、冰川或风成沉积物)等几种类型。其主要特征是气候分带性较明显:在高纬度地区,主要以砾石、砂等陆源碎屑物质为主,分选较差,反映以机械风化作用为主;中纬度地区,砂、粉砂等细粒陆源物质增多,沉积物分选及磨圆度较好,生物碎屑沉积物含量增大;在低纬度地区,由于化学风化作用加强,泥和粘土矿物含量相对增大。" }, { "instruction": "顶超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层序向其顶界面的超失,一系列低角度倾斜的地层依次终止于水平或更小倾角的顶界面。它是海平面相对静止的标志。" }, { "instruction": "青金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Na,Ca)8〔AlSiO4〕6(SO4,S,Cl)2。等轴晶系。晶体为菱形十二面体,少见;通常为致密块状。深蓝色、紫色、天青色或绿蓝色。玻璃光泽。硬度5.5。性脆。密度2.38~2.42克/厘米3。产于接触交代矿床中。可作雕刻玉料。作颜料称金精,古代壁画中常用。又称绋青、回回青、蓝赤、群青等。现代画家多用人工合成的群青。" }, { "instruction": "沙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沙组成的海滩。海滩中分布最广的一种。涨潮海湾把沙堆积而成的沙质浅滩,宽阔、低矮、平缓,并延伸较远。由于沙粒易于进入悬浮状态,当波浪加强时沙滩将会受到较大的破坏。尤其分布在可受到激浪作用的海岸陡崖坡麓时,强大的激浪流能将整个海滩的泥沙变为悬浮状态而带回海洋。" }, { "instruction": "数据字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对数据库所管理数据的详细描述和说明,包括对数据源、数据结构、数据编码和数据项等的说明和解释性内容。主动数据字典是指在对数据库或应用程序结构进行修改时,其内容可以由DBMS自动更新的数据字典。被动数据字典是指修改时必须手工更新其内容的数据字典。" }, { "instruction": "希瓦格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目的一属。壳小到大,粗至长纺锤形。旋壁由致密层及蜂巢层组成。隔壁褶皱强烈且较规则。旋脊无,或小而仅见于内壳圈上。有时具轴积。二叠纪,亚洲、欧洲及北美。中国化石很多。" }, { "instruction": "病原菌地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研究病原菌的地理分布与疾病传播的关系及人文地理因素对其影响的学科。主要研究内容为:病原菌的地理分布,病原菌的地理生态,病原菌的传播途径,以及病原菌的控制方法和措施。人为因素对病原菌及其所引起的疾病传播的影响极为深刻,如抗菌素、疫苗的生产和使用,预防措施和卫生状况的改善,自然环境的优化等,均对病原菌性传染病的控制和消灭有巨大影响。" }, { "instruction": "西山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杨杰(1950)命名。据始新统长辛店组与上覆的中新统保德组三趾马红土呈不整合接触确定的构造运动。在北京西山较普遍发现有北西向褶皱和断裂,以门头沟城子村、西郊八宝山、斋堂王城峪和房山大安山、良乡大灰厂五处尤为显著,白垩系上统的坨里组和始新统长辛店组一起褶皱。他认为燕山运动的主动期在白垩纪中期,亦即坨里组沉积以前,形成北东向构造;西山运动的主动期在古近纪中期(渐新世),即长辛店组沉积之后,并改造了燕山运动形成的构造。西山的构造由这两次运动而形成,其现代地势则形成于西山运动。它与南岭运动相当。" }, { "instruction": "艮口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湖南,发生于中三叠世末至晚三叠世初期构造运动。湖南宜章艮口村,上三叠统艮口群与下二叠统栖霞组及其他老地层间的交角不整合。相当于安源运动。" }, { "instruction": "文德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文德杂岩(Vendian Complex)。1952年В.С.Соколов提出,1957年在巴黎国际会议上他又将其作为全大陆震旦系(即后称为里菲)的最晚期沉积地层的命名。1967年(全苏乌法会议)正式决定作为前寒武系最新的一个地层单位,时代为6.8亿~5.7亿年。分为三个(统)群:①维尔昌群,下部为红色砂岩夹冰碛岩,粉砂岩和纹泥层,上部为冰碛岩,厚550米;②瓦累群,下部为砂岩和板岩,上部由玄武岩和凝灰岩组成,厚约500米;③瓦尔代群,(有时称狭义的文德系)由粉砂岩、板岩和砾岩组成,厚达1500米。含大量的疑源类、皱节虫和遗迹化石,在白海地区含软躯体后生动物的印痕化石,包括水母类。它直接伏于寒武系之下,与下伏里菲地层或更老基底岩层为不整合关系。在西伯利亚的相当地层称尤多姆群。" }, { "instruction": "比肯超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分布于横贯南极山脉。时代为泥盆纪到侏罗纪。由于这里上覆的是一套侏罗纪玄武岩,因此也有人把比肯超群的时代仅划为泥盆纪到三叠纪。该超群自下而上由泥盆纪泰勒群、上石炭统维多利亚群、二叠系比肯砂岩、三叠系弗里姆组和下、中侏罗统费拉尔群以及科克帕特里克玄武岩组成。" }, { "instruction": "内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从低潮线向海伸展到波浪破碎带外缘的水深处,是水下斜坡部分。" }, { "instruction": "动力薄膜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构造薄膜(structural encrustation)、动力薄壳和构造薄壳。指构造破裂面附近由动力作用产生的各种薄壳状物质。除花岗岩、变质岩及暗色岩石中经常沿裂面出现隐晶质的绿泥石、绿帘石等应力矿物外,其他各类岩石也有相应的薄膜物质产生,如钙质薄膜、硅质薄膜、粘土薄膜、铁质薄膜等。有不同色彩,称构造色。具岩石专属性,表明是由围岩物质在动力作用下多经显微重结晶作用而形成的,是剪切作用的产物,在未遭受破坏的表面往往有光滑的镜面和清晰的擦痕,可作为扭性断裂面可靠的定性标志。20世纪50年代命名。后来国外学者提出的滑沫晶体的概念与此相当。" }, { "instruction": "重复精密控制测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大地测量法的一种手段。主要应用于单位时间内地壳水平位移和变形的定量研究。在研究区域内布置(或利用已有的)精密导线、三角锁、三角网,定期的反复测定导线或三角网基线的方位、长度和测点的标高。先后两次测定的结果,摒除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即可确定控制区内各点水平位移的数量和方向,以获得可靠的定量测量结果。" }, { "instruction": "铁路选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铁路线路的控制点间,根据修建该线的经济、政治和国防方面意义以及在铁路网中所起的作用和地质、地貌、水文、气象等自然条件,选出经济上合理、技术上可行的最佳线路建设方案。包括线路走向、技术标准、平面位置、纵断面位置,车站和各种铁路建筑物的分布。铁路选线一般要经过踏勘、初测和定测三个步骤,工作繁重,涉及专业众多。" }, { "instruction": "微大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微型大陆。分布于海洋中由大陆型地壳构成的孤立陆块。如印度洋的塞舌尔群岛、马达加斯加岛。其地壳结构特征基本与大陆相同,具有花岗岩质地壳,厚达30多千米。有两种成因说法:一是大陆的碎块,从原先的大陆分离而成;二是在海底扩张过程中,原先的陆块被带到海洋中所致。也有人认为,此即无震海岭。" }, { "instruction": "博罗霍洛山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末志留世。分布于中天山西段,新疆精河县城以南尼勒克达坂附近和霍城果子沟地区。为紫红色夹灰绿色块状砂岩和粉砂岩,具明显的韵律构造。与下伏库茹尔组呈整合接触。化石稀少,在上部砂质灰岩透镜体中含珊瑚Favosites。未见顶。岩性稳定,厚度不等,一般为1000~1500米。" }, { "instruction": "褶皱地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与现今地壳褶皱变形作用相关的一类地震。这类地震多数是由年轻褶皱构造之下的滑脱断层或逆断层错动引起的,震源多发生于滑脱断层的断坡,其同震地表变形常表现为褶皱隆起和下陷。多数情况下地表并不存在活动断层或地表破裂带。已知属褶皱地震的有1980年阿尔及利亚阿斯南地震、1983年美国科林加地震、1985年美国凯特曼山地震、1987年美国怀特那露地震、1988年亚美尼亚地震、1906年北天山玛纳斯地震等。" }, { "instruction": "土壤冲蚀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以地面水流为主的外营力,对土壤引起的侵蚀,是湿润地区的普遍现象。" }, { "instruction": "变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同一物种内个体之间形态和生理特征的差异。生活于自然界的生物普遍具有个体差异,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是环境的或遗传的,可分为一定变异及不定变异,前者指在相似条件下,同一居群的生物发生相似的变异;后者指同一种的生物在同一条件下发生不同的变异。变异可以是遗传的,也可以是不遗传的。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因。" }, { "instruction": "安加拉植物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晚古生代全球重要古植物地理区之一,以产出库兹涅茨克植物群为其特征,其分布范围遍及亚洲北部广袤范围,西自乌拉尔西北的伯朝拉盆地,东到远东滨海地区,南达中国新疆、内蒙古和东北北部。二叠纪起随着全球气候分异的加剧,安加拉植物区内部也出现多个次级植物亚区的分异。另一方面,随着古亚洲大陆雏形的形成和先前存在的分割性海域消失,安加拉植物群中出现不少欧美区的植物和若干冈瓦纳区的植物混生,但很少有华夏区植物相混生的现象。" }, { "instruction": "浮游动物平面分布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系指浮游动物在世界海洋水平方向的分布。或称地理分布。浮游动物的平面分布,主要受海水温度和盐度的限制而有所变化。有些对温度、盐度适应能力强的种类,其平面分布就比较广。与此相反,有些种类对温度、盐度的适应能力则比较弱,其平面分布就比较狭。前者称之为广分布浮游动物,后者称之为狭分布浮游动物。浮游动物的平面分布,除温度、盐度外,海流、风力、饵料和污染等也对浮游动物的平面分布产生一定的影响。浮游动物是鱼类的良好饵料,其密集区多为鱼类索饵洄游的场所。浮游动物平面分布的研究,在渔业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 { "instruction": "特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生物发生局部的特殊变异以适应于特定环境条件的现象。特化是生物对某一特定环境长期的特殊适应的结果。适应这一特定环境的生物大量发展,十分繁盛,只要这种环境存在,特化的生物便能继续生存,趋于繁荣。环境一旦改变,这些特化了的生物,由于其生理机能的限制,不能适应改变了的环境,便大批死亡,而为构造更为完善的生物所代替。" }, { "instruction": "骆驼岭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青白口纪。分布于燕山地区。为含砾长石砂岩、石英砂岩、海绿石砂岩及杂色页岩,厚118米。页岩中含Chuaria和微古植物:Orygmatosphaeridium sp.等。砂岩由粗变细,韵律发育,具有大型双向交错层理、水平波状层理。海绿石KAr年龄8.6亿、8.7亿、8.9亿年。与下伏下马岭组和上覆景儿峪组均为假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B层 B horizon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土壤A层下的土壤层,带比A层和C层含较多的黏土和氧化铁,铁质、钙质由于淋溶作用而淀积于淀积层:此层土壤质地黏重,土体紧实,一般呈棕色或红棕色。" }, { "instruction": "水体污染控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防止水体遭受污染,搞好水体污染管理的系列措施。减少污染源排入水体的废水、废气、废渣,并降低其浓度;做好污染源的规划和布局;妥善处理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杜绝任意排放;做好对水体及其污染源的监测、指导和管理等工作,将防、治、管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是进行水体污染控制的科学途径,也是做好水体污染防治的主要方面。" }, { "instruction": "地壳运动定向性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壳运动方向的规律性。巨型纬向和经向构造体系规模相当宏伟,前者具全球性,后者也有大陆级规模。全球巨型纬向构造带均为挤压性或压扭性,巨型经向构造则有张有压,说明前者是由南北方向挤压形成的,后者则系东西方向的压缩或拉伸所致。它们反映地壳运动有两个基本动向:陆壳对洋壳的相对运动,在经向方向上有自高纬向低纬运动的趋势,纬向方向上显示出李四光所称的“亚洲前进了,美洲落后了,非洲分裂了!”。加之各种类型的构造体系多具定型性、定位性和定向性特征。综此,表明地壳运动具有定向性规律,反映它与地球自转轴有一定空间关系,其发生当与地球自转运动有关。" }, { "instruction": "地表地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地球表面上所观察到的地质作用、岩层间的相互关系、地质构造和其他地质特征。与地表地质相对应的是地下地质。是指包括土壤在内的表层沉积物地质学,如未固结的残积物、冲积物、冰碛物等,它们通常是未成层的近代沉积物。有时也研究近地表的基岩。" }, { "instruction": "瘤石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介形纲的一属。壳近半圆形,背缘长直,壳面具三个显著的叶状突起,其间隔瘤石介以槽,第二叶状突起圆而小,第三叶状突起较长。孵育囊近球形或卵形,位于壳体前腹部。志留纪至中泥盆世,亚洲、欧洲及美洲。中国产于湖北等地。" }, { "instruction": "四分位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从累积曲线图中(或概率累积曲线图中)所得到的Ф25、Ф50和Ф75的数值。此时Ф25称为第一四分位数(写作Q1),Ф50称为中值线平均值(写作Md),Ф75称为第三四分位数(写作Q3)。" }, { "instruction": "四足形动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肉鳍鱼类当中一些比较进步的类型与所有的四足动物的总称。中国的肯氏鱼就是一种最原始的四足形动物。" }, { "instruction": "地理参考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建立平面地图的页面坐标与已知的实际坐标的关系。" }, { "instruction": "热带常湿(多雨)气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赤道气候。" }, { "instruction": "陆连岛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陆系岛。以连岛坝与大陆相连的岛屿。如山东烟台的芝罘岛。" }, { "instruction": "余定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相对稳定区发展过程的晚期。以地台区为例,由于波浪式时强时弱的地壳运动,经和缓期后总趋势又再度逐渐增强,直到最后活动性更加强烈,地台区衰亡转化为新的强烈活动区(地洼区)。这一时期虽垂直运动总的说来仍占优势,但水平运动已在局部地区开始显露,褶皱、断裂开始活跃,升降差异再度加大,构造反差及地貌反差再度显著,有时并有较明显的岩浆活动及变质作用。沉积物在物质组分、颗粒分选性、磨圆度几方面虽较好,但有时在某些地区仍较差;岩性、岩相、厚度变化等几方面虽一般较小,但有时也可较大。地层有时出现不整合。华北中石炭世至三叠纪是地台发展余“定”期,由海陆交互相沉积逐渐转为陆相碎屑沉积建造,随后结束了地台阶段,转变为地洼区。东南诸省晚二叠世至中三叠世也是余“定”期,海陆交互相地层广布,后期先有大规模海侵,然后以大部分地区隆起和海退,以及活跃的拱曲、褶皱、断裂作用为标志,终结地台阶段而转入地洼阶段。此期矿产,在中国东部主要为铝土矿、煤、油页岩等,如华北山西统中的煤,以及华南乐平统等的煤等。" }, { "instruction": "凯蒂利德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北美洲发生在18亿~16亿年前太古宙的造山运动幕。此运动是在格陵兰岛确定的。" }, { "instruction": "种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国际动物命名法规中,一个种的双名中的第二个词,相当于国际植物命名法规中的种加词。种名不能单独使用,必须附在它所从属的属名之后,否则在命名法中没有意义。在国际植物命名法规中,种名指种的双名。在动物命名法中,也有将种名用于代表种的双名,而将双名中的第二个词称为种本名。" }, { "instruction": "顺地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与构造形迹一致的地形。硬软岩层交互相间组成的岩层,在水平压力作用下形成的舒缓而规则的褶皱,在地貌上有明显的反映:长而平行的规则褶皱总是表现为平行岭谷地貌,在褶皱构造较新的地区,地形起伏与构造起伏表现一致,即背斜为岭,向斜为谷;以厚层硬岩与薄层软岩互层构成的梳状褶皱,背斜顶部的硬岩层即使遭到侵蚀破坏,但由于软岩很薄,其下方的硬岩很快就会出露,将阻碍背斜顶部继续被侵蚀切割,而使顺地形得以长期保存。四川盆地东部的平行岭谷,就是梳状褶皱上形成的顺地形。另外,若穹窿构造表现为高地,也是顺地形,这种顺地形是储油构造的重要标志。" }, { "instruction": "后滨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海滩相组成部分之一。位于高潮线之上,只有特大风暴潮时才被海水淹没,主要暴露在水面之上遭受风的改造作用,形成风成沙丘。在陡岸海滩,后滨不发育,在平原沼泽海岸可形成滩脊型潮滩。" }, { "instruction": "中沸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Na2Ca2〔Al2Si3O10〕3*8H2O。单斜晶系。晶体呈针状,通常呈放射状集合体,有时形成球粒状。无色或白色,有时淡黄至红色。玻璃光泽或丝绢光泽。硬度5。解理平行柱面{110}完全。密度2.3克/厘米3。产于玄武岩等喷出岩的气孔中,与其他沸石共生。" }, { "instruction": "构造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岩石圈构造划分中的最大一级构造分区。例如,中、新生代时期地球表面的活动构造带可以划分为环太平洋和特提斯(古地中海)两大构造域。古生代至三叠纪时期由于古亚洲大陆尚未形成,当时一系列独立的大、中型地块(如西伯利亚、印度、中朝、扬子等)都具有复杂的大陆边缘带和多岛洋(多岛海)古地理格局。当这些地块先后拼合和多个洋盆相继消失后,往往存在多条蛇绿岩带(地缝合带)和夹持其间的众多地块。在研究海西印支期古构造格局时,可以某一个大陆及其周围的陆缘带(亲缘地块群)作为一个整体来划分,这就是构造域。在中国范围内共有五个构造域:属于大陆区的有三个区,即中国北部大陆区、中国南部大陆区和南方(冈瓦纳)大陆区的北缘。它们及其相邻的陆缘区共同构成三个构造域。在中国境内自北而南,有三条地壳对接消减带,它们是:①介于中国北部大陆区及其北侧陆缘区与西伯利亚蒙古大陆南侧陆缘区之间的地壳对接带,西段称艾比湖居延海对接带,大致沿北天山北麓至北山一线,东段称索伦西拉木伦对接带,自内蒙古南带向东,经镜泊湖,在东宁之南越出国境;②介于中国北部大陆区与中国南部大陆区之间的地壳对接带,大致沿昆仑、秦岭一线展布,西段称修沟玛沁对接带,向西延伸,在吉利雅山口附近为阿尔金平移断裂所截切,沿喀喇昆仑山北坡在明铁盖达坂越出国境,东段称山阳桐城对接带,向东为郯庐平移断裂所截切,在连云港附近入海;③关于中国南部大陆区与南方(冈瓦纳)大陆区之间的地壳对接带如何确定,意见还不一致。根据近年研究进展,很可能龙木错(冈玛错)双湖澜沧江(昌宁孟连)地壳消减带代表古特提斯阶段的重要界线,但由于后期多旋回构造运动的叠加改造,不少地段呈现出“隐蔽缝合带”特征,尚需进一步深化研究予以证实。此外,在中国东部沿海还有一个断续分布的濒太平洋陆缘区构造域,其主体是华南褶皱区,经朝鲜南部与东北的那丹哈达褶带相连。从震旦纪以来,它与南部大陆区的界线基本上是扬子地台区的南界,但从晚古生代起,随着稳定区的扩展,这个界线有所变化,特别是印支期后,中国东部受到大陆边缘活动的强烈影响,这个界线更内移到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一线。所以中国的一级构造分区包括了五个构造域。自北而南为:①北方(西伯利亚一蒙古)大陆南侧陆缘构造域,②中国北部大陆及陆缘构造域,③中国南部大陆及陆缘构造域,④南方(冈瓦纳)大陆及陆缘构造域,它们之间分别为三条地壳对接消减带所分隔,⑤中国东部(环太平洋)陆缘构造域,其后期发展与前三个构造域表现为部分叠加关系。" }, { "instruction": "同名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国际上生物命名的一条原则。指一个可用名称的次同名必须废弃,并用新名代替。在动物系统分类的研究中,同一级别的不同分类单元常被命名以相同的名称,形成异物同名。例如,苔藓虫的一属于1857年被命名为Tetrapora, 1915年另有作者又将横板珊瑚的一属也命名为Tetrapora,因此,Tetrapora一名代表了不同类别的两个属,前者为首同名,后者为次同名。根据同名律,次同名应予废弃,在1940年发表新名Hayasakaia代替。" }, { "instruction": "百越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根据广西下泥盆统郁江组小山砂岩与下泥盆统四排组页岩间的不整合确定的构造运动。在榴江县桂岭屯及瑶山西侧,为平行不整合或地理不整合,在宜山治安乡是小山砂岩覆盖在南岭群上,时代相差甚远。大致相当于苏格兰的上老红砂岩与下老红砂岩间的不整合,北美奥里期凯纳砂岩与奥诺达格砂岩间的不整合苏帕运动。可作为华力西旋回第一幕。这一运动尚存争议,王钰研究了小江砂岩与四排页岩的腕足动物化石,认为四排页岩可能是小山砂岩相变产物,层位相当于中泥盆统底部。" }, { "instruction": "水晶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震旦纪。分布于川西北平武一带、位于下寒武统铁笼堡组之下、碧口群阴平组之上的一套浅变质地层,自上而下划分为震旦纪的水晶组、蜈蚣口组,南华纪的木座组。①水晶组,为结晶白云岩、硅质白云岩、白云岩及含硅质白云大理岩,含微古植物及叠层石,相当扬子区的灯影组;②蜈蚣口组,以绢云母石英千枚岩为主,夹少量薄层变砂岩及结晶灰岩透镜体,相当扬子区的陡山沱组,与下伏木座组呈假整合接触;③木座组,主要由厚层块状含砾砂岩组成,沿走向可变为含砾千枚岩或含砾杂砂岩及白云岩透镜体,部分地区火山碎屑增多,含微古植物,相当于扬子区的南沱组。" }, { "instruction": "斑砂岩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德国陆相下三叠统的专名。斑砂岩统是以岩性取名。它为大陆或湖相沉积,岩性主要为红色或淡紫色砾岩、砂岩或页岩。上部出现海相沉积,含有双壳类Myophoria等。" }, { "instruction": "农药污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生产和使用农药不当造成对空气、水体、土壤和生物的污染、破坏生态平衡和影响人体健康的现象。按其化学成分分为无机农药、有机农药和抗生制剂等三大类。其中一些有机氯农药和含As、Hg等的药剂毒性极大,残留在土壤和作物中,降解缓慢,易流入水体或随空气飘移。对可直接被人体吸入的农药,使用时须特别谨慎。" }, { "instruction": "叶绿泥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Mg,Fe)5Al〔AlSi3O10〕(OH)8。单斜晶系。晶体呈假六方板状或腰鼓状,常依(001)成接触双晶,通常呈叶片状集合体。绿色或绿黑色。解理面呈珍珠光泽。硬度2~2.5。解理平行底面{001}极完全,薄片具挠性。密度2.60~2.85克/厘米3。是最常见的一种绿泥石,主要由含铝的铁镁硅酸盐矿物如黑云母、辉石、角闪石等蚀变而成,见于中性、基性火成岩中。在变质岩中则是绿泥石片岩和千枚岩的主要矿物成分。可作药用。" }, { "instruction": "岩溶充填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充填物体积与孔洞体积之百分比。根据充填率的多少可分为充填、半充填和少量充填。" }, { "instruction": "芭蕉口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为晚奥陶世晚期。该组分布局限。命名剖面位于陕西紫阳芭蕉口村附近。为黑色含炭板岩、含硅质板岩、凝灰质板岩互层。与上覆志留系麻柳湾组硅质板岩和下伏任河组凝灰质板岩均呈整合接触。自下而上包含五个笔石带:Amplexograptus disjunctus yangtzensis带,Dicellograptus szechuanensis(=D.complexus)带,Diceratograptus mirus带,Paraorthograptus pacificus带和Climacograptus extraodinarius带。厚11.1~30.9米。" }, { "instruction": "水热冰川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现代冰川学研究发展的一个方向,研究冰川与外界物质能量交换为主要内容。它包括冰川发育条件、分布规律、成冰作用、积累消融过程、冰川活动层温度状态等。" }, { "instruction": "蓝闪绿片岩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高压绿片岩相(highpressure greenschist facies)。一种分布较广的低温、高压区域变质相。在我国晚元古代至新生代的变质岩地区内均有发现,目前多数人认为它们也是大洋板块俯冲带的标志。蓝闪绿片岩相常与绿片岩相紧密伴生,它们是蓝闪石硬柱石片岩相和绿片岩相之间的过渡类型。主要特点是岩石中除含有蓝闪石、青铝闪石、镁钠闪石、多硅白云母等高压变质矿物外,同时有绿帘石、黝帘石、阳起石等较高温变质矿物,有时可含黑硬绿泥石、红帘石或石榴子石,但不含硬柱石、硬玉、文石等典型高压变质矿物。蓝闪绿片岩相的温度在350~450℃,压力在0.5~0.8吉帕。" }, { "instruction": "水工业污染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工业生产过程中对水域环境造成有害影响的设备、装置或场所。工业生产中的一些环节,如原料生产、加工过程、加热或冷却过程、烟气洗涤过程和设备、场地清洗过程等排出含有不同污染物的废水,通过管道或沟渠,直接或间接地进入水域环境,引起水体污染。除废渣堆放场和工业区降水径流构成水域的线污染源或面污染源外,多数工业污染源属于水体的点污染源。" }, { "instruction": "红水地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即克拉斯诺伏斯克地震。1895年7月8日发震,震中位置39.5°N,53.7°E,在土库曼斯坦克拉斯诺伏斯克以南。震级8.2,震中烈度Ⅹ。震源深度60千米,由于震中在里海东岸,海上巨浪冲没房屋和码头。极震区发生宽达2米的地裂缝,涌水涌沙;有的平移达1.5米,破坏输油管道。铁道破坏严重,枕木钢轨断折。四周山体滑坡,大巴尔汗山崩滑最多,使山体轮廓改貌。地震波及面积甚广,在撒马尔干德、塔什干、布哈尔斯克城等都有强烈震感。余震延续数月。" }, { "instruction": "煤成气地质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传统的油气地质学主要研究海相和湖相沉积盆地油气成因和勘探评价问题。自20世纪70年代左右,先后发现荷兰格罗宁根、英国北海、俄罗斯西西伯利亚、澳大利亚吉普斯兰等一批与煤系地层有关的重要煤成气田以来,各国愈来愈重视研究和寻找与煤系地层有关的天然气田。近年来也逐渐形成了一门以研究含煤地层、含煤盆地煤成气生成、运移、聚集和勘探评价为主要内容的新学科——煤成气地质学。该学科针对煤成气生成、运移,特别是煤层吸附烃的富集、解吸和开采作专门的探讨。" }, { "instruction": "西峰寺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为浙江常山、龙游等地区的震旦系地层。下部为含锰白云岩或白云质灰岩,向上为粉砂岩及含炭硅质页岩;中上部为灰、黑色白云岩;上部岩性变化大,为硅质岩、石英砂岩、泥质白云岩夹硅质岩,含微古植物Cymatiosphaera sp.和叠层石 Boxonia f.。分布于浙江常山、江山、诸暨、昌化、安吉、开化、临安等地区。" }, { "instruction": "加拿大深海平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位于北冰洋的北美洲大陆一侧,深度一般为3000米,最大深度为4000米。" }, { "instruction": "水峪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河北省开平地区的青白口系石门组与蓟县系雾迷山硅质灰岩间的微交角不整合或平行不整合。此运动具有升降运动性质。与铁岭运动相当,距今10亿年。" }, { "instruction": "遥感信息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由航空遥感和航天遥感所获得的感光胶片影像和磁带数据,其中包括被测地物的信息数据以及运载工具上的设备仪器、环境参数等综合信息数据。遥感信息记录了地面环境特征和资源状况,为人们的生产科研提供了大量的有价值的原始数据,通过专业判读,进行识别、分析、评价,可以为各部门的规划、决策、开发管理等提供有用依据。" }, { "instruction": "石林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密集林立的锥柱状、锥状、塔状石灰岩体组合成的景观。其间多为溶蚀裂隙。隙坡直立,坡壁上部有平行的溶沟。以云南的路南石林最为典型。石林相对高度一般20米左右,高者可达50米。一般认为是土壤水或非可溶岩盖层水沿质纯厚层石灰岩表面及节理裂隙溶蚀作用的结果,上部受雨水作用改造。" }, { "instruction": "冻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因受低于0℃严寒的侵袭,植物整株或局部器官组织冻伤甚至死亡的现象。冻害与低温冷害的区别主要在于低温的温度,低温冷害的温度仍是在0℃以上,而冻害则是指0℃以下低温对植物的伤害。冻害主要使作物体内发生冰冻,造成原生质脱水变性,蛋白质分子和原生质结构遭到破坏,植物细胞丧失半透性。冻害的温度限度,因植物种类、生育时期、生理状态、组织器官及耐低温时间不同而有差异,大麦、小麦、燕麦、苜蓿等越冬植物一般可忍耐-7~-12℃的低温;白桦、网脉柳等树木可以经受-45℃的严寒;植物种子短期内可承受-l00℃以下的冷冻仍保持发芽能力。冻害的症状主要是幼茎或幼叶出现水渍状暗褐色的病斑,之后组织逐渐死亡,严重时整株植物变黑、枯干、死亡。如1977年中国大部分冬麦区发生严重冻害,约60%冬小麦及春播作物受冻,损失严重。" }, { "instruction": "贝加尔叠层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叠层石的一形态属。叠层体呈膨胀收缩粗细变化的茎块状柱体,树枝式两分叉,新生的柱体最初收缩而后膨胀到原柱体的大小,并两轴对称的向外生长,不相平行。基本层呈半球状拱形,一层叠一层生长,叠层体侧部不具壁,有檐。有时具连接桥。晚前寒武纪,亚洲、非洲、大洋洲及北美。中国产于中—新元古界。" }, { "instruction": "volcanic phenomenon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泛指岩浆到达或接近地表时引起的各种地质现象。狭义的火山现象,如喷火活动、喷气活动以及火山构造的形成等;此外,如温泉活动、蚀变作用、矿化作用以及岩体的贯入等则属于广义的火山现象。" }, { "instruction": "pumice cone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浮石火山锥在形态、内部构造和粒级大小均类似于火渣锥,由浅色的、多硅质的火山抛出物组成,成分为流纹岩、英安岩、粗面岩或响岩。" }, { "instruction": "翼形亚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双壳纲一亚纲。壳形变化大,不等壳或等壳,常具耳,壳质为文石或方解石,或两者兼有。铰齿栉齿型、等齿型或无齿。外韧带。多为异柱,也有等柱及单柱者。外套线完整。现生代表多具丝鳃,有些为真瓣鳃。多为海生,少数生活于淡水,多以足丝固着或以壳体固着生活,也有为钻孔,浅掘穴等。奥陶纪至现代。常见属有箱蚶(Arca)、贻贝(Mytilus)、翼蛤(Pteria)、海扇(Pecten)、牡蛎(Ostrea)等。" }, { "instruction": "铁岭叠层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叠层石一形态属。叠层体由粗短巨大的柱体和扁柱状柱体组成。为平行分叉到散开分叉。体表面平整,不具明显的壁。基本层呈平缓的穹形,相互叠合生长。产于中国北方中元古界蓟县系。" }, { "instruction": "底浮痕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底浮雕。Seilacher(1964)提出的遗迹化石保存分类的一种,指保存在岩层底面的凸脊或凹槽状的遗迹化石。" }, { "instruction": "悬冰川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山坡上的积雪,在适宜的条件下形成悬贴于山坡上的冰川,而不下降到山麓。它的规模较小,是冰川发育的雏形,当气候进一步变冷和降雪增加时,可发展成山谷冰川。" }, { "instruction": "滨螺海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波罗的海维尔姆冰期后地质发展历史的第四阶段,距今7500~4000年。由于瑞典与丹麦之间的卡特加特海峡形成,螺湖与北海沟通,海水东进,螺湖又变成一大海湾,海水盐度增高。这时代表性的贝类为滨螺(Littorina littorea)及鸟蛤(Cardium edula)、贻贝(Mytilus edulus)、Tapes olecussatas等,这个海就称为滨螺海,这次海进称为滨螺海进,这一时期称为滨螺海期。当时滨螺海范围与现代基本相似,但略大一些。" }, { "instruction": "地电测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利用仪器对自然电位随时间变化所作的观测。地下存在天然的弱电流,地壳两点间有电位差,称为自然电位,在地震发生前常有自然电位差突然升降的异常现象,因此地电测量是地震预测的手段之一。但地电场变化的原因相当复杂,需要进行科学的综合分析。" }, { "instruction": "油栉虫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为西欧、西北欧、北美东部上寒武统的专名。以含有西方动物群大西洋型三叶虫油栉虫动物群(如Olenus,Parabolina,Leptoplastus等)为特征。" }, { "instruction": "厂址选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工业企业建立过程中一项必要的基本建设前期工作。按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与该工业企业发展、布局要求,一个工厂在准备进行基本建设前,在某一既定地区范围内选择一个合适建厂地点的工作。厂址选择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建厂速度、投资效果、生产发展、产品成本、日常经营管理及工业与农业关系等多方面效益,故要求在进行时充分考虑自然、技术经济、建筑施工、城市建设等多方面因素,严格按科学办事。" }, { "instruction": "角脚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年美国学者Sereno建立的节点(nodebased)类群单元名称,代表真鸟脚类(Euornithopoda)和缘头龙类(Marginocephalia)的总和,Sereno这里所称的真鸟脚类与其他学者所使用的鸟脚类(Ornithopoda)意义相同。这一类群具有一些共近裔性状特征:前颌骨齿与上颌骨齿之间具有坚固的齿隙(substantial diastema),上、下颌齿具有不对称发育的牙釉质,前颌骨齿减少到5枚或更少。另有的学者认为缘头龙类可能起源于鸟脚类之中的某个类群,如果接受这一观点,角脚类就是一个存有疑问的单元名称。" }, { "instruction": "浮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比重小、多孔、玻璃质的淡色火山碎屑物。多为流纹岩质的硅质岩浆凝固而成。浮石中的气孔可占总体积的70%以上,如果浮石的孔洞极度增加,则气孔之间的玻璃质隔板细薄如丝,隔板一旦断裂,则多角形气泡收缩成三角形,一般称这种浮石为网目状火山岩渣(reticulite)或纤维火山渣(threadlace scoria)。" }, { "instruction": "灾变学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认为行星物质是因某一偶然的巨变事件从太阳中分出的。比如由于另一颗恒星走近或碰到太阳,或者由于太阳爆发,从太阳分出的物质后来形成行星。还有一种灾变说是法国动物学家布丰于1745年提出的。布丰受1680午大彗星接近太阳一事的启发,设想曾有一巨大的彗星掠碰到固态太阳的边缘,使太阳自转,同时,碰出的一些物质绕太阳旋转,这些物质最后形成行星。" }, { "instruction": "地应力测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探明地壳中各点应力状态的测量方法。其原理为:有的利用岩石的应力、应变关系,如应力恢复法、应力解除法和钻孔加深法等;有的利用岩石受应力作用时的物理效应,如声波法和地电阻率法等。根据测量的结果,又可分为绝对和相对两种地应力测量。用现有测量方法测出的地应力中,不仅包含构造应力,还包含其他因素,如重力、地热等引起的非构造应力。地应力测量对地质构造研究、地震预报和矿山、水利、国防等工程中有关问题的解决具有理论和实际意义。它是地质力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测量发现,最大主应力的方向几乎都是接近水平的。" }, { "instruction": "扩散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微粒子(包括原子和分子)在气相、液相、固相内或三者之间,由高浓度向低浓度方向迁移,直到混合均匀的物理运动现象。扩散速度与浓度差和介质活动性大小有关,一般在气体中最大,液体中次之,固体中最小。" }, { "instruction": "草场退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反映优质牧草锐减,劣质牧草蔓延,单位面积产草量下降,总之,草场植被在衰退。原因或为自然因素或为人为因素,或两者兼而有之。草场受降水、气温等气候因素变迁,土壤条件的恶化,生态环境失衡等自然因素造成草场植被大面积衰退,甚至沙漠化;人为因素指超载过牧,毁草开荒,或者过度采掘药材(如甘草、发菜等)。草场退化造成载畜量下降,严重影响畜牧业的发展和牧区人民的生活水平。" }, { "instruction": "去白云石化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白云石的方解石化作用。通常在侵蚀不整合或埋藏后表生风化条件下,由于硬石膏(或石膏)或黄铁矿的溶解产生含SO2-4溶液,它可从白云石中夺取Mg2+带走而沉淀方解石,结果产生白云石被方解石交代,往往可见方解石具有白云石菱形假象,以及白云石的残余晶体。近年来也有报道,在埋藏条件下,由于富钙的热卤水沿上倾方向运移到白云岩储层中,产生去白云石化的实例。去白云石化的方解石或许受烃类派生的二氧化碳的影响,也可溶解产生次生孔隙。" }, { "instruction": "土壤下切侵蚀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为垂直侵蚀。沟谷沟床在流水作用下向深度发展的侵蚀过程。如谷底窄、坡陡、流量大、谷底岩性松软,水流下蚀强度就大。河谷下蚀还受侵蚀基准面和地质构造运动的控制。" }, { "instruction": "海沟岛弧断褶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过渡型地壳断块的二级构造单元。包括海沟、岛弧和弧间盆地,主要特点为有新生陆壳形成,或正处于向陆壳转化过程中。西北太平洋海沟岛弧断褶系可作为典型代表。" }, { "instruction": "深海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简称海沟。两侧斜面陡峻的细长深海巨型凹地。大部分位于大陆边缘或岛弧与深海丘陵之间,并与大陆海岸延伸方向平行,比周围洋底深2000米以上,深度大多超过6000米,最深逾11000米,长达几千千米,宽一百千米。大多具有不对称的V字型横断面,靠大陆一侧斜面较陡,靠大洋一侧斜面较缓,向大洋过渡处有平缓隆起,称边缘隆起。斜面上常出现阶梯形台地,称海坪(bench),底部有厚度不大的沉积物,通常几百米,最厚1500米。它与岛弧构成现代地壳的活动地带,即岛弧 埠9迪担 常与火山带和地震带伴随。多集中发育于太平洋边缘,特别是西岸发育,自北向南有:①阿留申海沟(深7822米);②千岛 部安旒雍9?深10?542米);③日本海沟(深8412米);④伊豆 残◇以 海沟(深9810米);⑤马里亚纳海沟(深11?034米);⑥琉球海沟(深7881米);⑦菲律宾海沟(深10?497米);⑧所罗门海沟(深9140米);⑨新赫布里底海沟(深9165米);⑩汤加海沟(深10?882米);克马德克海沟(深10?047米);太平洋东海岸的中美海沟(深6662米)和智利海沟(深8064米);印度洋有爪哇海沟(深7450米)和班达海沟(深7440米);大西洋有波多里各海沟(深8385米)和南桑德威奇海沟(深8264米)。海沟是年轻的地貌单元,底部有近现代沉积物,深潜艇在马里亚纳海沟底部着陆即曾遇硅藻软泥,菲律宾海沟底部所取样品中有砂和砾石,所罗门海沟和马利亚纳海沟的壁上拖采到枕状熔岩。其边缘多与一系列火山和弧形列岛毗邻,如阿留申群岛、千岛群岛、马里亚纳群岛、所罗门群岛、克马德克群岛、苏门答腊岛 沧ν鄣邯才 沙登加拉群岛和波多黎各岛 脖撤缛旱邯蚕蚍缛旱旱取。" }, { "instruction": "null name,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拉丁文 nomen nullum(缩写 nom. null.) 又称无用名称。指对业已发表的一个名称的原始拼缀无意地作了不正确改变而成的名称。如Troendssonoceras Kobayashi, 1936是 Troedssonoceras Foerste, 1928的误改名称。误改名称在命名法中没有地位,不能进入同名关系,也不能被用作一个替代名称。误改名称属于无用名称。" }, { "instruction": "新矿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个矿物种主要以其化学组成和结晶学性质为基础加以确定,这是判定新矿物种和新矿物名称成立与否的关键因素。若发现一个矿物,其化学组成和(或)结晶学性质与任何已存在的矿物种明显不同,则存在着该矿物为新种的可能性。对于化学组成的基本要求是:相对于一个已存在的矿物种的等效结构位置,一种可能的新矿物至少要有一个结构位置应当主要由一种不同的化学元素占据。" }, { "instruction": "比尔沃拉超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属太古宙。在北印度地盾北部,为条带状片麻杂岩(32亿~25亿年)。这套片麻杂岩原岩为由砂质泥质沉积岩、钙硅酸盐变沉积岩、条带状铁英岩、石英岩、伟晶岩和石英脉、混合岩、花岗岩和各种成分的基性侵入岩组成。在比尔沃拉超群的条带状片麻杂岩中产有火山沉积变质铅锌矿,在条带状铁英岩中富集了大型的沉积变质铁矿床。" }, { "instruction": "似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同型。但它并不是“等型”的同义词。表现为同型的两种晶体间,它们结构的几何特征仅是相似而不是完全等同的。参见“等结构”。" }, { "instruction": "深槽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河床中侵蚀较深的条形凹槽。" }, { "instruction": "西里西亚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欧洲上石炭统的专名,位于狄南统之上,二叠系之下,包括纳缪尔阶,威斯特法阶和斯蒂芬阶。西里西亚统一名源自东欧波兰的西南部和捷克北部的西里西亚(Silesia)。" }, { "instruction": "文化景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的对称。是地表各种文化现象或人文现象的复合体,是文化赋与一个地区的特征,能直观地反映出一个地区的人文地理特征。组成文化景观的要素有农田、厂矿、城镇、道路、建筑、古文化遗址等可以通过景观照片或实地观察直接看到的事物,也有不可见,但置身其中却能感觉到的非物质内容,如语言、宗教、生活习俗等,还有一种不可见,但可感到的“气氛”,如人们的文化气质、精神面貌、生活习惯等。" }, { "instruction": "海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海洋中冰的统称。包括海水本身冻结而成的冰和陆地的冰川以及河水、湖水结冰后流入海洋中的冰。狭义的海冰仅指海水本身冻结而成的冰。海水结冰温度,取决于盐度,盐度越大冰点越低,一般在-0 ?~-2 ?℃时结冰。海冰开始时形成冰晶体,逐渐生长成冰块,继续冻结就形成随着风和海流运动的冰山;在南极和北极则形成冰原,覆盖极地海面。现代两极冰的境界线变化很大,北冰洋浮冰境界到达最南位置的时间是在四月,退到最北的时间为八月末。在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南极地区中,冰的境界线保持在南纬55°~60°;而在大西洋中则达到南美合恩角以南,东部可达南纬50°。太平洋南部,冰山平均界线接近南纬40°,在好望角附近达到南纬30°。在极地,海冰往往造成交通障碍,为磨蚀和搬运作用的重要营力之一。" }, { "instruction": "古华夏构造体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简称古华夏系、华夏式褶皱。指亚洲东部古生代形成的巨型多字型构造。主体为走向北东的隆起带和沉降带、压性及压扭性断裂,以及巨大岩浆岩带、构造动力变质带和韧性剪切带等组成,有与其直交的张断裂和斜交的扭断裂相伴而生;带内中生代推覆构造规模巨大且保存完好。它反映中国大陆相对于太平洋地块曾发生向南的水平扭动。华夏(Cathaysian)一词葛利普最早用于走向北东的东亚古大陆及其邻区的华夏地槽。" }, { "instruction": "旱峡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旱峡统。时代属晚志留世至末志留世。分布于祁连山北麓。命名地点在甘肃玉门旱峡。为海相砂质沉积,由紫红色粉砂岩及细砂岩组成,含珊瑚Palaeofavosites hanhsiaensis及三叶虫Scutellum(Thysanopeltella)等。共厚2885米。顶部被断层所截,与下伏泉脑沟山群呈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沉积体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与某些现象的或推测的环境和沉积作用有密切成因联系的三度空间岩相组合。沉积体系概念和方法主要是在20世纪60~70年代研究墨西哥湾沿岸沉积时,根据瓦尔特相定律和相模式发展完善起来的。相邻的不同沉积体系(如三角洲体系与碳酸盐台地体系等)之间通常以不整合或相变面为界。沉积体系一般是根据相模式来确立的。" }, { "instruction": "外模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保留于化石围岩上的生物遗体外表特征及表面纹饰的印痕。外模仅能反映生物遗体的外表形态及纹饰特征,其凹凸情况与原物相反。" }, { "instruction": "生态植被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一种能反映制图区各种植物群落的类型,还能表示出多种生态因子如气候带、降水量、土壤类型、地貌和地下水等以及土地利用状况的地图。" }, { "instruction": "十三里台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属辽南震旦系下统上部。主要分布在辽宁大连地区。为含叠层石的碳酸盐岩,夹黄绿色页岩,局部鲕状灰岩,厚57~278米。岩性稳定,以紫红色叠层石灰岩(俗称东北红大理石)为其特征,含丰富的叠层石Baicalia cf.baicalica,Colonnella laminata等。" }, { "instruction": "强烈构造上升区古土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于强烈构造上升所形成的土壤类型。以青藏高原古土壤为代表,主要有以下几种:①已形成的地带性土壤被抬升至高海拔处,与环境不对称,如遍布高原地区的新近纪古红土(为干热条件形成);珠穆朗玛峰地区的Q2古红土(为湿热条件形成)。②低海拔处的成土产物,抬升后成为残迹,如土中的三水铝石矿物等。③成土环境显然已经变化的残余土壤,如高原上的盐土、沼泽土、碱土与龟裂土等。④因抬升造成的山前地带各种埋藏土壤。" }, { "instruction": "影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时,由于地核的存在,使地震波发生折射和反射,地面一部分地区,记录不到直接到达的地震纵波和横波,这种地区称为影区或称阴影区。" }, { "instruction": "多字型构造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ξ”型构造(ξtype structure)。由两边毗邻地块相对扭动形成的、大致平行斜列的褶皱型雁行式多字型构造断裂型雁行式多字型构造压扭性构造(包括褶皱、断裂及各种挤压带等)和与其直交的张扭性断裂组成的、形似“多”字(或希腊文“ξ”)的扭动构造体系。特殊情况下只有一组构造发育(见图)。曾有表示类似形态构造的名词,如雁行式构造(en echelon structure)、羽毛状裂隙和边幕状构造等,多指中小型构造。而此概念的提出则确立了一个构造体系新类型,并用于大型构造。野外经常发现多级多字型构造(multiorder xitype structures),即在高一级多字型雁行式构造中一再出现更低一级多字型雁列式构造,其单个构造方向,与包括它们的高一级构造方向间有一个夹角。这种角度的变化有一定规律,反映多级多字型构造之间具有成生联系,表明是在统一外力作用下形成的。中型和小型者可在平面上和剖面上见到,有些叠瓦状构造就是剖面上的多字型构造。巨型者往往出现在平面上,有的延展几百千米,华夏系和新华夏系都是规模宏伟的多字型构造,表明大规模扭动作用主要在平面上发生。据此可判断其两侧的扭动方向。不少岩浆矿床中,矿体或矿脉的分布受此类构造控制。" }, { "instruction": "change of buried soil's property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土壤被埋藏后,一般的变化趋向是:土体紧实,孔隙度降低;腐殖质活性降低,有机酸缩合程度变高;化学物质的迁移与沉淀等则视埋藏环境而定;如接近地表,也可接受一些后期的成土影响(如淋溶、淀积或漂洗作用等)。至今这方面还缺乏系统研究,性状的变化也只能以现代剖面作模拟比较,因不可能有原始的对比样品,甚至有些变化,还基于推断。据章明奎等对长江中下游埋藏深2米的古红土与上面(Q3)覆盖层性状的比较分析,埋藏土一方面表现了高的风化度(高的土壤铁游离度、低的风化淋溶系数和低的粉砂/粘粒比);另一方面又表现出低的发育度(CECE、粘粒ki值与盐基饱和度均高)。可以认为这是埋藏前有过较强的风化淋溶,铁游离度与质地等特征得以保留,但后期接受上部下移的盐基与硅酸,致使发育度指标有了变化。" }, { "instruction": "土壤污染防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人类防止土壤污染源和对已经污染了的土壤所进行的改良、治理、改变有害物在土壤中的形态、抑制或减少有害物向植物体内转移的措施。防止土壤污染,保护土壤环境应以预防为主,预防的重点是对污染和污染源途径进行控制。主要是对污染源进行浓度和总量控制。对农业灌溉用水进行经常性监测,使其符合农田灌溉用水标准;合理施用农药、化肥,积极推广病虫害的生物防治和综合防治;慎重使用河泥、塘泥、下水道污泥;城市污水灌溉,必须进行处理。改良和治理已经污染的土壤,主要针对不同的污染状况采取不同的方法。" }, { "instruction": "钢索法采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从船上用钢索悬挂拖斗或其他采掘工具沉放到海底表面采取松散砂矿的一种方法。此法已逾百年历史,其采矿能力可达到每小时采取800~1500吨矿石,美国阿拉斯加湾砂金矿和东南亚砂锡矿即用之。" }, { "instruction": "河成砾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山区河流与平原河流形成的砾岩称河成砾岩,多由复成分砾岩或岩屑砾岩构成。分选差,呈多众数,砾石最大扁平面向上游倾斜,倾角随水流流速而变化。由暂时性水流形成的洪积砾岩多沿山麓成扇群分布,与砂岩一起形成巨厚层,有时厚度超过1000米,长达几百千米,甚至1000多千米。平原河流形成的砾岩往往厚度小,平面上呈鞋带状延伸,横断面呈透镜状,堆积于河床中。" }, { "instruction": "湟水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华北山区地文期中的一个侵蚀期。时代为更新世早期偏晚时期与更新世中期偏早时期。此时期河流从泥河湾期的沉积物下切形成峡谷。因最先在湟水谷地研究而得名。" }, { "instruction": "均衡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达顿(C.E.Dutton,1889)根据均衡原理和大地测量资料提出的一种阐明地壳垂直运动的假说。他认为较轻的硅铝层位于较重的硅镁层之上。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地壳本应处于均衡状态。但由于地壳表面高低不平,在外力作用下,山脉遭受剥蚀、盆地接受沉积,大陆遭受剥蚀、海洋接受沉积,这样就使这种均衡状态受到破坏。因此认为重力不平衡是地壳运动的主要原因。山脉因被削低,重量减轻,产生上升运动;盆地因接受沉积物,重量增加,产生下降运动。" }, { "instruction": "澜沧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尚存争议,暂定新元古代。分布于云南昌宁、凤庆、双江、上允、勐海曼来、西定等地,为一套深变质岩系。主要为片岩、千枚岩夹炭质、硅质岩、角闪片岩、石英角斑岩。含微古植物:Lophominuscula sp.,Margominuscula verrucosa 等,总厚度大于1500米。属中基性—中酸性火山碎屑岩,变质程度达高绿片岩相。不整合其下的大勐龙群SmNd全岩等时线年龄(14.4±0.2)亿年。" }, { "instruction": "华北古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包括华北地区大部、内蒙古南部、东北南部以及整个朝鲜半岛范围,在大地构造单元上都属于中朝地台范围,地质历史中也具有大体相似的古地理面貌。华北地台则是该大地构造单位在中国境内的部分,与西侧阿拉善地块是否长期相连,仍待进一步研究。当华北地台在地史某个时期中呈剥蚀陆地状态时,称为华北古陆。应当指出,以往大量文献都根据朝鲜半岛南部沃川带出现早古生代华南型生物相的事实,以临津江构造带为界将朝鲜半岛南部划归扬子地台。近年的研究肯定了朝鲜半岛南部京畿地块的石炭二叠系(平安煤系)属于华北型海陆交互相沉积,斗围峰华南型生物相仅反映处于地块边缘的局部现象,与陕北环县出现华南型奥陶纪生物相(直角石、笔石等)的意义相同。" }, { "instruction": "光合效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被植物同化的光能百分教,基于净生产量(净光合速率)或总生产量(总光合速率)。" }, { "instruction": "Hystrichospheres,Hystrichosphaerids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过去用于泛指壳体球形或卵形,具有刺状突起的亲缘关系不明的微化石,近来研究证明以往的所谓刺球类部分是沟鞭藻类的休眠期孢囊化石,应归入甲藻纲,其余亲缘关系不明者应归入疑源类,故刺球类一名,目前多已不用。" }, { "instruction": "基巴拉布干达托罗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发生在20.75亿~17亿年前的一个造山运动。此造山运动影响的区域在现今的中非和东非,即从赞比亚的北部向北延伸到刚果(金)东部的加丹加省基巴拉,再向北偏东经布隆迪的布干达,到达乌干达西南部托罗。由于受北西向的冲断层影响,形成了一个现今呈南西—北东向的构造带,属于基巴拉褶皱带的北东段。" }, { "instruction": "海面升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海水因受气候和地质等因素的影响,而引起海水位的上升和下降。其中最主要的是海水本身量的增减与海岸底部地壳的升降所引起的海水几米或十几米,而且不同地区都有不同特点。属地质因素引起的世界海面升降可延续几百、几千和十 万年以上,幅度可达几十米,甚至一、二百米。如海洋底部地壳上升时,则使海容积缩小引起海进;海洋底部地壳下降 时,则引起海退。" }, { "instruction": "粒雪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粒雪在热力和压力作用下,产生重结晶作用,粒雪合并变成含气泡的冰称粒雪冰。" }, { "instruction": "孙家沟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晚二叠世晚期。命名剖面位于山西宁武孙家沟。本组的主要同物异名有河北开平盆地的洼里组,北京西山的双泉组上部,山东的凤凰山组等。在华北地块东南部,自下而上可划分为三段:平顶山砂岩段、泥灰岩段及石膏钙核段。在山西太原一带为紫红色、灰紫色的泥岩,夹两层中细粒肉红色、紫红色长石砂岩,下部泥岩中夹几条蓝灰色泥灰岩条带,上、中部泥岩中含钙质结核,厚81.5米,与上覆刘家沟组及下伏上石盒子组均呈整合接触,局部地区超覆于上石盒子组不同层位上。孙家沟组含植物化石Rhipidopsis lobataUllmannia aff.bronnii组合;在山西柳林、临县,河南宜阳、济源等地发现植物化石30属44种,称Ullmannia bronniiYuania magnifolia组合。孢粉化石以裸子植物(包括种子蕨)花粉为主,其中具肋双囊粉占优势,包括Cordaitina,Alisporites,Vitreisporites,Illinites,Protohaploxypinus,Taeniaesporites,Lueckisporites virkkiae和Jugasporites等;在平顶山一带,与孢粉化石一起出现的还有疑源类Baltisphaeridum等分子;在河南宜阳和永城,含海相双壳类Anthraconaia sp.,Abiella sp.,Pisidiidae,腹足类Planorbis sp.等;在河北峰峰,河南永城等地,含介形虫Panxiania,Darwinula等;脊椎动物化石产于山西保德孙家沟组顶部,有Shihtienfenia permica,山西柳林孙家沟组下部有Shansisaurus xuecunensis,Sanchuansaurus elaphrosis,Huanghesaurus liulinensis等,山西离石孙家沟组有Pareiasauridae cf.sutosaurus,shihtienfenia permica等;在平顶山等地,本组第二段及第一段内均产腕足动物化石Lingula sp.。" }, { "instruction": "班达亚齐近海地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2004年12月26日上午8时,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北部班达亚齐市近海海域发生的里氏8.5级地震。震中位置北纬3.9°,东经95.9°印度洋海床下40千米处。地震将苏门答腊岛、马来半岛南部及附近岛屿夷为平地。地震引发的海啸,横穿孟加拉湾,海啸波高39米,横扫印尼苏门答腊岛及周围岛屿、泰国南部、斯里兰卡、印度东南部、马尔代夫,造成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海啸巨浪穿越印度洋,巨浪涌到非洲东海岸一些国家,给塞舌尔、索马里带来了灾难。这次地震引发的海啸造成21万人死亡,13万人失踪,经济损失巨大。" }, { "instruction": "酸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酸性物质进入环境,使自然环境系统的酸度升高(即pH降低)的作用或过程。引起环境酸化的主要酸性物质有二氧化硫(SO2)和氮氧化物(NOx),它们来源于化石燃料的燃烧。大气中的SO2、NOx溶入雨滴或雾滴中经氧化而成酸性降雨或酸雾,从而造成环境的酸化,对陆地生态系统将产生影响。目前对环境酸化的控制主要是采用脱硫、脱硝技术来控制或消减酸性物质排放总量,对已酸化的土壤或水体,施洒石灰粉来使其中和,在短期内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 { "instruction": "小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微弱的、震级很小的地震。通常震级不足5级,人们可以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大的破坏。" }, { "instruction": "元素生物吸收序列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按元素生物迁移强度划分的元素生物迁移等级或类别。前苏联彼列尔曼(A.I.Perel' man)根据生物吸收系数值把植物对元素的累积程度划分为5个元素生物吸收序列:①生物极强累积的元素(n×10~n×100)P、S、Cl;②生物强累积的元素(n~n×10)K、Ca、Mg、Na、I、B、Zn、Ag、Br;③生物弱累积和中度摄取的元素(0.n~n)Mo、Mn、Cu、Hg、Se、Pb、Sr、Co、Sn、As、Ni、Cr、Li、Zr、Be;④生物弱摄取的元素(0.n)Cs、Ba、Cd、Rb、Sb;⑤生物弱摄取和极弱摄取的元素(0. 0n~0.n)Y、V、La、Ti、U、Ga等。随着生物吸收能力研究的深入和元素测定技术的提高,各种元素的生物吸收系数将不断被修正,元素生物吸收序列将不断完善。" }, { "instruction": "新构造运动强度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表示区域新构造运动强度的图件。一般依据显示构造强度的各项定性、定量标志,划分出若干运动性质不同、强度不等的新构造区,如强度上升区,中度上升区,轻度上升区等,并采用一定的图例符号,把它们如实地填绘在图上。同时还把运动的升降幅度用等值线加以表示。对于活动断裂带,除表示它们的力学性质和运动方向外,还可以把它们的水平和垂直运动速率标注出来。" }, { "instruction": "重力活塞取样管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依靠重锤的自由下落冲入沉积物中,将沉积物抽入管内的采样装置。它通过管内活塞的作用,除能采取泥质沉积物外,还能采取砂质沉积物并保持沉积物的原始结构,因而在浅海和深海采样中广泛使用。深海采样中可获取10多米长的柱状样品。" }, { "instruction": "旅游资源基本类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按照旅游资源分类标准划分出的基本单位。" }, { "instruction": "畜牧业鼠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鼠害在畜牧业方面造成的损失相当严重。鼠害对草原的破坏,一是使草原畜牧业生产率下降;二是破坏草原生态,鼠多、洞多、土丘多使牧草覆盖度下降,甚至造成个别地区成为不毛之地。如新疆的沙湾、乌苏两县,1982年鼠害面积达150万多亩,主要是黄兔尾鼠活动猖獗,每公顷草地有洞口4622个,老鼠360只,最密集的有鼠洞口6802个,鼠500只,致使草场遭受严重破坏,大部分牧草被啃食一光,成为一片次生裸地或者沙化地,失去放牧价值。鼠类除危害草原,造成畜牧业较大损失以外,还对家畜、家禽饲养构成很严重威胁。近年来随着我国养殖业的发展,养殖业的鼠害问题也日见突出,粗略估计其平均损失达生产总僮7%。鼠类在饲场内可盗用家禽的饲料,可咬伤、咬死幼畜或雏;也可以传播许多疾病给家禽、家畜。" }, { "instruction": "湖岸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湖水面与湖岸岸坡的交界线。湖岸线随季节而变化,特别是一些内陆湖这种变化是气候干湿变化的反映。" }, { "instruction": "subglacial eruption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大陆冰盖之下发生的火山喷发。冰岛的“桌状山”就是在大陆冰盖之下的玄武质盾状火山。它的产生经历五个阶段(图a~e):第一阶段是在冰川之下玄武质枕状熔岩开始喷发;第二阶段是上覆的冰受热熔化;第三阶段是火山喷口上升到雪水水位之上;第四阶段是在下伏碎屑岩之上形成一坚硬的玄武岩帽;第五阶段当冰完全溶化之后,平顶山残留下来。" }, { "instruction": "翁迪尔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澳大利亚中寒武统的一个阶,位于佛罗尔阶之上,布迈朗格阶之下,含有二个三叶虫带,下部Ptychagnostus punctuosus带,上部Gomiagnostus nathorsti带。" }, { "instruction": "全方位适度人口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在21世纪初提出的人口发展方略。它是突破人口数量界限,将其定义为:相对于一定历史条件下的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发展来说,人口的数量适当的,质量稳步提高的结构是比较合理的,即能够促进人口和其他发展因素协调发展的人口。依据这样的定义,当今世界和中国人口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点是:继续控制人口数量增长,提高人口质量,调整人口结构,实施“控制”、“提高”、“调整”相结合,当前以数量控制为重点的方略。" }, { "instruction": "卷鼻猴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湿鼻猴类。灵长目中的一个亚目,包括狐猴及已绝灭的兔猴类。" }, { "instruction": "戈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粗砂、砾石覆盖在硬土层上的荒漠地形。又称戈壁滩、戈壁荒漠。蒙古语意为难生草木的土地。可分为风化的、水成的砾质戈壁和风成的沙质戈壁。主要分布在蒙古南部和我国内蒙古北部,塔里木、准噶尔、柴达木等盆地山麓也有砾石戈壁的分布。" }, { "instruction": "鸭嘴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壮龙类恐龙的俗称。因其吻端平扁而得名。多用于科普读物及通俗读物。" }, { "instruction": "超周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组区域性或全球性海平面的相对变化周期,属二级周期。相对变化的区域性周期,称区域性海平面升降超周期。是海平面累进地上升到一个较高的水位,中间很少发生海平面回降,其后又累进地下降到一个较低的水位,最后有一个明显的海平面下降,即构成一个完整的区域性超周期。一组全球性相对变化的周期,称全球性海平面相对变化超周期。是指海平面累计性相对上升到较高的平均海平面位置之后,继之以一个累计性地相对下降到较低的平均海平面位置,其间很少发生小的逆转。" }, { "instruction": "灯影峡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中国震旦系上统的一个阶,层型剖面位于湖北省宜昌市境内的长江灯影峡南沱—石牌沿江南岸一带。灯影峡阶位于震旦系下统陡山沱阶之上,下寒武统梅树村阶之下。阶内以含丰富的球形疑源类为特征,有Lophosphaeridium,Pseudozonosphaera,Hubeisphaera,Monotrematosphaeridium等20余属50余种。本阶中期有较丰富的带状宏观藻类化石Vendotaenia,Tyrasotaenia等,以及遗迹化石Planolites,Cochlichnus,Neonereites等。" }, { "instruction": "天文气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气候地带性。" }, { "instruction": "周转速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输出或输入库中的通量与该库中化学物质的量之比。它描述了与库大小有关的物质迁移过程的重要性。" }, { "instruction": "时滞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种群或其他系统对于环境变化反应的延迟。" }, { "instruction": "米克贝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腕足动物门有铰纲扭月贝目的一属。壳体中等或大,铰合线的长度短于壳宽。两壳双凸型。腹铰合面高,常扭曲而左右不对称。壳喙直耸,顶端具茎孔,三角孔上盖有强烈凸隆的三角板。壳面有粗强的壳褶,褶上有细密的壳纹。齿板薄而高,主突起长,成叉状。晚石炭世至二叠纪,分布于世界各地。中国多产于南方的二叠系。" }, { "instruction": "转换构造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黄汲清将位于特提斯北主缝合带(金沙江缝合带)与南主缝合带(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之间的拉萨和羌塘等地区称为转换构造域。北主缝合带形成(晚二叠世)之前,该域属冈瓦纳大陆的北部边缘;在北主缝合带形成之后、南主缝合带形成之前(侏罗纪—白垩纪),该域则作为欧亚大陆的南部边缘。任纪舜认为包括中朝、扬子、塔里木等地块在内的中国大陆主体为位于南(冈瓦纳)、北(西伯利亚及后来的劳亚)两个巨型大陆的交接、过渡地带,是二者之间的转换构造域。古生代,中国大陆主体位于古亚洲洋之南,属冈瓦纳大陆结构复杂的北部边缘;古亚洲洋消失之后,特提斯洋打开,中国大陆主体位于特提斯洋之北,属劳亚大陆结构复杂的南部边缘。" }, { "instruction": "莫豪克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为北美奥陶系占勃兰统上部的一个阶,包括下部黑河亚阶(Blackriverian Substage)和上部特仑登亚阶(Trentonian Substage)。莫豪克阶一名源自美国阿德朗达克山脉西南的莫豪克河谷(Mohawk River Valley)。" }, { "instruction": "明水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晚白垩世晚期。分布于黑龙江绥化四方台附近的克音河两岸,以杜尔伯特和古龙地区发育最好。为浅滨湖相沉积,为一套砂、泥岩沉积,自下而上分成两段:一段由灰绿或灰棕色砂岩、砂质泥岩及黑色泥岩组成两个正旋回,每一旋回之上部黑色泥岩均为盆地区域对比标志层;二段下部为灰白色粉细砂岩、棕红或灰绿色泥岩,上部由棕红色泥岩、灰或灰白色含砾砂岩、细砂岩、泥质粉砂岩组成;底部以灰绿色砂岩与下伏四方台组杂色砂泥岩分开,两者整合接触,与上覆古近系依安组呈不整合接触,厚100~350米,最厚496米。含介形虫Talicypridea amoena,Cypridea apiculata,C.tera;双壳类Pseudohyria aff. gobiensis,Protelliptio (Plestelliptio) sungarianus;齐6井产叶肢介化石Daxingestheria distincta;乾2井、乾3井产以LaevigatosporitesAquilapollenitesWodehouseria为代表的孢粉组合。" }, { "instruction": "波浪发电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利用波浪运动,推动透平机或水轮机带动发电机发电。1991年,世界上第一座波浪发电装置在法国建成,是利用波浪的垂直运动压缩空气,推动空气透平,获得1千瓦电力输出,供给住户照明用电。也有人设想,利用波浪的动压或静水压力或水质点的运动等方式发电。据估算,全世界海洋中可开发利用的波能约为(27~30)×108千瓦,而中国近海波浪能的蕴藏量约1 ?×108千瓦,可开发利用量为(3000~3500)×104千瓦。" }, { "instruction": "先存活动断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现今地壳中存在的、处于不同演化阶段的活动正断层、走滑断层和逆断层的总称。摩擦黏滑是先存活动断层重要的错动方式和发震机制,震级相近的强烈特征地震会以数百年到数千年的时间间隔规则或不规则地在先存活动断层上不断重复发生。随着区域构造应力场的转化或活动块体转动量的递增,先存活动断层与最大主压应力轴(σ1)间夹角增大,作用在先存活动断层断面上的正应力(σn)相应增大,两盘块体错动逐渐受阻,先存活动断层活动性减弱,区域应力的积累最终产生斜切这些先存断层的新生断层。" }, { "instruction": "旅游容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旅游区在某一时间段内,其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所能承受的旅游及其相关活动在规模和强度上极限值的最小值。" }, { "instruction": "古地震地貌标志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记录地表破裂型地震事件的各种断错地貌现象,如地震陡坎、地震挠曲坎、挤压脊(地震鼓包)等。" }, { "instruction": "pillow lava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具有枕状构造并认为是在水下环境中枕状熔岩形成的那些熔岩的总称。它由稍不规则的椭圆体或多数球体聚集而成,在每个椭圆体上发育有从中心向外放射的裂隙,看上去就像枕头似的。椭球体的中心由较粗粒的岩石组成,周围部分则为极细粒结构,有时为玻璃质。这种熔岩常是玄武岩质或安山岩质,多见于细碧岩中。" }, { "instruction": "始史塔夫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目的一属。壳微小,凸透镜形,壳缘窄圆。内部壳圈常内旋。旋壁薄,由一层原始层或由致密层及内、外疏松层组成。隔壁平直,旋脊窄小。石炭纪,亚洲、欧洲及北美。中国多产于海相上石炭统下部及下石炭统上部。" }, { "instruction": "生物粘土结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含化石的粘土岩结构。是判断粘土岩沉积环境的重要依据。" }, { "instruction": "宽尾冰川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单条山麓冰川的尾部,由于上游的过量补给在山前平原上扩展形成的扇形冰川。" }, { "instruction": "福特斯库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位于古元古代布鲁斯山超群的下部,分布于西澳大利亚的哈默斯盆地,为一套基性火山岩和碎屑岩。底部为砂岩和砾岩,其中部分砾岩含金;向上主要为基性火山岩夹少量碎屑岩,火山岩包括块状、枕状、杏仁状和多孔状玄武岩,较少中性熔岩及凝灰质砂岩、粉砂岩;中部夹少量叠层石灰岩;顶部为页岩、粉砂岩夹火山岩;总厚约3500米。近底部的酸性火山熔岩锆石测年为21.9亿年,下部玄武岩年龄为23.3亿年,近年来上部测得年龄为26.8亿年。" }, { "instruction": "霞流市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始新世—渐新世。分布于湖南衡阳盆地霞流市,茶山坳一带。命名地点在衡阳盆地霞流市附近。为湖泊咸湖相沉积,自下而上分为茶山坳段,下部为棕红、青灰、黄绿色泥岩、粉砂岩夹泥灰岩,钻井中见岩盐、石膏数十层,厚680米,富含化石,有衡阳原古马(Propalaeotherium hengyangensis)、衡阳两湖鳄(Lianghusuchus hengyangensis)、湘江田氏鳄(Tienosuchus hsiangjiangensis)等,介形虫以阜宁中华金星介(Sinocypris funingensis)等为主;高岭段,为棕红色粉砂岩、青灰色泥岩,往东至霞流市地区则为灰白、灰红色长石石英砂岩、细砂岩夹黄绿色泥岩,厚220米,含短真星介(Eucypris decurta)、中国假真星介(Pseudoeucypris chinensis)等较新种类,其时代可能属渐新世中晚期,其余门类化石认为属古近纪,高岭段与茶山坳段间呈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土壤发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五大成土因素综合作用形成土壤的过程。即成土母质在地形、气候、生物等因素的作用下,随着一定的时间进程,产生具有外部剖面特征及内在特定理化性质的土壤。这一发生过程主要包括有机质的创造与积累、矿物质的风化与破碎、物质的淋溶与淀积、粘粒矿物的形成等。" }, { "instruction": "三湾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于赣西萍乡煤田,侏罗系三邱田段(或上煤系)与三家冲段间的交角不整合。它不如安源运动分布广泛,其强烈程度也不及安源运动,只有幅度不大的升降运动。不整合现象见于三湾和花坎南面,三邱田段覆盖在三家冲段、亭子山段及紫家冲段等侏罗系的不同层位上。三湾附近路旁有上煤系的底砾岩出露,由大小不等的次棱角状砾石组成,砾石大多来自下煤系中的砂岩,因三邱田段属于里阿斯晚期或中侏罗世,故三湾运动发生在侏罗纪初期。" }, { "instruction": "构造古地理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古构造和古地理合并描绘在一个图幅上,就成了构造古地理图。" }, { "instruction": "主要生物扰动者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对沉积物高频率扰动和改造的动物,其活动导致底质主要组构的形成。" }, { "instruction": "高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潮汐升降或涨落的每一周期中,当海面涨至最高时,称为高潮或满潮。在半日潮海域,海面基本上两涨两落,在全日潮海域,海面每天一涨一落,半日潮海域往往出现日潮不等现象,即一日中的两个高潮的潮位高低不一,把其中较高的一个潮位称高高潮,较低的一个称低高潮。" }, { "instruction": "地区配套工业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区工业体系中为配合主导工业部门发展而建立的工业部门。其性质与规模受地区主导工业部门的制约。它的拟定,应充分考虑原材料供应、资源综合利用及生产协作关系等地区条件。一般包括以下部门:①为主导工业服务的。如相应的动力、材料、机修等部门;②与主导工业部门协作的。如加工零部件、配件等生产部门;③利用主导工业的副产品进行资源综合利用的部门。如利用石油化工副产品油、气生产化肥等的部门。安排、部署地区配套工业时,要妥善处理好地区间、部门间、企业间多方面相互关系,但为淌除不合理运输,获取最佳经济效果,通常应把搞好本地区与部门内的配套工业摆在首要地位。同时,亦应从当地实际出发,不可片面求全而导致割裂与其他地区与部门的相互协作关系。" }, { "instruction": "蛛网珊瑚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皱纹珊瑚目的一属。单体具复中柱的三带型珊瑚。外形圆锥形或圆柱形。复中柱疏松,中板短小,辐板多,斜板密集向中板上升。长隔壁多延伸至中心,且常向一方弯曲,组成复中柱辐板,短隔壁较长。鳞板带宽度约相当于短隔壁的长度。鳞板小型。横板短,向边缘倾斜较缓。纵切面上三带型构造不明显。早石炭世,亚洲及欧洲。中国南方及西北下石炭统上部均有产出。" }, { "instruction": "妖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蜥脚类恐龙的一个属。希腊文keteios有海怪及鲸的意思,最初认为它是鲸类化石。妖龙是首先被发现的第一个蜥脚类,长约18米,重约27吨,素食性。1841年命名时是已知最大的陆生动物。以后才被正确归属于蜥脚类恐龙,其原始特征包括:头骨明显弱小,牙呈勺状。具有强壮的脊椎骨,与大多数轻的、空心的脊椎骨不同。颈椎偏长,身体大,尾相对短。其四肢和脚掌与大象相似。与较轻的进步的蜥脚类如腕龙比较,妖龙的神经棘小,但神经中枢大许多。产于英国牛津郡、摩洛哥等地的中侏罗世地层。" }, { "instruction": "地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局部地壳发生的突然震动,称为地震。地震可发生于地壳中,也可以发生在地幔中。引起地震的原因很多,一般认为主要是地球岩石圈内能量积累和释放的一种地质作用,如地壳沿断层移动,或火山活动都可产生地震,人类的某些活动也可以诱发地震。中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1966年河北邢台曾发生6.8级强烈地震,死亡8064人。1976年7月28日唐山曾发生7.8级大地震,死亡24.2万人。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8级地震,北京、上海等多省市均震感明显,损失惨重,故必须加以重视。" }, { "instruction": "标志化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能够或可能用以确定其产出地层时代或阐明其生活环境的化石,多用于区域地层对比的标志。也用于指一个组合带中最为特征的化石,但其分布并不一定仅限于这个带或延及其全部。" }, { "instruction": "下沉海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海面上升或地壳下降使海水淹没陆地而形成的海岸。又称海浸海岸。如原始地面平缓,则被淹没后的海岸平直;如原始地面崎岖不平,则形成的海岸曲折并多港湾。如港湾海岸、峡湾海岸、里亚斯海岸均为下沉海岸。" }, { "instruction": "地震破裂段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断层上单个地震产生破裂的部分。" }, { "instruction": "地质勘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中国实际地质工作中,把地质勘探作为矿产地质工作四个阶段(即区域地质调查、矿产普查、矿床勘探或地质勘探、开发勘探)中的一个工作阶段,即战役性的地质工作,是对矿产普查发现的有工业意义矿床,为查明矿产的质和量,以及开采利用的技术条件,提供矿山建设设计所需要的矿产储量和地质资料而进行的工作总和。它相当于矿床勘探中的初步勘探和详细勘探。在前苏联,地质勘探有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含义,但狭义的地质勘探,除指矿床勘探中的初步勘探和详细勘探外,还包括开发勘探。在欧美,与勘探对应的名词为exploration,但exploration有时还包括为寻找矿床而进行的各种工作。" }, { "instruction": "克克雄库都克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末志留世。为一套灰绿、紫红色凝灰质砂岩和凝灰质粉砂岩互层,夹少量灰岩。含丰富的珊瑚Encrinurus,Mesofavosites,Stelliporella abnormis,Chlamydophyllum;腕足类Leptostrophia,Ferganella等及三叶虫、双壳类。以明显的韵律构造和微层理以及紫红、灰绿色与下伏深灰色无韵律构造的沙尔布尔提山组相区别并整合接触,与上覆乌吐布拉克组亦为整合接触。厚度744~1537米。分布于新疆西准噶尔和布克赛尔县沙尔布尔提山和塔城以北地区。" }, { "instruction": "岩溶植被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岩溶地区富钙(镁)偏碱性,土壤贫瘠,水源漏失的特定环境里发育的植被,常有石生、旱生和喜钙的特征。" }, { "instruction": "R古红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白垩纪至新近纪初形成的准平原上曾普遍发育的深厚古红土。总的说古近纪的气候有利于古红土形成,但其前期以湿热为主,后期渐转凉与干旱,又因地域上的差异,致其性质不尽相同,与第四纪古红土比较,其总特点是:多分布在高的夷平面上或成为黄土等堆积物的夹层,出露比较零星;干热的气候环境特征相对明显,例如含石膏或盐分淀积物;氧化铁、铝含量也高,颜色可以很红,但一般不出现红白网纹构造。" }, { "instruction": "恐爪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二足行走的肉食性恐龙。拉丁文中Dein为恐怖、可怕之意,nych为爪之意。虽然个体小,但对其敌人却极具威胁。恐爪龙长约2.7米,高约1.5米,重约80千克。头大,视力敏锐,牙齿像匕首,边缘具有锋利的锯齿,脖子短。恐爪龙的所有尾椎就像用一根铁条串起来一样,骨质腱重叠不能弯曲。前肢是后肢长度的一半,长而有力的手可以抓握,每只手3指并长有锋利的爪。尤为特殊的是其脚上的第2趾呈镰刀状向上翘起,对敌人蹬踏时前伸,以其巨爪撕开猎物的肚皮。其外表像一只无翅鸟,能跑、急转弯、保持平衡。与磔齿龙和鸟不同的是脚上的第二骨特别大。恐爪龙的几具完整的骨架显示其是敏捷的杀手,可以群攻猎物,甚至攻击比自己身体大的猎物。像所有其他兽脚类恐龙一样,恐爪龙可能是热血动物。恐爪龙的发现结束了恐龙是呆滞、行动迟缓的冷血动物的结论。产于美国蒙大拿州、怀俄明早白垩世中期地层。" }, { "instruction": "多足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节肢动物门的一纲。蜈蚣、马陆等都属本纲,为蠕虫形的陆生节肢动物。体延长呈扁平或圆筒形,头部明显,具一对触角及数个单眼,躯干部由许多环节组成,每一体节具爬行用的足一对或两对,故名多足。以气管呼吸,全为陆生。晚志留世至现代,化石稀少,有Kampecaris、Euphoberia等。" }, { "instruction": "高(气)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气旋。" }, { "instruction": "乌拉尔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乌拉尔阶一名来源于俄罗斯乌拉尔山西坡,它包括俄罗斯的石炭系最上部和二叠系最下部,含类Triticites,Pseudoschwagerina等化石。" }, { "instruction": "排放标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为了实现环境质量标准,结合技术经济条件或者环境特点而制定的,规定污染源允许排放的污染物的最高限额。污染物排放标准是确认某排污行为是否合法的根据,它是达到环境质量标准的手段。" }, { "instruction": "三都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刘元镇等(1951)命名。发现于湖南资兴三都下侏罗统唐垅组与其下伏上三叠统杨梅垅组之间的假整合面。三都运动一名就应代表晚三叠世与早侏罗世之间的沉积间断。" }, { "instruction": "resequent stream,reconsequent stream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原始构造面被破坏后,沿新出露的岩层面发育的,流向与岩层倾向一致的河流。" }, { "instruction": "冰川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表上长期存在并能自行运动的天然冰体。由大气固体降水多年积累而成,是地表重要的淡水资源。可分为大陆冰川和山岳冰川两大类。现代冰川覆盖总面积约16300000km2,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11%。中国境内的冰川主要集中于喜马拉雅山、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唐古拉山、横断山、祁连山、天山和阿尔泰山等山区,总面积约为58700km2,占亚洲冰川面积的一半以上。" }, { "instruction": "中长斜长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中长岩(andesinite)。主要由中长石组成的一种粗粒斜长岩。含中长石90%,正长石+石英5%,此外为辉石及副矿物磷灰石、磁铁矿等。" }, { "instruction": "隐域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区域性因素影响下,或在当地特殊条件掩蔽情况下形成的土壤。如多盐的盐碱土、多水的沼泽土与多钙的石灰(岩)土等。" }, { "instruction": "黄土假菌丝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黄土中细小的似菌丝体状的白色钙质沉积,它大多是沿黄土中小孔隙沉淀的,在黄土中呈不规则分布。" }, { "instruction": "绿辉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Ca,Na)(Mg,Fe2+,Fe3+,Al)〔Si2O6〕。单斜晶系。完整晶体少见,常呈柱状和柱粒状集合体。绿色、暗绿色,有时呈蓝绿、浅绿甚至灰白色。条痕无色或淡绿色。玻璃光泽。硬度5~6。密度3.29~3.37克/厘米3。主要产于榴辉岩中,亦见于蓝闪石片岩中。" }, { "instruction": "古海退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史上的一个相对短的时间段落,由于海面下降或陆地实际上升而引起的海水从大陆向海洋的退缩作用。海退海水自陆地后退与地层退覆1,2,3代表地层形成先后次序(据王鸿祯、刘本培,1980补充)的结果,标示在沉积作用上最常见的例证是三角洲沉积范围的扩大(如加里东运动后表现在中国东南部三角洲沉积区的发展)。在宏观地层记录时空分布格局方面,地层剖面纵向上一般表现为岩性向上变粗、水体向上变浅、由海相变为陆相;在横向上表现为自早到晚地层分布范围逐渐变小,因此称为地层退覆(stratigraphic offlap)。" }, { "instruction": "淡水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湖水矿化度小于1克/升的湖泊;也有采用另一种矿化度指标,即小于0.3克/升的湖泊。淡水湖大多数属于碳酸盐湖、排水湖与外流湖。洞庭湖、鄱阳湖、太湖、巢湖、湖北省武昌的东湖等都是淡水湖。" }, { "instruction": "大气环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全球范围的大气运行状况。水平范围从几十公里至几千公里,涉及各种尺度天气泵统,垂直范围可达对流层、平流层。生命史短的一、两天,长到季节、全年,以至多年的平均状态。太阳对地球的不均匀加热是驱动大气环流的基本原动力,极地和赤道间最强、其次有海陆间(加热效应冬夏相反)、不同性质下垫面之间的加热不均等,结果在不同尺度上启动了大气直接热力环流。大气运行时还要受到大气可压缩性、连续性和流动性、水汽相变等物理性质的约束,以及地面摩擦力、地转效应、地球重力场等各种作用力的影响,还伴有地气间的热量、动量、角动量交换、输送和平衡机制的限制,最终表现为全球性的东西风带和气压带、平均三圈环流,以及叠加在上面的各种尺度天气扰动系统,形成大气环流周期和非周期变化,并成为全球天气和气候变化的环流背景。" }, { "instruction": "活动块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新构造时期至今仍在活动着的大陆内部的构造单元。中国主要的活动断裂带多数是继承性地分布于一些刚性或准刚性块体和巨型褶皱带的边缘,构成主要的活动边界;但是,构造变形不仅限于边界,块体内部也经历着构造活动过程。划分活动块体的主要原则和依据是:①能够反映深部过程的活动构造带,包括深的活动断裂带、活动地堑系和裂谷系;②地震活动带;③地球物理场的变异带;④亚板块和块体内部构造活动的统一性。" }, { "instruction": "上黑龙江冒地槽褶皱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位于黑龙江省最北部,为兴凯褶皱基底之上的燕山冒地槽褶皱带。地槽沉积主要由中侏罗统砂页岩组成,厚近10000米。我国境内主要为陆相沉积,进入俄罗斯后即以海相沉积为主,属蒙古鄂霍次克褶皱系的一部分。" }, { "instruction": "格状水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水系格局的一种。支流与主流直角相交成格状的水系。在很大程度上受褶皱构造和断裂裂隙控制,如主流发育在向斜轴部,支流顺向斜两翼发育,一般与主流皆成直角相交。在裂隙发育的水平岩层地区,常发育典型的格状水系。如闽江水系、嘉陵江水系,拉萨河水系和长江三角洲上的河网。" }, { "instruction": "二辉辉石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简称二辉岩。辉石岩的一种,由斜方辉石和单斜辉石组成,其中每种辉石的含量>10%,橄榄石<5%。两种辉石常彼此相连,形成不规则的镶嵌结构。名称取自美国北卡罗来纳州韦伯斯特县。" }, { "instruction": "熊耳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北秦岭中元古代内的构造运动。中元古代蓟县系与熊耳群(相当于中元古代长城纪)间的不整合,在陕西小秦岭和豫西广大地区也普遍存在,与中元古界蓟县系相当的汝阳群底部有底砾岩不整合在熊耳群之上,发生于距今14亿年。" }, { "instruction": "星子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莫柱荪等(1943)创名。粤北连县星子盆地北部,下三叠统连县组逆掩于古近系丹霞组上,其上无沉积,确切时代不详,大致相当于茅山运动。粤北各地此运动颇为显著,如坪石盆地四周,丹霞层也为较老地层逆掩,丹霞层本身亦发育无数大小断层及逆掩断层。" }, { "instruction": "台湾褶皱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属西太平洋岛弧地槽区的一部分。该褶皱系前古近纪的发育历史尚不清楚,但大南澳变质岩中石炭、二叠纪化石的发现表明,那时地槽可能已开始发展。大南澳变质岩系中86百万年的同位素年龄数据说明燕山运动影响。喜马拉雅旋回以来,地槽分为东部海岸山脉优地槽褶皱带(沿大纵谷深断裂带发育蛇绿岩和混杂堆积等)、大南澳变质带、玉山优地槽褶皱带、西部冒地槽褶皱带、台澎坳陷等五个单元。上新世—更新世地槽褶皱,于西部山前台澎坳陷东部形成磨拉石沉积。" }, { "instruction": "兴隆沟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兴隆沟层。时代属早侏罗世。主要分布于辽宁朝阳朱杖子,北票盆地兴隆沟至三宝煤矿之间。命名剖面位于辽宁北票兴隆沟村。主要由安山岩、玄武岩、火山碎屑岩、砾岩及凝灰质沉积岩夹层组成,厚约403米。与下伏长城系或蓟县系,或下三叠统均呈不整合接触。用KAr法测定其同位素年龄值约为191百万年。" }, { "instruction": "九老坡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蓝田组(Lantian Fm)。时代属中新世末期。主要分布于陕西蓝田地区的灞河两岸,多位于离灞河较远,位置较高,大约在海拔700~750米左右的地带。命名地点在蓝田泄湖镇附近。为陆相泥沙质沉积,由深红色、深棕红色粘土及棕红、灰白色砂砾岩组成。粘土中含有极丰富的钙质结核,风化后多呈灰黄色或灰白色外壳。厚10~40米不等,最厚可达60余米。含三趾马等哺乳动物化石。与下伏灞河组及上覆第四系三门组(Q1)或红色土(Q2)均呈不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基巴拉旋回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非洲大陆前寒武纪第四个造山旋回,时限为12.9亿~8.5亿年前。基巴拉造山带中以刚果(金)加丹加省的基巴拉带、东非的布隆迪(Burundian)带、卡拉圭安科莱(乌干达)带、乌金安(Ukingan)带、康斯(Konse)带、赞比亚的伊鲁米迪(Irumide)带、南非的纳马夸兰那塔尔(Nama qualandNata)带等的褶皱及变质作用最为显著。基巴拉带中纳米比亚和南非的瓦特(Waterberg)系等则未受到明显褶皱作用的影响。" }, { "instruction": "高旺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属全新世后期。命名剖面位于贵州惠水南3公里处的大坡寨Ⅰ级阶地,阶地面标高960米。由下而上分为三个岩性段:滥泥寨段,为灰色砾石层,胶结疏松,系河床相砂砾层,厚0.5米,其中有树干横卧于灰色粘土层内,14C年龄为(8010±250)年;大坡寨段,由一系列泥炭透镜体组成,夹灰色粉砂质粘土,厚0.6米,其中炭化木14C年龄(2500±150)年,为河漫滩沼泽相泥炭层;涟江段,为棕黄色粉砂及灰白色粉砂质粘土层,为漫滩相,厚3.5米。其孢粉组合,下段Pinuspollenites 占优势,为温凉偏干气候,相当北方期,为早全新世沉积;中段阔叶树花粉占优势,与大西洋期相当,属全新世中期偏早期沉积;中上段阔叶树花粉增长带,以Pinuspollenites为主,反映当时气候温暖稍干,相当于亚北方期,为全新世中期偏晚期沉积;上段Pinuspollenites, Betulaepollenites属占优势,气候开始变凉,相当于亚大西洋期,为全新世初期沉积;上段的上部Pinuspollenites占优势,气候转为较温暖干燥,相当于大西洋期。分布于现代河流两侧Ⅰ级阶地和河漫滩。" }, { "instruction": "天山地洼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属中亚期地洼区。由太古宇各种片岩、片麻岩等构成结晶基底,代表前地槽构造层。古生代处于地槽体制,代表构造层主要由前三叠纪具复理石特征的巨厚变质系组成。石炭纪发生强烈褶皱,伴有巨大花岗岩(天山花岗岩)侵入。二叠纪形成古天山褶皱带。二叠纪—三叠纪沿褶皱带南北两侧有山前坳陷沉积,含油页岩(大隆口统)。随后褶皱带被剥蚀夷平达准平原化,从而转入地台阶段。天山顶上的多级夷平面,皆系地台地貌经受后来地洼阶段块断作用破坏后的残留部分。晚侏罗世—白垩纪以来,块断运动强烈、差异升降显著,遂形成今日海拔4000~7000米的高峻的块断型地穹山脉与深陷的地洼盆地(如低于海平面154米的吐鲁番盆地)相间出现,以及残留于山顶的各级夷平面。地洼型沉积发育,更新世的西域砾石层即其代表,是第二代天山山脉形成时强烈差异升降运动所产生的假磨拉石建造。" }, { "instruction": "岩溶准平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面起伏较小,发育到准平原阶段的岩溶平原。岩溶准平原与岩溶平原属同一形态类型,而岩溶准平原则强调了岩溶循环演变的阶段性。" }, { "instruction": "elevation theory of volcano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隆起火口说(hypothesis of upheaval crater)。布赫1815年提出的一种火山成因假说。他认为火山的凸起,是地球内部能量的作用,向上推挤地壳,使之隆起成为圆顶丘,当压力增大到使地下物质冲破圆丘顶端而出时,遂有火山口产生。这一论点虽然得到洪堡(А.von.Humboldt)的支持,但是由于与事实不符,受到斯克罗普(G.P.Scrope)及莱伊尔(C.Lyell)的反对,为火山堆积说所否定。" }, { "instruction": "伊尔丁曼哈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始新世中期。分布于内蒙古四子王旗一带。命名地点位于二连东南部伊尔丁曼哈峭壁,典型剖面位于四子王旗脑木根的那日敖包。为陆相棕红色泥岩,灰白色,灰绿色砂岩及杂色粉砂质泥岩,厚40米。含哺乳类化石Miacis invictus,Propterodon irdinensis,Eudinoceras mongoliensis,Harpagolestes orientalis,Gobiohyus pressidens,Metatelmatherium cristatum等。与下伏脑木根组和上覆萨拉木伦组均呈假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老年地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长期侵蚀发展而形成的夷平地面。也称准平原。隆起的地面受流水侵蚀,经幼年期和壮年期,进入老年期后,河流作用主要为侧蚀和沉积,下蚀作用显得微弱,形成宽广的谷底平原。山坡变得更加平缓,分水岭缓慢降低,整个地势起伏和缓,形成准平原老年地形。" }, { "instruction": "龙川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滇川一带中元古代与古元古代之间的一次构造运动。据云南省东川四川省会理(天生坝、玉新村两地)河口组与因民组底砾岩之间的不整合确定。因民组的砾石成分较复杂、磨圆度好,具底砾岩性质。砾岩向上过渡为条带状砂板岩。此组超覆在河口组的浅粒岩、变粒岩、石榴云母片岩及大理岩等不同岩层之上。在玉新村地区因民组的构造窗之下,见河口组为具枕状构造的变质细碧岩,与因民组呈微角度不整合。因民组及其以上地层为浅变质岩系,其下为中深变质的结晶岩系,二者间岩性和生物特征是突变的,从大区域上看两个岩系截然不同。" }, { "instruction": "泥沙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泥沙在重力、水流、风、冰川等作用下产生的运动。地表泥沙位移的结果形成各种地貌形态,其性质与搬运介质的动力条件和泥沙的本身特性有关。泥沙运动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 { "instruction": "古内陆海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史上伸入大陆内部的海域的统称,实际上包括了不同的类型。内陆海和陆缘海有时并无严格界线,也曾统称为古陆缘海或古大陆海。" }, { "instruction": "晋祠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晋祠砂岩。时代属晚石炭世。为海陆交互相沉积。山西太原晋祠镇附近为灰白、灰褐色细粒至中粒石英杂砂岩夹浅灰色沉凝灰岩、海相黑色泥岩、薄煤层、透镜状生物碎屑灰岩及菱铁矿结核。局部地区中、上部夹有铝土岩1~2层。泥岩内含植物Neuropteris pseudovata,Pecopteris cyathea等;灰岩内含Triticites sp.;珊瑚Lophocarinophyllum cf. acanthiseptum,Lophophyllidium cf.penulum;腕足类Avonia cf.echidniformis,Martinia semiglobosa,Chonetes aff.jungchangensis等。厚度变化大,19~68米。与下伏半沟灰岩假整合接触,与上覆太原组呈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开山屯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晚二叠世,分布于吉林东部。命名地点在吉林延吉开山屯。为一套陆相沉积,岩性以灰绿色凝灰质砾岩及深灰色粉砂岩为主,含植物化石Lobatannularia heianensis,Sphenophyllum sinocoreanum,Callipteris zeilleri等。厚约350米。与下伏中二叠统柯岛组呈假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生物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组能够或潜在可能相互交配并产生能育后代的居群,在自然条件下它们与不同种的居群在生殖上隔离。" }, { "instruction": "砖红土型风化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表岩石饱经化学风化作用,能迁移的元素均已析出,硅酸盐矿物也被分解,因富含铁质,风化壳呈红色故名。这类风化壳的厚度可达数百米,主要分布于湿热气候区。" }, { "instruction": "塌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河岸、海岸、湖岸或水库库岸,在河水、海水、湖水或库水的掏蚀或地下水潜蚀等作用下,岩土呈块体坍塌的现象。有些是不合理的人工挖掘岸坡,使岩土失去均衡造成的。" }, { "instruction": "有甲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多板纲的背面具叠覆的骨板,故又称有甲纲。" }, { "instruction": "旱地土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旱作条件下形成的耕地土壤。它与耕作前比较有以下差别:①形成相对均匀与肥沃的耕作层。②土壤施肥后所含养分及盐基物质增多。③原有的土壤障碍,因此得到改善或消除。④因土壤较原来的疏松,又有一定的灌溉措施,致使淋溶与淀积作用加强,良好的剖面层次也会逐渐形成。" }, { "instruction": "伊凉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命名地点在准噶尔界山西南部恰尔善河口,这一运动是根据上志留统与下泥盆统之间一层厚达60米的底砾岩而建立的。尹赞勋等(1978)认为依据不足,应予废弃。" }, { "instruction": "数字城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类似名称为信息城市、数码城市、信息港、数码港。数字城市的哲学定义为“物质城市在数字网络空间的再现和反映’’。数字城市的技术定义为“以空间信息为核心的城市信息系统体系’’。数字城市的通俗(实用)定义为“基于网络环境的城市信息特别是空间信息服务体系”。其任务是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充分采集、整合和挖掘城市各种信息资源(特别是空间信息资源),建立面向政府、企业、社区和公众服务的信息平台、信息应用系统以及政策法规保障体系。" }, { "instruction": "总输沙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某一时段(日、月、年)内,推移、悬移质输沙量的总和。由于推移质输沙量所占比例很小(如长江宜昌段,仅为悬移质输沙量的0.43%),可忽略不计,因此常用悬移质输沙量代表总输沙量。" }, { "instruction": "长山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中国上寒武统的第二个阶,位于崮山阶之上,凤山阶之下,原以河北唐山古冶赵各庄北长山沟剖面为层型剖面,因其顶、底出露不全,后改以河北唐山双桥南1千米的巍山剖面作为本阶的层型剖面。以三叶虫Chuangia的首次出现作为本阶的底界;内部自下而上含有三个三叶虫带:①Chuangia带,②Changshania带,③Kaolishania带;和两个牙形石带:①Muellerodus?erectus带,②Westergaardodina aff.fossa带。" }, { "instruction": "挠性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具有片状解理的矿物,其薄片在外力作用下能显著弯曲而不断裂,当外力除去后却不能恢复原状的性质。例如,绿泥石、蛭石等具明显的挠性。挠性是鉴定这些矿物的特征之一。" }, { "instruction": "滑坡灾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滑坡是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滑动面作整体下滑的现象。滑坡形成的内因取决于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和地貌条件,外因是气候湿润和降水充沛。当滑坡发生在右人类活动的区域,并造成人类生命财产和社会经济活动以及生活环境的破坏,就称为滑坡灾害。滑坡灾害分为直接灾害和间接灾害。直接灾害主要包括:毁坏田地、城镇、铁路、公路、航道等,破坏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并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间接灾害是破坏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及其他社会经济活动,有时甚至阻塞河道,使上游江河溢流或者堵河成库后溃决,形成洪水威胁下游地区。如1963年10月9日意大利北部维昂特水库南坡发生滑坡,数百万吨的岩石滑人湖中。顷刻间,水溢出大坝,形成巨浪,横扫下游的村镇,造成2500多人死亡的惨剧。" }, { "instruction": "海蚀夷平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呈波浪线形的海岸。在山地港湾型海岸发育过程中,全部为深水占据,因岬角和湾顶都受海蚀而后退,但岬角处因波能辐聚使海蚀速度快,海湾处则因波能辐散而海蚀速度慢,故岬角后退快,逐渐形成平面上近于平直,实际为波浪线形的海岸。中国辽东半岛南端属于初期的海蚀夷平岸。" }, { "instruction": "活动断块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正在活动着的地壳块体。镶嵌的地块沿交界线相对运动,交界带表现为活动的地震带,并反映出现地震在地壳块体周围连续活动和迁移;由于块体运动的统一制约关系,块体周围的大地震也存在着某种呼应关系。这在活动断块青藏高原北部地块、阿拉善地块、鄂尔多斯地块等地都表现得很清楚。地块的现代活动和相对运动状况,可以根据地震断层的延伸方向、等震线长轴方向以及震源机制资料结合地质资料作出判断。地块的受力和活动状态,还可以从块体中的地震活动情况间接反映出来。地质、地震与大地测量的资料证明,活动断块不仅普遍存在着定向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有的还具有旋转扭动的性质。" }, { "instruction": "寄生昆虫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个时期或终生附着在寄主的体内或体表,并以摄取寄主的营养物来维持生存的昆虫。绝大多数种类是幼虫期营寄生生活,成虫飞翔或活动寻觅寄主产卵。如夜蛾姬小蜂(Euplectrus chapadae),幼虫寄生于粘虫体外。" }, { "instruction": "南海地洼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属华夏期地洼区。位于亚洲陆缘的过渡壳上,包括中国南海西沙、东沙、中沙及南沙四大群岛及其附近广大海域。据钻探资料,西沙群岛的永兴岛的珊瑚礁时代属中新世上新世和第四纪,为地洼沉积,其下为新元古代(627亿年)的深变质花岗片麻岩等构成基底(地槽或前地槽构造层)。在西沙群岛西侧,基底之上有水平产状的中寒武统石英岩,代表地台构造层。晚三叠世进入地洼阶段,激烈期在晚白垩世。余动期中由于中国东南部上地幔向东南蠕动,大陆边缘被拖引扩张,岩石圈变薄,本区大部被海水淹没;中部有洋壳露出并有镁铁质岩浆溢出,高尖石岛即由玄武岩组成,可能为一火山颈,其余各群岛主要由珊瑚礁构成。根据物探解释主要为北东向的短带状隆起和坳陷相间的结构特征,钻探所获资料以及新构造特征表明其大地构造性质属地洼区,其北西与东南地洼区相接,东与台西湾地洼区的南延部分相连。" }, { "instruction": "生物监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以生物个体、种群或群落对环境污染物胁迫的反应为指标,检测环境的污染状况。利用生物在各种污染环境中所发出的各种信息,来判断环境污染的状况,即通过观察生物的分布状况、生长、发育、繁殖状况、生化指标及生态系统的变化规律,来研究环境污染的情况、污染物的毒性,并与物理、化学监测和医药卫生学的调查结合起来,对环境污染做出正确评价。它是环境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 }, { "instruction": "volcanic spine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有时称火山塔、火山碑。从穹丘顶部冲出来的差不多呈固态的熔岩形成的细长的柱。1902~1903年从培雷山的穹丘上生长出来的火山柱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它高出穹顶230米。" }, { "instruction": "步行商业街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简称步行街。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欧、美的一些经济发达国家中,把人车混行的传统商业街,改建为禁止车辆通行的步行商业街,解决了商业街上行人穿街和汽车交通互相干扰的矛盾,具备购物方便、功能多样、环境宜人、新颖有魅力的特点。我国城市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设计和建设步行商业街,如北京市王府井步行商业街、上海市南京路步行商业街等。" }, { "instruction": "海门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命名剖面位于江苏海门四甲D7孔,孔深340.22米,286.50~185.47米为本组地层。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典型剖面。分三段:下段为灰黄或青灰色亚粘土、灰或灰黄色粉砂、细砂、含砾中粗砂,埋深161~312米,属漫滩相沉积;中段为灰或灰黄或灰白色粉细砂与灰或灰黄色亚粘土、粉细砂、含砾中粗砂,为如皋海侵层,属海口—河床相沉积;上段为棕黄或黄绿或灰绿色亚粘土、粘土夹灰或青灰色条带,含钙质斑块,下部为细砂、含砾粗砂,为河床相沉积。本组总厚44~151米,与下伏新近系盐城组为假整合接触。孢粉组合:下段为针叶林—草原植被,属第一寒冷期;中段为落叶阔叶、针叶混交林植被,属第一温暖期;上段含有孔虫化石Ammonia beccarii,A.convexidorsa,Globigerina spp.,Bulimina marginata组合。重矿物组合:下段为非稳定矿物-稳定矿物组合;中段为稳定矿物组合,上段以非稳定矿物组合为主。古地磁测试结果,下段下限位于松山极性时底界,时代约248万年,上段为布容极性时的底界,约为73万年,属更新世早期。本组地层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分布广,在太湖地区,除丹阳等山前地带缺失外也均有分布。" }, { "instruction": "鲍氏南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鲍氏傍人。南方古猿的一个种。1959年发现于坦桑尼亚奥杜威峡谷。其特点为颞窝较大,矢状嵴明显、鼻骨长而窄。面部平扁、长而宽。犬齿、门齿较小,前臼齿、臼齿极大。颅底枕骨大孔位置很靠前,表示东非人已能直立行走。脑容量约600毫升。后在纳特龙湖(Natron)西岸的佩宁伊(Peninj)又发现了一个粗壮的下颌骨。此外,1985年在图尔卡纳湖西岸发现一个较完整的颅骨化石,编号为KNMWT17000,即黑头骨。由于它面颅部分表现了较为进步的性质,有人将其与奥莫(Omo)的一些化石合并,建立另一个种埃塞俄比亚南猿(A.aethiopicus)、目前也有人认为应是鲍氏南猿。鲍氏南猿距今约250万年。" }, { "instruction": "环境管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按照一定环境功能目标,运用行政、法律、教育、经济与科学技术等手段,协调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与环境间的关系,以防止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的一种措施。按社会发展阶段与环境功能特征的不同,环境管理目标分为环境污染控制、自然生态保护、物种保护、历史文物保护、环境关系的改造与保护及环境战略目标等类型。因环境管理涉及不同区域范围内气、水、土、生物等环境因素,及人类社会、政治生活和自然资源与经济活动等方面,问题复杂,综合性强,且带有一定的强制干预色彩,政策性很强,故必须有一套健全的组织系统,明确的奋斗目标,科学而可行的环境标准以及能真实反映时代要求与区域差异特征的规划措施。" }, { "instruction": "液化泄水岩脉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于地震使饱和沙泥或岩层发生液化而形成的泄水脉。常见的是液化碳酸盐岩脉和液化砂泥质脉。二者均呈板状,脉的成分与围岩一致。液化泄水碳酸盐岩脉有净化和等粒化两个显著特点;一些国外学者称之为molar tooth,认为只分布于中、新元古界,中国学者称之为蠕虫状构造、异常方解石脉等,在中国从中元古界至志留系、从板内至板块边缘与造山带中均有发现。液化泄水砂泥质脉常向上、向下穿刺岩层而使泥质脉两端弯曲形成背形(上端)和向形(下端),即水塑性褶皱(hydroplastic fold),其轴面与板状泄水脉的平面一致,而在层面上泄水脉及水塑性褶皱交织呈多边形隆起,往往被误认为泥裂。" }, { "instruction": "海岸地貌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貌学的分支学科。研究海岸带各种类型的地貌形态及其形成演化。对海岸地貌的研究已往是静态描述,现已步入动态、定量化的发展阶段,不仅研究海岸形成历史和形态类型,还可通过海岸泥沙纵向和横向变化规律,探讨海岸堆积地貌形成的动力机理、海平面变化和海岸生态环境的变化。这对于海岸带资源的开发、工程建设及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关系密切。" }, { "instruction": "交互利他行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个体间利他行为动作的互换。有的物种个体也为无亲属关系的其他个体做出牺牲,指望在它处于同样情况下那个个体也会提供帮助。" }, { "instruction": "碳酸盐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碳酸盐补偿面与海底地形的交线。大体随等深线发生上下变动,如同移动的树线和雪线表示陆上降水量和温度变化。变动的碳酸盐线也包含其受控制的地球环境信息,即它的变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地壳运动、海平面变化及受其控制的海洋环境特征。" }, { "instruction": "自然灾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以自然变异为主因造成的危害人类生命、财产、社会功能以及资源环境的事件或现象。自然灾害按成因可分为六大类。第一类为大气圈变异发生的灾害;第二类为水圈变异发生的灾害;第三类为岩石圈变异发生的灾害;第四类为生物圈变异发生的灾害;第五类为人类活动引发的灾害;第六类为天体和宇宙异常现象引发的灾害。根据形成过程的长短缓急,自然灾害可分为突发性和缓发性两类,而某些灾害按因果关系又可分为原生灾害、次生灾害和衍生灾害。每种自然灾害的成灾特点和对社会经济的危害方式是不同的。我国是世界上发生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平均每年受灾人口达上亿人(次),直接经济损失约占总财政收入的5%。 2007年我国各类自然灾害造成2325人死亡,倒塌房屋146万间,直接经济损失2363亿元。" }, { "instruction": "人科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灵长目人猿次目狭鼻下目真狭鼻小目人(人猿)超科中的一个科,包括肯尼亚猿亚科、森林古猿亚科、山猿亚科、猩猩亚科和人亚科。因本科包括了猿类及人类,有人建议中文音译为霍米尼科,同样人亚科中也包括大猩猩故建议改为霍米尼亚科,与原康修尔猿科及长臂猿科共同组成人(人猿)超科" }, { "instruction": "地方病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发生在某一特定地区,与特定的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的疾病。并在一定地区内,往往流行年代比较久远,而且有一定数量的患者表现出共同的病症。典型的地方病应具备以下条件:①地区性;②该地区有决定该病存在的自然或人为因素;③生活在病区的人群及进入病区的外来人都有可能得病;④除去该病的决定性因素后,该病会逐渐消失。因此,在防治地方病的研究中应把重点放在寻找决定性的病因,并针对病因采取防治措施。地方病按致病因素性质可分为化学性地方病,如地方性甲状腺肿瘤、地方性氟中毒等;生物性地方病,如血吸虫病、疟疾、鼠疫等;物理性地方病,如高山病、雪盲等。地方病多发生在经济不发达,以及卫生医疗条件较差的地区。" }, { "instruction": "彭诺克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北美中元古代与古元古代之间的造山运动。是根据北美明尼苏达和密歇根州的阿尼米基群与基维诺群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确定的。此运动使前寒武纪地层变形并伴随花岗岩侵入,运动发生时限约在17亿年。与加拿大地盾的哈德孙运动相当。与中国的吕梁运动第一幕或主幕(19亿~18亿年)相当。" }, { "instruction": "韩母山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南华纪至震旦纪,分布于甘肃龙首山地区,为浅变质岩系。由下而上分为烧火筒沟组,主要为泥灰岩、灰岩、千枚岩和石英砂岩,底部含角砾状灰岩,含砾千枚岩,厚995~1079米;草大坂组,为灰色、淡红色灰岩夹泥质条带、似竹叶状、假鲕状灰岩,厚191~805米。属冰川、滨海浅海相沉积。" }, { "instruction": "提塘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位于基默里奇阶之上,白垩系底部贝里阿斯阶以下,是欧洲上侏罗统顶部的一个阶,或称波特兰阶(Portlandian stage)。波特兰阶包括两个亚阶:下部博奴亚阶(Bononian Substage)和上部波倍克亚阶(Purbeckian Substage)。狭义的波特兰阶等于博奴亚阶。波特兰阶一名源自英国南海岸的波特兰(Portland)半岛。提塘阶现为国际通用的一个阶。其底界以菊石Gravesia的首现为标志,或位于菊石Hybonoticeras hybonotum带之底。" }, { "instruction": "沉积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反映一定自然环境特征,具有一定岩性和古生物标志的地层单元。从沉积物(岩)的岩性、结构、构造和古生物等特征可以判断沉积时的环境和作用过程。表示岩性特征的,如砂岩相;表示沉枳环境的,如浅海相。沉积环境主要指海、陆、河、湖、沼泽、冰川、沙漠等分布及其地势高低。因此,沉积相是地貌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这种相序关系在勘察中,可以从纵向出现的沉积相序列来推断相邻地区横向上的类型和系列,为勘探油气、煤炭、地下水和其他沉积矿床服务。沉积相的研究,也能推动地貌学、古地理学和沉积学研究的发展和深入。" }, { "instruction": "内禀增长能力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没有竞争抑制影响的理想条件下种群的内在增长率。" }, { "instruction": "脆性漆法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模拟断裂系统和应力状态的实验方法。由于物体表面脆性涂层受力,裂纹首先出现于高应力部位,而后向低应力部位扩展,可直接模拟断裂系统的形成过程,并根据裂纹的分布判断主应力的方向和相对大小。此方法不仅直观、易于拍照研究,而且设备简单、经济、易行。主要缺点是影响因素多、精度不高,但一般可满足构造模拟需要。" }, { "instruction": "融沉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融陷湖。地下冻土融化后地表塌陷形成的凹地积水而成的湖泊。 " }, { "instruction": "地震效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次地震中地震波释放的能量在整个应变能中所占的比例。" }, { "instruction": "污染源评价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把标准各异、量纲不同的污染源和污染物的排放量,通过一定的数学方法变成一个统一的可比较值,从而确定出主要的污染物和污染源。" }, { "instruction": "海滨阶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因海面下降或陆地上升,海蚀或海滩出露海面形成的阶梯状地貌(图Ⅰ,Ⅱ,Ⅲ)。由海蚀台构成的阶地称海蚀阶地(abrasion terrace,rock bench)。阶地面上可残留有少量沙砾等海蚀阶地海滨沉积物。由海滩构成的阶地称海积阶地(marine deposition terrace)。同一地区的海岸阶地,其中因陆地下沉或海面上升没于海面以下的阶地,称水下阶地。研究阶地的位置、规模、形态、高度变化、物质组成等,对于探讨海岸地区的地壳运动、海平面变化和海陆变迁有重要意义。" }, { "instruction": "地洼断褶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简称断褶区。指进入断褶带期以后的地洼区。" }, { "instruction": "近点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球沿黄道连续二次经过近日点所需的时间。其长度为365. 2596日,即365日6时13分56秒。" }, { "instruction": "黄土古气候旋回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黄土堆积时期气候波动,发生多次暖湿、冷湿和干冷的交替。由黄土剖面中交替出现的黄土层与古土壤层,正好分别反映了古气候冷、暖和干、湿的变化组成一个气候旋回。1979年刘东生等把黄土高原地区组合为13个气候旋回,其中包括21个湿润程度不同的成壤期和20个干冷程度不同的黄土堆积期。黑垆土的底界作为第Ⅰ旋回开始,第Ⅳ旋回开始于厚层的第五层棕壤型古土壤,第Ⅷ旋回开始于布容与松山的分界处。1985年以陕西洛川剖面为例,将布容期内的黄土古土壤系列划分为8.5个气候旋回。" }, { "instruction": "冰壳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冰壳害是指越冬期间因冰壳覆盖而造成对农作物的伤害。冰壳害通常发生在积雪层不稳定,早春冻融频繁的渍水平地,或因浇水过晚,水分积累在农作物表层,形成冰壳使农作物窒息而死。在冬季天气不稳定时也容易形成冰壳害,由溶化的雪水在冬作物生长地段再次冻结所致。冰壳害伤害农作物的蘖枝并扯断作物根系,使处于冰壳下的作物生长状况恶化、抗寒力和抗病力显著下降,造成其死亡。我国的华北中都、华北北部至西北东部地区,长江中下游和南岭山地一带是我国冰壳害的主要发生地。冰壳害防治主要是在越冬期间避免田间积水,如有冰壳形成可撒草木灰或泥炭土促进其溶化。同时要积极培育抗寒力强、高产的冬作物优良品种,并推广能避免和减轻冰壳害的种植方式。" }, { "instruction": "地震地面凸凹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震期间由震动压实效应、沙土液化或地震断层的倾向滑动等所引起的地面局部凸起与凹陷。" }, { "instruction": "机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参见航空港。中国的机场按其所在城市的性质、人口规模、客货运量大小及其在航窒运输网络中的地位和作用划分为Ⅰ、Ⅱ、Ⅲ、Ⅳ类。其建设标准(飞行区等级)由第一要素(飞行区基准飞行场地长度)代码1、2、3、4和第二要素(飞机翼展和主起落架外轮外侧间距)代字A、B、C、D、E,、F所组成的基准代号来划分,如北京、上海、广州三大I类机场的飞行区等级为4E,可起降B747飞机。" }, { "instruction": "激浪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破浪。当波浪传播到浅水区,水深变为小于二分之一波长的深度时,由于海底对水体产生摩擦,引起波浪几何形态发生变化直至波浪破碎并冲击海岸。" }, { "instruction": "大陆边缘弧火成岩组合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以科迪勒拉为例,向洋一侧分布辉长岩闪长岩英云闪长岩花岗闪长岩组合,岩浆源区主要为洋壳和楔形地幔区;内陆一侧主要为花岗闪长岩花岗岩组合,岩浆源区为前寒武纪陆壳基底。" }, { "instruction": "凯拉克提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南华纪至震旦纪。分布于新疆霍城县博罗霍洛山果子沟地区,为一套近东西向展布的碎屑岩及冰成岩。厚288~1091米。含丰富的微古植物化石Leiopsophosphaera sp.,L.solida等。上部锆石UPb等时线年龄(6.4±0.3)亿年。与上覆下寒武统磷矿沟组呈假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东非地洼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属华夏晚期至中亚期地洼区。位于非洲东部,沿大裂谷带自北向南延伸,至来比西河口入印度洋。其北端经红海进入亚洲的死海和巴勒斯坦。原为非洲前寒武纪地台的东部,于中生代后期活化进入地洼阶段,出现深大断裂带,串珠状裂谷型地洼盆地长逾6400千米,现有有大小湖盆达30多个,包括以世界第二深湖著称的坦噶尼喀湖(深1554米)。地洼中华夏式沉积建造巨厚,可达2400米,有酸中性火山岩广布,至第四纪仍有火山活动,如乞力马扎罗山(海拔5895米)。" }, { "instruction": "比色分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光学分析的一种。利用光线分别透过有色的标准溶液和被测物质的溶液并比较两者颜色的强度,以求出被测物质含量的方法。特点为分析简便,样品用量少,有一定的准确度。用途较广,可用于测定元素、有机物,及用作大气污染物的监测等。" }, { "instruction": "姜巴斯套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早石炭世。主要分布于新疆巴里坤纸房北,姜巴斯套以东地区。为灰绿、灰黄绿色陆源碎屑岩、火山碎屑岩,其中硬砂岩、长石质硬砂岩较多,一般中下部为浅海相,上部多为滨海相,且粒度较粗。含丰富的腕足类Linoproductus kokdscharensis,Fluctuaria camriniformis,Syringothyris altaica,Pustula sp.;珊瑚Michelinia sp.;植物Calamites sp.,Lepidodendropsis sp.及腹足类、双壳类等。与上覆那林卡拉组呈假整合接触,与下伏根那仁组呈整合接触,厚769米。" }, { "instruction": "外动力地质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研究主要由地球外部能源引起的地球表层的物质组成、地表形态等演化发展的原因、条件、过程及相互关系的学科。" }, { "instruction": "新构造区划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表现新构造区划结果的图件;即将根据新构造运动特点所作出的构造区划分,按一定图例层次清楚地反映的图件。" }, { "instruction": "天文单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球与太阳的平均距离,常被用作太阳系范围内计量距离的单位。" }, { "instruction": "树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天然森林垂直分布的上限和北极地区的森林的北界。树线以上即为高山灌丛和草甸。树线高度依地理位置不同而不同,如中国东北长白山为1800~2l00m,而四川西南则为3800~4200m。大致由赤道向极地逐渐降低,在亚热带最高。" }, { "instruction": "吴家坪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吴家坪灰岩。原代表上二叠统中上部,后经厘定,将其范围加以限制,专用以代表上二叠统下部。分布于陕西汉中、广西宜山、贵州望谟及四川西北部等地区。命名地点在陕西南郑县城西偏北12千米的吴家坪。为浅海相碳酸盐沉积,下部为灰岩,含极丰富的燧石结核,有时互联成层,而灰岩成薄层状夹于燧石之中;中部为厚层和块状灰岩及薄层灰岩;上部为暗灰色厚层状及块状灰岩。富含类Codonofusiella,Reichelina及珊瑚Liangshanophyllum等,共厚约400米。与下伏茅口组呈假整合接触,与上覆长兴组呈整合接触。与龙潭组为同时异相。" }, { "instruction": "出版原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制印原图。指在线划质量等方面符合出版要求,能够直接交付印刷的图件。" }, { "instruction": "水天然污染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自然界自行向水域环境释放有害物质或造成有害影响的场所或来源。例如,自然界中,岩石和矿物的风化和水解、火山的喷发、水流的冲刷、大气降尘的降水淋洗和地面径流以及生物的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等都会向水域环境释放有害物质。" }, { "instruction": "罗伯逊湾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分布于北维多利亚地罗伯逊湾地体中,为中等变形的含化石沉积岩及火山岩。过去一直被划为前寒武纪。在其典型地区汉德勒山脊的灰岩碎屑中找到三叶虫、牙形石和腕足动物化石,时代为晚寒武世—中奥陶世。KAr年龄505~455百万年。" }, { "instruction": "狐猴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过去为了解释生物迁移途径而臆想的曾存在于印度和马达加斯加岛之间的一个陆桥。其根据是:狐猴类现今只分布于印度、斯里兰卡和马达加斯加岛及非洲的某些地方,如果不存在这一陆桥是无法想像的。?科学幻想家依据玻利尼西亚群岛的民族和文化的分布特点,推想在人类历史时期以前,存在于太平洋中部的一个大陆,并认为现存的玻利尼西亚群岛只是这个大陆沉没后的残余部分。随着地质科学的发展,大量事实说明,上述两种涵义的“狐猴洲”都缺乏科学依据。" }, { "instruction": "卤水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年四季湖中有表面湖水存在的盐湖。" }, { "instruction": "进入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潜穴技巧,借助涡流扩散法,把沉积颗粒暂时松动,使动物穿越含水的底质,待动物穿过以后颗粒流重新回落,形成生物变形构造,不形成孔穴。" }, { "instruction": "污染物流失总量测算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规定的时间里,对企业生产过程中某种污染物最终流失于环境的数量进行的测算。污染物流失总量A由三个部分组成:①有组织排放的“三废部分”A1;②无组织流失的跑、冒、滴、漏部分A2;③作为杂质附着于主产品上的量a和副产品与回收品上的量b的总和A3。由于A1和A3是可以计量监测的,故A2 =A—(A1+ A3),式中A为污染物流失总量,可采取物料衡算、定额法与排污监测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测算。" }, { "instruction": "湖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陆地上容纳湖水的天然盆状凹地。它包括湖岸带与湖底区两部分。" }, { "instruction": "石牌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石牌页岩。时代属早寒武世沧浪铺早、中期。分布于湖北峡东地区。命名地点在湖北宜昌县西偏北约15千米的石牌溪。为浅海相沉积,以灰绿色云母质及砂质页岩为主,夹薄层鲕状灰岩,含Palaeolenus aff.lantenoisi及Kootenia等三叶虫,厚53米。与下伏水井沱组呈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脱硫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污染控制中一般指除去废气中硫氧化物(SO2或SO3)所用的药剂。多为各种碱性化合物。例如:除去烟道废气中的SO2,采用最多的是廉价的石灰、石灰石和用石灰质药剂配制的碱性溶液。一般将各种型式的吸收装置置于废气排放口前,靠脱硫剂的吸收作用固定大部分SO2等有害气体。少数也将石灰质粉状脱硫剂直接掺入煤粉或喷入燃烧炉内将硫化物固定在燃料渣中。在化工厂、冶炼厂处理排放的含SO2尾气,也有采用碳酸钠、碱性硫酸铝等溶液作为脱硫剂,并可解吸回用。" }, { "instruction": "聚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三个以上在相互关系上有一定物理联系的恒星所组成的多重恒星系统。有时也按其成员星的数目称为三合星(如北极星)、四合星等。" }, { "instruction": "灾害分布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各种灾害在海陆空间上的分布特征。从形态上分,灾害在空间呈带状集中叫做灾害带,而呈面状集中称为灾害区。目前世界上有两条主要的自然灾害带:第一条是环太平洋几百公里宽的自然灾害带。全球75%的活火山分布在这一环带;全球80%以上的地震,2/3的台风和海啸、风暴潮以及大量地质灾害也集中在这里。因环太平洋地带也是全世界人口最集中、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所以,它是世界上最严重的自然灾害带。第二条是在北纬20°~50°的地区,它是一条环球自然灾害带。这一地带因地势高差大、地形复杂,是世界上山地地质灾害和冻灾最严重的地区。加上受信风强烈影响和地貌复杂,引发的雪灾、水旱灾害、大风、冻害等气象灾害和农林灾害也非常严重。我国自然灾害的空间分布特点是东西分区、南北分带。西区是高原山地,地壳变动强烈,地震、雪灾、冻害、雹灾、泥石流、沙漠化、旱灾较为严重;中区是高原、平原的过渡带,以山地地质灾害、水土流失、旱灾、洪水、雹灾为主;东区则是海洋与海岸带灾害、平原地质灾害、旱灾、涝灾、洪水最为严重。从北向南我国纵贯寒带、温带和热带,气象条件和地貌地型非常复杂,每个地带都有可能爆发严重的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和生物灾害。" }, { "instruction": "海山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海山岩。时代属中新世。分布于中国台湾。命名地点在台湾台北以南海山。为海陆交互相含煤沉积,以灰色砂岩、页岩为主,夹火山岩(东部)及煤层(西北部),富含中新世双壳类海扇(Pecten)及有孔虫等。厚约3600~3800米,与下伏地层的接触关系不明。" }, { "instruction": "地洼构造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地洼型建造组成的地洼区的代表构造层。是曾遭受地洼型构造型相改造的构造层。通常以地台构造层及(或)地槽构造层或前地槽构造层作为基础发育而成。" }, { "instruction": "分散孢粉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泛指脱离母体植物、不与任何器官相连而分散保存于地层中的孢子与花粉。分散孢粉的分类命名有三种方案:①自然系统或植物分类系统:根据分散孢粉形态特征与现代孢粉形态对比,确定其与现代植物的亲缘关系,直接采用现代植物的名称。主要用于第四纪和新近纪;②半自然系统:用指示亲缘关系的器官属种命名的孢子花粉,可暂时按植物系统排列,归于自然科中。常用于白垩纪和古近纪的孢粉;③形态系统:与植物的亲缘关系暂无法确定,仅根据其外部形态特征来命名的分散孢粉,可按形态系统分类,主要应用于古、中生代的孢粉。" }, { "instruction": "褶皱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地应力的作用下,岩层改变了原始状态,发生塑性变形,产生各种弯曲,称为褶皱。" }, { "instruction": "碳酸盐台地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具有近于水平的顶和边缘倾斜陡(从几度到60°或更大)的台缘斜坡的大型碳酸盐沉积体。台地内属浅水碳酸盐沉积,台地边缘为波浪搅动带的礁滩石灰岩沉积,台缘斜坡为角砾灰岩、粒泥灰岩、滑塌石灰岩、钙屑浊积岩等沉积,进入深水盆地为远洋泥晶灰岩,浮游生物灰岩、页岩夹稀少远源细粒钙屑浊积岩等沉积。" }, { "instruction": "不完整井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潜水或承压水井中,井底没有打到隔水底板的井。因此水不仅沿井壁周围流入水井,同时也从井底流入水井。困此流动情况较为复杂,其计算也比较困难。" }, { "instruction": "变质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范围内,不同成分的原岩经变质作用后形成的一套矿物共生组合。它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重复出现和紧密伴生,每一个矿物共生组合与岩石化学成分之间有着固定的对应关系。这一概念首先由埃斯科拉(P.Eskola,1920)提出。根据形成时温度和压力条件的不同,可将所有的变质矿物组合划分为若干个变质相。不同的变质相往往以特征矿物组合或相当的特征性岩石来命名。例如,浊沸石相、蓝闪石硬柱石片岩相、绿片岩相、角闪岩相、麻粒岩相、榴辉岩相等。研究一个变质地区内每一个变质相的特点,能确定这一地区变质作用的温度和压力范围及其时空变化关系。" }, { "instruction": "熊耳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长城纪。分布于河南卢氏、洛宁、嵩县、鲁山、济源,陕西洛南,山西垣曲等地,为浅变质碎屑岩、火山岩系。主要为一套陆相海相中性(为主)火山熔岩及少量碎屑岩。自下而上划分为大古石组,为河流相碎屑岩;许山组,为安山岩;鸡蛋坪组,为英安斑岩夹火山碎屑岩;马家沟组,为中、基、酸性熔岩。该群与下伏太华群不整合接触。厚5089米。RbSr等时线年龄(17.1±0.7)亿年;锆石UPb年龄(18.3±0.4)亿年和(18.3±0.3)亿年,单颗粒锆石铀铅年龄(18.4±0.1)亿年。" }, { "instruction": "黄土土壤侵蚀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组成黄土地层的土壤在各种营力与各种自然因素及人为因素的相互作用下,造成大范围土体结构破坏、土体位移、土地肥力流失,并导致地形破碎、下游河道淤积等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由于地表植被破坏,暴雨时形成的地面径流冲蚀黄土造成。" }, { "instruction": "变质旋回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一个变质地区内,变质作用类型随时间的演化具有旋回性特征。据变质时期可分为太古宙旋回、元古宙旋回和显生宙旋回(包括古生代亚旋回和中新生代亚旋回)。不同变质地区内变质旋回的特征和表现不完全相同,它们与大地构造环境和地壳演化阶段有密切关系。每一个变质旋回可包括几个变质期或变质事件,它们具有不同类型的变质作用。一般变质旋回的早期是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晚期是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有些变质地区晚期还出现有埋藏变质作用。" }, { "instruction": "种群结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在适合栖息地中个体密度和空间的关系,以及某个年龄组的性别组的个体比例。" }, { "instruction": "水石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稀性泥石流。" }, { "instruction": "星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恒星世界中,还有许多恒星集中分布在一个较小的空间,彼此有物理联系,形成一个稠密的恒星集团,叫做星团。" }, { "instruction": "陶瓷粘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适用于作陶瓷原料用的粘土总称。主要由高岭土组成。其特点是一般具有高的粘结力、可塑性和良好的烧结性能,在1360℃时能烧成白色的坯,烧结温度和耐火度间隔大,焙烧后无疤痕和斑点,化学成分中FeO、Fe2O3、TiO2等有害杂质含量甚微。它是制造各种工业技术陶瓷、建筑卫生陶瓷和日用陶瓷的主要原料。" }, { "instruction": "气候阶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于气候变迁使河流的水文及泥沙条件发生变化而形成的阶地。气候变迁可表现为长期的气候干湿变化或冰期、间冰期的交替出现。当气候长期干旱,河流水量减少,或含沙量增多时,河床表现为堆积;气候变湿润时,河流水量增多或含沙量减少时,河流侵蚀加强,即形成阶地。这种阶地在上游和下游时阶地高度较低,而中游高度较大。由于冰期、间冰期或气候冷暖交替变化形成阶地的情况比较复杂,冰期时紧接冰川的上游河段堆积作用旺盛,下游河段由于海平面或湖面下降而侵蚀作用增强;间冰期时上游段侵蚀强烈,下游段则发生强盛的堆积,原有的阶地掩埋,河流上下游的阶地交叉发育。" }, { "instruction": "土壤调查研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研究土壤形成过程、分布规律及肥力变化所进行的野外工作。目的是:通过调查了解土壤资源及土壤利用状况;制定与完善科学的土壤分类系统;为国家和地区土壤改良、国土整治做基础工作,以及为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全面规划利用土地提供基础资料。系统的土壤调查分概查和详查两种。概查也称路线踏查,调查范围较广,可应用航片、卫片及有关图件资料在室内粗略判读后,再到野外进行实地验证,勾绘土壤踏查路线图。详查时工作较细,小范围进行,,以航空像片作为基本资料勾绘土壤草图。野外实地调查时,布置一定数量的剖面点,挖掘1.2~2.0m的剖面坑,对土壤剖面仔细观察,分层记录,采集土壤标本,交室内分析,核对土壤类型界限,编写土壤调查报告,绘制土壤图或绘制土壤改良利用区划图,土地利用现状图等。在土壤调查过程中,卫星像片和航空像片是不可少的重要参考资料,因为它们能够详细、准确地以影像形式表现出地表地形、水系、植物、道路分布等信息,并能表示出与微地形相联系的变化和土壤与植被的关系。土壤的某些性质(如侵蚀度、盐渍度、湿度和腐殖质含量等)也能以不同的色调和轮廓表现出来。" }, { "instruction": "平太阳日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真太阳日的全年平均值。作为时间单位的太阳日,是平太阳日,它的长度是同每日59 7的太阳赤经差(平均值)相联系的。" }, { "instruction": "无压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即明渠流。" }, { "instruction": "瓦可布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北美中西部下寒武统的专名。位于前寒武纪地层之上,阿伯特统之下,本统尚未进一步分阶,以含有西方动物群北美型三叶虫为特征。自下而上分为三个生物带:①Fallotaspis带,②Nevadella带,③BonniaOlenellus带。瓦可布统一名源自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伊尼奥(Inyo Mts)山区的瓦可布(Waucobu)泉,由于伊尼奥(Inyo)山脉下寒武统发育较好而得名。" }, { "instruction": "阿尼米克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古元古代。主要出露在苏必利尔湖北岸加拿大境内和美国密歇根州地区。在北美属前寒武纪“X”层,自下而上分为:①乔科莱群,底部为砾岩,向上为石英岩、板岩和白云岩,含叠层石;②梅诺米经群,由石英岩、板岩、砾岩和叠层石灰岩组成,含厚的条带碧玉含铁建造,在梅萨地区称比瓦比克铁建造(Biwabik Iron Formation);③巴拉加群,由石英岩、板岩和杂砂岩组成,局部夹枕状熔岩及条带铁建造;④彭特河群,为杂砂岩和少量透镜状菱铁矿组成。超群总厚达12000米。产叠层石Stratifera,Tungussia,Gymnosolen,Kussiella等。被年龄为18.6亿~18.9亿年的花岗岩切割。与下、上地层的接触关系均为不整合。相当地层在密歇根州和威斯康星州称马克特超群,其特点是厚度增大,含铁建造增多,产出更多的枕状玄武岩类火山岩。" }, { "instruction": "营养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通常指水中的氮及磷,可能引起水体中藻类或植物的过量生长。又称营养元素或生源要素。" }, { "instruction": "兴和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阴山地区新太古代末的构造运动。得名于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兴和县,是根据集宁群晚期的不整合及构造热事件确定的。相当于五台运动。" }, { "instruction": "列岛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呈线形或弧形排列的群岛。如日本列岛、千岛列岛和澎湖列岛。" }, { "instruction": "梅树村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中国下寒武统最底部的一个阶,位于震旦系灯影峡阶之上,下寒武统筇竹寺阶之下,以云南晋宁以北7千米的梅树村剖面为层型剖面。其中产有特殊的多门类带壳古无脊椎动物化石,以Anabarites trisulcatusProtohertzina anabacica组合的首次出现作为本阶的底界;内部自下而上包括:①AnabaritesProtohertzina组合带,②SiphogonuchitesParagloborilus组合带,③Heraultipegma yunnanensis组合带,④SinosachitesTannuolina组合带。" }, { "instruction": "淮阳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中三叠纪末期的褶皱运动,亚洲东部皆受其影响,越南一带更有剧烈的褶皱。与金子运动相当。" }, { "instruction": "南象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发生在晚三叠世之后,早侏罗世以前的构造运动。下中侏罗统象山群与上三叠统黄马青组间的不整合关系。以南京南象山和栖霞山最为显著,黄马青组及以前地层有时挤压极甚,发生局部倒转褶皱或逆掩断层,此运动形成宁镇山脉的雏形。命名的标准地点在南象山。李四光(1939)认为,宁镇山脉侏罗系常与黄马青组及较老地层不整合,南象山下侏罗统砾石砂岩不整合于黄马青组和栖霞组上;栖霞山侏罗系与二叠系石灰岩不整合,黄马青组的时代为晚三叠世。" }, { "instruction": "通古斯叠层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叠层石的一形态属。叠层体呈不规则的柱状,具复杂的轮生式分叉,分叉处一般收缩,并有较多的横生或向上倾斜生长的分枝。基本层为规则的半球状拱形,一层叠一层生长,在侧部叠合成壁或为参差不齐的檐。很少有连接桥。晚前寒武纪,亚洲、北非、大洋洲及北美。中国产于中—新元古界。" }, { "instruction": "田阳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张文佑等(1941)根据赵金科等的调查而创名,为广西田阳城南半里马平群逆掩于渐新统那坡组之上的构造运动。" }, { "instruction": "商品消费构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亦称商品需求构成。显示各类商品消费额在商品总额中所占比重的构成情况。显示商品消费构成的变动情况可以反映人民生活水平的状况,是编制社会零售商品分类计划的依据。" }, { "instruction": "民间文化地理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文化地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社会基层的人类文化群体的空间分布、变异和发展。" }, { "instruction": "黑金刚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灰至黑色的金刚石变种。其中可能含有一些石墨。主要用作切削、研磨材料。" }, { "instruction": "易感人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容易接受某一种特定致病因子影响的个体(易感者)的集合。属高危人群。是人群总体中的一小部分,通常估计为5%左右。他们对致病因子侵袭的抵御力较弱,对刺激的反应较强,疾病或健康受损在此类群体中出现较早和明显。研究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时,应首选此类人群为研究对象。例如低年龄组、少年儿童的呼吸系统对大气污染物的刺激较高年龄组成人为易感,故常被选作空气污染物健康效应研究的首选对象。" }, { "instruction": "集群分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点群分析或聚类分析。一种非监督分类法。依据特征空间中相似性样品集合于一定空间范围而形成集群的原理,确定一种反映个体间内在联系的分类结构。集群分析又分为Q型(对样品)分类和R型(对变量)分类。在遥感多波段图像的集群分析中,其一般步骤是:①数据标准他(或归一化);②确定像元分类或变量分类,并选取适当的相似性度量(距离、相关系数等);③依据相似性程度采取某种方法将像元或变量依次连结,形成树状图和集群连结顺序表。无论是聚合法还是分裂法,都要根据研究问题的需要,用一定相似性水平选取某一数量的集群作为分类的最后结果,并进行检验。" }, { "instruction": "过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分离悬浮在液体或气体中的团体颗粒的操作。一般用滤纸、滤布、金属网、砂层等作为过滤介质,使液体或气体通过。在环境保护中过滤装置已广泛应用于各种气体和液体的净化和污泥的脱水等。例如,袋式气体除尘器,多孔陶瓷净水器,由沙、石、焦炭等过滤层构成的净水装置,转筒真空滤泥机,叶板真空滤泥机以及污泥压滤脱水机等。" }, { "instruction": "工业项目可行性研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综合分析和论证新建工业项目之技术先进性和经济合理性,以求最佳经济效果的方法。它一般可分投资机会鉴定、初步可行性研究和技术经济可行性研究等三个阶段。投资机会鉴定阶段主要通过市场调查与预测,寻找在某地区或部门范围内的投资机会,估算投资费用;初步可行性研究阶段,主要是进一步考察与分析市场,进行实验或中间实验,判定新建项目有无生命力;技术经验可行性研究阶段,主要是对拟建项目作深入的技术经济论证,提出若干个不同方案,供决策者选择。" }, { "instruction": "条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环境的一种物理的或化学的性质。如果没有被消费,就影响生物学过程或种群生长,例如温度、盐度和酸度等。" }, { "instruction": "植物地理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研究生物圈中各种植物和各种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研究生物圈各结构单元(各地区)的植物种类组成、植被特征及其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可划分为植物区系地理(floristic plant geography)和植被地理(vegetation geography)两大方面。" }, { "instruction": "萨拉木伦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始新世晚期。分布于内蒙古四子王旗一带。命名地点位于萨拉木伦河地区,典型剖面位于四子王旗脑木根额尔登敖包。为陆相灰绿色泥岩及杂色泥岩夹砂岩透镜体,厚8米。富含哺乳类化石Shamolagus medius,Titanodectes minor,Deperetella cristata,Amynodon ulausuensis等。与下伏伊尔丁曼哈组和上覆额尔登敖包组均呈假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volcanotectonic horst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于岩浆侵入而抬升,并伴有火山活动的地垒。" }, { "instruction": "生育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度量一群妇女的实际生育状况,而不是单个妇女或一群妇女的生理生育能力。是指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妇女的实际生育水平或生育子女的数量。" }, { "instruction": "巴柔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位于阿伦阶之上,巴通阶以下,是欧洲原中侏罗统底部的一个阶。巴柔阶一名源自法国巴黎盆地西北边缘一地名巴柔(Bayeux,拉丁名Bajoce)。现为国际通用的一个阶。其底界以菊石Hyperlioceras的首现为标志。" }, { "instruction": "河流错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流经活断层的河流,由于断层两盘的平移运动,使河流发生扭曲或断错,也称河谷错位或水系错位。根据被错位河流的阶地沉积物年龄和河流错位的距离,可以揭示该断层活动的时间和平移运动的幅度和速度。阿尔金断裂带和红河断层带河流错位现象十分显著。" }, { "instruction": "地层间断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在一套沉积岩的层序中的一个限定层位突然出现岩性的明显变化。这一现象常指示假整合或沉积间断(hiatus)的存在,即所谓地层间断。" }, { "instruction": "垄脊槽谷型岩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在构造形迹的控制下,长期受溶蚀作用形成的岩溶地形。垄脊槽谷型岩溶的特征是狭长的背斜轴部出露的碳酸盐岩在长期的溶蚀作用下,形成与褶皱轴向一致的条形槽谷或串珠状洼地。谷槽两侧脊状山冈显示原有构造地形基本特征。一般说来槽谷中地表水流季节性变化大,主暗河与褶皱轴向一致,有时横切轴向,深埋几米至几十米。这类岩溶地形在重庆附近发育比较典型。" }, { "instruction": "earthquake lighting,luminescence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于地震活动而产生的发光现象,地光常在临近强烈地震发生时出现。有的为大面积笼罩地面,有的呈条带状的闪光,有的如火球成串升起。其颜色以白中发蓝似电焊火光者居多,红色、黄色及其他颜色的也有。" }, { "instruction": "孔雀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Cu2〔CO3〕(OH)2,含Cu 57.4%。单斜晶系。晶体呈针状,通常呈放射状或钟乳状集合体。绿色。玻璃光泽。硬度3.5~4。密度3.9~4.0克/厘米3。遇盐酸起泡。是原生含铜矿物氧化后所形成的次生矿物,产于含铜硫化物矿床氧化带中,经常与蓝铜矿共生。它们的出现可作为找寻原生铜矿床的标志。块大色美的孔雀石是工艺雕刻品的材料,粉末用制颜料,称石绿。亦可作中药药用,称绿青。大量聚积时可作为铜矿石利用。" }, { "instruction": "新构造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挽近时期地壳构造运动产生的地质构造。“新构造“一词由前苏联地质学家奥布鲁切夫(В.А. Обручев)在1948年首先提出,指自新近纪到第四纪初期的地质构造。有些学者曾指出:在此之前已有人,如里克特(M.Richarter,1932)、克兰斯(E.Krans,1933)等,已分别通过阿尔卑斯山北部和波罗的海东部的研究工作,提出过新构造运动一词。但较系统和在学术界影响最大的仍是奥布鲁切夫。新构造最主要的特点是:不仅造成岩石(层)的变动,而且直接表现于地貌形态上。不同学者对新构造使用过的各种术语有:新构造的构造、形状构造、形状构造单元、地貌构造、形态构造、地形大形态。新构造有多种表现形态:如新褶皱构造、活动断裂和活动断裂带、新造山带、现代裂谷、现代地裂、活动断块、构造地貌和地貌变形、近代火山活动、近代地震活动、地震断层、地震地表破裂和地震错位等。" }, { "instruction": "森林红外遥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利用各种林木对红外光具有一定的反射或辐射特性,应用红外胶片对森林进行空中摄影,或用红外扫描仪对森林进行空中红外热感扫描成像。在夏季对森林进行红外摄影,比全色片摄影优越,它能够区别出各种针、阔叶树种,能反映土壤湿度,特别是在水气较重的亚热带针、阔混交林和热带雨林地区摄影,有穿透薄层云雾的能力。在森林发生病虫害时,由于健康树木的叶子对红外光反射的反映较强,叶面的角质层对红外有强烈的反射作用,当林木遭到病虫危害时,叶体内水分发生显著变化,反射作用降低,因此利用这一特点可对病虫灾害以及林木长势进行调查。应用红外成像扫描仪,可测出林地的温度场,也就是红外辐射能的强度,因此图像上色调深浅即对应着相对的温度差异,对于探测森林火交、监测森林病虫害蔓延状况、普查野兽和牲畜分布等都很有用。" }, { "instruction": "里希特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介形纲的一属。壳卵形,壳面饰有条纹,凹痕显著或缺失,无中槽。泥盆纪,亚洲及欧洲。中国产于广西上泥盆统。" }, { "instruction": "纳标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中泥盆世早期。分布于广西南丹地区。命名地点在广西南丹县城以西20余千米的纳标附近。为浅海相沉积,以灰色炭质泥岩为主夹白色泥岩,含三叶虫Plagiolaria nandanensis;菊石Anarccestes(Latanarcestes)naggerati,Pinacites jugleri;竹节石Nowakia richteri,Nowakia cancellata等,厚141米。与上覆罗富组和下伏塘丁组均呈整合接触。本组已归入塘丁组上部。" }, { "instruction": "风沙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携带沙粒的气流(风)。风沙流中的含沙量,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少,在距地面30厘米(特别是10厘米以下)的高度内,集中了绝大部分沙粒。粒径大于2毫米的沙砾多在近地面处滚动。粘土则多悬浮于高空。风沙流中的含沙量及沙粒的粒径随风速的增大而急剧增加。风沙流中的含沙量及随高度变化的特点等,都直接影响风的地质作用——风的地质作用集中于近地表的范围内。" }, { "instruction": "动物地理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研究动物在地球表面的分布及其生态地理规律的一门科学,是生物地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 { "instruction": "I型断裂体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平面上组成I型的断裂体系型式。多为张性的锯齿状断裂。地质历史上的大洋地壳的地槽断谷或现代大陆的中、新生代裂谷(地堑)多属之。是受平行于断裂方向的挤压与垂直方向的拉张联合作用的结果。它是由于在断块两端存在与之近正交的平错断裂,易产生侧向滑动而形成的。相当于岩块在实验中受压而两端易自由滑动的情况。冀中地堑即典型者,其北为阴山断裂,南为黄河断裂。" }, { "instruction": "金牛山洞穴堆积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辽宁营口金牛山系一孤立山丘,由白云质大理岩组成,裂隙、溶洞发育,海拔70余米,有大量石器和哺乳动物化石。下段属更新世中期,大致可分三层,其岩性为棕黄色亚粘土含碎石、灰绿色粗砂层、棕红色角砾层,厚5~8.5米,含哺乳动物Hystrix lagrelii, Lepus wongi, Trogontherium sp., Canis lupus mercki, Megaloceros pachyosteus, Macaca robustus, Felis tigris, Nyctereutes sinensis, Accipiter sp.等化石,1984年从一个洞穴堆积中发现了颇为完整的人类头骨及体骨;上段属更新世晚期,由黄褐、淡橘黄色亚粘土及碎石层组成,含Accipiter sp., Moschus moschiferus, Crocidura lasiura, Myospalax psilurus, Cricetulus varians, Coelodonta antiquitatis, Scaptachirus moschatus, Moschus moschiferus var. pekinensis, Mustela sibirica, Tuidus namimanni等哺乳动物化石,厚1.9~6.5米。此外还含有大量石器及数件骨器。动物群的种属与周口店第1地点相当。第6层的人类化石铀系测年为28万年,5~6层之间的钙板为27万年,比周口店第1地点稍晚,与陕西大荔的早期智人头骨更为接近。" }, { "instruction": "vent,bocca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喷火口或喷出口。是火山活动时岩浆、碎屑物质或者气体喷出地表的地方。" }, { "instruction": "果子沟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晚寒武世中晚期。分布于新疆霍城果子沟、科古琴和萌吉库尔河一带。为深灰色、灰黑色薄层石灰岩夹硅质泥质条带灰岩,厚28米。底部与下伏肯萨伊组和上覆新二台组均呈整合接触。自下而上含三个化石带:①Agnostotes tianshanicus带,②Lotagnostus punctatus带和③Bulbolenus带。岩相变化不大,厚度稍有变化。" }, { "instruction": "地外营力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太阳系其他成员的运动和演化对地球作用的力量。除辐射热和引力外,最明显的如太阳黑子的变化、太阳风等对地球大气圈的影响;小行星、彗星与地球碰撞,带来地外物质和形成陨石坑等等。" }, { "instruction": "凡兰吟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位于贝里阿斯阶之上,欧特里沃阶以下,是欧洲下白垩统的一个阶。过去曾被认为是尼可木阶的一个亚阶。凡兰吟阶一名源自瑞士的凡兰吟(Valangin)。现为国际通用的一个阶。其底界位于兜甲纤毛虫Calpionellites darderi的最低层位处。" }, { "instruction": "地中海地域人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高加索地理人种中的一支,分布于南欧、北非、西亚阿拉伯半岛一带。肤色由浅棕褐至黝黑,发黑色或暗褐色不等,以波状发较多,眼褐色,身材矮而瘦。血液中有异常血红蛋白,系由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乏症和地中海贫血症等而引起。地区性疾病如遗传性淀粉样变性及家族性地中海热等多发。Rh阴性出现率高,尤其是巴斯克人和摩洛哥的柏柏尔人。撒丁岛人中O型血出现率高,M型可高达75%,Rh阴性频率低。" }, { "instruction": "伏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为地表河流经过地下的潜伏段。其与地下河的主要区别,在于伏流有明显进出口,且进口水量为出口水量的主要来源。而地下河则无明显进口。有的伏流规模很大。如长江支流清江,从湖北利川发源后,在地下伏流10余千米才流出于地表。国外,著名的伏流有希腊的斯提姆法布斯河,伏流长30千米以上。伏流常发育于斜坡地带。" }, { "instruction": "温带季风型岩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发育在温带季风气候石灰岩区的岩溶地貌。仅夏季高温多雨,因而岩溶地貌的发育受到一定限制。它的主要特点是:特别在产状平缓、厚层灰岩发育区多成巨大峡谷和成层溶洞,山区常成小片宝塔状峰林和锥状峰林,在裸露的基岩斜坡上还发育有石芽、溶沟、漏斗和溶蚀凹地等。中国北方,如太行山(狼牙山)、北京西山(上方山云水洞和斋堂的东、西龙门涧)以及燕山一带都有规模不同的分布。这些特点是反映山地多旋回的重要标志,也是重建古气候的重要标志。" }, { "instruction": "天文定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通过六分仪测量太阳、月球、恒星等天体的高度角求出船位的方法。是一种古老且常用的定位方法,使用的工具有记时计、六分仪、天历、天文计算表等。此法受天气、昼夜等条件限制,精度较差,误差一般在1海里以上。" }, { "instruction": "水资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从广义上讲是指水圈内所有的水。狭义上通常说的水资源指与人类社会用水和生态环境保护密切相关而又能不断更新的,在目前经济技术条件下可被人类开发利用的那一部分动态水体。全球水圈的总水量为13. 86×108 km3 。其中海水约为13. 38×108 km3,占全球总水量的96. 5%,由于海水含盐度高,目前还不能作为淡水资源为人类大量直接的利用。大气圈的水仅12 900km3,约占0.001%。陆地上的淡水量约有0. 35×108 km3,其中约0.24×108 km3,占全球总水量的68. 7%的淡水分布在冰川、永久积雪和永久冻土中,人们尚无法利用。目前被人们直接利用的淡水只有河流水、部分地下水、淡水湖泊及土壤水(不能作为城乡用水,植物生长必不可少),仅占全球总水量的0.8%,实际上扣除难以利用的洪水径流及散布在边远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后,人类可利用的淡水资源远低于0.8%的理论值。可见,地球上淡水资源极其有限。" }, { "instruction": "土壤重力侵蚀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以重力作用为主所发生的土体位移、搬运和堆积的侵蚀过程。例如,崩塌、泻溜、滑坡等。" }, { "instruction": "趋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生物进化的一种模式,即由一个谱系分支为两个形态各异的谱系,称为趋异。在生物进化过程中,起源于同一始祖的生物,为适应不同的生态条件而发生分化,产生新的生物类群。在漫长的地质时期中,正是由于生物的不断趋异,才能形成今天的生物界。" }, { "instruction": "片流地质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片流的地质作用包括洗刷、搬运和沉积作用。片流是降雨或冰雪融化形成的沿斜坡流动的暂时性面状水流,无固定水道。片流在流动过程中产生的动能及雨滴的冲击力对斜坡的破坏作用称洗刷作用,但由于片流的流量、流速都较小,因此只能对松散的土层进行较均匀的破坏。风化及洗刷作用形成的碎屑物被片流搬运至斜坡的下部或坡脚处,由于坡度变缓,活力减小,便发生沉积,形成的沉积物称坡积物。堆积的地形称坡积裙。" }, { "instruction": "穿洞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中国晚期智人。1979年发现于贵州普定县城西约4千米的穿洞中(北纬26°17′,东经105°43′),后经多次发掘获得较为完整的两个人类头骨化石、上下颌残片及零星几枚牙齿。同时出土的伴生动物有猕猴、黑鼠、箭猪、鼬、熊、赤鹿、猪獾及犀牛等12个属或种。除犀牛外,其余均为现生种属。在遗址中发现有人工痕迹清楚的石制品3千余件,其中包括石核、石砧、石锤、刮削器、尖刃器及砍砸器等。另外还发现有大量的骨器和骨角制品500余件,其中包括磨制骨器(如骨铲、骨锥、骨针、带叉的扁骨器及无刃骨棒等)和打击骨制品及有加工痕迹的鹿角,还有大量灰烬、几个火堆余烬和7000多件烧骨残片。穿洞人头骨呈卵圆形、鼻梁不高、颧骨凸出,鼻额缝近水平走向,犬齿窝较浅、上门齿呈铲形,属典型蒙古人种。颅骨的尺寸不如柳江人、山顶洞人,显得较为纤弱,头骨的前额也较窄,与资阳人、丽江人相似。有人认为这可能意味着穿洞人,丽江人和资阳人一起代表了中国晚期智人的西南模式。已发掘的堆积物厚达3米以上,从文化遗物看,上、下两部的遗物有明显不同。自第2~5层(上部),第8~10层(下部),而第6~7(中部)发现遗物极少。下部的遗物称其为穿洞早期文化,上部为晚期文化。穿洞的早期文化比较接近四川汉源的富林文化和桐梓马鞍山遗址上部的文化遗物,与攀枝花市龙湾洞的下层器物组和汉源狮子山的石制品大同小异。穿洞人的晚期文化与邻近的白岩脚洞和兴义的猫猫洞文化应属于同一文化。穿洞史前遗址年代,其下部仅有一个14C年代数据,为距今1.6万年左右。中部为(9610±100)年;上部第3层为(8080±100)年,第5层为(8540±100)年,人类化石大部采自5层以上。" }, { "instruction": "测绘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研究测定和推算地球形状和大小、测量地球表面自然要素和人工设施的空间位置及其分布,将测量成果及各种地理研究成果编制成图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的学科。包括:普通测量学、大地测量学、地形测量学、摄影测量学、工程测量学、海道测量学、地图学等学科。" }, { "instruction": "出没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天体经过观测者的地平圈时称为出没,也称升落。天体从地平圈上升地平圈上称为出,反之称为没。永不落和永不上升的天体没有出没现象。" }, { "instruction": "消融碛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冰川消融后退时在冰川末端的堆积,多为冰碛块砾散布于冰川槽谷中,细粒物质已为冰融水冲走。国际上有的认为消融碛的含义无确切范围,建议取消。" }, { "instruction": "黄土古土壤物质成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组成黄土古土壤的物质的种类及数量。主要包括粒度成分、矿物成分、化学成分。其中化学成分中还包括可溶盐成分和有机质成分。" }, { "instruction": "下沉海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因陆地沉降或海面上升,陆地没于海水以下形成的海岸。在古海岸地貌及沉降幅度影响下,多形成溺谷、三角湾、峡湾、里亚斯型海岸和多岛海岸等各种海岸地貌。此类海岸之海岸线一般较曲折,多岬角、半岛和岛屿,并有深水道和良港。" }, { "instruction": "岩浆顶蚀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岩浆侵位方式之一,即当岩浆侵入时,周围具有裂隙的岩石受岩浆温度和压力的影响,发生破裂崩落,不断沉陷于岩浆中,被岩浆同化熔蚀,因而使空间逐渐扩大,直至岩浆完全凝固为止。这一假说是用以说明某些岩基的形成,并认为岩基的边缘经常见到的大量围岩捕虏体,就是围岩崩落后残留的结果。根据范围及崩落情况,可将岩浆顶蚀分为三种类型:①逐渐顶蚀,小的围岩碎块逐渐崩落沉陷;②环状裂隙顶蚀,岩块呈圆形或近圆形裂隙崩落;③大型顶蚀,由巨大岩块崩落而成。由岩浆顶蚀作用形成的深成岩体少见流动构造,与围岩为不整合接触,多分枝脉,环状及放射状节理较发育。" }, { "instruction": "古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泛指除人科以外的各种化石猿类,甚至包括一些猴类化石的汉语俗名,不具有分类意义。来源于其属名的共同词尾pithec(希腊文猴字)的意译。曾用以命名森林古猿、西瓦古猿、拉玛古猿及人亚科的南方古猿。但不加古字的化石猿类及猴类的译名更多,在化石猴类中,疑猴(Amphipithecus)曾被译为双猿,其他尚有埃及猿、副猿、上猿、原上猿、山猿等。属于人猿类的有肯尼亚猿、巨猿等。对一些不带pithec词尾的猿猴类化石在中译时为了明确其归属亦加猴或猿字,如猴类化石中的邦唐猴,猿类中的原康修尔猿等。高等灵长类或化石猿猴类的化石自1856年第一次发现森林古猿化石起,已记载了近百个属约200种。主要分布在非洲、印巴次大陆、欧洲及中国云南、湖北、广西等地,其地质年代属渐新世至更新世。所发现的化石多为牙齿和颌骨碎片。猿类牙齿的特点是,有巨大的犬齿,并高出于其他牙齿,口闭合时,上、下犬齿互相交错,上颌的门齿与犬齿间和下颌的犬齿及前臼齿间有齿隙,用以容纳相对的上、下犬齿。门齿粗大,凿状。前臼齿的外齿尖明显大于内齿尖;下颌第一前臼齿由于外齿尖明显增大,内齿尖缺失或很小,呈扇形。整个齿列呈U字形排列,两侧大体平行。其主要代表有埃及渐新世的埃及猿(Aegyptopithecus)、原上猿(Propliopithecus);东非中新世的原康修尔猿(Proconsul)和旧大陆的森林古猿(Dryopithecus)、西瓦古猿(Sivapithecus),拉玛古猿(Ramapithecus),意大利上新世的山猿(Oreopithecus),以及中国和印巴次大陆的上新世中期至更新世早期的巨猿(Gigantopithecus)。" }, { "instruction": "郁江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郁江建造。时代属早泥盆世郁江期。分布于广西境内。命名地点在广西南宁市至横县六景圩的六景车站。为浅海相泥沙质沉积,自下而上分三段:①石洲段,为灰绿色钙质泥岩与泥灰岩互层,常横向变化为厚层灰岩透镜体,含珊瑚Calceola sandalina acuminata,Xystriphylloides,Favosites goldfussi,腕足类Dicoelostrophia等,厚60~75米;②大联村段,为深灰色至黑灰色中至厚层灰岩夹泥灰岩,含珊瑚化石Lithophyllum submirabile,腕足类Acrospirifer等,厚9~20米;③六景段,为灰绿色薄层砂质页岩夹泥灰岩,顶部泥岩富含铁质,含珊瑚Calceola sandalina rectangulata等,厚30~60米。在广西南丹、罗富、益兰一带,位于郁江组含腕足类Acrospirifer tonkinensis,Dicoelostrophia层之上,含欧洲早泥盆世的标准菊石分子Anetoceras,Erbenoceras以及捷克波希米亚下泥盆统上部兹利科夫层(Zlichov)的竹节石,表明郁江组相当下泥盆统下埃姆斯阶层位。" }, { "instruction": "印度洋底地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印印度洋底磁异常条带显示的三期扩张(据Gordon Packham,1996)第一期,晚侏罗世—中白垩世; 第二期,中白垩世—中渐新世; 第三期,中渐新世—今度洋面积7360万平方千米。现代印度洋是晚中生代通过冈瓦纳大陆裂解生成。从澳大利亚以南向西北延伸的印度洋海岭代表洋中脊系,新生洋壳沿此带产生并向外扩展,洋壳年龄因此向两侧对称地变老。向西海岭分成两支:向北的卡尔斯伯格脊和向南的西南印度洋脊。这个横躺着的Y形中脊系分别构成非洲板块、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和南极洲板块的分界线。印度尼西亚以南印度洋东北部的洋底还残存两套和现代洋底磁条带明显交切的磁异常条带(如图);印度洋最老的洋壳就出露在这里。印度洋从晚侏罗世以来经历了三阶段的演化。其中第二阶段的东西向磁条带把印度板块和澳大利亚板块分开,提示它们当时还是独立的板块;进入新生代以后随着现在扩张体系出现,它停止活动,两者共同北移,印度洋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格局。" }, { "instruction": "volcanic geology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与火山有关的地质现象(包括火山机构,火山地形地貌,火山堆积物),以及火山的成因、起源、演化历史与空间分布规律等均是火山地质的重要内容。" }, { "instruction": "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方性岩性地层的最小划分单位,其组成物质处处相同,其上下为层顶、层底面所划分。" }, { "instruction": "区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根据一日分为24小时的历史传统,全球分为24个时区,每一时区跨经度15°,各个时区采用各自中央经线的地方平时,为全区统一的标准时间,这就叫区时。" }, { "instruction": "原地花岗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原来的变质岩就地形成的一种混合花岗岩。关于原地花岗岩的成因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看法认为,原地花岗岩是由重熔作用或再生作用形成的花岗质熔浆,就地固结所形成;另一种看法认为,原地花岗岩是原来的变质岩,由于受到地壳深部流体的渗透交代作用,就地转变为花岗质岩石,在这一过程中并不出现大量的花岗质熔浆。" }, { "instruction": "区域地球物理调查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大范围内多目标地球物理测量和编图。这种调查可服务于区域地质、深部地质、矿产地质、水工环地质和地球物理勘查本身等方面的研究。专门的区域地球物理调查从获得数据开始,工作比例尺一般为1∶100万~1∶20万。也可收集大范围分散施工,但已经连片的中、小比例尺非专题区域地球物理测量成果,通过编图的方式,获得区域地球物理资料。目前,中国已经开展的区域地球物理测量和编图的物探方法有磁法、重力和放射性三种。" }, { "instruction": "半深海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次深海相。海相沉积类型之一。形成于大陆坡地区,海水深度200~2000米或3000米。现代大洋中的半深海相沉积物有蓝色软泥、红色软泥、绿色软泥和砂、火山软泥和砂、碳酸盐软泥和砂、珊瑚软泥等。古代半深海相在岩石成分上与陆架深处沉积物相似,唯一的区别标志是动物群的特点,半深海动物群的特点是大嘴、大眼、介壳为薄壁状及骨骼软等。" }, { "instruction": "失业人口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在规定的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在调查期内无业并以某种方式寻求工作的人员。具体包括:16岁及以上在各类学校毕业或肄业的学生中,初次寻找工作但尚未找到工作的人员;企业宣告破产后尚未找到工作的人员;被企业终止、解除劳动合同或辞退后,尚未找到工作的人员;辞去原单位工作后尚未找到工作的人员;符合失业人员定义的其他人员。" }, { "instruction": "多鳃鱼超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盔甲鱼类中形态分化程度最高的一个类群。早泥盆世时呈现出一种快速演化的式样,除侧线系统相对较稳定外,不少多鳃鱼类的典型代表——廖角山多鳃鱼特征(如中背孔的形状,鳃囊的数目,眶孔位置,吻突、角的形状等)都有很宽的变化范围,平行演化多次发生,用分支系统学的原理来探讨多鳃鱼超目系统演化关系尚待进一步的资料整理、积累与研究。背甲具吻突的“华南鱼类”(“Huananaspids”)和鳃囊数多达30余对的都匀鱼类(Duyunolepids)皆隶属多鳃鱼类。到目前为止,该超目主要包括39属50种、1个未定种及2个未定属种,全部产于中国华南及西北地区志留纪—泥盆纪地层中。" }, { "instruction": "三角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位于河口区由沙岛、沙洲、沙嘴等发展而来的冲积平原。河流流人海洋或湖泊时,因流速减低,所携泥沙堆积而成。一般呈弓形或三角形,顶端指向河流上游,底边对着外海,故名。典型三角洲的结构由顶积层、前积层和底积层三部分组成。顶积层的近河口部分露出水面,形成水上三角洲平原。前积层和底积层均淹没在水下,具有海相沉积特征。三角洲的形态因河流、波浪和潮汐作用强度不同而具多样性。三角洲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水网稠密,交通便利,大都是良好的农耕地区、水产基地,并有利于修建天然优良港口,如中国的长江三角洲和珠海三角洲。近年来,在大陆架上的沙砾沉积体中还发现了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 { "instruction": "性选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自然选择的一种特殊形式。一个性别选择对方性别个体的一种特定特征,通常通过求偶行为完成。达尔文认为同一性别的生物个体(主要是雄性)之间为争取同异性交配而发生竞争,得到交配的个体就能繁殖后代,使有利于竞争的性状逐渐巩固和发展。" }, { "instruction": "潮间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介于平均高低潮之间的潮汐浅滩地带。随潮汐的涨落而淹没或出露。潮间带浅滩在地貌上有明显的分选性,在沉积物组成上有较好的分选性,如渤海湾西岸潮间浅滩由陆向海,可分龟裂带、内淤积带、滩面冲刷带和外淤带四部分。沉积物自低潮水边线向岸边,由粗变细。沉积物中富含白蛤、毛蚶及蛏子等贝壳。当贝壳被激浪冲刷,常为水泥带至岸边堆积成贝壳堤。" }, { "instruction": "海洋科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研究海洋的自然现象、机体、变化规律及其与大气、海岸、海底相互作用的科学。包括海洋物理学、海洋化学、海洋气象学、海洋地质学、海洋生物学等分支学科。本辞典侧重海洋地质学,包括海洋地貌、机体、海流、海底、构造、岩石矿产等地质作用与地质调查,并涉及海洋物理、海洋化学、海洋大气等部分内容。" }, { "instruction": "声应答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对应声询问脉冲信号发出声回答脉冲信号的水下装置,用于水下定位、信号传输。" }, { "instruction": "岩溶水文地质条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可溶岩地区的地表水、地下水、地层、构造及地形、地貌相互关联的总称。包括:地下水与地表水的相互关系与转换,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富集、迁移及水量动态平衡与交替变化规律,洞穴系统与岩溶地下水的运动关系,地下水综合利用与开发,地下水源污染,水源枯竭条件等。" }, { "instruction": "星等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天文学史上传统形成的表示天体亮度的一套特殊方法,星等越大.恒星亮度越暗。星等相差1等,恒星的亮度相差2. 512倍。星等按等差级数增大,亮度便成等比级数递减。" }, { "instruction": "乳房贝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腕足动物门无铰纲乳孔贝目的一属。壳体近圆形或乳房贝横阔卵形。腹壳低锥状,喙部与后缘之间有一个显著的假铰合面,茎孔位于壳喙后部的斜面上。背壳缓凸,壳面具穿过假铰合面的同心线,有时且有放射纹及不规则的线纹和小型突起。早、中寒武世,世界各地。中国产于北方的下、中寒武统。" }, { "instruction": "多颚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牙形石的一形态属。台型,齿片上细齿高于齿台或与齿台等高。齿台简单,前、后端较窄,通常有肋脊或疣齿,反口面有龙脊和同心生长线。基腔位于齿台下方并与齿片下方的齿槽相通。早泥盆世至早石炭世,世界各地。中国川、黔、桂等省已发现多种。" }, { "instruction": "caldera of Krakatau type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大型复合火山锥的顶部随着大量硅质浮石的爆破性喷出而沉陷所形成的破火口。喷口可以是一个或多个,有时可从翼部的弧形裂隙喷出。喷出物的总量近100立方千米。这种类型的破火口典型的例子是印度尼西亚的喀拉喀托火山和美国俄勒冈州的克雷特湖。喀拉喀托火山位于爪哇与苏门答腊间的巽他海峡,1883年喀拉喀托型破火山口的爆炸性喷发使原来的火山消失,并在原地形成一个直径7000米的环状洼地,喷出大量浮石及火山灰,火山灰飘浮于赤道南北纬度40°之间。克雷特湖在7000年前是一个火山,叫玛扎玛火山,高3500米,喷出安山岩,以后有富含气体发光云喷发,形成直径10千米,深1200米的湖,喷出物总量达50立方千米。" }, { "instruction": "螳螂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代表种螳螂。化石出现于白垩纪。中国尚无报道。现生400余属1600余种,中国有47属112种。" }, { "instruction": "凉泉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早泥盆世那高岭期。分布于西藏南部珠穆朗玛峰地区的聂拉木、定日、定结一带。命名地点在聂拉木县甲村北2千米的凉泉附近。为海相泥质、灰质沉积,下部为灰色笔石页岩,含Monograptus thomasi,Monograptus cf. yukonensis,Neomonograptus himalayensis等;上部为灰色页岩与薄层灰岩互层,灰岩中含竹节石Nowakia acuaria,Guerichina xizangensis,Metastyliolina,Styliolina,Viriatellina等。共厚40米,与下伏石器坡群上组呈断层接触。" }, { "instruction": "天然碱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30%以上的天然碱并常有苏打、芒硝、粘土等混入物所组成的岩石。" }, { "instruction": "地图感受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现代地图学基本理论之一,是研究地图视觉感受的基本过程和特点,分析用图者对图形图像感受的心理、物理因素和地图感受效果的理论。" }, { "instruction": "网格古杯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古杯动物门的一属。杯体一般呈柱状,内外壁均具孔。壁间有弯扭的曲板,分布均匀。中央腔明显。壁间与中央腔内都可有泡沫板。亚洲早寒武世。中国产于湖北下寒武统。" }, { "instruction": "饮食业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出售加工烹制的饮食品,并提供就地消费的设备和场所的行业。如饭店、酒店、菜馆、小吃店等。具有生产、流通和服务三种经济职能。各国饮食业有各自的经营特色,如中国的餐馆有京、粤、沪、苏、浙、湘、川及清真等风味。" }, { "instruction": "特征地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同一活断层段上重复发生同震位移量或震级相近的地震。重复发生的震级相近的一组特征地震,较运用古登堡里克特关系式外推获得的地震复发频度更高。特征地震是建立时间可预报模型和准周期重复模型等地震原地复发模型和实时概率预报模型的基础。" }, { "instruction": "文笔山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文笔山页岩。时代属中二叠世第四期。分布于福建省和广东省。为一套灰色泥岩、粉砂岩,局部夹细砂岩,常含磷铁质结核。下部为深灰色薄层粉砂质页岩,含菊石、双壳类;中部为紫红色粉砂岩夹细砂岩,含植物;上部为紫红色薄层泥质粉砂岩,含双壳类、腕足类及菊石。上、下部均含磷铁质结核。与下伏栖霞组和上覆童子岩组均呈整合接触。厚71~347米。含有菊石化石Altudoceras,Shouchangoceras,Paraceltites,Waagenoceras,Mexigoceras,Kufengoceras,Paragastrioceras等;腕足类化石Haydenella chinensisDictyoclostoidea kiangsiensis组合。" }, { "instruction": "格舍尔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位于卡西莫夫阶之上,是俄罗斯上石炭统顶部的一个阶。其中含Quasifusulina,Triticites及腕足类化石等。格舍尔阶一名源自俄罗斯莫斯科河的一支流名。现为国际通用的一个阶。" }, { "instruction": "卢德福德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国际地层表中上志留统上部的一个阶,位于戈斯特阶之上,普里多利统之下。其底界目前尚不够精确,可能接近笔石Saetograptus leintwardinensis带的底界处。本阶GSSP位于英国英格兰西南部施罗普郡拉德洛的太阳山(Sunnyhill)采石场岩石单位C的底界处。" }, { "instruction": "水生植被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生长在水体浅水区和周围滩地上的沉水植物群落、浮叶植物群落、漂浮植物群落、挺水植物群落及湿生植物群落共同组成,这几类群落均由大型水生植物组成,俗称水草。" }, { "instruction": "长石化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交代作用的一种表现形式。在混合岩化过程中,由于碱性交代作用的结果,形成了大量的碱性长石(包括微斜长石、正长石、钠长石、更长石等),它们多呈交代斑晶出现,这种作用称为长石化作用。" }, { "instruction": "近震震级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震中距在100~1000千米范围内的地震叫近震,根据近震体波算出的震级称近震震级。常以ML表示。计算公式为ML=lg{A}μm+R(Δ)式中:ML为用体波测定的近震震级;{A}μm为水平方向的最大地动位移数值(以微米计)R(Δ)为震级量规函数。" }, { "instruction": "岛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四面环水的陆地。可位于海洋、湖泊或河流中。一般把较大的称岛,如台湾岛;较小的称屿,如厦门的鼓浪屿。根据岛屿的成因,可分大陆岛屿、堆积岛、火山岛和珊瑚岛等。大陆岛指接近大陆的部分陆地或已消失的陆地残体,如不列颠群岛、日本群岛、海南岛等;堆积岛指由于河流和海浪的堆积作用形成的岛屿,如长江口的崇明岛;火山岛是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的岛,如美国的夏威夷群岛;珊瑚礁构成的岩岛,或由珊瑚碎屑组成的沙岛,均为珊瑚岛,如中国的西沙群岛、南沙群岛,大西洋的百慕大群岛皆属之。世界最大的岛屿为格陵兰岛,面积约为2175600km2。全球岛屿总面积约为970多万平方公里,约为陆地总面积的7%。" }, { "instruction": "布尔江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中元古代。主要分布于乌克兰南乌拉尔巴什基尔复背斜中南部,以角度不整合盖在太古宙塔拉塔什群片麻岩上(年龄33.2亿~27.3亿年)。自下而上分为:①阿因组,底部为砾岩,向上为砂岩、千枚状片岩、基性岩和凝灰岩;②萨特金组,为白云岩、泥灰岩、藻白云岩、千枚岩,环斑花岗岩的RbSr和UPb年龄为14.3亿~15.7亿年,含叠层石Kussiella、Conophyton、Gongylina等;③巴卡尔组,为千枚岩、粉砂岩、砂岩及白云岩、灰岩含菱铁矿及叠层石。总厚大于4700米。" }, { "instruction": "变态反应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机体对环境中某些抗原物质所产生的一种使身体处于致敏状态的不良反应。是机体反应性异常增高的后果。例如,有些人接触花粉后会发生风疹块和哮喘,有些人注射青霉素后会发生休克等。变态反应仅见于少数有过敏体质的人,故也称过敏反应或超敏反应。引起变态反应的抗原物质称过敏原,一般为某种食物、药物、化学品、植物花粉、动物毛皮、异体组织、异体血清等。由于抗原物的性质、数量不同。可以产生不同类型的变态反应,一般分速发型和迟发型两种,前者较常见。而临床上常见的多为复合型,即早期为速发型,晚期转为迟发型。" }, { "instruction": "顶积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顶组沉积(topset deposit)。为三角洲顶部的陆上沉积物,主要由河流的砂质沉积物及泥炭沼泽沉积组成,常可见层理。详见“三角洲沉积”。" }, { "instruction": "阿法南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南方古猿的一个种。化石包括发现于埃塞俄比亚阿法地区哈达地点的“露西”(Lucy),包括头骨和阿法南猿髋骨在内约有40%的骨骼。这些化石为一青年女子所遗,身高约107~122厘米,脑小,髋骨证明其为女性,腿骨表明曾患关节炎。此后又有较多发现,计代表男女及幼童13人,可能为生活在一起的家族式群体。归于同一种的还有自1939年以来发现于坦桑尼亚莱托里(过去因加鲁西河流经该地而称加鲁西人类化石)的一批化石。1976年发现的莱托里脚印(距今370万年,有成人及小孩3人的足印及同时生存的三趾马成体及幼体蹄印等)被认为是同一种南猿所遗留。南猿阿法种较南猿非洲种更原始一些。" }, { "instruction": "火山地貌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貌学的分支,研究由火山活动所形成的各种地貌形态的学科。火山地貌包括各种类型的火山锥以及熔岩流形成的各种地貌,如熔岩垄冈、熔岩台地、熔岩高原、熔岩瀑布、熔岩流(绳状、枕状、砻状)、熔岩脊、熔岩洞穴等。最常见的火山形态是火山锥,有些火山锥高而陡,有的低而缓,前者主要由火山碎屑构成,后者主要由熔岩流构成。许多火山锥的顶部,通常都有一个锅盆状的喷口,称火山口。如果火山口的内壁受到风化侵蚀或被后期的喷发冲破一个缺口,就造成一种马蹄形火山口。由于火山碎屑物质比较松散,堆积的斜坡又较陡,所以容易被流水冲刷发育而成密集的冲沟,呈辐射状向坡下散开,称羊尾沟。中国黑龙江省五大连池火山群、山西省大同火山群、云南省腾冲火山群、台湾省大屯火山群、河北省的张北熔岩高原等等都是典型的火山地貌。" }, { "instruction": "登相营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蓟县纪。分布于四川喜德、冕宁两县交界处,为变质岩系。以变质沉积碎屑岩为主,夹变质碳酸盐岩和变质中性火山岩。未见底。" }, { "instruction": "土壤结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土壤颗粒及其团聚体的不同排列组合形式。按形态可将土壤结构划分为:团粒结构、粒状结构、团块结构、角块结构、柱状结构、棱柱结构和片状结构等。土壤的许多性质如水分运动、热传导、通气性、密度以及孔隙度等均受土壤结构的影响。许多耕作措施如耕作、种植、灌溉和施肥等对土壤结构也有重要影响。" }, { "instruction": "电视摄像电动抓斗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具有电视摄像机的海底采样设备。主要由采样器、铠装电缆和船上操纵板组成。采样器框架内装有海底电视摄像机、光源及电源装置,通过铠装同轴电缆将采样器连接到船上操纵板及电视显像装置上,操作时用深海绞车将采样器投放到离海底5~10米的高度上,以1~2节慢速航行并通过船上的电视显像设备连续观察海底寻找采样目标,一旦找到目标立即用船上操纵板将采样器沉放到海底并关闭采样爪捕抓样品。采样爪的开启和关闭是通过抓斗内的电动水压式机械手完成的。主要用于海底块状硫化物、多金属结核、锰结壳及其他沉积物的采样。" }, { "instruction": "风海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风生海流、吹送流、漂流或风生流。由风作用于海面而产生的切应力所引起的海流。海水在风力作用下产生运动后,海水的堆积和密度的重新分布导致派生的压强梯度力,并使海水的流动与之相适应。纯由风力作用而不受上述派生因子影响的风海流称“漂流”。在地转偏向力作用影响下,深海表面海流万向偏离风向45º,在北半球偏右,在南半球偏左。表面海水的运动借海水的摩擦作用传递至深层,并引起下层海水运动。" }, { "instruction": "高等灵长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人猿类。灵长目真灵长半目直鼻亚目中的人猿次目的通称。包括阔鼻下目(Platyrrhini)、狭鼻猴下目(Catarrhini)和作为二者姐妹群的包括副猿科和渐新猿科的已绝灭的副狭鼻下目(Paracatarrhini)。" }, { "instruction": "三江褶皱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为印支期形成的地槽褶皱系。包括滇西和西藏昌都地区。金沙江、澜沧江、怒江自西藏东部急流南下形成三江峡谷,故名。主要特点是:地槽明显受断裂带控制,其中最重要的是金沙江红河深断裂、澜沧江深断裂、怒江深断裂,优地槽均沿深断裂分布。沿深断裂带多旋回构造运动和多旋回岩浆活动十分强烈,不仅古生界,而且中生界,有些地方古近系、新近系都已遭受不同程度的构造变动和变质作用,并由此形成一些构造岩浆变质杂岩带。如哀牢山变质带和澜沧江变质带。" }, { "instruction": "恰其海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晚石炭世。分布于新疆布尔津南林卡拉他乌南坡。为浅海相正常陆源碎屑沉积,为以灰、灰绿色为主夹灰褐、黄褐色的硬砂质中粒砂岩、岩屑砂岩、夹细砂质碎屑灰岩、砂质泥岩、粉砂质泥岩。含双壳类Phestia,Sanguinolites sp.等,厚1110米,未见顶,与下伏吉木乃组呈整合接触。在乌尊布拉克泉东南,本组为灰绿色中厚层硬砂岩、岩屑粗砂岩、中粒砂岩夹硅质粉砂岩,含腕足类Choristites sp.,Dictyoclostus americanua等,厚695米。" }, { "instruction": "glacioeustasy,glacioeustatism,glacial eustasy,glacial eustatic change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第四纪冰期时期,气候干寒,海水因部分转化为陆地上的冰川冰而减少,海平面随之出现下降。在间冰期时期,由于气候转暖,冰川消融,融水由河流输送到海洋,使海水总量增加,海平面随之上升。这种因大陆冰川发展或消退,使水从大洋转移到陆地,或由陆地重返海洋,引起海水总量变化而出现的全球性海平面变化,称为冰川型海平面变化。" }, { "instruction": "液化沉积物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即由超孔隙压力支撑沉积颗粒漂浮的流。由于一种突发的震动,导致未固结的沉积物强度丧失而使孔隙压力(即孔隙内流体的静压力)增大称为超孔隙压力,沉积物的粒间孔隙内加进流体,沉积物像“流沙”样的被“液化”。即当颗粒在重力作用下沉积时,沉积物由隙间逸出的向上流动的粒间流支撑。其沉积特征为粒序性差,有碟状构造及泄水构造、泥火山构造和包卷层理。" }, { "instruction": "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严重细胞免疫功能缺陷,且常合并多种机会性感染及恶性肿瘤的疾病。 1983年在美国纽约首次被确认。至2006年10月,中国已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达84万,且80%在农村。其病原已被正式定名为人免疫缺损病毒。病毒主要存在于血液、精液及唾液等内,可通过输血、性交、药瘾者共用注射器、感染母亲生产婴儿等方式感染此病。一般日常生活接触不会传染,潜伏期为4. 5a。临床表现:初期为轻度全身不适、低热、食欲减退、体重减轻、夜间盗汗等症状。如出现有持续性全身淋巴腺病,血液抗体多次阳性,即可诊断为此病。为加强对该病的宣传教育,1988年世界卫生组织规定每年1 2月1日为世界艾滋病日。" }, { "instruction": "地震速报台网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承担有提供地震速报信息任务的地震台组成的台网。在大震发生后,各速报台需立即将地震的主要震相(如P、S)到时和测定的地震震级传到大震速报中心,速报中心快速分析后确定地震的基本参数,并向有关部门报告。" }, { "instruction": "水体自净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进入水体中的污染物质,随时间和空间的推移,由于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污染物质浓度逐渐降低,使水体环境部分地或完全地恢复原状的净化过程。由于稀释、扩散、混合、挥发和沉淀等,使污染物质浓度降低,属物理净化;由于氧化还原,酸、碱反应,分解、化合、吸附和凝聚而使污染物质浓度降低,属化学净化;由于生物活动(如通过细菌的作用),使复杂的化合物逐渐氧化、分解,而引起污染物质浓度降低,属生物净化。" }, { "instruction": "犬齿兽亚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兽孔类中最进步的类群。颞孔加大,间颞部形成深的矢状脊。齿骨大,下颌具高而宽的冠状突。犬齿大而突出,其后为复杂似卞氏兽多尖的犬齿后齿。次生腭发育,腭骨组成其后缘,而犁骨位于次生腭的背方。开始发育双枕髁。缩小的环椎椎体与枢椎愈合,使头骨与脊柱间的活动性增加。进步的犬齿兽类包括植食性的三列齿兽类(tritylodonts)和肉食性的奇尼克齿兽类(chiniquodontids)。三列齿兽类的头后骨骼显示了与哺乳动物惊人的相似性,但它们的头骨既有犬齿兽类的原始性状(如齿骨和鳞骨尚未接触),又具有明显的特殊性(如上颊齿具三列齿尖以及双侧咬合的功能)。化石发现于欧洲、亚洲和北美的下—中侏罗统。中国此类化石丰富,产于云南、四川、新疆等地,有卞氏兽(Bienotherium)、似卞氏兽(Bienotheroides)、渐凸兽(Oligokyphus)和云南兽(Yunnanodon)等属种。肉食性的奇尼克齿兽类是犬齿兽类中最类似于哺乳动物的类群。次生腭非常发育,侧扁的颊齿上有一纵列小尖,鳞骨与齿骨相接,具哺乳类颌关节的雏形。化石发现于南美、非洲、欧洲、亚洲和北美的中三叠统—下侏罗统。云南的昆明兽(Kunminia)被归入此类。" }, { "instruction": "龙华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张文佑(1943)命名。发生在广西宾阳城东上三叠统卡尼克阶页岩不整合在中三叠统上的现象。广西地质局区调队(1980)认为上述地层划分有误,在命名地点及其周围并无上三叠统存在,仅分布下三叠统及中三叠统下部的百逢组,原作为命名依据的卡尼克页岩,实为下三叠统,且与二叠统为断层接触关系,建议废弃此名。" }, { "instruction": "海底块状硫化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海底热液多金属沉积物的一种。由金属硫化物组成,呈块状,故名。主要产于中速至快速(大于5厘米/年)扩张的活动洋脊和开张的海盆扩张中心地带,如东太平洋洋隆、加拉帕戈斯海岭等多处产有正在形成或已形成的块状硫化物;慢速、中速扩张的大西洋中脊的维马断裂带和罗曼什断裂带以及印度洋卡尔斯伯格海岭等也有分布。矿物成分主要是硫化物和硫酸盐矿物,如黄铁矿、白铁矿、纤锌矿、闪锌矿、黄铜矿、古巴矿、硬石膏、重晶石以及非晶质二氧化硅。化学成分为Zn 23 ?%、Cu 2 ?%、Ag 150×10-6、Fe 19 ?%、S 35 ?%、Au 0 ?8×10-6。它迄今仍在不断形成,如东太平洋洋隆轴部可见每天以8~30厘米或2千克/天速度喷出,增长不同高度和不同直径的烟筒状矿柱,可高达26米,一般2米左右,直径约50厘米不等。从上述“烟囱”喷出的热液与上覆海水进行化学反应,便形成块状硫化物沉积。据计算,一个硫化物矿田可能有1000~100?000吨矿石储量。" }, { "instruction": "歌乐山洞穴堆积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属更新世周口店期。命名剖面位于重庆歌乐山新开寺附近的洞穴。由黄灰、红黄、橙黄色粘土及砾石组成,含剑齿象大熊猫动物群化石:Ailuropoda melanoleuca fovealis, Panthera tigris, Ursus kokeni, Stegodon preorientalis, Macaca robustus, Szechuanopithecus yangtzensis, Hystrix subcristata, Rhizomys provestitus等。洞穴海拔高度500米,高出嘉陵江水面300米,与Ⅳ级阶地相当。" }, { "instruction": "礁岛型岩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海岸生物礁体受海水长期的溶蚀侵蚀作用形成的溶沟、洞穴。中国南海诸岛这类岩溶地貌极为发育。" }, { "instruction": "常年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终年积水、水量比较恒定湖泊。多数湖泊均属于常年湖。" }, { "instruction": "沸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沸石族矿物的总称。包括三十多种含沸石水的钙、钠以及钡、钾的铝硅酸盐矿物,主要有钠沸石、钙沸石、方沸石、束沸石、菱沸石、片沸石、交沸石等。它们含水量的多少随外界温度和湿度的变化而变化,但并不影响其晶体的内部结构。主要形成于低温热液阶段,常见于喷出岩气孔中, 也见于热液矿床和近代温泉沉积中。沸石可以借水的渗滤作用以进行阳离子的交换,其成分中的钠离子可与水溶液中的钙离子交换,工业上用以软化硬水。沸石由于结构的多样性,在不同的沸石的晶格中存在着大小不同的空腔,因而可以吸取或过滤大小不同的其他物质的分子。最大用量是水泥和轻质建筑材料;此外用作陶瓷、洗涤剂、除臭剂、清污剂原料;肥料载体和改良土壤;离子交换材料;饮用水的清洁剂等。" }, { "instruction": "fossil mediterranean sea,fossil etesian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被陆地包围的深水海域,一般具有洋壳至过渡壳基底,水深可达2000~4000米,代表板块碰撞过程中残余洋盆阶段的古地理面貌,称为地中海。黑海底部厌氧单细胞生物释放大量甲烷气泡(据美国《发现》3月号,2004)现代欧洲与非洲之间的地中海、欧洲与亚洲之间的黑海都是典型代表。欧、非大陆之间的地中海仅有狭窄的直布罗陀海峡与外洋相通,中新世末曾因突发的构造运动导致海峡封闭,仅在几万年至几十万年间就出现了地中海的整体干涸和石膏、岩盐的生成。现代的黑海由于出现上层淡化海水和下部咸水分层现象,隔绝了海水垂直对流,导致深部海域存在还原环境,正常海域中的底栖、游泳生物无法生活。德国潜水艇“亚戈”号(2004)在黑海230米海底发现了厌氧单细胞生物组成的石笋状柱状体,正在释放大量甲烷气泡(见图)。" }, { "instruction": "Peléan domes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火山直径远大于它的火山管道的穹丘。他们的顶部常具有块状的断裂,周围是大量的倒石锥。培雷型穹丘在形成过程中常伴有许多喷发活动。在穹丘顶部无数次小的喷发活动,培雷火山的火山柱许多多角形的岩石碎块与新鲜的岩浆被猛抛出来。这种穹丘在西印度群岛特别丰富,可以高出海面800米。" }, { "instruction": "黄土冲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黄土堆积上暂时性线状水流侵蚀作用形成的沟谷。以沟深、壁陡、向源侵蚀作用显著为特征。主要发育在黄土覆盖较厚以及植被稀少的地区。冲沟多狭而深,深度一般由数米到十几米,有的达数十米,长度从数百米到数千米。沟头的形状多呈楔状、巷状或掌状等等。冲沟分布多呈树枝状或格状等,是由细小的纹沟发展而成。雨季时,冲沟常发生崩坍、滑坡、滑塌、泻溜等,对农田、道路和建筑物危害严重。" }, { "instruction": "震中烈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震中区的烈度,是一次地震中的最高烈度。根据震中烈度可将地震分为无感地震、有感地震和破坏性地震。" }, { "instruction": "印度尼泊尔地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1934年1月15日发震,震中位置26.5°N,86.5°E,震级8.3。震中区山崩地裂,地裂缝发育,最长达300米,宽100米,深5米,房屋全被震毁,死10700多人,伤者无算。" }, { "instruction": "宿松岩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新元古代。主要分布在安徽省宿松县西北地区,为一套变质火山沉积岩系。自下而上分为:①甘田坳岩组,为变基性—变酸性火山岩;②柳坪岩组,为含磷岩层;③大新屋岩组,为厚层状白云质大理岩;④梓树坞岩组,为含砾碎屑岩、硅质岩等。根据区域地层对比、震旦纪微古植物组合及甘田坳岩组中变质酸性火山岩中锆石UPb年龄8.66亿年等资料,将其归属新元古代,其中磷矿层属震旦纪陡山沱期。" }, { "instruction": "横裂甲藻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甲藻门的一纲。孢囊壳体具纵沟及横沟,横沟位于赤道或腰部,将壳体分为上壳和下壳,故名横裂甲藻。" }, { "instruction": "蚌埠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发生于安徽省中元古代与古元古代间的地壳运动,据白云山组片理产状和蚌埠期混合钾长花岗岩的片麻理产状间出现交角而确定。在安徽凤阳地区,古元古界凤阳群下部的白云山组交角不整合于新太古界五河群顶部的殷家涧组之上。凤阳群属绿片岩相,五河群属角闪岩相,两者变质程度也有很大差异。此运动发生于距今25亿年左右。与五台运动相当。" }, { "instruction": "曳裂型断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具曳压型断裂简图有剪切拉开(部分剪切,部分拉开,交替出现)性质的断裂。断裂两侧块体作相背(相反方向)运动,多形成锯齿状断口,故称曳裂(见图)。第一级曳裂型断裂,相当于现代大洋中脊裂谷带、现代大陆裂谷带(地堑)等。" }, { "instruction": "加积型副层序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准层序的纵向叠加样式是水体深度基本保持稳定,反映沉积相的分布和盆地范围也基本保持稳定。" }, { "instruction": "茅口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中国中二叠统第三个阶,位于祥播阶之上,冷坞阶之下。层型剖面位于贵州紫云县城南约44千米的猴场。茅口阶的底界以牙形石Jinogondolella nankingensis的首现为标志。茅口阶自下而上仅包括二个带:Neoschwagerina craticulifera带和N. magaritae带;一个牙形石带Jinogondolella nankingensis带;二个菊石带:Waagenoceras带和AltudocerasParaceltites带(或Kufengoceras带)。与本阶层位相当的曾被称为孤峰阶。" }, { "instruction": "绿泥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半深海沉积物的一种。呈绿色的海底泥质沉积物。是青泥的变种。颜色是因含大量海绿石和绿泥石所致。主要分布在海流交汇的大陆坡上。" }, { "instruction": "海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海洋中由于海底地震、海底火山爆发及大风暴等引起巨浪的统称。海底地震引起的称地震海啸;暴风引起的称风暴海啸或气象海啸。其波长可达五六百千米,每小时传播速度达几百千米,周期多为15~60分。一般在大洋传播的过程中,波高很小,波长很大,不易被察觉。当传播到浅海地区时,由于能量集中,波高显著增大,可达十余米,将造成巨大破坏,引起海岸地貌形态的急剧改变。日本和智利等国常发生海啸引起的灾害。通过对其长期观测,掌握其规律,可进行海啸预报和采取相应的措施。" }, { "instruction": "新厂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中国笔石相地区下奥陶统下部的一个阶,大致与欧洲的特里马道克阶相当。在命名地自下而上包含三个笔石带:①StaurograptusAnisograptus带,②AletograptusTriograptus带,③AdelograptusClonograptus带;在华北及东北南部与第一笔石带相当的为Dictyonema flabelliforme带,与第二笔石带相当的为Callograptus带;在三峡区与第三笔石带相当的为Acanthograptus sinensis带;在秦岭也发现相当此阶的ClonograptusNiobella动物群;在西祁连山该阶地层为壳相CeratopygeApatokephalus三叶虫动物群所代替。新厂阶一名源自广东台山新厂。由于广东台山县新厂剖面的顶,底部均有一段层位缺少化石证据,使新厂阶的定义不够完善。为此,全国地层委员会(2002年)在公布《中国区域年代地层(地质年代)表》说明书时,将该阶的层型剖面另选至化石带序列更为齐全的吉林省浑江大阳岔处。暂定,新厂阶的底界以牙形石Cordylodus lindstromi的首现为标志;阶内自下而上包含七个笔石带:①Rhabdinopora taojiangensis(=R.praeparabola)带,②R.?parabola带,③Anisograptus matanensis带,④R.flabelliformis anglica带,⑤Psigraptus带,⑥Kiaerograptus/Adelograptus带,⑦Hunnerograptus copiosus/Clonograptus s.s.带。" }, { "instruction": "海底河槽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较大的河流入海后仍继续切蚀海底而形成的水下河谷。" }, { "instruction": "黄土隔坡梯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防治水土流失的治理黄土坡面的工程措施,呈平地、坡地相间的复式梯田形式。在黄土坡面上每修水平梯田一台,上方留出一定面积的原坡面。坡面上产生的径流被拦蓄于下方的水平田面上。" }, { "instruction": "地貌单元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各级地貌类型及微地貌的实体之代词。如大陆、海洋、南原、平原、山地等。" }, { "instruction": "连环式旋扭构造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受力岩体发生转动时其毗邻岩体被牵动而发生转动所形成的一连串旋扭构造。内蒙古黑泥河连环式旋扭构造,即为多个直立的压扭性旋回面及基性岩墙构成东西并列的两个莲花状构造和一个帚状构造,自东而西从右旋→左旋→帚状构造右旋,反映环环相扣的统一旋扭方式和方向。有学者将连环式旋扭构造分为并列式、共轴式和半轮式等。" }, { "instruction": "地层土壤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研究土壤与地层相联系的学科。因为有些特定地层与特定的土壤相联系,如中更新世红土与红壤、晚更新世黄土与黄绵土或黑垆土、中生代紫色岩层与紫色土等。它的建立为土壤鉴定和地层鉴定作出了有益的贡献。" }, { "instruction": "风海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吹送流。一种洋流。由海洋中盛行风对海面摩擦引起的海流。参见“洋流”。" }, { "instruction": "autumn warming;chou lao\\rhu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立秋后出现的回热天气俗称。立秋后副热带高压减弱南退,气温开始下降,但有时短期内它复又加强北进,似回复到连日晴朗、犹如夏日酷暑的炎热天气。中欧有老妇夏、北美也有印第安夏的类似天气,各地还规定了适合当地的秋老虎的具体气象指标。" }, { "instruction": "古纬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史时期中地球上一定地区的当时纬度,或专指从古赤道距离衡量的度数。" }, { "instruction": "雷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用无线电波探测目标并测量目标距离的电子系统。英文radio detection and ranging(无线电探测与测距)的缩写音译。它工作波段主要是微波波段,波长范围从1米到几毫米。雷达的用途广泛,功能多样。最初雷达被用于侦察舰船和飞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雷达的功能与技术性能得到很大发展。按功能可分为火控(截击、轰炸、制导)、预警、导航、侦察(搜索、反潜、资源勘探)、气象等雷达。20世纪50年代发展起来的采用合成孔径技术的机载成像侧视雷达,可以获得航带图像。作为一种新型的能全天候工作的遥感仪器,它已被广泛用于地质、农林、水利、土地利用、资源调查和环境监测等各个领域。" }, { "instruction": "阴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历法的一种。根据月球的圆缺变化制定的日历,就叫阴历,古人们称月球为太阴,所以又称它为太阴历。阴历每个月的长短不一,大月30天,小月29天,阴历的日期和一定的月球圆缺相联系。正因为如此,人们可以很容易根据月球圆缺情况,去判断现在是什么日期了。现在除了少数伊斯兰国家,因为宗教上的信仰,还使用阴历,不少国家其实已经废除使用阴历。" }, { "instruction": "萨彦额尔古纳造山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经早、中寒武世萨拉伊尔运动形成的造山系。西起萨彦岭经蒙古北部延伸到额尔古纳河流域,呈弧形环绕在西伯利亚克拉通南侧。它的形成标志着古亚洲洋演化第一阶段(第一代古亚洲洋,即萨彦额尔古纳元古亚洲洋)的结束和劳亚大陆显生宙演化的开始。包括图瓦蒙古地块、北蒙古维季姆造山带、雅布洛诺夫地块、西萨彦湖区造山带、中蒙古额尔古纳造山带、萨拉伊尔造山带和阿尔泰造山带等7个次一级构造单元。" }, { "instruction": "亚洲东缘造山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亚洲大陆与西太平洋古陆碰撞而形成的造山系。其中绝大部分位于中国国境之外,主造山作用发生在侏罗纪末—白垩纪初(日本佐川造山带)或晚白垩世(锡霍特造山带),属中、晚燕山期造山系,包括锡霍特造山带、佐川造山带、萨哈林北海道造山带和长乐南澳剪切带等。" }, { "instruction": "乾县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更新世萨拉乌苏期。分布在陕西渭河盆地及其邻近地区。有土状堆积和河流沉积两大类,多分布在灞河及其支流的第Ⅱ级阶地上及邻近的黄土塬上。根据岩性、化石、考古材料等,可以分为相当于萨拉乌苏阶的下部(Qp3-1)和上部(Qp3-2):萨拉乌苏阶下部(Qp3-1)在灞河第Ⅱ级阶地上为黄土状砂质土,夹有两层明显的棕红色古土壤,在灞河各支流沟谷中为灰黄色砂质土含砂砾凸镜体,砾石成分以钙质结核为主,在蓝田县贾家村涝池河右岸剖面中发现旧石器及如下的化石,狼(Canis lupus)、狐(Vulpes sp.)、鬣狗(Hyaena sp.)、虎(Felis tigris)、普氏野马(Equus przewalskyi)、野驴(Equus hemionus)、披毛犀(Coelodonta antiquitatis)、斑鹿(Psudaxis hortularum)、鹿包子(Capreolus manchuricus)等;萨拉乌苏阶上部(Qp3-2)为灰黄色砂土,具垂直节理,性质与马兰黄土相似,局部地方有砂砾凸镜体,主要分布于灞河支流沟谷两侧。乾县组总厚度一般为10~30米。曾发现过新人化石(Homo sapiens)。在乾县大沙沟中,离石黄土的侵蚀凹地上,充填了河流-湖泊沉积,含纳玛象(Palaeoloxodon namadicus)及淡水螺化石。" }, { "instruction": "浮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异种晶体间的一类规则连生。由一种晶体按一定的取向关系附生于他种晶体表面而形成。例如,金红石以{100}面网浮生于赤铁矿的{0001}面网上,金红石的[01[TX-〗1]垂直于赤铁矿的一个水平结晶轴。浮生的出现主要是由于两种晶体具有结构上相似的某种面网而引起的。" }, { "instruction": "地图信息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地图上所反映出的地理信息,以及关于地图制作的相关信息,如地图投影类型与相关参数、地图资料的来源、地图出版信息等。" }, { "instruction": "泥石流沉积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洪积相沉积类型之一。一种含砾石、泥、砂稠度大的流体沉积。泥石流的密度比河水大得多,它能携带极细的粘土物质以至巨大的砾石,而且其流动速度会突然减小,故泥石流沉积物的特点是分选差,最大砾石可以是巨大的漂砾,扁平的砾石呈水平或叠瓦状排列,泥质支撑,副砾岩内有粒序层理。" }, { "instruction": "近代地震活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震活动或地震活动性一词泛指地震的时间、空间和强度分布。近代地震活动包括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历史地震活动和19世纪末以来有仪器记录的现代地震活动。中国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拥有2780年的历史地震记录,是世界上少有的宝贵文化遗产。近代地震活动与活动构造有密切的关系。中国近代地震活动强烈而频繁,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仅近千年来,中国发生8级和8级以上特大地震23次,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 { "instruction": "气候地层法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冰川地层法(glacial stage stratification)。根据第四纪历史中多次冰期和间冰期气候变化的规律,对第四纪地层进行划分和对比的一种方法,它与岩石地层法、生物地层法和年代地层法共同成为第四纪地层划分的四种方法。全球性的多次气候变化是第四纪特殊的和主要的矛盾,它的影响是普遍而深刻的,直接影响到古生物变迁、沉积层分布和地貌发育。因第四纪地层中孢粉组合所反映的植物群在垂直剖面上的变化,以及海相沉积中微体生物演化方面所显示的世界性海面变化等都和冰期、间冰期密切相关,所以气候地层法可以在世界上很大的范围内应用。目前许多国家都用古气候(冰期和间冰期)原则划分第四纪的时期和地层。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太平洋和大西洋深海沉积物氧同位素变化曲线,中国黄土古土壤气候变化曲线的产生,不但使气候地层法不断完善并提高了分辨率,而且使海陆地层的详细划分和对比成为可能。" }, { "instruction": "太白冰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秦岭中部太白山顶部的末次冰期,它以冰斗、槽谷和侧碛垄为代表,从三道侧碛垄可划分为末次冰期的三个亚冰期。同一时期的冰川遗迹在中国长白山天池、台湾省中央山脉、兰州市附近的马衔山和达里加山、川西螺髻山和贡嘎山、滇北玉龙雪山都有发现。它与大理冰期相当。" }, { "instruction": "生物地层单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以所含化石或生物特征的一致性作为依据划分的地层单位。划分一个生物地层单位的依据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根据化石的所有种类,或只根据某一特殊种类化石;有的根据作为某一地层间隔特征的所有化石分类单位组合,或仅根据所选定的化石分类单位;有的根据某一特殊的化石自然共生组合;有的根据一个化石分类单位,或更多的化石分类单位的延续范围;有的根据化石的富集情况;有的根据化石的形态特征;有的根据化石所显示的习性和方式;有的根据生物进化发展阶段,等等。一个生物地层单位的建立一定要说明其依据。基本生物地层单位叫做“生物地层带”或简称“生物带”。生物地层单位与年代地层单位不同,两者的界线有时一致,有时前者穿越后者的界线。生物地层单位与岩石地层单位也不同,有时两者的界线一致,有时则互相穿越。" }, { "instruction": "迭布斯克岩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太古宙,分布在迭布斯克山至吉兰泰一带,为中深变质岩系。分上下两个岩组:下部查干陶勒盖岩组,以黑云角闪片麻岩、透辉斜长片麻岩及紫苏麻粒岩和混合岩为主,局部含刚玉钾长片麻岩,本岩组产刚玉、石墨、铁矿;上部哈尔呼舒岩组,以角闪斜长片麻岩和混合岩为主,与下岩组呈整合接触。变质程度下部为麻粒岩相,上部为高角闪岩相。原岩相当中—中基性火山碎屑岩及富铝粘土质粉砂岩,碳酸盐岩及硅铁质岩。侵入本岩群的紫苏花岗岩单颗粒锆石PbPb年龄为25亿年。" }, { "instruction": "地理信息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地理空间信息,是有关地理实体的性质、特征及运动状态的表现和知识。地理信息可以描述空间实体的位置、形状、大小及各个不同实体之间的拓扑关系。用得比较普遍的是基础地理信息,主要包括:测量控制点、居民地、独立地物、管线垣栅、境界、交通、水系、地貌、地名、地表覆盖和地籍等信息。" }, { "instruction": "埃尔森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发生在距今15亿~14亿年的元古宙造山运动,其影响范围为现今加拿大地盾中部及内因(Nain)西部地区。此次运动处于哈德逊造山运动与格伦威尔造山运动之间。" }, { "instruction": "连滩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连滩页岩。时代属早志留世。分布于广东郁南连滩圩的文头山。为海相泥质沉积,下部为黄绿色板状页岩,中部为灰色至深灰色页岩,上部为黑色页岩,富含笔石,自下而上包含八个笔石带:①Glyptograptus aff.persculptus带,②Pristiograptus cyphus带,③Demirastrites triangulatus带,④Demirastrites convolutus带,⑤Monograptus sedgwickii带,⑥Streptograptus runcinatusRastrites maximus带,⑦Streptograptus crispus带,⑧Monoclimacis cf.griestoniensis带。本组共厚200米,与下伏奥陶系望江楼组呈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城市最基本的地理信息,包括各种平面和高程控 制点、建筑物、道路、水系、境界、地形、植被、地名及某些属性信息等。" }, { "instruction": "滑石板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中国上石炭统第二个阶,位于罗苏阶之上,达拉阶之下,与国际上的莫斯科阶大致相当。层型剖面位于贵州盘县城东约30千米处的滑石板寨西侧。滑石板阶的底界以牙形石Idiognathodus sculcatus parvus带和类Pseudostaffella带的底为界。阶内含一个类Pseudostaffella带和两个菊石带,下部为ReticulocerasRetites带,上部为GastriocerasBranneroceras带。" }, { "instruction": "陶来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为中祁连山震旦纪末的构造运动。此运动结束了震旦纪坳陷,是中祁连山最早一次全面海退,形成古陆,石炭系、石炭二叠系、下三叠统、侏罗系和白垩系分别不整合在震旦系之上,缺失整个下古生界以至部分上古生界。这次地壳运动决定了祁连地区震旦纪以后的地质发展史。" }, { "instruction": "海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分布于诲底的深而狭长的凹地。多位于大洋边缘,即陆地或岛弧的外侧。一般为两个板块彼此分离产生海底扩张,一个板块俯冲到相邻的板块边缘以下,进入到软流层时形成。两侧坡度较陡,深度超过6000m,长可达几千公里,上部宽达百公里,底部仅数公里。面积约占海洋总面积的3%。是地壳变动最剧烈、火山和地震最多的区域。如太平洋西部的马里亚纳海沟、菲列宾海沟,大西洋本部的波多黎各海沟。海沟的最深部分叫海渊,如马里亚纳海沟的斐查兹海渊,深11034m,为已知世界海洋的最深点。" }, { "instruction": "蓬蒂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东欧新近系中新统顶部的一个阶,位于潘诺阶之上,基米里(Kimmerian)阶之下。蓬蒂阶的海相沉积中含Dosinia exoleta等。陆相沉积中含三趾马(Hipparion)动物群,蓬蒂阶一名源自黑海的别名Pontus Euxinus。" }, { "instruction": "道保湾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位于新厂阶之上,中奥陶统大湾阶之下,是中国下奥陶统上部的一个阶,层型剖面位于湖北省宜昌市黄花场公路旁的道保湾处。道保湾阶的底界以牙形石Oepikodus communis的首现为标志,并伴生有几丁虫Eremochitina baculata带的分子。在层型剖面处,本阶内自下而上包括两个牙形石带:Oepikodus communis带和O.evae带,并含笔石带Didymograptus deflexus/D.protobifidus带的下部;在笔石相地区,相当于本阶内自下而上包括了三个笔石带:Tetragraptus(Etagraptus) approximatus带,Pendeograptus fruticosus带和Didymograptus deflexus带的一部分。" }, { "instruction": "云开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新元古代。分布于广东中、南部,为一套深变质的为巨厚浅海相类复理石碎屑建造。主要以石英片岩及变粒岩为主,含磷和铁矿床。划分为下亚群,为石英片岩、变粒岩夹石英云母片岩、云母片岩等;中亚群,为变质岩夹火山岩及碳酸盐岩,含铁、磷;上亚群,以变质浅,夹条带状石英岩为特征,总厚6000米。与上覆变质的寒武系呈不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volcanic tsunami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火山津浪、火山津波,因火山爆发而引起的海水剧烈扰动。" }, { "instruction": "熔岩烘烤层土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当炽热的玄武岩流接触到铁质含量较高的土壤表层时,可将其改造为玫瑰红色且较为坚实的土层,通称烘烤层。有时颜色变红仅限于土层中的岩块,称烘烤岩块。它们周围的土壤如再露地表,因已强烈变质,无肥力可言,只能成为新的成土母质。" }, { "instruction": "湖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广义的湖岸泛指整个湖岸带,有时则专指湖岸带的水上岸坡。" }, { "instruction": "灾害性波浪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由大洋中、海岛上或沿海区偶然发生的火山爆发、地震、滑坡、崩塌、以及飓风等因素引发的灾害性长波大浪。灾害性波浪在海上主要给航海、海上施工、渔业捕捞和海上军事活动等带来灾害。灾害性波浪涌人近海和岸边不仅冲击摧毁沿海的堤岸、海塘、码头和各类建筑物,还会挟裹风暴潮沉损船只、席卷人畜,致使大片农作物受淹和水产养殖业受损。灾害性波浪所致的泥沙运动会使海港和航道淤塞,且波浪对海岸的冲激压力可达到每平方米30~50t。据记载,曾发生的一次灾害性波浪把1370t重的混凝土块移动了l0m,把20t的重物从4m深的海底抛到了岸上。灾害性波浪虽不如风浪发生的那么频繁,但由于其强度和突发性,使得它对海岸线,特别是人口和工业密集的沿海地区造成的损失,要比风浪大得多。" }, { "instruction": "球状构造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岩石中矿物围绕某些中心呈同心层分布,外形呈圆球或椭球体的一种构造。它可能为某些成分过饱和岩浆凝聚结晶产物。这种构造在显晶质火成岩中十分常见,如球状闪长岩和球状辉长岩。在安山岩中亦可见到。" }, { "instruction": "笔架山洞穴堆积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应为更新世中期。洞穴位于广西柳州北笔架山半山腰,高出柳江水面60米,海拔140米。是裂隙再扩大而形成的洞穴,堆积物为黄色亚粘土,厚15~24米。含哺乳动物,有上新世及更新世早期的残余种Gomphotherium serridentoides;更新世早期属种有Hyaena licenti, Stegodon cf.praeorientalis,Sus xiaozhu;更新世早期到晚期过渡型分子有Tapirus sinensis, Ailuropoda melanoleuca fovealis, Sus bijiashanensis;更新世晚期和现生种有Stegodon orientalis, Ursus thibetanus等;此外还有Macaca sp., Arctonyx collaris, Felis sp.,F.teithardi, Rhinoceros sinensis, Muntiacus sp., Rhinolophus sp.和Testudo sp.等20多种。" }, { "instruction": "地穹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为地洼区中的二级正向构造单位。其中地洼构造层占相对较小面积或厚度较小(与邻侧同级负单位比较),有时也可完全缺失,如华北地洼区中的辽鲁地穹系。" }, { "instruction": "基默里奇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位于牛津阶之上,提塘阶以下,是欧洲上侏罗统中部的一个阶,基默里奇阶一名源自英国的基默里奇(Kimmeridge)。现为国际通用的一个阶。以菊石Pictonia baylei带之底作为本阶的底界。" }, { "instruction": "阿尔金阴山北缘断裂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条北东东向半隐伏构造带,是中国两条巨型平移断裂之一。其主要特征为:①有巨大延伸,横贯中国全境,当其将祁连山带截切后,并在大兴安岭弧南端打开一个缺口;②宽达120千米,由南部阿尔金山断隆带和北部阿尔金山前断陷带组成;③形成时代很新,阿尔金山上至今仍有古近系残存,而塔里木盆地和柴达木盆地的古近系完全可以对比,当时是相连的同一大型盆地,表明阿尔金山当时还没有隆起;④带缘和带内断隆带和断陷带之间均有大型断裂存在,证实阿尔金山实际是一个新断块山;⑤具显著平移性质,在其南缘出现九个大型牵引孤,确切说明其左行走滑性质,最大平移可达300~400千米;⑥它是一条重要的断裂带,对区域构造有显著改造作用,但对它的构造体系归属尚有不同意见。" }, { "instruction": "活性污泥法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利用人工培养和驯养化的微生物群体降解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从而达到净化污水的目的。活性污泥是一个以细菌、真菌、原生动物和金属氢氧化物为主的污泥状褐色絮状物。它是在污水中以有机污染物作培养基,在充氧曝气条件下对各种微生物群体进行混合连续培养而成的。活性污泥具有凝聚、吸附、氧化及分解污水中有机物的性能,因而可使污水得到净化。" }, { "instruction": "inflora,endoflora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生活于水底沉积物之内的植物,如厌氧细菌、某些藻类等。" }, { "instruction": "污染物表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用物理的或化学的方法对污染物进行物理及化学性质的分析、鉴定,阐明或评价污染物物理、化学特性与它们在环境或介质中所发生的物理、化学行为及其关系。污染物的物理特性,在气态、液态与固态中各有其重要的表征参数。如气体污染物的压力,液态污染物的挥发性,固态污染物的比表面及粒度(指颗粒物)等。污染物的化学特性,主要有化学组成、存在的化学形态与结构,以及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这些性质的变化等。" }, { "instruction": "镁铁指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基性岩浆一般起源于上地幔,从岩浆发生、聚集、开始喷发到结束喷发,经历了漫长的地质时期,发生过广泛的分异作用。即早先形成的铁镁矿物如富镁的橄榄石、透辉石、透辉石质普通辉石,从液相中分离出来,使残余岩浆成分较少镁质,较富碱质和硅铝质,同时铁质组分也略有降低,但减少得比镁质少得多。对此,1949年,波尔德佛特(Poldervaart,1957)建议用镁铁指数F/(F+M)的比值,来反映分离结晶程度。[F=w(FeO)+w(Fe2O3),M=w(MgO),单位为%]。分离结晶程度高,铁镁指数就大;反之,铁镁指数就小,这是晚阶段分异岩浆的特点。" }, { "instruction": "injection migmatite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主要由注入作用形成的各种混合岩的统称。岩石中以变质岩的基体为主,长石质或长英质脉体的含量占次要地位。脉体与基体之间的界线一般比较明显,除接触线附近外,基体中矿物所受的交代作用不显著。这类混合岩一般代表混合岩化作用的开始。根据构造特征可分为不同岩石类型,如分枝状混合岩、角砾状混合岩、眼球状混合岩等。" }, { "instruction": "选址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地理空间中为服务设施寻找最佳的位置,使得成本最小或路径最短。属空间优化问题。选址就是在对地理事物的大小或范围、形状、属性、运动速度与参考位置、感应程度等特性的认识基础上进行的。在任何一个地理区域中,各种地理事件的范围或它们的地区都有一定的规律。在互为接触的边界部分,既不可能存在边界间的“空缺”,也不可能存在着“重叠”。地理空间的边界相接只能是一种“饱和”和充分的交界关系。" }, { "instruction": "新元古代Ⅰ大冰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挪威、斯匹次卑尔根、格陵兰东部、苏格兰、俄罗斯欧洲部分、西伯利亚、加纳、南非、澳大利亚等地的冰碛岩,同位素年龄6亿~65亿年,是新元古代末的一次大冰期。" }, { "instruction": "梓门桥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梓门桥石灰岩。时代属早石炭世德坞期晚期至晚石炭世罗苏期早期。分布于湘中、湘南及粤北。命名地点在湖南双峰梓门桥煤田湾头公路东侧。为浅海相碳酸盐沉积,由深灰色泥质灰岩及页岩组成,顶部为块状灰岩,沿层面含燧石结核,含腕足类Gigantoproductus及珊瑚Kueichouphyllum,Yuanophyllum等。厚约114米。与下伏测水组多呈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鲁福德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真蕨植物叶化石的一属。蕨叶纤细,3~4次羽状分裂。羽片三角形,卵形或披针形。小羽片楔羊齿型,线形至狭楔形,基部收缩,前缘常呈细齿状,顶端尖锐或尖凸,以锐角着生于羽轴上。叶脉细而密。实羽片较短而宽,叶膜退缩,孢子囊较小,散布于叶的背面。早白垩世,亚洲、欧洲及北美。中国产于下白垩统。" }, { "instruction": "二十四节气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为了表示太阳在周年运动中到达的黄道位置,中国传统历法按太阳黄经,把黄道等分为24弧段,全年相应地分为24时段,叫做二十四节气。各节气的弧段相等,每节气合黄经15°;由于太阳周年运动速度的变化,每节气的时段长短不齐,平均每节气为15. 2184日。其划分是以春分点为起点。其中,最重要的是春分、秋分和冬至、夏至,合称二分二至。" }, { "instruction": "阳郭动物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更新世早期偏中晚期的一个哺乳动物群。计有20余种。主要化石产地以陕西渭南阳郭地区的化石为代表。山西午城、陕西洛川黄土剖面下部及辽宁沁旗乃林乡西北黄土剖面中的化石亦可归入此类。阳郭动物群中约有1/2的种与泥河湾动物群的相同。主要化石有:变异仓鼠(Cricetulus varians)、纹背仓鼠(Cricetulus cf. friseus)、赵氏鼢鼠(Myospalax chaoyatseni)、丁氏鼢鼠(Myospalax tingi)、鼠平鼢鼠(Myospalax arvicolinus)、豪猪(Hystrix subcristata)、桑氏鬣狗(Hyaena cf. licenti)、山西猞猁(Lynx shansius)、古中国豹(Felis cf. palaeosinensis,F. pardus?)、柯氏小熊(Ursus kokeni)、长鼻三趾马(Proboscidipparion sinense)、三门马(Equus sanmeniensis)、中国羚羊(Gazella sinensis)、晋南四不象鹿(Elaphurus chinanensis)、秀丽黑鹿(Rusa elegans)、粗面轴鹿(Axis cf. rugosus)、山西轴鹿(Axis cf. shansius)、短角丽牛(Leptobos brevicornis)、涝池河丽牛(Leptobos laochihensis)、宽额丽牛(Leptobos amplifrontalis)、野牛(Bison sp.)。阳郭动物群的特征是长鼻三趾马与真马(三门马)共生,三趾马类为上新世残存类型,而早更新世中晚期的典型属种如三门马、秀丽黑鹿相当繁盛。" }, { "instruction": "太阳散射辐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太阳直接辐射。" }, { "instruction": "lava plain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流动性大的玄武岩质熔岩,大面积覆盖的低平地区。" }, { "instruction": "角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直径大于2毫米的棱角状的岩石或矿物碎块。主要由暴露在地表的岩石经机械风化作用形成的粗碎屑,未经搬运或只有短距离搬运堆积。胶结后即成为角砾岩。" }, { "instruction": "霍邱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寒武纪与震旦纪间的构造运动。在安徽省霍邱、河南省固始,早寒武世猴家山组不整合覆盖在震旦系上统四顶山组上。四十里长山也发现不整合。霍邱运动代表区域性不整合,在嵩山、淮南表现为褶皱运动。" }, { "instruction": "华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大气光象。" }, { "instruction": "光学经纬仪测风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气球测风。" }, { "instruction": "表面侵蚀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面流水对地球表面的破坏和改造作用,包括对物质组成的破坏、改造,也包括对地表形态的破坏,改造。泛指运动介质对地球表面的破坏,改造。" }, { "instruction": "豆粒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包粒类型之一。指由核心和同心纹或放射状包壳组成的球状椭球状碳酸盐颗粒。直径>2毫米。" }, { "instruction": "自然钌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Ru,矿物通常含少量铱、铂等,铱呈不完全类质同象替代钌。六方晶系,板状晶体,大小达7微米×35微米,中国广东发现的单晶粒呈20微米×24微米×30微米的椭球状,晶粒表面局部不平,偶见小凹坑。银白色。强金属光泽。反光显微镜下呈白色,浅乳白色。发现于含钌的锇铱矿中。" }, { "instruction": "海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一国沿海和领海水域所采取的一切军事措施,包括开展海上巡逻、构筑要塞、建设罕港等。保卫国家领土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防备外来侵略,是采取此项措施之目的。" }, { "instruction": "secondary fumarole,rootless fumarole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正在冷却的熔岩流、熔结凝灰岩和高温泥流之上出现的喷气孔,当岩浆还处于白炽状态时,水蒸气全部来自被正在冷却的熔岩流加热的大气水。这种状况可以持续好几年。美国阿拉斯加万烟谷的喷气孔就是1912年喷出的浮石流的脱气作用和大气水渗入到热的沉积物之下和之中汽化而形成的。其喷气孔常形成硅华柱。" }, { "instruction": "水耕表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淹水耕作条件下形成的表层,包括水稻土发生层中的耕作层和犁底层。" }, { "instruction": "废渣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废渣亦称同体废物。生产、生活过程中排放的固体废弃物,通常分为矿业固体废物、工业固体废物、城市垃圾、农业废弃物和放射性固体废物五类。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固体废物中也有一些有用物质,可以废物利用,如利用废物作建筑材料和工业原料,利用废物中的有机物质回收能源,以及利用农业废弃物及城市垃圾作土壤改良剂和肥料等。" }, { "instruction": "化学平衡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一定条件下系统内能发生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组成将不随时间而改变的现象。它是一个动态平衡,从微观上看,处于化学平衡的系统内反应仍在进行,但正、逆两个方向的反应速率相等,因而系统的组成不变。已经处于化学平衡的系统,如果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则系统的平衡状态被破坏,系统的组成发生变化,系统在新的条件下达到一个新的平衡状态,这种情况称为平衡的移动。温度、压力、惰性气体等因素的改变都可能引起平衡的移动。" }, { "instruction": "植物生态地理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研究各地区植被的结构、动态和分布规律,尤其注意研究这些因素与其周围环境关系的科学。" }, { "instruction": "空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晶格点缺陷的一种。指在晶体结构中本应由质点正常占有的位置,实际上缺失了质点而留下的空位。能使原来无色透明的离子晶体呈现某种颜色的色心(colour centre),就是一类能够捕获自由电子或空穴而对可见光产生选择吸收的空位。" }, { "instruction": "中星仪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发明于17世纪,用于观测恒星过上中天(过观测站子午圈)的一种天体测量仪器,又称子午仪。圭要用于精确测定恒星过上中天的时刻,以求得恒星钟的钟差,从而确定世界时、恒星赤经和基本天文点的经度。中星仪由望远镜、目视接触测微器、寻星度盘、挂水准器、太尔各特水准器以及望远镜支座等部分构成。目前激光测卫等新技术已承担了测定世界时的任务,但用于检测铅垂线变化中星仪的作用仍无可替代。" }, { "instruction": "气孔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熔岩的一种构造,是岩浆喷出地表冷却时,压力骤减,其中的气体从岩浆中迅速逸出后留下的一些圆形孔洞。后期可被其他的矿物所填充,即形成杏仁状构造,气孔和杏仁状构造往往为喷出岩所特有的构造。" }, { "instruction": "频率制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过程的表达随种群中表型的相对比例而变化的情形。" }, { "instruction": "孢粉图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表达一个地层剖面自下而上的孢粉谱系统变化的图表。一般以剖面为纵坐标,孢粉成分的百分含量为横坐标。常用的孢粉图式有百分含量曲线图、孢粉棒带图、水平直栏图等。" }, { "instruction": "西沙洲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位于南海永兴岛西北端西沙洲,面积0.3平方公里,高程2米。沉积物为白或灰白色生物骨屑砂、砾层及大量礁格架灰岩、粘结灰岩,沉积环境为礁后岛屿环境,礁前贴边礁格架,沉积速度大于4厘米/千年,厚约10米,不整合于石岛组之上,底界年龄为1万年,属全新世。" }, { "instruction": "气候统计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气候要素。" }, { "instruction": "埋藏变质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埋深变质作用(deepburial metamorphism)、负荷变质作用(load metamorphism)。随着地壳下沉被埋在地下深处的岩石,由于受上覆岩石的负荷压力和地热增温的影响,在大面积内发生的一种变质作用。它与造山运动或岩浆活动没有明显联系。变质温度很低,应力影响不明显,所形成的变质岩缺乏片理,常保存较多的原岩组构。埋藏变质作用代表区域变质作用的开始,它与成岩作用之间存在过渡关系,主要区别是岩石中开始出现浊沸石、葡萄石、绿纤石等很低温的变质矿物。" }, { "instruction": "假网纹构造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局部范围里的土层裂隙或节理中的浅色纹理,不以虫状出现的,无地层鉴定意义。" }, { "instruction": "普林斯巴赫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位于西涅缪尔阶之上,图阿尔阶以下,是欧洲下侏罗统的第三个阶。普林斯巴赫阶一名源自德国一地名普林斯巴赫(Pliensbach)。其底界以菊石Bifericeras donovani,Apoderoceras和Gleviceras的首现为标志。" }, { "instruction": "山西活动断陷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为山西活动地堑系(Shanxi active graben system)、汾河活动地堑系(Fenhe active graben system)。于上新世开始形成,是鄂尔多斯周缘活动断裂系中形成较晚的一支断陷带。山西断陷系主要由5个较大的断陷盆地组成,自北而南为:延庆怀来盆地、大同阳原盆地、忻县定襄盆地、太原盆地和临汾盆地。此外,这些盆地的东端多有小型断陷盆地排列,例如,大同盆地以东的蔚县盆地,定襄凹陷东面的两个小盆地(代县凹陷东侧的灵丘盆地),以及太原盆地东北的寿阳盆地等等。各大盆地之间有隆起相隔。它们总体走向北北东,平面上呈斜列的“多”字型或“S”型,是断陷带整体作右旋剪切拉张的结果。这种构造轮廓在上新世已基本奠定。上新世大规模的湖盆在早—中更新世继续扩展,中更新世末湖泊开始消亡,晚更新世和全新世盆地中以河流堆积为主。各盆地中第四系最大厚度为600~900米。山西断陷带也是中国东部著名的地震构造带。" }, { "instruction": "商业中心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有两重含义:①担负一定区域商业职能的中心城市,又称贸易中心。一般具有商品集散优越位置、便捷的运输条件、良好的商业环境和广阔的腹地等。按其规模可分为全球性、全洲性、全国性大型商业中心,地区性中型商业中心和区域性小型商业中心;②一个城市内部商业活动集中地区,又称商业区。需要有较完善的商业设施、较完备的商品货物和服务配套行业。其等级依城市规模而定,特大城市一般分为市级、副市级、区级、社区(街道)级等商业中心,大中城市一般分为市级、区级、社区(街道)级商业中心,小城市一般分为市级、社区(街道)级商业中心。" }, { "instruction": "宜昌奥陶系剖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中国重要地质剖面之一。位于湖北省宜昌市黄花场一带。包括下奥陶统道保湾阶和中奥陶统大湾阶两个建阶层型剖面及其上下地层。下奥陶统上部道保湾阶层型剖面由一套灰色薄层生物灰岩夹黄绿色页岩组成,在较深水硅质岩相区,主要由一套黑色硅质笔石页岩组成,以牙形石Oepikodus communis的首现为标志,伴生有几丁虫,包含两个牙形石带。中奥陶统下部大湾阶层型剖面下部为紫红色中层泥质灰岩,上部主要为黄绿色、杂色页岩夹薄层灰岩,以牙形石Baltoniodus triangularis的首现为标志,包含4个牙形石带。" }, { "instruction": "露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通常指没有植被覆盖或建筑物覆盖的一个地层,一种火成岩侵入体或其他任何岩体的地层单位在地表露出的位置,称之为露头。" }, { "instruction": "自然区划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根据自然地理环境及其组成成分在空间分布的差异性和相似性,将一定范围的区域划分为一定等级系统的系统研究方法。自然区划既是划分,又是合并。根据地域分异规律,可将等级高的自然区划单位划分成等级低的自然区划单位;又可根据区域共轭性原则,将等级低的自然区划单位合并成等级高的自然区划单位。这种自上而下地划分与自下而上地合并是互相补充的。自然区划的原则有:发生统一性原则、相对一致性原则、空间连续性(区域共轭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和主导因素原则等。" }, { "instruction": "相对地应力测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测量某地点先后某两个时刻的地应力唐山地震前后由地应力变化引起的元件电感变化曲线与地震的一种对应关系状态的变化量(俗称相对地应力)的测量方法。此法多用于对地应力活动的长期监测,为预报地震或矿井岩爆等提供依据。通过测量所获地应力变化曲线,常与强震有各种对应关系。" }, { "instruction": "等深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连接水域深度相同各点的平滑曲线。海水深度是指深度基准面与海底之间的垂直距离,通常采用平均低潮面为深度基准面。主要用于图中表示海洋深度和地形。" }, { "instruction": "干谷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岩溶地区干涸的或间歇性有水美国内华达干谷的河谷。为以前的地表排水道,后因地壳上升或气候变化,侵蚀基准面下降,发育了更深的地下排水系统,使地表原来的河道成为干谷。谷底较平坦,并有漏斗、落水洞分布,常覆盖有松散堆积物。当地表河被地下河袭夺时,也可在地表留下干谷。" }, { "instruction": "近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原蜥脚类的典型代表之一。Anchisaurus(近龙)的属名中,anch在拉丁文中有在附近之意,曾被译为安琪龙,但与英文angel(天使)和希腊文的Angelikas(天使的、天堂的、神圣的)的传统音译“安琪儿”混淆,应予改译。近龙的头很小、窄长、头骨相对平。头比板龙和大多数原蜥脚类低。颈长身体轻,具4趾脚和5趾手,末端长有镰刀状的爪子。吃高处的树叶时前肢可以离地。是二足间或四足行走的素食性恐龙,是1818年发现于北美的第一条恐龙,当时被认为是人类化石,1855年被确认为爬行类,1885年被确认为恐龙,1912年被定名。近龙长2.4米,重27千克,在所有巨大的素食性蜥脚型类恐龙中是最小、最原始的原蜥脚类恐龙。产于美国麻省(马萨诸塞州)早侏罗世地层。" }, { "instruction": "地图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以地理信息的图形传输为中心,以认知科学、语言符号学、信息科学为理论基础,探讨地图的理论实质、制作技术和使用方法的综合性科学。由地图理论、地图制作方法与技术、地图应用三方面的分支学科组成。主要包括理论地图学、地图投影学、地图编制学、数字制图学、应用地图学等。" }, { "instruction": "大长身贝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腕足动物门有铰纲长身贝目的一属。壳体巨大,壳壁厚,近横圆形,铰合线是最大壳宽处。两壳凹凸型,腹壳具一窄铰合面。耳翼大。壳面饰有壳线,有时壳线集合成为纵的隆脊,壳面后部有稀疏壳皱。壳刺仅见于腹壳,并沿后缘排成一行,壳面稀少。早石炭世,世界各地。中国各地下石炭统均有产出。" }, { "instruction": "左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对同形异向晶体中的一种。两个相同的图形或物体,几何形状完全一样,但彼此的取向相反,两者间互成镜像反映的关系,石英晶体且不能借助于旋转使它们彼此重合,就好像人的左右两手一样,这样的两个图形或物体即互为左右对映形,其中一个为左形,而另一个则为右形(right anded form)。凡是只具有对称轴的对称型,其晶形(既包括单形,也包括聚形)都有左形和右形的区别。最常见的如石英晶体(属于L33L2对称型)的左形晶体和右形晶体。" }, { "instruction": "一平浪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张席(1958)命名。中国南部晚三叠世诺利期以前,卡尼期以后的地壳运动。为印支运动第二幕,是上升运动。与淮阳运动、金子运动相当。云南一平浪组属于诺利期。此运动以假整合面为代表。" }, { "instruction": "构造模型试验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采用模拟方法进行的构造试验。断块构造学说继承和发展了地质力学的思想,根据地质构造力学分析与历史分析相结合的原则,把野外观察、室内模拟试验和理论探讨三者紧密结合起来,根据野外地质现象进行了X型剪切断裂模拟试验、锯齿状断裂模拟实验、弧形构造模拟试验、深层构造控制浅层构造模拟试验、仰冲与俯冲构造模拟试验等大量模拟试验;还不断将弹性力学、断裂力学的研究成果引入,在定量化和古构造应力场方面已获得重要新成果,为完善和发展断块构造学说理论起到重要作用。" }, { "instruction": "黄陵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三峡地区发生在中元古代至南华纪之间的一次显著的造山运动,并伴随广泛的花岗岩浆侵入,形成黄陵花岗岩。运动面在新太古界崆玲片岩与南华系莲沱组之间,或在古元古代黄陵花岗岩和莲沱组之间,中间缺失中元古界和新元古界青白口系。黄陵运动的时限范围约在18亿~8亿年之间,可能与晋宁运动相当。" }, { "instruction": "变口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苔藓动物门窄唇纲的一目。硬体薄层状、板状、块状、半球状、枝状及盘状等,表面常具尖峰、突起或斑点等装饰构造。虫室长管状,直或弯曲成弧形,可分为内带(未成熟带)及外带(成熟带)。内带位于硬体轴部,虫室彼此相接,壁薄,横板稀少;外带近于硬体表面,虫室壁厚,横板密集,室口圆形、卵形、多边形等。常有间隙孔及刺孔。海生,奥陶纪至三叠纪。" }, { "instruction": "纬度性古生物迁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某些种属的古生物有沿南北方向定向或反复迁移的现象。近年有人认为随着地质历史时期地球自转速率的变更,某些古生物种属有时从北向南,有时由南而北迁移,其迁移的步调与纬度性海水进退规程大体一致。" }, { "instruction": "南海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中国大陆南面的边缘海。西界越南、泰 ?和马来西亚,东邻菲律宾群岛,南临加里曼丹岛,北濒两广和海南省。南北长约2963千米(1600海里),东西宽约1852千米(1000海里),面积约360余万平方千米,平均水深在1212米以上,中部水深3000余米,最深部分位于马尼拉海沟南端达5376米。大体可分为大陆架、大陆坡、南海海盆以及吕宋海槽等四个地形单元。中国广东南部、越南东部、印度尼西亚北部等周缘有广阔的大陆架,水深一般在200米以内。大陆架与海盆之间有不宽的大陆坡,中部深海盆称南海海盆,水深在3000米以上。海盆中部有几条北东向海底山脉构成的三个海底台地,形成中国的东沙、西沙、中沙、南沙群岛及印度尼西亚的纳土纳群岛的众多珊瑚礁基底,群岛之间形成深海盆地。在菲律宾群岛西边有一南北向延伸的吕宋海槽。沉积物在大陆沿岸和岛岸地区主要为泥沙等陆源碎屑和珊瑚碎屑,深海盆中为软泥和红粘土,并有锰结核和结壳,不少地方还见玄武岩块。一般认为,中生代南海曾为陆地,中国大陆南部与加里曼丹连成一片,新生代初期才沉陷成为南海海盆。由于长期稳定地下沉,并自周边大陆接收大量有机质沉积,为石油的生成创造了有利条件。现已在其周围大陆架上(包括中国广东大陆架)发现和开采石油和天然气。" }, { "instruction": "放射性污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因放射性物质在环境中的扩散所造成的污染。其来源于核工业排放的各种废弃物、核武器试验的沉降物、医疗辐射产生的放射性污染,科研实验排出的具有放射性的废水与废气等。放射性污染会影响人体健康。人畜吸入大气中放射性微尘,或摄入含放射性物质的水和食品,会产生放射性疾病。" }, { "instruction": "泉头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泉头层。时代属早白垩世末期。分布于松辽盆地内。属浅湖、浅滩、湖滨相沉积,为红色泥质岩与灰白色或灰色砂质岩互层,底部为砾岩,自下而上分成四段:一段由紫红色砾岩、灰色砂岩、杂色泥岩组成;二段为紫红色泥岩与灰或灰白色砂岩互层;三段为灰白色砂岩、紫红色泥质粉砂岩、泥岩夹灰绿色泥岩和砂砾岩;四段由灰色粉细砂岩、灰绿色粉砂质泥岩及紫红色泥岩组成。与下伏侏罗系为超覆不整合接触,与上覆青山口组呈整合接触,厚615.5米。杜402井含介形虫Cypridea (Morinina) gibbosa,C.(M.) adumbrata;登24井含Ziphocypris simakovi;南40井含双壳类Plicatounio (P.) latiplicatus,Sphaerium cheintaoense,Nippononaia jiliensis;绥17孔含植物Trapa?microphylla;莫7井含植物Platanus nobilis;扶122井含孢粉CicatricosisporitesTricolpopollenitesQuantonenpollenites组合。" }, { "instruction": "社会文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特定社会拥有的文化,即与该社会物质基础相适应的文化。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社会制度的改变都会引起社会文化的变迁。社会变迁与文化是两个相互关联的概念。文化产生于社会,又依赖社会而存在,两者是不可分割的。任何文化都与社会相适应才能存在。" }, { "instruction": "火山喷气孔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火山区有热蒸气和不凝气体喷出的孔洞。在局部热流很大、地下水的流入量很小的地区,在多孔的浅层热储中,蒸气能从沸水分离,并达到地表而不被凝结。这样的条件比较稀有,正常情况下蒸气被浅的地下水凝结,在地表只能见到酸性热泉。由于地下水位随季节而涨落,热泉和喷气孔可以互换。喷气孔的温度接近或略高于水的沸点温度。根据喷气孔喷出的物质组分可分为硫质气孔、碳酸气孔和水蒸气孔等。喷气孔地区和喷口的周围常发生强烈的水热蚀变。" }, { "instruction": "肿头龙科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头上有穹顶状头盖的肿头龙类。这穹形盖厚、高,为争夺配偶而争斗时也可以明显地保护大脑。肿头龙长90厘米至4.6米。所有已知类型均生活于晚白垩世。其中8个已知属,一个在马达加斯加,5个在北美,2个在东亚。" }, { "instruction": "放射虫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原生动物门肉足虫纲的一目,或列为亚纲。体微小,通常为圆球形、钟罩形等,直径一般为0.1~2.5毫米。细胞内具一穿有小孔的中心囊,将细胞质分为囊内、囊外两部分,线状伪足放射状伸出。骨骼多在中心囊之外,大部为硅质,也有少数为硫酸锶所组成,形状变化很大,多为网格状的球形、铃形、盘形、锥形等,常饰有棘刺。有的骨骼为数层,呈同心状放射虫排列,其间有细小的支柱相连,也有的骨骼仅为松散的骨针。放射虫全为海生,除极少数棘刺虫类为底栖外,皆营浮游生活,分布极广,死后沉于海底,常形成放射虫软泥。寒武纪至现代。常见于硅质层。中国产有丰富的放射虫化石,东海和西沙群岛附近有现代放射虫。" }, { "instruction": "点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个三维的有限图形或物体中全部对称要素的集合。因其全部对称要素均共点,故称。晶体中的“点群”即“对称型”。" }, { "instruction": "石口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用于位于氵韩江阶之上,五峰阶之下,是中国上奥陶统的一个阶,大致与欧洲的卡拉多克阶上部相当。石口阶含有一个笔石带,即Orthograptus quadrimucronatus带。在祁连山和新疆柯坪地区也有此带,但为Climacograptus papilia带所代替。石口阶一名源自江西永新石口。现已停止使用。" }, { "instruction": "卢氏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发现于中国的个体较大的兔猴类。上第四前臼齿较第一臼齿小,半臼齿化。上臼齿横长,舌面狭短,小尖较小,附尖不太发育;M1及M2有一中附尖;原尖远离齿冠舌面的边沿,后尖显著,但相对较小;第三上臼齿小于第一臼齿,较第二臼齿更小;臼齿釉质层有垂直向的细褶纹;齿带在唇面几乎不发育,但舌面部分则异常发育。化石为带有第四前臼齿及臼齿的左上颌骨断块,产于河南卢氏孟家坡的,上始新统卢氏组底部绿色泥灰岩中。目前仅有秦岭卢氏猴(Lushius qinlingensis)一种,原研究者将卢氏猴归属于眼镜猴类。" }, { "instruction": "巴基斯坦地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2005年10月8日当地时间8时50分36秒(格林尼治时间3时50分36秒),在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东北约100千米处(北纬34.4°,东经73.6°),波及印度、阿富汗、印度尼西亚等国。由于震源深度很浅、地震威力很大(相当于128颗广岛原子弹),因地震发生前毫无征兆,给巴基斯坦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截止到10月19日已有39000名巴基斯坦人遇难(据非官方估计已超过8万人),65038人受伤,330万人无家可归。据估计,灾区重建需要50亿美元,10年时间。此外,地震中印度有689人丧生,900多人受伤;阿富汗至少有4人死亡。同时,形成了长达100千米的地震破裂带。这次地震还引发了一定范围的社会混乱,余震谣言、聚众哄抢、持枪抢劫事件时有发生。主震后发生了45次余震,最大超过6级。这次地震被认为是每年往北移动5厘米的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挤压碰撞作用的结果。地震发生后,中国迅速向巴基斯坦提供了紧急救灾和经济援助,并应巴基斯坦政府请求,于次日最早派出49人组成的国际地震救援队。参加国际救援的还有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难民署等20个国家和单位。" }, { "instruction": "谢家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中新世早期,分布于青海民和盆地。典型剖面位于青海湟中田家寨谢家村北。为陆相红色泥岩夹灰绿色泥岩,下段厚301米含渐新世孢粉化石;上段厚52米,含哺乳类化石Atlantoxerus sp.,Eucricetodon sp.,Tataromys sp.,Oioceros sp.,Sinolagomys sp.,Brachypotherium sp.等。与下伏马哈拉沟组和上覆车头沟组均呈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primitive soil;initial\\rsoil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从岩石被生物定居或着生开始,到高等植物定居之前所形成的,仅能满足低等植物繁生的薄层土壤。" }, { "instruction": "适应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遗传决定的加强个体应对环境能力的特征;生物变得更加适合环境的进化过程。" }, { "instruction": "东岗岭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中国中泥盆统上部的一个阶,位于应堂阶之上,上泥盆统佘田桥阶以下,与国际上的吉维阶相当。层型剖面位于广西象州斗蓬岭。以腕足类Stringocephalus的首现为其底界标志。阶内自下而上包含五个牙形石带:①Polygnathus hemiansatus带,②Pol.varcus带,③Schimidtognathus hemiansatus带,④Klapperina带,⑤早Mesotaxis falsiovalis带。" }, { "instruction": "城市园林绿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城市各类绿地的总称。按其使用性质、规模和位置,分为:①公共绿地;②专用绿地;③附属绿地;④风景游览、休(疗)养绿地。其覆盖面积(不包括绿地范围内的水面和建筑、道路等用地)占城市总面积的百分比(%),称为城市绿地覆盖率,是衡量城市环境质量和居民生活福利水平的重要指标。" }, { "instruction": "现场分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有些监测项目的测定不能稍有拖延,又不能在样品(如水样)中加保存剂,必须在现场完成测试。如测定水位、井深、水温、自流地下水的涌流量等水文参数,以及pH、电导率、电位、溶解氧、色度、味和气温等物理化学参数。" }, { "instruction": "石化钙积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碳酸钙胶结或硬结的土层。" }, { "instruction": "达肯大坂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古元古代。主要出露在青海柴达木盆地北缘,西自阿尔金山南坡向东延至布赫特山一带,为中深变质岩系。以石英岩、含石榴子石矽线石石英片岩、云母片岩和角闪片岩为主夹少量麻粒岩。原岩为以碎屑岩为主的火山沉积岩系,遭受角闪岩相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基性麻粒岩SmNd等时年龄为(17.91±0.37)亿年。" }, { "instruction": "岩溶环境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围绕着人类的、受到岩溶条件制约的环境。许多岩溶地区地形崎岖,土层贫瘠,水资源分布极不均匀,既干旱又易涝,生产量和环境容量均较低。有些地区的岩溶环境同沙漠边缘一样,被环境科学家称为一种脆弱环境。" }, { "instruction": "野鸡山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古元古代。分布于山西宁武县芦草沟、岚县野鸡山到离石县马头山一带,为浅变质岩系,下部青杨树湾组,为一套以长石石英岩为主的变碎屑沉积岩,底部有不稳定砾石,厚293米;中部白龙山组,以变玄武岩为主夹少量千枚岩、长石石英岩及薄层大理岩,厚1635米;上部程道沟组,以条带状黑云千枚岩为主夹钙质石英岩及黑云石英岩,厚870米。变质程度属低绿片岩相。下部砂砾岩和泥质岩属海陆交互相;中部玄武岩夹粉砂岩、页岩和碳酸盐岩属水下凹地火山喷发环境;上部粉砂岩、页岩具复理式建造特点,为湖相环境。与下伏界河口岩群呈不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岚河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古元古代。分布于山西岚县、静乐县、方山县。为浅变质岩系,自下而上分为凤子山组、前马宗组、后马宗组、石窑凹组和乱石村组。为变砾岩、石英岩、千枚岩夹白云岩和绿片岩,厚2594米。属滨海及浅海和山间河流相沉积,白云岩中含叠层石。" }, { "instruction": "白贝罗风压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地转风。" }, { "instruction": "反光立体镜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光路中安装一组反光镜的航片立体观察仪器。除放大镜外,还有四片两两相互平行的反光镜。其中两块较小,倾斜450;另两块较大,与小反光镜平行,凸透镜则竖直安装在两块反光镜之间,或水平装在小块反光镜之上。它的焦距等于凸透镜沿光路至像平面的距离。能观察23~30cm边长的大像幅立体像对。有的反光立体镜使用棱镜和反光镜组合,或在目镜处另外加上双筒放大镜,能放大2~4倍,但视场范围会缩小。" }, { "instruction": "亚里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早石炭世早中期。分布于藏南珠穆朗玛峰地区聂拉木、定日一带。命名地点在藏南聂拉木亚里附近。为浅海相泥灰质沉积,以灰黑色页岩为主,上部夹泥质灰岩,厚126米。上部泥质灰岩中含菊石Imitoceras cf.compressum,Imitoceras xizangense;腕足类Tylothyris sp.等。与下伏泥盆系波曲群呈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鹿回头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属全新世。命名剖面在海南三亚西部海岸边鹿回头。是一套珊瑚碎屑岩,为灰白色珊瑚砾岩、珊瑚砂砾和珊瑚砂,下层的珊瑚砂砾呈松散状;中层的珊瑚碎块呈胶结状;上层表层的珊瑚碎块呈松散状,标高1~4米,为次生珊瑚礁,与下伏的灯楼角原生珊瑚礁呈假整合接触。下层14C年龄为(4345±210)年,中层为(3750±190)年,上层14C年龄为(3620±190)年。在东岛3~4米阶地上的珊瑚砂砾14C年龄为(3250±120)年,高4米的胶结珊瑚碎屑为(3630±150)年;西沙甘泉岛高程1.6米处的珊瑚砂岩为(4040±150)年,广东崖县天涯海角高程0.6米处海滩岩为(4170±140)年。分布于海南岛鹿回头及西沙群岛的东岛和石岛。" }, { "instruction": "广元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广元层。时代属晚侏罗世。分布于川西北地区。命名地点在四川广元附近。为内陆河湖相沉积,由暗紫红色砂岩、页岩及泥岩组成,厚度最大可达2000米以上、含Coniopteris hymenophylloides等植物化石及双壳类Psilunio suni和介形虫Darwinula sarytirmenensis等。与下伏白田坝组呈假整合接触。在四川中南部及黔北,与本群大致相当的地层,称重庆群。重庆群自下而上分为沙溪庙组、遂宁组、蓬莱镇组。本群名已废弃不用,其地层相当于现在的千佛崖组、沙溪庙组、遂宁组的范围。 " }, { "instruction": "生育力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妇女生育子女的生理能力,它通常指生物意义上最大生育能力。但这种最大生育能力只是理论计算值。一个妇女一生中最大生育能力在实际生活中并不能表现出来。实际统计发现的妇女生育数量往往大大低于生育力,因为妇女生育子女的数量取决于很多因素,如哺乳时间的长短、闭经时间长短、流产次数、性交频率、待孕时期等,而这些并不完全是生物因素。" }, { "instruction": "洪格尔庙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晚泥盆世锡矿山期至邵东期。分布于内蒙古阿巴嘎旗地区。为长石砂岩,钙质粉砂岩夹灰岩透镜体和灰绿、粉红色页岩,局部夹安山玢岩,底部具砾岩。与下伏温都尔庙群呈不整合接触,上部为断层切割。出露厚度约210米。含珊瑚、腕足类Nalivkinella profunda,Nickolsoniella sp.,Cyrtospirifer spp.,Centrorhynchia turanica;植物Leptophloeum rhombicum等。类似沉积亦见于苏尼特左旗。" }, { "instruction": "属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模式种的旧称。因与遗传学上用的基因型(genotype)混淆,故国际动物命名法规中已规定不再引用此术语。" }, { "instruction": "结晶片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泛指由区域变质作用所形成的定向构造,如千枚状构造、片状构造、片麻状构造等。" }, { "instruction": "溶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物质所组成的均匀物系称溶液。在这物系中任何部分都具有相同的性质。一般的溶液指水溶液。溶解物质中的氯、硫、钙、钠、钾、镁等成分,都呈离子状态溶于水中,有时铁、锰、铝和硅也可溶于水中。这些溶液物质的搬运与沉积,主要取决于该物质的溶解度,而溶解度的大小又与该物质的溶度积(Ksp)有关。当溶液中离子浓度的乘积大于Ksp时,有沉淀生成,小于Ksp时溶解。根据溶度积来判断溶解物质的沉淀,溶解平衡移动原理,称为溶度积规则。" }, { "instruction": "冰川擦口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冰流在硬脆岩石上局部遇阻力产生颤动所成的裂口称为擦口,呈新月形状,常垂直于冰川擦痕方向,即冰川流动方向。擦口底部裂隙切入基岩的方向,多向冰流下方倾斜,可据以判断冰流方向。" }, { "instruction": "冰擦痕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保存在冰碛石表面和冰川槽谷两侧与底部的冰川摩擦痕迹。多呈钉子形。由冰川所挟带的块石在运动时相互间或冰川槽谷基岩间摩擦而成。长数厘米至1m,深数毫米。由于冰川流向改变,或冰体多次块状滑动,常可形成几组方向不同的冰擦痕。" }, { "instruction": "活动组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变质作用和混合岩化作用过程中,在特定的温度、压力、原岩成分等条件下,通过孔隙溶液和裂隙溶液能够与外界自由交换的组分。在一般变质作用过程中,水和二氧化碳等挥发性组分通常为完全活动组分。在混合岩化作用过程中,氧化钾和氧化钠通常成为活动组分,其他造岩氧化物有时也成为活动组分,可引起不同性质的交代作用。" }, { "instruction": "模式剖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据以建立一个新的地层单位的、具有主要特征的典型剖面。模式剖面应当具备较大的厚度,地层出露齐全,化石比较丰富,顶底界线清楚,与上覆和下伏地层单位的关系明确等特点。特别是建立显生宙地层单位时,应系统采集化石,确定其时代,这是建立各个地区标准剖面对比的依据。建立一个新的地层单位要选择符合上述条件的模式剖面,如果没有符合上述条件的模式剖面,不应任意创立新名,要尽可能考虑采用邻区已经建立的地层单位名称,以免造成混乱。" }, { "instruction": "科克帕特里克玄武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早、中侏罗世。分布于比德莫尔冰川附近的亚里山德拉王后岭中段及南段,覆于比肯超群上部早侏罗世普雷布尔组长英质火山岩之上。主要由玄武岩熔岩组成,其中仅夹不到1%的长英质凝灰岩和湖相沉积。最厚520米,岩流厚0.5~220米。沉积岩中含Conchostracans、鱼类和植物化石。" }, { "instruction": "阿普特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欧洲下白垩统的一个阶。位于巴列姆阶之上,阿尔必阶以下,阿普特阶一名源自法国的阿普特(Apt)。现为国际通用的一个阶。其底界位于地磁极性年代带MOr之底。" }, { "instruction": "阿克苏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古、中元古代。分布在新疆阿克苏与乌什之间的奇格布拉克附近,为一套绿片岩系。以绢云绿泥石英片岩与含绿帘绿泥石英片岩互层为主,夹薄层石英岩及含白云钠长、绿帘、绿泥石英片岩,局部含蓝闪片岩夹层,厚3091米。未见底,顶部被南华系尤尔灵那克组不整合覆盖。先后测得蓝片岩全岩RbSr年龄数据差别较大,有17亿年、19亿年、(9.6±0.1)亿年、(9.4±0.4)亿年。" }, { "instruction": "居住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城市居民休养生息的场所,是城市最基本的一项职能和主要功能之一,在城市用地构成中面积较大。住宅建筑具有显明的时代色彩,有比较齐全的公建、服务设施、绿地、道路等,供居民日常生活、文化娱乐之用。其规模以5万~6万人为宜,用地约60~70hm2,特大城市的大型居住区规模有超过1 0万人、用地110hm2以上的。按居住区所处位置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类,一为城市型居住区,另一为独立的工矿企业的居住区。" }, { "instruction": "粗面结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粗面岩常具有的一种特征结构。其特点是,在偏光显微镜下可见基质中的碱性长石微晶大致呈定向或半定向的排列,这反映熔岩凝固时的流动情况。" }, { "instruction": "田洋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属更新世晚期。分布于广东雷州半岛徐闻县田洋、青铜等地,主要为火山口湖的湖沼沉积。上部为灰蓝色粘土、砂质粘土夹泥炭层,下部为灰黑色、灰蓝色含油腐泥岩,总厚约数米至二百余米。" }, { "instruction": "地籍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表明土地范围及其不同归属权的地图。地籍由土地管理部门管理,地籍图则是表达地籍的一种直观方式,可以作为土地所有权的法律依据。" }, { "instruction": "古亚洲造山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古亚洲洋封闭过程中,在冈瓦纳大陆与西伯利亚大陆之间形成的一个造山区,这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复杂的一个古生代造山区。其特征是组成物质大部分为各类海底喷发的火山岩系,既有板块离散、拉张环境下形成的火山岩,也有板块会聚、挤压条件下的弧火山岩。按发育历史和构造位置,分为萨彦额尔古纳造山系、天山兴安造山系、乌拉尔南天山造山系和昆仑祁连秦岭造山系。" }, { "instruction": "地震洪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于地震而使堰塞湖内水位上涨或水库大坝毁坏,使其内积蓄水体最终冲开堵塞物一泻千里而爆发洪水的现象;属次生地震灾害。" }, { "instruction": "声释放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通过船上对应指令脉冲信号,使水下仪器设备或其指示器与锚块脱离或浮离海底,以便回收的装置。" }, { "instruction": "门头沟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门头沟煤系。时代属早侏罗世晚期至中侏罗世。分布于河北境内。命名地点在北京西山门头沟。本组为陆相含煤沉积,以灰黑、灰色页岩、砂岩为主夹煤层,底部有厚150~500米的玄武岩。页岩中含植物化石Coniopteris hymenophylloides,Phoenicopsis cf. speciosa,Todites williamsoni等。本组与下伏老地层一般为不整合接触。山东的坊子组、山西的大同组可与本群相比。本群现仅包括窑坡组和龙门组。" }, { "instruction": "昆仑褶皱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为一华力西褶皱系。其范围大致与昆仑山脉一致。以阿尔金断裂为界分为两部分:东昆仑褶皱系,包括柴达木北缘优地槽褶皱带、祁曼塔格优地槽褶皱带、布尔汗布达优地槽褶皱带及柴达木盆地等构造单元。柴达木北缘为早华力西褶皱带,地槽封闭于晚泥盆世以前;祁曼塔格和布尔汗布达均为晚华力西褶皱带,地槽于早二叠世末褶皱;柴达木是一个中新生代坳陷,基底由华力西褶皱和扬子褶皱构成。西昆仑褶皱系,以一个巨型反S型褶皱山系屹立于塔里木地台之西南,向西延入塔吉克斯坦,为晚华力西地槽,早二叠世末褶皱,中新生代以来经受强烈改造,喜马拉雅运动造成今日的昆仑山系。" }, { "instruction": "原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从煤矿开采出来未经任何加工处理的煤称为毛煤。把毛煤中易见的,一般直径大于50μm的矿石和杂物拣除后即为原煤,每千克原煤平均发热值约5000kcal,仍含有相当数量的灰分和其他杂物。" }, { "instruction": "安定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安定石灰岩。时代属中侏罗世。分布于鄂尔多斯盆地东部的葫芦河、洛河、西杏子河、清漳河、大理河、无定河等河谷中。命名地点在陕西子长县安定镇。中下部主要是灰黄、紫红色砂岩、泥岩夹泥灰岩及灰黑色页岩,上部为灰、紫红、灰黄色薄板状泥灰岩夹钙质泥岩。厚84米。与下伏直罗组呈整合接触,上被洛河组的红色、斜层理粗砂岩假整合所覆,在千阳草碧河一带与上覆芬芳河组呈整合接触。含介形虫Darwinula cf.sarytirmenensis,D.shensiensis;鱼类Baleiichthys antingensis;植物Coniopteris sp.及孢粉等化石。各地岩性大同小异,厚度变化在40~128米之间。" }, { "instruction": "大气质量监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对一个区域大气中主要的污染物进行布点观测,并由此评价大气环境质量的过程。通常根据一个区域的规模、大气污染源分布情况和源强、气象条件、地形地貌等因素,在该区域选定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大气采样点,进行规定项目的定期监测,包括: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总悬浮颗粒物、一氧化碳和降尘等。" }, { "instruction": "共存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两个或更多物种在同一栖息地出现,通常适用于有潜在竞争的物种。" }, { "instruction": "冰缘岩柱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冰缘地区冻融崩解作用下,岩石崩落岩屑后遗留下来的孤立的柱状基岩。" }, { "instruction": "山旺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中国陆相中新统的第二个阶,位于谢家阶之上,通古尔阶之下。阶名源自岩石地层单位山旺组,层型剖面位于山东临朐尧山解家河村西南1千米处。山旺阶以开始出现一些现生哺乳类动物的科(或亚科),如熊科(Ursidae)、长颈鹿科(Giraffidae)、睡鼠科(Gliridae)及鼯鼠亚科(Petauristinae)等为特征。此时期出现大量的新属,如Megacricetodon,Democricetodon,Alloptox,Hemicyon,Pleisiaceratherium,Anchitherium,Hyotherium等;而且啮齿目开始了以松鼠形类占统治地位的时期。" }, { "instruction": "沉陷俯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以垂直运动为主的碰撞方式。现今仍可见洋壳垂直消减的实例,相邻的大陆边缘地区并无沟弧盆系发育。早前寒武纪可能即以垂直运动为主,故尽管未见大陆边缘弧的记录,大陆增生的速度却很快。" }, { "instruction": "黄岗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方山玄武岩(Fangshan Basalt)。时代属中新世晚期。分布于南京一带。下部为灰青、灰绿色泥岩、泥质白云岩、砂砾岩及橄榄玄武岩夹层;上部由含砂砾岩、砂岩、粉砂岩及暗红色凝灰质砂砾岩夹薄层玄武岩组成。厚15~70米。与下伏中新世六合组和上覆尖山玄武岩组均呈假整合接触。砂砾岩中含哺乳类化石Hipparion cf. platyodus,Diceratherium cf. minus,Pliomastodon Cf. mathewi等;植物化石有单粗豆和中新藤(?)等。经古地磁测定,玄武岩呈正极性,年龄值为10~12百万年。" }, { "instruction": "高千穗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日本南九州古近系日南层群与新近系间的不整合。古近系的日南层呈复杂的构造,新近纪地层则呈缓倾斜的单斜构造覆于其上。是为日本新生代造山运动中主要的一幕,以日向南部地区表现最为明显。它与喜马拉雅运动相当。" }, { "instruction": "软碰撞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微陆块之间的弱碰撞。微陆块碰撞时,陆块小动能也小,微陆块之间的碰撞强度比巨型大陆间的碰撞强度弱得多。东亚大陆是由众多微陆块和造山带组合而成的复合大陆。从全球范围看,组成东亚大陆的微陆块是冈瓦纳大陆与西伯利亚大陆之间的转换构造域。古生代阶段,这些微陆块大部分位于古亚洲洋之南,属冈瓦纳大陆结构复杂的北部边缘;古亚洲洋消失后,中国及邻区的华力西碰撞造山作用,即是冈瓦纳与西伯利亚两个大陆的复杂大陆边缘间的软碰撞造山。中生代阶段,它们已大多位于特提斯洋之北,属西伯利亚大陆结构复杂的南部边缘。" }, { "instruction": "泥火山构造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准同生变形构造之一。泥质沉积物经液化后可沿泄水沟流动,向上注入到上覆沉积层并穿过层理溢出层面,并在出口处呈火山锥状的泥质小锥体,形成所谓的泥火山构造。" }, { "instruction": "volcanic neck,volcanic plug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为火山碎屑物或熔岩充填的主要火山通道。它表现为近于垂直的圆柱状岩体,直径小于500米。" }, { "instruction": "永兴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属更新世早期。命名剖面在南海西沙群岛西永2井,孔深600.02米,106~256米深度为该组地层。为白或灰白色粒泥灰岩、泥灰岩、藻屑灰岩、核形灰岩,偶见格架灰岩,可过渡为松散沉积层夹白云岩化、泥粒灰岩等,沉积环境为环礁湖环境、礁坪湖环境。西琛1井则从礁坪湖的粒泥灰岩、藻屑灰岩过渡到环礁湖相,夹有较多的斑点礁灰岩,下段富含蓝绿藻屑,有时出现核形石,并具有白云岩化,色调淡,尤以藻泥屑灰岩最为洁白、细腻;上段富含红藻藻屑、藻席层,红藻石常见,岩石色调暗,下部含有孔虫13~28种,壳体大部分保存完好,有底栖有孔虫、浮游有孔虫等,反映湖沉积;上部含浮游有孔虫1~18种,壳体保存不完整,具明显的礁坪相特征。本组厚约152米。与下伏上新统永乐组呈不整合接触。下限年龄247万年,上限年龄70万年。铀系测年结果其上限大于60万年。永兴组、琛航组、石岛组、西沙洲组统称为西沙群。" }, { "instruction": "动物群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由主要动物种群组成相似的动物群落构成的更高一级群落分类单位。" }, { "instruction": "沼泽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面长期积水或地表过湿,生长喜湿和喜水植物,并有泥炭堆积的洼地。是一种特殊的自然综合体。其基本特征为地表常年过湿或薄层积水。多在温和湿润或冷湿条件下由湖、江、河、海的边缘或浅水部分淤塞演变而成;也可在森林地、高山草甸区、洼地及冻土带因地下水聚集逐渐形成。按其供给水源及演变过程,可分低位沼泽、中位沼泽和高位沼泽等。是具有多种用途和功能的自然资源,不仅能湿润气候、调节径流、净化环境,而且还能提供造纸、纺织工业的原料,丰富的泥炭可作能源,疏干后能改造成农田、牧场和林地等。" }, { "instruction": "出生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平均每千人所出生人数的比率,一般用千分率表示。计算公式: 出生率=(年出生人数÷年平均人数)×1000‰ 出生人数是指活产婴儿,即胎儿脱离母体时(不管怀孕月数),有过呼吸或其他生命现象。年平均人数是年初、年底人口数的平均数,也可用年中人口数代替。" }, { "instruction": "黄铁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为硫化铁(FeS2),外表呈浅黄色,强金属光泽,不透明,无解理,性脆,条痕呈黑色(带微绿),硬度较大,小刀刻不动,以附生矿物,存在于火成岩或矿脉中,矿床一般赋存于嫌氧条件下的沉积物中,我国硫铁矿储藏量居于世界前列。" }, { "instruction": "日心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地动说,由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在1543年发表的《天体运行论》中提出,是关于天体运动的、与地心说相对立的学说,日心说主张地动,认为宇宙的中心是太阳,地球只是绕太阳运动的一颗普通行星。日心说推翻了长期以来居于统治地位的地心说,实现了天文学的根本变革。" }, { "instruction": "专题地图制图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以专题地图为对象,分析各种专题要素的时空特征,研究相应的地图表示法,以及专题符号设计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等。" }, { "instruction": "减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气象潮的一种。由背岸风、低大气压及波浪退流等引起的海水背岸退落的现象。" }, { "instruction": "多壁珊瑚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皱纹珊瑚目的一属。块状复体具复中柱的三带型珊瑚。多壁珊瑚个体大部分为不规则的多角形,外壁两侧具齿状突起,部分消失,个体间则以泡沫板相连。复中柱蛛网状。隔壁不达外壁,其间隔以凸度较大的边缘泡沫板。隔壁带与泡沫带间的界线分明,似有围壁。横板窄而完整,微向中心倾斜。中二叠世,亚洲。中国富产于南方各省中二叠统下部。" }, { "instruction": "刷模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刷铸型。一种印模构造。指砂质岩层底面上的略呈新月形凹陷的小印模。它是由于呈跳跃式搬运的物体,沿流向前进过程中,间歇性地在底部软泥层表面发生冲击活动,在前方堆起泥质小脊而成的。它被沉积物覆盖后,即在上覆岩层的底面形成新月形凹陷,凹陷弯曲的方向指向下游。常见于浊积岩及冲积相沉积中。" }, { "instruction": "海釜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圆形、椭圆形锅底状的海底小型凹地。多发育于海峡地区,主要由潮流产生的涡流侵蚀而成。其底部由基岩构成,常堆积有磨圆的砾石。" }, { "instruction": "DNA修复DNA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生物为适应环境,防止基因突变,以保持其遗传信息昀稳定而形成不断修复DNA损伤的功能。 1946年首先在微生物体内发现这一现象。通过研究,认为切除修复是哺乳类动物中最主要的修复形式。这种功能不仅可以修复大多数形式的碱基损伤,而且也使人类具有对抗环境中污染因素和稳定遗传信息的能力。" }, { "instruction": "经济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经济地域类型之一。以劳动地域分工高度发展为基础,在一国之内客观形成的地区经济各具不同发展水平的特色,内部又有密切联系,且在全国或大区域范围内担负一定专业化任务的地域经济统一体。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地域表现。其形成与分化与劳动地域分工的形成、分化密切相关。按目的与内容的不同,可分成综合经济区和部门经济区两大类。中国的综合经济区从上到下大体可分为基本经济区(或称大经济区)、省区经济区和省内经济区等。部门经济区则有农业区、工业区、运输区、商业区等几种。1982年曾批准建立的上海经济区、东北经济区、以重庆为中心的经济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区,是不同类型的实践型经济区,对中国改善有关地区经济管理曾产生一定效果。" }, { "instruction": "钾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KCl,含K 52.5%,常含溴、铷和铯。等轴晶系。晶体呈立方体,通常多呈致密块状集合体。无色透明或乳白色。玻璃光泽。硬度1.5~2。解理平行立方体{100}完全。密度1.97~1.99克/厘米3。味咸而苦涩。易溶于水。形成于干涸盐湖中。是制造钾肥的重要矿石矿物,同时在化学工业上用制各种含钾化合物。" }, { "instruction": "空间分布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每个个体自身与其他相邻个体保持最小距离的分布方式。" }, { "instruction": "地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①在地理学中,地形即地貌。但在应用上,有时与地貌有差异,如地形图是经过实地测量或根据资料编制而成的普通地图;而地貌图是根据地貌成因、形态、地表组成物质和形成年龄等,将地表划分为不同等级的单元,并以颜色、晕线或符号等表示的专门性地图;②在测绘工作中对地表面起伏的状态(地貌)和位于地表面的所有固定性物体(地物)的总称。" }, { "instruction": "阿布沙罗克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厄德利(A.J.Eardley,1952)命名。美国犹他州始新世末至渐新世初期间的造山运动。它是以阿布沙罗克山脉为中心的火山活动及岩浆贯入,并伴随平缓的褶皱及上升运动。" }, { "instruction": "淀积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土壤物质在剖面中由一层迁移到另一层,在土壤一定部位相对聚集的过程。淀积过程形成的土层称为淀层(B)。根据淀积物质的差异,可以将淀积作用分为:碳酸盐和石膏的淀积、黏粒淀积、腐殖质淀积、灰化淀积和碱化淀积;因土壤氧化还原条件的变化,铁锰氧化物因氧化还原作用可随水向下、向上或侧向移动和淀积;可溶性盐类则随毛管水带向土壤表层聚积。" }, { "instruction": "设计地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实际结构设计中工程师使用的术语,相当于地质学家和地震学家建议的“最大地震”。" }, { "instruction": "滨太平洋断裂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古太平洋封闭和今太平洋形成过程中,在滨太平洋构造域形成的断裂系统,包括从昆明—银川一线向东到西太平洋岛弧之间广大地域内的一系列缝合带和断裂系。它是一个中、新生代的断裂体系,叠加在古亚洲断裂系和特提斯断裂系之上,控制中国东部环(滨)太平洋构造域的发展,其中以西太平洋贝尼奥夫带和郯庐断裂带最为重要。" }, { "instruction": "渺地洼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依岩浆活动性强弱来划分的地洼区类型之一。大都岩浆活动较弱或很少,罕见火山活动。如中国东部的云贵地洼区。" }, { "instruction": "留茶坡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为分布于湘黔交界地区的震旦系地方名称,相当于震旦系上统上部。下部为厚层硅质岩,上部为薄、中层硅质岩,顶部夹少量灰质板岩、页岩,局部地区还夹少量灰岩、白云岩透镜体。厚2~200米。顶部含蠕形动物化石。与下伏南沱组和上覆寒武系小烟溪组均呈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地外行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太阳系的行星中,运行轨道位于地球轨道以外的行星。" }, { "instruction": "地震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因地震而形成的湖泊。有三种类型:①由于地震引起山崩堵地震堰塞湖塞河道成湖;②由于地震引起溶洞等暗藏洞穴塌陷,蓄水成湖;③由于地震时地面形变或断层两盘相对错动,局部地区地势下降较多,形成洼地蓄水成湖。图为1933年叠溪地震时发生山崩,崩落的山石堵塞了岷江而形成上下四个堰塞湖。" }, { "instruction": "雾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雾是由悬浮在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其下层与地面相连接。雾的形成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近地面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充沛;二是地面气温低。根据不同的形成机制,雾可以分为:辐射雾、平流雾、蒸气雾、上坡雾、锋面雾等类型。当茫茫大雾笼罩大地时,l0m之外常常辨物不清,常使汽车、船舶停开,民航延误航班,影响交通运输的正常进行,有时还易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员伤亡。1997年9月26日,印尼嘉鲁达航空公司的一架A300-B4型空中巴士中午1 1时30分从雅加达飞往棉兰,飞机于1时45分在浓雾弥漫的棉兰附近撞毁,在坠人500m的深谷后起火燃烧,机上234人全部丧生。此外工厂排出的废气会在浓雾中停留较长时间不易飘稀,使大气质量严重恶化,影响到人体健康。浓雾还会对输电线路造成“污闪”危害。" }, { "instruction": "庙坡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用于华中、西南区地台型混合相中奥陶统的一个阶,位于牯牛潭阶之上,宝塔阶之下。本阶含有笔石、三叶虫、头足类、海林檎、珊瑚等动物群,自下而上包含三个笔石带:①Glyptograptus teretiusculus带,②Nemagraptus gracilis带,③Corynoides calicalaris带。本阶大致相当于英国的兰代洛阶和卡拉多克阶底部,与胡乐阶可以对比。庙坡阶一名源自宜昌分乡庙坡。现已停止使用。" }, { "instruction": "前期地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主震前数月或数年,或远离主震震中区发生的地震。" }, { "instruction": "侧碛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冰川暂时稳定时期在两旁谷坡上的堆积物。由于堆积作用在冰川两侧一定位置连续进行,侧碛逐渐加厚增高,常形成侧碛堤。侧碛与横阻于谷中的终碛堤相联结时,侧碛堤的形态更为明显。" }, { "instruction": "表浮痕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表浮雕。Seilacher(1964)提出的遗迹化石保存分类的一种,指保存在岩层顶面的凸脊或凹槽状的遗迹化石。" }, { "instruction": "阻抗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从源点到终点遍历一条线路或环所需的阻抗值或消耗量。阻抗可以是旅行距离、时间及旅行速度等。阻抗绝对值越高,表示运动的阻力越大。零值表示无消耗,负值表示有阻力。阻抗用于网络定位,网络优化路径就是阻抗最小的路径。" }, { "instruction": "短波辐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长波辐射。" }, { "instruction": "繁昌人字洞文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属早更新世早期,约距今200万年前。遗址位于安徽省繁昌县城西南约10千米的癞痢山东坡上(东经118°5′46″,北纬31°5′23″)。从该遗址中发现具人工打制初级产品特点和有连续修疤的人工制品59件。石制品原料主要是铁矿石,与石制品一起被发现的还有两件加工痕迹清楚的打击骨制品。石制品用锤击法生产,以小型的居多。石器以刮削器为主,单刃、边刃多于复刃和端刃。修理方式以向背面加工为主,常见层修疤和以深宽型为主等。这些性质与中国北方的旧石器时代文化相近;从石制品的类型或技术上看,都比国内其他地方早更新世的石器要显得粗糙、简单而原始。与石器同时发现的还有大量的脊椎动物化石,有爬行类、鸟类、食虫类、灵长类、翼手类、兔形类、长鼻类、食肉类、奇蹄类和偶蹄类等近75种。" }, { "instruction": "边缘混合岩化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岩浆侵入围岩时,在侵入体与围岩的接触带发生的一种混合岩化作用。侵入体附近的变质岩,由于受到岩浆及有关流体的注入和交代作用,可形成不同类型的混合岩。边缘混合岩化作用主要出现在某些构造活动带,规模一般较小,常局限于某些花岗质岩体的外接触带,所形成的混合岩宽度不大,常呈带状分布。侵入体与围岩之间常表现为交代侵入接触。边缘混合岩化作用出现的部位较浅,混合岩化程度较弱,一般不生成均质混合岩或混合花岗岩等强烈混合岩化作用的岩石。" }, { "instruction": "高热变质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烘焙变质作用(optalic metamorphism)。一种特殊的热接触变质作用,主要指与喷出岩或次火山岩接触的围岩或捕虏体中发生的小范围极高温的变质作用。这种变质作用由于发生在地表或接近地表处,因此作用的时间短,压力小,降温快。特征是围岩或捕虏体被烘烤褪色,脱水变硬,甚至可局部熔化出现少量玻璃质,有时还可出现一些特殊的低压高温矿物,如鳞石英、多铝红柱石、硅钙石、斜硅钙石、黄长石等。" }, { "instruction": "昆仑地洼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属中亚期地洼区。位于中国西部,包括昆仑山脉及其南缘的新生代盆地带,大体自北西西向南东东延伸,呈向西南凸出的弧形。原为前中生代地槽,封闭于海西运动末期。其褶皱带山脉于中生代初被剥蚀夷平,转入地台阶段,成为中国西北部后海西期地台的一部分。白垩纪进入地洼阶段后,块断运动强烈,再度隆起成为断褶带山脉,即今日的第二代昆仑山脉,山顶上有多级夷平面,为古地台残留部分。目前处于地洼发展的初动期激烈期,1959年尚有火山喷发。" }, { "instruction": "华夏鸟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反鸟亚纲的一目。前颌骨齿略向前倾,上颌骨短,齿骨约为头骨长度的一半;愈合的荐椎数目为8枚,尾综骨前半部具有三角形的背嵴;叉骨呈典型的Y字形且具有较长的锁下突;胸骨宽大,其后缘具有两对后突,其中的侧后突长且其末端变宽;第Ⅱ、Ⅲ掌骨背面具有纵向的中央沟;第Ⅰ指第1指节极为细弱,第Ⅱ指强壮,第Ⅲ指仅具一枚指节;耻骨纤细、弯曲,耻骨脚小、三角形且伸向背方;坐骨细,远端变尖,向背方弯曲;第Ⅱ骨的滑车略高于第Ⅲ骨滑车但略低于第Ⅳ骨滑车,趾爪发育。目前华夏鸟目较为公认的有1科3属,即华夏鸟科(Cathayornithidae),中国鸟属(Sinornis)、华夏鸟属(Cathayornis)、始华夏鸟属(Eocathayornis)。化石产自辽宁朝阳波罗赤、胜利等地,下白垩统九佛堂组。中国鸟(Sinornis)属名由Sino(中国)及ornis(鸟)构成。化石产自朝阳胜利乡梅勒营子,个体稍小于华夏鸟;尾综骨短,其长仅为股骨长的55%;第Ⅰ、Ⅱ指爪等长;第Ⅲ指的指节相对较弯曲且较长;对转子存在;尺腕骨呈心形且具有一小的掌部缺刻。华夏鸟(Cathayornis)属名由Cathay(中国古称华夏的英译)及ornis(鸟)构成。化石产自朝阳波罗赤,肱骨与尺骨长度几乎相等;第Ⅰ指爪略长于第Ⅱ指爪;第Ⅲ指的指节近端扩展,其长约为第Ⅱ指第1指节长的一半;对转子缺失;尺腕骨具有一大的较浅的掌部缺刻。最近有学者认为华夏鸟为中国鸟的同物异名。" }, { "instruction": "苏门答腊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目的一属。壳中等到大,纺锤形至长纺锤形。旋壁薄,由致密层一层组成。隔壁平。有旋向及轴向二组副隔壁,呈钟摆状,旋向者按其长短分为第一和第二副隔壁。列孔多。拟旋脊窄而高。中二叠世晚期,亚洲及欧洲。中国富产于南方中二叠统上部。" }, { "instruction": "水城菊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头足纲菊石亚纲的一属。壳内卷呈扁盘状,旋环包卷很紧,脐窄而深,腹部窄圆。壳面具很多弯曲的细纹。缝合线棱菊石型,腹鞍具近直角弯曲的侧边,分腹叶成两个尖的支叶,侧鞍宽,顶端尖,侧叶窄稍尖。产于中国贵州水城上石炭统。" }, { "instruction": "基拉尔尼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加拿大地盾南部元古宙后半期发生的造山运动。基拉尔尼花岗岩贯入休伦(Huronian)系中,且不整合覆于元古宙后期的基维诺(Keweenawan)系之上。" }, { "instruction": "陈家窝子动物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更新世中期偏早时期的一个哺乳动物群。主要化石地点在陕西蓝田陈家窝子。产于中更新世黄土层下部。古地磁测得年代约为60万年左右。也是一个含有古人类化石的动物群。陕西洛川黄土剖面中部及山西离石黄土下部地层中采得的化石亦可归入此类。主要化石有:蓝田人(Sinanthropus lantianensis)、甘肃亻莫鼠(Mimomys gansunicus)、合水亻莫鼠(M. heshuinicus)、假田鼠(Sminthoides fraudator)、鼠平鼢鼠(Myospalax arvicolinus)、赵氏鼢鼠(M. chaoyatseni)、许家坪鼢鼠(M. hsuchiapinensis)、丁氏鼢鼠(M. tingi)、鼢鼠(M. fontanieri)、似中华鼢鼠(M. cf. fontanieri)、高冠坝河鼠(Bahomys hypsodonta)、小林姬鼠(Apodemus cf. sylvaticus)、短脚野兔(Hypolagus brachypus)、复齿拟鼠兔(Ochotonoides complicidens)、拟西藏短耳兔(Ochotona cf. thibetana)、翁氏兔(Lepus wongi)、东方剑齿象(Stegodon orientalis)、狼(Canis lupus)、獾(Meles cf. leucurus)、中国貉(Nyctereutes sinensis)、北豺(Cuon alpinus)、虎(Panthera tigris)、三门马(Equus sanmeniensis)、巨(Megatapirus augustus)、梅氏犀(Dicerorhinus kirchbergensis)、似李氏野猪(Sus cf. lydekkeri)、葛氏斑鹿(Pseudaxis grayi)、大角鹿(Sinomegaceros sp.)、裴氏转角羚羊(Spirocerus peii)、肿骨大角鹿(Megaloceros pachyosteus)。陈家窝子动物群未见新近纪残留属种;在更新世早期特有动物中,只有复齿拟鼠兔、丁氏鼢鼠延续下来,出现许多更新世中期特有种类,如葛氏斑鹿、肿骨大角鹿等。" }, { "instruction": "数据处理中心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将原始信息和数据加工成可供使用的总处理机构。它发行和控制所处理的产品。遥感数据处理中心是将卫星地面站接收到的图像信息和数据加工成图像产品的总处理机构,是卫星地面接收站的一个组成部分。" }, { "instruction": "勒拿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俄罗斯西伯利亚下寒武统的一个阶,位于阿尔丹(Aldanian)阶之上,阿姆格阶之下。本阶为浅海相沉积,含三叶虫Proerbia prisca等。模式地点在西伯利亚勒拿河下游谷地,因而得名。" }, { "instruction": "自由大气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行星边界层。" }, { "instruction": "车家坝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晚至末志留世。本组只见于川北地区。以灰绿色夹紫红色粉砂质泥岩、薄层粉砂岩为主,顶底为黄褐色泥岩、粉砂质泥岩夹粉砂岩,在局部地区下部有些层段相变为蓝灰色泥岩夹薄至中厚层生物介壳泥晶灰岩,在泥岩或粉砂质泥岩中,常见虫迹与波痕。与下伏金台观组及上覆中泥盆统均为假整合接触,厚度约240米。所含化石有牙形石Ozarkodina crispa,Ligonodina elegans,Lonchodina walliseri等;腕足类Retziella uniplicata,R.minor,Spirinella,Eoschizophoria,Conchidium,Atrypoidea,Striispirifer,Howellella,Protathyris等。" }, { "instruction": "珠斯楞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早泥盆世郁江期至四排期。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西部额济纳旗和阿拉善右旗之间,巴丹吉林沙漠以北中蒙边境附近零星出露。下部为灰色中、薄层绢云母钙质砂岩夹薄层细砾岩;上部为灰、灰褐色薄层中、细粒钙质砂岩夹砂质灰岩;底部具一层3米厚的砾岩,砾石成分为灰岩、石英岩、砂岩等,大小不等,磨圆度较好,为砂质和钙质胶结。厚406米。与下伏志留系呈假整合接触,与上覆依克乌苏组呈整合接触。产菊石Anarcestes plebeius。" }, { "instruction": "雅安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雅安砾石层(Ya'an gravels)。命名剖面位于四川雅安龙观山。曾用过高台地砾石层、眉山层、老砾石层等名称。分为上、下两部分:下部以砂、砾岩为主,不具层理,砾石成分有石英岩、花岗岩、玄武岩和辉长岩等,砾石大小不一,一般砾径2~8厘米,大者可达20~40厘米,胶结物为橙黄、黄色之粘土;上部以黄色粘土为主,略具层理。总厚数米至40米,含有Stegodon orientalis,S. parahypsilophus等哺乳类化石和少量松、栎及蒿属孢粉。组成四川西部Ⅳ或Ⅴ级高阶地,一般高出河面:平原山前地带为90~100米,丘陵区为70~120米,南部边缘为125~130米。根据哺乳动物化石和本组出露的地貌位置,定为更新世中期。重庆砾石层可与本组对比。" }, { "instruction": "石嘴子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晚石炭世逍遥期至早二叠世早期。分布于吉林中部及东部、辽宁西北部。为浅海相碳酸盐沉积,由石灰岩夹少量碎屑岩组成,富含Triticites及Pseudoschwagerina等。厚约1000米。与下伏上石炭统船山组呈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断层阶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断层作用形成的阶梯状地形。又称假阶地。断裂作用使地面在断裂带一侧下降,另一侧相对上升成为阶地。" }, { "instruction": "无机污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主要是酸、碱和无机盐类对水体的污染。这种污染常常引起水中pH的变化,导致天然水自然缓冲作用的破坏,影响微生物生长和水体自净作用的进行,同时还会影响水中无机盐类,特别是重金属的溶解和沉淀。" }, { "instruction": "正目观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震旦纪。分布于宁夏贺兰山中段,为浅变质岩系。下段为冰碛岩段,主要为灰色硅质条带白云岩及深灰色白云岩及少量板岩、石英砂岩,砾石分选极差,砾径一般为10~20厘米,大者可达1米以上,以泥钙质胶结为主,少量砂质胶结;上段为板岩。两者之间呈过渡关系,总厚31~252米。板岩中含微古植物Symplassosphaeridium sp.,Gloeocapsomorpha sp.等。与上覆寒武系呈假整合接触,与下伏王全口群呈不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洋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洋流是海洋中海水运动的基本形式,是海洋中的海水大规模地沿着一定方向并具有相对稳定速度的水平流动。其宽度从几公里到几百公里不等。主要受盛行风、地转偏向力、海岸轮廓影响而形成。按水温不同可分为暖流和寒流;按成因,可分为风洋流、密度流、倾斜流和补偿流等。洋流对于气候、渔业、交通等都有很大影响。寒暖流汇合处,水温适宜,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是良好的海洋渔场。" }, { "instruction": "公共服务业地理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研究公共服务业的地理学。公共服务业具有集体消费的性质,通过国家经营系统组织与管理,理论上所有社会成员均可享受,实际上有些公共服务是没有穷人份的。影响公共服务业供给与使用的地理差异的因素很多,包括国家行政区的划分、社会成员的需求差异、人口的流动、公共服务资源的分布和水平、资金、政策筹。" }, { "instruction": "冰川阶段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冰期中次一级的冰川盛行时期为冰川的发展阶段。冰期中气候的波动使冰川发育发生阶段性变化,产生若干气候显著寒冷期,冰川也有若干次扩张期。" }, { "instruction": "石英角斑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富含钠质的海底喷发的酸性熔岩。SiO2>65%,具斑状结构,除钠长石斑晶外,还有石英和歪长石斑晶,以此与角斑岩区别。根据石英角斑岩和角斑岩经常与细碧岩共生,而且有相似于细碧岩中所见的钠长石化和绿泥石化等现象,可以推知它们都是地槽区海底喷发的火山岩,后经钠长石化和绿泥石化而形成。此外,还有原生说。富钾的变种称钾质石英角斑岩。" }, { "instruction": "变生非晶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蜕晶质、似晶质。含铀、钍等强放射性元素的原生晶质矿物,在放射性元素蜕变的影响下,仍保持其晶体外形,而内部晶格则遭受破坏,转变成非晶质。矿物的变生非晶质化将引起矿物物理性质的显著变化,表现为颜色变深而不均匀,光泽减弱,相对密度变小,折射率降低,解理消失,呈贝壳状断口等。" }, { "instruction": "坡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山地或高地的倾斜面。地球上随处可见的地貌单元,它是最简单、最基础的地貌单元,也是最重要的地貌单元,无论是山地、丘陵、河谷、平原都由坡地组成。坡地的形态取决于岩性、气候和构造运动。坡地研究主要是对坡面发育的过程、坡面特征、坡面形态演变和坡面发育规律的研究,由此进行坡面形态变化的预报。" }, { "instruction": "明星遗迹化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成岩作用中受到特殊条件(如颜色的加强、固结程度的变化)而形成具某些特殊特点的遗迹类群。这些遗迹的结构具有某些特点,更利于遗迹的保存或显得与众不同,因而在特定的遗迹组合中比其他类型更引人注目。" }, { "instruction": "成组式布局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工业布局空间模式之一。把在生产过程中有密切关联的工业企业,或是把与共同组织和利用区域性公用工程有关的工业企业集中摆布在一定面积(一般为数平方公里)的区域范围内。它既有利于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亦有助于促进工业企业综合生产能力之形成,为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创造条件。它有产品生产过程各阶段企业的成组布局,生产工艺与原料、辅助原料、燃料协作关系密切的企业的成组布局,可共同建设、利用厂外公用工程和城镇生活服务设施的企业成组布局,基本生产与综合利用企业成组布局,以及“三废”性质和卫生危害裎度类似的企业成组布局若干主要类型。" }, { "instruction": "边界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信风流沿大洋边界流动的一种洋流。其特点是温度和盐度都有突然的变化。可分为东边界流和西边界流,均对大陆边缘具有较强的侵蚀和搬运作用。在北半球向极地流动时,速度快、水流窄而深;当它回转流向赤道时,流速减慢、水流变宽而浅。南半球者规模不如北半球的发育。" }, { "instruction": "地震构造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活动构造性质、地震构造类型和地震破裂机制相对一致的区域。" }, { "instruction": "洛赫科夫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现为国际地层表中下泥盆统最底部的一个阶,自下而上包含三个笔石带①Monograptus uniformis带,②Monograptus praehercynicus带,③Monograptus hercynicus带,并含竹节石Paranowakia等为其特征。洛赫科夫阶一名源自捷克斯洛伐克的洛赫科夫。" }, { "instruction": "瑞芬贝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腕足动物门有铰纲扭月贝目的一属。壳体近半圆形,铰合线直长,为最大壳宽。两壳凹凸型。两壳均具铰合面,三角孔上盖有三角板。壳面有同心纹及粗细不等的两种放射壳线,有时且有壳皱。铰齿小,无齿板及中隔板。主突起呈低的双叶状,中隔板发育。奥陶纪至早志留世,世界各地。中国产于西北及南方的奥陶系。" }, { "instruction": "细碧结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基性熔岩的一种结构,是微晶结构的一个变种。其形态特征相似于填间结构或玻晶交织结构,区别在其微晶主要是钠长石或钠更长石,充填其间的是次生矿物和部分原生矿物集合体,常见为绿泥石、绿帘石、白钛石和金属矿物等。钠长石微晶有时呈板条状,有时为集合体呈束状,见于水下喷发的玄武岩。" }, { "instruction": "表生成岩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深部沉积岩抬升到近地表,主要在大气渗滤水和浅部地下水(包括上升水)的影响下所发生的作用。它与风化作用不同,主要表现为溶蚀、充填、交代作用以及某些物质的次生富集成矿作用。风化作用主要是潜水面以上发生的岩石分解和成壤作用,是一种去石化作用。表生成岩作用可向风化作用过渡。俄罗斯学者鲁欣称为退后生作用(catagenesis)。" }, { "instruction": "前富禄上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据桂北地区南华系富禄组与下伏长安组之间的平行不整合确定的构造运动。长安组为一套不显层理的灰绿色含砾泥质砂岩,富禄组为层状长石砂岩,底部多为砾岩或含铁板岩。此运动距今7.5亿年。" }, { "instruction": "热点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根据威尔逊和摩根的观点,热的地幔物质从幔核边界上沿着狭窄的圆柱状通道上涌,引起火山活动以及岩石圈的向上隆起,来自地幔深部上升的热物质喷射到地表形成热点。目前全球已发现100多处热点。往往当板块在一个固定热点上移动时,就形成了一列由老变新的火山链。" }, { "instruction": "东北黄土岩石地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主要分布于辽宁省西部和昭乌达盟地区黄土的岩石地层划分。辽东地区有少量黄土堆积。厚度一般在数米到10余米,最厚不超过30米。黄土地层剖面可以宁城大西营子、内蒙古喀喇沁旗、赤峰太平庄等剖面为代表。黄土地层根据其岩性特征可分为4组:①下更新统,以宁城黄土为代表;②中更新统,以赤峰黄土为代表;③上更新统黄土;④全新统。" }, { "instruction": "社会政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国家、政府制定的关于社会工作的基本方针和行动原则。广义的社会政策包括社会事业政策,如人口政策、劳动政策、社会保障政策、医疗卫生政策、环境保护政策、文化和体育事业政策、社会服务政策、教育政策、居民收入分配和消费政策、社会治安政策、社会行政管理政策等。社会政策是特定利益的载体,其本质取决于社会制度的属性,是实现统治阶级的社会利益的重要手段,反映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富裕程度。社会政策也是一种社会稳定机制,其功能是通过社会工作解决和预防社会问题,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 { "instruction": "Vulcano volcano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意大利西西里岛北部利帕里群岛南端的一个火山岛。整个岛屿为一个复合成层火山锥,岛的中部为塌陷破火口,以后被火山喷出物埋没。岛的西北部为一圆锥形火山锥,即武尔卡诺火山,基底直径为2000米,海拔500米,顶部火山口直径为500米。传说那里是火神武尔坎(Vulcan)的锻造所,所以对所有的火山都称之为Volcano。过去曾十分活跃,特别是公元前几个世纪。最近一次爆发始于1888,并持续到1890年。当时把五千米以外的海底电缆都破坏了。1985年4月24日该区发生频繁地震,震级小于2.5,震中则位于火口中,震源深度小于1千米,地震能量以震群方式释放,波形特征说明地下有脱气和断裂位移发生。" }, { "instruction": "现代地壳破裂网络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现代地壳破裂所显示的一种网状组合型式。根据地质构造、地震活动和地貌研究,以及卫星像片解释提供的资料,发现在中国广大范围内,普遍存在着一种规则的、正在活动的网络状破裂系统。这个破裂网络既受较老地质时期断裂构造控制,又有其新生的特点;它对地震活动、现代构造运动和地貌发育等,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因此,对于探讨新构造、现代构造应力场及地震预报工作都有一定意义。国外地质文献曾提及世界其他地区也普遍存在着类似的地壳破裂网状组合型式。" }, { "instruction": "崇余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赣南发生于晚奥陶世卡拉道克期的构造运动。在崇义县和大余县山区见上奥陶统沙村群底砾岩之下的不整合。在崇义县阳岭剖面(阳岭砾岩与下伏地层为明显角度不整合),阳岭砾岩上部地层平缓,与上覆泥盆系底部砂砾岩产状差别甚微,表明此次运动在早志留世后期可能即已弱化,并无志留纪后期与泥盆纪早期造山运动的证据。这一运动的主体是在湘、赣两省,仅涉及广西东北一隅。在云开地区的构造变质岩浆事件的同位素年龄值为445百万年左右(相当于晚奥陶世),表现为重熔花岗岩上侵的大规模隆起,因而此时形成的磨拉石建造多遭剥蚀而所剩无几,于是造成这一运动范围有限之假象。" }, { "instruction": "弗兰康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北美上寒武克罗依克斯统中部的一个阶,位于德里斯巴赫阶之上,特仑姆佩劳阶之下,自下而上含有三个三叶虫带:①Elvinia带,②Taenicephalus带,③Saratogia带。" }, { "instruction": "商圈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云集了众多商业企业的特定地区。往往位于多条主干道的汇合处,营业面积达数十万平方米,甚至超过1×106 m2,如上海徐家汇、静安寺、五角场等。" }, { "instruction": "真狭鼻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灵长目直鼻亚目人猿次目狭鼻下目的一个小目,包括现生和化石猿类和人在内的人猿超科(Hominoidea)以及现生和化石猴类的猴超科(Cercopithecoidea)。最早的真狭鼻猴类是晚渐新世到中中新世早期的原康修尔猿类。" }, { "instruction": "大熊猫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哺乳纲真兽次亚纲食肉目的一属。体形似熊,但头部较圆,吻部和鼻部较短,似猫,故名。牙齿宽大,多瘤状,前臼齿复杂,臼齿低冠,齿带发达,第一上臼齿方形,第三上臼齿长三角形,下臼齿的跟座有许多成泡沫状的瘤状尖。主要以嫩竹为食。化石分布于亚洲更新统,是广布于中国南方各省第四纪洞穴堆积中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的主要成员,现仅分布于中国四川、陕西及甘肃省内的狭小地区。" }, { "instruction": "鄂尔多斯断块是什么?", "input": "", "output": "1974年提出,是张家口、大同、河津以西至贺兰山—六盘山的断块。基底主要在太古宙桑干期形成,绝对年龄大于25亿年。" }, { "instruction": "广岛变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山下升(1957)命名,因广岛花岗岩而得名。为日本本州地区地史上的一个大分界线。它是三叠纪晚期—古近纪的本州地背斜时代的一个阶段,侏罗纪中期以前称地背隆起期,其后至古近纪即为广岛变动期。自古生代末至中生代初的造山运动之后,本州地区基本已经陆化。这一地区的隆起运动与一般的地槽带不同,是以与地层变形、区域变质等无关的酸性火成活动为其特征。与此同时外侧的四万十地槽则大幅度沉降与沉积。这一时期的岩浆活动不仅在日本列岛,整个亚洲大陆亦极为活跃,统称燕山运动。" }, { "instruction": "长期视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太阳在空间运动所产生的视差称为长期视差,也称视差动。" }, { "instruction": "间接排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群落排序方法。是用植物群落本身属性排定群落样的位序。" }, { "instruction": "王家湾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为早志留世。在川陕边界地区分布广泛。为黄绿、紫红色泥岩、粉砂质泥岩和砂岩,以灰岩层的开始和海相红层的消失作为其底、顶界,与下伏崔家沟组和上覆宁强组杨坡湾段均呈整合接触。厚257米。本组化石分异度较低,有腕足类Nucleospira,Nalivkinia,Striispirifer,Eospirifer;三叶虫以及笔石M. drepanoformis;牙形石Spathognathodus parahassi,S.guizhouensis等。" }, { "instruction": "水放射性污染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水域环境中放射性物质的发生源。其主要来源有:①核工业。在铀矿开采和选矿中将产生大量放射性废水;②核电站。排出含人工放射性核素的冷却水、元件储存池水、实验室废水和地板冲洗水等;③核燃料后处理厂。在对反应堆辐照元件作化学处理和提取钚和铀的过程中,排出放射性裂变产物废水;④核试验。核爆炸过程产生穿透性很强的中子和γ辐射,并产生大量的放射性裂变产物。" }, { "instruction": "地貌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表各种形态的总称。在地理学中也叫地形。由内营力(地壳运动、火山活动、地震等)和外营力(流水、冰川、风、波浪、海流等)相互作用而成。岩石是地貌形成的物质基础。按形态可分为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等;按成因可分为构造地貌、气候地貌、侵蚀地貌、堆积地貌等;按动力可分为河流地貌、冰川地貌、岩溶地貌、海岸地貌、风成地貌、重力地貌等。" }, { "instruction": "限制因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限制植物生长和繁殖的关键性生态因子。" }, { "instruction": "岩溶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质历史中,经历强烈岩溶化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中,一般是地壳发生区域性上升,长期沉积间断,有利于岩溶作用的气候条件,碳酸盐岩层才能遭受强烈岩溶作用。在中国北方的岩溶期,如青白口纪末期、奥陶纪末期、第四纪以来等。华南地区在白垩纪后有三个岩溶期:第一期为白垩纪至古近纪、新近纪初、第二期为新近纪末至第四纪初、第三期为第四纪以来。" }, { "instruction": "冰川溢口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简称溢口。在冰川槽谷侧旁的山脊或山坡的低处所展现的U形缺口称冰川溢口。由冰川充满槽谷时向侧旁溢流并对山脊或山坡进行铲刮磨蚀而造成。冰川消融后冰川溢口则高悬于山脊或谷坡上。" }, { "instruction": "始石燕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腕足动物门有铰纲石燕目的一属。壳体横长,中等大小,铰合线短于或近等于壳宽。壳面无壳褶。中槽、中隆发育。壳纹细密,遍布全壳,可有同心纹。腹壳内齿板长而高,无中隔板。志留纪至中泥盆世,世界各地。中国多产于西南志留系。" }, { "instruction": "大气质量评价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依据大气环境质量标准,运用合理方法对大气环境质量进行时间和空间上的定性、定量评定,是确定大气污染程度的一种手段。城市因其人口密集、工业与交通运输频繁,是大气质量评价的重点。常常作为评价的大气污染物有二氧化硫、总悬浮物、粉尘、可吸入颗粒物、碳氢化合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臭氧和氟化物等。" }, { "instruction": "麦哲伦云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银河系的两个伴星系。在北纬20°以南的地区升出地平面。它们是南天银河附近两个肉眼清晰可见的云雾状天体。大的一个在剑鱼座和山案座,约6°大小,相当于12个月球视直径;小的一个在杜鹃座,张角约2°,相当于4个月球视直径;两个云在天球上相距约20°。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于1521年环球航行时,首次对它们作了精确描述,后来就以他的姓氏命名为麦哲伦云。" }, { "instruction": "块状(或网络)开发模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区域产业展开的空间形式之一。通常在经济发达地区或经济重心区采用。指以“点”、“线”、“面”相互交织成网、分散化为特征的网状布局模式。在经济发达地区或经济核心区,交通四通八达,城市密度较大,农村经济活跃,多镇工业蓬勃发展。区内各地经济发展差距逐步缩小,中心城市外围地区经济发展快于核心部位,产业相对集聚的“点”、“线”、“面”相互交织而成一个有机整体,整个区域经济得到有效开发。如中国沪宁杭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区内少数大工业城市及沪、宁、杭、甬等少数铁路干线工业过度集中,人口过度稠密,导致产毕一系列“臌胀病”,迫切要求由原先的点状开发、轴线开发,适时转向以分散化为特征的网状开发。在这一地区内部,对已过度集中区域的部分传统工业实行扩散、转移,而对尚处于相对滞后发展状态的新区则实行增长极或轴线开发,从而力争实现区域经济增长与均衡协调的战略目标。" }, { "instruction": "化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凡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地质时期的生物遗体(如动物骨骼、硬壳等)和遗迹(如动物足迹、虫穴、粪便、人类石器等)都叫化石。" }, { "instruction": "氯化物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氯化物型湖。湖水的阴离子中以Cl-为主,湖水中可能呈固相析出的盐类主要是氯化物类的湖泊。它属于半咸水湖与咸水湖。湖中除可能析出NaCl、 MgCl2、CaCl2等矿物外,还可能有CaSO4 Ca(HCO3)2等矿物析出。" }, { "instruction": "断褶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大陆型地壳断块的二级活动型构造单元,属古洋壳。其主要特征为:①一般呈狭长的带状,围绕断块区分布;②地表主要出露南华纪以来沿岩石圈断裂发生拉开而形成的洋壳和过渡壳类型的沉积,前者为优地槽建造,后者与冒地槽建造相当;③岩浆活动频繁而强烈,拉张阶段出现喷发、侵入和深海沉积共同构成的蛇绿岩套,挤压褶皱阶段先后出现一系列中酸性喷发、侵入活动;④断褶系内部常有古陆壳残块;⑤构造形变强烈复杂,多呈规模宏伟的线型复式褶曲和逆冲断裂,有时形成扇形构造或迭瓦状构造和推覆构造;⑥洋壳经多次挤压和褶皱后转化为陆壳,致使基底构造层均有不同程度的变质,并出现双变质带;⑦以内生金属矿产为主;⑧布格重力异常梯度变化剧烈,常呈宽数十千米、长几百千米甚至达千千米以上的梯度带;磁场为正负交替的异常带。如昆祁秦断褶系。" }, { "instruction": "斑点状胶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凝块状胶结(clotted cementation)。胶结物的分布很不均匀,有些地方胶结物富集成一团,有的地方又几乎没有胶结物,在岩石中呈斑点状,故名。如某些铁质石英岩,由于铁质胶结物分布不均匀,常形成此种胶结类型。" }, { "instruction": "东海杂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新太古代至古元古代。分布在江苏省东海县一带,为片岩、片麻岩系。岩石分两部分,一是一套长英质片麻岩系夹斜长角闪岩、角闪黑云片岩;另一套为表壳岩,呈残留体或残留层分布于灰色长英质片麻岩中的各种云母石英片岩、变粒岩、十字石矽线石片岩、铁英岩、蓝晶石片岩、绿泥片岩及大理岩等。属有层无序地层,和大别山杂岩基本相同。长英质片麻岩中锆石UPb表面年龄22.1亿年。" }, { "instruction": "地震崩塌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震震动引起岩体或土体离母体、在重力作用下极其快速地下滑、堆积的过程。" }, { "instruction": "污染物总量控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在给定时期内,综合经济、技术、社会等条件,采取通过向排污源规定分配污染物允许排放量形式,将一定空间范围内排污源产生的污染物量控制在环境质量容许限度内而实行的一种污染控制方式。它是针对污染物浓度在控制中存在的缺陷,在污染源密集状况下无法保证环境质量的控制和改善而提出的。" }, { "instruction": "黄土湿陷性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黄土的一种特殊的工程地质性质。黄土具有在自重或外部荷重下,受水浸湿后结构迅速破坏发生突然下沉的性质。引起湿陷的原因是因为黄土以粉粒和亲水弱的矿物为主,具有大孔结构,天然含水量小,具有粘粒的强结合水连结和盐分的胶结连结,在干燥时可以承担一定荷重而变形不大,但浸湿后,土粒连结显著减弱,引起土结构破坏产生湿陷变形。黄土湿陷性对人类工程活动危害很大,常使建筑物、渠道、库岸造成破坏。因此,在湿陷性黄土地区进行建筑时,要特别注意防止水的渗入,并采取必要的人工土质改良或其他防治措施。" }, { "instruction": "diagenesis of fossils,fossildiagenese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埋藏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物遗体成岩作用及其以后变化的科学。生物遗体成岩作用一般发生在埋藏后,也可发生在埋藏期间或之前。最终埋葬后的生物遗体由于构造作用、变质作用和沉积物的压固作用等而压缩、变形,或引起化学的、矿物的或结构上的改变。近来化石变形研究较多,对古生物的正确分类、岩石构造型式分析、估计沉积岩的压固作用程度等都有重要意义。" }, { "instruction": "活动断裂分段性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表示活动断裂呈现活动强度、活动方式(如黏滑和蠕滑)和发震几率等显著差异的不同段落。活断层的分段性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上在活动断裂研究上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许多活动断裂带上的历史地震和古地震的最新研究表明,单个段落的长度一般为数十至数百千米,每一段落具有自己独特的活动历史和相对独立的、稳定的活动习性,发震段落可作为发生地震破裂的一个独立的震源区。一些学者认为活动断裂之所以分段,是由于特殊的地质构造在断面上形成障碍所致,这些障碍能够经受多次地震和构造变动;但也有学者认为活动断裂分段的原因,不是特殊地质构造在断层面上形成障碍,而是活动断层被其他方向断裂切截所致。如果我们能够识别和确定灾害性断层的段落,就可以确定在单个地震中将发生破裂的断层区域、长度和位置。断裂分段性研究的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①有助于认识地震破裂的起始和终止过程,以及岩石圈的破裂强度和习性;②已成为预测地震危险性和地震工程稳定性评价中最基本的地震地质手段之一。" }, { "instruction": "苍山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中元古代—新元古代。曾称苍山杂岩、大理系、苍山片麻岩。分布于云南大理下关地区点苍山—罗坪山一带,为变质岩系。为片岩、片麻岩、变粒岩和少量大理岩,厚大于2000米。原岩为碎屑岩碳酸盐岩基性火山岩组合。" }, { "instruction": "闰日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阳历的平年只有365日,与回归年比较,每年相差5时48分46秒,所以每四年积成1日,加于2月成29日,这一天称为闰日。" }, { "instruction": "珠蚌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双壳纲的一属。壳厚,横向延长成卵圆形或方圆形,前端圆润,后部伸长。壳顶靠前,具后壳顶脊。壳面具生长线或同心皱,壳顶饰有锯齿状褶脊或“W”形排列的两列瘤。铰齿假异齿型。闭肌痕异柱,无外套湾。生活于淡水。晚三叠世至现代,世界各地。中国此类化石多产于陆相中、新生代地层中。" }, { "instruction": "黄土潜育化层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黄土层中的一种沉积构造形式。在黄土层的下部常见具有清晰的薄层理,其岩性自上而下逐渐变为细粉土质以至粘土质,颜色由灰黄渐变为灰至灰绿色。它们形成于黄土丘陵间积水洼地,由于地表水较长时期停滞,土层产生潜育化作用。多见于黄土高原西部陇东地区。" }, { "instruction": "岩漠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山地荒漠。荒漠区岩石裸露的山地,植物稀少,景色荒凉。山地间常见封闭的无水洼地,内为岩石碎屑物覆盖。?沙漠中风蚀作用和物理风化强烈的地区,岩石裸露,也称石质荒漠。岩漠在世界上分布有很大的面积,在北美以及中国西北部都有分布。" }, { "instruction": "客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定时间内,某一运输线路、路段上,一定方向的旅客流动。包括流量和流时等要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人口、城镇人口、旅游者、公务活动者的分布和往来以及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状况、生活水平和运输业水平等。" }, { "instruction": "温室气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温室气体是指大气层中易吸收红外线的气体。温室气体在大气含量不足1%。大气层中主要的温室气体包括二氧化碳(CO2),甲烷(CH4),一氧化二氮(N2 O),氯氟碳化合物( CFCs)及臭氧(O3)。大气层中的水汽( H2 O)虽然是天然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但普遍认为它在大气中的含量并不直接受人类活动所影响。二氧化碳被认为是效果最显著的温室气体,并且近50年来人类的工业化活动加剧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导致了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的过量聚集,加剧了温室效应。" }, { "instruction": "碳酸盐岩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个向上凸起的碳酸盐沉积体。在横向上规模有限,不涉及成因和内部的组成。可以是一个礁丘、灰泥丘或滩。" }, { "instruction": "波浪壅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亦称碎波拍。由于波列线性叠加所致的拍于碎波带附近而产生的长周期重力波。其周期范围是30~300s。此种海岸附近的长周期重力波,其形状与涌中波群的包络线很相近,并拍于碎波带附近产生,故称碎波拍。但也不一定需与波破碎或拍相联系。碎波拍与海岸附近的流和水位的研究有关。" }, { "instruction": "上颌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面颅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其上着生牙齿,为面颅骨片中较坚厚的一部分,常可保存为化石。" }, { "instruction": "物种多样性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在一个局部地区或区域中生物种类的丰富度或物种的总数目。" }, { "instruction": "人口地域构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在一定时点人口在一定空间的集散状态。一定时点的人口地域分布是人口的空间分布长期发展演变的结果。人口的空间分布是人类在改造自然、发展生产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自然、经济、社会、历史、资源环境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 { "instruction": "火山泥球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火山灰球、火山豆石(volcanic pisolite)、凝灰岩球(tuff ball)、火山雹石(volcanic hailstone)。火山喷发产物之一,多产于凝灰岩中。它的成因有两种说法:①当火山爆发时,细小的火山碎屑围绕下落的雨滴,同时受巨大的气流冲击凝聚增大而成;②是火山碎屑围绕一个质点,借助风力或斜坡在疏松的火山碎屑堆积物表面滚动增大所致。火山泥球多产于凝灰岩中,直径数毫米至数十毫米不等,球体内部结构较粗,分布无序,向外粒度变细,呈同心层构造。" }, { "instruction": "部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氏族和部落的简称,见于中国某些历史典籍,其含义始终没有超出《辽史·部族》所说的“部落日部,氏族日族’’的范围。" }, { "instruction": "污染化学地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环境科学与化学地理学间的边缘学科,研究化学污染物在地理环境中的形成、分布与迁移转化规律,为防治污染与保护环境寻求合理途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①污染物的分布规律。包括未受或很少受人类影响的环境要素中化学污染物含量,污染物的形成特点、分布现状、异常表现及其环境危害;②污染物的迁移过程。包括位移和再分配、分散和集中以及转化动力和最终归宿。污染物的迁移受原子结构及其他合物的性质、环境介质等因素制约,按迁移方式和迁移介质可分为,化学和物理化学迁移、生物和生物地球化学迁移、水迁移、气迁移等。随着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其应用意义将更加重要。" }, { "instruction": "地震断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震源断层错动在地表形成的断层。它可以是再活动的已有断层,也可以是新形成的断层。在中文文献中有时也被称为发震断层,但有的学者对地震断层和发震断层是否同一概念提出质疑。7级以上的地震断层长度可达数十千米至一百千米以上,并可直达地表,穿山越岭,造成巨大的地质断层灾害。据大量统计,地震矩震级与地震断层长度的对数之间存在着正比关系(矩震级(MW)标准偏差仅0.25~0.35震级单位),其经验公式为MW=5.02+1.191 lg{L}km(走滑断层) MW=4.96+1.25 lg{L}km(逆断层) MW=5.09+1.151 lg{L}km(正断层) MW=5.03+1.191 lg{L}km(适用于各类型活动断层)(式中:MW为矩震级;L为地震断层长度的数值,以千米为单位)。" }, { "instruction": "西太平洋地洼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林朝启(1967)指出。日本的北海道西部,本洲内带及九州的一部分,包括绿色凝灰岩分布的地区,均属于地洼区的性质,属于“环太平洋型地洼区”的一部分。称为绿色凝灰岩地域的地洼区。古近、新近纪出现激烈活动,其西南端与台西地洼区相连,并继续向南延伸,可能通向鲁逊岛西缘,与敏多露岛西部相接,形成串珠式的地洼带。" }, { "instruction": "移民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A国移入B国,并获得B国国籍的迁移者。一般来说,移民迁入B国如果获得该国国籍,并丧失了A国国籍,只有少数国家允许移民具有多重国籍。(人口地理学)" }, { "instruction": "特里马道克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欧洲奥陶系最底部的一个阶。特里马道克阶含有两个笔石带,以Dictyomema flabelliforme为其底界。然而,在英国则把特里马道克阶归入寒武系顶部。阶名源自英国威尔士的特里马道克(Tremadoc)。现为国际通用下奥陶统下部的一个阶。" }, { "instruction": "社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聚集在某一地域中的社会群体、社会组织所形成的一个生活上互相关联的社会实体。一般由如下因素构成:①有一定的地域(如城市、街道、居住区、里弄、乡村、集镇);②有一定的人群(数量、密度、构成、素质);③人们共同的行为规范、生活方式和意识,如共同的文化传统、民风民俗和共同的命运感、隶属感;④人们的各种社会活动及其互动关系。" }, { "instruction": "华南前讯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梅雨。" }, { "instruction": "巨浪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由6级以上风产生的,有效波高在4m以上的海浪。巨浪具有巨大的破坏性,会酿成海洋灾害。近海的巨浪灾害往往是与风暴潮共生的。在我国沿海海域发生的巨浪灾害主要由热带风暴、台风、温带气旋、寒潮偏北大风等天气系统引起的。我国沿海冬半年,偏北大风经常出现且风向稳定,风浪达刭巨浪的海域比较多,如大浪频率高值区(20% -25%)有南海巴士海峡以西海域、台湾省东北海域和济州岛以南海域。我国夏半年,破坏性巨浪主要由热带风暴和台风产生。通常当巨浪浪高超过4m以上时,其破坏力明显增大,容易造成严重的海难事故和近海灾害。据统计,海上破坏力90%来自海浪,世界海难事故的70%左右是由狂风巨浪造成的。世界上最高的风浪波高是34m,由美国油轮“拉梅波”号于1933年2月7日在太平洋航线上测到的。" }, { "instruction": "地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球上位于莫霍面以上的固体硬壳部分,主要由硅酸盐类岩石组成,其密度比地幔小,厚度约为地球半径的1/400,但各处厚度不一。地壳视其所处的位置又可分为陆壳和洋壳,陆壳厚度较大,密度较小,年龄则比较老,是一个不连续圈层,洋壳则是一个连续圈层。" }, { "instruction": "锢囚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锋面类型。" }, { "instruction": "潮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沙泥质潮滩上由于潮流作用形成的冲沟。" }, { "instruction": "红杉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裸子植物门松柏纲杉科(Taxodiaceae)的一属。现仅存北美红杉(S.sempervirens)一种,分布于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北部和俄勒冈州西南部的狭长海岸,为常绿大乔木,高可达110米,胸径可达8米,是世界上最高的树种之一。叶两型:鳞形叶螺旋状着生于主枝;条形叶生于侧枝,基部下延,无叶柄,叶片二列状排列,不对生。表皮细胞长方形,细胞壁直,气孔两面生或气孔下生,气孔口的排列方向与叶片长轴一致,副卫细胞4~6个。最早出现在侏罗纪,广泛见于东亚、北美和欧洲中生代晚期和古近纪、新近纪地层。中国产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新疆、贵州和山东等地。最近在云南吕合中新世地层也有报道。" }, { "instruction": "黄泥岗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黄泥岗页岩。时代属晚奥陶世艾家山期晚期至钱塘江期早期。分布于浙西一带。命名地点在浙江江山县城北3千米的黄泥岗村西。为浅海相泥质沉积,以紫红色钙质页岩为主,偶夹黄色页岩。含一个三叶虫带,即Nankinolithus nankinensis带及介形虫。约与欧洲的卡拉多克期晚期的Pleurograptus linearis带相当。厚45米。与下伏砚瓦山组呈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峡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高纬度地带,雪线低,大陆冰流和岛屿冰盖伸展到海平面附近,这些冰川槽谷和山脊直交或斜交于海洋线,当冰川槽谷下段部分被海水淹没后,形成岸壁陡峭而窄狭的海湾,称为峡湾或峡江。" }, { "instruction": "工业生产地域分工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劳动地域分工的组成部分之一。工业生产在不同地区间的分工关系。它指的是不同地区利用各自特有的有利生产条件,发展各有侧重的专业化生产和在产品交换基础上的相互协作,以期获取较高劳动生产率与经济效益。影响其形成、发展的条件较多,其中自然条件的地区差异与资源地区组合状况,乃是工业生产地域分工的自然基础;包括技术经济基础、工业部门专业化水平(产品商品率)、生产协作关系、交通运输设施在内的社会经济条件及商品经济高度发展,则是其基本条件。研究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工业生产地域分工规律,有助于认识和指导区域经济的顺利发展,促进国家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 }, { "instruction": "巴隆马海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属更新世早期(相当泥河湾期)。分布在柴达木盆地中部。岩性为灰绿色、灰褐色的砂质泥岩、粉砂岩、砂岩夹石膏、岩盐层。以湖泊沉积为主,厚约45米。含剑齿虎、转角羚羊、轮藻等化石。" }, { "instruction": "华夏式建造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为地洼型沉积的主要建造类型,主要为陆相,有时为海相或夹海相层。它与属于地槽型建造的磨拉石建造类似,故曾长期相混淆,应叫类磨拉石建造,实为假磨拉石建造(pseudomolasse formation)。主要区别在于:①历史背景,在全无“地槽准备”(强烈下拗等)时开始发育,即是在隆起的背景上发生的;②出现时间:与地槽区的发展无直接关系,不随地槽褶皱出现,而是地槽褶皱完成以后的另一发展阶段(大多相隔一个地台阶段)的产物;③出现空间,分布不受地槽褶皱带及其构造线的直接控制,而是大多散布在从前的地台区(或地槽褶皱完成区)的范围之内,受地洼盆地形状和分布的控制,与严格受控于地槽褶皱带的磨拉石建造(沿山前坳陷、山间坳陷分布)显然有别;④岩性序列,底部大都具有底砾岩,即从粗屑开始,是在以前发展阶段的构造层的侵蚀面之上沉积的结果,而与磨拉石建造特征(常发育底砾岩,并从细屑开始)不同;⑤岩相特点,绝大多数为陆相,仅在部分地区初动期或(及)余动期有海相沉积,反映在总的隆起的环境下,相对下陷的地洼盆地内沉积而成的,与磨拉石建造下部往往过渡为地槽海相沉积者有别;⑥与下伏地层接触关系,是地槽阶段完全结束,在大多数地区经历地台阶段之后,才发生的另一种活动区型建造,同下伏的地槽沉积之间,从未见有互相过渡的关系,而是往往出现明显的不整合面或假整合面;⑦伴生岩浆建造:伴随地洼区发展激烈期常见的强烈的岩浆活动;除造成侵入体外,在部分地区夹有大量火山产物,与地槽区余动期的磨拉石建造只伴生很少火山物质不同。" }, { "instruction": "联合古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泛大洋。联合古陆形成期间地球上的大陆相互聚集在一起,围绕这个联合古陆的浩瀚原始海洋,叫做联合古洋。" }, { "instruction": "堆积冰碛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冰川停止运动后所堆积的物质。它又可分终碛、侧碛及底碛。" }, { "instruction": "自然一技术地理系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受到人类技术措施深刻影响和改变的自然地理系统。几乎所有的现在景观都属于具有一定社会一经济功能的自然一技术地理系统。其开放性、自动调节能力和可控性远大于自然地理系统,其原有的自组织类型与人类施加的技术控制措施结合在一起,形成较稳定的生产功能。" }, { "instruction": "埃特纳火山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位于地中海中部的西西里岛上,东经15°、北纬37°43′处。海拔3350米,火山锥的体积至少有350立方千米,是欧洲最大最高的火山。公元前1500年起,就有埃特纳火山的活动记载,它是被记录得最早,也是地球上最活跃的火山之一,间隔2~20年就会喷发一回。最近一轮喷发活动始于2002年10月26~27日之间的午夜,从火山南坡上部喷出火山灰和熔岩,持续到2003年1月28日。埃特纳火山所在的位置,正好在欧亚板块和非洲板块碰撞的前沿地带,这里是地壳破碎薄弱部位,在它下面20~25千米有从地幔来的岩浆大量聚集,体积达到1600立方千米,为含铁和镁较多的硅酸盐熔浆,喷出地面时形成易流动的基性熔岩,间或也有因气体迅速膨胀爆炸而产生的碎屑物抛起。这些喷出物在喷口周围堆积起来,使火山锥越来越大和越高。那些在山坡上的火山喷口最后也会形成了一个个较小的新火山锥,与原来的火山锥叠合在一起。现在的埃特纳火山,是把这些小火山锥都包括在内的统称,都是由同一岩浆来源形成的一个火山机构的一部分,属于复合火山类型。" }, { "instruction": "extinct volcano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现在没有喷发,将来也不可能再喷发的火山。" }, { "instruction": "背斜山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构造地貌的一个地貌单元,指与背斜构造相应的山地。" }, { "instruction": "地垒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大致平行的两个正断层之间,具有共同的上升盘,其两侧为下降盘,这样的断层组合称为地垒。" }, { "instruction": "黄土区生态经济系统建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措施中的生态措施。其主要核心是恢复黄土区的被破坏的植被,改善黄土区的生态环境,协调发展黄土区的农、牧业,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稳定经济发展。" }, { "instruction": "冰蚀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冰川的侵蚀作用。冰川达到一定厚度并克服冰川内部及岩床之间的摩擦力后,便产生滑动,冰川和它所携带的石块,在流动过程中对地面岩石的破坏,并把破坏的物质带走。冰蚀主要表现为磨蚀作用和拔蚀作用。磨蚀作用指富含岩屑的冰川底部对基岩岩床的磨光和磨平的侵蚀过程,是岩床的水平方向的破坏。拔蚀作用指底部冰川冰松动、拖曳和移动岩床上岩块的过程,是对岩床的垂直方向的破坏。拔蚀作用是冰川侵蚀破坏最强的一个过程,也是大岩块和岩屑带人冰内或冰川底部的主要方式。" }, { "instruction": "表栖动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生活于水底沉积物、岩礁或其他物体表面而非潜居其内的动物。表栖动物又可分为固着的和游移的两类。" }, { "instruction": "垫熟表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长期施用厩草肥形成的表层。" }, { "instruction": "冰瀑布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冰川流动在陡坡段,冰体呈坠落或滑落状态,如瀑布那样。冰瀑布的上部冰川有许多裂隙,冰瀑布的下部有许多冰坠落体。冰瀑布可出现在冰川的中段,也可出现在冰舌部位。" }, { "instruction": "变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中国土壤分类系统中的最低一级单元。是土种范围内的细分。划分依据,一般以土种表层或耕层某些性状(如质地、厚度、耕性等)的变异来划分。如潮土中的黏质、壤质与沙质变种。" }, { "instruction": "水土保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用农、林、牧、水利工程等措施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水土,充分利用水土资源的统称。分为单项治理措施与综合治理措施。前者包括一切防治水土流失的办法,如在坡地修造水平梯田、等高沟埂、水平沟、鱼鳞坑,在沟道与河谷内筑坝、建谷坊,闸山沟,河滩造田,造林种草,封山育林,增加地面覆盖,改良土壤,增加其保水性等;后者为各种单项治理措施的结合,即对农、林、牧业与工程等方面的各种措施作统一规划,进行统筹安排,使治理水土流失的效果最佳。" }, { "instruction": "临江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为分布于甘肃文县和康县一带的震旦系地方名称。下部为砂质板岩夹砂岩、硅质岩、灰岩,上部为白云岩、硅质岩及白云质灰岩。含叠层石Conophyton f.及核形石,微古植物Asperatopsophosphaera umishanensis等。全岩RbSr年龄(5.6±0.2)亿年。" }, { "instruction": "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宙的时间内形成的地层,它是比界高一级的国际性的最大的年代地层单位。例如,太古宇、元古宇和显生宇,它们各包括若干界。" }, { "instruction": "同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于趋同,不同种类生物的结构和起源都不相同的器官,其功能和形态却十分相似,这种现象,生物学上叫做同功。" }, { "instruction": "鱼库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震旦纪。出露于豫西北秦岭地区,不整合在青白口系陶湾组或滦川群煤窑沟组变质岩之上的一套浅变质岩,自上而下分为鱼库组,为厚层白云大理岩夹石英岩和黑云绢云石英片岩,底部有砾岩,厚569米;三岔口组,为一套炭质绢云片岩、钙质砾岩,厚230米,分布于河南滦川、卢氏等地。时代属南华纪至震旦纪早期。" }, { "instruction": "鞋带砂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鞋带砂岩(shoe string sandstone)、鞋带状沉积体。是一种长条形的沉积体,例如河道冲积沉积体、沙坝、沙丘等,通常多被埋藏在泥岩或页岩中。" }, { "instruction": "日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日月会合运动中,当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朔日),且日、地、月三球恰好或几乎在一直线上时,月球遮住了太阳,在地球上处于月影区域的观察者,看不见或看不全太阳的现象。" }, { "instruction": "冈瓦纳植物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冈瓦纳植物群分布的地区。其范围包括非洲中南部、马达加斯加、印度半岛、澳大利亚、南美洲、南极洲和中国西藏雅鲁藏布江以南地区,即相当于冈瓦纳大陆的范围。在冈瓦纳植物区的周边地带(如中国西藏雅鲁藏布江北侧冈底斯、土耳其中部安那托利亚等地区),已经发现有冈瓦纳植物群和华夏植物群分子的混生现象,代表了冈瓦纳大陆北缘裂离微板块(地体)以及古气候带处于过渡性部位。" }, { "instruction": "山岳冰川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山岳冰川(新疆博格达山北麓)1、2.冰舌; 3.冰水沉积称高山冰川。在山区范围内形成、流动和消亡的冰川。中国西部的现代冰川,大多数属于这种类型。山岳冰川的形态受地形的控制,又大致可分为悬冰川、冰斗冰川、山谷冰川、平顶冰川等类型。图示新疆博格达山北麓半坡山的冰舌。" }, { "instruction": "斯柯茵迹遗迹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潮湿、柔韧、泥砂质沉积,斯柯茵迹遗迹相及其常见的遗迹化石1.Scoyenia; 2.Ancorichnus; 3.Cruziena; 4.Skolithos低能环境或为极浅的河湖相或定期被水淹没;或陆上常被水淹部位,介于海相和陆相的非海相红层之中。主要为细小、具回填构造的觅食潜穴,蛇曲形略弯或扭曲的无衬里潜穴、垂直潜穴、足迹及通道。无脊椎动物为食沉积物或捕食动物;脊椎动物为食草、食肉动物,前者分异度低而个体数量多,后者分异度高。" }, { "instruction": "零售商业业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按照零售店铺的结构特点,根据其经营方式、商品结构、服务功能、以及选址、商圈、规模、店堂设施、目标顾客和有无固定营业场所等因素,将零售业分为以下1 7种业态:食杂店、便利店、折扣店、超市、仓储会员店、百货店、专业店、专卖店、家居建材店、购物中心、厂家直销中心、电视购物、邮购、网上商店、自动售货亭、直销、电话购物。为使零售商业走向规范化、科学化管理、促进零售商业的差别化竞争,某些城市对商业业态的选址、服务半径、规模、商业定位作出了规范。" }, { "instruction": "断拉谷继承式地洼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以继承地台阶段的断拉谷型盆地为基础,进一步发展而成的地洼盆地。" }, { "instruction": "台东活动裂谷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位置在中央山脉东面,由两条走向近于南北的冲断层(西面是中央山脉断层,东面是海岸山脉断层)构成的对冲断层谷。这条裂谷形成于早更新世造山运动结束以后,现今仍有活动。在1951年10月22日和11月25日地震时,沿海岸山脉断层产生了新断裂,由10月地震形成的、位于裂谷北端的断裂延伸约10余千米;另一条位于裂谷中段,延伸40千米。这两条地震地表断裂都是向东倾斜的高角度斜冲断层,其水平位移大于垂直位移,最大倾向滑动1.3米,左旋水平滑动2米,新断裂西盘下降。" }, { "instruction": "欧姆贝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腕足动物门有铰纲长身贝目的一属。壳体长卵形。腹壳高凸,背壳凹,铰合线直而短。腹壳内侧隔板顶端尖锐,向前方强烈倾斜。晚二叠世,亚洲及欧洲。中国常见于南方上二叠统。" }, { "instruction": "树芽屯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蓟县纪。分布于辽宁泛河地区,为浅变质岩系。自下而上分为佟家街组、虎头岭组、二道沟组、石门组、宋家沟组和杨士屯组。主要由碎屑岩与碳酸盐岩互层组成,夹火山岩。为砂岩、白云质灰岩、细碧岩及含叠层石石灰岩等。厚4645米。与下伏长城系三岔子群呈整合接触,与下伏鞍山群呈不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合黎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孙健初(1946)创名。发生在甘肃河西走廊古近系与白垩系间的不整合代表的地壳运动。在甘肃永登咸水河及皋兰河口一带,上新统—渐新统的甘肃组与白垩系河口组不整合;酒泉、玉门一带,白垩系惠回堡群沉积后,发生地壳运动,使这一地层缓缓倾斜,有正断层发生及火山活动。此运动在河口及下宣子也见到。" }, { "instruction": "引潮力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潮力、涨潮力。引起潮汐现象的力。地面上单位质量受月球或太阳的引力和因月球绕地球(或地球绕太阳)公转而产生的惯性离心力的合力。它与月球(或太阳)的质量成正比,与月、地(或日、地)距离的立方成反比。虽然太阳比月球的质量大得多,但由于日、地距离比月、地距离远得多,致使月球的引潮力为太阳的2 ?7倍。所以月球引潮力是海水产生潮汐现象的主要原因。" }, { "instruction": "等环节石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竹节石纲的一目。壳直或略弯,小到中等大小。壳壁薄,表面具大小及间距基本相等的横环。壳内表面与外表面平行,始端具少数隔壁。初房尖锥状。泥盆纪,世界各地。代表属为等环节石(Homoctenus)。等环节石目壳体特征与竹节石目相似,但此目壳壁薄、横环不分级。" }, { "instruction": "斯巴纳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欧洲古近系古新统顶部的一个阶,位于塔内特阶之上,始新统伊普尔阶之下,或部分相当于伊普尔阶下部。命名地点在巴黎东北的Eperney。" }, { "instruction": "武都地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1879年7月1日寅时在甘肃省武都发生地震。震中位置33.2°N,104.7°E,震级8,震中烈度Ⅺ。武都南山崩,冲毁城墙数十米,民房200余户,寺庙、官署民房大都倾塌,城外50千米处河桥陷落。重灾区有今西固、礼县、天水、秦安等10余县。轻灾区亦10余县。地震波及今四川、陕西、河南、山西、湖北等5省。死亡人数20000余人。" }, { "instruction": "罗苏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中国上石炭统最底部一个阶,位于下石炭统德坞阶之上,上石炭统滑石板阶之下,与国际的巴什基尔阶大致相当。层型剖面位于贵州罗甸罗苏村西南约7千米处公路旁。本阶底界以牙形石Declinognathodus noduliferus noduliferus和Millerella marblensis的首次出现为标志;自下而上包含四个牙形石带:Declinognathodus noduliferus带,Idiognathodus sulcatusI.sinuatus带,Neognathodus symmetricus带和I.primulus带;同时含一个带Millerella manblensisEostaffella postmosquensis带。" }, { "instruction": "海沃德地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1868年10月21日发震。震中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海沃德(37.5°N,122.0°W)。震级7.0,震中烈度Ⅹ。海沃德断层开裂,建筑物被损毁。其西的圣莱安德罗和旧金山遭严重破坏,死亡30人。" }, { "instruction": "狐猴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灵长目真灵长半目卷鼻猴亚目中较原始的一个下目。个体较小,有长尾,四肢较细弱,具五指(趾),第一指(趾)可与其他指(趾)对握。吻部及下颌较长。臼齿丘型、低冠。最早的化石见于北半球热带亚热带始新世地层,至今仍生活于热带丛林,马达加斯加岛上种类繁多。现代代表有狐猴(Lemur)、大狐猴(Indri)、懒猴(Loris)等。化石狐猴已发现14属。在中国尚未发现归属于狐猴次亚目的灵长类化石。" }, { "instruction": "石油污染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各种烃类化合物烷烃、环烷烃、芳香烃等。在石油的开采、炼制、储运、使用的过程中,原油和各种石油制品进入环境而造成环境污染。当前,石油对海洋的污染已成为世界性问题。目前船舶特别是油船对海洋的污染是十分严重的,世界石油总产量的约60%经海上运输,洗舱水、压船水和其他含油废水以及沉船事故把大量石油带入海中。而许多国家设在沿海、沿河的工业区也向水体排出大量含油废水,据不完全统计,每年仅由此排入河流和海洋的石油达3×106~5×106 t。" }, { "instruction": "他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矿物颜色的一种。是由于外来带颜色的物质机械混入而使矿物染成的颜色,它与矿物本身的化学成分及结构无关。如纯净的方解石晶体无色透明,但一般常因不同杂质的混入,而被染成不同的颜色。由于他色对于同种矿物来讲并不是固定的,因而在矿物鉴定上,其意义不如自色重要。但他色有时可使矿物染成美丽的颜色,而成为工艺美术品的材料。" }, { "instruction": "V型地裂缝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震液化作用停止后,沉积物因失水体积收缩、沉积物表面下陷而形成的两个相向倾斜的正断层组成的V形断裂;其开口方向恒为原始沉积物的地表面。V型地裂缝是继粒序断层之后或准同时的断裂。V型地裂缝是沉积物近地面的断层;粒序断层则为层内断层。" }, { "instruction": "高程基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高程系统。" }, { "instruction": "caldera of valles type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于大量的硅质浮石(体积至少100立方千米)同时排出,沿着以前存在的火山有关的弧状裂隙发生沉陷的火山口。美国的黄石公园、新墨西哥的巴耶斯破火口、加利福尼亚的长谷破火口都属于这一类型。它们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破火口。巴耶斯破火口面积20千米×25千米,40万年前喷出碎屑物达200立方千米。长谷破火口形成于70万年前,它开始喷出300立方千米火山灰,随后喷出500立方千米火山碎屑流,其中有350立方千米聚集在正在下沉的破火口内,破火口沿环状断裂发生,下降2~3千米,总沉降量800立方千米。" }, { "instruction": "focal area,hypocentral region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同一地震序列的震源分布范围。它们的分布受地下发生地震的地质构造控制,如唐山大地震及其余震震源密集于一狭长地带,与地下的活动断裂带一致。" }, { "instruction": "组合种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Meta-种群。" }, { "instruction": "地震隆起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震断层错动引起的地面局部隆升现象。常常发生在俯冲带、逆断层抬升盘或逆断层扩展背斜地段,河流的快速侵蚀下切可形成地震阶地。" }, { "instruction": "固定式水污染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位置固定的设备、装置或场所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水污染源。绝大多数工业、农业、生活等水污染源属于固定式水污染源。是控制水体水质污染的主要对象。" }, { "instruction": "长翅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代表种蝎蛉。因具有特别的进化地位,所以学者很感兴趣。化石最早出现于二叠纪,中国最古老化石发现于陕西三叠纪地层;现生500余种,中国160余种。" }, { "instruction": "海市蜃楼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大气光象。" }, { "instruction": "地壳微脉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符号相反的、小幅度的反复地壳运动。可以利用短周期重复水准测量和水位测量得到。B.B.拉马金认为:地壳微脉动大约经过8~9年发生一次运动符号的变换,脉幅不过3~4厘米。关于地壳微脉动的成因,他的解释是:固体地球受月亮太阳涨潮作用的影响所致。在每年都进行重复水准测量的库达林测线上的测量结果表明,一些水准基点每年都改变符号,另一些则隔几年,再一些则具有稳定的变化趋势。看来这种复杂情形是多种因素综合和叠加影响的结果。值得注意的是,强烈地震与地壳运动符号或强度之间,即与地壳微脉动之间可能有一定联系。" }, { "instruction": "浊流侵蚀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浊流是载有大量悬浮物质的高密度水下重力流。浊流是以水为介质,与大量粗细不等的碎屑物相混合,其密度达1.2~2.0克/厘米3以上,在重力的作用下,沿水盆地具有一定坡度的底面流动,运动距离可达数百千米,流速20~30米/秒。浊流具有较大的剥蚀和搬运能力,可形成海底峡谷和由浊积物堆积形成的浊积扇。现代海洋中的浊流大多形成于大陆架外缘、大陆坡上部或河口三角洲的前缘,在较大、较深的湖盆中亦可形成浊流,尤在断陷湖盆中更为发育。浊流往往是由暴风浪、潮流、地震、火山喷发等触发引起。" }, { "instruction": "城市现代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个复杂而综合的概念,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①基础设施现代化;②管理科学化;③功能多样化;④居民生活高度社会化;⑤生活环境园林化;⑥经济高效化;⑦产业结构高级化。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各有其不同的量化指标。" }, { "instruction": "地震淤泥软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地震震动作用下,淤泥弹性模量变小、刚度降低、土质变软的现象。" }, { "instruction": "雪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冰雹。" }, { "instruction": "土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球(陆地)表面能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物质表层,由矿物质、有机质以及水分、空气等组成,其厚度为1~2厘米至数米的未固结层;特点是具有肥力,能持续地、同时地为植物生长提供水、热、肥、气等。土壤由成土母质发育而成,由成土母质、地形、生物、气候等自然因素和耕作、灌溉等人为因素综合作用下,不断演化和发展。因此,土壤是一种动态的有发展历史的自然体。" }, { "instruction": "高峰时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亦称交通高峰。一日中(或上午、下午)出现大交通量的一段时间。其中最大交通量的一小时称为高峰小时。在日交通量变化图上,该段时间的交通量表现为高峰。世界绝大多数城市的交通高峰出现在上午上班前和下午下班后,以后者为最高。交通量特别是高峰时间交通量是道路规划、道路设计、交通规划、信号控制的重要依据之一。" }, { "instruction": "喀斯特海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下沉海岸的一个类型。海水淹没、岩溶发育区喀斯特地形所形成的海岸。如下龙湾海岸和大连黑石嘴海岸。" }, { "instruction": "粒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沉积物颗粒直径的大小。又称粒度等级,表示颗粒在两个粒度(颗粒直径)之间的范围。如粉砂级(0.1~0.01mm)表示颗粒小于0.1mm,大于0.01mm。又用以判断搬运的能量和沉积环境。,一条河流自上游向下游,粒度渐小,其平均粒度渐减等。" }, { "instruction": "new name,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拉丁文 nomen novum(缩写 nom. nov.)即替代名称,指用以替代被占用的废弃名称的新名称,一般用于替代次同名。发表新名时应在新名称后的括号内注以nom. nov.。" }, { "instruction": "PreBoreal,Preboreal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北欧冰后期古气候分期的第一阶段。它延续的时间,一般采用以下两种方案,即为距今11?000~10?000年,或为距今8300~7700年,是维尔姆冰期冰川急速退缩的时期。气候以温凉为特征,较冰期时显著转暖。这个时期相当于波罗的海的刀蚌海时期,海水中生活着比较喜寒的刀蚌动物群,附近陆地上木本植物以桦树为主,其次是松树、柳树、云杉。出现个别的阔叶树花粉粒。" }, { "instruction": "袋角石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头足纲直角石亚纲的一目。壳形奇异,由代表两个不同生长袋角石阶段、特征各异的壳体组成。幼年期壳细直或略弯,气室长,隔壁颈直颈式或亚直颈式,体管细小,近于中心,体管节略有膨胀。成年期壳突然变为粗短形的短角石式,气室少,隔壁在背部弯曲、隔壁颈为弯颈式,体管粗大,位于腹边或近腹边,体管节膨大。幼年期壳常脱落或在动物死后断去,而仅保存成年期壳。奥陶纪至志留纪。化石相对较少,代表属为袋角石(Ascoceras)。" }, { "instruction": "三余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属更新世早期。命名剖面位于江苏南通三余镇钻孔,孔深460.15米,其中第四系埋深357.38米,下段为灰黄或褐黄或黄绿色砂砾层、中细砂与褐黄或蛋青色粉砂质粘土,构成多个自下而上的粗、细正序韵律层,层间冲刷面较为发育,具斜交层理、水平层理,系河流相沉积;上段为灰黄色中砂、细砂,局部层段中见泥炭与薄层泥灰岩,铁质结核发育,钙质结核呈串珠状分布,沉积连续,顶底界线清晰,厚度约96.26米,与下伏上新统紫红色粘土层呈不整合接触。上段底部含有孔虫Ammonia beccarii,Elphidium advenum等,代表滨海环境,属黄海第Ⅷ海侵层,可见厚度1.88米。中部不含化石,为河流相沉积。顶部含有孔虫Ammonia beccarii及Buccella frigidaProtelphidium tuberculatum 组合;介形虫仅见Echinocythereis bradyi,Sinocytheridea impressa等,代表滨岸—滨海环境,属黄海第Ⅶ海侵层,厚11.51米,本段为海陆交互相沉积。上段孢粉为Quercoidites,Pinuspollenites,Ulmuspollenites等木本植物分子,显示暖热气候条件,相当于第Ⅰ暖期,下段相当于第Ⅰ冷期。本组的上、下界线与古地磁B/M界线,和M/G的界线相对应,年龄范围为248万~73万年。除分布于如东三余一带外,南黄海旧黄河故道—长江三角洲东侧,南黄海旧黄河故道—淮河三角洲东侧连云港码头一带,江苏响水陈家港一带钻孔中均可见到。" }, { "instruction": "嘉定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嘉定层。时代属晚白垩世至古近纪早期。分布于川南、黔东一带。命名地点在四川嘉定。本群为陆相红色堆积,主要为砖红色粗砂岩,常具交错层,夹粘土状岩,在彭山及眉山县境,岩层内常夹石膏及岩盐。厚约600~800米。与下伏上侏罗统呈假整合接触。本群自下而上已被划分为窝头山组(K12)、三合组(K2)、柳嘉组(E1-2)。" }, { "instruction": "环境化学模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环境化学体系变化规律的数学描述。在不改变原型体系情况下,可用于计算化学污染物的化学状态变化对环境质量的影响。要对多组分多相的体系进行热力学平衡计算,就会涉及大量平衡关系式,有时达到数十数百个非线性方程式联合求解,需要应用电子计算机进行,近几年来已发展了多种计算机程序和教据系统。实际工作中,由于模式本身不完善,真实体系远不是一种热力学平衡状态,还有大量动力学的过程。因此,为了要接近真实状态的化学模式,常把连续的开放性体系处理为稳态体系,并考虑动力学过程和相间的传递过程。" }, { "instruction": "国土规划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国土工作的一个重要纽成部分。对国土资源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等方面工作进行全面筹划,对全国各个不同地区的经济建设、发展进行总体部署,要求在最有效地开发利用各地国土资源基础上,处理好资源开发利用与生产力布局、人口分布及环境治理保护的相互关系;亦即要处理好全国及各地区经济发展和资源开发、人口增长、环境保护四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建立健全一个和谐的人地关系系统。国土规划的性质、内容和方法与区域规划基本相似。狭义的国土规划也叫国土整治规划,有关土地利用、自然改造、流域开发和环境治理等方面的规划,其内容比区域规划占有更加突出的地位。同时,与区域规划相比,国土规划更具有远景性与战略性。" }, { "instruction": "冰丘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冰丘在脱离冰缘环境的条件下,冰核(地下冰)融化,冰丘塌陷,形成四周有环状隆起的湖泊。冰丘湖是古冰丘的遗迹。" }, { "instruction": "小型浮游生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网浮游生物(netplankton)。指大小介于60微米至1毫米之间的浮游生物。也有定为大小介于20~200微米之间者。" }, { "instruction": "第四纪沉积物分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对第四纪沉积物基本性状的分析研究工作。如沉积物机械组成的分析(粒度分析)、矿物组成的分析、碎屑颗粒的形态分析(圆度、球度等)、表面特征的分析与组构分析等,也包括对第四纪沉积物的各项物理力学性质的测定。第四纪沉积物分析是第四纪地质研究工作中的一项重要的基本的工作。" }, { "instruction": "旅游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由若干地域上相连的,具有若干共性特征的旅游吸引物、交通网络、旅游服务设施和旅游点组成的地域单元。在旅游区内部各旅游点组成一个网络结构,具有一致性、关联性和整体性的特征。它可以受行政区域的约束,也可因地貌、景观、社会文化关联、经济关系而不受行政区域的约束。其空间范围差别很大,大至整个国家,小至一个乡村。这样划分,可突出本区的旅游特色,有利于旅游事业和其他经济部门的发展与协调,有利于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 }, { "instruction": "沉积环境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沉积物沉积时所具有的自然地理条件或地貌特征。" }, { "instruction": "城市基础设施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亦称城市公用设施。指为城市生产和居民生活服务的各种公共使用的设施。如给水、排水、供电、煤气供应、集中式供热、公共交通运输、道路、桥梁、消防、清洁卫生等设施。" }, { "instruction": "巴伦索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渐新世早期。分布于内蒙古四子王旗一带。命名剖面位于额尔登敖包附近。为陆相沉积,下部为灰白色长石石英砂岩或细砂岩,上部为棕红色泥岩,厚34米。含哺乳类化石Embolotherium andrewsi,Gigantamynodon sp.,Urtinotherium sp.等。与下伏额尔登敖包组呈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亚全骨鱼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软骨硬鳞鱼次亚纲中一些进步类型的通称。过去曾列为软骨硬鳞鱼的一个目或古鳕目中的一个亚目。包括雷氏鱼目和裂齿鱼目的6科40余属,以及枪旗鱼目、龙鱼目等一些小目(约10余目)的近20科约30余属。代表晚二叠世至三叠纪进步类型的硬鳞鱼类。" }, { "instruction": "铝土发生学分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脱硅富铝化是红壤与铝土在发生学上的共同特征,二者在分布上常同地共生,就说明其密切关系。铝土的氧化铝含量可高达50%以上,应属高度富铝化的砖红壤类型。在美国土壤分类中有gibbsiorthox(三水铝石多的正氧化土),法国土壤分类中有oxydosols allitiques(铝质氧化土),均大致与此相当。至今中国的土壤分类系统中有“铁铝土纲”,下设“砖红壤”土类,但其中还未列出“铝土”的位置。从矿物风化顺序看,铁、铝氧化物属最后的稳定物质,所以铝土在地表环境里相当稳定。从粘粒的ki值来看,砖红壤常低达1.0~1.5,而铝土可低至0.5~1.0,甚至更低。在1960年以前,不少地质学家否认红土型铝土(即按红土方式发育的)存在的可能性。后来事实证明:红土型铝土不仅存在,而且占世界总量的大半,沉积型铝土也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铝土在世界上分布很广,但以热带为主,这是湿热条件下的地表产物。也有些铝土分布于高纬度地区,多系古老地质时期形成,并常深埋地下。中国已知的11个主要铝土矿产地位置都在40°N以南,都埋藏不深,属于红土型。从新构造运动特征分析,规律是:绝大多数海拔在50~200米的新构造运动升降过渡区,位于西南云、贵、川一带的产地,因构造上升而海拔甚高。云南高原上升最强,铝土海拔近2000米;贵州抬升稍弱,铝土海拔1000~1200米;四川在高原边缘,铝土位置再降至1000米以下。这一规律与古红土的分布完全一致(参见“古红土成因”词条)。国外很多铝土产地,如澳大利亚、巴西、印度等,其规律与此地完全符合。红壤带与古红土分布区相一致,说明在过去湿热风化与成土作用上的一致性。这种土壤与地质间的密切关系,可作为研究工作中的参考。例如昆明、漳浦与海南是已发现粘粒ki值甚低的砖红壤分布区,铝土的出现成为砖红壤分类的佐证。那么其余各铝土分布点当然也有砖红壤存在的可能。" }, { "instruction": "藏北地洼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属中亚期地洼区。位于昆仑及巴颜喀拉两地区和冈底斯地槽区之间。原为后海西期地台区,地洼阶段开始于白垩纪延续至今。" }, { "instruction": "义县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中国陆相白垩系最底部的一个阶,位于上侏罗统顶部大北沟阶之上,下白垩统九佛堂阶之下。阶名源自岩石地层单位义县组,层型剖面暂选在辽宁义县马神庙—宋八户之间。义县阶以东方叶肢介(Eosestheria)和狼鳍鱼(Lycoptera)的首现并迅速大量发育为标志。义县阶时期,是中国北方一次生物群大爆发时期,阶内富含古植物、孢粉、轮藻,双壳类、腹足类、叶肢介、介形虫、昆虫、蜘蛛、鱼、虾、鳖类、两栖类、恐龙、翼龙、蜥蜴、原始鸟类和原始哺乳类等化石,构成极为壮观的“热河生物群”,或称EosestheriaLycopteraEphemeropsis trisetalis生物组合。阶内自下而上包括三个叶肢介化石带:Eosestheria ovata带,Diestheria yixianensis带,Eosestheria middendorfii带,同时包含二个介形虫组合:下部Cypridea(C.)liaoningensisC.(Ulwellia)muriculataDjungarica camarata组合,上部C.(C.)veridicaarquataC.(C.)jingangshanensisC.(C.)zaocishanensis组合。" }, { "instruction": "物理双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双星。" }, { "instruction": "对笔石亚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笔石纲正笔石目的一亚目。笔石体由1个至多个笔石枝组成,笔石枝胞管单列,下垂至上斜生长。也有笔石体由攀合的两枝或4枝组成,具双列胞管(双肋式dipleural)或4列胞管,但无中轴。胞管直管状或弯曲、褶皱,形态多样。发育型式平芽式(platycalycal),双芽胞管为th11、th12或th21,横管不超过3个。奥陶纪,个别属见于早志留世。包括属种甚多,多是重要的标准化石,有断笔石(Azygograptus)、对笔石(Didymograptus)、丝笔石(Nemagraptus)、心笔石(Cardiograptus)、叉笔石(Dicellograptus)等。" }, { "instruction": "地热能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球内部的热量以传导等方式向外输送。自地表向下,每公里深度地温平均增大25℃,一般在深10km处为100℃。但有些地方深5km处可达300℃以上,此即目前技术经济可开发的地热区。地热资源数量庞大,按开采到3km处的地热资源来计算,就相当于2.9×1012 t煤当量。地热资源的存在形式有:蒸气型、热水型、地压型、干热岩和岩浆。目前开发的主要为蒸气型和热水型。岩浆岩的利用,已处于基础研究阶段;地压型和干热型的开发,进入实验阶段。" }, { "instruction": "格脉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真蕨植物叶化石的一属。似网脉蕨,但叶柄顶端左右分叉后向外弯曲,羽片着生于其内侧(凸面)成掌状。羽片较宽,且分裂较浅,二级侧脉常连接成长方形的大网眼,网眼内又有细网脉及盲脉。孢子囊群着生于背面细网孔内。晚三叠世至中侏罗世,晚三叠世最盛,亚洲、欧洲及北美,中国上三叠统化石很多。" }, { "instruction": "象州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中国南方海相泥盆系的一种近岸、富氧环境下的浅海沉积类型,分布于地台区,以广西中部象州、二塘及横县六景、郁江沿岸的中泥盆统和湖南中部的上泥盆统为代表。以泥岩、泥灰岩、灰岩、白云岩及砂质泥岩为主,并夹砂岩。化石丰富,多为底栖固着类型,如层孔虫、珊瑚、腕足动物、苔藓虫及海百合等,并伴生双壳类、鹦鹉螺、腹足类、介形虫、竹节石等。" }, { "instruction": "山上阶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高山夷平阶地(alpine planation terrace)。由冻融风化和雪蚀作用形成的围绕山体的台阶状地面,一般靠近雪线的下部。它的前缘和后缘都有较陡的岩壁,岩壁之下发育岩屑坡。" }, { "instruction": "僵尾龙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与嵴鼻龙类(Ceratosauria)互为姐妹群的基干(stembased)分类单元,1986年,美国学者Gauthier建立。目前僵尾龙类被定义为包括鸟类在内的所有与鸟类亲缘关系更近而与嵴鼻龙类(Ceratosauria)关系更远的兽脚类恐龙。该类群具有一些近裔共性:头骨中气腔(pneumaticity)增加,手部仅发育三个指,腓骨变弱且紧贴在胫骨上,上颌骨齿列仅着生在眼窝之前的颌骨上,坐骨具封闭缺刻(obturator notch)等。可归入这一单元的兽脚类恐龙类别主要包括由虚骨龙类(Coelurosauria)和肉食龙类(Carnosauria)所组成的鸟兽脚类(Avetheropoda),以及处于比鸟兽脚类更为基部的巨齿龙类(Megalosaurs)等。" }, { "instruction": "元素性构造型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组成各种复杂构造体系的基本构造型式。主要有多字型构造和棋盘格式构造,入字型构造也具有元素性。各种扭动构造体系往往由多字型构造组成,有的本身就是多字型构造的变种。它们不仅出现于扭动构造体系中,其他构造体系类型亦有其踪迹。" }, { "instruction": "地下水水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下水的物理化学特征及其动态特征。地下水物理性质主要指水温、颜色、透明度、嗅和味;化学性质由溶解和分散于地下水中的气体、离子、分子,胶体物质和悬浮固体的成分,微生物及这些物质的含量所决定。地下水含有极少量溶解氧,CO2则较多。地下水中的阴离子主要是HCO3—,阳离子主要是Na+、Ca2+和Mg2+。影响地下水水质的主要因素是土壤、岩石的成分,渗透性和地下水的填埋深度。地下水一旦污染,水质很难恢复。" }, { "instruction": "保健地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研究医疗保健服务系统的空间结构、地域配置及其与功能关系的领域。是医学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为国家或地理医疗保健服务机构合理配置和保健服务设施的最优化选择提供科学依据。医疗保健服务系统的形成和分布,取决于社会政治、财政经济、人口分布和自然条件等多种因素。世界各国各地区的保健服务水平和配置结构都不相同。中国已开始对这方面的研究。" }, { "instruction": "冰川套谷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冰川谷中谷。后期冰川侵蚀了前期冰川谷,谷地下切,形成新谷套在旧谷中的现象。它的形成过程为最初的谷地被冰川侵蚀形成冰川谷,这次冰川退去后,河流切割了老的冰川谷,成为U形谷中叠套V形谷的态势;当下一次冰川推进到此时,冰川遂将河流形成的V形谷改造成新的U形谷,形成先后两次冰川侵蚀成的谷地叠套现象。" }, { "instruction": "地球化学联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每一地球化学景观中自成景观和水上、水下景观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类型,即景观之间在化学元素迁移过程中的互相联系。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①化学元素在组成该景观中各自然地理要素(岩石、风化壳、土壤、水、大气和生物等)间的迁移特性;②化学元素在自成景观和从属景观间的迁移特性。化学元素迁移使自成单元景观和从属单元景观形成一个统一整体。随着景观的演变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其地球化学联系的特征也会随之变化。" }, { "instruction": "昆阳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代表南华纪澄江砂岩与中元古界—新元古界下部昆阳群间的不整合关系。与晋宁运动相当,距今8亿年。" }, { "instruction": "Laramide orogeny,Laramian orogeny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译拉拉米运动。又称拉勒米革命(Laramide Revolution)。史蒂勒(H. Stille)1924年创名。发生于白垩纪末的构造运动。典型地区在美国落基山脉东部。术语‘Laramide orogeny’源自美国怀俄明州和科罗拉多州这一时代的沉积称拉勒米建造(Laramie Formation)。不同的学者对拉勒米运动有不同的理解。在美国,认为这是从白垩纪晚期至古新世末发生在现今落基山脉东部有深成岩侵入并伴随有矿床生成的一次地壳变动,当地一般称这些侵入岩和矿床为‘Laramide’。加拿大所称的拉勒米运动还包括了美国的塞维尔运动。还有人认为拉勒米运动时限从白垩纪晚期至始新世末或更晚,涉及现在北美洲的整个科迪勒拉造山带。李四光(1939)认为相当于中国的闽浙运动,李春昱(1943)等提及与四川运动相当。" }, { "instruction": "间歇性排水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高水位时才向外排泄湖水的湖泊。如中国内蒙古的呼伦池,高水位时湖水才注入黑龙江上游额尔古纳河。" }, { "instruction": "混合岩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混合岩发育的地区内,各种混合岩有时在空间上呈带状分布,称为混合岩带。它在某些方面与递增变质带相似,不同混合岩带的发育和分布情况能反映这一地区的地质构造特征。在有的混合岩地区可根据混合岩化程度和交代作用的特点划分为几个不同的混合岩带,但是关于混合岩带的划分和命名尚存在不同的认识。有的学者采用三分法:即部分混合岩化带、混合岩带和混合花岗岩带;有的学者则采用四分法:即混合岩化变质岩带、注入混合岩带、混合片麻岩带和混合花岗岩带。因为不同类型的变质岩遭受相同混合岩化作用后的表现有所不同,因此混合岩带的划分应和变质带的划分一样,要以一定类型的变质岩遭受不同程度混合岩化作用后的变化特点作为划分依据。" }, { "instruction": "岩溶不均匀性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岩溶化岩体中各种岩溶形态的分布、规模和组合在空间上的差异性。它是岩溶发育和分布的基本特征,并给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与岩溶有关的流体及固体矿产的勘探评价带来特殊的复杂性。岩溶的不均匀性存在程度的差别,它们受可溶岩的成岩作用、岩性、构造、岩溶化岩体所处的水动力条件以及溶蚀作用方式等诸因素所制约。" }, { "instruction": "翼笔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正笔石目的一属。笔石体两主枝下垂或下斜生长,每一主枝的两侧生出相间排列的侧枝。胞管为细长直管状。中奥陶世,亚洲、欧洲、大洋洲及北美。中国产于西北及南方中奥陶统。" }, { "instruction": "表栖生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生活于水底表面的底栖生物,可再分为表栖动物及表栖植物两类。" }, { "instruction": "趋同进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生物亲缘关系较远,但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的环境中,并产生了相似的外貌及其他特征,如鲸、海豚等和鱼类的亲缘关系很远。,前者是哺乳类,后者是鱼类,但外形和其他特征都相似。" }, { "instruction": "金刚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C,与石墨同是碳的同质多象变体。等轴晶系。晶体细小,常呈八面或菱形十二面体。晶面常弯曲。质纯者无色透明,常带黄、蓝、褐、黑等色调。金刚光泽。在紫外线或X射线照射下可能发天蓝色或紫色荧光。硬度10,是自然界最硬的矿物。解理平行八面体{111}中等。密度3.47~3.56克/厘米3。有的金刚石晶体是良好的半导体。其导热系数比铜高5倍。产于金伯利岩中。含金刚石的岩石遭受风化破坏后,它往往转入砂矿中。透明色美的金刚石,是高级的宝石。一般的金刚石用于研磨材料和切削工具、电子工业、激光技术、高级导热材料。" }, { "instruction": "新生洋壳断块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大洋地壳断块的二级构造单元。包括洋脊及其附近的洋底,地形较简单,洋壳形成时期较新,至今仍有海底喷发和炽热熔岩涌出,玄武岩层之上几乎无海底沉积物覆盖;地质和地球物理调查表明,洋脊下有一条串珠状的岩浆囊存在,热流值一般较高。可以东太平洋新生洋壳断块区为代表。" }, { "instruction": "地下廊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洞穴中近于水平的窄长的地下通道,人可进入。" }, { "instruction": "黄土渗滤变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黄土在压力及渗透水长期作用下,由于盐分溶滤及土体中孔隙继续压密而产生的垂直变形,是湿陷变形的继续。" }, { "instruction": "敖包亭浑迪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早泥盆世郁江期至四排期。主要分布于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西山。岩性比较单一,以钙质、泥质粉砂岩为主,夹少量凝灰质粉砂岩,含丰富化石,厚约500米。与下伏巴润特花组呈整合接触,两者在岩性上同为粉砂岩,惟本组富泥、钙质,而巴润特花组多为凝灰质。重要化石有腕足类Coelospira sp.,“Paraspirifer”gigantea,Rhytistrophia beckii,Leptaenopyxis bouei,Ivanothyris sp.,Discomyorthis sp.;珊瑚Siphonophrentis yandelli,Metriophyllum sp.,Keriophyllum sp.;盘海绵Receptaculites sp.;苔藓虫Fistulipora sp.,Leioclema sp.等。" }, { "instruction": "家庭计划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也称家庭生育计划,是指以家庭为单位各自考虑其经济条件下和妇女的健康状况而有意识地安排生育数量和生育间隔的措施。家庭计划的核心是节制生育。玛格丽特·桑格夫人(Margaret Sanger)是家庭计划运动的创造者,被称为避孕药之母。她坚信避孕和人工流产合法化是降低妇女因生育死亡以及使妇女能够过上幸福生活的关键。20世纪初,桑格夫人首创家庭计划运动,并用毕生精力推动节育的实施。家庭计划不但改变了美国公众的态度,也推动国际家庭计划运动的开展。二战后,桑格夫人联合印度L.劳尔和日本加藤静江女士在1 952年成立了国际家庭计划联合会。这个联合会的宗旨是:促进各国家庭计划,保护父母和儿童身心健康,对世界人民进行人口教育,促进人类生育和生育调节的研究,并推广这方面的科研成果。" }, { "instruction": "mud spring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般是指泥火山活动时,喷出物主要为粘泥,因而称泥泉。" }, { "instruction": "字形法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V字形定律(law of Vs),在山谷地区,倾斜产出的地质体和地质现象的界面(如岩层层面、断层面等)在地表的出露界线,在平面上近似V字形。描述地质界面的产状及其与地形之间在地形底图V字形法则示意图1岩层倾向与流水方向一致,岩层倾角小于沟谷坡度; 2岩层倾向与流水方向一致,岩层倾角大于沟谷坡度; 3岩层倾向与流水方向相反,岩层倾角大于或小于沟谷坡度上的组合关系的法则,称V字形法则。具体情况有:①当地质体界面倾向与沟谷流水方向相同,但界面倾角小于谷底坡度时,则勾绘出的地质界线V字形尖端应指向沟谷上方,且与地形等高线相近;②当地质体界面倾向与沟谷流水方向相同,但界面倾角大于谷底坡度时,则勾绘出的地质界线V字形尖端应指向沟谷的下方,且与地形等高线弯曲相反;③当地质体界面倾向与沟谷流水方向相反时,无论界面倾角大小,其地质界线的V字形尖端总是指向沟谷的上方。" }, { "instruction": "地形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普通地图的一种,是国家提供基础地理信息的主要载体,主要应用于各种科学研究和区域的规划、开发建设中。地形图不仅几何精度较高,同时还具有系列性及统一性等主要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成图比例尺的系列性,我国将1: 1 00万、1: 50万、1:25万、1:10万、1:5万、1: 2.5万、1:1万、1:5千这八种比例尺规定为国家基础地形图的比例尺系列,1:2000、1:1000、1:500等更大比例尺的地形图则根据地方需要局部范围测制;②统一的大地坐标系、高程系,除1:100万采用等角圆锥投影外,其他比例尺地形图均采用高斯一克吕格投影,并根据统一分带确定中央经线和坐标原点;③所有地形图统一按经纬度进行分幅和编号,与行政区域 范围无关;④统一的表示方法及符号系统,每种比例尺地形图都有自己的图式规范,这些规范已经作为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要求制图单位严格执行。" }, { "instruction": "余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次大地震中发生在主震后小于主震的地震,称为余震。" }, { "instruction": "底超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层向其底界面作侧向终止,分为上超和下超两种。" }, { "instruction": "钻孔加深法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绝对地应力测量的一种方法。在地块测点处钻孔,并逐渐加深此孔,此时钻孔各段的直径将随钻孔加深而变化。据钻孔各段孔径的变化量和地块的弹性常数,算出地应力的大小和方向。" }, { "instruction": "第四系下界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即上新统与更新统界线。1948年第18届国际地质大会确定以真马、真牛、真象的出现为标志,划分上新统与更新统的界线。陆相地层以欧洲维拉弗朗层,海相以卡拉布里层的底界作为第四系的下界。当时中国学者将泥河湾层与维拉弗朗层对比,认为其底部为第四系下界。1959年,利基(L.S.B.Leakey)等人根据东非人(鲍氏南猿)地层的同位素年龄测定结果,认为第四纪下限应为距今175万年。此后不同学者根据自己的研究结果,提出了一些新的划分方案,有的甚至提出超过300万年的数据。1982年第11届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大会建议以意大利弗利卡剖面开始出现寒冷种爬行翼花介(Cytheropteron testudo)的层位作为更新统与上新统的分界,其地质年龄为距今约170万年。以后,对中国黄土的研究表明,距今260万年左右,全球气候发生明显变化,黄土堆积加速,国内外许多学者主张以此作为第四纪的下限,但尚未经国际第四纪联合会大会的确认。中国多以距今260万年作为更新世的下限。" }, { "instruction": "穿洞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抬升脱离地下水位的或大部分已脱离地下水位的地下广西灵川南圩穿洞河、地下廊道、伏流或洞穴,其两端成开口状,并透光者。以广西桂林月亮山、穿山、象鼻山以及南圩等处穿洞为典型。" }, { "instruction": "陨致地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质量大的流星体在地球大气圈中未被完全烧毁而坠落到地球表面称为陨落。由于陨石触地时释放大量的能量导致地壳变化,使岩层突然发生破裂或断裂错动而引起周围物质的运动,由此触发的地震称为陨致地震。如文献记载,公元600~699年和1400~1699年,是发生陨石坠落的高峰期,其中1400~1699年更甚,而在这两个时期也是地震活动的高峰期,且1400~1699年期间地震发生更频繁,可见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1976年3月8日我国吉林省发生大面枳陨石雨,散落范围达480km2,在此前后几个月内,浙江宁波、吉林敦化、辽宁庄河也发生过陨落,而在此期间我国的海城、唐山、龙陵、松潘等地相继发生了破坏性大地震。由于对陨致地震的分栌一般通过历史资料来推断,尚无明显的理论依据,所以对陨落与地震之间的关系,陨致地震的机理等问题的看法尚不一致,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 { "instruction": "寄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体表或体内,并从其中直接获得营养使其遭受损害的现象。前者称寄生物,后者称寄主或宿主,寄生物获得利益,宿主则遭受其害,但不至死亡。" }, { "instruction": "铁岭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为燕山地区青白口系与蓟县系之间的沉积间断或微交角不整合确定的构造运动。距今10亿年。不整合面的上盘地层是下马岭组,底部有厚约3米左右的含铁砂岩和砾岩层,下盘为铁岭组,二者呈假整合,具区域性。两者在岩性上亦有较大差异,青白口系以碎屑沉积为主,蓟县系则以化学沉积为主。" }, { "instruction": "水产养殖业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开发利用永域养殖水生经济动植物的生产事业。按水域水质的不同,可分为淡水养殖与海水养殖。按生产对象可分为鱼类养殖、虾类养殖、蟹类养殖、贝类养殖、藻类养殖和特种养殖(鳖类养殖、观赏鱼养殖)等。因人口增长迅速,仅依靠天然捕捞难以满足人类的需求,遂发展水产养殖业。" }, { "instruction": "鬣狗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哺乳纲真兽次亚纲食肉目鬣狗科的一属,体形似狗,颈部背中线具长鬣毛,后肢较前肢短而弱,以动物尸体为食,多夜间活动。牙齿大,颌部及裂齿(上第四前臼齿及下第一臼齿)发达。皮毛上具暗色条纹。现代产于非洲和亚洲,中国更新世早期及中期发现极多。更新世中晚期发现较多的是鬣狗科中的另一属,其毛皮具暗色斑点,现代只生于非洲,名斑鬣狗或缟鬣狗。" }, { "instruction": "全浮痕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全浮雕。Seilacher(1964)提出的遗迹化石的一种保存分类,指被保存在沉积物内的整个遗迹构造,是三维式保存的遗迹化石。" }, { "instruction": "张家屯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为末志留世早期。分布于吉林中部。命名地点在吉林永吉张家屯附近。为浅海相碎屑沉积,由粉砂质泥岩、粗砂岩夹凝灰岩组成,含腕足类Striispirifer acuminipilcatus,Aegiria grayi,Leptostrophia guizouensis等,厚约700米。不整合于加里东期花岗岩之上,上限未见接触关系。" }, { "instruction": "暴雨洪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暴雨引起的江河水量迅速增加并随之水位急剧上升,对人类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危害的现象。按暴雨的成因可分为:①雷暴雨洪水(也称骤发暴雨洪水),洪水分布面积小,时间短,来势猛.涨落快,峰高量小,一般造成小范围的水灾;②台风暴雨洪水,突发性强,峰高量大,但形成的暴雨洪水时间短;③锋面暴雨洪水,覆盖面积广,持续时间长,降水总量大,常造成大面积的洪涝。暴雨洪水年际变化很大,在同一流域上,常年出现的暴雨洪水与偶尔出现的特大暴雨江水,在量级上相差悬殊,洪水过程特征也不完全一致。暴雨洪水还经常会引起山洪和泥石流等。我国受暴雨洪水威胁的地区有738000km2,主要分布在长江、黄河、淮河、海河、珠江、松花江、辽河等7大江河下游和东南沿海地区。" }, { "instruction": "高加索地理人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欧罗巴地理人种,曾称印欧人种。世界九大地理人种之一,原分布于欧洲、西亚、北非,中世纪以后迅速扩张到美洲、澳洲,并部分定居于非洲和亚洲部分地区。肤色白,极浅者可见皮下微血管反映的血色,深者可趋棕色。发细、直或波状至微卷曲,发色金黄至棕褐、亚麻色等。面部窄长者较多,鼻狭而直,鼻梁高,尖端呈鹰钩状者多。体毛浓密,男子秃顶者多。有A2型血型,Rh阴性出现率高,约15%。" }, { "instruction": "大都市圈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都市圈的概念产生于日本(1 9 50年),1 9 60年开始改名为大都市圈,1 9 70年明确了下列标准:①中心城市人口需在50万以上;②周围村镇中到中心城市上班上学人数占本村镇人口的1.5%以上;③被具有上述条件②的村镇包围起来的其他城镇;④与中心城市接壤的村镇;⑤两个以上相互接近的中心城市。上述各中心城市和村镇的联合即成大都市圈。" }, { "instruction": "宗山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包括“峭壁灰岩”和“堆拉灰岩”,时代属晚白垩世。分布于西藏珠穆朗玛峰地区岗巴和定日县等地。命名地点在西藏珠峰地区岗巴附近的宗山。为浅海相钙质沉积,以灰色石灰岩夹钙质页岩为主,厚278米,含有孔虫Orbitoides media,双壳类Bournonia tibetica等。与下伏旧堡组呈整合接触。 " }, { "instruction": "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粒径为0.0625~2毫米,或按相应的Ф标准及其他标准划分的矿物或岩石碎粒。由暴露在地表的各种岩石经风化破碎而成的中粒碎屑。砂的主要成分为石英、长石和云母,砂在第四纪沉积物以及现代河流、湖泊、沙漠地带均有广泛分布。砂粒沉积物不具黏性与可塑性,但透水性很好,因而可以成为良好的含水层,质纯的石英砂还可供作玻璃原料。" }, { "instruction": "火把冲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火把冲煤系。时代属晚三叠世中、晚期。分布于云南东南部及贵州南部及西部地区。命名地点在云南个旧西南25千米的火把冲。为海陆交互相含煤沉积,为灰色、灰绿色细砂岩、石英砂岩及泥岩夹薄层煤,含植物化石。在煤层附近的泥灰岩及黄色页岩中含Burmesia lirata,Cassianella gryphaeata,Myophoria napengensis,Hoernesia filosa等双壳类化石。厚250~700米。与下伏鸟格组呈整合接触。在命名地点上部为断层割切。" }, { "instruction": "茎笔石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笔石纲的一目。笔石体固着或皮壳状,主要由内含茎系的茎胞管组成,茎系特别发育,外形及分叉不规则,聚集成簇。正胞管可能存在。茎笔石类仅包括一科(茎树笔石科Stolonodendridae),现知可能仅有两属,标本不完整,代表属为茎树笔石(Stolonodendrum),产于欧洲下奥陶统。" }, { "instruction": "新构造运动速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新构造运动的总位移量除以所经历的时间,即新构造运动的平均速率。如:隆升速率、沉降速率、断层水平或垂直滑动速率等,其量纲常用厘米/年或毫米/年表示。通常所考虑的时间段越长,得到的运动速率越小。这是因为新构造运动具有间歇性和振荡性所致。" }, { "instruction": "多节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三叶虫纲根据胸节数目多少分为两目中的一目。包括所有胸节多于3个的三叶虫,除球接子目外的所有三叶虫均属此目,现已细分为7个目。" }, { "instruction": "荒漠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和一些半湿润地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造成土地生产力的衰退或丧失,从而形成荒漠或类似荒漠的过程。荒漠化是一个世界性的生态环境问题。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统计,全球已经受到和预计会受到荒漠化影响的地区占全球土地面积的35%。中国北方有较大面积以风沙活动为显著标志的沙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东部、河北北部等地的干旱草原地带,新疆、甘肃和内蒙古西部沙漠地带的外围,由西北到东北形成一条不连续的弧形地带。荒漠化土地防治措施,主要有调整不利于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安排农业、林业和牧业的比重;采用植物固沙为主、工程措施固沙为辅的固沙方法;以内陆河流流域作为生态单元进行全面规划,合理分配上中下游用水比例;在防治沙害基础上,采取改良土壤措施等。" }, { "instruction": "金州上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辽东早寒武世内部的一次造陆运动。表现为寒武系下统上部碱厂组底部厚层燧石条带灰岩与下伏大林子组(原碱厂组底部之冰水沉积层)顶部灰黄色薄层灰质白云岩之间的平行不整合。" }, { "instruction": "水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水星是最靠近太阳的行星,它的体积在太阳系行星中列倒数第一。太阳的平均距离为0. 39个天文单位。在中国古代被称为辰星。在西方,人们是用希腊神话中的人物来给行星命名的,即现在使用的英文名称。水星的半径约为2440km,是地球半径的38.3%;体积是地球的5.62%;质量为3. 33×1 026 g,是地球的5.58%;水星公转轨道扁而长,偏心率仅次于冥王星(为0. 206)。同时公转轨道面与黄道面之间的夹角也较大(约为7°)。水星公转一周为87. 969日,自转一周为58. 646日,恰好是公转周期的三分之二。" }, { "instruction": "中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无尾目中原始的一属。标本为一近于完整的骨架。与其他无尾类不同的是:它有一个与身体相比来说更大的头,鳞骨与上颌骨接触,脊柱非常短但具9枚荐前椎,第Ⅱ—Ⅳ荐前椎残存有自由肋骨,尾杆骨短而仅稍长于股骨长度之半,前拇指强烈扩北票中蟾展等。与丽蟾(Callobatrachus)的不同之处还包括:椎体前凹型,后部的荐前椎横突指向侧方,胫腓骨短于股骨,第四趾相对于胫腓骨在比例上显得很长等等。荐前椎的数目由多到少在无尾类的演化趋势中是一个较重要的方面,辽宁西部的几个无尾类都具有9枚荐前椎,表明它们在无尾类的分支系统中处于较基部的位置。产于辽宁北票下白垩统(或上侏罗统)义县组下部。" }, { "instruction": "巴什库尔干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长城纪。分布于新疆阿尔金山北坡,且未、若羌、皮山一带,为浅变质岩系。自下而上分为扎斯勘赛河组、红柳泉组和贝克滩组。主要为白云母石英片岩、绢云绿泥石英片岩、含绿泥石二云母石英片岩及石英砂岩夹大理岩、千枚岩。厚8200米以上。下部与阿尔金山群断层接触,与上覆塔昔达坂群不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通格尔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欧洲古近系渐新统下部的一个阶,位于始新统留迪阶之上,吕珀尔阶之下。" }, { "instruction": "贝窝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流痕。由紊流水的溶蚀和侵蚀作用,在洞壁(或洞外岩壁)上贝窝形成的一种波状凹入的形态,常成群出现。其剖面不对称,迎水面缓而较长,背水面陡而较短,故可用以确定形成时水流流向,其波长由1~2厘米至大于1米。其大小与水的流速成反比。" }, { "instruction": "虹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大气光象。" }, { "instruction": "始鳍龙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鳍龙超目中的一个单系类群,包括肿肋龙类、幻龙类和纯信龙类。化石主要发现于欧洲和亚洲的三叠纪地层。" }, { "instruction": "古地震地质标志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记录地表破裂型地震事件的各种地质现象,如崩积楔、充填楔等。" }, { "instruction": "土壤利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综合分析区域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根据土壤肥力、性状和适宜性,研究、制定和实施土壤的农业、林业、牧业生产和管理的方式和措施。为了更好地利用土壤,必须针对某些土壤的缺点进行改良,如盐渍土、碱土、沼泽土、红壤、砂姜黑土等都是这样。所以土壤利用必与土壤改良相结合。" }, { "instruction": "土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根据土壤或环境特征,对土壤的一种功利性归类,但并非土壤分类中的级别。" }, { "instruction": "高压脊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气压场。" }, { "instruction": "惯性离心力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地转偏向力。" }, { "instruction": "风成地貌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主要发育在干旱和半干旱区受风力作用形成的各种风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如在基岩或松散沉积物构成的陡坎上吹蚀而成的洞穴,称风蚀穴或风蚀壁龛;湖或河流的堆积阶地受强烈吹蚀作用后形成各种形状的残留地形,呈柱状的称风蚀柱,呈城堡状的称风蚀城堡或简称风城,成片分布的断垣状残丘称“雅丹”等。风积形成的地貌有各种沙丘和沙垄。但风成沙丘也常出现在海滨、湖滨、河流沿岸和古河道上。如鄱阳湖边的沙山。" }, { "instruction": "大气动力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以流体力学理论和方法研究大气动力、热力问题和大气运动的学科。大气动力学是大气科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和动力学理论基础,也称为动力气象学。大气动力学主要依据控制大气运动的物理规律建立大气动力方程组,并根据不同运动尺度和特点,借助数学物理方法揭示大气运动规律。已成为天气分析、数值预报、大气环流和气候数值模拟、数值试验的基础。近年来,受到新观测事实和近代数学发展的推动,发展了气候系统动力学等现代大气动力学学科。" }, { "instruction": "壮年期地形土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形特征是宽谷、河曲发育、阶地已形成、谷旁有洪积物穿插,不同斜度的上下坡分异明显。总的说,多种地形部位分异明显,类型复杂,一般抬升山区外围尚未接近平原处为这种地形,在其上发育的土壤称为壮年期地形土壤。土壤随地形变化多,近分水岭处土壤发育弱,而下坡又发育良好,可显地带性特征。" }, { "instruction": "海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与海相邻且直接受海浪影响的陆地部分,由于潮汐作用,海岸线随海面波动而变动。" }, { "instruction": "网脉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真蕨植物叶化石的一属。蕨叶甚大,具一长柄,叶柄顶端向左右分叉成两个内弯的弧形枝,弧形枝外侧生出辐射状排列的羽片。羽片线形或披针形,边缘浅裂成镰形或三角形的小羽片。小羽片基部相连,各具一条中脉,侧脉联成多边形的网眼,网眼内又分出细脉,结成更细的脉网。孢子囊群生于羽片背面的小网眼内。晚三叠世至中侏罗世,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及南极洲。中国常见于上三叠统及下侏罗统。" }, { "instruction": "普通地质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对地质学的概况和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概括介绍,它不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地质学的入门工具。其主要内容包括地球的基本知识、外动力作用、地质学的发展与演化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其内容还有一些变化。现在有的《普通地质学》教材还包括了资源、环境、减灾、人与地球等方面的知识,反映了地质学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 { "instruction": "硬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美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诊断表下层之一。拉丁文durus意为硬,与pan(磐)相连为其名称来源。它是火山灰母质中大量无定形二氧化硅将土粒胶结形成的。风干土块在水中或盐酸中长期浸泡不散,但在热的浓碱液中可溶去风干土块的SiO2,使之散碎。" }, { "instruction": "断层上盘运动矢量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表示断层微量位移观测结果,定量反映断层两盘现今三维空间相对运动状况的图件。通常假设断层下盘不动,则上盘断层面上运动的轨迹即为其运动矢量图。一般规定垂直坐标往上为上升、往下为下降,水平坐标往右为顺扭、往左为反扭。据断层上盘相对运动趋势曲线,表示不同时间间隔的周期性运动规律和趋势运动方向、活动量。断层两盘相对运动的规律,多数具有年周期变化。按运动轨迹分为四种:①椭圆形运动;②平行波状运动;③“8”字形运动;④直线形运动。年周期变化之间的趋势活动主要反映构造活动,但不能完全排除非构造因素的影响。在认识断层的正常运动规律基础上,可判别其异常活动,对地震预报有一定意义。" }, { "instruction": "土地资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可供人类利用的所有类型的土地。土地是包括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和人为景观在内的综合体。按土地与经济活动的关系,大致可分农林牧用地、城镇工业交通用地和其他用地(如沼泽、海涂、荒山、荒地、沙漠等)三大类。地球上各类土地资源的地理分布差异很大。困此研究人类利用土地的历史和现状,科学地依水热、地貌条件详细划分土地类型;因地制宜地选择宜农、宜林、宜牧地;工业用地、城镇居民点用地、交通枢纽与线路用地,商业与金融业用地,文教设施用地等,都是生产力布局的必要前提。" }, { "instruction": "燕山旋回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侏罗纪白垩纪期间广泛发育于东亚地区的重要构造运动。主要造山运动发生在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此旋回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分两幕:第一幕发生在中侏罗世九龙山组(或髫髻山组)沉积之前,约1.65亿年左右;第二幕发生在中、晚侏罗世后城组(或土城子组)堆积期间,时限为1.55亿~1.40亿年之前,它们和古亚洲与北美的碰撞有关。中期也分两幕,第一幕发生在中晚侏罗世后城组(或土城子组)沉积之后,早白垩世张家口组(或东岭台组)火山岩系之前,时限为距今1.40亿~1.35亿年,是中国东部构造由近东西走向彻底转变为东北—北北东走向的转折期;第二幕发生在含热河动物群的火山沉积岩系之后,松辽、衡阳等裂陷盆地形成之前,距今1.10亿年左右,是中国东部动力状况由挤压剪切为主转换为拉张或拉张剪切为主的转折期。这两幕是西太平洋古陆与亚洲大陆碰撞的结果。晚期发生在晚白垩世,距今约8千万年。燕山旋回为我国东部构造动力体制大转换、构造格局大改变的时期,也是东部内生金属矿床形成的时期。" }, { "instruction": "锡林郭勒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Pb3+xBi2-2/3xS6,(x≈0.3)。单斜晶系。呈柱状或不规则粒状。铅灰色。金属光泽。显微硬度104.9×9.8×106帕。密度7.08克/厘米3。是中国学者1982年在内蒙古朝不楞铁矿床中发现的新矿物。" }, { "instruction": "苗栗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苗栗层群。时代属上新世。分布于中国台湾南部、东部沿海地区及北部。命名地点在台湾苗栗。为海相碎屑沉积,以青灰色砂岩、页岩为主;南部夹珊瑚灰岩;东部沿海地区多为软质页岩;北部以页岩、泥岩、砂岩为主,富含上新世有孔虫Robulus,Pholas,Textularia及双壳类Venericardia,Arca等。在台湾西北部,厚约1900米。与下伏海山组呈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盐湖岩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现代盐湖沉积物中发育的岩溶。主要形态有溶孔、盐壳、盐芽、溶坑、溶沟、盐坎、溶洞、丝状涌泉等。它是在盐层底部由承压淡水、大气降水以及蒸发重结晶作用下形成的。多分布在盐湖的边部,青海察尔汗盐湖所见较为典型。" }, { "instruction": "低于不混溶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本词由sub(“低于……”)和solvus两个词合并构成。指低于不混溶的相平衡区域,有的文献译为次熔线是不确切的。" }, { "instruction": "陶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陶瓷原料。矿物成分复杂,主要由水云母、高岭石、蒙脱石、石英及长石所组成的粉砂砂质粘土。化学成分与一般粘土相似。与高岭土、膨润土相比,Al2O3含量较低,SiO2、Fe2O3含量较高。常呈浅灰色、黄色、紫色。具有吸水性和吸附性,加水后可塑性中等,干燥和烧结性能较好,可供制造陶器。" }, { "instruction": "滑坡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土体、岩块或堆积物在重力作用下沿坡作整体下滑运动。又称地滑、塌方。滑动的岩块、土体称为滑动体;下滑的底面称为滑动面。多发生在坡度小于40°~50°的缓斜坡上。一般按组成物质分为土质滑坡和岩质滑坡两类。" }, { "instruction": "腾冲火山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属新生代。分布于云南腾冲附近。在腾冲周围30公里内自上新世以来,经五期火山活动的喷出物冷凝而成。少数为新近纪安山岩,大部为第四纪玄武岩质火山喷出物。火山结构完整,熔岩流表面可见流动构造,基本上无风化层,其中打鹰山(为层状火山锥)在17世纪初可能有过喷发。火山锥中以打鹰山最高,喷出物厚度最大比高1000米,最低比高仅60米。火山群附近多温泉、喷气孔活动及火山性地震。" }, { "instruction": "古风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过去地质时代发生的、古老的大气流动。根据沉积地层中保存的古火山灰降落空间分布特征、古生物礁体的迎风北美犹他州宰恩国家公园的风成沙丘斜层理(据G.R.Thompson & J.Turk,1995)面状况以及沙丘和风成砂岩斜层理的方位等标志,可以判断出某个时期中古风的主要方向。如火山喷发时的落灰,在风吹向的那一边厚度要大。珊瑚环礁在面对流行风向的那边,由于风浪作用的影响而使其生长率受到限制。古沙丘在地层中是以风成砂岩保存下来的;这种砂岩的特征是:石英的含量高,石英的分选好、磨圆度高和较大的斜层理倾角等(见图)。中国北方广袤分布的沙漠、沙区由于冬季盛行西北风和北风,在风成斜层理的倾斜方向上有明显的显示,可以反映出东亚冬季大气圈流动的总体格局。在中国新疆北部吐哈盆地的晚侏罗世、鄂尔多斯盆地的早白垩世、四川盆地晚白垩世及美国西部侏罗纪古沙漠沉积中,都发现了可以反映古风向的沙丘斜层理构造,可以用来研究当时大气圈的运动方向。" }, { "instruction": "巴顿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国际海相始新统上部的一个阶,位于普利亚本阶之下,路特阶之上,本阶富含Nummulites prestivichianus等小型货币虫。巴顿阶一名源自英国一地名巴顿(Barton)。现为国际通用的一个阶。其底界位于钙质超微化石Reticulofenestra reticulata的灭绝面附近。" }, { "instruction": "黔桂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为桂北上二叠统栖霞组与上石炭统下二叠统马平群间的平行不整合所代表的振荡运动。大瑶山隆起北缘、南丹、河池一带,栖霞阶底部为厚数米至10余米的炭质页岩夹劣质煤层及铝土矿层,最底部往往有砾岩或粉砂岩,与下伏上石炭统或壶天群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费伯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目的一属。壳大,近球形。壳圈多,包卷紧密。旋壁薄,由致密层、细蜂巢层及内疏松层组成。隔壁平直,具列孔。拟旋脊不连续,多见于内部及外部壳圈,中部壳圈很少。中二叠世,亚洲、欧洲及北美。中国主要产于南方中二叠统上部。" }, { "instruction": "北方生物古地理大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从泥盆纪开始明显的北纬高纬度区生物大区,包括西伯利亚、西北美洲、蒙古-兴安和哈萨克斯坦等生物区。" }, { "instruction": "冰川地貌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受冰川侵蚀作用、堆积作用形成的地形,冰蚀地貌有羊背石、基岩磨光面、冰川刻槽、冰阶、冰坎、盘谷、冰蚀盆地、冰川槽谷、悬谷、冰原岛山、鼓丘等。冰川堆积地貌有侧碛堤、终碛垅、冰碛平原等。广义的冰川地貌还包括冰川融水形成的河流及湖泊造成的地形。" }, { "instruction": "侵蚀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河流的侵蚀和堆积作用的总趋势是地形的普遍被夷平。河流都以其尾闾作为它的侵蚀基准面,年复一年的侵蚀使它形成一个均衡的纵剖面,这种均衡剖面的形成往往与地面的平坦化相互联系着,河流纵剖面越接近均衡剖面,整个地面越平坦,最终形成波状起伏的平原,这个地面就是侵蚀面,又称夷平面。但是由于地形形成的复杂,地壳振荡运动和河流侵蚀作用的组合各异,地形的夷平是较特殊的终极结果,更多的是形成局部的侵蚀面。" }, { "instruction": "麻则沟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中国陆相上新统顶部的一个阶,位于高庄阶之上,第四系底部泥河湾阶之下。阶名源自岩石地层单位麻则沟组,层型剖面位于山西榆社以西约12千米的白海村与赵庄之间的一东西向沟中。麻则沟阶以含如下哺乳类动物化石为特征:Anancus sinensis,ANtilospira licenti,Ochotonoides,Mimomys orientalis,Prosiphneus paratingi,Chardinomys louisi等,晚期还出现Archidiskodon。" }, { "instruction": "三游洞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三游洞石灰岩。时代属晚寒武世。分布于鄂西峡东地区。命名地点在宜昌三游洞。为海相深水碳酸盐沉积,以厚层块状石灰岩为主,质纯,不含泥质,顶部夹有黑色燧石结核和条带,未发现化石,厚290米。由于本组位于覃家庙组之上和下奥陶统南津关组之下,因此一般都将其归入上寒武统。本组与下伏覃家庙组呈整合接触。但有人认为属假整合关系。20世纪70年代,先后在本组顶部和下部分别发现早奥陶世的头足类、牙形石和中寒武世的三叶虫化石,因此三游洞组的时代应属中寒武世晚期至早奥陶世早期。" }, { "instruction": "维斯特费拉熔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分布于毛德王后地的三叠纪火山岩。出露厚5~50米,未见顶、底。估计最厚可达550米,累计厚2 000米。" }, { "instruction": "蝴蝶虫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三叶虫纲褶颊虫目的一属。头部宽,头鞍长锥形或截锥形,头鞍沟深而后斜。眼叶中等大小,约位于头盖中部,无眼脊。内边缘深凹,外边缘挠起。面线前支弧形,后支略成斜线延伸。尾部较小,尾轴锥形,后端尖。肋节伸出成刺。壳面光滑或具疣点。亚洲晚寒武世。中国主要产于北方上寒武统下部,湖南也有产出。" }, { "instruction": "海洋沉积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研究现代沉积物和沉积岩及其形成的学科,包括沉积物及沉积岩的描述、分类、成因及其解释。1 89 1年Murray和Renard发表的《深海沉积》奠定现代海洋沉积学的基础。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板块构造理论,增添了现代沉积学许多新内容。深海控测计划( DSOP,1968~1983)和自1985年开始,至今仍在继续的“大洋钻探计划”((OOP)使海洋沉积学研究向地壳更深处扩展,在时间跨度上,可以恢复数千年的沉积历史。随着新的科学实践不断涌现.使海洋沉积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交叉更为密切,并出现了相应的分支学科。" }, { "instruction": "相关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布局。指地物间的相互联系。通过地物间的密切关系或相互依存关系的分析,可从已知地物证实另一种地物的存在及其属性和规模。这是一种逻辑推理判读地物的方法,对于判读自然地物或人工地物都有重要意义古例如,通过灰窑和采石场的存在可说明是石灰岩地区;高大烟囱、巨大建筑物、煤堆、传送带及冷却塔的组合,可判读出热电厂的信息;根据运动场的大小,可判断学校及其规模的大小;小河上有不相称的大涵洞和桥梁,说明该地区常有暴雨径流等。相关体的推理分析还可以推广应用于地理环境各成分和要素之间的判读,可以帮助解决遥感图像上“隐伏”信息的识别问题。" }, { "instruction": "梅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每年初夏(六月下旬到七月上旬)从江淮流域直到日本南部一带出现的雨季。时值梅子成熟而得名。梅雨期雨量大、高温高湿,室内物品易受潮生霉,故也有人称霉雨。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北侧是与西风带的交汇区,中层常有短波槽和切变线活动,地面相应为稳定少动极锋锋系(近东西向的准静止锋),卫星云图上显现为相对稳定的近东西向云雨带。春季,大气环流由冬季型向夏季型转变,副热带高压脊线呈跳跃式的向北推进,相应的雨带也发生北进和停滞,先后在华南形成华南前汛期、江南春雨和江淮梅雨季。一般,梅雨期前期多稳定性降水,后期多不稳定对流雨,梅雨结束后,江淮一带将转受副热带高压直接控制,进入盛夏季节。每年大气环流变化并不一致,梅雨期长短也不尽相同,长的可超过一个月,短的几天,甚至空梅。" }, { "instruction": "保德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华北山区地文期中的一个堆积期,时代为上新世早期。这个时期堆积的地层称保德组,常见的为残积、坡积的红色粘土,其次也有冲积、湖积的砂砾层与粘土层。" }, { "instruction": "工业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工业生产地域类型之一。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一个较强大的工业联合企业为骨干所组成的工业集聚区。其特点是内部有合理的结构,各工业部门与企业间联系紧密,相互协作,并有广泛的对外联系。不同规模的工业区其影响范围互异。大工业区具有区际意义乃至全国意义,而小工业区则仅有地方意义。按其所处地理位置和形成条件的差别,工业区可分城市加工制造区和矿山、林区工业区等若干类。其中城市加工制造工业区往往构成中小城市经济主体,是城市规划众多组成部分中的基本单位。" }, { "instruction": "深海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分布于深海中的陆源砂。有时夹砾石,分选良好,常在海底表面形成波痕。除含大量石英外,还含有长石、云母、海绿石及燧石等。最初认为它是由风力或浮冰搬运而来,尔后发现其中有许多浅海有孔虫和陆地植物碎片,故有人认为来自浊流搬运。" }, { "instruction": "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一国或一地区沿海开放港口城市中设立的,以创办生产性工业和科研项目为主、对外开放的特殊经济地域单元。与一般出口加工区不同,它主要依托中心城市及其周围腹地,并密切联系地区经济发展方向,着重引进高新技术,开发高新产品,发展新兴产业。其区内项目,多以技术与知识密集型严业,以及对提高现有技术水平和产品更新换代有显著促进作用的行业为限。中国已先后在大连、天津、秦皇岛、青岛、烟台、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福州、广州、湛江等1 0多个沿海开放港口城市,选择有利区位,设立了各具特色的经济技术开发区。" }, { "instruction": "盐华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泉水或地表毛细水经蒸发沉淀而成的盐类沉积物。盐华的主要矿物成分为各种易溶的盐类矿物,如各种芒硝、天然碱、石盐等,有时也可见一些不易溶的盐类矿物,它们常以白色粉末、霜华、被膜沉积于泉口附近及盐碱土的表面,一般规模和厚度不大。" }, { "instruction": "化石红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早期形成的红壤被覆盖埋藏,性质已起变化,有如生物化石。因古红壤(古红土)与现代红壤的差别很难鉴定,所以本词只在概念上存在。" }, { "instruction": "土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土壤分类的基本单元。是大的土壤组合。同一土类发育在相同类型的生物、气候和水文地质条件之下,具有明显一致的土壤形成过程,具有同一类型的土壤剖面构型和相同的农业利用方向。如红壤、棕壤、灰化土、草甸土等。" }, { "instruction": "深部地质调查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质学的一项基础性和综合性调查工作,其主要任务是研究地壳和上地幔的结构、构造特征,物质成分及其物理、化学性质和状态,深部成矿作用,以及各种深部作用的发生、发展和演化的动力学过程,确定深部结构与近地表地质的相关关系,从而为寻找深部矿床和减少地质灾害奠定基础。深部地质调查方法包括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以及深钻,超深钻等多学科的深部探测,其中地球物理方法在深部地质调查中起最主要作用。" }, { "instruction": "塔科尼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译塔康运动。发生在奥陶纪晚期的造山运动。“Taconic”一词源自纽约市哈得孙河东岸近南北向的塔科尼克岭(Taconic Range)。塔科尼克运动遗迹在阿巴拉契亚山脉北段许多地区保存得都很好,包括在加拿大东部和美国东北的部分,在不少地方都可以用含化石地层将运动时限严格限定为晚奥陶世,或者,把许多脉动期包括进去,将运动时限延伸至自奥陶纪早期到志留纪早期。在加拿大纽芬兰,此运动被称为亨伯造山运动(Humberian orogeny)。在阿巴拉契亚山脉南部,这一运动是由艾佩特斯洋(Iapetus Ocean)西缘俯冲引起的。它导致了艾佩特斯洋西部盆地闭合和皮德蒙特(Piedment)微陆块与北美洲碰撞以及更北部大陆架的沉陷。" }, { "instruction": "直线坡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坡面呈平而直的坡形。" }, { "instruction": "拉勒米哥伦布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发生于白垩纪晚期至始新世的造山运动。影响范围从美国西南部延伸到南美北部的地区,其成因可能是法拉隆(Farallón)板块向北美板块之下俯冲时伴生的逆冲断层活动所致。" }, { "instruction": "种内竞争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同一物种个体之间的竞争。" }, { "instruction": "漏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个壶底或靠近底部凿有小孔的盛水工具,水从小孔逐渐滴漏下去,用以计时。漏壶在中国的周代,甚至更早的时间就已经出现。漏壶有泄水型和受水型两种。" }, { "instruction": "阿依姆昌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分布于俄罗斯西伯利亚乌丘尔马亚地区。下部塔伦组,为陆源碎屑岩,主要由暗色砂岩、粉砂岩和细砂岩组成;上部斯维特林组,为碎屑岩碳酸盐岩,由浅色白云岩与板岩和细砂岩呈不等厚互层组成。白云岩富含叠层石Svetliella,Baicalia和Colonella等。厚310~1500米。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气相色谱与质谱联用的分析方法。利用色谱的高分离效率和质谱的高灵敏检测及定性的特点,获得更好的分析效果。与电子计算机联用,可进行大量数据处理,而使色-质联用装置成为一种快速的、具有高灵敏度和高分辨能力的分析手段。对色谱流出物各组分用质谱仪进行快速扫描及按质荷比所得的质谱图可测定被测组分的分子量,了解基团在分子中的部位,鉴定分子结构等。试样用量少,微克级的混合试样就可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检测极限为10—14g。" }, { "instruction": "冻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地表凝结物。" }, { "instruction": "改造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壳改造和地壳结构、地壳形变的涵义相近,而与地壳建造一词相对应。常指地壳岩石经地壳运动而改变其原有形态的作用和过程,多由各种类型的褶皱和不同性质、不同规模的断裂,以及动力变质作用、矿物相变乃至晶格位错现象等反映出来。基底的改造可能提供它表层建造的条件,表层的建造亦可影响基底的改造,但表层的形变不一定和基底的改造一致。" }, { "instruction": "最大可信地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给定区域或当前构造格架下断层所能产生的最大地震。" }, { "instruction": "新产业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服务于全国或国际市场、具有创新环境的中小企业集聚而成的综合体。其区内中小企业密集,企业间有稳定的合作网络;这些企业多扎根于本地文化,经济效率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等,是其明显特征。其中尤以小公司为主,新公司不断形成和具有突出创新性,是它们的特征。推动新产业区顺利、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企业的不断创新,以及技术、经济、社会三者协调并持续发展。最初发展于欧洲与北美发达国家,如美国加州硅谷高新技术区,以及从乡村工业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意大利艾米利亚—罗马格纳区。中国北京的中关村,亦为初具雏形的一个新产业区。" }, { "instruction": "水体生活污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居民日常生活污水引起的水体水质污染。浑浊、深色、有恶臭的生活污水排入水体后,不仅影响水的色、嗅等物理性状,而且污水中含有60%的有机杂质,这些有机污染物在氧化分解过程中消耗水中溶解氧,甚至耗尽水中溶解氧,有机物将进行厌氧分解,产生甲烷、氨、硫化氢等难闻气体,影响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生长。同时生活污水中所含的大量细菌、病原菌和寄生虫卵,使水体遭到病原体的污染,会引起疾病的传播。" }, { "instruction": "红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大陆环境形成的红色沉积层。主要由砂岩、粉砂岩、页岩组成,局部夹有薄层砾岩,石灰岩、泥灰岩。红色为沉积物中高价氧化铁形成,显示在大气中受氧化作用。美国西部的二叠纪、三叠纪的沉积岩;中欧、北欧的陆相泥盆系老红砂岩层;中欧的陆相二叠系新红砂岩层都是典型的红层。中国的红层一般是指中生代至新近纪的陆相地层。" }, { "instruction": "可容空间增长速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基底沉降速率和海平面变化速率之和。在海盆中,全球海平面变化对可容空间的控制作用明显,而在陆相湖盆中,基底沉降对可容空间的控制作用更为显著。" }, { "instruction": "晨昏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球是不透明的,在太阳的照射下,向着太阳的半球,处于白昼状态,称昼半球;背着太阳的半球,处于黑夜状态,称夜半球。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称为晨昏线。" }, { "instruction": "火山筒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火山管(volcanic chimney)。岩浆喷出地表时形成的圆形或近圆形的地下通路,常被熔岩、火山碎屑岩所充填。" }, { "instruction": "崩积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重力堆积物即崩积物上形成发育的土壤,具有土壤剖面分异性差、土层薄和粗骨性强的特点。现有土壤分类中已不使用。" }, { "instruction": "岩溶水动力单元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岩溶含水系统,岩溶地下水域或岩溶水文地质单元。指具有统一补给边界,统一地下径流场的某一岩溶地下水系的流域范围。" }, { "instruction": "构造盆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平面上大致为近似圆形的构造,诸岩层向中心倾斜,类似于向斜,较新的地层则位于盆地中心。" }, { "instruction": "石荷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洞内水池表面的薄钙片。其下有倒圆锥形的“根”,伸至池底。这是池水逐渐缓慢升高时沉积形成的。" }, { "instruction": "伊玛塔卡杂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分布在委内瑞拉东部的亚马孙克拉通北缘,呈300千米长、100千米宽的带状分布。主要由花岗质片麻岩组成,包括条带状硅铁建造和麻粒岩相片麻岩。年龄范围34亿~27亿年。" }, { "instruction": "社会环境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包括物质的文化环境(如工具、用具、机器、武器)和精神的文化环境(如语言、风俗、信仰、道德、法律、政治、宗教、科学、艺术等),是人类社会发展现状的全部表现。社会是不断发展的,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要适应其社会环境,就要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地改造主观世界,建设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社会。" }, { "instruction": "eudiwa region,eugeodepression region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按岩浆活动性强弱划分地洼区类型之一。其岩浆活动特别强烈,多火山活动。如中国东部沿海的地洼区。" }, { "instruction": "hypichniaMartinsson(1970)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提出的遗迹化石保存分类的一类,泛指保存在岩层底面的遗迹化石。与底浮痕相当。" }, { "instruction": "断层传播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断层扩展。地震时从震源开始破裂,并沿一定方向扩展到一定位置为止的过程。一般说来地震越大断层传播的距离越长,有的达到数百千米。在一些大地震中,断层传播速度达3~4千米/秒。" }, { "instruction": "刘易斯杂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太古宙。分布于英国苏格兰西北部。以各种灰色黑云母、角闪石和辉石斜长片麻岩、角闪岩、麻粒岩和变超基性岩类为特征。经受了麻粒岩和角闪岩相变质和花岗岩化及强烈变形作用,是在斯考利运动,即26.8±0.6亿年(PbPb全岩年龄)以前仅1亿~2亿年内形成的;一批伟晶岩和花岗岩岩席是在25.8±0.6亿年侵位的。" }, { "instruction": "辫状水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都平原辫状水系水系的一个类型。发育在三角洲、冲洪积扇,山前倾斜平原及水流较小而河谷十分宽广的河段上发育的辫状水系,即由多数汊流构成的水流交错。" }, { "instruction": "农业生产综合发展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般指在一定地区内,充分合理利用各种农业资源,以一个农产品为重点,并同时综合发展多部门的农业经济。它可以满足社会对农产品的多方面需求。有时也指农业生产单位开展的多种经营。" }, { "instruction": "马脚冲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早志留世。分布于黔、鄂、湘边界一带。为黄绿、灰绿色页岩,厚48米;与下伏雷家屯组及上覆溶溪组均呈整合接触。化石贫乏,主要有腕足类Nalivkinia,Nucleospira;三叶虫Encrinuroides,Latiproetus和笔石Pristiograptus xiushanensis,Hunanodendrum typicum;几丁虫Conochitina cf.iklaensis,C.leijiatunensis和Ancyrochitina shiqianensis。" }, { "instruction": "五峰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位于石口阶之上,曾用于中国上奥陶统顶部的一个阶,大致与欧洲的阿什极尔阶相当。五峰阶自下而上含有六个笔石带:①Pleurograptus lui带、②Dicellograptus szechuanensis带;③Tangyagraptus typicus带;④Diceratograptus mirus带;⑤Paraorthograptus typicus带和⑥Diplograptus bohemicus带。后人厘定为五个化石带,自下而上为:①Dicellograptus complexus带,②Tangyagraptus typicus带,③ParaorthograptusDiceratograptus mirus带,④Diplograptus bohemicus带,⑤HirnantiaKinnella带。笔石相广泛分布于南方、西北等地区。五峰阶一名源自湖北五峰渔洋关。现已停止使用。" }, { "instruction": "原始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介形纲的一属。壳小,椭圆形,背缘直。两壳大小相等。壳面靠近背部具有小而清晰的中槽,其两侧无明显的瘤凸。奥陶纪至二叠纪,亚洲、欧洲及美洲。中国奥陶系、泥盆系及石炭系中均有产出。" }, { "instruction": "泰加林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北方针叶林。" }, { "instruction": "长城生物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世界上迄今最古老的真核单细胞浮游生物化石群。产于天津市蓟县中元古界长城系底部常州沟组下段的黑色页岩中(18.5亿年)。以微植物群为主,多为球粒状和粒状体,约占化石总数的80%,主要有光球藻、粗面球形藻、基尔金藻、网球藻,此外还有角囊藻、裂瓣藻、光卵藻等;其次为叶状体,约占总数的20%,如,裂梭藻、重膜藻、异瓣藻、叶片藻、舌形藻、孢瓣藻等;另尚有少数丝状体,如管藻等。常州沟组微植物化石个体都比较大。微植物群中出现了叶状体——典型的低等植物构造,已属于真核的多细胞藻类,从分类上可能属于杂色藻类(褐藻门)的祖先。常州沟组微植物群已经出现生态的分异,不但有漂浮的球粒体藻类,还有营底栖固着的等,它们都有扁平宽长的叶状体,其基部明显具有收缩的短柄,以此植入底质,营底栖固着生活。长城系底部常州沟组微植物群是已知的18亿年前全球最为进化的类群。表明18亿年前出现了真核生物,这点与18亿年前大气圈出现游离氧、地史上第一次出现红层沉积事件是吻合的。在常州沟组之上的串岭沟组,这个微植物群进一步繁荣发展,球形、菱形、异形藻类植物体多种多样,数量也迅速增多。共同特点是种类的多样、数量的丰富,表明自37亿年前生命起源以后,生命进化史上的一次大发展和飞跃。" }, { "instruction": "翼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个褶曲核部两侧的岩层叫翼。一个褶曲具有两个翼,两翼岩层与水平面的夹角叫翼角。" }, { "instruction": "道马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CuPtAsS2。斜方晶系。呈板状晶体,晶体沿{010}生长,粒度0.2~0.3毫米。发育三组解理。性脆。钢灰色带黄色调,新鲜面银灰白色。条痕黑色。金属光泽。显微硬度(169~175)×9.8×106帕。密度7.303克/厘米3(计算)。无磁性,反光显微镜下淡黄带绿色,强非均质性。产于石榴子石角闪辉石岩或橄榄辉石岩中含铂的铜硫化物矿脉中,共生的铂矿物有砷铂矿、硫铂矿、碲铂矿等。是中国学者1974年发现的新矿物。" }, { "instruction": "斜向海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海岸延伸线方向与构造线斜交的海岸。" }, { "instruction": "红山口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震旦纪或早寒武世。分布于甘肃北山地区。自下而上分为①红山口组,为杂色砂质板岩、砂质灰岩、结晶灰岩(大理岩)与白云岩,厚48~183米,局部地区底部为含砾白云质灰岩或炭质页岩夹含锰页岩及锰矿层,含微古植物Protoleiosphaeridium sp.等和海绵骨针化石,与下伏洗肠井组呈整合接触,与上覆寒武系双鹰山组呈假整合接触;②洗肠井组,由杂色冰碛砾岩、冰碛泥砾岩、纹泥板岩组成,夹含砾钙质泥岩,含砾白云岩、硬砂岩等,厚106~376米,板岩全岩RbSr年龄5.4亿年。" }, { "instruction": "威尔逊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分布于北维多利亚地威尔逊地体。威尔逊地体宽50~100千米,长300~600千米。威尔逊群可能不整合伏于鲍尔斯超群之下,主要由新元古代—早寒武世泥质岩、泥质片岩、千枚岩、长英质副片麻岩和石英岩组成。有时见有角闪岩、角闪片岩及黑云母片麻岩和角砾状混合岩,还有花岗岩和伟晶岩脉等。变质岩中有含尖晶石、石榴子石和橄榄石的超镁铁质岩。同构造期花岗岩中锆石的UPb年龄为645百万年。在威尔逊地体东边的兰特曼岭,片麻岩RbSr年龄为(610±26)百万年。另在罗伯逊湾地体进行的Nd同位素测定表明,当RbSr系统在600百万年平衡时,Nd的模式年龄约为1800百万年。由此可见,该区的地层可能是前寒武纪地层经改造而来。岩石遭受了角闪岩相变质。东部显示高压变质,具蓝晶石矽线石、十字石等矿物;西部为红柱石矽线石,以及堇青石白云母石英组合。变质峰期的温度为650~700℃,压力为(7~10)×108帕;变质作用发生在(544±4)百万年。" }, { "instruction": "青岛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壮龙科的一属。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发现的完整恐龙骨架,化石发现于青岛附近,故名青岛龙。体长6.6米,身高5米。头骨鼻部向上向前伸出一长棘。头后部横青岛龙复原图棱发育,上颞孔左右宽。牙齿数少。荐椎8个,其腹侧有显著中间直棱,尾椎硕大。前肢短小,后肢粗大,主要以后肢行走。尾长。以植物为食,两栖习性,生活于池沼湖泊及沿岸地带。产于中国山东莱阳上白垩统。对其鼻部上伸骨片是否顶饰,有不同意见。" }, { "instruction": "老岭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古元古代。分布于吉林浑江老岭山脉北部,为变质地层。自下而上分为:达台山组,为石英岩夹砾岩,厚820米;珍珠门组,以大理岩为主夹片岩、千枚岩,厚2377米;花山组,以片岩为主夹大理岩,厚4500 米;临江组,为石英岩夹片岩,厚1500米;大栗子组,为千枚岩、大理岩,厚5800米,含铁矿床。变质程度属低角闪岩相。原岩以泥质、砂质碎屑岩为主,其次为碳酸盐岩。侵入的伟晶岩脉中白云母KAr年龄18~18.2亿年。与上覆色洛河群呈不整合接触,与下伏集安群接触关系不清。" }, { "instruction": "断裂转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断块学说把断裂转化与褶皱回返作用相比拟,认为地槽由断裂转化同样可进入地台的发育阶段。以岛弧造山带和安第斯造山带的回返运动为例,地槽沉积与上覆地层常呈平行不整合或轻微角度不整合,几乎不发生褶皱运动,地槽的回返是通过断裂所控制的强烈逆冲隆升达到新的重力均衡而完成的;沿断裂有大规模花岗岩类岩体侵入。这种断裂回返与褶皱回返在本质上并无区别,尽管基底刚化程度可能较低,但二者地球动力学环境相同,即由于遭受拉张沿先存断裂而解体的陆壳,块体间的相背运动导致其间出现开阔的新生洋壳和过渡壳(地槽);随应力场由拉张转变为挤压,地槽两侧的刚性陆壳块体转变为相向运动,从而使地槽闭合,进而转化为地台并隆起成山。此作用反映了地壳发育由能量积累阶段转变为能量释放阶段,由下陷接受沉积转变为上升隆起遭受剥蚀,由拉张状态转变为挤压状态。" }, { "instruction": "洋底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大洋底部。海水深度一般为4~6千米。由于地壳运动和火山活动等地质作用,在洋底形成海山、海底丘陵、海岭等正地形。广大地区为大洋中脊和深海盆所占据,其中沉积有红粘土和生物软泥。其地壳厚度比大陆地壳厚度小,太平洋和大西洋为4~6千米,印度洋为3~7千米。" }, { "instruction": "淡水潜流环境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位于地下水面以下碳酸盐颗粒沉积物的孔隙中仍充满大气淡水。在活动的淡水潜流带中,由于活跃的淡水循环常发生溶解作用,文石质颗粒产生的铸模孔或粒内溶孔,高镁方解石颗粒转变为低镁方解石,同时伴随大量亮晶方解石胶结物的沉淀,在颗粒边缘形成等厚的片状方解石,向孔隙中形成粒状方解石,海百合节片形成共轴生长边,有的形成充填几个孔隙的连生胶结物,孔隙度大大降低。在停滞的淡水潜流带内,由于孔隙水为碳酸钙饱和,很少发生胶结作用及溶解作用,仅有镁方解石及文石转变为方解石的稳定作用,颗粒的内部结构仍保存完好。" }, { "instruction": "森林灾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的作用使森林生态系统平衡遭到破坏,导致林木生长不良,产量、质量下降,甚至全部森林被毁的一种现象。森林灾害的发生既有自然方面的因素,也有人为方面的因素。自然方面主要有:自然火灾、虫害、病害及气象灾害;人为方面主要有:人为火灾、滥砍滥伐等。各种森林灾害的发生既有其独立性,又有其相关性。如森林遭受火灾时,除部分林木立即被毁坏外,留存林木还会因活力急剧降低而易“患病、遭虫害而大量死亡。森林灾害伴随着森林的存在与繁衍,亘古有之,但危害程度有所不同。其中危害最大的是森林病虫鼠害和森林火灾。由于森林不仅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防风固沙;而且在维护生态平衡,提高环境质量,提供产业资源和食物资源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采取措施减少森林灾害的发生率,保持森林环境,实现森林的生态平衡,对人类的发展和人类生存环境的美化,有着重要意义。" }, { "instruction": "岩溶地下水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岩溶地下河系。为具有一定汇水范围的、由主流及各级支流构成的岩溶地下水流。各岩溶地下水系之间的界线称岩溶地下水系的分水岭。" }, { "instruction": "性比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种群中一个性别个体的数量与另一性别个体数量的比率。" }, { "instruction": "免疫力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机体排除外来和内在有害因素的能力。包括免疫系统对异物的识别、杀灭、解毒、分解和消除的能力。一般表现为免疫应答。因此机体的免疫力有助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但在环境污染物长期影响下,会发生免疫功能失调或异常的免疫反应,因此可以通过人体免疫功能的测定来研究和评价环境污染对人体的影响。" }, { "instruction": "附生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沉积岩的基本类型中含有重要混入物的岩石。这种混入物不能组成独立的沉积岩体,但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可以作为矿产开采。例如含铜砂岩,铜矿物即附生在砂岩中。常见的附生岩还有海绿石岩、含沸石砂岩、沥青质砂岩、硫质黑页岩等。" }, { "instruction": "黄土桥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黄土陷穴发育区,两个陷穴之间,底部被地下水流串通,在陷穴崩坍、破坏以后,陷穴间顶层黄土的残存土体,其下有水流通道。" }, { "instruction": "公共财政地理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研究公共部门收入和支出方式的地理变化,可为处理解决地区之间的两极分化提供资料和依据。" }, { "instruction": "科克苏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蓟县纪。分布于新疆特克斯县南科克苏河谷东岸。为一套富含硅镁质碳酸盐岩建造,以白云岩、结晶灰岩和灰岩为主,夹石英岩,局部含磷、底部有砾岩。富含叠层石,局部呈似层状礁体。与下伏特克斯群呈不整合接触。该群岩性稳定,厚度变化大,天山东部达5000米以上,西部仅487米。" }, { "instruction": "accidental ejecta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火山锥的基底中被带出的地壳岩石组成的火山抛出物。异源抛出物与火山活动相关的岩浆无成因联系。" }, { "instruction": "可风化矿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美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诊断特性之一。包括①粘粒矿物: 除铝间层绿泥石以外的2∶1型晶格构造的粘粒,以及粘粒大小的海泡石、滑石和海绿石等;②粉砂及砂粒大小的矿物(粒径0.002~0.2毫米),如长石、似长石、铁镁矿物、火山玻璃、云母、磷灰石等。" }, { "instruction": "冰坝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漂浮的流冰壅塞在河湾、浅滩或河道狭窄处所造成的水流阻塞现象。犹如筑坝,故称为冰坝。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部分河段,在初冬或春季流冰阶段,往往形成冰坝,堵塞水流。" }, { "instruction": "社会保障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国家在社会成员患病、年老、遇到意外事故等情况下,对公民受到的损失或生活处境的困难给予物质帮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条件的各种措施的总称。包括三大方面的内容:①社会救济;②社会福利;③社会保险。社会保障作为一种制度,旨在为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证,从而减轻社会矛盾,维持社会安定。" }, { "instruction": "Asama type flow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培利型和圣•文森特与喀拉喀托型之间的过渡类型。这种类型最初喷发的是富含气体的浮石流,随后是从山顶火口喷出火山碎屑流,最后喷出贫气的岩浆,形成黏性的块状安山岩。" }, { "instruction": "Xing’an movement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李四光(1939)命名。指发生在中国东部早白垩世后、晚白垩世前的地壳运动及火山活动。东南沿海各省的流纹岩、安山岩及凝灰岩等,为此运动的产物。张文佑等(1941)在广西也发现这一运动的迹象,晚白垩世伴有火山喷发。在广西表现较为明显,上白垩统层普遍角度不整合于下白垩统及更老的地层之上,并使下白垩统发生轻微褶皱。上白垩统火山岩发育。" }, { "instruction": "水声测位仪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利用声波测定各种海洋观测仪器在水中位置的仪器。主要由水声发生器和船上记录器组成。它与回声测深仪不同,是将声波发生器连同观测仪器放入水中或水底,根据记录的直达波和经海底反射回来的反射波之间的时差,计算仪器在水中的离底高度位置。大多用于测量水下电视、水下照相机、采泥器、采水器及水下钻探器具的位置。" }, { "instruction": "灾害生态系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生命系统、环境系统和灾害系统在特定空间上的组合。它本质上可视为天(天体)、地(地球)、人(人类社会)三大系统之间,以及各系统内部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结果,且此结果总是给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带来某些不利影响和危害。灾害生态系统主要有三层含义:①它是由天、地、人这三个子系统中各种灾害现象及成灾过程共同组成的有机整体。天从狭义上讲即太阳系,从广义上讲则可大至整个宇宙;地指整个地球,特别是指由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共同组成的生态系统;人则指整个人类社会;②天、地、人三个子系统之间的各种灾害现象不是彼此孤立、互不关联的,而是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三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③灾害生态系统的各组分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以及天、地、人之间不可分割的统一,使得灾害现象复杂多样,一种诱发因素可导致多种灾害发生。如太阳活动的增强可以诱发地震、旱涝、流行性疾病等灾害爆发。" }, { "instruction": "国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在一个具有保持内部稳定和不受外来控制或干涉能力的政府领导下,占据一定领土,拥有一定人口的政治区域,是现代政治地理学研究的基本空间单位。它必须具备确定的领土、定居的人民、一定的政权组织和完整的主权等四个要素。人类社会最早并无国家,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原始社会解体之后,社会分裂为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时,才逐渐形成由一个阶级占据统治地位而建立起来的国家机构。随着历史的发展,它由最初的小国林立的城市国家时代,发展为高一级国家组织——王朝——占主导地位的时代,经历了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等几个大的阶段的不同类型。在阶级社会里,为反对国内外敌人的破坏和反抗,维护社会安定,建立了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国家机器,作为统治国家权力的工具。" }, { "instruction": "甘肃地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甘肃省位于中国中西部,呈哑铃状,形态相对不规则。地质上分属四个构造单位:红石山断裂带以北的部分属天山兴蒙造山带;河西走廊至景泰一线以北和最东部的庆阳地区属华北地台;以南为祁连造山带;泽库武山断裂以南为秦岭造山带。华北地台的结晶基底沿北部省界出露,称龙首山群和北大山群,RbSr年龄19.49亿年,属古元古代。中、新元古界陆源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属盖层沉积。南华系韩母山群下部有冰碛砾岩。下古生界在西北的北山地区为地台型浅海相灰岩和碎屑岩,向南武威地区变为笔石相碎屑沉积,上部出现火山岩,已浅变质。鄂尔多斯陇东地区缺失志留系、泥盆系和下石炭统,上石炭统和下二叠统为含煤层系。中生界为陆相沉积。祁连造山带的古、中元古界变质基底在肃北以东的中祁连带广泛出露,分别称野马南山群、党河群和托来南山群。前者为高绿片岩相片麻岩、片岩、大理岩和变质砾岩;后者为板岩和含叠层石白云岩系。北祁连带从元古宇到下古生界层位齐全,深水浊积岩和碎屑沉积中含多层次火山岩,中寒武统黑刺沟群、下奥陶统阴沟群实际上是构造侵位的蛇绿岩套,它们分别代表当时的岛弧、消减杂岩和洋壳残片。下泥盆统缺失,中、上泥盆统雪山群和沙流水群磨拉石不整合覆于其上。晚古生代和以后的演化和华北地台一致。秦岭造山带出露最老的地层为南秦岭带中、新元古代的碧口群变质砂岩、千枚岩和火山岩系,为扬子地台的北部大陆边缘。南华系中含冰碛砾岩。下古生界为笔石页岩相,含火山岩,已浅变质。地台型盖层沉积始于晚古生代,其中晚古生代至中三叠世为海相沉积,以后转为陆相。" }, { "instruction": "热带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生物地理区。包括撒哈拉以南的非洲、阿拉伯半岛、马达加斯加及附近岛屿。" }, { "instruction": "叠弧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套弧。一层层相互叠加、重重相套的弧形构造。沿弧顶连线形呈对称形式者叫正叠弧,如贝加尔弧、蒙古弧和中蒙边境弧;弧顶依次斜列者则称斜叠弧,如武都弧、文县弧、平武弧和康定弧等,它们倚龙门山构造带斜列。" }, { "instruction": "超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具有共同生物地层特征的几个带可以适当地集合在一起成为一个超带,见“组合带”附图。" }, { "instruction": "邻接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两个多边形共享一条边界,或两个以上多边形共享一个节点。" }, { "instruction": "罗兰马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译罗赖马群。时代属中元古代。主要分布在圭亚那地盾上,为一套具明显交错层理的红色石英砂岩,夹长石砂岩、页岩和砾岩,有时夹少量铁质碧玉凝灰岩,底部有熔结凝灰岩。与下伏古元古代基底呈不整合接触。凝灰岩RbSr年龄为17.5亿~16.5亿年,侵入的闪长岩年龄为16.9亿年。" }, { "instruction": "太行断块是什么?", "input": "", "output": "1974年提出,鄂尔多斯断块以东至太行山边缘一带的断块。基底为古元古代太行期形成,绝对年龄为18亿~25亿年。" }, { "instruction": "铝土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不是独立的一种矿物,而是包括三水铝石、硬水铝石、软水铝石、赤铁矿、高岭石、蛋白石等多种矿物的混合体,因而成分变化很大。一般含Al2O3 40.0%~75.0%,常含镓。通常呈致密块状、豆状、鲕状等集合体。灰、灰黄、黄绿、红、褐等色,常具棕色斑点。无光泽。是含铝较多的某些火成岩和变质岩在湿热条件下风化残留的产物,或由胶体沉积形成。是提炼铝最重要的矿石,也是镓的主要来源;此外用作高铝水泥、耐火材料。" }, { "instruction": "工程地质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质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调查、研究、解决与人类活动及各类工程建筑有关的地质问题的科学。研究工程地质学的目的是为了查明各类工程建筑场区的地质条件,对场区及其有关的各种地质问题进行综合评价,分析、预测在工程建筑作用下,地质条件可能出现的变化和作用,选择最优场地,并提出解决不良地质问题的工程措施,为保证工程的合理设计、顺利施工及正常使用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研究的主要内容有:①确定岩土组分、组织结构(微观结构)、物理、化学及力学性质(特别是强度及应变),及其对建筑工程稳定性的影响;②制定岩土工程地质分类,提出改良岩土的建筑性能的方法;③研究由于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而破坏的自然环境的平衡,以及自然发生的崩坍、滑坡、泥石流及地震等物理地质作用对工程建筑的危害及其预测、评价和防治措施;④研究解决各类工程建筑中的边坡和地基的稳定性,如路基、坝基、桥墩、硐室,以及黄土的湿陷、岩石的裂隙等,制定一套科学的勘察程序、方法和手段,直接为各类工程的设计、施工提供地质依据;⑤研究建筑场区地下水运动规律及其对工程建筑的影响,制定必要的利用和防护方案;⑥研究区域工程地质条件的特征,预报人类工程活动对其影响而产生的变化,做出区域稳定性评价,进行工程地质分区和编图。随着大规模工程建设的发展,研究领域日益扩大。除了工程岩土学、工程动力地质学、专门工程地质学和区域工程地质学外,一些新的分支学科正在逐渐形成,如矿山工程地质学、海洋工程地质学、城市工程地质学,及环境工程地质学、工程地震学等等。" }, { "instruction": "断裂构造控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断裂对地震的控制作用。一是断裂构造孕育地震的发生:地震是断裂活动的一种方式,因而地震的孕育与断裂的形成之间有紧密内在联系,除极端脆性岩石材料外,岩石破裂和地震发生常经历三个阶段:①岩石松弛或扩展阶段,与之相应的是孕震阶段;②岩石硬化阶段与之相应的是临震阶段;③岩石裂开阶段,相应的是发震阶段。从发震角度可将断层滑动分为稳定滑动(蠕滑)和黏滑两类,前者表现为断层蠕动,后者则往往伴生地震,两种滑动形式交替贯穿于断裂运动的全过程,形成明显的阶段性。断裂活动与地震活动的阶段性和周期性是两个共同的重要特征,断裂活动的阶段性、周期性与地震孕育、发生之间的对应关系,不但揭示了断裂与地震间的内在联系,而且可据此作出正确的地震预报。二是断裂带控制地震带的展布:据控制发震的断裂带活动方式,可分为:①由锯齿状剪切挤压(或锯齿状挤压)断裂控制的地震带,即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②由锯齿状剪切拉张(或锯齿状拉张)断裂控制的地震带,典型实例为洋中脊地震带、陆间裂谷和陆内裂谷地震带;③X型剪切断裂网格控制的地震带,所控制的地震为走滑机制,常有强震发生,且挤压应力区与引张应力区内的扩容现象有所不同。三类不同断裂控制形成的地震带,在空间上互相穿插、共同组成区域地震网络系统。三是断裂带决定地震区的划分:从贺兰山、六盘山、龙门山、川滇断裂带至横断山南北构造带将中国分为东、西两区,此带是中国大陆上浅源地震最密集的地带,即南北地震带,其东以北北东或近北东向地震带为主,地震相对较少;其西则以北西西或近北西地震带为主,地震甚为密集。有人曾指出北半球还有北美大陆、地中海、伊阿巴等三个类似的地震分区,反映北半球断裂分布的空间规律。四是地壳破裂网格系统决定地震网格系统,后者则反映前者,中国大陆的活动地壳破裂网格系统的特征为:①既受不同时期老断裂的控制,又有其新生特点;②表现为北东向和北西向的近代破裂网格,但在南北构造带两侧破裂网格的两组剪切破裂发育程度及其所夹锐角指向不同;③不仅欧亚大陆上的地震活动反映有北东向、北西向的近代破裂网格,非洲、北美洲也都存在,说明是在全球规模的统一应力场作用形成的行星际剪切断裂网格。" }, { "instruction": "翁韦瓦克特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译翁弗瓦赫特群。位于斯威士兰超群底部,厚约15千米。自下而上分为①桑兹普鲁依特组,由60%~70%的超镁铁质岩石组成,其余为镁铁质火山岩和可能为沉积成因的少量钙硅质岩层组成;②提斯普鲁依特组,主要由镁铁质和超镁铁质火山岩及少量层状长英质凝灰岩组成;③科马提岩组由镁铁质火山岩(70%)和超镁铁质火山岩(30%)组成,并被石英长石斑岩侵入;④胡格诺格组,由镁铁质到长英质火山岩旋回和以燧石层结束的单个旋回组成;⑤克隆堡组,主要由镁铁质和长英质熔岩及长英质火山碎屑岩组成,含有少量燧石、碳酸盐岩和钙硅质岩;⑥斯瓦特科皮组,由镁铁质到长英质火山岩和燧石组成,已受到强烈剪切。下部3个组构成贾卡斯塔德亚群,包括大约7000米厚的岩层,以具有较丰富的超镁铁质和镁铁质岩流和岩床为特征;上部三个组构成格卢克亚群,以具有镁铁质、长英质火山旋回为特征,安山岩很少。中部标志层出现在贾卡斯塔德亚群的顶部,平均厚度约6米,是一个坚硬的沉积层,由条带状燧石和少量火山碎屑岩组成,年龄为34.5亿年。" }, { "instruction": "大同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大同煤系。时代属中侏罗世。分布于山西境内。命名地点在山西大同。为陆相含煤沉积,下部为白色砂岩;上部为砂质页岩,灰黑色页岩夹煤层,含植物化石Coniopteris hymenophylloides,Coniopteris tatungensis,Todites williamsoni等。厚210~230米。与下伏下侏罗统永定庄组呈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浪蚀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海岸或湖岸带的波浪对岸边的冲刷作用。" }, { "instruction": "软沉积变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沉积物在沉积过程中或尚未固结成岩时发生的变形,包括非构造变动成因的原生构造和构造变动成因的次生构造。前者的主要形成原因有负荷压实作用、重力滑塌和滑移作用、液压作用及水体扰动作用等,常见的变形现象如卷曲层理、压模、滑塌断层、滑塌褶皱、碟状构造、砂岩墙等,较大规模的构造则有上薄褶皱、生长断层等;构造变动成因的变形,如褶皱、断层等也可在沉积物尚未固结或半固结状态下发生,有时很难与成岩后的次生构造区分。含义相近的词有同沉积构造、同生变形构造和准同生变形构造。" }, { "instruction": "板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原蜥脚类素食性恐龙。在拉丁文中plat是平、扁之意。板龙可能是蜥脚类的祖先,四足行走,长约6~8米。笨重的身体和小的头骨,食树叶。颈长,下颌上有一嵴位于牙床下,供肌肉附着增强咬嚼的强度。板龙口中长有数排叶状齿,齿缘光滑,这样的牙齿只能吞食柔嫩的枝叶。它两颊有暂存食物的颊囊,食物吞入胃以后,通过与胃中的胃石相互研磨,进一步将食物磨碎,以利于肠道吸收。肩胛禄丰龙复原图骨发育,有利于支撑前半部身体,爪巨大,后肢大而有力。尾长,行走时拖地。脚上的骨表明板龙是趾行的,前肢5趾中1、2、3趾强壮。4、5趾较弱。和近龙比较,板龙狭窄的头骨更大、更强壮、更高、鼻骨更深、牙齿更多。产于法国、德国、瑞士晚侏罗世地层。" }, { "instruction": "局部隆起假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一种关于造山作用起因的假说。它认为在地壳深度不超过80千米的地带里,来自放射性衰变的热会使岩石受热膨胀而形成上凸的透镜体,它使上覆地壳发生拱形隆起,并使接近地表的岩石中形成的构造表现为造山运动。威利斯(B?Willis)的熔融热点(melting spot)和放射性热融化假说与此相似。不过地球物理的证据表明,这种类型的局部隆起,不大可能存在,此词现已废弃不用。" }, { "instruction": "高压变质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低温、高压条件下发生的一种区域变质作用。主要呈带状出现在晚元古代和显生宙的浅变质地区,它是地壳活动带特有的一种变质作用。变质温度为250~450℃,压力为0.5~1.2吉帕,形成蓝闪石硬柱石片岩相和蓝闪绿片岩相的变质岩,一般认为它们的构造环境为大洋板块的俯冲带。因为出现特征的蓝闪石片岩,又称为蓝片岩相变质作用(glancuphaneschist facies metamor sohiom,blueschist facies metamorphism)。常伴有基性和超基性侵入岩,而未见混合岩和花岗质岩石。" }, { "instruction": "土壤自然侵蚀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常态侵蚀(normal erosion)。在自然条件下,未受人类活动影响所发生的侵蚀过程。在一般情况下,土壤自然侵蚀过程的速度非常缓慢,表现也不显著,常和自然土壤形成过程处于相对稳定平衡状态,故在自然条件下,坡地上还能保存较完整的土壤剖面。" }, { "instruction": "erosion caldera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火山口受侵蚀作用而形成的破火山口。多形成近圆形的巨大凹陷地,现已废弃。" }, { "instruction": "军用略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据军事上的需要,以目测方法绘制重要军事要素的局部地区图。地区侦察结果需用大比例尺表示时,常编制像片略图。编制像片略图时,可利用事先按地图描绘的放大图或航空像片。" }, { "instruction": "黄梅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长江中游地区南华纪地层与较古老的变质岩系之间的不整合代表的构造运动。现已少用。" }, { "instruction": "副层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原创名人使用原定义解释正层型时所采用的补充层型。" }, { "instruction": "断裂变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断裂活动产生的变质作用。通常区域变质作用被看作是褶皱造山和岩浆侵入事件在时间上、空间上的一个共生组成,因而它同褶皱造山带走向相平行。断块学说认为,可把区域变质作用区分为两种基本类型:由褶皱造山运动引起的褶皱变质和由断裂造山运动引起的断裂变质,无论变质程度还是变质带的规模二者均可比拟,甚至可以出现更复杂的地质景象。其时间序列是片理化绿片岩相变质作用、角闪岩相变质作用、混合岩化作用、再生花岗岩浆侵入作用。断裂区域变质带的空间组合是区域变质岩类、混合岩类和花岗岩类的三位一体。断裂变质概念强调了形变期间的应力与温度和压力条件对物质组分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机械活动性可引起化学活动性、基底岩系和沉积盖层在形变期间都参与物质交换。" }, { "instruction": "基因和染色体地理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染色体地理学。" }, { "instruction": "新模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个种或亚种的正模、选模或全模确已遗失或损坏而未保存,可再指定一个标本作为其模式标本,这个新指定的标本便是新模。新模性状应和原始模式标本一致,并应尽可能采自原产地、层位。" }, { "instruction": "引潮力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潮力、涨潮力。引起潮汐现象的力。地面上单位质量受月球或太阳的引力和因月球绕地球(或地球绕太阳)公转而产生的惯性离心力的合力。它与月球(或太阳)的质量成正比,与月、地(或日、地)距离的立方成反比。虽然太阳比月球的质量大得多,但由于日、地距离比月、地距离远得多,致使月球的引潮力为太阳的2 ?7倍。所以月球引潮力是海水产生潮汐现象的主要原因。" }, { "instruction": "温德亚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新元古代,主要分布于印度温德亚山脉和昌巴尔河两侧地区。分为下温德亚亚群(称西姆里组),主要为碳酸盐沉积,厚305~915米;上温德亚亚群,自下而上分为凯穆尔组、雷瓦组和班得尔组,主要由砂页岩互层及少量灰岩组成,厚762~1066米。在凯穆尔组与雷瓦组之间以及雷瓦组与班得尔组之间各有一层含金刚石的砾岩层。下温德亚亚群变形微弱或没有变形,变质作用微弱。底界年龄值为14亿年。" }, { "instruction": "塔塔埃尔塔格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早志留世晚期至末志留世。分布于新疆阿合奇,柯坪至巴楚一带。主要由紫红色条纹状泥质粉砂岩,或与灰绿色泥质粉砂岩互层组成。底部为紫红色砂岩与灰绿色粉砂质页岩互层。与上覆早泥盆世依木干塔乌组和下伏柯坪塔格组均为整合接触。上部产腹足类Horotogtum sp.,几丁虫Cingulochitina wronai等。厚度156~279米。本组为一套地台型滨海相以红色为主夹灰绿色的碎屑岩沉积,岩性较稳定。" }, { "instruction": "热带季风型岩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热带季风区碳酸盐岩地区形成的岩溶地貌。由于地处热带、高温多雨,岩溶作用非常强烈,发展速度也快,在石灰岩层厚度大,断层多,裂隙发育的地区,更有利于岩溶作用的进行。这类岩溶突出的特点是锥状和筒状峰林和成层溶洞发育。中国广西是热带季风型岩溶发育的地区。国外在爪哇、古巴等地也有分布。" }, { "instruction": "滨海地区矿物法土壤鉴定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按矿物组成对滨海区土壤的鉴定。其依据是不同岸段由于陆源物质差异,其矿物类型与含量常有不同,例如,南京农业大学在江苏沿海系统取样,测定粘粒矿物,将全区分为三个岸段,得到如下重要结论:①三个岸段沉积物的粘粒矿物组成及结晶特征等都分别与典型的长江、黄河、沂沭河沉积物十分相似,可说明其物质来源。②沉积物的分界划分得更加合理,例如古黄河沉积物的范围较原来划界南移,因其影响面广,已覆盖在长江沉积物之上。③古黄河沉积物的矿物组成和性质很均匀一致,分布范围占绝对优势,说明了黄河由来已久的强大输沙能力。④沉积母质的矿物特征决定着很多土壤性质,例如黏性、膨胀与开裂、表土结壳以及吸附与代换等性能,尤其是垦后脱盐与熟化等方面都有不同。" }, { "instruction": "丝笔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正笔石目的一属。两个纤细的笔石枝从胎管中部伸出与胎管构成十字形,枝常弯曲,有时弯成S形。在主枝的腹侧又生出若干次枝,次枝间的距离近等。胞管长管状,作波浪状弯曲。晚奥陶世早期,亚洲、欧洲、大洋洲及北美。中国产于南方及甘肃上奥陶统底部。" }, { "instruction": "层序地层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在地震地层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地层学的一个分支,是根据地震、钻井和露头资料进行地层分布型式,等时地层对比分析,沉积环境和岩相综合解释的一门科学。它主要研究在不同海平面升降旋回阶段(低水位期、海进期、高水位期)沉积地层中成因上有联系的沉积层序,通过解释提出成因上有联系的年代地层格架,岩相的分布。这些岩相单元可以限定在以层面为界的等时段内,也可以是高角度跨越层面的穿时段。层序地层学成为独立的学科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层序地层学的解释方法包括:①露头层序分析;②钻井资料层序分析;③地震层序综合分析。层序地层学是研究隐蔽油气藏的有效方法之一。" }, { "instruction": "高坪龙骨洞洞穴堆积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洞穴在湖北建始县高坪区全塘村东南龙骨山山坡上。洞底海拔740米。洞内西北壁堆积物下段为微棕红色粉砂和钙质胶结的角砾岩,厚约0.28米;中段主要为钙质胶结的黄色砂层(第三化石层),含有哺乳动物Ailuropoda cf. melanoleuca fovealis, Stegodon sp., Equus yunnanensis等;棕红色砂性土(第二化石层)含磨圆度较差的砾石,主要含哺乳动物Gigantopithecus sp., Ursus sp., Hyaena sp.等,向上为钙质胶结,黄色堆积与棕黄色砂性土互层,到上部为棕黄色砂性土(第一化石层),含哺乳动物Gigantopithecus blacki, Cuon javanicus antiquus, Ailuropoda cf. melanoleuca fovealis等,厚约3.0米;上段为紫红色粘性土、钙质胶结层和棕黄色亚粘土,厚约1.35米。分布于鄂西建始—五峰一带。早于盐井沟动物群,晚于柳城动物群,时代为更新世泥河湾期的晚期。" }, { "instruction": "地峡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介于两个海洋之间,连接两个大陆或大陆与半岛,或半岛与半岛间的狭窄陆地。如连接地中海与红海的苏伊士地峡,介于太平洋与大西洋之间连接南美和北美大陆的巴拿马地峡、连接亚洲大陆与马来半岛的克拉地峡、连接巴尔干半岛与伯罗奔尼撒半岛的希腊地峡。" }, { "instruction": "三瘤球接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三叶虫纲球接子目的一属。头部及尾部均为半椭圆形,近等大。壳面光滑,背沟明显。头鞍较长,卵形,不分节。头鞍之前无中沟。尾轴短,约为尾长的一半,分3节。奥陶纪,亚洲、欧洲及美洲。中国产于西北奥陶系。" }, { "instruction": "石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形状似扇的流石类沉积物。在洞穴内由线状水流突变为片状水流时,或在地下河出口的漫流地段均可形成。" }, { "instruction": "砖红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热带地区富铝化作用形成的土壤。分布在雷州半岛、海南岛及滇南低海拔谷地。年平均气温21~26℃,年雨量1400~1800毫米,大于或等于10℃积温7500~9000℃,自然植被为热带雨林和季雨林。剖面上有大于2~3米厚的红色风化层,淀积层(B)层棱块状结构,胶膜清晰,常见铁网纹、铁磐及红白网纹层。粘土矿物以高岭石为主,伴生三水铝石及赤铁矿等,土壤pH值为4.5~5.0。" }, { "instruction": "高山植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位于山地森林线以上和常年积雪带以下,由耐寒、耐旱与适冰雪的植物组成的各种植被类型的总称,包括高山苔原、亚高山草甸和高山草甸、亚高山灌丛和高山灌丛、高山坐垫植被、高山草原、高山荒漠、高山稀疏植丛及高山沼泽等。" }, { "instruction": "文化自然地理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研究人类文化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的学科。与一般意义上的人与自然关系研究不同的是,它更侧重于文化景观鉴赏和环境设计。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看待文化源地,主要研究的是不同文化群体对自然环境的感知方式及其在环境管理中的影响。" }, { "instruction": "闽浙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李四光(1939)创名,原指中生代末的一次褶皱运动。据闽浙地区古近系与白垩系间的角度不整合确定的。此运动形成中国东南及南部各省的花岗岩及碱性岩侵入体,东南沿海经此运动结束大活动期,基本趋于稳定。据20世纪70年代末资料,闽浙地区原白垩系建德群或武夷群已改为侏罗—白垩系,原古近纪衢江组改为下白垩统,江苏原古近纪浦口组已改为上白垩统,运动发生时期亦应改为中白垩世之前。相当于燕山运动尾幕和北美的拉勒米运动。" }, { "instruction": "山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坡地上的岩石、土壤呈块体沿斜坡向下突然大规模崩落的现象。山崩有的是地震造成的,有的是某种外力的震动或破坏使坡地失去均衡造成的,还有些可能是雨水大量渗入,使坡地岩土负荷过重和遭受潜蚀造成的。" }, { "instruction": "库达什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新元古代。为里菲超群最上部一个地层单元,主要分布于俄罗斯地台萨拉托巴什基尔一带。以剥蚀不整合盖在卡拉套群上。下部乌克组,为杂色砂岩、粉砂岩和泥质板岩,含海绿石,KAr年龄为7.65~6.5亿年,向上有少量灰岩和白云岩,含丰富的微古植物化石;上部克里瓦亚卢卡组,由砂岩、粉砂岩和石英岩状砂岩组成,一些地区有辉绿岩切割。" }, { "instruction": "杨柳岗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杨柳岗石灰岩。时代属中寒武世。分布于浙江西部一带。命名地点在浙西江山杨柳岗。为海相碳酸盐沉积,以深灰色薄层白云质灰岩为主,间夹少量钙质页岩,含球接子类三叶虫Lejopyge等为主,其他后颊类三叶虫有Damesella,Fuchouia等,共厚127米。与下伏荷塘组呈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洋中脊活动构造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沿大洋中脊轴部分布的活动构造系,构成全球三个超巨型活动构造系之一,主要包括东太平洋中隆、大西洋中脊和印度洋中脊等,它们彼此变转相连,它们是大洋裂谷带、现代大洋火山带、地热和地球物理异常带、地震带的分布区,但其震级很少超过6级。" }, { "instruction": "连云港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属全新世。命名剖面位于江苏连云港南锦屏山酒店采石场边坡上,系人工揭露剖面。为苏北全新统的典型剖面。下段以灰黄色亚砂土或亚粘土夹砂层为主;中段以灰黑色淤泥质亚粘土夹粉砂为主;上段为土黄、灰黄色亚砂土夹亚粘土或中、细砂层,微层理较为发育。地层一般厚7~15米,海滨河口一带可达40余米。与下伏戚嘴组呈假整合接触。下段产孢粉ArtemisiaQuercoiditesChenopodiaceaPinuspollenites组合,重矿物组合非稳定矿物占优势,反映当时气候温凉略干;中段为QuercoiditesArtemisiaChenopodiaceaePinuspollenites组合,重矿物组合稳定矿物增加,反映当时为湿热气候;上段为ArtemisiaQuercoiditesChenopodiaceae组合,重矿物组合中褐铁矿含量较高,反映当时为温暖略湿的气候。含哺乳动物亚洲象(未定种),中段见有海相生物或湖沼相螺壳以及哺乳类动物化石Bubalus sp.。下段多为冲积湖积相或过渡相;中段系湖沼相或滨海相;上段为冲积、海积过渡相。下段地层古地磁测年位于哥德堡亚时,年代约为11000年;中段(2860±80)年。该组地层分布广、相变大、沉积薄,明显受到地形起伏的影响。在河槽、漫滩、湖盆、海滨以及三角洲河口等处有广泛分布,在隆起区沉积层变薄,以至缺失。" }, { "instruction": "exogenous domes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黏性熔岩流从山顶的喷口排放而形成的火山穹丘。伊斯基亚城堡的外成穹丘剖面内部的流动构造明显。典型的例子是伊斯基亚城堡的粗面岩穹丘,阿拉斯加特里登特山附近的英安岩穹丘,维苏威火山翼部的科利翁贝托和科利玛格丽塔玄武岩穹丘。" }, { "instruction": "裸蕨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类原始的陆生维管植物。原列为蕨类植物门的一纲或亚门,近年多认为此类植物内容复杂,应重新分类命名,1987年创建原蕨植物门(Proteridophyta)以取代之,下分3纲,或分为3个独立的门:瑞尼蕨门、工蕨门、三叶蕨门。" }, { "instruction": "城市过境交通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只是经过该城市,而不以其为始发地和目的地的交通。在通过城市时,应尽可能不穿过该市中心区,通常以环状道路结合交通管制绕行。无法绕行时,可用地下或高架道路穿过市中心区。" }, { "instruction": "高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海拔500m以上、面积较大、起伏较小、外围较陡的高地。一般以较大的高度区别于平原,又以较小的起伏区别于山地。中国著名的高原有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云贵高原和黄土高原等。" }, { "instruction": "板桥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华北山区地文期中的一个侵蚀期,其时代相当于全新世。因最早在北京西山板桥研究而得名。这一时期,由于气候变潮湿,河流侵蚀作用加强,切入马兰期的堆积面,造成深沟和高出河床15~20米的阶地。" }, { "instruction": "小耳虫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三叶虫纲褶颊虫目的一属。头部半圆形,外边缘窄,内边缘较宽,边缘沟清楚。头鞍沟一对,斜伸至颈沟分出一对显著的基底叶。眼小,无眼脊。颊刺长。胸部中轴第6节较其他各节大,并具一向后弯曲的长刺。尾小而短,中轴分5~7节。壳面具疣点。奥陶纪至泥盆纪,世界各地。中国产于湖南中泥盆统及吉林上志留统。" }, { "instruction": "化学地层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层学的一个新分支学科,是地球化学在地层学中的具体应用。运用地层中保存的同位素比值和微量元素含量的变化等来划分和对比地层,如18O/16O和13C/12C的同位素比值的变化和锶、硼、锰等微量元素含量的变化,以及地外宇宙事件所造成的沉积物内铱含量的增大等。化学地层学已在地层界线层型剖面的研究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 { "instruction": "河上洞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河上洞洞穴堆积(Heshang dong cave deposit)。时代属更新世中期。命名剖面位于云南富民河上洞。底部为黄色砂土,中部为灰岩角砾层夹棕色泥岩,顶部为钙华层,共厚2米。含哺乳动物化石:Ursus angustidens, Ailuropoda forealis, A.fulgens, Hyaena ultima, Tapirus cf. augustus, Elephas cf. namadicus,Stegodon sp., Simia cf. satyrus, Hystrix sp.等。另有鱼化石Cyprinidae。" }, { "instruction": "炭疽病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炭疽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由于接触病畜的皮毛、吸入带病菌(芽孢型)的尘埃,或进食未煮熟的病畜肉类而感染。以皮肤炭疽最为常见,肺、肠和脑膜炭疽较少。治疗用青霉素、金霉素等,对皮肤炭疽有良效。" }, { "instruction": "什那干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什那干灰岩。时代属蓟县纪。分布于内蒙古五原、固阳、武川、察哈尔右翼后旗,以及河北省等地,为一套碳酸盐岩。主要为硅质灰岩、白云质灰岩、砂岩等,厚约1000米。含叠层石Baicalia,Scopulimorpha,Conophyton cylindricum等。与下伏新太古界乌拉山群呈不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活火山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现在还具有喷发能力的火山。也有人认为在全新世喷发过的火山均属此类。据统计,20世纪以来喷发过的火山至少有380个。史载喷发过的火山534个,在全新世喷发过的火山约1500多个。这个数字还不包括数千个在海底的年轻火山。中国有历史记载的活火山有:1597年8月26日、1668年4月、1702年4月14日三度喷发的白头山;1719和1720年两度喷发的五大连池火烧山和老黑山;1916年4月18日和1927年6月1日曾两度喷发的台湾省北端彭家屿海中火山。有人认为昆仑山中阿什库勒和乌鲁克库勒间的火山于1951年5月27日喷发过,但有争议。" }, { "instruction": "长白亚洲镜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产自吉林桦甸的始新世眼镜猴类。尺寸和形态与Omomys powayensis相近,P3单尖,二齿根;M23齿冠很低,长白亚洲镜猴右下颌骨侧视及嚼面视尖和脊都很低缓,三角座很低,前后特别短,三角座盆很狭小,下前尖发达,位于齿前缘中部;下后脊不完全;跟座盆开阔,非常浅;下次小尖小,前后压缩,下后脊靠近唇侧缘,下次凹很浅。产于桦甸盆地公郎头油母页岩矿区的中始新世地层中。" }, { "instruction": "约特尼杂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代表芬兰斯堪的纳维亚的前寒武纪杂岩,是前寒武纪最后一次造山运动的产物。下部彼得沃查德组,是长石石英砂岩,石英砂岩、千枚片岩互层,厚600米;上部绍克什组由石英砂岩、泥质片岩组成,厚500米,发现有机物Osagia,Onezhiella Mistein。在瑞典称上约特尼群,分为下达拉组,由红色长石砂岩和石英砂岩互层及砾岩和片岩组成,砂岩中具波痕、交错层理和雨痕;上达拉组,主要由石英斑岩、熔结凝灰岩和凝灰岩组成,厚达几百米。下约特尼群岩层产状较平缓,覆盖在各种变质岩和19亿年的斯维科芬兰(卡累利阿)花岗岩上,又被16.5亿~17亿年的火山岩同源环斑花岗岩切穿。下约特尼群是在卡累利阿造山运动之后的19亿~17(16.5)亿年之间形成的。" }, { "instruction": "丹斯伽阿德厄施格尔旋回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冰期内部的千年、百年尺度的旋回性事件。丹斯伽阿德等和厄施格尔指出了冰心中δ18O与降尘含量的变化及其与欧洲湖泊记录的对应性。这类变化被布罗克称为丹斯伽阿德厄施格尔事件,简称D/O事件。近年来格陵兰的新冰心研究发现:110?000~15?000年至今有23次D/O事件,对应着冰心中δ18O曲线的峰值,指示突然增暖,相当于6~7℃的升温,同时降尘可减少4倍。这类延续上千年或较长的事件,在冰期中以二三千年的准周期或假周期出现,这种增温阶段称为冰期内的间冰段。D/O事件发现于冰盖,同时也记录于海洋,这种二三千年周期的冰筏事件在北大西洋广泛发现。在海洋记录里,D/O事件与哈因里奇事件的关系十分明显:每隔几次D/O事件出现一次哈因里奇事件,然后又有较暖的D/O事件发生,如此周而复始,每一组逐渐变冷的D/O事件被称为Bond周期,即丹斯伽阿德厄施格尔旋回,简称D/O旋回。" }, { "instruction": "购物中心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译为销品茂。目前世界上商业地产的顶级状态,它集购物、餐馆、休闲、娱乐、文化、艺术、住宿、观光旅游等多种消费服务功能于一体,拥有大型的主力店、多样化商品街和宽广的停车场,能满足不同收入人们的综合消费需求与日常生活。大型购物中心的营业面积在10万平方米以上,号称世界最大销品茂的北京金源时代购物中心,总营业面积达68万平方米。" }, { "instruction": "火山洼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于被动的沉降入一个宽而浅的岩浆库而形成的破火山口。火山洼地的直径超过或接近于与它有关的火山锥的直径,很多火山洼地形成于没有大的火山发生的地区。破火山口和火山洼地之间没有严格的界线,但基本差别是破火山口与岩浆喷出所产生的塌陷有关,而火山洼地被认为是静止的或正在上升的岩浆体的顶部被动地下沉的结果。玛萨亚型和阿蒂特兰型破火口都可以认为是火山洼地。有人将其译成火山陷落区。" }, { "instruction": "岩溶悬谷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岩溶地区高悬于主谷谷坡上呈“U”形的干谷。因近期地壳上升而形成。“悬谷”一词原为一种冰川地貌,但也有人用于指峡谷地区,因主支流下切速度不一,高悬于主谷谷坡上的支谷。" }, { "instruction": "李家沟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属全新世。分布在辽宁南部地区,命名剖面在辽宁省庄河市李家沟与前洼屯。下部为淤泥层,14C年龄为(3730±120)年;上部为泥炭层,14C年龄为(2750±100)年。孢粉组合表现为桤木阔叶林,以桤属和栎属为主,同时含有较多的松属成分,反映较暖较干的气候条件,可能相当于亚北方期。其年龄距今为2500~5000年,属全新世中期偏后期。" }, { "instruction": "变质反应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根据特定变质反应形成的矿物组合划分的变质带。这一概念首先由温克勒(M.G.F.Winkler,1965)提出。他主张用不同岩石中由特定变质反应所产生的矿物组合代替原来划分变质带的标志矿物。变质反应带之间的界线,即相同特定变质反应出现的各个点的连线,称为等反应线或等反应度(isoreaction grade)。在一个变质地区内,根据特定变质反应形成的矿物组合,可以确定岩石变质时的温度和压力条件,并可进行不同地区之间的对比。" }, { "instruction": "费氏星珊瑚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皱纹珊瑚目的一属。块状复体双带型珊瑚,个体间外壁全部或局部消失。长隔壁在鳞板带较薄,但在横板带与鳞板带交界处显著加厚,常互相连接,构成内壁。短隔壁止于内壁。隔壁上常具脊板。横板带窄,横板平列,完整或不完整。鳞板多,半球状,在鳞板带内缘处有一列马蹄形鳞板。中至晚泥盆世,亚洲、欧洲、美洲及大洋洲。中国产于南方上泥盆统下部。" }, { "instruction": "钱塘江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为中国奥陶系顶部的一个阶,位于艾家山阶之上,下志留统龙马溪阶之下。层型剖面选在湖北省远安县苟家垭。钱塘江阶的底界以三叶虫Nankinolithus的首现为标志。阶内自下而上包括五个笔石带:①Dicellograptus complanatus(=三叶虫Nankinolithus层位)带,②Dicellograptus complexus带,③Paraorthograptus pacificus带(包括Pararetiolithus sinensis亚带,Tangyagraptus typicus亚带和Diceratograptus mirus亚带),④Normalograptus bohemicusN.extraordinarius带,⑤Glyptograptus persculptus带。" }, { "instruction": "原生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本地种。" }, { "instruction": "小动物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一个规模很小的动物群,出现于局部地区的单一岩层或一组厚度不大的岩层中的动物化石组合。" }, { "instruction": "漂砾碛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冰川漂砾组成的冰碛,含泥砂少。" }, { "instruction": "降水化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研究降水的化学组成、降水过程中的化学特性及其化学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是大气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降水过程往往伴随着内部的物理、化学过程和外部的大气条件及地球化学影响,所以它涉及天气和气候过程。由于降水到达地表后,其中所含的化学物质将参与地表的物质平衡,所以降水对地球的化学现象会产生影响。因此,它与大气物理、气象学、化学、地球化学及土壤学等学科都有密切关系。大量化石燃料的燃烧排放物(主要是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进入降水而出现的酸雨问题,也是该学科的重要研究内容。" }, { "instruction": "沙漠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沙质荒漠。荒漠中所占面积最广的一种类型。地表覆盖大片流沙,广泛分布各种沙丘,在风力作用下,沙丘移动,流沙侵袭,往往造成严重危害。中国的沙漠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甘肃、青海等省区,以新疆南部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为最大,总面积达637000km2。" }, { "instruction": "钱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被子植物门双子叶纲的一个已经绝灭的形态属,科的自然系统归属未定。标本为在一个增厚的中央花盘上着生一枚或偶见两枚球形果实,其下有5枚宿存萼片,具柄。在果实发育的早期,在5角形的花盘上着生有两轮5枚离生心皮子房,每枚子房有一枚单生花柱,果实发育的后期,通常为1枚球形果实留存,其余退化。花冠和雄蕊未见。萼片5枚,形状椭圆形到倒卵形,大小相同或不等,顶部圆,边缘全缘,有5条主要的纵脉,主中脉稍粗,靠外侧的脉渐细,全部从萼片的基部各自发出,有时向顶两分叉,次级脉由纵脉处以锐角发出,通常与相邻纵脉发出的次级脉相汇成网,边缘脉呈环结状。发现于欧洲和亚洲大陆的中新统和北美大陆美国的始新统。前人对钱耐属的确切系统分类位置和相关的生物地理学的解释存在极大争议。通过从山旺中新世标本中提取角质层并观察到了保存精美的表皮细胞和纵向排列下陷的气孔器,发现并新补充了该化石的生殖生物学和结构植物学知识,记录了它们的形态学和解剖学特征,以翔实的生物学证据证实它与旋花科飞蛾藤属,龙脑香科Monotes属,漆树科阿斯羌属无关,澄清了前人分类认识上的失误。现存两个种,C. tenuis分布于北美西部中始新世到晚始新世末期并可能延续到早渐新世C. kokangensis分布于东亚地区的中新世。" }, { "instruction": "面实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GIS中的多边形。是描述地理空间信息最重要的一类数据,有位置、形状、邻域等拓扑特征。" }, { "instruction": "汨罗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属更新世早期(即泥河湾期)。出露于湖南北部白水江、澧水、沅江、汨罗江等下游60~80米阶地上,部分埋藏于常德、汉寿、湘阴等滨洞庭湖地区的平原面之下。为河流与湖泊沉积的砾岩、砂岩、细砂岩、砂质粘土与砂土组成,总厚度为33~144米。湘阴县古培塘钻孔中所揭露的泥炭层中含大量孢粉,裸子植物花粉以松、油杉、铁杉为主,被子植物花粉以枫杨、栎、栗、忍冬等为主,其他还有柳、杨、胡桃、杨梅、鹅耳枥、桤木、苗榆、山毛榉、漆树、槭树、朴树、榆、紫树、椴、山茶、木兰、鹅掌楸、樟、桃金娘等,草本植物有蓼、草莓、禾本科、百合科等,蕨类植物孢子以铁角蕨为最多。" }, { "instruction": "海底拖斗采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拖斗采矿开采海底结核矿产的简便方法之一。拖斗采矿船作业时需要两艘浮船:一艘为采矿船,为从事开采作业及船员生活场所,并装备有与采矿船作业能力相适应的采矿拖斗及动力设备;一艘为适于远洋航行的平底驳船,用以堆放清洗后的矿石。" }, { "instruction": "航空摄影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航空摄影中最常用最主要的遥感传感器。它通过光学系统采用感光材料直接记录地物的反射光谱能量。其结构与普通的摄影机相似,有镜头、快门、取景器、机身等。但是根据空中摄影的要求,它的镜头质量和结构更为精密和复杂。其种类有单波段摄影方式的单镜头单摄影机型、多波段摄影方式的单摄影机多镜头型和多摄影机多镜头型、单摄影机单镜头多光谱摄影方式的光束分离型以及数码摄影机等。不同类型的摄影机,决定了遥感成像的几何精度以及获取的信息量。" }, { "instruction": "亚巨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位于赫罗图上主星序的右上方、介于巨星序和主星序之间的一类恒星。现代恒星演化理论认为,亚巨星是由主序星演化而来的。主序星在中心氢核燃烧的末期,中心核收缩,恒星半径和光度缓慢增加,恒星离开主星序而向巨星演化。亚巨星就处于这种演化的最初阶段。" }, { "instruction": "土壤指示微体古生物化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第四纪微体古生物化石包括有孔虫、介形虫和藻类化石等。其中以有孔虫的生态演变最能反映环境特征。有孔虫是一种微体单细胞生物,壳多孔。从寒武纪到现在都有分布,古近纪达到全盛,至今在海洋中也很丰富。有孔虫按其生态特征及种类、数量组合可反映:水体的深度、距海岸的远近、环境中温度与含盐度的范围等,所以系统研究此类化石可判断过去的土壤形成环境,故称土壤指示微体古生物化石。" }, { "instruction": "米斯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目的一属。壳小,粗纺锤形至椭圆形。旋壁由致密层及蜂巢层组成。隔壁平直。列孔多。拟旋脊发育,低而宽。亚洲及北美中二叠世。中国多产于中二叠统下部。" }, { "instruction": "北大河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古元古代。主要分布于甘肃祁连山主峰及其西北一带,为变质岩系。自下而上分为:①岩组,以片麻岩为主夹片岩,顶部有一层白云岩或大理岩,厚1637~2490米;②岩组,以片岩为主夹斜长角闪岩及大理岩,厚1370~2632米;③岩组,以厚层白云质大理岩为主,夹片岩和条带状磁铁矿,厚1800~2159米;④岩组,以片岩为主,夹斜长角闪岩及大理岩,厚648~2958米。变质程度以低角闪岩相为主,并遭受区域混合岩化作用。" }, { "instruction": "古亚洲断裂体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古亚洲洋动力演化过程中,在古亚洲构造域形成的一系列缝合带和断裂带。它包括西伯利亚地台之南、昆仑秦岭造山带及其以北的所有古生代断裂系统,为一中、新元古代—古生代的断裂体系,控制古亚洲构造域大地构造发展。其中以额尔齐斯黑河缝合带、乌拉尔南天山缝合带、昆仑秦岭缝合带最为重要。" }, { "instruction": "岩溶石柱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沿碳酸盐岩岩体垂直裂隙进行溶蚀,侵蚀后残留的上下截面大致一致的柱状岩体。在三峡石牌、北京西山拒马河十渡两岸白云岩中发育有典型的溶柱,高达十米至数十米。" }, { "instruction": "岩溶突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储集和运动于岩溶含水层中的地下水流,当被人工揭露或受自然因素影响而骤然产生的大量涌水现象。岩溶突水常伴随涌沙、涌泥,危及安全。" }, { "instruction": "萍乡运(二)是什么?", "input": "", "output": "(2)代表上三叠统安源组与其下不同时代地层之间的角度不整合。其下盘最新地层是下三叠统大冶群,最老地层为板溪群。这一运动无疑应属印支运动范畴。尹赞勋等(1978)认为,此名应予废除。" }, { "instruction": "海岸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包括海岸地区和近岸带。海岸地区是从海岸陡崖向陆延伸至海成阶地或沙丘地等,由于其中存在一些较大的地形单元,如海湾、? 湖、海岸沙丘,河口和三角洲,使之向陆的界线不很固定。1980年,中国海岸带调查陆上部分时规定:从海滨向陆延伸10千米;近岸带包括海滨和水下岸坡,水下部分直到波浪作用的下界,即相当于二分之一波长的深度为其向海的界线,中国海岸带调查时取10~15米水深处为界。现代海岸是第四纪最后一次冰期消融引起的海面上涨,大约于6000年前淹没到现今的位置才形成的。海岸带横剖面因此,海侵前的陆上地质和地貌往往控制现今海岸的轮廓和宏观特点,而波浪、潮汐和海流等海洋动力因素则在积极地改造海岸带陆地,塑造出独特的海岸地貌。在长期强烈的地质作用下,甚至可将崎岖曲折的海岸夷平或填平,并相应地形成和缓的岸坡剖面。此项研究对海滨地区的工农业生产,以及找矿、航运、港工和国防都具有重要意义。" }, { "instruction": "体育旅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狭义的概念是指以参观体育比赛为目的的旅行游览活动。如奥林匹克运动会、世界杯乒乓球锦标赛、全国运动全等。广义的概念是指以运动健身为目的的旅行游览活动。如以徒步旅游、骑马旅游、驱车旅游(自行车、摩托车、汽车)、泛舟旅游以及登山、滑雪、溜冰和游泳、冲浪、赛艇等体育活动为手段,达到陶冶情操、强身健体之目的的旅游。由于国际上爱好体育活动的旅游者日益增多,越来越多的旅游者把钱花费在体育活动和娱乐上。很多国家在建设旅游区的同时,利用当地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兴建各种旅游设施。这样,不仅吸引了专业运动队前来训练和比赛,还吸引了大量爱好体育运动的旅游者。他们在参加和观看体育比赛期间,或在赛事前后大多会在东道国观光游览,领略比赛所在国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与风土民情。其特点是:①旅游者大多为青年人和中年人;②旅游路线愈加具有刺激性和探险性体育的内容;③大城市的大型体育活动成为激发体育旅游的热点地区。200 1年中国旅游主题被国家定为“体育健身游’’。2008年北京奥运会可接待大量国内外旅游者,给中国旅游业带来巨大的商机。" }, { "instruction": "龙王庙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早寒武世晚期。分布于滇东一带。命名地在云南昆明附近西山脚下的龙王庙。为浅海相泥沙质及碳酸盐沉积、由砂岩、页岩及厚层灰岩组成,含三叶虫Redlichia murakamii,Hoffetella,Redlichia guizhouensis等,在命名地厚183米。与下伏沧浪铺组呈整合接触。华北馒头组和毛庄组与之相当。" }, { "instruction": "恒星日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同一恒星连续两次出现在同一地方中天的周期。恒星日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即地球自转360°所经历的时间。" }, { "instruction": "黄土高原古季风变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第四纪时期内黄土主要堆积区——黄土高原东亚古季风冬、夏季风互为消长的变化。通过对一些气候替代性指标的分析,如黄土的粒度变化和粉尘通量变化代表冬季风的强弱波动;次生碳酸盐的氧同位素比值、碳酸盐总量反映古温度、降水量变化;黄土古土壤中磁化率值的变化可视为夏季风变迁的替代性指标。更新世时期黄土高原古季风变迁有3个转折点:第一个转折点在距今2.5百万年前后,这个时期代表了冬季风开始建立或加强的时期,它也是冬、夏季风环流强度开始呈互为消长式波动的时期;第二个转折点大致在距今1.6百万年前后,它主要表现在冬季风的平均强度比以前略有增加;第三个转折点在距今0.8百万年前后,它主要表现在古季风环流的变动幅度比以前要大得多,且变化周期开始变长。" }, { "instruction": "桂北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张文佑(1943)创名。指广西上泥盆统内部的微交角不整合。其间有时为交角不整合,有时为平行不整合,有些地方融县组底部有砾状灰岩,大多缺失砾状灰岩,东岗岭组直接为融县组覆盖。广西区测队(1980)认为原定名时地层划分有误,地质构造亦未查明,此运动实不存在,应予废弃。" }, { "instruction": "蛇形丘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为冰前或冰下河流的堆积物,延伸成弯曲的长堤,如蛇行状。其内部构造常为砂砾石层堆积,具斜交层理,有时含冰碛物包裹体,外表常有融碛层覆盖。" }, { "instruction": "亲西伯利亚陆块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与西伯利亚大陆具有亲缘关系的陆块群。位于古亚洲洋的萨彦额尔古纳洋盆之北,属西伯利亚结构复杂的南部边缘,包括巴尔古津地块、图瓦蒙古地块、中蒙古额尔古纳地块、雅布洛诺夫地块等。它们具太古宙古元古代结晶基底,新元古代褶皱基底和文德(震旦纪)—早寒武世沉积盖层;古亚洲洋闭合期间均已强烈卷入萨拉伊尔(兴凯)造山作用、加里东造山作用、华力西造山作用,成为环绕西伯利亚克拉通南侧的萨彦额尔古纳造山系的组成部分。" }, { "instruction": "癌症分布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癌症是与环境密切相关的一类疾病,第1 2届国际癌症大会宣称,人类癌症的80%~90%是由环境因素引起的。癌症分布于世界各地,但在地理分布上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一般以欧洲、北美、大洋洲一些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或地区癌症死亡率较高,亚、非、拉属于第三世界的国家或地区癌症的死亡率水平较低。不少癌症在地理分布上具有明显的聚集现象,形成某种癌症的高发区域。中国是患上消化道癌较多的国家,胃癌、食管癌和肝癌的死亡人数要占全国癌症死亡人数的60%以上。妇女则以子宫颈癌为多发,占女性癌症死亡人数的1 8%以上,稍低于胃癌。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则以患肺癌和下消化道癌为主,女性以患乳腺癌最为常见。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防治癌症的重要措施。" }, { "instruction": "宝兴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中国西部地槽区海相泥盆系的一种类型,分布于南天山、川南、滇西的丽江、墨江等地。以碳酸盐沉积为主,间夹碎屑岩和火山岩,厚度巨大,生物群以珊瑚为主,并含笔石、竹节石等漂浮生物。显示远岸较深水动荡环境。" }, { "instruction": "石口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晚奥陶世钱塘江期早期,大致相当于欧洲的卡拉多克期晚期。分布于江西西南部。命名地点在江西永新石口附近。为海相碎屑沉积,主要为灰绿色细砂岩夹青灰色板岩。含笔石Orthograptus quadrimucronatus,Climacograptus cuadatus等。厚3126米。与下伏氵韩江组呈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原生地质灾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地质动力作用直接造成的灾害称为原生地质灾害。它主要是一些内动力地质灾害,形成原生地质灾害的动力可以是一种也可以说是几种动力的联合作用,如地震、火山岩爆等。原生地质灾害是相对于衍生地质灾害而言的,它与衍生地质灾害的根本区别是它不但可以直接危害人类生命财产安全,而且可以再引发一种或多种其他地质灾害,从而进一步加剧灾害的破坏作用。如地震活动除了直接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工程设施的破坏等以外,还常常形成不同规模的地裂缝、砂土液化以及地面塌陷、滑坡等地质灾害,甚至还会诱发城市火灾,从而扩大了地震的破坏范围,加剧了破坏的程度。" }, { "instruction": "布科班超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译布科巴超群。分布于坦桑尼亚西部,与纳米比亚达马拉系为同一时代产物。下部组以石英岩、长石砂岩、页岩、片岩为主;中部为布科多组,为砂岩、页岩、石英岩,不整合覆于下部组之上;上部组为伊拉加拉白云岩、塔贝玄武岩、马霍比红色石英岩;顶部为布科班砂岩、石英岩。" }, { "instruction": "后佐川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小林贞一(1941)命名。佐川造山旋回中的最后一幕。在此期间佐川造山带除中九州红色盆地及和泉地槽外均上升陆化,与此同时在太平洋一侧形成中村地槽。" }, { "instruction": "垣曲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中国陆相始新统的第三个阶,位于卢氏阶之上,蔡家冲阶之下。阶名源自层型剖面所在地山西垣曲,层型剖面选在垣曲河西村—寨里剖面。垣曲阶以含下列在本阶内首现并特有的哺乳类动物为标志,主要有Ictopidium,Rencunius,Hoanghonius,Eosimias,Gobiolagus,Protatamys,Xueshimys,Pappocricetodon,Banyuesminthus,Adapidium,Diplolophodon,Rhinotitan,Sianodon,Sharamynodon,Eomoropus,Eoentelodon,Heothem,Siamochoerus,Archaeomeryx等。" }, { "instruction": "峨边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中元古代。分布在四川峨边一带,为浅变质岩系。自下而上划分:①桃子坎组,下部为板岩夹灰岩透镜体,中上部为含气孔蚀变玄武岩及玄武质安山岩和火山角砾岩,厚2810米;②枷担桥组,下部为厚层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夹钙质板岩,中部为板岩并含铁、磷矿化,上部为千枚岩及砂岩,厚550~1100米;③兰包坪组,下部为流纹质安山质玄武岩,上部是玄武岩及凝灰岩互层;④茨竹坪组,以石英砂岩为主夹砾岩、板岩、千枚岩和中酸性凝灰岩,在千枚岩中含微古植物:Trachysphaeridium,Asperatopsophosphaera等,厚400~1800米。" }, { "instruction": "始新眼镜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发现于中国的眼镜猴类化石。比眼镜猴的其他种小。从上黄裂隙A和裂隙C中发现的始新始新眼镜猴臼齿嚼面视A.右M1; B.右M2世眼镜猴的单独的牙齿与现生眼镜猴完全一致。牙齿的解剖学特征可将始新眼镜猴、始镜猴类及非洲眼镜猴区别开。如始新眼镜猴的下臼齿具有位于三角尖舌侧边缘附近的台状的下前尖,连接内尖和下后尖的发达的内脊,内尖位于三角尖底部附近。化石为单独的右下M1(长1.65毫米,宽1.55毫米),产于江苏溧阳上黄中始新世地层中。" }, { "instruction": "单斜断块隆起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翘起构造、掀斜构造(tilted structure)。是大面积拱形构造的一种特殊类型。系两侧上升幅度不等,一侧伴有断裂的拱形构造。这种构造在邻近断裂一侧上升幅度较大,致使隆起发生倾斜。如嵩箕地区(见图)、中秦岭、贺兰山、大青山等皆属此类构造。" }, { "instruction": "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接近海面礁的海底突起。是在热带浅海海域生长的群体生物(主要是珊瑚和藻类)遗骸连结或粘结而成的海底碳酸盐岩体,坚固抗浪,成垄岗状、丘状。它能导致航海危险或波浪破碎作用。按构成礁的物质可分为岩礁、珊瑚礁,按礁在水中位置分为明礁、暗礁。" }, { "instruction": "数学地貌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20世纪60年代新兴的地貌学的一个分支。运用数学和力学的方法,尤其是数理统计的方法对地貌形态和过程做定量分析。数据取自野外实测、模拟实验卫星和航摄像片与精密地形图量计。" }, { "instruction": "凯尔培利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译凯彼尔群。主要分布于俄罗斯西伯利亚尤多姆马亚坳陷内,为一套具海进—海退特征的沉积岩系。自下而上分为托亭组,为单一的杂色粉砂岩和泥页岩;马尔根组,为灰岩夹少量白云岩和沥青质灰岩;齐潘金组为白云岩。碳酸盐岩中均产叠层石Malginella,Inzeria,Baicalia和Conophyton。" }, { "instruction": "pyroclastic plateau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大量浮石和火山灰喷出后,覆盖在广大的区域而形成的高原。喷出物一般不是从火山口而是从裂隙中喷出。世界上一些著名的火山碎屑高原中的松散火山碎屑和熔结凝灰岩量见下表。火山碎屑高原中火山碎屑和熔岩凝灰岩量地区时代熔岩量/km3美国大平原白垩纪—古近纪15000美洲帕塔戈里亚古近纪—新近纪10000新西兰陶波罗特鲁阿上新世—更新世8000秘鲁安第斯山更新世4000美国科罗拉多中新世4000美国黄石公园上新世以晚2400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多巴湖托巴史前2000" }, { "instruction": "Gu’an Fm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命名剖面位于河北固安城西门外固2孔,孔深344.4~400米。系一套以巨厚强烈风化的肉红色砂砾、卵石、粗砂层和似鸡粪土状粘土、亚粘土互层为特色的冰水堆积和河湖相沉积。下段底部为肉红色泥质胶结的砂砾、卵石层,风化强烈,湿时呈似脉状体,干时分解成糠皮砂;顶部为棕红或灰绿或锈黄色斑状粘土、亚粘土夹肉红色粗砂层,其中土层中含较多钙、铁、锰结核;含化石甚少,孢粉为以Pinuspollenites、Ulmuspollenites、 Gramineae等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草原植被组合,介形虫主要含Candoniella albicans、Candona sinuosa、Ilyocypris gibba等;为陆相堆积,厚75~110米,与下伏明化镇组呈假整合接触。上段西部山前主要为厚层肉红色含砾中粗砂与棕红色或灰绿或锈黄色斑状粘土、亚粘土互层,风化仍较重;向东至中部平原和滨海平原随坳陷砂层减薄变细,土层增厚,随隆起砂层加厚变粗,土层相对减薄,其他特征与西部山前基本一致,东部滨海和南部山前地带均见有凝灰岩及烘烤粘土。在京山路以北,总体显灰色,化石含量稍有增多,孢粉组合反映为针阔叶混交林草原植被景观。本组在中、东部大多为河湖相,只有顺义盆地见有丰富的深海底栖和浮游类的有孔虫Hyalinea balthica组合,滨海地区局部见有零星海相介形虫。本组底界年龄为248万年左右,为古地磁的M/G界线,属更新世早期。广泛分布于河北平原。" }, { "instruction": "河套文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萨拉乌苏文化(Salawusu Culture)。过去对发现于宁夏灵武及内蒙古乌审旗大沟湾(蒙语称萨拉乌苏)一带的石器文化的统称。由于这些地点的时代有早晚之分,故现已将水洞沟文化单独分出,单独命名;比水洞沟文化时代稍晚,而制作水平稍高,具细石器文化特征的大沟湾文化,亦另行命名为“大沟湾文化”。" }, { "instruction": "生物结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生物化学岩的一种结构。具此种结构的岩石,其内部所含的生物骨骼需达30%以上。常见于石灰岩、硅质岩和磷质岩中。" }, { "instruction": "一拉溪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中二叠世冷坞期。分布于吉林中部、西部及东部。命名地点在吉林永吉一拉溪。为一套中、酸性火山岩系,以绿色、紫色凝灰质板岩为主,并有凝灰岩夹少量酸性熔岩,下部往往有安山岩及其凝灰岩、凝灰砾岩,厚约500~1157米。未发现化石。与下伏中二叠统范家屯组上覆杨家沟组均呈假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relict soil,residual soil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非现代成土环境条件下形成的土壤,也是具有两种以上环境特征的地表古土壤。在残遗土形成发育过程中由于气候、地形等自然因素的变化,或因人们的开发利用改变了原来的主导成土过程中断或发生改变,从而使土壤不仅具有原来成土过程的特征,还具有环境变化以后直至现代成土过程的特征,因此,残遗土是研究区域过去环境变化的重要信息载体。在现有的土壤分类中此词已不使用。" }, { "instruction": "宜昌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是中国南方下奥陶统的专名,包括现在的新厂阶和宁国阶。原(1962)包括三峡区的南津关组、分乡组、红花园组和大湾组,后又把牯牛潭组归入宜昌统。现已停止使用。" }, { "instruction": "蒸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蒸发。" }, { "instruction": "不在业人口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十五周岁及十五周岁以上人口中未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口。包括:在校学生、料理家务、待升学、市镇待业、离退休、退职、丧失劳动能力等非在业人口。" }, { "instruction": "商业街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一个城市内,直接从事各种商业活动的机构、设施(如店铺、摊点、商场、饮食店、旅店、酒店、茶社等)集中分布的街道。作为商业活动的场所,具有较为悠久的历史,一般在所处城市的商业空间体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公元2002年6月全世界知名度最高的14条商业街的总代表和当地政府官员聚首北京,探讨应该怎样打造商业街,签署了《王府井宣言》。" }, { "instruction": "阿斯特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欧洲新近系上新统上部的一个阶,位于皮亚琴察阶之上,更新统卡拉布里亚阶之下。多认为阿斯特阶与皮亚琴察阶为同期层位。" }, { "instruction": "滑坡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滑坡的整个移动部分。滑坡体体积大小不一,表面均起伏不平、多裂隙。" }, { "instruction": "气候变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全球气候近百年来正经历以全球变暖为特征的显著变化。为澄清长期以来对全球气候变化趋势的迷惑和争论,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对全球气候变化进行了科学评估,2001年完成的第三次评估报告中,重述了全球变暖的结论,并认为这种变暖是由自然的气候波动和人类活动共同引起的,但最近50年的变化很可能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的。1860年以来,全球平均温度升高了大约0.6℃,最暖的年份出现在1983年以后,20世纪90年代是20世纪最暖的10年,1998年是1861年有仪器纪录以来最暖的年份。变暖还表现在许多方面,除温室气体增加外,还观测到许多地区云量增多,引起温度日较差减小,导致中高纬地区非冰冻季节延长,大陆出现连续暖冬的趋势明显。气温的变暖,还造成许多冰川消融、海平面有上升的趋势。同时降水分布也有变化,气候极端事件频率增加。我国近百年来的温度变化与世界平均情况基本相似,气候变暖在一年四季中,冬季最为突出,以西北、华北、东北最为明显。" }, { "instruction": "坳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衰退阶段的侵蚀沟。冲沟进一步发展,底部有大量松散堆积物,谷形宽浅,经常无水流,常辟为耕地。" }, { "instruction": "突变式转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槽或活动带经强烈构造变动,而未经历过渡状态直接转化为地台或稳定区的转化。地槽或活动带转化为地台或稳定区一般为突变式。表现在地槽型沉积与地台型沉积之间存在区域性不整合,两者不仅沉积型相差异明显,而且表现在强烈褶皱和大量岩浆活动,以及不同程度的区域变质等的差异。如祁连造山带,早古生代地槽型沉积强烈褶皱和变质,并伴有大规模岩浆活动,而不整合盖于其上的泥盆系—石炭系,则为未变质的沉积盖层,两者界线明显,特性迥然不同,突变式转化极为清楚。" }, { "instruction": "冰缘地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简称冰缘区(marginal area)。泛指无冰川覆盖、受寒冷气候影响并以冻融作用为主的地区,风、雪和流水等地质作用也有其特殊性。现代冰缘区,包括现代冰川外围的、广大的高纬地区和一部分高原、高山地区。第四纪时期,寒冷气候带南移,雪线下降,冰缘区也相应地向纬度和高度更低的地方扩展。中国长江下游等地,亦有第四纪古冰缘现象发现。" }, { "instruction": "buried soil's profile in Yangtze Delta region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以长江三角洲晚更新世(Q3)地层为例,据李坪等研究,该区普遍分布着多层暗绿色硬粘土,全新世(Q4)以下的第一层硬粘土被普遍认为是一个古地面,并经历过明显的成土作用。该层测年为(15050±650)年(样品取自23.4米处),层中的铁锰结核大部集中在上部,说明成土作用主要在剖面上部。从典型剖面中结核内所含矿物种类说,自下而上由褐铁矿、氧化锰,变为菱铁矿和菱锰矿,最后在顶部全部由黄铁矿组成。说明它们自下而上经历了由氧化到半还原再到还原的过程。整个古土壤剖面厚25米多,pH值大部变化于4.5~8.0之间,CaCO3含量大部在0.4%~1.7%范围之内,很可能是不同阶段的剖面叠置而成。下部黄色均匀,有较多的氧化铁,反映较湿润的气候;中部黄色与灰色呈花斑状,反映土壤的潴育化过程,表明气候有干湿交替;上部青色为主,反映土壤的潜育化过程较强。" }, { "instruction": "永坪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晚三叠世永坪期(诺利期)。分布于陕西铜川、延长、佳县、神木等地区。为一套灰白、灰绿、黄绿色厚层中—细砂岩、粉砂岩与灰黑、蓝灰色泥岩互层。为重要含油层位,砂岩中含黄铁矿结核。与下伏胡家村组及上覆瓦窑堡组均呈整合接触。厚99米。含植物化石Danaeopsis fecunda,Neocalamites carcinoides,Cladophlebis yichünensis,Otozamites,Podozamites等;双壳类Shaanxiconcha等及介形虫、叶肢介、孢粉等化石。" }, { "instruction": "天水地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1654年7月21日在甘肃省天水市发生地震。震中位置34.3°N,105.5°E,震级8,烈度Ⅸ。灾情:倾倒城垣、楼垛、堤坝、庐舍,压死兵民31000余人。" }, { "instruction": "古果实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古植物学分支学科。专门研究地层中被子植物化石果实和种子的一门学科,距今已有100余年的历史。果实和种子具有较易保存为化石、埋藏地较接近原生长地研究新生代植物演化、植物多样性发展以及环境变迁的重要手段。20世纪70年代以后,扫描电子显微镜的广泛应用以及化学处理方法“整体浸解筛选技术”的成功使用,极大地促进了古果实学的发展,成为国际古植物学最具成果的领域之一。在国际上,古果实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①将化石与现代果实和种子进行形态学、解剖学等特征比较,深入研究果实和种子的发生、演化与系统分类,进而用于相关植物类群的系统学、生物地理学、植物与动物协同进化的研究;②依据果实和种子化石植物群及其埋藏学特征,重建植物的个体及群体生态,进而推断和复原古植被及古气候。" }, { "instruction": "瀑布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河流经过局部呈悬崖式河床时倾泻的水流。规模较小的称跌水。主要由水流对河流软硬岩层差别侵蚀而成,山崩、断层、熔岩阻塞以及冰川的差别侵蚀和堆积均可造成瀑布。邻近几个瀑布联合起来形成瀑布带。多位于坚硬岩石的边缘或断裂线处。如中国云贵高原白水河上的黄果树瀑布,高达57m,是中国最大的瀑布。此外,著名的如黄河上游的壶口瀑布,黑龙江宁安县牡丹江镜泊湖和吊水楼瀑布,江西庐山的香炉峰瀑布,浙江雁荡山大龙湫瀑布等,都是风景秀丽的旅游胜地。" }, { "instruction": "超长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西风槽。" }, { "instruction": "闪电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云中、云间或云地之间发生放电时所伴随的强烈闪光。当雷雨云下部负电荷积累到一定强度时,局部电场强度超过大气的击穿电位形成突然放电过程,在直径仅几厘米的闪电通道上,在约70μs时间内通过10000A的电流,被灼热的闪气体温度高达上万度,发出耀眼的光亮,同时空气急速膨胀而发出雷鸣声。一次闪电通常由3~4次闪击组成,整个闪电的平均持续时间约0. 25s,由于人眼视觉暂留效应,肉眼无法分辨闪电的细微结构,并且声波传递速度大大低于光波,所以人们总是先见闪电而后闻雷鸣。闪电的形态多种多样,常见的有枝状闪电、片状闪电和球状态闪电。" }, { "instruction": "三叶虫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三叶虫属低等的节肢动物,现已灭绝。属海生动物,三叶虫背上覆盖的外骨骼背甲分为三部分,一个中央的轴部和二个肋部,身体亦分为头部、胸部和尾部三部分,由此而得名。三叶虫是重要的古生代动物。" }, { "instruction": "祁门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原指皖南、浙西前震旦纪上溪群上部未变质的沥口群与下部变质较深的溪口群之间的不整合,经此运动使本区古元古代优地槽局部回返。江南地轴开始形成。经过一步研究,将沥口群划为新元古界下部,溪口群更名为上溪群,划归古元古界。因此,祁门运动即发生在新、中元古代之间的运动,与四堡运动相当。" }, { "instruction": "种间竞争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不同物种个体间的竞争。" }, { "instruction": "平头龙科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平头肿头龙类,其头顶平,不呈穹顶状。争夺配偶时可以用头相撞进行比拼。平头龙长50厘米到3米,3个属生活于晚白垩世的东亚,1个在欧洲。" }, { "instruction": "真反椎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肉食龙类的一属。19世纪,曾被命名为巨齿龙(Megalosaurus),1964年,英国古生物学家A.Walker证实该龙不是巨齿龙,将其命名为Streptospondylus,在拉丁文中strept是弯曲、绞紧之意,spondyl是脊椎体之意。由于该名已被一鳄鱼名占用,因此,在前面加了一前缀Eu表示“真实优美”,但分类关系不明。后来发现了一些较完整的化石时,才最终根据它颈椎和大腿骨上的特征确定它为兽脚类恐龙。真反椎龙体长约7米,重约220千克。头虽较大,但并不重,因为头上有许多空洞。真反椎龙的一个特点就是前部背椎的椎体是前平后凹型,而大多数恐龙的前部背椎椎体是前平后凸型或双平型,因此取名真反椎龙。前肢较短,后肢强壮,腿骨壁厚。3个前伸的脚趾带爪,后面还有一个距状的第一趾。产于英国牛津郡中侏罗世地层。" }, { "instruction": "鸽子洞洞穴堆积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属更新世周口店期晚期。命名剖面位于辽宁锦州西北喀佐县水泉乡鸽子洞村。底部为碎石层,砾径一般20~30厘米,最大可达80厘米,成分为寒武纪的灰岩被黄红色土充填,厚1.2米;砾层之上为棕黑色粘土层,厚1.5米;再上为灰色、灰棕、棕红色土层;第四层为灰烬层(文化层),含烧骨、木炭等,还有少量石器和哺乳动物化石,厚0.5米;第五层为半胶结石灰岩碎石层,含大量哺乳动物化石、石核、石片刮削器等;第六层为黄土,未见化石和石器。在洞穴堆积中发现了66件旧石器、22种哺乳动物化石及用火遗迹等。为东北地区旧石器遗址和重要的哺乳动物化石产地之一,也是关于华北动物群(North China fauna)向东北地区扩散的较完整的资料,据哺乳动物和旧石器分析应属旧石器时代早期向中期的过渡时期,大体与周口店第15地点相当,从制作技术上看大体与周口店第1地点相当。哺乳动物化石有Ochotona daurica, Lepus sp.,Marmota robustus, Microtus epiratticeps, Myospalax sp.,Rattus rattus, Cricetulus sp.,Canis cf.chihliensis, Vulpes cf. corsac, Felis sp.,F.cf.microtis, Crocuta ultima, Equus sp.,Bos sp.,Gazella sp.,Cervus sp.,Pseudaxis cf.nayur和Coelodonta antiquitatis等,反映较寒冷气候。" }, { "instruction": "Galapagos shield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海面上可见部分的直径15~30千米,高度1100~1700米,坡度角<20°的火山。这种类型的盾形火山开始是冰岛型,为山顶火口的喷发,继之为山顶火口周围的环状裂隙喷发,只有部分的翼部辐射状裂隙喷发。这类火山以环状岩墙和岩床发育而有别于夏威夷型火山。" }, { "instruction": "次同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异物同名中发表较晚的名称。根据同名律,次同名应予废弃,易以替代名称。" }, { "instruction": "多岛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现今地球表层的海洋景观中,相当一批具有岛屿和洋盆相间排列的复杂面貌,呈现典型的多岛结构。规模较小的可以东南亚大巽他群岛及其相邻海域(爪哇海、苏拉威西海、苏禄海等)为代表,其中的洋壳盆地宽度只有102千米级(一般≤500千米),延伸长度限于2000千米之内,内部构造地貌单元组分相对比较简单,可称之为多岛海(archipelagic sea)。规模较大的可以西南太平洋至东亚和澳大利亚地区为例,无论自马里亚纳海沟至北部湾或从马绍尔群岛至澳大利亚之间宽度都达到4000千米左右,纵向延伸的长度也达到104千米级的星球规模。内部构造-地貌单元组分十分复杂,既存在洋壳亲缘的洋盆、洋脊、洋岛海山、海沟和不成熟岛弧,也出现陆壳亲缘的微地块、海底高原和成熟岛弧,从宏观角度可称为多岛洋。" }, { "instruction": "文化融合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两种不同文化在接触、交流过程中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使两种文化的主体趋于接近。有两种可能结果:①原来的两种文化都解体,产生第三种文化;②两种文化虽已互相影响、渗透,、有所接近,但仍保持自己的结构,不产生新的文化。" }, { "instruction": "污水处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为改变排放污水中污染物的性质及含量,使其对环境不产生危害或使其得以重复利用而采取的污水净化措施。污水处理方案的正确选择,对于环境保护和处理成本都有重要的影响。对于包括有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城市污水来说,污水处理通常按处理深度分为一级处理、二级处理和三级赴理。一级处理主要是除去污水中的漂浮物和部分悬浮状态的污染物,调节污水的pH,减轻污水的腐化程度和后续处理的工艺负荷。二级处理主要是除去污水中可以进行生物降解的有机物。三级处理是污水的高级处理(又称深度处理),主要是除去经过二级处理后污水中遗留的磷、氮和难以生物降解的有机物、矿物质和病原体等污染物。一般情况下应根据排出的原污水的水质水量和排放方式及水环境等功能目标要求和环境容量进行适当的处理。" }, { "instruction": "铝土土壤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铝土的主要成分是含水氧化铝,历来只被认为是一种矿藏,但从土壤发生学观点分析,铝土是新构造运动影响下的一种古土壤,反映地理环境及其变迁,同样受各种成土因素影响。这里特别强调应称其为“铝土”,而非“ 铝土矿”。在英文中bauxite一词,以“ite”结尾,示其为矿物。此后虽暂沿用,但不确切。" }, { "instruction": "兰代洛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欧洲奥陶系兰维恩阶之上,卡拉多克阶以下的一个阶。兰代洛阶含有一个笔石带Glyptograptus teretiusculus带。兰代洛阶一名源自英国威尔士的兰代洛(Llandeilo)。" }, { "instruction": "西侯度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属更新世早期偏早时期。命名剖面位于山西芮城西侯度村。为含砾石的交错砂层,灰白色、锈黄色砂夹砾石层,厚2.1米,所有的化石和石器均产自靠上部的堆积物中。砾石成分复杂,主要是花岗片麻岩,其次为石英岩、脉石英、辉绿岩、砂岩和灰岩等。所含脊椎动物化石25种,绝灭属占47%,绝灭种占100%,和泥河湾动物群相比,如按绝灭属种统计,西侯度组比泥河湾组还要老一些,含哺乳动物有Equus sanmeniensis,Leptobos crassus,Bison palaeosinensis,以及Archidiskodon planifrons,Elephantidae,又有Proboscihipparion sinense 和 Elasmotherium inexpectatum,Axis shansius等。西侯度动物群(Xihoudu fauna)和泥河湾动物群保持着一定的一致性,证明两地的时代基本可以对比,又含有丰富的旧石器遗物,还发现烧过的碎骨、鹿角等,这可把用火的历史又提前了100多万年,这些都被认为是中国目前已经发现最古老的人类遗物,化石层上界年龄不晚于180万年。主要分布于山西风陵渡、芮城等地。" }, { "instruction": "岳麓山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岳麓山砂岩。时代属晚泥盆世,分布于湖南长沙一带。命名地点在湖南长沙岳麓山。为陆相碎屑沉积,以灰白色石英砂岩为主,夹砂质页岩及砾岩,厚750米,顶界不明。含植物化石Platyphyllum,Sublepidodendron及Lepidodendropsis等,腕足类、鱼类化石碎片等。与下伏佘田桥组呈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自然景观灾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地表的自然景色和原始地貌遭到威胁和损害的现象。自然景色和原始地貌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原始和脆弱是这类生态环境的显著特征。目前人类对自然景色和原始地貌的干扰和破坏诸如砍伐森林、糟蹋草原、污染水源、破坏湿地等活动经常发生,给自然景观造成了严重破坏,不仅破坏了人类的生态系统,影响了生物圈,也导致灾害发生的概率和损失增大。因此,为了保持自然景色的原始风貌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必须开展对自然景观的保护宣传教育,并设立自然景观保护区,对已经受到破坏的自然景观要采取措施给予恢复。如开展退耕还林、退耕还湖等活动就对遏制荒漠化,保持生态系统起到了积极作用。" }, { "instruction": "凸形河漫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发育在堰堤式河漫滩及汊河型河床形成的复杂的雏形河漫滩上的河漫滩类型。这种河漫滩上地形凹凸不平,具有凸起的天然堤及低洼的河漫滩洼地,地形比较复杂。常形成决口扇、废河道、河漫滩沼泽、集水河道、远汇点支流等河流地貌。凸形河漫滩的冲积层结构与平坦河漫滩冲积层有显著的不同:在河漫滩相冲积层中河床相冲积层呈透镜体分布其中,并以叠加的形式,不断增加冲积层的厚度,形成加积型冲积层。边滩" }, { "instruction": "黄土土壤水分保持与运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黄土土壤水分的保持主要受土的细粒颗粒的吸附力作用,所以土壤水分保持量与黄土高原黄土的质地有密切关系。土壤水分的运移有三种状态:一是渗透过程中水分的移动;二是入渗停止后土壤剖面中水分的再分布;三是蒸发条件下水分的移动。" }, { "instruction": "光面小球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微古植物的一形态属。膜壳球形或椭球形,直径1~10微米。壁薄而致密,表面光滑,无褶皱或具褶皱。晚前寒武纪,亚洲及欧洲。中国产于中—新元古界。" }, { "instruction": "季风云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形成在西南季风前沿的大型热带云团。水平范围大于7个纬距、生命史1天以上,遇到合适的环境条件,可发展成热带低压、热带气旋或台风。季风云团是热带辐合带(ITCZ)云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辐合带降水的主要成员。冬季季风云团常活动在5°~10°N附近。自6月中开始,随着西南季风发展而向北推进,8月份,可北移到20°~30°N附近。影响印度半岛降水的季风低压,常与这种云团相联系。" }, { "instruction": "岩丘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黏度较大的熔岩在火山口附近形成具有急倾斜侧面的丘状火山。亦称为钟状火山或块状火山。" }, { "instruction": "大气窗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大气吸收。" }, { "instruction": "生物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某一时刻单位面积内积存的有机质物质(干重)总量,通常用kg/m2或t/ha表示。对植物来讲,专称植物量。" }, { "instruction": "海积物古成土痕迹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深厚的滨海沉积层中,常有土壤发育遗迹,故称海积物古成土痕迹。它们标志着沉积过程的历史与成土环境的变迁:①黑色泥炭层或腐泥层,说明古沼泽化环境。②铁锰淀积层,代表地下水位升降的草甸化过程。③钙质结核层,说明沉积层曾暴露地面,经久旱而形成,也必然有盐碱土发育。④青泥层,是土壤一度潜育化的标志。⑤古红土层,长期地势高、排水好,曾有红壤化作用。⑥硬泥层,标志曾脱水氧化,一般质地黏而略带黄色,成土内容待研究。以上成土遗迹在深厚的沉积层中常周期性重复出现,表明了显著的轮回性。" }, { "instruction": "交通工程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研究道路交通规律,并据以进行道路交通的规划、设计、运营、管理等工作的一门工程学科。其目的是为实现安全、迅速、舒适、经济地完成客货运输任务。交通工程学的研究领域不仅涉及道路工程、汽车工程、城市规划、电子学、心理学等学科,而且涉及社会学、法学、经济学、地理学等,所以是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学科。" }, { "instruction": "独生子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1 980年中国政府根据本国人口发展的实际情况,为了把总人口规模力争到2000年控制在1 2亿以内,通过公开信的形式,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严格控制二胎,坚决杜绝三胎。到2006年末,我国独生子女数已达到1亿。" }, { "instruction": "白羊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头足纲菊石亚纲的一属。壳体一般很大,外卷呈盘状,脐宽。旋环增大很慢,横切面近方形,侧面具有明显的单一粗肋,至腹侧部分迅速转向前方。具三条腹棱,中棱显著突起,两侧各有一条光滑的腹沟。菊石型缝合线。早侏罗世,亚洲、欧洲及美洲。中国产于广东、湖南、西藏下侏罗统。" }, { "instruction": "霜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碎屑颗粒,特别是石英粒上的粗糙如毛玻璃的表面。它是风成沙的特征。" }, { "instruction": "古中华陆块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位于冈瓦纳大陆与西伯利亚大陆之间。它包括古中国地台解体后残留的约40多个大小不等的陆块。除中朝地台、扬子地台、塔里木地台等几个小克拉通外,其余微陆块均已卷入显生宙造山带。古中华陆块群属于冈瓦纳与西伯利亚两个大陆之间的转换构造域。古生代阶段,其主体位于古亚洲洋之南,属冈瓦纳结构复杂的北部边缘;中生代阶段,位于特提斯洋之北,属西伯利亚大陆结构复杂的南部边缘。若从全球范围来看,中朝地台、扬子地台、塔里木地台等小克拉通,也可视为全球性巨型造山区内的几个较大的中间地块。" }, { "instruction": "丛生胶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栉壳状胶结(pectinate cement)。胶结物围绕碎屑颗粒或孔隙边缘呈放射状生长,多为纤维状矿物,如方解石、文石、玉髓及石膏等,其晶体长轴与颗粒或孔隙边缘相垂直。这种胶结类型常形成于成岩早期。" }, { "instruction": "蒸散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蒸发。" }, { "instruction": "恒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炽热气体组成的、自己能发光、发热的球状或类似球状的天体。恒星与地球的距离都很远,距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阳,它的光到达地球需要8min多的时间。" }, { "instruction": "非法占用者居住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城市在占用者既不是所有也不租赁的土地上发展,主要是居住的发展。这种聚落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城市,那里传统的住宅市场不能满足由迅速城市化导致的需求。非法占用土地,或者在建成区的边缘,或者在已开发地区的缝隙中(如一些河沟边,铁路沿线等)这种占用往往无视规划一片一片蔓延,也有的非法占用者是有计划地渗入既非私人又非国家所有的土地。许多非法占用土地缺少基本的基础设施,即公共设施,如电力、供水、排水和垃圾处理,许多住宅的质量较差。对于多数政府来说,非法占用者居住区从长远看是恼火的,不仅产生景观上的污点和对广大人民健康存在潜在的危险,而且可能发生激烈的社会冲突。然而,从20世纪60年代起,一些住宅专家认为非法占用者居住区为那些快速发展的、相对贫穷的国家解决居住问题提供了明智的选择。" }, { "instruction": "岩溶倒虹吸管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充水的、倒U形的、在一定距离后又露出水面的、进出口有水位差的地下岩溶通道。" }, { "instruction": "碎积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泥石流形成的块状无组构杂基支撑的砾质泥岩组成,或由块状有组构颗粒支撑的泥质砾岩或砾屑灰岩组成。砾石或砾屑大小变化大、分选差,砾石长轴平行流动方向,大的砾石可凸出在层面上;砾石层的厚度变化大,底部有侵蚀构造,由于剪切作用,底部可有叠瓦状排列的逆粒序,上部变为正粒序,再向上为浊积岩覆盖。" }, { "instruction": "风口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河流被袭夺而失去水流,并成为被夺河与断头河的分水岭,仍保留原来河谷形态及沉积物。" }, { "instruction": "仰韶文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距今5000~7000年。1921年在河南渑池仰韶村发现,因以得名。这种文化主要分布于黄河流域中、下游一带,属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以磨制石器为主要生产工具,常见的有刀、斧、锛、凿等。打制的石器仍占一定的数量,骨器相当精致,陶器为手制,以细泥红陶和夹沙红褐陶为主。细泥红陶上常有彩绘的几何形图或动物形花纹,称为彩陶。当时的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渔猎为辅,并饲养猪、狗等家畜。根据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村落遗迹和埋葬制度等各方面的研究,推测已进入繁荣的母系氏族社会阶段。由于遗物中常有彩陶,曾称彩陶文化(PaintedPottery Culture)。" }, { "instruction": "比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湿度。" }, { "instruction": "地质土壤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现阶段可视为土壤地质学的同义词。pgdogeology与geopedology二字间也无严格区分。" }, { "instruction": "塔菊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头足纲菊石亚纲的一属。壳旋转成尖塔状,旋卷较密,顶角小。旋环横切面为圆或方形。壳面具直立的横肋,常在露出面的中央间断,肋上有瘤。菊石型缝合线,侧叶二分。晚白垩世,亚洲、欧洲、非洲及北美。中国产于西藏上白垩统。" }, { "instruction": "丹洲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青白口纪。曾称丹洲片岩。分布于桂北九万大山至越城岭一带,为浅变质岩系。主要由变质的砂泥质岩石夹少量碳酸盐岩组成,龙胜三门一带夹有多层细碧岩、火山碎屑岩,并有大量透镜状、似层状基性、超基性岩顺层侵入,总厚968~4780米。与下伏四堡群和上覆震旦系长安组均为不整合接触。与板溪群相当。" }, { "instruction": "表土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土壤剖面最上部的土层,在耕作土壤中为耕作层,在自然土壤中常为腐殖质层。在千差万别的土壤间,性质变化很大,本层无严格的土壤学含义,也不是发生学A层。" }, { "instruction": "连续反应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滑动反应(sliding reaction)。反应矿物和生成矿物的化学成分可发生连续变化的一种变质反应。在有些类质同象矿物参加的变质反应中,由于反应矿物的部分化学成分向生成矿物迁移,因此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范围内,反应矿物和生成矿物的化学成分可发生连续变化,而且反应矿物和生成矿物可以同时存在。" }, { "instruction": "胶辽断块是什么?", "input": "", "output": "1974年提出,郯庐断裂以东至渤海、黄海边缘的断块。基底为古元古代太行期形成,绝对年龄大约为18亿~25亿年。" }, { "instruction": "准噶尔褶皱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为一华力西褶皱系。西南以比艾比湖深断裂与天山褶皱系相邻。奥陶系、志留系有较典型的蛇绿岩套,泥盆系和石炭系则为以安山岩为主的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建造。中、晚石炭世地槽自北而南逐渐封闭,早二叠统为磨拉石,晚二叠世陆相碎屑岩系构成后华力西地台盖层。对准噶尔盆地基底性质的认识意见尚不一致,有人认为基底属前古生代,构成准噶尔地块;有人则认为基底大部仍为华力西褶皱。" }, { "instruction": "海滩脊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沿岸堤相(longshore bar facies)。一种在高潮线附近,由较粗沉积物组成的堤状堆积。它是在高潮期和风暴期,激浪把砂砾和贝壳碎屑等物质带到高潮线附近堆积而成的,其前方(向海)常出现砂质海滩。滩脊可呈单脊状或呈一系列平行排列的脊。据研究它的底部侵蚀面之上主要是具水平层理的沙层,往上出现交错层理,细层向大陆方向倾斜,倾角7°~28°。" }, { "instruction": "行迹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单个生物留下的连续的足迹。行迹不同部分的形态会因生物移动时经过不同的底质而发生变异。" }, { "instruction": "孢粉统计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孢子花粉统计的简称。孢粉分析运用的主要是统计方法,故称孢粉统计。" }, { "instruction": "水田土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灌水耕作,种植水稻等作物的土壤。它与营造水田之前的主要差别是:①有明显的氧化还原交替过程,因为淹水常有周期性,故在此过程中常形成一些锈斑、锈纹等新生体。②有机质的积累变多,因为多水而有厌气条件,有机质分解慢。③土壤中的粘粒经淋洗向下移动变多,时间长可形成犁底层,利于储水。④表土常经耕耙而变松软,所含养分变多。⑤土壤中的微生物区系也相应有很大变化。" }, { "instruction": "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某些物理、化学或生物学特征所限定的物质的数量。在特定的考虑范围内,这些物质应当是适当均匀的。如大气圈中的氧气;南半球的一氧化碳;海洋表层活有机质中的碳等。" }, { "instruction": "trinomen,trinomina,trinomial name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根据三名法,由属名、种名及亚种名共同组成的一个亚种学名的三名组合。" }, { "instruction": "红壤发育磁性叠加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漫长的红壤(红土)发育过程中,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红化条件,促其磁性发展,同时也存在着地球磁极性变化对土壤磁性的影响,这就是红壤发育磁性叠加。" }, { "instruction": "点抽稀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教字制图中曲线化简的一种方法,即根据一定的原则去掉数据文件中某些点的坐标数据,使图形得到简化的过程。这些原则包括:给定保留点的数量、限制相邻点间的距离、三点共线的偏差等。" }, { "instruction": "原始大气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大气演化。" }, { "instruction": "吸附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能在其表面选择性地吸着所接触的气体或溶质且比表面积大的多孔性物质。其吸附作用有些是分子间引力形成的物理吸附,有些是化学键力形成的化学吸附。一般常要求吸附后可以逆行解吸,以便反复利用。在环境污染物控制中常用的吸附剂有活性炭、活性硅土、离子交换树脂、活性氧化铝等。" }, { "instruction": "季节浮游生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临时性浮游生物(temporary plankton)。指仅能暂时营浮游生活的水生生物,如底栖生物及游泳生物的营漂浮生活的幼虫和卵。因依赖于亲体的产卵习性,有季节性出现的特点,故名。营固着底栖生活的古杯动物,其漂浮性的幼虫便是季节浮游生物。" }, { "instruction": "罗斯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主要发育于横贯南极山脉,时代为晚寒武世或早奥陶世,表现为比肯超群与下伏地层不整合接触以及相关的变形、变质作用。" }, { "instruction": "三门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华北山区地文期中的一个堆积期,时代为更新世早期,与泥河湾期相当。因最早在黄河三门峡地区研究而得名。三门期形成的地层称三门组。" }, { "instruction": "谷底循环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河床以下,地下水具倒虹吸管循环作用的地带。在这个带,由于河水流动减压,地下水从谷底排向河中,流向向上。地下水承压,其循环深部可远低于河谷谷底。河谷谷底的深部岩溶的发育,常受此种倒虹吸管循环作用的影响。" }, { "instruction": "截距系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晶体的常数之一。又称标轴系数。晶面在结晶轴上所截的距离称为截距。晶面在结晶轴上的截距是该晶体晶胞相应晶棱长度的整数倍,这一整数便被称为该晶面在此结晶轴上的截距系数。设晶面在某一晶轴上的截距为OA,此结晶轴之单位长为a,并有OA=pa,p即为相应的截距系数。" }, { "instruction": "气候层次理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将气候系统看成是由多个处在不同层次上的子系统串级而成的理论。处在高层次上的系统控制着低层次系统的行为,并决定了低层次系统行为的主要特征,通常这是一个慢变过程,因而被称为控制层次或控制系统;反之,低层次系统的行为受制于高层次系统,并给出了现实的动力学内涵,通常这是一个快变过程,因而被称为瞬变层次或瞬变系统。" }, { "instruction": "世界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1928年国际天文联合会决定将零时区的区时(本初子午线的地方平时,即格林尼治时间)称为世界时。" }, { "instruction": "原螈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有尾目蝾螈科(Salamandridae)的一属。保存有完整的个体,是中国在20世纪60年代最早发现的化石有尾类并长期作为该类化石的唯一代表。小型蝾螈类,四肢短小细弱,尾长不足个体全长的一半,身体表面可能覆有结节状的斑点。产于山东临朐中新世山旺组。" }, { "instruction": "侏罗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侏罗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称为侏罗系,分为下、中、上三个统。海相侏罗系以西欧发育最好,在德国南部,一系三分极为明显,下统多为黑色页岩,称里阿斯统,中统多为棕色含铁砂岩,称道格统,上统多为白色泥灰岩,称麻姆统。国际三叠系划分为下统包括赫塘阶、西涅缪尔阶、普林斯巴赫阶、图阿尔阶,中统包括阿伦阶、巴柔阶、巴通阶、卡洛维阶,上统包括牛津阶、基默里奇阶、提塘(或称波特兰)阶。三叠纪末,由于印支运动的影响,中国大部分隆起为陆,仅在中国边缘地带,如西藏、青海南部、滇西、两广沿海、喀喇昆仑山及黑龙江挠力河一带有海相沉积,其余地区均为陆相沉积。中国陆相侏罗系普遍含有煤层,一般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东部火山活动带,由红色岩系、火山岩系和杂色岩系等组成,以含有火山岩为其特征;另一种是西部内陆盆地区,多为紫红色河湖相沉积,以红层和不含火山岩为其特征。2001年全国地层委员会对中国陆相侏罗系建立了下统八道湾阶和三工河阶,中统西山窑阶和头屯河阶,上统土城子阶、待建阶和大北沟阶。沉积矿产有煤、油页岩、石油、石膏及沉积铁、铜矿产。同时在火山岩系本身及与有关侵入岩的接触带中,产有铁、铜、铅、锌、明矾石、叶蜡石、斑脱石、瓷土以及铝土矿等。" }, { "instruction": "泥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泥水混合物像液体流动般快速运动,这种现象称为泥流。泥流所含物质主要以细粒泥沙为主,可以不含石块,呈稠泥状,黏度较大。泥流大多发生在新构造运动较强的地区,我国泥流遁常发生在黄土高原地区。" }, { "instruction": "霜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地表凝结物。" }, { "instruction": "流体地质动力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沉积圈中与流体地质动力作用有关的非构造运动。沉积圈不是单纯的固体,而是一个复杂的固相和流体(水、气、油)的结合体。流体贯穿整个沉积圈,而且是其最活动的组成部分。地下水(特别是承压的渗透水)的动态和压力对沉积圈的现代运动有影响。根据地下水弹性动态理论,作用于含水层顶板的地质静压力,由作用于岩石骨架的压力和层内小孔的压力(水静压力)所组成。在层压力减小的情况下,作用于骨架的压力增大,孔洞体积随之缩小,因而,含水层上部之沉积圈和地表发生下沉;当层压力提高时,产生相反的现象,地表拱起或抬升。这类性质的现象特别常见于反常高层压地段和水动力异常区。这种地区主要与年轻的、填满泥质地层的坳陷和具有强烈新构造运动的地区有关,如前高加索坳陷、意大利波河(R.Po)河谷坳陷、前喜马拉雅坳陷、加利福尼亚海岸山脉和大河谷等。地下水动态存在周期性,地下水、油和气有垂直的集聚性和分散性迁移现象。流体压力和水位的变化都与沉积圈现代运动相关联。有关地下水(流体)水位(层压力)变化的人工实验证实了这种关系。实验的资料表明,在加利福尼亚地下水水位下降0.6米可导致地表下沉3厘米;在莫斯科地下水水位下降3米可使地表下沉3毫米。可见地下水位和层压力的变化引起现代地表垂直运动。地下流体的弹性动态可以直接影响沿断层发生的位移。尽管层间承压水的分布和动态取决于构造特点和构造发展,但这一运动类型不属于构造运动。" }, { "instruction": "于潜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于潜层。时代属晚奥陶世钱塘江期中、晚期,相当于欧洲的阿什极尔期。分布于浙江北部。命名地点在浙江于潜县以南的塔山附近。为浅海相泥沙质沉积,以黄绿色页岩及砂岩为主,含Dicellograptus complanatus var.ornatus等笔石化石,厚150米。与下伏黄泥岗组及上覆志留系均为整合接触。在浙江西南部江山、常山的长坞页岩(长坞组)中含有Dicellograptus cf.complanatus,出露不全,仅相当于潜组的下部。于潜组与华中、西南区的五峰组相当。" }, { "instruction": "胃癌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胃黏膜的恶性肿瘤。常见的消化道癌瘤。多见于中年以上男性。早期症状为食欲减退,嗳气或上腹部不适等。易与胃溃疡相混淆。胃癌分布有一定的地区差异,世界上胃癌死亡率最高是日本,其次为智利。中国的东部和西北部为胃癌高发地带,中南和西南部发病率较低。美国的胃癌死亡率从20世纪50年代以后明显降低,其原因可能与政府比较严格检查和控制食品污染有关。食物中亚硝胺类、霉菌污染、盐渍食物及吸烟等可能是胃癌发病的危险因素。而鲜辣椒、大蒜、食醋、豆类和维生素C等是减少胃癌发病的保护性因素。" }, { "instruction": "扎赉诺尔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属全新世。斐文中1955年命名,命名剖面位于内蒙古扎赉诺尔。为一套含哺乳动物和人化石的松散层,称扎赉诺尔文化层(Jalai Nur cultural bed)。下段为暗灰白色亚粘土、褐黄色砂砾石层,含软体动物和哺乳动物化石,厚4.15米,14C测年为(11?460±230)年;中段为灰白、棕黄色细砂,偶夹黑灰色粘土条带,底部含人头盖骨化石,厚6.5米;上段为灰色砂土、褐色亚粘土,含有机质,厚2.25米,含哺乳动物化石Bos sp.,Bison sp., Equus sp., Cervus sp., Mammuthus sp.等和软体动物、鸟类、鱼类等化石。其中哺乳动物化石群常称为扎赉诺尔动物群(Jalai Nur fauna)。" }, { "instruction": "构造槽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荷兰地球物理学家明尼茨(Vening Meinesz)1948年提出。他在对爪哇海沟研究时,发现了一条很高的重力负异常带,这种负异常带在其他海沟及与之相邻的某些岛屿与海底山脊上也出现。甚至在进行了均衡改正以后,这些高重力负异常带仍然存在。他认为这些异常是低密度岩石下插到岛弧以下的高密度地壳之下的结果。于是他把低密度硅铝壳被对流体推到地壳深处的下弯沟槽称为构造槽。初始的构造槽可以接受大量沉积物,其后较深部分被加热、变形和变质,产生岩浆并向上侵入,最后被挤压成褶皱山脉。这个假说成功地解释了褶皱造山带的许多现象,成为20世纪50年代最流行的构造假说。后来的研究表明,硅铝壳不能像原来设想的那样下插进入地幔。菲希尔(R.L,Fisher)和赫斯(H.H.Hess)1963年提出由玄武岩和载水沉积物组成的大洋壳可以被对流带入地幔。由于温度升高和水的参与,进入地幔的铁镁岩石将变成蛇纹岩,最后发生部分融熔并上升到地表,形成岛弧火山活动。以赫斯的观点为核心的构造槽说的现代化,就是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的概念。" }, { "instruction": "旅游点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旅游者进行游览、参观、访问和娱乐等的场所和集结地点,是构成旅游线路和旅游区的基本单元。旅游点一般包括若干个景区,景区又由若干个风景点构成。少数旅游点只有一个风景点。其规模可以是一市、一山,也可以是一泉、一园。其类型可分为自然景观型、古迹遗迹型、建筑工程型和健康娱乐型等。旅游点类型制约着旅游地或旅游区的类型。旅游点的功能也制约着旅游地或旅游区设计旅游项目的方式。" }, { "instruction": "多旋回叠合盆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不同构造旋回、不同构造类型的盆地先后叠合在一起的沉积盆地。与多旋回复合造山带相对应,中国及邻区的沉积盆地大多也是经多旋回演化而形成,如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吐鲁番哈密盆地等是华力西旋回以来的多旋回叠合盆地,其中塔里木盆地的后华力西沉积,又叠合在震旦纪—古生代沉积盖层之上。它们一般都经历了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三个旋回,喜马拉雅造山作用造就了最新的构造面貌。" }, { "instruction": "基底断块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壳断块内部更次一级的、被基底断裂切割和围限的断块。它可沿康拉德面滑动,均分布在现在大陆区。大陆台块内的台凸和台凹,槽块内的槽凸和槽凹多属之。大陆及大陆边缘的中、新生代不含基性火山岩的红层盆地也属之。如华北台块上规模较小的中、新生代盆地、槽块上的红层盆地等。" }, { "instruction": "小纺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目的一属。壳小到中等,纺锤形。旋壁由致密层、透明层小纺锤及内、外疏松层共四层组成。隔壁平直,或在两极微皱。旋脊粗大。晚石炭世早期,亚洲、欧洲、北美。中国南方及北方均有产出。" }, { "instruction": "重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一个种的双名中的第二个词(种名)与第一个词(属名)完全相同,如Bison bison。动物命名法规允许使用重名,但植物命名法规不予承认。" }, { "instruction": "峙峪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属更新世萨拉乌苏期。命名剖面位于山西大同盆地朔州城西北峙峪村,属河流Ⅱ级阶地堆积物。由下而上:①灰色或棕褐色砂砾石层,夹砂、砂类土透镜体,厚1.5米;②灰或棕黄或棕褐色亚砂土和砂类土,夹灰黑色富炭质薄层砂类土(灰烬层)、砂砾石层、“文化层”,厚2米;③灰或灰白色砂层,夹砂砾石透镜体、薄层亚砂土、砂类土,厚9米;④灰黄或棕黄色亚砂土及砂类土,夹浅棕红色亚粘土、薄层砂、砾岩,厚10米;⑤灰黄色砂质土(次生黄土),厚8米。总厚50.5米。下伏为二叠系砂页岩。文化层含人类遗骨、石器,及鸟类和脊椎动物化石,主要有:Struthio sp., Crocuta sp.,Panthera tigris,Myospalax sp.,Cervus elaphus,Megaloceros ordosianus,Gazella przewalskyi,G. subgutturosa,Bubalus cf. wansjoki,Bos sp.,Coelodonta antiguitatis等,与萨拉乌苏动物群相当。属河流Ⅱ级阶地堆积,上部夹牛轭湖相堆积。该遗址14C年龄为(28?135±1330)年。与洛川剖面对比,可能相当于L1的上部粗粒层,与深海氧同位素曲线对比可能相当于第2阶段。主要分布于各河流Ⅱ级阶地,在其他盆地边缘地带分布也很普遍。" }, { "instruction": "oryctocoenosis,oryctocoenose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保存为化石的部分埋藏群。埋藏群并非全部都能转变为化石,其中没有硬体或硬体不坚固的生物及幼虫等常被破坏而不形成化石,故仅有部分的埋藏群经化石化作用而成化石群。化石群形成之后,由于风化剥蚀及变质作用等也可能部分或全部被毁坏。从生物群落经尸积群、残体群、埋藏群到化石群的形成,经历了长期的复杂的变化过程,生物群的质与量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化石群已远非原来生物群落的全貌。" }, { "instruction": "边槽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脚洞壁上或可溶岩岩壁上近于水平的溶沟。边槽常有上下数层,系地表水或地下水溶蚀的结果。是历史水位的记录。另外,形态类似边槽而延伸短,中部深入侧壁,两端沿洞壁尖灭的弧形槽,称为蚀龛(niche),系曲流作用造成。" }, { "instruction": "大八州变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大八州运动。渡边久吉(1938)命名,中新世末期日本列岛区域性地壳运动,上新统不整合覆于中新统及其以前的地层之上。地壳隆起幅度在1000米以上,是一次相当激烈的变动。这一运动波及范围极广,包括北海道中部、东部,乃至三浦半岛及菲律宾群岛,东印度群岛以及喜马拉雅山地带。它与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第二幕相当。日本列岛受此变动后隆起而陆化。小林贞一(1941,1951)认为新生代是日本弧解体的时代。" }, { "instruction": "湘桂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代表中国西南地区发生于志留纪末与泥盆纪初之间的构造运动。这次强烈的运动,在广西是以直接位于下泥盆统莲花山砂岩之下广泛分布的强烈不整合所表示,最初被命名为广西运动。随后同一不整合关系在湖南南部及江西南部,于早泥盆世或中泥盆世早期的紫色石英砂岩与其下伏下古生界变质杂岩之间亦被发现。在巨厚变质岩系的中部,一些地方有含笔石的奥陶系存在,故应属加里东时期。" }, { "instruction": "港湾花岗侵入杂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发育于横贯南极山脉,是罗斯运动的产物,由广泛分布的岩基、岩株、岩瘤和岩席组成。有关的变质及侵入作用的时限较长,发生在520亿~450亿年间,主要为晚寒武世—早奥陶世。" }, { "instruction": "天气雷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气象雷达。" }, { "instruction": "盖奥特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平顶海山的音译名,亦译盖约特。盖奥特(Arnold Guyot)是19世纪著名的地质学家。" }, { "instruction": "球接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三叶虫纲球接子目的一属。体小,头尾约等大,胸部两节。头部近圆形,无眼及面线。头鞍分为2个叶节,前叶圆形。头鞍之前有一纵沟。尾部也近圆形,中轴分3节,最后一节略膨大,但不伸达边缘。壳面光滑或具皱纹。晚寒武世,亚洲及欧洲。中国产于南方及西北上寒武统。" }, { "instruction": "地物定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地文定位。利用六分仪、航海罗经、光学测距仪等仪器测量灯塔、山头、岬角及特殊建筑物等陆上物标与船之间的水平夹角、方位角、高度角及距离来确定船位的方法。测量方法有前方交会法、后方交会法、侧方交会法、方位 簿嗬敕ǖ龋 实际是陆地地形测量采用的定位方法在海洋上的应用。" }, { "instruction": "价格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具体表现为:①生产价值。即生产费用(成本);②市场价格。商品在市场上交易的价格,取决于出厂价格和供求关系;③出厂价格。企业出售商品给商业部门或其他生产部门的价格,取决于生产费用(成本)、利润、税金和供求关系;④批发价格。工矿企业或批发商业出售商品给生产企业或零售企业所采用的价格,由出厂价格或收购价格加工矿企业或批发商业的流通费用和利润组成;⑤零售价格。批发价格的对称,工矿企业自办的门市部和零售商业直接出售商品给消费者的价格,是商品流通过程中的最终价格,取决于批发价格和零售商业的流通费用、利润、税金以及供求关系。" }, { "instruction": "自碎结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火山岩的一种结构,是碎斑结构一个常见变种,其特点是碎斑矿物成分与整个岩石的岩性和化学成分一致,正常结晶的矿物在岩浆及其中挥发组分运动过程中自碎的。中国福建中生代火山岩系中常见这种结构。" }, { "instruction": "河漫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河流在洪水期淹没,平水期露出水面的谷底部分。洪水时期,流经河漫滩上水流的深度、流速都比河床中的水流为小,搬运能力较弱,所以在洪水退落过程中,沉积在河漫滩上的物质一般较河床中的物质为细。在平原区河流凸岸的河漫滩上,细粒沉积物常形成向下游呈扇形辐聚的沙堤,称迂回扇。在山区河流曲流段的凸岸也常有这种现象。" }, { "instruction": "黄土阶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黄土地区由河流发育过程形成的高差不同的阶地,其上堆积的黄土层。" }, { "instruction": "褶皱地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简称褶带。是狭长带状、经历强烈地壳运动形成的构造地块。所有褶皱带都属于一定构造体系。它的特点是:①宽度不大,一般伸展很远;②带内岩石遭受强烈挤压,形成线状褶皱束,有时还出现倒转褶皱和反复冲断等现象;③带内岩石往往经历多次强烈构造运动;④它的展布具有规律,属于一个构造体系的组成部分。褶皱地带按其构造形态划分为:陆梁(anteklise)指大型背斜;陆槽(syneklise)指大型向斜;陆台(meseta)指大型单斜。" }, { "instruction": "完兽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哺乳纲兽亚纲完兽次亚纲的一目。下颌骨细长,具有明显隅突。上臼齿独特,齿冠三角形,由两个大的主齿尖及若干小齿尖组成,1个大齿尖位于内侧顶点,另1个位于近齿冠中央或其外侧。下臼齿齿冠由1个3尖的三角座及其后的单尖小跟座组成,3个齿尖排成三角形。上、下臼齿咬合,磨碎食物非常有效。臼齿的此种齿冠结构可以和后期哺乳动物相对比,故一般认为完兽类是有袋类和有胎盘哺乳动物的直系祖先。中侏罗世至早白垩世,分布于欧洲、亚洲、非洲、北美。" }, { "instruction": "假史塔夫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目的一属。壳小,假史塔夫近球形或近正方形。内圈中轴与外圈中轴斜交。旋壁由致密层及内、外疏松层组成。旋脊发育,常延伸至两极。隔壁平,通道高。晚石炭世早期,亚洲、欧洲及北美。中国产于晚石炭世早期海相地层。" }, { "instruction": "祁连山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中国稳定型陆相滨海相泥盆系类型,分布于宁夏中宁石峡沟地区。以红色粗碎屑岩为主,具类磨拉石沉积,局部夹火山岩,为大陆环境堆积。生物群以陆生植物和古脊椎动物Placodermi为主,多世界性属种。" }, { "instruction": "volcanic region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火山带内火山活动比较集中和强烈的地区,它可以由数个火山群组成。如昆仑可可西里火山区,含乌鲁克库勒等十余个火山群;兴蒙火山区,含阿尔新、沙秃、大同等火山群;长白火山区,含长白火山群、龙冈火山群,以及牡丹江穆陵火山群等。至于长江以北的六合方山和江南的江宁方山,共有20余座火山,是否能属同一火山区或火山群尚无定论。" }, { "instruction": "大洋底地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海洋占全球地表面积的71%,其中水深超过2000米的洋盆约占其中60%,包括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及其边缘海域。有关大洋底组成和性质的现代认识,来自20世纪后半叶的系统海底测深、地球物理调查和深海钻探工程。主要的结论有:①所有水深超过约4400米的洋底全部属于大洋型地壳。它厚度小、结构也比大陆型地壳简单,大体可分三层,自上向下分别是:未固结的深海沉积,如红色软泥,平均厚300米;枕状或席状玄武岩,平均厚约2000米;辉长岩和蛇纹石化超镁铁质岩, 平均厚约4800米。②对全球洋底玄武岩的同位素年龄测定和覆盖这些玄武岩的最底部沉积物中化石时代的研究,表明全球洋壳没有老于侏罗纪的。③沿洋中脊出露的洋壳最年轻,向两侧时代对称地变老。与此同时上覆沉积物也从无到有,厚度渐增。④现有的大洋底是地质历史中非常晚期的产物,中生代以来才出现,而充填洋盆的水体却很古老。⑤一个大洋从产生到消失大约经历两亿年左右。中生代以来的大洋演化可以较好地恢复,已消失的更老洋盆以蛇绿混杂岩带的形式散布在全球不同时代的造山带中,是划分古板块边界和古构造再造的关键地质遗迹。" }, { "instruction": "河口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河流下游入湖、入海和汇入主流的河段。河流在河口与湖泊、海洋水体汇合在一起,它的运动规律既不同于河流,也不同于湖泊或海洋,河口地区是河流的侵蚀基准点。河口是一个地区,它包括河流最下游的河谷部分,邻近的海岸和边海,大河尤是如此。入海河口可以是三角洲, 也可以是三角湾。三角洲是由于河口区的堆积作用大于波浪、潮流的侵蚀作用形成的。三角湾是河口区径流量大,输沙量少,同时长期受潮流与波浪的冲刷形成。在海(湖)岸下沉的河口地区也常形成三角湾。" }, { "instruction": "客观异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根据同一模式而命名的同物异名,故又称同模异名(homotypic synonym)。客观异名的形成与模式的分类位置无关。客观异名又可分为发表时间较早的首客观异名(senior objective synonym)及发表时间较晚的次客观异名(junior objective synonym)根据优先律,次客观异名应予废弃,不能使用。" }, { "instruction": "羌塘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属更新世早期。命名剖面位于青海昆仑山垭口。自上而下分为六段,总厚536米:⑥为棕红色砂、砾层,向上过渡为棕黄色亚粘土层,孢粉以Chenopodiaceae,Ephedripites为主,与上覆望昆期冰碛层呈明显不整合接触,厚31米;⑤以黄色砂、砾和棕褐色岩屑为主,夹砂层和亚粘土层,交错层理颇发育,见融冻褶曲,未见孢粉,厚175米;④为灰黑色砂质粘土和灰色砂层互层,向上渐变为黄色碎屑层夹砂层或亚粘土层,相变大,底部见融冻褶曲,孢粉以Compositae为主,厚50米;③为灰色砂质粘土层和灰黄色砂层,夹含砾砂层,见薄层韵律沉积,相变较大,孢粉以Quercoidites,Coryluspollenites占优势,厚30米;②为黄或灰黄色砂、砾层与灰褐或青灰色粘土、亚粘土层互层,相变较大,含螺化石,孢粉为以Cupressaceae为主的组合,厚160米;①以灰、灰白、灰黑和淡棕红色粘土和亚粘土为主,夹砂层和碎屑层,含螺化石,孢粉为以含Chenopodiaceae占优势的组合,与下伏惊仙期冰水沉积层为连续沉积,厚90米。本组地层普遍受构造变动而发生倾斜。沉积物化学成分以SiO2、Al2O3为主,主要微量元素有Ba、Be、Pb、Ga、Zn、Cu等,pH值在7.5~12.5之间。经古地磁测定,第一段与第二段的界线为松山极性时与高斯极性时界限;第二段与第三段之间的界线为松山极性时中留尼旺极性亚时Ⅰ与Ⅱ的界限;第三段与第四段的界线为留尼旺极性亚时顶界;第四段与第五段之间的界线在松山极性时中奥尔都维极性亚时内。该剖面若以沉积速率25.4厘米/千年推算,则第一段底界为261万~273万年,第六段顶界为140万年。分布范围北至昆仑山主脊南坡坡麓,西到南口河河源,南达安格尔扎西曲,向东延伸很远。在整个羌塘高原上普遍存在。" }, { "instruction": "Angara,Angaraland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中—晚古生代时期存在于东北亚地区的一个大型古陆。安加拉古陆的轮廓和范围是以安纳边系地盾为核心的西伯利亚地台,在发展历史上有过多次变化,但总的趋势是由小逐渐变大。到二叠纪后,随着相邻的乌拉尔和蒙古兴安海槽的消逝,它一方面和南面的中朝地块及其西南面的一些地块(包括塔里木地块)结合形成了古亚洲大陆,并且也因与俄罗斯地块相连接而组成规模宏大的古欧亚大陆的一部分。" }, { "instruction": "地区工业发展战略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区国家经济总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某一地区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工业发展全面、总体的目标和任务。它的制定,须以国家在不同时期对不同地区的要求,及各地区具体情况为依据。此乃战略性、控制性规划,是指导制定地区工业发展规划、短期发展布局规划的战略依据,而非对每个工业行业、每个工业项目的具体规划与布局安排。其期限一般为20年,多至50年。其内容包括:①一定时期内该地区工业发展总目标。指明该地区工业发展总体方向、结构特点与结构调整、总体规模水平、总体布局态势等;②战略重点。指明工业发展之重点部门、重点行业、重点项目、重要配套建设工程等;③战略步骤。要求制定地区工业总体的发展时序安排、地区工业发展政策及各种调控措施等。" }, { "instruction": "四角三八面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单形名称。只在等轴晶系晶体上出现。由两两平行的24个呈四角形(其四条边两两等长,如右图)四角三八面体的相同晶面组成,恰似由八面体的每一个等边三角形晶面变为3个相同的四角形晶面而成。每个晶面与3个结晶轴均相截,其中的两个截距相等,而另一个截距则小于该两个截距。单形符号为{hkk}(h、k代表正整数,且h>k)。石榴子石等晶体常具此单形。" }, { "instruction": "自然景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景观自然要素相互联系形成的自然综合体。是天然景观和人为景观的自然方面的总称。天然景观是指受到人类间接、轻微或偶尔影响而原有自然面貌未发生明显变化的景观。人为景观是指受到人类直接影响和长期作用使自然面貌发生明显变化的景观。人为景观又称为文化景观,它虽然是人类作用和影响的产物,但发展规律却服从于自然规律,必须按自然规律去建设和管理,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自然景观涵义中的人为景观不包括其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特征。" }, { "instruction": "宇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天地万物的总称,即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也就是广漠的空间和存在于其中的天体和弥漫物质。但它的本义兼有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概念。现代宇宙学所研究的宇宙或科学上的宇宙,是指“观测到的宇宙”,即现在能够观测的现象的总和,实质上就是总星系。" }, { "instruction": "生物礁堆积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般是指狭义的生物礁或有生物建造的抗浪骨架的碳酸盐岩隆。主要的造礁生物有:珊瑚、海绵、苔藓虫、层孔虫、厚壳蛤等,寒武纪及前寒武纪时期藻类成为主要造礁生物,成为主要护礁生物。生物礁按形态类型有:点礁、宝塔礁(尖礁)、环礁、裙礁(岸礁)、堡礁(堤礁、障壁礁)。生物礁按成因类型有:生态礁(ecologic reef)是在相对一段时间内形成的具有坚固的、抗浪的地貌突起的礁体,与狭义的生物礁属同义语;生物丘(bioherm),表示生物成因的、夹于不同灰岩之间的、形态呈透镜状的碳酸盐岩隆,它们大都是由生物原地堆积作用所造成的;生物层(biostrome), 是一种真正的层状体,也是由生物生长所形成的,如贝壳层、富含珊瑚层、板状层孔虫层等;灰泥丘(lime mound),为大量泥晶灰岩的丘状堆积体,为枝状生物的捕集或障积灰泥所形成的。按礁的生长速率与相对海平面变化,可分为退积礁(retrogradation reef),礁的生长速率小于海平面升降变化的速率,礁体生长不断向陆侧迁移;加积礁(aggradation reef),礁的生长速率近于或等于海平面升降变化的速率,礁体向上垂直生长;进积礁(progradation reef),礁体生长速率大于海平面升降变化速率,礁体向海进积增长。" }, { "instruction": "二连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Fe2+,Fe3+,Mg,Mn)24(Fe3+,V)12[(Si,Fe3+,Ti,Al)36O90](OH,O)48。斜方晶系。呈纤维状、鳞片状、板柱状集合体。黑色。透明。丝绢光泽。硬度3.7。条痕淡褐灰色。密度3.11克/厘米3。是中国学者1986年在内蒙古发现的新矿物。" }, { "instruction": "气候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研究气候特征、形成、变化及与人类活动关系的学科。是大气科学的主要分支之一。自20世纪70年代末期气候系统的观点和理论建立后,气候学被赋予了现代观念,传统的气候学逐渐转为以复杂的气候系统为研究对象,其特点表现为:除以统计平均特征为主的传统研究内容外,还强调在全球变化领域中的气候变化和变率的研究;研究范围扩展到与气候系统其他圈层的多学科渗透,涉及物理过程、化学、生物过程;重视外力强迫下气候系统的非线性反应,如突变、不可逆变化等,以提高气候预测能力;区域气候也与全球气候变化相关联;数值气候模式被广泛的应用于气候变化的研究中;同时扩大气候系统信息的收集,如建立了全球气候观测系统(GCOS)等。目前,关注更多的是:各时间尺度气候变率;海洋、冰雪圈及平流层对气候的影响;能量、水分循环、人类活动尤其是温室气体排放对气候的影响;短期变化趋势的预测等。其间,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HDP)和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等国际组织和计划发挥了重要作用。" }, { "instruction": "重金属污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比重大于5(也有以4或4.5)的金属及其化合物对环境及食品所造成的污染。如铜、锌、铅、镉、铬、汞、镍等约45种。重金属随废水排出时,即使浓度很低,也能在藻类和水体底质中蓄积,并经食物链逐级浓缩积累而造成危害。如发生在日本的水俣病是由汞污染引起的;痛痛病是镉污染引起的。重金属污染引起的危害决定于它在环境、食品和生物体中存在的浓度、化学形态和化学状态。重金属不同化学形态对环境的影响及其生态效应是不同的。" }, { "instruction": "气球测风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利用随风漂移的气球轨迹测定气球所在高度大气层的风速风向。一种是利用有固定升速的气球在匀速上升过程中,用专用光学测风经纬仪跟踪,每间隔固定时间(通常一分钟)读取方位和仰角数据,然后计算出不同高度上的水平风向风速,另一种是近于零升速的平衡气球,释放后,用相离一定距离的两架测风经纬仪跟踪读数,测定气球的高度和方位,最后可计算某一层次空气的水平及垂直风向风速。在用雷达或无线电代替测风经纬仪跟踪气球时,气球下挂一个回答器或反射靶,通常用在高空气象观测,同时也测风。" }, { "instruction": "翠屏山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翠屏山砂页岩系。时代为晚二叠世吴家坪期。分布于闽西南及粤东北地区。为海陆交互相碎屑岩沉积,主要为细砂岩、粉砂岩、泥岩夹煤(层)线,局部夹粘土岩。底部为含砾砂岩,砾石主要为燧石,少量为砂岩及灰岩。灰岩砾石含Schwagerina sp.,Nankinella sp.等;上部常含菱铁质鲕粒。与下伏童子岩组呈假整合接触,与上覆大隆组呈整合接触,并以浅紫红色薄层细砂岩出现作为分界标志。厚495米.含植物GigantopterisLobatannularia组合,上部含腕足类Oldhamina squamosa,Spinomarginifera kueichowensis,Waagenites barusiensis,Orthothetina ruber等;菊石Pseudogastrioceras sp.;双壳类Phestia sp.,Nuculana sp.,Wilkingia sp.等。广州地区称沙湖组。" }, { "instruction": "乌来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乌来群。时代属始新世。分布于中国台湾北部。命名地点在台湾台北乌来。为海相泥沙质沉积,以黑色板岩为主,夹砂岩、页岩、凝灰岩及集块岩,含有孔虫(Nummulites)等,厚3000米以上。" }, { "instruction": "农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阴历、夏历,相传起源于中国夏代。其科学性、实用性都很强,因此流传至今。农历按照全年的自然日划分为四季、二十四节气和年节。全年中的月份按照月相变化周期而设置。即大月30天,小月29天。由于农历一年约为355日,与地球年相差约1 1日左右,所以每3年要置一闰月,每19年要置7个闰月。" }, { "instruction": "极性异常岩性层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黄土磁性地层剖面中各极性异常出现的岩性层位。布容正向极性时内,布莱克反向极性亚时在黄土地层剖面上出现的位置是自上而下按顺序第二层褐土型古土壤之上。布容与松山的界限(B/M)出现的层位,由于各地古土壤层次不一而有差异,但一般都在第八层古土壤上下。在黄土高原东部、陕西等地,B/M大致在第7~8层古土壤层之间,在黄土高原中部甘肃等地,多位于第8~9层古土壤层附近。松山反向极性时内,贾拉米洛极性亚时在黄土地层剖面中位于第一与第二粉砂质黄土层之间的古土壤层上。奥尔杜威极性亚时总是出现在浅红黄色,通称“石质黄土”(早更新世黄土)的中部。留尼旺极性亚时则出现在“石质黄土”层的下部,距离上新统红色粘土顶面约10米左右的位置。而松山与高斯的界限(M/G)则常位于黄土与上新统红土界面附近,常见于黄土最底部的混杂岩性带内。" }, { "instruction": "劳伦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译劳伦构造作用幕。太古宙末的造山运动,系据加拿大地盾太古宙与元古宙地层之间的显著不整合而确定。这一运动使太古宇库契钦格组和基瓦丁统地层发生强烈褶皱和变质,并伴随劳伦花岗岩的侵入。纳利夫金(Наливкин,1932)认为是太古宙末的造山运动。它造成了太古宙与元古宙地层之间的显著不整合。劳伦一词使用较混乱,定义也不严格,既指加拿大地盾的前寒武纪花岗岩,又指那里的前寒武纪造山作用。得名的地点为加拿大东部劳伦斯河西北的劳伦高原,而1863年洛甘(Logan)在那里调查的劳伦花岗岩已确定其同位素年龄值仅为1000百万年,后来劳桑(Lawson,1885)又把接近美国和加拿大边界苏必利尔湖西北部的最古老花岗岩误称为劳伦花岗岩。舒克特(Schuchert)又据此得出他的劳伦运动或劳伦造山运动,认为这一运动结束了太古宙。20世纪70年代证明劳桑的劳伦运动早于距今2400百万年的老阿尔冈曼造山运动或阿尔冈曼花岗岩。有人建议,为避免混乱,把劳伦一词恢复为洛甘原来的含义,即相当于格林威尔运动。" }, { "instruction": "几何位置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简称位置线。无线电导航中,通过测定无线电波传播时间差、相位差等参数,测得方位、距离、距离差、距离和等,从而确定船舰与陆上导航电台的相对位置的轨迹线,称之。常用的几何位置线有直线、圆、双曲线、椭圆等。" }, { "instruction": "宁国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位于新厂阶之上,胡乐阶之下,是中国下奥陶统上部的一个阶,大致与欧洲的阿雷尼格阶及兰维恩阶相当。自下而上包含九个笔石带:①Tetragraptus (Etagraptus) approximatus带,②Tetragraptus fruticosus带,③Didymograptus“protobifidus”带,④Didymograptus abnormis带,⑤Oncograptus带,⑥Cardiograptus amplus带,⑦Glyptograptus austrodentatus带,⑧Amplexograptus confertus带和⑨Pterograptus elegans带。宁国阶主要发育于皖南、浙西、赣东北等地;在秦岭和西天山也发现本阶下部的几个笔石带;在西南地区其中某些笔石带又为另外一些笔石带所代替;在三峡区、西北、华北及东北南部相变为以鹦鹉螺类为主的壳灰岩相。宁国阶一名源自皖南宁国县。现已停止使用。" }, { "instruction": "第四纪古地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般是指有文字记载的人类历史时期以前的第四纪古地理状况。地质发展历史进入第四纪时,自然地理状况已经和现代基本上一致。但是第四纪初期和现代以及第四纪各阶段之间,自然地理状况仍然有明显的变化。如气候干湿冷暖的波动、气候带的移动;冰川的消长;某些生物种属的兴衰;动物群、植被类型、土壤类型的演替;海岸的进退、海面的升降;湖泊、沼泽、沙漠和冻土范围的伸缩;构造运动与火山活动的强弱等。第四纪冰川活动是第四纪古地理中的一个重大事件。人类的发生与发展则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 { "instruction": "烧房沟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烧房沟层。时代属早三叠世晚期。主要分布于新疆吉木萨尔至乌鲁木齐一带。为以河流相为主的河湖相沉积,为紫红、灰紫夹灰绿色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夹少量砂砾岩,含大量大小不一的“砂岩球”,为该组的突出标志之一。下部以灰、紫灰色砂岩、砾岩为主,上部递变为紫灰、紫红色粉砂岩、泥岩为主。与下伏韭菜园组和上覆克拉玛依组均呈整合接触。含小孢子LimatulasporitesLundbladisporaDictyotriletesTaeniaesporites组合;大孢子Aneuletes acrochordonodesPusulosporites inflatus组合;脊椎动物Labyrinthodontia和?Lystrosaurus sp.;介形虫Darwinula breva。厚度83~299米。" }, { "instruction": "大气质量本底监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大气污染监测的一种,它是指远离城市或工业区因而不受局地污染影响的大气的平均污染状况。它可以反映各个区域内,因人类活动的影响而造成的大气成分的长期变化,也可以反映对气候变化有特殊意义的全球大气成分的长期变化,还可以用作对照点与局地严重污染的空气质量进行对比。" }, { "instruction": "海丘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分布于深海底的丘陵状高地。比高低于1000米,多分布于深海平原中。" }, { "instruction": "地洼型岸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地洼区内主要由块断或拱裂等新构造控制的海岸线。其特征是在不同地段分异显著,岸线类型变化急骤,升降不一,发展史悬殊,多为复式岸线,如中国东部海岸线。与地台型岸线相对立,与地槽型岸线也不相同。" }, { "instruction": "修水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青白口纪,分布于赣西北地区,为一套浅变质岩系。自下而上分为观音阁组、程山亭组和东流坑组。主要为凝灰砂岩、粉砂岩和板岩。含微古植物Leiominuscula orientalis,Synsphaeridium conglutinatum。" }, { "instruction": "绿泥石状过渡矿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纳米过渡矿物别称,因其层状硅酸盐格架与绿泥石的三方八面体相当。" }, { "instruction": "Savic orogeny,Savian orogeny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译萨夫运动。史蒂勒(1924)创名。属阿尔卑斯造山旋回第六幕。发生于晚渐新世夏特期(Chattian)与中新世早期阿基坦期(Aquitanian)之间的构造运动。名称来源于多瑙河支流萨瓦河(R.Sava)。在阿尔卑斯山、比利牛斯山、喀尔巴阡山、利古里亚—亚平宁山、狄拿里克山、印度、塔夫利达山、美洲西部及其他地区都可见到。" }, { "instruction": "黄土崩塌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发生于陡峻的黄土谷坡(大于50°)上部土体崩落现象。其破裂壁陡,形状不规则,壁面凹凸不平,无滑动面,崩落土体为破碎之土体堆积。" }, { "instruction": "新华夏海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新华夏系所属浅海海域的总称。包括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北部湾和鄂霍次克海等,其形成常受新华夏系沉降带所制约。如南海、东海和日本海,即属新华夏系第一沉降带。查明其起源对认识东亚大陆构造演化历史和太平洋发育过程,了解挽近地质年代海水进退规程,大陆、海底和海面的升降以及海陆间的相对运动等都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探讨东亚沿岸和近海海域的近代地壳运动特征和构造演化。" }, { "instruction": "次生演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在顶级群落已经受到干扰或去除的栖息地里群落的逐步发展。" }, { "instruction": "工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工蕨纲的一属。较古老的小型陆地植物之一。高约10~20余厘米,茎粗1~2厘米,簇状丛生,基部分叉很多,成H型或K型,上部为二歧式分叉的直立枝,表面光滑,无叶。孢子囊圆形至肾形,具短柄,螺旋状排列于直立枝的顶部,组成穗状。早泥盆世,亚洲、欧洲、大洋洲及北美。中国产于滇川黔桂等地。" }, { "instruction": "环境质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影响人类生衍及社会经济发展的环境总体或某些环境要素的优劣水平。以是否适于人类生存和发展,是否对人类健康有益为准则,并根据人体对环境的要求而决定。分为自然环境质量和社会环境质量,前者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的质量,后者与经济、文化、人口及美学等有关。各地区的环境质量因自然条件、社会发展的不同而有明显差异。围绕污染问题进行的环境质量评价,可表征环境质量的优劣。评价时常按大气、水体、土壤、生物等自然要素来划分。大气环境质量指大气中污染物含量的多少,一般以降尘、飘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等为代表,用大气标准计算出大气环境质量指数,按其高低划分等级。水环境质量一般以有机与无机污染物的含量指标为代表,按国家颁布的水质标准划分优劣。土壤常用有机毒物和无机毒物的含量表示其质量,用土壤背景值、对照值及自然含量作标准进行比较,说明其优劣。生物环境质量,一般分为陆生生物和水生生物环境质量,前者多以植被为代表,以产量,品质、受害症状和污染物残留等表示其环境质量;后者以水生动植物的种类、多度、初级和次级生产力、渔业资源、污染物残留量、酶活性及生物的受害反映来说明,常用指数法加以评价。" }, { "instruction": "地震空隙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研究表明活动断层控制着大多数地震的空间分布。沿大断层存在着一些极少或没有发生地震活动的空间,这种与活动断层不相吻合的宁静或休眠的部分,称为地震空隙区,其在地震区划分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 { "instruction": "地图设计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使地图成为可视化产品的一个最直接相关的工作。地图设计的任务包括确定地图投影、选择地图内容、制定地图概括的原则和指标、确定地图表示法、进行地图分幅、图面配置、符号设计、地图整饰等。" }, { "instruction": "领海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沿海国主权管辖之内的邻接其陆地及内水的一带海域。其主权及于领海的上空及其海床和底土,包括领海内自然资源、航行、科学研究、环境保护和立法的管辖权。沿海国有权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限定的海里范围内确定自己的领海宽度,据1992年2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中国的领海宽度为12海里。" }, { "instruction": "潮坪湖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障壁岛后,远离入潮口处的沉积,在低潮时还充满残留海水的浅水盆地区。这一地区主要沉积泥质沉积物。" }, { "instruction": "盲谷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岩溶地区没有出口的地表河谷。地表有常流河或间歇河,其水流消失在河谷末端陡壁下的落水洞中而转为地下河。" }, { "instruction": "白浆化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土体中出现离子铁、离子锰而使某一土层漂白的作用。其机理是:有机质参与下的络合(或螯合)或还原作用,并有垂直渗水或侧流水活动,带走能移动的铁、锰化合物,致土色变白。这一作用的名称来源于东北地区分布甚广的白浆土类,但在全国很多地方都有类似的作用及被漂白的类似土层(“白浆层”)。如江苏淮北岗地的“包浆土”;太湖南岸的粉砂质“太湖白土”;苏南高平原的水田“白土”;以及若干苏、浙、闽等省平原区的潮土或草甸土剖面中均有。经漂白作用的土层一般缺少养分,盐基及铁、锰化合物奇缺,土壤板结,如不经改良多成为农业低产土壤。" }, { "instruction": "余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个地震序列中,发生在主震以后的地震。从总体来看,表现出逐渐减弱的趋势。" }, { "instruction": "南海地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海南岛南端和包括大部分南海在内的广大地区组成的地台。由于大部分已沉入南海海底并部分已转化为洋壳,长期以来未引起中、外地质学家的注意。但从崖县等地发现的寒武、奥陶纪地层同华南地槽的同期沉积迥然不同,西沙群岛变质基底同位素年龄为距今6.27亿年和14.45亿年,磁场性质与华南的显著差异以及中南半岛上印支地块(其上最老之盖层沉积为中寒武统)可肯定东延进入南海等事实,说明南海地台在地史发展过程中曾确实存在过。中生代以来,由于滨太平洋和特提斯构造域活动的强烈改造才使其面目全非,最后形成今日之南海海盆。" }, { "instruction": "农业地域类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根据全国或各地域内的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农业部门结构、发展前景和存在问题筹方面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尤其是农业主导部门或专业化部门的相似性,以主导部门命名,划分成若干个不同的类型。划分的依据比较单一,在同一地域范围内,可以出现多个相同特征的类型,相同的类型可以单独存在,不要求集中连片,这些特点使它不同于农业区划。" }, { "instruction": "随机灭绝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于出生和死亡的随机波动而导致种群大小降低到零。" }, { "instruction": "遥感技术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从地面到高空对地球、天体观测的综合性技术系统的总称。由遥感平台、遥感仪器,以及信息接受、处理与分析应用等组成。它们形成信息网络,夜以继日、源源不断地向人们提供丰富的科学数据和动态情报。主要遥感平台有飞机、气球、火箭、人造卫星和载人飞船,还包括近地面的高塔、长臂车等。其高度、运行周期和寿命以及覆盖面积和分辨率各不相同。遥感仪器日新月异,除可见光和近红外、紫外摄影机外,还有红外、多谱段扫描仪、微波辐射计、散射计、侧视雷达、专题成像仪、成像光谱仪等,并还在不断向多谱段、高分辨率和微型化方向努力。各种遥感仪器接收到的数字或图像信息,通常采用两种记录方式:胶片影像和数字磁带。通过校正、变换、组合等光学处理或图像数字处理过程,提供给用户分析、判读,或在地理信息系统和专家系统的支持下,制成专题地图或统计图表,为资源调查、环境监测与评价以及军事侦察提供信息服务。我国已成功发射并回收了60多颗遥感卫星和风云1号、2号气象卫星,获得了全色和红外彩色图像信息;建立了卫星遥感地面站和卫星气象中心,可以接收各种卫星图像资料;引进并开发了图像处理系统和计算机辅助制图系统;在地质、测绘、冶金、煤炭、石油、农业、林业、水利、海洋等产业部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先后成立了遥感应用中必;在遥感科研部门还建立了遥感实验场,建造了遥感高塔,装备了遥感飞机;我国的遥感技术系统已具规模。" }, { "instruction": "革老河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革老河灰岩。时代属晚泥盆世。分布于贵州地区。为浅海相碳酸盐沉积,以黑灰色薄层泥质灰岩为主,夹黄褐色或深灰色页岩,含珊瑚Cystophrentis kalaohoensis等,厚110米。与下伏泥盆系一般呈假整合接触,在贵州独山一带呈整合接触,局部地区(如广西)呈不整合接触,称“柳江运动”。" }, { "instruction": "换算周围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运输业务中用以表示客货总周转量的计算单位。计算时,以旅客周转量的“人公里’’数按一定比率换算成“吨公里”数,与货物周转量加以总计。我国铁路部门规定用1:1的比率把一个“人公里’’换算为一个“吨公里”。进行换算的目的,在于综合考核运输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和运输成本。" }, { "instruction": "污染物流失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单位生产产品流失到环境中的污染物量。若报告期内(如年、季、月内)某种污染物原料的消耗量为M,相应的流失总量为A,则污染物的流失率A′=A/M。它反映了污染物流失和资源浪费的程度,也说明了需控制污染物流失和可供利用物质的潜力。企业可以根据环境、经济要求和技术、管理条件,制订其污染物流失率的定额A定=A′)。根据原料消耗定额M,就可估算出相应的污染物流失总量:A=A定·M。" }, { "instruction": "赫尔特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介形纲的一属。壳小,近卵形或三角形,背缘外凸,中间常高起。前端宽圆,后端略尖。两壳不等大,左壳叠覆右壳,后端有1~2条向后延伸的粗刺。壳面光滑或呈斑状。晚泥盆世至二叠纪,亚洲、美洲。中国产于广西上泥盆统。" }, { "instruction": "大生境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范围较大,生活有生物数量及种类均较多的生境。" }, { "instruction": "应力驱动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动力驱动机制(dynamic driving mechanism)。岩内流体在地应力作用下从高应力值区向应力低值区流动运移的作用。地下水、石油和天然气、岩浆和矿液等在地壳内部运移过程中,除受重力作用发生流动外,还受地应力驱动而运移,在强烈地壳运动中尤为突出。这一作用已被众多金属矿产、地下水和油气资源的成功预测所检验和证实。" }, { "instruction": "生命元素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构成生物的组成成分,维持生物正常功能所必需的营养元素。又称必需元素。已确定的有氧、碳、氟、氮、钙、磷、钾、硫、钠、氯、镁、铬、铜、锰、铁、钴、锌和碘等十八种元素,约占哺乳动物体重的99. 99%。不同生物体中生命元素的含量有较大的差异,如动物体内的钠多于钾,植物体中钾多于钠。即使在同一生物体中,元素的分布也会因器官组织的部位不同,而呈现出明显的差别,如哺乳动物中钙相对积聚在骨骼中,甲状腺激素中碘含量较高等。生物组织中各种元素的正常含量,是医学地理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 { "instruction": "豆石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介形纲的一属。壳长椭豆石介圆形,长而大。背缘直,前背角和后背角明显。两壳不等大,右壳沿腹边叠覆左壳。肌痕大而圆,由许多小肌痕组成。铰合简单。在壳体前背部有眼结。壳面光滑或有粒状、细斑状饰纹。奥陶纪至早泥盆世,亚洲、欧洲和北美。中国产于云南等地。" }, { "instruction": "八桂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根据广西下石炭统上部上燕子组(属晚维宪期)与上泥盆统下部榴江组间的不整合所定的构造运动。在榴江(现鹿寨县寨沙镇)、柳州、桂林、中渡和洛埠等地有交角不整合,相当于欧洲布雷顿运动第三幕——塞肯幕。近年研究证实,广西广大地区上泥盆统与下石炭统为整合接触,仅在桂东北地区呈平行不整合关系,并有铁、锰质的古风化物及古侵蚀面存在,属海侵超覆性质。" }, { "instruction": "潜火山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次火山。与喷出岩同源但为浅成侵入的岩体。岩性特征与喷出岩相似,一般晶体较大,形成深度一般比较小,小于3千米,通常为0.5~1.5千米。它常具熔岩的外貌,而又具侵入岩的产状,如岩墙、岩盖、岩床和岩株等。主要形成于火山作用晚期。" }, { "instruction": "岩石力学实验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直接采用天然岩石进行的实验。实验方法有常温常压实验、常温高压实验、高温高压实验、长期蠕变实验等。此实验更接近野外地质实际,可广泛用于研究:①岩石、矿物形成条件、过程和机理,以及人工合成矿物(如合成金刚石);②岩石、矿物形变和相变,包括重结晶、应力矿物与反应力矿物的形成,乃至晶格位错机制等;③动力成岩成矿过程和机理,包括花岗岩化、混合岩化乃至变形分解作用和变形融合作用等;④岩石褶皱和岩石破裂过程和机制;⑤岩石力学性质及其在不同地质条件下的表现,如小应力作用下的长期蠕变实验等。" }, { "instruction": "铁路车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铁路部门办理客、货运输业务和列车技术作业的场所,俗称火车站。按运输业务,一般可分为客运站、货运站相客货运站。按技术作业可分为编组站、区段站、中间站和会让站、越行站。一般车站以一项业务和一项作业为主,兼办其他业务和作业。有的车站同时办理几项主要业务和作业。" }, { "instruction": "火山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岩浆运移穿过地壳到达地面形成的具有特殊机构及形态的地质体。火山活动时常喷出大量高热的气体、固体碎屑物质和熔岩流。喷出物在喷口周围堆积成的山丘,称火山锥;有的也可因喷发活动很快停止,没有足够的喷出物堆积;或因喷发时爆炸猛烈,毁坏了原来的火山锥,不具有山的形态;还有些地方的岩浆是沿地壳裂隙大面积地涌出,也不形成突起的山丘;有的岩浆上升到接近地表,而未能冲出,但已使地面形态变异,可以认为存在着潜在的火山。在一般的概念中,火山示意图1.古近新近系:粘土、泥灰岩、砂岩;2.白垩系:石灰岩;3.三叠系:白云岩、泥灰岩;4.岩浆库;5.火山颈;6.破火山口;7.火山口;8.熔岩火山常被理解为那种由来自地下的喷出物堆成的高地;不过在地质学中则不以这种山的形态为火山的本质特征,而是以下面有无通道与地壳中的岩浆库相通来判断。" }, { "instruction": "细河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青白口纪—南华纪。分布于辽宁太子河流域。自上而下分为南华纪桥头组、青白口纪南芬组和钓鱼台组。①桥头组,为灰白、灰色中厚层细粒石英岩,含海绿石石英砂岩与黑、黄绿色页岩、砂质页岩互层,含丰富的微古植物化石Margominuscula sp.、Pseudozonosphaera sinica等,海绿石KAr年龄6.3亿年,6.6亿年,在浑江地区厚248~234米,太子河流域35米~172米,旅(顺)大(连)地区177~1115米,与下伏南芬组呈假整合接触;②南芬组,主要为杂色页岩,厚300~1040米,含丰富的微古植物Leiopsophosphaera minor,L.infriata,L.aff.effusa等和宏观藻类化石Chuaria circularis等,伊利石ArAr年龄(7.8±0.1)亿年;③钓鱼台组,主要为灰白、浅褐色中厚层至厚层石英砂岩,厚度变化大,57~656米,含丰富的微古植物化石Leiopsophosphaera minor, L.densa, L.aff. effusa等和宏观藻类Chuaria circularis,Shouhsienia shouhsienensis等。在本溪地区该组超覆在太古宙混合花岗岩或元古界不同层位上,在瓦房店市复州城地区该假整合覆于永宁群之上。海绿石KAr年龄8.2亿年、(7.5±0.1)亿年。" }, { "instruction": "差异性断块构造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广大范围内为众多断裂分割的构造块体。各断块间产生错动的新断裂绝大部分继承了古老的断裂,特别是长期发育的深断裂。如中国的阿尔泰山、天山、祁连山、昆仑山、横断山等上升单元和准噶尔、吐鲁番、河西走廊、柴达木等下降单元均属之。" }, { "instruction": "地震灾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于地球处于不断运动和变化中,地质断层积聚的压力被释放或由于火山活动引起的地壳突然变动称为地震。由于地震活动对人类生命财产和安全造成破坏称之为地震灾害。地震灾害尤其是大陆地震是群灾之首,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并引发严重的次生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乜会产生很大影响。地震灾害可以分为直接灾害和间接灾害。直接灾害是由地震直接引起的灾害,它又可分为地基灾害和构造物灾害。地基灾害一般是在地震时发生的断层、隆起、沉陷等地壳变形以及天然坡面或人工坡面的崩塌和滑移等;构造物灾害主要是指各种建筑物、公路、桥梁等土木建筑物和设施的损坏。间接灾害是由直接灾害引发的,如地震引起的火灾、公路、铁路和通信线路损坏而造成城市生命线工程瘫痪,以及社会动乱和流行瘟疫等。我国由于受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地震带控制,是世界上地震强度高、地震灾害严重的国家。" }, { "instruction": "矿产资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经地质成矿作用,使有用矿物或有用元素含量达到具有工业利用的矿产。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物质资源来源之一,对社会生产发展和生产力布局有重大的作用和影响。可分为金属与非金属两大类。金属按其特性又可分黑色金属(如铁、锰、铬、钨等)、有色金属(如铜、铅、锌等)、轻金属(如铝、镁等)、贵金属(如金、银、铂等)、放射性元素(如铀、镭等)、稀有、稀土金属(如铍、铌、钽等)o非金属可分为能源(如石油、天然气、煤等)、化工原料(如磷、硫、盐等)、工业矿物(如金刚石、石棉、云母等)、建筑材料(如花岗石、大理石、石灰石等)。对各类矿物的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经济评价,对经济区划的制定和生产力布局的规模、投资、建成时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 "instruction": "阳郭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属更新世早期。命名剖面位于陕西渭南阳郭镇。岩性为棕红或橘红色石质黄土和黄土状砂质土、黄土状粘土夹浅褐色古土壤层及灰白色钙板层。在浅红色亚粘土中含哺乳动物化石,命名为阳郭动物群。一般厚4~25米,最厚86米,与下伏三门组呈整合或假整合接触。在局部(秦岭山前地带)为冰碛泥砾石层及冰川漂砾堆积。" }, { "instruction": "蒸发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物质由液态转为气态的相变物理过程。气象学中蒸发指水相变为水汽,由固态直接相变为水汽称为升华。蒸发和凝结是地球水循环的重要环节,只要液面附近的空气未饱和,就会有蒸发发生。蒸发快慢受蒸发面附近空气容纳水汽的能力和水汽扩散条件共同影响:温度增高,大气容纳水汽的能力增加更快;饱和差越大,蒸发更易发生;风速越大,越能维持较大的饱和差,有利继续蒸发。观测场中以盛水器皿观测的蒸发量只能代表当时气象条件下的最大可能蒸发量,自然蒸发量很难直接观测,通常用间接方法估算。从植物体直接向大气的蒸发过程称为蒸腾,它们的蒸发条件不全同于水面。水面的蒸发和植物的蒸腾总称为蒸散,也称农田总蒸发量。" }, { "instruction": "caldera of Atitlán type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与早期的火山锥无关的火口沉降作用所形成的破火口,但是与火口缘附近的火山和附近的裂隙所发生的喷发作用有关。如在危地马拉火山山脉北翼发展起来的阿蒂特兰湖,过去并不是一个火山,但是由于它下面岩浆的迁移而补给到邻近的火山,使得这里发生间歇性塌陷而形成破火口。" }, { "instruction": "环境回顾评价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对过去人为活动使区域环境质量产生变化的原因、过程和结果所作的评价。可为区域环境规划和经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其作用在于明确环境条件特性、环境承受能力,深刻揭示环境受损程度,并提出保护和改造对策,为新的工程建设提供可靠参考资料。为环境影响评价、区域生态环境的恢复以及资源的再生利用提供科学依据。这类评价多从环境遭受明显污染的现状着手,从积累的历史环境监测资料出发,选择对照,作出比较,揭示环境发展变化过程、污染事故的原因和形成机理。回顾评价常受占有资料多少和历史资料时间长短的限制,因此多在环境科研监测工作基础好、历史长的地区进行。" }, { "instruction": "黄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中国湿润亚热带的一类富含水化氧化铁的黄色酸性土壤。一般见于海拔700~1200米的中山地区,较红壤湿润多雨,相对湿度常在80%以上,年均温也较同纬度的红壤低,有机质含量可达5%~10%。较突出的性状是剖面大部土色带黄,粘粒ki值常小于2.0。全国黄壤分布与红壤相交错,水平带不明显,但在很多山地的垂直带谱上,都紧接红壤之上。红壤与黄壤分界线的海拔随新构造运动上升而增高,所以黄壤在山地多为构造上升的产物。" }, { "instruction": "断块构造驱动力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断块构造说认为地球内部的热力作用所引起的膨胀(并使比岩石圈物质重的地幔物质向外运移)和重力作用引起的收缩(并使重的物质向内聚集)是地球演化过程中的一对基本矛盾。在地球演化的各个地史阶段中,有时热力作用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有时重力作用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当热力作用起主导作用时,一般是内热外冷,因此外层块体收缩,内层块体相对膨胀,在内层与外层块体界面上产生层间滑动。反则反之。总之,由于地球内部热力作用和重力作用,引起地幔和地壳物质的交换和混合、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以及岩石圈各层之间相对的层间滑动。在这种质量再分配的过程中(兼之外部天体的影响),地球自转轴可能发生一定程度的偏转;地球自转速度与自转轴的摆动又将导致离极力、科里奥利力、旋转速度不均一效应,以及地球内部各圈层相对扁平的变化。岩石圈各断块间的相互错动、碰撞与拉开,即在此过程的相互交替与联合作用下发生。据现有天文、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资料分析,可初步认为地球的膨胀与收缩在地球演化过程中是交替出现的,总的发展趋向是以收缩为主。但迄今科学所积累的事实还不足以彻底解释断块构造运动的驱动力源,这些认识难免还带有很大的推测性质。" }, { "instruction": "半远洋沉积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许多深海,特别是大陆斜坡和紧挨陆地的深水盆地中,沉积物中粉砂级的陆源组分如石英、长石及其他物质(如火山物质)含量比例大于40%时,称半远洋沉积,成岩后称半远洋岩(hemipelagite)。" }, { "instruction": "等级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圆形符号是地图设计中得到最广泛采用的一种几何符导,在采用分级比率符号表达地理要素定量指标时,人们常常采用不同大小的圆来表达不同的数量等级,这种用以表达若干数量等级的系列圆就叫做等级圆。" }, { "instruction": "埃尔奇琼火山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位于墨西哥东南端的恰帕斯州森林茂密的丛山中,西经93°12′,北纬17°19′处。海拔1060米,22万年前就已出现,几千年前还有过多次喷发活动,但后来沉寂了,甚至有人认为是一座死火山。1982年3月28日7点03分,埃尔奇琼火山发生了一次爆发,随后几天连续有较小的活动,到4月4日凌晨1点,又出现了一次比3月28日更强烈的爆发。今天埃尔奇琼火山是在长宽达1600~2000米的老火山口中,后来喷出的安山岩质火山凝灰岩锥和熔岩丘的组合。经过这些活动,火山顶部被炸出一个1000米宽、300米深的大坑,使火山的高度降为现在的1060米。众多的火山爆发事件不是很强烈,但喷出的火山灰渣按体积计算约有5亿立方米之多;特别是还释放出几百万吨二氧化硫到大气中,部分进入平流层,形成围绕地球飘移硫酸云,它能吸收太阳辐射来的热,对气候产生影响,这种现象持续到1985年才消失。1982年也是出现厄尔尼诺现象的一年,有一种观点认为它与埃尔奇琼火山爆发有关。" }, { "instruction": "波曲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中、晚泥盆世。分布于西藏南部珠穆朗玛峰地区的聂拉木、定日、定结一带。命名地点在聂拉木县甲村北部波曲河中游附近。本群可能为滨海碎屑沉积,以灰色中厚层石英砂岩为主。仅顶部见有植物化石碎片,共厚256米。与下伏凉泉组和上覆下石炭统亚里组均呈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辐聚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具有不同密度、温度或盐度的洋流或水体汇聚下沉的现象。系密度较大、温度较低或盐度较高的水体下沉所致。" }, { "instruction": "中性海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陆地或海面的升降都不明显的海岸。" }, { "instruction": "能源政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与能源供应和需求有关的国家或国际政策;包括能源的勘探、开采、转换、储存、输送、分配和利用政策。也包括为应用国内外可获取的能源需求的措施、节能政策、能源资源政策、能源环境保护政策等。" }, { "instruction": "含矿变质建造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变质建造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以富含某些元素或有用矿物为特征的变质岩组合,这些元素或有用矿物在变质岩中,并不都具有工业价值,但在后期的富集作用中(如混合岩化作用等),可形成有工业价值的矿床。变质建造的含矿性主要决定于变质前原岩建造的含矿性,它是形成变质矿床的物质基础,而变质作用及混合岩化作用则是使某些元素或有用矿物富集成矿的必要条件。" }, { "instruction": "极微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震级小于1的地震。这一类地震人们不能感觉,只有用仪器才能测出。" }, { "instruction": "普里多利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位于拉德洛统之上,现为国际志留系顶志留统的专名。普里多利统一名源自波希米亚的普里多利,在英国叫当顿统。其底界位于笔石Monograptus parultimus的首现层位。统内目前尚未分阶。" }, { "instruction": "萨拉乌苏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全国地层委员会第四系工作组于1999年命名,阶名源自岩石地层单位“萨拉乌苏组”,命名剖面位于内蒙古伊克昭盟(今鄂尔多斯市)红柳河,层型剖面暂选在内蒙古乌审旗滴哨沟及大沟湾。萨拉乌苏阶以含纳玛象及最后斑鬣狗动物群为特征。主要有:Crocuta ultima,Palaeoloxodon naumanni,Camelus knoblochi,Megaloceros ordosianus,Equus hemionus,Coelodonta antiquitatis,Cervus elaphus,Homo sapiens等。属更新世晚期。" }, { "instruction": "舌形贝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腕足动物门无铰纲的一目。壳体多呈长卵形,侧视双凸形,两壳壳喙多在壳的末端。壳为几丁磷灰质,也有为钙质者。多具肉茎,从两壳间伸出,腹壳后部有一个明显茎沟。壳内肌痕组合复杂。海生,有些舌形贝类能适应半咸水环境,多以肉茎固着或穴居生活。寒武纪至现代,中国此类化石甚多,如舌形贝(海豆芽Lingula)、圆货贝(Obolus)等。" }, { "instruction": "微震观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对微小地震所进行的观测。一部分大地震发生前先有一系列微小地震发生,利用各种手段观测这些微震的分布、频度和特征,分析其地震活动性与构造活动性,是地震预测的方法之一。" }, { "instruction": "半黏性流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黏性流动的一种。粘滞性流体流动时,流体内任一截面上,除了有压应力之外,还出现剪应力。剪应力与速度梯度(即速度随距离的变化率)不成正比的流动,称为半黏性流动。半黏性流动的物体为半黏性流体(quasiviscous fluid)。地质力学认为,在长期力作用下,岩块或地块的变形过程是一种半黏性流动,例如旋卷构造中的旋涡和山岳斜坡上软弱岩层的叠褶等。" }, { "instruction": "动力析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动力作用下岩石液化而析出的现象。动力析出现象有多种不同构造表现,最常见的是大量窄“冷脉”在岩石中广泛出现,其主要特征是:被压溶而液化的物质往往经过显微重结晶作用,不经远距运移,因而具有岩石专属性,严格与围岩成分相一致。20世纪50年代提出。后来外国学者提出的“压溶”的概念与此相当,“动力”即“压”,因“溶”而“析出”。" }, { "instruction": "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进一步划分纲的单位。包括若干相似的科,学名用拉丁文表示,采用单名法,首写字母须大写。" }, { "instruction": "污染源调查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根据控制污染、改善环境质量的要求,对某一地区造成污染的原因进行调查,建立各类污染源档案,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选定评价标准,估量并比较各污染源对环境的危害程度及其潜在危险,确定该地区的重点控制对象和控制方法的过程。污染源调查一般分三个阶段进行,包括普查、详查、整理调查资料,编写调查报告和建立污染源档案。" }, { "instruction": "侵蚀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侵蚀是指流水及其夹带的泥沙和砾石对地表的冲刷、破 坏作用。侵蚀过程包括风化、溶解、剥蚀和搬运等物理和化学的过程。" }, { "instruction": "自然保护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为了保护自然、自然资源、各种重要的生态系统及其环境、自然遗产地区等而设立的特殊区域,总称为自然保护区。它既包括各种自然地带、各种生态系统的代表,又包括一些珍贵稀有动植物品种的集中分布区、侯鸟繁殖、越冬和迁徙的停歇地,以及饲养栽培品种的野生近缘种的集中产地;还包括风光绮丽的天然风景区;有特殊保护价值的地质剖面、化石产地,冰川遗迹,岩溶、瀑布、温泉、火出口以及陨石所在地等。" }, { "instruction": "活动构造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研究与人类社会休戚相关的晚第四纪以来活动的和未来一定时间内预期会活动的各种构造作用、构造运动、动力过程以及这些过程对人类社会可能产生的重要影响的学科。活动构造学是在研究阿尔卑斯—地中海和喜马拉雅—青藏高原等地的最新构造运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活动构造包括晚第四纪至今活动着的、处于不同演化阶段的各种类型的活动断层、活动褶皱、活动盆地、活动隆起和活动块体等,它们是地壳最新构造变动的产物,是地震发生的构造背景和地震构造学的基础。美国航空航天局定义为1万年以来的构造运动。中国学者倾向于从晚第四纪以来研究活动构造,并着重详细研究晚更新世全新世期间的活动特征。" }, { "instruction": "钟乳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自溶洞顶部向下生长的一种碳酸钙沉积物。又称石钟乳。渗流水流入洞顶后,因温度、压力的变化,二氧化碳逸去,水中碳酸钙过饱和沉淀形成。开始以小突起附在洞顶,以后逐渐向下增长,具有同心圆状结构,形成钟乳而得名。" }, { "instruction": "里氏震级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现在人们所使用的震级概念和计算的原理,是地震学家里克特(C.F.Richter)首先提出来的,故国际上称为里氏震级。" }, { "instruction": "紫色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湿润热带、亚热带由紫色岩风化形成的初育土。土层薄、层次分化不明显,大体保持着母岩性质。全剖面颜色带紫,含有一定量的碳酸钙和较丰富的矿质养料,含钾量高。紫色土分布以在华南的红色盆地内为主,位置略高于Q2红土;四川盆地中最多。在陕南汉中盆地等处也普遍存在。" }, { "instruction": "拖曳边缘海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板块后缘形成的海岸。沿新的拖曳边缘海岸虽有火山和地震,但活动程度甚低,一般无大陆架、海岸陡峭,如红海和加利福尼亚湾,而非洲、澳大利亚和南美洲东部的一部分海岸为较稳定的岸段。" }, { "instruction": "volcanic eruption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火山物质(熔岩、火山碎屑和火山气体),喷出到地表面的火山喷发(维苏威)现象。由于各处岩浆性质不同和地质条件的差异,喷发的方式和强烈程度也不一样。按现今火山喷发的方式,可分为中心式喷发和裂隙式喷发两种;按喷发的强烈程度则有强烈爆炸、宁静溢出两种极端方式及它们间的过渡类型。这主要取决于岩浆的组分和通道的特征。如高硅质的岩浆,黏度较大,火山通道易被堵塞,堵塞愈紧,爆发也愈猛烈。基性岩浆,黏度较小,如经裂隙溢出,喷发相对宁静。火山喷发不局限于陆上,可在海底,也可在冰盖下。" }, { "instruction": "甘井子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属辽南震旦系下统下部。分布于辽宁旅顺—大连—复州城地区。下部为深灰色中厚层泥质灰岩及浅灰、浅肉红色中厚层叠层石白云岩;中部为深灰色泥砂质白云岩,局部夹硅质层及石英砂岩透镜体;上部为浅灰、灰白色白云岩及叠层石白云岩。含丰富叠层石和微古植物化石。厚度在复州地区为409米,旅大地区614~906米。本组岩性稳定,具交错层理、波状层理、单斜层理、冲刷面及鸟眼构造。" }, { "instruction": "佩恩顿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澳大利亚上寒武统顶部的一个阶,位于后艾达姆阶或先佩恩顿阶之上,下奥陶统达特阶(Datsonian)之下,含有二个三叶虫带,下部Neoagnostus quasibilobus/Tsinania nomas带,上部Mictosaukia perplexa带。" }, { "instruction": "城市病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于城市人口、工业、交通高度集中而造成的城市公害。如世界许多国家的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存在的城市人流和车辆拥挤、交通堵塞、车祸频起、噪声烦杂、工业废气、废水、废渣等污染城市生态环境,城市人口密度不断增大、住房紧张、生活空间越来越小,以及城市经常发生的火灾、犯罪事件等,都是影响城市居民生活的公害,造成城市病。" }, { "instruction": "古土壤年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古土壤发育至今的绝对时间。其时间跨度可自百年、甚至更短,直至若干亿年。如中国西北干旱区风成沙覆盖的绿洲土壤仅有数百年或更短;淮北平原灰黑色古土壤层形成年龄为4170年;浙江宁绍平原残余泥炭土形成年龄为6895年;洛川黄土中第五层古土壤则是0.46~0.56百万年;至今地质学上可识别的古老土壤已有31亿年之久。" }, { "instruction": "大西洋底地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大西洋面积8240万平方千米,洋壳年龄以中大西洋海岭的洋中脊为轴对称分布,由中心向两侧持续变老。最老的洋壳位于北美东南部的大陆边缘外侧,时代属晚侏罗世。大西洋中脊在冰岛以北的北段称南森海岭,冰岛以南称雷克雅未克海岭,平行大西洋的走向向南延伸,在大西洋南端与西南印度洋海岭相接。洋中脊最高点到洋盆最深处高差达3000米。洋中脊轴部为地堑状的中央裂谷。冰岛是大西洋中脊在地表的出露,那里活跃的火山活动、正断作用和高地热显示,表明大西洋现仍在扩展中。洋中脊位于洋盆中轴并和两侧大陆边缘平行,两侧还未出现消减作用,也表明大西洋正处在威尔逊旋回演化的成年期阶段。现在的大西洋是晚三叠世潘基亚超大陆裂解而生成。洋盆演化初始阶段的裂谷型玄武岩和蒸发岩还可在美国东南部和非洲西北部见到。它和上一阶段古大西洋——艾帕塔斯洋的位置大体一致,但是具体边界有变化:今天属于欧洲的苏格兰西北和北爱尔兰,古生代时位于美洲。相反,现在属于美洲的阿巴拉契亚造山带兰岭以东部分和纽芬兰东部的阿瓦隆地块,当时却位于非洲一侧。" }, { "instruction": "等模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经一个种的非原命名者与该种的模式标本比证,确认其为同种的标本。" }, { "instruction": "衡阳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田奇(1936)创名,为湖南始新统潭市组与衡阳组(E1—E2)间的不整合。潭市组所产的鱼化石和植物化石的确切时代应为古新世至早始新世,衡阳运动应指古近纪红层的扰动,发生在古近纪。" }, { "instruction": "石峁岭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以伊丁石化橄榄玄武岩、橄榄玻质玄武岩、玻质辉橄玄武岩、斜长橄榄玄武岩、辉斑玄武岩及紫红色火山角砾岩为主,其中夹多层火山风化红土,为火山间歇喷发的产物。据火山岩红色风化壳,可划分为6个喷发旋回,厚5~200米,不整合覆于湛江组之上,介于湛江组与田洋组之间的层位上富含介形虫Sinocytheridea 和 Sinocythere 等。火口堆积物在石峁岭、多文、龙发地区形成大型岩被,为雷州半岛最大的火山岩体,火山口呈东西排列,岩体海拔272米,面积1660平方公里,以石峁岭为中心,喷发期与北海组下部地层沉积期相当。根据火山岩9个样品测年为73万~31.2万年,据KAr测年为47万年,其年代和西太平洋沿岸第四纪基性火山岩喷发时代相一致,属更新世中期偏早期。分布于湛江西的螺岗至高阳一带及湛江赤泥岭、硇洲岛等地。与北海组下部为同期异相产物。" }, { "instruction": "银多边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狭长型多边形。ARC/INFO系统的术语,是指由多边形叠加操作所产生的没有属性值的小多迈形。它的出现是由于重叠后会有新的多边形出现,当然叠合越多新的资料也相对的增加,但其中部分资料是因为图层数化误差不一所造成的银多边形。解决此问题可利用容忍值概念,只要面积小于此容忍值则银多边形并入临近的多边形。" }, { "instruction": "宁夏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宁夏上泥盆统与中泥盆统之间的构造运动。系据鱼类化石将中宁牛首山的泥盆系(原老君山系)划分为泥盆系中统石峡沟组及上统中宁组,并将二者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称为宁夏运动。此运动在甘肃境内也普遍存在,表现为上泥盆统沙流水群(相当于中宁组)与中泥盆统雪山群(相当于石峡沟组)之间的角度不整合。" }, { "instruction": "青山口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中国陆相上白垩统底部的一个阶,位于下白垩统顶部泉头阶之上,姚家阶之下。阶名源自岩石地层单位青山口组,层型剖面选自吉林大安西北小地窝棚大4井钻孔剖面。青山口阶的底界以介形虫Triangulicypris torsuosus的首现为标志,向上阶内包含三个介形虫组合带,自下而上为:Cypridea (Morinia)dekhoinensisC.(M.) adumbrata组合带,Limnocypridea inflataSunliavia tumida组合带和C.(C.)pandaTriangulicypris symmetrica组合带;阶内还含一个叶肢介Nemestheria qingshankouensis带和一个轮藻Maedlerisphaera binxianensis带;下部含孢粉Pinuspollenites组合,上部含孢粉NevesisporitesBalmeisporites组合;同时阶内还含被子植物化石Dryophyllum subfacatum,Celastrophyllum,Saliciphyllum,Diospyros rotundifolia,Schisadra durbudensis等。" }, { "instruction": "产销区划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交通运输区划的一种。是以生产为主体,依据社会劳动(包括生产和运输)总消耗最小的原则,对某种产品的各个产地划分合理的销售地带,从而从经济上确定这些产地最优产量的一种货流区划。" }, { "instruction": "黄土掌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黄土梁、峁地区冲沟沟头或其上游存在的一种特殊黄土洼地地貌形态。状如手掌,面积1~4平方千米。这种地貌形态多分布于六盘山、白于山分水岭、环河上游地区。如环县天池掌地等。" }, { "instruction": "城镇体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由职能各异、规模不等、相互分工合作、密切联系的城镇形成的空间组织形式。是在一定的自然地理、经济地理和历史条件下形成发展起来的。具有多层次、开放性和发展性等特点。一个地域城镇体系的建设和完整性是衡量该地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 }, { "instruction": "工业地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工业生产地域类型之一。工业生产地域系统中层次仅次于工业地带。由若干工业枢纽、工业区和工业点组成。其形成常缘起于地区工业中的向外扩散,由此形成一系列以母城为核心的工业区。若干母城相互延伸,便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形成一系列以工业城市为核心组成的工业地区。其地域范围一般为几千到几万平方公里。大工业地区以一个或二、三个大工业城市为核心,包括若干工业城市、城市工业区、工矿区和众多工业点,工业生产在地域空间上连成一片。如中国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工业地区,以沈阳为中心的辽中工业地区等。小工业地区通常只包括一、二个较大工业城市和几个工矿区、工业点。如中国湖南湘中工业地区,陕西关中工业地区等。各个工业地区的主导工业部门因其工业地区组合与工业结构不同而有所差异。如以采掘工业为主体组成的工业地区,一般以采掘工业和原材料工业为主导部门,以加工工业和原料、燃料开采工业联合组成的工业地区,其主导部门大多由轻重工业混合组成;以加工工业为主体组成的工业地区,则往往以生产设备制造工业和轻纺工业为主导部门。" }, { "instruction": "南特提斯造山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喜马拉雅造山系(Himalayan orogenic system)。位于印度河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之南,由冈瓦纳大陆北部边缘演化而来。主造山作用发生在喜马拉雅造山旋回的造山系。以前寒武纪大陆壳强烈卷入造山作用和大规模推覆构造为其主要特征。喜马拉雅造山系可划分为苏来曼造山带、喜马拉雅造山带和若开造山带。主体位于中国境内的喜马拉雅造山带又分为喜马拉雅纳布带(推覆带)和雅鲁藏布江缝合带。" }, { "instruction": "标准海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氯度为19.38‰的大洋海水。它是对海水严格处理,量测调整而成的。它可封装在安瓿瓶中,其氯度值准确到0.001,用作测定其他海域海水盐度或氯度的统一标准。" }, { "instruction": "裂谷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两条大致平行的断层之间由地堑形成的狭长谷地。按照板块理论,大裂谷是两个开始分离的岩石圈板块之间的扩张构造,多火山喷发活动。如东非大裂谷就是一个巨形地堑。" }, { "instruction": "集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介于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过渡型居民点。集镇这一名称既无行政上的含意,亦无确定的人口标准,一般是对建制镇以外的地方服务中心的统称。具有一定的商业服务和文教卫生等公共设施。" }, { "instruction": "黄土陆生蜗牛化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黄土地层中保存的软体动物腹足类陆生蜗牛化石。目前主要在中、晚更新世黄土层中发现蜗牛化石,多达29种。如华蜗牛(Cathaica)、间齿螺(Metodonia)、蛹形螺(Pupilla)等。它们都为现生种。研究这类化石不仅是因其在黄土地层中保存的数量较其他化石为多,可用作第四纪测年材料,而且能帮助恢复重建黄土堆积时的古环境和古气候。" }, { "instruction": "岩溶水季节交替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岩溶水过渡带。由于季节变化而引起地下水位升降波动的地带。是位于包气带与饱水带之间的过渡地带。当雨季潜水面升高时,构成饱水带的一部分;旱季潜水面下降,则成为包气带的一部分,形成周期性的交替。" }, { "instruction": "阿克萨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哈萨克斯坦上寒武统的一个阶,位于萨克阶之上,哈萨克斯坦阶之下,自下而上含五个三叶虫带:①Pseudagnostus pseudangustilobusAcrocephalaspina带,②Eurudagnostus kazachstanicusParabolina monstruosa带,③Eurudagnostus ovaliformisPareuloma带,④Neoagnostus quadratiformisTaenicephalops kyrshabactensis带,⑤Agnostus scrobicularisJegorovaia带。" }, { "instruction": "表层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自海洋表面至几十米到200米不等深度之间的水团。是在大气的直接作用下,通过内部的混合及与相邻水体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它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与海流性质、区域气候特征及海―气相互间热与水量交换有关。" }, { "instruction": "千枚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具典型千枚状构造的浅变质岩,由黏土岩、粉砂岩或中酸性凝灰岩经低级区域变质而成,变质程度比板岩稍高,其颗粒比板岩粗,片理面上具有明显的丝绢光泽,并常见皱纹构造。" }, { "instruction": "日界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国际日期变更线。由于东12区和西12区各跨7.5°合作一区,称为东西12区,并以180°经线为中央经线。1884年起国际规定180°经线为国际日期变更线(起止线),简称日界线。" }, { "instruction": "晶体结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结晶构造。组成晶体的原子、离子或分子在晶体内部以一定的键力相结合而构成的实体。其质点在空间的分布具有一定规律的平移周期性和对称性。" }, { "instruction": "阿尔泰地洼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属中亚期地洼区。位于新疆北部的东段,东西两端伸入蒙古及前苏联,古生代为地槽阶段,早古生代形成万米以上的海相碎屑沉积,岩性厚度很不稳定。加里东期局部回返,泥盆纪、石炭纪少部分地区沉积有6000米以上的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岩相厚度变化也很大。海西运动发生北西西向强烈褶皱和断裂并升为山脉,成为亚洲蒙古弧形构造带的西翼。二叠纪至三叠纪为剥蚀夷平时期,早、中三叠世处于地台阶段。晚三叠世至侏罗纪进入地洼阶段,表现为强烈块断运动,断裂变质作用明显;形成金、稀有、稀土元素矿床。新生代以来块断作用仍很明显,形成隆起山脉及多级阶地。地洼阶段的构造线仍继承古地槽褶皱带方向。" }, { "instruction": "盐溶角砾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产于膏盐系中的碳酸盐岩角砾岩。碳酸盐岩中的石盐、硬石膏、石膏等夹层,由于进入地下潜水带,被淡水溶解,于是碳酸盐岩在上覆岩层的重荷压力下,被压碎崩塌,其角砾呈尖棱角状,杂乱堆积,随后被粘土、方解石或白云石充填固结起来,便形成盐溶角砾岩。此种岩石层位稳定,但不成层,底面较平整,而顶面不整齐。" }, { "instruction": "次生双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晶体形成以后所产生的双晶。通常所称的次生双晶都是指机械双晶,因后者是典型的次生成因的。有人把转变双晶(transformation twin,在同质多像变体的转变过程中产生的双晶)和会合双晶(synneusis twin,在晶体成长过程中,由在介质中漂移的两个小晶粒以双晶的取向关系聚合在一起并继续成长而成的双晶)也归属为次生双晶。实际上,这两类双晶都是在晶体成长过程中产生的。" }, { "instruction": "上司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上司灰岩。时代属早石炭世大塘期晚期。分布于贵州境内。命名地点在贵州独山以南约25千米上司村与黑石关之间。为浅海相沉积,由灰黑、灰绿、灰白色灰岩组成,富含燧石结核及燧石条带,含珊瑚Yuanophyllum,Kueichouphyllum及腕足类Gigantoproductus等。厚276米。与下伏旧司组呈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边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水流过洞底积水塘时,在其边缘形成的碳酸钙沉积。小边石群,状如梯田,称为石田。" }, { "instruction": "土地覆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通常由自然覆盖物(森林、草被、苔藓、水体、农作物)和人工覆盖物(建筑物、构筑物)两部分组成。而一般土地覆盖则仅指自然覆盖。" }, { "instruction": "沿海沼泽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海岸上的湿地,一般位于平均高潮位以上,浅薄的水层,流动很缓慢,区内植物生长茂盛,植物遗骸占据了沿海沼泽的大部分,可形成泥炭堆积。地史时期,石灰纪时,沿海沼泽普遍发育。" }, { "instruction": "西峰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黄土高原地区晚更新世黄土堆积。典型剖面位于甘肃省西峰火巷沟。为以灰黄色为主的黄土夹四层褐土型古土壤层。其上限为黑垆土层底界,下限以第五层厚层古土壤层顶为界。厚30余米。含哺乳动物Myspalax fontanieri,Crocuta uttima,Cervus hortulorum等化石。早期木本植物超过草本植物含量,晚期,草本植物占优势,本组广泛分布于黄土高原地区。" }, { "instruction": "高台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高台灰岩。命名剖面位于贵州湄潭高台附近。为正常浅海沉积,由一套灰色薄至中层砂质白云岩夹薄层条带状白云岩、泥质白云岩及细粒白云岩等组成,风化后呈灰黄色页岩状。与下伏清虚洞组和上覆石冷水组均呈整合接触,厚43米。含有二个三叶虫带:KaotaiaKutsingocephalus带和Sinoptychoparia带。在扬子区中区和东区(西半部)的贵州、四川和云南部分地区,为KaotaiaKutsingocephalus带;在该线以西至南川(四川)—习水(贵州)—镇雄(云南)一带,除含上列高台型动物群外,其底部尚含陡坡寺组下部化石带的ChittidillaKunmingaspis带;再往西,为陡坡寺组常见的Chittidilla,Paragraulos,Kunmingaspis及其以上的Kutsingocephalus,Shanghuangshania等;贵州金沙县岩孔剖面高台组的下部是ChittidillaKunmingaspis带;上部是KaotaiaKutsingocephalus带。东部的命名剖面高台组的底界略高于西部,有穿时现象。" }, { "instruction": "牯牛潭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用于华中、西南地区地台型混合相下奥陶统的一个阶,位于大湾阶之上,庙坡阶之下。本阶富含头足类,包含二个组合,下部MeitanocerasDideroceras wahlenbergi组合,上部Sinoceras yichangense组合。本阶与冒地槽型笔石相宁国阶上部的两个笔石带(8~9)大致相当。牯牛潭阶一名源自宜昌分乡牯牛潭。现已停止使用。" }, { "instruction": "窄唇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苔藓动物门的一纲。触手环圆形,口位于其内,无唇。硬体丛状、枝状、团块状等。虫室圆柱形或棱柱形,彼此紧密相接或相距甚远,室口位于顶端。体壁钙质。卵胞形状多样。全为海生。奥陶纪至现代,奥陶纪至早白垩世化石甚多。再分为4~6个目,有环口目、变口目、泡孔目、隐口目等。" }, { "instruction": "数字中国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以高速宽带网络通信技术为基础,以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为依托,以虚拟现实技术为特征,在统一的规范标准环境下,全面系统地揭示和反映中国的自然、社会和人文现象的信息系统体系。" }, { "instruction": "土壤土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山坡上发生的规模较大的土体崩塌。其危害很大,往往毁坏建筑物、堵塞河道或交通路线等。" }, { "instruction": "扇三角洲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三角洲相亚类型之一。冲积扇直接进入海或湖中的沉积物。它位于扇三角洲平原,为冲积扇扇根砾岩、扇中辫状河砂岩,发育大型交错层理;还可有泥炭及有机质泥;扇三角洲前缘发育水下支流河道,含砾、粗砂的中、细粒砂岩,偶见粉砂岩、页岩,具中、小型交错层理,河口沙坝发育较差;前扇三角洲为湖相(或海相)页岩、粉砂岩,发育水平层理、沙纹层理。扇三角洲的个体小而个数多,常成群出现,沿湖盆短轴陡坡侧分布,纵剖面上呈厚而短的楔状体,向湖方向很快尖灭。" }, { "instruction": "泡沫痕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水极浅的沉积物近于露出水面时,水泡沫在沉积物表面所留下的半圆形水坑,很像水痘疤,常成群出现,大小悬殊。" }, { "instruction": "西沙群岛纬向构造体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大体展布于南海北纬16°~18°之间的纬向构造带。大多被掩覆于海底,主要由海域物探资料所证实;主体是一条东西向隆起构造带,并伴生有大型断裂构造。它形成的地质年代较晚,可能是在中生代以来形成。" }, { "instruction": "次旋回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槽发展过程中只是部分质变的其他的各个构造旋回。" }, { "instruction": "现代地壳运动速度反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现代地壳运动速度和速度梯度数值的数量级与地质时代中的同类数值不相适应的现象。格佐夫斯基(М.В. Гзовский)和舍里亚科夫(Ю.А. Щелеяков)曾总结出下述规则:速度和梯度平均值与计算此平均值的时间长度相关。当计算平均值的时间范围增长10倍时,平均值将缩小到二分之一。所研究的运动愈是古老和用来计算平均值的时间愈长,则反常程度就愈大。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由施蒂勒(1957)所指出,他认为构造运动强化期的存在,是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另外有些地质学家认为是由于运动有振荡性的交替特点,不同的周期和不同的振幅等原因。尼科诺夫(А.А. Никонов)则认为反常是由于最近几百万年内存在非构造性质的高频振动和时间相当短(约几十万年)的构造活跃期。新生代晚期(30~15百万年来)平均速度与其先前时代的平均速度相比明显有剧烈增长,就是反映了最新活跃时期实际构造活动的加强。总之,速度反常可简要解释为长周期的数字反映了相反方向运动的总效果。" }, { "instruction": "雷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伴有雷电现象的对流性天气。雷暴只能产生于强烈的积雨云中。对流云发展到积雨云阶段时,空气对流剧烈、对流穿透层次增厚,上部常有冰晶结构,而使云中不断发生复杂的放电机制。一般,云的上部带有正电,云的中下部带有负电,云中和云、地间的放电表现为枝状闪电、串珠状闪电、球状闪电和页状闪电等。放电闪道上因温度骤升,空气及汽化的水滴膨胀,体积短时间内突然增大,同时形成冲击波活动导致雷鸣。对流发展时,一旦云中形成雨滴,出现降水,随雨滴下降形成的拖曳下沉气流会很快侵占整个云体,对流云将趋于减弱消散,雷暴活动随之终止。单个雷暴云的生命史很少超过1h。" }, { "instruction": "砂蚕迹遗迹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半深海到深海环境,静水条件但含氧,有水下峡谷流、浊流,沉积作用缓慢,浊流之后的远洋沉积中保存的遗迹,分异度很高。以复杂的牧食迹觅食构造,反映高度组织的有效行为,蹼状构造水平,Zoophycos螺旋形,有些为爬行牧食迹,及其蛇曲形粪卷(Neonereites,Helminthoida,Cosmorhaphe),多产于层间,造迹生物以捕获微生物为生。" }, { "instruction": "古足介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介形纲的一目。背缘长而直,腹缘多外凸。壳面常具叶状突起、槽、腹边构造等。无钙化内薄板。性双形显著或无。海生,奥陶纪至二叠纪。化石甚多,再分为瘤石介亚目及小克罗登介亚目。" }, { "instruction": "卡迪拉克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译卡迪亚克群。时代属太古宙。分布于加拿大安大略省魁北克省边界的诺兰达马拉提克瓦尔多地区。覆于太古宙马拉提克群之上。马拉提克群(Malartic Gr)大部分是由基性火山岩组成,但其上部包括酸性熔岩和火成碎屑岩。在卡迪拉克马拉提克地区,卡迪拉克群由长石砂岩、砾岩和少量凝灰岩、铁建造和石英岩组成,最小出露厚度为5000米。所有这些火山沉积岩群均被年龄为27亿年的花岗岩穿切。" }, { "instruction": "曼哈顿距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为出租车距离。定义为:d(I,j)-|xi-xj|+|yi-yj|其中xi,yi,xj,yj|是平面上两点i,j的坐标。" }, { "instruction": "地震破裂起止点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震断层或发震地质体内最早发生破裂的点,称为地震破裂起始点。地震地表破裂向两端扩展的最终终止点,即为地震破裂终止点。" }, { "instruction": "层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不同沉积层的分隔界面。它代表一个沉积间断面,或沉积条件的突变面,或者是一个侵蚀面。层面没有厚度概念。层面可以是平的或倾斜的,其本身又可以呈直线状、波状、曲线状。反映上下岩层的物质及结构构造有显著差别。" }, { "instruction": "天山褶皱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为华力西褶皱系。位于塔里木和准噶尔盆地之间,向西延入哈萨克斯坦,向东与内蒙古大兴安岭褶皱系相连。其主要特点是北天山为优地槽褶皱带,泥盆系、石炭系发育以中性(安山岩)为主的巨厚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建造;南天山大部则为缺乏火山岩的冒地槽带,二者之间以天山中间隆起带相隔。新生代以来,喜马拉雅运动使之发生大规模的纵向隆起和凹陷,形成巍峨的天山山系以及天山南北的山前凹陷和吐鲁番哈密山间凹陷,堆积巨厚的磨拉石和红色岩系。" }, { "instruction": "荷斯廷间冰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北欧萨埃尔冰期与埃尔斯特冰期间的一个气候温暖期,由发育在埃尔斯特冰碛物上的古土壤所反映。" }, { "instruction": "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国际通用的航海速度单位,以海里/小时表示(1kn=0 ?12 m/s)。亦用于表示海流流速及风速或水中兵器(如鱼雷)的速度。如船的航行速度为4节,即表示每小时的航行距离为4海里。" }, { "instruction": "残余土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具有两种以上环境特征的地表古土壤。其发育过程中,虽未被覆盖,但地表成土环境已变,仍保留着过去环境中的性状,如高山或高纬地区的古红土、干旱地区的残余盐土、残余沼泽土都是。这种土壤是研究环境变化的重要信息载体。" }, { "instruction": "碳酸盐岩地震振动液化序列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经过对中朝地台中元古界震旦系奥陶系碳酸碳酸盐岩层中地震事件序列(据乔秀夫1994)盐岩层中的地震事件遗迹总结出的地震地层序列(图),是以野外宏观地质记录塞卜哈(Sabkha)泥质岩层中地震液化序列(据乔秀夫、李海兵1997)为基础,经模拟实验验证并经过大区域实践建立的。序列反映了地震事件过程,并从理论上统一解释了地震事件的客观记录。①序列分为原地系统与异地系统,原地系统是一个垂直液化作用过程;异地系统为地震引起海啸,海啸诱发海水回流在距原地系统一定距离的浅水中形成的沉积物。②发生于成岩作用之前或过程中,存在于海面之下极浅水沉积物中的一次强地震记录。地震震级大于里氏5级方能引起液化。③A单元之中出现的液化碳酸盐岩脉可与C、D单元共生,表明系反复地震液化的产物。④与沉积学中的任何序列一样,在剖面中可缺失某个或某几个单元,这是由于剖面位于事件发生的不同区域所致,但序列中A单元应是最重要、最基本的单元。" }, { "instruction": "柱硼镁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Mg〔B2O(OH)6〕,含B2O3 42%。四方晶系。晶体呈柱状或纤维状,通常呈粒状或致密块状集合体。白、灰白或黄色。玻璃光泽。硬度3.5。断口参差状。密度2.3克/厘米3。为盐湖的化学沉积产物,见于现代内陆盐湖底部或湖滨阶地。是提取硼化物的矿物原料。" }, { "instruction": "分划性结构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破裂性结构面(fracture structural plane)、连接面(conjunction plane)。由岩石遭受破坏所形成的不连续界面。如断裂、劈理、节理等。还包括由于物质组成不连续产生的岩石界面,如不整合面等。" }, { "instruction": "黄土侵蚀强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上黄土土壤被侵蚀的强弱程度。黄土侵蚀强度是一个定性的概念,既可以用侵蚀模数给予量的表示,也可以用区域地貌特征、侵蚀类型及其他指标定性给出。确定侵蚀强度的方法较多,概括有土壤学法、地图和测量学法、地貌和水文学法,国外亦采用同位素法和矿物分析等方法。目前一般通过某单一因素对土壤侵蚀发生程度的评价,即单因素评价方法;或评价在各种因素综合作用下土壤侵蚀的程度和分布,即多因素评价法。具体评价有直接观测法和景观地貌法两类,景观地貌法是目前广泛采用的方法。该方法是通过解译影响土壤侵蚀的环境因素,导出相关参数,采用数学分析的方法进行半定量评价。在评价的基础上依据评价结果建立的指标体系给出强度级别。黄土高原土壤侵蚀强度级别一般划分为微弱侵蚀、轻度侵蚀、中等侵蚀、较强侵蚀、极强侵蚀和剧烈侵蚀6个级别。由于引起黄土土壤侵蚀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在评价时必须坚持系统的观点,全面认识侵蚀过程,评价的结果和确定的强度级别才更趋于客观实际。" }, { "instruction": "郊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城市行政界限以内、市区周围的环状田园景观地带。大城市的郊区又可分为近郊区和远郊区前者指靠近市区的外围地带,以生产蔬菜、水果、花卉、肉奶蛋禽等农副产品为主,并且有一定的城市居住、仓储、轻工业、食品工业生产等职能;后者则以粮食、经济作物生产为主,并有一定规模的卫星城镇、新城和占地较大的工业区(如钢铁、石化、汽车等)。我国的省地级城市还辖县若干,通称郊县,它们在行政关系上受市领导,具有某些郊区职能,在经济发展上与市有相互联系,而在建制上仍按县制进行领导和管理。" }, { "instruction": "热能分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仪器分析方法。是指在程序控温下,通过测量物质的物理性质与温度的关系,研究和分析物质成分、状态、结构及其他物化性质的一类分析方法。热分析法种类较多,但应用最为普遍的有热重法、差热分析和差示扫描量热法等三种。热重法是测量物质的质量与温度关系的一种热分析法。可用于水合物脱水及络合物的分解分析。差热分析利用物质在加热或冷却过程中所发生的热效应来研究物质的相变,可用于固体样品的物相研究。差示扫描量热法是在程序控温下,测量为补偿试样和参比物的温差而输出的功率差与温度关系的热分析法,能定量测定多种热力学和动力学参数,使用温度范围较宽。" }, { "instruction": "验震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能够显示地震的发生但不能作出记录的仪器,中国汉代张衡所做的地动仪即属此类。" }, { "instruction": "氧化物氢氧化物矿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金属和硅元素阳离子与氧或氢氧根构成的化合物。本类矿物在地壳中分布广泛,约占地壳总质量的17%,是主要的金属原料矿物。矿物中阳离子主要有硅、铁、锰、铝、钛、铬、铌、钽、锡、铀、钍和稀土元素等。矿物以离子键为主,常向共价键过渡。类质同象替代广泛。氧化物矿物一般晶形完好,颗粒较大。含镁、铝、硅的氧化物矿物一般无色或浅色,透明至半透明,玻璃光泽为主。含铁、铬、锰的氧化物矿物颜色较深,不透明或微透明,半金属光泽,具磁性。多数氧化物硬度较大,密度中等到较大。氢氧化物矿物晶形较差,颗粒细小。光泽、硬度、密度相对降低。氧化物矿物广泛形成于岩浆作用、热液作用、变质作用和表生作用中。氢氧化物主要是表生作用产物。" }, { "instruction": "赤潮灾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赤潮是指海洋中由于浮游藻类、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条件下异常增殖或聚集而引起海水变成红色、黄色或褐色的生态异常现象。赤潮的生成离不开环境因素,除了需要稳定的海水水体、适宜的水温(14~28℃)和盐度(1 7%- 34%)以外,水体的富营养化(丰富的营养盐、适量的微量元素和有机物)也是赤潮生成的关键因素。海水水体的富营养化是人类在生产和生活活动中排放的废水、污水和废物污染造成的。由于海洋位于地球的最低位置,含有大量含磷洗衣粉、洗涤剂的生活废水以及各种工业、农业排放的废水排人江河后最后流人大海,给海水富营养化创造了条件。在温度、盐度适宜,海水水体稳定的情况下,海水的富营养化就会使赤潮生物(藻类等)迅速繁殖,海洋环境恶化,形成赤潮灾害。赤潮作为一种严重的海洋灾害,随着赤潮生物迅速繁殖会使海水水体中的氧气大量被消耗,造成海洋生物窒息死亡。有些赤潮生物能释放毒素,毒死吞食赤潮生物的鱼贝类,再通过食物链危害人类。大量的床潮生物还能遮蔽照射到水下的阳光,影响海洋生物的光和作用,进而影响海洋食物链的正常循环。赤潮现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公害。2007年全世界因食用含有赤潮毒素海产品中毒事件达300多起,死亡300多人。减少赤潮行之有效的做法就是尽可能限制海洋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人为输入量以增强海域的自净能力。" }, { "instruction": "新城市理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经济仝球化和信息时代的浪潮下,城市发展模式、目标和功能已有很大的变化,国内外学者就城市的作用和发展趋势提出了若干新城市理论,如世界城市、信息城市、学习城市、和谐城市、柔性城市、人本城市、智能城市、数字城市、宜居城市、持续城市等。" }, { "instruction": "包含碎块原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任何包含其他岩体碎块的岩石必然的被包含碎块的源岩更为年轻的原理。" }, { "instruction": "原子发射光谱法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利用原子在一定条件下受激而发射的元素固有的特征谱线来研究物质化学组成的分析方法。不同的原子由于电子在不同能态间的跃迁而发射的光谱具有不同的波长,故可根据原子的特征波长谱线进行定性,根据其强度进行定量。该方法具有分析速度快,灵敏度高,选择性好等特点,因此可适用于微量和痕量无机组分分析。" }, { "instruction": "地震构造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着重利用地质和地球物理等资料(包括地震折射、地震反射、地球重力、地球磁力、大地热流密度等)分析历史记载和仪器记录到的地震活动性,研究孕育强震的构造环境、构造条件和地震的复发习性的学科。活动构造学是地震构造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 { "instruction": "市中心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城市中心区。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在宏观上表现为重要的广场、干道、各种公共建筑群。市中心并非城市的几何中心。在大中城市里,除了有全市性的中心外,还有区域级的居民公共活动中心,在特大城市里,往往有介于两者之间的副市中心,小城市只有一个中心。我国县城中心多在主要街道的“十字’’路口。" }, { "instruction": "古地震定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古地震研究中,最重要的是确定古地震发生的年代,它包括采样、测年和定年三个环节。由于现在没有直接测定古地震事件年龄的技术方法,而是要通过测定受地震作用变形的地层年代来推断古地震年代,因此在得知变形地层的年代后,还需要科学地确定古地震的年代。地层测年方法有放射性法、相对年代法和对比法三大类、20余种,相对成熟且适用于古地震测年的主要是碳十四法、热释光、土壤发育、植物生长率和文物考古法等。" }, { "instruction": "海山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呈不规则排列的密集成群的海山。如中太平洋海山群。" }, { "instruction": "遗传漂变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由于种群的生殖率和死亡率随机变化,产生等位基因频率的变化。" }, { "instruction": "城市交通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包括城市对外交通和城市内部交通两大部分。主要内容是城市的客流、货流及实现城市交通的各项交通设施和交通组织管理等。是实现城市各组织要素之间联系环节的物质体系和管理体系。城市交通直接影响城市的性质、规模、经济活动及其发展。" }, { "instruction": "地质事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质事件是指地质历史时期稀有的、突然发生的、在短暂时间内完成而且影响范围广大的自然现象,它在地层中留下能被识别的显著标志。从时间概念的角度来说,地质事件是瞬时性变革,或者是极短促的一段过程,或者是一个过程的开始或者结束。地质事件可分为宇宙(地外)事件和地内事件,二者又包括各种次一级事件。宇宙事件包括小行星、彗星对地球的撞击、超新星爆炸和太阳耀斑等,地内事件有生物集群绝灭、地磁极倒转、大规模海平面升降、火山喷发、冰川活动、地磁极移动、沉积环境变化等。" }, { "instruction": "浅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河槽宽阔处及支流河口附近,或在两个深槽之间的过渡段内,水流较缓,挟沙能力较弱,泥沙易淤积,常形成相对高起的淤积带,叫做浅滩。它是影响平原河流通航的障碍。" }, { "instruction": "城市规划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根据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各城市的特点而制定的城市各项建设合理发展的综合性规划。可为该城市经济、合理的发展、创造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物质和社会环境提供科学依据。按城市规划的任务、要求、内容和深度的不同,可分为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详细规划。" }, { "instruction": "雄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鸡冠石。成分AsS,含As 70.1%,单斜晶系。晶体呈短柱状,晶面具纵纹,通常呈粒状或致密块状,有时也呈土状及皮壳状集合体。橘红色。当暴露于光和空气中时,碎裂成橙黄色粉末。条痕淡橘红色。晶面呈金刚光泽,断口呈树脂光泽。硬度1.5~2。密度3.56克/厘米3。熔点很低(310℃),烧灼时发出蒜臭味。低温热液成因的矿物,常与雌黄等共生。是提取砷的重要矿石矿物。医疗上作药用矿物。雄黄一名最早见于《山海经》(公元前8~5世纪)。" }, { "instruction": "高龄老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80岁及以上老人。在世界人口老龄化发展的进程中,老年人口自身也在高龄化。80岁及以上老人是老年人口中增长最快的部分。" }, { "instruction": "猴超科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灵长目直鼻猴亚目人猿次目(Hyporder Anthropoidea)狭鼻下目(Infraorder Catarrhini)真狭鼻小目(Parrorder Euprimates)中两个超科之一(另一为人超科)。猴超科的现生种及化石种分布于亚洲及非洲,化石种类亦分布于欧洲,故又称旧大陆猴。猴超科具长尾或短尾,有臀疣,吻短,双目前视,脑颅较大、大脑发达且具沟回、脑重约75~125克。大指(趾)与其他4指可对握,指(趾)端有指甲。成年雌兽有月经周期,单子宫、盘状胎盘。林栖或地栖,昼间活动。猴超科由猴科的猴亚科(现生11属2亚属,化石4属2亚属)、疣猴亚科(现生6属8亚属,化石4属)和已绝灭的维多利亚猴亚科的化石(2属)组成。" }, { "instruction": "沉积物共生组合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在一定的地质和自然地理条件下形成的一定成因类型沉积物的综合体。如温湿气候、平原地形条件下沉积物的共生组合,其主要成分是河流沉积物,其次可能有淡水湖沉积物与沼泽沉积物,河口与滨海地区则有三角洲沉积物,还可能有湖沉积物与浅海沉积物。不同的地质和自然地理条件,有不同的共生组合,研究地层剖面中沉积物共生组合,可以了解沉积物形成时的地质和自然地理环境。" }, { "instruction": "地球生命起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最早有机细胞的形成。米勒(Miller 1953)最早模拟地球早期排气大气圈条件,以H2和CH4或H2O、CO2、N2和CO的混合溶液,通过火花激发或紫外线辐射,形成氨基酸、HCN和甲醛。然而它们如何结合成像核糖核酸分子一样的复杂分子,进而演化成活的细胞,却是尚未解决的问题。核糖核酸研究,对探索生命起源有重要意义。核糖核酸分子具有分裂和产生酶的功能,酶可促进繁衍。在温度为40℃左右、pH值为7.5~9、有Mg2+的溶液的实验室条件下,可使核糖核酸发生分裂。太古宙海底热水系统的洋中脊排气通道附近,可以提供这种条件。某些核糖核酸能繁殖其他种群,并可形成包裹原始细胞的薄膜。热水排气通道中的CH4和NH3能合成氨基酸,进而形成脱氧核糖核酸。原细胞膜为能量的供应和新陈代谢提供了条件,从而促成活细胞的发育。第一世代的细胞是原始的,代谢系统发育不良,以吸收周围的营养素而生存,以发酵的方式从其他有机物质获得营养和能量,以资生长和繁衍。这种细胞称异养生物(heterotrophs);而能自造食物者,称自养生物(autotrophs)。两类细胞都是厌氧的,大约在40亿年前从脱氧核糖核酸的繁衍中进化而来。最原始的细胞称原菌(archaebacteria);再进化为真菌(enbacteria)。异养生物快速增加,争夺食物,迫使自制食物,导致自养生物的形成。第一个自养生物,如蓝藻细菌(cyanobacteria),大约出现在35亿年以前,以光合作用自制食物。从无机物到有机细胞的出现,开辟了生命演化的进程。" }, { "instruction": "地震滚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因地震震动诱发而失稳、顺坡自由滚动的大、小巨砾或岩块。" }, { "instruction": "拉斑系列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其岩石组合是苦橄拉斑玄武岩橄榄拉斑玄武岩石英拉斑玄武岩拉斑玄武安山岩。包括钙质岩石,很少受硅铝层混杂,主要岩石是拉斑玄武岩、辉长岩—辉绿岩侵入体和一些层状镁铁质侵入体。在分离结晶作用早、中阶段,SiO2几乎不变,MgO显著减少,FeO(全铁)显著增加,铁主要以二价形式赋存于铁镁质硅酸盐矿物中,由此可推测岩浆中水含量较少,氧压较小。可用Ol’Ne’Q’三角图解和AMF三角图解,划分出拉斑系列。" }, { "instruction": "持久化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分布很长,延续一个代或长于一个代的化石。如分布于寒武纪至现代的舌形贝。" }, { "instruction": "初日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气候要素。" }, { "instruction": "董家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南华纪,分布于秦岭北坡。自上而下分为董家组和黄连垛组。①董家组,主要由砂砾岩、碎屑岩和泥质碳酸盐岩组成,厚100~260米,含微古植物Trematosphaeridium sp.,Polyporata sp.,海绿石KAr年龄6.65、6.69亿年;②黄连垛组,主要由淡灰、灰白色硅质条带白云岩和硅质岩组成,厚133~334米,下部有一层砂砾岩和石英岩,含叠层石Straticonophyton sp.。与下伏蓟县系洛峪口组呈假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闰月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阴历以月球绕地球定历法,每年和回归年的365日5时48分46秒相差约10日21时,积以置闰,所以每三年要闰一个月,每五年闰两个月,每十九年闺七个月。这样每.逢闰年所加的一个月,称为闰月。" }, { "instruction": "古地理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根据某个地质时期的古地理特征而区分的区域叫古地理区。" }, { "instruction": "九佛堂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中国陆相下白垩统的第二个阶,位于义县阶之上,沙海阶之下。阶名源自岩石地层单位九佛堂组,层型剖面位于辽宁喀左九佛堂以北的小弧山向东至旧烧锅。九佛堂阶大致以大个体的Yanjiestheria的首现为标志。本阶下部含叶肢介Yanjiestheria jiufotangensis带和介形虫Cypridea(C.)veridica veridicaC.(C.)trispinosaC.(ynmenia) acutiuscula组合;上部含叶肢介Eosetheria fuxinensis带和介形虫Cypridea(Ulwellia) koskulensisC.(C.)costaLimnocypridea abscondidaDjungarica组合。本阶含一孢粉PiceaepollenitesCicatricosisporitesConcavissimisporites组合;同时,本阶内仍含丰富的Ephemeropsis trisetalis和Lycoptera。" }, { "instruction": "伊迪卡拉纪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新元古代最后一个纪。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IUGS)2004年批准,以南澳大利亚伊迪卡拉山含伊迪卡拉动物群的一套地层作为新元古界最上部系级年代地层单位,其时限为630~542百万年。震旦纪与之相当。" }, { "instruction": "水准点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高程控制网中起高程控制作用的地面点,因其高程是用水准测量方法测定的,故称为水准点。" }, { "instruction": "穹状断块山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东非型山区(EastAfricatype mountain land)、贝加尔型山区(Baykaltype mountain land)。由拱曲运动及地裂运动形成的山系。以巨大的地块隆起与巨大的深陷的断裂盆地(地堑)相伴生为其显著特色。" }, { "instruction": "空间查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利用位置、空间关系来查找空间对象。例如找出某一多边形内所有的点;或找出道路两侧100米范围内的建筑。" }, { "instruction": "应堂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中泥盆世。分布于广西象州一带。命名地点在广西象州县大乐乡的应堂村。下部为青灰色、黄色泥岩、页岩夹黄色泥灰岩,厚58~102米,富含腕足类Xenospirifer fongi,Athyrisina yohi,Eospiriferina lachrymosa及珊瑚Pseudomicroplasma等,在象州热水村西公广岭一带在底部还含拖鞋珊瑚;中部为深灰色中层夹厚层含硅质结核生物碎屑灰岩,厚37~56米,富含珊瑚Grypophyllum,Utaratuia等及腕足类Athyrisina squamosaeformis,Indospirifer maoerchuanensis等;上部为深灰色、灰黑色中层生物碎屑灰岩夹粗晶生物碎屑灰岩,厚31~38米,富含腕足类Acrospirifer houershanensis,庙儿川印度石燕等及珊瑚Utaratuia sinensis,Hexagonaria simplex,Wedekindophyllum cf.kwangsiensis等。与上覆东岗岭组和下伏四排组均呈整合接触。本组现已废弃不用。" }, { "instruction": "平流变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个别变化。" }, { "instruction": "岩溶石漠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缺水少土的岩溶地区,陡坡开垦、刀耕火种、过度放牧等不适当的土地利用方式,导致岩溶裂隙中的土壤流失,最终变成石漠的过程。此种现象主要见于中国南方、东南亚以及地中海沿岸的岩溶区。" }, { "instruction": "砖红壤性红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赤红壤,又名铁铝土(ferralsol)。pH值5.0左右,脱硅富铝化作用较砖红壤弱、但较红壤强的土壤。分布在闽、粤沿海及滇中南等处的丘陵地上。年均温18~20℃,大于或等于10℃积温6500~7500℃。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几种铁铝土土类的粘粒矿物比较(wB/%)土壤高岭石三水铝石铁矿物水云母SiO2Al2O3高岭石结晶铁矿物类型砖红壤64.013.018.05~101.5~2.2〖〗良好针铁矿为主赤红壤77.82.810.07.31.6~2.3良好针铁矿为主红壤30.05.05.020.02.0~2.4较差〖〗赤铁矿为主" }, { "instruction": "墨西拿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非洲大陆津巴布韦墨西拿带发育的造山运动。为前寒武纪的造山运动,与非洲广泛发育的褶皱运动林波波造山旋回相当。墨西拿造山带初期为基性超镁铁岩体的侵入,其后受褶皱及区域变质作用,花岗岩侵入而形成大理石、硅质岩、绿泥石绢云母片岩。一般认为墨西拿带即德兰士瓦系的沉积受这一变质作用而形成。" }, { "instruction": "人工堆积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人工堆积的各种沙土、岩屑、矿渣等。如修渠打井时堆积在地面的沙土;修路、平整土地时填入洼地的沙土,开采煤矿时堆积的矸石;烧制石灰时堆积的灰渣等。有时把已毁坏废弃的土堤、土墙、土烽火台等构筑物,也看成是一种人工堆积物。在野外工作时,注意不要把一些人工堆积物误认为天然的第四纪沉积物。" }, { "instruction": "陆间型大陆增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陆壳断块间挤压碰撞,通过“对冲”和“互冲”作用而使两个陆壳断块拼合为一体并开始相同的地质发展历程,使大陆壳的面积得以增大的现象。在陆壳断块过渡壳断块碰撞与陆壳断块陆壳断块碰撞之间可能存在一种过渡情况,即原洋盆内的若干大陆地壳的残块在洋壳消减时被刮削下来与洋岛等的沉积一起拼贴到大陆边缘上,因其规模较小,不足以引起陆陆碰撞现象,这可称为“大陆增大”(enlargement)。" }, { "instruction": "Vulcanian type eruption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此类喷发从玄武质到流纹质的各种类型的岩浆(长英质组分最常见),一般以潜水水汽喷发开始,从火山通道的固态充填物中排出细石屑的火山喷发类型。在主喷发期,黏性的富含气体的岩浆喷出,形成混有火山砾和火山弹的玻璃质火山灰,火山弹着地后形成面包皮式火山弹。疏松火山碎屑成层好,散布面广。火山碎屑流极其发育。最后是喷出厚层黏性熔岩流。火山锥的典型结构是火山灰和岩块等碎屑物质所构成的碎屑锥。" }, { "instruction": "花岗岩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这一术语最初用于表示与花岗岩相似,但成分不同的岩石。现在通常作为花岗质岩石的同义词,用于临时性“野外”分类。是含二氧化硅在65%~78%的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石英二长岩、石英正长岩等的总称。一般以含石英和具花岗岩外貌为其特征。其成因既有由岩浆形成的,也有由花岗岩化作用形成的。花岗岩类岩石分布很广,常呈较大的杂岩体。与其有关的矿产有钨、锡、铍、铌、钽、稀有元素、铀、金、铅、锌等。" }, { "instruction": "半岛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三面临水,一面连接陆地,伸人海洋或湖泊中的陆地。如中国的辽东半岛、山东半岛、雷州半岛;希腊半岛、阿拉伯半岛、斯堪底那维亚半岛等。" }, { "instruction": "斜交汇聚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碰撞带为一条剪切带或具斜冲分量的剪切带的汇聚方式。不像典型的消减碰撞具双变质带、蛇绿岩套和混杂岩等。北美西部一系列原位于南半球或赤道附近的地体在向北运移时逐步聚合并泊位式地拼贴到北美克拉通上,可视为最好实例。" }, { "instruction": "单式山谷冰川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阿尔卑斯型冰川(Alpine glacier),是一个粒雪盆连着一条长大的冰舌。此冰川数量最多。" }, { "instruction": "环境监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间断或连续地测定环境中污染物的浓度,观察分析其变化和对环境影响的过程。主要监测环境各要素的背景及污染状况,环境质量变化构成对生态和人群健康的影响,环境污染的来源及其控制,从而提出改善环境的对策。监测过程包括布点采样、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和对策建议5个环节。按监测目的分为研究性、监视性及事故性3种;按监测对象分为大气、土壤、水体、生物等监测。其中生物监测是利用生物个体、种群或群落对环境污染所产生的反应,阐明环境污染状况,为环境质量的监测和评价提供依据;按污染物性质分为化学毒物、卫生、热污染、噪声污染、电磁波、放射性污染及富营养化等监测。监测方法一般用化学法和物理法。世界卫生组织与气象组织于1970年开始制订全球大气监测计划,建立大气监测程序。" }, { "instruction": "曲靖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代表昆明—宣威一带中泥盆统陆相地层海口组石英岩局部超覆在不同时代(下寒武统—中泥盆统)地层上的现象。在昆明筇竹寺海口组石英岩覆于褶皱剧烈的下寒武统灰岩和页岩之上;在昆明二村海口组石英岩覆盖在下奥陶统紫色页岩上;在曲靖西海口组石英岩覆盖在中志留统马龙组上;在曲靖城东青龙镇海口组石英岩覆于中泥盆统灰岩上;在宣威东山双龙桥海口组石英岩不整合于下寒武统页岩上。" }, { "instruction": "大北沟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中国陆相侏罗系最顶部的一个阶,位于下白垩统底部义县阶之下。阶名源自岩石地层单位“大北沟组”,层型剖面位于河北省滦平县井上至大店子东沟。大北沟阶的底界大致以叶肢介Nestoria pissovi或Keratestheria gigantea的首现为标志。阶内包含一个叶肢介NestoriaKeratestheria组合,主要有Nestoria pissovi,N.xishunjingensis,N.(Magumbonia)fengwuoliangensis,Keratestheria gigantea,K.longa,Sentestheria banjietaensis,Abrestheria rotunda,Jibeilimnadia ovata等;另含一个介形虫EoparacyprisLuanpingellaPseudoparacypridopsis组合;本阶上部还含一些“热河动物群”的先驱分子,如昆虫Ephemeropsis trisetalis和鱼类Peipiaosteus pani等。" }, { "instruction": "埋藏古土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埋藏于黄土层之间的古土壤。" }, { "instruction": "土什布拉克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早志留世。为灰绿色、黄绿色中—粗粒长石砂岩、细砂岩及黄绿色泥质粉砂岩,下部含钙质砂岩夹灰岩。上部含腕足类Spiroraphe cf. bohemica,Pleurorima sp.,Coelzone sp.。厚2217米。与下伏中奥陶统却尔却克组(或上奥陶统乌里格孜塔格组)和上覆中泥盆统树沟子组均为假整合接触。在库尔勒地区被下、中侏罗统克拉苏群不整合覆盖。主要出露在塔里木盆地东部及东北部的库鲁克塔格、若羌及库尔勒等地区。" }, { "instruction": "actualistic paleontology,actuopaleontology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以地质学或古生物学观点研究现代生物所获得的资料来解决各类古生物学问题的科学。德国古生物学家R.Richter运用他对现代北海生物的生态研究成果,解释地质时期的古生态问题,于1928年创此学科,其定义是研究未来化石形成的由来和目前形式的科学。实证古生物学是现实主义原则(将今论古)在古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即用现代生物学资料,如现代环境中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与其他生物的伴生关系、生活习性,特别是遗迹学研究等,来探讨有关古生物学问题。" }, { "instruction": "非洲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人科肯尼亚猿亚科非洲猿族的古猿化石。1985年在肯尼亚图尔卡纳湖西岸的Kalodirr中新世地点发现的,化石材料共45件,包括头骨、上下颌骨和单个牙齿。与其他地点中新世古猿化石比较,研究者认为与较早的埃及古猿具有共同的原始性状,与较晚的肯尼亚古猿也有共同的性状,可能表示其亲缘关系。" }, { "instruction": "喜马拉雅地槽褶皱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位于雅鲁藏布江深断裂之南,为新生代褶皱区。属巨大的南特提斯新生代地槽带的一部分,包括苏莱曼(主体位于巴基斯坦)、喜马拉雅和阿拉干(主体位于缅甸)等三个新生代弧形褶皱系。" }, { "instruction": "石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沟谷中和山坡上运移而呈线状分布的冻融岩屑。规模较大的石河称石冰川。" }, { "instruction": "淡化海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位处潮湿气候带并被内陆包围的含盐度小的海盆,由于淡水补给量(大气降水、河流注入)大于蒸发量,囿于地理条件又不能与外海正常盐度海水顺畅交流,导致海水含盐度小于35%的淡化海。淡化海可以出现于不同的构造部位,例如波罗的海、渤海属于稳定海水含盐度与生物个体大小关系(据Brandt,1897)板块内部的陆表海,黑海则代表阿尔卑斯造山带北侧的前渊凹陷。淡化海海水的含盐度,也存在半咸水、微咸水不同情况。淡化海内的沉积物一般伴随出现不同粒径的泥质陆源碎屑,并缺乏石膏、岩盐类特殊沉积。淡化海内的生物对环境变化反应较为灵敏,海水含盐度降低往往导致某些广盐性生物(双壳类、腹足类等)个体的同步变小,在现今北欧的内陆型波罗的海中有典型实例(见图),中国滇东上志留统玉龙寺组中由下往上的腕足类化石也有类似的变化趋势。" }, { "instruction": "超镁铁质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铁镁矿物(以橄榄石、辉石为主)含量达90%以上的一类火成岩。超基性岩不等于超镁铁质岩。超基性岩是按SiO2含量为标准分类的岩石;而超镁铁岩质是按镁铁矿物含量来确定的,两个分类的标准不同,所以不能等同。如辉石岩类,铁镁矿物含量在90%以上,但SiO2含量高于45%(例如,顽火辉石岩含SiO260%,透辉石岩含SiO255.6%),所以,它是超镁铁质岩,而不是超基性岩;又如斜长岩,是由钙的硅铝酸盐矿物组成,SiO2含量低于45%,属于超基性岩,但不是超镁铁质岩。文献中曾有超镁铁岩(ultramafite)用来代替超镁铁质侵入岩的不太确切的术语,建议不作为岩石名称。" }, { "instruction": "束脉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名贝尔瑙蕨(Bernoullia)。真蕨植物化石的一属。1~2次羽状复叶,小羽片呈线形或披针形,长可达5~6厘米。顶端钝圆,基部收缩,仅以中心部分着生于轴上。中脉显著,侧脉多次分叉,细而密,呈束状。实羽片与裸羽片形态大致相似,孢子囊分布于实羽片背面的中脉两侧。晚三叠世,亚洲及欧洲。中国产于上三叠统。" }, { "instruction": "尤多姆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译尤多马群。时代属新元古代。为俄罗斯乌丘尔马亚地区上元古界最上部一个地层单元。分布广泛,有时可超覆在阿尔丹地盾上。下部为长石石英砂砾岩、石英砂岩、粉砂岩和泥质白云岩、灰岩,白云岩含叠层石Boxonia,Jurussania,Colleniella,Linella,Gongelina等,并含丰富的核形石,海绿石KAr年龄5.8亿~6.5亿年,厚20~400米;上部主要为暗色糖粒状白云岩及少量灰岩,厚120~200米,上覆地层为含托莫特阶化石的下寒武统白云岩。" }, { "instruction": "bimetasomatism,dimetasomotism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扩散交代作用的一种类型。在两种化学性质不同的岩石之间,通过接触带的溶液而进行的相互交代作用。这一概念由柯尔仁斯基(Д.С.Коржинский,1936)提出。例如,在矽卡岩的形成过程中,中酸性侵入岩和碳酸盐岩之间,通过沿接触带运行的热液,侵入岩中的铁、硅、铝组分向碳酸盐岩扩散,而碳酸盐岩中的钙、镁组分则向侵入岩扩散。" }, { "instruction": "大河深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中二叠世祥播期。分布于吉林中部和西部及黑龙江西部。命名地点在吉林桦甸县大河深。为浅海相沉积及酸性海底火山喷发沉积,由凝灰岩、酸性熔岩、凝灰质砂岩、板岩夹灰岩透镜体组成,富含类Monodiexodina sutschanica,Parafusulina sp.,Schwagerina sp.及珊瑚Szechuanophyllum szechuanense,陆相夹层中含大量植物化石Cardioneura等。厚约1128米。与下伏中二叠统寿山沟组呈不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海水侵染灾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海水对海岸带发生侵蚀和污染所引发的一系列灾害。导致海水侵染的主要原因是陆上水资源总量不足造成沿海地区资源性缺水,使海水渗入到陆侧地下水层。如2002年在我国山东莱州湾南岸平原中部形成一条模贯东西宽度为115~12l0km的连续入侵带,总面积达69618km2,陆侧地下水位低于海平面的漏斗面积达256lkm2,造成约40多万人吃水困难,8000余眼农田机井报废,400多平方千米耕地丧失灌溉能力,粮食每年减产3亿吨以上,工业产值每年损失4亿元。海水侵染的危害主要有:①地下水变成,不能用于浇灌或土地迅速盐碱化,造成农业大面积减产。②近海岸工业受到很大影响。由于海水侵染,有些企业需靠远距离输水维持,有的增加了水处理费用,从而加大了成本。③海水入侵后,生态环境被破坏,人畜用水发生危机,饮用咸水加重引起地方病的发展。因此,有效地防治海水侵染,消除或削减海水对人类生存的威胁,从根本上讲就是挡住海水,留住淡水,蓄淡压成,改善环境。" }, { "instruction": "高岭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表土层之下垂直距离≤15cm的深度内低阳离子交换量的黏粒( CEC≤16cmol(+)/kg, ECEC≤lOcmol(+)/kg)含量随深度逐渐增加,其绝对量比表层高4%~8%的土层。" }, { "instruction": "automated mapping and facilities management(AM/FM)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基础上,根据设备工程管理的需要和生产技术管理的要求而开发的一种用于生产运行单位的新的信息管理系统,在很多场合也用AM/FM/GIS来代表AM/FM系统。" }, { "instruction": "沾污物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亦称沾污物、沾染物。一类进入环境中使环境的正常组成有所偏离,但不引起环境损害或生态效应的物质。如造成环境影响或生态效应,则此物质称为污染物。" }, { "instruction": "属性数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空间实体的特征数据,一般包括名称、等级、数量、代码等多种形式。属性数据的内容有时直接记录在栅格或矢量数据文件中,有时则单独输入数据库存储为属性文件,通过关键码与图形数据相联系。属性数据一般采用键盘输入,输入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对照图形直接输入;另一种是预先建立属性表输入属性,或从其他统计数据库中导入属性,然后根据关键字与图形数据自动连接。" }, { "instruction": "古生物地理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表示各门类古生物群的地理分布的古地理图。近年来,由于大陆漂移学说重新兴起和板块构造概念的出现,引起人们注意古生物随大陆块迁移而发生的变化,同时,生态学研究的进展与对控制现在生物分布因素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可用以探讨古生物化石地理分布的规律。因此,古生物地理的基础资料和图件,有助于探索地壳演化过程和分析与古生物地理分布有关的地质假说的真实性等问题。" }, { "instruction": "土宜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土壤及其立地条件对特定栽培植物的生长发育和经济性状的适宜状况。" }, { "instruction": "根那仁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早石炭世早期。主要分布于新疆东、西准噶尔地区。为河口三角洲相和火山喷发相沉积,下部为一套正常陆源碎屑岩,上部多有中酸性、中基性火山碎屑岩和火山岩。新疆布尔津县南那林卡他乌地区为暗色细碎屑岩、火山碎屑岩,上部多有中酸性、中基性火山岩,厚4064米,顶底未见,含植物Cardiopteridium karagandaense,Lepidodendron sp.,及海百合茎。吉木乃黑山头地区称黑山头组,上部为黄褐色、灰绿色石英斑岩、安山玢岩、英安斑岩质细火山角砾岩、火山灰凝灰岩;下部为灰、灰绿色泥质粉砂岩、硅质粉砂岩、钙质砂岩,夹凝灰质、硅质砂岩,含腕足、苔藓虫、植物等,与下伏上泥盆统塔尔巴哈台组呈整合接触,上被次火山岩侵入,厚917米。在三塘湖及卡拉麦里地区,以正常陆源碎屑岩为主,夹凝灰岩、未见顶底,出露厚度仅233~731米,含腕足类Syringothyris sp.等。" }, { "instruction": "荧光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具有发光性的物体,在外界激发发光的能量停止作用时,随即停止发光的现象。" }, { "instruction": "澎湖玄武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属更新世早期。分布在台湾省澎湖列岛。岩性为玄武岩、凝灰岩夹松散砂层。含魁蛤(Arca)、蝾螺(Turbo)等化石。" }, { "instruction": "船山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是中国下二叠统的专名。船山统一名源自江苏省句容县船山,自下而上包括紫松阶、隆林阶。船山统一名已停止使用。" }, { "instruction": "新北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生物地理区。相当于北美的温带。" }, { "instruction": "volcanic ejecta,ejectamenta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火山活动过程中,自喷火口抛出的碎屑物,故又称火山碎屑物。" }, { "instruction": "伊利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海伯尼运动(Hibernian orogeny)。史蒂勒(1924)创名。欧洲显生宙造山运动之一,时代为志留纪与泥盆纪之间,属加里东旋回最后一幕。" }, { "instruction": "萨赫勒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可能的人科早期成员(前人)。2001年7月18日在乍得西部撒哈拉沙漠南缘乍得湖东北部的萨赫勒地区的托罗斯美纳拉地点,由法国乍得联合考察队发现了人类化石。化石为一个较完整的颅骨和下颌骨,并有三颗牙齿。化石特征表明它有接近人类的进步特征,如犬齿小,磨蚀面在其尖部,臼齿釉质层厚度中等,无齿隙,枕骨大孔位置靠前,面部鼻下的突颌退缩等;乍得萨赫勒人同时化石上也表现出接近黑猩猩的原始特征,如脑量小(320~380立方厘米),枕骨底部分叉等。根据同时发现的动物化石推断其生存时代为距今约700万年的晚中新世。研究者认为它可能是人与黑猩猩之间的共同祖先。这一发现将人类起源时间向前推进了约100多万年,从东非峡谷向西移了2500千米。再考虑到不久前已发现的羚羊河南方古猿和1960年在KoroToro发现的人类化石,证明中部非洲也可能是人类起源的中心之一。由于化石材料较少,未发现骨盆及腿骨,趾骨,对其能否真正两足行走尚研究不够。众多古人类学家看法不一。" }, { "instruction": "潜穴系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高度分枝和内部联结形成复杂系统的潜穴,如泥食生物在沉积物内掘食形成的潜穴系统。" }, { "instruction": "瑞典芬兰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大约发生于17亿年之前早中元古代的造山运动,影响波罗的地盾,即现在的瑞典和芬兰南部地区。可能与加拿大哈得孙造山运动和英国拉克斯福德造山运动同期。" }, { "instruction": "圣安德烈斯活动断裂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震成因的“断层回跳理论”以及“活动断层(裂)”的概念和术语,因它而提出。因此,圣安德烈斯断裂及其活动性的研究,在地球科学许多分支中有相当大的影响。断裂长约1300千米,切割深度超过18千米,是太平洋板块和北美板块的重要界线,其主断裂是转换断层,但平均走向不平行于由板块运动的全球模型所给出的滑动矢量,具有明显的右旋走向滑动性质。已发生的大的右旋位移达400千米,运动速率为6厘米/年。断裂北端在阿雷纳角的北边伸入太平洋,南端延至加利福尼亚湾。整个断裂将胡安德富卡扩张中心与加利福尼亚扩张中心相连。断裂走向北北西,大致与美国西海岸平行,几乎纵贯加利福尼亚州西部,呈中部略向西突出的弧形。圣安德烈斯断裂伴有一系列平行的和分支状的断裂。根据断裂现今构造和地震活动性的不同,可以明显地分出蠕变段和闭锁段。蠕变段内历史上未发生过大于8级的地震,现在微小地震频繁发生(个别达5~6级),断裂两侧不断滑移。闭锁段内历史上曾发生过等于或大于8级的特大地震,在几百千米长的断裂上产生几米的滑动,现在微震也不多。闭锁期或稳定期为数十或数百年。明显的闭锁段为北段和中段南部。北段是1906年旧金山特大地震破裂段,1989年10月17日的洛马普列塔地震发生在该段的南端。中段南部是1857年蒂洪堡特大地震破裂段。这两段之间的中段,从圣胡安巴蒂斯塔到乔拉姆一带,以断层蠕动为特征,历史上两次大震的破裂均未穿过这一地带。圣安德烈斯断裂的南段,从卡洪山口起到加利福尼亚湾,断裂出现平行排列的断裂群和局部网状构造,微震活跃,并有多次中强震,蠕动很小,但也可归入蠕变段。用空间大地测量对横跨圣安德烈斯断裂的基线所作的观测表明,正以28毫米/年的速率在缩短。" }, { "instruction": "青藏近代强烈隆起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包括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及喜马拉雅山在内的青藏高原地区。本区自古近纪以来一直强烈上升,近期仍然继续不断上升。它是世界上最高、最宏伟、也是最年轻的隆起带。据中国地学工作者研究,青藏地区是在始新世晚期经历喜马拉雅运动第一幕以后才全部脱离海侵成陆的。在上新世时期,区内地形曾一度夷平,形成湖盆宽谷与低缓岗垄相间分布的地貌景观,这时地面高程海拔约1000米。上新世末,该区发生了强烈的整体隆起。据推算,从上新世末至今,其平均上升幅度约3500~4000米,其中在早、中更新世分别上升约1000米,在晚更新世(约十余万年)抬升1500~2000米。因而,其隆升速度有逐渐加快的趋势。板块学说认为,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的强烈上升是印度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碰撞的结果。" }, { "instruction": "波瓦姆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长城纪。分布于新疆库鲁克塔格西南的波瓦姆布拉克地区,为浅变质岩系。下部为石英岩、大理岩和云母片岩,厚2000米,底部有砾岩与下伏兴地塔格群不整合接触;上部为石英岩与绿帘黑云片岩、二云母片岩互层,中间夹大理岩,厚550米。与上覆艾尔基干群不整合接触。二云母片岩RbSr全岩等时线年龄7.5亿年。" }, { "instruction": "地转参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涡度。" }, { "instruction": "impermissble name,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拉丁文 nomen vetitum(缩写 nom. vet.)指发表时被确定为属级而又不是属或亚属,或1930年以后发表没有指定模式种的属级名称。禁用名称属于无用名称。" }, { "instruction": "圣哈辛托活动断裂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位于美国南加利福尼亚的乌勒塞托山地区,走向北西,长约215千米,为圣安德烈斯断裂的分支断裂,也是南加利福尼亚主要的活动板块边界。在过去0.73百万年范围内,圣哈辛托断裂带的右行滑动速率存在长期起伏变化,最大值在8~12毫米/年;在过去400年至今的时间内,平均滑动速率为2.8~5.0毫米/年。该带大约每11年就会发生一次6级地震。" }, { "instruction": "岩石地层法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划分和对比第四纪地层的一种基本方法。在一个沉积盆地中同时期形成的沉积物,若其物质来源和沉积环境基本一致,则岩性也会大致相同;不同地质时期,随沉积条件的改变,岩性也会发生变化。岩性包括岩石类型、成分、结构、构造、颜色等方面。依据它们的一些宏观特征及其在垂向上的变化,可以划分和对比地层。另外,地层剖面上具有特殊性质而分布较广的某些夹层,是地层划分,特别是地层对比的重要标志。如稳定的陆相地层中所夹的海侵层位,稳定的碎屑沉积物中的一些化学沉积物夹层等。在第四纪火山活动地区,地层剖面中的火山灰层,也是良好的标志层。对不同时期的火山灰进行岩石性质和化学成分的测定,同时应用14C法、裂变径迹法测定其年龄,建立区域第四纪火山灰年代表,对划分和对比地层具有重要意义。在运用岩性的宏观特征划分、对比地层时,同时要系统地研究岩石(或沉积物)的矿物组成,包括碎屑矿物和粘土矿物。对碎屑矿物,既要鉴定其种类,还要研究其标型特征;既要研究重矿物,也要研究轻矿物;既要研究矿物组合,也要研究特征矿物;要研究矿物组合和特征矿物在垂向上的变化,包括各种不同类型矿物数量比值的变化,如稳定矿物与不稳定矿物含量比值的变化,石英与长石含量比值的变化等。在这些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划分矿物层、绘制矿物柱状剖面图,对划分和对比地层具有重要的意义。" }, { "instruction": "白鹿塬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渐新世早期。分布于陕西蓝田地区的支家沟及以东地区。命名地点在陕西蓝田地区的白鹿塬一带。为陆相河流、湖泊沉积,岩性为灰白色厚层砂岩夹紫红色泥岩,总厚约400米左右。上部含灞河中国两栖犀(Sinoamynodon bahoensis)、一种偶蹄类、一种兔形类和一种名为宽叶帕尼宾尼亚(Palibinia latifolia)的植物化石。与下伏红河组呈假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古冰缘现象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现代冰缘区以外的各种古冰缘遗迹。它对探讨古气候的演变、生物群落的演化等方面有重要的意义。" }, { "instruction": "净生殖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一个雌性个体在生命周期中生产后代的期望值。" }, { "instruction": "四顶山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震旦纪。分布于淮南地区,为一套碳酸盐岩地层。上部白云岩或硅质灰岩段称四顶山组,厚274~321米,含叠层石Inzeria shouxianensis,Boxonia cf.melrosa等和微古植物Laminarites antiquissimus等;下部石灰岩段称九里桥组,厚26~110米,化石丰富,有蠕形动物化石Paleolina sp.,Sabellidites sp.,等;宏观藻类Tawvia cf.dalensis, Chuaria ircularis等;叠层石Jurusania cf. Cyclindrica,Baicalia dentata等。与下伏九里桥组呈整合接触,与上覆下寒武统猴家山组呈假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坡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斜坡与地平线的夹角。" }, { "instruction": "草原退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在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下,革原生态系统的结构失调,物资生产能量下降,生态功能衰退的演变过程。其主要表现是草地植被的产量和质量下降,草地土壤等生境条件恶化,畜牧业生产水平降低。引起草原退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自然退化和人为因素,包括草地载畜量过高和放牧不合理等粗放性生产方式。目前,草原退化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中东地区的一些国家,七八十年前还分布着广袤的森林和草地,现在不少地区已成为裸地和荒漠。我国草原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退化问题,全国有90%以上的草地已经或者正在退化,其中中度退化程度以上的草地占全国草地总面积的30%,且每年以2000000hm2的速度递增。草原退化使植物群落小型化,土壤形状恶化,从而使草原植物群落结构、组成发生很大变化,草原生产力大大降低,这不仅直接影响草地载畜能量与草原生态系统平衡,而且也使草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降低。" }, { "instruction": "洞穴化学沉积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洞穴中由水的作用造成的各种次生矿物沉积物的通称。主要类型有滴石、流石、凝结水或雾水沉积、水下沉积、毛细管水沉积等。" }, { "instruction": "吉黑褶皱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为一华力西地槽褶皱系。位于内蒙古大兴安岭褶皱系以东,中朝准地台之北。地槽沉积以石炭、二叠系为主,北部尚未发现奥陶系、志留系,泥盆系或石炭二叠系往往直接不整合于黑龙江群或麻山群之上;南部有奥陶系、志留系,其中呼兰群可能为晚加里东(或早华力西)褶皱的产物,似为内蒙古地槽南部加里东褶皱带的东延部分;华力西晚期有大规模酸性岩浆侵入,形成巨大的花岗岩岩基。中生代以来,经强烈改造并伴随岩浆活动,新生代则有玄武岩流喷溢。" }, { "instruction": "露点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湿度。" }, { "instruction": "地壳运动统一性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大致在同一地质时期的地壳区域性构造运动彼此协调的规律性。地壳各大型地块(包括大陆块)所属类型不同、时间相近的构造体系,所反映的构造运动方式虽各不相同,但往往又是统一的。如中生代以来中国大陆中部有相对向南推移、南部又有相对向西推挤的统一运动趋势。" }, { "instruction": "物种拣选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于物种对条件的耐受性、对资源的需求、或与竞争者和捕食者的相互作用,局部群落中区域物种库对物种的约束。" }, { "instruction": "地质调查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为了研究地壳发展的规律,了解某一部分的地质情况,常须进行野外勘探,通过实地实物的分析对比,归纳分类,得出科学结论并绘制出相应的地质图的这一工作,称之为地质调查。" }, { "instruction": "荒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般指可以开垦或建设而尚未开垦或建设的土地,或者是曾经开垦过而长期荒芜的土地。包括两部分内容:①生荒地。从未开垦种植的土地,亦称处女地;②熟荒地。亦称撂荒地。曾经开垦种植而因灌溉供水不足,或因措施不当而造成土地肥力严重衰退,不得不荒芜。荒废三年以上者称熟荒地。" }, { "instruction": "尖灭侧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扭裂带及压扭性或张扭性断裂带中的低级序破裂面及产于其中的矿脉或岩脉,首尾错开、呈雁行排列的现象。沿走向和倾向都极为普遍,单个脉体延伸方向与整个断裂带有一定交角。据此规律可推知断裂两侧运动方向和预测矿脉分布部位。" }, { "instruction": "下扬子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张席(1958)命名。早三叠世末至中三叠世前的地壳运动,为印支运动第一幕,比淮阳运动略早,经过这次运动,下扬子地区海水退去。此运动在苏、浙、皖、闽、湘、鄂诸省都存在。但有人认为资料不足,不宜采用。" }, { "instruction": "楼则峪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山西武乡楼则峪更新统下部地层称河湖相岩系Ⅲ带,时代为更新世早期。其岩性中下段为黄、锈黄、浅紫色砂层,夹紫色粘土、亚粘土,底部为灰黄、灰白色细砂层,含小砾石,具交错层理,常夹盘状、板状钙质砂岩和砂砾石透镜体;中段黄色砂层夹灰绿或黄绿色粘土、亚粘土、薄层泥灰岩;上段为灰黑、浅紫色砂层与紫色粘土及亚粘土互层,一般厚1~134米,与下伏张村组呈连续沉积。含丰富的脊椎动物化石,称榆社Ⅲ带动物群(Yushe Ⅲ fauna),Proboscidipparion sinensis, Equus huanghoensis, Palaeoloxodon namadiscus, P.tokunagai, Myospalax trassaerti等,含腹足类、介形虫、孢粉等化石。为一套河流相堆积。分布于漳河盆地。" }, { "instruction": "球接子亚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三叶虫纲球接子目的一亚目。胸部二节、头尾近等大的小型三叶虫。头部无眼及面线,尾轴三节或少于三节,尾端圆润或具刺一对。寒武纪至奥陶纪。中国寒武系球接子甚多,如等称球接子(Homagnostus),假球结子(Pseudagnostus)等,奥陶纪也有。" }, { "instruction": "摩擦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行星边界层。" }, { "instruction": "宁南黄土岩石地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六盘山东西两条山脉——大、小关山及其间发育的清水河流域范围内黄土岩石地层的区域性特征及划分。因构造运动发育,黄土沉积的地质地貌环境及岩性、岩相、厚度等变化较大。在山间盆地地区,如兴仁堡、海原、预旺盆地第四系厚度可达数百米,但仅在中、晚更新世有数十米厚的黄土沉积物。在清水河、苦水河的河谷阶地上部以及分水岭地区有黄土沉积。因此本区黄土堆积主要是在中、晚更新世进行的。" }, { "instruction": "石油地理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研究在一定空间范围内:①石油在能源结构中的地位的演变,及其对国民经济发展和生产力布局的影响;②石油储藏的地质基础和油田分布,探索含油盆地的地理分布规律,各地区石油储集层的地质和岩层状态的特点,了解各地区油田的储油规律及海陆油田的分布规律等;③石油的勘探一开采特点,发展及分布规律;分析世界或一国一地区主要产油区的生产条件,评价其数量质量,推测其发展前景;④从二次石油资源(原油)进而论述二次石油资源(油晶),研究世界或地区的炼油能力、加工深度、各种油品的生产结构及布局规律的演化;⑤从原油和油品的消费数量、结构和布局出发,分析世界或地区的石油储产销比例关系,研究其空间供需联系,进而探讨石油的运输线路、港口、进出口的地理分配、贸易动向等;⑥从一定空间范围来探讨石油与环境,石油节约与石油替代能源等有关的地理问题。" }, { "instruction": "钾石盐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15%以上的钾石盐和20%以上的石盐及其他伴生的硬石膏、粘土等混入物所组成的岩石。" }, { "instruction": "缺翅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稀有的热带性昆虫,栖于温暖腐败的锯屑堆中。化石出现于始新世,中国尚未发现。现生仅1属30种,中国有2种。" }, { "instruction": "岩溶动力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研究岩溶水动力系统的结构、功能、运行规律、类型、区域分布及其应用的学科,是地球系统科学引入岩溶学以后发展起来的现代岩溶学的基础学科。" }, { "instruction": "惊异南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南方古猿的一个种。化石为不完整颅骨和若干碎片。牙齿大、珐琅质厚,前臼齿臼齿化程度低,矢状嵴不发育。化石代表惊异南猿头骨复原模型为一雌性个体,可能较接近发现于图尔卡纳湖附近的埃塞俄比亚傍人;也可能是阿法南猿的晚期变种。化石于1999年发现于埃塞俄比亚北部中阿瓦什地区的波里(Bouri)地点,约距今250万年。周边地区发现有哺乳动物化石,但未发现石器。" }, { "instruction": "永康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早白垩世晚期至晚白垩世早、中期。分布于浙江、福建境内。命名地点在浙江永康盆地。本群为陆相碎屑沉积及火山碎屑沉积。下部为灰、黑、绿及紫红、紫灰色细砂岩、泥岩、钙质页岩,夹凝灰岩,含淡水双壳类Trigonioides kodairai,Plicatounio multiplicatus,淡水鱼类ParalycopteraHuashiai群;上部为紫红色砂岩、页岩,夹浅绿色凝灰岩薄层,含淡水腹足类Lioplacodes,Viviparus。总厚最大达1000米。与下伏磨石山组呈不整合接触。本群自下而上已划分为:馆头组、朝川组、方岩组和壳山组。群名已停止使用。" }, { "instruction": "塌积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坠积相。陡坡坡底的重力崩落堆积物,主要由角砾组成,有时也夹有大块的粘土等。常堆积于山麓、陡岸及海底斜坡地带。" }, { "instruction": "阿基米德定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漂浮在流体表面或浸没在流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作用,其大小等于物体所排开的流体所受的重力。本定律在石油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岩浆作用等方面有广泛应用。" }, { "instruction": "弗里姆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分布于横贯南极山脉比德莫尔冰川区的三叠纪地层,这套地层主要为火山成因的砂岩,厚300米,含硅化木。在含植物碎片的粉砂岩中有Dicroidium(二叉羊齿),在上段产Lystrosaurus(水龙兽),这是冈瓦纳古陆特有的动植物。南极发现的Lystrosaurus与印度、南非及南半球其他大陆所见相同。由于水龙兽不会游水,是一种大型陆生动物,因而人们认为它们当时应该生活在同一陆地上,即当时冈瓦纳古陆还未分离,是连接在一起的统一大陆。" }, { "instruction": "玛雅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俄罗斯西伯利亚和哈萨克斯坦中寒武统的一个阶,位于阿姆加阶之上,上寒武统阿育索克康阶之下,自下而上含有三个三叶虫带:①Ptychagnostus punctuosus带,②Goniagnostus nathorsti带,③Lejopyge armata带。玛雅阶一名源自西伯利亚的玛雅河。" }, { "instruction": "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大洋。海洋的中心部分,具有深广而浩瀚的咸水水域。有独立的潮汐和海流系统,其温度和盐度不受大陆影响,盐度平均为35‰,水色高,透明度大;沉积物多为红粘土、钙质软泥及硅质软泥等生物软泥,并常见深海砂等陆源碎屑物质。洋底主要由硅镁质的大洋型地壳构成。全球有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四大洋。海洋名称(包括所属海)面积及百分比体积及百分比平均深度最大深度104km2%104km3%mm太 平 洋17?96849 ?72?37052 ?4?02811?034大 西 洋 9?33625 ?33?77024 ?3?6279?219印 度 洋 7?49220 ?29?19521 ?3?8977?729北 冰 洋 1?3103 ?1?6981 ? 1?2055?527总计36?106100137?0331003?795" }, { "instruction": "植被小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植被区划的最低级单位。在植被区内.根据占优势的基本植被类型单位(群丛组)划分出的小区,叫植被小区。" }, { "instruction": "混合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两种成分不同的岩浆混合而形成不同的火成岩的作用。如冰岛熔岩是由玄武岩浆与流纹岩浆(酸性岩浆)以不同比例混合的产物。一般认为,发生混合作用的岩石证据,主要是出现了矿物之间明显的不平衡现象,如两种成分差别较大的斜长石同时存在;斜长石或石英被辉石包裹等。" }, { "instruction": "盐边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盐边系。时代属中元古代。分布于四川盐边一带,为变质火山岩系。自下而上划分为:①荒田组,以灰绿色变质玄武岩为主夹少量凝灰质沉积岩和角砾岩,厚2838米;②渔门组,为变质碎屑岩及板岩夹结晶灰岩透镜体,厚1700米;③小坪组,以砂质、炭质、绢云板岩为主,底部有层凝灰岩及变质砂岩等,厚2260米;④乍古组,主要为绢云板岩,底部为变质凝灰质砾岩,上部夹白云质灰岩及白云质板岩。" }, { "instruction": "扇鳍鱼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总鳍鱼亚纲的一目。头骨结构、圆锥形牙齿及偶鳍近端内骨骼构造等与早期四足动物相近,以及具有内鼻孔的传统看法而认为扇鳍鱼类是四足动物的祖先。早期鳞片为整列层鳞,厚重菱形,晚期变薄。尾歪型或原型,不分成三叶。扇鳍鱼类具有内鼻孔的观点,通过对化石的重新研究,现已提出否定意见。泥盆纪至二叠纪。多生活于淡水,是大型肉食性鱼类。可分为骨鳞鱼目、爪齿鱼目和空棘鱼目,典型代表骨鳞鱼(Osteolepis)、真掌鳍鱼(Eusthenopteron)。中国云南下泥盆统产有杨氏鱼(Youngolepis)。" }, { "instruction": "碎屑沉积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由来源区的母岩经风化、搬运到沉积环境堆积,如:砾、砂、泥等,碎屑岩类(砾岩、砂岩、页岩)主要就是由碎屑沉积物所构成。" }, { "instruction": "腐殖质淀积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腐殖质淀积形成的暗色土层。" }, { "instruction": "镶嵌砾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变形砾石之一。由两颗大小不等的砾石彼此互相顶进(或一颗砾石压入另一颗砾石),而在砾石表面形成凹槽或压坑,并彼此结合在一起形成的砾石组合。两颗砾石成分既可相似,又可完全不同。这在冰川沉积物和剧烈构造变动地带都可找到,表明被嵌入的砾石具有高度塑性。马鞍石平板弹性弯曲呈现的马鞍形曲面。ρ,破碎性曲面的曲率半径;ρ′,反破碎性曲面的曲率半径;一般ρ<ρ′" }, { "instruction": "大贺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小林贞一(1941)命名。是佐川造山旋回中的一幕,又分为吉母、胁野两个亚幕,其间称大贺造山运动的激烈期。侏罗纪时日本的中国地方西部的丰浦沉降区逐步缩小,侏罗纪末至白垩纪期间大规模的大贺推覆体展布于日本内带的整个地区,有北方的秋吉、准秋吉相的石灰岩块向南方移动并逆掩于非石灰岩相的古生代地层之上,并有夜久野基性深成岩类沿断裂贯入。但现今资料证明所谓“大贺推覆体”并无如此大的移动,仅被厚层非石灰岩相古生代地层包围的原地石灰岩稍有移动而已,系经漫长的白垩纪形成。同时夜久野基性深成岩类已查明为古生代末期的产物。所谓大贺造山运动已被否定。" }, { "instruction": "滑坡基座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滑坡过程中,支持滑坡体而不发生显著位移的部分。滑坡基座的表层有可能因滑坡体的移动发生扭动挠曲。" }, { "instruction": "植物区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一个地区的植物种类总和。一个地区的植物区系是组成其各种植被类型的基础,也是研究自然历史的发育和自然条件发展、变化的依据。" }, { "instruction": "二辉橄榄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橄榄石,其次是斜方辉石和单斜辉石组成的超镁铁质岩。橄榄石含量为90%~40%,每种辉石含量大于5%。是介于异剥橄榄岩和斜方辉石橄榄岩之间的岩石。最初见于法国比利牛斯山脉。" }, { "instruction": "风暴潮地质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于强风或气压骤变等原因引起沿岸海水面在一定范围内发生显著涨、落的现象。当风暴潮与大潮吻合,潮水位暴涨,以至使海水涌向内陆,由于海水运动速度极快,具有很大的动能,其冲蚀和搬运的作用力巨大(如可搬运数吨重的石块),造成与风暴潮未波及地区迥异的地质产物。风暴潮的突发性和局限性是其地质作用的基本特征,它也是一种自然灾害。" }, { "instruction": "颗石球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球壳。颗石藻的球形或卵形壳,由许多颗石组成,附于细胞胶质层的表面或埋于其中。颗石藻死亡后颗石球解体成许多颗石,可保存为化石。" }, { "instruction": "阿尔派恩活动断裂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穿越新西兰南岛,总长逾600千米,走向北东,是东侧的太平洋板块与西侧的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在陆地上的分界线。由于南太平洋扩张脊的发育,使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向北和太平洋板块向北西方向运动,并产生方向相反的俯冲,即与该断裂带北端相连的海沟是向西俯冲,而与南端相连的海沟是向东俯冲,导致这两个板块的连接地带变得不稳定,是现在的阿尔派恩断裂带产生的机制。但它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走滑断裂带,还兼有压缩。现在看到的阿尔派恩断裂500千米的右旋水平错距,是白垩纪后长期活动的产物。第四纪以来阿尔派恩断裂继续活动,在地质、地貌上均有明显的表现,其中以它的北延部分,魏鲁断裂最为突出。魏鲁断裂在过去2万年来经历了16次错动,形成了一系列断错阶地,水平总错距为270米,垂直总错距为11.5米。阿尔派恩断裂带不同分段,地震活动的强度和频度有很大差别,但是从总体来看,至少从1840年以来,地震活动与该断裂带的关系已不明显了。" }, { "instruction": "河流水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河流补给。按水流进入河槽的途径不同,可分为地表水源(雨水、季节性融雪水、永久积雪和冰川融水、湖泊、沼泽);地下水源(潜水、承压水)及人为补给。雨水补给是我国河流补给的一种最普遍最主要的来源。" }, { "instruction": "山脉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沿一定方向有规律分布的若干相邻山岭的总称。因呈脉状,故名。构成山脉主体的山岭为主脉,从主脉向不同方向延伸的为支脉。山脉的走向主要受构造控制。如中国西部山脉的走向主要受东西或北西西向的构造控制,如昆仑山脉;而东部山脉的走向主要受北东或北北东向构造控制,如武夷山脉等。山脉的构造有利于岩浆活动,是金属矿床形成的场所。" }, { "instruction": "主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个地震序列中最大的地震。如果一个序列中有两个或多个震级相等或极相近的,也可称双主震和多主震序列。" }, { "instruction": "嫩江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中国陆相上白垩统第三个阶,位于姚家阶之上,四方台阶之下。阶名源自岩石地层单位嫩江组,层型剖面选自黑龙江肇州光荣郑德福以北的25号钻孔剖面。嫩江阶的底界以叶肢介Halysestheria qinggangensis的首现为标志。阶内包含四个叶肢介带和五个介形虫组合,下部为叶肢介Halysestheria qinggangensis带和介形虫Cypridea(C.)anonymaC.(C.)squalid组合及C.(C.)gunsulinensis组合;下中部为叶肢介Euestherites bifurcatus带、Calestherites sertus带和介形虫Ilyocyprimorpha netzhaevae组合;中上部为介形虫Ilyocyprimorpha inandita组合;上部为叶肢介Mesolimnadiopsis anguanensis带和介形虫Harbinia haptaTalicypridea augusta组合。阶内还含二个孢粉组合,下部为ProteaciditesSchizaeoisporites组合,上部为LoranthacitesElytranthe组合。同时阶内还含一轮藻组合Songliaochara heilongjiangensisCharites cretacea组合。" }, { "instruction": "银杏植物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属裸子植物,或列为纲。高大落叶乔木,单轴式分枝,有长枝及短枝。单叶呈扇形、楔形或线形,有的分裂成许多宽窄不等的细长裂片,有柄或无柄,位于长枝或短枝上。长枝上叶稀疏,互生或螺旋状排列;短枝上叶螺旋状密集着生,常成束地簇生于其顶端。叶脉有的多次二歧分叉,呈扇形,有的互相平行,不分叉或很少分叉。开始出现于早二叠世,侏罗纪及早白垩世最为繁盛,属种众多,分布极广,几乎遍及北半球,白垩纪末衰退,第四纪冰期后孑遗银杏(Ginkgo biloba)一种于中国,唐代传至日本后再及欧美,为著名的活化石。常见化石有似银杏(Ginkgoites)、线银杏(Czekanowskia)等。" }, { "instruction": "病原体污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生活污水、畜禽饲养场污水、医院污水、屠宰业和皮革加工业废水中,常会有各种病原体,如病毒、细菌、寄生虫等,当这些病原微生物进入水体,就会传播各种疾病。许多由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由病毒引起的传染性肝炎、由寄生虫引起的血吸虫病等均是介水传播的传染病。" }, { "instruction": "火山堆积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火山喷发后组成的堆积物。主要为喷发的溶岩、火山块集岩、火山弹、火山砾和火山灰等。" }, { "instruction": "溶潭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可溶岩地区,成潭状或井状、水深较大的天然地下水露头。常年或仅雨季时出流,有的属承压性质。潭水常与地下河有关。源于深部缓流带的潭则受静水压力影响,地下水位高出附近水位。有的动态较稳定,受气候影响较小。典型的潭有昆明黑龙潭、柳州小龙潭、贵州普定九十九潭等。位于洞穴中的潭,称地下潭。" }, { "instruction": "椎模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印模构造。指砂质岩层底面上一端较陡,向另一端逐渐消失的小脊状体,较陡的一端指向下游。它是一种棒状物体插入底部软泥层,后来因水流的作用慢慢地被拔去而形成的一种印痕,被上覆沉积充填而成的。常见于浊积岩及冲积相沉积中。" }, { "instruction": "倒槽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气压场。" }, { "instruction": "宝音图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古元古代。主要分布于内蒙古狼山西段以北地区,在赤峰市以北也有少量出露。为中低变质岩系,呈北东南西向条带状展布,主要为各种片岩夹石英岩及少量大理岩,厚7669米。变质程度属高绿片岩相至低角闪岩相。原岩以泥质、泥砂质为主,有时含炭质,以及碳酸盐岩和少量火山碎屑岩,属滨海至浅海沉积。" }, { "instruction": "石膏聚积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半干旱或干旱气候条件下土壤常见的作用,是由地下水中的SO2-4与Ca2+随土壤水移动至一定部位,在超过其溶度积时而析出石膏的沉淀作用。形态多样,有针状结晶、晶簇、结核以至成层成磐。在中国的干旱土与漠土两土纲,石膏积聚非常普遍,但有很多是属于古残余积盐过程的产物。" }, { "instruction": "土壤有机质平衡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土壤有机质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积累与分解之间的变化过程。土壤有机质含量决定于平衡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土壤有机质的年分解量与年积累量大致相等,则有机质含量相对稳定,基本不变。假如每年分解量与积累量不平衡,则有机质含量将有增减。中国东北的黑土,表土层中有机质含量为6.0%~11.8%,耕垦后因年输入的植物残体减少而分解却较强,有机质含量减为2.3%~7.5%;中国南方红壤在严重侵蚀后有机质含量常在0.5%以下,但在耕作、灌溉、施肥以后,含量常很快升至1%~2%,尤其灌溉能提高湿度、提高厌气细菌作用,有利于有机质积累。影响有机质平衡的因素很多,如植物残体的加入量、残体的物质组成、水分与温度条件、土壤的酸碱度与质地、土地利用方式(水旱与耕垦)等。" }, { "instruction": "图央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俄罗斯西伯利亚和哈萨克斯坦下寒武统上部的一个阶,位于波托姆阶之上,中寒武统阿姆加阶之下,自下而上含有三个三叶虫带:①Bergeroniellus ketemensis带,②Lermontovia gerandis带,③Anabaraspis splendens带。除三叶虫外,尚有古杯类、腕足类等。图央阶一名源自西伯利亚Elankoye村附近的图央岛。模式地点在勒拿河中游左岸TitAry和Elankoye村之间。最近有人主张图央阶应为中寒武统。本阶等于勒拿阶,或艾兰克阶。" }, { "instruction": "等高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等值线的一种,即高程相等的点的连线。等高线法是现代地图上表示地形地貌最常见、最有效的方法。其显著的特征是与地表具有高度的相似性,用图者不仅可以根据地图标注的等高距及等高线高程注记对地图上任一点进行高程判断或量算,还可以根据单根等高线的图形特征,以及一组等高线的疏密变化判断地表的整体形态和局部特征。等高线分首曲线、计曲线、间曲线和助曲线4种。" }, { "instruction": "水碱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Na2CO3*H2O。斜方晶系。晶体呈板状,常见皮壳状、粉末状集合体。呈白色,含杂质变成黄色、灰色。玻璃光泽。硬度1~1.5。密度2.55克/厘米3。产于碱湖中,它是泡碱脱水后产物。亦见于干燥土壤和火山喷气凝华物中。" }, { "instruction": "图里溪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译蒂里溪群。属布鲁斯山超群中上部,是从威鲁群中新分出的一个地层单元,与哈默斯利群为过渡关系,即由从细碎屑岩增加而铁建造逐渐减少,到最终消失,并形成页岩和薄层岩屑砂岩的互层,局部夹石英岩砾岩、角砾岩、白云岩和玄武岩,厚450余米。" }, { "instruction": "土壤地理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227页“土壤地理学”。" }, { "instruction": "volcanic tremor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于火山作用所产生的地面微小的反复震动。它与火山地震不同,是一种长期持续、每次振幅大体一致的震动。多出现在岩浆为玄武岩质的火山地区。在火山爆发前,火山脉动的振幅常增大,它是火山爆发的前兆之一。" }, { "instruction": "火山碎屑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火山碎屑物质。火山碎屑指由火山活动直接生成,经过碎裂作用所形成的碎屑,包括单个晶体、晶屑、玻屑、岩屑,其形状没有受到后期再堆积作用的改造。火山碎屑大小不一,形态与原岩的性质有一定关系,原为韧性的岩石轮廓较为圆滑,脆性的则呈棱角状并具贝壳状断口。火山碎屑是早期阶段凝固的火山岩,火山通道周围的岩石及火山基底的岩石在火山喷发时被炸裂,崩碎而成。" }, { "instruction": "硬齿鱼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新鳍鱼次亚纲的一目。一般体侧扁,具硬鳞,牙齿珐琅质厚,除上颌骨及齿骨外,在锄骨上生有成行排列的圆形或卵圆形牙齿。三叠纪至始新世。中国西藏东部昌都附近发现早侏罗世的西藏硬齿鱼(Tibetodus)即属于此类。" }, { "instruction": "有机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以高有机质含量为特征的土壤。它是美国农业部土壤分类的一个土纲。其显著特征是,土壤上层80cm内有机质含量极高,其中40cm以上厚度的土层,有机质含量至少20%-30%。有时在富含有机质的土层之下直接就是岩石或母岩碎石。大多数有机土是浸于水中的分解程度不同的植物残体组成的泥炭土或腐泥土,但也有发育于过湿环境下自由落干的森林残落物层或沼泽地。如沼泽土、半沼泽土等。" }, { "instruction": "班格马尔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为澳大利亚中元古代代表性地层,分布在西澳大利亚的班格马尔盆地内。以角度不整合覆盖在哈默斯利盆地和纳贝鲁盆地之上。本群在西部发育最好,厚度最大,可划分为六组:①伊利古利组,底部为砾岩、角砾岩,有时含卵石和漂砾,向上为砂岩、页岩和白云岩,厚度大于2000米;②基伊溪组,为石英砂岩、页岩,顶部有少量白云岩,厚1800米;③吉拉瓦拉组,为粉砂质页岩、白云岩及少量燧石层,厚1400米;④底斯科夫组,为黑色薄层燧石岩,厚350米;⑤德维尔溪组,主要为白云岩夹页岩及少量燧石层和泥岩,白云岩含叠层石Baicalia和Conophyton,向东变为含锰白云岩和海绿石砂岩,厚0~800米;⑥乌拉瓦拉组,由页岩、粉砂岩、细砂岩和少量白云岩组成,在盆地东部扁豆体白云岩中产叠层石Baicalia和Acaciella,厚度大于4000米。本群底部的酸性熔岩获RbSr年龄10.9亿年,东部地区的顶部黑色页岩年龄为10.8亿年。" }, { "instruction": "方位角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简称方位,用以标明某方向线的方向指标,它是指从北方起算顺时针转过的角度,它的角度值范围是0○~360○。相应于三个北方向,同一条方向线可以用三种不同的方位角来表示,它们分别为:真方位角、磁方位角和坐标方位角。" }, { "instruction": "玄武闪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富含三价铁(由二价铁氧化而成)和钛,且附加阴离子(OH)1-大部为O2-所取代的一种普通角闪石。成分中TiO2达10%者称为钛闪石(kaersutite)。晶体呈柱状。褐黑至黑色。一般呈斑晶见于中性和基性喷出岩中。" }, { "instruction": "济南虫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三叶虫纲褶颊虫目的一属。头尾近等大,光滑,分节不明显。头盖近方形,前缘浑圆,后侧翼短小。头鞍与固定颊界限不清。眼叶中等大小,位于中部。尾部近三角形,长宽略相等,中轴不显,外壳破裂时隐约可见分节现象。壳面光滑或具有细小粒点。晚寒武世晚期,亚洲。中国产于北方上寒武统上部。" }, { "instruction": "地块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质构造三重基本概念之一,是具有一定综合结构形态、属于一定构造体系的地质块体。它的存在常由地壳物质组成或地壳结构构造的均一性,以及具有明确的界线反映出来。其规模大小、影响深度、结构形态、活动强度都有差别:较活动的狭长带状地块,称褶皱地带;相对稳定的不规则地块,称为块垒地。在长期复杂的地壳运动中,褶皱地带和块垒地可相互转化。任何地块的发生和发展都受构造体系、运动性质和岩石性质所制约;反之,不同形态和不同类型地块的存在,构成一定的边界条件,也影响构造体系的形成和特征,决定地块边缘及其内部的形变特点。" }, { "instruction": "碰撞活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吉雄(1989)认为,发生在岩石圈块体(包括陆块与陆块、陆块与地体等)之间与会聚碰撞有关的一种活化。属于挤压或压剪型活化。" }, { "instruction": "坡积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陆相沉积类型之一。高地基岩的风化产物,由于雨雪等的作用,借助于重力沿斜坡滚动,堆积在山坡上形成的沉积物。坡积相主要由砂砾岩、粉砂岩等组成,碎屑物分选差,呈棱角状,常具与斜坡平行的层理。" }, { "instruction": "成岩角砾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在成岩作用阶段形成的角砾岩,原为结构和成分上均质的沉积物,因成岩作用而产生角砾状结构。例如胶体沉积物在成岩期由于脱水、收缩,引起岩石碎裂,所形成的碎块再经胶结,即为成岩角砾岩。" }, { "instruction": "土壤发育年龄系列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以成土年龄差异为主因构成的土壤发育系列。例如在滨海地区,距海岸远近不同地段的成陆年龄呈有次序变化,土壤的脱盐程度、剖面层次分化等也相应不同。又如在河流阶地上,自河床向上各级阶地形成的时间更长,土壤的发育度也逐渐加深,除了过高的阶地因侵蚀强烈影响发育以外,这些都构成一个有规则的土壤发育年龄系列。" }, { "instruction": "整合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当地壳处于相对稳定下降的情况下,形成连续沉积的岩层。老岩层沉积在下,新岩层在上,不缺失岩层,这种规则平整的相互叠置关系,称为整合。" }, { "instruction": "活动构造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挽近地质时期有过活动、今后可能继续再活动的构造,它包括活动断层、活动褶皱、活动盆地和活动隆起等构造。对于活动构造的活动时限,国内外不同学者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大致可以分为:①第四纪以来,②晚第四纪以来(约50万年以来),③晚更新世或晚更新世晚期(一般用10万年或3万年)以来,④全新世(1万年)以来,美国原子能委员会,将其定为1万年以来。中国学者倾向于晚第四纪以来发生的构造作用为活动构造,并且着重详细研究晚更新世—全新世期间的活动特征。活动构造的研究,对地震预报、工程稳定性等实际问题及地球动力学等一系列地学理论问题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成为备受广泛重视的课题。近年来由于地壳活动观测技术方法和研究领域的扩展,对活动构造的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活动构造主要通过对地质、地貌现象、大地形变测量(包括垂直的与水平的)、定点地壳形变动态观测、地震活动性监测、地壳应力状况,以及各种地球物理场变化等方面探讨其活动状况和形成机制。由于板块构造、地壳动力学研究计划的开展,已把活动构造的研究推向了更深、更广的领域。高精度的激光测距仪、倾斜仪、断层蠕变仪以及卫星测距、月球测距、射电干涉测量等长距离精密测量技术的应用,使得对现代地壳构造活动状况及动态的定量研究日趋精确。在活动构造的研究中,板块边缘地带、裂谷带是研究者最感兴趣的地区;对板块内部的现代活动及应力场状况的研究,是引人注目的新方向;在对各类型活动构造的研究中,地震构造和活动断裂的研究是最活跃的课题。事实上,地质构造的活动不一定都引起地震,但构造地震之所以发生,都是由于断裂带的局部或全部活动达到相当激烈程度而引起的。" }, { "instruction": "寒潮灾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寒潮是指高纬度地区的寒冷天气,在特定条件下向中低纬度地区入侵所经之地造成大范围的雨雪、大风降温天气的过程,当入侵的冷空气达到一定标准才能被称为寒潮。寒潮灾害则是指寒潮侵袭时造成的危害。各国对寒潮的规定不一样,我国气象部门规定,冷空气入侵我国,能使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北地区48h内降温1 0℃以上,长江中下游或春秋季的江淮地区的最低气温达4℃以下,内陆大面积刮5级以上的大风,沿海地区7级以上大风的,称为寒潮。如果48h内降温14℃以上并出现5--7级大风则被为强寒潮。寒潮会给农业、渔业、交通运输业等经济部门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因为寒潮往往伴随着降温、大风、雨雪或冰冻天气,大雪、冰冻、雨淞使交通堵塞、电信中断;沿海地区的寒潮大风造成风暴潮和海上翻船事故;强降温对农作物产生冷害或冻害。" }, { "instruction": "中国断块构造格局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中国及其邻区断块构造的空间配置和排列规律。中国断块自东而西依次属大洋型地壳构造域(洋壳断块)、过渡型地壳构造域(过渡型断块)和大陆型地壳构造域(陆壳断块)。①南北构造带。在大陆型地壳构造域的中部,沿贝加尔—蒙古中部、贺兰山—六盘山、龙门山、康滇—横断山、红河—南海西缘,为一条规模宏伟的南北向锯齿状断裂带,把亚洲大陆分割为东西两部,并对区域地质发展演化起长期的控制作用,成为亚洲大陆最主要的南北向构造之一;②南北构造带以西,古生代和中—新生代以地槽发育为主,自北向南有时代变新的趋势,各地槽间夹有古老陆壳的残块,发育北西西、北东东向断裂,而以前者为主,构成长轴近东西向的菱形断块;③南北构造带以东古生代以地台发育为主,但在华北和扬子两断块区之间还夹有古生代秦岭地槽,经加里东和海西旋回在扬子断块区东南侧又先后拼合武夷云开断褶和东南沿海断褶。中—新生代以地台的活化为特征,表现为断裂控制的强烈火山活动,充填巨厚沉积的裂谷和断陷盆地发育,大陆地壳被拉薄以及向大洋地壳转化的趋势,反映处于强烈拉张状态,区内发育北北东、北北西向断裂,且以前者为主,构成长轴近南北的菱形断块;④亚洲大陆东部边缘以凸面朝向大洋的沟弧盆系,属过渡型地壳构造域,是中生代晚期以来构造活动最活跃的地区。地震、火山活动频繁,具明显分带性。⑤南北构造带以西的广大地区在新生代处于南北向挤压隆起状态,可与背形区相类比;以东广大地区(包括大陆边缘过渡型地壳构造域)则相当于东西向拉张坳陷的应力状态,可与向形区相当。中国及其邻区的断块构造格局受行星际断裂网格系统所控制。" }, { "instruction": "织羊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织羊齿种子蕨植物化石的一属。2~3次羽状复叶。小羽片三角形至卵圆形,基部互相联合。中脉不明显,侧脉多次分叉,联成不规则网状。末次羽片基部下行的第1小羽片变异,似是间小羽片。种子长卵形,着生于羽轴上。此属为东亚中二叠世特有的植物。" }, { "instruction": "结构面力学性质控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不同力学性质结构面具有不同的控矿作用。包括单一力学性质结构面控矿和力学性质转化而控矿(尤以遭受“张性改造”者控矿最为常见)。在矿田内,规模较大的压性及压扭性断裂多为导矿构造,且因其处于挤压状态易于愈合又常起遮挡作用而成矿;张性及张扭性破裂面是内生矿产重要的容矿构造,因其出现瞬时真空状态易使应力驱动下运移的矿液在此停积,并有利于岩浆矿床的分异。在断裂转折部位的张扭面中常形成较大矿体;低级序裂隙中易形成雁列矿脉;两组扭裂交叉处最利成矿且呈等距分布等。" }, { "instruction": "大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朔望潮。每逢朔望即农历初一和十五日,太阳、月球和地球三个天体几乎位于一条直线上,此时月球的引潮力和太阳的引潮力作用于同一方向,致使太阳潮极大地加强了太阴潮,在一个月内形成两次特大的太阴、太阳合成的大潮。这时海水涨得最高落得也最低,俗称“初一、十五涨大潮”。由于海水和海底之间的摩擦,大潮到达海岸的时间往往延迟两三天,仅在农历初三、四或十八、十九两天内出现。在喇叭形河口区,当潮水来临时,常出现潮端陡立、来势凶猛、轰轰作响,犹如一道直立水墙高速地向前推进的奇特潮汐现象,称涌潮或暴涨潮。中国浙江海宁钱塘江口即以涌潮闻名,大潮时潮差可达8~9米。唐朝《元和郡县图志》中记载:“钱塘江大潮常以月十日及二十五日最小,月三日及十八日极大。小则水渐涨,不过数尺,大则涛涌至数丈”。" }, { "instruction": "槽珊瑚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横板珊瑚目的一属。复体,一般呈块状或薄壳状。个体横切面为半月形、三角形或裂缝状。体壁由幼年到成年逐渐加厚。壁孔发育、一列。横板完整,近水平,少数不完整,呈交互状。隔壁刺一列或不存在。晚志留世至泥盆纪,世界各地。中国北方及南方均有产出。" }, { "instruction": "深色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用来表示富含暗色矿物的岩石的通称。是指深色矿物含量比浅色矿物高(占65%~90%)的一种火成岩。该术语源自希腊语melas,意为暗黑色,Krateo意为占优势。" }, { "instruction": "假海乐菊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头足纲菊石亚纲的一属。壳内卷为椭圆形,旋环横断面呈半圆形。脐很窄或闭合。体管位于中央。壳面具有显著的横肋和沟,横越腹部而不中断。缝合线齿菊石型,叶和鞍均为8个。亚洲中二叠世。中国产于湖南中二叠统。" }, { "instruction": "枝足介亚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介形纲丽足介目的一亚目。壳均较小,侧视近圆形,喙状突起及凹痕不发育。钙化襞宽。肌痕3个,紧密并列。两对触角均用于游泳。石炭纪至现代。化石仅有多枝介(Polycope)及可能属于本目的小盘介(Discoidella)。" }, { "instruction": "被动扩展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生物体或其繁殖体通过外力传播,扩大分布区的一种方式,如通过水流、风或其他生物包括人类活动等。" }, { "instruction": "lava stalactite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许多熔岩暗道的棚顶及壁上悬挂着熔岩钟乳,其中一些是由仍然处于流动态的熔岩从棚顶下滴而增长,另外一些则是从底部的熔岩流上升来的燃烧着的气体使顶板重熔而形成。这种高温状态可以持续数周或数月。由顶板和洞壁重熔所形成的纤细的熔岩钟乳常是中空的,并可达一米多长。在熔岩洞穴中不是所有的钟乳均由熔岩构成,许多是由硫磺和蛋白石构成。" }, { "instruction": "池江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中国陆相古新统上部的一个阶,位于上湖阶之上,始新统底部岭茶阶之下。阶名源自岩石地层单位“池江组”,层型剖面位于江西大余北东20千米的池江新村里、滥沉坑、王屋一带。池江阶内自下而上可能包含四个哺乳动物组合带:AsiostylopsHsiuannania组合带,SinostylopsHeomys组合带,PalaeostylopsProdinoceras组合带和TribosphenomysPyrsdon组合带。本阶以含下列在本阶内首次出现并特有的哺乳动类物化石为特征,主要有:Prionessus,Sphenopsalis,Ernanodon,Sarcodon,Hsiuannania,Hartictops,Allictops,Heomys,Eomylus,Asiostylops,Bothriostylops,Sinostylops,Altilambda,Nanlingilambda,Minchenella,Tienshanilophus,Prodinoceras,Radinskya,Tribosphenomys等。" }, { "instruction": "环境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围绕在生物或生物群体周围,可产生直接、间接影响的事物的总和。" }, { "instruction": "残余古土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古土壤形成后被后期侵蚀作用搬运后所残留的古土壤。" }, { "instruction": "示踪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标志沙(indicative sands)、留明沙(luminating sands)。将具有人工标志的泥沙或类似物投放于海岸带、浅海海底,用以追踪泥沙的移动方向、速度、规模和研究泥沙流的重要方法。主要有荧光沙法、染色砾石法和放射性法,分别适用沙质、砾石和淤泥质海岸。前两者投放后经一定时间取样,观察沙样中荧光沙或染色砾石的数量,根据投放与采样的时间间隔和空间距离,计算沙和砾石流移动的速度、方向和规模;后者则无须取样,而是从船上伸入水中的探头,探寻放射性示踪沙的踪迹和放射性元素含量用以计算泥沙流的速度、方向和规模。" }, { "instruction": "烧绿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黄绿石。成分CaNaNb2O6F,含Nb2O5达56%。当铌主要被钽置换时,则成为细晶石。常含钽、稀土、铀等。等轴晶系。晶体呈八面体,通常呈不规则粒状或致密块状集合体。褐色或黄绿色,少数为黑色。条痕淡褐或淡黄色。树脂光泽。硬度5~5.55。解理平行八面体{111}不完全。断口贝壳状。密度4.12~4.36克/厘米3。具强放射性。产于碱性岩、伟晶岩或碳酸岩中,与锆石、磷灰石、钙钛矿等共生。是提取稀土元素、铌、钽及放射性元素的矿石矿物。" }, { "instruction": "郁江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中国下泥盆统的第三个阶。位于那高岭阶之上,四排阶以下,与国际上的下埃姆斯阶相当。层型剖面位于广西横县六景车站北。以牙形石Polygnathus dehiscens的首现为其底界的标志,阶内包括两个四射珊瑚组合和一个腕足类组合,以含有腕足类Dicaelostrophia;珊瑚Xystriphylloides等为其特征。" }, { "instruction": "坡向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坡面法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的方向。不同方位的坡向,其气候因子有很大的差别。例如山南坡光照强,土温、气温高,土壤较干,而山的北坡则正相反。在北方,由于降水量少,所以土壤的水分状况对植物生长影响极大,因而在北坡可以生长乔木,植被繁茂,甚至一些阳性树种亦生于阴坡或半阴坡;在南坡由于水分状况差,所以仅能生长一些耐旱的灌木和草本植物,但是在雨量充沛的南方则阳坡的植被就非常繁茂了。此外,不同的坡向对植物冻害、旱害等亦有很大影响。" }, { "instruction": "倾角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层面上的倾斜线和它在水平面上投影的夹角,称为倾角,又称真倾角,是指岩层的最大坡度。倾斜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所指示的方向,称为倾向。" }, { "instruction": "大陆阶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陆缘阶地,简称陆阶。大陆架和大陆坡的总称。大陆周围从低潮线至大陆坡基脚之间的海底地带。" }, { "instruction": "皋兰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华北山区地文期中近代的一个堆积期,代表近代河谷的堆积时期,因最早在甘肃皋兰研究而得名。" }, { "instruction": "冲击变质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较大的陨石高速碰撞地表岩石时,由冲击波产生的一种变质作用。主要见于陨石坑内。特点是作用时间极短,定向压力很大,温度很高。它可使矿物晶体发生变形和破碎,形成柯石英、斯石英、金刚石等高压矿物及玻璃,还可使磁铁矿等难熔矿物发生熔融。" }, { "instruction": "积雪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覆盖在陆地和海冰表面的雪层。也称雪盖或雪被。是寒冷季节特有的自然景观。按积雪时间持续的长短,分为永久积雪和季节积雪。全球被积雪覆盖的总面积为115×106~126×106 km2,占地球表面积的23%,其中2/3覆盖在陆地上,1/3覆盖在海冰上。中国积雪面积达9×106 km2。其中永久积雪区约5×104 km2,稳定季节积雪区面积有420×104 km2。积雪对土壤具有保温蓄水作用,更是重要的淡水资源。中国年平均降雪补给量为3451.8×108m3,积雪资源一半集中在西部和北部高山地区。" }, { "instruction": "eruption type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根据火山喷发特点进行的分类划分。对火山喷发进行严格分类是不可能的。在大多数火山喷发过程中,火山活动类型和喷出物的性质会逐步地或迅速地变化。喷发类型主要是根据火山通道的大小和形状划分为:①中心式喷发;②裂隙式喷发;③裂隙中心式喷发;④区域喷溢。此外,还有水下喷发、冰下喷发等。" }, { "instruction": "泉脑沟山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中志留世。分布于祁连山北麓。命名地点在甘肃玉门泉脑沟山。为海相碳酸盐及泥砂质沉积,由灰绿色、紫色粉砂岩及砂质页岩与泥灰岩互层组成,富含珊瑚Paleofavosites、Mesofavosites及Favosites forbesi等。厚1098米,与下伏肮脏沟组呈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变质岩线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区域变质岩石的一种构造。特征是岩石中的柱状、针状矿物互相平行,呈线形定向排列。" }, { "instruction": "陶店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命名剖面位于安徽和县汪家山龙潭洞,为更新世中期一套洞穴堆积。灰黄或棕红色亚砂土、亚粘土,厚5米。含猿人(直立人)Homo erectus化石,哺乳类动物为Macaca robustus,Blarinella quadraticauda,Chodsigoa youngi,Hyaena sinensis等,爬行类动物有Alligator cf. sinensis和鸟类Crossoptilon sp.等,为华北周口店期分子,还有华南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中的成分,直立人的性质与北京猿人相似,因此将陶店组时代划归更新世周口店期,人类化石年龄为23万~46万年。" }, { "instruction": "人口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人口是指生活在特定社会制度、特定地域、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的总称,是一个社会各种文化、经济和政治活动的基础。" }, { "instruction": "海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延伸入陆地,水深逐渐变浅的海或洋的一部分水域。由海水淹没山间凹地、河谷或构造破碎带而成。湾内由于波能辐散,风浪扰动小,水体平静,易于泥沙堆积。海湾地处陆地边缘,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场所。由于水域掩护条件好,海湾往往是港口的所在地。中国的青岛港和大连分别位于胶州湾和大连湾内。不少海湾依山傍水,沙滩开阔,气候宜人,风景秀丽,成为旅游业的重要基地。" }, { "instruction": "超种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Meta-种群。" }, { "instruction": "山前梯地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德国地貌学家W.彭克提出的一种地貌发育理论。该学说认为应借助侵蚀作用(外力)和物造作用(内力)间的比率来解释地形的发育,侵蚀过程按全球性规律维持运行,在不同气候区只是速率不同,而过程均相同。彭克的构造推测虽未得到支持,但他的风化和山坡后退的观点值得重视。" }, { "instruction": "游客中心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旅游区设立的为游客提供信息、咨询、游裎安排、讲解、教育、休息等旅游设施和服务功能的专门场所。" }, { "instruction": "岩溶工程地质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研究岩溶地基有关特征对工程建设的影响并进行勘察、对工程安全作出评价、提出防治方法的学科。" }, { "instruction": "透橄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辉长岩的镁铁质变种。深色矿物主要是绿色铬透辉石(65%),其次为橄榄石(11%)。色率80。浅色矿物为高钙斜长石(20%)。是辉长岩与橄榄岩的过渡类型。" }, { "instruction": "火山锥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火山喷出物在喷火口周围堆积成的锥形山体。由于喷出物的性质、数量和喷出方式不同,因此具有多种形态和构造。以形态分,有盾形、穹形、钟状和圆锥状。圆锥状火山被认为是标准的火山锥。以组成物质分,有熔岩构成的熔岩锥或丘,有火山碎屑物构成的火出渣锥,以及熔岩与碎屑物混合构成的混合锥。" }, { "instruction": "火山泥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lahans”一词是爪哇语,意指分选差、成层差的火山碎屑层。它可以在喷发时形成,也可在间歇期,甚至在火山熄灭后形成。在火山喷发期间,如有熔雪和熔冰能够产生极强烈的火山泥流。美国西部喀斯喀特岭南部的托斯康的火山泥流覆盖面积5000平方千米,体积1200立方千米。" }, { "instruction": "溶帽山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山顶或接近山顶溶蚀残留的碳酸盐岩体,其下为非可溶性岩层,形成似帽顶的山体。这类地形在山东由中寒武统灰岩及下伏页岩组成,当地称为“崮”,如著名的孟良崮。三峡黄陵背斜中心部位有一个大型溶帽山,由震旦系灰岩组成。湘西的间互状碳酸盐岩地区亦见之。" }, { "instruction": "颗石藻软泥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属远洋沉积物。以微小的颗石藻遗骸为主组成。主要分布在赤道太平洋地区的深海海底。" }, { "instruction": "标本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被采集用作示例的一件物体或物体的某部分,例如经过选择或制作的一块石头或化石,都称为标本。" }, { "instruction": "丁屋岭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南华纪,分布于闽南地区,为浅变质岩系。为变质石英细砂岩、粉砂岩夹千枚岩及硅质岩,底部为砾岩及含砾砂岩,中下部偶见磷质条带,厚1531米。含丰富的微古植物Trachysphaeridium sp.,Microconcentrica sp.等。与下伏楼子坝群呈假整合接触,与上覆震旦系呈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岩浆热动力构造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岩浆侵位过程中在外接触带及岩体内发育的构造。接触变质带内的局部温度上升是围岩韧性增大的原因,由于岩体的侵位及其膨胀作用,围岩可能受到压扁作用或变形作用。中国的典型实例见于大冶铁矿山,在岩体内部特别是其边缘带,由于岩体因膨胀作用可使捕虏体压扁、片状矿物定向排列而形成挤压片理,早期结晶凝固但尚未冷却的岩石中发育韧性剪切带、形成糜棱岩,并且还发育有与岩浆侵位的动力有关的节理和充填脉。热动力构造的空间分布特征,反映着岩浆侵位过程中的动力学特征。中国典型实例还有北京西山的房山花岗闪长岩体。" }, { "instruction": "沿岸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内侧无? 湖的与岸平行延伸的沙脊和沙坝。" }, { "instruction": "花岗状结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结晶粒状结构的一种类型。在显微镜下观察,由他形晶体组成。常见于结晶石灰岩中。" }, { "instruction": "岩溶地下水浸流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岩溶含水层中具有水力联系但呈不规则分布的饱水带顶界面。不规则的分布受储水空间的不均匀展布所制约。" }, { "instruction": "构造体系复合控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构造体系复合对矿产分布的控制作用。构造体系复合控矿极为普遍,而交接复合几乎对所有矿产都有重要控制作用,断裂交接处应力集中造成岩石破碎,有利矿液进入而成矿;褶皱交接形成叠加褶皱可导致矿层加厚或矿质再富集而成富矿。大型拗褶带复合则成为含油气区及聚煤盆地有利部位。断裂归并则因先存破裂易释放应力,裂隙反复启闭利于导入矿液。包容复合应侧重研究被包容之较老构造的控矿特征,并沿其展布方向追索。重叠复合以坳陷重叠部位对煤等沉积矿产形成有利。无论何种方式复合控矿,均需确定成矿构造体系,据此方能判断矿床、矿体的展布趋势,而另一构造体系则提供矿质聚集的特殊条件。这是运用构造复合控矿规律找矿的关键,已为众多矿产的成功预测所检验。" }, { "instruction": "兰海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国际海相新近系中新统中部的一个阶,位于布尔迪加尔阶之上,塞拉瓦勒阶之下。本阶含翼足类化石。兰海阶一名源自意大利一山丘名Langhe。现为国际通用的一个阶。其底界位于浮游有孔虫Praeorbulina sicana的最低层位附近。" }, { "instruction": "硬玉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NaAl[Si2O6]。单斜晶系。通常成隐晶质致密块体。白色或浅绿至翠绿色。硬度6.5~7。密度3.3~3.4克/厘米3。出现刺状断口。质地坚韧。产于变质岩中。硬玉的集合体俗称翡翠,是名贵的玉石。" }, { "instruction": "湟中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长城纪。分布于青海刚察县茶拉河、大通县娘娘山、湟中县拉脊山、互助县干滩和乐都县北山等地,为浅变质岩系。主要为石英岩、石英砂岩、粉砂岩、板岩和千枚岩。自下而上分为磨石沟组和青石坡组。与下伏湟源群不整合接触。总厚1000米。" }, { "instruction": "代表构造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代表某类大地构造单元属性的构造层。它是此构造单元在某处地壳演化某一发展阶段内曾出现相应大地构造体制的物质记录。当其发展时期,是此处地壳结构中的最新构造层,也是正常叠置于最上的构造层,被它所盖覆的其他构造层均为继承构造层。它是判别一个地区某一时期大地构造性质的唯一依据;而继承构造层只能反映以前的地质历史过程。" }, { "instruction": "波浪灾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波浪直接造成的自然灾害。一般指强的季节风(如寒潮)和台风吹刮海面形成强烈的巨浪,遇到海岸结构物产生振波而破坏海岸建筑物。另一方面,强烈巨浪在近岸产生横向和纵向输沙,造成河口或港湾的阻塞等海浪灾害。" }, { "instruction": "岬角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伸入海、湖中的尖角形陆地。常见于半岛的前端,是由剧烈的海蚀作用形成。如中国山东的成山角,非洲南端的好望角。" }, { "instruction": "冰洞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洞内有部分地段年平均温度低于0℃,因而常年有冰的洞穴。洞冰常以冰钟乳、冰笋、冰流面等形式出现。冰洞中结冰现象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见于寒带、北温带或高山岩溶区。" }, { "instruction": "急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发育于黄土谷坡上的楔形小沟。" }, { "instruction": "教育地理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研究各国各地区各类教育设施和资源的供给、运作和产品的空间变化。" }, { "instruction": "湿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天然或人工、永久或暂时的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具有静止或流动,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也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湿地是陆地与水体之间的过渡带,是一种多功能的生态系统,具有独特的生态结构和功能。湿地能分解、净化环境污染物,起到“排毒”、“解毒”作用,因此被喻为“自然之肾”。湿地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主要的自然资源,广泛分市于世界各地,是目前人类干预较少的生境之一,湿地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将直接影响到经济建设与环境状况。中国现有100hm2以上的各类湿地38485500hm2(不包括水稻田),其中滨海湿地5941700hm2,河流湿地8207000hm2,湖泊湿地8351600hm2,沼泽湿地13700300hm2,库塘湿地2285000hm2。2006年2月中国国家林业局正式启动实施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国家将在今后5年投资90亿元,优先启动湿地保护、湿地恢复等重点建设,使中国半数自然湿地得到有效保护。" }, { "instruction": "卢氏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中国陆相始新统的第二个阶,位于岭茶阶之上,垣曲阶之下。阶名源自岩石地层单位卢氏组,层型剖面选在湖北与河南两省交界处李官桥盆地的大岭头—七里营西—小仓房—石庙剖面。卢氏阶以含下列在本阶首现并特有的哺乳类动物为标志,主要有:Sinosinopa,Eodendrogale,Lushius,Strenulagus,Tamquammys,Tsinlingomys,Saykanomys,Mesonyx,Sarkastodon,Kuanchuanius,Chungchienia,Pantolambdodon,Metacoryphodon,Gobiatherium,Helaletes,Hyrachyus,Schlosseria,Lophialetes,Telmatherium,Metatelmatherium,Microtitan,Dolichorhinoides,Teilhardia等。" }, { "instruction": "嶂谷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谷坡陡直,深度远大于宽度的峡谷。一般在石灰岩、玄武岩等垂直节理发育的山区,由于构造上升,岩石的物理性质有利于河流的下切,同时抗风化、抗冲刷能力极强,谷坡难于剥蚀后退,故形成比一般峡谷更为深、窄的河谷。" }, { "instruction": "威奇托地洼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位于美国俄克拉何马州南部和得克萨斯州北部,包括威奇托及阿尔卜克勒等北西西南东东向山脉。原为前寒武纪古北美地台的南部。从晚古生代的密西西比世末的威奇托运动进入地洼阶段,地穹(如威奇托山脉)与地洼(如古阿尔卜克勒盆地等)相间出现,由宾夕法尼亚统代表的地洼沉积厚达6000米,至阿尔卜克勒运动进入激烈期,有褶皱、逆掩形成阿尔卜克勒山脉。在山间洼地沉积的二叠纪及更新的地层,为余动期产物。" }, { "instruction": "面积比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球椭球面上的微分圆投影后的面积与投影前的面积之比。设球面上的微分圆面积为dF,它投影后的面积是dF',面积比用P表示,则P= dF’/dF。" }, { "instruction": "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冷暖性质不同的气团接近时之间形成的狭长过渡区。显然,它的长度、高度大体与气团相当,厚度却比气团小得多,地面约为数十公里,高空可在几百公里以上,为一个向冷气团一侧倾斜的过渡区,在理论上锋常被处理为气压、密度、温度及风等气象要素场的不连续面,也称锋面。在地面天气图上,两个气团间的各种差异集中表现在这个狭长地带,称为锋线,高空天气图上,锋常表现为等温线比较密集的带状区域,也称锋区,这也是诊断锋面的依据。" }, { "instruction": "易门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原指上昆阳群因民组与下昆阳群三尖山组之间的假整合所代表的构造运动,为较平缓的上升造陆运动。此运动一直有争议。经进一步研究,将原下昆阳群划为古元古界大红山群,上昆阳群因民组为中元古界昆阳群底部。因此,易门运动为发生在古、中元古代之间的运动,与吕梁运动相当,距今18亿年。" }, { "instruction": "同位素年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用放射性方法测定的岩石或矿物的年龄,测定放射性向位素的总量从而计算标本的年龄。" }, { "instruction": "分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按天体引潮力展开,将水体中的潮波分解成许多振幅和角度率不变的调和波,对应每个调和波定义为一个调和分潮。按引潮力的纯调和展开,可得300~400多个纯调和分潮,其中以半日潮族的太阴主要半日分潮M2、太阳主要半日分潮S2及日潮族的太阴主要日分潮Ol、太阴太阳合成日分潮K1为最主要。在实际潮汐分析中,要根据观测资料序列的长短,相应分析得分潮的个数。如有一年以上的长时间序列的潮位资料,可得60个以上的调和分潮,若仅有一周日至数周日的潮位或潮流资料,仅能按准调和分析方法,获得M2、S2、K1、Ol和M4、MS4六个准调和分潮。" }, { "instruction": "全球沉积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对沉积物、沉积过程及沉积作用产生物质进行全球性研究的学科。它赋予沉积学以新的内涵,并建立起诸如层序地层学、事件沉积学等新的分支学科,极大地推动了沉积学的发展。" }, { "instruction": "氵韩江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晚奥陶世艾家山期晚期,约相当于欧洲的卡拉多克期中期。分布于江西西南部。命名地点在江西永新的氵韩江附近。为海相泥砂质沉积,主要由灰绿色细砂岩和板岩组成,厚达1058米。含两个笔石组合,下笔石组合以Climacograptus diplacanthus和Dicellograptus divaricatus为代表,上笔石组合以Climacograptus spiniferus和Dicellograptus angulatus为代表。与下伏陇溪组呈整合接触。大致与砚瓦山组或宝塔组全部或大部相当。" }, { "instruction": "专题地图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以反映某类专题信息为核心的地图集。如:反映自然要素的气候图集、地质图集、水文图集、土壤图集;反映经济与人文要素的人口图集、经济图集、农业图集;反映其他学科学术研究成果的历史图集、教育图集、医学图集等。" }, { "instruction": "第四纪火山矿床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第四纪火山活动形成的矿床。包括火山成矿作用不同阶段、不同方式形成的多种类型,比较重要的有以下几种:火山喷发岩浆矿床,如金伯利岩中的金刚石矿床、玄武岩中的沸石自然铜矿床、英安质凝灰岩中的铁矿床等,智利北部的拉科铁矿便是产于第四纪英安质凝灰岩中的;火山喷气升华矿床,如一些硼矿床和自然硫矿床,中国台湾省大屯自然硫矿床便是第四纪火山活动的产物;火山热液矿床,如与细碧角斑岩有关的黄铁矿型铜矿。此外,有的火山岩本身可作工业用石料、建筑石料、水泥和混凝土原料等。虽然中国第四纪火山活动不多,但是研究火山矿床,特别是现代火山矿床,有重大的理论和实际意义。目前,世界上硼矿床主要分布于太平洋内带和地中海带,与现代火山分布范围是一致的,说明硼矿床与火山活动有密切的关系。1960年在坦桑尼亚一活火山的喷发物中发现有碳酸盐熔浆,这就证实了至少有一部分含稀有金属的碳酸盐矿床是火山成因的。不久前才发现的,在红海海底正在形成中的富含硅、铁、锌、铜的火山热液矿床,为探讨火山热液成矿规律提供了一个极好的例证。" }, { "instruction": "暗瘠表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有机碳含量高,盐基不饱和的暗色腐殖质表层。" }, { "instruction": "迤东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滇东新元古代中期的一次构造运动。在滇中位于南华系澄江组之下的一套板岩、石英岩、砂岩及灰岩称为汤丹群,可与昆阳群对比,时代为中元古代—新元古代早期。汤丹群极度倾斜且剧烈变质,而澄江组却未受变质,层次分明地覆盖在汤丹群上,呈显著的交角不整合关系。与晋宁运动相当,距今约8亿年。" }, { "instruction": "种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分布区内,占有一定环境空间的同种个体的总和。" }, { "instruction": "夏时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日光节约时制,是一种为节约能源而人为规定地方时间的制度,在这一制度实行期间所采用的统一时间称为“夏令时”。一般在天亮早的夏季人为将时间提前一小时,可以使人早起早睡,减少照明量,以充分利用光照资源,从而节约照明用电。各个采纳夏时制的国家具体规定不同。目前全世界有近110个国家每年要实行夏令时。" }, { "instruction": "图形化简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制图综合的基本内容之一。随着比例尺的缩小,各种图解限制使得她理对象空间延展的许多细部特征不能在地图上表现出来,这就需要通过科学的图形化简手段来完成这一从详细到概略的抽象过程。这些手段包括细小弯曲的舍弃、合并,甚至夸大。最高级的图形化简是降维处理一一以1维的线或者0维的点代替2维面状图形。" }, { "instruction": "疾病谱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固定谱阶组成的疾病过程。疾病一般由前阶向后阶发展,谱阶演替过程的速度与病种、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如能及时采取防治措施或去除环境危险因子后,即可抑制或逆转疾病的演化趋势和方向。此外,某一地区危害人群健康的诸多疾病中,可按其危害程度的顺序,排列成疾病谱带。疾病谱不仅能反映某地危害人群疾病的组合情况,而且可指导有关部门针对性地采取防治措施。" }, { "instruction": "内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发生在密度不连续面附近的波浪。海洋中内波发生在密度垂直分布有显著变化的水层上。有淡水流入的海区,在海水与淡水的分界面上易生内波。在发生内波的分界面上下两侧,水流具有相反的流向,往往对拖网渔业造成事故,对航行船舶可造成减速或停滞不前的现象,因而称这种海区为死水。" }, { "instruction": "生态气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与生物生长或栖居地相关的特有气候条件。生态气候同当地植被、土壤、地形等有紧密的联系。相应的生态气彖学就是研究生物生长及其时空分布、对气候的生理适应性和气象环境的关系。" }, { "instruction": "化学氧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使污染物通过氧化反应转化成无害的氧化物、二氧化碳、水等的方法。一般采用氧化剂,常用的氧化剂是空气中的氧气、臭氧、双氧水,及氯气、次氯酸盐、高锰酸钾等。例如用氯气和苛性钠或次氯酸盐处理含氰化物废液,用氯气或臭氧处理饮水中残余的少量污染物等。该法优点为装置和动力需要简单,缺点是污染物浓度高时氧化剂耗量高,且有时氧化剂会造成二次污染。" }, { "instruction": "西伯利亚东部地洼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包括阿尔丹高原、斯塔诺夫山脉等,还可分为多个次级地洼区。原为前寒武纪地台,于中、新生代时出现地洼活动,褶皱断裂作用强烈,伴有大量花岗岩体及火山岩层形成。在阿尔丹高原(1300米)上,由准平原代表的古地台残留部分尚清楚可见。" }, { "instruction": "德曼尼西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最古老的直立人化石。1991年发现于高加索山南麓第比利斯西南85千米的德曼尼西城附近。化石为一下颌骨,产于早更新世河流沉积层中,根据动物群、考古学、地层地质年代学及古地磁学资料综合分析,其生存年代为距今约180万年。此后又陆续发现了三个头骨及一个下颌骨化石,根据头骨上具矢状嵴、眶后颞部显著向内收缩及牙齿、下颌的一切特征均显示其与直立人最接近。由于德曼尼西人是走出非洲的最早的直立人,也是即将敲响欧洲大门的第一个直立人(欧洲及亚洲的分界线为高加索山脉,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均位于亚洲)而引起人们的关注。有人推测直立人从非洲经中东分别走向亚洲(约在180万年前后有爪哇猿人及其他直立人)和欧洲(有先驱人、海德堡人),在此时非洲的直立人则以毛里坦猿人为代表。也有人将德曼尼西人视为匠人(Homo ergaster)。有人则单独命名为Homo georgicus(格鲁吉亚人),并视为直立人范畴的成员。但多数学者认为应属直立人。" }, { "instruction": "西大山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早寒武世早、中期,分布于天山东部。命名地点在新疆天山东部库鲁克塔格西大山。为海相沉积并有火山喷发岩,由薄层硅质岩、泥质灰岩、安山岩、燧石层夹砂质灰岩组成,并含磷块岩,上部鲕状灰岩中含三叶虫古油栉虫、莱德利基虫、古杯类等,厚125米以下。与下伏震旦系冰碛层呈不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应山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鄂北大洪山区中元古界应山群与新元古界花山群之间的显著不整合,又称之为震旦运动第一幕。应山群与神农架群及会理群、昆阳群相当,属中元古代;花山群为南华纪。" }, { "instruction": "国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首都通向各省、市、自治区政治经济中心的干线,或重要城市通向各大港口、铁路枢纽、重要工农业基地的干线公路,或通向重要对外口岸、开放城市、革命纪念地、名胜古迹的干线公路和有重要意义的国防干线公路。等级很高,多为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 }, { "instruction": "渤海沿岸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沿着鲁州和辽东湾沿岸常年稳定流动的海流。" }, { "instruction": "专门地貌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为解决某一实际问题或研究地貌专门问题而测制的地貌图,如砂矿地貌图、滑坡图、坍陷分布图,以及其他为找矿、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海港建设、航运等服务的地貌图。这些地貌图往往与第四纪地质图(特别是第四纪沉积物成因类型和岩性特征)结合在一起。" }, { "instruction": "豆足介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介形纲的一目。壳大而厚,钙化好,背缘长直,腹缘外凸,两壳明显不等或近等大。可具眼点。肌痕甚大,由许多小肌痕组成。壳面多光滑,或具细瘤。海生,奥陶纪至泥盆纪。代表属为豆石介(Leperditia),中国产出很多。" }, { "instruction": "松花江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早白垩世晚期至晚白垩世。广泛分布于松辽平原地区。为淡水湖相沉积,自下而上分为登楼库组,泉头组,青山口组,姚家组,伏龙泉组(嫩江组),四方台组和明水组。本群根据介形虫化石和区域性不整合分为下上两部,从登楼库组到泉头组为下部,属下白垩统;从青山口组到明水组为上部,属上白垩统。①登楼库组,为紫黑色砂岩,仅见于钻井中;②泉头组(纪家岭组),为紫灰色、灰白色、灰绿色砂岩与暗紫红色、紫褐色及棕红色泥岩互层,厚700~1500米,含介形虫Cypridea,Lycopterocypris,Mongolianella,Darwinula等,及轮藻Chara sp.和被子植物Trapa microphylla等;③青山口组,以黑色泥岩为主,厚300~500米,富含介形虫、叶肢介、鱼、双壳类化石,有时成为厚达2米以上的介形虫层,介形虫分为下带以三角星介属为主,有Triangulicypris torsuosus等,中带以女星介属为主,有Cypridea adumbrata,Cypridea deoheinensis,上带有Sunliaoia tumida,Limnocypridea inflata等,叶肢介Nemestheria qingshankouensis带;④姚家组,以黑色泥岩为主,下部具绿色泥岩夹粉砂岩,厚70~170米,含介形虫Cypridea,Ziziphacypris等,叶肢介为Dictyestheria elongata带;⑤伏龙泉组(嫩江组),为灰黑色泥岩、页岩,劣质油页岩及灰绿色泥岩,上部具红色泥岩,共厚500~1000米,富含介形虫,以女星介属为主,叶肢介分为下带Estherites mitsuishii带,上带Palaeolimnadiopsis anguangensis带;⑥四方台组,下部为杂色砂、泥岩互层夹有紫色砂岩和砂砾岩,上部为棕红色块状泥岩、砂岩、泥岩夹薄层砂岩,厚200米,最厚达410米,含介形虫Cypridea amoena,Cypridea cavernosa,Lycopterocypris cuneata及叶肢介Bairdestheria distincta带;本组与下伏伏龙泉组呈不整合接触;⑦明水组,以棕红色为主的杂色砂岩、泥岩,厚200~340米,含大型软蚌化石及介形虫Cypridea altilis等。" }, { "instruction": "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大气光象。" }, { "instruction": "丽足介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介形纲的一目。壳较大,钙化弱,两壳近等大,背缘一般外凸,壳的前缘多具有发育的喙状突起,其下并有凹痕,为触角伸出处。第二触角已变为游泳器官。具性双形现象。壳面光滑或具壳饰。全为海生,奥陶纪至现代。再分为丽足介亚目及枝足介亚目。" }, { "instruction": "岩盐岩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发育在岩盐及其他卤化物岩中的岩溶。它所形成的岩溶形态一般较石膏和碳酸盐岩的形态为复杂,常见的形态有沉陷、塌陷、溶坑、溶蚀漏斗、落水洞、蜂窝状溶孔、盐钟孔、盐石笋、盐泉等。如云南禄丰元永井附近所见。" }, { "instruction": "化学吸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以适当液体作为吸收剂,利用其与气体混合物中某组分发生化学反应从而达到分离目的的一种方法。例如,在污染物控制中用石灰乳液、碳酸钠溶液、氨水等吸收废气中的二氧化硫;用氢氧化镁乳液、氨水等吸收氮氧化物等。" }, { "instruction": "水生活污染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居民日常生活中排出的对水域环境造成污染的污水。如各类居住建筑、公共建筑和其他企、事业单位的建筑物中的生活、办公用房排出厨房洗涤、沐浴、衣物洗涤和冲洗厕所、场所等的污水,这些生活污水通过管道或沟渠汇入水体。其水量和水质取决于居民的生活消费状况和生活习惯。城市和人口密集的居住区是主要的生活污水发生源。" }, { "instruction": "砂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已固结的中粒碎屑沉积岩,其中粒径0.625~2毫米的砂粒的含量占50%以上,其余为基质或胶结物。砂粒的主要成分为石英,其次长石、云母、岩屑等,胶结物的成分有硅质、铁质、钙质。按砂岩中碎屑的主要颗粒的大小可分:0.5~2毫米为粗粒砂岩(grit)、0.5~0.25毫米为中粒砂岩(medium granular sandstone)、0.25~0.0625毫米为细粒砂岩(fine grained sandstone)、不等粒砂岩(inequigranular sandstone)等。按砂粒与粘土杂基的含量可划分为净砂岩(arenite)(简称砂岩)与杂砂岩二大类,前者粘土小于15%,可细分为石英砂岩、长石砂岩、岩屑砂岩等,后者粘土大于15%,可细分为石英杂砂岩、长石杂砂岩、岩屑杂砂岩等。" }, { "instruction": "冰场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属全新世。盖于白头山火山锥上,为白头山最新的火山喷发物。分上、下两段。下段为灰白色、黄色粗面质浮岩、厚约40米,可做接触、过滤、保温等材料;上段为黑色粗面质凝灰角砾熔岩、粗面质凝灰熔岩及火山灰,厚23~61.5米。在天池林场及桦中一带,白色浮岩中夹有近代植物的炭化木化石:长白落叶松炭化变种(Larixpollenites olgensis var.carbon)、朝鲜云杉炭化变种(Piceapollenites koraiensis var. carbon)、西伯利亚桧柏炭化异型(Juniperus sibirica cf. carbon)、虾夷云杉炭化异型(Piceapollenites jezoensis cf. carbon),炭化木的14C年龄为(1120±90)年。白头山在1597年、1668年及1702年曾三次喷发,因此本组上部可能包括历史时期的产物。" }, { "instruction": "浮游植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浮游生活的植物。多为单细胞植物,主要类群为硅藻,还有绿藻、蓝藻、甲藻等。" }, { "instruction": "部门地貌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貌学的一个分支。它以某一地质营力形成的地貌及其发育过程为独立的研究对象,如流水地貌、岩溶地貌、冰川地貌等。部门地貌学是地貌研究深入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生产建设实际需要的产物。" }, { "instruction": "低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相对较低下的平地。一般与地质构造有关。山西高原的汾河低地是地堑陷落带,东西两侧有高耸的断层崖。黑龙江三江平原低地是挠曲运动的沉陷带,地下水位较高,低地中常呈沼泽化。" }, { "instruction": "地下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暗湖。在天然洞穴中,具有开扩自由水面的比较平静的地下水体。它往往和地下河相连通,或在地下河的基础上局部扩大而成,起着储存和调节地下水的作用,如云南六郎洞、广西都安拉通。" }, { "instruction": "浮游动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营浮游生活的动物。种类很多,包括无脊椎动物大部分门类的浮游类群,以及各类动物的浮游幼体。" }, { "instruction": "灾害区域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研究某一区域灾害灾种结构、分布和发生发展变化规律的学科。灾害区域学不仅研究特定区域各灾种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同时研究灾害对人类社会影响及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对灾害的反作用。其主要研究内容有:①分析研究区域各主要灾种的分布、成因及演变趋势,并对此提出减防对策;②分析区域主要灾害的特征以及各灾种之间形成的灾害链,在此基础上提出防止、控制灾害链发生发展的措施;③对区域内和区域间众多互为联系的灾害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并探讨其未来发展趋势与防范对策。灾害区域学强调综合研究,与生态学、自然地理学等学科紧密结合,并应用系统工程的理论以及地理信息系统和信息数据库等方法进行研究。" }, { "instruction": "粘粒矿物演化顺序异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粘粒矿物演化顺序不符合一般概念模型的情况,如蒙脱石在多钾环境中可逆向变化为水化云母;斜长石在多镁的条件下可形成蒙脱石,如气候干旱,无足够雨水淋洗时又会停留在这一阶段;斜长石在湿热的气候里,可直接形成高岭石 ,甚至三水铝石。又有资料表明,当气温与季节降雨量相对稳定时,粘粒矿物形成的类型与母岩及年平均雨量有密切关系,可以不遵循一般的演化顺序。" }, { "instruction": "内皮尔杂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系出露在东南极恩德比地地区的一套深变质岩系,由各种片岩、片麻岩及绿片岩组成,普遍含层状、似层状、透镜状磁铁石英岩,以纽曼冰原岛峰群中的铁矿最大,铁矿形成时代主要有31亿年、29亿年、24亿年三期。在松斯山出露的英云闪长片麻岩中,用离子探针质谱法测定其锆石UPb年龄为(39.3±0.1)亿年。是南极洲最古老的岩石,也是全球已发现四个最古老的岩石之一。" }, { "instruction": "生物异常观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根据历史经验,地震前常有一些生物出现反常状态,引起生物反常的原因很多,但一部分反常现象确与地震即将发生有联系,对此进行观测分析,是预测地震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称为生物异常观测。" }, { "instruction": "渐变式转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槽或活动带未经强烈构造变动而逐渐过渡为地台或稳定区的转化。少数地槽或活动带未经强烈褶皱和变质,不伴随大量岩浆活动,而是缓慢上升,地槽型沉积逐步向地台型沉积转化,直至完全变成地台型沉积。如天山地槽一般为突变式转化,但在博格达山却表现为渐变式转化:下二叠统下芨芨槽群为硬砂岩、粉砂岩和火山岩,属地槽型沉积,上二叠统上芨芨槽群为含油页岩的陆相碎屑岩、凝灰砂岩、泥灰岩,属槽台转化的过渡层,整合其上的上二叠统上部和三叠系为陆相红色碎屑岩,已属地台型沉积。由下二叠统至三叠系,显示由地槽型沉积向地台型沉积的过渡,槽台两个阶段之间无明显界线。" }, { "instruction": "接触胶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碎屑岩胶结类型之一。胶结物含量很少,分布于碎屑颗粒相互接触的地方,它可以是原生的,也可以是次生的。前者的例子如在干旱气候带,砂粒之间的触点水(因毛细管作用上升的水)的蒸发作用导致在颗粒的接触处有化学沉淀的胶结物;后者因颗粒接触点的压溶作用发生胶结;也可以是孔隙胶结类型的胶结物经淋滤在碎屑颗粒的接触点残留了少量剩余胶结物而成的。" }, { "instruction": "城市地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反映城市现状或发展规划的地图。内容包括城市的形态、结构、功能、交通、建筑、园林绿化、环境保护、土地利用和发展规划等。比例尺一般大于1:50000由于现代城市发展较快,为保持地图的现势性,可以建立城市地图数据库和充分利用航空遥感技术制图以及高分辨率的低轨小卫星资料。" }, { "instruction": "血吸虫病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寄生虫病。中国的血吸虫病由日本血吸虫所致,曾流行于长江以南200多个县。日本血吸虫成虫寄生于人及多种哺乳动物的门脉系统,所产虫卵进入肝脏或穿过肠壁随粪便排出,如粪便管理不善,虫卵会随便倾入水体后可孵化成毛蚴再侵入钉螺体并发育成尾蚴。自螺体逸出的尾蚴便成为水环境中的危险因子。血吸虫病急性期有发热、咳嗽、肝肿大和肝区疼痛的症状;慢性期有腹泻、肝脾肿大等症状;脑型血吸虫病可发生症状性癫痫;晚期可形成肝硬化。儿童得病可影响生长发育,形成侏儒症。预防措施包括环境和粪便管理,消灭钉螺,安全用水等。治疗以锑剂为主。" }, { "instruction": "贫困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购买基本的生活必需品或维持最低限度生活需要的最低收入水平。所谓基本必需品一般包括人体最低需要热量所需摄取的食品,以及最简单的衣物、住房等。世界银行确定的绝对贫困标准是:①每人每天的食品提供2150千卡热量,食品占总支出的比例农村为63%,城市为61%;②每人每天收入低于1美元。中国政府确定农村绝对贫困线是:①每人每天的食品提供2150kcal热量,食品支出占总支出的60%。②人均年收入低于人民币1318元(1998年标准)。" }, { "instruction": "底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构成海底表面的物质。可分为松散沉积物和岩石两类,通常是指未固结的松散沉积物。进行海底底质调查是海图测绘、海洋工程、渔场、矿产资源及各种海洋地质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 }, { "instruction": "陆缘海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位于大陆的外缘,一般为岛屿或半岛与大洋隔开的咸水水域。面积与大洋相比小得很多。水文特征主要受陆地河流与相临大洋的影响,无独立的潮汐和海流系统。通常具有广阔的大陆架,以较厚的陆源沉积物为主。海底地壳大多为大陆型地壳或过渡型地壳,如太平洋西部的东海和黄海皆属大陆型地壳;具有大洋型地壳者称边缘海(marginal sea),如菲律宾海和日本海、鄂霍次克海则具有大陆型和大洋型两种地壳特征。" }, { "instruction": "象形印痕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沉积岩中的一种层面构造。由于水流的作用,或水流携带某种物质的刻划作用,在柔软的泥质沉积物表面形成的一些具有特殊形状的坑凹痕迹,称为象形印痕。若这些印痕被上覆砂质岩层底面复印下来,便称为印模(cast)或铸型。常见的印模有槽模、沟模、刷模、椎模等。" }, { "instruction": "土壤侵蚀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土壤或土体在外营力(如水力、风力、重力、冻融)作用下发生冲刷、剥蚀和流失的现象,从而造成土壤物质流失。按外营力类型可分为水蚀、风蚀、重力侵蚀和冻融侵蚀四种类型。土壤侵蚀会使土壤养分流失、结构破坏,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迅速降低,同时还会对区域水资源和水利设施造成严重的危害。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资料,由于土壤侵蚀的发生,全球每年约有2000万公顷土地的作物生产力化为乌有或变得不能经济地利用。中国也是土壤侵蚀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特别是位于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地区,土壤侵蚀十分严重,多年平均土壤侵蚀量达每年数亿吨,这些土壤物质大量淤积在河道中,使得下游黄河成为地上悬河,严重地威胁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 { "instruction": "那高岭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中国下泥盆统的第二个阶,位于原莲花山阶之上,郁江阶以下。层型剖面位于广西横县六景。以牙形石Eognathodus sulcatus juliae的首现为其底界的标志,并以含有腕足类Orientospirifer,Kwangsirhynchus等为其特征。" }, { "instruction": "气团变性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气团。" }, { "instruction": "北票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北票煤系。时代属早侏罗世。分布于辽宁西部。命名地点在辽西北票,为陆相含煤沉积,下部为火山岩系,主要由安山岩质凝灰岩及凝灰砾岩等组成,底部具砾岩,厚约360~500米;上部为含煤岩系,以砂岩、页岩为主夹煤层,厚约1000~1500米,含植物化石Phoenicopsis speciosa,Todites williamsoni等。与下伏下侏罗统兴隆沟组呈假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水文地质土壤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水文地质学与土壤学相结合的新边缘学科。诸如南水北调工程对土壤的影响、灌溉区的地下水动态与土壤次生盐渍化、地壳沉降中心与碱土分布的一致性等,是其研究内容。" }, { "instruction": "hot volcano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岩浆喷溢形成的火山。" }, { "instruction": "非湿陷性黄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自重和外部荷载作用下被水浸湿后完全不发生湿陷或δs<0.015的黄土。" }, { "instruction": "生物-化学处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污水处理中一般指污水先经微生物法处理,再用化学方法深度处理,以除去生物处理过程中残余的难降解污染物的方法。能进一步提高处理水的水质。" }, { "instruction": "交通圈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城市的交通吸引范围,以各条交通线上的交通流分界点所包围的地域来表示。按不同运输方式的客流、货流和车流分别划定,得出不同区域和构成的交通圈,其大小相差很大,并有层次结构。如以首都北京为中心的铁路一日交通圈,以省会为中心的公路一日交通圈。" }, { "instruction": "图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理信息的逻辑划分通常代表一个专题,如行政边界、道路等。" }, { "instruction": "原生黄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没有层理的以粉土粒级为主的黄土,大于0.25毫米的粒级基本不存在,含多量碳酸钙结核,孔隙率高达40%~50%。一般认为风成成因的黄土为原生黄土。" }, { "instruction": "群虫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苔藓虫均为由许多个体组成的群体,故又称群虫。" }, { "instruction": "海洋地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震中位于海洋的地震。可造成海底断层,引起海啸,但很多时候并不产生海啸。由于海水不能传播横波,因此海震时在海面上感受到的震动仅是纵波的冲击,当冲击力量大到一定程度时,才能使船上的人有触礁的感觉。" }, { "instruction": "glacial erratic,drift boulder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冰川搬运的巨大石块。它可随冰川翻山越岭,有的直径达10~20米以上。在冰川作用地区,可用作测量冰川流向和圈定冰川范围,或用来追索漂砾的来源,找寻砂矿、原生矿的标志。具有磨面擦痕的异地大漂砾,是最有说服力的冰川流行证据。如波兰和德国中部和北部平原上的变质岩漂砾就是由冰川从西北欧古老地盾上带来的。漂砾的体积大小悬殊,巨大的漂砾其残留的能力很强。" }, { "instruction": "壮龙亚科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从禽龙演化而来,具有宽大的无齿喙。头骨平或具有骨质隆起,磨蚀过的颊齿边缘极其锋利。手指4指,掌形成了一个肉垫。有20多个已知属,长3.7~15米,生活于晚白垩世,在北美、南美、欧洲和亚洲产出。" }, { "instruction": "海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尖顶的海山。由海底火山形成。" }, { "instruction": "地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地凸。由地壳的垂直运动形成的褶皱—穹窿。为区别于地壳水平运动形成的褶皱,故称为地肿。与之相对应的坳陷则称为地凹(geodepression)。" }, { "instruction": "海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海岸带的一部分。由波浪和海流作用在岸边形成的平缓堆积地形。位于平均高潮线与平均低潮线之间,在激岸浪作用的范围内由波场中的沉积物堆积而成。地面呈平缓的向海倾斜,由泥沙及砾石组成。根据主要的组成物质,可分为泥滩、沙滩和砾滩三种。广阔的沙质海滩上常发育有风成沙丘,或形成海滨砂矿和建筑材料基地。大规模发育的结果即扩展而成海积平原。" }, { "instruction": "平湖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中晚始新世。命名剖面为东海陆架盆地浙东坳陷平湖一井。岩性为深灰色泥岩夹砂岩及沥青质煤层,是平湖地区主要生油层。岩性分为三段:下段为深灰色泥岩与浅灰色粉细砂岩互层,夹煤层;中段以深灰色灰质、含灰质泥岩为主,夹浅灰色粉细砂岩和沥青质煤层;上段为深灰色泥岩与浅灰色粉细砂岩互层。属海陆过渡半封闭海湾相沉积,厚204~1550米。本组化石较丰富。有孔虫分两个化石带,即中段的Haplophragmoides组合,主要分子有H. cf. carimatum, H. amakusaensis和下段的Cibicidoides hilgardiElphidium eocenicum组合,常见分子有Nonion rotulum、Nonionella hankeni sipossa、Elphidium cynicalis、Anomalina pinghuensis、Cibicides sp.等,还有沟鞭藻、浮游类、介形虫、钙质超微化石、孢粉等。本组广泛分布于西湖坳陷。" }, { "instruction": "世界遗产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自然景观与文物古迹,是人类罕见的且目前无法替代的财产,这些遗产是地球进化而形成或人类经营产生而来的,是承古递今,并由现在交付给未来的宝物,它是超越时空和地域,为世界全人类共同拥有的宝贵遗产。它可分为三大类,即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双遗产(自然与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指在审美、科学、保存形态方面特别具有世界价值的地形、生物及包括景观在内的地域。文化遗产是指在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及审美、人种学或人类学方面具有世界意义的纪念物、建筑物、遗迹等。双遗产指同耐具有自然与文化两方面因素的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1 1月26日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其宗旨为“通过采取公约的形式,建立一个根据现代科学方法制定的永久性的有效的保护制度。’’至2000年底,已登录的世界遗产有690处。中国于1985年加入该公约。" }, { "instruction": "平流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大气分层。" }, { "instruction": "肉食牛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繁盛于南方大陆的嵴鼻龙类阿倍尔龙科的大型食肉恐龙。属名由拉丁文carno(肉,衍生为肉食性的意思)和taur(公牛或阉牛)构成。头骨比其他兽脚类恐龙更像公牛,特别是眼眶上的一对尖角显示其非常奇特。小眼睛总是注视着前方,和巨大恐怖的上颌比较,下颌显得纤细柔弱。头骨深,下颌浅,牙齿纤细,很难推测其食性,身上沿着脊背生有成排的半圆锥形的骨质瘤,向身体的两侧半圆锥形骨质瘤渐小,骨质瘤之间生有互不叠覆的圆盘形鳞片。前肢退化,奇短,体侧和背部覆盖鳞状骨片。个体大,长7.6米,重1吨。阿倍尔龙类(Abelisauridae)以建立于1985年的阿倍尔龙(Abelisaurus)为代表,头骨长、鼻骨钩状、没有角。第三条同类的龙在1986年命名为壮踝龙(Xenotarsosaurus)。1901年命名的宽颌龙(Genyodectes)实际上是南美的第一条阿倍尔龙类。1991年又记述了天龙(Tarascosaurus),从南美、印度、法国发现的类似的头骨碎块显示它们是在南方冈瓦纳超大陆(包括南美和印度)与北方联合古陆分离后,扩散的。肉食牛龙产于阿根廷南部丘布特省早白垩世晚期地层,1985年定名。" }, { "instruction": "叠覆造山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陆陆碰撞后处于“联而不合”状态的微陆块间或古造山带间,在新的地球动力学体系作用下,再一次的挤压造山和地壳缩短作用。这时处于低位的陆块(如三叠纪时期的扬子陆块,被海水淹没)可再次下插或俯冲到处于高位的另一陆块(如三叠纪时期的中朝陆块)之下,发生大陆壳的俯冲造山作用,导致一个大陆的边缘叠覆在另一个大陆的边缘之上,称为陆陆叠覆造山作用。叠复造山作用是不同构造旋回、不同动力学体系作用的结果。在叠覆造山中,同样可产生大陆地壳的多层次拆离,形成强烈褶皱、大规模逆掩断层和推覆构造,发生大规模岩浆作用(特别是花岗岩类侵入)、重要区域动热变质作用、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山体大幅度隆升,形成磨拉石沉积。如秦岭大别造山带的印支造山作用和燕山造山作用即属典型的叠覆造山作用。碰撞造山、陆内造山和叠覆造山对比简表碰撞造山陆内造山叠覆造山被洋盆分隔的两陆块在洋盆消失后,陆陆碰撞时发生的造山作用碰撞后,陆陆碰撞动力继续作用而产生的造山作用虽碰撞,但尚未焊合为一体的两陆块间再一次的造山作用紧接洋盆消失的俯冲造山作用之后,二者是同一动力作用过程中前后相继的两个阶段紧接碰撞造山之后发生,实际上是碰撞造山之继续,属同一动力学过程与碰撞造山不属同一构造旋回(或阶段),也不属同一动力作用过程,而是在新的构造阶段,新的动力学条件下,两陆块间再一次的挤压而产生的大陆壳消减造山作用。" }, { "instruction": "大陆冰川均衡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冰川负载与卸载导致地壳的均衡补偿过程,早在1882年詹姆孙(T.F. Jameson)就提出:由于成片的厚冰停积、消融,地壳产生均衡变形。冰川发育时,厚冰覆盖区,地壳因负载而下沉;冰川退缩,地壳卸载而隆起。斯堪的纳维亚、北美和大不列颠群岛等地,都经历着大陆冰川均衡过程。其中斯堪的纳维亚地区最显著。据报道,波希米亚的基尔伏北部,由这个过程引起的上升量高达每年9毫米;斯德哥尔摩每年也达4毫米;而哥本哈根则较稳定。由于陆地均衡隆起,每百年大约有1000平方千米的“新生”领土并入芬兰国境。大陆冰川均衡过程是第四纪冰川覆盖区地壳运动的影响因素之一。" }, { "instruction": "大气成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大气圈。" }, { "instruction": "深部岩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深部缓流带内发育或存在于深部缓流带的岩溶。包括承压作用下发育的深部溶穴,受硫化矿体影响发育的深部溶洞以及埋藏在深部的古岩溶。如任丘油田的古岩溶残山(古潜山)。这些深部岩溶,有的是古岩溶,有的则是正在继续发展的岩溶。" }, { "instruction": "突尔沙克塔格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晚寒武世至早奥陶世。分布于天山东部。命名地点新疆尉犁县兴地村以北约25千米处莫钦库都克附近的突尔沙克塔格。本组为海相碳酸盐沉积,以深灰色薄层灰岩及厚层灰岩为主,夹泥灰岩、砾状和竹叶状灰岩,富含三叶虫Glyptagnostus,Pseudagnostus,Liostracina,Prochuangia,Proceratopyge等。厚约302米,与下伏莫合尔山群呈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天然大气污染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自然界自行向大气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大气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如正在活动的火山,自然逸出煤气和天然气的煤田和油田,放出硫化氢、氨等气态污染物的腐烂的动、植物等。目前尚无有效办法控制天然污染源造成的大气污染。" }, { "instruction": "综合运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充分利用各种运输方式,组成统一的运输体系,在统一计划下分工协作,共同完成运输任务的一种运输组织活动形式。基本上有三种:①在各种运输方式平行分布的情况下,进行合理分工;②在各种运输方式交叉、衔接的情况下组织协作;③在各种运输方式交汇点,进行运输能力的统一规划和运输计划的协调。" }, { "instruction": "景观生态规划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通过分析景观特性以及对其判释、综合和评价,提出景观最优利用方案。其目的是使景观内部社会活动以及景观生态特征在时间和空间上协调化,达到对景观优化利用,既保护环境,又发展生产,合理处理生产与生态、资源开发与保护、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开发速度、规模、容量、承载力等的辩证关系。根据区域生态良性循环和环境质量要求设计出与区域协调和相容的生产和生态结构,提出生态系统管理途径与措施。主要包括:景观生态分类、景观生态评价、景观生态设计、景观生态规划和实施。" }, { "instruction": "极地气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气团分类。" }, { "instruction": "志留纪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古生代的一个纪,年代距今4. 39亿年至4.09亿年,志留纪已出现淡水原始的鱼类无颌类。" }, { "instruction": "绛县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新太古代—古元古代。主要分布在山西省中条山绛县—垣曲县一带,为浅变质岩系。自下而上分为4组:①平头岭组,主要为厚层石英岩夹片岩,偶含砾,厚10~42米;②横岭关组,为一套片岩,是本区变质铜矿赋矿层位,厚1381米;③圆头山组,下部以厚层石英岩为主夹片岩,上部为泥岩,厚744米;④铜矿峪组,以变质富钾火山岩和火山碎屑岩为主,上部片岩,厚度大于1481米,是本区铜矿主要含矿层位。变质程度为低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铜矿峪组变流纹质凝灰岩中锆石年龄21.15亿年、25.30亿年,变质熔结凝灰岩单颗粒锆石UPb年龄21.66亿年、24.55亿年。与下伏涑水杂岩和上覆中条群均呈不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区域环境污染综合防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根据区域总体规划要求,进行全国规划与合理布局,并通过资源的综合利用与生物、工程等综合措施以及行政、经济与法律手段来防治和控制污染,以达到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的目的。区域环境是由自然生态与技术经济社会两个子系统组成的地域综合体,其污染状况不仅受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和当地各种自然条件的制约,而且受人类社会行为的影响,故对区域环境污染问题要因地制宜地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 { "instruction": "水质监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根据流域特点和污染源位置,定点、定时分析水体水质,以掌握水质的连续变化特征。是水环境保护的一种手段。水质分析方法有化学方法、物理方法和生物方法。水质监测项目分必测项目和选测项目。前者共36项,包括:水温、pH、悬浮固体、氧化还原电位、电导率、游离二氧化碳、侵蚀性二氧化碳、溶解氧、化学耗氧量、生物耗氧量、硝态氮、亚硝态氮、氨氮、P、Fe、总碱度、矿化度、离子总量、总硬度、K、Na、Ca、Mg、碳酸根、碳酸氢根、氯化物、硫酸根、挥发酚、氰化物、砷化物、六价铬:Hg、Cd、Cu、Pb、大肠杆菌群数和细菌总数;后者共1 0项,包括:Si、Se、Zn、硫化物、氟化物、DDT、六六六、有机磷、油类和洗涤剂。" }, { "instruction": "农业用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凡直接或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的总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地、池塘、鱼塘、沟渠、晒场、仓库及谷仓等直接或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建筑物及构筑物所占用的土地。" }, { "instruction": "镁灰岩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西欧上二叠统的专名。镁灰岩统一名为古代开采含金页岩的矿工所命名。由于镁灰岩是坚硬岩石而得名。按“Zechstein”一词源自德文,意译应为“硬石统”。" }, { "instruction": "北流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广西奥陶纪与志留纪间的长期侵蚀和间断代表的构造运动。见于北流县民安水库地区,下志留统底部具砾岩和含砾异粒长石砂岩,砾岩中含花岗片麻岩砾石,这些砾石可能来自附近的混合岩。砾石成分复杂,砾石层与上、下的砂岩、粉砂岩呈过渡关系,地层间可能未遭侵蚀,仅存在地壳的上升运动。应予废除。" }, { "instruction": "溶洞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岩溶作用所形成的空洞的通称。国外洞穴工作者则专指人可进入者。溶洞按成因可分为包气带洞、饱水带洞和深部承压带洞等。包气带洞的形成过程是:从裂隙、落水洞和竖井下渗的水,在包气带内,沿着各种构造面不断向下流动,同时扩大空间,从而形成大小不一、形态多样的洞穴。起初这样下渗的水所造成的溶洞,彼此是孤立的,随着溶洞的不断扩大,水流不断集中,岩溶作用不断地进行,孤立的溶洞便逐渐沟通,这使许多小溶洞合并成为溶洞系统。饱水带洞是在饱水带内地下水面附近发育的溶洞,有的学者指出了此类洞穴有迷宫式展布、层面网状溶沟、洞顶悬吊岩和溶痕等特征。当地壳上升,河流下切,地下水面下降,洞穴脱离地下水位,就形成干溶洞。这时洞内有各种碳酸钙的化学沉积物。深部承压带洞则以分布较局限,并受裂隙、节理、层理等构造形迹控制为特征。成因不同的溶洞在展布形式,纵横断面特征,洞壁溶蚀侵蚀痕,沉积物特征方面,都有不同的标志。" }, { "instruction": "台块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作地台断块的简称。大陆区的第一级断块单位。相当于岩石圈断块。具有地台型的形成(建造)和形变(改造),由基底和沉积盖层组成。此词现已基本不用。" }, { "instruction": "主旋回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结束地槽发展阶段的质变旋回。研究和确定地槽发展的主旋回是划分一级大地构造单元的基础。" }, { "instruction": "贝加尔活动裂谷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大陆内部较深的裂谷带,比世界其他任何地方的裂谷更远离扩张的洋脊。它西起蒙古北部的达尔哈特盆地,东至俄罗斯的托卡盆地,总长至少超过2000千米,宽约150~200千米。在库苏泊湖以西,裂谷走向为东西向,后弯曲为近南北向,在蒙达盆地一带,又转为东西向,在贝加尔南部,变成北东向,最后在恰拉盆地一带,又变为东西向。它位于不同时代贝加尔期和加里东期构造旋回的褶皱基底之上;并且还有复杂的结构,其中包括许多狭窄的内陆断陷和海拔超过3000米的大面积上新世更新世地形隆起。根据最底部渐新世中新世沉积物的存在,证明该裂谷带开始形成于晚渐新世早中新世;上新世构造活动加剧,现今地堑继承了新近纪早期沉降构造的走向,但主要还是上新世和第四纪正断层激烈活动的结果。贝加尔主断裂带地震活动强烈,多数地震机制面解清楚地显示了正断层作用,T轴方位始终为北西南东向。1862年的大地震,在色楞格三角洲内形成新的湖湾,使三角洲北部沉降7~8米。在裂谷带的上地幔中,存在具异常低的弹性波速值的异常体,特别是在其中央部分之下,异常地幔十分接近地表。可以推断,新生代发育的贝加尔裂谷,正是低密度上地幔内的对流作用使地壳受到张力形成的。" }, { "instruction": "旋涡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旋扭构造形成过程中,作为边界条件先期存在的,或与旋扭构造同时形成的近圆形下降地块。" }, { "instruction": "蓝柱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BeAl〔SiO4〕(OH)。单斜晶系。柱状晶体。无色或带白色色调,浅绿、浅蓝色。透明至半透明。玻璃光泽。一组解理完全,贝壳状断口。硬度7.5,性脆。密度3.0克/厘米3。产于伟晶岩与超基性岩接触带中。" }, { "instruction": "要塞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国家国防战略要地。指构筑有永久性军事工事、驻扎有专门的守备部队,配备有大口径、远射程要塞炮、岸防炮与导弹,形成独立防御体系的军事要地。如中国辽宁省的旅顺要塞等。" }, { "instruction": "满银沟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四川省会东县满银沟地区中元古界蓟县系力马河组与下伏长城系通安组的不整合所代表的构造运动。会理县通安地区双水井组(相当于力马河组)成宽缓的背、向斜,下伏青龙山组(相当于通安组)多为紧密的倒转或同斜和扇形褶皱。在会东其他地区两者关系多为平行不整合。" }, { "instruction": "地震阶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震期间局部隆升,河流快速下切形成的阶地。" }, { "instruction": "协同进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埃利希和雷文(P.R.Ehrlich&P.H.Raven,1964)在讨论植物与植食性昆虫相互作用对进化的影响时最早提出协同进化的概念。是指两个或更多物种出现遗传决定的性状(适应性)被这些性状控制的互利的相互作用所选择的。即一个物种的某一特性由于回应另一物种的某一特性而进化,而后者的该特性也同。样由于回应前者的特性而进化。" }, { "instruction": "阿斯图里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史蒂勒(H. Stille)1924年创名。海西构造运动的第三幕,时代为石炭纪晚期,威斯特伐利亚期(Westphalian)和斯蒂芬期(Stephanian)之间。此运动遗迹在英国、波兰和捷克边界上的苏台德山、阿斯图里和阿尔卑斯山东端的卡尔尼克山(Kalnik,在克罗地亚境内)都可见到。李四光(1931)认为与中国的昆明运动相当。" }, { "instruction": "海岸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海水面与陆地接触的分界线。也即陆地沿海的外围线。其位置随潮水而变动,也因海陆分布的变化而改变。中国海岸线总长度约18000多公里。地质历史时期的海岸线,称古海岸线。" }, { "instruction": "化学处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用化学药剂或材料使污染物发生化学变化而呈无害化的方法。在废水处理中,有中和法、化学沉淀法、化学还原法、离子交换法以及电解法等;在废气处理中,有化合固定法、固体吸收法、液体吸收法、催化氧化法、催化还原法等。放射性废水大多用该法处理。" }, { "instruction": "四射珊瑚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即皱纹珊瑚目。皱纹珊瑚除原生的6个隔壁外,后生的一级隔壁每轮增加4个,故又称四射珊瑚。" }, { "instruction": "构造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地壳运动所造成的岩石形状、位置及其相互关系。" }, { "instruction": "建筑艺术地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文化地理学的分支学科之一。研究地表建筑艺术特征,地域差异,探讨不同文化对建筑分布的影响。中国近代汉族地区城市的石库门、四合院、云南傣族地区的吊脚楼、西方发达国家大城市的高层建筑、非洲土著民族的茅屋分别反映了各自的建镜艺术不同风格。" }, { "instruction": "涌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世界上一些喇叭形海湾和河口区,由于受地理形势的影响,常常发生涌潮,也称暴涨潮或怒潮。其特点是:涨潮时,潮波来势迅猛,潮端陡立,水花四溅,潮流上涌,声闻数十里,如万马奔腾,排山倒海,异常壮观。我国杭州湾钱塘江口的涌潮和巴西的亚马逊河口涌潮都很有名。" }, { "instruction": "黄土崾岘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黄土梁两侧冲沟由于溯源侵蚀几乎将梁脊切穿,形成非常狭窄的鞍部连接。陕北、陇东当地居民的称谓,如陕西定边的白马崾岘和张崾岘等。" }, { "instruction": "过饱和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 rock火成岩中SiO2含量超过其他氧化物含量而有剩余,因而按照实际矿物含量测定有二氧化硅矿物出现,或者有标准矿物分子石英存在。亦即除饱和矿物(长石、辉石、角闪石、云母等)外还含有原生的游离二氧化硅(石英)的火成岩,例如花岗岩。" }, { "instruction": "温泉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下热水出露地表而形成的泉。按水温高低,分为低温温泉(20~40℃)、中温温泉(40~60℃)、高温温泉(60~100℃)、沸泉(100℃以上)。可用于发展医疗卫生、疗养游览,以及发电、采暖、提取化工原料等。台湾省南部屏东温泉水温高达140℃,是我国温泉水温最高的。" }, { "instruction": "堆积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个地区地貌发育演化的过程中,在某一地质时期由于气候变干旱、变干冷或变干热,使岩屑物质来源增加,水量减少;或构造运动趋于稳定或下沉阶段,常常引起地面上以堆积作用为主的地质作用,相应形成各种沉积地层或堆积地形,这种以堆积作用为主的时期,称为堆积期。" }, { "instruction": "水文要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用来描述水流运动的计量手段。是反映河流水文情势变化的主要尺度。包括水位、流速、流量、含沙量、水温、冰情和水质等。水文要素可以通过水文测验、观测和计算等取得数据。" }, { "instruction": "变质亚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变质相的进一步划分,它所代表的温度和压力范围比变质相要小一些。它也可以是两个变质相之间的过渡相,例如,角闪麻粒岩亚相就是角闪岩相和麻粒岩相之间的过渡相。" }, { "instruction": "运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旅客和货物的输送。即用交通工具把旅客和货物从一地运到另一地。" }, { "instruction": "北部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旧称东京湾。位于中国雷州半岛、海南岛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及越南之间。有中国的廉江(上游为南流江)、钦江、北仑河和越南的红河(在中国境内为元江)等河流注入。是优良的渔场,有石油和天然气等资源。" }, { "instruction": "螺旋状石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石笋或洞底向上长的卷曲石。" }, { "instruction": "元古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划分前寒武纪的二个宙中稍晚的一个宙,距今25亿年至5.7亿年,共经过19亿年时间。元古宙又可划分为3个代。" }, { "instruction": "黄土漏斗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黄土梁峁的边坡上地表径流下渗潜蚀带走黄土颗粒,形成的漏斗状形态。漏斗呈圆形或近圆形,直径1至数米,深2~5米。个体分布。" }, { "instruction": "护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河床崩岸段修造的保护河岸工程。用以加强河岸的抗冲性和稳定性。护岸工程主要指枯水位以下至河床段的工程设施。枯水位以上部分称护坡工程。护岸工程分三种类型:覆盖式护岸工程,即抛石、沉排和沉枕等;丁坝护岸工程;覆盖和丁坝相结合的护岸工程。" }, { "instruction": "彩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物对于入射光的不同选择性吸收和反射能力在人眼视觉中的反映。体现在彩色遥感图像上为地物影像的彩色。任何彩色均由色别、明度和饱和度三要素组成。彩色图像可通过彩色摄影方法获得;也可通过加色或假彩色合成两种方法得到。前者影像的彩色与地物天然彩色一致,如天然彩色航空像片;后者则不相同,如彩色红外影像和用各种增强方法获得的假彩色“陆地卫星”影像。彩色图像地物的信息量比黑白全色片丰富。判读时根据地物与地物间的色差、地物与背景间的色差识别地物的性质和类型,效果十分理想。" }, { "instruction": "复式山谷冰川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两条以上的山谷冰川汇合形成的冰川。如中国祁连山老虎沟十二号冰川。" }, { "instruction": "水质区划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按水的化学性质及其组成的差异进行的区域划分。进行水质区划可为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及改善地方水质提供科学依据。水质区划的原则是:①影响区域水质形成的自然及社会经济条件;②地区水体的水化学背景;③因经济发展引起地区水质污染特点的一致性。根据目的及任务的不同可作出不同等级层次的区划。针对不同水质区的特点,应采取因地制宜的水质管理措施。" }, { "instruction": "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相对生物-非生物复合系统的一个分室,输入的物质通量(F)或通量密度(Q)即为源,输出的物质通量(S)即为汇。" }, { "instruction": "火山海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火山活动喷发的物质堆积而成的海岸。有的由火山熔岩构成;有的由火山锥或火山口被海水淹没侵蚀后形成。如中国海南岛北部海岸、北部湾的涠洲岛、斜阳岛的海岸等。这种海岸随火山岛的活动而变化。如白令海峡的博格斯洛夫岛,形成于1796年,后被蚀而没于水下;1883年又升出海面,后又被蚀低于水面之下;1910年再次喷发才形成现今的高出海面的火山岛。其海岸也就随岛屿的上升和沉没而存在和消失。" }, { "instruction": "淤泥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淤泥质的沉积物流。细粒土体的块体运动,在运动时含有大量流体物质。" }, { "instruction": "成土生物因素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五大成土因素之一。在自然界中,动物、植物、微生物都直接参加到成土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绿色植物与微生物自定居在母质上开始,便以其生物化学与物理化学等作用来改变母质。生物以其所创造的有机质使土壤积累养料、改善性质。绿色植物的根系在土壤中,不仅能使土壤疏松,还可促使良好结构的形成。各种土居动物在土壤中也参与有机质的分解与循环,对土壤性质也有积极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土壤的肥力与有机质密切相关,植被的类型不同,对有机质的创造与分解方式不同,有机质的化学成分也不同,便形成了不同的土壤类型。" }, { "instruction": "西涅缪尔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位于赫塘阶之上,普林斯巴赫阶以下,是欧洲下侏罗统的第二个阶。西涅缪尔阶一名源自法国巴黎盆地东南边缘一地名(Semur,拉丁名Sinemruium)。现为国际通用的一个阶。其底界以菊石Vermiceras和Metophioceras二属的首现为标志。" }, { "instruction": "冲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暂时性水流侵蚀作用历形成的一种沟谷地形。由切沟发展而来,沟谷平原图形呈棱形,横剖面大致呈“V\\\"形,宽度和深度可达数十米。主要分布在地面植被稀少,物质疏松,有一定坡度的地方。冲沟发展可使地面遭受强烈切割,耕地、道路等受到破坏,同时引起水土流失,影响农业生产和交通。由冲沟带来的大量泥沙,常引起河道和水库的淤积,影响水利和航运。绿化造林,合理耕作,修建拦沙固沙工程等,可防止冲沟的产生和发展。" }, { "instruction": "肝癌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肝脏的恶性肿瘤。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前者起源于肝细胞或胆管细胞,后者多为消化道恶性肿瘤的转移。中国属于世界上肝癌死亡率较高的国家,并有明显的地理分布规律,即肝癌死亡率高的地区多位于东南沿海的沪、江、浙、闽、粤和桂等省区。在少数民族中,朝鲜族的死亡率显著高于全国水平。肝癌早期,一般有上腹或右上腹胀痛、食欲减退,体重减轻等症状。在食物被黄曲霉素污染严重的地区,肝癌的发病率较高。而水土中微量元素硒的含量与肝癌发病率呈负相关。" }, { "instruction": "古生态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研究地质时期的生物和其生存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 { "instruction": "埔里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张丽旭(1954)创名,原指台湾中央山脉西翼古近纪浅变质岩系之间的构造运动及其相关的变质作用。S.C.Sun(1985)将埔里运动推广到台湾西部滨海平原及近海地区,据地震剖面和钻井资料确定始新统与渐新统上部层位间为一广泛发育的不整合面,而缺失渐新世早、中期沉积,认为这一运动主要发生于早渐新世,致使始新统及更老岩层褶皱隆起,并遭剥蚀。此次运动使西部盆地趋于稳定,形成北北东向的隆起和坳陷,对中新世及其以后的沉积起重要控制作用,造成台湾西部南、北盆地的明显差异。此运动相当于喜马拉雅运动之第二幕。" }, { "instruction": "黄土区生态经济评价指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评价指标包括:林草覆盖率、种植业能量产投比、治理程度、土壤侵蚀模数、地表径流模数、系统商品率、经济内部回收率、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资金生产率、生态经济结构势、环境人口容量、人均基本农田、粮食满足程度。" }, { "instruction": "船帆洞文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属旧石器时代晚期。福建省三明市的船帆洞与灵峰洞均位于万寿岩的孤山上。船帆洞在灵峰洞的西北,相距约50米,洞口离地表约3米。该遗址最重大的发现是在堆积物的第7层底部揭露出面积约120平方米石铺地面。这样的古遗存在国内尚属首次。它反映了当时人们已有了改造环境的意识,具有重要学术价值。遗址出土的石制品共有303件,主要原料是砂岩和石英岩。船帆洞分上下两个文化层,上文化层以打制石器与磨制骨、角器共存为特征,其文化面貌与贵州兴义的猫猫洞和普定的穿洞较相似。上下文化层在文化面貌虽有共性,制作刮削器均用片状毛坯,制作砍砸器则用块状毛坯;打制技术主要用锤击法,偶尔用锐棱砸击法,但差别是主要的,如上文化层有骨器、角器,出现了磨制技术;还有加工石器简单粗糙。在加工方式上,下文化层常用复向方式,上文化层则常向破裂面加工。船帆洞遗址也发现有少量的锐棱砸击石核和石片,这类石核和石片在台湾的史前遗址中都有较多的发现,因此它的发现为研究闽台史前文化渊源关系提供了新证据。与遗址的下文化层石片同时出土的动物化石有中国犀、巨貘等绝灭种,也有现生动物如猕猴、棕熊等共13种。所以其时代应属晚更新世。上文化层其时代应晚于下文化层,可能仍属旧石器时代。" }, { "instruction": "卫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包含两种含义:一是指围绕行星公转的星体;二是人造地球卫星的简称。" }, { "instruction": "海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海岸带的一部分。指低潮线到最大的波浪达到的上界之间的地带。包括前滨、后滨和内滨。有时亦泛指陆地濒临海洋的部分。" }, { "instruction": "ignimbrite eruption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熔结凝灰岩沿大断裂大规模地喷发。熔结凝灰岩无论在沉积模式上,还是在空间分布、类型和压实或焊结程度上均不同于一般的火山碎屑流。从裂隙喷出的熔结凝灰岩分布面很大。美国内华达州早渐新世—晚上新世的熔结凝灰岩覆盖面积20万平方千米,体积5万立方千米。新西兰陶波火山带达2.5万平方千米;黄石公园为5000平方千米。熔结凝灰岩比凝灰岩粗,斑晶含量可达50%,但由于爆破碰撞,斑晶多破裂。喷发以巴耶斯型及圣?文森特型火山碎屑流开始,但只有极少喷出物高于喷口,而是多泡的岩浆像一块由白炽的凝块和气体组成的稠密的毯子倾泻到地面上。火山碎屑流的上部富气层呈涡流状,而下部呈层流状流动。其组分为流纹质到英安岩,不可能是由基性岩结晶分异的。" }, { "instruction": "准平原学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关于山地因风化作用和流水冲刷而使高度降低,坡度变缓,逐渐形成准平原的学说。准平原学说强调河流侧蚀和山坡在后退过程中坡度逐渐变缓的作用。这个学说是戴维斯(William Morris Davis,1850~1934年)提出来的。" }, { "instruction": "工艺岩石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工业岩石学(industrial petrology)。岩石学的一个分支。它的任务是研究人造岩石的成分及其结构。所谓人造岩石就是由人工制造出来的、与自然岩石很相似甚至相同的一些工业品或工业副产品,如陶瓷、铸石、耐火砖、水泥、玻璃以及炉渣等。通过工艺岩石学的研究,可以制出许多耐高温、高压,绝缘、绝热,防辐射的材料,可应用于各种工业。" }, { "instruction": "可燃性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矿物受热后能引起燃烧的性质。例如,自然硫和有机矿物就具有可燃性,故可燃性可作为鉴定这些矿物的依据之一。" }, { "instruction": "含硫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富含硫化物的土壤物质经排水氧化后,形成的酸性、具黄钾铁矾斑纹的土层。" }, { "instruction": "新石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经磨制磨光石斧及装柄方法工序而制成的,具一定形状和功用的石器。人类使用新石器,对于过去所用的打制的旧石器而言是一个进步。新石器可一直使用到铜石并用时代及青铜器时代。有些地区直至18~19世纪仍在使用某些磨制石器。" }, { "instruction": "积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定时段内超过某界线温度后逐日日平均气温的累加值。以“度·日”为单位,用来代表该地的热量条件。以作物物候期计算的称生物积温,以农业指标温度初、终日计算的称气候积温。为客观地反应作物的热量需求,在计算时,还有活动(温度)积温和有效(温度)积温之分,大于生物学下限温度时的实际温度称活动温度,活动温度与下限温度的差值称有效温度,高于下限温度时生物才开始发育生长。气温、土温和生物体体温都可用来计算积温。积温常用于作物生长、病虫害预报指标,及能源消耗等,如负积温就可用于空调使用期预报。作为热量指栎使用积温时,还应结合光照、水分等影响作物生长的其他因子综合考虑。" }, { "instruction": "岸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边缘礁。紧靠陆地边缘生长的生物礁,与陆地之间无? 湖分隔。" }, { "instruction": "黄土面蚀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土壤侵蚀作用的一种形式。由分散的、缓慢的片状层流变为细小股状流,沿着不固定沟道形成的地表径流所产生的黄土面状剥蚀。黄土的面蚀主要发生在黄土梁峁沟缘边线以上坡度较缓(一般为15°~30°)的斜坡、黄土阶地坡面和其他黄土斜坡面上的黄土中。面蚀可在黄土坡面上形成细沟和浅沟。面蚀在黄土斜坡的上部为纯侵蚀区,在中、下部同时发生侵蚀和堆积作用,形成侵蚀堆积区。这种侵蚀、搬运和堆积之间量的关系除受表层土体结构强度、凝聚力大小、集合体含量的多少及土体的渗透性能大小影响外,同时还受控于整个坡面地形的变化。" }, { "instruction": "准石质接触界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美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诊断特性之一。也是土壤与粘结的下垫物质之间的界面层,但湿时铁铲可以勉强挖开,如系整块的下垫物质,其莫氏硬度小于3。" }, { "instruction": "磨蚀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风通过携带的沙粒对地表的冲击、摩擦过程。也指风、流水、冰川在运动过程中,挟带碎屑物对地表迸行的摩擦破坏作用。试验证明,风所挟带的以高速跃移的颗粒通过冲击方式,可以推动直径6倍于它或重量200余倍于它的颗粒;处于不同胶结程度的土壤结壳或泥沙块体,也会因受被吹扬颗粒的滚动或滑动摩擦,特别是跳跃颗粒的撞击而发生崩解和破碎,使地表增加风吹蚀的泥沙数量,加剧风蚀;各种风蚀地貌(特别是正地形)实质上是由挟沙气流塑造的如风蚀壁龛(石窝)、风蚀蘑菇、雅丹等地貌类型。" }, { "instruction": "花港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渐新世。命名剖面位于东海陆架盆地龙井构造龙二井,参考剖面位于天外天一井。岩性为粗碎屑岩夹泥岩和煤,为河流—三角洲相沉积,厚1191米。与下伏平湖组整合接触。本组含丰富的孢粉化石,为OuercoiditesTrilobapollisPimuspollenites/Abiefineaepollanites–Magnastriatites组合。花港组广泛分布于西湖坳陷,其厚变和岩性横向变化较大。" }, { "instruction": "大陆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沿海陆地向海的自然延伸部分。即从低潮线起向海一直延伸到坡度突然转折变陡处。又称陆架、陆棚、大陆棚。坡度急剧增大处,称陆架外缘,再向海延伸时即为大陆坡。大陆架地形平缓,平均坡度为1.7%,平均宽度在75km左右。全球大陆架总面积约为27500000km2。地质结构与相邻大陆基本一致。可分侵蚀型和堆积型两类。前者多分布于山地海岸外侧,是沿岸基岩被冲破坏形成的海蚀平台,有侵蚀残留的岛屿及礁石,少沉积覆盖,资源贫乏。后者多分布于河口及平原海岸外侧,泥沙沉积于海底斜坡上,或有若干条与岸线平行的构造脊拦截泥沙,资源丰富,是主要的渔场和海底石油富集区域。" }, { "instruction": "黄土峡谷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经长时间的地质作用,河流切穿黄土高原形成的深切河谷。如黄河干流上的刘家峡、黑山峡等。" }, { "instruction": "高级变质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以发育高级区域变质岩石为特征的地区,常简称高级区(highgrade terrain)。主要分布在早前寒武纪(尤其是太古宙)的深变质地区,并常与混合岩和花岗质岩石紧密伴生。高级变质区的岩石组合按原岩性质可分为如下三种:①变质侵入岩,主要是由中酸性侵入岩形成的长英质片麻岩,其次是由基性和超基性侵入岩形成的暗色麻粒岩、斜长角闪岩、闪岩和辉岩;②变质火山岩,包括由基性和中酸性火山岩形成的斜长角闪岩、浅色麻粒岩、片麻岩、变粒岩和浅粒岩;③变质沉积岩,包括由砂质岩石、泥质岩石和碳酸盐岩石形成的片麻岩、变粒岩和大理岩。变质作用达高角闪岩相至麻粒岩相,构造变形作用十分强烈。世界各地高级变质区的特征不完全相同,并具有不同的岩石组合,表明它们形成时的构造环境也有所不同。" }, { "instruction": "气候变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气候变化。" }, { "instruction": "燕辽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辽东、吉南等地发生在蓟县纪与青白口纪之间的造山运动。在辽东铁岭以东的泛河坳陷北侧,可见类似于辽南永宁群明显不整合于蓟县系之上。可与华南四堡运动大致对比。" }, { "instruction": "西乡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青白口纪。主要分布于陕西汉中西乡县附近,为变质火山岩系。下部为英安质凝灰岩夹安山质和流纹质凝灰岩和少量安山岩,厚1000~1500米;上部以玄武岩、安山岩、流纹岩及粗安岩和粗面岩等火山熔岩为主夹火山凝灰岩及角砾岩,厚度大于800米。与上覆震旦系为不整合接触。下部变质流纹岩全岩RbSr年龄7.8亿年,斜长花岗岩侵入体RbSr等时线年龄8亿年。" }, { "instruction": "动物区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一个地区的动物种类总和。一个地区的动物区系是组成其各种动物类型的基础,也是研究自然历史的发育和自然条件发展、变化的依据。" }, { "instruction": "西南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南极洲两个主要区域之一,位于横贯南极山脉以西的太平洋一侧,包括玛丽?伯德地、埃尔斯沃思地和南极半岛。西南极全部位于西半球。该名称至少存在了75年,但在国际地球物理年(1957~1958年)之后才广泛使用。1962年美国南极名称咨询委员会接受了该名称。" }, { "instruction": "海岭型地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沿海岭发生的浅源地震。板块边界地震的一种,属正断层型。" }, { "instruction": "有压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即管流。" }, { "instruction": "放射虫软泥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以放射虫遗骸为主组成的硅质软泥。通常放射虫的含量超过50%。为红色、褐色或草绿色。分布在宽200千米、水深4600米左右的赤道太平洋地区,占海底总面积的3%~4%。其分布区常有多金属结核富集。" }, { "instruction": "泛南极植物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主要包括费尔南德斯地区、智利、巴塔哥尼亚地区、亚南极群岛地区和新西兰地区等区域的植物区。" }, { "instruction": "破坏性三角洲沉积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高破坏性三角洲沉积(high destructional delta deposit)。此种三角洲的形成过程主要受海洋作用控制,沉积物注入量相对于蓄水体能力来说比较适中,因而河流在携带入海的沉积物同时又被海水作用所改造,于是波浪作用和潮汐作用控制了沙体分布的几何形态。它又可进一步划分为波控三角洲、潮控三角洲以及波控-潮控三角洲。三角洲前缘沉积厚度较小,有海滩沙脊及潮道沉积。" }, { "instruction": "现代卤水矿床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可供开采的含高浓度盐分的现代天然水溶液。它主要是现代盐湖卤水矿,其次是地下卤水矿。天然卤水矿不仅可以制造食盐等,而且可以提取其中含有的锂、铷、铯、钡、锶、溴、碘、硼、金、银等多种元素。" }, { "instruction": "埋藏土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被风沙、冰碛物、海积物、洪积物等各种沉积物埋藏的土壤。一般仍可见原剖面层次,它不一定是化石土壤,也不一定是古土壤。" }, { "instruction": "钱塘江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是中国南方上奥陶统的专名。包括现在的石口阶和五峰阶。原(1962)包括浙江的黄泥岗组和于潜组;湖北的临湘组和五峰组;在中国西南一些地区奥陶系顶部还包括观音桥层。已停止使用。" }, { "instruction": "冰川岩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最近地质历史时期经受过冰川作用影响地区的岩溶;或现代冰川分布区,由融冰水,融雪水,有时兼有霜冻作用影响产生的岩溶。冰川岩溶以英国、挪威、加拿大东南部湖区、阿尔卑斯山区、加拿大落基山区、比利牛斯山区所见者最典型。" }, { "instruction": "medium seism,medium earthquake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强震。即震级大于等于5小于7的地震。这类地震可造成不同程度破坏。" }, { "instruction": "惠姆溪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译惠姆克里克群。属中太古代。为分布于西澳皮尔巴拉地块西部的一套火山岩和碎屑岩地层。底部为玄武岩和安山岩组,厚200余米;向上依次为火山岩组,包括长英质熔岩、集块岩、凝灰岩和火山砂岩,厚500米;再上为君士坦丁砂岩组,包括粗粒石英长石砂岩、砾岩和杂砂岩,厚500余米;顶部为马利组页岩、杂砂岩和浊积岩,厚2500米。与上覆新太古代或古元古代火山岩呈不整合关系。火山岩测年约29.5亿年。" }, { "instruction": "斯蒂芬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位于威斯特法阶之上,二叠系以下,是中欧上石炭统顶部的一个阶。植物群以含Pecopterids和Subsigillariads为其特征。斯蒂芬阶一名源自西欧中央地块的圣艾蒂恩(SaintEtienne)盆地。" }, { "instruction": "乡村规划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长远计划,根据乡村的历史沿革、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多样化的经济基础和多元文化因地制宜制定出发展前景的一种方法。它是乡村发展、建设和管理的依据,目的是保护乡村的生态环境,使之健康发展。乡村规划包括乡村总体规划和部门规划,部门规划内又包括对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聚落布局等的细部规划。" }, { "instruction": "乌拉尔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国际地层表中二叠系下统的专名,自下而上包括阿瑟尔阶(Asselian)、萨克马尔阶、亚丁斯克阶、空谷阶。" }, { "instruction": "涌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长浪、涌浪。风浪离开风的作用区域后在风力甚小或无风区中继续传播的波浪,或在风作用区内风力显著减小或风停后继续存在的波浪,均称为涌。外形比较规则,波面比较圆滑,周期大于原来的风浪周期,且随传播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增大。因其波速甚大,在风暴来临之前即可传到岸边,故其有时可作为恶劣天气征兆。" }, { "instruction": "复式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盆地)】composite diwa (basin)由多个更次级隆陷(洼隆、洼陷、洼凸、洼凹)所组成的地洼盆地。面积较大的地洼多具此特征,如珠江口复式地洼盆地。" }, { "instruction": "石质接触界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美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诊断特性之一。这项特性可用于了解烂泥田排水后的裂隙大小和土壤排干程度与裂隙大小的相关性,以便制定排水措施,防止漏水漏肥。石质接触界面指土壤与紧密粘凝的下垫物质层之间的界面层,层裂隙很少,湿时极粘结以致用铁铲只能将其刮裂,却不能挖开。" }, { "instruction": "大龙口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中国陆相三叠系底部的一个阶。层型剖面位于新疆吉木萨尔三台镇大龙口。大龙口阶的底界大致以古脊椎动物Lystrosaurus和孢粉Lundbladispora的首现为标志。阶内含有较丰富的古脊椎动物Lystrosaurus hedini,L. weidereichi,Chasmatosaurus yuani,Santaisaurus yuani等;古植物(山西宁武地区)Pleuromeia jiaochengensis,Crematopteris circinalis,Willsistrobus hongyantouensis等;孢粉(新疆地区)为LimatulasporitesLundbladisporaEquisetosporites组合,或(鄂尔多斯地区)为LundbladisporaTaeniaesporitesCycadopites组合;介形虫有Darwinula elongata,D.adducta,D.rotundata,D.triassiana等,叶肢介为FalsiscaCyclorunguzites组合。" }, { "instruction": "人口老龄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不断加大的过程。按照1 9 5 6年联合国发表的《人口老龄化及其经济社会含义》提出的划分人口年龄结构类型标准,6 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达7%及以上,属于老年型人口;老年型人口的国家和地区,称为老年型国家和地区。1 982年维也纳老龄问题世界大会,为了适应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需要,把60岁也作为老年人口的起点。因此,在划分人口类型时也可以使用60岁及以上老人比重作标准,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1 0%及以上的人口,也属于老年型人口。" }, { "instruction": "柳江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根据广西下石炭统下燕子组(杜内阶)与上泥盆统间的不整合所确定的构造运动,与欧洲布雷顿运动中的麻西幕相当。在罗城、武宣、全州、兴安、灌阳、恭城、平乐及阳朔等地见下燕子组与上泥盆统融县灰岩呈微交角不整合。下石炭统覆盖在所有晚泥盆世以前的地层上。此运动属振荡运动性质。" }, { "instruction": "泥炭积聚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湿润带洼地及森林带内形成斑状分布的沼泽土有机质积聚过程。这些有机物在过湿条件下,不易矿化或腐殖化,大部分形成了泥炭。泥炭的吸水量大,有机物的分解度低,常保留着有机物的组织原状,而且愈至后期在上层形成的泥炭,分解度愈低,其中所含灰分元素也愈少,酸性也愈强。" }, { "instruction": "泡沫珊瑚亚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珊瑚纲皱纹珊瑚目的一亚目。单体或复体,边缘带为隔壁厚结带或泡沫带。隔壁不连续,形成孤立的隔壁脊突或较长的隔壁刺,有的相互叠积形成漏斗状的隔壁锥。横板平坦完整或为不完整的小横板。无轴部构造。奥陶纪至泥盆纪。常见化石有泡沫珊瑚(Cystiphyllum)、拖鞋珊瑚(Calceola)等。" }, { "instruction": "新构造运动普遍性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新构造期中,不管在地球上的那一部分,无论是活动地带,还是相对稳定地区,都发生着类型不同、强度不等的地壳运动;即使在所谓稳定的地台区,新构造运动也是相当明显的。例如在东欧和北欧,据测定其垂直运动速率为每年±0.2厘米。这就是新构造运动的普遍性。" }, { "instruction": "老虎塘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震旦纪。分布于江西峡江一带,为浅变质岩系。主要为中厚层变余凝灰砂岩、变余凝灰质长石石英砂岩夹绢云千枚岩、凝灰质千枚岩、含炭千枚岩,顶部常有含钙千枚岩、硅质岩及灰岩。厚430米。" }, { "instruction": "山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人科山猿亚科化石猿类的一属,是目前已发现的猿类化石中山猿骨骼复原图及头骨各部分骨骼保存最完整的代表。1869年发现于意大利中北部托斯卡纳的晚上新世(距今约1200万年,相当于现在欧洲地层表的晚中新世)地层中,1872年定名为山猿(Oreopithecus),以后陆续有所发现。1915年起建立山猿科,20世纪50年代在意大利巴希尼洛的最晚中新世的土洛里期(Turolian)褐煤层中发现了大量化石,除牙齿、头骨、上下颌骨外,尚有部分体骨;1958年在巴希尼洛发现完整青年雄性骨架一具,这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灵长类化石骨架。山猿的一些特征,如脑容量较大(300~500毫升),髋骨较宽等,以及齿尖排列和其他一些骨骼特征与猿类接近;而无齿隙,颅顶较圆及牙齿长度比例等又与人接近;但左右齿列相互平行呈U形,下前臼齿有跟座及其他骨骼特征又与猴类接近。目前多认为它应属人猿超科人科中的一个亚科,这个亚科只有山猿一属。" }, { "instruction": "水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水灾泛指洪水泛滥、暴雨积水和土壤水分过多对人类社会造成的灾害,一般所指的水灾以洪水灾害和内涝灾害为主。洪水灾害主要包括暴雨洪灾、融雪洪水、冰凌灾害、泥石流灾害、溃坝灾害、海啸等;内涝灾害主要包括涝灾和渍害。洪涝灾害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区域性和可重复性。 20世纪世界各国曾先后发生过40多次特大水灾,每次都导致上万人的死亡和千百万人流离失所。美国约有7%的土地受洪水威胁,水灾损失约占其国家所有自然灾害损失的90%;日本有10%的土地容易遭受水灾,年平均水灾直接损失达5000多万美元;欧洲多瑙河沿岸8个国家,有1.9×104km2的土地受洪水威胁;我国水灾发生也非常频繁,有1 000 000km2土地遭受洪涝威胁,其中暴雨致灾占第一位,主要发生在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地区,以黄、淮、海平原相长江中下游最为严重。如2006年第4号强热带风暴“碧利斯”引发了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6省区洪水灾害,据国家减灾委员会统计,截至当年7月24日,已有612人死亡,208人失踪,306.8万人紧急转移安置,损失惨重。" }, { "instruction":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化学物质从非生物分室进到生物体分室然后又回到非生物分室,进行的交换作用和循环过程,包括化学元素或化合物在非生物分室中的行为、运行机制和过程以及从一种生物体(初级生产者)到另一种生物体(消费者)的迁移或食物链(网)的传递关系及其效应。" }, { "instruction": "黄河年径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其径流观测从1919年开始在陕县水文站进行到今。黄河规划选用的1919~1975年系列,花园口天然径流量为559.2亿米3/年、利津为580亿米3/年。" }, { "instruction": "蓬莱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青白口纪—震旦纪。分布于山东栖霞、蓬莱等地,为一套浅变质碳酸盐岩、板岩、石英岩系。自上而下分为震旦系香夼组、马山组、辅子夼组和青白口系豹山口组,各组之间均为整合接触。①香夼组,为一套含泥质碳酸盐岩,厚1020米,含微古植物;②马山组,由各种板岩和大理岩组成,厚1130~1600米,含微古植物Trachysphaeridium simplex,T.incrassatum等;③辅子夼组,主要为白色中厚层及厚层石英岩,夹杂色板岩和薄层石英岩,厚580~830米,含微古植物化石Leiopsophosphaera aperta、L.densa等;④豹山口组,主要由灰、灰黑、青灰色板岩及杂色大理岩组成,厚800~1200米,含磷及锰等矿产,含微古植物化石Leiopsophosphaera densa,L.aperta等。" }, { "instruction": "叶结构分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一套系统而严谨的用于鉴定被子植物叶化石的科学方法。叶片作为植物功能器官,执行光合、蒸腾作用,与周围环境直接发生关系。叶片结构功能与环境的统一,反映在其既具有可用于系统学研究的属种结构上的稳定性,又具有其结构饰变,适应环境并响应环境变化的一面。因此叶结构分析除在组合性状上用于分类群的鉴定分析,还有潜力定性与定量地指示环境变迁。在被子植物系统进化研究领域中,传统上侧重于生殖结构的演化分析,而对营养器官,尤其叶生物学性状,从研究方法到规范术语诸多方面严重滞后。当从地史角度研究被子植物的早期发生与分化时,大量保存于地层中的是被子植物叶化石,其生物学信息的提取需要一套系统、严谨、可靠的科学方法。然而长期以来,叶片鉴定主要凭借外形相似,缺乏严谨的生物学性状分析基础的依托。美国耶鲁大学著名古植物学家Leo Hickey于1973年综合前人在叶形和叶脉分类上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双子叶植物叶结构分析方法,1979年进一步予以修订完善。经过近20多年的发展、应用和验证,该叶结构分析方法逐渐成为国际上普遍接受、较为成熟且可实际操作的体系。作为系统植物学研究中一项重要工具,它在中国现代植物学和古植物学研究中业已采用。" }, { "instruction": "宇宙环境或空间环境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大气层以外的宇宙空间,是以地球为主体,在宇宙中对地球有着各种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各种因子的总体。宇宙环境对地球环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 { "instruction": "平面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不考虑地球曲率影响,把制图区当作平面进行处理的地图。平面图的特点是制图区域范围小、比例尺大、不考虑地图投影。如校园平面图、居住小区规划图等。" }, { "instruction": "赤路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Bi6Te2Mo2O21。六方晶系,呈微小粒状,一般小于30微米。硬度3.2。密度3.65克/厘米3。与石英、辉铋矿、辉钼矿、硫碲铋矿、钼铋矿、锡石共生。是中国学者1989年在福建赤路钼矿床石英脉中发现的新矿物。" }, { "instruction": "洞玄观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洞玄观层。时代属中新世早期。分布于南京一带。命名地点在南京方山附近的洞玄观。为陆相泥砂、砾石堆积,具明显的六次沉积旋回,每组旋回的上部及中部为棕黄色或灰色砂及粘土,其中夹钙质结核及砾石;下部为砾石层,砾石中有赤山组或浦口组的砂岩。厚约36米,其中含哺乳类Anchitherium aurelianense及原始鹿类化石。与下伏古近系红层呈不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地形雪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面实际可见的雪线。它是在山坡的坡向、坡度和坡形等地形条件影响下,山坡上终年积雪在夏季也不全融化的最低界线。在冰面上是指冰川积累区与冰川消融区的界线,即积消平衡线。温度、降雪量和地形是影响地形雪线的三个主要因素。" }, { "instruction": "扬子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是中国南方下奥陶统专名。底界与下宁国阶一致,与道保湾阶底界大致吻合。层位与英国阿雷尼格阶—兰维恩阶相当。现已停止使用。" }, { "instruction": "变质相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不同压力条件下形成的一组变质相。一个变质相组可包括2~3个变质相。例如,绿片岩相组包括低绿片岩相、高绿片岩相和蓝闪绿片岩相。它们的压力类型可以是低压、中压和高压。在不能确定变质相的压力类型时,变质相组则代表几个温度相近的变质相。" }, { "instruction": "海平面变化速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全球海平面升降变化的速度大小。全球海平面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冰川作用和消冰作用、海底扩张速率的变化和极地迁移作用等。" }, { "instruction": "新构造分析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新构造研究的原始图件,用于记录在工作中搜集的实际材料,一般以符号法或分区法标绘区内的各种新构造要素及其他地质要素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经过综合整理的有关新构造运动的分析材料,如运动的速度、地面累积变形、与地质构造的关系、新构造发育史等。表示方法可视具体情况分别采用或同时采用分区法、等值线法和综合法等。" }, { "instruction": "肮脏沟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肮脏沟统。时代属早志留世晚期。分布于祁连山北麓。命名地点在甘肃玉门西部肮脏沟一带。为海相笔石页岩沉积,由黑色页岩与灰色粉砂岩互层组成,底部未出露,富含笔石化石,自下而上包含三个笔石带:①Spirograptus turriculatus带,②Streptograptus crispus带,③Monoclimacis griestoniensis带。在西哈子沟还含Cyrtograptus sp.及Monoclimacis vomerina。出露厚度220米。底部未出露,与下伏地层关系不明。" }, { "instruction": "红壤型风化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性质与红壤相似的风化壳,与红色风化壳的意义相同。" }, { "instruction": "东冲河杂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新太古代。指湖北宜昌黄陵庙地区的变质TTG岩石,与上覆崆岭群(水月寺群)呈不整合接触。主要分布于黄陵背斜北部,为混合质斜长角闪岩、斜长角闪岩、黑云斜长片麻岩、变粒岩夹少量石英岩及黑云片岩和条带、条痕及角砾状混合岩及灰色片麻岩。原岩为基性、中酸性凝灰岩夹基性侵入岩。变质程度达角闪岩相,混合岩化强烈。黑云斜长片麻岩中锆石UPb一致线年龄28.9亿年,黑云斜长变粒岩中锆石UPb一致线年龄(28.6±0.2)亿年。" }, { "instruction": "塔里木断块是什么?", "input": "", "output": "1974年提出,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的断块。其基底形成于新元古代晋宁期(8亿~10亿年)的构造运动,其上分布有南华纪、震旦纪、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地地台型沉积。" }, { "instruction": "生态城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按照生态学的原则,运用系统工程方法,采取合理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决策和管理方法建立的社会经济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城市。在已经工业化的城市,要通过生态化改造,尽量减少工业化带来的弊端,正在工业化的城市,要尽可能使生态化与工业化同步发展。" }, { "instruction": "达拉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中国上石炭统第三个阶,位于滑石板阶之上,上石炭统顶部逍遥阶之下,与国际上的卡西莫夫阶大致相当。层型剖面位于贵州盘县县城以东约30千米处的达拉寨西侧。其底界尚待深入研究。阶内包含二个带:下部为Profusulinella带,上部为FusulinaFusulinella带(可再分为上部的Fusulina cylindricaF.guasicylindrica亚带,下部的Fusulina schellwieniFusulinella praebocki亚带)。在贵州罗甸纳水剖面,本阶自下而上包含四个牙形石带:Idiognathoides corrugatus带,Gondolella qiannanensis带,Streptognathodus oppletus带和Idiognathodus delicatus带,前两带相当于下带,后两带相当于上带。" }, { "instruction": "观光旅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最常见、最基本的旅游形式。旅游者以欣赏游览为主要目的,通过观赏异地他乡的自然风光、人文古迹、城市美景、风土人情等吸引物,得到美的享受,获得愉快和休闲目的的旅游形式。通过观光旅游,旅游者可达到改变常居环境、开阔眼界、增长见识、陶冶身心、鉴赏大自然造化之美、享受现代化城市生活的情趣以及满足异地购物等多方面的需求和目的。相对于其他旅游者,观光旅游的特点是:游览流动性强,在一地停留时间短,节奏较快,活动空间较大。" }, { "instruction": "河床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河槽(stream channel)。河谷中被水淹没的部分。河槽随水位涨落而有变化。洪水期河水泛滥部分,叫做洪水河槽;枯水期水流所占有的部分,叫做枯水河槽,也叫基本河槽或主槽。" }, { "instruction": "气相色谱分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以气体为流动相的色谱分析方法。根据试样中各组分在色谱柱中的气相和固定相的分配及吸附系数不同,由载气将汽化后的试样带入色谱柱中进行分离,并通过检测器进行检测。此法效率高,速度快,适用于少量物质的分析。广泛用于石油化工、医药工业及有机化学、环境污染等方面的分析。" }, { "instruction": "鞍山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新太古代末的一次褶皱运动。据古元古界辽河群与新太古界鞍山群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确定。这一运动使鞍山群岩层褶皱,并伴随大规模花岗岩化或混合岩化以及区域变质作用。其发生时间距今25亿年。与五台运动相当。" }, { "instruction": "环境监测分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以环境为对象,运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技术手段,对污染物及有关的组成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和系统的综合分析,以探索研究环境质量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其内容包括:环境化学分析、生物监测分析、物理监测分析、布点采样、样品保存及制备、环境监测误差理论及数据统计处理等。其任务是对环境样品中的污染物的组成进行鉴定和测试,并研究在一定历史时期和一定空间内环境质量的性质、组成和结构。有效的环境监测数据是环境规划、管理、评价的基石,是执行环境保护法规、进行排污收费、监督污染治理的科学依据。" }, { "instruction": "瑟西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北美奥陶系占勃兰统下部的一个阶。瑟西阶一名源自美国纽约州东北角占勃兰湖西边的瑟西区(Chazy)。" }, { "instruction": "distant earthquake,teleseism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观测点与震中之间的距离超过1000千米 的地震。" }, { "instruction": "新构造综合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新构造研究的成果图件,在分析图的基础上,把有关新构造运动的片段资料经过综合、整理和选择,标注在图件上,而图件内容的重点,是在大量原始资料基础上得出的新构造运动特性和发育历史的结论,以及和地震地质、构造地质等关系的规律性认识。由于各种先进观测手段的日益普及,定量研究已成为新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日益深入的标志,因此定量数据已成为新构造综合图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 { "instruction": "岛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岛棚。岛或群岛周围倾斜较缓的海底地带。含义与大陆架相似。它从海岸向深海方向坡度由小到大,直到倾斜急剧增大的岛坡处为止。一般大陆岛的岛架比较宽广,有的和大陆架连成一片,而大洋岛则由火山活动或珊瑚堆积物形成,通常缺失岛架 S行┑杭苌匣褂泻5捉椎亍?" }, { "instruction": "地轴进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轴绕黄轴的圆锥形运动。中国古代天文学文献中称为交点退行。" }, { "instruction": "小不连续是什么?", "input": "", "output": "①为“小间断”的同义名;②有一种意见认为“小间断”所代表的时间间断比“小不连续”还要短,以致不能由所含化石的演化反映出来。而“小不连续”所代表的时间间断比“小间断”要长,一般超过一个化石带以上的时间,通过化石带的缺失,可以反映出来。" }, { "instruction": "实验地质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人工控制的实验室条件下,通过对元素、矿物、岩石等地质体和地质现象的人工复制、模拟及物理化学分析来研究天然地质体和地质过程生成的机理和规律的科学。实验地质学是近代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地学领域的新学科。根据研究方向不同,还可分支出实验矿物学、实验岩石学,实验工艺岩石学和实验地球化学等各种实验学科。" }, { "instruction": "泥沙传输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表示侵蚀土壤到达水体的大致比例,在河流密度较高或者坡度较大的地区SDR值也较高。 SDR方法虽然简单易行,但可能带来很大的误差。因为不同的流域背景状况(森林覆盖、地形地貌、河流密度、河流特征等),SDR值变化很大。" }, { "instruction": "季雨林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分布在热带有周期性干湿季节交替地区的森林类型,是热带季风气候区的一种稳定的植被类型。" }, { "instruction": "cultural region;cultural\\r area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具有某种共同文化属性的人群所占据的地区。在政治、社会和经济方面具有独特的统一体功能的空间单位。是文化地理学的重要研究主体。文化区的划分由于缺少客观的标准,不同学者常常划出不同的世界文化区,一个大的文化区可以有某些中心思想和基本实践,但在大区的各部分有关的、非基本的要素,总有某种变异,因此一个大文化区又可分出若干副区。" }, { "instruction": "潜火山地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岩浆冲至接近地面的地带,但未能喷出时所产生的地震。" }, { "instruction": "等深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463页“等深流”。" }, { "instruction": "沅江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AuSn。六方晶系。由微晶粒状(单晶通常小于5微米)构成集合体,大小可达2毫米。银白色。金属光泽。条痕黑色。具弱延展性。密度11.70~11.9克/厘米3。显微硬度(172~274)×9.8×106帕。易溶于王水,缓慢溶于盐酸和硝酸,空气中易氧化,呈灰色或黑色。是中国学者1994年在湖南沅江中游阶地更新世砂砾石层中发现的新矿物。" }, { "instruction": "铌钙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CaNb2O6,含Nb2O5 71%;含TR2O3 4.8%~6.3%,在稀土铌钙矿中可达15%。常含钛。斜方晶系。晶体呈短柱状,通常呈不规则粒状集合体。暗褐色或黑色,条痕浅灰褐色或淡褐色。树脂光泽。硬度4.5。断口贝壳状。密度4.7~4.8克/厘米3。具微弱的放射性。产于碱性岩、伟晶岩或碳酸岩中。是提取铌及稀土元素的矿石矿物。" }, { "instruction": "护唇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苔藓动物门的一纲。触手环马蹄形,口位其内,有唇保护,故名护唇。硬体几丁质或胶质。淡水生。除波希米亚白垩系中一存疑化石暂归入本纲外,无可靠化石记录。" }, { "instruction": "反序法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反演法。从已知结果探求未知条件的工作程序。地质力学研究地壳运动的程序,是从构造形变和破裂结果(各种不同力学性质的构造形迹)入手,通过组合分析推断形成它们的外力作用方式、边界条件和岩石力学性质等。一切反序法都具有不确定性,即“反序工作的多解性”。因同一结果可由不同原因和在不同条件下形成,故运用此法须谨慎从事。" }, { "instruction": "准平原化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表的起伏受侵蚀等外动力地质作用而到达准平原的过程。" }, { "instruction": "晕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大气光象。" }, { "instruction": "锥石亚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方锥石亚纲。一般列为腔肠动物门钵水母纲的一亚纲,但也有认为是分类位置未定的一类特殊的海洋动物。外壳锥形,四辐射对称,锥石断面形状多样,多呈正方形或菱形,一般长数厘米,最长可达40厘米。壁薄由几丁磷灰质组成。锥体四角多凹入成角沟,每一锥面中央具一纵向中沟,常有生长线和横肋,偶有纵纹,或光滑无饰。壳口有连着壳体的三角形口叶,壳内与中沟相当处有4个分叉的隔壁。锥石全为海生,以壳顶的固着盘固着海底或营浮游生活。寒武纪至三叠纪,志留纪最多,分布极广,亚洲、欧洲、美洲及大洋洲等均有报道。中国许多省古生代地层均有发现。" }, { "instruction": "crater rim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也称火口垣。火山口顶端的环状山脊。" }, { "instruction": "气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温度。" }, { "instruction": "南海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也称南中国海。中国三大边缘海之一。北以广东省的南澳岛到台湾省本岛南端鹅銮鼻一线与东海分界。西北部延伸为北部湾(旧称东京湾),向西延伸为泰国湾(暹罗湾)。范围东南至菲律宾,南至加里曼丹岛,西南至越南和马来半岛等地,北至中国的广东、广西、台湾等省区。广东省的东沙群岛和海南省的海南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黄岩岛、太平岛、南沙群岛,以及曾母暗沙等自北向南散布于南海之中。西北部大陆上有珠江、红河、湄公河、湄南河等河流注入,面积3 685 000km2,犬陆架多分布在北部、西南部和南部,中部为深海盆,深度2000~4000m,全南海平均深1140m,最深5567m。位居热带,在海底高台上形成许多珊瑚礁岛。南海是太平洋西部的边缘海,经马六甲海峡通往印度洋,海洋航运位置极为重要,盛产鱼、虾、龟、贝、参等多种热带海产。近年来发现有丰富的海底石油资源和深海锰结核等矿产资源。" }, { "instruction": "局地变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个别变化。" }, { "instruction": "金红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TiO2,含Ti 60%,常含铁、铌、钽等。四方晶系。晶体呈粒状或针状,通常为四方柱与四方双锥的聚形;膝状双晶常见;集合体为粒状或致密块状。褐红色,含铁高时呈黑褐色。条痕浅褐或黄褐色。金刚光泽,含铁高时则现半金属光泽。硬度6。解理平行四方柱{110}完全。密度4.2~4.3克/厘米3。产于伟晶岩中的金红石,其成分中富含铁、钽和铌;在区域变质过程中,往往由钛铁矿分解而成,出现于片麻岩中,此外,还常见于区域变质岩系的石英脉内。当含金红石的岩石遭受风化破坏后,它聚集于砂矿中。" }, { "instruction": "城市影响区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即城市腹地。" }, { "instruction": "洪积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暂时性洪流挟带的泥沙。石块堆积物在山前谷口一带的堆积物。多呈扇形分布。分布于干旱、半干旱气候区。由砾石、碎石、沙、粉沙、黏土等组成,具一定分选性和不明显的层理,自扇顶至扇缘,沉积物粒径由粗变细,分条块分选性逐渐变好。" }, { "instruction": "食双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若双星绕转的轨道平面平行于视线方向,还会发生周期性的相互掩蔽,从而发生亮度变化,称为食双星。" }, { "instruction": "约翰逊海岸成因分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美国地貌学家戴维斯(W. Davis,1909)曾试图依据成因原则对现代海岸进行分类;这项工作后来由他的学生约翰逊(D. Johnson)完成。约翰逊把海岸运动的方向作为分类的主要标志,区分出:①下沉岸,②上升岸,③中性岸,④复式岸;并拟定了上升岸和下沉岸的发育图式。海岸的发育,除与地壳变动、海面升降因素有关,还受地质构造、岩石性质、海岸原始地貌以及入海河流、波浪、潮汐、海流、生物作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海岸类型不可能依据单一的标志进行划分,至于海岸运动的方向,也不能单纯看作是现代地壳运动的产物,因为现代运动是在冰后期海面长期上升的背景之上进行的。约翰逊的海岸分类虽然有各种不足之处,有的地方甚至是错误的;但仍不失其实用意义,因此长期以来还不断被地貌学家和新构造学家引用。" }, { "instruction": "大地磁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球的磁场,是双极的,即像地球中心置人一个条形磁铁一样有两个磁极(南极和北极),条形磁铁的北极指向地球的南磁极;条形磁铁的南极指向地球的北磁极。" }, { "instruction": "历史地质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地史学。是研究地球历史的科学,主要是研究地壳发展历史和规律的一门综合性地质学科。地史学的研究主要是基于古生物学、地层学、地质年代学、古地理学等的研究;同时它又是地质学的一个主要分支。主要内容是:①研究古生物从低级到高级的进化,以确定岩层(包括沉积矿层)的时代顺序及其划分和对比问题;②古代沉积的相分析和古地理的再造,以及古生物地理区的划分问题;③地壳的地质构造发展史及与构造变动有关的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的历史。综合分析上述各个方面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比较全面地总结出地壳演变的一般规律。这门综合性地质学科为进行区域地质调查、矿产普查勘探等工作提供所需要的理论知识。近年来由于海洋地质、地球物理等学科研究的进展,不仅研究大陆地壳,还研究海洋地壳的发生和发展,因而历史地质学研究的内容更丰富,更全面。在理论认识方面,活动论(包括大陆漂移、极移、海底扩张、板块构造等)取代了固定论。" }, { "instruction": "行星大气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大气圈。" }, { "instruction": "温带岩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温带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岩溶。本带气温、雨量和降水强度都低于热带,所以地表岩溶发育程度也低于热带,但蒸发量也较热带为低,又有融雪水的缓慢渗透,因而地下岩溶比较发育。温带岩溶以溶洞、干谷、浅封闭洼地和岩溶裂隙泉为主要形态,也有地下河。在奥地利的阿尔卑斯地区和捷克等地的温带岩溶,称为中欧型岩溶。中国华北一带的岩溶区,以干谷、大泉为主要特征,属于温带半干旱区的岩溶。英国约克郡、日本秋吉台、中国东北岩溶区,则为温带湿润区岩溶。" }, { "instruction": "社会组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是指人们有一定目的,依一定的组织形式和原则,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执行特定的社会职能,达到特定的社会目标的独立群体。二是社会从无序到有序的一种状态和过程。社会学和社会地理学一般从前者使用这一概念,并对其进行研究。从广义上讲,社会组织可以是整个社会,从狭义上讲,社会组织指工厂、学校、军队、党团、政府机关等。社会学和社会地理学较多研究狭义的社会组织。" }, { "instruction": "柱珊瑚亚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珊瑚纲皱纹珊瑚目的一亚目。多为复体。边缘带在最古老种类中缺失,但较晚的类型则发育隔壁厚结带,有的为朗士德型鳞板带或为一列发育不全的斜长形鳞板所代替。隔壁多辐射排列,内端细薄,多不达轴部。横板完整平坦,或边缘下斜,或轴部凹陷。晚期类型可具复中柱。奥陶纪至二叠纪。常见化石有内珊瑚(Endophyllum)、朗士德珊瑚(Lonsdaleia)、文采尔珊瑚(Wentzelella)等。" }, { "instruction": "冰前排泄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冰川末端终碛的外侧地带,因冰川的融水挟带泥砂砾石向前流动,形成大面积的冰水砂砾沉积层。在地貌上表现为冰水冲积锥、冲积扇及外冲平原等,统称冰前排泄物。" }, { "instruction": "综合自然地理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的相互关系、彼此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相互转化过程的学科。关于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分科,目前尚无统一意见。前苏联早期的学科划分中包括普通自然地理学、区域自然地理学(含景观学)和古地理学;东欧和中欧称之为景观地理学、景观科学,但研究内容大大超出了自然地理学的范围;我国统称为综合自然地理学,包括地域分异、土地类型、自然区划理论等几个基本领域。随着其自身的不断发展及其与相邻学科之间的横向交叉和渗透,原有的研究领域发乍新的扩展。形成一螳具有跨学科意义的领域,如由土地类型和土地评价研究向土地利用和土地规划的扩展形成的土地科学。景观地球物理、景观地球化学等过程动态方向的扩展形成实验景观学并向实验地理学过渡。普通自然地理学逐步向全球地理学(狭义的地球表层学)扩展;积极采用遥感、电子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以及模拟、实验和数理统计方法改进传统的景观调查的制图方法,提高综合研究的能力;积极参与和投入全球性、区域性重大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的综合性应用研究,如开展土地人口承载量、全球环境变化及其生态影响、人地系统运行机制及调控途径等方面的研究。" }, { "instruction": "断裂深度分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根据断裂深度与侵位岩浆物质来源和成分的关系,以及地球四类断裂示意图物理场特征和地震活动等划分的断裂类型。1974年按切割地球各层圈的深度把断裂由浅到深分为:岩石圈断裂、地壳断裂、基底断裂和盖层断裂(见图)。断裂深度分类是断块大地构造学说的核心和纲要,此四种断裂形成于各构造阶段(期),最新时期的断裂可切过以前形成的地层,早期形成的断裂若有继承性活动可切至以后的地层,若无继承性活动则仅限于同构造期岩层,不直通地面。" }, { "instruction": "游移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历史时期多次发生位移的湖泊。中国新疆的罗布泊是一个典型的游移湖。罗布泊是孔雀河与塔里木河的河口湖。两千多年来,塔里木河下游有三次明显改道,罗布泊也相应地移动三次,位置变动于北纬39°~40°与40°~41°之间。1952年,新疆尉犁县修筑了大坝,截断塔里木河的水流,只有孔雀河的河水注入罗布泊,而塔里木河注入台特马湖(南罗布泊)。这样,两个湖的位置相对稳定下来。" }, { "instruction": "岩内流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岩石内部所包含的各种流态物质。包括地下冷水和热水、石油和天然气、岩浆和矿液,以及岩浆汽化物质和自然条件下产生的异化物质等,在地壳(或岩石圈)演化中具有重要作用和影响:①直接影响岩石力学性质、岩石变形方式及断裂过程,含水软弱层常是岩石滑动(推覆、滑覆、滑脱乃至滑坡)的必要条件;②含流体与否对断裂的滑动方式(蠕滑或黏滑)及是否发震有重要影响,在已经地震波初步证实的膨胀破裂机制中,湿模式与干模式又有重要差异;③岩内流体常是热传导和热对流的介质;④若将软流圈也纳入广义的“流体”,则它对地球结构和岩石圈运动有更为重要的意义;⑤岩内流体种类较多,其自身往往就是一种“矿产”,大都有较大的经济价值。它们的生成环境和运动规律较复杂,深入研究岩内流体运动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 { "instruction": "模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提供一个生物分类单元名称正确使用的依据。一个命名种的模式是据以描记的模式标本,一个命名属的模式是一个命名种,一个命名科的模式是一个命名属。模式是一个分类单元的命名根据和,鉴别的标准。符合国际命名法规的任何分类单元的模式一经确定,便不应改变。" }, { "instruction": "石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浮在地下湖或洞内水池面上,受表面张力支撑的薄片状结晶方解石。此种沉积现象是池水强烈蒸发的反映,因而石筏常见于干旱地区或池面水能较快地达到过饱和的洞穴。" }, { "instruction": "热带气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气团分类。" }, { "instruction": "和缓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相对稳定区发展过程的中期。以地台区为例,经初定期后,由于波浪式时强时弱的地壳运动,其强度总趋势已逐渐减弱,是整个地台发展过程中活动表现相对最为和缓的时期,地壳垂直运动占主导地位,而水平运动则已极其次要。褶皱作用及差异升降十分微弱,构造反差及地貌反差强度极小;岩浆活动及变质作用很少发生;沉积物在物质组分、颗粒分选性及磨圆度一般良好,岩性、岩相、厚度变化都较小。地层间绝少出现角度不整合。地壳运动和缓程度在不同地台区或同一地台区的不同部分可以不同:华北寒武纪至早石炭世是地台发展和缓期,面状分布的碳酸盐类广泛发育,中奥陶统与中石炭统之间,由于长期、大面积平稳上升而出现很大的沉积间断,但上下岩层之间仍保持平行不整合关系,是垂直运动占主导的证明;东南诸省石炭纪至早二叠世,也是和缓期,也有面状分布的碳酸盐类及碎屑岩类广泛发育,遍及东南几个省(尤以黄龙、船山、栖霞、茅口组等灰岩为著名),惟沉积物的分选性不及华北同期沉积物好,稳定性也不及华北。此时期矿产,在中国东部主要有铝土矿、煤等沉积矿床,如华北本溪统底部的G层铝土矿,太原统中的煤;华南中石炭统底部的修文式铝土矿,测水组中的煤矿。" }, { "instruction": "环境容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根据环境功能所确定的河流的最大容许纳污能力。河流的环境功能一般指流动的水体,具有一定的稀释扩散能力和自净能力。某一河流由于各河段所处的地区不同,其环境功能不一样,故纳污能力也不一样。中国南方的河流水量丰沛,环境容量比较大;北方的河流水量较小,环境容量较小;在枯水季节,有些河流几近干涸,环境容量更小。根据河流的环境容量对工业进行布局,可节省环境保护投资。" }, { "instruction": "列岛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群岛的一种类型。一般指线型或弧形排列的群岛。如中国的澎湖列岛、嵊泗列岛等。" }, { "instruction": "河口水流挟沙力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水流挟带泥沙的能力。在一定的水流和边界物质组成条件下,水流所能挟带的泥沙数量。水流挟带的泥沙超过挟沙能力,将发生淤积,反之发生冲刷。在河口地区动力条件复杂,水流挟沙力主要取决于潮流和径流流速,但同时受风浪和絮凝沉降等多因素影响,表现在含沙量的变化与水流速度变化不完全同步。正确计算河口挟沙力是比较困难的,实际工作中常采用河流挟沙力概念来处理河口水流挟沙力问题,或建立涨落潮平均含沙量与涨落潮平均流速经验关系。" }, { "instruction": "泛大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古生代末存在的一个超大陆,实际上包括地球的全部大陆,包括后来的劳亚古陆和冈瓦纳大陆。" }, { "instruction": "畜牧气象灾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不利的气象条件对畜牧业造成的气象灾害。具体来说包括:①旱灾。牧草生长季遭遇干旱,产量低、质量下降,使牲畜长期处于饥饿状态,到冬季往往因冻、饿、病大批死亡;②黑灾。牧区冬季草场积雪浅或无积雪的地区,长期降水少或无降水,在缺乏供水设施的条件下,牲畜体质瘦弱,容易感染疫病,造成大量死亡;③白灾(雪害)。冬季降雪量过大,草场积雪深厚,牲畜放牧采食困难,轻则引起牲畜掉膘,重则大批死亡;④冷雨(暴风雨)、大风、风沙等。在牲畜放牧时,特别是在转场、产羔、剪毛等牧事活动时期,遇寒潮、暴风雪(俗称白毛风)、伴有强烈降温和大风的降水天气(俗称冷雨)等都会造成牲畜感染疫病或死亡。中国畜敉气象灾害主要发生在内蒙古、新疆、青海等地,1977年10月,内蒙古锡盟牧区降特大暴雪,雪后气温下降,积雪难以融化,雪深达15~30cm,局部在50cm以上,形成20世纪70年代以来少有的特大白灾,锡盟受灾牲畜死亡300余万头,占牲畜总数的三分之二" }, { "instruction": "漂游生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远洋生物。生活于开阔海洋而非海底或海岸地带的海生生物。漂游生物营游泳生活或浮游生活,根据所处水层位置,可分为上层漂游生物、中层漂游生物、深层漂游生物及深渊漂游生物。也可用于湖泊生物。" }, { "instruction": "抑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一个正在移居的种群由于另一个物种的活动而减弱,特别是在演替早期。" }, { "instruction": "农业生产条件评价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农业生产布局中农业生产条件评价是一项很重要的基础工作,它对农业的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进行全面的科学评估,分析其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达到扬长避短的目的。一般评价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定量分析通常采用系统论和数理统计等方法进行评估。同时,还需评估农业科学技术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在农业布局之前,尤须进行生产条件的科学评价,才能因地制宜配置农业。" }, { "instruction": "二叠纪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古生代最晚的一个纪,年代距今2.9亿年至2.5亿年,二叠纪出现了一次大规模的冰川活动。" }, { "instruction": "地震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震仪记录的地面运动曲线图。又称震波图、地震曲线图、地震谱等。是地震发生时地震仪中的记录器用记录笔、照相或磁带等方式将地震波连续在记震波图录纸上记录下来的锯齿状曲线。利用地震图可以确定地震的基本参数,研究各类震相的特征,揭示地震活动和地球物理场的变化等。地震图的分析解释有下述多方面:基本震相辨认,地震基本参数的确定,地震活动的统计分析,震源力学情况的分析,震相运动学特征的以及新震相的研究等。" }, { "instruction": "河流阶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河成阶地。河流下切使河谷底部出现的一些不再为特大洪水所淹没的阶梯状地形。是河流在相当长时期内稳定在一个高度后又突然转向深切侵蚀,使原河谷底部高悬而成。般河谷中常有一级或多级阶地,每一级阶地包含有阶地面、阶地斜坡、阶地前缘、阶地后缘和阶地陡坎等地形单元。按组成物质及其结构可分为侵蚀阶地、堆积阶地、基座阶地和埋藏阶地等。阶地研究在科学上和经济上都有重要意义。河流阶地反映了河谷的发育历史,以及该地区不同时期的气候变化、新构造运动的性质和幅度,有助于古地理的研究。河流阶地的冲积层中往往富含多神重金属砂矿,如金、锡、独居石等;公路、铁路常建筑在阶地上;城市、工厂、聚落常分布在阶地上;在山区或丘陵地区阶地是主要的良田,在平原地区阶地也是很好的农作地区。" }, { "instruction": "东海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中国大陆东缘的边缘海。东北以长江口至韩国济州岛一线与黄海为界,西南以广东南澳岛至台湾岛南端鹅銮鼻一线与南海为界,西濒闽、浙,东界琉球群岛。东海东北―西南长约1296千米(700多海里),东西宽约741千米(400海里),面积约77万平方千米,平均水深370米,最大深度2719米,位于台湾省东北之冲绳海槽中。其地形大体可分为大陆架、大陆坡和冲绳海槽三个单元,一般自西向东逐渐加深。大陆架坡度平缓,水深在200米以内,东缘有一条北东向的海底隆起,出露海面部分南段是中国台湾省东北的附属岛屿――花瓶屿、棉花屿、彭佳屿、钓鱼岛、南小岛、北小岛、黄尾屿与赤尾屿等;东北段则是日本九州西北的五岛列岛和对马岛等。外侧为坡度很陡的大陆坡与冲绳海槽相接,海槽水深在1000米以上,最深达2719多米。表层沉积物一般西部为淤泥质,东部为砂质,主要为长江携带的泥沙,大多是更新世晚期低海平面时期的残留沉积物。它是新生代的大型沉积盆地,沉积有巨厚的新生代地层,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 }, { "instruction": "水体污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污染物进入水体后引起水质下降,水的利用价值降低,甚至消失的现象。水体污染的研究内容包括水体污染过程、污染程度与范围、污染物质的迁移转化机制及规律等。按污染物来源,水体污染分为工业污染、生活污染、农田污染和天然污染,以工业污染为主。按污染物进入水体的方式,分为点污染和面污染。水体污染物包括有机污染物,重金属污染物、化肥和农药、放射性污染物、病原微生物及热污染等。河流、湖泊、地下水和海洋等各类水体的性质和运动规律不同,它们受污染的情况也不同。河流污染的特点为:①污染程度随污径比而变化,污染强度随时间而变化;②污染物扩散迅速,污染范围大;③污染危害大,可通过饮水和食物链传递,直接危害人体健康;④河水交换快,自净能力强。湖泊污染的特点是:污染物滞留期长,易发生累积,造成污染后,主要表现为湖泊富营养化。地下水污染的特点是:污染过程缓慢,不易发现和难治理,在彻底控制污染源后,一般尚需几十年才能使水质复原。海洋污染的特点是:①污染源复杂多样;②污染持久,危害性大;③污染范围大。水体污染危害极大,它不仅影响工业产品的质量、造成生产事故,使农业减产、污染土壤、污染粮食,使人、畜中毒;也常造成鱼类死亡,破坏风景区的环境。因此加强水资源管理,改革工艺流程,搞好废水处理,是解决水体污染的重要途径。" }, { "instruction": "陇东黄土岩石地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东以子午岭为界,西到六盘山,北至环江与苦水河的分水岭及白于山的西段,南以渭河谷地为界范围内,黄土岩石地层的区域性特征和划分。该地区在古地理上为一厚度巨大的黄土堆积盆地。晚更新世以来,地壳运动以强烈上升为主,水系对黄土沉积物的侵蚀、切割作用剧烈。本区又分南、北两个亚区,以永寿为界。通过对多个典型地层剖面如平凉大寨子老庄湾、西峰火巷沟、灵台十字原周家沟等的黄土岩性特征进行地层划分,自老到新共4个组,并以其典型具有代表性的出露地点命名之:①老庄湾组,②大寨子组,③西峰组,分别相当于早、中、晚更新世黄土堆积和④全新世黄土堆积。" }, { "instruction": "Saint Helens volcano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位于美国华盛顿州的喀斯喀特山脉,海拔2949.5米,北纬46°12′,西经122°10′。喀斯喀特山脉火山成群,圣海伦斯是其中的一座火山。该区位于北美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相接之处,属于环太平洋火山一地震带东支的中段。在地质历史时期,火山活动频繁,以裂隙式喷发为主,基性玄武岩覆盖面积达50万平方千米圣海伦斯火山。圣海伦斯火山自1857年爆发后休眠了123年,又于1980年3月27日再度爆发。喷发前,于1980年3月20日火山区发生4级地震,以后连续三天地震,出现山崩。3月27日中午开始爆喷。5月18日、25日,6月12日和7月23日,又几次剧烈地大爆发。喷出的火山烟云最高达到近2万米高空。山头被削去近400米,降落下的火山灰尘约60万吨,殃及美国六个州。融化的雪水与火山灰、沙石混在一起,汇成沸腾的泥浆,顺山谷而下,时速达每小时80千米,横扫一切房屋、桥梁和汽车。当时5000千米公路瘫痪,附近的机场、商店和学校被迫关闭。火山爆发的经济损失超过16亿美元,有24人死亡、46人失踪,野生动物也惨遭一劫,2000头黑尾鹿、300只麋鹿、20只黑熊、12只山羊被灼死或窒息而死。这一次火山爆发与地质历史上的裂隙式喷发不同,喷出的熔岩是中酸性的,二氧化硅含量较多,黏性较大,喷发力极强,加之发生在人口稠密地区,损失就更大。1983年又不时断续活动,2月2日至3日爆发喷起的火山灰达到6千米高度。" }, { "instruction": "盐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水中可溶性盐分的浓度或总含量。以质量千分比(‰)表示。海水中的主要离子是Na十、Cl—、SO42—;内陆水的主要离子包括Ca2—、Mg2+、K+、Na+、CO32—、HCO3—、Cl—、SO42—等,这些离子决定着水体的盐度。测定盐度的方法有多种,如电导法、离子交换树脂容量法等。生物对水体盐度有一定的生理适应范围,一般为0.2‰~0.5‰。工业、农业污染导致水体盐度增加以致超出水生生物适应范围时易造成某些物种的死亡消失。因此盐度可作水体质量的一项指标。" }, { "instruction": "地层地质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史学的同义名。为法国人莫里斯吉努(Maurice Gignoux,1950)提出,其所著同名书中比较详细地介绍了以西欧为主的,以及北非的地层划分和对比问题,并简要地提供了岩相、古地理和地质构造的一般情况。" }, { "instruction": "早期超大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世纪70~80年代提出可能存在于晚前寒武纪的一个超大陆。当时的古地磁资料表明,于距今前8亿~7亿年,三个元古宙巨型大陆(图a)碰撞,形成超大陆(图b)。新元古代大陆重建,虽然拟合得不够完善,但是相互之间的空间关系却很清楚,类似泛大陆(即联合古陆)。而中国大陆和西伯利亚定位于澳大利亚之西是推测的。如图b所示,超大陆的大部分出现在低纬度,这同古气候和古生物(埃迪卡拉动物群Ediacaran fauna资料所确定的空间分布是一致的)。近年的研究已经正式命名为罗迪尼亚超大陆。(a)依据古地磁重建的三个元古宙巨型大陆(相互空间关系是任意的,年龄区代表主要的造运动)(据Condie,1989)(b)依据古地磁重建的新元古代(8亿~6亿年)超大陆(据Morel and Irving,1978)" }, { "instruction": "相对湿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湿度。" }, { "instruction": "不完全类质同像系列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即不完全类质同象系列,又称不连续类质同像系列(discontinuous isomorphous series)。相当于溶解度有限的固溶体,即构成类质同像置换关系的两种原子或离子之一,只能在某个确定的有限范围内取代另一种原子或离子而构成的类质同像系列。矿物晶格中这种被置换的元素称主要(相当于固溶体中的溶剂)元素,只能部分取代的元素称为类质同像混入物。例如闪锌矿ZnS 蔡?闪锌矿(Zn,Fe)S系列便是一个不完全类质同像系列,Fe作为类质同像混入物,在闪锌矿中已知的最高含量Fe/(Zn+Fe) <0.5(原子数比)。此外,许多分散元素一般都不能形成自己的独立矿物,而是以微量类质同像混入物的形式赋存于其他矿物中,例如锆石Zr〔SiO4〕中的Hf替换Zr,辉钼矿MoS2中的Re替换Mo等。这种痕量元素占据矿物晶格中等价主要元素的位置而不改变矿物晶形的现象称为隐蔽代换(camouflage)。如果痕量元素代换的是原子价比较高的主要元素,则称为准入代换(admittance),例如,辉石类矿物中Li+代换Mg2+。如果痕量元素代换的是原子价比较低的主要元素,则称为袭夺代换(capture),如沸石矿物中Ba2+代换K+。" }, { "instruction": "科切钦格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古太古代。分布于美国与加拿大边界上的雷尼湖,位于基瓦丁型基性变火山岩之下,为一套变沉积岩,主要为杂砂岩,年龄约30亿年。与英吉利河片麻岩层位相当。" }, { "instruction": "峡谷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谷坡陡峻、深度大于宽度的山谷。它通常发育在构长江瞿塘峡造运动抬升和谷坡由坚硬岩石组成的地段。当地面抬升速度与下切作用协调时,最易形成峡谷。中国长江流域的三峡,是世界闻名的大峡谷(见图)。它由一系列峡谷组成一个长达300千米的峡谷段。在黄河干流上也分布着许多巨大的峡谷,如刘家峡、黑山峡、青铜峡等。它是修建水库大坝的理想坝址地段。中国在许多峡谷上已兴建大型水坝,以综合开发利用水利资源。嶂谷" }, { "instruction": "流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流星体在经过地球附近时,因受地球引力的摄动,改变轨道,向地球接近。当它们闯入地球大气时,同气体分子和原子发生猛烈摩擦而燃烧发光,在天空中划出一道闪亮的余迹,叫做流星。亮度超过-5等的明亮的流星,又称火流星。" }, { "instruction": "柯坪塔格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柯坪塔格群。时代属早志留世早期。主要为黄绿色、灰绿色、紫褐色细砂岩、石英粉砂岩、泥质粉砂岩、泥岩、粉砂质泥岩互层,泥质粉砂岩有时含泥砾或微型交错层理,底部为黄灰色砾岩。化石丰富,上部产笔石Glyptograptus tangshanensis,G.tamariscus linearis,G.cf. tamariscus,Climacograptus nanjiangensis,C.angustus,C.minutus,Petalolithus ataum;双壳类Nuculites kalpinensis,Praectenodonta kalpiensis,Palaeoneilo sp.;腹足类Bucanopsis sp.,Planitrochus sp.,Eatomaria sp.;三叶虫Leonaspis sp.,Encrinuroides sp.;几丁虫Conochitina sp.等,与下伏晚奥陶世印干组呈假整合接触,与上覆塔塔埃尔塔格组呈整合接触。厚353米。分布于新疆柯坪地区和罗布泊以北哈尔恰克山—阿尔特梅会布拉克等地。" }, { "instruction": "显域植被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地带性植被。" }, { "instruction": "中国泥盆系沉积类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根据岩性、岩相和生物群特点,中国的泥盆系可分为3类6型:①地槽区海相沉积包括兴安型和宝兴型;②地台区海相沉积包括象州型和南丹型;③地台区陆相滨海相沉积包括祁连山型和曲靖型。" }, { "instruction": "海岸带污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污染物排入海岸带,使海岸带资源遭到破坏,或者降低了其可利用程度和使用价值的现象。海岸带拥有丰富的滩涂资源,是发展水产养殖业的重要基地,具有巨大的海洋能、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因此,必须加强海岸带的环境保护。" }, { "instruction": "星际物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恒星之间的物质,包括星际气体、星际尘埃和各种各样的星际云,还可包括星际磁场和宇宙线。" }, { "instruction": "最早骨骼化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即小壳化石。瑞典S.Bengtson 1985年首次使用最早骨骼化石以取代小壳化石一名。" }, { "instruction": "商业经济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研究商业部门的经济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其主要内容有:①商业的基本理论;②商业部门内部的经济关系;③国家对商业的领导和管理;④商业的业务(收购、销售、储运);⑤商业经营的保证条件;⑥商业的资金、费用、利润;⑦商业的发展前景和发展战略。" }, { "instruction": "硬碰撞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巨型大陆间所发生的强烈碰撞。依据:E=12m?v2(式中:m,质量;v,速度;E,动能)。由于大陆块的运动速度(v)一般只有几厘米/年,动能(E)就主要取决于陆块质量(m)的大小,陆块大动能亦大。当巨型大陆发生碰撞时,由于动能巨大,碰撞造山作用亦十分强烈,影响地球圈层的深度大、范围广。如古大西洋消失后,北美与俄罗斯两个巨型大陆之间的碰撞。" }, { "instruction": "河口湾环境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位于河流的人海口区域,与大海自由连通并被河水明显稀释的、半封闭海洋水体,有咸、淡水交混现象。该区域与近海部分相连,受到波浪潮汐的影响,沉积在一些河口湾中的沉积物往往是颗粒细小的粉砂、黏土和泥。" }, { "instruction": "深海丘陵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高出深海平原100~200米、宽几百米到几千米的起伏平缓的海底隆起。一般位于海岭、海沟所隔的海盆中,沉积物主要为红粘土、软泥等远洋沉积物。多属海底火山作用产物,在太平洋的85%、大西洋50%的海底广泛分布。" }, { "instruction": "内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对旋回面或整个旋扭构造而言,凹的方面称内旋方面,简称内旋;凸的方面称外旋方面,简称外旋(outer side of a vortical surface)。二者是相对的。" }, { "instruction": "滦县岩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新太古代。主要分布于冀东滦县一带,为中深变质岩系。主要为变粒岩、斜长角闪岩、条带状铁英岩等,是冀东的主要含铁建造之一。变质程度为低角闪岩相,下部原岩以基性火山岩为主,中部为偏碱性火山碎屑岩和半粘土质粉砂岩,上部为凝灰质粉砂岩和硅铁建造,局部有碳酸盐岩沉积。变质岩全岩RbSr等时线年龄(25.2±1.4)亿年和(25±1)亿年。" }, { "instruction": "波罗的海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位于北大西洋北部的欧洲内海,介于欧洲大陆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之间。北部为波的尼亚湾,东部为芬兰湾。面积386 000km2,加上卡特加特海峡面积为422 000 km2 。是个浅海,平均深86m,最深459m,沿岸有维斯瓦河、奥得河、曼涅河等250多条大小河流注入。盐度7‰~8‰,北端盐度仅2‰,是世界上盐度最低的海区。北部和东部每年冬季有3至4个月的封冻期,南部一般不冰冻。沿岸有瑞典、芬兰、俄罗斯、爱沙尼亚、拉托维亚、立陶宛、波兰、德国、丹麦诸国。它是北欧重要的航道,西面通过厄勒海峡、大海峡、小海峡连接北海,和大西洋相通。重要港口有俄罗斯的圣彼得堡(曾称彼得格勒、列宁格勒)、加里宁格勒,芬兰的赫尔辛基,瑞典的斯德哥尔摩,丹麦的哥本哈根,德国的罗斯托克、波兰的格但斯克等。盛产鲱、鳕、鲳、鲽等鱼类。" }, { "instruction": "石柱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钟乳石和石笋彼此连接形成的柱状堆积。如江苏宜兴善卷洞口高2m的砥柱峰,贵州镇宁犀牛洞内石柱高达27m。" }, { "instruction": "丘吉东沟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青白口纪。分布于青海都兰一带。为细碎屑岩夹细石英砂岩及硅质白云岩,厚1500米。含叠层石Conophyton qiujidonggouense,微古植物Trematosphaeridium sp.,Laminarites sp.等。砂质板岩RbSr等时线年龄6.76±0.65亿年。" }, { "instruction": "芝罘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古元古代。分布于山东烟台北部几个岛屿上,为以石英岩为主的变质地层。自下而上分为:老爷山组和兵营组,主要由石英岩组成,含镜铁矿层,底部含砾,顶部夹白云片岩和蛇纹石化大理岩,厚1632米,石英岩中含十字石、蓝晶石、矽线石等变质矿物。变质程度为低角闪岩相。原岩为碎屑岩,下部含铁,顶部含细碎屑及碳酸盐岩,原始沉积的斜层理、粒序层发育,属滨海—浅海相。石英碎屑岩中锆石UPb一致线年龄21.7亿年。" }, { "instruction": "幼年地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当河流作用在幼年期阶段形成的地形。幼年初期,河流下蚀剧烈,形成峡谷和大片平坦原始地面共存的特征,随着水系发展,密度加大,地面分割更严重,河谷切割更深。这时地势起伏最大,地面也最为崎岖、破碎。它标志着幼年期的结束,壮年期的开始。" }, { "instruction": "泊岗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泊岗层(Bogang bed)。属更新世中期。命名剖面位于江苏泊岗。下段为灰绿与棕红色相杂的亚粘土,局部含较多的石英岩砾石,砾石较大,砂层层次较多;上段为棕色、杂灰绿色网纹亚粘土,铁锰浸染较显,局部夹海相沉积层。厚约10米,与下伏豆冲组呈假整合接触。孢粉木本占40%左右,主要为PinuspollenitesQuercoiditesRhuspollenites 组合,自下而上木本植物Carpinus, Quercoidites 及Compositae, Typha增多,反映以阔叶林为主,气候由寒冷潮湿变为比较湿热。在西部本组受海水的影响,含介形虫Condona sinuosa, Ilyocypris bradyi等,海侵层含介形虫Sinocytheridea latiovata, Leptocythere sp.等,此外还含少量有孔虫Protelphidium glabrum,哺乳动物化石有Stegodon orientalis, Megaloceros pachyosteus, Sus lydekkeri。重矿物由非稳定矿物组合向上变为稳定矿物组合。年代为73万年。西部分布大致以丰县为界;东部分布在六塘河与废黄河河道之间。" }, { "instruction": "姚家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中国陆相上白垩统的第二个阶,位于青山口阶之上,嫩江阶之下。阶名源自岩石地层单位姚家组,层型剖面选自吉林扶余大三井子的12号钻孔剖面。姚家阶的底界生物识别标志尚待深入研究后定义。本阶下部含孢粉TricolpitesCyathidites组合,中上部含孢粉TaurocasporitesGothanipollis组合;中上部还含特征的介形虫Cypridea(C.)dorsoangula,C.(C.)exornata,以及叶肢介Liolimnadia hongangziensis和Dictyestheria elongata等。" }, { "instruction": "太原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是中国北方上石炭统的专名。太原统为海陆交互相沉积,含Triticites带,并含一个植物组合Neuropteris pseudovataLepidodendron posthumi组合。现本统名已停止使用。" }, { "instruction": "社会要素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包括人口、自然环境、劳动、语言和经济、文化、政治等,是构成社会的基本要素。" }, { "instruction": "含长结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包含结构的一种。在辉石大晶体中包含板条状斜长石的小晶体。常见于基性侵入岩中。" }, { "instruction": "沙姆瓦旋回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非洲大陆前寒武纪的第二个造山旋回,约在27亿~23亿年前。造山运动在赞比亚及津巴布韦最为显著。东非的卡维龙多系、尼安扎系、多多马系都是这一造山旋回中的产物。刚果克拉通紫苏花岗岩、云母片岩、片麻岩等以及津巴布韦的大岩墙形成于这一时期。" }, { "instruction": "新生代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质年代中紧接于中生代之后的一个代,自距今6500万年延续至现代,由第三纪、第四纪组成,被称为被子植物时代和哺乳动物时代。" }, { "instruction": "疾病分布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各种疾病具有在不同的空间、时间和人群中的地理流行特征。有些疾病可在全球流行,如心血管疾病见于全世界,但其死亡率在远离赤道的地区高于近赤道地区。有些疾病的分布具有一定的地方性,如地方性甲状腺胂主要分布在水土含碘量过高的地区。急型克山病发病率在中国东北地区冬季较高,西南地区夏季较高。疾病的人群分布依年龄、性别、种族及职业等也有所不同。许多传染病,如麻疹、猩红热等最高发病率集中于儿童。中国启东县的肝癌高发区,男性肝癌死亡率远高于女性。" }, { "instruction": "玛依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西伯利亚中寒武统的一个阶,位于阿姆格阶之上,托尔阶之下,自下而上含有四个三叶虫带:①Anopolenus henrici带,②Centropleura oriens带,③Anomocaroides limbataeformis带,④Lejopyge laevigata带。" }, { "instruction": "聚流措施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通过工程形式,将坡面径流集聚起来后加以利用的措施。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的一种形式。" }, { "instruction": "指相化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凡是代表特殊的地理环境,而且指示特殊岩相的化石或化石群。只产出于某一特定岩石类型或岩相中的化石,称为指相化石或指相化石群。" }, { "instruction": "中云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云的分类。" }, { "instruction": "珊瑚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为热带、亚热带海洋中造礁珊瑚的骨骼与少量石灰质藻类和贝壳胶结形成的具有抗浪性能,有孔隙的海底钙质岩体。按礁体形态及其与岸线关系,珊瑚礁的主要类型有岸礁、堡礁、环礁和台礁。按礁体与海面关系,分为溺礁和上升礁。前者系指位于造礁珊瑚生长极限深度以下的珊瑚礁;后者则指高出现今海面的珊瑚礁,如中国海南岛南岸和台湾枫港的隆起礁。全球现代珊瑚礁分布面积达2.7×107 km2。是人类一项宝贵资源,对它们的研究在生产上和理论上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珊瑚礁的时、空分布,可了解地壳运动或海面变化的历史;珊瑚碎屑是烧制石灰和水泥的重要原料;现代珊瑚礁区繁衍着各种热带观赏鱼类和经济鱼类,可为人类提供丰富的水产资源;有些珊瑚是名贵的装饰品和工艺原料,有些是很好的药材;现代珊瑚礁区还是优美的旅游胜地。" }, { "instruction": "大勐龙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中元古代。分布于云南云县及景洪一带,为中深变质岩系。下部为黑云斜长变粒岩,片麻岩夹云母片岩,角闪变粒岩、斜长角闪岩、浅粒岩及少量大理岩;上部为云母石英片岩、黑云斜长变粒岩互层,夹磁铁变粒岩、角闪变粒岩、浅粒岩、大理岩与磁铁矿层。受到不同程度混合岩化作用。SmNd等时线年龄14.4±0.2亿年,厚度大于1060米。下未见底,上为澜沧群不整合覆盖。" }, { "instruction": "imperfect name,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拉丁文 nomen imperfectum(缩写 nom. imperf.)指最初发表时虽符合命名法规要求,但其原始拼缀存在缺点需要改正的可用名称。如Streptelasmidae Nicholson, 1889,是Streptelasmatidae Nicholson, 1889的不完整名称。" }, { "instruction": "倾向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倾角。" }, { "instruction": "砂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土壤颗粒组成中砂粒含量高的土壤。为中国土壤质地分类中的一个组别,砂粒含量>50%,黏粒含量<30%。砂土多大孔隙,毛管作用弱,保水保肥性能差,养分含量较低;但通透性良好,土温变化剧烈,土性热,发苗早,疏松易耕,适耕期长。利用上应注意及时灌溉,增施有机肥和掺黏改砂。" }, { "instruction": "综合分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综合考虑图像的多种特征及其相互关系,或综合运用多种遥感分析技术,以推断某种地物或现象存在的过程。遥感图像判读基本上是一个推理过程,综合分析就是主要方法之一。可以通过一组相关目标分析判断一个综合体的存在。例如,码头、仓库、停车场、铁路、烟囱和煤堆等组合在一起,可推断是厂矿;农舍、谷仓、耕地的组合表明是农场。综合分析还表现在相关因子分析。例如,要确定一种土壤类型,必须从影像上综合分析密切相关的成土因子。综合分析还体现在运用多种图像成像技术和图像处理技术与目视判读相结合,在图像上获取有用的信息和可靠的数据,以及目标地物的动态过程信息。" }, { "instruction": "长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浅水波。即水深小于半个波长处的波浪。其水底附近的水质点运动和水面附近一样,依然很明显,其传播速度取决于水深,而与波长无关,长波显著影响着海岸带泥沙的运动,对沿海港口航道淤积的作用较大。" }, { "instruction": "线密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某一区域内线段的总长度除以区域的面积。" }, { "instruction": "星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大量的恒星和星云构成的巨大天体系统。星系是宇宙的基本构件。" }, { "instruction": "纳格苏托基德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晚太古代元古宙造山运动,在现今的格陵兰岛西部形成了宽240~300千米的构造带。包括两个主幕。第一幕大约发生在距今26亿年前,第二幕发生在19亿~15亿年前。与哈得孙运动、拉克斯福德运动和瑞典芬兰运动大体上是同期的。" }, { "instruction": "顶极土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一定生物气候地区,按其发育序列已达高度发育阶段的土壤。" }, { "instruction": "聂聂雄拉冰碛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为更新世中期。命名地点位于西藏希夏邦马峰北东东方向,聂拉木以北约45公里处聂聂雄拉平台及南坡。由砾石组成,砾径一般10~20厘米,大者达1~2米,砾石成分复杂,有片麻岩、石英岩、石英砂岩等,磨圆差。重矿物以褐铁矿、黑云母、榍石、绿帘石和蓝绿闪石为主。与下伏帕里组呈不整合接触。冰碛层在平台南部厚100米,北部仅厚10~20米。冰碛层组成东西长约40千米,南北宽7~20千米的冰碛平台,成为北部朋曲水系与南部波曲河水系的分水岭。位于卓奥友峰北坡定日南热久藏布河两岸海拔5400米和5600米的冰碛层,以及珠穆朗玛峰北坡绒布寺西海拔5200~5400米的冰碛层以及藏南噶尔县阿依松日居东坡凯弄形嘎沟上源挪捉普沟海拔5600~5700米高台地上的阿伊拉冰碛层,均可与本冰碛层对比。" }, { "instruction": "冰坡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冰流随着陡峻山坡流溢下滑,所造成平滑的山坡面。" }, { "instruction": "移动大气污染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交通运输过程中排放大气污染物的各种交通运输设施和设备,如机动车、飞机、船舶和机车等。排放的主要大气污染物有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和黑烟,是形成光化学烟雾污染的主要前体物。" }, { "instruction": "石饼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外形似饼的穴珠。" }, { "instruction": "自然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Os,Ir),矿物组分中经常含有铱呈不完全类质同象替代锇。六方晶系。六方薄板状,粒度通常小于1毫米。暗灰色。金属光泽。硬度6.25~6.5,显微硬度(940~1040)×9.8×106帕。性脆。产于超基性岩铬铁矿型铂矿床及基性、超基性岩钛磁铁矿中,与自然铂、六方锇铱矿、铂铱矿、硫铂矿、铬尖晶石共生。" }, { "instruction": "历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阴历参照回归年的长度来定它的历年。 1 2个朔望月相加,最接近回归年。所以,阴历以12个历月的累积为它的历年。" }, { "instruction": "少节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三叶虫纲根据胸节数目多少分为两目中的一目。指仅具2或3个胸节的三叶虫。少节目均为小型,头尾近等大。相当于球接子目。" }, { "instruction": "花石山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蓟县纪。分布于青海刚察县化久山和马老得山、煌中县花石山、大通县老爷山和互助县南门峡、松多山等地,向东延至甘肃永登地区,为一套以碳酸盐岩为主的地层。主要为白云岩、硅质条带白云岩夹少量板岩及灰岩。含叠层石及微古植物,厚度大于3500米。与下伏长城系湟中群呈不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石质接触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土壤与其下垫的莫氏硬度≥3的坚硬岩石或石块之间的界面层。" }, { "instruction": "芦草沟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中二叠世晚期。分布于乌鲁木齐南郊,东延至吉木萨尔东南。为近海湖泊相沉积。新疆乌鲁木齐以西雅玛里克山(妖魔山)仓房沟剖面,下段为灰黑色、黑褐、黑色中细粒砂岩,砂质页岩、泥页岩互层,夹白云质灰岩、白云岩,厚416米;上段为灰黑、褐灰、黑色油页岩与页岩互层,夹灰黑色薄层沥青质页岩、白云质灰岩,厚244米。本组以油页岩为标志,与下伏井井子沟组以及上覆红雁池组均呈整合接触。含双壳类Anthraconauta pseudophillipsis,A.iljinskiensis,Palaeonodonta glossitiformis,Mrassiella magniformis,Prokopievskia sp.;介形虫TomiellaPermiana组合;脊椎动物化石Turfania taoshuyuanensis,Tienshaniscus longipterus,Sinoniscus macrolepis,Urumqia luidawaaensis;孢粉CordaitinaHamiapollenitesVittatina组合,植物Calamites sp.,Cordaites borassifolia等。" }, { "instruction": "馒头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中国华北地区过去使用的下寒武统的专名,以含有东方动物群的三叶虫Redlichia为其特征,馒头统一名源自山东长清县张夏镇附近的馒头山。现已废弃不用。" }, { "instruction": "锌叶绿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ZnFe3+4[SO4]6(OH)2*18H2O。三斜晶系。细小板状晶体。黄绿色。透明至半透明。玻璃光泽。条痕灰白色。硬度约2,密度2.181克/厘米3。产于铅锌矿氧化带中,与叶绿矾、针绿矾、粒铁矾、水绿矾等共生,是中国学者1964年发现的新矿物。" }, { "instruction": "旅游智力资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现代旅游业经营者为了使服务质量提高,不仅要对旅客的旅游路线、游览内容进行周详的导行,而且对旅游者的食宿处所,搭乘工具、停留时间也都有恰当的安排。这就是旅游智力资源的提供。或称一揽子承包的导游服务。做好这种服务,必须从各个环节、系统地考虑,妥善地安排。首先,要根据已有资料.例如旅行社或宾馆登记表进行旅客心理分析。并从旅客的年龄、籍贯、性别、民族、职业、文化水平、婚姻状况等情况出发、作出多种不同的安排。使旅客能集中时间,更好地对旅游景观尽情地欣赏、享受。" }, { "instruction": "阿伯特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北美中西部中寒武统的专名,位于瓦可布统之上,克罗依克斯统之下。本统尚未进一步分阶,以含有西方动物群北美型三叶虫为特征,自下而上分为五个生物带:①PlagiuraPoliella带,②Albertella带,③Glossopleura带,④BathyuriseusIlrathina带,⑤Bolaspidella带。阿伯特统一名源于加拿大的阿伯特(Alberta)省,由于在阿伯特省西部落基山脉中寒武统发育较好而得名。" }, { "instruction": "新兴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属更新世晚期。命名剖面位于广西柳江新兴农场通天岩。1958年在洞穴中发现古人类化石——柳江人。堆积物为石钟乳和灰黄、红黄色砂质粘土,在下部红黄色砂质粘土中含柳江人等哺乳动物化石,厚1.5米,未见底。该组分布极为广泛,洞穴海拔高度约100~166米,高出当地河水面16~30米,含大量哺乳动物化石,有大熊猫、剑齿象、中国熊等,与湖北长阳含真人化石的动物群、广东曲江马坝人的时代相当。" }, { "instruction": "松旋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腹足纲的一属。螺壳盘形。螺环少,一般松旋,各环互不接触,上侧具明显旋棱,断面近三角形或尖卵圆形。壳面具生长线。奥陶纪至志留纪,亚洲、欧洲及北美。中国奥陶纪地层中化石很多。" }, { "instruction": "中立国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有永久中立国和战时中立国之分。前者乃指一个保证自身除为抵御外来攻击进行正当防卫权利外,既不对别国发动战争,亦不参加其他国家间的战争、不参加任何军事联盟,也不会出于军事目的向别国提供本国领土的国家。永久中立国的地位,须经国际条约确认和保证;如瑞士,即是由1 81 5年维也纳国际会议承认和保证的。后者则是指在发生国际战事情况下,采取中立态度和不介入战争的政策,亦不偏袒交战国任何一方的国家。" }, { "instruction": "科拉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属太古宙,分布在俄罗斯科拉半岛。可作为波罗的地盾和东欧地台太古宙代表性地层。自下而上分为平克尔雅夫尔组,厚600~2000米,为具混合岩化含石榴子石和矽线石黑云母片麻岩、辉石麻粒岩、二辉石角闪石片岩和辉石角闪岩的互层,含铁英岩层,含磁铁矿的角闪石和辉石片麻岩层,称为“富钙岩石建造”;楚德兹雅夫尔组,为角闪岩和角闪石片麻岩;沃尔什帕卡哈组(>2000米),是由富铝成分的石榴子石矽线石、石榴子石黑云母和一些其他含石榴子石片麻岩和片岩组成,并常成互层产出。科拉群可与科拉拉普兰麻粒岩杂岩和卡累利阿杂岩及科拉半岛南部的贝洛莫尔斯卡亚(白海)群对比。贝洛莫尔片麻岩锆石年龄为27亿年。" }, { "instruction": "旅游资源调查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按照旅游资源分类标准,对旅游资源单体进行的研究和记录。" }, { "instruction": "气液变质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和热液,与固态岩石发生交代作用,使原来岩石的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发生变化的一种变质作用。它既包括火成岩的自变质作用,也包括各种围岩蚀变作用,二者所形成的变质岩有时不易区别。引起岩石变质的气水热液,其成因和来源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岩浆晚期或岩浆期后的气水热液,也可以是地壳内其他成因的热水溶液。气液变质作用可形成各种自变质岩石或蚀变围岩,它们往往与某些矿床有密切关系,因此是重要的找矿标志。" }, { "instruction": "lower hill red soil,lower hill red earth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分布于低丘地形上的红壤,发育最为典型。从某种意义上说,和低丘红土是同义词。本词使用甚广,但并非土壤分类单位。" }, { "instruction": "青山口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晚白垩世早期。在松辽盆地内广泛分布,地表露头见于第二松花江北岸榆树五棵树、农安青山口、前郭登娄库、九台二道沟、怀德山根底等地区。为滨湖相、浅湖相、较深湖相沉积,自下而上分成三段:一段为灰黑色泥岩、粉砂质泥岩、油页岩,二和三段由灰或灰黑色泥岩、钙质粉砂岩及介形虫层组成,偶夹生物灰岩。底部以厚约20米的灰黑色泥岩夹黑褐色油页岩为标志层与下伏泉头组灰绿色泥岩分界,顶部以灰色泥岩与上覆姚家组灰色钙质粉细砂岩区别,上下均为整合接触。厚183米。是本区主要生油层。含介形虫Triangulicypris torsuosus,Cypridea (Morinina) dekhoiensis,C.(M.) adumbrata,Ziziphocypris simakovi;叶肢介化石Ellipsograpta elliptica,Nemestheria qingshankouensis;杜405井含植物Celastrophyllum sp.,Saliciphyllum sp.;双壳类Martinsonella paucisulcata;吉15井孢粉化石为CyathiditesPinuspollenitesTricolporopollenites组合。" }, { "instruction": "国土资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国主权管辖疆域内全部资源的总和。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两大部分。前者包括土地、气候、水、生物、矿产、海洋、能源及旅游资源等可供人类开发利用的自然物质和能量资源。后者则包括劳动力资源及由人通过劳动创造出来的一切社会经济资源,如工厂、矿山、交通线路、水利工程等各种生产设施,以及各种产品和资金积累等。国土资源有3个主要特性,即①数量上的有限性和时空有限性。如煤炭、石油、金属矿等,数量有限,用一点即少一点,短期内无法再生,具有有限性;太阳能、潮汐能、风能等资源虽可持续利用,但在一定时间、空间内其开发利用仍然有限;②分布和开发利用上有不平衡性;③开发利用有可变性,其利用率和利用范围会随科技进步不断提高、扩大。对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须认真研究它们的各自特性,扬长避短,以充分发挥其最大利用效益。" }, { "instruction": "故射性年龄测定法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当岩浆冷凝矿物结晶时,放射性元素也以某种方式进入矿物和岩石中,只要精确测定岩石和矿物中放射性元素的总量和由它衰变而成的子元素的总量,就可以求出岩石和矿物的年龄。这种测定技术称为放射性年龄测定法。" }, { "instruction": "湘粤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湘南、粤北红层与上三叠统艮口群间的不整合。不知确切时代,大致与燕山运动相当。在醴陵、辰溪也有这个不整合存在。由于红层的时代不确切,可能属侏罗纪和白垩纪。此词已无人使用,应废弃。" }, { "instruction": "冀鲁断块是什么?", "input": "", "output": "1974年提出,太行山以东至郯庐断裂的断块。基底为太古宙桑干期形成,绝对年龄大于25亿年。" }, { "instruction": "volcanoes at spreading axes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沿大洋底扩张轴形成的火山。散布于深大洋盆地的大型海山和火山岛是在扩张轴中心经长期活动而形成的。覆盖大洋底部并构成洋壳的主要物质是从沿中央扩张脊的断裂系统侵入并喷出的。大西洋中脊的火山活动集中于中心裂谷或地堑附近,裂谷两侧为对称性的阶梯断层包围。厚的枕状玄武岩流从雁列式裂隙中脉动地喷出,形成高约200米、宽约500~1000米的低脊。所计算的年平均喷发量是8700米3/千米2。玄武岩是从浅的岩浆库中流出,它的大部分未喷出地表就结晶。新鲜玄武岩之下为辉长岩、辉绿岩、蛇纹岩和橄榄岩。大量海山是从脊顶的中心喷口喷出的熔岩形成的。它们可以由于洋中脊的扩张而分成两半,分别位于大洋中脊的两边。东太平洋中隆的情况还知之甚少。" }, { "instruction": "上禄丰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中、晚侏罗世。分布于云南境内。命名地点在云南禄丰县城东北沙湾、张家坳一带。为一套陆相红色碎屑沉积,下部张河段:下部以灰绿色厚层石英砂岩为主,向上渐变红色,厚700米;中部为紫红色砂质泥岩夹多层薄泥灰岩透镜体,富含化石,厚12~50米;上部为紫红色砂质泥岩和钙质粉砂岩,厚100米,含双壳类LamprotulaPsilunioCuneopsis组合,Tutuella,介形虫Darwinula,叶肢介Euestheria cf.complanata及轮藻Euachistochara yunnanensis等。上部双柏段:下部以紫红、紫灰色厚层砂岩为主,上部为紫红色泥岩夹灰绿色、灰色泥灰岩条带,含介形虫Darwinula suboblonga,叶肢介Eosestheria dianzhongensis等,厚2173米。与下伏下侏罗统下禄丰组呈假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悬挂岩溶泉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岩溶含水层的包气带的一定部位,由非可溶岩隔水层顶部接触面附近流出的泉水。" }, { "instruction": "volcanic cluster,volcanic group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一定的区域内,几个在构造、大小、岩性上相类似的独立火山岩体成群出现。如果火山群的面积更进一步扩大,可以形成火山区或火山带。" }, { "instruction": "剂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被用于生物机体并能发挥一定作用的药物和各种生物制品等的量。作用强度和剂量大小一般呈正相关。在防治疾病上常用的并比较安全有效的剂量称常用量;最大限度防治用的剂量称极限量;超过极限量而产生中毒的剂量称中毒量;引起死亡的剂量称致死量。剂量是确定有害物质在环境中的最大容许浓度的毒理学依据。" }, { "instruction": "加勒比海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大西洋西部的一个边缘海。位于北大西洋南部大安的列斯群岛,小安的列斯群岛和中美,南美大陆之间,西北以尤卡坦海峡连墨西哥湾,西南经巴拿马运河通太平洋。东西最长约2800km,南北最宽约1400km,面积2 750 000km2。自西向东分为尤卡坦、开曼、哥伦比亚、委内瑞拉、格林纳达5个海盆。平均深2491m,最深处开曼海沟深达7680m。" }, { "instruction": "游移底栖生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水底游移生活的底栖生物。如大部分三叶虫、大多数腹足类及双壳类、海胆等,这些生物在海底爬行、游泳或穴居生活。" }, { "instruction": "土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于早期美国土壤分类制中,是最底层的分类单位,划分依据是土系内的质地差异或某项特性等,现已废弃不用。" }, { "instruction": "双锥珊瑚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皱纹珊瑚目的一属。锥状或柱状单体泡沫型珊瑚。横板带宽阔,由完整或不完整的下凹漏斗状横板组成。鳞板带狭窄,由1~3列近于直立的斜长鳞板组成。鳞板带与横板带分界明显。隔壁刺不发育。志留纪至中泥盆世,中国、德国。" }, { "instruction": "瓦根珊瑚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皱纹珊瑚目的一属。丛状复体三带型珊瑚。个体细筒状,隔壁始端均达外壁,长短相间,长隔壁伸抵轴部,短隔壁长约占个体半径的二分之一。复中柱蛛网状。横板为大型泡沫状,向中心倾斜陡急。鳞板小,鳞板带窄。二叠纪,亚洲及北美。中国二叠系中化石很多。" }, { "instruction": "地理大发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1 5世纪末至1 6世纪初,西欧各国航海家和冒险家在全球地理方面的一系列重大发现,亦指旧大陆和新大陆各族人民取得稳定社会联系发轫时期的重要活动。各民族之间的旅行探险与地理发现,渊源久远。但都未能引起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亦未使人类对所居住地的认识有新的突破。1492年以意大利人哥伦布( Christopher Columbus)为首的西班牙舰队西航,在圣萨尔瓦多岛登陆发现了美洲。 1497年以葡萄牙人达·伽马(Vasco da Ga-ma)为首的葡萄牙舰队发现了绕过非洲好望角,通向印度的航路。1519~1522年葡萄牙人麦哲伦率领西班牙考察船第一次从东向西绕地球航行一周。这些导源于西欧资本主义开始向外发展的探险与发现,虽是反映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史学观,但在其之后却开始了人类历史的一个新纪元。即西方由中世纪的封建制向近代资本主义过渡,旧大陆大量移民涌向新大陆定居,并开始积极开发地球的另一半。通过对美洲的殖民和掠夺,为18世纪欧洲产业革命创造了必要条件。同时,也开拓了人们全球性视野,更新了对地球认识的观念,积累了极为丰富的地理知识,使经验和事实的积累升华为科学基础资料,从而导致地理学新观念的形成,酝酿着地理学的新突破,使地理学逐步迈向近代科学发展的新时期。" }, { "instruction": "initial eruption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在没有火山的地方首次出现的火山喷发。它可以持续多次活动造成突出地面的火山锥;也有尚未堆成火山锥就停止活动,仅在地面留下低平的火山口,甚至没有明显的痕迹留下。" }, { "instruction": "地洼列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为地洼区中的三级负向构造单位。其中地洼构造层占相对较大面积或厚度较大(与邻侧比较),如华北地洼区中的河北地洼列。" }, { "instruction": "山岳冰川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主要发育于高纬和中纬山区的冰川,其形态深受地形的影响。又称山地冰川或高山冰川。可分为悬冰川、冰斗冰川、山谷冰川等。山谷冰川是山岳冰川中发育最成熟的冰川,又称谷冰川。以雪线为界,有从粒雪盆流出或山坡雪崩补给形成的长大冰舌。长数公里至数十公里,基本上反映了山岳冰川的全部特征,是山岳冰川研究的主要对象。世界上最长的山谷冰川是阿拉斯加的哈伯德冰川,长150km。完全在中国境内的最长的谷冰川是喀喇昆仑山北坡的音苏盖提冰川,长42km。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通车后,山岳冰川区已成为风景秀丽吸引旅游者的高山旅游区。" }, { "instruction": "内栖生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生活于水底沉积物之内的底栖生物。可再分为内栖动物及内栖植物。" }, { "instruction": "闺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意为岁余置闰,即阴历每年与回归年相比所差的时日。" }, { "instruction": "多瑙冰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根据阿尔卑斯山外围,新老冰碛带组成的物质、风化程度以及冰碛和冰水堆积阶地,彭克提出了阿尔卑斯山的冰期序列,划分了著名的四次冰期。自老而新在地貌上对应的是老砾石层、新砾石层、高阶地砾石层和低阶地砾石层。后来,埃伯尔根据进一步的工作,确定在恭兹冰期之前在老砾石层之上,还有五级阶地,其中三级属于冰碛砾石层,定为多瑙冰期,并依次划分出三个亚期,时间大约在距今130万~150万年。因此,欧洲第四纪中曾发生五次冰期,这五个冰期为世界第四纪地层研究时经常对比与应用。" }, { "instruction": "石漠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表没有沉积物,主要由巨砾和裸露的基岩组成的地区。有两种基本类型:①多石石漠,基岩裸露的山地,植被稀少,景色荒凉。②多砾石漠,切割沉积层,并被一些基岩岩块所覆盖。" }, { "instruction": "梁齿兽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哺乳纲原兽亚纲的一目。小型原始哺乳动物。具双重下颌关节,主要关节为哺乳动物特有的由鳞骨与齿骨组成,次要关节为爬行动物特有的由方骨与关节骨组成。门齿不特化,犬齿强大,前臼齿从前到后由简单变为臼齿化,臼齿嚼面呈不规则方形,两个齿尖内外横向排列,一在唇面,一在舌面,两尖为一横脊相连,咬合面复杂,具纵、横向剪切功能。可能为杂食。中、晚侏罗世,见于欧洲、北美。" }, { "instruction": "缅甸贝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腕足动物门有铰纲小嘴贝目的一属。壳体圆形或近圆形。两壳强双凸型。中槽、中隆不发育。腹壳喙部厚,强烈弯曲。茎孔位于三角双板的前方。壳面后部光滑,中部及前部均覆有壳褶。腹壳内齿板发育,肌痕面巨大;背壳内具强大的中隔板。中侏罗世,东亚及西欧。中国产于西南海相侏罗系。" }, { "instruction": "人为表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长期耕种施肥影响下形成的有机碳含量高,盐基饱和,柠檬酸溶性磷含量高的表层。" }, { "instruction": "水污染点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水体污染源的一种。工业或生活污水以地点集中的形式排入水体。有固定地点排出和流动排出之分。前者排放具有经常性,如工业废水的排放口、城镇生活污水的排污口,其规律依工矿废水、城镇污水排放而改变,既有季节性又有随机性,有的则集中到污水处理厂经处理后再排入水体。后者指污染物从分散的、流动的运输设备排出,如轮船等。" }, { "instruction": "侯默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国际地层表中中志留统上部的一个阶,位于申伍德阶之上,上志留统下部戈斯特阶之下。其底界以笔石Cyrtograptus lundgreni的首现为标志(亦即位于C.Lundgreni笔石带的底界处)。本阶GSSP位于英国英格兰西南部施罗普郡侯默附近的Whitwell Coppice的小灌木林小溪剖面笔石生物带交叉点处。" }, { "instruction": "两河口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用于华中、西南区地台型或准地台型混合相下奥陶统的第一个阶,位于寒武系之上,下奥陶统红花园阶之下,包括三游洞群顶部,南津关组和分乡组。本阶含有牙形石、笔石、头足类等,自下而上包含七个生物带:①Drepanodus simplex带,②Dictyonema flabelliforme yichangense带,③Asaphellus inflatus带,④Dactylocephallus dactyloides带,⑤Asaphopsis immanis带,⑥Acanthograptus sinensisTungtzuella带,⑦Adelograptus带。两河口阶一名源自湖北宜昌黄花场两河口,本阶与冒地槽型笔石相新厂阶大致相当。现已停止作用。" }, { "instruction": "大明山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广西上泥盆统榴江组与中泥盆统东岗岭组之间的地理不整合和沉积间断反映的构造运动。榴江组超覆在东岗岭组、郁江组乃至震旦系之上,江南古陆南缘及大明山一带有不整合、侵蚀面及地理不整合等现象。20世纪70年代末对牙形石的研究查明广西境内晚、中泥盆世之间皆为连续沉积,而且岩性及化石带均有过渡层。这一运动命名应予废弃。" }, { "instruction": "扭性结构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简称扭裂面。与主应力斜交而大致平行于最大剪应力方向、具有明显扭动特征的结构面。可分为脆性扭裂面(或带)和韧性扭动面(或带):前者如平错断层、一部分正断层、一部分节理和一部分劈理等,它们往往成对或单组出现,扭裂面平直光滑,有时出现“镜面”,时有扭性构造破碎岩伴生,常见大量近水平擦痕,显示两盘岩石曾发生过不同程度的水平扭动,旁侧常有由扭动所派生的入字型、帚状和旋扭构造;后者常出现扭折带和糜棱岩带等。" }, { "instruction": "土体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美国《Soil Taxonomy,1975》中,土体层定义为:“土壤建造的各种作用力所形成的发生性土壤”。这个定义在野外应用时有许多混乱,因土体层的下部界线不易确定。特别是在沉积地形和具有深厚堆积层的平原中,土壤B层和C层的界线很难划分,而C层有时可深达数十米以上。因此可将土体层理解为A+B+C层,而主要是A+B层。在野外实际土壤作业中,常常并不考虑土体层的界线。" }, { "instruction": "山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一个巨大的构造单元或一个大型构造体系范围内发育形成的,在形态、成因、结构上有紧密联系的属于同一系统的若干相邻山脉的联合体,例如,喜马拉雅褶皱带上形成的全部山脉统称为喜马拉雅山系。天山-阴山构造带上形成的山脉分别称为天山山系和阴山山系,昆仑-秦岭构造带上形成的山脉称为昆仑山系和秦岭山系,南岭构造带上形成的山脉总称为南岭山系。" }, { "instruction": "结构成熟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物理成熟度(physical maturity)。指碎屑物质在结构上接近于最终产物的程度。" }, { "instruction": "准岩浆型火山喷发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萨特瑟扬型火山喷发(Surtseyah type eruption)。当岩浆上升与海水或大量地下水接触、形成猛烈爆破性喷发的火山喷发类型。由上升的岩浆爆炸性破坏所建立的玄武质火山灰锥,通常见于许多大洋火山的岸边。这种火山最初由达尔文于1835年访问加拉帕戈斯岛时发现。由玄武岩流产生的大多数准岩浆型抛出物与斯特朗博利型的喷出物没多大差别,但准岩浆型的爆破是如此强有力,其喷出物更细、分布更广,有很好层理,甚至呈纹泥状。可能是玄武岩浆在水中骤冷时由于热震动而变细的。由于细粒火山灰丰富,增生的火山砾充裕,碰撞坑常见。圆形的火山弹和火山砾缺乏。" }, { "instruction": "枯水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少水年。年径流量小于多年平均年径流量的年份。或按保证率的年径流标准划分,保证率P>50%为枯水年。因枯水年份 降水少,有时也可用年降水量小于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作为枯水年。" }, { "instruction": "树猿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些小型的早中中新世(约距今22~14Ma间)狭鼻猴类化石,其特征介于上猿和现生狭鼻类之间。化石主要发现于东非(肯尼亚及附近),巴基斯坦也有发现。共8属12种。由于化石发现较少而不完整,目前研究不够,暂时构成一个非正式的类群,大约相当于科(Family),与上猿科,原上猿科共同列入始狭鼻小目。" }, { "instruction": "林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林木覆盖面积大,除原始林外,还有次生林和人工林,主要生产原木外,兼有抚育、保护林木的职能。我国重要林区:东北有大、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和长白山林区;西南有横断山林区;东南沿海有闽、台、赣林区等。" }, { "instruction": "横梁弯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梁的横弯曲。指梁在垂直于其轴向的载荷作用下产生的弯曲,是材料力学和弹塑性力学的研究课题之一。地质力学用两端简支的平板梁(形状为长方形平板)的横弯曲模拟和解释地壳上出现的山字型构造的应力场特征和力学成因:简支平板梁横弯曲中,出现挤压区、引张区及中和带三个区,分别形成山字型构造的“脊柱”、“前弧”、“马蹄形盾地”。但山字型构造前弧的弧度并不与平板梁的弯曲幅度一致,前弧弧顶更不是从脊柱部位经长距离推移到所在的位置。" }, { "instruction": "拉汗金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译拉汗达群。时代属中元古代。分布于俄罗斯西伯利亚乌丘尔马亚地区。下部湟留因组,由粉砂岩、细砂岩和上部灰岩及白云岩组成;上部伊格尼坎组,由粉红色、灰色灰岩和白云岩组成。碳酸盐岩均含叠层石Inzeria,Baicalia,Tungussia和Jacutophyton等,还含丰富的核形石。厚约300米。海绿石KAr年龄8.7亿年,白云岩的PbPb和UPb年龄为8.2亿~8.4亿年。" }, { "instruction": "净初级生产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在植物组织中积累的能量。" }, { "instruction": "时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在一个生物带延续的时间间隔内所形成的全部地层。时带是比阶低一级的正式年代地层单位。例如,根据燕形对笔石(Didymograptus hirundo)带而建立的燕形对笔石时带。时带与生物带不同,在任何地点的确定是以标志生物的延续范围的等时面为依据,而不管带化石是否存在。习惯上把广相的生物带,如笔石带、菊石带称为时带。现已不常用。" }, { "instruction": "交通运输布局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交通运输配置。指各种运输方式的线路、航道、航线、管路及其相关技术设备和土木建筑组成的交通运输网络和客流、货流的地理分布。交通运输布局的原则有五:①要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要与工农业布局、人口分布相适应,并要以科学的客、货流量、流向的预测为基础;②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③要全面发展和综合利用各种运输方式,使点(站、港、场)和线(线路、航道、管路)相协调,逐步建成综合运输网,形成综合运输能力;④要尽量少占土地,并要与国土规划、城市建设规划相结合;⑤要适应并巩固国防的需要。" }, { "instruction": "金子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宁镇山脉地区的印支运动。在宁镇山脉地区上三叠统黄马青组与下、中三叠统青龙群间的交角不整合接触关系。因在南京下蜀以南的金子山最为显著而得名。黄马青组为陆相红色砂页岩,底砾岩主要由青龙群是海相灰岩构成。青龙群构成紧闭褶皱(倾角50°~70°),黄马青组形成开阔褶皱(倾角20°~40°),二者呈交角不整合接触。从大范围看,青龙群及其以前地层与黄马青组间存在一个很大的角度差(20°~60°),其间肯定曾有一次褶皱运动发生。" }, { "instruction": "智利地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1960年5月21日(国际时间)发震。震中38.2°S,72.6°W,震级8.5,(也有人定为8.9级或8.75级),震中烈度Ⅺ。此次地震从5月21日至6月22日,在南纬36°~48°之间的1400千米的沿海狭长地带中,连续发生225次强烈地震。其中8级以上地震3次,7级以上的地震10次。震中区房屋、工业建筑全部毁坏。约13万平方千米的地面沉降2米,强烈地震海啸浪高6米,使沿海岸地带受灾深重。城镇、港口、仓库、公私民用建筑等,或沉陷入海,或被海浪卷光。智利湖区发生的山崩、滑坡以千计。交通中断,河流阻塞。地震引起火山爆发,火山云升高6000米,遮天蔽日。此震死亡5700余人。海啸波浪横扫太平洋,向西先后侵袭新西兰、夏威夷、菲律宾和日本等地海岸。而以日本受灾最重。" }, { "instruction": "似古菊石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头足纲菊石亚纲的一目。原始的菊石,体管位于腹侧,隔壁颈向后,缝合线棱菊石型,叶的数目不等,有些仅有3~4个,多者可具10个,或具助线系或(及)偶生叶。仅出现于泥盆纪。化石有尖棱菊石(Manticoceras)、无棱菊石(Agoniatites)等。" }, { "instruction": "形态属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不属于同一科的生物或其分散保存的部分器官化石,根据其形态特征的相似而建立的属。多用于植物化石,如植物的叶、根、种子等,常分散保存,很难确定其系统关系,仅根据形态特征的相似而建立形态属,如栉羊齿(Pecopteris)、枝脉蕨(Cladophlebis)等均是。?由形态特征一致,而无亲缘关系或关系不清的种组成的属也称为形态属。" }, { "instruction": "槽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西风槽。" }, { "instruction": "inviolate name, 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拉丁文 nomen inviolatum (缩写 nom. inviol.)最初发表时即符合命名法规要求,拼缀上不需作任何修改的可用名称。" }, { "instruction": "凸岸坝沉积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边滩沉积。冲积相沉积类型之一。凸岸坝是形成于曲流河凸岸的堆积地貌。这是由于在曲流河中,水流在凹岸处流速较大,凸岸处流速较小,因此沉积物便在靠凸岸处堆积下来。凸岸坝通常由砂质沉积物组成,在剖面上呈板状沙体,分选较好;下部具大型槽状交错层理和板状交错层理、平行层理,上部具中小型板状交错层理、沙纹交错层理和平行层理。" }, { "instruction": "调和山脉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原指大致互相平行走向东西的山脉,后又包括走向南北的山脉。前者如中国境内的阴山、天山、秦岭、昆仑和南岭等山脉,后者如贺兰、山西、滇西、川滇、川黔、湘桂的褶皱山脉。这两类山脉的成生,前者可以用某种带调和函数说明,后者可以用某种纵调和函数来论证,因此称为调和山脉。早先,以研究潮汐著名的力学家达尔文曾从理论方面论及地壳表面的调和山脉,但当时并未指出协调山脉的实际存在;直到20世纪20年代末期,中国学者李四光对具有全球性的强大东西山脉(东西构造带)的分布提出看法;到50年代末又指出中国及世界各地南北山脉(南北构造带)的存在。国外斯托代斯、卡特尔菲尔特、沃洛诺夫、埃根松等学者主要根据地球自转的影响,以二级调和函数为基础,各自提出了新的论证。地质力学指出,既然东西构造带的产生可以用高级带调和函数来论证,那么就可用纵调和函数来论证南北向构造带的存在。调和山脉的存在,表明它们的形成与地球自转有内在联系。" }, { "instruction": "山地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山地森林上限以下陆地表面高度大,坡面较陡的高地。" }, { "instruction": "生态效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个营养级生产的生物量中的能量,进入下一个更高营养级生物量中的百分比。" }, { "instruction": "佐川旋回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小林贞一(1941)命名。指侏罗纪初期至白垩纪晚期日本及亚洲的一个造山旋回。为继秋吉造山旋回后的一系列地壳运动之总称。运动的轴部在造山旋回中略向太平洋一侧移动。佐川造山旋回分为前佐川造陆运动、佐川造山运动、后佐川造陆运动3幕。前佐川造陆运动有丰岳造陆运动、飞马单造陆运动两幕,结果形成古日本脊梁;佐川造山运动在西南日本内带有大贺造山运动,东北日本为大岛造山运动,西南日本外带为佐川造山运动。" }, { "instruction": "现代服务业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产生于工业化比较发达的阶段,是与现代生活方式、交易方式和生活方式配套的。现代的主要靠脑力、技术提供服务的服务业,是信息技术、管理知识与服务产业结合的产物,具体包括金融法律、会计、IT服务、房地产、电子商务等,还包括许多依靠高新科技手段从事中介信息服务的中小企业,甚至个体。" }, { "instruction": "购买力是什么?", "input": "", "output": "①一定时期内用于购买商品的货币支付能力,即用于购买商品的货币总额。如社会购买力、集团购买力、居民购买力;②不同经济情况下供求关系大有区别,持币待购时,呈现大量潜在购买力(或称后备购买力),疯狂抢购时,呈现大量虚假购买力;③单位货币能买到的商品或劳务数量,即货币购买力。" }, { "instruction": "上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岩石圈内垂直于地球表面的地壳大面积升起的运动,也可指地面局部上凸的过程。" }, { "instruction": "地理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普通地图的一种,以高度概括的形式反映制图区域内最主要地理要素和区域特征的地图,多用于研究区域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的一般情况,又称一览图。相对于地形图而言,地理图主要特征有:覆盖范围大,常为完整的行政区或流域,甚至大洲或全球;制图综合程度高,概括性强,强调区域内主要要素的地理适应性,几何精度相对较低;没有统一的数学基础,比例尺随制图区域大小和成图幅面大小而定,地图投影则根据制图区的形状、地理位置来确定;表示方法没有严格的规定,但习惯上地形地貌采用等高线加分层设色表示、水系用蓝色的线条或普染色表示、不同的线状符号表示不同的交通类型、不同的点状符号表示居民地的行政等级等。" }, { "instruction": "坡头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早更新世黄土。典型剖面位于陕西省洛川市黑木沟坡头村。上限为第一(上)粉砂层的顶面,下限为新近系红土层的顶面。总厚度达86米。该组共分20层,其岩性主要为夹有多层密集的古土壤层、钙质结核层和黄土状亚粘土以及两层厚层粉砂层。大致可分为3个岩性段。每段岩性表现为深色段与浅色段的组合,即深色段主要由密集的古土壤及钙质结核层组成,其间的黄土夹层极薄或厚度与之相当。古土壤呈红色、红黄色,粘化程度高,但土壤结构多已退化,层厚1米左右。其底部的钙质结核层常凸出于剖面露头之表面。浅色段则为厚层黄土状土夹薄层古土壤及钙质结核层。黄土呈浅红黄色、棕黄色,坚硬、致密,含钙质成分较多。粉砂呈灰黄色,中夹一薄层约0.3米的钙质结核层,厚约7米。在洛川、吴旗、蓝田地区剖面中含有哺乳动物(Cricetulus varians,Myospalax arvicolinus,M. chaoyatseni,Canis chihliensis,Hyaena licenti,Lynx shansius,Felis sp. Proboscidipparion sinensis,Hipparion sp.,Axis cf. shansius)等。" }, { "instruction": "地洼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地洼区发展过程的前期。按盆山构造发育特征地洼区的发展过程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以出现地洼盆地,并与地穹山脉相间为特色,大致相当于初动期至激烈期早期。" }, { "instruction": "苏澳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苏澳群。时代属始新世。分布于中国台湾南部。命名地点在台湾宜兰苏澳。为海相泥沙质沉积,以黑色板岩、黝黑色石英质砂岩为主,夹硅质灰岩及含抱球虫(Glovigerina)的泥灰岩,厚6500米。与下伏前古近系为不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城市贫困区位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城市社区内的贫困人口在城市生态位置上赴于较集中的状态和发展趋势。在人文生态学者的视野中,它表现为城市内具有同质性的人口与城市功能依一定的法则而聚集于一定区域,而在一般社会成员眼中,它表现为城市贫富差距较大者的居住区域处于相对分离的状态,从而在城市的一定区域内形成贫困者聚居生活的城市景象,如城市中的贫民窟等。" }, { "instruction": "地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球的中心部分,在古登堡间断面之下,距地表2900km,地核可再分为液态的外核,超固态的内核,内核深度约为5100km。根据实验推测地核应为铁镍质组成。" }, { "instruction": "诊断表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位于单个土体最上部的诊断层。" }, { "instruction": "地貌法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划分和对比第四纪地层的一种方法,也是进行第四纪构造运动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任何一种成因类型的第四纪沉积物,都是相应地貌类型的组成物质。所以,地貌形成的相对年龄,是划分第四纪地层不同层位、确定第四纪地层形成的先后顺序并进行水平方向追索和对比的宏观依据。同时,各种不同成因类型的地貌均有它各自独具的形态特征和空间分布规律。因而,可以根据地貌面(如夷平面、山麓剥蚀面等)、地貌线(如不同时期河流纵断线——阶地位相)的变形或变位,以及地貌点(如洪积扇顶点)位置随时间的迁移,分析并确定第四纪构造运动的类型、方向与幅度,和构造运动发生的相对年龄等。" }, { "instruction": "现代地壳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最近几百年和目前正在发生的地壳运动。这个阶段的地壳运动与人类经济活动的关系极为密切,现代地壳运动表现之一就是构造地震。即使缓慢的现代地壳运动,对大型水利工程、厂矿、交通建设等,都有巨大的威胁性和破坏性。另一方面,人类经济技术活动又可能激发或抑制现代地壳运动的进程。从运动的方向而言,现代地壳运动可分为现代垂直运动和现代水平运动;而据运动的速度,又可分为现代地壳快速运动和现代地壳缓慢运动;按运动影响范围,还可分为现代区域性运动或局部性运动等。现代地壳运动的特性与地质构造有关,表现在:①在构造活动区和相对稳定区,现代地壳运动的强度有差异,甚至运动方向相反;②许多地区现代运动的分布与地球物理场(重力场、应力场等)的状态和特性有某种对应性;③许多情况下,现代地壳运动与地震、火山活动存在紧密的时间和空间联系。研究方法方面,目前正发生的地壳运动(无论缓慢的或快速的运动,垂直的或水平的运动)均可用精密仪器准确测定,并用文字或其他现代手段详细记录,因而能够定性、定量地研究地壳运动的一切特征。在现代地壳运动研究中,地质地貌法也有一定的适用性。对于现代地壳运动的时限,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有些学者把全新世以来的地壳运动视为现代地壳运动。" }, { "instruction": "混合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湍流半经验理论。" }, { "instruction": "伊利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某些硅酸盐矿物分解而成,是云母经过风化向蛭石和蒙脱石过渡的中间矿物。" }, { "instruction": "暴雨径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暴雨产生的水流。包含坡面流和河槽流。因其历时短而强度大,故为陆地水文学研究中比较核心的问题。估算其大小的标准一般采用重现期或频率概念,如百年一遇、千年一遇等。20世纪60年代末期提出最大可能降雨的概念。影响暴雨径流的主要气象因素为暴雨强度、笼罩面积和历时长短;主要下垫面因素是流域土壤前期含水量、流域坡度、形状、大小和流域内植被情况。影响暴雨径流的因素较复杂,且整个暴雨径流过程是暴雨因素和流域自然地理条件综合作用的过程,要想用一个数学模式来描述一个复杂过程非常困难,故常对暴雨径流形成过程进行某些概化,提出有一定物理意义的数学模型。" }, { "instruction": "古构造应力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质力学泛指燕山运动以前的构造应力场。有时也特指某一地质时期以前的构造应力场。古构造应力场可以通过当时形成的各项结构要素的力学性质鉴定和构造体系的综合分析反映出来。" }, { "instruction": "水化学地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研究水圈的化学组成,化学元素与化合物的迁移转化和时空分布规律及其成因的科学。水化学地理的研究领域很广,主要有水圈(河流、湖泊、大气降水、冰川、地下水和海洋)的化学组成和元素迁移转化,河流化学径流和化学剥蚀,区域水化学特征和水化学区划,水化学找矿,水质与人体健康及疾病流行的关系,水质与农业灌溉的关系,及水化学与水生生物的关系等。 20世纪70年代出现环境水化学地理的新方向,主要研究水环境背景值、水环境容量、水质评价、水质预测、水环境区划与制图及酸雨的时空分布规律等。主要研究任务是,探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影响下的水化学成分形成和演化的基本理论,建立短期、中期和长期的水化学预测理论和高效方法。因其应用性较强,在水资源开发利用、工业发展和都市化、环境保护、医疗卫生、矿藏勘探、水域养殖业及农林业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 }, { "instruction": "土壤泻溜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裸露斜坡上的岩土碎屑在自身重力作用下顺坡向下滚落的现象。" }, { "instruction": "重力异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特定地区实测的重力值与假设的地球密度为均一时的理论重力值之间的差异,称为重力异常。重力异常可提供地表以下岩石密度变化的资料,并籍以研究地下构造。" }, { "instruction": "营养地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对人体必需营养素和营养病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自然和社会环境关系的研究领域。人体必需营养素包括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和水。营养物质主要来源于食物。生态环境的不同,必然导致营养物质在地区上的不均衡性,这种不均衡性是产生营养素在世界各地分布不平衡的基础。如今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由于高能量的食品在食物中的比例增加和某些食物成分的改变,引起肥胖症、动脉硬化、冠心病以及癌症患者明显上升。因此,制定能适应健康要求的饮食指标,协调与营养有关的食物政策,解决营养供需平衡问题已显得十分重要。" }, { "instruction": "剪性深断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力学性质为剪切性的深断裂,例如阿尔金深断裂、北美的圣安德烈斯深断裂以及大洋中脊附近的转换断层。" }, { "instruction": "水下景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分布在湖泊、沼泽等被地表水覆盖的低洼地段的景观,是从属景观之一。许多物质能以固体或液体径流形式从侧方进入,在此种景观中进行元素的机械和化学堆积作用。因此,景观的组成与特性受到分水岭景观的影响,具有从属性。元素迁移是在不愿条件下进行的,动植物残体多转化为腐泥和泥炭类物质。" }, { "instruction": "相互适应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两个或更多物种中每一个的特征进化是对另一个(或另一些)物种变化的响应,常常是互惠的。" }, { "instruction": "文化体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文化特质和文化复合体的组合。具有某种特定文化体系的人群聚居区就是一个文化区。人类重要的思想和行为最先形成的地方称为文化源地。从一个文化源地形成的若干文化复合体,往往超出该项文化区而传播到不同居民居住的其他文化区,使该地居民以新的不同方式来表现其文化体系,再加上当地原有的核心思想和基本行为,有时可能形成另一个文化体系或另一个文化区。" }, { "instruction": "强震预报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主要根据活动构造体系及其复合控震规律和地应力场变化趋势对强烈地震进行预报,圈定强震危险区。根据构造体系活动性“一脉相承”的规律,1966年3月邢台地震之后,李四光指出地震向北的发展趋势,并预测河间、滦县、唐山等地为地震危险区;一年后的河间地震以及1976年7月28日的唐山78级强震,证实了他的科学预见。1969年通过编图及综合分析,根据郯庐发震断裂带遇阴山纬向带阻抗而在其前缘应力集中易于发生强震的特点,圈定出历史上从未发生过地震的海城为“20年内将发生强震的地点”,6年后又得到证实。诸多事例表明,活动构造体系和活动断裂带是孕育地震的温床,地震(尤以强震)的发生是有规律可循的;而活动构造体系调查是实现强震预报的基础,开展以地应力为中心的综合观测和综合分析,则是实现强震预报的有效途径。" }, { "instruction": "降水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降水。" }, { "instruction": "哑内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一个生物地层带内缺乏任何化石且具有相当厚度的间隔,这种哑层间隔称哑内带。" }, { "instruction": "大峡谷超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中新元古代。分布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北部的科罗拉多大峡谷一带。包含中元古代的安卡尔群和兰科维普组,新元古代早期的丘阿尔群和六十英里组。年代范围约在12.5亿~7.8亿年。有较丰富的古生物和古地磁资料。安卡尔群不整合覆盖在约17亿年的结晶基底上,自下而上为砾岩、灰岩、页岩、石英岩、砂岩和玄武岩,厚约2000米;兰科维普组(群)下部为红色砂岩、粉砂岩,与下伏玄武岩呈剥蚀关系,上部为红色砂岩、页岩和粉砂岩互层,厚100余米;丘阿尔群下部嘎列洛斯组为红色粉砂岩、砂岩夹暗色页岩和泥岩,中上部夹少量白云岩,含丰富的浮游生物;上部克瓦贡特组,以暗色页岩、粉砂岩为主夹白云岩、砂岩和砾岩,产丘阿尔(Chuaria)大型藻类化石和瓶状微化石,厚约1600米;六十英里组为红色砂砾岩、角砾岩,厚60余米,被寒武系塔皮特砂岩以角度不整合覆盖。" }, { "instruction": "岩溶含水地块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被自然边界分割成的相对封闭或半封闭的、具有独立水循环特点的可溶岩赋水地块。自然边界包括地形边界、地层岩性边界、地质构造边界和水文地质边界(如地下分水岭等)。一般构成一个独立的水文地质单元,常有集中排泄地段(如岩溶大泉)。" }, { "instruction": "拉尼娜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厄尔尼诺现象。" }, { "instruction": "冰斗冰川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发育在沟脑或山脊侧旁的围椅状粒雪盆中小型冰川。山岳冰川的一种。底部下凹,后壁陡峻,冰斗内长期积雪而成,无冰舌和粒雪源之分,多分布在雪线附近。主要依靠冰斗后壁的雪崩或冰崩补给。大的可达数平方公里,小的不及1 km2。" }, { "instruction": "区域岩石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研究各个地区发育的岩石的特征、类别、分布以及岩石组合,同时与区域地质构造联系起来,弄清它们与成矿作用的关系。中国近年来进行了很多区域岩石学的研究。在火成岩方面,如祁连山地质、南岭花岗岩类岩石研究以及山西碱性岩的研究等。在沉积岩方面,对石油、铁、锰、磷和铝土矿等沉积矿产作了大量区域分布的研究工作。在变质岩方面,对中国秦岭和东北等地变质岩区也进行了工作,取得不少成果。出版的中国各省地质志,也有对各省区域岩石的总结。" }, { "instruction": "submarine eruption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海底发生的火山喷发。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海洋学的发展,在海底发现了大量火山。海底岩浆的喷发在许多方面与陆上火山不同。最明显的差别是那里高压和低温。上覆水柱的压力能限制从岩浆中排出气体的起泡,进而影响喷出熔岩的许多物理性质。水底喷出的熔岩大部分是拉斑玄武岩,熔岩的形态与水深无关;部分为枕状熔岩,也有块状熔岩,但很少渣块熔岩。不知在深洋底是否有海底火山碎屑流。但在海山和海岛的边坡聚集的碎石块的突然滑落可形成浊流沉积。海底火山数量成万,远多于陆上,但只有部分升出海面形成海山。海底火山大部分从大洋中脊溢出,也有部分从大洋板块内的热点溢出。" }, { "instruction": "安源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发生在江西三叠纪中期的一次褶皱运动。是根据赣西萍乡煤田上三叠统诺利瑞替阶安源组紫家冲段与二叠系茅口组间的明显角度不整合确定的。紫家冲段中有化石,证明为诺利瑞替期,因之安源运动发生在晚三叠世诺利期以前。20世纪60年代初的区测资料证实,此运动发生在T2—T23之间。在赣西其他地方、赣东、赣南、湖南及粤北等地区也有与此相当的运动发生。" }, { "instruction": "corrected name, 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拉丁文 nomen correctum (缩写nom. corret.)指根据国际动物命名法规要求对其原始拼缀进行必要改正后的名称。不完整名称必须加以改正而成为改正名称。如Streptelasmatidae Nicholson, 1889是不完整名称Streptelasmidae Nicholson, 1889的改正名称。改正名称保留原命名者及命名日期引证。" }, { "instruction": "章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地球的自转轴的指向绕黄道极缓慢旋转过程中,由于地球上物质分布不均匀性和月球及其他行星的摄动力造成轻微抖动。" }, { "instruction": "阿拉伯努比亚地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亚洲所有前寒武纪地台中最年青阿拉伯半岛地质略图的。其范围除阿拉伯半岛外,还包括红海西岸埃及和苏丹东部,因红海新生洋盆在其间生成,而从非洲大陆裂离。除也门有少量可能属早前寒武系的露头外,整个地台的基底都是泛非运动,即晚元古代至显生宙初通过一系列岩浆弧和微陆的侧向增生形成。它们之间的缝合带由线状延伸的蛇绿岩带标示出来,其中最长的纳比塔缝合带蛇绿混杂岩在其中断续延伸达1200千米,把以西NESW向的阿西尔弧地体与以东的阿非夫地块分开。弧火山岩和蛇绿岩缝合带的时代向东变新以及构造指向都指示大陆是向东生长的。地台的历史始于新元古代的裂陷作用,由埃及和苏丹东部8.7~8.4亿年双模式玄武岩和流纹英安岩系表现出来。新元古代的岩浆活动清楚显示出从早期海台大洋玄武岩经岛弧钙碱性火山岩到约5.4亿年的后造山碱性花岗岩和粗玄岩的演化趋势。这些岛弧火山岩的低锶初始比(0.703)和εNd(t)+3到+8,表明从埃及向东到沙特阿拉伯东部、从以色列和约旦向南到苏丹的地台基底是新元古代期间作为新生的陆壳生成的。Stein等(1996)根据它们的地球化学以及岩浆活动在约1.5亿年内快速生成推断,认为其成因可能和地幔柱活动有关。提出大陆岩石圈的生成不能仅用弧的侧向增生解释,与地幔柱底辟上涌有关的柱头岩浆活动也起着重要作用。" }, { "instruction": "雪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终年积雪区与夏季最大融化区之间的界线。雪线分气候雪线和地形雪线两种。" }, { "instruction": "石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洞顶的水滴落到底板后,形成由下而上增长的碳酸钙沉积,形如笋状,故名。" }, { "instruction": "生产力布局的自然条件评价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从人地关系与资源利用角度,按经济发展与生产力布局要求,充分考虑技术可能性和经济合理性,对特定地区影响生产力布局的自然条件进行综合性评价,指出对合理布局生产力要求的保证与有利程度,及开发利用自然条件的局限性。为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充分利用与改造自然,合理布局生产力提供科学依据。评价的主要内容有: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其地区分布与地区结合的特征;影响其开发利用的因素分析;以及其开发利用可能性、方向与预期经济效果等。" }, { "instruction": "全浮游生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永久性浮游生物(permanent plankton)。指终生营浮游生活的生物。" }, { "instruction": "天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就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而言,天体就是各种星体和星际物质的通称,例如恒星(包括太阳)、星云、行星、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等。" }, { "instruction": "黄土地貌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发育在黄土地层中的地貌。黄土是结构疏松,具多孔性和垂直节理,富含钙质的土状堆积物,在水流侵蚀及潜蚀,物质块体运动等作用下形成各种黄土地貌。如黄土沟谷(冲沟、干沟、河沟),黄土沟间地(塬、梁、峁)、潜蚀地貌、黄土陷穴及黄土滑坡等。中国是世界上研究黄土地貌最早的国家,中国西北黄土地貌发育也最为典型。" }, { "instruction": "大陆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因大陆隆形状似裙,而得名。" }, { "instruction": "城市灾害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研究城市系统与自然和人为灾害系统之间相互作用机制的学科,也是城市学与安全科学技术两大学科的交叉学科。城市灾害学主要研究内容包括:①城市防灾的总体构想及其区域减灾规划;②城市灾害特点,如危害性、相关性、多样性、地区性、突发性、群发性、模糊周期性、社会性等;③城市灾害致灾机理及形成要素;④城市灾害等级与危害度,主要指城市各类灾害对城市防灾能力的作用及城市应急反应;⑤城市灾度与城市国民生产总值的关系等;⑥城市综合减灾人才的培养及教育体系;⑦城市综合减灾管理、科技、立法、文化等诸方面内容。通过城市灾害学的研究,可以对用自然或人为“链”把各种孤立的城市灾害事故紧密联系并构成的城市灾害系统了解清楚。" }, { "instruction": "地震周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特定活动断层(段落)或一个地区从弹性应变积累到释放(地震)所需的时间。" }, { "instruction": "槽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中、小型的狭长沉降带,以槽状为其形态特征。常与规模相当的隆起带相伴出现。已很少使用。" }, { "instruction": "人类可能起源地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到目前为止,距今200万年前的人类化石,如能人以及南方古猿化石仅发现在非洲。这样的事实使多数学者认为早期人类起源于非洲,而亚洲地区不大可能是人类的起源地。但也有学者认为东亚地区的古环境及古气候特征对灵长类的生存是十分有利的。另外,世界上现生的高等灵长类仅分布在非洲和亚洲东部,在中国的南方又发现了丰富的中新世古猿化石,而在非洲最晚中新世与上新世(距今450万~800万年间)的古猿化石非常少。因此,不能说将来在中国或者东亚没有可能发现500万~700万年前的能直立行走的早期人类。" }, { "instruction": "后期旋回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槽转化为地台之后的各个构造旋回。" }, { "instruction": "再生型山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天山型山区(Tianshantype mountain land)。在不同时代地台构造的基础上,由于新构造期出现了构造运动复活,出现了巨大的穹窿及拗陷体系,形成了新的山区。在构造上,又常常继承着古老的构造。在地貌形态上,形成线状延伸的山脉、山间凹地及山前平原。在分水岭地区,常保存了广泛发育的准平原面的残迹,这是新近纪以前地壳运动长期处于稳定状况时形成的。假如新构造运动不是以穹状隆起及拗陷活动为主,而是以年轻的断块运动为主,则称为再生型断块状山区,天山及阿尔泰山是典型的再生型断块状山区。" }, { "instruction": "格伦维尔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根据北美加拿大苏必利尔区新元古界中基维诺(M.Keweenaw)群与新元古界上基维诺(O.Keweenaw)群之间角度不整合确定的。发生在距今10亿~8.8年前的前寒武纪一次重要的深成侵入、变质、变形事件,波及加拿大地盾东南部边缘的广大地区。地球上已经确定在许多地区曾有与格伦维尔运动时限相近的构造运动,如在现今的哥伦比亚、墨西哥、北美东部、格陵兰岛东部以及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这里把它称为达尔斯兰造山运动或哥特造山运动)。在加拿大地盾东南部沿一条从休伦湖北岸向东北延伸的直线露头清晰可见。这一造山运动是因大西洋发生板块运动使岩石向西北位移引起的。其时限与中国的四堡(燕辽)运动大致相当,略早于晋宁运动,属前震旦纪晚期构造运动。" }, { "instruction": "广西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是中国南方中泥盆统的专名。因广西的中泥盆统较为发育而得名。广西统以含有腕足类Zdimir、Stringocephalus等为其特征。此名现已废弃不用。" }, { "instruction": "相分异原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伴随着可容空间的变化和沉积物的体积划分,保存在相同沉积环境中的相序列、相组合、相类型以及相的多样性,也存在显著的差异。相分异直接影响着储层的物理特征,如储层相在三维空间的连续性、几何形态、岩性、岩相类型以及岩石的非均质性。" }, { "instruction": "盐井沟洞穴堆积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命名剖面位于重庆万州西南30公里处的盐井沟平坝,为下三叠统嘉陵江组灰岩洞穴内堆积。由红或黄色亚粘土、粉砂和灰岩角砾组成,底部常残留铁、锰结核,厚10~20米。在亚粘土中含有大量哺乳动物化石,命名为盐井沟动物群,又称万县动物群、四川动物群,属华南“剑齿象大熊猫动物群”。分布在海拔600~800米的由下三叠统嘉陵江组石灰岩组成的洞穴内。广西武鸣、云南富民、江苏丹阳和江西乐平之洞穴堆积中的化石可与盐井沟动物群对比,属更新世周口店期。" }, { "instruction": "石玫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构造土的一种。它中心有一大石块,其外围绕细土,最外圈由块石和碎石构成,形似玫瑰花,故名。" }, { "instruction": "龙泉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蓟县纪。主要分布于浙江龙泉、庆元及福建北部,为一套高绿片岩相变质岩系。自下而上分为万山组、青坑组和南弄组。主要由云母变粒岩、云英片岩、绿帘斜长角闪岩、黑云阳起片岩、含磁铁石英岩及大理岩组成。厚2000米。上部为中生界覆盖,下部与八都群呈断层接触。南弄组SmNd绿帘斜长角闪岩全岩等时线年龄(13.8±0.8)亿年和(13.9±0.5)亿年,斜长角闪岩全岩等时线年龄9.9亿~9.5亿年。同物异名有麻源群、建瓯群、尤溪片岩及马面山群。" }, { "instruction": "近地面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行星边界层。" }, { "instruction": "热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大气分层。" }, { "instruction": "半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位置未确定的早期猿人化石。1957年根据中药店的来自中国南方的一个臼齿化石建立的。可能归属南方古猿类。仅包括一个种,名裴氏半人(Hemanthropus peii)或译半人裴氏种。因材料少,目前多存疑,未予更多研究。" }, { "instruction": "侵入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液态岩浆在造山作用下贯入同期形成的构造空腔内,在深处结晶和冷凝而形成的火成岩。" }, { "instruction": "计划生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计划生育是指全社会范围内实行生育的计划。中国宪法规定:“夫妻双方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实行计划生育被列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根据我国情况,自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计划生育是有计划地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普遍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严格控制二胎,坚决杜绝三胎。计划生育实行分类指导,对不同地区,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要求。人口稠密,出生率高的地区,实行严格的节育措施;对一些人口稀少和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也要实行计划生育,但适当放宽要求。" }, { "instruction": "交沸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钡十字石。成分Ba〔Al2Si6O16〕*6H2O。单斜晶系。晶体经常呈十字形贯穿双晶而具有假正方或假立方的外形。白、灰、淡黄、淡红、淡褐色。玻璃光泽。硬度4.5。解理平行{010}中等。密度2.5克/厘米3。产于响岩、粗面岩和玄武岩的气孔中,与其他沸石共生;也见于热液铅锌矿脉中。" }, { "instruction": "蚀余红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碳酸盐岩溶蚀后残留的富含氧化铝(Al2O3)和氧化铁(Fe2O3)的粘性土类。由于铁的氧化,常呈棕红色。在热带、亚热带的地表及洞穴内分布广泛。桂林、柳州、黎塘一带的峰林平原蚀余红土甚为典型,其中常含铁锰结核。洞内见到的多是由洞外经水搬运进来的。国外也有学者认为此种红土系由风成火山灰淋滤残余所成。" }, { "instruction": "幔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形成火成岩的岩浆来源于上地幔。如玄武岩岩浆大都来自上地幔。" }, { "instruction": "原始水平定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质学的一个普遍法则。由斯泰诺在1669年提出。认为水成沉积物是成层沉积的,沉积层在沉积的时候是水平的,或是接近于水平的;就是说,它们是平行于或接近平行于地球表面的。" }, { "instruction": "深海潜球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深潜器。由母船沉放到海底进行观测的潜水装置。因一般呈球形,故名。由推进操纵装置,油压装置、重量调整装置、倾斜调整装置、机械手、观察窗、空气清洁器和航海通讯设备等组成。球内可容纳3~4人。主要用于海底观测和取样。" }, { "instruction": "爵山沟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早奥陶世早期。分布于江西永新、宁冈、崇义等地区。为绿黄色娟云绿泥石砂岩夹灰绿色板岩。厚度大于559米。与上覆七溪岭组和下伏八村群均呈整合接触。可与浙西的印渚埠组对比。厚375~665米。" }, { "instruction": "文化事业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政府直接管理的那些面向社会大众服务的、不以赢利为目的公益性、先进文化的导向性文化部分主要包括学术研究、文学艺术、博物馆、图书馆、公益性群众体育和非赢利性大众娱乐休闲文化等。其根本目标是满足全社会的公共文化需要,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 }, { "instruction": "地质勘查技术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质勘查工作的简称(一般可理解为地质工作的同义词)。是根据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国防建设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对一定地区内的岩石、地层、构造、矿产、地下水、地貌等地质情况进行重点有所不同的调查研究工作。按不同的目的,有不同的地质勘查工作。例如,以寻找和评价矿产为主要目的的矿产地质勘查;以寻找和开发地下水为主要目的的水文地质勘查;为查明铁路、桥梁、水库、坝址等工程地区地质条件的工程地质勘查等等。地质勘查还包括各种比例尺的区域地质调查、海洋地质调查、地热调查与地热田勘探、地震地质调查和环境地质调查等。地质勘查必须以地质观察研究为基础,根据任务要求,本着以较短的时间和较少的工作量,获得较多、较好地质成果的原则,选用必要的技术手段或方法,如测绘、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探矿、钻探、坑探、采样测试、地质遥感等等。这些方法或手段的使用或施工过程,也属于地质勘查的范围。即战术性的地质工作。" }, { "instruction": "溶沟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岩溶平原或坡立谷中分布有大面积的石芽,与溶蚀裂隙呈纵横交织的基岩裸露或半裸露的岩溶景观。在黔中、鄂西高原上常见之。" }, { "instruction": "初级生产力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生态系统中出现的初级生产的速率。" }, { "instruction": "生态破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生态系统遭受外界的压力和冲击超过系统的忍耐力或“阈值”,使平衡遭到破坏,导致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严重失调,从而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生态破坏多数情况下是渐进的,逐步积累的,在其渐变的过程中,往往不易引起人们的警觉和重视。但是,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则需要几倍的时间乃至几代人的努力才能恢复,有的甚至永远不能复原。" }, { "instruction": "形变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应力作用下,岩块形状或体积上产生或大或小的变化,称为变形,即形变。" }, { "instruction": "人口视窗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即人口红利。" }, { "instruction": "国家公园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特殊的自然保护区。它既有保护或恢复自然综合体的作用,又有园林性的经营与管理;是进行科研及教学的场所,又是对外开放供人游览的旅游胜地。国家公园属国家所有并由各级政府进行管理。其面积一般大于1000km2,有完善的设施、便利的交通和专门的管理机构。世界上第一座国家公园——黄石公园于1 872年在美国建立。以后,不少国家把建立国家公园作为保护自然生态和野生动植物的重要手段而加以仿效。它不仅可供旅游者游览休息,还可开展科普和科研工作。国家公园多数以森林为主要资源基础,因此其旅游活动也带有明显的森林游览、观光、采集和狩猎特点。目前,德国的国家森林公园数量最多,日本的国家公园面积占本国领土面积的比例最高。" }, { "instruction": "霍县岩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新太古代。主要分布在山西霍县社沟-金沟一线以南地区,为中深变质岩系。为各类片麻岩及变粒岩,夹少量石英岩、浅粒岩、长石石英岩、斜长角闪岩及少量片岩。以含少量石榴子石、矽线石、石墨为特征。原岩以粘土质、半粘土质碎屑沉积岩为主,形成于大陆边缘浅水盆地环境。变质程度相当于高角闪岩相,混合岩化作用不均匀。" }, { "instruction": "发震构造体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孕震构造体系(earthquakepregnant tectonic systems)。孕育并产生地震的活动性断裂系统。构造地震是现今地壳构造运动的表现,往往沿活动性断裂成带分布,故活动性构造带本身是孕育地震的温床。断裂带的活动性越强产生强震的几率也就越高,但活动性极强乃至往复运动的断裂带,不能积聚大的能量,反而不易发生强震。活动性构造带呈现一定展布规律和组合特征,构成各种类型的活动构造体系,所有发震者均属之。中国境内最重要的发震构造体系有:①东部的新华夏系,近年一系列强震大都沿其所属的活动性断裂带发生;②西北的河西系;③西南地区的青藏歹字型构造;④中国中部的经向构造体系(贺兰带和川滇带);⑤中部的山字型(祁吕贺兰山字型和云南山字型)构造等,它们都是本区主导性发震构造体系。对它们进行研究,有助于了解地震发生的地质背景、地震分布及其迁移规律。" }, { "instruction": "大荔动物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更新世中期偏晚时期的一个哺乳动物群。主要化石地点在陕西大荔甜水沟。所采标本种类较少,但其特点为含人类化石(大荔人),动物成分多为更新世中期常见者。大荔人头骨化石产于洛河三级阶地底部冲积砾石层(夹粗砂透镜体)中。古地磁测定化石不超过60万年。主要化石有:大荔人(Daliman)、诺氏古菱齿象(Paleoloxodon naumanni)、马(Equus sp.)、肿骨大角鹿(Megaloceros pachyosteus)、葛氏斑鹿(Pseudaxis cf. grayi)、水牛(Bubalus sp.)。" }, { "instruction": "城市国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人类从原始社会步入文明社会最初的国家形式,曾普遍存在于古代的东方和西方。其共同特征是:拥有一个人口密集并受防御系统保护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中心——城市;该城市对其周围农业地区享有主权,但其影响范围则随距离增大而减小。城市国家以农业经、济的发展为基础,最初多出现于早期农业繁荣,,的地区,即人类社会早期的文化中心如埃及的尼罗河谷,西亚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今两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中下游河谷,中国的黄河中游等。城市国家出现之后,它们往往凭借有组织的力量发动战争,相互争夺土地、水源和奴隶。频繁的战争致使一些城市国家间相互结盟、联合与兼并。随着历史发展,小国林立的城市国家时代,最终被高一级国家组织——王朝占主导地位的时代所取代。" }, { "instruction": "dubious name,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拉丁文 nomen dubium(缩写 nom. dub.)指没有肯定地应用于任何分类单元的名称。可疑名称的形成是由于缺乏原始模式及充分的描记或与其不符,因此无法肯定名称的模式;或因不能确切肯定其模式所指的分类单元。" }, { "instruction": "lateral crater,adventive crater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位于火山锥侧方的火山口。即寄生火山锥的火山口。" }, { "instruction": "周口店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华北山区地文期中的一个堆积期,时代为更新世中期。周口店期堆积的地层称周口店组。" }, { "instruction": "黑霜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霜冻。" }, { "instruction": "商品交易所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亦称物品交易所。买卖大宗同类商品的交易市场。产生于15~16世纪的欧洲,是按样品进行交易的。有经营一种商品的,如棉花交易所、小麦交易所等;有经营几种商品的,如粮食交易所、金属品交易所等。交易分现货交易和期货交易两种。在商品交易所中,大部分交易是生产、生活所需要的商品,也有一部分是利用买卖差价以获取利润的投机交易。" }, { "instruction": "头泉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太行山区长城系高于庄组与下伏地层之间的角度不整合或平行不整合而确定的构造运动。高于庄组在太行山区超覆于团山子组、串岭沟组、常州沟组、东焦群、甘陶河群、五台群、阜平群等不同层位之上。此运动具有一定范围的稳定性。为中元古代早期的一次构造运动,距今15~16亿年。" }, { "instruction": "关键因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对种群大小变化有特别作用的一个环境因素。" }, { "instruction": "矮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愿指本身光度较弱的星,现专指恒星光谱分类中光度级为V的星,即等同于主序星。" }, { "instruction": "干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年中仅湿季才有表面湖水的盐湖。又称干盐湖。" }, { "instruction": "扭心珊瑚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皱纹珊瑚目的一属。圆锥状或近圆柱状单体珊瑚,单带型。隔壁长短相间,长隔壁常伸至中心并扭成一个疏松的轴部构造。短隔壁短。隔壁基部显著加厚,并彼此相连成边缘厚结带。横板上凸。鳞板不发育。奥陶纪至中志留世,亚洲、欧洲、大洋洲及美洲。中国产于奥陶系。" }, { "instruction": "马兰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华北山区地文期的一个堆积期,时代相当于更新世晚期。马兰期的地层称马兰组,由于当时气候寒冷干燥,堆积物以风积为主,坡积、洪积、冲积和湖泊沉积次之。风成沉积主要为典型的黄土,坡积、洪积和冲积主要为黄土状土和砾石层堆积,多分布在山坡、山前和山间沟谷中。马兰期风成黄土层中化石极少,常见的仅有蜗牛和鸵鸟蛋化石;而在河湖相地层中化石却异常丰富。如在河北迁安爪村河湖相地层中发现的主要动物化石有披毛犀、野猪、赤鹿、转角羚羊、原始牛和纳玛象等,是典型的北方动物群。" }, { "instruction": "渣尔泰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发生于内蒙古渣尔泰山群与什那干群(介于长城系与蓟县系)之间的构造运动,其时限为14亿年左右。此乃根据渣尔泰山群下部阿古鲁沟组PbPb年龄1649百万年,而不整合面以上的什那干群呈假整合伏于下、中寒武统之下;渣尔泰山群、什那干群中所含叠层石特点,分别与燕山地区的长城系、蓟县系相近;又据新资料,什那干群东延可与蓟县系相连,并发现渣尔泰山—大佘太一带有1300~1500百万年的钾长花岗岩侵入(如侵入新太古界乌拉山群者UPb年龄1383百万年),其上又被什那干群不整合覆盖。" }, { "instruction": "交换反应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变质反应过程中,仅引起共存矿物间原子(主要是Mg、Fe)的交换,而不改变有关矿物原子数的一种变质反应。因为交换反应不改变有关矿物的原子数,仅引起系统很小的体积变化,压力对平衡的影响很小,共存矿物间的Fe,Mg分配系数与温度呈直线函数关系,所以交换反应是良好的地质温度计。" }, { "instruction": "重力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将物体吸引向地心的力,一般指地心对地表和地内物质的引力,重力随着与地球中心距离的增大而减少,并随地表下面岩石的质量变化而不同。通常将在某个特定地点实测的一系列重力数值,换算成在海平面的等效重力数值(g)以供地质上使用。" }, { "instruction": "湖南花垣排碧剖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该剖面为全球寒武系排碧阶及芙蓉统(上寒武统)的层型剖面,是全球寒武系内部的首个全球标准层型剖面和点位(GSSP)。2003年由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批准确认。剖面位于湖南花垣县城以南30千米,地理坐标北纬20°23′37″,东经109°31′54″(网纹雕球接子Glyptagnostus reticulatus首现点,GPS定位)。该剖面在花桥组内,岩性为深灰色薄层泥晶灰岩、灰色薄层细晶灰岩夹细砾屑灰岩扁豆体。排碧阶底界以网纹雕球接子的首现点为准,位于37d层内,距花桥组底369.06米,其顶界目前尚未确定。" }, { "instruction": "超成熟阶段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砂岩成岩历史中原生孔隙和次生孔隙均达到不可压缩的程度。镜质体反射率大于2.5%,裂缝发育。" }, { "instruction": "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地表凝结物。" }, { "instruction": "玻璃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一种未结晶的,处于十分不稳定状态的固态物质。由于熔岩喷出地表,快速冷却,以致其中原子或离子来不及组合形成有规则排列的结晶物质,遂凝固形成天然的玻璃物质。" }, { "instruction": "对流云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对流。" }, { "instruction": "亚雪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夏季雪线,也就是最热月温度在零度以下,稠密连片的高山植被以上的上部高山带。那里没有真正的土壤,裸岩和倒石垒垒、岩屑堆和冰渍物满坡盈谷。在石隙间生长有个别的高山植物或局部成小片分布的,不连续的高山先锋植物群落,其上部常为无植物的雪斑裸石带。" }, { "instruction": "响岩质碱玄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按照火山岩岩石化学QAPF分类(M<90%)在13区内,假若橄榄石标准矿物大于10%,则岩石为响岩质碧玄岩,假若小于10%,则叫响岩质碱玄岩。在TAS图解U2区内可定为响岩质碱玄岩。这一名词用来表示类似响岩但含有基性斜长石的岩石。" }, { "instruction": "武当山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中元古代。出露于湖北武当山区、桐柏山南坡、南秦岭郧西一带及随州枣阳、广水等地,为浅变质岩系。主要岩性为绢云石英片岩、钾长片岩、阳起片岩、绿泥石英片岩、变粒岩、石英岩、变长石石英砂岩、变粉砂岩及结晶灰岩、大理岩、含炭质片岩、磷灰石岩等。分为下部变质火山岩组,以变凝灰岩、凝灰质砂岩和火山熔岩为主夹少量硅质岩及大理岩透镜体和粘土岩;上部变沉积岩组,主要为厚层、块状变质长石石英砂岩、粉砂岩、粘土岩互层,中间夹炭质、磷质条带状粘土岩及粉砂岩。厚约8600米,下部未见底。上部富含微古植物:Leiominuscula,等。变质火山岩年龄(19.4±0.7)亿年和(19.7±0.3)亿年;变质沉积岩年龄10.9亿~12.5亿年;郧西茶店地区变火山岩SmNd年龄(13.4±0.2)亿年,(14.9±0.2)亿年和(14.±0.7)亿年,竹山区变火山岩全岩PbPb法(12.4~12.8)亿年。时代归属尚有争议。郧西群、随县群、郧阳群、应山群、两郧群、打鼓石群、京山群、大狼山群等为其同物异名。" }, { "instruction": "蜻蜓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代表种蜻蜓,豆娘。稚虫水生,成虫在飞行时捕捉其他昆虫为食,常见于水际,化石出现于石炭纪,中国最早化石发现于辽西中侏罗世地层,现生500余属5000余种,中国有400余种。" }, { "instruction": "南大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南极洲周围的水域。也叫南极海、南冰洋。南接南极大陆,北以南极辐合线为界,即大致在南纬50°附近的印度洋、大西洋和南纬55°~62°之间的太平洋水域。面积约38 000 000km2。大陆架面积不广,几乎自岸边开始就是大陆坡,大洋盆地均沿纬线延伸,最深在5000m以下,形成环绕南极大陆的最深水带,沿岸为冬夏宽度不一的陆缘冰和岸冰所环绕。表层海水低温(由南部的 -1. 8~-1.9℃到辐合线为0℃)盐度34‰~34.5‰,其下则分别为暖深水层和底层水。" }, { "instruction": "地下水网络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胡海涛(1980)提出。地下水在岩层、岩体中循一定空间分布的导水结构面赋存运移所形成的带状、网状或层状含水结构体的总和。这种含水网络多发育于脆性及可溶性的岩层或岩体之中:带状水流的水动力学特征表现为非均一的各向异性,但具一定连续性;网状水流可视为不同方位、不同富水程度的水带交织构成的导水和蓄(储)水网络;网层则指裂隙及含水岩层。在地下水补给充足的地区,一定型式的导水网络与阻水网络(压性、压扭性断裂及隔水层)的组合配置便形成一定型式的蓄水构造。玄武岩地区的柱状节理往往组成蓄水网络,成为主要开采水源;而在基岩山区的断(坳)陷盆地第四系中的层状裂隙水与基岩裂隙水连通构成区域地下水网络,成为盆状蓄水构造。其基本平面模式取决于一定的构造型式,可分为米字型、多字型、山字型、入字型、棋盘格式构造及旋扭构造等;在构造体系复合地区,则为两种以上构造型式的复合叠加。这一认识已在水文地质勘查中经受检验,无论青藏高原冻土区,还是南方岩溶地区或红色盆地碎屑岩中的裂隙水,以及基岩水等,无不循此规律运移、蓄集,据此找水的成功经验已广为推广。" }, { "instruction": "笛苔藓虫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苔藓动物门泡孔目的笛苔藓虫一属。硬体层状、块状或枝状,表面具尖峰或突起。虫室圆柱状,壁薄,室口圆形或卵圆形,常有不明显的月牙构造。虫室内具横板,虫室间有泡状组织。亚洲、欧洲、美洲及大洋洲志留纪至二叠纪,以晚古生代为最多。中国晚古生代地层中此类化石很多。" }, { "instruction": "絮凝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凝聚。" }, { "instruction": "intensity, earthquake intensity, seismic intensity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面及房屋建筑遭受地震破坏的程度。一个地震发生后,不同地区受地震破坏的程度不同,划分受地震破坏程度不同的标度称地震烈度。受地震破坏越大的地区,地震烈度越高。判断烈度的大小,是根据人的感觉、家具及物品振动的程度、房屋及建筑物受破坏的程度,以及地面出现的破坏现象等。影响地震烈度大小的有下列因素:①地震级别,②震源深度,③震中距离,④岩土性质和地质条件,⑤震源机制,⑥地貌和地下水位等。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震级越高,烈度也越大。多数浅源地震的震中烈度与震级的关系如下表。浅源地震震中烈度与震级关系表震级/级23456788~8.9震中烈度/度Ⅰ~ⅡⅢⅣ~ⅤⅥ~ⅦⅦ~ⅧⅨ~ⅩⅪⅫ" }, { "instruction": "泥石流灾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泥石流灾害是指在山区沟谷或山坡上,由夹带大量砂石泥土、具有强大冲击力的特殊洪流所造成的灾害。泥石流灾害具有爆发突然、运动快速、来势凶猛、破坏能力强、戍灾率高等特点。泥石流对人类和自然界造成的灾难和破坏,包括人和动物的伤亡,生态环境的毁灭,房屋及工程建筑、公共设施的毁坏,对自然景观、植被、气候的短期和长期的不良影响都是很大的。泥石流灾害遍布世界各地,尤其是中国、日本、俄罗斯、欧洲阿尔卑斯山地区、环太平洋的山地等均为较严重的地区。据资料显示,我国有泥石流发生地高达6万多处,全国771个县、市经常发生泥石流,其中四川、云南、甘肃、陕西、青海等省是泥石流灾害的高发区。如1989年7月10日,四川华莹山市溪口镇龙咀山因暴雨发生滑坡,使大约1×106m3的沙石土连同煤矿弃渣汇人地表径流,形成汹涌的泥石流,将附近的煤矿、水泥厂和村庄冲毁,造成221人死亡。" }, { "instruction": "随机分布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每个个体的出现不受其他个体位置的影响。" }, { "instruction": "黄土坪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冲沟切割残留的小片黄土阶地的顶面,或黄土冲沟的宽而平坦的沟底。" }, { "instruction": "南极洲西部地洼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为南极洲横贯山脉以西广大的地区地洼区。属前寒武纪地台,于白垩纪时发生强烈块断作用及火山活动,形成一系列相互平行的北西向地穹隆起与地洼陷落。火山地貌多见,如南极半岛火山区、马丽伯德地火山区等。" }, { "instruction": "类地行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根据质量、大小和化学组成的不同,以地球为典型代表,称类地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 }, { "instruction": "崩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崩落。陡峻山坡上岩块、土体在重力作用下,发生突然的急剧的倾落运动。多发生在大于60°~70°的斜坡上。崩坍物质,称崩坍体。崩坍体为土质者,称为土崩;崩坍体为岩质者,称为岩崩;大规模的岩崩,称为山崩。崩坍可以发生在任何地带,山崩限于高出峡谷地区。崩坍由于地下溶洞、潜蚀穴或地下被采空所引起,则称坍陷。崩落可使建筑物遭到破坏,大崩坍体可堵塞交通河道等。" }, { "instruction": "微体古生物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需要通过显微镜研究的个体及其微小化石的学科。其在地层古生物学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 { "instruction": "地震裂缝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震在地面上所造成的没有明显位移的裂隙。地震裂缝是6级以上强震常见的一种破坏现象,大都发生在现代松散沉积物中,大小长短不一,常有规律地排列,有时密集成具有一定方向的裂隙带。在低洼地区沿这些裂隙带常有喷沙冒水的现象,持续相当长的时间,形成一连串小型沙丘或小型沙梁。这些裂隙的产生有的明显受地形控制,有的与构造活动有关。" }, { "instruction": "非晶质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岩浆喷出地表快速冷凝而未结晶的火成岩,呈天然玻璃状态,如黑曜岩、珍珠岩、松脂岩属此类岩石。" }, { "instruction": "地质年代测定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即根据地层层序对各种岩石的地质年代进行放射性同位素年龄值的测定。" }, { "instruction": "准周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海平面相对上升和相对静止之后,又继之开始另一个相对上升,其间无明显的相对下降,称为准周期。发生于全球的,称全球性海平面相对变化准周期;区域性的称区域性海平面相对变化准周期。" }, { "instruction": "黄土滑坡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厚层黄土高边坡地段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软弱面整体下滑的现象。滑坡边界多呈半圆形或弧形,破裂壁呈陡坎,有较陡的滑动面,常发生于40°~ 60°的黄土谷坡上部或谷坡最下部。滑坡发生后,稳定坡面为35°左右,多发生于地下水溢出处。" }, { "instruction": "人种多地区起源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现代人起源连续说。这种理论认为亚、非、欧各洲的现代人是由当地的早期智人以至直立人演化而来的。" }, { "instruction": "质地突变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淡薄表层或漂白层与淀积黏化层之间黏粒含量很高而且过渡明显的特征。" }, { "instruction": "构造型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洼学说把地质构造的形式(如褶皱、拱曲、断裂等)、类型(如褶皱的断续、紧闭、宽展等)、规模大小以及构造活动强度等,统称构造型相,作为划分大地构造单元的标准之一。如地洼区的构造型相一般以短线状、宽展型的连续褶皱为主,块状断裂十分发育,逆掩及推覆构造多见(尤以激烈期为甚)为其特色。" }, { "instruction": "种本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种的双名中的第二个词,与种加词相当。" }, { "instruction": "震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大串程度不等的小地震,其中没有特别大的,也无增强和减弱的趋势,称为地震群或震群。" }, { "instruction": "沉积盆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壳中凹陷下沉并有沉积物堆积的大范围低洼地区。有盆形、槽形、湾形等。按不同特点可以分为大洋型地壳盆地、大陆型地壳盆地以及过渡型地壳盆地;大陆边缘盆地、克拉通盆地以及断陷盆地等。" }, { "instruction": "毛庄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中国中寒武统的第一个阶,位于下寒武统龙王庙阶之上,中寒武统徐庄阶之下,以山东长清县张夏镇南2500米处的馒头山剖面为层型剖面。以三叶虫Yaojiayuella和Shantungaspis的首次出现作为本阶的底界;本阶只有一个三叶虫带YaojiayuellaShantungaspis带。" }, { "instruction": "曳压型断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具剪切—挤压(部分掩冲,部分剪切,交替出现)性质的断裂。当发生仰冲、俯冲时,断裂两侧块体相向运动,故称曳压(见图)。最大一级曳压型断裂,相当于现代海洋与大陆板块之间的俯冲断裂带或消减带。" }, { "instruction": "近模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个新种或新亚种发表以后,再描述这个种或亚种所依据的标本即为近模。" }, { "instruction": "五里店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属更新世早期(即泥河湾期)。分布在河南东南部,零星出露于信阳五里店、长台关、息县、罗山、固始、淮滨等地。属湖泊沉积。上部为棕黄色砂质粘土、粘土夹砂层;下部为灰绿色含砂粘土及砂砾层。层理明显,砾石成分以石英岩、石英片岩、长石片岩、云母片岩为主,砾径一般小于5厘米。在新蔡县练村发现有德永氏原齿象(Archidiscodon tokunggai)、披毛犀(Coelodonta antiquitatis)、棕熊(Ursus arctos)、水鹿(Rusa unicolor)、水牛(Bubalus)以及鱼、丽蚌(Lamprotula)化石。本组厚度在信阳五里店为16~18米,息县、淮滨一带达160米。" }, { "instruction": "日高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北海道中部(日高区)晚中生代以至古近纪和新近纪期间的造山运动。以褶皱及深成变质作用为其特征,为典型的阿尔卑斯型造山运动。日高造山带是日本显著的造山带,宽达30~40千米。" }, { "instruction": "社会研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用科学方法,以解释和预测人类社会发展为目标的研究过程。研究的目的在于认识客观社会,解决社会中的各种问题,探讨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以推动社会发展。社会研究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种。前者是寻求理论知识的纯粹科学研究,它探讨的问题是: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后者则是“求用”的研究,探讨的问题是;做什么?怎样做?如何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 { "instruction": "毡状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高山带和亚高山带干寒并有冻土层条件下形成的有机质积聚层。其有机质年积累量少,分解程度低,常呈毡状草皮层,显示干泥炭化,这种泥炭与湿地的沼泽泥炭不同。" }, { "instruction": "海拔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平均海平面起算的地面点高度口也叫绝对高度、绝对高程或拔海高度。过去,中国有好几个零点基准面,如大沽零点、吴淞零点、青岛零点等。1956年国家规定依据青岛验潮站的观测数据计算的黄海平均海水面为全国高程的基准面。它是根据青岛在若干年内实际平均潮水位而定的,一般就叫青岛零点。例如2005年5月国家测定的珠穆朗玛峰的新高程为8844.43m,也就是说珠穆朗玛峰高出黄海平均海水面(青岛零点)为8844.43m。" }, { "instruction": "成都粘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属更新世萨拉乌苏期。命名剖面位于四川成都市东郊。为灰黄、棕色的粘土,具胶黏性或有塑性,质地均匀,无层理。含有钙质结核,结核直径一般3~6厘米,最大达20厘米以上。粘土层下部常含黑褐色豆粒状锰质结核和斑块。矿物成分以石英为主,其次有褐铁矿、钛铁矿、白钛石和长石等。从盆地西北向东南,粒度有变细的趋势。厚数米。覆盖在成都附近Ⅱ级以上的各级阶地上或丘陵内部一些封闭、半封财的洼地中。14C年龄为(16?960±210)年和(23?500±410)年。在广汉、德阳、绵阳和梓桐等地均有分布。" }, { "instruction": "水煤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以煤代油的浆状燃烧。是在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煤技术。把煤粉研磨成直径250~300nm的微细粉煤后,按煤60%~70%,水30%~40%再加上少量的分散剂和低稳定剂配制而成。有湿法配置和干法制备两种技术,其中干法比湿法更易使水与煤粉亲和,且成本只有湿法的60%。水煤浆可用管道运输,可缓解产能区紧张的运输状况,洁净沿线的环境。在钢铁工业中,用水煤浆代替固体煤,烟尘排放量可减少85%,NO2含量减少80%。节煤达1/3以上。" }, { "instruction": "岩溶型风化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化学风化作用开始阶段形成的风化壳。地表岩石因碳酸化作用,钾、钠、钙、镁等从矿物中析出,并形成碳酸盐岩壳。此类风化壳多发育于荒漠带及草原带,其厚度一般不大,多呈黄色、黄灰色。" }, { "instruction": "月地灾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主要缘于月球和地球相互间的变化及引力作用而形成和发生的各种灾害及灾害隐患。如月相变化可造成大气底层温度约0. 03℃的起伏涨落,被称为气候潮。月相变化与地球上的云雨、雷暴、冰核浓度、气压分布甚至台风活动等有着密切关系。月地灾害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因月球(和太阳)对地球各处引力不同而引起地表水位,地壳和大气的周期性升降,产生“潮汐”现象。研究发现,月亮近地潮和太阳近地潮有四年周期的叠加关系,与地球自转加速度四年周期变化一一对应。由于这个变化受到日月大潮的强烈干扰,所以其表现有时明显,有时模糊,并且有规律地递进变化。在地球近日点附近,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的叠加形成最强的特大潮汐;二是因月球对地球的潮汐摩擦而造成地球自转速度的短期突变和长期逐渐变慢;三是月球的引力作用对人类行为也有不良影响。据研究,精神病人的发病多在满月之夜,凶杀暴力事件和各种刑事案件的发生率也以满月、新月时最高,甚至人的辨色力也与月相变化息息相关。月球是人类走向宇宙的“天梯”。随着对月球的不断开发,月地灾害的研究也将进一步深入。" }, { "instruction": "火山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火山爆发时,被崩碎的细小岩屑和凝固熔浆的细小浆屑,其直径一般小于0. 0lmm。" }, { "instruction": "古土壤微形态分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研究古土壤的有效手段之一。土壤薄片微形态研究,在于通过土壤中细微物质的结构、类型及其迁移动态,来判定成土过程,从而检验野外观察的结果。有时还可通过微结构内的颗粒组成与形状,包括层理与排列等,来反映母质的成因类型,如冲积、风积与冰积等。从微形态中的物质类型,也可反映形成时的水热环境,如Fe2O3淀积表示湿热风化,CaCO3移动表示淋洗作用强。" }, { "instruction": "奥德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澳大利亚下寒武统上部的一个阶,位于先奥德(PreOrdian)阶之上,中寒武统坦波莱顿阶之下,自下而上含有四个三叶虫带:①Redlichia amadeana带,②R.foersti带,③R.mayalis带,④R.chinensis带。" }, { "instruction": "农业资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经济资源的总称。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自然资源调查实验信息系统为例,81 8个数据项中有79项可从卫星遥感资料中获得,3 9 1个数据项可从航空遥感资料中获得,1 24个数据项可从遥感资料中得到帮助。因此,遥感信息是农业遥感研究应用的主要数据源之一。" }, { "instruction": "沃克环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恩索系统。" }, { "instruction": "动物群聚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群聚动物个体独立地受到某一特定环境因素(如食物源)的吸引而形成的群体。" }, { "instruction": "广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城市中由建筑物、道路或绿化地带围绕而成的开敞空间,是城市公众社会生活的中心,又是集中反映城市历史文化和艺术面貌的建筑空间。可分为五类:①中心广场(或称公共活动广场、集会广场)。如北京的天安门广场、莫斯科的红场;②交通广场。如北京的铁路广场、广州珠江广场;③商业广场。如上海的港汇广场、正大广场;④居住广场。如上海的新世纪广场;⑤文化广场。如上海的文化广场;⑥纪念性广场。如巴黎的凯旋门广场。" }, { "instruction": "古红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土母质在古湿热条件下,经强烈风化作用形成的土壤。因含赤铁矿等氧化铁矿物较多,有明显的红色,又称红色风化壳。它的时代以上新世及更新世的间冰期为主。" }, { "instruction": "大青山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根据内蒙古石拐煤田下、中侏罗统石拐组与二叠、三叠系萨拉齐群之间的不整合确定的构造运动。上盘最老地层为石拐组下部的五当沟组(侏罗系底部);下盘最新地层为萨拉齐群上部的脑包沟组(今确定为上二叠统脑包沟群)。这一造山运动发生于晚二叠世及早侏罗世间,属印支旋回。后人认为此运动因上、下盘之间缺失三叠系,下盘时代难以确定,建议废弃此名。" }, { "instruction": "卓木巴斯套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早泥盆世郁江期至四排期。分布于新疆东准噶尔地区。为灰黄、灰色中—厚层砂质灰岩与钙质砂岩互层,厚78米。含丰富的腕足类“Paraspirifer” spp.,Rhytistrophia beckii,Leptaenopyxis bouei,Megakozlowskiella sp.;珊瑚Thamnopora sp.,Syringaxon sp.等,局部富集呈介壳层。在乌鲁苏巴斯套南,底部为厚约1m的底砾岩,砾石成分复杂,有英安斑岩、石英斑岩、杏仁状安山岩等,大小不等,磨圆度中等,钙质及砂质胶结。与下伏塔黑尔巴斯套组呈不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吸引范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亦称吸引地区、腹地( hinter land)。铁路、公路、水路等交通线路和其沿线车站、港口的客货集散所及的地区,是制定客货合理流向计划的基本依据。在这地区内的客货运输,一般以经由该线路、车站、港口较为经济合理。吸引范围常随地区内外生产、交通等发展和布局而变化。港口的吸引范围,通常称为港口腹地。" }, { "instruction": "双龙潭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中寒武世晚期,分布于滇东一带。命名地在云南曲靖城南西6千米的龙王庙(双龙潭)。为浅海相碳酸盐沉积,由深灰色薄层泥质灰岩夹黄绿色砂岩、页岩组成,含Protohedinia,Manchuriella,Szeaspis,Solenoparia等三叶虫,厚170米。与上覆奥陶系或志留系呈假整合接触,与下伏陡坡寺组呈整合接触。华北张夏组与之相当。" }, { "instruction": "沿滩漂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斜向进浪漫上海滩后,因摩擦失去动能,并在重力及惯性力的作用下呈抛物线沿滩面退回海洋,海水中所挟带的碎屑物亦同时进退,但在退回时,因海水的动力减弱,要落后一段距离,因此泥沙总体沿着海滩方向运移。这种大规模的物质搬运形式称沿滩漂沙。" }, { "instruction": "晶孔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被次生矿物晶簇所充填或半充填的溶孔。" }, { "instruction": "螺湖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波罗的海维尔姆冰期后地质发展历史的第三阶段。距今8500~7500年。由于瑞典南部的隆起,刀蚌海与北海的联系中断,原来的大海湾变成一封闭的湖泊。由于冰川融化和大气降水的补给,水位上升,水体淡化,水温开始较低,以后逐渐增高。此时生活着淡水螺的代表为螺(Ancylus fluriatilis)" }, { "instruction": "小克罗登介亚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介形纲古足介目的一亚目。壳强钙化,两壳不等大,大壳叠覆小壳自由边缘的全部或一部。背缘直,腹缘凸,偶有内凹者。壳面光滑或具肋、槽等。性双形不太明显或无。海生,奥陶纪至二叠纪。代表属为小克罗登介(Kloedenella),中国产有原始介(Primitia)、中国原始介(Sinoprimitia)等。" }, { "instruction": "初螈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有尾目隐鳃鲵科(Cryptobranchidae)的一属。与现生亚洲濒危的大鲵(Andrias)具有很近的亲缘关系。标本为保存非常精美的完整骨架。它具有现生隐鳃鲵类的一些进步特征,如:鼻骨的宽度远远小于两眶孔之间的宽度,天义初螈头骨背视、腹视鼻骨与前额骨不相接触,顶骨前侧角延伸至额骨的侧缘中部等。但是与现生的隐鳃鲵类明显不同的是,初螈的额骨与上颌骨不接触、锄骨之间存在腭窗、翼骨中突显著、第二基鳃骨骨化成为三叉状结构。由于在古新世之前的地层中尚无隐鳃鲵科的化石记录,因而初螈代表了隐鳃鲵科最早最原始的类型。该属化石的发现还有力地表明,隐鳃鲵科的分化发生在亚洲的侏罗纪。化石产于内蒙古东南部宁城中侏罗世地层中,也有人认为其层位可能为上侏罗统或下白垩统。" }, { "instruction": "粘黄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细砂含量小于15%,粘土含量大于25%的黄土。实质是黄土状土。" }, { "instruction": "红泥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半深海沉积物的一种。呈红色的海底泥质沉积物。主要由河流携带的陆源物质(红土)组成,有的含高达25%的碳酸盐。红色是因沉积物在氧化环境中生成氧化铁所致。主要分布在中国黄海和巴西沿海等有大河注入的海域。" }, { "instruction": "始成岩阶段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乔昆特和帕里(Choquette and Pray,1970)在研究碳酸盐岩次生孔隙变化时,划分三个阶段:始成岩阶段、中成岩阶段和晚成岩阶段。一般始成岩阶段是指沉积物沉积后,经历浅地表成岩作用环境的影响而后被埋藏,它的上限是沉积物界面,既可以是大陆,也可以是水下;以大气水或海水补给的深度为下限。一般始成岩阶段的沉积物和岩石如礁岩,从矿物学上看,是准稳定或者说是处于稳定化作用过程中。溶解作用、胶结作用以及白云石化作用造成沉积物早期固结并对原生孔隙的修饰(改造)。始成岩带上的成岩环境,包括大气渗流、大气潜流、海水潜流环境。始成岩阶段大致相当于早期成岩作用阶段。" }, { "instruction": "灞河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中新世晚期。主要分布于陕西蓝田地区的灞河两岸,多在蓝田以东出露。命名地在陕西蓝田地区泄湖以南灞河左岸的武家坡到水家嘴之间。为陆相橘黄色砾岩、砂岩与棕黄色砂质泥岩、棕红色泥岩互层。厚120米以上。含三趾马动物群化石,如Hipparion richthofeni等。与下伏寇家村组和上覆中新世末期九老坡组均呈不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考古地震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依据包括建筑物或纪念碑等人造物体受到的不同程度影响,研究没有地震文字记载的古地震的地震学分支学科。" }, { "instruction": "平移断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断层的两盘沿着断层面在水平方向相对位移的断层。" }, { "instruction": "淡薄表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有机碳含量很低,颜色淡或有机碳含量虽高,但厚度较薄、发育程度较差的腐殖质表层。" }, { "instruction": "海里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海上距离的计量单位。旧称氵里。原指地球子午圈的1/60度。不同纬度地区,1/60度的长度不同,故取其平均值1852米为一海里。海里是法定计量单位,其符号为n mile。" }, { "instruction": "水文地质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研究地下水的科学。它研究在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以及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以及如何运用这些规律兴利除害。主要研究地下水的分布、运动和形成规律,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地下水资源评价、开发及其合理利用,地下水对工程建设和矿山开采的不利影响及其防治等。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生产建设的需要,水文地质学又分为区域水文地质学,地下水动力学、水文地球化学、供水水文地质学、矿床水文地质学、土壤改良水文地质学等分支学科。近年来,水文地质学与地热、地震、环境地质等方面的研究相互渗透,又形成了若干新领域,如环境水文地质学、地下水资源管理、同位素水文地质学等。" }, { "instruction": "阿登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译阿当运动、亚登运动。史蒂勒(H. Stille,1924)创名。在欧洲发生于志留纪晚期的构造运动。运动遗迹在拉德洛阶(Ludlovian)内部。运动遗迹见于丹麦的阿登(Arden)及挪威的特隆赫姆峡湾(Trondheimsfjord)和斯瓦尔巴群岛(Svalbard)。" }, { "instruction": "近猴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灵长目中平猴半目唯一的一个已绝灭的亚目。为灵长目的最原始类型,由平猴超科(Paromomyoidea)和近猴超科(Plesiadapoidea)近猴头骨组成。平猴类化石主要发现于北美晚白垩世至中始新世地层,欧洲晚古新世至中始新世地层亦有发现;近猴类化石发现于北美和欧洲中古新世至中始新世地层。近猴类适应于树栖生活,与真灵长半目的关系较远。头骨面颅前伸、吻长;脑颅较小,眼眶后缘略收缩,无眶后骨桥。在进化程度上,仅与有袋目的负鼠(Didelphis)相当。近猴类中的普尔加托尔猴(Puergatorius)发现于美国蒙大拿州普尔加托里山及哈尔比齐山区的晚白垩世地层及早古新世地层,其臼齿略呈方形,每一侧有门齿3个,前臼齿4个;其余近猴类的牙齿均为近三角形,具钝尖3个,近猴复原图且门齿仅2枚、前臼齿仅3枚。近猴类具爪,适应于树栖攀缘生活。早期各类个体小,因未发现头后骨骼,仅知头长约3~4厘米。后期各类如近猴(Plesiadapis)重已达4~5千克。臼齿低冠,三楔式,下中门齿增大,平伸凿状。指(趾)端具爪而无指甲。尾长。至今已有约30余属化石被发现,其中平猴超科有2科21~24属,近猴超科有3科10~12属。近猴超科化石在中国山东昌乐县五图组屡有发现,有Asioplesiadapis(亚洲近猴)和Carpocristes(多脊猴)、Chronolestes(高辈猴)。近猴曾被译为更猴,不确。希腊词根“ples,plesio”作“近边”、“近来”解,而希腊词根“pleist”作“更多”解,因近猴类的特征,如牙齿、鼻孔等与后期灵长类差异较大,原始,故应采用近猴一名。" }, { "instruction": "元数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地理空间信息中用于描述地理数据集的内容、质量、表示方式、空间参考、管理方式以及数据集的其他特征,它是关于数据的数据,是实现地理空间信息共享的核心内容之一。元数据可以是文本形式的文件、或用超文本标示语言编写的超文本文件。" }, { "instruction": "定量判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遥感图像定性判读的基础上,运用某种数字模式,测算出地物或其类型的数量指标,实现遥感图像数量信息提取的过程。例如独立地物(如树木、建筑物等)的高度、地物类型(如森林类型、土地利用类型等)的面积和生产量(如木材蓄积量、水库储水量、农作物单产和总产量等),以及地物的其他数量指标(如地面坡度、物体温度和环境污染程度等)。定量判读可用简单的目视判读方法和量测工具进行;也可利用计算机系统等先进设备获得遥感图像上的数量信息。" }, { "instruction": "前澄江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云南东川矿区南华系澄江组沉积前的地壳运动。下部浅变质岩群为中元古界—新元古界下部昆阳群曾遭受强烈褶皱和冲断,新元古界澄江组与之呈显著的交角不整合接触。与晋宁运动相当。" }, { "instruction": "南喜马拉雅地洼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属中亚期地洼区。位于中国西南缘与邻国接壤带上,包括高喜马拉雅山脉、低喜马拉雅山脉及西瓦利克断陷带。其北以札达—仲巴之南—康马—达旺一线与雅鲁藏布江—喜马拉雅地槽区分界;东达滇西腾冲地区,西端伸入邻国。原为印度前寒武纪古地台北缘,地槽(包括前地槽)阶段由珠穆朗玛群片岩、片麻岩等组成的构造层为代表。此群厚逾二万米,上部属南华系,可与尼泊尔年龄为7.8亿年的中区变质岩相对比。地台阶段开始于寒武纪,其时系在剥蚀夷平期,无沉积记录。地台构造层由奥陶系至白垩系组成,主要为灰岩、时夹石英砂岩、页岩、砂岩或砂质灰岩、偶有砾岩,上部有白云岩,均未变质;偶见假整合。大规模海退发生于白垩纪,古近纪后地台阶段结束,新近纪随印度古地台活化进入地洼阶段以来,构造活动及岩浆活动强烈,构造—地貌反差很大,形成带状地穹隆起和地洼陷落,加之印度与欧亚两大壳体相向聚汇及碰撞,使之遭受挤压特强、破碎极甚,形成多层逆掩推覆构造,致使一些小壳块隆起高度特大。珠穆朗玛峰原为印度古地台北缘的小碎块,在此过程垒升,成为世界第一高峰,长期以来把它视为地槽褶皱带,根据其地壳演化史已被定为地洼皱褶带山脉。" }, { "instruction": "叠置沉积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前后不同沉积阶段,在同一地点洞穴水动态和运动形式发生重大变化,后期沉积物叠置于先期沉积物之上的叠合形态沉积。其间不存在直接的沉积协同关系和成因联系,在沉积阶段上具有代表性。如灯盏石、吊脚石、晶穗、纺锤状钟乳石等。" }, { "instruction": "三角洲海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三角洲广泛发育的一种海岸三角洲海岸。在平原河口区,这种海岸有大的河流入海,物质来源充足,有大量泥沙沉积物堆积,能使陆地向海延伸几十千米以上。河流是其形成的主导因素。" }, { "instruction": "麻姆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欧洲上侏罗统的专名,与德国的白侏罗统相当。麻姆统自下而上包括牛津阶、基默里奇阶和提塘阶。麻姆统一名系因上侏罗统中含有一些灰白色岩石叫做麻姆(Malm)而得名。" }, { "instruction": "水体有机污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人类活动排放有机物引起的水体水质污染。其来源主要是生产废水、生活污水和地表径流。炼油、焦化、煤气、树脂等生产过程排放酚类化合物,石油化工、焦化、农药、塑料、染料等生产过程排放苯类化合物,采油、炼油、船舶及机械、化工等生产过程排放石油类化合物,食品加工和造纸等生产过程以及生活污水排放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油脂、木质素等有机物质,这些有机污染物的排放使水体中各项有机物水质指标(如BOD、COD、有机氮、挥发酚、石油类等)超过允许标准,同时,这些有机物可被微生物利用和分解,消耗水中溶解氧,使水质进一步恶化。" }, { "instruction": "高潮海岸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高潮时海水与陆地的接触线。" }, { "instruction": "多因复成矿床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简称复成矿床。1975年开始提出,成为地洼成矿理论的核心。指经受不止一次成矿作用、同时具有明显的多种成因特征的矿床。其成因类型往往引起长期争论,它的主要特点为“五多”(多成矿大地构造阶段、多物质来源、多成矿作用、多成因类型、多控矿因素);其成矿物质及成矿作用可来自不同地壳发展阶段,在地洼区中最为发育。其主要模式及形成方式有:①叠加富化,如海南岛石碌式铁矿、内蒙古白云鄂博铁铌稀土矿床;②改造富化,如湖北大冶式铁矿、黄梅式菱铁矿;③再造富集,如湘桂黔等铀铅锌锑汞等矿,系由地下热水把各时代的矿源层中分散的成矿元素富集而成。多因复成矿床成矿及控矿的大地构造条件多种多样、方式不一。" }, { "instruction": "下盘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断层面两侧发生显著位移的岩块称为断盘,位于非直立断层面以下的岩块称为下盘。" }, { "instruction": "土壤绝对年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土壤真实年龄(soil true age)。土壤在当地新风化层或新的母质上开始发育,至今的绝对时间。它与土壤的发育程度无关,但一般说经历的年代较久,会发育较好。如上新世三趾马古红土绝对年龄较长,已达20~30百万年以上;发育良好的中更新世网纹红土,年龄约15万~20万年。某些近期刚发育的土壤,如滨海盐土、山麓新堆积物上的土壤,年龄甚至在百年以内。造成土壤绝对年龄差异的原因,很多都与地质作用有关,如火山的喷发与覆盖、冰川的前进与后退、海进与海退、洼地的沉降与山地的抬升等。而绝对年龄较长的则常与地壳相对稳定致使地面发育年龄较长有关。绝对年龄长的土壤,其发育方向多有一些变动,会造成复杂与重叠的成土过程。" }, { "instruction": "远藤兽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哺乳纲真兽次亚纲食虫目的一属。化石采自中国辽宁阜新东北约10千米之新邱煤矿早白垩世地层中,伴生的还有狼鳍鱼和蜥蜴化石。标本仅为牙齿已脱落的左下颌骨前段,带有三个臼齿的右下颌骨及肩胛骨、肱骨碎片。颌骨纤细。下臼齿三角座高,跟座很低,各由三个大小相等的尖组成,是中国发现最早的确切的中生代真兽类化石之一,也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时代最老的这类化石之一,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目前对它的分类位置和时代还有不同意见。" }, { "instruction": "太子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目的一属。壳小,菱角形,中部凸出、侧坡下凹,两极伸出。壳圈6~8个,包卷紧密,内部1~2个壳圈的中轴和外部壳圈中轴斜交。旋壁极薄,由致密层及内疏松层组成。隔壁平直。旋脊发育。产于中国、欧洲及格陵兰岛晚石炭世早期海相地层。" }, { "instruction": "地震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利用各种地震仪器进行地震观测的观测点;开展地震观测和地震科学研究的基层机构。" }, { "instruction": "吉维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现为国际地层表中中泥盆统上部的一个阶,位于艾费尔阶之上,弗拉斯阶以下,以产腕足类Stringocephalus为其特征。吉维阶一名源自德国阿登莱茵地区的吉维(Givet)。" }, { "instruction": "直罗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中侏罗世。广泛分布于鄂尔多斯盆地内。命名剖面位于陕西富县直罗镇附近;延安西杏子河剖面可作为参考剖面。本组下部为黄绿、灰绿色细砂岩、粉砂岩、泥岩、底部以一层厚34米之黄绿色中粒砂岩、砾岩与下伏延安组呈整合接触;上部以紫红、褐、灰绿色泥岩、粉砂岩为主。总厚度为135米。含双壳类Ferganoconcha sp.等。各地岩性、厚度变化较大,总的趋势,在盆地中部以细碎屑岩、泥质岩为主,盆地边缘有较多的粗碎屑岩。在延安西杏子河含植物化石Coniopteris hymenophylloides等,双壳类Sibireconcha anodontoides等及孢粉化石。" }, { "instruction": "舌状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黏粒和(或)游离氧化铁呈舌状淋溶,舌状漂白物质占土层体积15%~85%的土层。" }, { "instruction": "东北航线的发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从欧洲绕过西伯利亚北部的北冰洋到达太平洋的航线。从15世纪50年代起,先后有英国、荷兰和俄国的极地探险家为寻找这一航线前仆后继、英勇献身。其中杰出的探险家是荷兰人巴伦支和俄国人白令。直到1879年7月20日,由芬兰籍的瑞典北极探险家诺尔登肖尔德率领的,由瑞典、俄国、丹麦、意大利和挪威等国组成的联合探险队,历经艰辛终于绕过亚洲大陆的东北角,进入了白令海岭,成为世界上第一支征服东北航线的探险队。" }, { "instruction": "关家沟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南华纪。分布于甘肃文县及甘、陕交界一带,为冰碛岩。主要为两套冰碛岩夹一套板岩。在胶结物中含大量微古植物Laminarites antiquissimus,Trachysphaeridium cultum等。与上覆临江组呈整合接触,与下伏秧田坝组呈不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图解比例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图比例尺的图解形式,可以分为直线比例尺、斜分比例尺和复式比例尺三种。" }, { "instruction": "莫合尔山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早寒武世沧浪铺期早期至晚寒武世长山期中期。分布于天山东部。命名地点在新疆库鲁克塔格莫合尔山。为海相碳酸盐沉积,以灰色薄层灰岩夹中层灰岩、棕灰色钙质页岩为主,富含球接子类三叶虫Ptychagnostus,Hypagnostus,Peronopsis等及后颊类三叶虫Amphoton,Fuchouia和Dorypyge等,厚约165米。与下伏西大山组呈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河网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水系若包括暂时性有水的河谷在内,则总称为河网。" }, { "instruction": "衤责翅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代表种石蝇。稚虫水生,与成虫都为鱼类所嗜食,化石出现于二叠纪,中国最早化石发现于辽西中侏罗世地层,现生2300余种,中国有313种。" }, { "instruction": "biological diversity;\\rbiodiversity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生物多样性一词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自然保护刊物“生物多样性公约”上。 1995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发表的关于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居住“全球生物多样性评估”(GBA)的定义: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和它们组成的系统总体的多样性和变异性。一般认为,生物多样性是所有生物种类、种内遗传变异和它们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有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称。它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 { "instruction": "蛇蛉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代表种蛇蛉。化石出现于侏罗纪,中国有10科44属81种,发现于中侏罗世地层。现生2科约200种,中国4属9种。" }, { "instruction": "海底泉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从海底岩石和沉积物中涌出的地下水。有热水或冷水,盐水或淡水。已发现的大多分布在多孔状灰岩和熔岩流地区,如在中国南海、地中海、日本海、波斯湾等海底都有发现。有的可作饮用水和工业用水。" }, { "instruction": "裂谷型地洼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地洼区内,由切过地壳、深达地幔的断裂而形成的断陷型地洼盆地。往往由多个连成一串,成为地洼系。如华北地洼区的汾渭裂谷型地洼系、美(国)西(部)地洼区的里奥格兰德裂谷型地洼系、俄罗斯贝加尔裂谷型地洼系等。" }, { "instruction": "古土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非现在成土环境条件下形成的土壤。具有埋藏或未被埋藏的表面。" }, { "instruction": "原生沉积构造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沉积岩在沉积和固结成岩过程中所形成的构造,如层理、层面痕迹(雨痕、泥裂、波痕、底面印模等)、生物遗迹等,它们的特征取决于沉积环境,特别是介质的动力条件、沉积物的负荷压力作用、沉积物的水化或脱水等效应;部分软沉积变形也属于原生沉积构造,如滑塌构造、卷曲层理、碟状构造等。" }, { "instruction": "纤笔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正笔石目的一属。笔石体由两枝组成,两枝平伸或上斜,枝细而微曲。胞管波状弯曲,即纤笔石式胞管。中奥陶世至晚奥陶世,亚洲、欧洲、北美洲及大洋洲。中国主要产于南方上奥陶统。" }, { "instruction": "斑杂构造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不均一构造(inhomogeneous structure)。具斑杂构造的岩石,其不同组成部分在结构构造上、颜色上或矿物成分上有较大的差异,整个岩石是不均一的。引起斑杂构造的原因很多,可由于析离体和捕虏体形成,也可由不均匀或不彻底的同化混染作用及不均匀的交代作用以及岩浆的多次侵入或脉冲侵入而成。" }, { "instruction": "活动盆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第四纪(或晚第四纪)开始形成的,或者是在第四纪(或晚第四纪)以前形成,但第四纪(或晚第四纪)以来仍继续发育的沉积盆地。" }, { "instruction": "地应力恢复法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测量岩石绝对应力的一种方法。先在岩块表面上安装不同方向的三个应变计,记录它们的初读数;接着在岩块上掏槽,使槽长远大于槽宽,并使槽壁与岩块表面直交,再记录应变计的读数;最后,把扁千斤顶固装在槽内,并逐渐增加千斤顶内的油压,使之逐渐施压于槽壁,直至三个应变计恢复到未掏槽时的初读数为止,此时千斤顶施加于槽壁的压强即等于槽壁平面原有的法向应力。因扁千斤不能对槽壁施加张力和剪力,故此法只适用于测量主平面上的主应力。" }, { "instruction": "乌依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新元古代。主要分布于俄罗斯尤多姆玛亚拗陷内,但出露较差,为一套陆源碎屑沉积。下部坎得克组,由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和泥质粉砂岩组成,厚200~800米;上部乌斯奇基尔宾组,为杂色细砂岩和粉砂岩组合,厚约350米。与下伏拉汗达群呈假整合接触。切割本群的超基性岩和碱性岩KAr年龄为6.1亿~6.8亿年。" }, { "instruction": "霍城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早寒武世。分布于新疆霍城果子沟和精河县科古琴一带。为浅灰色厚层介屑微晶灰岩,底部为厚0.1米含黑色磷块岩砾石的介屑微晶灰岩,具有一凹凸不平、微有起伏的侵蚀面。总厚仅2米。含三叶虫Calodiscus tianshanensis,C.xinjiangensis,Tannudiscus sp.,Pagetides sp.,Kootenia calvata等,可称为CalodiscusKootenia组合带。与下伏磷矿沟组含磷粉砂岩及上覆肯萨依组粉砂质页岩均呈假整合接触。厚度虽薄(为0.8~2米)但岩性稳定,化石丰富,特征明显,并位于两个间断面之间,极易识别。" }, { "instruction": "瑞穗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东日本岛弧系(千岛、东北日本、伊豆—马利亚纳)中新世以至现代持续的地壳变动、火山活动及深成变质作用之总称。" }, { "instruction": "城乡结合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亦称城乡交错带、城市边缘地区。兼具城市和乡村的土地利用性质的城市与乡村地区的过渡地带。尤其是指接近城市并具有某些城市化特征的乡村地带,主要依靠交通干线联接、构成城乡密切联系的区域。接近城市部分,称为内边缘区,又称城市边缘,接近乡村部分,称为外边缘区,又称乡村边缘。" }, { "instruction": "后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海滩的上部,位于高潮位之上,平坦的或朝陆地微微倾斜的海滨部分,通常发育有海滩脊或海滩岭。" }, { "instruction": "湛江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更新世早期。命名剖面位于广东雷州半岛的湛江一带。为浅黄或灰白或紫红色等杂色砂砾石层、砂层、亚粘土及粘土,厚2~250米,向南逐渐变薄,与下伏上新统的望楼港组呈假整合接触。该组由以滨海相为主的复杂沉积物组成,各地岩相、厚度均有较大差异。雷州半岛北部含淡水硅藻,以河流相为主,厚105~250米;雷州半岛中部和琼北含淡水硅藻、半咸水硅藻,为河口相沉积环境;雷州半岛南部及琼北以滨海相为主,沉积物多变,以湖、沼泽相的淤泥、粘土为主,厚1~29米;海南岛北部以滨海—浅海相砂质沉积为主,澄迈、定安等地以砾砂沉积为主,厚2~10米,含植物Bauhinia sp.,Diospyros sp.等,并于迈陈含哺乳动物Megaloceros pachyosteus牙齿。在广西上洋含褐煤层中见孢粉Betulaepollenites,Castaneapollenites,Polypodiaceae等,属凉爽气候。在粤东覆盖在本组砂砾层之上的玄武岩同位素年龄为205万年,古地磁测试结果该组地层在松山极性时段内。主要分布于湛江一带、合浦地区、雷州半岛及海南岛北部,形成60~80米的高台地。" }, { "instruction": "相对高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地和另一地之间的高差。例如山顶与谷底的高差,二级阶地和一级阶地的高差,沙丘顶部与沙丘坡脚的高差等。" }, { "instruction": "位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断层两盘上相当层的同一层面上相当点错开后的位移量。通常称为总滑距。在垂直方向的分量称为垂直滑距,即垂直断距。在水平方向的分量称为水平滑距,亦即水平断距。" }, { "instruction": "正地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新构造上升地区或相对高于邻区的地形,称正地形。例如高原和山地都属于正地形,山西高原是遭受复杂割切的正地形。有些矿床形成在正地形中,有的矿床可形成正地形或和正地形同时形成。例如石油、天然气、金属矿床往往形成或储存在正地形中,如高地和丘陵特别是背斜构造或穹窿构造的正地形中。世界上许多石油矿床与穹窿或背斜构造形成的高地有关。有些金属矿床比围岩抗风化作用较强,多形成正地形。" }, { "instruction": "排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组数学方法,通过这些方法,把许多群落沿着物理梯度、或者物种组成相异性相关距离的衍生轴进行排序。" }, { "instruction": "Peles tears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泪滴状的火山玻璃。也有拉长了的,但总有一端成圆珠形。是流动性很强的熔岩成喷泉状喷起时溅落的小滴冷凝而成,小滴的直径可有1~2厘米或更长,末端常牵出一条细线,冷却后就形成火山毛。" }, { "instruction": "科普定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科普(E.D.Cope)描述了一个在许多动物类群中朝着增加躯体大小的发生趋势,包括哺乳动物、爬行动物、节肢动物和软体动物,这种趋势称为科普定律。" }, { "instruction": "海胆亚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棘皮动物门的一亚门。壳体球形、半球形、圆柱形等,多由许多骨板排列成五辐对称。无茎及腕。水管系统经向生长。口及肛门多位于壳体两端。海底游移或埋栖生活。寒武纪至现代。再分为海胆纲(Echinoidea)、海参纲(Holothuroidea)、海座星纲(Edrioasteroidea)、海旋板纲(Helicoplacoidea)、环海林檎纲(Cyclocystoidea)、海蒲团纲(Camptostromatoidea)、海蛇匣纲(Ophiocistoidea)。海胆纲及海参纲化石多而重要,且延续至今,其他各纲化石罕见,多仅有1至数属,于石炭纪前先后绝灭。" }, { "instruction": "牧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以经营畜牧业为主的地区,是牲畜和役畜的饲育、生产的基地。我国牧区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的西部和内蒙古,国土西部和西北部边缘地区。" }, { "instruction": "走滑拉分盆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走滑断层拉伸中形成的断陷构造盆地。是一种张剪性盆地。其发育快、沉降快、沉积速率大、沉积厚度大、沉积相变化迅速。可形成早期为陆相,继之为海相或湖相的双层沉积结构。" }, { "instruction": "现代地表构造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球表生地质作用引起的现代构造运动。研究现代运动,必须把地表运动和地壳运动区分开来。这是查明构造运动,或者确定其性质和分类的一个重要问题和先行步骤。现代地表运动,可以用仪器方法加以测定。仪器测定只能在地表进行,在矿山工程中进行的某些测量,虽已不在地表,但所及深度(几百米—千余米)非常之浅,与地壳厚度(30~70千米)相比,仍然未脱离地表的范畴。矿山工程中仪器测量的详细程度,至今还很不够;没有可靠的地质地貌标志、地球物理标志以及用来确定地史上地壳运动和现代地壳运动的其他种种标志相互配合。因此,单纯依据地表仪器测定的数据不一定能反映地表运动的真正数值。" }, { "instruction": "gaseous volcano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主要喷出大量碳氢气体、泥、岩屑的泥火山。" }, { "instruction": "古土壤残迹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无完整剖面,系古土壤经变动后留下的残迹。如黄土高原冲沟中黑垆土或褐土的碎片,周口店则有运积后局部存留的古红土等。" }, { "instruction": "初定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相对稳定区发展过程的早期。以地台区为例,因其刚从强烈活动的地槽区转化而来,继承自前身的强烈活动性质仍然显著。虽垂直运动已在总的过程中逐渐增强并趋于主导地位,但水平运动有时还较明显。呈波浪式时强时弱、总趋势逐渐减弱的地壳运动中,褶皱、断裂活动和差异升降还相当活跃,构造反差及地貌反差仍相当明显,可在某些地方出现相对下降幅度很大的断陷或坳陷(断拉谷或沉降带型台陷)。有时还有较显著的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沉积物在物质组分、颗粒分选性和磨圆度等虽一般较好,但有时某些地区还可较差;岩性、岩相、厚度等方面的变化性虽一般较小,但有时某些地区还可较大。地层间偶有较小的角度不整合。华北中、晚元古代是地台发展初“定”期的一个例子,它是在中元古代初由一个吕梁期地槽区转化而成的地台区,在燕辽地区曾出现大幅度的台陷(燕辽沉降带),其中沉积了厚达9000多米的海相地层。有些地区中、上元古界夹有中基性火山岩。东南诸省的下或中泥盆统底砾岩,以及其上的一些碎屑岩和部分碳酸盐类岩层,也是地台发展初“定”期的沉积建造。这是由加里东期地槽区刚转化而成地台区的时期。此时期的矿产,在中国东部主要是沉积铁矿,如华北长城系中的宣龙式铁矿、东南诸省泥盆系中的宁乡式铁矿。" }, { "instruction": "视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天文上在测定太阳系内较近天体的距离时,通常采用地球半径作为基线。从天体到基线两端的连线所夹的角,即地球半径对该天体所张的角,叫做该天体的视差。" }, { "instruction": "起伏量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地势图。表示地形在一定面积内相对高差的分布图,以起伏量等值线表示之。" }, { "instruction": "冲积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河流冲积物上形成发育的土壤,具有土壤剖面分异性差、不同土层质地差异性明显和土壤肥力相对较高的特点。现有土壤分类已不再使用。" }, { "instruction": "同位素分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对元素同位素的组成和原子量测量的一种分析方法。主要有:同位素稀释法、同位素标记法、极低或高丰度分析、极微样品分析等。通过峰高的测量能准确地表征样品的同位素组成,通常用质谱进行测定。由于涉及的质量范围较窄,峰很易辨认,故易于分析。 20世纪60年代以来,通过同位素稀释法和稳定同位素标记技术,使此分析方法扩展到环境科学、生物学、临床医学、药学和农学等领域。" }, { "instruction": "intrusive domes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地壳浅部由侵入活动形成的穹丘。例如莱茵河附近的德拉琴菲尔和加利福尼亚的瑟特孤山。" }, { "instruction": "松岭变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辽西地区白垩系下统义县组火山岩与下伏侏罗系上统土城子组红层之间的不整合关系,系燕山运动主幕之遗迹。此运动促使建昌盆地、北票盆地、金岭寺羊山盆地褶皱隆起,形成松岭、黑山、阜新义县盆地。同时造成侏罗系上统土城子组和侏罗系中统兰旗组倒转的逆掩断层。热河生物群空前繁盛。" }, { "instruction": "caldera of Glen Coe type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塌陷破火山口的一个类型。是火山体底部的岩浆库产生环状裂隙,造成圆筒状地块塌陷而形成的锅底状陷落的火山口。根据苏格兰格伦科岩体等实例而提出的一个类型。现已废弃。" }, { "instruction": "信息化社会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以信息价值的生产为中心,使社会、经济和文化迅速发展起来的社会,其主要特征有:①消费者欲望多样化和韭余时间的充实;②企业活动向期望市场型的企业过渡和通过智能创造力进行竞争;③科学的政治化,专门人材和技术者的组织化。④通过模拟试验等对未来进行预测。" }, { "instruction": "暖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锋面类型。" }, { "instruction": "黄土侵蚀速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单位时间内土壤侵蚀作用由侵蚀区向非侵蚀区扩展快慢的度量。一般指沟谷的溯源侵蚀,如表示沟头每年向沟源延伸的距离。延伸距离大,表示侵蚀速度快,反之表示侵蚀速度慢。侵蚀速度是一个定量概念,一般用厘米/年或米/年表示。" }, { "instruction": "西安现代地裂现象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西安市城区和近郊区分布有十条北东东走向、近于平行、等间距分布的地裂缝带,地表明显出露的地裂缝总长度超过40千米,分布区域面积达150平方千米。20世纪以来,它们的出现和发展具有以下特征:①地裂缝活动具有迁移性,如南郊的地裂缝先开始活动,然后依次向北发展;②活动时间具有周期性,20年代至30年代为第一活动高潮期,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期为第二活动高潮期,70年代中期为第三活动高潮期,1985年以来,北郊和东北郊的地裂缝又出现较强活动;③活动性质为张裂并伴有垂直断落和水平扭动,在高潮期中,垂直滑动速率可达几毫米至20毫米/年,左旋走滑速率较垂直滑动速率小一个数量级;④它们的活动对地面各类构筑物都有极大的破坏性。因此,早就引起有关部门和广大群众的严重关注。长期以来,地质、地震等部门和大专院校做过专题调研,陕西省地质矿产局水文地质大队等单位率先设立长期观测站,为深入研究取得了有价值的定量观测资料。研究认为,它们的活动和发展在构造上受深部断裂控制,又与地下水过量开采密切相关。类似的地裂缝现象在渭河盆地、山西断陷带、银川盆地西侧和河套盆地大青山前也有广泛分布,其规模、分布规律和形成机制也不尽相同。" }, { "instruction": "Stromboli volcano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位于地中海西西里岛北部的利帕里群岛东北。第四纪形成的成层火山。由海底火山喷发逐斯特朗博利火山渐形成火山岛屿。火山锥海拔926米,从海底至顶部总计2700米。为一圆锥形成层火山,岩石为辉石安山岩、粗面玄武岩。火山锥的北西斜面破坏后形成扇形塌陷地形,现在的火山口海拔700米,由几个小火山口组成。人们在公元前约450年已观察到它活动,2000多年来该火山一直在持续活动。它的小规模的“斯特朗博利式”爆炸,将白炽的熔渣猛掷于火口垣之上,每小时可发生数次,但是大的喷发不频繁。近期火山活动的熔岩以粗面玄武岩质为主。1930年斯特朗博利火山强烈喷发的情况。" }, { "instruction": "底平行双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简称底面(basal plane)。专指单形符号为{001}和{0001}的平行双面单形。与底平行双面相似的还有前平行双面(front pinacoid),其符号为{100}的平行双面开式单形和侧平行双面(side pinacoid),其符号为{010}的平行双面开式单形。" }, { "instruction": "五台旋回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我国元古代的第一个构造旋回。以山西五台山区五台群与滹沱群之间的不整合所代表的五台运动为其主褶皱幕,同位素年龄为24亿年左右,标准地点在山西五台山。它是形成中国大陆地壳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中朝准地台大部分地区经此旋回后而固结。" }, { "instruction": "壳断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切割地壳但未明显进入上地幔的断裂。可进一步分为硅铝层断裂及硅镁层断裂。" }, { "instruction": "横截关系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切割关系律。是一个地层学原则,用以确定岩石之间的相对年龄。即一个岩体(特别是火成岩),在它所穿过的任何岩层、岩体中,它的年龄比被穿截的岩石的年龄为小。" }, { "instruction": "地模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从某一个种或亚种模式标本的原始产地所采得的这个种或亚种的标本。" }, { "instruction": "警戒拟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贝氏拟态。" }, { "instruction": "谱系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系统发生带(phylozone)指含有代表一个演化谱系中某一特定片段的化石标本的地层体。谱系带示意图 它既可以是某一分类单位在一个谱系中的总延限,也可以只是该分类单位在其后裔分类单位出现前的那段延限。" }, { "instruction": "生物处理法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即废水生物处理。利用微生物(细菌、霉菌或原生动物等)的代谢作用分解水中的溶解状、胶体状有机物的废水处理过程。根据微生物的类型一般分为好氧性和厌氧性处理两种。而根据过程的实现条件也可分为天然和人工生物处理两种不同条件下的处理过程。" }, { "instruction": "大运输量工业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货运量较大或消耗原料较多,单位产品运量较大,运费在工业产品总成本中所占比重较大的工业部门。主要包括:钢铁、建材、制糖、造纸、纯碱制造、磷肥工业等部门。其布局要求尽量接近交通运输干线,以求最大限度节省运费。" }, { "instruction": "赫尔弗特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欧洲新近系中新统的一个阶,位于塞拉瓦勒阶之上,托尔托纳阶之下。本阶含双壳类化石Ostrea crassissima,Pecten subbenedictus,Cardium commune等。赫尔弗特阶一名源自瑞士的拉丁名Helvetia。赫尔弗特阶由于缺少典型的层型剖面很少被引用。" }, { "instruction": "海深测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简称测深。测量海水深度的工作。一般分为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两种:前者是用测深杆、测锤和测深绞车等直接测量水深;后者则利用水的压力、温度和声速等物理性质(如静水压法、温度测深、回声测深等)间接推算水深。由于潮汐涨落、海平面经常变化,精确的水深测量必须以数处海平面为基准并进行潮汐校正。常用的有回声测深仪,而专用的则有多波束回声测深仪。" }, { "instruction": "地震褶皱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挤压构造作用区盲逆断层型地震引起地表附近各种弯曲构造变形,包括背斜和向斜两种基本类型。" }, { "instruction": "neotectonic movement strength,neotectonic motion strength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新构造运动的强烈程度。评价区域新构造运动强度,首先从区域地貌及其相关沉积的特征、挽近构造、岩浆活动、火山作用以及地震活动等方面作出定性的估计,其次进一步对运动的幅度、速度和梯度作出定量的评价。评价活动断裂带的运动强度,则主要根据被错断的地层(或地质体),乃至断裂地貌或河流扭曲等加以推算;活动断裂或地震断裂的现代活动,还可以用各种先进仪器手段,加以精密定量观测。" }, { "instruction": "中国复合大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中国(或东亚)大陆是由几个小克拉通(准地台)、众多微陆块和不同时期造山带组合而成的复合大陆。按构造属性,这些微陆块可分为亲西伯利亚、亲冈瓦纳和古中华三个陆块群,造山带分属于古亚洲、特提斯和环(滨)太平洋三个造山区。与世界其他大陆相比,中国乃至亚洲大陆是在显生宙才最终形成一个大陆,而世界其他大陆的主体在前寒武纪就已基本形成。在中国大陆形成过程中,依次受古亚洲洋(晚前寒武纪—早、中二叠世)、特提斯古太平洋(晚二叠世—侏罗纪)和印度洋太平洋(白垩纪至今)三大动力体系控制,而且正是三大动力体系的发生、发展、交切、复合,造成中国大陆极为复杂的构造面貌,使其地壳上地幔呈现复杂的镶嵌式和立交桥式结构;使中国大陆具有清晰的多旋回、分阶段演化过程,并形成古亚洲、特提斯和环太平洋三大构造域。" }, { "instruction": "喜峰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Fe5Si3。六方晶系。分布在锥纹石镍纹石核部,粒径20~200微米。钢灰色。金属光泽。显微硬度(633~694)×9.8×106帕。条痕黑色。无解理。是中国学者1984年在燕山地区河流冲积层中发现的新矿物。" }, { "instruction": "循环阶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响应新构造运动的间隙性抬升而形成的阶地,每级阶地均反映了河流的侵蚀堆积循环。" }, { "instruction": "植物群落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球表面各地区内的植物在一定的地段形成有规律的组合,任何地段内具有相同的植物种类组成和空间结构,各植物之间以及植物与环境之间都存在相互作用的植物组合。" }, { "instruction": "夹皮沟岩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新太古代。分布在吉林桦甸、辉南一带,为深变质岩系。为斜长角闪岩、角闪斜长片麻岩、铁英岩和黑云斜长变粒岩和少量石英片岩。是重要的含金、铁层位。变质程度达低角闪岩相到高角闪岩相,变形强烈。原岩为一套中基性—中酸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及硅铁质沉积。斜长角闪片麻岩中锆石UPb一致线年龄(24.9±0.4)亿年,斜长角闪岩全岩RbSr等时线年龄(27.7±2.7)亿年,黑云片岩中碎屑锆石208Pb207Pb年龄26.89亿年。据此推断其生成时代大于27亿年。不整合在龙岗岩群之上。" }, { "instruction": "沿岸沉积物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沿海岸带与海岸平行或大致平行移动的砾石流或泥沙流。是沿海岸带碎屑物质在定向风暴影响下长期激浪流作用下形成的。它沿海岸移动的速度取决于颗粒的大小,激浪流的强度,以及激浪流与海岸的交角。颗粒愈大,其运动的速度越慢。激浪流越强,搬运越有力。激浪流与海岸交角在45°左右时,颗粒运动的速度最快。沿岸沉积物流的宽度取决于粒径大小;砾石质的最窄,约为10米;沙质的较宽,约数百米至一二千米;淤泥质的最宽,可达十多千米。沿岸沉积物流的长度一般是几千米到几十千米。沿岸物质移动最活跃的地区大致在水深4米左右的地方。沿岸沉积物流一般多发生在比较平直的海岸带。依据沉积物流颗粒大小,可分为:砾石流、沙流及淤泥流。" }, { "instruction": "香树园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早志留世中期。分布于贵州北部和东北部。命名地点在贵州石阡西北5千米的香树园附近。为海相泥质、灰质沉积,以黄褐、蓝灰色瘤状泥灰岩、生物灰岩为主,含腕足类Beitaia,Zygospiraella,Paraconchidium;珊瑚Densiphylloides,Ceriaster以及海百合茎等化石,厚76米。与下伏龙马溪组呈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小浪花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介形纲的一属。壳卵形至近长方形,背视前端较扁,后端较宽。右壳大,沿周缘叠覆左壳。小浪花介铰合构造为右壳具一边缘浅沟,左壳则为一凸边。壳面光滑,或具斑点,没有粗大壳饰。侏罗纪至现代,亚洲、欧洲、美洲。中国产于珠穆朗玛峰地区白垩统及古近系。" }, { "instruction": "永宁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永宁砂岩。时代属青白口纪。分布于辽宁永宁盆地,为一套金色碎屑岩地层。自下而上分为松树组、朵子山组和庙山组。①庙山组为一套长石杂砂岩,近顶部为暗紫色含细砾粗砂岩,厚2645米;②朵子山组为紫色厚层中砾岩与紫褐色粗粒长石石英杂砂岩或多个韵律层,厚1514米;③松树组为一套以石英砂岩为特征的碎屑岩,与下伏鞍山群为不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大气液相反应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大气中云、雾、雨水中反应物之间发生的化学反应。反应物可以是水溶液中原有的化学物质,也可以是从大气中溶入的气体或颗粒物内的某些可溶性物质,如二氧化硫、氨、氮氧化物气体和颗粒物中的钾、钠、钙、铁、锰等可溶性盐。例如,二氧化硫溶入雨水中生成亚硫酸,在铁或锰离子的催化作用下,被雨水中的氧氧化为硫酸,使雨水酸化。又如大气中的氨溶入雨水中极易与水中的酸性物质发生中和作用,如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氢铵或硫酸铵。" }, { "instruction": "断笔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正笔石目的一属。笔石体只有一个下斜至下曲生长的笔石枝,很像断落一枝的对笔石。胞管为简单的直管状。中奥陶世,亚洲、欧洲及美洲。中国产于南方中奥陶统。" }, { "instruction": "岩石地貌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研究同类岩石在不同自然地理条件下,或各类岩石在相同的自然地理条件下的地貌形态特征及其演化的学科,是地貌学的分支。中国常见的岩石地貌有:石灰岩地貌、红色砂砾岩地貌(丹霞地形)、石英岩地貌、页岩地貌、花岗岩地貌、玄武岩地貌、黄土地貌以及红土地貌等。同类岩石的地貌形态特征及其演化在不同的自然地理条件下是不相同的。如花岗岩在华南多呈高耸的山形,在华北、东北等地则多呈低矮的丘陵,这是因为岩相不同岩性各异的花岗岩在不同自然条件中因风化类型特性(例如有的以物理风化为主,有的以化学风化为主)的不同造成的。岩石地貌是区域地质调查和航空照片判读的良好标志,与工程建设也有密切关系。" }, { "instruction": "光学镶嵌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制作像片图的一种方法。将有重叠的遥感图像的纠正影像,依次拼接、晒印在同一张感光材料上。具体作业方法有多种,通常按纠正意控制的面积范围晒印。在各张遥感图像的纠正点附近选出晒印拼接线,确定晒印次序,然后顺次进行纠正,晒印该片的纠正面积部分。晒印前,应对其他部分按拼接线进行严密遮光,确保相邻影像衔接,色调均匀,不出现无重叠或裂隙现象。" }, { "instruction": "大孔隙比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土样浸水前后孔隙比之差,其值越大,湿陷性越显著。天然结构的黄土,在试验室内分级加荷进行压缩试验,待土样在设计荷重作用下压缩稳定后,加水浸湿,土样则发生突然下陷,如下图中所示bc段相应的孔隙比变化(εm)。" }, { "instruction": "大进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1940)提出,指种以上分类单元的进化,包括种及种以上分类单元的起源,进化的因素、模式、趋势、速度,绝灭的规律、原因等。大进化是物种选择的结果,是经历地质时期的长期演变过程,其变异来源是成种作用,导致新种或更高级分类单元的形成,研究对象主要是化石,这和基于现生生物研究经历时间较短的种内的小变化不同。关于大进化和小进化的关系及范围均有不同意见。" }, { "instruction": "色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为了使整个制图区表现更突出,或者使制图区内的各个亚区的划分更明显,通常在整个制图区的外围或者相邻亚区之间沿边界绘制一定宽度的彩色条带,即称色带。" }, { "instruction": "地图更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按现实情况修正地图内容以保持地图具有较强的现势性。地表的各种现象,特别是社会、经济现象的不断变化,引起地图内容与现实的情况不符。为确保地图的使用价值,必须不断更新。对于变化不太大的地区进行局部修测、局部修编,对于年代久远、变化较大的区域则需全面重测、重编。" }, { "instruction": "土壤电磁性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反映土壤中各种电磁性质的统称,它包括土壤的电性和磁性。" }, { "instruction": "自治活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谢格洛夫(А.Д.Шеглов,1968)认为,没有外来动力的情况下,在稳定区(地台区)自行发生的活化现象。与主动活化通用。" }, { "instruction": "铁堡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为太古宙后期的一次褶皱运动。据五台—太行山区新太古界阜平群上亚群(龙泉关群)与上覆五台群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确定。在五台山东北边缘龙泉关以西约5千米的铁堡村南见有明显的低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二者之间尚保存有厚约1.5米的古风化壳,因之命名。其时限距今约26亿年,相当于阜平运动。" }, { "instruction": "人类学遥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利用遥感手段研究人类的形成、地理分布、生态环境、经济活动及其相互关系的技术方法。是人类学的最新研究领域之一。例如,在美国人类学研究的遥感应用可划分为1972年以前和以后两个时期。1 9 72年以前主要利用航空像片进行分析研究;在此之后则开始应用卫星影像,包括其合成的彩色影像在内。美国于1 9 74年先后利用航空像片和陆地卫星影像研究哥伦比亚考卡谷地的环境变迁、水源开发和土地改良的情况。" }, { "instruction": "土隆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土隆层。时代属早三叠世至晚三叠世诺利期早期。分布于西藏南部珠穆朗玛峰地区。命名地点在西藏南部珠峰地区聂拉木土隆附近。为浅海相沉积,由灰岩、生物碎屑灰岩与砂质页岩互层组成,底部为一层白云岩,共厚640米。本群自下而上包括11个菊石带,自下而上属下三叠统有:①Otoceras(Metotoceras)latilobatum带,②Ophiceras(Lytophiceras)sakunlatum带,③Gyronites psilogyrus带,④Owenites带,⑤Procarnites xizangensis带;中三叠统有:⑥HollanditesPeyrichites带,⑦Protrachyceras ladinum带;上三叠统卡尼阶至诺利阶下部有:⑧Hoplotropites带,⑨Parahaurites acutus带,⑩Nodotibetites nodosus带,GriesbachitesGonionotites带。另外还有两个化石带,属中三叠统拉丁阶的是Daonella indica带;属上三叠统卡尼阶下部的是Lilangina nobilis带。与下伏二叠系色龙群可能呈假整合接触。本群现已不常用,已另建若干组。" }, { "instruction": "块垒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简称块地。是不规则板状、相对稳定的地块。所有块地都是构造体系的组成部分。它的特点是:①形状不规则,长度与宽度相差不太大;②岩层形变微弱、褶皱轻微,沉积盖层常平坦地或舒缓起伏地上覆;③有时出现规模不等的断裂,把它们分割成更小的地质块体;④作为相对稳定的地块,属一定类型构造体系的组成部分。块垒地又可分为盾地和台地。" }, { "instruction": "水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人工建造的能拦蓄一定水量,起调节径流作用的蓄水区域。又称人工湖。常在河流、山溪谷地的适当地点建造拦水坝,把坝以上流域面积内降水径流拦蓄起来,供饮水、灌溉、防洪、发电、航运等需要。是人工改造河流,综合利用水资源的重要方式。对周围地区的气候也会产生一定影响。如北京的密云水库、浙江的千岛湖水库等。长江三峡水库建成后,将成为中国库容量最大、发电量最多的大型水利枢纽。" }, { "instruction": "天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洞顶蛇曲状的沟槽。系在洞穴发育的潜水位期所形成。" }, { "instruction": "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年代,是与某时带相对应的地质年代单位。" }, { "instruction": "定性判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遥感图像上识别某种地物或地物的类型和分布范围。主要判读目标地物的属性及其分布规律。环境和资源各部门常运用这种方法进行专题调查与制图。军事情报部门运用这种方法识别敌方军事目标和军事情报。" }, { "instruction": "准静止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锋面类型。" }, { "instruction": "火山构造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火山作用不论是裂隙喷发,还是中心喷发,均与长期发育的区域断裂系统有关。中心式喷发往往发生在两组断裂相交的地方。火山岩区断裂构造可划分出三个主要发育阶段:一是火山作用以前的断裂和断块构造形成阶段,主要为岩浆向地表运动提供通道。二是火山杂岩形成期间发育的断裂构造。主要岩浆向上运动时,上冲压力形成隆起构造。三是继承早期断裂,叠加在火山堆积物上的断裂系统。" }, { "instruction": "低(气)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气旋。" }, { "instruction": "双翅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代表种蚊、蝇、采采蝇、蚋、马蝇、鹿虻,也包括丽蝇、家蝇等,昆虫的第四个大目。化石出现于三叠纪,中国最古老化石发现于陕西三叠纪地层。现生10万余种,中国已知4000余种。" }, { "instruction": "吸附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固体的表面吸着气体、汽或溶解物质的作用。所有固体的表面都有这种吸着性能,表面积大的固体,吸附容量较大,通常叫吸附剂,如硅胶、活性炭以及天然或人工合成的铝硅酸盐。自然界中的例子也很多,如某些沉积铀矿的生成,就与磷酸盐胶体及有机质的吸附作用有关。" }, { "instruction": "磷光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具有发光性的物体,在外界激发发光的能量停止作用后,还能保持一段时间继续发光的现象。" }, { "instruction": "白浆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温带湿润、半湿润区森林、草甸植被下,分布于山前或河谷阶地上,经白浆化作用形成的土壤,土壤中有一明显的白色漂洗层。该层pH值为5.5~6.5,盐基不饱和。近期研究表明,白浆土在中国东北集中分布于小兴安岭与长白山的东坡,沿主要构造线NNE方向延伸,这一带也正是东北地区年雨量最多的区域,即为600~800毫米,高出松辽平原达200毫米以上,这说明,该土形成与多水有关。" }, { "instruction": "现代波罗的海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波罗的海维尔姆冰期后地质发展历史的第五阶段,即最近阶段。由4000年前至今。由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稍稍上升,滨螺海范围也稍稍缩小,逐渐形成现代海陆轮廓。这一阶段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亚期,前期距今4000年至1500年,滨螺海由于海退,海水由咸变淡,贝类以椎实螺(Limnea ovata)为代表,这一时期称为滨螺海末期(Limnea sea time)。后期自1500年前至今,海水盐度较前期增高,标型贝类为海螂(Mya),这一时期称为海螂期(Mya sea time)。" }, { "instruction": "三门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属更新世早期。命名剖面在河南三门峡。其分布范围东起三门峡,西止于西安以西,南界秦岭,北界陕西龙门山。成因类型为河流、湖泊沉积物;岩性为砾石、砂、粘土,夹薄层泥灰岩,一般自盆地边缘向盆地中心变细,具明显的韵律结构、水平层理或交错层理。主要哺乳动物化石有原鼠分鼠(Prosiphneus)、裴氏板齿犀(Elasmotherium peii)、步氏鹿(Euctenoceros boulei)、东方剑齿象(Stegodon orientalis)、三门马(Equus sanmeniensis)等,与泥河湾动物群基本相同,软体动物化石以厚壳的丽蚌(Lamprotula)为主,地层厚度一般为200~400米,盆地边缘薄,中心厚。" }, { "instruction": "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形成一个宇的地层所占的时间称为宙。宙是地质时代的最大划分单位,一个宙由几个代组成。" }, { "instruction": "地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表高低起伏的态势。如中国地势从西向东形成明显的三级阶梯。" }, { "instruction": "白浆土B层异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般是棕色带褐,有大量铁、锰质胶膜与结核,胶结极为紧实,容重可达1.6以上,土中矿物的风化度甚高,这与一般的正常淀积层有很大不同。这层厚度常可达70~80厘米以上,如以上部厚仅20厘米左右的A层来分析,不可能产生下部如此大量的淀积物。可以认为这是古富铝化作用的征象,是古土壤层。从时间上说,可以追索至更新世,其详情还待研究。" }, { "instruction": "三角湾海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平原海岸中,溺谷海岸经受潮流和波浪的冲刷,扩展成喇叭口形的海岸。如中国钱塘江口的海岸。" }, { "instruction": "蓟县前寒武系剖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为中新元古界剖面,位于天津市蓟县一带。展示中国典型的古老地层之一,反映了中元古代和新元古代18亿年至8亿年的很长地质历史。可看到连续10亿年的沉积物,其间未受干扰,基本无变质,出露完整,厚达9200米,由沉积岩和火成岩组成,为世界所罕见。近年来,在剖面上发现了距今约17亿年的宏观藻类化石,是元古宇研究的重大突破。又在蓟县铁岭组发现具有重要科学价值的喷气孔、喷气锥,还在蓟县雾迷山组发现了沉积海泡石矿,是中国长城系、蓟县系和青白口系的标准剖面。" }, { "instruction": "低山沟谷型岩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以溶蚀侵蚀作用形成的岩溶地貌。指在碳酸盐岩岩层分布地区,地表水流以机械侵蚀作用为主,形成相对高差200~500米的低山,地下溶蚀作用较显著,溶洞常在河谷地带出露。北京附近碳酸盐岩构成的低山地带,多形成这类岩溶地貌。" }, { "instruction": "岩石结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组成岩石的矿物的结晶程度、大小、形态以及晶粒之间或晶粒与玻璃质之间的相互关系。有等粒、斑状、似斑状等名称。有时因在某种岩石中较为典型,结构的名称就以岩石名称命名,如花岗结构、粗面结构等。岩石结构是研究岩石形成条件和岩石分类、命名的重要依据。" }, { "instruction": "松山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本运动指赣中的新元古界上部松山群与下部神山群之间的不整合。依据赣中地区青白口系神仙群与南华系上施组和下坊组之间的微弱的交角不整合或平行不整合而确定此构造运动。" }, { "instruction": "土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土壤作为独立的历史自然体,具有独特的发生发展过程、组成特点和形态特征。土壤被定义为位于地球陆地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是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和微生物组成的一个复合体,也是人类赖以生存酌重要自然资源。国际土壤学联合会(lnternational Union of Soil Sciences; IUSS)对土壤的简明定义:土壤是在地球表面生物、气候、母质、地形、时间等因素综合作用下所形成能够生长植物的、处于永恒变化中的疏松矿物质与有机质的混合物。" }, { "instruction": "网格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地理数据模型,它将地理信息表示成一系列按行列排列的同一大小的网格单元。网格单元的取值表示某一属性特性,如土壤类型、植被类型等。网格除了常见的矩形外,也可以是其他规则的几何形状,如六边形等。将空间划分为网格能便于计算机处理。在空间选址问题中,网格是选址算法的基本单元。" }, { "instruction": "潜火山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隐火山作用(subvolcanism)、地下火山作用(subterranean volcanism)。泛指火山喷发前岩浆在地下聚集所产生的影响,喷发后残留地下的岩浆,以及未能到达地面但已接近地表的岩浆体产生的影响等。潜火山的作用能使地面形态、地温、围岩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地下水的成分和运动等发生变化,并能促使矿藏形成。" }, { "instruction": "相互平均分析法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对应分析。" }, { "instruction": "高云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云的分类。" }, { "instruction": "污水灌溉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亦称土地处理法。它是利用经过处理达到农田灌溉用水水质标准的生活污水或工业废水灌溉农田、草地和森林,借助于土壤中的生物及理化作用使其进一步净化。" }, { "instruction": "古盐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某个地质时代一个水体的含盐度。地史时期的海水含盐度,可以根据某些沉积或沉积建造水的化学分析,某些矿物、岩石的成分和生物化石的性质来确定。当海水在含盐度正常或减低的情况下,沉淀出方解石,从而形成石灰岩。在含盐度较大时,沉淀出石膏和硬石膏;而在盐度更浓集的海中,则沉淀出石盐和钾镁盐。在不同水体相(陆相、湖相、海相等)沉积的粘土岩中,其水的化学成分(如氯),有着不同的含量。白云岩,特别是杂有天青石、重晶石或萤石的白云岩,通常是较高盐度的标志。海栖生物的发生发展,海水盐度是一个重要条件。生物群在不同盐度条件下,有着不同的类型;淡化或咸化作用的变化,影响着生物界类型、外貌以及繁衍或灭亡的变化。" }, { "instruction": "征服北极点第一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人类征服北极点的梦想由来已久,从16世纪初到19世纪末的300多年中,先后有美国、英国、荷兰、挪威等国的探险家试图征服北极点,但都功亏一篑,以失败而告终。直到20世纪初,美国探险家罗伯特?E?皮尔里(Robert.E. Peary)在总结了前人和自己前两次征服北极点未果的基础上,于1908年7月,发起了第三次向北极点的冲击。终于在1909年4月6日和他的队友马特、亨森及4个爱斯基摩人胜利地站在北极点上。美国人罗伯特?E?皮尔里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征服北极点的人。" }, { "instruction": "裸唇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苔藓动物门的一纲。口位于圆形触手环内,无唇。虫室多为梨形、盒形,少数柱形,分布比较稀疏。体壁以钙质为主。室口多位于虫室前侧中央,偶有位于虫室顶端。可有卵胞、鸟头器等变态个体,有的十分明显。多为海生,仅栉口目少数代表见于淡水。奥陶纪至现代,化石主要见于新生代。再分为栉口目及唇口目。" }, { "instruction": "历史植物地理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研究各地植物区系起源和发展历史的学科。" }, { "instruction": "湿地生态灾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湿地生态系统在人类活动过分干扰下受到破坏后,引起一系列严重后果的现象。人类对湿地干扰所引发的灾害性后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湿地自然消退严重,由于森林破坏、水土流失加剧,湖泊淤积严重,再加上湖泊、湿地的自然老化过程,湿地生态系统脆弱;②为了满足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需求开垦湿地,造成湿地面积的大幅度减少;③工农业生产排放到湿地的污染物造成湿地水质恶化,功能退化。湿地不仅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多种资源,而且具有巨大的环境功能和效益,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蓄洪防旱、控制污染、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促淤造陆、美化环境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是湿地大国,总面积65940 000hm2,世界排名第三。但近40年来,我国湿地生态系统遭受了严重的干扰和破坏。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湖泊围垦面积超过了5大淡水湖面积之和,失去调蓄容积325×108m3,每年损失淡水资源约350×108m3。多年来,全球湿地生态系统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而不断遭受破坏引发灾害。因此,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 }, { "instruction": "invalid name,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拉丁文nomen invalidum(缩写nom. invalid.)一个动物分类单元除其有效名称外的任何名称都是无效名称。无效名称可以是无用名称,也可以是可用名称。" }, { "instruction": "建屏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新太古代发生的造山运动。根据新太古界阜平群与上覆建屏群间的不整合或假整合接触关系确定。王曰伦等(1962)指出建屏群底砾岩不存在,它由原始的复理式砂岩经区域变质形成,不能用以划分阜平群和建屏群。此名已废弃。" }, { "instruction": "约特尼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发生在现今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将波罗的地盾元古宙沉积岩层卷入了的一幕造山运动。" }, { "instruction": "谢家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中国陆相新近系中新统底部的一个阶,位于古近系渐新统上部塔本布鲁克阶之上,中新统山旺阶之下。阶名源自岩石地层单位谢家组,层型剖面位于青海湟中田家寨谢家村北1千米处。谢家阶以含丰富的小型哺乳类动物化石为特征,其中大部分为具明显进步特征的晚渐新世延续来的种类,主要有:Sinolagomys pachygnathus,Atlantoxerus,Eucricetodon youngi,Parasminthus xiningensis,Tataromys suni,Tachyoryctoides kokonorensis等。阶内还含二个孢粉组合,下部为PiceaepollenitesUlmipollenites组合,上部为PotamogetonQuercoidites组合。" }, { "instruction": "气压系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气压场。" }, { "instruction": "棠垭笔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正笔石目的一属。笔石体两主枝上斜生长,每枝背侧具有不成对的次枝。胞管细长,口部向内转曲,口穴显著,为叉笔石式。产于中国南方上奥陶统五峰组。" }, { "instruction": "图阿尔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位于普林斯巴赫阶之上,中侏罗统阿伦阶以下,是欧洲下侏罗统最上部的一个阶。图阿尔阶一名源自法国巴黎盆地西南边缘的一地名图阿尔(Thours拉丁名Toarcium)。现为国际通用的一个阶。其底界以Eodactylites菊石动物群的首现为标志。" }, { "instruction": "大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当太阴主要半日分潮和太阳主要半日分潮位相相同时两者叠加达到半个月中的潮差最大的现象。每半个月出现一次,见于朔、望日后1~2d。朔是指月球绕地球到地球和太阳中间,相当于农历的初一;望是指月球转到与太阳相对的一面,相当于农历每月的十五、十六。它们出现的周期为14. 76d,即一年出现25次左右。" }, { "instruction": "油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原油经过一系列炼制加工过程而得到的各种产品,称为油品。种类繁多,大致可分为:①燃料。如汽油、煤油、液化石油气、柴油、喷气燃料、燃料油等;②润滑剂及有关产品。如润滑油、润滑剂、液压油、电器绝缘油等;③石油蜡、沥青和石油焦等;④溶剂及石油化工原料。如乙烯、丙烯、丁烯、石脑油、甲苯等。" }, { "instruction": "前滨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海滩相组成部分之一。位于平均高潮线与低潮线之间,是海滩的主要组成部分,受到波浪的往复作用,海滩沉积物以沙为主,分选好,结构成熟度和成分成熟度高,有冲洗交错层理及介壳碎屑发育。" }, { "instruction": "任意比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符号大小只具有数量等级的概念,而没有精确的数量关系。任意比率通常应用于顺序量表的符号化。" }, { "instruction": "切珊瑚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皱纹珊瑚目的一属。小型尖锥状单体双带型珊瑚。隔壁在鳞板带内显著加厚,相互连接而成厚的边缘厚结带。长隔壁内端细薄,多数延达中心。短隔壁发育。横板轴部平或微凹,侧部短小内斜。鳞板小,半圆形,多为边缘厚结带所掩。中至晚泥盆世,亚洲及欧洲。中国主要产于南方中泥盆统上部。" }, { "instruction": "江南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李四光(1931)创名。中国南方,据上泥盆统五通组与石炭系间的侵蚀不整合确定的构造运动。此运动发生在泥盆系最顶部或石炭系最底部,时限为355百万年。与欧洲布雷顿运动相当。" }, { "instruction": "山顶洞洞穴堆积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山顶洞组(Shandingdong Fm)。属更新世萨拉乌苏期。命名剖面位于周口店龙骨山的南坡,距离北京猿人洞第一地点约70米,位于第12地点与第15地点之间,堆积物为比较厚的灰岩角砾夹5个文化层,角砾间充填灰黄色粉砂土,未胶结,全部堆积厚度达10米以上,含晚期智人(山顶洞人)化石及含大量哺乳动物化石等48种,绝灭种有Ursus spelaeus,Crocuta ultima等,现生种占87.9%,应属更新世萨拉乌苏期末,比萨拉乌苏、水洞沟、峙峪等遗址都晚,并发现其石器、骨器加工均较细致,应属中国旧石器末期文化,相当于欧洲的马格达林文化期(Magdalenian Culture)。14C测年结果:上部为(10?470±360)年,下部为(18?340±410)年。从沉积物、年代及生物等说明,山顶洞沉积经过末次冰期气候变冷的时代,所含哺乳动物化石有华南的Paguma larvata和Cynailurus cf. jubatus,因此北、南方沟通可能已受中国大理冰期中的暖温间冰期(或亚间冰期),或更晚时期气候变暖的影响。" }, { "instruction": "夏季风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北半球的夏季季风,由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印度低压、南印度洋高压和副热带太平洋高压相互作用分别产生西南季风和东南季风。在中国大陆,西南季风的主要影响范围在长江以南的西南部地区,而东部沿海地区和中北部地区主要受东南季风所控制。" }, { "instruction": "塞卜哈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译萨勃哈,又称潮上盐坪(supratidal salar)。sabkha原系阿拉伯语,意指盐沼地,对于潮上带的盐坪称海岸塞卜哈,对于大陆内形成的干盐湖称大陆塞卜哈。主要由膏质白云岩组成,常与藻层纹石白云岩共生。" }, { "instruction": "小泽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目的一属。壳小,凸透镜形,壳缘尖锐。旋壁较薄,由致密层及内、外疏松层共三层组成。隔壁平直。旋脊发育,向极部延伸。石炭纪至二叠纪,以石炭纪为主,亚洲、欧洲及北美。中国多产于海相上石炭统,二叠系中也有产出。" }, { "instruction": "西欧地洼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位于欧洲西部,大部原为海西期地槽褶皱区,属于前地槽构造层的古老结晶岩,如片麻岩、片岩、混合岩、角闪岩、石英岩及其他变质岩构成的结晶基底大片出露,形成海西期地槽区中多个中间地块,它们在地槽发育过程中主要为宽广的地背斜形态。地槽阶段一直到石炭纪,至石炭纪末其地层被强烈褶皱隆起形成褶皱带。从二叠纪起,部分地区从晚石炭世(如法国),褶皱带山脉被准平原化,连同内部的中间地块一起转化为地台,与东欧地台相连。地洼阶段开始出现,主要在中生代中、晚期,构造活动,特别是断裂作用十分活跃,改变了自二叠纪以来统一的年青地台特征。尤其在原为中间地块的地区,地洼活动表现最为典型,如法国中央地块大小断裂广泛发育,形成断块结构,岩浆活动显著,裂隙型花岗岩形成锡、钨、铋矿床,以及较晚的铀矿床,其年龄为105~147百万年。余动期还发育低温热液铅、锌、锑、汞、氟、重晶石矿床,为再造富集型“多因复成矿床”。" }, { "instruction": "陆源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陆成湖。陆地上形成的各种湖泊。大多数湖泊均属于陆源湖。" }, { "instruction": "超火山是什么?", "input": "", "output": "1907年默卡里(Mercali)提出,用以描述没有岩浆喷出而只有岩石碎块与蒸气混合的喷发。根据蒸汽是由大气起源地下水产生的设想,这种喷发被称为潜水蒸气喷发(phreatic eruption)。鉴于这种假设难以证实,1949年贾格尔(Jaggar)首次利用蒸气爆炸喷发这一术语,现已广为应用。它是地下水流入深处与热的岩石接触而发生的;或者当裂隙张开允许热的地下水沸腾或者过热水闪蒸成蒸气时也可发生;当然地下温度上升时也能得到同样的结果。总之,这种喷发不喷出熔岩和火山碎屑物。" }, { "instruction": "叠覆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地层层序律(law of superposition of strata)。地质年代学赖以建立的一个普遍规律。由斯泰诺(Nicolaus Steno,1669)提出。在任何沉积地层(包括喷出岩)的层序中,当其没有被后期的运动所逆掩或倒转时,最年轻的地层应位于层序的顶部,而最老的地层则应位于层序的底部。较老的地层之上连续覆盖着逐渐年轻的地层。换句话说,每一层地层都新于其下伏的地层而老于其上覆的地层。" }, { "instruction": "天然地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球内部活动引发的地震,一般包括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及其他天然扰动(如洞穴塌陷、山崩、大型滑坡、大块陨石坠落等)所引起的地震。" }, { "instruction": "十二生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也称十二属相。一种记录年的方法。它全由动物的名称所组成,十二年为一周,周而复始,循环使用。这种记年法除中国外,印度、希腊、埃及等国家也有应用,只不过有的生肖动物的组成不同。" }, { "instruction": "黄土磁性地层区域对比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按黄土地层的磁性特征的变化顺序进行区域性的横向对比,对黄土地层划分和对比有重要作用。区域对比的标志主要是古地磁的极性变化。在黄土磁性地层区域对比时,主要可靠的标志是布容—松山,与松山—高斯间的极性变化界限以及松山极性时内的极性亚时。而布容极性时内的布莱克偏移可作为对比时的参考,因为难以确定其全球性。" }, { "instruction": "狭隘民族主义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即地方民族主义。" }, { "instruction": "湖泊环境容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一定的环境标准要求下湖泊水体对污染物的容纳量。湖泊越大,它对污染物的净化能力越强。某种污染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越不稳定,湖泊对它的容量也越大。可分为绝对容量和年容量两种。在经济发达的湖泊流域内,对污染物可根据环境容量实行总量控制制度。" }, { "instruction": "房屋计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按建成的房屋幢数的数量统计。房屋不论其建筑质量、材料构成、高度、大小及其功能如何,都是构成居民地的最基本要素。在大比例尺航空遥感图像上,房屋的建筑质量、材料构成、大小均可按像片比例尺识别和量算;高度则可根据阴影计算,房屋的建筑层数,则只有在倾斜摄影像片上才能识别。而其功能可借助其他一些相关的辅助标志加以判断。如要从卫星遥感图像上进行房屋计数,分辨率至少要达到5m左右。可以充分利用低轨小卫星资料。" }, { "instruction": "北海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大西洋的边海。位于欧洲大不列颠岛、设得兰群岛和欧洲大陆之间。南北长约1000km,东西宽约640km,面积约600 000km2 。海域大部在西欧大陆架上。水深平均94m,最深433m。平均盐度35.5‰。平均表层水温7. 72℃,冬季2~6℃。晴天少,多风暴和雾。北海渔场是世界著名渔场之一,主要有鲱、鲭、鳕等鱼类。海域内石油、天然气丰富。航运发达,东通波罗的海,西南经多佛尔海峡和英吉利海峡通大西洋,北经挪威海通北冰洋。主要海港有英国的伦敦、德国的汉堡、荷兰的鹿特丹、比利时的安特卫普、法国的敦刻尔克等。" }, { "instruction": "漂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近岸浅海区,由于风力或潮汐等因素使波浪的能量加大,当能够起动沙粒时, 大量泥沙便被卷起成为悬移物,随着进浪、底流作往复运动,并被带到其他地区,这种现象称为漂沙。" }, { "instruction": "丽足介亚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介形纲丽足介目的一亚目。壳的大小变化大,大者可达2~3厘米,有的钙化差。背缘直或弯曲,前缘常具喙状突起及凹痕,有的后腹部边缘开口或形成管状构造。或可具发育的中槽。第一触角不变为多枝介游泳器官。全为海生,奥陶纪至现代。中国此类化石也有产出,如泥盆纪的里希特介(Richterina)、志留纪的伪足介(Pseudoentomozoe)等。" }, { "instruction": "泥盆纪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古生代的一个纪,年代距今4. 09亿年至3.62亿年,泥盆纪又称鱼类时代和裸蕨时代。" }, { "instruction": "铜川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中国陆相中三叠统上部的一个阶,位于二马营阶之上,上三叠统下部胡家村阶之下。阶名源自岩石地层单位“铜川组”,层型剖面位于陕西铜川金锁关。铜川阶的底界生物识别标志尚待深入研究后定义。阶内含丰富的各门类化石,古植物主要有:Equisetites brevidentatus,E. sthenodon,Neocalamites carcinoides,Danaeopsis magnifolia,D. plana,Pleuromeia labiata,P. tongchuanensis,Tongchuanophyllum concinnum,T. trigonum,T. shensiense,Glossopteris chinensis等;介形虫主要有:Tungchuania houae,Darwinula accuminata,D. schneideri等;双壳类主要有:Shaanxiconcha longa,S. elongata,S. fragilis,S. subovata,Unio huangbogouensis等;叶肢介有:Euestheria tongchuanensis,E. gibba,E. celeta,E. jinsouguanensis等;孢粉为PunctatisporitesGranulatisporitesChordasporites组合;还有昆虫类:Triassoblata phyllopteris,Minonymthites orthophlebes,Rhpidoblata lonchopteris等。" }, { "instruction": "贫民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即贫民窟。" }, { "instruction": "土壤跌水侵蚀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斜坡陡崖集流形成跌水,对崖壁及地面的冲蚀。" }, { "instruction": "子宫颈癌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发生于子宫最下端,子宫开口和阴道相连接处的恶性肿瘤。为妇女生殖器中最常见的癌瘤。多与子宫颈糜烂、炎症、撕裂和配偶的包皮垢有关,常表现为阴道不规则及白带增多现象。中国的子宫颈癌死亡率最高的是山西省,最低的是西藏,根据不同情况选用放射、手术、抗癌化学药物和中草药等进行治疗。" }, { "instruction": "肿笔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正笔石目的一属。笔石体呈Y形,始端攀合,胞管双列,末端分成两个单列的笔石枝。胞管细长,倾角大,掩盖多。第1个胞管为双芽胞管,向下生长,其余胞管逐渐改变方向,转为向斜上方生长。中奥陶世,大洋洲、美洲、欧洲、亚洲。中国产于浙江中奥陶统。" }, { "instruction": "太阳总辐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太阳辐射。" }, { "instruction": "绿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中基性火山岩经轻微变质作用形成的绿色块状变质岩的统称。岩石一般为绿色,致密块状,片理不发育,常见矿物为绿泥石、绿帘石、黝帘石、钠长石、石英、方解石等。绿岩是太古宙绿岩带的主要岩石类型,但也有其他地质产状和成因。" }, { "instruction": "浮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不与海底或湖底、河底直接接触,而悬浮于波浪或流动水体中移动的固体物质。主要由粘土、泥、粉砂和砂及浮游生物质组成,包括岩屑、火山玻璃、浮石、长石、辉石、角闪石、石英、锆石、电气石等矿物和有孔虫、硅藻、放射虫等浮游生物及遗体。其中,含有钙、铁、锰、磷、钒、镭、铀、钫、钍等40多种元素。这些矿物、生物及化学成分与气候、水文、地形、物质来源等环境有关。因此,对海洋沉积作用、生物活动以及海洋水文状况的研究具有理论和实用意义。" }, { "instruction": "ashcone,tuffcone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细粒的火山抛出物组成的锥形高地。当玄武岩浆穿过浅海底、湖底或其他被水浸泡过的地面时形成。沿着大洋岛屿的边缘特别容易见到。它们主要由成层良好的暗灰色玄武质火山灰组成,玻璃质抛出物为黄色和褐色橙玄玻璃。海相页岩、珊瑚和海滨砾石等异源物质也相当丰富。" }, { "instruction": "recent volcano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全新世火山,即活火山。" }, { "instruction": "现代裂谷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引张构造环境下发育的一种至今仍在活动的裂陷构造。如在大陆上规模最大的现代裂谷——东非大裂谷。它伴有火山活动和地震活动,据研究近期仍以每年几毫米至几十毫米的速度扩张。新生代以来,在中国大陆东部的东北、华北、东南沿海和南海北缘也曾发育裂谷,但第四纪以来大多数裂谷作用已趋减弱。在大洋,洋中脊则是规模最大的现代裂谷。" }, { "instruction": "图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图的基本要素之一,是对地图上各种符号、线划和色彩所代表内容的说明。图例设计主要应从内容的完整性和形式的系统性两个方面考虑。在内容方面,原则上要对地图上出现的所有符号类做出说明,但专题地图上有时可省略地理基础要素的图例。在形式方面,当图例内容较多时,应该根据地图内容的主次、符号的特征系统排列各图例。按照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图例内容的排列原则上从主要到次要、数量系列从小到大、空间特征从0维(点状符号)到3维。对于属性划分较细的类型图,其图例的排列应能够反映制图对象分类的等级关系,以帮助读者正确组织地图对象、概括地理实体的模型特征。" }, { "instruction": "负担系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即抚养比。" }, { "instruction": "重金属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比重在4或5以上的金属,即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序数在24以上的金属。其中具有环境效应的重金属称为环境重金属,如Hg、Cd、Pb、Cr等。重金属离子进入环境后,不像有些有机物那样能被降解,往往参与食物链直接危及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重金属离子被生物体吸收时,除以单个离子存在外,还可与生物成分如蛋白质、脂肪酸或氨基酸等发生反应,形成有机酸盐和螯合物。重金属离子及化合物的毒性,几乎都通过与生物机体成分的结合而发挥作用。其毒害是积累性的,开始不易察觉,一旦出现症状即会带来不良后果。环境的氧化还原条件影响重金属离子的价态变化,不同价态的重金属离子具有显著不同的生态效应。" }, { "instruction": "新热带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生物地理区。相当于南美、热带中美和西印度。" }, { "instruction": "继承式地洼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按历史发展特点分类的一种类型。其地洼是产生在以前大地构造发展阶段负单位(如台陷、台凹或地槽、山间坳陷等)之上者。如宁武地洼、大同地洼。" }, { "instruction": "地方视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以本地子午面作起算平面,根据真太阳所确定的时间称为地方视时。" }, { "instruction": "人口变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人口过程和人口结构在时间向度上的变化,它既是社会变迁的一部分,又深深地受到社会变迁的影响。社会变迁有两大类,一是结构性变迁,是新体制逐步取代旧体制的过程;二是突发性变迁,是原有体制的突然中断,并产生了一种全新的体制。" }, { "instruction": "自爆发活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火山喷出物在喷到地面后,内部残留气体继续释放、体积迅速膨胀所产生的爆炸活动。" }, { "instruction": "新邵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雪峰山区上震旦统的留茶坡组与中、下寒武统小烟溪组之间的不整合关系。震旦系是以陆屑为主的冒地槽建造序列,不整合于下寒武统之下。但在新邵地区的震旦系留茶坡组与下寒武统为连续沉积,岩性逐渐过渡,无运动存在。故应予废弃。" }, { "instruction": "正层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王鸿祯等(1996)提出的层序地层级别划分的基本单位名称,其含义及内部体系域划分与沉积层序相同。他们的级别单位术语为:超级:巨层序(gigasequence),含义与Vail et al.(1991)的巨层序相同,时限500~600百万年;1级:大层序,含义与Haq et al.(1988)的巨层序相同,时限60~120百万年;2级:中层序,含义与超层序组相同,时限30~40百万年;正层序组,含义与超层序相同,时限9~12百万年;3级:正层序,时限2~5百万年;4级:亚层序,时限0.1~0.4百万年;5级:微层序,时限0.02~0.04百万年。" }, { "instruction": "朗士德珊瑚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皱纹珊瑚目的一属。复体丛状或块状三带型珊瑚。边缘泡沫带宽,泡沫板大而少,隔壁不达外壁。复中柱蛛网状。横板完整,近平列。石炭纪,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中国主要产于南方石炭系。" }, { "instruction": "microseism,microearthquake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震级大于等于1,小于3的地震。这一类地震人们不能感觉,只有靠仪器才能测出。" }, { "instruction": "古地理事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史上相对稳定的、短暂的、突然出现的自然地理事件。例如某一短暂的、特殊沉积环境的稳定存在,某个突然呈现并且相对稳定的古地理形态和现象,以及存在于两个古地理阶段之间的急剧变迁等。" }, { "instruction": "反渗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也称逆渗透。当在溶液的一侧加上一个超过渗透压的压力时,溶剂由溶液一侧通过半透膜向溶液扩散的现象。现已按反渗透原理发展出多种反渗透分离装置。目前该法已广泛应用于苦咸水和海水的淡化以及超纯水的制备。在环境保护中广泛用于废水的回用和污染物质的回收再利用等。" }, { "instruction": "应用地貌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貌学的一个分支。它以地貌学的理论和研究手段为某一特定的产业服务。如工程地貌学、砂矿地貌学、农业地貌学等。" }, { "instruction": "大陆边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海岸线至深海底之间,为大陆到大洋的过渡带,包括大陆架、大陆坡、大陆基(或大陆隆)等地形单元,其中大陆架和大陆坡统称大陆阶地。其地壳为大陆到大洋的过渡型。大陆边一词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已作为国际法专用名词,特指大陆地壳和大大陆边洋地壳的分界线。大陆边包括沿海国陆块没入水中的延伸部分,由大陆架、大陆坡和陆基的海床和底土构成,它不包括深海洋底及其洋脊,也不包括其底土。大陆边也是沿海国家划分大陆架的法定外部边界。" }, { "instruction": "礁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环礁湖。由珊瑚礁围成的? 湖。水深一般在20~100米之间,宽达几千米。如太平洋马绍尔群岛中的比基尼环礁就有巨大的礁湖。" }, { "instruction": "风浪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风力作用形成的波浪。风浪的大小取决于风的类型,即风速强,风区大、风的作用时间长,形成的风浪就较大。它的波形不对称,传播方向变化不定,且主要取决于风力和风向。风浪传播到浅水区与海底摩擦,形成破浪和激浪,可对海岸造成较强的侵蚀和搬运作用。" }, { "instruction": "开阔台地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台地边缘后的海峡、开放湖、海湾环境沉积。一般水浅(最多几十米)、盐度基本正常、循环作用中等,主要为泥粒灰岩、泥晶灰岩、尖礁及有各种受限制的和广海的生物群的生物层。水平潜穴发育。" }, { "instruction": "火成岩系列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在一个岩石省(区)内共生在一起并有成因联系的一套岩石组合。由于对火成岩系列的认识和划分有一个历史过程,所以同一个术语,在不同时期,可能有不同的含义。" }, { "instruction": "冰水沉积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冰川融解的水流所沉积的碎屑物质。多分布于冰川前端的外围或冰川底部的水道中。有一定层次,具有流水作用的一般特征,离冰川愈远愈明显;特别是冰水湖泊沉积物,层理极为显著,成为颜色深浅、颗粒粗细相间的季候泥。沉积物中的砾石常保留有冰擦痕、磨光面和压坑等冰川作用的痕迹。" }, { "instruction": "冰心中粉尘浓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冰心中单位时间、单位面积的粉尘堆积量。在冰川冰层里储存的粉尘物质主要有气溶胶微粒、火山尘埃、宇宙尘及各种自然和人为的颗粒性物质。所有这些物质或成分起初都作为雪的晶核存在并降落到冰川,然后经降雪和变质作用过程以及冰川的发育过程进入冰川内部的。冰心的粉尘记录主要用电导测量(ECM)和Ca+浓度来体现。研究冰心中粉尘的成分、含量及与冰川形成和发育过程中有关的各种物理特征等,可用以揭示过去几十万年以来的气候与环境的特征和演化。" }, { "instruction": "文头山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文头山页岩。时代属早志留世晚期。分布于广东西部。命名地点在广东郁南连滩圩附近的文头山。文头山组系从原来的连滩页岩中分出来的。为海相泥质沉积,由浅灰及深灰色较厚层的页岩组成,富含笔石,共含两个笔石带:上部Monograptus riccartonensis带,下部Cyrtograptus murchisoni带,共厚10~20米。与下伏连滩组呈整合接触,上部为断层所切。" }, { "instruction": "变质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岩石所处环境物理条件和化学条件的改变引起岩石在矿物成分,结构或构造上发生的变化过程,称之为变质作用。这里的岩石可以是沉积岩,火成岩,也可以是变质岩,它与发生在地表的那些变化,如风化、成岩作用相区别。" }, { "instruction": "石膏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富含次生石膏,但未胶结或硬结的土层。" }, { "instruction": "土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土壤主要的基层分类单元。有相似或相同的景观部位,剖面特征基本一致,如黑钙土土类中的厚锈黑黄土土种,红壤土类中的砾质红泥土土种。" }, { "instruction": "地壳运动方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地壳组成和结构所反映的运动形式。如升降运动、水平运动,包括挤压、引张、扭动等。地质力学认为地壳运动方式和地壳运动方向紧密联系。研究此问题,可从两方面考虑:①地壳组成,主要从各种建造,特别是从沉积建造研究海陆相对运动(隆起和沉降)、基底和盖层等的运动方式;②地壳结构,侧重岩石圈形变,即从改造追索地壳运动方式和方向。地壳运动具有水平运动主导性、构造运动定向性、构造运动统一性等基本特征。构造体系展布规律尽管表现不同的运动方式,但地壳区域性运动方向和地壳整体运动的大方向是一致的,即不是经向水平错动,就是纬向水平错动。" }, { "instruction": "瀑布冰川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冰川到达悬谷时陡然呈冰瀑布下降。" }, { "instruction": "土壤加速侵蚀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人类活动作用下,特别是破坏了地表植被,加速和扩大了自然因素作用所引起的地表土壤破坏和土体物质的移动、流失。通常所讲的土壤侵蚀就是指土壤加速侵蚀,它不仅危害区域农业生产,同时也危害水利、交通、工矿事业,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严重问题。" }, { "instruction": "暖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海流的一种。通常发源于热带和亚热带海域,水体温度高于附近海水温度的海流。海水较透明,带蓝色,温度和盐度高于周围海水,其中氧、硅酸盐和磷酸盐含量较低。对沿途大陆气候有很大影响,如墨西哥湾暖流流经的欧洲海岸气候与同纬度的其他大陆相比气候温暖得多。在海图上通常用红线表示。" }, { "instruction": "泛化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泛化者。" }, { "instruction": "云下洗脱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也称云下冲洗、冲刷。湿沉降清除大气中颗粒物(气溶胶)的一种方式。参见湿沉降。" }, { "instruction": "梯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个遗迹群落的垂直分层,Bottjer和Ausich(1982)提出。在同等的沉积环境中,处于不同位置的生物遗迹保存成供我们研究的遗迹化石的可能性是不同的。在浪基面之上的表生遗迹很容易被活跃的外动力作用或其他生物作用所改造,甚至彻底抹去,从而在地质记录中“缺失”。相对而言,底内生物的遗迹比较容易被完整地保存成化石,而最深的潜穴构造易被最完整地保存,成为所谓“明星遗迹”。海底面之下底内生物的生活环境也具有垂向分带性,不同层次的遗迹化石和遗迹组构的特征具有显著的垂向差异,分析和研究遗迹化石这些特征的变化,极大地有助于正确认识和恢复沉积环境。" }, { "instruction": "完整井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潜水井或承压水井中,揭露了整个含水层的井。即这种井一直打到含水层的隔水底板,因此水只能通过井壁渗入。" }, { "instruction": "垂直结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植物对群落垂直光强度等适应分布所形成的高度上的分化和成层现象。" }, { "instruction": "地穹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洼区中的四级正向构造单位。其上缺失或很少地洼构造层,通常是由拱曲、断裂或拱裂所成的隆起。它往往介于两侧的地洼之间。" }, { "instruction": "岩枝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不规则枝杈状的脉状岩体。常见于较大侵入体的边缘,并穿插于围岩之中。" }, { "instruction": "六甲变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池边展生(1956)命名。西日本(主要是濑户内地区)上新世至更新世间的地壳运动。濑户内地区自上新世中期开始形成与大阪层群相当的沉积盆地,其发育过程在近畿地方中部的近畿三角带最为典型。本区的构造由与本州略呈平行的东西向构造,及与其直交的琉球弧,七岛马里亚纳弧南北向构造组成。从构造发展史看来,应属古近纪至新近纪的构造方向。运动的初期以东西向构造较发育,更新世中期以后则以南北向构造最为发育。这一构造活动一直持续到现代。1966年池边展生、藤田和夫对六甲运动进一步定义,仅限用于近畿中部形成南北向构造的地壳运动。" }, { "instruction": "太白冰碛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属更新世晚期。命名剖面位于陕西东秦岭太白山,以太白山主峰八仙台的末次冰川槽谷中冰碛物最为典型,八仙台海拔3767米,冰川遗迹保存得最为完整。分为两次副冰期:三清池副冰期冰碛,组成大爷海槽谷的终碛及二爷海—三清池终碛与侧碛,为棱角状花岗岩碎石及块砾,巨砾砾径一般为20~100厘米,大者2~4米,含孢粉极少,有Pinuspollenites,Tsugaepollenites,Ephedripites等;二爷海副冰期的冰碛组成了二爷海—三清池槽谷中的块砾碛,主要为底碛,散布于谷底,系全棱角状的花岗岩块砾、巨砾、碎石和细砾,砾径粗大,多为0.5~3米,厚约30米。八仙台顶部表土含少量孢粉Ephedripites,Rhododendron等。" }, { "instruction": "大地坐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以参考椭球面为基准面的坐标。地面点的位置用大地经纬度和大地高来描述。" }, { "instruction": "accessory ejecta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早期喷发的已固结的熔岩和火山碎屑物组成的火山抛出物。" }, { "instruction": "深海谷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切割陆架、陆坡或陆隆伸入到深海的海底谷。多数分布在海底扇上呈扇形,并称海底扇谷。" }, { "instruction": "新造山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新构造学的研究中,“造山带”具有新的含义。前苏联学者舒尔茨(С.С. Щульц)首先在新构造学中应用“造山带”这一术语,他认为欧亚造山带是地壳上新出现的新大地构造单位,取名新造山带用以取代旧的地槽、地台概念。造山带由下列类型山区组成:①年轻山区,即阿尔卑斯、喀尔巴阡、高加索等形成于阿尔卑斯地槽基础上的山区;新造山带②再生型山区,即天山、阿尔泰、萨彦岭、外贝加尔等,形成于从前寒武纪起不同时代地台构造上的新山区;③环太平洋带山区,即环太平洋大陆边缘最新形成的山区,如中国台湾等。" }, { "instruction": "前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从滩肩顶(或高潮时波浪上冲的界线)往下至潮时回流消散的位置。在沙质海岸叫潮间带。" }, { "instruction": "灵武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属全新世早期。命名剖面位于宁夏灵武县水洞沟,在本组地层中发现用燧石制造的石器碎片及磨光石斧。本组地层下段为灰色粗砂及砾石层,具交错层理,厚1~2米;中段为黄绿或蓝灰及黑色细砂、粉砂、亚粘土、淤泥及炭质条带,厚2~3米,含炭质条带的层位具有波浪状层理(融冻褶曲);上段为灰黄或灰褐色细砂、粉砂及亚砂土,具明显的水平层理,厚3~4米。与下伏水洞沟组呈不整合接触。含哺乳动物化石Equus heminus, E. sp., Gazella przewalskyi, Bos sp., Cervidae, Capreolus sp., Cervus sp.等,可与蓝田半坡组全新世早期地层对比。孢粉组合有Salviniaceae, Ephedripites, Chenopodiaceae, Artemisia, Compositae, Gramineae等,以小灌木及草本花粉占优势。为河湖相沉积。上段14C年龄为(8770±150)年和(5940±100)年,可与滴哨沟剖面上部的全新世早期地层相对比。分布于银吴盆地、卫宁盆地、清水河、苦水河谷地及其较大的支流。" }, { "instruction": "婴儿死亡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一定地区在某年内未满周岁的婴儿死亡人数与活产婴儿数的比率,以千分数表示。" }, { "instruction": "有机表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矿质土壤中由泥炭或枯枝落叶等有机土壤物质组成的表层。" }, { "instruction": "千尼尔沙岗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滩脊型潮滩(beach ridge tape tidal bank)。是位于高潮线以上在沼泽向海一侧的沙脊。chenier一词来源于法文le chéne。其宽可达150~200米,高3米,长可达50千米。位于沼泽地区,是由沉积物供给的变化造成的。当河流供给细粒沉积物减少,暴风时波浪就会对原来的沉积物再作用,形成沙质滩脊,一旦河流供给的细粒沉积物增加,在滩脊的前缘就形成沼泽,若这一过程反复进行,就会形成一系列具有前缘沼泽的滩脊。" }, { "instruction": "兰顿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欧洲海相古近系古新统上部的一个阶,位于蒙蒂阶之上,伊普尔阶之下。本阶富含双壳类和有孔虫。相当于英国的塔内特(Thanetian)阶,上部相当于巴黎盆地的斯巴纳阶,兰顿阶一名源自比利时的兰顿(Landen)。" }, { "instruction": "纵谷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与构造方向一致的河谷。纵谷向斜谷、背斜谷、单斜谷和次成谷等属之。" }, { "instruction": "磷矿沟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早寒武世。分布于新疆霍城县果子沟和精河县科古琴一带。以黑色含磷硅质粉砂岩为主夹团块状灰岩,含有上下两个磷矿层,其底部为厚0.5米的黑色、深灰色砾岩。与下伏震旦系塔里萨依组冰碛岩和上覆霍城组均呈假整合接触,厚40米。在粉砂质硅质泥质岩中曾发现有Redlichiids类三叶虫,属浅海沉积环境。" }, { "instruction": "偏铝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岩石中N(Na2O)+N(K2O)+N(CaO)>N(Al2O3)>N(Na2O)+N(K2O) (分子数),标准矿物中以An为主,特征矿物是角闪石、黑云母、普通辉石、原生绿帘石。" }, { "instruction": "纹泥计龄法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于冰川流水作用沉积于冰川湖泊内的沉积物,冬季形成颗粒很细的薄层,夏季形成较粗的薄层,从而形成季节纹泥,通过计算这些薄泥的层数,可以推算出其沉积的年龄。" }, { "instruction": "volcanic products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火山活动时从地下喷出来的物质。可以是气态的火山气体,或是液态的熔岩,也可能是固态的岩石碎屑及其混合体。" }, { "instruction": "氧化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美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诊断表下层之一。名词来源于英语oxide,氧化物之意。它是强烈风化与淋溶作用造成的。其颜色为红、白、棕等不一。粘粒分布在上下部分比较均匀,这与淀积粘化层(Bt)明显不同。粘粒矿物以1∶1型的高岭石等为主,土体中能保留原岩石结构的体积不到5%。土层厚度至少为30厘米,CEC<10厘摩/千克或其粘粒部分CEC<16厘摩/千克,可风化矿物在10%以下。" }, { "instruction": "郊区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亦称逆城市化、反城市化、离心型城市工业化。参见逆城市化。" }, { "instruction": "变成构造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变质作用过程中由变形作用和重结晶作用所形成的构造。一般定向构造比较显著,如板岩中的板状构造、千枚岩中的千枚状构造、片岩中的片状构造、片麻岩中的片麻状构造等。有时定向构造不明显,如热接触变质作用形成的斑点状构造等。" }, { "instruction": "五台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马杏垣等1955年创名。太古宙末的一次褶皱运动。是根据五台山区新太古界五台群与古元古界滹沱群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确定的。广义的五台运动应包括甘泉不整合、探马石不整合及金洞梁不整合等3个褶皱幕。在华北除太行、吕梁及中条山等地发现不整合界面外,阴山、燕山、辽东、吉南及豫西等地皆已获得与之有关的构造热事件的同位素年龄数据;在新疆塔里木库鲁克塔格地区,达格拉格布拉克群与上覆古元古界的不整合应与之相当。在扬子古大陆西缘康定群中达麻粒岩相层位取得2451百万年的锆石UPb年龄,可能亦属五台运动的构造热事件之反映。" }, { "instruction": "贝壳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激浪把含有贝壳的沙质物质搬运到海滩上堆积,形成与海岸线平等排列的岸堤。多在沿岸海底有大量贝类繁殖,且以激浪作用为主的开阔沙质海岸带形成。中国海南省沿岸,自天津附近东至海边的淤泥质粉砂海滩平原上,约有4条很长贝壳堤,顺着渤海湾海岸呈南北分布,是古海岸线的遗迹,也是海岸线后退的重要标志。" }, { "instruction": "栖息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生境。" }, { "instruction": "线胀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地表累计至100cm深度的土壤最大收缩量,以各土层厚度(cm)与各层线胀系数乘积之和表示。" }, { "instruction": "原位孢粉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保存于孢子囊或花粉囊中因而可以准确地确定其亲缘关系的孢子与花粉。地层中原位孢粉发现很少,绝大多数是分散孢粉。原位孢粉直接采用其母体植物的分类和命名。" }, { "instruction": "冰粒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冰雹。" }, { "instruction": "Saint.Vincent type flow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从垂直的喷发柱回落的火山抛出物所产生的火山碎屑流。这种火山碎屑流有极大的活动性,伴以火山发光云的发生。其形成机制可用高热气体和岩屑混合物的崩塌来解释。" }, { "instruction": "江西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发生在江西前石炭纪的构造运动。有下列佐证:早石炭世晚期的梓山群有底砾岩,它覆于下古生界不同层位地层上,与中晚泥盆统峡山群为侵蚀接触。梓山群分为两个组:佛岭组的时代是早石炭世晚期,张公庙组为早石炭世中期;它们在赣中多不整合于板溪群上,在赣南则假整合于上泥盆统峡山群之上。" }, { "instruction": "显地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新生代或第四纪松散层堆积的负地形区,现代地表形态反映了底部埋藏地形特征者,称显地形。例如堆积平原上水文网的分布格局和水道的宽窄变化,以及残丘、湖泊的分布方向等都受底部埋藏构造的控制,这种堆积平原即属显地形。一个埋藏的活断块地形,常使地表河流呈汇聚、分汊、展宽、变窄或呈直线状、肘状流动等。在堆积平原区研究显地形对于找矿(特别是天然气和石油)和确定活构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 "instruction": "牧食迹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复数paschichnia)又称牧食痕迹(grazing trace)。为Seilacher(1953)提出的遗迹化石五大习性分类之一。牧食迹为层面上的弯曲带或沟,系游移泥食生物沿底质表面一面爬行一面进食表层有机质时所形成的痕迹,大多密集呈缠绕状或脑纹状,但互不相交,如蠕形迹(Helminthoida)等。" }, { "instruction": "假希瓦格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目的一属。壳中等到大,粗纺锤形至球形。最初数圈包卷较紧,以后骤然放松,最后一圈又紧。旋壁由致密层及细蜂巢层组成。隔壁微皱。旋脊小,仅见于最初几圈。早二叠世,亚洲、欧洲及北美。中国各地海相下二叠统均有发现。" }, { "instruction": "抽水蓄能电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建有上下水库,利用电能系统中多余的电能,把下水库的水抽到上水库,以位能的方式蓄能。当系统需要电力时,再从上水库放水到下水库进行发电。这样,抽水蓄能电站便能吸收低谷负荷时的多余电能储于上水库,待高峰负荷时及时放水发电。虽在抽水和发电过程中要损失部分能量(约25%左右)。但能适应电力系统调峰的需要,并具有紧急事故电力的备用。抽水蓄能电站首创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从70年代起已为世界许多国家采用。" }, { "instruction": "地洼带岛弧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属地洼区性质的岛弧。如西太平洋的花彩列岛,大部分属于地洼区。" }, { "instruction": "领海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沿海国家领土的一部分。是指沿海国家主权管辖下的由海岸向外延伸达到一定宽度的海域及其上空与海底地下层。领海的宽度国际上无统一规定,都由各沿海国家根据本国地理特点、经济发展需要和国防安全原则,兼顾邻国正当利益与国际航行便利等因素自行确定。从3海里到200海里皆有,差别悬殊。 1 982年通过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了1 2海里的领海宽度界限,既解决了数世纪悬而未决的领海宽度问题|,又基本满足了中小沿海国家在防卫与安全、资源和经济利益方面的需要,已逐渐为当今多数沿海国家所接受。中国政府于1 9 58年9月4日宣布其领海宽度为1 2海里,并声明该规定适用于中国一切领土,“包括中国大陆及其沿海岛屿,和同大陆及其沿海岛屿隔有公海的台湾及其周围各岛、澎湖列岛、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其他属于中国的岛屿”。 1 9 92年2月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其毗连区法》则将上述主张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 }, { "instruction": "生殖努力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为增加生殖力所提供的时间和资源分配,和对风险的承担。" }, { "instruction": "声波地震勘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连续地震剖面测量。海洋地震勘探的一种。系海底浅钻利用非炸药震源在水中发出声波,达到并穿透海底后在疏松沉积与固结岩石的分界面或其他声阻抗不同的分界面上反射,测量返回的声波以探测海底地质情况。其原理与一般反射地震勘探相似,但多采用单道接收系统,具有灵活、快速的特点。使用的震源有气枪、电火花、电磁脉冲及振动板等。声波勘探广泛用于海底煤田、砂矿、沉积物、地质构造及工程地质调查,也在海底石油概查中应用。" }, { "instruction": "间歇性河河口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季节性河河口湖(estuarine lake of ephemeral stream)。连接间歇性河河口的湖泊。有一至数条间歇性河注入而无河流流出。属于非排水湖、内流湖。如新疆的罗布泊、内蒙古的居延海(嘎顺诺尔、苏古诺尔)等。" }, { "instruction": "总适合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广义适合度。" }, { "instruction": "变质事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同一期区域变质作用的全过程,称为一次变质事件。它相当于同一次构造旋回和地球动力学过程,可包括几个连续的变质阶段。每一个变质阶段具有不同的温度和压力条件,它们与变形幕之间的关系也有所不同。有些变质岩系曾受到多次变质事件的影响,表现为不同变质事件的变质时期、变质作用类型、大地构造环境和地球动力学过程有所不同。" }, { "instruction": "灾变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对种群产生强烈影响的一种不可预测的意外事件。如陨石对地球的撞击导致种群的灭绝等。" }, { "instruction": "光枝苔藓虫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苔藓动物门变口目的一属。硬体块状、枝状或薄层状,表面有突起。虫室口椭圆形或花瓣形。间隙孔多,其中横板比虫室中密而多。刺孔发育。奥陶纪至二叠纪,亚洲、欧洲及美洲。中国泥盆纪地层中很多。" }, { "instruction": "分布区中心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在一分布区内生物种类或某种特征表现比较集中的地区。" }, { "instruction": "Nevadan orogeny,Nevadian orogeny,Nevadic orogeny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侏罗纪和早白垩世发生在现今北美洲科迪勒拉山系西部的造山运动,表现为构造变形、岩石变质和深成岩浆入侵。典型地区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境内的内华达山脉,根据那里含化石地层判断,基底以上地层的变形可能结束于侏罗纪晚期(基末利阶(Kimmeridgian)与波特兰阶﹝Portlandian)之间),但在其他地方有比这里时间更早和更晚的内华达期构造变形。花岗岩的侵位和其他深成岩浆活动持续的时间比构造变形持续的时间要长,深成岩的同位素年龄值在180~80百万年,即从早侏罗世至白垩纪中晚期。地质学家们对‘Nevadan orogeny’的理解、使用有些不同,有的对其在时间和空间方面加以严格限定,有的则将其用得更广泛,不怎么加以限制。最好还是按史蒂勒(Wilhelm Hans Stille, 1876-1976)原意将其作为一个造山时期对待。" }, { "instruction": "taphrogeny,taphrogenesis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克陵凯尔研究东非大裂谷时创名,指形成地壳最新的巨大裂谷的构造运动。巴甫洛夫斯基(E.B. Павловский)1948年把贝加尔型盆地(大地堑)的形成也称为地裂运动。按照板块学说,地裂运动产生的大裂谷是大陆板块的裂解部位。" }, { "instruction": "变余层理构造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变余构造的一种。在由沉积岩或火山沉积岩形成的变质岩中常见。例如,在板岩、千枚岩、片岩及变粒岩中,常见有颜色、结构或成分不同的条带与劈理(或片理)平行或斜交,它是原岩的沉积层理经变质后被保留下来的结果。" }, { "instruction": "平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潮汐过程中,海水上涨到最大高度后,短时期内保持的不涨也不落的现象。" }, { "instruction": "艾家山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位于中奥陶统上部达瑞威尔阶之上,上奥陶统顶部的钱塘江阶之下。层型剖面选在四川省城口县东南40余千米处的新开公路旁(距廖子口镇约2千米)。艾家山阶的底界以笔石Nemagraptus gracilis的首现为标志。阶内自下而上包括四个笔石带:①Nemagraptus gracilis带,②Climacograptus (Cl.)wilsoniCl.(Cl.) bicornis带,③Dicranograptus clingani带,④Climacograptus (Diplacanthograptus) spiniferus带。" }, { "instruction": "萍乡运(一)是什么?", "input": "", "output": "(1)指赣西萍乡附近古近系红色岩系与下侏罗统间的不整合关系。通过本区红色岩系和江西其他地区的岩性对比,初步认为它与上煤系顶部的三邱田段呈不整合接触关系,属燕山运动在本区的表现。" }, { "instruction": "古兰河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末志留世。仅分布于黑龙江小兴安岭西北部的嫩江和爱辉地区。主要由灰绿色和墨绿色板岩、粉砂岩组成,局部见含砾硬砂岩,夹少量安山岩,富含凝灰质。顶部以一层灰黑色略带紫色的粉砂质板岩与下泥盆统西古兰河组呈整合接触,与下伏卧都河组呈整合接触。厚度为53米。仅含腕足类Lingula,代表一种潮间带沉积。岩性比较稳定。" }, { "instruction": "地球年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地球行星体在具有接近于其现有的质量和密度以来所存在的时间。地球年龄的确定主要借鉴于陨石年龄的测定、地球现代铅同位素组成以及矿石铅的铅同位素增长线来确定。现确定的最佳地球年龄值为45.7亿年。" }, { "instruction": "太平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球上四大洋中最大、最深和岛屿最多的海洋,位于亚洲、大洋洲、南极洲和南北美洲之间。面积17968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球海洋面积的一半。平均深度1028m。较大的岛屿2650多个,面积440多万平方公里。北半部有巨大海盆,西部有多条岛弧,岛弧外侧有深海沟,其中马里亚纳海沟的斐查兹海渊深11 034m,为世界已知最深处。北部和西部边缘有宽阔的大陆架。赤道附近的水面平均温度约27~29℃,近极地地区海面有结冰现象。盐度约35‰,富海洋资源。盛产鲱鱼、银鱼、鲑鱼、金枪鱼等。秘鲁沿海、日本北海道、朝鲜、中国舟山群岛和美国、加拿大西北沿海域都是世界著名渔场。海底石油,尤以西部和西南部各边缘海域最为丰富。" }, { "instruction": "全模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合模。原命名者未从其中指定正模的、被用于据以命名一个新种或新亚种的若干标本,其中的任一个皆为这个新种或新亚种的全模。" }, { "instruction": "潮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下,海水垂直涨落时水体的周期性水平运动现象。涨潮时的海水水平流动称涨潮流(flood current),落潮时的海水水平流动称落潮流(ebb current)。由于海岸和海底地形对潮流的影响而引起复杂的变化,难以进行观测和预报。在狭窄的海峡地区,流速可达几节,并产生强烈的涡流,常塑造成海釜等海底侵蚀地形,如中国杭州湾潮流流速可高达10~13节不仅是侵蚀和搬运的地质营力,而且还可作为发电的动力。" }, { "instruction": "闪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普通角闪石含量大于90%的区域变质岩石。岩石中除普通角闪石外,可含少量辉石、石榴子石、斜长石、石英等。一般具中粗粒纤状变晶结构和块状构造。有时呈片状构造,可称为片状闪岩。闪岩常与麻粒岩相或角闪岩相的变质岩密切共生。主要是超基性岩经中高级变质作用的产物。" }, { "instruction": "华北地洼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属于华夏期地洼区。包括华北诸省,发育基础为后吕梁期地台区。其地槽阶段为早元古代;地台阶段自中元古代至三叠纪;地洼阶段主要开始于早侏罗世,构造线主要属北东构造系(吕梁期主要为北北东构造)。地洼岩浆岩以闪长岩类为主并形成邯郸式铁矿,北缘为花岗闪长岩及有关铜铁矿床分布地带,并有著名的地洼型油田(如大港、胜利等)和重要的地台型铁、铝、煤等矿产。" }, { "instruction": "化学污染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般指进入环境后会造成污染作用的化学物质。如DDT、多氯联苯、重铬酸钾、丙烯腈及氯乙烯等。在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气、废水和废渣中都含有各种不同物理、化学性质的化学物质,它们在环境或有机体中会发生化学作用,造成危害。" }, { "instruction": "黄土磁性地层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黄土地层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磁性地层学的一个分支。黄土磁性地层是据黄土堆积物沉积之后剩余的磁性性质划分地层层序的学科。由于沉积物的磁性特征及其变化具有全球性或洲际性特点,不是“穿时”的,因而在地层的划分和对比上较其他方法更为实用,但仍需要与岩石地层、同位素年龄等有关方面资料结合,方能解决地层划分问题。" }, { "instruction": "砥柱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扭动构造形成过程中,作为边界条件先期存在的圆形或椭圆形穹窿(不论其卷入新的构造体系中上升或下降)。与扭动构造同时形成的上升地块:①旋扭构造体系核心部分的圆筒状上升地块;②山字型两翼反射弧凹侧的浑圆状上升地块。其面积有大有小,边界有的清楚,有的模糊。" }, { "instruction": "挠足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节肢动物门的一纲。一类小型浮游或寄生的甲壳动物,体形变化大。头部与一胸节或二胸节愈合而成头胸部,无甲壳,头部及胸部附肢司运动,腹部无附肢,末端有尾叉。现生种类极多,占海洋浮游生物的大部分,常见属如蜇镖水蚤(Calanus),淡水中也有产出,如剑水蚤(Cyclos),寄生者幼虫与一般挠足类相似,成虫体形奇特。白垩纪至现代,化石稀少。" }, { "instruction": "土地潜在人口承载力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某一地域的土地在一定生产条件下潜在产出所能维持一定生活水准的人口数量的能力。目前一般估算方法是扣除非农业用地后,根据气候、地貌、土壤等条件,评定每一个土地单位对作物的适宜程度;再对所选定的各种作物进行产量分析,以确定特定条件下生产量最高的作物品种,再计算一定投入水平下该作物的产量;然后根据卡路里一蛋白质转换系数,求出各种作物的卡路里一蛋白质生产潜力。把各土地单位的计算结果总合起来,得到一个区域的土地生产潜力。再与一定生活水准下的卡路里一蛋白质人均需要量相对照,即可求出该区域的土地潜在人口承载力。" }, { "instruction": "岛坡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岛架外缘至深海底之间的陡坡地带。是围绕海洋中岛屿发育的陡坡。" }, { "instruction": "净转移反应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变质反应过程中,矿物原子数发生变化的一种变质反应。它可以是连续反应,也可以是不连续反应。例如,泥质变质岩中堇青石转变为石榴子石的变质反应:3(Mg,Fe)2Al4Si5O18堇青石=2(Mg,Fe)3Al2Si3O12石榴子石+4Al2SiO5矽线石+5SiO2石英这是一个连续反应,也是一个净转移反应。在净转移反应中,矿物的体积有相当大的变化,如上式中堇青石转变为石榴子石后体积缩小,因此净转移反应是良好的地质压力计。" }, { "instruction": "铜川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种子蕨植物叶化石的一属。大型一次羽状复叶,羽轴粗强。羽片舌形或长三角形,基部下侧下延,上侧扩张或稍收缩。中脉明显,侧脉二歧分枝结成狭长网眼,具邻脉。三叠纪,中国华北、西北。" }, { "instruction": "应力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构造运动所产生的构造力的作用下,岩块内部各点产生应力。应力分为三种类型:压应力,倾向作用均指向物体的中心;张应力,诸力倾向于促使物体拉伸;剪切应力,倾向于使物体转动的一对作用力,这三种应力同时存在,构成应力场。" }, { "instruction": "文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作为考古学名词,专指在原始社会的某一特定历史阶段内,分布于一定区域的、具有共同特征的人类生产和生活实践所产生的物质和精神产物的全部遗存的总和。它以能保存下来的当时人类所使用的各种工具、用具、饰物以及当时人类所创造的壁画、雕刻品等为代表。同一文化遗存的工具、用具除形式上极为相近外,在其制作技术上也是相同的。各种文化的命名,多以第一次发现的典型地点命名,如丁村文化、西侯度文化;或以其制造者命名,如北京猿人文化;但亦有以其具特征性的遗物命名的,如细石器文化等。" }, { "instruction": "羊虎沟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羊虎沟群。时代属晚石炭世中期。经厘定,限用于相当西欧威斯特法阶的地层,并改称羊虎沟组,与华北本溪组大致相当。分布于甘肃靖远、景泰、武威一带。命名地点在甘肃永昌羊虎沟附近。现根据靖远磁窑榆树梁红土洼剖面,本组为滨海相或海陆交互相含煤沉积,下段主要为土黄色薄层细砂岩和砂质页岩夹煤层,最上部为灰岩和泥灰岩,含腕足类Choristites crassicostatus,Plicatifera chaoi,底部砂岩中含植物Lepidodendron aolungbulukense;上段,下部为土灰色钙质粉砂岩和砂质页岩夹薄煤层,含植物Neuropteris sp.,Linopteris sp.,上部为黑色钙质砂页岩与暗色灰岩、泥灰岩互层,顶部夹煤线,含腕足类Dictyoclostus houyuensis和Choristites sowerbyi等。与上覆上石炭统太原组和下伏靖远组均呈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结构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呈H+、(OH)-、(H3O)+等形式参加矿物晶格的离子。这些离子在晶格中占有确定的位置,数量上与其他元素成一定的比例,只有在较高的温度(一般在数百摄氏度到1000℃之间)下,当晶格破坏时,它们才组成水分子从矿物中析出。含有结构水的矿物中以含(OH)-的为最常见,如纤铁矿FeO(OH),高岭石Al4〔Si4O10〕(OH)8。" }, { "instruction": "特里奇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国际地层表中下志留统上部的一个阶,位于埃朗阶之上,中志留统申伍德阶之下。其底界位于腕足类Eocoelia intermedia灭绝层位之上,Eocoelia curtisi的首现层位之下,接近笔石Monograptus turriculatus带的底界处。本阶GSSP位于英国威尔士中南部兰多弗里地区Cefn Cerig公路旁探槽d的162号化石点处。" }, { "instruction": "垣曲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垣曲系。时代属始新世晚期至渐新世早期。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山西、陕西、豫西地区。命名地点在山西垣曲县城附近。为断块盆地沉积,下部为厚层砾岩夹紫色页岩;中部为灰黄色砂岩与绿、紫色页岩的互层,夹泥灰岩,底部有一层厚约40米的砾岩;上部为杂色页岩及泥岩,顶部为灰白色泥灰岩和杂色砂页岩,局部有煤层。下部及中部含哺乳动物化石Amynodon,Gobiohyus等,顶部含Brachyodus hui。总厚约1000米。与下伏古生代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南京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目的一属。壳中等,厚凸透镜形,壳缘窄圆。旋壁大都矿化,似由致密层、透明层及内疏松层组成。隔壁平,旋脊小。主要产于亚洲二叠系。中国主要产于中、上二叠统。" }, { "instruction": "地貌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反映地貌形态、成因、物质组成和地貌年龄的图件。根据任务要求,图件的比例尺不同,表现的地貌等级、详略程度和突出的重点也不相同。反映地貌一般特征的图件为普通地貌图,反映与某项科研生产有关的地貌特征的图件为专门地貌图,如历史地貌图、砂矿地貌图和各类工程地貌图等。专门地貌图件是找矿、找水、工程勘测设计和生产规划必要的参考图件之一。" }, { "instruction": "P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为纵波,这是一种推进波,介质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也称疏密波,具有周期短,振幅小,传播速度较快的特点。地震时,P波最早到达震中,破坏性较弱。" }, { "instruction": "滨大陆边缘活化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活动大陆边缘内侧原已稳定的大陆壳重新活化而产生的新活动带。中国东部滨太平洋陆缘活化带是在印支和燕山造山旋回,古太平洋消失过程中,西太平洋古陆与亚洲大陆汇聚时,靠近古太平洋陆缘的稳定地区产生构造岩浆活化的地带;中国西部滨特提斯陆缘活化带是在喜马拉雅造山旋回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碰撞过程中,滨特提斯陆缘原已准平原化的古生代造山带又回春复活,再次产生逆掩叠覆构造,使地壳大规模缩短,山脉隆升。中国西部现今的昆仑山、祁连山、天山以及秦岭等山脉均在此时形成。" }, { "instruction": "高山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山地森林上限以上的土地,由低矮、寒生或旱生高山植物构成,植物较密集。" }, { "instruction": "体衍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两个不同种晶体间,因受三维晶格因素(彼此的晶胞有共同之处)的控制而成相互规则取向连生的现象。通常以交生形式出现。“syntaxy”一词系由翁格马赫(H.Ungemach)于1935年所创的,用来指示两种多型变体间的规则取向交生。1953年G.唐奈和J.D.H唐奈(G.Donnay & J.D.H.Donnay)将它扩展到对应晶胞棱长之比为有理数,但化学组成不同的晶体间的规则取向交生,如氟碳铈矿(bastnaesite,Ce,La[CO3]F)与氟碳钙铈矿(parisite,Ce2Ca[CO3]3F2)间的取向交生。在1977年国际矿物学会 补?际结晶学联合会联合命名委员会上赋予此术语以本词条开始所述的定义。" }, { "instruction": "原同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同一属内的不同的种被命名为相同的名称,这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同的名称第一次发表时就被包括在同一命名属内。" }, { "instruction": "塔里木地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北邻天山,南接昆仑山的塔里木盆地是一个前寒武纪地台。它大部分被新生代沉积覆盖,基底和古生代盖层主要出露于北部边缘的柯坪、库鲁克塔格等地。在库鲁克塔格基底中有三个重要的不整合面,即下元古界兴地塔格群与太古宇托格拉格布拉克群之间、上元古界杨吉布拉克群与下元古界兴地塔格群之间,以及库鲁克塔格冰碛层与上元古界爱尔基干群之间的不整合面。此冰碛层与南沱冰碛层相当,在爱尔基干群中有新元古代叠层石,故它也是在扬子旋回最终形成的。其盖层曾经历多次构造变动,其中最重要的构造变动有两次:华力西运动形成古生界盖层褶皱,喜马拉雅运动使中、新生代地层褶皱。" }, { "instruction": "火成岩石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岩浆岩岩石学(magmatic petrology)。岩石学的分支学科。火成岩主要研究由岩浆冷凝固结而形成的岩石(侵入岩与火山岩)。其研究方法与内容,一般是通过偏光显微镜,结合野外手标本等观察,着重研究其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结合化学成分,从而正确地定名和确定岩石的种属。野外要研究岩浆岩体的产状、岩相、岩性带划分、原生构造、同化及分异作用、接触关系、接触变质带、时代、先后顺序及活动次数等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岩浆岩的成因来源,形成物理化学条件(温度、压力等),岩浆活动与地质构造的关系,岩浆岩的成矿专属性等。火成岩研究为矿产资源,为地质构造、水文工程、地震、物探、探矿工程等学科提供有价值的地质资料。" }, { "instruction": "岛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围绕海底火山山麓或群岛展开的平缓扇形斜面。上部表面称群岛平原(archipelagic plain)。上端坡度比下端略陡,一般1°~2°,往往有寄生火山或受深海谷切割而使地形变得复杂;下端一般与深海丘陵相接。其地层比深海丘陵地层厚得多,它的第一层,即未固结沉积物的厚度约400米,后者约200米;第二层的厚度,前者约2400米,后者约1100米,可能属固结沉积物或火山岩及其混合物。一般认为,它是海底喷发的熔岩流凝固而成,也有人认为是火山沉积和浊流作用的混合产物。" }, { "instruction": "红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极湿热气候条件下形成,尤其是由火成岩形成的一种残留沉积物,其中含水分的铁氧化物,呈锈红色或铁褐色,其中铁帽是寻找这类矿床的重要标志。" }, { "instruction": "苔藓虫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属苔藓动物门,群体极细小,生活于温暖而清洁的海水中。海洋动物,其骨架由碳酸钙构成。" }, { "instruction": "食物网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食物链。" }, { "instruction": "关键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对于群落组成具有主要影响的一个物种,常常是捕食者,这可以从去除实验得到证明。" }, { "instruction": "红山头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可能属晚奥陶世。分布于西藏南部珠穆朗玛峰地区。命名地在聂拉木以北的红山头一带。为浅海相泥质沉积,以棕色页岩为主。厚70米。仅含少量鹦鹉螺化石Michelinoceras。与下伏甲村群呈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古陆缘海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史上位于古大陆边缘的海域的总称,既包括陆壳基底的浅水陆棚(架)海,也包括洋壳至过渡壳基底的深水海盆,如东亚大陆东部边缘的日本海、南中国海等。" }, { "instruction": "新层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为代替已毁坏或废弃的旧的层型而后来重新选择的层型。新层型可以选在模式地区之外。" }, { "instruction": "光降解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于光的作用而引起的污染物分解的现象。" }, { "instruction": "泉子街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本组时代属晚二叠世早期。分布于乌鲁木齐附近,东延至吉木萨尔,向东南至吐鲁番盆地。新疆吉木萨尔泉子街剖面,中下部为深灰、黄灰、褐紫色砾岩、砂岩夹泥岩,上部为深灰色泥岩、细砂岩夹薄层泥灰岩。与下伏红雁池组及上覆梧桐沟组均呈整合接触。厚240米。下部为山前、山麓地带洪积物;上部为河床、河漫滩及沼泽相堆积。含植物CallipterisComiaIniopteris组合;大孢子Triangulatisporites junggaensisErlansonisporites licheniformis组合;孢粉AlisporitesSculcatisporitesProtohaploxypinus组合;双壳类Palaeanodonta cf.longissima,P.solonensis,Anthraconauta;介形虫Vymella xinjiangensis,Bisulcocypris permiana及脊椎动物Kunpania scopullusa等。" }, { "instruction": "过湿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极为潮湿的沼泽地带。这种地区一般泥炭厚度较大,常在植物根部的深度以下。" }, { "instruction": "学府城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某城市里大专院校众多,大学生人数比重大,居民的就业与大学关系密切的文化教育中心。" }, { "instruction": "刀蚌海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波罗的海维尔姆冰期后地质历史分期的第二阶段。此时已进入全新世,距今约10?000~8500年前。此时海水经由瑞典南部进入冰川湖,使冰川湖变成北海向东伸展的一个大海湾。淡水湖咸化,并有喜冷的海生贝类迁入。重要代表有刀蚌(Yoldia arctica)及寒水蚶(Arca borealis)、海螂(Mya truncata)等,这个内海就称为刀蚌海。这次海进称为刀蚌海进,这个阶段称为刀蚌海期。刀蚌海的范围占据现今波罗的海的大部(惟北部的波的尼亚湾还被冰川覆盖),向东并与陆地上的拉多加湖相通。这个阶段的海水沉积物保留在现代波罗的海与拉多加湖沿岸的高阶地上。" }, { "instruction": "中国最美的地方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于2005年1 0月发起“中国最美的地方’’评选活动,邀请了全国200多位专家参与,评选的标准与传统不同,最后评选出中国最美的十大名山、五大湖、七大丹霞、五大峰林、三大雅丹、五大沙漠、八大海岸、六大瀑布、六大冰川、十大森林、十大海岛、六大沼泽湿地、六大草原、六大旅游洞穴、五大城区、六大乡村古镇。" }, { "instruction": "潜育高岭化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与潜育化有关形成高岭石的作用,其原因还不十分清楚。华南地区发育良好的红壤下部,一般在网纹层之下,常有一个白色为主的层次,酸性较强,粘粒矿物以高岭石为主,有地下水活动痕迹,多认为是潜育高岭化作用的产物。" }, { "instruction": "地方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本地地震。观测点与震中之间的距离小于100千米的地震。" }, { "instruction": "抹录不净现象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第一次对试样加载时出现凯塞效应的外加力值处,卸载后在特定技术条件下再第二次(甚至多次)加载时,还会在该应力值处出现明显可辨的声发射信号的现象。是中国学者于20世纪80年代发现的。这种信号以相对孤立的短小信号群或相对孤立的单个信号出现。如果岩石曾经历过多次加载,每次曾出现凯塞效应的外加应力值处都会出现可辨的声发射信号。" }, { "instruction": "海底山脉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洋隆或洋脊上三个或更多的海山排列而成的水下山系。" }, { "instruction": "甘肃革命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陇南下侏罗统勉县群与下二叠统十里墩组间的不整合所代表的构造运动。是陇南和西秦岭华力西晚期的主要造山运动。" }, { "instruction": "副选模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经指定选模后的其余的全模便是副选模。" }, { "instruction": "假铰蚌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双壳纲的一属。壳卵形至圆三角形,膨凸,后部向后下方伸展。常具有后壳顶脊。右壳喙下有一个具小沟棱的三角形假主齿,其后有时尚有弱而短的齿状突起,前片状齿2个,后片状齿2~3个,均与壳边近于平行。生活于淡水。亚洲侏罗纪,中侏罗世最繁盛。中国产于陆相中侏罗统。" }, { "instruction": "建造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壳建造与地壳组成或地壳形成的含义相近,与地壳改造一词对应。通常指具有一定组成的建筑地壳的材料,包括各种沉积岩层和岩浆岩体及其发生、发展过程。因此它不仅是“组成”、“形成”,而是具有“建造作用过程”的含意。它又有新老之分,老的经毁坏后一部分又转入新的建造,整合或不整合在老的之上,反映地壳发展过程中它与改造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两个作用过程。一般所称的“岩相建造”或“建造类型”,与地质力学的建造概念有别。探讨地壳建造,将从一个侧面揭示地壳构造运动的过程和方式。它的类型很多,划分原则也不尽一致。不同类型者往往与不同矿种密切伴生。" }, { "instruction": "致密接触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土壤与其下势的无裂隙或裂隙间距≥10cm的致密物质之间的界面层。" }, { "instruction": "土地单元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土地特性相对均一的地块,评定和划分土地的基本空间单位。一般来说,土地单元既是一个能反映自身特性的最基本地块,同时也是工作中取样和获得数据的工作单位,因此,划分土地单元是在一定的精度要求下,按土地物性、区位条件和利用方式基本一致的原则下进行的。土地单元划分原则一般采用:一致性原则、主导因素原则、整体性原则和实用性原则。土地单元划分方法主要有叠置法、主导因素判定法、网格法、均质地域法、土地类型法和街坊法。" }, { "instruction": "川滇经向构造体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川滇南北构造带。从中国川西经滇中向南延展的强大南北向构造带,以大雪山、贡嘎山、大小凉山等褶皱山系和大型冲断带为主体。主要由走向南北的古老基岩隆起褶带、冲断带、挤压带、韧性剪切带和构造动力变质带,以及不同时期的复杂侵入岩带组成,反映东西向强烈挤压,超镁铁岩带和物探成果等揭示其影响深度巨大。它往北过康定后,于青海湖以东至西倾山之间穿切秦岭昆仑纬向带,再北延至腾格里巴丹吉林沙漠东界。它具悠久发育历史,从晋宁运动、澄江运动开始,早古生代初局部强烈拗褶和隆起已达一定规模,经印支、燕山等强烈构造运动,挽近至今地震活动仍甚剧烈。川滇南北构造带内有众多黑色金属矿床、有色金属矿床、重稀土矿床,尤以攀枝花大型钒钛磁铁矿床最为著名。" }, { "instruction": "下等街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城市中价值减低的地区,通常靠近城市中心,暂住人口聚居,尤以集聚一些经济上非常拮据并受诸如酗酒之类多种指控困扰的人著称。下等街区尤以北美城市为特色,那里给暂住男性旅居者提供廉价租金的住房,如伐木或采矿场中的工人。那里现在也居住着一些没有通常住房的永久居民。" }, { "instruction": "前驱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古生物学中用于指某一类生物中出现于其繁盛时期之前的少数代表。" }, { "instruction": "表栖植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生活于水底沉积物表面的植物。" }, { "instruction": "老年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侵蚀旋回中的第三阶段,即地貌发育的最后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地貌特征为河谷日益展宽,曲流发育,谷坡低缓,逐渐达到极限,形成起伏微小的大面积平坦地貌,其上散布着一些孤立的残丘,即准平原状态。" }, { "instruction": "土壤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研究土壤物质组成、性状及其肥力发生、发展和演化的规律,并指导人们合理而持续地利用、改良和提高土壤肥力的科学。它将土壤作为一种独立的历史自然体和人类的重要生产资料来研究,与地理科学、生命科学、农业科学和环境科学等均具有密切的联系;在研究方法和手段上吸取了现代化学、物理学、生物学、统计学和地图学的成就;已形成了以土壤学、土壤地理学、土壤物理学、土壤化学、土壤微生物学、土壤矿物学、土壤微形态学、土壤地球化学、土壤改良学、土壤环境学等分支学科组成的学科体系。" }, { "instruction": "土著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本地种。" }, { "instruction": "地原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前地槽阶段的一种古老稳定区。其代表构造层为位于地槽褶皱构造层之下,受深变质的结晶基底中的褶皱和缓部分,后又往往受到部分改造。" }, { "instruction": "民族自治权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内少数民族在自己的聚居区建立区域自治,管理本民族地区内部地方性事务的权利。在我国,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都是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除了行使宪法规定的一般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外,还依照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和其他法律规定的权限行使自治权,根据本地方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的法律、政策。" }, { "instruction": "volcanic activity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与火山喷发相关的岩浆活动。包括岩浆冲出地面、产生爆炸、流出熔岩、喷射气体和碎屑物质等活动,以及与此相伴随的岩浆从地下向地面运移、发散热量、析离出气体、水分等活动。" }, { "instruction": "黔桂式地洼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为华夏型地洼区中的第三种,其模式为岩浆活动不显著,一般缺乏火山活动,较大的侵入体也少见。活动性属于渺地洼区类型。" }, { "instruction": "石柱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钟乳石往下长,与对应的石笋上长相连接后所形成的柱状体。贵州镇宁犀牛洞内石柱高达27米以上。" }, { "instruction": "大容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张文佑等(1942)创名。原指广西桂平上新统白石山组与古近系渐新统永福组间的不整合。由于此次运动在容县大容山出现大容花岗岩侵入于永福组中,赵金科等(1959)确定永福组为古近系下部,白石山组为古近系上部。广西区测队(1980)认为原命名地点全属下白垩统下部新隆组,以往所称的底砾岩实为层间砾岩;新隆组沉积不整合于此岩体之上,或为断层接触。实为燕山运动。" }, { "instruction": "长日照植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日照长度超过某一时数,一般为每天12h以上,暗期必须短于某一时数才能形成花芽的植物,如紫菀、凤仙花、除虫菊、大麦、菠菜、甘蓝和萝卜等。" }, { "instruction": "阿尔泰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修斯(Eduard Suess)命名,指晚古生代在亚洲中部形成的横跨欧亚大陆的造山带的造山运动。同期的造山带甚至包括了北美洲的阿巴拉契亚造山带和沃希托(Ouachita Mountains)造山带。亚洲中部的阿尔泰山地处偏僻,欧、美人对其生疏,现代的大地构造学者很少使用‘Altaian orogenys’一词,而在多数文献中将其看成是欧洲华力西造山带的一部分。" }, { "instruction": "共和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青海共和县塔买—阿乙亥附近,为一套河、湖相沉积,共厚249米。下部由黄褐色或蓝灰或绿色亚粘土和砂、砾组成,构成两个旋回,含哺乳类化石Proboscidea, Bison sp.等,厚19米,与下伏上新统曲沟组呈整合接触;中部由黄绿色或灰色砂、砂砾层组成,构成六个旋回,含介形虫Ilyocypris echinata, Limnocythere sp.等,厚127米;上部由黄灰色粉细砂组成,含丰富的介形虫Ilyocypris echinata,Limnocythere sp. Cypridopsis vidua, Candoniella albicans, Qinghaicypris crassa 等,哺乳类化石Equus sanmeniensis, Ochotona daurica, Myospalax fontanieri等,厚103米。本组孢粉组合,下部以木本植物针叶树花粉为主,反映森林草原植被环境;中部以木本植物花粉为主,反映森林植被环境;上部孢粉贫乏,反映草原植被环境。在塔买一阿乙亥附近还采集到猿人等脊椎动物化石,所采化石可与华北泥河湾动物群和周口店动物群对比。达连海—克才村一线,剖面厚313米。孢粉分析表明,176米以下,孢粉较丰富,喜温喜湿植物种类较多,除阔叶树外,还有少量新近纪孑遗成分;176米以上孢粉贫乏,植物种类较少,其中木本花粉更少,均以干旱草本为主。哺乳动物化石有Leptobos vallisarni, Gazella cf. sinensis, Sinomegaceros sp., Equus sanmeniensis, Hyaena cf. sinensis, Microtus brandtioides等。经古地磁测定,在172米以上为布容正向时,以下为松山反向时,据沉积速率推测,共和组地质年龄为224万~10万年,即属更新世早期(泥河湾期)至更新世中期(周口店期),与哺乳动物化石和孢粉组合分析结果相吻合。" }, { "instruction": "覆盖型岩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被松散堆积物覆盖的岩溶。如桂林市区以南至雁山之间的岩溶。" }, { "instruction": "岩相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一个沉积区域内,或一套沉积地层分布范围内,沉积环境基本相同的岩石组合区。" }, { "instruction": "张夏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中国华北地区过去使用的中寒武统的专名,以含有东方动物群华北型三叶虫Proasaphiscus,Poriagraulos,Amphoton,Damesella等为其特征。张夏统一名源自山东长清县张夏镇。过去东北南部的中寒武统曾称为复州统(包括崮山阶)。现均已废弃不用。" }, { "instruction": "官庄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官庄系。时代属始新世。分布于山东蒙阴、莱芜、新泰一带。命名地点在山东新泰官庄。为断陷盆地湖泊沉积,下部为砾岩与红色粘土互层;中部为红色砂岩、黄绿色砂岩及浅绿色泥灰岩;上部为红色砾岩、角砾岩夹砂岩。总厚达1700米。含Propalaeotherium等。有时夹石膏或薄煤层。与下伏岩系呈不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黄土颗粒成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组成黄土的各种大小颗粒的含量。通常以某种粒径的颗粒质量占土样总质量的百分比来表示。中国黄土颗粒成分一般以粉土粒级(0.05~0.005毫米)为主,它的含量约占黄土总质量的52%~72%,其中55%~65%者居多;粘土颗粒(<0.005毫米)成分约占黄土总质量的10%~25%,砂土颗粒(>0.05毫米)成分约占黄土总质量的10%~30%,一般为20%左右。不同区段、不同地貌单元以及不同时代、不同成因的地层,甚至不同层位的黄土,其形成的地质环境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其颗粒组分亦有差异。" }, { "instruction": "滇西地洼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属中亚期地洼区。位于南北地洼区的西南面,二者以红河深大断裂为界。其地槽封闭于晋宁运动期,地台阶段自南华纪至三叠纪晚期,地洼阶段开始于侏罗纪至今。构造线主要属西北构造系。" }, { "instruction": "扬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霾。" }, { "instruction": "-环境相互作用genotype-\\renvironmental interaction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可供选择的遗传因子(等位基因)的相对表达的变化依赖于环境。" }, { "instruction": "边缘海断块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过渡型地壳断块的二级构造单元。包括边缘海和大陆斜坡,主要特点为有新生洋壳形成,或正处于向洋壳转化过程中。以西太平洋边缘海断块区为典型代表。" }, { "instruction": "潮上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平均高潮位与较大潮或风暴潮时海浪能作用到的陆上最高处之间的地带。" }, { "instruction": "云中洗脱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也称云内清除、雨除。湿沉降清除大气中颗粒物(气溶胶)的一种方式。参见湿沉降。" }, { "instruction": "科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目以下、属以上的生物分类的一个等级。科是由若干个在系统发育上有共同起源的属组成,有的科只包括一个属。有的科还可再分为若干亚科,或将若干相近的科集合而建立超科。国际动物命名法规规定动物的科名由这个科的模式属名的词干加词尾idae组成,如Monograptidae(单笔石科),国际植物命名法规规定植物科名的词尾用aceae,如Pinaceae(松科),但有少数例外。" }, { "instruction": "钙铬榴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Ca3Cr2〔SiO4〕3。晶体较小。鲜绿色。硬度7.5。密度3.78克/厘米3。产于富含铬的超基性岩中。" }, { "instruction": "几何投影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透视投影。" }, { "instruction": "东陂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广东连州市东陂盆地发生于中泥盆世之后至早石炭世之前的构造运动。下石炭统上部东陂组自下而上分为东陂段、东冲段及水井段3段:东陂段不整合于下、中泥盆统盲仔峡群和中泥盆统黄花坪群上;东冲段不整合在早石炭世早期连县组的三排段上;水井段平行不整合于连县灰岩上部牛岭村段上。证实在维宪期与杜内期之间曾发生过大变动。" }, { "instruction": "降水等级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降水。" }, { "instruction": "萃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分离提纯混合物质的方法。将待分离物质与水不相溶的有机溶剂一起振荡,一些组分进入有机相,另一些物质仍留在水中,从而达到分离物质的目的。在环境分析化学及污染物的分离、富集中是一种有效的分离手段。在水化学的形态分析中也可应用不同溶剂萃取,来分析沉积物、土壤等样品中金属的不同结合形态。" }, { "instruction": "小植物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一个规模很小的植物群,出现于局部地区单一岩层或一组厚度不大的岩层中的植物化石组合。" }, { "instruction": "班图地域人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尼格罗地理人种的一支,分布于非洲南部,自北纬5°向南。很大程度上这一地域人种可以看作一个语言集团。是近代才由于欧洲殖民者的压迫而南移并逐渐扩展的种族集团。由于不同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因素的影响,更由于其语言分支的差异而再分为若干小居群集团。如班图语系可有200余个语言分支。" }, { "instruction": "石笋沉积间断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石笋沉积系列中的间断面。常发生在气候变化的干冷期,也可发生在洞顶裂隙发生变化,滴水点发生位移处的石笋。" }, { "instruction": "土壤发育母质系列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以成土母质变化为主因构成的土壤发育系列。例如在泛滥平原上,距离河床从远到近,成土母质的质地不同,使土壤发育有明显差异。与母质同时逐渐变化的,可能还有地下水位、地形、土层形成时间等,但都居于次要地位。" }, { "instruction": "主干断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泛指某一区域断裂系统或某一断裂带中,决定区域构造格架面貌或居于主导地位的断裂。它一般规模相当大,不仅延伸较远,而且影响较深,常为岩浆和矿液的通道;附近常有一系列伴生构造和派生构造,形成一个断裂系统。专指入字型构造中规模较大的扭性断裂。附近产生的一系列分支构造,反映它两盘的相对扭动。" }, { "instruction": "功能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一组具有相同生活方式的种类,如沙漠中取食种子的动物群、热带雨林中取食果实的一组鸟类、或河流中滤食无脊椎动物的类群。" }, { "instruction": "过渡型地壳构造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岩石圈断块的一级构造单元。它包括现今的海沟、岛弧、边缘海和大陆斜坡。地壳厚度为6~30千米,由玄武质、花岗质和沉积岩壳层组成,其中花岗质壳层厚度比大陆型地壳构造域减薄很多,而且不连续。沿岛弧外缘有强烈挤压变形,内缘火山活动频繁。边缘海内部拉开较深,出现洋壳物质。它实质上是陆壳、洋壳的混生区,二者相互穿插、交替出现。布格重力为正值区,在海沟有小幅度的下降;边缘海磁条带以扩张轴为中心呈不明显的对称分布;地震活动剧烈,浅震多发生在海沟附近,震源深度向大陆方向逐渐增大;热流值海沟最低,一般小于41.7毫瓦/米2(1HUF),岛弧中等,边缘海最高。还可进一步划分为边缘海断块区和海沟岛弧断褶系。" }, { "instruction": "鹅管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上下直径变化不大,即细长条状钟乳石。" }, { "instruction": "子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发生在中午(午时前后)的高潮,以每月朔、望日(农历初一、十五)前后的一次潮位最高。" }, { "instruction": "山坡蚀低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山坡侵蚀变化的一种学说。戴维斯(W.M.Davis)认为在侵蚀旋回,特别是幼年期中,分水岭和主谷谷底将同时切割降低,山坡在发展中亦随之逐渐变低。在这样的变化状况下,上段山坡将是凸形坡,而下段呈凹形。" }, { "instruction": "选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于个体间表型的不同,种群中个体在生殖力和存活率上的趋异。" }, { "instruction": "旅游发展规划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旅游资源调查评价的基础上,针对旅游资源的属性、特色和旅游地的发展规律,根据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趋势,对旅游地的开发、利用和保护进行的全面规划和总体部署。其特点是:①综合性。具有多目标、多因素、多层次、多部门的特点;②主题性。有一个鲜明的主题,并对旅游者产生强烈的吸引力;③目的性。追求对旅游资源持续有效利用和对未来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之间最优结构和最优发展方向的选择;④技术性。是具体开发规划的蓝本,既有相应的美学技术指标,还有具体的经济、社会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技术指标。旅游发展规划应遵循的原则是:①形象原则;②市场原则;③美学原则;④效益原则;⑤保护原则。旅游发展规划必须考虑周全,其内容体系一般包含以下1 4个方面:当地的自然社会状况,同行业状况,规划范围,规划依据和原则,旅游资源状况和评价,客源市场分析,旅游项目创意,旅游环境保护,基础设施规划,交通规划,绿化规划,服务项目规划,效益分析和规划图件。不同地域范围的规划要求有不同的深度。按照发展的观点,旅游发展规划有近期(5年)、中期(1 0年)和远期(20年)等方案。目前,参与旅游规划编制的成员不再是单一的旅游学专家,还有经济学、社会学、生态学、人类学、心理学、建筑学等学科的专家,充分体现了旅游学边缘交叉的学科性质。21世纪旅游发展规划的趋势将向全球化、市场化、产业化、生态化、多元化和系统化方向发展。" }, { "instruction": "黄土泥石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黄土高原地区一种含有大量泥沙、块石等固体物质与水组成的特殊泥流。一般泥石流中的泥沙、块石体积含量都超过15%,最高可达80%,其容重在1.3吨/米3。泥石流具有阵发性启动、突然爆发,历时短暂、来势凶猛和破坏力极强的特点。泥石流以其巨大的破坏力,摧毁前进中的一切建筑物,埋没农田、森林,堵塞江河,冲毁路基、桥涵和灌渠、城镇和村庄。根据泥石流的物质结构和流态特征可分为层流性泥石流和紊流性泥石流两类。黄土泥石流和其他地区泥石流的物质组成、形成过程、起动方式等基本相似,但黄土地区泥石流粘土粒、细砂和粉砂等成分往往所占比例较大,块石物质所占比例较小。" }, { "instruction": "社会功能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个社会中有组织的人群,为了其成员的利益所进行的一系列的服务活动。随着社会迅速向前发展,社会更复杂,社会组织中有条理的服务功能更专业化,相互的依存关系更紧密。" }, { "instruction": "后同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种被从其原来所隶属的一个或一些属中归入另一个属内,而这个属内已有一个种名与之相同的种,这样形成的异物同名谓之后同名。" }, { "instruction": "盖层断块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被盖层断裂所切割和围限的断块。它存在于现代大陆及大陆边缘,是沉积盖层发育的构造单位。" }, { "instruction": "欧龙布鲁克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中寒武世晚期至晚寒武世。下部以紫红色页岩为主,夹有灰色薄层灰岩和泥质灰岩,中部为厚层灰岩及鲕状灰岩,上部为薄层泥质灰岩和白云质灰岩。与下伏小高炉组呈假整合接触,与上覆奥陶系多泉山组呈整合接触。厚865米。中部含三叶虫Taitzuia olongblukensis,上部含Liostracina kransei,Blackwelderia sp.,Chuangia sp.等。在青海柴达木盆地欧龙布鲁克和石灰沟地区出露较全,在石灰沟一带,灰岩更为发育,含张夏期三叶虫Taitzuia sp.,Parakotuia truncata和长山期三叶虫Eochuangia sp.,Chuangia sp.,Maladioides sp.,Changshania sp.,Kaolishania sp.,厚约400米。" }, { "instruction": "黄土孔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黄土孔隙可分为大孔隙和粒间孔隙两大类。大孔隙是一种在肉眼或低倍放大镜下便可观察到的孔洞,一般直径大于0.5毫米,大孔隙体积约占全部孔隙体积的25%左右。粒间孔隙是指黄土骨架与骨架之间的细孔隙和超细孔隙,它是黄土孔隙率的主体部分,黄土结构中的孔隙主要是指这部分粒间孔隙而言。" }, { "instruction": "土壤有机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土壤中来源于动植物体的所有非矿物质的总称。自然土壤中有机质的主要来源为动植物残体及其排泄物。耕作土壤中的有机质,除作物残体外,还有人工施用的有机肥料等。土壤有机质可分为新鲜有机质、半分解有机质、腐殖质和简单的有机化合物,这是土壤肥力的重要物质基础,其养分以氮和硫为主。它能改善土壤的化学、物理、物理化学及生物学特性,是土壤形成的标志。" }, { "instruction": "暖池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热带西太平洋常年存在的上层海水温度超过28℃的宽广的水域。" }, { "instruction": "系统发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系统发生。指生物一个分类单元(种、属、科……)的发展历史,或泛指生物从其起源进化至今的历史。系统发育是通过许多世代个体发育的有利变异的保存和积累而成,是一个不断产生新的淘汰旧的进化过程。系统发育受个体发育的影响,个体发育是系统发育中的一环,系统发育和个体发育是生物发展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两个方面。" }, { "instruction": "金绿宝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铍尖晶石。成分BeAl2O4,含BeO 19.8%。斜方晶系。常依(031)形成假六方的轮式连晶。解理平行斜方柱{110}中等。绿色或黄色。玻璃光泽。硬度8.5。密度3.75克/厘米3。见于花岗伟晶岩与其不同成分的围岩的接触带中。也见于砂矿床中。可作为高档宝石。" }, { "instruction": "钠质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交换性钠含量高并有黏粒淀积的土层。" }, { "instruction": "保留命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未定命名。由于化石保存不好或材料不足不能作准确鉴定,但为了充分发挥这些标本的作用而有保留地给予一定的命名。常用的保留命名有未定种(如Redlichia sp.),相似种(如Orthoceras cf. O. regulare),亲近种(如Thamnopora aff. T. reticulata),存疑属、存疑种〔如Myophoria?(属存疑), Annularia? stellata(种的属称存疑), Monograptus regularis?(种存疑)〕等。保留命名不是对生物的正式命名,不受优先律的维护。" }, { "instruction": "脆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干时坚硬,湿时脆碎的磐层。" }, { "instruction": "低云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云的分类。" }, { "instruction": "韦特瓦特斯兰德超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主要分布在南非德兰士瓦南部和奥兰治自由邦北部,面积大约10万平方千米,总厚度达11000米。分为三个群:①多米尼昂(Dominion)群,包括下部Rhenosterhoek亚群,由安山岩、凝灰岩、凝灰质角砾岩和石英长石斑岩组成,底部有40米厚的砾岩、绢云石英岩和叶状石英岩,厚600米;上部Yferfontein亚群,由流纹岩组成,有少量安山岩、凝灰岩和火山岩,缺乏沉积物,厚2100米。②西兰德群,分布于韦特瓦特斯兰德盆地的西北部边缘,包括下部Hospitall亚群,主要为正石英岩、条带状铁建造和铁质页岩;上部Government亚群和Jeppestown亚群,主要是亚硬砂岩,由石英和绿泥石及少量白云母组成,在某些层位中有细粒浸染状磁铁矿,还有由不同数量石英、高岭土、绢云母、绿泥石等组成的细碎屑岩和钠含量高于钾的页岩,总厚度5100米。③中兰德群:包括下部约翰内斯堡亚群和上部图尔丰特亚群,主要为砾岩、长石质石英岩,在约翰内斯堡亚群的石英岩中发现大量可采的含金层,细碎屑岩与西部兰德群相似,最厚达3200米。韦特瓦特斯兰德盆地拥有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金矿田,岩层下部的五分之三由夹若干石英岩和薄层砾岩的泥岩组成,岩层上部主要由含砾岩为主的石英岩组成,大部分金和铀来自这些砾岩。韦特瓦特斯兰德超群位于30亿年花岗岩基底上。用UPb和RbSr方法测定底部岩段熔岩年龄为28亿年。" }, { "instruction": "坡下阶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埋藏阶地的一种类型。已形成的河流阶地被坡积物或重力堆积物所掩盖,故称坡下阶地。" }, { "instruction": "剩余磁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球磁场对岩石物质所产生的持久磁化作用,可用精密仪器测定之。" }, { "instruction": "临震预报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对某地在几天至几小时内将要发生破坏性地震作出的预报。临震预报以长期、中期和短期预报为基础,主要根据各种地震前兆现象预测。" }, { "instruction": "海岸动力模拟实验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用人工方法模拟波浪运动和泥沙动态的实验。一般在人工水槽中进行,根据海岸实测的波浪参数(波长、波高、波速及地形坡度、水深),模拟波浪与在不同深度、不同坡度上、不同粒级的泥沙运动及海岸剖面塑造过程之关系,以查明海岸带侵蚀、堆积过程及泥沙运动的规律,为海岸防护和港工建筑提供资料。" }, { "instruction": "土壤泥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细粒泥沙与水混合成流体并快速运移的现象,其黏稠度大,有时出现大量泥球。泥流在中国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地区,黄土沟壑中的泥流中泥沙含量最多时达800千克/米3以上。这种泥流中的泥沙颗粒失去活动性,有巨大的浮力,能搬运较大的砾石。" }, { "instruction": "杏石口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杏石口亚统。时代属早侏罗世。主要分布于北京西部的八大处、门头沟、谭柘寺、千年台、大安山及河北的滦平、平泉、承德下板城和下花园等地区。命名地点在北京西山八大处杏石口村。为黑、土黄色页岩、粉砂质页岩(有的为褐黄色板岩)与灰色和灰黑色粉砂岩、砂岩互层,有时夹砾岩和煤线,底部为砾岩(一般厚几十厘米至数米)。与下伏双泉组、上覆南大岭组均呈假整合接触。厚31~610米。含植物化石Todites denticulata,Ctenis chinensis,Cladophlebis spp.,Czekanowskia rigida,Podozamites lanceolatus,Phoenicopsis sp.等;鱼类Xingshikous xishanensis;叶肢介Euestheria sp.。" }, { "instruction": "适合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一个个体的后裔对于种群未来世代的遗传贡献。" }, { "instruction": "虱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代表种吸虱、体虱、阴虱。以温血动物为寄主的寄生昆虫,寄主包括人、猴、鼠、海豹和象等。尚未发现化石。现生30属500余种,中国有65种。" }, { "instruction": "鸣山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赣西上二叠统鸣山组与下二叠统的茅口组之间的不整合。相当于东吴运动。" }, { "instruction": "土被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覆被地面土壤层的总称,即地表环境中的土壤类型、土壤组合及土壤层次、厚薄等项。它比通常所称的土壤涵义更加全面。" }, { "instruction": "通化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吉林临江县北的湾沟及松树镇发生于三叠纪与二叠纪、石炭二叠纪之间构造运动,是华力西运动的一幕。" }, { "instruction": "洪积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冲积扇相(alluvial fan facies)陆相沉积类型之一。山区间歇性洪流把基岩风化的产物携带到山谷出口处形成的沉积物。它在干燥、半干燥地区最为发育。平时,这些地区的山谷河道中无水,河谷及两岸谷坡堆满了两边山地风化剥蚀的产物。雨季时山洪暴发,山谷中河水猛涨,携带大量碎屑物质向下输送,在谷口处河道变宽,坡度减小,水流搬运能力减弱,流动的大量砾石、泥砂迅速沉积形成一个从山地向平原倾斜的扇形堆积体,称为洪积扇。在洪积扇中沉积的砾岩称扇砾岩(fanglomerate)。其组成物质略具分选性,并具不清楚的层理。沉积物的粒度在平面上有明显的递变,最粗的碎屑分布在内扇,以砾石为主,厚度较大,中扇和外扇的粒度逐渐变小,从砾石变为砂及粉砂、泥质物,厚度也逐渐变小,并发育各种交错层理。在与洪积扇相似的位置沉积的磨圆度较好、分选性较好的陆屑物质,称为干三角洲沉积(dry delta)。" }, { "instruction": "山口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切穿山地的河谷,自山地到平原的出口,称为山口。山口往往是冲洪积扇的顶点。" }, { "instruction": "新希瓦格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目的一属。壳大,纺锤形。壳圈密而多。旋壁由致密层及新希瓦格蜂巢层组成。隔壁平直,列孔多。具轴向及旋向二组副隔壁,旋向者又可分为第一和第二副隔壁。拟旋脊发育,宽而低,常和第一旋向副隔壁相连。中二叠世晚期,亚洲、欧洲及北美。中国主要产于南方及西北中二叠统上部。" }, { "instruction": "平阳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广西中泥盆世内部的一次上升运动。表现为广西北部中泥盆统东岗岭组与小山砂岩间的平行不整合接触。在桂林、平乐、阳朔、荔浦、恭城和灌阳皆可见到。小山砂岩顶部的赤铁矿、紫色砂岩和砂质页岩及残留的赤铁矿是长期暴露的结果,表明有沉积间断,应为平行不整合。" }, { "instruction": "现有人口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亦称实有人口。指调查时点的常住人口和短期停留一天一夜的外来流动人口之和。" }, { "instruction": "洋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海流。大洋中沿一定路线流动的海水大规模水平运动的现象。常呈环状流动,主要为盛行风对洋面摩擦引起的风海流、河水流或融冰引起海面倾斜而产生的倾斜流、海水温度或密度变化引起密度差而产生的密度流等类型。按水体温度可分暖流和寒流。由于盛行风和大陆形态的影响以及地球自转时产生的偏转力(即科里奥利力的作用),在赤道至南、北纬40°范围内的各大洋中,分别形成完整的环流系统:在北半球沿顺时针方向运行;在南半球沿逆时针方向运行。大洋中的海流系统:太平洋主要有南、北赤道暖流、台湾暖流、黑潮、秘鲁寒流及千岛寒流等;大西洋主要有南北赤道暖流、墨西哥湾暖流、东格陵兰寒流等;印度洋有赤道暖流、季风暖流及西澳大利亚寒流等;赤道地区有东向赤道逆流及潜流;在南纬4°以南有环绕地球的西风漂流等。洋流是海洋侵蚀和搬运作用的重要营力之一,掌握其规律,对发展渔业、航运和国防上均有重大意义。世界主要表层环流1 鼻壮保?2 卑⒗ 斯加海流; 3 卑⒘羯旰A鳎? 奔永?福尼亚海流;5 北背嗟懒鳎? 背嗟滥媪鳎? 蹦铣嗟懒鳎? 倍 澳海流;9 泵芈澈A鳎?0 蹦霞 绕极环流;11 ?拉布拉多海流;12 倍 格陵兰海流;13 蓖辶鳎?4 北贝笪餮蠛A鳎?5 奔幽衫?海流;16 卑臀骱A鳎?7 北靖窭 海流;18 毖枪哦?哈斯海流;19 焙诔保?0 蔽靼暮A鳌敬笱蠡妨鳌?cean circulation在大洋中呈不规则环状且周期性流动的海流。在大洋表面风力、海水温度或盐度差异等因素的作用下,使海水从一个海区向另一个海区流动,形成首尾端相连接的独立流系或流旋。大洋环流与大气环流的分布有密切的关系,受海面风系分布的直接影响;它还具有明显的西向强化现象,在大洋西部呈现为狭窄、高速的强流,而在大洋的东部则为宽广而缓慢的弱流。世界上重要的环流有:①南、北赤道海流和赤道逆流。在太平洋和大西洋上,南、北赤道海流是由东南或东北信风驱动的强大漂流。海流源于大洋的东海岸附近,自东向西横穿大洋,性质比较稳定。赤道海流主要位于大洋表层,平均流速为0.9~2.7千米/时,影响深度为100~300米。②西部边界流,即大洋西部沿大陆坡的狭窄海域流动的海流。实为赤道海流的延续,包括北半球墨西哥湾流和西太平洋黑潮、南半球的巴西海流。东澳大利亚海流及南印度洋的厄加勒斯海流。③西风漂流和南极绕极流等。" }, { "instruction": "片蚀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坡面上的薄层状水流对坡面的侵蚀,把坡面上的细小的风化物带到坡面下的作用。" }, { "instruction": "三叠纪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中生代最早的一个纪,自距今2.5亿年延续至2. 08亿年前,三叠纪中期发生了印支运动。" }, { "instruction": "立交桥式结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壳表层、地壳和上地幔三者之间结构上的非耦合关系,三者在三维空间上上下交错叠置呈现出立体交叉,犹如立交桥状态的结构。根据中国东部地壳块体的地震波速度结构,可以秦岭大别山、天山阴山两条深层构造带为界,分为华南、华北和内蒙古三大块,与该区古生代侏罗纪构造格局基本吻合;而中国东部的现代地貌、表层构造和地幔结构则以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重力梯级带为界,分为松辽平原华北平原江汉平原和黄土高原云贵高原两个带,与白垩纪新近纪以来的构造格局一致。地壳表层、地壳和上地幔的结构在三维空间上呈现立体交叉态势,即立交桥式结构。这种壳幔不同层次在结构上的非耦合关系,正是古亚洲和特提斯动力体系(主压应力轴为近南北向)向古太平洋和今太平洋动力体系(主压应力轴为南东—北西方向)转变的体现。" }, { "instruction": "低压槽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气压场。" }, { "instruction": "潮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潮幅。高潮与低潮的潮位高度之差。从高潮至前一个相邻的低潮的潮差称涨潮高差,从高潮至后一个相邻的低潮的潮差称落潮差。" }, { "instruction": "壮年地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山高谷深、地势起伏很大,河流下蚀作用较强的地形发育阶段。当原始高地被河流长期侵蚀破坏,原始地面被侵蚀殆尽,此时地形发育进入壮年期。到壮年后期,河流的侧蚀作用加强,河谷逐渐展宽,山脊缓缓降低,演变成低丘宽谷,形成壮年地形。" }, { "instruction": "注入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混合岩化过程中,外来物质沿变质岩的片理或裂隙注入的一种作用。其特征是,以长石、石英为主的新生成的物质沿原来变质岩的片理或裂隙呈眼球状、条带状、树枝状等分布,二者之间的界线比较清楚,没有明显的交代作用。" }, { "instruction": "注入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混合岩化过程中,外来物质沿变质岩的片理或裂隙注入的一种作用。其特征是,以长石、石英为主的新生成的物质沿原来变质岩的片理或裂隙呈眼球状、条带状、树枝状等分布,二者之间的界线比较清楚,没有明显的交代作用。" }, { "instruction": "中国南极中山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中国南极长城站。" }, { "instruction": "气候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气候分类。" }, { "instruction": "大新黑洞洞穴堆积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为更新世周口店期的早期。命名剖面位于广西大新正隆乡那隆屯北的睡牛山。底层堆积物为紫色亚粘土,厚约1.4米,未胶结,含巨猿和Pongo sp.牙齿化石共三枚;上层堆积物为胶结坚硬的黄色砂土,含哺乳动物化石Ailuropoda melanoleuca, Stegodon orientalis 和 Megatapirus augustus等化石。黄色砂土堆积层之上为一层较薄的钟乳石“盖板”。洞口高出地表约90米,洞室较大。哺乳动物化石是典型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中常见的成员。" }, { "instruction": "山谷冰川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流动于山谷中的冰川。又称谷冰川。是山岳冰川中发育最成熟的一种。以雪线为 界,有从粒雪盆流出或山坡雪崩补给形成的长大冰舌。主要分布在高山地区,以欧洲阿尔卑斯山区最为典犁,故又称阿尔卑斯冰川。分粒雪盆和冰舌两部分,粒雪盆是冰川的补给区,冰舌段为消融区,其长度由数公里至数十公里,冰层厚度可达数百米,运动速度一般为每年数十米至一、二百米。其类型多样,按冰流条数分为单式山谷冰川,复式山谷冰川;按形态分为树枝状山谷冰川、网状山谷冰川、溢出山谷冰川、宽尾山谷冰川和山麓冰川等。" }, { "instruction": "社会救济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政府或社会慈善机构、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个人通过发放实物、现金或贷款、专项资金等形式帮助城乡社会困难户解决生活困难的一项重要措施。这种救济通常都采取无偿的形式进行,有时也采取无息有偿的方式进行(如扶贫专用贷款),同时伴有一定的措施,帮助贫困地区和家庭,通过自身的劳动从根本上摆脱贫困状态。" }, { "instruction": "地下水沉积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地下水所形成的沉积物。地下水可按不同标志分成许多类型,但能形成一定规模沉积物的仅有少数几种。重力水中的泉水沉积物是地下水沉积物中最主要的一种。其次是岩溶水的沉积物及包气带水中的毛细水的沉积物等。地下水沉积物以化学沉积物为主。地下水的化学沉积物与淀积物的含义大致相当。" }, { "instruction": "美西地洼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属华夏晚期至中亚早期地洼区。位于美国西部,包括爱达荷、怀俄明,向南延伸至得克萨斯、新墨西哥等13个州或其一部分。元古宙至寒武纪为地槽阶段,地台阶段为奥陶纪至中三叠世。晚三叠世进入地洼阶段。地洼初动期在晚三叠世—早白垩世,相当于内华达造山运动。激烈期为晚白垩世—古近纪早期,褶皱断裂十分强烈。余动期从新近纪至今。目前仍有强烈新构造运动,以块状断裂为主,有新生代地堑型、半地堑型及裂谷型地洼盆地等。介于地洼之间为高原及山脉(高者达3000米以上,如科罗拉多高原、落基山脉),称盆地山脉区。地洼构造层以山麓相、山间河流相、湖相砂岩等含煤、油页岩、石膏、盐的陆相建造为主,时夹火山岩。岩浆活动顺序由中酸性到基性,形成钼、铜、金、银等矿床。" }, { "instruction": "功能食物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基于消费者对资源种群动态的影响,对群落中物种之间相互关系的描述。" }, { "instruction": "老虎洞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老虎洞白云岩。时代属早石炭世大塘期晚期至晚石炭世早期。分布于长江下游地区,为浅海潮汐相沉积。本组系指黄龙灰岩底部的白云质灰岩和白云岩层,其与上覆黄龙灰岩的粗结晶灰岩之间有一层砾岩,二者呈假整合接触。本组为肉红、浅灰色块状粉细晶白云岩,中部含燧石结核,白云岩中偶含石英砂粒,下部以后期成岩白云岩居多,上部同生白云岩较发育。与上覆黄龙组呈整合接触;与下伏和州组灰黄色泥质灰岩或泥质白云岩相区分,也可超覆于高骊山组、五通组顶部砂页岩之上,其间普遍有一层不厚的石英砂岩或石英细砾岩,呈明显的假整合接触。在南京东郊及安徽巢县地区含类Eostaffella带,珊瑚以Lithostrotion富集为特征;下部含早石炭世晚期的牙形石Gnathodus bilineatus,上部含Idiognathoides sinuatusIdiognathodus delicatus带;在苏浙皖交界及贵池地区含类Pseudostaffella antiqua,Profusulinella cf.brevissima。本组岩性稳定,厚度10米左右。" }, { "instruction": "晚更新世古红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晚更新世发育的古红土。古红土发育仅限于长江以南地区,在东南沿海各河流阶地及山前冲、洪积物上分布甚广。以河流两侧常见的阶地为例,中更新世(Q2)红土常组成T2、T3等2~3级阶地,晚更新世(Q3)红土则组成位置较低的T1阶地,这实际上代表了新构造运动间歇抬升中不同年龄的地面与成土时间的早晚。晚更新世(Q3)红土颜色以黄褐为主,所含砾石的风化圈厚度很小,下部一般不见网纹构造或不清晰,粘粒矿物也以高岭石为主,但所含原生矿物较多,有时还含蒙脱石,表明其红土化程度较弱。两种古红土的化学性状比较性质类型SiO2Al2O3(粘粒)SiO2Al2O3(全土)粉砂与粘粒含量比pH值(水浸)有效阳离子代换量(ECEC)风化淋溶系数(ba值)黄筋泥①(Q2)2.15~2.405.5~5.81.2~1.44.5~5.58~100.20亚黄筋泥(Q3)2.5~2.77.61.6~1.94.5~6.09~100.099①浙江省土壤分类中的土属名称,土样均取自B层." }, { "instruction": "俘获学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解释月球形成的理论之一。有科学家认为,月球原是一颗流星,当它在宇宙空间漫无边际飞行时,偶然进入地心引力范围,受到地球引力的约束,因而被纳入了地球轨道。" }, { "instruction": "比里姆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导致现在非洲西部的元古宙绿岩带形成的一次造山运动。影响大致为现今西非地区。" }, { "instruction": "翼手龙亚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翼龙目的一个亚目,分布于晚侏罗世至白垩纪末,后期的一些种类个体很大。这类翼龙以牙齿不甚发育或完全消失,鼻孔与眶前孔不相分隔甚至完全融合,枕髁朝向后下方,后期更进步的类型具有联合背椎,尾短,翼掌骨长,后肢第五趾退化等特征与喙嘴龙亚目相区分。翼手龙亚目可分为十几个科,如:翼手龙科(Pterodactylidae)、梳颌翼龙科(Ctenochasmatidae)、古魔翼龙科(Anhangueridae)、准噶尔翼龙科(Dsungaripteridae)、古神翼龙科(Tapejaridae)、夜翼龙科(Nyctosauridae)、鸟掌翼龙科(Ornithocheiridae)、南方翼龙科(Pterodaustridae)、无齿翼龙科(Pteranodontidae)、阿奇达翼龙科(Azhdarchidae)等。中国已报道的翼手龙亚目的属已有十余个。" }, { "instruction": "太阳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太阳引起的潮汐。" }, { "instruction": "亚界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位于界与门之间的一个生物分类等级。界可再分为亚界,由界内一个或若干个与其他门性状不同的门组成。" }, { "instruction": "坊子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坊子煤系。时代属中侏罗世早期。分布于山东淄博及潍坊等地。命名点在山东潍坊坊子。为陆相含煤沉积,主要为绿色砂岩、白色砂岩夹黑色页岩及煤层,厚60~160米,含植物化石Coniopteris hymenophylloides,Cladophlebis fangtzuensis,Clathropteris meniscioides等。与下伏老地层呈不整合接触,与上覆三台组呈假整合或不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腹沟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无板纲腹面中央具有一腹沟,又称腹沟纲。" }, { "instruction": "防波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人为建造的用于防止波浪冲刷岸坡或建筑物的堤岸。多建筑在海边、湖边或河岸附近。如中国的钱塘江口和杭州湾,潮高可达10m,潮流的流速每小时可达18~22km。两岸都建有坚固的防波堤。" }, { "instruction": "混合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潮汐的一种。一个太阳日内出现二次高潮和低潮,但两次高潮的潮差很大,涨潮时和落潮时不等的潮汐现象。中国的渤海和黄海以混合潮为主。" }, { "instruction": "寒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水温低于附近海水温度的海流。在海水环流系统中大都处于东侧,在南半球通常自高纬度流向低纬度。其特征是水温、盐度均低于周围海水,水中的氧、硅酸盐及磷酸盐含量较高,海水透明度较低、带绿色,如千岛群岛寒流、秘鲁寒流。对流经地区的气候有降温、减湿作用。在海图上通常用蓝线表示。" }, { "instruction": "静压负荷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在地表形成的,与采掘岩石(造成巨大采石场和基坑)及建造大型工程、城市建设、水库充水等所造成负荷有关的地表及沉积圈的运动。许多历史悠久的城市,其地面沉降现象可部分地解释为地下水位的降低和在建筑物重压下疏松岩石的压固作用所致,其深度可达30~50米;但在建设实践中发现,补加的地表重荷对下伏岩石甚至地壳上部的运动和应力都有影响。下面举两个例子。在莫斯科郊区的水准测量发现在下陷洼地周围有一个相对隆起的环形带,宽10~40千米,再往外又逐渐下降。地下水水位降落漏斗在已知抽水区内与下陷等值线相交,而在隆起圈部分,则虽有巨大地下引水地段而无地表下陷标志。并且,下陷洼地的范围随建筑区扩大而扩大。可见围绕莫斯科的相对隆起环是补偿性隆起。在非洲前寒武纪地盾范围内建了世界最大的卡利巴水库(深120米,范围250千米×30千米,蓄水量1500亿吨)。水库充水前后的水准测量结果,表明水库岸相对于60千米以外的地点下降了12.7厘米。水体重荷也会引起地震活动,所有强的(7次地震,震级5~5.8)和许多弱的地震,(在1959~1968年间有1400多次)大多发生在最大的下降区,小部分发生在距水库较远的断裂区边缘。根据统计材料,最大下陷区总体上与水库最深区一致。这个事实反映了大水库的重荷,正是地表和地壳局部性拗陷的原因。" }, { "instruction": "多旋回缝合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微陆块间经历多旋回碰撞单旋回缝合与多旋回缝合对比简表单旋回缝合多旋回缝合巨型陆块间之碰撞复杂大陆边缘微陆块之间的碰撞动能巨大,造山作用十分剧烈动能小,造山作用不剧烈影响地球圈层深度大,范围广影响地球圈层深度小,范围不大区域性甚至全球性动力学体系和构造格局发生重大改组或重建〖〗区域性和全球性动力学体系和构造格局不发生重大改变或重建有大规模逆掩断层、推覆构造以及大规模壳源岩浆活动碰撞时并不立即出现,而是在最终焊合阶段才出现大规模的逆掩断层、推覆构造和壳源岩浆活动造山带各单元间形成复杂的交错关系,相互位置发生重大改变造山带各单元的相互位置无重大改变海水退出,山脉大幅度隆升,形成巨厚磨拉石沉积和前陆盆地〖〗海水不一定退出,山脉无大幅度隆起,缺乏重要磨拉石沉积和前陆盆地碰撞后,两陆块在动力学上即焊合为一个整体碰撞后,微陆块长期处于联而不合状态,只有经多旋回叠覆造山之后,才能最终焊合为一体叠覆造山作用的焊合过程。复杂大陆边缘微陆块间发生软碰撞时,由于动能不大,碰撞强度弱,影响地球圈层的深度和范围都较小。这时,大区域或全球性动力学体系并不发生重大变化,大陆壳虽已彼此连接,但二者并未合而为一,还处于“联而不合”状态。在以后的地质历史中,微陆块间再经多旋回的叠覆造山(大陆壳消减造山)和走滑挤压造山之后,大区域的或全球性的动力学体系发生重大变化后,才能最终焊合为一体。中国东部及邻区诸微陆块的碰撞、焊合过程属之。多旋回缝合作用导致多旋回造山作用,此即多旋回造山运动之所以控制中国大地构造的根本原因。" }, { "instruction": "洼状交错层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洼状交错层理是彼此以低角度交切的浅洼坑,浅洼坑的宽度一般为1~5米,其内充填的细层与浅坑底界面平行,而向上变成很缓的波状并近于平行的层理。对洼状交错层理的研究程度不及丘状交错层理,概念还不十分明确,有人认为洼状交错层理是丘状交错层理的伴生部分,即凸起的丘之间的向下凹的部分,但在层序上,洼状交错层理常位于丘状交错层理之上。" }, { "instruction": "生物群组合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质学的一个普遍法则:相同的有机物(动物群或植物群)的化石组合表示与保存它们的岩石的地质年代相同。" }, { "instruction": "断块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大陆型地壳断块的二级稳定型构造单元,属古陆壳。其主要特征是:①具有前南华纪变质基底和不整合于其上的沉积盖层,即双层结构(二元结构),隆起区基底直接出露地表;②基底为相当洋壳的岩石建造,盖层属陆壳沉积建造,空间展布较稳定,厚度较小;③区内岩浆活动微弱,仅沿深断裂有岩浆侵入和喷发;④内部地壳相对稳定,主要产生大型隆起和凹陷,边缘构造活动增强,可出现线型褶皱和逆冲断裂;⑤内部发育各种沉积矿产,边缘则发育与小型侵入体和陆相火山岩有关的内生金属矿床;⑥布格重力异常多为变化平缓的正异常(或在正异常上有小负值区),磁场也是平缓的正异常区,地块越老磁性越高,形成古磁核;⑦属岩石圈断块,如中朝断块区。" }, { "instruction": "无震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相对于地震区来说,是地壳稳定、不易发生地震的地区。" }, { "instruction": "泥板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成分复杂、已固结硬化的粘土岩。是粘土在较强的后生作用下,通过压固、重结晶作用形成的。其中重结晶的粘土矿物小于50%,新生矿物的粒度小于0.05毫米。无明显的纹层,也没有层状劈理。它与板岩的区别是后者有明显的层状劈理,重结晶的粘土矿物大于50%,具有层纹构造及层理的泥板岩可称为页板岩。" }, { "instruction": "珍珠光泽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特殊的非金属光泽。在某些具有极完全片状解理的浅色透明矿物上,由于一系列平行的解理面对光多次反射的结果,而呈现的如同蚌壳内面的珍珠层所表现的那种光泽,例如白云母解理面上的光泽。" }, { "instruction": "潮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潮浦(tidal flat)。海岸带的一部分,即在潮间带出露的沙泥滩。" }, { "instruction": "大洋浅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大洋中水深小于200米、略呈平顶的海底高地。多由海岭的平顶山脊和淹没的珊瑚礁构成,一般不妨碍船只航行。如南海的万安滩、台湾浅滩、马达加斯加岛南侧的沃尔特斯浅滩等。" }, { "instruction": "台南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属全新世早中期。林朝1958年命名,命名剖面位于台湾台南阶地。以砂层为主,含粘土,产丰富的贝类和有孔虫,厚12~13米。地层由下而上,底部为砂层夹粘土层,含海相贝类化石,未见底;其上为含海相贝类的砂层,厚1.5米;再上为具交错层理的砂层,化石少,厚1.8米;顶部为黄色垆姆层,厚2.5米,形成台南阶地的地面,与下伏地层呈假整合接触。台南组包括全新世早期的北势层及全新世中期的龙港层、阿公店层和台南层。北势层的命名剖面在苗栗县西北滨海的北势,形成20~40米高的海成阶地。岩性为厚数米的基底砾岩,胶结坚硬,不整合于卓兰组之上,以含有孔虫Rotalia trispinosa化石的海侵层作为全新统的底界。龙港层的命名剖面在苗栗县西北滨海的后龙港,为海拔10~15米的海成阶地,岩性下部为青色淤泥,上部夹厚约2米的褐色粗砂透镜体,含海相贝类化石和炭化木,为湖相,总厚6米,不整合覆盖在山头山组通霄段之上,14C测年显示底部海拔2.5米处的贝壳年龄为(8420±430)年,海拔4.1米处的贝壳年龄为(6822±308)年,海拔0.5米年的漂木年龄为7500年。阿公店层命名剖面在台南市南40公里处滨海的阿公店溪北岸,该处有上升的“阿公店珊瑚礁”,部分含珊瑚角砾岩及钙质泥岩,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出露厚度3~5米,厚度各地不等,含珊瑚Turbinaria sp.,Merulina ampliata,Galaxea musicalis 等,软体动物化石有Monilea callifera,Turritella terebra等,该层的珊瑚测年结果,高程10.8米处为(5735±130)年,高程12.0米处为(6000±130)年,高程15.0米处为(7290±145)年。台南层底部有一牡蛎层,年龄为(6100±400)年,台南层可分为4段,由下而上,第1段黄或蓝色粉砂及砂互层,下部含小软体动物化石Cerithidea(Cerithideopsilla)cingulata等,上部含海相腹足类化石Turritella terebra等,厚数米;第2段由细砂、中砂组成,黄棕色,有交错层理,厚2~3米;第3段由黄棕色粗砂组成,厚2~3米;第4段为黄色泥砾粉砂,厚1~3米。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该层广泛出露地表。" }, { "instruction": "格林维尔超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译格伦维尔超群。时代属新元古代。属北美前寒武纪“Y”层,为一套厚约4500米变质沉积岩系,同位素年龄在10亿~12亿年间。分布于加拿大渥太华河流域,主要为石英岩、泥灰岩和矽线石石榴子石片岩。" }, { "instruction": "浮游放射虫软泥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浮游放射虫死亡后的遗骸,沉积海底而形成的软泥。这类软泥含有大量外形美观、构造复杂的放射虫骨针。放射虫软泥,尤其在低纬度热带海区的4300~4500m乃至6000m或更深的海底沉积物中皆有其分布。放射虫软泥中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变动,可作为鉴定地质年代和反映古代海洋环境的科学依据,还可作为勘探海底石油的一种重要标志。" }, { "instruction": "水体工业污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工业生产过程中的设备、装置和场所排放污水所引起的水体水质污染。是水质污染中最重要和危害最大的一种。可分为各单项水质参数的超标污染、有机物综合性参数(BOD、COD)的超标污染、重金属有害物(包括难降解有毒物)的超标污染等。这种分类便于针对污染物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以及有机和无机类别进行工业废水的处理;也便于按照工业企业内部和区域性两类不同治理要求进行污染源的控制和污染物的分类处理。" }, { "instruction": "地洼型建造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全称地洼型沉积建造。地洼区在地洼阶段所产生的沉积建造。它基本上由陆相地层所组成,偶为海相或夹海相层。碎屑岩为主,常含粗屑岩(砾岩,角砾岩,尤以角砾岩多见为特色);有时夹少量至大量火山岩或含火山碎屑物质。厚度一般较大,但变化急剧,岩性和岩相也很不稳定,常具间断型韵律,形成陆相(偶为海相)复理式建造。如中国东部大部分地区的中生代中期以来的沉积建造属之。在中国东部的华夏型地洼区内,典型的有萍乡式亚建造(含煤建造发生在初动期)、兰塘式亚建造(海相为主,主要见于初动期)、建德式亚建造(火山建造,发生在激烈期)、南雄式亚建造(红色建造,发生在激烈期)、丹霞式亚建造(红色建造,粗屑特别发育,发生在余动期);以上建造统称为华夏系建造。" }, { "instruction": "石膏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美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诊断表下层之一。拉丁文及英文gypsum均为石膏,为其名称来源。系硫酸钙(CaSO4)富集层。呈未胶结或弱胶结状,干碎土块在水中易散,为干旱气候条件下的产物。" }, { "instruction": "温带中欧型岩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主要指发育在中欧法国高原上石灰岩区的岩溶地貌。由于石灰岩层间有不透水层,可溶性岩石未充分出露地表,河谷底部又露出不透水层,因此岩溶发育不充分,高原面上的漏斗、落水洞多被岩屑充填,只有少数深达百米的峡谷。这类岩溶地貌在捷克也有分布。" }, { "instruction": "环境变化的岩溶记录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各种岩溶现象,特别是各种岩溶沉积物(洞内外化学和碎屑沉积物)及其所含的古生物、同位素、微量元素等信息所揭示的古气候、古水文、古地理、古植被变化信息的统称。" }, { "instruction": "退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地震地层学中指一种前积层构造反射模式。它的特点在于其上超点逐步向深水方向的前下方转移,它代表了海水不断下降、盆地逐渐萎缩的过程。" }, { "instruction": "caldera of Kilauean type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即新分类中的夏威夷型破火山口。" }, { "instruction": "太阳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太阳中心从春分点到下一个春分点所经历的时间,或者说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周期。" }, { "instruction": "海洋渔业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利用海洋水域从事捕捞、采集、养殖和栽培等活动的生产事业。根据海域生产活动的远近可以分为:远洋渔业、外海渔业、近海渔业和浅海滩涂渔业;根据作业方式可分为:捕捞渔业和养殖渔业。" }, { "instruction": "胶东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太古宙末期的一次构造运动。系据烟台—乳山一带的新太古界胶东群与古—中元古界粉子山群间之角度不整合所确定。与五台运动相当。" }, { "instruction": "软泥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海底或湖底沉积物空隙中的自由水。它是沉积物由固体质点与液体之间反应和平衡的敏感指示剂,反映液体迁移的途径和成因,而且往往是有经济价值的沉积物,如重金属软泥、磷灰石、铁锰结核等重要组分的来源。有机质含量少的软泥水者,一般分布在大洋或开阔的海洋底部,富含有机质的软泥水者,多分布在大陆附近的海底,富含硫化氢的软泥水则主要分布于封闭的内陆海。研究软泥水对探讨沉积物成岩过程和其他沉积矿产的形成机制具有一定意义。" }, { "instruction": "照叶林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常绿阔叶林。" }, { "instruction": "软流圈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幔的一部分,深度从地表下l00km至250~300km处,据推测,为一层潜柔性物质,不像岩石圈那么刚硬。" }, { "instruction": "准石质接触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土壤与其下垫的无裂隙或裂隙间距。" }, { "instruction": "高岭石粘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高岭土(kaolin),俗称瓷土(porcelain clay,china clay)。一种以高岭石为主要成分的粘土。以首先发现于中国江西景德镇附近的“高岭”地方而得名,常含多量的埃洛石,少量蒙脱石、水云母、水铝英石及石英、云母、黄铁矿、碳酸盐矿物、有机质等。呈白、黄、灰、玫瑰等色。呈致密状、角砾状或土块状。具有强的可塑性和粘结力,高的耐火度和烧结度,良好的绝缘性和化学稳定性。是在湿热气候条件下由铝硅酸盐类矿物(主要是长石)经长期风化而成的,也可由热液蚀变或表生沉积作用形成。它是陶瓷工业的重要原料,也作为塑料制品、造纸、橡胶、牙膏等工业的重要填料。" }, { "instruction": "西南季风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热带辐合带。" }, { "instruction": "铅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PbO。斜方晶系。常呈粉末状或细鳞片状集合体。黄色。光泽暗淡。硬度2。密度8~9克/厘米3。是方铅矿和其他含铅矿物氧化而成。可作黄色颜料。" }, { "instruction": "灭绝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物种或其他分类阶元从一个区域或生物区系中的消失。" }, { "instruction": "准平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隆起的山峦起伏地面经长期侵蚀而成的平原。地面起伏和缓,近海地面高度接近海平面。地表疏松沉积层极薄,常有坚硬岩石组成的孤立残丘。准平原经构造运动抬升后,其残迹可见于高山峰顶或高山顶部。如中国辽东半岛和江苏北部徐州、连云港一带可见到第三纪时期形成的准平原残迹。地表有高度不大的残丘,孤立在辽阔的低平地面上。" }, { "instruction": "韭菜园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早三叠世早期。分布于乌鲁木齐附近。属湖泊沼泽相沉积。为紫红色泥岩、灰绿色岩屑砂岩、粉砂岩呈不等厚互层。下部以灰绿色砂岩、粉砂岩为主夹粉砂质泥岩;中、上部以紫红色泥岩和粉砂质泥岩为主夹灰绿色细砂岩。与下伏锅底坑组呈整合接触,与上覆烧房沟组呈假整合接触、在大龙口地区韭菜园组顶部有较明显的冲刷现象。在大龙口剖面最厚为221米。含丰富的脊椎动物化石Lystrosaurus hedini,L.weidereichsi,Chasmatosaurus yuani,Procacertoides jimusarensis,Santaisaurus yuani;介形虫Darwinula rotundata,D.triassiana,D.spp.;植物Pecopteris sp.;小孢子LimatulasporitesLundbladisporaTaeniaesporitesTsugaepollenites组合;大孢子Pusulosporites inflatusTrileites组合;叶肢介FalsiscaCyclotunguzites组合。往东到吉木萨尔,东南到吐鲁番盆地,厚度变化在118~355米之间。" }, { "instruction": "volcanic cycle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火山活动强弱交替发展的变化过程。从全球的火山活动来看,确有这种规律,但其原因还不清楚。对一座火山而言,更是有其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而它的喷发活动也总是有从开始喷发到活动加强又逐渐减弱直至停息的规律。这些具有周期性的变化过程,都可纳入火山旋回的范畴,但还是一个尚在探讨的课题。" }, { "instruction": "西畴洞穴堆积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西畴人类化石层(Xichou man horizon)。时代为更新世晚期。位于云南西畴东南一孤峰脚下。由黄或黄褐色砂质粘土、粘土层组成,顶部为灰黄色石灰华层,厚约2米,含人类化石和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Megatapirus augustus,Stegodon orientalis,Ursus thibetanus,Rhinoceros sinensis,Ailurus fulgens,Pongo sp.,Hystrix subcristata、Capricornis sumatraensis等。人类化石属晚期智人。" }, { "instruction": "土壤含水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土中所含水的重量与固体颗粒重量之比,以百分数表示。又称重量含水量。通常把天然湿土放在烘箱内,在温度105℃的条件下烘至恒重以测定土的含水量。土的含水量是评价土的工程地质性质的最基本指标之一。" }, { "instruction": "热带气旋源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热带气旋路径。" }, { "instruction": "安全关闭地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美国核能控制协会专用术语,特指在不对公众造成危险的情况下能使核反应堆安全停止运转的最大地面震动(地震)。" }, { "instruction": "土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土壤系统分类中土类和土系间的过渡分类级别。依据对植物生长和土壤管理有重要关系的土壤性质划分。如质地、矿物组成、石灰性、酸碱度、结持性、土层状况、土壤温度状况等。" }, { "instruction": "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降水。" }, { "instruction": "洞穴次生碳酸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洞穴中由水的作用造成的各种胶结较好的结晶质的碳酸钙。" }, { "instruction": "成土矿物鉴定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应用矿物学原理对土壤形成的鉴定。鉴定范围甚广,例如矿物类型及其组合,以反映成土环境与成土深度;从矿物的分布与抗风化度找出成土母质来源;从不同地形上的矿物组成,辨明地形及土壤的发展过程。从理论上说,矿物是环境中的产物,矿物也必然能对影响成土的多种环境因素作出反映。" }, { "instruction": "边缘海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位于由岛弧包围的大陆边缘的海岸。常受冲积平原和三角洲的改造,所邻接的大陆架宽度不一。" }, { "instruction": "地震空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震孕育过程中,由小震所包围或部分包围的、处于断裂活动构造带上的无震区域。" }, { "instruction": "弧间海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处于多列岛弧带之间的活动型沉积盆地,是岛弧海的一种特殊类型。" }, { "instruction": "满家滩上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根据辽宁省金县满家滩寒武系底部大林子组与下伏震旦系兴民村组顶部石英砂岩之间的平行不整合而确定的构造运动。它对辽东半岛晚前寒武纪地层的划分有重要意义。" }, { "instruction": "生态农业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亦称有机农业。指完全或主要依靠源自生物的有机物以增加产量的农业类型。目的是提高生物对太阳能的利用率和能量转换率,于是一方面采用生物的秸杆、枝叶等作堆肥或直接还田,使它循环利用,达到改良土壤和提高土壕肥力;另一方面采用农作物轮作、间作和套种等耕作制度,单位面积增加叶面积,接受更多的太阳能进行光合作用,以求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此外,还采用生物方法防治病虫害。少用或完全不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生长调节剂和饲料添加剂等人工合成的化学制品。其优点是: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环境污染、节约能源、保持水土平衡、提高土壤肥力,保持农产品质量。缺点是:有机物质循环较慢,能量转换、转化效率较低,农产品产量较难大幅度提高。" }, { "instruction": "破坏性地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地震。一般达到烈度Ⅶ度以上的地震就会造成房屋和地表破坏。" }, { "instruction": "塑性变形碎屑结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简称塑变结构。熔结凝灰岩所特有的结构。岩石中除含刚性火山碎屑物外,常含大量塑变火山碎屑物,如塑变玻屑,塑变撕裂的玻屑及浆屑,它们彼此平行重叠熔结或绕刚性碎屑弯曲,呈假流纹构造。" }, { "instruction": "环境灾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人类在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由于超越了环境所具有的自我调节能力,违背了自然环境的演化规律,使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紊乱,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而引起的各种灾害。环境灾害按发生过程可分为突发性环境灾害和累积性环境灾害;按发生范围可分为全球性、区域性以及局部性环境灾害;按成因和性质可分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其中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士壤污染等)是其最主要的灾害源,而生态破坏主要表现为资源枯竭、水土流失、物种灭绝等。环境灾害的主要特点是:①影响范围广,时间跨度长。一旦污染,涉及的地区广,人口多;②污染物治理比较困难。环境一旦被污染,要想恢复原状,必须付出巨大的代价,且难以完全奏效;③具有明显的累积性和较长时间的潜伏期;④灾害作用的时间较长。一旦发生,由于条件的限制,灾害的影响不会很快消失,将在一个相当长时间内存在;⑤容易诱发其他灾害,形成灾害链。由于环境灾害破坏生态平衡,直接威胁到人类生存与发展,制约着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阻碍。因此,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已经成为全球的迫切要求。" }, { "instruction": "亚丁斯克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位于萨克马尔阶之上,空谷阶以下,是俄罗斯下二叠统中部的一个阶。其底界以牙形石Sweetognathodus whiteiMesogondolella bisselli的首现为标志。含有Pseudofusulina,Parafusulina等。亚丁斯克阶一名源自俄罗斯乌拉尔山西坡彼尔姆城东南的亚丁斯克。现为国际通用的下二叠统的第三个阶。" }, { "instruction": "绝热递减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绝热变化。" }, { "instruction": "区域规划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定地区范围内经济建设发展的总体部署。有广义、狭义之分。前者包括流域规划、工业区规划、林区规划,或某一专题地区性规划等。后者主要指一定地区范围内与国土开发整治有关的建设布局总体规划。在以计划经济为主的社会主义国家,通常对区域规划含义的理解多侧重于区内建设布局的综合协调。它所规划的区域可按经济区或行政区,但以经济区为宜。区域规划的主要任务,在于有效地开发利用资源,优化生产力布局与城镇居民点体系,使各项建设在地区分布上相互协调配合,以期提高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确保区域开发整治、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其具体内容包括:在全面分析、评价区域条件基础上确定本区在大区、全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工业布局;合理安排农林牧副渔各业用地结构与商品农产品基地建设布局,解决各业之间用地矛盾;预测区内人口增长趋势,确定城镇居民点体系性质.、规模与布局;各项基础设施布局同工农业生产与城镇居民点布局的协调,搞好环境整治与保护等。" }, { "instruction": "土属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中国土壤在地理发生分类中是土类(或亚类)与土种间的过渡分类级别,具有承上启下意义的分类单元。主要是根据母质、水文等地方性因素,以及土壤的残遗特性来划分。如砖红壤根据母质影响在土属一级划分为铁质砖红壤和硅铝质砖红壤等。" }, { "instruction": "新生式地洼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按历史发展特点分类的一种类型。地洼产生在以前大地构造发展阶段的正单位(如台隆、台凸、地背斜、褶皱带等)之上者。如洞庭地洼、沅麻地洼。" }, { "instruction": "张八岭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中元古代。分布在安徽滁州地区,为浅变质岩系。自下而上分为:北将军组,为千枚岩片岩系;西冷组,为细碧角斑岩系。西冷组锆石UThPb年龄10亿年,细碧岩全岩Pb法年龄10亿年。与肥东群关系不清。" }, { "instruction": "[HT〗paleosol,palaeosol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因地质、地理环境轮回产生的古老土壤。它与现代土壤一词相对应,常与当前的环境不相称。所以寻找土壤与发生环境之间的矛盾是古土壤鉴定的基础。" }, { "instruction": "秦家寨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中更新世黄土堆积物。典型剖面位于陕西省洛川市黑木沟秦家寨。该组为一套黄土与古土壤层相间的厚层堆积,其上限为第五层古土壤层(由三层古土壤叠置组成)的顶面,其下限为第一粉砂层的顶面。岩性特征为黄土呈棕黄色,粒度成分较细为亚粘土,致密。古土壤多呈黄红色,含大量钙质条纹和结核,其底部均有钙质结核层。这套堆积物的特点是层次间隔较近,第五层古土壤厚可达5~7米,其下的第六层黄土厚度可达4.6米,岩性较粗,属粉土质亚砂土,但内部有粉土质亚粘土层。中更新世黄土厚度25~30余米。在洛川黑木沟剖面、蓝田、山西隰县午城等剖面含哺乳动物化石:Myospalax tingi,M. fontanieri,Bahomys hypsodonta,Apodemus cf. sylvaticus,Ochotona sp.,Hyaena sinensis,Hystrix sp.,Meles cf. leucurus,Sus lydekkeri,Megaloceros pachyosteus,Pseudaxis grayi等。" }, { "instruction": "区域经济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经济地理学与区域经济学的共同研究领域。特定地区国民经济整体的总称。其研究内容主要有:经济地带与经济区的划分;区域经济形成最重要因素一一劳动资源状况;区域可扩大利用自然资源的可能性;优化生产力布局的途径与规律;新区经济开发战略的拟定;发达地区与滞后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地域生产综合体与区域国民经济的组织;科技进步等因素对劳动地域分工体系与区域生产力布局的影响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科学地组织、发展区域经济,有助于优化生产力布局,合理开发利用全国及各地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劳力资源,确定最佳生产规模,推动各区域经济乃至全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 { "instruction": "蒙古地洼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原为后加里东及海西地台区。地洼阶段始于晚二叠世,以块断运动占优势,出现为陆源沉积(有时含煤)充填的地洼盆地(如乌兰巴托地洼),并有晚二叠世及中生代的裂隙型花岗岩浆侵入和火山熔岩喷出。矿产以铜、钨、钼、锡诸元素矿床为代表,如亚洲最大的额尔登纳德铜矿,稀有金属矿床也多见,此外还有白垩纪的萤石矿床。" }, { "instruction": "复发间隔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同一活断层段上相继发生的2次震级相近地震之间的时间间隔。不同震级地震的复发间隔时间不同,震级越高复发间隔就越长。" }, { "instruction": "同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于趋异,同一类生物的起源相同、结构相似的器官,其机能和形态却互不相同,这种现象谓之同源。" }, { "instruction": "展销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零售商业销售花色品种较多、选择性较强的工农业产品的一种方式。其做法是零售店把展销的商品分类设立专柜,标明生产单位,对比陈列,边展边销,让消费者在评比中选购,在选购中评比。有时工农业生产人员和商业采购员参加销售,听取消费者意见。“展销”对密切农工商关系、提高产品质量、增加适销对路的商品,起着积极的作用。“展销”期间,商家还采取降价、打折、设奖等方法,以扩大销售额。" }, { "instruction": "冰山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冰川的末端流入海洋以后由于海水的浮力,使冰川沿裂隙裂开,成为漂流于海上的巨大冰块。冰山的侧壁近于垂直,有时高度在200米左右。由于冰与水的比重相差极小,因此冰山的总体积的85%~90%在海水面以下。冰山向中低纬度地区漂流因海水和大气温度渐高,冰山逐渐融化以致消失。冰山是高纬地区海上航运的障碍,若能拖运到干旱地区则能解决那里的缺水问题。" }, { "instruction": "筛积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洪积相沉积类型之一。它几乎完全由砾石组成,没有砂、粉砂和粘土物质。这是由于来源区供给的细粒物质较少,即使有少量的细粒物质,也在水流到达洪积扇尾端以前就被筛走了,因此造成在平面上呈舌状的砾石层。" }, { "instruction": "潮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海水在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下发生的周期性运动。包括海面周期性的垂直涨落和海水周期性的水平流动,习惯称前者为潮汐、后者称潮流,白昼称潮、夜间称汐,名异而实同。海面上涨到最高的位置称为高潮,高潮时的海陆交接线称高潮线;海面下落到最低的位置称低潮,低潮时的海陆交接潮汐要素示意图线称低潮线。高潮和低潮的海面往往持续一段时间,分别称为平潮和停潮。平潮的中间时称高潮时,其潮位高度称高潮高;停潮的中间时称低潮时,潮位高度称低潮高。从低潮到高潮的过程称涨潮;反之,称落潮。低潮时到高潮时的时间间隔,称涨潮时;反之,称落潮时。按其出现的周期可分为半日潮、全日潮和混合潮三种。按成因通常分为由天体引力产生的天文潮,由于气象原因引起的气象潮,以及各种风暴过境引起的风暴潮等。中国很早就已对潮汐有认识,东汉学者王充(公元27~97年)在《论衡》中曾提到“涛之兴起,与月盛衰”,说明月相变化与潮汐涨落的关系。它是海洋的重要地质营力之一,对海岸线的塑造有直接影响,对船只航行和沿岸建筑物也有一定危害。其动力亦可用于发电。" }, { "instruction": "黑疙瘩岭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新太古代与古元古代间的地壳运动。原指吕梁山北端黑疙瘩岭地区新太古界上部的五台群石英岩与下部泰山群片麻岩间的不整合。后证实原定五台群的石英岩、角闪片岩、大理岩和白云母片岩这一套沉积变质岩系与滹沱群相当,原泰山群片麻岩和五台群相当,其不整合面就在滹沱群与五台群之间。现将古元古界与新太古界之间的地壳运动称为五台运动。此名应废弃。" }, { "instruction": "丰岳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小林贞一(1946)命名。佐川造山旋回中前佐川造陆运动中的一幕,指日本侏罗系与下伏基底的不整合(北上山地津川层群、中国带西部丰浦层群),是三叠纪末期的地壳运动。为秋吉、佐川两个造山旋回的分界,本州造山运动后的一个隆起期。" }, { "instruction": "土壤发生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成土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在土壤发生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平行于地表、具有一系列土壤发生学特征的土层。" }, { "instruction": "自然植被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天然植被。" }, { "instruction": "水量平衡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任一区域,在任一时段内,来水量与出水量(或收入水量与支出水量)之差,必等于其蓄水变量。水量平衡原理是现代水文学的基本理论之一。" }, { "instruction": "centralvent eruption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岩浆物质经过地壳中一条管道冲出地表的活动。喷出物在喷口周围堆积成截头圆锥状火山锥,锥顶有主火山口。如喷出物尚未堆积成山就停止活动,或因爆炸猛烈,破坏了原来的火山锥,在地表就成为圆形火山口或破火山口。在火山锥顶端的火山口发生的喷发称作顶端喷发,但有时也可在火山锥的翼部和基部发生喷发,形成寄生火山锥。1979年威廉姆斯(Williams)等将中心式喷发分为:夏威夷型、斯特朗博利型、武尔卡诺型、培雷型、普里尼(喀拉喀托)型、准岩浆型(包括萨特瑟扬型)和潜水蒸气爆炸型(超火山)。" }, { "instruction": "民族融合是什么?", "input": "", "output": "①指在全世界胜利实现共产主义后,民族差别日渐消失,各民族逐渐形成一个共同整体。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经历过很长的时期,民族和民族差别的消失也必将经历很长的时期;②即自然同化参见民族同化。" }, { "instruction": "授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授时就是指定季节。" }, { "instruction": "居依西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欧洲海相始新统下部的一个阶,位于伊普尔阶之上,路特之下。模式地点为法国的居依西(Cuise)。" }, { "instruction": "次异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同物异名中发表较晚的名称。根据优先律,次异名应予废除。" }, { "instruction": "选层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命名地层单位时未指定层型,原命名者或他人后来选择指定的层型。" }, { "instruction": "民族区域自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内的少数民族在最高国家机关统一领导之下,以其集居区域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自治地方政府,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是马列主义解决多民族国家内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在中国,早在1 938年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全会上就已提出民族自治的主张。1 947年最早建立内蒙古自治区,1 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实现民族自治。1 9 54年颁布的第一部宪法及以后历次修改的宪法中均有规定。我国各民族聚居区都已建立自治地方,结束了历史上长期以来各民族人民在政治上无权的地位。截止到2006年,我国已设立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盟)、1 20个自治县(旗)。" }, { "instruction": "国际人口迁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人口跨越国界的居住地的永久性变动。" }, { "instruction": "漏斗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岩溶地区常呈漏斗状或碟状的封闭洼地。又称溶斗、灰岩坑、盆坑等。是地表水沿节理裂隙不断溶蚀并伴有坍陷作用而成,底部常被溶蚀残余物质所充填,并常有落水洞通往地下,直径在l00m以内,面积为几十平方米到几百平方米,可起消水作用。" }, { "instruction": "埋藏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狭义的埋藏土,指被后期的覆盖层掩埋的古土壤;广义的埋藏土还包括被新的覆盖层迅速掩埋的现代土壤,如被火山灰掩埋的现代土壤。" }, { "instruction": "滦河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Ag3Hg。六方晶系。呈微细粒状和板柱状集合体。亮白色。强金属光泽。显微硬度(44~75)×9.8×106帕。条痕灰黑色。密度12.5克/厘米3。是中国学者1984年在河北燕山重砂中发现的新矿物。" }, { "instruction": "城市轨道交通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大城市中,铺设钢铁轨道,以电动快速列车运送大量乘客的公共交通体系,包括地下铁道和轻轨两种,两者的区别:①地下铁道大部分建于地下,小部分建于地上,轻轨全部建于地上,其中一部分为高架;②地下铁道的运输能力相对较大,轻轨的运输能力相对较小。地铁车厢一般的额定载客量为310人/辆(超员为410/辆),编组采用每列6辆,单向最大高峰小时客流量3.0万~6.0万人次。轻轨车厢一般的额定载客量为202人/辆(超员为224人/辆),编组采用每列4辆,单向最大高峰小时客流量1.5~3.0万次;③地下铁道投资巨大(21世纪初中国地下铁道每千米投资在7亿元人民币左右),工期较长,技术上也较复杂;轻轨投资为地下铁道投资的二分之一左右,工期较短,技术不甚复杂。" }, { "instruction": "江宁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李毓尧等(1947)所指宁镇间上白垩统赤山组与中新统方山组之间的不整合,相当于茅山运动B幕。在皖南大通组(砂砾岩及砂岩)和赤山组相当,在大通及木竹盆地,赤山层均已发生倾斜,即为江宁运动所致。" }, { "instruction": "最大地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适合于一个地区特定设计所能承受的震级上限。" }, { "instruction": "间歇悬移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间歇悬浮载荷、冲洗载荷(wash load)。以跳动方式进行搬运的床沙物质。通常是砂。" }, { "instruction": "生物相古地理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附有表明某个古地理阶段(或地层单位)的岩相,或岩性特征的区域变化的古地理图。岩相通常以时间地层单位内占统治的、平均的,或其特种的岩性形态的某个方面来表示。" }, { "instruction": "现代水平地壳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根据海洋地质、古地磁、地球物理方法和近代精密大地测量提供的资料充分证明,和其他地质时期一样,水平运动是现代地壳运动的主要形式。据研究,海洋板块和大陆板块之间都在进行着长距离的水平位移,水平运动的速度可达到若干厘米/年的量级,但运动速率因时间、地点而异。日本各岛目前正以每年18厘米的速度向亚洲靠近;圣安德烈斯断层自古近纪以来一直进行右旋水平位移,目前每年移动几毫米至几厘米。快速运动的数值则大得多,如1976年7月28日唐山地震,其水平位移达1米多;同年2月4日危地马拉地震,也使这个国家的北部向西推移1米以上(最大移动量达3.25米);在蒙古博格多断层1957年一次活动,其左旋水平位移量达到885厘米;新西兰怀拉拉帕断层1955年活动的右旋水平位移量,更高达1220厘米;中国台湾省大壁断层,1906年一次活动水平位移量也达240厘米。现代地壳水平运动只能用精密仪器方法才能测定。测定现代地壳水平运动的方法在近几十年来发展很快,除了传统的天文学和大地测量学方法外,特别是20世纪70~80年代以来,国际地球动力学计划倡导的多种空间测量技术得到应用和发展,如激光地球动力学卫星的电磁测距(LBA,LBI,VLBI)和空间定位系统(GPS)等方法的运用,为研究现代地壳水平运动提供了大范围、精确、高效的手段;通过广泛的国际合作,人们可望在不久的将来对现代地壳运动的图像有一个更清晰的了解。" }, { "instruction": "波浪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海洋、湖泊、水库中的水体在外力作用下,水质点失去平衡而往复运动并向一定方向传播的现象。" }, { "instruction": "法美洋中脊水下研究计划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法国和美国科学家(1971~1974)在亚速尔群岛西南约400海里(740.8千米)处,大西洋中脊轴部合作实施的水下详细调查。用“阿尔文”号深海潜艇等水下调查设备,进行地磁、地热和地震等地球物理调查和岩石采样以及潜水观察,绘制出地形图和地质图。主要成果为:证实洋中脊火山活动有间歇性并喷出枕状熔岩;断层活动是断续的,洋脊扩张并不对称,但长时间可以平衡;岩石剩磁因受热液作用和构造破坏而较弱,裂谷内岩石类型多样,可能是分异作用的结果。" }, { "instruction": "三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三伏是初(头)伏、中(二)伏和末(三)伏的总称。其最早记载见于春秋时代的秦德公二年,即公元前676年。三伏期间统称伏天或伏日。按照中国传统的推算法,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两个庚日之间相隔十天,初伏到中伏固定为十天,但是,由于有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是末伏的规定,所以中伏到末伏就有十天和二十天两种情况。三伏期间是中国夏季最热时期。" }, { "instruction": "费拉尔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分布于横贯南极山脉比肯超群顶部,主要由粒玄岩组成。时代属中、晚侏罗世。" }, { "instruction": "地面水污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主要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河流、湖泊(水库)、海洋等地面水水体,使水体中的水和底泥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降低水体的功能和使用价值的现象。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主要污染物有病原体、有机污染物、无机污染物、热、放射性物质等。河流污染的特点是污染程度随径流量变化,污染物扩散快,污染影响大;湖泊(水库)中污染物会长期滞留,改变水体状况造成危害,其污染的主要表现是水体富营养化;海洋目前受污染最严重的是靠近工业发达地区的海域,其特点是污染源多,污染持续性强,危害大,污染范围广等。" }, { "instruction": "compound volcano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不同组分的岩浆喷发和不同类型的喷发作用而建立的大型复合火山或盾状火山。它们均有独特的演化史。混合火山的锥体称混合火山锥。" }, { "instruction": "南疆地洼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属中亚期地洼区。位于新疆南部,包括塔里木盆地及阿尔金山。主体原为后晋宁期地台区,阿尔金山为后海西期地台区。侏罗纪进入地洼阶段至今。构造线方向北西西和北东东均有。" }, { "instruction": "终日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气候要素。" }, { "instruction": "市域规划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根据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长远和战略需要,对建制市的行政区域或扩大至与建制市有直接社会、经济联系的周围地域(亦称城市直接腹地或吸引范围)的国土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进行全面规划。是区域性国土规划的一种类型,其性质、任务、内容、原则、方法与区域性国土规划相同。" }, { "instruction": "crater ring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环绕小火口(马尔式火山)周围,由碎屑物质构成的高度不大的火山口缘。" }, { "instruction": "等深流沉积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等深流在大陆坡基脚上形成的沉积物。它实际上是由等深流对浊流沉积物、半远洋沉积物改造而成的岩石组合。与浊积物不同,它具有清晰的薄层理,粒级较细而且分选良好,形成各种底形,它从小流痕到具有数米波幅和数千米波长的大型沉积波或沙丘以及沉积脊。如在北美东岸布莱克巴哈马外沉积脊和大安得列斯外沉积脊等。" }, { "instruction": "干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外界环境影响引起种群或群落的任何显著变化,通常认为是一个生态系统偏移其平衡的位移。" }, { "instruction": "海平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海洋的自由水面。是海水与大气层的界面。" }, { "instruction": "硐门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位于南华系底部。分布于赣西北地区,为粗碎屑岩地层。在武宁横路硐门,为石英砂砾岩及含砾石英砂岩;在修水任家铺,为粗粒长石石英砂岩夹细砂岩、粉砂岩及少量泥岩,局部夹硅质岩,厚450~500米。与下伏上双桥(娇)山群或落可岽群呈不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有感地震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一次地震中,不用仪器观测,人们能感觉到地震的区域。" }, { "instruction": "林业用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主要用于林业生产的土地,包括生长、种植林木的专用土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和宜发展林业的荒山、荒地。" }, { "instruction": "厚熟表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美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诊断表土层之一。它是多年耕作,施大量有机肥形成的,厚度大于50厘米的耕作层,多有人为耕作与施肥留下的特征,如农具翻耕残迹或砖瓦片等侵入体。" }, { "instruction": "峨嵋宝光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大气光象。" }, { "instruction": "观音洞洞穴堆积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属更新世中期。命名剖面位于贵州黔西沙窝区沙井镇井山村,为中国南方旧石器时代早期有代表性的重要文化层。由下至上分为三组:C组为粗砂、砂砾与粘土互层,未见化石和石器,厚度大于4.5米(未见底);B组为黄色或褐黄色或棕黄色或杂色粗砂、砂质土夹灰岩角砾,有6层分别含石器和化石,厚约1.8~3.1米;A组为红色层,上深下浅,含石器和化石,厚约0.4~2.4米。总厚度大于8米。该洞处于一个南北约700米、东西宽约500米的封闭洼地边缘,洞口高出洼地底部约15米,为一沿东西向裂隙形成的窄长的洞,洞口海拔高程为1450米,以西洞口内外的剖面为代表。在B组发现的动物群中最多的是牛类,其次为犀、剑齿象牙齿,为华南更新世中期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的典型代表,主要为森林中生活的种属,如Macaca sp., Felis cf. tigris, Gomphotheriidae和大部分偶蹄类,大多在山地中生活;在竹林中生活的种类少,如Rhizomys cf. sinensis, Ailuropoda melanoleuca fovealis;喜水或常在沼泽附近生活的动物有Bubalus sp., Rhinoceros sinensis等。根据生物群推测,该洞附近在更新世中期时有较为茂密的草木和竹林,在山间盆地或洼地有较多的沼泽和湖泊。铀系测年结果为5.7万~11.5万年。" }, { "instruction":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Cross等在地层基准面、体积划分、相分异等基本原理基础上建立的高精度等时地层划分和对比技术,它为储层描述、模拟和预测提供高精度的等时地层对比格架。" }, { "instruction": "层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片流(sheetflood,sheet flow,lamellar flow)。一种缓慢流动,流体质点作有条不紊的平行线状运动,彼此不相掺混,是低切变率流体所表现的流态。雷诺数小于2000。说明流体特征的参数有黏度、密度及剪切阻力。流体的剪切阻力随切变率而变,低切变率时,它随切变率一次方而变,而高切变率时,它随切变率平方而变。所以层流和紊流(湍流)是低、高切变率时流体的两种流动状态。" }, { "instruction": "正断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上盘相对于下盘向下运动的断层。即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的断层叫正断层。" }, { "instruction": "岛弧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岛链、弧形列岛(arcuate islands)。海洋中呈线形分布的列岛。大多位于大陆与大洋的边界地带,呈弧形排列,弧一般凸向大洋,但也有例外。大多分布于西太平洋地区,构成环太平洋岛弧系的主体,呈链状排列,由北向南有阿留申岛弧、千岛岛弧、日本岛弧、琉球岛弧和菲律宾岛弧等,延伸达9500千米。现代岛弧的特征是:具弧形特征;伴有强烈火山和地震活动;在弧凸出的一侧有深海沟,凹入侧有边缘海;具有明显重力正异常,海沟则呈负异常;地热值较高等。是现代地壳最活动的地带。" }, { "instruction": "城市吸引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即城市腹地。" }, { "instruction": "化石岩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下岩溶空间已全部被充填,与现代地下水循环系统关系不密切的岩溶。" }, { "instruction": "城市视觉灾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城市视觉污染,是指城市建筑不美观、城市规划布局不合理、色彩不和谐、园林雕塑无美感、公共标志杂乱不清等现象通过视觉给人造成的不快,从而对人的身心健康产生影响和危害。如城市住宅楼的门窗颜色杂乱;涂有五颜六色广告的公共汽车在黑色的马路上不但过于刺眼,而且给本来生活在大城市已感劳累的行人更增添一重烦躁。另外,玻璃幕墙的反射、广告牌的侵袭,霓虹灯的强光闪烁都影响了人们的视觉愉悦感,破坏了城市的软环境。城市视觉灾害造成人们长期生活在色彩不和谐的环境中,心情变得焦躁不安,容易疲乏,注意力不集中,自控力差,从而导致健康水平下降。因此,对城市视觉灾害给人带来的危害,不能掉以轻心,应注意预防和治理,要以视觉美好为前提规划和建设城市,力求使城市总体规划和建设布局达到和谐美。" }, { "instruction": "群落交错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明显不同的栖息地毗邻所形成的一种栖息地;一种边缘栖息地;在栖息地类型之间的一个过渡带。" }, { "instruction": "泡骨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新兽脚类肉食龙较原始的一属,曾称腔骨龙。拉丁文中coel是空和天空之意,phys是气泡、风箱之意。外表似一纤细的鸟,头骨窄,象白鹳的头,S形脖子,身体细长,腿似鸟腿,后肢长而有力。其他内部特征也与鸟一样:包括中空的骨骼、薄的骨壁、荐椎愈合的骨盘、脚髁和前肢的爪。与鸟不同的是皮肤可能覆有鳞片,口中生有尖利的牙齿,前肢具3爪。长尾巴用于身体的平衡。身体长约3米,重约27千克。泡骨龙生活在半干旱的长有稀疏植物(如苏铁、松柏、蕨类植物、种子蕨类植物等)的平原。它们以陆生小爬行动物为食,如果食物极端匮乏,也会自相残杀。在美国新墨西哥州曾发现百余条埋在一起的泡骨龙化石层,估计它们成群活动,产于美国亚利桑那、新墨西哥的晚三叠世地层。" }, { "instruction": "高庄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上新世早期。分布于山西榆社—武乡地区,以漳河西岸和云簇地区的桃沟至赵庄一带发育最佳。下部桃杨段,为巨厚层金黄、锈黄色含大型交错层理的中、细粒砂与以紫红色为主的薄层状粘土互层;中部南庄沟段,为锈黄色砂和紫红色粘土,具三层灰绿色泥灰岩;上部醋柳沟段,由紫色和褐红色含砾粗砂岩组成。与下伏中新统马会组及上覆上新统麻则沟组均呈不整合接触,厚约450米。富含鱼类、龟鳖类、哺乳类、昆虫类、腹足类、介形虫、轮藻、植物和孢粉等化石。已记述的哺乳动物约有37属70余种,其中新出现的类型有Nyctereutes sp.,Pliohyaena pyrenaica orientalis,Chasmaporthetes sp.,Stegodon zdanskyi,Hipparion pater,H. houfenense,Paracamelus sp.以及小哺乳动物Alilepus sp.,Yanshuella primaera,Prosiphneus eriksoni,P.Praetingi和Micromys chalceus等,而三趾马动物群中的有些类型(如Adcrocuta,Ictitherium,Chleuastochoerus,以及小哺乳动物Pseudomeriones abbreviatus,Lophocricetus sp.等)不再出现;在哺乳动物群的面貌上,与中国北方典型的三趾马动物群明显不同;鱼类化石有Sinipercawusiangensis,Cyprinus carpio,Xenocypris yüshensis,Pseudorasbora changtsunense,Leuciscus tchangi和Parasilurus astus等;介形虫有土星介、小玻璃介、玻璃介和美星介等;孢粉以木本植物花粉占优势,其中又以针叶植物松、云杉为主;草本植物主要为藜科;蕨类植物仅见有水龙骨和凤尾蕨等,构成以针叶林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古地磁测定高庄组在吉尔伯特负向期内,年龄值为距今5.2~3.4百万年。" }, { "instruction": "旅游资源开发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为发挥和提高旅游资源对旅游者的吸引力,并使旅游活动得以实现的技术经济过程。其实质是以旅游资源为“原材料”,通过劳动加工,使其成为具有旅游使用价值的旅游吸引物。其开发原则应遵循:①保护自然环境和保持生态平衡的原则;②突出独特性的原则;③力求经济的原则;④统筹规划,分期开发的原则。开发的内容主要是:①旅游景点或景区的规划与开发;②旅游配套设施的建设与完善;③解决和提高旅游资源所在地的可进入性;④培训具有专业水平的旅游服务工作人员。" }, { "instruction": "平流寒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冷锋和静止锋影响下,由于出现强烈冷平流天气引起剧烈降温、持续阴冷而发生的寒害。平流寒害主要会危害树冠、树干、树皮,一般自上而下发展。平流寒害是由于冷平流强且持续时间长、气温低、风速大而造成,一般会持续10~20d,日平均气温在1 0℃以下,发生严重寒害。平流寒害一般用有效积寒(指低于寒害临界温度值的温度累积值)作为指标。平流寒害主要威胁橡胶、荔枝、龙眼等作物,一般来说,日平均气温低于20℃时,橡胶树净光合率就显著降低,低于12℃时,对新陈代谢作用就有不利影响,低温持续时间越长,受害越重,因而平流寒害时橡胶树会大量死亡。1996年春节期间的强平流天气,我国广西连续低温阴雨,花序受害严重,广西荔枝、龙眼树成花率极低,减产严重,荔枝总产比上一年减少50. 71%,龙眼总产减少39. 27%。" }, { "instruction":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环境监测全过程的全面质量管理活动是保证监测数据有效性程序的总体。其主要内容为组织建立负责质量保证的机构;对环境监测过程的全部活动,包括制定监测计划和布点方案、选择合理的采样和分析测试方法、对实验室进行质量控制、对采样和分析仪器进行质量检定、组织监测人员的技术培训、监测数据记录和汇总等。每一个步骤按质量保证程序迸行管理。质量保证监测技术管理的核心,目的是保证监测数据在准确性、精密性、完整性、代表性和可比性方面满足监测质量要求。" }, { "instruction": "双晶缝合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双晶接合面在晶面、解理面、断口或任意其他切面上的迹线。" }, { "instruction": "转位构造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沉积物沉积后或刚固结后,水塑性流动或流体流动使转位构造层理发生扰动形成的一种原生沉积构造。图示奥陶系砂岩在页岩中的转位构造。" }, { "instruction": "地层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质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地史学的基础。狭义的地层学为研究构成地壳的所有层状或似层状岩体的特征和属性的学科,并据此将它们划分为不同类型和级别的单位,进而建立它们之间的空间关系和时间顺序的一门基础地质学科。其研究范围涉及到各类层状或似层状岩石中所有能识别的特征和属性(包括产状、分布、岩性特征、化石内容、地质年龄、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性质等)及其形成环境或形成方式和演化历史。广义的地层学为研究构成地壳的所有岩石体(包括层状、似层状和非层状)的特征和属性,并据此将它们划分为不同类型和级别的单位,确立其空间关系和时间顺序。地层学的深入研究可以阐明沉积岩层的沉积规律、沉积环境,古地理及古气候情况。这对于地质勘探及普查找矿很有帮助,特别是对寻找煤、石油、天然气、油页岩、铁、磷、石盐、石膏等沉积矿床具有指导意义;可以阐明地壳的发展过程,以丰富人类对地球的认识。" }, { "instruction": "岩溶地球化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研究岩溶动力系统中化学作用的规律及其应用的学科,属低温低压地球化学范畴。其研究内容包括岩溶动力系统的地球化学背景条件、岩溶发育的化学机理以及岩溶水水质形成和变化规律。岩溶地球化学的特点是:主要研究碳酸盐的三相开放不平衡系统;以研究正在进行的低温低压条件下的地球化学作用为主;常常是研究低矿化度的溶液。岩溶地球化学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它的一些关键指标(pH,HCO-3、温度、电导率等)在野外现场测定的极端重要性,以及自动监测的必要性。" }, { "instruction": "地动仪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公元132年中国科学家张衡发明的世界上最早的观测地震的仪器。形似酒坛,用精铜制成,仪器中心设有一个“都柱”(中枢机械),四周装有八个按杠杆原理构制的机关,其地动仪外表装饰为龙形,每条龙口内含有一铜球,下面各有一蛤蟆张口承接。当某一方有地震发生时,由于地震波的冲击,立杆失去平衡,侧向地震波传来的方向,触发这一方向的机关,使龙口张启,龙口内的铜球便落入蛤蟆口中,表明这一方向发生了地震。" }, { "instruction": "旋转结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雪球结构(snowball texture)。变晶结构的一种。旋转结构特征是变斑晶中的矿物包裹体呈“S”形或螺旋形排列。它说明变斑晶和其中的基质矿物在形成过程中,受到应力作用的影响而发生了转动,它们是由同构造期结晶作用所形成。" }, { "instruction": "牵引动力布局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取决于以下三种条件:①动能资源的开发和供应,特别是其结构和价格常起决定性作用;②铁路线的运输负荷,特别是其货运密度;③自然条件的特点,特别是地面崎岖程度。到2 1世纪初,蒸汽牵引仅在少数发展中国家使用;随着石油大幅度涨价,内燃牵引的使用也逐渐减退;电力牵引已成为牵引动力布局的主流,特别是在石油资源贫乏、煤炭(转化为电力)和水电资源相对丰富的国家和地区。" }, { "instruction": "脱水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含水矿物由于温度升高或压力增大使其失去水分的作用。例如石膏变为硬石膏,其过程即为脱水作用:CaSO4*2H2O→CaSO4+2H2O。" }, { "instruction": "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伸入大陆和岛屿,三面受陆地包围的水域。其中,深入陆地部分为大弯曲的海岸封闭,而通过海峡与海洋连接的较深的湾,英文为gulf,以别于小湾(bay),如墨西哥湾、孟加拉湾和北部湾等;伸入陆地或为两个岬角之间的开阔浅水海湾,英文称bay、如胶州湾、杭州湾等,中国则通称为湾。" }, { "instruction": "上盘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断层面两侧发生显著位移的岩块称为断盘,位于非直立断层面以上的岩块称上盘。" }, { "instruction": "加勒比海旋涡状构造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南北美大陆之间,由一大群弧形列岛组成的一个大型旋涡状构造。这些弧形列岛包括巴哈马群岛、大小安德烈斯群岛和南美北岸附近的许多岛屿。东加勒比海做为旋涡,形成了一个内陆深海槽。这个旋涡状构造反映了外旋反时针扭动,它出现在阿拉斯加科迪勒拉歹字型构造的尾端,其形成和阿拉斯加科迪勒拉歹字型密切有关。" }, { "instruction": "化学共栖关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动物寄主与自养细菌的共栖关系。细菌利用寄主提供的氧气来氧化各种还原复合体,并使碳固定和碳水化合物和酶的产生。" }, { "instruction": "冰沟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蓟县纪。分布于青海柴达木盆地南缘,为一套灰岩夹粉砂岩、板岩、局部夹中基性火山岩。厚约6000米。含叠层石及微古植物化石。与下伏长城系小庙群呈不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平太阳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以平太阳时角推算的时刻,简称平时。日常应用的钟表时刻是平时。" }, { "instruction": "方解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CaCO3,常含镁、铁、锰、锌等。三方晶系。晶体常呈复三方偏三角面体及菱面体;依(0001)的底面双晶及依(0112)的负菱面双晶常见,且多为聚片双晶;集合体呈晶簇、粒状、钟乳状、鲕状、致密块状或泉华状等。无色或白色,但常因含其他杂质而染成各种颜色。其中纯净无色透明者称为冰洲石。玻璃光泽。硬度3。解理平行菱面体{1011}完全。密度2.6~2.8克/厘米3。遇冷稀HCl剧烈起泡。可形成于各种地质作用中,在自然界分布很广,为组成石灰岩的主要成分。纯度高的用于制造重碳酸钙,为工业品的重要填料,也是中药材之一。" }, { "instruction": "海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球表面凹下去被海水掩没的部分,由地球上广大连续咸水体组成的海和洋的总称。其面积约为3.6×108 km2,约占地球总面积的71%。全球海洋容积约为13.7×108 km3,其平均深度约为3800m,最大深度为11034m。其中心部分称为洋,边缘部分称为海,二者相互连成一体为世界大洋。地球上的大洋中,太平洋的面积最大,约占大洋面积的二分之一。另有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及南大洋。海在各大洋的边缘区域,以海峡或岛屿与大洋相连或相隔,分别称之为海或海湾,约占大洋总面积的11%。按其地理位置,可分为边缘和内陆海。" }, { "instruction": "新城市主义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以传统邻里为基础,具有多元文化和自然标准的乡村小城镇式的社区模式,将传统的价值观念(宜人尺度、多样性)作为人类都市理想的基础,力图创造一种现代、美好的居住社区,并由此唤起人类社区生活最基本的向往——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人有自由地选择生活权利、人与人相互依存和沟通,人与都市紧密相连。" }, { "instruction": "沙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河、湖、海滨带经常露出水面的沙滩。河流中形成的心滩、江心洲,湖、海滨附近形成的沙滩的泛称,是水流、波浪堆积作用形成的堆积地貌。" }, { "instruction": "占祥上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大型上猿类,头骨和牙齿特征相当于白眉长臂猿。从M1到M3尺寸递增,上犬齿相对低冠和粗壮,上颊齿很宽并有发育的齿带,上下颊齿的咬合面有发育的次生皱纹。头骨标本中,蝶骨大翼上的卵圆孔前缘位于蝶骨体的范围内而不像许多高等灵长类一样位于球状面上。近中缘由岩部支撑。化石材料为左M2和I具变形的部分头骨,附部分牙齿和颌骨产于宁夏同心丁家二沟中中新世地层中。" }, { "instruction": "大陆漂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大陆位移、大陆迁移。它是就一种假说(魏格纳假说),即地史时期大陆块(大陆地壳)由于在其下的大洋地壳的相对软弱,而在地球表面进行漂移的概念来说的。关于这一概念,魏格纳(1912)原先说的是硅铝质的大陆块横过下伏的硅镁层而位移;大陆漂移这个词首见于埃文斯(Evans,1923)评论魏格纳学说的文章而得到广泛散播,井一直传播到现在。其实魏格纳原来使用的“位移”(德文verschiebung)能够表达他提出的假说的多方面,是一个较好的词。可是,漂移—词沿用了很久,如果将其改回到“位移”,反而要感到不顺当了。" }, { "instruction": "坐标系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用来定义空间对象位置的参照系。通常采用x,y坐标来表示位置。" }, { "instruction": "陆架谷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陆棚谷。切割大陆架的海底谷,一般分布在大陆架范围内。" }, { "instruction": "海床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海底。指海的底部。" }, { "instruction": "马考巴斯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译马卡乌巴斯群。属中新元古代。位于圣弗朗西斯科(Sāo Francisco Supergroup)超群的下部,由杂砾岩、千枚岩、变长石砂岩、石英砂岩和砾岩组成,产有金刚石。顶部保存有大陆型冰碛地层。" }, { "instruction": "块状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前苏联学者奥布鲁切夫(В.А. Обручев,1938)提出,指被周围断裂切割的构造块体沿断裂的垂直运动。这种运动促使各个地块彼此相对位移到不同的高度,形成起伏的山岭。块状运动可以沿着不同地质时期的断裂活动,这些古断裂在新构造期复活,成为继承性的活动断裂。另外,还形成了新的断裂,沿新断裂会出现不平衡的阶梯状隆起。然而在许多情况下,出现了穹状隆起与断裂活动两种类型构造并存的很复杂的关系。" }, { "instruction": "同震位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地震位错。一次地震引起的地震断层两盘块体的相对错动量。当震级很大时,可以通过地质调查获得地表位移量,否则只能根据地震仪记录或者地壳变形测量数据求得震源位移量。通常地震震级越高,位移越大。例如,1906年美国旧金山8.3级大地震的断层水平位移640厘米,垂直位移90厘米;而1966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英比利尔3.6级地震的断层位移只有15厘米,其中还可能有一部分是震前或震后断层蠕动位移分量。通常断层位移的数值在断层中部最大,向两端逐渐衰减,一般所说的地震位移量多半是最大值,或者平均值。据统计,全球的地震位移大部分是以水平为主,即断层走向滑动占优势。" }, { "instruction": "人超科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人猿超科。灵长目真灵长半目直鼻猴亚目人猿次(亚)目狭鼻下目真狭鼻小目中的一个超科,包括原康修尔猿科(化石4属)、长臂猿科(1属4亚属)和人科。人科包括肯尼亚猿亚科、森林古猿亚科、山猿亚科、猩猩亚科和人亚科,另有未定科的黑猩猩和希腊古猿等化石2属。" }, { "instruction": "天气过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天气系统。" }, { "instruction": "升华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蒸发。" }, { "instruction": "波谷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谐波中波面的最低点。在实际海浪中,取得相邻上跨(或下跨)零点间波面的最低点即为波谷。" }, { "instruction": "星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道教崇奉的星神。指四象和二十八宿等。" }, { "instruction": "岩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具有巨大露头(一般大于l00km2),向下延伸可达10~30km的深层岩体,多为花岗岩体。" }, { "instruction": "钛铁霞辉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深色的碱性岩,是碱性辉石岩的变种。几乎不含或完全不含霞石等浅色矿物。为磷霞岩霓霞岩钛铁霞辉岩系列的一个端元。岩石外貌多种多样。常为片状构造。粗粒结构。其成分主要为钛辉石(大于80%),次为钛磁铁矿,并含有钙钛矿、钛铁矿、磷灰石和黑榴石等。" }, { "instruction": "古生物土壤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研究古生物学与土壤学相互关系的新边缘学科。例如大熊猫剑齿象古动物群的分布范围与现红壤地带相吻合;据孢粉分析反映的古植被状况,可广泛说明古土壤类型的分布界线等。" }, { "instruction": "区域经济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介于经济学与地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研究特定地域内人类经济活动的学科。与其相邻、在外延上互有交叉的学科有经济地理学、国土经济学、生产布局学的区域科学等。区域性和综合性是其明显的学科特点。其研究区域范围,可大至大洲或国家组合(如东南亚国家联盟等)或一个国家,但大多是国家内部各个特定区域范围。其研究内容通常包括:区域经济条件分析,区域开发战略(战略的目标、重点和步骤),区域发展规划及区域开发数学模型的建立等。" }, { "instruction": "地貌灾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在地貌发育过程中,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使地貌的变化向不利于人类生产、生活的态势发展,导致地表固体物质运动造成对生态环境以及人类生产生活产生灾害性破环的过程和现象,这是广义的地貌灾害。而狭义的地貌灾害是特指山地灾害,包括滑坡、泥石流、崩塌等灾害过程和现象。地貌灾害类型多样,依据不同可以划分不同的种类,根据运动物质的形态基本分为三种:①块体运动灾害。如崩塌、滑坡、雪崩、陷落等;②颗粒运动灾害。如沙漠运移扩大、沙尘暴等;③液固混合运动灾害。如水土流失、泥石流等。地貌灾害给人类造成的损失是极大的,它可以在瞬间吞没人的生命和财物。如2004年7月云南滇西地区的怒江、宝山、德宏突然爆发泥石流灾‘害,造成48人死亡,85人失踪,497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达到10.3亿元。" }, { "instruction": "南方涛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大气涛动。" }, { "instruction": "可见地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天空与地球海平面间的视连接绒,即实际见于海上的地平线。" }, { "instruction": "曙暮光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天空亮度。" }, { "instruction": "粗糙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下垫面。" }, { "instruction": "塔节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竹节石纲珠胚节石目的一属。壳小,圆锥形,初房膨胀成滴珠状。壳薄,表面具宽的波状横环。横环窄而高,环脊锋锐,在壳的内表面与横环相应处具凹入的窄沟,壳面并具横纹及纵肋,纵肋清晰。近来也有主张将塔节石限于横环离初房一定距离才开始发育的类型。泥盆纪,亚洲、欧洲、非洲、北美及大洋洲。中国产于西南等地下、中泥盆统。" }, { "instruction": "欧亚山字型构造体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展布于欧亚大陆的巨大山字型构造,其弧顶位于喀拉库姆南面;构成西翼的复杂褶皱带越过里海直到黑海以北;它的东翼受到干扰,向东断续延到中国准噶尔西北边缘的界岭直抵阿尔泰诸山脉,形成东翼反射弧;北面正对着弧顶的南北向乌拉尔山脉,是这个山字型构造的脊柱。脊柱东西两侧,分别出现巨大的西伯利亚地块和俄罗斯地块,成为这个构造体系中相对稳定的马蹄形盾地。这个横跨欧亚两洲的山字型构造在晚古生代末期已经形成,迄今仍继续活动,并控制区内地震发生。" }, { "instruction": "地方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以本地子午面作起算平面,根据任意量时天体所确定的时间,统称地方时,包括地方恒星时,地方视时和地方平时。地理教科书上所说的地方时,通常是指地方平时。" }, { "instruction": "北太平洋涛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大气涛动。" }, { "instruction": "限制弧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牵制弧。由于边界条件限制,致使在边界附近产生的弧形构造。中国东部一系列新华夏系隆起带在巨型纬向带附近弯曲成弧的现象,有人认为就可能是受后者限制而产生的。" }, { "instruction": "港湾海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峡、湾相间,岸线曲折的海岸。由于海浸作用或构造运动等使原有山地丘陵形成岬角、半岛和岛屿;原低平洼地和谷地成为海湾。岬角处岸陡水深,波浪能量在此辐集;海湾处水浅岸缓,波浪在此呈辐散。由于波浪侵蚀作用的差异,因而控制了港湾海岸的发育,从而使岬角处遭受强烈侵蚀,海岸快速后退,并留下各种海蚀地貌形态;海湾处则以堆积作用为主,形成各种海积地貌形态。如里亚斯型海岸、达尔马提亚型海岸、峡湾型和峡江型海岸。中国的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及浙、闽、粤、桂、台沿海地区均有港湾海岸分布。" }, { "instruction": "土地规划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在一国或一地区内对生产、建设用地进行组织、分配、利用和经营管理。规划内容视范围大小而有差异,一般可分为全国、省、市、县级或流域土地规划,最小范围的可以是乡、村和农场的土地规 划。在区域性土地规划中,主要是农业用地规划,其内容是安排农、林、牧、副、渔生产用地的结构和布局,确定排灌渠系、道路纲、农田防护林带和耕作田块等的用地设计。规划的步骤,一般是先 有总体规划,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再进行部门的具体规划,对每一规划项目,提出几套设计方案进行比较和论 证,以便择优选择。土地规划是国家经济建设的基础工作之一。" }, { "instruction": "排碧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国际地层表》(2004版)内上寒武统(芙蓉统)的一个阶,也是中国上寒武统的一个阶(斜坡相),相当于中国地台相地区崮山阶上部至长山阶中下部。层型剖面位于中国湖南省花垣县排碧乡四新村附近。其底界位于岩石地层单位花桥组内,以球接子类三叶虫Glyptagnostus reticulatus的首现点为标志,距花桥组底界369.06米处。排碧阶的底界界线层型(亦即芙蓉统的底界界线层型)作为全球层型剖面和点(GSSP,即金钉子)已于2003年被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批准确立在中国湖南省花垣排碧剖面处。" }, { "instruction": "表层带岩溶泉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受表层岩溶带补给的泉水。" }, { "instruction": "比利牛斯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史蒂勒(1924)创名。发生于始新世末巴顿期(Bartonian)与路登期(Ludian)之间的构造运动。属阿尔卑斯旋回第五幕。见于阿尔卑斯山、比利牛斯山、利古里亚亚平宁山、狄拿里克山、高加索、塔夫利达山、落基山及其他地区的不整合现象。前苏联文献认为发生在白垩纪与古新世之间。" }, { "instruction": "凤台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为安徽中寒武系与震旦系间的不整合。不整合面的上盘地层是下寒武统猴家山组底部的凤台砾岩,下盘为震旦系四顶山组。后改用霍邱运动。此名应废汽。" }, { "instruction": "地质灾害与防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质灾害是指地质营力引发或地质环境变异为主要成因的自然灾害,主要包括火山、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缝等。有人认为还应包括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土地盐渍化、土地沼泽化、异常水土环境与地方病、港口淤积、河湖水库淤积与塌岸、堤防滑坡与塌陷、冻胀融陷、海水入侵、海岸侵蚀、海底滑坡等。还有少数人将特殊岩土工程地质灾害、岩爆、冒顶、矿井突水突泥、煤和瓦斯突出、矿井热害、煤层自燃等也划为地质灾害。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减轻自然灾害报告中列出的主要自然灾害有干旱、洪涝、台风、地震、冰雹、冷冻、暴风雪、天然林火、病虫害、崩塌、滑坡、泥石流、风沙暴、风暴潮、海浪、海冰、赤潮等17种。崩塌、滑坡、泥石流属地质灾害,1983~1992年十年间造成900多人死亡,经济损失36亿元。针对地质灾害的发生特点,国家制订了一系列防治措施,加强监测、预测、预报工作,以减少灾害损失。" }, { "instruction": "水圈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球上所有水体的总称。水体是指由天然或人工形成的水的聚集体,如海洋水、河流水(含运河)、湖泊水(含水库)、沼泽水、冰川水、地下水、土壤水和大气水等,包括地表、地下和大气中的液态水、固态水及气态水。这些水体形成一个断断续续围绕地球表层的水圈。水圈与大气圈、生物圈和岩石圈共同组成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 }, { "instruction": "瓜德鲁普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国际地层表中二叠系中统的专名。自下而上包括罗德阶(Roadian)、沃德阶(Wordian)、卡匹敦阶(Capitanian)。" }, { "instruction": "硅质硬结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二氧化硅胶结或硬结的结核。" }, { "instruction": "古生物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凡是保存在地层中地质时期的生物遗体和遗迹都叫化石,研究地质时期生物及其进化的科学,称为古生物学,它根据生物在地层中的先后顺序和地壳历史发展的过程,推知地质时期的地理环境情况。" }, { "instruction": "前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次大地震中发生在主震前一系列微弱或较小的地震。" }, { "instruction": "潮上带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位于平均高潮线与最大涨潮线之间的区域的沉积。正常潮汐作用不能到达,但在大潮或风暴潮时,海水可以淹没,宽达数十到数百里,沉积物主要是泥状至泥粒状纹层白云岩、石膏质白云岩、隐藻类纹层石灰岩、隐藻类纹层白云岩等。由于本带的盐度变动极大,仅有蓝绿藻类发育,罕见小型薄壳有孔虫、介形虫、软体动物及外来贝壳夹层和植物根等。鸟眼构造、不规则纹层、干缩裂缝、泥卷构造及膏盐假晶等发育。" }, { "instruction": "挥发性有机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任何参加气相光化学反应的有机化合物。它是一类重要的室内污染物,主要有芳香烃、直链烃、卤代烃、醛、酮、醇、酸,主要来自各种溶剂、黏合剂等化工产品。挥发性有机物对健康的影响主要有臭味、刺激性,能引起免疫水平失调,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出现头晕、头痛、嗜睡、无力等症状。亦可影响消化系统,表现为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严重者可损伤肝脏和造血系统。" }, { "instruction": "染色体地理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基因和染色体地理学,是细胞遗传学与区系地理学相结合的边缘学科。它将分类群的遗传变异和染色体特征与其种系发生、地理分布、区系起源和演化及多样性联系起来进行综合研究,阐明区系形成演变及其与组成中分类群的变异关系的规律。" }, { "instruction": "生物包壳颗粒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包粒类型之一。核心是骨屑、碎屑或球粒,围绕核心为藻类或有孔虫包壳,由蓝绿藻类包壳形成的球形、椭球形颗粒叫藻鲕及藻豆。藻鲕的包壳具圆滑的同心纹或放射状,但明显的特征是:包壳的厚度不完全一致,常具明暗交替的同心纹层,且暗层较薄,放射状构造常呈明暗相间的放射柱。藻鲕即生物包壳颗粒之一。常包含藻丝体或藻类生长活动的遗迹。" }, { "instruction": "凉火山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喷溢气、泥、岩屑形成的火山,即泥火山。" }, { "instruction": "盐漠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为盐沼荒漠,指有的泥漠地区,地下水位较浅且含有大量盐分(氯化物、硫酸盐和碳酸盐等),在干燥气候条件下水分不断蒸发,盐分析出,在地表层不断积聚,形成盐土、盐壳甚至盐岩层。" }, { "instruction": "浮游动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悬浮在水层中随水流移动,其自身的游动能力微弱,个体很小的海洋动物。海洋浮游动物主要包括有孔虫、放射虫和纤毛虫;水母;单卵巢轮虫;枝角类、桡足类、磷虾类、樱虾类、介形类(壮枝类)、端足类(蜮类)和糠虾类;毛颚类;软体动物(翼足类、异足类)和被囊动物(有尾类、海樽类);以及无脊椎动物和低等脊椎动物的浮游幼虫(包括鱼类的仔鱼、稚鱼)。浮游动物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而且多有昼夜垂直移动的习性。它们多半是滤食性的,也有捕食性的;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多数种类位居海洋食物链的第二食性层次。浮游动物不仅是鱼类和多种其他经济动物的饵料,而且其中的糠虾、磷虾、樱虾、桡足类和钵水母类等约20多种可作为直接的渔业对象。" }, { "instruction": "essential ejecta,cognate ejecta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同质抛出物。在同次火山喷发过程中由“活”的岩浆固结而成的火山抛出物。" }, { "instruction": "磁铁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为Fe3O4或FeO·Fe2 O3,铁黑色,条痕黑色,强磁性。金属或半金属光泽,不透明,通常呈粒状或块状集合体,赋存于火成岩和变质岩中,我国攀枝花即为大型钒磁铁矿基地。" }, { "instruction": "海底峡谷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海底谷的一种。为深切陆架、陆坡或陆隆伸入到深海底的谷壁陡峭而呈“V”字形剖面的海底谷。大陆坡上具有V字形横剖面、蜿蜒向下伸展的巨大谷地,它有树枝状的支谷。其头部大多位于大陆架边缘坡折处,尾部延伸到大陆坡坡麓,可切入坡麓沉积扇,成为带有天然堤的沉积扇谷。峡谷中的沉积物有砂、砾石和泥。其中,所含的生物包括许多浅水种属和陆上的植物,显然是顺谷道搬运而来。头部与大陆架上的残留河谷相连,且形态相似,表明头部原来是由河流造成,浊流和其他各种海流的侵蚀以及峡谷的壁的沉积物向上增筑、维持和增加的深度(除倾角小于1°的大陆坡、大陆边缘地或海台与大陆架隔开的大陆坡、大陆架外缘带有珊瑚礁的大陆坡以外)。在全球所有的大陆坡上都有发育,世界上最长和最大的白令海的海底峡谷、东京湾峡谷、美国东北海岸外和新斯科夏的峡谷、巴哈马峡谷、马赛外的海底峡谷和科科西嘉海底峡谷以及非洲刚果河口外和北美哈得孙湾口外的海底峡谷等。" }, { "instruction": "中生代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介于古生代和新生代之间的地质年代,自距今2.5亿年延续至6500万年前。中生代由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构成,中生代陆地面积不断扩大,又称裸子植物时代,也称爬行动物时代。" }, { "instruction": "-威纳指数 Shanon-Wiener\\rindex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用每个物种相对多度权衡的物种多样性的对数测度。" }, { "instruction": "鹰阳关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青白口纪至震旦纪。分布于广西贺县鹰阳关一带,为浅变质岩系。自下向上分四段:①细碧角斑岩、角斑岩夹灰岩、白云岩、片岩和硅质岩;②钙质千枚岩、泥质灰岩夹千枚岩、火山碎屑岩;③绢云千枚岩,底部含磷石英岩;④千枚岩、板岩及少量白云岩,底部有20米的磁铁赤铁矿层。本群以泥质岩为主,含磷及多层铁矿。总厚2090米。" }, { "instruction": "主成分分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主分量分析。" }, { "instruction": "生物种遗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其分布区残余部分面临环境变化之中;一个物种或群落能够持续生存的一块地方。" }, { "instruction": "卡洛维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位于巴通阶之上,牛津阶以下,是欧洲中侏罗统顶部的一个阶。卡洛维阶一名源自英国一地名卡洛维(Kelloways,拉丁名Callovium)。现为国际通用的一个阶。以菊石Kepplerites的最低层位作为本阶的底界。" }, { "instruction": "成熟阶段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砂岩成岩历史中,原生孔隙达到不可压缩的程度,次生孔隙可以存在,液态烃生成,镜质体反射率0.55%~2.5%。成熟期分为A、B两个亚期,成熟期A或早成熟期镜质体反射率0.55%~0.9%,以大量脱碳酸盐作用和有机质脱羧基作用为特征,它是次生孔隙最发育的阶段;成熟期B或晚成熟期,镜质体反射率0.9%~2.5%,它以次生孔隙逐渐破坏(主要通过化学充填)为特征,很少或不产生次生孔隙。" }, { "instruction": "石器时代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考古学上表示相对年代概念的术语,对人类历史的最初阶段的通称。当时的人类以石器作为主要的劳动工具。是人类文化发展最初的和延续时间最长的一个时期。从人类最初使用石器到铜器出现,历时200多万年,包括了地质时代的更新世和全新世的前半部分。在人类历史上属于原始社会。石器时代尚可根据其发展水平划分为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三个发展阶段。旧石器时代广泛使用打制石器,新石器时代使用磨制石器,中石器时代普遍使用细石器。不过石器工具的使用在不同地区的结束年代不同。而且直到人类社会进入有文字时期以后仍有部分远离文化中心地区的偏远山区,仍能发现正在使用的石器工具。至近代仍有石锤、石杵臼等工具。" }, { "instruction": "湿空气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水汽。" }, { "instruction": "休眠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不活动的状态,例如冬眠、滞育或种子休眠,通常出现在不适合生活的时期。" }, { "instruction": "归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个构造体系的某些成分或某一部分的所有成分,其正常形态和方位没有或经轻微改变而卷入另一体系并构成其组成部分,或成为同一体系不同序幕之构造成分被利用的复合现象。通常被归并的为较老的体系,或同一体系中较早出现的成分。后者如利用已存在的两组扭裂形成的追踪断裂(trailing of faults),即典型的“系内复合”之归并现象。" }, { "instruction": "破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地质活动中,应力继续加大,岩石所受外力达到或超过本身的极限强度时,就会导致破裂。" }, { "instruction": "天文时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前地质时期(pregeologic time)。指地球历史中尚未形成岩层记录的阶段,目前一般认为上限为39亿年。" }, { "instruction": "建成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城市行政区域内已建设发展起来的相对集中分布的非农业生产建设地区,包括市区中连片的部分和郊区内与城市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城市建设用地。中国的城市建成区一般不包括市区内面积较大的农田和不宜建设的地段。" }, { "instruction": "周年视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球公转所引起的太阳在星座之间“穿行”的现象。" }, { "instruction": "尘卷风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龙卷。" }, { "instruction": "重力地貌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山坡、谷坡和岸坡上的岩石风化破碎后,主要受重力及水(地表滑坡水及地下水)的作用下,发生不同形式的位移所形成的一些地貌形态,称重力地貌,如滑坡(见图)、倒石堆、岩屑锥、崩塌等。研究它们具有重大的国民经济意义。在道路工程、露天开采工程和水利工程建设中,确定边坡、库岸等的稳定性是重力地貌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 { "instruction": "illegitimate name,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拉丁文nomen illegitimum(缩写nom.illegit.)指不符合国际植物命名法规的名称,相当于国际动物命名法规的无用名称。" }, { "instruction": "活动断层段落边界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活动断层上相邻两个具有相对独立破裂习性的段落之间的边界。段落边界类型主要包括千米量级的断层斜列阶区或空缺、断层陡坎形态的持久性变化的转折部位、断层上凸出体和横向基岩脊等类型。" }, { "instruction": "残余盐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广泛分布于中国西北地区及青藏高原。如在藏北因抬升后气候变旱,使大量湖泊萎缩,湖水矿化度升高,致使盐土普遍发育。但常见不到湖泊的积盐条件,地下水位很深,则盐土显然是历史时期的残余,故称残余盐土。它在新疆各地也多有分布。" }, { "instruction": "volcanic butte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构成火山颈的岩石抵抗风化作用的能力强于周围的岩石时,经过长期侵蚀,剥露地面,成为孤立突兀的柱状山,称为火山颈残山。" }, { "instruction": "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沙坝、沙嘴或滨岸堤与海洋所隔离的海滨残海湾。? 湖由于堆积作用强度和时间不同,有的仍有水道与大海相通,或在高潮时相通,仍是咸水;有的则同外海隔绝、逐渐变为淡水湖。堆积作用若继续进行可被淤浅成为沼泽,甚至形成海岸平原。中国太湖、西湖等即为与海完全隔离的古? 湖,天津北大港和南大港均系贝壳堤所封闭的? 湖。地质时期的? 湖,常是盐类、煤炭、石油、天然气、铝土矿等矿床重要资源的产地。" }, { "instruction": "华夏期地洼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活化激烈期发生在中生代的地洼区。根据最先命名的标准地的原则,又称燕山期地洼区。如中国的东北、华北、华中及东南等地洼区,以及俄罗斯西伯利亚南部、蒙古、朝鲜、越南北部,北美落基山、南美巴西等地洼区等。" }, { "instruction": "正形投影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等角投影。" }, { "instruction": "视双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双星。" }, { "instruction": "单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只有一个结晶面的开式单形。" }, { "instruction": "动物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生活在一定的区域内,集聚在一起构成的动物群体的总称。" }, { "instruction": "边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河床岸边枯水期出露水面的水下浅滩(如图)。边滩不断发展扩大即形成河漫滩。" }, { "instruction": "松软表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美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诊断表土层之一。0~18厘米表层的有机碳含量必须大于2.5%,最高不超过12%~18%;溶于1%柠檬酸的P2O5<250毫克/千克,这样有别于老耕作土壤表层的含磷指标;有良好的结构性;颜色的亮度湿时等于或小于3.5,干时大于5.5,颜色的彩度湿时小于3.5,干时小于4。此外,在水分与温度条件上还有一定指标。" }, { "instruction": "杨庄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滦县上升(Luanxian uplift)。指蓟县系杨庄组与长城系高于庄组之间的侵蚀间断,距今14亿年。认为在燕山地区高于庄组与杨庄组间为连续沉积,仅在海盆边缘可见肯定的间断,河北地质局综合队在杨庄组底部见有半米厚的砾石层分布,且较稳定,其成分系白云岩和燧石,属底部高于庄组,砾石多具磨圆状,为搬运所致,非构造形成。从区域上看杨庄组厚度在各地变化较大,岩相不稳定甚至缺失,砾石层亦然,故杨庄组与高于庄组应为假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土壤红化磁化同步发展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解释红壤发育与磁性变化关系的学说。红壤在脱硅富铝化的发育过程中,虽然有些原生磁性矿物受到破坏,但因游离氧化铁的增加而磁性不断加强。这种现象在含铁多的成土母质上尤其显著。所以红化愈深,磁性有愈强的趋势,二者同步发展。" }, { "instruction": "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国际地质年代表中的第四级地质年代单位,相当于形成一个统(国际第四级年代地层单位)的时间。世是纪的再分。一个纪一般分为两个到三个世。三分者称早、中、晚,例如早寒武世、中寒武世、晚寒武世;二分者称早、晚,例如早石炭世、晚石炭世。古近纪和新近纪共分为五个世,用专名,分别称古新世、始新世、渐新世、中新世、上新世。第四纪二分,称更新世、全新世。志留纪现在四分,称早、中、晚、末。世再分为期。目前也有人将某个世的若干期称为世。" }, { "instruction": "阿尔必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欧洲下白垩统顶部的一个阶。位于阿普特阶之上,塞诺曼阶以下,阿尔必阶一名源自法国一河流名阿布(Aube,拉丁名Alba)。现为国际通用的一个阶。底界定义尚未确定。" }, { "instruction": "communication&\\rtransportation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交通和运输的总称。参见交通和运输。" }, { "instruction": "堆垫表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长期施用土粪、土杂肥或河塘淤泥并经耕作熟化而形成的表层。" }, { "instruction": "黄土柱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流水沿着黄土垂直节理侵蚀、溶蚀扩大而残留的柱状地形,或是黄土陷穴进一步崩塌而残留的柱状形态。" }, { "instruction": "基瓦丁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译基韦廷群、基瓦丁杂岩(Keawatin complex)。为太古宙火山沉积岩组合,剖面最厚部分为火山成因岩石,称基瓦丁型(Keewotin type)。上部为陆源岩,中下部以蚀变基性火山岩为主,大部分为枕状熔岩以及杂砂岩和各种凝灰岩,局部可见砾岩或长石砂岩,夹有含大花岗岩卵石和漂砾的厚层砾岩,缺乏火山碎屑是这些砾岩的典型特征。在美国贝尔湖地区,这种砾岩呈夹层产在熔岩内的无分选长石砂岩中,位于底部火山岩层之下。" }, { "instruction": "霍邱岩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新太古代。分布于安徽省霍邱和吴集一带,为深变质岩系,据钻孔资料命名。分为上下两岩组:下岩组为一套混合岩系,条痕、条带和眼球状混 合岩夹斜长角闪片麻岩、黑云斜长片麻岩、斜长角闪岩和黑云片岩残留体;上岩组为含铁岩系,主要有石榴黑云斜长片麻岩、矽线黑云斜长片麻岩、云母石英片岩、十字石榴子石英片岩、变粒岩、大理岩、斜长角闪岩夹数层铁矿。上岩组原岩为泥砂质碎屑粘土质碳酸盐岩、夹铁质碎屑岩和基性凝灰岩,属滨海沉积。变质程度为角闪岩相。黑云斜长片麻岩和黑云变粒岩全岩RbSr等时线年龄(27.4±0.8)亿年,上岩组8个样品全岩RbSr等时线年龄(27.4±0.6)亿年等。与泰山群相当,其上被第四系覆盖。" }, { "instruction": "鸟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鸟类属脊椎动物亚门,是一种温血动物,体披羽毛,存世化石很稀少,最早的鸟类化石发现于晚侏罗世地层。" }, { "instruction": "地图概括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制图综合。" }, { "instruction": "黄土古气候变化地质标志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能反映第四纪黄土堆积时气候变化的(地质)沉积物或地质现象。这些地质标志概括起来有:①古土壤。其土壤类型、颜色、成分、结构等能直接反映当时气候的冷暖和干湿等条件。在中国黄土堆积中常可见到多层不同类型的埋藏古土壤。如黑垆土型古土壤反映形成时期的温湿气候条件;褐色土型古土壤,底部多有钙质沉积层—结核,是干旱的偏暖的草原气候产物;棕壤型古土壤,反映当时的成土条件是比较湿暖的森林草原气候。②湖沼相沉积。主要为灰褐、灰绿、灰黄粘土、亚粘土,有时为灰黑色泥炭、淤泥质亚粘土、亚砂土等。湖沼相沉积主要出现在早更新世早期及晚更新世早期或晚期。含炭质成分较高,富含生物碳及孢粉,其所含铁元素多为还原状态,表明是在湿冷气候条件下形成的。③河流相沉积。粗岩相的河流沉积物,如砂、砂卵石层等常见于高级阶地黄土层的下部,或一些盆地地区及山前地带的黄土层中,表明黄土堆积时,曾有过较大丰水期,反映了当时的湿润气候条件。黄土层中的一些细小的沉积构造,如微层理、粘土夹层、混杂岩性层等亦可反映当时的丰水湿润气候。④黄土的颜色。黄土剖面自下而上,颜色可分为四个色段:以浅红黄色为主→以棕黄色为主→以灰黄色为主→以褐黄色为主,这是逐渐趋向半干旱的气候,即由暖湿变为干冷。黄土的颜色色调在区域性水平分布上也有变化。⑤黄土中的石灰华沉积。在一些与灰岩山区接触地带,黄土中往往夹有石灰华沉积层。这是地质历史上的泉华堆积,反映了当时的潮湿气候。" }, { "instruction": "冰山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大陆冰盖边缘或峡湾冰川末端崩解人海的巨大漂浮冰体。冰山为陆冰,是由积雪转化而成的冰川冰,不同于海洋表面水冻结而成的海冰。冰体大部分在水下,出露水面的冰体仅占1/8。冰山漂流范围约占世界海洋面积的19%,它的漂流给海洋运输和石油勘探造成巨大的威胁和灾害。1912年英国大型客船“泰坦尼克”号,赴美洲途中与冰山相撞沉没,有1513人丧生。冰山为淡水冰,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缺水的国家已计划利用冰山解决干旱缺水问题。" }, { "instruction": "周转时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某一分室中化学物质的库存量与其输出通量之比。" }, { "instruction": "新蔡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更新世萨拉乌苏期。分布于河南东南部新蔡、汝南、正阳、息县、淮滨等地,沿洪河、汝河两岸大面积出露。属湖泊沉积与河流沉积,为灰黑色砂质粘土与灰黄色砂质粘土互层,常夹粘土及砂的透镜体;或为灰黄色、褐黄色砂质粘土,夹黑色粘土。在新蔡县练村发现有河套大角鹿、梅氏四不象鹿等淮河动物群化石。本组厚度一般均小于30米,汝南一带厚达130米。" }, { "instruction": "杭洲湾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中国浙江省东北部及上海市西南的钱塘江口外。杭州湾西窄东宽,呈喇叭状。湾口称王盘洋。湾口宽度从南汇到对岸的镇海距离为100km,从南汇往西到95km处的澉浦,宽仅21km;再往西到海宁县的盐官镇附近,宽只有3km左右。杭州湾以钱塘潮(也称海宁潮)著名,宋朝诗人苏东坡称赞钱塘潮:“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在杭州湾北岸的浙江省海盐县,已建成中国第一座装机容量300 000kW的秦山核电站。秦山核电站第二期工程还将扩建两台600 000kW压水堆。目前从杭州湾北岸的乍浦至南岸的虞姚已建成36km长的跨海大桥。" }, { "instruction": "C层 C horizon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土壤分层的最下一层,在未风化的固体岩石之上,由松散的轻微风化岩石碎块组成,又称为母质层。所以母质层已不是真正的土壤,而是由风化的母岩角砾组成,是形成土壤的无机物质基础。" }, { "instruction": "沉积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研究沉积物以及在现代自然环境中沉积作用的过程和机制的科学。" }, { "instruction": "雷诺应力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湍流通量。" }, { "instruction": "属性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与地理实体相联系的地理变量或地理意义,用数字、字符、图像等描述。属性通常存放于数据库中并与地理实体的唯一标识符相连,分定性和定量两种。定性属性如名称、类型、特性等。定量属性如数量、面积等级等。" }, { "instruction": "变埃洛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与高岭石、珍珠石、迪开石呈同质多象。成分Al4〔Si4O10〕(OH)8。单斜晶系。" }, { "instruction": "黑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出现在太阳明亮光盘上的暗色斑点。黑子其实不黑,只是其温度比周围光盘低一些(约为4500K),在明亮的光球反衬下,才呈现暗色。" }, { "instruction": "属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科的下一级划分单位。一个属包含一个或几个种,属名为拉丁词,开头的第一个字母必须大写,如舌形贝属写作Lingular。" }, { "instruction": "斯特克兰贝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腕足动物门有铰纲五房贝目的一属。壳体一般较大,近圆形、横卵形或长卵形。两壳双凸型,背壳凸度通常较大。腹壳一般具浅的中槽,但有时反而隆起成低弱的中隆;背壳常具低缓的中隆。壳面具密型饰线。腹壳内具一短小的双柱形匙形台,背壳内腕突长,腕板很短。早志留世,东亚、北美及西欧。中国产于湖北下志留统。" }, { "instruction": "绝对地应力测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通过测量某地点某一时刻的地应力大小和方向以确定此地此时的地应力状态的测量方法。地应力恢复法、地应力解除法、钻孔加深法、水力压裂法和声发射法均属这种测量方法。" }, { "instruction": "古地理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综合自然地理的分支学科,地质学与自然地理学间的边缘学科。研究地质时期自然环境的发展历史及其组成圈层的起源与演变规律。其研究内容包括海陆变迁,陆地地形、海盆变化,气候条件及其他自然地理特征的演变规律,特别是新第三纪以来自然环境变化与发展趋向。自然环境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曾留下许多痕迹,如能加以系统综合并结合研究其现代过程,即有助于推断其整个演变发展过程。如通过对三角洲发育史之研究、推断,将直接为航道、港口建设与城市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对地质时期沉积作用各种条件变化的研究,探明矿床带之形成,将对矿产普查和勘探起到一定指导作用。" }, { "instruction": "黄土洞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黄土层在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作用下形成的洞穴。" }, { "instruction": "断头崖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南华纪。分布于秦岭、勉县、略阳、宁强地区。以粗碎屑岩为主,上部为镁质碳酸盐岩夹板岩和含磷碎屑及含锰灰岩。含微古植物Trematosphaeridium minutum,T.holtedahlii等。与下伏碧口群呈不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气候季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季节。" }, { "instruction": "地角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大陆向海洋突出的尖角。" }, { "instruction": "漂白物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黏粒和(或)游离铁淋失,颜色主要决定于砂粒和粉砂粒颜色的土壤物质。" }, { "instruction": "成熟土壕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土壤的发育与外界环境处于动态平衡,且剖面特征发育良好的土壤。" }, { "instruction": "凝华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凝结。" }, { "instruction": "seismic area, seismic region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按地震活动性的不同而划分的地震分区。" }, { "instruction": "水平气流辐合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散度。" }, { "instruction": "霜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大范围区域气温从0℃以上降低到0℃以下而引起植物损伤乃至死亡的农业气象灾害。起因于冷空气入侵,也有因晴朗夜间强烈辐射降温,从而引起作物植株、根系受冻,导致细胞脱水而受到损伤,冻害程度与作物品种、不同的生长期等条件有关。霜冻是一种低温灾害,不一定在有霜时出现,无霜时出现的霜冻也称黑霜、暗霜或杀霜。" }, { "instruction": "白云石粉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亮晶白云岩经过风化溶蚀后所残留的松散状白云石粉砂及砂粒。" }, { "instruction": "地洼构造层结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洼学说鉴别大地构造单元和划分构造区的标准之一。是指在一个构造区内,其地壳结构是由多少个以及什么性质和类型的构造层所组成。如不计前地槽诸构造层时,地槽区为只有地槽构造层的单层结构;地台区为地槽构造层加地台构造层的双层结构;地洼区在两构造层之上又有地洼构造层,构成三层结构。但有时可缺失某些构造层,如在原由台隆转化而成的地洼区,其上发生的地洼构造层,即可直接盖在地槽构造层或前地槽构造层之上,而常缺失地台构造层。" }, { "instruction": "土壤坡面侵蚀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倾斜坡面上发生的一切土壤侵蚀现象。" }, { "instruction": "萨王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热带稀树草原。" }, { "instruction": "成熟洋壳断块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大洋型地壳断块的二级构造单元。其特点是远离大洋中脊,地形较复杂,既有规模宏大的洋盆,又有高耸的海底高原;洋壳年龄较老(主要形成于侏罗纪—白垩纪时期),地壳厚度较大(6~11千米),构造形变较明显(断裂及褶皱常见),玄武岩层之上常有200~600米厚的沉积物,热流值接近全球平均值62.52毫瓦/米2(1.5HFU)。可以西太平洋成熟断块区为代表。它三级构造单元为稳定性断块(如西北太平洋稳定性断块)和活动性断块(如西南太平洋活动性断块)。" }, { "instruction": "focal volume, hypocentral volume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震时释放出地震能量的岩石总体积。地震能量的大小不仅取决于震源体积的大小,而且取决于震源体积内单位体积所积累的应变能。" }, { "instruction": "切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流水作用形成的细沟继续发展成为具明显沟缘,纵剖面与山坡坡面不完全吻合,规模较大的侵蚀沟。" }, { "instruction": "生境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动物或植物日常生活的地方,常常用优势植物型或物理特征进行描述,如河流栖息地、森林栖息地等。" }, { "instruction": "群体发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群体发生。指群体生物如群体珊瑚、苔藓虫、笔石等的发育史。" }, { "instruction": "物理海洋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海洋水文学。" }, { "instruction": "现代大气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大气演化。" }, { "instruction": "风玫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极坐标中绘制的某地某时段各风向的出现频率和相应平均风速的星形图。风向通常分为16或8个方位,各方向出现频率分别按实际方位标注在极坐标中,其终端连线构成风向玫瑰图,图中该时段中的主、次风向一目了然,同样方法可绘制出风速玫瑰图。风玫瑰图常用来直观表征该地风的气候统计特征。" }, { "instruction": "长城纪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中元古的一个纪,始于距今18亿年,延续至距今14亿年。此期间的沉积称长城系。" }, { "instruction": "皖南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皖南发生在新元古代中期的一次构造运动。是根据皖南南华系高亭组砂岩(后称休宁组砂岩)与下伏新元古界下部沥口群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确定的。" }, { "instruction": "哑间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两个生物地层带之间缺乏任何化石的层段。" }, { "instruction": "胶体溶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分散质微粒的粒径大小在10—7~10—9 m之间的分散体系。可分为气溶胶、水溶胶和固溶胶(体)等。气溶胶有飘尘、烟气雾、烟气和雾混合形成的烟雾。水溶胶是以水作为分散介质,化学污染物为分散相所形成的分散系统,有泡沫、浮化液、悬浮体等。水体作为一种分散体系,含有各类胶态分散微粒,拥有广阔的微观界面。胶体微粒作为微量污染物的载体,它的化学转化、扩散迁移等过程决定着污染物的去向和归宿。从某种意义上看,环境化学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生物效应以及对它们的评价和控制,很大程度上与环境胶体的行为有关,故胶体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 }, { "instruction": "化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于自然作用保存在地层中的地史时期的生物遗体、遗迹,统称为化石。生物遗体多仅是生物的硬体部分,但在冷冻、密封等极稀少的特殊条件下,也可保存完整的生物体。除生物体外,化石还包括生物生活时遗留的痕迹,化石化过程中形成的模铸、残留有机组分等。化石能指示古生物的存在,是古生物学研究的对象。化石按其保存类型分为实体化石、遗迹化石、模铸化石、化学化石;或根据生物个体大小分为大化石、微体化石、超微化石;也可按生物分类不同级别称为动物化石、植物化石、脊椎动物化石、鱼化石等。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确定地层年代、推断古地理环境和古气候等的重要依据。" }, { "instruction": "段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比“组”低一级、比“层”高一级的正式岩石地层单位。是由两种以上岩层构成的“组”的再分,代表组内具有明显岩性特征的一段地层。为了大比例尺制图的需要,一个组可以全部或部分地分成几个段。段可用地名加段来命名,如湾湾沟段、白山段等;也可以用岩石名称加段来命名,如石灰岩段、砂岩段、砾岩段等。" }, { "instruction": "灰泥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灰泥基质(lime mud matrix)。碳酸盐岩的结构组分之一。是一种由泥状碳酸钙细屑或晶体组成的沉积物。在现代沉积物中,灰泥多数是化学或生物化学沉淀的针状文石,晶体长度平均为0.001~0.004毫米,部分是生物骨骼(特别是钙藻)或其他碳酸盐颗粒经过机械破碎磨蚀或生物腐蚀而成的细屑。其成分为高镁方解石或低镁方解石或文石,主要取决于骨骼或颗粒的矿物组分;还有的灰泥是直接由浮游生物个体组成的,如深海抱球虫灰泥、放射虫灰泥及颗石藻灰泥等。灰泥质点大多小于0.005毫米,经过成岩固结后,形成灰泥岩或泥晶灰岩、微晶灰岩。" }, { "instruction": "生物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生活在一定地区的所有生物,包括动物群及植物群。" }, { "instruction": "同域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出现在同一个地方,通常指物种分布的重叠地区。" }, { "instruction": "陆源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供给陆源碎屑物质的来源区。也称供给区、母岩区等。" }, { "instruction": "闰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根据儒略历的规定,每4年有1个闰年,闰年为366日,其余3年(称为平年)各有365日。" }, { "instruction": "竞争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生活在某一地区的同种或异种生物,为了争取有限的生存空间、光线、水分和其他营养条件等而产生的对抗性的相互作用。这种竞争可以是种内的,也可以是种间的。" }, { "instruction": "钙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洞底片状薄层水流动时析出碳酸钙所形成的状似薄板的沉积物。" }, { "instruction": "田园城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即花园城市。" }, { "instruction": "生态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物种在群落中的生态地位;生物体或物种持续生存的许多条件和资源质量的范围,常常被设想为多维空间。分为基础生态位和现实生态位。" }, { "instruction": "前期旋回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槽转化为地台的主旋回之前,地槽阶段的其他各个构造旋回。" }, { "instruction": "大地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般指震级大于或等于7的地震。震级大于等于8的大地震,叫做特大地震(great earthquake)。" }, { "instruction": "断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岩块沿着断裂面发生明显位移的断裂构造称为断层。" }, { "instruction": "挽近地壳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年李四光提出的名词,认为在地质记录不完全的地区,要确定构造运动发生的时期及其持续的时间,往往有很大的困难,任意作主观的断定难免铸成错误、引起混乱。因此,概括地标示时期的名词,是有一定效用的。挽近一词和前苏联学者所倡导的新构造运动,在时间的含义上,大致近似,但并不完全一样。因为“挽近”是相对概念,在地质研究程度较高的、地层鉴定清楚的地区,则可使用更确切的名词。" }, { "instruction": "植物转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植物的根部或其他部位通过新陈代谢作用将污染物转化为毒性较小的形态。" }, { "instruction": "萨拉伊尔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乌索夫(М.А.Усов,1936)创名。在俄罗斯指发生在寒武纪的地壳运动,因首先在西伯利亚萨拉伊尔低山区研究而得名。此构造旋回一般有早、晚两个构造作用幕,早期指早寒武世的地壳变动;晚期指中、晚寒武世发生的构造作用。在西伯利亚地槽表现明显,而在北美不显著。湟霍罗舍夫(Нехороев,1958)认为它是加里东构造旋回初期的巨大构造作用幕。哈因将其并于贝加尔造山运动第四幕。" }, { "instruction": "寒武纪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古生代最早的纪,年代距今5.7亿年至5.1亿年。其中最多的是三叶虫,所以寒武纪又称三叶虫时代。" }, { "instruction": "单个土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土壤个体的最小体积。美国联邦土壤调查局(1960)的定义:是可称为一种土壤(“a soil”)的最小体积。……侧向伸展应大到能研究每土层的本质,视土层变异,其面积在1~10平方米不等。当土层有间断在直线距离2~7米循回出现时,单个土体应包括循回间距的一半。这样就能在最小距离内反映土层变异幅度。如果这种循回小于2米或土层都连续而厚度均匀,则其面积仅1平方米。单个土体的形状大致呈六边形……这一定义在1975年正式出版的《土壤系统分类学》(Soil Taxonomy)一书中又做了叙述,明确单个土体是土壤观察取样的最小单位,表明这是服务于土壤分类带有武断性的定义。" }, { "instruction": "农村社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要谋生手段的居民区域社会。主要特点是:①人口密度稀疏,较少流动;②经济活动较简单;③社会组织结构简单;④家庭作用重要,血缘关系浓厚;⑤生活方式、风俗习惯、道德等受传统势力影响较大。随着社会发展,农村社区发展日趋现代化.首先表现在经济活动上,呈现行业增多,采用先进的设备、现代的技术和科学管理;其次是生活方式受都市化的影响渐增。" }, { "instruction": "聚合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将一系列相似的通常是相邻的多边形合并成一个单一的、大的多边形。" }, { "instruction": "沉陷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岩石圈内垂直于地球表面的地壳大面积的下沉运劫。也可指地面局部下凹的过程。" }, { "instruction": "过渡顶级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在暂时性栖息地里发展出来的顶级群落,例如春天的池塘或动物尸体。" }, { "instruction": "治安地理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与犯罪地理学相对应的学科。研究不同类型地区维持公共秩序、防止和控制犯罪的机制、手段和方法。" }, { "instruction": "泉华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溶解于岩溶泉中的重碳酸钙,由于温度、压力的变化,又从水中沉积下来,成为泉华,如淡水石灰华、石笋和钟乳石、岩石裂隙和洞穴中的矿物沉积等。有的还可堆积成巨大的台地,如云南中甸的白水台。" }, { "instruction": "半干旱气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干旱气候。" }, { "instruction": "过度散布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分布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个体之间的距离比随机安置的更加均匀。" }, { "instruction": "应用地貌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研究如何应用地貌学原理和方法解决生产实践问题的学科。如研究地貌形态与沉积物的分布规律,进行地貌区划、农业区划;应用沉积相的理论和方法,了解石油、地下水和一些砂矿的富集和储存规律;根据地貌的变形揭示新构造运动,找出地震危险区,作地震长期预报,衡量大型建筑的地基稳定性;对某些变形地貌过程,如山崩、滑坡、泥石流等进行预测,提出防护措施;研究河流和波浪的侵蚀、搬运、堆积作用,对水土保持、航道整治、海港选址、护岸护坡等工程建设提出依据;研究风沙运动规律,采取防风固沙措施,保护农田、草场和道路;许多以自然风光为特色的旅游点、区的选择和建设,均需要应用地貌学知识。" }, { "instruction": "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源。" }, { "instruction": "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形成一个阶的地层所占的时间称为期。期是地质时代的一个划分单位;世的一部分,期与阶相对应。" }, { "instruction": "旅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旅游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综合性活动。人们为达到观光、娱乐、休养、度假、疗养、探险等目的而外出旅游或游览,既能享受美乐,陶治情操,又能增进知识,有益健康,是人类社会中的重要活动之一。旅游活动包括三大要素,即①旅游主体——旅游者;②旅游客体一一旅游资源;③蒇游媒介一一旅游业。这三要素都同旅游欣赏有密切关系,即旅游者要具有审美欣赏的能力,旅游资源要具有审美欣赏的价值,旅游业要具有审美欣赏的组织机构,才能使整个旅游系统工程达到完善的境地。" }, { "instruction": "黑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也叫台湾暖流或日本暖流,是世界大洋中著名的强流之一,为北太平洋西部流势最强的暖流,也是北太平洋亚热带总环流系统中的西部边界流,因其水色深蓝,看似黑色而得名。黑潮具有流速强、流量大、流幅狭窄、高温高盐等特点。黑潮在菲律宾东北方向由北赤道流转变而成,越过台湾岛至与那因岛之间的海脊进入东海,沿着大陆架北缘北上。在台湾岛东侧黑潮的宽度约为150km,流速5~77cm/s,厚度为400~500m。在琉球群岛以西,流速增至103~129cm/s,宽约80km,厚度达600m。黑潮经吐噶喇海峡流出东海,再沿日本列岛流向东北,在潮岬外海,表层速度154~206cm/s。通常将从台湾岛东南到35°N这一段称为黑潮。在35°N附近,黑潮离岸东流,成为黑潮续流。" }, { "instruction": "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国际地质年代表中基本的地质年代单位,相当于形成一个阶(基本的年代地层单位)的时间。期是世的再分,例如晚寒武世分为崮山期、长山期和凤山期。期的延续时间一般为300万~1000万年。" }, { "instruction": "地方种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本地种。" }, { "instruction": "黄土气候地层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黄土地层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根据黄土堆积物中的古气候变化标志,结合地质年龄来分析研究黄土地层的划分和对比的学科。黄土堆积时期的古气候变化与深海沉积物的氧同位素阶段对比可以对应起来。由于中国的巨厚黄土堆积物含有极为丰富的第四纪以来古气候、古环境变化的信息,因而也成为记录全球变化最佳地质信息的载体。" }, { "instruction": "冰蚀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冰川掘蚀形成的湖泊。" }, { "instruction": "下降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海水自上层下沉的铅直向流动。" }, { "instruction": "汽车分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般按四种方法分类:①按总体结构分为单车和列车;②按行驶道路条件分为公路用汽车和非公路用汽车;③按所有动力装置分为汽油机汽车、柴油机汽车、燃气汽车、电动汽车、太阳能汽车、复合动力汽车;④按用途分为轿车(又称小客车)、客车(包括城市公共汽车、公路客运汽车、旅游客车、面包车)、载货汽车(俗称卡车)、牵引车、专用运输车(包括自卸汽车、液罐汽车、冷藏汽车、散装水泥汽车、集装箱汽车)、特种车(包括救护车、消防车、垃圾车、洒水车以及各种工程车)。" }, { "instruction": "温带落叶阔叶林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夏绿阔叶林。" }, { "instruction": "大湖湾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属更新世中期(相当于周口店期)。分布在河南东南部。在淮河平原为冲积、湖积物,在淮河南岸山前丘陵地区以坡积物为主。常见的为棕黄色粘土与红褐色砂质粘土,夹形态不一、大小不等的铁锰结核;其次为黄色砂质砂土和灰色蠕虫状砂质粘土,具钙质结核,厚20~40米。在新蔡县练村发现有古菱齿象(Palaeoloxodon)。" }, { "instruction": "伊犁地区黑钙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新疆伊犁亚高山草甸植被区内有标准的黑钙土,这原是草原植被土壤,此现象不能说明近年气候由干暖向冷湿转变,只说明这里的黑钙土系残余古土壤。" }, { "instruction": "大地高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地面点沿该点法线到椭球面的距离。从参考椭球面起量,向外为正,向内为负。" }, { "instruction": "虚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状态方程。" }, { "instruction": "潮湿特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连续或周期性水分饱和还原作用形成的水分饱和层位类型和氧化还原形态特征。" }, { "instruction": "collapse earthquake, earthquake due to collapse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于地层塌陷引起的地震。一般发生在可溶性岩石分布地区,能量很小,数量相对也少。" }, { "instruction": "气象指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气象指数预报。" }, { "instruction": "underwater robot,undersea teleoperator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用于海底观测的机器人。其头部装有摄像机,用于海底摄影;装有几个机械手采取海底沉积物、岩石和矿石样品。有的还靠声呐和激光自动辨认引导航行方向。美、日等国都有作业水深达6000米者,中国已研制出6000米的水下机器人,用于太平洋多金属矿产资源调查。" }, { "instruction": "民族消亡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即民族融合。" }, { "instruction": "壶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瓯穴。基岩河床上形成的近似壶形的凹坑,是急流漩涡夹带砾石磨蚀河床而成。壶穴集中分布在瀑布、跌水的陡崖下方及坡度较陡的急滩上。类似的地形也可出现在冰川底床上,由冰水冲蚀造成,特称之为冰川锅(moulin pothole)。" }, { "instruction": "岩株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类似岩基,但比岩基小,通常出露面积不超过l00km2,在平面上近似圆形的火成岩侵入体,主要由中、酸性岩石组成。" }, { "instruction": "还原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化学反应中使其他物质还原或得到电子而自身同时被氧化或失去电子的物质。例如氢、锌粉、硫酸亚铁等。在环境污染物控制中,主要用于污染水体中有害金属离子的无害化。如用亚硫酸盐等将废水中六价铬还原为三价铬;用氢硼化钠将废水中汞离子还原为金属汞。" }, { "instruction": "硬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固体抵抗某种外来机械作用(如刻划、压入、研磨)的能力。在矿物学中通常所称的硬度多是指摩氏硬度(Mohs'hardness),即矿物与摩氏硬度计相比较的刻划硬度。摩氏硬度计较为粗略,精确测定时常用显微硬度计或测硬仪来测定矿物的显微硬度(microindentation hardness)又称压入硬度或绝对硬度,法定单位为帕。以往测硬仪单位是以千克/毫米2计,此单位为非法定单位,它与法定单位帕的关系为1千克/毫米29.8×106帕。矿物的硬度是鉴定矿物的重要特征之一。高硬度矿物有金刚石、刚玉等,它们的高硬度性能已被广泛应用于工业技术上。" }, { "instruction": "前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个地震序列中,发生在主震之前的地震。" }, { "instruction": "劳动力人口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即经济活动人口。" }, { "instruction": "堡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有溻湖同陆地隔开的珊瑚礁。又称离岸礁。成堤状,多数成不连续的岛状,围绕海岸延伸,长度较大。世界上最长的是澳大利亚东海岸的昆士兰大堡礁,绵延达2400km,堡礁与岸间隔着宽13km到1800km的溻湖。由于地壳上升,环礁会被抬升到离海面较高处。如古巴、牙买加群岛及爪哇岛皆可见到出露于水面的堡礁。" }, { "instruction": "相变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沉积环境的改变,引起组成岩石的沉积特征及生物特征等在纵向及横向上的变化。" }, { "instruction": "邵东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上泥盆统最顶部的一个阶,位于下石炭统最底部岩关阶之下,与国际上的上法门阶相当。层型剖面位于湖南新化锡矿山欧家冲。自下而上包括两个腕足类带:Trifidorostellum longhuiense顶峰带和Ptychomaletoechia kinlinensisSpinocrinifera dushanensis组合带;三个四射珊瑚带:Ceriphyllum elegantum带,Eocaninophyllum yizhangense带,Cystophrentis带和四个有孔虫带等。" }, { "instruction": "台风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热带气旋命名。" }, { "instruction": "岩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侵入岩产状之一。一种大规模的深成岩体,出露面积超过100平方千米。常产于褶皱带的隆起部分,常受深大断裂控制,延伸与褶皱轴走向一致,产状多与围岩斜交、倾角较陡。呈岩基产出的岩体以花岗岩类最常见。" }, { "instruction": "水稻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分布广泛,由各种地带性土壤、半水成土和水成土经过水耕熟化培育而成。在其形成过程中,一方面经受交替的氧化还原作用,使剖面发生明显的分异;一方面在耕作、施肥、灌溉等人为措施影响下,进行有机质分解与合成,复盐基与盐基的淋溶,及黏粒聚积与淋失等作用,使原来土壤的特性受到不同程度的改变,形成水稻土所特有的形态、理化和生物特征。水稻土发育在各个生物气候带的不同耕作程度下,既有其共同性,又有其地带性的烙印,故各地水稻土的发生特性有明显差异。中亚热带以南双季稻地区的水稻土,铁、锰淋溶淀积强烈,有机质累积较明显,土壤呈酸性反应,盐基不饱和。北亚热带单季或双季稻地区的水稻土,有机质含量稍低,铗、锰还原淋溶作用较弱,土壤一般呈中性反应,盐基饱和。暖温带和温带单季稻地区,水稻土的有机质分解作用弱,含量较高,剖面中物质移动淀积作用也较弱,Fe、Mn分异现象不明显,土壤多呈中性和微碱性反应。水稻土是极为重要的农业土壤资源,采取合理的耕作、灌溉和施肥措施,不断提高其肥力,是发展水稻生产的有效途径。" }, { "instruction": "山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沿一定方向延伸,成因上互相联系,并有规律分布的若干相邻山脉的总称。如喜玛拉雅山系、阿尔卑斯山系等。同一山系的山脉,属同一大地构造单元和地质时期。" }, { "instruction": "地史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历史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历史的学科,地质学的一个主要分支。主要是研究地壳发展历史和规律的一门综合性地质学科。地史学的研究主要是基于古生物学、地层学、地质年代学、古地理学等的研究。主要内容是:①研究古生物从低级到高级的进化,以确定岩层(包括沉积矿层)的时代顺序及其划分和对比问题;②古代沉积的相分析和古地理的再造,以及古生物地理区的划分问题;③地壳的地质构造发展史,及与构造变动有关的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的历史。综合分析上述各个方面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比较全面地总结出地壳演变的一般规律。这门综合性地质学科为进行区域地质调查、矿产普查勘探等工作提供所需要的理论知识。近年来由于海洋地质、地球物理等研究的进展,不仅研究大陆地壳,还研究海洋地壳的发生和发展,因而内容更丰富,更全面了。在理论认识方面,活动论(包括大陆漂移、极移、海底扩张、板块构造等)取代了固定论。" }, { "instruction": "近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观测点与震中之间的距离大于100千米小于1000千米的地震。" }, { "instruction": "黄土地貌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黄土分布地区独特地形形态特征的总称。黄土高原主要的地貌形态有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等,还有众多的其他各种形态及其组合,如冲沟、陷穴、漏斗等。黄土地貌的形成内因是地区的新构造运动,黄土高原北部的上升与南部的沉降形成很大差异性升降运动,它是塑造黄土高原地貌格局的基本动力。分布发育于黄土高原的一些主要水系,如黄河及其主要支流,则对高原大的地貌格局和微地貌形态的形成、发展和演化有深刻影响。" }, { "instruction": "砂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直径0.05~2mm的碎屑(含量大于50%)所组成的碎屑状砂屑岩,碎屑形状为圆形或近圆形,大部分砂岩主要由石英、长石颗粒、白云母、黏土矿物及各种岩屑组成。" }, { "instruction": "地震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研究地震及其有关现象的科学。掌握地震活动的规律,实现地震预报,进行抗震防震,以及探索地球内部的结构,是地震研究的主要目的。可以根据仪器所测得的资料进行研究,还可以进行野外实地调查,如地震宏观调查探讨。" }, { "instruction": "洼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近似封闭比周围地面相对低洼的地形。一般是差异侵蚀或差异堆积作用形成,其规模较盆地为小。" }, { "instruction": "生境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生物生活的空间和其中影响生物生存的全部生态因素(因子)的总和。生态因素包括光照、温度、空气、水分、底质、盐度等非生物因素和食物、天敌等生物因素。生境是生物能够生存的环境范围,强调决定生物分布的生态因素,多用于泛指某一类群生物生活的区域类型,并不注重其具体地理位置。生境的范围大小不一,大者可达数千平方千米,小的很小,所生活的生物也多少不等,可以是具体指某一个体、居群、群落或泛指某一分类单元的生境。" }, { "instruction": "地貌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地形学。是自然地理学与地质学之间的边缘学科;是研究地表形态特征及其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以便在人类的经济活动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并与其所造成的灾害进行防治的学科。按其研究的内容可分为普通地貌学、区域地貌学、部门地貌学、应用地貌学和地貌制图学等分科。地貌学已广泛应用于矿产和地下水资源的普查、各种工程(水工、港工、路工)勘测与设计以及农业、军事和编制地图等生产实践中。" }, { "instruction": "属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缩写gen.)科以下、种以上的生物分类的一个等级。属是由若干个共同起源、性状相近的种,或仅由一个具有独特性状的种组成。有的属还可再分为亚属。属的学名是单名。" }, { "instruction": "纪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形成一个系的地层所占的时间称为纪。纪是地质时代的一个常用的划分单位,纪与系相对应。" }, { "instruction": "volcanic avalanche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快速湍流的气态云。温度极高,破坏性极大。" }, { "instruction": "钙积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富含次生碳酸钙,但未胶结或硬结的土层。" }, { "instruction": "气象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于水文气象因素(如风、气压、降水和蒸发等)所引起的海面振动。因这些因素都与太阳的辐射直接或间接有关,所以也叫辐射潮。所引起的海面振动周期从几分钟到几天,振幅为几厘米到几十厘米,甚至1米以上,气象潮以近湾地区较为显著,特大的气象潮也叫风暴潮,是由热带风暴、温带气旋或寒潮过境所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降,振幅可几米,当海面迅速升高,超过沿岸警戒水位时,会导致海水外溢,造成灾害,这种现象叫风暴海啸或气象海啸。" }, { "instruction": "火山口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火山喷发时地下高温物质喷到地面的出口。又称火口、喷火口。位于火山顶部或侧面。火山停止喷发后,地下通道中熔岩冷凝收缩,火山口常形成漏斗形洼地,直径由数十米至数公里不等。火山口内积水可形成火口湖,如长白山脉白头山顶上的天池。" }, { "instruction": "石灰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类以方解石为主要成分的岩石,俗称青石,滴稀盐酸剧烈起泡。可以是淡水和海水成因的;其组成物质可以是化学沉淀的,有机的,也可以是碎屑成因的。是烧制石灰的主要原料。" }, { "instruction": "板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黏土岩、粉砂岩或中酸性凝灰岩经动力变质作用或低级区域变质作用而成的浅变质岩。具明显板状构造,板理面上略显丝绢光泽,岩石致密比原岩硬度增高,容易劈裂成薄板状,因此可用之作屋瓦、铺路等建材。" }, { "instruction": "雨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云滴。" }, { "instruction": "搬运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风化、剥蚀后的碎屑、胶体、分子或离子等不同状态的物质,随着各种地质外大陆架上的搬运作用动力以推移、跃移、悬移、载移或溶液运移等方式转移到他处的过程,称为搬运作用。在搬运过程中各种物质经受着不断的改造和分选。" }, { "instruction": "珊瑚岛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珊瑚礁构成的岩岛,或在珊瑚礁上由珊瑚碎屑形成的沙岛。海洋岛屿的一种。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海洋上。可沿着大陆或岛屿外缘延伸,呈长蛇状;也可在洋面上呈花球状。其基础可为海底火山或基岩。如中国的西沙群岛、南沙群岛,大西洋的百慕大群岛和太平洋中的中途岛等。" }, { "instruction": "自然土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自然成土因素(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和自然成土过程综合作用下发育形成的、未经人类开垦利用的土壤。其特点为生长自然植被,只具有自然肥力。主要分布在原始森林、自然草原、荒漠和沼泽地区。例如在自然植被下发育的灰化土、棕壤、红壤、黄壤、黑钙土、栗钙土、盐土、沼泽土等。自然土壤是农业土壤的基础。" }, { "instruction": "均夷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通过侵蚀、搬运或沉积等作用,将一个地区地表的高处降低、低处填积,使之达到一个均一的(或接近均一的)坡度的作用;特别是指使一个河床达到均一的坡降,使河中的水流恰好能把输入其中的物质搬运开去。" }, { "instruction": "文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西方,文化一词来源丁拉丁文cultura,是耕作、培养、教育、发展的意思,在中国古代,文化是文治与教化的总称。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和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称。狭义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态。有时又专指教育、科学、艺术、卫生、体育等方面的知识和设施。作为一种历史现象,文化的发展有历史的继承性,在阶级社会中,又具有阶级性,同时也具有民族性、地域性,从而形成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同时又给予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以巨大的影响。" }, { "instruction": "石英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化学成份为SiO2,一种坚硬的玻璃状矿物,具典型的玻璃光泽,透明至半透明,硬度7,最常见的石英晶体为六方柱及菱面体的聚形,具晶面横纹,无解理,无色透明者称为水晶,广泛用于雷达、导航、遥控、电子电信设备等方面。" }, { "instruction": "沉积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沉积环境的物质表现。沉积相就是一个沉积环境中所有的原生沉积特征的总和,包括岩石、古生物和岩石地球化学等特征。现代的沉积环境可以根据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参数加以划分,古代的环境只能根据当时环境的物质表现加以推测。因此,在地质学中提出了“沉积相”这个术语。1838年瑞士学者格列斯利(A.Gressly)研究法国东部侏罗纪地层时,首先把相的概念引入沉积学,并理解为“具有相同岩性特征和古生物标志的岩石单位”。20世纪以后,由于沉积岩石学、古地理学的发展,相的概念已广为流行。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学者所接受的沉积相概念,即把沉积相理解为:“在一定的沉积环境中形成的沉积物(岩石)与古生物的组合。”即沉积相是古代沉积环境的产物,又是沉积环境的物质表现。通常按其自然地理环境划分为陆相、海相及海陆过渡相。" }, { "instruction": "茅山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李毓尧等(1935)创名,指宁镇山脉茅山一带浦口组沉积之后发生的地壳运动。A幕发生在赤山组(E1—E2)与浦口组(K2—K3)之间,形成褶皱和逆掩断层等;B幕发生在雨花台组(N1)与赤山组(E2)之间,仅形成平缓的褶皱。李四光(1939)在安徽、南京也发现这种现象。与阿尔卑斯运动、喜马拉雅运动相当。" }, { "instruction": "土壤微生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生活在土壤中的细菌、真菌、放线菌、藻类的总称。其个体微小,一般以微米或毫微米来计算,通常1克土壤中有106~109个,其种类和数量随成土环境及其土层深度的不同而变化。它们在土壤中进行氧化、硝化、氨化、固氮、硫化等过程,促进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和养分的转化。土壤微生物一般以细菌数量最多,有益的细菌有固氮菌、硝化细菌和腐生细菌;有害的细菌有反硝化细菌等。施用有机肥有益于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 { "instruction": "岩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各种地质作用下,按一定方式结合而成的矿物集合体,是构成地壳及地幔的主要物质,岩石通常分为三大类: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 }, { "instruction": "代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形成一个界的地层所占的时间称为代。代是地质年代的一个划分单位,由几个纪或亚代组成。" }, { "instruction": "红树林海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热带、亚热带地区由红树林与沼泽相伴而组成的一种特殊海岸。红树林由若干种属不同的常绿乔木和灌木所构成,约有200多种种属。有类似的生态环境和外貌,以红树科为主。根系发达、种子“芽生”,果实经数月也不枯死。多在背风、浪小的潮间浅滩生长。红树林长成后,更起消浪促淤作用,形成大片含枯枝落叶残根的红树林海岸。一般从海向陆可分四带:浅水泥滩带、不连续的沙滩带、红树林海滩带和淡水沼泽带。最典型的地区还是墨西哥湾沿岸、几内亚湾沿岸、马来西亚南岸等海岸。中国主要分布在粤、闽、台、桂等省(区)沿岸。" }, { "instruction": "地质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研究地球及其演变的科学,研究地球的组成、构造、发展历史和演化规律。地质学研究的内容繁多而复杂,主要包括地球物理学、矿物学、岩石学、地层学、古生物学和构造地质学等分支学科。" }, { "instruction": "向斜谷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纵谷的一种。沿着向斜轴部发育的河谷。" }, { "instruction": "土壤水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存在和保持在土壤中的水分,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按其形态,可分为液态水、气态水和固态水。一般以液态水为主。土壤水分是植物生长所需水分的主要给源。它还参与土壤中许多重要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过程。因此,土壤水分实际上是溶质复杂的稀薄的土壤溶液,是植物养分的主要给源。" }, { "instruction": "矿产资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赋存于地壳内部或地壳表面的、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呈固态、液态或气态的具有现实和潜在经济意义的自然富集物。矿产资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资料的基本源泉,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保证。当今社会92%的一次能源、80%以上的工业原材料取自矿物原料,30%的工农业生产用水和城乡居民用水取自矿产资源。中国将矿产资源按地质可靠程度分为查明矿产资源、潜在矿产资源。查明矿产资源又依地质可靠程度和可行性评价分析分为储量、基础储量和资源量三类。中国按工业对矿产资源需求分为能源矿产(11种)、金属矿产(59种)、非金属矿产(95种)和水气矿产(6种)四类。已发现171种。矿产资源具有特殊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经济属性。" }, { "instruction": "矿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具有相对固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均质物体,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 { "instruction": "印度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球上四大洋之一。位于亚洲、南极测、非洲与大洋洲之间,北部封闭,南部开敞。大部分在南半球。面积74 910 000km2。平均深度3897m,最深处在爪哇以南的爪哇海沟,达7450mo海底以南北伸延呈“人”字形的印度洋中脊,将该洋海底分东、西大海盆:东海盆较深,并有数条海沟;西海盆有多处隆起。印度洋的大陆架面积较小,主要分布在波斯湾、澳大利亚西北部和中南半岛西部沿海。大部分位于热带,水面均温20~26℃,盐度34.8‰。海洋资源以石油最为突出。波斯湾、红海、阿拉伯海、孟加拉湾、苏门答腊与澳大利亚西部的沿海都蕴藏有海底石油,波斯湾是世界海底石油最大的产区。南部捕鲸业和捕海豹业发达,阿拉伯海和波斯湾盛产珍珠。" }, { "instruction": "寒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海洋中,水温低于周围海水的海流的统称。通常自高纬流向低纬,水温沿途逐渐升高,对沿海气温有降温、减湿的作用。寒流的温度不一定比暖流低,在海流图上常以蓝色表示。" }, { "instruction": "放射虫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海洋浮游的原生动物。骨骼大部为二氧化硅的硅质。放射虫最早出现于前寒武纪,通常骨骼较分散,不易保存为化石,所以在地层上意义不大。" }, { "instruction": "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岩性地层学的术语,指一个地方性岩石单位,凡是厚度巨大,岩性较复杂又具一定的相似性的一套岩系,都可以划分成一个群。它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组,这些组在序列上是互相紧连,并且相互有关的。" }, { "instruction": "土壤剖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从地表向下在垂直方向上能暴露土壤所有层次形态的断面。观察剖面是研究土壤最原始的方法,也是最基本的方法。土壤剖面的形成与成土过程紧密相关,它是在多种成土因素的联合影响下,使原来相对均一的母质出现土层的分化,其中包括有机物质的形成与分解、淋溶淀积、氧化还原、脱水浸渍等各种作用的交替进行。一般农用土壤观察的深度在1米左右,深究其发生过程,应适当加深;林业土壤观察深度应在2米以上;研究成土母质特征及其大范围内对成土的影响应观察至更深。任何样品的采集,剖面设置的代表性最为重要。具体剖面点设置应远离河边、路边、沟边、屋边及物品堆置处以尽量避免人为影响,剖面坑的广度应与深度要求成正比。" }, { "instruction": "江心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江河中的沙洲。由河漫滩相和河床相沉积而成。心滩不断增大淤高发展而成江心洲。有的江心洲高出平水位以上,洪水泛滥时顶部盖上悬移质泥沙;有的江心洲长期出露水面,洪水期也不例外。江心洲比心滩稳定,一般是洲头冲刷,洲尾沉积,使江心洲不断下移。如长江下游的太平洲,长江口的崇明岛、湘江中的橘子洲等。" }, { "instruction": "幼年土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土时间短,土壤剖面发育微弱的土壤。" }, { "instruction": "后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从前海滨的顶部,即高潮时波浪上冲的界线向陆伸展到自然地理条件发生变化的地带,如海滨陡崖、海岸沙丘、植被生长带等,在沙质海岸叫超潮滩或潮上带。" }, { "instruction": "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系内的地层划分单位,统与世相对应。" }, { "instruction": "半日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潮汐的一种。周期为半日的潮汐。一个太阳日内出现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且两次高潮和低潮的潮差大致相等、涨潮时和落潮时几乎相等的潮汐现象。中国东海以半日潮为主。" }, { "instruction": "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为最小的正式岩石地层单位。指一层特殊的岩层、矿层或化石层,如膨润土层、磷矿层、笔石层等。一般只限于对那些能识别出来而且特别有用的一个层,或许多单层组成的单位才给予命名。" }, { "instruction": "钟乳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石钟乳。自溶洞顶部向下生长的一种以碳酸钙为主的沉积。开始只成为一小突起附在洞顶,以后逐渐增长。具有同心圆状结构。中心部分有一空管,形状如钟乳,故名。" }, { "instruction": "脆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美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诊断表下层之一。名称来源于拉丁文fragilis(脆)。本层有机质含量低,较上覆层容重大,常位于灰化淀积层、雏形层、淀积粘化层或漂白层等之下,通常都与表土平行,上部常有侧流水或A2层发育,pH值一般在4~6之间,层内无植物细根穿插。这层的结构体或土块遇压时会忽然开裂,而很少逐渐变形,干时胶结力强,湿时呈中、弱脆性,置水中时会消散或开裂。" }, { "instruction": "土壤退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因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引起土壤肥力减退,不适合作物生长要求的作用。它与土壤熟化作用方向相反,其中包括水土流失、土壤沙化、土壤次生盐碱化、土壤次生潜育化、土壤污染、地力减退等。" }, { "instruction": "分水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相邻流域的界限。两相邻流域分水岭最高点的连线。秦岭山脊线(最高点连线)便是长江、黄河的分水线。降落在分水线两侧的降水分别流入两个流域。流域内的径流包括地面径流和地下径流,因此流域分水线也有地面分水线与地下分水线。" }, { "instruction": "土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土系之内因较小差别的续分名词,划分的依据为冲刷程度、坡度、石块多少等。如某某土系的冲刷相或陡坡相等。土相与土系同时见于中国1950年以前的土壤文献,现已不用。" }, { "instruction": "草原土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半干旱地区草甸草原及草原植被下发育的土壤。广泛分布于温带、暖温带以及热带的大陆内地,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3%,在中国,主要分布在小兴安岭和长白山以西、长城以北、贺兰山以东的广大地区;由东向西,在温带范围内依次有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在暖温带范围内依次有黑垆土、灰钙土。其共同特点是:①土壤淋溶作用较弱,剖面下部均有钙积层;②土壤盐基物质丰富,交换性盐基呈饱和状态;③土壤反应多呈中性至碱性;④有机质主要以根系形式进入土壤,故腐殖质含量自表层向下逐渐减少。主要成土过程有腐殖质累积过程和钙化过程,但二者间的量的对比关系各土类有别,随干旱程度的增加,前者减弱,后者加强。由于水分不足,不甚适宜农业,但宜于发展牧业,为重要的畜牧业基地。" }, { "instruction": "石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为硫酸钙(CaSO4·2H2O),晶体常为菱形板状,一般呈纤维状、粒状集合体。具丝绢光泽,呈白、浅灰等颜色,硬度2,具有一组最完全解理,是干燥情况下,蒸发盐类矿物。" }, { "instruction": "戈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砾漠(gravel desert reg)。蒙古语,为难生草木的砾石荒漠之意。干旱区荒漠地貌的一种,地面皆由粗砾石组成的荒漠。在各种成因的堆积物上,由于强大的风力吹蚀作用,沙和尘土被吹走,留下粗大沙砾石覆盖整个地表,形成大片的砾石滩。砾石在风沙的磨蚀作用下形成具有棱角而又光滑的风棱石和各种风蚀砾石。中国内蒙古自治区西北部及新疆塔里木、准噶尔和青海柴达木盆地边缘都有戈壁分布。" }, { "instruction": "蒙脱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胶岭石、膨润土;是由某些硅酸盐矿物蚀变而成的一族黏土矿物。色白,有时带浅红色、浅绿色,吸水性强,同时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和阳离子交换性能,主要用来制造白土,铸造型砂等。" }, { "instruction": "段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地方性岩性地层学的术语,是组的一个部分,组可以根据岩性特征进一部划分为段。" }, { "instruction": "震中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震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叫震中。是地面上离震源最近的一点,最早接受到震动的地方。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发生在四川的大地震,震中就位于成都西北部的汶川县,震级达8级。" }, { "instruction": "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质时代的最小划分单位。;期的一部分。" }, { "instruction": "区域变质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一个区域内,大面积(范围往往达到数千平方公里,甚至数万平方公里)岩石受到地壳活动、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等作用影响,所产生的变质作用。由于较高的温度和压力,重熔混合岩化比较发育。" }, { "instruction": "层序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层状岩石地层呈现的顺序,反映地层上下新老关系的顺序,称之为层序。" }, { "instruction": "氨基酸外消旋法测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于在生物氨基酸中含有不对称碳原子,因而在结构上分出有L型和D型,称为光学异构体或称旋光异构体,分别具有左、右旋光性(即该物质具有使所通过光线的偏振面发生向左或向右偏转的性能——光学活性)。生物产出的氨基酸皆具有L型结构,且随时间推移逐渐向D型转化,直至达到平衡,形成等量的D型和L型氨基酸混合物为止,从而失去旋光性(此时左、右旋光性相互抵消)——即外消旋作用。外消旋作用为一级反应且服从质量作用定律,其转化率为时间的函数,转化速度则是温度的函数。因此,可利用氨基酸的外消旋程度测定其所经历的时间和样品形成温度,此即为氨基酸外消旋法测年。当t=0时,[D]/[L]=0,当t→∞时,[D]/[L]=1,达到平衡状态([D]、[L]分别为D型、L型氨基酸浓度),一般把达到[D]/[L]=0.33所需的时间称为“半外消旋期”,在0℃条件下各种氨基酸的半外消旋期T1/2排列顺序:天门冬氨酸<T1/2丙氨酸~谷氨酸<4×105年异亮氨酸≤1×106年缬氨酸5×106年现用于测年的主要为天门冬氨酸和异亮氨酸。测试样品为骨化石、介壳、牙齿化石和有孔虫化石、钙质沉积物及泥炭等,测年范围100万~200万年。此方法是第四纪年代学研究的有效测年手段,优点是样品用量少、可与14C法和U系不平衡法相互验证,用氨基酸分析仪测定氨基酸比值。" }, { "instruction": "耕作土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系自然土壤经人类长期开垦利用而形成的土壤。它不仅受自然成土因素和自然成土过程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在人为因素(耕作、施肥、灌溉、排水等)影响下发展的,因而产生了质和量的变化,具有了人为肥力。农业土壤是自然土壤在人类影响下演化的继续,在合理利用与改良的条件下,土壤肥力的发展速度超过自然土壤。" }, { "instruction": "潮间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高、低潮之间随潮汐涨落淹没或露出的地带。其宽度受海岸坡降和潮差的控制,海岸坡降愈平缓、潮差愈大,宽度愈大。反之,愈狭窄。" }, { "instruction": "砾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圆形或次圆形的碎屑或卵石(直径大于2mm,含量大于50%)组成的一种碎屑岩。砾岩中砾的成分一般是比较坚硬的岩石碎屑,构成这些碎屑的可以是任何岩石。" }, { "instruction": "高岭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美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诊断表下层之一。kandite在英语意为高岭石族,系其名称来源。本诊断层成因介于粘化层与氧化层之间,和二者相似但又不同。粘粒含量高,以高岭石为主,并含有一定量的氧化铁、 铝;与淀积粘化层相似处为有质地突变现象,粘粒胶膜或有或无。粘粒CEC≤16厘摩/千克,ECEC≤12厘摩/千克。本诊断层为较新的研究成果,系新增补内容。" }, { "instruction": "有机表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美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诊断表土层之一。在多数年份的某一段时间里,可以连续30天以上水分饱和,或经人工调节排灌,而达此标准。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①水藓纤维按体积计大于或等于75%,湿容重小于0.1,厚度为20~60厘米。②矿质部分的粘粒含量大于60%时,有机碳含量大于或等于18%;粘粒含量小于60%时,有机碳含量达12%~18%;粘粒含量很少的,则有机碳含量应大于12%。其特点是较高的湿度及高含量的有机质。" }, { "instruction": "石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通常为鳞片状、片状集合体,为具层状结构的炭。质软,具有一组极完全解理,晶体良好者具强金属光泽,钢灰到铁黑色,条痕黑灰色,硬度1~2,薄片具挠性,具滑腻感,染手指,通常赋存于变质岩和火成岩中。" }, { "instruction": "地层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地球46亿年发展历史中,留下了丰富的地层记录,地层留下了历史事件的痕迹,保存了不同时代的生物遗体和遗迹,遗留下环境变化的物质凭证,地层学是研究层状岩石及其性质、形成状况、各层相互关系和分类的学科。" }, { "instruction": "石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溶洞底部向上生长的碳酸钙沉积物,形如笋状而得名。洞顶下滴的渗流水在洞底发生溅击作用,经水的蒸发,二氧化碳逸去,碳酸钙发生沉淀,形成由洞底自下而上生长成石笋。" }, { "instruction": "钠质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美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诊断表下层之一。拉丁文natrium为钠,是其名称来源。它是大量钠离子使土壤碱化、土粒分散再行淀积后形成的。由上部淋洗下的物质,常呈舌状下伸至柱状结构体中,使植物根系生长受到强烈限制。厚约40厘米的淋溶层中钠吸附比(SAR)≥13%,交换性钠饱和度(ESP)≥15%。" }, { "instruction": "顶极土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土壤顶极。指发育到极端成熟阶段的土壤,是高度风化和强烈淋溶的土壤,有大量氧化铁、铝与能抗风化矿物的积聚。在此阶段发育的土壤又称衰老土壤(senile soil)、老年土。其土壤性质和植被群落与生物气候条件完全适应、达到稳定的平衡状态。如将土壤发育限制在显域土范围内,则只有砖红壤与定义相符,是唯一的代表。" }, { "instruction": "极光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球周围的一种大规模放电的过程。来自太阳的带电粒子到达地球附近,地球磁场迫使其中一部分沿着磁力线集中到南北两极。当它们进入极地的高层大气时,与大气中的原子和分子碰撞并激发,产生光芒,形成极光。" }, { "instruction": "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统内的地层划分单位,阶与期相对应。" }, { "instruction": "土壤有机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土壤中形成的和外部加入的所有动植物残体不同分解阶段的各种产物和合成产物的总称。分为腐殖质和非腐殖质两类,前者属土壤所特有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约占土壤有机质总量的50%~70%;后者是处于不同分解阶段的动植物残体及其代谢产物,如多糖、蛋白质、油脂等化合物,约占土壤有机质总量的30%~50%。有机质是土壤肥力的物质基础之一,它能够改善土壤的物理化学及生物学特性。施用有机肥、秸秆还田、种植绿肥等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的主要途径。" }, { "instruction": "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形成一个统的地层所占的时间称为世。世是地质时代的划分单位;纪的一个部分,世与统相对应。" }, { "instruction": "黄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由风带来的以灰黄色或棕黄色粉砂为主的疏松沉积 物,通常无沉积层理而具垂直节理,富含碳酸钙,具有湿陷性。黄土的成因主要有风成说、水成说和风化残积说几种说法。" }, { "instruction": "东海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中国三大边缘海之一。位于太平洋西部.东西介于中国大陆与琉球群岛之间,北起长江口北岸到朝鲜济州岛一线,南到广东省南澳岛到台湾省本岛南端一线。为一有宽广陆架,东有深海槽,兼有深浅海特征的海区。面积1 752 000km2 。平均水深370m,最大深度2719m。沿岸有长江、钱塘江、甬江、瓯江、闽江、九龙江等河流注入。港湾岛屿众多,航运发达。北部有舟山渔场和长江渔场等,盛产大黄鱼、小黄鱼、带鱼、墨鱼、鲐鱼等,素有“东海鱼仓”之称。有石油、天然气等资源。" }, { "instruction": "灰化淀积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螯合淋溶作用形成的,由≥85%的灰化淀积物质组成的土层。" }, { "instruction": "等深流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463页“等深流”。" }, { "instruction": "沉积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通过侵蚀、风化、搬运作用,水体中的物质沉降下来形成的物质,称为沉积物。广而言之,冰成或风成的沉积物质,包括其中的动植物遗骸,都属于沉积物。" }, { "instruction": "海岸地貌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海岸带由波浪、潮汐、海流、沿岸流等海水营力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在其形成过程中和形态结构上还受海岸带陆地地形(包括坡降、平面轮廓)、地质构造、海面升降以及河流、生物的影响。包括海蚀作用形成的海蚀崖、海蚀台、海蚀穴等各种海蚀地貌和海积作用形成的海滩及各种形式的沙坝凹槽等海积地貌。当陆地与海面发生相对的升降变化后,古海岸地貌的遗迹就处于海面以下的不同深度或出露于海面以上的不同高度。" }, { "instruction": "胶凝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带正电荷的物质与带负电荷的物质相结合而沉淀的作用。如在河流入海的河口区,河水中带正电荷的粘土微粒遇带负电荷的海水离子,因电性中和而沉淀。" }, { "instruction": "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纲以下、科以上的生物分类的一个等级。目是由一个或若干个相关的科组成,有的目还可再分为若干亚目,或将若干目联合而成超目。国际植物命名法规规定植物目的学名词尾用ales,如Coniferales(松柏目)。动物目的学名没有固定的词尾。" }, { "instruction": "洋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洋是地球表面特殊广袤的水域,是海洋的中心部分,约占海洋总面积的89%,深度大,一般深度在2000m至3000m以上。温度和盐度等水文要素不受大陆的影响,平均盐度为35‰。水色高,多为蓝色,透明度较大。有独特的潮汐系统和强大的洋流系统。洋底基岩为玄武岩,属大洋型地壳。洋底沉积物多为深海所特有的钙质软泥,硅质软泥和红黏土等海相沉积。全球有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四大洋。洋与海彼此相通。" }, { "instruction": "底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构成海底表面的物质。可分为松散沉积物和岩石两类,通常是指未固结的松散沉积物。进行海底底质调查是海图测绘、海洋工程、渔场、矿产资源及各种海洋地质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 }, { "instruction": "共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种类的生物,至少一方或双方(多方)有利地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关系。分为互利共生和偏利共生两种方式。现多用与互利共生同义。" }, { "instruction": "土壤溶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土壤中的液相部分。其中溶有多种无机和有机的化合物。它们的组成和性质,受土壤母质、气候、地形和生物的制约而经常变化,反过来又影响土壤形成、发育和植物生长。土壤溶液中的物质,有的可在不同程度上降低溶液的表面张力而产生正吸附,有的又可能增加溶液的表面张力而产生负吸附。因此,离土粒表面不同距高部位的土壤溶液,其组成和浓度均有差别,从而为根毛提供可选择的液相部位。浓度过稀,植物不能得到充分的营养;浓度过大,会阻碍植物吸水;其中含有较多有害盐类时,能引起土壤盐渍化。" }, { "instruction": "土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美国土壤分类的基本单位,在土层排列与理化性状中,具有鲜明的个性。自1900年以来,在这方面积累了大量资料,至今在《Soil Taxonomy》中仍沿用为基本单位。中国自1932~1950年,在土壤分类上也以土系为基础,在此期间共建立了约2000个土系,为后来的土壤分类打下有益的基础,如红壤中的罗岗系(花岗岩母质)、上桃阳系(Q2红土母质)、砖红壤中的黑龙潭系(玄武岩母质)、紫色土中的重庆系(中性、暗紫色)、黄棕壤中的孝陵卫系(Q3黄土母质)等。" }, { "instruction": "洼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表局部低洼的地方。一般规模较小,地下水位较高,地表排水不良,中部往往积水成湖或沼泽,如河北中部的文安洼等。而新疆的吐鲁番盆地,则为位于海平面以下的内陆盆地。" }, { "instruction": "岩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在地壳深处或上地幔天然形成的,富含挥发组分的高温黏稠的硅酸盐熔浆流体,是形成各种岩浆岩和岩浆矿床的母体。" }, { "instruction": "海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海洋和陆地交接带的陆地部分。自低潮线向陆到达波浪作用上界之间的陆上狭长地带。包括海蚀崖和上升阶地以及海滨以内的低地等陆上围绕海洋的狭长地带。它处于陆地、海洋、大气和生物4个圈层相互交汇的特殊地理环境。" }, { "instruction": "森林航空摄影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对森林进行的航空摄影。通过航空像片判读,加上观察地形、土壤、气候、温度、湿度等地面状况,可认识森林的生长发育环境,进行森林资源清查。为此,森林航摄必须采取针对性的措施,选择适宜的摄影季节,获得理想的森林资源调查及森林生态环境研究的航空像片。为了适应森林生长发育过程中光谱变化的复杂性,森林航摄除了必须根据不同季节,不同的地理环境,还要考虑采用各种不同性能的感光胶片,冬春地面植被色彩暗淡,适于采用全色黑白胶片;夏秋林木盛叶期,宜采用彩色红外片或黑白红外片。秋季是叶色发生物候现象变化的时候,地面色彩丰富,采用全色黑白航摄胶片也可获得良好的效果。在森林航摄工作里,一般采用广角镜头(115○~120○)进行航摄,以提高对林木立体观察的效果,只有在特殊情况下,如较大比例尺的林区像片,或森林生长在沟壑地区,才采用正常角镜头(45○~75○)。林区一般采用垂直面积摄影,如对林区河流道路等线状物体,则采用带状航线摄影或连续带状航线摄影。" }, { "instruction": "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地方性岩性地层的最基本的地层划分单位。在一定地理范围内比较稳定的地层,都可以划分为一个组。" }, { "instruction": "聚铁网纹体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铁、黏粒与石英等混合并分凝成红色或暗红色的网状物质。" }, { "instruction": "潮汐能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海水潮汐运动所具有的能量。由于潮汐引起海面高度周期性的变化,迫使海水作水平方向移动形成潮流,引起潮浪。潮流在水平方向移动的距离很大,但垂直移动却很小。潮浪在50~100米深的海区,其波长为数千米,波速可达20~30米/秒。在喇叭形的河湾内,潮流涌入可激起汹涌的潮浪,如中国钱塘江的怒潮,其潮高可达12米,前进速度6~7米/秒。海水的潮汐运动产生巨大的能量,因此可不断改造地球的面貌,并可利用潮汐的能量建立潮汐发电站。" }, { "instruction": "动力变质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碎裂变质作用(cataclastic metamorphism)。在断裂构造产生的强应力的影响下发生的一种变质作用。它使原来的岩石及其组成矿物发生变形、破碎等机械作用,也常有一定程度的重结晶作用。由于应力的性质和强度不同,可形成压碎角砾岩、碎裂岩、糜棱岩、千糜岩等动力变质岩石。" }, { "instruction": "风口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原先的水口,后因河流改道而成为风口。在被袭夺河的强烈下切而抬升为分水地带,但仍保存着谷地形态,称为风口。风口内可找到过去的河谷沉积物,甚至有老阶地分布。风口以下的断头河,因水量骤减,形成不对称河谷。" }, { "instruction": "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动植物界的主要划分单位之一。现行的分类法,将相似的纲结合成门,根据国际规定,门的单位用拉丁或拉丁化文字表示,采用单名法,首写字母必须大写。" }, { "instruction": "沉积构造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沉积物沉积时或沉积后不久所形成的构造。是由沉积物的成分、结构、颜色的不均一性而引起的岩石宏观特征。可以据此恢复沉积岩的形成环境。" }, { "instruction": "含硫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美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诊断表下层之一。名称来源于英语sulfur(硫)。它是含硫有机质或化合物经氧化后形成的,常发育于海相沉积物上。特点是pH值极低,常小于3.5, 带有黄钾铁矾(Jarosite)斑,呈鲜麦秆黄色(2.5Y或更黄),彩度大于或等于6。由于铁、铝硫酸盐或硫酸引起的强酸性,成为通称的酸性硫酸盐盐土的特征。" }, { "instruction": "半岛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伸入海洋或湖泊,三面被水域包围的陆地。如中国的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雷州半岛。世界上最大的半岛是位于亚洲西南部的阿拉伯半岛,面积约300万平方千米。其形成主要是大规模地壳运动的产物。面积较小的半岛则是海岸沉降,海水沿河谷侵入而成。" }, { "instruction": "条痕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矿物粉末呈现的颜色称为条痕,通常利用条痕板(无轴磁板)的粗糙面磨擦一片矿物即可见其条痕,这种粉末,可消除杂质及物理方面的影响,比颜色更为固定,是鉴定矿物的重要手段。" }, { "instruction": "雏形层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风化-成土过程中形成的无或基本上无物质淀积,带棕、红棕、红、黄或紫等颜色,且有结构发育的土层。" }, { "instruction": "特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形态或功能的一种适应,使一个种特别好地适合一个有限范围的栖息地、资源或环境条件;这种有限性的进化过程。" }, { "instruction": "火山海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火山喷出或溢出物质堆积而成火山海岸的海岸。有的由火山熔岩构成,有的可由火山锥或火山口被海水淹没、侵蚀形成。如中国海南岛的北部海岸。" }, { "instruction": "火山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岩浆沿着地壳的薄弱处或构造活动带向上冲涌时在地壳中造成的出口;溶化了的岩石即熔岩最终被以碎片和火山灰的形式抛入天空。熔岩的喷发常使火山具有锥形丘锥形山的形状,喷出物在出口周围堆积最厚,喷发往往发生在锥形火山的顶部,当熔融物质逐渐冷却时便形成火山锥和熔岩流。火山的喷发通常分为两种基本类型:裂隙式喷发和中心式喷发,后者又有爆裂式与宁静式之区别。" }, { "instruction": "系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质柱状图中大的地层划分单位之一;系与纪相对应。" }, { "instruction": "白云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CaMg〔CO3〕2,常含铁、锰。三方晶系。晶体呈菱面体,晶面常弯曲成马鞍状;有时可见依(0221)的聚片双晶;集合体通常呈粒状。灰白色,有时微带浅黄、浅褐、浅绿色。玻璃光泽。硬度3.5~4。解理平行菱面体{1011}完全。密度2.8~2.9克/厘米3,遇冷HCl缓慢起泡。是组成白云岩的主要矿物成分。主要为外生成因,可以是湖盆地中的沉积物,也可以是早期的碳酸钙沉积受含镁溶液的作用,置换部分钙而形成。此外,也出现于一些热液矿脉中。在冶金工业中,用作碱性耐火材料和高炉炼铁的熔剂,部分用来制取金属镁;在化学工业中用以制造钙镁磷肥、硫酸镁等。此外,还可作陶瓷、玻璃的配料和建筑石料。" }, { "instruction": "自返式取样管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自返式取样管称无缆取样管。不用绳索而靠自身的压载和起浮力进行自动降落和起浮的采样装置。主要由管锥、导向重锤、采样筒、起浮玻璃球等组成。它靠自身的重力下沉到海底,自动点燃炸药产生向下的冲力或自身下沉重力的冲力,使采样管插入沉积物中进行采样。然后,再自动点燃炸药产生气体充满气球或重力脱落后,利用气球的浮力使取样器浮到海面。重力活塞取样管" }, { "instruction": "堆积平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非构造平原之一种。主要是由于地壳长期大面积下沉或不同规模的盆状凹陷;不断为各种成因的堆积物所补偿而堆积形成的广阔平地。这类平原可依平原堆积物的成因划分为洪积平原、冲积平原、湖积平原、海积平原和冰碛平原等等。世界上范围最广大的堆积平原多分布在近海地区,如中国的华北大平原。" }, { "instruction": "塌陷作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地表的岩石、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坑洞的地质现象。地面塌陷最明显的是发生在隐伏岩溶地区,由于岩溶洞隙使上方的岩、土体失去支撑,发生陷落。根据成因及岩、土体性质,可分为岩溶塌陷、黄土塌陷、火山熔岩塌陷和冻土塌陷等类型。" }, { "instruction": "岩关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早石炭世早期,分布于华南、西北及东北北部。命名地点在贵州独山县的岩关村。为滨海及浅海相沉积,分为下部革老河段和上部汤耙沟段。本组与广西的十字墟组,湖南的孟公坳组(包括刘家塘段、孟公坳段和邵东段)相当。本组现已废弃不用,所分两段已分别提升为组。" }, { "instruction": "拟木贼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楔叶植物茎化石的一属。通常保存为茎的压型或印模化石,髓部内核化石很少。茎分节,节间有很浅的肋和沟,相邻节间的肋沟交错排列,节部具节隔膜。节隔膜呈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外圈有辐射条纹,如车轮状,可单独保存化石。枝叶轮生于节上,叶呈鳞片状或齿状,基部相连成鞘,紧贴于茎,上部分离。最早出现于晚石炭世,繁盛于三叠纪及侏罗纪,常见于世界各地。中国化石很多。拟木贼与现代木贼(Equisetum)基本相似,故有主张用Equisetum替代Equisetites。但中生代早、中期化石保存常不完整、茎干较为粗壮高大等特征仍有区别,故一般只将晚侏罗世起的木贼化石用Equisetum,而此前的化石仍用Equisetites。" }, { "instruction": "侵蚀山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地壳上升地区,地面遭外力剥蚀和流水切割而成的山体。外力作用长期剥蚀而成的蚀余山,是晚期阶段的侵蚀山。这类山体在构造运动较轻微的年轻陆台或长期稳定的古陆区较常见。如山东的泰山即为晚期的侵蚀山。" }, { "instruction": "正压大气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见斜压大气。" }, { "instruction": "淮阳古陆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古陆范围西自河南的南阳夹道,向东经桐柏山,再向东南延伸至大别山黄梅附近,然后转向东北,至合肥以东、滁县以北后,止于洪泽湖旁的郯庐断裂带。在古生代,本区常常高出海面为一古陆。本区基底主要由前震旦纪变质岩系组成,近年已在古老基底变质岩系中发现了加里东期和印支期的高压超高压变质带,证明本区位处华北和扬子地块的碰撞带。郯庐平移断裂带以东的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应是淮阳古陆的东延部分,但由于缺乏沉积记录其古地理面貌所知无几。" }, { "instruction": "碳酸盐风化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在中温或高温而干旱条件下形成的累积碳酸盐的风化产物表壳。因矿物水解,出现低浓度的碱性和碱土性溶液,并在碳酸的经常参与下,伴随产生碳酸盐化过程,即形成K、Na、Ca、Mg的碳酸氢盐和碳酸盐类。在坡地和低洼地的风化壳中,因地表水和地下水溶液集中,也会沉积大量碳酸盐、形成堆积碳酸盐风化壳。该风化壳主要出现在降雨量小于蒸发量的地区,故在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荒漠地区与黄土高原发育很好,在南部石灰岩地区也有适量分布。因生物气候条件、地形部位、岩石性质和风化时间等因素差异,这种风化壳在各地区的成分与厚度很不相同。" }, { "instruction": "壶天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中国上石炭统的曾用专名,与国际宾夕法尼亚亚系大致相当。包括罗苏阶、滑石板阶,达拉阶和逍遥阶。壶天统一名源自湖南湘乡壶天。由于“壶天灰岩”代表上石炭统地层而得名。此统名现已停止使用。" }, { "instruction": "十腕目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头足纲鞘形亚纲的一目。腕五对,其中一对较长,腕上有具柄的吸盘,具内壳。现已分为若干独立的目,如箭石目、乌贼目等。" }, { "instruction": "自然金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Au,常含银和微量的铜。当含银量超过15%时,称为银金矿(electrum),成分(Au,Ag)。等轴晶系。晶体呈八面体等形状,但很少见。一般呈分散粒状或不规则树枝状集合体,偶尔呈较大的块体出现,个别可重达数十千克。颜色和条痕色均为光亮的金黄色。随含银量的增加,颜色和条痕色逐渐变为淡黄。金属光泽。硬度2.5~3.0。具强延展性。为电和热的良导体。密度15.6~19.3克/厘米3。自然金按其产状的不同,可分为脉金(也称山金)和砂金两种。脉金主要来源于热液成因的含金石英脉和含金蚀变岩。" }, { "instruction": "显生宙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显动宙。指从寒武纪开始出现大量较高级动物以后的阶段(即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由于前寒武纪末期伊迪卡拉后生动物群的发现,有一种意见认为,应把显生宙的起点下移到前寒武纪最后一次冰川作用消退和后生动物出现的位置,即下移到距今约6.80亿年的时期。显生宙起点的下移意味着古生代起点的下移,而不是寒武纪起点的下移。因为国际上近来的趋向是,考虑将距今6.80亿~5.40亿年(间距为1.40亿年)的阶段建立一个新的纪(系)。这个新的纪应为显生宙的起点。" }, { "instruction": "内营力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地球内部产生改变岩石圈结构、地表形态和岩石特征的力量。如软流圈的对流,驱动岩石圈板块的运动;上涌的地幔柱,引起岩浆的侵入和喷出作用等等。" }, { "instruction": "地层古生物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研究化石及其时空分布的科学,着重研究含化石沉积岩层的时代和顺序。英国古生物学家尼维森(ENeaverson)1928年曾著《地层古生物学》一书,并于1955年增订再版,书中按时代顺序比较详细地论述了生物群特征,并根据生物群的地理分布格局,探讨大陆与大洋的关系,得出的结论强烈支持了大陆漂移说。" }, { "instruction": "晶体发生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晶体生成学。结晶学的一个分支。研究晶体的发生、成长、变化等方面的现象、机理和规律。它对指导人工制备晶体以及解释晶体的某些现象、特性和成岩、成矿作用的一系列问题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 }, { "instruction": "克罗默尔间冰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北欧梅纳帕冰期后埃尔斯特冰期前的一个气候温暖期,与阿尔卑斯的恭兹民德间冰期相当。" }, { "instruction": "松柏植物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属裸子植物,或列为纲。多为乔木,少数为灌木,单轴式分枝,有长短枝之分,化石大多保存枝叶部分。单叶多细小,针形、鳞片形,少数披针形、舌形等,多具单脉,少数平行脉。一般为螺旋状或假两列状排列生于枝上,有的为簇生、交互对生或轮生。松柏类的球果化石对研究其系统分类位置等十分重要,但发现数量很少,一般仅根据叶形态特征、着生特点等鉴定形态属。最早出现于晚石炭世,繁盛于侏罗纪白垩纪,之后渐衰退,现存尚有数百种,仍是裸子植物中最大的一类。常见化石有短叶杉(Brachyphyllum)、长枝杉(Elatocladus)、苏铁杉(Podozamites)等。" }, { "instruction": "卷毛岩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羊背石的组合名称。由成群的羊背石所组成的波状起伏地貌,从宏观看好像卷毛羊群。如中国西藏东南部来古一带,在冰川槽谷中,由灰岩和花岗岩组成成片的卷毛岩,高约数十米,长轴方向与冰川流向一致。" }, { "instruction": "古地磁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也称化石磁场,此种磁性自岩石形成时就已有了。研究亿万年前所形成的岩石所保存的剩余磁性方向和强度来判断地球磁场方向的变化,称为古地磁学。" }, { "instruction": "方锰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MnO。含Mn 77.44%,O 22.56%。等轴晶系。晶体呈八面体及菱形十二面体浑圆状。翠绿至绿色,氧化表面褐黑色。条痕棕色。玻璃光泽。透明至半透明。硬度5~6。密度5.18~5.36克/厘米3。产于锰矿床中,与黑锰矿、粒硅锰矿共生。" }, { "instruction": "胶南岩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古元古代。分布于山东诸城南、莒南东部及日照等地,为变质地层。自下而上分为:官庄组,主要为黑云变粒岩夹浅粒岩、黑云片岩、角闪黑云片岩及大理岩、榴辉岩,厚865米;于家岭组,为黑云片岩、变粒岩夹浅粒岩、长石石英岩,石英片岩及大理岩,厚814米。变质程度属低角闪岩相。原岩为砂质、泥质碎屑岩,及少量碳酸盐岩,为大陆边缘浅海—半深海相沉积。碎屑锆石UPb年龄19.1亿年和21.3亿年,侵入的闪长岩UPb年龄18.6亿年。" }, { "instruction": "膨润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斑脱岩、膨土岩。一种以蒙脱石为主要成分的粘土。含少量长石、石英、贝得石、方解石及火山玻璃。白色,含杂质时呈淡绿、灰白、粉红等色。具有强烈吸水性,吸水后,体积膨胀10~30倍。在水溶液中呈悬浮和胶凝状。还具有很强的离子交换的特性,以及良好的粘结力和耐火性。按化学成分可分为钠基膨润土和钙基膨润土;按物理性质可分为软质膨润土和硬质膨润土。膨润土可作为机械铸模的粘结剂、钻探用的优质泥浆原料、陶瓷原料、石墨坩埚的调节剂及农药等。近日膨润土还用来代替淀粉应用于纺织工业做纱浆。" }, { "instruction": "乔治溪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译戈吉溪群。属中新太古代。主要分布在西澳皮尔巴拉地块东部的变质岩系。不整合在瓦拉伍纳群之上。本群下部苏阿维尔群,为厚2000~3000米的石英岩、砂岩和泥质岩,以及厚约1000米的条带状铁建造和含铁碎屑沉积岩;中部霍雷阿特玄武岩,具枕状结构,厚约500米;上部拉拉鲁克砂岩、长石砂岩和复矿砾岩。本群中、上部在皮尔巴拉地块西部称惠姆溪群。" }, { "instruction": "舌菌迹遗迹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坚实但未石化的海滨舌菌迹遗迹相及其常见的遗迹化石1.Thalassinoides; 2.双壳类钻孔; 3.多毛类潜穴; 4.Rhizocorallium; 5.Psilonichnus或亚滨带缺失面,特别是半固结的碳酸盐坚固底质、或稳定、固结、部分脱水的泥质底质,位于有障壁、中等能量的环境,或在能量相对较高的地方,半固结的微晶碳酸盐或硅质碎屑岩底质可起到抗侵蚀的作用。最终的沉积记录为典型的残迹特征,包括相互穿插的遗迹群。垂直圆柱形、U形或泪滴状假钻孔,或零散到密集的分叉状居住潜穴,还有多种潜穴和假钻孔的混合类型。在某些潜穴中具前进式蹼状构造,多为动物生长的结果(扇形的Rhizocorallium和(前舌菌迹)Diplocraterion);许多潮间带动物离开潜穴觅食(如螃蟹)。分异度较低,尽管某些构造可很丰富。与钻孔遗迹相不同,舌菌迹挖穴时会避开底质中的障碍物。" }, { "instruction": "曲流河沉积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蛇曲河沉积,高弯度河沉积。弯度指数2~13,坡降小,河床稳定,凸岸坝发育,滨河床沙坝不发育,宽深比小(<10)的河流的沉积。" }, { "instruction": "奔龙科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驰龙科。兽脚亚目(Theropoda)的一科,该科多数属个体小到中等,通常被认为是与鸟类最为接近的兽脚类恐龙。其近裔性状主要包括:泪骨T形,方颧骨T形,齿骨背腹缘近于平行,中后部尾椎的前关节突及脉弧显著加长形成棒状结构包围着尾椎,前肢较长,耻骨远端伸向后下方向,后肢第Ⅱ趾特化,爪粗壮且强烈弯曲等等。该科化石多分布于亚洲的蒙古、中国东北部以及北美洲中西部的白垩系,另外在日本、欧洲、南美等地亦有零星发现。代表性的属有美国早白垩世的恐爪龙(Deinonychus)、犹他盗龙(Utahraptor),北美晚白垩世的奔龙(Dromaeosaurus)及蒙古晚白垩世的疾走龙(Velociraptor)等。中国辽宁西部上侏罗统至下白垩统义县组中的中国鸟龙(Sinornithosaurus)和九佛堂组中的小盗龙(Microraptor),以其生存时代较早,保存有多种羽毛结构,分支系统位置位于奔龙科的基部等在研究奔龙类分异及羽毛的早期演化等具有重要意义。" }, { "instruction": "尖形三角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鸟嘴状三角洲。为三角洲平面形态之一。由于河流在海洋或湖泊的入口附近无明显的汊河或受流量、含沙量以及海流、波浪的影响,使主流尖形三角洲的沉积物有条件突出堆积海上而形成。中国长江三角洲即属此类型。" }, { "instruction": "断陷盆地型岩溶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断陷盆地内虽有古近新近系及第四系地层分布,但在地下深处,碳酸盐岩岩溶仍较发育。盆地周边地带有较大的岩溶泉及暗河出露,如山西汾河谷地的许多大泉。有的盆地中仍有以岩溶水补给为主的湖泊。云南昆明的滇池就是这种类型的岩溶地貌。" }, { "instruction": "梨园河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发生在甘肃张掖梨园河早石炭世维宪期与早、中泥盆世之间的微交角不整合现象代表的构造运动。不整合上盘是石炭纪早期的臭牛沟组(属维宪期),下盘为早、中泥盆世之老君山群。相当于华力西早期的布雷顿运动。根据20世纪70年代末资料,乌鞘岭以西属早中泥盆世的老君山群直接被晚泥盆世沙流水群不整合覆盖,下石炭统又不整合覆盖在沙流水群之上。此期间包括几期运动:中下泥盆统与上泥盆纪沙流水群间的不整合;上泥盆统与上覆杜内阶前黑山组间的平行—微角度不整合;下石炭统内部前黑山组与上覆臭牛沟组之间的微角度不整合等。" }, { "instruction": "海洋能源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海水在运动过程中产生波浪、潮汐、潮流、温差和盐差等引发的动力所生成的电能源。海水是一个庞大的动力资源库,具有蕴藏量大而且可再生的特点;但存在分布不均匀、能量多而不稳定的随机性特点,充分利用有一定困难。20世纪60年代开始建立潮汐发电站,70年代开始利用波浪与温差建立发电站。" }, { "instruction": "曲靖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中泥盆世东岗岭期。广泛分布于滇东、滇东北、滇东南地区。为一套巨厚的碳酸盐岩地层,主要由灰色中—厚层灰岩、泥灰岩、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及生物灰岩组成。层位介于一打得组黑色页岩与海口组砂岩之间,与下伏海口组呈整合接触。厚1312米。富含底栖腕足类Stringocephalus,珊瑚Temnophyllum,层孔虫、介形虫等化石。" }, { "instruction": "德国相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欧洲海陆交互相三叠系类型的通称。自下而上称为斑砂岩统,壳灰岩统,杂色岩统。上统及下统为陆相和湖相沉积,中统为海相沉积。主要分布于德国、法国、西班牙、波兰及北非的部分地区。以德国研究最详最早,故名。" }, { "instruction": "库西姆契克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库松木切克群。属中元古代至新元古代。分布于新疆精河县至赛里木湖以南库西姆契克山(库松木切克山)地区,为一套碳酸盐岩地层。自下而上分为:塔木契组,为单一的薄、中、厚层灰岩,厚410米;三个泉组,为含叠层石白云岩、大理岩,厚310米;四台组,为灰岩、炭质灰岩、白云质灰岩和角砾灰岩,厚800米;松树头组,为灰岩、薄层状白云岩,厚195~395米。含大量叠层石:Kussiella f.,Jacutophyton f.,Conophyton f,.等;微古植物Asperatopsophosphaera sp.,Pseudozonosphaera sp.等。上部被震旦系冰碛层不整合覆盖,未见底。松树头组时代相当青白口纪;下部三组属中元古代。" }, { "instruction": "铜街子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时代属早三叠世。分布于四川西南部。命名地点在大渡河下游的乐山铜街子附近。为浅海相泥沙质、灰质沉积。下部为紫色页岩及砂岩互层,夹灰岩数层,厚100米,含双壳类Eumorphotis inaequicostata,Morphoria laevigata等;上部为紫色及灰绿色页岩夹薄层灰岩,厚50米,含双壳类Pteria cf.murchisoni,Leptochondria albertii。在川西南地区上部发现菊石Tirolites。本组与黔西南永宁镇组相当,与下伏飞仙关组呈整合接触。" }, { "instruction": "增水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气象潮的一种。由强向岸风、高大气压及波浪进流等引起的海水向岸边上涨的现象。增水时海岸常被水淹没。" }, { "instruction": "人口抽样调查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与人口普查相比不仅可以省钱、省时、省力,更可以通过这类调查对某些特殊或重要的人口问题专门进行深入、细致、全面的调查了解。同时通过回顾性调查,了解人口现象的动态变化趋势。人口抽样调查可以分为一次性和连续性调查、单主题和多主题调查、单阶段和多阶段调查以及固定样本调查几类。 一次性调查通常是指对某一特定专题进行的一次性专门抽样调查;连续性调查则是利用同样的调查方案,包括方法、内容等,定期进行的多次重复性调查。最常见的固定样本跟踪调查(follow-up survey),它的重要特点是对同一样本进行多次连续性调查,以此来了解被调查人口的动态及其相关事件发生的情况与特点。" }, { "instruction": " naked name,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拉丁文 nomen nudum(缩写 nom. nud.) 又称裸记名称,裸名。指已经发表但却不符合国际命名法规关于可用名称条款要求的名称。如 Eosactoceras Shimizu & Obata, 1935,发表时没有特征及描记,为无记名称。无记名称在命名法中没有地位,属无用名称。" }, { "instruction": "日尔曼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约自公元前5世纪起居住在欧洲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部、日德兰半岛、波罗的海和北海南岸的一些部落的总称。自称德意志人,克尔特人及罗马人称之为日尔曼人。语言属印欧语系日尔曼语属。" }, { "instruction": "负地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新构造下沉地区或相对低于邻区的地形称负地形。例如平原和盆地都属于负地形,河北平原就是接受巨厚堆积的负地形。石油、煤、铝土、铁、泥炭、各种盐类以及锰结核等各种沉积矿床多形成在盆地、凹地、谷地及洋盆等负地形中。负地形不仅是沉积物堆积的有利条件,而且是免于冲刷的有利场所。" }, { "instruction": "溶洞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可溶性岩因地下水沿岩层层面或节理面溶蚀并经塌陷而成 的岩石空洞。又称洞穴。发育较好的溶洞内常见有钟乳石和石笋。并常形成地下河的通道。如地壳间断上升,溶洞也可以成层分布。由于洞穴形状不一,有冷、暖洞之分。冷洞洞口朝上,使冬天较重的冷空气下沉在洞内不易排除;暖洞洞口朝下,使夏天较轻的暖空气在洞的上部不易排出。江苏宜兴善卷洞的上洞,气温终年保持在23℃左右。洞穴一般常为冬暖夏凉,成为旅游景点。" }, { "instruction": "动物分布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指将某种(类)动物分布的外缘地点在地图上连接起来,即为该种(类)动物的分布区和繁衍地。动物分布区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空间。由于外界条件的变迁,一个完整的分布区可能分裂,成为不连续的分布区。如在北半球北部因冰川进退的影响,有些动物分布区就是间断的,间断分布是形成地理亚种和新种的重要原因之一。" }, { "instruction": "内陆盆地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大陆内部内流河的盆状地形。其规模可大可小,新疆塔里木盆地是中国最大的内陆盆地;新疆吐鲁番盆地最低处低于海面154.566米,是世界最低的内陆盆地。" }, { "instruction": "泡子组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大孤山泥炭层(Dagushan peat bed)。其时代定为全新世。辽东沿海广泛分布的泥炭层。根据14C年龄将其划分为三个组,即庄河组为全新统上部;大孤山组为全新统中部;普兰店组为全新统下部。1989年辽宁区域地层表将普兰店组改为泡子组,命名地点位于辽宁新金县普兰店泡子乡。由泥炭层及底部的灰白色细粉砂组成,孢粉组合为 Betulaepollenites 优势带。泥炭层顶部14C年龄为(8070+100)年;底部为(9950+300)年,本组年龄为10?300~8000年,相当于欧洲气候期的前北方期和北方期,已进入冰后期,气候转暖,冰川退缩。" }, { "instruction": "潮汐运动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于月球、太阳等天体的引力和地—月系统相对旋转产生的惯性离心力的合力,引起全球性海平面周期性的升、降(涨、落)运动。包括海水面周期性的升、降和海水周期性的水平流动,但通常将升降运动称潮汐,水平运动称潮流。涨潮时海水涌向陆地,落潮时海水退回外海。地球表面大多数地区每隔12小时25分出现一次涨潮(海面上升)和落潮(海面下降),每月的朔(初一)、望(十五)出现高潮特高、低潮特低的大潮;上、下弦时出现小潮。潮汐运动在中低纬度地区较明显,涨落潮的高度较大,向两极逐渐减小。" }, { "instruction": "变形网格法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一种从应变量换算应力分布的构造模拟方法。先在模型表面印划出形态规则的小网格(格子可为方形、矩形或三角形),用比长仪或读数显微镜精确量度网格坐标的零载荷尺寸。然后对模型施加载荷,再对网格的坐标进行量度,用两次量度之差求出线应变或角应变,并根据相应的应力、应变关系,结合杨氏模量和泊松比求出应力分布。如用弹性的明胶模型等作变形网格实验,可采用三向虎克定律计算各点的应力状态。" }, { "instruction": "影像判读样本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用于帮助影像判读的各种典型地物或典型样区的像片。例如,森林信息立体判读样片,石灰岩岩溶地区判读样片等。以航空像片为例,通过实地考察和验诬,选定有代表性的各种典型地物或样区的标准航片,编成立体像对,加以文字说明,并进行分类编目,即为影像判读样片。其作用是帮助判读者构思以影像特征所表达的信息,正确识别未知地物,提高判读的速度和精度。影像判读样片有区域性和专题性特点,大多数样片只适用于一个特定地区或特定地物。因此,判读时要选择合适的样片进行。" }, { "instruction": "硫钴矿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Co3S4,含Co 58%,常含镍、铜和铁。等轴晶系。晶体呈八面体,通常呈粒状或致密块状集合体。浅亮钢灰色。条痕灰黑色。金属光泽。硬度5~5.5。密度4.85克/厘米3。是热液成因的矿物。见于含钴黄铁矿的接触交代矿床和某些含钴铜矿床中。常与其他含钴矿物一起作为钴矿石利用。" }, { "instruction": "亚土纲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土壤分类系统中的次一级分类单位,表明同一土纲内因所处水热条件差别所形成的土壤属性重大差异。如淋溶土纲中,湿暖环境的黄棕壤、黄褐土;湿暖环境的棕壤;湿温环境的暗棕壤与白浆土;湿寒环境的棕色针叶林土等,均依环境划分亚纲。" }, { "instruction": "块褶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大陆型地壳断块的二级构造单元,属过渡壳。是位于断块区与断褶系之间的过渡型构造带,包括被一系列近平行而又长期活动的岩石圈断裂或地壳断裂分割所形成的断块与断褶带相间排列的地区,建造类型和构造变形都具有过渡型的特点,即靠近断裂带为洋壳建造,远离断裂为陆壳建造,两者之间则为过渡型建造;断裂带附近地层褶皱强烈,地层不整合接触较多,远离断裂带则多为整合接触,产状近水平。如西藏印支块褶区。" }, { "instruction": "刃脊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鱼脊(fish crest)、鳍脊。是两坡陡峻脊部尖薄,像刀刃或锯齿一样的山脊。它是由冰川作用时山岭两侧的冰斗和冰窖向后扩展或两侧山谷冰川的谷坡后退造成的。" }, { "instruction": "达瓦尔超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达瓦尔型绿岩带局部地不整合覆于半岛片麻岩之上,呈窄条状展布,厚约8200米。以两个旋回为特征,较老的为巴巴布丹群(1200米),较年轻的为奇特拉杜尔群(7000米),其间呈不整合接触。巴巴布丹群,底部为陆海沉积物,局部有含铀砾岩(奇克玛加勘)和具波痕和交错层的正石英岩,上覆岩段包括变泥质岩、条带状含铁建造、泥质板岩、镁铁质至长英质火山岩;奇特拉杜尔群,下部为含陆海相底砾岩(塔尔亚),该底砾岩在局部地区以明显角度不整合覆盖在基底片麻岩上,该底砾岩被条带状含铁建造、锰铁燧石,碳酸盐岩和地台型岩套的石英岩所覆盖,上部为含条带状铁建造的厚层硬砂岩火山岩套,从橄榄拉斑玄武岩到含少量流纹岩的安山岩,该带内发现年龄为26亿~27亿年的含钾的似花岗岩岩基和含角闪岩和变玄武岩的捕虏体。" }, { "instruction": "海岸崩塌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崩塌主要指土块、岩石在重力作用下突然快速下滑的现象,而海岸崩塌是指发生在陡峭岩岸或由岩土组成海岸的崩落现象。海岸崩塌的发生,一是与组成海岸的岩石或碎屑物的性质、结构、构造有关:破碎的,结构松散的岩石或碎屑物容易发生崩岸;二是与水动力对海岸的侵蚀有关:水动力对海岸的侵蚀越强,越容易发生崩岸。因此崩岸多发生在潮流或潮沟逼近的海岸或波浪正面冲击的海岸。崩塌诱发动力主要是海浪和潮流的拍打,掏蚀作用。大规模海岸崩塌不但破坏滨岸建筑,而且会形成涌浪,威胁港口和船只安全。防治崩塌的工程措施:①遮挡。遮挡斜坡上部的崩堵落石;②拦截。在坡脚或半坡上设置拦截构筑物;③支挡。在突石或不稳定大孤石下面,修支挡柱、墙;④护墙护坡。在易剥落边坡地段,修建护墙;⑤镶补沟缝。对坡体中的裂隙、缝、空洞,用片石填空洞,水泥砂浆沟缝等;⑥刷坡(削坡)。在危石、孤石突出的嘴及坡体风化破碎地段,采用刷坡放缓边坡;⑦排水。在有水活动的地段,布置排水沟,拦截疏流。" }, { "instruction": "五房贝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腕足动物门有铰纲五房贝目的一属。壳体大,五边形或长卵形,主端圆。两壳为近等的双凸型。中槽、中隆不明显。腹铰合面不发育,腹喙弯曲,超悬于背壳之上。壳面光滑,或仅在前部具微弱同心线。腹壳内匙形台下支五房贝有两个隔板,背壳内腕突长,腕板长而平行,伸达壳底,其间具一低中脊。志留纪,东亚、西欧及北美。中国产于湖北下志留统,贵州等省也有产出。" }, { "instruction": "长清寒武系剖面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是中国重要的地质剖面之一。位于山东省长清县境内。包括中国中寒武统三个阶和上寒武统一个建阶层型剖面。自下而上为:中寒武统毛庄阶、徐庄阶、张夏阶和上寒武统底部崮山阶。其中毛庄阶和徐庄阶在一条连续剖面上。毛庄阶层型剖面的岩性主要为紫色页岩及暗紫色云母质砂质页岩,夹少量灰岩(或灰岩透镜体),底部为一层灰色鲕状灰岩,以三叶虫Yaojiayuella和Shantungaspis等的首现为标志。徐庄阶层型剖面主要为紫灰色、灰绿色白云母质砂质页岩,夹浅灰色灰岩,底部为一层含少量细砾石的鲕状灰岩,以三叶虫Hsuchuangia hsuzhuangensis的首现为标志,包含4个三叶虫化石带。张夏阶层型剖面几乎全由灰色、深灰色鲕状灰岩组成,底部常夹含灰岩结核的黄色钙质页岩。以三叶虫Inouyella peiensis的首现为标志,包括4个三叶虫生物带。上寒武统底部崮山阶层型剖面主要为绿色、灰黄色页岩及蓝灰色灰岩,夹1~2层竹叶状灰岩,其底界尚未最后确定,暂以三叶虫Blackwelderia sinensis的首现为标志,包含两个三叶虫化石带。" }, { "instruction": "海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设在关境上执行海关法令和有关规章的国家行政机构。其主要任务是根据这些法令和规章对进出口货物、货币、金银、行李、邮件、运输工具等实行监督管理,征收关税和其他捐税,查禁走私货物,临时保管通关货物和统计进出口商品等。海关还有权对不符合国家法令规定的进出口货物不予放行、罚款、没收或销毁。海关的设置地点是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而变化的,早期均设在沿海或边境城镇,后期在内地也有设置。" }, { "instruction": "斧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成分(Ca,Mn,Fe)3Al3[Si4O12](BO3)(OH)。三斜晶系。晶体大致成斜平行六面体而呈斧刃状,横切面楔形。棕色。玻璃光泽。硬度6.5~7。解理平行{100}中等。密度3.25~3.30克/厘米3。主要产于接触交代矿床中。" }, { "instruction": "抚顺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曾称抚顺煤系。时代属古新世至始新世。分布于辽宁中部。命名地点在辽宁抚顺。为湿润气候条件下的凹陷盆地含煤、油页岩沉积,下段为凝灰岩、砾岩层、含煤层2~3米,夹玄武岩数层;上段为灰绿色页岩,夹煤层及油页岩。总厚达1000米左右。含植物化石Sequoia chinensis,Lygodium kaulfussii,Metasequoia disticha,Gindgo adiantoides等和保存完好的昆虫化石。本组不整合于古老片麻状花岗岩或白垩系之上。本群现已自下而上划分为老虎台组、栗子沟组、古城子组、计军屯组、西露天组和耿家街组。" }, { "instruction": "半成熟阶段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指砂岩成岩历史中原生孔隙减少主要由化学压实及胶结作用所致,在整个半成熟阶段的晚期,脱碳酸盐作用及有机质的脱羧基作用,可产生次生孔隙,液态烃生成,镜质体反射率大于0.2%~0.55%。" }, { "instruction": "拟瓢蛤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双壳纲的一属。等壳,薄,横卵形,前小后大。壳喙近于前端,壳面中部无明显的中央凹陷。齿不发育。闭肌痕两个,前小而深,后大而浅。壳面具生长线。晚奥陶世,世界各地。" }, { "instruction": "植物层片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由瑞典的植物学家格马斯(H.Gams,1918)首创,是植物群落最基本的单位。它包括一个生活型或几个至少相近生活型的植物,在群落中占据一定的空间,成为层片。" }, { "instruction": "小裂头虫是什么?", "input": "", "output": "三叶虫纲褶颊虫目的一属。头鞍凸起,圆柱形,顶端圆,具3对头鞍沟。内边缘极窄,外边缘平而宽。眼叶中等大小,眼脊清楚。尾部长方形,中轴粗短,分节清楚,肋部分节仅前一、二节明显。尾刺一对较大,向后并向外分散延伸。产于中国北方中寒武统上部。" }, { "instruction": "echo sounder,Fathometer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利用声波测量水深的一种仪器。主要由声波发生器、收发射器、记录器或显示器构成。声波发生器向水回声测深仪底发射声波脉冲信号,信号从水底反射回来后收发射器接收并将它转换成电脉冲,经放大输送到记录器上记录或在显示器上显示出来。根据声波由水面到水底的往返传播时间换算出水深。由于声波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受水温、盐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精密的水深测量需进行必要的校正。精密的回声测深仪能自动进行以上各因素的校正并直接记录或显示出实际水深,误差在1/1000以下。主要用于航海、海底地形、航道测量以及鱼群和水下军事目的之探测。" }, { "instruction": "碱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土壤胶体逐步吸附较多的代换性钠,使土壤呈强碱性反应,并引起土壤物理性质恶化,形成碱土或碱化土壤的过程。交换性钠进入胶体的程度取决于土壤溶液的盐类组成:当土壤溶液中含有大量Na2 CO3时,交换性钠进入土壤胶体的能力最强;当土壤含有中性盐(如NaCl、Na2 SO4)时,需在土壤溶液的阳离子组成Na+ /Ca2+ +Mg2+≥4的条件下,Na+才能被土壤胶体吸收而引起碱化。碱化过程往往与脱盐化过程相伴发生,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①季节性积盐、脱盐交替,并以积盐为主阶段。在季节性脱盐时期,土壤溶液稀释,易溶性部分离解,产生钠离子,既提高了土壤碱性反应,又交换了土壤胶体中的钙、镁离子;而在干旱积盐时期,可溶性盐组成中的硅酸钠会转化为游离苏打,并析出无定形二氧化硅,因此土壤在频繁的季节性积盐和脱盐交替中发生碱化道程;②以脱盐为主的阶段。易溶性盐从表层淋至B层或C层,土壤胶体相当程度地为交换性钠所饱和。土壤胶体高度分散,黏粒由高处向低处、由表层向下层移动淀积。因此,土壤上部有细砂、粗粉砂和无定形二氧化硅残留,形成淋溶层;中部为黏粒淀积和交换性钠含量高,在干湿交替作用下产生垂直裂缝,形成具有柱状结构的碱化层;下部为可溶性盐淀积层。" }, { "instruction": "洞穴沉积年代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属地质年代学的一部分。指以洞穴沉积物进行相对的和绝对的年龄测定(含古生物、古地貌、古地磁、14C、U系、ESR、热释光、光释光、裂变径迹法等方法),结合各种古环境变化信息建立地球历史变化过程,特别是各种事件发生的时间系列的研究。" }, { "instruction": "流域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又称集水区。分水线所包围的区域。是汇集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区域。" }, { "instruction": "裸枝叠层石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叠层石的一形态属。叠层体呈柱状,树枝式分叉,分叉频繁,分叉处膨胀,新生柱体的轴互相平行。基本层为半球状拱形,一层叠一层生长,在叠层体侧部形成壁。表面光滑,具多次的包裹物。晚前寒武纪,亚洲、非洲、大洋洲、欧洲及北美。中国产于中—新元古界。" }, { "instruction": "巴颜喀拉地洼区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属中亚期地洼区,包括巴颜喀拉山脉、西秦岭及松潘地区。呈向东北凸出的弧状,并与昆仑地洼区联成一个S形构造。原为前侏罗纪地槽,封闭于印支运动期。侏罗纪进入地台阶段,以较短的剥蚀夷平期为代表。白垩纪经强烈构造运动而转化为地洼区(断裂发育)后再度上升为断褶带山脉,山顶上有准平原,为后印支期古地台遗迹,如松潘草地。" }, { "instruction": "灰化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土体表层三氧化物、二氧化物及腐殖质淋溶、淀积而SiO2残留的过程。主要发生在寒温带针叶林植被下,其残落物中富含脂、蜡、单宁等的酸性有机分解产物,其灰分贫乏盐基性元素,又因其残落物疏松多孔,有利于渗漏水分,导致强烈酸性淋溶。其结果是土体上部的碱金属和碱土金属淋失,土壤矿物中的硅铝铁发生分离,铁铝胶体络合淋溶淀积于下部,而二氧化硅则残留在土体上部,从而在表层形成一个灰白色淋溶层次,称灰化层( podzolic horizon)。" }, { "instruction": "海洋地层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海洋地质学的一个分支。研究海底沉积地层的成因类型、形态特征、地理分布、时代顺序及演化、分类等的学科。除采用普通地层学方法外,还特别注重采用生物地层学、年代地层学、磁性地层学、岩性地层学以及火山灰地层学、氧同位素地层学、碳酸盐地层学、事件地层学研究和对比海底地层层序、沉积间断、缺氧事件以及古海洋环境变化等。生物地层学中,常用有孔虫、硅藻、放射虫、孢子花粉及超微化石;年代地层学中,则用钾 搽卜ā?4C、10Be及铀 差氏盗蟹派湫圆饽昙际醪舛ǔ粱?物地质年代;由于海底沉积地层保存较完整,已利用沉积剩磁建立系统的地磁年表;海洋岩性地层学,常分析研究火山灰及与气候变动有关的沉积物,如冰川沉积物、硅藻、有孔虫软泥及气候层等。" }, { "instruction": "区域历史地理学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历史地理学分科之一。其研究主要任务乃是在部门研究基础上,综合研究一定区域在历史时期的自然、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及其时空分布、相互关系。它既有别于按时代描述某一地区开发过程的地区开发史,也不同于把某一地区的有历史地理要素分别罗列描述的地志学,而是以某个特定地区为范围,从区域、综合角度认识、探究在各个历史时期该地区范围,内自然、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地区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的学科,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综合性。" }, { "instruction": "岩爆现象是什么?", "input": "", "output": "岩层或岩体中蕴藏的应变能,由于失稳而猛烈释放所引起的岩石爆炸,通常并伴有崩落岩片的散射现象。岩爆的触发往往与地震活动、断层滑动或地下开采的布局和进程有联系,同时也与岩性、构造和地应力状态等因素有密切关系。岩爆现象常见于世界许多地区的矿山、隧道和地下硐室中,研究较多的如南非金矿、瑞典中南部的浅层隧道、加拿大安大略省矿井、法国洛林煤矿等。岩爆的成因、机制、预测和预防,是岩石力学界和工程学界长期深入研究的课题,目前还存在一些不同的认识。由岩石力学家库克(Cook,1966)给出的岩爆定义,已得到众多专家的认同。" }, { "instruction": "化学地理生物效应是什么?", "input": "", "output": "生物对地理环境的化学属性的反应。亦指化学地理环境对生物生长、发育、健康状况、遗传变异和物种选择等的影响。化学地理环境不仅影响生命过程,也影响生命起源和生物演化。生物为维持其生命过程,须从周围环境获得必需的物质和能量,包括所需的生命元素。故生物和地理环境间化学物质交换和代谢是化学地理环境对生物发生作用的基础。地理环境中的化学元素主要通过空气、水和食物传输给生物,然后经生物体内代谢,又返回地理环境,构成了生态循环。化学地理环境对生物的作用属于生态效应性质,主要表现方式有:①生态变异效应;②生态健康效应;③分布选择效应。" } ]